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前科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轴心时代与中医学
热度 2 fqng1008 2018-9-20 14:51
一、什么是轴心时代? 轴心文明假说同 马克斯· 韦伯 有关西方现代社会起源的研究存在着内在联系,故自20世纪60年代后,它便引起了西方社会学家的广泛注意。70-80年代,以 史华兹 和 艾森斯塔特 为首的一批社会人文学者对这一专题进行了数次大讨论,形成了被称之为文明动力学的 历史社会学 新分支,而此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轴心时代的起源即“ 发生学 ”方面。 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轴心时代这一历史现象很早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但在雅斯贝尔斯之前,并没有专门的、系统的研究;今天,轴心时代已成东西方史学、人类学和哲学等学科的一个无法绕过的课题。事实表明,“ 轴心时代 ”既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思维的“建构”。可是,通观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由于缺乏一个科学的研究视角或方法,故使得轴心时代这一遥远而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始终没能得到令人信服的阐释。现代阐释学和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对一个事物或现象的阐释取决于研究者的视角。视角即方法。为了将轴心时代研究推向深入,我们应该找到一个新的科学的研究视角或方法。那么,我们是否能够找到这样一个研究视角呢? 二、轴心时代的发生学 1. 文化散播说:借鉴、类比生物散播的一种文化发展思想的文化散播说。不过,鉴于轴心时代的文化精神突破发生在不同的文明区域,以不同的文字形式与思想内容表现,其差异性太大,且由于当时文化传播的技术条件非常有限。故这种文化散播的说法说服力不是很强。 2. 历史环境变迁说:有一些学者试图从各文明的历史环境变动所造成的刺激与回应去解释轴心时代思想突破的出现。如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文明起源的性质就是从静止状态到运动状态的过渡。在对文明起源的解释上,汤因比提出挑战与应战的理论。但这一理论也有两个致命缺陷:一是过分强调了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作用;二是忽视了挑战与应战过程中物质因素的存在。德国学者阿尔弗雷德-韦伯就曾指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间,印欧游牧民族从今日俄国南部向外移动,四处迁徙。在公元前1000年以后开始与当时几个主要文明地区接触而产生冲击。因此,他认为这种人口大迁移所造成的外在环境的刺激足以解释为何印欧民族迁徙所至之处,当地人民受到冲击,对生命产生新问题与新思想,由此而有轴心时代的思想创新。这种观点如果史料确凿,则对于解释轴心时代的发生当有参考价值。此外,欧洲学者艾瑞科·魏尔(Eric Weft)也曾经从环境论的观点提出类似的解释。奢帕(Romila Thaper)在解释印度轴心时代佛教的兴起时,就曾特别强调公元前1000年印度 恒河流域 发生了 古印度 史上所谓的 第二次城市化 现象。他认为就佛教的兴起而论,印度轴心时代的思想文化突破可以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变迁找到原因。不过,这种社会经济环境的解释失之于太简单。 3. 个人认知发展模式对比说:德国学者罗兹(Helner Roetz)应用西方心理学家科伯格(Lawrence Kohlberg)提出的个人 认知发展 模式去解释文化总体的发展。不过,罗兹从 文化演进 论去解释轴心时代的出现也是很难成立的。 三、轴心时代的动力学 帕森斯认为,在公元前1000年之内,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四大古代文明,都曾先后以不同的方式经历了哲学的突破阶段。