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拉尼娜现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拉尼娜现象停滞不前:发展无力趋势消减
杨学祥 2011-11-11 05:14
拉尼娜现象停滞不前:发展无力趋势消减
拉尼娜现象停滞不前:发展无力趋势消减 杨学祥 我们正在做拉尼娜进退与潮汐组合和地球自转对应关系的实验,初步结果表明,今年拉尼娜事件不能形成,形成拉尼娜事件的有利条件正在消失,依据拉尼娜事件发生的一切推理需要重新考虑。 计算表明,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及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就发生在每年12月25日圣诞节附近;1月25日-4月7日(72天)及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 每年6-8月是南半球冬季,12月至2月是南半球夏季,南极半岛的德雷克海峡海冰面积在9月最大,在2月最小;秘鲁寒流受德雷克海峡海冰开关控制,赤道太平洋海温在9月最冷,3月最暖。这是拉尼娜易发生在8-9月,厄尔尼诺易发生在2-3月的原因。 上述两个条件的不同的相互配合可分别形成拉尼娜或厄尔尼诺事件:4月9日-7月28日(110天)及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达到最大值与3月海温最暖(德雷克海峡海冰最小)配合,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达到最大值与9月海温最冷(德雷克海峡海冰最大)配合,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 根据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和地球自转对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影响,9月过后拉尼娜减弱,厄尔尼诺增强,目前发展符合这一预测。 2011年11月25日极地日食和24-26日强潮汐组合可导致厄尔尼诺增强,可及时监测检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01821 拉尼娜进退与潮汐组合和地球自转相对应图件: 2011年11月3日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和地球自转变慢 2011年11月7日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 2011年11月10日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 图1 11月3日、7日和10日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对比 2011年11月潮汐组合:强度增大 2011-10-4 13:37 2011年11月潮汐组合:强度增大 杨学祥 2011年6-7月和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8月末至11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11月是下半年第四个强潮汐月,潮汐强度相对10月变大。 潮汐组合A:2011年11月3日为日月小潮(上弦),潮汐强度小,11月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1度,两者弱叠加,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潮汐组合B:2011年11月11日为日月大潮,1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22.3325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11月18日为日月小潮(下弦),2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3度,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潮汐组合D:11月25日为日月大潮,2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2.3302度,24日月亮在近地点。三者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潮汐组合个数变少,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93177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7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拉尼娜现象继续存在:发展无力趋势消减
杨学祥 2011-11-8 09:37
拉尼娜现象继续存在:发展无力趋势消减
拉尼娜现象继续存在:发展无力趋势消减 杨学祥 我们正在做拉尼娜进退与潮汐组合和地球自转对应关系的实验,初步结果表明,今年拉尼娜事件不能形成,形成拉尼娜事件的有利条件正在消失,依据拉尼娜事件发生的一切推理需要重新考虑。 计算表明,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及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就发生在每年12月25日圣诞节附近;1月25日-4月7日(72天)及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 每年6-8月是南半球冬季,12月至2月是南半球夏季,南极半岛的德雷克海峡海冰面积在9月最大,在2月最小;秘鲁寒流受德雷克海峡海冰开关控制,赤道太平洋海温在9月最冷,3月最暖。这是拉尼娜易发生在8-9月,厄尔尼诺易发生在2-3月的原因。 上述两个条件的不同的相互配合可分别形成拉尼娜或厄尔尼诺事件:4月9日-7月28日(110天)及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达到最大值与3月海温最暖(德雷克海峡海冰最小)配合,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达到最大值与9月海温最冷(德雷克海峡海冰最大)配合,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 根据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和地球自转对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影响,9月过后拉尼娜减弱,厄尔尼诺增强,目前发展符合这一预测。 2011年11月25日极地日食和24-26日强潮汐组合可导致厄尔尼诺增强,可及时监测检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01821 拉尼娜进退与潮汐组合和地球自转相对应附图: 2011年10月24日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与地球自转变慢 2011年10月27日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与地球自转变慢 2011年10月31日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与地球自转变快 2011年11月3日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和地球自转变慢 2011年11月7日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 图1 2011年10月24日、27日、31日、11月3日和7日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对比 附件: 基本面乏善可陈 豆类继续震荡(图) 正文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 2011年11月08日02:32来源:《证券时报》    关于南美天气的不确定性,NOAA最新研究预报显示,今年存在拉尼娜的迹象,但预计比上一年度的影响程度要小。 目前巴西和阿根廷农业产区天气整体向好,有利于大豆播种工作的进展,新季大豆播种节奏也开始进一步加快。   (作者系浙商期货分析师)   作者:朱磊 (责任编辑:桑国锋) http://stock.sohu.com/20111108/n324843000.shtml 2011年11月潮汐组合:强度增大 2011-10-4 13:37 2011年11月潮汐组合:强度增大 杨学祥 2011年6-7月和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8月末至11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11月是下半年第四个强潮汐月,潮汐强度相对10月变大。 潮汐组合A:2011年11月3日为日月小潮(上弦),潮汐强度小,11月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1度,两者弱叠加,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潮汐组合B:2011年11月11日为日月大潮,1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22.3325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11月18日为日月小潮(下弦),2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3度,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潮汐组合D:11月25日为日月大潮,2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2.3302度,24日月亮在近地点。三者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潮汐组合个数变少,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93177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114 次阅读|0 个评论
鄂尔多斯5日迎入冬第一场降雪:美国暴雪之后
杨学祥 2011-11-6 13:26
鄂尔多斯5日迎入冬第一场降雪(组图) 【字体: 大 中 小 】 2011-11-06 10:01:41 来源: 中国天气网 中国天气网讯 昨天(5日),内蒙古鄂尔多斯迎来今冬第一场雪。气象监测显示,降水过程始于昨天11时50许,开始时小阵雨,之后雨势越来越大,到16时35分左右,忽然转为雨夹雪,随即下起鹅毛大雪,瞬时天空变成了白色。 由于地面温度较高,大雪降落后即融化,但从地上、建筑物和车辆上可以看出明显的雪痕,此次降水过程一直持续到20时35分,过程降水量达18.3毫米,这是鄂尔多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 据气象部门预报,未来48小时全市还将有阵雨天气,气温在3~8℃之间,降水过后,气温下降导致道路结冰,相关部门需做好预防准备工作,市民出行注意交通安全。(图文/吕翠萍)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http://www.weather.com.cn/news/1532277.shtml 今年冷冬提前出现:美国暴雪是中国暴雪的前兆 2011-10-31 06:32 当地时间10月29日,美国东海岸遭遇罕见十月大雪。在纽约中央公园,人行道的积雪已经超过7厘米。   当地时间10月29日,美国东海岸遭遇罕见十月大雪。罕见的提前降雪已致美国东海岸数百万人断电,纽约州有超过20万人断电。 今年冷冬提前出现:美国暴雪是中国暴雪的前兆 杨学祥 由于2011年8月拉尼娜现象的重现,国内外气象部门纷纷预测了今年的冷冬。很多网友询问最冷时间是在前、中、后哪一段? 2011年8-11月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为弱潮汐时期,我的初步判断为前期暖,后期冷,时间较长,有利于倒春寒发生。因为按照惯例冬季为12月至次年的2月,与实际的入冬时间有出入。 美国10月的暴雪为我们揭开了谜团:今年冷冬提前出现,我们必须做好预防准备。 冷冬都出现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前后,太阳黑子谷值年出现极寒,太阳黑子峰值年出现冷冬和严重低温冻害,一般发生在强潮汐时期。 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0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2010年5月消失,8月重现,预计在11月结束,2009年为太阳黑子异常低的谷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和海啸,这些条件有利于冷冬的发生。由于2011年8-11月为强潮汐时期,美国10月暴雪表明冷冬提前出现。 根据近年的观测记录,美国暴雪是中国暴雪的前兆。中国冷冬可能在11月至12月初发生,11月末到12月初有发生严重低温冻害的可能性很大。希望有关部门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0289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7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拉尼娜现象增强还是减弱?
