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三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三孔游记(5):孔林
热度 7 nyj 2017-3-2 17:33
孔林即至圣林,南距曲阜明故城北城门 1.5 千米,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埋葬孔子长孙已至第七十六代,旁系子孙已至七十八代,从春秋至今,全无间断,前后延续使用了近 2500 年,共计有孔氏子孙墓十余万座,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群,也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人造园林。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林内有植物数百种,各种树木 10 万多株。在万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汉碑移入孔庙保护外,林内尚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 3600 多块,保存着宋、明、清各代石人、石马、石羊、石狮、望柱、供桌和神道坊等石仪近千件,还建有门、坊、享殿、碑亭等六十余座明清建筑。据网上资料介绍,孔林占地面积 3000 亩,周围垣墙高 3 米,厚 1.5 米,长 7.3 公里。我不知道这些数据出自何处,但是从天地图上测量孔林投影面积为 1.49 平方千米,合 2235 亩,误差应该在 10% 以内;从谷歌地球上测量其围墙长度为 5747 米,误差应该在 10 米以内。 在三孔景点中,我最想去的是孔林,因为孔庙和孔府网上游记、照片很多,大体上能知道什么模样,而涉及孔林的却很少,有也基本上就是从孔林大门到孔子墓这一段,所以孔林总体上什么样子不得而知。也许大多数人游完孔庙和孔府后有些疲劳,对孔林只是到此一游,也许是有些人觉得除了孔子墓,其他的不过是一些普通坟头,没什么可拍照的。我想去孔林,当然不是冲着那些坟头去的,而是想看看那个“林”。在我的想象中,孔林应该是翠柏森森,树下是整齐的坟墓,就像现代公墓的样子。亲眼见到孔林后,发现实际情况与想象的大不一样,原来孔林中大部分树木并不是常绿的松柏,而是落叶树木,落叶后的树木也比想象中的要高大、稀疏很多,大多数坟头也不是排列整齐,而是散乱无序。有图有真相,且随俺去孔林里转一番吧。需要说明的是,林下光线较暗,很多照片都拍糊了。 在我去之前 6 天即 2016 年 11 月 17 日的孔林卫星图像,可以看到孔林中间林木茂密处大多为已经变色的落叶树木。 2016 年 11 月 23 日 14 点 43 分,通过检票口进入孔林景区,神道继续向北延伸。 孔林游览示意图。按照路边指示牌,先向西找寻孔子墓,一位野导游跟在身后不停地恳求请她做导游。 向西 100 米,北面是一座石拱桥,桥南有一座石坊,模样和孔庙金声玉振坊、太和元气坊一样,为三间四柱三楼冲天柱式石坊,坊柱八角形,前后石抱鼓夹抱,柱顶各有一圆雕石兽,明间额枋楷书“洙水桥”三字,传为严嵩所书。网上说坊额南面署清雍正十年,北面署明嘉靖二年衍圣公孔闻韶立,两面不一样。传说雍正年间陈世倌、张体仁奉旨监修孔林,二人贪污修缮款后怕无法交差,就让石匠把石坊上明嘉靖的年号凿去,改成“清雍正十年”的字样,但石匠只改了南面的,没改北面的,雍正驾临也没发现。我对这传说很是怀疑,即使不看年号,对新建石坊和已建209年的旧坊,雍正一眼会分辨不出来? 过石坊,北面桥下是一条不算宽的河道,从桥上向西看,水面上有一层水绵,河道南岸坡上还能看到前一天下的尚未化完的雪,此河即洙水河。据记载,孔子死后葬于曲阜城北洙水旁,后人便将流经孔子墓前的此河称为洙水。有传说此地原本无河,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为破坏孔子墓风水,派人掘了这条河,将孔子墓和阙里故宅隔断,如此反而成就了孔林绝佳风水。据考证,古洙水河道早已湮没,现在的洙水实际是曲阜鲁国古城的护城河。 那位野导游跟在身后仍喋喋不休,说:“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是圣人墓前水倒流,没有导游你什么也不知道。”我觉得实在是烦人,就对她说:“曲阜东面、北面是山,西面是平原,地形东高西低,曲阜的哪条河不是向西流?你还是别浪费时间了。”她这才悻悻而退。 从桥上向东看,远处的桥是神道北头的平桥。 桥北面是一座高台,高台之上有一道绿瓦三楹的大门,叫“挡墓门”。前面两边立有好几块石碑。 过挡墓门,北面即是孔子墓甬道,甬道两边是高大的古柏,还有四对巨型石雕:华表、文豹、甪端、翁仲,用以守墓。 甬道尽头大殿是祭祀孔子设香坛的享殿, 5 间,黄瓦歇山顶,前后廊式木架,檐下用重昂五踩斗栱。 从享殿门口向南看甬道,翁仲、甪端、文豹、华表排列两旁,甬道南头是挡墓门。 远代诸墓望祭之坛,为祭祀孔氏远代各支宗亲及孔氏无嗣诸墓的地方。 享殿北面还是一段甬道,两边仍是高大的古柏,不过没有石雕。 在甬道东,南面是纪念子贡手植楷树的两座方亭。 用铁架支撑的高大古柏。 传说中的子贡手植楷树,康熙年间被雷击焚毁。 向北,甬道东面分别是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谒墓时的三座驻跸亭。 甬道北头西面是孔子之孙孔伋墓。 孔伋墓北面就是孔子墓和孔鲤墓。 孔鲤墓紧挨在孔子墓东,稍偏南一点儿,加上南面的孔伋墓,形成所谓的“携子抱孙”格局。 孔鲤墓西为孔子墓,文革时被挖开,除了黄土,什么也没有。墓前石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是明正统八年 (1443 年 ) 黄养正书,文革时被砸成了一百多块。 在孔子墓西南是子贡庐墓处,《史记》记载,孔子殁后,弟子皆建庐守墓,服丧三年,只有子贡思慕情深,又独自守墓三年。明代重建三室,立碑以志纪念。 从子贡庐墓处向北看孔子墓。 向东北看孔鲤墓。 孔子墓和孔鲤墓。 沿甬道向回走,来到孔伋墓前。孔伋墓前也有一对翁仲,原在享殿前,系宋宣和年间雕刻,清雍正年间重修孔林时,嫌其体小不够壮观,与甬道的望柱、文豹、甪端等其他石雕也不协调,便重新雕刻了一对高大的,将原来的移至孔伋墓前。 到甬道南头,北面是一块空地,空地北面就是孔伋墓。 从西到东五张照片合成的全景。 从东面的小门出来,向南看,地下落满了麻栎树叶,树下竖立几通墓碑。 麻栎树叶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 向北看孔子墓园围墙,准备沿围墙绕行一圈。 向西过享殿门前,围墙斜向西北。 沿围墙西北行约 100 米,围墙折向北,西面高大的麻栎树。 稀疏的林间是挤挤挨挨的坟头。 北行 50 米,围墙又折向东。 围墙北一株枯树桩。 倒在地上的枯树桩上的红色菌类。 因为背阴,所以还有雪。 在孔子墓园围墙外东北方是中兴祖孔仁玉墓,墓前石像生为华表、石虎、石羊、石马。 孔仁玉墓周边。 向南是一条青砖铺道,铺道上长满了青苔,非常湿滑。走到南头向北看。 回到享殿门口,再向南出挡墓门,来到洙水桥北。此时是 15 点 16 分,离我预定向回走的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沿着景区开辟的游道转一圈应该够了。 于是过洙水桥向西,准备顺时针转一圈。 从游道向南看,南面不远就是孔林南围墙。照片右边靠近围墙处有一群人在拿着锨镢刨土,还有一位穿孝服的,这应该是孝子点墓穴。 很快就到了洙水河西面的平桥。 从桥上向西看,水平如镜,高大的麻栎树倒映水中。 向东看,远处就是挡墓门南的洙水桥。 过桥向南看洙水岸边的大树,有的大部枯死,有的已全部枯死。 沿路继续向西,向东回望,视野中大多是落叶树木。 游道北面,稀疏的落叶树夹杂着常绿的小柏树。 孔林中的游道。 孔子 61 代孙墓碑。 继续向西,游道北面,大部分是麻栎树。 枯树桩。 游道向北转,游道边的“节义同归”碑。 