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数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破除论文“SCI至上”:破除“数数”量化评价是核心
热度 7 zlyang 2020-3-2 16:30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破除论文“SCI至上”: 破除“数数” 量化 评价 是核心 不少老师都提出:破除论文“SCI至上”,核心是破除简单化的数数评价。 苏联学者米·阿·克拉契柯认为:“在科学作品方面,数量指标起不了特别的作用,无论如何也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 对每一个科学作品来说,最主要的是 质量 ,也就是向自然界提出的 问题的回答充分程度 如何和 所得答案的可靠程度 如何。 ” 科技评价,是个尚未解决的世界级难题。 减少不必要不合理的评价,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不必为评价而评价。许多自然现象往往接近幂律分布(Power Law Distribution,帕累托分布,Paretian Distribution),产生了“二八法则”(帕累托法则,Pareto principle)的经验现象。 一、量化,是人脑的简单能力 根据罗杰·斯佩里(Roger Wolcott Sperry)、钱学森(Qian Xue Sen,Hsue-shen Tsien)、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等人的研究, 人类具有多种智能和思维能力。 数字能力,只是人类多种思维能力中比较低级的一项。例如很容易用计算机替人数数。 所以, 量化评价,实质上放弃了人类的多种高级智能。 二、相关研究结果或观点 (1) 罗杰·斯佩里(Roger Wolcott Sperry,1913年8月20日-1994年4月17日),1981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奖原因是“for his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 of the cerebral hemispheres”,即发现了左脑是量化的;而右脑是更重要的(空间、音乐的理解)。 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时间、语言、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书写、推理、抑制、五感(视、听、嗅、触、味觉)等,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因此左脑可以称作“意识脑”、“学术脑”、“语言脑”。右半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像、灵感、顿悟等,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等。 (2)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1943年7月11日 - )的“多元智能,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也认为人类具有“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musical–rhythmic, visual–spatial, verbal–linguistic, logical–mathematical, bodily–kinesthetic, interpersonal, intrapersonal, and naturalistic”等多种智力。 (3) 钱学森提倡“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B%8E%E5%AE%9A%E6%80%A7%E5%88%B0%E5%AE%9A%E9%87%8F%E7%BB%BC%E5%90%88%E9%9B%86%E6%88%90%E6%B3%95 推荐阅读: 人大教授: “破五唯”对顶尖人才意义更大 ,计红梅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02-29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2/436406.shtm 对于追求突破性、颠覆性发现和发明的那批科学家而言,意义会更大,可以让他们从“不断追求SCI论文数量”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将取得一流的成果作为努力的方向。 就评审的可行性而言,我建议 大幅减少评审数目,通过同行评议将最杰出的一部分人区分出来就可以了。 赵斌,2020-02-26,SCI至上只是结果,而不是原 因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1220488.html 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打破特权、消除歧视才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SCI至上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计红梅,中国科学报,2020-03-02,席酉民:扭转“SCI至上”局面需要系统性方案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3/436397.shtm 在目前的情况下, 要想系统性地扭转“SCI至上”的局面,需要从资源配置体系上动大手术。 相关链接: 2020-02-29,破除论文“SCI至上”:科技活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1034.html 2020-02-28,破除论文“SCI至上”:“代表作”与“三类高质量论文”是什么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0893.html 2016-10-02,量化评价 ≈ 杀头便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06277.html Roger W. Sperry,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81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1981/sperry/facts/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1981/summary/ 戴汝为.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的形成与现代发展 . 自然杂志, 2009, 31(6): 311-314,326. DAI Ru-Wei. The Proposal and Recent Development of Metasynthetic Method(M) from Qualitative to Quantitative .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 2009, 31(6): 311-314,326. http://www.nature.shu.edu.cn/CN/abstract/abstract7678.shtml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RZZ200906003.htm 2015-12-23, 孙小淳老师《 苏联专家谈中国的“科学文化”》的真实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5476.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3756 次阅读|21 个评论
“数数 + 短期”科技评价:人类科技的自我毁灭之路?
