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优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夸夸生态农业的好处
热度 5 蒋高明 2013-3-1 22:04
曾彦 最近低碳、绿色似乎炒得很火。本来应该是一个很普通的东西,炒啊炒啊的变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东西,导致很多人都以为绿色有机食品是仙丹妙药,是只可特供不可普及的一种奢侈品。再加上某些人对普通民众宣传发展有机农业会大大减产,会饿死人这种谣言,直接导致一个普普通通的有机食品加冕成为高档消费品。 “现代”农业黔驴技穷 二战之后,世界农业发展就进入了一个死胡同,表面上看起来农业是在高速发展,实际上无异于饮鸩止渴。我们使用农药除草剂来灭杀害虫杂草,害虫杂草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为了杀死抗药性更强的害虫杂草,就投入更加毒的农药与除草剂。随着害虫杂草的不断进化,总有一天会达到人类都无法忍受的程度,到时候我们人类该如何自处呢? 有的人寄希望于转基因技术,而这又和农药化肥有什么区别呢?一个是外在的农药喷洒;一个是内在的杀虫基因。难道内在的就不会导致虫子产生抗药性?实际上已经有很多例子表明,因为转基因作物而出现了田间的超级杂草。更可怕的是,转基因作物是不能留种的,长期种植将会导致传统的农作物种子灭绝。长期以往,以后人类想回头都难。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人类再这么自大下去,受害的只会是人类自己。 为此,我们应该探索一条更贴近自然,更符合自然的农业道路。 未来农业之路——生态循环农业 什么是生态农业? 简单得说,生态农业就是一个在人为控制下以农业为基础的小自然系统。他具有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综合性、高效性等各种优势特点。在耕种过程中 需杜绝化学农药、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转基因这农田六大害,以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来防治病虫害及田间杂草,替代所有的化学工业品。 生物防治 培育麻雀、青蛙、蜻蜓、瓢虫等农田益虫益鸟,他们会帮助我们消灭田间害虫;也可在田间放养鸡、鸭、鹅、鱼(水田),他们会帮组我们消灭田间的杂草;也可针对某种病害培育针对他的真菌,来达到治疗病害的目的。 物理防治 如在田间安设诱虫灯,诱杀可飞行的趋光性害虫;也可喷洒苦豆子、花椒等自然驱虫性植物的粉末;可借用中医的病理学对农作物病害调配中药来进行治疗;以人工除草等各种方法来达到防止病虫害与除草的目的。 人类历史上之所以没有农药化肥也能种地正是因为那时候的生态环境好,有鸟、有青蛙、有野鸭、有蜻蜓、有蚯蚓、有各种各样的田间能手。那些野生小动物虽然也或多或少吃一点粮食,但相对他们吃的虫子和草籽来说,已经是微不足道矣。 生态农业所涉及的面积越大,则越好控制,反之则难以控制。生态,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多物种建立生态循环链方可称得上是生态。而耕种面积越小,物种生存空间就越小,建立完整生物链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如果千顷万顷(涵盖山地、丘陵、沼泽、湿地等非农田地)都实现了生态种植,那么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就可以建立起来了,平均消耗的人力与物力相对十亩百亩来说,那是少的多。 所以说,生态农业绝对不是特殊的、个别的小农田耕种,而是越普及越好,越普及生态系统越完整;越普及生物链越丰富;越普及病虫害越少;越普及产量越高。 田间轮作的作用 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轮作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 ( 一 ) 有利于防治病、虫、草害   作物的许多病害如烟草的黑胫病、蚕豆根腐病、甜菜褐斑病、西瓜蔓割病等都通过土壤侵染。如将感病的寄主作物与非寄主作物实行轮作,便可消灭或减少这种病菌在土壤中的数量,减轻病害。对为害作物根部的线虫,轮种不感虫的作物后,可使其在土壤中的虫卵减少,减轻危害。合理的轮作也是综合防除杂草的重要途径,因不同作物栽培过程中所运用的不同农业措施,对田间杂草有不同的抑制和防除作用。如密植的谷类作物,封垄后对一些杂草有抑制作用;玉米、棉花等中耕作物,中耕时有灭草作用。一些伴生或寄生性杂草如小麦田间的燕麦草、豆科作物田间的菟丝子,轮作后由于失去了伴生作物或寄主,能被消灭或抑制为害。水旱轮作可在旱种的情况下抑制,并在淹水情况下使一些旱生型杂草丧失发芽能力。 ( 二 ) 有利于提高地力维持养分平衡   各种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各种养分的数量和比例各不相同。如禾谷类作物对氮和硅的吸收量较多,而对钙的吸收量较少;豆科作物吸收大量的钙,而吸收硅的数量极少。因此两类作物轮换种植,可保证土壤养分的均衡利用,避免其片面消耗。 ( 三 )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 谷类作物和多年生牧草有庞大根群,可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绿肥作物和油料作物,可直接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源。另外,轮种根系伸长深度不同的作物,深根作物可以利用由浅根作物溶脱而向下层移动的养分,并把深层土壤的养分吸收转移上来,残留在根系密集的耕作层。同时轮作可借根瘤菌的固氮作用,补充土壤氮素,如花生和大豆每亩可固氮 6 ~ 8 千克,多年生豆科牧草固氮的数量更多。水旱轮作还可改变土壤的生态环境,增加水田土壤的非毛管孔隙,提高氧化还原电位,有利土壤通气和有机质分解,消除土壤中的有毒物质,防止土壤次生潜育化过程,并可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殖。 发展生态农业最大障碍——有机肥不足 生态农业目前最难突破的是有机肥的来源问题。在田间肥力不足时,我们可施行休耕(一段时间内不种作物,但仍进行管理)来积蓄田间的肥力指数,但毕竟大面积休耕不是长久之计。若不能解决有机肥来源问题而需要使用化肥,则称不上生态农业。 在建国之初,毛主席在积极主导化肥工业的同时大力提倡有机肥。 1955 年,毛主席在关于兰溪上华合作社养猪厂的批示里,发出了“养猪积肥”的号召。 1959 年在给《人民日报》的信中,毛主席写到:“ 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农、林业是发展畜牧业的祖宗,畜牧业是农、林业的儿子。然后,畜牧业又是农、林业(主要是农业)的祖宗,农、林业又变成儿子了。这就是三者平衡、互相依赖的道理。 ... 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如果能办到了,肥料的主要来源就解决了。这是有机化学肥料,比无机化学肥料优胜十倍。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肥工厂 ”。毛主席清晰地勾勒出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健康农业的基本框架。 毛主席作为一个非农学专业人士,能够对农业有如此清晰的认识,足以令许许多多的所谓农学专家汗颜了。毛主席在这里说 ‘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如果能办到了, 肥料的主要来源就解决了’。话虽如此,但如果我们要做生态农业的话,是绝对不允许使用化肥的。而我们源源不断的从田间提取粮食,同时还提取走猪肉(或牛肉),农田是处于不断的耗散中,那么有机肥是绝不可能满足农田需求的。根据蒋高明教授设计的弘毅生态农场所得出来的数据,平均 100 头牛所产的粪便,大概可供 200 亩农田的有机肥;而 100 头牛却需要大概 300 多亩地的农作物秸秆才能圈养一年。也就是说至少有 100 多亩地的有机肥来源出现了问题。如果把休耕、轮耕算上的话,也还有一部分有机肥无来源,如何解决有机肥问题成了目前生态农业普及的最大阻碍。 但我们或许都忽略了一点,那些粮食、猪肉(牛肉)提取走了,到哪里去了?在信息与交通高速发达的今天,地球已经成为了地球村,农村里的食品瞬间就可运至城市,农村成为了城市食品的共给点。可惜的是,我们农村所有的食品运往城市之后,城市里的人消耗完粮食所产生的“垃圾”却把自己包围住了,如今城市垃圾已经成为了城市的一大“亮点”。实际上那些“垃圾”有许多是来自生活垃圾,他们是可以加以循环利用的。我们从田间提取的所耗散掉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城市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如果那些生活垃圾可以还田作肥,那有机肥所欠缺的一部分来源就解决了。 要做到这点,就不仅仅是大规模农田那么简单了,需要更大的空间。要在乡村能够结合起来的基础上,再加上城市与乡村的结合,达到城乡一体化。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大自然生态系统,一个把人类自身涵盖进去的半自然生态系统。如此的话,人类才能不受大自然的排斥,才能长存于地球。 ( 曾彦为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助理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5596 次阅读|7 个评论
方形管桩真比圆形管桩优越吗?
热度 3 陈龙珠 2012-7-13 10:12
方形管桩真比圆形管桩优越吗?
