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模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全球化经济 - 微博01
benlion 2011-11-19 11:26
得人心者,攻心为上:一、技术移民加投资移民 - 人心吸引力;二、 SCI 影响因子加 GDP 产量 - 人心驱动力。 创新文化与模仿文化区别:国际看重创新程度,国内更看重大众兴趣, 国际上看重原始文献或原创度,国内更看重传载的媒体影响的知名度。 中国教育、科学与产业的局限:一、研究型教育不是教授自己直接的研究成果,还是国外科学家的研究介绍;二、科学研究使用的是国外仪器、软件等而论文又发表于国外期刊;三、工业制造和医疗服务等生产线装备和设备依赖国外厂家,这些因素必然制约自主创新能力。
个人分类: 2011|15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实现从模仿到思考的转变
热度 17 cwufp 2011-10-26 08:29
实现从模仿到思考的转变
主流的人总是说一些如何优秀、如何获得别人青睐,如何获得资助,甚至是如何在高水平杂志上成功的发表文章,俺是边缘人,不会说那些事情,更不会去凑热闹讨论热点问题,顶多是有选择的围观。 作为一个近 30 年科研经历的老人,总是想婆婆妈妈的厚着脸皮说出一些科研的感受,即便这个话痨的俺是没有什么成就的。很多老人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年轻人应该过得比我们的曾经要快乐和幸福。科研生活应该在自我享受的愉悦中度过,那种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上人的读书时代已经过去,头悬梁锥刺股不再为了做官,只是一种生活的选择,俺认为已经没有必要,职业的科研需要快乐,享受的是过程。 研究生刚刚开始科研,看了几篇高年级师兄师姐的毕业论文,或者查阅了一些文献,开始准备做科研的时候,往往会被陷进去,开始模仿,这个不论是从开题的思路还是在论文的手稿,甚至已经发表的论文中都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来。俺也是允许这样的文章发表的,为了达到 ta 的毕业要求。 自然,人是从模仿中开始学习的,长大的过程少不了牙牙学语。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了大学本科的一二年级,我们一直在模仿中学习。但是,在本科阶段已经完成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生们,进入了学习科研如何进入、展开和做出结果的时候,已经从感性的模仿走向理性思考,因此,果断的放弃模仿走向更高层次的学习,也就是学习是为了思考,思考是为了发现和解决问题才是应有的态度。研究生的优秀与否,在俺看来就在于此,一个进步很快,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尽管有可能在研究生阶段的成就不是很大,而我会认为这是一个优秀的研究生。更何况,会思考的研究生往往不可能让自己陷入被动,往往能做出比较像样的工作,早早的为毕业做好了准备。 重复别人的实验是很多人都在做的事情,不是为了模仿,只是为了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找一个非常类似的东西,也采用相同的手段进行一番研究,得出类似的结论就是模仿。不管文章发表在什么地方,只是为科研数据库增加了一份数据,对发现、发明和创造的贡献是没有的。除非看到了不符合常理的东西。 科学技术是一个超级细分化和爆炸态的学问,在研究生阶段发现一两个小的新现象不是什么难事儿,做出一两个小发明是很容易的,只是需要认真的观察和思考,不要沉醉于模仿,更不要热衷于对热点的跟踪与模仿。 那种国际杂志上什么热闹做什么的,其实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模仿,很多大牛都是靠这样的模仿发表了大量所谓高水平的文章而成为大牛。这样的成功还是不要的好,一生都花在为了成为大牛而去做模仿的事情会很累,很痛苦,甚至英年早逝,就怕追不上。 总说中国大学不如国外大学,本科教育虽然有差别,却不是很大,应该说中国的年轻人还是很优秀的,不仅智商很高,基础也很好,但是,科研环境不好,导致他们研究生教育阶段受到的教育不好。这也是年轻人出了国就成才,而在国内念研究生就很难成才的原因之一,当然,国内培养的也有很多人才,只是在现行的国家制定的完整的崇洋媚外标准下,他们都也在追逐中浪费了自己的才能,只有那几个坚守的最终成为人才。 放弃模仿,就是主动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生活在先贤的影子里。 放弃模仿,实现在学习中思考,达到有所发现、创新和创造是研究生的自我修炼,也是导师们应该导的地方。尽快的摆脱幼稚的心理,达到理性和知性是每个研究生的基本要求。 当然,如果您的导师就是一个在更高水平上模仿的高手,那您基本上也只能是中国的研究生了,那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这种态度其实是天生的,无法模仿
6867 次阅读|49 个评论
梦想
dongzg101 2011-8-24 05:10
