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人类发展报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对于一份报告的不同报道
热度 7 fdc1947 2016-8-24 08:26
对于一份报告的不同报道 最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了《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 我是今天近中午时散步回家从《科学网·新闻》看到这则消息的,该网转载了《人民日报》的报道(记者 刘歌 谭武军 )。报道的标题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是人类发展领域进步最快国家之一》。该报道说:“ 1980 年—2014年期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从0.42增至0.727,成为高水平人类发展国家。据统计,在1990年处于低水平人类发展组别的47个国家里,中国是唯一一个在2014年成功跻身高水平人类发展组别的国家。 ” 看到联合国开发署对我国的评价很高,心里当然是高兴的。 吃完饭,要午睡了,照例打开手机(由于“微信聊天群”上总是大量传播那些不咸不淡的无聊文章和视频以及无穷无尽“死而复生”的谣言,我的手机已经退化为固定时间才打开看的床上电脑)。看到一则题为《社会发展滞后联合国报告警示中国》的报道(财新网,记者刘佳英),也是说联合国开发署的这篇报告。看到这里,立刻想起来饭前看到的说我们“ 成为高水平人类发展国家 ”的文章,怎么到了这里成了因社会发展滞后而受到警告的国家?联合国的那篇报告到底是什么意思? 打完瞌睡,下午起床,在计算机前查询“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手机总是不如台式计算机高效而可以开多个窗口)。看到各个网站都有此报道,而且标题五花八门。有接近于人民日报的“正面报道”也有接近于财新网的“负面报道”。有的文章内容完全一样,但是标题给人的印象也有所不同。例如同是偏批评的标题,中青在线(作者:张敏)的文章标题是《2016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中国不平等问题依然突出未来发展将面临如人口老龄化等挑战》,而引用这篇文章的《未来网》,其标题的口气给人的印象就凌厉了很多:《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不平等问题突出》。 署名为“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的《搜狐新闻》上的文章比较长,标题也完全中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 。该文指出: “ 《人类发展报告》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持开发的系列研究报告,关注全球最迫切的发展议题,发布各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并提供政策建议。最新发布的《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由中国和国际专家共同撰写而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研究支持。 ” 这篇报道列出来如下四个小标题:    中国的人类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    采取灵活、因地制宜的政策促进包容性人类发展 不平等问题依然突出 中国须继续调整社会政策应对今后面临的挑战 上述四个小题下,分别说了四个问题。第一个是指出了成就巨大,第二个是分析了取得成就的原因,第三个是指出还存在的问题,第四个是对解决问题所提出的建议。 由此,大致可以这样来理解上面各报道: 《人民日报》的文章报道上述4个标题中前两个所示的内容,对存在的问题只是提了一下。 《财新网》的文章则主要报道了第三个标题下指出的问题,对于前两段就只简单地说了一说。 对于同一篇报告,由于作者的立场不同,出发点不同,要达到的目的不同,所摘出的内容也会不同,所作的报道给人的印象从而产生的影响会大相径庭。甚至同一篇报道,所示的标题不同,也会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可以说,大家都没有说谎,但是,结果却可能相异,甚至完全相反。 这样的事情,恐怕时时刻刻在发生着,而且恐怕永远不可能消除。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 虽然我们可以而且应当要求媒体尽可能全面而客观地报道事实的真相,但是,实际上很难做到。任何媒体的报道都会有它们的出发点,无论中国的媒体还是外国的媒体。再加上很多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总会采用各式各样刺激人们的标题。有时候媒体也会报道一些歪曲事实的“新闻”,作出失误的报道。也有人甚至故意造谣生事。这样的事情非我们读者所能够解决。 现在的时代,已经不是“舆论一律”了。舆论的多样化,应当说是时代的进步,我们应当适应社会的这种变化。但是,很多人却难以适应,他们对于看到了媒体,要么全信,要么全都不信。这一方面与思维习惯有关系,另一方面也与文化和思想水平有关。 这就要求我们还是尽量要多看、多学习、多动脑筋,才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情况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即所谓兼听则明 。 当然,如果我们听风就是雨,看到一个报道,就迫不及待地立刻抢时间去发我们的感想、发表评论,就往往容易犯错误。 附上三篇报道: 1. 人民日报报道(记者 刘歌 谭武军 ):   8月22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历时两年完成的《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指出,以“人类发展指数”为依据,中国已成为“高水平人类发展国家”,是30余年来在人类发展领域中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   “人类发展指数”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1990年创立,该指数由经济收入、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三方面内容组成,是衡量人类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1980年—2014年期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从0.42增至0.727,成为高水平人类发展国家。据统计,在1990年处于低水平人类发展组别的47个国家里,中国是唯一一个在2014年成功跻身高水平人类发展组别的国家。   报告指出,快速的经济增长对中国的人类发展进步作用重大。从1980年—2010年的30年间,中国经济收入指数增幅在全球排名第一,经济增长对人类发展指数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26%,其中1980年—1990年间的贡献率更是高达65.53%。