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研究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民科怎么做科研?(131008)
热度 24 ymin 2013-10-8 08:36
民科怎么做科研? (131008) 闵应骅 民科原本指“民间科学家”,法拉第、爱迪生是他们的代表。但近几年我在科学网上看到的民科,大都指比较小的单位里独自进行科研的知识分子。他们提职称必需有科研题目,必须发表论文。所以。他们很在意申请的课题是否批准、论文能否取录、评审是否公平。科学网上经常会看到许多这样的博文。今年 CACM 9 月号上看到一个荷兰人Ž eljko Obrenovi 发表的“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 Curious Case of ‘ Small ’ Researchers-Practitioners ,”该文正好是说民科的。可见,国内、国外都有民科怎么做科研的问题。 在小大学,或者说,教学型大学里做教师的年轻人主要工作是教学;在小公司里做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等工作的人,主要工作是开发、系统需求分析、运行总结等工作。他们可能是博士,或者做过博士后,有研究基础和背景。他们一般被称为实践者,而不是研究者。现在应该有一批所谓实践 - 研究者。他们在实践中做研究。 在计算机领域, ACM 和 IEEE 计算机学会都很重视“实践者的声音”。他们可以把严格而学术性的研究方法带给实践,可以给研究者以从实践中来的有价值的见解和独到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认识在小公司做小研究的价值,那就是知识的扩展。实践的目的是创造成功的产品,从实践中学来的局限于特定的产品和所接触的人。作为研究的贡献,这个范围就得推广,在原来的条件之外也可用,对其他人也有用。扩展是为学术目的,对实践也重要。一个小公司的一个部门,也许只有一个工程师,一个总体设计者,和一个研究者,去收集、推广和分享与该公司软件产品有关的最好软件开发实践。他们没有重复错误的本钱,他们的任务是最大化他们自己成功的经验,推其广之,而不是简单地收集那些经验教训,使公司内外懂得,而且有用。因而,解析地推广、评估和把他们的发现结合到已有工作就很有意义。好的推广避免低级技术错误。结果,他们的工作不但对总体有用,也对营销部有用,营销部人员可以对客户讲述他们的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所感悟,可以深入到一个特定的问题。有时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都可以看出某些科学问题。实践 - 研究者的科研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会有帮助,但是,还是要紧密结合本职工作来做,不应该脱离本职工作去搞科研。那样,可能两头都失塌。 实践经验的推广对整个领域的研究也有价值。譬如系统安全的问题,公司最接触实际,遇到过各种问题。最近看见一篇文章,关于集成认证和个性化的安全模式,是在公司的几个项目的实践基础上的推广。系统的设计、维修、事故记录、事故处理过程的经验和数据,都是很好的科研资料。 我们期望更多的实践者和学术界参与,进一步推广。公司人多发表杂志文章 , 被聘为杂志特邀编辑等都是可行的办法。应该提倡研究者和实践者的互相学习。实践者的文章对研究者有益。许多理论的方法、工具、技术在实践中失败,就是因为对实际没有足够的了解。发表文章对小公司也很有用。特别是从评审意见中受益。发表文章也让你理清思路,批判性的反思,从专家和同事得到反馈和评论。对自己提职和找工作也有用。公司让你去参加会议对公司的名声起作用,花钱不多。在公司人事部门很难找到高质量人才的情况下,通过会议和发表文章能够了解更多的人。 实现实践与研究之间沟通存在障碍。找研究时间和资源是个问题。实践本身不一定要求科研。你需要耐心说服相关人士科研的重要性,也不应该把开发当研究。研究需要有学术思考和科学素养的个人。实践研究者碰到的另一个障碍是研究群体的认可。没有研究群体的认可,研究工作是很难开展的。难就难在找对实践者贡献成果开放的地方。评审者常常偏向研究者。譬如 Communications of ACM 的实践专栏只接收特邀的文章, ACMQueue 只有特邀的评审人才能评审文章,有一位实践者想用 ResearchGate ,反馈说他公司的 e-mail 地址不能注册,他们只针对学术界,只有大学、研究所和大公司才可以。可见在美国,民科的工作不被学术界重视也是有的。 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的人,工作中有明确的实际任务,但有科研能力,譬如博士或博士后。他们在小的科研组内做独立的研究,无法与有声誉的科研团体、著名大学、研究所或大公司合作。在小公司里面,没有研究群体,没有讨论班,没有研究人员的名分和自由。但这些人的贡献常常不被认可,而且会碰到许多挑战和阻碍。其实,无论从产业发展、公司发展和学术进步的角度看,他们的工作都应该受到重视。 