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医疗改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的医疗改革是一场社会革命
xupeiyang 2011-10-13 08:26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等 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总参保人数达到12.8亿,覆盖了90%以上的城乡居民。 今年是3年新医改的最后一年,医疗保险的完善更是新医改5项改革措施中的重头戏。按照专家说法, 覆盖12.8亿人的医保网,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安全网。 与2008年相比,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参保人数增加了1.54亿人。除了实现广覆盖外,3年来,政府对医保的补助也大幅提升。 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政府补助从2009年的每人8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同时住院报销的比例也从改革前的50%提高到了60%。 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说:“在几年的时间内,中国政府就可以以各种形式的医保覆盖90%以上的人口,这着实让人印象深刻。” 尽管当下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已经在全世界覆盖人数最多,但世界银行专家张硕等人认为,随着改革不断步入深水区,医改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下一步医保制度改革涉及到的问题包括,如何保证政府的投入真正花在降低看病费用上,如何解决目前医保存在的破碎化问题,如何提高医保制度的效率等。
个人分类: 医疗改革|190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暑假感想(二)
jiahailu 2011-9-9 14:32
详述第一次住院的过程,是由这次住院引发的。想当年,处于家境贫困的我,不幸感染出血热这种急重病症,从公社卫生院到531一分部医院和总部医院的治疗和转院过程中,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得到了及时救治(中途的曲折也是由于当时客观的自然条件所限制),获得了痊愈的当年就去为国家保卫边疆二十余年的生命。相对于这次住院,感触颇多。作为我还是承担医学生一门课程教学的老师,在拥有多家附属医院的大学任教,生病住院的感受让我难以忘怀。总的感觉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生中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死亡和生病了,死亡和患病几乎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的,然而,即使老百姓想生病也真的生不起了,因为高昂的费用一般的家庭难以承受。我几乎每天都在交钱,三五千元转瞬即逝。其次,住院的1-2天内,基本上不会得到什么治疗,几乎是全部用于各种检查。我咳嗽较为厉害,连续不停的咳嗽,几乎让同病房的室友难以忍受,其他病房也有影响,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仍旧是面临各种检查而未能给药,医生的意见是应该在明确诊断后才能够有效的针对治疗。我把这一治疗方法称为“防御性治疗”。过后和别人谈起,才知道这已经成为正常的治疗原则了。因为现在有很多事情逼得医生把保护自己作为第一要素,而忽视了第一是治病救人的基本医德了。我不同意这样的做法,医生应该根据病情先行治疗,而不要为了推脱责任过分依赖于多种检查。基层医院不具备各种各样先进的设备,他们凭借临床经验进行辩证施治,病人获得及时救治也减轻了其经济负担。我深深理解在大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他们精湛的医技是治病救人的根本法宝,相关服务管理部门应该减轻他们的精神负担,甚至是连病人的医疗费用都还需他们操心(开了药没有钱拿不出来影响治疗,有钱没有及时交也得等着交钱取药等等)。如果领导们把自己不当领导(对,已经叫了多年的公仆了),假如身体不适去住院体验一把,就会知道老百姓的苦难了。当然,医疗改革也许会不像现在这样,到处都是叫苦连天,而进程缓慢而曲折。因为,改革是需要勇气尤其是需要领导的勇气。有一个观点也许对医疗改革有点促进作用,那就是“人类生存的最高目标是健康”,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在围绕人类的健康。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医疗改革也许会顺利一些。
3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汉德实录》(第二辑)序
sstone2009 2011-7-10 17:16
一晃,《汉德实录 ( 第一辑 ) 》刊出已经过去三年多,现在,我们开始准备“第二辑”的整理、出版工作了。我们很认真地做这件事情,一方面因为这三年多来,我们又做了许多事情,其中一部分我们自认为还是值得认真整理、记录下来的;第二方面因为我们需要做这样的记录,让所有参与、关心、反对我们以自己的方式做医改探索的人们,更客观、细致地了解我们,以更加利于团结一致精进向前,或者更加利于争论;还有是因为我们从第一辑的编辑工作中,无论在资料收集、整理过程中,还是与许多同仁、朋友、师长的交流中,我们受益良多,获得了意外的进步,这是对我们巨大的鼓舞,我们需要这样的鼓舞,我们把所做的事情称为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事业之路漫长、艰巨,我们需要不断地被鼓舞,才能更加坚定地往前走! 我曾经跟一些朋友在谈及我们国家当前正如火如荼进行着的“医改”时,发表过一个论点:医疗的效率应该是医改的一个重要目标。所谓医疗的效率,简单地讲就说花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好的医疗结果,或者花费与结果处于最佳的节点。当前我国众多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效率的追求就存在了一些偏颇,一些医院一味地追求医疗总收入,扩张床位、增添设备、大量购进价格昂贵药品、要求临床医师放宽诊治适应症,最终在多种因素的促使下,促使“看病贵”的存在,但对于医疗效率的改善而言,实在是很微小。从更大的层面理解,医疗效率的不足,也表现在,许多大医院人满为患,而许多较小医院却在大多时间里十分冷清。可是,要实现这样的效率,实在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我看来,技术问题的解决比较好办,无非是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床位的周转率、医疗机构的采购、民众医疗卫生常识的普及、现在化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但政策层面的改革却十分艰难。 国家医疗卫生改革的推进很大程度受到理论家的影响。理论家们的人生经历,对医疗卫生现实状况了解的程度,对最广大的普通群众患者苦难的同情,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理论与医疗卫生实践结合与否,是否被利益群体所影响……都会深刻地影响医疗改革理论的形成。国家医疗卫生改革的推进很大程度又受到医疗卫生实践者的影响。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的实践者的管理者或领导人,普遍地由政府所任命。政府评价实践者的标准往往来源于理论家们,因为这样一层关系,实践者需要去迎合理论家,如果不能做到这样的迎合,常常会受到政府的惩戒。在这种情况下,实践就缺乏了验证理论的力度,或者实践所验证了的理论不可能是真理。可怕的是,这种实践与理论关系的存在,削弱甚至砍杀了其他形式的实践。 我们的实践很显然是与当前理论家们的体系有些不同,这是我们的工作进展十分缓慢的重要原因,我们常常做了很多努力,却因为政策层面的因素而功亏一篑,或者已经取得的很好成绩不能得到长久的维持。在写《汉德实录(第一辑)》序的时候,我们“承受着政策的压力”,那时候,我们刚刚经过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洗礼,我们此后行走得格外谨慎。三年多过去了,我们承受的压力并没有减轻,但是,新的压力与旧的压力发生了许多变化。以前,我们怀着满腔的热情努力奋斗,但不知道前程到底有多远,甚至也有怀疑我们工作的价值和社会意义,那时候的压力,更多的是对前途的忧虑。