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拓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微博:毕加索的画
热度 2 王铮 2011-10-22 20:45
微博:毕加索的画
今天去看了毕加索画展。我突然悟到一个规律:如果我有一个纸箱子,我把箱子压平,那就是立体主义;我把压平了的纸箱再扯了变形,那是超现实主义;如果压平了涂上颜色就是接受民间艺术。哈哈,直感说罢,我说:挺美,因为他用静态表现了动态,用平面表现了拓扑结构,而这些是我们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压扁了的纸箱子《画家与模特儿》 重新映射的拓扑《女人和花》
个人分类: 微博|4334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结
math611 2011-4-8 12:24
看了几种中国结的编法,希望能够模拟一下。所以选了一个简单的模拟了一下,只是不时按照编法过程来写的程序。为了突出不同,所以才这样写。动态视频(很遗憾被放在了动画欣赏,本人觉得应该放在教育或其它的相关分类更为妥当):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2NzAxMDA4.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3MTM0Nzc2.html 参考参考。
21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待科学与伦理关系的三种态度
热度 3 antiscience 2011-3-29 10:55
对待科学与伦理关系的三种态度
对待科学与伦理的关系,人们的看法差别较大。受唯科学主义的影响,人们的朴素立场是A或B,较少为C,但恰恰C是更可取的、更真实的。对A,要特别警惕。 A:先验包含论。按此观念,科学应当包含伦理,包含了伦理考量的东西才是真科学。它的缺点是:(1)先验性,只讲应当,通常不可操作。(2)“好的归科学”。但有一个好处:有助于树立科学伟大形象;“科学不求人”:一切都是科学家说了算,其他领域的人不要插手。 B:先验分离论。按此观念,科学只管工具理性,不管价值理性。科学有好有坏。科学在研发、应用时可能要伦理协调,这种考虑是外在的。如果按此观念,科学项目可行性论证和事后评估,可能需要科学界以外的人参与(而这是唯科学主义者不同意的)。 C:自然主义态度。不讲应当与否,只讲实际上科学与伦理到底怎样,只看科学家做科学是否考虑了伦理。实际考察的结果是,有的考虑了,有的没有考虑。按此观念,有的科学是好的,有的是坏的;为了百姓的利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未来的科学应当更多地考虑伦理约束,把伦理内容作为科学的一个重要维度。不过,不要幻想把伦理本身也全部科学化了,那样又是科学主义的套路了,危害性也不小。如果按此观念,科学项目可行性论证和事后评估,必须要有科学界以外的人参与。 我个人认为C的自然主义态度较合适,也比较接近自然科学的态度。 三者维恩图如下:
6183 次阅读|3 个评论
用于药物筛选的网络模型--生物信息学的新玩法
热度 2 phenome 2011-2-6 18:11
近日有做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的朋友读到我们近期发表的论文 Pre-Clinical Drug Prioritization via Prognosis-Guided Genetic Interaction Networks(全文) ,问到:怎么想到建立一个基因网络模型来作药物筛选?好像以前没有见到类似的研究命题啊? 可能确实这种玩法比较新颖,现将有关回应贴到这里: 本项目的动机主要考虑: (1)目前全球药物(特别是肿瘤药物)的研发效率日趋下降,其中,临床前药物评价模型不能很好地预测药物在临床实验中的表现是其主要瓶颈之一。 (2)目前常用的临床前药物评价,主要依靠离体细胞学实验和在体动物实验模型。目前的动物模型遗传背景比较简单,无法充分反映临床实验中碰到的人群异质性(heterogeneity)问题。因此,如果能够建立一个充分反映病人人群中异质性的计算机模型,并定义其相关的药物疗效的评价体系,将可以有效弥补现有动物模型的不足,在临床前实验阶段对候选药物进行分析评价,有利于大大降低药物能通过临床前评价,在进行昂贵的临床实验后却发现无效的局面。 因此,我们实际上是绘制了一个能反映各类癌症特征的网络作为“作战地图”,进而识别鉴定出上述网络中主要的、起驱动作用、影响广泛的因素,制定基于网络拓扑特征的量化指标,对药物扰动上述网络的效率(药效)进行定量分析。 其实,上述玩法实际反映了“网络药理学”network pharmacology的概念,只是该概念自提出以来,大多用于观察药物的靶标在网络上的分布,少有直接用于药物筛选的。而且,大家大多关注常见的网络类型,如基因调控网络(gene regulatory network)、蛋白质物理相互作用网络(physical interaction network)等。个人认为,针对具体任务,例如肿瘤药物筛选,应选择和任务导向的网络(例如我们选择与肿瘤预后相关的基因网络,实际上是一种 functional network而不是physical interaction network)。
个人分类: 网络药理学|598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拓扑学简介(6) —— 结语
tiemeng 2010-9-15 10:50
前面几篇简要涉及了代数拓扑、微分拓扑、低维拓扑,如果大伙儿还不知道这些是啥,请复习拙著 :) 。其实,拓扑的概念和方法已经渗透到整个数学,而不仅限于拓扑学研究本身。 很多文献会提到,拓扑学起源于柯尼斯堡七桥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笔画问题。欧拉解答了这个问题。同样是欧拉,给出了第一个拓扑不变量,多面体表面的欧拉数(点数-边数+面数)。可以认为欧拉是第一个研究代数拓扑学的人(虽然莱布尼兹曾经臆想过)。 传说中高斯当年是德国国土局的领导,负责丈量土地。他由此观测到山脊附近的地面弯曲性质可以用内在的测量方法得到(所谓曲面的内蕴几何),他还定义了度量曲率大小的量(高斯曲率),并且将这个局部定义的、可以用微积分计算的量同整体定义的欧拉数联系起来(高斯-博内定理),所以他可以被追认为研究微分拓扑的第一人。当然,高斯的主业其实是政府工作、开创现代数论、以及电磁学。业余时间研究一下各种误差的分布啊,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有什么错误啊之类的小问题作为消遣。 第二尊菩萨,黎曼同学,除了开创流形的几何学、发展了傅立叶分析和积分理论、研究了一下素数分布提出世界第一难题黎曼猜想之外,他不到40岁的短暂一生的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在思考复变函数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复变函数是多值的?比如平方根和对数。能否把它们以某种方式变成单值函数?人们的思维定势是,既然函数是多值的,就像一条横着的抛物线,一个 x 对应到两个 y, 要变成单值很容易啊,砍掉抛物线的一半就行了。黎曼不这么看。他觉得,如果把函数图像本身作为定义域,每个点当然只对应到一个 y. 这样函数就变成单值的了,而且没有丢掉任何信息。如果是复变函数,其图像就是一个二维曲面,这就是黎曼曲面。黎曼曲面上有很多复杂的现象,这些现象催生了诸如连通性、单连通性、复叠空间这些拓扑概念,以及奇点、除子、函数域等等一些代数几何的概念。抛开代数几何不说,黎曼也许可以被屈尊为研究低维拓扑的第一人。 牛顿莱布尼兹发明了微积分之后,大家对无穷小无穷大这两个概念很不放心。为了让我们用得更安心,柯西和威尔斯特拉斯等人后来把无穷小解释得非常透彻,基本上就是说两个东西越来越近。离得近这个概念从而成为分析中最核心的概念。它正是所有拓扑学分支的共同基础点集拓扑的起源。拓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多数跟点集拓扑有关,即,通过分析收敛性体现在应用数学中。所以,最牛的牛顿被屈尊为研究点集拓扑第一人(有好事者不以为然,一定要扯到古希腊的阿基米德,这就见仁见智了。) 总而言之,拓扑学有着高贵的血统。当然,好汉不提当年勇,拓扑学的现在和将来如何?20世纪中叶,代数拓扑学朝着高度抽象的方向发展,两位名不见经传的数学工作者(艾伦伯格-麦克雷恩)突发奇想,从中总结出一套抽象语言。为了体现这套语言之形而上,他们重载了先贤亚里士多德的概念范畴。继解析几何与微积分以来人类数学又一次在概念上经历了大变革。范畴论诞生了。20世纪数学的上帝格罗登迪克,用7000页的数学圣经将拓扑学和范畴论全面而深遂地渗透到代数几何和数论研究中,改变了整个数学的风貌。与此呼应,世纪之交的物理学也在经历变革,量子场论和弦论呈现出绚丽多姿的数学结构。20世纪物理学的耶稣(上帝被爱因斯坦附身了)爱德华.威顿,身负绝世的拓扑神功,一经施展,整个理论物理学为之色变。拓扑学三位一体,必须要像生物学一样将21世纪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在这个系列的结尾,让我骄傲地替拓扑学宣称:21世纪是拓扑的世纪!! I am just kidding.
