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兽类学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文学术期刊还有用吗?
热度 23 wangdh 2020-9-4 17:50
中文学术期刊还有用吗? 王德华 《中国科学报》发表文章,讨论中文期刊的问题。文章列举了一些“重点问题”: “ 中国SCI论文发表数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发表在国外期刊; 中国期刊的影响因子逐年提高,但很多中文期刊评价不高; 对比国际期刊的“秒回”,一些中文期刊的审稿时间长达9个月; 对比国际期刊全文刊载,不少中文期刊吝啬地将篇幅限制在8页; 对比国际期刊的专家审稿,很多中文期刊审稿人将审稿权给了在校生。” 链接 : 超9 成SCI 论文发在国外!中文期刊到底差在哪 中文学术期刊差吗? 不能护短,与国际学术水平相比,是真的差! 中文学术期刊差在哪? 这个不用说,差在论文质量上。 决定论文质量的是哪些因素 ?作者、审稿专家和编委会等。 哪些因素导致中文期刊逐渐变差的? 因素 很多, 相关的政策导向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中文学术期刊还有用吗 ? 有,当然有 。中文是我们的母语,中文学术期刊怎么会没有用呢? 从我现在负责的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和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主办的《兽类学报》来看,尽管有不少稿件出自研究生之手,但中国兽类学界的不少学者的学术之路是从《兽类学报》起步的,他们学术生涯的第一篇论文或早期的论文是发表在《兽类学报》上的。我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也是我的硕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分,发表在1989年的《兽类学报》上。 《兽类学报》于1981年创刊,已经走过了40年。她记载了中国兽类学(哺乳动物学)的发展历程。虽然近些年刊出的论文质量与作者们在国际SCI期刊上的论文有一些差距,但中国兽类学界还是很关心学报的发展,中国的哺乳动物学家们也没有遗忘这个期刊,反而不少学者在说起自己的成长之路时,总会提到《兽类学报》。 《兽类学报》是否就沦为兽类学界研究生们的“作业本”呢?答案肯定不是的。 《兽类学报》现在依然是记录中国兽类学发展的窗口,展示中国兽类学家们的科研成果的一个重要的平台。 《兽类学报》的编委会和广大兽类学科学家们,对于是学报否改为英文刊,在编委会上有过几次讨论,每次讨论的意见都很难统一,有支持改为英文刊的,也有不少反对的。多数学者认为,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唯一的一份用中文记录中国科学家关于兽类学研究成果的期刊要是没有了,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所以,我们这些年也在是冲击SCI期刊,还是保留这本本国语言的兽类学期刊之中纠结着。当前形势很清楚,如果不改英文期刊,发展会日趋艰难。没有好稿件,作者撰稿不愿意花费精力,专家审稿不愿意花费时间,也得不到相关部门对期刊发展的经费支持。 改为英文刊看来是中文学术期刊的重生之路。以中国动物学会的几个代表性期刊为例,中国动物学会的老牌期刊 《动物学报》,1935年创刊,2009年改为英文刊 Current Zoology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动物学研究》,1980年创刊,2014年改为英文刊 Zoological Research . 北京林业大学和鸟学学分会2010年创办了 Avian Research 期刊。这几个期刊都已经进入SCI期刊行列,现在的发展态势都不错。 中文学术期刊的发展之路,是否到了尽头呢?这似乎取决于相关管理部门对中文期刊的态度。现在不少中文学术期刊几乎是在苟延残喘地生存着,靠着学界一些关注期刊发展的科学家们的支持和热情,甚至是一种情结,在坚持着。这是我所经历的现状。 虽然如此,我们还没有失去信心,我们还在坚持着。 很感谢中国兽类学界同仁们这些年来对《兽类学报》的支持。感谢作者们,感谢审稿专家们,感谢读者们。一本学术期刊,如果没有了作者群,没有了专家群,没有了读者群,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11050 次阅读|42 个评论
中文学术期刊还有用吗?
热度 1 wangdh 2020-9-3 13:05
中文学术期刊还有用吗? 王德华 《中国科学报》发表文章,讨论中文期刊的问题。文章列举了一些“重点问题”: “· 中国SCI论文发表数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发表在国外期刊; ·中国期刊的影响因子逐年提高,但很多中文期刊评价不高; ·对比国际期刊的“秒回”,一些中文期刊的审稿时间长达9个月; ·对比国际期刊全文刊载,不少中文期刊吝啬地将篇幅限制在8页; ·对比国际期刊的专家审稿,很多中文期刊审稿人将审稿权给了在校生。” 链接: 超9成SCI论文发在国外!中文期刊到底差在哪 中文学术期刊差吗? 不能护短,与国际学术水平相比,是真的差! 中文学术期刊差在哪? 这个不用说,差在论文质量上。 决定论文质量的是哪些因素 ?作者、审稿专家和编委会等。 哪些因素导致中文期刊逐渐变差的? 国家的政策导向是决定因素。 中文学术期刊还有用吗 ?有,当然有。一个说中文的国家,中文学术期刊怎么会没有用呢? 从我现在负责的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和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主办的《兽类学报》来看,尽管有不少稿件出自研究生之手,但中国兽类学界的不少学者的学术之路是从《兽类学报》起步的,他们学术生涯的第一篇论文或早期的论文是发表在《兽类学报》上的。我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也是我的硕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分,发表在1989年的《兽类学报》上。 《兽类学报》于1981年创刊,已经走过了40年。她记载了中国兽类学(哺乳动物学)的发展历程。虽然近些年刊出的论文质量与作者们在国际SCI期刊上的论文有一些差距,但中国兽类学界还是很关心学报的发展,中国的哺乳动物学家们也没有遗忘这个期刊,反而不少学者在说起自己的成长之路时,总会提到《兽类学报》。 《兽类学报》是否就沦为兽类学界研究生们的“作业本”呢?答案肯定不是的。 《兽类学报》现在依然是记录中国兽类学发展的窗口,展示中国兽类学家们的科研成果的一个重要的平台。 《兽类学报》的编委会和广大兽类学科学家们,对于是学报否改为英文刊,近年有过多次讨论,每次讨论的意见都很难统一,有支持改为英文刊的,也有不少反对的。多数学者认为,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唯一的一份用中文记录中国科学家关于兽类学研究成果的期刊要是没有了,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所以,我们这些年也在是冲击SCI期刊,还是保留一本本国语言的兽类学期刊之中纠结着。当前形势很清楚,如果不改英文期刊,发展会日趋艰难。没有好稿件,作者撰稿不愿意花费精力,专家审稿不愿意花费时间,也得不到国家对期刊发展的相关经费支持。 改为英文刊看来是中文学术期刊的重生之路。以中国动物学会的几个代表性期刊为例,中国动物学会的老牌期刊 《动物学报》,1935年创刊,2009年改为英文刊Current Zoology。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动物学研究》,1980年创刊,2014年改为英文刊 Zoological Research. 北京林业大学和鸟学学分会2010年创办了 Avian Research 期刊。这几个期刊都已经进入SCI期刊行列,现在的发展态势都不错。 中文学术期刊的发展之路,是否到了尽头呢?这似乎取决于国家对中文期刊的态度。现在的中文学术期刊几乎是在苟延残喘地生存着,靠着学界一些关注期刊发展的科学家们的支持和热情,甚至是一种情结,在坚持着。这是我所经历的现状。 虽然如此,我们还没有失去信心,我们还在坚持着。我很感谢中国兽类学界同仁们这些年来的支持。感谢作者们,感谢审稿专家们,感谢读者们。如果没有了作者群,没有了专家群,没有了读者群,期刊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14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文学术期刊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吗?
