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老人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老人

相关日志

张海霞│一个世纪老人的幸福生活
热度 2 张海霞 2020-6-14 08:56
【题记】 今天是周末,陪奶奶打麻将,想起来很久都没有带她出门了,可是现在新冠肺炎的阴云尚在,还不能出去,大家回忆以前我们带着 奶奶坐“飞车”外出兜风(奶奶第一次坐小特的时候说这车像是飞起来一样,所以她直接称呼小特为“飞车”)的场景,看着 98 岁奶奶开心的笑容,真的是非常幸福。这里重贴之前写的这一篇关于奶奶的博文,祝福奶奶幸福快乐每一天! 一个世纪老人的幸福生活:我的奶奶 2014-3-30 这是一个特殊的周末:女儿被学校派出国交流了,我把学生派出国参赛了,爸爸妈妈回河南老家探亲了,先生和朋友出去划船了,我必须参加的教授会提前结束了!一身轻松,出了办公室,看着蓝天白云,呼吸着新鲜空气,心情十分激动:马上回家,带奶奶出来看看春天!我一定要带奶奶去看看北京最美的春天!主意已定,立马就兴奋地往家里冲:奶奶,奶奶,咱们今天出去看春天了! 奶奶的脸上立即乐开了花:天气这么好,是该出去看看,咱们走吧! 这就是我的奶奶,一个慈祥和蔼可亲的九十多岁的世纪老人! 奶奶的人生开始于那个久远的时代:上世纪年代初年,她出生在豫北的一个传统的封建地主大家庭,是上房的长女,因此她是裹小脚长大的,足不出户度过了她的少女时代,在老人的安排下嫁给了另外一个地主家的二儿子--我的爷爷(一个教书先生),好景不长,革命了,日本人打过来了,一切都变了,开始东躲西藏的躲日本人的烧杀抢掠,她亲眼看着亲人在身边被日本人射杀,居无定所的逃难、上顿不接下顿的日子,终于到了解放,日子稳定了,可是了第一波的运动:清理地主富农,虽然她和爷爷的小家在学校,与他们过去的地主家庭一点儿关系都没有(甚至是被爷爷的地主家庭踢出来的),可是,他们还是毫无意外地被“斗地主”了;再下来,是文化大革命,刚刚被斗过的爷爷又被接着批斗了,因为这次他成了知识分子、臭老九,奶奶成了家里的支柱,陪着批斗、支撑着家里的生活,裹着小脚的她坚强地挺过来了;再之后,改革开放了,恢复工作不久的爷爷又被查出癌症,从不落泪的奶奶在爷爷在世的最后半年里陪他走遍了可能的医院、寸步不离,爷爷还是走了,从此奶奶一个人坚持着,一眨眼30年过去了...... 从记事起,奶奶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一直很高大,因为奶奶个子很高(有1.65左右),不知道从啥时候起,奶奶的个子开始缩了,现在我们两个站在一起已经看起来差不多了,也不知道从何时起,有了烦恼总是喜欢跟奶奶说,奶奶总是拉着我的手,听我语无伦次地说完,然后说:“没关系,都会好起来的!”这句话每每成了我的定心丸,是呀,总会好起来的!于是又信心百倍地出发了! 这就是我可爱的奶奶,跟她在一起总是给你信心和希望,总是给你安慰和鼓励,孩子,没关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也许是经历了太多苦难,造就了奶奶的坚强和豁达,爷爷去世以后的很多年里,奶奶一直是自己单独过,我们自己的日子也过得跌宕起伏。人生的转折发生在2006年春节,已经80多岁的奶奶不慎摔断了胯骨,只好装了人造髋关节,妈妈帮我带孩子不能离开,所以,奶奶从医院就直接搬到了我家里,我们开始了四世同堂的生活,这差着整整一个世纪的四代人的幸福生活就这样开始了:奶奶坚持锻炼,很快就恢复了自主行动的能力,每天就这样微笑地不是在家里就是小区的花园里坐着,慈祥且安详的她还交了新朋友:有70多岁的老太太,也有80多岁的老太太,甚至还有一个比她大的,两个人还很聊得来......这就是我的奶奶,一个非常友善的老人,走到哪里都会有新朋友的慈祥老人。 奶奶是一个跨越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老人,虽然经历了无数折磨和苦难却依然保持着坚强和乐观心态,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了爱心的老人,2008年四川地震之后我和国内外的一些教授发起了资助灾区孩子的“明天计划”,奶奶也捐出了她本来就不多的津贴,她说:钱对我也没用,捐给孩子们上学吧,支持一个是一个。这就是我的奶奶,她不仅用她的爱支持我们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同时也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别人,笑看人生的风风雨雨,知足于自己平淡却幸福的生活,用奶奶自己的话说:我这辈子值了,你看,我现在过得比过去的慈禧太后都幸福:想吃什么有什么,想去哪里都能去,热了有空调,冷了有暖气,还有你们天天陪我说话,我真的是很值了...... 这就是我亲爱的奶奶,一个世纪老人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祝福你,亲爱的奶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71 次阅读|2 个评论
年·匆匆
BLUEICE0396 2019-2-27 18:41
对于奔波在外的人,年的长短取决于假期的长短,但是无论多长似乎在感觉中都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团团圆圆,是我们迁徙的动力。久别重逢的欢喜与温暖将会涤荡去千里奔波的疲惫和隆冬的寒意,回家过年是我们的约定。 过年就是这样千万个相同的约定,集中在短短的数天内,在不同的时空中上演与谢幕。 一年半载没回家了,说起来不过是房子一直闲着,没人住罢了。回家,小院里的草要拔,屋里的卫生要收拾,水电要重新接起来,锅碗瓢盆要刷洗一遍,菜米面要买,油盐酱醋要准备。 柴米油盐酱醋茶,尘封的房子终于有了烟火味,也就有了家的样子 。 “二十三(儿),小挂鞭(儿),火烧豆腐汤(儿)”。这句话说的是我们这一带小年的风俗。这一天祭灶神,晚饭抢吉时,饭前放鞭炮,吃的也基本是火烧和带有豆腐的烩菜。“二十八,贴花花”,说的是二十八这天就要贴春联了。色彩艳丽的门画,喜庆的春联将年味烘托得更加浓郁。 小时候的年特别长,也特别有味,过年习俗可以从二十三背到除夕,如今记住的只有这两句了。 早年乡村的除夕是喝酒打牌、烤火说笑,还有押宝放炮。如今的更添了“大型乡村烟火秀”,天刚擦黑,十里八村便不约而同的燃起烟花,流光溢彩肆意,此起彼伏,绿了村庄,红了生活。 二十七八岁,过年回家的你被催婚了吗?尽管催婚源于关心,但是对被催的人无形中也是一种压力。一人催是一份压力,三姑六婆的群催足以让一个人对家产生距离,甚至成为年轻人回家的屏障,所以有人选择不回家。对我而言,虽然被催略显尴尬,但也能够理解老亲旧眷的迫切关爱之情。 而 我能理解的事,就能坦然面对 ,所以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尊老爱幼嘛,这是传统,也是和气。 过年也并不都是开心的事,姥姥在 2018 年的最后一天匆然的走了。二十八是“五七”,根据习俗闺女们要在前一天烧“迎七”纸。腊月二十七,姨和母亲回去祭奠。看着青柏黄土新坟,想起童年往昔,昨日今朝一幕幕,唯有坟前一跪,千言万语说不出,两行泪。熊熊燃烧的纸火,一瞬间我在想或许对姥姥来说是这一种解脱。可即便这么想,仍然心痛。回家的时候,回望松林边上的一棵独松,兀立清静,却显得孤单,惹人心怜。 自此也对一些人,一些事,看的明白,却介怀于心。 回家前一周,爷爷腿骨骨折住院,年二十六出院回家,但只能卧床,一刻离不开照顾。过年天气骤变,肺气肿发作,初八一早又送医院。呼吸科室的走廊两边都住满了病人,托熟人才办了入院。 医院的“生意”向来都是好的 。 老人是一个大家庭团结凝聚的根本所在,这个年体会最深的莫过于“老人的健康是子女的福气”这句话了。 “希望所有的老人像辣椒那样,越老越厉害”这是同病室一位老爷爷的新年愿望,借此祝福所有的老人。 这个年总感觉过的匆忙和沉郁,回家便去了医院照顾爷爷,回校的时候还是从医院走的。那天,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雪来,午饭过后便出发了。比计划早了两个小时,因为这两个小时,更加重了匆忙的感觉。至于沉郁,可能是阴雨天太多了吧。 老哥两年前就开始有一个愿望——一大家子一起吃个团圆饭。但是想要集齐四五十号人似乎太难了,所以这个愿望就变成了奢望。城里的小弟有一个愿望——回村里过年。但是赶上爷爷生病,需要静养,所以愿望被搁置。 看似简单的愿望,背后却牵扯了太多复杂的牵绊 。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弹指一瞬间,年味越来越寡淡。 虽是如此,我们仍满心期盼,不是吗? 该文同步在【李书生】微信公众号发布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5NjgwODU5OQ==mid=2247483831idx=1sn=8defc4abb2b476a9ac6a41edf78f4b75chksm=fe5c474fc92bce59b3c32362c9631fcba61fca1692a0e2764b7bb846e3048a6e8a8792213235token=42175685lang=zh_CN#rd
个人分类: 故乡|2464 次阅读|0 个评论
87岁的理发师
yuguo2012 2019-2-21 07:29
去年夏天我迷上了露天理发。 单位对面那个街心公园有三个理发摊儿,摊主都是大姐。 一天午休,我去理发,见三个大姐都有顾客,我转身要离开,这时发现一个男理发师在不远处坐着,腰板直直的。他看样子年纪很大,头戴白色太阳帽,内穿红色运动衣,外面罩着白大褂。 我想让老大爷理发也不错,可以边理边聊。见我走近他,他站起来搭话,一开口我才发现他原来是她。 她工具不多,无剪刀、有两把推子。 理发开始了,谈话也开始了。像小崔访谈一样,我说一个词,她能讲一大段自己。 她86岁了,祖籍山西洪洞县,后迁到石家庄。丈夫是红军,去世多年,若活到现在100多岁了。她十七岁参军,转业后在国营理发店干过,中间当过几年社区主任,不太喜欢,后又干理发,她有60年的理发经历。 …… 她之前在玉渊潭南门摆摊儿,后来那里不让摆了,他来到了街心公园。不论在哪里出摊儿,每天她都坚持出工,风雨无阻。 …… 她有退休金,不缺钱。但她有病从不吃药也不上医院,说自己能扛。晚上看电视,总是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电视经常开一夜。 …… 理发时,我感觉她年纪确实大了,行动迟缓,绕我身体转圈,总用手扶着我的肩膀或后脖子根,我仿佛成了她的拐棍。 理完发,她端详我的头发,看齐不齐,眼睛快触到我的发梢。她问我是不是当过兵。我说没有。我拿过镜子看,明白了,她有意把我理成了军人。 理一次发8元,我给她10元,她找零时,我问她:“一天能理10人吗?”她开心地说:“一天能挣100多元。” 回办公室,我照镜子,发现头发不平整,高一块低一块的,估计是她视力出了问题。 随后几月,我见过她给上了年纪的老人理过发,但从来没有见她给青年人理发,或许我是她最年轻的顾客。 春节过后,头一场雪的第二天,我路过街心公园,又见到她。 像往常一样她腰板直直地坐着等人找她理发。她已经87岁了。 尽管我没再找她理发。但我愿意见到她,每次见到她心里有种莫名的温暖。
个人分类: 生活|2155 次阅读|0 个评论
义务护林员加位老人二三事
ghzcljz 2018-9-27 15:54
义务护林员加位老人二三事 加位老人是碌曲县拉仁关乡则岔村委会麦日村人,是一位光荣的共产党员,今年已经快 60 岁了,由于他曾在县武工队当过排长,所以也有称他为加排长的。他还曾经在邮电局、林场等单位工作过五年。 可能是由于他长期在林区生活、又有在林场工作的经历吧,他十分热爱护林工作。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前,国家和私人都在砍树,看到森林一年比一年减少,他也分不清那些材是白的那些材是黑的,他从心底里感到着急。这几年国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他看到林子终于不再常年被砍伐了,感到由衷地高兴。 然而,这几年他还是发现盗砍木材的事不时发生 , 看到这些十分不正常的事情 , 他感到非常困惑。 2004 年 4 月 7 日,他专程来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则岔保护站反映情况,说近来有采伐木材的现象,是不是国家的政策又变了。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今年 60 岁了,在国家单位工作了八年,在林场蹲过三年,我不要木材、不要钱,并不想在林场当护林员,没有什么个人要求,只希望国家的林子不要再被砍了!” 2004 年 5 月 7 日,他又一次专程来保护区管理局反映情况,说他最近花了 14 天时间巡查阿寺林、多松木沟、秀拉林等地,发现了一些毁林苗头; 2004 年 7 月 21 日他再次向管理局反映一些地方盗伐林木的情况。他反映的情况都受到保护区管理局的高度重视。 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位普通的老百姓,他一不图个人利益、二不怕惹人,痴心不改、义无反顾地坚持义务护林,为保护区的天然林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愿更多向加位老人一样的林区群众,为保护森林、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而努力!也希望那些只顾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人,能放下手中的斧锯,让我们的森林尽快恢复起来,以便发挥更大的涵养水源、保护水土和调节气候等生态作用,使我们的家乡更美好,吸引更多的客人来旅游。 注:本文曾在《尕海湖》第2期发表 李俊臻 2004 年 7 月 30 日
4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空巢老人
热度 2 ncepuztf 2018-9-23 11:30
这两年我的同学们“空巢度”越来越高。 今年孩子考上大学离开家的就有好几个。 见面或联系时每每感叹自己已成空巢老人。 其中一位送完孩子就电话我:希望经常去看看他们。 另一位则坚决地表示:毕业了要求孩子一定回到自己身边。 不知道大家都什么看法,但根据比我年长一点的同事的情况, 独生子女能培养得对社会有用就不错了,若希望“养儿防老”, 多数做不到,有几个走得着急的,孩子都没见到,更别提病时看护了。 听说有部片子叫“大国空巢”,我没看过,也不用看了,已经是这样了。 可能最终情形也就是: 你们都挺忙,我也没什么事,又帮不上忙,就先走了! 中秋节了,我还是送完孩子外地上学,回去看看母亲。 虽然经常是给母亲添忙,但亲情,牵挂和不能割舍的,仍是我们生活的希望! 值此中秋佳节之际,祝: 有情人终成眷属,有亲人团圆相处!
个人分类: 说说|1262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中国大爷大妈为何痴迷广场舞?这是迄今最深刻的答案
lulingkxw 2018-8-24 06:27
—— 这是因为年轻的时候他们跳了忠字舞,串联了,现在退休就喜欢广场舞和去公路竞走么?从社会心理学看,这是一种什么机制。是否人真的有一种心理返童年的意思,刚退休就返青?最后就变成婴儿了。 这是很值得研究的心理学现象。 中国大爷大妈为何痴迷广场舞?这是迄今最深刻的答案 2018年08月23日 16:48:40 来源: 澎湃新闻网 广场舞,原标题:中国大爷大妈为什么痴迷广场舞?这是迄今最深刻的答案 这一深受中老年人喜爱的“运动”, 从诞生到席卷全国, 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俗”,“噪音”,“扰民”,“抢地盘”, 年轻人控诉广场舞时毫不留情。 为了抢占篮球场, 广场大爷大妈和少年们争到头破血流。 因为在俄罗斯跳广场舞, 中国大妈被《华尔街日报》点名批评。 有人觉得广场舞是垃圾文化, 老人仗着年岁毁了国人的形象。 康世伟是一名当代艺术家, 曾经觉得广场舞很荒诞。 于是拍了中国第一部, 以广场舞为题材的纪录片。 《广场上的舞蹈》获得 “家·春秋”口述历史影像计划最佳提案奖, 入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主竞赛单元, 受到CBC邀请在加拿大播放。 他没想过为大爷大妈们正名, 也没想到拍着拍着泪了目。 原来这些看上去蛮不讲理的“老小孩儿”, 都有着自己对亲情、爱情、梦想的渴望和追求。 热闹背后是孤独, 狂欢过后是凄凉, 倚老卖老也好, 任性妄为也罢, 很多年轻人向广场舞摆出不屑态度时, 或许应该问问身旁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你们,最近过得还好吗? 自述| 康世伟编辑| 东宁 广场上的故事 《广场上的舞蹈》这部纪录片探讨的是关于老人的议题,讲述了三个中国的老人完成自己人生心愿的故事。 熊先生已经70岁了,还要照顾105岁的父亲,一照顾就是十多年,直到父亲去世。中国有一句话叫作“久病床前无孝子”,我觉得熊先生是个孝子。 虽然照顾父亲的过程中他会不耐烦,也会言语粗暴,但是他已经尽力做到了最好。他的家庭破裂,无依无靠,也不知道怎么发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所以他晚上会到广场上去跳舞。 熊先生跳的是牵手舞,跟异性一起跳。他不断地更换舞伴,以这种方式来疏解自己的各种各样的压力。 熊先生曾经告诉过我,很多人是因为家庭有裂缝,才去广场上跳牵手舞,找一种心理的慰藉。结果跳着跳着,裂缝就越跳越大,最后就跳散了家庭,跟广场上的舞伴组成了新的家庭。 老人的情感其实跟年轻人是一样的,我们要以一种平等的意识和观念,去看待老年人的感情的问题。 不能因为是老人,他们感情上有一些欲望也好,冲动也好,或者是感情上有一些变化也好,我们就对他们有看法。说这个人,老了还老不正经。年轻人会遇到的感情问题,老年人也会遇到。 尹女士从小的愿望就是进舞蹈队学舞蹈,上台表演是她最大的梦想。她年轻的时候身材比较矮,比较胖,另外文革时期她是红卫兵团的团长,工作特别忙,所以一直没有机会实现这个梦想。 直到她老了,六十岁了,才有机会重新在广场上找到自我,开始跳广场舞。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进入了一个大型的艺术团,在国内外进行演出,终于圆了梦。 为了演好“牦牛”和“麦浪”尹女士下足了功夫尹女士在舞蹈团里演的全是小角色,百亩麦田中的一捆麦子,牦牛的后半身,甚至是群演的替补。她还是精神抖擞,兴致勃勃。她这一生都献给了国家。现在六十多岁了,跟着大伙一起跳舞,她已然满足。 无论是在什么时候,年轻也好,老了也好,即使是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就是莫大的幸福。 周先生也跳广场舞,但是跳得少,他还在广场上练拳、打武术、倒立。一个74岁的老人在广场上倒立,那个画面看上去挺超现实主义的。 在广场上倒立的周先生周先生个性比较刚烈,初恋女友因为他的家境跟他分手。他特别喜欢画素描,分手的时候给初恋女友画过一张,没来得及给她,心里总觉得遗憾。 再次见面周先生和初恋红了眼圈和老婆平平淡淡地过了50年后,周先生最终还是找到了初恋,把那幅留有遗憾的素描画亲手交给了她。 两个人在路上漠然地走着,老太太抹着眼泪,喃喃自语:“当初你们家住得太远了。” 我觉得人生有很多方面的内容,亲情、爱情、梦想,是人生最重要的几块内容。镜头瞄准的是人,我们关注他们内心深处的故事和变化。 “为了证明活着” 我母亲有一个非常神奇的故事,她50多岁开始跳广场舞,跳了5年长高了2厘米!我妈妈都快60岁了,不仅长高了,身材也变好了。因为这件事让我开始关注广场舞。 后来我的一个美术老师告诉我,当年在“文革”时期跳“忠字舞”的那批人,就是现在跳广场舞的这批人。 我开始对这个主题感兴趣了,在四川一个小县城找了一个广场做了一系列的调研。花了两年的时间,从上千人中筛选出十几个人采访拍摄,最终呈现了三位老人与广场舞的故事。 周太太跳广场舞治好了脊椎病以前我觉得广场舞是一件很无聊的事,大妈们在广场上跳舞挺没有意义的。拍摄完成这部影片后,我的想法完完全全改变了。 周先生的老婆之前得了一个病,她的脊椎弯曲了。挺严重的,走个十多米就要停下来,不能走路。医生直接跟她说,你不用来看病了,就在家里面躺着吧。她去跳了两年广场舞,居然把脊椎治好了,还成了舞蹈队的队长。 人有两个最大的敌人,排名第一的是死亡,排名第二的是孤独。人到老了特别容易孤独。 其实我们拍了很多的人物,最后没有在成片里面的是一位法院的副院长。 他当年是中印自卫反击战中的一个战士,当时背了炸药包去炸坦克。坦克上面印度士兵用机关枪对着他们扫射,一个排13个人,最后只剩下4个人活着,他是其中一个。 他说我来跳广场舞是为了证明我还活着。经历生死,活着对他而言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为了更强烈地感受着,他还活着,所以他每天去跳广场舞。 “一项伟大的发明” 其实广场是一个具有政治概念的符号,因为我们会在广场上集会,举行典礼。中国大妈却在广场上跳舞,她们把政治空间转化成了娱乐空间,同时一定程度上还消解了广场的政治性。或许广场舞也可以算是中国人的一项伟大发明吧。 其实跳舞在哪里都可以跳,在家也能跳,为什么一定要跳广场舞。实际上这或许是集体意识的遗留。“文革”时期跳“忠字舞”,表达对领袖人物的忠诚和热爱,那个时候集体主义意识特别特别的明显和强烈。 一方面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大伙在一起一大堆,人多了感觉热闹不孤独,这也是对老年人心理的一种慰藉。 拍纪录片的当代艺术家康世伟 我大学学的是油画专业,但是后来发现,艺术的表达方式很多样。雕塑、装置、影像、绘画,包括舞蹈、戏剧、文学都可以表达。影像只是另一种表达方式而已。 我发现了这种表达方式可能会很适合我,所以大学毕业我就借了2万块钱,买了一台摄像机、一台电脑,然后开始自学纪录片。 当代艺术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对我创作纪录片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我关注事实和社会,那么另一方面我可能也会对形式和表达方式很在意。 不管是做艺术也好,还是做纪录片也好,其实没有绝对的界限。很多美术馆、画廊也在播放纪录片,很多电影节也在播放艺术的视觉影像。 不管是画画还是拍纪录片,我关注的是人的内心,是对人潜意识思想的探索。
个人分类: 其他|5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抱团取暖的老年 6名老人合租15平米房生活
热度 1 bioxncai 2018-4-7 10:46
抱团取暖的老年 6名老人合租15平米房生活 \0 \0 罗棒棒在上铺整理床铺   这个不到15平方米的房间,更像一间青年旅社。屋里塞着上下铺,6块木板搭成的小床,一个挨着一个,紧贴墙和窗户,过道只够一人通过。这里毗邻繁华,透过油腻污浊的玻璃窗,能瞅见筷子般密不透风的高楼大厦。一公里外,是重庆市地标建筑解放碑。   这里几乎没有安静的时候。每天凌晨3点多,闹铃声开始此起彼伏。晚上到了12点,租客才一茬茬回来。电视里嘈杂的声音、爬木梯时的咯吱声、如雷的鼾声交织在一起。   屋里充斥着老人房间特有的潮闷味儿。6个老头占据着这些上下铺,他们中最老的已经81岁,最年轻的也有61岁。年龄加起来差不多400岁。   74岁的房东王甘德不久前才搬出这间屋子。老伴尚在世时,他俩睡中间的下铺。这是所有人都觊觎的床铺,它不仅免去了爬梯的辛苦,整理被子时双臂还能自由舒展。随着老伴病逝,81岁的孔老头搬入,王甘德不舍地腾出了这张床,挪到冷清的客厅。   在这间屋子里,没人能说出其他人的全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绰号——孔老头、瞎子、廖神头、覃荒儿、罗棒棒、周三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人一只眼瞎了;有人当过流浪汉;有人去过北京,有人一辈子没迈出过重庆。相同点是,他们绝大多数都无儿无女,许多都是五保户。 在生命的暮年,他们挤进了这个房间。他们会倚在床上摆龙门阵、吹牛,也会为一桶油、一袋洗衣粉闹得脸红脖子粗。命运的风将他们从各个方向吹进这间狭小的屋子后,每个人都有不想走、走不了的理由。 \0 \0 81 岁的孔老头在卖糖葫芦   比“幸福院”还幸福的家   81岁的孔凡中最先被外界注意到。这位房客口中的孔老头,在解放碑一带卖了21年糖葫芦。扛着糖葫芦棒子走路时,他的背拱得像龟壳,移动速度也堪比龟速。也正因衰老,和其他竞争者比,他获得了极大优势——从没城管忍心找他的麻烦。   当他皱巴巴的脸和红彤彤的糖葫芦一起被镜头捕捉后,有网友惊叹,“这么老了竟还在卖糖葫芦!”记者跟随他回家,发现了一个更为震惊的事实:在这个黑黢黢的房间里,还住着这么多老头!而且跟学生时代的宿舍一样,密密麻麻全是高低铺。   在房东王甘德的记忆中,这样的生活已有20多年历史。原先是在附近一处14平方米的房子里,两层大通铺,七八个租客和他们老两口横着排开,中间用小木块隔着。   王甘德在街道上拖垃圾车,老伴除了帮忙,也会接零活。房子的前主人是一位孤寡老人,在他风烛残年之际,王甘德的老伴作为护工照顾了他1年多,每天给他翻身、洗澡、把屎把尿。老人去世后,居委会出面,将房子给了王甘德夫妇。   最终,这个孤老头留下的房子,成了一群孤老头的容身之处。   几年前,房子拆迁,王甘德用补偿款买下一套39.5平方米公房的使用权。出过车祸、落下二级残疾的儿子搬进小房间,租客们搬进大房间。新住处有了厨房,有了厕所,甚至还有了一个可供吃饭的小客厅。   王甘德对新家甚为满意。他把银行送的对联贴在宿舍木门两侧,门上还贴了一个大大的“福”字。这个大红“福”字既不是正的,也不是倒的,而是歪的,因为王甘德不识字。   这个老头把养老院统称为“幸福院”。去居委会楼上那家“幸福院”考察后,他撅着嘴摇了摇头,“那儿没有阳光”。他得意的是,自己打造的这间宿舍有扇向南的窗,虽然紧靠着的两张木板床将它割得四分五裂。   最关键的是,“幸福院”一个月得交1300元,这儿一个床铺每月租金才150元,水电气全包。算下来,一天只花5元。干了20多年“棒棒儿”的房客罗召福,跑遍了“下里巴人”聚居的中兴路,没找到比这更便宜的地儿。   王甘德还制订了一些“人性化政策”。“宿舍头三天不收钱”,王甘德想借此考验租客——过去曾有人“手脚不干净”,被他扭送到派出所。房租按实际居住天数算,房客回老家时不收费。不会记账、连日历都不会用的王甘德,全凭脑袋记下日期。   几乎所有房客都奔着极低的房租搬来。在这里,没人需要占用唯一的衣柜,一床发黄的被褥、床头拱起的衣服堆就是大部分行李。剩下的就是各自的锅碗瓢盆,它们搁在厨房布满污渍的木架上,有些表面比炭还黑。   对大多数房客来说,这个简陋的“家”,就是唯一的家。有几人甚至和王甘德夫妇同住了十几年。   王甘德常打趣,大家冥冥中有种缘分。他掰着手指头笑着说:“看嘛,这里住了两个‘棒棒儿’,两个‘荒儿’,两个‘糖葫芦’,都是刚刚好两个!”   扁担是屋里最重要的物品。三分之二的房客靠它吃饭,无论是肩挑背扛送货的“瞎子”“罗棒棒”,还是以收废品为生的“覃荒儿”“周三儿”。他们每人都备有两根扁担,因为干活小憩时这件宝贝经常被悄悄顺走。   他们都在重庆生活了几十年。在这座山城,靠着人力和工具,楼房从石头里蹿出来,向着天空一节节生长,而他们在逐渐老去。曾经扒上一碗大米饭、补上一觉就能重新长出来的气力,正抽离他们的身体。   变化几乎发生在一夜之间。卖力了17年的一家百货商场垮掉后,廖厚华不得不搁下“象征强者身份”的扁担。   因为年轻时发过疯,廖厚华的绰号是“廖神头”。这个大块头男人自豪地回忆,当年去重庆这家老牌百货商场应聘当棒棒时,还需要考试——将一百四五十斤的货物径直扛上4楼。他几乎大气都没喘,“实在太简单了”。   等到这家国营商场倒闭,廖神头才发觉自己已不适应竞争。原单位会照顾年老者,给他们分配轻松的活儿。而在残酷的外部市场中,他一屁股跌到最底层。   没了年轻时的气力,也没有手推车之类与时俱进的先进工具,正如一部纪录片所形容的,廖神头成了“游走狮群边缘的孤独鬣狗”。   他挑着几床破铺盖,从宽敞的单位宿舍钻进了这间屋子。一床铺盖自己用,剩余的全部送给了房东王甘德。挨着廖神头睡的孔老头觉得他可怜,同意收他为徒。   拜师学艺只花了一天——孔老头带他找到糖葫芦厂,廖神头抵押了30元,接过一根神圣的糖葫芦棒。孔老头常对人强调,解放前,在街头卖糖葫芦的可都是“地下共产党”。 在房客们看来,糖葫芦这门生意已算很大的门路。王甘德记得,十几年前他为同样的事求过孔老头,对方死活没应。 \0 \0 “瞎子”挑废品去卖   鸡蛋追着他往前跑,也追着他的命   和廖神头相比,宿舍里另外两个棒棒儿相对幸运。因为长期扛上百斤的货物,他们的肩膀和脊背已完全习惯这种重量。经验告诉他们,刺骨的疼只会在撂下扁担后出现。   凌晨3点多,“瞎子”和罗棒棒起床了。往返的圆心是石灰市集贸市场。   发灰的夜色中,已有一群棒棒儿杵在集市口,焦虑地等待货车运来他们的生计。它们可能是蔬菜、禽肉、海鲜、毛血旺,可能是任何可以吃的东西。   从一个个背篼和扁担挑着的纸箱里,它们被最原始的人类气力转移至餐馆、肉铺和小摊上。这种气力比箱子里的货物廉价得多,一件50斤的货物,从抬下车到上架,只值2元。背着它走上一公里、爬坎上楼,值5元。   “瞎子”淹没在一群身形高大的同行中。这个左眼失明的男人本名叫李志安,他身高不到1米5,天天穿的黑西服搭住了膝盖,看起来像个滑稽的“小矮人”。常年负重形成的“筲箕背”,让他更显土气。   不过,因为要价明显低于市场价,瞎子找到了固定的活计。与街边等活的“野棒棒儿”相比,他不算潦倒。老板不时塞给他一小袋品次差些的鸡蛋,过年还会发一两百元的慰问费。   装满鸡蛋,挎上背篓那刻,瞎子就像艘满载货物的船,身子猛地塌陷下去。他的两条腿仿佛在泥里挣扎的桨,一刻不停地向前划。一双全新的解放鞋,穿在他脚上,不到一月就会磨得面目全非。   他说,他有种感觉,鸡蛋每天追着他拼命往前跑,也追着他的命。   因为工钱低,老板经常打电话让他加班。有时,清晨搬了40几件鸡蛋,晚上又忙到11点。春节,他在老家只待到初五,因为“鸡蛋不等人”。老板不愿找别人替工,瞎子不好推辞,更怕丢了这份工作。   “瞎子呐,一年挣十几万!”房客们常开瞎子的玩笑。在大伙眼里,他是最“拼”的一个,但他也“哈得很(重庆话,很傻)”,邻居让他帮忙把衣柜背下楼,他不肯要钱。侄女婿说要买车,他立马掏出了全部积蓄,还不打欠条。   大家心知肚明,这位“有钱人”一天挣的也不过七八十元。   收废品的覃荒儿挣的少得多。他已经69岁,干不了太下力的活儿,只好选择这个相对轻巧的行业。他每天在集贸市场打转,和拾荒的老头老太太讨价还价,但他们几乎都放不下几毛钱的差价,宁可自己哆嗦着走去废品站。一连几天颗粒无收是常事。   转行卖糖葫芦的廖神头,并没踏上致富路。才61岁的他,显然还不够“老”,只能和城管打游击战,“屁股一分钟都坐不下来”。他每天辗转不同商圈,有时去6公里外的观音桥,有时跑去24公里外的机场。最惨的时候,一天只卖出5根糖葫芦,吃饭加坐车倒贴了20元。   最近,到了晚上,他悄悄溜回解放碑,躲在灯光黯淡处。孔老头发现后火冒三丈,他最初和徒弟约定分区而治。更让他骂骂咧咧的是,为了增加销量,廖神头“半点骨气都没有”。孔老头卖5元一根的糖葫芦,只要有人肯买,廖神头3元、甚至2元都卖。   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宿舍后,大家打招呼的方式很固定:“今天找了几块钱?”这是生活中最严肃的问题,它关乎床板下瘪下去的米袋子、兜里2元一包的本地烟。 没人讨论将来的事儿,除了第二天的天气预报。下雨天意味着收入大幅减少。棒棒儿和“荒儿”还能想想办法,戴个草帽,脖上系块灰不溜秋的塑料布出门。“糖葫芦们”几乎就手足无措了。毕竟,那一串串浇着蜜糖的果子,比人娇贵多了。 \0 \0 房东王甘德和罗棒棒抽烟聊天   “老汉死了,我会过得很好”   架子上看得见底的白糖罐,是家里不多的奢侈品。老伴去世前瘫痪在床,吃不下药,王甘德花了七八十块钱从菜场抱回这罐糖,尽管当时他已欠下一屁股债。   想起她了,王甘德会解开塑料袋缠着的小兜,拿出老伴的身份证,捧在手心端详一会儿。照片上的女人皱纹不多,看着很精神。王甘德性格软弱,老伴泼辣能干。没有她,就没有这套房,也没有这些租客。   在租客们的印象中,这位女主人有时脾气很暴躁。夏天开始变得闷热时,有人打开锈迹斑斑的电扇,她冲过去,啪地关掉开关。   20多年来,租客们自觉遵守她定下的规矩:白天光线再暗,也不开灯,甚至晚上有时也不开灯。   这个强势的女人死后,家里开始硝烟四起。   儿子王林钢和王甘德逐渐形同仇人。王甘德住院时,儿子再三嘱咐医生,“不要用太好的药,不然把钱都败光了。”王甘德去派出所举报儿子偷自己的东西,儿子则在家用被子捂他的脸,直到有人进门才停手。   王林钢恨自己的父亲。他不断回忆那个飘雨的夜晚,刚刚20岁出头的他,开着一辆面包车送豆腐,一辆大货车砰地撞来。在医院躺了4个月后,他睁开双眼,发现自己成了“废人”——腿断了,眼睛模糊了,记忆更是支离破碎。   他将车祸归咎到父亲身上。第一天开车时,他就说太危险,不想开了,可王甘德放下狠话,“你不开,我就不认你了!”   “老汉死了,我会过得很好。”王林钢愤愤地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父亲常年以极低的租金收留这些“扁担”,更是极大加剧了他的不满。40岁的他最大的愿望是,把这群老头撵走,以更高的租金把房间租出去,讨个老婆。   他抱怨每月几百元的低保不够生活,“就差两百元”。没钱买米时,他偷吃租客放在冰箱里的冷菜剩饭。孔老头对此咬牙切齿,一旦煮了牛肉之类的大菜,他会颤颤巍巍地端回房间,藏在床板下。   为了防止王林钢偷钱,王甘德给租客的房门上了锁。几个月前,王林钢从自己房间的窗子爬出,试图钻进租客的房间。瞎子正在上铺蜷着,瞟见窗外的人头,吓个半死,伸手一把拉住王林钢。窗外是33层楼高的悬空。   王林钢知道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脑袋有问题”“可怜又可恨”。他也渴望找一份工作,离开这个“臭烘烘的地方”。可当走路一瘸一拐、眼白上翻的他,站在菜场前的劳力市场,等待雇主像挑拣白菜一样挑中自己时,没有一个人朝他走来。 他主动远离了朋友,“不想让他们看见自己的样子”。他把自己关在4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成天看电视、想问题。他告诉记者一个“多年来发现的秘密”:世界上有两个地球,这个地球上的他已经度过了“生死劫”,可在另外一个地球上,他还没走出这个劫。 \0 \0 “瞎子”在喝自酿的枸杞酒   一个微不足道的共同点,就能让他们成为“亲人”   争吵声不仅出现在宿舍外,也出现在宿舍内。   有公司看到关于孔老头的报道后,寄来了生活用品。孔老头将高级鞋袜和心相印卫生纸平分给大家,将一大桶油和米搁在自己床下。   包裹里还有6床铺盖,孔老头满满当当塞进了床旁的架子上。有人不满,“刚好6床铺盖,应该平分呀!”孔老头不肯,坚称包裹上写的就是他的名字。   矛盾在孔老头发酒疯后彻底爆发。这个81岁的老人面色涨红,光着一只脚,坐在小方桌旁,一边往嘴里灌小米酒,一边念念叨叨:“屋外有强盗,屋里也有强盗!偷我的洗衣粉!偷我的牛奶!”   瞎子冲进屋里,从门后掏出塑料袋裹着的洗衣粉,声音嘶哑地朝孔老头吼回去,“老头,睁眼看看,这是你的洗衣粉吗?我穷得连洗衣粉都买不起了?!”   他委屈地告诉记者,上次不小心撞倒孔老头的糖葫芦棒后,老头说“摔掉了好几百”,要捉他“进鸡圈”。   王甘德的老伴在世时,看不惯孔老头。前年,孔老头跟着干儿子“蔡草药”搬来,住了不到一个月,因为两人天天喝酒,被女主人赶走。   女主人卧床不起时,孔老头又出现了。他从老家坐了两小时大巴赶来,带着价值200多元的水果。王甘德既诧异又有些感动,老伴去世后,他再次收下了孔老头。   “我的父亲我了解,人并不坏。”来看望干爹时,蔡草药扶了扶眼镜对记者强调。这个头发稀疏、穿着衬衣的中年人,是宿舍里住过的学历最高的人。他高中毕业,说话总是文绉绉的。   他大方地从钱包里掏出两张红色的百元大钞,一张塞给孔老头,一张塞给因生病蜷在床上的王甘德。蔡草药在工地上做库管,没有固定工作,但每次来礼数都极周到:总会带几斤孔老头最爱吃的金橘、一斤茶叶、一整条烟还有几瓶酒。   对蔡草药来说,孔老头是“唯一认的爹”。因为父亲和继母都去了新疆,没管过他,他从小感觉“被亲生父亲抛弃”,亲爹去世时,他连葬礼都没去。   后来,蔡草药结了婚,女方是媒人介绍的。结婚3个月,他回到女方家,发现女人换了锁。蔡草药意识到这场婚姻是个“骗局”,离了婚,女方分走宅基地一半的拆迁款,他再也买不起房。   借酒消愁时遇见孔老头,蔡草药仿佛遇见了忘年交。   他索性和孔老头住在一起。十几年里,孔老头生病时,蔡草药带他上医院。孔老头则每天给他做饭,不算账。   连续好几年,蔡草药在孔老头老家过年。两人就着三四个菜,喝点小酒,像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一样缩在被窝里看春晚。   这次出差路过重庆,蔡草药又回到宿舍,和孔老头睡一个铺。孔老头在衣柜门上记下的唯一一个电话号码,就是蔡草药的。   在王甘德的宿舍里,停留最短暂的是那些有家庭的人。曾有一家四口住下,女儿和妈妈睡一个床,当他们在城里扎住脚,很快就搬走了。那些无依无靠的人往往长住下来,像浮萍一样聚在一起,一个微不足道的共同点,就能让他们成为“亲人”。   瞎子认了王甘德的老伴作姑妈,只因两人都姓李。他在宿舍一住就是十几年,眼看着房租从几毛钱一天涨到了5元一天。王甘德生病时,瞎子经常陪他去挂盐水,这个驼背的独眼老人甚至还会“多管闲事”地质问王甘德的儿子,“你老汉住院了,你怎么不去看?” 房客们离不开王甘德的房子,王甘德更离不开这些房客。房租除去各种杂费,几乎所剩无几,但他更看重的是这些老人的陪伴。有人做饭时会顺带给他端一碗,有人陪他报案,有人在儿子大闹时给他撑腰。即便搬去了客厅,他大部分时间仍挤在那间热闹的宿舍里。 萝卜配萝卜,白菜配白菜   孔老头是宿舍里唯一有儿女的人,但从没人见他们来过。   每当电视里提到“首都”,孔老头总会有些得意地讲起儿子在北京的房子,“足足有100多平”“房价200多万”“沙发大到能睡四个人”。   他去北京时坐的是“大飞机”,儿子买的票。可只待了一年多,他就坐火车回了重庆。票是自个儿偷偷买的,26个小时的硬座,什么行李都没带。   他说自己不习惯北京的生活,“太冷了”。进小区要输密码,到了楼下又要输密码,他总是记不住那几个数字,经常在风中一站就是半小时。   “北京太贵了!一斤嫩黄瓜要快20元,一斤四季豆要12元!”孔老头伸手比划价格,摇了摇头,“不想给儿子添负担”。也有人悄悄说,孔老头和儿媳妇合不来。   相比儿子的豪宅,他似乎更习惯这里寒酸的高低铺,没有门禁,没有拘束,“想去哪儿耍就去哪儿耍”。   剩下的房客里只有周三儿曾有过家庭。他沉默寡言,什么话题都不搭腔,只是笑笑。他做事像慢动作录像片,别人抹把脸就能出门,他起码要半个钟头,洗脚要一个钟头,洗衣服简直像朝圣,要两个钟头。碰见他扫公厕的嫂子,王甘德才知道前妻甩掉他的理由:这男人做事太磨叽了,女人受不了。   罗棒棒则是自己甩掉了“姻缘”。他曾在村里趾高气昂,40多岁就盖起了砖瓦房。有中间人带着一个湖北女人来找他,想把女人嫁给他,只是要给4000元的“介绍费”。罗棒棒挥手轰走了她们。后来,女人嫁到邻村,生了两个娃,跑了。   回想曾近在咫尺的婚姻,罗棒棒神色黯然。“要是当时舍得出这点钱,就算人跑了,至少还能留下个娃娃啊!”   廖神头不后悔打光棍。19岁时,母亲让他娶一个驼背女人,他性子倔,死活不肯。在激烈的争吵中,他发了疯,被送去歌乐山精神病院,关了3年。病好了,出院后,他再没回过家。   他在全国各地流浪,夏天坐轮船,冬天坐火车,靠给乘务员干活免票。第一次去北京时,蓬头垢面的他被当成叫花子抓走,劳动了3个月。第二回去北京,他学乖了,花几块钱理了发,借了铁路职工的制服,混在熙攘的人群中。   至今他仍穿着和身份不相称的制服,一个邮差送的。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廖神头那样洒脱。在这间拥挤的宿舍里,多数老头还是向往过“爱情”——“找个心意相投的人作伴,平时能说说话,病了能相互照顾”。但这种向往不得不屈服于市场原则——萝卜配萝卜,白菜配白菜。   瞎子曾带回过两个“女朋友”。一个老太太双目失明,吃饭洗衣都靠他,瞎子左思右想,“不想倒还背包袱”。另一个身体健全,没两天就让他交出银行卡。两人都只住了半月就被送走。   覃荒儿曾从宿舍消失过一段时间。经人介绍,他认识了一个拾荒的老太太,两人一起租了房。女方发现他一无所有后,人和铺盖都消失了。覃荒儿打电话过去,对方淡淡地说,“我不认识你。”   他又背着被褥回到王甘德的宿舍。每晚,他等着电视机里的《雾都夜话》,节目用重庆话讲述着虚构的爱情故事。每当漫长的广告结束,节目开播,覃荒儿会大呼一声:“开始了开始了!”   这几年开始,几乎没人再提找老伴的事儿了。   人人都知道,以他们的年纪和条件,就像菜摊上越来越蔫的菜叶,“就算白送都不一定有人要了”。屏幕和现实里的故事毕竟是两码事儿。   覃荒儿算是宿舍里的“知识分子”。他念过两年书,认识一些字,有一副自己的老花镜。没事时,他会花一块钱买本薄薄的生肖书,坐在小板凳上凑近了看。   预测他会升官发财的段落,他一概跳过。“好事不准,孬事准得很。”他眯着眼笑笑说。那些预测他可能“被狗咬”“被车撞”的内容,他会逐字逐句地读。   为了对抗生活的风险,廖神头秉持一个最简单的原则:不攒钱。“今天死还是明天死都不晓得,攒下那么多钱,死了还不是归公。”   年轻时,当棒棒的岁月里,他就过着快活的日子,上午干活,下午逛电影院,一个子儿都不剩。如今,他每天扛着糖葫芦棒东逃西窜,但他觉得自己远不是最惨的。“当城管的也不容易,他们的面孔换得比我们还快。”   其他老人也是一样,能管饱肚子,生活就照过。收不到废品时,有人勾着腰在街边看人斗牌。回到宿舍,有人喜欢看讲家庭琐事的调解节目,有人喜欢看《山城棒棒军》,觉得里面演的简直就是自己。看腻了电视,有人用捡来的歌碟放草原歌曲,歌里轻轻唱着“春天来了”“回家吧”……   很少有人讨论最终的归宿。谁都知道,随着年衰力薄,他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转去更低等的行业,要么彻底退出竞争市场,告别生活了数十年的城市,回到早已荒芜的田地里。   百货商场倒闭时,廖神头的同事“杆子棍”选择了后者。这个身子如鱼干般精瘦的男人,挑走铺盖时向所有人郑重宣布:“老子再也不回来了!”   宿舍里的老头们谈起他时,语气里透着嫉妒,“他享福去了”。大家知道,杆子棍和他们不一样,他在老家有房,有家人,有儿女。   廖神头没有这样的家乡。他承接了杆子棍的床位,铺上自己的被褥,将所有衣物堆上床头。他的糖葫芦稻草棒,静静地倚在客厅靠门的角落里,明天上面又将插满冰糖、巧克力和草莓味的山楂果,他希望日子越过越甜。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郭路瑶文并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
1387 次阅读|1 个评论
《老人与海》小儿日记
ncepuztf 2018-3-26 19:20
周末儿子回家,因住校,我们问他下周有啥特别要求? 他说:没啥。我们也就没再关注他。 临走头天晚上,儿子突然告知我们: 语文老师让下周带《老人与海》。 老婆急眼:回来时问你要啥,你说没啥,现在才说,怎么来得及准备? 她赶紧电话我,让我从学校图书馆借一本,要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幸运的是:周末晚上华电图书馆还在开放,且刚好有一本,成功借回。 拿回家后我和儿子说,幸好你早说了 1 小时,要晚会儿图书馆就关门了。 那时候再说, 家里就只剩“老人”了,那就是你姥姥!去哪里给你找“海”? 孩子姥姥接茬:有的,家里有《海底两万里》! 哎,实在不行也只能这么凑了!这熊孩子!
