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前教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找不同--我老婆的一篇博文
热度 3 loulilv 2012-5-26 00:02
找不同--我老婆的一篇博文
以下是我老婆大人原创的一篇关于幼教的博文,感觉很棒。和诸位共享。 找不同 下面的文字既是完成程研涛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对自己通过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业者的接触,获得的一点小感悟。李敖说:不一定要旅行才能获得感知,读书、和人打交道都可以。 三年以来,我先后接待了5位来自丹麦的实习生。 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城市。甚至讲的是不同地区的丹麦语——丹麦也有方言呢。他们虽然来到中国的幼儿园实习,但是他们的major是“人类学”、“社会发展学”之类的学科。不是我们熟悉的“学前教育”专业。他们虽然多才多艺,比如:小伙子Silas Urban会弹吉他、打架子鼓,还和同伴Robin、Morton一起参加了我们的“周周演”;Pernille,别看她是个年轻的女孩子,却是一位足球运动员;Sidese的男朋友是位警察,热爱中国武术,姑娘也受到影响;Sisse的爸爸妈妈是在滑雪时认识的,她本人是滑雪和游泳的高手呢;女孩Lise是游泳高手。但是看到中国幼儿园老师的“武行”——弹、跳、说、唱、讲故事、说课——就叹为观止了。呵呵。在他们看来,弹跳说唱和说课、上课,都是幼儿园educator用不着的。每一位丹麦孩子来到我们幼儿园,最为咂舌的就是早上的律动和早操,他们常问我:this is all children's favorite dance?其实他们好奇的是我们的“集体活动”——这个在后面会提到。慢慢地,他们也站在队伍的后面跟着孩子们一起跳了;跳着跳着,他们也开始觉得这种集体活动也有他们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过的趣味了。但是,他们还是适应他们自己的那一套。 为什么上文中我不用“教师”而用educator?因为在丹麦的幼儿园是没有“teacher”的,只有个类似于英文的“教育者”的词。记得有一次,女孩SISSE提出:她不希望轮流着教室学习。她希望能固定在某一个教室进行观察和学习。我翻译给supervisor,supervisor说:你和她说这样也是为了我们这里的孩子能够机会公平。......,再说,她也可以练习了怎么上英语课,回国可以教他们的孩子学习英文啊。我做了信达不雅的翻译,SISSE说:不用啊,我不用学习做老师。因为在我们丹麦的幼儿园,根本没有老师,只有教育者。我们从来不上课! 尽管五个丹麦学生在丹麦幼儿园的实践经历各有不同——SILAS的妈妈是一位专门从事“特殊行为儿童”教育的教师(他一直强调they have only different behavioures,they are not special);SISSE在两个丹麦幼儿园里工作了比较长时间,并叮嘱我不能透露她的薪水,我直到现在也保守了这个秘密呢;其他的丹麦学生也有过长则几个月短则几个星期的丹麦幼儿园实习经历。——但是他们都说:在丹麦的幼儿园,小孩子是不需要上课的。 那么丹麦幼儿园究竟是怎样一幅景象呢? 让我借用他们五个人的描述,来综合描述一下吧!—— 丹麦幼儿园人数很少。比如我图片(注:图片由SILAS URBAN3年前提供,并已通过邮件获得其使用许可)中展示的这所幼儿园,占地面积不详,但一定比我们的幼儿园大。据说其中一个部分是当地的小公园的一个部分;一共有80个孩子。幼儿早上6点半即可入园,晚上6点以前全部离园。教育者分两班,有点类似与中国的早晚班;但交接班时间在中午。入园以后,孩子们的“工作”就是“白相”:随便你哪里去白相。可以户外,可以室内;可以一个人玩,可以几个人玩。下雨天?只要你高兴,穿了雨衣同样可以玩。没有成年人会走到你身边因此见怪。户外活动有:饲养、玩沙、荡秋千、交通场所、大型积木等等。小木屋里放着玩耍用到的工具。照片是冬天拍摄的,孩子们在户外时的服饰比较接近,但不是园服,只是家长们很喜欢给孩子穿一种叫做“冲锋服”的衣服,既结实、轻便又保暖。交通场所的图片上,能清楚地看见地上的路线图。有一张图片上有一些绿色的、像塑料框子的就是大型积木,而且是legal的。我们这里价格不菲的LEGAL玩具就是丹麦生产的,在丹麦这个品牌的价格也同样不低。值得一提的是,丹麦幼儿园里的所有玩具、器具的质量、价格都是最上乘的。户外场所的玩具一方面提倡环保、原生态,一方面强调真实,而且必须“enough”。丹麦的教育者们认为,孩子们迟早是要和社会进行饱满而真实的接触的。大家从图片上也可以看出来。 说一说室内活动。丹麦的幼儿园,因为不需要上课,所以没有“教室”。但是有刷成黄色的“yellow room”,刷成粉色的“pink room“,或者白色的“white room”,这里不一一列举。每间活动室有一个专门的用途。比如黄屋里是运动屋,粉屋是故事屋,白屋是玩具屋,蓝屋是美工屋,等等。器具的选择和户外器具的选择的原则是一样的。照片是同一天拍摄的,室内的孩子穿得甚少,暖气足足的。 幼儿园里只有一个时间是大家都做同样的事情:吃午饭。现在许多丹麦幼儿园也统一准备了。他们的做法是:由家长每个月到幼儿园指定的饭店去为自己的孩子挑选午饭;或者家长制定好自己孩子的食谱,幼儿园通知饭店按时送来。图片中这所幼儿园还是传统的做法:自带。一般每个孩子早上来了会拎一个纸袋或者饭盒,里面是妈妈准备的爱心午餐,中午排着队用微波炉、烤箱加热。一般孩子们吃饭很自由,成人的态度是“爱吃不吃”,反正他们相信“你不会让自己饿死”。 午睡?当然是爱睡不睡啦! 图片上那个孩子还叼着奶嘴呢!别奇怪啊。丹麦的孩子的入园年龄和我们不一样。从18个月开始,您就有权力走向社会,去托儿所啦!和我们小班年龄段的爸爸妈妈的态度不同,丹麦幼儿园里低龄段的孩子的家长一般会提供纸尿裤、安抚奶嘴到幼儿园,我们的父母一般提供换洗衣物。丹麦文化中,自己的身体弥足珍贵,除了换纸尿裤,成年人也尽量不要接触孩子的身体。许多丹麦学生第一次看见中国的老师给排着队的小孩子拉衣服、塞裤子时,非常惊讶“他们的父母不会起诉你们吗”,我们告诉他们:no,no,no!they will say "thank u very much“ to us。这就是different culture嘛! 孩子们都自顾自白相了。educator们的工作就是 :维持秩序和观察孩子。 维持秩序包括物质的秩序和人的秩序。一般情况下,丹麦的幼教工作者们们每天整理好各种屋子,使用手段培养一些小帮手也是可以的,(但是这些手段必须符合成人社会一切要求:合法、合理。丹麦人不怎么讲究合情。他们觉得合法又合理的就不会伤害感情了,当然合情。)然后就开始观察儿童了。 除了故事屋的成年人会公布一张讲故事的时间表,或者在开始时播放一些音乐以招揽听众,其他活动屋的成年人是不会干预幼儿的活动的。 不干预不等于不参与。这时的成年人进入了“观察者”状态。比如SISSE就是一位丹麦的幼教工作者,她喜欢在运动屋里帮助孩子们。她发下小男孩SILAS连续2个星期都是一个人在进行运动活动,或者是当某人在尝试他就单独活动。SISSE就找了其他屋的同事一起交流他们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如果同事们说:yes,我们也发现了,这个情况还持续了不少时间了呢。那么SISSE就制定一张观察计划,按照计划再对小男孩SILAS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最后说:ok,我找到他单独活动的规律了。于是同事们一商量,针对SILAS制定一张游戏工作表,会有计划和针对性地组织一些游戏活动,来帮助小男孩SILAS掌握更多的加入同伴活动的策略。当然,每一个阶段的观察结果或者计划,都需要和男孩的家长进行沟通。 一般来说 ,丹麦家长听见幼教工作者的发现、建议、疑问等讯息时,往往是感谢与支持。他们也会针对教育者提出的问题,主动在家庭活动中也进行观察并向教育者反馈信息。这与中国家长的排斥态度也是大相径庭的。中国的父母往往认为老师的话的意思是指责他们的孩子有问题。而中国父母自己也非常喜欢用人品评价行为。比如孩子数学题目没有做正确,中国父母往往用“你真差劲”这样的评价来说明“孩子,你在做某某某方面的数学题有困难。我们应该再尝试搞明白这件事”。 从这些层面来看,丹麦幼儿园的课程形式只有活动课程一种,也可以说是游戏课程。其理论依据显然是“儿童中心论”。教育者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也相对单纯,即观察者、游戏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家庭的合作者。儿童的在园活动内容也非常纯粹——玩!在玩中发展自己,是全面发展而不是平均发展!怎么听怎么都符合我国的幼儿园工作“圣经”《纲要》。但是丹麦人不知道《纲要》,他们只知道皮亚杰、佛洛依德;偶尔有人知道赫尔巴特、康德。 相比较而言,至少我所在城市的幼儿园的情况是这样的: 1.课程形式多种多样:有以学科中心论为理论依据的学科课程,有以儿童中心论为理论依据的活动课程、综合课程;还强调“隐性课程”。 2.课程的组织形式也相对多样:有时是学科课程的集体教学活动,有时是活动课程的定时域、地域的游戏活动。集体教学活动占绝对优势比例。即使是游戏活动,也是定时域、地域的集体游戏活动。 3.教学组织形式的界限也相对模糊:有时是班级授课制,有时是小队教学,同时在教师中积极倡导推广: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都不是独立进行,相互穿插,界限模糊。各自的特点相对削弱。 4.幼儿园课程组织过程中,幼儿“自主”的比例极少。在学科课程、综合课程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具、学具都不充分;在游戏课程的组织过程中,材料和玩、器具的份额不足够,且强调要求教师用“废旧材料”进行“自制”。同时在游戏课程中,幼儿的空间密度极大,游戏活动的效果被极大地削弱。 5.教师的工作内容宽泛,且不利于教师成为一名“观察者”。以时间为线索,教师在园一日扮演的角色有:环境清洁人员、健身操示范员、上课教师、(饭店)服务员、(宾馆)服务员、理发员(梳头发)等等。在平时我们扮演的角色还有:秩序和纪律维持人员(大多数时候退化成声音分贝控制员),布置教室时的装修人员,制作玩具时的“废旧材料”收集和分类的环卫人员、以及制作时的玩具制作人员,幼儿物品的管理员,制作幼儿材料袋的美工工作者,应社会需要时常还要扮作文艺工作者.......等等等等;教师还有提高自身素质的内需,经常还要参加各种学习,成为一名学生。教师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被极大地分化。且各项活动不利于教师进行专业的观察、跟踪等专业化技能水平的提高。 6.在与家庭的合作方面,幼儿园则从“教育机构”变身至“服务行业”。在这样的思想、文化下,教师和家庭的合作关系既不平等,更不科学。 7.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教师,丹麦的学生必须要学好的是“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知识;我们的学前教育师范学生还要花大量时间学习:声乐、舞蹈、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并要求考级。可见,两个国家对幼儿园从教人员的学术要求有相当明显的差别。 因为浸润了不同的国家思想和文化背景,两个国家的老师对同一件事情常常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有一天,一位校内同事上了一节《中班社会活动:微笑》。邀请了当时在园实习的SISSE听课。活动流程大致如下: “ 一、引出微笑的话题 看一段公益广告后,教师 提问:视频里出现的最多的表情是什么?说说你看了这段视频的感受。 小结:微笑能给我们传递一份好心情,让生活更美好。 二、模仿表现微笑服务 1.请幼儿微笑。 过渡语:你们笑的很灿烂。还有一些人也象你们一样喜欢微笑,一起来看看吧。 2.表演一些微笑的工作场景 (1)图片1:酒店里的迎宾微笑欢迎客人 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着表演一下。 (2)图片2:幼儿园门口值日老师微笑迎接孩子的图片。 提问:这是哪里?每天早晨老师们都在门口微笑迎接大家,这时你该怎么做? 3.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我们需要笑脸迎人? 三、升华对微笑的理解 过渡语:微笑让我们快乐,如果一个人不快乐,遇到困难的,甚至遇到非常悲痛的事,你觉得他还会微笑吗?说说你的理由。 出示一组图片:受伤却在微笑的照片,出示身体残疾但却依然在微笑跳舞等图片引发孩子讨论。 小结:请你们记住,我们要勇敢坚强的面对困难,因为会很多人会关心帮助我们,困难是一定会过去的。 四、最美的微笑 抓拍幼儿微笑的瞬间,请幼儿相互评选微笑小天使。 总结:祝愿每个小朋友每天都开开心心成为微笑小天使,把快乐带给自己和身边的每个人。” 观摩后supervisor和SISSE之间通过我的翻译,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L(Lisa)在丹麦的幼儿园,你们会进行类似的活动吗? S:不,从来没有。首先,丹麦的幼儿园不上课。而且,我们也从来没想过要“教”孩子们学习微笑。平时我们丹麦人见面就会微笑。孩子们会从中感受到微笑的作用。嗯......(犹豫了一下),刚才我注意到那位上课的中国老师的脸上也几乎没有微笑,而且她有过用手指敲到桌子的举动。所以我想,孩子们这个时候可能能多的是感到害怕,而不会想到要“微笑”。 而且,我们如果有成年人要教小朋友微笑的话,要么是这个孩子有疾病面部肌肉的问题,要么是这个成年人疯了。(这段话,我当时没有翻译给我的同事们听。) L:丹麦幼儿园不上课。那孩子们天天干什么?怎么学习知识呢? S:知识可以到小学校以后去学。每个丹麦孩子都是从小学开始有上课的体验。丹麦幼儿园的孩子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在5个小时以上。他们就是玩耍。而且,我们的孩子就是玩耍,不像中国的孩子经常被要求玩耍一些能学到知识的东西。 L:能说具体些吗? S;就像你们有一个屋子。里面有许多物品,那个水管、人体模型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好像还有树叶标本、秤什么的。许多东西。 L:我们的科学发现室。 S:是干什么用的呢?给谁用? L:是给孩子探索科学用的。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S:探索什么呢? L:比如这里,就是感受声音的传递;这里,感受不同材质产生的声音。。。。。。 S:可是这些科学规律都是人类探索了很多年,嗯,有的很多百年才发现的。你真的认为只有4岁地孩子,嗯,怎么说呢。好吧,我换个说法。我注意到,几乎所有的孩子在这里都是这里摸摸,那里敲敲。可能你们老师们设计了这间屋子,但是你们会失望。而且,比如那个人体模型,人们更经常在医院里看见它。在这里,我不觉得它能很好地激发一个还不到6岁的孩子的探索欲望。 L:丹麦不给孩子探索科学的机会吗? S:给。但是当他需要的时候。他需要的时候,会有专门出售儿童科学器材的商店,他们可以在那里先学习使用器材,然后再决定继续下去或者怎样。但是,往往都已经上小学了的孩子会有兴趣去那里。幼儿园的孩子他们更乐意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玩耍。而且不会累。或者去吃冰淇淋、糖果。幼儿园的孩子不会觉得“哦,我得爱科学”。 借由这个话题,SISSE也问了一些她感到好奇的问题。(而事实是,这些问题,其他丹麦学生也问过我。) L:我们中国有中国的情况。我们的人口的确很多。 S:是的,人口很多。幼儿园里孩子很多。所以我非常好奇,你们为什么不让他们尽可能出来、分散开来玩。却总是把他们聚到一起? L:你的意思是......? S:我注意到,早上你们会那么多孩子聚在户外(她指的是早操),然后吃饼干喝牛奶,也是聚在一起,然后上课也是聚在一起,吃中饭,聚在一起。他们的空间间距如此接近,难免会发生“侵犯”,所以冲突经常发生。为什么不能一位老师给孩子上课,另外一位带他们出去玩呢? L:......。 S:还有我注意到,你们的老师经常会孩子还没有画好图画,就停止他画。然后一起去干些什么。好吧,就说去搭积木吧,可是孩子们还不愿意放下积木的时候,你们又停止他们,让他们去干些其他的什么。这是怎么回事? L:嗯,是这样。我们这里有规定,比如说几点到几点,老师必须给孩子上课,几点到几点,必须带他们去搭积木,几点到几点,必须带他们干什么。这是规定。嗯,规定你明白吗? S:那么,在中国(Lisa插嘴说,我们还不能代表中国)的幼儿园,你们老师教师和小孩有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吗?你们在面对许多事情的时候,怎么决定先做哪个后做哪个?你们面临选择的时候,怎么做决定呢? 还有一次,忘了是SIDESE还是SISSE,在园实习期间,恰逢我所在的幼儿园的老师们兢兢业业地准备了一次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活动。老师们向孩子们宣传妈妈们的工作有多么辛苦,我们要以涌泉相报。要求孩子们回家调查妈妈的工作多辛苦,还要给妈妈洗脚并且拍成照片。并布置了展板。 这位丹麦孩子看见了照片以后,流露出非常讶异的表情。我们又发生了对话。 D(Denmak,因为我忘了名字):这是干什么?孩子为什么要像宠物那样蹲在母亲的脚边? L向D做了一下解释和说明。 D:在丹麦,如果哪个孩子需要别人来告诉他你要爱你的妈妈。那是对他妈妈最大的否定。 L:你的意思是...... D:母亲爱自己的孩子,孩子自然就会爱自己的母亲。这是本能。为什么要教他们。而且,这是他们的家事。中国家庭不觉得这超越界限了吗?让我觉得(沉思了一会儿)奇怪的是,......嗯,这么说吧,在丹麦只有丧失了能力的人才能接受别人为自己洗脚,或者是付钱给某种工作人员来为自己服务,及时丹麦王室成员也不会让别人为自己洗脚。何况还是自己的孩子。请原谅我的不能理解。 L:嗯,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我想我很难解释。 丹麦和中国幼儿园的不同还有很多很多。 最后说件小趣事来结束本文吧。 每一个来常州实习的丹麦学生,我总结下来,他们最喜欢吃的是自助餐和火锅。他们还非常想念家乡的糖果。其中有一种糖果的名字很特别,叫做bird’s shit。第一次吃的时候我故作镇定地咽下去。丹麦孩子享受地问我:any more?我礼貌地回答:thank u .i will save my stomach for my dinner。那个他们特别爱吃的味道的确就是鸟屎的味道吗?不过真的和我们的很不一样。我把这些糖果分给班级的孩子,孩子高兴地接过去然后都吐了出来:真难吃啊。 我们中国有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谁说不是呢?我们的口味也很不一样呢!