孔子 69 代孙孔则安墓碑。 孔子 55 代孙墓碑。 一株古树干,顶端有卫矛科植物红色的假种皮,我初始以为是一株老丝棉木,后来才发现是扶芳藤附生其上。 这株老树也是有扶芳藤附生其上。 向西北看,还是麻栎居多。 有的树叶还未落,在阳光照耀下,金黄灿烂。 继续向北,游道边倒是有不少柏树,不过树龄都不大。 孔子 56 代孙孔士言墓碑。 在孔林西部的这一片都是明代墓葬。 有一株枯树上爬满了扶芳藤,好像又获得了新生。 孔子 54 代孙衍圣公孔思晦墓碑,谥号文肃。 继续向北,游道两边墓碑林立,从风化程度看,年代也比较久了。 精美的石碑和石像生。 稀疏的树林。 枯树上仍有附生的扶芳藤,是不是人工栽植的? 楷树即黄连木,树梢还有果穗。 游道已经向东弯去,两边大部分还是麻栗。 游道边的桧柏向路上弯曲,我觉得有些奇怪,后来发现是有人用绳子一头拴上砖头,一头系住树顶,将树拉弯了。 民国十三年孔珍宇墓碑。 继续向东。 在孔子 64 代孙衍圣公孔尚贤墓前的神道处,游道向北拐了一个弯,将神道上的华表隔离了开来。 北面的神道。 墓碑。 在孔尚贤墓的东邻是孔子 65 代孙衍圣公孔衍植的神道。 又一株被拉弯的桧柏。 景区电动观光车。 高大的树木,上面还有不少鸟窝。 路边还有被拉弯的桧柏。 北面墓前有一株树干很粗的枯树。 游道继续向东,拍糊了。 这是一株栾树。 麻栎树叶已干,却还有很多未落。 1974 年的墓碑。 到了一条岔路口,有路向南直通孔林大门。 路口的指示牌。 一株老侧柏,两枝中间树桩已开裂。 沿游道向东不远,路北是于氏坊,是孔子七十二代孙、衍圣公孔宪培与其妻于氏之墓。据说于氏原是清乾隆皇帝的女儿,后认汉族大臣、户部尚书于敏中为义父,以于家的名义嫁到孔府,死后孔府为其立了这座“鸾音褒德”牌坊。 路北有一株老紫藤。 继续向东,地下有不少青干的国槐树叶。 路北地上有一截卧倒在地的枯树干,可以看到扶芳藤的气生根已经钻入树皮中。 前端扶芳藤枝条上的叶子还有些未落,已经变红,拍糊了。 向南有一条土路。 高高的麻栎树。 游览示意图提示已到孔尚任墓。 孔尚任墓,又拍糊了。 这个香炉有些像后放上去的。 15 点 56 分到达孔林东北方,可以见到有不少毛白杨。 游道开始向南拐,离东墙很近。 稍往南,路东是一片刺槐林。 再向南是侧柏林。 这一片是清墓群,树木大多是侧柏。 这是孔子 70 代孙、衍圣公孔广棨 的墓碑。 这段游道就是建在了神道上。 神道前的儒宗在念石坊。 从南面向北看儒宗在念石坊。 儒宗在念石坊东南是孔子 76 代孙、衍圣公孔令贻墓。 墓前的神道两边的石像生和华表刻于 1990 年。 2005 年的墓碑。 沿游道向西南,路边的黄连木。 2001 年的墓碑。 一株枯树干,好像是国槐。 斜阳已开始西沉。 稀疏的大树和枯死的树干。 路边的大树。 黄连木落下的果穗。 光线不好,拍不清楚。 向东北回望游道,路南面是孔林文物管理处。 游道开始向西。 向东回望,远处还有人在捡枯树枝,不知是否用来烧火的。 还是大树和枯树。 继续向前。 看到南面围墙了。 又一截粗大的枯树干。 继续向西,快到孔林入口了。 16 点 16 分到达洙水河东平桥南面就是至圣林门楼。 15 点 16 分从洙水桥开始,顺时针沿着孔林游道转了一圈,行程 4.86 千米,用时正好 1 小时。 时间差不多了,于是向南准备出至圣林门楼,这是路东的石碑。 出孔林,向南到北城门,沿钟楼街南行,出万仞宫墙到静轩中路公交站点是 17 点 10 分。 坐 2 路公交车到曲阜东站是 17 点 24 分,离发车时间还有 1 小时 03 分。结果从西安始发的 G1856 次列车因为陕西、河南降大雪限速运行,晚点一个半小时多,回到家时已经晚上十点半了。
个人分类: 足行天下|16023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三孔游记(4):从孔府到孔林
热度 1 nyj 2017-2-24 16:57
2016 年 11 月 23 日 14 点 11 分 ,从孔府出来,沿东华门大街向东。 前面就是鼓楼,位于鼓楼街中间,其以南是鼓楼南街,以北是鼓楼北街。鼓楼原属孔府,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楼顶为重檐绿瓦歇山顶,周有回廊,是规格最高的一种。鼓楼内有一面一人多高的大鼓,下面是一座七米多高的砖砌高台,有东西向券门,台南部有马道,供人上下。 孔府东面有不少等待拉游客的马车,装饰得很漂亮。 从鼓楼向北,回望鼓楼。 沿鼓楼北街向北走,天气晴朗,万里无云。 路两边的行道树是黄连木,有的尚未落叶。 继续向北,路东有一个广场,广场中间那株高大的树看上去有些像朴树、青檀一类的榆科植物。 广场西有一处公交站点,还有公共自行车停车点。曲阜的很多公共自行车停车点和公交站点在一起,既给公共自行车遮挡雨雪,又便于换乘市民骑行,非常方便,不像潍坊的公共自行车站点那样都离公交站点远远的。 向北是一个路口,路口向东是颜庙街,路北有颜庙。 路南是一条南北的小街道,北口有一座四柱三间双额枋的石牌坊,心间额枋顶上饰有祥云石雕,正中立有一块字板,阴刻“陋巷”二字,原来是颜回故居之处。颜回家贫,所居陋狭,故曰“陋巷”, 石坊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 1594 年)。颜回(前 521 —前 481 ),字子渊,亦称颜渊,是孔子最得意弟子,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门十哲之首 。《论语·雍也》记载孔子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颜回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非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可惜英年早逝。 北面的颜庙票价 50 元,看过了孔庙、孔府,觉得这个价不低,那就只在门口看看吧。 颜庙又名“复圣庙”,位于曲阜明故城北门内东侧,陋巷街北首、颜庙街西首。北宋初年,颜庙的基址在鲁城东北隅颜子店。元初重建,元大德末,旧庙失修被毁。元延祐四年( 1317 年)由曲阜鲁故城东北隅迁至陋巷故址新建,元泰定三年( 1326 年)重建新庙,后经多次重修,奠定现存规模。 2001 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颜庙大门叫复圣门。 颜庙院墙南西侧有一座漂亮的石牌坊,坊额隶书“优入圣域”,东面还有一座对称的石牌坊,坊额隶书“卓冠贤科”。 从鼓楼北街向东看“优入圣域”石坊。 继续向北走,这是颜庙的西门吧。 向北看颜庙西院墙。 鼓楼北街向北通曲阜明故城北城门。 阳光下的黄连木树叶,颜色金黄。 前面就是北城门城楼, 1930 年中原大战时被毁, 1990 年重建。城楼南面匾额为“延恩门”。 从城门南向东看。 从城门南向西看。 省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从城门洞向北看瓮城。 瓮城中向西看。 瓮城城门。 瓮城中向东看。 瓮城北侧的护城河修成了地下涵洞,仅留两个池口,这是西侧的池口。 东侧的池口。 向东看,是延恩东路。 西面是延恩西路。 回望北门瓮城,门洞上方的石额刻“ 仰圣门 ”,此石额原在南城门,后迁移到了北城门, 1930 年中原大战时被毁, 1947 年复原。 沿北关大街向北,北关大街中间是直通孔林的神道,两边翠柏夹道。在神道中间的一座小石桥,名叫文津桥,从桥上向北望去,可见远处的万古长春石坊。 向南回望,可以看到北门瓮城。 继续向前,就到了万古长春石坊。 坊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方形碑亭,明间南面洞开,东、西、北三面设立石栏,重檐绿瓦歇山顶。两碑亭分别建于万历二十二年 ( 1594 年 ) 和二十三年。虽经几次重修,仍保持明代建筑风格。东亭内立《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道碑》,明万历二十二年冬十一月,由山东巡抚郑汝璧、巡按连标所立。 