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老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当今拍案2:老人勇救落水大妈 要求被救者找媒体宣传引争议
QFL 2010-8-1 11:18
- 据京华时报报道: 近日,57岁的何大妈晨练时一头栽进了荷花池,82岁的孙老伯奋不顾身跳入池中救人。大妈心存感激,打算登门道谢,却被老伯要求找电视台报社,宣传一下他的行为。大妈的女儿得知此事,在网上发帖质疑老伯的救人目的,该帖引来网友热议 。 乍一看新闻题目,老人的做法似乎不妥,仔细看内容后,则其实不然。 救人者是一位姓孙的老英雄,今年82岁,1944年参加新四军,1953年抗美援朝。由此可见,孙老伯是一位有功于共和国的老人家。 对于那些怀疑他救人是为名的人,孙老伯说: 我是第二个跳进池中救人的。 第一个跳进池中的也是一个老头,年纪比我还大,84岁了 。 。 让我寒心的是,当时在场那么多比我年龄小的人,他们都没去救,结果还是我们两个80多岁的老头跳进池里。唉现在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少了,看见人处于危难的时候肯伸出手搭救的人不多了,所以,有必要把这样的事情宣传一下,教育一下旁观的年轻人。 我自己都80多岁的人了,要那个名声做什么用 ? 对于那些怀疑他救人是为财的人,孙老伯说: 我是退役军人,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现在每月七七八八加起来收入过万,你说我还需要什么财? 她(指何大妈)说要登门谢我,肯定是要带点礼物送过来,说实话,我不需要。你们小同志,不了解我们,不知道我们这代人的想法。孙老伯表示,理解一代人要把他同他所处的年代联系起来, 我经历的历史塑造了我的世界观,我的世界观指导我的行为 。 我只是想通过宣传我的事情感染更多的人。我没想到这一举动引来那么多的误解。 从老伯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位多么质朴的老人。 如果是一个年轻人救了人,他有要求被宣传的话,或许有图名利之嫌!但 82岁的孙老伯参加过那么多的战斗,工资待遇也很好,他又能能图什么呢? 老人的要求完全合理合情! 南京彭宇案后,无人再敢对摔倒在地的老人们伸出援助之手,这是多么可悲的社会现象。 在当今这个价值观扭曲的 病态 社会里 , 我们难道还不能理解孙老伯的良苦用心 ???!!!媒体应该大力弘扬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有助于社会道德的提升! 令人遗憾的是,被救妇女的女儿韩某, 一个改革开放后接受新教育的第一代 , 在了解了孙老伯求表扬的用意之后,仍坚持雷锋做好事不留名的想法 我就是不想让他曝光 。 更令人可气的是,记者希望韩某说明真相,把误会解释清楚的时候,她却说: 我们只是不愿意把自己的隐私曝光。既然已经这样,要弘扬正气,就弘扬吧, 就算是我们吃了个闷亏 。 以至于众多网友留言进行严厉甚至苛刻地谴责: 被救者母女的良心给狗吃了; 鄙视被救母女,特别鄙视这个韩女士 由此也可见, 我们改革开放后的新教育是多么成功??? 值八一节之际,笔者谨以此文献给像孙老伯那样的老战士们, 祝他们节日快乐、健康长寿! --------------------------------------------------------------------------------------------------------------------------------- 有关参考新闻及链接: 老人勇救落水大妈 要求被救者找媒体宣传引争议 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0-08/01/content_573508.htm
个人分类: 当今拍案|2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农村农业真正的生产者是谁?
lijianpingsa 2010-7-19 21:41
通过对陕西省粮食生产基地县(富平县,武功县,凤翔县)1400户农户调研发现,所谓农村留守人口386199作为农业发展的掣肘之说实为表面现象。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三县农业生产从业者多数为妇女和老人现象不假,青壮年劳动力已弃耕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但事实上,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者并非这些妇女和老人,而是广大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村留守老人和妇女只是农业生产的管理者,例如武功县,小麦从种植到收获出售,几乎都是机械化完成,作为耕地的拥有者,只是需要支付一定的劳务费用和机械劳作费用的管家。在陕西省人均占有1亩四分地和现有土地政策背景下,农业高科技与耕地拥有者发生实质性的脱节,农业高科技的实施与推广,由政府和农业科技工作者完成,而自身亲自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和高科技越来越少。耕地托管公司的兴起,及耕地转租等形式是耕地集中的必然趋势,劳动力的解放是农村城镇化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个人分类: 未分类|4835 次阅读|2 个评论
真心就好,长久可贵
SoSoliton 2010-7-12 16:28
家乡是穷乡村。常回家看看,变化没看到多少,事儿到听到很多。在北京机场候机,闲着无聊,想起了两件关于老人和小孩的事儿。事虽平常,哲理还蛮深的。难怪有人说,智慧在民间呀。 外婆和奶奶哪个好? 家乡一小子通过高考这个独木桥进了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娶了个城里老婆,之后又生了一个城里娃娃。逢年过节,这个城乡结合的娃娃总要随父母上城里外婆家住住,到乡下奶奶家走走,城乡差别到是体会蛮深的:“外婆对我好一些,每次上外婆家,都有大鱼大肉,好吃的东西多得不得了;奶奶怎么那么抠,只做鸡蛋给我吃,还不敢放肆吃。”孩子童言无忌,虽是真话,但听着刺耳。城里妈妈抿着嘴笑,乡里爸爸很有意见:“你外婆家财万贯,但只拔九牛一毛招待你;你奶奶一贫如洗,全部家当就是几只鸡蛋,但倾其所有给了你。所以,你说外婆和奶奶到底哪个对你更好呢?” 穷儿子和富儿子哪个强? 家乡一奶奶有三个儿子,老大和老三一辈子故土未离,与奶奶生活在一起,老二年轻时招工去了离家乡有一天路程的“遥远”的城市工作,好几年才回一次老家。奶奶从来没上城里老二家看过,年近八十了,感觉要了却一个心愿,于是下定决心豁出命来也要上老二家住上一年半载。几个月后,奶奶满载而归,幸福之情溢于言表,逢人便夸老二对她好,比老大老三强。老大和老三听后心里都有想法。老大修养好,不跟老人计较,老三觉得委屈,发表了抗议:“您老人家到老二家住几十年,再到我家呆几个月试试,看谁对您好?”
