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避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赌场与火灾的博弈
dfedhw 2020-10-22 10:57
SME科技故事:一场被控制在底层的火灾,如何让高层的61人“隔空”死亡? 先从文中的一句结论开始说起 “ 事实上,对于造价高达1.06亿美元的赌场酒店来说,全面安装自动喷水系统的预算也只要19.2万美元--这场大灾难及其损失本可以从一开始就避免的。” 做出这样的结论或建议无疑是轻率的,姑且将今天所关注的问题归结为:如何避免或降低重大伤害事故SIF(Serious Injuries and Fatality )。 当重大火灾事故发生之后 ,仅站在涉事酒店的角度,理论上可以采取这么一种简单的算账方式:19万比1亿,作为投资方或经营者,当初的决策看起来不明智,但是,如果站在一个全行业的角度或安全管理全局的视野,以这样的看问题及解决方式,仍然不具备相当的把握去避免或降低SIF。 火灾将会发生在哪家酒店完全不可预知,简单推演一下:事故未发生之前,要想避免一起类似的事故,或许需要在1万家类似规模的酒店进行相关投入,那么安全投入与损失则变成了19亿比1亿,仅从财产损失的角度来看,是否值当,一目了然,再者,就算起火,损失也未必直达1个亿,还有多种可能。事实上,即便世界范围内的重大火灾事故也比较罕见,其周期也较为漫长,至少为10年(个人经验值),因而有必要纳入统计的基数应该远不止1万家,安全投入产出比由此将变得更为悬殊。 在这样一种极小事故概率存在的前提下,普遍受侥幸心理的驱使,必然有一定比例的投入无法到位,这是难以改变的现实,即便是将来,即便再多来几起火灾,依然无法改变,区区一个19万很容易,上万个19万则变得不容易(离开现实情形条件,在理想状态下讨论火灾的防控毫无意义),为便于叙述,暂且将类似建筑自动喷水系统实际覆盖的比例设为50%(相关实际调查得出的统计数据也相差无几)。 接下来说到自动喷水系统的可靠度问题,不容乐观,假设也只有50%(业内也有相关统计数据,八九不离十),自动喷水系统的可靠度之所以如此之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供水系统缺陷、电器元件稳定性、水质问题、老化锈蚀、连锁设计、系统复杂度、使用安全性、施工质量问题、设计缺陷、年久失修、事故停电、火灾对设施的临时破坏等。再结合历年火灾案例中自动喷水系统的实际效果,便知50%这一数据并未被夸张。 引用原文中的一段话,可佐证上述观点:“ 理论上建筑物都要经过专业细致的安全检查,通过后才可以正式投入使用。这一点很好,但问题是一旦通过安全检查向公众开放了,无论经过了多久,除非出现事故否则重新检查评估的可能性都是微乎其微的。” 综合上述两项数据,可以理解为现实中仅有大约25%的类似建筑能够处于自动喷水系统的保护之中,鉴于该系统又属于人机系统, 再算上人为失误,这一可靠度还会更低 (可参考相关从业者的运行经验及过往实际操作表现)。由此即可以理解为:当某一时刻即将发生火灾,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建筑有机会借助此类系统避免或降低重大损失。 显而易见的是:无论采取何种方式与手段,这两个50%都不可能再提升,只会更低。因为不管从经济管理还是技术角度,都已触及“天花板”。故此,若想依靠自动喷水系统等类似手段去避免重大火灾事故(考虑到酒店的行业特点,只要财产损失越大,意味着持续燃烧时间更长,由此出现重大伤亡的可能性也越大),只能碰运气,只看这一次的火灾是否能“落入”那不到四分之一的“保护区”内,或者反过来说:要想依靠自动喷水这一手段去避免重大事故,从现实应用角度来评估,可行性及可靠度较低。 从个体角度,单就这 19.2万美元来看,现实中至少有一半的可能性最终不会被投入,作为任何一位投资方,节约成本都是天性,抠抠嗖嗖的也不可笑,或许再加上对以往经验的积累,对内部管理的自信,配以常规的消防设施,反复斟酌之后能省则省;即便投入了这19.2万美元,一旦火灾真正发生,系统实际表现会如何?也无人敢打包票,成功奏效的概率预计达不到一半。两者结合来看,0.5*0.5,所以要说 “这场大灾难及其损失本可以从一开始就避免的” ,确实无法 令人 信服。 就火灾事故而言, 大型火灾只不过是小型火灾在另一个环境中的放大版 ,或者说,同样都是一把火,只是面对着数量不同的燃烧物以及更复杂的空间环境,看似损失程度存在天壤之别,这两种级别的火灾,形成过程及扑救模式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与相通性,扑救表现及面临困难也都大同小异, 在简单环境下应对火灾过程的不完美,到了复杂环境中就可能演变为致命因素 ,所以,单纯致力于消除重大火灾事故无从下手,换句话说:只有当大部分的小型火灾都能处理得干脆利落,大型火灾的形成概率才可随之降低,周期也会相应延长。 尽管这一次的博弈看似失败,然而却也是博弈方在综合了当时的相关信息资料,权衡利弊风险之后做出的一种策略选择, 除了追求重大事故损失的极小值,成本的极小值也是整个社会无法舍弃的部分 ,毕竟这部分的真金白银清晰可见,且就同一历史时期相较而言,一个“ 输家 ”的背后仍有大量“ 赢家 ”。虽然一次偶发事件导致结果与预期相左,但类似的博弈仍将随着技术的进步继续深入下去。 靠山屯闲话:地毯式的检查,能防止重大事故发生吗? 靠山屯闲话:消防控制可以达到的边界 应急技术探索:一种简易型初期灭火技术
24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漫谈食品添加剂连载之六:如何购买添加剂少的食品
热度 1 蒋高明 2018-1-15 11:00
漫谈食品添加剂连载之六:如何购买添加剂少的食品 蒋高明 尽管有人声称食品添加剂是经过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是经过安全检验的,只要合法使用都是无害的。持这样观点的不仅仅有食品添加剂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学生,还有一些领导干部,以及一些迷信他们的学说的普通消费者。然而,食品添加剂毕竟不是食物中的正常成分,多吃肯定是无益甚至有害的。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食品专家声称的添加剂无害是有各种条件的,如“合法添加”、 “不得使用非法添加剂”、“不超过剂量”,事实上在生产过程中很多前提条件是被突破的。更重要的是,所谓的安全也仅仅是对单一添加剂而言,如果将多种、甚至几十种添加剂放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笔者估计是没有人认真做过研究的。因此,理性规避那些有问题的食品添加剂不失为一种上策。目前,超市货架上或者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丰富,令人眼花缭乱,怎么选择少用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呢?下面的建议供参考: ① 养成看标签的习惯 在超市买东西,务必养成翻过来看“背面”的习惯,尽量买含添加剂少的食品。对于陌生的食品添加剂,回家上网百度一下,看看具体是什么东西,怎么生产出来的,安全的剂量是多少,有什么样的副作用,确定安全的下次再放心购买。 ② 选择加工度低的食品 买食品的时候,要尽量选择加工度低的食品。加工度越高,添加剂也就越多。一般地,初级农产品相对添加剂很少,保质期很长的食物,经过工业化加工的,各种防腐剂是少不了的。 ③ 明白了以后再吃 希望消费者知道了食品中含有什么样的添加剂之后再吃。这些知识需要慢慢积累,对于一些容易引起过敏的成分尽量避免。一些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本身是存在争议的,这需要消费者自己的理性判断,没有必要恐慌,也不能盲信某一方的说法。对于科学证据充足且有害的食品添加剂或非法添加剂,建议尽量避免,尤其不要让孩子吃。 ④ 不要直奔便宜货 有人说物美价廉,但用在食品领域就有大问号。由于长期竞争的结果,加上一些消费者贪图便宜,一些产品的销售价竟然低于成本,这就需要警惕了。便宜是有原因的,在价格战的背后,有食品加工业者在暗中活动。简单判断价格要考虑下述因素:生产厂厂家利润、超市利润、广告费、所交的税项、原料成本、加工成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等等。简单一算,您可能就会感觉超市上一些售价很低的产品如大豆油、花生油、向日葵油等是连成本都不够的。 ⑤ 多问为什么 “为什么这种鱼的颜色这么漂亮?”“为什么这种汉堡包会这么便宜?”“为什么这个点心或水果那么甜?”“为什么食品放那么久不腐烂?”“为什么这款面粉那么白?”“为什么这些馒头那么蓬松?”具备了怀疑精神,在挑选加工食品的时候,各种食品添加剂的真相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在面前。 以黄花鱼为例,正宗的黄花鱼鱼体呈长椭圆形,头比较大,尾柄较细长,体黄褐色,腹面金黄色,鱼鳍黄色或灰黄色,唇橘红色,背鳍和臀鳍的鳍条基部三分之二以上披小圆鳞;假冒黄花鱼鱼没有鲜明的黄色,鲜明的黄色多数是直接涂抹色素。真黄花鱼的黄颜色较淡、较柔和;而假黄花鱼颜色普遍着色较重。 再以豆腐皮为例,添加碱性橙II的豆腐皮一般通体金黄,卖相极好,而正常的豆腐皮则只是色泽略黄。颜色过于鲜艳,呈金黄色的豆腐皮最好不要购买。食用前最好用清水浸泡10分钟左右,如果出现明显的褪色情况,尽量不要食用。优质豆腐皮豆呈均匀一致的白色或淡黄色,并且是有光泽;优质豆腐皮冷冻再化冻后还能恢复原来的颜色和口感,使用多种添加剂的豆腐皮化冻后不能恢复或发黑。优质豆腐皮用手拉抻,组织结构紧密细腻,富有韧性,薄厚均匀一致,不粘手,无杂质。闻起来有清香味,没有其他任何不良气味。如果添化学成分的劣质豆腐皮,仔细闻是有稍微的刺鼻味道的。 ⑥ 尽量购买熟人圈内的食品,或者业内口碑较好的产品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一些广告叫的响的不一定产品好。在食品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市场客观倒逼消费者的觉醒。实际上,消费者的不合理消费也助长了食品添加剂的混乱,很多需求是商家根据消费者的需要而发明或应用的——如消费者要求面粉要白、黄瓜要顶花带刺、猪肉要瘦的,才有了面粉增白剂、激素、瘦肉精进入食物链这样的市场。因此,消费者的觉醒是非常关键的,其中消费者的知情权、参与权以及判断权就非常重要了。来源清晰、质量放心、出了问题可以申请解决,这样的食品最终会成为主流。日本收获大地用了40年的实践证明,消费者、生产者、经营者的联盟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减少食品添加剂的重要途径。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2954 次阅读|5 个评论
避免
uestc2014xiaoyu 2017-5-6 18:11
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顾城《避免》 多么生疼的一句话! 某日看到好友分享的这一句话,突然间不禁有点儿想哭的感觉。 有几分感触,有几分落寞,有几分认同,有几分心疼。 读书的时候,觉得凡是充满了希望和憧憬的事情,都应该不顾一切的去奋斗、去追求、去努力,这些年确实也是如此这般。 然而,“谁都改变不了我们,是生活改变了我们”! 生活那么鲜活的教给我很多东西,让我懂得有时过分用力的生活和表达,会让自己过早的心力交瘁,或者是身心透支、青丝变白发,甚至会伤到我们爱的人。 那天“茂哥”一句话,我十分认同,“我们的真实和真诚,有时会像灼热的太阳,晒伤人;适当的含蓄和委婉,会像温暖而不炎炎的日头”! 是啊,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带给我们更多对爱、对亲情、对责任、对价值、对未来的思考。 成熟的人,不是年龄老了、容颜褪了,而是懂得如何克制得生活在转瞬即逝的幸福深处!