所谓哲学的突破即对构成人类处境之宇宙的本质产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所达到的层次之高,则是从来都未曾有的。与这种认识随之俱来的是对人类处境的本身及其基本意义有了新的解释。帕森斯虽然承认世界几个主要文明圈内发生的哲学的突破,但谈到古代文化发展的创新,他只认为古代西方的希腊与以色列是他所谓世界文明演化的苗床社会(seed bed societies),而中国与印度的古代文明则完全不在其列。韦伯与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盛行的现代化观念的思想根源,可以说是现代西方学界的一种主流思想。这种主流思想在近年来,通过贝拉(Robert N.Bellah)对宗教演化的论述,特别是艾森斯塔特的比较文化研究,开始正视轴心时代在人类文化史上的重大意义。 本雅明·史华兹认为这种动力是一种走向超越的“倾向”:“如果在所有这些‘轴心’运动中仍然存在某种共同的基本驱动力的话,则该驱动力便可被称为走向超越的倾向。” 艾森斯塔特 则将这一突破称之为“超越秩序”对“世俗秩序”的积极构建:“一种新类型的知识分子精英变得意识到按照某种超越眼界而积极建构世界的必要性。此种概念和眼界的成功的制度化,导致对于社会的内部轮廓形貌及其内部关系的广泛重新安排。而此种重新安排改变了历史的动力,并且导入了世界历史或世界诸历史的可能性。”无论是史华兹的“倾向”动力论,还是艾森斯塔特的两种秩序的“建构”动力论,虽然具有很强的阐释力,但由于它们都忽视了轴心时代产生的社会物质条件即生产力动因,具有以精神解释精神的内在缺陷,故都难史华兹认为,如果要说轴心文明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那么就在于它们都表现出对“超越”的趋近。所谓“超越”,其字源学意义是指“退而瞻远”,意味着对现实采取一种批判、反思的究问态度,从而开启一新 的视域。而此中,人类意识生活的改变对轴心突破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另外,在西方学术主流之外,对轴心时代观念也有一些反响,这里最重要的当数西方现代思想家佛吉灵(Eric Voegdin)的巨著《秩序与历史》。佛氏完全不同意黑格尔-韦伯这一思想传承对“理性”观念所作的狭隘理解,因此他在评价世界文化的发展时,可以对轴心时代作相当同情的了解,但问题是他跳出了黑格尔·韦伯这一思想传承的小框子,却没有跳出西方文化的大框子。 四、华人学界的轴心时代 闻一多: 闻一多 先生可能是我国最早明确意识到轴心时代现象的学者。他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1943年作)中有过涉及到轴心时代的说法:“人类在进化的途程中蹒跚了多少万年,忽然这对近世文明影响最大最深的四个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以色列、希腊都在差不多同时猛抬头,迈开了大步。” 《二十一世纪》杂志:2000年伊始,香港中文大学主编的《二十一世纪》杂志连续两期以“轴心文明与二十一世纪”为主题的专辑中,集中深入地讨论了轴心时代和所谓的“第二轴心时代”课题。如, 金观涛 撰文《展望第三个千年》,提出轴心文明在当代复活的可能性问题(总第57期);历史学家 许倬云 的《谈枢轴时代》一文认为,以科技文明为主的当今时代,比轴心时代更有价值(总第57期);著名学者 余英时 先生的《轴心突破和礼乐传统》思致深邃,其所提出的中西文化内向超越和外向超越的思想新颖独特(总第58期);台湾学者 张灏 的《从世界文化史看枢轴时代》,视野开阔,资料丰富(总第58期);香港学者 陈方 正在《全球未来文明展望:憧憬与疑惑》中回顾了轴心文明说,讨论现代轴心文明出现的可能性问题(总第58期)。 杜维明: 杜维明 教授对于与轴心时代有密切关系的“第二轴心时代”的鼓吹可以说用力最勤。 汤一介 先生也极力鼓吹新轴心时代的观念。另有不少学者近年来积极介绍国外第二轴心时代思潮并全力鼓吹第二轴心时代的观念。杜维明、汤一介等学者敏锐地看到 轴心时代 课题的重大学术和现实价值,在鼓吹、倡导研究轴心时代上功不可没,但他们的研究一般停留在对轴心时代现象史料的整理和描述上,而没有能够深入其内作出有创意的深度剖析,总体上说都有大而空的 宏大叙事 之嫌。 