上初中的时候,班主任老师问我,长大以后你想干什么,我说:当中学老师。不知道是不是我上课经常乱提问题,老师说,你长大后一定会成为科学家。那时候我从来不收拾,以至于连妈妈都批评我,你模仿爱因斯坦走火入魔了,话说回来,还真的从爱因斯坦的传记里学到不少有用的东西。爱因斯坦在脑袋里 做实验。看到这一条,我做物理题,首先要闭眼睛想象整个过程。这样,坚持下来,物理就越来越好,除了第一次80,以后每次都是98。很多事情都是从简单的自以为是的模仿开始。有一天人才市场的办事员通知要我们来办理职称方面的手续,结果那天刚好公务员报名,他看了我的申请职称的表以后,就猛劝我也报个名,而且,那时候研究生直接面试,不用参加笔试。我就交了十块钱报了个名,选择放弃做公务员而进了学校还是希望自己将来能读个博士,在学校的话,比较有时间复习看书。因为在企业的时候,每天上完班,就不想看书了。因为以前同宿舍一个研究生同学做过老师才考的,他的谈吐,各方面都超过我们一截,在研究生院宿舍聊天的时候,基本是他在演讲。他经常给我们讲在中专当老师的有趣的事情。开始我想当中学老师,结果妈妈说:中学老师上课太多,一周要上二十多节,都是同样的课程,按你的思维估计上一年就受不了。中专老师没有高考任务,比较轻松,上完课就可以回家,不用坐班。就找个中专、或职业学校。当时找了好几个,都不需要招老师。后来到了六月份,还没找到,想想还有个大学师妹也在柳州,问问她在干么,结果一问,她就说,要不你来我们学校吧啊,我们只要是硕士就要。不看专业,只要你不嫌我们这庙小就行,结果,第二天就去了,当场就要了,然后是等手续。结果市长总是没有空,半年了都没批,妈妈找了好几次人事局,每次副局长都热情接待,最后一次说,再不批的话我们去广州,那边大学要我们过去面试,最后是当时的柳州市人事局的局长做主,自己代签的字,就进了学校。后来一周后、还是两周后,就是公务员面试,通知来的时候,我就说刚进了单位,就不去面试了,就没去面试。其实去年也是准备考清华的博士,这几年研究了好几个导师的领域,想报考MBA只是为了看看英语还记得多少。结果,在北京跑了三个学校咨询以后,发现好像读这个比较有利。而且读博的话,要三、四年,现在读博的太多了。如果读了仅仅是拿个文凭,又不干这一行,好像又没什么意思。而且,生物学目前的积累好像还没有到突破的时候,看不太清楚哪个领域比较好出成果,估计还要十几年吧。况且四十五岁之前,有需要的话,还可以读。
2107 次阅读|0 个评论
领导与被领导
热度 17 yaoqizhou 2011-7-23 02:11
孟子说 “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 。直译就是脑力劳动者领导,体力劳动者被领导。孟子的本意是指出体力和脑力互相依存的大道理。 美国是一个着重培养领导能力的国家。中小学偏文体轻理工。非常重视人际交流、合作,表演、演讲,阅读理解及写作能力的培养。其中有一点我很赞同的是小学里轮流做班干部,训练责任感。到了中学就开始有选举了。我女儿最近就被选上了国家中学生荣誉学会的会长。 我记得我在哈佛做博士后时,周末和晚上很少看见用功的人,和我想象中的名校很不一样。有一天遇见我在 MIT 做教授的大师兄,问他那儿的学生是否用功些。他说当然, MIT 晚上三、四点钟还人来人往。他看见我困惑的样子,补充说你可能不知道这句俗话 “Harvard produces leaders, MIT produces labors” ( 哈佛造就领袖, MIT 生产劳工 ) 。这虽然是个玩笑,却反映出各个学校文化的不同及培养人才的多样性。我太太的一个同学以前在一家大公司做编程。她说她的美国人同事在开会时吹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真正做起程序就远远不如她快。这反映从小基础不扎实而导致头重脚轻根底浅的现象。美国前总统小布什2001年耶鲁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就反映出这样的现实。他说对于那些拿 A 的,他向他们致敬。至于那些拿 C 的,你们也可以成为总统。 相对于美国,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注重考试的国家。要求基础扎实,四书五经能倒背如流。却很少关心培养创新和领导的能力。所谓领导就是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想到别人所想不到而能出奇致胜者。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 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从小学校致力培养的是高级技术人员而不是领军人物。技术人员掌握知识而领军人物创造知识。虽然不能说 “ 知识越多越反动 ” ,但过多的陈旧知识的确会无形地束缚新思维的产生。科举考试尊孔之后一千多年再无大师。 美国很多 CEO 大学中途退学创业成功(苹果的 Jobs ,戴尔的 Dell ,甲骨文的 Ellison ,微软的 Gates 等等 ) 充分反应出创意的重要。有创意可以找人帮你做。没有创意就只好跟随有创意的人了。 进入 21 世纪,中国要想改变各行各业被领导的困境,不仅仅要有 “MIT” ,更要有 “Harvard” 。要想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彻底改革过分注重考试的教育系统,有机结合借鉴美国的全面评定学生的方法,从小培养掌握和创造知识并重的人才。 有了二千多年历史的孟子的话也该与时俱进了。不是劳力劳心的区别,而是创新模仿的不同。也就是说创新者领导,模仿者被领导。
个人分类: 政策评论|7440 次阅读|26 个评论
草包族科学(cargo cult science)
热度 1 zhm198807 2011-1-2 23:10
二战期间在南太平洋有 一些土人,看到飞机降落在地面,卸下来一包包的好东西,其中一些 是送给他们的。往后他们仍然希望能发生同样的事,于是他们在同样 的地点铺飞机跑道,两旁还点上了火,盖了间小茅屋,派人坐在那里, 头上绑了两块木头(假装是耳机)、插了根竹子(假装是天线),以为 这就等于控制塔里的领航员了然后他们等待、等待飞机降落。他 们被称为草包族,他们每件事都做对了、一切都十分神似,看来跟战 时没什么两样;但这行不通:飞机始终没有降落下来。这是为什么我 叫这类东西为草包族科学,因为它们完全学足了科学研究的外表, 一切都十分神似,但是事实上它们缺乏了最重要的部分因为飞机 始终没有降落下来。 来自《别闹了,费曼先生》
1622 次阅读|3 个评论
恐艾症之我见
fs007 2010-12-25 06:40
