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单细胞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细菌拮抗作用在细菌生活中的核心作用
niuneat 2020-10-20 14:53
谷禾健康 大多数细菌可能存在或至少有一部分时间处于单细胞状态。在这种 单细胞 状态下,细菌将更 容易受到一系列威胁 ,包括其周围环境的物理或化学性质的简单波动,更容易受到更直接的生物威胁,如抗生素、噬菌体、拮抗细菌,甚至是捕食性单细胞真核生物。因此,每一个细菌细胞都必须具备应对这种威胁的能力,微米尺度上单细胞生命的所受压力和威胁是形成细菌进化的主要力量。考察拮抗作用在自然群落中的研究表明, 拮抗作用可以发挥多种作用,从促进原始生境的定殖到维持细菌群落的稳定性 。 细菌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历史上一直集中在获取营养和抵抗非生物胁迫的策略上。这种关注淡化了细菌生命的第三个方面,而这是它们存在的同等重要的方面:即,拮抗细菌对生存的威胁。刚刚,发表在 Current Biology 上的一篇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一篇题为:“ TheCentral Role of Interbacterial Antagonism in Bacterial Life” 的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讨论和论证,证明了 细菌间拮抗作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细菌间拮抗途径的多样性和普遍性越来越明显,细菌间毒素解除其靶标的隐蔽方式强调了这些过程的高度进化性。拮抗途径的普遍性必然与同样广泛的防御策略相匹配。这些与特征明确的中央应激反应途径重叠, 突出了细菌相互作用对塑造细胞生理的贡献 。 背景: 一种细菌可能比另一种典型的细菌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并对这种典型的细菌来造成威胁。在一项综合分析中,考虑并权衡了地球上细菌的主要栖息地,得出的结论是,20-80%的细菌是表面相关的,并且证明了在细菌小尺度上的多样性,常常是细菌物种之间直接的细胞-细胞接触。这些观察结果延伸到栖息地,如土壤、深海和大陆亚结构,人类肠道和口腔。因此,存在一个合理的“物理证据”,表明细菌通常彼此紧邻生活。 现在,要了解在这些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即它们在 本质上是拮抗的还是合作的 ,我们必须从 体外实验 , 基因组证据和理论模型 中进行推断。 拮抗途径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自二十世纪初从链霉菌属中分离出首批抗生素以来,人们就已经意识到细菌杀死或抑制其他细菌生长的能力。 然而,随着细菌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注于纯培养中有机体研究的学科,细菌间相互作用的表征不再受欢迎,细菌拮抗作用的研究也主要局限于寻找与 临床相关的抑制分子 。在21世纪早期,人们发现细菌也可以通过特殊分泌系统的作用,用抗菌毒素来对抗密切接触的邻居。很快就发现这种机制很普遍,这促使了细菌间拮抗作用研究的复兴。 随着研究兴趣的增加和基因组数据的大量涌入,发现细菌间拮抗机制的速度正在增加。所有主要的细菌门现在已经被证明具有拮抗途径,在许多情况下包括 接触依赖和非依赖机制 (表1和表2)。确定的可扩散毒素包括经典的小分子抗生素,它们是链霉菌的研究重点,也包括蛋白质毒素,其大小从肽到多亚基组合。 接触依赖性拮抗作用 由多种特殊分泌系统介导,包括革兰氏阴性菌的IV型、V型和VI型途径以及革兰氏阳性菌的Esx分泌系统。这些系统中的每一个都向邻近细胞传递毒性效应蛋白,并利用同源免疫蛋白来防止自身和亲属中毒。 接触依赖性的细菌间拮抗作用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发生,如外膜融合介导的粘液球菌毒素交换,茎杆菌中淀粉样细菌素的表面相关产生,以及芽孢杆菌中带有羧基末端毒素结构域的肽聚糖锚定YD重复蛋白的产生。 从整个系统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不仅细菌间的拮抗机制是多种多样的; 单个物种本身可以编码多方面的拮抗武库。 多样化发生在许多层面上,包括携带多种独特拮抗机制的物种(图1),给定机制的非冗余形式(即多种毒素输出分泌途径)以及通过单个传递系统传递的过多效应子。 在 生物体中发现的拮抗途径之和可占细胞总编码能力的重要部分 。例如,铜绿假单胞菌编码至少六种不同的使竞争对手中毒的方法,它们共同构成了基因组的190 kb(3%)(图1A)。其中一些包含相关系统的非冗余版本,包括三个VI型分泌系统(T6SS),每个系统与多达七个独特的分泌效应子相关。 该细 菌还拥有编码两种接触依赖性抑制(CDI)和三种可扩散的蛋白质毒素(称为pyocins)的基因 。 革兰氏阳性枯草芽孢杆菌编码相似而广泛但不重叠的拮抗机制(图1B)。 细菌间毒素的潜伏性 细菌间拮抗途径的有效性 不仅仅是其毒素内在效力的函数 。毒素必须克服由细胞防御系统产生的耐受性,这些防御系统因其造成的损害而被激活,作用于细胞质分子的毒素必须突破细胞包膜,而成功的中毒策略应该相对不受抵抗力的影响。 许多抗菌毒素作用于不易从细胞外部进入的分子。 例如,似乎大多数T6SS毒素在周质中起作用,尽管有一些争论,但证据表明至少在铜绿假单胞菌中,该分泌装置最初将其抗菌蛋白传递至该隔室。 因此,具有细胞质靶标的T6SS底物需要一种穿过细菌内膜的手段。尽管这些蛋白的胞质进入细节仍然未知,但是T6SS毒素似乎并不需要通过接触依赖性抑制(CDI)系统传递毒素的特定内膜受体。 确实,铜绿假单胞菌的一种T6SS毒素Tse6似乎通过一种相当独特的机制克服了这一障碍。 该毒素可降解基本的细胞内代谢产物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与细胞中最丰富的蛋白质之一,延伸因子Tu(Ef-Tu)紧密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对于生化活性和毒素分泌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破坏Tse6-Ef-Tu相互作用会使蛋白质完全无法作用于受体细胞。缺乏详细的机理理解,但简约产生了一种模型,其中Ef-Tu相互作用可能通过在细胞质内动态捕获Ef-Tu-相互作用基序来促进内膜上的Tse6易位。 通过T6SS,T4和Esx分泌系统传递毒素需要长时间的细胞间接触 ,这阻止了在 流体条件下使用这些拮抗机制 。 相反,由T5SS介导的CDI途径可以在液体培养物中生长的细胞之间起作用。 CDI毒素共有的一系列独特特征,它们在与靶细胞发生相对短暂的接触后介导其摄取。 CDI毒素以前被描述为“棒上的毒素”,因为它们由一个延伸的氨基末端细丝组成,该细丝通过b-barrel蛋白和一个羧基末端固定在分泌部位的生产细胞上 毒素结构域传递到细胞。 该报道表明,在没有靶细胞的情况下,在挤出毒素或相邻的FHA-2结构域之前,细丝的分泌会停止。 这导致发夹形结构的表面呈现,该结构由毒素的丝状部分的前半部分组成,该部分的末端具有负责靶细胞中受体结合(RBD)的域,而其余部分则由 蛋白在分泌之前向分泌通道延伸或位于周质中。 当RBD与其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时,分泌停滞得以缓解,并且FHA-2结构域与靶细胞的外膜缔合并嵌入其中。这随后促进了羧基末端毒素结构域向靶细胞周质的移位。 毒素中特定的脯氨酸丰富结构域被证明与分泌停滞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缺乏该结构域的细胞在固体培养基生长条件下仍能够使靶标中毒,但丧失了在液体培养中起作用的能力。 这项研究说明了抗菌毒素访问其靶分子的途径如何对有效递送它们的条件产生深远的影响。 毒素的独创性远远超出了它们到达目标的阴险方式;如果没有办法颠覆抵抗的出现,毒素将很快被解除武装。一种“ 数量上的优势 ”方法,即通过不同机制同时传递多种毒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在接触依赖型毒素传递系统中进化出来,以解决这一问题。这种策略还有一个额外的优点,即允许毒素协同作用,并便于在一系列环境条件下中毒,否则这些环境条件可能会使单一毒素的活性失效。 个别毒素也可以 拥有自己的抗性颠覆解决方案 。 例如,Serratia proteamaculans的ADP-核糖基酶和T6SS底物Tre1所采用的主要中毒机制是通过 修饰细胞分裂蛋白FtsZ来阻止细胞分裂 。然而,Tre1的活性并不局限于这个靶点;它对核糖酯表面可接近的精氨酸残基的随意修饰能力使得Tre1能够修饰其他一些必需的蛋白质。因此,如果FtsZ获得了一个突变,使其对修饰具有抵抗力,那么Tre1原则上仍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使细胞失活。 自然环境中的细菌间拮抗作用 尽管基因组证据和实验室研究对跨域细菌拮抗机制的普遍性毫无疑问,但这些机制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才刚刚开始受到关注。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很难在原位进行监测,特别是在高度多样性的生境中或在难以实时访问的地点, 如哺乳动物的肠道中 。 尽管如此,采用一系列方法和不同模型系统的研究已经开始出现,这表明拮抗作用 可能是细菌栖息地的一个普遍特征 。 土壤包含地球上最多样化的微生物组合之一,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具有拮抗能力的有机体。最近,来自特征不明显的Acidobacteria, Verrucomicrobia, Gemmatimodetes 和 Rokubacteria的土壤细菌被证明编码多种途径,以产生可作为抗菌药物的次生代谢物。然而,在土壤细菌中也经常检测到诸如 交叉取食和降解协同 作用等合作特性,这导致一些人质疑这种环境中拮抗作用的作用。经典生态学理论预测,两种生物所居住的生态位越重叠,它们就越有可能参与竞争行为,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假设,即土壤细菌之间的拮抗作用在 邻近的相关生物 之间最为强烈。有两类细菌, 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和荧光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fluorescens)两类细菌,它们能产生小分子抗菌剂,并能参与由细菌素介导的拮抗作用。来自同一采样点的链霉菌对比从远端采集的成对链霉菌更可能表现出拮抗作用,如果它们表现出相似的营养需求。 与链霉菌一样,具有相似营养需求的荧光假单胞菌菌株之间的相互抑制作用比那些有不同需求的菌株更强。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项研究都发现,抵抗对抗性的能力比积极抑制另一种菌株的能力更广泛。 从相关土壤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出了两个进化结果 :获得对竞争菌株产生的毒素的抗性和/或营养专业化以避免拮抗作用 。对其他细菌种群的研究将有助于解读这些细菌是否是土壤有机体中的普遍现象。 考虑到微生物在哺乳动物肠道中的定殖密度,一系列的拮抗途径是由栖息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细菌编码的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在没有扰动的情况下,肠道微生物群落 非常稳定 ,这就提出了一个 问题 ,即在这种环境中如何以及何时使用拮抗机制。这可能是 肠道内 的拮抗作用对于介导婴儿最初定植过程中的细菌间竞争至关重要。对拟杆菌属中T6SS基因丰度的宏基因组数据集的分析似乎支持这一点。 脆弱的芽孢杆菌特异性T6SS在婴儿定殖菌株中比在成人中更常见。使用生生物小鼠和模型社区的实验支持了该系统在肠道定植过程中的作用。的确,脆弱芽孢杆菌的T6SS有助于对生食性小鼠中敏感菌株的定植抗性。 然而,对成年肠道群落中包括T6SS在内的拮抗途径的测量表明,它们还起着最初定殖以外的作用。事实上,脆弱的芽孢杆菌的T6SS有助于gnotobiotic小鼠对敏感菌株的定殖抗性。此外,另外两种类杆菌T6SS及其各自的效应器编码在移动元件上,证据表明,在 同一宿主上定殖的菌株通过水平转移获得和保持这些元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压力 ,从而导致效应器和免疫基因对的相容性。 在成熟的肠道菌群中,支持拮抗作用至关重要的其他证据来自获得性细菌防御(AID)和重组相关的AID(rAID)系统的发现。 这些由孤儿免疫基因组成的拟杆菌属元素普遍存在于 成年肠道元基因组中 ,并且能够完全中和通过拮抗拟杆菌属菌株而递送的相应毒素。有趣的是,rAI簇显示出活跃基因获取的特征,表明它们可以起到适应性免疫功能的作用-与CRISPR阵列类似,但可以 防御细菌间的拮抗作用而不是噬菌体攻击 。 与rAID簇中编码的许多基因最接近的同源物是与T6SS以外的毒素传递途径相关的免疫基因,这些基因在拟杆菌属的外部发现,这增加了该系统对不同拮抗剂提供保护的可能性。 这些孤儿免疫基因簇在肠道细菌中的流行表明,对局部产生的毒素的抗性的获得促进了原本不相容的菌株之间的共存,这 反过来又可能有助于群落的稳定 。 进一步的证据支持成熟肠道菌群中拮抗作用的 关键性质来自获得性细菌间防御 (AID)和 重组相关的AID(rAID)系统的发现 。这些由孤儿免疫基因组成的类杆菌素广泛存在于成人肠道异源基因组中,能够完全中和通过拮抗拟杆菌菌株传递的相应毒素。有趣的是,rAID簇显示了活跃基因获取的特征,这表明它们可以发挥适应性免疫功能-类似于CRISPR阵列,但用于防御细菌间的对抗而不是噬菌体攻击。与rAID簇中编码的许多基因最接近的同源基因是与毒素传递途径相关的免疫基因,而T6SS则是在类杆菌之外发现的,这增加了系统对不同拮抗剂提供保护的可能性。这些孤儿免疫基因簇在肠道类杆菌中的流行表明,获得对局部产生的毒素的抵抗力促进了其他不相容菌株之间的共存,这反过来可能有助于群落的稳定。 作为可扩散抗微生物剂在成熟肠道菌群中作用的一个例子,已经确定了一个 四元细菌联合体 ,它对 小鼠的抗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具有定植抵抗力 。这种预防作用需要革兰氏阳性菌Blautia Producta产生一种广谱的特异性抗菌肽。强调定植抗性可以在临床中发挥重要作用,接受造血细胞移植的患者对VRE感染敏感,他们拥有生产这种抗生素的基因。 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可扩散抗菌剂同样在肠道菌群中起重要作用。 拟杆菌分泌抗菌蛋白,称为类杆菌分泌的抗菌蛋白(BSAP),针对靶细胞上的特定表面分子。对BSAPs的抗性是广泛存在的,并且通过与毒素基因相邻的其他靶基因的表达来介导。 在人类肠道易位基因组中,当存在 BSAP基因 时,具有抗性目标等位基因的菌株会富集;因此,就像由拟杆菌的T6SS介导的拮抗作用一样,这些生物体产生的可扩散的抗菌蛋白可能会在定植于不同个体的菌株之间进行兼容性选择。 上面描述的例子强调了 细菌拮抗作用在原始生境定殖和捍卫已建立种群中的潜在作用 。 研究表明,这些途径的第三个作用在于 介导入侵 。肠霍乱弧菌,霍乱弧菌和伤寒沙门氏菌均编码T6SS,有助于肠道菌落定植或表现出针对体内的共生物种。 细菌素也可以介导肠道的侵袭。产质粒编码细菌素的粪肠球菌能够特异性地侵入并取代本土的粪肠球菌 ,并且通过改变共生微生物群落,由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强毒菌株产生细菌素可促进小鼠肠道定植 。而单核细胞增生Listeria monocytogenes菌强毒株产生的细菌素通过改变共生微生物群落来促进小鼠肠道定殖。 拮抗机制可以与外界干扰协同作用,促进病原菌入侵 。发现鼠伤寒沙门氏菌的肠杆菌科特异性细菌素colicin 1b有助于 其仅在炎症期间与小鼠肠道中的共生大肠杆菌株竞争 ,这通常会 破坏肠道群落结构并促进蛋白细菌种类的生长 。有趣的是,在这种情况下,肠道共生物种可以采取 反策略 。大肠杆菌Nissle通过产生称为 微素的抗菌肽 来抑制 入侵的沙门氏菌 的生长,这种抗菌肽是响应 低铁 而引起的,这是发炎的肠道的标志。此外,微素通常与铁载体偶联,从而促进铁载体被靶细胞中的铁载体吸收,而靶细胞必须主动清除铁才能维持其活性。 由于实验研究已提供证据证明细菌间的拮抗作用是微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方面,因此关于拮抗相互作用如何影响群落动态的问题也就出现了。