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劝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疫情之下(之后)我们怎么吃(2)关于聚餐
热度 5 fdc1947 2020-5-21 08:33
疫情之下(之后)我们怎么吃(2)关于聚餐 聚餐有极其悠久的历史了。我们在各历史博物馆常常看到这样的图画:原始人打到了一个猎物,围绕着烧烤猎物的火堆跳舞。我想这应当是我们的祖先最早聚餐的情景。 分享猎物,也总得有个次序,这就是礼。《礼记》说:“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我看是有道理的。古人迷信,以为得到食物是神鬼的保佑,因此,在得到大的猎物或在一定时候,要祭祀神鬼,然后在一起聚餐、分享食品。 形成部落或国家之后,这种祭祀和聚餐会常常举行。而作为部落或国家的领导者也会利用他们的权力,经常找这些人或那些人聚餐,或者说宴饮。 在史书上,说到帝王贵族官僚们聚餐宴饮的事例不计其数,相信有很多是如孔夫子和《周礼》所说的那样依礼而行的,但是,因宴饮而闹事、而杀人的事例也是层出不穷。且不说像“鸿门宴”那样事先有阴谋,最后或成功或失败的,即使是好好的宴饮,结果闹得不亦乐乎的也比比皆是。 随便举两个例子。一个是为了吃“鼋”开一个玩笑而闹出的悲剧。郑灵公请众位贵族吃楚国送来的大鼋,由于两位贵族子公和子家事先猜测到会有好东西吃,郑灵公便故意不给子公吃。 子公很生气,就伸出手指蘸了点汤,尝尝味道就走了( 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这就是如今“染指”一词的出典。结果郑灵公认为子公无礼,要杀子公。结果被子公与子家一起先下手,把郑灵公杀了。(《左传·宣公四年》) 汉武帝时, 安武侯 田蚡 娶燕王的女儿,失势的魏其侯 窦婴 与将军灌夫 受命 前去祝贺。灌夫给大家敬酒,田蚡及他的手下不理不睬,灌夫大骂他们,田蚡弹劾 灌夫“骂座不敬”,结果 灌夫被杀并灭族,不久窦婴也被杀。这是典故“灌夫骂座”的出处。(《 史记 · 魏其武安侯列传》) 至于宴饮的情况,《史记· 滑稽列传 》 中说到淳于髡回答齐威王时所说的5种场合,大致可以概括。 1.“ 在大王面前赏酒,执法官在旁边,御史在后边,我心里害怕,跪着喝酒 ”;2.“ 家父来了严肃的客人,我用袖套束住长袖,弯腰跪着,在前边侍候他们喝酒,不时赏我些多余的清酒,我举起酒杯祝他们长寿,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 ”;3.“ 好久没见面的朋友故交,突然相见,欢欢喜喜说起往事,互诉衷情 ”;4.“ 乡里间的节日盛会,男女坐在一起,酒喝到一半停下来,玩起六博、投壶,自相招引组合,握了异性的手不受责罚,盯着人家看也不受禁止,前有姑娘掉下的耳饰,后有妇女丢失的发簪,我喜欢这种场面,喝酒八斗而有两三分醉意 ”;5.“ 天色已晚,酒席将散,酒杯碰在一起,人儿靠在一起,男女同席,鞋儿相叠,杯盘散乱,厅堂上的烛光熄灭了,主人留住我而送走其他客人。薄罗衫儿解开了,微微地闻到一阵香气,这个时候,我心里最欢快,能喝一石酒 ”。 淳于髡与齐威王是战国时期的人物,从那时起到如今的两千三百多年来,上面所说喝酒的那几种场合,实质上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因聚餐而引起的悲剧也是不计其数。 当然,现在很多宴饮的目的不但在饮食,更在于“谈事情”或者说“谈买卖”。有些是谈现在的买卖,有些是为未来的买卖做准备。谈“买卖”的也不只是实业家,更有干部、文人、科学家等等。