寻正 由于一位网友请我关注中国最近比较流行的恐艾症,在此发表一点自己的陋见。 医学是一门极为复杂的学科,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之所以不全是科学,因为医学领域内的不确定与未知太多了些,最优秀的医生,也很难准确预知病情的转归与发展,医生尽到自己的责任,后果则在上帝手中。很多的人都会对我的上述评论点头称是,但他们的赞同无非是一种哲学式的认可,而不是真正把握了其中的真理,在实际操作中,医生不被神化为艺术,就被神化为科学,人们往往意识不到,他们缺乏的是宗教。 我总是愿意帮助有医学问题的人,但寻求帮助的人需要认识到这种帮助的局限性,我已经不是医生,更不是有着神奇能力可以遥感察病的圣人,我所能提供的帮助只是依据医学一般原理以及有限信息的个人判断,我的判断会发生错误,更重要的是,我的判断取决于信息的可靠程度与充足程度。在缺乏可靠信息时,我就会拒绝判断,那是一种自然的保护自己信誉的反应,我没有兴趣拿着一个话题不懂装懂地乱侃,尽管那是针对外行坑蒙拐骗的康壮大道。事实上我大多数时候是在揭露这些不懂装懂的假内行。 恐艾症是人群中某些有着偏执人格特征的人针对不实信息的夸张反应,是一种心理疾患,我的理解还带有一些悲观主义,那就是,我认为这些人本身存在着潜在的心理问题,而恐艾症只是他们借助于一个确切的疾病目标表现出了其心理问题而已,换句话说,他们不发生恐艾症,也会发生其它相关的心理疾病。疾病的发生有如沙堆现象,不垮则已,一垮则不可收拾,一旦发生恐艾症,就会跳入一个正向心理循环之中,表现出我们所观察到的疾病表现。 恐艾症其实在国外也比较常见,但它跟中国发生的案例有极大区别。在国外,恐艾症的发生人群尽管也会出现在高学历的人当中,但大多出现在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人群。而国内,则主要是有一定教育程度的人群,在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反而不常见。国外的恐艾症几乎是单纯的心理疾病,而国内的患者很容易出现身体上的反应。 中国文化对性的态度比较扭曲,在解放前妓女就比较普遍,但同时正统文化又是排斥性的,尽管排斥性,但中国人又最爱对性津津乐道,中国人骂人的话,几乎都跟性相关。在解放后,中国高层人物对性几乎是放纵与泛滥的态度,但正统渠道又是极为压抑的,普遍人则几乎可以因为穿得过于花哨而入狱。目前的中国,私下糜烂,但公开场合都极为回避,所以中国人的性心理状态仍然是扭曲的,正是这种扭曲的心理状态导致了恐艾症出现在什么群体。 西方的性态度其实远比中国人严谨,但社会公开场合又更为宽容,所以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易于得到真实可靠信息,不容易受误导。而中国的环境则相反,性态度私下更为放纵,但公开场合几乎是全面压制与抵制,所以中国人多半是自己寻找那些错误信息很多时候未必是错误信息,而是正确信息得不到适当引导来让自己上当。国外的恐艾症多是行为偏执,是害怕得艾滋病而表现出来的不可理喻的行为,比如某人相信艾滋病会由所接触的物品传播,因此拒绝亲手接触物品,这是真正的恐艾症。 中国的恐艾症更加严重,因为不少患者是在放纵行为之后怀疑自己患上了该病,然后模仿艾滋病的临床表现,中国的恐艾症应该叫住艾滋病恐慌模仿综合征,要模仿得象,非得有一定教育程度,会查阅也的确查阅了相关资料,最终表现出来的心理身体疾病。相对而言,国外的恐艾症非常单纯,患者多产生轻度焦虑,但由于是采取的预防性的措施,多未必怀疑自己得了绝症而不久于人世。中国的病人则有重度焦虑,身体心理互为影响,表现出身心疾病,更难处理。 如果要寻找中国恐艾症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中国缺乏心理医生,这是体制问题,也是文化问题,体制上主要是政府垄断医疗市场,医生普遍受压制,心理医生当然就几乎不可能收取适当的价格,因为心理医生相对于其它科医生不具有实体性的操作,在愚蠢的定价者口中,几乎一钱不值。中国基于学科发展又会培养心理学专业人员,你就会发现中国的怪现象,一方面人群中心理医生极度缺乏,另一方面心理学专业人员很难找到饭碗! 心理问题得不到治疗,今年是恐艾症,明年可能是恐食症,后年是恐流感症。 二是性认识上扭曲的后果。一方面是生理上的放纵,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的压抑,恐艾症患者几乎是在自己惩罚自己。你看那些惯犯,养了四奶五奶的角色,就绝不会出现恐艾症,都在心理上调解过来了。 三是医疗机构的诚信越来越差。心理疾病借助一个有着十分明确的诊断标准的疾病来表达,实在是对中国医疗机构诚信的莫大讽刺。中国医生误诊率高,得不出明确诊断等等因素都会促成严重的信誉丧失,其结果是轻度表现者不能在早期进入恶性心理循环前被打断,越来越糟。 回到网友请我评论的病例上,我认为该患者可能是模艾征(模仿艾滋病综合征),理由如下: 1. 该患者症状难以用单一疾病解释 2. 表现以症状为主,体征较少 3. 表现附合艾滋病的大体特征尽管有些牵强 4. 患者描述病情比较夸张 对于此病的治疗我无能为力,已经超越了我的学识范围了,毕竟我在心理学上只有有限的接触。 对于模艾征,我只能对患者的情况表示遗憾,因为长期的恐惧与压力会导致明显的身体疾患,比如厌食会导至严重的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最终会转化为身体疾病的,所以我并不认为他描述的身体上的疾病就是假的,医学对心理状态影响到身体的理解还是有限的。模艾征最有效治疗机会在早期,后面如果患者从身体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印证,要改变心理结构就越来越困难了。 尽管我不认为他的描述全是无中生有,但我从不轻信患者本人的描述,医学是一门艺术,如果照着书本就可以看病了,那就流入皇甫书生创造针炙学的境界了,那种神话只能骗骗无知的人,或者就象金庸大侠创造《九阴真经》一样,那是神话不是?有娱乐价值但千万莫当真。我根本不质疑患者本人的用心,而是指出一个事实来,一个医生查体测量的鸡蛋大小,跟患者本人口中的鸡蛋绝不同一只鸡下的,如此而已。 有的网友找我咨询,可能很奇怪我为什么坚持要看同行的病历,其原因正如上述,倒不是非得要抄袭同行的意见,冒充生物医学专家的人才需要抄,我才不屑于抄呢你找我咨询,那同行的意见抄的价值就不大了。 附:给中国CDC的信(转载自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b6b1750100h1w2.html ) 尊敬的曾老师、裴老师,各位专家、医务工作者: 首先我代表真相群中的所有成员,向曾老师、裴老师,各位专家、医务工作者,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你们为我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们所有真相群成员能深深感到,也确实能体会到这段时期你们所做的一切,为了尽快揭开病情的真相,你们调动了人力,财力,召集了一些知名的专家和医务工作者。