个人分类: 小儿日记|7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博记语(281)-老人共病
zjzhaokeqin 2018-2-28 17:57
读博记语( 281)-老人共病 赵克勤 读 科学 网 科学出版社 博客 《别把 “致病”当“治病”丨安全用药,科学关爱老年人》, (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101627.html  ) 记语如下: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增龄引起的器官老化与功能衰退决定了老年多重疾病的高患病率,因此共病是老年人罹患疾病的重要特征。据估计,老年共病的比例在55%~98%,相比于单一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群共病患者死亡风险更大、住院时间更长、生活质量及身体功能更差。同时,在现有专科诊治模式及依照单病种制定指南的医疗模式下,造成共病有效的临床实践资料不足,干预的有效证据不多,使得医疗评估及决策变得更为复杂及困难。”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 : “全球七分之一以上的老年人 , 不是死于疾病和自然死亡 , 而是由于不合理用药。 ” 评论:无人不老,老人无语。
个人分类: 读博记语|14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村老人是命中注定要苦到死的一代人
热度 9 jiangjiping 2018-1-15 18:54
农村老人是命中注定要苦到死的一代人 蒋继平 2018年1月15日 去年7月底到八月上旬应邀回国参加博览会和学术专业会议,曾经亲眼目睹了农村老人在田间耕作的场面。 这种场面跟我见到的北京和上海的繁华简直是天上地下。看到这些头发斑白, 身躯佝偻, 瘦骨嶙峋的老人在田间进行农事操作, 我心头真是说不出的悲伤。 科学网上也有个别博主写过农村老人的处境的文章。情况比我见到的要好一些,但是, 跟科学网上的老一辈知识分子相比,还是比较贫穷落后的。 当我以前描写农村的一些真实见闻并且用博文的形式发在科学网上时, 一些读者认为我扭曲事实, 抹黑中国。 记得前不久科学网的元老黄安年老师曾经晒过他40年前的工资单, 在同一篇博文中, 他曾经暗示他现在的退休工资是每月一万多一点。 黄老师与我母亲是同一代人, 我妈比黄老师大几岁。她在1978年的时候整天在田里劳作, 夏天双抢时(抢收抢种, 因为要响应国家的号召种双季稻),几乎每天要干12个小时以上, 而且劳动强度很大。 那时是以生产队为单位来生产农作物的。农民们通过记工分来获得劳动的报酬。劳动的报酬一年分为两次发放。 一次在夏天7月份, 一次在春节前。也就是等生产队把生产的公粮出售给国家后,从销售所得的钱款中按照村上每个劳力的工分来“分红”。农民分红得到的钱是很少很少的, 一般每家不会超过一百元。这是因为当时的粮食很便宜, 而且国家规定每个生产队必须上缴一定数量的公粮。在这个数量内的公粮的价格特别便宜。假如生产队有多余的粮食, 可以以议价的价格卖给国家。 这些农民没有任何其他职业和收入, 政府也没有为他们准备劳保退休的福利。 所以, 这批农民成了中国社会真正没有劳保福利的一代人。 现在, 农村实行土地转让或者政府收购。 我妈的土地在好几年前就被当地政府征收, 从征收费中获得4万人民币。 这是我母亲的全部收入。 这个收入要维持她在世的所有开销。 现在政府出台照顾80岁以上农村老人的新政策, 我妈现在可以获得每月165元人民币的老人政府补贴。 像我妈这样的农村老人, 是真正的三无人群, 无职业, 无土地, 无劳保。除了政府给80岁以上老人的特殊补贴外, 一无所有。而这种老年补贴是根本无法与享有国家正式劳保退休福利的人比的。要比的话, 可能相差至少30倍。 我非常想不通的是,农民为国家生产粮食, 以非常低的价格卖给国家,他们为国家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他们却没有得到国家的一点儿福利。这个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国家的口号是为人民服务, 难道农民不属于国家的人民? 我不想对中国的社会体制进行质疑,一方面我没有这个资格, 另一方面也没有这个能力。不过, 我有几个最简单的问题想得到答案。 中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制?国家公务员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国的农民占人口50%左右的比例?人民代表的队伍中, 真正农民身份的人占多少比例?要是农民代表的比例很低很低, 是不是可以看作对农民的歧视? 不过, 话说回来, 那是当年的政策造成的, 与现在执政的政府没有多少关系。 我感到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政府, 正在想方设法提高贫困人群的生活标准。
个人分类: 万花镜|2388 次阅读|24 个评论
低生育率是人口红利的重要原因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7-7-18 20:46
人首先是消费者,然后才是生产者,而且二十几岁前可能一直都是消费者。 中国一个有很高的劳动参与率,特别是女性参与率,这主要是因为低生育率解放了大量的年轻女性,这也是所谓人口红利的一个根本原因。 在正金字塔的人口模型中,老年人抚养比低了,担有很高的儿童抚养比。高生育率的非洲国家,妇女一生中要生产并且养大5-6个孩子,从20岁到40岁的大多数时间,基本都在生孩子了。所以非洲国家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只有30%-40%,人口优势并没有转化成为人力资源优势。 躺在人口红利上,我们就无法跨越“中等收入”瓶颈。2012开始中国的劳动力开始持续减少,这就是所谓的刘易斯拐点,这也是用工荒和要求放弃计生政策呼声高涨的时代背景。 只有越过刘易斯拐点,才有可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虽然中国的城市化还在继续,城市的劳动力并未减少,但是相对于资方,劳方的议价能力相应的增强。农村自耕农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 而且,三十年后中国到底需要多少劳动力?三十年后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还可能有现在的竞争力吗?或者说有必要保持现在的竞争力吗? 似乎低生育率/老龄化严重的西欧国家,目前最主要的问题似乎不是劳动力不足,而是年轻人的高失业率,当然这似乎可能是结构性失业。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932114.html 上一篇: 让我们迎接更加猛烈的婴儿潮吧 下一篇: 自己不生孩子就是替别人养孩子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32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图解大地之子
热度 1 xin 2017-7-3 02:35
乡村老人的脸就如一段浓缩的历史,记载了过去个人历史的沧桑变化。如果我是个画家,我一定会去画这些可亲可敬的人们。
2723 次阅读|3 个评论
被骗子盯上的老人
热度 27 mdzhao 2017-4-26 15:55
中国的老龄化社会已经提前到来,老年人的各种问题也不断出现,有钱也有闲的老人被骗子盯上,遭遇各种骗术大概也是一个问题。 不久前曾看到报道,一老人的在青岛海滩自杀身亡,老人的裤兜里有一封遗书,称被保健品营销公司“骗了”,承诺的到国外旅游也没有兑现。老人在遗书中说,自己和老伴几十年来勤俭节约,积攒的近10万元钱基本泡汤了。2013年以来,某公司以买保健品送东西、送旅游等名义,骗老人买了近6万元的保健品,但不起作用。后又承诺带他和老伴去云台山、西安、巴厘岛等地旅游,老人把3万多元钱交给了他们,但承诺的旅游一直没有兑现。 还记得曾看过孟非主持的一档叫“四大名助”的节目,其中就有一个例子是一老太太不断购买各种保健品,儿女怎么劝也不听,而推销人员的话却很听得进去。那老太太还是读过大学的一知识分子,说话条理清楚,却在这件事上像是被洗了脑。其实与一些朋友聊天时候也会说到类似的事情,知道这样的老人真不少,他们自己大多经济条件不错,有一份不低的退休金,他们购买这些东西做儿女的如果反对有的时候还真不太好说,老人一句“我花我自己的钱”就把你顶回来了,即便老人要求儿女去买,拒绝的话也很难说出口,怕老人误会儿女不愿为他们花钱。问题是破点财也罢了,就怕那些吃进去的所谓保健品会不会有什么副作用,特别是一些老人吃了那些被吹嘘效果奇特的保健品后停止了正常的服药,那可真是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了。 这两天看到的一些老人被“鸟巢搞慈善可领5万”的谎言迷惑,坚持赴京去参加活动的那些报道,更是不知道该如何评价。此前,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在 4月22日就发布消息,针对网上流传“4月24日、25日在北京鸟巢有慈善活动,参加者可领5万元”的信息,经警方调查,此系不实传言。警方请广大群众不要轻信、盲目参加,以免上当受骗。4月23日晚,公安部组织天津等地公安机关打掉了编造“慈善富民总部”机构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然而24日仍有大批中老年群众拎着行李聚集在鸟巢等待“领钱”,对外则宣称只是来京旅游,闭口不提“慈善大会”。好笑的是,一份鸟巢官方声明贴于正对门口的玻璃上,强调4月24日至25日期间,并无任何场地出租于任何“慈善大会”活动,园内也循环播放着关于市公安局的辟谣消息。却有老人说,“这些都是对大会活动的掩护,听听就算了,发布的消息有真有假,都是领导的策略,里面水很深的”。太戏剧性了! 其实,电信诈骗、集资诈骗、旅游诈骗等等骗局中,老年受害者也很多。前几年自己偶尔有点事情要办中午回家,几乎每次家里座机都有电话打进来,一听就是诈骗电话,听我说两句话电话就挂断了,后来想想这些电话的行骗对象明显是退休在家的老人,这个时间段在家里,而且还使用座机的可不都是老人吗?前一阵还看到卖纪念币的骗局,骗子说是买了纪念币和其他藏品,一段时间后就会被回收并有高额的返利。报道说有300多老人被骗900多万元,据后来被抓获的骗子交代,他们利用销售“绝版邮票”、“纪念钞”等收藏品为诱饵,承诺到期回购并返还高额利息为名,专门针对中老年人实施诈骗。 为什么骗子总是盯上老人?有的时候我们想想,许多骗术我们一眼就能判断是骗局的,却有那么多人受骗,实在难以理解。不过仔细想想,骗子还真了解这些老人的心理和需求,老人怕孤独,老人想发财,老人想长寿,而老年人群体对外界信息了解有限,辨别真伪的能力不足,特别是许多老人退休后有大把时间,通过微信这样的社交工具让老人有一种归属感,或者推销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老人感受到超过儿女的关心,让他们一步步被洗脑,骗子往往比子女更有耐心,舍得在老人身上花时间,一步步设局让老人上当受骗。或许是当局者迷吧,许多旁人觉得一目了然的事情,身在其中却浑然不觉。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揭露骗局的报道,看到各种关于骗术的提醒,到银行的柜员机去存取款时,就一直有关于汇钱骗局的提醒。但对老人来说,这样的揭露和提醒能起到的作用实在有限,更有效的应该是严打这些骗子,减少骗子的数量。
个人分类: 其他|11983 次阅读|41 个评论
海棠花儿飘落的时候
rongqiaohe 2017-4-8 23:01
海棠花儿飘落的时候 花园里的海棠花已经盛开了几天了,一阵春风吹来,花瓣从树枝上飘落,宛如纯洁的雪花纷飞伏地。 就在这样美丽的时刻,四位老人在海棠树下相遇了,他们素不相识。然而,其中一位从洗得发白的军用挎包里,拿出一副麻将牌,招呼其他三位老人坐在一起,在海棠树下的一张石桌上玩起了麻将。 玩了两圈之后,其中一位老人站起身来,上公厕去了。上厕所之后,这位老人忘记自己打麻将的事了,就直接回家了。 守在海棠树下,麻将桌旁等候的三位老人,等啊,等啊,等待上厕所的老人回来继续玩麻将。 然而,他们始终也没有等回上厕所的老人。 他们担心他走丢了,开始四处寻找。然而,他们已经忘记和谁打麻将了,也就无法寻找了。 挎军用帆布包的老人,收起麻将,装进包里。把包寄存在公园的“失物招领处”,他坚持去寻找上厕所的老人。他蹒跚着,向远处走去,慢慢消失在了海棠花形成的淡雾之中 ……. 又是一年春风来临,公园里的海棠花又盛开了。 我又一次来到海棠树下,那张石桌空空的,没有看见四位老人。 无意中,我看到,那个陈旧发白的军用挎包,依然还在“失物招领处”。 我问招领处:“老人家没有来取包?” 招领处的工作人员说:“一年了, 不知老人家走到哪里 去了! ”
个人分类: 日记|2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丽江“艳”遇
热度 3 lixiong45 2017-2-27 12:01
题记—— “艳遇”是丽江的标签之一,拥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们都向往着! ( 一 ) 我像个无人陪伴的浪荡公子一样独自走在丽江古城的石头路上,东张西望的拍些自己心中的美景。一个年约七十多岁戴着冬帽的老者朝我迎面走来,在离我四五米的地方脚绊到了凸起来的石头上,继而扑倒在地。 我怔住了,一个老人活生生的跌倒在我的面前,要是我不接触网络,或许本能会让我立刻跑过去扶他起来,但是现代文明熏陶下的我的本能却是停下来冷静的思考: 近几 年社会留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跌倒的老人不能扶,眼前的老人能不能扶,该不该扶?要是过去扶了也像网络上的被他来上怎么办?但是视而不见的走开或当看客一样袖手旁观,我的良心,一个“优秀党员”的素质何在?老爷爷啊老爷爷,难道我是你冥冥之中的灾星,你在遇到我就要摔倒…… 思想纠结的过程实际是个等待的过程,等待事情的发展,最好的结果就是希望老人没事,自己能站起来。如果老人自己站不起来,我是距他最近的一个人,良心和党员的使命都会促使我上去扶他起来,甚至需要会帮他找医生,即使真的不幸惹上什么事,我也豁出去了。 那么复杂的思绪其实只持续了不到半分钟,老人竟然没事,并不费力的从地上爬起来。这一站,把周围许多人心上的石头都带走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也许有人会在心里说:谢谢你啊,老人家! 上天考验一个博士党员的良心和品质的实验做到一半就结束了,老人站起来了,世界都高兴了,而我一直在想:要是他站不起来呢? (图片来自网络,无任何商业用途) ( 二 ) 不知是受了风寒,还是中了邪气,一到丽江就开始感冒,还发起了烧。 一个人在古城里,发着烧,全身酸痛,太阳烤在脸上热辣辣的,身上却觉得冷的想发抖,茫茫人海,举目无亲,好不容易在四方街找到一个木椅坐着,很想躺下睡一觉,又担心损坏个人和丽江的形象,硬是忍住了。 那时身体是矛盾的,明知发烧不该晒太阳,却又觉得好冷,只好还是坐在太阳底下,我无精打采的低着头斜靠在椅子上玩弄着手机,边上不时有人挨边坐下。突然一个黑影朝我身上靠近,我反感的抬头一看,是一个小伙子带着一个小男孩,穿着类似我小时候的衣服,手里攥着一叠一元为主的钞票,一脸的乞求,我也一下子 就明白是什么回事,我没有视而不见的走开,也可以认为是我走不动了。我习惯的伸手去裤兜了摸索,才突然想起我已学着别人把钱装进钱包了,便在光天化日之下掏出钱包,里面有一毛的、无毛的、一元的纸币,我一一越过它们,掏了张五元的给了他们。 有人说,尽管许多乞讨者是骗人的,但一百个当中,总会有一个是真正需要帮助的,我以为这句话值得推崇! (图片来自网络,无任何商业用途)
个人分类: 生活缩影|3026 次阅读|3 个评论
青岛大爷,爱服了油啦
热度 12 zhengyongjun 2016-12-5 14:22
青岛这几天感觉挺冷的,抽空跑海边溜达一圈。在海边,看见几个老年人冬泳。他们年纪那么大,还这么有活力。看后敬意油然而生。 我穿了大衣,还冻得瑟瑟的 ,跟他们比, 感觉 自惭形秽啊。
个人分类: 好摄之图|4795 次阅读|24 个评论
[转载]83岁留守老人捡参日挣12元 花1元钱吃午饭(组图)
czhou28 2016-11-14 13:16
安徽省亳州市是全国四大药都之一,也是各种中药材的集散地,全国各地的药商在此开店、摆摊位。张玉兰(戴帽子的)今年83岁,她和三个同村的留守老人一同给药商捡太子参,每天天不亮就干活,中午在爱心餐馆吃一块钱的午饭后继续干,一直到天黑才回家。药商一公斤给3块钱的工钱,由于老人们腿脚不利索,动作慢,每天才能挣到12到15块钱,。(摄影:黑土 编辑:西楚朗雨) 太子参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每公斤卖到300元左右。收购来的太子参大小不一,上面还有毛须,老人们要把太子参按大小分类,掐掉上面的毛须。据统计,目前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已近5000万,他们缺乏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失能无靠等突出问题。其中81%的留守老人靠自我劳动生存。 太子参很细小,老人们用笨拙的双手捡着。 李淑珍今年60岁,行动不便,她把捡好的太子参,递到另一个老人的手中。 李淑珍平时都是推着小推车、拄着拐,走路一个小时才能到地方。 李淑珍老人的手,长期捡参,手干裂出血。 老人们干累了,休息一会。 上秤称斤数。 捡好的太子参(左)和没捡的太子参。 中午快12点了,老人们早晨很早就起来了,没有吃早饭,已经饿了一上午。她们洗洗手,去100米处的的哥餐馆吃饭。 李淑珍老人推着车拄着拐,蹒跚地走向餐馆。 餐馆里稀饭随便喝,花卷一个,每个老人收一块钱。图为张玉兰老人在打饭。 赵芝老人今年63岁,她端着一个花卷一碗稀饭回到座位上,老人家乐呵呵的,仿佛没有烦恼。 赵芝老人今年63岁,她端着一个花卷一碗稀饭回到座位上,老人家乐呵呵的,仿佛没有烦恼。 老人们皲裂的手,拿着花卷。 吃过简单的午饭后,老人们赶紧赶回去干活,一直干到天黑才回家。想要了解留守老人的更多故事或者要帮助她们的,请添加公众号“西楚朗雨”。
个人分类: 历史/文化|17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年如‘水’是一种生活之道
热度 1 lin602 2015-12-9 23:41
近期时常想这样一个问题,接近退休,如何生活? 今天晚上与年龄相仿的朋友散步聊到这个问题,刚刚一美国同学与我电话也说上这个话题。 我觉得,用‘水’的风格与特性作为自己对待生活的标准,可能最为合适。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 六十耳顺,内含着一个意思,听什么都觉得不刺耳。因为生活的磨砺已经让自己看懂了人生,特别是对年轻人或身边的人,可以从两面性、双刃剑的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各人说的话,同时更有一种宽容的态度来看待与对待不同的看法与意见,因为我们都犯过错,都有过过失。这种风格其实如‘水’。 年轻时如‘火’,激情四射 ,天生我材必有用!中年如‘山’,遇事扛得住,泰山压顶不弯腰!年老要如‘水’,顺其自然。 年轻人喜欢咖啡或可乐,中年喜欢浓茶,而年老要喜欢‘纯水’,无味!这不完全是口味,而是对待生活的一种选择。权、钱、官、利、物,房、车都是身外之物,LV包与几十元的小包应该都差不了多少,都可以装钥匙与手纸甚至手机,甚至在眼中没有差别。‘真水无香’---无香才不厌。 大家见过水面的倒影,象镜子一样。但是,一定要风平浪静,没有下雨,更不投石(利益),这水面才有镜子的功效。 如果在当今物欲横流、风云变幻、权钱当道的年代,能够心静如止水,可以看到世界的美,看到人性的美,心平气和地快乐地生活着,让生活更加美好与享受。 一个年龄一个风格,一个年龄一个追求,一个年龄一个心境! 如‘火’的年龄如果如‘水’让人觉得没有朝气,相反,如‘水’的年龄如果如‘火’,则可能‘自找苦吃’,甚至让人觉得还没有完全成熟。 不早了,该睡觉了。
2413 次阅读|1 个评论
农村再凋敝也要叶落归根
ncepuztf 2015-10-18 22:44
今年4月份我92岁高龄的姥爷在他临终之际,要求叶落归根回到他20年前离开的乡村,于是舅舅和表弟将他从呼和浩特护送回他曾经生活了70多年的山村,半个月后的一天,在唱完“ 大海航行靠舵手 ”后离世。 我听到消息后决定回去奔丧,一来姥爷和我感情不错,这几年我回去也时常会看看他;二来听母亲说姥爷病危这一段时间她也跟着奔波,由于20多年不住的老房子通风良好,采光充足,尘土厚足,尽管经过临时修缮,也几乎无法睡觉,身体吃不消。我想打发姥爷这几天,我能出多少力出多少,也好减轻些母亲的负担和忧愁(父亲已经去世3年了)。虽然知道这些年农村在变化衰落,但当我看到眼前的那个农村时,还是惊出一身冷汗。 我最后一次去姥爷家是我初中毕业,1989年,那时的村里虽然有个别人外出,但整个村子还是有300多人,村子里热热闹闹,充满着欢笑。春去秋来,满山的杏树开着粉色的、白色的花朵,结出累累果实,孩子们学着松鼠,爬上树杈,学着松鼠将果肉咬下,果核留在枝头,开心的不得了,树下流过潺潺泉水,世外桃源也不过如此。 后来村里的人去了城里,兄拉着弟,姐拖着妹,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汹涌着挤进人流,挤进那个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地方,他们认为那才是天堂。我不知道多少人住上了楼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我知道,我的小学已经变成百草园,除了鸟叫,不再有读书声。我的中学没有读书声,有的只是牛粪的味道和哞哞的牛叫。 随着车行,脑海中历历在目回顾过去,车窗外掠过片片景象,荒芜的让人揪心。 到了姥爷家,才知道详情。要发丧村里连个帮忙的都没有,目前村里常住人口11人,年龄大的90多,年龄小的也过了70,典型的留守老人村。手机多数地方没有信号,电力供应也随风波动,时断时续。为了省事,妈妈姐妹几个商量着雇了专业从事丧事操办的民间组织,负责做饭和鼓乐。车很难停,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老家山区的农村基本如此。平原的农村怎样?略微强一些,因为土地相对肥沃,树木相对茂密。 平原农村的人口年龄下移20岁,大概在50以上。再年轻的都进城了,因为孩子要上学,就算不良好也要接受教育。 为什么不在农村上学? 因为农村的小学多数关闭了,不要说我前面没有告诉你。 不过你要问是因为学校关闭学生走的还是因为学生走了学校才关闭的,我想这就是演化,就像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个人分类: 生活|17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理学破解【淮南​事变】
热度 25 xqhuang 2015-10-2 10:39
物理学破解【淮南事变】 历史上有“皖南事变”,最近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淮南事变”,从“女大学生扶老太被讹”事变成“女大学生骑车撞断老太腿骨”,一夕之间,“被赞美者”与“被谴责者”发现了逆变。 小时候的一件事仍记忆犹新,某天,邻居一老人在胡同口的直角拐弯处被一辆自行车撞断了腿,骑车者是名中学生。从此,拐杖成为老人的真正伴侣,而肇事者一家摊上大事了,被老人一家纠缠了很长很长一段时间。 虽然时刻提醒自己:“骑车一定要远离老人”,还是险些发生多起事故,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起:1、那是一条三米左右的慢车道,一老人在右侧行走,我在中间偏左骑行,就在人车相会前,老人左脚突然向中间跨了一大步。。。;2、一老人从慢车道上人行道,不小心一脚踏空,他踉跄着撞到我的自行车的车把,老人大声嚷嚷要我赔偿,幸好周围人出来作证,当时信号灯已经由绿变红,我的车已挺稳未动。 这是一个“信任危机”的时代,谁也不信谁,原因何在?有人说是老人变坏、也有人说是年轻人变冷,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关权利部门长期不作为或乱作为导致的。以“淮南事变”为例,淮南警方用“离老人最近”、“互有接触”判定女大学生负主要责任,这显然是乱作为,道理非常简单,老人碰瓷也符合以上两点。 都说“知识就是力量”,能否用科学知识尽可能还原事实真相?抱着这样的想法,借助网络的资源对“淮南事变”开展了科学研究。 事故发生地位于淮南市洞山西路中国一汽淮南服务站门前非机动车路段,老人的右腿腿骨呈斜面直接断成两截(身体其它部位完好)。网络上有一段事故前后的 监控视频 ,虽然比较模糊,但还是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证据。1、该慢车道很宽(大约7米左右),实际上是人、非机动车、机动车的混行道,似乎逆行的人流、车流要高于顺行的;2、老人(逆行)在7:44:17秒进入监控画面,女大学生骑车(逆行)在7:45:27秒进入监控画面,双方相会时间大约在7:45:46秒左右;3、从监控视频不难发现(见上面的动画截屏),在事故前,老人的腿部就明显不方便,注意两树之间的移动脚步,老人左腿可以正常前行,而右腿基本上是拖行跟进。 再看一张网传的事故现场照片,老人倒地处有一块新补的沥青,它高于旧路面大约两公分左右,造成路面不平,这才是罪魁祸首!真相可能是这样:老人右腿本来就不方便,她的左脚先到达A,右脚在拖行过程踢到凸出的B,由于力矩的作用她顺势跌倒与前行方向成90度,恰巧,女大学生从身边路过。 进一步,因女大学生与老人同方向前行(如上图所示),她们“互有接触”只有以下两种可能,A、自行车从后面直接撞击老人的右腿,这必然导致老人向前摔倒,摔断的可能是手骨而不是腿骨,这时,女大学生也一定人仰车翻;B、老人被自行车从左侧刮倒,老人向左后侧仰面摔倒,这种情况,最容易受伤的是后脑勺和向后支撑的双手,而右腿摔断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每个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想象着躺在繁华的大街,看着周围冷漠的眼睛离开这个世界,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希望警方能够拿出更加有利的证据,还原事实真相。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5399 次阅读|61 个评论
又一个罗生门:女大学生撞人事件
热度 27 mdzhao 2015-9-24 16:08
没想到女大学生撞老人这个事情一波三折,即便有了警方的认定书,却似乎更说不清楚了。让我感觉很别扭的是,无论舆论还是围观者,总是把一方放到道德的火上烧烤。开始在女生寻求证人的时候,媒体和大多数人都把老人定位在“讹人”的位置上,以前种种类似的事情又被人们出来不断回顾,似乎又是一件干了好事没好下场的事件,让人大叹不能做好人,不能扶老人。而当后来有网友发了视频指证女生撞人后,女大学生又立刻变成舆论谴责的对象,成了一个没担当、说谎而且利用了网友的正义感的人。在这个事情上,无论是女大学生还是老人,都受到很大的名誉损害,而至今此事仍在发酵,双方各执一词,恐怕更多的还是考虑到各自的名誉问题,大有一种骑虎难下的架势,谁都不能松口,谁都不能服软,金钱方面的考虑应该已经是次要的了。 于是我就想,我们为什么总是用恶意去揣测人的行为呢?这个事情如果换个角度,站到当事人的立场上看,我觉得无论老人和女大学生其实都是普通人,她们的许多行为无非是出于人的本能而已。首先看女大学生,我认为至少这是个有同情心有责任心的女生,无论她是否撞了老人或碰了老人,她没在第一时间自己走掉,而是叫了救护车、把老人送到医院去了,试想她要是自顾走掉,后面的一系列麻烦都不会有。而受伤的老人,显然也不可能是故意碰瓷的那种人,但一个老人受了骨折这样的伤,恐怕当时意识也不那么清楚,无论她说被女生撞了这个事情是不是真实,至少她心里是这么认为的。 目前在这个事情上,淮南警方认定这是一起交通事故,称女大学生骑车经过老人时相互有接触,女大学生承担主要责任,老人承担次要责任,却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恐怕是最不应该的。连科网一向相信官方报道的文克玲老师都看不下去了,发了 博文一篇 ,提出了质疑。虽说现在女大学生已经申请复核,也许此后还有什么峰回路转的多个波折,但鉴于最关键的监控录像没有记录下当时的实际画面,无论是什么结论都有被人质疑的可能,所有我觉得这件事情无论如何都只会是一个罗生门。但即便这样,我们能不能多以善意和宽容去看待这个事情呢? 当一个老人受了伤,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碰瓷,当一个女生为自己辩解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她想逃避责任,我们又如何能指望自己摔倒的时候会有人来扶一把?其实我有的时候也会想:如果真的有一个老人在我面前摔倒,我会去扶吗?以前这个问题似乎并不需要多考虑什么,我觉得扶基本上会是一种本能,而在现在一次次被媒体报道的好人没好报的新闻影响下,我觉得已经不能那么确定了,真遇到这样的事情恐怕会是一件特别纠结的事,唯有祈祷上苍,千万别让我遇到这样的事情。
个人分类: 其他|6330 次阅读|29 个评论
淮南女大学生撞人剧情出现惊天逆转
热度 28 zywsict 2015-9-16 08:39
“ 淮南大三女生扶老人反遭讹 ”,老人家属以事不关己,就漠视现实的态度,质问那个女生“如果不是你撞倒,你怎么会扶,且还垫付2000元的医疗费用呢?前些天公布的证据都有利于女生,然而今天剧情出现惊天逆转 ,“三名目击者愿实名作证:女大学生曾承认撞人”,其实这不经又留下疑问?为什么这些目击证人要等到事后这么多天,才愿意作证?这些目击证人与老太太是否熟悉?老太太摔倒时,其儿媳为什么立马就出现?虽然有诸多疑问,但还是得等官方的调查结果?” 这件事情双方各执一词,无论哪一方说的是真相,事情造成的危害,已不可挽回,一次次的考验人心与良知,试问你以后还会毫无顾忌的去扶老人吗?
个人分类: 随想|7247 次阅读|60 个评论
事情并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
热度 6 fdc1947 2015-9-14 07:32
事情并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 最近几年,媒体上关于老人跌在地下、捡钱、公交车让座、大妈们跳广场舞等问题发生纠纷的所谓社会新闻常常引起大家的注意,而且常常引发剧烈的争议。争议的双方往往是极端对立的。例如,对于老人跌在地下的问题,往往是一方面认为是讹人,另一方面则认为是逃避责任。 最近的淮南一女生因与摔倒老人之间的争执,媒体的用语大多是 “淮南大三女生扶老人反遭讹”。开封老人溺水事件媒体的大多数报道则是:“ 老人 骑车跌倒溺水无人帮扶最终死去”。这些报道基本上都主导着舆论。对前一则新闻, 舆论基本上是一边倒地谴责“老人讹人”,甚至一遍遍地重复“坏人变老和老人变坏”。对后一则新闻,舆论则认为因为讹人太多而导致了人心冷漠、见死不救。 其实,事实是否真的就是像上面媒体所说的那样,大多数做评论的人也并不是很清楚,他们只是就他们所认定的“事实”发言。比如,前几年影响最大的那个“彭宇案”,直到如今,大多数人评价时都还是认定彭宇遭屈,而对于最后公安局找出来当时的问询记录和彭宇最后自己的认定(彭宇自己也承认与原告发生了碰撞)都并不清楚。所谓先入为主,对于很多人是“主”一辈子的。 更重要的是,即使事实弄清楚了,所有这些事件也不是人们所认为的那样非此即彼、两极对立的。 这一点, 我看如今并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例如,对于淮南女生扶起老人的事件,报道中有的律师强调一定要弄清,究竟女生与老人有没有碰撞,没有碰就是讹人,要追查老人方面的法律责任,而且认为是犯了敲诈罪,碰了就要认定女生方面逃避责任。这是一种很有代表性,也很能够得到许多人支持的言论。我认为这种言论貌似公允,实际上并不正确。 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像街上碰撞这样的事情其实也并不只是讹人和逃避责任那么简单。 例如,假定车并没有碰上行人,但是,离行人很近,如果车速较快,行人受到突然的惊吓,也会跌倒。又如,车接近行人,行人慌忙躲避,在躲避时也可能不慎跌倒。这些情况在年轻人身上都可能发生,而在本来健康状况就不好的老人身上就更容易出现。即使只是老人自身的问题,不慎跌倒了,由于年老而失去判断力和记忆力,误认为被人撞到,也是有这种可能的。又假定车碰上了行人,也会有各种特殊的情况,不一定完全都是车主的责任。总之,这些复杂的情况都不是用讹人或故意逃避责任这样的两种简单的判断所能够包括的。在最终双方认定或公安机关认定之前,人们能够说的,只是一个具有多种可能性的有争议的事件。 同样,行人跌倒是否有人扶起,应当怎样扶起或怎样处理,也是很复杂的。如开封老人跌倒事件中,有人过来看了一下又走开了,并不能够确定他是否见死不救,更不能判断他为害怕被讹而拒绝出手施救。也许他胆小害怕以为老人已经死亡(事实上胆小害怕不敢碰死人甚至不敢看死人的人不在少数),也许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而去招呼别人,也许他有其他更实际的顾虑(例如怕水中有电线——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可能会引起救人者触电),等等,情况非常复杂,并不是凭着一两分钟的视频所能够做判断的。 四五岁的小孩子听故事、看电影,经常喜欢问: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在他们的心目中,世界上的东西就是两类,好的和坏的。如今我们的舆论似乎也只有四五岁小孩子的认识水平。很复杂的事情,到了我们的媒体上往往只剩下了两个对立的极端。上面所说的媒体报道的那些“律师”的认识,似乎也只有这样的水平,而这样说却很能够挑起人们的情绪。 受这种媒体的影响,形成社会舆论也往往只是两个极端。弄得很多人一天到晚总是“气愤填膺”,天长日久,往往引起社会的分裂。 例如,对于公交车上发生的让座事件,也往往造成社会舆论的分裂。其实在公交车上因为让座而发生争议的事件,实在是非常小的小概率的事件。我们每天运行的公交车不知多少次,绝大多数都是相安无事,而相互谦让的事情则几乎发生在每一趟公交车上。然而,就是这极其偶然的一两起老人和青年人争执(而且其原因也不见得纯粹是为了座位)就会引起网络上大的骚动。其实这种事件往往各有其特殊的或偶发的原因,但是最终往往挑起了许多“坏人变老、老人变坏”或者“人心不古”的言论,引发年轻人与老人们的对立。 又如,大妈们跳广场舞声音太大或与停放汽车着争场地或者锻炼身体者族占道暴走,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都是也会引起对立双方的对骂。 又如,对于城管与商贩的矛盾,起因和处理的过程往往都是纷繁复杂的,不是简单的谁是谁非。商贩们总是想扩大地盘,污染环境而不负责,本地居民要求有安静卫生的生活环境,其他居民要求方便而廉价的购物,夹在各方中间的城管很难完全满足各方的需要。但是,网络媒体则一味的谴责城管,以致把它妖魔化,把“城管”一词弄成了不讲道理、野蛮从事的代名词。 又如,“吃狗的人”与“爱狗的人”更是打得一塌糊涂。 所有这些,都不是只有好和坏、好人与坏人简单的两端。我们的媒体在报道这些事件时照理也应当尽可能避免用极端字眼来报道,但是,现在的事情正好是相反的,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往往是“挑事”的。小事非得弄大不可,不那么极端的非得弄得极端不可。报道的用词往往是“无所不用其极”,“语不惊人死不休”。报道的标题往往比内容“尖端”,放在目录中的标题往往比文章的标题更吓人,更极端。这实在不是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在这样的媒体造成的舆论环境中,我们的社会、社会的各方面、各阶层很难不相互对立。而相互对立的人们往往在自媒体上发出更情绪化的极端言论。这样的恶性循环真是令人担心的事情。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468 次阅读|7 个评论
乡村调查之四:老人与妇女种地
热度 10 蒋高明 2015-7-15 08:41
乡村调查之四:老人与妇女种地 蒋高明 看到几个老人和妇女在锄草,就趁他们休息时攀谈起来。 这个由老人和妇女组成的锄草小组已在地里干了快一个星期的农活,这个活是弘毅农场安排的,如果是他们自己家的地,他们才不愿意费这样的功夫, 10 元的除草剂解决一天都干不完的锄草活。 当然,他们也知道除草剂不好,因为打除草剂的时候他们会感觉浑身不舒服,但由于很快完成这个活,抗一抗就过去了。他们不断地抗,各种疾病都抗出来了。 年龄最大的老人已经快 80 岁了,是村里的勤快人,我喊他叫五老爷。五老爷话不多,相信勤劳才能够致富,他常年在农场干杂活,有什么活就干什么,人也聪明,不仅会除草,还会扬场,干泥瓦活。他的儿女都已结婚,最远的嫁到北京,孩子都不在身边,老两口在一起,除了伺候自己家的五六亩地,还抽空来农场打工。五老爷家的大儿子在枣庄煤矿上打工,因事故被机器吞掉了一只手,面对如此明显的工伤事故,打官司竟然没有赢。对方律师是谁给的钱多向着谁,白的能够说成黑的。这是老人的一块心病,不能提这个话茬。 妇女中有一位我叫她三婶子的,善言谈,也 60 多岁了,干农活也是一把好手。她的儿女也已结婚,在外面打工,打工收入每人月收入在三千月左右。 我问三婶子现在好,还是生产队的时候好,三婶子快言快语地说:“还是现在好啊”,她指的是生产队的时候很穷。三婶子来除草,也不走路了,骑着电动三轮车来的。 但当聊到水不能喝了的时候,三婶子开始怀念当年的水好。“那个时候河里的水多清啊,我们都到那里洗衣物,现在不行了”,她叹一口气。现在的河水成了臭水沟了。 “不能生病啊,到了医院里,人乌央乌央的。”沂蒙山人说“乌央”一般都是指成群的动物的,三婶子形容临沂医院里的病人。 他们不知道,今天的所谓好日子就是用那些乌央乌央的病人,加上发臭的河水等等为代价换来的。农民容易满足,他们感觉科学技术解放了他们的劳动力,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辛苦种植出来的粮食在城市里,还不如水贵。还有,他们不知道的是,那些能够让他们省力气的科技发明,会把他们送到医院里去。 “那个时候哪有什么癌症啊,听都没有听说过”。和三婶子一起的叫不上名的老年妇女结过话茬。 面对低廉的粮食价格,他们更不愿意向地里投入劳动了,能省事就省事。农民种地,没有定价权,今年西瓜2毛钱一斤都没有人要了。 上述 3 个妇女和一个老人的锄草小组,平均年龄 65 岁,这个 65 岁组合,在全国或许不是个案。 这么多年来,农民都是忙完自己的活,才来我们的试验田干灵活,而干灵活的大都是 60 岁上下的老人和妇女,最小的 50 岁,最大的 79 岁。我们在低产田上实现的吨粮田,就是靠这样的老人,在他们忙完自己的农活后,来实现的。如果有机农田里投入的是青壮年的劳动,再更好地利用农时,精耕细作,玉米小麦实现 3000 斤 / 亩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我们正朝这个方向努力,但为我们劳动的老人和妇女有的恐怕等不到我们实验成功的那一天。几年前,一位为我们打零工的蒋建议老人已经去世了,去世时也就 70 多岁。 城里的老人和妇女,每天都在打太极拳或跳广场舞,甚至年轻人有力气都不知道望那里使,农村的老人和妇女却要为他们生产粮食,社会的分工竟然是如此滑稽。 万能的市场,将青壮年劳动力剥离出农场,再将妇女和老人辛苦种植出来的粮食打压到水和沙子的价格,如果粮价稍微升高,再进口粮食、油料和饲料,乃至非常进口过期冻肉,继续逼迫农民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农田,于是化肥、农药、除草剂、地膜、激素源源不断地进入农田。有些人仍嫌不够,还要搞什么规模化家庭大农场,让中国的老年和妇女农业大军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国的农业大军在国际市场上去竞争!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5493 次阅读|15 个评论
希望,在前方(二)
panpine 2015-6-16 19:33
15岁那年中秋,月亮象太阳一样灿烂,我用手指头发狠地指了指月亮,我想住在那里。 16岁那年冬天,我的耳朵冻出了血痂,我用手指头发狠地扯了扯它,然后,鲜血染红了一沓卫生纸。 17岁那年春天,等到伤口完全复原的时候,我的耳垂缺了一块小肉。 听过这样的事情吧。 你还相信老人家说的话吗? 总之,以后,我是信的。
15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诗:《农家春》
热度 1 youngplant 2015-5-6 11:00
一山一水一人家,一抹斜阳追彩霞。 一翁一媪一小丫,一手稻米喂黄鸭。
个人分类: 诗词|1902 次阅读|2 个评论
话说兼容思想
jlpemail 2015-4-2 08:49
话说兼容思想 民间有俗语:“庄稼是别人的强,孩子是自己的好。”这种现象,有一定的合理性,夸奖别人的庄稼,是一种对他人智慧和勤奋的肯定;强调自己的孩子好,是自信的一种表现。不过,凡事都有个度,过度了往往就滑稽啦 。 以卫星导航领域为例,美国的第一代导航卫星,的确不错。但如果因此说,他比现在的北斗还先进,就可笑了。 如果您看到一个老汉,抱着学龄前儿童说,他比某某的儿子强。这往往是具有喜剧色彩的。那个儿童的确眉清目秀,讨人喜欢。其未来也许不可限量,可是与现在已经成年,奋战了若干年的人是否具有可比性,是否的确具有优越性,就需要认真考察啦。也许这个可爱的老头子,在他们的村子里的确很有威望,一言九鼎。也许,他可以不言自威。但是,如果因此就偶尔甚至在关键时刻就出言不慎,说出一些荒谬的话。做出一些比学龄前儿童还幼稚的动作,那就真的是“返老还童”啦。 人,自私很正常,自信、自珍、自夸,都不错;可是因此,就不能和他人兼容,一味地吹毛求疵,一味地贬低,一味地排斥,那就招人恨啦。也许,人家不具备和您正面过招的本事。可是,被伤心的人,有权力自我表达。人家表达自己看法的权力,不会因为对手的暂时强大而永远丧失。迟早会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秦香莲的表达是去找包公告状,张角的表达是和病人们一起祈祷,然后裹上黄头巾上街。黄巢的表达,是“杀气透长安” 即使仅从技术角度出发,兼容也是一种多赢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合乎技术发展的战略思想。依靠垄断获取的暴利,可以维持一时,一个时代,几个时代,但不可能千秋万代。秦始皇汉武帝凯撒等帝王不就是这样。构建自己的王朝的思想,说到底是意识不到兼容的主要性,迟早会崩溃的。秦刘凯的例子不是证明了这个说法了吗?某个**士的学徒,终于因为造假连累了大鳄鱼(鳄鱼死活不愿意担责任,贻笑大方)了吗?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自我思想过度膨胀的人及其嫡系后代,迟早要撑破肚子的。见好就收是明智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无休止地贪婪,是不明智的。技术王国、学术王国的帝王们,看似比这些皇帝们要聪慧一些,差距也不过 50 步甚至25步吧。 当那个开心的老头,抱着孙子,咧着大嘴说他比“某个不惑之人”还要强若干倍时,我们可以胜任星探,给冯导打电话——下部贺岁电影的“男猪脚”就在这里,不用化妆,不用编剧,不用灯光,只要录音师和摄影师来就行啦。 “铃玲令零苓蛉 ~~~~~~~~ ” 2015-04-02(04-03,修订,改了几个同音字)
个人分类: 思维秀场|2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春节的闹心事(1)——老人
热度 2 jxz1963 2015-2-26 17:35
每年过春节时,都要到有老人的亲戚家里去看望长辈,这是从我记事时就有的一种传统和习俗。记得小时候去本门的一位双眼都瞎了的老奶奶家里拜年时,老奶奶都把我的手一拉,从头摸到脚,然后又说:“我娃又长高了,真亲!”这个事情在我的脑海里烙下很深的印记。 今年也不例外,还没有回家,妈妈就嘟囔着说:“要去你大妈家看看,你大妈今年都93岁了。”说完了又加了一句:“今年看了,明年还不一定能见上,九十多岁的老人了,是活天天呢。” 在回家前,我和夫人一起去超市,我说买一些牛奶,夫人说:“多买一些牛奶吧,一定要到大妈家里去。” 大年初三我们回到家里时,听一些亲戚说大妈去年就不在自己家里住了,我问为什么?对方说:“70多岁的大儿子已经回新疆了,人家新疆有儿有女一家人,也要一起生活,所以就丢下九十多岁的老母亲走了。” 我突然有一种“大妈被亲儿子遗弃了的感觉。” 大妈和大伯一生生养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 大儿子很早以前就在新疆工作并娶老家妻子成家,现今两人都退休了,大儿子今年也有70多岁,但身体还比较健康; 二儿子在四川工作并在老家成家,三十年前二哥在单位工伤病了,生活不能自理,回到家里妻子也离婚而去,二儿子的孩子在爷爷奶奶的支撑下考上大学后也成了家,把父亲接去外地一起生活,二儿子今年也有六十多了; 三儿子出生时间不长不明原因地送给了亲戚抚养,我只在2002年大伯去世时见过一面,三儿子今年也有近六十岁了(大伯去世时,在亲戚的说和下,三儿子两口在老家侍候大妈两年时间,后又不明原因地不愿侍候大妈,无奈,由本门侄子一家侍候老人几年时间); 女儿大学毕业后去了广东工作,时常倒也电话不断、问候不断,现在老人花钱的事基本上就指望她们一家,女儿今年也有五十多岁了,还好在西安也买了房子。 五年前,由于大妈年事已高,早就退休在新疆休养的大儿子被一些亲戚说服着在老家的庄院里盖上了新房,从而使这个村里最破旧不堪的“危旧房”一下子“焕然一新”,为此我还当着他的面赞扬“改变了家里的面貌。” 房子盖好后,大儿子夫妇就在老家居住下来,当时我们真地为大妈感到高兴:“大妈这下有依靠了!” 但,不知为着什么,大儿子为何又要弃母去了新疆? 听村里人说:“大儿子临走前,还想要把他亲手盖的房子卖掉,说他永远都不回来了。在几位亲戚的说服下,房子终究没有卖成,但人确实是走了!” 虽说大妈93岁了,除了有高血压和眼疾以外,其他还是比较好的,眼见着亲儿子要弃她而去,大妈无奈之下,只好求助女儿,而远在广东的女儿和女婿商量后,将九十多岁的大妈接到女婿的姐姐家由姐姐六十多岁的婆婆侍候着。 这样,老人才算有人侍候了。 春节时,我们去了老人女婿姐姐的婆婆家,紧锁着的大红门外,连一个人都没有,后我们遇一路人相问,才知道老人在春节前就被女儿接到西安过年了。 唉,老人难,人老了真难,年纪特别大的老人的赡养问题的确太难!