今天的压力是在对我们已经走过的十一年探索之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获得的,特别是这三年多来,我们从自己的工作中看到了新的希望:我们普遍地达到了控制药占比(低于 15% ,少数近 20% )、降低医疗费用、大量培养不同层次技术人员和医疗管理人员……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患者和医疗界同仁的普遍认可。这样,我们在仍然有着对前途忧虑的压力下,有了新的压力:我们的工作如果是对我国医疗改革有益的一种实践,我们希望这种实践更好地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当然,这种前提是,我们已经深知我们的工作是有益的。我们的压力源于我们有了新的责任。 我们在这本小册子中希望很好地记录我们一些优秀的实践,这些工作肯定是我们自认为是精华,这是基于我们自身的条件而言的,我们从 1999 年开始探索的时候,没有人才、没有资金、没有经验,现在我们有了不小的进步,但是,如果从更高的视点来观察,我们的成绩仍然是很小儿科的。我们并不心虚,反倒是很自豪,这不仅因为我们从无到有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财富,特别是那些经验和教训,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自己丰富的未来,更因为我们现在的起点确实已经不同于以前了,我们有了更好条件去奋斗!我们在编录过程中忽略了那些平庸的工作,这些工作实际上对我们整个事业而言,是最为重要、最为珍贵的,如果没有这些工作,我们不可能获得任何进步,因为这些平庸的工作恰恰成就那些我们的精华。 三年多的时间里,我的同事们默默无闻,他们不仅在不同的本职岗位上尽心尽力,做了大量扎扎实实的工作,为我们整体的成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是我要诚挚感谢大家的最朴素的理由。我的同事们也给予我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使得我能够顺利完成在清华大学的学业,特别是顺利地完成了《完美医疗》的写作,我想借此机会再一次感谢我的同事们和那些我们服务过的患者们,是你们孕育了“完美医疗”! 不久,这本小册子将要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无论她是否可以记录我们三年来和十一年来的足迹和成长,她一定是我们众多努力的真实的一面,一定可以表达我们努力的方面和追求的高度,一定可以让我们在回望过去的时候更增加信心和信任! 2011 年 7 月 10 日
个人分类: 疾病控制论|2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赵伟院长的失算
热度 1 sstone2009 2011-6-12 22:11
南京市第二医院,也称为东南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赵伟是江苏省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2003年“非典”风暴中,成绩突出;不久成为一把手院长;2010年被授予“中国医师奖”荣誉……赵伟先生的光环可谓无比耀眼,足可光宗耀祖!2010年5、6月间,因为东南大学的名头(单位)、主任委员的学术品位(院长)、学科带头人和安家费的许诺(吸引我的),我接受了赵伟先生的邀请,同意到南京二院履职。不料,距我正式履职不到一年,赵伟院长就把我一脚踹了,从二级医院弄了一个骨科副主任医师来顶替我。现在,我被赵伟院长免职已经一个月有余,赵伟院长已经达到了消灭“异己”的目的,赵伟院长肯定又多了一份春风得意! 但是,在我看来,赵伟院长可能失算了! 失算之一: 赵伟院长在引进我的过程中,克服了许多阻力,从一份医院的文件中可以看出一斑,有位院长助理就持了保留意见;赵伟院长还在许多场合宣传引进了一位清华博士后的“伟举”。不料,不足一年,我就成了赵伟院长的累赘,这实在是赵伟院长的失算:如果我真是十分无能,那么,赵伟院长岂不是太没有眼光,轰轰烈烈引进了一个庸才!如果我真如赵伟院长当初宣传的我是“具有管理能力、骨科业务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那么,不足一年就被一个本科毕业的二级医院的骨科副主任医师所替代,岂不是……这个道理,明眼人大概都能很清楚! 失算之二: 在我的主持下,骨科一个半月筹建完毕,2011年2月前达到单月自负盈亏,最多时病人住院达到27人多项新技术开展,骨科初步局面打开,科研平台初步建立完成,骨科五年规划明确!现在,换了负责人的骨科,什么时候可以达到住院病人27人?五年规划是否还可以实现?赵伟院长曾经教导我,以医院发展为重、以事业为重,那么,这次变故,真的实现了赵伟院长的教诲吗?呵呵,我是一点也不敢苟同的!无论别人如何诋毁我,我对自己还是有些自信的,在南京二院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我主持下:筹建了骨科门诊、病区、显微外科手术室,建立了一个基本完整的骨科团队,建立了一个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开展了断指再植、皮瓣、转移性骨肿瘤治疗的新方法、严重肢体感染救治等新业务……这些都是可以载入南京二院骨科史册的。 失算之三: 赵伟院长掌控南京二院以来,可谓权倾朝野,不仅在院内说一不二,在各级主管部门和领导面前,也颇有霸气,要钱有钱,要名誉有名誉,要权有权!在处理南京二院中异己(如以前的几个走了的几个人才),采用压、唬、蒙等诸手段,屡屡得手,但我却不吃他那些套路。 当初他信誓旦旦,要我走的,但我今天还没有走!尽管我已经不敢再去医院上班(我是好汉不吃眼前亏,面对武力,我避避还是可以的)、尽管赵伟院长已经停止了给我工资奖金诸种福利(违反人事部关于“在职博士后”待遇的文件)、尽管赵伟院长不给我的科研支付签字,但我不会离开,除非给我一个合适的答复!我也会坚强的活着,并奋斗下去! 当初他信誓旦旦,要我退回已经给的50万安家费!但我不会给,我还要追讨余下的30万,那是有协议规定的,赵伟院长可以不守信用,但单位会守信用的,南京政府会守信用的! 赵伟院长一心想反悔我做二站博士后,并欲搅黄了事,赵伟院长不仅义正词严地告诫我,还到学校研究生院去了(赵伟院长原来对我国博士后制度很无知),研究生院告诉他归人事处管,人事处又将他支给我导师……我的二站博士后是为南京二院骨科而做的,如果骨科主任当不成了,也许我会中途退站,但肯定不是赵伟院长去一趟学校所达到的目的。看来,赵伟院长这也失算了。 赵伟院长还计划好了让他的铁杆朋友主治医师(因犯错误被其他医院开除),担任骨科副主任主持工作,这个话几乎已成定论,不料,杀出来一个二级医院的副主任医师当了骨科副主任。这实在也是很杀赵伟院长风景的。当然,其中必有赵伟院长的苦楚、难言之隐! 失算之四: 赵伟院长从全力推举我,到全力诋毁我,应当也是事出有因的,我推测可能是这么几点:我至今没有给赵伟院长送大礼;我一直反对赵伟院长在骨科安插他的犯过错误的亲信;在赵伟院长开始整我前几天,我曾跟赵伟院长说医院“风气不正”。我的不谙世事,也是我该遭赵伟院长打击的报应!我也能理解赵伟院长欲置我于死地的做法!但,赵伟院长肯定又是失算了,我不会倒下!我还会继续精进向前!而且,因为我比你要年轻15、6岁,我还可以用成绩向世人证明,赵伟院长在处理我的问题上,是多么幼稚、多么残暴! 失算之五: 赵伟院长在南京二院近些年的发展中,起了很“了不起”的作用,造大楼、买设备、问上级部门要钱……但是,医院的发展,岂是仅有高楼、设备就可以的?医院的诸多问题,其实更是当务之急的,诸如: 管理制度化缺失。在处理我这样一个中层干部问题上,即充分说明! 决策光有集中没有民主。这实在是单位发展的大忌。赵伟院长的霸气,实在也是有些负面效应的。 任人唯亲。一个主治医师,居然可以担任三个部门的负责人;不是临床专业的居然可以担任临床科主任;任命职务大都不公开、不竞聘,院长说了算! 医疗管理混乱。药占比畸高、不打破伤风、外科收治骨科病人…… 打压人才。作为发展中的三级甲等医院,人才本来缺少,不懂珍惜人才,还要千方百计打压、驱逐。据说,有个医生,南京二院立足不下,只好去了上海的一所三甲医院,居然还不幸当了主任。实在也是对南京二院的讽刺!就说我吧,好歹是清华大学管理学的博士后,在全国手足外科界小有名气,在南京二院即使也做了些事情,居然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奸诈之徒”(赵伟院长语)。 失算之六: 辞退骨科几个后勤工作人员,赵伟院长原本的意图我并不清楚,但最后不得不按照《劳动法》给了人家2个月的工资才了事,肯定也是失算了的。赵伟院长安排保卫科处理劳资纠纷,并想把事情往我身上推,很可以看出,赵伟院长好像对《劳动法》有很深的误解,而且,他肯定是要顺带便地威胁我的。 庆幸的是:赵伟院长以保卫科科长的魁梧身材和他的亲信的狂言,终于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我有了另一层心理负担,已经不敢去医院上班、露面了! 说了上面这些,回过头,我还是要对赵伟院长投以无限敬意:赵伟院长毕竟是人民的院长、中国医师奖的获得者、江苏省的传染病学离不开他、他给了我在南京二院的坎坷经历!我也全然不关心网上关于赵伟院长敛财之类的帖子! 我所说的、写的,仅是个人的遭遇、观察、理解,希望能与赵伟院长真诚商榷!我是希望我的言行有利于赵伟院长对南京二院的管理和掌控、有利于南京二院的健康发展!有不到的地方,还望赵伟院长和他的盟友们理解、指正! 最后,请允许我向赵伟院长致敬!谢谢您,因为您,我又对生活多了一份理解!
