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预印本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预印本文库平台介绍
热度 1 Enago 2019-5-24 14:13
预印本(pre-prints)文库系统是一类在线平台 ,收录的是科研工作者尚未在正式刊物发表的论文。科研工作者自愿决定是否将自己的论文寄给网站发表。预印本文库采用开放获取的形式,读者可以免费阅读平台上的文章,并对其提出自己的意见。 这里我们向大家介绍几个预印本网站,希望对大家的科研工作有所帮助。 arXiv arXiv网站建立于1991年,起初只收录物理学领域的 预印本,如今已经扩展到数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现在网站由康奈尔大学架设服务器维护。人们通常将自己文章的初稿投递到某期刊/会议的同时,上传到 arXiv以保证预发表。这样也保证了自己的科研成果不会被同行剽窃。 bioRxiv bioRxiv由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负责运营维护,仅发表生命科学领域论文的 预印本,其论文所涉及的学科有免疫学、神经科学、生物信息学、生物物理学等。网站将预印本分为三类:新结果(New Results)、确认的结果(Confirmatory Results)、矛盾结果(Contradictory Results)。读者可以自由地联系作者,并且就文章的内容发表评论。 F1000 F1000网站提供三类服务:F1000Prime、F1000Research以及F1000Posters。F1000Research是一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开放获取式平台。文章首先会经过编辑部基本的科学性以及完整性审核,然后刊发在网站上。随后,来自受邀审稿人的评议意见也会与论文列在一起公开发布。作者可以根据审稿者的建议修改文章、上传新版本。一旦通过了同行评审,论文就会被编入PubMed、Scopus和其它数据库的索引。 INA-Rxiv INA-Rxiv网站的特色在于其只接受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科研成果的预印本,其论文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例如人文科学、商科、教育学、工程、法律、生命科学、医学等。类似的只专注于特定国家预印本的网站还有 AfricArxiv 。 与传统期刊相比,电子预印本的发表时间大大提前,提高了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速度,为不同思想之间的碰撞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对于一些前沿科学研究是非常有利的。由于预印本发表速度快,也有益于科研人员确保自己的科研工作不被竞争者窃取。此外,预印本平台都是采取开放获取的形式,收录文章的范围也及其广泛,大大方便了读者查找、阅读文献。因此,每一位科研人员都应该熟悉并利用预印本平台来完成、发表自己的研究。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我们应当抵制学术出版商吗? 更多精彩文章,请 点击 订阅 英论阁学术院 或关注英论阁微信公众号EnagoChina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个人分类: 期刊发表|4867 次阅读|1 个评论
论文发表模式——预印本
热度 1 AJE2017 2019-4-12 09:20
科学研究往往遵循一个类似的发表过程。首先,展示新数据的早期草稿通过个人或研讨会与同行分享。随后,工作可能会转变为某次会议的一个摘要和海报。最后,精心完成最终草稿并向期刊提交。 然后,您将等待。期刊寻找评审人员并提供反馈意见,您将相应的修改论文。在论文被接受或拒稿前,还可能需要进行另一次评审。如拒稿,则需重新对论文进行排版并更新投稿信,投稿至另一家期刊,接受新一轮评审。 但是,这是发表论文的唯一模式吗?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正在转向使用 预印本 来更早地分享他们的成果。但是,什么是预印本?它对研究人员有何好处?请继续阅读来了解这些信息、或直接跳到您最感兴趣的章节: · 预印本的定义 · 预印本的历史(包括有关其使用的数据) · 预印本的好处 · 对预印本的担忧 · 结论 预印本的定 义 简单地说,预印本是一份研究论文的完整草稿,在进行同行评审之前与公众分享。预印本可经过简单的编辑或筛选,但它们通常并未进行排版或内嵌到完整的网页中。在当今的学术出版领域,通常会给预印本分配一个数字对象标识符( DOI ),以便其他研究论文对其进行引用。 预印本的历 史 预印本(有时被称为 “ 尚未发表的论文 ” )在物理科学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 1991 年,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Los Alamos National Labs )的物理学家创建了一个中央服务器,用于起草新的研究文章。随着它越来越流行,该服务器作为 arXiv 在线重新发布,由康奈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主办。 arXiv 网站如今在物理科学和数学方面拥有超过 130 万份研究预印本,每月提交的新文稿超过 10,000 份。 物理科学家很早就开始分享工作,而 arXiv 上的预印本在提交给期刊之前对收到反馈非常有用。尽管对提前分享工作还有一些担心,其他领域也开始接受相同的概念(见下文)。 2013 年,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推出了生命科学预印本服务器 bioRxiv ,而现代语言协会(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也启动了 MLA Commons ,后来扩展成 人文共享中心 。随后,在许多新领域推出了新的预印本,包括 chemRxiv 和 开放科学中心 支持的广泛的特定学科预印本。这些网站帮助将预印本概念带入新的领域,推动了近年来预印本使用的强劲增长。下图来自 PrePubMed (与 PubMed 没有任何关系的预印本整合体),专门关注生命科学领域的预印本。可以看出预印本不断增长的趋势。 每月发布的预印本。来自 prepubmed.org 的数据,检索于 2018 年 2 月 20 日。 预印本也正在变得国际化。 2016 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启动 ChinaXiv 作为中国研究论文的预印本服务器。 ChinaXiv 如今在多个领域拥有 10,000 多篇论文。巴西期刊论文电子数据库 SciELO 还宣布 将推出预印本 ,加入由开放科学中心运行的多个国家预印本档案。 预印本的好 处 虽然我们已经澄清了预印本是什么以及它们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但它们对研究人员的益处可能并不明显。整体而言,最大的益处在于这三个方面: 认可、反馈和可见性。 认 可 通过将您的研究结果发表为可引用的预印本,您可以坚定地宣称您所做的工作。如果随后有任何有关谁首先发现了某个特定成果的讨论,您可以指出预印本,作为一项公开、确凿的数据记录。为此原因,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现在允许研究人员 在他们的资助申请中引用预印本 。 反 馈 在传统的体系中,提交的稿件在出版前会收到两三位同行评审的反馈。当然,作者无疑会要求他们的大学实验室和同事提供反馈意见,但是直到正式发布之后才会有更广泛的评论。通过预印本,其他研究人员可以更早地发现您的工作、可能可以指出重大缺陷或错误、提出新的研究或数据来强化您的论点、甚至建议开展合作,以便在更有声望的期刊上发表。这种反馈可以通过评论公开发布,但主要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这是 一位科学家解释 以预印本分享新研究的好处。 可见性(及引用 ) 预印本并不是大多数作者研究论文的最终形式。值得庆幸的是,预印本和像 CrossRef 这种基础设施提供商会尽可能链接到最终发表的文章,这意味着您的预印本可以用来为您的已发表的论文吸引新的读者。实际上, 最近在美国医学协会杂志(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上进行的一项小规模研究 发现, Altmetric 关注分数(抓取在社交媒体、网络和新闻中的提及)和对作者先以预印本发表的论文的引用数量均有显著增加。引用的效应很小,并且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这一发现,但在新闻和社交媒体中获得更多关注的证据是有力的( Altmetric 关注分数增加了近 3 倍)。您的同行和公众能在越多的地方发现您,您就会获得越多的关注。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发布预印本使得 Altmetric 关注分数及对最终发布论文的引用获得显著提高。 对发布预印本的担 忧 一些研究人员对预印本提出了合理的担忧,但随着它们继续变得越来越流行,其益处将大于风险。首先,一个拥有更多资源的实验室可能会重复预印本中的某个有趣的实验,并在预印本的作者发布之前发布它。虽然这对于密集型的研究领域是一个更为关注的问题,但大多数研究不会以这种方式抢先发布。相反,预印本中分享的成果可以帮助更快地孕育该领域未来的研究。预印本实际上可以通过明确确定优先级,防止出现新成果被对手拿走并纳入其研究的问题。随着公布带有 DOI 的数据和结果,它将成为学术记录的一个永久性的部分 - 可以在任何有关谁首先发现的争议中引用。 过去,发布预印本可能会导致期刊以内容已经发表的理由拒稿,现在还有些人仍然会担心这个问题。但是,绝大多数期刊现在都承认预印本的实用性并鼓励(或至少允许)使用它们。可以在维基百科上找到 期刊预印政策列表 (这些内容是英文的),但最好联系您经常提交的期刊、或查阅他们的指导原则并明确了解他们关于预印本的政策。 结 论 预印本是一种小而迅速增长的学术交流方式。它们展现了几项强大的优势来改进成果分享的方式。我们希望科研工作者逐渐参与预印本发布中来,用亲身经历来体验预印本的好处和优势。 AJE提供高品质作者服务,助力中国学者提升国际影响力。如您有任何关于学术论文发表和科研传播交流的相关问题,请发邮件至support@aje.com咨询相关问题。
个人分类: AJE 学术博文|12238 次阅读|1 个评论
什么是预印本?预印本产生的背景是什么?预印本的特点和作用?