个人分类: 拓扑学|39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拓扑学简介(5)
热度 1 tiemeng 2010-9-15 10:41
by季候风 转自科学松鼠会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32103.html 黎曼所描述的几何经常被形容为爬虫的几何,因为黎曼假设观察者处于流形内部。对人类来说,二维流形是非常直观的对象,它们通常被称为曲面。而三维流形却难以想象,正因为我们处于宇宙空间这个三维流形内部。爬虫几乎是二维的生物,它们靠爬行来感知周围世界。1884年英国小说家E.A.Abbott的科幻小说《平面国》描述了真正的二维爬虫,以及它们对额外维(仅仅是第三维)的恐惧不安。 现在让我们体会一下二维爬虫的世界。假设这个世界是一个二维球面,任何事件都发生在这个球面上。最重要的是,光线沿着球面传播。而我们人类可以从外部观察这个二维球面世界。古希腊数学家就已经知道,球面上连接两点的所有曲线段中存在最短者,即以球心为圆心的弧(称为大圆弧)。爬虫通过测量也能发现这个最短线段,但在爬虫的世界里,球心并不存在。我们假设爬虫的光学定律也要求光线沿短程线传播,所以二维球面上的光线,即短程线,在人类看来是一些大圆弧。一个处于球面上P点处的光源发出的所有光线沿着大圆传播,它们将汇聚于P的对极点P(人类倾向于定义对极点P为三维空间中连接P和球心的直线与球面的另一交点;而爬虫将定义对极点为离P最远的那个点)。爬虫们实际上看到两个发光点P和P,一个是真实的,另一个是像(按高中物理的说法,P处的发光点是P处光源的实像)。这是因为光线在P汇聚之后再次散开,眼睛将告诉大脑这些光线是从P发出来的。有延展的物体,比如一个四边形爬虫,不妨设它的眼睛长在前边。那么它往前看将看见自己的后边,往左看将看见自己的右边。它看到了自己在远方成的像。有多远?圆周率乘以这个二维世界的半径。有趣的是,对于正好处在此爬虫对极点的观察者而言,爬虫无处不在,往任何一个方向看都能看到爬虫,非常恐怖的景象。这个世界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有限无边。如果爬虫认定一个方向往前爬,它可以永远爬下去,不会碰到世界的边缘,此即无边;而如果爬虫会丈量面积,那么它发现这个世界的总面积是有限的,如果它一直往前爬,它会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起点,此即有限。 有限无边的二维流形当然不必是球面。比如,爬虫的世界完全可以是我们人类所谓轮胎面,数学家叫它环面。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房地产开发商将是一个危险的职业,因为有时候画了一个圈来圈地,结果什么都没有圈进去。比如轮胎上的经线圈和纬线圈。脑满肠肥的开发商们应该庆幸我们人类脚下正好是一个球面,随便画个圈都会有收获。言归正传,数学家们发现我们人类观察到的轮胎面并非其最自然的形式。这个二维流形更自然的模型是把一个正方形的对边等同起来。这是一个奇怪的世界,光线在正方形内沿直线传播,当你疑惑光线到达正方形的上边缘以后将往何处去时,你忘记了这个世界是有限无边的,上边缘和下边缘是同一条线,所以光线又从下边缘射上来。这个世界里,点光源不会成像,因为它发出的光走的是平面上(正方形内)的直线,正常发散,永不重聚。但是爬虫仍然会看到远方的自己。与球面世界不同的是,爬虫会看到无穷多个自己:朝任何一个斜率为有理数的方向看,就会从某个角度看到自己。怎么理解这个现象?可以用这个正方形的无穷多个复制品地板砖式地铺满整个平面,每一个这样的正方形都被解释为同一个环面世界。光线在环面世界里的传播就可以从光线在平面上的传播读出来:在平面上画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这条直线在某个正方形S中划出一条线段C,然后进入到另一个正方形S1,划出另一条线段C1,我们按照C1在S1中的位置将它复制到S中,同线段C一起构成环面世界里光线的一段轨迹。这种地板砖式构造在拓扑学中称为泛复叠,其目的是用一个具有高度对称性的简单拓扑空间来研究一个比较复杂的拓扑空间。对环面而言,平面就是这个简单拓扑空间,而其对称性就是左右平移和上下平移。我们看到,在这个泛复叠里,一个爬虫被复制成了无穷多个,处于每个正方形的相同位置。连接任意两个复制品,得到一条斜率为有理数的线段,根据我们刚才关于光线的分析,平面上的这条线段代表环面上一条起于爬虫而止于爬虫的光线。所以,沿着这个方向爬虫将看到自己的某个侧面。数学家设计了一些环面上的小游戏,比如迷宫、台球、象棋等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http://www.geometrygames.org/去下载体验一下。 其它的二维流形称为多环面。(这里我们只谈论有限无边的,而且可定向的二维流形,像莫比乌斯带那种单侧的流形不在我们考虑之列。)这些流形也有最自然的模型,由双曲平面上的多边形粘合而成。这样的世界里,光线传播得更奇怪一些,它们发散得特别厉害。光线的发散性质不是拓扑性质,它依赖于我们所选的模型,即数学家所谓黎曼度量。发散性质反映了黎曼度量的曲率,弯曲程度。如果光线从某一点向周围线性发散,即光强随距离线性减弱,则流形在这一点是平直的。球面上光强减弱得比较慢,因为相对于平直空间(欧氏空间)来说球面上的光线倾向于汇聚,这是正曲率的标志;而多环面上的光强减弱非常快,这是负曲率的标志。黎曼度量和曲率是另外一个话题,跟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有关,就不赘述了。之前考虑二维世界的时候引进拓扑之外的结构黎曼度量,是因为度量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想象比较奇怪的拓扑结构,比如环面及其泛复叠。 充分地理解了可怜的爬虫以后,我们可以顾影自怜了。我们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一个三维球面?宇宙中某个光源发出的光线是否汇聚到对极点,那最遥远的地方?或者是一个三维环面?四面八方都应该是我们自己,而我们看不到无穷多个自己只不过是因为宇宙太宽广而光线在传播过程中消耗殆尽?或者,宇宙根本就不是有限的,这似乎更符合大多数人的信仰。即使是有限宇宙,由于维数更高,其可能形态比二维流形更多,至今数学家还未能将它们穷尽。