热度 53 wangdh 2018-12-30 12:38
中文学术期刊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吗? 王德华 自己多年负责我国唯一的一本哺乳动物学学术期刊《兽类学报》,年底了关于中文学术期刊说几句话。 这些年一直有中文期刊还有没有必要继续保留的争论。 争论归争论。现实是我国不少有影响力的中文期刊已经改为英文刊,也已经被 SCI 或 SCIE 数据库收录。 有一种观点认为,学术没有国界,好的学术成果就应该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一项科研成果要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认可,学术就要走向国际,所以学术成果要用英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考虑到我国学术界英文水平的现实情况,考虑到我国不同层次对学术有兴趣的人群,用本国语言发表学术成果让更多的国人看到和关注,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学术素养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中文学术期刊是应该保留的。 似乎都有道理,但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所以争论至今也一直存在。 从上世纪 80 年代的某一天开始,科研人员的科研业绩开始用 SCI 的论文数量进行考核了,渐渐地从数量演变到了影响因子 (IF) 、引用次数,再演变到了 CNS ( Cell, Nature, Science )几乎决定一个学术人的一切,各种成果奖项的评定、基金项目的评审、职称晋升、人才选拔,甚至院士评选、研究生获得学位等等, SCI 论文、 CNS 论文都是硬通货,开门转,几乎成了唯一标准。政策就是指挥棒,一旦以文件的形式实施起来,没有几个人敢违背政策做事情。所以,明知道这唯一标准有违人才培养和科研规律,但轰轰烈烈的 SCI 运动还是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开花。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对科技的投入增加,在这飞速向前的大潮中,你身在其中,容不得你停下和回头,甚至容不得你半路退出,不知不觉地大家似乎都迷失了方向,前面的人由于利益的关系,不会轻易改变方向,中间的人只能在窒息的人群中不得已被后面的大潮推着向前走,压根没有思考和调整方向的可能。 所以,很多事情变得简单了,对于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对于一项科研成果的评价、对于学位论文的评审、对于人才的选拔,本来是很严肃、很学术、很专业的事情,成了简单地比较 SCI 数量, CNS 论文数量和 IF 的高低。所以,在科研人员的简历、项目申请书、成果鉴定,以及研究生的考核和人才竞聘报告中,经常会看到在发表的学术论文后面特别标注 IF 的数值,也经常会看到一篇高影响因子的学术论文会有很多共同第一作者和很多共同通讯作者。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篇论文发表后,如果有外国学者的评论,是必须高调宣传的。一项成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肯定和关注是学术人很看着的事情。想起来很有意思,自己做的工作重要不重要、好不好难道自己不清楚吗?还是说,自己说好不算好,别人说好才是真的好。再进一步说,我们国内的学者失去学术判断力了吗?或者国内学者群或学术团体就没有学术优劣的判断能力呢?诚然,一项研究成果发布后,引起国际学术界关注,甚至争论,本身是很值得高兴的事情。我不理解在很多管理者,甚至科学家心目中,得到国际学者的评价要比国内学者的评价风光很多。中国学术群体什么时候开始丧失了学术判断力? 回到中文期刊上来。在上述的这种大学术环境下,哪位学者愿意把能在 SCI 期刊和 CNS 上发表的文章在中文学术期刊上发表? 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对学术论文的奖励政策和考核计分政策方面, CNS 、 SCI 、中文核心期刊、中文一般期刊,比较一下就很清楚了。 我作为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的期刊《兽类学报》的主编,十几年来切身感受到我国学术界的考核制度,研究生获得学位的规定等,对中文期刊学术质量的强烈冲击和毁灭性冲击,我也理解这是大环境所迫。 在国家各种政策不变的前提下,讨论中文期刊的发展或复兴,几乎是没有效果得。 是什么原因把中文学术期刊逼到今天这个地位的?可以说是当今的各种考核和晋升政策! 是我们的政策活生生地毁掉了中文学术期刊。中文学术期刊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吗?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14137 次阅读|81 个评论
纪念夏武平先生百年诞辰:一位具有大格局学术视野的科学家
热度 2 wangdh 2018-5-19 10:14
纪念夏武平先生百年诞辰:一位具有大格局学术视野和学术胸怀的科学家 王德华 【 按: 本文是给《兽类学报》新一期纪念夏武平先生百年诞辰专栏写的一篇文章。 2018 年5月19日是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和《兽类学报》的创始人、著名兽类学家和动物生态学家、我国兽类生态学和啮齿动物生态学的主要开创者与奠基人夏武平先生诞辰100周年。夏先生在推动我国兽类学和动物生态学的发展,特别是啮齿动物生态学理论与实践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夏武平先生于1981年倡导成立了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创刊了《兽类学报》,并任首届理事长和首任主编。夏先生于2009仙逝。为了纪念他为中国兽类学和动物生态学做出的贡献,《兽类学报》曾设立纪念专栏,并特别刊发了他的最后一篇论文 “动物分类学工作之我见”。 在夏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兽类学报》再次特设纪念专栏,缅怀夏先生的为学、为人和为师,重温夏先生的学术思想、学术贡献和学术精神。夏先生是我国动物学和生态学界的楷模,他的思想和精神将勉励后人,继续对我国动物学界和生态学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 夏武平先生的学术视野和学术胸怀 王德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北京 100101 ) 夏武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兽类学家、动物生态学家,中国兽类学和啮齿动物生态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他是我国兽类学界和动物生态学学界,甚或是我国动物学届的一座丰碑。夏先生的学术贡献、学术地位、学术影响在“夏武平先生生平”和“一代宗师,精神永存”两篇文章中都有精简的介绍(兽类学报 2009 29 : 109 ;兽类学报 2009 29 : 110-111 )。 