个人分类: 回首往事|5861 次阅读|1 个评论
夕阳·古宅·老人
hjf306 2010-6-4 23:05
九月的那抹夕阳 斜斜的照在古宅上 瓦片,墙壁,木雕 斑驳,破落,颓废 与门前的杂草互为知己 那位老人就坐在门槛上 茫茫的看着天空 或许她是在欣赏晚霞 也许是在回忆 一脸木然 仿佛失去了呼吸 有一刻突然转过身 面对着红色的牌位 消失在夕阳中 只剩下一扇紧闭的大门 风中摇曳的杂草 不知过了多少天 也不知是谁 在另外一个夕阳的映衬下 发现了一个老人 缱绻的躺在床的里头 真的失去了呼吸 没有人知道她是什么时候老去的 正如没有人知道夕阳是何时来的 也许她还有亲戚 如果那也算的话 若干天后一切依旧 没有人悲哀,没有人高兴 从此,门槛认人踩踏 只留一个话题 她是何时老去的 下午,上午,昨天,前天 人们津津乐道的讨论着 夕阳还在不断的上演着 杂草疯狂的长着 斑驳的依旧斑驳 老去的不会再来 古老的大门从此开着 一个眼尖的孩子发觉多了块牌位 大呼小叫的 连野猫都觉得奇怪了
个人分类: 诗词歌赋|3146 次阅读|2 个评论
张悟本的“火”与“倒”
liweiyin2009 2010-6-4 16:24
张悟本的火与倒 要不是最近报上天天在谈张悟本,我根本不知其人,因为我对养生不像我周边的一些人那么热衷,尽管我得到过他的一本山寨版的复印本,那是一位搞电气设计的退休老同事在求我替她解说一下她儿子从美国给她买来的深海鱼油丸瓶外的说明,作为酬谢送我的,算是一样好东西,可以肯定她是张的粉丝。我可以理解:她爱人不久前因肺癌去世,她自己身体不佳,独子在美国,她语言不通,这儿还有同事朋友,不想去那边,就对保健养生特别关注。遗憾的是,我因为对养生之说,特别是饮食养生不感兴趣,所以把资料放在一边,再说对瓶上的说明,我也没有带给她所想要了解的信息:瓶外说明中注明,这既不是药,也不是营养保健品,说明中根本没有她所要了解的有效期之类的文字,她失望而归。其实这样的事我已非第一次处理,也有其他人求过我,不止一次。后来听说,这种东西就是去美国旅游或在那里的中国人专门买来送给国内亲友的,一说是从美国买来的东西,放在冰箱里,留着,也是又一种形式的粉丝,和是张的粉丝的程度几乎相同,儿女的孝敬,朋友的情谊,还能不宝贝?这些人都是退休的老人,妇女居多,还多是寡妇,身体都不是十分强健,她们都想用一些非药物的东西,让她们的身体奇迹般地获得康健和长寿。她们缺钱吗?不,他们有最基本的养老金,看病都有医保,他们也常去医院,大包小包地拿药,但是他们还想更好,老年人不想别的,就是想着如何保养,太深的道理不想听,也听不明白,浅显易懂的,像张悟本那样讲的和写的就让这些老人特别容易接受,蔬菜和绿豆本来就是好东西,中国老人特别能够理解和接受,于是在老人中就有了市场,甚至本身还是健康的老人,一到讲养生节目的时间,必定一次不落,回家坐在电视前。媒体看到了中国老人这块大市场,主持人不见得真懂养生,他们看中的是这块市场,是他们对张悟本的火起了推的作用,当然还有老人之间的互相推荐。 其实这个市场还不光在老人中间。中国人中有相当一批人,老少皆有,不想吃药,更不愿意做手术。甚至骨关节病都已经到了3级末或者4级,走路已经成了瘸子,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劝他们该接受手术,可是就是不愿意,年纪大的说,我都70了,还做什么手术?年纪轻的说,人工关节寿命就20年,我还得接受2次手术,不干!有许多还一听说大夫提出手术方案,就认为大夫是想赚钱。这样的人像捞救命稻草一样,特别愿意相信一些偏方,能拖一天是一天,甚至糊涂到相信吃生的柿子椒,每天坚持吃,就会有效果,生柿子椒和已经塌陷、变形、卡死的骨关节之间有什么作用?医盲们有病乱投医,并且那些歪理还正中了他们的心怀,这就是张火的某种背景。我就从来没有见过专家媒体通过电视,深入浅出的讲过骨关节病的病症、进程、分级和治疗方法,于是,张悟本正好是投其所好。 这里不光是医盲,有些还知道一些医学知识,可是也会拒绝正常服药。譬如他们知道治疗高血脂最好是服他汀类药,但是又知道这类药有伤肝的副作用,需要每隔如2个月抽血验一下肝功指标,于是,他们就放弃这种治疗,用其他的方法替代,任其胆固醇处于不合格状态,这种叫做舍本求末,或者说是不能抓住主要矛盾。我自己也上当受骗一次,因为也是担心他汀药的副作用,被动员去参加了一次在紫玉饭店举办的讲座,讲课的人说是老龄委和什么保健站合作举办的,介绍了一种能消除血管中血脂的中药,我心动了,一次支付了7000元,把药拿回家一看,说明书上的卫生许可证是:陕卫 食 证字 ********,注意事项:本品不能替代药物(可是成分中列的都是中药中的常见药,如决明子、绞股蓝、山楂、丹参、何首乌、葛根、天麻等)。我按照留给的电话打回去,连人都找不着了,那才叫是骗人。也许吃了没事,但是,也不见得管用,再有什么副作用我们也说不清,为什么是药的成分又用 食 证呢,不明白。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呢?我倒觉得,这种做法比张悟本的更可恨。 总之,《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这种说法太诱人了,张悟本于是火了。火不是因为药贵,这种说法纯粹是借着医改说话,火是因为有个庞大的市场需求,媒体为了收视率(钱)推波助澜,编书的人又给起了个诱惑人的名字。单靠张悟本个人,哪有那么大能耐?他不过就是坐在中医院里接待一批一批的求医者,或者说是慕名者。有电视台看到了商机,给了他说话的讲台,有写书的人把他的讲话编成书,有出版商愿意出这本书,还没有那个专家能被请出来深入浅出地讲讲老百姓最关心和最能接受的医学科普知识。市场的提供和缺失就是张悟本火的真正原因,不要把错误都推给张悟本。 突然,张悟本倒了。是因为他的食疗治死了人?是他的火让一些专家风闻和追究了?是???,我们不清楚。书卖出了那么多本,电视台的讲座也不是在最近,诱因是什么?其实,中医中的药疗、扎针推拿按摩和食疗是一个整体,各有其用处,食疗可以是中医学中的一部分,专门就其开诊也未尝不可,张悟本个人所犯的,一是伪造了背景,二是收费邪了,三是把食疗作用夸大了,甚至可以说走偏了。但是,即使是庸医也罪不至死,如此铺天盖地而来的责难、拆房、收书和退费还真有点吓人。就是一些三级医院偶尔手术出了问题,死了人,也是病患双方打官司,专家做鉴定,最后做出金钱赔偿,除非是故意为之,那才作刑事处理。而今,张悟本的事却在报章上大书特书,悟本堂被拆屋顶的照片登在报纸的第一版上,据说本来是违章建筑。我现在不明白,是有另一拨人本来就对张悟本的食疗法有意见,这回是他们伸手了?还是借着张悟本的伪造背景被揭开而墙倒众人推?还是过去信张悟本的许多人突然觉悟了? 我想说的是,中国人似乎特别爱跟风,火是大家推起来的,说倒又有那么多人往起推,政府主管部门和专家们,为什么不分析一下,为什么有这个市场,这个市场应该如何去占领,出了问题,应该如何合法地来处理,而不是像文革时期那样,不分青红皂白一夜人成鬼。我对张悟本不感冒,因为我的一个近亲后代曾被他迎合而错误地对待自己的骨关节病,其实我对电视台的所有养生节目都不太感兴趣,有病治病,该看中医看中医,该听西医的听西医,该动手术就不能逃避,而且要抓紧时机。但是,就总体来说,对张悟本完全不必要把他一棍子打死,中医专家们应该合理地分析他的理论,去糟粕,留精华。我在想,如果他的东西全不可取,那么他火的时候,那么多中国人全是傻子?他的理论中总还有可取的部分吧?其次,中国的医学专家们不能从火的原因中学到点什么,使真正的科学也能真正 火 起来?中国老龄化的到来,中国老百姓有钱后关心自己的健康----,这一个市场应该如何去管理,是政府和专家们应该好好考虑的问题。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4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钓竿
Alisa 2010-5-22 10:15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我想你一定会说:好聪明的小孩。错了,他如果只要钓竿,那他一条鱼也吃不到。因为,他不懂钓鱼的技巧,光有鱼竿是没用的,因为钓鱼重要的不在钓竿,而在钓技。 有太多人认为自己拥有了人生道上的钓竿,再也无惧于路上的风雨,如此,难免会跌倒于泥泞地上。就如小孩看老人,以为只要有钓竿就有吃不完的鱼,像职员看老板,以为只要坐在办公室,就有滚进的财源。
个人分类: 情感驿站|1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给老人让座,也请老人体谅我们的难处
longfo 2010-5-20 21:25
http://blog.renren.com/blog/233200491/464727399/223102482/2267801782/share 先发几个镜头:   镜头1:   (7日)早高峰时,大伯在188路公交车上看到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站着,就要一个坐在照顾专座上的姑娘儿让座。姑娘儿不肯,大伯就给她拍照了。到了市一医院站,姑娘儿和她男朋友不让大伯下车,一定要他把照片删了,但大伯不肯,姑娘儿和男友就报了110。民警来后,大伯还是不肯把照片删了,双方最后闹到交通治安分局去了,到10点多才处理好;大伯本来是要去参加一个活动的,为了这事也没去。        大伯给没让座的姑娘儿拍了四张照片        75岁的大伯姓李,5月7日单位安排了大巴车在杭州图书馆等,组织老**去桐庐春游。李大伯先坐333路公交车从三墩家里出发,在汽车北站换乘188路,上车时还有空位,李大伯坐在靠上车门一边的第三个侧位。        姑娘儿姓吴,20岁,杭州人,住在北站附近,在萧山一家银行工作,每天早上都坐公交车上班,那天有男朋友陪着。刚上车时,没有座位,和男友站在下客门旁边。        车开到董家新村站,下客门的座位有人下车,小吴坐了下去,男朋友在边上站着。        这时,坐在前面的李大伯看到身边多了一个老太太,很吃力地扶着旁边的栏杆。        李大伯说,他边上坐着的乘客,不是上了年纪就是中年人,因为他的座位比较高,就看到跟他隔了一个座位的小吴。        我说小姑娘,你的座位能不能让给老太太坐?她用手指指自己的鼻子说,叫我?我不让。然后管自己嘀嘀咕咕。我耳朵不好,听不清楚她在说什么,后来她就管自己朝窗外看了。李大伯说。        而小吴说,当时她确实对李大伯说了不让,但不让前面还有今天身体不舒服。        小吴的男友说,小吴身体确实不好,之前已经挂了4天盐水,正因为这样,他才专门陪着去上班的。她肯定是说了身体不舒服,但大伯当时好像没听到。        