曾邦哲:在中国与中东、欧洲的实地考察与文献研究, 曾邦哲 探索了古代以色列南北分裂、古代印欧民族迁徙的历史,中东处于人类出非洲从欧亚向外周迁徙的中心地带,从而是导致轴心文化形成的关键,发现旧约圣经文化、以色列文化与华夏文化的许多古代习俗相似,而新约圣经有希腊神话的印迹,希腊神话有明显的印度神话和宗教影响,从而提出了以色列-华夏、印度-希腊文化的关联,形成了 人类文明 的四大 经典文化 核心 - 宗教与社会、精神与 自然哲学 (《儒家全球化》等),哲学是一切社会文化包括科学、艺术、政治、经济等的灵魂,近现代形成的全球化文明( 地球文明 )是四大经典文化的要素融会,健全繁荣社会具备信仰-伦理、心灵-物质文化等完整结构体系。 陈方正等:正如陈方正教授所说,“轴心文明”,是指凝聚着人类价值与精神面貌的宗教与哲学思想,它是文明的“内核”,是其最深层、最根本的部分。 余英时 先生详细地论证了中国轴心时代超越的独特性:中国的轴心突破好像是“最不激进”或“最为保守”的。中国在轴心时代期间或此后,都着重于历史的连续性。“突破”是出现了,但是并非与突破前的传统完全断裂。相对于帕森斯所指出的希腊轴心突破针对的是荷马诸神的世界,以色列针对的是“旧约”和摩西故事,印度针对的是悠久的 吠陀 传统而言,中国轴心突破发生的背景则是三代(夏、商、周)的礼乐传统。希腊与以色列的“轴心突破”,都是属于“外向超越”型的;中国古代“突破”所带来的“超越”与希腊和以色列恰恰相反,可以更明确地界说为“内向超越”(inward transcendence)。 李泽厚 、 陈来 、 姜广辉 、 余敦康 等学者在研究中国轴心时代时提出过一个与轴心时代概念直接相关的“前轴心时代”概念。他们几乎都认为,我们仅仅通过“轴心时代”这个概念本身去找轴心时代根源,是不能找到答案的,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向前追溯,这就自然引出一个“前轴心时代”的问题。李泽厚先生对巫文化的讨论受到学界的普遍重视,可视为对中国轴心时代发生背景研究的一个贡献。陈来先生对孔子出现之前的前诸子时代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做出了一种全新的解读和阐释,揭示并论证了作为轴心时代出现的文化准备,从而为前诸子时代的思想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钟国发先生认为,轴心时代人类具有了向传统文化发起挑战的能力,此时出现的各大世界化宗教,“都是作为反传统宗教出现的”。 范毓周 、王志轩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公元前11世纪中国和希腊由于迁徙和征服造成的社会结构变迁。 晁福林 教授撰文认为,物质层面的内容往往可以用考古学的方法研究,要透过“物”来研究“人”的精神面貌与特质。 黄克剑 教授的著作《由“命”而“道”》将轴心时代的特征概括为从“命运”到“境界”或所谓由“命”而“道”的转换。上述研究都比较深刻,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自觉地切入 历史唯物主义 的角度。 五、中医学:轴心时代的“前科学” 最近,在撰写《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与中医科学性 》过程中,自觉而不自觉地触碰到“轴心时代”这个概念。结合自己对中医学的苦苦思考,以及一些相关资料,拟定了这个课题。 课题感悟于英国宗教学家凯伦·阿姆斯特朗的《轴心时代——人类伟大宗教传统的开端》。她如此深入地研究了轴心时代的宗教及其发生学,难道不应该有一个轴心时代的“前科学”及其发生学。我不是文化学者,没有能力做如此大量的研究工作,但作为当代中医人,给社会一个中医学的准确理解似乎义不容辞。于是缩小内容——中医学:轴心时代的“前科学”。 首先得为“前科学”定义。前科学就是产生于科学之前,具有发展成为科学的潜力,但严格意义上不完全符合科学规范的知识。前科学(protoscience)指的是科学建立之前所形成的理论,如化学的前身是炼金术,医学的前身是巫术等。费耶阿本德认为很难在科学,前科学,伪科学之间进行区分。如前科学很容易与伪科学混淆,但前科学在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是有价值的(注:炼金术的基本理论或根本目的是:将贱金属变为贵金属。用化学的概念看,这是错误的,但炼金术使用的基本方法,如使用天平对质量进行精确测量对导致化学的产生是极其关键的)。 