热度 6 zlyang 2019-4-7 19:37
“起初,真理不是在多数人手里,而是在少数人手里。” “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要始终实事求是,勇于直面问题,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 http://www.qstheory.cn/llwx/2018-12/11/c_1123834759.htm “数数 + 短期”科技评价:人类科技的自我毁灭之路? 一、 从科技史看,应该是常识。 “在科学作品方面,数量指标起不了特别的作用,无论如何也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每一个科学作品来说,最主要的是质量,也就是向自然界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充分程度如何和所得答案的可靠程度如何。” 二、 近年的一些实证研究(Zenas 公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66813.html (1) 2015 年 1 月 13 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tific gatekeeping ,证明: 同行评审在预测“良好的”论文方面是有效的,但可能难以识别出卓越和(或)突破性的研究。 (2) 2016 年 1 月 8 日,《 Management Science 》 发表 Looking across and looking beyond the knowledge frontier: intellectual distance, novelty,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in science ; (3) 2016 年 6 月 30 日,《自然》发表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has consistently lower funding success ; (4) 2016 年 7 月 26 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 Peer review and competition in the Art Exhibition Game 都证实同行评审系统导致好的研究不能发表。 (5) 2017 年 4 月 27 日,《自然》发表 Blinkered by bibliometrics ,证实: 高创新性论文也倾向于发表在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上。目前依赖短期评价指标的评价系统将大大低估这些具有更高的、更长期的影响力的研究。 (6) 李江, 2018-05-28 ,短效评价 阻碍科学创新 精选 http://wap.sciencenet.cn/blog-1792012-1116106.html 基于短期时间窗口的科学评价指标不但没有鼓励创新、促进科学原创的发展,反而阻碍了科学创新。追求短期效益的评价方式有可能蒙蔽科学政策的双眼,最终削弱科技发展的潜力。 (7) 李江, 2017-12-19 ,如果科研经费改为平均分配......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090437.html 同行评议花销巨大,评议结果极不稳定。 (8) 张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7-04-18 ,荷兰试点经费分配新体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4/373758.shtm 现有的同行评议体系十分无效且不公平。 三、 “数数 + 短期”科技评价:人类科技的自我毁灭之路?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资本主义在开创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充当的只是历史不自觉的工具。一方面,它不自觉地为新世界准备着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它不自觉地为自身造就了无产阶级这一掘墓人。” 类似地: “数数 + 短期”科技评价:人类科技的自我毁灭之路? 抑制竞争对手枝芽萌发却犀利万分,常言说“消灭于萌芽状态” 竞争,完全毁灭性的绞杀竞争对手! 推荐阅读: 秦四清,2019-04-07,唯论文的实际效应是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71913.html 栗茂腾,2019-04-06,竞争,完全毁灭性的绞杀竞争对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19332-1171820.html 王俊杰,2019-03-31,植物世界中看不见的战线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0631-1170692.html 抑制竞争对手枝芽萌发却犀利万分,常言说“消灭于萌芽状态”,他感作用则连芽都不允许萌动,可见其凌厉之烈。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上面抄袭来的内容,请您自行查找!您辛苦了!
个人分类: 科技教育界资料|3803 次阅读|39 个评论
儿童掰手指做算术是不好的毛病吗?
热度 4 primeacademy 2013-6-26 22:21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掰手指做算术经常认为是不好的毛病,甚至要求或训斥孩子改正。实际上,家长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儿童掰手指做算术不仅是孩子学习数学的必经阶段,而且对于数字意义的正确建立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知道,人类对数学的认知是从自然数的认知开始,人们首先从“多少”的概念上认识到“数”,儿童对“多”与“少”的认知是自觉和自发的,并且通常具备“趋多”的心理倾向( ^-^ 贪欲是不用教的)。那么,什么“多少”的概念呢?作为成年人,我们似乎对这样的问题不屑一顾,有意或无意地忽视这样的问题,但认真追究起来,却未见得能说清楚。儿童对“多少”问题的解决是通过“数数”来完成的,“数数”的过程是建立起被数的对象全体(在数学上称为一个由这些对象为元素构成的集合 到“ yi1 , er4,san1,si4,wu3,liu4,qi1 ...