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公民科学素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公民科学素质视角下的科普影视作品评价——基于《科普影视集萃》的实证分析
zhangjiuqing 2019-5-19 10:58
公民科学素质视角下的科普影视作品评价 ——基于《科普影视集萃》的实证分析 张九庆 刘 涛 摘 要: 科普影视作品是非常重要的科普载体。比起科普短文、科普图书、科普戏剧、科普广播等其他方式,科普影视作品要兼顾科学性、社会性和艺术性,有自己的特征要素。因此,评价一部科普作品,要在科普知识本身的呈现、文字脚本的编写、声音和画面效果、镜头剪辑、观众可接受程度和产品可传播潜力的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本报告以 2012~2016 年《科普影视集萃》中的 40 部科普影视作品为研究对象,整体描述这些作品在公民科学素质体现、 所 涉及基础学科、科学权威性体现、作品传播广度、艺术水准等方面的表现。本 报告 还尝试建立一个综合评价体系,通过专 家对每一部科普影视作品进行打分,用来比较不同作品之间的综合表现的差异。 关键词: 科普影视 公民科学素质 综合评价 一 引言 科普影视作品具备丰富灵活的表现形式,它能够使用图、文、声、动画、演绎等多重展现方式,信息量大且生动。在电视媒体、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 , 科普影视是科学普及的重要手段。优秀的科普影视作品在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传递和科学生活科学劳动引导上发挥巨大作用。创作、传播优秀的科普影视作品,能够广泛地促进科学普及,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科普影视作品 的 创作 和传 播属于国家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系统性工程中的一部分。 目前, 中国科普影视作品 创作 主要 由政府 引导 、 中央电视台 和 北京电视台等平台传播。 由于科普影视作品很难在院线上映或者排片很少,其难以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盈利,又进一步加大了科普影视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的难度。为了解决该难题,激发科普影视作品创作,需要 对科普影视作品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 作为科普材料,科普影视作品评价的第一指标是其自身的科学性,科普作品应当 具备 科学 的 严肃性 和 权威性,同时作为公众传播的影视作品,也应当具备一定程度的表现力,对科普作品的评价不能将其简单归类为从艺术制作、表现形式、公众反映等方面 ,需要考虑其制作水准和传播广度 二 科普影视作品的特征和评价方法 (一)科普影视作品的特征 学术界对科普影视作品 评价的研究较少 ,在理论上 对其 进行系统分析的文章 更是寥寥无几 。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本报告 从科普影视作品 的内涵 出发,对其 特征 进行分析。 第一,科普影视作品首先是科普作品,必须服务于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科普活动包括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精神,因此科学性成了科普作品的最重要特征。除此之外,科普作品具有公共 品 属性和商品属性,因此要兼顾社会效益 和 经济效益。 根据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的评奖标准,优秀的科普作品要满足 : “ 在选题内容、表现形式、创作手法上有较大创新,深刻地诠释科学的内涵,以公众能够理解的方式,诠释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诠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引导公众理解科学;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反映时代的要求,反映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普及面广,对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发挥了重大作用,并对我国科普作品创作工作的开展产生重要意义和推动作用。 ” 第二,科普影视作品是影视作品,区别于其他 形式的 科普作品,如纯粹的文字作品、图文作品、声音作品和戏剧作品。影视作品涉及的评判内容会更多一些,包括画面、音乐、导演、故事、表演、节奏等多个方面。如何评价科普影视作品呢?见于文字的描述并不多见。比如, “ 一部好的科普影视作品应达到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和教育性的统一。 ” 这里,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是所有科普作品共有的特征,艺术性是针对科普影视作品的特别要求。松鹰在谈到 Discovery 探索频道的成功之道,特别强调了作品的社会影响力 ,并将其归纳为 两个公式: ① 节目理念 + 精心制作 = 精品节目 ② 有效的平台 + 成功的策划营销 = 传播全球 。 第三,科普影视作品要体现时代性,要符合科普影视发展规律。不同的时期,人们对科普影视作品的要求时不一样。在人们普遍缺乏科学知识的时期,简单介绍科普知识的影视作品也能受到普遍的欢迎。随着中国 公民 科学素 质 的提高、影视制作水平的提升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科普影视作品呈现出较大的转向态势。例如,科普叙事从说明型到故事型,科普方式从讲座访谈转向实证求真,科普受众从被动收视到互动娱乐。 ( 二 )科普影视作品的定性与定量评价 评审专家依据上述对科普影视作品的特征,在观看完作品之后,会给出一个总体的评价意见。如果这个意见是纯粹文字表达的,给出的是总体评价是优秀、优良、好、一般、差这类词汇,定性评价得以完成;如果这个意见转化为较小的五分制重新赋值,如 5 分、 4 分、 3 分、 2 分、 1 分,粗略的定量评价得以完成;如果这个意见转化为百分制重新赋值,则精确的定量评价得以完成。 一般为消除少量专家的主观偏见,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建立一个对科普影视作品的多级指标不同权重的综合指标体系,由多位评审专家打分后,计算出不同影视作品的综合得分,就能更客观反映这些作品的水平和差异。 三 《科普影视集萃》的基本情况分析 本报告进行实证研究的影视材料来自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编制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发行的历年《科普影视集萃》 , 共计 40 部作品(不含科技周宣传片),其主要内容来自于央视记录频道、科教频道、少儿频道相关节目和各级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科普电影 , 涵盖了生态学、天文学、医学、工程技术、考古学、人类学等多种题材,节目长度适中,具有较高的制作水准,科普影视集萃内容见表 1 。 