夏先生学术思维活跃,学术思想深远,一生著作颇丰,涉及面广泛,对我国学界影响颇大,为学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中国兽类学会分别在 2000 年学会成立 20 周年(兽类学报 2001 , 21 ( 2 ) 115 )和 2007 年庆祝夏先生九十诞辰(兽类学报, 2007 , 27 :( 3 ): 308 )之际举行了夏武平先生学术思想座谈会。在夏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我从他的论文中,选择了部分他对我国兽类学和动物生态学发展的观点、意见和建议,与兽类学界和动物生态学界的同仁们一同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学习和敬仰前辈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学术追求和学术胸怀,共同纪念这位令学界爱戴、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的科学家。他的这些声音今天听来依然是那么有感染力,读后依然有豁然开朗和顿感方向明清之感。本文从几个侧面展示夏先生深邃的学术思想,远大的学术视野,执着的学术精神,宽广的学术胸怀。 动物生态学: 夏先生自己的研究领域涉及了动物生态学的多个领域,从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到生态系统生态学,也扩展到经济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古生态学等,其学术视野和学术观点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 夏先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在东北开展的一系列鼠类生物学系统研究,对我国鼠类生态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性和引领作用。他在我国最早开展鼠类种群年龄研究,最早使用标志流放法研究种群动态和巢区,最早关注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对鼠类种群的影响,最早开展鼠类群落和鼠类群落演替的研究,他引进鱼类学中肥满度的概念研究鼠类种群的营养。他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在我国都具有开拓性、前瞻性和引领性 ( 夏武平 1957 , 1964 ;夏武平 1985 , 1992 ;夏武平和钟文勤, 1966 ;宗浩和夏武平 1987 ;蒋志刚和夏武平 1985) 。 1984 年,夏先生从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等方面,从学科的角度第一次全面总结了我国兽类学的发展,系统地梳理和评述了我国兽类学取得的成绩,提出了未来需要关注的领域和方面。他对我国兽类生态学发展的建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兽类)生态学工作要进一步深入。过去这方面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深入不够。如 1 )种群生态学上,对数量变动,阐明现象的多,讨论机制的少,这就应利用生理学的、行为学的以及遗传学的手段,来进行研究,同时应利用数学来表达。 2 )群落生态学上,过去做了很好的工作,但还有更多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做,如兽类群落的等级、命名方法等。群落内部的结构、与外部的关系,以及各物种的生态龛(位)均缺乏足够的研究,群落的演替以及种间竞争等,都极应开展工作。 3 )对兽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功能,也研究得不够。” ( 夏武平 1989 ) 。 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在今天也是动物生态学领域的核心问题。 动物分类学: 夏先生十分重视分类学的工作。他一直很重视野外标本的采集。他曾发表巨泡五趾跳鼠新亚种(夏武平和方喜案, 1964 )、在内蒙发现五趾心颅跳鼠等学术论文(夏武平 1964 ),曾对姬鼠属的分类进行过订正(夏武平 1984 )。他在总结中国五十五年来兽类学的发展时,曾建议学界: “仍要重视分类区系工作。这是基础,不可忽视。 1 )要花一定的力量收集标本,充实标本馆,特别是几个大标本馆,同时应实行标本的现代化管理。 2 )加强中国动物志 - 兽类的编著工作。 3 )深入专类研究,困难问题上,应使用实验兽类学的方法。” ( 夏武平 1989 ) 。 特别让人敬佩的是夏先生晚年双目失明 , 但他克服了肉体和精神上的寂寞和痛苦 , 口述了对动物分类学的一些思考,经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王应祥先生整理,发表在《兽类学报》上,这是他发表的最后一篇论文。他在文章中对经典分类学有独到的思考和见解,他的很多观点和建议,都非常具有建设性,对未来的学科发展也具有指导意义。 “分类学目前处于不景气状态,国内外都如此,我认为是暂时的。因为许多问题的解决都要从物种开始,譬如:兽类物种或类群的进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有害兽类的防治等,无一不从对物种的识别开始,且在实践的基础上,丰富物种知识,就是实验分类学也不例外。在对疑难物种的选择或对某些类群的演化进行实验分类研究时,其选择无一不从经典分类学对物种的认识开始。” (夏武平 2009 )。 “既然经典分类工作是不能不做的,现在又处于一种不景气状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一方面是,现在与上世纪 50 、 60 年代相比,对我国动植物区系知之甚少的情况已有了很大改变,对它们的需求不象以前那样迫切了… .. 。另一方面就是在生产上还没有提出更多的要求。假若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卫生防疫等等方面要进行更深入的工作时,必然要对分类学提出更高、更广泛的要求,那时分类学还是有地位的。当然,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改革开放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估计分类学今后还是很有前途的。”(夏武平 2009 )。 “我们希望古生物学家和近代生物分类学家进行密切合作,特别希望做经典分类的学者多看一看外面,扩大视野、开扩眼界,吸收一些新的东西来丰富自已的分类内容,或向实验分类学家提出一些要求,进行合作来解决分类问题,这是非常需要的,这也是目前分类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另外,对做细胞和分子分类进化的同志也希望他们多了解一些分类问题,特别是一些物种的分类问题,这样做起工作来更容易联系到物种的分类和系统发育问题,可以做得更好和更有意义。” (夏武平 2009 )。 他与研究生将动物的行为(活动节律)和生理 ( 能量代谢 ) 特征用于动物的分类中 ( 宗浩和夏武平 1987 ) ,与同事一起将生物化学的方法和生化特征(血清蛋白和血红蛋白)用于动物的物种分类(周虞灿和夏武平 1989 ),都是具有开拓性的工作。 实验兽类学: 夏先生很早就倡导整合动物学(或整合兽类学)的研究。