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资源共享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开博十载再谈学术为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资源共享
热度 4 黄安年 2017-3-7 06:51
开博十载再谈 学术为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资源共享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7 年 3 月 7 日 发布 2007 年 3 月 7 日 ,我受邀加盟科学网开博,距离同年 1 月 18 日科学网创办博客群仅仅 48 天。 十年来我在科学网编辑部和技术部门日以继夜默默无闻支持下,坚持天天写博文到现在, 已累计发文 17500 多篇,其中主要是个人原创博文和受权发布亲友重要博文,占科学网发布全部博文近 104 万篇的 1.67% ,发布照片总共 12 万多幅,累计访问量 3760 多万。在此,我要表达对科学网编辑部和技术人员由衷的敬意。我还要感谢科学网 2008 年起无偿为我提供落户科学网的学术交流网的服务,这一个人公益性学术网站迄今已经创办近 14 年了。 10 年来,友人多次劝我转到新浪等大而显赫的门户网站开博,但均为我婉拒,原因是科学网适合我,也厚待我;我不忘科学网,也不舍科学网。 在我看来,网站不在大众还是小众,不在是否第一时间快速而广泛为人所共知、热议或转发,重在是否长效,重在和我这样的学人是否对路。科学网的学术性、交叉性、普及性、共享性、包容性特色,远非其他大的门户网站能比拟的,也非高校、科研机构的校园网、科研机构网可比的。 学术性,说的是科学网是学术性网站的全球华人科学工作者的学术共同体。在这个网站里罕有商业气息,虽非时事政治网或社会生活网,却同样容纳天下时事和社会生活等老百姓最关切的话题。博主和参评网友几乎全部是学术圈人士,无论是自然科学技术工作者、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还是艺术学科工作者;无论是院士、资深教授、研究员、教授,还是博士、硕士和大专学生;无论是白发老人还是年轻学子,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专职还是兼职,或者兴趣爱好者,学术两个字把所有博主和网友凝聚在科学网学术共同体中。在这个学术圈内所有博主一律平等以博主网友相称,不讲门派和亲疏,没有在职和退休,也无专业门类不同学院之间的学术封锁或“歧视”待遇。 都是学者、学人,都有从事学术视野的共同语言和共同关注话题,在学术性上形成焦点、热点话题。 恕我直言,这是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网站所做不到的。 交叉性,说的是这里不仅有自然科学技术工作者之间的学科交 叉 ,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学科交叉,艺术科学之间的学科交叉,还有三大类型的科学或学科之间的交叉,三大科学或学科 不同专业的海内外华文博主聚集在科学网共同体中发声,各抒己见,是科学网的一大优势,也是其他网站少见的 。这种情况即便清华、北大、浙大、交大、复旦等著名高校也做不到,尽管科学网的主体是自然科学技术工作领域的专家和年轻学子,但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学科的专家和年轻学生逐渐加盟和扩大阵容,所囊括的专业领域远远超过了上述著名创一流知名高校。在 21 世纪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和创新的时代,学科交叉研究和合作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学科交叉不仅提供了相互沟通的机缘,而且给了不同学科之间学人之间以新的启迪和思考, 寻求新的科研增长点,在这个领域显然大有启迪、大有可为,是有着广阔空间的。 公益性,说的是科学网坚持无广告、公益性,不为钱财诱惑,不受利益输送干扰,不强谋点击量,干干净净为科学。这对于学术工作者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人们关注的更多是责任和担当。 开放性或共享性说的是, 科学网的共享特色使博主和网友受益匪浅。 科学网和高校校园网、科研机构的网站不同,不分所在单位,不分国内和国外,只要认同科学网宗旨,遵守科学网的相关规定,经过申报和审批程序都能够成为科学网的博主。这一开放性特色有利于科学网汇聚科学界精英和爱好者。另一开放性特色是开放性评论,除了触犯道德和法律底线被纳入黑名单和删除博文外,在这里可以畅所欲言甚至发表相当偏激的评论。体现了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高举着。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时下资源泛滥到了成灾的地步,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人们提供优质或者相对优质资源,关系到人们通过不同媒介吸收资源的质量或含金量。 科学网的共享性或开放性提供的并非一般的资源共享,而是学术资源、优质资源、专门资源甚至“点子”资源的共享,其中相当的共享资源带有原创性而且具有较高的含金量。往往你在本单位学术网站上难以获取的资源在科学网上可以获得。这里的共享性还表现在开放式的评论,撇去那些低俗和触犯底线的评论不算,许多评论哪怕是“看热闹”“无知无畏”和偏激评论也会引发博主受惠于换位思考,批评建言,有所获益。 开放性或共享性随之而来的是包容性,说的是科学网包含不同学科、专业和价值取向兴趣偏好。一篇博文无论是推荐精选、热议或者个案评论, 即使个别意见有偏差甚至是错误的,也会多一些包涵、多一些宽容。在科学网上被屏蔽的属于极少数,这也是为了营造健康的学术批评环境。维护科学网博客群的健康运营和发展人人有责。 普及性说的是 科学网承载着传播“大”科学、“大”人文、“大”美学的知识和知识体系。在这方面,每个博主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兴趣爱好,又可以从其他博主博文中广泛吸收各个领域的普及知识。 在科学网迄今累计发布的近 104 万篇博文,实在是自然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学科的大普及,这种集中的学术大普及也是其他网站所缺少的。 有了“大”科学、“大”人文、“大”美学的持续传布,将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和美学水准,说大了是实现中国梦的需求,说得白一点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是 胸怀大局、心有大我,还学于民,学术报国。 综合起来说,有哪个网站像科学网那样同时具有 学术性、交叉性、公益性、开放性、包容性、普及性特色,恐怕是很难找到的。 不是说科学网办得还有不那么令人满意或者大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我们认同科学网上面的六个明显特色,那么我们需要旗帜鲜明地给科学网点赞,给辛勤为维护科学网整整十年的编辑部及技术服务人员点个赞。给为主办、主管科学网的领导机构的明智而前瞻的决策点个赞! 2017 年 1 月 6 日 笔者撰文《从科学网创办十年说开去!》 建言: 第一,希望科学网胸怀中华,放眼世界。科学网的话题,不能仅仅限于或者围绕“科学”两个字,科学创新和科学普及都离不开“中华”和“世界”,需要胸中有中华,眼中有全球。在这个全球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牢记中华梦,跟踪世界风是很重要的,所以需要有这方面的内容和版面。 第二,建议科学网多些学科跨域和交 叉 的话题。在我们数以万计的网站中像科学网这样地集中各类学科的中高端人士还相当少见,科学网在高校和科学研究机构中具有重要影响力。惟其如此,推动学科跨域和交叉的话题讨论显然是有益无害的。 第三,力推科学网提倡人文情怀。科学网上的许多博主关注自身的研究领域是很自然的事,但是从事自然科学和技术研究的博主需要多一些人文情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025881.html 2017 年 2 月 7 日 笔者撰文《 在科学网开博十年的八零后的祝愿》 谈到 二 0 一一年岁末,我这个受惠于科学网的人文社会学科退休老人,贺科学网创办五周年,敬题: 华人学者的精神家园 网络世界的开路先锋 如今,我这个已从七 0 后跨入八 0 后的科学网老兵,深感科学网已成为我终身学习的第二课堂,延续学术生命的重要阵地。在科学网 2017 年 1 月 18 日 创办十周年之际,敬题: 科学王国的引领号角 交叉学科的创新先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032141.html 开博十年来,我一直秉承学术为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资源共享的宗旨撰文。视科学网为延续学术生命的第二课堂、增长科学知识、丰富人文情怀、积淀艺术熏陶的精神家园。 就学术为公而言, 学术是什么 , 我曾谈及自己的理解是“做学问、搞研究、事传承、求探索”。 学术为什么?为个人?为小公?为社会?为国家?见仁见智。十年来,我的撰文已经摆脱了政治学术和量化学术的羁绊,倾注个人兴趣爱好和专注专业热忱,投身于跨入世纪十多年的伟大社会转型,这些博文集中地从一个侧面记录和拍摄了历史转型进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所思所想、所爱所憎、所赞所憾,献给这个历史剧变时代中的小社会、大国家,在一定意义上也算凝聚着个人的一种学术报国心。 在进入 21 世纪的思想文化多元化时代,许多博主加盟科学网或者其他门户网站,有的并非为专为学术而撰文,即便是学术工作者,专攻学术或为光宗耀祖唯有读书高,或以为无须食人间烟火,不必也不该涉及那些日常社区管理、柴木油盐之类的细微琐事,也有将学术权当有朝一日入党做官的敲门砖,眼下为拜师择业、项目经费 、发文扬名、 职称评定而追踪热点话题者颇有人在;也有或为工作之余,消遣解乏,视作咖啡馆、聊天室、甚至发泄场;还有些退休学者老有所为、健脑养身,欢度夕阳时光,总之见仁见智,不一而足。就总体和主流而言,如果缺乏学术为公的学术报国心,这么多的“大”科学、“大”人文、“大”美学工作者能有如此的凝聚力持续不懈地发声么?能这样的坚持到如今么?各位不妨看看目前在科学网总滚动式排行 100 位博主(从 267 万访问量到 3760 万访问量)中,这些年是怎么一步一步伴随科学网前行的。 在我看来,学术为公的公字,说的是为社会、为集体、为大家、为国家,为小公和大公。学术为公的对立面是学术为私。这个私字解释大不相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利己主义者的“私”和维护合法权益的个人利益的“私”是不同性质的“私”或“民”,即以民为本的“民”。无论是“公科”还是“民科”、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在职还是退休;“量化”内还是“量化”外;主流还是边缘,学术为公这个宗旨是不该打折扣的,是没有高度贵贱之分的,是和学术质量的评估无关的。有了学术为公的胸怀,在经济困难走下坡时、在生活资源相对不充裕或匮乏时、在没有资助项目经费时、在遭遇不同意见争论激烈时、在面对学术不端风盛行受不公待遇时、在涉及名利是非计较时,都要不打折扣地坚持不忘学术为公的初心,坚持一心为学的精神。 我曾撰文谈及,“学术为公,需要培育为了集体、社会和国家的荣誉而从事学术的舆论和机制环境,需要有让老实人、老老实实做学问、踏踏实实潜心治学的人不吃亏的环境,需要让那些学术不端、弄虚作假现象难以生存的学术环境,要改革现有的不尽合理的各种学术评估机制和立项及经费管理机制。如果不精心培育学术为公的学术环境 , 要想让学术为公而创新的人越来越多是困难的,我们看到了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打着学术创新的旗号 , 谋取私利的“创新人员”还少吗?” (黄安年的博客 2015 年 1 月 2 日 ) 如今学术生态并无重大改观,惟其如此,张扬学术为公才显得更加可贵。 在我看来, 实事求是治学是学术事业的生命线。也是科学网撰文要坚守的根本原则。 2015 年 1 月 3 日 笔者以 《 实事求是治学是学术事业的生命线》为题发文 说:“ 我自幼以来受的教育是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做老实人。就读大学历史系以来,我懂得史实只有一个,看法各不相同,求学就是要求得真实的学问,学习和研究和传授真实的历史,就是要求历史事实尽可能是真实的。积我学术生涯六十年的感悟 , 深感实事求是治学的重要。这实事求是四个字 , 说起来很简单 , 做起来可是很难、很难的。需要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信念。” “ 上面说的,包括政治领导人和学术权威说的,是否真实可靠 , 最终要由事实来反复检验;书本上说的,不管是姓马(马克思主义者)还是姓自(自由主义者)的 , 是否真实可靠 , 最终也要由事实来反复检验。” “现在某些媒体和某些研究者为迎合媒体吸引眼求和点击量、收视率的需要 , 盛行修正思潮,凡是不问事实本身 , 大做翻案文章,对历史采取虚无主义的否定排斥态度。这不是老老实实做学问、搞宣传的态度。现在还有种十分可笑的现象,将网络和电视上上未经证实或者媒体宣染的不可靠的“史实”,当作事实的权威根据 , 好像成了只唯“网”(媒),请问,这网上之说 , 根据什么 , 这依据的史实可靠吗? 实事求是是学术事业的生命线,尊重客观事实,坚持求真务实,遵循实践检验真理标准,是我信守的学术路线。” 在我看来,时下打着修正历史还清历史本来面貌的旗号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愈演愈烈,不仅在博文评论中而且在微信圈有增无减,传递错误信息和错误历史观、历史事实,这是对实事求是治学之本的严重挑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当然我们需要区分不能不同学术意见的健康争论,坚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揪辫子。 十年来我的学术研究领域涉及美国铁路华工研究、美中关系、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研究、当代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研究、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国美国史学家研究(如邓蜀生、杨生茂等)红楼梦大辞典学案研究等,都力图坚持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自2006年以来,我公开出版的编著作含《 沉默的道订》(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中英文,英文版张聚国译)、《道订,不再沉默》(白山出版社 2010 大陆)、《道订,不再沉默》( 2014 年台湾华艺学术出版社增订繁体)、《沉默道钉的足迹》(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5 与李炬合著)、 《 沉默的道订》(修订版)(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7 )、《进入公众视野的道钉》(北京华艺出版社 2017 )《老话题与新挑战 — 美国的崛起和崛起后的美国》(中国法出版社 2009 )、《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 )等 9 部均求力求秉承真务实宗旨发布在博文中。 与时俱进治学同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术发展道路。在我看来, 做学问,搞研究的观念、架构和方法需要随时时代的变化而跟进,但是治学基本方法的初心是不该忘却的。2015年1月4日我在博文中谈到:“做学问,需要纸媒和网媒,比翼双飞,相得益彰,优势互补。上世纪50-70年代,做学问主要靠到图书馆一张、一张的查抄卡片,没有这个基本功,就不可能拿出学术成果来,而这些成果的面世,需要手写稿纸拿到印刷厂去铅字逐一排上,三校对定稿,上版付印,这些在今天早已成为历史。今天获得学术信息和公布于众的方法,比当年要简单快速得多。如果不与时俱进,我们无法跟上迅速变化的时代步伐。做学问,需要不拘泥于传统学术研究的思路。就以世界历史和美国历史而论,无论在学科体系上或者研究重点上 , 均有巨大的变化,尤其是随着社会史学和底层史学的发展,研究领域和对象获得极大的拓展,也为我们的学术研究课题开拓了巨大的空间。”十年来我对于沉默道钉的持续、开放性研究,就是很好的例证。 对于我这个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来说 , 加盟科学网使我大大开阔眼界,打破了局限于历史学科的视野,学到了许多新鲜知识和思考方法,学习尝试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角度看研究的对象和事物,这实在是我入主科学网的最大收获。也是与时俱进的一个体现,所以我推荐了董庆炳、李祖龙、李沣等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加盟科学网,也为李兆良先生这样的兼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创新实践的学者叫好。 在 2015 年的博文中我谈及“ 不管什么主义,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 应该而且必须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加入了新的内容,否则这主义与僵化无疑,什么主义僵化了 , 就没有生命力和吸引力了 , 主义不是万能的,主义与时俱进了 , 主义才有吸引力、凝聚力、生命力。做学术与时俱进了,也就会有吸引力、凝聚力、生命力。”如果僵化地而非发展地看各种各样的主义和观念,按照传统的所谓自由派、保守派思潮来解读英国公投脱欧或特朗普“意外”当选美国总统,那就只能人云亦云跟着主流和精英舆论走。笔者能够在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问题上保持定力,得出较为准确的判断,是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无关系的。 概括起来说,我以为 与时俱进包含不断改进治学手段、由封闭治学走向开放治学、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治学、学术文本研究的不断完善。 治学手段需要兼顾纸媒和传媒,紧跟传媒,不忘纸媒,以纸媒文献检验传媒。微信公众号的基础是坚持扎扎实实地写好博文和影视照片,写好博文,拍好纪实照片是最基本的功夫,我们无需将与时俱进当作赶时髦之举。 科学网的开放评论是封闭治学走向开放治学的有效方法。笔者沉默的道钉的系列研究受惠于网上发布博文和深入研究形成纸质文字出版,做到相辅相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治学说的是需要关于全球性全国性大事,关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进程中的对于学术研究的提出的新情况、新变化、新调整、新思路,使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随着时代脉搏启动。例如重视底层史学、公众史学、沉默群体史学研究,沉默道钉的研究。 学术文本研究的不断完善不限于方法和结构。也关系学术内容本身,在与时俱进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在这方面笔者对于拟议中的当代世界八十年研究充满信心( 1945-2025 )。 倡导学术资源共享是和学术为公的宗旨密不可分的,笔者 2015 年 1 月 5 日 在 《 倡导学术资源共享》博文中提及 “ 学术资源共享造福社会、繁荣学术,学术资源封锁于社会进步和学术发展都不利。” “ 从学术资源发展史来看,学术事业是古今中外学术承上启下,继承前人成果基础上发展的,脱离前人直接或者间接的研究成果的所谓“独创”是根本不存在的。资源贡献意味者通过众人共同努力来继承、繁荣和发展学术事业。” “ 然而,在我们的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的重镇,这种学术资源共享是远非令人满意的,我们看到的是学术资源独占封锁,而这些独占和封锁者的学术资源却是花费了大量的纳税人的钱,他们把独占资源当作项目研究的摇钱树和升官符。” 时下,在兑现资源共享问题上,既有独占封锁公共资源的严重难题,也有肆意侵犯个人知识产权不当作为。需要立法规范资源共享的实施细节。 科学网已经跨入第二个十年,步入了少年走向青年转型时期,这个时期会有躁动,但更多地是充满活力和进取,期望全球华人科学社区和学术共同体的科学网,在引领“大”科学、“大”人文、“大”美学、“大”交叉的健康前行中发挥更大作用,笔者愿继续尽绵薄之力!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9252 次阅读|8 个评论
六年前谈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黄安年 2017-3-2 06:17
六年前谈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2月23日发布 自 2002 年以来的学术交流网和 2007 年以来的落户科学网开博,笔者一直秉持 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撰文宗旨。在科学网跨入第二个十周年之际,笔者将继续坚持和发扬这一撰博宗旨。 下面是笔者 2011 年 2 月 23 日 《 再谈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全文 ******************* 再谈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2月23日发布 我自2002年4月22日创办个人学术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网站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以来,已经发布文章25600多篇,登陆访问人次累计七八百万人次,在学术界、教育界、社会各界有着广泛的正面影响,获得普遍好评和欢迎。网站的宗旨一直是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007 年8月31日 ,笔者博客上撰文《解读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谈到,2005年10月在中国美国史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上,我在提交的论文中对这十六字方针作了阐述(见《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学术界》,2006年第1期第268-273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06年第4期,第85-89页)2007年3月7日,我在落户科学网的博客时也强调要本着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宗旨。   我在文章中谈到:学术为公是学术交流网和兼学术与随感、历史与现实于我的博客的出发点,学术为公就是要崇尚学术独立和自由的精神,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维护学术正义和公正,坚持学术规范和道德,开展健康学术评论,不谋学术私利。坚持学术为公,要求对待学术观点的不同见解对事不对人、摆事实、讲道理,百家争鸣,求同存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欢迎学术不端学者回归学术规范,抨击坚持不改的学术不端行为。   资源共享是学术繁荣的必要途径。学术交流网和我的博客中发布本人的所写文章和编辑资料,欢迎下载用于个人教学和研究,但是请网友在使用时切实遵守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规定,尊重个人学术版权。凡转载本人文章和使用本人发布的原创照片的务请注明来源并知会本人。学术交流网倡导学术信息资源多元化,在遵守法律和保守国家机密的前提下,力求为网友提供不同见解的学术资源,这些资源的可信度和价值取向由读者自行判断,并不代表学术交流网的立场和观点。学术交流网联结了一些海外学术和咨询网站,和国内某些收费网站不同,是可以免费获得的。学术交流网呼吁打破垄断性、政策性歧视,公共图书馆网站、国家资助的政宣性、公益性网站及高等学校校园网要在提供学术资源共享服务上起带头作用。   实事求是是学术事业的生命线,尊重客观事实,坚持求真务实,及时纠正错误,遵循实践检验真理标准,是学术交流网和我的博客信守的学术路线。在涉及学术的是非原则、评论中的非学术因素、学术公案的是非曲直、现代化革命化价值取向是非、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功过是非、美国发展道路的优劣评估、当代社会转型现象评述、教学教育改革评估、全球化民主化多元化走向等等,从国内外大事到日常社会生活的评论,都要坚持实事求是,检验于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是学术事业创造性发展和学术性网站发展的希望,客观地说,我国的学术性网站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只有创造性地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步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对于学术性网站需要引导和宽容而不是防堵和限制。学术网站顾名思义讨论的学术问题,但是当代学术离不开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透过历史考察和现实跟踪来从学术层面上深层次解剖事实真相,还清历史的本来面貌。   学术繁荣的活力源于学术创新,学术创新需要研究和吸收前人成果、跟踪学术研究现状、更新学术观念、开拓学术视野、进行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批评,革新研究手段。如果没有学术交流、没有学术批评,我们的学术事业难以得到健康的发展和真正的繁荣,也就很难进行学术创新。学术交流网愿为在美国问题领域、世界历史领域、社会保障领域、教育改革领域、学术评论领域、现代化进程领域作些基础性铺路工作。希望拓宽学术交流领域,更多反映国内学者、国外学者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活动。学术创新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尊重并认真研究和吸收前人成果,实干苦干加巧干,遵循科学规律和学术规范,探索新资源、新思路、新思维、新方法、新架构。随着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学术活动普及化的发展,学术交流网和我的博客面向的读者,不仅是专业工作者而且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科学、社会各界的爱好者。   学术发展需要学术评论,健康的学术评论有利于学术发展。在学术讨论面前应当人人平等;在学术问题上,要淡化行政管理的干预;在学术领域要拓宽学术民主和谐的空间,这些是学术发展和繁荣的必要条件。学术交流网和我的博客希望在学术评论、学术批评、学术争鸣、学术管理、学术评价、学术热点等方面继续做出努力。学术交流和学术批评在遵守国家宪法和相关法令下,要求保障学术交流和学术批评的合法权益。学术发展和繁荣需要通过健康的学术讨论,张扬学术正气,抵制学术不端言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685) 学术交流网近九年的实践和我的博客近四年的经历,使我更加感到这十六字方针的重要。 学术为公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出于公心,不谋个人和小集团的私利,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与人为善。 实事求是是学术批评、学术交流、学术事业的检验标准,一切从事实出发,一切受事实检验,不先入为主,以论代史,反对弯曲和捏造史实。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书和上的准确是由于符合实际,受到事实的检验。可以不说话,但是不能讲没有事实依据和过头的的话,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办老实事。 资源共享是学术繁荣的最佳途径。从资源垄断到资源共享是一个需要排除各种来自左右两方面干扰的过程,没有真正的共享难以做到学术繁荣,我们也要防止打着“普世”旗号散步流言,扰乱国家和社会秩序的言行。资源共享既要符合国家利益又要有利于学术发展。 与时俱进是学术发展的推动力,随着博客(Blog)、微博、推特(Twitter)、优兔(Youtube) 等网络手段的快速发展和影响,学术性网站和学术性博文的作用愈来愈突显,社会安全影响也日益提上日程,需要厘清一些重大的政策性问题,加强对网络的引导和管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415848.html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1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八届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发展研讨会
smilesun 2015-5-29 15:04
各生命科学公共平台: 第八届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发展研讨会将于2015年7月30日至8月2日在安徽合肥召开。 这是各平台间相互学习、交流管理经验的绝好机会,每届会议均有超过四十家平台单位参会。欢迎贵单位参会并分享您们在平台管理方面的经验。 为持续推进平台的发展,促进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本届会议增设了:技术论坛和仪器培训视频评选两项内容;同时还保留平台管理高峰论坛、大型仪器公司售后服务调查,以及平台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研讨环节。 设置技术论坛的目的是希望促进技术人员间的交流与合作,真正提升各平台的仪器管理水平和人员技术水平,这是平台的立身之本。 设置仪器培训视频评选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平台间的技术交流。线下的交流固然重要,但时间成本很高,而且范围有限。如果管理人员能将自己的经验录制成视频,不仅可以作为同行间的交流材料,也可以作为用户学习的素材,有利于经验的传承和积累。 关于技术论坛和视频评选的细节,请参见会议网站。 http://platform.csp.escience.cn 如有疑问,欢迎随时来电或来信咨询。 会务组全体成员热忱欢迎您参加本次研讨会。 第八届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发展研讨会会务组 0551-6360 3215 20150526 会议通知
个人分类: 仪器技术|24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开展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