表 1 历年《科普影视集萃》内容 科教电影:《地球变暖》 央视记录片:《历史传奇:破译曹操密码》 科教电影:《白蜡传奇》 记录片:《青春鹦哥岭》 走进科学栏目:《蓝色家园:给珊瑚把脉》 央视记录片:《滔滔小河》 央视记录片:《视错觉》 央视记录片:《天工开物》 央视记录片:《太空金属:超导传奇》 探索发现栏目:《消失的建筑:童话中的中国瓷塔》 走进科学栏目:《天上有座桥》 探索发现栏目:《消失的建筑:王之浮屠》 科教电影:《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探索发现栏目:《屋脊上的王朝》 挑战大现场栏目:《对决大森林》 原来如此栏目:《小火花大火灾》 地理中国栏目:《北极探秘之旅:仰望星空篇》 央视记录片:《圆明园》 地理中国栏目:《隐形的水库》 科教电影:《月球探秘》 运动空间栏目:《游钓中国:吉林大安》 科教电影:《正确认识反式脂肪酸》 挑战大现场栏目:《走近白眉长臂猿》 见证发现栏目:《噩梦时刻》 央视记录片:《足下生风》 央视记录片:《孤岛蛇国》 央视记录片:《楚国八百年》 央视记录片:《绝境溯源》 央视记录片:《瓷路》 央视记录片:《哭泣的海龟》 发现之旅栏目:《帝国宝藏》 央视记录片:《雷鸣之夜》 发现之旅栏目:《河姆渡》 百科探秘栏目:《鹿王之死》 央视记录片:《红色通道》 央视纪录片:《请上座》 央视节目:《你不知道的水怪真相》 神奇之窗栏目:《小鸡蛋大智慧》 央视记录片:《最后的微笑》 央视科教频道纪录片:《祖先的生活》 (一)科普影视对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体现 制作传播科普影视作品的首要目标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科普影视作品应当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精神或内容 。 本研究依据科技部 2016 年制定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26 条并增加 “ 体现马克思唯物史观 ” 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精神 , 对影视作品公民科学素质的体现进行了汇总,结果见表 2 。 表 2科普影视对公民科学素质的体现 作用 原基准编号 科学素质基准内容 体现的次数 弘扬科学精神 1 知道世界是可被认知的,能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 12 3 具有基本的科学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研究的基本过程。 12 8 崇尚科学,具有辨别信息真伪的基本能力。 3 倡导科学方法 16 知道用系统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7 17 具有创新意识,理解和支持科技创新。 8 9 掌握获取知识或信息的科学方法。 7 10 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思维能力。 2 传播科学思想 6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与自然和谐相处。 7 7 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效利用资源。 4 普及科学知识 11 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 9 12 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 7 13 掌握基本的天文知识。 3 14 掌握基本的地球科学和地理知识。 9 15 了解生命现象、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的基本知识。 14 16 了解人体生理知识。 7 17 知道常见疾病和安全用药的常识。 1 18 掌握饮食、营养的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3 19 掌握安全出行基本知识,能正确使用交通工具。 2 20 掌握安全用电、用气等常识,能正确使用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 1 21 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3 22 具备基本劳动技能,能正确使用相关工具与设备。 1 23 具有安全生产意识,遵守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0 24 掌握常见事故的救援知识和急救方法。 3 25 掌握自然灾害的防御和应急避险的基本方法。 0 26 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及其应对措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2 表达科学与社会关系 5 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技术产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8 — 体现马克思唯物史观。 6 在《科普影视集萃》的科普作品中,最突出表现的是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 “ 普及科学知识 ” 方面,体现了 65 次,弘扬科学精神体现次数较高,为 27 次,需要注意弘扬科学精神中, “ 知道世界是可被认知的,能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 ” 和 “ 具有基本的科学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研究的基本过程。 ” 两个基准体现较多,均为 12 次,但是 “ 崇尚科学,具有辨别信息真伪的基本能力 ” 仅有 3 次,结合近年来公众对科学事件的反映,科普影视作品中关于科学的思辨能力的体现需要进一步增强。另外在 “ 普及科学知识 ” 上,出现了科普题材扎堆现象, “ 了解生命现象、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的基本知识 ” 一条体现了 14 次,而 “ 具有安全生产意识,遵守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 和 “ 掌握自然灾害的防御和应急避险的基本方法 ” 两个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普题材涉及很少, 五大方面的体现次数 见图 1 。 图 1 科普影视对公民科学素质的体现 (二)科普影视作品涉及的学科 依据国家一级分类标准,对科普影视作品进行评议,发现这 40 部科普影视作品涉及学科中,生物学、历史学、物理学、民族与文化学四个一级学科体现最多,分别 在 10 、 9 、 8 、 8 部影视作品 中 体现,各类工程类学科体现题材较少 。值得 注意 的是, 数学、哲学和社会科学体现较少 ,没有专家认为有影视作品体现了这些领域 ,见图 2 。 图 2 科普影视涉及的主要学科 (三)科普影视作品科学权威性的表现 在科学权威性体现上,本报告认为科普影视作品通过三种途径体现,即影片中是否有科学家、专家出境解释科学原理、现象;是否聘请专业科学顾问参与制作;是否采用真实科学资料佐证,所有科普影视作品至少采用一种权威性佐证方式,科普影视作品最为常用的佐证方式是引用科学家采集的真实影像资料,有 38 部作品使用了此方法;其次是聘请科学顾问或邀请科学家出镜参与到作品制作中,来提高科普作品的科学性,此外对于部分生活类、专题类科普影视作品,采用了专家出镜的方式。见图 3 。 图 3 科普影视表现科学权威性的主要方法 (四)科普影视作品传播广度 关于社会传播程度的度量上,本报告采用网络传播度和电视传播度相结合的方式,在网络传播的度量上采纳豆瓣网评分,未被豆瓣网收 录即 认为网络传播度低,被豆瓣网收录未获得评分 即 认为网络传播度中等,获得豆瓣网评分则采用评分;在电视传播度上,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即 认为传播度高,未播出 即 认为传播度低 。 通过对科普影视作品的资料统计,可以发现网络传播力度低 、 电视传播力度强是在科普影视作品的普遍特征。