6539 次阅读|8 个评论
寻找开启孩子心灵的“那一把”钥匙
热度 5 yezi11 2012-4-18 22:53
寻找开启孩子心灵的“那一把”钥匙
学 前教育班的学生们实习一个月回来。放下教科书,组织讨论会,讲讲她们实习过程中难忘的事与心得、疑问等等,讨论分析,实践出真知 ~ 第一位发言的是小影,说她在幼儿园时遇到一孩子,十分顽劣好动,影响课堂纪律,基本不配合老师,“很不听话”。他还老是挂着一长串鼻涕,常常扯过别人的袖子来擦……老师常常罚他单独坐,上课也不理会他。但他作业却积极,虽然不听课,完成质量也不错。老师时不时训斥他,小朋友们对他也特别,他只要动别人一下,小朋友就大声报告:“某某打人了!”可是同样的动作,如果是别的小朋友则相安无事。 小影认为小朋友这样带着歧视的目光看他,是受了老师的言行影响,作为教师应该对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一次早操时,这孩子又被晾在一边,小影和他交谈,见他鼻涕又流出来了,柔声告诉他以后可以带上纸巾或手帕,不要用别的人袖子擦,并拿出餐巾纸轻轻帮他擦去鼻涕。小影说,那一刻,小男孩看着她的目光特别温柔,让她的心为之一动。而且,一整个上午,他对她的要求都很配合,“特别听话!” 这也让我的心为之一动。一个小小的动作,打开了孩子的心灵之锁,因为那一刻,她真心地、全身心地关心着他,对他好,为他好。而孩子也希望得到成人的认可,怕失去这样的好老师。 我对小影说:“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有一把属于他的钥匙,你找到了开启他心灵的钥匙!祝贺你,你很棒!” 让小萍记忆深刻的孩子,也是很不听话的,老是这踢踢,那打打,搅得四邻不安。老师罚他去大班,一般小朋友对离开自己班级是很害怕的,他却是很乐意去,因为他哥哥在大班,哥俩感情不错。有几天,他被老师“驱逐出境”后跑去和门卫大爷聊天,挺自得的。可是老师告状了,他的父亲抬手就是一耳光,不让他再去找门卫,于是,又看到他孤零零地坐在门口,坐立不安。 小萍问:“别的老师都说他有多动症,他是不是真的有多动症?因为家里没什么钱,就没带去看,反正如果老师告状,父母就是一顿打骂。” 我听了直揪心,对学生说,多动症是医学名词,要符合各项指征才能做出判断的,不要轻易对好动的孩子下定义。何况,许多案例显示,即使是多动症往往也有其心理原因,真要治疗不是单靠吃药就能解决的。从刚才所述情况看,这孩子显然是缺乏交流,缺乏关爱,他会乐意去找哥哥、和门卫大爷交流就可见一斑。他对其他小朋友的“骚扰”以及与老师的“作对”,很可能是渴望交流,引起关注,只是他不知道如何以温和的方式去表达、去沟通。但是,成人恰恰剥夺了他最需要的!老师将他与同龄人孤立,家长甚至以粗暴的态度剥夺了他与门卫大爷的交流,也剥夺了他从中感受的温暖与乐趣。本该予之,反而夺之,治什么病?手中本有“良药”,却抛弃了,换为毒药!成人没有从心理上去帮助他,反而扣上“多动症”的帽子,这又是一重心理伤害,可谓雪上加霜!简单地扣帽子最省事了,掩盖的是成人的粗暴与不负责任。他爱踢东西,会不会也可能是在“腿的敏感期”时没有得到满足呢?这都需要成人更多的关注与辨析才是!可事实令人遗憾。另外,家长为什么打他?一方面有“恨铁不成钢”的焦躁,另一方面,是觉得孩子的表现让自己丢了面子。所以,真正有“病”的是家长,老师也要改变。如果与这样的孩子和家长沟通,一定要注意:当着孩子的面,在家长面前多夸孩子,即使要指出孩子的不足,也别忘了在说出缺点之后多说孩子的优点,“一个巴掌一个枣”,甚至两个枣、更多枣,可还记得“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的实验,对每位老师都是警示啊!老师和家长看待孩子的眼光影响有多大! 第三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小芳班上的孩子,特别沉默,似乎也迟钝,什么都不会。他不会穿衣服,不会叠被子,小芳想教他时,保育员说不要教他,他学不会。事实是,小芳耐心地教他几遍他就学会了。小芳觉得,其实不是学生不会,是老师放弃了他。是的,有些小朋友只是某方面能力发展得比同龄人慢半拍而已,给他时间,他会成长,能赶上同龄人。还有的学生只是内向沉默,而不是智力问题,甚至有可能是心理症结呢?老师们千万别简单地下判断。“学不会”,与其说是反映孩子的能力,不如说是老师们让自己轻松的借口。当然,老师也很辛苦,面对那么多个性鲜明、状况百出的学生,顾不过来了。但是,即便你顾不上,也别给别人扣帽子,不要忽视与歧视。有时候,只是一个专注的眼神,孩子就能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注。 小敏诉说了她的郁闷。她说:“有些小朋友真坏,上课时我读错了一个字音,他就大声嘲笑老师读错了。有一次我不留神又出了个小小的失误,小朋友又当场嘲笑,让我很难受,下不了台。”呵呵,我说,我注意到你用了两次“嘲笑”,这说明是你自己感到了被嘲笑,感到难堪了,不好受。其实,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老师也不是神,犯错误很正常。我们不是常对小朋友说“有错就改就是好孩子”吗?人在试误中成长,老师也一样,所谓“教学相长”嘛!有人指出错误是好事,不然孩子们都跟着学错了岂不是更糟?所以,如果是我,我会大大方方地说:“哎呀,老师说错了,谢谢你告诉我,老师这就改过来。”换位思考一下,当你看到老师大方承认错误并感谢你时,你会觉得那老师没面子吗?不会的,反而会更加敬重。所以,你认为“被嘲笑”,其实是你自己在责怪自己。如果你能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小朋友是出于什么动机就不重要了。何况,幼儿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示范作用,老师正视错误、知错就改的态度本身也是一个好的榜样,于孩子、于自己都是好事。——还会为自己犯错误而不好意思吗?小敏笑着摇摇头。 一堂课,四个事例,涉及了孩子、家长、老师,孩子就是在大家一起营造的氛围中成长。每个人言行的背后,可能有更加真实的心理,老师要善于透过言行表象捕捉真实的心理,洞察孩子的心灵,并用适合的方式与家长沟通合作。 每个孩子都有个性,也都有适合他们个人特色的成长之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成人细心观察这双脚,编织一双合适他的鞋,是为了呵护这双脚自然地、健康地成长,迈开大步踏出他自己的路,而不是“削足适履”,用自以为是的“鞋”来矫正孩子的脚。教育专家李跃儿说:“ 孩子在 6 岁以前必须固执 。”建议未来的老师们多看几遍《音乐之声》,多琢磨孩子们的表现与心声,多领会玛丽亚对孩子的理解与态度,相信能受益良多。 另外,我总觉得,成人常常担心孩子不加以管教就会学坏了或是不成才,这种担心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其实折射的是成人对自己的不信任。 最后,引用李跃儿在《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一书中的话作结: “孩子如果想按照自己内在的密码形成那个独特的自己,就必须有一种天然的坚持力,不受任何人的干扰,坚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这个世界,才能保证自己的计划不被打扰。……固执才是孩子形成自己、不会成为他人的保证,所以固执的行为是孩子自我保护的行为。如果你的孩子是固执的,说明他是一个很棒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很乖,你就要当心了。” “ 对一个孩子的信任,跟相信一个桃核只要给它水分,一定会长出一棵桃树,一定会开出桃花,结出桃子一样,相信的是一种生命状态。我们只要相信孩子是一颗种子,相信孩子一定会按照一定的自然机制去发展,就不会把自己的焦虑传导给孩子,就会让孩子去发展自己。如果我们不相信婴儿会长成一个成人,我们就会用我们能想到的所有方法去扭曲儿童,最终破坏他们的自然发展机制,使他们受到身心的伤害,为他们一生带来痛苦。……很多有关自尊心低落和缺乏自信的问题都源于父母不按孩子天生的形象接纳他们。……我们首先得相信孩子的特质,然后才能够不断地付出,等待着孩子长大。”
个人分类: 乱弹琴|4539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教育部关于印发《学前教育督导 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
whyhoo 2012-3-7 19:19
教督 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精神,进一步推动各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我部研究制定了《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根据本办法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区、市)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实施方案,做好督导评估工作。   从2012年开始,每年7月31日以前,请各省(区、市)将《学前教育发展状况监测统计表》、《学前教育督导评估自评报告单》一式三份报送国家教育督导团,同时报送电子版。   附件: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暂行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二年二月十二日   附件: 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地方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切实履行发展学前教育的职责,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依据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重点对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情况进行督导评估。   第三条 督导评估工作由国家教育督导团组织实施。   第四条 督导评估对象为地方人民政府。   第五条 督导评估的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坚持运用发展性教育评估理念,对省域学前教育发展过程和进步程度实施监测与评估。   (二)激励性原则。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切实调动地方人民政府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客观性原则。坚持教育督导评估的公平、公正、公开,突出教育督导评估内容的真实性和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四)实效性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重在督导评估政府的努力程度、职责到位、工作落实的情况以及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效果。 第二章督导评估内容与形式   第六条 督导评估主要内容:   (一)落实政府责任和部门职责,完善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等方面的情况。   (二)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落实各项财政支持政策,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情况。   (三)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等方面的情况。   (四)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核定并保证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落实并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的情况。   (五)规范学前教育管理,有效解决“小学化”倾向和问题等方面的情况。   (六)提高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缓解“入园难”问题及社会公众对当地学前教育满意程度等方面的情况。   以上具体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及分值见附1。   第七条 省级要建立学前教育发展督导评估与年度监测制度。省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负责每年对所辖市(地)、县学前教育发展状况进行监测统计,并组织对所辖市(地)、县人民政府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第八条 省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负责每年汇总所辖市(地)、县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监测统计结果,填写本省(区、市)《学前教育发展状况监测统计表》(见附2),并结合当年对所辖市(地)、县学前教育督导检查情况,填写本省(区、市)《学前教育督导评估自评报告单》(见附3)。   第九条 国家教育督导团对各省(区、市)每年报送的《学前教育发展状况监测统计表》和《学前教育督导评估自评报告单》进行综合分析,并撰写全国学前教育发展情况年度监测报告。   第十条 国家教育督导团定期对省(区、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结合年度监测结果,对各省(区、市)学前教育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发布全国学前教育督导报告。 第三章表彰与问责   第十一条 各省(区、市)要建立学前教育工作表彰与问责机制。把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和监测结果作为评价政府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并作为表彰发展学前教育成绩突出地区的重要依据。   第十二条 建立学前教育督导评估结果通报和公布制度。地方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督导评估与监测结果,并向社会公布。 第四章附 则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原文见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11_zcwj/201203/131613.html
个人分类: 教育|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德国禁止学前教育吗!?