个人分类: 拓扑学|429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拓扑学简介(4)
tiemeng 2010-9-14 16:36
by 季候风BR 转自 科学松鼠会BR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31297.html 1854年,28岁的黎曼在哥廷根大学发表就职演讲。这个职位是所谓无薪讲师,他的收入完全来自于听课的学生所缴纳的学费。即使是争取这样一个职位,也需要提供一篇就职论文以及发表一个就职演讲。1853年他提交了就职论文,其中讨论了什么样的函数可以展开成三角级数的问题,并导致对定积分的第一个严格数学定义。之后的就职演讲要求候选人准备三个演讲课题,委员会从中挑选一个作为正式演讲题目。黎曼选了两个思虑多时的课题,外加一个还未及考虑的课题关于几何学的基本假设。他几乎确信委员会将挑选前面两个题目之一。然而,委员会的高斯偏偏就看中了第三个题目。当时黎曼正沉浸于电、磁、光、引力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从这样的深沉思考中抽身转而研究新的问题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再加上长期的贫穷,一度让黎曼崩溃。但不久他就重新振作起来,用7个星期时间准备了关于几何学基本假设的演讲。为了让数学系以外的委员会成员理解他的演讲,黎曼只用了一个公式,并且忽略了所有计算细节。尽管如此,估计在场鲜有人能理解这次演讲的内容。只有高斯为黎曼演讲中蕴含的深邃思想激动不已。 黎曼在演讲中提出了弯曲空间的概念,并给出怎样研究这些空间的建议。弯曲空间正是后世拓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这些对象上,除了可以运用代数拓扑的工具,还可以运用微积分工具,这就形成了微分拓扑学。 回到黎曼的演讲。黎曼认为,几何学的对象缺乏先验的定义,欧几里德的公理只是假设了未定义的几何对象之间的关系,而我们却不知道这些关系怎么来的,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几何对象之间会存在关系。黎曼认为,几何对象应该是一些多度延展的量,体现出各种可能的度量性质。而我们生活的空间只是一个特殊的三度延展的量,因此欧几里德的公理只能从经验导出,而不是几何对象基本定义的推论。欧氏几何的公理和定理根本就只是假设而已。但是,我们可以考察这些定理成立的可能性,然后再试图把它们推广到我们日常观察的范围之外的几何,比如大到不可测的几何,以及小到不可测的几何。接着,黎曼开始了关于延展性,维数,以及将延展性数量化的讨论。他给了这些多度延展的量(几何对象)一个名称,德文写作mannigfaltigkeit,英文翻译为manifold,英文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多层,中国第一个拓扑学家江泽涵把这个词翻译为流形,取自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而其原始出处为《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这个翻译比英文翻译更加符合黎曼的原意,即多样化的形体。 黎曼定义的n维流形大概是这个样子的:以其中一个点为基准,则周围每个点的位置都可以用n个实数来确定。后人将这种性质总结为:流形的局部与n维欧氏空间的局部具有相同的拓扑性质。如果进一步要求在流形的不同局部做微积分的结果可以互相联系起来,成为整体微积分,则称此流形为微分流形。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二维球面。我们都知道,二维球面上没有整体适用的坐标。经度和纬度是一组很好的坐标,但是在南北两极,经度无从定义。尽管如此,球面的每个局部都可以画在平面上,这就是地图。把各个区域的地图收集在一起,重叠的部分用比例尺协调一下,就得到整个球面。这样,坐标(或地图)只存在于每个局部,而整个球面其实是地图之间的重叠关系。球面是二维流形,因为球面的局部同平面(二维欧氏空间)的局部具有相同的延展性质。球面的整体结构显然跟平面不同。沿着球面的某个方向往前走,比如,从赤道某点出发往东走,最终会回到出发点。而如果在平面上沿某个方向往前走则永不回到出发点。研究流形的整体结构,以及整体结构与局部结构之间的关系,就是拓扑学的核心课题。微分流形上可以使用微积分的工具,再辅之以前面介绍过的代数工具(同调群,同伦群),就形成了威力强大的微分拓扑学。这门学问的发展使我们对5维以上的单连通微分流形(回忆先前介绍的单连通概念,即每条曲线可于流形内滑缩为一点)有了比较彻底的认识。 到了80年代,数学家对4维单连通拓扑流形也有了彻底的认识,然而4维微分流形却是无比复杂的对象。比如,直观上最简单的四维流形,四维欧氏空间,也就是所有(x,y,z,t)这样的数组组成的空间,有无穷多个微分结构,通俗一点说,这个流形上有无穷多种整体微积分可做,而我们通常做的四元微积分只是其中一种。这是4维的特殊性,因为其他维数的欧氏空间都跟我们的常识相符。也许4就是传说中的上帝之数,我们的宇宙就是用4个参数来描述的(3个参数表示空间,1个参数表示时间),我们的时空是一个四维流形。 如果我们忘掉时间,只考察我们生活的空间。它的形态会是怎样?这是黎曼在演讲结尾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有答案。这个答案需要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宇宙学家去寻找。宇宙空间会不会是一个三维球面?如果是三维球面,那我们沿着一个方向往前飞行,最终总会回到起点。
个人分类: 拓扑学|3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拓扑学简介(3)
热度 1 tiemeng 2010-9-14 16:31