之后,李大伯拿出相机,对着小吴咔嚓就是一张,小吴低头没看到。        咔嚓又一张,李大伯又对着老太太拍了一张。        咔嚓第三张,又对准了小吴。        小吴抬头看见了,问李大伯,你在拍我吗?李大伯没回答,把相机放进了上衣口袋。        又过了一会儿,小吴抬头,又看见李大伯对着她咔咔拍了两张。        这时,小吴男友站出来说:把拍的照片删掉。可李大伯还是没吭声。        担心照片上网        姑娘儿当场报警        拍好照片,李大伯扯开大嗓门,在车厢里说开了:现在的年轻人啊,道德太差,连给老人家让个座都不愿意        我是造舆论,见上来一个乘客就说一遍,现在的年轻人尊老爱幼的观念太差!        问李大伯,车厢里乘客什么反应,李大伯说,乘客们都不响。        而小吴和男友说,乘客并不是闷声不响。        我们隐隐听到边上的人说,现在的老年人总喜欢早高峰和大家抢公交车,他们刷老年卡不用付钱,我们付了钱,却还要给他们让座,不让还要被说大伯没听见而已。        事后采访李大伯得知,他耳朵不好,戴着助听器,怕别人听不见,所以说话声很大,当然别人说话也要很大声他才听得清。        李大伯这样一路说着到了市一医院附近,小吴和男友一直听着,加上又被拍了照片,心里不爽到极点。        小吴担心李大伯把照片发到网上去,男朋友说那就报警,小吴在车上打了110,民警说马上过来。        到市一医院站,李大伯、老太太、小吴和男友一起下了车。        下车时,他拉住我,不让走,说一定要删掉照片才肯让我走。李大伯说。        而小吴男友说:我没拉他,就是要他等一下,110马上就来,可他不愿意,管自己往前走,过马路,一直到了杭州图书馆,坐上等着的一辆大巴。        小吴和男友紧跟其后,一直跟到大巴上客门。        大巴车上都是退休老人,大家都劝李大伯把照片删删掉算了,大家就可以出发去桐庐了。        李大伯觉得自己没做错,不愿意删,让大家先走,他不去桐庐了。        大伯对民警说是准备把照片发上网的        110民警赶到,把李大伯从大巴上劝下来,和小吴他们一道去了派出所。        派出所民警劝了半天,李大伯还是不肯删照片,因为是公交车上的纠纷,只好送去交通治安分局继续调解,接待他们的警官姓钱。        大伯的意思是,公共场所拍什么照片是他的自由,电视台不也是在街上拍片、播出的?他是要把照片放到网上去的。那对情侣的态度非常坚决,说拍了照片已经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放到网上更是不能容忍的,不把照片删除,是不会让大伯走的。我们也劝大伯,真把照片放到网上,会给当事人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是不妥当的钱警官说。        调解到最后,李大伯退了一步,相机里的照片可以删除,但要保留下来。        于是先把照片导入民警的电脑上,再当着小吴他们的面,把相机里的照片删除了。        出了交通治安分局,李大伯没直接回家,又坐28路赶去了公交公司,就这件事情向公交公司提出建议,要求公交公司加强对这个现象的关注,用更多的方式去提醒年轻人让座。        那个老太太77岁,比我年纪还大,我就想站起来让座,老太太说不用了。我心里很气,现在的年轻人都怎么了?我是经常坐公交车的,总感觉杭州的年轻人不够礼貌。难得遇上肯让座的年轻人,我都要问他们是哪里人,结果十有八九是外地的孩子。        这样的情况,我一直耿耿于怀的,所以每次出门遇上不让座的年轻人,我经常会拿相机把他们的样子拍下来。我电脑里有个杭州公共汽车的文件夹,里面的照片都是在公交车上拍的,有批评那些不肯让座的年轻人,也有表扬那些相互谦让的乘客,但被拍者的脸部都做了处理。李大伯说。 -------------------------------------------------------------------------------- 镜头2:    现在我有六个月了,上车也是需要坐的,不能想让就让,自己也要对自己负责。半个月前,一个老太站在我旁边,我想了很久没让,从起点站就很挤了,我让就要站到莫愁路,我肯定是吃不消的。那老太看出我不让,于是一路上把手臂往我位置里弯,腿往我这里拐,我坐那里真的很难受,一直想让了算了,车上那么多人,后门往前都是老人,我让了谁给我让?    今天早上,我等了十分钟左右上车,车开到理工大,上来好几位老人,年轻人都让了,有一老太径直走到我旁边跟我说,用手边点我的胳膊边说,你给我坐,我腿不好,站不稳。我看了她,一下子很气,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老人,这么理直气壮,这样理所当然,口气很嚣张。我都没考虑就说我怀孕了。那个老太就盯着我的肚子看,看了好久,好像不相信。那一刻,我真的很难过,好像我要坐位子找个借口去骗她,我这样做很不应该,不管我身体怎么样,哪怕我就是个孕妇,在我被她要求的时候,我也应该毫不犹豫的站起来给她坐,才能体现我是年轻人的尊老品质。    好像后面有谁给这位老太让座了,她坐下来就和旁边的老人聊天,说话声音中气十足,大讲养生之道,说自己八十多了,怎样怎样。。。 -------------------------------------------------------------------------------- 镜头3:   我是一名头发眉毛花白,脸上布满皱纹,地道合格的老人。每逢出行乘公交车,常常有学生或年轻同行者起身让座。有时带小孩的妈妈,会把小孩抱起腾出身旁座位,嘴里还跟孩子讲:让爷爷坐!            每当此时,我心里总是热乎乎地,连忙摆手说:我没事,不用坐!可是,却总也拗不过年轻人和孩子的真情。最后,还是不得不道声谢谢,坐下去。            这时,我就想:工人上班,干了一天活;学生忙一天学习,身上还背着重重的大书包;孩子坐在妈妈怀里又挤又热的也不舒服。像我这样手脚利落的退休老人们,是不是应该倒过来,给忙于工作、学习和出行有困难的他们让个座!            这样做,看起来有点标新立异,有悖常理。但是,也不是没有道理!试想,晚上下班、放学时段,劳碌一天的人,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途中还要在公交车上站上个把小时,那是什么滋味!            对比起来,那些遛公园、玩花鸟的健壮离退休老人,玩够了,晚上回家乘公交车,要发出点善心,显出点风格!不能倚老卖老同年青人争座位了!已经坐下的老人,也未尝不可让出座位,给背着大书包的学生,让他们也歇歇腿!            我想,出自真心这样做,不是去做秀,难道还怕别人异样眼光?还怕别人议论,说你是个怪物!如果大家都这样想,这样做,我们的社会不是更加和谐了吗! -------------------------------------------------------------------------------- 虽然很少做公交车,但却实在知道挤公交的艰难,回忆出来打工的时候,20多岁的青年,抱着一腔热忱和自尊,带着几百块rmb闯荡天涯,早上6点多起床,一个半小时到公司,下午劳累一天,再花1个半小时回到宿舍,那时候,最最渴望的,不过是在座位上做个几分钟,舒展下酸痛的脊椎,可是,大部分时候是不行的,一是车上人本来就多,你要紧紧抓住自己的口袋和车上的扶手,二,就是因为有很多的老人。   平时也有过很多出行,可发现公交上老人并没有那么多,只有高峰期间老人才那么多,可能老人都喜欢赶集热闹吧   大部分早晨出行的老人,或者提笼溜鸟,或者挟剑江湖,目的地很明确公园、湖畔、山间那些陶冶情操,明媚笑脸的风水宝地,坐山半小时免费车,再打上几分钟太极拳,呼吸下新鲜空气,顺带捎带上份豆腐脑给孙儿做早餐,赶上回家的公交,呵斥几个年轻娃娃让座,张显下威风和权利,是有些老人最惬意的事情了,却不知道,那座上青年下面还有1个小时车程,却不知道,为个坐位我却整整早起了半个小时还走了2站去总站,我也不知道,他是否如此教育自己的儿孙。。。。。。   也常常见到,下班时分,几个老太太提着购物袋,袋子里有些须蔬菜,旁若无人的高谈阔论,今天坐了10几站免费车,买菜节约了几角钱却不知道,有多少年轻人为了你这几角钱,在强忍者腰酸背痛,在强熬着头晕恶心,却落下了多少隐约的病根。。。。。。   却想问下:满车若是你的儿孙,你是否还会争抢?    9点之后,公园是否关门收票    5点之前,市场是否无菜无粮   也想问下一样的年轻人:可否在排队中被老人蛮横插队导致迟到或者误事,是否在争抢中被老人推到一旁,又或许,你有善心,他不懂你的善意 笔者评论:我都是让座的,很多时候有座都不敢坐下,因为一旦坐下,来了老人如果不让座给他,心里面就感觉过意不去,好长时间难受,但是有时候老人不在你座位旁边,又不好起身让座,因为老人济过来也费时间费体力。在上海,我都是很少让座的,很多时候老人们也不领情,他们都会说,没事,站着身体好。我也是觉得站着身体好,所以大部分时间坐公交车都是站着。我想,任何一位乘客都是尊老爱幼的,老人们也是爱护下一代的,就是一个座位,折射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或许,大家就缺少那一句话,交流有时候真的很重要。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34 次阅读|1 个评论
旅途记事——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
liuhuahua 2010-5-15 19:38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世纪老人
cncwgl 2010-3-3 13:46
一个近世纪的老人,我的伯父,在过完我们中国传统春节后的阴历十六,安享的离开了这个喧闹世界,没有痛苦,没有什么留恋,到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去了。 我之所以想写点什么,是因为在我的记忆里,他给我的印象比较特别,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知有多少是让您能感到真诚。但在他的眼里,读到的全部是真诚,像孩儿般的眼神,让您安逸,让您在他的面前没有不可以表白的东西;在他88岁的时候,可以攀爬到老家院里三层楼高的大树上去,只是因为孩子们不让他下地干活,他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当许多人在一起海阔天空的谈天说地的时候,他可以什么都不说,只是在旁边用欣慰的眼神看着每一个人,还在合适的时候,将不知什么时候在他手中的水果放到我的手里,非常干净,没有语言表达,只是微笑递给我......。 有太多的内容让我想,他让我知道真诚做人感觉,真诚做事的味道,我没有时间去参加他的安葬仪式,愿他爱的人真诚、开心生活每一天,告慰这个孩儿般的世纪老人。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0万留守儿童,4700万留守妇女,2000万留守老人(转帖)
