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知识社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知识社会中的中医学(二)
热度 27 何裕民 2014-2-26 15:30
(四) 在我们看来,任何具体的科学知识都有一个陈旧周期(唯一例外的可能就是神学学说),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恩格斯一百多年前就曾经说过“科学的历史,就是这种荒谬思想(指旧有理论认识)渐渐被排除的历史,是它被新的、荒诞性日愈减少着的荒谬思想所代替的历史”(《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信》)。因此,只有用新的知识淘汰旧的知识,科学才能发展。中医学也不例外,十多年前,我们就在《差异困惑与选择》一书中提出要对中医理论体系进行解构与重建。而时至今日,对现代的中医人士来说,变革旧框架,重建中医理论体系,不是该不该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样做,从何切入的问题,以及整个中医界如何更好协作、协同的问题。否定这种必要性,那他也许是个浓厚的民族文化拥戴者,但决不是个科学工作者,因为缺乏了起码的科学常识。我们赞赏的是既具备科学精神,又有民族情感的中医学探索者。 我们并不认为中医理论体系中一无所是,一无所长(这是错误的,是民族虚无主义的体现),相反,我们认为中医理论体系中有很多内容很有价值。在知识社会仍会有重要作用。例如,指导思想中,讲究与自然的和谐(蕴藏于天人合一观中),讲究整体相关(见整体观念),讲究内在自组织自协调思想(体现于阴阳五行学说之中),注重功能态(见“气论”),注重对不同生理及病理状态的调整(辨证论治),注重对个性特征的把握(体质学说)等,都是重要的,依然有其指导价值的。然而这只是些自然哲学观念,或只是些指导思想。它们都需要细致化、具体化,才能成为十分具体的科学知识,才能对未来人类的保健活动提供切实而具体的帮助。这个哲学思想科学知识化的过程也是需要探索创新的,也是需要汰旧迎新的。因为具体的科学知识,一定有其时间性特点的,一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认知手段的提高、认识水平的深化而不断更替的。 (五) 中医药学中有许多属于技能性、应用性的知识,这是医学的技术特征使然。这些内容中的大部分在知识社会时期仍将有其实用价值。然而,今非昔比,明更非昔可比。这些内容也有一个推陈出新的发展要求。须摈弃不适时宜的,提升仍有价值的,创造知识社会所必须的新内容。例如,就大的而言,传统中医学面对的主要是农业社会中的健康问题,随着日趋进入知识社会阶段,健康问题也会起很大变化。较之过去,当今社会不仅仅疾病谱已有了根本性改变,即便是症状和体质,也有很大不同。举一极端例子,同为疲劳,当今知识社会色彩比较浓烈的大城市中,以往所表现出的以体力过度透支为主的疲劳(力劳所伤),已让位给了由紧张、竞争、压力或脑力劳动所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有人甚至创造了“脑累”这一新名词)。这两者虽同为疲劳,却旧药难医新病,后者对中医学来说,也是个全新的课题(在我们看来,现代疲劳也不等同于中医理论所说的“劳神所伤”,两者从机理、临床表现、诊治要点、用药,均有较大不同)。又如,同为冬令进补,以往推崇的是大补,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而如今,至少在上海,讲究调整已悄然代替了“补”。因为当今社会,人的体质起了很大的变化,虚弱已不多见了,高脂、高粘、高糖、高血压、肥胖已成为主要健康之敌,补剂对这些人来说,大多属于忌讳之列。要不了多久,这一趋势将更为明显。因为有预测表明,知识社会中从事一定体力劳动的仅占1/8(过去的中国,占80~90%),社会将主要有两大类劳动者组成:知识分子和服务业者。工作性质的截然不同,社会对医学的需求也将发生根本改变,必须以变应变,这是起码的常识。 即便是仍有很大应用价值的技能或方药,在新的历史时代,同样有变革的必要。人们不会再满足与于又苦又涩的汤剂,不会满足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解释,不会满足于过于传统的“阴啊”“阳啊”的理论阐述······,知识社会的主要成员都有着较高的知识水准,他一定会要求给出一个更贴切的解释,他对自身的健康也更加看重,黑而苦涩、机理不明、成分不清的中药,他会本能地加以拒绝。这些都要求中医学人士奋起努力,以变应变,并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迎合新的知识社会时代,赋予中医药学以浓厚的时代气息。 (六) 知识社会的变革涉及很多方面,一篇文章根本无法讨论太多的变革问题。可以预料,在知识社会,医疗形式、保健方式都将有质的改变。传统中医刚刚完成从走访式行医或坐堂式行医向医院就诊的改变。而新的社会,医院式医疗虽然仍有需要,但不再是主要形式,社区的、家庭的、网络的、全球的健康服务也许成为主体。中医学所面临的竞争无疑将会更残酷。在这种形势下,拥有被服务对象更多的健康信息者将成为赢家。不仅如此,人们的健康需求也将明显提高,无病保健将成为时尚,此时,光凭舌诊脉诊等传统四诊能作出有效的病前微观判断?