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增长,约6.6亿中国农村人口脱贫。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别主任文霭洁表示,中国人类发展的进步并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增长方面。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社会政策对促进人类发展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以教育为例,教育指数对中国人类发展指数的贡献率已经从1980年—1990年的24.47%上升到2000年—2010年的44.16%。健康指数排名自2000年以来也有明显进步。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这份报告是向全球介绍中国实践、中国经验和中国奇迹的有力材料,充分说明中国创造了人类发展奇迹。   报告肯定了中国在社会政策的探索创新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例如,中国政府采取了多元的政策和举措,因人因地施策,减贫成效显著。近年来推行的精准扶贫与特色农业扶贫政策,以有针对性的方式,达到了多维度减贫的效果。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徐浩良认为,详细阐述中国人类发展状况非常重要,有助于中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在减贫、教育普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宝贵经验。   报告强调,应推动包容性的人类发展,即追求更加平等的发展机会,从而缩小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间的发展差距。中国在这一方面取得的重要进步,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决策层能够根据中国国情不断改革创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贡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报告对中国采取社会创新促进包容性发展给予充分肯定。这种包容性强调公平和全面,即让多数人受益于发展成果,而且发展的成果不仅体现为收入增长,还表现为教育提升、健康改善、政治参与度扩大等。 2. 【财新网】报道(记者 刘佳英)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增长,但在社会政策发展方面相对滞后,这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农村医疗设施落后等问题。   2016年8月21日下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报告以“人类发展指数”为依据,针对中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及政治文明的状况展开分析,并提出“包容性发展”的建议。   据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署长兼亚太局局长徐浩良介绍,“人类发展指数”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1990年开发和使用的,用来衡量某一地区或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包括经济收入、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这三方面内容。   从1980年到2014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持续增长,逐渐接近甚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14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727,在188个国家(地区)中列第90位,这意味着中国已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组。   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报告表示,中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财税政策体系,社会改革和调整滞后,导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社会权利的不平等。   全国31省份中,北京的人类发展指数最高,为0.869,西藏最低,为0.600,最高者比最低者高出44.8%。报告分析称,北京和上海已经步入了极高人类发展水平,与西班牙不相上下;而人类发展水平最低的西藏仅和不丹接近。   对比农村和城市的健康状况,报告表示,城乡的健康差距正持续缩小,但绝对差距仍然较大。比如,2014年农村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城市的2倍多,且许多农村儿童因营养不良,发育迟缓。   在教育方面,中国虽已普及了义务教育,但仍存在不同群体之间的不平等。一方面,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试图进入流入地的公办学校时,面临诸多障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没有明显改善,农村地区、贫困家庭的年轻人在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及其后续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   未来随着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中国经济和财政增速趋缓,以及城镇化的持续发展,报告认为,中国必须针对多个领域的不平等现象采取措施,建立社会投资型的社会政策体系,扩大社会领域的支出规模,重点支持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的包容性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贡森声称,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虽然趋缓,但还是可以“开源节流”,拿出一部分投资到民生领域,“节流”指控制不合理的支出,“开源”则指征收房产税等税收政策。 此外,报告还表示,目前在中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和社会监督的渠道比较有限,听证会、网上征求意见等渠道流于形式,这导致了公众与社会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矛盾,为此应大力发展公益性、互益性社会组织,强化对权力的约束和问责。 3. 