毛宁波 2013-6-4 08:0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我司和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研究决定启动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现将有关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一、工作安排 为进一步发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的作用,更好地保证课程建设质量、课程共享应用和持续建设,实现校、省、国家三级联动建设,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遴选工作将采用高校建设、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遴选、教育部审核认定的方式进行。 (一)我司根据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总体计划和要求,制定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规定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课程限额;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课程进行审核和认定,确定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课程并给予经费补贴。审核通过的课程,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签署知识产权共享保障协议,统一在“爱课程”网(www.icourses.edu.cn)以“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形式共享使用,接受评价,社会反响良好的,教育部给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审核未通过的课程予以淘汰。 (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是相应行政区域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的主要组织者,负责本地区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遴选工作,并按规定限额向我司推荐课程;负责推荐课程内容和质量的审查。 (三)高等学校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体,负责本校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对课程内容和质量负责,根据所在区域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工作要求做好本年度课程建设和申报工作。 2013 年网络教育类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办法另行通知。 二、推荐范围 2013 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推荐范围为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完成转型升级的2003年—2010年教育部批准建设的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军队、公安院校以及其他院校的涉密或不适合网络公开传播的课程不列入推荐范围。 按照教育部总体规划要求,2013年基本完成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任务。2012年推荐的课程,已进入“评审专家建议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名单”(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网站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页面zyk.zlgc.edu.cn”)的课程不再作为2013年课程申报;未进入名单的课程,完成建设后可参与2013年申报。未完成转型升级的课程,完成建设后可参与今后新建课程的申报。 对于部分原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因课程所在学校变更为本科院校,在本次申报时,如该课程授课对象已无高职层次,且在本科层次已开设3年以上,并完成转型升级,可申报本科层次课程。 三、推荐条件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课程,须按照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要求,持续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资源,及时反映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科技发展成果,课程质量高,教学效果好,得到广大教师和专家的好评,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根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完成以教师为服务对象到以高校学生与教师为服务对象并兼顾社会学习者的转变;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丰富多样,特色鲜明,实用性强,适合网络公开传播共享;课程建设机制科学合理,保证课程高效使用和可持续建设与更新。 (一)课程负责人及建设团队 课程负责人原则上由原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继续担任,如因特殊原因更换负责人,须经课程所在学校研究确定新负责人,并由新负责人主持完成该课程的升级改造任务。 课程负责人可根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需要,对原国家精品课程团队进行适当调整,吸收擅长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程共享使用的人员参加。 (二)课程资源 依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提交课程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课程基本资源须系统完整,能系统反映本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课程资源配置和应用,充分反映课程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教学风采;课程拓展资源须明确目前建设情况、建设成果和今后的建设计划,要充分反映本课程教学特点、建设优势和特色,具有通用性、易用性、交互性、科学性和可扩展性。 提交的所有课程资源技术方面要符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 (三)知识产权及管理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属于职务作品。凡申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高等学校和课程建设团队将被视为同意《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中对知识产权的有关要求和管理规定,知识产权清晰,不存在侵权问题。 课程基本资源须全部上网免费共享,符合出版物标准的拓展资源按照出版协议有条件共享。 四、工作要求 (一)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组织建设、申报、遴选等工作,制定专门的工作办法、遴选规则等,规范工作程序。严格按照建设要求及评审指标体系,公正、客观、科学、合理地评审遴选课程,确保推荐课程质量,宁缺毋滥,不搞校际平衡。 (二)为提高推荐课程资源提交、课程上网共享和课程维护的效率,避免重复工作,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使用我部支持建设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进行本地区内课程的申报、遴选和推荐。 (三)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须组织专家对推荐课程进行认真审查,切实把好推荐课程的内容质量关。 (四)高等学校必须建立课程质量保证机制,学校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组织开展相关工作,保证上网课程质量。高校和课程建设团队是课程质量的第一责任方,须对课程内容(文字和影像等)逐字、逐句、逐帧审核,保证课程资源不存在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规范性问题以及侵犯知识产权、肖像权问题,杜绝不适宜网络传播的资源上传。所有资源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交。 五、申报方式、申报材料和推荐时间要求 本次申报采用网络材料和纸质材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经过评审遴选后,向我司报送相关材料,包括上传电子材料和寄送纸质材料。 申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学校,尚未安装过“申报工具”的,由其指定部门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网站“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页面(zyk.zlgc.edu.cn )“本科、高职高专课程相关下载”栏目下载“申报工具”,并根据申报工具使用说明在本校安装,供课程申报团队使用。已经安装“申报工具”的学校,不需重复安装。 课程团队通过“申报工具”,完成课程资源的网络申报,并按照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提交“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附件3或附件4)。 所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须于2013年10月15日前完成推荐工作。通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网站“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页面(zyk.zlgc.edu.cn)点击“申报评审登陆”进入申报界面,完成申报课程资源和申报材料的网上确认工作,并向我司提交以下纸质材料:2013年本省(市)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遴选工作方案和总结,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汇总表(附件2),以及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附件3和附件4,一式2份)。逾期推荐不予受理。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网站“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页面(zyk.zlgc.edu.cn)将随时发布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相关文件和信息,本通知附件1至附件6可在该页面“本科、高职高专课程相关下载”栏目下载,不再随本通知印发。 六、技术支持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工作组将为申报、遴选工作设专门服务器和网络,免费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申报、评审系统和技术支持。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请于2013年6月14日之前联系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工作组,确定有关工作程序和事宜。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工作组将配备技术人员负责网络申报工作的技术支持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课程评审遴选的技术服务,并对高校教师和教务人员进行课程申报的有关培训。 七、联系方式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所有纸质材料请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学条件处,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南楼313室,邮编:100816。 本科课程可咨询我部高等教育司教学条件处,电话:010-66096925,联系人:张杰,电子信箱:tjczj@moe.edu.cn;高职课程可咨询我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职与高专教育处,电话:010-66096232,联系人:童卫军、任占营,电子信箱:sfgz@moe.edu.cn。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工作组技术支持和服务联系人:王妍、居烽,电话:010-58582357、58582323,电子信箱:zyk@crct.edu.cn。 请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本通知转发至本地区所有高等学校。 附件: 1. 2013 年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课程数量限额表(略) 2. 2013 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汇总表(略) 3. 2013 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本科)(略) 4. 2013 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高职)(略) 5. 2013 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本科)(略) 6. 2013 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高职)(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13年5月30日 抄送:有关部门教育司(局),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 附件列表 1.2013年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课程数量限额表 2.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汇总表 3.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本科) 4.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高职) 5.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本科) 6.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高职) 评审专家建议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名单 评审专家建议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的课程1011门,其中本科课程675门、高职课程336门,详情见附件。 附件列表 评审专家建议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名单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0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时代科研教学资源快捷传播与共享的利与弊
热度 1 zmpenguestc 2013-4-5 22:49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等。总之,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难以想象的获取各种有用资源的便捷途径。例如: 一、科研方面:全球范围内研究热点、科研成果、文献资料等,短时间内可获取,几乎与国外同步;大量的算法源代码,可随时下载为自己的科研所用。以往去图书馆查阅 1-2 年后略显陈旧的国外文献,剪刀、胶水、复印机做工具来引用图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二、教学方面:互联网上大量的电子课件、电子教材、结构原理图、程序源代码和 Demo 等,经过简单复制、拷贝和修改,方便的为课堂教学所用,为教师编写教材、备课等节约了大量时间。 三、学习方式:学生们也不必去课堂学习,只要课后下载 PPT 课件、教学视频等去补习和补学感兴趣的内容。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就是不上课,也有互联网这所浩瀚的大学堂做铺垫。因此,逃课、翘课,不用做笔记等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以往学生没有半年以上时间,根本不可能完成。如今,少则1-2周,多则1-2月,就可以写出获得学士/硕士学位的论文。 可以说,信息时代科研教学资源快捷传播与共享大大提升了科研、教学和学习的效率。然而,这里想说的,凡事都是一分为二,有利也是有弊的。 一、科研,欲速则不达 信息时代造就了一大批快速跟踪国际研究热点的科技人员。快捷的信息平台,让科研人员可以快速入门和站在新领域的至高平台。比如,当年小波变换从 80 年代中期提出和兴起,传到国内兴起研究热潮,整整滞后了 10 余年。然而,国内“压缩感知”理论及应用的兴起,相比国外也就滞后 1-2 年。造就了国内一大批各行各业的青年科技人员蜂拥而上,跟进国际前沿和热点问题。其实,每一个理论从提出,到完善和发展,最后到应用,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缺乏基础的、系统的知识储备,尽管站在了较高的科研起点上,可能因为知识不完备、根基薄弱、方法的物理本质不清楚,盲目引入到应用领域,也只能是套概念,跑流程而已。出现问题,没法找到问题根源所在,更谈不上对该方法的理论完善和技术推进。这就是所谓的,欲速则不达。 二、便捷资源,助长了“黑匣子”的科研作风 Matlab 的问世,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功能,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科研人员计算、绘制成果图件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助长部分科研人员、研究生的懒性心理。诸如矩阵运算、滤波、变换、绘图等直接利用,让科研变得轻松愉快。然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所谓的资源“黑匣子”,是悲哀的。其后果是,可能很多科研人员、研究生等,应用中对基本的矩阵运算(如特征值、特征矢量等)、卷积、 FFT 等基本概念也不完全了解,也不想去了解和掌握。 互联网上大量的源代码,如有关人工神经网络( ANN )、遗传算法( GA )、模拟退火( SA )、粒子群优化( PO )以及大量的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算法等,不加以消化吸收,就引入到科研、工程项目中。这样,不仅应用中出现问题找不到原因所在,也没法提炼新的学术思想。因此,写不出好论文,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国际上,小波变换已经从经典小波发展到了多尺度、多方向的第三代小波分析,但国内还是一直处于跟踪模式。我相信,国内“压缩感知”理论及应用的研究也将会是一样的轨迹 。 (本文发表: 科技导报, 2013,31(15):82-82 ) 相关博文: 为啥有些学科领域资源难于共享 当今信息科学领域的香饽饽和万金油 —— 压缩感知
个人分类: 科海拾零|26771 次阅读|2 个评论
资源共享从我做起----《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序
黄安年 2012-12-1 15:39
资源共享从我做起 ---- 《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序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2 月 01 日 发布 《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出版座谈会是一次参加人数不多 , 规格很多 , 内容丰富 , 影响广泛的小型漫谈会。说的是人们心目中的德高望重的邓蜀生 , 和富有传奇、可亲可敬的邓蜀生心目中的自己。短短的两个半小时的发言 , 我花了整整五天的时间按照录音核对写下了这三万字的追记。对我是一个重温学习的机会 , 对友是个资源共享的记录 , 对学人可以方便引述校正,对于邓先生和人民出版社也是一个书面汇报。对于学术史来说 , 则是一类难得的集体口碑史料,这类口碑史料需要及时整理的可靠性更大。 追记已经分(一)、(二)、(三)、(四)、(五)、(结束语)先后发布在我的博客上。 我以为学术发展受惠于资源共享,资源共享,贵在行动,资源共享,从我做起 , 辛苦我一人 , 方便为大家。资源共享人人有责,资源共享从我做起。追记来之不易,凡引述者请撰文时说明 , 追记未经与会者本人核实,如有错漏或补正者请随时告知。 下面是分别发布的全文: ************************* 《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6 日 发布 《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出版座谈会 25 日 9 : 30-12 : 00 在人民出版社四楼会议室举行,邓蜀生先生的在京出版界和美国史学界友好三十人左右参加了座谈。 座谈开始时主持人乔还田副总编辑介绍了人民出版社的与会佳宾:辛广伟(人民出版社现任总编辑);张惠卿(人民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庄浦明、杨柏如、陈有如(人民出版社原副社长);张作耀、吴道宏(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辑);吴承琬、吕异芳(人民出版社原编审);张秀平、李春林(人民出版社在职编审);李正平(人民出版社老干部处处长);孙 涵(人民出版社宣传推广部主任)杨美艳(人民出版社历史与文化编辑室主任),还有好几位人民出版社为会议辛勤服务的工作人员。 会议另一位主持人黄安年介绍了在京美国学界 与会嘉宾: 曹德谦(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 ; 方生、王良碧夫妇 ( 商务印馆老编审 ) ;黄柯可、孟庆龙(中国社科院世界史研究员);李剑鸣(北京大学教授); 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徐波 (《世界知识》杂志社主编); 满运龙( 美国美富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 安然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本书出版方与会的是祝立明(任期刚满的中国法制出版社社长)。 《从战地记者到美国史专家》报道记者张弘也参加了座谈会。在与会者中云集了老中青三代有影响的人物 , 人民出版社与会者中的社长总编级就有 8 位 , 美国学界理事长及顾问与会者也有 5 位。美国演义体史著作第一人、组织美国大型美国史著作第一人、《美国通史》六卷本最年轻的作者均与会。其中为本书撰稿人的就有 10 位。 我在开场白中提到: 深度研究美国,了解一个真美国 , 是我们学术工作者和出版工作者担当的历史重任。 高质量的中国美国问题论著不断面世、高质量的美国问题研究成果的涌现、高素质的美国问题研究人才辈出承前启后,寄希望于有更多的邓先生这样的 学者和编辑兼备型专家。这也是我们今天座谈会的一个主题。座谈会采取漫谈方式,不设程序,每位与会者都有发言机会,每次发言不超过 5-8 分钟,可以再次发言。乔还田副总编辑说 , 这次会议虽然是民间的 , 但是从头至尾黄社长都一直很关心 , 他因为参加党校首期十八大学习培训班而未能与会,希望一定开好会 , 并对“邓大人”表示敬意,希望与会的年轻编辑好好向前辈学习。 会前与会者已经阅读《从战地到史林》,会议讨论的气氛十分活跃, 20 多人在会上发言 , 有的发言两三次。座谈会集中谈论邓蜀生从战地记者到出版人和学者的丰富经历和感悟,邓蜀生道路再评价,谈论编辑和学者兼备型专家的意义。谈论《从战地到史林》一书的出版。 考虑到,本文较长 , 下面基本上是按照发言顺序摘要并分批发布的。凡引述发言内容经录音核实 , 未经发言人审阅。 张惠卿 先生是和邓先生同时被人民出版社最早评为六编审之一的,他说 , 我很佩服邓蜀生 , 我在看到这本 《从战地到史林》,以前还不知道他有战地记者这些情节。他一生坎坷, 57 年被划为“极右”, 20 多年,我们这个国家有很多人才被白白地浪费了很多时间。他在人民出版社做了那么大量的工作。 64 年“四清”时我和他一起,他表现得非常好 , 不管哪一方面都干得很出色 , 劳动也非常好,被评为模范 , 可以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又说 , “这样一人还评为模范,你们是干什么的”?邓蜀生的经历我最清楚了。我先开个头吧。 李剑鸣 教授在发言中说 , 他怀着崇敬的心情向邓先生表示祝贺,他是读着邓先生的书长大的。我老记得邓先生 写的《罗斯福》我是一口气就读完了,那种激动的心情。 (按请见《从战地到史林》第 531-532 页:“读的时候,完全被书的内容所吸引,并不知身疲眼倦;读毕只觉的满脸热胀,双目朦胧,脑子异常兴奋。我至今仍然认为,这是一部十分少见的历史人物传记,选材精当,运思高妙,叙事畅快,文笔洗练,词句考究,文气淋漓,让人爱不释手,读起来自是欲罢不能。”) 他对人物的把握和才情,叙述不是教科书方式,他的文笔才气 , 特别吸引人。他 60 年代写的《威尔逊与中国》从材料、文章立意、构思是我国美国史研究的早期的经典之作,我在文章里写道,看后连过隐。他还谈到作为学者型的出版家 , 我是是收益者,写的小书能够收进去,能够入邓先生的法眼,作为《美国通史》第一卷作者感到非常的难得。今天看到邓先生九十高寿,还精神矍铄,我在这里表达,衷心祝愿邓先生身体健康、生活如意、天天快乐。 幸广伟 总编在发言中首先代表人民出版社祝贺邓先生大作的出版和九十华诞。他说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 , 要特别感激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和我们一起举办这个活动。社长正在党校学习 , 打了几次电话谈起这个活动 , 我们两人今天都有会 , 我在市里有会请假说 , 社里有个特别的会要先去参加一会儿再来。乔总带领社里同志做这个事情很兴奋和美国史研究会一起来举办。 第二 , 我要表达感谢和敬意,他说要对邓老为人民出版社,中国出版界、学术界、知识界作出的杰出贡献 , 表达我们的感情。邓蜀生同志九十年的经历,其中对于人民出版社做的特殊贡献是要永远记载在人民出版社的史册中。讲到邓老 57 年被打成右派,即使遇到这样的人身厄运,依然能够作出这么大的成就和贡献。非常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大家津津乐道的《美国通史》,从出版角度来讲这样的著作也是人民出版社最有代表性的学术书籍之一。我和邓老 90 年代在海南岛见过一面,后来我来出版社新年看望老同志 , 这是第二次见面。如果没有他的作为学者和出版家的双重身份 , 这套书可能就会流产了。当然也不仅仅是一套书 , 他自己作为一个学者对于美国史研究给予的奉献和成果人民出版社的贡献依然是有价值和代表性的。 所以因为有了邓蜀生老, 80 年代才有一批美国史研究著作的问世,那时正是改革开放之初,这对于我们了解世界特别是了解美国的意义我想大家都很清楚,记得当时我们很多人包括一些高层中还有些人对于美国国会和政府的区别还不是很了解。邓老所从事工作的特殊的意义 , 所以我们要对邓老人民出版界,知识界 , 为学界作出的贡献表达敬意。他的一系列著作对于我们研究美国具有开山的意义,那时儿能够找到一本先册子都不容易 , 而且要找懂外语又和美国接触过的人来写就更不容易了,所以他是编辑家中的典型代表。 第三个层次是,向邓蜀生先生及以他为代表的人民出版社中一批老的编辑家、出版家表达敬意和学习,今天在座来的老同志,都是我们出版社的重要的代表 , 人民出版社在这一方面几乎是在全国的出版社中很少有的 , 能有这么多的不仅仅是从事编辑工作,作为出版家和编辑家身份来从业 , 而且又是在各自相关的领域,能够从事有所建树,能够成为一家的,这样的编辑。 我去年春节前去看望一些老同志家,其中我选了王以铸家 , 他是希罗多德的《历史》的翻译者。我早就知道但从来没有见过。他住的楼很破旧了 , 是个筒子楼 , 一开门 , 门口就是沙发 , 然后就是全是堆的书,各种英文、俄文各种辞典等等,我怎么也想不到王以铸先生是住在这样的房间里 , 当然他谈起来非常睿智。可是像这样的学者在人民出版社,在中国学界有影响的是非常多的。前两年走的林穗芳也是。所以有一批是值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 , 中国出版界的编辑去认真学习的。 所以我去年给我社青年人派了一个活 , 你们了解一下人民出版社有非常多的学者兼出版家,了解一下,把他们的材料放到网上去。单子从那里来 , 我请吴道宏同志先列了一个单子,不一定全,他们说我们都很不熟悉。我说,你们做了这些事了解了就会熟悉的,宣传他们就是宣传人民出版社,就是宣传中国出版界,也是为宣传中国知识界做事,后来他们就把这些材料做了词条放在百度上。 我们的编辑确实要向邓蜀生为代表的这样出版家学习,特别是我们人民出版社这样有影响的大社,只有一批或者有更多的像邓蜀生老这样的编辑家 , 我们的人民出版社才能够作出更多的贡献。 今天在座的有学界非常多的学者,我也要代表出版社向他们表达我们的感激,因为人民出版社之所以有今天特别是有这样的学术成就,是在座的这些学者给了我们非常多的支持 , ,包括剑鸣教授,如果有新的作品,希望继续拿到人民出版社来出版。最后再次向邓老表达我们的敬意也祝邓老身体更加健康。 ( 黄安年插话 : 我记得两年前我们开过一个座谈会,当时辛总表示 , 人民出版社更多的出一些美国问题的著作 , 今天我们美国研究界,很多人在这个地方 。) 以下待续,照片 5 张为现场随机拍摄。其中第二、四是张惠卿,第三张是辛广伟 , 第五张是李剑鸣。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6429.html **************************** 《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二)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7 日 发布 上接《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6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36429 考虑到,本文较长 , 追记基本上是按照发言顺序摘要并分批发布的。凡引述发言内容经录音核实 , 未经发言人审阅。 曹德谦(中国社会院美国所研究员) 先生接着发言 : 他说 , 在过去一个礼拜内 , 我一直在念《从战地到史林》,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邓老跟我是同龄人 , 我们都在旧社会经历了一段时期,在那个时候,我们觉得中国的出版界有一批杰出的人才 , 比如说张元济、王云五等等 , 可是从 1949 年以后这样的人就不见了 , 就断层了。到文革的时候,我们的出版界就成了一个大的垃圾广场。可以说没有一个好受 , 在这样的对阵之下 , 邓老先生给我们开辟了一个小小的干净的富有正义的园地。我觉得非常了不起。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我觉得必需有两个大前提,第一是人品,要有人格,要说真话,邓老先生这一点是做到了。第二个大前提,就是要有才干、有能力,我要作一个比喻,我们现在研究葬品 , 有个叫马未都的,是他这个研究领域以内的天才,我们可以把老邓作为我们出版界的马未都。他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最后 , 我要讲一点就是关于美国问题。美国问题到今天为止我们的出版界所出版的美国的书,最全面的也是最权威的,就是刘绪贻跟杨生茂主编的《美国通史》六卷本,这是很了不起的,我要介绍一下刘刘绪贻老前辈所说的一句话,他说 : “要是没有人民出版邓蜀生编审的大手笔 , 这种学术界的‘良辰美景’是不可能出现的”(见《从战地到史林》第 470 页)。 庄浦明 (人民出版社原副社长)先生说 : 我和邓老有是多种身份,在座里我和他有六七十年的联系 , 我和他在一个团小组生活的时候就在一起 , 从新华社开始 , 经受了五七年反右 , 都是老右 , 老朋友了。已经给邓老作了一次庆祝九十周年的活动,小范围的。今天和邓老、曹老一块庆祝,向邓老、曹老恭贺,恭祝你们带领我们创百岁大关。 我今天只讲一件事。