个人分类: 人生阅历|2737 次阅读|4 个评论
农村老人家庭权威丧失
热度 25 xin 2015-2-6 09:28
我一直想写一篇这样的博文,过去二十五年,我亲眼见证了农村老人权威逐渐丧失的全过程。我生活在山东南部的农村,那里原本民风淳朴,偶有邻里纷争,但也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情。 大约90年之后,也就是当地乡镇企业崛起的元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伴随着共和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人的思想日益活跃,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在这繁华的背后,老人这个群里的境遇似乎越发困难。他们在物质生活、医疗方面的提高是明显的,但他们的精神生活,除了能得到电视垃圾节目的慰藉之外,子女对他们越发糟糕,他们的精神生活每况愈下。 大约在90年前后,我就关注农村很多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尤其关注他们的悲惨遭遇。根据我个人感觉,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低,老人的权威逐渐近乎于丧失殆尽。前几天和几个同事聊起,才得知这是具有全国尺度的广泛现象。 粗浅地来看,老人权威丧失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老人普遍受到子女的嫌弃。子女结婚后,普遍躲瘟疫一样与自己的母家庭割裂,分家过日子。第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主导权的丧失。结婚成家,独立门户的孩子,老人必然无权管辖。但还未成家的孩子,老人也未必有主导权。第三,老人赡养问题令人担忧。被子女期待快点死亡的老人非常普遍,老人虐待致死现象普遍发生,尤其是老人自杀现象很普遍。 老人权威丧失主要原因是子女具有独立的经济能力,而老人的经济能力相对较弱。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子女夫妻工作,在我们当地通常月收入超过5000元,超过1万元也是普遍现象。但,对于没有退休工资的农民来说,年过六十后,经济能力几乎清零。经济条件对比分外明显。另一个佐证是,农村有退休的老人,通常生活很幸福。几个孩子争爹现象时常发生。 另外,和城市老人一样,老人为老不尊现象非常普遍。他们通常年轻的时候轰轰烈烈闹革命,当红卫兵,造父母的反。现在老了,还想保持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时候的激情,可是年轻人不吃这一套。矛盾近乎于难以调和,老死不来往的现象很普遍。 老人权威在农村的丧失,危害除了老人生活不幸福、受虐待之外,还有其他危害。比如,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将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经验传承给下一代,让下一代人少走弯路,教育他们怎么做人。可是老人权威丧失,致使很多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无法传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腾飞,农村道德伦理在激荡中国迅猛发展过程不断地调整和改变。农村家庭伦理关系,不知道是在这种调整中升华和提高,还是在这种激变中逐步沦丧与迷失。旧中国的优良的家庭传统,我们已经义无反顾的抛弃和忘记,而新的家庭传统还在阵痛中挣扎,还未形成。 后记: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听老人讲述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让我神往,让我入迷。随着我外出读书和工作,我和他们的联系越来越少。每次回家的时候,都尽力的去找我以前的“老”朋友,或者从我家人口中得知一二。但大多都是非常悲惨的故事。让我深感老人权威,在农村已经渐渐丧失了。 关于农村老人自杀方面,请看专门报道: http://hb.sina.com.cn/zt/laorenzs/index.shtml http://zqb.cyol.com/html/2014-07/31/nw.D110000zgqnb_20140731_4-02.htm http://zqb.cyol.com/html/2014-07/30/nw.D110000zgqnb_20140730_3-09.htm
5135 次阅读|48 个评论
守 望
热度 1 mqr 2015-1-31 21:11
守 望 一个老人 坐在门边 记不清楚了 吃没吃早饭 鸟儿到身边啄食 她充满了欣喜 又飞走了 她目送很远 无声的落叶 把她陪伴 一片二片…… 像天堂的信件 一根塑料绳 在手中把玩 是孩子拎东西带来的 系在心间 突然站起 是耳朵听邪了 不是电话铃声 有点儿怅然 一个老人 守望在门边 守望在门边 守望在门边
个人分类: 学诗|265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项朝阳安全咨询业务
热度 2 Greg66 2015-1-2 07:38
一项朝阳安全咨询业务 20150102 今日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播了老人安全问题,谈了老人居家与行动安全问题,尤其谈了家里洗手间、公交车和车站、道路、商场、上下楼梯等老人安全相关设备、设施和服务等等。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很多方面还不是那么到位。 昨日有朋友谈起,目前不少安全评价公司业务不好做,盈利情况大不如以前,走向安全咨询已经是必然。 笔者以为,老人安全问题的解决就是一个有很大发展空间的咨询业务,就洗手间安全设施的研究、设计、施工一件“小”事,内容就很多,而且目前研究极不充分,更不要说简易安全楼梯的研发与销售了。 这些都可以和土建设计、房屋开发商的业务结合,不结合的话自己也可以做。 老人安全、儿童安全,在国外研究很多。安全研究、事故预防,无非是发现事故原因,弄出解决手段。统计研究(流行病学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关键是坚持预防事故的实用性和目的性,做好研究,然后开发软硬件手段,形成咨询业务。 现在学生就业方面,鼓励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安全专业的学生如何创业?发现一个别人(企事业单位或家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安全问题,也即一种事故,深入、持续地(统计)研究,有效预防之,这就是创新、创业、就业!给别人减少生命健康损害、经济损失、环境破坏,给自己创造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别人解决更多实际问题。这比在理论圈子讨论概念有用得多。
个人分类: 12|3262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疯癫老人日记》][世界名著][TXT/58K]
lcj2212916 2014-12-7 13:24
《疯癫老人日记》描写一个老人既已xing无能,又深藏着生命的原始渴求和力量。老人看中儿媳妇美丽的脚,看作是佛的脚,崇拜得五体投地;儿媳妇则是个放任的女性,有一股征服男人的强烈欲望,为此甚至不惜施虐。老人爱抚她的脚时,她采取接受的态度。老人在抚爱中,忆起了自己儿时恋母?抚爱母亲的脚的情景,将母亲与儿媳妇叠印在一起,产生了一种神秘的感情。最后老人想将儿媳妇那只佛脚般的脚,拓刻在自己的墓碑上,以求得死后永恒的愉悦和永恒的美。 16日。……晚上去新宿第一剧院看夜场。剧目有《恩仇彼岸》《彦市谭》、《助六曲轮菊》,我不想看其它两个,只想看《助六曲轮菊》。但勘弥演的助六不够过瘾,纳升演的扬卷十分美艳,比起助六来,我更想看扬卷。老伴和飒子相伴前往。净吉从公司直接去剧院。看过助六的只有我和老伴,飒子没看过。老伴说好像看过团十郎演的助六,很早以前看过一两次代之羽左卫门演的。只有我一个人真正看过团十郎演出的助六。记得那是明治三十年前后,我十三四岁的时候,这是团十郎最后一次演出,他是明治三十六年死去的。扬卷由前代歌右卫门主演,当时他叫做福助。意休是福助的父亲,由芝额主演的。我家那时还住在割下水,至今我还记得在广小路有个浮世绘版画店,叫什么名字我忘了,店里并排挂着助六、意体和杨卷剧照的织锦画。   当年羽左卫门演助六的时候,意休是前代中车,扬卷还是福助主演。记得当时是个寒冷的冬日,羽左卫门高烧四十度,只好停演。门兵卫特地从宫户座请来中村堪五郎演助六,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总之,我喜欢《助六曲轮菊》这出戏,即使是勘弥演的,只要一听说上演《助六》,也一定要去看。况且,还能看到我一向偏爱的纳升呢。   大概勘弥是第一次演助六,不大令人满意。不仅是勘弥,近来的助六都穿着紧身裤,这使我不禁皱起了眉头,实在扫兴。光腿上涂白粉才有看头..............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79952256
1528 次阅读|0 个评论
“逆时针”心理效应,重返最佳状态
热度 24 何裕民 2014-11-28 13:23
八十年代的我在电视中注意到一个现象:当时台湾有叫做“百年国会”,很多“国会”的议员都已是八、九十岁,甚至近一百岁的老人了,大都是从大陆过去的;他们在台上的兴致都很高,看上去身体都不错。改革开放之初,大陆的全国人大、政协主席台上就坐的也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而且这些老人的名字我可以叫出一串,且他们也往往都是神采奕奕的。真的是因为他们身体比别人更好吗?这也许只是一方面原因;另外一方面原因,因为他们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因为他们还有社会需求感,因为他们还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在这些社会活动中抛头露面让他们感到自己还有价值,让他们更轻松地面对衰老带来的种种问题,也让他们活得有一定的“张力”,这种“张力”使得他们能够把自身的心身机能调整的更好,因而显得比常人更年轻,更健康,更有活力。 反观今天的很多老同志,六十岁一退休回到家,天天老两口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除了无语,就是郁闷!许多人很快因此而就衰老,并很快就出现问题了,没几年死了!真的!我们周围,有太多的人退休两三年后生了大病。有的甚至因此而谢世!宁波日报记者采访我时,我把这个现象称为“62(岁)、63(岁)现象”,老百姓则通常会说这个人是劳碌命,没有享福的命! 其实,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其实是种角色转换的不当。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都需要一种关爱,在一起大家可以相互感染,相互接近,从而可活得很好。因此,癌症的康复过程中,我们非常建议患友们多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多参加像民生健康家园、癌症俱乐部这类集体活动。这类集体活动常常可以有效的缓解抑郁、焦虑,让快乐传递给更多人,也让大家康复的更好! 当然,要参加,首先要有意愿。意愿这个东西说不清,却不能不重视。积极的意愿很多情况下可以转化为积极的动力,导致积极的结果;消极的意愿则适反,人们常说“哀莫大于心死!”许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疾病,更多的是死于心理休克!自我放弃…… 美国的心理学家最近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心理实验:他让二十来个几十年前的大学同学、都已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共同一起回到年轻时的大学时代,回到校园,生活在一起,并提示他们要忘记年龄,去体验大学同窗生活。这些老人们在这环境中欢笑、开心地生活两周后,对他们进行检测,居然发现这些老人的几乎所有生理指标都较实验前有所改善,包括他们的饮食、睡眠等都有明显好转,甚至血压、血糖之类都有所改善。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都知道老化是个不可避免的过程,返老还童只是个梦想!然而,这些人短期内却做到了!为什么呢?这里面有个重要的心理因素,那就是人们自我期望问题:自己认为自己老了,那就真的老了!有很多事情被认为绝对是不可能的,其实,不完全是这么回事情。 针对这个现象,美国哈佛大学一位叫艾伦兰格的心理学家写了一本书《逆时针——哈佛教授教你重返最佳状态》,所谓“逆时针”,就是讲许多问题的“可逆性”,故他又把自己研究的心理学,叫“可能性心理学”,专门分析了这一心理现象。他指出:当一个人被帖上某种“确定”的标签,譬如“老人”、“忧郁症”、“癌症末期病人”,就会朝着标签所预示的方向走;以至于结果就是这么糟糕!艾伦·兰格认为,“确定”是一种残酷的力量,它让人不相信其他可能性。当一切都确定,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保留“不确定性”才能创造出掌控生命的选择和机会。他认为:很多问题心理对生理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了心理期望,就有可能实现!因此,一门“反确定性”的“可能性心理学”诞生。 稍有心理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心理学有个很著名的现象叫“皮克马利翁效应”!说的是期盼能创造奇迹!在肿瘤领域何尝不是一样!从负面来看,有很多肿瘤医生喜欢给病人做预测,说这个人还能活几个月……很多人最后就被这样预测死了,死的时候还会说这个医生水平真高。其实,这就是类似“皮克马利翁”负面效应在发挥作用。最近,我有一个部长级的高官患者,患了胰腺癌,当时所有的医师背后都确认他过不了半年!结果他活了九个多月以后,当时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偶然听到会诊专家背后议论他:“活过九个月了,还能活多长?大概最多两三个多月吧!”他无意中听到这句话之后,很快就觉得状态不行了,这也不舒服,那也疼痛!得知这个判断后不到三个月他真的走了,他是真的走于疾病吗?疾病只是因素之一,自我消极的暗示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讲到这大家都知道,壮实的牛从小被绳子牵着,长大后系在一个小桩上,它不会犟脱。因为它从小被牵惯了,认为这个桩很结实!其实,就是习惯的势力,就是一种自我暗示的强大力量。因此,在肿瘤康复领域,我们非常反对预测病人的生存期。因为奇迹随时可能发生,不可逆的事情,发生大“可逆性”随时可能,只要你有这方面积极的意愿,然后就会努力去争取。 此外,我们觉得人们更多的情况下要学会经常进行自我的正性暗示,自我的积极鼓励;同时积极参与群体活动之中,包括参加俱乐部等积极的社会活动,主动去获得这类暗示与鼓励。正性的鼓励会让你的生理机能调动到更高,获得更积极的结果。这是非常有意义、值得重视的情况 。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3408 次阅读|24 个评论
玻璃门后的那个男人
jxz1963 2014-10-14 16:38
他在那条人烟相对稀少的背街上,一待就是整整十年时间。 他刚开始住到这条街上时,其实我并不知道,多年都没有联系了。 只记得有一天,突然有人在我办公室外大声说话,说要寻找一个与我同姓的年轻人,同事悄悄地对我说:“你出去看一下,好像有个人在找你。” 我出去后,对着黑漆漆的长楼道向东望了一眼,楼道里没有一个人影,也没有一点声音。在我正要回头向西边望时,在距离我眼晴不到10公分的地方,我看到了一张满脸胡茬、戴着低低鸭舍帽的男人的胖脸。 说实在的,当时吓的我出了一背的汗,心想:“这人是谁呀!” 这时,他开口了:“兄弟,哥是咱村对门大明,几十年不见了,你都不认得哥了。”听他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他的模样,我急忙让他到办公室坐在沙发上,给他倒茶水。 我问他:“哥,前两年听说你生病了,现在情况咋样了?”他笑笑说:“当时听家里人说,情况很危险,家里费了不少事,把我从阎王爷那里给拉回来了,这不,现在走路、说话还有一些后遗症,没办法,现在只能慢慢将养。” 后来,我在一次回老家时,与家人说起了他,家人说:“他因病提前退休了,这次他找到你有事吗?”我说:“没有听他说有啥事情,只是和我谝了一会儿就走了。” 一、 曾经专门给我打招呼 从那次以后,他每隔一个月时间左右,就来我办公室与我聊一聊天,从来没有给我说过一件重要事情,在我看来,他就是来聊天的。 2005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天气挺热的,在他夫人的陪伴下,他又一次找到我,见我办公室没有人,说了一句话:“兄弟,你记着哥一句话,今后没有哥的话,你不要随便借给娃娃钱。” 我当时没有回答他的请求,心想:“虽说他和娃娃曾经一起来过我这里,但我与娃娃并不太熟悉,娃娃也从来没有向我借过一分钱。”这时,我说:“哥,是不是娃娃最近有啥困难了?”他说:“不是的,我就是给你打个招呼,咱兄弟是有交情的,与他们娃娃没啥交情,娃娃向你借钱时一定要有我的话。” 他走后,我一直都在想:“他的这个招呼是不是意味着娃娃要向我借钱了?”后来,他的两个儿子并没有向我借过钱。 记得在2008年时,他大儿子曾经给我打过一次电话,但没有说什么事,问我最近好不好,问我最近忙不忙,最后问我在不在西安,我说在郑州出差,他儿子就说那就不说了,等我回西安了再说。 但我回西安后,他大儿子也一直没有再找过我。 二、 玻璃门后的一双眼睛 他所住的那条街道,在他刚住来的时候是非常有名气的。说有名气,其实也就那么二三年时间,不是别的,是因为那条街上一夜之间一下子开了三十多个美容美发厅,大白天的人烟还是那么的稀少,但到了晚上就十分火爆了,人来人往的像个小香港,有旋转着的、忽明忽暗的灯柱,有黄黄的、亚光色的霓虹灯,有粉黛色的、星星点点的灯带从门上划过,这些五光十色的灯光,有时照的人眼睛犯困,让人心情有些迷惑。 一天,他到我办公室来聊天,说:“没几天的时间,马路对面的房子一下子全整成了美容美发厅,前几天我一个人过去想理个发,人家一个女娃说没有推子,没有剪刀,我就换了另一个店,还是啥都没有,我就想这是干啥的,理发店没有工具,凭啥营业?” 我笑了一下子,话到嘴边没有说出口,旁边还有一位女同事也不停地拿眼睛在听他说的事情。 又过了几天,他又来我的办公室,悄悄地说:“兄弟,马路对面的美容美发厅的女娃可不是什么好东西,有天晚上我在马路边上散步,一个女人半裸着从半掩着的玻璃门里拍门,并给我招手,我过去了就挽着我的胳膊往里间拉,我说啥事,那个二货光笑,我一看就不是个好东西。”末了,他又说:“兄弟,你看这社会成了啥了?” 我劝他说:“以后不要去了,这里不是个好地方。以后如果有更合适的房子,就不要住在那条街上了。” 三、 滩坐在公园的长排椅 从那以后,他来我办公室的时间多了一些,有时一个星期来一次,有时两个星期来一次,几乎每一次都是说上半个小时的话,有时说一说他在单位上班时曾经发生过的有趣的事情,有时也说一下他当年在部队的英雄事迹,更多的时候,他则是说一些老黄历的事情,一会是社教运动时的事情,一会是文革时的事情,这些事情对我来说,都是一些遥远的故事,我有时也是心不在焉的听一句、没一句的。 有一次,我去了那条街旁的一个小公园里散步,在一个长长的排椅上见到一个老人滩睡着,因为用鸭舍帽盖着的脸,我也看不清楚,而就在我离去的那一刻,他的夫人来到了椅子边上笑着说:“你看你哥,就这样睡在椅子上,人家谁还以为是个死人。” 我笑笑说:“你们在公园里晒日光浴,这样可以补钙呀。” 这时,他睁开双眼也笑了:“秋天的暖阳阳晒上一会儿真舒服。”我问他:“最近身体还好?”他夫人说:“前几天不太好,去医院住了几天刚出来。” 我与他聊了一会儿家常话,因时间快到了我就先走了。 不几天,他的弟弟小民来我办公室,说:“听说哥在你附近住着,来看一下,你把我领过去吧!” 这是我第一次去他住的地方,也就是在这时候,我才知道他的儿子在那条街上开了一间“成人用品商店”,而且生意还是很不错的。 我心里想:“对面的美容美发厅里的小姐到他这个小店倒是很方便的,怪不得生意那么好的。” 后来,公安扫黄时,那些美容美发厅一夜之间又都蒸发掉了,但他家的小店的生意依然还是那么好。 四、 一步一滑地冰天雪地 2009年初的那场暴雪,当时西安也下了不少。就是那场雪后的一天下午,他又来找我了,这次我吓了一跳:“哥,你有啥急事,这么滑的路你不怕摔了?” 他喘着粗气说:“也没有啥事情,我看你们路边上正在修门面房,想让你给我留一间门面房,到时候我好搬过来住,与你就更近了。” 我说:“那也不急着这一半天的事情,雪大路滑地,可别摔了呀!” 说完后我把他送回了那个小店,并嘱附他儿子:“以后有啥事情了,你直接来找我,不要让他跑了,或者你来个电话我过去。” 从那以后,他来我这里的间隔时间明显拉长了多了,我猜想:“他回家后,肯定是得到家人的强烈批评。” 从这以后,我有时利用午休时去他那里坐坐,他有时问问老家邻里中一些上了年纪人的情况,我很佩服他的言谈和记忆,毕竟是脑部做过大手术的人,他的思路、他的谈吐,以及他的记忆。 有一次,我又去了他的店里,他给我讲起了他的工作经历,以及在陕南的一些生活经历。由于他退休前在公检法机关工作,一些工作不便向外透漏,但他始终是说事不说人,特别是一些被逮捕的人,一次对我说:“上级有时给他们下达任务,一年要有多少人被批捕,要超额时,还要让上面批准。”我笑了:“够条件就要逮捕么,为啥还要有数量上的限制。”他笑了一下,用拐掍戳着地板说:“啥事情都有一个道道儿,都不是局外人想像中的那么回事。” 五、 玻璃门内的那双大手 2011年以后,我上下班时就开始经过他住的那条街道,这主要是我发现走过那条道街后乘坐公交车更方便一些,虽说是多走了几步路,但车子多、人少,还能煅练,我何乐而不为呢! 自这时起,我几乎只要上班就能与他见上一面,他几乎每天都坐在他固定的玻璃门内的椅子上,有时见了我,他就和我打招手,有时还大声地喊一句:“兄弟,过来坐一坐,喝些水吧。” 有时我一看时间紧就和他招招手,有时我也进店里和他聊上几句,但大多时间,只是和他招一下手,打个招呼而已。 说实在话,我是不愿意经常去他那里的,不光是我没有太多的时间,而是他那个小店经营的产品让人有一种难以启齿的羞涩,真的遇到了单位的同事,还以为我在这个小店消费。 有一次还真的在店门口遇见了一位同事,同事顺口问我:“买啥呢?”我张了半天的口也没有说出来,从此以后,同事老拿我开涮:“最近还去没去那个小店?” 只要是这类的玩笑,我都是一句玩笑话回过去:“你需要了去买所有东西都可以打折。” 六、 爹亲娘亲还是老婆亲 听他说,他在陕南服兵役时,就在驻军当地给自己找了一个当地对象,当时老家里也让媒人给他说了一个,当他三年后回家探亲时便一口回绝了父亲和媒人。当时,还算开明的老父亲只说了三句话:“咱不给娃订亲是咱的错,他在外谈恋爱了,我们老俩口也就放心了!”这种说法其实是老父亲当时一种无奈的表态。 与他在一起聊天聊得最多的还是他的父亲和母亲。为什么他和我称兄道弟,这里面有一段小故事:我的爷爷大约在100多年前从渭南三官庙来到了现在的老家并成家立业,大伯出生后与他的爸爸成了发小好朋友,谁家有一些大事情了都要请兄弟们过来一起议事。因而两家就成了干亲,他从小就认我伯父为干爸,因而他现在对我妈妈还一口一个娘地叫着。 前年冬季,妈妈来西安时,我利用一个周末的时间,一起来到了小店,与他坐了一上午,他见到了我妈妈,一个劲地叫着娘,那叫地个亲,让我都有一些不习惯了。 他从小就不太恋家,从他参军、工作以后,很少回老家,即就是在离家不足十里地的地方上工作以后,也不常回家探视,父母亲不在世后以后,更是不回老家了。 有时与他在一起聊天时,他常说:“我现在生病了,生活不能自理,全靠你嫂子帮助,要不是有她,我早都死几回了。” 最后,他感叹地说:“爹亲娘亲还是老婆亲,老婆要陪你一辈子。” 七、 我死后能不能回老家 他不经常回老家,有时几年都不回一次,但他关心老家,关心邻居中的一些他熟悉的人和事,更是在与我闲聊时经常回忆老家的一些事情。 但退休后的他,十年间一次都没有回去过,以致老家分给他的房子也年久失修了,房子漏雨了、掉瓦了,甚至墙倒了,他也没有维修一下,过去大大的一个小院现在竟然荒草丛生。 他现在的老家全然成了全村最破烂的房子之一,有时院里的杂草长的比人还高,时不时有一些猫狗、甚至刺猬随意出没其间。 两年前的一天,我们在闲聊时他突然问我:“兄弟,哥要是不在世了,还能不能在老家那个老房子里过事?”我不假思索地说:“可以,但是前提是要把房子简单收拾一下子,否则漏雨了可咋办呀!” 他当时若有所思地想想了说:“小明每次来都说房子好着呢,让我放心。现在房子漏了、瓦片掉了,他也不给我收拾一下子,他这个人一天都不知道在忙些啥事?唉,我这个弟弟,真拿他没有办法。” 春节后的一天,我又去看他,见小店里只有他一个人,我问他:“嫂子他们都出去了?”他对我说:“女儿坐月子,他们都去帮忙了,我一个人在店里守着。” 记得前几年他还给我说过与女儿不来往了,主要是生女儿的气,我当时还劝他,凭他当时的态度,是一生一世都不认这个女儿了。但这次女儿坐月子了,他让家里人去探试去帮忙,说明他们父女关系已经雨过天晴,和好如初了。 今年六月份,听家里人说他病的不行了,让我有时间了去医院看望一下,第二天上班后,我在小店里见到了嫂子,当我问起哥时,嫂子说他已经走了,是6月11日的事。此时,我除了安慰嫂子的一些言语,再也没有其他的话了。而我回到办公室时,只要一想起他,就不由自主地悄悄流下了记忆的泪花。 八、 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 他走了,但那个小店依然开着,还是由他儿子在经营,而且生意还是那么地好。 直到现在,当我每次路过他的小店时,都不由自主地向他的小店望去,或者若有所思地想起他,时不时地还在寻找那个人经常坐在玻璃门内椅子上的那个男人,真的想见到他那挥来挥去的大手,和那个戴着鸭舍帽子的老人。 那个老人走了,永远地走向了遥远的天际,现在的他安卧在原上那片“人海”中。 我记得当时问过嫂子:“人说落叶归根,哥走了为什么没有魂归故里?”嫂子说:“在他生前,我们已经商量过了,他不愿意回老家那个荒坟园里。所以,我们就在原上给他买了一块地。” 那个墓园我是知道的,每次回老家时,都能从公路上望见,那里风水很好,头枕白鹿原,脚蹬灞河水,放眼北骊山,家乡尽收眼底。 我想,这也可能是他选择这里作为他人生归宿的一个很好的理由吧。 只所以写这一段文字,只是想把我记忆里的东西变成一片小叶,让这片叶子在风雨中变得更绿、更红、更美好! 此文初稿于2014年重阳节。
个人分类: 人生阅历|30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人不宜经常节食或天天素食
热度 7 qpzeng 2014-8-26 10:26
过去已有无数证据表明节食即热量限制(calorie restriction)能延长动物寿命,也能改善人的代谢状况,如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避免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病,还能降低患癌风险。至于节食对于免疫系统尤其是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目前还所知甚少。 最近,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与西班牙科学家在《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上发表论文称,营养、代谢和免疫均参与衰老过程,并证明营养与衰老信号共同调节T淋巴细胞功能,从而打消了人们长期以来对它们是否有关联的疑虑。 当人衰老时,免疫功能下降,患传染病和得癌症的机会增大,而且严重程度也增加。同时,接种疫苗的抗病效果会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导致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T细胞的衰老,而采用丝裂原激活蛋白的激酶( MAPK) p38 抑制剂可以逆转 T细胞衰老,提示可以通过药物控制免疫功能因 衰老而下降。 该研究发现,T细胞中的p38可被低水平营养和DNA损伤信号所激活,从而自动发生磷酸化。低营养与基因损伤对p38的活化依赖AMP激酶(AMPK)及骨架蛋白TAB1的共同作用,从而 抑制 端粒酶活性、T细胞增殖和T细胞抗原受体(TCR)表达。 由 英国癌症研究院、 伦敦大学学院、牛津大学 和 意大利科学家在《临床调查杂志 》(JCI)发表的 一篇最新论文也表明,抑制p38的激活可以恢复衰老T细胞的免疫功能,包括促进线粒体增殖和细胞分裂,而这得益于自噬活性增强。 由此可见,p38的活性可以通过药物或食物进行控制。现在已有制药公司研制出p38抑制剂,用于缓解慢性炎症。但是,通过食物调节p38的活性更健康和更简便。由于p38可被低营养(饥饿)激活,故在日常生活中 老年人 应注意加强营养,而不是经常节食或天天素食。 Are you as old as what you eat? Researchers learn how to rejuvenate aging immune cells Date: August 24, 2014 Source: Biotechnology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 Summary: Researchers have demonstrated how an interplay between nutrition, metabolism and immunity i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aging. It has been suspected for a long time that these are linked, and this paper provides a prototype mechanism of how nutrient and senescence signals converge to regulate the function of T lymphocytes. Researchers from UCL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have demonstrated how an interplay between nutrition, metabolism and immunity i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aging. The two new studies, supported by the Biotechnology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 (BBSRC), could help to enhance our immunity to disease through dietary intervention and help make existing immune system therapies more effective. As we age our immune systems decline. Older people suffer from increased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both infections and cancer. In addition, vaccination becomes less efficient with age. In previous BBSRC funded work, Professor Arne Akbar's group at UCL showed that aging in immune system cells known as 'T lymphocytes' was controlled by a molecule called 'p38 MAPK' that acts as a brake to prevent certain cellular functions. They found that this braking action could be reversed by using a p38 MAPK inhibitor, suggesting the possibility of rejuvenating old T cells using drug treatment. In a new study published in Nature Immunology the group shows that p38 MAPK is activated by low nutrient levels, coupled with signals associated with age, or senescence, within the cell. It has been suspected for a long time that nutrition, metabolism and immunity are linked and this paper provides a prototype mechanism of how nutrient and senescence signals converge to regulate the function of T lymphocytes. The study also suggests that the function of old T lymphocytes could be reconstituted by blocking one of several molecule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at UCL alongside colleagues from Complejo Hospitalario de Navarra, Pamplona, Spain. The second paper,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blocking p38 MAPK boosted the fitness of cells that had shown signs of aging;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mitochondria (the cellular batteries) and enhancing their ability to divide. Extra energy for the cell to divide was generated by the recycling of intracellular molecules, a process known as autophagy. This highlights the existence of a common signaling pathway in old/senescent T lymphocytes that controls their immune function as well as metabolism, further underscoring the intimate association between aging and metabolism of T lymphocyte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by researchers from UCL, Cancer Research UK, University of Oxford and University of Tor Vergata, Rome, Italy. Professor Arne Akbar said: Our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is now twice as long as it was 150 years ago and our lifespans are on the increase. Healthcare costs associated with aging are immense and there will b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older people in our population who will have a lower quality of life due in part to immune decline. It is therefore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reasons why immunity decreases and whether it is possible to counteract some of these changes. An important question is whether this knowledge can be used to enhance immunity during aging. Many drug companies have already developed p38 inhibitors in attempts to treat inflammatory diseases. One new possibility for their use is that these compounds could be used to enhance immunity in older subjects. Another possibility is that dietary instead of drug intervention could be used to enhance immunity since metabolism and senescence are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Story Source: The above story is based on materials provided by Biotechnology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 . Note: Materials may be edited for content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 Alessio Lanna, Sian M Henson, David Escors, Arne N Akbar. The kinase p38 activated by the metabolic regulator AMPK and scaffold TAB1 drives the senescence of human T cells . Nature Immunology , 2014; DOI: 10.1038/ni.2981
个人分类: 期刊论文|4603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文学作品】【疯癫老人日记】
lcj2212916 2014-7-6 19:19
【名稱】:疯癫老人日记 【作者】: 谷崎润一郞 【大小】:577KB 【格式】:PDF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疯癫老人日记》描写一个老人既已性无能,又深藏着生命的原始渴求和力量。老人看中儿媳妇美丽的脚,看作是佛的脚,崇拜得五体投地;儿媳妇则是个放任的女性,有一股征服男人的强烈欲望,为此甚至不惜施虐。老人爱抚她的脚时,她采取接受的态度。老人在抚爱中,忆起了自己儿时恋母﹑抚爱母亲的脚的情景,将母亲与儿媳妇叠印在一起,产生了一种神秘的感情。最后老人想将儿媳妇那只佛脚般的脚,拓刻在自己的墓碑上,以求得死后永恒的愉悦和永恒的美。 【下載載點】: http://www.400gb.com/file/67917124
12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否应该叫停打车软件?
热度 4 bioxncai 2014-3-1 20:17
最近两家打车软件开发商的竞争可以说非常激烈,消费者使用打车软件打的还有奖励,奖励的钱当然是打车软件开发商支付了,软件开发商做的是赔钱的买卖,真的很担心他们会两败俱伤。不过更让人担心的是由此带来的不公平,以及如何继承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打车软件的横空出世,确实给青年人带来了方便,在手机如此普及的年代,只要在手机上按几下,出租车就如约而至,这等美事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打车软件的使用却伤害了老人、小孩和那些不会使用这种先进科技的人们,对这些人来说,打车比以前更难了! 一位电视台主持人讲过的故事让人非常感慨!一位出租车司机使用打车软件接到了一笔生意,匆匆赶往目的地,当他路过一所医院时,看到一位老人正在挥手示意想乘坐出租车,恻隐之心一度使这位的哥想停车帮助老人,然而他的车已经被客人用打车软件预约了,无奈之下与老人擦肩而过。事后,那位老人在寒风中颤抖的、无助的身影一直不能让他忘怀,于是这位出租车司机作出了弃用打车软件的决定。 当我们享受着打车软件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可曾想过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需要得到出租车帮助的人们?年过花甲的老人,眼也花了,手也抖了,已经没有能力使用打车软件了,他们难道不是更需要我们的关爱吗? 最近,马云在微博中表达了他的思考:“如何干的更智慧点。呵呵竞争千万不能伤及别人。” 附马云的微博:   几天前,我妈和我说她在路上打出租车,很久没有车停下来。她说她们这年龄的人不会用手机打车软件,不仅不能享受到“竞争红利优惠”,连起码的打车服务也没有了。我父亲说要不是我公司参与这个竞争以及看到很多年轻人喜欢,他早骂上门来了。   我觉得市场竞争的原则是要让市场受惠,让用户受益。不怕烧钱,更不怕竞争,但最怕伤害用户的利益,特别是老人孩子的利益。   这事还真得认真思考和对待。打车软件的朋友们,你们还想打多久啊?建议你们坐下来喝杯茶,商量一下,下一步如何干的更智慧点。呵呵竞争千万不能伤及别人。   两个蛮汉打架,街上看热闹的人多,绝对不要认为别人在看比赛,别人是在看笑话。
3293 次阅读|9 个评论
如何解决“老人摔倒,你扶不扶?”这一问题
热度 3 ssglwu 2014-2-22 09:11
吴国林 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都需要别人帮助;即使不老,也需要他人帮助。 “老人 摔倒,你扶不扶?”这个问题不说,实在是堵在心中。 近年来,从几年前南京最早报道的一例,救人者被讹;到去年四川达县判处讹人的老太家人被关行政拘留。 前不久,还有小伙子救人被 讹诈,小伙子跳河以证清白。好像事件还没有调整清楚。 今天又从网上了解到:2014年2月10日下午3时 左右,洛阳涧西区西苑路与武汉路交叉口附近的洛阳平价商店门前,一位老人买菜时突然跌倒。不远的超市员工刘永银发现后,赶忙上前扶起老人。 老人却一口咬定是刘永银将她“推倒的”。还拉着刘永银不放,坐在超市门前讨要说法。刘永银只好拨打110,报警求助。派出所民警到场,民警见二人各执一词,当即调阅超市内监控录像。录像显示,老人是自己 购物 过程中不慎跌倒,刘永银确实是在做好事。 按理讲,老人倒地,他人帮扶,这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道德。 讹诈人的老人的数量不多,但是,由于网络传递的放大作用,其影响极坏,极大的影响了社会的道德风气。这与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矛盾。 为此作以下建议: 1 、尽快制定法规,对于讹人的老人,对其行政挽留,重者承担法律责任(要 重判 ),如判刑。即使是年龄大的老人,由家人代替。但 老人也要至少有半天被行政挽留 ,由其家人陪伴。 2 、在法规制定之前,建议在扶人之前,最好留下证据。如果考虑到说不清,可以打110,以救人。 3 、有人认为,老人年龄大了,容易糊涂,这也不是理由,若此,我们能否不采信老人的说法?如果老人本人宣称自己可能糊涂了,那么,他(她)的证言就可以不信了。 4、尽快建立个人诚信系统, 将个人的不良信息记录 ,用作为银行、工作、提升等重要影响因素。
个人分类: 杂记|6402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一个人有三份职业——站着、坐着、躺着都赚钱
热度 3 boxcar 2014-1-10 17:47
N多年前在吉大时听说的: 有个老人, 白天,他老人家会在学校附近捡破烂卖—— 站着赚钱 ; 因为他老人家有一副非常有特色的大胡子,据说模样也颇有型,所以被包装学院雇去做模特让学生们画—— 坐着赚钱 ; 晚上,他老人家还在某楼打更,巡视几圈就可以躺下睡觉的那种—— 躺着赚钱 。
个人分类: 社会|350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不是老人变坏了,是“坏人”变老了
热度 1 jxz1963 2013-12-3 15:39
实在是不想转发此文,昨天北京又发生一起老人与老外青年的“碰磁”事件,唉,以后这好人还怎么做呀!!! 不是老人变坏了,是“坏人”变老了 2013-11-19 凤凰网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关于老人的新闻层出不穷。先是唐山老人的广场舞打扰到附近学校,高中生站立抗议,却遭到了老人的羞辱;紧接着,广东汕头两名高三学生扶起了骑电动车摔倒的老人,反而被老人诬陷讹诈,报警后才获清白;更有甚者,西安一位老人因为女孩不肯为其让座,竟然一屁股坐在女孩身上……大江南北,莫不如此,让人疑惑中国老人为何集体变“坏”了? 【中国老人变“坏”了?】 中国每个时代都对年轻一代持悲观态度,总是指责、抱怨和担忧年青一代,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国将不国。然而现在,部分老年人的所作所为才真正令人感到了担忧。 最近,广场舞扰民的事件频繁成为舆论热点,而部分老人“理所应当”的态度,也令不少人感到汗颜。 中国人眼里,老人应该是明事理、辨是非、德高望重 在很多中国人的记忆中,谈到老年人一般都代表着处事讲规矩,待人有礼貌,把品行看得很重。年长的人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不高声喧哗,他们理直气壮地制止小孩子们扔石子、砸玻璃、打路灯,更不准打架骂街;他们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有吃相、喝有喝相,因此也以身作则地说,吃饭不该趴着歪着,吃东西不能出声,夹菜更不要如鸡头啄米,立时挺胸抬头,坐时身板端正。 在农村亦是如此,不少受传统社会环境熏陶过的老人,无论“成分”如何,也不管识不识字,对读书、对文化,从眼神里都透出一股敬仰之意。“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良言三冬暖,恶语六月寒”,这都是很多农村老人直至一生的信条。 可现在,越来越多的老人蛮不讲理 然而,到了最近两三年,情形又大不相同了。吐痰、吵架、骂街、打赤膊、不排队、高声喧哗、攀折花木、不走人行横道,长者的数量在增多;将救人诬为撞人的,也是一把年纪;在城市里的小区门口,总看见有人白发皤然,却双手抓住树干来回晃悠,自称锻炼。在公交车上遇见经常会的一幕,一排4人的座椅,有一对老夫妇占了2个半,请他们挪动一下,不料被老太太骂了15分钟。 很多中国人在美国和欧洲旅游,多次看到同行的小孩在不断提示爷爷奶奶,过街要走人行横道啊、说话不要那么大声啊、吃自助餐别浪费啊!而这些,原本应该反过来提醒才合乎情理。 于是,很多人把老人变“坏”归咎于社会发展 于是,不少人开始怀念过去,怀念过去的老年人是多么有教养,多么讲道理,怀念过去的社会是多么的“平静与安详”,不似现在这般“赤裸裸”。而老年人不讲道理、“变坏”的原因也被归咎于社会的发展,认为正是因为社会变得越来越开放、复杂甚至浮躁,才造成以前那么纯朴的老年人现在变得如此这般的不讲道理。 可是,中国传统的道德教化并不差,现在的困境不能赖账到老祖宗;这也不能怪西方文化的传入,不能说改革开放让大家学坏了。随着越来越多人出国,大家都知道了西方社会的道德水准社会风气并不低。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老人变“坏”呢? 【这些老人家的缺陷从何而来?】 老人变“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长时期他们的生活、经历已经所接受的教育,而把责任推给他们成年后的社会开放,显然是不公平的。 很多老人在成长时期都经历过数次的政治运动,而这些运动曾经把人性中最恶的部分激发了出来。 成长经历:无论物质还是精神,充斥的只有“匮乏” 众所周知,近几年出现的“新晋老人”大多出生于1949年前后,在他们的成长时期,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匮乏”。在他们长身体的时候,却正好遇到“三年困难时期”,食品短缺和饥饿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物质观念的形成。哪怕到了物资充裕的时期,记忆中的“匮乏恐慌”还是会使他们试图占有越来越多的物质资源,而为了物质甚至不惜大打出手甚至铤而走险。 与物质相对应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只是物质的匮乏并不代表精神层面的富足,相反精神层面的“匮乏”则更甚。在物质长期匮乏的背景下,人类的活动唯一目的几乎就是生存下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并且伴随着历次的政治运动,中国社会传统的道德观念被打破,而新的道德观念又不存在,为了生存下去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就像是曾有文学作者描述苦难时期的生活。“谁不偸谁就活不下去”。 基础教育:狼奶喂养出丛林式价值观 在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的环境下,这一时期的人们也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他们是喝着狼奶完成启蒙和基础教育,得到的是一种丛林里比划谁的拳头大的价值观。而最要紧的是,没有什么禁忌也没界限。想想看,道德的底线在哪里?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敬父母,这些就是底线。很不幸,老人家们成长的年代正是恶没有底线的年代。 而狼奶教育的另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理智和知识的缺陷。老人家们都不适应多种声音的局面,不知道如何理性地辩论,他们习惯一人独语的一言堂。诉诸理性,宽容异己,这种理智和道德上的品质,恰好是洞穴教化无法造就的。而知识上,老人家们当年成长时期的中西经典诵读几乎空白,没有一点诗书礼乐的熏陶,这导致他们的粗野无知。 当初种下的恶果,如今就到了“收获”的季节。于是,他们不觉得广场舞可能会对他人造成困扰,不觉得让座是一种关爱而并非理所应当,甚至可以颠倒是非、诬陷他人,成长时期基本公共教育的缺失,使他们认为一切都理所应当,甚至可以不择手段的利己。当然,除了教育之外,还与另一种他们的亲身经历密切相关。 政治运动:把人性中最恶的部分激发了出来 很不幸,老人家们成长的年代正是恶没有底线的年代。历次的政治斗争激发出人性中最恶的因素。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师长都可以批斗,连同床共枕的夫妻之间都可以相互揭发,还有什么可以信任?还有什么坏事不可以作? 无论他们之后还经历过什么,在价值观形成期所经历的一切已经足够影响到他们中的很多人了。人,是看着父辈的背影长大的。品行的教育,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和周围的长辈言传身教,靠的是耳濡目染。恰恰是这一代人,成长期间有许多空白,也有很多盲点,最该接受道德哺育、情操导引、汲取文明的时候,不是浩劫,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结果,等到当了父母辈或者祖辈,以身作则,也就无从谈起了,而为老不尊,则更成了一景。 【变老的“坏人”正在突破底线】 毋庸赘言,每个时代都会有为老不尊的老人家,但这个时代尤甚。这不是说这些长者更坏,而是说,他们成长的烙印使他们无法摆脱一些局限。虽然他们后来经历了痛苦的幻灭觉醒和更新知识,但喝狼奶长大的痕迹是根深蒂固,这沉重烙印,不是他们所能去除的。 部分老人的举动可能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坏 所以,我们应该可以看出,其实并不是因为社会多元化和氛围的变化而使得原来淳朴、善良的老人变坏了,恰恰是成长阶段存在着严重缺陷的那一代人步入了老年人的行列。再加上越来越发达的媒体,“老人变坏”也就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大众的眼前。 而现在这些老人的行为,对于未来社会也不是完全没有影响的。如前所述,这些老人多是崇尚丛林式的价值观,并且缺少基本公共意识以及辩论的规则和知识,这就导致在纠纷解决时社会的底线会向下拉平。比如,唐山的中学生们用安静站立的方式抗议广场舞对正常教学秩序的骚扰,换来 的却是老人们言语的羞辱;而几个月前,北京昌平的一男子用鸣枪和放藏獒的方式驱赶广场舞,效果明显,当然该男子也受到了法律惩处。如果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辩论、协商,而是以暴制暴,那么对于整个社会运行无疑是非常危险的。 对于突破底线的行为,社会也该勇于纠偏 在 《论语·宪问》中有这样一处:“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翻译过来就是说: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可见中国传统的尊老和孝道,也是有条件的,就是老人要象个老人的样子,不然不但得不到尊重,还给痛骂“老而不死”。 所以,当今的中国社会,对于老人所存在的问题,该纠正的还是要纠正,不能因为在“尊老”之下,就近乎无条件的服从。当然,很多时候人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是难以更改的,更何况六七十岁的老年人,所以,有些问题也只能交由时间来解决。 因此,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本文为凤凰网自由谈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个人分类: 推荐|2138 次阅读|1 个评论
冬天里的温暖
热度 1 陈龙珠 2013-11-27 09:13
日前侄儿来电话,说是同村现旅居宁波的一位八旬老人,亲自将为我做的棉鞋送到他那里了。 当时听完电话,不禁热泪盈眶。母亲去世前的几年,哥哥家里的孩子们都陆续中学毕业后到外地读书去了,这位老人便是母亲平时说话聊天的好伙伴。 冬天逐渐寒冷了,现在坐在办公室,虽然还没有去取回那双由看着我从小长大的老人亲手做的棉鞋,但一想起这事,浑身便已感到无比的温暖。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73 次阅读|2 个评论
怎样给老人们送健康?——帮老人们解决便秘、肥胖更重要(CZ)
zcgweb 2013-10-27 10:27
怎样给老人们送健康?——每年仅给80岁以上老人祝寿还不够,给老人送健康也是很重要的,应该尽可能帮老人们远离便秘、轻度肥胖、睡眠不好、肠胃不好和长期慢性腹泻等健康困扰,方才是真正关爱老人们的健康,这些问题都可以找我,因为我们已经都解决了(CZ)。
2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要像关爱儿童那样关爱老人
姜文来 2013-10-13 17:26
要像关爱儿童那样关爱老人 姜文来 重阳节前一天,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发布了中国老年人状况。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中有 30% 的人还在劳动,在农村这一数据达到 40% 。从 1990 年至今的 20 多年里,城市老年人的在业率一直下降,现在保持在 5% 左右,但农村的在业老年人口却在增长,目前为 40% 左右。当前我国约有 40.7% 的老年人仍是靠家庭供养,只有约 24% 的老人能够依靠养老金生活,农村只有 4.6% 的老人能靠养老金生活,农村很大一部分老人要靠劳动收入养活自己。四成老人认为自己是家庭的负担。 “农村的问题相比城市更严重,很多老人一旦生活不能自理,就没有收入来源,得依靠子女抚养,他们依靠家庭成员供养的比例达到 47.7% 。”( 10 月 13 日 《京华时报》) 我小的时候,在广播中听见西方某国家老人在家死了好长时间才被发现,当时感觉不可思议,而如今类似的新闻在我国也时常出现。我国已经逐步跨入老龄社会,如何正确地处理老人问题,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人口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没有老人的幸福生活,年轻人的焦虑感和压力会增加,整个社会幸福指数也会随之降低。每个人都有老的那一天,关爱老人,其实就是关爱我们自己的未来。目前,从整体情况来看,社会应对社会老龄化问题准备明显不足。 从硬件条件上来看,城市养老机构远远不能老龄化需求,特别是公办养老院更是供不应求,以北京市朝阳区华严北里的第一社会福利院为例,“ 1 万多人排队,每年只能入住几十位,即使按 100 人算,也要等上 100 年。”养老上公办养老院就像年轻学子考清华北大那样难。农村养老机构的硬件和城市相比更差一筹,农村养老机构条件更差,大部分冬天冷夏天热,而且绝大部分入住的是孤寡老人,除非万不得已,没有老人自愿去养老院养老。 从软件条件上来看,我国养老软件更难以适应老龄化需求。养老院为老人服务,更需要体贴、爱心和付出。老人收入有限,需要消费水平和其收入水平相适应,相对应的服务不是奢华而是价廉而质优。现在养老院服务人员整体工资水平低、劳动强度大,对人难以有吸引力,没有留住人才的物质基础,由此难以满足老人护理与服务需求,特别是在私营的养老院表现更加突出,出现了公办养老院想住进不去,私办养老院空闲人不愿意住的尴尬局面。 我国城乡养老差异很大。在城市,老人养老尽管受到软硬件的限制,但养老毕竟有一定的物质保障,而相对广大农村而言,养老问题更加突出。目前,年轻人大部分去城里打工,相当一部分农村成了老弱病残村,只有逢年过节或者老人去世,农村才有些人气。老人除了照顾自己的生活以外,还要照顾孙辈分的生活。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过得很凄苦,一旦生病或者失去劳动能力,生活来源成了大问题。尽管部分家庭可以从子女中获取部分生活来源,但子女无暇照顾双亲普遍存在,物质上供养即便很充足,精神安慰少之又少。特别是现在农村“不孝之子”普遍存在,这部分老人由于有子女不符合进养老院的条件,孩子又不孝,他们生活更难以保障,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个别老人甚至走向自杀的不归之路。 在全社会提倡关爱老人,提倡像关爱儿童那样关爱老人,这一点不为过。目前,我国对儿童很关爱,从家庭角度来讲,一个孩子有父母的关爱,也有来自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的关爱,真可谓集百爱于一子,甚至出现了过分的关爱—溺爱。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国家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从各种角度进行关爱。相对于儿童而言,老人所得的关爱更少。子女要关爱自己的父母,国家的关爱要像老人倾斜,让更多的老人特别是广大农村老人享受国家的关爱,社会年轻人要关爱老人,在全社会形成关爱老人的氛围,让老人生活的更幸福。 老人的幸福是社会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像关爱儿童那样关爱老人,社会才更加和谐,社会幸福指数才更高。
3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谬论?----中国的‘孝道’隐含着什么?