个人分类: 随笔|4074 次阅读|2 个评论
浅析抗菌在疾病防控体系中的作用
greenbz 2011-5-6 18:41
2007年10月6日,卫生部部长陈竺日前在2007年全国疾控中心主任年会上强调指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中国卫生工作的第一关口。我国当前的卫生工作必须“关口前移”,预防为主。陈竺说“现在全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医疗改革,现在的医学模式如果不转换,再富有的国家也支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因此关口前移、重心下沉非常重要。”这是我国疾病防控工作回归本源的战略调整。也抓住了我国卫生工作的要害。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疾病防控工作上都采用预防为主的方针,建国初期,从血吸虫病,麻风病,结核病,天花,疟疾,霍乱传染病等无一不是在中央政府卫生部门的主导下,采用结合环境治理,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当时我国的经济能力和医药科学水平,如果不是采取的措施得当,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如果说当时我国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是基于解放初期我国经济的困难和医疗体系的不发达而采取的无奈之举的话,现今,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里,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疾病防控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段里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并将对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医改有着重要的影响。 实际上,人类面对的各类疾病就产生的根源来讲大致有以下几类原因 1:人类自身遗传及免疫系统疾病 如: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畸形等。。。 2:由环境及有害化学物质引起的人类细胞变异疾病 如:化学致癌物引起的癌症,肿瘤,中毒,等 3:由有害微生物及病毒导致的疾病 如:病毒性感冒,腹泻,肺炎,肺结核,等 在上述三大类疾病中,第一类所占比重很小,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来讲,要想取得较好的防控效果还取决于生物遗传学的进一步发展。在此不做赘述。 第二类疾病的防控取决于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控制能力和对化学品对人类健康影响的认知程度,是人类可以预防的。 第三类是由自然界中的少数有害微生物引致的各类疾病,这类疾病占据了绝大部分成因,也是疾病防控的重点之一。 然而,在数亿万计的微生物中,绝大多数微生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是有益于人类的生存的,当我们喝着酸奶,甘醇的美酒,吃着美味的腐乳,香甜的发面馒头,都离不开微生物的帮助。当我们有病时需要用青霉素来治疗,这些都是微生物服务人类的例证。只有极少数微生物被证明对人类健康有害。 由上所述,如何控制人类的生存环境,避免各类化学毒素和有害微生物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造成危害,预先防控有害微生物对人类健康造成伤害,成为我国疾病防控的首要任务。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正是卫生主管部门基于对疾病产生的根源的清醒认识和对策的回归。 本文仅就抗菌技术和产业在我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展开论述 什么是抗菌技术?抗菌技术和通常的消毒有何差别? 抗菌技术是一种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早就在使用的方法。 人类最早运用抗菌技术的例子可以追朔到古埃及人用植物的浆汁来处理法老死后遗体的运用,古埃及人将特定植物的浆汁涂于法老遗体上,我们今天看到的木乃伊,就是最早运用的抗菌技术。 我国汉代马王堆女尸也采用了抗菌防腐技术。 在生活中,人们吃大蒜来治疗痢疾,用盐阉制咸菜,延长蔬菜保藏期,日光下晾晒衣物和被褥或烘干衣物,防止发霉,煮沸食物等也是劳动人民总结出的抗菌技术之一,运用植物的根茎叶来治疗疾病也是人类对抗菌技术的认知和发展。 二次大战期间,德国人用季胺盐处理军服,以减少因战争创伤导致的细菌感染可以说是人类现代抗菌技术的大规模运用。 综上所述:人类运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对有害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材料,来达到抑制和杀灭有害致病菌的方法就是抗菌技术的表述。 抗菌具有一段时间内对有害微生物的长效作用为目的。 消毒是用对有害微生物的不同特性采取高低温或化学手段,杀灭病原菌的手段。其作用和目的通常为短期的或一次性的。如生活中常用的煮沸消杀。 就疾病预防的目的和要求讲,抗菌技术的运用更适合疾病预防的要求。根据我国抗菌技术和抗菌材料的研发和运用水平,几乎可以运用到各类商品的生产工艺中,从抗菌材料的生产种类也与发达国家处在相当的技术水平,这其中包含了有机抗菌剂和无机抗菌剂的生产和运用。所缺少的只是科学的标准和推广和指导的机制。 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有害微生物在人类疾病的产生环境,传播条件向大众有所交代和知识普及。 自然界中的有害微生物大多是通过与人类的直接接触而导致人类疾病的,而微生物的传播则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如:食物,衣物,水,日常用具,公共场所的车辆,饭店就餐时用的碗筷,空气流动形成的风,钱币,等物体,有害微生物经由上述媒介,经手,口,或接触污染上有害微生物,导致微生物的大量繁殖,进而影响到人体的健康而致病,由于有害微生物很小,肉眼观察不到,容易为人类所忽略。实际上,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有害微生物导致的人类死亡数量远比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死亡要多的多。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 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 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死伤人数最多的战争,共有5500万-6000万人死亡,1.3亿人受伤。 可见两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约6500万人。 但中世纪欧洲历史上的一次瘟疫的流行, 就让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是你能相信吗?欧洲历史上最可怕的一次瘟疫——即流行性淋巴腺鼠疫, 俗称“ 黑死病”。 许多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的人口死亡率都超过50 %。据记载, 佛罗伦萨在1348 年的灾难中死去了4 万人, 威尼斯和伦敦也各达到10 万人。在许多地方, 尸体像垃圾一样被扔上手推车。据估计, 黑死病共夺去了2400 多万欧洲人的生命, 而欧洲人的人均寿命也从30 岁缩短到20 岁。就这次灾难所导致的死亡人数、混乱程度和恐怖心理而言, 完全可与2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相提并论。 一场流感的爆发夺去了近5000万人的性命,这就是上世纪人们闻之色变的西班牙流感,或称1918年流感。今年10月5日,科学家研究发现,西班牙流感实际上就是禽流感的变异。包括国王阿方索三世在内,马德里三分之一市民受感染,一些政府部门被迫关门,电车停运;英国乔治五世也未幸免。 此外,军团菌--1976年美国建国200周年之际,一批退伍老兵在费城“斯特拉福美景”饭店聚会,两天后与会人员中有180多人相继出现高烧、头痛、呕吐、咳嗽、浑身乏力等症状,90%的病例胸部X光片都显示出肺炎迹象。大会总部所在宾馆附近的居民中有36人也出现了相同症状。共有34名患者因此死亡。疫情发生后,医学专家从病死者肺组织中分离出了致病病菌,称为“军团菌”,此病也因此得名“军团病”。此后,军团病在全球共发生过50多次,近几年在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均有在美国每年都有8000~18000人感染上军团病,军团菌经空气传播。空调系统的水箱是军团菌的理想繁殖地方,可经管道遍布整座建 物。因此长期在空调室内的人,应特别小心。世界上首次发现军团病时就是由空调冷却水传播的。 脑炎,疟疾,霍乱,也曾给人类造成大量的死亡 结核病这个一度绝迹的疾病近年来又呈抬头之势,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至1996年间,全球结核病例增加13%。目前约有占世界1/3的人口感染过结核菌,全世界现有结核病人约2000万,每年新发病800万至1000万人,死于结核病约300万人,其中10万人是儿童。结核病已成为传染病中的头号杀手。如果不立即采取控制措施,预计在10年内全球将有9000万病例发生,3000万人死亡,3亿健康人受结核菌感染。。中国,这个全世界范围内都算得上肺结核高发的地区,自今年3月起,其肺结核首次超过狂犬病,成为甲、乙类传染病死亡率最高的病种,截至目前,肺结核致死病例还在逐月递增。我国每年死于结核病人数达13万人,是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等死亡总和的两倍 由此可见,人类面对有害微生物致病死亡的人数远比同期战争死亡的人数要多,而且,有害微生物给人类带来的威胁将伴随人类发展的始终,即便到了战争消亡的那一天仍将如此。 那么,面对有害微生物给人类造成的伤害我们能做什么? 对此卫生部的疾病防控战略已经给出了清晰的答案!那就是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全民疾病防控策略。 在此,本文着重论述预防环节的问题。 首先,要想预防有害微生物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就必须净化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减少与有害微生物的接触。防止病从口入。从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开始,减少感染有害微生物的机会。 其二,建立国家疾病防控体系,目前我国已投入了大量资金建立完善了各地疾控中心,加强对各类公共场所和密集人群的卫生监控机制。形成了大规模疾病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 第三:在国家卫生主管部门的严格论证和指导下,参照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标准,推广运用有效的抗菌技术和材料,对重点公共场所的进行预先防控。 