杨学祥 2011-11-3 13:07
拉尼娜现象增强还是减弱? 杨学祥 根据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和地球自转对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影响,9月过后拉尼娜减弱,厄尔尼诺增强,目前发展符合这一预测。 2011年11月25日极地日食和24-26日强潮汐组合可导致厄尔尼诺增强,可及时监测检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01821 对比: 中期武汉油脂信息早班车 11.03国际期货 时间:2011-11-03 07:59 来源: 中国国际期货—美豆将依托1200美分走稳 ☆澳大利亚气象局10月26日曾表示,太平洋位于拉尼娜现象的初期,预计会有所加强。拉尼娜现象会给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降雨增加; ☆马来西亚气象局在10月28日的报告中表示,11月马来西亚开始进入季风季,降雨可能引起洪水。副总理Muhyiddin Yassin也曾表示,马来西亚已经准备好面对10年一遇的严重洪水; http://market.cifco.net/market/show.shtml?id=155,189 2011年11月潮汐组合:强度增大 2011-10-4 13:37 2011年11月潮汐组合:强度增大 杨学祥 2011年6-7月和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8月末至11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11月是下半年第四个强潮汐月,潮汐强度相对10月变大。 潮汐组合A:2011年11月3日为日月小潮(上弦),潮汐强度小,11月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1度,两者弱叠加,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潮汐组合B:2011年11月11日为日月大潮,1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22.3325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11月18日为日月小潮(下弦),2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3度,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潮汐组合D:11月25日为日月大潮,2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2.3302度,24日月亮在近地点。三者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潮汐组合个数变少,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93177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35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拉尼娜进展:发展成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有多大?
杨学祥 2011-10-1 03:45
拉尼娜进展:发展成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有多大?
赤道中东太平洋再次进入拉尼娜状态 应加强防御秋台影响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 2011年09月30日 14:11:00   中国气象报记者胡亚报道 9月28日,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从9月份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大范围异常偏冷,且区域平均海表温度已较常年同期平均值偏低0.5℃,标志着该地区时隔5个月之后再次进入拉尼娜状态,并未来有可能发展为一次拉尼娜事件。   上一次拉尼娜事件发生在去年7月至今年3月,短短5个月的时间,这个顽皮的“小女孩”又杀了个回马枪。“但是否可以在一年内形成‘此消彼长’的两个连续拉尼娜事件,还要看此次拉尼娜的发展情况。”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告诉记者。   一般而言,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相随而生,为何此次却接连发生拉尼娜现象?任福民解释道,一般情况下,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变化呈波浪型演变,相对应的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也循环出现,平均每3-7年完成一次交替。但二者又不是纯周期性的交替变化,所以也会出现拉尼娜和厄尔尼诺连续发生的情况。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自1951年以来,在发生的13次拉尼娜事件中仅在1974年拉尼娜事件结束当年再次出现拉尼娜事件。1974年9月,在为期一年1973/1974年拉尼娜事件刚刚结束的4个月后,赤道中东太平洋再次发生了长达19个月的拉尼娜事件。   任福民表示,近期我国华西北部地区出现的较强秋雨和南海热带气旋活动加强,这其中都有这个“小女孩”的“贡献”。在拉尼娜背景下,秋季冷暖空气容易在我国华西地区交汇,这可能是为何今年我国“华西秋雨”较为强盛的原因。此外,由于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海温异常偏低,相应的热带西太平洋海温较常年同期偏暖,对流活动增强,有利于热带气旋的生产及活动。任福民建议,我国华西及其附近地区应加强对秋雨的防范应对,华南地区则注意防范秋台带来的影响。   此次拉尼娜将持续多久,强度如何,又将会对我国造成怎样的影响呢?任福民解释称,一般而言,一次拉尼娜事件将持续一年的时间,但也有“长寿”的达到34个月之久,也有匆匆6个月就结束了“生命”。拉尼娜一般可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而其达到鼎盛时海表温度偏低中心的位置及鼎盛期类型,对于大气环流及天气气候的影响可能更重要。“由于目前正处于发生期,其后续的发展情况以及可能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国家气候中心还将给予密切关注和监测。”   拉尼娜状态,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大范围异常变冷,且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拉尼娜”来源于西班牙语,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当拉尼娜状态持续6个月或以上,则可称之为一次拉尼娜事件。    (责任编辑:王永庆) http://www.cma.gov.cn/qxxw/xw/201109/t20110930_105081.html 拉尼娜进展低于预期 赤道中太平洋冷暖交替 已有 104 次阅读 2011-9-30 06:15 |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拉尼娜 厄尔尼诺 地球自转 拉尼娜进展低于预期 赤道中太平洋冷暖交替 拉尼娜进展低于预期 赤道中太平洋冷暖交替 杨学祥 据澳大利亚气象局周二称,大气及海洋指标预示未来几个月太平洋盆地可能形成拉尼娜现象。气象局称,自七月份以来热带太平洋海面及海面下温度稳步下滑,而信风和积云等大气指标也处于拉尼娜现象形成的范围内。近半的国际气象指标预示春季和夏季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温度可能进一步下降。拉尼娜现象形成的关键指标是中部和东部热带太平洋的海面温度低于平均水平。 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及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就发生在每年12月25日圣诞节附近;1月25日-4月7日(72天)及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 赤道中太平洋变冷出现反复,拉尼娜形成不能确定。 2011年9月19日(下)、26日(中)和29日(上)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对比(蓝色表示变冷,黄色表示变暖)。 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慢时期,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9月23日秋分是形成拉尼娜的高潮时期,9月过后,拉尼娜形成的可能性不大。 大陆期货:宏观再度忧虑 美豆再创新低 发布时间:2011.09.29 14:56 来源:大陆期货 作者:大陆期货   【基本面分析】   据澳大利亚气象局周二称,大气及海洋指标预示未来几个月太平洋盆地可能形成拉尼娜现象。气象局称,自七月份以来热带太平洋海面及海面下温度稳步下滑,而信风和积云等大气指标也处于拉尼娜现象形成的范围内。近半的国际气象指标预示春季和夏季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温度可能进一步下降。 (责任编辑:ZW) http://miit.ccidnet.com/art/32559/20110929/2875553_1.html 拉尼娜发展出现反复 2011-9-27 04:33 赤道中太平洋变冷出现反复,拉尼娜形成不能确定。 2011年9月19日和26日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对比(蓝色表示变冷,黄色表示变暖)。 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慢时期,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9月23日秋分是形成拉尼娜的高潮时期,9月过后,拉尼娜形成的可能性不大。 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及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就发生在每年12月25日圣诞节附近;1月25日-4月7日(72天)及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8978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90787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91934    2007年9月20日的拉尼娜事件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6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拉尼娜现象卷土重来
热度 2 杨学祥 2011-9-13 09:37
拉尼娜现象卷土重来 2011年09月10日 14:59:02 来源: 新华国际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9月8日报道】题:消失几个月后,拉尼娜现象卷土重来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拉尼娜现象主宰了全球气候,从创纪录的龙卷风季到春天的洪水都被归咎于它,不过进入春季之后它似乎消失了。而现在它又卷土重来。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候预测中心说,在消失了一个夏天之后,拉尼娜重新在热带太平洋地区出现,而且它会逐渐增强,并持续到冬天。 2010-2011年度的超强拉尼娜现象导致了美国创纪录的冬季降雪、春季洪水和遍及全国的干旱,以及世界各地的极端天气,比如澳大利亚的强降雨和赤道东非地区的极度干旱。 拉尼娜是热带太平洋地区的一种自然的气候现象,是由海洋表面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在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低于平均温度的太平洋温度会影响全球的天气。一般来说拉尼娜现象每3到5年出现一次,而连续出现的几率是50%。眼下的情景是2010年6月到2011年5月拉尼娜现象再现。 在拉尼娜现象期间,冬天美国南部往往会比正常情况下干燥,而太平洋西北部以及俄亥俄河谷地区则会较往常湿润。 “这就意味着在易发干旱的得克萨斯、俄克拉何马和新墨西哥地区,干旱会继续下去,”气候预测中心的迈克·哈尔珀特说:“拉尼娜也常常会使太平洋西北部和北部平原的冬天更加寒冷,而南部各州的温度则会上升。” 气候和天气专家说,2011年数量创纪录的大规模天气灾害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拉尼娜现象、当地大气形式以及可能的气候变化———尽管气候现象对特定天气情况的作用仍无法具体细化。一位美国航天局的科学家甚至把拉尼娜的消失作为极端天气的罪魁祸首。 拉尼娜的确与飓风季有着很密切的关系,预测机构8月份发布的2011年大西洋飓风季展望就把拉尼娜可能的回归作为影响因素之一。随着热带风暴“纳特”的形成,热带风暴的数量就进入了今年有14到1 9次命名风暴的预测范围。 ( 编辑:朱永磊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9/10/c_122017731.htm
个人分类: 备忘录|263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最新报告:9-10月有利于拉尼娜形成