有人提出,中医学 前科学与超前科学的统一 ,这是值得商榷的。 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库恩认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似乎没有超科学一说,让人感觉那是神学的意味。 说其是前科学,乃是正视中医仍然缺乏现代科学所要求的系统性归纳论证,也不具备现代科学所要求的可重复性与可复制性。 但说其为前科学,同样也意味着承认中医的潜在价值,只要对其进行现代科学所要求的系统化整理是可以使其达到作为科学的标准,并且带来实实在在的医疗效果。 青蒿素的发现、测定与生产推广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一方面,青蒿素的问世与传统中医药有着很深的关系。屠呦呦“当年在实验中陷入困境,最后遍查古籍,在1700年前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找到线索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这对认识到青蒿素在提取过程中的温度敏感性,从而做出改用乙醚、乙醇等溶剂浸泡提取的决策,起到了关键作用。 诚然,古代中医医家留下的记录用今天的眼光看是不够严谨甚至颇为混乱的,但这些提供了经验积累的古籍毕竟是“留下了一座大房子”。在房子里寻找宝藏,怎么说也好过遍寻荒野吧。 然而,现代意义的青蒿素与传统中医药学的联系,也就到此为止了。确认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100%之后,就是“提纯、再试验、化学结构测定、药效与毒性分析、动物试验、临床试验、提取工艺优化并转化为生产工艺“的一整套现代科学体系之下的医药学流程了。这与阴阳血气如何协调的中医药理论已是完全扯不上关系了。 从这里,足以清晰地看到,中医起到的是一个前科学的作用。因此,中医也理应公正地得到前科学的评价。 附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人类伟大宗教传统的开端》 一、作品简介 《轴心时代:人类伟大宗教传统的开端》内容丰富、涵盖面广,且颇具思想深度,加之作者旁征博引、文笔优美、深入浅出,将宏观理论的阐释与微观事物的细腻描述巧妙结合,因而此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阅读《轴心时代:人类伟大宗教传统的开端》,不仅能深入了解人类古代宗教、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还可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无论是针对个人层面的修身养性,还是社会层面的治国安邦,该书都具有高远的指导意义。 英国著名宗教学家凯伦·阿姆斯特朗以豁达恢宏的气度、悲天悯人的情怀,向读者展开一幅人类文明最辉煌的时代画卷;同时以凝练优美的笔触,着力阐述古代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这四个高度文明的地区,是如何哺育出人类宗教和哲学传统的,以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中国的儒道思想,印度的 耆那教 、印度教和佛教,以色列的一神教以及希腊的哲学理性主义的形成过程及其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 二、作者简介 凯伦·阿姆斯特朗(KarenArmstrong),英国著名作家,宗教学家。1981年出版了处女作《穿过窄门》,记录了自己所亲历的7年修女生活,这本书出版后立即风靡一时。随后,她创作一系列的畅销书,如《神的历史》、《神话简史》、《佛陀》等。其中《神的历史》被译成30多种语言,在《 纽约时报 》畅销书榜上久居不下,创造了一个热销奇迹。而《佛陀》一书也成为全球最畅销的图书之一,销量超过300万册。凯伦·阿姆斯特朗现居伦敦。 