热度 1 isechina 2018-12-19 15:02
最近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开始使用预印本。预印本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科研人员要使用预印本?ScienceOpen特地为大家整理一个 预印本 系列,着重介绍预印本,以及预印本产生的背景,并详细讲述预印本的特点和作用。 什么是预印本 预印本(Preprint) 是指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指尚未经过同行评议,还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而出于和同行交流目的自愿先在学术会议上或通过互联网发布的科研论文、科技报告等文章。 来自维基百科的解释: In academic publishing, a preprint is a version of a scholarly or scientific paper that precedes publication in a peer reviewed scholarly or scientific journal. The preprint may persist, often as a nontypeset version available free, after a paper is published in a journal. 过程: 论文完成初稿,由作者上传到公开的数据库,预印本跟投稿到期刊的版本经常是一样的。一旦论文预印本上传完成,系统会快速检查文档的内容本质是否与科研相关,然后在一两天之内在线发表,不用经过同行评审,而且免费开放给所有人浏览。如果论文后续还有经过修改,也可以继续上传,但旧的版本会继续存在。 预印本涵盖各个学科,文章版权开放,可以搜索、分享、引用和评论,每篇发表的文章都拥有其唯一的DOI。由于预印本的文章没有接受过同行评审、校对和排版,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可以被认为是一份初稿或者底稿。文章正式发表后,预印本会更新文章和网页,添加正式发表的链接地址。 同时,预印本发表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发表,在发表预印本后,论文依然可以向期刊投稿。 在物理和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的学科中,预印本的使用已很常见,因为它们允许作者在等待论文得到同行评审的同时,提前声明自己的最新发现。 为什么会有预印本? 当前,传统的学术出版评审和出版周期十分漫长,一篇论文从投稿到发表往往要经过数月甚至一年之久。一经收稿还有 同行评审(Peer Review) ,学者要在应对大量的严谨提问之后才能迎来发表。这就减缓了科研的进展和科研思路的更新。而部分科学领域内的发展十分迅猛,需要更方便、快速的科学交流形式。 而科学界的惯例就是最先发表的人更有发言权。 首先就是种类繁多的期刊无论在投稿、审稿和最后的发表上都是有区别的,越是影响力高的期刊审稿周期往往就越长。同时,世界上有多位研究人员同时做着同样的研究是很常见,他们彼此都不知道对方在做一样的主题研究,各自独立展开,然后又几乎差不多的时间完成,这时候发表的及时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面对这样的矛盾,预印本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预印本的特点 与期刊发表的文章以及网页发布的博客文章相比,预印本具有以下特点: · 交流速度快 : 使用预印本最明显的好处是可以避免因期刊发表过程造成的延迟,其他人可以立刻从你的工作中受益。 · 开放获取: 将你的工作储存到预印本服务器上是让你的研究免费开放给全球科研人员的好方法。 · 建立自己的优先权: 世界上可能有许多科研人员正做着同样的研究工作,上传预印本能让你取得研究想法或研究发现的优先权,因为预印本伺服器上一般都会标示文章发布的日期。 · 收到宝贵的反馈意见: 在你上传预印本后,你可以跟其他同行分享文章链接,寻求他们的反馈。有时候其他人员会指出文章中的错误并评论,你可以利用这些意见来判断工作质量,在投稿前改善论文,如此也可提高论文接受率。 · 及早获得引用: 发布在预印本服务器的文章通常都可以引用,因此你有可能在论文发表前就能收到引用。如果其他科研人员喜欢你的研究,他们也有可能会分享到社交网络上,这样你的研究甚至有可能在论文正式发表前就受到关注。 · 提供研究证据: 基金单位招聘委员会经常会要求提供近期研究工作的证据。如果发表延迟了,对你的基金或工作申请可能会带来破坏性的影响,预印本在这个时候就能派上用场。 · 提高合作机会和收到更多会议邀请: 学术会议和活动的主办单位经常要找人报告尚未发表的研究。预印本能提高你的研究的可见度,吸引会议主办单位和潜在合作对象的注意力。 · 发表广泛的研 究结果: 创新经常是要发表期刊的主要条件,因此如果你的研究没有做出显著结果,或是你做的是复制研究,可能不容易发表。预印本可以扫除这些问题,提高广泛的研究结果的能见度。 除去上述明显特色,由于预印本可被引用,因此它们能帮助年轻科学家迅速建立学术记录。这会让正在寻求资助或者工作的人受益。预印本作者可能收到对其研究产生兴趣的期刊编辑的来信:一些期刊编辑会浏览 bioRxiv 寻找论文。 预印本的作用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发表预印本使得Altmetrics分值及对最终发表论文的引用获得显著提高。 案例分析: 预印本这种开放、快速的交流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认可。虽然长期以来物理学家多用preprints来提前互通成果,但在生物学者中尚未广泛运用。2015年,Daniel MacArthur就在论文投稿的过程中公开了preprints,他的科研项目包括建立一个巨大的人类基因序列库,包含60706种原始序列,因此成果一经发布,十个月内就被浏览了300万次,给其他生物医学界研究基因相关的病症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斯坦福的Stephen Quake也说 如果一份preprint能给两个生物学者提出新的思路,那么10年里这个行业科学进展就会快五倍 (跟没有preprints相比)。 预印本支持者表示,一个优势是你能在论文被同行评议的期刊接收的数月甚至几年前,便将其和同行分享。华威大学细胞生物学家Stephen Royle表示,这种速度有助于研究人员保持热情。“发表论文是一个如此漫长的过程,以至于等它出现在期刊上时,所有的兴奋通常都消失殆尽。”Royle认为,“在你仍然感到兴奋时,论文发表了,这是一种了不起的感觉。”一项对提交给arXiv的论文进行的研究发现,对一项发现的早期关注会在随后获得回报:最终在期刊上发表的预印本似乎被引用得更快。 参考资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eprint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69813-1020469.html http://asapbio.org/roleofpreprints https://www.editage.cn/insights/1899.html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7/09/are-preprints-future-biology-survival-guide-scientists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10/391136.s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1387-1094978.html