对于国内的民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提供了相当的资助。民科们科研的积极性很高,心情也很迫切,也做出来不少成绩。但也看到一些现象值得注意。譬如关在屋子里搞创新。找几个人,凭空制造一些概念,玄而又玄,抽象空洞,脱离实际,还以为是原始创新。动不动就召开会议,甚至是国际会议,请几个朋友,我们给他报销国际机票及所有的国内花销(这样的人还是容易请来的)。或者自己办一个杂志,反正国内不差钱。但是,没有国际反响,没有产业界的支持,这种创新意义何在?可以增加我们的论文数,也可以增加被引频次,但不可持续,很快就被人遗忘了。当年 Lotfi Zadeh 创造模糊集理论,受到许多科学家的反对,但还是轰动世界,许多人跟进,做出了许多成果。这是原始创新。至于它的意义有多大,靠历史来评说。所以,我赞成,我们科研人员还是要脚踏实地搞创新,不要搞花架子。不要为自己提职搞创新,要为科技事业搞创新。
个人分类: 做学问|12860 次阅读|74 个评论
做研究者而不要做劳动者
zhaozydabao 2012-7-11 16:47
做研究者而不要做劳动者 前两天,我们农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举行了中期考核。搞农学的都知道,尤其是搞育种的,要想真正的成为一名合格的农学研究生,经常下田劳动是避免不了的。 确实,我们这一届的学生的努力和辛勤令好多老师都赞赏不已。然而,却是大多都属于“埋头苦干”型。有位资深审核老师就指出,作为研究生,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劳动者和研究者的区别: 埋头苦干、让干啥就干啥,不总结、不思考,这是劳动者;根据所做内容自己独立设计任务和实验,不断总结和思考,有目的的进行劳动,这才是研究者。 老师还说,研究生期间,正是我们学习的最佳期间。作为农学学生,下田劳动是必须的,只有亲自实践了,才能真正的明白问题和近一步探讨问题。现在的好多农学的学生都不下田,这是不对的。但是,对于研究生的下田劳动,一定要同纯粹的劳动区别开来。其埋头苦干、不总结和思考,这样也是不能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也难以培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之前,我们大多数都以辛勤劳动为荣。同学们也总是喜欢攀比下自己的劳动量,一旦比别人干活少些就感觉低人一等。老师的话却如醍醐灌顶般的将我们催醒,让我们明白了,真正要想做为以为合格的研究者,不仅要勤奋的进行体力劳作,还要勤奋的进行脑力劳作! “多读,多做,多想,多总结!”,仅以此言自勉之!
个人分类: 学习经历|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研究者主要类型划分
热度 2 vcitym 2012-5-1 10:04
中国科学研究者,按照亲社会性可分为以下主要类型: 一、学院型:指以高校、科研院所等“院内”为主要活动场地的研究者。亲社会性差,也是人们常说的书呆子气重的。又分两个亚型:一是成果型,一是非成果型。成果型主要是以发表文章为主进行的研究,或者是基础研究。其研究的东西很少受到社会大众的眼球关注,有点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味道。非成果型又可以分为两个小型,一是有大目标,准备十年磨一剑,小文章不发。另一个是根本没有东西发表,研究只是兴趣,完成本职最基本的工作而已。学院型研究者离不开“院内”,常年主要在院内活动,很少被社会化成“知名”。 二、社会型。指在高校、科研院所等“院内”有岗位,但大部分时间都在社会上活动,即很多所谓的“知名专家”。他们有自己的研究基地(院内或院外),但更多地是到处发布各种“专家意见”,而这种意见有很多时候“被绑架”。见“70%的教授都是扯淡的”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0812do=blogid=414952 。这是中国特色,也是被妖魔化的主要对象,也是造成教育成TOP10中居于首位的主要贡献者。(引用网络顺口溜: 这年头,教授摇唇鼓舌,四处赚钱,越来越像商人;商人现身讲坛,著书立说,越来越像教授 )。 三、综合型。指兼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研究者。又可分为两种亚型,一是学院社会型,一是社会学院型。学院社会型指那些跟多时间在院内做研究,是不是到社会上宣扬自己观点的研究者。他们一般有较好的学术道德素养,被社会同化程度低一些,坚持真理时候多一些。见“]浙江工商大学人文院长离职演说”http://bbs.sciencenet.cn/blog-219498-561349.html。社会学院型更多时间倾向于社会,少部分时间在院内。这些人有自己的学术观点,但比较趋行政化,靠政府或社会来扬名,而不是自己的学术扬名。 中国需要大力扶持学院型,支持综合型,改造社会型。有了这样的类型划分,我们的科技考评体系建立就可以简单化了。
个人分类: 杂谈|5455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5: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