不过,很多人对此也上了瘾,成了习惯,没有聚餐没有宴饮好像难以生活了。 从饮食方式上来说,有一个变化倒是应当注意的。上古人们是席地而坐,酒与菜品也比现在简陋的多,因而可能是“分餐制”。而近千年以来,我们是坐在椅子或凳子上了,酒和菜品则放在面前的桌子上。这样,我们就不是“分餐制”,而是前面放着若干碗、若干碟。大家的筷子就直接伸向放在面前的这些共同的碗、碟,夹起菜肴直接送入自己的口中。 在聚餐的场所来看,由于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收入的增加,如今宴饮的场所多式多样。很多婚宴往往在可以容纳数百人的大厅举行,更多的只有几个人的聚会,在一间间只放一桌的房间里进行,而这些房间往往都是在一个大楼里分割开了来的,实际上是一个通风透气性能极差的空间。 由于对于很多人来说,聚餐宴饮的时间密度即频度很大,而每一次宴饮时的人们的空间密度同样很大,这两个“密度大”给人们的“健康”(包括政治健康、 经济健康、学术文化健康、思想健康、社会风气健康 和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本文且不说政治健康等各方面的问题,只说身体健康。对于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也不说个人营养与健康的问题,只说公共卫生与健康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聚餐宴饮,在公共卫生方面存在大量的问题。 我们聚餐的餐饮方式一般总是一些人围绕着菜品团团而坐,各人持筷子或调羹伸向菜品。这样就很容易把各人的口水(往往带有各种口中的细菌、病毒)带入菜品中,从而引起致病细菌和病毒的传染。 为此,有人提出用公筷制,各人夹菜必须使用公筷,防止细菌或病毒的传染。这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即使做到,也不能防止细菌或病毒的传染。 要让每个人都使用两副筷子,先使用公筷到中间的菜盘中夹取食品放在自己的碗里,然后再换用自己的筷子吃。考虑到筷子每一次夹取的食品往往不多,频繁地来回换筷子使得大多数人很难做到。 我们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得罪人,所以,当一个人有意或无意没有用公筷,而用自己的“私筷”伸向中间的菜盘时,很少有人会向他指出错误。更多的情况下是反而跟着用自己的“私筷”,也省却了一道“麻烦”。于是,大家也就“从众”了,公筷成了摆设。 公筷的提议,过去已经有很多很多次了。它之所以一次次地失败,其关键不仅仅是人们不遵守规则,而是这个规则本身就有问题。且不说有人不自觉,私自动用私筷而别人不管,即使大家都使用公筷,也不能防止细菌和病毒在同桌的食客间传播。 我们的宴饮都是若干人围坐在一张桌子边,菜品放在桌子中间的。既然是宴饮,不可能大家低头闷吃,一定会相互说话,在酒宴上说话一般总是高谈阔论,要使得大家都听得见,于是往往口沫飞溅。即使是声音不大的说话,也一定有口沫,只是较小,我们肉眼不容易看到就是了。而对于细菌和病毒而言,这些看不见的口沫也是太大太大的了。这些飞溅的口沫,一定会飞到说话人面前的菜盘里。在移动或旋转菜品的时候,这些菜会移动或转动到每一个食客的面前。所以,用公筷也好、不用也罢,只要人们在说话,围坐在桌子边上的食客都会吃到别人的口沫,包括口沫中的细菌和病毒。这话说穿了有点恶心,但这是客观上实实在在存在的事情。(实际上在密闭空间里,即使只是正常地呼吸说话,近距离内也会有传染的风险,这就是我们要求保持一米五社交距离的根据。) 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分餐,每一道菜品都直接瓜分到每一个人,每一个人只吃自己面前的菜。