再一次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伟大的以人为本的宗旨,我再一次表示感谢。为了配合这次调查更能确切的认识到此病的危害性以及造成的后果,下面我想谈谈我发病的经过和各时期的症状,仅供各路专家参考。 我是上海人,现年49 QQ号:815141214 我是在2008年5月以后发现自己下巴和右面颌淋巴肿大,同时感觉乏力,易出汗,眼睛红,尿液黄泡沫多,洗澡以后眼睛特别红,当时由于单位工作忙,没有及时就诊。到了2008年8月前我整个面部的淋巴都肿大了,黄豆样大小,并且不思茶饭,同时发现腋窝下淋巴肿大,有鸡蛋大小。8月1日就诊于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诊断为左侧腮腺淋巴结炎,左侧颌下区淋巴结炎,医生开了吉诺通,达力新两药物,服下以后淋巴渐渐消退。消退以后人感觉进一步乏力,上下午各出一次汗水,汗水相当粘,早上五点睡醒后也出一次汗水,汗水也粘,同时前胸部出了一些疹子和一些出血点。此次也出现了关节响,肌肉跳的症状,右腹部感觉有异物,9月17日就诊上海公利医院诊断为肠胃型感冒,血常规检测为淋巴细胞偏高42.42血小板计数偏高317平均血小板体积下降7.3用了一些感冒药。到了9月23日前右腹部感觉疼痛,就诊于上海申诚医院,肝功能检查ALT79AST51出现了肝功能一过性偏高。此后又感到胃部不适,经上海杨浦中心医院胃镜检查为,糜烂性胃炎 切片诊断为,慢性炎症三个加 活动期二个加 H.PYLORI一个加,伴其他组织学变化:淋巴滤泡 胃窦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重度急性活动。开始药用一些胃药和杀幽门杆菌的药。2008年10月以后突然大量出汗,有时半边身子出汗,腹部疼加剧,各关节处出汗厉害,以上症状除了淋巴消失其他均存在,此次出现淋巴管疼,皮肤渗黄液,吃饭后大约一小时后就呕吐,呕吐先是食物而后就是胃液并伴有大量泡沫。此后病情进一步恶化,疲乏、虚弱、失眠、厌食、恶心、头脑昏沉,体重下降15公斤,口腔出现对称的小白经,抗体检查阴.CD4/465 ,CD8/244同时出现皮下结节,手臂和上身出现血点,舌苔白,皮肤出现白屑,小便极黄,关节响,手脚麻木,掉体毛,皮肤见风出风疹,手指关节肿涨,眼睛模糊出现复视,淋巴管肿大,皮肤出油,脸和身体的皮肤都变黑了。联想本人的生活经历,开始检测HIV于2008年10月30日至2009年3月19日先后八次检查为阴性。我现在的症状是,尿液黄,两手面骨突出,手臂活动受限,呕吐,关节响,头颈响,背响,肠鸣,胸鸣,关节下陷,肌肉跳动,全身皮肤就像要干不干的泥巴一样,皮下脂肪转移,皮下结节并有好多硬块,可捏的碎,皮肤灰白有时发黑,就像会变色的,身体不能受热,或遇水身体任何部位好粘,并有白色的结晶物通过皮肤到表面,手脚都有像冻疮一样的溃疡,皮肤变薄,皮肤里面感觉有好多虫子在吃脂肪,并有其他物质产生,相当乏力,关节变形,手脚麻,手脚冰凉。还有些症状文字表达不清。我母亲还有我妻子和孩子都有症状,咳嗽,发热,肺炎,眼睛鼻子痒,皮肤也出现相同的症状,现在家人都有盗汗,乏力现象,脸色都好苍白。 家人相继出现过高烧,以后就出现低烧,都有关节响,肌肉跳症状。 以上是我的发病至今的一些情况。 根据我发病的过程,我本人总结了一下从基本出现到目前大概有以下几个过程: 感染期:眼睛痒,鼻炎 咽炎 不停打哈欠 洗澡后眼睛特别红 血管突出皮肤表面 症状出现期:皮肤压痕严重 小便黄泡沫多,睡觉盗汗 皮肤出现红点,一般胸前会出现疹子,乏力,男性会出现龟头炎,淋巴结炎 尿液中有隐血,大便中也有隐血,肌肉跳关节响此时也出现了,毛细血管会破裂造成皮下出血,皮肤出油,皮肤出现白屑,头皮屑也增多,屁多,秘便拉稀交替,皮肤里面游走性疼痛,刺人。 发病期:开始大量出汗,体重一个月不到下降15公斤,眼睛出现复视,飞蚊症,内脏开始疼痛,全身皮下出现异物,像豆沙一样,皮肤干枯,脂肪开始转移,小腹隆起,骨头连接处有抽风或发热的感觉,骨头变形关节连接处下陷,手臂活动受限,毛孔闭合掉体毛,皮肤变薄变硬,先是肌肉萎缩再肌肉隆起感觉不是同一物质了,经脉粘连,全身一动就响,舌头极白。 发病后期:在以上症状同时存在的同时,皮肤开始溃疡,身体和皮肤受热或遇水会发粘,并有白色的液体流出,有时干枯在皮肤表面就像一层脂肪。此时小便黄和眼睛红消失了,关节再次开始酸疼,皮下更多结节出现,人全身发硬,内脏也感觉发硬,呕吐减少,有时一二天呕吐一次,胸口相当闷,乏力加重,盗汗消失。 以上是我的病程,不知以后还会出现什么症状。 关于传染性,家人陆续出现症状,是在我出现症状以后一概三个月内,我母亲例外,血液传传染不容置疑,生活传染有待考证,我孩子与妻子出现症状,就很难想象是什么传染了,甚至我姐妹也有相同症状只是症状轻,姐妹只是过年过节回来聚餐,又作如何解释,由于这病的特殊性,家人有了症状都一般不予承认,可是常常低烧,乏力和其他相同症状经常去医院看病,又没有结论,医生总是唐塞病人,可能是体质关系。 关于HIV还是未知病毒,或是细菌,我们不得而知,通过多次检测我们相信国家,不是HIV感染也不是变异的HIV病毒,那又是什么病毒或细菌在我们的身体中,造成这样生不如死的感受,我们衷心希望国家能与我们一起携起手来,查明病情的原因,从现在看是为了我们和我们的亲人,从长远看就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生存,我们希望尽快成立国家级组织的病情调查专家小组,我们也会做积极努力的配合。 关于恐艾,我不想做更多的解释,这可能与专业有关,但我想如果恐,可以产生精神上的一些紊乱或生理上的,但决不会出现如此可怕的症状,众多的QQ群难道就恐出如此相同的症状,希望专家仔细思考,为国为民再立新功。 具体情况我这次来京检查再作倾诉,希望能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的看法。以上不妥,请予见谅。再次感谢为我们辛勤付出努力的各个领域的专家,我给你们下跪了!