报告表明,许多栖息地中存在的高水平 细菌多样性可以通过合作代谢交叉喂养来解释 。然而,这些研究往往未能明确解释 活性拮抗 机制,而只 关注营养素 的竞争。 关于合作以及拮抗和剥削性细菌间竞争对人类肠道群落动力学影响的数学模型表明,与直觉相反, 拮抗作用促进稳定性 。在这项分析中,合作是不稳定的,因为它有可能在物种之间建立依赖关系,从而对群落产生整体不稳定的影响。相反, 对抗促进了广泛多样性水平的稳定 。这项研究还确认了空间隔离是一种通过抑制物种相互作用程度来促进群落稳定的机制。 最近对鱿鱼共生菌Vibrio fischeri 的T6SS系统在寄主定殖过程中的功能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真实例子,说明 空间隔离和拮抗协同作用,以构建微生物群落 。在这个例子中,作者发现编码T6SS的V. fischeri菌株和那些易中毒的菌株可以在同一种动物中共同定居,但只能通过占据鱿鱼发光器内不同的、空间隔离的隐窝。 对抗性防御 如果细菌间的拮抗作用像上面描述的基因组学、机械学、原位和理论研究所表明的那样普遍存在于微生物生命中,那么 细菌也会进化出许多防御这些攻击的方法 。一种潜在的防御机制仅仅是为了发动更好的进攻, 这可能是导致对抗机制多样化和多样化的一个因素 ,而这些机制是由单个菌株编码的。一个有机体可以采用的相关策略是,根据特定竞争对手存在时特定活动的选择性优势,对其产生的毒素进行编码。后一种方法的一个例子是Rhs毒素。这些大的,多态性毒素由一个与羧基末端毒素相连的重复区域组成。 然而,这些对缺乏分泌所需毒素的重复部分。在鼠伤寒沙门氏菌中,这种细菌的反复传代选择了一个带有Rhs毒素的克隆,其中祖先的CT域被下游的CT域取代。这种菌株的选择是通过破坏编码这种CT毒素及其免疫决定因子的开放阅读框来实现的。尽管重组介导的毒素结构域交换尚未在该系统中得到实验验证,但编码奈瑟菌物种多态性MafB毒素的基因簇显示出类似的结构。 第二种颠覆对抗作用的方法是获得免疫决定因子,这些决定因子能够保护机体免受特定毒素的侵害(图2)。如上所述, 这似乎是肠道拟杆菌的普遍特征 。虽然目前为止,这些生物是唯一一个编码免疫基因阵列的群体,这些基因似乎是主动获得的,并且已经被功能性地描述过了,其他一些被称为“孤儿”免疫基因的例子也被描述过,这些基因被预测能够保护它们免受非编码它们的生物体制造的毒素的侵害。 此外,与土壤中的生产者物种相比,土壤中具有抗小分子抗生素抗性的基因更为丰富,这表明它们在保护目标细胞方面发挥着更广泛的作用。 众所周知,在 临床环境中,细菌应激反应会导致抗生素耐药性 。然而,这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其提供非生物应激源保护作用的真正功能的不幸副作用。 在广泛抗菌拮抗证据的背景下重新审视这些途径,我们认为提供保护免受生物攻击实际上可能是它们在自然界的主要功能。压力反应途径的例子支持了这一点,这些途径提供了复杂的方法来对抗其他细菌产生的特定毒素的作用。例如,土壤细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利用一系列 互补机制来抵抗镧系抗生素 (由许多革兰氏阳性细菌产生的多环肽抗菌剂)的中毒Bacillus subtilis对镧系抗生素的防御措施包括合成带负电荷的脂肪酸,它能减缓阳离子肽穿过细胞壁的速度,产生膜信号肽酶SppA,被认为有助于肽抗生素在细胞膜中降解,诱导噬菌体休克蛋白同源物,保护膜不受造孔镧系物的影响。 另一条将应激反应途径与细菌间拮抗联系起来的证据是来自另外一篇研究中,他们称之为竞争感应。这些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细胞损伤表明存在拮抗竞争对手,诱导拮抗机制与修复系统协同提供了一种同时抵抗和反击攻击的手段。在 铜绿假单胞菌 中,应激反应机制和拮抗途径也受到协同调节,但由一种被称为副(绿脓杆菌对拮抗作用的反应)的不同机制。由溶解性抗菌毒素活性释放的细胞内自源性内容物作为旁分泌信号,刺激附近细胞中Gac/Rsm全球转录后调节通路的激活(图2)。随之而来的是T6SS的引入,以及共同提高对抗敌手竞争能力的其他因素。Gac / Rsm调节子中的许多基因没有已知的功能,这表明在这种生物体中尚需表征提供对抗拮抗作用的其他机制。 结论 细菌间拮抗途径的多样性和广泛分布,这些机制有助于细菌适应环境和在无数环境中竞争生存。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任何试图改造细菌群落(包括肠道微生物群落)以改变其特性的尝试,都必须包括一种方法,使引进的生物体能够与它们总是会遇到的其他菌相互作用进行抗衡。 拮抗途径多样化的一个更微妙的潜在结果是,它们有可能成为毒素的进化库,包括细菌病原体用来对抗哺乳动物宿主的毒素,以及真核生物水平获得的抵御细菌的毒素 。 表1 细菌拮抗作用的非接触依赖性机制。 表2 接触依赖性细菌拮抗途径 图1 细菌基因组中充满了编码各种细菌间拮抗途径的基因座。 图2 革兰氏阴性细菌对T6SS的多种防御途径。
2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使用单细胞组学阐明复杂疾病中的生物网络
YangLiBMBL 2020-9-25 04:00
本人的最新综述论文“Elucidation of biological networks across complex diseases using single-cell omics”今天已经正式发表于《Trends in Genetics》,目前PDF版本下载 链接 已在官网开放。另外,论文正文已经以附件形式添加在本博文中,欢迎查阅。 该论文内容的重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1. 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构造生物网络的方式, 帮助人们了解编码复杂疾病(Complex Diseases)的调控场景(Heterogeneous Regulatory Landscape,HRL)。 2. 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技术(Single-Cell Multimodality Omics Sequencing,scMulti-Omics)的发展以及单细胞多组学分析工具的研究为人们观测HRL提供了工具。 3. 将HRL的研究应用于复杂疾病会带来机遇和挑战。 4. 在这些挑战中,如何构建一套客观合理的评价(Benchmarking Pipeline)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5. 为了给整合单细胞(或批量)多组学测序数据提供支持,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以及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会成为未来不久的主流趋势。 欢迎大家给论文提供不同角度的意见和批评! PIIS0168952520302043.pdf
个人分类: 论文交流|1759 次阅读|0 个评论
POWSC:scRNA-Seq功效分析工具
YangLiBMBL 2020-9-12 03:58
论文标题: Simulation, Power Evaluation, and Sample Size Recommendation for Single Cell RNA-seq 杂志: Bioinformatics 作者信息: 软件安装: https://github.com/suke18/POWSC 输入数据: 一个初始的scRNA-Seq数据集。 操作步骤: 对scRNA-Seq数据进行降维和细胞聚类。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scRNA-Seq内部参数估计的准确性。如果对细胞不加分类直接估计参数,得到的参数不足以描述数据内部的结构。 对每一个细胞类,分别估计其数据分布的参数。这里我们用零膨胀珀松分布和对数式珀松分布的混合概率分布来表示每个类内部的数据分布。其中零膨胀分布表示的是抑制状态下的基因表达;对数珀松分布表示的是 基于概率分布生成模拟的差异表达(Differentially expressed,DE)数据。我们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差异表达数据进行模拟。 第一种是同一种实验条件下两个细胞类型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这种情形比较简单,我们对每个细胞类模拟出基因的表达数据。至于差异表达基因,我们需要考虑两种情形:( i ) 基因在两个细胞类型下分别是抑制和表达的。这就需要我们分别用零膨胀珀松分布和对数式珀松分布来模拟表达值。我们依据两种细胞类型所含细胞的比例进行随机扰动,分别得到最终的细胞数量。我们随机抽取5%的基因作为这种类型的DE基因。( ii ) 基因在两个细胞类型下都是表达的,只是表达值高低不同。这种情形下,我们会随机模拟基因在两种细胞类型下表达值的倍数变化(Fold change)。第二种是两种不同实验条件下同一种细胞类型的差异表达基因。 第二种是同一种细胞类型在不同实验条件下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这种情形,我们只需要根据多项分布生成每个细胞类型下的基因数量。每个细胞类型所含细胞的比例是基于整体中每个细胞类型的比例模拟而成。然后对每个细胞类型,分别利用每个细胞类型表达值分布的参数来估计该类型下基因的表达值。最后我们会分别得到一个细胞特异的基因表达矩阵。注意,在这种情形下考虑到建模的难度,我们不会专门预测DE基因。相反,我们会直接根据构造的细胞特异的基因表达矩阵预测DE基因。 在这一系列模拟的基因表达矩阵上,我们利用现有的主流算法预测DE基因。我们采用功效(Power)也叫真阳性率(True positive rate,TPR),和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来衡量 预测的准确性。我们会尝试一系列不同的细胞数量,并从中发现能够确保FDR和TPR前提下,尽可能少的细胞数量,作为最终我们做实验用到的细胞数量。 输出结果: 所需的最少细胞数量。 算法流程:
个人分类: 论文交流|1819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ence | 单细胞分析人类胸腺发育的细胞图谱
chen7qi 2020-5-24 22:15
The human thymus is the organ responsible for the maturation of many types of T cells, which are immune cells that protect us from infection. However, it is not well known how these cells develop with a full immune complement that contains the necessary variation to protect us from a variety of pathogens. By performing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on more than 250,000 cells, Park et al. examined the changes that occur in the thymus over the course of a human life. They found that development occurs in a coordinated manner among immune cells and with their developmental microenvironment. These data allowed for the creation of models of how T cells with different specific immune functions develop in humans. 该文章由Sanger研究所团队于2020年2月21日发表在 Science 上,题为 A cell atlas of human thymic development defines T cell repertoire formation ,揭示人类胸腺细胞的发育及T细胞的发育成熟,对重建T细胞发育过程意义重大。 研究背景 胸腺介导T细胞的成熟和选择,在建立适应性免疫和中枢耐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器官在生命的早期退化、T细胞输出减少与年龄相关的癌症、感染和自身免疫性发病率相关。来自胎儿肝脏或骨髓的T细胞前体迁移到胸腺中,在那里它们分化成各种类型的成熟T细胞。胸腺微环境协同支持T细胞分化。尽管胸腺上皮细胞( TEC )对T细胞命运至关重要,但其他细胞类型也参与了该过程,例如进行抗原呈递的树突状细胞( DC )和支持 TEC 分化的间充质细胞。最近,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揭示了小鼠胸腺器官发生的新型 TECs 。然而,人体器官以 物种独特的模式和节奏成熟 ,因此需要对人类胸腺进行全基因组的全面研究。 T细胞发育涉及阶段性T淋巴细胞分化的并行过程,并伴随着用于抗原识别的多种 TCR repertoire 的获得。这是通过基因组重组过程实现的,该过程从多个基因组拷贝中选择变异( V ),连接( J ),在某些情况下还选择了多样性( D )基因片段。 V(D)J 基因重组可以优先包含某些基因片段,从而导致库的偏移(淋巴细胞发育中免疫球蛋白可变区基因片段经重组而形成完整可变区序列的过程。重链可变区基因由V、D、J各1个基因片段组成,轻链可变区基因由V、J各1个基因片段组成,VDJ基因均有多个拷贝,各片段通过随机组合(即重排)而形成多样性的抗体可变区。)。迄今为止,我们对 VDJ 重组和库偏倚的大多数了解都来自动物模型和人类外周血分析,而关于人胸腺 TCR repertoire 的综合数据很少。 在这里,作者应用 scRNA-seq 生成了胚胎、胎儿、幼儿和成年阶段胸腺细胞的综合转录组图谱,并将其与 TCR repertoire 分析相结合以重建 T 细胞分化过程。 研究方案 sample: 受孕后的7到17周之间抽取了跨越胸腺发育阶段的15个胚胎和胎儿胸腺,以及儿科和成年个体的9个产后胸腺(在所有参与者的书面知情同意下,根据《赫尔辛基2000年宣言》中的指南获得了本研究的所有组织样品)。通过 FACS 捕获表面Marker为 CD45 , CD3 在, EpCAM 的细胞。(CD45是免疫细胞的marker,CD3是T细胞的marker,EpCAM是上皮细胞的marker。) 测序数据分析介绍 : 工具: Single Cell 3′ and 5′ Reagent Kit (10X Genomics),Illumina Nextera XT kit. 比对: Cell Ranger Single-Cell Software Suite (version 2.0.2 for 3′ chemistry and version 2.1.0 for 5′ chemistry, 10x Genomics Inc. ),GRCh38. 筛选: Cells with fewer than 2000 UMI counts and 500 detected genes were considered as empty droplets and removed from the dataset. Cells with more than 7000 detected genes were considered as potential doublets and removed from the dataset. 结果分析 1. 整个生命周期中人胸腺的细胞组成 作者对15个产前胸腺进行了scRNA-seq检测,范围从7个PCW(受孕后的几周,post-conception weeks)(可分离出胸腺残基)到17个PCW(胸腺发育完成)(图1A和B),还分析了九个产后样本,涵盖了整个胸腺活动期。在单细胞转录组分析与TCRαβ谱分析结合之前,根据CD45、CD3或上皮细胞粘附分子( EpCAM )的表达对分离的单细胞进行分类,将胸腺细胞和非胸腺细胞分离获取。在进行QC后( 对一篇单细胞RNA综述的评述:细胞和基因质控参数的选择 ),从产前胸腺中获得了138,397个细胞,从产后胸腺中获得了117,504个细胞。 利用标记基因将细胞亚群注释为40多种不同的细胞类型或细胞状态(图1C和1D)。分化中的T细胞在数据集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示,包括双阴性( DN ,CD4-CD8-)、双阳性( DP ,CD4+CD8+)、CD4+单阳性(CD4+)、CD8+单阳性(CD8+)、FOXP3+调节性( Treg )、CD8αα+和γδT细胞。