热度 1 杨学祥 2011-9-6 08:15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最新报告: 拉尼娜或杀“回马枪” 发布者:amanda 时间:2011-09-06 07:16:30 来源:解放牛网 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 韩小妮 造成非洲之角60年不遇大旱的拉尼娜现象有可能卷土重来,给这一地区的恶劣气候雪上加霜。世界气象组织日前发布消息称,今年5月刚刚结束的拉尼娜现象,在未来几个月有可能再次出现。 形成拉尼娜可能性为50%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温、热带降雨模式以及大气风的情况接近常年平均水平,未来数月,很可能继续维持中性状态,也有可能发展成为一次拉尼娜事件。 “今年再次发生拉尼娜现象的概率已由25%提高到50%。”世界气象组织的气候专家考利表示。这一判断主要是根据近期该组织对太平洋地区的水温监控情况。最近几周的观测表明,太平洋中东部海面及海面之下的温度正在变冷,大气环流也在发生变化。如果太平洋赤道地区的温度持续下降,拉尼娜现象可能将再次爆发。 考利说:“即使拉尼娜现象卷土重来,其强度很可能是非常弱的。”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称,所有的预报模式得出的结果不尽相同。可以肯定的是,不会发生厄尔尼诺。考虑到目前的不确定性,需要继续密切监测,以得到更为肯定的判断。 粮食专家表示,拉尼娜的卷土重来将导致巴西播种粮食的时间延后,使得该国的玉米出口面临风险。同时,作为咖啡生产大国,巴西的咖啡豆种植也会受到降雨不稳定的影响。咖啡豆的开花季节即将到来,而这将决定明年的收成。此外,拉尼娜现象还可能导致北大西洋的飓风更加猛烈。 非洲之角干旱或雪上加霜 拉尼娜现象通常每2年至7年出现一次。上一次的拉尼娜从去年9月至今年2月在热带太平洋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到今年5月完全结束。 上一次拉尼娜为中等至强烈程度,导致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东南亚及南美北部部分地区降水偏多,同时引发非洲之角、西南亚洲中部、南美东南部及美国南部的干旱。 超过120万人正在经受非洲之角地区6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7月20日,联合国宣布索马里南部两个地区为饥荒地区,并呼吁国际社会援助。这是自1984年埃塞俄比亚大饥荒以来,联合国首次正式宣布非洲饥荒。考利表示,如果新一轮拉尼娜形成,可能给非洲之角的恶劣气候雪上加霜。 本文栏目:国际 作者:韩小妮 http://www.jfdaily.com/a/2299604.htm 每年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 110 天)及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 ( 66 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就发生在每年 12 月 25 日圣诞节附近;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 72 天)及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 109 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一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2011 年2 月17日拉尼娜事件在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 72 天)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明显减弱,表明其能量已经释放完毕 。 2011年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 110 天)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 2011-2012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一旦形成,形成流感大流行的六大气候特征就完全具备,2012-2013年流感病毒可能发生突变,流感强度逐渐增强。 Click on the map to go to your region of interest. 图1 2011年9月5日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中太平洋水温降低 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慢时期,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如果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在此期间继续升高,厄尔尼诺事件有可能在8-9月形成,否则,只有在11月18日-2012年1月23日地球自转加快时形成。9月过后,拉尼娜形成的可能性不大。 For information about these images, go to the methodology webpage. http://www.osdpd.noaa.gov/ml/ocean/sst/anomaly.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3758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617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8229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70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世界气象组织预测拉尼娜现象可能卷土重来
杨学祥 2011-9-2 04:21
世界气象组织预测拉尼娜现象可能卷土重来 2011-09-02 00:41:54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编辑:李喆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段秀杰):世界气象组织9月1日在日内瓦表示,造成非洲之角大旱的拉尼娜现象很可能卷土重来,这将使非洲之角的形势雪上加霜。   世界气象组织专家科尔里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根据近期该组织对太平洋地区的水温监控情况,世界气象组织已把今年再次发生拉尼娜现象的概率由25%提高到了50%。如果太平洋赤道地区的温度持续下降,拉尼娜现象可能将在未来数周内爆发,而上次拉尼娜是在今年5月刚刚结束的。   拉尼娜现象是由于太平洋赤道海域表面水温偏低而产生的一种异常气象。它可以带来洪灾或者大旱这样的极端天气。近几年的拉尼娜现象被认为是澳大利亚和拉美地区洪涝灾害以及非洲大旱的罪魁祸首。 http://gb.cri.cn/27824/2011/09/02/2625s3358248.htm 每年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 110 天)及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 ( 66 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就发生在每年 12 月 25 日圣诞节附近;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 72 天)及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 109 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一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2011 年2 月17日拉尼娜事件在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 72 天)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明显减弱,表明其能量已经释放完毕 。 2011年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 110 天)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 2011-2012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一旦形成,形成流感大流行的六大气候特征就完全具备,2012-2013年流感病毒可能发生突变,流感强度逐渐增强。 Click on the map to go to your region of interest. 图1 2011年9月1日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中太平洋水温降低 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慢时期,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如果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在此期间继续升高,厄尔尼诺事件有可能在8-9月形成,否则,只有在11月18日-2012年1月23日地球自转加快时形成。 For information about these images, go to the methodology webpage. http://www.osdpd.noaa.gov/ml/ocean/sst/anomaly.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3758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6171
个人分类: 备忘录|2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拉尼娜现象在东非的远期效应:干旱和洪水是气候影响的结果
杨学祥 2011-8-10 08:06
拉尼娜现象在东非的远期效应:干旱和洪水是气候影响的结果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 2011年08月09日 16:57:00   2万年来,东非地区的气候变化遵循着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很显然是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的远期效应。在拉尼娜冷位相时期,东非的降雨量很小,而风力有所加强,而厄尔尼诺暖位相导致风力减弱,降雨频繁。此外,在大约1万8千年至2万1千年前最后一个冰河时代最寒冷的时期,东非的气候相对稳定和干燥。   该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学》杂志上,作者是由来自德国波茨坦、瑞士、美国、荷兰和比利时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   ENSO暖位相(厄尔尼诺)和冷位相(拉尼娜)实际上就是人们所说的具有全球遥相关特点的太平洋上的一种气候现象。通过东非气候变化的事例,该研究揭示了这种现象在这片敏感地区的长期影响。   位于肯尼亚东南部乞力马扎罗山山脚下的查拉湖中的沉积物充当了气候档案馆。取出的样本芯露出一组条纹,也就是所谓的年层。每一层都蕴藏着关于气候方面的信息。德国波茨坦大学和GFZ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的克里斯蒂安·沃尔夫解释说,“它们的厚度从0.08毫米到7毫米,依照气候条件有所不同。”   “对热带太平洋过去150年的气温测量结果所作的比较表明,ENSO循环与东非发生干旱和洪水事件的规律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   也就是说,两种气候模式在这里重叠。其基本的规律是由一年中的雨季决定的,而雨季与所谓的热带辐合带有关。这涉及赤道附近的云带,该云带是由阳光和水分过快蒸发形成的。由于6月的北半球和12月的南半球太阳具有近极地的特点,这片云带和与其有关的雨分别向北或向南移动。这一季节性的事件显然是ENSO现象重叠引发的。   研究发现,即使在末次冰期,虽然ENSO现象较弱,但也被视为一种叠加系统。当时,地球上的气温大约下降了5摄氏度,于是由于气温较低,热带地区的能量收支活动减弱。相比之下,过去3千年气温逐渐升高,气候变得更加无常,还有时间集中的干燥和干旱时期(比如今年)和经常导致洪灾的漫长雨季。气候模型表明,这种极端干旱和多雨事件的增加趋势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会继续下去。   (编译:何晨 译自:每日科学网站 责任编辑:苏杰西) http://www.cma.gov.cn/qhbh/newsbobao/201108/t20110809_101021.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811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为何龙卷风灾害频发和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对比
杨学祥 2011-5-29 12:55