yezi11 2012-3-1 23:39
按:前不久见一篇《联邦德国为何立法禁止学前教育? 》,今又见反驳的文章。一并转来。 无论德国是否立法禁止学前教育,别让孩子的脑子变成硬盘,那些泯灭兴趣的学前教育可休矣! 德国禁止学前教育吗!?(作者:淡可乐) 通过转贴看到了一篇博文《 联邦德国为何立法禁止学前教育? 》我感到非常惊讶。在德国学了两年教育学相关的专业,我从来不曾听到有这一说啊。 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发现作者的依据是德国的基本法。于是专门去找了基本法( Grundgesetz )第七条来看( http://www.gesetze-im-internet.de/gg/art_7.html )。第六款写着 “Vorschulen bleiben aufgehoben.” 直译为: Vorschulen 仍然是被取消的。乍一看似乎是作者所说的意思。但这样的表述,说明 Vorschulen 原来存在过,后来被取消了,然后在目前的基本法中,继续被取消。那么这种原来存在过的 Vorschulen 究竟是什么呢? 根据德语 维基百科 的解释,此处提到的 Vorschulen 根本不是作者理解的为小学做准备的 “ 学前班 ” ,而是在德意志帝国时期存在过的,为中学做准备的一种三年制收费小学(作者翻译的 “ 先修学校 ” 固然不错,但意思其实是先于中学之进修)。这种收费学校,曾经服务于较为富裕的家庭,但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出于社会公正性的考虑,被当时的宪法取消了( 魏玛宪法 第 147 条 “Private Vorschulen sind aufzuheben” ,即 “ 取消私立的先修学校 ” )。魏玛宪法条文和目前基本法条文所用的动词一致,句式也很相似,只是因为省略了 “private” (私立)一词,才容易让不了解历史的人误解。但条文出现的语境是基本权利和义务教育 ( 规定学校由政府监督,教育机构应设立宗教课程,私立学校是对公立学校的补充并且需要被政府批准等等 ) ,所以第六款中的 “Vorschulen” 毋庸置疑是针对历史上的 “ 先修学校 ” 而非小学之前的 “ 学前班 ” 。目前至少在汉堡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就存在 Vorschule 这个名词。如果照作者这样理解,那么 《汉堡晚报》 2010 年 4 月 20 日一篇报道 的标题 “Vorschule bleibt 2012” (意思是 Vorschule 这种学前教育机构 2012 年仍然存在,父母仍然可以在它和幼儿园之间做出选择),岂不是公然违反基本法的笑话? 而且,作者对教育的理解太狭隘了。教育和玩耍并不是对立的。中国的各种学习班,问题不在于 “ 对幼儿进行教育 ” 。事实上成年人只要和幼儿相处,就是对他们的教育。电视、网络、广播、手机、 ipad…… 只要是幼儿能够接触的媒体,就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影响。关键是怎样的教育才是幼儿需要的,怎样的教育才是他们能够接受的?无疑,在当前这个知识爆炸、日新月异的年代,一个人想要在现代社会的丛林中立足,从小开始学习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正因为知识太多,变化太快,纯粹的知识学习就显得杯水车薪,所以必须学会选择。谁来选择呢?当然是每个人自己。我以为,当前中国一些实验性质的学前教育机构,具备丰富的环境,提倡儿童主导的学习过程,就是让每个人从小开始建立选择的信心和一点一滴积累选择的能力(参见纪录片《成长的秘密》)。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学写字,是否阅读,是否计算,不应该是由大人预先规定的,而是每个孩子发展的程度和需要决定的。作者举的匈牙利的例子,其实是特例。而且原文来自 维基百科 ,在这段话的上方,就有关于瑞典和芬兰在幼儿园进行语言和自然科学辅导的介绍。作者这样使用选择性论据,曲解事实,而讨论儿童教育的问题,实在让我非常反感! 事实上 2000 年以来数次在 PISA 研究 的调查中表现不佳,让德国人开始反思他们的中小学以及幼儿教育。 Google 一下 “ 德国学前教育 ” ,除了铺天盖地中国人写的颂扬文字外,我意外地发现一篇 德国之声 2004 年的在线报道 ,标题为 “ 德国学前教育水平也很糟糕 ” 。原文不长: 德国的中小学教育在欧盟国家中质量不高,这是自 “ 皮萨调查报告 ” 公布后德国人十分痛心的一件事。最近的调查表明,德国的学前教育与欧盟其它国家相比也很糟糕。 学前教育指的是 6 岁前儿童的教育,德国在这方面投入不多,因此水平不高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欧盟,只有德国和奥地利的学前教育老师用不着是大学毕业。截止到 2002 年的统计表明,全德国只有 7 个专项为学前教育的德国大学教授职位,而属于冷门的日本学也毕竟还有 16 个教授职位。 在德国,成为学前教育老师的条件是 10 年中小学教育加上职高 3 年培训以及一年见习。 29 岁的薇拉 . 舒尔特是科隆的一个幼儿园老师,她说: “ 在我们的幼教老师职业高中班,学生的成绩简直是一塌糊涂,很多人都是来自 9 年制的高中或是实科高中,也就是说标准很低,例如德语课的成绩很差。 ” 1996 年,欧盟委员会要求各国学前教育老师的水平至少是要文理高中毕业,但是实际上德国远远没有做到。在培养学前教育老师的职业高中,有些必要的知识很少被系统地传授,例如如何教移民家庭的儿童学德语,如何与家长谈话等等。很多学前教育老师认为得到的培训很不充分。 另外,学前教育的工作环境也非常差。根据有关工会的介绍,经常有一个 28 个孩子的大组平均只有 1.5 个老师的情况,而且一部分老师还是没有经过培训的 “ 临时替代人员 ” 。学前教育是个很辛苦的工作,例如工作环境的噪声就很高,几乎所有的学前教育老师都感到力不从心。学前教育老师的收入也很低,只有小学老师的一半。 薇拉 . 舒尔特说: “ 我们的责任很大,幼儿园的时代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也非常重要,而我们得到的报酬却与之不成比例。这是一个很累的工作,我想一个人很难一辈子都能坚持下来干这个工作。靠这点工资很难生活,更不用说要供养孩子和汽车了。 ” 儿童发展的理论表明, 6 到 8 岁前的年龄阶段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是一生最集中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时光,因此这一阶段应该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支持与促进。薇拉 . 舒尔特说: “ 皮萨调查报告报表后,对我们的工作要求也改变了。人们对我们的要求越来越多,期望越来越高,因此我认为学前教育老师应该至少是专科大学毕业。 ” 难道说,因为国内的人看不到德国之声网页,就要糊里糊涂地接受各种留洋人士的外国怎么怎么好的宣传吗?真让人哭笑不得。再贴一个 链接 ,是台湾人写的关于德国二十世纪以前 “ 黑色教育 ” 和之后教育改革的论文(王秋萍談德國教育家黑曼 ‧ 力茲與鄉間教育寄宿學校 發表於 台灣 “ 教育研究月刊 “ 第 169 期 , 2008 年五月號 , P. 62-81 )。考虑到版权问题,仅摘录一段对德国乡间教育创始人 Hermann Lietz 的引用: 教師收入微薄,很多都要靠課後私人補習賺外快才能勉強過活,儘管如此,教師還是都待到退休年齡才離開教職,因為退休後的津貼比原先的本俸更少,所以一般教師心態是過一天算一天,他們對教學沒有熱忱,相對地,學生也沒有學習的興趣。總之,上了學後我的人生就完全變了,整天就是忙著寫作業、交作業、考試,卻沒有真正的學習。在學校我從來沒有喜悅的感覺,學校的生活對我而言就是忍受,敷衍而已。 記得教師從來不管我們日常舉止,對待我們嚴苛無情,他們唯一的教育工具就是藤條。我還記得有一天早上洗澡時,我哥哥驚訝地看著我的身體問:『你身上從哪來這麼多血跡與傷疤呢?』最會打人的是低班的教師,只要學生某些『簡單』題目解錯了,或是教師責罵時為自己辯護說個理由,藤條就出來了。日常生活中不小心犯小錯被用直尺或藤條打屁股或手心是家常便飯。有一次,我一時失手把墨水灑了也被打,被打的學生必須低頭,躬著身體『受教』,相當狼狽。另外還有體操課爬長竿,爬不夠快的學生,教師就從桿子下面往上抽鞭子,直到同學爬到竿頂為止。然而,體罰在當時被普遍認為是必要的,而且是可靠的教育方法,我們學校不算是例外。什麼『教育的藝術』、『對青少年的愛與關懷』在當時我們是一點也感受不到。不過後來我想也是情有可原,如果教師本身從小從來沒有被尊重的經驗,如何從他們身上滋生這樣的概念來培養學生的自尊、自信呢? 我覺得可怕的還有永遠考不完隨堂測驗、週考、月考等定期考試,筆試的成績不只決定學期分數與留級與否,還有伴隨而來的體罰。為了避免得到壞成績,人人養成一身欺騙作弊的功夫。回憶起來可真羞恥啊!另一方面,我又怕自己作弊欺騙技術不夠熟練,隨時有被當場逮住的可能,心理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生活在如此的緊張恐懼中,我對學校學習生活麻木不仁,一味敷衍,就像應付體罰一樣,麻痺遲鈍。我每天最期盼的時刻除了假期以外,就只有傍晚與同學在街道與大樹下的遊玩時間了。後來普魯士教育部長取消了隨堂測驗,對我而言,已經遲了大約 30 年了。(引自 Dietrich, T. (Hrsg.). (1967). Die Landerziehungsheimsbewegung. Bad Heilbrunn. 7-13 ) 现在似乎只要一谈到中国的某个社会问题,就被认为是 “ 中国的问题 ” ,然后又是一连串举例别的国家怎样怎样。其实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不管是我们认同的还是不认同的,都有它的历史根源。比如德国幼儿园的管理如此 “ 无为而治 ” ,和他们对幼儿园的定位 ——“ 学前教育机构的责任只是父母教育责任的一种延伸和附属 ” ( 刘易《从立法实践看德 国 的学前教育》 )有很大关系。实行过一段时间社会主义的东德就比保守的西德有更多的幼儿园,详见刘易的论文。有趣的是 “ 立法廢除體罰東德比西德更早:東德 1949 年,西德 1973 年,儘管中央政府命令規定,當時南部拜爾區最高法院在 1979 年還提出體罰權在當地是普遍接受的,頑強抵抗,然而撐不到 1 年,結果還是抵不過趨勢所趨立法廢除了。 ” (见王秋萍的论文) 抛弃了国别偏见以后,开头提到的这篇置顶博文,也就没留下什么有意义的东西了。当下的中国人,相对许多德国人而言,也许过得颇为辛苦(但是德国人就不需要为生活奔波吗?普通的德国青年面对人生规划可是毫不马虎的,大概只有文艺青年和二 B 青年才像国内某些人想象的那样日日躺在草地上晒太阳,夜夜提着啤酒瓶乱逛。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了),但是要说在中国看不到一家人一起游戏的温馨场景,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作者举的那段 " 高智商儿童 " 的例子,最可能误导家长,产生严重后果。所谓的高智商,目前通常指一个人在数理逻辑方面(同时也可能导致在社会文化知识方面)具备超过绝大多数同龄人的能力。许多智商测验把 " 绝大多数 " 规定在 97.7% ,但这个数字其实只有方法学意义而无理论依据。高智商儿童,即智商测验成绩在 97.7% 的同龄人之上者,其实是一个内部差异很大的群体。目前没有研究能够回答 “ 高智商儿童需要怎样的教育 ” 这个问题。但无论如何,不是那位老师所说的 “ 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无论他是高智商儿童,中等智商儿童还是低智商儿童。虽然在对天才儿童是否分别教育这一点上,各国法律有很大差异,但是普通学校的教师也应该注意课堂内部差异,进行 “ 个性化 ” 的教育,这是得到公认的。孩子不是冬青木,拔苗助长虽有害, “ 齐头并剪 ” 也是违反 “ 天性 ” 的。 最后,正如普通德国青年,普通德国家长也并非都像作者所说的那样 " 淡定 " ,据我所知,让孩子从小开始学外语,学乐器,进行体育项目训练者不在少数。与中国不同者,德国没有 “ 科举 ” 传统,通过教育来改变社会地位的观念淡薄。因此大多数父母对教育的投入是建立在经济情况和家庭兴趣的基础上的。比如作者提到的那位踢足球的父亲,他自己本身也许对足球很有兴趣,两个儿子在幼儿园阶段只是踢着玩,进了中学可能就要进入校队,就要体验竞争的压力,失败之痛和胜利的喜悦。又如父母会乐器的家庭,自然会让孩子从小学习乐器。父母爱阅读者,孩子识字也早一些。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学前教育,值得提倡。事实上,德国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之一,就是怎样让低收入家庭和移民家庭的孩子也享有这样的 “ 学前教育 ” 。再者,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养儿防老的观念很重,更何况很多家庭只有一棵独苗。加上百年来社会变化剧烈,文化和信仰青黄不接,价值观稳定和人格健全的成年人几何?成年人自我价值缺失,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所以,孩子的需要是现实,成年人的需要也是现实,只一味强调前一种现实,并不能从根本上解放孩子。正如医改只强调病人的需要,并不能真正帮助病人。家长的焦虑要被正视,家长要与孩子一起成长。我觉得,中国其实不缺乏认识到这些问题的真正的 “ 教育工作者 ” 。缺的只是家长的平常心。而这样夸夸其谈的博文,对家长的平常心又有什么帮助呢? It's not right, it's not even wrong! 有读者提问:没有对诺贝尔奖获奖人数这个问题做回应哦 博主回复: 2012-02-20 20:07:02 谢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当初没有深入想,直觉上认为“获得诺贝尔奖”这个现象与很多因素有关,并不只是教育(甚或在原文作者看来,只是早期教育这一点)决定的。尤其是和平奖、文学奖,与获奖者国家的教育水平似乎没有太大关系。我猜想原文作者看重的,也许主要是科学方面的奖项吧。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渐渐形成的实证主义风气,至今还隔着靴子搔不着中国人的痒。更别提一项科学发现的背后,需要相对充足的物资、宽松激励的制度和大量失败的炮灰作支持。不过在您的回复的驱使下,我还是去查了一下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数据。诺贝尔奖官网显示至 2011 年获得“桂冠”者 826 位(其中四位获得过两次)。使用官网数据库检索“出生地”位于与“德国”有关的 18 个地区(包括阿尔萨斯、德占波兰等现在已经不属于德国的地区)的获奖者,得到 99 个结果,其中包括一些后来移居北美的犹太人。英语维基百科“按国家列出诺贝尔奖获奖者名单”( List of Nobel laureates by country )中“德国”一栏下有 102 位,比我检索出的名单多了七位不生于(历史上的)德国,后来移居德国的获奖者,如君特·格拉斯,但少了四位生于(历史上的)德国,后来移居外国的获奖者,如父母是匈牙利人, 4 岁就移居英国,后来定居加拿大的 John C.Polanyi 。综合两个名单共计 106 位获奖者,其中和平奖 10 位,文学奖 6 位,经济学奖 2 位,化学奖 30 位,物理学奖 34 位,医学奖 24 位。全部获奖人数:和平奖 101 位,文学奖 108 位,经济学奖 69 位,化学奖 160 位,物理学奖 191 位,医学奖 199 位。 106/826 , 10/101 , 6/108 , 2/69 , 30/160 , 34/191 , 24/199 都离“一半”差很多。假设原文作者的数据有可靠来源,也就是说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中,近一半是“德国人”,包括移民北美的德裔,那么可能存在约 300 位我不知道的“德裔”获奖者,而且他们的父辈或祖辈早已扎根海外。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原文作者目前在德国见到的所谓“无学前教育”没有关系。他们不是目前 8200 万德国人中的一员。甚至某些早年过世者也不会被计入如今生活在美国的 5000 万德裔美国人中。 原文链接:淡可乐《德国禁止学前教育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53f1e00100vxce.html 杨佩昌《联邦德国为何立法禁止学前教育?》链接: http://yangpeichang2011.i.sohu.com/blog/view/200855859.htm 刘易《从立法实践看德国的学前教育》链接: http://www.cnsece.com/news/11/3749.html ?
