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读书有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内战后美国的两极分化和现状、以及我国现在所面临的类似问题
热度 6 cswen 2015-3-24 15:49
这是我的系列文章《读书有感》的第32篇,请朋友们指正。 内战后美国的两极分化和现状、以及我国 现在所面临的类似问题 ——读书有感( 32 ) 温景嵩 ( 2015 年 3 月 24 日写于南开园) 我们在前面的系列文章的《读书有感( 29 )》里,曾经谈到了伴随着美国的工业化而产生的三大问题,它们分别是: 一,两极分化; 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三,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随后我们就曾经比较详细地谈论了第三个问题;现在本文将要谈的是第一个问题:美国的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日益加大,以及我国所面临的类似问题。 (一) 一个特例 纳什等人在他们的《美国人民》一书中还谈到,与产生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日益加大现象的同时,批判这类丑恶现象的改革家也同时产生。有趣的是其中一位名叫塞缪尔 . 琼斯的改革家,还当选过托莱多市那时的市长。 “ 1894 年,琼斯决定在他的工厂里要实现他所谓的“黄金法则”作为此工厂的行为准则。他规定这个工厂工人每天工作不得超过 8 小时,工人们的日工资最低不得低于 2 美元。而在当地其他人的工厂里,工人每日工作则要达到 10 小时,而日工资却比琼斯的还底 50 — 75 美分。琼斯还制订了一份劳资双方保险计划,和每年圣诞节赠给工人 5% 的股息。琼斯并把这些指导原则贴在工厂的墙上,以为大家所周知。他并且雇佣出狱的犯人、和社会上的流浪汉。他还设想, 20 世纪的工业改革后工厂的餐厅每日中午可以免费供应一份 15 美分的午餐,琼斯还为他的工人和工人们的家庭建立了“黄金法则”的公园,工人乐队,和“黄金法则”大厅。在这里,他将邀请社会活动家们来给工人们演讲。于是在 1897 年,他就成为美国第一个连任了四届的市长。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共和党人,琼斯被上层社会所敌视,却受到普通人的拥戴。他呼吁公用事业的所有权:通过公共事业建设工程的开发来提供工作机会,和为失业者提供住房;修建更多的城市公园和游乐园:包括免费的游泳池、溜冰场、滑雪场;建立职业学校和幼儿园。虽然这些计划只有极少数得以实施,但是作为一个和平主义者的市长,他规定警察不得佩戴武器和大棒。在法庭上,他经常当场赦免小偷和酗酒者,认为他们只是社会不公待遇的受害者。并且他还经常向在卖淫屋内的每个男人罚款 10 美分然后释放妓女。他还自己拿出 1 美元给那些妓女,作为对她们的宽恕。就这样,原来本是罪恶之地的托莱多市在他的治理下,犯罪率却得以明显地减少。所以当琼斯在 1904 年去世的时候,竟有将近 5.5 万人自发地为他落泪和送行。” (此段文字引自纳什等人的《美国人民》一书的 624 页。) (二) 现状 然而琼斯的现象只是一个别的特例,总体的现象却并非如此。所以伴随着美国工业化的发展,两极分化却仍是个不可避免的现象。因此到现在美国的两极分化依然非常严重。下面我们将从网上引来一段,载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上由徐婷婷撰写的文字,来说明这一点。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12 年 10 期 新自由主义理论对美国贫富两极分化的影响 徐婷婷 【摘要】: 美国民众在 占领华尔街运动 中指责华尔街经济精英掌握 99% 的财富与权力 , 导致社会经济不公 , 暴露了美国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状况。数据分析显示 , 美国贫富两极分化自 20 世纪 80 年以来呈上升趋势。经济形势的变化与政府决策息息相关 , 里根 , 老布什和小布什政府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所采取的相应政策是导致收入分配不均的重要原因 , 虽然克林顿政府曾有过变革 , 但没能动摇新自由主义所占据的统治地位 , 而现任奥巴马政府努力尝试改革 , 但要扭转美国近 30 年来贫富分化扩大的问题 , 现任政府所实施的措施能达到什么效果 , 还有待观察。 【作者单位】 : 四川外语学院英语学院 ; (三)我国现在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 2 015 年 3 月 23 日节引自《新浪博客》网站) (2010-09-06 16:57:23) 此段文字的作者署名为“诱饵”,显然这是一个笔名,其真名与其单位则无从知晓了。 ​ 两极分化的现状: 当前中国社会两极分化的现实非常严重。财政部的最新调查指出,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达到 “ 高度不平等 ” 状态。什么是 “ 高度不平等 ” ?就衡量总体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注释 1 )来说, 0.4 以上叫 “ 高度不平等 ” ,而我国的基尼系数,早就超过了 0.4 ,到 2007 年已达到 0.473 。从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农村推行包产到户,把集体经济重新改变成个体小农经济;城市企业则实行改制,把大部分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改成民营经济,由此拉开了两极分化的帷幕。从 1984 年开始,基尼系数一路攀升,到 2007 年已达到 0.473 。 在城市中, 10% 的富裕家庭占有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 45% ,而最低收入 10% 的家庭其财产总额,只占全部居民财产的 1.4% 。 最近发行的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创刊号所公布的、名为 “ 影响当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 ” 的、对包括吴敬琏、厉以宁在内的50位知名经济学家的问卷调查中, “ 收入差距过大 ” ,位居前十位主要问题的首位。刚刚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布的公告中说: “ 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 ” 。这说明,中央已经注意到由收入差距 “ 高度不平等 ” 所带来的贫富差距过大。总之,目前我国贫富差距过大 —— 两极分化,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注释 1 )基尼系数:(此注释引自《好搜百科》网站) 基尼系数是由意大利 经济学 家基尼( Corrado Gini , 1884-1965 )于 1912 年提出,这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它是一个比值,数值在 0 和 1 之间。基尼指数的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 0.24 到 0.36 之间。(注释 1 至此结束,以下转回正文) 我国现在两极分化的特点   当前,中国社会的两极分化,表现出非常突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贫富差距特别巨大。   上述我国的基尼系数,在世界各国中位于前列,全世界恐怕没有几个比我国贫富差距更大的国家了。基尼系数只是一般地说明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的数据。我国作为后起的贫富差距巨大的国家,更有其独特之处,即存在着极少数富豪,大多数人处于贫困状态。据统计,当今中国有亿万富翁三千多个,是真正的一小撮;千万富翁三十多万,占不到总人口的千分之一。麦肯锡最新的调查表明, 2008 年中国的富裕家庭数量为 160 万个,在中国所有城市家庭中,只有 1% 的家庭达到富裕的标准;放到全国来说,只能占到千分之二、三。而大多数人的平均收入,仍在贫困线(日均 2 美圆)以下,处于买不起房子,看不起病,孩子上学困难的贫困状态。 第二,两极分化特别快    我国的贫富差距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拉大,到本世纪初期形成两极分化,前后不过二十年的时间,这种速度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很少有的。 第三,大多数劳动群众处于贫困状态    权威统计数据说明, 2008 年全国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为人民币 4750 元(大约合 700 美圆),处于国际标准的贫困线以下;依据中国多年来的实际情况,起码有一半人占不到人均收入的一半,即不到人民币 2400 元(大约合 350 美圆),处于国际标准的绝对贫困线之下。一般工人的状况也不比农民好,甚至更差。以江苏为例, 2009 年月最低工资标准,一类地区 850 元,二类地区 700 元,三类地区 590 元,二、三类地区占大多数,即大多数的工人年工资收入在 8400 元以下。如果每个家庭为双职工,年工资收入则为 16800 元,抚养一老一小两个人,人均 4200 元,如果是单职工,收入更低;还有大量的下岗工人,情况就更惨了。就是说,大部分工人处于贫困和绝对贫困状态。而在全国各省和自治区中,不论总产值还是人均产值,江苏省都位居前列,其他省、自治区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上文于 2015 年 3 月 23 日、节引自《新浪博客》网站) (四) 我国为消除两极分化和缩小贫富差距的九大措施 (此文于 2015 年 3 月 23 日引自《好搜问答》网站) 措施一:完善个税制度,缩小收入差距 总体上,我国的税收在组织财政收入方面的作用较为明显,而其调节个体收入差距的功能则未得到有效发挥,这可以集中地反映在我国 个人所得税 的征收上。由于个人所得税直接对个人的财产收入征税,而所有的社会财富分配最终都体现为个人收入的分配,因而个税制度对于调节收入差距、缩小贫富差距具有直接而显著的效果。 但是,我国税收制度存在的两方面问题严重削弱了个人所得税作用的发挥。一方面,我国的税制结构不合理,税收过于依赖增值税、营业税等间接税,而作为直接税的个人所得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过低,如在 2009 年的中央财政收入中,个人所得税仅占 6.6% ;另一方面,个税制度本身存在明显的缺陷。 因此,我国一方面应优化税制结构,在总体税负不加重的前提下,提高个人所得税在税收总量中的比重;同时,应推动《 个人所得税法 》改革,科学合理地选择课税单位,实现个人所得税由分类课征向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税制转变,合理设计税率、调整税率级距,以加大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 措施二:推动消费税改革,抑制不合理消费支出 消费税是对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征收的,而 应税消费品 的购买者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即相当的收入水平。因此,消费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调节社会分配的不公,并且部分弥补个人所得税对灰色、黑色等不法收入失灵的不足。但我国当前的消费税征税范围较小,税率结构不合理,并且采用 价内税 的征收方式,制约了消费税作用的充分发挥。