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135

tag 标签: 135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摄影(5)一一使用35毫米胶卷的相机为什么叫135相机
kd652 2019-12-13 14:38
最近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怀旧风,听音响要“黑胶唱片”,扩音系统要电子管放大的,照片要胶卷的,个人喜好无可厚非。 ⬇用蔡司镜头德国胶片相机拍的照片: 下面说一下135照相机的135来历,135指的是135规格的胶卷,一种说法是135胶卷是以胶卷片基厚度为0.135毫米而命名的,我用卡尺量过,还真差不多。而这种胶卷的宽度是35毫米,所以这种胶卷又叫35毫米胶卷,但是有人叫135毫米胶卷,那就不对了。这张胶片🎞通常按照长36毫米X宽24毫米的一个个矩形安排底片位置。所谓全画幅数码相机的电子胶片CCD就是36X24毫米矩形的。 百度上官方的说法是: 135胶片 135胶卷源于35mm高度的打孔 电影胶片 ,1913年,德国人 奥斯卡·巴纳克 将其用于他发明的徕卡(Leica)牌小型照相机上,由此形成标准。其名字来源于产品编号,并非是因为其片基厚度为0.135毫米。 日本工业 标准对35毫米胶片的称呼。有如135-36,135-20等,指一根胶卷摄取片格的数目。 135胶片 片基厚度 0.135毫米 源于 35mm高度的打孔 电影胶片 名字来源 产品编号 基本信息 135胶片 135 film 一般135胶片的片基厚度为0.135毫米。 日本工业 标准对35毫米胶片的称呼。有如135-36,135-20等,指一根胶卷摄取片格的数目。 由来 首先说35mm 电影胶卷 ,35mm指的是胶卷的高度为35mm,由于上下两端有齿孔,所以有效高度为24mm,这种胶片的单幅图像 感光面积 为24mm*36mm。 135胶卷采用的是35mm电影胶片,35是其高度,那么,前面那个1是怎么回事呢?Oscar Barnack设计的莱卡相机首先使用35mm电影胶片,但是一开始胶片必须先装进可重复使用的暗合里,把片头剪去,才可拍摄。1934年, 柯达公司 引入了一次性的135胶卷盒,这实际上是德国 斯图加特 的Nagel相机厂的发明,柯达收购了该厂。柯达于1935年正式推出135柯达彩色胶卷。所以,135的那个1是指有别于可重复使用暗盒的一次性暗盒,135胶卷的完整定义则为“采用一次性暗盒的35mm胶片”。 常见35毫米黑白胶片主要有标准暗盒的35毫米胶片及盘装35毫米胶片两种规格,后者只需准备几个空的暗盒即可自己分装,故较便宜。 众说纷纭,知道知道就是了。反正从大趋势看,胶片🎞迟早会被淘汰的。 另,135胶卷为什么36格,听一位老摄影大师说过,早期的胶卷生产时是由工人在暗室里摸索着往胶片轴上缠的,为了方便,使每个胶卷的长度恰好等于中等身材女工两臂伸开的间隔,1米5左右,这样去除头尾,有效感光格36左右,早期胶卷是很贵的,摄影爱好者往往精打细算,争取拍出37张照片,而整盘胶卷如果是由男人黑暗中分装的话,由于大手大脚,往往可以拍出四十来张照片,赶上这样的便宜,欣喜之余,又担心这样的胶卷是冒牌货!
个人分类: 摄影|115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能给你稳定?
热度 2 jinybao 2012-5-28 22:03
鲍老师: 您好,我本科是金融学,工作近三年了,从事的是会计行业,可以说从工作开始就对自己的现状很不满,可是由于性格原因一直犹犹豫豫得过且过,现在好想改变自己,看了很多励志的东西,包括老师的博客。 先说我的大学,我本科就读于一间独立学院,对于我的专业我是很喜欢的,大学时候很认真读书考了该考的证书,多次获得奖学金,我读书的时候目标职业是银行,可是求职时候发现银行的门槛很高,要么要本一,要么是要有关系的。所以我选择了考研,但是在复习的过程很不坚定,我就是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看别人出国,考公务员我也都跟着试了,害怕错过,结果毕业的时候就什么都没有,研究生,公务员都没考上。 毕业后家里就帮我找了家乡的一家小国企的会计工作,在大家看了女孩子在那样的地方工作很好,可是上班几天我就后悔了,那样的国企环境我真的很接受不了,死气沉沉的,我似乎一眼就看到了我的未来,跟那些阿姨一样每天泡茶说是非,关键的是安排我的工作是最低级的手工记账,真的学不到什么东西,其实在那时我想着要离开,悲剧的是到现在我还呆在那里从事最开始的工作,没有任何的进步。 我想是因为我的性格原因,做事情不坚定,即使自己不喜欢,大家说很好我担心辞职后找不到好的工作后悔,第二我心里还是很喜欢会计的,心里还对这份工作抱有一丝的希望,期望领导能安排我不同的工作给我,积累经验,第三,在我们这样的小城市,找工作不容易,要么关系,要么都是保险证券类的销售,不适合我的性格。我也试着找其他的工作,可是都民企什么的,我怕不稳定。 关于我的未来,这一两年我一直在考公务员,可能只是当做离开那里的跳板,我心里只是想有个稳定又好的工作,不知道为什么有认真复习却都没考上,现在我想考个 CPA ,也想考个 MBA ,可是心里想着这个专业跟我以后的会计又没什么关系,只是多个文凭,但是我很想通过读 MBA 改变现状。 最后谢谢老师听我的抱怨跟牢骚,真的很期待老师的点拨,对于以后希望您能给我分析一下跟我些建议。谢谢老师! 