个人分类: 他山之玉|5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德国为什么立法禁止学前教育?
热度 1 xiangfasong 2012-2-19 19:15
杨佩昌:德国为什么立法禁止学前教育? 在德国弗赖堡大学做学术访问期间,住在湖边的一套公寓里。离公寓不远,有一个小沙坪,里面有一些儿童玩耍的设施。每次经过这个地方,总会看到三四个小孩在 沙坪里面玩耍。旁边站着一位女士,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孩子,即使孩子满脸的泥沙,衣服上到处是沙子,但她并不干涉。一起散步的另一位中国同事不由自主地感 叹: “ 老杨,你看这些孩子脸上好阳光,这在国内孩子的脸上几乎很难见到 ” 。对此我也深有同感。我女儿在一所北京最好的小学之一上学,尽管才 8 岁,但说话和脸上的表情已经和成人已经没有多大差别。尽管孩子的妈妈感到很满意,但我却有些难过。 湖四周是宽阔的大草坪,不过还有些树木可以遮荫。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草坪上有人在打排球、网球、羽毛球,也有人在踢足球。有的人则在草地上铺上布,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不知道是有一搭无一搭的聊天还是只想晒晒太阳,有的则在烧烤。我习惯坐在咖啡馆的凉棚下观察草坪上的人,其中一幕至今难以忘怀:在离我不远处有一家子在踢足球:丈夫、妻子、大男孩和小男孩(大约四五岁的样子)。 这四个人分成两组:一组是丈夫和小男孩,另外一组是妻子和大男孩。虽然被分为两对,实际上是丈夫和两个男孩在玩,妻子只是在一边有一搭无一搭地踢上一脚,并不上去争抢,但眼睛从来没有离开丈夫和两个孩子。父亲把球传递给小儿子,大儿子上前去抢球。父亲担心踢伤大儿子,所以动作很轻,有时故意出现失误,让大儿子把球抢到。小儿子比较勇猛,但球技不精,见哥哥跑来,远远就把球传给父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孩子玩耍的劲头十足,脸上的表情可以用阳光灿烂一词来形容。 出于好奇心我走过去和这一家子聊天。男士告诉我,两个孩子都在上幼儿园,周末带他们出来玩。我问: “ 你们不利于周末时间带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 ” 这位男士用不解的表情看着我: “ 参加什么学习班? ” 我说: “ 比如跳舞、体操、绘画、钢琴、外语、奥数之类的,我女儿在幼儿园期间,除了奥数,几乎把所有的课程都学了 ” 。男士回答: “ 我们这里,学前教育是被禁止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不允许教授专业知识,社会上也没有类似的培训班 ” 。 原以为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 “ 今年我儿子 7 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 5-6 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并说: ‘ 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 。一个星期后我再次去见老师,并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证书,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师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重我,似乎我像来自外星的人一样 ” 。老师进而解释,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尽管如此,我对德国禁止学前教育的做法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德国的教育人士,他们让我找《基本法》来看看。翻开联邦德国《基本法》(即宪法)。让我大吃一惊。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 (Vorschule) 。我还是不明白德国宪法为何这样规定,只好再请教有关的教育专家。他们告诉我,孩子在小学前的 “ 唯一的任务 ” 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 “ 教育 ” 的话,那 “ 教育 ” 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二、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三、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力。 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后来查了一下欧洲有关国家的情况才发现他们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例如匈牙利立法规定:严格禁止教授幼儿园期间的孩子学习写作、阅读、计算等。幼儿园的教育是免费的。( Ungarn : Es ist strengstens verboten in diesem Jahr den Kindern Schreiben, Lesen, Rechnen, usw. beizubringen. Die pdagogische Arbeit der Kindergrten ist kostenlos )。 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暂且抛开中西教育优劣的争议和评判,让我们来关注德国教育的成果: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 的一半。换句话说, 8200 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 60 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难道这是种族的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让我们 重新审视德国的教育,看看他们的做法是否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也希望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别沾沾自喜,因为今天所做的事情,其实是毁了中国的一代又一代。
个人分类: 博文转载|205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德国为什么立法禁止学前教育?
王飞跃 2012-1-30 10:14
杨佩昌:德国为什么立法禁止学前教育? 在德国弗赖堡大学做学术访问期间,住在湖边的一套公寓里。离公寓不远,有一个小沙坪,里面有一些儿童玩耍的设施。每次经过这个地方,总会看到三四个小孩在 沙坪里面玩耍。旁边站着一位女士,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孩子,即使孩子满脸的泥沙,衣服上到处是沙子,但她并不干涉。一起散步的另一位中国同事不由自主地感 叹: “ 老杨,你看这些孩子脸上好阳光,这在国内孩子的脸上几乎很难见到 ” 。对此我也深有同感。我女儿在一所北京最好的小学之一上学,尽管才 8 岁,但说话和脸上的表情已经和成人已经没有多大差别。尽管孩子的妈妈感到很满意,但我却有些难过。 湖四周是宽阔的大草坪,不过还有些树木可以遮荫。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草坪上有人在打排球、网球、羽毛球,也有人在踢足球。有的人则在草地上铺上布,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不知道是有一搭无一搭的聊天还是只想晒晒太阳,有的则在烧烤。我习惯坐在咖啡馆的凉棚下观察草坪上的人,其中一幕至今难以忘怀:在离我不远处有一家子在踢足球:丈夫、妻子、大男孩和小男孩(大约四五岁的样子)。 这四个人分成两组:一组是丈夫和小男孩,另外一组是妻子和大男孩。虽然被分为两对,实际上是丈夫和两个男孩在玩,妻子只是在一边有一搭无一搭地踢上一脚,并不上去争抢,但眼睛从来没有离开丈夫和两个孩子。父亲把球传递给小儿子,大儿子上前去抢球。父亲担心踢伤大儿子,所以动作很轻,有时故意出现失误,让大儿子把球抢到。小儿子比较勇猛,但球技不精,见哥哥跑来,远远就把球传给父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孩子玩耍的劲头十足,脸上的表情可以用阳光灿烂一词来形容。 出于好奇心我走过去和这一家子聊天。男士告诉我,两个孩子都在上幼儿园,周末带他们出来玩。我问: “ 你们不利于周末时间带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 ” 这位男士用不解的表情看着我: “ 参加什么学习班? ” 我说: “ 比如跳舞、体操、绘画、钢琴、外语、奥数之类的,我女儿在幼儿园期间,除了奥数,几乎把所有的课程都学了 ” 。男士回答: “ 我们这里,学前教育是被禁止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不允许教授专业知识,社会上也没有类似的培训班 ” 。 原以为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 “ 今年我儿子 7 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 5-6 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并说: ‘ 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 。一个星期后我再次去见老师,并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证书,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师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重我,似乎我像来自外星的人一样 ” 。老师进而解释,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尽管如此,我对德国禁止学前教育的做法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德国的教育人士,他们让我找《基本法》来看看。翻开联邦德国《基本法》(即宪法)。让我大吃一惊。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 (Vorschule) 。我还是不明白德国宪法为何这样规定,只好再请教有关的教育专家。他们告诉我,孩子在小学前的 “ 唯一的任务 ” 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 “ 教育 ” 的话,那 “ 教育 ” 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二、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三、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力。 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后来查了一下欧洲有关国家的情况才发现他们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例如匈牙利立法规定:严格禁止教授幼儿园期间的孩子学习写作、阅读、计算等。幼儿园的教育是免费的。( Ungarn : Es ist strengstens verboten in diesem Jahr den Kindern Schreiben, Lesen, Rechnen, usw. beizubringen. Die pauml;dagogische Arbeit der Kindergauml;rten ist kostenlos )。 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暂且抛开中西教育优劣的争议和评判,让我们来关注德国教育的成果: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 的一半。换句话说, 8200 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 60 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难道这是种族的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让我们 重新审视德国的教育,看看他们的做法是否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也希望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别沾沾自喜,因为今天所做的事情,其实是毁了中国的一代又一代。 保护孩子吵闹的权利 明日 当初在德国上学,每到周末,附近的孩子就在楼下玩闹。一时间声势浩大,有尖叫有哭闹有唱有跳。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德国许多州都允许儿童制造噪音。2011年联邦政府更是出台一项议案,以法律保护6岁以下儿童制造噪音的权利。即使附近的居民受到噪音之扰,也不得因此去驱赶儿童。 德国对噪音有严格的规定,然而儿童吵闹的天性,也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吗?过去德国各地曾经多次发生过投诉儿童噪音的纠纷。很多人抱怨儿童玩耍时制造出过多噪音,令很多幼儿园在申请建造许可时遭到了拒绝,很多儿童中心必须修建隔音墙才能避免打扰附近居民。 这项提案是在2011年2月召开的联邦议会最后一个工作日通过的。议案决定修改当时的“建筑使用权法”和“噪音保护法”,将儿童吵闹声归入“自然声”一类,并且明确规定,儿童吵闹的声音不适用工业和商业噪音的管制法律。政府在议案中说,儿童游戏和吵闹声是自然声,应该得到社会的容忍。 据悉,这项立法的目的在于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且鼓励年轻夫妻生育孩子。目前,德国仅有16%的家庭有小孩,德国人口中14岁以下的儿童仅占14%。 尽管德国对于儿童的福利已经详尽备至,却难以鼓励年轻人生育后代。所以,这项专门保护儿童制造噪音权利的法案,除了允许儿童吵闹之外,还包含着支持托儿所和儿童中心的意旨。 【《法制日报·法治周末》4月26日】
个人分类: 感言社会|157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德国为什么立法禁止学前教育?