他在文章中将兽类实验生态学称为“实验兽类学”, 他还使用“生化兽类学”和“生理兽类学”等很有创新性的学术术语。 “(实验生态学)应注意极端环境对兽类影响的研究 , 如高海拔 , 强光照 , 极端干旱或潮湿 , 寒冷与炎热等等。极端的环境条件下 , 常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此中既有野外观察也有室内实验的工作。”(夏武平 1984 )。 “实验兽类学的研究,应加强其目的性,用以解决分类、演化、适应以及应用方面的问题。分类上的疑难问题,单靠标本,难以解决,需要进行实验分类学的工作。对特殊环境,特别是胁迫因子的适应,也必须进行生理、生化、形态学的研究,才能弄清楚。” ( 夏武平 1989 ) 。 保护生物学和有害动物防治 夏先生指出,兽类学和动物生态学研究,“既要求解决生产问题,又要求促进理论的发展”。他在对兽类学分会十年总结的时候,针对动物保护和有害动物防治提出了几点指导性意见建议。 “ 1 )、野生动物的管理,将会提到日程上来,在珍稀动物保护的研究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今后必然要涉及到资源动物的合理管理和永续利用问题。 2 )、 兽类饲养工作也会有新发展。对濒危动物的保护,如华南虎、大熊猫等在动物园或饲养中心的易地保护也会为兽类学提出一系列问题来。野生实验动物的驯养也会有所开展。 3 )、 鼠害问题将是继续的,中心是以生态学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和策略。”(夏武平 1991 )。 高原生物学: 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所成立三十周年的时候,夏先生对研究所的发展简史、各个学术领域取得的成绩,以及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阐述。他对高原生物学的思考,对于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希望,以及对学科发展等,都展示了他的超人的智慧和远见卓识: “高原生物学的范畴,没有一个固定的框框,其内涵在很大程度上靠我们来创造。我们作了大量的考察工作,了解到高原上有哪些动植物,又作了大量生态学工作,了解这些动植物是怎样生活的,这些工作当然还要继续发展下去。对于生物如何适应高原的特殊生活条件,如低氧、短波光辐射、寒冷、多风等等,可能是高原生物学更重要的内容。”(夏武平 1992 )。 他对科研人员提出了很高而具体的目标,“我们要不断接受新的学术思想,在学术上力求创新,争取部分人有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创立学派。我们主张多借鉴外人的工作,但不应满足于模仿。我深信在若干生物学领域内,能创造优势,并保持优势。”(夏武平 1992 )。 建立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创立学派,做创新性的研究,创造优势,保持优势,当是一个真正学者一生的追求和奋斗目标。 对于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所,他提出了自己的科研理念和发展观。 “ ( 科研 ) 工作要互相配合,多学科协作,这样常能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对双方都可能有心的发现。野外工作与实验室工作结合,野外的问题拿到实验室,实验室的问题又反馈到野外,相互促进,必然会得到优异的成绩。我们这样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所,应充分重视并利用这方面的优势。”(夏武平 1992 )。 他也很重视和强调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我所(西北高原生物所)一些与生产有关系的课题,不论是农牧业、灭鼠或化学药物等的研究成果,应尽力促使它们尽早在生产商发挥效益。应试制的尽早试制,能转让投产的尽早转让;农牧业的成果要建立示范区,使群众能看到科研成果。要理论与应用并重。”(夏武平 1992 )。 夏先生的工作和思想对我国学界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多方面的。他作为一个学者,研究兴趣极其广泛,研究对象从腹足类 ( 螺蛳 ) 、鱼类、鸟类、兽类到人类(夏武平 1982 ;夏武平和孙崇潞 1963 ;夏武平和贾相刚, 1965 ;夏武平和徐进 1982 ),研究领域从分类学、生态学、古生态学、科学史,到生化他感 ( 夏武平和夏经世 1985 ;夏武平等, 1992) ,都有学术论文发表,许多工作都是开拓性和奠基性的。他学术思想活跃,开拓了很多新的领域,提出了很多新的概念,引进了很多新的理念。他作为全国学会的负责人,作为学报的主编,清楚全国各个领域的发展状态,梳理总结时如数家珍,对全国的学科布局有前瞻性规划,对未来发展有切实建议。他作为研究所的老领导,对研究所各个领域的优势了如指掌,对研究所的发展有明确的目标。他作为导师,鼓励研究生和年轻学者敢于创新,勇于开辟新的领域。他作为前辈,爱护、关心、鼓励和提携后辈,给他们创造各种发展和学习提高的机会。他是一位心中具有大格局和国际视野的学者,他主持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动物生态学研究室,他身体力行创建学会,创办期刊。他远见卓识,在高寒地区率先建立我国第一个野外生态学长期定位实验站。他重视学术交流,积极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让中国学者走向国际舞台。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非凡的胆略和胸怀,卓越的领导力和气魄,影响了一批人,培养了一批人,稳定壮大了学术队伍。 夏先生开创的事业,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科领域更加健全,研究队伍日趋壮大,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不少学者已经走向国际学术舞台。我国兽类学和动物生态学的各个领域,如动物地理学、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保护生物学、行为生态学、化学生态学,以及鼠害综合防治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 王祖望和张知彬, 2001a, 2001b; 王德华, 2007, 2011; 魏辅文, 2016) 。 “夏先生德艺双馨,他对学术有敏锐的洞察力,对学科发展和建设有雄伟的胆略和气魄,对待同事有宽厚的胸怀,对科学研究有执着的追求。他对学术研究的严谨,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的学识和品行,赢得了学界的敬仰和爱戴。”(兽类学报 2009 , 29 : 109 )。夏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精神将继续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前行。 参考文献 王祖望、张知彬 . 2001 a. 二十年来我国兽类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I : 历史的回顾及兽类生态学研究 . 兽类学报 , 21 ( 2 ): 161 - 173 . 王祖望、张知彬 . 