附 :安庆创伟管桩新浪博客网址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905184512_0_1.html
个人分类: 土建科技|6787 次阅读|6 个评论
身高与竞争优势
热度 3 smallland 2012-7-8 20:50
在 动物界,特别是哺乳动物,身材大小(body size)常常是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在不同的动物,生活习性不同,身体大小的指标也不同。一般的动物,身体大小常常用体重来衡量。人类有点不同,人是直 立行走的动物,两个人要打架,没有躺着或坐着的,自然要站着,所以,人类的身高这个指标就变得很重要。虽然有人说浓缩的都是精华,但女人一般不喜欢精华, 哪怕能找个傻大个,也比太浓缩的要好一些吧。 哺 乳动物的性选择特征一般是雄性之间的激烈竞争,当然这人类雌性之间的竞争有时也很激烈、很残酷,比如吕太后的人彘事件。即使在现代社会,雄性之间的竞争常 常需要身高的支持,譬如排球、篮球,姚明同志如果是浓缩的精华,NBA教练就不会大喊“要命”了。对于雌性,我们常说一白遮百丑,因为譬如白是年龄的重要 指标。对于雄性,或许可以说,一高遮百丑。马戏团的丑角常常被称为“小丑”,大概太高了就不会让人觉得太丑。 雌 性对雄性身高的要求自然是一种固化的本能,即使在不需要战斗的现代社会,身材高大的雄性依然是雌性偏爱的。萨科奇如果身高两米,也就不会被许多雌性蔑称为 小丑了。在各行各业,雄性的身高依然有许多隐蔽的好处。为什么说隐蔽呢?因为不通过大范围的调查,就不容易发现。在收入、职位、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雄性 的身高依然有优势,这个就不用举例说明了。在婚配市场,身高的优势就更不用举例。 有一个大范围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身材高者生活更幸福,更满足,身高每增加一英寸,收入增加大约4个百分点。还有一个研究说,身材高的人自杀的可能性降低,身高每增加5厘米,自杀的可能性就降低9个百分点。 当然,立刻会有人站出来说潘长江过的很幸福。如果要找反例,谁都能随口说出若干--人生不是篮球场,身高不是竞争力的唯一因素。
5653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国太阳能产业的喜与忧
mhchx 2012-6-1 15:15
我国太阳能产业的喜与忧
随着 200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正式实施,我国太阳能产业经过“十一五”的高速发展以及去年以来的调整,可谓喜忧参半。具体来说,我国太阳能产业在如下四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一是扶持政策日益完善,相关规划陆续出台。从已出台的法规看, 2006 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能法》、《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管理暂行办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关于加强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管理的通知》、《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和《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等,相关政策从不同视角鼓励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规定了具体措施。如全国统一的标杆上网电价,对大型地面光伏电站采用资源特许权招标,对于太阳能应用的初始投资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对进口的光伏设备在规定范围内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利用太阳能发电和提供热力的企业减征或免征 5 年所得税等,这些相关政策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太阳能产业的发展。   从陆续出台的规划看,无论是 2007 年国家发改委先后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 2011 年 12 月国家能源局公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及《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还是 2012 年 4 月 24 日科技部发布的《太阳能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都为我国“十二五”期间及未来的太阳能产业发展与产业化路线指明了方向。   从已出台的各类技术规范和标准看,太阳能领域已出台的《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 GB50364-2005 )、《平板型太阳集热器技术条件》、《光伏系统并网技术要求》、《光伏电站接入电力系统的技术规定》、《太阳集热器性能实验方法》及《真空管型太阳集热器技术条件》等规范与标准,为我国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基础。我国相关主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法规、规划以及技术规范与标准,为我国太阳能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是研发机构不断扩大,研发能力日益增强。中科院下属的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电工研究所、半导体研究所、等离子物理研究所及广州能源研究所等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示范推广等方面围绕太阳能创新链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开发,并结合产业链展开了系列技术推广与服务。 2001 年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与皇明太阳能集团联合成立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太阳能高温热发电实验室; 2005 年电工所又组建太阳能电池技术研究团队,打造国内最先进的硅基太阳能电池研究平台,并与其它机构共同建设中科院太阳能热利用及光伏系统重点实验室;为发挥人才和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综合优势,对接国家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适应世界能源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能源科研平台,打造太阳能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成为较早从事新能源研发的科研单位, 1979 年前后该系运用电真空物理的背景,开始涉猎太阳能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领域的应用研发,并把热利用专利技术进行产业化; 2005 年上海交通大学整合了太阳能研究所、燃料电池研究所、太阳能发电与制冷研究中心、光学工程研究所等相关研究机构,成立能源研究院,从事太阳能相关的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 2007 年华北电力大学成立全国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并拥有一个重大项目研究团队──太阳能高效利用研究团队。为了抢占能源领域的制高点,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2010 年初,科技部批准建设河北保定英利集团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光伏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两家太阳能光伏方面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局自 2010 年以来已先后批准成立了 3 批共 59 个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其中与太阳能领域相关的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有 13 个(表 1 )。   这些太阳能领域相关研发机构,大多以企业为主体、采用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人才、技术与资金等优势,为太阳能利用技术及产业发展构建了强有力的研发平台,研发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以 2010 年 7 月正式成立的“国家能源智能电网技术研发中心”为例,目前共申请专利 113 项,其中发明专利 59 项,获授权发明专利 26 项,申请软件著作权 23 项,发表论文 112 篇,制定标准 31 项,显示出较强的研发能力。   三是专利数量增长迅速,专利产出赶“美”超“日”。专利作为衡量一个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及其企业的重视。日本佳能、夏普、京都陶瓷、三洋电子、松下和美国的 SunPower 、德国的 SiemensSolar 等企业在太阳能技术专利上都具有非常强的研发实力与竞争力。为了大致了解我国太阳能专利的进展状况,我们以 2012 年 4 月 30 日更新后的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为基础,以太阳能相关技术为主题进行检索,自 1963 年到 2012 年 4 月 30 日,世界上太阳能专利共有 81745 件,其中专利数量居前 20 位的国家或组织如图 1 所示。可见,到 2012 年 4 月底,世界太阳能专利数量超过万件的国家有中国、日本、美国与德国,分别为 27021 件、 20938 件、 17859 件及 10981 件,其中中国的太阳能专利数量几乎是美国与德国两国的总和。   如果从时间维度看各主要国家太阳能专利的变化状况,不难推断出各国太阳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因此,按照时间序列对中国、日本、美国与德国的太阳能专利进行检索,并把检索结果绘制成图 2 。由图 2 可见, 1973 年第一次世界能源危机直接催生了太阳能技术的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左右,美国与德国的太阳能经历了较快发展,随后逐步递减再缓慢增长, 21 世纪后又快速递增。日本太阳能技术总体上呈现逐步递增的态势,专利数从 1983 年( 281 件)开始超过德国( 261 件), 1987 年( 223 件)开始超过美国( 197 件);美国太阳能申请专利从 2002 年( 453 件)超过德国( 336 件),从 2008 年( 1272 件)开始超过日本( 1231 件);而我国自 1985 年开始实施专利制度,太阳能技术专利数自 1985-2005 年呈现缓慢增长态势, 2006 年《可再生能源法》实施后呈现爆发式增长,从 2005 年( 485 件)超过德国( 276 件), 2007 年( 961 件)超过美国( 926 件), 2008 年( 4112 件)开始全面超过日本( 1231 件)、美国( 1272 件)、德国( 429 件),到 2011 年我国太阳能专利数量为 7644 件,而美国 1693 件,日本 1605 件,德国 561 件。