还确定了其他免疫细胞,包括B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先天性淋巴样细胞( ILC )、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DC。DC可以进一步分为髓样/常规DC1和DC2以及浆细胞样DC(pDC)。 该数据集还鉴定了非免疫细胞的胸腺微环境。作者将非免疫细胞进一步分型,包括TEC、成纤维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内皮细胞和淋巴管内皮细胞(图1E)。胸腺成纤维细胞鉴定为两种之前未被报道过的亚型:亚型1(Fb1)( COLEC11,C7,GDF10 )和2型成纤维细胞(Fb2)( PI16,FN1,FBN1)(图1E )。Fb1细胞独特地表达COLEC11和ALDH1A2, COLEC11 在先天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ALDH1A2 是负责产生视黄酸的酶,调节上皮细胞的生长。为了探索这些成纤维细胞亚型的定位模式,作者对Fb1和Fb2标记基因( COLEC11和FBN1 )以及普通成纤维细胞( PDGFRA ),内皮细胞( CDH5 )和VSMC( ACTA2 )标记基因进行原位杂交荧光染色定位(图1F)。结果表明,Fb1细胞为小叶周细胞,而Fb2细胞为小叶内细胞,通常与VSMC的大血管相关,这与其调节血管发育的基因的转录组谱一致,并证实了GDF10和ALDH1A2在小叶周围区域的表达(图1F)。 除成纤维细胞外,作者还鉴定了人类TEC(图1E)的亚群,例如髓质和皮质TEC( mTEC 和 cTEC )。为了注释人类TEC,作者将人类数据集与已发布的鼠TEC数据集进行了比较,确定物种之间保守的TEC亚群,包括 PSMB11阳性cTEC 、 KRT14阳性mTEC(I) 、 表达AIRE的mTEC(II) 和 表达KRT1的mTEC(III) (图1E)。作者注意到了两种对人类具有特异性的 EpCAM+ 细胞类型: (i) 表达MYOD1和MYOG的肌样细胞 和 (ii) 表达 NEUROD1、NEUROG1-和CHGA 的TEC(neuro)s,类似于神经内分泌细胞(图1E)。值得注意的是,与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相关的CHRNA1,除了mTEC(II)以外,还由这两种细胞类型特异性表达(图1E),从而扩大了可能参与重症肌无力的耐受性诱导。为了支持这种可能性,作者检测到位于胸腺髓质中的 MYOD1 和 NEUROG1 表达细胞(图1F)。 图1. Cellular composition of the developing human thymus ( A ) Schematic of 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profiling of the developing human thymus. ( B ) Summary of gestational stage/age of samples, organs (circles denote thymus; rectangles denote fetal liver or adult bone marrow, adult spleen, and lymph nodes), and 10x Genomics chemistry (colors). ( C ) UMAP visualization of the cellular composition of the human thymus colored by cell type (DN, double-negative T cells; DP, double-positive T cells; ETP, early thymic progenitor; aDC, activated dendritic cells; pD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 Mono, monocyte; Mac, macrophage; Mgk, megakaryocyte; Endo, endothelial cells; VSMC,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Fb, fibroblasts; Ery, erythrocytes). ( D ) Same UMAP plot colored by age groups, indicated by post-conception weeks (PCW) or postnatal years (y). ( E ) Dot plot for expression of marker genes in thymic stromal cell types. Here and in later figures, color represents maximum-normalized mean expression of marker genes in each cell group, and size indicates the proportion of cells expressing marker genes. ( F ) RNA smFISH in human fetal thymus slides with probes targeting stromal cell populations. Top left: Fb2 population marker FBN1 and general fibroblast markers PDGFRA and CDH5 . Top right: Fb1 marker GDF10 , FBN1 , and CDH5 . Middle left: Fb1 marker COLEC11 and FBN1 . Middle right: Fb1 marker ALDH1A2 , VSMC marker ACTA2 , and FBN1 . Bottom left: TEC(myo) marker MYOD1 . Bottom right: Epithelial cell marker EPCAM and TEC(neuro) marker NEUROG1 . Data are representative of two experiments. ( G ) Relative proportion of cell types throughout different age groups. Dot size is proportional to absolute cell numbers detected in the dataset. Statistical testing for population dynamics was performed by t tests using proportions between stage groups. The x axis shows age of samples, which are colored in the same scheme as (D). 2. 胸腺基质和T细胞的协调发育 作者研究了整个发育过程中不同胸腺细胞类型的动力学(图1G)。 在早期胎儿样本(7至8个PCW)中,淋巴区包含NK细胞、γδT细胞和ILC3s,几乎没有分化的αβT细胞。分化的T细胞被发现主要是在7个PCW的样品的DN阶段。他们逐渐从DP发展到SP阶段,在12 PCW左右达到平衡,先天淋巴细胞的比例则是下降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成人样本显示出胸腺变性的形态学证据。将胸腺与同一供体的脾脏和淋巴结的比较显示,胸腺中存在终末分化的T细胞,这表明终末分化的T细胞再次进入胸腺或出现循环细胞污染(图1G)。另一方面,表达IL10、穿孔素和颗粒酶的细胞毒性CD4+ T淋巴细胞(CD4+ CTL)在退化的胸腺样品中富集。在其他样本中也证实了记忆T细胞和B细胞增加的趋势(图1G;记忆T细胞的P=9.3×10^(-6),记忆B细胞的P=0.0096)。 胸腺基质细胞的相应变化反映了T细胞发育的趋势 。作者观察到TEC亚群的时间变化与T细胞成熟的开始一致,从富集的cTECs转变到cTECs和mTECs的平衡(图1G;P=0.0054)。这支持了 “thymic cross-talk” 的概念,其中的上皮细胞和成熟的T细胞协同相互作用可以支持它们的相互分化。 此外,成纤维细胞的组成在发育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上面提到的Fb1亚群在早期发育中占主导地位,而在较晚的发育时间点观察到了相似数量的Fb1和Fb2细胞(P=0.014),并且细胞周期相关细胞数量减少(图1G)。 最后,其他免疫细胞也在妊娠和产后生活中发生动态变化。早期妊娠期间巨噬细胞丰富,DC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均增加(图1G)。12 PCW后DC1占主导,产后生活中pDC比例增加(巨噬细胞,P = 2.7×10^(–8);DC1,P = 1.05×10^(–3);DC2,P = 4.86×10^(–5))。 为了进一步研究介导胸腺基质和T细胞协调发展的因素,作者使用公共数据库 CellPhoneDB.org 系统研究了细胞相互作用,以预测在它们之间特异性表达的配体-受体对( 哇!单细胞测序-配体受体互作分析原来可以这么简单又高大上! )。在预测的相互作用中,作者核对了 已知跨不同细胞类型和发育阶段的参与胸腺发育的信号转导因子的表达模式 。淋巴毒素信号转导( LTB:LTBR )来自多种免疫细胞,并被大多数基质细胞状态所接受。与此相反的是 RANKL-RANK(TNFRSF11:TNFRSF11A) 信号传导被限制在ILC3和mTEC(II)s/淋巴管内皮细胞之间。 FGF 信号传导( FGF7:FGFR2 )来自于成纤维细胞向TECs发出信号,成年胸腺中 FGFR2 的表达减少。对于 Notch 信号传导, NOTCH1 是早期胸腺祖细胞( ETP )中表达的主要受体,不同的细胞类型表达了不同的 Notch 配体:cTEC和内皮细胞均表达 JAG2 和 DLL4 ,其他TEC则广泛表达 JAG1 。 3. 传统T细胞分化轨迹 当胸腺形成时,胎儿 肝脏 是主要的造血器官和来源,是造血干细胞和多能祖细胞( HSCs/MPPs )的来源,因此作者分析了来自同一胎儿的一对胸腺和肝脏样品。作者合并了胸腺和肝脏数据,并选择了包括肝 HSC/MPP ,胸腺 ETP和DN 胸腺细胞的细胞群进行数据分析(图2A和2B)。 为了研究下游T细胞分化轨迹( NBT|45种单细胞轨迹推断方法比较,110个实际数据集和229个合成数据集 ),作者决定显示分化T细胞的连续轨迹。为了证实这一轨迹的有效性,使用T细胞分化的标志性基因:CD4/CD8A/CD8B基因(图2D),细胞周期( CDK1 )和重组( RAG1 )基因(图2E)以及完全重组的 TCRαs/TCRβs (图2F)。轨迹从 CD4-CD8-DN 细胞开始,逐渐表达 CD4 和 CD8 成为 CD4+CD8+ DP细胞,然后过渡到 CCR9highTαβ (进入)阶段,分化为成熟的 CD4+ 或 CD8+ SP细胞(图2D)。通过细胞周期基因的表达将DN和DP细胞分为两个阶段(图2E)。作者将具有强烈细胞周期特征的早期亚群称为增殖(P),将晚期亚群称为静止(Q)(图2C)。VDJ重组基因( RAG1和RAG2 )的表达从增殖后期开始增加,并在静止期达到高峰。这种模式反映了每轮重组之前T细胞的增殖。 图2. Thymic seeding of early thymic progenitors (ETPs) and T cell differentiation trajectory ( A ) UMAP visualization of ETP and fetal live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s) and early progenitors. NMP, neutrophil-myeloid progenitor; MEMP, megakaryocyte/erythrocyte/mast cell progenitor. ( B ) The same UMAP colored by organ (liver in blue, thymus in yellow/red). ( C ) UMAP visualization of developing thymocytes after batch correction. DN, double-negative T cells; DP, double-positive T cells; SP, single-positive T cells; P, proliferating; Q, quiescent). The data contain cells from all sampled developmental stages. Cells from abundant clusters are downsampled for better visualization. The reproducibility of structure is confirmed across individual samples. Unconventional T cells are in gray. ( D to F ) The same UMAP plot showing CD4 , CD8A , and CD8B gene expression (D), CDK1 cell cycle and RAG1 recombination gene expression (E), and TCRα, productive TCRβ, and nonproductive TCRβ VDJ genes (F). ( G ) Heat map showing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across T cell differentiation pseudotime. Top: The x axis represents pseudo-temporal ordering. Gene expression levels across the pseudotime axis are maximum-normalized and smoothed. Genes are grouped by their functional categories and expression patterns. Bottom: Cell type annotation of cells aligned along the pseudotime axis. Colors are as in (C). ( H ) Scatterplot showing the rate of productive chain detection within cells in specific cell types ( x axis) and the ratio of nonproductive/productive TCR chains detected in specific cell types ( y axis). Left: TCRβ; right, TCRα. ( I ) Graph showing correlation-based network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expressed by thymocytes. Nodes represent transcription factors; edge widths are proportional to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wo transcription factors. Transcription factors with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to specific cell types are depicted in color. Node size is proportional to the significance of association to specific cell types. 4. Treg和非经典T细胞的发育 除了构成发育中胸腺T细胞中大多数的常规CD4+或CD8+ T细胞外,单细胞数据还按标记基因的表达进行分组,确定了多种非常规T细胞类型(图2I和图3A和3B)。 接下来,作者调查了这些非经典T细胞的发育是否依赖于胸腺。作者认为,如果一个细胞群体是胸腺依赖性的,它将在胸腺成熟(约10 PCW)后积累,并且相对于其他造血器官会在胸腺中富集。通过绘制散点图展示胎儿肝和胸腺之间以及胸腺成熟前后(10 PCW)每种细胞类型的相对丰度发现结果与这个想法一致,所有非常规T细胞都在胸腺富集,尤其是在胸腺成熟后,这表明它们是来源于胸腺(图3D)。 Tregs是胸腺中最丰富的非经典T细胞。在αβT细胞和Tregs之间有清晰的分化轨迹,作者将过渡态定义为区分的Treg( Treg(diff) )(图3A)。