显然不能。此时,不变,只有被淘汰出局一种结果,这就是竞争社会的铁的规律。因此,“变亦变,不变亦变”,这是客观形势使然,不以任何中医界人士美好愿望为转移。为此,只能以变应变,关键是如何掌握主动,把握先机,做到既迎合时代,又能宏扬传统精华。 (七) 最后,我们只想赘述几点,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在信息爆炸的知识社会,中医学不进则退,不变则死!这“变”是历史进步的趋势,学科发展的客观逼迫;这“变”将是伤筋动骨的,甚至是脱胎换骨的;若扬弃或“变”发生在质的层面,这就是理论体系的重建;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国内文化学者就在呐喊:“重建中国文化” ,医学可视为文化的一个子系统,“重建”又有什么可怕的?要变,要重建,要迎合时代,要掌握先机,就得学习,就得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社会的信息,而不应有所排斥,更不应有门户之见;要学习的,首先是现代生物学知识、现代医学知识,羞答答地回避这一点,或舍近求远,又为了什么呢?其次,变的过程中,除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讲究科学精神,与时代同步,宏扬传统精华外,不应有其他附加的前提或条件。而且,应允许多元化探索、多途径追寻。 社会急速前进的步伐留给我们中医界的时间已不多了。其实,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中国改革开放廿十年了,质的变革有多多少少,从所有制到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企业改制,中国不仍旧是个社会主义的中国。中医学亦然,许多人耿耿于怀,阴阳五行不说了,还算不算中医?若我们的思想观念中,我们的理论分析里,贯彻着二分法的精髓,注重机体内在协调,内在制约与促进的并存,注重不同功能之间的错综联系,难道就不算中医?难道不是进步?对于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有民族情感的人,是不会轻易丢弃的,但不等于一定死守阴阳五行之类形式或表述方式,因为形式表述只是外套而已。对此,大可不必惊呼这还算不算中医!?那还有没有中医味!?难道只有穿长袍的才算是中国人,穿西装带领带的就成了洋夷? 凤凰只有在涅槃中才能获得新生。 一个学科只有在不断创新、不断变革中才能获得进步,获得发展。 不要再拒绝变革了,不要再拒绝探索了,不要再拒绝扬弃了。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中医|2823 次阅读|27 个评论
斯特尔著《知识社会》与德鲁克著《后资本主义社会》阅读札记
wangfutao 2013-12-11 20:45
走马观花地浏览了一遍斯特尔的《知识社会》,作者的三个观点印象较深: ( 1 )技术进步已使价值创造不依赖简单劳动,知识因此成为直接的生产要素并决定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 ( 2 )知识经历了有“意义型”到“生产型”,最终到今天的“行动型”的演化,因此不是知识的作用已不只是提高生产率,它重构社会结构。 ( 3 )斯特尔不接受是马尔库塞的单向度观,但承认知识社会存在自身无法消解的深层矛盾。 ( 4 )知识社会的基础是公有,因此市场机制不是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 重读德鲁克的《后资本主义社会》,书中较斯特尔更为详细的描述了知识对社会结构影响的机理: ( 1 )知识改变了人的异化状态。由劳动力依赖生产工具转变为互相依赖。生产力革命的结束使生产的目的发生改变。 ( 2 )知识替代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核心地位,由此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都将衰亡。自雇替代依附资本,社保基金替代资产阶级。 ( 3 )经济发展不再延续“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需求促进知识增进的模式,“知识生产知识,进而产生资本需求”的模式确立。 ( 4 )德鲁克不同意斯特尔的观点,认为知识社会的市场机制依然是基础制度。因为以自由为核心,因此知识社会是后资本主义,也还是是资本主义。 ( 5 )德鲁克赞同斯特尔的观点,认为知识社会建立与知识公有基础之上。其发展由重“学”发展为重“术”,现在又回到重“学”(理论),并以理论为基础建构社会。 ( 6 )德鲁克也认为知识社会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国家趋向解体。 知识社会 (斯特尔).pdf 从信息社会迈向知识社会 (UNESCO).pdf 后资本主义社会 .pdf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贝尔).pdf
个人分类: 读书|5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是科学网的时间维?