如:医院的病员服,床褥,病房家具,宾馆酒店,理发店,洗浴店的床辱,毛巾,院校学生的被褥采用抗菌加工整理。减少人员密集场所有害致病菌的大规模传染。对大型商场和宾馆酒店的中央空调管道采取定期检查,强制推广在中央空调管道材料上,高层供水装置上采用抗菌材料。 对涉及食品生产环节的生产环境,推广抗菌涂料,非溶出性无毒抗菌包装材料。 卫生部应会同人民银行推广抗菌纸币。 建议在卫生部相关专业单位的科学论证指导下,会同国家质检部门,适当推出有必要实施运用抗菌技术的相关产品的适用人群,适用环境等指导性纲领意见,由各类产品的生产商在卫生部专业单位和企业协会的制定全国统一标准,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分类引导,监督实施,加以推广。对于不适于使用抗菌技术的场合和人群亦给予指导意见。 第四:加强科学普及宣传,引导大众关注健康,自觉防控疾病的科学知识。宣传普及有害微生物繁殖生长,传播感染的必要条件和途径。在公共场所和媒体上指导大众防病的常识。 第五:加强公众卫生场所的卫生监督机制,加强提供公共场所疾病预防的指导意见和方法。 第六:卫生主管部门应对我国抗菌产业的现状做出普查,分类确定适用的抗菌材料和适合应用的产业类别,并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制定产业政策,进一步推进抗菌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和运用。 总之,科学合理的运用抗菌技术和材料,阻断有害微生物在公众场所的传播和流行是疾病防控的重要手段,卫生主管部门应该利用其在疾病防控专业领域内的权威性,统一认识,制定预防疾病的科学策略。 相关管理部门不仅要建立有效的疾病防控机制,还应该关注防控手段的技术发展,实事求是地指导和科学运用抗菌技术在疾病预防环节上的作用。
个人分类: 文献资料|17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保险业改变世界
newniu 2010-10-14 23:13
攀岩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90度的直上直下,体力与耐力的结合,许多人很喜欢此类需要胆量的活动。人们穿着专业服装,带上保险索,大胆向上爬去。相信,如果脱离保险索,没有人会进入其中,大家玩攀岩活动,原因在于有保险索保安全。在经济上,我们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保险索类似于保险公司,有他们支撑着,许多事情发生质变。 世界最大保险公司AIG在08年第四季度(10至12月) 亏损617亿美元,创下美国公司历史上最大季度亏损记录。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衍生品市场崩溃,AIG不得不向购买CDS保险的机构进行赔付。美国金融危机,CDS功不可没;CDS成灾,AIG功不可没。当人们的活动有了保险索,就会极大扩展活动的范围,原来不敢干的事情,风险大的事情可以放心干了。 保险改变了产业形态。美国众议院21日晚投票通过了医改最终法案,美国跨入全民医保时代。一些人士认为,医改法案将成为奥巴马政府的标志性成果,但医改实施的前景不会平坦。因为这是全球普遍现象。在发达国家,有两种全民医保的模式,分别以英国和德国为标志。英国是政府举办和管理医疗机构,居民免费获得医疗服务。在这种模式下,排队候诊的时间长到难以想象,甚至一些被确诊为癌症的患者也要等上一年多的时间才有机会接受治疗。在德国,政府通过强制性保险来筹资,并且交由公立(或准公立)机构来管理医疗付费,由于实行以收定支,力求当年收支平衡,社保基金没有积累,随着人口增长和老龄化加剧,基金安全和保障程度存在一定矛盾。近几年来,发达国家的医疗费用急剧上涨,已经成为非常大的负担。 保险业使普通人也能够负担起昂贵的医疗费用,相应地改变了医护界的发展格局。不能治病、不能活命,只能延长存活期的仪器和药物大行其道。一些厂家凭借其垄断专利,随意制订高价格,他们不会担心无人消费,反正有医疗保险在那里支撑。 因此,从根本上讲,保险业改变了世界各个方面。改变了司机的驾驶习惯,改变了立法;改变了金融业,改变了医疗界。 总之,保险业非常特殊,需要深入了解。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2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mirror - 关于中医和医疗改革
liwei999 2010-7-29 06:20
所列的讨论题目不能算好。 (26912) Posted by: mirror Date: October 15, 2006 10:02AM 8)如果真要打算从中医发财,现在的中医学院要改革。若干年后,中医的资格要有了普通医生的资格后才能获得。比如取个“太医”的名称也挺好的。 7),6),5)当作产业来办,没有什么不妥。 4)打击假借“中医”名义骗钱的骗子,如号称治疗乙肝和癌症的专门中医院等的问题不仅是中医的问题。整个医疗界都有这类问题。私人医院,股份公司的医院等等,规范行业的问题是共同的课题。 3)要定义疾病。比如糖尿、高血压等带病生存的,不算“病”。医疗和保健的制度要重新思考。 2)中药的问题不是个特殊的课题。与一般药物的开发可以归在一类。 1)根本就不是问题。 0)国人知识分子在思考问题时最缺少的是经济和统计数字。最多的是谈论“伦理”、“道德”上的、哲学上的概念。相当另人失望。 -1)要从认识、分析国人医疗的现状入手。而不是攻击在医疗上几乎没有分量的中医!医疗完了必然有保健。这个阶段时间长,人数多。很多课题洋医无法解决。这里自有中医起作用的机会。 -2)医疗是对“负状态”作用的算符,养生是对“正状态”作用的算符。目的是长寿,能健康长寿最好,不能健康长寿也要能有个养生长寿的希望。这时就需要有很多“算符”,不单纯是一个“科学”。 -3)学会系统地看问题。不要以为没有了“落后”的中医,国人的医疗体系就可以有显著的改善。至少在医疗问题上,中医根本就不成问题。就如同主张清朝的灭亡是因为废了科举那样的“天真烂漫”。 -4)医疗问题涉及到几方面,几种立场。医疗保险方、医疗方、医疗用品方、患者本人、患者家属、投保人和政府行政。中医基本上不是个大问题。不是要“和谐”么?各个立场的观点、主张和不同立场间的利害关系等等都理解了,就可以决策了。这里面中医的问题自然也就有办法了。 -5)当“老民科”也不容易。看着没水平的议论折寿!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总体来说,那些人不知道什么叫做“行政”。 (26885) Posted by: mirror Date: October 14, 2006 11:24PM 不过是把一个“弱者”的中医当作出气的渠道罢了。 中医问题单独提出来丝毫不能解决整个医疗体系的问题。只有在建设这个体系的过程中,“摆平”中医。靠逻辑就可以出结论?简直是开玩笑。那样的话只要有机器就可以了,不必用人脑子想问题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科学的技术与传统的不同。洋医是科学的技术, (26393) Posted by: mirror Date: October 12, 2006 03:04AM 而中医不是。用办学堂的办法无法解决中医的继承问题。就如同办戏曲学校也没有办法培养戏曲艺术家那样。 “奇迹”总是有的。针刺麻醉上半身的效果好于下半身。道理讲不清楚。嗓子疼,扎一针,还就是不疼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医疗卫生专栏|2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深圳香港公交站台的比较看管理思维差异
windlight 2010-6-18 11:10
赵凤光 之前写过香港公交站台的设计,其主要特征在于站台共有,但路线牌自立,而各个路线相对独立,但同时又车位叠加,这样的好处一个是站台相对较小,占路面积少,同时乘客有明确指引可以排队上车,提高效率和安全。 多少次看深圳第一现场的报道,都是来了一个车,满站台的人需要跟车跑才能上车。深圳的公交站设计的还是站台共有,但没有明确的指引大家可以排队,可以说对这块的管理完全是放手的,造成整个的排队秩序的混乱。 这里可以看出一些两地管理思维的些许差异。效率 人本 等都是有所不同的。 对于价格的管理,是着眼于一个药品价格的具体的报价,还是成交价,还是管理价格背后的需求,有效提高供给,通过充分竞争来降低价格,还是减少需求。实际上很多地方都是有管理的空间和发力点的。管理从来不是简单的一劳永逸的事,也不要为了静止的好看的站台而让实际使用者付出那么大的代价。
个人分类: 思辨|4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汪洋和媒体——合伙的搞医生嘛?(题目自加)
longfo 2010-3-10 13:18
转自 http://bbs.fudan.edu.cn/bbs/tcon?bid=97f=257258 有很多事情,你不说,或许存在,但是说了,就是完全不同的调调。 同业者中,确实有看到不道德的现象,但是如果把一些医生变质了这种话拿到台面上来 说,尤其是领导口中的话,那味道不同,民众感到的情绪也完全不同。 而这次,我们的危机似乎来了。 摘录一段。3月7日的广东分组讨论。 谈到医生的职业操守,欧广源表示,现在有些医院,不把病人当亲人,而是把病人当商 品。 汪洋说:这和职业道德有关。(这些人的)良心坏了。 汪洋对坐在身边的广州市市长张广宁说:广宁,你们广州的增城、从化,可以选一两 个县级医院到高州学习一下。 张广宁表示,现在一些医院的问题关键是管理没上去。高州医院管得很细。连手术用的 钢板这种中间环节都管到了。 欧广源说:院长很重要,什么样的院长就有什么样的医院。有些医院不是为人民服务 ,而是为人民币服务。 作为只关心两会中部分无聊无价值提案的记者,对这种话语的大肆宣扬,于是变成了一 些医生做错了事情,被无知网民误读为:医生的良心是坏的。而给无良媒体这样的机会 ,这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如果需要把蛀虫揪出来,那就对个人。那种漫无目的得批量 化无序化的泛泛而谈根本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医生欲把病人当亲人,可知当今社会亲人还打官司抢房子,宣扬无私奉献,请创造社会 环境,舆论氛围更需要领导们重视。如果夫妻相爱,亲子团结,兄弟和睦,那就算领导 不说,这国家也是繁荣的。可是如果夫不爱妻,兄弟相残,父子失和,没有安定的家庭 哪里来什么昌盛的国家?在一个信仰经济的国家,很难想象,全民能够有一种不以自身 经济利益出发的意识形态。 还是那句话。彭宇都不敢再扶的老太,又有几个医生敢当她是亲人。
个人分类: 未分类|17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公布美国新医疗改革方案
xupeiyang 2010-2-24 16:56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3日00:21 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2月22日电(记者杜静 王薇)美国总统奥巴马22日 公布新的医疗改革方案 。医改计划在国会遭遇重挫后,新医改方案的提出被视为是奥巴马拯救医改的一项重要努力。   根据白宫网站公布的新医改方案,新方案弥合了国会参众两院医改法案的部分分歧,并吸收了共和党人对医改的部分建议。   奥巴马的新医改方案将使超过3100万目前尚未获保的美国人拥有医疗保险,在实施后第一个10年内将使美国政府预算赤字减少1000亿美元,在第二个10年内减少约1万亿美元。   同时,新方案提出创设医疗保险费率管理局来监管美国保险公司的保费政策。该机构将对各保险公司的保险费率调整进行监督和评估,有权否决不合理的保费上调计划。
个人分类: 医疗改革|18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能完成医疗改革大业吗?