热度 5 Helmholtz 2012-1-28 14:30
德国为什么立法禁止学前教育? 杨佩昌 在德国弗赖堡大学做学术访问期间,住在湖边的一套公寓里。离公寓不远,有一个小沙坪,里面有一些儿童玩耍的设施。每次经过这个地方,总会看到三四个小孩在沙坪里面玩耍。旁边站着一位女士,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孩子,即使孩子满脸的泥沙,衣服上到处是沙子,但她并不干涉。一起散步的另一位中国同事不由自主地感叹:“老杨,你看这些孩子脸上好阳光,这在国内孩子的脸上几乎很难见到”。对此我也深有同感。我女儿在一所北京最好的小学之一上学,尽管才8岁,但说话和脸上的表情已经和成人已经没有多大差别。尽管孩子的妈妈感到很满意,但我却有些难过。 湖四周是宽阔的大草坪,不过还有些树木可以遮荫。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草坪上有人在打排球、网球、羽毛球, 也有人在踢足球。有的人则在草地上铺上布,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不知道是有一搭无一搭的聊天还是只想晒晒太阳,有的则在烧烤。我习惯坐在咖啡馆的凉棚下观察草坪上的人,其中一幕至今难以忘怀:在离我不远处有一家子在踢足球:丈夫、妻子、大男孩和小男孩(大约四五岁的样子)。 这四个人分成两组:一组是丈夫和小男孩,另外一组是妻子和大男孩。虽然被分为两对,实际上是丈夫和两个男孩在玩,妻子只是在一边有一搭无一搭地踢上一脚,并不上去争抢,但眼睛从来没有离开丈夫和两个孩子。父亲把球传递给小儿子,大儿子上前去抢球。父亲担心踢伤大儿子,所以动作很轻,有时故意出现失误,让大儿子把球抢到。小儿子比较勇猛,但球技不精,见哥哥跑来,远远就把球传给父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孩子玩耍的劲头十足,脸上的表情可以用阳光灿烂一词来形容。 出于好奇心我走过去和这一家子聊天。男士告诉我,两个孩子都在上幼儿园,周末带他们出来玩。我问:“你们不利于周末时间带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这位男士用不解的表情看着我:“参加什么学习班?”我说:“比如跳舞、体操、绘画、钢琴、外语、奥数之类的,我女儿在幼儿园期间,除了奥数,几乎把所有的课程都学了”。男士回答:“我们这里,学前教育是被禁止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不允许教授专业知识,社会上也没有类似的培训班”。 原以为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个星期后我再次去见老师,并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证书,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师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重我,似乎我像来自外星的人一样”。老师进而解释,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尽管如此,我对德国禁止学前教育的做法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德国的教育人士,他们让我找《基本法》来看看。翻开联邦德国《基本法》(即宪法)。让我大吃一惊。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Vorschule)。我还是不明白德国宪法为何这样规定,只好再请教有关的教育专家。他们告诉我,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二、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三、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力。 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后来查了一下欧洲有关国家的情况才发现他们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例如匈牙利立法规定:严格禁止教授幼儿园期间的孩子学习写作、阅读、计算等。幼儿园的教育是免费的。(Ungarn: Es ist strengstens verboten in diesem Jahr den Kindern Schreiben, Lesen, Rechnen, usw. beizubringen. Die pädagogische Arbeit der Kindergärten ist kostenlos)。 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暂且抛开中西教育优劣的争议和评判,让我们来关注德国教育的成果: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难道这是种族的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让我们重新审视德国的教育,看看他们的做法是否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也希望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别沾沾自喜,因为今天所做的事情,其实是毁了中国的一代又一代。
个人分类: 综合性资料|2337 次阅读|9 个评论
学啥不干啥的师弟也让人佩服
热度 4 caoyuanzhiye1 2012-1-17 11:58
师弟一表人才,40多了仍然玉树临风样子,25年前研究生毕业,不干专业学术,去做买卖,先"富起来", 移民外国,又读书再学商业,毕业又后不再做商人.与夫人一道办起了学前教育.理念正确!实际效果 和社会效益都很好,很是让我佩服. 我就把他们学校老师的讨论转发在此供博友共享. 如下转新浪博客: 枫叶小熊幼儿园 看枫叶小熊教师如何阐释“爱与责任” 序言 加拿大枫叶小熊幼儿园一直倡导 “ 爱、温暖和责任 ” 以及 “ 求真 ” 的企业文化,以儿童为中心,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要时刻铭记 “ 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们的孩子们更重要 ”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充满关爱的、温暖的环境。我们东西校区的教师写下了自己对 “ 爱与责任 ” 的理解,和家长朋友一起分享(教师不分先后)。 教师的语言 每天当我见到孩子们时,就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冲洗着我的疲惫和劳累,他们可以瞬间让我忘记烦恼与忧愁。和他们在一起生活,我觉得是一种享受,听到他们的有趣话语,看到他们的稚嫩动作,我的嘴巴总是忍不住的大笑,这是一种多么好的美容药品啊! 都说枫叶小熊出来的孩子不一样,懂事而又阳光,个性鲜明,对待一切事物充满着积极的兴趣!我想这跟老师们的无私的爱与高度的责任感是分不开的,很幸运成为枫叶小熊幼儿园的一名老师,和可爱的孩子与同事们一起快乐地生活!因为只有在这里,我才能真正得感受爱的真谛! —— Happy 说幼儿老师和别的老师一样,却又不太一样。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年龄偏小、从出生来第一次离开家人的孩子们。当他们迈进幼儿园,作为老师的我们肩负的不仅仅是授道解惑,更重要的则是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照顾他们的一日生活,越小的孩子就更应如此。 对于每一位幼儿教师来说,爱尤为重要,但责任更不容忽视。我们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怎样的氛围才能让他们感到安全和舒适呢?我想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用孩子的眼光和孩子一起审视这个世界、发现这个世界、探索这个世界,才能给孩子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童年。 —— Lucky 虽作为一名生活老师,但我每天早晨几乎都是哼着小曲来上班,用好的心情来迎接每一天的工作。看着孩子开心的玩耍,愉快的上课,我就特别快乐!没有什么比当幼儿园老师更好的职业了!孩子是上帝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每个孩子都那么天真可爱,我们给孩子的爱永远都不够多。在家里他们是妈妈的宝贝,在这是老师的宝贝! 但光有爱是不够的,还得有责任。幼儿园的工作繁琐复杂且平凡,其实老师就是一个良心活,就看你怎样对待这份工作。我想教师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有资格为人师表,才能更好的教育和影响学生。在幼儿园老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孩子,我们要时刻提醒着自己!并且每一天都对自己进行反思。 —— Wendy 孩子的转变,正是有了我们班所有老师的“爱”,“温暖”了他,让他觉得,幼儿园的老师都是爱他的,幼儿园这个环境是足够安全的,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班上可以找到很多。我相信,在我们幼儿园所有孩子身上,都能找到我们每一位老师的“爱”,因为有爱,孩子们感觉到了温暖,所以当我们不开心的时候,孩子会走到我们身边说:“老师,你怎么了?你不舒服吗?”,当我们不经意咳嗽几声,马上会有好几位孩子过来给我们捶捶背、拍拍胸脯。 我想,因为我们有爱,我们的孩子收到了这样的讯息,所以枫叶小熊才有了这样的充满了温暖和爱的环境。 —— Hellen 作为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很多时候你是慈母,他们就像你的孩子一样。他们会像对妈妈一样对你撒娇,对你发脾气,也会在伤心受伤的时候搂着你的脖子大哭,然后把他 / 她的眼泪和鼻涕往你衣服上抹。这个时候,你的爱是他们温暖的港湾,使他们感到了安全和安全。我们曾一直强调,我们对孩子的爱不是溺爱,更不是宠爱,而是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健康和主动,在给予幼儿爱的同时,也给予他们自由和尊重。 我一直认为老师的责任来源于老师的爱。正是因为你的爱,才有了在乎,才有了期盼。于是我们越来越希望能够给予他们更好的成长环境,希望他们能够更好的不断成长和进步。于是,为了给予他们最好的成长环境,更专业更到位的引导和帮助,我开始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幼儿专业知识。有了心中的爱,和对孩子的那份责任,我逐渐翻阅了孙瑞雪、蒙特梭利、李跃儿、小巫等人的书籍,开始了解更多的教学法和西方的教学理念。但是我发现,知识喝得越多,感觉越渴。在这里,唯一受益的大概就是我的书柜了。 —— Lily 随着孩子们的增多,随着我对加拿大教育理念认识的加深,我才越来越感觉到肩上责任的重大。就像 Shirley 说的一句话“我们是在做未来的事业”,简短的一句话,“责任”这个词又重重地敲了我一下,是的,老师的一句话,一个举动都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未来的世界是由我们现在的孩子来创造的,现在的教育直接决定未来的世界。当我有困惑的时候,当我发现自己有时候不小心说错一句话或者做错一件事的时候,我会非常的愧疚,我会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对孩子单单有爱是不够的。自己肩负的责任远远比我们给予的爱更多。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突然间我把“爱”与“责任”这两个词联系在了一起。 作为 Lisa 的助教,我从加拿大教师身上学到了很多,我时刻感受到爱与责任是同行的。一开始的时候,处于对孩子安全方面的考虑,我会阻止孩子做一些孩子非常喜欢的事情,比如推箱子。有一段时间,我们班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推着箱子在教室里跑,我不止一次地去阻止,但是 Lisa 不仅不阻止还对其进行鼓励,她对我说 : “孩子们喜欢。”有时候,孩子们用记号笔在 Lisa 的脸上,衣服上画得乱七八糟,孩子们用胶带把 Lisa 的嘴封起来,然后很粗暴地揭掉,虽然 Lisa 知道自己的衣服是不可能再洗干净的,也知道胶带粘在脸上再揭下来会很疼的,但是她依然让孩子们玩个够,她告诉我:“我记得我小的时候也喜欢玩这样的游戏,不知道为什么只是觉得好玩,孩子们喜欢就让他们玩吧。”刚开始我有些不理解,随着越来越多的思考,我明白了在这些过程当中 Lisa 充分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关系。 Lisa 因为爱孩子,才允许孩子们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 Lisa 因为对孩子们有责任感,才允许孩子们做一些也许她不太喜欢的事情来让孩子们顺利度过某个敏感期。 —— Diana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这种对孩子的爱一定要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如果你对孩子的爱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那么在工作中,做任何事情时,你首先考虑到的是孩子,你会考虑怎么做对孩子是最好的。任何人都无法装作拥有这种爱的,因为别人会很容易发现你的这种爱的不真实。 有了这份真实的发自内心的爱,你就会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你会自然而然地觉得你做的工作是自己分内的事情,是你应该做的。相反,没有这份真实的发自内心的爱,你做任何事情,都不情愿,觉得这应该是别人做的,那也应该是别人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做了自己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你也无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 有了这份真实的发自内心的爱,你自己心里就会自然地担当起这份责任,而且能够开心地履行这份责任。在履行的过程中,你会感到轻松,感到开心,这份责任反而会成为你的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动力。 —— Evelyn 爱孩子首先要理解,尊重并接纳每一位孩子。每个孩子都不同,有的性格温和,有的脾气暴躁,有的乖巧,有的淘气。成人心里不自觉的会很喜欢某些孩子,而不太喜欢某些孩子。但是作为老师我们要去理解孩子,解读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之处并发展他们。 爱孩子要理性。爱孩子而不纵容孩子,纵容的爱是溺爱。我们的爱不应是溺爱,而应是理性的爱。班级需要建立常规,让孩子从小就形成好的习惯,这过程需要老师坚定立场,坚持原则,帮助孩子建立好的习惯。 爱孩子是无私的,老师在工作中,无论遇到学生、家庭、领导的误解等,都不应因此影响到对幼儿的教诲和关爱,也决不会把对幼儿的爱与自己的个人目的和利益联系起来。 —— Ivy 其实真正的爱不是得到,而是付出。爱只有在你自己去真心的付出了才会觉得这是爱,而且是自己所需的那种爱。当我们爱的付出在对方身上起到了作用,那么这爱和责任友好而美丽的相处着。当我们的责任使我们在长期的付出中产生了爱,那么这责任和爱也快乐幸福的融合着。当然无论是先产生了责任,还是先有了爱,时间都会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你会发现爱站在责任的前面是那么和谐! 爱我们幼儿园的孩子,看他们的笑容好清澈;爱我们的孩子,活动室里是欢乐的海洋;爱我们的孩子,享受他们情不自禁的喊我“妈妈”!听办公室里计算机的噼噼啪啪声,同事间互相帮助的言行举止,爱这份工作发自内心不由自主的!这责任沉浸在爱里多优雅诗意!因为爱着孩子,所以走进幼儿园;因为铭记着责任,所以爱的泉水流出;爱和责任为我们营造了美好的生活! —— Sadie 责任是期待我们的孩子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从每天点点滴滴的平凡做起。孩子做错事了,不是一味的批评,而是找到问题的根源,来慢慢引导孩子改正自己的错误,孩子犯错误没关系,我们会积极的等待。孩子拉的满身都是,在家娇生惯养的我们,此时也竟不嫌脏,细心的给孩子洗去污秽。杯子毛巾每天都要认真地清洗,因为我们知道这是孩子用的,一点的疏忽都是关系到孩子健康的。孩子沉沉睡去的时候,我们给他们重新盖上被踢开的被子,望着他们的小脸我们是如此的幸福…… 就这样点点滴滴做好,就是一个教师的责任,真正做好了这些,那么我们就可以拍着胸脯骄傲的说——我们是爱孩子的! —— Mathilda 人们常说:选对一个朋友快乐一生,选对一项事业成就一生!一直很庆幸此生能步入从教之旅,在我近几年的幼儿园工作过程中,有孩子相依,有学习相伴,感觉很惬意。随着年龄渐渐增加,我对教育的热爱愈深愈浓。花开的声音,春知道!温暖的感觉,心知道!孩子的喜忧,我知道!一个老师想要在孩子的记忆中延长生命,那就应该把自己的爱全部倾注在他们的身上。 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师就是那一个“爱别人孩子”的神。一个没有爱心的教师,也就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爱与责任,相得益彰,“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也是辨证的统一。“爱”是责任的体现,而“责任”是爱的化身。“爱”与“责任”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需要我们全体教师不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续写篇章。 —— Gloria 爱是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的体现,责任是因为真切地爱着。回忆起来这一年间,每一天都是忙碌的,但是,忙碌是充实的,因为我在忙碌中收获了许多。每一天都和一群有着天使般纯真可爱的孩子相处在一起,我们一起欢笑着、幸福着、成长着,我爱我的孩子们。看着他们天真无邪的脸庞,听着他们童言无忌的表达,无论是调皮捣蛋时还是憨态可掬时都让我们在欢笑和感动中度过。 我觉得爱是精神上的慰予而责任是生活上的细节。比如我们大家一直在做的无言的鼓励与支持。而责任是生活上的照顾,比如环境的安全和温馨。只有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下才会有责任的形成。只有在一个人人有责的环境下才会处处有爱的体现。 —— Angel 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就是责任心。”在幼儿园,如果没有爱与责任,没有热情和激情是难以胜任幼教工作的。很多人都说爱是付出、爱是奉献,它如一股甘泉,一股热流,穿透人的心田,我觉得除此之外,爱更是一种责任。责任是什么呢?我翻了一下字典上的解释是:应尽的义务,分内应做的事。也就是说如果在你的职责范围内出现错误,就应承担过失。各行各业都有一份责任在里面,那么“责任”就是要求自己对要去从事的工作有一种爱,而且是深爱…… 一个孩子对于幼儿园来说可能是百分之一,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那就是百分之百,所以无论是生活上还是教育上,我们都精益求精。有人说孩子是来自上帝身边的天使,真诚善待每一位天使,上帝也会更加厚爱我们。我想,把爱与责任合二为一,只要我们每个枫叶小熊人用心了,尽责了,就能赢得掌声,赢得未来! —— Cherry 我们经常说,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平等的对待孩子,把孩子当做我们的朋友般对待。可是,说说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很幸运的,我们学校的一名外教用她的行为告诉了我如何尊重孩子。 Lisa 是加拿大人,她有着很丰富的幼儿教育经验,但她身上最令我感动的一点,是她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 Lisa 每次和孩子聊天时,都会跪在地上平视孩子的眼睛,这样的一个小动作看似不足为道,但这是她尊重孩子的表现。可能很多人觉得没什么,反正孩子还小,他什么也不明白。但我想说你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作为一名成人,当我们仰视别人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很不自在,或者非常有压力。如果我们俯下身子与孩子平视而语,像朋友一样交流,不仅可以使孩子更容易接受我们提出的要求,而且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发现孩子的情绪转变。 有句话说的很对,教师干的都是良心活,尤其是幼儿园的教师。因为我们的孩子都还小,我们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他们不会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我们所做的事情会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如果因为我们的不负责任或者错误的爱,而耽误孩子的一生,这将是一件多么悲惨的事情啊? —— Fangfang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的无比热爱。”