by 季候风 转自 科学松鼠会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8788.html 庞卡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最伟大的数学家,他与德国的希尔伯特领衔当时的数学界,分别继承了黎曼和高斯的衣钵:庞卡莱对物理世界的深刻洞察给了他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一如当年的黎曼;希尔伯特严谨,博学,细致入微地思考,为20世纪前半叶数论和代数几何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庞卡莱的拓扑学和希尔伯特的代数几何,就像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完全革新了整个学科的基本观念。 这一帖就试试介绍庞卡莱引入的两个概念:同调群与基本群。它们都是几何体内在性质的代数体现。 庞卡莱意识到,描述一个几何体抽象性质的关键在于这个几何体本身有没有边界,以及它是不是其它几何体的边界。比如,一个圆盘和一个球面为什么不同,就是因为圆盘有边界而球面没有边界;球面为什么跟轮胎面不同,就是因为球面上的任何一个圈都是球面某一部分的边界,比如赤道就是北半球面的边界,而轮胎面上有的圈并不是轮胎面任何一部分的边界。 在第一篇里说过,莱布尼兹梦想用符号来表述一些抽象的几何性质。200多年后庞卡莱终于实现了这个梦,他把跟边界有关的性质数量化。先把几何体剖分成基本组成部分(点,边,三边形,四面体,),比如,一个球面上可以画四个点,然后把它们两两相连(不允许连线相交),有六条边,这些边把球面分成四个三边形,这就是球面的一个剖分(见左图)。剖分的基本组成成份叫做单形,点是0维单形,边是1维单形,三边形(包括内部)是2维单形,等等(试想一下3维单形是什么)。 拿之前已经剖分的球面做例子,顶点A,B,C,D是0维单形,边AB,AC,AD,BC,BD,CD是1维单形,三边形ABC,ABD,ACD,BCD是2维单形(如果ABC,ACD是东半球的区域,那ABD,BCD就包括了西半球)。因为考察的是球面,而不是球体,所以没有三维以上的单形。 庞卡莱在单形前面放上系数(整数),假设它们能够相加,以及做同类项合并。这种表达式称为一个链,比如: (3AB2BC)+(AC5BC)=3AB7BC+AC. 单形前面的加号减号具有几何意义,定向。在1维的时候就是边的方向,比如,AB是从A到B的边,-AB就是从B到A的边,也就是BA,所以BA=AB.三边形的定向复杂一些,不过本质上就是跟顶点的排列顺序有关,对换两个顶点就会改变定向, ACB=ABC. 由于每一个n维单形的边界由若干n-1维单形组成,所以求边界可以作为一种运算,作用在链上,得到另一个链,其每一项都比原来链里对应项的维数低一维。在求边界的过程中,定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虽然AB的边界是两个点A和B,但为了体现定向性质,规定AB的边界是(BA).这种约定可以推广到高维的链,大家不妨自己试试。 如果用d记求边界运算,在跟定向相容的约定下,它在球面剖分的各单形上作用如下: d(A)=d(B)=d(C)=d(D)=0; d(AB)=B-A,d(BA)=A-B,d(BC)=C-B, d(ABC)=BC-AC+AB,d(BCD)=CD-BD+BC, 在链上的作用, d(3AB2BC)=3d(AB)2d(BC)=3(B-A)2(C-B)=-3A+5B2C. 边界运算有一个很好的性质。直观上容易看到,物体的边界没有边界。比如,三边形的边界是三条边组成的闭合链。生活中我们说闭合的意思就是没有边界。代数上体现为,连续两次求边界一定是零, d =d =d(CD)d(BD)+d(BC)=(D-C)(D-B)+(C-B)=0 现在把剖分后的几何体的所有这样的链放在一起,它们之间有加减法(合并同类项),可以用系数乘,还可以求边界。这就得到了一个代数对象,叫做这个剖分后的几何体的链群。这个代数对象跟我们开始的剖分方法有关。 在链群中,可以由求边界运算得到的链叫做边缘链,比如, 2AB+2BC+2CA=d(2ABC) 说明等式左边这个链是一个边缘链。没有边界的链叫做闭链。边缘链一定是闭链,而闭链不一定是边缘链。庞卡莱发现,有多少闭链不是边缘链这个性质与剖分无关,从而是几何体某种本性的代数体现。怎样代数地描述这个性质?考虑所有闭链,它们之间的加减,数乘,结果还是闭链,在其中把边缘链等同于0,这样得到的代数对象将不依赖于剖分几何体的方法,庞卡莱叫它同调群。 现在来算球面的同调群。顶点都没有边界,但是两个顶点的差一定是一条边的边界, A-B=d(BA) 按照庞卡莱的语言,A-B是边缘链,将被等同于0,也就是说,在同调群中A-B=0,或者说A=B.这样,本质上只有一个0维对象, A=B=C=D, 它可以被整数乘,这样我们得到球面的0维同调群 {,-3A,-2A,-A,0,A,2A,3A,} 这个代数对象的加法,数乘,跟全体整数的加法,数乘是一样的,用数学的语言来说,球面的0维同调群同构于整数集。 1维的链是六条边的组合,用代数运算(解线性方程组)或者几何直观都可以看到,没有边界的1维链总是由三边形的边界(AB+BC+CA),(BC+CD+DB),(AB+BD+DA)组成,按照庞卡莱的语言,球面上所有的1维闭链都是边缘链,都应该在同调群中等同于0,所以1维同调群是0。 2维的链是四个面的组合,xABC+yABD+zACD+wBCD,它是闭链的条件 d(xABC+yABD+zACD+wBCD)=0.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动手算一算上面这个方程,比如第一项 d(xABC)=x(BCAC+AB)=xBCxAC+xAB, 然后合并每条边的系数,令它等于零,就得到6个关于x,y,z,w的线性方程。这个方程组的解是x=z=-y=-w.这个结果说明球面上的每个二维闭链都可以写成 w(BCDACD+ABDABC), 也就是说,总是括号中闭链的整数倍。如果把括号里的闭链叫做s,那么球面的二维同调群就是 {,-3s,-2s,-s,0,s,2s,3s,}, 同构于整数集。 综上所述,球面的0维同调群和2维同调群都同构于整数集,1维同调群为0.再引入一个概念,同调群内含有多少个整数集,就说同调群的秩是多少。把不同维同调群的秩交错加减,即,0维同调群的秩减去1维同调群的秩再加上2维同调群的秩再减去3维同调群的秩,得到一个整数。在简单例子里稍作计算,就会发现这个整数实际上是0维单形个数减去1维单形个数再加上2维单形个数再减去3维单形个数,即,各维数单形个数的交错和。这个数大家其实颇为熟悉,在高中立体几何最后应该提到过,叫做欧拉示性数,对凸多面体的表面,它就是VE+F,而且总是等于2.