fouyang 2009-9-30 08:07
在医疗改革陷入难产,各方各派莫衷一是的情况下,奥巴马总统在九月九日对国会发表了演讲,推销他的医疗改革方案。演讲一开始,他就豪气千云地说:我不是第一个从事这个事业的总统,但我决心要成为最后一个。但纵观他提出的方案,其中未见解答的问题甚多。不管是可行性还是效果,都值得进一步思考研究。 奥巴马讲话的实质内容,包括三个措施。以下我就来谈谈对这些措施的初步看法。 第一个措施,是通过立法规范保险公司的行为:不准以已有问题拒绝保险人,不准设保险支付上限,限制病人自付额,以及要求保险涵盖常规检查。这个措施的目标是阻止奥巴马所说的目前保险公司坑害保险人的做法。 初步看,这个措施应该是争议不大的。立法不需要纳税人出钱,民众也希望得到这些规定所提供的安全感。但仔细想想,这里面也有不少问题。最重要的,是奥巴马反复宣称,他的改革不会改变已有保险的人的福利。如果你愿意,你完全可以保持现在的医疗保险。但这些立法,肯定会影响到现有的保险。例如,不少公司的保险是自负盈亏型的,把员工的保险费存起来支付福利,保险公司只是代为管理。如果没有保险支付上限的话,这种形式的保险就不能存在了。对于传统的,由保险公司财力所保证的保险,没有支付上限的话也会影响精算的结果而导致保险费用上涨。而且,目前公司提供的保险都有不同保费和不同支付额的选择,以适应不同家庭的需要。如果限制自付额,有些选项就要取消了。 撇开以上问题不谈,这几个立法倒是颇有道理的。医疗保险的规定和政策太复杂,一般投保者平时根本不会花力气去比较研究。而等生了病发现保险靠不上,就会生出种种悲剧。如果政府能使得保险规定相对规范化,应该说是有益的。但太多的规定又会影响竞争和创新。就拿涵盖常规检查来说吧。现代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什么检查算常规,什么不算?要让政府说了算,不是一个好办法。 其实,保险业与其他服务业一样,它的服务质量是由政府管制和市场竞争两方面来保障的。目前关于医疗保险的规章在联邦和州两级都已经很多。我看不出多加这几条有怎样的关键作用。奥巴马关于这一部分的演讲,基本上是假定保险公司是在不受市场限制的情况下胡作非为牟取暴利。我还需要更多事实来支持这种说法。 第二个措施,是建立一个保险市场,帮助人们选择医疗保险。也可能提供公立保险或非营利的保险服务。这个公立或非营利的保险不受纳税人资助。但它的运作可以帮助迫使保险公司接受市场竞争。这个措施的目的是以市场机制降低保费,以解决几千万美国人没有医疗保险的问题。 用保险市场来帮助人们选购也许是个好主意。几年前布什政府开始提供Medicare配方药保险(Medicare D)后,就设立了帮助人们选择的网站。你输入自己常用的药物,网站会告诉你哪些公司的保险涵盖这些药物。你进一步可以查到保费等信息,然后就能直接加入。那的确是非常方便民众的服务。把这个服务扩展到选择医疗保险,应该不会有太大争议。至于公立保险,如果政府不出资,又能有多少控制?与目前的保险公司有何不同?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保证公立保险不成为事实上的垄断,而变成英国,加拿大那样的医疗制度? 更重要的问题是,通过完善市场运作,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保费?这又回到前面的问题:保险公司是否在牟取暴利?有报道说,保险公司的操作费用和盈利占医疗费用总数的一大块(有人说百分之三十),而政府经营的Medicare操作费用要低得多。如果这是事实,那说明其中的确有降低保费的空间。但我觉得问题不那么简单,还是需要深入研究一下。 另一个问题是:就算把保险公司的盈利降到零,是不是就人人买得起保险?抑或主要问题是个人买保险比公司买贵得多?贵的原因是什么,是否仅仅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市场?这些都是没有回答的问题。所以,保险市场是好的,但能解决多少问题,存疑。 第三个措施,是要求所有人拥有健康保险,对穷人提供例外或提供补助。这个从经济学上来说是好主意:保险的目的就是分摊风险。也只有做到这点,前面说的不用已有问题来拒绝保险人才有意义。否则每个人都等到出了问题再投保,保险公司就要关门了。 但进一步,是否还是像现在一样允许不同价格和质量的医疗保险?奥巴马要求每人拥有的是基本保险。那么基本保险不涵盖的医疗服务,是否就可认为不属于基本人权,所以政府和社会没有责任提供给不能负担的人?在这方面形成社会共识是很重要的。其实全民保险今天在美国就有,就是Medicaid。但是一个人需要花完几乎全部的储蓄,而且收入低于一定水平才能享受。而且它本身的服务也很糟糕(很少一部分私人医生接受Medicaid)。显然社会的共识是:一个人因为生了病而落到接受Medicaid救济是不能接受的。那么可以接受的底线在哪里呢? 医疗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其中的花费从何而来。通常的估计是:十年之内需要花费九千亿到一万亿美元(奥巴马说的是九千亿)。奥巴马声称,这个改革不会增加预算赤字。那么如何支付这个花费呢?这一点,我觉得奥巴马还是语焉不详。 奥巴马提到Medicare,说要减少Medicare中的浪费和Medicare中对保险公司的补贴。我想后一句话是指媒体报道过的扣减Medicare对医院的支付额的想法。且不说如何保证这样精简不会影响服务质量,我弄不懂的是为什么对Medicare的改变会帮助医疗改革。根据奥巴马的说法,医疗改革要解决的问题是:保险公司胡作非为,很多人没有保险,医疗费用飞涨,这些都与Medicare无关。(Medicare会受医疗费用的影响,但Medicare有自己的基金和自己的定价,与商业保险有很大不同。)奥巴马许诺过不会用Medicare基金来支付医疗改革的成本。但他又说Medicare的改进能支付大部分的医疗改革花费。到底这里变的是什么戏法? 另一个经费来源是减少现有医疗体系里的浪费。这一点奥巴马在竞选时就反复提到过。他最津津乐道的是建立电子医疗档案。我没有研究过这个技术能省多少钱,但很难相信这会足以支付医疗改革的成本。而且,医院和保险公司省下的钱如何能到政府手里支付政府的费用?我想奥巴马可能是把控制医疗费用上涨和支付医疗改革的费用(其中主要是补贴没有保险的人群)混为一谈了。 奥巴马还提到要向提供高档医疗保险的保险公司收费。媒体以前也报道过对公司提供的高档医疗保险取消免税待遇的计划。但这样一来,那些保险的实际费用就会上涨。这与奥巴马不影响现有保险的承诺矛盾。 最后,奥巴马承诺道:中产阶级将得到更多保障,而不是更高的税。那么谁会得到更高的税?高到多少?这些没说出的话才是令人担心的。 总之,我认为奥巴马在这次演讲中提出的改革方案听起来振振有词,但细节中还是有很多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改革措施到底是否能纠正目前医疗系统的痼疾,并没有很好的证明。目前美国医疗系统中涉及到每个人的问题就是费用飞涨。奥巴马在演讲中也承认这是个严重问题。但他提出的改革措施中,没有一条是针对控制费用的。他后面花了很多时间谈论消除浪费,提高效率等。但关于具体的措施和预期的效果远远没有前面三条明确。其实,我认为医疗费用问题才是关键。控制住医疗费用,其他问题至少就不会恶化,而且解决起来回旋余地也就更大。而按照奥巴马的思路,控制医疗费用只要节约就行了,并不需要触动目前的保险体制。那何不先从这里着手,既为后续改革打好基础,也为自己建立信用?目前奥巴马一举完成医疗改革大业的做法,雄心可嘉,但效果恐怕是欲速则不达。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35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简稿*
sstone2009 2009-9-16 15:44
新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简稿* ——并解读《发改委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开征求意见》稿 在关注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的热切期盼中,《发改委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开征求意见》(以下称《医改意见稿》)不久前出现于多种媒体、网络,作为医务工作者,我同样深切地关注着《医改意见稿》,以下为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初步解读并阐述一点个人理解,并题为《新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简稿》。 一、政府对医药卫生事业高度重视 《医改意见稿》明确提出,“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恰恰真实地对有关社会现实进行了高度概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缺医少药,无力治疗等情况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残酷存在,尤其是相对落后地区更加明显。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医改意见稿》指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包括: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 《医改意见稿》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医药卫生事业高度重视 二、医改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医改意见稿》确立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医改意见稿》确定了医改的基本目标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同时提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医改目标的确立,为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科学、明确的依据和判断标准,也是医改方案制定的更本依据。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医改意见稿》指出,贯彻医改的指导思想和努力实现医改目标,必须遵循四点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权益放在第一位。人民群众的权益是什么?更本地说就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这一原则进一步阐释了鲜明的医改目标。 (2)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严格认真遵循这一原则,必须清楚认识我们的国情是什么?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卫生常识缺乏、医疗资源不足和不均衡等等,如何认识国情、立足国情,才能真正建立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 (3)坚持公平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公平体现在人民群众获得完善的基本医疗服务;效率体现在政府职能健康和市场机制作用充分。