热度 9 lin602 2013-10-12 14:48
昨天看一电视,一娘生二儿四女,最后母亲无法安静养老。 经常听到的教育是‘孝’,参观了不少旧祠堂,‘孝’是里面的核心。 想想,这大力提倡的‘孝道’,是中国甚至许多国家的文化核心,也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 从中可以看出‘孝道’口号中内含着什么? 这个真实的世界缺少‘孝’! 儿童弱小,所以有个儿童节,妇女在男权社会中弱,所以有个‘三、八妇女节’,好象没有官员节,没有老板节,没有男人节吧。提倡‘孝道’,比这些节日更厉害。 我们看到的现实太多了,许多老人都挺不幸的。所以孔夫子也竭力提倡‘孝’! 世界是年轻人的,年轻人有生活压力,但是世界的主人。让我想起了抛物线。人生就是一抛物线。
3145 次阅读|11 个评论
感皇恩 • 赞龚全珍老人
hucs 2013-10-8 16:44
感皇恩·赞龚全珍老人 胡春松 全珍爱祖昌,随将军路。 回乡农民步,何故? 艰苦奋斗,半世情缘心语。 四十年日记、其可树! 捐款赠书,演讲无数。 情至深,人归何处? 户晓家喻,赞叹一国慈母。 赣鄱齐颂谱、春诗护! 注: 作于南昌大学, 2013 年 10 月 7 日下午 。 作者胡春松:医生、诗人、在职博士。 1 )《感皇恩》(寿范 / 贺铸 / 陆游):宋词词牌。原为唐教坊曲,其曲有双调,后用作词调。又名《叠萝花》。 2 )今年 91 岁高龄老人龚全珍 为 共和国开国将军 、 江西籍老红军 甘祖昌同志的夫人。 新中国成立后, 甘祖昌 将军坚持回家当农民,其事 迹入选当时的小学生课文。由于“ 艰苦奋斗、弘扬革命传统的精神”, 龚全珍老人当选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 9 月 26 日 15 时,在北京京西宾馆会议楼前厅,她受到 习近平总书记 亲切会见。中共江西 省委书记强卫 两次看望并接见 龚全珍老人,并亲自为《 龚全珍日记选》一书作序 ( http://qzlx.people.com.cn/GB/369261/369628/index.html ) 。 ---- 相关链接1:人民网“我的中国梦”征文活动 胡春松作品“新春风·中国梦” (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3/0416/c359613-21159028.html) 相关链接2 : 2010 年“放歌鄱阳湖”诗歌大赛:胡春松作品 《鄱阳湖》 ( http://blog.jxcn.cn/u/poyang/186426.html ) ---- 作者简介: 胡春松,男,江西进贤人,中共党员,南昌大学在职博士,医生,诗人。著有医学专业著作以及诗书 《青春诗语》 (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 《青春论语》 (网络版,纸质版待出版)、诗书 《美丽中国》 (待出版)、 《青春私语》 (写作中),是“岭峰体”诗歌提出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提出并建立了现(当)代诗歌评价的“五美”标准(结构美、意境美、思维美、语言美、韵律美);作品充满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交织的多重色彩。另有: 科学网博客 (2009.10-), 人民微博 (“颂子”,2013.3-),雅虎博客(2007.6-2009.9) 工作描述 :左手医学,右手诗学。 ---- 相关链接1: 致2013年诺贝尔和平奖评委的推荐信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966-657058.html ) 相关链接2: 颂歌与祝福—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2012年12月)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966-656211.html )
个人分类: 博士研究|15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辽阳
热度 20 nightreading 2013-8-10 18:00
今年年初,岳父反复和我商量,想回辽阳,话语间都是叶落归根之意,终于近几日成行。老夫妻带着我一家三口,乘坐仅有的那辆上海-丹东K188慢车去了辽阳,路上时间近30小时,对于年近古稀的病残老人而言,其间辛苦可想而知,很心疼,但老人眉宇间的兴奋劲感染了我,有了些许安慰。到了辽阳已经是晚上十点。见到前来接站的小妹夫妇,老人压抑多年的情感瞬间崩塌,拉着小妹的手泣不成声,泪流满面,都很伤感。 老人一生好强,多年从事水利基层工作,身体很是健壮,相识十多年,从来没有生过病。而恰是如此,三年前的那次脑溢血让人特别猝不及防,手足无措,无法接受。老婆几次红着眼给我说,在梦里老人还是健步如飞。而如今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老人需要轮椅才能移动。不知道有没有上天,即使有,也是昏睡的,否则为何让一个质朴善良、素食终生、性情刚烈的老人丧失了他最为珍惜的行动能力? 辽阳车站是新建的,一改原来的砖土灰泥结构,都是钢筋铁骨,顶盖透明敞亮,轮椅可以从车厢直接到站台。三个车站工作人员奔过来,一边说,哥们别急,我去拿电梯钥匙,一边催促另外的人员帮忙推扶,其间尽显主人的热情和骨子里的豪爽劲儿,瞬间大家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这是本性还是职业素养?至今我也不清楚。反正在如今的公共服务行业里,他们是异类,这种特异却让人暂时忘却旅途劳顿和烦忧,很是感激。那个电梯是一个特制的升降台,依附于步行楼梯的扶手,速度不快,却极为平稳。等到大家簇拥走出车站时,已经是凌晨。各自安顿完毕,突然就是闪电似龙,声震如山崩地裂,接着就是狂风暴雨,我在庆幸中却觉得,这是辽阳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欢迎老人回家。 第二天晴朗,老人很早就起来了,坚持要到外面转转,丝毫没有长途奔波之疲倦。然后姑姑、叔叔们都来了。老人和老姊妹们抱头一阵痛哭,就像一群孩子。上海距离辽阳甚远,老人病后与亲人相见也甚少,只有六叔代表大家过来几次。虽然都能理解,但我知道老人心里是有委屈的,如今也算是宣泄了。老爸,哭吧,哭吧。 中午,一起聚餐,酒自然少不了,聊聊家常,不觉就是下午两点,六叔有了醉意,流了泪。到了晚上,老婆的几个同学过来看望老人,大家多年保持联系,很是熟悉,就在一个烧烤店聚餐,中午酒意未消,却不知不觉又是几瓶啤酒,后来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在太子河公园里,肆无忌惮的笑谈。看着太子河面上映出的片片火光和对面耸起的很多高楼,朋友解释说市政府过去了,于是地产也很是兴旺发达,不禁苦笑。又有人说,辽阳的房子全省第三,沈阳和鞍山后就是这里,我觉得不对,毕竟大连也是黄金之地。但还是庆幸几年前帮老人置办了一套房子,否则现在也是有心无力了。 小妹就住在太子河畔,她说起辽阳的历史那是滔滔不觉,纯正的东北口音甚是悦耳,幸福的人都是一个模样,堵塞在钢筋水泥中的人们却是各自不同。昨日看到的太子河又称为大梁河,辽阳城市在河的北面,所以称为辽阳,古时却称为襄平, 从公元前3世纪到17世纪,一直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要地,也是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这里文化悠久,发现汉魏时期的墓群壁画比敦煌壁画还早500多年,也是曹雪芹的祖 籍之地,市中心的白塔位于广佑寺内,非常有名。上次来辽阳,偶尔进入一家画廊,主人笔走龙蛇,泼墨成云的功力,让人叹服。一个地方的底蕴,不是靠几个高楼可以堆砌成型的,这种底蕴渗透到每一片绿叶和草根,熏染到房屋顶上的流檐飞翅,洋溢在人们的眉宇之间。 如此的城市,也难怪让老人魂牵梦绕,失声痛哭,因为这里萦绕着自己的魂魄,深埋着自己的根。那滴滴眼泪有世事沧桑的酸楚,更多是魂魄归位般的喜悦。坐在太子河畔,看着一处星星点点的浮萍和莲花,我才真正理解什么是归属,什么是家! 感叹几句: 大梁河水过襄平, 碧波涤荡萍如星。 八宝琉璃广佑寺, 千尺古塔镇辽东。 十年弹指清风苦, 三巡酒醉泣泪声。 夜半行路深复浅, 惊鸟过枝遁无踪。 美丽的城市让人留恋,忘却烦忧,放几张图片。 下面几张随意拍,特别留给李侠大哥: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4421 次阅读|68 个评论
发博文300篇记
热度 14 mqr 2013-7-16 10:44
发博文300篇记 自2011年10月24日在科学网发第一篇博文《连云港将军崖“东方天书”试译——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泥石流灾害记录》至今年7月11日发《四四中国儿童节》,正好发博文300篇。 这是我自己连作梦都没有想到的。记得2004—2005年在美国女儿家,她们上班,家中闲有座机和笔记本电脑,我连碰都不敢碰,怕给碰丢东西,只是感到神秘,神秘得望而生畏,哪里敢学! 2006 年被反聘写地质报告,写的东西要拿到外面去打印,回来再校对,校对完再打,修改多少次打多少次,反反复复,这才感觉到,地质技术工作的形势变了,我们这些老东西赶不上了,于是产生了学打字的想法。 谈何容易,已经七十多岁,精力大不如从前,记忆力明显下降,又不会拼音,于是从学五笔开始,拜年轻人为师,慢慢地能把方块字打出来了,在工作之余,也打打自己写的文章。 后来接触了网络,新浪、搜狐、天涯社区……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简直是无所措手足。待进了科学网,才感到这里真是一片清新宁静的天地,很喜欢,但很忐忑,因为我确实感到,这里都是我心目中的大家,自己还远远不够科学。 既已进来,也就尝试着发发博文,让我十分惊喜的是编辑老师和众多博友对我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和鼓励。也有被精选、被推荐、被分享的,特别是在许多评论中给我以难以忘怀的关照,增加了我的勇气,现已有好友80多人,使我的一些小文能以坚持写下来。 人老了,“今天”,就像一个杠杆儿的支点,一边是沉甸甸已经板结失去生命的过去,一边是轻飘飘无所事事有限的未来。 一个单身老人,与无所事事相伴的,是狐独、是空虚、是寂寞、是惆怅……自从上网写点儿博文以来,自感有很大的缓解。对过去,就像是又拿起了锹镐,把已经板结的土再翻一翻,透一透新鲜空气,让昨天接触接触今天;对未来,尽管有限,像是拿起了砍刀,砍向颓丧、等死的荆棘,为未落的夕阳,开一条新路。 所写的东西,简直是个大杂烩。有科普、有旧体诗词、有新诗、有散文、有照片……其中的绝大部分,是对过去工作、生活的回忆,自己也已感觉到,有的根本不成什么文章,只是一些实际资科的堆放,不写出来,也就埋没了,不会有人再知道了。 我庆幸,我擦上了这个时代的边儿,赖啦巴几挤进了年轻人的行列,原来老年人也可以用发博文的形式为自己的生活撒些“花椒面”,突破死板的固有,笑对正红的夕阳。
个人分类: 闲文|8349 次阅读|30 个评论
自制的电动爬楼轮椅车
热度 3 jitaowang 2013-6-8 23:06
作者 : 王季陶 自制电动爬楼轮椅车 , 解决老伴的困难 , 也希望为老年社会作些贡献 ! -------- 2012 年底以前我和我的老伴基本上都是学校门卫所说的 “ 一天四次 ” 进出校门 . 相应地 , 我们在家中也是上下午 “ 一天四次 ” 地上下五层楼 . 虽然老伴的走路功能也有些退化 , 好在我们一同坐在电动老年三轮车上 , 形影不离地对到学校和活动没有太多影响 . 随着我的老伴因为十多年的阿尔兹海默症 ( 即老年痴呆症 ) 进一步发展 , 估计是进入第三期 . ( 参见我的博文 : “ 积极应对老伴的痴呆症, 共享生命欢乐的每一天 ”) 从今年元旦到春节前后 , 病情发生了突然的变化 , 在短短的几天之内 , 她就不能下楼了 . 我俩都是虚龄 81, 我也不敢让她再下楼 , 以免两个人从楼梯上摔倒 . 很快 , 她在家中的平地上也不能独立行走 . 去年年底最后一次我和她一同走下楼到医院请教医生时 , 医生为她作了脑 CT 以后说 : 脑部明显萎缩 , 以后可能完全躺在床上 . 我的理解是病人的控制身体站立平衡的功能发生了萎缩 . 在她不能坐马桶时 , 我安装了扶手 , 只用了两次 , 第三次她就不会再用了 . 我马上改装了一个带马桶的木椅 , 使用至今 . 再把家中的老式办公椅安装了轮子 , 也使用至今 . 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她不能下楼 . 连上一次医院也可能需要叫 120 急救车 , 怎么办 ? 除了一过春节就在家中请来全天的保姆外 , 就是成天担心如何下楼看病 ? 而且这是没有电梯老式公房中老年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 ! 一晃已经是今年的 3, 4 月份 . 我用家中的小孩推车改装成可以请人把她抬下去的轿子 . 可是宿舍的楼梯太窄 ! 左右抬不行 , 前后抬高低相差太多 . 好在对我的实验动手能力是有信心 , 三下五番就把一个自动下楼的轮椅车做好了 . 这时已经是今年 4 月中旬 . 我们就利用没有电机的自动下楼的轮椅车 , 陪她下楼到医院看病 , 并且抽血检查 . 回来时 2 个人扶着她上楼 . 因为当时她的脚还有力气是能上楼不能下楼 . 很快她的上楼能力也明显衰退,于是马上设法解决自动化上下楼 . 电视中也看到有电动轮椅的介绍 , 并不满意 , 无可奈何 , 也得试一下 . 就这样开始了我的最新 “ 科研项目 ”: 电动爬楼轮椅车 . 一个月后 , 我就把在家中自己初步 “ 研制 ” 好的电动爬楼轮椅车 , 带到学校中我们的微电子学楼中给同学们做表演试验 . 老师和同学们纷纷围观 , 把它当作一个奇迹 . 我的实验动手能力在复旦校内也确实是有些名气的 , 我们 “ 博导楼 ” 邻居也都是复旦的博士生导师 , 他们也说 : 只有王季陶能够做到 . 有的同学还用手机拍照和录像 , 他们通过 email 发给我 . 在此一并附上 . 此后还在做改进和创新 , 希望有更安全更简单的效果 , 客观上也是对老年社会的一个奉献 . 这是一张自制电动爬楼轮椅车实物照片. 以下附上两段视频录像文件 : 视频1.mp4 空车下楼演示 视频2.mp4 载人上楼演示
个人分类: 纪实篇|9999 次阅读|8 个评论
儿童的忧虑与老人的希望
热度 1 heitiedan2012 2013-6-4 11:05
人总是从小时候长起来的,如果没有意外,人也总会长老的。报载,有 80 后或 85 后在儿童节时已经在怀旧了。我记得我开始怀旧是在四十岁之后,不知是不是现在年轻人怀旧的时间提前了。怀旧的主要情绪大约也都是认为儿时生活美好,无忧无虑。现在无论如何也回不去了,等等。我也想过,我的儿时也是无忧无虑吗?当然和今天相比,忧虑的内容不一样,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和今天相比,儿时的生活算是无忧无虑了吧。 有个朋友,与我年龄相仿,据他的回忆,他的儿时充满了忧虑。家境不是太好,生活比较困难,而且父母也没有什么正式工作,所以他总在为家庭的生计担心。特别是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没有正式工作的父母,总得做些当时看起来是投机倒把的事情,来维持家庭的生计。比如,弄点猪鬃梳理干净了卖给畜产品公司,或者弄点鸭毛之类,也做同样的活计。这点事在今天看来什么都算不上,可是在当时,如果被街道积极分子发现了,就有可能被戴上投机倒把分子的帽子,甚至还有可能被批斗。所以这位朋友在他的童年时代,成天就为这些事担心。而且,由于家境不好,学费也总不能及时交上,而在没交上学费之前,老师总要时不时点他的名,弄得他在全班同学面前极没有面子。这种情绪也影响到他的学习,他不爱上学,他恨老师。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学习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 至少,我们不能说,所有的孩子在他们的童年都是无忧无虑的。有时候,他们的这种忧虑会伴随他们的一生,甚至会给他们的一生都带来不同程度的阴影。即使那些看起来家庭生计没有什么问题的孩子,在他们的童年,也会有不少在他们看来属于忧虑的事情。比如,老师对学生有偏有向啦,如同学之间谁和谁好,谁又和谁不好啦,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原来名次比自己差的现在跑到自己前边去啦。可能还有例如,谁有一双新耐克鞋,而我的父母就是不肯给我买啦,等等这些今天看起来也就是鸡毛蒜皮的破事。可是在当年的孩子们看来,都算不得小事,都让他们会忧虑一阵子。只不过,这些忧虑在孩子那里,很少能持久的。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就会忘记,只不过又会有新的这类不大不小的烦恼来打扰他们。 小孩子的无忧无虑,一方面是在今天看来,儿时的忧虑确实算不了什么,另一方面是孩子们在那时是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的。当孩子们长成大人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大人是要承担责任的,家长们不可能再替他们担当一切,这些压力,这些问题都是过去的孩子们现在需要直接面对的。他们要担忧的事很多,其实其中有些并不那么严重,往往是坏情绪本身加重了这些忧虑。 怀旧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早点晚点都无所谓。对老年人来说,怀旧渐渐成为生活中相对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人说,年纪大了,也没有什么理想了,就是混吃等死。我觉得,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么悲观。年纪大了的人,固然不会再有年轻人那种充满各种憧憬的理想。但年纪大的人自有自己生活的希望。这些希望看起来不再像年轻人的理想那样有着无限丰富的色彩,有着更大的展现空间。但这些希望对于年纪大的人来说,是生活中同样不可缺少的部分。比如,有些年纪大的人希望继续学习,这种学习已经与实际的应用,与能否成为挣钱的手段没有什么关系了,这种学习本身就是生活。每天都能得到新的东西,使生活不是简单的重复,这样的生活就是有意义的。有些年纪大的人,也总想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这些事在过去由于各种原因,是没有机会或者没有条件去做的。做这些事,也许看起来很平凡,与什么理想希望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其实这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想做某件事,就表示怀有某种希望。要把这件事做成做好,也同样离不开希望。做成了一件事,就会想到要做下一件事,要做一件新做的事,要做过去没有做过的事。这就又产生了新的希望。 即使没有机会和条件来做这些过去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对于年纪大的人来说,同样也会有另外的希望。例如,希望自己的隔辈人有健康的身体,有和睦的家庭,有良好的成长环境,能学会各种各样的技艺。他们看着孩子的成长,心里怎么会没有希望?那些已经退出工作岗位的上年纪的朋友,只要我们还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总会有我们生活的希望。这是让我们能够健康生活的最重要的动力。
2948 次阅读|2 个评论
老人之言——文明、民主和移民
热度 1 sheep021 2013-6-3 10:34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一对老年背包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其文也美,其言也真。 一次颠覆价值观的旅行 在印度教圣城瓦拉纳西,站在恒河河畔著名的Manikarnika Ghat石阶码头,一对年轻恋人对我说,要是早两年来印度看看,就不会从中国移民到澳大利亚了。 印度旅游与移民澳洲有什么关系?想知道答案,就背包去印度走走吧,这一段经历,或将彻底顚复和重塑你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中东的启示 去中东旅行,二个月,6个国家,参观了无数清真寺,聆听了无数次宣礼召唤,深深领略了宗教的力量。然而,内心的我,仍然是无可救药的无神论者,在中国世俗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早已根深蒂固、不可动摇。内外感觉的强烈反差,让我突然领悟到:中国才是彻底的人本主义国家。在国内对此感受不深,“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大一神教在中东争斗千年,至今没有结果。民主不能解决“文明的冲突”问题,人类需要更高的价值追求。中国人“不信神、无信仰”的人文精神孕育了“共和”价值,在未来国际格局演变中,将大有作为。 …… 尽管中国文化并非完美,尽管中国人不信神、无信仰可能被人误解误读误判,但无信仰无神论孕育生发的共和价值,符合基本人性,是人类天性、人本主义、人文精神的精髓,是化解人类各种冲突的良药,是中国软实力的核心价值,其中的正能量远远高于副作用。 莫让软实力变成“软阻力” 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核心价值观,而核心价值深藏于民族性格中。 …… 从历史的长程看,说假话、少诚信,只是中国人暂时的性格缺点,而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没有毁灭也没有中断,原因在于亿万老百姓承载的中国文化中,有二个最简单、最基本的特质:一是求生存;二是求发展。 中国人不信神,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不是基于宗教道德的考虑,而是基于对自己生命一要活下去,二要活得好的考虑。没有对上帝的信仰,只有对生命、生存、发展的崇拜。西方人从基督教教义衍生出西方的道德规范,中国人从世俗生活经验中提炼了东方的道德规范。儒家伦理最鲜明的特点,不是宗教性,而是世俗性和实用性。中国人讲究实事求是,有人解读为实用主义;中国人崇尚与时俱进,有人解读为机会主义。不管使用褒义词还是贬义词,词语背后的内涵,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智慧,这与马克思主义无关。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决定了民族性格中的缺点具有暂时性、阶段性、可克服的特点。因为,核心价值是文化的本质属性和生命力所在,民族性格是文化的外在形式和表象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劣根性可以自动消失。 当前的问题是:道德大滑坡引起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核心价值发生严重冲突,已成为中华文明内在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发展下去,可能导致两种相反结果:要么是民族劣根性削弱中华文明的生命力直至生命衰竭;要么是中华文明内生出重塑民族性格的制度和机制安排。 台湾的骄傲与困惑———我们感受到的台湾人心态 大陆与台湾都是龙的传人,同文同种同兄弟,却在不同制度下各自走了60多年,不仅产生了疏离感和神秘感,而且使两岸文化性征发生了某种变异。 …… 台湾人温良恭俭让早有耳闻,这次有了亲身感受。尤其在台北,民众公共道德水平很高,文明礼貌、善良友好,干干净净,让人感到很舒适很惬意。 说起对台湾的印象,我们说这里很干净,人们很友善。台北捷运(地铁)即使上下班高峰,人们也自觉排队、秩序井然;给老弱孕残专设的“博爱座”绝无年轻人去抢。在台湾自由行,真的就像走亲戚,又没语言障碍,玩儿得十分轻松愉快。 主人说,也有不干净的地方,是你们没看到。其实,一、二十年前,台北街头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吐槟榔末、上车不排队的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 为什么仅仅一、二十年的时间,民众道德就得到极大提升?大家七嘴八舌,讲了许多原因:民主制度、公民社会、日本人50年的统治、二二八事件后国民党政府40年戒严,都有影响。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化,对于塑造今日台湾人的文明道德发挥了重大作用。 有一个说法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台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保险箱。在嘉义一个庙里,一个自称天天拜神的香客说:蒋介石是负有使命的,他的使命不是统治中国,而是保留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蒋介石的最大贡献,是把中国文化带到了台湾,保留下来。 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基本共识是儒释道三者统一。在台湾,无形的儒释道统一文化,集中表现在庙宇这个有形建筑及相关各类祭祀、参拜、庆典、娱乐活动中 。 台湾庙多,无论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镇,处处有庙,而且大多管理很好、香火鼎盛。许多数百年的老庙,也是光鲜整洁、金碧辉煌。更重要的是,这些庙大多不是在深山老林,而是在街市上、在菜市场里、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台湾民间信仰源于闽南粤东,融道教与佛教为一体,道教成分较重。但蒋介石败退台湾后,中原文化发挥了更大影响。 庙宇多以道教为主,庙中供奉的神灵,有主神,还有许多陪神。妈祖庙里同时供奉观音菩萨、玉皇大帝、文昌公、关公武圣,还有其他许多神。有时多达二、三十个不同属性的神灵同聚一堂。 多神供奉,其实许多神是历史人物:孙膑、关公、岳飞、郑成功,甚至施琅,都在庙里占有一席之地。 与一位庙工攀谈,问:庙里为什么供奉这么多神? 答:方便啊!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发财求财神,想考大学求文昌公,想生孩子求送子娘娘,想出海平安拜妈祖。在一个庙里都解决了,不然还得一个一个庙去拜,麻烦。 有多少心愿都可以到庙里去求。以一神教的标准看,台湾民众的多神信仰不专一、不虔诚、过分世俗化,甚至过分实用主义了。 但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开放、多元、包容、实用、入世、世俗化 。 …… 问过出版社几位年轻人:你真的信神吗? 得到的回答是:从小就跟父母参加拜拜,已成为风俗习惯。谁见过神?谁见过上帝?信仰是在心里,求得内心安宁就好。 在台湾,传统文化营造的那种浓浓氛围,大陆已经很难感受到了。但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哪些是精华,需要传承?哪些是糟粕,必须扬弃?常常是个说不清的难题。 …… 我们深深感到:大陆与台湾就像兄弟打架,立场敌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却基本相同。毕竟都是中国人,五千年文明铸就的民族性格,岂是60年分离就能割裂的? 我们想,这就是两岸终将走向统一的基础。 钓鱼岛背后:别成了美国亚太战略棋… 围绕钓鱼岛主权之争,中日博弈背后,是美国重返太平洋战略的棋盘布局,南海之争也是如此。如果看不清这一点,中国就真成了任由美国摆弄的一只棋子。 …… 当今世界的文明博弈,是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的“三国演义”。 美国中东政策出现战略性失误,导致9.11事件,十多年反恐战争,中国获得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美国本指望“阿拉伯之春”把伊斯兰世界改造成美国的战略盟友,好腾出手来重返东亚对付中国。但事与愿违,美国以民主普世价值改造伊斯兰世界,却低估了伊斯兰文明不同于基督教文明的独特性,低估了一千多年来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累积的敌对情绪。 美国的全球算盘太过一厢情愿。阿拉伯之春才不过一年多,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就被杀害;提出重返亚太战略半年多,西亚北非那边又出了问题。伊斯兰世界反美浪潮汹涌,这必然影响美国重返太平洋地区的脚步。 中华文明,不以逞勇斗狠取胜。从世界大棋盘大格局的全球眼光处理钓鱼岛主权之争,争取另一个发展战略机遇期,处理好内部改革发展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才是最重要的。 对待日本,“以理服人”无效,只能“以力服人”。 当中国真正崛起、硬实力软实力都达到足够时,解决钓鱼岛问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70 次阅读|1 个评论
恶犬咬吃晨练老人 遵义采取应急措施[血腥慎阅]
热度 3 liuli66 2013-5-30 21:42
信息来源如下: —————————————————————— 恶犬咬死晨练老人 贵州遵义紧急启动犬只集中整治 2013-05-30 13:35:04 | 来源: 人民网 |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530/c1001-21671403.html http://gb.cri.cn/42071/2013/05/30/6651s4131926.htm   人民网北京5月30日电(记者 仝宗莉)据遵义市政府门户网站消息,本月27日遵义中心城区发生恶犬伤人致死事件后,遵义市委、市政府近日召开紧急会议,全面安排部署加强规范中心城区犬只管理工作,并决定立即在红花岗区、汇川区、新蒲新区和遵义县城区,全面启动犬只集中整治专项行动。   针对恶犬伤人致死事件,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廖少华,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秉清分别作出批示,对加强中心城区犬只管理以及相关事宜提出明确要求。同时要求红花岗区委、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积极反应,迅速行动,及时有效开展善后工作。目前,遵义市政府已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对加强规范中心城区犬只管理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此前据媒体报道,27日,遵义62岁晨练老人被两条杜兵猎犬袭击身亡,老人被恶犬撕咬并拖行10米远, 警察也不敢上前施救,又请特警支援。 网友称特警来没击毙恶犬,最终由狗的家人套走。事发康海花园小区后山,狗主人已被刑拘。 相关 两恶犬咬死晨练老人 吃掉其胳膊耳朵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3-05-30/content_9177647.html
个人分类: 杂感|26 次阅读|3 个评论
百岁老人忆往思今——周有光系列图书
热度 1 deliangwang 2013-5-30 00:14
周有光百岁口述 朝闻道集 今日花开又一年 拾贝集 晚年所思 百岁忆往
2871 次阅读|1 个评论
家有老耄才幸福
Elephantd 2013-5-27 08:22
昆明下雨了,我们憧憬着回乡下老家去听雨,除草,育树。 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我惊醒了,起床,沏茶。再回到床上,爱也醒了。 爱问我干吗挂着眼泪,我说你咋突然颤抖? 爱恍惚中遇到了岳母,因而惊醒 、 颤抖 。我梦见了父亲,他 说 “也把 我带 回老家去 ”, 那渴求的思乡真情, 写在 父亲的 脸上 ,铭记在我的心里。 两位尊敬的老人,早已离我而去,却又回来! 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中国有 “ 养儿防老 ” 的古话。其实,上了年纪,比如到了接近退休的年龄,自己能够 “ 生活自理 ” ,有个善良的老人坐在家的某个角落里,默默地欣赏着你做家务,多么地幸福。
21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人”已成为公害
热度 2 Bobby 2013-5-26 07:16
现在的有些“老人”,可能正是文革那一代造反的小将,因此素质不敢恭维。媒体上不断出现的老人闹事、殴打不让座女孩、早晚锻炼噪音扰民等问题,充分说明这一点。老人锻炼噪音扰民,我也曾深受其害。 注意:我说是的有些“老人”为老不尊、倚老卖老,绝大多数老人都是很仁慈和善良的,尤其是科学网上的老人素质都很高,不仅为国为民工作了半辈子,而且还在退休之余传播自己的科研理念,惠及青年学人。这里致上崇高的敬意! 老人晚上要锻炼 年轻人休息怕吵 居民早晚锻炼惹噪音麻烦 天津一老人坐过站下车遭拒 拉扯公交司机致 9 车相撞 天津 八旬翁拽公交司机致 9 车相撞 女孩因公交车上没让座遭老人揪头发暴打 老人暴打未让座女孩 公交暴露女亮瞎眼【组图】 老人暴打未让座女孩是何原因 视频 v.ku6.com 03:13 老人暴打未让座女孩 www.tangdou.com 03:08 女孩坐公交未让座 遭老人揪头发暴打 www.iqiyi.com 03:08 直击 老人暴打未让座女孩 被批倚老卖老 www.56.co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什么老人都很怀念文革时期?
热度 12 xupeiyang 2013-5-22 08:10
1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精神鼓舞下,全国人民社会主义劳动热情空前高涨,无论经济战线、科技战线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 大民主的群众运动根本上改变了领导与群众、官与民的关系,传统的官管民、民怕官转换为民管官、官怕民,一切官僚、腐败之风都成为众矢之的; 3 军民关系、官兵关系、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关系得到空前改善,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深入人心; 4 全国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许多地方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5 国际上,文革期间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是在此期间承认我国和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 这一切都说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真正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3424 次阅读|6 个评论
被世界卫生组织归类为青年
热度 2 chemicalbond 2013-5-14 07:35
下面这个新闻肯定会让和很多人开心 :-) 感谢WHO,让我一下子年轻了起来。 顺便恭喜1922年出生的杨振宁先生,已经是长寿老人了。 参考 http://news.xwh.cn/news/system/2013/05/13/010352442.shtml 世卫组织确定新年龄分段:44岁以下为青年人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新的年龄分段: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27 次阅读|3 个评论
听老人说立夏习俗
热度 7 fdc1947 2013-5-5 16:29
今日与家母通电话,老人家说起立夏习俗。 家母精神甚好,首先说起今日立夏,祝我们夏日健康。她问我孙子(她的最小的曾孙)是否到我这里过周末,问今日是否已经给他称过体重,有多重了。 接着,她问我们是否做了酒酿?因为她知道我做酒酿味道很好,我告诉她,我现在不大做了,就两个人吃,又吃不多,超市里买一点就可以了。她说她也是买超市的了,质量也很好。 她问我是否买了咸鸭蛋。我说,没有,咸鸭蛋蛋清太咸,鸭蛋黄胆固醇太高。老年人还是少吃。 她说,过去立夏就要穿着夏衣。我问何为夏衣。她说就是夏天的衣裳,即使天凉,也要穿上一穿,据说这样可以防止 疰夏 。(疰夏,即北方人所谓苦夏。) 她说,过去立夏日要吃七家茶,即吃乡邻七家之茶,据说也能够防止疰夏。 她说,过去有些习俗不讲卫生。例如,立夏吃陈旧糕饼。清明上坟时,折下杨柳枝,穿上糕饼,悬挂房梁,一个月以后,也就是到了立夏,取下糕饼,除去灰土,用油煎炸后食用,也防疰夏。她认为这样做不卫生。 她说过去有小儿已经疰夏,则到某些庙里求助,如九胜巷里“ 宝积寺 ”(音)中四大金刚则被认为很灵。买了糕点,供在四大金刚的脚上,然后拿回家给疰夏的小孩子食用,即可解得疰夏。(九胜巷西至人民路,东至邵磨针巷北局。宝积寺我也未见过。) 她说,立夏要吃大黄鱼了,现在都是养殖的了。过去立夏才吃蚕豆,现在她已经吃了很长时间蚕豆了。时代不同了。 她老人家说起的苏州立夏习俗,有些与书上记载一致(如《清嘉录》《吴郡岁华纪丽》),有的则未曾见有记录。高龄老人口述历史。甚为珍贵,故在此回忆电话内容。
个人分类: 闲说苏州|4378 次阅读|15 个评论
怎样做才是对老人最大的孝心?
热度 2 heitiedan2012 2013-5-1 22:19
母亲快 90 岁了,这里说的是周岁。如果按虚岁来算,那就已经过了 90 了。母亲在 85 岁以后,身体状况明显下降。两年前没留神摔了一跤,右臂骨折。那么大岁数的人,要把骨折的伤养好,真非易事。后来,我们考虑给她请一个保姆,或者说是护工,或者说是小时工,来照顾她。她开始时还极不愿意,说她自己没有问题。但是她就是在屋里,也经常因为走路时掌握不好平衡而跌倒在地,或者险些跌倒在地,幸而被我们扶住之后,她也不再坚持不要保姆了。 母亲没在北京,我的小弟弟离她住的很近,想让母亲跟他们住在一起,母亲就是不同意,不愿意离开自己的这个家。小弟弟身体也不是太好,白天上班,晚上回来照顾母亲,也是疲倦得很。我跟小弟弟商量,把母亲接到我这里,小弟弟说,她肯定不来。果然,我跟母亲说过好几次,母亲说,她哪儿也不去,就在这里呆着。而且说,她不需要别人的照顾,她自己能行。我们也知道,母亲特别怕麻烦别人。可是她不想麻烦别人,而我们弟兄几个却总是会为她担心。 我也想过,如果硬是把母亲接来,她在我这里会快乐吗?我不知道。我们住的小区环境很好,很美,母亲应该不会对这一点有什么不满意。但是,即使住在自己的儿子家里,老人也难免会有寄人篱下的感受。而母亲肯定不会接受这样的感受。从这方面来说,我理解母亲。但是老伴说,那万一老人一个住着,出了问题怎么办?我对这个问题也无解。我们不愿意母亲出什么问题,我们希望能便利地照顾母亲。但是如果她不接受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硬拗着她的心愿做吗?我想,我肯定不能这样做。但是如果不这样做,会对母亲带来某种不利或者风险又该怎么办呢?我想了很久,没有办法。 这个问题真是十分令人纠结。但是最后,我想通了。如果母亲认为她选择的方式是她认为是最好的,那么我们没有权力改变母亲的意愿。也许真的会因为这样的方式会导致可能的不测发生,但是如果是母亲做出了这样的选择,那么这样的不测如果真的发生,我们也只能接受。我不知道这样的观点是不是会让很多人认为是不孝,或许按照某些传统的观念,这可能就是不孝。但是我现在不这样认为。如果硬是违背母亲的意愿,强迫她过一种她不情愿的生活,表面看来,我们是为了照顾母亲,是一种孝顺行为。可是如果母亲从心里不愿意,那么这种强制的做法难道真的算是孝顺吗? 人要离开这个世界是必然的,至于以什么方式离开那并不重要。如果母亲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那么那些意外或者不测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以为,我宁可接受对我不孝的指责,也不愿意让母亲违背自己的意愿来继续未来的生活。 岳父去世时,他的几个儿子买了块墓地,还刻了碑。只是在碑上,除了刻上岳父的名字外,还留了一块地方刻上岳母的名字,而岳母当时还健在。当岳母知道自己的名字也被刻上时,心里特别不情愿,说干吗把我的名字也刻上。也许她的儿子们认为,等岳母离世后,与岳父并骨是他们尽的最大的孝心,可是他们根本就没有考虑岳母自己的想法。这种根本不顾及自己母亲的心思,而执意以什么所谓传统的做法来表达他们的孝心,其实哪里有什么孝心可言?更何况,这几位兄弟平时对他们的父母根本就谈不上尽过什么孝,在岳父在世时,他们基本什么都不管。岳父离世后,他们对于岳母,也都是不闻不问。甚至在岳母病重住院时,这几位兄弟连住院费都不肯出。后来还是她的女儿想办法筹钱,才没有让岳母的药物被医院停下来。女儿一直瞒着她的母亲,不愿意让母亲知道这几个儿子的作为。但岳母后来还是知道了,心情大受影响。岳母的离世与他们的这种不孝有着直接的关系。 儿女对于自己的老人,怎样做才是尽孝?我觉得还是要尊重老人的心愿,按照老人的心愿去做才是最大的尽孝。如果不遵从老人的心愿,只是一味着按照自己的想法,强迫老人服从儿女的意愿,这肯定不能算是尽孝。也许儿女们会说,我们这都是为老人好。如果在以为老人好的名义下,做让老人不高兴不情愿的事,这怎么能说是为老人好呢? 母亲年岁大了,但还要坚持做自己的事。我的大弟弟不愿意母亲做这些事,总是帮助母亲做。当然,大弟弟也是好心,也是在尽孝。但母亲觉得大弟弟这样做,她并不高兴,心里也不舒服。她认为她自己还行。不愿意让人看成是废物,不愿意让自己觉得只是在等死。我的态度就与大弟弟略有不同。如果母亲要求我做的,我当然一定会去做。如果母亲自己执意要做的,我一般不会拦阻,而是会在旁边看着,看着她自己做。但是我会关注,一旦看到她做不了,或者要出什么问题,我肯定要先冲上去。但是我绝不拦阻她做那些她自认为还能做的事。我认为,这才是对母亲最大的尊重, 苏联国歌,今天的俄罗斯国歌的曲调与苏联时期完全一样。 ussr44.mp3
387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老祖宗的这些老话,句句经典
sunapple 2013-4-30 21:09
中国老话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 夏不睡石,秋不睡板。春不露脐,冬不蒙头。白天多动,夜里少梦。 睡前洗脚,胜吃补药。晚上开窗,一觉都香。贪凉失盖,不病才怪。 早睡早起,怡神爽气, 贪房贪睡, 添病减岁。夜里磨牙, 肚里虫爬。 一天吃一头猪,不如床上打呼噜。 三天吃一只羊, 不如洗脚再上床。 枕头不选对, 越睡人越累。 先睡心,后睡人,睡觉睡出大美人。 头对风,暖烘烘;脚对风,请郎中。 睡觉莫睡巷,最毒穿堂风。 睡觉不点灯,早起头不晕。 要想睡得人轻松,切莫脚朝西来头朝东。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9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很久以前的那个故事再运行
热度 1 longzaijianghu 2013-4-29 01:07
#include 这是一篇抒情文散文,无题无内容,绝不含有半点庸俗牢骚,也不会对生活产生多大影响... //你偶然间刻意了一回,竟发现是刻意的偶然.... //道:花开花落皆风景,随缘吧... void main() { /*当年考研,凭着一股自认为对物理的无限热情与自感觉从出娘胎就有的极大兴趣,稀里糊涂报考了某非低能所理论物理专业,成绩不佳。本人比较随性,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随即便为自己找了个理由,拿爱因斯坦当年的境遇来自对比,当时看来还挺成功,现象完美符合,至于本质,不得而知,谁管呢,反正我不管,因为管也没用,管得再好别人看来也是自洽自,兴趣和感觉这东西的大小在没有理论评定之前,谁都可以自家独大。OK!这是个悲哀,此段终.... 接上成绩不佳,上那所网站,查找导师信息,在百八十人的导师团队里面,随便点开了几个人,经过第六感判断之后确定了一个倾诉目标,随给之发邮件,初感找到了伯乐,再感还是伯乐,三感自己不是匹好马,但大师终究是惜才如金,给了自己复试机会,感动,感激,鼻涕and泪水...此间,被刷,调剂~@#*…)*%#@!后来自己进了天文台天体物理专业,宇宙学方向,深感自己到了最前沿最未知的领域,也是最有前景的领域,自己所想梦想的领域,才猛然悔悟,当初的那里不要是对的,现在的这里要也是对的,反正My lord的做法总是对的,对得让人几乎可以总是跟随于他,上帝就是刻意与偶然的交织,此所谓随缘...... 附录再谈伯乐,科学网有幸结交于他,倍加亲切,此人自称老人,人送外号某捕头。一般自称老人的人往往都是以老为不光荣,因为谁都可以看出来他很老了嘛,非要一个劲儿挂在嘴上说,一个劲儿为自己赚取不光荣,太贪婪了。至于捕头,至于这个捕头,至于这个捕女人,为什么一定要捕头呢,可以捕别的嘛,捕脸,捕手,捕腿,随你捕嘛,是不是因为是捕女人的头,额..好像意思有点儿偏差,应该说捕女人的头头,这..所以人们才简称之捕头,好吧,出处很乱。总之,当我在科学网读了他的很多博文之后才感觉现实的接近了他本人,单方面神交多次。一个搞理论物理的,能把博文写得如此优美,行文自如洒脱,正如其脸上的皱纹一样曲线行云流水,哈哈,那这个人我就很喜欢,或许这个人会因为我的喜欢而感觉降低水准,不过,我觉得我这个小德尔塔埃克斯应该不会在他那高水位上起多大波澜。*/ }
19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The Atlantic-目标感延缓阿兹海默症(老人痴呆症)?