2001b. 二十年来我国兽类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II : 形态分类、动物地理、古兽类学。兽类学报 , 21 ( 3 ): 241 - 250 . 王德华 . 2007. 小型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第 29-46 页,王德华等主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 庆祝孙儒泳院士 80 寿辰纪念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德华 . 2011. 我国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的一些进展和未来发展的建议 . 兽类学报, 31 : 15-19 。 周虞灿、夏武平 . 1989. 三种鼠兔血清蛋白和血红蛋白的电泳比较 - 高原鼠兔分类地位的探讨。兽类学报 1 : 39-44. 宗浩、夏武平 .1987. 高原鼠兔 ( Ochotona curzoniae ) 和达乌尔鼠兔 ( Ochotona daurica ) 的昼夜活动节律与能量代谢的研究及比较— 关于两种鼠兔功能分类的探讨。高原生物学集刊。 6 : 105-113 宗浩、夏武平 . 1987. 高原鼠兔似昼夜活动节律的研究。兽类学报, 7 : 211-223. 夏武平 . 1964. 五趾心颅跳鼠在内蒙古的发现。 动物学杂志 (4) : 151. 夏武平 . 1966. 带岭林区小形鼠类数量动态的研究——Ⅱ . 气候条件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 动物学报 18:8-20. 夏武平 . 1983. 试论青海高原经济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开发。青海社会科学 6 : 32-37. 夏武平 1982 滇池西岸螺蛳属的亚化石及其演化的探讨。动物学研究 3 : 339-347. 夏武平 . 1984. 中国姬鼠属的研究及与日本种类关系的讨论。兽类学报 4: 93-98 。 夏武平 . 1984. 中国兽类生态学的进展。 兽类学报 4 : 223-238. 夏武平 . 1986. 从生态系统的观点看草原灭鼠。生态学杂志 5 : 26-28. 夏武平 . 1989. 我国五十五年来的兽类学。动物学杂志 24 : 45-49 夏武平 .1991. 中国兽类学会十年工作总结。兽类学报 11 : 75-79. 夏武平 . 1992. 高原生物所成立三十周年的回顾。高原生物学集刊 11 : 1-4. 夏武平 . 2009. 动物分类学工作之我见。兽类学报 29 :112-115 夏武平、方喜案 . 1964. 巨泡五趾跳鼠 ( 跳鼠科 ) 之一新亚种。动物分类学报 1 : 18-20. 夏武平、李清涛 . 1957. 东北老采伐迹地的类型及鼠类区系的初步研究。动物学报, 9 : 283-290. 夏武平、钟文勤 . 1978. 黄鼠洞口与其周围植物群落的关系。动物学报, 24 : 335--343. 夏武平、钟文勤 . 1966. 内蒙古查干敖包荒漠草原撩荒地内鼠类和植物群落的演替趋势及相互作用。 18 : 199-208. 夏武平、孙崇潞 . 1963. 红背鼠平肥满度的研究。 动物学报, 15 : 33-44. 夏武平、贾相刚 . 1965. 麻雀雏鸟生长的研究。动物学报, 17 : 18-33. 夏武平、夏经世 . 1985. 先秦时代对野生生物资源的管理及其生态学的认识。生态学报 5 : 187-192. 夏武平、徐进 . 1982. 青海海北门源地区人口调查。西北人口, 1 : 6-15 。 夏武平、陶燕铎、张宝琛 . 1992. 中国古籍中对植物生化他感作用现象的认识。中国科技史料 13 : 73-77 。 蒋志刚、夏武平 . 1985. 高原鼠兔食物资源利用的研究。兽类学报 5 : 251-262. 魏辅文 . 2016. 我国濒危哺乳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兽类学报 36 : 255-269.
个人分类: 人物风采|8781 次阅读|2 个评论
怀念哺乳动物分类学家王应祥先生
热度 11 wangdh 2016-4-2 10:37
怀念兽类分类学家王应祥先生 ( 王德华 ) 春节过后上班,处理《兽类学报》的稿件。有一篇分类学的稿件,我建议再请我们学报的老编委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王应祥先生审阅。没想到编辑部罗老师回复我的邮件说,王先生前几天过世了,她也是刚得知。可以想象我当时心里是一种什么滋味。沉默良久,告诉了王先生的老友。老友很悲伤,说春节前还给他打电话提前拜年呢,想不到竟是最后一次电话。 王先生是《兽类学报》的老编委,兽类分类学家。在分类学人才逐年奇缺的今天,他是我们学报非常关键的审稿专家。国家虽然很大,有时候在某些方面起关键作用的人物,不见得很多。脊椎动物分类学人才贫乏,已经开始影响到一些学科的发展。如何平衡发展新兴学科和传统学科,是需要国家层面进行一些相关支持的。 王应祥先生生平(信息来自《兽类学报》编辑部): 王应祥研究员于 2016 年 2 月 10 日因病在昆明逝世,享年 78 岁。 王先生于 1938 年 7 月 21 日出生于云南省红河县, 7 岁时随父母到昆明,就读于昆明布新小学、云南师范大学附中。 1957 年进入四川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学习, 1962 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直至 2003 年 4 月退休。 王应祥先生一生立足于我国西南哺乳动物学研究,主持或 参加多项中国科学院重大、重点项目和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如:青藏高原 - 横断山区综合科学考察、中国西南部四省五方国土资源综合考察和发展战略研究、西南武陵山区生物资源综合考察与评价、川滇藏交界地区陆栖脊椎动物系统演化研究、以及景东无量山、西双版纳、高黎贡山、云南南部红河地区、云贵高原以及贵州、广西哺乳动物资源科学考察研究等。先后发表研究论文 121 篇,主编专著 4 部,参编专著 14 部,描记兽类新种 5 个、新亚种 27 个,报道中国新记录种 6 个。 王应祥先生为中国哺乳动物分类学做出重要贡献。 2003 年出版的《中国哺乳动物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对中国哺乳动物分类进行了系统整理,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王应祥先生曾任中国科学院分类区系学科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脊椎动物分类区系研究室主任、《动物学研究》副主编、云南省动物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兽类学会理事及灵长类专家组组长、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云南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理事长、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 (IUCN/SSC) 灵猫类专家组小型食肉目动物保护专家组或养殖保育专家组成员 等。 王应祥先生千古! (照片来自网络。致谢!)