热度 5 lvnaiji 2012-4-7 09:30
吕乃基 常有这样的感受,一篇博文,引来若干评论,而评论所及的问题,多是以前博文曾经谈到过的,为了回答评论,就必须重拾以往的话题。固然,诸如“革命、民主、自由”这样的话题,古老而长青,多少哲人贤士反复研讨,包括如今的韩寒;生命与爱情更是永恒的主题,由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讨论,主体和语境各异。但此刻,博主的情况是,我依然是我,仅相隔数年甚或数月,语境依旧,却须旧话重提,不断的重提。这就是“重复”。然而这又是必要的,因为网友在流动。博主两次踏进的不是同一条河流。再说,一篇博文,不过如此,作者无心长考,读者无意细究。又有谁会花功夫去“领会精神”? 放大来看,在知识层面,科学网,乃至整个社会,又在重复着多少他人写过的文章,说过的话?多少话题被一再提起而了无新意。博主扪心自问,难道自己的每个观点都标新立异?正因为此,学术界强调“查新”,以避免无意的重复和有意的抄袭。但是博文呢,也要求查新吗?进而,还有微博……。看来,重复,是知识社会的一大特征。 不仅重复他人,而且重复自己。那就是“遗忘”。已经发表过的博文,竟然原封不动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又发了一次!第二次上载时开头还大言不惭地写了这么一行字:“ 此文写于去年 4 月,后不知何故放了下来,今日翻阅,感到似乎尚未过时。 ” 有趣的是,两次都得到了小红花,编辑部没有发现,网友也没有发现。遗忘,真乃人之本性! 本以为,进入知识社会,人类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看来未必。倒是在以物质为“中轴”的社会,较少重复。例如,工业生产领域著名的“有计划的废止制度”,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汽车模式设计开始,直到真正意义的生产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一套以有意识地加快商品更换、缩短商品生命周期以刺激消费、增加生产、让企业获得更大利益的设计与生产策略。家里已经有了一个杯具(非悲剧!),时时在眼前刺激着感官,于是恐怕不会再去买一模一样的杯具。 重复加遗忘,让知识社会如同在沙漠中行走,进两步,退一步;甚或,进两步,退两步。 重复与遗忘——知识社会的两大困境。知识社会似乎正在失去时间维。 回过头来看科学网。无疑,博主、网友,以及点击率与日俱增;但什么是科学网的时间维?难道只是消磨时间,甚至“饭后打嗝”? 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网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深度和内容上与时俱进? •
个人分类: 杂谈|3039 次阅读|11 个评论
我所不能理解的国内学术现象之五:为什么知识分子面临那么大的考核压力?
热度 1 ZSHuang 2010-9-9 00:40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这几年经常回国,同国内高校老师交谈中,给我印象很深的现象之一就是,他们经常问的一类问题是:你们国外的大学有没有对老师的年度考核?你们如果应对?如果几年没有发表论文会怎么样等等。在这一类问题讨论的背后,我看到了国内的许多高校老师实际上承受着巨大的考核压力,这经常表现在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要投入到每年总要发表几篇像样的论文的努力之中。如果我们讨论的一类科学研究问题完全是先锋探索性的,很可能在几年内不会有高档次的论文发表时,他们总是摇摇头,不想涉足这一类的科学探索问题。 面对国内高校老师所关心的国外考核问题,我的回答常常会使他们感到意外,有时他们甚至会对之觉得不可理解。(好像我的这篇博文的题目要改成:你所不能理解的国外学术现象之一: 为什么。。。?)。 根据我在国外二十多年几所大学的工作经验判断,我们实际上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年度考核,虽然,个别大学有对应的年度评估的规定,即每年你的上级要给你一个年度总结评语,而且老师个人要对自己的上级也来一个年度总结评语,而实际上都没有真正实行过。(当然我不想说,国外的大学都是这样的,欢迎你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当然,系里面每年都要求大家把上一年发表的论文汇集起来,以便于收录在学院的年度报告之中。这对老师个人来说,并不构成大的工作压力。在这里,我所能看到的考核压力,就是每五年一度的由国家组织的对整个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的评估,但这不是针对老师个人的。 常言道,人无压力轻飘飘。你可能要问,年度考核是高校管理的一个杠杆,如果没有每年发表论文的压力,那老师们就不会把科研当回事,那何谈科技兴国?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可是我所看到的几个国外大学的对应专业,其研究水准仍在国际一流,我也没看到哪位老师整天不务正业,无所事事,这一切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我不敢说,对这个问题我已经研究透了。就我个人来说,科学研究的动力完全不在于考核和评估,甚至都不是为了保住一份工作的需要。知识分子之所以成为知识分子,其本身就出自于对追求知识的深深热爱和执着。现代科学这几百年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常常使人感到深深的震撼和神奇,这会把我们带到了那充满诱惑和挑战的科学探索世界。 当我们把系统设想变成可以运行的计算机系统时,难道不为之感到由衷的喜悦吗?当我们用复杂的数理逻辑符号来描述我们的日常思维活动,难道不会为那数学的优美感到深深的震撼吗?当我们接触到那些用理论计算机上图灵机模型来描述生命科学中的膜计算的思想时,难道不会为之跨学科的思想迁越而感到深深的吸引吗?科学是如此地美丽,科学研究和探索是如此地使人感到巨大的心灵满足的回报,何况还有人雇你来从事你所朝思暮想破解的谜团时,这有什么理由会使你放慢脚步呢?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6930 次阅读|5 个评论
作者授权发布:李喜先:构建知识主义社会(修订版2)
gxxiong 2009-4-21 22:29