在五七年反右的时候,批判邓蜀生道路,就是《时事手册》当时一共只有十几个人,打成七个右派。这个右派叫反党小集团,反党反什么呐 , 不会反共产党嘛,就是说中宣部一个决定当时的时事手册,要由新华社交给通俗出版社,还不是现在的人民出版社,到通俗房子也没有 , 人刚搭架子 , 通俗 53 年成立, 54 年勘察,合并以后,很快 57 年就撤消了,也是中宣部的命令。对这个决定 , 我们的主任于干同志 , 也都是新华社的人 , 提了一条 , 整风不是大鸣大放吗,要征求意见吗?只提了一个意见,希望时事手册编辑部要找一个消息比较灵的单位来接受,由此就变成反党小集团。十几个人中 7 个右派,这百分比就很高了,当时批评就批邓蜀生道路。为什么研究时事手册有那么多右派呐?说都是邓蜀生道路,邓蜀生在那里起坏作用。我最清楚,邓蜀生刚上大学的时候,在复旦读书的时候,我就在复旦附中 , 我比邓蜀生小五岁。我初中毕业 , 他高中毕业,都是复旦出来的 , 唱的校歌都是一个歌,当时不在一个地方。 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关头, 1944 年复旦毕业时他投笔从戎,参加了二次大战,到印度去,这是邓蜀生走的道路第一步。二次大战以后,他在上海参加地下党的活动,马思南路中共办事处的记者招待会,他每次都去 , 并靠拢地下党,接近地下党, 陈翰伯同志是一二九活动的参加者,也是我的老师。当时 在上海做地下工作, 《联合晚报》总编辑。他 ( 邓 ) 提供了很重要的情报 , 就是国民党要对共产党在白区的办事处动手了 , 要兴起反共高潮,这个情报他告诉了地下党 , 结果我们地下党撤出来一点损失都没有。在上海黎明前很复杂的情况下,他能走这条道路,靠近地下党 , 并且这个情报他从来不说,是什么人告诉我的呢,是一个韦明,后来周总理的秘书,他是新华社原来参加军调部 , 和外交部的鲁明两个人准备来打前站的 ,为新华总社在北京解放后来铺摊子,曾经当过中宣部的宣传局长。这个人跟我讲,因为他知道我和老邓一起在部门工作 , 他在军事组 , 我在政治组,还住在一个宿舍,下班以后在一起聊。 韦明同志现在去世了 , 这个事我不说 , 别人也不知道,他自己从来不说。邓蜀生这条道路走得对不对。 解放以后他从零开始 , 参加供给制 , 到华东新华学院学习 , 后来又到新华社来做编辑。这条道路走得很对很对。后来邓蜀生由记者新闻单位到出版单位,作出自己的贡献,为大家和社会所承认 , 都看得见的。后来搞外国史,专门研究美国史,写了很多有份量的书。特别是在抗美援朝的时候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这个歌是他发的消息 , 是依据各地分社来的素材,这个歌唱红全国,他也不说的。的 “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 。新 华总社派出最早三个人过鸭绿江,去抗美援朝的,一个邓老,主要还有是国内军事组的组长普金,建立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他回来以后,新华社由派去接他班的人,这个(柳鸣)牺牲了。所以邓蜀生道路,我走定了 , 我要跟,坚定的要走下去 , 一直走到底,要跟着邓蜀生参加百岁宴,邓老、曹老你们两位多多的带领我们闯关。(请详见他的文章《跟着邓哥迈开老步闯百岁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4230.html ,《从战地到史林》第 471-477 页) 吴道弘 (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辑) 先生接着发言 , 他说,我和邓蜀生同志在出版社共事有三十多年了。最了解 , 在一个编辑室。我 95 年退了以后没有为出版社做什么贡献 , 邓蜀生同志一直到 06 年因为眼睛不好,才离开出版社工作。我看到这本书以后,我觉得是沉甸甸的。刚才老庄讲的邓蜀生道路,我想把这个事情讲一点。今天在座的除了学界的还有出版界的,刚才辛总也讲要向老邓学习,我看了以后,我觉得最重的是他写的本来可以叫自序、叫前言,但是他很谦虚,却用的是说说心理话。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多对我们年轻编辑或者做编辑工作的,非常有用的内容。我认为,他的很简要的前言,如果用道路的话,我们给他加个副题。反右时批邓蜀生道路是完全错误的。如果我们现在来做这个题目的话 , 可以加一个副题邓蜀生道路:从战地到史林。作为编辑工作来讲,我很同意主持人黄安年先生讲 , 他是一个学者型的编辑 , 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具体的内容在这本书里都有,从选题,一直到作者,怎么跟作者打交道,怎么来修改作者的文章,我觉得对我们做编辑工作的特别我们人民出版社的同志 , 应该好好来看一看这本书。 邓蜀生先生完全是一个学者,美国史专家 , 他在这本书的前言里边,他着重讲作为 一名编辑 , 第一要务是选好稿 , 编好书。他作出成绩的确是学者型的编辑。作为学者型的编辑最难的就是对待编辑工作的态度。我先讲一个例子,我记得改革开放以后,八十年代底 , 九十年代时,我有一次到天津编辑培训班去讲课,住在南开大学 , 杨生茂先生很热情 , 到南开的招待所来找我,早上还要送豆浆等等,杨生茂先生是我们的老作者。他就跟我讲,美国通史由邓蜀生先生来主持当责任编辑非常好 , 他非常满意,对老邓的工作非常赞成。我一直没有机会跟老邓讲这个事情。因为 , 曹先生提到刘绪贻先生的评价,杨先生的评价和刘先生的评价是一样的。 作为一个学者型的编辑,他在前言里讲有这么一段话,编辑为人作嫁有个很辩证的看法 (按 : 就是通常所说的“为他人作嫁衣裳”。不过 , 我认为用唐人这诗句来称颂编辑的“奉献”未必贴切。原诗句“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这一“恨”字是诗人情感的凝聚 , 饱含怨怼之情 , 而编辑在发现一部好稿编出一本好书时的心情 , 并无“为他人作嫁衣裳”之感叹,却有收获、催生之喜悦。这是题外话。 见《从战地到史林》“说说心理话”) 不是编辑完全为人作嫁,是双方面的 , 编辑也可以从这里多作者有所帮助。但是有一个条件,编辑要懂行才行,你不懂行 , 你对作者就没有什么帮助。 退了以后,就我所知道的 , 在出版界 , 现在在编辑岗位上的人,相当一部分中年的编辑离开了出版社,前不久有媒体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些同志河北有 , 江西有 , 安徽有,并不是编辑工作辛苦,也不是没有能力做编辑工作,但是可能因为工作条件、稿件的质量、做编辑的经济的压力等等使得相当一部分人离开了编辑工作,但是老邓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的好,非常的敬业。这里边有一段话讲得很好 : 他说“知识要尽可能广博,还应成为所从事的工作某一方面的内行。做到了这一点 , 就更能与作者有商有量,相互切磋 , 平等交往,不强加于人 , 也不屈于别人之所强加。”我觉得他讲的非常好,如果他的体会,没有他的身体力行,很难讲出这样的话来。我觉得这本书值得做编辑工作的好好的来学习。 这里我还想起一个事情来 ,1964 年历史研究杂志发表老邓的头一篇关于美国史的文章《威尔逊与中国》,这时候我正好和他在一个编辑室,具体情况我不了解。我们建国以后在改革开放以前,杂志有份量的有哲学研究、经济研究 , 历史研究。历史研究这个杂志是第一流的,很讲究学术质量,不轻易用稿子的,邓蜀生这篇稿子当时还有政治情况,他们编辑部即喜欢他这个稿子 , 重视他这个稿子的内容 , 但是在发表的时候做了好多的工作,跟出版社联系,还要问情况 , 最后还没有用他的真名 , 后来用笔名,这个文章是非常重要的,他在前言讲了当时的背景,现在过去好几十年了,现在看法更进一步提高了,这是一片非常好的文章,非常重要的。我总的一句话 , 我们做编辑的应该从这里好好看一看,学到编辑工作应该需要的选题、审稿、和作者打交道,学者上的修养,人格上的修养。 照片三张是依此发言的曹德谦、庄浦明、吴道弘。 (三)待继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6796.html **************************************** 《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三)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8 日 发布 ***************** 上接 《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6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36429 《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二)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7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36796 考虑到,本文较长 , 追记基本上是按照发言顺序摘要并分批发布。凡引述发言内容经录音核实 , 未经发言人审阅。 满运龙 ( 美国美富律师事务所( Morrison Foerster LLP 合伙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 )接着说 , 我想讲一个祝贺,三个感激和两个歉意。 邓老先生九十华诞,您的丰功伟绩,在座的各位前辈、同仁,大家都讲得很透彻,书里都讲了。我借这机会再次给邓先生表示祝贺。 三个感激,第一个感激黄老师允许我来参加这个会 , 我这个人是学术界里的“逃兵”。虽然学美国史,我还是比较早的,当时在座的两位黄老师 , 都是我们的 老师辈,我们入校开始学美国史,算是第一批,和在座的剑鸣、玉圣、徐波是同一代的。我从北大 85 年去了美国之后 就读博士,一直读到 94 年,读完之后,后来由于其他原因没有能够坚持历史学的研究 , 后来学法律,当律师了。所以我感谢黄老师 , 今天把我包括在今天会议的邀请里,让我发言。 第二个感激邓老先生。我和邓先生有过一段交往,虽然和邓先生第一次见面是在几个月前 , 给曹老先生祝寿的会上。但是我们最初的交往是我在美国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 我们的留美历史学者,当时在那里创办了一个留美历史协会(按满运龙时任会长),那时我代表学会编辑了一部学会会员对于美国历史研究各个方面研究现状的文章。当时冒昧地和邓先生联系 , 希望能够在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然后邓先生和我们通讯给我们巨大的帮助,最后在 90 年的时候,这本书能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 书名叫《当代欧美史学评析 -- 中国留美历史学者论文集》,今天给您祝寿,因为当时您给我写了很多信,当时都保留了下来 , 现在将这些原件都复印了一份 , 今天送给您。 第三 , 要感谢的是李剑鸣。这本书里提到邓先生对美国史的最大成就之一是花 25 年时间编辑出版了《美国通史》。美国通史第一卷殖民地时代实际上是我们北大承接的一项任务 , 85年我出国时已经写了几章 , 但是到了美国一读书之后 , 越 读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少,越觉得就没有办法写了,所以后来就没有能够完成这个任务。 后来很幸运的是剑鸣兄写了这一卷 , 虽然写的时间最晚 , 还是和其他五卷不一样,我看这一卷是剑鸣一个人写的,而且我看您的评价里面说 , 在编辑的时候邓先生编辑功夫相对是最小的。所反映的学术水平是当时中国美国史学界水平最高峰。所以在此,我对剑鸣兄表示特别感谢。我要代表我的业师和玉圣的业师,就是北大的齐文颖老师,她当年在中国应该算研究美国殖民地时期第一个人 , 带领一帮研究生 , 当时承担了这个任务 ,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原因,我是“逃兵”、最大的“逃兵”,所以没能给齐老师完成这个任务。导致齐老师后来在邓先生面前不好交代。这个事情最后就没有完成。所以在这个地方我替我们齐老师表示歉意。 (黄安年插话 : 齐老师原来准备参加这会议 , 但是她最近身体不好 , 不能来。) 吴道弘 先生第二次发言,他说 : 刚才乔总讲到人民出版社的六大编审,也谈到林穗芳,辛总也讲了。前天,我收到上海复旦的一位同志的信 , 告诉一个信息 , 说林穗芳生前自己编了一个集子 , 题目叫一个为予编辑的奉献,副题从研究出版理论到实物,这是林穗芳生前交给上海复旦的。我问原稿什么地方 , 他说很可能在林穗芳自己的电脑里面,现在正请王意和跟林穗芳的公子联系,拿到这个原稿。这肯定有很多对编辑工作有用的。 主持人 乔还田 副总编接着说:这个会是民间的,黄教授、祝立明跟我 , 我们三个人策划的。在这样的场合,我送邓大人六个字:敬佩,感谢,学习。邓大人这个词 , 这是这两年才叫的,当年老邓和我们在一个部门时候就叫邓大人。我说 , 中国有个邓小平,人家叫邓大人,人民出版社有个邓蜀生,我是一直叫邓大人。为什么要讲敬佩,这本书里收录了我跟老邓在一起的照片,我很荣幸。在书的 481-489 页收录了我写的《邓大人:一个地道的学者型编辑》,这是我对邓大人的定位。我跟邓大人交往,我对他的了解,主要是经过三个途径,一个是我跟邓大人,一个部门工作了几年,第二是我跟他字一个饭桌上吃了几年饭,第三是我看了老邓的书稿档案审读意见。而我的文章这次写的主要根据老邓的审读意见写成的。这个书编得不错 , 但是,祝立明也在场,我唯一那天我跟黄教授交流 , 对我的文章遗憾在哪儿呐 , 我提供了四幅关于老邓审读意见的照片,后来你们给删掉了。这很遗憾。 几年相处下来 , 我觉得老我的印象睿智、如雅、学养深厚 , 有大家风范,有长者风度。邓老才思敏捷,谈吐富有风趣,又特别的爱讲话,在饭桌上基本上可以说是以老邓为中心。当时我们历史编辑室在食堂里边的一个角上 , 里面有祝立明、姚洛、林艳娇、老张是否也在 , 后期也参加 , 基本上以老邓为中心。他将故事,信息量也大,通过这个场合,我学到了不少东西 , 所以我对你很敬佩。 第二是感谢,六卷本的《美国通史》。老邓把这个美差交给我了,他对仒评价很高 , 他说 , 你在人民出版社还是能做事的人,这事我交给你 , 我放心。当时我非常顺快地答应了。而且我告诉老邓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我非常同意在座的学界特别是人民出版社,如果不是老邓 , 这六卷本代表国内水平最高的的 , 不会在人民出版社出版。通过这次我写这文章,看书稿档案对书稿档案里面的黄绍湘的《美国通史简编》,在出版时,老邓的原话是在八十年代是一朵鲜花,但是这个鲜花在老邓看来并不完美 , 代表不了整个国内美国史的研究水平。所以他后来他就组织了老中青三结合写作班子,写出了六卷本《美国通史》。两位主编,杨生茂,杨先生是我的老师 , 当年杨先生对他就非常佩服。尤其佩服老邓思想有观点,口才又很好,为什么 , 杨先生很有学术水平 , 但是不会讲课,一讲课头上就冒汗。特别佩服老邓侃侃而谈。另外一位就是刘先生 , 刘绪贻,今年是武大的唯一的一百岁的教授,今天夏天 , 我去了,拜访他的时候,他又屡屡提到邓大人,他说通过邓老组织的书,扩大影响 , 也提高了他的影响。所以我很敬佩老邓 , 很感谢老邓。 第三点 , 就是向老邓学习。刚才张老还说 , 什么时候我退了 , 现在我再有两年也快退了。这些年我跟年轻的编辑讲 , 我刚来人民出版社的时候,是我听老同志讲故事,现在我也给你们开始讲故事了。讲什么故事呐 , 我就讲邓大人,六大编审,老邓 , 张惠卿、王以铸、徐秉让、林穗芳、戴文葆,讲他们的故事,通过这些讲故事,让年轻的编辑们受益 , 我觉得人民出版社是非常好的,有特殊地位,但是更重的在我们出了一批好书 , 这批好书能够出了 , 就是有一批像邓大人这样的非常有名气的编辑 , 是他们的水平也好,智慧也好 , 个人魅力也好 , 让一些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在人民出版社出版 , 所以我觉得今天参会人员,特别是年轻的编辑应该好好听听,向邓大人学习 , 包括本人写的那些文章,你们应该好好看 , 为什么 , 我那里面不是吹我自己,我在吹邓大人,让你们学习。 (黄安年插话 , 因为种种原因,我们这次用的照片只用了一个印张就是28幅照片。实际上照片有100多幅,这些照片可以在网上发 , 我在博客杀上把老邓的个人的、家庭的、跟人民出版社的、美国学界的 , 还有书影,都发了。) 老邓的审读意见,他写了78页。我们过去人民出版社书稿档案是保存整齐、非常珍贵的。你们年轻编辑可以借一些老的书稿档案看一下,学习一下。 吴道弘 先生第三次发言,他说 , 我再补充几句。机会太难得。你(指乔)的文章我看了。我觉得老邓写对黄绍湘《美国简明史》的审稿意见 , 真是太好了。如果总结的话 , 就像他前言里所讲的。黄绍湘《美国简明史》最早可能是我在三联的时候, 50 年下半年她在山东大学的时候就寄到三联书店来了。当时我还是年轻的去了出版社没多久的小编辑 , 当时要我看 , 我看不出什么问题来,但是我知道上面很重视,中宣部的同志很重视,这是一个留学美国的左派的史学家,说三联要重视,快点出。但是后来三联的领导对她没有太重视。后来三联很快就併到人民出版社来了。后来黄绍湘同志从三联调到人民出版社来了。有一段时间专门改美国简明史。改了以后的原稿,我看老邓对这本书总的评价,一直到具体的商榷,写得太好了。我要向这个老大哥处处学习 , 但是我一直没有机会看到这个审稿意见。希望将这些印出来给出版社编辑看一看。(黄插话 : 乔老爷:你是专门从书稿档案里翻出来的 , 你不披露这些我们还不太清楚)。 张作耀 (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辑) 先生接着乔还田说的话,我非常佩服老邓。我是 1977 年初干校以后来到人民出版社,先是在政治编辑室,不久后就到了历史编辑室。同邓老一个编辑室,一个办公室。当时他是搞世界史的 , 我是搞中国史的。虽然我后来当了不少时间的编辑室主任。但是世界史我是不管的。尽管我们在业务上交流并不多,但是我从蜀生同志的为人及渊博的学识,受到了很多的益处。那时我到人民出版社并不太久 , 我就对邓蜀老就非常的敬佩。感到这个人有学问。在工作中蜀生对我有很多的帮助。我虽然一直是搞文字工作的 , 但是对搞出版我是个新兵,我要向老同志学习。记得当时有一篇很长的审读报告 , 我一看很长的文章,就请蜀生同志看 , 听他的意见 , 他给我很多的鼓励,我很感激。我到人民出版社从蜀生同志身上除了学到了怎么样同作者打交道,怎么样做一个更好的编辑 , 去学习 , 还不敢说学会了。当时我们一个办公室有七个人 , 除了杨慧玫年轻之外 , 都是老同志,老邓、张玉蓝、吕异芳、张萍、吕涛,都是老人,他们都有各自很好的经验 , 我就从他们身上学习 , 如在座的吕异芳,我感到她以她的诚挚、谦逊、好学的精神同作者打交道,深得作者的欢迎和好评。而老邓呢以他的睿智、聪明、语言的表达能力包括外语,以这个东西为桥梁,和作者沟通。有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是 , 我到山东代表团去看望我们社的老作者,有位刘祚昌,我同不熟悉没有说几句话 , 但就那么几句话,当时黑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对老邓非常友好 , 非常佩服。我感到就应该多邓蜀生这样的编辑。 老邓不懈的革命精神也给我很大的影响。在编辑工作时发表了很多东西 , 我一直在这方面向老邓学习。 最后关于这本书,我觉得书编得很好。有人生轨迹、学术留痕、学友赐篇这几个部分。它是一种全新思路的人物传记。我想,黄安年先生是大学教授,也是很有水平的学术型编辑。 (黄安年插话 : 不敢当。这本书反映了邓蜀生心目中的自己,又反映了学者和出版人心目中的邓蜀生。) 附照片 7 张为即时拍摄,分别是满运龙、乔还田、张作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7084.html **************************** 《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四)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9 日 发布 ***************** 上接 《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6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36429 《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二)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7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36796 《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三)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8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37084 考虑到,本文较长 , 追记基本上是按照发言顺序摘要并分批发布。凡引述发言内容经录音核实 , 未经发言人审阅。 方生 ( 商务印书馆编审、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顾问 ) 发言说 : 我和老邓相交 40 年 , 从前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在京翻译组开始,直达今天从没有间断。今天来参加为他九十华诞庆祝的活动 , 我感到特别高兴。现在我想借此机会,讲两件事。表示我对他九十华诞的祝贺。 一件是 , 他在中华美国学会美国学著作出版补贴基金的工作 ; 第二件是对《美国通史》的贡献。中美建交以后在原社科院副院长兼美国所所长是李慎之先生 , 他倡导成立中华美国学会。设立一个中华美国学会美国学著作出版补贴基金,来解决当时国内学术界出版美国学著作的困难 , 他还争取到美国福特基金会为这个目的而资助的专款。这些基金落实以后,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会就组成一个出版补贴基金审批小组,蜀生是这个小组的成员之一 , 其他成员有当时任中国美国史学会理事长的张友伦教授,还有陈宝森先生 , 朱世达先生 , 他们两位都是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的专家 , 还有我本人。 1991 年 3 月至 2002 年 6 月 , 这个基金起了作用,共资助了 27 种中国学者研究美国著作的专著。最初得到资助的专家有 10 种 , 但是当时有个情况 , 就是每个得到资助的学者的著作 , 他自己要找出版社,考虑到学者联系出版社的困难 , 中华美国学会改变了做法,就统一改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集中出版,最初单独找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及后来同意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著作,有一个共同的标示,一律在内封上注明有同样的字样,本书的出版得到由美国福特基金赞助的中华美国学会美国学著作出版补贴基金的资助,特此致谢。英文一样。在其中蜀生、张秀平先生、杨慧玫策划并编译的 《影响世界的 100 本书》在内。 中包括 《影响世界的 100 次战争》、《影响世界的 100 次事件》、《影响世界的 100 个人物》、《影响世界的 100 本书》和《影响世界的 100 种文化》等五种,这几本书得到了第八届中国图书奖获。 由他策划并担任责任编辑的《美国通史》六卷本,从开始创意到出版六卷本前后 24 年,其中第一卷 , 第四卷 , 第五卷 , 第六卷 , 也得到了 中华美国学会美国学著作出版补贴基金的资助。 《美国通史》在国内获得优秀图书奖,而且编入了《中国文库》。 邓蜀生先生九十大寿,我衷心祝愿他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参见《 编辑楷模 学者风范 ---- 恭祝邓蜀生先生九十华诞》,见《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第 496-498 页,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 年 10 月版) 主持人黄安年请徐波(《知识知识》杂志社总编辑)讲话时说,本书中有关抗美援朝期间署名邓超发表在世界知识上的时事评论文章是徐波亲自从世界知识出版社图书馆资料中找出并照片翻拍的。 徐波 :我是《世界知识》杂志社主编,我个人受邓先生的影响很深的,我想讲的事 , 恐怕邓先生根本不知道的 , 像我这样受邓先生影响的人恐怕不计其数。作为一个后学的学子 , 我今年才第一次知道邓先生也是我们《世界知识》杂志的资深的老作者,我想讲的邓先生和《世界知识》杂志,以及世界知识杂志和人民出版社的关系。这个杂志是我们国内目前一直坚持出版发行的最早的杂志之一。 1934 年 9 月 , 在上海当时由中共地下党创办 , 这时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撤退,上海市地下党组织遭到巨大破坏 , 上海一片白色恐怖,在地下党离开上海的时候,在上海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 , 留了一个文化阵地创办了《世界知识》杂志。创办人就是胡愈之先生 , 经历了抗战期间的坚持出版 , 到解放战争几年的出版 , 到了 1949 年解放后,在 1950 年上半年奉中央的指令 , 就从上海迁到了北京。一开始是单独作为公私合营的世界知识社,到了 1950 年 6 月份还是几月份就并入了人民出版社,作为人民出版社的第四编辑室,也叫世界知识社 , 继续出版 , 当时世界知识社的社长是刘思慕先生,总编辑是何鸣复先生。世界知识社作为人民出版社的一个编辑室存在了若干年,到 1957 年 , 当时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张闻天,他非常注重对于国际问题的调研,在他建议下把世界知识社从人民出版社分离出来,划归外交部成立一个单独的世界知识出版社。同时成立了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 , 还有外交学院等等。这个基本上是在 1957-1959 年期间成立的。 59 年庐山会议以后,张闻天倒台了。 我们的工作人员对人民出版社,都非常景仰这个龙头老大。我虽然没有机会在人民出版社工作 , 但是追根溯源,我所在的杂志曾经受人民出版社领导 , 我感到很荣幸。 我要说的是 , 今年因为奉黄安年老师的指示 , 要查找一下邓先生在世界知识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我才第一次知道,原来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个杰出的出版家和历史学家、美国史研究专家 , 邓蜀生先生还是我们的资深作者。他在 1950-1951 年两年间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前以及抗美援朝战争最激烈进行的时候,他在世界知识杂志上前后发表了 20 篇文章。我奉黄老师找这些文章也挺费事的,因为世知社在文革初期就被解散了,有的人被迫害致死,资料大部分遗失,是在 1979 年恢复建社以后才从民间一些个人手中征集回来不少《世界知识》的老杂志,把它装订成册,纸页完全都发黄变脆,而且装订起来 , 没法很好的复印 , 都是很勉强地复印下来了。当时的排版印刷条件非常的差 , 读起来也非常费劲。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确实感觉到邓先生当时为咱们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所做的一些贡献。对抗美援朝战争怎么评价学术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就当时情景而言 , 解放之后集全国之力投入这场战争 , 一定是全国最大的大事。邓先生在其中据我看他的文章,既有对国际形势的整体分析 , 有对美国、欧洲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种中阴暗面的揭露和批判,也有多抗美援朝形势的分析判断总结,还有对战场形势的一些介绍,还有个人对战争进程,结局所作的一些分析评价、预测等等,可以说内容相当、相当的丰富。读了以后,我对邓先生更加的敬仰。我上世纪 90 年代到《世界知识》杂志一直做编辑 , 后来做杂志的负责人,一直对《世界知识》几十年的经历,非常的景仰,对在《世界知识》杂志上向中国的读者介绍国际形势,介绍外国的情况 , 哪怕是外国的知识 , 这些撰稿人也抱有很深崇敬之情。今天在这儿为邓先生 , 祝寿并且为新书举行座谈会,也是给了我一个向邓先生、向所有曾经为《世界知识》发展作出贡献的老一辈学者们一个很好的表达感激之情的机会。 现在情况有变 , 形势有变,现在市场经济了。国家在进行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很多人离开了出版界。我也是有体会的,我本人也是从学界“叛逃”到出版界。但是,不像运龙转到一个新兴行业 , 我转到了一个没落行业。确实是在电子化媒体下 , 出版行业陷入了一大很大的困境。大家可能有很多担心之情 , 但是我想想老前辈所做的贡献 , 觉得好像我们似乎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个事业进行下去!所以,我不仅要表达我个人对邓先生的感激之情 , 同时也要代表《世界知识》杂志社向邓先生表示感谢。 正好昨天开了一个会 , 有我们《世界知识》杂志的一位编辑同仁讲了这么一段事说 , 不久前请了美国历史学会的主席来座谈 , 这位主席谈到美国的中国史研究 , 已经对中国的中国史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什么时候中国的美国史研究能够对美国的美国史研究产生影响呐,这句话 , 我听了以后产生了一些联想。今天要来开这个会 , 我想有邓先生、曹先生这些老前辈,披荆斩棘开创新领域,那么现在黄老师、剑鸣、玉圣这些中年学者前赴后继,这个目标好像也不难实现。但是我又一想 , 我们中国人研究美国史,不是为了给美国人研究美国史提供什么帮助。在今年五月份在北大为曹先生祝寿会上 , 我说过一个想法 , 我们研究美国史还是要解决我们国内的问题 , 我认为美国史本身是天生的启蒙教材,他天生地承担着一个对国人进行多方面的启蒙的作用。所以说 , 似乎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影响美国的美国史研究 , 而是要为我们中国的事情能够起到一些作用。 最后 , 我也向邓先生、曹先生祝贺你们健康长寿,生活幸福,继续作为我们后学的楷模,希望我们中国美国史的出版事业能够做得更好。 张秀平 (人民出版社编审)接着发言 , 她说 : 我在人民出版社干了 36 年。是在在座的老领导的帮助下成长的。做编辑 , 现在是老编审,本书的第 32 页,邓老说我退休了 , 可我现在还在职。特别感谢老邓 , 我一进门老邓就称我是老朋友,也是好朋友。特别感谢老邓给了我一个参加会的机会。我认识老邓是 77 年来人民出版社以后, 78 年到了历史编辑室。刘文彦当时爱国将领刘文辉的公子 , 是老主任 , 第二任主任就是张作耀,当时老邓在 502 室,我是在 501 室。 首先,我认为老邓是一个经历丰富的人 , 大家从他这本书的前言,整个人生过程可以看出。我认为他是空前的 , 不会再有他这样经历的人了。首先,他参加了两次跟美国有关的战争,第一次 , 美国是盟军,第二次美国成了敌军,老邓都经历过了。像他这样经历的人 , 我觉得以后绝对不会有这么经历丰富的人了。 第二个感想,老邓是个坎坷的人。我到历史组的第二年,我就听到给他平反的结论的一个第四组征求意见的报告 , 这个里头也说了,他在西安 , 在重庆,经历这么丰富 , 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 , 材料上说他从事过什么、什么的 , 这当然是反面的了。大家可以想一下这么一个经历丰富的人 , 变成这么一个坎坷的人。在他人生当中,这种苦难,这代知识分子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他能走过来 , 我感到钦佩,也感到欣慰。 第三个感想,我认为老邓是一个开风气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 他从一个记者 , 到编辑 , 到学者,到领导学者美国史研究,跻身于美国研究之林,至于是第几把交椅,我不知道,我后来没有再搞世界史研究。他从一个普通的记者 , 写下了大量的战地报道 , 现在我们很清楚,你看我们的上将经历,什么经历啊,经过阅兵 , 组织领导就是一个很好的经历。老邓 , 他是经过两场战争的人。我想 , 这个经历绝对是一笔财富。 说到这本书 , 我看从战地到史林,从空间到时间 , 一个邓角色的转变,战地到史林 , 这个名字,我觉得起得很好。这里反映了老邓本人的学术经历的变化 , 个中的艰苦 , 他付的心血,大家都写过文章,也做个研究。我们编辑研究的文章,不是成块的,我们是有任务的,每天要看多少稿子。老邓完成了,这中间他要写出大量的文章。他在世界史研究和其他学术上的从事工作的甘苦 , 完成了这样的转变。 这也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变化。中美关系从冷战、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化。我也编过世界史的一部分书,这些书后来应该是比较有影响的。我编了一套战后国际关系系列史料。