西亭内立《阙里重修孔子林庙碑》,立于明万历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二日,碑文由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东阿人于慎行书。在碑体上可以看到一个“留”字,这是文革时做的标记,写“留”字的,就是提醒红卫兵不要破坏的。 精美漂亮的万古长春坊,是曲阜现存最大、最精致的石牌坊,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 (1594 年 ) ,清雍正十年七月奉敕重修,六柱五门,飞檐起脊,三层横梁,房顶呈瓦垅状。明间两石柱前后各浮雕两条盘龙,再外两石柱只有上部各雕一条龙,最两边的柱上部各雕一只立凤凰。明间额枋南面雕双龙戏珠,北面雕双狮戏球,次间均雕双凤朝阳,梢间前后雕双龙戏珠。明间枋前后均雕二龙戏珠,两次间雕双凤朝阳,梢间雕一条行龙,花板两面雕祥云、瑞草等图案。坊额于明间花板上刻楷书 “ 万古长春 ” 四个大字。石柱前后用石抱鼓,鼓上浮雕石狮子,两侧面上分别浮雕龙、鹿、牡丹等图案。 从石坊明间向北看神道,两侧柏树大多数是粗大的古柏,不过很多已经枯死。 继续北行,这株古柏虽大部枯死,伸向东北的一枝依然生机盎然。 向北走到神道的尽头就是孔林大门,俗称大林门。门前有一座木制牌坊,四柱三间三楼绿瓦顶,长 11.35 米,宽 4.40 米,明间花板上蓝底金字书 “ 至圣林 ” 三字,坊前有明崇祯七年 (1634 年 ) 雕镌的石狮一对。坊初建于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 1424 年),清康熙年间重修。坊后紧接孔林大门,门楼三间,绿瓦朱栏,两旁立着好几块石碑。 坊前的孔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石碑。 从大林门中向北看,门北是检票处。 检票进去,向北是通二林门的甬道,甬道中间由 11 排长方形大石块铺就,两边停放着景区电动观光车。 甬道北端是至圣林门楼,俗称二林门,也称观楼,曾是鲁故城的北门,元代至顺二年( 1331 年)始建,清雍正十年( 1732 年)重修。城楼式建筑,五间重檐,绿瓦歇山顶,楼下高台中间是拱门,后面有楼梯供上下。门洞上方门额石刻篆书 “ 至圣林 ” 三字,门前东西花墙内有一对造型生动的石狮,两扇朱红大门上各 81 个门钉。 穿过门洞,就正式进入孔林景区了。从 14 点 11 分出孔府到 14 点 42 分进至圣林门楼,中间到颜庙门口转了一下,共计行走 2.55 千米,用时 31 分钟。
个人分类: 足行天下|5574 次阅读|2 个评论
三孔游记(3):孔府
热度 8 nyj 2017-2-21 17:18
孔府位于孔庙东侧,是孔子嫡长孙“衍圣公”世袭的府邸,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仁宗封孔子四十六世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后,在原曲阜县城内建造了衍圣公府。现存孔府为明洪武十年(1377年)孔子五十五世孙孔克坚时,朝廷在阙里孔庙及孔子故居以东敕建的新府。弘治年间遭火灾,弘治十六年又奉敕重修。 孔府明代占地16公顷,清代逐渐缩小,目前占地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180米,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间,建筑群设计遵循礼教与宗法原则,把一系列使用功能不同的建筑物有主次、有次序地进行排列。建筑群中贯轴线,左右对称,布局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有11进庭院,沿用中国传统的前堂后寝制度,宅衙合一,内宅门以前为衍圣公视事衙署,后面为生活院落。东路为家庙、慕恩堂等祠庙和接待朝廷钦差大臣的九如堂、御书堂等建筑,厨房、酒坊等服务用房也在东路。西路有衍圣公读书和学诗习礼的红萼轩、忠恕堂,以及接待一般宾客的南北花厅等。 在孔府中路前部,共设三堂六厅:大堂、二堂、三堂及大堂前东西两庑的知印、典籍、管勾、掌书、司乐、百户六厅,主体为“工”字殿出月台的建筑布置,是明清两代衙署的典型格局。在中路后部,共有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三个封闭式庭院,前上房为七间七檩悬山式建筑,并有东、西厢房各五间,是衍圣公生活起居的主要院落。前、后堂楼都是七间二层,前出廊,东、西配楼各三间,是明清府邸的典型布局,楼下为内眷卧室、起居室,楼上为贮藏财物的库房。后堂楼后面是名为“铁山园”的后花园。孔府东、西还有东仓、西仓、车栏、马号、柴园等,南、北还有族人及仆役家属居住区。 孔庙平面图。 谷歌地球上 2016 年 11 月 17 日的孔府卫星图像。 2016 年 11 月 23 日 13 点 16 分,从孔庙快睹门出来,东面是一条南北的街道,叫阙里街,向北通钟楼,两边全是卖旅游纪念品的摊位。 前面是钟楼,路西是孔庙第三进院落东南角的角楼。 穿钟楼门洞继续向北,街北首向东是东华门大街。路西是孔庙十三碑亭院东的毓粹门。 东华门大街向东通鼓楼。 从阙里街北首向东 40 米路北就是孔府大门,坐北朝南,三间悬山,门前左右两侧有一对 2 米多高的圆雕石狮。 大门正中上方高悬蓝底金字“圣府”匾额,相传为严嵩手书。 一进大门,目光便被院子中一株高大的古槐吸引了。 院子东北角是一个出口通道。 院子西厢房是孔府作坊。 院子北面是孔府中路的第二道大门,俗称二门,建于明代,门楣“圣人之门”竖匾由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下有阀阅承托。 门柱有石鼓夹抱。正门左右各有腋门一座,耳房一间,原先平时只走腋门,正门不开,以示庄严。 过二门,院子中间独立一座像影壁墙一样的屏门,建于明弘治十六年( 1503 年),木构,顶覆灰瓦,四周不与垣墙连属。因门楣悬明世宗朱厚熜御赐“恩赐重光”匾额,故称重光门,习称仪门或塞门。 绕过重光门,北面为孔府大堂,是当年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申饬家法族规、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厅堂 5 间,进深 3 间,灰瓦悬山顶,檐下用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麻叶头出锋,座斗斗欹,具有明代风格。 大堂门前西侧的大堂及六厅简介、孔府游览示意图。 院子西北角有一通向西面的小门,进去后是一个幽静的院落,正房牌匾上书红萼轩,是衍圣公习字、读书、作画和会客的地方。建于清乾隆年间,五间,高 11.50 米,长 21.07 米,宽 10.23 米。眀檐柱悬挂七十三代孙、衍圣公孔庆镕书写的对联:“晓露抱金茎拣墨试磨新赐砚,春风留玉座焚香还读旧传书。” 院子南面是照壁,照壁前置一太湖石盆景,照壁两边墙上各有一月亮门通南面院落。西厢房四间,名曰“西值房”。 大堂西北角有南北通道,从通道门向北看。 向北到二堂西山,可以看到,二堂也是悬山屋顶。 向北穿过通道门,指示牌指示西面是 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花厅。 向东是三堂院落,两株冲天挺拔的古柏并列庭院两旁,六个石雕盆内各立一块太湖奇石。三堂也叫退厅,是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员的地方,也是处理家族内部纠纷和处罚府内仆役的场所。 西面的院落是忠恕堂,为西学的主房,是衍圣公学习、会客的地方,曾是七十二代孙、衍圣公孔宪培学礼学诗之处。堂原名“永寿堂”,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据《论语·里仁》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改名为“忠恕堂”。