可见, 2006 年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实施后,加之相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与法规,对我国太阳能技术及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是产业发展渐入正轨,产能快速增长。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太阳能产业政策、技术标准与规范及产业规划的陆续颁布与实施,我国太阳能,特别是太阳能光热产业逐渐走向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轨道。我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已形成从原材料加工、集热器生产到热水器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同时产品开发制造、工程设计、营销和市场服务的产业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带动了玻璃、金属、保温材料和真空装备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自 1990 年以后,我国一直是世界上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和使用大国,太阳能热水器总产量和保有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 2010 年全国热水器生产企业的总产值达 700 多亿元,为社会提供了超过 350 万个就业机会。 2011 年我国太阳能热水器总产量和保有量分别为 5760 万平方米和 21740 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了 17.6% 、 29.4% 。受益于《可再生能源法》与国际市场的拉动,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从高纯硅材料制造、硅锭 / 硅片生产、太阳电池制造、光伏组件封装到光伏发电系统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及中西部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与区域产业集群,并涌现出了无锡尚德、常州天合、江西赛维、英利等一批知名企业,在全球十大光伏企业中有 6 家来自中国。我国光伏制造产业自 2004 年后飞速发展, 2007 年以来连续多年产量世界第一,占世界光伏电池生产的比例由 2006 年的 17% 增加到 2010 年的 50% 左右。中国大规模的生产和严格的成本控制使得世界光伏组件的成本不断下降,促进了市场的发展。 2011 年全球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 2800 万 kW ,同比新增 1100 万 kW ,中国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 220 万 kW ,当年新增量位居世界第三,占全球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的 7% 左右,成为全球第三大光伏安装国。因此,我国光伏产业已经具有生产规模上的先发优势及技术水平的同步优势,产业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太阳能产业还存在如下四个令人忧虑的方面。   一是企业市场化生存能力面临考验。太阳能市场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市场总规模为 3000 亿美元。太阳能热水器等热利用市场主要是国内市场,相对比较成熟和区域饱和。因此,只有那些在资金、技术、人才与市场等方面具有优势的太阳能光热企业,凭借积极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大胆走出去,并通过积极的兼并重组战略,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解决市场化生存问题。相比而言,世界各国光伏产业市场化能力大多依赖政府的补贴,补贴规模决定着该国光伏产业市场的发展规模与速度。目前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政府补贴支持力度最大,欧洲太阳能市场占到全球市场总额的 70% 。但是,受 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特别是去年欧洲推行财政紧缩的影响,欧洲开始大幅减少对太阳能行业的补贴。 2011 年德国政府对太阳能行业的补贴削减了 13% , 2012 年德国政府继续修订补贴政策,补贴削减幅度高达 29% ,并导入安装总量限制;同时,意大利政府也已经宣布削减对光伏和其它可再生能源的激励补贴。欧洲光伏市场的“急刹车”将直接冲击像中国的尚德电力、天合光能、英利绿色能源等企业。更为严重的是,由于 2012 年 3 月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进口关税, 5 月 17 日宣布,反倾销初审税率定在 31--250% ,并有可能引发欧洲制造商跟风利用关税抵挡中国廉价太阳能电池板带来的竞争。   面对主要国家补贴政策的削减、光伏市场的萎缩、国外光伏企业破产的影响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我国光伏企业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外强筋骨,内练内功,并制定因国而宜的发展战略,在提升自身市场化生存能力的基础上沉着应战,才能适者生存。   二是企业尚未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一个企业是不是真正的创新主体,一看其是否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与研发团队,二看其研发投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例,三看其专利权人是否为企业本身。从研发团队看,国内知名企业中无锡尚德有超过 380 人的研发团队,江苏天合光能有一支 250 人的研发团队,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英利网站上并没有显示其研发团队。从研发投入看,尚德科技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 5% 以上,天合光能研发投入约占销售总额的 5% ,离国际上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比例 6-12% 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从专利权人是否是企业本身看,仍以德温特专利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对专利权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中国太阳能专利前 10 位的专利权人主要是大学与自然人,其中大学有 4 个,分别是北京印刷学院 211 件、浙江大学 145 件、上海交通大学与东南大学均为 104 件,其余 7 位则均为自然人(如图 3 )。   中国太阳能专利前 100 位的专利权人中,大学有北京印刷学院、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与清华大学等 9 家,企业有北京智慧剑科技有限公司( 95 件)、美国通用电气( 74 件)、江苏贝德莱特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63 件)、台湾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60 件)及鸿富锦精密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60 件)、日本佳能( 54 件)及法国圣戈班玻璃( 51 件)等 16 家,其余 75 位均为自然人。这说明一方面我国太阳能专利权人主要是自然人;另一方面企业专利权人多来自境外企业。而无锡尚德、江苏天合光能、保定英利等国内知名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并没有显示出多少优势。相比而言,日本太阳能专利前 100 位的专利权人为夏普( 548 件)、松下电器( 482 件)、三洋( 398 件)、佳能( 380 件)、京瓷( 346 件)等企业,显示出日本企业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美国太阳能专利前 100 位的专利权人有杜邦( 155 件)、通用电气( 142 件)、韩国三星( 180 件)、日本佳能( 129 件)、夏普( 116 件)、德国西门子( 100 件)等企业 92 家,美国能源部( 91 件)与 NASA ( 85 件) 2 个政府主管部门,加利福尼亚大学( 4 件)与麻省理工学院( 56 件) 2 所高校及 4 位自然人,说明美国企业已经是创新的主体,同样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正面临着与日本、德国等国外太阳能企业的激烈竞争。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目前我国太阳能企业尚未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特点,构建富有特色的研发机构与团队,打造符合产业特点与创新规律的自主创新体系,使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自主创新主体。   三是专利产出质量有待提高。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整体专利产出质量的指标有三个:一是授权专利占申请专利的比例;二是发明专利占三种专利的比例;三是发明专利有效量占专利有效量比例。一般来说,指标的比例越高,专利质量相应越好。有关研究表明: 2004--2008 年国内、国外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本国三种专利申请量的平均比例分别为 26% 、 86% ;国内、国外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本国三种专利授权量的平均比例分别为 12% 、 76% ,两项指标的国外比例较国内分别高 60% 和 65% ;而 2006-2008 年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占三种专利的比例仅仅为 14 %,国外高达 79 %;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 29.62 万件,比国外少 23.56 万件,说明国内原始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水平相对低下。 2010 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 2009 年我国受理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达 97.6686 万件和 58.1992 万件,同比增长 17.9 %和 41.2 %,授权专利占申请专利的比例约为 60% 。这表明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深入推进,国内专利申请量逆势上扬,国内发明创造水平发展向好,有力支撑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总体而言,目前我国企业的专利产出质量总体上较低,我国太阳能企业专利产出质量也不例外。