责任就是爱,一个有强烈责任心的人,就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我们在幼儿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孩子,孩子的感情世界都是极度敏感的,有时候我们的一个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的。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孩子作出一些不好的行为,那一定是我们做的不够好,一定是我们爱的不够深,没有用爱心去影响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相信爱是最具影响的教育方法。在爱的关怀下成长的孩子一定是充满爱心的孩子,一定是最快乐的孩子。我们教会孩子分享,他们就得到分享的爱和快乐,教会孩子帮助别人,他们就得到给予的爱和快乐,教会孩子拥抱,他们就得拥抱的爱和快乐…… —— Christine 教师对孩子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需要的教育手段。 幼儿园的工作繁琐复杂且平凡,每天“三餐一点”都靠老师亲手分发到每个小朋友的手里,午睡时要细心的守护在幼儿身边,看看有没有盖好被子,有没有睡姿不正确的。天凉了,看看谁的衣服穿的少,找来衣服给他加上;天热了,看看谁的衣服穿的太多,给他减去。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光有爱心还不够,你还得有耐心,尤其对个别的孩子,可以用爱心和耐心铸成一把钥匙,寻找他的自信,打开她心灵的窗户。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最多的过错莫过于对孩子没有爱;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孩子对自己的爱。对于孩子来说,教师的微笑就是爱的表示,而这微笑来自于教师心灵对孩子爱的呼唤,来自于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 —— Carol 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这不是教育的全部,应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孩子来到幼儿园,会把他们与父母交往中产生的情感、期望和对爱的要求,转移到我们身上,我们应以母亲般的爱去关心每个幼儿。除了爱还有一种责任存在,我们努力把这种责任始终贯穿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必需是智者,是一个为社会负责,为孩子家庭负责,为孩子负责的智者。 家长把孩子交给了我们,就是信任我们,相信我们教师能教好他们的孩子。那么怎样才能让家长放心呢?我想只要我们爱孩子,并且懂得怎么去爱孩子,那我们一定会是孩子喜欢,家长放心的好老师。 —— Eva 都说孩子是天使,而幼儿教师就是离天使最近的人。很幸运,我的班级中有 19 个活泼可爱的小天使。爱、责任、温暖是我们幼儿园每一位成员在对待我们的孩子时,自然流淌出来的感觉。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没有爱,责任和温暖也无从提起。 在枫叶小熊,我接触到了优秀的西方教育思想,也每日努力地进行给孩子“爱与自由”的实践,有过醍醐灌顶般得恍然大悟,也有过纠结和无助。曾偷偷地掉过眼泪,也有过放肆地大笑。每种情感都与孩子紧密相连,但每每回味,都觉得孩子带给我太多太多,是那样的一种滋养和幸福。 —— Mandy 幸福地感受到孩子的童真带给我的满足感是其他的一切都无可替代的。曾经有位老师这样告诉我:如果你听好的、看好的、说好的、做好的,你得到的一定是好的。我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我们的教育对象其实也就是我们的合作对象是我们的可爱的孩子们,天使般的他们是那么天真。但是我给予他们的是好的么?是正确的么?是他们所需要的么?这正是我努力探讨的问题。而答案就是在一天天的行动中去寻找,去归纳。所以,每天多做一点点,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 Judy 每天的晨会我们都会重复一句话:没有什么比孩子更重要了!但是要真正的做到却需要我们的付出和努力。孩子虽然小,但是他们也会懂得去观察和体会。爱是没有国界,不求回报的。当你真心的去爱每一个孩子,让他真正的体会到他是在一个相对安全的温暖的环境里成长的,体会到你的关心与爱心,他才会向你敞开心扉,张开小手,投入你的怀抱的。 爱和责任是有机的一体,要想做一名有责任感的老师,首先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当我们面对那一双双纯洁无暇的眼睛时,我就看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因为我们承载着家长的期望。所以,我们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要有一颗平常心,公平心。 —— Nancy 从事教育行业,是我大学毕业前就设定的职业目标。涉足幼儿园教育事业是在实际工作中逐渐明晰起来的一个具体目标。作为一名幼儿园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这句话一点儿都不过分。 记得我曾经跟一位老师分享过我的感受,每天下班回家坐在公交车上,我总是会习惯性地反思这一天中自己的言行,往往会因为对孩子说的一句话而内心忐忑,这句话是否合理,是否会给孩子造成什么伤害,更重要的是是否给孩子的发展和以后的成长带去不好的影响。如果自己感觉确实做得不够好,就会懊悔不已,自我谴责。 —— Cathy 我很幸运地踏入了枫叶小熊幼儿园。我们班的孩子虽然不多,可是每个孩子都是那样地特别。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刚开始是那么地茫然不知所措和不适应,但是我却从来没有想到过放弃。除了身边领导的支持和同事无私的帮助,孩子们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一句句童稚的话语,都能让我在每天忙碌的工作中找到莫大的心理安慰。正是这份对孩子的爱与责任支撑着我一直走了下来。 —— Jessy 怎样理性而智慧的爱孩子,怎样让孩子在你爱的光环下成长为他自己,跟孩子一起来面对世界以及人生,如何在信仰和现实间寻找出道路来,如何在现实的世界里更好的生活而不仅只是生存,甚至,关于生死大问,你必须诚恳的谦卑的弯下腰来学习做母亲,因为,那句“亲爱的”后面不仅缀着我们每个人心头的挚爱的孩子的姓名,而且还有我们的责任。 作为爱孩子的老师,我们时常告诫自己,要警惕自己无意中流露的长者霸权意识,成为孩子的玩伴,和孩子一起成长。在这之间,是我们用爱践行着责任,体味着做老师的喜,怒,哀,乐,还有惧。 —— Alice 法国雨果说:“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绿叶的事业吧,因为绿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幼儿教师就是在从事叶的事业,在枫叶小熊最朴实最动人的画面是老师无声的紧紧地拥抱着受伤哭泣的孩子,心灵的碰撞使孩子不再悲伤,彼此更加信任,充满安全感。最具敬业精神的画面是生活老师中午不计较下班时间主动帮助值午睡的老师照顾午睡难的孩子入睡。她们流露出来的爱是自然地发自内心的纯洁无私的爱。在这里,每一个人每天都在学习,向身边的人学习,向孩子学习。 —— Linda 曾经的我认为孩子的心很好懂。而现在我才渐渐明白,孩子的世界纷繁复杂,有鸟语、有花香、有绚丽的彩虹也有黑漆漆的乌云,只有我们用爱用心去体会,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我常常在想,我们能给孩子们什么样的爱 ? 是偏爱还是博爱 ? 是纵容的爱,热烈的爱,还是冷冷的爱 ?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可每一片树叶都有属于自己的美,我们班级里的孩子也是一样,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气味。基于责任,我们的爱不应是偏爱,而应是博爱 ! 有人说“爱在左,责任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细细品味这句话不正像我们所肩负的使命吗——每天为孩子在生命之旅中撒播种子,成就花香弥漫的仙子,多么美好的画面啊!我认为选择了幼儿教师就等于是选择了一种浪漫的生活。就让我们每天把爱与责任放在自己的左右心房并付诸以行动,和可爱的孩子一起共同成长吧! —— Jenny 爱不仅仅是一种感觉,更是基于灵魂的行动。我们作为幼儿老师,每天陪伴孩子,不仅仅是对孩子的热情,见到孩子,给孩子拥抱说:“宝贝,我喜欢你,我爱你。”这种感性的爱。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把爱体现在对孩子的行为上,如何使我们的爱更好的帮助孩子一步一步的成长。如何做到给予孩子像阳光一样的爱,让孩子感觉温暖,却不感觉束缚。 我一直是边工作边思考着这些。我们想让孩子什么样子,我们这些陪伴在孩子身边的人就要什么样子,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我们也在享受着孩子回馈给我们的爱,让我们的爱在行动中滋养着孩子茁长成长。 —— Angela
个人分类: 教育|4856 次阅读|6 个评论
2012上海市教育总投入将超700亿
halcon 2012-1-14 18:12
2009年上海市市教育投入是 343亿 元,2010年是 407亿 元,2011年是 610亿 元,今年全市教育总投入将超过 700亿 元。   在这700亿元教育投入中,超过60%以上接近65%是基础教育(420亿-455亿),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 相应地,高等教育的投入大概在35%-40%,也就是245亿-280亿。上海市共有各类高等学校37所,其中市属重点三所。平均下来每个学校可以分到7亿。考虑到不会公平分配,交大与复旦2012年从上海市获得的经费将十分惊人。是个好消息。   另外,据报道在这次教育投入增加中,高等教育方面要在提高教师待遇和吸引培养人才的问题上多花精力。 全国普通高校名单——上海市 学校名称 地址 电话 传真 邮编 2000年秋招 2001年春招 2001年秋招 学校介绍 登陆高校 收费 情况 往年录取 备注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 65311900 200083 look go 2000各省 复旦大学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65642660 65649416 200433 录取方案 简介 专业 go 2000全国 2000各省 2000上海医科大学 招生录取方案 奖学金 同济大学 上海市四平路1239 65982973 65983643 200092 look 本科 专业 女子学院 look 最新 go 2000各省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北梅陇路130号 64252410 64252925 200237 高等技术学院高职 look go 2000各省 东华大学 上海延安西路1882号 62199898 62194722 200051 look go 2000各省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62233333 62576217 200062 look go 2000各省 1998-2000最低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市国定路777号 65111000 200433 上海 外省市 go 本科 look go 2000全国 2000各省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华山路1954号 62932424 62828233 200030 look look go 2000各省 2000全国 保送生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市杨浦区清源环路650号 65568266 200438 look go 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市汾阳路45号 58434289 200031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上海市古北路620号 62748250 200335 look look go 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市杨浦区营口路101号 65502660 200093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市华山路630号 62482920 200040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64700700 200234 look go 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中山西路2271号 64273968 200235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市奉贤东门港1号桥 57163928 201423 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市民星路465号 65565465 200433 上海水产大学 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334号 65431090 200090 go 1999 上海海运学院 上海市浦东大道1550号 58855200 200135 look go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市汾阳路20号 64376411 200031 本专科 look go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仙霞路350号 62750183 200336 look go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市军工路516号 65433040 200093 look go 上海东沪职业技术学院 宝山区同济支路199号 56567091 200940 上海电力学院 上海市平凉路2103号 65430410 200090 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市江川路690号 64300980 200240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上海市重庆南路280号 63846590 63842916 200025 look look 概况及专业 go 2000各省 奖学金 上海大学 上海市延长路172号 56631515 200072 look look go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市杨浦区内江路397号 65673587 200093 华东政法学院 上海市万航渡路1575号 62512190 200042 look 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市中山西路2230号 64390390 200233 民办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虹桥南路6001号 200241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上海市陕西北路80号 62536490 200041 高职 look 专业 go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市哈密路1330号 62415499 200335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市漕宝路120号 64083191 200233 go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市零陵路530号  64174600 200032 look look go 民办杉达学院 上海市浦东金张路1167号 8991343 201206 民办新侨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市天登路465号 200237 http://www.dfdaily.com/html/21/2012/1/14/730631.shtml
36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注中国学前教育
dongzg101 2011-7-25 10:06
由伊顿国际教育集团承办的大型国际会议将于8月12日在北京召开,这是一次高规格的、严肃的学术会议,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承者将与会讲演并与大家交流。详情咨询电话
108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宜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与人大代表宗庆后讨论学前教育
JYH64J98Y99H 2011-3-1 12:08
在我的印象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先生如果不是中国首富,也是中国最富裕的企业家之一。2011年他一连提出17条两会议案,直感到中国企业家参政议政的热情高涨。这肯定是一件好事。今读其《关于加大学前高等教育投入降低收费的建议》,有点心得体会。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不久前中央政治局还专门组织学习,谈松华、袁振国做了专题讲解。 宗庆后先生认为,中国教育的问题出在两头,也就是学前和高等教育。“由于不重视、投入少,教育资源不足、效率低等原因,导致收费过高。”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的教育支出在家庭所有支出中是最高的,在全世界也是最高的,老百姓面临“上不起学”的尴尬境地。一是公办幼儿园少,民办幼儿园贵,学前孩子入园难。 二是高等教育投入不足,运行效率低,收费居高不下。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加大教育投入,让每个公民均有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提高全民素质。他的建议主要有三条:   1、加大政府投入,逐步提高公共财政在学前、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的比例。在学前教育中,一方面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办园、办班数量,另一方面在民办幼儿园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分担民办幼儿园一部分办园成本。毫无疑问,这样的呼吁与建议是无论对于舆论,还是对于政府决策都是有益的。值得称道。   2、办学资金来源多元化、管理透明化。建议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企业和个人,用适当的方式投入到教育的资助体系之中,比如说高等院校做研究,应该更多引进企业资金,促进产学研共同发展。将幼儿园和大学的教育成本公之于众,接受国家审计部门和人民群众的双重监督,提高高校师生比,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 他的这一意见也非常好,如果真正倡导教育家办学,这些应该是不难做到。但往往“村务”没有或者难以公开,教育经费里有一部分属于灰色地带。有一些学校、机构,要么多年不出问题,要么出现一些大问题。严格地讲,这些都属于政府与社会管理中应该细化并逐步应该透明的问题。企业家赚足了钱,道德似乎高尚了许多。教育家们穷惯了,有了富裕的机会,似乎想抓住一点小钱掖着藏着不放。总有一些人机关算尽。资金来源多元化,教育部门有钱,肯定是好事。但如果管理不够透明,不能让政府与社会满意,人们关心教育的热情也就会消弭于无形。   3、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他的这一条建议,事实上被不久前教育部长袁贵仁的发言以明确否定的形式回应了。尽管学前教育纳入免费义务教育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确有不少西方国家从19世纪末普及基础教育时就已经把五六岁的孩子纳入了义务教育系统。但中国有庞大的人口负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我个人觉得学前教育也不宜纳入义务教育体系。 一是学前教育的研究成果尚不够成熟,在文化取向、知识选择、课程设置、教育路径、评价标准、价值判断上尚存在严重分歧,纳入具有强制性的义务教育系统显得不够科学、不够慎重,对于民族未来甚至也不够负责。 二是学前教育领域为了迎合家长与社会,小学化趋势非常明显,与其揠苗助长,不如养在深闺。学前教育需要防止“过度开发”,防止“滥砍滥伐”,需要“退耕还林”。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质疑是有教育学的道理和教育史的依据的。 三是中国人口众多,幅员广阔,教育发展很不平衡,需要切实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的重心依然应该放在精心呵护、养育、保育方面。否则,容易顾此失彼。学前教育不纳入义务教育,并不等于不重视学前教育。恰恰相反,有时重视的表现之一就是坚持将其排除在义务教育之外。给学前教育以更大的多样性、个性化选择,给不同专家的思想以更多的实验基地,很有必要。现在当务之急是增加让家长与社会满意的教育机构与教育质量,将费用降低到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社会反响强烈的恰恰是教育机会不均等、学校质量不均衡、招生录取不公平,这里有社会风气的原因,有政府不作为、乱作为的原因。譬如,“名校(园)变民办”、“教育产业化”是谁提出的?谁默认甚至支持的?但过来看,里面有许多无奈之举,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社会心理失衡,知识经济、商业大潮的冲击,地方政府对刚性指标的追求,都会对教育部门产生影响与冲击。当整个社会都浮躁的时候,教育部门也很难独善其身。 我甚至以为面对学前教育吓得不敢说话的专家比自以为是的专家可能更值得敬重。那些跨越众多专业领域、思想领域的学者可能比单一耕耘一个方向的学前教育学者更接近学前教育学的真谛。学前教育学学术研究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事关民族未来,理应是当代教育学的“显学”。犹如围棋开局的“定势”,事关全盘胜负,不容小觑。重大问题、战略问题在没有考虑成熟之前,宁可举棋不定,也不要草率行事。综合性大医院的儿科医生基本接近全科医生,学前教育专家某种意义上,更应该是全科专家。学前教育需要给学前儿童更多的自由成长的空间。孩子的父母、大自然、大社会是学前教育最好的课堂。在我国,一般认为学前儿童特指0-6岁,而学前教育则常常指3-6岁幼儿的教育,甚至不同专家还有不同版本的教育定义。 当代企业家关心教育是一件好事情,但好事一定要办好,否则容易“欲速则不达”。中国教育的问题,有教育投入的问题,有政府管理的问题,有社会文化的问题,更有其自身的管理问题与研究水平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既然不是一天形成的,解决问题决非一日之功。春天来了,“两会”时间到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欢迎越来越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心教育,支持教育,让我们一起为中国教育进步事业鼓与呼。