个人分类: 预印本|9757 次阅读|1 个评论
发预印本与微信上的伪科学
热度 4 zpm 2018-7-28 09:23
国内一些著名学者提倡要抓住论文的首发权,有了首发权,你的科研成果就能得到承认。为了缩短发表周期,这些学者提出,应该尽量发到国内期刊上(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1124642.html)。 作者可能希望中国学者应该尽量肥水不流外人田,把好的成果在国内期刊发表。不过,我觉得,这样做既不能提高中国期刊的学术水平,也不见得能起到获得“首发权”的目的,因为很多中文期刊也挺慢的。很多学者抱怨的优秀成果被国际权威杂志的审稿人打压甚至窃取,这个现象国内外学术圈多多少少都有存在。国内期刊要想生存,唯一的路径就是主动和国际学术期刊竞争。 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审稿人的地方就有各种“不公”。因此,现在“预印本”应运而生。据调查,预印本上发表的文章有些确实是不错的,最终也被其它同行评议的学术刊物接受发表,但也有不少是经不起同行评议的,甚至有不少伪科学的东西。很多伪科学的文章使用一些很有蛊惑性的语言,比通常使用苦涩的科学语言的学术论文更能被大众接受,因而更具有社会影响力。从现在微信上的很多伪科学文章,伪名人名言的泛滥,我就可以预言,今后“预印本”的下场就是微信上的“养生”伪科学泛滥的今天。 在此分享一篇对“预印本”的调查研究的文章: 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7/09/are-preprints-future-biology-survival-guide-scientists。 科学上可以想办法少走弯路,但没办法走捷径。
4346 次阅读|7 个评论
提早发行科研成果预印本(Preprints)的利与弊
热度 5 Enago 2018-1-15 14:39
传统的 学术论文投稿 要经过漫长的等待,一经收稿还有同行评审(Peer Review),学者要在应对大量的严谨提问之后才能迎来发表。在生物医学领域,平均要八个月才能完成这整个过程,还有人需要长达三年的时间,这就减缓了科研的进展和科研思路的更新。 因此自上个世纪90年代学者们就在使用“预印本”(Preprints)——即在同行评审以前免费公开分享自己的成果。 这种开放快速的交流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认可。虽然长期以来物理学家多用P reprints 来提前互通成果,它在生物学者中尚未广泛运用。 2015 年, Daniel MacArthur 就在论文投稿的过程中公开了P reprints ,他的科研项目包括建立一个巨大的人类基因序列库,包含 60706 种原始序列,因此成果一经发布,十个月内就被浏览了 300 万次,给其他生物医学界研究基因相关的病症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斯坦福的 Stephen Quake 也说如果一份P reprint 能给两个生物学者提出新的思路,那么 10 年里这个行业科学进展就会快五倍(跟没有P reprints相比)。 但提早分享P reprints有没有什么弊端呢? 物理和数学方面的Preprint资料库现在存有这些领域70%左右的学术经典,并且集中在数据库 arXiv 当中。而相比之下生物医学界只1%的成果发了Preprints,平台也较为分散,行业对Preprints的运用直到2013年 bioRxiv 的出现才逐渐开始加速。 随着P reprints 继续拓展,也有质疑的出现。 Preprints 和传统发稿之间就是精确性和速度的平衡,为在时间上领先,有的论文质量较低,加上没有一致的要求,不同科学家发P reprints 的标准大相径庭,有的P reprints是份简单的草稿,而有人则十分认真的加以润色。而且不经过同行评审,论文中的错误难以被发现,实验再现性差也不得而知,加剧在线性差这个一直困扰着学术界的问题,引起了一些担忧;在网上开启的讨论栏质量也难以保证。 而传统学术出版界对P reprints 不一的态度也让情况更加复杂。科学家并不完全承认P reprints 能够宣告科学发现的优先权,如果竞争者窥探出P reprints 中的核心,先一步投稿了学术期刊,先行发过P reprint的手稿有可能遭拒稿。 大多数学者在发过P reprints 以后仍希望投稿到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 高的传统期刊以加速自己的事业发展,但有些期刊则对P reprints 有所限制。例如 The 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拒收发过P reprints 且受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 )保护的手稿,而符合这个定义的占 bioRxiv 论文中的 70% ;还有鼎鼎有名的细胞出版社( Cell Press )一度要求作者在发P reprints 前与编辑协商,有些编辑则建议学者不要发P reprints 。但与之相反,也有类似于 PSOL Generics 这样公开获取式的期刊,鼓励自己的编辑去P reprints资料库中发掘值得发表的内容。 可喜的是至今为止P reprints 的质量保持较高的水平, bioRxiv 上有 60% 的论文经过了同行评审发表在了传统学术期刊上。现在看来P reprints 完全代替传统发稿方式可能尚小,即使是对P reprints 运用率极高的物理界也仍旧同时投稿期刊,因为经过严格审稿和同行评审才是对质量的肯定。但绕开传统出版业的利益链与漫长的等待,诚信严谨的P reprints 发稿人可以成倍加速行业的发展。 更多精彩文章 请造访 英论阁官网 和 【英论阁学术院】 --- 或关注 【 英论阁微信公众号】 ( 搜索enagocn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个人分类: 期刊发表|14487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电荷不存在”的争议论文,是怎样登上ChinaXiv又被撤稿的?