quantumuniverse 2013-4-24 00:53
The Atlantic-目标感延缓阿兹海默症(老人痴呆症)? kerorocici 2012-05-11 662 简介 最新研究发现,生活存在意义可以减轻正在恶化病情的症状,哪怕疾病的有害斑块已经在大脑积累。 最新研究发现,生活存在意义可以减轻正在恶化病情的症状,哪怕疾病的有害斑块已经在大脑积累。 多数人都知道在生活中有目标感是件好事儿,《埃及亡灵书 》甚至为此祷告:“能否给予我上帝的任务,一个重要的担负。 ” 现在,劝诫年轻人寻求生活的目的是大学开学演讲重要一环,新教牧师Rick Warren的书《目标感驱动的生命》描述了人类集体对目标感的追求,令这本书登上畅销书之列。 医学教授还发现在人们的目标感和他们的健康与存活率之间存在某些相关。 远在1946年,二战时期,奥地利精神病学家Victor Frankl在犹太大屠杀中失去了全部家人,他花了数年时间呆在集中营,发现集中营中活下来的人都是一些相信他们活着是有笃信的理由、有需要他们完成的任务,以及需要他们生存下来的目标。Frankl的《人类寻求生命的意义》(在他离开集中营9后天写的)一书提到,对于那些可以找到理由或有价值的目标的人来说,他们所承受的痛苦被目标感所冲淡了。 最近,医学研究人员发现,强目标感和幸福感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尤其对于年纪稍大的人。但现在我们有理由重新思考:一份稳定但无意义的工作vs.充满意义的工作和人生道路两者的差别,后者给你一种感觉:人生存在目标,你所做的事情是重要的,它保护你的大脑使它免受老人痴呆症的侵害。 《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本周一篇文献中,拉什大学芝加哥医学中心的研究者们发表了一项包括1400老人作为被试的纵向研究结果。研究的目的是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评价强烈的人生目标感是如何改变老人痴呆症的病情。此前若干项研究(包括一项是本次研究的领队Patricia A. Boyle教授)发现目标感和减轻认知损伤的危害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在本次研究中,Boyle的团队想要去知道,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看,强烈的目标感是如何提供保护性的效应。 这项研究跟症状研究的区别是:在你研究某人的大脑是如何运行之前,你不会知道为什么某样东西是对大脑有利的。“我们可以说,身体活动可以对抗痴呆,它降低了你受临床疾病影响的危险。但在知道实际上什么在大脑中运行之前,我们不会知道身体怎样活动。所以我们测量老人痴呆的变化的量化数据,我们是首次用量化方法研究生活目标是如何改变老人痴呆的发病进程。” 这项研究在1997年开始进行,没有一个参与研究的被试表现出痴呆的症状。实验开始前被试接受了身体健康、社会健康、心理健康和认知健康的基线评估,然后每年接受一次追踪评估,同时还对他们的人生目标感进行评级,根据一系列问题填写10点量表问卷。 问卷中,被试需要一些陈述进行5点评级,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回答一些问题诸如“当我回想过去和展望未来时感觉良好,”“我曾未自己设下目标,但过后发现是浪费时间,”“我活在当下,很少思考未来,”“我为未来作计划并付诸实践。” 当研究被试死亡之后,研究人员解剖他们的大脑,并结合他们的大脑健康状况和他们的认知能力、身心状况和目标感评估做了相关研究,截止目前,已有246位被试死亡并解剖分析了他们的大脑,结果叫人吃惊。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看,老人痴呆两大标志的是斑块和研究者称为脑回路“缠绕”的东西,在有高度人生目标感的人身上,研究人员没有发现大脑积累的斑块和缠绕有很大差异,而在低目标感的被试身上则发现了(即强烈的人生目标感阻止了潜在有害物质在大脑的积累)。 但当研究者对比同样斑块积累和缠绕水平的被试大脑,对他的们的认知功能和目标感作相关研究--同时控制其他影响因素:身体健康状况、运动、受教育水平、智力、人格特质、抑郁倾向和其他心理因素,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那些有高度人生目标感的人比弱目标感的人的认知下降水平低30%。 研究者认为,强烈的目标感强化或提供给大脑一个神经储备,在表现出临床症状前,它让人体内的生理系统去缓冲所谓的“广泛性器官损伤”。研究年龄的神经学家已经认定,这个概念也能应用于人类大脑,因为我们大多数人,不管是否表现出痴呆症状,都会随着年龄渐长在大脑积累大量有害斑块和缠绕。解剖学证据表明,Rush的研究结果指出,怀着强烈的人生目标,尤其对于过了80岁的人来说,可以让大脑承受伤害和继续以高认知水平运行。 “因为过于复杂,我们很难确定是什么因素提供了缓冲影响,”她解释到,“随着年龄增长,大脑里有很多坏东西在发生,很难去保护它,所以我们都很兴奋发现一样对大脑如此有助益的东西。” 我问Boyle是否有可能是那些评价自己有高目标感的人拥有更强健、更具有好奇心和更灵活的大脑呢?有强人生目标感有没有可能是大脑弹性强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她回答我,“我猜想两者皆有,目标感和运算能力可能存在某些联系,因为事实上一个目标导向、专注的人,他所做的事很可能都对大脑成长有助益,使大脑变得强韧和有灵活性,而我能肯定,那些具有目标感的人所做的事都是对自身有利的。” 有趣的是,其他研究发现这种保护性的功效不仅仅从快乐中获得,或者所谓的“快乐主义者的幸福感”中获得。似乎人类被设定得像只工作中的狗--我们会梦到在奢侈邮轮上的生活,但只有我们在做有意义的工作时,我们才处于最佳状态。 在1993年的一个演讲中,John W. Gardner说他相信有生命力晚年的关键在于对生命保持兴趣,“所有人都渴望有趣,但有生活活力的东西在于被有趣的东西吸引,对世事保持一份好奇,留心世事、探索新事物,提防失败,敢于追求。” 20年之后,拉什大学研究小组也表达了同样的意见——只是多了神经生物学的证据作支撑。如果我们想好好地活到老,而不仅仅是寻找快乐、稳定又闲适的退休生活,而是如古埃及人所祷告的:“上帝的责任,一个重要的担负”。
个人分类: 健康系统工程|20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遇那位“古来稀”老人,原来是“花甲状元”
热度 4 liuli66 2013-4-22 08:20
在荒岛,一个老人长时间看着俺,并主动说:你说搞哲学滴吧 想起来了,大约2年前也在荒岛遇到,他主动来攀谈了很久,嗓门很大,“气势”很猛 今天又被其盯住,听其“高谈阔论”。他提供了线索,叫俺网上查他“花甲状元”。 这就查了,果然是一个“奇人”! —————————————————————————————————— “花甲状元”李文超的北漂生活 2011年11月29日 10:41 俞水 来源:中国教育报 http://edu.people.com.cn/h/2011/1129/c227696-915753315.html ■ 本报记者 俞水 他59岁高考,64岁读研,68岁只身赴京做“博士旁听生”,10年间,在众人不解的眼光中,陶醉于知识世界的桃花源。 一大早, 李文超 走进清华六教(102),直奔教室最前排,把鼓鼓囊囊的黑色双肩包往桌子上一放,掏出他的宝贝家当:被塑料袋裹着的白纸本、一瓶钢笔水、一支旧钢笔。上课铃一响,笔在本子上沙沙响,一会儿工夫,他记了整整11页。 课间,他用混合着重庆与贵州口音的普通话与教授忘我地讨论,满面红光,声音洪亮。如果不是那秃得发亮的脑袋和装在腰间布袋里的老年证出卖了他的年龄,你不会猜到他已69岁。 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都对他的出现毫不奇怪,这位高龄旁听生已经在清华、北大的课堂上活跃了1年多。每天早上6点半,他会走出中国地质大学家属区的地下室,骑上从跳蚤市场淘来的二手自行车,穿过人声鼎沸的五道口,到清华或北大听课。 时而有记者来探访他的“北漂”生活,他便声情并茂、手舞足蹈地从10年前讲起自己的故事。 疯狂老头 李文超的人生,从59岁那年开始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2000年5月,广播里播放的一条新闻让他欣喜若狂——教育部公布 高考改革 新举措,取消考生“未婚、年龄不超过25岁”的限制,首次允许25周岁以上的考生报名参加高考。 “哎呀,那不就是说我也可以去考!”刚刚从贵阳铁路工务大修段机关退休回家的李文超高兴得想要蹦起来,摩拳擦掌地戏称自己要“再一次接受国家的检阅”。 他上一次“接受检阅”是在1964年,那成了他至今无法解开的心结—— “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一个班几十个人,只有一个人能升学,就是我。”然而,自认在高考中“发挥得很不错”的他没有等来录取通知书。他无数次猜想过大学梦破碎的原因,但当时那个压抑的社会环境,让他无从寻找答案。 这成为他36年后再次走进高考考场的动因。 2000年的高考日,李文超搀扶着他88岁的老母亲来到考试现场。一位保安在门口把他拦了下来:“你进去干什么?”李文超扬了扬手中的准考证:“参加高考,国家允许的!”之后,在母亲目光的护送下走进考场,与小他40多岁的年轻人同场答题。 最终,他得到286分,在当年全国高龄考生中名列首位,被媒体称为“花甲 状元 ”。 “我可是没怎么复习就去考试喽!全凭脑子和平时的积累!”李文超对自己当年的“裸考”经历很是得意。不过,虽然考了个“状元”,但他的分数仍离贵州省录取线差了14分。幸运的是,贵州师范大学破格录取他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并免除了他的学费。 李文超迎来的大学第一课是新生军训。这位“花甲战士”虽然站在队伍的最后一排,却在很多项目中把 同学 们甩在了身后——在太阳底下站军姿,最笔挺;踢正步,最认真;就连从未接触过的射击,他也打了47环,在全年级排名第一,还因此获评“优秀学员”。 休息时,同学们累得直接躺在操场上,李文超也跟着躺下。有同学叫他“爷爷”或“伯伯”,他不干了:“我可是参加正规高考考进来的,是你们实打实的同学啊!这么叫多别扭。”身旁一个小伙子灵机一动:“叫你‘超哥’怎么样?”李文超乐了:“这个好,就这么叫!”于是,此后4年里,他每天都与一群比自己儿子还小的孩子们称兄道弟。 在学习上,李文超更是不含糊。他从不翘课,几乎每节课都要抢着坐在最前面。每逢周末,别人在休息,他却泡在图书馆。因为不住校,听完报告回到家时常常已是深夜。老师劝他免修体育,他不想搞特殊,1500米照跑,铅球照推。唯一让他感觉吃力的是计算机和英语。“英语基础不好,高中时只学过一点点。计算机理论课没问题,但上机时手指不灵活。”不过,他不服气,玩儿命学,成为同学们眼中的“疯狂老头”。 2004年7月,李文超从贵州师大毕业时,成绩已由原来的最后一名上升到了全班第19名。 另类北漂 很多人觉得,大学毕业了,李文超就会停止折腾,回家安享晚年。李文超可不这么想,他觉得自己的求学之路刚刚开始,想接着读硕士。于是,他一边旁听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研究生课程,一边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5年中,他考了5次,最好的一次考了313分,两门专业课都超过了分数线20多分,但因英语成绩太低没被录取。 不过,他自认在这5年里收获颇丰,学校规定研究生的必修课有10门,选修课有2门,他一共旁听了24门。 2010年,李文超又作了一个“异想天开”的决定——进京“读博”。 他给北京多所高校的招生部门写信,希望成为博士课程的旁听生。大部分信都石沉大海,清华大学的工作人员回复了他,劝说他在贵州老家学习清华大学的远程课程。 李文超不喜欢那样的方式,“没有交流感、对话感”。与家人商量后,他决定只身一人进京,闯一闯传说中开放自由的清华、北大课堂。 登上北上的火车,挥手告别送行的妻子,27个小时之后,他抵达北京。从西客站赶往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清华,他迫不及待地想看一看这个让他憧憬多年的地方。之后,他手提肩背地打听到了距清华不远处有一个30元一晚的地下室,住下时已是深夜。 第二天一大早,手持事先从就读清华的同乡那里搞到的课程表,他第一次踏进了清华的课堂。让他沮丧的是,这门课的教授拒绝了他,希望他能到教务部门进行旁听生的正式注册。他只好走出教室,在门外站了很久。 第二次听课的经历让他备受鼓舞,在清华大学任教的当代著名 哲学史家 陈来见到班里这名大龄旁听生时,高兴地把他介绍给同学们:“这位老人家精神不错,这么大年纪还来求学……” 很快,李文超不仅熟悉了 文史类 课程集中的教三、教六,清华园里的建筑他也能如数家珍:“这是建筑学院,这是经管学院,这是科技楼。”时而有人向他问路,他举着胳膊使劲儿比划着:“一直走到底,左拐。”颇有些自豪。 这个学期,他计划旁听10门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国近代思想研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唯物主义专题研究、微观经济学等。因为媒体的报道,清华大学宣传部了解到李文超的情况后,为他提供了不少帮助。对于自己的求学生活,李文超感到陶醉且满足。 他的一些“北漂”朋友觉得这个老头的生活太另类,忍不住问他:“你都这把年纪了,咋还这么‘漂着’?”李文超说:“你们是来追梦的,我也是。” 精神贵族 李文超租住的地下室只有10来平方米,住4个人,不通风,散发着霉味。不过,他对这个租金500元一个月的睡铺没什么不满,“这个价钱能住上这条件,算不错了”。对于每个月500元标准的伙食,他更是很满意,“有时,中午能吃上一碗红烧鱼”。 其实,他每个月有2230元的退休金,在贵阳这样的城市安享晚年基本够用。家庭也很美满,两个儿子很懂事,妻子被他形容为善良美丽。这让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何苦来北京“遭罪”? “关键是,我不觉得这是遭罪。”李文超说,退休后的这10年,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10年。 “和我差不多大的人,有的作古了,有的得了老年痴呆。”李文超说,“还有人每天遛鸟、打麻将、吃了这顿想那顿,有啥意思!” 他说同龄人很难理解他的快乐:“读书是一种生命的再创造。仿佛从混沌愚昧到思想受到启蒙,再绽放出智慧的光芒。”他自认人生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 他的同学们也对他难以理解。“我知道他们怎么想,觉得我这么老了,学习还有什么用!”李文超曾就此与同学展开过辩论:“谁说学习的目的就一定是考公务员、进国企、给外企打工?学习让我延缓衰老,知识的世界让我感到无限宽广,独立的思想让我享受公平与自由。谁能说我学习没有用?” 有人质疑李文超去大学旁听课程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他感到很是不平:“教室里有那么多空位,许多学生逃课。我不去学习,才是浪费资源。” 还有人说他自私,忘记了自己是一位父亲、一位丈夫。而他则认为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妻子徐长红是他心灵上的知音,真正理解他,并能够从他的身上获取力量。徐长红说,在李文超的带动下,她也越来越爱读书看报,不仅后补了高中课程,48岁时还拿下了省党校的经济管理学文凭。两个儿子则说:“父亲不是温水里的鱼,是长江里的鱼。” 对于他人的不解,李文超还有着这样的解读:“是因为没有透过现象去研究本质。只有了解了我的人生经历,才能理解我现在的 生活状态 是‘自然而然的存在’。” 李文超生于重庆丰都县的一座高山顶上。他不断强调着父亲李明星、妈妈秦晓兰的名字。“这是我生命的起源,也是我学习的动力。”虽然父母都是农民,但是“要读书、要良心、要勤奋”的告诫伴随了李文超的成长。似乎是很自然的,成绩好成为他从小的骄傲。高考落榜后,他做过代课教师、铁路工人、通讯员、机关干部。其间,因有文化而产生的自豪感一直伴随着他。别人搓麻将、打扑克的时间,他几乎都在读书,那是他最能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世界。此间,他还戏剧性地经历过“十四死一生”:大炼钢铁时腿不慎被砸伤,差点截肢;得了致命的恶疾,竟靠自己挺了过来;蹬着三轮车外出买冰箱,被一辆 车撞飞 了……他说,这让他对生死多了些参悟和思考。 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觉得自己59岁之后的选择是顺其自然的。在他看来,死过多少回了,有一张能睡觉的床就很好,他珍惜的,唯有精神世界的丰足。“每次听课,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消失了,我经历着思想的交锋,驰骋在没有边际的思想世界。” 曾经和他一起上课的清华大学国学院博士后方鳞对他表示理解,形容他是“精神贵族”。但更多人认为,误解他很容易,真正理解他很难。 不过这个自认活得惬意的老头不太在乎。“学习是我的生存方式,现在是,以后也会是。” ———————————————————————————— 贵州花甲状元进京读博 5次参加研究生考试 2010年11月09日 08:21 新京报 http://edu.sina.com.cn/kaoyan/2010-11-09/0821274323.shtml    5次参加研究生考试并旁听课程5年;   此次准备在北大和清华旁听博士课程   59岁考上大学并学习本科课程,连续5次参加研究生考试并旁听课程5年。昨(8)日,被众多网友称为“花甲状元”的贵州老人李文超来到北京,准备在他心仪已久的 北京大学 和 清华大学 旁听博士课程。想要“活到老学到老”的他,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固定住处。   59岁成“花甲状元”   68岁的李文超老家在重庆,在贵州工作生活了40多年。他说,他一生最大的喜好就是读书,最喜欢哲学、文学、文艺理论、建筑工程等。“我出生在贫瘠荒凉的山区,从小就帮家里放牛、砍柴。”李文超说,他始终记着父母的教诲,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李文超说,没能进入大学学习是他终身的遗憾。2000年底,已经从贵阳铁路分局退休的李文超得知,国家取消了高考年龄限制,他经过紧张复习,次年便报名参加了高考,并获得全国高考大龄考生第一名的好成绩,被 贵州师范大学 求是学院破格录取。   4年本科学习后,2005年李文超毕业了,在贵州师范大学一边旁听研究生课程一边考研,却未能如愿,却也收获不小———学完了数十门专业课程。旁听完研究生课程,李文超说要活到老学到老,决定到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旁听,“两所大学一定会包容我这个热爱知识的人,没有文凭没关系,我只想多学习知识。”   最大困难是没有住处   昨日12时许,68岁的李文超在远房亲戚小李的陪伴下走下火车,他肩背手提3个行李包,挤在出站的人群中。小李说,他们于前日8时搭乘前往北京的火车,在车上度过了30个小时。   到京后,两人在 中国矿业大学 附近找到一家便宜的招待所,租了两个每天30元的床位。随后又四处租房,却发现房租太贵,而他只有每月2000元的退休金。   昨晚6时,李文超背着行李站在清华大学写有“清华园”字样的门楼下,秋衣外套着一件衬衣。李文超说,他特别希望能在校园里有一张床位,这样他就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上课了。   为了可以顺利旁听课程,李文超找到了自己在清华大学的小老乡李祖杰,要来了新闻传播学院的课程表。据李祖杰介绍,清华的课程是允许他人旁听的。从今天开始,李文超就会走入课堂开始他的旁听生活,“我可以买旧教材,抓紧时间读书,至少先完成3年的博士课程。”    ■ 对话   “只要读书,我就快乐”   新京报:你对读书、学习的态度非常执着。   李:这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告诉我“知识是法宝”,火烧不去,水冲不去,别人抢不去。   新京报:你现在这个年纪是应该在家里颐养天年的。   李:我今年68岁了,一些我的同龄人已经故去,还有一些人患了老年痴呆,可你看我的脑筋多灵光,读书让我的头脑灵活,心胸开阔。只要让我读书,我就快乐无比。   新京报:为什么选择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旁听?   李:这两所大学有国内最前沿、最尖端的知识,而且学校口碑很好,一定会包容我。我不要文凭,只要让我学习知识就行。   新京报:家里人支持吗?   李:都非常支持,我的行李都是我爱人帮着装好的,我很感谢她。   新京报:北京的消费水平相对贵州要高,你在北京怎么生活?   李:我对生活没什么要求,每天可以到食堂去吃饭,也不外出消费,我还自带了笔和纸做笔记。现在最难的就是没有固定的住处,我太想有个学校里的便宜床位了,哪怕是楼梯间、过道都行。   新京报:谁来照顾你?   李:我什么也不怕,我可以照顾好自己。我不想当官发财,对生活没有欲望,再艰苦都无所畏惧。   新京报:想对年轻人说些什么?   李:并不是有钱人、聪明人才可以读书,就算你愚钝、贫穷,照样可以追求知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记者 安颖)
个人分类: 杂感|126 次阅读|5 个评论
观爱情剧想到的
kuiyongzhang 2013-4-12 09:37
观爱情剧想到的 4月12日 《消失的子弹》中小五的死,是令人遗憾的。小五由井柏然饰演,曾经观看的《全球热恋》(记错了名字,其实想的是《全城热恋》的情节),他的青涩而纯洁的表演给我很深的印象。在百度中查了下,原来他出道不久,成绩却不少。温习了一遍《全球热恋》,对里面甜蜜而完满的爱情充满羡慕和向往,真想成为电视中的主人公。 现实有很多不可抗拒的因素,所以人们历来喜欢在影视中上演爱情的主题。无论是战争,还是历史;是商业,还是乡村,这些题材都有爱情的故事。以都市爱情为题的更不用说了,就连《青春雷锋》中也有单纯的恋爱书信。现实中的人们向往爱情,尤其由懵懂憧憬的少年长成青年的时候,爱情的种子随时都能发芽。但现实总是现实,跟影视中的爱情相比,发生的几率小不说,就说纯粹至美,也是少有的。起码影视中的爱情生活是剧作家的想象作品,是导演的艺术作品,是商业家的赚钱作品,哪里能对上现实中人们的爱情。只要能有观众,有人愿意掏票子就万事大吉,谁管得了影视中的真假。只有部分良知的编剧和导演才会思考在小说剧,或者历史剧中尊重公共的理解,以及事实,才会在艺术上做出一番成绩。 不管怎么样,谁不向往唯美的爱情,所以日韩影视,才会风靡我国,新近的泰剧不也走的是爱情路线吗。虽然不乏有关灰姑娘和白马王子的故事,中国的青蛙或者王子,但都是爱情的范畴。 确实,爱情在现实中给人慰藉,给人目标,让人与人之间产生更深的友谊,甚至超友谊的感情。不光是人的生理上的荷尔蒙的冲动,也是人们的感情慰藉的需要。不然偌大的茫茫世界,没有了友谊,没了爱情,岂不是缺乏很多生活的作料。 人们在爱情中的表现,不用我多说,大家都知道,在一般状况下,是不会产生的举止和行为。影视中的夸张也好,想象也罢,或者导演与演员的艺术的天分凝和在其中,但爱情中人们的行为不能仅按照常规理解。《色戒》中汤唯的表现不能不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感情和爱情的作用下,谁能保证像平常时候一贯的理智。因此人们说爱情中的人们是痴,是傻。这份感情又是如何的让人同情,赞美和羡慕。爱情不一定等同于婚姻,但注定跟婚姻是没法一刀两断,分清界限的。所以又常听说,宁拆一座庙,不拆一对姻缘。十年等得同船度,百年修得共枕眠。虽然有点迷信的意思,但中国先哲的智慧谁能否认呢。 从纵向看,人的的爱情观点和表现大体是不同的。童年时代是玩耍和凭居住的距离的;少年时候是懵懂羞涩的;小青年是青涩而有不同表现的; 25 岁以后,到了成家的年龄,跟初恋时又不同,虽然向往,还有些单纯,但是比不经世事的小青年,有了责任和忧虑,多了一份不可避免的世俗,以及诱惑;婚后的人们大概不说爱情,而说夫妻感情,跟恋爱时的人们有质的区别。大概我能观察得到,这责任无疑是确定的,孩子,父母、事业、爱人、社会、亲友,婚后的人们是主角,在爱情方面大概木已成舟,心智渐趋成熟,但高调和仿佛不经世事的年轻夫妇,也不在少数。 中年人的爱情,那是对人生参透的时候。不是听人说, 40 岁的男人都是聪明的吗。我想那是因为经的事多了,孩子渐渐长大,父母的行动越来越迟缓多,不幸的话,会经历人生的变故(小孩子也会经历,但跟中年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于是多了责任,必须掌握生活的赚钱手段。所以时常听到 40 多的父母对于生活的憧憬,对社会的认识,比尚未融入社会的青年更积极,更达观。或许不是因为他们年长,世俗了,而是现在我们的苦恼是他们 20 年前经历过的;另一个原因,他们必须肩负自己的责任,家庭、事业、亲友,哪一样能离开他们每天的工作。因此,懂得了这些,就多一分对父母的理解,减少了对家长的抱怨。比如,我为何没有时时的新衣服,为何每次到银行取钱都是零碎的。这种苦恼,我们作为务工者的后代,或者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某个时期,就会开始觉得小时候的苦恼有些滑稽。 老年人的爱情呢,他们更不说这个年轻人挂在嘴边的词语,尤其是咱们中国的含蓄的老人们更是如此。他们一辈子不说经历枪林弹雨,沧海桑田,但风风雨雨,烈日冰雪是避免不了的。从青丝到白发,一辈子不红脸,恩恩爱爱,尽管有生活的无奈,等等,但相持到走路微颤颤的时候,谁不说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仿佛由盘古到今天的漫长,好似没有胃口时的一碗碗的面条,那样平淡,又如海浪翻滚,暴雨闪电般的惊心动魄。我想大多数时候还是平淡的。只有相持到老,依然相偎依在夕阳下,共同散步的时候,只有老人自己才会知道亲历的故事。任青年人如何想象,尽管是智慧超常的少年,经历丰富的中年,跟老年人相比,总是不能概括的。 无论是盘古和女娲,还是亚当和夏娃,将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身体是独特的,思想更是没有相同的,这本身就令人敬畏,别说个体后天的经历和认识也不相同。所以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是中国人的对于酸甜苦辣生活的总结,可以理解为家家都有一个故事,那家谱就是具体的记录;人人都有一个故事,那是上帝的杰作。 时常看到如同儿童的老人,慈祥的老人,老人即使没有表现出慈祥,也是能引起人好奇的。他们究竟在想些什么,尤其是坐在椅子上的老人,行动不便的;眼神不好使,耳朵听不清的;头发如干丝,面容憔悴的;身体残疾的,生活贫困的,患有痴呆的;还有躺在床上只能思念亲友和发小的朋友。每一位老人都是值得你好奇的,他们的外表,他们的举止,他们的内心世界,值得尊敬、值得好奇、值得探索、值得同情、值得总结、值得关怀。他们是历史的个体,每个人都亲历了刚刚过去的时代,这时代在历史中说不定是伟大的,即使不轰轰烈烈,影响深远,也是人类整体记忆的一部分,谁能分割开来。而我们是在不断学习、了解,并时时对那个时代作出评论和想象,况且我们青年也会突然一天面临老年的时候。 那些经历坚信,充满坎坷,尤其战乱中的老人,他们的内心是怎么想的,历史中的,其他国家的,都是怎么样思考的。是憧憬吗?因为现在世界真是日新月异;是留恋吗?世上还有自己的亲人和事业,自己未完成的事情;是同情和关爱吗?老人最有耐心教导小孩了;是不放心吗?家里的孩子总没有长大;是怨恨吗?为何一生穷困潦倒,孩子多难;是热爱吗?真不舍得离开家乡,我要落叶归根;是纯真吗?老人的笑容,除了皱纹和声音,你分的清与孩子的笑容的区别嘛? 老人的心思我是想不透的,如同家门前的大柳树,我也不完全认识。最后想说的是,我热爱这个世界,又让我充满矛盾和彷徨。尽管为了自由与爱,这是必须付出的;尽管会头破血流,但我依然爱你—这个世界。
331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值得敬重的老科学家
热度 12 张海霞 2013-3-26 15:14
这几天讨论得话题有点沉重,也有点特别,因为涉及到老人,涉及到尊老这个敏感的话题,正如尊老爱幼是一个社会共识一样,尊重老者也是应该是科学界的共识,可是要怎么尊?是不是所有人值得尊?确实已是个问题,我自己家里有 90 多岁的奶奶,跟老人打交道不可谓不多,对老人的心情和状态也是比较了解,是不是要把老人当小孩一样哄骗他才开心?由着他性子折腾他才满意?不是!他需要的是和年轻人的交流和互相的理解和尊重,平等诚恳地对待老人才是他最开心的,因为他知道还有人在乎、在意他,而不是无视他的存在!老人所以爱折腾也是这个想法,希望有更多人关注他,表示他还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时代,都有着自己擅长专精的领域,如何对待自己逝去的时代和辉煌、如何看待时代的进步和年轻人的成长,我这里讲一个我熟悉并且十分敬重的老科学家的故事: 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已经年满 90 岁的老科学家,他出生成长在我国的福建, 1940 年抗战期间在厦门大学求学(在萨本栋校长执教的电机系),毕业后支援台湾建设, 1950 年代初期从台湾到美国留学, 50 年代后期开始在美国的大学做教授,是种族隔离年代那所大学里第一个来自东方的华人教授, 1970 年作为第一个科学家访问大陆,他也是带领整个 MEMS 行业从无到有到成为一个重要领域的先驱之一, 1981 年在波士顿亲手创办了 这个领域第一个重要的国际会议 Transducers 会议并带领着大家一直坚持到现在,成立了 Transducers 基金资助年轻学子们,他捐赠了他几乎所有给母校厦门大学建设了萨本栋微机电系统研究中心,他在哥哥不幸入狱的特殊年代里寄钱养活了将近 30 口人的大家庭并资助多个晚辈读书完成学业 ...... 在这长达 60 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他截至目前共培养了 185 个博士和硕士,前几年他生病作了手术,可是手术恢复后他又回到办公室,直到今天还坚持每天工作半天( 3-4 个小时),亲自做事、写论文、辅导青年教师工作,还申请有 NIHFunding..... 他就是著名的科学家 WenHKo ,葛文勋先生! 我有幸认识葛先生是在 2002 年,那是他刚刚联合了厦大的校友捐赠并建立了萨本栋研究中心,组织第一次 APCOT 国际会议,那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大名鼎鼎的葛先生,记得那个画面很美:一个明媚的早晨,我和其他开会的伙伴从酒店出来,就看到一个精神矍铄的老先生拿着一束美丽的花从林荫大道上走过来,仔细一看,是大会主席葛先生,葛先生乐呵呵地说刚刚在校园里散步,带了鲜花给葛夫人!真好!那次会议非常成功,那个画面也非常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2005 年,我又一次有机会和葛先生深入交往,因为那年春天我们申请 Transducers2011 会议到北京来看,准备资料、找人支持,自然就先找会议的发起人葛先生,那时候葛先生和我们一样每天工作的时间很长,白天我写了稿子发给大家,晚上就收到了他们的回信,葛先生改的很仔细,每一个用词、每一个标点都尽善尽美,我受益匪浅! 6 月份我们的申请大功告成,机缘巧合我 8 月份就来到葛先生在的大学做一年的访问教授,这一年我们工作在一层楼,他更是花了很多时间跟我谈科研项目和工作,小到一个电路的设计,大到研究方向上的指导和梳理,真的让人内心充满了感动,要知道,那时候葛先生已经 85 岁了,而他和我们一样天天都在学校里,看论文、写论文、改论文(我回国后葛先生还在CINN网站上专门为大陆学生免费改论文的服务,一直坚持到他做手术前,为不少高校和研究院所的青年朋友改了论文),跟每个学生谈科研工作,我不在他的指导下,他也一样地关照我,其实不只是我,而是每一个年轻人,你去找他,他都会帮忙你,而且他会主动帮你、支持你,去年在一个国际会议上,和一位 Berkeley 的老外教授聊天,他也感慨说: Prof.Ko 让人感动,因为他见过几次 Prof.Ko 亲自带着刚出道的年轻人出去争取支持,这样的人不多! 葛先生和他的太太对我家人也帮助很大,这个我之前写过博文《 Christina 的爱心接力棒》(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214925.html ),至今想起来都让人流泪,因为我们第一次去葛先生家做客,是葛太太打了 7-8 个电话才找到我送给我各种家具用品,我现在还用着她送给我的刷牙杯子,每天记得这个助人为乐的故事! 这是一对十分令人敬重的老人,无论是在国内国外,不管是不是他们的学生和亲友,认识他们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他们开着很旧的车、住着 60 年前买的房子,过着简朴快乐的日子,始终积极乐观面对这个世界并坚持不懈地奉献着自己的爱心,最终成就了一个传奇!这也成了一句行业内常说的话:千万不要说自己老,你看看 Dr.Ko ! 2011 年在北京召开的 Transducers2011 大会上, 88 岁的他大会小会报告和海报展示环节、还有 iCAN 比赛都一个不落地参加了,还积极与年轻人讨论!去年年底我跟他联系,他说 13 年巴塞罗那的 Transducers2013 他也投了论文,无论录不录他都要去参加!这才是一个科学家的典范,这才是一个科学家 “ 活到老、学到老 ” 的令人景仰的精神!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12056 次阅读|13 个评论
像我父母那样思维清晰的老人毕竟不多
热度 19 gfcao 2013-3-26 12:01
人终有一天会老的,据说现在正在研制一种药物,服用了这种药物后,人可以活到 200 岁以上。我忽然想,能让一个人的生命延长到 200 岁,那人类清晰的思维是不是也能延长到 200 岁?就算肉与灵可以同步进行到 200 年,也还会有死神召唤的那一天。 大多数人年轻时思维都是清晰的,但随着年龄增长,不仅身体各个器官逐渐老化,人的思维也越来越不灵敏了,有时候甚至会犯糊涂,这是自然规律。我为有我那样的父母感到幸运,母亲直到临终,头脑依然非常清醒,不过正如老看客所说,也许清醒是一种痛苦。如果一个人在弥留之际大脑一片混沌就不知道痛苦了,也不会为尚未完成的心愿而抱憾。我不知道母亲临走前心里想着什么,我只知道母亲留给儿女们的最后一句话是:“广福怎么还没回来?”我知道母亲一定有很多未尽的心愿希望我为她完成,我只好揣摩着母亲的心思努力去做。这个春节,接到家里的电话,哥哥姐姐们欢聚一堂,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父亲与我听了都十分高兴。 父亲的思维没有母亲那么敏捷,但头脑依然清醒,到养老院不过一年多时间,对周边老人的年龄、性格、家庭状况等了解得一清二楚,还经常跟我聊这些老人们的东家长西家短,也夹带着发表自己的见解。他能根据老人的个性以及 TA 儿媳妇始终没来过养老院而判断老人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当然,父亲很睿智,除了跟我说,哪怕是我的朋友去看他,他也是三缄其口绝不多言。如果谁要他办什么事,他如果能做会尽量做,如果不能做,也必会找一个恰当的理由婉拒,绝不会让人家难堪。与这样的老人相处无疑是件令人开心快乐的事,难怪养老院从服务员到老人无论男女与他相处得都非常融洽。 不过,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能这样,养老院有一个老奶奶,个性很特别。她总是将锅碗瓢盆拿到公用的水池那里洗涮,因为水池旁边有热水器,方便用开水消毒。问题是老人们都要在那里冲热水,老奶奶每次洗碗都会把瓷砖地面弄得水汪汪的,走路的人一个不小心就会滑到。楼层管理员很善意地对她说:“老太太,你最好还是在房间洗碗,把这里的地面弄湿了,你一个不小心滑到了咋办呀?”老太太不仅不听,还把管理员臭骂一顿。管理员没办法,乘老奶奶的儿子来看她,便将这事告诉了她的儿子,不料想那位儿子也说:“你们干的就是这受气的活。”管理员心里那个气呀,但她的涵养很好,只淡淡地对那个当大学老师的儿子说:“那你多叮嘱她注意安全啰,我已经跟你说过了,万一滑到了,出了什么意外,我们可承担不起哟。”那儿子果真跟他母亲说了,没想到这下惹了大祸,老奶奶在走廊里连续骂了三天,管理员愣是一声不吭,由得她骂。那天我去到养老院,管理员跟我感叹:“要都像你父亲这样多好啊,你真幸福!”不久之后我去养老院,发现管理员与老奶奶又有说有笑了,我不禁从内心佩服管理员的“内功”,不简单哪,没有忍辱负重的境界恐怕很难做好这项工作。 我们总喜欢说:“好男不跟女斗”,这句话其实暗含了某种倾向,是值得商榷的,但不管它是否正确,这已经成为国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谁违背了它必遭到众人的不屑。然而,我们却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弱势群体 — 老人,虽然我们把尊老爱幼放在嘴巴上,但我们同时也在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尊重你?你有值得我尊重的地方吗?你若是为老不尊,我还要尊重你?”那么,如果一个女人蛮横无理,男人可不可以针锋相对呢?不管你说可以还是不可以,现实显然不可以。为什么“好男不跟女斗”可以不分什么样的男人什么样的女人,尊重老人却非得先搞清楚这个老人有没有值得我尊重的地方呢?如果你要我告诉你理由,一个理由就足够了:“因为他是老人,因为你也会老。” 我相信在科学网上还没有哪个老人是令人无法容忍的,毕竟这里是虚拟世界,你不需要面对面,实在不想应付,可以保持沉默。
个人分类: 杂文|5918 次阅读|43 个评论
给我个你值得尊重的理由先!
热度 25 张海霞 2013-3-25 14:37
网上的争论仍是不断,还有不少以“人情”“尊老”等等为托词的掩饰,也有科学网编辑妹妹们 “ 和稀泥 ” 的置顶精选,让人愤怒,想起十多年前在三亚坐飞机的故事,异曲同工,贴出来供网友消遣! 春节前后的三亚,虽然没有现在的旅游这么热也已经是炙手可热了,孩子大约 2 岁,带她去三亚过节,回来的时候选的是晚上 10 点多的航班,当然对于三亚人来说不是太晚,大家都托了大包小裹的上飞机,飞机爆满,飞机的行李箱也饱满,大家排队登机、排队找自己的座位又排队给行李找地方,我们坐在前排,孩子已经昏昏欲睡了,盼着早点起飞。坐在后面的还在排着队登机中,机舱里很热,回家的情绪也显得热络和急躁,这时,忽然听到后面一个中年男子嚷了起来: “ 空姐,你过来,这是我的座位,你把上面的行李拿下来,我要放行李! ” 原来是他前面登机的旅客把他作为上方的行李箱放了东西,他要放自己的行李!人流堵塞了! 空姐挤了过去,和颜悦色地说: “ 先生,您的行李给我吧,我要给您找个放的位置,您先坐下吧,否则后面的人都被堵在这里了! “ “不行,你怎么说话的?这是我的座位,这个行李箱也是我的,你怎么能让他们放东西呢?!” 空姐,又是一番耐心解释:。。。。。。 “ 不行,就是不行,这就是我的地方,我的东西不能放到别的位置去,你给我拿下来!” 。。。。。 几番较量,空姐也急了,不理他,去找乘务长了,他仍然站在过道上,大声嚷嚷着,随声附和的还有他的太太和老妈(还好没听到他孩子的声音)。。。。 后面的乘客都开始着急了,有劝说的,有指责的,声音也渐渐大了起来,还有老外吹起了口哨!但是这位先生和他的家人却是一点儿也不示弱,“凭什么呀?这就是我们的地盘!” 这时,前排站起来一位先生,大个子的东北人:“兄弟,放在你座位上的那个行李是我的,你给我拿下来试试,你拿呀!”语气很不客气,动作也很不客气,已经挽起了袖子,瞪大了眼睛,指着那位嘟嘟嚷嚷的中年男子,大声吼着:“你拿呀,你给我拿呀!” 只听那中年男子的声音渐渐弱了下去:“我凭什么给你拿?你自己来拿..... ” 完全没有了刚在的嚣张和无理,嘟嘟囔囔着坐了下去。 空姐过来把他的行李拿走了,这算是解了围,后面的旅客终于可以走到自己的座位了,事情持续了将近 1 个小时,大家都很愤怒了,事情原本就要结束了,因为飞机终于要走了,这时候后面又响起那位中年男子的妈妈的大声嘟囔:这都什么世道?行李都不能放...... 怀中的女儿本已经闭上了眼睛要睡着了,却被这无来由的吵嚷声又惊醒了,飞机上不只是我一个人带着小孩,还有很多家都是老老少少,我实在忍不住了,说了一句:都半夜了,孩子们都睡了,别说了! 没想到,这句话激怒了唠唠叨叨的老太太:“哎哟,咱们这飞机可是飞首都北京的,坐的可都是有素质的人呀,可是要尊老爱幼的呀,你们听听,有这么跟老人说话的吗?!” 我也怒了,大声吼道:“老人要想让人尊重,给我个你值得尊重的理由先!” 对方的声音立马小了下去,周围的人无人接茬,飞机终于正常起飞了!凌晨 4 点多飞机终于安全降落在了首都机场! 此事过去十多年了,还历历在目,提起来就让人莫名地愤怒!其实无论是谁,无论是科研还是生活,要想要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有值得被人尊重的理由,客观的老不是值得别人尊重的充要条件,看看科学网上,顶着这样那样头衔的自我号称 “老” “师”的人士熙熙攘攘,科研上是否能够拿出像样的成果是能力问题,也有客观条件的制约因素,不做评判也罢,可是在教书育人和自我做人上都出现很大的偏差: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助纣为虐 …… 还堂而皇之地给自己找了无数个借口和托词,真的让人很不齿!让我们的年轻人怎么来看你、怎么尊重和敬仰你的?! 给我个你值得尊重的理由先!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9194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老人说了啥
胡业生 2013-3-23 00:40
一个老乞丐的一句话,震惊全中国人 有个朋友爱吃水爆肚,经常拽着我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寻找回民餐馆挨家试吃。后来被他找着一家,就在经纬街上,门面不大,卫生条件也让人不敢恭维,不过爆肚确实做得很地道。一段时间里,我们经常去那饕餮一番。 那是去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们两个又坐在那个小馆里推杯换盏,不是午饭时间,店里只有我们两个老回头客,饭店小老板也拎杯啤酒坐我们两个旁边闲扯,这是个很慵懒的午后。在我们要第二盘水爆肚的时候,一个老乞丐推门而入。 饭店地处繁华地带,经常有落魄者和伪装的落魄者来寻求帮助,我们也都见怪不怪,这家小饭馆的小老板挺有人情味,每逢有这样的事,或多或少他都要给两个,今天也不例外,没等老人开口,他掏出一块钱递了过去。老人不要,声音很含混的说不要不要,不要钱,有剩饭给一口就成。 这令我们很诧异 ――这是一个真正的“要饭”的,他不要钱。我不由得仔细打量老人,他得有80多了,身板还算硬朗,腰挺的很直,最难得的是一身衣服虽然破旧,但是基本上算干净的,这在乞丐当中绝对是很少见的。 要说要饭要到饭馆里是找对了地方,可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小饭馆做的是回头客生意,客人吃剩的东西直接当面倒掉,他们家主食是烧卖,现要现包。小老板根本就没有剩饭剩菜给老人,很明显他也不能给老人来上这么一份现要现包,小不其然的一件事就这么不好解决。 我们的桌上有一屉烧卖,每次来我们都会要上这么一份,我一口没吃过,我那哥们也是浅尝辄止,之所以要它是一个习惯。这家饭馆的服务员很有一套,在你点完菜后,她会随口问一句: “来几屉烧卖?”口气不容置疑,你会下意识的选择数量而不能拒绝他们家这个祖传手艺。 朋友也对这个老人发生了兴趣,招呼服务员把这屉小老板引以为荣的烧卖给老人拿过去,并且让老人坐在我们旁边的桌上吃。没有外人,小老板也就不拦着老人坐下,还说桌上有醋,有芥末,想用随便。   老人喃喃的道谢,从随身的包袱里掏出一个搪瓷茶缸想要点水喝,这个缸子让我们吃了一惊,班驳的缸体上一行红字还可以辨认――献给最可爱的人!我这个哥们是不折不扣的将门之后,他祖父是55年授衔时的少将。看到这个缸子出现在这么个老年乞丐手里让我们很纳闷,朋友迟疑地问老人这缸子哪来的?   老人喃喃的说:“是我的,是我的,是发给我的。”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朋友说:爷们,你过来坐,你过来坐,咱爷三唠唠。老人说不用不用。 我起身把老人扶到我们桌前,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老爷子,你参过军?”“是呀是呀,当了七年兵哩!”“您老是哪里人?”“安徽金寨的。”“哪年入伍呀?”“46年,就是日本投降的第二年。”“您参加的是哪只部队啊?”“新四军六师,就是后来的华野六纵。”“您还记得你们纵队司令是谁吗?”“王必成啊,打仗是好手啊!”   老人语言含糊不清的念叨起来,我和朋友都默然了―― 一个来自乡下的老农显然不会知道这些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的历史,这是支我军历史上的英雄部队―― 孟良崮上,张灵甫被这支部队击毙,使该纵队一战成名。 我们给老人夹菜,倒酒,继续我 们的话题――“后来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是呀是呀,美国人的飞机厉害呀,我就是在朝鲜受伤后才复员的啊!”“那您参军七年应该是干部了,怎么是复员呢?”“没有文化啊,当不了干部。”看见我们狐疑的神色,老人着起急来:“你们两个娃不信吗?我有本本的,有本本的!” 老人慌慌地在怀里摸出一个包得很仔细的小布包打开来,两个红色塑料皮的小本,一个是复员军人证书,另一个是二等残废军人证书。老人慢慢卷起左边的裤管,我看见了一条木腿。   朋友在包里又拿起一张叠的很仔细的白纸打开看,看完后递给我,默默无语。那是一张村委会的介绍信,大意是持该介绍信者为我村复员残疾军人,无儿无女,丧失劳动能力,由于本村财政困难,无力抚养,特准许出外就食,望各地政府协助云云。村委会的大印红的刺眼。 我们都被这个事实震惊了,饭店老板也目瞪口呆,好久他才结结巴巴的对老人说: “老爷子,再到了吃饭的时候您就上我这来,只要我这饭馆开一天,您就……”老人打断他说不,他说他还能走动他就要走,老人说东北人好咧,当年在丹东他就知道东北人好咧。 我纳闷地问老人为什么在行乞的过程里为什么不要钱呢?老人突然盯着我说: “我当过七年兵的,我还是个共产党员哩,我怎么能……?”   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12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勤奋的老人:吴中祥老师和英录老师
热度 15 陈安博士 2013-3-22 17:54
   吴中祥老先生我是见过的,那次我们在所里开应急管理的会议,因为上海海事大学张欣博士过来,说吴老经常关注她博客的,问我能否邀请吴老也过来,以便相会一聊。    我就抓紧让博士后和吴老联系,吴老是很认真仔细的人,在开会前还特别来了一趟,事先了解地点,别到时候一时找不到,让我很替张欣感动。    吴老到来的时候,带来了他的一本书,香港博士苑出版社的,就是他老人家在科学网上一直在试图创立的新时空理论——时空可变系多线矢理论。我也抓紧回赠一本《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因为我是喜欢写书评的,在别人赠书的情况下往往要好好阅读一下,但是,也算正经数学系出来的我,却面对吴老的书发憷了。    里面几乎全是公式,而且有的公式或推导过程长达数页,使我完全看不下去,只好长叹一声放弃了,从以往吴老在科学网上的表现,我猜测他创立了几乎从基本定义甚至符号开始的一套全新的理论,我肯定理解不了。这样,就把吴老的赠书好好地珍存于书架的“赠书”一格。    吴老是很勤奋的,曹大侠也很佩服这样的勤奋,并且发出了“向吴老学习”的号召,在科学网上这样的号召好比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一样,振聋发聩,我觉得很受启发,联想到自己竟然是科学网上见过吴老的不多的人群之一,更加强了自己准备到了80岁以后还要勤奋写博的决心。 ——————————————————————    科学网上原来还有一位英录老先生,好像比吴老的年龄还大,也是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写出来之后并且不断鼓励大家去质疑,但是因为“宣扬X科学”的缘故后来被封博,抗议了一下,也就没有再出来。    科学网上70以上的应该就算是老人了吧,总觉得60多岁还年轻似的。 ————————————————————    如此一比,程代展老师应该还算年轻的呢,不过,吴老所质疑的五次方程的这个事情,俺们还是愿意毫不犹豫地站在程代展老师的一边,俺毕竟是正经八百从数学系里出来的,虽然逃离了数学,可是那些大学课本里最基本的知识还是有的。    我看到程老师诚惶诚恐地对“夹击”二字很敏感,其实,如果吴老错了,大家一起夹击一下也未尝不可,吴老自己肯定也对“我爱我师傅,我更爱真理”这句话很赞同的呢。    这里,祝福所有的科学老人都能健康长寿,不时来掐一下,说不定也属于怡情悦性有利长寿的一件事呢。    就好!
个人分类: 人论|6464 次阅读|35 个评论
访住在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文化老人
黄安年 2013-3-13 16:38
访住在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文化老人
访住在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文化老人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3 月 13 日 发布 今天上午 9 : 00-11 : 00 ,我们来到朝阳区华严北里 2 号的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 拜访住在那里已经七年的知名文化人 H 老人,他老人家向我们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家福利院的设施、服务、饮食起居等一一细节来 , 并带领我们从 颐养区(生活能够自理者)、生活照料区(生活能够半自理者)、养护区(生活不能自理者(和医疗区(老年病医院区),以及新楼区(东门进门左侧 , 去年建成)。这些区均有中央空调系统、 二十四小时 生活用水、吸氧系统、紧急呼叫设施、 消防报警系统 等国内较先进的设施设备;还设有供老人使用和活动的阅览室、书画室、棋牌室、健身房、聊天室、网吧、茶社、多功能厅等。 他还给我们详细说明了自己从早到晚的作息时间安排和护士对他们的精心照料 , 给我们谈到自己有书卡 , 有各种免费的报刊等七八种 , 自己还另订南方周末,单人房间里有电视可以看凤凰卫视和国外电视新闻 , 可以上网,自己房间里摆满了书 , 有的书很新很新 , 还抽时间做了近一个月的口述史等等。住在对门的小护士对他们精心照料无微不至。这里的养老不仅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而且老有所为。他告诉我们这里的老人有很多全国各个领域名名人士,如果充分发挥热热的话 , 足够办一个业务门类齐全的大学。我笑称 , 您这里等于是个工作室阿! 短短的两个小时使我们对于北京市一流的老人福利院有了较为具体的了解。客观地说 , 这家养板福利院,相比与我在美国看到的一些老人公寓来 , 还是有相当差距的。本来这里有块园林,由于建新楼的需要 , 不得已以林换楼了。 照片 15 张是及时拍摄的。
个人分类: 社会保障研究(07-11)|69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人为何找不到感觉
热度 2 胡业生 2013-3-13 10:33
老人不愿退出 的心态值得研究,人生的舞台上总会有不愿退出的尴尬。如何找到适合自己年纪的事情 不放对社会那些要素让老人不愿退出的问题开展研究。这是大事,不然社会就摊上大事了。这个循环是老人还有未了心结。年富力强不得施展的力量积蓄到老年才有机会,怎么可能轻易退出来之不易的机会呢。
个人分类: 科学哲学|2881 次阅读|3 个评论
与老人相处的一些体会
热度 2 zpffpz2007 2013-2-10 18:14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不仅在世界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其政治和文化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人口老龄化现象在中国越来越严重。作为一名农村出身的在读研究生,现在有三重身份,儿子,弟弟和孙子。其实前两者身份于我是很舒服的,因为作为一个接受者,接受父母和老姐的呵护和爱,其实是很开心的。后者就相对比较困难了,因为奶奶岁数大了,对她来说我就是一个提供者,所以角色的转换不太适应。下面就我自己在回家的这几天与奶奶的相处中,获得的一些经验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首先应该 不怕脏 ,其实老人也是爱干净的,毕竟人家也是从豆蔻少女走到今天的,经历了岁月的刻画和洗礼,就不太重视自己的外表和容貌,其实我觉得他们内心深处还是很喜欢干净的。因为奶奶在姑姑和大爷家里很干净的,人干净了感觉气色也好了,所以我们要不怕脏,因为我们可以把老人打扮得干净利索。再说一下奶奶的厨房用具,在我看来其实很不干净,难道说她不喜欢干净吗?不是的,我总结原因有二:一是现在岁数大了,身子骨不灵活,所以也懒了,第二:比较节约。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迎难而上,不怕脏,因为其实脏是你认为的脏,只要你把老人按照你的意思好好打扮一下她,他还是很喜欢的。 第二应该 不生气 。老人有时候老了耳朵比较被,听不清自己在说什么,我自己来说,重复三遍自己的话后,有时就会吼起来,情绪变得不稳定,这方面和我有相同感受的人一定要克制自己,老人其实是想多和你交流,其实她自己也不想这样。这是人的正常的生理现象,人老了各个器官也会退化了,体谅一下呗,呵呵 第三应该 不怕烦 。老人老了就会不厌其烦的说同一件事情,说她自己所谓的伤心事情,不过年轻时候的确很伤心,因为所处的年代不一样,那个时候的人是相当困苦的,基本上处于吃不饱睡不暖的境地,所以情况的确很伤心的。至于到了现在的 21 世纪,奶奶嘴里的伤心就是无中生有,可谓是无病呻吟了,思考良久,没有找到原因,某天和姐姐聊天,姐姐无意的一句话算是提醒我了,“奶奶啊,其实就是缺个老伴了”我觉得所言甚是啊,也许找个老伴,俩人之间拌拌嘴,生活就不会那么无聊了,而且还能互相有个照顾。呵呵 ..... 但是再一想,奶奶这么大的岁数了,这也变成了嘴里说说的事情。还有就是年龄越大的老人,就像小孩子一样,像喊妈妈一样整天喊别人,有时候的确很烦啊,呵呵,不过就当她是老小孩了,正应了那句话,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鞋啊。 第四应该 不怕累 。作为爸爸的妈妈,养育了老爸,严格的说我的童年里很大一部分也是奶奶在照顾我,如今她老了,老爸身体现在也不太好。所以现在应该责任反转,该是自己照顾长辈的时候了,何况这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有什么活都主动去干,不要分一些脏活,累活了,粗糙的双手,深刻的皱纹就是她对这个家庭付出的最好的证明。 对于老人我觉得从积极作为来说要一、多给予 物质帮助 。物质帮助则从衣食住行来说。老人老了以后,身体难免会出一些大小毛病,所以这时候营养一定要跟的上,蛋,奶,肉要及时供应,最起码不能让她饿着,其次是在农村住房取暖问题,要保证家里炉火旺盛,家里暖烘烘的,因为老人火力没有那么壮了,所以这个取暖问题要重视。再有就是要给老人隔三差五也来点小惊喜,新买个衣服,鞋什么的。新的东西谁不爱啊,是吧?说到行就是能走路的时候配个拐杖,腿脚不太好走的时候来个轮椅。 二、 给予 精神帮助 。马克思里有句话叫做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其实当你的物质基础得到满足后,你自然而然就会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老人也是如此。甚至精神层面的东西更为重要,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这个年迈的老母亲,有时候,其实她们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多和孩子们聊聊,说说自己的“伤心事”。 总之,说的很简单,写的很容易,做起来的确很难,因为有时候奶奶的唠叨真是没完没了,我这个暴脾气真是收不住了,不过还是要忍住啊,坚持就是胜利,说的难听一点,老人再活还能活几年呢!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也是这一宝把大家联系到了一块,让各个孩子可以偶尔聚起来就这个老宝贝而展开各种言语攻击,之后各自互相宽慰大家一块乐呵乐呵,也是其乐融融!!希望大家可以根据这“四不两帮助”
3906 次阅读|3 个评论
老人休闲的一种好方式!
热度 10 jiangjinsong 2013-1-12 10:16
老人休闲的一种好方式!
@麦公关 爸爸在自学微积分 ! 初中至大学本科都不是很认真的老爸,本科毕業也从来没搞懂微积分,现在竟发觉了数学之美,跑到书店买 ( 日本漫画版 ) 教材,每天在家里自学哩 ! 还到处搜集了一些高中的物理、数学课本当休闲读物,真的是 " 比哇 ka 认真 "!! 一边 K 书,一边感慨 " 很多老师在教学上真不用心,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 " 呀 ! 蒋科学按: 这位新浪微博主是在北大读书的台湾美女,大陆这种漫画式的教材似乎不是很多吧? 我太太认识一位退休的老奶奶,天天坐地铁到北大旁听各种课程,中午在北大食堂吃饭,晚上做地铁回家。这种休闲的方式,既省钱,又高雅,是性价比最高的休闲方式,值得推广。 其实,我们也不妨将自己的工作看成是老人家休闲的方式,我可以认为我已经退休了,纯粹出于兴趣来从事今天的工作嘛!
个人分类: 科學傳播|3952 次阅读|20 个评论
特大喜讯
热度 2 zjzhang 2012-12-29 14:33
特大喜讯:惊闻火车票降价,且降价幅度之高达0.5-1.5元,创历史之最!全国人民欢天喜地,有公民表示:此次降价好比在长江里打了个鸡蛋,从此全国人民都喝上了鸡蛋汤,倍感欣慰。 继北京出台95岁的老人看病不要钱后,山东立即宣布100岁以上老人可免费登泰山,河南则同意对110岁上老人放宽二胎政策,深圳立即实施对120岁以上老人免费分房的惠民措施,上海大胆创新对130岁以上老人取消一夫一妻制。亲们,天儿冷了,一定要保重身体呀,好日子还在后头呀!
个人分类: 文学|2345 次阅读|2 个评论
该如何对待不随和、爱折腾的老人
热度 18 yzsymcys 2012-12-22 12:11
近20多天以来,觉得自己身心疲惫,身体上的疲劳通过休息可以恢复,但是精神上的疲劳和无助却难以短时间内消除。11月30日,家里的老人因为二次脑梗又住进了医院,复发的脑梗塞会比初发的更为严重,所以刚入院时,呛咳、吐字不清、吞咽困难、偏瘫等一并而来。治疗两三天之后,偏瘫的左腿出现了很好的改善,可以站立和行走了,哪知道夜里老人非要固折地不叫护工自己偷偷爬起来两次,还不小心摔了一跤,好在没有任何的损伤,但是这个举动却把看护的护工和同病房的病友吓得够呛,护工不停地说道:“老人没有受伤是双方的祖宗保佑”。我们能够理解护工的心情,看护病人是有责任的,长期以往需要病人的配合,否则是难以为继的。但是接下来的事情使得护工也打起了退堂鼓,原因是老人白天睡觉,晚上不睡,老是折腾,要么频繁的喊醒护工,要么自己精神亢奋地不知所云,一两天还好,时间长了谁都吃不消了,我们明显看出人高马大的男护工白天开始精神不济,情不自禁地坐下就会打瞌睡,毕竟已经一周多了。然而,最麻烦的是老人和护工之间的相处出现了问题,老人的性格执拗和不随和我们家人是非常清楚的,最担心的就怕护工做不长。 脑梗的症状是会有反复的,虽然老人已经有两天的时间双腿可以直立并慢慢行走,谁知好了两天之后又回到了刚入院时的偏瘫状态,再也无法起床和直立了。一向就比较苛求的老人认为这个三级甲等医院不如当地的另外一家好,希望能够转院,我们也被这反反复复的症状搞得对医院的治疗产生了怀疑,尽管我们也了解到各个医院其实对脑梗的保守治疗都是大同小异的。但是还是在某些期待中帮助老人转了医院,新的医院病人太多,没有床位,只能加床,病房空间也狭小,但这是我们本地人比较信赖的一家最大的医院。我们家人都期待这里的治疗能够出现转机,使得老人重新站立起来。 转院两天之后,我们接到护工的电话说要辞职,原因是夜里老人又擅自爬起后摔倒床边,这次可以没有那么幸运,把右眼上面的额头跌破鲜血直流,护工在听到老人的呼叫之后赶来搀扶,慌忙之中又被倒下的水瓶烫伤了腿。当我们火急火燎地赶到医院时,护工毅然决然地要求辞职,我们感到棘手的是谁来接替原来的护工呢?全职照顾瘫痪病人的护工并不好物色,这个护工是我们通过原来医院的护工介绍的,如果他撂下担子,我们还真不知道到哪里去再找新的,因为普通的家政公司很少有在医院照顾病人的护工的。我们家人整天陪在旁边既不现实也吃不消,毕竟都有工作、家庭和小孩,况且中风病人的照顾是长期的,长则几年的有很多。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医院一个偶然的巧遇终于有人帮助我们物色到一个新的全职护工,一位五十多的保姆,我们想象女保姆也许更有耐心,能够和挑剔的老人配合好。新的保姆来到以后,还不错,比较能够理解生病老人的痛苦,对老人的胡言乱语也不太计较。然后新的矛盾又出现了,由于老人每天晚上都不好好睡觉,经常发出声响,导致同病房的病友们意见很大,虽然保姆没说什么,但病友们都已经反应到医生那里,可笑的是每天医生来查房:“都要问昨天夜里有没有闹?”。医生和家属沟通的时候直接提出像这样的病人恐怕要家里人陪同才会安稳一些。所以我们家人的压力和负担都相当大,跟老人也说破了嘴皮,讲了无数的道理,收效甚微。因为我们都相当清楚,老人的执拗及与众不同的思维是多年固有的,我们经年累月地被他的固执困恼着。 记得科学网上曾经发表过几篇文章《为什么人总对他人宽容而对亲人苛刻?》、《人如果对身边人宽容对陌生人苛刻,天下太平!》。老人也是这样的人,对家里人一向要求很高,总是觉得不如意,但对外面的人却是彬彬有礼、态度温和,所以不熟悉的人都觉得老人脾气很好。但事实恰恰相反。老人对少年时代的哥哥要求很高,异常严厉,而且方法也比较粗暴,所以现在五十多岁的哥哥性格内向、冷漠、寡言少语,和老人之间无法亲近,也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很显然这和儿童时代的家庭环境是有极大关系。母亲五年多之前在睡梦中再也没有醒来,没有留下一句话和任何的负担,使我们怀念了很久。很清晰地记得母亲身前经常祈祷希望自己一走就走,不给儿女留下任何负担。大概上天也被感动,最终母亲是遂了自己的心愿的,只是母亲的猝然而逝是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当年母亲在晚上11点左右就陷入了昏迷,送到医院检查是大面积脑梗塞,后来又并发了脑疝,结果回天无力。很多老年人讲,母亲其实是有福气的,因为是没有任何痛苦而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的。事实上,母亲生前过得并不舒心,和父亲之间因为性格和思想的不同争吵不断,年纪大了以后处处隐忍,心情压抑,晚年还患上了抑郁症。2005年父亲的一次暴跳如雷使得一向身体不错的母亲不久患上了首次脑梗塞,住院1个月以后,恢复良好,母亲住院期间很是随和,也能够体贴晚辈,和护工合作愉快。出院以后,生活没有任何改变,在强势的一家之主面前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自己高兴去的地方,无法忍受时也跟我们或者要好的亲戚朋友诉说诉说,但是我们的作用实在是微乎其微,因为一个执拗的人是很难听见别人的意见并改变自己的。第一次脑梗后两年不到的一个夏日,母亲撒手人寰。临走前一天的晚上,好像有预感似的和我们每个人都通了电话,也许她是觉太累了,要给自己一个解脱。 母亲离开以后,老人和我们的接触和思想交流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少了母亲这个挡箭牌,抱怨、不满、悔恨一股脑儿直接向我们袭来,抱怨和不满并不总是针对我们,是针对周围和之相处的每一个人和事情。我们越来越感觉到,身边的人和事总是很难使老人满意,对于别人而言无所谓的事情却会导致老人巨大的情绪波动。虽然有房有存款,也不缺钱,但是老人还是觉得处处不满意,生活没有乐趣,然后就是无休止的抱怨和愤懑。我们反复的做思想工作和规劝效果也难以持久,负面能量始终萦绕在我们的周围。今年年初也是一次与身边人的离合导致老人情绪的波动,执着、后悔、坚持、失望等复杂的情感不断,始终无法使自己平心静气地过简单快乐的生活。终于7月份因小中风首次住院,因为手脚没有问题在医院也发生了很多状况,对护工意见很大,和护士发生冲突,思想执拗,怎么也听不进我们的规劝。出院以后我们出资物色了一位全职保姆照顾,哪知道4个月不到的时间,老人再次中风,家里的保姆看到情况不妙,任务加重不等老人出院,就找出理由急冲冲地离开了。在保姆的问题上老人的想法不切实际,和别人迥异。往返奔波医院、处理各种事情20多日下来,大家都身心俱疲,还要时刻担心老人因不满而发脾气...... 尽管现在的费用很大,住院20天以来,住院费、保姆费已经花了近2万,昨天刚刚转到康复科,这里的治疗是漫长的,少则一月,长则六个月。护工保姆费高得惊人,因为需要将偏瘫的病人送到位于各个楼层的康复训练室做康复治疗,所以保姆和护工缺一不可,仅护理费用就是220元/天,昨天刚在淘宝网上订购了轮椅,这也是每床必备的。这个费用以后需要老人和我们一起来承担。其实只要是钱能解决的问题还不是大问题,我们最希望的是老人能够有一些改变,清楚自己的状况,体谅、配合他人,这样也更有利于他自身的康复! 本来并不想将家里的烦恼事写出来,然而压力埋在心里无法排解更不利于身心的健康,自从去年底患了重病之后,其实我的身体是相当脆弱的,疾病的复发和转移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尽管今年一年以来各方面调整得不错,工作科研也很顺利,但是我更清楚这样的身体是经不起过度折腾的。有好朋友劝我在照顾病人的同时,一定要保重好自己。然而角色的特殊性使得自己无法置身世外,我本并不是拈轻怕重之人,只是希望在出钱出力、尽责任的同时,能有一个愉快轻松的心情,仅此而已。 仅以此文为自己祈福!