陈小小 2012 年 5 月 13 日 回复: 看了这封信,我觉得我也急了,因为毕业后这三年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探索期和定位期,可是你还在探索。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话真的说的太哲理了!我们所有的成长都是更好,我们要找的人也是更好,我们要做的事情也只是追求更好。而且很重要的是内心接受了这种更好模式,这样就不会有太多纠结和彷徨。在这里我想问你三个问题,即: 1 、 为什么总是相信别人而不是自己? 2 、为什么不能做出一点点改变和突破? 3 、为什么总是有些后悔?我觉得你要回答好这三个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你的问题。 1 为什么总是相信别人而不是自己? 为了想从事银行类工作,你选择了考研去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且金融专业是你自己喜欢的。所以这样的决定看上去一点问题都没有。但问题在你没有坚持,因为此刻你选择了别人,其他同学去考公务员,你也去试试,别人想出国,你也小冲动一把。好像这也是大多毕业生干的事情,边找工作边考研,然后也搏公务员,最后到了毕业那个学期还没定下来,看上去对于求职找工作很投入很忙,但结果就是这样。我们总是在某种程度上觉得别人的选择或者干的事情是对的,或者是自己好的,所以内心就不坚定,就会被诱惑。这或许和我们从小受教育的方式有关系,就是我们首先遇到了一帮说教的人,这个可以,这个好,应该这样,千万别那样,我们在这种声音里生活了 20 年了,不过也习惯了。总喜欢听听别人的意见,希望别人能指条明路,其实搞笑的是别人只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经历来判断,明路其实是他自己的模式。可能这么多年总喜欢别人帮你做做决策,给些建议,或者试试别人采取的方式和道路会更安全更可靠一些。种种这种都是自己的不坚定,不自信,因此就交枪了! 2 为什么不能做出一点点改变和突破? 在一个国企单位呆了三年,而且对工作内容和性质痛恨着。虽然有很多的不满和想法,但就是没有做出改变,因为向往稳定是你骨子里的一根毒瘤,不能自拔!你可能就是典型的一个安全主义者,在抱怨、不满、怀疑面前,你还是选择了安全和稳定,因为不改变没有新的风险和担忧。害怕失败害怕风险是你不敢改变的最根本的原因,尽管你有冲动和不满。这个和你从小到大的受到的影响有关系,因此这样的出事风格已经形成——选择一些安全的方向和领域安放自己。我的一个同学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大家都觉得挺好。但第 5 年,他选择了离开去了企业工作。在很多人眼里都觉得不可思议,觉得他很傻,但这就是他的人生,这就是他的职业方向,选择自己想要的才是最重要的,改变和突破也许就是你内心的一个“别人会这样说”而已,他也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母亲,做出的改变,然后在改变后慢慢应证了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最后以成绩征服大家。比如说,你放弃了父母想要的公务员,然后去到了一个企业,你以自己的专注和强大一个月能挣 8000 元,然后将工资的 5000 塞给他们,然后还说我扣下了 3000 ,可能此时他们或许也放心了!改变和突破的确比较困难,但不改变以后更加困难! 3 为什么总是有些后悔? 最近看到网上一则关于大学你最后悔的事情的视频,发现身边的毕业生和学生也很关注。可能这个视频的确反映了大家的心声。为什么我们总是后悔当初没做一些事情?甚至有时候想将自己打回原形,再来一次人生吧!其实这样的心态就在于活的不够精彩,太过于趋众,太过于平淡,太过于没有主见。如果问我大学里有没有遗憾,我会说没有什么太大的遗憾,因为我选择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挑战了一些别人不敢或没想的事情,比如大学里我以柔弱的身躯去挑战橄榄球,我和宿舍同学两人单车旅行 5 天环佛山,我做过地摊生意,我在长洲岛上开展了一个星期的绿地调查······时光很快,青春难常在,有时候有人问我青春是什么?如果在这里我会说,青春就是用来尝试和行动的武器。后悔很多都是来源于想到而没去做。如果你真的想去考公务员,那就赶紧去准备吧,而且要专注呀,别看到这个好,动摇一下,那个不错,又得瑟一下。 100% 投入吧,读什么 MBA 或 CPA 赶紧也去吧,别老在想,记住青春就是来试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然后又能做好,这或许就就能抵抗后悔。 工作三年了,三年的意义应该是让自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应该做什么。 欢迎关注我的微博: http://t.sina. com.cn/blovelin 【“ 鲍”来问题,点石成“金” 】每天至少回答一个关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咨询,@鲍金勇+问题
4329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1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