例如, 2012 年 5 月 10 日以无锡尚德为专利权人,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检索可知,共有 241 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为 56 件,实用新型专利有 180 件,外观设计专利 5 件,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的比例为 23.24% ;皇明太阳能共有 341 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为 42 件,实用新型专利有 132 件,外观设计专利 167 件,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的比例为 12.32% 。相比而言,英利能源共有 126 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为 60 件,实用新型专利有 62 件,外观设计专利 9 件,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的比例为 47.92% ;北京智慧剑共有 120 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为 80 件,实用新型专利有 40 件,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的比例为 66.67% ,英利与智慧剑的专利产出质量相对较高。而国外企业的专利产出质量很高,例如美国通用电气共有 7747 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为 7564 件,实用新型专利有 95 件,外观设计专利 88 件,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的比例为 97.64% ;日本佳能共有 11641 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为 10861 件,实用新型专利有 81 件,外观设计专利 519 件,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的比例为 94.76% 。可见,国内企业专利产出质量与国外企业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国外企业已经开始在我国内地实施专利战略,我国太阳能企业对此必须高度重视,有针对性制定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尽量避开国外企业设置的专利陷阱,促使企业又快又好地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是国内市场尚待进一步开发。 2012 年 3 月 1 日,国家‘十二五’太阳能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出台, 5 月 3 日财政部公布《 2012 年金太阳示范项目目录》,预示着国内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增长期,这都给国内太阳能企业很大的信心。当前,我国太阳能光伏国内市场还需要依靠政府的主导与政策的推动才能生存,某些产业链条出现了“产能相对过剩”,太阳能光伏的真正产业化尚需时日。面对 2011 年以来光伏市场的“寒冬”,如何进一步开发国内市场、加快太阳能产业化步伐,既是我国各级政府要思考的问题,更是太阳能企业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对此,英利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英利更多的考虑不是如何解决现有组件销售受阻、利润下降的燃眉之急,而是基于对市场的准确预判,凭借自己的技术、人才与资金优势,依托完整产业链,加大技术创新,推动光伏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并将以上多方面优势直接转化为市场的竞争优势,在继续维护与开拓国外市场的同时,利用国家推动的金太阳工程及相关政策,积极培育与开拓国内市场。从 2005 年在西藏建立“先遣部队”——西藏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到 2009 年“空降”海南,成立海南英利,再到 2011 年英利衡水光伏产业园的奠基及英利天津光伏产业基地项目正式在天津滨海新区启动,完成了英利国内市场的战略布局,寻找到太阳能产业未来的利润增长点,实现了光伏低谷时期的稳健增长,为英利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喜”与“忧”是相对的,也是可以转化的。有国家坚定地发展太阳能战略为基础,有企业不懈的努力,中国的太阳能企业一定能够化“危”为“机”,为人类新能源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光明前景可期。 该文已被 《 中国能源报 》( 2012 年 05 月 28 日 第 24 版)发表 http://paper.people.com.cn/zgnyb/html/2012-05/28/content_1058278.htm?div=-1
个人分类: 太阳能|32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武汉”为何能“大”
热度 2 龚胜生 2012-5-19 21:59
“大武汉”为何能“大”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中心城市体系正逐步形成。目前,东南西北均有国家中心城市,中部还是空白。武汉作为中部特大城市,努力跻身国家中心城市,理所当然。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战略目标,正逢其时。武汉之所以能成为“大武汉”,这是由它“居中得水、四通八达”的地理区位和交通优势所决定的。 一、武汉处“天下之中”,居中能图“大” 中国古代有一个重要的建都原则,就是将都城建在所谓“天下之中”的地方,因为这样可以“宅中图大”。在现代中国版图上,由燕山—阴山—贺兰山—横断山等山脉围成的陆地区域,自秦以来就是中国的腹心地带,无论哪个政权控制这片人口和经济发达区域,它就能统一中国,建立强大的王朝。现在武汉就处在这个的腹心地带的几何中心,堪称“天下之中”,具有居中图大的区位条件。以武汉为中心,以武汉至北京为半径(约 1000 千米)做圆,我国绝大多数重要城市都包括在这个区域范围内。宅中能图“大”,这是建设“大武汉”的先天优势。 二、武汉扼战略中枢,支点能撑“大” 沿海岸线、长江干流、京广铁路是我国国土开发和生产力布局的三条一级开发轴线,这三条轴线构成一张巨大的“弓箭”。东部沿海经济带是弓背,京广铁路经济带是弓弦,长江经济带则是射出的一支箭。这支“箭”联结了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环渤海城市群、以上海、杭州、南京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珠三角城市群,还有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武汉作为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正处在这支“中华之箭”的“箭扣”位置,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且无可替代。这里既是发力点,也是支撑点。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中国经济的腾飞,武汉就是这样一个支点。武汉不仅是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更是整个中国崛起的支点。支点能撑“大”,这是建设“大武汉”的现实优势。 三、武汉据交通中心,腹地能成“大”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其腹地。武汉地处长江与汉江交汇处,自古交通就十分便利。在以水运为主的前工业社会时期,武汉就形成了便捷的水运交通体系,号称“九省通衢”,其发展腹地覆盖整个长江流域。早在 1861 年开埠之前,武汉就已经成为全国中心城市之一。康熙年间,著名学者刘献廷在其《广阳杂记》中就写到:“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于此转输。虽欲不雄于天下,而不可得也。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 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随着相对快速的陆路交通的发展,内河航运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地位虽然有所下降,但武汉作为水运中心的优势并没有失去,相反将有更大幅度的提升。 2011 年,湖北省人民政府确立了“利用 10 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建成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目标,随着国家对长江黄金水道整治力度的加大以及武汉新港的建设,武汉所联结的腹地也将进一步扩大。不仅如此,武汉还是现代化运输方式的交通中心,武汉铁路局是中国中部最大的铁路局,京广、京九、汉丹、武九等铁路在此交汇,以京广高铁、汉宜高铁和沪蓉高速、京珠高速为干线构成的快捷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使武汉的辐射范围成倍扩大,过去的“九省通衢”,如今变成了“九州通衢”。目前,武汉已经形成辐射武汉城市圈的 1 小时经济圈,辐射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的 2 小时经济圈,辐射北京、广州、上海、重庆等中国重要要城市的 4 小时经济圈也即将形成。大城市要由大腹地成就,腹地能成“大”,这是建设“大武汉”的区域优势。 四、武汉有两江交汇,水源能养“大” 《老子道德经》曰:“大国者下流”,意思是说,“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大国居大而处下,则天下流之”。一般来说,河流的下游,因为径流量大,水资源丰富,容易发展大城市。这说明城市发展离不开水的“滋养”,缺水,必将制约城市的发展。武汉地处我国第一大河流——长江与其第一大支流——汉江的交汇处,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故而有“东方芝加哥”之称。据统计,长江汉口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 7380 亿立方米,占长江多年平均总径流量的 9051 亿立方米的 81.5% 。武汉人均淡水资源量为 8. 5 万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40 倍,全球人均水平的 10 倍,是世界特大城市中水资源最丰富的城市。武汉市还有河流 165 条,面积大于 0.1 平方千米的湖泊 166 个,大中小型水库 273 座,共有水域面积 2187 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的 25.6 %,水域率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拥有“百湖之市”的美誉,是名副其实的“江城”。充沛的水资源可以保证足够生产生活用水,支撑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大城市需要大水源,武汉两江交汇,水源能养“大”,这是建设“大武汉”的资源优势。 总之,武汉地处“天下之中”,扼战略中枢,据水陆中心,有两江交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大武汉”复兴,其势已成,其时已至! 致谢:感谢博士生张涛帮助收集有关数据。