个人分类: 基础教育|3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站在国家与民族未来的高度看待学前教育问题
热度 1 hhanb 2011-2-25 14:39
众所周知《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出台的现实背景是入园难入园贵,许多家庭重不堪负。加上城乡之间、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之间、常住家庭与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之间在学前教育上长期以来所积累的差距越来越大,正在加剧社会矛盾与阶层之间的裂痕,局部甚至引发了极端事件,一时间入园难入园贵衍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为此,正是考虑到学前教育事关社会的安定与全民福祉,鉴于学前教育的普惠性和公益性,国务院在《意见》中特别强调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据了解《意见》下发以来,许多地方政府雷厉风行,笔者所在的深圳市教育局日前表态说“深圳将大力实施学前教育 3 年行动工程,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推进公益性幼儿园建设,同时提升幼儿园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普惠型,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学前教育需求。” 一般来说思想应该走在行动之前,也就是说思想认识的水平有多高,行动的力度和广度就会有多大,思想认识有多深刻,行动的效果就会多好。看得出有关教育行政当局的表态是有一定高度的,行动也是十分积极的,不过与《意见》中所提出的要求相比,笔者以为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首先学前教育是社会公平根基的根基。日前笔者在《新华文摘》上读到《中国学前教育立法:思考与进程》一文,文中庞丽娟、韩小雨指出:“社会公平的基石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起点是学前教育公平。”其实,我国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所以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入园难入园贵表面上看是一个差不差钱的问题,其实质是人生起点是否公平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社会弱势群体而言,正如《思考与进程》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对于处境不利儿童的学前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和促进这些儿童融入主流社会,降低因出生和成长环境的不利所带来的影响,减少社会分层现象和社会贫困。”美国的几项长达数十年的研究项目证实,这样的说法是有事实依据的。 其次,学前教育是人生之奠基,是家庭幸福的前提,日前正呈全面蔓延态势的新一轮“民工荒”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说法。 洛克说过:“凡是有心管教儿童的人,便应该在儿童极小的时候早早加以管教。”这也就是国人常常喜欢说的那句话: 3 岁看大 6 岁看老。当初掀起的一波又一波的打工潮和民工潮,那是因为第一代农民工,宁愿背井离乡,以牺牲子女教育和家庭团聚为代价,换取所谓的打工收入。然而,时过境迁,新生代农民工开始觉醒了,不愿再步父辈的后尘。据《广州日报》报道,一位在义乌打工多年的河南青年魏东伟说: “ 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不能让娃再跟我一样,宁愿少挣点,也要培养好他! ” 事实上,这些年由于留守儿童问题而导致的家庭悲剧时有发生,“留守儿童”已经变成了问题少年的代名词。仅仅为了打工收入,却因此耽误了孩子的人生和家庭的幸福,这样的做法实在不划算。于是我们看到当年曾经红火的民工潮,曾几何时开始演变为民工荒。显然劳务工输入地政府,如果不站在人生奠基和家庭幸福的高度认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读书问题,下大力气真心实意地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学前教育面前人人平等,那么要想从根本上缓解招工难则是不可能的。 孩子不能留在父母身边读书,失去的是父母这对贴身的老师,失去的是家庭教育的滋养;孩子若是留在父母身边,却不能享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同样也会失去教育的公平。我们常说孩子不能输在起点,可是留守儿童从一开始就输掉了。不仅如此,这样的家庭也会因此失去应有的幸福与快乐。事实证明孩子是否享有公平的教育,已经成为影响父母是否安心工作、幸福生活的决定性因素。 全国妇联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 5800 万人,其中 14 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 4000 万,近三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 5 年以上。造成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笔者认为各劳务工输入地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说此前留守儿童所带来问题主要是对其家庭造成伤害,个别的危及社会安全的话。那么从现在起,留守儿童问题将成为困扰劳务工外出的决定因素,对整个社会造成深远影响。不论是从人道关怀的立场,还是从实用主义的考量出发,劳务工输入地政府和民众,都毫无例外地要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读书问题,这既是社会安定的战略需要,也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最后如果是站在国家与民族未来的高度认识学前教育问题,那么学前教育应纳入全民义务教育体系,这就需要政府拿出大手笔,舍得投资舍得花钱。《意见》颁布后,许多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和举措,实施 3 年学前教育行动。以深圳为例,据说,深圳出台的《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到 2015 年财政对学前教育投入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达到 5% 以上。不过据笔者的了解,这些年来,上海在推动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大战略的带动下,学前教育投入持续增长,早超过了这一比例, 2009 年上海在学前教育上的投入就占到了全市教育总支出的 8.04% 。在深圳这个不差钱的地方,实话说 5% 这个指标的确是低了点,笔者以为近 3 年应该将其提高到 10% 。 还有,如果要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无疑是行为与责任主体,公办幼儿园应该占绝对主导地位。不过据统计截止 2010 年 6 月 30 日深圳全市有幼儿园 1001 所,其中民办幼儿园占绝对多数,达到了 94% 。以往由于学前教育定位不明确,学前教育管理主体混乱,这种公办与民办倒挂现象较为普遍。笔者确信在《意见》精神的要求下,只要各级地方政府思想认识到位,快速扭转这样的局面总是有办法的,比如上海的做法就值得推广。这些年上海持续不断地通过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的办法,快速提升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水平,配合公办学校从而实现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100% 享受义务教育,其中 80% 就读的是公办学校。 笔者想说的是,尽管有些地方政府做出了承诺,但仍显不足,根子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所以,表面上看似乎都很迈力,但行动未必能跟得上。有的地方仍热衷于提所谓的优质学位,喜欢搞锦上添花不愿雪中送炭,一提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读书问题,就舍不得投资。说到底,还是没能站在国家与民族未来的高度认识所有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笔者以为还是要认真学习《意见》领会其精神内涵,拿出构建和谐社会和幸福社会的诚心,办出无差别、无歧视,公平公正的学前教育来。
383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国务院:各级政府要将幼儿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panfq 2010-11-27 16:01
幼儿园里排排坐。小朋友们在幼儿园上课。IC供图 寒夜报名排长队,今年3月,南京一家幼儿园门口排长队报名。裴睿 ( 微博 ) 摄 据新华社电 根据中国政府网日前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我国将以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鼓励优质园举办分园 根据意见,我国将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加大政府投入,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幼儿园。不得用政府投入建设超标准、高收费的幼儿园。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优先改建成幼儿园。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制定优惠政策,支持街道、农村集体举办幼儿园。 民办园多方面看齐公办园 意见指出要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 新小区与配套园同步交付 意见要求,城镇小区没有配套幼儿园的,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和居住人口规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设用地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规划不予审批。 意见强调要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从今年开始,国家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地方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门资金,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乡镇和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改善农村幼儿园保教条件;着力保障留守儿童入园。 ■ 解读 规划以县为单位编制三年计划 根据中国政府网日前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我国将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根据意见,各省(区、市)政府要深入调查,准确掌握当地学前教育基本状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适龄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科学测算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确定发展目标,分解年度任务,落实经费,以县为单位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有效缓解入园难。2011年3月底前,各省(区、市)行动计划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经费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意见要求,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 意见提出要多种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未来三年要有明显提高。各地根据实际研究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和捐资助园。家庭合理分担学前教育成本。 意见提出要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和学前双语教育。 师资培养五年制专科学历教师 根据意见,我国将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 意见提出要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各地根据国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生师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2010年国家颁布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公开招聘具备条件的毕业生充实幼儿教师队伍。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
个人分类: 教育评论|34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举行
JYH64J98Y99H 2010-11-23 11:30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是教育部主管的拥有一万多名个人会员和数十个单位会员的国家一级学会,也是我国学前教育最权威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于2010年11月13-17日在青岛举行,来自教育部、卫生部、国务院妇儿工委、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代表处等机构的官员、全国各省市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5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员大会进行了换届选举,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学前教育系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虞永平教授当选为第七届中国学前教育理事会理事长。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李天顺副司长就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及对研究会的期望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提出,要紧紧抓住国家发展学前教育的有利时机,团结一切学前教育研究力量,积极配合政府开展学前教育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孔起英)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3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个大问题
xupeiyang 2010-11-5 16:36
孩子入园的问题解决后,大多数家长又将精力投入到片面追求分数中去,忽视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本该有的童年乐趣,好像孩子的生活目的,就是上学、得高分、考名牌大学,这种观念几乎渗透到每个家庭。   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时,就能够学到本应进入小学之后才能够学到的课程,赢在起跑线上。许多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们的愿望、留住生源,也纷纷开设作文课、珠算课等,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十分严重。除此之外,有些家长还在休息日帮孩子报名参加各种特长班,学习绘画、音乐等,如此繁重的学习任务像大山一样压在孩子幼小的肩上,使孩子们不得喘息。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28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专家称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暂时没有可能性