个人分类: 一只木鱼|21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生活:避免碌碌无为的感觉
热度 45 stone1971111 2015-6-30 09:44
邵鹏博士的博文“ 顶尖大学里,彻底的失败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02703-901228.html ”一文提出了一个很好地问题, 那就是不管是什么学校出身的,每个人都曾经有自己的梦想,都曾经有达到人类杰出地位之可能,可是时间流逝,大多数持有这种可能前景的人并没有如其所愿,于是很多人都有一种碌碌无为的烦恼 。事实上,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都受到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所困扰,这种心情并不美好,很多时候甚至还转化为负面情绪和负能量,更甚者走向了精神崩溃。那么什么是碌碌无为?为什么会有碌碌无为的感觉?如何才能走出碌碌无为的感觉?下面是个人浅见。 所谓碌碌无为按字面解释是,表现平庸,没有作为。实际上,由于社会资源所限,绝大多数人都必然是表现平庸,作为上也不能都是惊天动地, 因此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没有碌碌无为的感觉, 社会总有幸运儿, 因此也不是所有人都会有碌碌无为的感觉 。之所以产生碌碌无为的感觉,可能来自于如下几种原因: 原因一、跟周围相比,地位相对不高,成绩相对不明显。 这是一种相对比较而得到的结论。事实上,只要人还不断的劳动和生活,就不可能一点作为也没有,说不作为是过分的,碌碌无为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比于有些有较大作为的人,可能就显得作为不充分。 原因二、跟自己的理想比,自己的作为远远没有达到预期。 几乎每个人都会在幼年时期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期待,有些人可能会将期待更明确为理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我辛勤劳作的效果逐渐水落石出,没有自我预期那般好,就产生所谓的自我碌碌无为的感觉。 原因三、跟自己的能力比,自己的作为没有体现能力。 很多人曾经很聪明,曾经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曾经在很高的平台上,这些潜在的优质资源在很多情况下最终都会转化为个人价值的社会体现。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成绩跟这些资源的潜在势能相比显得偏低,也会产生碌碌无为的感觉。 人一旦产生碌碌无为的感觉,就可能会陷入焦虑,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可能感觉很无助 ,这种心情对于生活是非常有害的。及时认清自我认知的准确度,走出碌碌无为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要走出这种心态,个人以为,正确认识如下几个问题很重要: 一、 正确选择自己的方向,走自己的路; 所有的人在这个世界理论上都有自己合适的位置,但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压迫大多数人服从集体的选择而非个人的真正合适的路线。 于是就出现了各种错位的人生之路。不适合学某个专业的同学为了热门而选择了这个专业,不适合从事某项工作的人因为待遇和社会地位等原因选择某项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质,这些潜质并不能在所有的领域内都能轻易得到发挥。如果非要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内拼命,那只能是平庸的结果。 选对了道路就可能感觉到很轻松,甚至很惬意,选择不正确,就处处觉得别扭。 这种别扭感往往就是道路错位的现象。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纪录片,一个从事极限运动的人在别人看来非常危险,事实上他也在我看过他的纪录片不久,因为一次穿着翼服飞行失败而死去。这个人可以徒手爬上特别陡峭的悬崖,可以徒手光脚走悬挂在两个悬崖间的钢丝,可以穿着像翅膀的衣服从山上向下滑翔。每一项运动都让人心惊肉跳。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在回答记者问他为什么选择极限运动时,他很坦率,他说他能感觉到自己内心的躁动,如果做普通的工作,他将控制不住自己,可能很快就沦为罪犯。 只有从事极限运动,让他找到了安静。 从事科学研究,尤其是数学研究也是需要特殊天赋的。有天赋的人可以比较轻松,而天赋不足的人尽管很努力,但是效果不好。 华罗庚说他读书从来就没有觉得不自然,而不自然恰恰是大多数学习数学的人共同感觉,这就是天赋的差别。 要避免碌碌无为,或者避免有碌碌无为的感觉, 最好就是自我选择自己的路,而且是一条跟他人比有差异的路线,避免挤独木桥,避免扎堆,扬长避短。 那个一辈子研究中途岛上信天翁的科学家因此成为信天翁乃至动物界的大牛,那个常年待在丛林里与猩猩一起生活的女科学家也找到了自己的感觉。这些都是自我选择的,最终也可能成就了自己的梦想。而错误的路线(可行的路线可能很多,而错误的路线也可能很多)必将带来大的阻力。 二、 明确认识自我能力,适可而止; 人的能力先天是有差别的,不管在任何领域,都是如此。这是人的不公平一面,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机会。我们总强调有自知之明,其实做到这一点很难。 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缺少自我审视的能力,我们只能依赖外界对我们的评价来评价自己。 这种评价在很多情况下并不科学,也并不正确。 那些盲目攀比的行为导致的感觉并不真实,仅仅是虚荣心的投影。 前不久,一个大连女孩在毕业不久从一个很好地工作岗位上自杀了,就是因为她一直活在她父母的压力中,对自己的能力缺少认同,在压抑了20年之后,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虽然她是被迫做了各种选择,即便如此,也可能说明她并没有自我认可。对自己能力过高或者过低的认知都可能导致悲剧。因此, 学会自我认知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何认知自我,并且恰当的评价自我,这还是个难题。 三、审时度势,判断路途的终点; 有很多时候,我们有碌碌无为的心态更多的是对当前进展的不满意,并不是路线的错误,也不是毫无建树,仅仅是速度不够快 。在中国的今天,持有这种心态的人比例很大,因为社会变化很快,发展速度高,每个人似乎都不能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速度。于是很多人就有发展速度焦虑。实际上,不是每个领域或者每个课题都会在特定历史时期都和其他领域或者课题有相同的发展速度,社会的发展遵循一定的先后发展次序,有重点,有先后。 当我们处于某个相对滞后的领域,我们可能需要更耐心的积累 。 有时候还可能是我们距离最后的成功还有点点些许的距离,好比马拉松还有最后一公里,但是由于缺少上帝作为裁判给出冲刺的哨声,我们因此对未来距离的长短无法做出判断,就可能产生一种恐惧,生怕自己走不到自己想要的终点。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重要的是判断自己的路是否真的值得走下去。华罗庚强调做科研,要懂得进攻,也要懂得退却。 但是无论是进攻,还是退却,都需要做个相对准确的判断 。好比长征中的四渡赤水,就是需要灵活的判断。 这种人生的艺术并不容易把握。 但是缺少这样的判断,进退都可能失据,都可能丧失机会。 四、调整自己的心态 ; 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已经很努力了,只是因为诸多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选择走当下的路。只是我们走在不得不走的路上,还不断假设走在其他的路上。我们不能说,今天已经从事某项工作了,还假设当年如果考另外一个专业会如何。 这种不断地沉浸在不合理的假设中的做法最大的伤害就是自己。 我的一个曾经的学生,因为科研遇到点困难,就陷入了焦虑。其实他已经焦虑多年。上大学的不如意(其实大学已经很好),课题的不顺利,毕业工作的短暂障碍,都让他不断回头想起一直很顺利人生的第一个不顺利的原因。并且将所有现在的不顺利都归结为那个不顺利。这样就背着越来越重的包袱,终于有段时间,他陷入了失眠,甚至更严重。迄今我也不知道他是否已经走出了这种心理循环。实际上, 当我们走上了一条路,只要是合理的,就应该开心的走下去,既来之,则安之。 此时,我们更重要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认识到生活的当下是一生的某一个静态的片段,未来还有很多美好的时光。我们只要能够让自己安静,就能够让自己幸福。 很多时候,我们不幸福,并不是因为什么不好,只是自己不想幸福。 五、有张有弛,把生活当走路。 现在要问在中国的大多数年轻人的感受,那就是累。紧张是一种常态,疲劳也是家常便饭。这是一种集体的焦虑。 我们还没有学会休息,没有学会让自己慢下来 ,似乎多做一个小时就是多点成绩,似乎多忙碌一点就会多点安慰。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那些最消耗时间的人获得了最好的效果,而是那些张弛有度的人更能够得到更好地结局。最近看一行的《佛陀传》和泰戈尔的《人生的亲证》,都在提倡一种清静的生活方式。当然, 清静的生活方 式不是无 为自私的方式,而是以自我身体达到最佳状态的方式进行自我的展示 。看起来慢,实际上拥有更好的效率。那些急急忙忙,行事匆匆的人未必有好的效果。 保尔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但是这种境界并不能轻易达到,我们还需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智慧,在生活的步伐中不断地体验生活,不断的自我提高。 只要我们是始终真诚的,只要我们始终追求非自私的目标,我想不管未来达到什么位置和层次,我们都不会悔恨和羞耻。 选好自己的方向,认清自己的实力,判断当下的阶段,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建立有张有弛的生活方式,似乎就可以让我们避免进入碌碌无为的感觉,即便偶尔有这种感觉,也如傅雷所说,“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空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遮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压倒罢了;所以你在战胜你外在的敌人之前,必先勇于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和堕落,只消你不断的自拔和更新。” ps.最近也在自我反思中,谨以此文自勉。 silong.peng@ia.ac.cn 2015.06.30
个人分类: 读书偶得|45673 次阅读|60 个评论
我是如何做到十几年没有伤风感冒的?