热度 1 OPENRESOURCES 2017-5-8 15:02
点击量突破8000次,下载量也达到4000次以上。一篇被广泛质疑的论文,刷新了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的单篇论文点击和下载纪录。 从5月6日下午开始,一篇名为 《重磅,中国科学家发现电荷并不存在,将改写教科书》 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 文中称“来自中国云南大学的一名科学家 (凡伟) 发现电荷并不存在,经过一个多月的同行评审,相关论文和实验已经通过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森教授的评审。这意味着我国的科学家即将改写全球的教科书,这是我国科学家的胜利,也是基础物理学的胜利。” 很快,这篇文章在知乎上遭遇网友集体打假,在专业角度被批驳得体无完肤;发表原始论文的ChinaXiv网站也随之热闹起来,探寻真相的网友纷纷到该论文的页面浏览和下载全文。 5月7日夜,ChinaXiv迅速发布声明,称该论文作者凡伟涉嫌身份造假,ChinaXiv按照相关管理规定,撤销此作者的相关预发布论文,并且将此作者列入非诚信作者名单。 身份造假瞒天过海 “No Paper, No News”,这是科学界一直倡导的基本理念。由此,人们不禁要问,ChinaXiv是如何让这篇争议论文发出来的?作为首发平台,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对此,有从事科研工作的网友在知乎上直言,ChinaXiv这种不审核的平台不该背锅。在此次波澜中,ChinaXiv确实属于无辜躺枪。 原来,ChinaXiv作为科技论文的预发布平台,仅提供网络平台服务,但不像传统学术期刊那样进行内容审查和同行评议,要求论文提交者对所发布论文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ChinaXiv鼓励科研人员第一时间在公共预印本平台上公布科研成果,通过本平台听取同行的评议和建议,推动科研成果的开放获取,促进更大范围的学术交流。 学者自律,开放评议。这是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的国际通则。由康奈尔大学发起的著名预发布平台arXiv也没有执行同行评议机制,一些高中生做出的科研成果也能发在arXiv上。 在ChinaXiv方面,其实还是有个门槛儿的,那就是面向全国科研人员提供服务。凡伟在提交论文时,自称其所在单位为云南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并附上了一个云南大学的邮箱。这些信息让凡伟的论文得以在ChinaXiv刊登。 然而,真相并不遥远。5月7日,云南大学方面发表声明称,凡伟不是云南大学的师生。随后,自称凡伟的作者也在知乎上发表声明,承认“我并非是云南大学物理系的学生”,并称自己就是大家眼中的“民科”,因为必须要有一个正规单位署名,而他在昆明,就在后面写上了云南大学物理系,方便提升自己。 此外,凡伟的很多说法也被相关方面所否认。比如“相关论文和实验已经通过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森教授的评审”的说法,就被约瑟夫森 (Brian D. Josephson) 本人亲自辟谣。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在读博士生韩迪在知乎上发贴表示,事件发生后,他与约瑟夫森通过邮件沟通,约瑟夫森回复称:他对所谓的“通过评审”的说法感到不能理解。因为他只是觉得凡伟邮件发给他的实验有点意思,就问了几个问题,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而且,凡伟曾邀请约瑟夫森给其论文写一封推荐信,被客气地拒绝了,约瑟夫森还表示不希望继续讨论下去,祝凡伟到别处有好运。 显然,凡伟有意而为的虚假信息,帮助其瞒天过海,既在ChinaXiv发表了论文,又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论文预发布平台的存在价值 在科研圈深耕的ChinaXiv,被这次论文风波推到了公众面前。这家成立不到一年的平台,是国内第一个按国际通行模式规范运营的预发布平台。 在学术出版界,预印本是指尚未在同行评议学术期刊中正式发表的科技论文稿。而预发布平台就是接收预印本存缴并提供开放获取服务的数字仓储服务系统。国外著名的预发布系统有arXiv、bioRxiv等。 与传统科技论文发布方式相比,这类平台有其鲜明的特点。 ◆ 首先,锁定优秀科研成果的首发权,防止科研成果被别人抢占,因为无论会议论文集,还是学术期刊,从投出到可以检索,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中国科学家经历过一件差点与首发权失之交臂的故事,也是依靠预发布平台扳回的。2014年12月31日,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团队率先在arXiv上公开预言在四种非磁性材料上可以发现“外尔费米子”,引发了相关科研竞争。 2015年1月5日,普林斯顿团队在arXiv上公开了理论预测,随后麻省理工团队、普林斯顿团队、中科院团队先后在arXiv上公开了有关“发现外尔粒子”的实验文章,并分别正式投稿给Science杂志。虽然 中科院团队遭到了拒稿处理,但因中科院团队是最早在arXiv上贴出相关科研成果的团队,所以 事实上 Physics World 评选的 2015 年十大物理学研究突破中将外尔费米子的发现归功于这三个团队。 美国物理学会在 2015 年物理学“标志性进展”中,将中科院科研团队的“发现外尔半金属”研究列入八项科研成果之一。正是预发布平台,客观见证了发现“外尔费米子”这桩公案。 ◆ 第二,营造了公开透明的科技成果交流共享空间,有助于科研人员公平竞争。从科研人员来说,可以听取同行的评议和建议,为进一步的正式发表打下基础。 此外,有助提升科研人员的论文影响力,因为普遍数据库都是要购买的,通过预发布平台,可以让一些未购买数据库的研究人员,迅速得到相关全文。 ◆ 第三,缩短了科技成果发布周期,有助于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流转和开放获取,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 最后,还有一个好玩的理由,就是一些科研“大牛”不愿在投稿上多花精力,也不需要靠杂志来证明他们的发现,最重要的是,他们不需要依靠发论文来申请教职、申请经费,于是就挂到预发布平台上了事。 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例子,七大数学难题之一庞加莱猜想的证明就是“发表”在预发布平台上!2002年到2003年间,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将证明庞加莱猜想的三篇论文提交给arXiv,而未发表在任何正式刊物上,最终凭借这三篇论文,庞加莱猜想证明被列为21世纪的重大研究成果,佩雷尔曼被授予菲尔兹奖和千禧年大奖。 话题回到ChinaXiv,其致力于构建一种新型的学界自治的科研成果交流和共享平台,面向全国科研人员接收中英文科学论文的预印本存缴和已发表科学论文的开放存档。希望与传统的基于期刊成果发布方式形成有效互补。 虽然ChinaXiv在论文发布前不对论文进行同行评议,但该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评阅的公共服务平台,让论文“开放”地被阅读和评阅,其实就是更为严酷的、有形或无形的“同行评议”。在这种“开放”的力量之下,论文提交者应当更加慎重地向预印本系统提交论文,对所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及时公开,开放评阅”其实是一种非常强有力的学术自治力。 这不,凡伟因作茧自缚,被ChinaXiv列入非诚信作者名单,今后想再做类似的事就难了。 文章转载自中国科讯:http://mp.weixin.qq.com/s/8rSGxniEESXg6xasmcjeTg
个人分类: 新闻类|257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 LOGO有奖征集 啦 !