说话的飞沫也只飞到自己面前的盘子里,不容易飞到旁人那里。 这样,我们的烹调方式也就要起大的变化了。过去的老办法不顶用了。现在我们上桌的,都是一条整鱼、一只整肘子,放在桌子中间很好看,很像样子。但是不容易分割,更不容易分割均匀。吃到最后,要么大量浪费,要么吃得垃圾一堆,杯盘狼藉。 传统的很多名菜,都是讲究盛在盘子里好看,难以分割的。真要在聚餐宴饮时分餐,传统烹调方式以及由此引起的菜品的大改革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现在的聚餐宴饮,坏习惯坏毛病太多。非改革不可。 餐厅餐馆是人多密度大的地方,不可能没有一点致病的细菌和病毒,而且总是不透风的基本上密闭的空间。只能说,在这种人多的地方待的时间越长,受到感染的几率越大。而我们现在的宴饮时间总是很长的。一个多小时是短的,两三个甚至三四个小时并不少见。 其实,在这样的长时间里,人们真正吃饭吃菜的时间并没有多少。相互说无意义的客套话或者相互吹捧的时间不少。更费时间的是人们相互敬酒,“打通关”,一轮又一轮。更有逼人饮酒,不喝下去不让过关。也有自己喜欢酗酒的。 虽然如今在政策层面上控烟,但实际上还是烟酒不分家,往往有人就在酒桌上掏出香烟来吸,很多情况下还是要分发烟卷。不吸烟的人往往也是碍于情面,即使笑喜喜说一句,吸烟的人也并不理会。酒店方面也极少会出面干涉。 在酒场上,说吃好喝好是主旋律,劝阻酗酒、叫停酒局是“反潮流的”,很有可能不得人心。而所谓吃好喝好的结果常常是最后喝得一个个都语无伦次、步履艰难、丑态百出。这样下来,时间就拖得很长。所以,这种长时间的聚餐,最容易传染疾病。 为什么这些不良的餐饮习惯或风俗会存在呢? 还是因为社会长时间的贫穷。在千百年的时间里,人们总是缺乏足够的食品,不能得到足够的营养。只有有钱有势的人们才能够尽情地吃、喝,而且有可能得到所谓山珍海味。所以,能够吃的好、喝得好,特别是得到山珍海味是一件令人骄傲、值得夸耀的事情。 由于过去只有极少数上层人物才能有尽情吃喝的可能,所以虽然这种风俗不好,但是实际上影响并不严重,因为绝大多数人得到大吃大喝的机会并不多。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聚集在一起大吃大喝已经不是一种很稀罕的事情,而可以是相当容易的,不少人参加聚餐宴饮的频度很大。严格地说,这些年我们的餐饮业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状态,一种畸形的发达,造成了社会财产的极大浪费。也造成了上面所说的社会 “健康”(包括政治健康、 经济健康、学术文化健康、思想健康、社会风气健康 和身体健康)问题。 这次新冠疫情,给了人们一定的教训。但是,真要人们吸取教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习惯的势力”真是有极大的力量。疫情稍一缓解,酒徒们就蠢蠢欲动,又要开始聚饮了。 我希望,大家真是要好好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吸取一点教训,聚餐宴饮的方式是不是应当有所改革。 人类饮食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得到营养,为什么不能搞得更加健康一点呢?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6460 次阅读|10 个评论
骑车赴宴亦能免酒
热度 2 xin 2018-9-29 17:48