多数科普影视作品在豆瓣网没有获得评分,在仅有的 6 部有评分作品中,豆瓣评分均为 8 分以上。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中国科普影视作品同国际最高水准科普影视作品仍有差距,如英国 BBC 系列纪录片《地球脉动》豆瓣网评分为 9.7 分,美国科普纪录片《卡尔 · 萨根的宇宙》豆瓣网评分为 9.5 分,中国科普影视作品网络传播仍有提升空间。在获得豆瓣网评分的作品分别是央视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瓷路》《滔滔小河》《圆明园》,探索发现 栏目 “ 消失的建筑 ” 系列 节目 :《童话中的中国瓷塔》《王之浮屠》。这些作品均为民族、历史、文化题材。一方面这些记录片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内在的吸引力和良好的制作水平,但同时反映出公众对科普影视作品的欣赏偏好和理工类科普影视作品在网络广泛传播上的缺位。中央电视台 在 科普影视作品的传播 方面 发挥 主要 作用,绝大部分科普影视作品通过央视电视、互联网平台广泛传播,见图 4 。 图 4 科普影视网络、电视传播程度 (五)科普影视作品的艺术水准 在对科普影视进行整体观看后,按照优秀、良好、和一般三级评价 , 进行从叙事吸引力、画感与乐感、表现与节奏 3 个维度进行打分,认为优秀记 10 分、良好记 7 分,一般记 5 分。根据打分结果,总体上科普影视的叙事吸引力上表现最好,为 326.62 分,画面与乐感得分为 312.99 分 , 见图 5 。 图 5 科普影视的艺术表现情况 在科普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中,《红色通道》《青春鹦哥岭》《月球探秘》 3 部科普影视作品得分较高,分别是 31.75 、 31.49 和 32.6 分,做到了在传递科学知识同时具备良好的观影体验。此外历史题材记录片表现较好,如《楚国八百年》《瓷路》《圆明园》这类大型央视记录片 的 评分均超过 30 分,并且 3 个维度 得分均衡。其他评分较低的科普影视作品 ,虽然 立意新颖 , 标题和开头 也 较为吸引观众, 但是 内部的画面美感 稍显 不足 , 部分作品 甚至 过度放大悬疑色彩 、 配乐 过于惊悚, 解说 亦 令人反感。 (六)科普影视作品的科学表现力 在影视表现方法上,有 20 部影视作品采用了 3D 动画来辅助表现科学原理,有 16 部影视作品聘请专业演员来演绎情景,占比分别为 50% 和 43% ( 见图 6 ) ,这些作品主要是历史题材纪录片和生活生产安全知识类科普影视。 图 6 科普影视的科学表现力 四 对科普影视作品的综合打分 (一)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为兼顾科普影视作品的多重属性,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我们设计了科学表现 力 、社会传播 力 、真实性表现 力 、艺术性表现 力 四项一级指标来评价科普影视作品。其中,科学表现 力 指标体现科普影视中,体现了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数量和强度,涵盖学科数量和是否有科技工作者参与影视制作;社会传播 力 指标包括科普影视节目在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上传播的热度和评价;真实性表现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分别是影片中的 3D 动画制作水准 , 影片 的所采纳的 第一手 科学 文献、影像资料的采集情况和通过专业人员演绎情景的表现程度;艺术表现力指标是指影片制作的讲述科学原理、现象过程中,叙述吸引力、画面和配乐美感,整体节奏的协调性等方面。为了减少计算的麻烦,我们采取的是各三级指标是等权重的方法,见表 3 。 表 3 科普影视作品综合评价指标权重 A1 科学表现力( 30% ) A1-1 公民科学素质体现力( 10% ) A1-2 知识传播力( 10% ) A1-3 权威性体现( 10% ) A2 社会传播力( 10% ) A3 真实性表现力( 30% ) A3-1 3D 动画水准( 10% ) A3-2 真实资料收集情况( 10% ) A3-3 专业演员模拟情景水准( 10% ) A4 艺术性表现力( 30% ) A4-1 叙事吸引力( 10% ) A4-2 画感与乐感( 10% ) A4-3 表现与节奏( 10% ) (二)评价指标打分方法 我们在观看影片后,对二级指标项进行评价,根据其各个评价指标的强弱程度来进行打分,具体评价方法见表 4 。 表 4 科普影视指标定量转化方法 评价依据 一般( 5 分) 较强( 7 分) 很强( 10 分) 公民科学素质体现 力 科普影视作品体现公民科学素质数目 小于 3 条 3~5 条 5 条以上 知识传播 力 涉及的学科数量 1 门学科 2~4 门 4 门以上 权威性体现 力 按照科学家、专家参与科普影视制作的程度 专家参与 聘请科学顾问或科学家出镜 聘请科学顾问并且权威科学家出镜 社会传播 力 按照网络热议程度和电视播出情况综合评价 央视播出或豆瓣网收录 豆瓣网收录,并且在央视播出 豆瓣网评分大于 7 且在央视播出 3D 动画水准 3D 动画的制作水准 无 有 3D 动画 3D 动画逼真,切合主题 真实资料收集情况 资料数量,来源广泛程度等 一般 有丰富的图像、影像 有权威第一手资料 专业演员模拟情景水准 — 无 有专业演员 有专业布景、道具,演员表现力强 叙事吸引力 艺术类指标采用专家主观打分的总值。 画感与乐感 表现与节奏 根据分项指标打分结果,按照表 3 汇总后,《科普影视集萃》中 40 部影片的综合评价见表 5 。 表 5 科普影视综合评价结果 影片名称 评分 影片名称 评分 科教电影 : 《地球变暖》 82.19 央视记录片:《历史传奇:破译曹操密码》 78.57 科教电影 : 《白蜡传奇》 57.77 记录片:《青春鹦哥岭》 68.49 走进科学栏目:《蓝色家园:给珊瑚把脉》 67.51 央视记录片:《滔滔小河》 83.82 央视记录片:《视错觉》 69.59 央视记录片:《天工开物》 83.62 央视记录片:《太空金属:超导传奇》 70.39 探索发现栏目:《消失的建筑:童话中的中国瓷塔》 82.42 走进科学栏目:《天上有座桥》 74.04 探索发现栏目:《消失的建筑:王之浮屠》 78.97 科教电影 : 《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64.30 探索发现栏目:《屋脊上的王朝》 74.52 挑战大现场栏目:《对决大森林》 49.96 原来如此栏目:《小火花大火灾》 68.48 地理中国栏目:《北极探秘之旅:仰望星空篇》 72.03 央视记录片:《圆明园》 93.37 地理中国栏目:《隐形的水库》 56.59 科教电影:《月球探秘》 86.60 运动空间栏目:《游钓中国:吉林大安》 45.51 科教电影:《正确认识反式脂肪酸》 63.37 挑战大现场栏目:《走近白眉长臂猿》 53.19 见证发现栏目:《噩梦时刻》 60.58 央视记录片:《足下生风》 65.25 央视记录片:《孤岛蛇国》 56.99 央视记录片:《楚国八百年》 91.76 央视记录片:《绝境溯源》 73.48 央视记录片:《瓷路》 98.81 央视记录片:《哭泣的海龟》 57.90 发现之旅栏目:《帝国宝藏》 69.62 央视记录片:《雷鸣之夜》 53.76 发现之旅栏目:《河姆渡》 73.51 百科探秘栏目:《鹿王之死》 56.56 央视记录片:《红色通道》 93.75 央视纪录片:《请上座》 69.84 央视节目:《你不知道的水怪真相》 68.92 神奇之窗栏目:《小鸡蛋大智慧》 57.54 央视记录片:《最后的微笑》 65.87 央视科教频道纪录片:《祖先的生活》 78.39 五 主要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在于首次尝试提出了一种考察科普影视作品整体情况 的方法 ,对已经出版的《科普影视集萃》进行了 实证 分析;本文还首次建立了一套评价科普影视作品的指标体系,并《科普影视集萃》的所有作品进行打分,给出了它们的综合分值。