堂前低矮露台两侧栽植石榴和丁香树,台前栽植两丛南天竹。 西厢房正在维修。 院子东南角有一株腊梅,从树根部看,有些年岁了。 向东回到三堂院落,南面二堂后墙上有一排石碑,倒是充分利用空间。 西面的三块太湖石。 院子中间那块大的太湖石。 东面两块太湖石,东配房为孔府册房商店,原为掌管地亩册契的册房。 三堂正厅。 三堂西北的院落为安怀堂,是衍圣公“燕居吟咏”处。名字来源于《论语·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系清代建筑,前与忠恕堂后轩相连,五间,高8.85米,长20.30米,宽9.10米。 安怀堂后面是一条很宽的过道,北墙中间前面有一个半圆形的小花坛。 小花坛南有一个须弥座方形石桌,桌面由一块竹叶状灰岩做成,很像现在用碎木头压成的聚合版。 西面是一条向北的通道。 向北走,东面是南花厅,是衍圣公及眷属活动的地方。院子西部有一株树干布满疙瘩的海棠树。 厅前的四丛南天竹枝头挂着红红的果实。 北面是北花厅。 再向北的一个院子,正房是福寿堂,东厢房是家训馆和朱砂阁。 沿西面通道再向北,是一个小花园。 从小花园东面向北穿过围墙门,北面就是孔府后花园“铁山园”。也许是深秋的缘故,后花园显得有些萧条破败。 花园西南角坐西朝东有一座影壁,上面画着一幅风景画,这就是著名的孔府立体墙画。 花园西部有几块铁矿石,清嘉庆年间,孔子第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重修后花园时所置,“铁山园”由此得名。 从北面斜侧面看影壁墙画,路正冲观者。 正面看影壁墙画,路还是正冲观者。 从南面斜侧面看影壁墙画,路仍正冲观者。 其实这是在二维平面上运用透视法作的画,由于道路近端占据了画面下部的大部分,我们根据日常经验,将道路向前延伸后会站在道路上,从而产生了无论你在哪个位置,画面中的大路都始终正对着你的错觉,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 这张画也有这样的效果。 网上随便找一下类似的照片,效果都一样。 在铁矿石的北面是牡丹圃,牡丹已经落叶。 向东看,中间就是高大的“五柏抱槐”。 北面是一排花房,透过玻璃窗户,可以看到里面是一些柑橘类的植物。 花房的东面是一个高台,高台上有南北长廊连接北面房屋,长廊南端牌匾上书“后花厅”, 是后花园老花厅,为民国年间添建。 站在高台上向西看。 站在高台上向东看。 从高台下来向东走,向南看后花园。 继续向东走,在花园东北角有一株枣树,不过树干上没有嫁接的痕迹,应该是株酸枣树。 沿花园东墙向南,花园东部假山北有一株老紫藤。从老紫藤北的花墙处向西南方到北方扫描,三张照片合成的全景。 沿着花园中间的小路向西,路边有一株很老的铺地柏。 向南登上假山北的平台,有一座扇形凉亭,东面那株老紫藤紧贴花墙,主干围粗达七八十厘米,年龄当有百岁以上。 向西看,还有一株老紫藤。 从平台下来,沿路向西来到花园中间的南北通道,北面路西就是五柏抱槐。 南面是孔府大戏台。 孔府大戏台西面是一座照壁,照壁北面有三个石雕宝瓶,所用石料似为某种砾岩,其间的砾石呈一圈圈的同心纹,奇特又漂亮。 再向西,路北竖立一截布满疙瘩的枯树庄,好像是国槐。 再向西就回到入口,原路返回。 13 点50分,又来到安怀堂前。 南面是忠恕堂后轩,匾额题“吟赏烟霞”。 安怀堂东北方是一条窄窄的通道,将内宅与前堂分割开来。 内宅门大门紧闭,从西边掖门进入内宅。院子南面有一幅戒贪图,像屏风一样立在内宅门正门北。画面上是龙王的第九子“ 犭贪 ”,生性贪婪,妄图连太阳也吞掉,用以告诫衍圣公及子孙不要贪得无厌。 内宅门北为前上房院,院子两边有两株蔷薇,一位老人坐在西边蔷薇下,晒着太阳打盹。西面的西厢房是孔府当年用来收藏日用礼器的内库房。 院子东南还有一株高大的国槐。东面的东厢房是原来的账房。 北面正房就是前上房,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内客厅,也是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现存的前上房为明代建筑,七 间,高8.60米,长30.88米,宽8.60米。 前上房室内陈设豪华,家具精美,文物古玩琳琅满目。中堂挂有一幅慈禧皇太后为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之母、一品夫人彭太夫人写的大“寿”字。正堂上方悬挂有曲阜邻县的绅士们联合赠给孔令贻的夫人陶氏的巨大匾额,上书“宏开慈宇”四个大字。 前上房西北有一个过道,一盆上水石上栽了很多秋海棠。 向西院墙上有一月亮门通前花厅。 一块带把的石头,是否用来栓牲口的? 前花厅东部。 因为西路已经游览过,所以又退回,向东南看前上房院落。 一块磨得光亮的竹叶状灰岩。 从内宅门东边掖门出来,向西看内宅与前堂间的通道。 北面的内宅门正门关闭,门洞中还有两条长板凳。 东面是奎楼,为孔府的金库和避难场所。 从东面的通道向南,又回到了三堂院落。 沿东面通道继续向南。 又回到了二堂院落。 院子中间的重光门, 四根圆柱下有石鼓夹抱,上面承托着彩绘的屋顶,前后各缀有四个倒垂的木雕贴金花蕾,故又称“垂花门”。重光门平时是不开的,每逢孔府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和举行重大祭孔礼仪时才打开。据说,新中国成立后有三位国家领导人来此,曾打开此门迎接,第一代核心和横跨二、三代的一位领导人都坚辞不过而绕行,唯有三代核心昂然而过。 向南出孔府二门,门口东侧的牌子。 东面是出口通道。 孔府二门口西侧的牌子,和东面的重复啊。 忽然想起来前堂和后院间还有一个接水用的石流没看到,于是又进入二堂院落。 在三堂院落的西侧,还看到了搓板石,是让犯错侍女罚跪反省用的。原先在网上看到的照片像是斜坡状,还以为是减速带呢,亲眼见到后才发现是水平的。 向北就又到了 内宅与前堂间的通道。 南面的三堂后门。 北面的内宅门门洞。 终于在内宅门西掖门西边的北墙上发现了石流。 进到前上房院中,在南墙对应的位置看到了石流里面部分,有两个接水口。 北面的前上房。 由于不太清楚前上房后面还有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三个院落,加之还牵挂去孔林,于是决定向外走。 从内宅门门洞向南看三堂后门。 重光门的北面,可以看到漂亮的垂花门结构。 向南出孔府二门,再出大门,这是大门两旁明柱上一副据说由纪晓岚书写的对联,即所谓的“富贵无头,文章通天”。 从 13 点 20 分进孔府大门到 14 点 11 分出来,游览孔府用时 51 分钟。
个人分类: 足行天下|13851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三孔游记(2):孔庙
热度 12 nyj 2017-2-15 16:53