《搜狐新闻》报道   22日下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京发布《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的人类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与此同时,中国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创新,推动惠及全体人民的包容性人类发展。   《人类发展报告》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持开发的系列研究报告,关注全球最迫切的发展议题,发布各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并提供政策建议。最新发布的《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由中国和国际专家共同撰写而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研究支持。   今年的发展报告以“通过社会创新促进包容性的人类发展”为题,探讨了中国日益突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并建议通过社会政策和公共治理领域的创新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发展挑战。   报告呼吁中国采取社会创新促进包容性发展。更加平等的人类发展,缩小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间的人类发展差距。此外,社会政策要更具针对性,重点关注社会保障的包容性,提高社会参与度。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局局长徐浩良在报告发布会上指出:“详细阐述中国人类发展状况对促进包容性人类发展非常重要,并且有助于中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在减贫、教育普及与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宝贵经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来明副主任认为:“报告对中国社会创新和包容性发展经验的总结,与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发展理念、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利益共同体等重要思想和主张,具有高度的协同性和内在的一致性。”    中国的人类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   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指出,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应当只注重经济发展,而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本报告以此为依据,指出中国的人类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2014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在188个国家中列第90位,已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组,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社会政策的进步。   中国在过去30多年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政府成功帮助6.6亿人摆脱贫困。教育方面,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在过去十年持续稳定在99%以上。健康方面,人均预期寿命从1980年的67.9岁提高到了2010年的74.8岁。    采取灵活、因地制宜的政策促进包容性人类发展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政策的改革,如土地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保制度改革和村民自治等,在促进包容性人类发展方面取得重要进步。   中国政府采取了多元政策举措,因人因地施策,减贫成效显著。近年来,精准扶贫与特色产业扶贫政策推动了贫困地区的包容性发展。以西藏为例,为促进经济发展,西藏大力发展特色水产业,为农民提供岗位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发展机会,为当地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业,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如大连成功建立了政府与社会组织间的合作机制,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和建议。    不平等问题依然突出   中国在人类发展领域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的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基尼系数(应用最为普遍的不平等衡量指数)长期较高。   中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不协调,收入差距加大,医疗、教育机会分配不均等,不同地区间的人均寿命差距较大,如上海达到80.26岁,而西藏则是68.17岁;此外,青海、贵州的高中毛入学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因此,中国须积极采取行动,减少不平等。联合国去年通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已将减少不平等列为17个重点目标之一。    中国须继续调整社会政策应对今后面临的挑战   报告指出,在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包容性人类发展还将面临一系列新的困难和挑战,如人口结构变化特别是老龄化、经济增速趋缓、大规模人口流动、公众预期提高与数字鸿沟等等。   报告认为,经济增长、机会公平、社会协同将是中国未来实现包容性人类发展的三大主要推动力。具体来说,中国要着力提升社会政策的包容性,扩大覆盖面,确保中低收入群体受益。其次,创新社会治理的机制和方式,提高参与度,促进平等。   报告总结性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工业国家都经历了前景可期的经济繁荣,并面临一些相似的挑战,中国有机会引领世界实现包容性人类发展,为各国提供切实的案例研究。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5552 次阅读|16 个评论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