tarimriver 2009-11-21 16:03
2000万留守儿童,4700万留守妇女,2000万留守老人 (转自中国网论坛) 在 中国 中西部地区,有许多这样的留守老人,特别是老边穷地区,几乎十室九空。据了解,目前中国65岁及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近2000万,多数老人全年获得的子女供养少于500元,80.9%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劳动自养,每次与子女通话时间不超过3分钟。 据人民网11月19日报导,山西偏关县牛头堡的吕大娘60多岁,在黄河边上 生活 了大半辈子。老人有三个儿子,早些年一大家子人在一起,虽然清贫,但也其乐融融。慢慢地,老大、老二都去内蒙古打工了,老三也到城里读书去了。原本喧闹的院子剩下了相依为命的老两口。 可是一年前,老伴在黄河上打鱼时落水去世了。如今,孤独的老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独守空房,艰难度日。在中西部地区,有许多这样的留守老人,特别是老边穷地区,几乎十室九空。 65岁及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近2000万 据了解,目前中国65岁及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近2000万。中国农业 大学 人文与 发展 学院叶敬忠教授组织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研究课题组,自2006年 11月开始,历时两年多,深入农村劳动力输出最为集中的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和四川五省,对400名留守老人及相关群体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查。 多数老人全年获得的子女供养少于500元 调查显示,80.9%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的劳动自养,但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副业的自我劳动收入往往只够或不足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自养是无奈的。不少老人过了耄耋之年还在田间烈日下,耕作着自己或儿女的土地。有的老人则靠小生意、打零工、捡废品勉强生活。调查中,有一位81岁的老人,1儿3女都在外务工,但是儿女所给还不够她微薄的支出。为了自足,老人种了一分菜地,还每天出去捡废品。然而,村里和她一样捡废品的老人有30多个,僧多粥少,每人都所得寥寥。 如果留守老人身体基本健康,或许日子也并不十分难过。然而,前三十年人找病,后三十年病找人。农村医疗条件较差,留守老人往往难以逃脱病痛之苦。调查显示,49.1%的留守老人表示身体不好或很不好。他们最担心的也是生病。 在四川省青神县,一位名叫曾翠华的老人告诉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贺聪志,日子太恼火了。她和老伴分居十多年了,不是因为两人感情不好,而是要分别看大儿子和二儿子的房子,两家房子离得还很远。 很多留守老人不仅承受繁重的劳动负担,还要肩负抚养孙辈的压力。在获得子女 经济 支持的留守老人中,76%的老人全年获得的支持少于500元。另外还有18%的留守老人没有获得外出子女的任何经济供养,甚至反而还要因为照看孙辈而增加经济负担。 多数子女与父母的通话时间不超过3分钟 调查发现,外出子女912个月才回家一次的留守老人占59.4%,而1年以上才回家一次的达21.3%,而这些子女中,有一大半的人回家停留的时间少于半个月。 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的电话联系呈现单向性,54.7%的老人与外出子女的通话时间通常不超过3分钟,46.9%的老人半个月以上才和子女通话一次,而通话内容会涉及心理交流的只占 9.0%。还有10.0%的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之间并无任何联系,代际情感沟通和互动彻底中断。 迄今为止,留守老人问题还没有引起 社会 的广泛关注,更缺乏相应的社会关爱措施。叶敬忠说。 调查还指出,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中国农业大学一项针对农村留守人口的研究显示,其中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4700万留守妇女和近2000万留守老人。 据新京报报道, 调查中发现,留守妇女隐讳地表达了她们的性压抑问题,她们长期处于性压抑状态,这也导致了连锁的负面情绪。69.8%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烦躁,50.6%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焦虑,39.0%的妇女经常感到压抑。 把这4700万留守妇女称之为寡妇,是因为她们的性生活类似于寡妇。前不久有报道说,90%的贪官老婆活受寡,称这些贪官的老婆是有钱的富寡妇。当然,贪官家的寡妇与乡村里的寡妇是不同性质的,乡村寡妇是迫于家庭生活的压力,丈夫长期在外打工,而自己又要在家看管孩子,耕种那一亩三分田;而贪官家的寡妇,是贪官在外寻欢,夜不归宿。一个是饱暖思淫欲,一个是贫穷想温饱。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 是谁让这4700万妇女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寡妇呢? 当然是城乡二元割裂的体制。所以,叫她们体制性寡妇比较恰当。与丈夫一同去打工,孩子没人看管,怕荒废了孩子未来和前程,在家管教孩子,伺俸公婆,又不能和丈夫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长期的性压抑,让她们烦躁而焦虑。她们就是这样艰难地选择着这种痛苦的生活,忍受着与分居的孤寂。繁重的体力劳动似乎还不难承受,让她们更加难以忍受的是长期的性压抑。尤其对于生理处于性欲旺盛期的年轻妇女来说,性压抑已经成了她们感情生活的一大痛楚。所以,我们无法忽视她们身上所承受的压力。 她们在外打工的丈夫同样有性压抑问题。那个问题引出的是二奶和妓女以及城市强奸案的上升...... 实际上是两个4700万:一个在城市,一个远在故乡的乡村,典型的牛郎织女。 白天,他们忙着挣钱,夜晚,他们虽然很孤独、无聊,但他们也不敢出去消费,因为他们要挣钱养活着一个家庭。也许有人会说,这些男人何必做苦心僧,找个小姐性服务也不过一二百元钱。但对于他们来说不是小数字,一个月能挣几个一二百元?再说一二百元钱,孩子可以买几件新衣服,买些猪肉吃,可改善他们的生活。农民工牺牲了作为人所应该享受的自在与快乐,以近乎洪荒的生存与劳动状态,创建了都市文明,最后却不能分享这种文明? 在一个女性扎堆,男人稀缺的地方,恶棍也会变成女人的偶像。今年4月23日《生活新报》报道了现代西门庆与十余少妇有染,被村民乱棒打死的事件。这位叫杜凤华的农民之所以能够对这些妇女为所欲为,是因为男人外出打工之后,该村慢慢成了寡妇村。留守妇女微势的力量抵不住一个恶棍的冲击,一些留守妇女将杜凤华这名始终以蹂躏她们的肉体为目的的恶棍,最后却看成了精神和身体上的依靠。我们不能完全归罪于这些留守女人的堕落,我们的社会应该反思反思,哪个女人不希望自己的男人伴相随? 什么苦都能受,惟有相思受不了。这是一位农民工对记者说的一句话。孤身民工在都市里默默地劳作,默默地忍受着性压抑带来的煎熬,同时他们在家乡的配偶也忍受着相同的煎熬,并且由此引发了另一种社会问题离婚。有资料显示,在众多的离婚案件中,发生在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家庭的约占80%,离婚原因几乎都与外出有关。外出务工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缺乏思想沟通以及性交流,造成感情疏远,久而久之婚姻难以维持。  和谐社会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应该是家庭和谐,夫或妻希望和爱人相亲相爱,从对方身上得到更多的性爱。关注留守妇女,其实就是在关注农民工。只有未雨绸缪地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化解,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经济的发展才会更平稳。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21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穷苦老人的尊严
biozhang 2009-11-20 11:27
张星元:穷苦老人的尊严 前天逛南禅寺菜市,听到一个声音在大声嚷嚷:去去去!不要乱翻!原来是菜市的一个营业员在凶一个老婆婆。老婆婆说她的一元钱不小心掉在菜椒堆里了,所以要扒开菜椒找一找。看到这情景我心酸了,老人为了找一元钱挨了凶,可见这一元钱对她的价值。我赶紧伸手递给她一元钱,劝她不要找了,她也没有推辞。这一元钱并不影响老人的尊严,只是普通人之间的助人为乐而已。 经济一向宽裕的人体会不到生存的艰辛。过去的苦孩子今天的教授,他们知道经济不宽裕的人,特别是自食其力的人,更加看重自身的尊严。
个人分类: 随笔|3982 次阅读|3 个评论
退休后的上谷先生
罗帆 2009-11-3 21:56