美国为何龙卷风灾害频发 日期:2011-05-29 作者:林荫 来源:文汇报 截至27日下午,美国密苏里州乔普林市龙卷风造成的死亡人数已升至132人。目前仍有156人下落不明。今年以来,已经有1200场龙卷风横扫美国。按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初步统计,这早已打破了历史纪录。其中有4场龙卷风的烈度为EF-5,是记录风暴烈度的最高级别。风灾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500人,是1953年以来的最高死亡纪录。 为什么今年风灾发生如此之多?造成的后果如此之惨?美国的气象科学家指出,自冬季以来,大气情况就出现了异象,很多因素导致大规模龙卷风的发生,如果今后在登记册上出现更为令人目眩的超级数字,他们也不会感到奇怪。 首先是拉尼娜现象异常。拉尼娜是一种循环信风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的作用相反,使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加利福尼亚大气气旋实验室的气候学专家比尔·帕泽特说,去年地球遭遇了史上最严重的拉尼娜现象,但到了今年二三月份,拉尼娜突然隐身而去。 “如果拉尼娜保持强势的话,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的龙卷风。”比尔·帕泽特解释说。太平洋海面的温度高低与美国中部的龙卷风有什么关系?龙卷风形成的条件在于气旋——高速运动的干冷气流和暖湿气流相逢、冲撞、搅拌、扭曲而成。拉尼娜能起到稳定作用,并且把搅动的气旋抬往高空,减少气旋对地面的影响。 但是,今年的四五两个月份,失去了拉尼娜的对冲,气旋在美国中部地区反复折腾,来自北方的冷气流和南方的热气流搅成一锅粥,而且冷热空气的温度差之比也达到历年未有的极端。 比尔·帕泽特说,由于去年拉尼娜现象严重,使得冬季奇寒,降雪量超纪录,结果北方的空气特别冷。与此同时,南方出现了高温气候,南北温差巨大。墨西哥湾海面的平均气温比正常值高出1摄氏度到1.5摄氏度。气流的温度越高,湿度越大,越容易酿成极端的暴风雨灾害。这些气流一旦进入美国中部平原,尤其是在春天的大风季节,就会与干冷气流相逢打起转来。 在密苏里州乔普林市发生的龙卷风,造成132人死亡,是美国历史上自1947年以来单次风灾造成的最大死亡纪录。其风速达到每小时322公里,与高速铁路上行驶的列车速度相差无几。像这种被列为EF-5最高烈度的龙卷风,今年就发生了四次。而此前仅在2008年、2007年分别出现过一次。再往前,就只有1999发生过一次。 当然,对于统计数字,有的科学家也提醒说,必须客观看待。俄克拉荷马州风暴预测中心的警报测量协调员葛莱格·卡尔宾说,对统计数据要进行具体分析。目前的数据并不能说明过去龙卷风事实上发生的少。 几十年前,人口不如现在稠密,也不是人人都有摄像机、手机,可以一边录下狂风作恶的景象,一边用手机报警。很多龙卷风发生了,没人看到,也没人报告。据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统计,仅四月份就发生了875次龙卷风。卡尔宾认为,这个数字有点吓人。其中有的可能是重复计算,有的是无足轻重的轻度龙卷风。自2003年5月份以来,每月发生的龙卷风最高次数是542次。因此,葛莱格·卡尔宾估计,当最终数据核实之后,4月份发生龙卷风的次数一般也就在五六百次上下。 葛莱格·卡尔宾分析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今后将有更多人口受到龙卷风的伤害,这必将引起社会对风灾的重视。且不谈统计数字的甄别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一个确定的事实是更严重的龙卷风灾害还会降临。 林荫 更多内容登录文汇网( www.whb.cn )地球村专题查阅 http://whb.news365.com.cn/gj/201105/t20110529_3048923.htm 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   相关栏目 文汇报:全球气温变化与拉马德雷现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20世纪初低温期;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20世纪30-40年代温暖期;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20世纪60-70年代低温期;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20世纪80年代全球迅速变暖;在2004-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应该对应低温期。 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流感全球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2004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今年年初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自然灾害呈链状相互连接,彼此激发,为人类预防预测灾害提供预兆和信号—— 1.地震灾害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高空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动,低空气流正好相反,使中太平洋海面升高。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则完全相反。中太平洋海面反复升降导致地壳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1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08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3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2.台风和飓风灾害 2007年以来,登陆我国的台风增多,时间、地点比较集中,造成损失较大,部分地区重复受灾,损失严重。中国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登陆台风急剧增多。 近60年的数据记录中,飓风的出现存在一个周期性模式。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上一次的飓风高活动期是从1926年到1970年,曾重创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区。从1970年到1994年飓风转入低活动期。1995年,新一轮的飓风高活动期开始。 由此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规律:从拉马德雷暖位相转到冷位相,飓风为高活动期,从拉马德雷冷位相转到暖位相,飓风转入低活动期,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物理机制也很明显。1995-2030年是拉马德雷从暖位相转入冷位相,飓风活动重新进入高活动期。 3.低温 全球20世纪初的低温期、30-40年代的增暖、50-60年代的低温和80年代后的迅速增暖,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一一对应。我国连续18年暖冬的终结是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的自然结果。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降温的物理机制也很明显。伴随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地震和飓风的增强,近20年内全球气温将逐渐变冷。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拉尼娜年)易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1955)、1957、(1964)、1969、1972、1976、1977年中国发生的严重低温冷害恰好在1947年至1976年“拉马德雷”的“冷位相”。 4.流感 1889-1890年(流感全球第一次大流行)、1918-1919年(流感全球第二次大流行)、1957-1958年(亚洲型流感)、1968-1969年(香港型流感)和1976-1977年(俄罗斯流感),都是厄尔尼诺年(其中,1888-1889年是厄尔尼诺年),都发生在1890-1924年和1947-1976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内及其边界,而其前期的1886-1887年,1916-1917年,1955-1956年,1975-1976年都是拉尼娜年。2000-2030年全球又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最近研究表明,流感爆发年有以下8大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为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低温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或M+1年;第7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第8大特征是湖南严重冻害发生后1-4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两个特征。湖南严重冻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 1886-1887年是拉尼娜年,1988-1889年是厄尔尼诺年,1889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1889-1890年流感爆发;1916-1917年是拉尼娜年,1917年为太阳黑子峰年M,低温年,流感孕育;1918年为M+1年,厄尔尼诺年,流感爆发;1954-1956年是拉尼娜年,分别是太阳黑子谷年m、m+1年、M-1年,1957-1958年为厄尔尼诺年和流感爆发年,分别是太阳黑子峰年M和M+1年,1957年为低温年,流感爆发;1967-1968年是拉尼娜年,流感孕育;1968-1969年是厄尔尼诺年,1968年为太阳黑子峰年M,流感爆发,1969年为低温年;1975-1976年是拉尼娜年,1975年是m-1年;1976-1977是厄尔尼诺年,1976年是太阳黑子谷年m,低温年,1977年是m+1年,流感爆发。 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就可将它灭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但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拉马德雷冷位相中的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冷害,因此,流感爆发的可能时间就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已经预测的厄尔尼诺年有2008、2011、2015和2018年。 5.干旱与洪涝 强潮汐有11年、18.6年和22年周期,它们与气候现象循环的记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有专家按此规律推测,2009年和2020年有发生类似1998年大洪水的可能性。周期为18.6年的潮汐变化、构造运动和气象灾害的对应关系也非常明显,它可以说明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所面临的强震和旱涝灾害的可能性。 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年(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月亮赤纬角最大时,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1931年(长江、淮河特大水灾)、1932年(松花江特大水灾)、1933年(黄河特大水灾)、1951年(辽河特大水灾)、1968年(珠江、闽江、湘江、赣江大洪水)、1969年(新安江、分水江流域及嫩江中游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 从气候的自然条件来说,2006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2007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08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3-2014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15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6-2017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18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这三个时段是流感爆发和南亚强震发生的危险期,应加强预防和监控。任何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都将造成巨大的灾难。 2007年8月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事件已经发生,2008年1月10日发生南方严重性雪冻害,警示我们必须严密监测2008年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 正如暖冬的趋势不能避免冷暖气候剧烈动荡一样,全球变暖的趋势也不能避免极端冷气候的出现。汪品先院士指出,在气候剧烈动荡时期,要做好预防气候突然变冷和突然变暖的两种准备。 2000年,“拉马德雷”已经进入“冷位相”,这表明,今后20年内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我国低温冷害的发生几率也随之增加。预测中的2008-2009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后可能发生强低温冷害,预防低温冷害刻不容缓。 山东防震减灾信息网 http://www.eqsd.gov.cn/zqyzz/z80303zh.htm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5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期流感高发可能与目前正在形成的拉尼娜现象有关