个人分类: 时政经济|4394 次阅读|2 个评论
教授和研究员的各自优势
热度 13 jiangjiping 2012-4-24 07:08
教授和研究员的各自优势 蒋继平 2012 年 4 月 23 日 在我以往的一些博文评论中, 一些网友要我谈谈如何选择职业生涯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 我觉得很难一一地答复, 而且各人的情况不一样, 再说,大学和研究机构各有优缺点, 所以,很难给予有效的指导。 因而,我今天借此博文来简单地谈谈教授和研究员的各自优势, 以供有兴趣的人在选择职业时参考。 不过,我得声明在先, 这仅是我个人的观点, 不一定适合各个领域。 在我看来, 在大学当教授相比于在研究机构当研究员有如下优势: 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 当教授的一定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给学生上课, 不管是硕导, 博导, 还是一般的教授, 都要担负一定的授课历程。他们必定会有很多学生。 这些学生以后学成走向社会, 为社会做出贡献,做老师的也跟着沾光。 这就是所谓的桃李满天下。 在一般研究机构的研究员就没有这个优势。 环境优美, 工作稳定。 众所周知 , 大学的校园一般比较整齐划一, 环境幽静。 大学里的人的素质一般来说也比较高一些。 大学的教授, 即使在西方的体制下,一旦通过五年的试用期而获得终生的聘任, 就可以有一个相当稳定的工作。 在一般研究机构, 尤其是西方的私人研究机构任职的研究员, 不管工龄多长,都必须接受每年一度的业绩评估, 随时面临被解聘的压力。 独立自由, 福利较好。 当教授的可以独立地发表论文, 申请专利, 而且是越多越好。教授们的假期有暑假和寒假, 加起来有很多天数。在退休后,教授们有一定的退休金。 在一般研究机构, 研究员们的假期是很有限的, 尤其是工龄短的新手, 每年只有 10 个工作日的规定假期, 随着工龄增加到 5 年以上, 会提高到每年 3 个星期, 到工龄超过 10 年以上, 才能增加到 4 个星期。 一般来说, 研究员是不鼓励发表论文的, 申请到的专利也属于研究机构和所在的公司。 一旦研究员离开公司, 他 / 他在另一个公司就不能使用这个专利技术或者产品。至于退休金, 这主要要看研究机构的规模和公司的退休政策。 有的公司有比较好的退休计划,而有的公司在这方面很糟糕, 几乎什麽也没有。换言之, 有的研究机构的退休福利要比大学好一些, 而更多的要比大学差得多。在这点上差异很大,不能一概而论。 在研究机构当研究员比在大学当教授也有一些优势。我这里讲的主要指正职研究员, 具有博士学位,独当一面的科目负责人。 对于一般的雇员, 不在这个讨论范围内。 经费充足, 才能首要 。 在公司研究机构工作的研究员, 在承担重要课题时, 都会得到公司科研经费上的大力支持, 根本用不着花时间和精力去申请经费。 这样可以省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把它们用在科研上。 只要有才能, 能做出成绩,公司一定会提供经费和其他良好的环境条件的。而且,越是肯吃苦, 越是努力的人,越是受到公司的重用, 不管你需要多少经费, 只要合情合理,公司都会提供的。 拿我自己的经历来做进一步的说明。 我任职的公司在美国一些地方设有不同的试验站, 每年的不同生长季节都要有人到实地考察。 我作为一个主要研究员, 经常积极主动地承当这个责任。 因而,我经常要出差。 大家知道, 出差要花很多钱, 飞机票, 租车, 旅馆等等。 我一般都会在当地的飞机场租车亲自开往试验站。公司都是很慷慨地为我安排好这些开销, 从来没有任何例外。 在这一点上, 大学的教授可能比不上。 利责挂钩, 奖罚分明 。 在公司工作的研究员, 责任越大,地位越高, 承担的科研项目越多,得到的回报也越多。 这些回报主要体现在提薪晋级, 年终红利, 公司股份的参与等方面。 当然, 只有工作表现出色, 作出实际贡献的人才能得到优惠的待遇。研究员在年终时要是表现出色, 公司的经营也不错,一般会得到年终红利的。 这个可能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最近几年来我每年的红利至少可以买一辆丰田新汽车。 在这点上, 大学的教授可能没有如此明显的待遇。 产品共享, 小恩小惠。 在公司的研究员们, 一般可以分享一些公司的研究产品, 尤其是研究过程中的副产品。 比如说, 我们公司在开发西红柿新产品的过程中, 有大量的试验品在做完数据采集后就当成废品扔掉。 我们也可以拿回家做食品。 我每年不但自己家里的所有西红柿都是从这些实验品中拿回家的, 还要给一些朋友。那些朋友们很喜欢这些新品种。 他们为了感谢我的免费西红柿,就会把他们做得最好吃的东西送给我家作为回报。 还有,像微软( Microsoft )公司的员工可以分享公司的一些股票, 他们中的一些人就成为百万富翁。 我的一位朋友,以前在一个烟草公司任职研究员, 他就可以从公司的研究产品中获得很多的免费香烟。 当然,这些都不可以拿去出售。这些福利在大学当教授的可能享受不到。 简言之, 以上说的是主要的优势。 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做决定。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14401 次阅读|33 个评论
印度科研,优势与阻碍的角力
热度 2 lindasmile 2012-3-20 15:10
《科技导报》2012年第5期 本刊记者/李 娜 2012年1月,印度科学大会,印度总理辛格承诺增加下个五年计划(2012—2017)的科研经费,由2011年的30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80亿美元。印度政府以发展高科技,提高综合国力为核心的国家战略经过近60年的努力已经显示成效,印度已经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中的科技大国,如今印度如此大幅增加科研投入,展示了印度崛起成为世界科研强国的雄心,但是在累积优势和诸多制约因素的角力之下,印度科研崛起的前景如何,尚有待观察。 迅速发展的成功因素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黄军英曾于2007年7月在《学习时报》撰文(下称黄文),介绍英国最具影响力的智库之一——DEMOS公司对印度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成功的因素分析。 黄文列出了印度科研发展迅速的5个成功因素,首先是印度拥有庞大的人才库,根据麦肯锡公司数据,年轻的印度大学毕业生(拥有7年或以下工作经历的人)的数量大约为1400万。这相当于中国的1.5倍,美国的2倍。印度有229所大学和96所认证大学。这些大学为印度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其次,海归人士强力推动印度科技创新。印度多年来痛心国家优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印度终于迎来归国潮,人才流失现象得到缓解。这些海外归来的印度人既熟悉本国文化和社会经济环境,又了解海外的文化和社会状况,同时掌握着先进技术、领导和管理经验。他们与国外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推动着印度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提高。 第三是出现更多研发热点地区。过去印度的科技成功仅限于班加罗尔、海德拉巴、孟买、新德里和钦奈等少数城市。如今,一批新的研发热点城市正在兴起,主要包括普纳、艾哈迈达巴德、加尔各答等。 第四是,继信息技术之后确立新的重点领域——生物技术领域。印度信息技术领域的成功已经为人们所熟知,这不仅改变了欧美对印度的评价,更培植了印度的科学自信。而今,印度又确立了新的重点领域,其中又以生物技术为首。过去十余年,印度生物技术领域的研发投资不断增加,其中重点支持的是生物制药,而非农业生物技术。如今生物技术的收入也高达数十亿美元。 最后一点是,1991年印度经济对外开放之后,印度私营部门的研发和创新越来越活跃。制药业、汽车设计和部分信息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日益增加。 另据报道,印度一些科研领域的优势源自于战略领域的优先政策,比如印度着重发展的空间、核能等领域。另外,印度也在不断提高科技上的对外开放程度和加强对科技人员的海外培训。 什么制约着印度科技? 有媒体报道,虽然印度每年有数量庞大的理科毕业生,但毕业生整体素质堪忧,不少人毕业后又返校进修,而且印度虽有数量众多的大学,但除印度理工学院等少数几所之外,大部分印度大学实力较差。 此外,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邱举良于2008年在《科学新闻》杂志编译发表“透视印度科技研发现状”一文指出,尽管印度有很多出色的优势领域,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数学、天文学、化学和生命科学,但是仍有一些因素制约印度科技发展。邱文指出,一是结构上的弱点——印度近年来科研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到1%,虽然科研投入逐年增长,但增速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不过这一点在印度2012—2017的五年规划中将有很大改善)二是政府资助对象过于集中,大部分预算集中在一小部分机构。即使近几年有所改变,但三个战略领域——空间、国防、核技术仍然占用大部分经费。其他领域得到政府的支持仍然有限。这导致科研设备和基础设施的相对薄弱。三是智力流失问题。印度籍留学生学成回国比例低,而且国内一大批理科毕业生为求高薪,对研究或教学不感兴趣,而是到工资高出2—5倍的企业里去工作。同样,信息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影响到其他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和急需人才的各类企业。当然,邱文也指出,这种“智力流失”由于海归科技人士带回的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核心技术而得到弥补。 除了上述制约因素之外,本刊记者在文德富、唐鹏琪撰写的《印度科学技术》一书中看到,制约印度科技发展的还有另外两个因素:一是印度的科研是建立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体制与模式基础上,其特点是脱离社会和生产实际,除了农业研究、核能研究和部分工业研究等领域能把基础与应用研究结合较好外,印度大多数科研机构都存在重基础轻应用的问题,因此印度科技人员发表的学术论文多,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却很低。二是印度科技发展基础薄弱——由于印度人口的迅速增长,又加上长期相对忽视基础教育的发展,致使印度至今仍约有约40%的人为文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印度高等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相应阻碍科技的普及推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印度科技的发展。 印度科研崛起前景可期吗?《印度科学技术》一书文末给出答案:印度具备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印度国内外的社会经济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科技的发展,如果印度政府能够充分发挥科技的发展潜力,并能够较好地解决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某些问题,真正调动广大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未来印度的科技将会有很大发展。 ■
3320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国的80后你们准备好了吗?