2007 年 12 月,我和一些同事去日本参加第四届管理与创新国际学术会议。会议由中国、日本、荷兰三方合作举办,当年的主办方和东道主是山口大学。 到机场后,山口大学派来大巴接我们。负责接待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还有一位年轻的中国女留学生当助手。老先生非常热情,抢着帮我们提行李。看着他年纪比我们大,还跑上跑下地搬行李,感到不好意思。 大家坐下后,老先生给我们深鞠一躬,自我介绍说自己名叫上谷克弘,会议期间将全程陪伴,为我们提供相关服务。 一路上,他为我们介绍沿途风光,经过跨海大桥时,专门让司机绕到停车场,让我们在海边拍照。 会议地点在全日空酒店(宇部),会议代表在此下榻。下车时,上谷先生又抢着提行李。他两只手各拎着一个行李箱,走路很快。 晚上进餐时,上谷先生与我同桌,彼此互换了名片。一看,才知道他原来是一家出版社的负责人。他说自己退休了,想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就到山口大学来帮忙。这次能接待来自中国的学者,他感到很荣幸。 会议期间,安排了去山口大学访问交流;会议后,组织去附近的景点参观游览。整个过程,上谷先生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主动地为我们讲解、拍照,十分周到。 后来发现,有许多像上古先生一样的日本老人,退休后不愿呆在家中享福,而是重新找到工作,继续发挥余热。
个人分类: 旅途掠影|3901 次阅读|2 个评论
谁来赡养老人
xu782219 2009-10-24 22:28
谁来赡养老人 今年是我国正式进入老龄社会 10 周年。截止 2008 年年底,全国老年人口已达 1.69 亿,而且正以年均约 1000 万的速度递增。现在,平均每 9 个人中有一个老年人;到本世纪中叶,将增至平均每 3 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而且平均每 5 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 80 岁以上的老年人。 目前,空巢老人逐年增多。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全国城市地区有近一半的老人没有子女相伴,农村空巢老人也占到四成左右,全国老人高龄化空巢化日益严重。 近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部署会议上,要求大家认清形势,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各项研究工作,为国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失能老人是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必须依靠他人照料的老年人。据民政部统计,全国失能老人已达 940 万,其中城市 194 万,农村 746 万;此外还有部分失能老人 1894 万。 这些失能老人谁来照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主要是继承养儿防老的古老传统,即由失能老人所在的家庭子女负责照料;社会照料微乎其微。日前,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说,由于缺乏社会护理,一个失能老人最少影响两个家庭,所以中国现在至少几千万个家庭被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所困扰。 面对困扰,这几千万个家庭的健康成员要么有人放弃工作去护理老人,要么就对失能老人的痛苦不管不问。前者使被困扰者失去经济来源,失去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使被困扰者愈加困扰;后者丢掉了中华文化敬老的优良传统,使被困扰者失去了做人的本性,这两种办法都不可取。还有第三种办法:请保姆。但这需较为雄厚的资金支持,而一般人不具备 失能是几乎人人都会遇到的问题;照料失能老人也是几乎人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对失能老人的关怀,是检验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怎么办? 王振耀司长指出,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与经济水平和老龄化形式相适应的养老护理行业,长期照料机构和专业护理人员严重缺乏。为了让这些失能老人能得到最基本的照料,应尽快在全国普及 80 岁以上无养老金的老人按月发放高龄津贴,并且全面推广养老养老护理津贴制度,对失能老人护理发放津贴。 王振耀司长表示,各级政府应该对本地失能老人展开调查,兴建以长期护理为基本服务内容的养老院,解决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并着手推动养老员队伍的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专业性比较强、又有适度待遇的庞大护理队伍。 对失能老人和健康老人的照料实行社会化管理,逐步加大社会承担力度,最终完全承担管理责任,这是文明社会、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在上世纪 60 年代,曾提出彻底解决家庭问题的一揽子方案,包括解决对失能老人的照料问题在内,现代家庭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可得到圆满解决。欢迎对家庭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参阅我在科学网的博文《 丙寅大江行 08 家庭革命 》,请切磋,请批评。该文网址是: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0042 。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77 次阅读|1 个评论
纪念母亲葛华奠老人百年诞辰(1909-2009)(二)
黄安年 2009-10-2 11:01
纪念母亲葛华奠老人百年诞辰( 1909-2009 )(二) 黄安年、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0 月 2 日发布 今天 (2009 年 10 月 2 日 , 己丑年农历八月十四日 ), 是我的岳母,吕启祥的母亲葛华奠老人百年诞辰( 1909-2009 )。她生在清皇朝宣统元年 , 历经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军阀混战、国民政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文革动乱、开改革开放、新世纪到来等不同时期的风云变幻,饱经风霜,累积了太多的人生阅历。她生在浙江萧山的一个农村家庭 , 先后在上海、香港、广州等地居住 ,1968 年底以来一直和我们在北京同住 , 直到 2004 年她去世。 十年前 , 还在母亲健在的 1999 年,启祥就写了《母亲今年九十整》一文 , 作为她的专著《红楼梦寻味录》的代后记,母亲生前看到了这篇文章。 文章详尽地谈到了我们的伟大的母亲: 母亲生于 1909 年,今年整整九十岁了。 母亲延展了我的学术生命,开拓了我的人生阅历。我不愿按常例在母亲百年之后才来写祭悼文字 , 怀念生前、赞颂美德,因为她已无知无觉;我只愿她在有生之年看到这篇文字,明白她在儿女心目中的位置,了解自己的人生价值,则其欣慰当何如! 母亲并无高学历,然而她有文化、有教养;母亲并非完全的职业妇女,然而她有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母亲亦非纯粹的家庭妇女,然而她不惮琐屑、坚韧耐劳,恪尽为室为家为亲为长的一切天职。总之,母亲是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太,却以她的普通平凡支撑起我们的生活和事业。虽然我们并不出色,但如若没有母亲这个后盾,只怕连这点事情都做不成。 十多年前在《红楼梦开卷录》的后记里 , 我曾述说自己怎样阴差阳错地走进了红学这个圈子 ; 以后在《红楼梦会心录》后记里 , 又曾慨叹自身功力和悟性俱差 , 学术之路跋涉艰难。两次都叙及之所以还要为文以至出书 , 多半是凭借师长学友的教诲和关爱。如今《红楼梦寻味录》编就 , 又到了写后记的时候 , 除了一如既往地感念师友和读者而外 , 我不能不提及我的母亲了 , 可以这样说 , 我之所以有点读书的时间、思考的空间,很大程度上仰赖她创造的条件。如果说,时间就是生命,人生就是一本大书,那么母亲不仅给予了我自然生命,同时也延展我的学术生命。 当代一位著名作家说得好,《红楼梦》就是人生,《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你的一切经历经验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和共振。依据我自身的涉红经历,在《开卷录》后记里也说过 , 对于《红楼梦》这部书,总要有一定的人生经验,才能领略它的好处;翻转来,它又能使人间接地认识社会,阅历人生。我自身的闻见有限、阅世不深,母亲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阅历自然而然地成为我领会和感悟《红楼梦》的一种参照和依托。 她所走过的九十年的岁月虽无惊天动地的大事,却也充满了离合悲欢、升沉起伏。如今人们见了她常道老太太有福气,实则母亲中年丧夫、晚年失子,按传统观念并无福气可言,照现代说法也是一种坎坷人生。父亲在五十年代初 44 岁已病故,当年四个孩子都尚在学,其难可知,母亲不等不靠,毅然走出家庭,自食其力,从头学起,辛苦劳累,在所不计。至七十年代末弟弟突发恶性脑瘤,英年早逝,这一打击对七十开外的老母何其沉重,一度意绪萧索,了无生趣,终于走出低谷,依旧坚韧地面对生活。此外亲属子女几十年来所遭受的种种沉浮变故,都使她身心承受种种压力,养成一种处变不惊、居安思危的人生态度。《红楼梦》中所谓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祸福相倚、好了归一的意蕴,正是从生活中浓缩出来的至理真谛。