热度 1 rbwxy197301 2012-4-6 17:24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 The first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introduced a new way of measuring development by combining indicators of life expectancy,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income into a composite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the HDI. The breakthrough for the HDI was the creation of a single statistic which was to serve as a frame of reference for both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HDI sets a minimum and a maximum for each dimension, called goalposts, and then shows where each country stands in relation to these goalposts, expressed as a value between 0 and 1. 最近,中央二套正在播放金砖国家的片子,拍得不错,值得一看。下面是金砖国家HDI一些相关数据,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国家与其它四个国家之间的一些差异。这种差异也许有些值得我们去思考。 金砖国家HDI Country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Russian Federation .. .. .. 0.675 0.691 0.725 0.733 0.742 0.748 0.747 0.751 0.755 Brazil 0.549 0.575 0.6 0.634 0.665 0.692 0.695 0.7 0.705 0.708 0.715 0.718 China 0.404 0.448 0.49 0.541 0.588 0.633 0.644 0.656 0.665 0.674 0.682 0.687 South Africa 0.564 0.576 0.615 0.644 0.616 0.599 0.601 0.604 0.608 0.61 0.615 0.619 India 0.344 0.38 0.41 0.437 0.461 0.504 0.512 0.523 0.527 0.535 0.542 0.547 以下数据是2011的数据。如果想了解其它年份的可以登录下面网址查询。 Health Indicator (健康指标)   China Brazil Russian Federation India South Africa Expenditure on health, public (% of GDP) (%) (公共卫生支出占 GDP 比重)   1.9 3.5 3.5 1.1 3.6 Under-five mortality rate (per 1,000 live births) (每千人新生人口数)   19 21 12 66 62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years) (出生时预期寿命)   73.5 73.5 68.8 65.4 52.8 Health index (健康指数)   0.843 0.844 0.77 0.717 0.517               Education Indicator (教育指标)   China Brazil Russian Federation India South Africa Public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 (% of GDP) (%) (公共教育支出占 GDP 比重)   2.5 5.1 3.9 3.1 5.4 Expected Years of Schooling (of children) (years) (受教育年限)   11.6 13.8 14.1 10.3 13.1 Adult literacy rate, both sexes (% aged 15 and above) (成人识字率)   94 90 99.6 62.8 88.7 Mean years of schooling (of adults) (years) (成人平均受教育年限)   7.5 7.2 9.8 4.4 8.5 Education index (教育指数)   0.623 0.663 0.784 0.45 0.705 Combined gross enrolment in education (both sexes) (%) (毛入学率)   68.7 85.1 84.3 62.6 51.6               Income Indicator (收入指标)   China Brazil Russian Federation India South Africa GDP per capita in PPP terms (constant 2005 international $)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6200 9,414 13,611 2,993 9,333 GNI per capita in PPP terms (constant 2005 international $) (Constant 2005 international $)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民收入)   7476 10,162 14,561 3,468 9,469 Income index (收入指数)   0.618 0.662 0.713 0.508 0.652               Inequality Indicator (不平等指标)   China Brazil Russian Federation India South Africa Income Gini coefficient (收入的基尼系数)   41.5 53.9 42.3 36.8 57.8 Loss due to inequality in life expectancy (%) (预期寿命不平等损失)   13.5 14.4 10.8 27.1 28.4 Loss due to inequality in education (%) (教育不平等损失)   23.2 25.7 11.2 40.6 20.8 Loss due to inequality in income (%) (收入不平等的损失)   29.5 40.7 11.9 14.7 40.9 Inequality-adjusted education index (调整后的不平等的教育指数)   0.478 0.492 0.696 0.267 0.558 Inequality-adjusted life expectancy index (调整后的不平等的预期寿命指数)   0.73 0.723 0.687 0.522 0.37 Inequality-adjusted income index (调整后的不平等的收入指数)   0.436 0.392 0.628 0.433 n.a. Inequality-adjusted HDI value (调整后的不平等的 HDI )   0.534 0.519 0.67 0.392 n.a.               