热度 7 jiangjiping 2014-6-23 06:26
我是如何做到十几年没有伤风感冒的? 蒋继平 2014 年 6 月 22 日 伤风感冒虽然不算大病, 可是, 得了这种病身体还是很不舒服。记得小时候因为体质差, 生活条件很艰苦, 经常引起伤风感冒。生病时不但眼泪鼻涕流过不停, 体温升高, 食欲不振, 吃喝无味,而且经常还会引起鼻炎和中耳炎。 鉴于这样的经历, 我对伤风感冒非常敏感, 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来避免染上这种温和的攻击者。 可幸的是,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 我成功地避开了这个在人间广泛地制造痛苦的妖魔。 我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 ? 首先, 坚持养成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 。 在这点上, 我要感谢我的太太, 她对我实行了严格的监督。 每次我从外面回家, 她总是要求我首先用肥皂洗手才能碰家里的东西。 在她的有效监督下, 我已经养成了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 每次回家首先洗手。到超市购物,用超市准备好的消毒卫生巾将货车的推把部位擦洗消毒, 在公共健身房, 在使用各种设备前, 首先用健身房为客人准备好的清洗液清洗一遍。 其次, 认真对待环境的变化 。 我知道伤风感冒经常与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大多数伤风感冒的流行是发生在气温变化剧烈的秋冬季节。因而,我十分注意气候的变化,经常关注天气预报, 并对将出现的异常气候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如说,知道可能会下雨, 在出门前就带上雨伞, 知道可能会有剧烈的降温天气到来, 就带上足够的保温衣物。实际上, 我在办公室终年配备了一套衣物, 做应急之用。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 也许是运气, 佛罗里达州的南部一年几乎只有三个季节,没有冬季, 很少出现冰冻的现象。 还有,我生活和工作的地方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恒温环境, 是由中央空调系统控制的室温条件。 再者, 经常保持清醒的健康意识 。这种清醒的健康意识是与一个人的健康知识相关的。 懂得基本健康知识的人会认识到伤风感冒是一个传染性很强的病, 很容易在人群中传播。 因而,在公共场所,在工作单位, 我经常观察周围的人群中是否有人已经得了这种病。 这种病有一些明显的体征:流鼻涕, 打喷嚏, 流眼泪, 咳嗽, 面色出现不正常的红色(高烧引起的)。要是发现有这样的人在身边, 我就尽量保持一定的距离。 还有, 始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 这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但是不限于: 1 。 有规律的起居习性, 不熬夜, 不赖床, 不饥一顿,饱一顿, 穿着得体, 主要是考虑到温暖适当, 晚上盖的床上用品更是应该厚薄有度,还要注意节制房事。 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 进行坚持不懈的体育锻炼。 对付疾病, 最有效的途径仍然是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经常的, 规律性的体育锻炼可以明显地增强人的体质,从而, 增强人的抵抗力。 我一直坚持体育锻炼, 因而, 身体的抵抗力不错。 要是那位读者不信我的话, 那么, 请您试试用双手击掌做俯卧撑的动作。 我可以不停地做 20 个左右(当然, 现在已经不行了 , 年岁不饶人!)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5014 次阅读|18 个评论
应对PX此类邻避冲突,政府如何避免吃力不读好?
热度 1 baocunkuan 2014-5-25 23:32
博主按:今年的5月8号,参加学校团委 青年创新中心iFOUND讲座围绕“PX分别请了化学系、新闻学院、社会学系、还有我——来自环境学系的四位教师从各自专业角度来谈PX。组织该项活动的王同学细心地把我的讲话整理出来了,待我稍做修改后,准备放在学校相关网站上,供学生参考。我这里也发表一下:话是我讲的,记录并整理出来,王同学也付出许多辛苦。这里,也谢谢王同学了。 今天的三位老师应该是从PX到底是什么,这个事是怎么传出来的,这到底是个科学问题还是个社会问题,那么我试图就怎么解决这一类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刚才王老师(化学系教授)介绍了几个我们现在存在的包括在建的(PX项目)其实我没有直接参与到PX项目里面,但是我做的可能是比PX还要更大:比如像广西,刚才谈到广西有一个(化工区),还有上海的化工区。我还参加过一些类似的,比如像安徽的巢湖,那边进行的一个电石化工项目。电石是什么呢?就是咱们说石头剪刀布,把石头变成布,这么一个过程:碳酸钙加上一个碳把它变成碳化钙,再和水(反应)变成乙炔,乙炔再聚合变成(一种叫维尼纶的)纤维。我们过去更多的纤维是从这些步骤中得到的,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中国石油少嘛,后来石油多了,就更多用石油加工成(化学)纤维。当然这一类东西确实是大家都不喜欢,我也不喜欢。因为你到现场去,整个工厂里面弥散的这个味道,确实(很刺鼻),但是我们要想办法去解决。所以我今天就是从政府决策如何去避免吃力不讨好(来谈谈我的想法)。我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其实也是厦门PX事件出来以后,我那时也在给学生上课,我课堂上不止一次去讨论过这个PX。当时我对它这个所谓的100公里的说法,我首先是质疑的:我知道东北虎处于位于食物链的顶端,它的一个大概的活动范围是方圆100公里,为什么我们现在华南虎基本算是灭绝了,东北虎还有几只?是在东北那边,就是因为你在全国范围内找,要是按方圆100公里的话,在这个范围找不到人,几乎是找不到的这样一个地方,所以这也就使我们东北虎越来越少。那么你如果说到宋朝,我们山东都可以有老虎啊,武松打的那只老虎那就应该是东北虎,后来中国人口多了,没有它的生存空间了,就把老虎挤到了东北极少一块区域甚至是西伯利亚那边去了。但我没有像王老师那样去专业的了解这个东西,那么我当时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刚好是昆明的PX事件出来以后,当时我也在给研究生上课,我就在说这个PX呀,从厦门的PX到大连,到宁波再到昆明,说难听点的话政府是不长记性。那么我这里面就想从这么几个方面来讲:第一个我就不谈了,王老师谈了——PX是不是危险化学品?第二个危险化学品怎么管理。第三个可怕的不是污染,而是被“污染”了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还有就是几点思考,所以我要谈的就是先从第二个开始。 我从事环评(研究和实际工作)有多年了,2004年我们国家出台了一个制度,叫环评工程师。同样有环评工程师资格考试,这个有点像律师、注册会计师一样,你想干这个活你首先要取得资格证书,然后你再到环评单位作为项目负责人再去主持这个项目环评,包括各样的环评工作。我一直是作为培训的老师,去给学员做培训。那我就是讲法律法规,在以前的话,我的工作主要围绕规划环评和区域环评,也涉及导则。其中,规划环评技术导则就是我负责起草的。我2003年的那个时候,把我的博士后报告拿给当时的环保总局(现环保部),后来这个报告作为了蓝本出台了规划环评技术导则。下面来看一下,无论危险化学品,还是危险废物,我们是怎么管理它们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在2011年重新修订了,也就是在2012年我们就发布了这么一个条例。什么是危险化学品?就是指毒害、腐蚀性、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性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那么我们如何管理危险化学品呢?我们国家是实行名录制,就是政府有个名单,危险化学品都在名单之中。那名单以外的怎么办呢,我们又有一个灵活的方式——鉴别和分类的标准。也就是说,如果出现了一个新东西,而名录里又没有它,那这个东西是不是危险化学品呢,我还不敢讲,我就请比如说王老师,我们对照鉴定的标准和分类,再看一看它是不是(危险化学品)。好,王老师说了,这个属于危险化学品,那我们就按危险化学品来去管理它,等到下次目录调整的时候,把它再给增补进来。就可以说我们在危险化学品这一类物质管理上,我们是非常严格的,或者说我们对化学品的管理态度有点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对我拿不准的,我可能都要给它纳入危险化学品中进行管理。比如说我们的《危险废物管理条例》里面,假如你的危险废物混到了普通废物里面,整个这一堆我都要按危险废物去管理。那么危险废物从产生,到运输,到接收地是一个全封闭的登记管理。你从哪里运出来、谁来接受的、运给了谁、他是怎么接受的,这个过程是非常严格的。 那么(来看)国家对于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和实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工信部门(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对它的生产、储运行业规划和布局实行监控。那么我后面会谈到,比如说像这种行业规划和布局,我们现在有规划环评的制度,那么刚才说到的所有那些PX的问题,PX出了的群体事件是在项目层面上,也就是说在规划层面上其实我们已经上有了一个基本方案,让公众去了解去认知去参与去表达,那么最后到了项目阶段,要落地了,再有这么一个程序,刚才于老师(社会学教授)也提到了一个,不是我怎么捂盖着,等到我这个项目上来了或者几十亿投资投进去了,我再告诉你,或者你通过小道消息知道,原来政府要搞个PX项目,那么民众当然会反抗,那样就太晚。还有就是地方政府在编制城乡规划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它的一个生产和储存。也就是说,我们在规划层次上,无论是行业规划还是我们的城市规划,其实都会涉及到比如说我这一类东西到底要不要发展,还有我要在哪里发展,都涉及到这些问题。那么重大危险源这一类物品的储存要求,这重大危险源又是一个专有名词,刚才说到过危险化学品它是分等级的。还有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危险化学品的量,这个量和危险等级这两个因素加起来,来去判断它是否是重大危险源。就是说白一点,这个东西不毒,储存再多也问题不大;那如果这个东西很毒,但我就存在一点点,可能危害也不大;就是又毒,存在又多的,这个就构成了重大危险源了。那么这一类重大危险源和下列的区域和设施要保持距离,对于具体的距离是多大,我们也是有具体管理规范的。比如说人口稠密的,公共设施,涉及到水源的,涉及到交通干线的,涉及到基本农田,和我们的“舌尖”安全有关系的,涉及到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涉及到军队的,涉及到其他的……那么这就是它的选址要和周边保持一定距离的一个规定。关于这个距离(是多少)呢?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肯定不是100公里。 那么第五条是《环评法》里面的——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按照现在的话,我们国家是有两个层面的环评,就在4月24号刚刚发布出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中又考虑了技术和经济政策的环评。