鉴于此,我国应研究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如对娱乐消费、高档服装、境外旅游、豪华游艇、高档别墅等消费项目,可以考虑纳入征税范围之内;对于奢侈品消费,可以适当提高税率;而在征收方式上,宜将当前较为隐蔽的价内征收改革为价外征收,以提高其征收效果。 措施三:适时开征物业税,防止 “ 炒房客 ” 挤压 “ 蜗居族” 作为大宗财产的房屋一般是个人财产的 “ 大头 ” ,对房产的占有情况往往也体现着社会财富的分配情况。因此,对房产征税乃是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同时,通过对个人住房尤其是高档住房、多套住房,对其持有环节开征物业税,可以加大投机购房的 “ 炒房客 ” 持有房屋的成本,从而抑制投机性购房,抑制房地产价格的非理性过快上涨,使一般民众能够买得起住房,防止 “ 炒房客 ” 挤压 “ 蜗居族 ” 。 措施四:研究征收遗产税,避免财富过度集中 遗产税是调节贫富差距的又一利器,它的合理征收,可以有效实现 “ 劫富济贫 ” 的目的,防止财富通过代际积累不断集中。据悉,全世界目前大约有 2/3 的国家和地区征收遗产税,其主要征收对象只是少数高收入者。我国于 2004 年曾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产税暂行条例 》(草案),但其争议较大,立法进展比较缓慢。鉴于我国目前贫富差距问题突出、社会矛盾日渐凸显,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培育了一批 “ 富豪 ” 级的高收入者,我国应加快研究开征遗产税。 以通过二次分配来共享社会财富 措施五:继续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较大,要调节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就需要在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多做文章。应继续推动新农村建设,在财政支出安排上应把 “ 三农 ” 投入作为重中之重,特别应对农村人口占比多的地区加大财政投入;继续改进和完善有关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和财税法律制度,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地区振兴等方面的财税政策和财力支持力度。 措施六:加强城乡扶贫工作,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 贫困人口的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例,是社会财富分配公平与否的一个直接体现。长期以来,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 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联合国的报告, 2009 年我国尚有 2.1 亿、约 15.9% 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之下。为了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未来我国仍需进一步加强扶贫工作、加大扶贫投入。为此,需继续加大对农村居民的保障力度,提高种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和农用机器补贴和家电购买等方面的补贴水平,扩大实施补贴项目的范围;继续扩大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 措施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要缓解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就需要我们着力解决广大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需要,并随国家财政能力的增强而逐步提高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保障水平。就当前而言,在财政支出安排上要重点解决好医疗、住房和教育等基本民生问题,防止 “ 因病返贫 ” 、 “ 因住返贫 ”“ 因学返贫 ” 问题。相应地,还需要从严控制行政机关成本,减少和规范会议经费、人员招待费、出国考察费等方面的开支,加强对行政办公费的审计监督,防止一般性行政开支膨胀和浪费,进而把更多的财政资金用在民生保障和促进内需方面。 措施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社会保障支出 当前我国财政支出在社会保障上事业上的投入亦显不足,这制约了社会保障制度对于调节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方面作用的发挥。如在 2009 年,社会保障支出在我国中央财政支出结构中的比重仅为 7.5% ,而美国超过三成,德国则超过五成,相形之下,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不足就暴露无疑。为了有效缓解贫富差距、保障国民基本生活,我国应充分发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 社会优抚 制度在弥补市场分配存在的不足、维护社会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要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险事业的投入。 措施九: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我国当前的分税制结构中,中央政府集中了主要的财力,而地方财政尤其是县乡财政则显得捉襟见肘。中央政府、省级政府财力的充沛对于在调剂余缺、实现调控本来是一件益事,但由于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足、转移支付秩序不够规范,反而形成了财力上 “ 层层向上集中、层层对下截留 ” 的效果,以至于 “ 省市有钱修广场、县乡无钱建小学 ” 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就使得财政在调节贫富差距、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鉴于此,我们应逐步提高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在财力分配中的比重,并加大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的转移支付力度,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上面这段文字是引自《好搜问答》的网站) (五)结语 看来,面对我国当前严重的两极分化问题,我国有关各方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拟采取众多的有力措施来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缓解两极分化的不良现象。对此,我们感到十分欣慰。作为一位年过八十的老人,我现在只能衷心地祝愿,上面所提到的这些措施能够早日完整地落实和实现。从而使得我国的基尼系数也能降低到现在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亦即 0.3 左右。这就会使得我国人民大众所创造出的财富,也能更好地均匀分配在人民大众的手里,从而会使得他们有发自内心的“获得感”,共享豊足、安康和太平的好日子。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20295 次阅读|6 个评论
内战结束后美国迅猛的工业化及其所带来的三大问题(三)
热度 1 cswen 2015-3-13 10:11
这是我的系列文章《读书有感》的第31篇,请指正。 内战结束后美国迅猛的工业化 及其 所带来的三大问题(三) ——读书有感( 31 ) 温景嵩 ( 2015 年 3 月 10 — 12 日写于南开园) (三)我国现在也面临空气污染等的严重问题和中央的对策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度发展,结果使空气污染等环境恶化的问题也在我国严重起来了。不久前在我国首都附近京津地区发生的严重的雾霾现象就是一个例证。此事已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在目前召开的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李克强总理在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就有专门的一节对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工作做了部署: 李克强总理 2015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摘要)》里 有关节能减排环境治理方面的部署 “ 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到“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时强调,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 要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推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促进重点区域煤炭消费零增长。推广新能源汽车,治理机动车尾气,提高油品标准和质量,在重点区域内重点城市全面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 2005 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要全部淘汰。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江河湖海水污染、水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行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我们一定要严格环境执法,对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对姑息纵容者严问责,使其受到应有的处罚。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关乎发展与民生。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水电,安全发展核电,开发利用页岩气、煤层气。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我国节能环保市场潜力巨大,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 森林草原、江河湿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绿色财富,必须倍加珍惜。要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拓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办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开展国土江河综合整治试点,扩大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机制试点,保护好三江源。生态环保贵在行动、成在坚持,我们必须紧抓不松劲,一定要实现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发展。 ” ( 以上李克强总理的讲话引自 2015 年 3 月 6 日的《湖南日报》 ) 在今年 3 月 6 日出版的《参考消息》上,它进一步反映了中央治理污染的部署。在这一期《参考消息》的头版第二条黑底白字的大字标题新闻写着:“中国政府承诺铁腕治理环境污染(详见本期第 15 版)”而在第 15 版上这个标题则成为通栏的黑体大字标题: 外媒热议: 中国政府承诺铁腕治理环境污染 属于这部分的新闻则包括了:法新社、俄新社、彭博社网站、路透社和德国《商报》网站等记者的报道。 该报并把这些新闻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的小标题是: 将继续出台更严法律 在这部分新闻里,有法新社、俄新社、彭博社网站三家记者的报道。其中俄新社的记者报道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表示,环境污染已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他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阐明了今年的环保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 3.1% 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都要减少 2% 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分别减少 3% 左右和 5% 左右。北京还打算推广新能源汽车,提高油品标准和质量,严格环境执法,对偷排偷放者要出重拳,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 彭博社网站的记者则报道说:“大会的发言人傅莹说,中国正在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进行修改,今年还要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修改。新的环保法从今年 1 月 1 日起生效。这是 25 年来对环保法进行的最大刀阔斧的修改。中国将出台更严格的法律来控制雾霾和土壤污染。她并且说道,新的环保法是中国历史上最严格的环保法。” 第二部分的小标题是: 发改委承诺采取措施 在这部分的新闻里则有路透社的记者报道说:“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周四承诺说将加快促进清结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政策的实施,并解决造成污染的工业部门的产能过剩的问题。它还将实施旨在降低煤耗量,控制受污染地区能源密集型项目的政策。它并且说,国家将采取行动增加清洁能源所占的比例,鼓励开发和使用天然气,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产能过剩依然是钢材和水泥等许多部门面临的问题。发改委说,它将推出更多措施以鼓励合并和关闭过剩产能的企业。” 第三部分的小标题则是: 经济与环境非对立面 在这部分的新闻里德国《商报》网站的记者报道说:“多年来中国把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平衡视为“非此即彼”的事情。为环保做得更多,就会牺牲经济的增长。” 然而在“ 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这种态度让位给下列的认识:环保非常令人期待,但只要有这么多的中国人还没摆脱贫困,我们就负担不起环保。” 最后,到了“今年则出现了全新的态度,亦即:经济的增长和环保不再被认为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被看做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亦即:‘高质量的发展’。”“除了转变重点,现在中国还把环保看作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没有哪个国家在过去几年里安装了那么多的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板。在现代工业史上可能也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关闭了那么多的肮脏的工厂。”“目前,近乎零排放的能源占中国能源总量的比重已经达到 10% 左右。因此,按照绿色和平组织的分析家们计算,去年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已经实现了 15 年来的第一次的下降——降幅为 0.9% 。”“这一成功将促使全国人大的决策者们朝这个方向继续前进:通过环保来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 * * * * * * * * 为进一步打好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这一仗,不久前中央还任命了时任清华大学校长、上世纪 90 年代曾就读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环境科学专家陈吉宁为新的国家环保部部长。他在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坦陈,我国的排污强度已超过了历史上最高的两个国家——德国和日本,治理难度确实很大,这就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来认真治理。他还表示,决不能让环境保护法成为一只纸老虎,相反我们要给它装上钢牙和利齿,来严厉打击那些违反环境保护法、偷排偷放有害物质者,使他们不敢、也不再能放毒。要做到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所说的那样,“对偷排偷放者发现一个,惩处一个,决不能手软,决不搞下不为例。”(关于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的这些材料,引自今年 3 月 9 日的《参考消息》,以及香港凤凰电视台的《焦点访谈》。) * * * * * * * * 从以上中央有关各位领导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来看,我们感觉尽管我国现在面临的环境问题很大,然而对我国的环保工作我们仍然充满了信心。我们相信在中央这样强有力的铁腕治理的措施之下,一个蓝天常在、绿水长流、土壤肥美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必将会再度出现在我国的大地上。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83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内战结束后美国工业的迅猛发展及其所带来的三大问题(一)
热度 2 cswen 2015-3-13 09:53
这是我的系列文章《读书有感》的第29篇,请指正。 内战结束后美国迅猛的工业化 及其所带来的三大问题(一) ——读书有感( 29 ) 温景嵩 ( 2015 年 3 月 7 — 8 日写于南开园) (一) 概况 按照纳什等人的《美国人民》一书中的说法,当美国内战开始时的 1861 年,那时它还是个农业国,农业是它的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然而过了四十年到了 19 世纪末,由于它在工业上的迅猛发展,它的工业制造业却取代了农业,从而成为当时世界上三大工业强国之一——英国、美国和德国。工业革命本来是在 18 世纪由英国开展起来的,从那以后英国一直是世界上唯一的工业强国。然而到了 19 世纪的下半叶,亦即从 1870 年到 1900 年,由于美国发展了大规模的企业而成为那个时期大规模生产技术的领导者、同时由于德国在使用科学和技术产品上占优势,其结果便是:英国的工业就不再是一枝独秀,而是由它和美国、德国三分天下。当时它们三家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就占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二。 纳什等人还指出,那个时期美国的大型企业能够达到如此迅猛的发展、主要还由于以下两个因素: (1) 政府对新兴的大型企业的扶植政策; (2) 大批廉价的劳动力的出现。 从第一个因素看来,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那种纯粹的自由经济。原来它们也少不了美国政府的干预,当然这是一种积极的干预,亦即:扶植。没有美国政府的扶植,它的众多大型企业是飞跃不起来的。 啊!原来政府干预经济这件事并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所独有,人家资本主义社会也可以做这件事。 促成美国工业迅猛起飞的第二个因素——雇佣了大批廉价劳动力,则是使广大工人们陷于贫困的根源。纳什等人曾在他们的书里谈到了当时一位名叫奥唐奈的工人的贫困生活状况: “即使奥唐奈拼死拼活地工作,家里还是过得十分拮据。他去年只挣得 133 美元,可房租就要花去 72 美元;取暖就只能靠奥唐奈从海滩上拣些漂木来生火,即使这样,他还得花 2 美元来买点煤以引火。他家买不起正经的食物,他的食物只是从海滩上捡来的蛤蜊。有时捡不到,就什么吃的也没有了。他有两个孩子。在夏天孩子们过得还可以;可是到了冬天,就很难过。一个孩子只有一隻鞋,还是隻破鞋。另一隻却是捡来的拖鞋。另一个孩子还算幸运、他有两只鞋,然而却破得使这孩子的两个脚后跟都露了出来。他的妻子还算健康,但一到冬天也不行。她只有两件衣服:一件是要等到她去教堂做礼拜才穿的。另一件则是供她平常在家里穿。但这件衣服却是件尺寸太大不合身的睡衣,因为那是别人送给她的。”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在 19 世纪下半叶迅猛的工业化就带来了三大社会问题: (1) 社会上的两极分化,贫富差距的加大: 上述广大美国工人的贫困、是由于美国的工厂主把企业的大部分利润都独吞了,于是社会上的的两极分化就不可避免。这就促使美国工人们起来组成工会和工厂主斗争。工人们斗争的目的有三条:一是要提高工资;二是要缩减工时;三是要改善劳动条件。达不到目的时就罢工,这就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据纳什等人在书中的介绍,仅“ 1881 — 1905 年间的美国工人罢工总数,就有 36757 次;所涉及到的美国工人总数竟达到了 600 万人次之多。这居然是同期参与法国工人阶级运动的人数的 3 倍。”从而造成了美国社会的动荡。 然而那时的美国还同时造就了一批为数不少的中产阶级。据统计美国的中产阶级人数平均占到了美国总人口的 50% ,这个庞大的中产阶级就成为美国社会的一个稳定器。从而使得美国的社会不大可能发生大的动荡,虽然小规模的动荡仍然不可避免。 (2)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周期性的危机在此时仍然继续出现,据纳什等人在书中介绍,在此时期内就发生过两次大的经济危机:一次是在 1873 —— 1879 年,第二次是在 1893 —— 1897 年。据纳什等人介绍,这两次的危机比起南北战争前的经济危机还要严重。那时的危机曾使土地的价格大幅下跌;加上银行的不合理行为,货币供应的变化等等。这些都导致了战前的几次经济萧条。而在 19 世纪末的这次经济危机,发生在经济规模更大,联系更密切的时候,这就使得危机的强度更大。最终,这一恶性循环就使得数百万美国的工人失业,工厂倒闭,许多美国人的生活陷入艰难困顿之中。 (3) 各种工业污染所带来的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最后,纳什等人还在他们的书里指出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给当时的美国所带来的第三大问题。亦即:各种工业污染。对此,纳什等人说道,大范围的工业污染对美国人的影响并不亚于经济的恶性循环。它是工业时代的另一副产品。 在钢铁之城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焦炭炉将大量的煤烟、灰尘和废物排向天空。煤炭燃烧后生成的煤焦油,使土地变成酸性,成为不毛之地。人、动物以及工厂的废物都排向河流,导致水中的动植物的死亡,破坏了生态系统。到 19 世纪末,美国的东部和中西部的河流与湖泊的污染都已十分严重。虽然当时的美国政府也曾出台了一些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措施,但这些举措都十分有限,没有触及到美国的迅猛工业化所带来的、严重的空气污染和环境恶化问题的根本。这些问题只是过了一百年后,到了 20 世纪的下半叶,在美国人民的强大的绿色运动推动下,才得到了比较完全、比较彻底的解决。此事我们将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加以介绍,朋友们,再见。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17709 次阅读|2 个评论