中午,北京蓝天白云,略微有风。我有饭局,应约参加。提前半个小时,骑自行车如约赴会。酒店是个很高级的酒店,很远我就驻足观看。 人在自行车上,脚蹬着地,斜着身子,看酒店建筑。蓝天白云之下,建筑古典而又气派,真漂亮,赶忙掏出手机连拍几张风景,又自拍几张,留作纪念。 看见迎客门童对赴宴人员满脸陪笑,一团和气。我左脚蹬了一下地,拔锚启程,狠狠地蹬了一圈,自行车平稳地滑翔到酒店门口。我斜着身子,左脚蹬地,停了下来。对一个迎客门童使了一个眼色,喊道:“哎,你过来下。将我的车放在停车场,停好了,别碰了,别擦了。” 门童似乎没反应过来。我又朝他喊道:“你楞啥呢,喊的就是你呢。你没听到吗?快把我车停到后院停车场里。小心点儿,别碰了,别擦了。”门童没行动,结果朝我笑嘻嘻的说:“先生,您自己停车,放在路边就行了,您就别装了。”我气呼呼地说道:“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这样说话呢。” 我将自行车,靠在电线杆子上。从前车筐,拉出铁锁链子,将自行车锁在电线杆子上。迈着轻盈的脚步,吹着口哨,轻快地走进了酒店。 我来的很早,只有几个人比我来的早。按顺序坐下之后,只看见窗外是蓝天白云,室内是明窗净几,充足阳光照在我脸上,我不觉得有点儿困了。桌子上摆满了水果,我恶狠狠的摘了几个葡萄,嚼了起来,感觉真甜啊。 不一会儿人越来越多,都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开始倒酒,倒酒轮到了赵局长。赵局长说下午有个会,就不喝了。做东地主就欣然应允了,也没有怎么过多坚持。给钱主席倒酒,钱主席说身体又痒,糖尿病,实在喝不得。地主也没有过多勉强,就过去了。 倒酒轮到了李处长,李处长说开车过来的,等会儿还要开车回去,实在是不能喝酒。说的也是合情合理,做东地主也没有多说。紧接着倒酒轮到了我。我从挎兜里掏出自行车钥匙,稳了稳情绪,整理了下心情,缓缓地说道:“我今天就不喝酒了,我骑车来的。喝酒之后,就不能骑车了。实在是恕不能奉陪!” 我说完,满桌子哄堂大笑。地主说:“骑车没事,不会酒驾的。放假了,喝两杯,放松下。”我坚持说:“真不能喝。喝酒影响反应,骑车危险,不能危险驾驶啊。”地主说:“你们大学到这儿也不远。喝完酒可以走回去,走回去就散完酒气了。明天再来骑车,也没事儿。” 我继续坚持说:“我家里就这一辆自行车,可不能让他流露街头,否则,晚上我睡不踏实。”地主说:“自行车一般不会丢的,如果丢了我赔你一辆新的”我说:“不是一回事儿,这辆自行车跟随我多年,我和它感情很深,千万不能丢了。” 一个中午,整顿饭,都在不停的劝我喝酒。似乎并没有人关心酒是否好喝,也没有人对酒进行品鉴品味。你一杯酒,我一杯酒,你喝一壶,我也喝一壶。面红耳赤,声音高亢,手舞足蹈,气氛热络。希望对方能多喝点,只有让对方多喝,才能体现自己地位、口才和领导能力,驾驭场面的能力。 喝酒不在酒本身,在于气氛。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饭后,顶风而归,遂写此文。
2632 次阅读|4 个评论
这样劝人喝酒到底是文化还是其他什么?
热度 9 jiangjiping 2017-6-30 08:26
这样劝人喝酒到底是文化还是其他什么? 蒋继平 2017年6月29日 最近在微信圈中看到一段小视屏。 这个视屏实际是一部短剧, 剧中许多人物都是影视大明星。 视屏的题目是:四川美女劝酒, 笑死一桌子人。 现在我把视屏中的一些劝人喝酒的话语抄录如下。 男人不喝酒, 枉在世上走。酒是一包药, 不喝不快乐。 酒精虽有毒, 不喝不舒服。不吃又不喝,经济要滑坡。 只要感情对, 要喝就喝醉。 不会喝酒, 前途没有。 酒杯一端, 政策放宽。 只喝饮料, 领导不要。 一喝就倒, 工作难保。 一喝九两, 重点培养。