个人分类: 医学普及|21844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之模仿与创新
bxlh2008 2010-10-26 20:30
课题的创新性必须在大量的模仿的基础之上。只有在大量阅读前人的研究成果,做大量的模仿性试验,才能在此基础之上另辟蹊径,进行创新性研究。 就像牛顿所说:我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远,获得更多。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Watson.James Dewey和Crick. Francis Harry Compton正是因为有前人在核酸方面做出过相应的努力,他们才在此基础上取得突破性的成就。 刚开始接触课题的小硕,不要因为课题不是国际性,不是前沿,课题不新颖,就觉得没有什么研究价值,我们只有立足现有条件,认认真真做好现有课题,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对原有的工艺进行改良,对原有条件进行改造,其实就算是一种创新。我们不能好高骛远,应该脚踏实地,在现有的实验条件,做出非凡的成就!
个人分类: 硕士生活|464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绝望族的“维特效应”
brbaba 2010-6-8 18:48
在一个被广泛报道的自杀事件之后发生的大规模自杀现象,就叫做维特现象,这一现象是根据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命名的。该小说于1774年出版后,书中主人公维特在失恋后饮弹自杀的描摹,引出多起年轻人用同样的方法自杀的报道。这部小说也因此在很多地方被禁。学者大卫菲利普创造了维特效应这个术语。 人们常常将模仿性自杀事件归罪于媒体,这有一定的依据。媒体有放大和确认的功能,无意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境遇相同或相近的人们看到某种举动的社会效应时,或激发其作出模仿性选择的冲动。富士康如今十二跳了,我不相信这是最佳的自杀方式,即便是有非死不可的理由,假如没有广泛的报道渲染,结束生命的方式也一定是各不相同的。还有福建的校门口杀人案,这在建国以来都是闻所未闻的绝案,然而就在此案被火热曝光不久,山东江苏广东广西立即发生了类似校园杀人案,这决不会是孤立而碰巧的事件,其中必有传染的因素。维特效应是客观存在的心理动因,典型案件对心理的强烈暗示和助推作用,已然成为严峻的社会课题。 于是就有了如下悖论:媒体的天然属性决定了它必然及时聚焦此类案件;而聚焦之后的社会影响很可能正负参半。从正面而言,或能激发和完善预警机制;从负面而言,则会激发维特效应。预警机制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容易百密一疏;而模仿性选择则即兴而及时,难以预测。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信息的通畅已经现代化,但社会职能的现代化尚路途遥远,两相之落差,则必然产生预防能力滞后的弊病。因此不得不悲观地预言:在信息通畅的时代,维特效应的放大功能不可遏止,而整个社会对危害性事件的应对策略准备不足,所以在较长一段时间,我们还会领略杯具的演出。 纵观这些案件,其共同特征是,主角都是绝望族。在既无组织温暖、又无社会关心的境遇下,在经过一番绝望挣扎后,一旦引燃某根导火线,悲惨事件就会突发。绝望族的毁灭方式分为自残和他 残前者造就十二跳,后者酿就校门口惨剧。而后者的社会危害性特别大,这些绝望族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同时又要让自己的风险最小化,容易选择虐杀幼童的利己方式以示敌意。这就对整个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危险。 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显然是沉重的:假如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路去堵漏洞,必然事倍功半无济于事;而按照温家宝总理所言,要解决深层次问题,那么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关系到社会的深层次改革。但无论如何,这场攻坚战是非打不可的。任何一个社会,简单的划分,主要有两族,即希望族和失望族。当社会进步朝着正确方向行进时,受益者日益壮大,希望族必定扩大;反向行进时,失望族就会扩大。而在失望族中,最极端的一部分就是绝望族。一旦绝望族扩大,社会的动荡将不可避免,这并非危言耸听。 不难发现,这些绝望族以前不是流氓,不是强盗,不是窃贼,他们假如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稍好一点,就不至于如此极端。那么是什么把他们逼到了这个绝望的份上?在我看来,是尊严的丧失和价值感的剥夺。而这种丧失和剥夺,是社会的产物。而尤其令人悲哀的是,绝望族们连可怜的精神鸦片都没有,他们哪怕在宗教或类似宗教的怀抱里得到片刻或长久的精神抚慰或麻醉,就会甘于平庸和贫穷,但现在连这样的选择都无从寻觅,于是普遍的精神崩溃就发生了。 社会的进步,必须朝着消灭绝望族、减少失望族、增加希望族的方向努力,假如是背道而驰的话,现存的任何合法性与合理性都会被重新估量。 出处: 杂 文 报
个人分类: 科研保健|17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啥也别学自杀
chemicalbond 2010-5-29 08:56
最近好几次在广播里面听到 copycatsuicide 这个词,不幸的是它都跟中国社会连在一起。不信,你用GOOGLE新闻查查看,第一条讲的就是富士康员工的自杀事件。 http://www.newsweek.com/2010/05/28/how-chinese-suicides-could-hurt-apple.html A giant manufacturer of iPhones and other popular electronics has a bad employee problem: theyre killing themselves. 还有一条,讲的是前不久在国内发生过好几起伤害幼儿的凶手自杀的事情。 http://www.google.com/hostednews/ap/article/ALeqM5gbb3SvwJW0F1Te35LxNwJDk2UBnQD9FMMQN02 让我惊讶的是,WIKIPEDIA里面对这个词也有立项,还有个别称,叫做 维特效应 。原来是因为 歌德 的小说, 少年维特的烦恼 ,里面主人公自杀的行为让很多人效仿。