qujiangwen 2011-2-12 16:59
每年冬春季节是流感的高发季节,但是今年的流感活动可能与正在形成的拉尼娜现象有关。以下英文文章摘要提供相关的证据。希望卫生行政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 Association of influenza epidemics with global climate variability . Abstract The reasons for the seasonality and annual changes in the impact of influenza epidemics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We investigated the covariations between a major component of climate, namely the El Nio 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and indicators of the impact of influenza, as measured by morbidity, excess mortality and viral subtypes collected in France during the period 1971-2002. We show that both the circulating subtype and the magnitude of ENSO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impact of influenza epidemics. Recognition of this association could lead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of emergence of influenza epidemics. Association of early annual peak influenza activity with El Nio southern oscillation in Japan. Abstract BACKGROUND: Seasonality characterizing influenza epidemics suggests susceptibility to climate variation. El Nio 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which involves two extreme events, El Nio and La Nia, is well-known for its large effects on inter-annual climate variability. The influence of ENSO on several diseases has been described. OBJECTIVES: In this study, we attempt to analyze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ENSO on the timing of the annual influenza activity peak using influenza-like illness report data in Japan during 1983-2007. MATERIALS: Influenza surveillance data for 25 influenza epidemics, available under the National Epidemiological Surveillance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was used in this study. ENSO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the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RESULTS: Influenza-like illness peak week varied largely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ranging between 4th and 11th weeks (middle of winter to early spring). The average of peak week during ENSO cycles (n = 11, average = 4.5 +/- 0.9) was significantly earlier than in non-ENSO years (n = 14, average = 7.6 +/- 2.9; P = 0.01),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ak timing between hot (El Nio) and cold (La Nia) phases. Earlier peaks of influenza activity were observed in 16, out of 25, epidemics. These coincided with 10 (90.9%) out of 11 ENSO and 6 (85.7%) out of seven large-scale epidemics. CONCLUSION: Influenza activity peak occurred earlier in years associated with ENSO and/or large scale epidemics. 我国正处流感流行高峰 今年已有20人染甲流死亡 2011-02-12 07:01:00 来源: 深圳新闻网 (深圳)  深圳新闻网 讯 记者11日从卫生部获悉,目前我国正处于流感流行高峰,南方省份流感活动水平继续呈上升趋势,北方省份流感活动水平在今年1月中旬达到高峰后,开始呈减弱态势。全国流感活动水平与近几年来的同期基本持平。 据专家研判,目前全球流感流行毒株以甲型H1N1流感、甲型H3N2亚型和乙型病毒为主。从总体上分析,全球流感活动水平明显低于2009年甲型 H1N1 流感全球大流行时期,与近几年流感流行强度相比基本持平。 统计显示,截至2月8日,2011年全国共有9个省份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20例,低于2010年同期的140例。专家分析认为,由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本身未发生变异,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2010-2011季节性流感疫苗仍然有效,全国大规模暴发甲型H1N1流感的可能性小。 据介绍,卫生部门高度重视流感疫情防治工作,积极部署,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和网络实验室坚守岗位,各级医疗卫生部门认真开展流感疫情监测、防控和医疗救治等工作。 近期,卫生部门还将继续做好流感疫情监测和流感样重症病例的救治工作,同时鼓励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尤其是托幼机构儿童和妊娠妇女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33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拉尼娜现象可能持续到今年八月份:2011年与1999年的相似性
杨学祥 2011-2-6 13:28
拉尼娜现象可能持续到今年八月份:2011年与1999年的相似性 我在2010年就提出2011年与1999年的相似性,得到的认同也越来越多。 气象机构:拉尼娜现象可能持续到今年八月份 www.stockstar.com 2011-1-26 0:00:00 中华油脂网 据Commodity Weather公司表示,拉尼娜现象可能持续到今年八月份结束,它已经给澳大利亚造成了洪涝灾害,给南美农业产区造成了干旱,制约美国和中国的玉米和大豆产量。 该公司称,太平洋地区连续第二年发生拉尼娜现象可能导致今年六月到八月期间美国发生高温干燥天气,与1955年、1956年、1971年和1999年相当。 1971年和1999年美国玉米单产出现下滑。 在中国,今年六月到八月期间,多达一半的大豆作物以及近三分之一的玉米作物可能受到高温干燥天气的威胁。 过去一年全球玉米价格大涨了80%,大豆价格上涨了48%,因为俄罗斯、乌克兰和欧洲部分地区干旱,而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降雨过量。 (证券之星编辑整理) http://futures.stockstar.com/IG2011012630000628.shtml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拉尼娜现象持续全年 2011-2-3 05:05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拉尼娜现象持续全年 杨学祥 澳大利亚气象局(Bureau of Meteorology)2月2日表示,澳大利亚近期遭遇的史上最严重的拉尼娜(La Nina)现象已经进入稳定期,有明确迹象显示,最糟糕的阶段已经过去,不过拉尼娜现象可能将持续2011年全年 。 我在2010年12月18日指出,1997年4月-1998年6月发生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紧随其后,1998年6月-2000年8月发生了持续两年的最强的拉尼娜事件,1999年气温跌入近10年的低谷。2010年前10个月的高温意味着2011年将跌入近十年气温低谷。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 。 1999年的灾害记录:关注2011年的防灾重点 一、干旱 二、洪涝 三、低温冻害 四、风雹 五、地震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1998年为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1999气温骤降,地震增强(台湾9·21大地震)。2009-2010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11年低温多震可能性很大 。人们只记住了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1999年的气温低谷和地震频发,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1999年的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地震灾害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 我在2011年1月31日指出,1999年,我国种植业生产遭受了南涝北旱、东北春季低温、长江流域“凉夏”、台风、早霜、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特别是北方大部地区出现了接近1997年的大范围、长时间的旱灾,长江流域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给种植业造成较大损失。据有关部门核实,1999年全国农作物受灾总面积7.5亿亩左右,与上年大体相当。其中成灾4亿亩,绝收1亿亩,分别比上年增加2300多万亩和减少1200多万亩。全年因灾损失粮食700亿斤、棉花60多万吨、油料180多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总体分析,1999年农业自然灾害属中等偏重发生年。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最热年、厄尔尼诺转换为拉尼娜、极端灾害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关注1999年灾害重演 。 我在2011年1月28日指出,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及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就发生在每年12月25日圣诞节附近;1月25日-4月7日(72天)及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 。 2010年11月18日-2011年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这个阶段刚刚过去,这也是国际气象组织检测到拉尼娜强度减弱的原因。2011年1月4次7级以上强震发生在1月1日至19日不是巧合。 2011年1月25日-4月7日(72天)及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这是拉尼娜事件至少持续到2011年4-5月的原因,日本、俄罗斯、印尼三大火山喷发集中在1月26日至27日也不是巧合。伴随拉尼娜强度的增加,全球灾害的强度会继续上升 。 如果2011年的拉尼娜事件能够顺利度过2011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拉尼娜持续全年就会发生,请注意观察检测。 参考文献 1. 孙海琴。澳气象局:拉尼娜现象或持续2011年全年.2011年2月2日 12:30世华财讯。 http://content.caixun.com/NE/02/f2/NE02f27n.shtm 2. 杨学祥。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发表于 2010-12-18 7:15:1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4724 3. 杨学祥。1998至1999年和2010至2011年对比:气温暴起暴落。发表于 2010-12-7 7:58:07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1079 4. 杨学祥。千年极寒PK最热年:前冬暖后冬冷暴起暴落可能性大。 发表于 2010-11-28 6:57:3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8132 5. 杨学祥。关于旱灾的警告记录:1999年灾害可能重演。2011-1-31 04:29 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9278 6. 杨学祥。2011年1月地震火山多发的原因:潮汐组合和拉尼娜。 2011-1-28 09:34 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8576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444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拉尼娜现象持续全年