能喝不输, 领导秘书。 一半就跑,升官还早。 全程领跑, 未来领导。 我看了这个视屏, 心中觉得很不舒服。虽然我懂得喝酒被中国人视为一种文化, 或者更确切地说, 是一种酒文化,但是, 我觉得这种酒文化到了当今的中国社会, 已经大大地偏离了老祖宗们创造酒文化的宗旨。 老祖宗们造酒和喝酒的主要目的是: 招待远方来客,表达友好情谊。 欢度良辰佳节,共享天伦之乐。 处理红白喜事,舒解心中喜忧。 庆祝胜利凯旋,抒发豪情壮志。 应酬熟人朋友,寻找文化知音。 而今日中国的酒文化已经演变成一种为达到某种目的工具。具体地来说,酒已经成为: 仕途上攀升的阶梯。 商场上投机的利器。 社会上迷魂的工具。 江湖上害人的毒药。 上面的劝酒词已经把这些说得很清楚了, 我不需要多解释。 我借用这篇博文表达与上面的劝酒词相反的意思。 酒的功过 健身益寿谷果精, 调味增鲜百菜赞。 请客会友作桥梁, 解郁除闷似灵丹。 热血壮胆长勇气, 提神激知出灵感。 沉湎贪杯伤财体, 狂饮烂醉讨人厌。
个人分类: 故事感想|3535 次阅读|22 个评论
佳节说酒和劝酒
热度 5 jiangjiping 2017-1-24 07:16
佳节说酒和劝酒 蒋继平 2017年1月23日 年关在即,各地的大小酒店又要遭遇一年一度的宾客满座,杯觥交错的兴隆景象。这也是中国酒工业盈利的一个最佳时期。 我不喜欢喝酒, 而且长期生活在美国,对中国的酒文化了解不多。因而, 在回国出差或者探亲时, 被接待坐在酒宴中, 浑身上下有一种不适应和不自在的感觉。我对众人劝酒和大众求醉的现象深感不解。因为我是一个科学家, 天生一个好奇心,对心中的疑惑总想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 本着这样的好奇心, 我查找有关信息, 并结合自己的观察分析得出我对酒的认知。因而,在这佳节来临之际, 给大家献上一篇有关酒的博文。 词典对酒的定义。 根据商务印书馆2001修订版的新华词典, 酒的定义是:用含糖类的植物 (如高粱, 玉米, 米, 葡萄,大麦芽等)做原料, 经发酵制成的各种含有酒精的饮料。 微信对酒的说法。酒是一个农夫无意中将高粱倒入水缸中, 后经仙人道者的指点, 加上三个人的鲜血在酉时制成的琼浆玉液。所以,酒字是由“酉”和三滴血组成的。据说第一滴血是文人的, 第二滴血是武将的, 最后一滴是疯子的。 今日的酒台气氛是:一开始文质彬彬,是享受那个文人的气质,喝到高潮时,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显露出武将的风范,到最后,语无伦次,行为失态,就像是个疯子。而酒宴大多数是晚上5-7点之间。所以, 这个说发比较形象地道出了酒的本性。 我对酒的分析理解。 酒是加倍剂。酒使文人更风流, 使武将更豪放, 使愁者更忧愁,使疯子更疯狂。 酒是迷魂汤和麻醉剂。酒使人迷失神志,忘乎所以。 酒是兴奋剂。酒使人兴奋激动,舒适轻松,酒使人壮胆。 酒是现形剂。酒后吐真言,显露出一个人的本来面目。 酒是毒药。现在媒体上经常报道因为过量喝酒而导致急性死亡的报道。 经过这样的分析和认知, 我对中国人的酒台劝酒风气有了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可以将劝酒的人分为三个类型: 第一类是被酒的迷魂魔力所控制的人。 这些人的意识里还是古战场将士们出征前的借酒壮胆的悲壮场景,想借酒一展热血男儿的心怀,创造一种壮怀激烈的场面。 第二类是想拉关系的人,是想讨近乎的人, 最典型的是举杯表示敬意等行为。 第三类是心怀鬼胎的人, 想把别人灌醉,看别人出洋相。因而, 现在酒桌上出了死人的事,劝酒的人要承当法律责任的。 佳节将至, 各位在酒桌上是否应该劝人喝酒?别人劝酒, 你该如何应对?