热度 1 OPENRESOURCES 2017-3-28 09:36
1 、 ChinaXiv 简介 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 (ChinaXiv) 是国内第一个按国际通行模式规范运营的预发布平台,致力于构建一种学界自治的科研成果交流和共享平台,面向全国科研人员接收中英文科学论文的预印本存缴和已发表科学论文的开放存档,鼓励科研人员公平竞争,保障优秀科研成果首发权的认定,推动科研成果的开放获取,促进更大范围的学术交流。 ChinaXiv 带给论文作者的益处:  ( 1 )权威的首发权确认和证明,防止科研成果被别人抢占;  ( 2 )听取同行的评议和建议,为进一步的正式发表打下基础;  ( 3 )让我的成果尽早被引用;  ( 4 )提供成果的交流渠道,扩大成果的交流范围;  ( 5 )帮助自己实现成果的积累;  ( 6 )一次提交,中科院全平台应用和宣传。 2 、要求: Ÿ 主题鲜明,寓意深刻,形象标识( LOGO )应彰显平台特色。 Ÿ 创意独特, 形式简洁,便于识别、记忆和推广。 Ÿ 应为原创、未发表过的作品,且不能抄袭他人的作品。 3 、投稿方式: 请将作品和构思文字说明发送至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4 、征集评选步骤: Ÿ 征集时间: 2017 年 3 月 22 日 -4 月 12 日; Ÿ 评选时间: 2017 年 4 月 13 日 -11 月 18 日。 5 、奖项设置和奖金形式 Ÿ   一等奖: 1 个(奖励 2000 元) Ÿ   二等奖: 2 个(每个奖励 1000 元) Ÿ   三等奖: 7 个(每个奖励 300 元)
4248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们重大突破的预印本获得了八千多次浏览
热度 24 gaoshannankai 2017-1-16 21:40
公布 南开大学 一项 重大突破 请各位验证(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1007380.html 2016-10-06,我们把它放到了冷泉港预印本网站上 《TwonovellncRNAsdiscoveredinhumanmitochondrialDNAusingPacBiofull-lengthtranscriptomedata》 http://biorxiv.org/content/early/2016/10/06/079517 到今天一看,8000多次浏览,1151次全文下载,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这篇文章彻底改变了科学界自1981年来对线粒体的一些基本观点,特别是给出来过去一直没有 搞清楚的机制,精准的阐明线粒体转录本自原始本到成熟本的处理过程,提示各位研究者,线粒体 的重要性被大大低估了。 通过预印本,我们传播了新知识,纠正了错误认识,特别是澳大利亚一个组cell的一项工作, 这项工作基本都是错误的,具有极大的误导性,被我们一炮打死。 通过email,我们也解答了很多国内外老师同学对全长转录组和线粒体新发现的一些疑问, 希望他们进一步了解我们工作的重要意义,深入研究我们发现的新基因的功能。 文章最大遗憾是,ND5和ND6以及他们的反向互补基因的转录本都没有拿到全长序列。 科学网上,讲首发权最多的刘立老师,其次估计能算我一个了,我在此前博文多次预言到, 未来世界 发展的两条主线-你我都能看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861742.html 未来世界的两条主线,一句话来形容就是: 文明的冲突和中美全面争霸, 前者是国际安全领域, 后者是经济与科技领域。随着,我们国家科技进一步发展,国际首发权和话语权,将越来越重要。 数理化领域,国际上承认的预印本网站是康奈尔大学的那个;生命科学领域则是冷泉港这个, 我在科学网多次传播类似ORCID,researchgate以及预印本的这些信息,纠正了很多老师的错误概念。 大家切记,这两个预印本网站各有侧重,一定不要乱投。 另外,各位老师,特别是没有太多前期发表文章经验的老师,一定不要去挂预印本,预印本是 双刃剑,不仅能帮你传播正确的知识,也能让你的错误传播到世界各地。大家应该牢记中国某个大牛 要测恐龙基因组的笑话,让全体中国科研工作者蒙羞。 强烈反对,不负责任地把没有90%以上把握的文章挂到预印本上。 中国学者要自律,谁要去预印本网站胡搞,放一些狗屁不通的文章, 我们全体科研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清理门户,把他搞臭。 这里给中科院预印本网站提一个小小建议,能做到国际一流的,不在乎期刊IF的稿子才会挂预印本, 那么肯定是首选国际预印本网站。中科院预印本如何做出特色,还请贵网站好好思考一下, 我个人建议要注重发挥出自己的特色,不是简单模仿一下国际预印本 1.对于预印本的文章,增设推荐人,在稿子下,放1-2个本领域知名度较高专家的评语; 2.建立预印本与国内sci或核心期刊的绿色通道,每年选取一定数量的稿件,直接出版。
4546 次阅读|34 个评论
Science的论文买卖的报道制造千载难逢的良机-给中国杂志的建议
热度 3 youhegao 2013-11-29 14:48
这个报道可能毁了不少买卖论文的生意,但是又创造了千载难逢的良机给中国自己的优质杂志。 我没有要否认中国存在买卖论文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很大。揭出来比不揭出来还是要好。掩盖和回避都解决不了问题。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中国还有很多本分的科学家。这些人在投稿的过程中都遇到过很多无端的怀疑。有时很气愤,有时也理解人家审稿人为什么这么怀疑中国本土的科学家。Science的报道终于给这些怀疑中国科学家的人提供了一些支持。可以想象中国本土科学家将来在国外杂志的投稿之路必将变得更加艰辛。很多创新性的成果可能因此而被超越。我想这样的例子可能已经可以举出来了吧。 洋人不了解我们,但是我们自家人应该了解我们自己。谁在做实验洋人不知道,我们自家人应该知道。中国的杂志在了解中国研究所,了解中国科学家为人,了解中国科学家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风格等方面近水楼台。 为什么我们不投自己的杂志?因为我们对在自己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的评价低。我们的审稿能力弱,我们的人情关系浓。发表在我们自己的杂志上能见度低。好在现在有了网络,有了搜索引擎。杂志发行量已经不是一个瓶颈了。 好的是现在判断杂志的优劣也有了新的意见,杂志的影响因子未必代表文章的影响因子,真正的影响还是靠文章自己。 这样的话一个好的杂志不一定是只发表优质的论文,而还可以是只要能把最有创意的论文包括在我的杂志里就行。而我更看好第二类的好杂志,因为它能包容最漫无边际的创新,它不要求创新的完美而给创新一个最优质的保护,它不因为一个创新的失败而损失杂志的名誉。这些都是所谓传统的第一类的好杂志所不能承受之重。以前也已经有很多重要的创新是发表在很小的杂志上。毕竟对于创新的东西,少评审快发表是极有吸引力的,可能会超过影响因子的吸引力。一些杂志这些年的快速成长可能就是基于这个理念。 为什么说是千载难逢?中国历史上从没有产出过这么多的科研论文,也从没有这么被集体怀疑过。如果这个时机中国的杂志都不能崛起,那么以后就更难了。 给致力于创造中国一流杂志的同胞的建议是: 1,像PNAS对待某些美国科学家那样,给一部分有信誉的中国科学家拒稿豁免权,给一定的稿件推荐权。这些人将会把最有创意,最担心被耽误(甚至思想被剽窃)的稿子投给这样的杂志来保护自己的创新性。这样中国一流杂志的崛起就是基于真正有创意的文章上,而不再是建立在想办法制造引用提高影响因子的沙滩上了。否则也许用不了多久,洋人又该发文说我们买卖引用,制造影响因子了。 2,大胆响应出版领域的新趋势,大力发展预印本,接受预印本,实施先发表后公开评审(post-publication open peer review)。打破审稿人居高临下一票否决的优势,让科学真正展现在阳光之下,大家一起评判。不敢在制度上走在最前面就很难打破洋人多年的强势垄断。我们如果有好的公正的发表后公开评审体系,洋人把好文章投到我们这里也不是不可能的。盼着能有那么一天。真活到那时候一定不计前嫌公平公正。原来我还有梦?!