公众参与环评的制度能否去化解环境群体事件,这个是我们规划环评里面,比如说哪些规划要做环评呢,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这是一个。还有10类专项规划——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也就是说我们一共14类规划都要求做环评。 那么环评里面的公众参与是什么呢?就是我在规划的时候,直接涉及公众权益的规划,应当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通过这些形式,听证会,论证会等其他形式征求民众对环境报告的意见。现在呢,就是我们,无论是厦门的px问题,还是茂名的px问题,其实把这个事情给揭露出来的,还是盯着环评里面的公众参与的。为什么是环评里面的公众参与,为什么不会是这些规划决策的公众参与,这是一个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其实呢在整个刚才我们于老师也谈到啦,就是2008年我们政府的公开条例,我的一个搞公共管理的朋友告诉我,说政府的信息公开条例出来以后,他比较下来,环保部门在信息公开方面走在其他部门的前头,也就是说我们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公开要滞后于我们规划环评中的公众参与信息公开,也就是你在编规划时说我要做环评,规划老百姓不知道,规划做了环评老百姓就知道。现在有点像,好像环评报告在“对付”公众参与,不急,这是一个进步,也就是至少我们,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我们在推进政府决策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上,我们似乎是起到了一个倒逼的作用,反正你们那时候不说,我们这个时候说了,你这个问题的解决,留下的空间非常狭窄。当然我们对公众意见的采纳情况,我不知道我说的准不准,其实我们还是在一个程序性的,我要有参与,但是公众的意见,最后草案规划审批的时候,没有明确规定必须要听公众的意见。我们要求在审查报告书中做出意见采纳与否的说明,就是没有公众参与是不行的,做了公众参与你可以不去听,这是我们的规定。这个呢,就是刚才我提到的新的环境保护法,那么刚才于老师也谈到了社会体制的问题,现在公众参与在规划环评或项目环评中,还是以个人的身份或者以乌合之众的身份参与进来,但是,我们新的环境保护法,我觉得有了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包括,社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居委会或村委会),人大的参与,为组织化的公众参与迈出了一步。第三点是我在去年昆明px问题出来以后我写的一篇小文章,在环球时报,我们需要一个沟通的平台不要去讨论它的立场,在讨论问题时就事不就人,不要给它贴标签。我的文章里讨论了这么几个事情,px此类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政府应该从中学到什么?过去的精英决策模式要让位于公众民主的决策模式,px项目上不上不再是开发商和政府发展部门顺带拉上几个搞环评的决定,仅仅有这个是不够的,还有有公众。我2012年的一个课题《基于分析协商的战略环境评价的模式》,分析是科学家比如说王老师要去做的,我把科学的东西告诉你,就是光科学家还不行还需要让民众参与进来,表达,监督。结果可能不听从民众的意见,但是程序非常重要。所谓程序正义大于结果正义。最后当揭开谣言的盖子之后,你表现出来的是被愚弄后的愤怒。如果我从规划层面就告诉你我这里要上一个px,这个过程可能磨了两年三年,最后上了,可能是反对的人(也给)“磨”累了。(当然,这里)我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为什么大家对熟知的事物见怪不怪,对那些一下子冒出来的事物可能一下子放大。还有一个是重视民众的诉求,为维稳的需求和科学的决策,政府企业和民众之间达成共识来解决冲突的有效途径就是基于分析和协商,我们即需要科学家的知识也需要如于海老师那样和民众沟通的技巧,我做的战略环评研究不仅仅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这个艺术就是如何和民众沟通,把你的想法表达给决策者从而改变他的主意。 (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 1. 如何破解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在环境群体事件中,我们前面的几位老师也都谈到了,民众有很强的模仿力,如果民众得不到解决,他会认为他闹得还不够,政府如何破解这个怪圈? 2. 现行化工企业的责任,是正面教材还是反面教材?我们一面说px是安全的是好的,另外一面,兰州水污染的问题已经出来了,我们喝了十几天的水,有的人说这个污染已经十几年了。青岛,几十条生命,也就是说我们围绕2005年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已经引发国际的环境冲突了。以为我们告诉大家这个东西没事的,这个东西好的,所以我们已建的、正在运行的企业,因该担起责任:比如说搞一个工业旅游,让大家看看这个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的生产到底是怎么监管的。 3. 还有一个就是迎臂设施(指公众都喜欢的公共设施,如公园)和邻避设施(指公众都不喜欢但又离不开的公共设施,如垃圾场、污水处理厂等)如何混搭的一个问题,有一些东西大家不喜欢,还有一些东西大家都挺喜欢的,比如说公园。那么我们在规划层面上能否去协调一下?比如说和居民商量:我在距离你家一公里的距离处建一个垃圾中转站或px,但是我在距离你家200m处建一个公园或健身设施。可以通过这样的规划来解决矛盾。这个调解层面在规划层面上。当在项目层面上,可能就是要么你上我要么我上你的。也就是越往上协调的空间越大。
4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十大拒稿原因及其避免方式
zhenguan0 2013-6-16 03:30
十大拒稿原因及其避免方式   这个问题很有趣,虽然拒稿让人沮丧,但评审通常会有些有用的意见,所以作者有机会在改投下一家期刊前改进论文。有时候有些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没法单靠修改论文就能解决的,例如研究设计的缺陷,但有些常见的问题是可以在写论文时轻易避免的。已经有好几个 研究 讨论过拒稿的常见原因,以下是导致拒稿的常见错误以及相关的避免方法: 1. 不适当或不完整的统计 使用正确的统计分析法 详细叙述统计方法 在适当的地方说明P值与R2值 2. 过度夸大结果 避免将结论叙述的与实际研究发现差距过大 适当告知研究限制 不要引用不相关或过多的信息来支持数据 3. 不适当或理想的仪器 应详细叙述研究方法,所以读者能自行复制实验 如果使用标准方法或仪器,注明先前使用过这个方法或仪器的相关研究 如果问卷等叙述太过冗长,把它放在补充资料里 4. 样本偏颇或太少 检查已发表的文献看看类似的研究适合的样本数 清楚列出包含及排除的条件 5. 内文阅读困难 避免复杂的长句子,使用简单直接的叙述 请讲英文的同事或专家检查你的论文 如果目标期刊的读者是比较广泛的,避免使用行话。 尽量避免使用口语词条,应采用国际文章中常用的标准词汇 6. 问题叙述不足 在摘要及正文开头里清楚陈述研究目标 确认你的结论与假设、问题、目标有前后呼应 7. 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数据报告 重复确认在不同章节提及的类似数据一致性,像是摘要与内文、结果与图表等 与其提供不确定的数据,不如将有用的数据分类来支持假设及目标 8. 不完整、不准确或过时的文献 引用最新发布的文献,引用过时的文献只会曝露出你对该主题的了解不够 不要选择性的排除不支持你研究论点的文献,相反的,可以讨论这些文献让后解释为何你的数据会与现在已知的现况不同。 9. 数据不足 提供足够的数据,如果有的话,可以提交补充数据。 确认数据不是太薄弱导致无法发表 10. 图表缺陷 确认图表内容明确易懂 检查是否用了最适当的数据呈现模式,例如,直方图是不是比线性图更适合用来表现你的数据?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17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崔天凯:中美决心避免“零和”博弈重演
JYH64J98Y99H 2013-5-18 22:34
中新社华盛顿5月17日电(记者 吴庆才) 美国权威学术杂志《外交》17日在其官方网站全文刊登了对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专访的内容,就中美关系、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网络安全以及钓鱼岛、朝核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崔天凯全面坦率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中美元首会晤频率在美国及盟友间都少见   在谈及中美关系时,崔天凯表示,近年来中美关系稳步向前发展,双方就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达成共识,并决定共同探索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过去4年里进行了12次会晤,这种频率在美国及其盟友之间都是少见的,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关系中也不多见。   崔天凯说,习近平主席当选后不久就与奥巴马总统通话,双方进行了很好的交谈。下阶段,我们要继续保持两国高层交往势头,继续发展和完善两国间各种交流合作机制,推动两国关系继续健康稳定地发展下去。   崔天凯表示,从历史上看,当一个国家快速发展并获得国际影响力,它与其他大国往往是一种“零和”关系。这种关系常常导致冲突甚至战争。现在中美两国都有决心避免历史重演,一致同意探索构建一种相互合作而非对抗的新型大国关系。   另外,他认为,不能简单地将中、美相提并论,因为目前美国在发展程度和综合国力等方面均远远超过中国。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在经济发展、科技水平还是军事实力等许多方面,要真正赶上美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美亚太“再平衡”战略让中国人感觉意在针对中国   关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崔天凯表示,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在亚太拥有战略利益,从未撤出其在该地区的军事基地。美无须“转向”亚太,美已经在这里了。   “美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确让一些中国人感觉美此举有意针对中国。但自去年以来,美方开始尝试更加全面地阐释其亚太政策,访问中国的美国官员多次表示,该战略并非针对中国,中国是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崔天凯说:“中方认真听取了这些表态,当然更要看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美技术比中国先进 网络防御与攻击都有优势   关于网络安全和美方指责中方对美发动网络攻击问题,崔天凯表示,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如果看看信息技术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很明显美国在这方面要比中国先进得多。