热度 3 杨学祥 2011-2-3 05:05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拉尼娜现象持续全年 杨学祥 澳大利亚气象局(Bureau of Meteorology)2月2日表示,澳大利亚近期遭遇的史上最严重的拉尼娜(La Nina)现象已经进入稳定期,有明确迹象显示,最糟糕的阶段已经过去,不过拉尼娜现象可能将持续2011年全年 。 我在2010年12月18日指出,1997年4月-1998年6月发生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紧随其后,1998年6月-2000年8月发生了持续两年的最强的拉尼娜事件,1999年气温跌入近10年的低谷。2010年前10个月的高温意味着2011年将跌入近十年气温低谷。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 。 1999年的灾害记录:关注2011年的防灾重点 一、干旱 二、洪涝 三、低温冻害 四、风雹 五、地震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1998年为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1999气温骤降,地震增强(台湾9·21大地震)。2009-2010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11年低温多震可能性很大 。人们只记住了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1999年的气温低谷和地震频发,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1999年的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地震灾害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 我在2011年1月31日指出,1999年,我国种植业生产遭受了南涝北旱、东北春季低温、长江流域“凉夏”、台风、早霜、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特别是北方大部地区出现了接近1997年的大范围、长时间的旱灾,长江流域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给种植业造成较大损失。据有关部门核实,1999年全国农作物受灾总面积7.5亿亩左右,与上年大体相当。其中成灾4亿亩,绝收1亿亩,分别比上年增加2300多万亩和减少1200多万亩。全年因灾损失粮食700亿斤、棉花60多万吨、油料180多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总体分析,1999年农业自然灾害属中等偏重发生年。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最热年、厄尔尼诺转换为拉尼娜、极端灾害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关注1999年灾害重演 。 我在2011年1月28日指出,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及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就发生在每年12月25日圣诞节附近;1月25日-4月7日(72天)及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 。 2010年11月18日-2011年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这个阶段刚刚过去,这也是国际气象组织检测到拉尼娜强度减弱的原因。2011年1月4次7级以上强震发生在1月1日至19日不是巧合。 2011年1月25日-4月7日(72天)及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这是拉尼娜事件 至少持续到2011年4-5月的原因 ,日本、俄罗斯、印尼三大火山喷发集中在1月26日至27日也不是巧合。伴随拉尼娜强度的增加,全球灾害的强度会继续上升 。 如果2011年的拉尼娜事件能够顺利度过2011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拉尼娜持续全年就会发生,请注意观察检测。 参考文献 1. 孙海琴。澳气象局:拉尼娜现象或持续2011年全年.2011年2月2日 12:30世华财讯。 http://content.caixun.com/NE/02/f2/NE02f27n.shtm 2. 杨学祥。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发表于 2010-12-18 7:15:1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4724 3. 杨学祥。1998至1999年和2010至2011年对比:气温暴起暴落。发表于 2010-12-7 7:58:07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1079 4. 杨学祥。千年极寒PK最热年:前冬暖后冬冷暴起暴落可能性大。 发表于 2010-11-28 6:57:3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8132 5. 杨学祥。关于旱灾的警告记录:1999年灾害可能重演。2011-1-31 04:29 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9278 6. 杨学祥。2011年1月地震火山多发的原因:潮汐组合和拉尼娜。 2011-1-28 09:34 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8576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41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澳气象局:拉尼娜现象或持续2011年全年
热度 5 杨学祥 2011-2-2 18:38
澳气象局:拉尼娜现象或持续2011年全年 2011年2月2日 12:30 澳大利亚气象局指出,拉尼娜现象顶峰已过,但预计将持续2011年全年 (0)(0)评论此篇文章 其它评论发起话题相关资讯财讯论坛 请输入验证码 。 澳大利亚气象局(Bureau of Meteorology)2月2日表示,澳大利亚近期遭遇的史上最严重的拉尼娜(La Nina)现象已经进入稳定期,有明确迹象显示,最糟糕的阶段已经过去,不过拉尼娜现象可能将持续2011年全年。 此次拉尼娜现象与澳大利亚2010年下半年遭遇罕见湿润天气以及今年东部地区遭遇的强降水天气密切相关。 降水导致大部分地区、中心城市以及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班市遭遇大规模洪灾。洪灾令澳大利亚经济受到严重损失。此前经济学家及澳政府官员纷纷调整对经济增长的预期。 (孙海琴 编辑) http://content.caixun.com/NE/02/f2/NE02f27n.shtm
个人分类: 备忘录|143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南冻北旱可能与拉尼娜有关:世界气象组织和我们的看法一致
热度 1 杨学祥 2011-1-26 14:46
世界气象组织:中国南冻北旱可能与拉尼娜现象有关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1月26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日内瓦1月25日电(记者王昭 杨京德 报道员卡特琳娜)世界气象组织官员25日在日内瓦说,中国近来发生的“南冻北旱”现象可能与拉尼娜现象有关,从此次拉尼娜现象对世界各地的影响来看,其强度可能在今后4个月逐渐减弱。 拉尼娜现象是指受信风驱动且被太阳晒热的太平洋赤道表层海水涌向该大洋西部,导致太平洋西部赤道水温升高,气压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东部赤道底层海水上涌,造成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赤道海水异常变冷。这些情况会导致全球性气候异常。 世界气象组织官员奥马尔·巴杜尔当天在日内瓦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去年10月以来逐渐增强的拉尼娜现象引发部分地区气温异常,中国南方并非唯一遭受雨雪冰冻天气影响的地区,去年12月至今,同样位于太平洋西部的日本也受到严寒侵袭,气温持续偏低。 他指出,中国目前的“南冻北旱”现象会如何变化有待继续观察,中国气象工作者做出了大量卓越努力,他们对解释本国气象更有发言权。 巴杜尔指出,亚洲地区的气候异常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自1970年以来,全球出现气候变暖趋势。从1900年到2007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7摄氏度,南北极地区和欧洲温带地区都明显变暖。 同日,世界气象组织发表公报指出,据多个数字模型推测,目前的拉尼娜现象将至少持续2至4个月,到2011年第一季度末,甚至到4月底或5月初方告结束。通常拉尼娜现象会在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赤道中部和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之后出现,此次拉尼娜现象结束后,新一轮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何时出现目前无法预知。 世界气象组织认为,此次拉尼娜现象强度很大,太平洋中部和东部赤道海面温度下降1.5摄氏度,部位区域云层减少,信风增强。 受此次拉尼娜现象影响,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东部赤道海面气压过低,温度高于平均值,导致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东南亚部分地区降雨量明显超过往年。据推测,近来非洲南部降雨量高于平均值,非洲东部赤道地区、亚洲西南部和南美洲东南部降雨量减少也与拉尼娜现象的影响有关。 http://www.gov.cn/jrzg/2011-01/26/content_1792837.htm 南方“冰封” 北方“干旱”:拉尼娜带来的礼物 2011-1-25 04:4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关键词:拉尼娜,干旱 低温 拉马德雷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5-14 7:22:29 关注2010年下半年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发展 杨学祥 北京德润林5月13日消息:据澳大利亚气象局5月12日表示,太平洋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结束,一些关键指标目前预示冬季晚期以及春季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从历史角度来看,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几率在40%。目前太平洋海面下的状况显示水温要远远低于正常水平,说明海面温度可能进一步下降,拉尼娜现象可能在冬末或春季形成。气象局的南方涛动指数(SOI)显示,截止到5月10日 的30天里,SOI值为10,相比之下,截止到4月26日 的30天里,SOI值为16 。 