林肯的“遗言”
热度 3 cswen 2015-2-18 15:21
这是我的系列文章《读书有感(纳什等人编著的《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的第27篇, 全文如下: 林肯的“遗言” ——读书有感( 27 ) 温景嵩 ( 2015 年 2 月 18 日写于南开园) 所谓‘遗言’,当然是指临去世者对这个世界所发表的最后讲话。但是本文所引的林肯在 1865 年 4 月 14 日的这段讲话,竟是在他并不知自己马上就要告别这一世界之时。只是很凑巧,林肯在讲完这段话后的当晚,他去到一家剧院去看戏,正是在这个时候他被南方奴隶主所派来的一个刺客所暗杀了。因此,林肯的这段话无形之中就成为他对这个世界的最后遗言,虽然他自己并没有这样的自觉。也就是说这段话并不是林肯自己真正的遗言。所以我们才在这里的遗言二字加上了一个引号。 言归正传,且让我们把林肯的这段话全文引来。先从林肯讲这段话的社会背景谈起。 当时的美国正值南北战争结束,北方已经取得了最后胜利。此时美国的社会上就发生了一场争论,问题是: 要“被征服的南部在国家中处于何种地位?它会因为叛乱而受到惩罚吗?有些人认为南部应该受到惩罚。南方人可以保留财产吗?一些人认为不可以。然而我们可以从各种迹象推断出林肯当时与此相反的意图。早在 1863 年 9 月(此时那场内战未结束),林肯就宣布了一个宽大和解的计划。他说只要南方各州人民宣誓拥护宪法,并同意废除奴隶制,林肯就承认由南方选民自己选出的各州政府。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北方人民都同意林肯的这个和解计划,争论还在继续。 于是,林肯在 1865 年的就职演说中就再次敦促美国人“不要对任何人怀有恶意, …… 对所有人都要心存宽厚。让我们努力去完成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医治国家的创伤 …… 去做能够缔造持久和平和公正的一切事情。” 总统私下里也是这样讲的,只有宽厚和善意才能为和解铺平道路。正是在当年的 4 月 14 日,林肯就这样向他的内阁阐明了这个观点。 总之,林肯的愿望就是避免迫害和流血。然而很不幸当晚,也就是在南军在阿波马托克斯投降后的第五天,总统在福特剧院观看一场演出。就在那儿,一个南方的同情者刺杀了林肯总统。” (上面的这一大段话引自纳什等人编著的: 《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第 513 页) 林肯的这段要北方和南方和解的遗言很重要。看起来这段话尔后对美国的政坛确实发生了很好的影响。此后的 150 年来美国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一次内战,林肯的这段话应该是起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进一步我们要问,美国建国二百多年来、除这次内战外总体看很稳定,甚至连一次内乱也没有发生过,其原因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很有趣也是很有意义的问题。国内已经有许多人对此事进行过大量的研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发表过不尽相同的研究结果。因此,我们这篇短文就不可能对如此重大的问题、做进一步详尽的探讨,所以没有办法,我们只好就此打住。 朋友们,祝各位羊年新春快乐!再见。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14188 次阅读|4 个评论
美国的内战和毛泽东的名言
热度 2 cswen 2015-2-15 17:41
这是我的系列文章《读书有感》的第26篇,全文如下: 美国的内战与毛泽东的名言 ——读书有感( 26 ) 温景嵩 ( 2015 年 2 月 15 日写于南开园) 上一篇文章讲到在 19 世纪中叶美国内战时期,它的南方蓄奴州因反对北方总统林肯的解放黑奴的演讲、而于 1861 年率先发动叛乱、分裂联邦而宣布南方独立,同时并挑起了内战——他们的炮兵在当年的 4 月轰击了北方的萨姆特要塞,致使双方的军队展开了一场长达四年的内战:南北战争。 这场战争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 1861 明年到 1863 年;第二阶段则是由 1863 年到 1865 明年。第一阶段是僵持阶段,双方互有胜负;第二阶段则为北方的胜出阶段,直到 1865 年的 4 月 9 日南方军队彻底战败,它的总司令罗伯特 . 李将军率军向北方军队的总司令格兰特将军投降。 在第一阶段里,北方的总统林肯主要是为了平叛、而进行了一次平定南方叛乱的战争。但是美国当时的南北双方势均力敌而使战争僵持不下。此时,聪明的林肯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即战争的胜负最后是取决于人心向背,取决于能否把人民——尤其是把黑奴也动员起来,使他们全心全意地参加对南方蓄奴州的作战。于是他就在 1863 年的元旦,以北方政府的名义发表了一份庄严的《解放黑奴宣言》。果然,就在林肯公布解放宣言的当天,“黑人们就自发地聚集在白宫门外向林肯欢呼。并告诉总统,如果他能走出白宫大厦,他们就会紧紧地把他拥抱起来。”(引自纳什等人的《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的 499 页。)宣言的发表就使得大批黑人能够直接参加到军队里的作战部队,拿起武器来打击南方的奴隶主。果然这一措施十分英明,正是因为有了大批的被解放的黑奴的参战,才使得林肯最终赢得了这场二百多年来、美国唯一的一次内战。其结果是一箭双雕:既平定了南方的叛乱,又解放了大批的黑奴。因而使得林肯成为、美国历史上能够和开国总统华盛顿并列的第二位伟人。 写到这里不禁使我想到了毛泽东的一句名言:“战争之伟力在于人民。”在我国的解放战争里,每次当解放军俘虏了蒋家军队的士兵,就开一次诉苦会。原来这些蒋家的士兵都是些被压迫被剥削、受苦受难的贫下中农。所以解放军的诉苦会一开,就立即提高了他们的阶级觉悟,从而使他们马上就能拿起枪来和蒋家军队作战。这正是我国的解放军能够在解放战争中迅速地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现在看来,美国内战时期的林肯能够取得胜利的事实,就是毛泽东这一名言的又一例证。由此可见:真理是没有国界的,确实如此。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9596 次阅读|2 个评论
内战前夕美国政治上的分裂,走向战争
热度 2 cswen 2015-2-10 08:29
这是我的系列文章:《读书有感(纳什等人编著的《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 里的第25篇。全文如下: 内战前夕美国政治上的分裂、走向战争 ——读书有感( 25 ) 温景嵩 ( 2015 年 2 月 9 日写于南开园) 任何一个国家,当它在政治上分裂成两个相互对立的政权时,这个国家早晚就会发生内战。美国则是这方面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它在 19 世纪上半叶大举向西部别人的土地进犯时,它的内部就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辩论。问题的症结在于:是要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没有黑奴的自由州呢、还是要在新占的土地上继续建立蓄奴州?北方的人们主张前者,而蓄奴的南方却主张后者。这场争论随着美国领土的不断扩大而激烈愈甚。终于在 1858 年 , 它就促使美国的第十六届总统林肯也出来表态了。在一次竞选的集会上,林肯发表了一次庄严的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美利坚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并且情况正在恶化。“一栋裂开的房子不可能久立不倒。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保持半蓄奴、半自由的状态。我不认为联邦会解散,房子会倒塌;他要么全变成一种东西,要么全部变成另一种东西。”林肯随之列举了自《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颁布以来,南方对国家政策所施加的影响日益增多。他把这一切归咎于道格拉斯法官。林肯声明他坚决反对斯科特判决,认为该判决是牵涉到皮尔斯、布坎南、托尼和道格拉斯法官阴谋的一部分。林肯说他自己与其他反对这一阴谋的人都希望奴隶制迈向“最终根绝的进程”。”(以上引自纳什等人的《美国人民》一书的 474 页)。 在这一演说中,林肯还说道,“他不仅相信黑人具有“美国独立宣言所赋予的一切权力”,而且认为黑人同样具有许多明确的经济权利,就如同他们“有权把靠自己劳动所得的面包放入自己的口中一样”。这些看法与道格拉斯法官的种族诋毁迥然相异。林肯声言在这些权利方面,黑人“与我、与道格拉斯、与每一个有生命的人都是平等的”。和道格拉斯法官不同,林肯对奴隶制深恶痛绝。在他发表的演说中,他还说道,“我把奴隶制看作是一项道德上的、社会上的、以及政治上的罪恶”。”(以上引自纳什等人的同一本书第 474 页)。 林肯说得很好,他所指出的关于“当时的美国政府,不可能永久地保持一半自由州、一半蓄奴州的状态”,这正是我们在本文开头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不可能永久地保持两个相互对立的政府”。其结局必然就意味着战争——战争的结果一个政权消灭了另一个政权,这个国家就太平了。果然,在林肯发表他这个演说的三年以后,也就是在 1861 年的 4 月,南方政权就率先发动了这场内战。它的炮兵轰击了北方政权的一个要塞——萨姆特要塞,意图是要以战争来打垮搞自由州的北方政权。当然北方的政权不可能听之任之、坐以待毙,而是动员起来、奋起迎战。于是在随后的当年 7 月,北方的 3.5 万军队,和南方的 2.5 万军队在南方的首都里士满附近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遭遇战。二百多年来美国唯一的一场内战——南北战争终于打响了。有关这场美国内战的具体情况,我们将在下一篇文字里加以介绍。朋友们,再见。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12854 次阅读|2 个评论
内战前早期美国的又一重大举措:“西进”——读书有感(24)
热度 1 cswen 2015-2-3 15:55