作者:李喜先 摘 要 本文对长期存在着的重大经典社会学理论,包括马克思社会学理论,提出了质疑,从而提出了现代新的社会学理论,由此推断: 只有知识 *阶级才有能力代替资产阶级等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建立起高于以资本为基础的类资本主义社会或工业社会(主体上含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混合经济形式的社会,如市场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等)的知识主义*社会。据此,人类社会应依次分为5大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主义社会、类资本主义社会和知识主义社会。 许多国家都在面临现代社会系统加速变迁中进行战略选择,我国国家创新战略必须采取非线性发展模式,即着眼于超越式地构建知识主义社会。 社会变迁比社会发展、社会进化有着更为广泛的含义,它包括了一切社会变化,特别是某一特定的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化。因此,必须从多维度,洞察社会系统何以围绕着中轴或序参量 (order parameter)*变迁的大趋势,更合理地理解和选择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出现了三次极盛时期,也出现过迟滞时期。在社会系统变迁过程中,必然有其动力和阻力,各民族之间、各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进步,而社会系统的超稳结构必定成为遏止领先的内在机制,中国在近代时期衰落已成了一个例证。 在解释社会系统变迁中,主要存在着两种宏观和一种微观的经典社会学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和相互作用理论。本文不涉及后者。实际上,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或和谐论与冲突理论是并存互补的关系。 社会系统变迁的现代理论,即社会系统的中轴转换原理和社会系统变迁的序参量和伺服原理,将更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根据系统科学中协同学的普适原理,由阶级社会更替的史实,并采用完全归纳推理,可得出一般社会学理论: 在阶级社会中,凡对立的两大基本阶级,被统治阶级或被压迫阶级不能推翻统治阶级而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唯有新生成的代表先进生产方式或社会前进方向的第三大阶级,才能以本身的力量,并领导和联合被统治阶级等的力量,从而取代原统治阶级而建立起高于原有社会的新社会制度,最后,原有对立的两大基本阶级将同时消亡 ,并转化为其他新的阶级。 由此推论:根据社会系统变迁的大趋势,唯有新生成的代表先进生产方式或社会前进方向的知识阶级 ,以先进的思想、知识的力量和智慧的视野,才有能力领导和聚集广大民众的力量,最终代替资产阶级等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建立起高于类资本主义社会的知识主义社会,进而上升到智力社会。 中国国家创新战略就是要加速地、超越式地建立知识主义社会。为此,要坚定战略思想,聚集力量,采取战略举措,特别是向全民知识化、智力化方向进行战略性投资,以尽可能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在总体上和单位人均知识含量、智力水平上都要进入世界前列,中国就必然成为基于智慧的世界强国。 ========================================== *知识是人类精神活动整合生成的系统化、符号化的槪念化信息。 *知识主义是知识阶级的整个思想和理论体系,它坚持以知识为基础才能建立起更加合理的社会制度,并只有通过 共知识才能构建起高于类资本主义社会的知识主义社会制度。 *在系统科学中,序参量是协同学的核心概念,也是精髓之所在。它阐明,在大量性质不同的元素组成的复杂巨系统中,只要抓住了长期起支配作用的序参量,就掌握了系统演化的本质。 构建知识主义社会(2)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2827 次阅读|1 个评论
作者授权发布:李喜先:构建知识主义社会(修订版)
gxxiong 2009-1-12 15:42
构建知识主义社会 面临现代社会系统加速变迁的战略选择 李喜先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创新战略专业委员会) 摘要 本文对长期存在着的重大经典社会学理论,包括马克思社会学理论,提出了质疑,从而提出了现代新的社会学理论,由此推断:只有知识*阶级才能推翻资产阶级,从而建立起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知识主义*社会。许多国都在面临现代社会系统加速变迁中进行战略选择,我国国家创新战略应是超越式地构建知识主义社会。 社会变迁比社会发展、社会进化有着更为广泛的含义,它包括了一切社会变化,特别是某一特定的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化。因此,必须从多维度,洞察社会系统何以围绕着中轴或序参量(order parameter)*变迁的大趋势,更合理地理解和选择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出现了三次极盛时期,也出现过迟滞时期。在社会系统变迁过程中,必然有其动力和阻力,各民族之间、各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进步,而社会系统的超稳结构必定成为遏止领先的内在机制,中国在近代时期衰落已成了一个例证。 * 知识是人类精神活动整合生成的系统化、符号化的槪念化信息。 * 知识主义是知识阶级的整个思想和理论体系,它坚持只有通过共知识才能构建起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的知识主义社会制度。 *在系统科学中,序参量或命令参量是协同学的核心概念,也是精髓之所在。它阐明,在大量性质不同的元素组成的复杂巨系统中,只要抓住了长期起支配作用的序参量,就掌握了系统演化的本质。 在解释社会系统变迁中,主要存在着两种宏观和一种微观的经典社会学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和相互作用理论。本文不涉及后者。实际上,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或和谐论与冲突理论是并存互补的关系。 社会变迁的现代理论,即社会系统的中轴转换原理和社会系统变迁的序参量和伺服原理,将更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根据系统科学中协同学的普适原理,由阶级社会更替的史实,并采用完全归纳推理,可得出一般社会学理论: 在阶级社会中,凡对立的两大基本阶级,被统治阶级或被压迫阶级不能推翻统治阶级而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唯有新生成的代表先进生产方式或社会前进方向的第三大阶级,才能以本身的力量,并领导和联合被统治阶级等的力量,从而推翻统治阶级而建立起高于原来社会的新社会制度,最后,原有对立的两大基本阶级将同时消亡,并转化为其他新的阶级。 