这是无法无天的时候有些编者翻译的,比如说 , 杜·哈里曼回忆录、杜鲁门回忆录(上下)、艾森豪威尔回忆录(一到四)和蒙哥马利回忆录,我把这八本书打包成战后国际关系系列史料。我觉得中国人研究美国史,老邓是开风气的。中美关系冷冻到解冻,现在成了热八度也好 , 所有的人都往美国跑 , 美国人民现在过得是天堂般的日子。当然这里面有我们国家战略的变化 , 先是出口物资换美元,然后到现在的这个情况。老邓把中国人研究美国大视角带入了美国史研究。他是开风气的人。 我还跟老邓合作过一件事。本书第 32 页提到的 , 我曾经给广西人民出版社出过一个点子,编了中国 100 系列 , 那么世界 100 系列 , 我是外行,我就请老邓帮忙。老邓组织的作者就是很第一流的 , 其中在座的有方先生 , 有彭光谦老师等 , 老邓自己也编了两本书 , 这本书合作得比较顺利。顺利出版了 , 顺利发行了 , 而且影响也比较好,影响世界的一百次战争、一百种文化、一百本书、一百个人物,还有一百个事件,这是五个一百。我是先搞了五个中国一百。理论上讲,这本合起来是个整体 , 世界通史,分开每卷一个中心,一个心得。中国史是我组的 , 也写了这么一个前言。老邓就写了世界史的前言。 我们是好朋友,老朋友。我希望老邓开风气身上 , 继续开风气。希望他继续健康长寿,能给我们出版社奉献更多的好书、好点子。 张惠卿 (原人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第二次发言, 他说:这本书我收到的时候,前天才看到 , 但是我这两天 , 我一直在看这本书。我首先,要感谢黄安年同志 , 编了这样一本书,把邓蜀生同志的一身,可以说从他参加工作到现在做了很好的概括。另外我也感谢祝立明同志,他们法制出版社出了这本书 , 照例人民出版社应该出。我一边看一边很感动,我跟邓蜀生同志共事了好多年 ,57 年你来了以后,但是我对邓蜀生同志整个的情况并不是很了解。 看了这本书以后,我才发现邓蜀生同志从年轻时候开始 , 一直到现在,到他九十华诞,工作没有停过,尽管他在 57 年莫名其妙地跟好几位同志一起 , 通俗出版社当时转到人民出版社来,莫名其妙地划成右派,当时陈原同志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说有个邓蜀生道路,八个字:叫做个人奋斗 , 成名成家,这个就是邓蜀生道路。就因为他出了几本书 , 他自己很奋斗。莫名其妙这既然成为极右的一个“罪名”。而且不光是他 , 还而且还有其他人包括王志民同志、庄浦明同志、梁明同志 , 于干同志,一共七个人(会上有老同志插话 : 这个报告,影响很坏)。邓蜀生道路就是八个字。个人奋斗有什么错,(庄浦明老同志插话 : 成名成家有什么不好?个人奋斗,解放前就在党的领导下 , 解放以后一直在党的领导下从团员到党员 , 怎么会是个人奋斗呐 ? 这个道路大家不应该走吗?)老邓的贡献,他从年轻是开始 , 他写的这些文章我最近才知道,相当好,那时才二十一岁,相当精彩。我和邓蜀升同志尽管几十年在一起 , 我对他这些包括美国史在内(黄安年插话 : 密芝那战役是最早报道出来的 , 影响非常大的。),很不容易啊。他包括后来有到抗美援朝战场写的一些东西 , 后来他到了新华社 , 不幸就到了通俗出版社就倒了楣了。我他跟四清的时候 64 年在一起。我总觉得邓蜀生同志非常能干。不管哪一方面都很能干 . 我没有想到他写过那么多东西 , 而他写的东西很实在 , 没什么空话 , 没什么虚话 , 包括他编美国史和美国史学者一起做了多少工作。我很抱歉,我作为当时负责人好多情况我是从这本书里才了解的。邓蜀生同志在我们人民出版社这个贡献是很了不起的。美国史出版来说 , 人民出版社在全国这家是最大的。过去我很抱歉,对邓蜀生同志过去很多情况不很了解,他在解放前做了这样的工作 , 刚才庄浦明同志谈到,当时邓蜀生同志为共产党提供了最重要的情报 , 使得当时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的我们的中共办事处很安全地撤退,这个情况鲜为人知。我从这本书里才了解到。(黄安年插话 : 这本书里面披露了好多纤鲜为人知的事情。包括西安的号外 , 蒋介石下野号外是这本书第一次披露的。乔还田插话 : 还有一个细节,美国通史出版后 , 中办派人来要 , 江泽民访美时需要这本书)这本书把邓蜀生同志的一身基本上都概括了。 我和邓蜀生同志个人关系一直是非常好的。我很佩服他的才干。这两天我一直在看这本书 , 从这里边我学到了很多很多的东西。我很感谢同志们来参加这样的会 , 为邓蜀生同志九十华诞祝贺。 庄浦明 接着说 : 我有个小小的建议 , 恐怕跟人民出版社有关,请乔老爷考虑 , 邓大人好多精彩的文章,这个里头收不进去。是否可考虑用东方或者人民版出一本邓蜀生文集。选一些 , 比如说 , 据我知道的美帝战略上的弱点,是根据毛泽动的观点写的,受到正式表扬,当时世界知识上发在头条。新华社稍加压缩发全国 , 这是他的经典作。其他的还有他写了很多不光是美国史,作一个老编辑他写了很多审稿意见。还有比如他在湖北五七干校的时候他出了力 , 参加写作。郭小川有很多作品,他写的也很精彩。无英山参加当地的调查。他一生不光光是研究美国史,在美国史以外还有很多成就,为什么我们人民出版社的人为什么人民出版社就不能出书呐。有些人出的书 , 包括胡乔木同志都亲自表扬。但这些都没有很好的考虑。为什么要法制出版社出 , 祝立明同志是从我们这里出去的。我就是这个小小的建议。这个建议跟人民出版社有关系。 附照片 6 张是随机拍摄的 , 依此是方生、徐波、张秀平、张惠卿。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7347.html **************************** 《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五)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30 日 发布 ***************** 上接 《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6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36429 《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二)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7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36796 《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三)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8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37084 《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四)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9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37347 考虑到,本文较长 , 追记基本上是按照发言顺序摘要并分批发布。凡引述发言内容经录音核实 , 未经发言人审阅。 杨玉圣 接着发言: 我非常赞成庄老的建议 , 我希望有人民出版社能够出版《邓蜀生文集》。人民社有条件能够做到 , 这也是人民社做的最好的形象广告之一。这本书肯定会挣钱的。 今天是个很特别的日子 , 北京本来就“首堵”,今天更是“添堵”,因为据报道有九万人参加国考,有三万人参加马拉松比赛。不过,“添堵”之外,今天是邓先生九旬文集《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大喜的日子。特别让我感慨的是,这是人民社的福音,除邓先生之外,还有五位老人一块来庆贺;此外,九十岁的曹德谦先生,也来了。所以,会议的规模不在人的多少,而在于哪些人来。邓先生,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老朋友对你发出内心的敬重。我们这些晚辈,更是如此。我觉得,邓先生不但是新闻界、编辑出版界、历史学界三科的元老,而且邓先生还是一个非常有成就的老一辈的书评家。我当时去拜访邓先生的时候,邓先生曾介绍我认识戴文葆先生,也是老书评家。 我本人是晚辈,小邓先生四十岁。我向邓先生生日和书的出版表示祝贺,也向曹先生表示祝贺。我向人民出版社这么多的老人,表达晚辈的敬意;我鞠一个躬。我年龄不大 , 但很荣幸认识包括美国学界和其他学界的九 0 后的老人;在我接触的老人中,还有没有当面接触但有通讯往来的老人。从我个人来讲,刚才我跟邓先生悄悄地说了一句话,邓先生谦虚表示不太认同:在我的心目中,邓先生的道德文章第一。有的人学问很好,但在有的方面特别是对晚辈不如邓先生;有的人为人特别好,但文章学问不如邓先生。所以,在晚辈杨玉圣心目中,邓先生是道德文章第一人。这句话,我得在这个场合表达出来。 我最近不务正业,收罗一些材料研究,想写一篇文章探讨九 0 后健康老人的长寿秘笈。有的长寿,像巴金老人都成植物人了,但他不健康,我指的是又长寿又健康的老人。我总结出三条带有规律性的现象:第一,从总体来讲,人文学科的长寿老人要比社会科学界多。第二,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各学科在内 , 与“史”有关的学科,长寿老人最多。第三 , 单就史学界而言 , 从长寿老人的绝对数量看,按专业划分,是以研究魏晋以前的古代史和美国史为最多。原因是什么,还没有总结出来。我想说的是,以邓先生目前特有的健康体魄、淡泊名利的平和心态、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邓先生完成可以秉承美国史学科长寿老人的“学科基因”。像百岁老人刘绪贻先生那样,创造另一个健康老人的人生奇迹。刘先生是一百岁,还有半年就一百周岁了。这也是庄老说的 , 带领你们一块“闯百岁大关”。九旬文集,仅仅是邓先生五分之四、甚至是三分之二的人生分号。我觉得,邓先生在 50 年代初写的那些作品就是为证伪所谓的“邓蜀生道路”:“个人奋斗,成名成家”,也应该单独成为一册。人民出版完全可以把邓先生已经出的包括罗斯福、威尔逊、美国移民史等,出一套多卷本的《邓蜀生文集》。 最后,正好祝立明社长在,我提一个意见:这本书印得很好,但是订价太高。 160 块钱,谁买得起?我觉得这不利于这本书的传播。打折也要 80 块钱,而且是会员,我还不是美国史会员。我很感谢黄安年教授收入我的两篇文章,祝社长在这儿,我希望要两本样书,还有稿费,就是订价太高,想买也买不起。对不起!我的讲话完了。 吴承琬 (人民出版社原编审) 说 , 我因为时间已到 , 我讲一分钟。刚才上面诸位所说的我都非常赞同。特别是最后两位 , 老庄和杨先生说的意见 , 我非常赞同。我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十年以后再为老邓办过百年的华诞。 孟庆龙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研究员,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法人代表)说 : 从资历上讲 , 还是代表美国史学会他们的资历都比我老。但是现在在这个位置上 , 我还是要代表世界史所、代表美国史学会,向老邓九十华诞,表示祝贺下边讲四点,本来想多讲一点,现在只好说提纲 : 第一点 , 邓老对我们后辈最大的启发和教育 , 他的心态和精神,因为人生各种经理都会有 , 有甘有苦 , 对邓老来讲 , 甘是享受,苦是财富。他老的心态非常好 , 所以他做事的效率比较高,跟我们晚辈接触是零距离。我 93 年、 09 年和今年三次见他,但是每次见他一点距离没有。采访他史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我坐在那儿看他好长时间 , 他从来没有说 , 累啊什么的。 第二点,邓老做学问的方法 , 他写历史比较多的是展现历史 , 而不是讲解历史 , 他像一个话剧演员和编导,在舞台上 , 展现评价有观众来做。这样大家容易接受,也不容易引起争论。所以他的书 , 他的文章比较容易爱看,我觉得是个很大的特点。 第三点,作为邓老的个案和其他的老同志身上的财富,我觉得应该尽快地挖掘保留下来,因为书里也就是一小部分 , 采而且黄老师和剑鸣的采访,里面已经有很多信息了,但是应该把他挖掘出来。我们所里头采访了有的八十岁以上的老同志 , 我们采访了他四个小时 , 结果整理出来包括他的实物资料 , 他的文字 , 他的图片和他的证书 , 他的口述历史,以后就不可能再有了。这句话说的不太好听 , 希望是想尽办法把财富积累下来。 邓老他的经历,能够写下这么多东西的包括他写历史他主要是写人。他的资源宝贵在哪 , 比如英国牛津大学有个中国史研究所,他们有个大项目叫中日战争,其中有个小项目就是中印缅这一块。他们对于口述资料非常重视,我讲了一下邓先生的经历,他们说明年有人来希望能采访邓先生。而且他们要付费用。 第四点是题外话 , 可能不应该我讲,因为这二十多年我给一个出版社做外编 , 现在这个时代发展到这个程度。出版和作者,不是简单的 A 方、 B 方的合同关系。而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而且几位讲,纸质出版物面临问一些困难 , 但是我想他们还是有优势 , 你可以从开始策划到生产,最后走市场 , 你可以把整个进程把握住。所以如果比较早的和作者建立了很好的关系 , 我想不管是纸质版、电子版、网络版还是其他的什么版权转让方面,大家都是一个整体。作者也可以跟出版社长久合作。因为像美国的纽兰托兰出版社他没有稿费 , 他在写之前出版社付给他钱了,他门知道他能写出好书来 , 肯定能赚钱,我先把费用给你买车都行。我想我们国家一步一步地在改 , 但是如果像美国通史这样二十多年才出来,我想当时的条件下 , 肯定没有那么多报酬,如果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算 , 出版社再拿出一部分出来,生产过程中一部分 , 我想以后作品的质量会越来越高,这就会成为出版社的一个品牌。还是出版方和作者方共同来合作。 黄柯可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研究员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顾问)接着说 : 我在邓先生面前是晚辈,但是我也 70 多岁了,我在美国史学会和他同事了三十多年。非常敬佩邓先生,书中写的我深有体会。人职位有大小 , 学问有深浅,但是是不是能够把这些东西非常好的拿出来服务于社会 , 这在于人品 , 他用一种什么态度来用他的学问,用什么态度来做他的学问,来带学生来影响周围 , 邓先生真是让人佩服。他在那种年代,我看了乔先生写的 , 非常吃惊。我知道他人很正直,但在那个年代对于老黄先生的书敢写出那么尖锐的意见 , 我们在底下有看法,有的时候战战兢兢不敢说。老黄先生曾经批评过我,我跟刘绪贻斗争的时候,你为什么不站在我这一边?因为我跟她一个所的。你为什么不站在我这边跟她斗争。外地的人都写了文章支持我 , 写信来 , 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有看法。所以我始终没有站在她一边 , 她对我很有意见。我是晚辈啊,我跟女儿还是同学,她把我当孩子说我可以呀,我们的邓先生在哪个年代就敢说出来。而且说的非常的对。另外中国人写美国史要有自己的观点,非常的对。我们不要向苏联那样或者美共那样,也不能向美国学者那样一味的怎么样吹捧自己 , 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分析 , 我们要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客观地看待这样一个国家是怎样成长出起来的。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对的。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正直,非常好的人品,使他的学问做的也非常正 , 而且影响我们这些人,这部书向出版社有交代,向美国史学会有交代,当时大张旗鼓地号召来写,怎么就弄不出来呐 ? 因此他顶了多少风险在那里,可是他持之以恒,能够把这个书出来,我们认为要非常感谢邓先生 , 在里头跟他自己研究美国史的深度有很大的关系 , 如果他自己没有学问也还是推不动。所以我非常佩服他。总的来讲 , 首先要做人 , 然后才做学问,才做事业。 主持人黄安年说 : 这本书之所以能出来,是得益于中国法制出版社祝立明社长的支持 , 现在请他讲话。 祝立明 深情的说: 我的一生里面对我影响的比较关键的几步棋,我是永志不忘的。前面不说 , 大学分配以后迈进了人民出版社,是我一生中的大幸。我在人民出版社工作了十四、五年 , 到中国法制出版社工作了二十多年。人民出版社是我后来延续在法制出版社整个工作的基础。所以对老邓的感情同情谊,实际上是两辈人了 , 但是这种忘年交 , 对人民出版社历任的领导和老同志对我们的关心 , 给我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所以进了人民出版社是我一生非常的大幸。是我后来做人做事的最最值得学习的地方。这个讲起来,就会很激动 , 话也会很多 , 我表达意思 , 人民出版社的领导、老同事对我们年轻人这种帮助,政治上、学习上、生活上的帮助,是永远也体会不尽。老邓是老同志里面的一员。我谈不上是研究美国史,这个是不敢当的。在他的指导下 , 影响下 , 工作慢慢地就有体会。所以到现在为止,我经常会说 , 我们人民出版社,其实我在法制出版社二十多年了 , 我主持工作还 16 年三个月还多几天 , 我说起来经常我会说 , 包括跟我的孩子 , 我的老婆也在人民出版社工作过 , 经常会说我们人民出版社。所以可见人民出版社对我的影响之大。 再有一个不是人民出版社不出这个书,不是这个情况 , 是因为好多年以前,说过这个话 , 我说我理所当然应该做这个工作。非常可惜的是 , 我今年七月份就正式退休了。这本书上选的时候,我跟后来的总编我完全可以说 , 稿子没有来 , 我先签了就过去了嘛。我也没有签选题。新来的社长签了选题,我给他解释一下。不是人民出版社不出 , 不是和人民出版社抢稿子,由我们来出。而是说得比较早一点就是这样。我觉得通过这本书 , 我也认识了黄安年老师 , 让我认识到他对老同志的尊敬,对工作的认真一丝不苟。但是我要做自我批评的是就是 , 照片用得不够,不是考虑要花多少钱 , 在照片的效果上 , 不是十分理想 , 有的照片相对比较 , 有的弱一点。跟老邓说起来的话会很多很多。我再一次对人民出版社大历届老领导、老同志我衷心感谢,永志不忘。 在中国法制出版社祝立明社长讲话后 , 主持人黄安年说 : 座谈会前收到人民出版社、美国学界和社会上的贺信,时间关系不再宣读,改在网上发布,列举其中一些来信人和单位 : * 原人民出版社兼总编辑薛德震 先生 贺信 (薛德震致邓蜀生九十华诞的贺信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6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6236.html ) * 中国美国研究史研究会秘书处贺信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致《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出版座谈会贺信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1 月 25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5936.html )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厦门大学美国研究所所长王旭教授电贺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梁茂信教授电子贺信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顾问李世洞贺电 特写一打油对联以表心意。 缝嫁衣,针针线线寓深情,无怨无悔; 写论著,字字句句频推敲,一丝不苟。 德艺双馨。 * 河南新乡 红学会秘书长、退休编辑张胜利女士电子贺信 (部分京外 学者贺 《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出版(选)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5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5939.html ) 现在请邓蜀生先生讲话。 邓先生 说 : 今天这个会完全是出乎我意料的。我是不希望这样的 , 老实讲,我和黄安年和老乔都说过多少次,我说不要举行这样的会,劳师动众 , 我说何必呢,我说我也不大习惯于这种夸张的,今天走进这个会场我觉得太夸张。 (乔怀田主持人插话 : 本来我们有鲜花仪式,我问老邓 , 老邓坚决反对 , 给取消了。) 鲜花是献给英雄模范的,我是坚决反对的。他说 , 花已经买了 , 买了我也不要。太滑稽了。献这个花 , 什么名义啊,九十岁 , 人民出版社九十岁的有十个。十个人啊!我是不喜欢这些东西的。 今天听了大家的发言 , 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另一方面也有点难为情 , 这叫溢美之词 , 将得过分夸张了。我这个人不喜欢夸张,我喜欢讲话,噹、噹、噹、噹、噹,社什么时候我都喜欢讲话,但这种东西 , 我不大喜欢的。但是,今天有这么多人给我讲 , 但有些事情我根本不知道的。刚才徐波同志讲的我根本不知道的。我今天非常的感动。 要我要说什么呐,现在我 06 年以后基本上封笔了,我眼睛不行,黄斑变形,柯可她知道的。我这个越来越严重 , 右眼基本上瞎了。所以我碰上老朋友只是点头 , 是谁不知道,是谁也没看清 , 刚才有人要我在书上写上我的名字 , 我写的得很难为情 , 我把书寄出去 , 以后收到的人打电话问我,他说这封面是不是你写的?我说是我写的,他说 , 你怎么写成那样呐?这两个字是写的糟糕透顶。 刚才有些事情讲的,我觉得是真实的 , 有些事情不是那么真实的。把我抬得比较高了一点。也许今天是一个什么座谈会、纪念会什么的。特别是刚才谁提的要人民出版社把我的过去写的出集子,千万不可!!这个事情简直是,在这里小范围的说说可以 , 甚至在会议室再谈这个事情那就有点过分了。人民出版社,那个份量很重的,后来有同志问我说 , 不找人民出版社出这本书 , 或者由东方来出 , 我说我不找这个麻烦。人民出版社牌子太大,人才太多,我挤不进去,挤进去也难为情。这一辈子谈都不要谈。今天我出这本书,现在在座的张惠卿同志 , 他人在这儿 , 他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在襄樊四清,他是我们的组长,是我们的领导 , 那个时候,我的身份是摘帽右派 , 他是一直保护我的。应该讲 , 我们一些领导,包括王子野在内,那个时候,我写《威尔逊与中国》,编辑部就曾经问过他 , 说我这篇文章,住住准备用 , 我的政治面貌怎么样 ? 王子野回答,他现在已经摘了帽子了 , 文章的水平 , 你们自己考虑。他没有说你怎样、怎样的 , 结果这篇文章发出来了。在《历史研究》上发表的。而且我用了邓楚川,没有用邓蜀生,如果用邓蜀生的话 , 恐怕还是发不出来。 今天这个会 , 老实讲老庄讲闯百岁关 , 那是一种幻想,能够再过一两年就不错了。今年也就 Buy Buy ,那是朋友的聚会吧。那些年轻的编辑 , 现在的时代进步得太快了 , 现在的这些编辑的程序啊,我根本不懂。这个东西要学 , 也不能学我,也是应该与时俱进。我这个只能作为历史博物馆里面占这一小小的点滴。着还是小范围的历史博物馆。完了,要感谢的太多了。 我怎么说呐 , 一个个点评就变成点卯了。也不大好。这本书拿出来 , 如果没有大家的帮助,没有大家的鼓励,没有祝立明、黄安年、乔还田,你们这几位努力 , 这个书出不来。而且书里面大家写的东西都没有稿费的,不能再要稿费,这个事 , 难为情啊,让法制出,出版社褙了不少钱哪。这本书将来能够卖多少 , 很难说。能够买的机关团体、大学图书馆呐 , 一般读者不会买 , 就是打六折 , 他也不一定买。 (黄安年插话 : 已经有些单位表示要买如厦门大学美国所 , 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美中文化中心) 。这个应该讲中国法制出版社承担着很大的亏损的。搞出版的都知道这个事情。一个是定价贵 , 一个是范围有限 , 不是搞美国史的不一定买,他不一定翻这本书 , 现在谁来翻这本书。连我的孩子,看了书以后,他也就是翻看看 , 当中这一段 , 他根本不看。第一段第一部分人生轨迹看一看 , 后来有四篇看一看 , 当中不看。他所这个书印的不错。就是这个评价。这是我儿子这么评价。我的孙女儿十岁 , 他说 , 有我的照片在上面,者 2 是他的评价。这个评价倒比较切合实际。 今天各位,我感谢各位,溢美之词 , 我把它记在心中。也作为对我的鼓励。 主持人 黄安年 : 感谢各位能够参加今天的座谈会。尤其是感谢在座的一些老先生 , 八是岁以上的老先生。要特别感谢人民出版社为这个会做了精心的准备 , 提供了那么好的服务条件而且会后还有便宴。没有机会在会上发言的 , 或者准备再继续讲的 , 吃饭的时候还可以再谈。 这里还要介绍一位是新京报的资深记者张弘,他也是书的作者。( 邓先生 插话 : 他是我的一位小朋友,也访问过我 , 也搞过录像本来我们的会议是不请媒体的 , 张弘也不是以媒体人身份。) 主持人 乔还田 先生说:下面请到哇哈哈 268 室吃饭,没有讲的 , 还想讲的乐意继续讲。 *************** 268 室位于人民出版社(娃哈哈老楼)前 20 米 左右的新楼 ,268 室里可以容纳四席十人桌 , 与会者聚集一堂边吃边聊,庆贺邓先生九旬华诞,其乐融融 , 到下午二点前尽情而散。 照片 15 张为随机拍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7637.html ***********************************88 《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结束篇)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30 日 发布 自 26-30 日 , 我连续发布《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一)至(五)。这些 追记基本上是按照发言顺序摘要整理的,引述的发言内容经录音多次核实 , 除个人名没有听清可能有误外 , 基本可信,需要说明的这些发言 未经发言人审阅,不排除在看到这个整理记录后 , 本人有所修正或补充。 现在对这次追记做一个结束 , 也对《从战地到史林》的出版多一个说明。 第一,这是一个民间座谈会。这个座谈会是在京人民出版社和美国学界民间人士为《从战地到史林》的出版和邓先生九十华诞而举行的。这次会议,既不代表人民出版社也不代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 与会的人员中也不限于美国史研究会的会员。尽管如此 , 从整个座谈会的准备和参与来看 , 座谈会得到了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全力支持。这从追记中可以看出来。 第二,这个座谈会是在人民出版社举行的。在商讨座谈会举行地点时,原先我曾考虑借北京师范大学主楼历史学院或文学院会议室举行,并安排会后在京师大厦用膳,从高校角度来讲地点比较适中。如果确定,将增加我本人的筹备工作的许多压力,因为我已经退休多年 , 可动用的社会资源极其有限,往往要看人颜色行事,对一个光杆司令来说要组织这样一个座谈会有一些许多实际困难。在和乔还田副总编辑商议座谈会地点时 , 他获悉我的实际情况后说“我明白了” , 并慨然提出能否在人民出版社四层会议室的建议 , 并表示承担会议组织准备和服务以及会后的便宴的一切事宜。从这里也能够看出人民出版社领导对于这次座谈会的高度重视和奉献精神。如果没有他们提供的优质服务,人民出版社难以有那么多的元老级出版人与会,这个会议也不可能开得如此成功。 第三 , 参加座谈会的成员。如追记(一)提到的“ 在与会者中云集了老中青三代有影响的人物 , 人民出版社与会者中的社长总编级就有 8 位 , 美国学界理事长及顾问与会者也有 5 位。美国演义体史著作第一人、组织美国大型美国史著作第一人、《美国通史》六卷本最年轻的作者均与会。其中为本书撰稿人的就有 10 位。”座谈会没有请媒体人士参加 , 不为炒作需要 , 而是实实在在地看书后漫谈感受,会前与会者都收到了《从战地到史林》一书 , 这也有利于座谈会的深入讨论。 第四,《从战地到史林》书名的确定。在今年 3 月 5 日 征稿启事中 文集暂定名为 《出版人的担当,史学家的识见 ---- 邓蜀生先生 九十华诞文集》 但是一直感到这个书名并不理想,因为不能反映邓先生一身的时空轨迹。直到 6 月中,“ 书名已经邓先生本人同意确定为《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封面题字已约请出版家、书法家吴道弘先生写好。” 对此,邓先生在他的《说说心里话》中写道 : “我的世纪同事、挚友书法家吴道弘为本文集题写了封面,他的书法早就蜚声出版界。说到封面,要多说两句,原来我拟定的书名比较直白 , 唸起来总感到有点别扭,黄安年教授和吕启祥研究员夫妇反复琢磨,想出了现在这个书名 , 而且不用“庆祝华诞纪念文集”之类的字眼 , 十分合我意,在此向各位好友抱拳致谢。” 说来也有意思,这个书名经过多日的冥思苦想,一天傍晚我们两人到天通公园散步,又说到这本书的书名 , 提起最好既能够概括邓先生人生轨迹,又便于记忆而且富于想象空间,还不要落入俗套一般化,要老邓喜欢并书如其人。还是我的老伴有两下子 , 是她提出了现在这个书名。回家一和老邓通电话 , 他很满意。我们说 , 您再仔细比较一下 , 再完善。两周后老邓来电话说书法家吴道弘已经为这个书名写好了题字了。在这次座谈会上 , 听到了不少朋友称赞书名起得好 , 我们自然深感很欣慰。 第五 , 座谈会的主题。作为座谈会主持人之一 , 我在会议开始的开场白中就说:“高质量的中国美国问题论著不断面世、高质量的美国问题研究成果的涌现、高素质的美国问题研究人才辈出承前启后,寄希望于有更多的邓先生这样的学者和编辑兼备型专家。这也是我们今天座谈会的一个主题。” 会上许多发言就此发表了精彩的意见,一致认为老邓是学者和编辑兼备型专家的典型代表 , 不仅值得编辑界、新闻界、美国学术界同仁认真学习 , 而且也对各行各业的学者和编辑有启迪意义。会议也有较多发言谈到邓蜀生道路,认为 57 年批判“个人奋斗 , 成名成家”的邓蜀生道路是完全错误的,当今,我们需要的就是学者和编辑兼备型的发展道路,我们需要更多的邓蜀生这样的专家学者和编辑。 第六,《从战地到史林》出版是众人奉献的结果。今天我的博文专门讲《从战地到史林》为何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其中谈到考虑到不给中国法制出版社增加太大负担 , 我们一开始就宣布“ 鉴于本书的纪念性和非赢利性,没有稿酬 ”,作为甲方 ( 著作权人 ) 编者黄安年, 2012 年 9 月 11 日 在和中国法制出版社签署生效的正式合同第十二条规定 : “甲方自愿放弃稿酬”。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祝立明社长的辛勤付出,这其中还包含人所不知的他本人承担了为本书出版的一些费用,并一再不要我让老邓知道。在我的编者后记中提到祝立明的地方 , 都经他手删除,后来在付排出片时,我不得不告诉责任编辑 , “这段话经作者和邓老商议,你们不要改 ! ” 邓先生本人声明“不要分文稿费”。我在与出版社签订正式合同文本时专门向老邓征询了意见。 我本人能为邓先生这本书出好,让邓先生满意,读者满意,就心满意足了。由于我本人多年来的边缘化,并没有学生或者其他在职人员可以指挥 , 实在是几乎所有工作包括打字、录入、校对、照片复制、甚至寄书等等一切均自己动手,不仅没有助手帮忙,而且是个典型的无项目、无经费、无助手的“三无项目”,所花费的时间不说 , 光自掏腰包也数以千元计。老邓曾对我说 : “老黄 , 这笔费用不能由你个人出 , 要我来出。”我回答说 : “你老放心 , 我的退休工资支付这笔钱没问题。”于是老邓和我相互拥抱再也不再提了。其实这本书所以能够顺利出版完全是众文友自愿奉献的结果。许多作者都是在百忙中挤出时间撰写文章的,这不同于有的“学术蛋糕”是提交过往发表过的现存文章,而是要挤出时间专门撰写而且还没有稿费友情撰写。至于像 25 日人民出版社有那么多年青人自愿服务更使我感动,不由得想到老邓在人民的多好人缘。 我在本书《编者后记》中提到 : “ 为了收集邓先生身为战地随军记者于 1944-1945 年间所写的印缅战地通讯和 1948 年间在上海《观察》杂志记者工作期间撰写的陕北战场特约通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王娟同学,热心走访和多次反复查阅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资料室,终于如愿以偿,得以收录于本书中 , 而这些珍贵的第一手战地报道资料现在读者已经在其他地方很难看到了。为收集先生 1950-1951 年间在《世界知识》上发表的很多当时有影响的时评性文章,南开大学美国研究室副教授张聚国博士和《世界知识》主编徐波先生付出了巨大的辛劳 。”,这方面的细节,各位从徐波先生的发言中可见一斑。王娟并非我的研究生 , 我也早已不招研究生了 , 和她只有一面之交 , 但是当我提出要求时 , 她立即全身心地投入 , 令人难忘。 第七,《从战地到史林》撰稿人。本书在今年三月启动征稿程序时遵循邓蜀生先生是我们大家的邓蜀生和写我们即邓先生文友心目中的邓蜀生的编辑思路,书稿定稿中除了邓先生自己的文稿和部分学人书评外 , 收入了学友专门撰写的文章 20 多篇,即“来自人民出版社的庄浦明、王志民、梁明、辛广伟、乔还田;来自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和世界史所的资中筠、陶文钊、黄柯可;来自商务印书馆的方生;来自高校美国史学界的刘绪贻、张友伦、李世洞、余志森、王玮、任东来、李剑鸣、王旭、梁茂信、王晓德、陈海宏等;来自世界知识杂志社的徐波等。