内战前早期美国的又一重大举措:“西进” ——读书有感( 24 ) 温景嵩 ( 2015 年 2 月 3 日写于南开园) 本文标题上‘西进’一词,是纳什等人在其《美国人民》一书里的原用语。而‘西进’两个字上面的括号,则是我加上去的。因为我以为纳什的‘西进’一词并不妥当。确切地说应该是‘西侵’,亦即:‘向西部地区的侵略行动’。因为当时的美国是个小美国,它只是座落在北美洲的东海岸一小块地方。而北美洲的西部广大地区则并不属于它,而且那里并不是块无主之地。在那时它是墨西哥的一块属地。当时的墨西哥却还可以说是个泱泱大国。它不仅是坐落在中美洲,而且北美洲的西部地区也归它所有。这包括了三大块地方。最东边是得克萨斯州,他与东边的小美国接壤;然后往西则是新墨西哥州,再往西则是加里福尼亚州,再朝西就面临着太平洋了。 自然,这块地方原来也不是墨西哥的。墨西哥原来也是个小国,它只是座落在中美洲。北美洲的西部地区最早的土著则是印第安人的地方,当时还杂有一些欧洲人和中国人居住。 后来西班牙人大举入侵占领了这块宝地。西班牙衰落之后,又值墨西哥人的崛起。这里顺便说一句,墨西哥人不是个纯种民族,而是印第安人和欧洲人的印欧混血儿。现在第三次、美国人又进来了,于是这块宝地第三次又换了主人而归美国人所有。 美国人最初是用谋略和金钱先使得克萨斯州从大墨西哥国里独立出来,然后再进一步它就并入了美国联邦。这当然就使得墨西哥国很不愉快。于是就爆发了美墨战争( 1846 — 1848 年)。两年战争的结果,自然是墨西哥人打不过美国人,而使美国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当然美国也没有斩尽杀绝地把墨西哥彻底消灭,而只是占领了当时大墨西哥国家的北部地方,亦即现在的北美洲的西部地区。这已经足够大了,它使得当初座落在北美洲东海岸的一个小美国,现在通过战争、则把自己变成一个向东面临着大西洋、向西面临着太平洋这么一个世界上唯一面临两大洋的、真正的泱泱大国了。 当美国大举西进时,他们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说辞’,用以动员广大的美国人民来参加它的这个向西的侵略行动。此‘说辞’就是所谓的“天定命运论”。纳什等人在该书里对这一‘说辞’有个解释。现在姑且让我们把纳什等人的解释引在下面: “伴随着领土的增加美国出现了一个美妙的说辞。美国人使用“天定命运论”来证明其行为的正确性并为之辩护。约翰 . 奥沙利文( John L.O ’ Sullivan )是《民主评论( Democratic Review )》杂志的编辑。他在 1845 年创造了这个词汇。这个词表达了一种信念,即美国优越的制度和文化赋予了美国人将其文明传播到整个大陆的权力和责任,这符合上帝的旨意。”(此段话引自纳什等人的《美国人民》里的第 421 页。) 多么美妙的说辞啊——把美国人的制度和文明传播到北美洲整个大陆、这是美国人的权利和责任,又是上帝赋予他们的崇高使命!很可惜拆穿来看,这只不过是给美国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穿上了一件美丽的外衣而已。实际上它正是帝国主义们弱肉强食的一个残酷而野蛮的旗号。打着这个旗号,帝国主义们就可以横行于天下了。然而很可惜,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帝国主义们可以横行于一时,但它不可能横行于一世。最终,他们也还是逃不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命运。这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 一个国家是可以永存的,但它所执行的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却不可能永存。因为它残害人民、不得人心。所以或迟或早、它总是会为形势所迫,而被人们抛弃掉。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83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内战前美国非常活跃的思想政治界——读书有感(23)
热度 1 cswen 2015-1-30 17:32
内战前美国非常活跃的思想政治界 ——读书有感( 23 ) 温景嵩 ( 2015 年 1 月 26 — 30 日写于南开园) 内战前美国的思想政治界非常活跃。纳什等人把这个时期美国的思想政治界所讨论的种种事项、归纳成了五个问题来讨论。本文将简单地加以一一介绍。在介绍这五个问题时、其标题我们是原封不动地从原书中引来。 (一) 宗教奋兴和宗教改革 从 1790 年代后期到 1830 年代后期,美国又掀起了一次宗教奋兴的浪潮。其规模与 1730 年代到 1740 年代时期美国的大觉醒不相上下。尽管美国的新教各派和英国的新教各派之间有不少联系,但美国的这次宗教奋兴运动却有着不少新的特点。英国的新教各派越来越趋于保守,而美国的新教各派却逐渐具有了民主的色彩。 19 世纪前半页涌起的新的宗教的浪潮,使得美国的卫理公会、浸信会以及其他一些福音派新教教派得以迅速发展。到了 1844 年卫理公会就已经成为当时美国的最大教派,其信徒达到了一百万之众。 我国和美国在宗教这一点上的不同,(同时也是和西方其他国家的不同),就在于我国是个无神论的国家。虽然我国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在我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五大教派都可以自由发展。但他们的规模都不大。我国的大多数老百姓却仍然不是宗教教徒。所以比较起来,我国确实可以说是个传统的无神论国家。几千年来,应该说孔孟之道在我国的思想界还算是一家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派。孔孟之道的核心是“仁道”,“仁者爱人”。所以与前面讲的各种宗教教义不同。各种宗教教义讲的是人和神之间的关系。而孔孟之道则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我国和西方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写到此处,却令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西方世界是基督教的世界,或是天主教的世界。也就是一个有神论的世界。可为什么现代的自然科学却产生在这些有神论的国家?为什么现代自然科学却无法产生在我们这个传统的无神论国家?还有一个与此有关的有趣问题,那就是:如何解释发明了力学三大定律、奠定了经典物理学基础的大科学家牛顿却是位基督徒。” (二) 接踵而至的政治变革 纳什等人在《美国人民》一书中还指出,在 1820 年代以前,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欧洲,政治上主要还是由社会和经济上的精英们来管理。在欧洲,保守主义者们非常害怕底层的民众来卷入政治。但是在美国,由于独立战争的影响,且当时的美国上层阶级力量较弱,所以所有的美国白人男子都取得了公民权。 19 世纪早期,美国的许多州都取消了对参加选举的限制,只不过那时许多白人男子对参加政治活动不感兴趣罢了。但是到了 1819 年由于经济恐慌的到来,和当时的总统候选人的出色的竞选活动,就使得美国人对政治产生了广泛的兴趣。再进一步就使当时的美国的政治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以往是由社会上的精英们来组织政府、现在这种事情则销声匿迹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多党竞争政权的政党体制,竞争结果的最后决定权、则是由有选举权的人们来决定。 由上述情况看来,就是美国的民主政治、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原来它并非历来如此。而在早期,美国的政治也是操纵在少数的所谓的社会精英手里。看来这种情况确是有其普遍性,即使是西方世界也概莫能免,一个国家要实现民主政治确实应有个发展过程。 (三)至善派的改革和乌托邦主义 在此时期内,世界上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代表人物之一:英国的罗伯特 . 欧文到了美国来发展他的主义。(其他两位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都是法国人:一位是克劳德 . 昂列 . 圣西门,另一位则是克尔斯 . 傅立叶。) 当时的英国人欧文就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的新谐和( New Harmony )小镇买下了一块 1214 公顷的土地,其目的是要在那里建立起欧文的理想的乌托邦公社。在这个公社里,要实行他的社会主义三原则,亦即:财产共有、权力平等、以及共同劳动。这正是欧文的理想的没有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很可惜三年以后,这个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乌托邦公社由于他脱离实际而惨遭失败,最后不得不被解散。欧文则被迫离开,但是他的儿子却留了下来,随后欧文的小儿子却能够在另一个领域里取得了成功,欧文的小儿子就成为印第安纳州著名的普渡大学的第一任校长。 当英国人欧文在美国建立起他的第一个乌托邦公社时,有许多美国人也相继在自己的国家里建立了一百多所乌托邦公社。然而不幸和欧文的公社一样,这些公社也都以失败告终。 尽管这些乌托邦公社失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却仍然存在,所以社会主义的思想也就不可能被消灭。虽然历尽艰难曲折,社会主义思想却能够不屈不挠地茁壮成长。空想社会主义不行,科学社会主义就应运而生。直到现在,我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却在世界上脱颖而出。因而使得我们这个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从百年前的一个积贫积弱、备受西方列强侵略、凌辱的弱国,发展成为现在在世界上举足轻重、影响深远的伟大国家。这更证明了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生命力,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发展前景、确实不可估量。 (四)改革中的社会 和前一节文字谈起的、对改造整个社会有兴趣的人们不同,内战前的美国,还有些人对改革当时美国社会上一些具体问题感兴趣,并提出了种种改革的办法。兹将这些问题依次介绍如下。 1. 禁酒 19 世纪的美国饮酒成风。有那时候些人甚至说:“如果没有烈性酒,我就没法养活我这一大家人。”因此在当时美国的社会上,酗酒就往往造成了一些恶劣的后果,例如:贫穷、犯罪、疾病、精神错乱、家庭的破碎、和政治的腐败等等。于是,改革家们发起的禁酒运动也就应运而生,在美国各地涌现出了许多禁酒协会。在禁酒协会的努力下,到了 1851 年,缅因州居然竟通过了美国第一部禁酒的法律。紧接着在内战之前又有 15 个州相继通过了禁酒的法律。尽管这些法律的限制力不是很强,但也产生了很明显的效果,它们使得 1850 年代美国的人均饮酒量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虽然内战的爆发使禁酒运动中断了一个时期,但是在内战后,禁酒运动仍然得到了很强劲地发展。以致到了 1919 年,美国的国会终于通过了一项议案,把有关禁酒的事项写进了美国《宪法第十八条修正案》,应该说这是美国禁酒运动所取得的一项重大胜利。 与宗教问题类似,我以为酗酒问题在我国也没有这么严重。虽然在我国没有禁酒的法律,饮酒是自由的。尤其是在节假日,或在亲朋的聚会宴席上,人们也会多少喝一点酒,特别是非烈性的葡萄酒。但在我国的社会上饮酒也绝对没有成风,尤其是烈性酒更是如此。所以,在我国也就没有必要来制定专门的禁酒法律。 2. 健康和性 另外纳什等人在《美国人民》一书中还指出,“(内战前)当时的改革家们对暴饮暴食、大量服用刺激物等现象极为反感,对纵欲过度的现象更是深恶痛绝。”“内战前出版的一些有关“健康”的小册子,强烈建议人们应该像戒酒一样来节欲。这些作者们认为,人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中的每一个器官都发挥着特殊而有限的作用。例如精子必须保存下来以为繁殖后代发挥作用。如果为了一时的快感而过度地浪费精子,则会使人们的身体虚弱、产生疾病、精神错乱甚至引起死亡。有些人还认为大量消耗精子就意味着丧失了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时所需要的能量。” 3. 收容制度的人道化 在这个时期的美国的一些改革家还关心到一些社会收容机构的改善。例如社会上的收容所、救济院、学校、以及监狱等等。但是在这方面并不是很成功。纳什等人在其书中承认,只有个别的改革家在改革教育问题上取得了成功。而其他大多数改革家却没有这么幸运。例如对当时监狱的改革就遭到失败的命运。以致“到了 19 世纪中期的时候,全美国的监狱和收容所都变成了冰冷无情、监管人手不足、而被监管的人们却人员爆满的机构。”(引自纳什等人的《美国人民》一书中的第 402 页)。 4. 