个人分类: 节日感言|2502 次阅读|12 个评论
八卦春秋之劝酒风俗
热度 8 geobob 2012-4-13 21:15
八卦春秋之劝酒风俗
诗云:有酒湑我,无酒沽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这描述的是周代家庭宴会的热闹欢乐场面,表现了主人的好客热情,'家里有酒就过滤了拿出来喝,家里没有酒就去买酒喝'。湑,过滤的意思,古代酿酒自然是粮食残渣也都混在酒液里,饮酒之前需要先过滤,所以古人常说浊酒也就不难理解了。酒是粮食谷物之精华,至少是生产力进步有了余粮之后才能酿制,因此酒的出现大概也算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证据。不过诗经三百首,涉及饮酒诗篇不少,然而均未看到明显的劝酒之风,不得而知上古时代是如何劝酒了。或者《礼》经有记载,或者散布于各类史料,或者无意间藏于各种笔记,黑面书生连百度一下都懒得去做,更别说翻阅典籍为此八卦博文了,全凭八卦印象,非严肃为文,姑且略略小谈,嬉笑之作,勿为较真也。 中国是礼仪之邦,神鬼皆知,这不是浪得虚名,礼记记载各项礼仪之繁琐复杂令人瞠目,只不过是距离太过遥远,现在的人们从仅存的见面握手寒暄中感受不到礼仪之邦的特别之处了。 古代礼仪虽然繁复,但也并非全部糟粕可弃,比如不少场景下古人都是分餐制,婚礼宴会场合,人人一份酒菜,只有新婚夫妻例外是两人合用一份酒菜,一个葫芦剖开两半,半个葫芦就是所谓的瓢,新郎新娘各拿一瓢饮酒,是为合卺之礼。 依我看来,这种习俗之礼或许比当今婚宴酒席更为文明且温馨有内涵呢。 古代酿酒没有蒸馏法,采用自然发酵,据记载还是米水各半,1:1的比例,那么如此酿造出来的酒,自然是非常浑浊的低度酒。现在人们家庭自酿葡萄酒,还加了不少糖借以提高酒精度,无非也就是十二三度左右,古人酿酒度数也就个五六度,大概与如今江南一带乡间自酿诸如青梅酒桂花酒糯米酒等有着香香甜甜味道的低度甜酒类似。古人常有抱坛而饮或者千杯不醉的壮举,除却吹牛渲染的成分,我估计充其量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人们喝啤酒,一个人干掉十数瓶的架式吧。对于这种低度却甜美的酒,自然地过去的妇女们也都愿意喝上一些,因而古典小说里妇人饮酒都是比较落落大方,很少有以素不饮酒忸怩作态加以推却。 甜美的低度酒,英雄豪杰们牛饮虽然表面上比的是酒量,在我看来究其实质,不如说是比的是谁的肚子更大能容得下更多的酒水以及谁的泌尿系统循环功能更为发达了 。 古代的男人大概类同当今的男人,被夸酒量猛大概是引以为得意自豪的事情,所以比一比酒量也并不稀奇。武松喝酒,酒店规定三碗不过岗,古代的碗比较大,三碗我估计相当于现在的两三瓶啤酒,大概也是个当今男人的平均酒量?武松喝了十八碗,我想大概等同于喝了十几瓶啤酒吧,这在当代也算是一等的好酒量大肚皮了。不过虽然如此,我还是愿意相信古人饮酒大概没有偏离饮酒初衷和根本,以助兴起乐为主,因而劝酒也是文明的,不会像如今风气,劝酒几近是一种‘强迫症’了。 酒之助兴,大概略如宾主之间借酒吹牛,歌舞升平,觥筹交错,其乐融融,忘忧解愁;或者庆典盛会,因以酒兴,情绪高涨,兴高采烈,喜悦之情,由是激切;或是文人雅士,相逢别离,借酒吐诚,激荡诗情,激越文字,所以诗酒不分;或是绿窗红帐,烛影摇曳,伊人芊芊,人面桃花,醉看红颜; 大概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没有必要非要强迫饮酒之意,还是自己斟酌,量力而饮,不离饮酒之乐。 不过强迫饮酒也是有的,但往往和霸权相关,与劝酒风俗离得较远。《三国演义》里面张飞有次强迫县里小公务员们陪同饮酒,曹豹是那种天生不能喝酒的男人,战战兢兢,苦苦哀求,说:此乃天戒,看在小婿吕布的薄面上就饶了我吧。张飞正在痛恨吕布之际,闻此大怒喝道:你不说吕布我倒想着放过你,你提到吕布,我偏不放过你,喝!张飞的脾气不好,这么做算是自然的事情,不过虽然是强迫饮酒,但似乎也算不上劝酒。孙权宴请诸位大臣饮酒,虞翻装醉,等孙权走远了,又起身没事了,孙权大怒,拔剑想当场砍翻虞翻。