本书还收录了已故文化学者、作家绿原先生的一篇文章,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代表广大会员的贺文一并收入。我们诚挚欢迎出版界和学界朋友们以各自选择的方式表达对邓先生的敬意。” 这和早先时候表示要撰写的文友名单略有出入 , 是由于截稿日期等种种原因限制 , 但是并不妨碍,各自选择的方式发表。 这里要说明的是凡收入本书的文章均经邓蜀生先生本人最终确定。 第八,《从战地到史林》没有收入的邓先生文章。本书并非收集邓先生的全部文稿。尽管邓先生早年在 40-50 年代写有大量新闻报道和时评文章,很富时代性也很有价值 , 但是编者尊重邓老本人意见没有收入 50 年代时评性文章。他在《说说心里话》中专门写道 : 本文集中未收入上世纪 50 年代用邓超笔名写的文章,因为不是学术性的。 注释: 1,见《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一),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6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36429 《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二)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7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36796 《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三)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8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37084 《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四)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1 月 2 9日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37347 《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五)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1 月 2 9日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37 637 《 邓蜀生先生 九十华诞文集》征稿启事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3 月 5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44141 邓蜀生先生九旬文集准备工作新进展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6 月 16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82625.html 《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 2012 年 10 月中国法制出版社第一版。 《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一),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6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36429 《从战地到史林》为何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30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37651 见《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第 571 页。另请见 功夫不负有心人:邓蜀生先生 65 年前战地报道被找到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6 月 2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77695.html 珍贵的资料,细心地寻找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6 月 26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85928.html 从寻找 6 8 年前印缅战线战地通讯谈起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6 月 28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86606.html 60 多年前署名邓超发表在《世界知识》的时评文章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8 月 1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97983.html 见《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第 571-572 页。 见 《 邓蜀生先生 九十华诞文集》征稿进展简报之一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5 月 8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68355.html 《邓蜀生先生九十华诞文集》征稿新进展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5 月 31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76866.html 邓蜀生先生九旬文集准备工作新进展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6 月 16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82625.html 《从战地到史林》书稿已交出版社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8 月 5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99308.html 见《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786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7864.html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2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以书会友,资源共享 胡勘平红学藏书展观后感
黄安年 2012-10-2 20:16
以书会友,资源共享  胡勘平红学藏书展观后感
以书会友 , 资源共享 胡勘平红学藏书展观后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0 月 2 日 发布 在喜迎中秋和国庆两节期间,今天上午中山公园皇苑艺术馆云集了数十位来自红学界、书画界、文化界、环保界人士和胡勘平先生的亲朋友好,兴致勃勃地参加了胡勘平先生红学藏书展的开幕式。来自红学界与会的学者有胡文彬、段启明、张书才、吕启祥、曹立波、任晓辉、张胜利、胡晴等。 胡勘平先生红学藏书几近三千册,以新世纪以来出版的红学著作和评论居多 , 也有一些文革前后、建国前后、民国前后出版的藏书。集胡先生三十年来的穷搜的辛劳,实属不易。作为一个红学的爱好者胡先生利用业余时间痴迷于红学收藏 , 无私地为资源共享奉献 , 将自己多年收藏红学著作内部展出,以期引起更多的红学爱好者、研究者共同关注红学的普及与提高,并且在书展结束后将藏书捐赠给位于临安的浙江林业大学,这种为普及和提高的红学铺路的道钉精神值得提倡和赞扬。在开幕式会上 , 资深红学家胡文彬先生高度赞扬了胡勘平先生作为民间收藏家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红学普及的实干精神,并且呼吁更多学者投身到这件极其有意义的工作中来。强调《红楼梦》要认认真真地阅读和领会原著,好好研究前人的研究成果。他还呼吁企业家投身于扶植文化普及和文化强国活动中,博得一片热烈掌声。 这次书展得到了皇苑艺术馆馆长段新风先生的全力支持,他全力提供了展址和服务,以及开幕式结束后的丰盛聚餐。段新风先生在开幕式上表示皇苑艺术馆愿为红学的普及提高,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提供优质服务。为今后继续举办类似的文化交流活动排忧解难。会后一些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还现场献上墨宝。 附照片 12 张为即时拍摄的。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5257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的图书馆联盟采购
libseeker 2012-9-19 17:22
编译自:Consortial Benefits and Approaches (Paula Kaufman) – PDF http://libraryconnect.elsevier.com/sites/default/files/Kaufman_Consortial_Benefits_2012.pdf Paula Kaufman, Dean of Libraries and University Libraria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2012年7月6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馆长Paula Kaufman在中国(Elsesevier与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项目)作了一场题为《美国的图书馆联盟采购(ConsortialAcquisitions in the U.S.)》报告。 Paula Kaufman首先介绍了所在校及所在馆概况,接着介绍了美国图书馆联盟的历史与发展趋势、图书馆联盟的作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案例研究——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联盟(CARLI: Consortium of Academic and Research Libraries in Illinois)与机构合作委员会(CIC: Committee on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最后总结了图书馆联盟采购的好处及未来发展展望。 图书馆联盟采购的优点包括:更好的价格与定价模式;充分利用投资;更好的条件;发挥集体优势;熟练的工作人员进行谈判;熟练的工作人员执行合同;集中计费;推广新标准;集体倡导等。迫切需要合作体现在:新的财政状况,新的技术;进入“下一步”是查看全部资源,而不是某个单一的资源;迫切需要分享非馆藏资源,比如学科专业知识。未来发展需要:尊重历史,不断发展;并非参与所有项目或推出的服务;活动融入每个成员馆工作;图书馆联盟提供有效的基础设施;深信各参与机构超越个体;成员馆成本包括金钱、时间和精力。 延伸阅读: Library leaders share best practices in Asia-Pacific seminar series — videos and presentations now available online.http://libraryconnect.elsevier.com/articles/best-practices/2012-09/library-leaders-share-best-practices-asia-pacific-seminar-series?utm_source=ECU001SIS_ID=utm_term=LCM-September-2012utm_campaign=LCM0912utm_content=LCM0912utm_medium=emailbid=0W7AS3F-85ZB5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481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大陆动物保护亟需整合力量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2-4-30 10:26
#老蒋动保每日谈#20120430:中国大陆动物保护亟需整合力量 实际上,中国大陆关心动物保护的人也并不少,但是很可惜,各方面的力量整合不够,各自为战,资源浪费严重。比如,学者与动保NGO缺乏沟通交流,许多问题学术界已有很好的研究成果,但是,第一线的动保人士不知道,而学者往往写了书、写了文章之后也很少关心有没有得到传播,落实。而动保第一线遇到的新问题,其实也是学术研究的好材料,学者也错过了深入的好机会。不同动保组织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经验分享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动保界和关心护生的宗教界(主要是佛教界)虽然基本理念和目标非常接近,虽然许多动保人士和NGO组织中的骨干都是佛教徒,但是在组织层面却很少合作。动物保护的不同理念、模式的交流也不够。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中国大陆动保的发展,亟需深入交流,加强整合。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320 次阅读|7 个评论
为啥有些学科领域资源难于共享
热度 6 zmpenguestc 2012-2-28 22:45
目前我在信号与信息处理及勘探地球物理两个方向做一些科研工作,然而几年来发现的一个怪想象是,勘探地球物理很难查找和下载到想要的共享的程序代码和诸如 PPT 之类的资料文献。我想可能这跟学科本身的特点有关吧。比如: (1) 一些通用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如各种滤波、各种信号变换算法的代码,随处可查和下载源码。 (2) 大部分图像处理及应用的算法均可下载 C/C++ 及 Matlab 源码。 (3) 有关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的教学课件、学术讲座的 PPT 文件也很容易通过搜索引擎就能下载获得。 然而,勘探地球物理(如石油物探)的一些基础性代码或基础性讲座 PPT ,却很难下载得到的。能搜索到的基本是也做成了 PDF 或 Flash 文件,即不可编辑的文件。一些经典的处理算法代码基本上也是下载不到的(不过,国外高校这方面做得相对要好很多)。 可想而知,原因是不是前者偏通识,后者偏应用。应用领域可能存在更为剧烈的利益竞争吧。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国内一些石油、地质院校的石油物探专业的研究生虽会做应用、服务类项目和课题,也会写应用型论文(理论头头是道,实验结果一般是借用商业软件或Matlab来出图),而没法自己编程实现一个简单算法,可能的原因就在这里吧。 这样的后果就是,国内一些高校的石油物探领域的学者做了大量重复性研究工作,因为成果没法共享,也就只能各做各的了。同时,一些行业新技术或信号处理领域的新方法、新理论无法跟进,也可能是编程实现能力相对薄弱造成的。 相对而言,信号处理、图像处理领域提出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较多,可能是共享资源方面做得相对要好很多,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新技术发展和进步。 估计这个想象不仅是在石油物探领域发生,其他偏应用的、相对垄断的行业也可能存在这个想象。
个人分类: 科海拾零|25650 次阅读|15 个评论
美国战略东移迹象明显,知己知彼,资源共享----评改版后的《美国
黄安年 2011-10-26 21:41
美国战略东移迹象明显,知己知彼 , 资源共享 ---- 评改版后的《美国参考》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10 月 26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在当今世界的国家关系中最关重要的莫过于中美关系,了解美国对于中国的看法和真实意图、介绍一个真实的美国及其内外政策和历史文化 , 都不是一见件容易的事, 重要的是知己知彼,资源共享。知己知彼说的是要了解美国对自己和对中国的看法, 美国官方意图向中国民间和官方传递何种信息,这仅仅通过看英文版的杂志和报道往往是不够的 , 还需要看经过美国官方精心策划选择的类似《美国参考》这样的中英文刊物,它反映了美国国务院的对华宣传意图, 对于这一点 , 不仅我国官方需要了解 , 而且也需要让民间资源共享,而不能资源垄断。 近年来 , 《美国参考》的版面有了重要的变化 , 与中国无关的信息少了,涉及美国历史文化和社会交往的信息多了,但是美国主流价值观没有丝毫的改变。像《美国参考》第 1026 期的内容中的 餐馆业主前往中国筹办宴会、关于美国主办 11 月 8-13 日火奴鲁鲁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简报、副国务卿伯恩斯在美中关系双年会第五次会议上的主旨发言、查扣物证和保护事故残骸:美国事故调查重要一环,都是很有意思的。 伯恩斯的主旨发言清楚地说明:“ 没有任何一种关系在今后几十年有可能对我们两国,或对未来的国际秩序产生更大的影响。”“ 在此一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和技术环境下,亚太地区再次成为美国国家利益的一个关注焦点。就我们在新世纪的进程而言,亚洲的影响力超越任何其他地区。随着亚洲向前推进,美国也在推进我们自己的前沿部署外交态势,以发展和加强我们的关系。我们这么做不是要遏制或支配他人,而是因为我们认识到并且欢迎亚洲在 21 世纪发挥的日益增长的作用 —— 正如我们欢迎中国的和平崛起一样。”“ 在我们之间的关系的演进过程中,不断变化的背景至关重要,就像在戏剧里布景对情节具有重要性一样。随着世界的变化和中国的发展,我们与中国的关系的重心也随之转移。” 我们从中可以隐约看到,美国战略东移或曰战略重心开始移向亚洲太平洋地区的迹象明显。从美国外交史上看 , 由华盛顿的中立宣言到门罗的门罗主义再到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意图走向世界,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孤立主义到美国的欧洲战略重心,迄今已经有 80 多年历史了 , 当今美国面临战略转移或者战略东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个时机对中国既是严峻挑战又是难得机遇, 我们准备好了吗!!! ***************** 美国参考 1026 ( 转载不受版权限制 ) U.S. Embassy’s URL Chinese site: http://embassyusa.cn English site: http://eng.embassyusa.cn/ ******************************** 餐馆业主前往中国筹办宴会 奥巴马总统发布 2011 年联合国日公告 关于美国主办 11 月 8-13 日火奴鲁鲁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简报 副国务卿伯恩斯在美中关系双年会第五次会议上的主旨发言 查扣物证和保护事故残骸:美国事故调查重要一环 《美国文学纲要》连载: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1 ) ******************************** 餐馆业主前往中国筹办宴会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IIP )《美国参考》 Kathryn McConnell 从华盛顿报道,著名的有机食品倡导人兼餐馆业主艾丽丝 · 沃特斯( Alice Waters )希望美国的学校教孩子种栽、配备和提供新鲜食品。 | 2011.10.25 积极提倡慢食协会的艾丽丝 • 沃特斯在加州伯克利郊外的自家厨房。 1971 年, 27 岁的沃特斯在加州伯克利( Berkeley )创办潘尼斯之家( Chez Panisse )餐馆,目的是在轻松的氛围中向顾客提供新鲜的本地应季食品。(潘尼斯 --Panisse-- 是一种源自法国南方的鹰嘴豆粉糕饼,也是 1930 年代一个电影系列中的男主角名字。)这家餐馆现在享誉全球,原因是它不仅注重所用蔬菜作物和肉类来源的味道,而且注重它们的种植和养殖方式 —— 不使用化学品或抗生素。 沃特斯将在 11 月和其他美国文化名人一道,踏上一个由位于华盛顿的阿斯本研究所( Aspen Institute )和位于纽约的亚洲协会( Asia Society )联合赞助的旅程,把自己对饮食的热情带到中国。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 Gary Locke )说: “ 我们希望这是中美之间轮流举行的许多此类年度活动中的第一项。 ” 他表示,沃特斯和参加交流的其他人士希望 “ 不仅和中国人民对话交流,而且展现彼此的成就。 ” 沃特斯将为应邀前往美国驻华大使馆做客的 240 位嘉宾烹饪晚餐。演员梅丽尔 · 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音乐家马友友;电影制片人乔尔 · 库恩( Joel Coen )和大卫 · 范宁( David Fanning );作家谭恩美、迈克尔 · 波伦( Michael Pollen )和马克 · 丹纳( Mark Danner );芭蕾舞演员 / 导演达米安 · 韦策尔( Damian Woetzel );以及画家埃里克 · 费施尔( Eric Fischl )将和其他同行的美国文化人士负责上菜。 沃特斯表示,我们和他人交谈时,能够送上关于可持续农业以及在餐桌上享用美食的观念。 晚餐将采用北京地区 11 月中旬的新鲜食材。沃特斯说: “ 我们已经找到北京及周围地区的 网络,他们有些非同寻常的美味产品。我们不论生活在地球的哪个地方,都必须支持那些用正确方式生产的农民。 ” 她表示,她很可能用当季蔬菜做汤和沙拉。她说: “ 我们要尽量采用那里的产品,做出特色。我希望,通过采用来自爱护中国土地的人们的原料烹饪,我们能够表明我们的这种信念。 ” 可食教育 1996 年,沃特斯创立潘尼斯之家基金会( Chez Panisse Foundation ),与学校合作,设计以食品、营养和可持续性为主题的课程,她称之为 “ 可食教育 ” ( Edible Education )。基金会最初与一所招收七到九年级学生的位于伯克利的学校合作,那里有一个学校菜园和一间烹饪教室。这个名为 “ 可食校园 ” ( Edible Schoolyard )的计划获得成功,后来推广到新奥尔良;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斯伯勒;纽约的布鲁克林地区;洛杉矶;以及旧金山的一个小童群益会( Boys and Girls Club )。对这些学校的许多孩子而言,这是他们第一次品尝到新鲜的有机食品。 提到这项计划时,沃特斯说 “ 它们的发展方式都令人不可思议。 ” 她表示,她正在与爱尔兰、印度和加纳想要设立可食教育计划的各方合作。她说: “ 这是一种普遍的需要,对孩子们有深刻的影响。 ” 多诺万 • 米切尔( Donovan Mitchell )行走在他在新奥尔良的校园。这里被改造成菜园,学生 们可以种菜、除草、收获他们的土产。 沃特斯现任国际慢食协会( Slow Food International )副会长。这个基层非营利组织在 150 个国家有 10 万多名会员,他们致力于保护农田,维护饮食传统。 沃特斯在新泽西州对饮食饶有兴趣的环境中长大,而且她指出,新泽西州的别名就叫 “ 花园州 ” ( the Garden State )。她将功劳归于母亲在二战期间种菜。她说,母亲把菜园中的大量收成做成罐头,使家里一年到头都能吃上味道鲜美的蕃茄、苹果酱和大黄。沃特斯 19 岁到法国留学时发现,她每天都能吃到新鲜食品,原因就是餐馆厨师和家庭厨师每天都去食品市场采购。 白宫菜园 自比尔 · 克林顿总统在任时起,艾丽丝 · 沃特斯便开始鼓励美国总统在白宫开辟菜园,她很兴奋第一夫人米歇尔 · 奥巴马在白宫种起了菜园并搭建峰巢。第一家庭和白宫客人时常吃到来自这个菜园的作物。沃特斯说: “ 这对于可持续性,对于生物多样性,对于营养食品,是非常重要的表态。种菜园是向全世界表示我们爱护土地的一种方式。 ” 沃特斯有一片私人菜园,在潘尼斯之家也有一处菜园和蜂巢。由于伯克利气候凉爽,餐馆菜园生产不出足够顾客全年食用的作物。因此,沃特斯还从全州处于不同气候环境中的约 80 多个种植户购买有机食材。 沃特斯计划在 1 月下旬到首都华盛顿,在住户家里烹饪。她将把从这些聚餐上筹集的资金捐给无家可归者收容所。 阅读关于 潘尼斯基金会和可食校园 (英文)的更多信息。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iipdigital-mgck/index.html Keywords: 美国 , 有机食品 , 餐馆 , 艾丽丝 · 沃特斯 , 健康食品 , 中国 Read more: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st/chinese/article/2011/10/20111025144524x0.4881359.html#ixzz1bqJHrfJA 奥巴马总统发布 2011 年联合国日公告 2011.10.25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 2011 年 10 月 24 日发布联合国日( United Nations Day )公告。以下是公告全文,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IIP )翻译。 白宫 新闻秘书办公室 2011 年 10 月 24 日 2011 年联合国日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公告 1945 年,在世界经历了战争的冲击之后, 51 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这些先驱们决心要走出暴力和前途未卜的时代,他们着眼于从根源入手,防止冲突的发生。今天,联合国通过调解国际争端、推进人权以及促进全球合作,为寻求持久和平提供了一个论坛。值此联合国日,我们同其他 192 个会员国一起,弘扬《宪章》的创建理念,并再次重申在全球为和平、正义和人类尊严而奋斗。 联合国创建于战争和种族灭绝的废墟之上,却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载体。该机构的创建者认识到协同努力的威力和功效,着手弥合二战的创伤,提倡和平摒弃动乱,为建立在共同目标上的全球合作奠定了基础。现在,随着国家的命运变得越来越相互交织,联合国的领导、工作人员和会员国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继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 从公众健康和经济发展,到应对气候变化、跨国恐怖主义和核扩散。 全世界通过极其重大的事件再次认识到,普通公民的集体行动可以领导我们向自由和正义迈进。在这一剧烈的政治变革时期,联合国可以支持民主运动,站在那些拒绝暴政和压迫、向往自由和繁荣的未来的人民的一边。 我们团结一致,便能帮助长期以来没有机会将梦想变成现实的人民实现愿望。 创建了联合国的男女志士都知道,和平不只是没有战争。国际社会必须不断努力,不仅要增进稳定,而且要捍卫各国人民自由生活的权利,以及所有国家制定自己的路线的权利。美国在参与联合国的工作以及与联合国的合作中,绝不会接受不合理的现状,而是将继续力求让世界发挥出我们相信它所拥有的潜力。 在此,我,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巴拉克 · 奥巴马,以美国《宪法》和法律赋予我的权力,特此宣布 2011 年 10 月 24 日为联合国日。我促请美国 50 个州的州长和美国管辖下的其他属地的官员,以适当的仪式和活动纪念联合国日。 我谨于公元 2011 年,即美利坚合众国独立第 236 年之 10 月 24 日,亲笔在此签名为证。 巴拉克 · 奥巴马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iipdigital-mgck/index.html Keywords: 联合国日 , 和平 , 正义 , 人类尊严 Read more: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st/chinese/texttrans/2011/10/20111025160848x0.1841198.html#ixzz1bqK7kfAh 关于美国主办 11 月 8-13 日火奴鲁鲁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简报 2011.10.25 美国国务院 公共事务局 2011 年 10 月 24 日 简报 美国与亚太经合组织:美国主办 2011 年 11 月 8 日至 13 日火奴鲁鲁会议 ( The United States and APEC: U.S. Hosts Honolulu Meeting, November 8-13, 2011 ) “ 我们对亚太经合组织经济工作的重视与我们把经济方略提升至美国外交政策一大支柱的更广泛的承诺是一致的。经济进步日益依赖牢固的外交关系,而外交进展则取决于牢固的经济关系。 ” —— 国务卿希拉里 ∙ 克林顿( Hillary Rodham Clinton ) 亚太经合组织(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 APEC )是亚太地区的首要经济组织。这个由包括美国在内的 12 个地区经济体于 1989 年成立的组织通过在整个地区促进经济合作及扩大贸易与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与繁荣。 亚太经合组织的范围所及 亚太经合组织现由太平洋两岸 21 个经济体组成,致力于在整个亚太地区降低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促进本组织各经济体之间的商贸互动,改善国际贸易的培训与教育。 目前,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占世界贸易的 43% 、全球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 55% 、购买美国出口商品的 58% ,其市场共拥有 27 亿消费者。在美国最大的 15 个贸易伙伴中,亚太经济组织成员占 7 个。 亚太经合组织成员 澳大利亚、文莱达鲁萨兰国、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美国、越南。 火奴鲁鲁会议 美国主办 2011 年 11 月 8 日至 13 日在夏威夷火奴鲁鲁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财政部长蒂莫西 ∙ 盖特纳( Timothy Geithner )将于 11 月 10 日召集亚太经合组织财政部长会议。随后,国务卿希拉里 ∙ 克林顿和美国贸易代表罗恩 ∙ 柯克( Ron Kirk )将共同主持 11 月 11 日的亚太经合组织部长级会议。最后,巴拉克 ∙ 奥巴马总统将召集 11 月 12 日至 13 日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经济领导人会议。此外,还将召开一系列私营行业会议,包括亚太经合组织工商咨询理事会( APEC Business Advisory Council )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 APEC CEO Summit )。 在火奴鲁鲁会议召开前,曾分别于 3 月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5 月在蒙大拿州大天城( Big Sky )和 9 月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举行了三次亚太经合组织部长级会议。火奴鲁鲁会议将回顾全年取得的进展,并为亚太经合组织未来的工作提出建议。 亚太经合组织的目标 2011 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为实现 “ 无缝地区经济 ” 所作的努力中,将集中关注三大主题: -- 通过推进 “ 下一代 ” 贸易与投资问题,加强地区经济一体化和扩大贸易; -- 促进绿色增长,鼓励在绿色产业中创造就业机会; -- 扩大规管合作,推进规管的一致性。 