从逻辑上来讲,强者无论在防御还是攻击方面都具有优势,应该是弱者对强者会产生更大关切。   崔天凯指出,迄今为止,美方并未提供任何确凿证据来证明所谓中国对美国采取了网络攻击行为。中国境内的电脑、公司、政府机构每年也受到大量网络攻击,如果我们对这些攻击进行追踪,会发现大多数攻击来自美国,但中国并未因此就得出结论,称这些攻击受到美国政府资助或支持。这样做是不负责任的。   “目前重要的是两国政府坐下来进行建设性的对话,认真研究如何制定相关的规则,建立合作的渠道,以避免类似攻击再次发生。”崔天凯说。    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应真正不持立场   关于钓鱼岛问题,崔天凯表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不容置疑。中日邦交正常化时,两国领导人均决定暂时搁置这一争议。这一明智决策确保了后来许多年里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风平浪静,直至日本政府去年决定对钓鱼岛实施“国有化”。   崔天凯说:“目前该问题的旧有平衡已被打破,这种局面完全是日方一手造成的。中日两国应展开严肃的对话和磋商,中方希望美国在该问题上真正做到不持立场。”    中国对朝鲜影响力不像媒体报道那样   关于朝鲜半岛问题,崔天凯表示,中方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二是坚持半岛无核化,三是坚持和平对话方式解决问题。这三个基本原则相互关联,不能割裂。   崔天凯说:“朝鲜是中国的近邻和朋友,也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如果说中国对朝鲜具有一定影响力,我认为这种影响力并不像媒体报道的那样。”   崔天凯表示,中国反对朝鲜进行核试验,朝方对中方这一立场是很清楚的。中国长期来一直向朝鲜提供人道主义援助,这与朝鲜核计划没有任何关系。中国将继续为实现半岛和平稳定及无核化目标做出努力。   崔天凯还就中国如何看待当今国际体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等回答了提问。   《外交》杂志创刊于1922年,由美著名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办,系美国际事务及外交政策研究领域最具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在美政界、学术界很有影响力。 (原标题:崔天凯谈热点:中美决心避免“零和”博弈历史重演) 附:名词解释:零和博弈又称 零和游戏 ,与非零和博弈相对,是 博弈论 的一个概念,属非合作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也可以说:自己的幸福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二者的大小完全相等,因而双方都想尽一切办法以实现“损人利己”。零和博弈的结果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整个社会的 利益 并不会因此而增加一分。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10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避免“小失误”
linsen1989 2010-9-29 08:47
2007 年 11 月,一对双胞胎新生儿,是一对早产儿,出生几天后就受到了感染。第二天,这对双胞胎两次被过量注射了一种血液化稠剂肝磷脂,这种药物经常被用来给患儿治疗血液栓塞等症状。然而医院的护士两次都把每毫升一万单位浓度的肝磷脂,误当做每毫升十个单位浓度的肝磷脂,给孩子进行了注射。医疗中心承认,除了其他原因之外,工作人员没有仔细检查注射药物的标签,犯了一个本来可以避免的错误。 这一类本来可以避免的错误,或者小失误,我们通常也会犯。事后往往会一拍大腿,哎哟,当时怎么就忘了呢,下次细心一点儿就是了。 要解决此类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端正一个观点,小失误并不小。一方面,很小的失误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这些失误所产生的原因,也并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仅仅是因为自己当时粗心了,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途径,去解决这些小失误。 上面那个问题更确切的答案应该是:包装肝磷脂的药瓶很容易被混淆。十个单位浓度的包装,和一万个单位浓度的包装极其相似:两种包装的大小和形状都完全一样,而且用的都是蓝色标签,除了一个标签的蓝色更深,另一个标签的蓝色更浅一些。 故意加大区别 酒吧的服务生为了不至于弄错每位客人点的饮品,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的记忆。酒吧的服务生是如何记清每位客人所点饮品?给我来一杯迈泰( mai tai ),一杯罗布罗伊( Rob Roy ),一杯毛脐( fuzzy navel ),三个莫吉托( mojito )。纽约城市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这里的诀窍其实是在那些杯子上。只要下了单子,摆放出来的杯子的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明确了,什么形状的杯子里面就会装什么类别的饮品。比如,只有那种加了汽水的威士忌才会盛放在高脚杯里,只有香槟酒才会放在那种笛子形状的香槟杯里。换句话说,杯子充当了酒吧服务生的一个约束条件,限制住了里面所盛放的饮品的种类。 对于人命攸关的产品,设计的时候,更是要使用一些人为的区别,以防止错误的发生。对于本文最初的问题,巴克斯特医疗用品公司最终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处理肝磷脂问题的。首先,公司改变了大剂量肝磷脂包装标签的颜色,从蓝色变为红色,这样它和小剂量肝磷脂就更容易被区分。其次,公司还在包装瓶上加了一个小帽儿,在使用前,小帽必须被拉开,这样护士在用药时就要多做一个步骤的工作,提起更高的注意。除此之外,标签上的字号也被放大了,剂量的大小也就更容易被看清楚。在大剂量的肝磷脂包装标签上还标出了 非直接注射 的字样,以提醒使用者,这不是小剂量包装的肝磷脂。 简化操作流程 越简单的东西,越不容易出错。早上出门时,需要带一大堆的东西:化妆品、钥匙、手机、钱包、文件尤其是睡懒觉迟到的时候,一慌张就很容易遗忘。记住带着这么多东西是件很困难的工作,但如果前一天晚上,在头脑清醒的时候,把所有的东西整理进一个手提包,这件事件就大大简化了:仅仅需要带上一个手提包。 改进方法 上次陪女朋友去协力印刷厂打印装订论文,见到一个小姑娘操作着一台巨大的液压切纸机,她用手把书本整齐地摆放在刀刃下面,然后启动机器,哐当一声响过后,厚厚的一摞纸齐刷刷地被切了下来。 未免会担心,如果机器启动时,手还放在刀刃下面,那么岂不是要危险了。事实上,切纸机在最初的年代,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不小心工人的手就被切掉了。后来,切纸机得到了改进,它把开关移动到了远离刀刃的地方,而且变成了相聚较远的两个开关,只有当这两个开关同时分别被两只手按下去的时候,切纸机才会启动。这样,两只手就不可能被切纸机切到了。 严谨认真的态度 大多数的医院都都公开承诺:安全第一,但是实际上医生们通常会犯各种各样的小错误,而空军飞行员从事着更危险的工作,却犯了更少的失误。 差异在于他们工作性质的区别。飞行员操作不慎会机毁人亡,他自己会和飞机一起坠落,化为一团灰烬。但是医生不会,他的失误会造成患者死亡,而他自己却通常不受直接损失。这种差别就使得飞行员有更强大的动力,去避免出现机毁人亡的后果,毕竟生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这直接导致了他们态度的天壤之别。在手术室里操刀手术的医生,与在驾驶舱里的飞行 员一样,都是一个典型的等级森严的地方,外科医生在这里高高在上,他们经验丰富,技术过硬,有着无可辩驳的权威,而护士或助手则为他们服务。驾驶舱里的机组人员,一般包括 一名机长、一名大副和一名二副,毫无疑问,军队中的权威更是不容反抗的。 在驾驶舱里面,无论每个人的职位高低,只要是发现有问题存在,每个人都会讲出来。在面对潜在的错误时,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和他人是平等的。毕竟机毁人亡时,不管由于谁的决策失误,大家都是一起完蛋。有一项调查问到,在你的团队中,没有经验的新成员会不会质疑资深成员所做的决定?有 97% 的飞行人员回答,会! 但是做出同样回答的医务人员只有 55% 。 而手术室里面的情况就很糟糕了。这里告诉大家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案例。一位 33 岁的妇女在体检时,被诊断出有外阴癌细胞扩散,出现病症的部位就在外阴,包括阴唇和阴蒂。为了清除癌细胞,医生们提出了一个彻底的手术治疗方案:切除这位女士一半的外阴。在对这位女士进行了全身麻醉后,医院的实习生在检查病人的病例时注意到一个关键的细节:活组织切片检查标明,癌细胞出现的部位是 左侧 外阴。但是,当这位实习医生准备切除病人左侧外阴的时候,主治医生却拦住他,说应该切除的是病人的右侧外阴。 起初,这位实习医生迟疑着不敢动手切除。他告诉主治医生,自己看过病人的病例,活组织切片检查呈阳性的部位,不是右侧外阴,而是左侧。但是,主治医生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意见。他告诉这位实习生说,活组织切片检查是他亲自做的,用于检查的活组织取自病人的右侧外阴。面对自己顶头上司的坚持,这位实习医生按照要求,切除了那位女士的右侧外阴。手术后的坚持表明,的确切错了,不久,这位女士被再次推上手术台,这一次,剩余的另一侧外阴也被切除了。 多重保险 许多高风险的职业都采取了一类多重保险的方法。 比如,医生必须在患者需要进行手术的刀口处,用防水签字笔或其他记号笔,做一个标记,这就可以有效避免开刀开错位置的情况发生。通过这种方式,医生在做手术的时候,就可以不再单纯依靠自己的记忆。 任务落实到纸面 仅仅在脑子中思考是不够的,你要把它写下来。 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是航空飞行。飞行员每次执行任务都需要按顺序完成许多复杂的步骤,比如检查机翼的状况,关闭某泄流阀,任何步骤的遗漏或顺序颠倒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在执行任务之前,他们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充分的准备,方法并不是努力去死记硬背下大量的重要细节,而是把要做的工作列一个清单。 抛弃容易出错的方法 航空当局需要建立一套符号,用来表示飞机导航路线。他们会把航空路线中的一些关键位置用一 些特殊的符号标记出来,通常就是使用五个字母组成的代码。 在美国,这种工作是由联邦航空管理局( FAA )来承担的。他们会选择一些 有具体含义 的名字; 比如说,让这个名字反映位于那个地点的城市的特点。航线如果经过圣安东尼奥,该点就用 ALAMO (白杨树)来标记;如果飞机飞往奥兰多呢?那就会发现 MICKI (米琪), MINEE (布 雷区)还有 GOOFY (愚笨的)这样的代码。有一些代码的名字甚至还有些色情:西海岸的飞行员如果航线是向东的话,就会遇到 BUXOM (丰满)这样的代码,这说的是在俄勒冈州,紧接着还 有 JUGGS (笨蛋),这说的是爱达荷州。 情况也并非一直如此。以前,联邦航空管理局也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使用没有实际意义的字母组合,完全以摩尔斯电码为基础,来标记固定的飞行位置。为了让飞行员能更轻松地记住这些标识,避免飞错路线,联邦航空管理局于 1976 年转而采用这种能读得出发音的字母组合作为标记。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5179 次阅读|3 个评论