5020 次阅读|6 个评论
保护作者的还是杂志的创新性?
youhegao 2013-11-16 21:22
真高兴有这么多预印本可供选择!真高兴看到这么多的杂志认同预印本!真可惜评价的时候用的是杂志的影响因子!真期望什么时候评价用的是文章的创新性和领域影响! 我们到底是在为什么发表?理论上我们是为了科学的发展,为了创新。可实际上我们是为了晋升和基金。晋升和基金看的是影响因子,和创新并不完全一致。这是研究人员也就是作者最难过的地方。为了保护自己的创新我们希望能直接发预印本。可是有些杂志不接受已经在预印本发表的论文。他们更关心自己杂志的创新性。他们不在乎作者的创意正在受到威胁。作者为了影响因子不得不自己为冒险负责。 鱼和熊掌能不能兼得呢? 建议图书馆的专业人员把每个领域的杂志分成两个系列,一类是接受预印本的,一类是不接受预印本的。在我们看到杂志影响因子的同时也看到这个杂志是不是接受预印本。这样作者在选择时可以考虑是不是冒险,有没有既可以投预印本又有投相近影响因子杂志的机会。 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具有相近影响因子的杂志竞争起来,让不接受预印本的杂志感受到压力。逐渐让他们也接受预印本,这样才能逐渐让杂志,甚至是那些所谓高影响因子的杂志,都来保护作者的创新性而不是杂志的创新性。这个方向不止是对作者有利,更重要的是对科学是有利的,是未来的方向。
33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学预印本的故事:PeerJ Preprints 和 bioRχiv
热度 11 book 2013-11-15 13:44
我前几天发了篇博文“ 预印本(Preprint)及出版商的投稿政策 ”,写了点关于预印本和各大出版商对待预印本政策的内容。两天前发了篇消息博文“ PeerJ开始可以无限量免费发表预印本 ”,提到 PeerJ 宣布从2013-11-11日开始作者可以无限量免费在其预印本网站 PeerJ Priprints 发表预印本。好玩的是,11月14日Nature杂志一篇题为“Preprints come to life”的文章提到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启动了一个新的预印本站点 bioRχiv.org 。 这是个生物学领域的同行需要知道的消息。 Nature 这篇文章开头就问:“生物学家在怕什么?物理学家、数学家、社会科学家常常将发表前的稿件发布到如 arXiv.org 等预印本站点,然而只有少数生物学家这样做”。文章提到arXiv从2003年开始增加了定量生物学(quantitative biology)版块,这个版块发布的预印本过去两年里有了指数增长,发布预印本的主要是基于基因组数据开展研究的生物学家(比如科学网上讨论过H7N9以及研究人类遗传学的老师,就把他们文章的初稿发布到这个版块)。实际上,arXiv并没有打算扩展到更多的生物学领域,所以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的两位建立了生物学预印本站点bioRχiv,以作为arXiv的补充。文章还采访了几位美国科学家,他们认为生物学领域的同行们需要更多的利用预印本网站。 看到这个消息我立马就想到了 PeerJ Preprints ,我是 PeerJ 的编委,最近也正打算发布预印本在上面。实际上 Nature 的文章也提到了 PeerJ 在2013年4月启动了预印本网站,到目前已经发布了90多篇文章。作为研究者个体来说,我们肯定欢迎好用的生物学预印本站点,但如果同时有两个或多个预印本站点的时候,你选择用哪个?于是看到这个消息我就顺手给Peter Binfield( PeerJ 的出版人之一, PLoS ONE 的创建人)发了个邮件,问他对于这两个预印本站点的看法,或者说他们自己的站点跟bioRχiv有什么不同的生态位。 Pete很快给我回了邮件。他首先认为这是个好消息,预示着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培养预印本文化的时候终于开始到来了(“We definitely see this as good news – it means that the time has finally arrived for a preprint culture to flourish in the biological and medical sciences!”)。 他觉得PeerJ PrePrints和bioRxiv至少有四个很重要的不同点。 1)内容的开放程度:PeerJ PrePrints采用CC-BY共享协议,是完全开放获取的;而bioRxiv为作者提供了不同的开放协议,包括一些很受限制的协议。 2)学科覆盖的范围:bioRxiv涵盖生物科学的分支领域,而PeerJ PrePrints涵盖了生物科学、医学和健康科学的领域。 3)他认为PeerJ PrePrints的使用功能更好,包括让读者参与讨论的QA版块,更有助于作者修改提高稿件,网站的界面看起来也更漂亮。 4)PeerJ PrePrints另一个特色是它跟母刊 PeerJ 有机的结合,作者可以很方便的将发布的预印本投稿到PeerJ,有助于文章的整个出版流程。 我个人觉得Pete说的这几个方面是有道理的。但我们也要继续看看bioRxiv的发展情况,从它的名字可以看出来是想借arXiv的光,不过最终发展到什么地方还得看生物学家们的反应。使用预印本确实是个群体文化和行为的问题,或许用得人多了自然就成常规了吧。 科学网上的同行们怎么看? 注1:感谢Pete同意我引用他的观点,从新闻的角度来说,应该还是独家第一手资料呢吧。 注2:点了发布博文才刚看到孙学军老师发表了“ 迟来的好消息 ”一文,也提到这个事儿。他提到“这个网站暂时没有包括临床医学研究的内容是一大遗憾”,或许我的博文会回答这个问题。
个人分类: 科学那些事儿|16019 次阅读|26 个评论
PeerJ开始可以无限量免费发表预印本
book 2013-11-12 08:45
打开邮箱看到 PeerJ 发来的邮件,宣布从2013-11-11日开始作者可以无限量免费在其预印本网站PeerJ Priprints发表预印本。之前的限制是初级用户每年免费发表一篇。 http://blog.peerj.com/post/66681668539/peerj-preprints-now-free-to-all All authors can now publish unlimited PeerJ PrePrints for free PeerJ has been publishing PeerJ PrePrints (an innovative pre-print server for un-peer reviewed articles in the biological, health and medical sciences) since April 2013. Until today we had allowed authors to publish one free preprint per year (without needing to purchase a ‘paid’ publication plan), however we appreciate that this limits the ability of some authors to submit their preprints to us. One of our core beliefs is that we are working to maximize the ability of all authors to publish their work as freely as possible, and so we are pleased to announce today that we have removed the ‘one free preprint per year’ restriction. Henceforth anyone will be able to publish as many preprints as they wish, without needing to take out a paid publication plan. Full details are in this blog post This is a significant new benefit for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so we encourage you to tell your colleagues and to submit your own pre-prints to us at https://peerj.com/preprints.