母亲对于升沉荣辱的平常心态往往是我领悟红楼意蕴的一种最切近生动的启示和参照。 所谓处世说到底就是处人,就是处理人际关系。都说《红楼梦》把人物写活了,很大程度是因为把人际关系写活了。偌大家族,上下左右、纷繁复杂、变幻莫测。处身其中,一方面是风波迭起,险象丛生;另方面亦有挚爱真情,天然韵趣。凡利名之心、货财之欲、一己之私膨胀,必定尔虞我诈、关系紧张;反之,则能将矛盾纠葛、误解积怨缩小,乃至化解。《红楼梦》写的似乎是一言一笑一饮一馔的生活琐事 , 若要处置得当,进退有据,分寸得宜,却有很深的学问。 体察作品中人物关系,每每不期而然地联系到母亲,她堪称处理人际关系的模范,自尊亲长者至后生晚辈、远亲近邻、新朋故交无不交口称道。算来母亲曾经搬过无数次家,变换过多种人文环境,不论在乡下、在上海、在香港、在广州、在北京,到任何地方她都能与邻居和睦相处、以诚相待。在家庭中,她侍奉我祖母至九十高龄,平素持家以俭、薄己厚人、宽容忍让,我叔叔和姑姑现在都已八十开外,还因母亲当年长嫂代母的风范,至今对她敬爱有加、关切备至。在亲子关系上,母亲的观念亦不泥于传统,从不视子女为私有,一任我们天南地北求学就业,比方五六十年代,我们有的分到东北,有的到了海南,有的到西北,当年都是比较偏远的地方、穷地方,她视为当然,从不阻拦。 而自 1968 年至今的这三十年间,母亲退休来到北京,和我同住。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和外子前十年的下乡、下厂、劳动、运动,近二十年间的教学、研究、出差、开会,无不以母亲作可靠的后盾,其间劫难欢愉,无不同当共享,特别是自我女儿出生,从小学、中学、大学、以至留学,无不渗透着老人的心血和期盼。确切地说,母亲在晚年成就了我们的事业和孩子的学业,使我们的家庭成为一个有老有小、互爱互补的和谐之家。我深切地感受到母亲处理人际关系中自奉甚俭、待人至厚、不图回报的一贯准则。她永远心态平和,处处着想他人,连对自己的子女亲属也是如此。 虽则我并不曾和母亲讨论《红楼梦》 , 但她这种不慕虚荣、淡泊名利的平常心态,甘愿付出,不图回报的处人原则,透过九十岁的人生经历和三十载的共同生活,给予了我一种铺垫和参照,使得我在寻求作品真味和人生真谛时多了一份心得、一份印证。 今年因了偶然的机会得见《山阴天乐乡葛氏宗谱》亦即我外祖的家谱 , 其中有一篇外祖父的传 , 传中有云君之文虽不得志于科举,而贡献社会,裨益乡土,中年以后,居沪为久,门墙桃李遍及江南。民二十后复执笔商务印书馆,日寇侵华,于一 . 二八前夕,毅然返里,在籍笔耕,对人绝口不言贫字,而于乡村公益,排难解纷,莫不倡导,清风亮节,安贫乐道。可见母亲之为人品性渊源有自。传中又云君文笔博雅弘达,乡先贤汤公寿潜而后,当首屈一指,积稿满箧,日本第一次侵略上海,悉付之一炬,半生心血,尽成劫灰。在《会心录》后记中 , 我曾有憾于无从感应先辈的余泽流风 , 以文事论确乎如此 , 若以做人而言 , 则仍可从母亲身上感受其余绪。母亲不求子女闻达而安于平常 , 不希望我们做官而鼓励我们做事。在我想来 , 笔耕心织 , 当属做事,是符合先人心愿的吧。 新的世纪将何如?自己不能预知,更不能预支。只愿在此衷心祝愿母亲平安跨入新世纪,并在新世纪里安享晚年。即便此书在本世纪内不可能面世,这篇后记无论如何要在她九十周岁的 1999 年秋写出;即便此文不及发表,我也会在她老人家寿辰之际呈上,以达成本文开头所说的愿望。 写于 1999 年 8 月, 2001 年 3 月修订 *********************************888 2004 月 8 月 5 日 , 我在学术交流网发布短文说到 , 我们多么期望老人家再过一个多月就能够亲眼看到日夜盼望的活泼可爱的来自美国曾外孙在她的身边玩耍,多么希望她老人家能亲眼在北京看到奥运会的举行,那时我们将同时为她举行白岁老人的生日庆典。我们还多么希望她老人家能健康长寿见证跨入 21 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祖国更加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这一切都被 2004 年 7 月 28 日傍晚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所中断,老人因大面积脑出血已经重度昏迷住院 6 天了,为了抢救老人的生命,中国航空中心医院内二科的大夫和护士群体尽了最大的努力并且已经创造了该院经抢救延长如此危重病人时间的奇迹,但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无法挽回的事实终于出现在 8 月 5 日下午 3 点 28 分 , 经全力抢救无效我们的妈妈终于没有痛苦安详地离开我们而去。在这个悲痛的时刻,母亲 (1909 年 8 月 14 日 -2004 年 8 月 5 日 ) 近一个世纪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历程不断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我们将永远怀念我们的母亲。遵照老人生前遗愿,在她走以后不举行任何形式的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不给任何人带来不便。 遵照母亲生前关于后事一切从简的遗嘱, 2004 年 8 月 6 日上午母亲遗体在昌平殡仪馆火化,骨灰暂时寄安放在殡仪馆骨灰堂里。 2004 年 11 月 10 日上午我们按照母亲生前的意愿,将她老人家的骨灰在苏州凤凰公墓特八区和父亲的墓地合葬。每年母亲的忌日 , 我们都在网上祭奠,今年秋 , 我们将去苏州凰凰山公墓为母亲和父亲扫墓。 在母亲百年诞辰之际,我们初步收集了母亲一生不同历程中和家人、亲友合影的部分照片集结在一起在博客上发布,作为我们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好友许令仪老师主动提出要专门为我们提供的照片和文字进行艺术整合,几经修改,正值十一庆典,衷心感谢令仪老师的辛勤付出。 母亲永远活在儿女和亲友的心中! 吕启祥、黄安年 2009 年 10 月 2 日于母亲百年诞辰之日 下面发布的照片分 ( 一 )26 幅 , (二) 26 幅 , (三) 28 幅。另外一批照片待过后一些日子续发。诚挚欢迎亲友提供有关母亲在世时照片。
个人分类: 世界各国见闻(09-11)|3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男人如果没有想法?
jxz1963 2009-9-11 11:59
前几天,在和几个朋友聚会时,一位朋友说他一天曾经有过的两个想法:一个是为着独生子女们着想的,另一个是为着年迈的老爸老妈着想的。虽说朋友是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但他的想法说出来时,让我们听着还是有些好奇! 独生子女问题 朋友说,有一天他回家见着临居家的两个孩子(一男孩和一女孩)在自家和女儿一起吃晚饭,便突发奇想:要是这么多孩子都是自己家的孩子,有儿有女的,那该多好呀!说到激动处时,朋友的眼泪都快要掉下来了! 我不知道朋友是兴奋、还是激动,但朋友的确是说到动情处了! 在场的临居也很激动,并笑着说:我们还想让这么多娃娃到我家,给我们当孩子呢! 瞧瞧,这就是城市家庭家长们的心态,都是这种希望! 仅这一点,从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现在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希望之所在:一个孩子的家庭确实有些太孤单了!有些小孩上大学后,家里就只剩下老两口了,的确是太空虚了、太无聊了! 另一方面,独生子女们之间因没有亲情、没有友情、没有兄弟姐妹等社会关系,有时候确实有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和熊王霸道的问题,有时把父母的关爱和溺爱当成理所当然和义务。 如果孩子们多了,如果不是独生子女,以上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老年人的问题 朋友说,周末了回老家探望在家独居、年过七旬的老母亲,看着无所事事的老人、整天盼望与儿孙们团聚的心态,朋友说:真拿老人没有一点办法,她就喜欢一个人在老家居住,一方面城里的房子闲着,我们上班后家里没有人照看;另一方面老人又不愿来城里居住,长期独居农村。 有时一听到歌曲《常回家看看》,就想回家转转,搞得我们没有办法,一到周末就想着老家年迈的母亲,回家的次数就多了,陪家属的机会就相应地少了,意见也就随之而来了! 说到这里朋友停顿了一下说:这个想法下次再说吧,说不好以后日子会不好过的!在场的朋友起哄道:说,没事的!更有几位朋友的夫人加油:说出来,有啥事我们替你担着! 壮着几位朋友夫人们的胆量,朋友说:如果国家法律允许,我真想在老家给老母亲再找一个儿媳妇,让她把老人侍候的好好的,我也就放心了!说者虽说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还是遭到了在场朋友们的嘲笑,更有朋友夫人们的一致怒吼:看把你想得美的哟,还想再找一个合法的夫人? 末了,夫人们还加了一句:坚决不允许! 对于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来说,对于母亲的关心、关爱是绝对应尽的义务,面对空巢老人,一位有责任的男人,有这种想法并没有错。 如果国家法律允许的话,有责任感、有爱心、有经济实力的男人公开的再找一个陪父母生活的家人,对社会和谐、社会就业应该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况且现在男人少女人多,实际上也有部分地区的部分人群(高收入人群、有成就感人群)早就在私下里以雇拥的名义在过着有名无份的生活,有些人还私下里生下了小宝宝。 当然,对于目前城市的包二奶、婚外情以及地下情人的问题,则属于男人们的另外一个问题,另当别论! 如果男人没有想法? 如果单纯从以上两件事情上说,男人的这两种想法似乎有些荒唐,更有些于法理不顾了。但从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来说,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才执行了不到 40 年时间,而中国的一夫一妻制也执行了不到 60 年的时间,男人们有这种想法真的有错吗? 如果中国男人真的没有想法,中国社会就会和谐吗?