相对于常规的Treg,Treg(diff)细胞的 FOXP3 和 CTLA4 表达较低, IKZF4 、 GNG8 和 PTGIR 的表达则较高(图3B)。这些基因与自身免疫和Treg分化有关。 其他非经典T细胞群体包括CD8αα+ T细胞、NKT样细胞和TH17样细胞(图3B)。存在三种不同的CD8αα+ T细胞种群: GNG4+CD8αα+ T(I) 细胞, ZNF683+CD8αα+ T(II) 细胞和以EOMES标记的 CD8αα+ NKT样 细胞亚群(图3E)。GNG4+CD8αα+ T(I)细胞和ZNF683+CD8αα+ T(II)细胞在早期阶段共享PDCD1表达,并在其终末分化状态下降低。GNG4+CD8αα+ T(I)细胞显示出与DP晚期不同的轨迹(αβTSP进入细胞),而ZNF683+CD8αα+ T(II)细胞具有混合的αβ和γδT细胞信号,并位于GNG4+CD8αα+ T(I)细胞和γδT细胞旁边。 图3. Identification of GNG4+ CD8αα T cells in the thymic medulla ( A ) UMAP visualization of mature T cell populations in the thymus. Axes and coordinates are as in 图2C. (The cell annotation color scheme used here is maintained throughout this figure.) ( B ) Dot plot showing marker gene expression for the mature T cell types. Genes are stratified according to associated cell types or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 C ) Scatterplot showing the ratio of nonproductive/productive TCR chains detected in specific cell types in TCRα chain ( x axis) and TCRβ chain ( y axis). The gray arrow indicates a trendline for decreasing nonproductive TCR chain ratio in unconventional versus conventional T cells. ( D ) Scatterplot showing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each cell type between fetal liver and thymus ( x axis) and before and after thymic maturation (delimited at 10 PCW) ( y axis). Gray arrow indicates trendline for increasing thymic dependency. ( E to H ) Scatterplots compa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conventional T cells based on CD8A versus CD8B expression levels (E), KLRB1 versus ZBTB16 expression levels (F), TCRα productive chain versus TRDC detection ratio (G), and TRDV1 versus TRDV2 expression levels (H). Gray arrows or lines are used to set boundaries between groups or to indicate the trend of innate marker gene expression (F). ( I ) RNA smFISH showing GNG4 , TNFRSF9 , and CD8A in a 15 PCW thymus. Lower right panel shows detected spots from the image on top of the tissue structure based on 4′,6-diamidino-2-phenylindole (DAPI) signal. Color scheme for spots is the same as in the image. ( J ) FACS gating strategy to isolate CD8αα(I) cells (live/CD3+/CD4–/CD137+) and Smart-seq2 validation of FACS-isolated cells projected to the UMAP presentation of total mature T cells from the discovery dataset (lower left). GNG4 expression pattern is overlaid onto the same UMAP plot (lower right). 5. 胸腺髓质中GNG4+CD8ααT细胞的发现和表征 在确定了非经典T细胞及其在胸腺T细胞发育中的起源后,作者将重点放在新型GNG4+CD8αα+ T(I)细胞上,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基因表达谱( GNG4,CREB3L3和CD72 ),这与CD8αα+ T(II)细胞形成对比,CD8αα+ T(II)表达CD8αα+ T细胞的已知标记基因,例如 ZNF683 和 MME(53) 。此外,胸腺迁徙的调节因子 KLF2 在CD8αα+ T(I)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极低,这表明它们可能是胸腺驻留(图3B)。为了定位和验证CD8αα+ T(I)细胞,作者在胎儿胸腺组织切片中进行了靶向GNG4的RNA smFISH,GNG4 RNA探针鉴定出一组富含胸腺髓质并与CD8A RNA共定位的细胞(图3I)。 由于CD137是CD8αα+ T(I)细胞和Tregs的表面marker基因,作者使用该marker富集了这些细胞,然后使用CD3 +CD137+CD4- FACS进一步细化,这样能够特异性富集CD8αα+ T(I)细胞,并通过Smart-seq2 scRNA seq确认其身份,从而为这些细胞提供更多的转录表型(图3J)。 6. 胸腺细胞选择的DC招募和激活 T细胞的选择由特异性的TEC和DC协调。作者首先确定了三个以前表征明确的胸腺DC亚型:DC1( XCR1+CLEC9A+ ),DC2( SIRPA+CLEC10A+ )和pDC( IL3RA+CLEC4C + )。然后作者还鉴定了以前没有描述的细胞群,称其为“活化的DC”( aDC ),其特征在于LAMP3和CCR7表达(图4A和B)。aDCs表达高水平的趋化因子和共刺激分子,以及转录因子,表明它们可能与人类扁桃体和胸腺中先前描述的AIRE+CCR7+ DC相对应。 单细胞数据揭示了aDC组中的三个亚组,分别由不同的基因表达谱识别:aDC1、aDC2和aDC3(图4A和B)。aDC1和aDC2亚型分别与DC1和DC2共享部分标记基因。为了系统地比较aDC亚型和经典DC,作者通过总结marker基因的表达来计算每个DC亚群的同一性得分,并证明了 aDC1-DC1 和 aDC2-DC2 对之间存在明确的关系,这表明每种aDC亚型均来自不同的DC群体。有趣的是,aDC1和aDC2显示出不同的趋化因子表达模式,这说明了这些aDC的功能多样化(图4B)。此外,相对于其他aDC亚群,aDC3细胞的II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和共刺激分子表达降低,这可能反映了激活后的DC状态。确定了两个典型的TECs和各种DC亚群后,作者再使用 CellPhoneDB 分析来鉴定这些抗原呈递细胞与分化T细胞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 图4. Recruitment and activ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for thymocyte selection ( A and B ) UMAP visualization of thymic DC populations (A) and dot plot of their marker genes (B). ( C ) Heat map of chemokine interactions among T cells, DCs, and TECs, where the chemokine is expressed by the outside cell type and the cognate receptor by the inside cell type. ( D ) Schematic model summarizing the interactions of TECs, DCs, and T cells. The ligand is secreted by the cell at the beginning of an arrow, and the receptor is expressed by the cell at the end of that arrow. ( E ) Left: RNA smFISH detection of GNG4 , XCR1 , and FOXP3 in 15 PCW thymus. Right: Computationally detected spots are shown as solid circles over the tissue structure based on DAPI signal. Color schemes for circles are the same as in the image. ( F to H ) Sequential slide sections from the same sample are stained for the detection of LAMP3 , AIRE , and XCR1 (F), LAMP3 , ITGAX , and CD80 (G), and LAMP3 and FOXP3 (H). Spot detection and representation are as in (E). Data are representative of two experiments. 7. 人TCR repertoire构成和选择中的偏移 从富含TCR的5’测序文库中检测到TCR链,对其进行全长重组体的过滤,并与细胞类型注释关联,这样能够分析TCR repertoire的形成和选择模式(图5A和5B) 对于TCRβ位点 ,作者观察到VDJ基因的使用存在强烈偏移,这种偏移从重组(DN细胞)开始到成熟的T细胞阶段持续存在(图5A)。重组信号序列(RSS)得分未能解释该偏移。在小鼠中观察得到偏移确实与基因组位置有很好的相关性,这与基因座的环状结构是一致的(图5C),但是在小鼠中未发现在人体内可以观察到的V基因使用偏移。作者还观察到D2基因与J2基因有优先关联,而D1基因可以与J1和J2基因以相似的频率重组。TCRβV-D或V-J对之间则没有明确的关联。 对于TCRα位点 ,作者发现发育时机与VJ配对之间存在明确的关联:首先重组近端对,然后重组远端对(图5B),这反过来又限制了V、J基因之间的配对。这为TCRα基因座进行重组提供了直接证据(图5D)。另外相对于DP细胞,近端对在成熟T细胞中耗竭,这表明在阳性选择步骤中存在进一步的偏差。 为了研究不同细胞类型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TCR repertoire偏倚,作者通过主成分分析比较不同细胞类型的TCR repertoire(图5E),观察到CD8+ T细胞和其他细胞类型清晰地分开。而且相对于其他细胞类型,CD8+ T细胞的TRAV-TRAJ repertoire偏向远端V-J对(图5F)。考虑到远端repertoire是在TCRα重组的后期产生的,这可能是CD8+ T谱系的反应较慢或效率较低造成的(图5D)。 图5. Intrinsic bias in human TCR repertoire formation and selection ( A ) Heat map showing the proportion of each TCRb V, D, and J gene segment present at progressive stages of T cell development. Gene segments are positioned according to genomic location. ( B ) Same scheme as in (A) applied to TCRa V and J gene segments. Although there is a usage bias of segments at the beginning of development, segments are evenly used by the late developmental stages, indicating progressive recombination leading to even usage of segments. ( C and D ) Schematics illustrating a hypothetical chromatin loop that may explain genomic location bias in recombination of TCRb locus (C) and the mechanism of progressive recombination of TCRa locus leading to even usage of segments (D). ( E )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lots showing TRBV or TRAV and TRAJ gene usage pattern in different Tcell types. Arrows depict T cell developmental order. For TRBV, there is a strong effect from beta selection, after which point the CD4+ and CD8+ repertoires diverge. The development for TRAV+ TRAJ is more progressive, with stepwise divergence into the CD4+ and CD8+ repertoires. ( F ) Relative usage of TCRa V and J gene segments according to cell type. The z-score for each segment is calculated from the distribution of normalized proportions stratified by the cell type and sample. P value is calculated by comparing z-scores in CD4+ T and CD8+ T cells using t test, and false discovery rate (FDR) is calculated using BenjaminiHochberg correction: P 0.05, * FDR 10%. Gene names and asterisks are colored by significant enrichment in CD4+ T cells (blue) or CD8+ T cells (orange). 参考文献 ParkJE,BottingRAetal.AcellatlasofhumanthymicdevelopmentdefinesTcellrepertoire formation.Science.2020Feb21;367(6480).pii:eaay3224.doi10.1126/science.aay3224 文章解读:Tiger 文章校对:生信宝典 你可能还想看 Cell | 小鼠内皮细胞单细胞转录组图谱(详解) 用了这么多年的PCA可视化竟然是错的!!! Hemberg-lab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分析(十一)- Scater单细胞表达谱PCA可视化 一文看懂PCA主成分分析
个人分类: 生物信息|7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单细胞”前瞻 |新型微滴反应筛选技术&ATAC-seq数据分析新篇章