政府主导基本医疗和监督职能,市场机制在于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健康的医药体系建立,包括资源配置、药品流通、完善医院管理、服务基本医疗、补充政府投入等,尤其在消费医疗服务方面,为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4)坚持统筹兼顾,把完善制度体系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完善制度体系是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重要保障,完善制度体系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和迫切步骤。完善制度体系要坚持统筹兼顾,需要着眼于医改目标,着眼于节约和效率,着眼于立足国情。 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医改意见稿》提出,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并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从目前实际出发,特别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科学治疗关乎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长期持续运转,持续和全面的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为基本医疗体系建设节约巨大资金,用以进一步改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的基本保障,应该特别加以重视。 五、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医改意见稿》提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是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同时提出发挥城市医院在危急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育、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的骨干作用。 这种体系格局是我国几十年医疗改革的重要成果,在接下来的数年时间里,应该着力改革公立医疗机构的效率、普遍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扩大社会办医的广度和深度等。 高效规范的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应该体现在服务到位、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十分重要,鉴于我国公益医疗机构十分庞大且分布不均,对于部分地区过剩部分,可以兼顾满足基本医疗以外的其他医疗需求;社会办医疗机构在公立公益医疗机构不足的地区,亦可承担基本医疗服务。在医疗规律的约束之下,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医疗机构的竞争是实现高效的根本途径;按照医疗规律,严格监管,是规范的根本保障。 六、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 《医改意见稿》提出,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医疗保障体系。前者应该着眼于“人人看得起病”,后者应该着眼于“满足各种医疗需求”。 基本医疗保障主要保障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包括机构建设、设备投入、医务人员收入、服务消耗。《医改意见稿》指出,公共卫生服务主要由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面合理分担。根据人群特点,政府应该为着力于保障人人享受基本医疗做出特别努力。基本医疗保障投入成本并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而无限增加,在保障体系完善后,投入成本随着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和人口素质提高而增加,但不会超过GDP的增长率,甚至可能到达一定水平后保持稳定**。 补充保障主要保障基本医疗以外的多层次医疗需求,应该充分发挥保险机构、社会资本的高效率,以及社会慈善医疗救助的作用。基本医疗以外的多层次医疗需求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多层次医疗需求的提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多层次医疗需求的收益良好,可以促进包括基本医疗服务在内的各种医疗服务。 七、健全药品和医疗耗材的供应保障体系 药品和医疗耗材是目前我国医疗费用开支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健康的供应保障体系是我国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医改目标的根本保障之一。 药品和医疗耗材的科学定价、合理流通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医疗成本,同时也可以促进药品和耗材生产行业健康发展,激励新药研发和高品质耗材开发。 政府应该充分监督药品和耗材的品质,确保出厂产品符合相应标准;政府应该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使用药品和耗材的定价进行严格把握;商业流通利润应该控制在一个不可高于生产成本的比例内;政府不再对医疗机构的采购形式进行干预;政府免费提供使用的药品和耗材可以进行委托专业机构统一采购和配送,以降低流通成本。 政府对重要药品和耗材的生产要予以适度控制,以确保市场供应体系健康、稳定。 《医改意见稿》提出,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合理调整政府定价范围,利用价格杠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对新药和专利药品实行上市前药物经济性评价制度。新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关键要确保药品流通的健康有序,以把大量在药品流通领域的医疗人才转移到医疗服务岗位上来。 八、医疗服务价格管理 政府应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部分价格进行严格、科学管理,体现低成本、好服务、可持续的良性发展,不能只看眼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要着眼于长期的社会和谐。要确保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充分保证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达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成本在一定条件下处于稳定状态,不随经济发展影响;在可能情况下,达到随着人口素质增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成本成降低趋势。 对基本医疗以外的医疗服务,医疗服务价格可以由市场调节为主、客观反映市场供求情况和生产服务成本变化。 九、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 《医改意见稿》指出,强化医疗卫生监管,完善医疗保障监管,加强药品监管。同时还应对医疗耗材、公立医疗机构建设、公立医疗机构管理者廉洁行政等进行严格监管。 必须明确各项监管任务的明确目标,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对新生医药卫生领域的新生事物要客观看待、科学评价,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 《医改意见稿》要求,立足卫生事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健康,逐步建立层次完整、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可持续的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 人才保障机制应该充分体现医务人员应有的社会地位和普遍保障劳动所得。注册医师,尤其是优秀医师多点执业一方面可以弥补我国医师总体数量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各级、各种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的普遍提高。鼓励具有资质的医师自行开业、参与家庭医生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医师的收入,更可以为社会健康意识提高和健康知识普及起到积极作用。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良好风气,努力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健全人才保障机制的重要保障。 十一、几个重要概念 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机构作为一个实体单位,承担着医疗服务这一特殊的职能,医疗服务本身的公益特点并不能改变其所具有的企业特质,如产品(医疗服务)、成本控制、收益(提供医疗服务后的收入,公共卫生机构的收益主要来自政府投入)、管理制度等。以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来划分医疗机构可能束缚医疗机构效率最大化和误导社会对医疗机构的认识。建议以产权形式分类医疗机构,如公立医疗机构、社会办医疗机构、合资医疗机构等。 政府确定的基本医疗项目和公共卫生部分项目,可以作为非营利性项目,可由不同的医疗机构竞争承担,由监管机构严格监督。 消费医疗。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以外的医疗服务,可以统称为消费医疗。各种产权形式的医疗机构(基层基本医疗服务机构除外)均可提供消费医疗,消费医疗的费用由个人承担,可以通过购买保险等途径实现。消费医疗和基本医疗必须严格区分,避免对基本医疗投入的消耗,造成政府投入浪费。 公益性质不等同于公立医院,社会办医院也可以具有公益性质,任何医疗机构,只要承担了基本医疗或/和公共卫生服务,均具有公益性质。消费医疗部分虽不具有公益性,但就其医疗行业实质而言,同样属于医疗卫生事业,具有公益性质,并必须严格遵从医学规律的前提下开展服务。 2008年12月2日晚,初稿完成于清华园 2009年9月16日,二稿于清华园 是时,“医改方案”已经正式发表五月余 *本文观点有与“医改方案”不同之处,纯属个人观点。 **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总费用的特征》。
个人分类: 疾病控制论|2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医到底是什么?