个人分类: 趣味人生|6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多吃坚果和鱼类可预防老人失明
xupeiyang 2009-9-2 16:47
http://www.chinanews.com.cn/jk/jk-xpxz/news/2009/05-18/1696275.shtml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究人员说,多食用坚果和鱼类等食品可能有助于降低由老年性黄斑变性引发的失明风险。   悉尼大学研究人员在澳大利亚跟踪研究2454人的饮食情况后发现,对每周吃一两次坚果的人而言,他们10年后患老年性黄斑变性的风险降低35%;对于每周吃一次鱼的人,这一风险可降低31%。   全英国有约5万名黄斑疾病患者,其中一半人因此部分或完全失明。研究人员珍妮弗坦在美国《眼科学文献》杂志中写道,他们的研究结果支持一种假设,即增大对含Omega-3型脂肪酸食物如鱼类的摄入量可能预防老年性黄斑变性。   研究人员说,要确定是否可通过改变个人饮食结构或补充食用相关有益食物预防或推迟患老年性黄斑变性,还需进一步研究。老年性黄斑变性是眼球黄斑部位出现渗出、变性或视网膜下出血的眼底病。随着年龄增大,人们患这种病的风险逐渐升高。黄斑位于眼球视网膜正中央,是视觉细胞最集中的地方,因此黄斑变性会使视力明显下降,严重的会导致失明。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1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人是海
chni 2009-6-29 19:29
老人是海 献给我的八十高龄老博友以及我尊敬的老科学家们 老人是海,博大精深。老科学家、老专家学者更是一个波澜壮阔之后的平静之海。 我早年读过一部叫《老人与海》的小说,那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部象征性的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如童话般地叙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作品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位老渔夫,他经过重重艰险,捕获了一条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马林鱼,但这条大马林鱼却被鲨鱼吃光了,在历经艰辛之后,圣地亚哥拖回了一副鱼的骨架。当海明威被宣为布普利策文学奖得主时,他说了一句简单的话 ―― 简单得让每一个人都能从灵魂深处反观人性: 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 《老人与海》让我感触很多。其实,每位老人都经历了一个生活的大海,每位老人在老年时仍要面临着一个生活的大海,每位老人也同样都是一个大海。在我看来,八十老者就是这样的海。 老友八十老者,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他,其实我们不曾相识,但我们却像相识很久很久。因为是老年尊长,所以谓他老友;因为是感觉相识太久,所以呼他老友;因为尊老敬老,所以尊他老友;因为老而友善,所以称他老友。老友好似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他是老人,他也是海。圣提亚哥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古怪老头儿,为了证明自己有坚强勇气与毅力,完成了只能属于自己而别人完成的任务。为了光荣与尊严,圣提亚哥一定要捕到一条大鱼。老友八十老者,一直在捕那条叫做光荣与尊严的大鱼。老友八十老者,一直在表现着他对待神圣生命的从容和优雅。 因为老友知道,什么是人之责无旁贷(海明威语)。 因为老友知道,生命中阳光虽然刺眼,但阳光依然美好(海明威语)。 因为老友知道,一定有属于他的大鱼在什么地方等着(海明威语)。 因为老友知道,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海明威语)。 因为老友知道,时日可贵,人生的意义更值得考虑(海明威语)。 因为老友知道,与飞鸟走兽相比 , 人类并无任何优越可言(海明威语)。 因为老友知道,男人的词典里没有痛苦(海明威语)。 我想,其实每一个老科学家、老专家学者又何曾不是如此呢? 开博于斯的这几天,我深深地感触到,在科学网上,无论是老者们自己博客里的谈笑风生,还是专家们博客中的提及忆起,都让我看到了不少老科学家仍然风貌在斯、影子在斯、精神在斯,他们与我们同行、与我们同在这是其他网上所不能比拟的,令我感动不已,所以,我以此文献给他们,祝福他们,期盼他们永远与我们同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14 次阅读|5 个评论
寒流来袭,多关心家里的老人
libaosheng 2008-12-6 09:28
气温急剧下降,我们一定要多关心关心在家的老人。数九寒天,当老人的体温在35℃~36℃之间,而室内的温度在 10℃~18℃时,老人能向人告知冷的感觉;但是一旦老人的体温降到35℃以下,也就是低体温状态时,他就不再诉说有冷的感觉,老年人对寒冷的反应不明显,一般人感到冷了打寒颤,皮肤会紧缩,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而老人因为反应不明显,甚至没有反应,体内的热量就不断地散失,体温也就越来越低。如果这时没引起家中人的注意,就容易发生危险。低体温不是突发的,在发生之前的几天中就有症状:皮肤苍白,发凉,并有紫癜或大水泡病变;面部肿胀,颈部和上下肢的肌肉僵硬,胃发胀,有的打寒颤,动作思维发生障碍,呼吸频率及咳嗽反射降低,心搏徐缓,有突发室颤或心跳骤停的倾向等。   还有某些药物的作用,如吩噻嗪类药物,冬眠灵、安定、甲基多巴等这些药可引起老人低体温。由于低体温的测试比较困难,又不易察觉,因此在寒冷的冬天,对老年人要特别注意保暖,多穿些宽松的衣服,戴上帽子,吸烟的老人一定要停止吸烟。
个人分类: 未分类|469 次阅读|1 个评论
同一片天(转)
entropy 2008-10-11 12:26
我和天池终于携手走上了猩红的地毯。 我站在门口向亲戚朋友连声道谢,天池却不知哪里去了。 他是孤儿,看到客人全是我家亲戚,,我心里想。 透过人们的笑脸,我总觉得角落里有人在看我。我看过去的时候,有个人盯着我,旁边还有个老太太。碰到我的目光,赶忙低下了头。 妈说象要饭的,我觉得不象,衣服是虽然不是新的却能看出压在箱底的褶,可又不认识他们。 是天池的亲戚吧?天池是孤儿,那边没来 亲戚,妈说,如果不认识就让他们走吧。现在人可有坏的呢,见哪家办喜事就装作亲戚来吃酒。 不会,叫来天池问一下吧? 天池慌里慌张把我手里的捧花都撞掉了,吱吱唔唔地说是他堂叔和堂婶。我瞪了妈一眼:差点把亲戚赶走。 天池你不是孤儿吗?哪来的亲戚呢?天池怕妈,低头说是他家远房的亲戚,好长时间不来往了。但结婚是大事,家里一个亲戚没来心里觉着是个憾事,所以 我拂了一下天池的臂,有亲戚来也不早说,应该把两家亲戚调到一桌,总不能坐在备用桌上吧。天池拦住我,就让他们坐那吧, 要不他们也不自在。 那桌只坐了堂叔和堂婶。敬谢席酒经过那桌,天池犹豫了一下拉着我从他们身边擦了过去。他们的头埋的很低,我把天池给拽了回去:堂叔、堂婶,我们给您二老敬酒了! 两人抬起头有点不相信的盯着我。