据此推论,无产阶级也推翻不了资产阶级而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唯有新生成的代表先进生产方式或社会前进方向的知识阶级,以先进的思想、知识的力量和智慧的视野,才有能力领导和聚集无产阶级等的力量,最终战胜资产阶级而建立起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知识主义社会,进而上升到智力社会。 中国国家创新战略就是要加速地、超越式地建立知识主义社会。为此,要坚定战略思想,聚集力量,采取战略举措,特别是向全民知识化、智力化方向进行战略性投资,以尽可能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在总体上和单位人均知识、智力水平上都要进入世界前列,中国就必然成为基于智慧的世界强国。 1 社会系统变迁的经典理论 1.1 结构功能主义(功能主义)理论 在社会学中,功能主义理论或和谐论指出,社会是以系统方式结合为类似人类机体一样的有机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也都具有一定的功能,有助于整个社会系统的稳定。各关联部分都必须合作、和谐一致、协同行动,为维持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做出一定的贡献,才能使社会机体生存和发展。 1.2 冲突理论 冲突是社会互动的方式,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冲突,这归因于权力、财富和声望等的不平等所造成。 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社会学冲突理论集中在阶级冲突和阶级之间在经济资源的争夺上,进而强调,阶级斗争会导致社会进步,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并进一步地阐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冲突,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最终前者推翻后者,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德国社会学家R.达伦多夫则将社会冲突集中在权力的争夺上。 从多维视角判断,在所有的社会中,和谐与冲突、秩序与混乱,是永恒地同时存在着的现象,只是在某一特定时期里,和谐显现而冲突隐含,或者相反 。因此,功能主义理论与冲突理论,都只能论及复杂社会现象的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因此,它们都是局限性的社会学理论。 1. 3. 1 和谐理论表述长期现象 人类在久远的历史时期中,必须建立起合作、和谐一致的社会关系,才能形成生产关系,进而才能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在一个相对长的历史时期里,总体上和谐起着支配作用,由此建立的和谐理论就有其合理的存在性。 1.3.2 冲突理论表述短期现象 在相对短的时期里,在不同的集团、阶级间,特别是在对立的基本阶级间,当冲突演变到激烈的程度时,即进入社会革命时期,必然引起社会系统变迁,由此建立的冲突理论也有其合理的存在性。 概言之,和谐与冲突是同时存在着的社会现象,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主要表现为某一特定现象,因而功能主义理论与冲突理论是相得益彰的、互补的关系。因此,只有坚持 和谐与冲突之合力才能共同地推动社会进步的观点,应融合功能主义理论与冲突理论,才能比较全面地揭示社会系统变迁的普遍现象。 2 社会系统变迁的现代理论 2.1 社会系统变迁的中轴转换原理 对于社会系统变迁,丹尼尔 .贝尔提出了中轴原理,即以社会某一因素为中轴来说明社会系统的结构特征,以建立概念性模型。 1987年,董光璧提出了 社会中轴转换原理,用以说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形态取决于社会的中轴结构,社会中轴结构的转变使社会从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呈现社会的阶段性发展。如果从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理解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我们可以选择道德、权势、经济和智力作为社会的要素。自形成人类社会以来,正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它们之中的某一因素成为社会结构的中轴,并且这种相互作用也是中轴转换的根源。 由上述可见,若某一基本因素起着支配作用,就形成了维系社会的中轴,并因各因素相互作用而不断地围绕着中轴转换,从而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变迁:依次以道德为支配力量的原始社会,以权势为支配力量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以资本(金钱)为支配力量的资本主义社会,以知识为支配力量的知识主义社会。 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也论及了武力(权势)、财富(金钱)和知识 3要素转移的关系。他认为, 权力是一种有目的地支配他人的力量,由武力、财富和知识3要素构成:在工业革命前的社会,武力是权力的象征;在工业社会里,金钱是权力的象征,金钱高于一切;在未来的世纪里,谁拥有大量的知识,谁就能在未来的世界中获胜,未来的帝国乃智力的帝国。 2.2 社会系统变迁的序参量原理 任何系统的存续能力都是有限的,其结构、功能等都在发生变化。社会系统变迁的终极动因在于内部各元素之间、子系统之间、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社会个体之间、集团之间、阶级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和谐与冲突,从而导致社会系统变迁 ,即从一种社会形态,即总体社会制度,变为另一种社会形态,不断自觉地趋向于更高级的、合目的性的社会形态。 2.2.1 序参量的支配作用 尽管现实的繁多系统都由完全不同性质的、大量的成分、要素(如物质系统、社会系统、生命系统等的元素)所组成,但都由相同的原理所支配,而这种 普适原理是系统科学中协同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序参量和伺服原理。因此,它也自然地更能有效地适用于复杂的社会系统,科学地揭示社会系统变迁的规律。协同学创始人H.哈肯认为:协同学的序参量和伺服原理的概念可以应用到未完全数学化的和很可能从来还没有数学化的科学中,例如科学发展理论。