三、著作目录 地图与图表 中文版序 前言 PART ONE 酝酿 第一章 轴心民族(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900年) 一、雅利安文明 众神体系 雅利安献祭 琐罗亚斯德 二、雅利安人的迁移 印度河谷文明 《 梨俱吠陀 》 印度献祭 雅利安人东扩 你就是梵 原人与生主 三、中国 原始文明 尧、舜、禹 商朝文化 周朝初期 上天的授权 四、以色列部落联盟 第二章 宗教仪式(约公元前900年-公元前800年) 一、 希腊文明 迈锡尼衰落 诸神的诞生 酒神节 二、以色列和 犹大王国 亚哈与以利亚的冲突 社会公义 一神崇拜 三、周朝的仪式 君主:天帝之子 顺应天道 宾祭 四、印度仪式革新 戒杀 生主就是献祭 神圣的个我 个我:内心的火焰 PART TWO 开端 第三章 神性的放弃(约公元前800年-公元前700年) 一、以色列和犹大王国的宗教转型 阿摩司的预言 何西阿 的劝告 两种历史记述 以赛亚 预言 二、希腊的独特文化 希腊城邦 竞赛与竞技会 德尔斐 神庙 荷马的影响 诸神谱系 三、中国进入春秋时代 礼仪的发展 鲁国的礼仪 四、印度的精神追求 隐修者 梵行 第四章 心性的探索(约公元前700年-公元前600年) 一、印度呔陀宗教起源 奥义书 耶若婆怯 邬达罗迦·阿鲁尼 谦卑的因陀罗 二、希腊祭仪的变革 赫西俄德的正义观 《诸神谱系》 甲兵的产生 三、中国礼的规范 王侯的规范 军队规范 君子品质 家庭规范 四、 犹太教 的兴起 约西亚 的尝试 《申命记》的作者 PART THREE 辉煌 第五章 心性的修炼(约公元前600年-公元前530年) 一、 巴比伦之囚 耶利米 的预言 约伯 的苦难 以西结的异象 耶和华的所在 创世的故事 神的居所 …… 第六章 悲悯天下(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50年) 一、孔子时代 二、以赛亚第二 三、希腊政治与悲剧 四、大雄与 耆那教 第七章 关注每个人(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98年) 一、 尼希米 与 以斯拉 二、苏格拉底时代 三、墨子 兼爱 学说 四、佛陀思想 第八章 万物一体(约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00年) 一、庄子与孟子 二、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 三、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PART FOUR 结束 第九章 帝国的思想(约公元前300年-公元前220年) 一、诸子百家 二、 希腊化时代 三、阿育王护法 第十章 前方之路 一、秦亡汉兴 二、孔雀王朝瓦解 三、犹太轴心时代的硕果 四、宗教就是金规则 注释 术语表 译后记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594 次阅读|6 个评论
为什么我认为中医是“前科学”?
热度 5 chunkexue 2018-1-15 17:57
我前面的公众号文章“ 非科学的各种类型 ”一文中,将中医归入“经验知识或‘前科学’”一类的非科学类型,这让一些很热爱中医的读者不太理解。这个问题也是社会上争论比较热烈的一个问题,但始终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我之所以作这个判断,是有严格科学依据的。 首先,比较在意一个学科或知识是不是科学说明了一点:大家都认同科学是一个最好的认识体系或方法。否则的话,如果是一个负面或低层次的东西大家都会唯恐避之不及,怎么会都把它往自己头上戴呢?但是,说自己是科学不能仅仅是把科学当成一个荣誉、一个漂亮的大帽子戴在自己头上,而是要从科学中得到真正的助益。如果说中医是科学,但是又不接受科学的任何方法帮助、支持和评判,那就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了。 第二,我研究过中医,虽然远远谈不上精通,也高度认可中医可以获得有效的疗效,甚至在某些方面有很好的作用。我本人也经常在生病时吃中药,或采用其他中医疗法。但我们要强调的一点是:作为医学,“有没有疗效”与“是否科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绝对的、直接对应的关系。 第三,指出中医并不完全是科学丝毫不要认为这就是对中医有任何形象的降低。近代科学仅有400多年历史,而中医是远在近代科学形成之前很早就发展起来的。由于类似中医这种经验型的知识难以给出确切的判定标准,因此对它的起源研究也就很难给出确切的时间点。