他们的头发都花白了,看上去有七八十岁的样子,堂婶的眼睛很空洞,脸虽对着我但眼神闪忽不定,原来堂婶是。 堂、堂叔、堂婶,这是俺媳妇小洁,俺们现在给你们敬酒呢!天池在用乡音提醒他们。 哦、哦。堂叔很缓慢的站了起来,右左手扶着堂婶的肩,左手颤微微地端起酒杯,龟裂的的手上显然没有用过什么!有些变形的指甲下透出那么一弯黑。堂叔的右腿是。怎样的一对夫妻啊?您坐!我跑过去扶住他们。堂叔摇晃着坐下了,堂婶眼里无故的流着泪,堂叔轻轻拍着她的背。本想劝他们 两句,但天池拉着我离开了。 我跟天池说,等他们回家的时候给他们一点钱吧,太可怜了。两人都是残疾,这日子怎么过来的。天池点点头没说话,紧紧拥着我。 第一年的除夕,天池说胃疼没吃晚饭回房休息了。我熬了点大米粥也进了房间。天池躺在床上,眼里还憋着泪。 天池,不带这样的,第一次和我们过年就不吃饭,还跑房里,好象我们家亏待你似的。 一过节你就胃疼,哪有这样的事情 ?其实我知道你不是胃疼,说吧什么事? 天池闷了半天说对不起,他只是想起堂叔和堂婶还有他死去的爹娘。我怕在桌上忍不住,惹爸妈不高兴才推说胃疼。我搂着他说:真是个傻孩子,想他们我们过完年看他们去就成了,再说我也想知道他俩是怎么过日子的。 算了,那条路难走。等以后路通了,我们有了孩子再去那看他们吧。 我心里想,等我们生小孩的时候他们还不一定在呢!但没敢讲出来。忙说,再寄些钱吧! 今年中秋我正巧出差,特别想天池和爸妈,就跟天池煲电话粥。 我问天池想我想得睡不着怎么办?天池说就上网或者看电视,再不行就睡那睁着眼睛狠狠得想。 那晚,我们直到把手机聊得发烫没电为止。 躺在宾馆的床上,看着窗外圆圆的月亮,我怎么也睡不着。估计他也没睡着,说不定正在网上神游。我也打开电脑,重新申请了一QQ号名叫读你想捉弄一下天池。查了一下,天池果然在,我主动加了他,他接受了。 我问他:这样一个万家团圆的好日子,你为什么还在网上闲逛呢? 他说:老婆出差,睡不着。 我挺满意这句话,接着又打出:老婆不在家,可以找个情人代替,比如说网上,聊以自慰一下。 半天他才敲出一行:如果你想找情人的话,对不起,我不是你要找的人,再见。 对不起,我不是那个意思,你别生气。叭叭叭,我赶紧发过去。 过了一会他问我:你怎么也在网上闲逛呢? 我说:我在外打工,现在想爸爸和妈妈。刚刚和男朋友通完电话还是睡不着,就上网了。 我也想我爹和娘,只是,亲在外,子欲养而不能。 亲在外,子欲养而不能。怎么讲?我把这句话又重复敲了过去。我有点莫明其妙,天池怎么说这样的话? 你叫读你,我今天就让你读一次吧。有些事情放在心里很久会得病,拿出来晒晒会舒服些,反正你我也不认识,你就当作听一个故事 吧! 30年前,我爹快五十了还没娶亲,因为他腿瘸加上家里又穷。后来,庄上来了个要饭的老头还搀着个瞎眼的女人。老头 病得很重,爹看他们可怜就让他们在自家歇息。没想到一住下那老头就没起来过,后来老头的女儿就是那瞎眼的女人嫁给了我爹。第二年生下了我。 我家的日子过得很清苦,可我从来没饿过一顿。爹和娘种不了田,没有收入就帮别人家剥玉米粒,一天剥下来十指全是血泡,第二天缠上 布条再剥。为了我上学,家里养了三只鸡,两只鸡生蛋卖钱,留下一只生蛋我吃。娘说她在城里要饭时听说城里的娃上学都吃鸡蛋,咱家娃也 吃,将来比城里的娃更聪明。但他们从来都不吃,说怕腥。 庄上有人叫我是瘸瞎子家的。爹娘听到了要跟那人拼命,娘看不见就拿了石头乱砸。你们这些杀千刀的,我娃好好的,就不许这样叫。将来你们一个都不如我娃。那年中考,我考了全县第一,这让爹娘找回那么点尊严。 送我上学的那天爹第一次出了山。上车的那会,我流泪了,爹一手拄着拐一手替我擦泪:进了城要好好学,以后就在城里找工作娶媳妇。别人问起,你就说是孤儿,没爹娘,别让人看不起,误了娶媳妇。娘也说,这是真话,要听。往后,你带了城里媳妇回家就说俺们是你堂叔和堂婶。爹说,不要把媳妇带回家,会露馅的。娘抹着泪被爹拖走了。 我的无法止住泪,残疾不是他们的错,那是老天对他们的不公。但他们却生了一个完美的天池给我。 这个傻子,这样的爹娘,无法再完美了。 我很生气,他怎么就这么小看我呢? 那后来,你就告诉你媳妇他们是你堂叔和堂婶?我无来由的敲过去这句话。 本来我不信。媳妇找的是我又不是爹娘,为啥爹娘都不能认呢?不过我在外十年,爹娘一次都没去过我的学校。第一年工作,我想带他们 进城玩玩,他们都不肯,说让人晓得我爹娘是残废人会在我脸上抹黑,影响我娶媳妇。一辈子都在山里了不想出去了。娘还说她就是从城里来 的,也没啥意思。 后来,我谈了第一个女朋友,当我认为时机差不多的时候,就带她回了趟家。谁知到家后,她晚饭都没吃就走了,她说和这样的日子她一天都过不下去。还说我们家基因有问题,以后的小孩肯定也不会健康。 后来,我遇上了第二个女朋友,就是现在我的老婆。我很爱她,她们家又很有钱,亲戚都是些上等人家,有了前车之鉴 我很害怕,只说我是孤儿,但是一到逢年过节我就想他们,心里堵得慌,难受。 那你从来就没有告诉过你老婆?也许她不计较这些呢? 我没说过,也不敢说。我想即使她同意了我岳母也不会同意的。我和她们住在一起,岳父在外是有脸面的人。如果爹娘来了不是在他们脸 上抹黑吗?我也只能在出差学习的时候偷偷回去看上两眼。 谢谢你听我说了这么多,现在我的心里舒服多了。 下了网,我依旧没有睡意。都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看看我们都做了什么?我理解天池的无奈,也了解公婆的苦衷。但他们不知道却将无辜的我陷入了无情无义之中。 天将放亮时,我敲开了部门经理的门,告诉他下面的事情请他全权处理,我有点非常重要的事情尽快要办。然后直奔火车站。 那条路确实很难走。刚开始腿上还有点劲,后来就走不动了。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又晒得厉害,我只有喘气的份 。背来的水也喝完了,我也不知道下面还有多少路程要走。脱下鞋子揉揉脚,疼得我都哭出声来,真想打个电话让天池来接我 回家,最后还是忍住了。 当一个小孩把我领到家门口的时候,那一片烧得红红的晚霞正照在门口的枣树上。枣树下坐着堂叔,哦不、是爹,爹比上次老多了,手上剥着玉米,拐杖安静地倚在他那条残缺的腿上。娘跪在地上准备收晒好的玉米,手正一把一把地往里撸。 这,宛如一幅画,而画 中便是这世上最完美的爹娘。 我一步一步地往他们跟前走着,爹看到了我,手中的玉米掉在了地上,嘴巴张得老大,吃惊地问:你、你咋过来了? 娘在一旁摸索着问:他爹,谁来啦? 天、天池家的。 啊!在、在哪?娘惊慌失措地找着我的方向。 我弯腰放下行李,对着他们,带着深深地痛、几欲跪下,爹!娘! 爹干咳了两下,泪无声地从爬满皱纹的脸上流下,他尽力抵制着,别过脸去。 俺就说,俺的娃没白养阿!娘把双手在自个儿身上来回的搓了几个,一把抱住我,泪水从她明亮的眼里滴到我的脖子里,还是热的。 我带爹娘走的时候村里是放了鞭炮的。我又为爹娘风光了一次。 当天池打开门,看到一左一右站在我身边的爹和娘时,怔怔地愣在那,一语未发。 我说:天池,我是读你。 我把咱爹娘接来了。 谢谢! 天池泣不成声,紧紧的抱住我,像娘一样把一行泪流进我的脖子里,也是暖的。 郝云龙引自: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2189 原博文:在社区里偶然看到了这个帖子,没来得及看完就感动得直想落泪了,我不知道原创的作者是谁,但我感谢这位心灵如此美丽的姑娘,我祝愿她永远平安幸福。帖子很长,我在转载时重新进行了编辑,并对个别错别字进行了修改。希望能够让读到的朋友有所收获。谢谢大家! 本人:我也做了一点语句这方面的修改.希望这份爱,永在人间。
247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5: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