改善劳工阶层的状况 从纳什等人的书中还得知,内战前美国在改善劳工待遇问题上的情况和前面讲的“收容所的改善”之情况类似:有成功的,然而更多的则是未能取得成功。但是有一点则与之不同:此时美国的劳工们已经自己组织起来,纷纷成立了劳工自己的团体——工会来进行持久的斗争,而无需改革家们来代劳了。在各地工会的组织下,美国工人在 1834 — 1836 两年之间进行了 168 次比较大的罢工。其中约有 2/3 次是为了提高工资,其他的则主要为了缩短工时到 10 小时工作制。后者虽然在当时没有成功,但是却为后来 1850 年代的工人运动之成功打下了基础,从而把当时美国的工人工时从每日的十多小时缩短到 10 小时。 (五)废奴主义与女权运动 最后纳什等人在其书中还指出,内战前的废奴运动虽然在开始时其声势不如禁酒运动的声势那样浩大,而且与禁酒运动不同,废奴运动还经常受到暴徒们的袭击,然而不屈不挠的改革家们到最后却仍然能够把废奴问题发展成为一个美国全国性的政治大辩论,尤其是在西进过程中,对于新建的领地到底是应该建成为一个自由州还是建成为一个蓄奴州,美国人的争论尤其激烈,以至于最后并发展成为一场你死我活的血腥的美国内战。当然此是后话,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与废奴运动同时发生的是一场争取女权的运动。在废奴运动中也有许多妇女参加。她们在争取废奴的同时,也在争取妇女们自己的的权利。到了 1850 年代,争取女权的运动终于取得了不少成果,从而争取到与男人平等的一些政治、法律和财产的权力。然而妇女一项最基本的政治上的选举权,却要等到了 72 年后,亦即到了 1920 年,美国的国会才通过了《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该法案授予了美国妇女以投票选举权。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793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不一样的美国:南方——读书有感(22)
热度 2 cswen 2015-1-22 17:06
不一样的美国:南方 ——读书有感( 22 ) 温景嵩 ( 2015 年 1 月 21 — 22 日写于南开园) 上一篇文章讲到的“快速实现了工业化的美国”,其实并不包括美国的全部,至少当时的美国南方就并非如此。那时的美国南方,却仍然停留在以棉花种植为主的农业社会阶段,甚至还保留着残酷野蛮的、以黑奴为主的奴隶社会制度。 然而纳什等人对于这样一个残酷野蛮的社会,他们却采取了令人费解的肯定甚至可说赞扬的态度。在他们的《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制度》一书的第 11 章“奴隶制与老南方”里,他们这样写道:“内战前的二十年间,南方农业经济的增长速度稍快于北方。 1860 年,南方的个人收入比老西北各富裕州高出 15% ,如果南方在 1860 年变成一个独立的国家,那么它将成为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而其财富的基础主要是棉花。”(引自该书第 11 章第 350 页)。按照纳什等人的这个说法,“农业社会要比工业社会更富裕”,实在是件令人费解的事。 遗憾的是纳什等人并没有对此作出解释。这里我只好自己来试图解释一下。我觉得其中一个可能的是,在纳什等人对南方人均收入的统计里,他们并没有把南方的黑奴也统计进去。此事可以有图为证。在该书的第 353 页上纳什等人引来一张图。图上画着一群行进在路上的,戴着锁链镣铐的黑奴。在这些黑奴的后面,是一名高举一条鞭子抽打着黑奴的白人。看来在这样的白人眼里,黑奴连牲畜还不如。当人们挥舞着鞭子赶着牲畜走路时,是不需要把这些牲畜戴上镣铐锁链的。而这张图画里用鞭子赶黑奴的白人,却居然还要把黑奴们铐起来走路。所以在这样的白人的统计学里,是不可能把黑奴也当做人来统计进去的。应该强调地指出,创造出南方棉花的人们当然是这些黑奴。南方的不劳而获的白人农场主,必然在全部南方人口中只占少数。于是在这样的统计学里,南方的人均收入自然就会高于北方了。 另外,当时南方农场出产的棉花,又是在那时国际贸易上的一宗热门货。因为当时的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老百姓,需要用轻便而廉价的棉织品,来代替厚重而昂贵的亚麻布和毛料衣服。于是就大大增加了从当时的美国进口的棉花。按照纳什等人提供的资料。在 1787 年的前轧棉机时代(轧棉机发明于 1783 年),英国从美国进口的棉花仅仅是 2200 万磅,但是轧棉机发明后的 1840 年,英国从美国进口的棉花就剧增十多倍、至 36600 万磅。(这些数据也引自纳什等人的书中的 351 页。)因此,当时美国的南方农场主就必然会大发一笔横财。而这也可能就是当时南方的人均收入高于北方的一个物质基础。 以上这两点解释只是我对“当时美国南方农业社会的人均收入比北方的工业社会为高”的个人的一点看法。至于这些看法对与不对、还望朋友们多加批评指正,不吝赐教,谢谢。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9813 次阅读|2 个评论
快速地实现了工业化的美国、周期性、城市暴动——读书有感(21)
热度 1 cswen 2015-1-14 11:28
快速地实现了工业化的美国、 周期性、城市暴动 ——读书有感(21) 温景嵩 (2015年1月12—13日写于南开园) 美国建国后,它经历农业社会的时间不长,以后就很快地过渡到了工业社会。按照纳什等人在《美国人民》一书中的说法,它的工业化发展得很早。虽然美国立国很晚,它在十八世纪末,即 1789 年才得以建立——那时的美国当然是个农业国家。然而它的工业化却进展得很快。美国人在建国仅仅才三十年后,亦即在 1820 年 到 1860 年间,它就开始了工业化。结果美国人早在十九世纪的上半叶,就把美国的经济增长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增长类型,转向了以工业为主的增长类型。 对比我国而言,农业社会当然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之久,这比美国的农业社会持续时间要大了两个数量级。即使也把 1789 年当做我国和他们对比的起点。那就相当于是在我国满清王朝的中叶,那时的中国当然仍是个农业国家。辛亥革命结束封建王朝统治后,不幸又是连绵不断的战争,从北伐战争起,经过十年内战、再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然后是抗美援朝,等到抗美援朝以后从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起,才开始了真正的国家工业化。这样历经了一百六十多年之久,我国才向工业化社会转型。以 1789 年这样的标准来计算时,我国的农业社会持续时间,仍然比美国长了五倍,差距依然是十分可观!从这个例子看,近代在我国为实现工业化所花的一百六十多年里,满清王朝就占了一百二十多年。可见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是阻碍我国早日实现工业化、从而落后于西方大国的主要阻力。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应该值得我国人民永记心中! 按照纳什等人在《美国人民》一书里讲的,在美国实现了工业化后,从 1820 年到 1860 年间,美国的经济经历了惊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在这四十年中,美国国民经济的人均实际产量,以每年 2% 的速度逐年递增,其结果就是使美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倍增,使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美国的私人财富不断增多,食物更加丰富,住房与城市也不断增多,美国人的生活就实实在在地、不断地改善着。 在这里,与我国的经济学家们在谈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时,经常讲到的“经济总量的增长”不同,纳什等人在其《美国人民》一书里所强调的是:“国民经济的人均产量的增长”、“人均国民收入增加”、以及美国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看来,纳什等人在《美国人民》一书里的这个统计标准,很有道理,对人民的生活提高很有利,因而是值得我国经济学家们学习的。 纳什等人在谈到 1820 — 1860 年间美国的国民经济惊人的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没有忽略掉它的阴暗面。照纳什等人的说法,这一时期美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循环性”——金融恐慌和萧条不时地取代了经济繁荣的时期。在这四十年里,就存在着两个经济萧条时期,亦即:从 1816 到 1821 年这五年、以及从 1837 到 1843 年这六年这两个时期。纳什等人并且在书中坦率地指出:在经济萧条时期,美国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工作、商品、物价和工资都在戏剧性地反复变化着。 1/3 的美国人在经济萧条时期失去了工作。城市里出现了没有技能的贫困工人所组成的庞大阶层,贫富差距日益加大,不平等的现象日益加重。这促使工人中的激进分子开始批评社会,批评新的经济。但是,工人们却仍然没有被广泛地组织起来,以形成一个声音来造美国统治阶级的反。 从上面纳什等人所描述的、美国早期的经济萧条时期的情况看,那时的美国的社会问题是够严重的。因此,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在这个萧条时期里美国的工人们不起来造反 ? 城市的暴动。 纳什等人在其书里,确实也谈到了在这个时期里美国人起来暴动的问题。那是在 1830 年到 1860 年,这这三十年里,据统计在美国的巴尔的摩、费城、波士顿、和纽约这几个大城市里,就发生了 35 起大规模的城市暴动。平均每年都要发生一次以上的群众暴动。到了 1850 年,连那些人口达到了两万的小一点的城市,也同样见证了城市的暴动和无序。不过虽然纳什说是大规模的暴动,其实每次的暴动参加者也只不过几百人而已。严格说来,其规模并不算大。此外,美国又建立起一支准军事化的武装警察部队,来镇压、来平息这些规模不算太大的暴动。所以这些暴动的影响都不算大。美国在它建国的二百多年里,曾进行过很有限的十次战争,亦即:独立战争、对墨西哥的战争、对西班牙的战争、一战、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南北战争。这些战争除南北战争是一次内战之外,其他的都是对外的:“外战”。所以,对我这个对美国的事情不甚了解的人而言,美国就似乎是一艘航船,一直航行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之中。现在,在看过纳什等人的著作后才知道:“其实不然!” 原来在美国的内部也有风浪,只不过他们应对得很成功罢了。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8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小故事:六尺巷的故事——读书有感(19)
热度 8 cswen 2015-1-3 10:32