Poverty Indicator (贫困指标)   China Brazil Russian Federation India South Africa MPI: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 (k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3) (%) (多维贫困指数)   0.056 0.011 0.005 0.283 0.057 MPI: Intensity of deprivation (剥夺强度)   44.9 39.3 38.9 52.7 42.3 MPI: Headcount ( k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3), percentage population in poverty (% of population) (在贫困中的人口比例)   12.5 2.7 1.3 53.7 13.4 MPI: Population living below $1.25 PPP per day (%) (人均每天消费低于 1.25 美元人口数)   15.9 3.8 0 41.6 17.4               Gender Indicator (性别指标)   China Brazil Russian Federation India South Africa Population with at least secondary education, female/male ratio (Ratio of female to male rates) (受过中等教育以上男女比例)   0.778 1.054 0.948 0.528 0.976 Adolescent fertility rate (women aged 15-19 years) (births per 1,000 women aged 15-19) (每 1000 女性中 15-19 岁的出生率)   8.4 75.6 30 86.3 59.2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female-male ratio (Ratio of female to male shares) (劳动人口比例)   0.845 0.734 0.83 0.404 0.74 GII: Gender Inequality Index, value (性别指数)   0.209 0.449 0.338 0.617 0.49 Shares in parliament, female-male ratio (女性与男性的比例)   0.271 0.106 0.13 0.119 0.746 Maternal mortality ratio (deaths of women per100,000 live births) (每 1000 名新生儿中孕产妇死亡率)   38 58 39 230 410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 (可持续指标)   China Brazil Russian Federation India South Africa Endangered species (% of all species) (濒危物种)   12 10 9 13 15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consumption (global hectares per capita) (人均森林面积)   2.2 2.9 4.4 0.9 2.3 Adjusted net savings (% of GNI) (调整后的净储蓄)   39.7 4.6 -0.8 24.1 0.4 Greenhouse gases per capita (tonnes of CO2 equivalent) (人均温室气体排放)   1.5 4 4.9 0.7 1.9 Fresh water withdrawals (% of actual total renewable water resources) (淡水)   19.5 0.7 n.a. 40.1 n.a. Natural resource depletion (% of GNI) (自然资源枯竭率)   3.1 3.1 14.5 4.2 5.4 Carbon dioxide per capita emission (growth 1970-2008) (%)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比例)   4.6 2 n.a. 3.8 0.7 Forest area (thousand ha) (森林面积)   201334 523,911 808,970 68,144 9,241 Change in forest area (%) (森林面积的变化)   28.1 -8.9 n.a. 6.6 0 Impact of natural disasters: number of deaths (average per year/million) (average per year per million people) (每百万人中每年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   1 1 40 2 1 Impact of natural disasters: population affected (average per year/million) (average per year per million people) (每百万人中每年因自然灾害人口影响)   93151 3,440 1,332 41,245 30,398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 (EPI) (环境绩效指数)   49 63.4 61.2 48.3 50.8 Forest area (% of total land area) (森林面积占陆地面积的比例)   21.6 61.9 49.4 22.9 7.6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per capita (tonnes)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5.2 2.1 12.1 1.5 8.8               Demography Indicator (人口指标)   China Brazil Russian Federation India South Africa Population, total both sexes (thousands) (总人口数)   1347565.3 196,655.00 142,835.60 1,241,492.00 50,460.00 Population, urban (%) (% of population) (城镇人口比例)   47.8 86.9 73.2 30.3 62.2 Population, female (thousands) (女性人口数)   647933.95 99,909.74 76,772.97 600,477.34 25,457.61 Population, male (thousands) (男性人口数)   699631.38 96,745.28 66,062.59 641,014.62 25,002.37 以上数据采集自: http://hdr.undp.org/en/statistics/ 注:指标翻译有些不太准确,请指正。
个人分类: 信息资源建设|413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