chen7qi 2019-10-28 19:35
来源:www.im.cas.cn/xwzx2018/kyjz/201910/t20191009_5405438.html http://life.tsinghua.edu.cn/publish/smkx/11191/2019/20191009170114780764738/20191009170114780764738_.html 新型微滴反应筛选技术    中科院微生物所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杜文斌研究组和黄力研究组 共同开发了一种新型的 微流控界面 纳升注射技术(Interfacial Nanoinjection, INJ),该技术可以将传统的生化反应体系微缩在一个纳升体积的油包水微液滴体系中完成。    界面纳升注射 (INJ) 系统    在性能方面, INJ系统 通过高精密度的微体积控制实现不同试剂组分的纳升体积分步添加,兼容96和384孔板,可以在预先填装矿物油的孔板上,按照程序设定加入纳升样品或试剂液滴,用于实现高通量筛选。利用低成本探针可以精确加注的最小体积达到1 nL,当加样体积为5 nL时,体积标准偏差小于11 %。加注的液滴通过离心可以沉降到孔板底部并融合,液滴的融合效率最高,达到99%以上。利用多次加注样品、试剂的方法,可以实现多步反应和浓度梯度配置。系统加注的体积精确性、线性和重现性良好。    FACS-INJ单细胞分析流程和应用         流式细胞荧光激活细胞分选(FACS) 是目前最高效的单细胞分选技术,可实现病毒、细菌、真菌和动物细胞的多参数检测和分选;利用荧光标记,可对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有效的区分,分选成功率高。研究团队将INJ与FACS平台相结合,建立了FACS-INJ单细胞分选分析流程,应用覆盖了单细胞表型分析、基因型分析、基因表达分析以及全基因组扩增测序。   研究团队首先利用 FACS-INJ系统 实现了 病原菌微生物单细胞耐药基因的PCR筛查和单细胞药敏表型筛查 。对于大幅降低临床病原检测的成本,实现脑脊液、房水等难获取微量样品的耐药基因和表型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FACS-INJ系统还可用于 动物细胞的单细胞基因表达分析 。以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在细菌胞外多糖处理前后的炎症反应为例,通过荧光激活流单细胞式分选处理前后的小鼠巨噬细胞,基于一步法反转录实时荧光PCR扩增,在单细胞水平解析了 次黄嘌呤鸟嘌呤转磷酸核糖基酶(HPRT)基因 (看家基因)和 白介素1β(IL-1β)基因 (炎症反应)表达水平的变化。   最后,团队与 北京大学黄岩谊课题组 合作,建立了基于FACS-INJ的 微生物全基因组扩增测序流程 ,以获得未培养微生物的全基因组信息。该方法获得的微生物基因组污染度较传统的MDA扩增方法显著降低(5%),显著提高了微生物单细胞基因组数据质量。平台也适用于肿瘤、胚胎等动物细胞的全基因组扩增测序,对肿瘤细胞的单细胞测序的覆盖度达到 60-80% 。 ATAC-seq数据分析新篇章    2019年10月8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的 张强锋课题组 在 《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题为 SCALE方法基于隐特征提取进行单细胞ATAC-seq数据分析(SCALE method for single-cell ATAC-seq analysis via latent feature extraction) 的学术文章。    真核生物的染色质具有复杂的高级结构,由DNA一圈一圈缠绕在组蛋白上形成串珠式模型并进一步折叠聚集而成。基因的转录必须要将相应的染色质打开形成开放区域才能结合其他的转录调控因子。因此可以说染色质开发区域是基因组编码生命的窗口。 单细胞ATAC-seq(Assay for Transposase-Accessible Chromatin using sequencing)技术 在单细胞层次上通过 Tn5 DNA转座酶 在开放染色质插入测序接头进行标记并测序,从而获取 “高分辨“ 的单细胞精度的染色质开放图谱,并依此揭示细胞异质性的调控机制。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应用单细胞ATAC-seq技术,在肿瘤、免疫、发育领域获取大量的测序数据。然而,目前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可以很好的分析挖掘海量的单细胞ATAC-seq数据中宝贵的生物信息。单细胞ATAC-seq数据分析的难点在于数据本身。 第一 ,细胞整体的染色质开放位点数有几十万之多,造成所谓的“维度灾难”。 另外 ,由于生物的原因许多潜在的开放没有信号,数据异常稀疏,技术限制带来的数据丢失极大程度上加剧了这种现象。 特别的 ,在二倍体基因组上一个开放区域一般至多只有两个拷贝,使得数据近乎二值化。这些问题都给单细胞ATAC-seq数据的分析带来了巨大挑战。    近日,张强锋课题组发表的文章提出了SCALE,利用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方法 ,结合变分自编码器和高斯混合模型,提取单细胞ATAC-seq数据的隐层特征,将问题从复杂稀疏的高维度的染色质开放图谱空间投射到了简单抽象的低纬度特征空间。这种处理不但可以发现和解析细胞特异性的染色质图谱模式,还通过相似细胞信息共享,填补了技术限制导致的缺失值,从而巧妙地解决了单细胞ATAC-seq数据中高维度、稀疏性、二值化等问题。 SCALE 提供了完整的可视化、聚类、数据增强、帮助下游生物信息的挖掘,为研究者们解码单细胞表观遗传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SCALE的模型框架 文章    Yun, J.L. # ; Zheng, X.W. # ; Xu. P. # ; Zheng, X.; Xu, J.Y.; Cao, C.; Fu, Y.S.; Xu, B.X.; Dai, X.; Wang, Y.; Liu, H.T.; Yi, Q.L.; Zhu, Y.X.; Wang, J.; Wang, L.; Dong, Z.Y.; Huang, L.*; Huang, Y.Y.*; Du, W.B.* Interfacial Nanoinjection-based Nanoliter Single-cell Analysis, Small , 2019 , doi:10.1002/smll.20190373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2630-7
个人分类: 生物信息|2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Hemberg-lab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分析(一)
chen7qi 2019-4-22 17:04
在 别人的电子书,你的电子书,都在bookdown 一文中推荐过这一篇教程(https://hemberg-lab.github.io/scRNA.seq.course),从2016年一直更新到2018年,是入门单细胞分析的十分适合的文档。为了进一步促进学习,生信宝典申请并组织翻译这篇教程,将在公众号陆续推出。最后会有整合版以网页和PDF格式发布于易生信平台。 关于课程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取单细胞水平的全转录组数据又称 scRNA-seq 已应用越来越广泛。 scRNA-seq 的优势是其同时具有单细胞水平的分辨率和基因组范围的检测能力,可以解决其他方法如 bulk RNA-seq 或单细胞 RT-qPCR 解决不了的问题。然而,分析单细胞数据需要新的方法,以前用于 bulk RNA-seq 的一些计算方法的理论假设也不再适用。 在这个课程,我们讨论 scRNA-seq 可以解决的问题,以及可用的计算和统计学方法。原版课程是剑桥大学生物信息培训中心授课所用, 但文字版教材适用于任何对 scRNA-seq 分析感兴趣的人。课程每年两次,材料在开课前更新。 计算工具的数量增加很快,我们尽力更新至最新技术。这个课程的一个主要限制是我们倾向于使用在 R 里面实现并且速度相对快的工具 ( 其他语言实现的工具也通用,关键是理解原理 )。另外,我们倾向于使用自己或朋友、同事开发的工具。(译者注:无可厚非,一是更了解,二是更容易获取帮助。我们也更倾向于使用自己的 绘图工具ImageGP 。) 视频 视频课录制于2017年11月,那时课程章节更少一些。视频在Youtube上,https://www.youtube.com/embed/56n77bpjiKo?list=PLEyKDyF1qdOYAhwU71qlrOXYsYHtyIu8n。 GitHub https://github.com/hemberg-lab/scRNA.seq.course Docker 镜像 (RStudio) 课程可以通过安装了所有依赖包的 RStudio 的Docker镜像重现。 确保你的电脑已安装了 Docker ,如果没有,请参照 Docker基础 。运行下面命令启动Docker镜像: dockerrun-d-p8787:8787quay.io/hemberg-group/scrna-seq-course-rstudio 这条命令会下载 docker 镜像 (看网速快慢,需要一些时间)。下载完成后,会启动Rstudio服务器版 (里面包含了依赖的程序包和数据)。 接下来就可以在基因组浏览器访问 localhost:8787 ,使用用户名和密码 rstudio:rstudio 登录网页版Rstudio ( R语言学习 - 入门环境Rstudio )。 更多关于运行RStudio docker镜像的选项见https://hub.docker.com/r/rocker/rstudio-stable/. 译者注 :如果您参加过我们的易生信课程,这些操作都应该比较熟悉了。需要注意的是:1. 确认 8787 端口有无被占用,尤其是自己在服务器运行过 Rstudio server 时。2. 如果服务器有外网 IP ,可以在任何电脑的浏览器输入 IP:8787 访问。 译者注 :如果不习惯Docker,或没有管理员权限,自己在Windows下安装依赖包也不费事。 手动安装 如果不使用Docker镜像,需要克隆或下载course GitHub repository并且在下载后的文件夹中启动 R session 。并且需要安装课程的docker文件: Dockerfile1 和 Dockerfile2中列出的所有包. 许可 所有课程材料遵循 GPL-3 协议. 任何人都可以阅读这份材料来学习 scRNA-seq 数据分析. 如果应用于教学,除了提供合适的引用外,还请联系我们 (英文版:Vladimir Kiselev (vladimir.yu.kiselev@gmail.com),中文版 易生信 train@ehbio.com。)。 课程基础 课程适用于有 Linux/Unix 和 R 基础的朋友 (蓝字可点击)。 另外,我们也假设您对常规转录组的比对和分析,以及常用的计算工具比较熟悉 ( 39个转录组分析工具,120种组合评估(转录组分析工具哪家强-导读版) )。 否则,我们推荐先参加Introduction to RNA-seq and ChIP-seq data analysis 或 Analysis of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data with Bioconductor,然后再参加这个课程。 译者注 :生物信息程序基础和常规转录组分析的中文版视频课程见:易生信原创课程 (如果是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 培训 获取)。 联系我们 如果您有任何 评论 , 问题 或 建议 请跟我们联系。(英文版:Vladimir Kiselev (vladimir.yu.kiselev@gmail.com),中文版 易生信 train@ehbio.com。)。 单细胞RNA-seq简介 混合RNA-seq 2000年末的重大技术突破,取代微阵列表达芯片被广泛使用 通过混合大量细胞获取足够RNA用于建库测序,来定量每个基因的 平均表达水平 用于比较转录组,例如比较不同物种的同一组织样本 量化整体表达特征,如疾病研究中的表达模式 研究异质系统方面还有 力所不及之处 ,例如对早期发育的研究,复杂组织(大脑)的研究 在基因表达随机性研究方面 心有余而力不足 scRNA-seq 是一项由汤富酬等人在2009年首次发表的 新 技术。文章发表于 Nature Method ,测序了7个单细胞,两个卵裂球,两个野生型卵子,两个 Dicer 敲除的卵 子,一个Ago2敲除的卵子。 这项技术在2013年被Nature评为年度技术,更简便的操作流程和较低的测序成本促成单细胞技术的广泛流行。2018年底,单细胞技术应用于胚胎发育追踪评为Science年度突破。 检测每个基因在大量细胞中的 表达水平分布 。 可以研究 细胞类型特异性转录 调控的新型生物问题,例如细胞类型鉴定,细胞应答的异质性,细胞表达的随机性,细胞间基因调控网络的推断等 研究中细胞数目范围 从100个变到10^6个 且每年递增。 目前有许多不同的单细胞Protocol,例如 SMART-seq2 , CELL-seq 和 Drop-seq 。 还有商业平台,包括 Fluidigm C1, Wafergen ICELL8和the 10X Genomics Chromium。 Bulk RNA-seq技术中一些计算分析方法可应用于单细胞分析。 多数情况下 单细胞计算分析需要调整现有方法或者开发新方法 工作流程 总体而言, scRNA-seq 的实验方案和 bulk RNA-seq 的相似。我们将在下一节一起讨论一些最通用的方法。 计算分析 本课程内容是 scRNA-seq 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总体流程如下图所示,前面三步(黄色)对于任何高通量测序数据是通用的,紧随其后的四步(橙色)是要将传统 RNA-Seq 分析中已有的方法和新开发的方法结合起来解决 scRNA-seq 的技术差异问题,最后的部分(蓝色)是使用专门为 scRNA-seq 开发的方法来进行生物分析解读。 scRNA-seq分析的综述有几篇,包括Computational and Analytical Challenges in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Nat Rev Genet 16 (3) 。 目前还有其他平台可以执行上述流程图中的一步或多步操作: Falco:是一个单细胞RNA-seq的云处理平台,更像是一个流程部署和管理工具,一年多未更新了,一般也用不上。能部署的应该都有自己 的一套部署工具,初学者不需要学这么复杂的。有精力,可以学习下其部署理念应用于自己的流程。 SCONE(Single-Cell Overview of Normalized Expression):单细胞RNA-seq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的R包 (一年多没更新了, Yosef研究 组2018年在Nature method发表一个单细胞分型的深度学习平台, scVI ,效果不错,值得尝试) Seurat :单细胞质控,分析和数据探索而设计的R包,可以完成获得定量数据后的几乎所有分析。不少文章的几个主图都是来自这个软件包 。这个软件包可以作为学习的入门,官网的教程示例写的很详细。 ASAP(Automated Single-cell Analysis Pipeline) :是一款单细胞分析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从基因表达矩阵开始到后期分析。功能相对比较全,定制化弱一些。学完这份教程,里面的功能都可以自己实现。 挑战 Bulk RNA-seq和scRNA-seq的主要差别是每个测序文库代表一个单细胞还是一群细胞。比较不同细胞(不同测序文库)的结果需要格外注意。文库之间差异的主要来源是: 扩增效率和扩增偏好性 (部分文库可扩增多达100万倍) 基因 ‘dropouts’: 基因在一个细胞中呈现中等表达水平,但在另一个细胞中未检测到表达,这可能来源于 scRNA-seq 中RNA总量低导致的扩增建库丢失或RNA表达的随机性。 取自于单独一个细胞的低转录本总量是这两个文库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提高转录本捕获效率和降低扩增偏好可以降低差异,是目前活跃的研究方向。从后续课程学习中也可以看 到,合适的标准化和校正方法也可以抵消一部分文库构建引入的噪音。
个人分类: 生物信息|4184 次阅读|0 个评论
癌变机理之问?