实际上,所有凸多面体的表面在拓扑上都是球面,这个2就是球面的各维数同调群的秩的交错和,10+1=2. 显然,欧拉示性数是最容易计算的拓扑不变量,只需要找一个剖分,然后数数几个顶点几条边几个面,再加加减减就行了。 同调群告诉我们哪些闭链不是边缘链,通俗一点说,告诉我们几何体里面哪些封闭的对象是中空的。它显然是比欧拉示性数更精细的拓扑不变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算算两个几何体的同调群:圆圈,轮胎面。(提示:先把它们剖分成单形。) 庞卡莱发现了同调群以后,拿它来区分了一些三维的对象。后来他发现,同调群不够精细。比如,跟三维球面(二维球面的高一维推广)具有相同同调群的几何对象不一定就是三维球面。这促使他寻找更精细的拓扑性质。这次他想到几何体里头还有东西是可以运算的,就是道路。两条道路如果首尾相接,就组成一条新的道路,这就是道路的乘法。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处理,首先,不是任何两条道路都能相乘(必须首尾相接才可以),然后,即使能相乘,乘法也不满足结合律,运算起来不方便。庞卡莱想到了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他在几何体内取一个基点,只考虑那些从这个点出发再回到这个点的道路,这些道路当然互相首尾相连;然后他规定,如果一条道路能在几何体内经过连续变形到另一条道路(见下图),这两条道路就被看作在同一个道路类中,这样规定后,道路类之间的乘法就满足结合律了。这些道路类也组成一个代数对象,有乘法运算,这个对象叫做几何体的基本群,或者1维同伦群。 来点感性认识。线段的基本群只有一个元素,就是静止在基点的道路。线段里的其他任何从基点出发回到基点的道路都可以在线段内连续变形到静止在基点的道路。我们把只包含一个元素的基本群称为平凡的。再看圆周,它的基本群是所有整数组成的。绕圆周n圈的道路不能在圆周上连续变形到绕圆周m圈的道路,而把它们首尾相接的结果就是绕圆周n+m圈的道路,这里道路类之间的乘法体现为整数间的加法。第三个例子,球面,它的基本群是平凡的,因为球面上所有由基点出发的回路都可以在球面上连续变形(滑缩)为静止在基点的道路(见左图)。具有平凡基本群的几何体称为单连通的。 基本群的计算涉及到更深入的细节,比如拓扑的具体定义,拓扑空间之间的映射,等等,无法在这里详加解释。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的朋友请参阅《基础拓扑学》,阿姆斯特朗(M.A.Armstrong)著;孙以丰译。 发明了基本群以后,庞卡莱觉得这个更加精确的拓扑性质应该足以把三维球面从其它三维几何体中区分出来,但他自己无法证明。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庞卡莱猜想:单连通的三维封闭几何体一定是三维球面。这个猜想及其推广主导了代数拓扑学一百年的发展,最终在2004年由俄罗斯数学家裴若曼给出证明。裴若曼因此在2006年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 (待续)
个人分类: 拓扑学|486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拓扑学简介(2)
热度 1 tiemeng 2010-9-14 16:06
by 季候风 转自 科学松鼠会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2081.html 这次来谈谈拓扑学中有代表性的一个课题,扭结分类问题。所谓扭结,顾名思义就是一根绳子首尾相接,它可能打了结。更一般的,可以是几根绳子,除了自身打结以外,还互相打结。对具体的一个扭结,也许可以通过做实验的办法判断它是否打结,但是数学家希望找一个普适的,定量的办法。比如说,任意画一个扭结(它实际上是一个空间扭结的平面投影),比如这个有点复杂的,怎样不动手做实验就能判断它到底有没有打结? 这个问题后来证实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在有了计算机以后,才能找到一种时间代价很高的算法让计算机帮助我们判断一个扭结投影到底有没有打结。直到2006年,才找到一种真正快速的计算机算法来判断这件事。 扭结分类的问题比判断是否打结更困难。比如,以下两个扭结都打了结,它们是否本质上是同一种结? 所谓分类,就是要找一个(可计算的)判据,使得当两个扭结满足这个判据时就是同一种结;当它们不满足这个判据时就不是同一种结。到现在为止,也还只能找到一些非常复杂的判据,同样要借助计算机才能大致判断两个扭结是否本质上为同一种结。 扭结理论有一段很有趣的早期历史。1867年,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就是那个号称物理学已经接近终结,只剩两朵乌云的开尔文,突然产生了关于化学元素表的新看法(那时候还没有发现原子,所以化学元素表还是一个谜)。开尔文认为,不同的化学元素其实是以太的涡旋在空间中的扭结形态。以太是19世纪的物理学家们发明的概念,它被想象成充满整个空间,是电磁波传播的载体(或媒质)。开尔文是很严肃的物理学家,当然不能凭空想象,实际上他提出了几个即使从现在的观点看来也很合理的证据: (1)元素很稳定,这可以用扭结的拓扑性质来解释,微小的形变不改变扭结的扭法。 (2)元素很多样,这可以用扭结的多样性来解释,不同的打结方式实在太多了。 (3)不同的元素发出不同的光谱,这可以用以太扭结的各种振动方式来解释。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一些大师,他们虽然偶尔有点信口开河,不过极富原创力想象力。开尔文这个想法可以算是弦论的原生态。虽然后来化学周期表更好地被理解为原子内部结构,但开尔文列举的这几个证据都能在新兴的弦论中依稀找到一点影子。 请原谅我不能在这里具体给出任何判断两个扭结不同的方法。任何这样一个方法,都需要很多图解和文字说明。有兴趣的网友可以读姜伯驹的《绳圈的数学》或者英文书《Anintroductiontoknottheory》,作者Lickorish,属于系列GTM(graduatetextsinmathematics)175. 再贴几个扭结: 然后是一个问题:下面三个扭结中,哪两个本质上是同一种结?