这为今后政府科普管理部门 和 学会协会组织开展有关科普影视作品的评价活动,提供了颇具操作性的、较为客观公平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具有现实应用价值。同时,当这一套完备的指标建立和应用之后,也能为今后科普影视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指明方向。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科普影视的创作和传播都具备了较高的水平,如采用科学家出镜、科学顾问等方式来体现科学权威性,使用 3D 动画等方式来形象展现抽象科学概念和技术细节等,使用故事性叙述等方式吸引观众。大部分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得以体现,发挥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作用。但是也应当注意到,当前科普影视的传播,特别是网络传播相对于国际最高水平科普影视作品仍有差距。从整体观感来看, 真正的科技前沿领域选题较少,科普选题相对陈旧;直接介绍科学知识的多,而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融入不够; 在科普创作的选题上,生物学、环境学、历史题材较多,数学和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科学体现较少,这是科普影视创作选题需要考虑的部分。此外, 部分影片过分烘托场景,削弱了对科学和技术的展示 。 六 研究展望 由于时间和经费的限制,本研究未能在更大范围内展开。对科普影视作品的定性评价和定量打分中,都存在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的差异性。为尽可能 建立 完备 的 评价体系,需要有更多专家参与到各级指标的设定、指标的明确含义以及指标的权重等讨论之中 。同时, 为尽可能消除专家的主观影响,要邀请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层次的多名专家,共同参与观影和打分。例如,在考察作品是否体现公民科学素质时,可邀请数名专家观看科普影视作品,对影视作品中体现的公民科学素质基准进行勾选,当半数以上专家对该影视作品体现的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意见一致时,就可认为该影视作品体现了该条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又如,可以采取更为复杂的方法来处理数个不同专家对权重的分歧和对分数的差异。在一级定向指标和二级定性指标得到各位专家共识之后,如果数个专家对二级定性指标的权重存在不同的看法,要使用数学处理方法来得到最终权重; 或者 数个专家对二级指标的把握 比较 模糊,即不能给出更精确的得分,对一部科普作品只能给出一个 “ 好、一般、差 ” 的三级模糊评价或者 “ 好、较好、一般、较差、差 ” 的五级模糊评价,就要结合上述权重,运用综合模糊评价法对此进 行处理。 说明: 本文载于北京科技传播中心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的北京科普蓝皮书《科技科普发展报告(2018-2019)》第223-238页。感谢执行主编李群老师的约稿。文献为脚注方式,未能在博客文章中体现。
个人分类: 科普|1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谈探索新时代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体系
liuli66 2018-11-24 11:56
再谈探索新时代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体系 一、国内三种测评体系及测评结果 公民科学素质的测评指标体系,目前至少有三种,分别是: 中国科协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简称CAST体系); 李群等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为基础的测评指标体系(简称《基准》体系;处于试测阶段); 上海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简称上海体系)。 对三种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体系的最新调查结果,整理如下: CAST体系 (2018年; 达标率 % 《基准》体系 (2017年; 达标率 %) 上海体系 (2014年; 达标率 %) 上海 21.88 N 28.8 北京 21.48 31.35 N 广东 10.35 26.73(广州) N 黑龙江 7.08 19.07 N 甘肃 5.15 15.99 N 总体 8.47 (全国) 23.28 (四省市) 28.8 数据来源: CAST 体系(指CAST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来源: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纲要实施办公室:《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2018年)》 《基准》体系(指 李群等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为基础的测评指标体系 )。来源:陈群等:《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报告(2017~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上海体系(指 上海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 ),来源:2014年上海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测试结果日前公布(20150911)shanghai.gov.cn/nw2/nw2314/nw2315/nw5827/u21aw1056241.html N 表示 无数据 哪一种测评体系更能如实反映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大国和教育大国的地位,以及反映改革开放40年后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际状况呢? 二、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达标率国际比较 世界上其他国家公民科学素质的达标率是怎样的呢?如下图所示: 欧洲国家的数据是2005年;美国的数据2008年;日本的数据是2001年。(来源:Science Culture: Where Canada Stands. 2014) 由此可见,我国当前公民科学素质的达标率8.47%,与国际上发达国家进行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加拿大42%(2014年)、瑞典35%(2005年)、美国28%(2008;2016),参见:刘立等: 与美国相差30年?——谈2018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与发现 https://mp.weixin.qq.com/s/cJsTToF5byvOxu3IvwzdKg 。 导致这种巨大差距的原因,除了我国科学教育的水平尚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等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CAST)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难度系数”,跟国际上比较,太高了。比较而言,《基准》体系和上海体系,测评出来的达标率就高出了很多,这或许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 三、探索新时代的测评体系 由于国内外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不同,测评的对象不同,测评的时间不同等原因,所以,国内外公民科学素质达标率不具有严格的“可比性”,只能作为粗略的参考。 就像高考试卷有全国统一试卷和地方试卷(如北京试卷),以及大学排行榜有QS,泰晤士,上海软科等体系一样,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也当允许多元化的测评体系。 本人课题组探索性地提出“六科”测评指标体系,参见 新时代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应该如何测评 ?(《微言创新》公号20181122, https://mp.weixin.qq.com/s/IqaUDqRRZWj-Uy4pMiuiIw ),该体系待进行试测和检验。