1100 次阅读|18 个评论
农村老人的命就不值钱?
热度 1 yijiusier 2012-12-18 17:29
我的一个亲戚回老家了,说是奶奶快死了。我问为什么不送医院治疗,回答是医院不愿意接收,也治不了了。 我想知道的是:中国的哪个国家领导人的去世不是:“因××疾病,医治无效,于×年×月×日在××医院与世长辞”的?领导人有这待遇,农村老人只能在家等死,就算是不治之症,现代医学仍然能够让垂危的老人减轻痛苦、维持尊严。 唉,可怜的中国农村老人!
个人分类: 社会生活|862 次阅读|1 个评论
社会与人生:老人与秋
热度 3 jlrlmylt 2012-12-13 22:55
中秋节过后,南京的天气一天比天冷。每天早上,当我踏着满地枯黄的落叶,顶着淅沥的秋雨走在校园时,眼前总是浮现出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描述的深秋景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深秋时节,景物肃杀的自然环境和秋雨绵绵、阴霾冷湿的天气,会给人带来凄凉迟暮之感。医学调查资料显示,深秋至冬季是一年中老年人因病死亡和发生自杀、诱发精神疾病最多的时期。每个人都会有年老的时候,作为已过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人生的旅程已经过半,精力在一天天衰减,而死亡却一天天临近,我们年老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呢?(下图为初秋、深秋、初冬) 辛苦恣睢的老年。 由于职业的关系,自己经常到南方山区出差。清澈的小溪、碧绿的群山,掩饰不住山民的穷困和落后。忙碌了一生,在为出门在外打工的子女后代贡献了最后一滴剩余价值之后,山区农民的老年生活是极其beican的。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山区,对于文化水平低下的老人,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是一种奢侈品。这里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听起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谈,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已经算是享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权利了。 这里的彩电只能当作黑白使用,因为电压不稳、信号太差;这里的收音机只能收到短波的美国之音,因为连绵的大山遮挡了无线电信号。如果生了一场大病,巨额的医疗费、不便的交通条件,迫使他们只有选择等待死亡的一条路。最为困难的是山区的“五保户”,只能靠众乡邻的轮流接济维持动物般的最低生活标准。 辛苦麻木的老年。 在老家,自己住在父亲生前分配的福利房,也是父亲辛苦操劳一辈子留下的唯一遗产。这是一个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破旧、衰败的小区,没有物管、没有会所,也没有繁华都市高档住宅里的亭台楼阁,小区里挤满了五花八门的违章建筑,充斥者横流的污水、散发着腐败气味的垃圾。这里的居民大多为父亲所在单位的退休职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产业工人,他们有几个共同特征,就是子女众多、经济负担较重、文化水平低下、业余生活单调。作为部属企业,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健全,生存可以得到保障,但仅此而已。每当我回老家探亲,看着小区里一排排坐在半死不活的泡桐树下漂着满头白发、眯着眼睛、一动不动的老人,自己的心理就特别不是滋味:这不是蹉跎岁月,坐在哪里等死吗? 平凡而快乐的老年。 很是羡慕繁华都市的退休老年,他们虽然收入不高,但很会生活。告别了繁忙紧张的职业生涯,摆脱了抚养子女的沉重负担,经历了人生风风雨雨的老人,性格坚毅而刚强,目光慈祥而平和,更加懂得生活,于是迎来人生的第二个春天。由于特殊的原因,每个星期天,自己都要到南京的山西路市民广场,很为那里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生活所感染。老年妇女腰鼓队敲得惊天动地,老年男子太极拳一路打得如同行云流水,京剧票友的样板戏唱得有板有眼,老年时装队的表演别具风骚,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喝彩。每当这个时候自己就不禁感慨:还是退休了好,看人家那日子过得真是有滋有味的;而自己呢,天天为了论文、课题忙得不可开交,连去学校操场散步都觉得是一种奢侈。 达观而高雅的老年。 曾经在南航的东苑生活一段时间,这是个学校领导和教授、博导居住的高档小区。作为历史悠久的老校,南航拥有退休教工2000多人。每年秋末冬初季节,都是南航退休教工死亡高发时期。基本上每个星期,在小区门口,都会贴出一张讣告。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也许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研究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对待生死自然也看得很淡。看讣告的人没有悲伤、没有眼泪、没有感慨,看完后掉转头去,默默地走开。而讣告结尾处无一例外地表达着逝者达观的人生态度:遵照死者生前遗嘱,一切丧事从简,家中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没有满院的花圈、没有亲人悲痛欲绝的痛哭,一个曾经轰轰烈烈的生命就这样从地球消失了。刚来东苑生活的时候感到很不适应,整个小区一年到头静悄悄的,这成百上千的人都那里去了?逐渐地,通过小区的宣传栏才知道,南航的退休教师可会生活了,他们参加老年大学,学习计算机、绘画、书法、音乐;他们自费组团到新疆、西藏旅游,领略大西北的苍茫宽广。曾经观看过南京林大退休教师在展览中心举办的绘画、摄影展览,可能由于数十年专业熏陶的缘故,培养了老先生独特的艺术视角,他们画的国画,浓墨重彩,山水画栩栩如生,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平。子女在国外的老先生拍摄的加拿大尼亚加拉大瀑布气势宏伟,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邃苍茫,日本富士山巍峨壮观,令我这个摄影爱好者叹为观止。
个人分类: 社会与人生|2430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每天玩一次 才不会老人痴呆!
tengyi1960 2012-12-10 15:53
把鼠标对准出现的数字,从 1 - 33 依次指一遍,指对了该数字就会自行消失,整个过程所需时间越短越好。 点击下面网址游戏开始: http://www.chezmaya.com/jeux/game33.htm *2 分钟,及格(老年); *1.5 分钟,良好(中年); *1 分钟,优秀(青年)。 它可以训练你的脑部神经,提高您眼 / 手 / 脑的反应灵敏度,并可预防老年衰退。
个人分类: 生活体验|13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老人祝寿,“庆九不庆十”
热度 3 rongqiaohe 2012-12-6 21:27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在给老人祝寿时 “ 庆九不庆十 ” ,即当老人六十九岁时,庆贺其七十岁生日;九十九岁时庆贺百岁生日。这是上千年来,华夏一直遵循的习俗,也是后辈子孙对老人的尊崇和礼节。 在过去,国人一直以虚岁来计算年龄,即新生儿一出生就算为一岁,这种方式计算的年龄叫虚岁。后来,西方文化进入了中国,我们就改为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记为零岁,以后每年增加一岁。 如果按照生物学年龄来计算,人真正的年龄采用虚岁来计算更为合理。实际上,中国传统中的虚岁,更接近人的真实年龄。因为,一个人的年龄应该从卵子受精那一刻开始计算。精子和卵子相结合,即宣告一个新的生命开始。受精卵开始发育,代表生命的真正进程。从受精到胎儿出生,平均所需要 265 天左右。如果以末次月经的第一天起计算预产期,其整个孕期平均共为 280 天。母亲怀孕的时间为九个月左右,到了胎儿出生的时候,已经差三个月就一年了。因此,虚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 虚 ” 岁,虚岁仅仅虚了三个月。而现在流行的周岁年龄计算法却相差了九个月, “ 虚 ” 了近一年的时间,这才是真正的虚岁! 从发育生物学的规律来看,中国传统的虚岁,误差小,计算年龄更为科学。因为,当一个人十九岁时,他(她)真实年龄已经是十九岁零九个月了,只差三个月就二十岁。现代生物学认为:传统的虚岁不虚;而通常计算年龄的 “ 周岁 ” 却不实。 由此可见,中国老人祝寿,应该遵循传统的 “ 庆九不庆十 ” 。当一位老人九十九岁的时候,他(她)的生物学年龄已经只差三个月就一百岁了。如果按照目前通常的周岁来计算,如果在一百岁庆贺老人的生日,这个时候老人已经只差三个月就一百零一岁了!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东西是相当科学的。 愿天下所有老人健康长寿!
个人分类: 浅谈|6254 次阅读|6 个评论
老人也疯狂 江南Style
热度 1 xupeiyang 2012-12-4 07:55
今天许老师和陈老师的 江南Style非常棒!!!加油! http://ent.sina.com.cn/v/m/2012-12-03/13333802287.shtml 各种版本都演了 为迎接乐乐妈妈、乐乐奶奶的生日、元旦、春节做准备。 很好! 100大榜单!纵览欧美流行音乐十年经典!1992-2012年美国Billboard Pop流行单曲榜Top 100! http://t.itc.cn/tV73W http://t.itc.cn/tCTU6
个人分类: 我爱唱歌|2458 次阅读|2 个评论
襄阳城下夕阳红
热度 3 huailu49 2012-12-2 08:33
襄阳城下夕阳红
个人分类: 行行摄摄|2428 次阅读|6 个评论
老人适不适合常吃山楂?
Yanhaiyan 2012-11-28 06:19
最近买了20多斤山楂,山楂酱做成功了,烤面包上面和旁边的山楂糕也成功了, 面包做失败了(面没发好)。 山楂除了助消化外还有治疗动脉硬化、防止心肌梗塞的作用。但是多吃和不当食 用也会有不良效果。请教各位,老人是否能常吃?每天吃是否可以? 每天据说必须补充蛋白,但是鸡蛋的蛋黄是否老人能吃?能否每天吃一点鸡肉?素食是否可以?素食蛋白有哪些(豆制成品据说对动脉硬化不好)。
274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老人善恶
热度 1 lixudong45 2012-11-23 20:34
关于老人: 每次我看到那些生活质量很高的老人,脑海里总浮出,他年轻时是多么的辛苦与操劳,或者他的祖上曾经是多么地艰辛,无奈和痛楚,一定遭受过物质或者精神的折磨的情景。每次我看到生活质量低下的老人,我总是想到,他与前者相比,确实凄惨,也许他年轻的时候因为无知而荒度,也许因为运气不佳而破落,我从没有去考虑他是否真的幸福,是否真的需要这个社会的帮助,一看到那些沉积着泥土的皱纹,我就自然而然地感觉这个社会为其做的还是不够的,特别是那些年轻已经有为和年老物质很是丰腴的人群,确实应该承担更多的人类责任,需要点心思去关注那些生活落魄的老人,因为,活着的时候,你无论多么光洁名耀,你终将要老去,埋入泥土,同样是生命,请对类似的生命,除种群和个体竞争外,再多一点点人性的同情。 每次看到受到大家爱戴的慈祥老人时,我总是悄悄地在心中替他幸福地乐啊乐啊,为什么呢?我那时总是暗暗地想到,他童年或者少年的时候,因为人类天性使然,正在做一些调皮捣蛋(若是大人做了就是不道德或者不合法的受多数人会指责的傻事)回忆版电影似的情景,这一对比,我就偷偷地在他面前自然地笑了,人嘛,哪能生来就是圣人,好人,完美的人,他已有一个安详的灵魂。而当我看到那些备受指责的老人时,我的心情就复杂了很多,哀其不幸啊,感慨其当年为何不早点清醒,或者在活着的时候,赶紧醒过来,做一些亲朋好友多能认可的事情,殊不知浪子回头金不换,更何况对于一个行将就木的凄苦老人,再加上人性同情弱者的心理,也不至不能心静地安享晚年啊。板桥老先生是说过“糊涂是老难得了”,但不能老糊涂啊。 关于善恶: 善恶是相对的。这里的相对,既是意思的相反,也指其各自的定义是相对的。以善为例,道德的事就是善事,这是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可是,什么是道德的事呢?时代、文化和地域的差异,却导致不同的定义。所以善,不具备绝对的定义。凡物各事,总有一群既得利益者。当这群既得利益者广大,而定义某种事件的善的程度远大于恶时,那事就是那时那地的善事。方今世界村庄化,我认为最大环境的群众接受者的事件就是善事,符合人类的最优生存之道的事就是善事,比如和平,当然自己不是搞这个方面的,只是没有思想桎梏,完全出于自己本性地胡乱定义,可以接受各家批评。但是自己却努力执着于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除恶扬善,是个备受欢迎的词。拥有这个能力的人,无论存在多少误解,多少痛楚,终究往往得到多数人的尊重。至善若水,自然地往低处流,这里的低当然指代弱势群体。所以,出于同是生命的原因,请对他们尽量多点宽恕和关爱吧。对于善人的人生,还是请多给予推手,不从功利地肯定和鼓励来说,就是为了让这还是匮乏爱的世界多些人去传递温暖。可是,“好人一生平安”却是大家的互相的祝愿词。因为,大家多想做个真好人,但都深知好人真是多难做。对恶人的铲除,是大快人心的事。除的恶人愈多,那人就愈近至善,愈是被人敬重,当然,某段日子里,某些道路上也越是艰难。这些是我们多为熟知的人情。可是,阻碍善事的人是恶人,近至恶,多被人忽略,甚至自己也因无知去盲从做过如此之人。因为,很多时候,那些善事降到自己身上的几率小于影响到自己的恶事。这也是人们被鼠灾蝗祸突袭时顿感惊讶的原因之一。
个人分类: 个人吐槽|3349 次阅读|2 个评论
观程、Z师徒对文有感:老人们脑子不清醒,年轻人快快站起来!
热度 42 andrewwang 2012-11-20 20:02
最近一段时间由程先生关于其“高徒”Z出走的博文引起的争论,各个博主都在各抒己见。从抒发的“思想”来看,我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程先生代表的老辈科技工作者,另一类是Z代表的科技新人。这里我想从几篇代表性的博文(特别是当事人的博文)中抽出核心“思想”,对比展示分析。 一、水,还是不水? 先看老人们怎么说的: “……无可挑剔的好学生,听话出活,对我的要求(现在反省可能有些过份了),从来不说:No。” “他有一张令人羡慕的成绩单。他已经发表了十几篇期刊论文、十几篇会议论文(至少一半是国际会议)。还有一本和我及我另一个毕业学生合写的专著:“IntroductiontoSemi-tensorProduct……” ——程《昨夜无眠》 四个字“听话出活”,多么生动的展示了当今老人们对年轻人的盘剥心态和猥琐的掌控欲。新人(包括博士和新晋老师)所做的劳动,最终的剩余价值都体现在老人们视之如宝、如数家珍一片片论文上。失去这个“听话出活”的博士,到底是“世界可能会失去一个优秀的科学家”,还是老人可能失去一个廉价高产的造文机? 且看年轻人Z怎么说? “我虽然是有几篇控制界顶级期刊的文章,但顶级期刊的文章不等于是顶级文章。说实话,我还真是觉得我这几篇大文章无论理论上还是应 用上都不算真的有用,甚至技术难度上也没啥挑战性,只是相比当今大批的水文,这些算是矬子里拔将军,我也没有为这些文章以及由这些文章而带来的荣誉真正的 兴奋过。” “然后发的那么多其他文章中还有一半以上是程老师被一些国内期刊、会议邀稿而又不好不给面子,临时凑的没啥营养的综述类文章,而且真的是程老师自己 主笔的,我只是帮帮忙而已。” “如果我继续搞科研的话,我能想象出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么迫于学校要求发文章的压力沦为灌水机器,虽然还能混得不错,不过天天自己鄙视自己,要么就是坚持不发水文,但又因为能力不足以做出真正有价值的工作而混得很惨。” ——Z《我为什么逃离科研》 年轻人真的是看的很清楚,绝大多数论文就一个字,“水”!Z博士没有为这些Top Magazine上的论文沾沾自喜,他很清醒的认识到它们根本就是为装逼而去装逼的东西,无论“理论上还是应用上”都无用,“技术难度上”也无挑战,而其它文章更甚,竟都“临时凑”!他发现自己所做的并不是为科学而论文,而是为论文而论文。老人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的东西如此被原作者“高徒”轻视,焉不讽刺?可是老人们已经沉溺在“水”中已久,把没什么营养的东西当做人生最装逼的追求,而这被不懂科学的老人们把持的体制却正是在用这些虚假没用的东西评职称、发奖金、定地位。年轻人留在国内高校继续搞科研,要么沦为“灌水机器”,要么真正去做有价值的工作很久发不出论文而“混的很惨”。Z是一个有价值判断的年轻人,不像老人们搞几篇“水文”骗取些虚荣与物质就得意,他反而会“天天鄙视自己”。为什么他会为可能沦为学校的“灌水机器”而“天天鄙视自己”?因为他还没有丢弃真正的科学精神罢。年轻人没有溺“水”太久,还能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年轻人还没有被体制污染太深,还能分辨什么该受赞誉,什么该被鄙视。我想,老人们是失去这种分辨力的。 老人们的辩护: “Z同学确实与众不同,一般一位同学发一篇好杂志的文章会很高兴,可他对“好文章”的定义也许太高了。回想起来,他开始帮我审过一些文章,后来国际杂志直接邀他审的稿也多了起来。印象中从没有一篇文章入过他的法眼,如果没有我的坚持,他会将所有的稿件都枪毙掉。” “每篇论文只要方法上有一点新意、结论上有一步进展,就是有价值的。这样的文章就不能称为灌水。他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其实是不客观的。” ——程《再反思——兼评我学生的博客》 老人们不敢相信年轻人还能心存科学精神和价值判断,能直抒胸臆、一针见血道破这蛆虫泛滥的体制沉疴,还要为他们所强迫、所硬造、所无用的论文辩解。可是这些辩解是无力的,灌水就是灌水,虚假就是虚假,难道工作在造文第一线六七年的博士生会认识不清,他们还没有得到体制的任何“好处”,就是说还没有“利益牵连”,更无需为其辩解,说了真话,又有何妨?而谁才是体制好处的利益相关者,谁更可能“其实是不客观的”?毋须多言。 二、年轻人的问题 从学术道路,到体制批判和价值观争锋相对,这在当前的环境下是非常自然的过渡。老人们往往会站在一个奇怪的角度对不符合其要求的年轻人提出批评。 摘录一些老人的说法: “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它的准备是一个艰辛的学习过程,要掌握前人所知道的相关知识,使自己有可能爬到和前人一样高的位置。它更是一个痛苦的攀登过程,这样才有可能踩上伟大的肩膀。要想在科学上有作为,要有一种献身精神。” “我坚持认为:博士当中学教师是一种浪费,特别是像Z这样的有天分的理工科博士。” “我们的国家,曾经受尽屈辱,我们的民族,对世界科技的近代文明贡献太少了。打开教科书,有多少结果是中国人的?看着一个个外国人的名字,我们都应该脸红。如果想到日本有19个诺贝尔奖,而我们一个科技奖都没有,有能力参与国际学术竞争的年轻人,难道不应该奋不顾身地投入拼搏吗?这是一个更加艰苦的战场,中华民族需要你们,祖国人民在看着你们。” ——程《再反思——兼评我学生的博客》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不要拿兴趣作为自己的怯懦和自私的挡箭牌!” “一个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没有抱负的人,不配获得博士称号,玷污了我们这些尽心尽力为培养人才所付出的心血和投入,你自己可以井底之蛙和安于现状的燕雀,没人会理你,如果是所有的老师都去理解和支持、甚至教育这样的人,我觉得是耻辱!” “……很多人用“兴趣”“安逸”“个人发展”等等华丽的辞藻作为自己的怯懦和自私的挡箭牌……” “ 如果日本人再来一次,以“洋房豪车美女”诱惑你,你能够经得起考验而不做汉奸吗?这些话难听,可是这些话你必须听,因为这个国家不需要一堆自私自利、见利忘义、贪图个人安逸和享乐的软骨头,这个国家需要那些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担当的硬骨头!” ——张《不想吃伟哥才有性,那就让自己成为有性的伟哥吧!》 看看老人们对不符合其“需求”的年轻人的评价,很容易看出其价值趋向。一、搞科研是辛苦的,你到了博士不搞,就是“怯懦、自私、玷污”,而且不能用“兴趣”“个人发展”来档“挡箭牌”(对!“也不要拿法律当挡箭牌——姜瑜”),就是要“痛苦”要“献身”。二、之所以要搞,基本上是为了“中华民族”,为了“祖国人民”,为了在日本“ 洋房豪车美女”的诱惑下不当“汉奸”!否则,你便是“自私自利”,“见利忘义”。三、"祖国和人民"花费了大量心血栽培你成了博士,你就要从道德上为“祖国和人民”卖力,不然就是“耻辱”。 总之,老人们的评价是越来越奇怪,越来越政治化、道德化了。老人们的头脑自然是“红彤彤”的,让年轻人无法直视,但是必须直视的时候还是换了种轻松的方式,一种揶揄,一种挑衅: “中国大学生宁可花99%的时间看A片,也不愿意花1%的时间看Discovery,为什么他们对自然奥秘的探索会失去兴趣?” “当学生内在的科研兴趣不在,或根本就没有产生过兴趣,通过外在“伟哥”的刺激,也只能维持短暂的兴趣,是难以致兴的。” “必须改变“教育塑人”的思想,喊“中华民族需要你们,祖国人民在看着你们”“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为国家做贡献”这类无趣的口号,根本无助于兴趣问题的解决。” ——黄《兴趣:“伟哥”助兴,难以致兴》 老人们落后的思维模式和科学态度,在这次争论中无疑是袒露了。如果关于科研的真正动力是来源于“兴趣”还是“祖国人民的重托”这个问题无法调解,那末老人们和年轻人的对立的确是无法调解的。无论是中国的科技现实,还是被一次次被批判的“红彤彤”观念,都让人意识到:虚假的、伟光正的、政治运动式的、坑人的精神制剂都是伟哥,都不能让人“性”趣持久,最终只会导致永久阳痿。我最后在程先生的博客中留言道:“想想科学是怎么开始的?最开始搞科学的那批人基本都是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的欧洲贵族!真正驱使他们从事艰苦、危险、高投资的长久科学工作的原动力是什么?是要献身?是要爱国?是怎样怎样崇高的装逼?错了!是兴趣,是好奇心!也许老一辈们在红彤彤的政治年代里被洗脑洗的能忍受各种痛苦,去科研,去为国争光,去付出,去牺牲,甚至去献身,我敢说,这是不能持续的,是一阵风似的。如今的年轻人完全已经领悟了这一点。我仔细看了Z博士的文章,其思想、态度、面貌,完全就是一个清醒乐观、有价值追求的年轻人。我不认为他会后悔,他已经思考的很成熟了,他把碌碌无为的、悲苦的国内老一辈的一生看穿了。他坚决丢弃了这样的选择。我尊敬他,并祝福他。 ”
5189 次阅读|60 个评论
不是党代表,昨日也圆梦
热度 1 xupeiyang 2012-11-9 08:31
“国徽老人”终圆来京梦:这一天我等了62年 91岁的沈阳老人吴嘉祜是新中国首枚国徽的铸造者之一,老人这辈子最大的梦想是到天安门,看看那枚凝聚了自己与工友汗水的国徽。11月8日,在家人和媒体记者的帮助下,老人乘坐动车抵京,这是他这辈子第一次来到首都,终于实现了62年的愿望。 早餐吃了吗?请你,别客气。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22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爷你捡垃圾幸福吗?
daladala 2012-11-2 19:11
哈哈。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http://www.haha.mx/good/day/3### 央视记者:大爷你捡垃圾幸福吗?老人:啥?记 者提高声音:您幸福吗?老人:我耳聋你大点声。记着声嘶力竭:您-幸-福-吗?老人继续:再大点声!记着无奈离去。老人自语:早他妈听见了,累死你个龟孙!钓鱼岛的事你不问,拎个破鸡-巴玩艺满大街问啥幸福吗?我73了还在捡破烂能他妈幸福吗!
个人分类: 中国纪实|1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妇女老人带小孩很危险
热度 6 Bobby 2012-11-1 20:06
一般小孩多由妇女老人带。其实这两类人都是有问题的。 先说妇女。妇女很多有漫不经心的毛病,而且她们女人见面一说起话来就忘记身边的小孩跑那儿去了或做什么。而这是很危险的。举一个例子,某单位从大陆调来一对夫妇职工,他们女儿也就六七八九岁的样子。有次她妈带她女儿到海边玩,妈妈跟熟人说起话来竟然没顾上照看小孩,小孩竟然淹水了,等众人七手八脚捞起来的时候,已不省人事。 120 拉到医院,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但孩子昏厥时间太长,脑子残了。半个身子不得劲,歪头斜眼,走路一条腿跛着。可惜呀!好端端一个女儿给废了! 再说老人。老人倒是有经验,但是他们致命的弱点是眼慢体力弱。我举个例子,可能以前我就讲过。某老人带他的外孙子,外孙子也就五六岁的样子,经常骑着个小三轮车玩。小孙子在前面骑,老人在后面跟着。有一次没跟上,小孩子直冲下坡去了。要命的是,这时恰好来了一个大汽车,刹不住把孩子给碾了。送到医院,小孩子内脏破裂,脑袋受损,最后结果后来再没听说,估计也是非死即残。可惜呀。 我虽然是个大老爷们,但带孩子时间不少,感觉带孩子的人一定要眼不离孩子,千万不要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另外,在小孩子玩耍的地方,要迅速审视所有可能的危险因素,并快速评估,做出避险措施,也就是说要想到前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03 次阅读|15 个评论
有感于“扎堆献爱心”
热度 1 mdzhao 2012-10-24 15:04
看到报道,重阳节一些养老院遭遇“狂轰滥炸”式的献爱心活动,早上8点一爱心社的15位志愿者,前来帮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10点多又一学院的10位志愿者来了,也是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下午,某街道的一家艺术团来养老院表演节目,随后又有某老年团队也来和老年公寓的老人一起联欢。有一家养老院的老人一天被志愿者们洗了7次脚,许多老人的头被梳了N次,被剪了N次指甲,被洗了N次脚,被掏了N次耳朵…… 这种“扎堆献爱心”究竟是为了老人,还是为了应景?重阳节还看到各种领导看望慰问高龄老人、老领导、老模范、老干部等等的新闻,各种志愿者、学生、社团的爱老活动,只是那些老人平时不知能得到多少人的关心和服务呢?正如养老院的老人所说,爱心活动太集中了,要是能够匀一下,平时也有爱心活动就好了。俺的想法是,爱心活动其实也很虚,多给老人们一些生活保障、多建设一些养老院才是实实在在的。刚才看到 许培扬 老师“ 我们家的敬老院办的真不错 ”的博文,感觉那才是实实在在的爱心,真正为老人们谋福利的义举! 记得我家女儿曾有一次说要到某养老院去做好事,出门不久便折回家来,问她怎么回事?说是忘了带学校发的一个表格,而他们需要干完好事后让养老院给盖上公章。我说:哦,原来你是为了这个图章才去做好事的啊?她居然理直气壮的说:那当然,否则不是白去了吗?现在看来,如此这般的爱心不仅学校如此、社区如此、各级领导也如此啊! 想想我们身边,各种“扎堆”之事真不少,比如,“扎堆”给奥运冠军发奖、“扎堆”给爱心人士宣传、“扎堆”为某某典型捐款。可见大多数人都乐于锦上添花,但俺认为,最值得尊敬的是那些默默给人雪中送炭的人。
个人分类: 杂谈|2928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家乡的重阳节
热度 1 xupeiyang 2012-10-24 07:19
支持哥哥许培法办好养老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523672.html 视频: 浙江省 诸暨市越翠养老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xMDE2OTQw.html 越翠养老院的笑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516236 千老人余同吃“长寿宴” 10月23日,老人们在浙江省诸暨市陈宅镇绿化村同吃“长寿宴”。当日,绿化村的几名爱心人士共同出资摆了100多桌“长寿宴”,邀请邻近8个自然村1112名老人共度重阳节。义工免费为老人们提供理发、医疗等服务,表演团队为老人们送上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 《最美不过夕阳红》红红火火天坛红歌广场 http://video.sina.com.cn/v/b/85426255-1628537664.html
个人分类: 西施故里|2581 次阅读|1 个评论
重阳说老人
heitiedan2012 2012-10-23 18:48
今天是重阳,两个“九”在中国的文化中都是“阳”的极致,所以才有“重阳”一说。古诗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说的是相念远方的兄弟。重阳有登高的风俗,现在似乎不是太盛了。反正这些天是香山红叶节,也有去爬“鬼见愁”的。上“鬼见愁”据我所知有三条路,一条是坡度最缓的,慢慢走,像是走盘山路,最终也能走到,且对于老年人来说,也不算累。还有一条是先到香山南部的红叶区,再沿着山脊往北走,也能走到。但这段路走得要长一点,比前一条也要耗费一些体力,会有点累。最短但也最难走最枯燥的就是沿着香山公园的北墙踩着石阶往上爬。那条路最短,有体力的人走得最快,但也最累。 现在怎么做老人?这个老人的概念就比较含混。虽然有一些国外的定义,说65岁是较年轻的老人,70岁以后算是一般的老人,80岁以后才是高龄的老人。这前后也差着十几二十年呢。要搁过去,老年人退休后叫享清福。到现在,我也不太明白这个清福是什么,怎么个享法。这清福与不清的福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差别,也弄不太清楚。猜的意思,就应该是不再管凡间的浊事,是为清福。 这也许就跟爬“鬼见愁”的那几条路的意思差不多。最缓也最好走的,就是凡事不管,而且什么事也没有必要惦记和着急,慢慢走,走到哪儿算哪儿。能爬上去就爬上去,爬不上去就歇会儿,或者再爬,或者就下山。这种走法最悠闲,也不跟自己较劲。也许这就是享清福的境界了吧。 那条先到红叶区,再沿着山脊走的路,应该是有点跟自己较劲的路。想看红叶,凡心未泯。其实,看红叶就是远处看还行,层次分明,色泽多样。真到跟前再看,那叶子都是锈的,没有什么美感。毕竟红叶是秋叶,是即将落下或者已经落下的叶子,它再怎么红,再怎么好看,也比不了春天的花朵。香山内外,那些放在封套里的枫叶,怎么看都像是假的,根本不值得花钱。当然,有点凡心也没有什么不好。凡人嘛,没有凡心还能去做神仙?只要体力允许,别勉强自己,在不把身体弄得疲劳至极的情况下,看看风景,赏赏红叶,确也是别有一番意境。 顺着公园北墙,拼着命地往上爬的那条路,是不适合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那条路既没景,坡也不缓,也没有个歇脚的去处。当然,也有的老年人,年轻时身体极好,也经常锻炼,即使上了年纪,也不愿意服老,甚至还想跟年轻人比试比试。他们登山时,经常大步流星,汗流浃背,但是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满足和自豪的神情。可是,话又说回来,毕竟是上了点年纪,不能看这样的表面现象。我认识一哥们儿,比我大一岁,五十多岁时还一直登山、跑步、骑自行车远足。在他们那个群体中,他也算个领头的。可是快六十岁的时候,膝关节一下子就毁了,完全不能跑步了,只能做最简单的散步运动了。这还是好的,因为他算是及时刹车了。如果不管不顾,还照原来的样子那么折腾,估计现在都要换关节了。 老人不是一下子老的,是从年轻时一步一步,一年一年走过来的。我认识一位同事,也是比我大一岁,刚退休时,心理根本无法接受,觉得我这辈子就这么着结束啦,想干点什么也不让干,干不成啦,心理负担很重。他后来也慢慢适应了,但还是没有完全适应。要让我看,这叫想不开。反正人过一辈子都要走过这个阶段,你适应也好,不适应也好,都要走这段路。你硬要想不开,就等于硬要跟自己过不去,这实在不是什么好主意。真退下来之后,其实能做的事,要做的事还有很多,而且都不是硬要逞强才能做到的。只要有事做,就是在创造生活,生活的创造不会因为退休而中止。做事不一定是挣钱。能挣点钱,也不坏,但为此去过分劳累,那就没有必要了。那就跟玩命去登山一样,一般有点岁数的人都吃不消。 在走向老年的过程中,人们的心理肯定会发生变化。只是我觉得,这个变化我们事先应该有所心理准备。既不能完全不服老,认为自己什么都行,甚至比年轻人不差。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同时也不能倚老卖老,到哪儿都拿自己当老太爷,那要不讨人嫌才怪呢。 当年考研究生时,英语试卷引用了罗素的一段文章。说年轻时的生命就像山间的小溪,活泼跳跃,到了大江大河,河水就平缓了下来,慢慢流动着。快到了出海口,流动得就更缓慢了。到了大海里,生命就同这个大海完全融为一体了。看到这段话,一直让我很有感触。生命的美丽和价值并不受年龄的限制,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美丽,也有不同的价值。而我们享受人生,享受生活,也就必然要享受生命的各个阶段,这样我们的人生才算更加完整,更加多姿多彩。
2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阳节,你会回去看望老人吗?