个人分类: 拓扑学|295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拓扑学简介(1)
热度 1 tiemeng 2010-9-14 10:13
by 季候风 转自 科学松鼠会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633.html 拓扑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是渗透到整个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拓扑一词是音译自德文topologie,最初由高斯的学生李斯亭引入(1848年),用来表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位置的几何。中国第一个拓扑学家是江泽涵,他早年在哈佛大学师从数学大师莫尔斯,学成后为中国带来了这个新学科(1931年)。 拓扑学经常被描述成橡皮泥的几何,就是说它研究物体在连续变形下不变的性质。比如,所有多边形和圆周在拓扑意义下是一样的,因为多边形可以通过连续变形变成圆周,右边这个图上,一个茶杯可以连续地变为一个实心环,在拓扑学家眼里,它们是同一个对象。而圆周和线段在拓扑意义下就不一样,因为把圆周变成线段总会断裂(不连续)。为什么要研究这种性质呢?这就要追溯到几百年以前先贤们的遐想了。好在拓扑学比微积分还是新得多,用不着言必称希腊,只要从莱布尼兹开始就行。 莱布尼兹作为微积分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对抽象符号有特殊的偏好。经过他深思熟虑以后的微积分符号系统,比如微商符号dy/dx,不久就把牛顿的符号系统比下去了。在1679年的时候,莱布尼兹突发奇想,尝试用抽象符号代表物体的几何性质,用以将几何性质代数化,通过符号的代数运算,由已有的几何性质产生新的几何性质。他不满意笛卡尔的坐标系方法,认为有些几何性质是跟几何体的大小无关的,从而不能直接在坐标系中予以体现。可能是由于这个想法太超前了,在他自己的脑子里也还只是混沌一片,而当年听到他这个想法的很多人,比如惠更斯,干脆就不予理睬。 莱布尼兹在三百多年前想要建立的,是现在称为代数拓扑的学问,中间经过欧拉,柯西,高斯,李斯亭,莫比乌斯,克莱因,特别是黎曼和贝迪的思考和尝试,终于在19,20世纪之交,由法国天才数学家庞卡莱悟到了。在这些先驱中,高斯名气最大,被称为数学王子;大家可能不太熟悉黎曼,其实他同高斯在数学史上的地位是相当的,他在19世纪中叶的很多想法直到现在还有着巨大的影响;莫比乌斯,他在数学上有很多贡献,不过他为世人所知还多半是因为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奇怪曲面:莫比乌斯带。左边这个图就是莫比乌斯带,它的重要特性是,虽然在每个局部都可以说正面反面,但整体上不能分隔成正面和反面。这种曲面叫做单侧曲面。在这样的曲面上散步一定很别扭,哈哈。
个人分类: 拓扑学|4646 次阅读|1 个评论
数学是交叉学科嘛,研究的对象一定是可以测度的嘛
yanghualei 2010-8-2 10:36
有一个疑问:数学研究的对象 是否一定为可以测度的变量 前天写篇文章:《数学家不应该回避意识形态的测度问题》 一博主说:拓扑学的对象不涉及测度的问题 拓扑:就是在数学上解决不可以测度问题的工具嘛 期待解答
个人分类: 文学散文|2714 次阅读|1 个评论
这躺椅够数学的
jiangxun 2010-7-22 12:32
作者:蒋迅 Source: mocoloco.com 这是 Wendell Castle 创作的“摇滚躺椅”(Rock Chair)。 这里 还有很多他的作品。Wendell Castle是美国家具艺术家和手工艺从业人员,通常被人们称为艺术家具运动之父。他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他获得过很多奖励。上面的这个作品是他最新力作:表现了他对家具艺术和几何形像的理解和贯通。这把躺椅既表现了一种平衡和舒适,也体现出了流线和光滑。如果你学过点集拓扑又碰巧坐在了这把椅子上,可别忘记了看看它算是几连通的。 相关阅读: 这服装设计的够数学的 这楼梯够数学的
个人分类: 够数学|47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拓扑流形物语(一)
ztwztq2006 2010-4-21 12:44
拓扑,俗称橡皮几何学。 我个人认为,拓扑其实类似于哲学。哲学抽象的是人生和世间林林总总的道理,而拓扑则是抽象的数学,尤其是几何学。 实际上,对任意的集合,要是考虑其连续性,就必然的产生了“拓扑”的思想。为什么要考虑集合的连续性呢?当然,是想从集合们连续的性质中,寻找不变的东西。这种东西,就叫做拓扑不变形。在变化中,寻找不变。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不变的东西,来做很多事情,比如分类啊。。。具体来说,就像我用一堆橡皮泥,可以捏一个正方体,也可以捏一个球体,他们都是可以通过集合之间的满连续变换变化得到的。就像一对深爱的情侣,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变是彼此的爱。当这种变换的逆变换也是满连续的,那么我们就说两个集合是同胚。变换也是同胚映射。也就是说,这对情侣在人生的最后在去看看他们的人生,如果经过了这么长时间,他们还都保持着当初的爱,那么他们就是“羁绊”的人生。就是人生的“同胚”。有意思的是,这种同胚,totallyinvarianttotime。时间,最可怕的敌人,也是最亲密的战友,他是一个懵懂的少年,又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老者。。。哈哈哈哈。 这种思想,其实我们一直都在用,只是大家可能没有太注意到。我们对于图像喜欢去寻找其Invariantfeatures.比如Harriscorner,SIFT,MSER等“无聊”的特征点。其实,就是在用这种思想。物体和镜头相当于连续变换了(可用一个矩阵表示出来),我们要通过这些不变点的对应去看看,得到的图像里的物体是不是同一个东西?这不就是在分类嘛。 在一个任意集合上,给出了他用开集族形成的拓扑了。就足以讨论连续性了。但是,有意思的是,在我们学数学分析的时候,还有一种性质,可微性。他也是非常值得讨论的。那么,就需要想一个好方法来讨论任何集合上的可微性啦。。。说白了,可微性就是欧氏空间里面类似那些曲面、曲线的性质。。。 这个的抽象可是有点难度啊。如何在集合上讨论呢?如果直接在集合上定义貌似并不太可行啊。因为,集合可是多种多样的。千万种集合就有千万种定义。。。难道,我们要是想用它的时候,还要亲自定义一下?。。。就像,找女朋友一样,千千万万的人,难道你还要自己想想她的样貌,然后先画若干个标本出来,按照这些标本去寻人?那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了?哈哈哈哈。。。仔细,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其实也有章可循的。。。因为,对于集合上任何一个要考虑其可微性的点,我们其实只需要考虑他的邻域系就足够了。。。根据这个邻域系的一些特点,我们也许就能发现问题了。那么,我们要怎么做呢?黎曼他们也是相当聪明的,他们就把任意集合上的点的邻域系映射到一个标准的欧式空间里,那么在这里面去考虑点的微分性质,然后在把这些性质映射回去就能知道集合点本身微分结构的性质了。再哪找女朋友举例,也许他会考虑一些标准吧。比如身高啊,年龄啊,体重啊等等的因素。要考虑他想找什么样的女生,肯定是要从他的周围生活环境出发,就是他的邻域系。然后从邻域系里面考虑,他会觉得看哪种女生舒服,喜欢什么性格的女生。。。这样林林总总的放在一起,从他这个点和他的邻域系里面出发,再统一映射回原来的空间中----现实世界的女生。。。就能选择出他喜欢的女孩啦。。。。其实,就这么简单。。。哈哈哈哈 只是,自己的一些见解,如有不对的地方,希望指正。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2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专题讨论班(周五):《从微分观点看拓扑》(邱荣涛)