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pycat_suicide 印象中最深的是革命烈士们牺牲的方式都很接近:跑到敌人多的地方,一个炸弹把无数敌人给炸飞,同时壮烈牺牲自己。这种故事在小时候的电影中经常看到。长大后在新闻中也时常读到,尤其是来自巴勒斯坦,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地的自杀式攻击事件。那都是极端环境下的极端行为,是不应该与和谐社会有任何关联的。 国人最擅长的大概就是效仿了,君不见如今山寨满天飞。山寨就是效仿。可是,学啥也别学自杀啊。甘地曾经说过,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 那就是说,用你自己的行动去改变这个世界,使得这个世界逐渐变成你所希望看到的那样。如果有了那种积极的人生观,自杀只会永远成为最后的选择。如果更多的人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爱周围的人们,那么和谐社会就不需要政治人物和宣传部门去高喊,人们也无需担心自杀都会被效仿。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789 次阅读|1 个评论
幼小教育的内化型策略
arithwsun 2010-5-16 03:44
为什么要坚持儿童是通过模仿来学习 为什么要强调规则需有相当的弹性 为什么要慎用惩罚性手段 儿子被他妈妈转到这个华德福理念的幼儿园,有一年多了,也算是这个幼儿园的开园期元老。这个幼儿园,虽然在起步阶段,但有两个好处是让我比较满意的: A1. 儿子每天回来,都是一身土,说明他真的玩好了,这个家庭作坊式的幼儿园,在其后院专门做了个沙坑。 A2. 老师们都在不断修炼,不断提升自己,同时也非常注意,不将自己生活中难免产生的不良情绪释放到孩子身上。 只此两点,就让我非常同意儿子妈妈当初的决定。最近,这个幼儿园比较稳定了,开始定期举办家长读书会,第一轮讨论的是幼儿园的规则,我感到,这个幼儿园可能又面临着一次质的飞跃的机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34c54d0100igil.html 何以哉,这些规则,让我产生很熟悉的感觉,跟公立园好像没什么太大区别么。实际上,正是因为A1, A2两条,而不是这些她们探索或正在实践的规则,让这个园的家长们满意。现在幼儿园运作进入良性循环之后,开始规则或更广泛的教学法( Pedagogy )的深入理解,将使得这个园的水平,再上一层楼。 为什么说,这些讨论的规则,让我产生似曾相识的公立园规则的感觉呢?让我根据其中的一些细节,分析一下: 『规则: 五岁以上的孩子明确告诉他们,今天不收拾,明天不可以玩玩具(老师的态度要温和,语气和行动要坚定)。 』 先分析这条吧,因为后面很多条的背后思想都有些类似。 华德福教育,以及现代教育原理认为,儿童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所以它们提倡,老师自己收玩具,引发具有模仿天性的儿童们,慢慢地模仿老师这种行动,逐渐地养成这种习惯。 这是一种做法,当然还有另一种做法,就是『规则』中这种目的性明显的、甚至强制性的、更或带有一些惩罚性的做法,逐渐让孩子们就范,养成这种习惯。 这两种做法,在这个收玩具的问题上,我相信都是会有效的(但对『规则』中的其他问题,则不一定)。从表面上看,孩子们最终,都帮着老师收玩具了,但是,这两种做法的效果真的相同吗? 很明显,第一种做法,成本更高,老师更辛苦,收效期更长,如果这两种做法的效果是相同的,无疑,我们应该采取第二种做法。 我想,这两种做法的表面结果虽然一致,但是,第二种强制性的做法,只是从外部让孩子们服从这种规则,从而无法养成孩子的内化力量,而这恰恰是第一种做法的着眼点。第二种强制性做法,孩子会是会了,可是他们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缺少内化,从而无法将所学推广,只能就一事论一事,无法将收玩具这种行为,转移为更广泛的整理归位习惯,因为,他们这么做,逻辑联系是在老师的惩罚性命令,而不是整理归位的天性需求本身。 第一种做法,虽然成本高,但是孩子们只要一经习得,终身都不会忘记,而且很容易内化,从而推广为更一般的整理归位习惯,这将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种做法,达不成第一种做法的效果。正是因为,它太硬性了,同时又具有惩罚性的色彩,孩子们哪一天想偷点懒都不成,大人都不见得能做到吧。 规则要弹性,是萨提亚家庭心理学已经明确的第三大要点,第一要点是自我价值感,第二要点是沟通和开放。如果,规则不够弹性,实际上就堵住了孩子们的内化之路,本质上相当于拔苗助长,而不是希望他们通过生活,慢慢地学习,有充裕的时间去模仿得之。 规则硬性,就很容易人为造成孩子们无法良好地遵守规则,无法遵守规则之后,若再配以惩罚性的应对措施,恐怕会背离培育型教育宗旨更远,甚至有可能因为其副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人为地将一定比例的孩子引向不良。 姑且不说,惩罚性的做法是否会降低孩子们的自我价值感,产生副作用,使孩子们(潜意识中)厌倦本来喜欢的玩具游戏(即使老师的态度温和。。。,这种副作用而又能降低多少呢,孩子们的心未必能轻易地估测到)。从另一个角度看,强制性的惩罚性做法,会使孩子们产生认知错误,将事情本身的对和错,归因于大人是否惩罚,而看不到其中本来的逻辑联系,甚至产生出不必要的恶意联系,将本来美好的事物,玩玩具之类,跟不良情绪(受批评和惩罚后的沮丧)做链接。 还有些幼儿园或家长,面对幼儿说脏话之类,笨蛋、 臭屎之类,他们的应对措施,不仅仅是指出其不对,而且要求孩子们去卫生间漱口。其实,指出其不对,已经够了,多次重复,孩子们多次试错(体验够了语言的力量)引导之后,自然就不会再说了。要求去卫生间漱口,这种行为疗法,实属于多余之举,而且容易让孩子们产生不必要的链接,产生不良心理暗示,将自己的嘴,固化在脏的感觉之上。 所以,惩罚性的做法,在遮蔽了事物本来的逻辑顺序的同时,又可能产生新的、不必要的、人为制造的条件反射,而且往往属于不良情绪范畴。由此来看,在教育中,要大大慎用惩罚性应对措施。 依此观念,『规则』中,凡是有惩罚性感觉的做法,都应该重新考虑,看看是否有必要,如果有替代性做法,其实完全可以删去。只有当付出成本极高时,如生命危险之类,才应该采取强制性惩罚措施,以收速效。很明显,收玩具等事例,不在此类。 所以,坚持儿童是通过模仿来学习,可以使孩子们习得内化的能力,终身不忘,并容易举一反三,转移为更广泛的能力。 所以,坚持规则应有一定的抽象度,从而具有弹性, 则 使孩子们触犯规则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另外,目的性的显示度大大降低,这些都会 让孩子们有充裕的时间和兴趣,通过模仿来习得内化的能力,真正可行。 所以,慎用惩罚性手段,可以保护孩子们的认知,植根生长于事物之间的本来逻辑联系。 