如果以中国现在发现的最早记载有药物的文献书籍《诗经》来算,它出现于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比古希腊文明出现的时间还要早。如以无名氏所作《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等专业的中医文献书籍来算,也有2000年左右的历史。如果去考证古埃及的医学文献《爱德文·斯密斯卷轴》都可以追述到4000年以上的历史。古巴比伦和古印度也都可以发现3000年以上历史的古代医学文献。印度医经《阿育吠陀》(Ayurveda)有3500年以上的历史。中医与这些文明古国的医学都有类似之处,都是经验型知识的医学。在杭州跨湖桥遗址中,发现了内部有显然不是用于食用的成捆植物根茎的陶釜,并有火烧痕迹,有专家推测这是跨湖桥人煎煮草药的罐子。但跨湖桥博物馆展品说明上提示该推测并未最终确认,这是科学认真的态度。跨湖桥遗址中还发现了茶籽,这表明跨湖桥人已经开始享用饮料。今天南方很多地方也有喝凉茶(把一些植物煎煮后当饮料)的习惯。如果确认,这就是具有8000年历史的医药活动证据。这些如此古老的医药知识不能完全满足近代科学的标准是很自然的事情。 第四,有网友在给我的回复中提到,现代科学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医的原理,如果要坚持将中医科学化,或许需要某种超越于现代医学科学的某种“复杂性科学”体系。这种看法我是高度认可的。这也是我们一定要坚持用真正科学的标准来要求一切认识问题的价值所在。一切科学不能是自成体系,而必须通过还原形成整体。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科学的认识体系真正有助于医学这门学科,而且通过这个过程反过来有助于科学本身的进步。要强调的是,这种可以很好地将中医有效融合进科学的“复杂性科学”,也必须是建立在现有科学体系基础上的升级和改进,而不是简单地将原始中医理论直接套进来形成两张皮式的融合。 第五,科学的方法最重要的体现并非一下就能发现真理,而是体现在它可以自我发现原有的认识错误。不久前发生的韩春雨事件,是一个科学体系自身可以修正、甚至是很及时地修正自己错误的极好案例。简单点来说,采用严格的科学方法并不能绝对保证一定不会出现错误,也不能保证绝对不会有骗子,但它可以有效地自我修正。中医的确可以有很好的疗效,但也不否认它存在认识的错误,乃至于有很多人用它来制造骗局,它自我修正和自我改进的能力远远不如科学方法。这一点也是必须客观看到的。科学的医学体系也存在很多问题,但看看近代医学科学产生之后它的进步幅度就知道,在这一点上来自古老经验认识体系的中医远远无法与之相比。中医在今天还有存在的价值,表明科学的医学还有力所不及的领域。如果在毫无意义的争议声中等科学的医学体系不断完善,而后不断挤占中医的领域,那中医就只是在等待自己残存的价值不断被耗尽,最终被别人发展的科学医学慢慢地全部替代。这难道是中医支持者们所希望看到的结果吗? 如果理解了以上我所说,就该明白,我客观地指出中医是“前科学”,并且在我的书《实验、测量与科学》中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路径,目的正是希望这个中国古老的医学知识能够在中国人自己手上融入现代科学的力量,从而发挥光大,而不是最终死在今天的中国人手上。那些简单地歌颂中医就是科学的人,事实上就是在将中医最终送进坟墓的推手。 作者简介 汪涛 独立学者 人类第三次科学革命倡导者,纯科学理论体系创始人 云铝股份(000807)独立董事 浙江宇视科技 顾问 上海析易船舶 联合创始人 中央民族大学中俄能源研究院 客座教授 中关村长风联盟 国际化导师 中国农投会、中关村京港澳青年创新中心等创业导师 曾为中兴通讯(000063)国际市场管理体系的奠基人 著 作: 《通播网宣言》 《生态社会人口论》 《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 《实验、测量与科学》 《即将来临的粮食世界大战》( 即将出版 ) 《纯电动拯救世界》( 即将重新出版 ) 《科学经济学——看见看不见的手》( 即将出版 ) 微信公众号:纯科学 新浪微博@ 汪涛_纯科学
个人分类: 纯科学|4916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1 19: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