GrandFT 2010-3-31 21:18
本周五讨论班是邱荣涛的《从微分观点看拓扑》 题目:Milnor的《从微分观点看拓扑》 时间: 从2010.4.1. 周五上午10:00 地点:16-308 主讲:邱荣涛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班|26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题讨论班:Milnor的《从微分观点看拓扑》邱荣涛
热度 1 GrandFT 2010-3-5 16:13
题目:Milnor的《从微分观点看拓扑》 时间:每周五上午10:00 (从2010.3.12开始) 地点:16-308 主讲:邱荣涛 这是一个系列的专题讲座,由邱荣涛讲 J. W. Milnor的书 《从微分观点看拓扑》。 这是一部名著,即使你觉得没有用也应该学一学(《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有什么用。)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班|4141 次阅读|5 个评论
磁重联漫谈(10):有理面上的边界层
等离子体科学 2010-2-3 20:06
前面讲到有理面上的奇异性,提到:正因为这个薄层非常薄,给我们处理问题反而带来极大的方便:第一,我们可以把轮胎形状的有理面沿着赤道平面切一刀,再沿任一环向角切一刀,展开成一个平面;第二,我们可以利用边界层理论来处理这一问题。这两点是研究像磁重联这样在大尺度下存在奇异性的数学物理问题的关键。 其中第一点将复杂的三维问题变成了一维问题! 把有理面展开成一个平面,则在两个延伸方向(大环和小环方向)上都有周期条件。做相应的 Fourier 展开之后,在每个特定的有理面上只有一个 Fourier 分量。且对应的微分符号变成代数符号。这样三维的微分方程在两个方向上代数化了,只剩下小环径向的变化。在物理上,这是由于有理面上的奇异性导致垂直有理面的特征尺度远远小于其它两个周期条件方向的尺度。 而第二点则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提供了常用的方法。 我们知道,对连续介质中没有外部驱动时物理量 F 随时间演化的典型数学物理方程基本上都是带有耗散项的抛物型方程,比如 dF/dt = DF/Dt + vDF/Dx = l D 2 F/Dx 2 这里 D 表示偏微分。方程的右边是所谓耗散项, l 是耗散系数。如果 F 是磁通(磁矢势的某一分量),则这个方程就是欧姆定律:左边是电场(包括 v x B 部分), l 是电阻, D 2 F/Dx 2 是电流。等等。如果耗散很弱,耗散系数 l 非常非常小,则我们可以做理想情况下的近似,令 l = 0 。物理上就是,如果系统的特征尺度是 L ,那么,对应耗散( dissipation )的特征时间显然就是 T D =L 2 / l 。 l 趋于 0 对应于物理量 F 被 dissipated 的时间趋于无穷大。所以近似有 dF/dt = 0 ,或者说, F 基本保持不变。 这样的近似在绝大多数区间是适用的。但是如果区间里存在着奇异性,问题就来了:这个奇异性存在于一个很小的区间,引进一个非常小的特征尺度 D 。则其对应的特征时间尺度 t D = D 2 / l 成为一个可以和系统特征运动时间 T 0 相比拟的有限值!相应的,在这个奇异面上,方程右边的耗散项就不能忽略。这时,理想近似下得到的所谓奇异面因为这个耗散效应的存在变成了奇异层。显然这个奇异层的厚度 D ~ ( l T 0 ) 1/2 (我们又看到了 Sweet-Parker 模型的 1/2 方关系)。 这样一类在 奇异层外部可以用理想近似求解,但是在其内部必须考虑耗散项的数学物理问题,我们称之为边界层问题 ( Boundary Layer Problems )。求解的方法称为边界层方法。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5250 次阅读|1 个评论
磁重联漫谈(9):有理面上的奇异性
等离子体科学 2010-1-18 22:17
前面说到: FKR 理论是针对在 Tokamak 位形下有理面上因为磁重联引发的撕裂模。但是 Tokamak 的有理磁面都是轮胎形状的曲面。这样几何位形下的问题,处理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事实上,我们在研究等离子体的宏观尺度(一般指装置的特征尺度)约束时,理想磁流体理论是很好的近似。如我们在《磁重联漫谈( 1 )》中所说: 在等离子体的理想磁流体( ideal magnetohydrodynamics, or ideal MHD )近似下,等离子体与磁力线是冻结( frozen in ) 在一起运动。形象地说,就如我们小时候喜欢吃的棒冰的冰冻结在中间的棍上一样。更准确的比喻是串在中间的杆儿上的算盘珠:可以很容易的沿着杆儿运动或者回旋运动,但是没法跨越这一根杆儿到另一杆儿上去。当然,如果等离子体中有不均匀性,还是会产生横越磁力线的漂移( drift ),但是如果磁场限制在有限的体积内,这种漂移运动仍然限于同一磁力线所螺旋缠绕成的磁面上:不过是抄近路到同一磁力线的另一部分而已。就像调皮的孩子在螺旋滑梯上直线地从一层跳到另一层。 但是在这一近似下,等离子体磁通( Magnetic Flux ,相当于磁矢势的主分量)的本征函数解在有理面上产生奇异性其一阶导数(相当于磁场)产生阶跃;二阶导数(电流)产生 delta 函数奇异性。正如我们在前面(《物理学中的奇点》)讲到的: 数学物理方程的奇点表明,原来赖以得到这个方程(或者这组方程)的物理假设或者近似在这一点及其邻域不再成立,需要引进新的物理效应甚至新的物理模型。 。。。 为了 resolve 这个奇点,在物理上我们或者引进耗散效应(如粘滞或者电阻)、或者引进构成介质的微观粒子本身的分立效应(如带电粒子的回旋半径这样的动理学( kinetic )效应)。 如果我们在有理面附近非常薄的一个薄层里(在理想磁流体极限下这个薄层的厚度为零!)引进耗散(电阻)效应,导致电阻撕裂模理论(即 FKR 理论和 Rutherford 理论);如果引进动理学( kinetic )效应,则给出无碰撞撕裂模理论。 正因为这个薄层非常薄,给我们处理问题反而带来极大的方便:第一,我们可以把轮胎形状的有理面沿着赤道平面切一刀,再沿任一环向角切一刀,展开成一个平面;第二,我们可以利用边界层理论来处理这一问题。 那么,有理磁面为什么会有这种奇异性? 这是因为,连续变化的无理磁面的集合中嵌入一个具有分立性质有理磁面,相当于在连续变化的磁场结构中引入了拓扑不连续性。在理想磁流体图像中,磁场和等离子体是冻结在一起的,这种拓扑不连续性便转化成物理的不连续性(和更高阶导数的奇异性)。 这种理想磁流体图像中拓扑不连续性与物理不连续性的不变性,应该可以用一个数学定理或者物理量守恒定律描述。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6320 次阅读|2 个评论
磁重联漫谈(8):Tokamak的“有理”磁面
等离子体科学 2010-1-10 21:16