热度 60 jiangjiping 2012-3-9 08:29
中国的 80 后你们准备好了吗? 蒋继平 2012 年 3 月 9 日 为什么我要谈论这个问题?原因是我认为中国的 80 后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 这个特殊性是由两大因素构成的。 第一, 中国的特殊国情。 总所周知,中国现在是世界上为数很少的几个仍然坚持走共产主义道路的国家, 实行的是一党制。 第二, 中国的一胎化政策使中国的 80 后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同辈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国的 80 后大多数属于独生子女, 没有兄弟姐妹。 这两个特殊国情造成了中国的特殊教育体系和家庭体系, 这两个体系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教书育人的大环境。 第一个体系给学生的价值观不能充分体现个人的自由和平等观念, 从而与世界的民主自由的潮流多少有点儿合不来。 第二个体系给孩子的影响是过分的迁就和溺爱, 导致一些人从小娇生惯养,从而变得骄矜狂妄。 这一代人, 现在基本上已经接受完了高等教育, 即使是硕士和博士, 一些 80 后中年纪大一点的也已经完成学业了。他们中的一些已经走向工作岗位,并且正在慢慢地占领一些中下层的重要岗位。 不管这么说, 在不远的未来, 国家的重大事务在很大程度上必定要由他们来做决定。 因而,可以肯定地说, 在不远的将来, 80 后将对中国的命运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中国是个大国, 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因而,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提高。 在全球化趋势下, 中国必将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成员。 可是, 令人非常担忧的是, 以 80 后为主力的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是否有足够的开放心态和合作精神来处理国际间的重大事件。 当然,有的人会说, 这个问题现在讨论还为时尚早, 至少还得 10 年以后吧。 确实, 80 后要真正地走上国家管理的最高层次,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但是, 国家的政策制定可能受社会上影响力最大的群体的制约。 可以预见, 80 后在未来的二十年中将是中国社会的主力军, 他们在 30-50 岁之间, 正是年富力壮的黄金时期, 国家的许多事情取决于他们的行为。 我对 80 后的总体印象是中性的。 就我有限的感知来说, 他们具有下列优势: 1 。 身体素质尤其是外貌和身高明显的好于 50 , 60 , 和 70 后。这是因为他们小时候的生活条件比较好, 这是独生子女的优势。 2 。 受教育的程度比较高,文化知识比较全面。 3 。 自信心比较强烈。 但是, 他们也有明显的缺点:这些缺点是: 1 。 娇气十足, 对付困难只会抱怨, 不愿意采取实际行动。 2 。 太过自信, 有的甚至到了骄横的地步。 3 。 有一种本能的孤独心理, 没有多少合作精神。 这也是独生子女的独特心理, 从小没有兄弟姐妹相处, 没有养成和谐相处的习惯。 这些优缺点构成了 80 后的独特群体。 这个群体的独特性格将对社会生活带了极大的影响。 他们明显的优越感和过分的自信心如果得不到适当控制的话, 加上喜欢抱怨和把责任推向社会的习惯,可能会给中国带来麻烦。 说句实话, 80 后是一个提前透支的群体。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是幸运的,具有特殊的优越性。 可是,当他们进入中壮年时期, 到了自己成家立业的时候,他们的责任和负担是空前绝后的。 因而, 80 后就好像是时间沙漏装置中间的转换部分, 在装置两边的命运截然相反,前半部分享受着特殊的优惠,几个人照顾一个人,后半部分承当着特殊的责任,一个人要照顾好几个人。 鉴于此, 我在此向 80 后这个特殊的群体提出一个大问题:在关系到地球的安全,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国家的兴盛,家庭的幸福,和你们自己的成功这些方面, 你们准备交出一份什么答卷? 当然,我估计答案是正面的。 最近对韩寒言论的讨论就证明了 80 后开始觉醒和变得理智起来了。 最后, 我得声明一下, 我说的是一个总体情况, 不适合所有的人。 有些 80 后虽然是独生子女, 但是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很懂事, 也喜欢合作, 是比较理智的一部分。 当然, 这部分人更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精英。 我希望这部分人能够被社会认可和选择, 担负起历史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 附记: 读者中的 80 后们, 请你们考量一下你们自己的言行, 要是你们认为你们属于优秀的一类, 而且认为你们同代人中确实有一部分人属于我说的那种, 那么请你们推荐一下这篇文章, 好让更多的人看到,以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要是你们本来就是属于被溺爱的一群, 对我的文章很反感, 那么向我扔砖吧。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8581 次阅读|114 个评论
从孔雀的尾巴看有性生殖的优势
热度 1 smallland 2012-2-27 14:35
关于有性生殖的进化,是一个持久争论的话题。有性生殖有什么优势?为什么有性生殖能如此普遍?类似的争论永远不会有结果,因为立论的出发点本身就有问题,对进化事实的认识和理解也有问题。问题在哪里? 问题之一。有性生殖的物种“取代”了无性生殖的物种?没有,我们的祖先也是单细胞生物,而单细胞生物依然无限繁荣,就在我们肚子里,经常会要我们的命。进化过程中的“优势”或“劣势”要看环境,看情况,不能说有性生殖比无性生殖有什么优势。 问题之二。同样的问题。无性生殖能快速生殖出和自己一样的个体,具有生殖优势。有性生殖能产生复杂的组合,有利于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这两种优势,是不能比较的,也没必要比较。其实,生殖方式只是偶然走了两条路,那条路更好,都是人为的判断,不能说明自然。 有人问,既然无性生殖能快速地繁殖自己,为什么还有那么费劲来有性生殖?显然,这是概念的混淆。朴素的鹌鹑能更快地繁殖自己,为什么还会有华丽的孔雀呢? 上 面的问题,等于没说。看看动物界的性选择,或许更能说明问题。有一个大概的规律,同一种系的动物,进化趋势体型是越来越大。为什么,因为竞争的需要。这个 竞争,可能更多的动力是来自于群体内部的竞争,主要是竞争配偶。譬如恐龙,你能说体型增大有什么优势?对于整个物种的适应能力来讲,好像没什么优势。同 样,对于孔雀变态的大尾巴,你可以说鸡形目动物的进化趋势是羽毛越来越华丽。然而,这能说明羽毛暗淡的都被取代了?不能,因为孔雀祖先的另一支或几支可能 依然繁盛。这个问题,就不能说羽毛的进化有什么优势。这个逻辑,跟有性生殖有什么优势是一样的。 有 性生殖有什么优势,跟性别起源及机制不是一个问题,许多人常常把两者混为一谈。我在《丑陋的孔雀》中已说过,生殖合作的起源是个体间平等的交换,这种合作 可能导致欺骗,欺骗的结果就是性别分化。到了高等一些的动物,又开始出现另一个概念的欺骗和进一步的分化、特化。当然,不管多么特别,都是性选择。从孔雀 的尾巴的逻辑看,有性生殖肯定是有“好处”的,只看你怎么理解这“好处”,视角太高或太低都看不准。
4694 次阅读|2 个评论
女性为什么不能统治世界
热度 9 smallland 2012-2-4 10:09
有人说,女性统治世界,这个世界会更和平,但从理论和实践上看,这都是不现实的。在中国历史上,女子弄权似乎不少,譬如汉、唐、清、毛等时代,但毕竟是少数,她们多是皇帝的老妈或老婆。目前全球这么多国家,女元首估计不到10个,可能,其中多有丈夫和家庭背景。 是她们的能力不够?或社会地位问题?似乎不能这么说。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人类对体力劳动的依赖程度降低,社会中的上层人士,大多不需要多少体力,这从客观上为男女平等提供了基础。 社 会基础不能代替心理学基础,最近一项研究说,男女个性只有10%是重叠的--overlapped。这个说法怎么出来的,操作很简单,技术比较复杂,是否 夸张也不好追究。但这个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男女不可能平等,先天和后天的心理基础就决定女性不可能统治世界。譬如,统治者首先要强势,甚至自负--譬如 萨科齐可能认为自己很高大,这一点女性就远远不如男性。即使看不到什么好处,譬如纽约市长年薪1美元,也需要竞争,因为权力欲是雄性的本能,而不是雌性 的。从进化角度看,雌性更在意雄性的质量,而不是交配对象的数量,统治一个群体对她也没太多的好处。 看过一个演说,说一个女人从决定要一个孩子开始,她就开始对升迁没兴趣了,就从心理上准备撤退了。所以,女人统治世界,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想不想的问题。
9631 次阅读|14 个评论
科研生活:克服优势综合症