(1 , 2 , 3 , 4 , 5 , 6 , 7 的拼音,数字指四个声调 ) ”的 1-1 对应(数学上又叫做 1-1 映射)的过程,后者是由孩子的自然数发音构成的一个集合,这说明,“多少”的概念形成的过程反映出两层含义:一是“多少”是两个集合之间的一种关系;二是孩子们会“数数”是建立“多少”概念的基础。从第二个方面看,“数数”中的数是可以不具备任何意义的,“数数”的过程自然决定了“数”及其“顺序”,从发音到书面的表达(阿拉伯数字),都可以是无意义的符号(发音和书写),“多少”问题为这些“数”赋予了意义,这就是自然数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基数”意义。语言学中的“基数”与“序数”是两个数学概念啊! 按照上面的分析,儿童在数的计算过程中掰手指,正是为了将抽象的“数”的概念具体化为手指构成的集合,按照“基数”的意义理解加法或减法的意义,这是多么自然和重要的过程,“改正”或抛弃这个过程,就是强迫孩子放弃对数字意义的建构,让孩子远离数学的理解,从而远离数学,我想,这决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多少”的概念引出数的“基数”意义的建构,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曾经引出很多有趣而深刻的故事。自然数意义的建构还涉及到“序数(顺序)”,度量(测量)等,这都与儿童数学认知的心理过程直接相关,我们将会在后续博文中探讨。
个人分类: 幼儿数学|7911 次阅读|4 个评论
数数在中国真的很重要哦
热度 3 cgh 2012-9-24 11:59
数数在中国真的很重要哦 1、家庭教育第一步是教数字、掐手指头; 2、上小学的入学考试是数数,到一百; 很失败的经历,本人当年没有数好,只能下一年重数,在家多玩了一年。 3、从小到大二十多年上学,数奖励很重要; 4、找工作数奖励、数文章、数竞争人数、数名次; 5、工作以后数文章、数项目很重要,关系到你能数到的钞票多少; 6、单位发展和前途,数院士、数SCI、数国家重点实验室、数……; 7、国家发展数人才,数了一百、一千、再数一万; 8、保卫祖国领土,数2艘、10艘、20艘、2艘海监船到了80海里、50海里、24海里、12海里…… 9、失眠得学会数绵羊 ……
个人分类: 杂谈|2818 次阅读|6 个评论
鄙视那些只会数数的领导和专家
热度 11 qsqhopeiggcas 2012-9-24 11:17
9 月 22 日 ,我们的一个国家“十一五”项目结题验收,我给与会的科技部领导和专家们做了汇报,主要讲了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俺估计专家们应该评价项目取得成果的水平和价值。不料专家们对这些不敢兴趣,而对神马有几个技术指南、软件著作权、专利特感兴趣,整个审查过程都是在数数,领导们也被专家误导,对数字特别敏感。 其实搞过国家项目的人士都清楚,著作权和专利是神马东东,只要你想凑数,可以随便整。 如果项目验收不是看成果的价值和水平,而过分着重于“数字”,对我国科研的危害巨大。 会后,俺对专家组长说“您们的算术水平很高呀,大材小用了,以后开项目验收会,其实不用你们这些专家出面,找个小学毕业的秘书就行了。”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3739 次阅读|11 个评论
曾经的报数游戏
热度 1 moset 2012-6-19 19:46
中午逛论坛,看到这么一个有关吃饭喝酒数数的问题。一圈人围一桌,开始报数,每次加一,遇到某个数的倍数时,拍桌子,若是不小心说出了这个数就罚酒。很多人都可能玩过类似的游戏。回想,曾经玩的时候,搞得老紧张,不过估计也没啥机会玩这种游戏了。 既然勾起了一些回忆,那便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好了。假设,一桌酒友有 pn 人,我的位置是 mp ,数的数是 ln 的倍数,写了下面这个小程序: function result=Iround(pn,mp,ln) L=mod(0:ln*30-1,pn)+1; re=reshape(L, ); result=find(re(ln,:)==mp); end 我们其实不用知道自己会数到什么数字,生硬的计算,即便简单,在紧张的场合,也往往会犯错的,只要我们知道自己会在第几次报数的时候该拍桌子就好了,例如,我知道我会是第 4 个拍桌子的人,前 3 次的时间只要跟着前面的人数数,无压力,然后准备拍桌子就可以了。 运行程序 result=Iround(10,8,6) result = 3 8 13 18 23 28 10 个酒友,我在第 8 个位置,数 6 的倍数。结果是第 3 次、第 8 次 …… 回合的间隔为 5 。 简单的说就两个过程: 若我第 K 次报数时须拍桌,那么: mod(K*ln-mp , pn)=0 ,如上例, mod(K*6-8 , 10)=0 那么 K=3 、 8 …… , 等同于过程: mod(6,10)=6 , mod(-8,10)=2=mod(K*3+1,5)=0 ,容易看出 K=3 时就成立。 另 K1 , K2… 间隔是 pn/gcd(pn,ln) ,上例中 10/gcd(10,6)=5 。 例: pn=16, mp=8, ln=12, mod(K*12-8,16)=0 = mod(K*12+8,16)=0=mod(K*3+2,4) =K=2 即可,间隔 16/gcd(16,12)=4; 得到 2 、 6 、 10… 。 result=Iround(16,8,12) result = 2 6 10 14 18 22 26 30
4927 次阅读|2 个评论
儿子数数数到50了!
热度 2 fengroad 2012-5-27 12:21
儿子3岁1个月多点,去年9月份开始上幼儿园。本月初,他们班闹手足口病,在家休息了2周,上周末岳母带儿子回老家了。这是老婆第一次这么长时间没有见儿子,很是想念,每天都给儿子打2-3个电话,问儿子乖不乖,学习了什么本领。哈哈,平时每天上学一回家,我问儿子,今年在幼儿园干什么了,他说:学本领了,再问学什么本领了,他说学唱歌了,看来本领可以囊括的东西实在很多。 今天上午,老婆给儿子电话,岳母说儿子已经可以数数数到50了,我很惊讶,因为走之前,他最多也就数到19,每次数到20的时候就开始胡编乱说。今天在电话里面,儿子开始1,2,3,4,5,6......的数,一直数到50多,然后他不会数了,就开始又胡编一起,听着很是好笑,当然,这中间岳母提醒了2-3次,但不管怎么说,儿子的数数能力进步很快。 除了数数,儿子还唱了《我的好爸爸》、《我的好妈妈》、《汽车歌》三首歌曲,听着很是受用,家里有一个小宝贝,真有很多趣事,可以给生活增添无穷乐趣。
3405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5: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