dsm9393 2019-1-23 14:25
癌变机理之问? Mechanism of cancer? 都世民 (Du Shimin) 一问癌变机理的研究模式? Charles Kaufman 说: “ 为什么一些细胞有癌症相关突变,但并没有出现癌细胞行为,这是一个未解之谜 。我们发现,始于癌基因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之后的癌细胞还需要一种改变,这种改变让这一细胞返祖到干细胞状态。 ”简单说, 基因突变是条件,但形成癌症干细胞还需要其他因素的参与。 Kaufman 等发现,这种让突变细胞转变为干细胞的改变 涉及一系列基因表达 ,靶向这些基因能有效阻止癌症发生。 Zon 和 Kaufman 提出了一个新的 癌症形成模型 ,退回到了数十年前的一个旧概念 “ 区域癌化 ”( field cancerization )。 针对癌症发生的单细胞机制研究,对寻找预防肿瘤发生的药物和方法十分重要。对这种癌症干细胞形成的模式,不同组织或许存在不同的特点,这也需要对其他癌症的发生进行类似的研究观察。 [ 1 ]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肿瘤干细胞生物学学科组已成功揭示癌基因维持肺癌的发生机制。 HUWE1 基因是一种泛素化连接酶,它可通过调节底物的稳定性,控制着细胞内大量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生物学过程,例如 DNA 损伤修复、细胞增殖、凋亡、分化以及细胞内稳态等。为了研究 HUWE1 在肺癌中的作用机制,赵旭东研究组利用基因操作技术,在肺腺癌细胞系将其敲除,发现 HUWE1 缺失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以及致瘤能力。检测 HUWE1 敲除后其主要底物表达,发现人体抑癌基因 P53 变化最为显著。进一步的研究显示, HUWE1 敲除导致人体抑癌基因 P53 累积,可抑制肿瘤的发生。这不仅抑制了细胞周期控制复合物活性,从而使肺癌细胞发生阻滞,还下调了缺氧诱导因子,阻止肿瘤内血管生成。为了更深入阐述这种癌基因的作用,他们利用遗传工程小鼠构建了小鼠肺癌模型,发现这种 癌基因敲除完全抑制肺癌的发生 。结果证明,癌基因 HUWE1 在肺癌发生发展中充当着必要的角色。[ 2 ] 二问 基因对 癌 变的 影响程度 ? 根据《环球科学》报道,谷歌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拉里 ·佩奇在 2013 年,曾经创立一个科技公司致力于延长寿命,并与全球最大家谱公司合作,以调查人类延长寿命的遗传机制,对超过 4 亿人的家谱数据进行研究,研究表明, 基因对寿命的影响比重或许不到 7% , 甚至更低。既然基因对寿命的影响也比预期要低,那么基因对癌症的影响程度会高吗?[ 3 ] 英國《自然 ‧遺傳學》雜誌在線發表的一項大型研究稱﹐美國癌症中心对癌症晚期患者臨床數據和基因組數據进行大规模評估﹐結果表明癌細胞的突變水平與患者接受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後的存活率相關。[ 3 ] 美國紀念斯隆 - 凱特琳癌症中心科學家提莫西‧陳﹑戴維‧索利特﹑盧克‧莫里斯及團隊﹐此次評估了大量癌症晚期患者的臨床數據和基因組數據﹐其中 1662 名患者接受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而 5371 名沒有。研究結果發現﹐腫瘤突變較廣泛的患者在接受檢查點抑制劑免疫治療後﹐整體存活率更高。但是癌症類型不同﹐與存活率提昇相關的突變閾值水平似乎也不一樣。 [ 4 , 5 ] 最近 “学术经纬”发表 1 篇文章[ 6 ],文章指出,这一周之内,两篇论文揭示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都是基于表观 遗传学的新型抗癌的方法 ,反而出现了癌症增长的趋势,这就提醒我们开发新型疗法的时候,需要把背后的生物机制弄透彻。这实际上是顶级刊物自我否定。这个责任在审稿人吗?还是在编辑本身呢?显然都不是。学术期刊本身是迅行学术交流,它不是成果的鉴定,也不是科学研究的终点。科学本身是一种探索,是逐渐追求真理的过程。 一篇文章的观点,认为人类肿瘤,存在着许多基因突变,这些 突变不是均匀分布的 ,有的突变频繁,有的突变不频繁。从表观遗传学的机理上看,这些 关键蛋白 ,能控制染色质的 “开放”与“关闭”的状态,可能会影响基因的表达。万一打开了突变较多的染色质的区域,会不会是癌症恶化?研究结果表明,确实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潜伏期较长,轻视性也更高。研究者发现,如果在肿瘤生长的时候, 清除掉 G9a ,会出现,癌细胞变得像“干细胞 ” 特性那样,加速肿瘤的扩散。 三问 癌症 是吃出来的吗? 膳食纤维如何诱发了肝癌 ? 美国托莱多大学( University of Toledo )医学和生命科学学院的一支团队发现 : 他们调配了一种富有膳食纤维的食物,其中菊粉含量占到了 7.5% 。经过长达半年的饮食调理,有将近 40% 的小鼠其代谢状况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尽管它们吃得非常多,但它们的血清竟然呈现出鲜亮的黄色!而血清发黄,表明这些小鼠出现了严重的胆汁淤积现象。相应的这些小鼠的肝功能指标也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后续的肝脏检查,有 40% 的小鼠出现了肝癌。 研究人员在这些代谢出现异常的小鼠中,发现富含菊粉的食物引起了明显的菌群失调,使得梭状芽胞杆菌( Clostridia )和变形杆菌( Proteobacteria )明显增多。 研究人员们为了搞清上述问题,又进行一系列实验,试图证明肠道菌群的失调,是引起肝癌的原因。 1 )首先控制富含菊粉的饮食饮食的数量,让肠道菌群不失调,结果发现小鼠就不会出现癌症; 2 )研究人员将这些代谢异常的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共处一室饲养,让它们体内的微生物发生转移。半年后,野生型小鼠也出现了肝癌现象; 3 )使用广谱抗生素杀死体内菌群的小鼠,在长期摄入富含菊粉的饮食后,也没有出现癌症,甚至血清里的胆红素含量也大多没有提高。这一现象也在无菌小鼠中得到了重复。 4 )这些结果清楚地表明, 在膳食纤维与肝癌之间,肠道菌群正是诱发疾病的关键一环 。 肠道菌群的失调,是引起肝癌的原因。 这一结论与基因突变没有什么关联,那么基因突变是形成癌症机理的研究模式,又该怎样理解呢 ? [ 7 ] 吃了 致癌物一定致 癌吗 ? 网上曾经热传大蒜炝锅会把 “ 好蒜 ” 变成 “ 毒蒜 ” ,还成为导致癌症的元 凶之一。这到底是危言 耸听还是真的呢? “ 大蒜炝锅 ” 的过程中大蒜会产生一种叫 2A 类致癌物丙烯酰胺。其实就是碳水化合物。的确有可能含有潜在的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但是根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监控食品安全机构的说法,并 没有证明丙烯酰胺会造成人类患上癌症的直接证据 。有实验证实,丙烯酰胺可以令实验动物患上癌症,但是对于人体而言,尚没有确切证据。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食物中的丙烯酰胺会增加癌症风险。即使丙烯酰胺可以引起癌症,也要达到一定剂量才行。动物实验表明,每日摄入 0.3 毫克 / 千克体重,是丙烯酰胺致癌的临界点。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曾经研究过大蒜炒制过程中丙烯酰胺的生成量,他们发现,炒大蒜确实会产生丙烯酰胺,每 1 克的大蒜平均只会生成 0.2 微克的丙烯酰胺。也就是说,每天要吃 15 斤的炒大蒜才会致癌,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 8 ] 这说明食物致癌的说法应仔细研究 ,不然有风就是雨,一定要深入研究。 四问 单细胞研究会揭示 癌 变机理吗? 1. 单细胞机制研究新的工具 针对癌症发生的 单细胞机制研究 ,对寻找预防肿瘤发生的药物和方法十分重要。对癌症干细胞形成的模式,不同组织或许存在不同的特点,这也需要对其他癌症的发生机理进行类似的研究观察。 如果我们知道人体内单个细胞的蛋白质状态,就可以知道这些细胞的未来的命运,就可以尽早发现疾病。然而要想知道单个细胞内的信息却很不容易,现有的分析方法,只能给数百个和数千个细胞的样品进行分析。 最近 分子显微镜 的问世,就可以当个细胞的研究提供了工具,可以检测和鉴定细胞中的蛋白质,可以用来区分健康和病变的组织样品。研究人员正在问这一技术,对前列腺癌患者血液的单个细胞进行蛋白质分析,了解单个细胞的一些细节。这就为揭示病理组织是如何产生耐用性的?[ 9 ] 2019-01-21 , 科技日报报道: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 新的大腦成像技術 ﹐能以更高的分辨率快速對大腦三維成像﹐比其他方法更快地揭示整個大腦神經元的連接狀況。該研究由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和哈佛醫學院研究人員合作完成。 研究人員在短短幾天內 , 完成了 數百萬個小鼠神經細胞間的突觸分析工作 ﹐這一工作若使用電子顯微鏡﹐需要數年才能完成。他們還 對神經細胞的微小細胞器進行成像﹐發現了線粒體和溶脢體﹐並測量了這些細胞器形狀的變化。 此外﹐他們還研究了不同神經細胞中軸突髓鞘形成的模式﹐並對果蠅大腦中的嗅覺回路進行了追蹤。 [ 10 ] 研究人員指出﹐新技術也可以用于 癌細胞如何與周圍細胞相互作用等問題。 不难看出,对癌变机理的研究更加细微化,离系统研究愈来愈远。 文[ 11 ]指出: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景辉,提出了一种突破静态腔探测理论极限的新方案,利用旋转环形光学微腔,可使灵敏度达到目前最好的静态腔的 3 倍,从而探测到更小的纳米颗粒。这一结果日前发表在美国光学学会的旗舰期刊《光学》上。该工作不仅对灵敏探测技术有明显实用价值,也为研究新型旋转腔人工量子器件技术开辟了道路。 根据光学传感器工作原理,当微粒靠近传感器时会影响其中光的传播,进而影响光输出。通过在输出端探测光学输出的变化,就可实现微小粒子的检测。不过,越小的微粒,引起的光学输出变化越弱,越不容易被探测。目前实验学家已通过抑制光学耗散或减小传感器体积等方法来提高灵敏度,但受光耗散或器件体积不可能无限减小的限制,这些技术方案存在探测的理论极限。 根据英国《自然 ·通讯》杂志 5 日发表的医学研究报告,一项能在 10 分钟内完成的癌细胞检测技术问世。这项检测通过识别癌细胞和健康细胞之间的 DNA (脱氧核糖核酸)差异,快速完成初步诊断。 甲基基团附着到 DNA 上的过程被称为甲基化,这一过程受到遗传操控。 DNA 甲基化作为 DNA 化学修饰的一种形式,能够在不改变 DNA 序列的前提下,改变遗传表现。在所有“成熟”的人类细胞中, DNA 都携带这些修饰。 [ 12 ] 2. 怎样“理解”肿瘤细胞? 文[ 13 ]指出:高大明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他的研究,是想“理解”肿瘤细胞,主要关心两个问题: 一、 正常细胞怎么变成肿瘤细胞,这对预防癌症有意义; 二、 肿瘤细胞跟正常细胞相比,有哪些特点 ? 这有助针对性治疗肿瘤。 癌症其实不是一种疾病。他的团队有两项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一是 发现一个关键的代谢酶可能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高大明表示,这个代谢酶在肿瘤细胞的能量物质代谢中非常重要,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药物靶点。 3. 单细胞研究能否揭示 癌 变机理? 尚无定论。 4. 单细胞研究能否用于癌症治疗? 但单细胞研究与癌症治疗有无关联?能否用于癌症治疗? 对此研究人員提岀新途径: —是从干细胞分化出免疫 T 细胞 [ 14 ] ; 二是 将癌细胞转化为脂肪 [ 15 , 16 ] 。 将癌细胞转化为脂肪 细胞 美国《细胞》杂志新近发表一项创新治疗研究成果,瑞士巴塞尔大学一个研究团队通过创新疗法成功 将乳腺癌细胞转化为无害的脂肪细胞 。研究人员利用转移癌细胞所具有的一种奇怪的途径;他们的成果只是第一步,但这是一种真正有前途的方法。研究人员解释称,肿瘤细胞可以适应变化的条件 , 从而发生上皮细胞 - 间充质的干细胞转化( EMT )过程,改变分子性质并获得新的能力。通过这一过程,肿瘤细胞能从原来的细胞群中分离出来,通过血液迁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并形成转移。