曲阜孔庙又称至圣庙,坐落在曲阜故城南门内,是祭祀孔子的本庙, 始建于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即 周敬王四十二年(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根据《史记》记载,当时孔子的弟子将其“故所居堂”立庙祭祀,庙屋三间,内藏衣、冠、琴、车、书等孔子遗物 ,“岁时奉祀”。 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计 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 现代规模为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后所形成。目前孔庙南北长约630米,东西宽约150米,共有九进院落,自 棂星门起,向北经圣时门、弘道门,组成的三进院落均为空旷庭院,松柏森森。再向北分别为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和十三御碑亭。从大成门开始分为 左、中、右 三路建筑群:中路是祭祀孔子以及先儒、先贤的建筑群,包括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圣迹殿、两庑等;东路是祭祀孔子祖先的建筑群,包括崇圣门、诗礼堂、故井、鲁壁、崇圣词、家庙等;西路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建筑群,包括启圣门、金丝堂、启圣王殿、寝殿等。整个孔庙 主体 南北中轴线 贯穿,左右对称,布局严谨, 包括五殿、一阁、一坛、两庑、两堂、十七座碑亭,门坊54座,共计殿庑466间,现存建筑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其中最古老的建筑是建于金代的两座碑亭。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碑碣石刻1044块,特别是这里保存汉魏六朝石刻22 块 ,全国数量最多,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故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孔庙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1961年国务院 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专家评价孔庙建筑为“四最”:时间最久远、最宏大、保存最完整、东方建筑特色最突出。200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 网上的孔庙平面图。 谷歌地球上孔庙及孔府卫星图像。 2016 年 11 月 23 日 12 点 27 分,进入孔庙景区,迎面泮水南是孔庙及孔府石碑和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标志。 三孔景区荣誉榜。 向西来到金声玉振坊前向北看,座座石坊南北次第排列,庄严肃穆。金声玉振坊照片网上见过多次,也许是见惯了现代建的高大石坊的缘故,亲眼见到金声玉振坊后发现比想象中的要矮多了。据网上资料介绍,金声玉振坊为三间四柱三楼冲天柱式石坊,高 5.6 米,两稍间柱中至柱中长 13.5 米。柱八角形,前后石抱鼓夹抱,柱头仰莲座,柱顶有圆雕鳞甲独角兽,明间额枋稍高,阴刻胡缵宗题写的“金声玉振”四字。两稍间额枋稍低,平雕云龙图案。额枋均覆顶,整石刻成瓦垅形,悬山顶,无脊吻。明嘉靖十七年( 1538 年)山东巡抚胡缵宗建此坊,坊额典出《孟子·万章下》:“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 古乐以敲钟始,以击磬终,钟起 “ 始条理也 ” , 磬落为 “ 玉振 ” ,称 “ 终条理也 ” 。“ 金声玉振”用以赞扬孔子学问精湛而完美,如同奏乐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完整无缺。 胡缵宗写的这个“玉”字的点不在右下,而是在正中,据说是因为击磬正中间时声音最动听,恰好又切合孔子思想精髓的中庸之道。 向南回望南城门仰圣门,1930年中原大战时被毁,1989年重建,怪不得这么新。 西面泮水南是三孔景区石碑。 过金声玉振坊是一座单孔小石桥,横跨泮水上,称泮水桥。桥东、西各有一株古柏,即所谓“二柏担一孔”。据网上资料介绍,泮水桥系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孔子六十七代孙衍圣公孔毓圻所建,宽4.45米,长7.38米,中有浅浮雕龙陛,两侧有桥栏,桥北端东西沿河置石栏,栏北折与庙墙相连,与棂星门组成一个长21.10米、进深8.55米的半封闭空间。站在桥上向东看泮水,像条石砌的水渠,水面上漂浮着落叶。泮水向东通泮池,作为孔庙的标准配置,各地孔庙大多都有泮池。 向西看泮水。 泮水桥北面是棂星门。据网上资料介绍,棂星门为三间四柱火焰冲天柱式石坊,下设栅栏门,左右接墙垣。坊高10.43米,宽13.00米,四根圆石柱上下两节,中缀 祥云 ,前后石鼓夹抱,两节相交处加石戗柱斜撑。柱头刻云罐,上刻圆雕天王像,柱出头用云板。额枋明间两层,稍间一层。明间上层与两稍间两侧刻绦环花纹,明间中刻二龙戏珠,稍间中刻云鹤,均为浅浮雕,上置圆雕火焰宝珠。明间下层两端浮雕云鹤,中刻 乾隆 皇帝手书阳文“棂星门”三字。额枋以铁梁承托,各铸有四个龙头阀阅。明代时此门为木制,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时“易以石”。棂星,即文曲星,过去祭天要先祭文曲星,孔庙的第一道门命名为棂星门,表示尊孔如尊天。 泮水桥北石栏西面有一株高大的古槐。 进棂星门,北面是太和元气坊。 据网上资料介绍,此坊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春由山东巡按郑芸建,造型与金声玉振坊相同,亦为三间四柱三楼冲天柱式石坊,坊额题字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赞颂孔子思想乃宇宙之太和、人间之元气,生育天地万物。次间额枋为孔子后人及历代官员的题字。 向东看,德侔天地坊隐于翠柏间。 向西看,对称的道冠古今坊也看不见。 这是利用相机全景模式拍的太和元气坊,变形太大,不太喜欢这种风格。 过太和元气坊,北面是至圣庙坊。 据网上资料介绍,此坊为三间四柱冲天柱式汉白玉石坊,无楼,额枋一层,仅明间有火焰宝珠,上刻篆书“至圣庙”三字,两稍间额枋平雕云龙图案,线条流畅,构图匀称,雕刻精细。枋中二柱仰莲座下出云板,向内一侧刻日形,以宝瓶支于枋上。建筑年代未见记载,始见于明弘治庙图碑中,应为弘治十三年(1500年)修庙时所添建,当时名宣圣庙坊,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名至圣庙坊。 东面的德侔天地坊,为三间四柱五楼木质牌坊,实为孔庙的第一道偏门。“德侔天地”赞颂孔子思想与天地的作用一样伟大。 西面是道冠古今坊,赞颂孔子思想乃盖世之冠。 孔庙简介及平面示意图。 过至圣庙坊,北面是圣时门,为孔庙第二道门。 据网上资料介绍,圣时门立于1.15米高的台基上,三门并列,两侧门前后设台阶,中门前后御道设陛石。此门不轻易开启,一般走北面两边的第二道偏门快睹门、仰高门,只有皇帝来祭孔和历代衍圣公出生时才打开。圣时门面阔5间,室内地面至正脊上皮高12.09米,长,23.03米,墙至墙宽11.00米,砖木结构,下部砖砌,中三间发券为拱顶门,上部木结构,五踩斗拱,灰瓦绿边单檐歇山顶。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原为3间,弘治十三年(1500年)修庙时“新添两间,退后二丈,两旁各添八字墙”,以上等青绿间金妆饰。清康熙二年(1663年)曾重修,时名宣圣门,雍正七年(1729年)又重修,次年,世宗钦定为“圣时门”, 乾隆十三年(1748年)高宗题匾。乾隆二十三年、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重修。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上顶木料、琉璃瓦脱落 十之八九”,“几无一椽一瓦之可用”,揭顶拆卸至地面重新建造,换大梁4根、斗拱70朵等木构件(《孔府档案》5010卷)。圣时门命名典出《孟子·万章下》:“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意即孔子是最适合时代的圣人。 向南回望,至圣庙坊、太和元气坊、棂星门、金声玉振坊、仰圣门沿中轴线依次排列,气势威严。 圣时门中间的门洞,原先只能皇帝和衍圣公走,现在每位游客都可以走了。 穿过圣时门是孔庙第二进院落,甬道两边是高耸挺拔的古柏树,显得幽深肃穆。整个三孔景区有古树名木17000余株,大多位于孔林,其次就是孔庙中,多数是侧柏。 