进而,他还指出,在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中,有利于解释宏观变化,某些控制参量的变化可以导致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另一种宏观结构发展的例子是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演变。 在由纷繁众多的元素、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社会系统中,抓住了描述系统宏观有序度或宏观模式的序参量,也就把握住了系统变迁的动因。在社会系统中,一定的阶段会存在着少数几个序参量,各决定一种宏观结构和对应的微观组态,而这些序参量之间的协同合作与竞争,最终将导致只有一个驰豫时间很长的慢变量成为主宰系统变迁的序参量。 2.2.2 序参量的判定 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中,存在着多种要素可能起着序参量的支配作用,如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中轴中的道德、武力、资本、知识等都可能充当。但是,在每一个社会系统中,它们都同时存在着,谁能起着序参量的支配作用是通过合作与竞争的结果。 在封建制社会中,虽然生产方式、经济基础总是存在着,道德、武力、金钱或资本、知识也都同时存在着,但经过竞争,武力将支配一切,有了武力就可以称霸一方,以致枪杆子里出政权,武力控制着整个社会系统,而有了道德、金钱、知识也无济于事。因此,在这种社会里,只有武力才能起着序参量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取代了武力,武力转变为法律,金钱万能,资本支配一切,资本也支配着生产方式,资本导致了社会繁荣,因而在诸多要素中,只有资本才能起着序参量的控制作用。 在知识主义社会里,知识取代了金钱,知识优于资本,知识胜过资本,武力会知识化,财富也要知识化,知识可以代替多种形式的资源,以致知识支配着生产方式,进而决定着生产什么,社会如何生产,知识必然地成为权力的象征,因而 唯 有知识才能长期地起着支配社会系统的序参量的作用。 3 社会系统变迁的大趋势 1848 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主张被压迫的无产阶级起来推翻资产阶级,并剥夺其占有的生产资料,从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在160年后的今天看来,按照社会系统变迁的大趋势来推断,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究竟应是什么样合理的社会?究竟谁有力量和智力来推翻资产阶级或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应引起再思考、再研究。 3.1 只有知识阶级才能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起知识主义社会 根据已出现的阶级社会变迁的历史,采用完全归纳推理,并由系统科学中协同学的普适原理,可得出一般社会学理论: 在阶级社会中,凡对立的两大基本阶级,被统治阶级或被压迫阶级不能推翻统治阶级而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唯有新生成的代表先进生产方式或社会前进方向的第三大阶级,才能以本身的力量,并领导和联合被统治阶级等的力量,从而推翻统治阶级而建立起高于原来社会的新社会制度,最后,原有对立的两大基本阶级将同时消亡,并转化为其他新的阶级。 其一,在奴隶制社会里,被压迫的奴隶阶级不能推翻奴隶主阶级而建立起新的封建制度。只有第三大阶级地主阶级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才有能力,并利用奴隶阶级的力量,从而才能推翻奴隶主阶级而建立起新的封建制度。这被称为反对奴隶主阶级的新兴地主阶级的社会革命。 其二,在封建制社会里,被压迫的农民阶级也不能真正推翻地主阶级,即使是从形式上推翻了,也只是改朝换代,而不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唯有新生成的代表先进生产方式和社会前进方向的第三大阶级资产阶级,依靠本身的力量,才有能力,并利用农民阶级等的力量,从而推翻地主阶级而建立起新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这被称为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新兴资产阶级的社会革命。 其三,进而就可以得出: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 被压迫的无产阶级也推翻不了资产阶级而建立起新的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制度,唯有新生成的代表先进生产方式和社会前进方向的知识阶级,以先进的思想、知识的力量和智慧的力量,才有能力和智慧领导和聚集无产阶级等的力量,从而使阶级冲突的力量对比变为2:1的关系(知识阶级+无产阶级等)∶资产阶级,最终,战胜资产阶级而建立起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知识主义社会。 3.1.1 经典的生产资料概念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近400年里,资本主义制度以迅猛的速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向前发展,但马克思和恩格斯仍然揭露资产阶级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从而形成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的矛盾。 人们长期以来认为的由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的传统生产资料概念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世界,在新的生产资料概念中,不仅有物质性的成分,而且也含有非物质性的成分,即含有知识外化的成分,知识会凝结在物质中,知识本身已成为新的生产资料,不断地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并越来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998年,V.艾莉在《知识的进化》一书中认为:因为在知识社会,知识工作者拥有 知识这一生产资料 ,并能带着他们的知识离开企业。 这样,有形的物质性生产资料可以从资产阶级手中剥夺过来,但知识这种性质的生产资料和与知识不能分离的知识化生产资料却无从剥夺。 