个人分类: 科学传播与普及|278 次阅读|4 个评论
新时代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应该如何测评?
热度 11 liuli66 2018-11-6 22:04
新时代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应该如何测评 ? 一、什么是公民科学素质? 我国《科普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了科普的“四科”维度,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2018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的贺信,再次强调了“四科” 。 我们在前期研究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对“公民科学素质”(或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定义基础上,对“公民科学素质”提出了新的界定,即:公民科学素质,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了解科学技术与发展观,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简称“六科”、“两能力”)。即增加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和“科学技术与发展观”两个维度。 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这个维度,国际国内公认,应为公民科学素质的内容。我们增加“科学技术与发展观”,是为了突出强调科学技术对于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中国特色发展观的内容,比如公众应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五大发展理念”。 公民科学素质的功能具有五个层次的功能,即第一层次是为了满足基本生存的科学素质,即生存科学素质;第二层次是为了满足一般的物质生活,即生活科学素质;第三层次是为了满足本职工作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科学素质,简称“生产科学素质”;第四层次是在物质生活基础上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即文化科学素质;第五层次是作为现代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参政议政的科学素质,即参与公共事务的科学素质。 根据 “公民科学素质”的界定,我们提出公民科学素质的测评包括六个维度即一级指标),即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科学技术与发展观。 二、 “六科”一级指标及主要内容 “科学技术知识”一级指标及主要内容 公民应了解1、物质科学;2、生命科学和健康;3、地球、宇宙和生态环境;4、工程技术;5、数学等学科和领域的最基本知识。 “科学方法”一级指标及主要内容 公民应了解和应用基本的科学方法(science-based methods),如: 科学(科技)研究是应用一系列科学方法进行探索的过程。 科技研究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科技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 观察包括通过感官进行直接观察,以及通过仪器进行间接观察。LIGO项目观察到了爱因斯坦相对论预言的引力波。观察受到主体的理论背景、经历、心理定势等影响,即“观察渗透理论”。眼见不一定为实。 实验是对于研究对象在认为设计的条件下,应用仪器手段进行积极干预下的观察。实验的数据和发现,要具有可重复性。如果你参与人体试验,要有知情权意识。 试验包括对比试验、双盲试验等等。 归纳是从个别或特殊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方法。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或特殊事物及结论的方法。即从某类事物的普遍规律推论出关于其中个别事物的知识来。 应了解和应用类比推理。 对假设,要做到大胆的假说,小心的求证。 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能运用基本的数学、统计和概率方法。 应懂得抽象,比如把地球、太阳、月亮等天体,抽象为“质点”。 应知道直觉,灵感也会导致科学发现、工程技术创新 应知道基本的模型方法和模拟方法。 应学会应用基本的系统方法; 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应有抓“短板”的思维意识。 应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验是检验科学真伪、正确与错误的重要手段。 要知晓大数据方法、人工智能方法。 “科学思想”一级指标及主要内容 公民应知道: 世界是不以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月亮在人类没有出现以前,在人类没有看见它时,也是存在的。 世界是不断演化的,有进化也有退化。达尔文进化论、生命的起源、宇宙大爆炸理论等现代科学理论,揭示世界是不断演化的,既有进化,也有退化。宇宙、生命、生物、人类都是从某种最初的物质演化而来的,生生不息,不是神创的。 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是不断发展的,不断逼近和发展真理,永无止境的。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错误的认识。 时间、空间不是绝对的,与物质的运动是相互联系的。爱因斯坦相对论揭示,高速运动的物质,其存在的寿命和尺寸会发生变化。 能量是守恒的。能量最小的单位是量子。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及其运动规律的重要手段。 人与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 了解我国最新科技创新成就,比如:我国新“四大发明”:共享单车,高铁。 哲学社会科学是认识人类和人类社会及其规律的重要工具。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自强不息、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人合一、格物致知,中国古代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具有现代意义和价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要了解“二十四节气”。 “科学精神”一级指标及主要内容 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具有根据事实和证据作出理性判断的能力。 具有求真精神 具有质疑精神。 具有辩证思维 具有批判性思维 具有实证意识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科学技术与社会”一级指标及主要内容 科学技术是在一定的社会中产生和发展的。科学,从来就是社会中科学;技术,从来就是社会的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发生着正面的和负面的相互作用。 科技的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持;科学共同体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计划、国家科技部(地方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和地方发改委等部门申请基金。某个国家或地方研发(RD)经费占GDP的比例越高,表明该国或该地区对科技越重视。 科技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 世界科技中心是不断转移的: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出现了世界科技强国。当今是世界科技中心和科技强国呈现出多极化态势。 科学共同体从事科技活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必须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伦理道德,讲究诚信、要承担社会责任。科学家和工程师也会出现行为失范、不端行为、造假等。科技研究也是禁区的。 国家的科技研发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含国家实验室国家科学中心)、大学、产业研发中心。 从事科技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形成群众性的社团组织,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科协、中国化学会等。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也会产生负面效应。要趋利避害,追求利大于弊。 科学共同体存在奖励机制。如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最高科技奖。 科技发现发明有知识产权,包括论文署名,专利。 “科学技术与发展观”一级指标及主要内容 公民应知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 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生态文明,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国家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战略 中国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目标。 北京提出了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上海提出了建设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科技创新、科技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理性地参与跟科技创新有关的公众决策,如建设核电站、垃圾焚烧场。 三、“六科”一级指标的权重 我们通过网上问卷调查、纸质问卷调查和专家讨论会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初步确定六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如下: 一级指标 权重 科技知识 30% 科学方法 20% 科学思想 15% 科学精神 15% 科技与社会 10% 科技与发展观 10% 四、公民科学素质的测评方案和判断标准 1、科学素质测评方式:以网上答题为主,辅以电话和实地调查。 2、采取简捷的出题:设计出50道题目对公民进行测评,其中必须涵盖“六科”,形式为判断题和选择题。 3、关于公民是否具有科学素质的判断标准 我们认为,现行公民科学素质测评要求,公民必须三个(或四个)维度“同时”达标,才被判断具有科学素质;这这样的标准过于“严苛”且“黑箱化”了。比如,在2010年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中,了解科学知识的公民比例为14.6%,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公民比例为9.75%,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比例为64.94%。而 “同时”满足这三方面都达标的公民比例,则只有3.27%。 这样的计算只有掌握了全面的原始数据和高级数学统计人才,才能测算出来。 上海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以“科学生活能力”、“科学劳动能力”、“参与公共事务能力”、“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评估公民科学素质,受访者只有当四个方面的能力考察全部合格,才被视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在2014年上海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中, “科学生活能力”合格率为69.5%;“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能力”合格率为66.2%;“参与公共事务能力”合格率为59.5%;“科学劳动能力”合格率为47.7%。 四项同时全部都达标的比例,即科学素质达标率则只有28.8%。再说一次: 这样的计算只有掌握了全面的原始数据和高级数学统计人才,才能测算出来。 这种采用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三个或四个维度必须同时达标,才算具有科学素质的判断标准,是“经典米勒体系”测评的做法。在国际上采用的新米勒体系中,这样的判断标准已经被抛弃,而改为 只要受访者对所测评的题目答对率达到70%,即视为科学素质达标了。 因而,我们提出在我们设想的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中,采取简捷的达标判断:受访者正确或基本正确的得分达到60分,即视为公民具有科学素质,科学素质达标了。 主要参考文献(略) 本文续:刘立、孙楠、牛桂芹. 公民科学素质测评国际新进展及对中国的启示。《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8年第5期,pp.33-39。(微信公号版,见:与美国相差30年?——谈2018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与发现 20180926https://mp.weixin.qq.com/s/cJsTToF5byvOxu3IvwzdKg) 公民科学素质测评国际新进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微言创新2018-01-25 http://mp.weixin.qq.com/s/NjmuqF6ggPJ6iwvkz523rw 本文在“北京市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研究”课题报告的基础上缩写而成。 