依此理,反观『规则』中的一些做法,有些即使不带有惩罚性的,往往因为规则硬性,从而强制性明显,应该删去;有些不带有强制性,但又往往显着老师的目的性过强,难免事与愿违,应该修改。 如,老师们比较在意的『安静』问题,其实,也应该是从根上想办法,力求符合教育原理,而不能仅通过外挂的规则。实际上,跟收玩具的两种方法都可行相比,外挂规则式的方法,在『安静』问题上,往往无效。 那么,如果我们坚持儿童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我们会要求,家长们要学会在各种场合有安静文明的行为; 那么,如果我们坚持规则应具有一定的抽象度,从而是弹性的,我们会把规则中的动词组『 不允许讲话 』、『 小嘴巴闭得紧紧的 』,改为更加抽象的形容词『安静』; 那么,如果我们坚持慎用惩罚性手段,就会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更多的善意,毕竟,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吃喝拉撒睡,就是大事,一言一态,就会模仿。 延伸阅读: 规则和平等:幼儿教育要与现代文明规范接轨
个人分类: Book-W|44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造纳米分子唬人吗
rexlee 2010-5-9 12:17
十年前的明星材料量子点被誉为人造原子,由于量子效应,其不同的尺寸具有不同的能级,这倒和原子有点类似,不同的质子数,电子数和中子数,将形成不同的原子,这些原子具有不同的性质。虽然现在明星材料没有真正的市场化应用,但是其也一次又一次的引领着纳米科技的发展。从生物成像到光电二极管,再到最近的太阳能电池。期待其市场化的那天快点到来! 原子组成分子。同样道理,最近有人提出了人造纳米分子的概念。不同的人造原子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人造纳米分子。在此,很佩服其类比能力,也景仰其不一般的语言能力。 人造纳米分子确实很有科研的意义。从最开始单一组分的研究,到现在的多组分研究。一个人容易搞定,集体就不那么容易了。并且在应用过程中,都是整体的效果。且多组分的结合就如Fe3O4,由于既有三价铁,也有二价铁,故既可氧化,也能还原。除了简单的结合,人造纳米分子更多的想诠释耦合的概念,两组份既然组分成分,就应有相互的作用力,就如分子中的共价作用,离子键等等。 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其不能提供真正的应用革命,但是其将会给纳米理论体系的完善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不算唬人吧。 今天看到这么一句话:在模仿中成长,在创新中成功!如何从模仿走向创新,是决定纳米的关键点吧!
个人分类: 边走边想|5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仿泰戈尔(诗若干首)
fengzhigu123 2010-5-1 12:12
   (1)当黑夜来临的时候,我感到困顿,我抬起头看见天边升起两颗蓝艳艳的星星,我知道那是你的眼睛,于是我又毅然上马,向你驰骋而来。      (2)如果黑夜是遥远过去的幕布,那么时间明天又会给我们演绎那一出剧幕呢?可会遇见我那亲爱的姑娘?她撑了油纸伞吗? 当我在思考的时候,时间的的无声之剧便也展开来了。      (3)人们都向往童话般唯美无暇的浪漫爱情,可当这样的爱情来临的时候却又都逃不开现实的牢锁,于是便去试图抓住每一次平淡爱情的机会。      (4)人的很多言语和行为都是歇斯底里的,我们只知道他的滑稽,却找不出他的错误,因为我们大多数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的。      (5)哦,我看见你的苦恼了,那些苦恼正是上帝对于这世界永恒的质疑。   
个人分类: 诗流成河|4350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模仿到创新
lablejazz 2010-2-19 15:02
很长时间来, 就想凡是哲学指导的研究方向都是相通的,但如何相通,如何找好这个共通点,如何为己所用,始终没有详细探讨,只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慢慢积累。以前也有一些拙见,分别在自己不同的博客上写过点皮毛。不好意思一一展现,贻笑大方。 今日看了一个周立波的访谈,所谓之海派清口的创始人,他的一个见解,觉得颇有裨益,如下: 周立波:其实我的选题是有我的想法的。最简单的,所有艺术的开始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崔永元:对。 周立波:那如果说艺术一直停留在模仿阶段,他最多就是一个艺人,那么我们先由浅入深来吧,模仿一个可以吗?....... 突然觉得这对我们科研工作很有启发和帮助,尤其对学习或开始一个新方向。希望今天抛砖引玉,如何把艺术和科研进行仔细研究其共同点,从而推进所从事科研方向的深度发展与应用推广。 话题主要是下面几个: 艺术与科研。 1. 共同点。 2. 艺术可以为科研提供什么? 3. 艺术的思想性与科研工作的指导性。这是个哲学范畴的问题。 模仿。 1. 共同点。 2. 不同点。 3. 借鉴之处。 如何创新? 1. 从熟悉开始。 2. “仅仅模仿是不够的”。 3. ..... 时间原因,先把问题抛出来,待有时间仔细研究后再做展开。
个人分类: 感悟|3557 次阅读|1 个评论
最近的趣事——转自舟妈
woodenson 2009-6-15 19:47
舟舟的动态,呵呵,转自舟妈空间。 最近的趣事 真是太久没写了,手都生咧! 舟舟完全是个大宝宝了,不再那么不懂事,现在很会看大人脸色,看到大人变脸,会很识相;看到有人欺负妈妈,会奋不顾身的冲上去吵去打,好像不太文明哦 ;会随着音乐扭动小身板,配合着手跟着转动;会没完没了的反复爬楼梯,而后又下楼梯;家里的抽屉、柜子都逃不过的他的魔爪,非得一股脑儿的全翻个遍15个月大的宝宝很具有模仿力了,你的一举一动他都会观察着,不经意间就表演给你看,据说今天舟舟就自唱自跳了;还学人家飞吻,小手把整个脸盖住,小嘴贴着手心啵叽啵叽的配音! 现在看出舟舟完全是个外向的宝宝,一点都不认生,见人就惹,像扒扒人家的衣服,咧着嘴冲人家傻笑,都是他惯用的招数,等到别人上钩了,想要抱抱他时,他会飞快的扭转身子不让抱,真是把场面弄得很尴尬啊!还有舟舟也算个心细胆小的宝宝了,一点都不莽撞,但用在学走路上,可不是什么好事,虽然自己独自能走上十来步了,但只要见着可以扶的便要扶,可以靠的便要靠。对于即将会走路的小朋友来说,最危险的阶段也算开始了,这时候他很自然的就会触碰到一些危险的东西,大人一点也马虎不得。 自从断奶后,舟舟不但没瘦,还长胖了些,应该说是结实了好多,现在身高差不多84cm,体重25斤左右了,这还是有赖于外婆每天翻着花样制作的鲜美佳肴,还有就是那雷打不动每天500ml奶粉给滋润的,小胳膊小腿异常的结实! 再谈谈近期的安排:由于带宝宝非常的辛苦,我们准备给外婆放个小长假 ,这周末我就带着宝宝去南京生活一段时间,等到7月初我们再前往爷爷奶奶家小住上几天,中旬再上北京和我亲爱的朋友们汇合一下下,然后再回来!想想自己马上要工作了,真是对不住老妈和宝宝,还是自己现在多辛苦一点吧 http://user.qzone.qq.com/26500068/blog/1245064210?ptlang=2052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功学的第一原理---模仿可以轻易获得成功