个人分类: 人物风采|14312 次阅读|20 个评论
《兽类学报》刊发“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专辑
热度 2 wangdh 2015-12-24 00:25
《兽类学报》刊发“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专辑 http://www.mammal.cn/CN/volumn/current.shtml 动物生理生态学是动物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个学科在我国近年发展很快。《兽类学报》是我国学界唯一一份刊发野生哺乳动物学研究的学术期刊。这几年学报已经组织了几个学科的专集,如蝙蝠生物学(2014年34卷第3期)、灵长类生物学(2013年33卷第3期)等。动物生理生态学的青年学者赵志军和刘全生作为客座编辑,组织了一期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专辑。 下面是编者按 : 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主题是动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经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国际上生理生态学研究起步于上世纪40年代,历经70余年的发展已逐渐走向成熟。我国生理生态学研究起步较晚,其中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发展最为迅速,在赵以炳、孙儒泳、王祖望等科学家的引领下,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许多领域方向有了较好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研究积累。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型哺乳动物,研究领域涉及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消化生理和能量平衡、生态免疫、行为神经内分泌和水盐代谢等。孙儒泳、王祖望、王德华等曾就我国生理生态学的研究进展进行过综述和总结。 该专辑包括12篇文章,研究内容涉及长爪沙鼠的贮食行为模式和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长爪沙鼠和黑线仓鼠的生态免疫学,横断山区小型哺乳动物代谢特征, 达乌尔黄鼠的冬眠模式、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高原鼠兔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性生理机制,布氏田鼠双亲效应及表型可塑性特征,黑线仓鼠繁殖能量学和氧化应激等。 新时期生理生态学的发展,面临分子生物学和组学(-omics)等学科和技术手段的挑战,同时新学科和新技术发展也为生理生态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不同动物类群适应各种不同环境(尤其是极端环境)的机理,需要从各个组织层次上、各学科交叉进行整合研究。动物对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生理功能的调节和改变及其适应和进化机理,将是生理生态学未来的重要研究主题。我们也看到,生理生态学在动物行为学、保护生物学、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中地位和作用,显得日趋重要。保护生理学(conservation physiology)、代谢生态学(metabolicecology)和宏生理学(macrophysiology)等新领域的兴起,也进一步充实和拓展了生理生态学的内涵。 赵志军 (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刘全生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链接 : http://www.mammal.cn/CN/volumn/current.shtml 目录: 杨慧娣、王倩、王德华. 多巴胺对长爪沙鼠贮食行为的影响 赵志军 黑线仓鼠自身生存和繁殖输出间的权衡不受温度影响 徐德立、王德华. 禁食时间对雌性长爪沙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邢昕、汤刚彬、孙明月、杨明、王德华. 瘦素在育肥后达乌尔黄鼠能量平衡及体温调节中的作用 王同亮、张学英、付荣恕、王德华. 布氏田鼠双亲低体重导致雄性后代生长和繁殖间的权衡 吕铮、蔡鲁纳、宋士一、刘新宇、彭霞、杨明. 光照黑暗循环条件下达乌尔黄鼠的冬眠模式和能量消耗 张志强、黄淑丽、赵志军. KLH单独刺激不影响黑线仓鼠的静止代谢率 陈可新、王桂英、赵志军. 低温对黑线仓鼠能量代谢、抗氧化能力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门丽媛、 宋士一、刘新宇、彭霞、吕铮、刘帅、蔡鲁纳、杨明. 达乌尔黄鼠育肥过程和冬眠期白色脂肪组织糖代谢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许利娜、魏莲、汪洋、李筱、 魏琳娜、魏登邦. 高原鼠兔脑组织中精子特异性乳酸脱氢酶的作用 张浩、郑佳、朱万龙、刘继红、孙舒然、高文荣、王政昆. 冷驯化对中缅树鼩能量代谢和下丘脑神经肽表达量的影响 王政昆、高文荣、朱万龙. 横断山区三种小型哺乳动物代谢特征的研究进展。 兽类学报网址: http://www.mammal.cn//CN/volumn/current.shtml 所有文章都可以直接下载。
个人分类: 学术论文|2772 次阅读|9 个评论
《兽类学报》入选“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热度 2 wangdh 2012-12-28 08:57
《兽类学报》入选“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兽类学报》入选 “2012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王德华) 前几日收到编辑部转发的邮件,告知《兽类学报》入选 “2012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 由于不涉及保密内容,邮件内容如下: 【发件人 : zyd5545@cnki.net " target=_blank> mailto:zyd5545@cnki.net] 发送时间 : 2012 年 12 月 21 日 23:00 收件人 : slxb@nwipb.ac.cn 主题 : “2012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 “2012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期刊 ” 入选通知与颁牌仪式邀请函 尊敬的编辑部负责同志: 为客观反映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水平,中国科学文献计量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以 Web of Science 的引文数据库为统计源,研制了《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 CAJ-JCR ),计算和分析了我国学术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计量指标。 为了促进学术期刊 “ 走出去 ” 进程,研制单位以国际总被引频次、国际影响因子的综合指标排序,并按 TOP5% 、 TOP5-10% 遴选,结合有关专家的意见,评出 “2012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 、 “2012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各 209 种(科技类各 175 种,人文社科类各 34 种)。这些期刊的主要指标可堪与 SCI 、 SSCI 期刊相比,标志着我国学术期刊 “ 走出去 ” 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显著成效。 由于贵刊在国际化方面的工作业绩,贵刊已入选 “2012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特此通知,并表示热烈祝贺!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 清华大学图书馆 2012 年 12 月 21 日】 我问编辑部“ 这个荣誉每年都评选吗?在国家是个什么地位?有权威性吗?” 编辑部说:“ 这是第一次做国内期刊在国际上被引用的分析,在国家什么地位不清楚,今早刚收到邮件;应该还是比较有权威。 他们的 具体做法是以 2011 年度 SCI( 包括 SCI-EXPANDED 、 CPCI-S ) 、 SSCI (包括 SSCI 、 AHCI 、 CPCI-SSH )收录的国内外期刊(简称 SCI 期刊、 SSCI 期刊)发表的文献为引证统计源,分别计算了我国 5786 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计量学指标,并对 4100 种被 SCI 、 SSCI 期刊引证的期刊给出了国际国内指标的合并结果,首次全面分析了中国学术期刊的国内、国际学术影响力。“ 今天看到任老师的博文 在“2012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发布会上的发言 ,便问道: wangdh 2012-12-27 23:15 请问任老师:这个名誉有多大的权威性? 我们的期刊《兽类学报》也获得了这个荣誉,就是不知道它的分量。 谢谢。 任老师回复 (2012-12-28 08:23) : " 以国际总被引频次、国际影响因子的综合指标排序 " :我个人认为可以作为了解期刊影响力的一个参考。 看来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 借此机会, 感谢《兽类学报》的编辑委员会、作者、读者以及社会各界对我们刊物的支持! 感谢编辑部、兽类学会、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对《兽类学报》的支持。 感谢编辑部一年来的辛苦劳动。 祝各位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个人分类: 其他2|5302 次阅读|3 个评论