热度 2 xupeiyang 2012-10-21 10:02
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比起清明节,重阳节没有法定假期,很多人无奈更无力回家尽孝。但我们既然能够为过世的老人上坟慰藉灵魂,是不是该趁老人还健在,多回去陪伴,多尽孝心?今年的重阳节,你会回家探望老人吗?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4415 次阅读|4 个评论
老人
zhudingju 2012-10-9 13:01
老人 朱定局2012秋 有个邻居, 柃着一个布袋迎面走来, 他看见了我,如同没有看见我, 我跟他打招呼, 他立刻也跟我打招呼, 但我从他的眼神可以看出他依然没有看见我, 因为他只看见了我的形, 却已记不起我的名, 已记不起我们是邻居。 他已与我迎面而过, 我回首看时, 看见他的头发已然白了很多, 让我看见了冬天的颜色, 让人不敢信这里曾经春夏秋的色。
2 次阅读|0 个评论
“司马南被扔鞋”与“韩德强打老人”
热度 4 zhanghuatian 2012-10-8 16:29
司马南被扔鞋,人们大喊:扔的好! 韩德强打老人,人们大骂:韩教授是“叫兽”。 看似同样性质的问题,为什么出现了这么大的反差呢?中国人民对这两件事的"不正常的态度"是怎样产生的呢? 答案很简单,这与中国官方的言论管制的时代背景有关。中国人被限制了言论很多年,积怨已深,被认为是“官方的走狗”的司马南自然就成了出气筒。 记得那位学生说:“我不能反驳你,因为你说完后去住宾馆,我反驳你可能就要住小黑屋子了。”这个海大学生,佩服!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从指挥刀下骂出去,从裁判席上骂下去,从官营的报上骂开出,真是伟哉一世之雄,妙在被骂者不敢开口”! 有专家又开始谴责围观者的道德和所谓的“双重标准”,这都是在浪费时间。因为有些事情道德、道理虽然很明白,但却未必能讲通,讲通了也解决不了问题,因为道德和道理并不是一些问题的本质。像司马南这样的人物不过是中国变态体制的牺牲品,要改变人们这种“不正常的态度”,体制改革是唯一的方法。
644 次阅读|4 个评论
上海文坛两位老人的人生态度
热度 13 Wuyishan 2012-9-28 06:33
上海文坛两位老人的人生态度 武夷山 1990 年 1 月 11 日的《文学报》发表了林伟民、林伟平的文章,《上海文坛五老》。文章说: 陈子展先生 (1898 -- 1990) 说自己的人生态度: “混。社会环境力量太大,你不能改变它,只能适应它。不冒尖不出风头。一冒尖,不是我出毛病,就是人家出毛病。适应之余,再做点小贡献。” 许杰先生( 1901.9.16- )有一条座右铭: 无可奈何方信命,有点办法不呼天。  据百度百科: 陈子展,中国文学史家、杂文家。原名炳文坛堃,以字行, 湖南 长沙 人。曾在东南大学教育系进修,结业后回湖南从事教育工作。 1927 年 " 马日事变 " 后遭通缉,避居上海。 1932 年主编《读书生活》。 1933 年起任 复旦大学 等校教授。 30 年代曾发表大量杂文、诗歌和文艺评论,后长期从事《诗经》、《楚辞》研究。著有《中国 近代文学 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诗经直解》、《楚辞直解》等。 博主:陈先生的“混”,不是说自暴自弃,而是说,不管环境多恶劣(请注意这是 1990 年初的报道),总得应付,总得 cope 。 我对许先生的座右铭特别欣赏。 两位老先生若不是这样的心态,不可能高寿。
个人分类: 东鳞西爪|6353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如何应对空巢
热度 27 何裕民 2012-9-6 10:59
● 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家庭养老功能相对薄弱,是我国面临的严峻现实。 ● 与躯体疾病相比,孤独更令空巢人难以忍受。 ● 对付空巢综合征的良方之一是 “ 常回家看看 ” 。 如何应对空巢 新闻回放与相关数据      ▲2004 年 3 月,被国际医学界誉为 “ 世界断肢再植之父 ” 的中科院陈中伟院士,在上海独居的家中意外坠楼去世。    ▲ 据调查,我国空巢老人比 9 年前增加了 11% ,仅北京中关村地区就有 60% 的准空巢家庭。    ▲ 去年我国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了 1.6714 亿(占总人口的 12.5% ),老龄化率已达到 11.6% 。    ▲ 我国养老服务机构只有 4 万余个、床位只有 200 多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只有 11 张床位。   网友微博   淡淡飘过:父亲过世后,母亲一个人住两居室的房子。这几天看母亲郁郁寡欢的样子,才知道 “ 空巢 ” 对老人的伤害。于是决定跟姐妹们商量轮流回家住来陪妈妈,以减轻她的寂寞和冷清。希望大家都珍爱父母。   爱巧克力:每次回家,心里都会特别沉重。空巢老人们孤独寂寞还是次要,不得不干的体力活更要命。怎么办?他们的儿女不是在外面挣钱,就是把精力放在自己小家庭或儿女身上了。唉!我想政府应该伸手管管了。   周韬:曾经幸福的独生一代,曾经幸福的三口之家,或因为孩子去外地读书,或工作,或结婚,逐渐使社会上的中年空巢一代诞生了。悲情也。 空巢人的真实写照   出门一把锁 进门一盏灯   单从字义上讲,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   小鸟长大后,离开温暖的巢穴,远走高飞,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而鸟巢中只剩下两只老鸟。于是就有人借用空巢二字,比喻日常生活中子女长大成人,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后,只剩下老年一代人独自生活的家庭。   就像小鸟长大展翅飞翔、远走高飞一样,巢穴中再也没有嗷嗷待哺的雏婴了 —— 这样的老人身边没有子女陪伴,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孤寂生活。   每天坐公交车解闷    60 多岁的张大爷,每天都要去坐公共汽车,从始发站坐到最末一站,再坐回来,以此排解寂寞。    70 多岁的史阿姨,每天都要和老伴分头在小区里散步,不到吃饭、睡觉的时间都不想回家。最常做的事就是坐在小公园里,望着满园的景色发呆。   突然消失的老人    60 多岁的王大妈,已经在邻居和家人生活中消失了近两年。后来,因其所住房屋外墙漏水,工人推开半掩的房门后才发现,王大妈早已死在床边。    80 多岁的赵先生,一天从 11 层楼纵身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赵先生也是一位空巢老人,自杀前曾跟邻居说活着没意思。而就在当天,同小区的另一位老人也跳楼身亡,家人为此痛苦不已。   空巢家庭将达到 80% 以上   我国从上世纪 70 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第一代独生子女如今已步入婚育年龄。而他们的家庭结构呈现出倒金字塔形 ——4 ∶ 2 ∶ 1 ,即一对夫妻要抚养一个孩子,照顾四个老人。小两口顾得了这方顾不了那方,养老包袱越背越重,经济压力也越来越大。   据全国老龄委统计,我国空巢家庭近 10 年来呈上升之势。全国有 22.83% 的 65 岁以上老人身居空巢家庭,其中单身老人户占 11.46% 。空巢家庭的地区差异也比较悬殊,其中山东省最高,占 36.05% ;其次是浙江省、上海、天津、江苏、黑龙江、辽宁、山西、河北;北京最低,占 25% 。另据调查,天津、杭州、无锡三城市有 10.9% 的 60 岁以上老人生活在单身家庭, 29.1% 的老人生活在夫妇二人家庭。可见,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已占 60 岁以上老人总数的 40% 以上。预计到 2010 年年底,空巢家庭将达到 80% 以上。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在退休后两三年健康状态迅速恶化的现象被称为 “63 现象 ” 。另外,目前不仅是老人,很多中年人也因为子女上学、异地就业等提前加入了空巢行列。   上述事例和数据意味着由空巢家庭引发的身心健康问题将日益突出,并逐渐引起全社会对老人,特别是对空巢老人的关注。   链 接   发达国家空巢现象同样普遍   在发达国家,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只占 10% ~ 30% ,而发展中国家达到 60% ~ 70%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52% 的老年人与子女同住,但到 20 世纪 80 年代,只有百分之十几的老年人与子女同住。 20 世纪 80 年代初,在比利时、丹麦、法国和英国全部家庭中, 65 岁以上独居者占 11% 。瑞典独居老年人达到了 40% 。 学会心理自救   常言说得好:求人不如求自己。与其坐等他人拯救,不如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进行心理自救。   方法 1 :认知疗法   空巢老人要认识到,子女大了,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为儿女而生不仅是一种肤浅的认知,不但孩子不喜欢,父母也会失去尊严。可以说,自强自立这个说法也适用于老人。即使老人在生活上可以自给自足,但如果在情感上完全依附于子女,就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心理后遗症。   对于一些专业人士或身体还很不错的夫妇而言,完全可以把退休看做是 “ 第二春 ” 的到来。毕竟过去忙于工作和家庭,许多曾经自己想干的事没法干。比如想看看大好河山,不妨出去走走;想学学书画,不妨自我实现一番;想写写回忆录,可以立即开始构思并动手写起来。   方法 2 :社会疗法   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关心社会,发挥余热,是很多老人的快乐之本。身体较好的老人如能积极参加社区服务和建设,就能充实内心,克服空虚;有一定专长的老人则可以返聘,参加专业技术工作和充当顾问。如果条件允许,不妨参加义工、社团等集体活动,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对比付出与回报的区别。   方法 3 :生活疗法   确立新的生活目标,是老人消除寂寞孤独心理的最佳方式。而广交朋友,则是老年人克服空巢心理的最佳途径。要积极热情、兴致勃勃地参加各种有意义的特别是文化活动,比如练习书法、绘画、听音乐、下棋、养花、钓鱼、旅游、聊天、与小孩相处等。当老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时,就会觉得 “ 巢 ” 空了也好,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之间,更能开辟出精彩、快乐的新生活。 “ 回家看看 ” 有学问   常回家看看 —— 怎么看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 这首《常回家看看》在年轻人听来,也许还感受不到它的内涵,而老人听了却感到它真是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作为子女,不但要尽好经济赡养的义务,更要注重精神赡养。特别是身处异地的子女,即使工作再忙,也应常回家看看,这是对处于孤独中的老人最大的安慰。   满足老人心理需求 1 :被爱、被关注 虽然空巢老人有的衣食无忧,有的生活贫困,但他们对子女的情感需求却是相同的,他们不能忍受对儿女漫长的思念和自己的孤独。年迈的父母最想看到的不是你寄来的汇款单,而是在长期生活中建立的那份割不断的血脉亲情。拉拉你的手,摸摸你的脸,坐在你身边听你发出的轻轻的鼾声,看你吃他们亲手做的饭,和他们聊天谈古说今 …… 这才是老人们对子女最大的需求。   其实子女只要回家看望一下老人,和他们聊聊天,你就会发现父母的需要其实很简单,他们需要被关注。有时心理问题是从躯体上的疾病体现出来的,其真正的潜意识里是希望被爱、被关注。所以,对子女来说,听老人讲述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听。如果子女学会倾听,至少可解决父母 80% 的心理问题。   满足老人心理需求 2 :被需要 作为子女,不能单纯认为去看望父母就应该帮他们做点事、买点保健品或让他们的生活有所改善。物质上的给予并不足以慰藉他们的心灵。老人们最需要的往往不是物质上的东西,而是被需要的感觉。比如子女可以和老人谈谈自己工作上的问题,虽然他们不一定给出建议,但老人觉得子女还是需要我们的指点的。   居家养老 —— 需要 “ 一碗汤的距离 ”   我国是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医疗保障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把老年人集中起来供养,无论从土地、经济还是人力资源上看都是不现实的。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提倡家庭、子女要为老年人提供亲情慰藉。根据我国国情,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都应提倡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那么,如何在空巢时代实现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形式呢?   日本学者针对本国空巢家庭的特点,提出 “ 一碗汤的距离 ” 的设想。什么是 “ 一碗汤的距离 ” ?就是父母和孩子两家之间的最佳距离是煲好一碗汤送过去刚好不凉。    “ 一碗汤的距离 ” 之所以受到推崇,是因为它兼顾了两代人共同的情感需求。有了 “ 一碗汤的距离 ” ,两代人既能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又能保持相对便捷的密切联系。子女既能与父母不即不离,又不会因各自饮食、起居习惯的差异而相互影响。对空巢老人来说, “ 一碗汤的距离 ” 足以给他们带来精神慰藉,有效地帮助他们度过情感危机。   为此,建议政府大力提倡并出台各种鼓励性政策,帮助子女和父母同住一幢楼或同一个社区,促进 “ 一碗汤的距离 ” 家庭养老模式的实现。   加强社会家政服务体系的构建   在工作压力和社会流动日益增大的今天,子女或亲属很难对老人侍奉不离。他们往往需要通过支付报酬的方式来换取社会服务,以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因此,必须加强社会家政服务体系的构建,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协助老年人做家务、采购生活用品;建立老年公寓、养老院、托老所等,接纳生活不能自理的单身空巢老人。还应通过讲座、黑板报、墙报等形式向老年人介绍一些身心保健知识,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空巢危害多来自 “ 空心 ”   近五成老人有空巢综合征   资料显示,在老年人群中,患有空巢综合征的人高达 46.8% 。空巢综合征属于适应障碍,是老年人的一种心理危机。主要症状包括:    情感危机 很多空巢老人存在空虚、寂寞、情绪低落等严重的情感危机现象。有空巢感的老人大都缺少精神慰藉,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许多空巢老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最终导致空巢综合征。    焦虑症 多表现为烦躁不安、紧张恐惧、似有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患者常眉头紧锁,坐立不安,有刻板重复的、无意义的小动作,常伴有心悸、出汗、发抖、口干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或疑病症状。此外,有难以入睡或入睡后多梦、夜惊等。    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抑郁心境、体验不到快乐、不明原因持续感到疲劳、睡眠障碍以及食欲减退等。他们常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或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不孝,只顾自己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空巢综合征的主要危害    生理机能异常 由于老年人的体质正处于衰退期,因此心理上的适应不良很容易影响到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行,使内分泌发生紊乱及免疫功能减退,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症。    老年痴呆 这种以情绪低落、焦虑、不安、孤独(还包括思念、自怜等复杂的情感体验)、机能失调、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为特征的空巢综合征,严重时甚至会转变为老年精神障碍或老年痴呆症。    自杀 有调查结果表明,空巢老人的抑郁症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空巢家庭,而且抑郁症是引起老人自杀最主要的原因。   导致空巢综合征的三大原因   原因 1 :对离退休后的生活变化不适应   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与社会和同事、朋友的接触日益减少了;生活由以事业为重心转向以家庭为重心,由面向社会转为面向家庭;闲暇时间多了,而社会接触面及人际交往的范围小了;与子女之间生活距离的拉大以及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间的差异等,这些均使得老人不知该做些什么、怎么与社会交往,从而产生离退休综合征等不良的情绪反应。   原因 2 :对子女的情感依赖性强 当代老年人大多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在年轻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为子女付出了许多精力、金钱,承担了各种困难,甚至事业也受到一定影响,有些还为第三代作出贡献。在他们年老体弱、不再具备保护子女的能力时,就非常希望得到子女的回报,期望他们常回家看看。有的老人甚至因为想见见子女而产生了躯体疾病。如果子女感到厌烦或嫌其啰嗦,就会使老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落感,出现孤苦伶仃、顾影自怜等消极的情感体验。   原因 3 :行为退缩 心境抑郁 现代社会像一个飞速旋转的大转轮,而思维和行动都开始变缓的老年人会表现出许多不适应:接触手机时,发现自己再也没有灵活的指头;使用电脑时,记不住该点击哪个位置,各种网上信息更是让他们眼花缭乱;通过电视、报纸了解社会的变化时,却发现人们的话题总在他们曾经了解的范围以外 …… 心理学把一种状态叫习得无助。所谓习得无助,是指人们在经过多次努力仍不能获得预期结果时的无助状态。这种状态不仅包含着无奈,更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和失望,会使人产生深深的挫败感。   小贴士 老人的三大需求    1. 生存需求。即满足衣食住行、健康、卫生、安全等方面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2. 情感需求。即满足在亲情、伦理和情感生活方面的需求。    3. 发展需求。即在娱乐、交友、求知等方面充实自我和肯定自我的发展需求。   趣味阅读   空巢综合征的由来   空巢综合征的提出,与多年前在法国热销的一本《环境与性格》的书有关。该书作者维克多 · 布拉斯从当今住宅的封闭性、单元式、邻居间互不相干的基本特点,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单门独户出发,引申出空巢综合征的观点。   单门独户住宅的兴起曾有许多有益之处:宁静、舒适,对于家庭的休息、娱乐和学习来说相当方便有利,也容易避免邻里纠纷。但人们很快发现这种居住方式并不理想。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老人由于难以同社会接触而易形成病态的行为习惯和加速衰老,甚至会诱发老年性痴呆等精神疾病。后来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为空巢综合征。   他山之石   德国:老少互助   德国有一种颇有新意的针对空巢老人的互助模式,即民政部门和大学生服务中心联手搞老少互助。   家住法兰克福的 81 岁老先生格特诺,独居带花园的别墅。他很寂寞,想找个像他外孙女一样年龄的大学生来家做客。于是,他便委托法兰克福大学学生处张贴了一个广告。随即,教育系学生玛丽搬进了老人的家。   玛丽住在格特诺女儿原来住的房间,家里的电器、家具可以随便使用,而且不用交房租。但玛丽很勤快,不仅把每天做晚餐的活儿包了,对老人也很关心,晚饭后会陪老人看电视、聊天,还经常陪老人散步,帮助打扫花园、外出采购等。   在这种老少互助的模式中,老少各取所需:大学生享受了免费的住宿, “ 空巢 ” 老人也减少了孤独。   法国:别墅计划   最近,一项名为 “ 别墅家庭 ” 的计划正在法国悄然兴起。缺少温情的老人可以挑选一户人家,让他们搬到自己的家中,组成一个大家庭,重新感受家庭的温暖。   比阿特丽斯 · 范库珀诺拉和她的家人是三年前搬到目前的住处的。她需要照顾三个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而她一家只需交纳极少的租金。与外面操劳辛苦的工作不同的是,范库珀诺拉的工作非常轻松,她要做的工作就是给这三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庭氛围。因为是一家人,也就没有许多顾忌,他们可以在家中设宴,款待四方亲朋,老人和客人们也相处得很好。   美国:入住公寓   美国老人大多选择在老年公寓度过人生的夕阳岁月。在佛罗里达州, 62 岁以上老人可以申请入住老年公寓,那里有专职员工照顾老人的基本生活起居。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入住高档公寓或政府资助的老年公寓。前者收费昂贵,服务设施和质量也相应好些;后者是老年公寓的主流,主要面向中低收入的老人,入住者需符合一定的年收入要求,并将收入的 1/3 交给公寓,不足的费用由政府支付。   英国:入住城堡村   英国赫特福德郡附近有个城堡村,里面共有 150 所住宅,商店、酒吧、图书馆、医院等设施应有尽有。与众不同的是,住在这里的村民必须是 55 岁以上的人。   这种老年村已在英国形成时尚,越来越多的退休者愿意选择到这里定居。后来连一些还在工作的人也喜欢上了这里。从外观看,这个老年村到处宽敞、整洁,看上去像幅风景画。除了工作人员之外,居民的平均年龄在 75 岁左右。村里听不见婴儿的哭叫声,也看不到青少年打闹,甚至连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也不轻易来此打扰。老人们平时种花、打球、聊天,享受着安静的晚年生活。   你问我答   问:我父亲退休前是单位的一把手。退休后他老把自己关在家里看电视、摆弄棋盘。一次,他竟当着全家人说我: “ 连你也不把老子放眼里了? ” 怎样帮他摆脱郁闷呢?   答:对于很多老人来说,退休都是人生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它意味着事业的终结、荣誉和成就感的消失。作为家人,一方面,要多花些时间陪陪他们,尽量不要让他们唱独角戏;另一方面,还应设法鼓励他们培养新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没时间自叹自怜。   问:自从年初公公去世后,我婆婆性情大变,动不动就大发脾气。我们想把她接来同住,她却死活不愿意。可她又总是一天几个电话地催我们去看她。如果有事不能去,她又会指责我老公 “ 娶了媳妇忘了娘 ” 。弄得我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答:进入老年后,由于逐渐失去了青春、健康、事业甚至是人生伴侣,人对安全感的渴求会日益增强。你公公的去世使你婆婆失去了自己最亲近的人生伴侣,这使她很难适应,从她性情大变、爱发脾气这一表现就可以看出。一方面,她希望维持你公公在世时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又难以忍受自己单独在家时的孤独。这就非常需要你们多加理解。建议你们尽量多回去看她,如果回不去,也要常打电话安慰她,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问:听说饲养宠物对空巢老人身心健康有益,是这样吗?   答:根据对大连市饲养宠物的 157 名空巢老人进行的随机抽样研究,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生理机能、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的得分都高于对照组,在健康变化指标上的得分低于对照组。这说明饲养宠物对空巢老人的健康具有正面的影响,能够有效地提高空巢老人的生存质量。当然,有饲养宠物意愿的老人应在饲养宠物的过程中注意宠物和自身的健康与安全,同时注意邻里关系,以免因饲养宠物而惹出不愉快的事来。   问:目前政府部门有哪些解决空巢家庭的措施?   答: 1. 在住宅设计上将增加 “ 老少户 ” 的格局,使老人与子女 “ 分而不离 ” 。 2. 逐渐在住宅密集区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建立高龄、空巢老人情况信息库和对高龄、空巢老人的探望制度。为生活尚能自理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如打扫卫生、采购物品、家庭就医等。同时根据条件安装应急门铃或应急呼救装置等。 3. 建立生活服务设施齐全、床位费按照不同房型收取的老年公寓,优先接纳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4. 建立价格合理的老年娱乐活动场所。 5. 把下岗和闲散人员组织起来进行培训,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特殊需求提供服务。   建立托老所,分为日托与全托,并由专人、专车负责接送受托老人往返。老人的健康问题,如体检、就医、急救等,由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的片儿医分片包干。 专家档案: 何裕民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会主任委员。曾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霍英东英才奖、全国杰出青年中医等荣誉。 健康报 第 52 期本期讲述维护空巢老人健康的意义和正确方法 特邀嘉宾:中华医学会心身健康分会主任委员 何裕民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健康|2828 次阅读|28 个评论
老人病了象小孩
热度 2 entomology 2012-7-30 14:43
母亲生病了,我们在手术室外等候。开始的时候是喧嚣的人群,渐渐散去,只剩下我们三兄妹。心纠紧地等待着。 不禁想起了父亲当年,也在焦急地等待着我,或者等待着妹妹,或者等待着弟弟。不过,父亲等待的是生命的诞生,我们等待的是生命的坚强。 将近六个小时的等待,终于盼来了手术的成功。第二天,双手托起母亲到病床。接下来就是耐心的护理。 老人病了象小孩。我慢慢地产生这种感觉,而且感觉越来越明显。 病人生活无法自理,正如初生的婴儿;说话辞不达意,正如牙牙学语的幼儿;食物开始是各种营养液和奶粉,象婴儿;更明显地是病人心理象小孩,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都得又哄又吓才能达到效果。学龄的儿童最听老师的话,生病的老人最听医生的话…… 小孩慢慢地长大,老人的身体也慢慢恢复。老人和小孩,正是生命完整的循环延伸。
363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日利用已故百岁老人的皮肤细胞培育出干细胞
crossludo 2012-7-28 12:40
日利用已故百岁老人的皮肤细胞培育出干细胞 东京7月27日电 近日,日本庆应大学教授铃木则宏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成功用两名百岁老人自然死亡后的皮肤细胞培育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用这两位老人的iPS细胞与患病者的细胞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特征,在研究与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以及癌症等与衰老有关疾病方面有望发挥作用。该成果发布在26日的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上。 皮肤细胞在人死后大约两天内依然“存活”,研究人员选择了两位无重大病患,因自然衰老和肺炎死亡的超过105岁的老人作为对象,提取其皮肤细胞培育成iPS细胞,并使这种iPS细胞变化成神经细胞。同时还从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综合征的患者身上提取皮肤细胞,制成iPS细胞后也使其变化成神经细胞。 两者对比发现,用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iPS细胞培育出的神经细胞中与疾病相关的一种蛋白质“β-淀粉肽”近两倍于用老人皮肤细胞培育出的神经细胞。用帕金森氏症患者iPS细胞培育出的神经细胞,其蛋白质“α-突触核蛋白”也是用这些长寿老人iPS细胞培育出的神经细胞的近两倍。 有些人在年轻时虽然从表面上看可能很健康,但其实体内细胞已经存在异常状况,上了年纪之后这些异常就有可能导致患病。而超过100岁而又无重大病患的人体内的细胞则没有什么异常状况,是一种健康的细胞模式。研究人员称,研究长寿人的细胞可能会在今后为治疗癌症以及心血管疾病等与衰老有关的疾病方面发挥作用。(记者 葛进 ) 总编辑圈点 这项研究想在干细胞层面树立一套 健康标杆 ,并通过iPS细胞培育技术使标杆细胞能够脱离人体并长期保存。普通人随时可把自己细胞的指标与之比较,及时发现疾病等方面的潜在隐患,甚至能通过植入这些健康长寿的iPS细胞预防和治疗疾病。当然,就如短跑和长跑运动员在速度和耐力方面存在差异、不可兼得一样,健康的标准并不唯一,而是千差万别、有所取舍的。因此,实际应用就需要参考体系不断丰富和多样,我想到了日本雄心勃勃的iPS细胞库建设计划。
个人分类: 医学前沿|15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七绝 成都老人最宜居
lzl2431 2012-7-26 12:37
成都老人最宜居 锦城环境似天乡,出类医疗力量强。 炎热老天还作美,及时微雨卷风凉。 【下载资料】 成都:医疗条件较好 成都宜居,早已是很多中国人的共识,几乎每一个成都人都能底气十足地说出同样一句话:“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城市。”这座城市,四 季分明、气候湿润。热,不会令人肝燥冒火;潮,也不会把人闷得发霉。在这里,想洋则洋,想土则土。想过都市生活,有酒吧、咖啡馆、 KTV ,有一切大城市的 元素;想回归淳朴的村野生活,有花乡、菜地、山泉,有一切小村落里有的东西。成都更是适合老年人定居的城市,因为由于老年人容易生病,因此医疗条件和医疗 水平无疑是其在选择居住地时的重要标准。在这方面成都自然有优势,其拥有以华西医院为代表的近 20 家三甲医院,医疗水平在国内堪称一流。
个人分类: 诗词近作|26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听老人们的关心的话题
aqliyongyue 2012-7-20 09:29
今早吃早餐,听见两位50多岁的人在议论家里老人是请保姆还是到敬老院的话题,感到比较沉重! 楼下老太太是空巢老人,孩子在上海,我们两三个月看见她的儿子回来一趟,有一次她告诉我对面山下的敬老院建好后他们两口子就申请到养老院去!我们现在常常听到老人们排队进养老院,还没有排上就离开人世的事情!老有所养的话题,已经越来越沉重了!
3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事情的真相往往是出乎意料的(关于那位孤独老人的事情)
热度 48 cutefay 2012-7-19 14:39
今天白天,我抽空去了趟社区居委会,向居委会的人反映了一下情况,没想到社区居委会的人跟我说的情况出乎我的意料。 他们一听我说起这位老人,就明白她是谁了。居委会的人对这位老人非常熟悉,他们的意思是,这位老人跟我讲的都不是事实。从居委会的好几个人那边,我了解到这样的情况: 这位老人是有退休金的,但她总是把自己打扮得很破烂,装可怜。居委会这边有一次看她穿得太可怜,还带着她去外面洗澡,给她换干净的衣服。但她一回来,又换成破旧的衣服。她去买东西的时候,经常多拿人家点东西,例如多拿卖家一根黄瓜,一个水果等,卖东西的人也拿她没办法。她经常在外面捡垃圾,每次捡垃圾都把一些垃圾弄在马路中间。 他们跟我讲这么多之后,居委会的地方又有人来办事,他们没空再跟我说太多。我临走之前,他们有个人又好心地跟我说:“她不是没人管,她还有个女儿。女儿说要出钱给她雇保姆伺候着她,结果她自己不干,非要这样生活着。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她就喜欢这样生活着。你就别管她了。” 这边社区居委会的办事人员态度都不错,能看得出来他们跟我说这么多,也都是出于好心。对于他们的话,我相信应该是实情的。看来,这位老奶奶真的不需要在金钱上的帮忙。但之前她跟我说的那些话,那些表情和态度,以及她的行为,总觉得很真实。 那为什么这位老奶奶要跟我那样说呢?我想是否有这样一种可能。那位老奶奶之前还告诉我说她之前都疯过一次。有可能是她那次发疯之后,精神方面还是有些不正常,有种妄想症,把自己想象成一个非常可怜的人,把她女儿想象成一个很恶毒的人。然后,她就被自己这种幻觉所欺骗,自己就真的认为自己是这样悲惨的人了。这个老奶奶就像个演员,扮演着可怜人的角色,她扮演的目的可能是期待大家的同情。就像她随便拿卖东西人的蔬菜水果等,可能是想期待着一种被同情的场景。这个解释是我自己瞎猜的,不知道是否有人懂得精神和心理方面,是否能够帮忙从专业角度解答一下为什么会如此。 回来后我思考了一下:这个社会最悲哀的不是缺乏有同情心的人,因为即使在一个万恶的社会,人类内心总会有善良的本质的,这种善良的本质总是会时不时地被激发出来,去让这个世界充满爱。我认为社会最悲哀的是,我们分不清谁是真正需要被同情和帮助的人,谁是骗子。就像是大街上的乞丐,已经有很大一部分被专门骗钱的职业乞丐所占据。当人们有了恻隐之心想施舍的时候,又怕被职业乞丐所欺骗,以至于让人们不敢轻易施舍或者帮忙。被这种职业乞丐骗去一点钱不算什么,更可恶的是社会上会有一些骗子利用人们的同情心来进行抢劫、绑架等犯罪行为,让善良的人受伤或失去生命。 不过,我还是认为这位老奶奶不是那种专门骗钱的人,只是心理上有些问题,使她行为怪异而已。 后记: 有博友建议我继续追踪下去,因为很多网友还想继续听故事。而我的想法是: 再追踪,只是满足看客的好奇心理而已,对老奶奶,或者对其他人,几乎没有帮助。因此,如果要追踪,那是媒体的事情,不是我一个略微表示爱心的过路人能做的事情了。 这件事情如果要知道真相,不是那么简单的。在调查方面,就不能听老奶奶一面之词,要去问她周围很多人,甚至要通过公安局调出她的户口本、银行收入、房产证等很多信息,并且可能还需要像私家侦探一样去跟踪老奶奶很多天,去看她到底是不是经常拿小商贩的东西,还是如她所说,是别人主动多给她的。这是私家侦探+媒体+公安联合起来才能干的活儿。 此外,连老奶奶本人都不愿意去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如果她说的真的是符合实情,游说不了她去申请,那也毫无意义。昨天我跟老奶奶的沟通,已经看出来她是一个很固执的人,她是她没有任何收入,我说这种情况国家可以给钱,但无论我怎么游说,也无法说服她,她坚持说她不要这笔钱(我当时游说她的经过比我写出来的要更多。)。 所以,对我个人而言,事情也只能追踪到这个地步。如果有网友有兴趣,或者媒体有兴趣,就可以像我上述说的那样,继续追踪。 此外,老奶奶昨天和大前天跟我说的话,好多话都是重复很多遍的,有点像祥林嫂的感觉。例如,关于她丈夫生前是做什么的,还有她以前是做什么的,跟我说过5次。我不懂心理学,没办法从人的话语、语气和表情中看出一个人的心理。所以,或许心理学家或者心理医生跟她交流,能够看出或者问出她的一些真实情况,如果她精神方面确实有些问题,我想,专业的心理医生应该能看出来吧? 相关链接: 偶遇一位生活悲惨的孤独老人 那位老人,她的心结不是贫穷,而是 孤独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7339 次阅读|56 个评论
那位老人,她的心结不是贫穷,而是孤独
热度 27 cutefay 2012-7-18 23:11
昨天晚上和今天白天都有事,没能去找那位老人。今天晚上我7点半从办公室出来,骑自行车去找那位老人。想问问她关于户口的事情,因为只有她的户口在北京,才能享受到北京的最低生活保障。 我走到她住的楼旁边,远远地看到她坐在楼旁边马路边的一个石墩子上。她见到我,很高兴。 我问老奶奶:“您吃晚饭了吗?”老奶奶说,她没吃。我问,为什么没吃呢?她回答说,她晚上不想吃东西。我又问:“中午的时候您吃了什么?”她说,她去买了一个包子吃,一元钱一个。她还说,卖包子的人想一元钱给她两个包子,但她坚持不肯要。她说,她吃一个包子就饱了,坚持不肯收第二个包子。 她这样说,我就没办法了。看来她确实不想吃晚饭,并且,可能一直都是这样只有中午才吃饭。 她说,她傍晚在家闷了,就出来坐坐。 于是,我就问她户口是否是北京的。她说,户口是北京的,就在六郎庄那边,她是1957年把户口迁到北京来的。我一听,很高兴地跟她说:“老奶奶,你户口是北京的,根据国家的规定,你可以享受到北京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每个月可以享受到几百元钱的待遇呢!” 我本以为老奶奶会听了高兴,没想到她并没有表现出高兴,而是淡淡地说:“我不要这钱。”她还说,这边的居委会不给她发这钱,只是每年过年的时候,给她发100元钱的购物券,让她去买东西。但这100元钱购物券她也没要。 我说:“我明天去一趟社区居委会,跟他们反映一下您的情况,说不定可以申请到最低生活保障呢!这钱啊,是国家应该给您的养老的钱,您是完全可以享受这国家的钱的。” 老奶奶还是淡淡地说:“我不要那钱,这样我很自由。我每天就捡捡破烂,也够我生活的了。” 我说:“您要是有了那钱,别人也不会管你怎么花的,您也是很自由的。并且,有了那些钱,您可以不必捡破烂了。您看,您捡破烂多辛苦啊!多长时间才能捡到10元钱的矿泉水瓶子啊!” 老奶奶还是摇摇头。她还说,她去卖矿泉水瓶子,收瓶子的人看她可怜,每次都想多给她两三毛钱。她跟收矿泉水瓶子的人说:“你们收瓶子也不容易,就别多给我钱了!” 我继续游说:“您现在身体很好,没什么病。万一您生病了,那需要很多钱的,您捡破烂的钱肯定不够。所以如果能够有国家的钱,那就好了。”我这样苦口婆心游说她,是因为我之前看的关于北京市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需要申请的本人提供户口本等很多证件。因此即使可以申请,也必须要在她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才可以。 没想到她说:“要是生病了,早死了那更好。” 听她这样一说,我很心酸。最悲伤的莫过于心死。虽然这个老奶奶还活着,但她却没有什么活着的欲望了。不过又一想,她有这样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试想,如果当你在整个世界上一个亲人也没有了,你又没有劳动能力,不被别人需要,别人也不愿意关心你甚至搭理你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有和这位老奶奶一样的心情呢? 所以,这位老奶奶缺乏的不是物质条件,而是缺乏的是关爱。贫穷不是让她对世界毫无牵挂的原因,是孤独让她对世界毫无牵挂。 这位老奶奶一直穿着厚厚的粗布衣服,上面沾满了土和污物,这样的一位老奶奶,周围又有多少人愿意靠近她、和她说话呢?今天我见到她的时候,她就是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望着周围来来往往的车和行人。在我和她谈话的时候,有一位显得比较富态的老奶奶走过来,她见到我们俩的时候,特意过来跟我说话,夸我头发很漂亮,而她眼里似乎没有看到这位年龄看起来比她还大的老人。虽然社会上还是有好多好人,但似乎冷漠、无视的人更多。这样的冷漠和无视,会让她更加孤独。 最后,我暂时还是没有说服那位老奶奶,但我明天还是去社区居委会问一下,先确定她是否可以拿到这笔钱再说。游说老奶奶的事情可以慢慢来。通过今天和老奶奶的谈话,我做了这样的分析:居委会肯定知道老奶奶的生活状况,否则不会过年的时候还给她100元的购物券。如果老奶奶的最低生活保障的确是要在这个居委会领取,那么这个居委会就太不厚道了,这就是明知道有满足最低生活保障的孤苦老人但不主动去帮她办理最低生活保障。但如果老奶奶的最低生活保障是在户口所在地六郎庄那边领取的话,那我再去打听一下那边的情况。 总之,我明天先去问问这边的居委会。 回来之后,我又想了很多。假设一位老人有足够的养老金,但他的亲人们也都去世或者都不在身边,就自己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那我想或许也会和这位老奶奶有一样的心情。所以,中国未来的社会,不仅要关注老人们的养老金的问题,还应该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当夫妻双方中的一方去世、并且子女又不在身边的空巢家庭的老人的心理状况。 相关链接: 偶遇一位生活悲惨的孤独老人 事情的真相往往是出乎意料的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5684 次阅读|33 个评论
国家应该将无儿女的老人无条件‘养起来’!
热度 9 lin602 2012-7-18 22:19
国家实行计划生育,要求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目前来说,独生子女家庭非常多,可能占到一半左右,至少也有三分之一。 但是,有的独生子女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不幸,生病、车祸、事故、争斗、工伤及突发事故会离开这个世界。这些失去孩子的父母,如果年龄大点就不可能再生孩子了,到他们年老的时候,如果没有社会保障,又没有自己的孩子,他们是非常苦的,甚至是悲惨的。 实行计划生育,中国的老百姓付出了代价,如果他们老无所依,又没有得到政府的养老保障,这无论从良心上、道德上、社会舆论上及社会风气甚至文化的层面上,都是负面的。 其实目前我们国家有这个经济实力将这些可怜的老人养起来,解决吃住穿及基本的文化生活与医疗条件,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再说一句,几十年来,超生的罚款也不少,完全可以用这笔钱来做这个事情。 这件事情与普通养老公寓及养老院还是有差别的,普通养老院要出钱,属于付钱服务性质的,而无子女老人的赡养具有福利性质,是无条件的。
3857 次阅读|13 个评论
能歌善舞的八旬离休老人为何悬梁自尽?
热度 24 gfcao 2012-7-17 23:33
听到这个真实的故事心中很不是滋味,一个身体尚算健康(除有糖尿病其它一切皆好)且能歌善舞的离休老人于昨天悬梁自尽了。 老人今年八十二岁,四九年之前参加工作,离休后夫妻二人相依为命,老人家每月退休金逾万,不存在生活窘迫的问题,平时并无多少开销,银行存款有数百万之巨。老两口一双儿女均在国外工作,老人不愿意去国外定居,所以过着与儿女相隔天涯的生活。按理说,两位老人都健在,应该不存在孤独问题,平时又可以参加一些娱乐活动,生活可谓有滋有味,有什么想不开的事情导致老人悬梁呢?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据知情人士介绍,老人临去前留下了一封遗书,遗书中说明了为什么要告别这个世界。鉴于为当事人保密,不好详细披露遗书内容,但从遗书可以看出两点: 1 、老人有轻度抑郁症; 2 、老人对儿女有点不满,觉得他们不懂事。 中国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养老问题逐渐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让老人快乐地安度晚年是值得全社会、政府及所有儿女认真思考的问题。有人认为儿女该把父母接到身边,经常陪伴老人,然而,现实往往很难做得到,一是老人故土难离,不愿意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而中国的工薪一族大多离乡背井在外地甚至国外工作,客观上造成了老人与儿女的两地分居。除了比较开明的父母,大多数老人不太愿意在垂暮之年远涉重洋到一个人地两疏的地方生活,这是可以理解的。做中国的父母不容易,做中国的儿女同样不容易,真的应了那句古语:“忠孝不能两全”,所以在孝顺与否的问题上很难简单地对一个人做出评判。好在如今网络技术发达,通过 Facetime 、 QQ 等工具尚可画饼充饥一解父母对儿女的思念之情。但这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老人总有一天会行动不便、耳目不灵,那时怎么办?谁来照顾他们? 对工作繁忙的双职工来说,把老人放在家中显然不是最好的办法,即使你找个保姆也很难满足老人的很多需求,完善的社会养老机制恐怕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办法。在我看来,比较现实的模式是,儿女将老人接到离自己不远的养老院生活,但要仔细考察养老院的环境与软硬件,尽量寻找一个服务比较周到、环境比较安静的养老院,老人在养老院有个在家里不可能具备的好处,那就是他们可以找到具有共同语言的老人交流、娱乐,不至于产生孤独感,但完全寄希望于养老院也是不行的,儿女隔三差五去老人身边探望一下或者节假日把老人接回家住几天,我想这是解决养老问题最现实可行的方案。没有经历过养老问题的人是很难真正体会养老的困难的,坦率地说,养老比养幼难度大得多,因为老人不仅身体脆弱,磕碰不得,他们的经历也比较丰富,那种固有的观念与思想是很难改变的,有时老人的固执会让你有种无可奈何的感觉,不管你是否赞成老人的某些观点或行为,你都只能顺着老人,否则将会给老人带来不愉快。 忽然想起了老父亲,老人家思念家乡,上月只好送他回家省亲,过一阵子还得把他老人家接回广州,老人家经过了半年左右的适应期,除了语言上还有点交流障碍,别的还算不错,一帮老人经常一起东家长西家短或打打牌,自有一番乐趣。老父亲最令人敬重之处是勤劳、正直、大方、豪爽,不仅养老院里的老人们能吃到他亲手做的饭菜,就连服务员也常常能领教他的厨艺,所以大家都对他很好,送他回家时大家都热情道别,希望他早点回来。我对老父亲说:“乘您现在还能走动就多走走吧,我随时接您回来。”看着老父亲红润的面孔,我深感欣慰。老父回到家,姐姐哥哥们都说,爸爸脸色不错,看来在广州生活得挺好。 估计也会有人说我在作秀,你说对了,如果你也能如我这般作秀,相信你的父母可能也会感到舒心的。 养老,中国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谁有最佳答案?
个人分类: 随笔|5733 次阅读|58 个评论
偶遇一位生活悲惨的孤独老人
热度 118 cutefay 2012-7-17 14:19
今天中午我骑自行车去一个地方买午饭,回来的路上,看到一只好大的三花猫在马路的中间,在艰难地吃着地面上的一点食物残渣。我心想,就在马路中央,这也太危险了。于是,我把自行车停下来,看看它的情况。花猫吃的是类似南瓜的残渣类的东西,看着这花猫的毛不是那么整齐,并且,这么不好吃的食物还吃得这么香,估计是饿坏了。猫猫看到我在近距离看它,吓得躲到旁边停的汽车下面了。 于是,我就把我包包里常带的专门用于喂偶遇的流浪猫狗的火腿肠拿出来,把皮剥了,掰成两截,放在它附近。它闻了闻,之后就狠狠地吃着。 而在我做这一切的时候,有一位衣衫褴褛,拄着拐杖的老奶奶在旁边一直看着。她还跟我说,地上的食物是她放的,她看这猫可怜,就从旁边的垃圾箱里捡了一点可以吃的东西,给它吃。这老奶奶也真有同情心啊! 后来老奶奶见我愿意跟她说话,就跟我讲了很多她的事情。她说她自己很可怜,就她一个人,没人管她。她老伴去世了17年了,她都快90岁了。她每天去捡破烂,捡矿泉水瓶子,来过日子。过去一个矿泉水瓶子可以卖1毛钱,而现在只可以卖到5分钱。 听到这里,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今天身上带的钱不多,只有将近100元钱,一个50元,还有几个10元和几元的零钱。于是我就把其中的50元钱给了这位老人,让她去买点好吃的。她很感激,说还是好人多,她去周围买菜买吃的,很多人都看她可怜,不要她钱。她就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度过了很多年。 她还说,当年她丈夫是有工作的,而她就是在这周围的小学做个临时工,所以也没有社保。她的老家是唐山,但她回不去了,因为大地震把她家都毁了。而她现在也没有亲人,她的兄弟姐妹们大多也都去世了。 我问她子女为什么不管她,她说,她没有亲子女,当时她嫁给这个丈夫的时候,那个时候她是小老婆,丈夫和大老婆有孩子,但这些孩子都不养她。她还说当年她丈夫的女儿有小孩的时候,还让她去帮忙看孩子,而现在她老了却不养活她。 她说,有一次,她的外孙(丈夫女儿的儿子)在这附近见到她,给了她10元钱,对她说:“姥姥,我给你钱,你拿去买好吃的吧!”而她没肯收。她当时对她外孙说:“你若是给我钱,你妈妈回去一定会骂你的。”我听到这里心想:一个大人还不如一个小孩懂事! 听了这些,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又把自己剩下的零钱也都给她了。她看了说不收我这么多钱。我说,您就拿着吧!您捡一个矿泉水瓶子多不容易啊,我赚钱比您容易的多。后来,她很过意不去地收下了。后来,我又问了一下她的住址,想以后也能够找得到她,这样偶尔自己家里有闲置的东西,可以给她送过去。 回来的路上我心想,她的命运就和这流浪猫一样可怜啊! 回来后,我心想,这样可怜的老人,靠有同情心的人的援助是不行的,因为她没有享受到她该享受到的待遇,例如赡养费和最低生活保障的费用。于是,我就从网上查了一下北京市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办法,按照这办法的规定,她应该能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但是这个需要自己拿着各种证件去街道办事处申请,而她自己或者周围的人未必会知道此事,所以我想什么时候去问问她关于最低生活保障的一些情况,同时也咨询一下中关村街道办事处。或许,可以通过这条途径帮她解决生存问题。 相关的后续跟踪: 1、那位老人,她的心结不是贫穷,而是孤独(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0071do=blogquickforward=1id=593537 ) 2、• 事情的真相往往是出乎意料的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17108 次阅读|122 个评论
私刻公章,故意犯罪,两条新闻,让人情何以堪
热度 2 wj3235 2012-7-13 23:51
(1) 私刻章救妻男子:妻子无北京户口不能上医保 http://news.163.com/special/liaodan/ (2)老人为养老故意犯罪 入狱3月胖10斤 http://news.163.com/12/0713/18/86AH268Q00011229.html 只是个案吗?还是反常?到底谁之过?
4675 次阅读|2 个评论
酷暑江城学习忙之二———偶遇涂又光先生
热度 7 tangminqian 2012-7-11 19:20
偶遇涂又光先生 (一)饭堂偶遇 7月8日晚上,在华科主校区校园东北部的喻园小区南门对面、马路南沿的同畅堂,我约请河南三位同乡,我们四人都是教育博士研究生同学,一起吃晚饭。在等待饭菜上桌的时候,北边紧挨着我们的桌上,来了一位老人,缓缓坐下,跟服务员要了饭菜以后,也在等待饭菜上桌。我们一位同学,硕士是在华科教科院上的,她认识邻桌的老人,小声示意我们说,“这是涂又光”。我看了一下老人,很像我想象中的老人,就是与看到的有些书上的涂老师的照片相比,显得肤色有些黑,而且脸部、身形极为瘦削,就离座走到老人背后,问老人:“请问您是涂老师吗?”老人回答我说,“我是姓涂,我叫涂又光”,信阳光山口音非常重。感到涂老师听力有些吃力,我每次和涂老师说话,都凑到涂老师的耳朵边去说。我告诉涂先生说,“我们是教科院的”。涂老师说,“那你们离得很远啊。”因为教科院楼离喻园小区比较远,涂老师大概就想着,我们走了很远,来这里吃饭。我回答涂老师说,“我们就在附近住,住在从这里往西走一点的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楼上,不远的。”我说,“我的导师是陈廷柱老师”,这时也走过来、站在涂老师斜对面的南阳理工学院教务处王凡接着说“我导师是刘献君刘老师”。我说,“涂老师保重身体,老师们上课都提到您。”涂老师说,“好哇,好哇。” 我俩回到我们的座位,我们的饭菜上桌了,举杯准备喝酒的时候,来自开封的同学提议说,“给涂老师敬一个酒?”我想最好先征求涂老师的意见,就空手走近涂老师,站在他身后,凑到他耳朵边,给他说“涂老师,我们敬您一杯酒吧?”涂老师说,“烟、酒,这些东西,我就不接受,你们喝吧。”我就回到座位,开封的同学很有心,他提醒我说,“等会把涂老师的账一起结了。”我赶紧起身,到总服务台说,“等会,那位老师的帐,我们替他结。他是我们的老师。”总服务台的服务员说,“好的。那个老师可好了!”。我们就只管自己吃饭了,但是心里、眼里,都想着、看着涂老师,担心他一旦出现什么状况,我们好去相助。我们吃饭期间,等了很有一会,涂老师的饭才上来,一小碗米饭,一条约一斤大小的红烧整鱼。涂老师慢慢地吃起来。席间,我起身一次,到总服务台结了帐,按照开封同学的提醒,我把涂老师的饭钱也一起结了。 涂老师吃完后,示意服务员拿来了塑料袋、一次性小纸饭盒,把没有吃完的米饭放在小纸饭盒里,装在塑料袋里面,提着起身,并让服务员搀扶他一下。我晚上始终是坐在饭桌的外侧的,出来进去都很方便,一看涂老师吃完要走,我赶紧走到涂老师身边,搀着涂老师的胳膊,服务员则拿着涂老师打包饭的塑料袋,走在涂老师另一侧,我们三人慢慢地随着涂老师的步速,走出同畅堂的门,并下来门前台阶,一小步一小步,慢慢地走到门外的马路边上。 我们另外三位同学则在饭店等我。 这时天色已经暗下来了。涂老师很机警,站住不走了,说“有车?”,一看没有车过,我们三人一起,随着涂老师的小步子,走到马路对面,上了对面的高台后,涂老师说,“你们回去吧,我能走。”服务员把塑料袋交给涂老师,就抽身走了。我继续搀着涂老师,进了喻园小区的南门。南门是自动上锁的,我们进去后,门就在身后自动锁上了。涂老师说,“小伙子,好了。”我看里边都是老师、家属在活动,涂老师大概很熟悉了,就没有再搀他,准备离开回饭店。涂老师突然想起什么,说“哦,你没有办法出去了。”他意思是说,门锁上了,我不能从这里走了。我说,“没有关系,那么多人从这里过。”我的意思是,那么多人进出,老师们大概都有钥匙可以开门,我可以随着别人一起出去。涂老师说,“那何必哩?”就转身回到门的里侧,从腰间取下钥匙,往锁口一放,门就开了。我和涂老师道别,走出门外,站下来,看着涂老师一个人慢慢地回去。涂老师走到里面不远几步一个小台阶的时候,回头看了看我,我摆摆手,示意涂老师。我站了一会,看着涂老师走得稍远一点,我才回到饭店。 (二)在教科院的影响 回想起来,涂老师在教科院教授们的心目中,影响应该是很大的。不止一位教授在上课中提到涂老师,而且,提到的时候,都是使用非常敬仰的语气,说“涂老师如何如何做”,或者说“涂老师如何如何说”。大家标举涂老师的,共同的一点是,涂老师忧国忧民,爱憎分明,性情率真。记得沈红教授上课时说过,涂老师(当时在上课,还是其它场合,现在回忆不起来沈红教授怎么说了)说到前朝的第一人时,说他做了好多糊涂事,“气得都坐不住了,气得不行了......”,因此,被当做学校的“校宝”供了起来,不让他知道什么事情,也不让他发什么言,否则怕又弄出让领导们难堪的举动来。最近提到涂老师的,则是陈廷柱教授。他说到,在受命参与起草华科“十二五”发展规划时有些问题感到难以拿捏,就向涂老师请教。涂老师就说,“秘书和老师不一样”。陈廷柱教授讲道,涂老师这样一说,自己就明白了,“这不是自己做研究”。 涂老师在教科院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当然更高。有一天晚上我们一门的老师、学生一起吃饭。饭后回来的路上,同门的大连大学校办主任田小潮向我们说起他接触涂先生的感受,感到拜访涂老师受益良多。他说到,华科前校长杨叔子院士十分推重涂老师,涂老师书法很好,杨叔子院士出书只请涂老师题写书名,不请别人写。同行的一位师兄(年龄比我们小多了,但是入师门比我们早两年)住在学校读科学学位,说起涂老师自然非常恭敬,可是他都不敢想到要去拜见涂老师。我自己那时也想起来,就在这次去武汉前不久,在科学网上读到介绍云南大学高教所所长董云川的一篇文章,文首配有一幅董云川在办公室的照片。我记得,那张照片里面,在董云川身后,墙上高挂的一幅字,赫然就是涂老师手书“自然而然”四个大字。我不懂书法理论,也不会用书法内行的眼光去评论书法,只是凭感觉,觉得那幅字写得实在是好,实在是美。 这次去武汉学习,内心里早有一个想法,就是想个人找机会,登门拜访涂又光老师。原来听教科院的老师或者同学说起来涂老师的时候,自己也认同大家的看法,认为涂老师的性情很刚烈,万一自己去见涂老师,哪一句话说得不对,涂老师不要气或者骂我?自己惴惴不安,想了很多可能的场面,欲请导师做个引见的,无意中,竟然自己就碰到了涂老师,欣喜之意到此时此刻我打字写这篇博文的时候,还挥之不去!
个人分类: 教育人物与历史|6607 次阅读|12 个评论
从百岁老人谈长寿秘诀看起
热度 1 mydlhf 2012-7-10 11:34
刚刚看到一位百岁老人谈长寿秘诀,很简单,就是“每天都看新闻联播”,这个厉害了。我就想,如果每个中国公民都只看新闻联播,没有网上那些杂七杂八的言论,形成一个“闭区间”,不是每个人都活的很幸福?所以嘛,开放是不应该的,一定要封闭,封闭,再封闭。再仔细想想,童话不都是一个“闭区间”么?所以,不要抱怨社会不公平,只不过,是自己有一颗不公平的心而已。
233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别再对高龄老人施行创伤性检查与治疗了
热度 28 何裕民 2012-6-25 17:01
这些天,接连几个老年癌症案例让我心里不安! 一位 81 岁老年男性,因为咳嗽, CT 示可疑肺癌,又是气管镜,又是穿刺检查,没法明确,不敢开刀,住院做了两次小剂量化疗,进去时好好的,一个半月后卧床不起,咳嗽不止,虚汗淋淋,亲友们相别月余,再来看他,居然认不出来了!家属在老年自我一再恳求下,出了医院,找寻中医药支持…… 一位老年妇女, 80 出头,心窝下偶有不适,一查,怀疑胰腺癌,大动干戈,又是查体,又是 PET/CT ,是否患胰腺癌,结论仍在疑似之间。家属意见不一,在医师的建议下,积极治疗一派占了上风。听从医院意见,小剂量健择(每次 1.2 克),单一药物,做了三次化疗,第一次没有任何反应,第二次略有不适,初起,主张“积极治疗”派很是得意…。想不到第三次化疗后,老妈差一点送命,老人怒了,声明:“再让我住医院,我明天就自杀”。子女们慌了,“主和派”动员其来寻求中医药支持……,老人一个劲地对我说,我几个月前好好的,能够上街逛逛,看现在,吃法都成问题! 又一位老年男性, 86 高龄,原先一直喜欢吃肉,身体特棒,近几天来夜尿频频,排尿不畅,尿有余沥,大家慌了,送进医院,又是穿刺活检,又是昂贵的 PET/CT 检查,被确定为前列腺癌。被推荐可以考虑“微创”治疗,家里商量后听说“微创”损伤不大,可以根治,遂一致确定,同意微创治疗。没想到,微创后局部水肿,大小便困难,下半身疼痛不止……。这时候,全家又一次慌了手脚,医师建议可以用金属管子“通 ” 一“通”,老人宁死不从,宁可出院等死,也不再接受这类治疗,只能把老人送来我处求救……。此时,我只是按照常规,中西医内服外敷,一二天后症状缓解,半个月后老人基本恢复,只是一直愤愤不平于此前的遭遇,对极力送其去医院的大女儿更是不理不睬! 这些常见临床现象,让我不得不要大声呼吁: 停止为年龄超过 75 岁的老年患者做意义不大的创伤性检查与治疗! 因为医学首先是人学,医学首先需要考虑人道主义! 其实,世界卫生组织的一批前高管不久前刚刚在中国出版了一部新书:题目是:《 人道医学——理念与实践 》。书中就大声疾呼: 停止为高龄老年患者做意义不大的创伤性检查与治疗! 再往前追溯,美国《华盛顿邮报》 2008 年 8 月 5 日报道,美国一联邦医学专家小组就呼吁,停止为年龄超过 75 岁的老人实施检测是否患前列腺癌的预防性医学普查,认为这种检测对于 75 岁以上者弊大于利。 报道说,美国疾病预防特别工作组 8 月 4 日发布报告说,研究结果表明,前列腺癌例行普查对 75 岁以上老人的好处“几乎为零”,反而经常会给他们造成“从中度到重度不等的伤害”,涉及膀胱控制能力和肠胃功能等。 千真万确的,这些家属都是充满孝心的,一心想让老爸老妈等活得好一点,所以才会如此上心。然而,我们强调,动机与效果必须统一。必须承认,人类的能力是有限的。许多情况下,对高龄老人,也许悠着点,比拼命的积极治疗,无论是生存质量、自我感受,还是生存时间等,都要好的多! 鉴此,我再次呼吁: 别再对高龄老人施行创伤性检查与治疗了 !否则,这同样是不孝不顺!不同只是在于,它虽是无知所导致的,但后果同样严重!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2126 次阅读|29 个评论
尊老爱幼质疑
热度 1 weiwu207 2012-6-21 09:25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其实尊老尊幼,爱老爱幼值得提倡。只尊敬老人,不尊敬小孩,老人和孩童不平等属于年龄歧视问题;只爱护孩子,不爱护老人也是落后思想。
1751 次阅读|1 个评论
#荐书#《悠遊100年:趙爺爺和你分享五顆歡喜心》
josh 2012-5-28 18:38
100歲趙慕鶴:決定要做什麼事情,就要狠一點,否則做不成    認真:   .60歲的退休鄰居說:「你都快要死了,還學電腦,你休息休息吧。」   趙慕鶴說:「可是我還活著啊……。」   .「我不知道自己何時會走,課業能完成就完成,論文能寫完就寫完,但做一天就要負一天責任。」   .趙慕鶴上課極講禮數。每次老師進教室上課,他無視於周圍同學反應,一定站起來跟老師問好才坐下。    活到老學到老:   .「我知道我可以的!」,即使被潑冷水,也要考研究所   .他在寫論文期間因故摔倒,無法通勤,在學校宿舍住三個月。這段期間他每天叫同學室友起床,最後論文口試比同學更早通過。    養生:   「我住四樓。」「四樓?」我們吃了一驚。「對,每天爬上爬下有個十來趟。」   為什麼吃驚?因為說話的人,民國一百年正好滿一百歲,但生活起居全都自行料理,且神采奕奕,健步如常人。    生活:   .七十四歲不懂英文,也敢獨遊歐洲,他與背包客同擠二十人一間的青年旅館,旅行五個月,全程只花十六萬元。   .趙慕鶴像自栽的花,越活越燦爛。 本書特色   1.結合傳記.歷史.勵志三種特性於一書,議題稀有   傳記:一個活了100年的長者,一生從小到大,用認真的態度扮演每一個角色,尤其在台60年都是單身過日子,卻能過得萬分精彩,是難得的故事.   歷史:作者歷經戰亂、與中華民國同年,記錄他的故事,也等於具體而微看到中華民國一百年的變化。   勵志:一生勤奮認真,活到老學到老,把日子過得充實精彩,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生命價值。   2.跳脫傳統傳記式時間序結構,以議題方式呈現,如談學習、談戰亂時代、談養生、談生活、談金錢、談態度、談自助旅行等。 作者簡介: 趙慕鶴(民國元年生)   1.2011.1.3商周1206期商周”百年萬歲”封面故事主角之一。   2. 高雄師範大學輔導中心主任退休;但98歲拿碩士學位,是台灣最老碩士,期間每天通勤逾四小時,兩年都全勤。   3.92歲才從空中大學畢業,也是國內最年長的大學畢業生。   4.趙慕鶴活得精彩,歸因到原點,竟是以死亡為師。他說,「我這輩子就是逃難心理,人生是不停的逃難。九死一生的經歷,讓趙慕鶴認真活在當下,從不閒下來,人生非常豐富精彩。 赵慕鹤40岁当学校工友。75岁当背包客,畅游英、德、法国。93岁到医院做2年志工。95岁考上研究所,98岁拿到硕士毕业,名列吉尼斯纪录。100岁他的书法被大英图书馆收藏。101岁在香港办书法展,并且成为畅销书作者!活着必须创造奇迹! 以上内容转自: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30115
个人分类: 不一样的人生|4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外祖父---一个大智若愚的老人
热度 2 dygnuist 2012-5-27 17:52
说起我的外祖父,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有独到见解的老人。我从小见到的这位驼背老人,尽管很固执,脾气也很大,性格特别急燥,但为人却非常善良。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那还是全国刚解放不久,新中国成立之初,某一年的一天,突然有位陌生人来找我的外祖父周老先生,此人从外貌来看还很和善,他一见面就问我的外祖父:你还认得我吗?我外祖父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后来,当那位‘不速之客’提起在周家带饭的往事。。。,我的外祖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人姓张,他在解放前是我党地下工作者,由于工作需要,曾在我外祖父母家中搭伙带饭,每天三餐,当时我外祖父母都已年近 6 旬,正好赋闲在家,于是就承担起了这项工作,可是这人与我外祖父母相处约有半年之久,却丝毫未透露半点信息,两位老人也从未过问这位地下党人的身世,只听他自己说是做小买卖的生意人。直到这次登门致谢,二老才真正认识到:原来我们还做了这样一件大好事。当张姓地下工作者将一大包礼物放在桌上时,两位老人的激动心情,自然是溢于言表,于是,竟忘了问来人在何地的政府部门作官,担任什么职位?由此可见,两位老人的确是很善良。其实,在我猜想,这样的共产党干部,在解放初期应当是大多数。直到后来,此人也未告知两位老人,他究竟在哪个部门当官?关于这个故事,还是多年以后(约在 90 年代初),年过 8 旬的我的母亲讲给我听的。两位老人对待周围的邻居和亲戚朋友,总是和善礼貌,有求必应,乐于助人,在我外祖的家族中也是“有口皆碑”的大好人,尤其是我的外祖母,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贤妻良母,说起她的故事,可能又有一大箩。 再者,我的外祖父母一直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常年吃斋念佛,几乎一辈子过着俭朴的生活,二老都在年近九旬才过世。从现在的养生观点来看,长期吃菓素确是非常好的饮食习惯。 使我特别怀念的是我外祖父对世事的洞明。早在四人帮倒台之前,他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文革的一些倒行逆施和社会动乱,完全是对天地“作孽”。当时刚刚解放,中国刚从旧社会进如入新社会,大约在我上小学四年级时(当时我才8-9岁),就听他老人家说,“中国出了个扫帚星(指毛)”,因我还不懂世事,就听其他的长辈们,呵斥他说,“对共产党的领袖,可不要乱加评论啊! ”但是 ,愈到后来,许许多多的事情,却愈来愈证明了,毛的个人崇拜,一个人说了算的弊端是造成全党政治运动不断的总祸根。就连后来的我 --- 在新中国阳光下茁壮成长起来的进步青年(共青团员),都不能自圆其说了。文革后期,有一天,他老人家突然冒出了这么一句话:“你别看街上行人中,那些戴着破帽子穿着破棉衣,走路佝偻着身子的老头儿,其中有不少是非常有学问的大师呢!”他们虽然在文革中被人整肃,但其学问并未从起头脑中消失!又有一次,我外祖父突然指着当时我们喜爱的收音机说,“你别看这种东西现在价钱很贵,要不了几年,它就会很快便宜下来,说不定到时候都没人买了!”多年以后,他的这些普通百姓的见识却都一一地兑现了,不能不说他老人家有一种世事洞明的先见之明! 此外,我外祖父记忆力相当好。他曾记得他年轻时在外国人的洋行里工作时与洋人对话的那些英语问答。据说他当年在与洋人打交道时,虽然不得不“点头哈腰”地装出一付“诚实”的面孔。但实际上他心里对洋人侵占中国人的资源和市场很有反感,只不过没有办法,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而为之。文革后期,他已到晚年,记得他常说的一句话,“外国人到中国来,都是有目的的,洋人没有一个好东西!都是想来我们这里讨便宜的!” 现在看来 , 年过 60 以上的人们差不多都有不同程度的体会 , 但是 ,当下 的年轻人却没有亲历过 60 年来的各种人生坎坷 , 因而在这个问题上 , 他们并不信老年人的经验之谈 , 其实最近的事例能说明问题的很多 , 例如 , 据报道,美国肯德基连锁店的鸡腿、鸡翅,是用了许多激素将小鸡催熟的 , 有的竟然长了 6 只翅膀 ,6 条腿 , 这种令人惊愕的养殖方法居然是美国人干的 ! 仅此一例可见一斑!