“谣言”等于“摇言”,“辟谣”不如“避谣”
boxcar 2010-4-22 20:35
今天下午一到办公室,就看到两个不同的QQ群同时有人发出了今天那份著名的酸雨警报。该警报显然是一个很不靠谱的谣言,因为本人一贯不喜欢传播谣言,所以具体内容不在这里赘述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网上随处去找,而且据说已经有专家出面辟谣了【1】。我的这篇博文,算是对我在反面教材同学的博文辟谣【2】所作的评论(10楼)的扩展。 开宗明义,我再使出我的绝招撷英(谐音)。谣言的谐音是摇言,从实际效果看,谣言经常会让社会民心发生动摇,所以谣言等于摇言。谣言一出,经常会出现人心惶惶的局面:传说地震就会有人放着豪宅不住,蜗居在停在广场的汽车里熬过一个个夜晚;听说豆油要涨价,立马去超市抢购,恨不得每个手指头拎一桶5L装的豆油,却全然不顾这些豆油会吃到变质和贬值(后来又降价了);这次传说要下酸雨,不晓得有没有人买和卖防酸雨的雨衣;前几年传说桔子生蛆,就没人吃买桔子吃(苦了桔农!)。 谣言的流传,以前是靠老百姓咬耳朵传播的所以堪称咬言,这种传播方式太落后,每次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受众,所以一个谣言要传播开来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现在谣言的传播就先进多了,乘着信息时代的东风,借助短信群发、网络帖子的力道,靠着摇动手指按下手机或电脑上的键子传递出去(这也是叫摇言的另一个原因),受众人数巨大,传播效率惊人,也许一个谣言可以在个把小时内就能让大半个中国的人和小半个世界的华人都知道(还有一部分在地球那边睡觉没醒,醒了会在第一时间知道)。总之谣言传播之广之快,简直匪夷所思,瞬间就能传播到非常遥远的地方,亦可叫遥言。 可见谣言既出,必然人心摇动不已,此时此刻,何人喜?自然是先得谣言而信之者可以窃喜,因为人家消息灵通,在第一时间就得到了讯息,最先出手抢购到了XX,最先做出了安排,最先......然后看着后来听到消息的人忙碌一场却空手而归。还有借着谣言的机会以高出寻常的价格卖空了手里存活的商人会高兴(有点儿发国难不义财的架势)。哪个忧?政府必忧,领导人们必忧。因为他们必须设法保持社会的稳定,尽量避免民心有大的摇动,谓之避摇,其手段就是硬着头皮安排人出面辟谣。虽然很多完全子虚乌有的谣言确实可以辟掉,但很不幸的是,有些谣言辟了之后却在不久被应验,这种状况只要发生几次,就会有很多人宁愿相信谣言、跟着谣言摇动,而不愿相信辟谣。 若要我说,辟谣还不够好,政府更好的办法是避谣,也就是避免产生谣言。具体做法是加大透明度,明确地向老百姓解释清楚政府的规章制度及其细则和行动惯例,这样就可以把一些纯人为因素造成的危机对社会造成的冲击减小到最小,还要防止少数人借着谣言牟利。对于诸如地震之类的自然灾害的预警很难,但总还可以努力把预防工作做好,至少帮助群众把房子弄结实些、经常搞些宣传和演练来避免灾难来临时的损失。做到了这些必要的工作,避摇的目的就达到了,当老百姓不再相信和传播谣言之时,谣言自然也就没有了生命力,真正达到了避谣的目的。 ~~~~~~~~~~~~~~~~~~~~~~~~~~~~~~~~~~~~~~~~ 【1】 http://news.sohu.com/20100422/n271678919.shtml 【2】吴宝俊:辟谣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4585 ************************友情植入广告************************** 填写科普调查网上问卷,获赠《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 请友情支持科普事业: 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状况调查网上调查 您好! 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状况调查是中国科协支持的课题,由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共同承担。感谢您参与我们的问卷调研。本问卷旨在了解我国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的状况。请您根据实际情况填写问卷,无需署名。我们承诺:您的信息绝不会透露出去;您所提供的材料将只用于统计分析。 请您花几分钟时间填写问卷。请点击进入问卷调查网址: http://www.sojump.com/jq/235069.aspx 作为报答,提供刘博士翻译出版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中译本电子版(原版:Bridgstock等著,剑桥大学出版社)。 如果您填写了网上调查问卷,并愿意接受这个小礼物,请告知您的电子邮箱。当然您也可以无私地赞助填写而不接受小礼物。 非常感谢您的合作;祝您工作愉快! 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状况调查课题组 联系人:刘博士 liuli66@tsinghua.edu.cn;柯女士kww0420@gmail.com 简介《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本书从人文、社会和经济的角度对科学技术进行多方位的考察。本书讨论的主题包括:科学共同体、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科研的伦理、科技争论、产业革命、科技经济学、科技政策学、科学技术与欠发达国家、科学技术与人类未来。本书各章均提供有丰富的文献阅读指南。本书视域广阔,论题广泛,案例丰富,联系实际,深入浅出,语言流畅。
个人分类: 社会|9763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21世纪,中国科技如何避免尴尬局面
吴信 2010-2-22 11:16
不知道要说些什么,我国的科学研究问题这个话题太大了,不知道从何谈起。看来看去,发现自己所写比较片面,而21世纪,中国科技如何避免尴尬局面这篇文章我很赞同,特地转来。就像这篇文章里面所说的那样,在中国,自古以来并没有好的科学传统。倒是人文气氛很浓。尽管新中国现在所取得科学成果是令人瞩目的,但那只是个别领域或个别项目里的。在整体上,我们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至今尚未有一人获得诺贝尔奖,这说明在基础研究领域我们尚未出现举世公认的突破。在应用科学领域,我们常常也是在国外同行后面追赶。我们好的研究设备基本上都是进口的。我们特殊的历史与文化使我们的心理出现了很多差异,最终还是要正视历史,认清自己,摆正心态,敢于自主创新。 21 世纪,中国科技如何避免尴尬局面 子虚 一、 历史因素 翻开任何一本科学教科书或专著(中医除外),总是看到一长串的外国人名,而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中国却很少有人露面。先不说那些在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顶级人物如阿基米德、牛顿或爱因斯坦等,就连一般技术专业领域提出原创性思想的也往往是 汤姆生 、 约翰 或什么 斯基 等等,这让我们不得不惭愧地承认:现代科学史上绝大部分的原创性贡献都是来自于西方。 也许我的观点偏颇,在中国,自古以来并没有好的科学传统。现代科学的源头是古希腊。在那里,数学、物理学、哲学都已具备了现代科学的雏形,由此而产生了亚里斯多德、毕达哥拉斯、柏拉图、苏格拉底、芝诺、德谟克利特等人,当然还有阿基米德。这些生活在几千年以前的人就开始以思辨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而在中国,比他们稍晚,也出现了中国思想上最引人注目的光辉时代:春秋战国。这真是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孙子等等的学说一举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然而与古希腊文化相比较,可以看到,在我们的诸子百家的学说中少了一门现在看来对于科学而言最为重要的数学。分歧也许就从这里开始了,《墨经》中对于各种自然物理现象的思考与描述由于得不到数学的强有力的支持而一直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而以后的历史中,政治对文化的干预和摧残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单一化形式:先是秦始皇的 焚书坑儒 ,后是汉王朝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于是中国的历史便失去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儒家此后一直在中国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其他学说有的转化为玄学,如道家,有的异化为儒家的一部分,如法家,有的更是逐渐消亡,如墨家。直到 新文化运动 , 这种现象才得以改观。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长途上,科学技术主要表现为一些能工巧匠的经验积累,几千年来一直未能形成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而这些能工巧匠也是当时正统的士大夫所看不上眼的。 二、中外现代科技发展历史的简单对比 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基本标准。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经历了数百万年。然而,在近两百年间人类所创造出的生产力大大高于过去所有时代的总和。这就是科学技术的威力。而刚逝去的二十世纪又是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的世纪。尤其是在近二十年来,科学技术几乎渗透到了人类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当年香火飘渺的清幽古刹中,如今也亮起了电灯,放起了录音机。你虽然会觉得有点滑稽,但同时也会感叹科学技术对人类文化影响之深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中国领导人也看到了这一点,这多少有些令人欣慰,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地位终于有了质的变化。 现在我们简单看看近二百年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然后再看看中国同时期的科技简状,以示比较。 18 世纪以科技为基础的产业革命在欧洲爆发,人类开始了发展史上的新纪元。蒸汽机的发明使工业生产脱离了手工劳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为大规模的工业厂矿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当人们把蒸汽机用来推动火车和轮船以后,世界各地的交通情况得以大大改进,从而极大的促进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猛烈冲击了人类社会和人们思想意识,自此人类进入了机械时代。 