sstone2009 2009-9-14 16:50
中医是一个信仰问题,一个民族主义问题,一个哲学问题,一个激情问题,一个文化问题,一个政治问题,一个权力问题,从来就不曾是一个医学问题。(学者郑波尽发表于2009-9-13.我不是第一次和十亿人战斗-------科学主义者笔记【反中医帖】(2)) 从郑波尽先生的博文看,似乎隐含着这样的意思: 中医是一个信仰问题——是一个错误的信仰,所以他要反对。 中医是一个民族主义问题——是一个错误的民族主义问题,所以他要反对。 中医是一个哲学问题——是一个错误的哲学问题,所以要反对。 …… 中医从来就不曾是一个医学问题——因为是以上七个问题,使得中医已经没有医学的意味了,没有价值、没有科学、没有生命,中医只有遗祸于人了,所以,中医必须反对。 反对中医的声音已经由来很久了,几年前,我就看到过一篇文章,就是列数了反对中医的十大名人,赫然在目就有鲁迅。鲁迅是极其厌恶和反对中医的,他的情感来源可能是他的父亲的医疗经过。 再次看到反对中医的文章,也就不足为奇了。惊奇的倒是文中的题目:和十亿人战斗、科学主义者。冷不丁,我把那个题目理解为了“科学主义者和十亿人的战斗”,居然有十亿人反科学。仔细看过,不禁哈哈,原来如此。 哈哈过后,我忍不住又起疑云:中医到底是什么? 中医可以定义为中国的传统医学。考古学家发现,早在5000~4000年前,中国就有成功的开颅手术和相应的医疗器械。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实证记录了。在中华民族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可以这么说,中医扮演着最重要的诊病、治病、养生的角色。遗憾的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医学得到了迅速发展,西医逐渐成为代表现代医学最高成就的医学科学,而中医显得远远满足不了人类对医学的期望。在中医和西医的对比之间,中医的不足渐渐暴露无遗。但是,可以肯定,中医从来不曾不是一个医学问题。 中医是一个哲学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医理论中,有关阴阳、和谐等等论述,无不沁润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中医思想与其他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道,引导着中华民族从遥远的过去蹒跚而来,并且,这些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中医的哲学是中华民族思想的一部分,若不是其医学的作用过于强大,也许可与孔儒相提。 中医似乎远不到信仰的程度。信仰是什么?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就是一种意识,道德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从真理的概念来理解,信仰就是人们对未来世界正确的意识,道德就是在信仰的支配下正确的行为;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讲,信仰就是自以为是的信念(或者真理),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为。中医常常只是中国人要求健康的求助对象,从来没有变成支配人的信念,如果有,也只是对战胜疾病的美好期待。如果有貌似中医作为信仰支配先民行为的例子,恐怕那已经不再是中医的本质了。 中医从来没有成为一面指引民族主义的旗帜,但真的融入了许许多多的民族情感,祖先与中医的许许多多故事那么脍炙人口,那么鼓舞着我们与疾病斗争的勇气。千百年来,这些美丽的故事,甚至和中医理论一道,成了中华文明和文化的一部分,并将依然源远流长! 我是一个学习和使用西医的医生,但骨子里对中医的敬重却与日剧增。这不是说我会放弃西医、反对西医,而且我还会建议我的亲人和朋友在更多的情况下选择西医,那是因为在今天中医还没有足够完善、尚远远不能替代西医。我对中医的敬重源于对中医日渐的了解,中医在古代的先觉成就,那是体现了我们祖先何等的智慧阿!譬如探索开颅手术,那是在几千年前了。 中医是什么?在我看来,中医的本质还当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部分或流派。但中医远没有成熟,也没有足够的适应性。当前对中医的反对声音,或者源于期望过高,或者源于消极事例……都应该可以对中医促进者一个警示:需要对中医进行科学的定位、正确的引导,对伪中医进行严格的惩处!
个人分类: 随笔|5111 次阅读|22 个评论
完美医疗——国家卫生服务系统的共产主义
sstone2009 2009-9-14 09:28
国家卫生服务系统(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system , NHSS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提供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和健康教育等服务的组织和机构在提供卫生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联的一个系统。NHSS属于疾病控制论中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对疾病在机体、人群和社会各个层面的控制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NHSS也可以作为疾病控制论中的一个独立系统考察。设: NHSS={H 0 ,H 1 ,H 2 ,,H n-1 ,H n }, (1) H n 表示NHSS的一种状态,n 为自然数,随着n 的增大, NHSS 状态由优变差,n 值所确定的是该种 NHSS 状态在可能性空间中的排序,每个间隔是均等的,根据研究要求及技术所能达到的程度,间隔可以无限缩小,这个间隔我们定义为 NHSS 状态指数 。 我们设定H 0 为 NHSS 的最优状态,这种状态具有如下特征: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医疗服务满足各种层次需求、资源配置合理、管理简约高效、医务工作者安定、发病率稳定、民众医疗常识普及、社会健康意识良好等,并且各项指标处于最优,我们称之为完美医疗( perfect health service system , PHSS )。 完美医疗是人类的一个伟大的理想,是人类对健康孜孜所求的最高境界,是理论上的最好状态,现实中也许是我们并不能达到,但我们可以经过长期和科学的控制,无限趋近。
个人分类: 疾病控制论|28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迈向个体化医疗的第一步应该是个体化的诊断
热度 1 snps 2009-8-28 01:11
前两天和美国一个大型医疗保险公司的Medical Director通电话,他们在考虑使用 Diatherix 的分子鉴别诊断业务,但是有顾虑这个技术会 导致过度诊断 而浪费医疗资源。 他在电话里问我:如果医生仅需要检测病人是否有RSV(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你们检查多个指标是否就是浪费? 我反问他:如果医生那么肯定病人是RSV感染,他为什么还要做检测? 在医生面前的病人没有任何证据说他所患的就是RSV感染,有的仅仅是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许多病毒和细菌感染都能导致同一个症状。开一个化验单检测一个指 标是没有道理的,那是根据医生的猜测在开单。过度诊断的原因就是医生为了防止病人告上法庭,开一些化验单不是为了治病,而是为了堵嘴。有人估计,美国 有70%的检测是属于这种预防性诊断。 而象多重PCR这样的鉴别诊断才恰恰是终止所有不必要的猜测性诊断的必要手段。this is the test that stop the over testing 我跟那位医生讲。 他的假设:医生 仅 需要检测RSV 本身就不存在。只有在检测了二三十种可以导致同样临床症状的病原体以后,一个科学的,病原学诊断才能成立。而在得到这个诊断以前的治疗都是治标,而不是治本。 真正的挑战是一旦知道了病原体,现在的医学还是没有治本的手段。因为几乎所有的药物在进行FDA申报的时候都是治疗某一个病的,而这个病的定义不 是病原诊断,而是临床症状。比如说感冒药,只要第一期,第二期临床实验证明没有直接危险,第三期临床只要证明对病人群体30%有效就可以通过临床上市。也 就是说我们一般使用的药都仅仅对具有相同症状病人的一小部分有效。病人不是一被当做一个个体在接受治疗, 而是被当成一个百分比 。任何时候,你在药瓶的标签上看到该药对x%的病人有效之类的描述,就说明这个药是大众情人,吃药就是在赌博,赌你属于那x%,而不是属于那(100-x)%。真正的个体化医疗,药物的审评过程临床验证时就需要明确病原病因。个体化医疗是针对每个个体的独特病因的治疗,而不是把病人当成一个百分比来治。 个体化医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个体化的诊断应该是第一步。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5056 次阅读|3 个评论
Lancet向中国征稿 (Lancet call for research papers from Chin
baoyu 2009-4-27 21:10
最近一期的Lancet杂志向中国征稿,征稿截止到2009.9. 文中说这个专题将在2010.4.中华医学会大会时刊出,主题是中国的医疗改革实践。 大家冲击一下,Lancet可是25分的牛刊呢。 英文原文如下: Copyright 2009 Elsevier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Comment A call for research papers from China Lincoln Chen a , Richard Horton b and William Summerskill b a China Medical Board, Cambridge, MA, USA b The Lancet , London NW1 7BY, UK Available online 16 April 2009. Refersto: Launch of the health-care reform plan in China The Lancet , Volume 373, Issue 9672 , 18 April 2009-24 April 2009 , Pages 1322-1324 , Zhu Chen PDF (54 K) Referredtoby: Launch of the health-care reform plan in China The Lancet , Volume 373, Issue 9672 , 18 April 2009-24 April 2009 , Pages 1322-1324 , Zhu Chen PDF (54 K) Article Outline References The Comment, in The Lancet today, on health-care reform in China by Chen Zhu, the Minister of Health in China, 1 confirms the country's serious efforts towards quality-assured, affordable, and accessible health for all. 2 The extent to which these promises can be fulfilled in view of the current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will be a critical test of China's economic stability. In 2006, President Hu Jintao emphasised the importa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to make China one of the world's most innovative countries. 