一个小故事:六尺巷的故事 ——读书有感( 19 ) 温景嵩 ( 2015 年 1 月 3 日写于南开园) 本文将暂时离开我们原来的系列文章——美国史的读后感,而回到我们中国安徽桐城的一个小巷子——六尺巷。故事的主人公叫张英,他是满清王朝里的一个大官:是康熙朝的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大学士是正一品的官衔,而礼部尚书则主管国家的庆典、祭祀、教育和科举考试、以及对外交涉等大事。这大概相当于现代的一位副总理,主管国家的文化部、教育部和外交部三个部。 张英的老家就在安徽桐城。当他在京城做官时,他老家和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双方争执不下、争吵不休,官司终于打到了县衙门。张家的家人还传书千里给在京城做官的张英。希望能借他的官势压一压吴家的气焰,打赢这场官司。那知道张英接到家信后却回诗一首,诗曰: 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的家人见信后,胸中豁然开朗,遂主动让出地基三尺。结果邻居吴家深受感动,也仿照张家的样子,也让出地基三尺。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宽为六尺的小巷子,供行人来往。这条巷子就命名为六尺巷,两家也重归于好。这六尺巷的故事遂传为美谈,张英的诗也就流传于世。 张英在处理这件事时的做法,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处世的一种美德: 当官的不以势压人,官民之间要平等相待; 邻里之间要友好相处,遇有问题时要互谅互让。 这正是造成社会和谐的一个基础,是老百姓的衷心想望。所以这六尺巷的故事才能在世上流传,张英的诗才能流传久远。 (此小故事原载于《国家人文历史》 2014 年第 24 期 32 页)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10927 次阅读|7 个评论
美国的权力中心向各州转移及迁都——读书有感(18)
热度 3 cswen 2015-1-1 19:04
美国的权力中心向各州转移及迁都 ——读书有感( 18 ) 温景嵩 ( 2014 年 12 月 31 日— 2015 年 1 月 1 日写于南开园) 这两件事都是在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任内完成的。他和美国第二任总统亚当斯都是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的好朋友。亚当斯是华盛顿执政时的副总统,华盛顿退下来时就由他接班转了正。而杰斐逊则是华盛顿执政时的国务卿。当第二任总统亚当斯退下来时,他就顺理成章地接班、成了美国的第三任总统。在他的任内他完成了两件大事,这就是本文要谈到的两件事。首先,我们先谈杰斐逊总统完成的第一件事:美国政府权力中心由中央向地方转移的问题。 原来美国的中央政府权力很大,所有权力都集中在中央政府手里。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这样做不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也就不利于整个国家建设的发展。于是在美国开国后不久,就在它的第三任总统杰斐逊任内进行了改革。 改革后的中央政府仍然保留了国防、外交和立法等的大权、而在经济上则大放手地交给了地方各州政府。在经济领域里,除了中央政府还保留了税收、国债、和调节各州之间的贸易三项权利外,其他各州的经济问题就都由各州自理。这样就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问题上、取得了平衡:既可以充分地发挥各地的积极性,又避免了中央政府过度集权、束缚住地方上的手脚。下面我们就进一步地从《 360 问答》网站上引来一段论述,或许这可以使朋友们对此问题有一个更清楚地了解。 以下信息来自《 360 问答》网站 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权利怎样分配? 问:有时候看到联邦政府制定什么法律法规,地方州政府会拒绝执行,搬出自己的条条框框,怎么回事?那岂不是社会混乱,谁能给我说一下吗,我的要求不多,请回答,谢谢 答:美国实行中央和州两个层次之间的纵向分权。 宪法规定实行 联邦制 ,建立体现独立主权的统一政府。中央与各州取得某种权力平衡。中央即联邦政府被赋予必备的列举的权力,如立法、征税、举债、州际贸易、保持海陆军和宣战、外交和 缔约 等方面的权力,而把其余的权力保留给各州。这样,就保证了美国既有一个强有力的 中央政府 ,又可以避免联邦政府过度集权所可能造成的新专制。 (以上信息引自《 360 问答》网站) 现在谈第二件事:迁都。 下面的一个表则表示了历次美国首都变迁的过程: 1788 年 9 月 13 日联邦国会开会暂定纽约为美国首都; 1789 年 3 月 4 日联邦国会再次在此地开会、选举华盛顿为美国开国的第一任总统; 1789 年 4 月 30 日华盛顿在此地宣誓就职就任美国开国后的第一任总统; 1790 年 国会决定把首都迁往宾夕法尼亚的费城; 1789 年国会还在纽约时曾开会、研究美国正式的首都究竟定在何处?会上国会议员们分成了两派:南方的议员主张把首都最后应该定在南方;而北方的议员却主张把首都定在北方。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最后只好把问题提交给华盛顿来决定,不料华盛顿却提出了他的第三种主张:就是把首都定在南北方交界线处的波托马克河畔的一块地方。这样,国会议员们就都同意了。只是那里还是一片荒地,于是美国又从法国请来一位著名的工程师,来到美国在这片荒地上以建设美国未来的首都; 1800 年新首都基本建成,这已经是到了第三任总统杰斐逊当政时期。于是在杰斐逊的主持下再一次迁都新城;为纪念华盛顿和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两位伟人,这座新首都就被命名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从上面这个表里,可以看出美国的首都曾经在纽约、费城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三个地方之间迁移过多次,而每次迁都事宜、都是由国会议员们讨论决定的。可见国会在迁都问题上起决定性的作用。 书到此处,不由得使我想到我们自己的事。 在近代、在辛亥革命使满清王朝覆灭后,我国的首都也曾在北京、南京、和重庆三个地方迁移过多次。不过每次迁都不是由国会讨论的结果,而是由战争决定的。也就是说在我们这里,在迁都问题上、战争起决定性的作用。请看下表: 辛亥革命后的北洋政府、他们继承了满清王朝的首都地点,而继续定都在北京; 北伐战争后,当时取胜了的国民政府就把首都从北京迁移到南京; 抗日战争时期,当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南京后,国民政府就再次迁都重庆,以继续抗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的国民政府就由重庆、再次把首都迁回南京; 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从而决定:新中国的首都仍然定都在北京。 从上面我国和美国两国首都变迁的比较中可以看到,中美两国的国情十分不同。这是我们在研究中美两国问题时所必须牢牢记住的特点。这样才能把握住两国脉搏的跳动,才能使各自的研究成果、顺利地向前发展。 以上各点,都是我个人的浅见,正确与否还望朋友们多多批评指正,不吝赐教,谢谢。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8136 次阅读|3 个评论
华盛顿仅仅做了两届美国总统!——读书有感(17)
热度 4 cswen 2014-12-30 11:19
华盛顿仅仅做了两届美国总统! ——读书有感( 17 ) 温景嵩 ( 2014 年 12 月 30 日写于南开园) 华盛顿在做过了两届美国总统以后,就坚决放弃再参加第三届总统竞选的权力。虽然当时的美国,在法律上还没有规定每位总统只能做两届,所以那时的华盛顿,以他的业绩,和他的声望来看,他是完全可以做下去的。然而他不愿做终身总统,在做过两届以后,就自愿退休回家,过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这清楚地表明,他不峦栈,他对权力地位没有什么特殊的兴趣。他当年之所以参加美国的独立战争,完全是为了解放被英国殖民政府所剥削和压迫的美国老百姓。而不是为了他个人的名誉地位。 这很了不起。华盛顿这样做了以后,就为美国后来的总统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以后的历届美国总统,就都自愿地只做两届,不再多做。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不自觉地打破了这个传统为止。然而这马上就引起了美国老百姓的警觉,随后就在美国的宪法里明文规定,每位总统只允许他做两届,不允许再多做。一个人在做满两届总统以后,就必须退休,从而在法律上堵死了在美国做终身总统的道路。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9125 次阅读|5 个评论
不慌不忙的美国人、和只争朝夕的中国人!——读书有感(15)
热度 3 cswen 2014-12-27 19:44
不慌不忙的美国人、和只争朝夕的中国人! ——读书有感( 15 ) 温景嵩 ( 2014 年 12 月 27 日写于南开园) 本文此处指的是,中美两国各自在建国问题上,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首先看美国人是如何在建国问题上“不慌不忙”。虽然美国的国庆日是规定在 1776 年 7 月 4 日(那一天正是美国的“独立宣言”发表日)。但实际上美国的建国却有一个漫长的历程、完整地来说美国的建国是经历了 14 年之久。请看下表: 1775 年 美国独立战争开始; 1776 年 美国的独立宣言发表; 1781 年 英国殖民军战败,退出了美洲; 1783 年 英国承认了美国的独立; 1788 年 原英国的 13 个殖民地联合会议决定:在它们的上面建立一个新的联邦国家——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一个全国性的中央政府并制定了联邦宪法、选举了第一任总统。 1789 年 华盛顿就任这个新国家的第一任总统 从上面的这个表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的真正建国时间要比 1776 年为晚,那应该是在 1788 年——由英国在美洲的 13 个殖民地之联合会议所建立。此时世界上才有了美利坚合众国这个新国家,此前世界上并没有、有的只是英国在美洲的 13 块殖民地。 当然严格说来,这个新国家也有一个较长的建立过程,它不可能是从天上一下子掉下来的。从上表里又可以清楚地看到,这过程应该是从美洲的独立战争胜利结束的时间,即 1781 年英军战败并退出了美洲开始算起。只是在那时,才在美洲创造起一个新国家的条件。因此我们就可以认为、创造美国的时间不是十四年、而是六年。 与此相对照,我们的新中国的建立却要短得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抗战后的解放战争之中建立的。中国的解放战争起始于 1946 年,终于 1951 年。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却是在 1949 年的 10 月 1 日。那时,我国的大西南还没有解放——大西南的解放时间晚些、是在 1949 年的 11 月;海南岛的解放则更晚,那是在 1950 年的 4 月;西藏的问题的解决还要更晚,那是在 1951 年的 5 月才得以解决。当然,新中国的建立,仍然是在我们的解放战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之后才能实现。只有在辽沈战役( 1948.9 — 1948.11 )、平津战役( 1948.11 — 1949.1 )、以及淮海战役( 1948.11 — 1949.1 )和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1949.4 — 6 )全部取得胜利之后,(此外新疆也在 1949 年的 9 月得到了和平的解放;)此时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等领域上的主要所在地都已经得到了解放,建国的条件业已成熟,确实应该说,只有在那时、新中国的建立才可能得以实现。 这样看来,新中国的建立距离这些战役的胜利只有几个月的时间,而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之后是经过了六年的时间,美利坚合众国才得以建立,当然我国的建立要短多了。因此我们在本文中才说道:不慌不忙的美国人,和只争朝夕的中国人! 在英国殖民军队撤出美洲后,留下的是各自相对独立的 13 块殖民地,英国并没有在美洲留下一个统一的国家。所以当时的美洲人面临的问题是:各自建国、建立 13 个小国呢,还是联合起来建立一个联邦大国?以华盛顿为首的一派极力主张走后者的道路,因而被称为“联邦党”;但是反对者也大有人在:他们认为成立了中央政府就会“压制了各地方的利益”,也会“剥夺了各地人民的自由”。只是经过了艰苦卓绝的、长达六年时间的辩论,“联邦党”终于取得了胜利,他们得到美国大多数老百姓的认同,美利坚合众国才得以建立。看来,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是美国人民经过反复争论、深思熟虑的结果。 而我国则与此不同。我们虽然在解放战争时期,全国有几大解放区,但是在他们的上面已经有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指挥着全国的解放战争。所以并不需要等到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后再建国;在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之时,新的全国的中央政府就可以较顺利地、在较短时间里建立了。 因此,我们认为在建国问题上、所谓美国的“不慌不忙”和中国的“只争朝夕”、只是各自的国情的不同,并非人的素质不同所致。 以上的论点只是我个人的浅见,正确与否还望朋友们批评指正、不吝赐教,谢谢。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9066 次阅读|3 个评论