刘立:“科学文化素质的内涵与及测度”,发表于《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6年第2期;又 载 《知识分子》20160508 补充20181123 已按70分,算达标。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报告2018.pdf 补充20181124 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办公室:《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2018年)》,p.7 陈群等:《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报告(2017~2018),p.022 2015年9月10日,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上海市科委联合发布了2014年上海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测试结果,上海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达标率为28.8%。 http://www.shanghai.gov.cn/nw2/nw2314/nw2315/nw5827/u21aw1056241.html 世界若干国家公民科学素质的比例,如下图所示。 欧洲国家的数据是2005年;美国的数据2008年;日本的数据是2001年。(来源:Science Culture:Where Canada Stands 2014)
个人分类: 科学传播与普及|1811 次阅读|46 个评论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关键在于学校教育
热度 11 fdc1947 2016-9-2 08:48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关键在于学校教育 据《光明日报》说,“ 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大约是20%~30%,而我国在2015年时这一比例仅为6.2% ”。如何提高我国的公民科学素质?该报记者专访了“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的牵头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负责人 ”。 该负责人说, 首先应该建立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机制,其次,要落实科技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的政策激励措施,还应该以互联网思维改造科普工作。该负责人还指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并且要与其他指标同考核、同奖惩,把科普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措施’。” (见8月10日《光明日报》,同日《科学网·新闻》) “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这当然是好事情,不过“要与其他指标同考核、同奖惩”总让人有一点不放心,甚至有点心惊肉跳。因为过去的事实说明,凡是要考核、奖惩的东西,到最后总是难免与弄虚作假缠在一起。国民的科学素质这种事情,不是开两次会,大家在一起做两道题所能够解决的,硬要达标考核,后果可想而知。 我记得,我们曾经很多次进行过“党的基本路线知识考核”、“党的某某规定知识测验”之类的测验考核。上面发下来每人一份N张试卷,单位党总支指定某人抄报刊或书籍上的规定,做好(或从其他单位弄来)“标准答案”,然后印发各人在每道题的m种答案选项中打勾即可,最后还要个人签字画押后上交。有时候竟然还能够得到某些奖品。 如果我们的公民科学素质也类似这样去考核(绝不要低估我们的各级“组织”在弄虚作假问题上的创新能力),那达标的百分率要多少是多少,要百分之二十绝不会是十九或二十一,最多故意在小数点后面上下一二个数字以示统计的准确程度。 对各级组织在科普问题上的作用,应当给予希望。比如,对于禁止传播某些影响政治稳定的荒唐谣言等等,还是可以起一些作用的。但是,不提高领导者的科学素质,“各级组织”的作用也十分有限。也就是说,真要提高公民科学素质,首先要提高这些领导人的科学素质,这是最重要的事情。领导科学素质低,往往影响特别坏。比如,有的领导迷信,搞风水迷信,在办公室供奉神像,这样的单位就往往歪风邪气横行。又如,有的单位领导不懂科学、不信科学,禁止自己管理的单位食堂购买转基因油,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领导、领导,是起带领和引导作用的,公民科学素质要提高,领导的科学素质最重要。 科学家的科普,当然是重要的。这是科普的初始出发点,我们的领导首先要尊重科学家,听从科学家的科学宣传、科学传播。领导能够影响媒体。我们的媒体也要尊重科学家,尊重科学家的权威意见,决不能自以为比科学家还懂科学,要分清什么是主流科学界,什么是打着科学家旗号的伪科学家。而如今我们的媒体却往往是与科学家唱反调的。他们常常被一两个妄人的异端邪说所蛊惑,与全世界的主流科学家唱反调,标新立异,为个别所谓事实的传说所鼓动,听风就是雨,偏听偏信,传播谣言,还自我感觉良好,得意洋洋。甚至用砖家、叫兽之类的污言秽语来污蔑敢于讲话的科学家。我们的舆论场常常是被这些反科学的媒体所控制,搞得专家、教授不愿意说话甚至不敢说话。这很难相信是发生在以发展科学技术作为“国家根本任务”(见《宪法·序言》)的国度里。 坦率地说,受很多领导和不良媒体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如今很多老百姓对于领导甚至对于科学家的宣传和解释,并不相信。再好的科普,再权威的科学家,不要说院士,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一百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话,他都不相信,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看起来,这是一个很难办的事情,真正的麻烦事。对于这些人,也不可急于求成,只能慢慢来。他实在不信也不可强求,对于这些人,不可寄予多大的希望。 希望在哪里?希望在年轻人、在少年。他们是早晨的太阳,是中国的未来。如果我们的教育得当,把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的科学传播、科学普及工作做好,那才是打好中国未来发展基础的百年大计。 我们现在各类学校的科学传播、科学普及工作怎么样呢?据《科学网》李晨阳和张楠两位记者日前的文章说,“在大陆,不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能引领学生探索的科普教育老师,有点少。……即便大陆高校培养出了这样的人才,他走出校园后的前途也不明朗。‘因为大部分中小学都没有专职化的科学老师岗位,往往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兼职。’”(见8月30日《科学网·新闻》)看来情况真的不乐观。 我们往往把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差归结为中学的“文理分科”。现在,据说很多省市的高考将不再文理分科了,大多数省市将采取3+3即考三门自选三门的模式。对此,我还是持悲观的态度。所谓考三门(语数外),自选三门,实际上与文理分科很可能只是换汤不换药。