研究人员将植入侵袭性人类乳腺癌细胞植入老鼠体内,并用一种叫做罗格列酮的糖尿病药物和一种叫做曲美替尼的癌症治疗药物治疗它们。 研究结果表明,侵袭性恶性细胞转变为脂肪细胞,不能再进行分裂,且与正常脂肪细胞几乎没有区别。 用干细胞分化出免疫 T 细胞 CAR-T 疗法对某些癌症有着极佳的治疗效果,它有局限性。从其流程看,研究人员们必须先从患者体内分离出免疫 T 细胞,在体外进行基因编辑,让其针对癌细胞表面上的抗原,再经过大量扩增后,输注回患者体内。这种疗法的治疗费用极高。而且,有些患者体内的免疫 T 细胞质量不够高,并不能使用这个疗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研发人员开发 “通用型”细胞疗法。研发人员们期望在患者需要的时候,能立刻治疗患者,而无需考虑患者本身的细胞质量,也无需针对单独的患者,花长时间来制造细胞疗法。因此“通用型”细胞疗法的关键之一,在于如何稳定地获得 T 细胞。 研发人员发现,人造的胸腺类器官( artificial thymic organoid )所具有的 3D 结构,能让成熟的 T 细胞继续发育。“人造胸腺类器官的 3D 结构为成熟 T 细胞的正确生长提供了正确的辅助信号和环境。”另外由皮肤细胞或血细胞诱导产生的多能干细胞,也能达到和胚胎干细胞同样的效果——由这些干细胞分化出的 T 细胞,同样能走向成熟。这些经过改造的多能干细胞,能在人造胸腺类器官的诱导下,产生成熟 T 细胞。这些诱导出的 T 细胞,自然也带有靶向癌症的 T 细胞受体。 五问 病 毒 引发癌症与基因有关吗? 文[ 17 ]指出: 美媒称,科学家发现,在被 “ 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 毒 ” ( KSHV )感染的人类细胞内,人类蛋白 CADM1 会和病毒蛋白互动,从而引发慢性炎症,这在由 KSHV 引发的癌症 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KSHV 会诱发卡波西肉瘤、原发性渗出淋巴瘤和类似淋巴瘤的多中心性巨淋巴结增生症等癌症。在被 KSHV 病毒感染的细胞里,人类蛋白 NF-κB 会被异常激活,从而引发慢性炎症。 上述癌症就与此类慢性炎症存在关联 。亨特及其同事此前已发现,另一种与癌症有关的病毒 HTLV-I 同样会激活 NF-κB ,而人类蛋白 CADM1 可能在激活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该科研小组用 KSHV 病毒感染了原代人类细胞,在被感染的数小时内 , 发现细胞内的 CADM1 水平大幅上升。被 KSHV 诱发的癌症细胞里的 CADM1 水平特别高。然后,科研人员利用一种名为 “ 短发夹式核糖核酸 ” ( shRNA )的人工核糖核酸分子来抑制被感染细胞内的 CADM1 生成水平。事实证明, 蛋白 CADM1 是在这些细胞里激活 NF-κB 的必要条件。 六问 癌 变机理的开 关机制 文[ 18 ]指出: 美国佛罗里达梅约诊所进行的研究展示了这种蛋白质在一系列癌症里是缺失或者有缺陷的,这会导致对细胞进行的关键遗传指导会分崩离析,细胞也将变成癌细胞。这项美国的研究旨在解除癌症并把它变得无害。这项突破性进展关注于名为 PLEKHA7 的蛋白质 ,后者可以帮助健康细胞堆积在一起。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们宣布发现了一种可以 关闭癌症的密码 。在令人激动的实验里,科学家们让癌症乳房细胞和膀胱细胞再次变成良性。 英国癌症研究中心高级科学信息经理亨利 ·斯考克罗夫特(Henry Scowcroft)表示:“这项重要的研究解决了长久存在的一项生物学谜题,但我们不能太操之过急。我们还需要进行更多研究确定这些发现,这些在实验室内培育的细胞,是否能够真正帮助治疗癌症患者 。 文[ 19 ]指出: 在研究选择性地抑制人体基因表达而自然生成的大量非编码 ( 意味着不会转化为蛋白质 ) 核糖核酸分子时,科研人员们发现,在很多抑制核糖核酸链的肿瘤的一端都存在与 DISE 机制有关的化学结构序列 。但仍需确定如何形成可引发 DISE 机制的 siRNA 单体的。另一项新研究在这一方面获得了突破。美国《电子生命》期刊 10 月公布了研究报告。彼得及其科研团队在研究报告中讲到了人体细胞将一种较大的核糖核酸链切成多个 siRNA 的过程。 科研人员发现,在人们的基因组中,约有 3% 的编码 RNA 经处理可用于把其他为蛋白质编码的大型核糖核酸转化为可引发 DISE 机制的 siRNA 。这是人体内广泛分布有 “扼杀开关”序列 。报道称,癌细胞对 DISE 机制毫无抵抗能力。 扼杀癌症 “开关”机制到底有多少开关?是由总开关和分开关组成,还是只有一个开关 ? 尚不得而知 。 七问 人工智能追踪癌症病因能做什么? 文[ 20 ]指出: 报道称,英国 Revolver 研发团队协助索托里瓦的团队揭秘癌症的关键演化步骤,该人工智能系统使用多名病人的数据创建一个基因“谱系图”,追踪癌症如何演化,并识别最常引发癌症的变异。因 癌症变异高度随机、多样化,那些重要的变异会被无害的背景变异掩盖,会被研究人员漏掉。 该人工智能系统可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可 使癌症的关键演化步骤从良性背景变异中更好地显现出来。 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的莫菲特癌症中心和研究所的罗伯特 ·盖滕比说:“在癌症治疗阶段, 了解肿瘤内部的变异, 对优化治疗至关重要。 ” 文[ 21 ]指出: 美媒称,研究人员根据遗传学的思维,找到了基因变异会显著增加的 DNA 突变“热点”,从而有望更好地确定癌症风险。在细胞分裂过程中 DNA 复制时会发生变异,称为“打字错误”。这些随机的 DNA 错误,在多种癌症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人员认为,这项研究能够发 现人类 DNA 中类似的故障点提供路线图。 文[ 22 ]指出: 肿瘤的早期发现并不容易 ,特别是某些恶性肿瘤, 潜伏期甚至长达 20 年 ,当身体发出警报时,往往已经走到了中晚期。如何实现早期微小肿瘤的精准检测,及时观测到肿瘤细胞刚出现时产生的某些特异性蛋白、酶甚至 RNA ,一直是科学家探索和研究的方向。 通过构建大量的仿真数据集,在仿真数据上确定动物体表的光斑和体内的光源,再通过该数据集训练计算机智能化学习体表光斑和体内光源的非线性关系,从而构建出适用于生物 自发光断层成像的 AI 模型,最终三维重建活体动物荷瘤模型内的肿瘤三维分布。 生物自发光断层成像涉及到肿瘤细胞的基因编辑和改造,所以只能用在动物身上,不能用于人体,但是他们发展出的基于 AI 的光学三维重建方法具有推广性,理论上可以用在其它光学分子影像的成像技术上,例如激发荧光成像、近红外成像等等。因此,该方法本身具有很好的临床转化应用能力。 对于不同类型癌症的定性描述,不同的医生会存在很大的自由度,很难统一;不同型号的医疗设备采集到的图像,也存在较大差异。都会影响分析结果。 一个重要问题是模型的因果性和可解释性。做机器学习模型时,很容易陷入直接对相关性进行建模的陷阱。相关性建模涉及的两个因素未必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得出的模型,如何解释其结果的意义,是一个很难处理的事情。 AI 在发现病变方面肯定大有作为,但是很难代替医生来处理。 如果综合上述各方面的问题,人工智能能否都能解决人不能解决的问题?人工智能能否提出新的癌变机理?也就是说,没有任何数据的癌变机理,人工智能提出来吗? 参考文献 [ 1 ] 《科学》癌症发生的多因素学说 , 来源: 科学网 , 2016-2-1 18:21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953921.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孙学军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 2 ] 赵汉斌,癌基因敲除可完全抑制肺癌发生, 来源: 科技日报 , 2018/8/3 9:48:45 。 [ 3 ]基因对寿命的影响比预期要低,《环球科学》, 2019 年第一期, [ 4 ]《自然》子刋:基因表达没变,凭啥肝癌就恶化了?学术经纬, 2009 年 1 月 17 日。 [ 5 ] 張夢然 , 美大規模評估癌症病人臨床和基因組數據 , 來源﹕科技日报, 2019-01-17 09:04 http://big5.gmw.cn/g2b/tech.gmw.cn/2019-01/17/content_32365594.htm [ 6 ]意外!两篇《自然》子刊发现,新型抗癌疗法竟可能会促进癌症的生长?来源:学术经纬,药明康德报道。 [ 7 ] “膳食纤维不能乱吃”, 来源:学术经纬 。 [ 8 ] 大蒜炒菜会致癌?这个真相你必须知道 , 健康互助会 , 百家号 07-1309:58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5838610054486730wfr=spiderfor=pc 。 [ 9 ] Racher Berkwitz ,分子显微镜问世,《环球科学》, 2019 年第一期,翻译,赵维杰。 [ 10 ] 劉海英 , 新大腦成像技術快速生成超高分辨率三維圖像 , 來源﹕科技日报, 2019-01-21 10:04 [ 11 ] 中国科学家提出超灵敏纳米探测新技术 , 来源:科技日报 ,2018-12-03 09:37 [ 12 ] 张梦然 , 检测癌细胞的全新技术问世 , 来源 : 科技日报 , 2018-12-06 08:01:16  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18-12/06/content_736731.shtml [ 13 ]郑莹莹,青年科学家高大明:理解肿瘤、如何防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2018/11/24 11:35:07.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11/420314.shtm [ 14 ] 打通细胞疗法关键途径!科学家用干细胞分化出免疫 T 细胞 , 来源: 学术经纬 , 2019-01-20A-A+ [ 15 ] 赵福友 , 创新疗法将癌细胞变成无害脂肪 来源: 参考消息网 , 2019 年 1 月 18 日 [ 16 ] 玻璃小帅 , 脂肪分化疗法成功地将乳腺癌细胞转化为脂肪阻止其扩散 , 来源: 百家号 2019- 01-15 [ 17 ]美媒:科学家发现部分癌症分子诱因 , 参考消息, 百家号 2018- 05-07 [ 18 ] 重大发现:科学家发现阻止、逆转癌症新方法,来源:凤凰探索 , 2015 年 09 月 01 日 17:14 http://tech.ifeng.com/a/20150901/41467784_0.shtml 。 [ 19 ]英媒:科学家找到人体内癌症 “扼杀开关”( 2 ) , 来源: 参考消息网 ,2018-11-13 14:13:31 http://www.cankaoxiaoxi.com/science/20181113/2352713_2.shtml?bsh_bid=2947595955 [ 20 ] 英媒:人工智能可预测癌症发展, 来源: 参考消息网 ,2018-09-03 15:16:03 。 [ 21 ]美媒: DNA 突变热点有助确定癌症风险, 来源: 参考消息网 ,2018-08-02 13:16:42 。 [ 22 ] 李惠钰, AI 有望让肿瘤细胞无处遁形, 来源: 中国科学报 , 2018/12/20 9:15:54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
个人分类: 小宇宙探索|4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SCRL:单细胞转录组数据的表示学习
热度 3 jgu 2017-8-19 23:55