热度 31 stone1971111 2011-9-27 08:51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令人惋惜的现象:一个很聪明的人不好好学习工作,最后一事无成;一个家庭富裕的孩子不努力学习工作,最后还可能沦为浪子;一个人勤勤恳恳,可是一样一事无成。这些都是有着明显优势的群体,可是为什么优势没有转化为胜势,转化为好的结果呢?我们还注意到, 不管是在科研界,还是在商业界,成功的那些人,都不是最聪明的人(或者考试最好的),也不是最勤奋的那些人。 我们可以称这样的现象为 优势综合症 。这种综合症的表现在于,有明显的优势之处,但是在现实中,可能没有任何有价值的结果。在科研中,我们更应该克服优势综合症。首先来看看优势综合症的来源。 优势综合症来源之一: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一个心智成熟的人有清晰的自知之明,能够看到自己的弱点,而不是只盯着自己的有限优点。一个人的成功绝非一两个小优点就可以成就,而是要靠系统的成功,所谓的系统就要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短的那个部分才是影响这个系统的关键点,而不是那个最大的优势。这好比,一个车有再好的发动机,轮子的质量跟不上,一样不是好车,跑不快,甚至跑快了还要翻车。心智不成熟的另一个表现在于,很多在小学成绩很好的同学,到了中学成绩不好了;很多中学成绩很好的同学到了大学成绩不好了;很多大学成绩很好的同学,到了研究生成绩不好了。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很容易形成短暂的经验,从而让我们自己不成熟的心智认为我们过去的方法正确,但是事实证明,每一个新的阶段都是新的挑战,旧的方法只能是个参考,不能依赖。对既往优势的依赖是优势综合症的本质原因之一。 优势综合症来源之二:教育的缺陷。 很多孩子自小成长的时候,往往被老师或者家长误导。老师和家长都喜欢老老实实的孩子,很多聪明而调皮的孩子往往并不受欢迎,只有那些考试成绩好的孩子才受欢迎。于是,有些聪明的孩子就把精力消耗在考试上。当然,聪明的孩子拼考试是很容易的,但是靠考试是不能让一个人真正的成长。于是聪明的孩子在最该需要成长的时候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可是缺失的毕竟就是缺失,那需要在后来的人生中不断地补充和提高。但是,人生不是一盘可以重来的棋,而是不归路。很多失去了机会的人,因此就没有可能再得到补充。很多老实而勤奋的孩子也被错误的鼓励,他们以为靠着勤奋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是方法就被忽视。社会环境一味的肯定导致了年轻人没有意识到,光靠勤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靠勤奋的孩子也不能培养起综合的优势。 优势综合症来源之三:社会习俗的缺陷。 对于富裕的家庭,有许多的资源可供使用,于是在年轻人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借助这些外在的资源,而忽视了内在要素的培养,直到这个孩子成长到不能依靠的时候,危机就来临了。什么官二代,富二代,这都是外在的因素被过度放大的恶果。当然,官二代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很多官员的孩子处于非常不良好的环境中,因为父母的权利,导致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的缺点或者错误被周围的人有意或者无意的帮忙掩盖,而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很多的缺点。当一个年轻人的潜意识中恶地一面被充分的放大之后,这样的孩子的行为往往令人侧目。应该说,这个社会的氛围,是非常不利于生长在富裕的家庭,也非常不利于生长在高官的家庭。尽管他们有很多社会资源的优势,但是社会同样给予了他们非常多的潜在威胁,这些威胁就是不给他们提供努力的机会和土壤,而不经过努力,能力是不可能得到培养的。 优势综合症来源之四:社会价值观单调的缺陷。 我们的社会自古至今都有成王败寇的恶劣历史。我们只看重结果,只看重现实,而对理想,对思想都会轻视。这就导致我们的孩子们成长的环境就是个弱肉强食的环境。在很多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要不惜一切代价获得比别人更多的资源。可是,获得资源并不等于真正的成功,而非常可能是堕落的开始。也并不是获得幸福的象征,完全可能是踏入地狱大门的第一步。很多有特殊优势的孩子在这个社会中找不到自己合适的定位,也得不到有效地支持和喝彩,于是就导致了许多这样的孩子人生的路更加的坎坷。 优势综合症来源之五:社会氛围的缺陷。 很多孩子被过度的被关注,被父母过度的雕琢,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有些孩子自小就知道自己很聪明,于是在聪明的路上走的越来越远,以至于最后沦落到只靠聪明度日的程度,而当聪明也不能带来效果的时候,剩下的就只有怨气。可是成人社会是个复杂的社会,原来对聪明人赞赏的态度仅限于在学校里,到了社会上,人人都对聪明人有潜意识的嫉妒。对于有些有特长的年轻人来说,也一样因为有其他缺点会被人抓小辫子。我们的社会氛围太缺乏宽容,我们往往要求一个人很全面,但是这种所谓的全面只不过是迎合大众的全面,并不是综合修养全面提高的全面,是一种苛求的全面。枪打出头鸟,就是这个典型。我们不能容忍周围有比我们强的人存在。大家最好都一样,要没有都没有。我们很少能够真诚的赞赏一个人。 一个人或者聪明,或者有钱,或者父母有权,但是这些非但不是人可能成功的有利条件,在大多数情况下成了一个人成长的绊脚石,对于这样的优势综合症,只能从文化上,教育上进行根本的解决。因为,我们的社会确实需要很聪明的人来给我们做贡献,也需要有更好的条件的人来给社会做出更多的价值。当然,自然是公平的,历史也是公平的。假如一个人因为富裕而可以永远富裕,假如一个人因为有权而可以永远有权,那这个社会一样是个没有希望的社会 。事实不会这样,总会发生绝大多数有优势的人不会胜利,而胜利者往往都是一开始不太起眼的那些人。 但是,我们还是希望,能有更多有才华的人来给这个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在科研上,我们要注意如下几个优势综合症的误区: 误区之一: 聪明。 有些人不能说不聪明,书看一遍就懂,并且很快就能考试很好。但是考试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那只能说明在那个短暂的时间,你记住了一些固定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知识可能很快就还给了老师。而且考试也不能说明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可能没有真正的掌握。 误区之二: 勤奋 。勤奋是必要的条件,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就是充分条件了。没有方法的勤奋就是在浪费时间,与其如此,还不如多看看有关方法方面的书,多想想有关思路的问题,可能会提高效率。 误区之三: 灵活。 很多学生思路很灵活,但是基础非常的不扎实。灵活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作为后盾,就是无源之水,灵活就变成了一种轻浮。 误区之四: 听话。 只听话的学生永远都不是最好的学生,到了研究生阶段,光听话的学生有时候是很气人的学生。因为,往往听走了味,往往没有真正的理解,往往没有自己的思路。 误区之五: 有条理。 有条理是好事,但是很多同学过于关注条理等细节,而忽视了全局的把握。往往拘泥于细节而出不来。 (太多不一一列出) 总的来说,各种误区是非常的多,我们在大多数时候,可能因为做对了几件事,就让我们落入了某个误区,甚至一辈子待在那个误区里。 让自己的心智尽快地成熟,尽快地发现自身的最大的弱点加以改进,尽快地形成独立的人格,尽快地让自己成为更加完整的人,或许我们才能避免所谓的优势陷阱,然后才可能有更好的科研,有更好的生活。
个人分类: 空闲时光|10092 次阅读|58 个评论
双语人才在科研工作中的优势
热度 13 jiangjiping 2011-7-22 07:51
p { margin-bottom: 0.08in; } 双语人才在科研工作中的优势 蒋继平 2011 年 7 月 21 日 最近科学网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双语教育和全英文教学。 这股热浪是由曹广福的“由我拒绝纯英文授课说开去( 466277 )”掀起的, 马上得到与时俱进的吕喆的响应, 他的 ( 466390 )不但被精选,还被置顶;今天又有两员陈姓虎将跳出来助阵,分别是陈儒军和陈龙株。陈儒军的博文是: ( 466559 );陈龙株的题目是: ( 466775 )。 毫无疑问, 因为是热点话题,这两篇博文自然也上了精选榜, 戴上了一朵让人羡慕的小红花。 我在吕先生的评论中说他是科学网与时俱进的榜样, 他回复说只是喜欢凑热闹。 我不像吕先生那样喜欢凑热闹, 不过, 这股热浪已经形成了一个炙热的大环境, 我想避之而不及, 因而,也就自然地被卷进这个热浪之中。 因为我不是在教育界工作的,只是一个纯科研人员, 只有科研的经历,没有教学的实践, 所以,我想利用这个机会, 借题发挥,来谈谈双语人才在科研工作中的优势。 一个科研人员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两门语言, 一门母语加上一门外语, 那对他 / 她的科研一定大有帮助。 其主要原因是: 1 。 一门语言通常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地方,通过翻译的东西不一定能表达原意, 因而,要真正地理解某个意思,最好能读到原著,这就需要精通另一门语言; 2 。 有些期刊要求用两门语言表达关键部分, 要在这些期刊上发表论文,就得精通这两门语言; 3 。 一些现代高科技产品都需要用至少两种语言作说明, 要是懂得两门语言,可以很容易理解这些说明,反过来,也可以帮助自己的产品用两种语言来做说明。 具有双语能力的科研人员在工作中也有相对优势, 尤其在一些具有来自不同语言背景的研究单位更是如此。 比如说,在我们的公司,一些来自墨西哥的底层职员, 其母语是西班牙语,很少能懂英语, 所以,我们的中层管理员必须是一个既懂英语又懂西班牙语的科技人员。 要是不懂得西班牙语,很难在我们这样的研究机构找到工作。 还有,现在的国际合作非常普遍,几乎世界各国都有跨国公司, 那些跨国公司一般喜欢使用具有双语能力的人员回到自己的母语国作管理工作。 简言之, 双语人才具有下列优势: 可以看懂原著, 产品包装上的原始说明等。 有助于在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 有助于工作场所的人际交流。 有助于担任需要两种语言的管理类工作。 有助于国际上的广泛交流。 当然, 英语是双语中最重要的一门语言, 双语教育中, 除了母语外, 英语应该是首选。 现在中国的绝大多数有影响力的科技人员都是双语人才。 所以, 我很同意陈儒军先生的双语教育很有必要的论点。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7845 次阅读|31 个评论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和最大危险
热度 2 sheep021 2011-6-23 14:03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胡锦涛 《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1-1-10)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4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总统的身高