1993 年布雷克岛会议 美国上一次主持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 1993 年在华盛顿州的布雷克岛( Blake Island )。在那里,比尔 ∙ 克林顿总统首次主持了亚太经合组织经济元首会议,为该组织的未来确定目标,并将亚太经合组织从部长级提升到首脑级,进而确立了亚太经合组织作为为地区经济政策制定议程的首要机制的作用,给整个亚太地区带来了实际成果。 在布雷克岛会议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布致力于促进整个地区的贸易。全体领导人在首次该组织经济领导人会议发表的宣言中强调了加强亚太地区合作的重要性。鉴于冷战的结束,领导人寻求为本地区建立新的经济基础,以利用本地区多样化经济体的活力。亚太经合组织经济领导人指出,排除贸易投资壁垒是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iipdigital-mgck/index.html Keywords: 美国 , 火奴鲁鲁 , 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Read more: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st/chinese/texttrans/2011/10/20111025131303x0.2843853.html#ixzz1bqKHm9eR 副国务卿伯恩斯在美中关系双年会第五次会议上的主旨发言 2011.10.25 副国务卿威廉 · 伯恩斯( William J. Burns ) 得克萨斯农工大学( Texas AM University ) 得州科利奇站( College Station ) 2011 年 10 月 24 日 在美中关系双年会第五次会议上的主旨发言 (Keynote Remarks at 5th Biennial U.S.-China Relations Conference) 各位下午好。布伦特( Brent ),非常感谢你热情洋溢的介绍。总统先生、布什夫人,以及张大使 —— 他是一位才华卓著的外交官,也是一位非常好的朋友,各位同仁和各位朋友:我今天非常高兴地来到科利奇站,谈美中关系这个独一无二的重要话题。 没有任何一种关系在今后几十年有可能对我们两国,或对未来的国际秩序产生更大的影响。 汇集在这里的各位睿智伟才中有缔造了今日美中关系的几位巨人,这令我倍感谦恭。我要特别感谢布伦特这位良师益友 —— 他也一直是在座的很多人的良师益友 —— 并感谢他不断地为国效力。事实是,我国再没有比布伦特 · 斯考克罗夫特( Brent Scowcroft )更优秀、更高尚的公仆了。 布什总统今天在座也令我深感荣幸,在我看来,他一直是美国治国才略的最佳典范,也是美国能给予世界的佼佼者。在我作为一名美国外交官时起时落的个人生涯中,没有任何一个阶段比您的总统任期更让我感到骄傲,更使我学有收益。我当时曾竭尽全力地跟上国务卿贝克在一个似乎每天都在自我更新的世界中所进行的坚持不懈、卓越超群的外交努力。 总统先生,还有一个事实是,在美中关系风浪最大的时期之一,正是您稳稳地掌舵带领我们度过的。在以您的名字命名的公共服务学院探讨前进的路线,继续弘扬您建设一个更安全、更公正、更繁荣的世界的业绩,确实令人深感荣幸。 今日美中关系的发展适逢又一个国际政治极其迅猛地发展变化的阶段。全球经济的变化形成了新的经济财富和影响力中心,新兴大国 —— 从印度到印度尼西亚,从南非到巴西 —— 正在发出自己的声音。随着中东和北非迎来意义深远的变革,我们继续亲眼看到全人类争取自由的斗争的新爆发。 同时,我们面临从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和网络犯罪到传染性疾病、海盗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各种跨越地理界线和政治制度的新挑战。 在一个相互联系的世界上,亚洲的经济增长 —— 以及美国在这一增长中发挥的作用 —— 将对我们各方面临的诸多挑战产生直接影响。在亚洲的核心,我们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泰国和菲律宾的长期同盟关系继续支撑我们作为一个太平洋强国的作用。在北面,同样是一个亚太国家的俄罗斯是一个重要的能源出产国和全球不扩散努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在南面和西面,印度和印度洋地区在亚洲未来的格局演变中至关重要。西半球国家 —— 主要是濒临太平洋的国家 —— 正在日益与亚洲加强互动并从亚洲日益扩大的影响中获益。简言之,我们在亚洲的关系无疑涵盖了各种各样的全球性挑战。 在此一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和技术环境下,亚太地区再次成为美国国家利益的一个关注焦点。就我们在新世纪的进程而言,亚洲的影响力超越任何其他地区。随着亚洲向前推进,美国也在推进我们自己的前沿部署外交态势,以发展和加强我们的关系。我们这么做不是要遏制或支配他人,而是因为我们认识到并且欢迎亚洲在 21 世纪发挥的日益增长的作用 —— 正如我们欢迎中国的和平崛起一样。 健康的美中关系对实现我们的太平洋地区和全球经济愿景发挥着核心作用。当中国寻求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之际,我们两国间的信任和理解对美国的安全与繁荣和中国的安全与繁荣都至为重要。 我们如何协力推进共同利益和处理我们之间不可避免的分歧?奥巴马政府为提出并回答这个问题投入了很多精力。至于我们的方针是否正确,其判别标准之一是,明智的对中国政策必须蕴含于美国在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和战略关系的广泛而全面的构架之中。 正是因为有了像布什大使 —— 这是他当时的头衔 —— 这样的开拓者,美中之间的关系才能从一个试探性的外交开端发展为今天深入、广泛和复杂的关系。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和邓小平提出 “ 改革开放 ” 政策,对付共同的敌人苏联的初衷让位于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更广泛的共同挑战和机遇。 美中合作是成功应对本世纪许多最棘手的全球性挑战的关键,但这种合作往往是美国与盟友及新兴合作伙伴广泛协调和加强国际及区域机构 —— 如东亚峰会( East Asia Summit ) —— 的广泛努力的一部分,包括与从日本到巴西、从印度到韩国的各类国家相互磋商,建立共识。 另外,在我们之间的关系的演进过程中,不断变化的背景至关重要,就像在戏剧里布景对情节具有重要性一样。随着世界的变化和中国的发展,我们与中国的关系的重心也随之转移。 人们有时错误地认为,此类关系不需要花费气力 —— 或者说,它们无异于一系列利益关系中早已注定的结果。而其实对双方来说,这在未来的许多年里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无论是冲突还是合作都不是早已注定,双方作出的选择对于结果会产生重大影响,其重要性无与伦比。成功需要双方辛勤努力,锲而不舍,履行长期承诺,以建立一个接触和信任的基础,并使之在本世纪的未来岁月中为我们所用。 今年一月,克林顿国务卿提出了一个包涵三重内容的与中国交往方针。我想在此简要地阐述一下。 首先,我们对中国的方针始于大力参与整个亚太地区的事务。我们正在加强长期同盟,主动与新兴大国建立伙伴关系,加强该地区的多边机构,因为我们相信,这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是牢固稳定的美中关系的最佳基石。 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为我们在该地区实现自由和繁荣的共同目标分别作出了独特而宝贵的贡献。我们共同努力,保障了和平与稳定,为亚洲的崛起创造了条件。最近通过的《韩美自由贸易协定》( Korea-U.S. Free Trade Agreement )突出表明,这些双边关系继续对我们的共同繁荣作出贡献。通过新的安排 —— 如美日中三方会谈 —— 我们正在利用我们最密切的同盟加强与中国的关系,确保地区稳定。 与此同时,我们作出巨大努力,扩大我们与印度的战略伙伴关系 —— 并且对在亚太地区的合作给予特殊和共同的关注。最终,我们希望看到美国、印度和中国坐到一起,共同应对一些最紧迫的地区性挑战。 除了这些纽带之外,我们还正在作出空前的承诺,参与和支持完善亚洲地区性机构网络,其中包括东盟地区论坛( ASEAN Regional Forum )和东亚峰会。奥巴马总统将于下月代表美国首次参加该峰会。我们希望,政治与战略议题将成为东亚峰会议程的重点。 正如我们在近几年当中所认识到的那样,这些多边机制继续是保障地区性共同利益最有效的方式,包括畅通的合法商贸、遵守国际法和在南中国海等地的自由航行。 最后,我们正在努力重振亚太经合组织( APEC )作为亚太地区的主要经济机制的活力。奥巴马总统将于下月在夏威夷主持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 APEC Leaders’Meeting )便凸显了我们的这一承诺。 这些多边论坛为美国与中国的共同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正如我们在巴厘举行的东盟地区论坛上所看到的那样,克林顿国务卿与杨洁篪外交部长讨论了共同行动计划,处理东帝汶的粮食保障、加强搜救行动合作以及扩大地区救灾和能力建设等问题。 第二,我们致力于在一系列紧迫的跨国问题上扩大与中国的合作。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全球经济危机、气候变化、北韩与伊朗构成的挑战、独立的南苏丹遇到的障碍以及亚丁湾海盗问题等。这一切都表明美中两国合作可以带来的效益。作为副国务卿,我亲眼看到了中国决定与国际社会一道迫使伊朗参加认真的核问题谈判并在其拒绝这样做的时候予以制裁的重要性。中国积极应对北韩的核武器项目、扩散活动和其他破坏稳定的行为所构成的巨大挑战,也令我们深受鼓舞。此类挑战为中国提供机会,显示它的兴起与全球规则、规范及构成全球和平稳定基础的各种制度相一致。 但如克林顿国务卿 1 月份所说,鉴于我们共同面对的挑战,狭隘地集中于意见相同的领域是不够的。我们也必须深入应对一些困难的问题。在中国尚须以国际法为准则对其在南中国海的领土索求作出澄清时,面对围绕中国针对海上权利和航行自由提出的挑战所存在的分歧,我们不能避开了之。在中国的军事能力与意图仍不透明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忽视中国迅速的军事现代化具有导致不稳定的潜在可能。当美国官方与民间实体继续连续不断地遭受源自中国的网络攻击时,我们无法不表示我们的担忧。 在两国双边经济要务的进展过于缓慢时,我们也必须向北京提出我们的关注。经济问题是两国范围更广的双边关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是维护和加强两国整体关系之必须。为此,我们继续鼓励中国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入《政府采购协议》(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greement ),为外国与本国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履行世贸组织( WTO )义务,扩大市场准入。我们作出了积极努力,敦促中国允许人民币加速升值。我们通过双边途径提出了这些关注,而且必须确保在世贸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基于规则的体系内解决这些问题。 本着同样的精神 —— 正如布什总统所熟知 —— 我们必须在每一转折中寻求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在人权问题上保持沉默为代价。人权方面的承诺仍然是美国与中国交往的一项核心内容。我们将继续敦促中国保障言论自由、宗教自由、集会自由、以及中国自己的宪法、法律和国际承诺所保证的其他基本权利。我们促请中国遵行的标准并不是美国标准,而是普世标准 —— 中国人民与世界上任何民族一样衷心赞同的标准。 仅仅指出我们之间的分歧并就这些分歧展开辩论不应当导致对立。政策上的争议也不应当被用作破坏双方关系稳定及妨碍其进展的口实。事实上,共同探索前进的道路对我们努力寻求建立的积极关系至关重要。美中两国必须勇于应对挑战,加倍努力处理有竞争的领域。我们在这方面的能力与我们的方针的第三条也是最后一个内容密不可分:即建立更大的互信。 这一关系 —— 它在国际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 —— 是复杂的,很难加以归类。它包含合作与竞争两方面的内容。我们之间既有重大的共同立足点又有重要的分歧。 在今天这个充满变数、相互交织、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信任和透明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要。我们需要与中国共同处理的问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另外,随着中国积极扩大和保护其海外利益,我们两国将在世界上更多地方看到彼此在近距离操作。我们的军队将在相互接近的区域运作,不允许有任何失误。在诸如网上空间等尚未确定通行规则或尚未就此类规则达成一致意见的新领域中,我们甚至将共栖共存。历史告诉我们,当误解、误判或非故意冲突的风险最高之时,便是巨大变革能够发生之际。 换言之,我们将日益生活在一个美中两国无法各自暗中行事的世界中,因为那样做会带来难以承受的代价。如果我们希望防患于未然,避免误解和危机,那么沟通、透明和信任就必不可少。探寻同时加深这三者的可行方法必须是双方的首要任务。 这正是我们一直努力去做的事情。奥巴马政府加强了高层接触,强化了现有机制,并建立了新机制。奥巴马总统与胡主席已经九次会晤,拜登副总统最近访问了中国。克林顿国务卿和戴秉国国务委员及杨外长举行了无数次会谈。我本人也期待着在本周晚些时候访问中国。这种高密度的高层接触从两国政府的最高领导层为这一关系确定了积极的基调 —— 我深信,所有这些沟通将有助于应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时刻。 变化并不仅限于增加会谈的次数,同时也带来了实质性进展。我们建立了多个机制,促进了正式高层对话以及政府间各个层面的广泛互动。 其中最重要的是战略与经济对话( SED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有效的机制,它汇集了两国政府各部门的官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讨论,为美中合作带来实际成果,并开辟了一个讨论双边关系中敏感问题的渠道。 我们还特别重视发展健康、稳定、可靠的军方对军方关系。我们看到前国防部长盖茨、海军上将马伦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陈炳德等人的高层访问,我们为加强各层面的对话进行了努力。军方之间的关系并非中国给予美国的恩惠,也非美国给予中国的恩惠。 我们在上个世纪的自身经历告诉我们,当军方定期对话时,我们大家都更安全。 为在一个变化无常的复杂世界里建立稳定积极的关系奠定尽可能牢固的基础,这些高层互动和正式机制至关重要。随着我们关系的发展,我们必须继续采取措施,在太空、互联网、核武器以及海事等领域解决我们双边关系中最具竞争性的问题。加强这些领域的透明度是保证我们的关系长期稳定的关键。尤其是我们在太空和互联网领域中的政策和行动对我们作为政府如何组织我们的机构应对这些挑战提出了根本性的问题。这些并不是双方外交人员或军方代表能够单独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有文职和军事官员共同参加的相互协调、相互关联的对话。 因此,我们两国政府今年 5 月启动了美中战略安全对话(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trategic Security Dialogue ),即 SSD ,这是战略与经济对话之下的新机制,其具体目标是消除我们两国之间在最敏感问题上的 “ 信任鸿沟 ” 。 战略安全对话的第一次会议史无前例地汇集了美中两国高级文职和军事官员,就我们所面临的一些最敏感的安全议题展开讨论。我的前任、副国务卿吉姆 • 斯坦伯格( Jim Steinberg )作为共同主持人参加了第一次会议,与会人员还有副国防部长、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以及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员。中方代表团的阵容也十分强大,由张副外长和解放军马上将为首,代表团成员包括多个政府机构的代表。 双方派出诸多部门的高层官员参加对话,反映了美国和中国对该对话的重视以及两国政府最高领导层的期许。我期待着数月后率领一个类似的代表团参加第二轮战略安全对话。 美国认为,战略安全对话和我们举行的其他高层次对话应当以几项原则作为指导。这些机制的目的在于创建一些沟通渠道,提高透明度和可预测性,并最终加强彼此间的信任。 第一项指导原则是:提高透明度很重要。我们对于彼此的计划、行动、能力和意图获得的信息越多,在决策推演时发生的误差就越小,关于彼此各项行动的目的所得出的结论把握就越大。 坦率地说,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在寻求我们的国家利益时会比中国作出更大让步,而是意味着双方应努力使对方了解自己的各项决策及其依据。 第二项原则是:在我们的关系中建立更大的可预测性,以增强对彼此的做法、准则和意图的了解。我们一直寻求通过多种渠道来达到这个目的,包括更频繁的互动与高层访问。 最后,我们的接触需要开诚布公的交流,特别是关于彼此的目标和意图。我们对于中国未来的愿景若有更清楚的认识,将能更好地理解其今天行动的意义,而我相信,中国对我们也会这样说。随着我们逐渐加深彼此的信任,我们就能在交谈时更加畅所欲言。 我们需要坦然正视彼此的差异,并对我们的歧见进行坚定果断的处理,同时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和利益。 美国和中国不是唯一面临着规划路线规则问题的国家。该地区的其他主要角色,包括我们重要的同盟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都对确保该地区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这些国家各有自己对中国的错纵复杂、不断演进的关系。美国已就重要的安全议题扩展了与该地区许多合作伙伴的对话,包括菲律宾、泰国、新加坡、新西兰和印度尼西亚。同样,我们体认到中国需要同自己的邻国讨论许多同样的议题。我们鼓励这些对话,因为我们知道,仅仅减少美国和中国之间的不信任,并不足以确保整个地区的稳定。 分析人士和评论家喜欢在过去的大国对抗和今天的美中关系之间作比较。然而,事实上,这是在一个史无前例的充满活力、互相关联的世纪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关系。 我们一起努力 —— 辩论、合作、有时有分歧 —— 就能在关键的前进道路上把握稳定的最佳时机。对于美国来说,如果它能激发合作,带来结果和解决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共同挑战,这种关系才能成功。 这将需要勤奋工作,竭诚努力。我们不应该对在整体取得进展的情况下受到一些波折而感到惊讶。事实上,我们应该预期这一点。但重要的是随后怎样做。 我仍然相信,鉴于我们对我们全面合作关系的共同承诺,我们可以加深我们的对话。我仍然相信,我们可以建立可持续的机制,控制风险、增强信任。我仍然相信,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可以促进和平、安全和繁荣,不仅仅是为我们自己的人民,不仅仅是为了这个经历着巨大的变化的地区,而且是为了在我们面前的、充满希望的新世纪里的整个世界。 谢谢大家。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iipdigital-mgck/index.html Keywords: 美国副国务卿 , 伯恩斯 , 美中关系双年会 , 第五次会议 , 得克萨斯农工大学 Read more: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st/chinese/texttrans/2011/10/20111025180700x0.9428631.html#ixzz1bqKTA365 查扣物证和保护事故残骸:美国事故调查重要一环 — 作者 Jianan , 2011-10-25 在美国,一旦发生了严重的运输事故,为了确定事故原因,除了听取目击证人的证词之外,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对涉及事故的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证进行核查。前不久我们在《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职权》一文中提到涉案运输工具包括残骸由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 NTSB )全权查扣,本文就着重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今年 6 月 24 日内华达州发生旅客列车与大卡车相撞事故, NTSB 调查组当晚即赶赴事故现场 一般性的事故,例如通用航空(小型私人飞机或直升机)事故或无人死亡的商业航空公司飞行事故,由 NTSB 的地区办公室派出调查员进行调查。严重事故则由 NTSB 在华盛顿的总部组成调查组,称之为 Go Team ,赶赴现场。例如今年 6 月 24 日中午在内华达州发生旅客列车与大卡车相撞事故,造成 6 人死亡。当晚由 NTSB 董事会成员厄尔 • 魏勒带队的 Go Team 就抵达 4000 公里以外的事故现场,展开调查。 NTSB 总部派出的调查组少则三、四人,多则十几人。负责人称之为主管调查员( Investigator-in-Charge ),简称为 IIC 。 IIC 在事故调查领域具有多年经验,其他成员包括运行、结构、动力装置、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家。遇到特别重大的事故,则由董事会成员带队,负责与参与调查的其他联邦、地方政府机构协调,并担任发言人。调查组在到达现场后,头几天一般每天都会举行发布会,介绍事故和伤亡情况,初步报告通常在一个星期之内发布,最终事故调查报告则需要经过对现场全面勘查,对物证包括残骸与通讯往来等进行详尽分析,以及讯问人证等程序,常常要花一年左右甚至更长的时间。 在调查过程中,保存物证极为重要,所以相关法律规定,在 NTSB 调查组到达并控制现场之前,除非以下三种情况,任何人不得扰乱或移动事故现场的物证,包括运输工具的残骸,即 1 )需要救援受伤或被困人员; 2 )防止残骸进一步受损;或 3 )避免其他人员受伤。即使因为上述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的物证,也应当尽可能对事故残骸的位置、状况和撞击部位进行拍照、绘制草图或加以详细描述。 一旦 NTSB 的调查组到达现场,所有物证都立即处于调查组的控制之下,没有 IIC 的许可,任何其他人员包括事故遇害人及其亲属、运输工具的所有者和保险公司,以及他们的律师,都不得对残骸或其他物证进行调研、检验或测试。只有当 NTSB 的物证调查阶段结束,而且由 IIC 签发《残骸放行》表之后,其他方面才有可能接触残骸。 NTSB 调查组成员詹妮弗 • 莫里森在内华达州旅客列车事故残骸保存地点取证 NTSB 调查组到达事故现场后,首先会对残骸和其他物证进行检查、记录和拍照取证,然后委托一家可靠的抢险物资回收公司将残骸运到一个安全的地点。为了运送需要,必须时可以经调查组同意并在其指导下对残骸进行切割。以发生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事故为例,根据事故地点不同, NTSB 一般会委托位于加州首府附近一家名叫 “ 平原零件 ” 的公司或南加州的另一家公司负责这项工作。 即便残骸已经在抢险物资回收公司的手中,它们还是受 NTSB 的管辖,没有 NTSB 的许可,任何外人不得接触。在这个阶段, NTSB 会对残骸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包括对零部件分解、测试和试验。还可能会邀请运输工具制造商派人参加,以进一步确认事故原因。但是仍然不会允许其他方面人员参与。只有这一步完成之后, NTSB 才可能将残骸的所有权交还给运输工具的所有权人。 NTSB 放行之后,其所有人即可以对残骸自行处理,包括作为零部件或废金属出售。通常这个时候它们已经属于保险公司所有,但是事故的关联各方可以要求查看或检验作为物证的残骸。如果对善后赔偿有争议,特别是如果对物证的指证有分歧,从而对事故原因有不同解释,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障受害人的权益,他们委托的律师在 NTSB 对残骸放行之前,就应该取得所有权人承诺保护残骸的书面保证,必要时可以通过法庭取得禁制令,防止所有权人出售或处理残骸,销毁证据。 根据读者的要求,我们会进一步介绍 NTSB 事故调查的独立性。 (图片均取自 NTSB 网站) 雾谷飞鸿 / 美国参考 http://twitter.com/MeiGuoCanKao http://blogs.america.gov/mgck/ 手机雾谷飞鸿 http://m.usembassy.gov/128065t=d066a6d0da4e3a13f9dffed0b763262b 本文无版权限制,欢迎转载。 标签 : NTSB , 主管调查员 , 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 , 残骸 , 物证 , 运输事故 《美国文学纲要》连载: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1 ) — 作者 MGCK , 2011-10-25 亲爱的读者,我们继续刊载由《美国参考》翻译的《美国文学纲要》修订本,每周一期,希望能够帮助您加深对美国文学的了解。 第五章 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1860-1914 )之一 南北战争中的葛底斯堡战役(来源: Wikipedia ) 工业化的北方与以农业为主、实行奴隶制的南方之间展开的南北战争 (1861-1865) 是美国历史上的分水岭。战后的疲惫衰竭取代了这个年轻民主国家天真的乐观主义。美国的理想主义尚未消失,但找到了其他渠道。战前,理想主义者倡导人权,特别是奴隶制的废除;战后,经济发展和白手起家日益被美国人理想化。这是腰缠万贯的制造商和投机商当道的时代,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和 “ 适者生存 ” 理论似乎为商业大亨有时利用不道德的手段发财致富提供了依据。 战后商业繁荣兴旺。战争生产振兴了北方工业,并为北方带来声望和政治影响。战争还使企业领导人获得了管理员工与机器的宝贵经验。美国丰富的自然资源 —— 铁、煤、石油、金、银等 —— 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于 1869 年开始运营,此前,洲际电报已在 1861 年投入使用,这些发展为企业提供了物资和市场以及通讯手段。大批移民涌入则带来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工。逾 2300 万名外国人从 1860 年至 1910 年间进入美国 —— 最初是德国人、斯堪的纳维亚人和爱尔兰人,后来又有愈来愈多的中欧和南欧人。中国、日本和菲律宾的契约劳工则被夏威夷庄园主、铁路公司和西海岸的其他美国企业引入美国。 1860 年,大多数美国人住在农场或小村庄,但到了 1919 年,全国有一半人口集中在约 12 个城市。城市化和工业化开始带来问题:拥挤的贫民区、低劣的卫生条件、低工资 ( 所谓的 “ 工资奴隶制 ”) 、恶劣的工作条件以及政府对企业缺乏监管。工会日益壮大,罢工潮引起公众对于劳工的艰难处境的关注。农民也展开了抵抗东部 “ 金钱利益 ” 的斗争,这一利益阶层的代表者是 J.P. 摩根( J.P. Morgan )和约翰 • 洛克菲勒( John D. Rockefeller )。大亨们拥有的东部银行紧紧控制着对开发西部和发展农业至关重要的房地产抵押和信用;而铁路公司对向城市运输农产品索取高价。农民逐渐成为笑柄,被嘲弄为不通世故的 “ 笨蛋 ” 或 “ 乡巴佬 ” 。南北战争后这个时期美国人的楷模是百万富翁。 1860 年,美国的百万富翁不足 100 人,到 1875 年已经超过 1000 人。 1860 年,美国还是一个摆脱殖民统治不久的年轻国家,版图很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但到 1914 年,已经发展为一个庞大的现代化工业国。 1860 年,美国还是一个负债国,到 1914 年已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人口增加一倍以上,从 1860 年的 3100 万增至 1900 年的 7600 万。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已成为世界上的强国之一。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异化 (alienation) 的情况也在加剧。这个时期具有美国特征的小说 —— 斯蒂芬 • 克莱恩( Stephen Crane )的《街头女郎梅季》( Maggie: A Girl of the Streets )和杰克 • 伦敦( Jack London )的《马丁 • 伊登》( Martin Eden ) , 以及后来西奥多 • 德莱塞( Theodore Dreiser )的《美国的悲剧》( An American Tragedy ) , 都着力描写经济力量和异化给弱者带来的伤害。幸存者 —— 如马克 • 吐温的哈克 • 费恩( Huck Finn )、伦敦的《海狼》( The Sea-Wolf )中的汉弗莱 • 范德维登( Humphrey Vanderveyden )和德莱塞笔下善于见机行事的嘉莉妹妹( Sister Carrie ) —— 则靠着善良、灵活、特别是个性等内在力量而得以渡过难关。 雾谷飞鸿 / 美国参考 http://twitter.com/MeiGuoCanKao http://blogs.america.gov/mgck/ 手机雾谷飞鸿 http://m.usembassy.gov/128065t=d066a6d0da4e3a13f9dffed0b763262b 本文无版权限制,欢迎转载。 标签 : 南北战争 , 工业化 , 现实主义 , 理想主义 , 美国文学纲要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848 次阅读|0 个评论
H.叶天竺——空间信息网格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热度 1 wzhq20082008 2011-9-27 17:41