在高考压倒一切的中学里,与高考无关的知识学习很难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在减少高考学科数和改变各门课程考分权重的大潮流下,中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科学类课程的地位实际上已经大大地下降了。 科学素质不等同于科学知识,但与科学知识密切相关,缺乏科学知识就不可能有所谓科学素质。所以,中小学的科学知识教育对于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从小的知识积累,对于他的一生都具有重大的作用。如果能够在中小学真正理解了一些最基本的科学原理,对他一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都起着基础性的影响。如今一些媒体记者之所以常常被反科学的骗子所蛊惑,他们之所以会对“科学”二字如此反感,其原因可能就在于他们的少年时代就没有很好地接受一些基本的科学原理和科学常识。 我们现在是强调创新了,我想最重要的创新之一是科学技术的创新,没有很好的科学知识做基础,很难有什么创新。国家强调科学传播、科学普及,强调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这是非常正确的。而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关键和希望在年轻一代的身上,这就需加强学校特别是中小学的科学教育。 怎样加强学校的科学教育?对于这个有关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这位 “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的牵头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负责人 ”连一个字都没有提到,这恐怕远远超出了他的职权范围。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回避是不行的,希望国家能够统筹考虑,真正拿出有效的办法来。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5268 次阅读|20 个评论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与“阴阳五行”之争
热度 12 lilianda 2016-4-26 08:09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与“阴阳五行”之争 李连达 李贻奎 科技部、中宣部于 2016 年 4 月 18 日公布《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提出 26 条基准, 132 个基准点。其中提到:“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引起广泛争论。有些学者认为“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是封建迷信,伪科学,不应列入《中国公民素质基准》。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学说等,是古人在长期大量实践中,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经过归纳、分析、综合、高度概括而成为古代朴素的“认识论”哲学思想。它包涵有朴素的、原始的“矛盾论”、“辨证法”、“唯物论”等哲学思想。是古代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学说,用于传统医学与医学实践相结合便成为中医理论的一部分。用于宗教便成为宗教理论的一部分。广泛用于各个领域便成为个领域的哲学思想的一部分。当然也被一些江湖术士骗子歪曲利用成为封建迷信的“理论”。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阴阳五行”学说误认为它是封建迷信、伪科学。正如现代科学某些理论被江湖骗子用作欺世害人的手段一样,例如遗传学被希特勒歪曲用作消灭犹太人的理论根据,人口论被歪曲用作战争的理论根据,不能因此就认为现代科学的某些理论都是“伪科学”。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是我国古代认识论、哲学思想的一部分。 “阴阳”学说是古代的、原始的、朴素的“矛盾论”。 “五行”学说是古代的、原始的、朴素的“辨证法”、“唯物论”。 “天人合一” 学说是古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论”。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理论。例如:“天人感应”是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特别是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影响。 附: 2016 年拙文一篇转载于后,供参考。 李连达、靖雨珍。中医理论现代化的探索,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6,8(4):7—12。 中医理论现代化的探索.pdf
4262 次阅读|19 个评论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03:公民应当具备的数学科学基本素质
afengxu 2012-3-20 12:01
中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数学科学基本素质 数学与哲学都是面对整个客观世界的最抽象、最普遍的科学部类,但与哲学研究 “ 质 ” 的角度有所不同: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 “ 量 ” 的科学,是人类关于事物的数量形式、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大部类。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始终围绕着 “ 数 ” 和 “ 形 ” 这两个基本概念不断地深化和演变。大体上说,凡是研究数和它的关系的部分,划为代数学的范畴;凡是研究形和它的关系的部分,划为几何学的范畴。但同时数和形也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人们通常这样来定义它:数学是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中国公民的数学科学基本素质就是指:公民对数学的整体了解、认识、态度和行为。要了解最基本的数学科学知识,熟悉最基本的数学科学方法,掌握最基本的数学科学思想,理解数学科学的基本社会功能,端正面对数学的基本态度,提高数学科学意识,自觉培养数学抽象、数学推理和数学建模的能力,提高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自觉性。 15 )数学科学的对象任务、本质特征及其在科学大系统中的独特地位和特殊贡献 16 )古今中外数学科学发展史主要代表人物重大理论创新、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 17 )基础数学科学的主要学科群、研究种类、基本性质、运算法则与重大价值 18 )应用数学科学的主要学科群、研究种类、基本性质、运算法则与重大价值 19 )基础数学科学研究中的一般性程序、思维模式、技术与方法之特点及其运用 20 )数学应用于各门具体科学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一般程序、模式及技术、方法
个人分类: 科学观博文|296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0: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