3.1.2 知识工作者将生成、壮大为知识阶级 知识工作者主要包括广大的科学家、技术专家(计算机专家等)设计师、工程师、医生、法官、律师、作家、新闻工作者、各层各类管理专家等人员。2000年,在美国、法国、加拿大、荷兰等发达国家中,这支生成的新阶层约占总劳动力的70%。知识工作主要是思考、脑力活动、生成知识、扩散知识、应用知识、管理知识。因此,只有知识工作者与凝结了知识这种性质的知识化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创造出先进的巨大的社会生产力。 由此看来,只有正在生成、壮大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前进方向的第三大阶级,即知识阶级,才是资产阶级的真正掘墓人,能战胜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这犹如在几百年前资产阶级基于资本而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一样,知识阶级也必将进一步基于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而建立起知识主义或共知主义社会制度。 3.2 知识主义社会才是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社会 许多思想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都对人类创造的知识进行着思考。F.培根(1561-1626)一生不懈地坚持推进人类知识的大志,以知识论作为哲学的中心,并提出了著名的论断:知识就是力量。 3.2.1 知识主义社会的特征 今天,在知识时代,全球都在研究知识的巨大意义。1921年, 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就提出,在经济运行中要依靠人类的知识。最早,罗伯特.E.莱茵采用了知识社会这一术语。1959年,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也提出了知识社会的概念。1973年,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中指证,后工业社会在双重意义上直接就是知识社会。1993年,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提出,后资本主义社会既是一个知识社会,也是一个组织社会,这样的社会是以知识为主的社会,其领导者为知识工作者,即知识经理人,充当主角的产业所生产的主要都是知识或信息,而不是实物,最根本的资源不再是资本或自然资源,也不再是劳动力,而是知识,而创造财富的核心是知识创新。1994年,尼科.斯特尔在《知识社会》一书中,在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进而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职业日益增大,这一职业阶层在劳动力中增长最快,这种增长和对于专家的越来越多的依赖,必须被作为是现代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某种较深刻的转变的组成部分;知识社会的主要特性是知识价值论,而不是劳动价值论。 3.2.2 知识主义社会易于实现 平等、公平、公正和和谐 知识的真正革命性意义还在于,它具有无限的延伸性、共用性、共享性和公有性。众人均可以同时使用人类精神活动创造的海量知识,乃至量子力学、相对论等高深知识,这不像有形物质那样带来损耗,可以重复使用,即使是一些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应用科学及其相关技术知识的使用受到限制,但在一定期限后也会共享。特别是,在人类社会中占多数的穷人和弱势群体,经过努力也都可以掌握知识、技能,从而能取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开创全新的产业,发挥才智,以致可以产生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因此,只有知识主义社会才利于解决社会乃至全球性的重大难题,如贫困、致命疾病、环境污染等,才可能从物质和精神上真正地给人类带来幸福;只有知识主义社会才能使人类更加醒悟,从而大大提高人类高尚的道德水平,使人类更加人性化、理性化和情感化,才可能真正地实现平等、公平、公正、合理和和谐的高等社会,进而形成国际社会和谐的新秩序,乃至可能祛除人类不应见到类野性生物行为那样的互相争斗、残杀和残酷的战争。 在知识主义社会里,还要强调与生产资料相关的物质财富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要进行合理的分配,因人制宜,按能力配置,即恰当地配给胜任者个人和不同规模的各类集团,有效地用于生产,或进行经营、管理和支配,其收益按合理的比例向国家纳税,并用于公共事业,大大提高社会福利。 在高于资本主义的知识主义社会里,既能实现精神财富知识共有,又能实现物质财富的合理共享。而且,必须认识到,只有通过知识共有,才利于实现物质财富多种形式的享有。概言之,就是要经过知识共有的社会道路,去真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合理社会。 3.3 知识主义 社会将易于形成有序的社会结构 知识主义社会仍然是复杂的社会系统,而且是易于祛除资本主义 多种弊端的高级的人工系统。任何人工系统都要遵循自组织 (self-organization)与他组织(heter-organization)相结合的原理。 社会系统包含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分系统,都是典型的人工系 统,因而都必须遵循这一原理:①只有遵从系统的自组织原理,才能充 分发挥系统的自组织作用,即自生成、创新和发展等,才能形成具有内 动力的人工系统;②必须满足他组织控制自组织原理,才能使系统有序 地和正常地发展;③同时,必须使自组织和他组织相结合,在自组织与他组织 之间保持平衡,才能形成优化的人工系统。 实际上,经济系统是典型的人工系统,是在自组织基础上形成的他组织系统,就必须遵循这一基本原理,即只有国家起着他组织力或强迫力的作用,对经济系统施加控制或管理,才能将各个构成要素组织起来,构成有序的结构,从而才能形成正常运行的经济系统。 若在经济系统中,过度地强调他组织作用或系统外的强迫力,即国家的过度干预或硬性推行指令性计划,如前苏联时期和我国前期那样,就会形成计划经济系统;反之,国家不施加控制或控制不力,经济系统一味地追求自组织作用,强调系统内无限制地自由发展,如美国近期出现的经济危机那样,就会形成失控的自由化经济系统。因此,在高级的知识主义社会里,无论是经济系统还是政治系统,都要坚持他组织与自组织结合的原理,即在他组织与自组织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从而达到高级的知识主义社会形态。 