圣时门中间门洞北面的陛石,浮雕双龙戏珠,以山水云朵相衬,云形简单,龙头角光洁,水纹线条流畅,属明初石刻佳品。 西面的古柏林。 甬道东面的古柏林。 院子东西甬道东面通快睹门,取李渤“如景星凤凰,争先睹之”语,即对孔子经典当先睹为快,与西面的仰高门一起为孔庙第二道偏门。 据网上资料介绍,二门为方便人们拜庙而添建,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庙工时,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雍正七年(1729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8年)、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重修,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时,仰高门“木柱仅存,琉璃瓦全无”,而“快睹一门坍塌尤甚,基址仅存”,“木料全损,琉璃瓦无存”,山东巡抚命“照毓粹、观德门式修盖一新”。今存规模形制与清雍正修庙记载相同,当是照原样重修的。门各3间,单檐悬山顶,灰瓦绿边,五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无斗拱。 院子东西甬道西面通仰高门,取自《论语》中颜回赞扬孔子的一段话:夫子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沿甬道向北,前面有一条小河东西横穿,上跨三架石拱桥,河岸两边和桥两边有透雕莲柱石栏。此水为玉带河,桥名金水桥,与故宫同。又因此水“壅绕如壁”,故名“壁水”,桥因而又名“壁水桥”。 据网上资料介绍,石桥系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添建,弘治十三年(1500年)于桥上添加石栏,河岸砌石,并砌小墙,清康熙十六年改小墙为石栏,雍正时曾以大成殿旧料等更换部分栏板、栏柱。康熙年间曾计划引古泮池水入河,但未成功。石桥三架东西排列,以石块券拱,中桥宽10.30米、长16.68米,两翼辅桥宽3.43米、长13.35米。 站在中桥向西看。 站在中桥向东看。 桥北是弘道门。 据网上资料介绍,弘道门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时为3间,系孔庙的大门, 永乐十三年后成为二门。弘治十三年重建,扩成5间,石柱木构。清初名天阶门,雍正八年清世宗钦定为“弘道门”,典出《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赞扬孔子总结了先贤先圣的经验,尤其弘扬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乾隆十三年高宗题写匾额。康熙十六年、雍正七年、乾隆二十三年、嘉庆二十一年重修,光绪二十三年更换梁枋斗等木构件。现存建筑高9.92米,长17.28米,宽8.96米。阔5间, 深2间,3门,单檐歇山顶,灰瓦绿边,七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施五踩重昂斗。梁枋肥宽,平板枋高狭,均呈清代特点,只有外檐八角石柱侧脚升起,当是明代遗物。 穿过弘道门后是孔庙第三进院落,依旧翠柏夹道。 弘道门北高大的古侧柏。 树干上的树瘤。 高高耸立,树顶仍有绿意。 院子北面是大中门,是宋代孔庙的大门,称“中和门”,意为用孔子的思想处理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明代扩建庙时改称“大中门”,大,赞孔子的学问是集人类知识之大成;中,取“中庸”之意,“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乃公平正道。 据网上资料介绍,大中门始见于金代孔庙图中,系当时孔庙的大门,3间,始于大定年间,明弘治十三年扩建成5间,明天启六年(1626年)、清康熙二年(1663年)、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乾隆十三年(1748年)高宗题写门匾,乾隆二十三年、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1940年又重修。今存建筑高9.42米,长20.44米,宽7.49米,3门,单檐悬山顶,灰瓦绿边,五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脊檩下均施一斗三升斗拱,木架纤弱,做法简率,是清同治十一年重修的遗构。檐柱柱顶石镌宝装莲瓣,构图匀 称,是金代初建的遗物。 门槛石被踩踏得铮亮。 过弘道门即进入孔庙第四进院落,北面院落中央为同文门。 据网上资料介绍,同文门始建于北宋初期,系当时孔庙的大门,5间,两侧有回廊。金代成为二门,明代孔庙南扩,门逐渐退居次要地位。清初名参同门,雍正七年(1729年)维修,八年清世宗据《礼记》“书同文,行同伦”钦命为“同文门”,乾隆十三年高宗题写门匾,嘉庆二十年、同治十一年重修,1927年大修,换角科等部分木构件,并改用黄瓦。门独立院中,周无墙垣,高10.62米,长16.96米 ,宽9.34米,中间辟3门,单檐黄瓦歇山顶,七檩三柱分心式木架,脊檩下施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檐下设重昂五踩斗,明次稍间均用两平身科,因间宽不同,为使各斗之间距离相近,设计者就以斗的长短来调节,所以明间斗很长,次稍间斗很短。尤为奇特的是中二柱柱头科,明间一侧长,次间一侧短,同一斗左右不同。此为明清时期曲阜一带流行的地方做法,在孔庙、孔林 、颜庙、孟庙的其他建筑上也可见到。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大修孔庙时,拆除同文门东西原有围墙,修建洪武、永乐、成化、弘治四座御碑亭,均龟趺龙首,每幢碑皆高6米以上、宽2米以上,碑头精雕盘龙,绕日盘旋,栩栩如生。 西南角的弘治御碑,已无碑亭。 西北方是西斋宿,是祭孔时从祭官员的斋宿所,清代中期就已废弃,仅存院落。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孔子七十一代孙孔昭薰将庙内宋、金、元、明、清名人谒庙碑130余块集中镶嵌在院墙上,习称碑院。 弘治御碑北面是永乐御碑亭。 同文门和奎文阁西面的甬道。 同文门东南角的成化御碑,也已无碑亭。成化碑正名为御制重修孔子庙碑,高7.7米,宽2.24米,厚0.49米,刻立于成化四年(1468年),明宪宗朱见琛御制。碑文为楷体,书体端正,结构谨严,技法精湛,在书法界非常著名。来观此碑的游客恐怕没几个人记住碑名,也没几个人仔细欣赏书法的,但大多数游客都会记住导游们一再念叨的一个名字,因为石碑上的那道伤疤就代表了三个字:谭厚兰。据网上介绍,谭厚兰为文革初期北师大红卫兵领袖,在戚本禹、林杰授意下(一说在康生授意下),以中央文革小组名义,率队到曲阜造“孔家店”的反。1966年11月7日,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集会誓师后,谭厚兰率领200多人出发,11月9日到达曲阜,冲破山东省委、曲阜县委和孔庙管理处组织的阻拦队伍,冲进了孔庙并驻扎下来,成立了“彻底捣毁孔家店革命造反联络站”,召开了“彻底捣毁孔家店”万人大会,然后开始动手砸孔庙。这种行为被报告到中央文革小组,12日谭厚兰直接给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打电话,说他们要砸孔庙。陈伯达当即指示:“孔坟可以挖掉。”于是三孔一场大劫难开始了:国务院1961年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被用绳子拴住拉倒,毁为数段;孔子像被捣烂烧毁;孔林孔坟被挖;孔府许多古画古书被烧。