liux831 2009-3-30 08:15
读了大学读硕士,读了硕士读博士。博士毕业找工作。我突然想到一个科学问题。如何成功?最近读了一篇短文很受启发,特推荐在此。 模仿可以轻易获得成功 1998年8月15日,我到达美国,开始了对这个圣地进行体会和探索。 我最关心的是美国的大学和美国的发展。 美国有3000多所大学。可见美国的发达。美国的大学不想中国,美国的大学差距并不很大。我比较熟悉的是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这些大学差别不很明显。中国的大学则不同,三十名以后的大学和前十的大学相比,学科配备不齐全。一百名以后的大学招博士,但报名不热。300名以后的大学不像大学。 中国和美国的差距是很大的。中国在试图拥有航空母舰这件事上就有显现。没想过航空母舰和拥有9艘核动力航空母舰就是天底之别了! 有国家的发展,大学的积淀,想到个人发展。 个人发展远比国家发展简单。 先有学位,后有地位。 优先登陆国家平台。 由去美国,到国际化运作。 这些都可以通过模仿获得成功。 读了大学读硕士,读了硕士读博士。 在大学先做讲师再做副教授,做了副教授晋升教授。 在美国学习工作,英语成为生活语言,工作语言。在美国做教授自然精通教授之道。这都可以通过模仿轻易获得成功。 学者在于创造。做科学研究在于精通研究之法。 机遇垂青与有头脑的人。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72 次阅读|1 个评论
急功近利是科研模仿现象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dygnuist 2009-3-23 17:51
前不久撰写" 唐诗中的模仿现象 "一文时就在思考:为什么当今国内科学刊物中绝大部分文章都没有多少创新?笔者以为,从个人层面讲,其根本原因正在于"急功近利心态",急于求成。要知道,真正的创新是非常艰难的,而相比之下,借用前人的现成方法、工具、思路、实验成果等等,或偷梁换柱或断章取义或东拼西凑或干脆照猫画虎改头换面,等等,这都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就以我所研究的领域而论,笔者每年审稿量较大,基本上遇到有见地的或有独到之处的论文,很少很少,真是凤毛麟角。可是,有一半以上的文章却是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也!既不能篇篇都给枪毙,也不能不给出路吧,因为这毕竟也是一种劳动成果!?于是,手下留情,退而求其次,这实在也是降低标准之举了。因为铺天盖地的文章都如此,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势力。列宁曾经说过,千百万人所形成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然而我的导师,已故的老一辈中国著名气象学家么枕生教授,他在世时曾多次告戒我:没有创新思想的文章就不要写!他还对笔者说过,他是很少看国内学者写的文章(指科技论文),他说看中文论文不如直接看原文(指英文等非本国文文献),其原因之一,恐怕与中国人经常生吞活剥地理解外文文献有关。对此,笔者深有体会,国内学者的通病之一是常常并没有深切理解文献就要搞研究,其所写论文,当然只能是照猫画虎,但却常常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不少学者都深有体会:宁可花时间看原版(外文)书或外文文献,要想有创新还是要看看人家是如何做的?这当然是一种无奈之举。要想真正改变这一格局,除了全体学者花大力屏弃急功近利思想以外,必需应有制度上的改革,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诸如教育、科研、文化、社会等等。仅靠某人的一篇呼吁文字,实在是杯水车薪!
个人分类: 科学时评|50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模仿——医学知识获得的重要途径
何裕民 2009-3-12 19:58
原始思维有着众多特点,它立足于具体形象,以互渗、同一为核心,视人天、人物为一体,扩大事物间的同一性,随意进行类比推演,依赖集体表象;所有这些,都在人类早期认识的发展过程中,包括从动物自救本能脱胎为人类有意识的救治行为及医学理论观念产生演变中,起过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在早期认识发生过程中,还需强调的是模仿行为的作用。这种模仿表现在许多方面:接受天启,本身就是一种模仿,一些重要观念和象的发轫,就与此有关;养生导引是一种模仿,模仿龟鹤而有吐纳,模仿各种动物的矫健动作而有五禽戏 ,模仿动物行为而有一些药学知识,如中药中的鹿衔草之类;又如人类学家所发现的乌干达基巴拉森林中的黑狙猩吃茜草的叶子以自救,而乌干达人也从中学会了用这种叶子治疗胃病。 此外,未成年的人模仿其周围的成年人行为,又可获得知识,促进经验积累,观念的沿袭。值得一提的是,模仿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人类有着幼态延缓现象,相对于其他动物,人类有一个延长了的未成熟期。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较长的未成熟期间,长者对幼者的哺育和保护不仅有利于生物躯体的顺利发自,更重要的是促使幼者通过观察、模仿来获得具有生存价值的行为范式。这种起遗传性的信息积累和代代传递正是人类据以实践和完善其高度适应性的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模仿对于高等灵长类来说具有生存价值,并由此得到了选择和强化。 正是借助模仿,人类不仅从动物的行为或其他现象中获得启迪,同时以代代相传方式,延续操作行为和酝酿理论观念,并通过不断重复经验这一途径,逐渐积累起经验。而对动物行为的模仿等,其思维机制与前述的原始思维又是如出一辙的。
个人分类: 医学与人文|347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5: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