3.4 中国国家创新战略就是超越式地构建知识主义社会 中国要超越式地构建知识主义社会,就必须要以智慧的眼光,向全民知识化、智力化战略方向投巨资,大力兴办各类形式的教育,不断地增强宏大的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构成的整体)和技术(自然技术、社会技术等构成的整体)队伍,以尽可能在不长的历史时期里,在总体上和单位人均知识、智力水平上进入世界前列。 3.4.1 优化战略抉择 在近代时期,无论从何种理论上解释,中国衰落是历史的客观事实。国人都记得,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但是,必须从历史的反思中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绝不能亦步亦趋、直线式地追赶;必须趁事物发展的不平衡之机,跨越式或超越式地赶上,以至后来必然居上。 法国思想家C.H.de圣西门认为,理性和科学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法国社会学家A.孔德认为,人类的智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秩序是一切进步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应归为人类智力的发展规律。 英国政治家杰明.狄斯雷利就说过:是知识在影响和均衡着人类的社会状态所有人都能获取知识,而他们的政治地位、感情和乐趣却各不相同。 在知识时代, 知识是形成多种差距的倍增器 ,由于知识革命使得世界的富裕国家与贫困国家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在1750年时,这种差距只是5倍;而到2000年时,它们之间的鸿沟以达到了390倍。一个由于知识革命而引起令人瞩目的数字是:1970年创办的微软公司的市值高达2740亿美元,而巴西作为一个国家,其全部出口贸易额需要3年才能达到这一数字;前者仅有 3.3万名员工在工作,而后者却是1.72亿人口在劳动。世界上,有15个不发达国家,人均年收入只有1066美元;而有15个发达国家,人均年收入则高达2.55万美元。这表明,知识、智力上的差距成了其他一系列差距的倍增器。 1993年,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主席梅农在《世界科学报告》中指出: 地球上目前称为第三世界的一些地区落在后面,除了偶然闪现光辉的科学业绩外,仍然苦于缺乏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 目前,称为第三世界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与西方国家发展时期曾面临的完全不同。虽然完全明显的殖民主义已经结束,但这些前殖民地国家又在世界体系中陷入困境,新殖民主义又以新的形式在这些国家延续。A.G.弗兰克认为:许多坚持理论的人都把美国看作是现代新殖民帝国主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认为,美国通过自己的对外援助和军事政策,来极力阻碍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成熟起来。 这些所谓核心国家往往以跨国公司等形式控制着许多边陲国家和半边陲地区,以为其提供廉价的原材料、劳动力,以及产品市场。而且,在全球经济系统中再形成国际分工,知识经济国家摆脱物质生产的拖累,向边陲国家提供知识、技能,成为头脑国家,而边陲国家进行物质生产就变成躯干国家。 2005 年12月15日 ,美国知名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文章认为:在当今世界,将越来越少提及发达、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而是越来越多地提及聪明、更聪明、最聪明的国家;发达国家对付像 中国 这样的低收入新兴经济体的唯一战略就是越来越聪明而不是越来越便宜地工作。 在全球知识、智力竞争的态势下,无论中国离知识主义社会还有多远,但在客观上迫使中国必须要迎接挑战,做出优化的战略方向的抉择。 3.4.2 超越式地实现知识主义社会的存在性和优越性 人类文明史一再地表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永远居于世界最前列。如落后近一个半世纪的德国,在19世纪下半叶后,在教育上充满活力,是当时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以其他社会从未表示过的那些信心和精力发展科学,以获取大量知识,并将其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样,仅在约半个世纪里,就实现了超越而在世界上崛起。再者,美、日、以等,也都在较短的时期里实现了超越发展。 在世界进入知识、智力激烈竞争时代,系统而精深的知识是知识经济、知识主义社会的雄厚基础。进而,知识可以升华为智慧,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变得更加聪明而有妥善的谋略。因此,要 遵循了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的人。历史的机遇格外偏爱有战略思想的民族, 中华民族就是要抓住历史机遇期,在国家创新战略的高度上,努力坚持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特别是政治制度创新,以民主政治保障自由思想和智慧的生成;发扬自由创新、自主创新精神;开发、聚集智力,形成协同创新;坚持以能力为本、知识为本,进而以智力为本, 千方百计地使国民知识化、智力化,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即只有基于高质量知识和高等智力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系统科学地发展。这样,中国就能在高等智力的基础上超越式地实现 知识主义社会制度。 据此,可以预计,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也就必然成为基于高等知识、智慧的世界强国,在高级的知识主义社会里再现辉煌。 (本文经多次修改后,作为在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08年学术年会上的报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9年1月11日再修改,供学者探讨。)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483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