叶天竺——空间信息网格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叶天竺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要面对空间信息资源以几何级数的速度翻番增加,这些空间信息资源在地理上分布于不同地点,由不同主体所占有的特点,其利用率不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空间信息的处理技术(硬件和软件)发展速度极快,能力也越来越强,同样面临着利用率不高的矛盾。针对这种日益突出的矛盾,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最大限度的挖掘现有空间信息资源的潜力和共享能力,实现空间信息资源共享的新一代的综合集成基础设施——空间信息网格及其相关技术。该技术是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研究热点,也是信息技术的前沿课题,世界各国政府和信息领域的软硬件开发商都在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开发研究。   我国已经在“十五”期间正式启动系统的研究工作,作为国家信息技术领域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列入了 863 计划。本人参加了该项目的关键技术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经过三年的应用示范试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根据研究的成果,对空间信息网格及其相关技术在地质工作中应用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讨论和介绍,为有关部门在部署“十一五”规划时提供技术背景和依据。   一、基本概念   空间信息网格 (Spatial Information Grid 简称 SIG) 是一种汇集和共享地理上分布的海量空间信息资源,对其进行一体化组织与协同处理,从而具有按需服务能力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SIG 是一个分布的网络化环境,连接空间数据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处理工具和软件、以及用户,能够协同组合各种空间信息资源,完成空间信息的应用与服务。在这个环境中,用户可以提出多种数据和处理的请求,系统能够联合地理上分布的数据、计算、网络和处理软件等各种资源,协同完成多个用户的请求。 SIG 以一种新的结构、方法和技术来管理、访问、分析、整合分布的空间数据,充分利用空间信息系统的各种资源提供服务,实现空间信息的有效共享与互操作,提供空间信息的联机分析处理与服务,对提升我国资源环境空间信息基础技术和应用的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 SIG 是一种空间信息基础设施,而不是某一个单项技术。 其次其 基本环境是有高性能的网络连接起来的在地理上分布式的空间信息资源。第三,空间信息资源包括异构的数据资源、各种数据库系统;各种处理工具和软件系统以及各种存储设备和仪器装备。简言之,包括全部数据、软件、硬件资源。第四,通过对空间信息资源一体化组织,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数据、软件、硬件资源的共享。最大限度的发挥空间信息资源的利用率。第五,根据应用需求,把各种资源(地质空间数据、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等)封装为服务。在 SOAP 、 WSDL 、 UDDI 、 GML 标准协议支持下,采用主动型连接机制,以“服务”为中心,构架由通信、数据、服务描述、注册等标准和协议组成的(多结点)地理、地质空间数据服务平台,基于各种高内聚、弱耦合的单个服务,实现服务集成,使得各种应用、服务的交互成为可能,从而提升空间分析处理应用的价值。实现地质调查科学数据与服务的统一描述、统一发现和整合,成为地质调查科学知识与数据服务的窗口和统一平台。第六、在实现空间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体现共享各方对空间信息资源享有使用权,而并不具有所有权。以上六点就是 SIG 的基本概念,此概念体现了某种新的理念,它是一种基础设施,也是一种多领域的技术集成。它为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中的各种需求提供了实用可行的解决思路和实施方案。   目前国际上与 SIG 相关的技术领域主要有三个方面:以网格( Grid )为代表的资源管理与技术集成、以 OGC 为代表的地理空间信息互操作、以 Web 服务为代表的面向应用与产业化的系统集成。   对于空间信息网格的概念,由于国内使用时间不长,而且从实际意义上目前正在实际应用中从不同的技术层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包括网格计算( Grid Computing ), Web 服务和互操作。目前从我们进行的“ 863 ”信息获取与处理主题中开展矿产资源区域评价的应用示范研究的过程来看,可以肯定的有以下几点:空间信息资源在地理上是分布式的,通过共享基础平台,实现一体化的描述、存储和组织;以面向网络环境的大型 GIS 软件为支撑,以服务为主线,通过分布式空间信息资源智能服务引擎机制,真正实现数据、硬件、软件的共享服务。解决了不同背景、不同平台下异构数据源的协同问题,使数据源和软硬件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真正达到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不同行业的资源共享。   自上世纪来,各国政府都开始使用“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交通”以及所谓的“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等概念,其真正内涵就是指上述基本概念。即 SIG 的概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 .关于网格计算( Grid Computing )是目前国际计算机界的热门研究课题,主要目标是提供一种能够聚集网络上的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 PC 、信息系统、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系统、应用模拟系统、虚拟现实系统、仪器设备和信息获取设备以及服务和人等广泛分布的各种资源,进行大规模计算和数据处理的通用基础支撑结构,为各种应用开发提供底层技术支撑,将 Internet 变为一个功能强大、无处不在的计算设施。   例如:美国于 1998 年提出了全球信息网格( Global Information Grid )计划,预计 2020 年完成,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先期启动了 160 亿美元的八年项目计划。    IBM 公司于 2002 年与美国能源部组建“科学网格”,启动了全公司的“网络计算创新计划”,把无数计算机连成共享的虚拟超级计算机。设计了包含 3328 个处理器的 Unix 系统,以及包含 160 个处理器的新型 Intel 系统。美国 还启动 了地球系统网格( Earth System Grid )应用 Globus 的关键技术实现了远程气象数据交互分析。   欧洲于 2001 年启动地球观测系统( Earth Observation System )项目,应用于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土地、资源、环境等地球观测领域。    2 .关于 OGC ( Open GIS Consortium )组织的互操作项目。 OGC 是一个非盈利组织,目的是促进采用新技术和商业方式来提高空间信息的处理能力的互操作性, OGC 成员努力建立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全球共享,提供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处理。自 1999 年开始, OGC 组织开发了基于 Web 的地理空间互操作研究项目,目前正在努力实现扩展当前的 OGC 标准,发展基于 Web 的空间信息互操作技术框架,能满足社会各方面的商业性服务需求。    3 . Web 服务技术    Web 服务结构是基于服务提供者、请求者、中介者的三个角色,以及服务的发布、发现、服务请求者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绑定三个动作而定义,通过服务实现、服务部署、服务发布、服务发现、绑定和调用实现服务的流程。 Web 应用已经从集中式发展为分布式, Web Services 作为分布式计算模型,网格技术和 OGC 都在吸收 Web 服务领域的有关技术,解决互操作的网格标准和分布式计算问题。   例如:加拿大地质调查局( GSC )花了近四年的时间,开展基于分布式标准、多结点地质科学信息系统的加拿大地球科学知识信息网络( CGKN )的研究。该工程由 13 个地方政府部门提供地质科学数据,由国家地质调查委员会协调在数据格式、结构、术语方面的标准化。采用分布式地理库 , 连接 13 个联邦省和国土部门的地质科学信息。目前,通过采用发现、评价与可视化、存取等阶段等渐进式研究与发展方法, CGKN 具有如下特点:( 1 )采用主动型(网格理论模型基础)地理连接构架加拿大地理空间数据和支持服务;( 2 )分布式数据互操作;( 3 )采用国际标准;( 4 )结点控制参与数据存取。加拿大 GSC 在构建 CGKN ,分三个阶段开展工作:第一阶段为数据发现阶段。第二阶段为数据可视化研究阶段。目标是通过 CGKNI 服务实现在线数据的可视化和整合。可以从各个省和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在线浏览和 整合图层 数据,目前数据包括基岩地质、地表地质、航空磁测影像、卫星影像、道路水系、放射性影像等数据,还可以与其他常用服务互操作。第三阶段为数据存取阶段。通过三个阶段的研究实现 WMS 图例、服务与客户端、科学标准语言、大数据量的空间信息传输的有效方法、可持续发展经费、标准代码制定等关键问题。    4 .从国内看,“ 863 ”计划自“十五”开始由国防科技大学和中科院计算机所共同开展了“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的”网格计算项目。 2004 年“ 863 ”计划支持的我国自主开发的大型 GIS 软件开发成功,并且鉴定通过。“十五”期间,“ 863 ”计划把 SIG 及其相关技术列为重点主题,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是从总体上衡量,虽然国内在空间信息网格技术方面已经投入了相当的研究经费,并且组织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产业部门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是目前看从经费规模和获取成果方面差距还很大,尤其是在空间信息网格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研究方面差距更大。   “十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计算所、中地公司合作,在地下水资源网格计算、应用 SIG 技术实现矿产资源区域评价、大型 GIS 软件应用三方面开展应用示范,取得了初步成果,初步建立了平台框架和空间信息网格服务机制的雏形,获得了“ 863 ”主题专家组的肯定。但是距离完全意义上的 SIG 差距还很大,有待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发展。    5 .相关技术发展趋势   ( 1 )基于 IP 的融合 IT 趋势   过去的 IT 和今后的 IT ,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过去的 IT 是静态的模型和服务于数据的交换,而今后的 IT 应该是动态的模型,具备多业务形态的、无边界化的和虚拟化的几个关键的特征,这就是整个 IT 演进趋势。   多业务:在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三网合一(数据、语音和视频),甚至在 将来多网合一 的基础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业务承载。   无边界:它是当今 IP 架构非常重要的特征。打破各种相对独立的应用网络间隔,实现无缝的信息传递和互操作。   虚拟化:在统一技术支撑之下,能够把过去相关性不是很强差别较大的网络及组件。   实现 IP 软、硬件的融合,业务和系统的融合,网络的融合,能够去支撑未来快速变化的 IP 、形成虚拟的 IP 、无边界的 IP ,具有自感知、自调整、自防护、自优化,是下一代智能化网络的发展趋势。   ( 2 )面向服务架构( SOA )   面向服务架构( SOA )是一种应用框架,它着眼于日常的业务应用,并将它们划分为单独的业务功能和流程,即所谓的服务。 SOA 使用户可以构建、部署和整合这些服务,且无需依赖应用程序及其运行计算平台,从而提高业务流程的灵活性。面向服务架构( SOA )特征是: 1 )组件化:利用标准化的应用程序和资源服务接口; 2 )互操作:实现应用程序和资源之间的轻松信息交换; 3 )模块化:混合搭配、添加删除、业务流程与基础设施; 4 )可伸缩:从现有资源起步,随需添加其他资源。   ( 3 )下一代网络发展趋势——智能信息网络 (IIN)   什么是下一代的网络,应该是具备能够把现在的语音、视频、数据以及未来可能会有的存储和其它功能融在一起的智能信息网络。智能信息网络是在网络基础之上融合了越来越多的智能,其特点是 : 第一个是永续性,网络不管怎么用,不管经历什么样的挑战,都能够安全、稳固、继续运行。第二是集成化,一个网络设备能够集成越来越多的智能。既把很多过去独立的系统,结合智能的工具,增加到了网络的功能里。 第三是自适应性,当它碰到各种各样情况的时候,都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做出调整。   三、需求分析   空间信息网格及其相关技术在地质工作领域内究竟有什么需求?研究应用 SIG 及其相关技术有什么实用价值?下面从数据服务、软件、硬件资源共享三方面分析如下:    1 .数据共享服务:地质工作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地质工作者通过各种勘查技术获取空中、地面、地下数据,我们通常所说的遥感、物探、化探、区调、矿产等各种各样的数据,这些数据有以下基本特点:首先,地质调查数据都是空间数据。其次,地球是一个整体,只有通过各方面的数据共享和整合才能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判断错误。第三,这些数据由于通过不同方法手段获取,因此具有异构特征。第四,这些数据的采集主体分布于全国及世界各地,因此实时数据都是分布式的。真正实现地质调查数据共享,必须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法律法规问题,目前主要通过向政府 汇交纸介质 为主的资料后实现共享,其过程很长,无法做到实时共享。二是解决技术手段,通过 SIG 及其相关技术实现实时共享与整合。三是建立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   例如:西南“三江”成矿带地跨云南、四川、西藏、青海四省区,地质调查数据由四省采集,无论哪一个省开展矿产资源区域评价工作,在同一成矿带上都需要应用其它各省的数据资源进行对比分析,才能正确地对本地区的找矿信息加以判别。如果按现行办法只有等到各省将资料汇交以后才能相互查阅利用,既不能及时获得实时数据,而且大量原始数据无法获取,如果应用空间信息网格及其相关技术则完全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与整合,尤其是可以便捷地实时共享大量原始数据。    2 .硬件资源共享服务:硬件资源服务是多方面的,例如服务器动态均衡负载的实现,体现了硬件资源共享服务的理念。动态均衡负载是指面对大量数据服务请求时,在网络环境下的各个结点上可以根据内部服务的状态,是否处于繁忙状态或繁忙程度,通过智能判别,自动将数据送到空闲的服务器上,实现硬件资源共享。又例如:当我们开展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计算以及开展全国矿产资源区域评价时,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计算,必须使用超大型计算机,但是超大型计算装备价格昂贵,我们又不是经常使用,这就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如果应用空间信息网格计算技术,通过因特网及智能服务搜索向拥有超大型计算装备的单位发出服务请求,很快能够解决大规模计算问题。    3 .软件资源共享服务:一般情况下,除了社会上通用的商业应用软件以外,各行业都针对自身行业的特点,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发了一系列应用软件。因此对于用户而言根据保护知识产权有关法律规定,不可能无偿占有此类软件,如果应用网格技术通过因特网服务智能搜索,很容易发现需要的软件。通过服务请求,实现软件资源有偿服务。   四、关键技术介绍   目前,“ 863 ”主题专家们认为 SIG 涉及以下关键技术:    1 .基于 SIG 的空间信息一体化获取技术   空间信息资源的一体化描述,统一的空间信息获取接口、高效空间数据预处理与互操作技术。    2 .分布式空间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   一体化描述,组织与管理、资源目录模型与目录服务技术。    3 .分布式空间信息共享技术   公共的数据访问模型、空间数据访问接口、基于“服务”的空间数据访问体系和技术。    4 .空间信息服务与集成技术   空间信息服务分类、模型与体系框架,发布、发现体系,聚合理论、模型与体系框架。    5 .智能化空间信息搜索、过滤和整合技术   空间信息分类、建模、存取与访问方法,面向网络的智能化检索、高性能联机分析处理、多维模型、可视化技术等。    6 . SIG 移动服务技术   面向移动服务模式的空间信息产业模式和加工,传输与交换标准,服务终端、系统构建。    7 .空间信息一体化传输技术   面向一体化空间信息传输协议、压缩与编码、传输 容错与 恢复技术。    8 .安全与监控   访问控制、安全通信、安全管理、用户监控、身份认证、安全协议、用户管理等技术。    9 .政策与协议   空间信息互操作标准、知识产权保护、运行规范、共享法规建设等等。   下面以 863 项目“基于 SIG 的资源环境空间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为实例简要说明空间信息网格技术体系。    1 .网络结点构建与部署:我们部署了 地调局发展 研究中心、南京地调中心、江西、安徽、江苏、湖北地调院以及成都地调中心、四川、云南地调院等 9 个结点,分别开展西南三江、长江中下游区域矿产预测工作。同时布置了天津地调中心、山东、河南、河北、天津地调院 5 个结点,开展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评价,实现了服务的互联互通。    2 .实现了数据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已经建立的地质图( 1/20 万、 1/50 万)、航磁、重力、遥感、化探、矿产地等空间数据库的数据,属于多源异构数据,大多不具有在网络环境下组织和管理的特点和服务的能力。本次研究,完成了多源、多比例尺、异构地质空间数据一体化组织的关键技术研究,基于第三代空间数据模型,成功实现了地学数据的转换,并建立了分布式地质空间数据一体化组织与管理系统和空间数据注册管理系统,实现了分布式多源、多比例尺、异构地质空间数据一体化组织、管理、发现与处理。目前,已部署了地质图、地质专题图、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地下水观测数据等近 30 种类型数据,约 500GB 左右。    3 .解决数据发现机制,实现空间信息资源的智能搜索。   根据地质空间数据的特点,在地质空间信息网格体系的自治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 SIG 管理中心、空间元数据系统和空间数据注册容器,为地质空间信息网格资源的虚拟化提供了底层支持,实现了多方法、多层次的分布式地质空间信息资源发布与发现。   ( 1 )设计实现了基于 Peer-to-Peer 技术的分布式 UDDI ,解决了原有集中式 UDDI 存在单点失效和扩展性不足等的技术和应用难题,结合空间数据和信息地理分布的特征,在 各个拥有 空间数据、信息、服务的单位部署一个 UDDI Peer ,并为部署的所有单 UDDI Peer 构造邻居关系和消息路由表,最终构造出一个统一的多个 VDDI Peer 。 UDDI 注册中心是空间信息服务注册、用户集中管理的地方,是联系空间信息服务和空间信息应用的纽带。空间信息服务节点到 UDDI 注册中心进行服务的注册、登记,空间信息用户通过 UDDI 注册中心获取所需求的空间信息服务的基本信息与技术细节信息,再通过对空间信息服务的绑定得到空间信息服务和产品。 UDDI 注册中心同时还提供服务结点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计费管理等功能。   ( 2 )建立了分布式资源环境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的元数据系统,提供数据资源检索、目录导航等功能,帮助用户发现、定位数据资源,并进而以资源环境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中心系统所提供的数据服务对数据资源进行处理和应用。   ( 3 )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空间数据注册容器。空间数据注册容器是专门针对 GIS 功能需求而设计的。数据注册体系在每个结点部署,每个结点都可提供数据发现服务,使 Portal (门户) 端能够 根据数据请求的条件(分类、比例尺等)调用该结点的数据发现服务从而得到数据注册信息,进而根据数据注册信息进行数据服务。    4 .实现服务均衡负载   采用异步通讯实现均衡负载和分配服务,实现了华北平原地下水计算、两个成矿带区域矿产评价示范实验,实现了异步通讯动态分配服务实现均衡负载,同时设计了资源信息传感器,实现了地质空间资源信息实时监控。    5 .地质空间信息资源交易与安全机制的实现   通过对地质资源交易系统中交易对象、资源消费者、资源生产者和中介服务包括的四种角色和定价机制、计费机制、付费机制、收费机制和认证机制的五个机制的描述和关系定义,采用服务与角色绑定,实现交易系统中的计费服务和计费管理。同时,采用证书系统进行身份认证,进而根据用户与角色的关联,角色与服务的绑定,实现了用户权限管理,并确保了链路安全。    6 .实现空间信息服务聚合与协同   空间信息服务聚合分静态聚合和动态聚合两种,前者指流程中已经设计的服务,后者指绑定到流程中的个性化的动态服务。协同由协同流程定义和协同流程执行组成,建立了空间服务聚合与协同环境的应用流程:查询 UDDI 注册中心;按照业务逻辑定义服务聚合流程;定义各个结点对应的操作;执行相应的流程;执行完毕,返回最终服务结果。目前,我们仅仅完成了静态服务聚合与协同。    7 .相关标准与协议设计   根据地质空间信息服务的需要,研究制定了资源环境空间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的标准。主要有数据类标准和服务类标准。完成了地质空间信息共享分类编码、地质空间信息元数据标准、地质空间信息 WEB 服务规范 、地质资源环境决策模型组件共享标准、地质决策模型组件 WEB 服务规范、地质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体系数据转换标准、地质空间对象网络传输协议、地质空间信息服务体系的数据模型、地质图示表达共享标准等九个标准。    8 .基于 SIG 技术框架 下大型 GIS 开发与应用   为了更好地实现空间信息服务,不但需要解决分布式面向要素存储与组织的问题(不是文件),还需要解决空间信息资源访问量增大带来的网络瓶颈、实现资源的快速响应等方面的问题。在本项目研究中国产大型 GIS 软件, MapGIS 基于第三代空间数据模型,成功实现了地学数据在 Oracle 、 SQL Server 数据库环境下进行多种地理、地质数据组织。同时,在空间信息服务利用异步调用、负载均衡技术和容错机制,采用压缩与解压、加密与解密手段,解决了实际应用中数据请求和数据处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性能与效率、安全问题,大大地提高了空间信息服务的获取能力,为在 SIG 体系内构建资源环境空间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平台提供了很好的支撑技术。   如上所述,根据地质调查工作的特点,迫切需要解决空间信息资源的共享问题。因此,空间信息网格及其相关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数据、硬件、软件共享的基础平台,实现网格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意义十分重大。   五、应用示范实例    1 .地下水水质模型评价:选择华北地下水资源评价示范,完成了地下水资源空间数据库的设计、标准的制定,进行了相关数据的综合与集成,运用 SIG 技术,实现了区域地下水水质的动态监控、分析、评价。    2 .西南三江和长江中下游 9 个单位两个成矿带区域矿产评价示范,同时组织硬件、搭建了网络运行环境,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已有的空间数据进行了转换组织,建立了基础数据提取模型和数据接口标准。编制了《矿产资源综合评价示范指南》,制定了矿产预测地质综合信息专题数据库建库标准,包括目录规定、统一编码、属性说明 及图层设计 。依据 8 种基础数据库,建立了地质综合信息专题数据库概念模型,由 16 种图形数据构成,应用证据权法进行了初步预测,成功的实现了跨省、跨单位的区域评价。   六、展望和建议   通过三年“基于 SIG 的资源环境空间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的研究,建立了地质空间信息网格体系内的分布式结点空间信息网格智能服务引擎及其机制的关键技术原型。这些关键技术包括空间数据发现机制、异步调用机制、负载均衡机制、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压缩与安全传输、数据互操作机制、证书机制下的安全权限与服务引擎的绑定等,解决了不同背景、不同平台下异构数据源的协同问题,使数据源和软硬件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真正达到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不同行业的资源共享。为地质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   空间信息网格及其相关技术,是应用技术,不是理论探索。因此,第一,其技术体系完全取决于应用需求,必须结合实际,凡是没有应用需求或者在应用中 不 适应的技术,即使理念再先进也是无用技术。因此, SIG 技术体系的建立必须密切结合地质工作实际,结合实现地学多源数据共享服务的目的。第二,计算机技术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基于 IP 的融合 IT 趋势和下一代智能信息网络 (IIN) 的发展,今天认为很难实现的技术问题,也可能在意料之外的时间段内可以实现。因此, SIG 技术体系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地质空间信息网格体系内的分布式结点空间信息网格智能服务引擎及其机制也不例外。   目前我国地质工作体制已经向市场化发生了质的变化,商业勘查的比重与日俱增,真正实现地质信息共享,已经失去了计划经济下的体制基础,不可能再运用集中式的共享服务模式解决问题。因此,除了建立多元主体下的地学空间信息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开的运行机制外,还必须解决网络环境下分布式空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开发。空间信息网格已经走进了我国地质工作领域,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应用。近年来,随着野外多元数字采集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及其野外桌面系统的不断完善,目前正在开发矿产资源勘查及储量计算应用系统。该项工作和初步完成的“基于 SIG 的资源环境空间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 863 项目成果相结合,即将构成完全意义上的地质空间信息网格。实现地质工作从野外调查数字化,数据采集、室内地学数据加工整理、多元信息聚合与集成、网络环境实时共享服务。达到完整意义的地质工作主流程信息化。真正实现地质调查工作的技术革命。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 .继续积极参加“十一五” 863 计划,努力争取参与“信息技术领域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希望得到部、局两级支持。    2 .“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即将开展全国重要矿产资源区域评价工作;同时,科技部已经决定在国土资源部建立地质矿产资源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自 2006 年开始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牵头组织实施。在上述两项工作中应考虑应用地质空间信息网格及其相关技术,进一步促进地质信息网格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在应用中完善,在应用中提高。   本人不是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连入门水平都没有达到,阴差阳错,自 2002 年以来接触了空间信息网格及其相关技术在地质工作中应用示范研究工作,学习到许多知识,但是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只是皮毛,也是懵懵懂懂,因此本文中必然存在许多错误,请批评指正。   本文经中国科学院陈述彭院士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核心专家, 863 项目“基于 SIG 的资源环境空间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技术综合组组长李超岭博士审阅,在此致谢。 2005-12-17
4439 次阅读|2 个评论
再谈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黄安年 2011-2-23 16:30