(一位朋友批评说:应该多写点托卡马克 !写这么多磁重联,年轻人都去做磁重联了! (写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一点 :p 。无非是觉得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有一些心得而已。这就做一点改正。其实等离子体物理的研究方向确实很宽。大家看了主要还是学习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和方法。至于选择的具体方向,不妨根据自己的喜好、国家的需要、和单位的情况。) 笔者前面说到:正确的快磁重联模型依赖于 1990 年代无碰撞磁重联理论的发展。但实际上无碰撞磁重联理论早在 1966 年就与电阻磁重联的理论(而非模型)同时发展起来了。但是在介绍无碰撞磁重联的早期理论之前,我们先介绍电阻磁重联的理论发展。 前面说到的 Sweet-Parker 模型也好、 Petschek 模型也好,都还是半定量的模型,算不得定量的理论。电阻磁重联的线性理论最早是 1963 年由 Furth, Killeen, Rosenbluth 提出的( Phys. Fluids 6, 459, 1963 ),被称为 FKR 理论。这个理论是针对在 Tokamak 位形下有理面上因为磁重联引发的撕裂模( Tearing modes ),利用渐进方法中的边界层( Boundary Layer )理论,第一次得到电阻磁重联(撕裂模)的线性增长率。 笔者不打算在这里谈具体的数学计算,只是强调几个要点。 首先,介绍一下有理面: 磁约束等离子体的 Tokamak 环形装置看着像轮胎,或者 Donut 。里面的等离子体被约束在一层一层套着的轮胎(或者 Donut )形状的磁面上每个磁面都是一根磁力线绕成、并用一个物理量 q 来表征。显然 q 是随着轮胎小环半径 r 连续变化的 q=q(r) 。这个物理量人们称之为安全因子( safety factor ),数值上等于磁力线绕大环的圈数和绕小环的圈数之比。 因为 q 是连续变化的,所以一定是由分立的有理数和这些有理数之间的连续的无理数组成。那么在那些具有有理数 m/n 的 q 值的磁面(我们称为有理面( rational surface ))上,磁力线绕大环 m 圈同时正好绕小环 n 圈!所以有理面上的磁力线有下述性质: 1 )首尾相接的闭合曲线, 2 )只覆盖磁面上一个测度为零的部分。 这两个性质非常重要! Tokamak 等离子体中千变万化的各种模式,大都是因为这两个性质或其中之一引起的。 我们先来看分立的有理面之间的那些连续分布的无理面( irrational surface )。很显然,因为这些面上 q 是无理数,所以磁力线不会在绕大环有限圈之时正好也绕小环有限圈,而只能这么无限地绕下去铺满整个磁面。因为在等离子体中磁力线自身的张力,所以这些无理磁面非常结实。这就是为什么 Tokamak 整体约束还是不错的。但是那些磁力线只覆盖磁面上一个测度为零的部分有理面,特别是低模数( m 、 n 很小)的、磁力线只绕那么一两圈的有理面,就显得格外软。而且更重要的:因为磁力线的周期性(首尾相接的有限长闭合曲线),则对于任何局域的扰动沿着磁力线传播的都会传回来;垂直磁力线传播则总会有一个模数为( m, n )的本征模与这个有理面( q=m/n )上的磁力线的几何结构共振!从而引起各种不稳定性的增长。所以 Tokamak 上的有理面也称共振面( resonant surface )。 对于 Tokamak 中的磁重联过程来说,我们强调两点:第一,有理面是磁场的拓扑分形面( topological separatrix );第二,有理面上的磁力线满足周期条件。这两点非常重要。后来的所谓分量重联理论忘掉了这两点(特别是最后一点),导致一些荒谬的结果。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9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磁重联漫谈(7):Petschek模型
热度 1 等离子体科学 2009-12-9 15:12
Sweet-Parker 模型虽然很成功,但是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磁重联的速率太慢。事实上,太阳大气等离子体的电阻率大约在 1/10 10-12 ,由此得到的重联率 v x ~ h 1/2 ~ 10 -5 -10 -6 Alfvn 速度,远远不能解释像日耀斑这样的快过程。 人们注意到 Sweet-Parker 模型重联率所以相对比较慢,原因是其重联区的拓扑结构近似是一维的,即我们前面说的:等离子体携带磁力线进入扩散区的方向(入流方向,通常选作为 x- 方向)上的特征尺度远远小于磁力线重联以后携带等离子体离开扩散区的方向(出流方向,通常选作为 y- 方向)的特征尺度。这样,由于出口太小、进口太大,导致已经 merging 到扩散区附近的磁力线的排队等候,物理学家用的词汇叫 magnetic flux piled up 。(这样的过程会在重联区形成很薄的强电流片,其物理效应我们以后再谈。)因此,有人( Petschek , 1964 )提出一种快磁重联模型:认为重联区的拓扑是呈具有 X 分形线的二维结构,这样入流区(在 y- 方向上的)长度与出流区(在 x- 方向上的)宽度大约在同一个数量级。而出流的喇叭口形状会形成一个如钱江潮的慢激波(道理相似,但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根据这个 slow shock (慢激波)上下游的连接条件,可以得到磁重联的速率 v x ~ - ln h h 1/2 h 这个几乎与电阻无关的重联率基本上可以很好解释日耀斑这样的快过程。 但是人们后来发现,在 Petschek 模型的物理讨论所依赖的电阻磁流体框架下,无法得到 X 型的磁场几何结构,除非电阻很大 h 10 -3 ( W. Park, et al, 1984: Phys. Fluids 27 , 137; D. Biskamp, 1986: Phys. Fluids 29 , 1520; Z. W. Ma et al, 1995: Phys. Plasmas 2 , 8 ) 。而对于这么大的电阻, - ln h 与 h 1/2 的重联率几乎没有可以明显区分的差别!而在对应实际物理世界的电阻很小、 Sweet-Parker 和 Petschek 这两种模型的结果有可以明显区分的差别的情况下, 1980 年代以后发展的高精度的数值模拟结果告诉我们:即使初始条件取 Petschek 模型的磁场分布,我们也总是得到 Sweet-Parker 的电流片几何位形和 h 1/2 的重联率! 后来人们才意识到:尽管 Petschek 模型的磁场拓扑结构是出于增大重联率的正确考虑,但是使用的电阻磁流体的物理模型是错误的!正确的快磁重联模型依赖于 1990 年代无碰撞磁重联理论的发展。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9079 次阅读|3 个评论
美国之路
liuxiaod 2009-1-12 09:45
二宝在刚上学的时候,听别人说美国人站在我们的地球反面,头朝下,当时他对地球的形状毫无概念,文革还没有结束,一穷二白,连个地球仪也没有。在小孩子的想象里,地球就是一个大圆盘,我们站在正面,美国人站在反面,那么怎么从中国到美国去呢?二宝猜想走到圆盘边界的时候,会有一个巨大的悬崖峭壁,从峭壁上跳下去就到美国了。但是这样去美国太危险了,摔死了怎么办?二宝想一定要找到一个安全的方法去美国。 他拿来一张纸设计去美国的路,假设中国在纸的正面,美国在纸的反面,他把纸卷成一个纸筒,就把美国卷到纸筒里面去了,这样显然不行,试了很多次,终于发现在卷过去的时候,把纸翻转一下,纸的正面和反面就连在一起了,从中国到美国就完全没有任何障碍了。 后来上了中学以后,二宝才发现当年他做的小玩意儿竟然是莫比乌斯环。莫比乌斯被公认为拓扑学鼻祖,其成就就是发明了莫比乌斯环。我们很难想象一个6岁孩子的智力水平与世界著名的数学家相当,我记得科学网上曾有人讲,孩子的思维与科学家最接近,看来很有道理。
个人分类: 教育|119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0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