我们在2010年4月7日指出,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及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就发生在每年12月25日圣诞节附近;1月25日-4月7日(72天)及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一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2009年6月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在1月25日-4月7日(72天)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没有消失,表明其能量没有释放完毕,还有继续发展的可能 。 继续监测表明,直至4月22日,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一直处于增温阶段,但是,到5月3日赤道中太平洋海温开始下降,5月6日持续下降,5月10日迅速下降 。 根据2010年4月29日和5月13日海温异常(矩平)对比,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面温度持续下降 。据澳大利亚气象局5月12日表示,太平洋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结束,一些关键指标目前预示冬季晚期以及春季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在北半球是夏季晚期及秋季) 。 夏至附近的地球自转条件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实际上,厄尔尼诺的消失表明其持续能量已完全释放; 秋分附近的地球自转条件有利于拉尼娜发展。预计9月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 今年日食-厄尔尼诺-拉尼娜系数为-1,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由于处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现象得到加强,因而有出现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 拉尼娜事件往往伴随严重低温冻害、强沙尘暴、强台风、异常旱涝等自然灾害, 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转换期间,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20-40厘米,形成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容易引发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的频繁地震和火山活动 。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全球强震频发,与厄尔尼诺的高潮和消失相关。 有气象专家认为,2009-2010年的“假厄尔尼诺”导致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 。如果2010-2011年“真拉尼娜”发生,2009-2010年的 低温暴雪灾害有可能重演 ,要认真监测,及时预防。 目前处于观察阶段,希望相关部门予以关注,一旦确认,及时通报。 参考文献 1. 澳大利亚气象局:厄尔尼诺结束;拉尼娜现象可能发展。日期:2010-05-13 13:46 作者: 来源:李磊工作室。 http://www.agri.gov.cn/gjdt/t20100513_1485018.htm 2. 杨学祥,杨冬红。厄尔尼诺有继续发展的可能。 发表于 2010-4-7 4:13:12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9597 3. 杨学祥。 赤道中太平洋海温迅速下降 。发表于 2010-5-12 13:10:2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3250 4. 杨学祥。 赤道中太平洋海温继续降低。发表于 2010-5-8 4:18:4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1303 5. 杨学祥。赤道中太平洋海温下降。发表于 2010-5-5 9:28:5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9960 6. 杨学祥。 厄尔尼诺进展。发表于 2010-4-23 4:20:0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5135 7. 杨学祥。澳大利亚气象局:厄尔尼诺结束;拉尼娜现象可能发展。 发表于 2010-5-14 4:38:21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4083 8. 林振山, 赵佩章, 赵文桐. 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 .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42(6): 732-738. 9. 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 . 自然杂志, 2004, 26(3): 151-155. 10. 杨冬红, 杨学祥.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11. 杨冬红, 杨学祥.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1(4):5-12. 12.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说值得研究。2010-01-12 文汇报。12版:科技文摘。 http://wenhui.news365.com.cn/kjwz/201001/t20100112_2587807.htm 13. 杨学祥,杨冬红. 2007年下半年地震趋强拉尼娜可能出现(修改稿). 2007-7-24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envir.online.sh.cn/forum/2007/200711652.htm 14. 杨学祥. 2007年拉尼娜事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秋汛、冻害、流感. 2007-9-1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771.htm 15. 气象局研究员称严寒天气难改气候变暖趋势。2010年01月26日03:34 21世纪经济报道。 http://news.sina.com.cn/c/2010-01-26/033419544905.s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4098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7580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15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全球气候到底怎么了?
热度 3 杨学祥 2011-1-18 16:51
全球气候到底怎么了? 来源: 天津网-数字报刊 关键字:拉尼娜现象;冷空气;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 作者: 2011-01-18 06:39   北京目前遭遇“冬旱”,近80天无有效降水,整个北方也旱情严重;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巴西等国洪水滔天,产生连锁经济反应;不久前,欧美国家大雪纷飞,让人措手不及。   天气短期内频走极端,着实罕见。全球气候到底怎么了?   北半球·北极风   极地冰盖减少 冷空气向南移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天气研究计划负责人阿斯拉尔说,北半球的干旱与大雪严寒都与大气层“阻塞”有关,这主要因为一些地区冷空气过强,而热量或者湿气过不来,天气在部分国家保持了静态。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拉姆斯多夫说,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的体积在近30年里减少了20%。极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层覆盖,其海面相对温暖的空气就会向寒冷的高空移动,影响极地大气循环,其结果是极地冷空气在高压系统推动下,向北半球大陆地区进发。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等专家认为,极地大气环流的异常调整,使得极地冷空气不断扩散南下。这股冷空气势力过强,且同期既没有明显的偏南暖湿气流北上,也没有偏东风从东部海域带来水汽,所以中国华北、黄淮难形成降水,导致干旱。   对于不久前欧洲的大雪,英国气象局首席气象学家麦卡勒姆和法国气象台专家纳坦认为,是大西洋上空出现了大范围高气压,它们阻止了西风东进,留出来的空间被从北极来的冷空气占领,引发大雪寒潮天气。   南半球·拉尼娜   大量降雨成灾 成因暂不明确   北半球气候异常源自北极冷风,而南半球目前则主要受到拉尼娜现象困扰。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该区域海面持续偏暖的厄尔尼诺现象相对应。本次拉尼娜现象开始于2010年年中,现在仍在持续。对于拉尼娜的具体成因,气象专家暂没有答案。   英国气象局专家斯凯夫说,当前肆虐澳大利亚的洪水与拉尼娜现象有很大关系,从历史资料看,拉尼娜现象经常在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东北部造成大量降雨。巴西等国气象专家认为,巴西目前的洪灾受拉尼娜现象间接影响。据新华社电   新闻延伸   极端天气频发时代到来   分析近年来极端天气的发生趋势,不难发现它们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天气研究计划负责人阿斯拉尔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是极不寻常的,该机构电脑模拟研究预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今后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将更为频繁,强度更大,影响地区更广。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有关资料显示,像干旱、洪涝、雨雪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其总体变化规律和气候变化是有联系的。比如说,在过去的100年或者50年中,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干旱、强降水、高温热浪等气象灾害增多且变强。   至于欧洲的严寒大雪天气,有关专家认为与全球变暖并不矛盾。因为,在欧洲许多国家遭遇大雪和严寒的同时,格陵兰岛12月份的气温已攀升到零摄氏度以上。世界气象组织认为,2010年“几乎肯定”将成为1850年有气温记录以来年均气温最高的3个年份之一。据新华社电 http://www.tianjinwe.com/tianjin/tjcj/201101/t20110118_3199655.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42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专家称全球各地洪水与拉尼娜现象关系不尽相同
杨学祥 2011-1-18 14:05
专家称全球各地洪水与拉尼娜现象关系不尽相同 来源: 新华网 2011年01月17日14:22 我来说两句 ( 0 )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新华网伦敦1月16日电(记者黄堃)现在全球许多地方都发生洪灾,不少人将此与当前的拉尼娜现象联系到一起,英国气象局专家日前发表报告说,澳大利亚、斯里兰卡、巴西等地的洪水各有当地特点,与拉尼娜现象的关系不尽相同。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该区域海面持续偏暖的厄尔尼诺现象相对应。本次拉尼娜现象开始于2010年年中,现在仍在持续。   英国气象局专家亚当·斯凯夫日前发布报告,解释了当前全球各地洪水与拉尼娜现象之间的关系。斯凯夫说,当前肆虐澳大利亚的洪水与拉尼娜现象有很大关系,从历史资料看,拉尼娜现象经常在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东北部地区造成大量降雨。澳大利亚本次洪灾是1974年以来最严重的,而1974年的洪灾也正好与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拉尼娜现象相对应。   至于斯里兰卡和巴西的洪水,与拉尼娜现象的关系就没有那么清楚。斯凯夫认为,对斯里兰卡来说,由于本次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范围比平常更为偏西,斯里兰卡正好在边缘地区,因此大量降水可能受到了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但在历史上,发生拉尼娜现象的时候,斯里兰卡却经常出现干旱,因此难以判断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巴西来说,洪水与拉尼娜现象的关系就更不明显,很难将现在巴西的洪灾直接归因于拉尼娜现象。   斯凯夫还说,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经常交替出现,是太平洋海水温度的一种自然起伏,与气候变化没有多大关系。首先,这两种现象已有很长的历史,而人类导致的气候变化只发生在最近两百年间;第二,研究人员曾经利用气候变化模型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并不会对这两种现象造成特别的影响。 (责任编辑:赵婷) http://news.sohu.com/20110117/n278917582.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1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气象组织说拉尼娜现象开始减弱(转载)