个人分类: 资源共享|4202 次阅读|0 个评论
预印本(Preprint)及出版商的投稿政策
热度 12 book 2013-11-4 22:03
Preprint (预印本),指尚未投稿、或已投稿但尚未在正式出版物发表,但为及时跟同行交流而自愿在预印本网站、个人博客、维基站点、或会议等发布的论文或报告。简单的说,预印本就是指论文完成之后投稿时的那个版本,还没有经过同行评审。预印本显而易见的好处是:有助于更及时的跟同行交流并获得反馈(或许会有助于修改你的稿子),及发表优先权。但因为没有经过同行评审,有人认为预印本文章的可靠性不一定有保证。 预印本在不同领域流行的程度不同,最有名的预印本网站当属 arxiv.org ,主要发布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预印本,也发布一些生物学和金融领域的文章,所以物理学和计算机领域的同志们看到我谈论这个或许会说:这有什么好谈的。其实对于更多不熟悉或很少发布预印本的同志们、以及哪怕经常使用预印本服务的同志们来说,还是有些地方值得了解。虽然大家都有占有发表优先权以及想让研究结果尽早被同行知道的欲望,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 发布预印本会不会影响正常的投稿?尤其在那些预印本使用还不多的领域,比如俺们的领域。 有的期刊会认为提前发布了预印本文章就像二手货了,于是不爱收。我这几天正考虑是否将一篇正在投稿到 NPG 某期刊的稿子发布预印本,顺便关注了下一些主要出版商在其投稿政策中是如何谈预印本的。 Nature 在其作者指南说,作者发布预印本不影响在 Nature 系列期刊投稿。比如在 “ Peer-review policy ” 部分提到 :“ We do not consider meeting report abstracts and preprints on community servers to compromise novelty ”(会议摘要和预印本是 OK 的) ;在“ Confidentiality Pre-publicity ”部分提到:“ You are welcome to post pre-submission versions or the original submitted version of the manuscript on a personal blog, a collaborative wiki or a preprint server at any time (but not subsequent pre-accept versions that evolve due to the editorial process) ”(你可以将投稿前版本或投稿版本在个人博客、协作维基站点或预印本网站发布)。但是也提到 :“ The website and URL must be identified to the editor in the cover letter accompanying submission of the paper, and the content of the paper must not be advertised to the media by virtue of being on the website or preprint server ”(作者有责任在投稿信中将预印本的发布地址告知编辑,稿件内容不能向媒体传播)。没有带 Nature 题头的 NPG 期刊的投稿政策或许会有些差别,但大体上跟 Nature 系列差不多。 实际上, Nature 曾在 2005 年 3 月发表过一篇题为“ Nature respects preprint servers ”社论,以澄清坊间关于 Nature 不接受发布过预印本的稿件的流言。 2007 年 Nature 还发布了 Nature Precedings 预印本服务站点,一直运行到 2012 年 4 月。在 2009 年 2 月的一篇名为“ It’s good to blog ”(“写博客是件好事”,我记得科学网有老师聊到过这篇社论,作为支持科学家写博客的证据)的社论中, Nature 又重申支持及时的科学交流,认为发布预印本没问题。 Elsevier (爱思唯尔)对于预印本的政策是:“ Elsevier is liberal with respect to authors and electronic preprints. Unlike some publishers, we do not consider that a preprint of an article (including a prior version as a thesis) prior to its submission to Elsevier for consideration amounts to prior publication , which would disqualify the work from consideration for re-publication in a journal. We also do not require authors to remove electronic preprints from publicly accessible servers (including the author's own home page) once an article has been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爱思唯尔认为预印本包括学位论文不影响正常的投稿)。 牛津大学出版社对于预印本的政策是:“ For the majority of OUP journals, prior to acceptance for publication, authors retain the right to make a preprint version of the article available on their own personal website and/or that of their employer and/or in free public servers of preprints and/or articles in their subject area, provided that where possible they acknowledge that the article has been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as follows: This article has been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 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All rights reserved. ”(大部分牛津大学出版社期刊支持预印本,但需要作者在文章接受时注明最终发表出处)。 但也有很多期刊并不支持预印本发布,比如 Science 很多时候并不鼓励作者提前发布预印本,认为会影响文章(正式发表前)的原创性:“ Posting of a paper on the Internet may be considered prior publication that could compromise the originality of the Science submission, although we do allow posting on not-for-profit preprint servers in many cases. Please contact the editors for advice about specific cases. ”;还有 Cell Press 旗下很多期刊也不支持预印本发布。 这个维基百科的网页列出了一些期刊支持预印本与否的情况: List of academic journals by preprint policy 。也有一些中文的预印本服务站点,比如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和中信所建设的“ 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 ”、还有教育部支持的“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等。 有时候跟一些同行交流,有人会提到自己正在做的某项工作还没有发表,害怕被有竞争可能的同行知道,连在会议上都不敢做报告提及。这样做当然也无可非议,但肯定少了一些获得建议的机会。其实看了上面大多期刊对于预印本和会议材料的政策,或许大家可以更好地利用预印本的功能。这里也提个问题:你会选择发布预印本吗?为什么?
个人分类: 读-思-拾|29678 次阅读|22 个评论
往arXiv上传文章的几个注意事项
热度 1 qianlivan 2012-7-1 19:12
最近往预印本(arxiv.org)上传了篇文章,又帮别人解决了点上传过程中的问题。总体感觉上传文章到预约本比原来复杂了不少,为了下次传文章节约点时间,我觉得有必要把传文章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关键问题记录下来。 预印本现在使用了texlive,其中的natbib的版本升级到了8.1版,这导致了非常多的问题。首先是不能直接使用.bib文件,参考文献最好直接写在.tex文件中,而且.tex文件的定义区不能有\usepackage{natbib}一句。写在.tex文件中的参考文献也要遵守比较严格的规则。一般格式应为\bibitem {xxx}xxx,其中中括号及其内的内容是必须的,每个词都必须用花括号括起来,年份用小括号括起来。后面的一个花括号中就是通常的此条目的代码。 文章中进行图表的引用时,\ref的前面不能有\ ,要添加空格应使用~。文章中插入图应使用eps格式而不能使用ps格式。如果有较长的表,最好放到参考文献之后,这样就可以让表使用整个页面,从而有足够的宽度。
个人分类: 知识|32966 次阅读|1 个评论
建立科学网的科技论文预印本电子文库
热度 16 sunbaoxi 2012-4-20 18:56