再谈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23 日发布 我自 2002 年 4 月 22 日创办个人学术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网站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以来 , 已经发布文章 25600 多篇 , 登陆访问人次累计七八百万人次,在学术界、教育界、社会各界有着广泛的正面影响,获得普遍好评和欢迎。网站的宗旨一直是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007 年 8 月 31 日,笔者博客上撰文《解读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谈到, 2005 年 10 月在中国美国史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上,我在提交的论文中对这十六字方针作了阐述(见《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学术界》, 2006 年第 1 期第 268-273 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 2006 年第 4 期,第 85-89 页) 2007 年 3 月 7 日,我在落户科学网的博客时也强调要本着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宗旨。   我在文章中谈到 : 学术为公是学术交流网和兼学术与随感、历史与现实于我的博客的出发点,学术为公就是要崇尚学术独立和自由的精神,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维护学术正义和公正,坚持学术规范和道德,开展健康学术评论,不谋学术私利。坚持学术为公,要求对待学术观点的不同见解对事不对人、摆事实、讲道理,百家争鸣,求同存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欢迎学术不端学者回归学术规范,抨击坚持不改的学术不端行为。   资源共享是学术繁荣的必要途径。学术交流网和我的博客中发布本人的所写文章和编辑资料,欢迎下载用于个人教学和研究,但是请网友在使用时切实遵守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规定,尊重个人学术版权。凡转载本人文章和使用本人发布的原创照片的务请注明来源并知会本人。学术交流网倡导学术信息资源多元化,在遵守法律和保守国家机密的前提下,力求为网友提供不同见解的学术资源,这些资源的可信度和价值取向由读者自行判断,并不代表学术交流网的立场和观点。学术交流网联结了一些海外学术和咨询网站,和国内某些收费网站不同,是可以免费获得的。学术交流网呼吁打破垄断性、政策性歧视,公共图书馆网站、国家资助的政宣性、公益性网站及高等学校校园网要在提供学术资源共享服务上起带头作用。   实事求是是学术事业的生命线,尊重客观事实,坚持求真务实,及时纠正错误,遵循实践检验真理标准,是学术交流网和我的博客信守的学术路线。在涉及学术的是非原则、评论中的非学术因素、学术公案的是非曲直、现代化革命化价值取向是非、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功过是非、美国发展道路的优劣评估、当代社会转型现象评述、教学教育改革评估、全球化民主化多元化走向等等,从国内外大事到日常社会生活的评论,都要坚持实事求是,检验于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是学术事业创造性发展和学术性网站发展的希望,客观地说,我国的学术性网站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只有创造性地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步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对于学术性网站需要引导和宽容而不是防堵和限制。学术网站顾名思义讨论的学术问题,但是当代学术离不开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透过历史考察和现实跟踪来从学术层面上深层次解剖事实真相,还清历史的本来面貌。      学术繁荣的活力源于学术创新,学术创新需要研究和吸收前人成果、跟踪学术研究现状、更新学术观念、开拓学术视野、进行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批评,革新研究手段。如果没有学术交流、没有学术批评,我们的学术事业难以得到健康的发展和真正的繁荣,也就很难进行学术创新。学术交流网愿为在美国问题领域、世界历史领域、社会保障领域、教育改革领域、学术评论领域、现代化进程领域作些基础性铺路工作。希望拓宽学术交流领域,更多反映国内学者、国外学者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活动。学术创新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尊重并认真研究和吸收前人成果,实干苦干加巧干,遵循科学规律和学术规范,探索新资源、新思路、新思维、新方法、新架构。随着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学术活动普及化的发展,学术交流网和我的博客面向的读者,不仅是专业工作者而且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科学、社会各界的爱好者。   学术发展需要学术评论,健康的学术评论有利于学术发展。在学术讨论面前应当人人平等;在学术问题上,要淡化行政管理的干预;在学术领域要拓宽学术民主和谐的空间,这些是学术发展和繁荣的必要条件。学术交流网和我的博客希望在学术评论、学术批评、学术争鸣、学术管理、学术评价、学术热点等方面继续做出努力。学术交流和学术批评在遵守国家宪法和相关法令下,要求保障学术交流和学术批评的合法权益。学术发展和繁荣需要通过健康的学术讨论,张扬学术正气,抵制学术不端言行。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685 ) 学术交流网近九年的实践和我的博客近四年的经历,使我更加感到这十六字方针的重要。 学术为公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 出于公心 , 不谋个人和小集团的私利,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与人为善。 实事求是是学术批评、学术交流、学术事业的检验标准 , 一切从事实出发 , 一切受事实检验 , 不先入为主 , 以论代史,反对弯曲和捏造史实。不唯书、不唯上 , 只唯实,书和上的准确是由于符合实际 , 受到事实的检验。可以不说话 , 但是不能讲没有事实依据和过头的的话,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办老实事。 资源共享是学术繁荣的最佳途径。从资源垄断到资源共享是一个需要排除各种来自左右两方面干扰的过程,没有真正的共享难以做到学术繁荣 , 我们也要防止打着“普世”旗号散步流言,扰乱国家和社会秩序的言行。资源共享既要符合国家利益又要有利于学术发展。 与时俱进是学术发展的推动力,随着博客( Blog )、微博、推特 (Twitter) 、优兔 (Youtube) 等网络手段的快速发展和影响,学术性网站和学术性博文的作用愈来愈突显,社会安全影响也日益提上日程 , 需要厘清一些重大的政策性问题,加强对网络的引导和管理。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的备案号是 : 新京 ICP 备 0906 7695 号 , 现在由科学网负责进行技术服务 , 再次向科学网技术部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请各位网友注意 , 中国只有一个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欢迎登陆学术交流网。 下面是笔者 2007-2010 年间博文中有关学术交流网的目录: * 办好即将进入第六个年头的学术交流网,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1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414 ) * 学术交流网进入第六个年头实现了转型,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6 月 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56 ) * 学术交流网开办最初三个月发布的文章及反响( 2002 年 4 月 22 日 --7 月 22 日),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7 月 2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825 ) * 《学术交流网》总目( 2002.4.22 — 2002.6.21 )(上)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7 月 2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853 ) * 《学术交流网》总目( 2002.4.22 — 2002.6.21 )(下)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7 月 2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854 ) * 《学术交流网》总目( 2002.6.22-2002.7.22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7 月 2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855 ) * 学术交流网累计登陆人次突破 400 万,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7 月 2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003) * 解读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8 月 31 日(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6685 ) * 学术交流网全新改版通报( 2007 年 11 月 22 日)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2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1467 ) * 敬告网友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23 日 ( 北京时间 )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1495 ) * 重要通报( 2007 年 11 月 28 日,美东时间),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2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1790 ) * 学术交流网全新改版通报( 2007 年 11 月 22 日, 11 月 28 日再发)》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2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1791 ) * 学术交流网的访问量已经突破 504 万,请新老网友登陆 www.annian.net 新版》,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29 日(美东时间)(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1809 ) * 学术交流网拓宽新栏目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2 月 0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2234 ) * 敬告关注学术交流网的网友,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2 月 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2272 ) * 学术交流网刊登有关圣诞节标题的文章,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2 月 2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157 ) * 记学术交流网遭遇的一次罕见的技术故障,黄安年的博客 , , 2007 年 12 月 2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564 ) * 喜迎 2008 年 ---- 学术交流网的回顾与展望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2 月 3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662 ) * 学术交流网各个栏目文章统计一览表( 2008 年 1 月 1--31 日)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3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230 ) * 学术交流网上发布有关情人节的信息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2 月 14 日 * 学术交流网各个栏目文章统计一览表( 2008 年 02 月 01--29 日)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2 月 2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6648) * 学术交流网各个栏目文章统计表( 2008 年1月1日―― 5 月 17 日)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5 月 1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725) * 关于中国知网检索黄安年文章目录 (1979-2008)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6 月 5 日 *2008 年学术交流网的回顾,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8035 ) * 来之不易 任重道远——写在学术批评网创办八周年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3 月 1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0799 ) * 学术交流网累计登陆人次超过 600 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3 月 2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1429 ) * 就学术交流网进入第七个年头致读者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4 月 2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7682 ) * 学术交流网致读者的信( 2009 年 8 月 7 日),学术交流网,本站网主简报, 2009 年 8 月 7 日;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7933 ) * 感谢科学网即日起为学术交流网提供技术支持和维护,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1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8774 ) * 衷心感谢网友对学术交流网的关心,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1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8969 ) * 快讯:学术交流网开辟“科学网博文选”专栏,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1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9669 ) *2009 年学术交流网与博客同步兼有自身特点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1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3356 * 推荐看看学术交流网上的几篇文章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8 月 13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574 * 学术交流网开辟思念学界前辈专栏 , 学术交流网 , 思念学界前辈 ,2010 年 8 月 27 日发布;黄安年博客 ,2010 年 8 月 27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6728 * 就学术交流网发文逾 25000 篇致网友 , 学术交流网 , 本站网主简报 ,2010 年 8 月 29 日发布;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8 月 29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7219 * 资源共享和论文资料总目发布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1 月 23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6617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19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资源共享和论文资料总目发布
黄安年 2010-11-23 12:43
资源共享和论文资料总目发布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1 月 23 日发布 一个半月前 , 我在博客上陆续发布 6 年前整理的学术交流网 2002-2004 年中国美国问题论文和资料总目,这个总目的编序和笔者发布的 2007-2009 年中国美国问题博文相对应的。按照目前的发布情况看 , 估计今年底和明年初可以全部与网友见面。为何要发布 6 年前整理的资料总目呢? 这些发布在学术交流网上多达近万篇内容中不仅有少量是笔者在博客上迄今还未发布的 , 更多的是转发内容中不少迄今很难查到 , 当时这些内容尚未列为控制发布范围之内 , 而现在如果再要在网上查找就不容易了。 这分资料对于 2002-2004 年中国美国论文资料相对比较齐全 , 为了整理这份资料花费了我整整两三个月的时间 , 作为资源共享,至少省却了一些有兴趣的朋友的检索时间 , 当然还需要继续补充和完善。 谁都清楚知己知彼的重要 , 科学发展观要求对于资料掌握的全面性 , 防止片面性,如果不了解各国各种不同观点的资料 , 谈何科学发展? 我本希望继续 2005 年以来的论文资料总目,现在精力有限 , 估计难以一个人老完成 , 但是要组织团队来做 , 难度更大 , 因为不能立项,没有经费 , 没有人力,也不被列为研究成果 , 所谓资源共享,纸上谈兵而已,我从不奢望,尽管如此 , 从自己做起 , 力所能及,总是好的。
3000 次阅读|0 个评论
精品资源共享,欢迎加入电子测量仪器研究高级QQ群(69439700)
热度 1 chrujun 2010-7-15 13:22
为了实现仪器仪表研究资源共享和技术交流,特别是电子测量与仪器领域有关的资源共享和技术交流。特意创建了电子测量仪器研究高级 QQ 群( 69439700 )。计划在两年内将该 QQ 群升级为超级 QQ 群,到时有 1GB 的永久共享空间,可为仪器仪表研究提供丰富的共享资源。 我首先从长期收集的 500 多 GB 电子资源中精心选择了 18 个电子文件上传到共享空间,现列表如下: 1 、 S chaum'sOutline-DigitalPrinciples (数字电路原理) 2 、 Practical Data Acquisition for Instrumentation and Control Systems (控制与仪表实用数据采集) 3 、 Schaum's Outline Of English Grammar (英语语法纲要) 4 、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电子工程原理与应用) 5 、 Metrology - Calibration and Mesurement processes guidelines (校准与测量过程导论) 6 、 Advanced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Noise Reduction - 3rd Edition (高级数字信号处理与噪声压制) 7 、 Practical Electronics Handbook, 6Th Ed (实用电子学手册) 8 、 ZigBee Wireless Networks and Transceivers - E. Farahani - Elsevier 2008 ( ZigBee 无线网络与换能器) 9 、 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for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Elsevier, 2004)(ISBN 0125980574)(641s) (工程师与科学家用概率论与统计学导论) 10 、 The Measurement Instrumentation And Sensors Handbook (2587S) (测量仪表与传感器手册) 11 、 Practical TCP/IP and Ethernet Networking (实用 TCP/IP 与因特网) 12 、 Measurement Instrumentation Handbook (测量仪表手册) 13 、 International Vocabulary Of Metrology(VIM) (国际计量词汇表) 14 、 An Introduction to Uncertainty in Measurement, Using the GUM (L. Kirkup, R. B. Frenkel) 0521844282 (测量不确定度导论) 15 、 2009 Design and test of a high-resolution acquisition system for marine seismology (海洋地震用高分辨率采集系统设计与测试) 16 、 IEEE-STD-1241 Standard for Terminology and Test Methods for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s ( IEEE 模数转换器术语与测试方法标准) 17 、 IEEE-STD-1057 Standard for Digitizing Waveform Recorders ( IEEE 数字波形记录器标准) 18 、 IEEE Std 181-2003 Standard on Transitions, Pulses, and Related Waveforms 上述电子资源涉及了电子测量与仪表的主要方面,今后将进一步上传仪器设计有关的精品电子资源。 欢迎对电子测量与仪器感兴趣的朋友实名加入该 QQ 群( 69439700 )。为了不影响大家成功加入该 QQ 群,请在验证信息中填入姓名、单位和研究方向。同时欢迎大家在 QQ 群开展技术交流,共同探讨彼此关心的问题。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及仪器|6645 次阅读|3 个评论
搜集美国网络图片推动资源共享
黄安年 2010-6-7 06:29
搜集美国网络图片推动资源共享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九)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7 日发布 按 : 现在分几部分发布笔者提交今年 4 月下旬在厦门召开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 13 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的论文《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 ---- 以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文为例》 , 全文 2 万字 , 将在《云梦学刊》全文发表,为满足一些美国问题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需求 , 先在我的博客上分批发布。 9 ,搜集美国网络图片推动资源共享 图片资料尤其是原创性历史和现实的美国问题照片、影像是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的重要资源 , 纸媒资源难以集中大量图片资料。网络媒体具有比纸媒更多的优势。在笔者的博客中集中了 30000 多张图片散见于 4420 多篇博文中 , 其中涉及美国历史、社会生活、政治经济、自然风光、旅游景点、文化教育、艺术作品、图书扫描等方方面面,图片数量约占全部图片的 1/4 。有助于形象地了解和认识美国,并且丰富社会史、文化史、教育史、科技史、经济史、军事史、外交史、自然史研究内容。 以上从九个方面说明个人美国问题博文涉及到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笔者个人研究领域偏重于个别专题上 , 研究资源和水平有限,然而如果不是网络博客,仅仅限于纸媒报刊出版社 , 是难以展现这些研究心得和成果的。对于一个已经退休多年、手中没有项目开展研究资源的学者来说,运用网络网站和网络博客,犹如开辟第二课堂和学术生命的延续。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762 次阅读|0 个评论
WWW.ESCIENCE.GOV.CN 资源共享
windkingwdq 2010-4-25 15:53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目标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系统整合了行业、部门和地方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信息,形成了逻辑上高度统一、物理上合理分布的资源信息管理的模式,成为资源信息汇交的中心、信息发布和成果展示的窗口、开放共享服务的平台、资源管理决策的支持系统和国内外科技条件资源信息交流的枢纽。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具有丰富的科技条件资源信息和强大的服务功能的专业化科技网络。 主要功能和共享服务成果 资源规模:近 600 万条科技部认定的国家平台所有的资源目录信息, 60 多个科技站点资源信息,可搜索的 300 多万个专业科技网页 网站功能:资源管理、导航搜索、专题服务、监测评估 服务方式:热线服务、网上订购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方便检索,资源共享--再谈建议编制科学网博文目录索引
黄安年 2009-4-30 08:18
方便检索 , 资源共享 -- 再谈建议编制科学网博文目录索引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4 月 30 日发布 两天前 , 我写了一篇《科学网博文的博与约 ---- 兼谈建议编制科学网博文目录索引》的短文(见附),现在从方便检索 , 资源共享的角度再来谈谈这个建议。 博文多了 , 特别是累积了数以近 10 万计的科学网博文 , 自然有个检索问题 , 目前的科学网的检索可以从博主名字、两种推荐博文、最新博文、博文 10 项分类、博文搜索,还有新近创办的十来个圈子等角度来寻找,然而要就相近细目来检索几乎难以做到,这就难以满足同行博主、同类兴趣和关注的文章的快速检索,也难以和通常的全国图书索引之类的分类检索途径相衔接。 科学网的博文兼有随意性和个性,随笔评论与学术性 , 博主写博文时很少会去检索和博文相关话题的文章,不过如果事前了解相关已经发布的文章不无坏处 , 往往可以锦上添花或者雪中送炭,至少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和雷同。一个提供全方位的资源共享的检索功能其益处是不言而喻的。 笔者 20 年前在编著《百年来美国问题中文书目( 1840-1990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北京师大历史系, 1990 年 3 月出版)的《后记》中曾写道 : 编者在多年的美国史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深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国史必须对国人的美国史译介和研究成果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同时也深知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美国史必须对与历史学相关的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社会学、文学、教育学等领域以及科学技术成果有相当系统的研究。在史学研究跨入 90 年代并呈现综合、整体史学发展趋势的今天,美国史研究已和美国问题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本书的出版期望推进从事美国问题教学、研究工作者间的跨学科联系。五年前,美国史研究前辈杨生茂先生在为《南开大学图书馆馆藏美国美国史(英文)目录》所写的前言中有一段很精辟的话:书目是为科研服务的基本工具之一。书海浩瀚,探索费难。读者若手执书目,库中宝藏尽收眼底,确为一大快事。编辑也因能臻进阅读便利而感到无限欣慰,数月按首劳粹虽称繁琐,实为裨益于莘莘学子的业绩。对此,笔者深有同感。这部《百年来美国问题中文书目》分上、中、下三册,共 1150 多页, 78 万字,开始奔走抄录,到整理编辑,校录付印,不避风霜雨雪,终日埋头于北图等地,可谓案首辛劳逾载,只求省却读者的检阅之劳和求索之苦,便也心安理得了。 现在我们能够借助网络,编著目录索引比起当年的手抄方式要方便快速得多 , 但是要真正做好这项基础性的建设工作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踏踏实实地做起来,做总比不做好 , 早做总比晚做好 , 目前还很少有网站下苯功夫做这样的事的 , 只要我们看准了 , 带头做起来,相信将嘉惠于学人和网友的。 ***************************** 科学网博文的博与约 ---- 兼谈建议编制科学网博文目录索引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4 月 28 日发布 科学网迄今发布的博文究竟有多少篇 , 恐怕难以精确计算 , 因为科学网博客目前显示的数字是包括大量评论和留言、回复在内的 , 并没有博文总数的显示,也没有这方面的排行。按照头一年日均发布 50 篇 , 第二年日均发布 150 篇估算,则自科学网博客创办以来,也就是 80000 多篇 , 对这 8 万多篇内容的检索就是一个很大而且很重要的统计分类研究工作 , 从这里可以看出科学网博文内容的概况,看出一个大体的轮廓,博主关注的是些什么内容 , 博文涉及博与约的方方面面,也可以看出博文的薄弱环节和编辑部需要引导的环节。 博文内容是和博主的学术背景分不开的 , 要真正逐步建立大科学网家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对于现有博文有一个科学的分类和分析 , 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随时滚动的科学网博文目录索引。 对于博主来说 , 有一可供随时检索的科学网博文目录索引是很重要的 , 博主可以全面了解已经发布的博文 , 其中那些是自己关注的或者和自己的专业密切相关的 , 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 , 事实上我发现有些话题早已说过 , 如果说些有新意或者新情况的话也许效果更好。 目前这项功能科学网提供的联结功能无法满足 , 有的重要文章没有联结,有的则是无效联结,这恐怕和联结的关键词缺乏依照科学索引分类联结有关 , 这其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的工作 , 交给博主自由进行选择,造成杂乱无章的效果难以避免 , 基本上现在的联结根本起不到检索的作用,即使 Google 也一样。 现在科学网兴起圈子热 , 圈子热是科学网内容向博的方向充分拓展后简约的需要 , 人们发现内容太多太广 , 需要同行内的小范围交流 , 所以圈子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然而恕我直言 , 这圈子也解决不了真正约的需求 , 因为圈子是按照自愿原则建立的 , 有些没有参加圈子的博文恰恰和圈子有关,你收不收 ? 圈子如果要把科学网上发布过的和圈子内容相关的都放进去,这本身就是目录学的事,而且费时费工 , 圈子版主有无时间和兴趣做就是个问题 , 是否做得好更是个问题 , 因为这涉及科学分类。 我强烈主张科学网编辑部考虑在适当时候组织力量编制一份可滚动使用的适合科学网博文特点的博文目录索引,有了这份博约兼备覆盖面宽的目录索引将嘉惠于学界、博主和编辑部。我本人曾编制了一份中国美国问题的目录索引条目 , 编制一份博文目录索引条目比编制一份中国美国问题的目录索引条目要复杂 , 但是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是 , 只是历来我们的目录学是滞后的 , 作为第一步 , 首先有个目录提要 , 提出初稿来大家集思广益逐步完善 , 只有用心 , 目标会一步一步地向我们靠近的。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8647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09)|41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合作带来前途
liux831 2009-1-19 13:20
我上大学时第一次地理解了合作,合作是在共同研究中形成的。 读硕士,做了两个课题,一个是导师的课题。一个是合作课题。在中国科学院做实验,第一次地体会了研究。晚上12点以前,谁也不回家。周六、周日,也是在实验室做实验。 读博士三年,做的课题是导师与别的单位合作承担的课题。这其中,合作必不可少。因为是四个单位合作承担,牵涉的合作关系比较复杂。正是复杂,才理解了复杂合作。 现在博士毕业了,从事的研究有一定自主性了。自己设计,自己组织,研究很有意思的。 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合作项目谈判了。 在形成合作中,实现了资源共享。从事科学研究十年,已经有了一些积累。 科学研究的一种收获是SCI. 发表SCI是一个学习积累的过程。英语写作提高最快。多发表几篇SCI,多改几次稿子,多受几次指点,现在也习惯了。 科学的精神在于创造。因为创造,拥有了创造的快感。 科学的精神在于科学传播。我的SCI被引用中实现了和同行的交流。 这就是资源共享。
个人分类: 未分类|1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4: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