19 世纪至 20 世纪中叶,首先是电磁理论得到了完美的总结,并在应用中不断得到完善;然后是整个物理学上出现了划时代的突破,内燃机出现了,从而汽车和飞机也就出现了。无线电、原子能以及空间技术的发展远远超出了过去人类最伟大头脑的想象。化学也从炼金术中脱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生物学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细胞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同时孟德尔将数学引入生物学,从而更大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这时期,科学研究的领域之大,分工之细,成就之显著均为前所未有。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20 世纪中叶至今,计算机的出现首先改变了科研的现状,从而使得复杂模型的计算设计得以实现。卫星上了天,天气预报越来越快速准确,超大型的工程项目也能得以精确设计。计算机的出现也使得其他各种海量的信息得以长持完好地存储和处理,从而计算机也被广泛应用于控制系统和管理部门,为人工智能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此外,计算机的出现不仅产生了一门新的科学:计算机科学,同时还产生了与之相关的各类其他学科的分支:分形,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数值模拟等等应运而生。分子生物学出现了,克隆技术和基因解码也都得以实现。在这个时侯,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繁多,科学仿佛由原来的分析方法走向新一轮的综合,走向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境界。 这个时代,人们称之为信息时代。 那么,在相同的时期里,中国是什么样子呢? 十八世纪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可以说是国泰民安。乾隆七下江南,风流倜傥,可全仗人力畜力,当然还有风力。 十九世纪前期清王朝开始衰落,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中叶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时代。历经一百年的凌辱沧桑,吃尽了的不仅仅是是列强的船坚利炮的苦头。这期间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创办中国的军工产业,并有大批的留学生留学国外,求取 真经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技现状才得以彻底改观。广大科研工作者以无比热情投入到科研中。先前留学海外的大批科研精英听到能够为国效力,纷纷放弃国外优厚的科研条件和待遇,毅然回国。可以说,中国的科研根底是很薄的,科研学术方面能够在短时期内的已大为改观全靠这些老科学家们。因此,我对他们始终怀着崇高的敬意。火箭起飞,卫星上天,牛胰岛素的合成,杂交水稻的高产,大庆油田的发现等等,让世界突然发现中国人的科技才干和潜力。令人惋惜的是,伟人毛泽东在晚年也犯下了不可挽救的错误。政治再一次无理干预文化科学。十年之间,中国各方面都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和损失,科学技术也不例外。 三、中国现在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到,今天的科学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如果说二十世纪上不能称为科学的世纪,那么二十一世纪一定是科学的时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不仅仅是个口号。 尽管新中国现在所取得科学成果是令人瞩目的,但那只是个别领域或个别项目里的。在整体上,我们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至今尚未有一人获得诺贝尔奖,这说明在基础研究领域我们尚未出现举世公认的突破。在应用科学领域,我们常常也是在国外同行后面追赶。我们好的研究设备基本上都是进口的。大家都知道,软件业中操作系统是老外的,用来开发编程的语言操作平台也是老外的,我们那些牛哄哄的高级程序员们还没能弄出个在国际上叫得响的软件业的 生产资料 来。在我将从事的电测测深研究领域,我们所使用的野外资料采集仪器都是老外的,在家里处理解释资料用的方法是老外的,软件业是老外的。我们这么多研究人员到底研究了些什么? 当然,如果仅仅是我们底子薄,设备不好等等客观原因,我们落后于外国,我没什么在好多说了。我只有去憋足了劲干好自己的工作。可真正的原因却没有这样简单。我国科技学术界的研究现状真是有些令人堪忧。 中国现在的学术界确实非常浮躁,新一代的年轻人似乎缺少那种脚踏实地默默耕耘的精神,前不久就爆出了博士生考试作弊的丑闻。更坏的是,这种浮躁风气不仅在我们这些 70 年代以后出生的一代中存在,而且在我们的上一辈,亦即那些令人崇敬的老科学们的下一辈较年轻的一些人中也很为严重。我就曾经看到过两篇发表了的学术论文,都是关于解析法求解电磁场方程的,所研究的内容还真是我非常关心的棗很有研究价值。其中一篇是九八年发表的吧,研究均匀半空间中柱体问题的交变偶极子场,正好我也正在试图用一种简单的解释法去求解。我复印了这篇文章,准备参考。最后弄来弄去也没弄明白它们究竟是怎么解的,反正一开始的柱坐标系是错了,我将它给我的导师请教,可我的导师也没弄清楚,该文的参考文献中也未见它所用的方法,这篇文章当然还有可能不是错的,但肯定是不严谨的。另一篇文章是最近发表的,是求解层状介质中的大回线源问题。当时我也正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解法,准备应用到瞬变电磁法中去。我的一位朋友正在研究核磁共振仪器的设计,该文正好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我们高兴地复印了下来,准备在我们自己的研究中借鉴应用。当我们将这篇论文细细审查的时候,却发现竟全是错的!他们可以说是不懂数理方程求解的基本原理。给出了一个定解问题,不知从哪里找了个基本解,然后胡乱地拼凑了边界条件,经过一个看起来非常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最后得出结果了。在他们眼中,或许科研就是如此的不可靠,就是如此的不严谨:谁会去验证那一堆复杂的式子?然而没有源,且边界上为零值,又怎能产生场?无论你中间的过程是多么的复杂,数学技巧是多么高明,也不能在一个没有任何激励的空间中无中生有地造出响应来!。这样的文章居然给发表了!可见评审者是什么眼光?!杂志编辑又是什么眼光?!近来又听说北航的一位校长级的人物抄袭他人成果在 IEEE 上发表,现已被揭露,爆出科技学术界又一重大丑闻。 中国现在的学术界还缺乏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以前我所参与的几项有关地球物理的课题研究中:用国外的仪器采集数据资料,用国外的软件进行处理,并在报告上冠之以 最先进的技术 等等,完全按一套现成的程序,哪有自己的东西?这不是做科研,而是搞生产!我们没有自己的仪器吗?有!费了好大劲研制出的,获奖后束之高阁。我们没有自己的资料处理方法吗?一年有那么多有关方法研究的文章发表,每一篇文章都说 正确有效的 ,为什么在实践中难以推广应用呢?这要么说明我们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崇洋媚外的心理,要么就是我们的学术论文论述得不够严谨。当然,在使用外国的仪器方面,也许还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我们的工艺跟不上,而原始数据的采集确实要求相当的精度。但在资料解释处理的方法上,我实在找不出个满意的解释!实践出真知,即使是刚开始使用老外的软件,在工作过程中也能不断地加以改良,不断地提出新的更好的方法来。科学不都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完善的么?难道这些都只有老外才能完成吗?这只能说明我们的学术界存在一种惰性,缺乏上下求索的韧劲,缺乏那种纯粹出于好奇心的为科学而科研的秉性棗我能捞到项目,能赚到钱,不比同行差就够了!呵呵,这就是中国的 中庸之道 啊! 再来看看我们的科研项目是如何分配的吧。不久前我和几位朋友说起了这个问题。大家一致认为现在大多数科研项目被那些 社会活动能力很强,而业务水平平平 的人弄去了。这些人一天不好好钻研业务,却很会搞关系,认识这个领导那个上司,到头来在项目申请中便可做手脚。而那些真正的研究人员反倒无项目可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人治的科研管理体制问题,大多数不懂业务的人成了科研项目分配的最终决定者。还有就是中国现在普遍的官僚腐败问题,这几乎到了每事都需做手脚的地步了。在学术领域,这不仅表现在科研项目的分配上,同样还表现在职称的评定上。为什么名震全球的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始终评不上中科院院士?个中情况我不太清楚,但据说是因为他是个老土,没有什么关系网。要不是后来还出了个中国工程院的话,他这位获得 国家最高科技成就奖 的科学家可能还仅仅是个一般的教授,这岂不滑天下之大稽? 我们的学术界还有些其他的问题。如在科研工作和学术论文中,总是优先引用老外的东西。而我们自己的东西却常常被忘却了。近几年来,青藏高原的构造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据一位较权威的人士说,现在的研究框架基本上是基于中国某位科学家更早发表的一篇论文。而这篇论文在国内其实鲜为人知,只是在引用国外研究的论文中发现,而该文的重要性可能还未曾发现。可见我们在引进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忽视了自我原创性的成果。另外,我们的具有创新原创性的成果出来以后,所写的论文第一选择是投向国外的刊物上,因为这样会得到国内更多的承认。这肯定会造成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得不到很好的延续和应用。 此外,还不要忘了现在的出国热。我们大批拥用原创精神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流向国外。与出国热相应的是英语热。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后备力量的大学生、硕士生 和 博士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习英语,而花在自己专业上则相对少了。这样导致我们的研究人员专业基础不如国外同等学历的人员,同时出现原创思想的机会也就少了。 也许我还没有资历作这种论断,毕竟我太年轻,接触的范围太窄,还不能客观全面地对待自己遇到的和听说的一些问题,但这些绝对是我的心头之语。 四、 21 世纪,中国科技如何避免尴尬局面 之我见 杨振宁说, 21 世纪的科技是属于中国的。 这是这位著名的华裔科学家的期待和心愿,也代表了中国老一辈科学们共同的心声。 然而这毕竟仅仅是期待和心愿,现实却是那样的冷酷。时间老人总是默默地 均匀 地流逝。造物主非常吝啬,并不因为我们想要什么而施与恩惠,而是看我们做了什么来给予报答。我总担心在新的世纪里,中国的科学技术是否还会像现在这样,总是远远地跟在别人屁股后面 追赶 。那么,在 21 世纪里,中国的科学技术该如何避免这种尴尬? 