杨学祥 2009-2-18 12:14
世界气象组织说拉尼娜现象开始减弱 2009-02-18 05:06:46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编辑:徐海滨   发表评论  进入论坛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段秀杰):世界气象组织17日在瑞士日内瓦发表声明说,造成去年欧洲严冬的拉尼娜现象已开始减弱,今年春天全球气候将趋于正常。   声明说,去年位于赤道的太平洋中部和东部地区的海水温度比常年温度低0.5摄氏度,从而形成了拉尼娜现象。而拉尼娜现象又使得全球去年整年的平均温度略低于本世纪以来的平均值。拉尼娜现象给欧洲带来了一个严寒的冬天,数十人被冻死。   声明还说,观测数据表明,从去年的十一月底,拉尼娜现象已开始减弱,今年的3月至5月,全球气候将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http://gb.cri.cn/27824/2009/02/18/1062s2429947.htm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拉尼娜现象继续增强:2月2日到5日海温异常变化
杨学祥 2009-2-6 06:14
拉尼娜现象继续增强: 2 月 2 日到 5 日海温异常变化 杨学祥,杨冬红 图 1 2009 年 2 月 2 日 和 5 日海温异常比较(白色为海冰) 月亮赤纬角和黄赤交角的变化与地球形变和地球自转有关。当月亮的月亮赤纬角(亦成为白赤交角)为最大值,即 28.6 o 时,赤道半径的增量为 - 4.55cm (厘米),极半径的增量为 4.55cm 。当月亮的白赤交角为最小值,即 18.6 o 时,赤道半径的增量为 - 2.01cm ,极半径的增量为 2.01cm 。月亮引潮力是太阳引潮力的 2.17 倍,地球轨道的黄赤交角为 23.5 o 。当太阳的位置由南北回归线移向赤道,此时赤道半径的增量为 2cm 。 计算表明,当太阳的位置由南北回归线移向赤道,日长增量为 0.00027s (秒) , 相当于 1/3704s, 它是春分和秋分时的地球自转速度小于夏至和冬至时的自转速度的原因。当地球由远日点运动到近日点时,太阳引潮力增加 10% ,得日长增量 0.00007s ,相当于 1/14286s 。这使远日点的地球自转速度大于近日点的自转速度,从而使远日点处的增减速时间变长,近日点处的增减速时间变短。实际上,每年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110 天)及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 66 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72 天)及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109 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一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地球各圈层潮汐形变的规模不相同,大气圈的起伏约为 80m ,海洋圈的起伏大约为 60cm ,固体地球的起伏约为 20cm ,比例为 400 : 3 : 1 。当日食在赤道,日月大潮在赤道处形成最大潮汐高潮区,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扁率变大,自转变慢。 以赤道长半径 a 的增量 da 为 2cm (岩石圈)、 6cm ( 水圈 ) 、 800cm (大气圈)计算,日月大潮在赤道可使岩石圈日长增加 0.00027s ,水圈日长增加 0.00081s ,大气圈日长增加 0.108s 。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线速度增量 dv 分别为 -0.000145cm /s 、 -0.000435cm /s 和 -0.058cm /s ,即地球各圈层自转减慢。以岩石圈为参照,水圈相对减慢最少,气圈相对减慢最多。这导致赤道东风增强,赤道太平洋热水集中在西太平洋,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对应时间为 3 月末或 9 月末(春分 3 月 20-22 日,秋分 9 月 22-24 日,太阳在赤道面上)。 在 6 月末或 12 月末(夏至 6 月 21 或 22 日,冬至 12 月 21-23 日)日月大潮发生在南北回归线附近时,地球各圈层自转加快。以岩石圈为参照,水圈相对加快最少,气圈相对加快最多。这导致赤道东风减弱,赤道太平洋热水回流到东太平洋,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对应时间为 6 月末或 12 月末,与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 12 月 25 日圣诞节附近的季节性特征相符。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 12 月末的原因还在于,每年 1 月 3 日或 4 日为地球轨道近日点,太阳引潮力增大 10.2% ,与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 66 天)地球自转加速阶段相对应。冬至为 12 月 22 日或 23 日,离地球轨道近日点 1 月 3 日或 4 日很近,太阳潮最强。引起的地球扁率变化也最显著 。 目前处于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72 天)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图 1 表明 2 月 2 日到 5 日,赤道太平洋冷水区域继续发展,拉尼娜现象继续加强。拉尼娜预警正在得到证实 。本次拉尼娜现象和中国北方干旱至少要持续到 4 月上旬。希望有关方面予以关注。 请注意拉尼娜的跟踪报道。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成因与预测 . 沙漠与绿洲气象 . 2008,2(5): 1-10 2.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 海震调温假说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 23 (6): 1813 ~ 1818 3. 杨冬红 , 杨学祥 .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4 ): 5-12 。 4. 杨学祥 . 拉尼娜预警:警惕 2000 年严重旱灾重演 . 发表于 2009-2-4 6:46 :3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2830 5. 杨学祥 . 美国气象专家预测:明年形成拉尼娜天气的可能性较大 . 发表于 2008-12-30 10:01:4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7658 6. 杨学祥 . 2009 年上半年拉尼娜现象将持续:做好防灾准备 . 发表于 2009-1-10 4:44:0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9437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287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气象组织说拉尼娜现象导致欧洲严寒天气
杨学祥 2009-1-10 11:00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段秀杰):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气象组织 9 日发表的一份声明说,导致目前一些欧洲国家出现严寒天气的部分原因是太平洋上形成的拉尼娜现象。   近日,欧洲一些国家遭受雨雪和严寒天气袭击,已经造成数十人死亡。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雅罗在声明中说,太平洋中部赤道地区以及东太平洋的海水表面温度低于正常温度,形成了拉尼娜现象,导致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严寒天气。他说,由于天气现象是由多种因素通过极为复杂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所以只能说拉尼娜现象是原因之一。   雅罗同时表示,不能因为目前欧洲的严冬就认为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已不复存在。 1850 年以来的气象纪录表明全球气温的确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 。 我们在 10 月 28 日 指出, 7 月 30 日 - 11 月6 日 (109 天)为地球季节性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 11 月 18 日 - 1 月23 日 (66 天)为地球季节性自转加速阶段,是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原因。所以,今年 8-10 月厄尔尼诺进展缓慢与季节性气象不利因素阻碍有关,表明各种因素相互抗衡,季节性因素决定了异常变化的方向。这意味着厄尔尼诺的快速进展将发生在 2008 年 11 月 18 日 - 2009 年1 月23 日 (66 天)的地球自转加速阶段,与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相一致 。 2008 年 11 月 18 日 - 2009 年1 月23 日 (66 天)的地球自转加速阶段,并没有改变 7 月 30 日 - 11 月6 日 (109 天)地球季节性自转减速阶段所造成的中东太平洋海温下降趋势,表明 2007 年 8 月至 2008 年 5 月拉尼娜事件的能量还未完全释放,并可能在 1 月 25 日 - 4 月7 日 (72 天)地球自转减速阶段 形成拉尼娜事件 。我们在 2008 年年初就指出拉尼娜增强厄尔尼诺后延的可能性。 2000 年全球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拉尼娜增强的原因 。 如果拉尼娜强度增大,持续一年半以上的拉尼娜事件或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延续冷年或暖年的持续时间,例如, 1998-2000 年的强拉尼娜事件历时两年,使本应在 2000 年发生的强厄尔尼诺事件后延到 2002 年发生。因此,下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时间可能延后到 2008 年 10 月或者更长,视拉尼娜强度而定 。 世界气象组织称拉尼娜现象致欧洲严寒天气,我们也多次发布预警。 做好拉尼娜事件中的防灾准备:旱涝不均、低温冷害、台风暴雨和生物灾害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段秀杰。世界气象组织称拉尼娜现象致欧洲严寒天气。 2009 年 01 月 10 日 07:03 来源:国际在线。 http://news.sohu.com/20090110/n261673333.shtml 2. 杨学祥,杨冬红 . 8 至 10 月厄尔尼诺进展缓慢 11 月下旬开始增强 . 发表于 2008-10-28 9:57:1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4421 3. 杨冬红 , 杨学祥 .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4 ): 5-12 。 4. 杨冬红,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成因与预测 . 沙漠与绿洲气象 . 2008,2(5): 1-10 5. 杨学祥 . 2008 年自然状况展望:气候变化持续异常。 刊发时间: 2008-01-07 11:43:07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1/07/content_719991.htm 6. 杨学祥 . 美国气象专家预测:明年形成拉尼娜天气的可能性较大 . 发表于 2008-12-30 10:01:4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7658 7. 杨学祥。盘点 2008 年全球气候异常。发表于 2008-12-21 9:24:3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2064 8. 杨学祥 . 美国气候研究预测中心: 2009 年三月可能会有拉尼娜现象发生 . 发表于 2009-1-8 6:45 :5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914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66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