fs007 2010-12-28 12:49
寻正 ==关于合理身高科普见前文 有网友提出美国竞选中身高占优势的总统更容易当选,这是一个热门话题,关于这个假设的评估方式有很多,从整体上看,的确个子高的选手易于被接受,但这种优势极其微弱,不是很靠得住,其结论依赖的数据分析不是太可靠(可靠的分析是不管转换什么方式,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而不可靠的结论则不一样,某些方式可以得出支持的结论,而另外的方式则否定那样的结论)。 支持的证据: 当选为总统次数 赢得民众选票次数 高个子 26(53%) 29(59%) 矮个子 19(39%) 16(33%) 一样高 4(8%) 4(8%) 从数据上看好象高个子占优势,但是,如果我们假定身高对竞选结果没有影响,当参选者有身高差异时,高个子当选几率为50%,简单的卡方检验表明当选总统次数p值=0.30,而赢得民众选票次数p值0.05。实际上按统计学原则,不能拒绝身高对参选结果没有影响的假设。 而如果我们用另外的方式来看的话,这种优势就基本上不存在了。根据英文维基提供的数据,下图是美国总统各次参选当选者与落选者的身高比较,其中的趋势线表明他们的身高随民众的普遍身高而变化,逐渐增加。 当选者平均身高:180.47厘米 落选者平均身高:180.20厘米 不过,竞选总统的人,不管选没选上,比大众平均身高要高,或许反映了大众对身高的偏见。不过,有趣的是,如果我们以1940年为界,把以前的时期算住动荡时期,此后算和平时期,我们会看到战争与动荡时代需要不同类型的总统: 和平时代(1944) 战争动乱时代(1940) 当选总统次数 高个子 12次 14次 矮个子 4次 15次 平均身高 当选者 183.59 厘米 178.81厘米 失败者 180.59厘米 180.00厘米 因此, 战争时代需要经久耐用、 坚韧顽强的总统。 詹姆士麦迪逊 (163厘米) 和平时代需要卖相卓著、 风姿卓越的总统。 林登约翰逊 (193厘米)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8128 次阅读|3 个评论
高校大学城优势和劣势效应突显
zhuzl 2010-11-25 02:27
如火如荼的大学外迁扩张暂时告一段落。目前新建大学城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看法如下,代表个人观点。如有补充,请讨论添加。 优点: 1 高校扩张实现了规模的扩大:校园面积大幅度增加,校园环境美化,教学设施水平提高,学生数量增加; 2 高校外迁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新校区建设投入大量建设资金;大学城当地配套设施不健全带来的经济效益,如交通(学生外出乘坐交通工具,教师长途跋涉带来的汽车购买效应)、餐饮等等。 缺点: 1 老校城区文化氛围迅速降低,大学城周边文化气息还没形成; 2 新校建设给学校背上巨大债务,生源是增加了,但效益并没提高,新建高校运转举步维艰; 3 新建校区虽大、美,但位置在郊区,安全指数明显降低,学生被盗、抢危险性增加,特别是女生的安全性值得重视(近来大学城女学生遭到强暴事件不断增加)
个人分类: 教育|6859 次阅读|1 个评论
海归没优势是好事
wujingzhi 2010-4-25 07:53
这几年总听有人说海归现在没什么优势了,海龟变成海带了~甚至有人由此对海归们报以深切的同情~ 其实,我觉得海归没优势了是好事! 海归这个词是很有中国特色的,也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海归有优势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历史在发展,造成海归有绝对优势的条件已经消失的情况下,海归自然也就没什么优势了。因此,海归没优势了某种意义上说明社会发展了,人民眼界宽了,思想解放了,观念开明了,认识一定程度的理智了。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至于海归究竟是否真的没有优势了,这不能用统计数据简单的说话,虽然那样可以说明一种趋势。目前海归群体成分比较多,覆盖职业教育、大学、硕士、博士,及工程师、教授、高管等等,简单的说有没有优势都是以偏概全的,也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前几天饶毅老师发文隐晦地批评了某些海归赤裸裸的和国家谈待遇,我的理解是: 谈待遇的人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奔着待遇回去的,不谈待遇的人百分之八十以上不是奔着待遇回去。 同样的道理, 我觉得决心海外留学的人不一定非奔着那个绝对优势取得,海归也不是因为有绝对优势而归来的。 所谓优势都是比较出来的。 但是,世界上有多少事情可以直接比较呢?海归和土鳖在哪方面有可比性呢? 可能在待遇方面有可比性,但是海归一定要比土鳖拿多的多的钱吗?其他方面怎么比较呢?优势又怎么来呢? 很多人都说海归这几年慢慢的没什么优势了,不过我觉得这这时候是真正显示优势的时候!这时候彰显的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 ! 赵孟頫 纸本 纵27.2厘米 横74.3厘
个人分类: 把酒问天 Review|1835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科研优势
yuliping 2009-1-15 19:28
最近 5 年,是我科研进步比较快的高峰期,这种机会非常难得,一辈子不一定能够碰到几次,放寒假了,有空将我的科研优势进行适当总结,供人文社科领域内朋友们参考。 一、跨学科优势 我本科学的是工业管理工程,研究生阶段学的是科学技术哲学(因后来考上博士,没有申请硕士学位),博士阶段学的是农业经济管理。本科阶段三、四年级几乎没有上课,每周平均看 5 本书,快速阅读,范围较广。另外重点学习计算机,当时主要是 DOS 、汉字操作系统、 DBASE Ⅲ等等,由于没有上机卡,就用消字灵将一张作废的上机卡改为合法,从而保证了基本的实验条件。本科毕业后一直在学校做教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类、会计类、信息管理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上过的课程有20几门。在做教师之余, 1990-2000 期间一直帮单位和自己开计算机公司,主要代理财务软件以及自己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从公司经营的角度,虽然没有成功,也没有失败,但是人生最宝贵的 10 年没有用来从事科研,想想确实后悔。当年,我是以江苏省重点中学姜堰中学年级第 10 名的成绩保送到华中科技大学的,基础应该没有问题, 10 年时间,足够出国从硕士读到博士了。 正因为有上述经历,所以在管理学、经济学、情报学、计算机等学科都有涉及,为我目前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背景知识。因为在所有读书阶段几乎都没有好好上课,固然有所不足,但也使我的思维能够解放,所以我认为上课至少对我而言是弊大于利。不过如果重新让我再来一次,我一定好好上课,呵呵。 二、糟糕的大环境与相对优越的小环境 我现在的工作单位是一所高职院校,无论是总体实力和办学规模在江苏省都是名列前茅的。以前在博客里曾经写过,高职院校教师从事教研似乎还马马虎虎,从事科研简直是开玩笑,与本科院校不可比。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每年高职院校申请到的项目不足千分之一。所以宏观上讲,高职院校教师从事科研的环境确实不敢恭维,水平当然也相去甚远。但是微观上讲,最近几年来,学校将科研工作放在从未有的高度加以重视,花巨资引进人才,对教师科研奖励力度也比较大,鼓励教师深造,所以客观上创造了相对优越的小环境。 三、小城市优势 扬州是个小城市,没有太多的学术交流,没有什么大型的国际会议,在国家级课题申请,甚至在江苏省的省级课题申请上都不具有任何优势。但小城市人们生活节奏慢,生活方便,客观上也为科研创造了较好的中观环境。比如,我上班在路上的时间从来不超过 15 分钟,即使在扬州城市建设已经将城市规模扩大很多的情况下, 15 分钟内可以赶到扬州市的任何一个地方。 以 2008 年下半年为例,我每周上课两个下午,一个下午开会,其他所有时间几乎都在家里从事研究工作,包括周末也是如此。因为小城市没有大城市浮躁,在大城市,很多人文社科的学者其实杂事很多的,要集中精力做学问比小城市学者克服的困难要多得多。对我而言,对某个问题的思考可以持续数月时间(当然不是每天),经常在晚上锻炼时思考一些问题,因为一方面小城市没有太多干扰,另一方面一些干扰也被我屏蔽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做学问就不需要交流,就是闭门造车,做学问的基本原则和思想是大家公认的。 四、科研经费优势 做研究,离不开科研经费。你要问我科研经费有多少?告诉你后你千万别不相信!最近 5 年所有的科研经费加起来平均每年 1 万,这一定让很多朋友笑掉大牙。这点钱甚至连发表论文的版面费也不够,更不要说参加学术交流了。我毕竟还要养家,还要买房,还有子女教育,该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怎么办呢?那就编点教材吧。从 2002 年开始,我主编了 8 本电子商务相关教材,从教材版税里适当弄点收入来补贴科研及其他开支,当然也有意外收获:获得江苏省精品课程一次、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1 本、江苏省精品教材 1 本、扬州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2 次。 五、家人的支持 我现在不需要做家务,母亲和妻子分担了全部家庭琐事,孩子也很懂事,使我能够心无二用,一心集中在做学问上,这点不是所有学者具备的,何况很多学术界巾帼英雄们本身还要承担更多的家事。 其实,各人的情况不一样, 既然有幸或不幸走上学者这条道路,已经没有回头路了。这条路说艰难其实也不艰难,《士兵突击》里两句话要记住:一是不抛弃,不放弃;二是平常心,平常心。学术道路不一定非要千辛万苦,至少在学者的内心要保持快乐与宁静。 2009 年 1 月 15 日 晚俞立平于邗上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0076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0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