3 Such innovation and commitment to research play a crucial role in guiding, implementing, and evaluating health reforms. The dedication to public health will be judged by the leadership shown in tobacco control, and the opportunities for cooperation across Ministries to reverse China's smoking epidemic. 4 Meanwhile the commitment to excellence in health care will be assessed by the extent of support for academic research. The Lancet will follow these events and others as we pre pare a themed issue on health care in China to examine progress after our Series in 2008 on health-system reform in that country. 5 The issue will be published to coincide with a conference organised by the China Medical Board in Bejing in April, 2010 . For the issue, we seek submissions of original research from China or from research teams collaborating with colleagues in China. Priority will be given to studies that will inform practice not only in China, but also in similar settings elsewhere. Please submit manuscripts online before Oct 9, 2009 and mention in your cover letter that the submission is in response to this call for papers. LC declares that he has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Z Chen, Launch of the health-care reform plan in China, Lancet 373 (2009), pp. 1322–1324. Article | PDF (54 K) 2 The Lancet, China unveils plans for health-care reform, Lancet 372 (2008), p. 1608. 3 J Wilsdon and J Keeley, China: The next science superpower? , Demos, London (2007). 4 G Yang, L Kong and W Zhao, Emergence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China, Lancet 372 (2008), pp. 1697–1705. Article | PDF (203 K) | View Record in Scopus | Cited By in Scopus (3) 5 Q Han, L Chen, T Evans and R Horton, China and global health, Lancet 372 (2008), pp. 1439–1441. Article | PDF (60 K) | View Record in Scopus | Cited By in Scopus (1)
个人分类: 生物医学|5315 次阅读|0 个评论
除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外 医疗模式也应有所改变
laofan68 2009-4-8 19:07
前天正式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有很多具体的内容和目标,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做出了规划。不仅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世界卫生组织也给予很高的评价,各大媒体也都进行大力宣传和讨论。但是听来听去,总感觉还有的问题缺少很好的解决办法。比如,医保全覆盖是否真能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当然,自己看病由国家和别人花钱,自己就不感觉贵了。但是如果很多人的医药费都很多,国家和“别人”拿不出那么多钱怎么办?又如,医药分开确实能解决部分开大处方、开贵药的问题,但是对于过度检查、做不太必要的手术等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 经过反复思考,本人认为除了医药卫生体制需要改革以外,现在的医疗模式也是造成一些问题的原因。下面简单说说现在的医疗模式确有做某些改变的必要。 1、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工程技术的进步,医疗水平有很大发展。但是,医疗费用恶性膨胀引发的全球医疗危机,迫使人们对现在这种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的医学模式提出质疑。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组织了一项国际研究,4年后在1996年提出的报告中明确指出:“目前医学的发展是在全世界制造供不起的、不公正的医学”。 以全世界经济最发达、科技最先进、人均卫生投入最高的美国为例,1980~1990年,美国的医疗费用从占GDP的1.2%上升至11.5%,增长了近10倍,2006年美国医疗费用已占GDP的16.8%。按这一趋势,有预测认为,2028年美国的医保体系将无钱可用。 在我国,看病贵、看病难是大家最关心的的问题之一。许多人指望国家多投入来解决人民的看病问题,试想连美国都负担不起的医疗费,我国能负担得起13亿人昂贵的医药费吗?有那么多资源吗? 2、世界卫生组织分析认为,现在的医疗模式是“错误的医学目的,必然导致医学知识和技术的误用”。“考虑到医疗服务可以获得巨大利润,情况尤其如此”。 结果是一些资本家发了大财,还有一些人也得了利。但是看病贵和过度医疗很难避免,并且会大大增加药源性和医源性疾病。有报导说它们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杀手。药源性疾病已成为列在心脏病、癌症、肺病、中风之后的第五大疾病。美国每年因服用化学药品而伤残、致死的人至少150万人。另外还有报导说,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统计,在临床发病率中,约有30%属于药源性疾病。 3。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还必须做到比较公平和能够持续发展,因此就不能沿着连美国都不能持久的医学模式长期走下去。比如,听专家介绍,耳聋患者按装电子耳窝和以后的康复训练,至少要30万元以上的费用。现在我国的耳聋患者是2780万人,青少年耳聋患者中相当一部分是药物引起的。假如不注意预防,一年新增30万个重度耳聋患者,并且假定都由国家出钱按装电子耳窝和术后康复,则中央财政为推进医改投入的钱(3年共3318亿元,即每年约1100亿)就会消耗殆尽。而我国还有很多的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儿童,还有更多的癌症患者,还有约1.8亿高血压病人等等,该怎么办呢? 关于医疗模式如何改,本人也有个初步想法,以后再介绍。可以肯定的是,医疗模式的改变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也只能是逐步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疗改革中北师大校医院向何处去
黄安年 2009-1-14 18:01
医疗改革中北师大校医院向何处去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14 日发布 医疗改革要越改越方便普通老百姓、越改越减轻老百姓负担、越改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越改越充实基层第一线 , 如果老百姓感到越来越不方便了,负担越来越重了 , 服务质量越来越差了 , 学校社区等基层的医疗单位越来越削弱了 , 这样的医疗改革算成功吗? 北师大校医院是以为全体师生员工和教职工家属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基层单位医院,办好这样的医院不仅涉及数以万计的医患和保健对象,关系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命健康 , 而且尽可能地就地满足医患和保健需求 , 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社会医疗的越来越大的压力,正因为这样,加强北师大校医院并创造条件争取将医院升级,实在是全体北师大人的企盼,然而据说某些领导和主管和老百姓并没有想到一块,如果他们没有想老百姓所想 , 那么以人为本等于落空,因为以人为本首先是通过单位领导和主管所想的人为本的,他们是怎么想的谁也无法证实,但是 100 句表态不如一个行动 , 学校领导人有几位是全部在学校医院看病取药或报销的 , 他们知道看病难、取药难、住院难、报销难吗? 我和校医院联系很少 , 因为自己现在还算健康 , 但是人的衰老是自然规律 , 老人总是要越来越多地和医院首先是学校医院联系的。学校医院的死规定很多 , 虽然上级有规定但是并不合理 , 于老百姓太不方便。例如某些常规药规定只能每两周取一次 , 这就使我必须两周来一次学校医院取药,如果改成这类常规药可以一个月 或者两个月一次集中取药 , 在取药总量上并没有任何变化 , 但是却大大减少了就诊次数 , 这样的简单问题在二三级市级医院可以做到的 , 为何北师大不行 ? 这样的规定改一改 , 于医院于患者都有利 , 需要不需要改一改 ? 如果学校主要领导人也和北师大人一样体会到学校医院中的改革难题,也许他们发现北师大校医院的改革难 , 生级难 , 能否取得进展,原来关键还在领导自己。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09)|597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