SCRL :单细胞转录组数据的表示学习 单细胞转录组数据为我们进行细胞异质性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在处理这样一个高维的数据时,一个常用的策略是将这些细胞投影到低维的空间上。但是,与传统的 转录组测序相比,单细胞测序技术噪声很大,使得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包含大量的 dropout 事件(导致基因表达量为 0 或接近 0 ),即使是一些标记( marker )基因也有可能表达量很低。这样,一些传统的降维方法(比如在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分析中常常用到的 PCA , t-SNE )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个基于网络嵌入( network embedding )的表示学习方法 SCRL (见下图 ),通过数据驱动的非线性映射和引进先验知识(比如 pathway information )来对细胞和基因学习一个更有意义的低维表示。同时 SCRL 对于异质性数据的整合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实验表明 SCRL 在多组近期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上都表现卓越。 首先,我们从非监督学习 ( 可视化 / 聚类 ) 的角度出发 ,在三个数据集上进行了 SCRL 与 PCA, t-SNE, ZIFA 的性能比较,可视化结果(见下图 )表明 SCRL 具有显著优势,特别是在 Guo Petropoulos 数据集上。为了量化我们的实验结果,我们进一步计算了类内类间距离比( WB-ratio ),其结果 与可视化结果一致。 然后,我们从监督学习 ( 分类 ) 的角度出发,利用 bootstrap 的方法将数据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在训练集上用不同的方法训练模型,并在测试集上计算正确率,结果(见下图 )表明 SCRL 在 Guo Petropoulos 数据集上具有显著优势,并且引入先验信息的分类正确率比不引入先验的分类正确率要高。在 Pollen 数据集上与其它方法效果相当。 同时,我们在 Guo 数据集上利用我们对细胞和基因学习到的低维表示里找与不同的细胞类型对应的显著的 pathway ,结果与预期相符。 此外,我们对 PCA, t-SNE, ZIFA 和 SCRL 在计算时间上进行比较,结果 表明 SCRL 在大数据集上具有显著优势。 此项工作由清华大学古槿、张奇伟课题组联合完成,第一作者是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生李翔宇,已被牛津出版社旗下著名期刊 Nucleic Acids Research (影响影子 10.162 )接收。 X. Li, W.Chen, Y. Chen, X. Zhang, J. Gu* and M. Zhang*. Networkembedding basedrepresentation learning for single cell RNA-seq data.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7, Advanced Access. https://doi.org/10.1093/nar/gkx750
10855 次阅读|3 个评论
单细胞测序同时监控基因组和转录组变化及思考
热度 2 gaoshannankai 2015-8-19 21:55
单细胞,单分子测序给癌症检测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最近nature methods发表了一篇牛逼文章,可以同时 检测基因组和转录组两个层次得变化 In those cells where chromosomal gains or losses (either reciprocal or nonreciprocal) were seen at the genomic level, we observed concomitant increases and decreases in chromosome-wide relative gene expression levels after GT-seq analysis, which esta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our knowledge) that the effects of gene expression dosage can be rapidly established after the acquisition of aneuploidies during a single cell division. 下面给生物信息群里的老师同学,点评一下这篇文章 看看他的附图,结果好得不得了,以至于我不得不把所有附图也放上来 本文最大的问题就是生物信息分析不够专业,很多 流程都是常用软件加上默认参数,但不是最好的, 特别R语言画图,就是一坨屎,几种颜色分不开,我 600多度大眼睛,还要放大很多倍。 文章的分析稍微有些粗糙,他应该看一下,哪些基因表达变化的倍数与 染色体变化一致,也就是说是染色体变化导致的,还有另外一些基因 的表达变化远远高于低于染色体带来的变化,这要归结于其他原因 比如fusion gene,或者被调控等。 他这个技术最大的这个信息他居然没有充分利用。 文章叫做《GT-seq: parallel sequencing of single-cell genomes and transcriptomes》 macaulay2015.pdf nmeth.3370-S1.pdf 上面的想法,引起一个问题, 如果癌症都会有染色体级别的DNA变化, 必然导致基因表达改变,而且前者变化更大,很可能是主导因素,那么 我们现在大量的基因表达差异分析,又有什么意义呢? 反过来讲,这些染色体级别的DNA变化,又是谁引起的呢? 但是,即使把这些搞清楚了,又能怎么样?将来无非沿着两条腿走下去, 一个是继续寻找致癌机制,这个估计道路漫长啊,另外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 通过检测找到某种癌症表现的共性,然后靶向某些基因,干死他, 后者思路更清晰,不过没那么简单。 由此想到,国内一大片跟着做下去的,无非继续检验了老外设备的技术可靠性。 其实,现在需要更多的临床信息,特别是药物与癌症互相作用等更多 其他方面的研究,对检测和治疗有直接帮助的东西,恰恰没有人做。 当前,医生们大多放弃了自己最有优势的病人资源,去和医学院生科院的 老师抢着杀小白鼠。 下半年嚷嚷的精准医疗,也不要盲目推出为好,无非就是一大堆外显子 测序,对于医院又能挣钱又发文章,对于病人呢,能改进治疗么,或者 根据突变的检测结果给予最恰当的药物匹配。 其实,几年前,我们就想做一个包括3000多种药物的库,与带有突变的 药物靶点进行匹配。几次基金不中,也就懒得多写这样的本子,还不够 浪费纸张的,有空可能会和公司合作,做一点有用的东西,希望能够 帮助一下癌症患者。
1409 次阅读|2 个评论
植物“单个细胞”与“单一细胞群”的代谢组学
cjj1650 2014-7-28 15:52
植物“单细胞”代谢组学是指通过特定的分析方法,无偏检测单个细胞中的所有次生代谢小分子产物(分子量小于2,000 Da),如单个表皮细胞;“单一细胞群”代谢组则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和承担相同生理作用的某一类细胞群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如毛状体、保卫细胞。目前已知植物中的次生代谢产物数量约200,000种,单个物种中含有约7,000-15,000种,而叶片中存在约3,000-5,000种。由于次生代谢产物一般分布在特定的细胞中,器官和组织水平(混合细胞类型)代谢组往往存在“稀释效应”(dilution effect)或“均一化”(averaging effect),并不能真实反映细胞内的次生代谢途径和代谢网络。Misra等近期从三个方面综述了单细胞代谢组方面的研究,包括单细胞代谢组样品制备的技术方法,代谢组分析方法,以及单细胞和单一细胞群代谢组的具体应用。 国内类似的研究在香港浸会大学赵中振教授实验室比较成熟 ( http://scm.hkbu.edu.hk/tc/expertise/faculty_staff/full_list/index_id_4.html ) 。 Misra, B. et al. 2014. Plant single-cell and single-cell-type metabolomics.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 DOI: 10.1016/j.tplants.2014.05.005
个人分类: 科技进展|40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兴起
热度 4 jiankuihe 2013-3-13 22:22
上周在美国冷泉港 (Cold Spring Harbor) 参加了单细胞分析会议 (single cell analysis).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激动的前沿学术会议,深深的体会到了单细胞基因组学的时代已经来临。 Cold Spring Harbor 的会议是公认的高水准的会议,它有几个特点:首先,所做的报告都是最新的研究,组织方特别强调,希望介绍尚未发表的研究进展。我们知道,当一篇文章发表出来了的时候,这个研究一般在一年之前就已经基本结束了。鼓励把正在进行中的项目拿出来讲,保证的这个会议的前沿性。现场的报告都有清晰的录像,考虑到许多的 talk 是未发表的工作,这些录像只有参会者才有权利看到。其次,会议有大量的讨论时间。包括两次茶歇, wine and cheese party, banquet, 还有晚上一直开放的酒吧。给了与会者许多非正式交流的机会。第三,收费贵,参加的基本都是 PI ,受邀或者从提交的 abstract 挑选出的 speaker 都是这个领域里做的最好的人,我自己能被选中做 presentation ,感到非常有幸。 单细胞测序最早的文献,据我所知应该是 Harvard 的 George Church 在 6 年前 Nature Biotechnology 上发表的。由于当时测序的价格昂贵,并没有立刻开始广泛应用。随着二代测序的普及,单个基因组测序价格降到 5000 美元,单细胞测序迎来了迅猛发展的时刻。 2012 年,单细胞测序研究所发表的文献包括,华大基因两篇 Cell 文章上介绍的对上百个肿瘤单细胞基因组测序的分析, 斯坦福大学 Stephen Quake 在 Cell 上发表的对单个精子的测序, 哈佛的 Sunny Xie 实验室发表的两篇 Science 上的文章介绍一个新的单细胞测序技术, 还有 Cold Spring Harbor 的 Jim Hicks 在 Nature 上发表的对乳腺癌的单细胞 CNV 研究等。从文章的档次上可以看出,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势头相当强劲。 单细胞测序技术最常用的方法是 MDA 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对基因组的覆盖率高,缺点是扩增不均匀,比较适用于做 SNP 和 mutation 相关的研究。我实验室用这个方法做的单细胞的覆盖率在 1X 的深度下就达到了 30% 。 有意思的是这次会议中,有一半的 talk 是关于微流控技术的。原因是,微流控平台是公认的可以降低单细胞测序的噪声,使得基因组扩展更加均匀。同时微流控平台也适合于分离单细胞。最近 Fluidigm 出了一个 C1 的单细胞扩增仪器,现场几乎所有做单细胞的实验室都表示出了购买的兴趣,足见微流控技术的吸引力。单细胞测序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污染,一般建议是在专门的独立的超净间里进行,并且此超净间不应该做任何非单细胞的实验。 目前单细胞研究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肿瘤,循环肿瘤细胞,干细胞等。但有意思的是,现场的好几个报告都不约而同的做了同样东西,看来大家的想法都非常相近。看了本篇博文的博友如果有兴趣做单细胞基因组研究,请慎重,很有可能你的想法别人已经做到 9 成,接近发表了,我非常欢迎感兴趣的人和我讨论或者合作。
个人分类: 未分类|13585 次阅读|6 个评论
单细胞高精度基因表达测量的新工具:QuantiGene from Affymetrix
热度 1 sunon77 2012-6-26 06:54
单细胞高精度基因表达测量的新工具:QuantiGene from Affymetrix
癌细胞往往被认为第一个具有足够致癌突变细胞的后裔。但是即使同一处的肿瘤细胞也往往类型和功能各异。目前癌症干细胞的发现使得癌细胞个个不同的异质性尤为重要。所以如果能够从单细胞层面测量不同的基因表达,将对癌 细胞的抗药性、扩散和复发的研究非常有用。以全基因组见长的Affymetrix最近推出了单细胞高精度基因表达测量的新工具:QuantiGene,无需RNA提纯, 无需制备cDNA,直接Fluorescence信号放大而无需PCR,可以在cell Culture 和Tissue中直接对多达80种基因进行定量测量。这将是癌症异质性研究的利器。
个人分类: CancerResearch|549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