纪念《兽类学报》创刊30周年
热度 4 wangdh 2011-3-4 00:56
纪念《兽类学报》创刊 30 周年 《兽类学报》自 1981 年创刊至今已经走过了 30 个年头。三十年来,学报一直坚持“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依靠编委、服务国家” 的办刊理念,将稿件质量放在第一位。经过多年的努力,《兽类学报》现已经成为我国生物学和动物学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对于促进我国兽类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兽类学报》的发展,凝聚着夏武平等老一辈兽类学家的辛勤劳动和心血,凝聚着几代兽类学工作者的努力和奉献。为了纪念《兽类学报》创刊 30 周年,《兽类学报》2011年第一期特设专栏纪念。专栏刊出了 4 篇综述性文章,涉及动物地理、大熊猫保护、生理生态学、海兽的研究现状等。 1 、对中国动物地理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2 、 中国大熊猫保护区发展历史、现状及前瞻 3 、我国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的一些进展和未来发展的建议 4 、 中国海兽研究概述 《兽类学报》的顾问孙儒泳院士、马建章院士、王祖望先生等为学报创刊 30 周年题词。 前任主编王祖望先生、张知彬先生等撰文纪念。 专栏的网址: http://www.mammal.cn/MagazineMenu/Index.aspx ************************************************************************************ 传承学界优良传统,开创学报发展新篇章 王德华 在 1980 年 10 月中国动物学会在大连举办的“全国脊椎动物(鸟兽)学术讨论会”上,成立了中国兽类学会(现改为兽类学分会)。 1980 年 12 月创办《兽类学报》的申请得到中国科协的批准, 1981 年正式创刊。 在夏武平先生 ( 1981 ~ 1990 年 ) 、 王祖望先生 ( 1991 ~ 2000 年 ) 、 张知彬先生 ( 2001 ~ 2004 年 ) 等主编领导的编委会的努力下,在编辑部的辛勤劳动下,在全国广大兽类学工作者的大力支持下,《兽类学报》已经走过了 30 个年头。在过去的 30 年里,学报从半年刊逐渐过渡到双月刊,由甘肃出版社出版改为科学出版社出版,纸质和印刷质量等也大幅度提高,获得了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等荣誉,影响因子也进入生物科学领域学术期刊的前 10 名之列。 尽管由于当前国内相关政策导向的原因,许多优秀的原创性论文几乎都发到了国际上的 SCI 期刊上去了,但是《兽类学报》依然较全面记录了我国兽类学的发展和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绩。 30 年来,中国兽类学在保护生物学、灵长类生物学、分子谱系地理学、行为学、行为生态学和生理生态学等学科领域,获得了较大的进展。在大熊猫、普氏原羚、亚洲象、金丝猴等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生物学和行为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关于我国兽类学研究的进展,夏武平( 1984 , 2009 )、王祖望和张知彬( 2001a,2001b )曾有过比较详尽的总结。 中国兽类学的发展与国际学术界的发展基本是一致的,传统学科和领域的逐渐边缘化、新兴学科和领域的迅速发展,都在《兽类学报》中得到体现。如传统的系统分类学、地理学等传统学科,已经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况。一些需要长期数据积累的学科领域如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等,由于追求论文数量周期,逐渐被忽视和淡忘,这些学科领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需要给予关注和重视。我国的哺乳动物种类繁多,栖息生境多样,无论保护、生态还是分类等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大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相关研究,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神经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在兽类学研究中的运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下哺乳动物生存和适应策略等等方面,都需要开展和加强。 为了及时交流研究成果,兽类学分会举办了各种会议,全国的和国际性的,为科学家们提供交流的舞台。同时积极参加国际兽类学会议和相关学术会议,让世界了解我们的工作进展,让我们的兽类学工作者走向国际舞台。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和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学术年会“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管理学术会议”已经成为颇具影响的品牌会议,至今已举办 6 界。 《兽类学报》的创始人之一、首任主编、名誉主编夏武平先生于 2008 年离开了我们,为了纪念他为中国兽类学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学报设立了纪念专栏,特别刊登了夏先生生前的一篇文章(夏武平 2009 )。夏武平先生对科研的执着和热爱,是我国兽类学工作者的楷模,他提倡的科研工作者的“牦牛精神”会一直激励后来人,他是我国兽类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为了纪念达尔文诞辰 200 周年和《物种起源》出版发行 150 周年, 2009 年学报也设立了纪念专栏( 2009 年 29 卷第 4 期)。进化生物学的思想和理论在现代兽类学各个领域的地位和影响是深远的。 中国兽类学研究取得的这些成绩,得力于几代兽类学工作者的努力。科学需要传承,需要积累,需要坚持,需要合作,需要创新。值得赞扬的是,兽类学界一直有良好的学风和传统。老一辈科学家一直关心和支持学界的发展,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积极参与培养年轻学者,他们退而不休一直活跃在学术舞台上。老中青三代科学家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这种良好学风和传统是我们学会和学报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借此机会,衷心感谢我国老中青几代兽类学工作者对中国兽类学发展的贡献,感谢《兽类学报》各届编委会为学报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新的时代,新的机遇,新的起点,也会有新的压力。新一届编委会将一如既往地关心爱护和支持《兽类学报》的发展,继承和发扬前辈们的优良传统和学风,严谨治学,奋力进取。我们会把稿件质量放在第一位,建设优良的学风,坚决抵制和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相信在全国兽类学工作者的支持下,《兽类学报》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王祖望 张知彬 2001a 二十年来我国兽类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I :历史的回顾及兽类生态学研究。兽类学报 21161-173 王祖望 张知彬 2001b 二十年来我国兽类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II :形态分类、动物地理、古兽类学 。 兽类学报 21 : 241-250 。 夏武平 1984 中国兽类生态学进展。 兽类学报 4:223-238 。。 夏武平 2009 动物分类学工作之我见。兽类学报 29:112 -115. 文章下载: 题词和主编纪念文章 : 2368.aspx.pdf 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 : 王德华.pdf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4241 次阅读|6 个评论