科学网的博客专栏很火,每天都能生产相当数量的新博文,内容五花八门,种类繁杂。相比之下,其他专栏,比如群组专栏、论文专栏和实验室专栏,则显得有点儿冷清。大部分科学网的博主写博客主要是为了休息自己和放松心情,出现这种博客专栏一枝独秀的局面可以理解。但是,我想,团结全体中国科研人员(包括海外科研人员),繁荣中国科学才是建立科学网的初衷。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建议,仿效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科技论文预印本电子文库( http://xyz.lanl.gov ),在科学网上建立中国的科技论文预印本电子文库。 中国的科技论文预印本电子文库可以按照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 生命科学和医学等分成几个大类,每个大类内再分设一些具体的类别,比如,物理学类别下可以设天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原子核物理等分类别。科学网的注册成员可以把自己撰写的科技论文在投寄正式的科技期刊前提交到科学网的科技论文预印本电子文库,也可以正式发表以后再把论文提交到该预印本电子文库。还可以发表以科研为专题的评述文章。论文可以用英文或者中文撰写,只要不是宣扬封建迷信,不涉及建造永动机等伪科学的范畴,都可以出现在科学网的科技论文预印本电子文库内,供大家公开浏览、阅读和评论,作者承担文章的全部责任。 如果可以在科学网上建立中国的科技论文预印本电子文库,我愿意义务担任原子核物理或者强子物理栏目的编审。
个人分类: 教育随笔|6098 次阅读|34 个评论
预印本数据库arxiv导入endnote
热度 1 fatmoon599 2011-5-10 16:42
有学生问arxiv数据库检索的数据怎么导入endnote,之前还没注意呢,经过提醒做了小课件指南,共享! arXIV 导入endnote.ppt
个人分类: endnote问题|19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优先出版和独家转让
zhaodl 2010-7-20 22:38
优先出版和独家转让//赵大良 日前到北京,了解了一下《中国知网》搞得优先出版计划。上个月在北京召开的发布会,我虽然没有资格参加但通过电话也了解到一些,给我的印象就是以前的预印本。关于以前那个预印本,我曾经发表过意见:我支持、我也很希望能够提前发表,但是那种已经安排了刊期和页码完全可以通过增加页码和刊期可以缩短周期出版,而人为押后出版的预印形式,我感觉有点不地道,实际是实行的人工早产。明明标明的是2010年第12期而提前半年在网上出版了。如果是付诸印刷,完全可以做到1个月后就能印刷出来因为编辑加工、校对并排好了页码,那么也就剩下制版印刷了,为什么还有等那么长时间才出版。以稿件太多推后出版,理由实在是勉强,所以我不参与。本次进京详细聊了一下,有一些新的感受。 据说,最早设计的优先出版分三个层次:手稿出版、定稿单篇出版和整期出版。最后经过各方讨论,将手稿出版暂且放下,只是提前出版已经审稿通过并录用的单篇或整期。这样一来,如果能够将整期的优先出版的提前时间限制在一定的时间之内,不要人为早产,那么就体现出网络出版对纸质出版的补充作用即录用以后,在编辑加工校对和制版印刷的同时,将稿件发表出来。这是真正的预出版,是对正常流程的弥补。这里,判断的标准我认为可以简单地看:一是优先出版的提前量,提前量是在合理的编辑加工和印刷所需时间之内,我认为一般也就是3个月左右;二是看是否已经做到版式和页码都已经固定,如果与以后的印刷版几乎一样,那么就值得怀疑。我理解,现在的优先出版是在这样的合理期间。这种合理的优先出版,我认为至少有两点好处:弥补纸质版的滞后,建立网络出版的信誉。 (1)能够弥补印刷版出版工艺上所耽误的时间。稿件审稿通过并定稿录用,就说明成果值得发表,也一定要发表,只是由于编辑加工和印刷需要时间而不能公布于世。这时候的优先出版:对期刊来说,提前进入传播扩大影响;对作者来说,抢占优先发表权的同时也扩大了学术影响;对于读者来讲,提前获得相关的学术信息,并且是经过同行评审和期刊品牌保证的优质信息。因此,我认为是利人利己的行为,加快了成果的传播。 (2)有利于发挥网络出版的优势,特别是逐步树立网络出版的信誉。目前在国外已经有得到认可的纯粹的网络版期刊,而在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下要使网络出版得到认可,必须要以纸质出版的品牌做保证,也就是说最后还是要以纸质版的形式出版。这样,网络出版和纸质出版实际是一回事,只是纸质版的提前出版,所以品牌有所保证。但是,在网络出版的信誉得到认可以后,将不一定与纸质版捆绑的那么紧密,只要是经过相应审查也会形成网络版的品牌! 在目前的优先出版方案的设计中,我感觉有几点不足: (1)如何处理网络版和纸质版利益关系?保证优先出版的网址的惟一性、如按印刷版格式著录,该论文在中国知网收录后,将自动把其参考文献链接到对应的优先出版文献,从而保证文献引证的一致性。也许我理解有误,我理解这两句话表明:优先出版文献是唯一的,印刷版被收录后还要与优先出版保持一致。果真是这样,那么网络出版的信誉是确立了,而纸质出版就要死亡了! 我认为应该反过来:一旦纸质版被收录到网上,就应该以纸质版代替原来的优先版。包括原来引用优先版的引文链接,应该指向经过编辑加工后的正式出版的纸质版文献!这一是因为纸质版文献的质量是最高的,对读者是负责的,是可以沉淀为知识的。二是因为网络版是建立在纸质版基础之上的,不能扼杀扶持网络版信誉的纸质版,也就是不能使期刊的品牌被扼杀。否则不仅纸质版期刊的品牌受损,网络版也缺少了依托! (2)如何保证优先出版的严肃性。如果纸质版一旦出版就覆盖或替代掉原先的优先版,那么最早引用优先版的作者就有可能,在纸质版和优先版之间出现偏差的时候而失去证据。当然,审稿录用以后稿件出现重大内容上修改的可能性比较少,但总还是会有,所以在保证纸质版的惟一性和一致性的同时,将优先版保存一定的时间,如两年以后再转到备份服务器。这样既保证了证据的完整性,也保证了信息的惟一性,同时维护了纸质版的地位,也减轻了服务器的数据沉余。 在基于纸质版期刊的优先出版的网络版,发展一段时间以后,完全可能出现:只发网络版而不发纸质版。这样就可以逐步建立起中国的网络版学术期刊。当然,这里不能简单地、不负责任地欺骗作者没有声明而不出版纸质版。应该在事先声明的情况下在录用时就已经确定不出版纸质版,只出版网络版。这一点十分关键,这是一个信誉的问题!我之所以看好目前实行的优先出版计划,也就是基于提前出版和孕育真正的网络出版市场。 当我了解到这个计划以后,我对我的不急于独家转让的想法有所动摇这个系统在扩大期刊学术影响方面的作用不好预测。是否有被边缘化的可能?对于学术期刊来讲,挣钱不是目的,但扩大学术影响就不得不考虑。也就是我以前所讲的,独家的影响扩大是否可以代替多家所带来的影响?而这种独家所带来的垄断,从整体的角度也是值得担忧的。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4943 次阅读|2 个评论
网络论文投稿与检索:中国预印本和国外预印本(SINDAP) 门户网站
xupeiyang 2010-3-30 16:08
任胜利:通过网络发表的论文还能再次投稿吗? 问:我的论文已经通过网络形式发表,还可以将其投稿给纸版期刊吗? 答: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任胜利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网络发表论文的知识和信息,十分感谢。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7324#t1 建议大家参考使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的中国预印本中心和国外预印本门户(SINDAP) 门户网站。 详细信息见: http://www.nstl.gov.cn/ 如何访问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 http://prep.istic.ac.cn http://prep.nstl.gov.cn 网络实名:预印本、中国预印本或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 预印本(Preprint)是指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还未在正式刊物发表,而出于和同行交流的目的自愿通过邮寄或网络等方式传播的科研论文、科技报告等文献。与刊物发表的论文相比,预印本具有交流速度快、利于学术争鸣的特点。预印本服务包括中国预印本中心和国外预印本门户(SINDAP)两个服务栏目。 中国预印本中心主要向国内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预印本文献全文的上载、修改、检索、浏览等服务。同时还提供他人对现有文献的评论功能。 国外预印本门户(SINDAP) 是NSTL建立的一个国际预印本门户网站,汇聚了世界知名的17个预印本系统,实现了国外预印本文献资源的一站式检索。用户输入的检索式,可同时在汇聚的所有预印本系统中进行检索,并可获得相应系统提供的预印本全文。目前本系统已累积约70万条预印本文献记录。
个人分类: 学习方法|3670 次阅读|1 个评论
预印本(Preprint)与后印本(Postprint)
wangyk 2008-4-13 03:41
预印本 (Preprint) 与后印本 (Postprint) 预印本是指同行评议和出版发表之前的任何版本,通常指提交给期刊时的版本。后印本是指经同行评议之后的任何版本。有时区别两种后印本: 1 )指经过同行评议后但尚未进行编辑加工的版本, 2 )指既经同行评议又经过编辑加工的版本。有些期刊允许作者在 OA 仓储中存储第一种类型的后印本,而不允许存储第二种后印本。 预印本与后印本之间的区别称作校勘本或勘误表( Corrigenda ),因此,预印本加校勘本就相当于后印本,即 Preprint + Corrigenda = Postprint 。有的出版商不允许作者进行后印本存档,作者可以先存储论文的预印本,等待论文正式发表后再补充勘误表,即预印本加校勘本的开放存档模式。 电子印本文档库 (E-print Archive) 是开放仓储的主要形式。电子印本( E-print )包括预印本( Preprint )和后印本( Postprint )。 摘自:王应宽 . 中国科技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出版研究 . 北京 : 北京大学 , 2006,12.
个人分类: OA开放存取|1038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