xupeiyang 2010-11-4 20:10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4日19:03 新华网 高!实在是高!(资料图片)   新华网北京11月4日电(记者吴晶)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解决入园难问题提出五项措施,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国五条能否破解入园难难题,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明确开出任务书   国务院常务会议开宗明义地指出: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师资队伍不健全,一些地方入园难问题突出。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中央政府对学前教育现状的判断符合客观实际,表明已对入园难问题高度重视,这是有助于问题解决的良好开端。   作为破解入园难的任务书,国五条主要包括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强化对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指导,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学前教育管理。   国五条中,有些表述与今年7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一脉相承,如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等。   这些措施都是直接针对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对解决问题是有所作用的。熊丙奇说。   近年来,随着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独生子女的数量增多,社会对专业化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但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这就产生了入园难、入园贵、入园差等问题。   据统计,2009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50.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也只有74%。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距显著,2007年全国城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55.6%,农村只有35.6%,两者相差20个百分点。   根据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的调研分析,当前,中国城市和农村都存在幼儿入园难问题,但又各具不同特点。   在城市,过去由单位、集体举办的作为福利性质的幼儿园被关、停、并、转,同时一些地方将幼儿园推向市场,减少或停止投入,导致具有较高质量的普惠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越来越少,相对优质的民办幼儿园根据市场需求收费高涨。迄今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近40%的乡镇没有一所中心幼儿园,有近三分之二的农村幼儿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教师大多缺乏专业培训,入园差的现象十分普遍。   针对城乡入园难的差别化问题,国五条首先在增加资源上下工夫,提出城镇小区要按照国家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从今年开始,国家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乡村幼儿园建设。同时,又在管理上有要求,如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服务,加强民办幼儿园收费管理,坚决查处乱收费等措施。    落实国五条仍面临多道槛   熊丙奇认为,虽然国五条针对的都是当前学前教育的实际状况,但也触及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若要真正获得贯彻落实仍面临很多问题。   例如,国五条要求加强幼儿教师培养,但是如果不能规划好学前教育的发展,为学前教育营造比较好的环境,幼儿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就比较低,目前幼教专业和院系设置较少、报考人数不多的局面就不会改变;国五条要求各地在5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如果缺乏对幼儿园内部管理的监管细则,有些需要追求市场回报的民办幼儿园就未必会遵照执行;国五条提出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如果幼儿园升小学、小学升初中的择校现象不改变,幼儿园教育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做到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因此,要改变一系列的教育制度,必须使学前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真正完善起来。熊丙奇说,这其中最根本的解决方案是将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近年来,伴随着入园难的愈演愈烈,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熊丙奇认为,国家应把学前教育提上纳入义务教育的日程,促使各级政府真正担负起发展学前教育的职责。   众所周知,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首要原因是投入不足。根据熊丙奇的观察,地方政府之所以对学前教育投入不够,不是没有财力,而是不够重视。许多地方政府更乐于将公共财政投入到很容易体现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中和高等教育领域,而对学前教育投入甚少,在管理人员编制、办学标准制定等方面都存在缺位。   如果没有外在力量的推动,地方政府还是会缺乏动力。熊丙奇说。   长期以来,我国的幼教经费一直只占整个教育经费支出的1.3%左右,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支出一般达到3%以上。2006年,我国把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写进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2008年,得益于财政保障机制的改革,中国在城乡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真正实现了让每个孩子有学上。   过去的经验证明,义务教育既是对受教育者的保障,也是对各级政府的强制性推动,这对于发展学前教育同样适用。熊丙奇说。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国五条对各级政府提出了明确要求: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但熊丙奇关注的是倾斜政策能否落实,不落实后怎么问责。   虽然不少专家都表示从现实与能力两个层面来讲,学前教育要纳入义务教育暂时没有可能性,但也不否认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按照发达国家学前教育一般占教育经费投入3%到5%的比例测算,熊丙奇坚信,在目前学前一年毛入园率74%的基础上,纳入义务教育的目标不难实现。   目前,北师大学前教育研究所正致力于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保障研究的课题。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陆士祯指出,我国应从立法层面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保证每个孩子都可以接受学前教育。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特色幼儿园,维持较高收费,类似国外的私立中学、私立小学,满足多样化的受教育需求。    长效机制是关键   国五条中有一项表述引起了专家的注意支持街道、农村集体和有条件的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办幼儿园。   针对媒体频繁曝光的幼儿园无证办园、质量堪忧等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和年检制度,分类治理、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   熊丙奇建议,在公办幼儿园无法一次性满足入园需求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应首先投入资金,帮助幼儿园改善办学条件、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使这些幼儿园转变为合格学前教育机构。   为了强化政府财政投入的职责,国五条要求: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   这项规定与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对薄弱学校建设的表述有类似之处。不少专家担心,一如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遭遇的问题,经费倾斜政策能否落实,不落实后怎么问责,依然需要从制度层面加以保障。   在专家看来,由于公办幼儿园在整个学前教育机构中所占比例很小,优质民办幼儿园在旺盛的受教育需求下仍将保持较高收费标准,在城市解决入园贵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农村要保证每个适龄儿童入园也是一项艰巨任务。   今年7月公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在10年内,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在这一远景目标的框架内,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提出:要以县为单位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科学测算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基础上,确定发展目标,分解年度任务,落实经费,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   熊丙奇说,学前教育出现今天的短缺,与过去一段时期政府有关部门对生源情况缺乏预测、对幼儿园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有关。为了做好长远规划,倾听民意、进行科学民主决策很重要,包括政府怎样布局、怎样对学前教育机构进行管理,都要广泛征询意见。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1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前教育就不应该是义务教育
hanzs 2010-3-29 23:35
文/乐水老汉 中广网北京3月29日消息(记者刘玉蕾)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17时06分报道,昨天(28日)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轮征求意见阶段的最后一天。规划纲要起草人袁振国明确表示: 目前学期教育要纳入义务教育暂时没有可能性。 我要为袁所长这一实事求是的说法叫好! 据说,关于《规划纲要》,民众对学前教育方面的建议最多,高达近四千条。人们最大的希望是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最大的意见是学前教育费用太高。(3月28日《法制晚报》)媒体人致渊发表文章说:如果,这位专家(指袁振国)的意见代表了有关部门的主流思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未来10年,民众仍然要继续承受高昂的学前教育费用?这类舆论又形成了一个荒谬的逻辑:如果学前教育不是义务教育的话,就一定是昂贵的,是百姓承担不起的。这显然讲的是外行人的话。 必须要清楚,义务教育是有法律意义的概念,即具有强制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如果家长不送孩子上学,就是违法行为!那么,有必要强迫所有的儿童接受法定的义务教育吗?显然没有必要。如果在应试教育概念充斥中国大陆的今天,把学前教育再纳入法定,可真是教育的更大灾难了。 其实,广大家长是被一些媒体人(自称懂教育)着实忽悠了。在我看来,送孩子上幼儿园基本上是为了解决双职工家庭照看孩子的问题,远谈不上是什么受学前教育。儿童决不应该过早地被教育我指的主要是系统的知识教育,如识字,算算术等。其实,政府也好,社区也好,主要是要解决好帮助双职工看孩子的问题。既然是解决看孩子问题,那么幼儿园设施的主要功能就是安全、卫生、有一定的游戏场所即可,教师应是受过幼教训练的(好像现在幼儿师范都没了)。这本不需要多高的成本,因而也不该是高收费的。因此,幼儿园的建设应该纳入政府监管的范围,在布点上予以统筹。同时应该立法,不容许私人(企业)通过开办幼儿园牟取暴利。但所有这些措施,与义务教育不相干! 家长们也没有必要在上什么幼儿园的问题上攀比,我从来没有听说过,那些从北海幼儿园出来的孩子,长大了就比没有上过幼儿园的人多么有出息。在儿童时期,其实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最关键的!有钱把孩子送高级幼儿园上全托,还不如抽时间多陪陪孩子的好! 学前教育(也许都不该用这个词,用幼教是不是好一点)绝不该办成义务教育。与此同时,政府应该以某种方式干预(监督、指导、规划、补贴)幼儿园的开办,特别是要禁止开办所谓的贵族幼儿园。政府要像整治中小学教育乱收费一样,通过合理测算成本,提出最高收费限制,确保幼儿园的收费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再者,真正的教育学者,应该大力宣传国际上主流的幼教理念,媒体也应该负起宣传正确教育观念的责任。同时,那些不是研究幼教的人,最好闭嘴!
个人分类: 教育政策|45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幼儿园奥数班是典型的拔苗助长
panfq 2009-7-21 10:44
好消息!好消息!幼儿园奥数班开始招生了! 现在许多中学家长希望孩子能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得好成绩,以便将来为孩子能被名牌大学录取增加砝码。殊不知,智力开发越早越好!因此,本幼儿园特举办奥数班,为早日发掘您的孩子的潜能助一臂之力! 各位家长和关注孩子教育的人士,看了上面的消息你的感受如何?也许你会觉得荒唐,进而感到愤愤不平!这哪是什么好消息,简直是糟透了的消息!然而我今天确实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到了类似的报道。 在 奥数旋风刮走了一些中小学生的童真后,已开始刮向学前儿童,这哪是什么早期智力开发,简直是拔苗助长!它违背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超越了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是对家长的欺骗!如果不及时制止,幼儿恐怕也在劫难逃。 以下内容来自新华网: 幼儿园也办奥数班 ? 专家 : 不要让孩子过早学奥数 2009 年 07 月 13 日 16:32:59  来源:太平洋女性网 日前,全国中小学奥数班越来越受家长关注,并且日趋低龄化和功利化,严重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学习和发展。为此,北京、广东、河北、浙江、江苏等地纷纷出台有关规定或采取相关措施,禁止举办奥数班并叫停奥赛。 然而就在叫停还未见到显著成效之时,有些幼儿园竟也办起了奥数班,吸引了众多家长趋之若鹜。在此,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教授提醒大家。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下令严禁中小学举办奥数班和奥赛的时候,在少数城市奥数班却转而登堂入室走进了幼儿园。奥数旋风已经刮走了一些中小学生的童真,看来,学前儿童也将在劫难逃。 在国外,也有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但一般只是在中学生中进行;而且也只是少数学生参加。还没有听说专门为学前幼儿开办的奥数启蒙园。据说,在幼儿园进行奥数教学,目的是做好幼小衔接,引导孩子动手学数学,轻轻松松走进数学王国。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其实这种说法不过是一个幌子,是对不懂数学教学的家长的欺骗。 幼儿园并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学前儿童也还没有真正学过数学,就一跃进行奥数培训,违背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超越了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是典型的揠苗助长。迫使儿童学习根本不能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犹如让刚刚学会坐的孩子去站立,让刚刚学会爬的孩子去奔跑,打乱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秩序,结果只能导致儿童厌其苦畏其学,丧失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甚至伤害孩子的身体与心理。 数学的学习是从小学正式开始的,幼儿园进行的数学常识的学习,是结合日常生活随机进行的,理解生活中简单的数学关系,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手段探索事物,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为进入小学之后正式学习数学打基础。学前幼儿的思维,最初是直觉行动思维,中期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到幼儿晚期才具有抽象思维的萌芽。幼儿的知识学习也应该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而奥数的内容,一般都是十分抽象、难以理解的,幼儿只能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结果使得幼儿在小学正式学数学的时候却自以为掌握了数学知识,从而降低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最终导致一知半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实在得不偿失。世界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也曾表示,真正好的数学家对于数学以外的其他学科都有很全面的兴趣和了解,单纯的奥数训练培养不出大数学家,他们总是习惯于解决别人出的问题,而不是自己发现问题,缺乏较强的创新能力。 家长们给孩子报名学奥数,是希望孩子能够获得超前教育和训练,希望孩子将来进入小学以后,学习起点比别人高,能在学习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提前进行一些数学教学和训练,可能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有优势,但由于这种优势完全是靠人为的力量获得的,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即或是有一些优势,但也很可能只是一时优势,不见得能保持下去。 有这样一个研究很说明问题。美国北卡罗米纳大学做过一个实验,把 175 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由父母按照一般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则从 3 个月开始就提前进行早期教育。 之后,每 15 个月测验一次,发现接受超前教育和训练的孩子智商平均高出 15 点。然而,并不能以此得出这种早期教育的优势能一直保持下去,因为有些孩子在进入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逐渐丧失了这种优势;而接受父母循序渐进教养的孩子,后来却通常都赶了上来。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任意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不见得是一件有益的事。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的人,自认为进行超前早期教育就一定会早出人才,这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是一种推测而已,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证实。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烈伊捷斯说过:儿童超过自己年龄的发展,对于判断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不能提供可靠的依据;也不排除缺少早期发展,后来却发生跃进的可能性。许多事实都已证明了这一点。 学前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如果放任自流,任其自由发展,不进行必要的培养教育,是不好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应当抓紧时机及时进行培养教育。但也不能任意超前,太随意、太超前了,从近期眼前的效果看,可能很好,但最终的结果 却不见得令人满意。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恐怕哪个家长也不愿意培养出既不丰满也不甜美的早熟果实吧。奉劝那些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头脑要冷静,不要被那些不负责任的宣传所蛊惑,不要让孩子过早地背上生活的十字架。
个人分类: 教育评论|342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