《兽类学报》开辟专栏纪念达尔文(论文可下载)
wangdh 2009-12-2 13:42
《兽类学报》开辟专栏纪念达尔文 《兽类学报》网址: http://www.mammal.cn/ 《 兽 类 学报 》 编者 按 : 2009 年是著名的英国生物学家和博物学家达尔文 ( Charles Robert Darwin ) 诞辰 200 周年 , 也是他的划时代巨著 《 物种起源 》 发表 150 周年 。 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复杂多样的生物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 已经成 为现代生物学的奠基理论 。 他的自然选择的进化理论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 著名遗传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 Theodosius Dobzhansky 曾说过 : 如果没有进化之光 , 生物学的一切将变得无法理解 ( Nothing in biology makes sense except in the light of evolution ) 。 毫无疑问 , 进化生物学的思想和方法已经融进了哺乳动物学的各个方面中 。 Nature 杂志网站在纪念专栏 ( Special:Darwin 200 ) 曾评论道 : 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 对政治 、 宗教和哲学 , 以及对艺术和文化关系的影响 , 迄今还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与他匹敌 ( http://www.nature.com/news/specials/darwin/index.html ) 。 为了纪念这位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人 , 本刊 特刊出一组文章。 这次共刊出4篇文章:一篇研究论文,3篇综述性论文,内容涉及动物的分子进化,动物的文化进化,动物的生理和生态特征的进化等方面。 文章链接(点击即可): 1 海南坡鹿的起源、进化及保护 2 文化的起源 动物文化的普遍性与人类文化的独特性 3 哺乳动物的生理应激反应及其生态适应性 4 小型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与进化思想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本期关于 Evolution 的翻译尊重作者的意愿,因此进化和演化共存。 如果您对其他文章不感兴趣,那么关于文化的起源和演化一文是值得您读一读的。 不信,您看看文章中的这个报道: 50 年带日本学者发表了一篇论文,报道了野外日本的猕猴 ( Macaca fuacata ) 在河边 洗甘薯的观察报告 。 一只年轻的日本猴某一天突然在食用白薯之前将白薯拿到河里清洗 , 之后这一群的很多猴子便都一改往日带泥土取食的习惯,开始将白薯清洗之后才食用 。 这一发现后来被认为是一种文化的产生和继承(见文章的报道)。 这个故事,有个日本教授给我讲过。 2001 年的夏天,我有机会到日本冈山大学访问交流。一个周末,坂口教授一家驱车带我去一个山里的公园看瀑布。有一段路沿着一条河边绕行,见到河边有一群猕猴在戏耍,坂口教授给我讲了这个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是:一般文化是年幼向年长者学习,或者说是长者给年幼者传授。但是这是一个例外,是年长者向年幼者学习的案例。说的就是,有一天一只幼猴突然将白薯放在水里洗了洗,然后再吃,这样就避免了吞食泥土。这个做法很快就在猴群里扩展开了,大家都开始这么做了。重要的是,这个习惯被猴群家族传承了下来,这里的猴群一代一代就传承了洗净白薯再食用的饮食文化。 (王德华) 4篇文章的PDF链接(点击可下载): 文化的起源 (特别推荐!) 动物分子进化 动物生理 特征与进化 动物生理生态 特征与进化
个人分类: 纪念达尔文|8469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们的期刊首次进入生物学领域前十之列
wangdh 2009-1-19 01:26
我们的期刊首次进入国内生物学领域前十之列 (王德华) 2009 年 1 月 9 日 ,《兽类学报》编辑部给各位编委发了一封邮件: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兽类学报》在各位老师的关心和支持下,顺利完成了 2008 年的工作任务,在此深表感谢。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08 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 1765 种统计源期刊, 2007 年《兽类学报》各项被引用指标如下: 影响因子: 1.072 ;总被引频次: 821 ;他引率: 0.64 ;引用刊数: 80 ;扩散因子: 9.74 ;学科扩散指标: 1.33 ;基金论文比: 0.86 。 在 60 种生物类源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 第 9 。 这些评价指标,充分说明我刊的学术水平近年得到较大提高,已成为我国兽类学家学术交流的良好平台,这些成绩的取得和编委积极投稿、组稿、严格审稿是分不开的,在此我们代表主办单位深表感谢。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很快就收到了各位编委的祝贺信函。 祝贺! 热烈祝贺! 最真诚地祝贺! 感谢编辑部的辛苦劳动! Congratulations! Hope that we all can make some more differences together in the new year ! 老主编 王祖望 先生也给编辑部发了贺信:十分高兴得悉此消息,我以激动的心情,向你们表示祝贺。流了汗水,必有收获。望继续努力,在众多生物学刊物中,唯一一份动物学刊物入围十佳,实属不易。 获得这个消息,我心里确实兴奋了一阵子。实际上我从来都不是很看重这些指标,我们只是一直按照我们自己的标准和原则在认真工作着。对于稿件,尽量做到在科学问题上不出现原则性问题,力求保证概念和知识的准确性、严格性。说实在的,现在的中文期刊是不好办了,高质量论文流向国外是个因素。由于现在研究生是论文的主要写作群体,因此水平参差不齐,风格多样。如果导师和合作者负责一些,稿件还容易处理,要是导师不理会中文文章,靠研究生个人折腾,问题是很多的,像什么格式问题啊,语言问题啊,文献问题啊,图表问题啊,标注问题啊,等等。写作质量是个大问题,数据也显得有些单薄多了,大概是当今学位和毕业要求逼的吧。 《兽类学报》 (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 ) 是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兽类学(哺乳动物学)领域的论文,如生态、行为、地理分布、分类系统、进化遗传、繁殖、保护、疾病、管理等等。 1981 年创刊,每年 4 期,系统报道了我国哺乳动物学家的不同阶段的研究进展和科学发现,为我国动物生态学、保护生物学、行为生态学、动物地理学、生理生态学、系统分类学等等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兽类学报》的发展和持续,所有的成绩首先归功于广大的兽类学科学工作者。老一辈科学家的关心和爱护,年轻科学家的热心和帮助,广大作者和读者的支持和厚爱,各届编委会的负责和努力,编辑部的认真和耐心,是《兽类学报》健康发展的保证。我们学报的出发点是: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依靠编委。 《兽类学报》估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是应该坚持立足于国内、放眼世界、依靠编委的原则,力争进一步扩大刊物的国内外影响。相信我们的学报会越办越好!希望继续得到全国各位兽类学工作者的支持! 祝福《兽类学报》更上一层楼! 感谢编委会的辛勤劳动! 感谢各位作者和读者的厚爱! 《兽类学报》网址: http://www.mammal.cn/ (王德华 2009.1.18 ) ( http://www.mammal.cn/ )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7725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7: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