七年战争的负面影响、战争是一把双刃剑——读书有感(14)
热度 1 cswen 2014-12-25 19:19
七年战争的负面影响、战争是一柄双刃剑 ——读书有感( 14 ) 温景嵩 ( 2014 年 12 月 25 日写于南开园) 大英帝国虽然打败了法国殖民者,赢得了七年战争的胜利,赶跑了法国人。然而战争的巨额军费却是它无法负担的。结果这个大英帝国在战后就继承了一笔庞大的债务。他的政府负债就由战前的 7500 万英镑猛增将近一倍,达到了 14500 万英镑。 怎么办?这么庞大的债务如何解决?羊毛出在羊身上,英国政府想到的办法就是对北美洲的殖民地老百姓增加新税来解决这笔债务。此外,七年战后,大英帝国还在北美洲留下一支拥有 1 万名士兵的军队,用以监督那些内心不服的讲法语的加拿大人和印第安人,同时也要让那些桀骜不驯的北美洲的老百姓老老实实地服从大英帝国的统治。这笔常驻北美洲的军费、英国政府也要由北美洲的老百姓自己来出。结果如此庞大的战费和军费就都压在了北美洲的老百姓身上,北美洲的老百姓本来就已被七年战争弄得疲惫不堪,现在又要他们来负担这笔庞大的债务和军费,结果就出乎英国政府所料,北美洲的老百姓绝不肯老老实实地再受压榨、再受剥削了,七年战后的第十二年,北美洲殖民地的老百姓忍无可忍、终于起来造反,进行了一场独立战争,打败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军,把他们赶回了英国本土,宣告了美国的独立,美利坚合众国就从此诞生了。 看来,战争的确是一柄双刃剑,它固然可以给战争的胜利者带来利益,带来荣耀。然而它也是一个非比寻常的负担,如果应对不好,战争的胜利者也同样要吃尽战争所带来的苦头。北美洲七年战争的胜利者——大英帝国最后被美国人赶回老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然如果能应对得好,事情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在这方面,我国古代汉朝的汉武帝的接班人汉昭帝和汉宣帝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汉武帝东征西讨、南征北战,为我国开疆拓土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但是如此繁多的战争,却也给当时的汉朝政府带来巨大的负担弄得国库亏空,留给他的后人一个烂摊子。幸而他的接班人汉昭帝和汉宣帝很聪明、很能干,他们能够体谅到当时老百姓饱受战乱的痛苦,因而他们能够实行与英国政府给老百姓增税完全相反的政策,在当时的我国汉朝他们就实行了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的惠民政策,最终使这个国家又能恢复元气,重新发达起来,所以一般史学家都对他们的统治倍加赞扬,称他们为“昭宣中兴”。 以上大英帝国在北美洲的失败,以及我国汉朝汉昭帝、汉宣帝的“昭宣中兴”的成功例子,一再地说明了,战争确实是一柄双刃剑,为政者必须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地应对它,才能使自己在面对战争、以及在从事战争时立于不败之地。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10781 次阅读|1 个评论
打下建立新国家的基础——读书有感(12)
热度 2 cswen 2014-12-21 09:52
打下建立新国家的基础、与我国的对照 ——读书有感( 12 ) 温景嵩 ( 2014 年 12 月 21 日写于南开园) 在整个 17 世纪里,大约有 20 万移民从欧洲迁移到北美。这些人的社会背景并不相同,他们就带着不同的心愿来到这片新大陆。在三代人的时间里,北美洲就成为欧洲的社会空想家、或者政治理论家、或者预言家等人的社会实验室。而普通的人们则带着寻求比他们在欧洲的故土,更加美好的生活愿望来到这块陌生的土地。 到 17 世纪末的时候,英国人就已经在北美洲的东海岸,建立起十二块殖民地。这就为在这片新大陆上建立起一个新国家打下了基础。他们和其他欧洲人一样,通过奴隶贸易把非洲西海岸的非洲人贩卖到北美洲,以解决北美洲的劳动力短缺问题。而对于他们的母国——即英国政府的统治,他们则认为这个统治既专制又腐败。最终,就促使这里的移民起来革命并脱离了他们和母国的联系,建立起一个新国家——美利坚合众国的雏形来。 我国和英国人越过大西洋在北美建立起一个新国家不同,那就是我国在我们自己这块土地上再分裂成几个国家,例如东汉末年的三国分立——整个国家分裂成曹魏、孙吴与刘蜀三个国家。再如唐朝末年分裂的更多,整个国家分裂成成五代十国。 在我国,当一个大王朝覆灭时,通常就会出现群雄并起的局面。那时若没有一个人足够强大,得以吞并掉所有其他对手,则整个国家就会四分五裂。当然,西方的国家也有类似的分裂的情况。例如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分裂——先是从中分裂出来一个爱尔兰,最近苏格兰又企图从中分裂。 然而就国家的分裂而言,我国与西方还是不一样,在我国国家分裂的情况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最终国家又会统一起来。例如东汉末年的三国归晋,唐末五代十国最后归宋。这样合合分分、分分合合,即罗贯中所谓的“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就使得我国能够在世界上屹立几千年不倒,使我中华民族能够雄踞于世界的东方、永放光芒了。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1707 次阅读|2 个评论
追逐利润和侵略成性的英格兰人——读书有感(8)
热度 3 cswen 2014-8-28 16:15
追逐利润和侵略成性的英格兰人 ——读书有感( 8 ) 温景嵩 ( 2014 年 8 月 28 日写于南开园) 前面一文《聪明的英格兰人》讲的是,他们对西班牙人和美国人的态度。本文《追逐利润和侵略成性的英格兰人》讲的则是他们对当地印第安人的态度。对象不同态度也就不一样。 本文的内容,源自纳什等人编著的美国历史里标题为:《扩张和印第安人的战争》的一节。在那一节里,纳什讲到: “由于弗吉尼亚的人口在烟草产量提高的刺激下逐渐增长,白人殖民者和印第安的波瓦坦部落间的暴力冲突也就随之增加。” “种植烟草很快消耗了土地的肥力,加上 1630 年后的人口增长,致使殖民者对未开垦的土地的需求持续上升,这使他们更加觊觎印第安人的土地。野心勃勃而又粗暴的种植园主就很快侵占了印第安人的土地,从而就挑起了 1644 年的战争。弗吉尼亚人逐渐认为,切萨皮克湾上的印第安部落,只不过是英国殖民道路上的亟待铲除的绊脚石。”(以上两段都引自纳什等人编著的:《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 上面两段引语极为透彻地说明了“追逐烟草的利润”导致英格兰人侵略本性的产生。这话说的很好。细细想起来,实际上前面一篇文章讲的他们在对待西班牙人和美国人的态度,其总根源也是从此而来,这与对待印第安人的态度本质上相同,并无二致。并且为了争夺利润,他们在那时还和西班牙人以及美国人打了两场战争。只不过由于这几个国家总的力量都还是相当的,所以不管战争的输赢,输的一方都没有像这次弱小的印第安人那样凄惨地被铲除,被消灭。而只是退出了战斗而已。 上面的对前一篇文章的补充,我以为极为重要。这段补充说明了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控制下的英格兰人,追逐利润必然致使他们侵略成性,妄图称霸于全世界。他们对我国在 1840 年所进行的鸦片战争,其本质也在于此。因此,对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所控制的国家,人们自然要小心应对,千万不可粗心大意以致会犯了致命的错误。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3130 次阅读|1 个评论
快速阅读诺贝尔奖获得者小柴昌俊《我不是好学生》有感
热度 1 Xinliangzhu 2012-4-16 15:45
今天晚上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值晚班,由于是周五便直接出门走到对门——好久没去的综合阅览室。 中午刚和理学院前老大(成绩排名第一 )张杰同学交流过,陪同的还有航空工程的牛人喻浩。我们聊了很多,其中有一条就是读书可以很快的。呵呵 转了几圈发现了一本比较薄的小册子,看到题目我就有些同感,因为我认为自己也并不是好学生 所以就拿下来看了一下作者,发现竟然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是我喜爱的类型(科学家),我觉得科学家写的文章有见解。 看到书比较薄 大概160页,字比较大 我遂决定快速阅读 晚上回去前争取把它读完,验证一下中午交流得到的结论顺便体验一下快速阅读的感觉,突破一下自己。一个半小时顺利读完大部分内容(跳过了一些专业的物理专业知识的讨论)。结合最近的见闻及思考得到了以下的内容: 1.一些优秀的老师和朋友与扎实的基础知识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影响同样重要,都是非常重要的。 2.没有一条固定的道路,不要把自己的人生设计的那么死。 3.要有雄心,不服输的精神,还要不断去实现自己定下的目标,付出你可以付出的代价。 4.得到高等的教育是一个人一生的基础往往也是转折点。 5.要深刻了解你从事或将从事的行业,不仅包括发展的动向还有该行业的牛人有哪些。 6.不会的东西,在自己搞清楚问题后可以请教别人,但很多时候是需要勇气的。 7.不断去播种希望,不断去耕耘,记住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一直去为实现目标而付出行动。 8.英语是需要多练的,真正用好英语还是需要环境的。(微小的差别可能导致讨论方向的不同) 以上是我快速看完的粗略感受。也许并不完全,不会适合任何人,但是我始终坚信一些美好的品质是可以共享的。还有最近看到了一项麻省理工的研究报告: people need to hear a new idea multiple times before making a change. ( 人们在作出改变前需要重复听到一个新观点很多次 ) A disease, Centola suggests, can spread as a simple contagion, but behavior that can prevent the disease — such as going to a clinic for a vaccination — might spread only as a complex contagion, thus needing to be spurred by reinforcement from multiple neighbors in a social network. ( 疾病可能是一个传染一个,但是传播一个习惯却需要培养一群人 ) 为什么可以分享一些优秀品质,需要一些优秀的朋友,里面的道理,我想很明白了。 写于2010年10月15日
个人分类: 读书思考|461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2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