不过孙权是喜欢喝酒的,而且他宴饮群臣也是有大事庆祝,一醉方休,倒也不算过分。 曹操也干过类似的霸道之举,《三国志.魏书》:“ 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置酒高会。太祖行酒,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斧目之 。”曹操一边敬酒,典韦手持白晃晃的大斧头跟着还盯着你,敢不喝么?曹操本人的酒量一般般,不过注意到此事的发生背景,分明是在欺负张绣部下,大有羞辱对方之意,也顺便趁此检验下各位降将的忠诚程度,因此这种情况其实已经和劝酒没有什么关系了。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就很文雅了,大概才是他的真正饮酒之风。董卓来自西凉,残留些西方蛮夷不化之风,饮酒之风就更为野蛮些,他执掌大权之际,曾宴请群臣借以训话,于酒席之中当场斩杀异己者,鲜血杂于酒水之中,强迫大臣喝这种血酒,这种血腥的做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政治迫害手段了,自然算不得劝酒。 关于劝酒带有强迫症的意味,古代应该远不及现在之甚,但也不会完全没有。清代人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说: 饮宴者劝人醉,苟非不仁,即是客气,不然,亦蠹俗也。君子饮酒,率真量情;文人儒雅,概有斯致。夫唯市井仆役,以逼为恭敬,以虐为慷慨,以大醉为快乐,士人而效斯习,必无礼无义不读书者。 他借用的这番话,反映的劝酒和今天的劝酒比较类似,他把这种习俗叫做‘蠹俗’,认为是乡野匹夫没文化的人才干的蠢事。依照此公说法,科学网博友们都不应该这样子敬酒 。此君之言,某以为然也。 藏族敬客人酒,要喝三杯,但是现代化之前那是自酿的低度青稞浊酒,一般男人的酒量,别说是三杯了,就是三碗大概也撑得住,应该不算是多么彪悍的劝酒之俗;两湖之间,盛行“抓鸟之风”,所谓抓鸟就是陪饮,比如甲要敬乙酒,还要于座中随机逮一个陪着喝;北方个别省份,还有敬酒必须是双杯,一次喝两杯白酒,甚或三杯;甚至有非要把客人喝倒不算,简直能喝得酒醉不醒只好抬送医院,客人如此情形也不能表示不满还要满心欢喜,方显主人待客之热情。 与此同时,劝酒词也盛行开来,稀松平常的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豪迈的如“东风吹,战鼓雷,今天喝酒谁怕谁!”,愚蠢的如“男人不喝酒,枉在世上走”,变态的如“感情铁,喝出血”。如此之风,岂是好客之道,不仅仅是‘强迫症’,劝酒无疑是一种野蛮的‘酷刑’了,去饮酒之乐万里之遥了 。 不管是炫耀男人雄风千杯不醉的需要,还是体现主人好客热情如火的需要,此种患了“强迫症”的劝酒酷刑实在是文明的倒退,甚至可以说是酒文化博大精深之中国的耻辱,如此之风,可以休矣。不过对于一贯认为此等劝酒方能显示男儿本色或是好客之道,那么来自于内蒙古的黑面书生在此推荐一种饮酒习俗,顺便藐视一下诸位的饮酒习俗太‘文雅’太‘女人’啦: “ 有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客人甫一进门,主人便使出一招扫堂旋风腿,将客人撂倒在地;旋即,主人拍掌两声以为暗号,斜刺里闪出两个威风凛凛的彪形大汉和虎背熊腰的愣头小子,将倒地的客人拎起来丢在炕上;须臾,主人拍掌两声,王小二提了1加仑装的烈度白酒,沈翠花拿了一个漏斗快步走出来;俄而,主人拍掌两声,彪形大汉捏开客人的嘴巴,愣头小子将漏斗支在客人嘴里,然后手提加仑装白酒大灌之。然后,主人拍掌大笑,以为好客之道也。随后,歌声响起:啊,远方的亲爱的朋友,欢迎你们来到美丽的大草原…… ” 饮酒图(来自于网络)
个人分类: 对酒当歌--往事千年|7063 次阅读|2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9: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