作为砸孔庙、孔林、孔府的总指挥,谭厚兰在曲阜呆了二十九天,共破坏文物6618件,烧毁古书2700余册,各种字画900多轴,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文物70余件,珍版书籍1700余册;砸毁包括孔子墓碑在内的历代石碑1000余座,捣毁孔庙,破坏孔府,在孔林中刨平上三代坟(孔子及儿子、孙子),挖掉下三代坟(安葬在孔林的最后一个“衍圣公”孔令贻及父亲、祖父),扒出五具尸体:孔祥珂及夫人,孔令贻及其妻妾,鞭尸批判,曝尸示众。从棺材中清理出的元宝、翡翠、手镯等随葬品装满了一箱子。这一箱子东西引发了半个月后一次群众性的扒坟狂潮,把孔林的3000余亩、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孔氏家族墓地的地下随葬品洗劫一空。1968年10月,谭厚兰风光了两年零两个月后,又像手中的香烟灰一样被弹落在地,下放北京军区4627部队劳动锻炼,1970年6月,她被调回北师大隔离审查, 1975年8月审查结束,被送到北京维尼纶厂监督劳动,1978年4月,被北京市公安局以反革命罪逮捕,1981年保外就医。1982年11月,一生未婚的谭厚兰却因宫颈癌在老家湖南望城病死,才45岁。 这是网上用绳子拉成化碑的照片,据说当时拉不到,谭厚兰指挥用四辆拖拉机才拉倒。 成化碑北面的洪武御碑亭。据说谭厚兰和红卫兵们认为朱元璋出身贫穷,所以没有破坏。 同文门北面是奎文阁。据网上资料介绍,奎文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 1018 年),原名藏书楼,金明昌二年( 1191 年)重修时改为今名。明弘治十三年( 1500 年)扩建为三层,今额由清乾隆题写。阁高 23.35 米,阔 30.1 米,深 17.62 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三重飞檐,四层斗栱,黄瓦歇山顶。现在的匾额,是清高宗乾隆题写的。奎文阁结构合理,阁有三层,内部两层,中夹暗层,层叠式构架,底层木柱上施斗栱,斗栱上再立上层木柱。结构合理,固坚异常,自明弘治十七年( 1504 年)重修以来,经历 500 多年风雨侵袭和多次 地震 仍屹立不倒,为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一。 奎文阁两侧有门通第五进院落,这是西侧的门。 一进门,只见一座座碑亭东西排列,此即十三碑亭。碑亭南八北五,形式大同小异,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平面呈方形,三间见方,明间开敞,稍间砌墙。其中两座为金代遗构,一座为元代遗构,其他十座均为清代建筑。亭内存唐、 宋、金、元、明、清、民国石碑 55 块。 院落北面有五门,西为启圣门,东为承圣门,分别通西、东两路,大成门及两边的金声门、玉振门通中路,正在维修。 据网上资料介绍,大成门 原名仪门,宋崇宁三年( 1104 年)因大成殿得名。金贞佑二年( 1214 年)被焚,元大德六 年( 1302 年)重建,明弘治十二年( 1499 年)火后重建,清雍正二年( 1724 年),大成门再次被焚,七年重建,后经清嘉庆二十一年( 1816 年)、光绪三十四年( 1908 年)、 1979 年多次维修。两掖门经清乾隆十三年( 1748 年) 、嘉庆二十一年、同治十一年( 1872 年)、 1956 年多次维修。现存大成门高 13.53 米,长 24.68 米,宽 11.20 米,单檐黄瓦歇山顶,七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用五踩重昂溜金斗拱,金龙和玺彩画。擎檐为石柱,明间前后石柱高浮雕二龙戏珠,其余为八棱石柱,减地平雕小幅云龙。高浮雕石柱云朵线条流畅,二龙姿态生动。大成门台基高 1.65 米,石须弥座,束腰部分所刻卷草和圭脚部分所刻云纹构图匀称,线条圆和,当是明代所刻。门前后各有六级台阶,中用陛石,浅浮雕云龙山水,雕刻非常精美。两掖门各3间,与两庑连檐, 既突出了大成门作为正门的地位,又避免了单立门屋缺少整体联系的弊病,处理方式非常巧妙。 从大成门中向北看第六进院落,可见高浮雕二龙戏珠的后石柱。 第六进院落南面有据说是孔子手植的桧柏,称先师手植桧,没有拍照,倒是拍了东南角一株斜生的楷树,即黄连木。 大成门后檐廊下丹陛石刻,为雍正二年( 1724 年)重刻,雕刻非常精美。 北面是杏坛 , 相传是孔子讲学之所。 据网上资料介绍,宋天禧二年 ( 1018 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将正殿后移扩建,以正殿旧址 “ 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 , 纪念 孔子杏坛设教 。 金代又在坛上建亭,立大学士党怀英篆书“杏坛”石碑。明隆庆三年(公元 1569 年)重修。杏坛是一座方亭,重檐,四面歇山顶,十字结脊,黄瓦飞檐二层,双重斗拱。亭内藻井雕刻精细,彩绘金龙,色彩绚丽,坛前置有精雕石刻 香炉 。 绕过杏坛,向北望,在双层石栏的台基上一座金黄色的大殿突兀凌空,此即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高 24.8 米,阔 45.78 米,深 24.89 米,大殿结构简洁整齐,重檐九脊,黄瓦飞甍,斗拱交错,雕梁画栋,周环回廊,金碧辉煌,巍峨壮丽,与故宫太和殿、岱庙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大成殿内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坐高 3.35 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天子礼制。两侧为四配和十二哲塑像。 台基前刻有两层大型浮雕龙陛。 台基前东侧的古桧柏。 双重飞檐中海蓝色的竖匾上木刻贴金的群龙紧紧团护着 3 个金色大字 “ 大成殿 ” ,字径 1 米,由清雍正皇帝的手书。 殿外悬有 10 块匾额、 3 副对联,门外正中是清雍正皇帝题书的 “ 生民未有 ” 匾额,殿内正中是康熙皇帝题书的 “ 万世师表 ” 和光绪皇帝题书的 “ 斯文在兹 ” 匾额,南面悬挂着乾隆皇帝题书的 “ 时中立极 ” 等匾额。每块匾额长 6 米多,高约 2.6 米,雕龙贴金,精美华丽。 四周廊下环立 28 根雕龙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柱高 5.98 米,直径 0.81 米,承以重层宝装覆莲柱础,原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 1500 年)敕调徽州工匠刻制,清雍正二年火后重刻。特别是前檐的 10 根深浮雕石柱,每柱两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柱脚缀以山石,衬以波涛。 10 根龙柱两两相对,各具变化,无一雷同,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玲珑剔透,刀法刚劲有力,龙姿栩栩如生,是罕见的艺术瑰宝。据说皇帝来祭孔时,石柱均用红绫包裹,怕被皇帝看到超过皇宫而怪罪。 围廊藻井枋檩和正殿内一样,饰以云龙图案,金箔贴裹,祥云缭绕,群龙竞飞。 西围廊的石柱。两山及后檐的 18 根八棱磨浅雕石柱,以云龙为饰,每面浅刻 9 条团龙,每柱 72 条,共 1296 条。 大成殿后檐的石柱。东面的房子是东庑,与西面的西庑并称两庑,原先是后世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现在两庑中陈列着历代石刻,特别是东庑中保存着 40 余块汉、魏、隋、唐、宋、元时的碑刻,最为珍贵的是 22 块汉魏北朝石刻。 在大成殿北面,又有一座重檐大殿矗立,为与大成殿、奎文阁并称孔庙三大建筑之一的寝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祠。