答案不是我所能解决的,我希望所有关心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人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我谨将我的一些幼稚的想法叙述如下。 首先要解决我们的体制问题。中国人治的官本位文化决定了科研项目的分配不公,因此也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中国的科研意识。我们主要的高级别的科研群体, 高校的 教授们和研究所的研究员们,他们将太多的精力花在项目的争取上。形成一个竞争的机制是好的,然而学术界不是不是商业界,科学研究不是销售商品。学术界更推崇的是讨论争鸣而不是市场竞争。教授们研究员们首先要保证的是他们的科研时间和科研精力。他们应该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来对待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不为自己的生存和衣食担忧。在日本,每一位副研究员或者副教授每年都保证 150 万日元的科研经费,研究员级别的会更多。这样保证了这些科研工作者在没有项目的情况下,也有较多的经费来从事自己的科研工作。先有科研成果再谈项目,也许这样才是合理的机制。这样,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在自己的科学研究中,缜密地思考着会出现的种种迹象,形成一个个有准备的头脑 --- 一位大科学家曾经很精辟的说:科学发现常常青睐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好在中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中国科学院正在进行大幅度的改革。 第二个问题要解决思想意识问题。尽管同以前相比,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却常常会感到许多无奈。除了那些个别的异常突出的人物以外,科研工作者常常会感到埋头于科学研究的价值的没落。不知不觉之间他突然发现,那些漂浮于科研以上的人得到了自己应得的那份尊重,于是心底的平衡开始倾斜。因此体制问题归根结底来自于思想意识,而思想意识又受到了体制问题的强烈影响。相对而言,体制问题是容易解决的。而思想意识问题是一个长期的更为困难的问题。体制改革的成果能否得以保存,不变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思想意识上的改变和坚持。 许多迹象表明,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好像不如国外学者那样执着,那样系统地剖析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我们的学者好像缺乏一种穷根究底的精神。这也许是我们的研究总愿意借鉴国外的,因为他们的工作确实做得比我们好,更细致,更系统,更客观。 要解决思想意识问题是很困难的,这或许需要五四以来再一次的新文化运动? 再来看看对于科学研究而言最为重要的创新意识。现在许多人都在说创新,然而我认为,创新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不是说来就来的。我想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想出自己的成果,因为谁都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在科技学术界立得一席之地。因此所谓创新意识棗创新的想法,是谁都有的。关键的问题不是提倡创新意识,而是如何去创新,怎样有创新。钱钟书说: 幽默是水做的 ,是不应该去提倡的,我觉得学术界的创新意识也是这样。因此,重要的是营造创新的环境,就是上面所说的,怎样能出现一个个有准备的头脑。 那么我们怎么看待 出国热 和 英语热 呢?我是个较为保守的人,以前我总觉得这些刻意出国者有些盲目。我不自觉地将它们与解放前那些大批出国的精英们区分开来。我认为那个时候,国内条件太差,没有他们所求索的资源与环境。而知道了日本的科研政策,我也有些想出国的念头了。因此, 出国热 根本的原因还是国内的科研体制问题。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从事科研工作的出国者都了解上述这种情况,都是冲着科研而去的。有些人单纯是为了出国而出国, 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 对于 英语热 我觉得是个实实在在需要解决的问题。英语现在实在太重要了,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不懂英语就基本上封闭了自己一大半的信息。因此,学好英语是必需的。硕士生 和 博士生阶段将英语设为最重要的一门学位课去强化英语教育是完全必要的。然而,在硕士生 和 博士生阶段,更重要是不是自己的专业呢?毕竟我们的目的还是为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有突出的成就。英语和计算机都是必备的手段,然而也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这样就产生了矛盾冲突。怎么去解决呢?如果我们的硕士生 和 博士生的英语水平已足够其专业应用,那么他们的精力就会更多地用来学习专业及相应基础知识。这就是说,大学以及大学以前,他们的英语学习应要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因此,我觉得在全国范围内,对英语的学习应该从小学开始,有条件的话应该从幼儿园阶段开始。儿童时代学习语言更快,更容易掌握。我想这一点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当然,我们还有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政策上能着眼于社会发展趋势,大力发展那些热门的高科技产业,与国际社会的科研发展方向接轨;同时要一贯地保证高精尖技术和基础科学的研究力度。这一些就是一些很细致的问题了。 我的观点是幼稚和片面的。然而,在 21 世纪里,如何避免中国科学技术的尴尬局面,我觉得是一个很务实的问题。我希望这一些能引起更多的关心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人们的重视,能提出更好的有实效的解决方案或者思想。 (End)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023 次阅读|1 个评论
《避免转基因食品指南》(及新年祝福)
sheep021 2010-2-12 10:25
今天谨慎选择,明天更多选择! 转基因食品在靠近,还是要远离?你的选择能左右这一答案! 越来越多人有不想吃转基因食品的想法,可惜,目前市面上某些食品使用了转基因原料却不标识清楚,令市民无从选择。因此,绿色和平组织出版了这本《 避免转基因食品指南 》,让市民可以了解市面上各种食品有否采用转基因原料,从而作出选择。 免费获取《避免转基因食品指南》 下载指南电子版本 查阅印刷版本派发地点 祝新年愉快,万事如意!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64 次阅读|1 个评论
评审应尽量避免晕轮效应的误区
罗帆 2009-8-30 23:47
据了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过程和管理程序规范,大多数评审专家认真负责,评审结果相对客观公正。但是,评审结果有时很难避免 晕轮效应的影响。 由于名额有严格限制,评审专家对项目申请书是苛求完美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小缺陷或忽视,都可能会导致申请被枪毙。相对而言,各方面比较均衡没什么问题可挑的申请书一般无可争议。评审专家大都有这种体会,如果发现某份项目申请书有问题,可能还没看完就倾向于否定了,而这种倾向性会影响最终的评审结论。有些选题新颖、意义重大的好项目,因为研究团队结构不尽合理、前期研究相关性不强、局部表述不够清晰等问题被否定,挺可惜的。不少年轻学者锐意进取,思维敏锐,但一般前期积累不够,经验不足。因此,评审专家不应因为存在一些小问题而轻易否定他们选题很好的申请。 晕轮效应 (The Halo Effect ),又称 光环效应 ,指人们对人和事物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 , 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爱德华 桑戴克 于 20 世纪 20 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 认知对象 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即常常以偏概全。 从认知角度讲,晕轮效应仅仅抓住并根据人或事物的个别特征,而对其本质或全部特征下结论,是很片面的。因而,评审专家的评价应尽量避免陷入晕轮效应的误区,减少主观色彩。不过,评审管理的流程设计和程序控制更为重要。 在基金项目评审过程中,会评专家重点讨论的是通讯评议平均水平为 B 的项目。随机分工的主审专家介绍评审意见、排序及理由后,专家们再讨论其综合评价是由 B 趋向于 A 还是 C 。这种会评方式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受到基金委工作人员和专家们的互相监督,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通讯评议专家个人产生晕轮效应的影响,但也可能因为主审专家的倾向性而导致群体决策进入晕轮效应的误区。因此,应加强评审专家的遴选、培训、监督和考核环节。 晕轮效应的现象,不仅出现在项目评审中,也出现在职称评审中。 武汉某高校有一位中年副教授,任期内主持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了数篇高质量的论文,教学和科研成果突出。在评职称前期,所在学科学术委员会专家评审时全票通过。但是,在校学术委员会评审会议之前,专家们收到了匿名信,称他有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所在学院立即成立检查小组,对其申报材料进行了进一步审查,结果未发现所举报的任何学术不端行为。学院立即向学校有关部门及学术委员会反映情况,澄清事实真相。职称评审结果名单公示以后,大家认为最有实力 通过 教授评审的他却因投票数不足三分之二而落选。当大家听说匿名信事件之后,都说他一定是得罪了什么人,尽管匿名信反映的情况不属实,但使评委对他的印象不好,在名额有限时不投票也就顺理成章了。 想起在美国进修时的一个例子。系里有一位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教授,他性格孤傲,几乎从来不主动与人打招呼。听同事说,他的学术水平高,但个性张扬,特立独行,不大讨人喜欢。在他申请教授资格时,没通过本校学科学术委员会的评审,但校外专家对他的评价很高,一致投了赞成票。于是,根据学校有关规定,以校外专家的意见为主。不少国内高校的职称评审中,也吸收了校外专家,但校外专家的名单应变化和保密,校外专家的比例或权重应提高。由于校外专家与申请人很少有利益关系或冲突,相对客观的立场有助于评审专家群体减少 晕轮效应的影响 。 当然,作为项目和职称的申请人,要清楚晕轮效应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要尽可能扬长补短,注重细节,减少晕轮效应对自己的不利影响。
个人分类: 学术点滴|6089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5: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