阔 7 间,深 4 间,间金妆绘,枋檩游龙和藻井团凤均由金箔贴成,回廊 22 根擎檐石柱浅刻凤凰牡丹,一如 皇后 宫室制度。 从寝殿向南看大成殿。 绕到寝殿后,东面有一向东的小门,出小门,北面有一株高大的国槐,树叶经霜却未落。 寝殿后面还有一个院落,名为圣迹殿,以保存记载孔子一生事迹的石刻连环画圣迹图而得名,明万历二十年(公元 1529 年) 巡按御史 何出光主持修建。孔庙原有反映孔子事迹的木刻 图画 ,他建议改为石刻,由杨芝作画、章草刻石,嵌在殿内壁上,这就是为数 120 幅的圣迹图,是我国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连环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由于当时不知道圣迹殿里有圣迹图,所以没有进去。这是网上一张圣迹殿内的照片。 从小门出来向北,前面就是孔庙北墙。再向东,北面有一座小院落,为神庖。 据网上资料介绍, 神庖与神厨分别位于庙后院的东北、西北二角,为两区对称庭院,各有正厅5间,两厢各5间,大门 1 间。大门为灰瓦悬山顶,五檩分心式木架,用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正厢房均为灰瓦硬山顶,五檩三柱前廊式木架,无斗拱。 从神庖门口向院中看。 院子西南角有一株枯死的古柏树,一株栝楼附干而上,结了 6 枚栝楼。 向东看,院子东南角对称的地方也有一株枯死的古柏树,院墙外有一株大桑树。 从院子中出来向东,北面的桑树霜打落叶一地,一位穿着三孔保洁工作服的妇女正在捡拾桑叶。我问她拾桑叶干啥,她说泡水喝。 向南行,向西看寝殿东北的大槐树。北面的小院为后土祠。 向南,进一座院落,为家庙,南面有三道门。 院子中高大的银杏树上结了不少银杏。 家庙是孔子嫡裔长孙家祭的专祠。 据网上资料介绍, 宋代孔庙便建有家庙,系一独立小院,位置约在今土地祠处,仅有正房3间,明间开门。金代亦然,但位置南移于今家庙处。明弘治十二年雷落家庙,正殿殿庭被焚,重建后的家庙即今崇圣祠,规格较高。清雍正二年家庙改称崇圣祠后,于今址新建家庙。现家庙面阔 7 间,进深 3 间,灰瓦绿边硬山顶,雅伍墨彩画,木架为七檩四柱前后廊式,前为廊,不施斗拱,脊桁下以叉手支撑,梁枋瘦巧。院前三门,砖墙承重,均为灰瓦硬山顶。家庙建成后,仍供奉孔子夫妇、孔鲤夫妇、孔伋夫妇及四十三代孔仁玉中兴祖。家庙正堂前立有盘龙柱香炉。 出家庙,院墙南有三株古柏。最东面一株古柏树干已枯空,用水泥封堵,铁网防护,一株野枸杞钻到了铁网中。 再向南进一院落,为崇圣祠, 据网上资料介绍, 宋代为斋堂,金代为金丝堂,明弘治十七年重建后为家庙,清雍正元年,皇帝追封孔子上五代先人为王,清雍正二年,将旧家庙改为崇圣祠以供祭祀。 院子东面是明立石槽形的家谱碑。 其南还有一幢高大的石碑,系元天历二年(1329年)所立至孔子四十二世孙的家谱碑。 院子东面的一株古槐。 再向南还有明永乐七年( 1410 年)所立至孔子五十九世孙的家谱碑。 孔子世家谱谱系图。 院子南面正中间为鲁壁。秦始皇焚书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 》、《尚书》、《礼记》、《春秋》、《孝经》等儒家经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明代为纪念孔鲋保藏儒家经书的功绩而刻制鲁壁碑。 鲁壁西南,有石栏围护的故井,相传为孔子当年的吃水井。井深丈余,侧有明代“孔宅故井”石碑。石栏方 2.9 米,明代围护。 紧挨故井西有一凉亭,为故井赞碑亭,清乾隆十三年高宗祭祀孔庙,撰《故井赞》,并刻碑建亭。四柱方形,单檐黄瓦歇山顶,木架,檐下施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 再向南进一院落,为诗礼堂,院中有一株古槐、两株古银杏、两株古柏。 据网上资料介绍,诗礼堂 始建于宋代,原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拜谒孔庙驻跸之所,后供孔氏族人祭祀时斋居,并做讲学之用。明弘治时,为纪念孔子教育儿子孔鲤学《诗》、《礼》命名诗礼堂。明弘治十七年因东庑东迁,诗礼堂也“稍迁而东”重建,清康熙十六年、嘉庆二十一年维修, 1959 年揭修彩画。现存诗礼堂面阔 5 间,进深 3 间,南面敞开不设门窗。屋盖为绿瓦紫心悬山顶,彩画为雅伍墨、檐下点金,木架为九檩前后廊式,比例纤细,前檐下用一斗二升交麻叶云斗拱,斗欹无凹。 院子西南角的雌银杏树,植于宋代。 院子中间靠南的唐槐。 院子东南角的雄古银杏。 院子东西两边是两株古柏。 南面就是东路建筑的大门承圣门, 据网上资料介绍, 始建于宋代,单檐3间,两侧有廊。金代名燕申门。明弘治十七年及清康熙十六年重修,雍正七年诏改名为承圣门。是年维修彩画,枋梁大木用雅伍墨,斗拱用烟琢墨。其后清乾隆二十三年、嘉庆二十一年、 同治十一年又加维修。 1959 年揭顶大修,枋梁大木以旋子点金彩画。现承圣门三间三门,五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拱,灰瓦悬山顶,以绿瓦剪边。檐柱有侧脚,高 3.10 米,直径却达 0.36 米,肥短粗壮。额枋高瘦,平板枋扁宽,斗拱用假昂尾,不与昂嘴相联,昂嘴下有的刻华头子线道,柱斗科上的梁头与梁齐平,略高于蚂蚱头,平身科用两朵,疏朗简洁,脊檩两侧用叉手,呈现出早期建筑的特征。 承圣门东侧的古槐。 向西看十三碑亭。 在十三碑亭的东面有一片碑林, 据网上资料介绍, 西面也有一片,是王公大臣们修庙、拜孔的记载,书法价值很高。 所谓的“龙树”,一株古桧柏,在导游的各种忽悠下, 树干已 被游客摸得油亮。 枯死的古柏。 十三碑亭向南,东面有一个小院落,为东斋宿。 据网上资料介绍, 东斋宿是 “ 衍圣公 ” 的斋宿所,清代康熙、乾隆皇帝祭祀孔子曾在此沐浴,又称驻跸,现举办有孔子生平事迹展览。有门有坊,东向正房五间,西向原设宝座,南北厢各有三间,均为清代重修。这是北厢房。 门坊和东面的正房,门匾是“杏坛开讲”。 南厢房。 从东斋宿出来,向南又到了成化碑前。 驮成化碑的赑屃,传说为龙王第八子,爱文,又善于负重,石碑有文字而沉重正适合其特点,形象为龙头、龟身、鹰腿、蛇尾。 在这第三进院落的东南角是角楼。 据网上资料介绍,孔庙角楼 共4座,分别位于大中门两侧庙墙和庙东北、西北角,是守卫孔庙用的。始建于元至顺二年( 1331 年),清康熙二年曾重修,雍正七年重建东北角楼,其他三座维修并彩画,乾隆二十三年维修,嘉庆二十一年重修, 1956 年又重修。角楼平面为曲尺形,三间,每面见两间,单檐绿 瓦歇山顶,五檩二柱通檐式木架,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拱。楼下是庙墙转角形成的高台,向庙内一侧有马道供上下。 南墙根散落一些断裂的石柱。 向南出大中门、弘道门,过碧水桥,来到第一进院落。 13 点 15 分向东从快睹门出孔庙,整个孔庙游览时间用时 48 分钟。
个人分类: 足行天下|6768 次阅读|27 个评论
孔子研究院
热度 3 terahertz 2016-8-24 10:38
2016年8月23日参观了位于山东省曲阜市的孔子 研究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15 次阅读|4 个评论
孔府
terahertz 2016-8-24 10:29
2016年8月23日参观了位于山东省曲阜市的 孔府。
个人分类: 经典收藏|44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孔庙
terahertz 2016-8-24 10:25
2016年8月23日参观了位于山东省曲阜市的孔庙。
个人分类: 经典收藏|2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7: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