个人分类: 人生之旅|2503 次阅读|2 个评论
地铁让座记
热度 6 chemicalbond 2012-5-24 21:44
今天做地铁进城办事,地铁里面给一位老奶奶让座,我自己背个沉甸甸的电脑站了10+个站。等到老奶奶下车时,却把座位让给另外一位旅客。 我郁闷了半天,突然有个不太善良的念头:老奶奶不会是得了老年痴呆? 要是得了,这事好理解,但是这病还没有药可治疗啊,老人家肯定是比较严重的那种。一想到她可能有的痛苦,我不由地转向另一种假设:她也很可能没有得老年痴呆症,因为她的行为好像跟广大市民的习性比较一致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004 次阅读|12 个评论
[围观]谁该对空巢负责?哪些人喜欢看宫斗剧?
热度 1 wya 2012-5-8 12:47
国富之后,钱向哪里投,劳动力就往哪里走,那么剩下的老幼病残谁来照顾? 江西宜春一家5名留守儿童溺亡 http://news.163.com/12/0508/08/80VH2OJI00014JB6.html 留守儿童安全令人担忧 采访完这件令人悲痛的意外事件,记者的心情格外沉重。11岁、10岁、8岁、6岁,一个个如花的孩子,就这样瞬间被无情的河塘吞没。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一个细节,当李奶奶听到小孙子小辉回来报信时,她心急如焚地满村找人营救, 但村里很难找得到年轻人,最后她租了一辆摩的,到处寻找,才叫上了两位年轻人 。时间一拖再拖,最终得到的是人亡心碎的结果。 几位村民很痛心地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平时基本看不到年轻人了,遇到紧急的事一点办法也没有。假如这五个孩子各自在父母身边,不给年迈多病的老人照看,也许他们就不会遭厄运;假如当时随时都能叫到年轻人快速营救,也许后果没有这么惨。由此折射出,眼下农村的许多村庄都成为 “空巢村 ”,那些跟着爷爷奶奶等老人生活的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确实令人担忧,尤其是他们最基本的安全保障更值得人们关注。 通过这事件,记者恳切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多花一点时间和精力,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安全,为他们撑起一片幸福安康的蓝天。 http://news.163.com/12/0514/04/81EK330400011229.html 宫斗、无厘头式的纯娱乐对青少年的污染、引导和时间上的浪费严重!早就该管管了! 党报批《甄嬛传》等宫斗剧:“煽色腥”发挥至极 http://news.163.com/12/0508/12/81003FCV0001124J.html 更重要的是,这些没有历史文化根基的后宫戏, 提供的思想价值观也有问题 。原本,后宫戏是一个可以深度挖掘的题材类型,通过嫔妃争宠、比拼心计可以发掘在这背后隐藏的特殊人群命运的悲惨以及 人性的扭曲 。她们从涉世未深的少女到工于心计的嫔妃,完全是封建制度的戕害使然。但实际上,这些本应好好表现的内容在电视剧中完全被屏蔽了,而后宫中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相互算计—— 人性中恶的一面被无限放大了 。这使得今天充斥荧屏的后宫剧, 只有成败没有是非,只有你死我活的阴谋、陷害、争斗,不见引人向善、向上的积极力量,更奢谈道德坚守和人文关怀 。 情节上漏洞百出,内容上将“煽、色、腥”发挥到极致,主题上唯斗争至上、以恶制恶。这些被观众称为“重口味”的后宫题材电视剧,有意忽略作为公共媒体应当承担的舆论教化责任,对历史的解构背后 隐藏着对权力、恩宠、一夜走红、一夜暴富的向往和对享乐主义的崇拜 ,既无益于认识历史,也无益于思考人生。这类电视剧是在大众消费文化背景下出现的消费历史的怪物,因其所谓对当下职场状态的映照,而受到一些 年轻观众的热捧 。如果继续放任这类题材的过度制作和播出,无疑会对社会心理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对历史的严重篡改和对宫廷争斗的无限放大对于受众, 尤其是青少年会构成一种误导,会让他们对历史、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产生歧义,失去了指引现实人生的历史坐标 ,一味沉溺在逃避现实的空虚里。而对于后宫剧本身来说,任意设置历史语境,编造子虚乌有的历史情节和人物关系, 片面迎合市场的低俗趣味,消费恶、渲染恶,终将在“ 娱乐 至上”中“娱乐至死”, 而留下一堆糟蹋历史、无益于人心、无益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垃圾。 干爹门,娱乐节目无底线 http://news.163.com/12/0516/01/81JD2N8S00012Q9L.html?from=index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749 次阅读|2 个评论
火车票实名制可以考虑购买人的特殊性,照顾老人、残疾人、孕妇等
热度 2 zuoqiting 2012-5-8 09:50
有两次我坐火车卧铺,经历过两件事情,使我想到这个问题。一件事是,一位估计60多岁老人,买的是一张上铺,上不到上铺;另一件事是,一个孕妇买的是一张上铺,上不到上铺。 以前没有实行实名制的时候,火车站在售票的时候很难辨认乘坐人身份。但现在是实名制,每个购票都有相应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一方面,可以辨认乘坐人年龄。另一方面,假如有购买人信息(如残疾证),可以对身份识别。这样,在售票的时候,就可以根据乘坐人情况,分类售票,或者预留部分票。比如,要照顾6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孕妇等。 我觉得这从技术上很容易实现,关键是要给社会需要关注的一部分人更多的关怀,体现社会的温暖。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4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医生说出了惊天秘密:癌症患者连死都不明白的事(转帖)
热度 4 seawan 2012-5-1 10:54
出于求生的本能,每一个癌症患者都不甘心坐以待毙。殊不知,他们的求生欲望与求治要求,竟让自己成为某些不良医院各科室之间抢夺的“唐僧肉”.....一位年轻医生的自述,让我们看到了其中的秘密。 2009年,我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幸运地成为山东省某三甲医院肿瘤科的医生。 工作第一天,我穿上白大褂,和主任一起查房。查房一上午,共有40多个癌症病人,他们病情各不大相同,相同的是,对我们的话都言听计从。 第二天上午,我接诊了一个肝癌晚期的老人。看他的影像片子,癌细胞已经全身转移,没有治疗价值了。再说,从老人的穿着来看,家境并不太好,更没有必要白花 钱了。出于好心,我把老人的女儿叫到办公室,建议她放弃治疗。老人的女儿放声大哭,伤心地把老人带走了。不料,一个星期之后,我意外地发现老人竟然被收住 院了!护士长告诉我老人回家后不甘心“等死”,把自己的房子卖了30万,又挂了肿瘤科的一个专家号求治,当即就被专家收住院了。护士长还悄悄告诉我:老人 还在病房里说你医德不行,自己没本事治他的病,就让他回家等死! 2009年11月底,我们肿瘤科发奖金时,平均一个人才2000多元!主任关上门给我们开了个秘密会议:“咱们医院实行的是绩效考核,收人减去成本再乘以 提成的百分比,才是科室的奖金。”他故意顿了顿,说:“不需要我多解释了吧?你们用几元钱的便宜药,那是你们的自由,不过,你不能把自己当成菩萨下凡,让 大家陪你喝西北风”主任的话音一落,大家的目光就齐刷刷地投向我,我脸上立即火辣辣的......” 这件事没过几天,病房就住进一个患前列腺癌的离休干部,癌细胞也已经转移腹腔了。有了前面的教训,我试探性地找他的妻子谈话:“我建议用相对好一点的药 物,因为这样可以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我的话音未落,他的妻子就鸡啄米似点头:“什么药好就用什么药,我舍得给我们家老张花钱!”有了这句 话,我放开了手脚,什么药贵上什么药。最后,老人在病房里住了两个月,共花费了40万元,最总还是死了。 我心里有鬼,自觉愧对老人。可令我哭笑不得的是,家属办完后事,经专门给我送来一面锦旗,说我把病人当亲人,努力提高了癌症晚期病人的生活质量。 各种名目的账单- 2010年7月,我接诊了一个早期肺癌病人,觉得有手术指征,就介绍给了胸外科一个医生。没想到,病人手术之后,胸外科医生专门请我吃了顿饭,并给了我一 个500元的红包。我不要,他却说:“这是你应该得的。以后你那边有要做化疗的病人,也”介绍“给你。我们俩长期合作!”然后,他还以过来人的身份“教 育”我:“你是刚毕业不久的学生,现在摸清楚肿瘤科的工作流程没有?简单来说就是这样:来个癌症病人, 先介绍到外科给他们做手术,让外科把手术的钱赚到 了,再把病人转到化疗科化疗,然后再转到放疗科放疗,等着些科室的钱都赚到了,再把病人扔到中医科喝中药 。”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接下来的一件事,让我终于验证了这位外科医生的话。有一个胃癌晚期病人,癌细胞已经腹膜转移。可还是被转到普外科做了手术,术后又转到肿瘤科化疗,放疗科放疗,中药科喝中药,如此折腾3个月,病人就死了。我曾偷偷调出病人的影像资料,一看就发现没有手术指征 更加可笑的是,有一回,有过一次合作经历的那位胸外科医生给我转来一个肺癌术后病人。病人70多岁,早期肺癌,即使不做化疗也可以长期生存。不料,我好心 告诉他可以保守治疗的时候,他却质问我:“癌症手术后化疗放疗是常规治疗,如果听你的保守治疗,我的癌症复发了你负责?”其实,化疗有很大的副作用,尤其 是对这种年老体弱的癌症病人来说,副作用更是致命的。勉强挺过4个月疗程的化疗,老人的免疫力就急剧下降,肺癌也随之复发,并出现了脑转移。在家属的强烈 要求下,我们又给老人做了伽马刀手术,结果导致了更大范围的肿瘤转移.......如此折腾了一年多,老人终于在痛苦中死去了! 医院不扶伤, 医生改经商。 患者求活命, 钱财被套光。
个人分类: 周围|2864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4岁女童被陌生男子强行抱走 路过老人将其救下
supdesign 2012-5-1 04:45
4岁女童被陌生男子强行抱走 路过老人将其救下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27日00:00 北京青年报 ■昨天幼儿园门前贴出了“警情提示” ■摄影/陶冉   本报讯 前天下午,位于长虹桥东北侧的农业部机关幼儿园,一名4岁女童的家长在接孩子时,由于疏忽致使孩子单独走出幼儿园。孩子被两名陌生男子盯上并强行抱走,边走边哭的她看到路边经过的李先生时,无助地喊了声“爷爷”,警觉的李先生感觉到事情不对劲儿,简单询问后,李先生果断地把孩子从男子手中夺了过来。虽然两名男子逃脱了,但所幸孩子安然无恙。   疏忽 家长没注意孩子走丢   昨天下午4点钟左右,农业部机关幼儿园门口排队接孩子的家长,边等候边议论女童险些被抢走的事情。从她们的对话中记者了解到,前天下午,4岁女童的妈妈来接孩子,孩子在幼儿园里面玩耍不想走,妈妈说了句“你不走我就走了啊”,便经由门口走到对面小卖部附近,和熟人聊天。那位妈妈完全没有想到,她走出来后,孩子也跟着她往外走,且在走出幼儿园门口后往另外一个方向走去。一位家长推测,学校门口的保安看到孩子跟在妈妈后面走了出去,也以为家长知道孩子跟着,“否则不会让孩子一个人走出去的。”   惊险 孩子哭喊引路人警觉   幼儿园对面小卖部的一位女士说,前天下午,女童的妈妈发现孩子不见时,着急得不得了,顺着道路往南边去找。后来有一位老者把孩子送了过来,说孩子差点被坏人抢走。   一位附近的居民说,救回孩子的那位老者姓李,当时李先生走在农展馆南门前的便道上,听到一个孩子喊“爷爷”,抬头看时发现两名年轻男子抱着一名哭得声嘶力竭的女孩儿,孩子两手拍打着使劲挣扎,男子手臂的刺青和非主流的发型,让他感觉情况不对。李先生上前询问时,男子说带着孩子找妈妈,女孩儿却说不认识他俩,于是自己就把孩子从男子手中夺了过来,并送到幼儿园。   措施 幼儿园加强安保措施   一位家长介绍,前天晚上家长收到幼儿园的短信,说次日早上开家长会,要求孩子的爸爸妈妈参加,其他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昨天早上开会时,幼儿园除了说女童险些被抱走的事情,还着重叮嘱家长看护好孩子,并要求家长教育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走,遇到坏人时就大哭大喊找妈妈,引起周围人的注意等。此外,幼儿园接送孩子的程序也更加严格,要求接送卡里必须有家长的照片等。   昨天下午放学时间,记者看到校园保安、园长、老师都站在门口,叮嘱接孩子的家长“拉紧孩子的手”,一位家长带着孩子离开幼儿园后又返回,取一件遗落在教室的衣服时,被保安要求出示接送卡。   幼儿园园长告诉记者,女童险些被抢的事情是在家长将孩子接走之后发生的。事发后幼儿园也紧急召开家长会,提醒各位家长注意看好孩子,同时对孩子进行安全防范方面的教育。   警示 附近居民警惕性提高   记者看到,事发幼儿园门口贴出了一张署名为“农南警务工作站”给各位家长的“警情提示”:“每天当您在幼儿园接到孩子时,请把孩子看好,不要在接孩子回家的过程中跟他人闲聊,以防不法分子利用您的疏忽,乘您不备将孩子带走,提醒家长多加注意此事,以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落款日期为昨天。   除了家长,附近居民的防范意识也增强了。昨天下午,记者在校园门口采访时,一位附近居民在旁边警惕地对着记者拍照,随后走过来询问“你是做什么的”、“不是要拐孩子吧”,当记者解释后,这位居民最终才半信半疑地离开。   ■线索提供/马先生   讲述 奋力抢回女童 胳膊被抓伤   昨天下午,记者辗转联系上从两名男子手中抢回孩子的李先生,今年58岁的老李向记者介绍了事发经过。   “当时我从农展馆出来,一边走路一边翻看手机里拍摄的牡丹花,并没有注意到其他情况。突然,听到有孩子喊了声‘爷爷’,抬头看到两名骑电动车的男子,抱着一个不断大哭的小女孩。”李先生说,骑车的男子大概有二十多岁,发型是那种两边短、中间长,发梢染成黄色的“哈韩”型的,坐在电动车后面的男子大概30多岁,上身穿夹克,手臂上还有刺青。后座男子抱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儿,小姑娘哭得声嘶力竭,两手拍打着像是在努力挣脱。   “当时我在便道上,距离电动车有三四米远,看到这种情况,我本能地反应是‘噌’地跳了过来,问‘干什么干什么’,后座男子用浓重的东北口音说,‘我们这是带她去找她妈妈。’我接着问小姑娘,‘你认识他们吗?’小姑娘哭着说,‘不认识。’听到这儿,我没有跟他们再多一句交流,就一手拽着小姑娘的衣服,一手抓着小姑娘的胳膊,把她从后座男子手里夺了过来。后座那个男子右手臂一挥试图来夺,没有成功,却把我的左臂抓出了血痕。”   “怕他们再过来抢,我转身护着孩子往便道上走,同时掏出兜里的手机准备报警,我想啊,如果我错了,确实是他们家的孩子,那就算我多管闲事,就向他们赔礼道歉。”李先生说,由于自己的手机是刚换的,还没有操作熟练,触摸屏锁上打不开。当他再转身看的时候,那俩人已经骑着电动车掉转头走掉了,“前后也就3分钟的事情。”   李先生将女孩救下来后询问她父母姓名和联系方式,但孩子由于被吓坏了,也说的不是特别清楚。“孩子眼神里充满恐慌,说话也是扯着嗓子。”李先生说,最后他和爱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领着孩子走到幼儿园门口时,家长、老师都在找,妈妈哭得已经不成样子。”   李先生说,自己虽然了解到有拐卖偷抢小孩儿的事情,两名男子的外形和孩子的肢体语言也让自己有所怀疑,但询问和夺孩子更多的是下意识的反应,如果那一刻稍一犹豫,坏人骑车走掉,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他的举动令很多家长和网友感动,但李先生觉得没什么,在接受采访时不断感慨这件事“就是一念之间”,并一再嘱咐记者不要把自己的名字和照片登在报纸上。   ■文/本报记者 高淑英
个人分类: 09杂谈|2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方可成 :为改革“站台”的老人们
whyhoo 2012-4-28 14:37
一群耄耋之年的老人,为中国改革奔走呼吁,成为当下中国改革讨论中的独特一景 一群耄耋之年的老人,正活跃在为中国改革鼓呼的第一线。他们的奔走呼吁,成为当下热烈的改革讨论中的独特一景。 仅以上周末(2012年4月21、22日)为例—— 83岁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在济南谈民间借贷,呼吁“消除金融垄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比茅于轼年轻一岁的吴敬琏则在北京再次强调改革的“顶层设计”,并期待今秋的高层换届,带来一个“由改革推进增长的新时代”;82岁的学者资中筠在武汉纵论世界趋势和中国前途,提醒大家不要“陶醉在表面的繁荣”,“中国非改不可”;85岁的律师张思之在四川分享律师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重申“依法办事就是最大的讲政治”; 再早前两天,82岁的法学家江平在北京参与“打击黑社会与民营企业财产权保护”论坛,批评“运动式打黑”,并对温州金融改革寄予期望。 这些老人大多曾活跃于被普遍视为“改革黄金年代”的上世纪80年代,有的还深度参与了改革进程。30年后,他们面对着截然不同的改革环境。 “1980年代的改革所向披靡,干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大都要求改革。但现在关于改革的争论很大。”一位老人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既得利益者想维持现状,改革动力越来越弱。” 也正因为此,这些“改革老人”发出的声音也更为急迫。 为何感时忧世? 律师张思之曾打算,执业到80岁退休。不过,当他真正满了80岁,这一目标又被推迟至90岁,甚至,要是90岁以后还有力量,那就干到底。 身边有人不理解:“你都八十多了,该休息了,还搞什么呀?”但张思之觉得,只要身体允许,自己还是应当“有点作为”,“整天吃饱混天黑的事情,我是不愿意做的”。 张思之推崇的进步模式,是以个案推动法治进程。从担任“两案”(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辩护律师组组长开始,他代理的案件没有一桩胜诉的,但许多人认为,这些“为异端辩护”的经历,见证了法治的前行。 张思之总觉得前行的步伐太慢,他对现状并不满意。 原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资中筠2011年底出版了一套自选集,第一本就叫做《感时忧世》。她在书的首发式上说,曾以为自己退休之后应该写些《闲情记美》一类的东西,谁知坐下来后,只要一想到从报刊上读到的世事,就“欲罢不能”了。 “我们这一代人,痛点比较低。别人见怪不怪的事情,总有这样的心情。”资中筠说,“我没什么崇高伟大的目标,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够多了解事实和逻辑。” 这些老人多属于同一代人。包括吴敬琏、茅于轼、资中筠、法学家郭道晖在内的多位老人都出身名门,年轻时经历政权变迁,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大多数人在“反右”和“文革”中遭受厄运。 和当时的很多国人一样,资中筠也曾深信“挨饿是光荣”,但浩劫年代的创痛记忆,成了包括她在内的很多人反思的起点。 法学家李步云和江平、郭道晖被并称为“法治三老”。郭道晖本是清华大学机电系毕业生,是前总理朱镕基的同窗。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成立,年届半百的郭道晖在时任办公室主任王汉斌的劝说下改了行。他决心要追回自己被耽误了20年的青春,痛定思痛地检讨中国缺乏民主法治的历史。 吴敬琏的一段关于家国情怀的文字,或许是对这些老人恰当的诠释:“我们这一代人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患意识,这与自己的经历中的家国多难有密切的关系。民族振兴是我们这一代人刻骨铭心的梦想。我曾经说过,我们个人的命运是同改革开放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对民族前途自然就应当有一份责任和担当。” 这些老人有他们的优势:有资源,有资历,而且没有太多后顾之忧。“年轻人很多都受困于体制,不便说话,或者忙于生计,自身的知名度、影响力又不够。”四川律师林波说。 为中国改革做设计 和原本学机电的郭道晖一样,茅于轼也是“半路出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本是机械工程师的他,兴趣也转向国家更需要的经济学。1985年,茅于轼的《择优分配原理》出版,这本书是代表当时中国思想前沿的“走向未来丛书”之一,它奠定了茅于轼的学界地位。 启蒙,被部分人视为老人们的贡献之一。用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在为一位老人祝贺八十寿辰时的话说:“作为中国人,应该庆幸有这样一位导师在坚持不懈地为中国之忧而忧,为我们指明那些本该明了,却被某些利益集团不断搅浑的道理。” 郭道晖对自己的工作也有这样的定义:“有些道理,法学界早就知道,但是社会上不一定知道。我就是在做法治启蒙、普及常识的工作。” 今天仍然活跃的老人们,大多在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郭道晖,作为全国人大法工委的重要成员,他是法治进程恢复的“体制内”参与者;又如资中筠,先后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社科院美国所任职——她一直认为,不是给领导做智囊,而是给民族做智囊。 更广为人知的例子是吴敬琏。自1984年调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任职始,大量的改革决策中都可以见到他的身影。这位被赠予“吴市场”绰号的经济学家,参与撰写的“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商品经济的再探索”、“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论竞争性的市场体制”等报告或书籍直接影响了改革决策。 1990年7月,在决定中国改革走向的关头,吴敬琏曾在中南海,与坚持计划经济的学者在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面前争得面红耳赤。 “在上世纪80年代,做理论、做学术的人,声音很容易转化为政府的政策,因为那时是以改革为主导的政治架构。”经济学者岑科说。 在担任改革智囊的经历中,吴敬琏也与同一个圈子里的王岐山、周小川、郭树清等人熟识。现在,王岐山是国务院副总理,周小川是央行行长,郭树清则是半年前履新的证监会主席。“与这些高级官员的密切联系,能够让吴敬琏的改革呼吁不仅为大众所知,更有机会影响政府决策。”岑科说。 1988年,吴敬琏、楼继伟、周小川、郭树清、李剑阁还曾一起出版一本书,名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时至今日,吴敬琏依然在为中国的改革做设计,他提出的最新概念是“顶顶层设计”:建立一个能够实现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的法治的市场经济社会。 吴敬琏仍在发声,但改革的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上世纪80年代的“所向披靡”已经难以寻觅,改革遇到了争议和阻力。 很多人注意到:原本较为慎言的吴敬琏,今年也明确提出:“1992年重启的改革存在一个明显的遗憾,就是只注重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不再像80年代初中期那样,要求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并举。”他还引用邓小平在1986年的话说:“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改革也搞不通。” 老人们过时了? 在改革关头的发言,令改革老人们赢得了美誉。但与此同时,他们也遭遇了不少非议,乃至攻击,一些人称他们为西方利益的代言人。 对于这些声音,茅于轼说自己“来不及理他们”。很多人都知道,茅于轼与爱人在单位分的房子里一住就是近30年。 经常与学者打交道的媒体人刘波认为,“人格独立”和“服从内心”恰恰是这些老人的最大特征和吸引力。“有些中青年学者并不是独立学者,但这些老人的立场则无可置疑。”刘波说,“我并不太同意吴敬琏的一些意见,但他们从很早就坚持说真话,他们的研究是独立的,是服从内心的。” 不过,舆论中也有另一种声音: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老人们的观点已经赶不上时代的发展了。“他们的人格也许可敬,但知识陈旧,思想意识脱离不了士大夫的精英主义,他们在1980年代贡献卓著,如今已经过时。”旅美学者薛涌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们应该知道自己的限度,鼓励支持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年轻一代。” 最近,薛涌在FT中文网与茅于轼就“劳动是否创造财富”等观点展开了一场辩论。他认为,茅于轼等人在深化自由主义理论方面表现“不称职”,而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又制造了不必要的对立。 二人的分歧起点在于:对国情的判断非常不同。在薛涌看来,根据GlobeScan在2010年对15个主要国家的民调结果,中国公众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相信市场的一族,对市场经济的最大威胁未必来自左派,也不是来自“仇富”情绪,而是来自于权贵资本主义的不公正竞争。 “我觉得薛涌的意见很有价值。他认为我太看重自由了,我也没有确定的把握,可以探讨,但如果说我把自由看得还不够,也能找到证据。”茅于轼说,“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是非,只是看法不同。” 不止一位受访者向南方周末记者提及:比起老人们的观点,甚至比起他们的勇气,他们的宽容精神是更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年轻人形而下想得太多,形而上想得太少” 这些老人的身体状态大多不错,比如张思之,85岁高龄还可以连讲3个小时不休息。不过,不少人对正在成长的中青年一代,有着不少忧虑。 一位老人这样表述他的担心,“总体来说,70后、80后对于历史的了解不够。”“不要说抗战,连三年饥荒、‘文革’都知道不多,这将对今后的改革造成相当大的障碍。所以我有些担心,我们的时代很快就过去了,如果他们不知道历史的话,后果很严重。” 资中筠对此有相同的看法:“我觉得现在最重要的,是让年轻人知道真实的当代史。”张思之则认为,年轻一代律师不缺业务尖子,但由于大环境,在道义、政治方面仍有所欠缺。 为了解答年轻人的困惑,茅于轼坚持给年轻人写信,他的博客开设了“茅于轼问答录”专栏。湖北蕲春的乡村少年蔡小海曾经和同学一起办了一份刊物,为了刊登茅于轼的一篇文章,他辗转联系,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茅于轼当即同意。几天后,小海还收到了茅于轼寄给这个编辑部的500元钱,以及几本他写的《生活中的经济学》。 当然,这些老人与年轻人的交流更多发生在大学。 2011年,“法治三老”江平、郭道晖、李步云曾齐聚中国政法大学。面对年轻的学生们,郭道晖说,希望大家“为人民争权利,为国家兴法治,为社会求正义”,李步云希望同学们“为建立法治国家奋斗终身”,江平的寄语则是:“你可以不说话,可以少说话,但不可以昧着良心去说话。” 2012年4月23日晚,资中筠出现在华中科技大学,谈“世界与中国都面临转折”。这场讲座涉及中美经济、制度与道德等许多话题,但令该校学生小徐印象最深的,还是资中筠对当代大学生的批评:“形而下想得太多,形而上想得太少。” 小徐带了资中筠2011年底出版的新书《士人风骨》参加讲座,本准备找她要个签名,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资中筠在讲座一开始就声明,自己不是明星,大家不要把时间花在拍照和要签名上。这位曾在少时与同学热烈讨论救国兴国之道的老人,希望台下“总想着赚钱买房”的年轻人们,能多听一听、想一想讲座的内容。 (南方周末记者周华蕾亦有贡献) 原文见 http://www.infzm.com/content/74637
个人分类: 政治|1198 次阅读|0 个评论
红会基金丑闻;家世曝光辞职;老人难挡推销;国资蒸发无人担责
热度 1 wya 2012-4-26 09:07
红会仁爱基金向机关国企捐万辆自行车 http://news.163.com/12/0426/07/800G4RP90001124J.html 核心提示:红基会下属“仁爱基金”向陕西大型国企和地级市老干局捐赠上万辆自行车。受捐者称这些 车质量很差,骑两下就爆胎 。据媒体调查,该批自行车 出厂价一百多元,仁爱基金捐赠时却号称价值700多元 。也有不少民众质疑, 将退休干部当做“弱势对象”捐赠 ,令人难以接受。 志愿者办爱干嘛干嘛,你管不上 记者:中国红十字会不是说要接受社会监督吗? 时进龙:那你就去监督去,我这不接待。 我志愿者办爱干嘛干嘛,你监督不上。 记者:去年车子质量差,有的是50块钱卖了,有的送人了,有的还在家里扔着,你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时进龙:人家扔了就扔了,质量差与我有啥事,我又不是造车子的。你干吃枣还嫌核大呀? 记者:你们志愿者办有多少工作人员,谁给发工资? 时进龙:我有8个工作人员,中国红十字会仁爱基金给我们拨呀,人员工资要给,办公费用要给,车船过路费你不给我怎么办呀?记者:我在你们网上看到,今年1月18日,仁爱基金志愿者工作办慰问永安大厦保安和服务员,而你们在永安大厦办公,这样做合适吗?时进龙 :我在这办公我不要个好环境吗?干这事还要抠门,就不要干工作了。 这些事情都很正常的。 (是否可定四宗罪:任选捐助对象;价格欺诈,涉嫌洗钱;提供劣质产品;无组织无纪律无监管?) 光大国际副主席李学明家世曝光后辞职 http://news.163.com/12/0426/08/800JU5LP0001124J.html http://news.qq.com/a/20120426/000216.htm (早前有媒体报道薄熙永化名李学明担任光大国际副主席兼执行董事) 9旬老人过世后留下9万元保健品(图) http://news.163.com/12/0426/01/7VVTIIJJ00014AED.html 家住南京天山路上一位年过九旬的张老先生过世后,他的家人惊奇地发现,老人生前在南京两家保健品公司的营销人员的“热情”推销下,买了十余万元的保健品,身后竟然还留有五六张寄存单据,价值数万元的保健品还寄存在这两家保健品公司里!这些保健品,老人甚至要吃十多年才能吃完!这笔账该怎么算呢? 惊人发现 老人过世留下价值数万元保健品寄存单 张老先生的家人告诉记者,老人去世后,他们在整理老人的遗物,发现了多张单据,一看,上面竟然是两家保健品公司的保健品存单。张家人向记者出示了南京中科集团公司的四张“顾客寄存明细单”,上面细列了“甲尔”、“银灵通”和“番茄红素”三种保健品,各为72瓶、222瓶和116盒,按照药瓶上标示的价格计算,三种保健品的总价分别为14256元、33300元和28908元。在老人家的一个小仓库里,还堆着9箱老人从另一家名为南京中科健康咨询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手中购买的保健红酒。按张老先生老伴的介绍,按照最近一次购买一箱付了3600元计算,9箱酒108瓶,价格高达32400元。此外,盖有该公司“中科健康咨询中心”章的还有一张提货卡式“存单”,标价198元每瓶的“中生”胶原蛋白,共计52瓶,标明购买金额为4680元。“我们算了一下,老人在这两家公司存放的保健品按他们说的价格8折算,总共花费了91771元。”张老先生的儿媳告诉记者,这些保健品老人甚至要吃十多年才能吃完。 记者注意到,一张胶原蛋白的“存单”出具日期是2008年6月7日,也就是说,这家位于长江路上的保健品公司免费为张老先生保存了快4年的药品。 协调退款 存货退款,家人共讨回62000余元 在位于北京东路上的南京中科集团,该公司办公室一位负责人仔细查看了陈女士提供的“存单”后,表示这种情况可以退款。该公司负责张老先生业务的工作人员蔡小姐称,张老先生购买得多, 折扣 会大一些,实际款项并没有陈女士计算的那么多。陈女士在与该公司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南京中科集团退还陈女士36000余元。在长江路上的南京中科健康咨询有限公司,负责大客户业务的余经理告诉记者,胶原蛋白价格没有争议,可以退款。 而对于张老先生家购买的这么多酒,余经理称并不是如陈女士算的300元一瓶,而是100元一瓶。 他们将派人上门清查,按具体数量结算。最终,该公司退还胶原蛋白及保健酒款共计26000余元。 “你看,这上面真是一笔糊涂账,随便加一笔,就领取了几十盒的保健品,有一面没有签字,有的一个签字代替两行,太有空子可钻了。”陈女士称,因为老人年纪大了,又没有收据或者发票,根本就搞不清楚。 各方说法 业内人士:混熟了,老人们多少会买一些 记者走访了南京多家销售保健品的公司,一些保健品销售公司的负责人称,这种寄存保健品的方式在保健品行业里比较常见,通常寄存几个月或者一年多,如果多达4年甚至是10年,那就太玄乎了。 一家保健品公司的负责人毫不否认,他们销售这些保健品,中老年人是购买主力军。而 其主要步骤就是先召集老人们开会、专家讲座等,进行保健产品的辅导,诱导老人对他们所推销的产品深信不疑。然后,通过“一对一”的贴心服务,或者免费发放赠品、体验品,或者带着老人免费旅游、免费踏青等等,借此来推进保健品的销售。“ 混熟了,底子也都熟了,中国人讲究个面子,老人们多少都会买一些的。” 保健品购买者:推销热乎得让人难拒绝 张老先生的家人告诉记者, 推销这些保健品的都是女孩,她们一进家门就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叫得比亲生的还亲热 ,往往就是这种热乎劲,让老人头脑一发热就掏钱买下了。“我们早前发现后,警告过她们不许再来,但她们就趁着我们不在的时候过来。”陈女士说。 家住南京鼓楼的一位市民告诉记者, 他也被一家保健器材公司拖去听讲座,听了两三回,一次头脑发热,花了上万元买回来三个饮水机 。“掏成千上万购买保健品的人不在少数,甚至一些保健床、饮水机、按摩椅等动辄几千上万元的东西,也被老人不断搬回家。” 不少有过购买保健品经历的市民称, 前期的诱导已让他们相信这些产品的功效,加上这种温情销售方式“压迫”, 让他们难以推却。 工商局:“你情我愿”,难定违规 (养生的原理比治病还难,凭几个作坊公司的大路货产品如何能养生保健?这种基本认识应该普及一下,不然不知还有多少老人上当!浪费金钱不说,没病也会吃出病来的!多看看中医书,养生的知识都在里面。) 国资蒸发,无人受罚 http://finance.qq.com/zt2012/gzzf/index.htm?pgv_ref=aio 根据中钢集团与立恒钢铁达成的托管协议,立恒钢铁将以削债方式托管山西中宇,山西中宇所欠中钢40亿元债务,削减为约10亿元。 中钢集团30亿国有资产就这样轻描淡写一笔勾销了。 巨额国资被轻松减掉,为何没有任何人为中钢巨亏受到处罚? 国资委的许多“办法”没有管住央企决策失误和投资造成的巨额损失。 最“严肃的追究问责”不外是“通报批评”和“调离处理”。 《办法》中所说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追究到何种程度也并未明确。这样的办法再多也不如一部权责明确的《央企投资法》来得实在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75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夏季温差变化影响老人死亡率
hgiap 2012-4-15 21:01
夏季温差变化影响老人死亡率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者日前报告说,夏季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如果显著拉大,有可能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死亡率。 这份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 )的报告指出,研究人员利用美国“医疗保健”系统在1985年至2006年间收集的数据,追踪研究约370万名65岁以上慢性病患者的长期健康状况。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在这些老人居住的135个城市中,如遇上夏季温差变化较大的年份,老人的死亡率会随之升高。 总体而言,夏季温差每升高1摄氏度,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死亡率平均增加2.8%至4%,其中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增加4%,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增加3.8%,这一几率在慢性肺病和心衰患者中则分别增加3.7%和2.8%。 科学界近年来预测,气候变化不仅会提升全球气温,而且会扩大夏季气温变化幅度,特别是在中纬度地区。这项新研究结果说明,这种温差变化可能引起公共卫生问题。 报告作者之一、哈佛大学教授乔尔·施瓦茨说,人们不容易适应异常的气温变化,随着人口老化,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比例逐渐增高,气候变化导致更多异常气温波动,这类公共卫生问题可能变得越发突出。(来源:新华社 任海军) Summer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and long-term survival among elderly people with chronic disease meijin 添加于 2012-4-13 15:28:50 27次阅读 | 0次推荐 | 0个评论 Time series studies show that hot temperatures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death rates in the short term. In light of evidence of adaptation to usual temperature but higher deaths at unusual temperatures, a long-term exposure relevant to mortality might be summertime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which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with climate change.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 standard deviation (SD) of summer (June–August) temperatures was associated with survival in four cohorts of persons over age 65 y with predisposing diseases in 135 US cities. Using Medicare data (1985–2006), we constructed cohorts of persons hospitalized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diabetes,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City-specific yearly summer temperature variance was linked to the individuals during follow-up in each city and was treated as a time-varying exposure. We applied a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 for each cohort within each city, adjusting for individual risk factors, wintertime temperature variance, yearly ozone levels, and long-term trends, to estimate the chronic effects on mortality of long-term exposure to summer temperature SD, and then pooled results across cities. Mortality hazard ratios ranged from 1.028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013– 1.042) per 1 °C increase in summer temperature SD for person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to 1.040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022–1.059) per 1 °C increase for those with diabetes. Associations were higher in elderly persons and lower in cities with a higher percentage of land with green surface. Our data suggest that long-term increases in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mortality in different subgroups of susceptible older populations. 作 者: Zanobetti, Antonella; O'Neill, Marie S.; Gronlund, Carina J.; Schwartz, Joel D. 期刊名称: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期卷页: 第卷 第期 ~页 学科领域: 医学科学 老年医学 老年医学 添加人是否为作者: 否 原文链接: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2/04/03/1113070109.abstract DOI: 10.1073/pnas.1113070109 ISBN: 0027-8424 关键词: 备 注:
个人分类: 气候论文交流|203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国外发中国互联网报告:老人及农村将成关键
wangfangnk 2012-4-15 09:10
http://tech.qq.com/a/20120414/000085.htm 2012年04月14日06:52 腾讯科技 腾讯科技 听众: 1461709人 +收听 已收听 最新消息 4月15日 16:35 【云电视大部分功能被称是摆设】家电卖场里日渐成为主流的“云电视”吸引着消费者的关注,但业内人士认为“云电视”的功能被夸大了。数据显示,六成电视的智能功能基本成为“摆设”。除受限于网络环境普及程度之外,操作复杂、系统反应慢都是最为消费者诟病的缺陷。http://url.cn/1bKBj9 更多 互联网日益成为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收入的中国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活动。事实上,互联网覆盖如此广泛、发展如此迅速,使得我们在报告中新增了两个群体:老年人(51岁或51岁以上人群),农村居民。 -例如,农村市场拥有26%的互联网人口,22%的互联网时间,作为一个尚未引起像城市和年轻人群体一样关注度的领域,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数字; 2011年到2015年,农村居民为互联网发展的贡献率将超过三分之一,发展速度超过2008年到2011年。同期城市老年用户群体的增长率有望达到22%,成为增长最快的群体。 2011年,中国用户每天的在线时间为19亿小时,比两年前增长了60%。这种增长一方面来自于互联网人口基础的扩大,另一方面来自于互联网重要性的提升。2008年到2011年,每位用户的平均在线时间从2.8小时增长到3.6小时,平均每位用户每天的在线时间比美国互联网用户高出1小时。与此同时,2008年到2011年,观看电视的时间从1.7小时下降到1.4小时。 随着基础设施质量的提升,中国用户可以在家里和办公场所更加快速地浏览互联网,前往网吧的人数将越来越少。他们还将通过手机上网。2011年,69%的用户表示他们使用手机浏览互联网,比三年前提升了30%。不同年龄群体的手机上网时间也不断增加。事实上,2011年老年人30%的上网时间通过手机完成,而2008年这一比例仅为9%。随着3G普及率从2011年的9%提升到2015年的31%,手机上网也将继续发展。 随着互联网不断普及,它将在中国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调查发现,将近半数的互联网用户表示,他们认为互联网是最值得信赖的信息来源,其次是电视(30%)和报纸(15%)。信任与熟悉相伴而生。用户在互联网上花费的时间越多,他们越相信互联网。 年轻职业人士和大学生最为信任互联网,比例分别为70%和63%。而51岁或51岁以上人群当中,当互联网当作最信任消息来源的比例仅为27%。 中国互联网发展早期,用户主要进行休闲活动,例如看视频、听音乐。这些活动仍然流失,尤其是在年轻用户当中。中国有不少本土的视频网站,例如类似于YouTube的优酷和土豆,也有类似于Hulu的爱奇艺和乐视网。 随着中国互联网用户不断成熟,用户不再局限于娱乐内容,转而进行多样化的活动,尤其是电子商务。2008年到2011年,中国消费者的网络支出比例从11.8%提升到14.3%,2011年到2015年,人均在线支出有望每年增加15%,相当于消费支出增幅的两倍多。这一方面反映了消费者对网购更加依赖,另一方面反映出商家更加重视安全。 除了电子商务,用户还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社交和通信。社交活动包括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社交媒体论坛。微博在全国性和地区性的重大事件消息发布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例如温州动车事故、环境质量监督等。 在某些方面,中国互联网用户对在线服务使用的活跃程度已经超过了美国用户,例如79%的中国互联网用户发送即时消息,美国用户仅为21%。另外在在线音乐(79%对61%)、电子阅读方面(40%对7%),中国互联网用户也超过了美国用户。 这种分类有利于理解整个中国互联网市场。农村市场占据26%的互联网用户,22%的互联网使用时间,作为一个尚未引起像城市和年轻人群体一样关注度的领域,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数字。事实上,农村市场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年轻求职者(26岁到35岁,没上过大学)。老年人是最新一批互联网用户,但是增长速度非常快,老年用户平均每天上网3.5小时,几乎活跃中年用户的上网时间持平。 -老年用户,人口约为1.84亿,互联网渗透率20%,平均每天上网3.5小时。这个群体虽然年龄较大,但却是新闻在线阅读的最大群体,每周投入时间达四个小时。他们在股票交易上投入的时间也超过了活跃中年用户。他们的子女教他们上网,使得他们可以通过即时通信和电子邮件与子女保持联系。 -农村居民,人口约为5.5亿,互联网渗透率23%,平均每天上网3.0小时。尽管农村居民每天上网时间不长,但他们的时间并没有浪费,互联网使他们可以买到当地没有的商品和服务,他们喜欢网购,而且投入的时间超过除年轻求职者外的其它类别。他们还喜欢玩网络游戏,平均每周2.8小时。他们还是即时通信服务的重要用户群体。 这种快速增长所反映的不仅仅是用户基础从小到大的发展。网购已经成为中国第四大受欢迎的在线活动,而超过网购的两项活动--即时通信和在线游戏--使用量都在下降。 最重要的是第一点。如果无法理解并拥抱中国的数字一代,企业就无法在中国取得成功,因为他们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未来。
个人分类: 信息管理|20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记录:两名78岁孤寡老人为获零花钱盗割电缆是谁之过???
热度 2 wya 2012-4-12 10:27
两位78岁的老人因没有生活保障而不顾高龄捡拾废品、盗割电缆,究竟是谁的问题? 对比一下光鲜的GDP增长,人民公仆们就不害臊吗? 老人为获零花钱盗割电缆致油井停产 http://news.163.com/12/0412/00/7UROH69100011229.html 经审讯,丁某和张某均为78岁,都是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由于没有经济来源,平时靠捡废品换点零花钱。4月8日中午,两位老人来到胜利采油厂胜采三矿油区捡拾废品时,发现一条高压线电缆由于线杆倾倒打落在地上,二人便回去拿来钳子、锯条等工具将部分电缆剪断,并剥取铝线变卖到废品收购站。但由于电缆剪断的线头打落在了胜利采油厂试采乙线上致使该电缆短路烧断造成了事故。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71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侯祥麟科学精神座谈会侧记:走近这位世纪老人
胡业生 2012-4-7 00:26
■本报记者 张巧玲 “时光易逝,侯老离开我们已经4年了。侯老说:‘每天工作8小时,当不了科学家。’这句话始终激励我发愤图强。”88岁的两院院士闵恩泽深情地说。 许多人与闵恩泽有着同样的感受:侯祥麟依然活在人们心中,这位世纪老人的精神依然激励着后人前行。 4月4日是我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燃料化工专家、两院院士侯祥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3月31日,学习侯祥麟科学精神座谈会及《侯祥麟自述:我与石油有缘》新书发行仪式在京举行。 忆往昔 “我比侯祥麟院士小8岁,但我和他应该是同代人。我们经历的时代基本相同,在战乱中成长,在旧社会大染缸中受过洗礼。新中国成立以后,又回到祖国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回想起与侯祥麟在一起的日子,92岁的两院院士师昌绪记忆犹新。1962年二人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第一次见面,1986年又同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作,1992年师昌绪、张光斗、王大珩、侯祥麟、张维、罗沛霖共同上书中央,建议成立中国工程院。2005年,师昌绪还作为4个报告人之一,介绍侯老的高尚品德和突出业绩。 师昌绪说:“现在正值侯老百年华诞,我们要学习他的高尚品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特别是他的敢于创新、勇挑重担和敢于直言,这是很难做到的,侯老能够做到。” 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也是与侯祥麟相知较早的一位。他说:“先生操一口广东官话,语气平和,言简意赅,一点儿也没有中科院院士、留美专家和副部长的架势,更多的是一位儒雅、慈祥的学者和长辈。” 令徐匡迪惊讶的是,侯祥麟不仅是化学、化工领域的高级专家,还是一位能读通《资本论》并义无反顾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界先辈。“我对侯老更多了一份景仰。” 谈精神 在侯祥麟自述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所经历的人生道路,也是相当多的中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路,我的一生无处不打下深刻的时代烙印。所有这些,对未来的人或许能有一点点启示。这就是我最真诚的愿望。”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激励伟大的人民奋勇前行。”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表示,中国工程院决心继承和发扬侯祥麟的科学精神,为祖国科学发展勇挑重担、建功立业,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侯老说话不多,但每说一句话都实事求是,给人以一种精神的力量。”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说,学习侯老的科学精神,就是学习他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学习他坚定执著的奋斗精神,学习他严谨求实的探索精神,学习他爱国爱民的奉献精神。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在主持座谈会时说,在侯祥麟的倡议和组织下,有关部门先后成立中国科技馆专项基金、优秀人才基金、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青年科技基金等,涌现出众多青年才俊。“侯老是立德立功立业、求实求真科学精神先行者,传承不息后来人。” 讲传承 上世纪60年代,侯祥麟领导了我国硫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和相关催化剂、添加剂等5项炼油技术的成果开发,使中国的炼油技术很快接近了世界水平。 到80年代,侯祥麟又倡导和支持催化裂解新工艺、乙烯裂解炉等4项新技术的研制和产业化,又使我国走到了石化工业的前列。 2003年,侯祥麟在91岁高龄时主持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国家重大课题。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周吉平说:“深切缅怀侯祥麟同志的卓越贡献,追思他的崇高风范,就是要以实际行动发扬光大他的科学精神,推动他曾经从事的事业继续创新发展。” “如今,推动石油石化工业继续发展的历史责任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天普说,“我们要把老一辈开发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不断谱写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杨华也表示,中海油将围绕海洋石油工业发展中的关键性、基础性和前瞻性技术难题集中攻关,力争在深水勘探开发等领域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 《中国科学报》 (2012-04-06 A1 要闻)
1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刘胜军:为改革呐喊的老人
whyhoo 2012-4-6 09:28
近年来,以“摸着石头过河”自豪的中国改革突然陷入了迷局。一些学者甚至将过去十年归结为“改革已死”的十年。2012年适逢邓小平南巡20周年,社会上不乏再来一次南巡的呼声,只是“世间已无邓小平”。于是,对改革不进则退的焦虑感在弥漫。 之所以说改革陷入僵局,并非杞人忧天。 其一,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很多决议,并未得到有效执行,突出表现在央企垄断和“国进民退”现象上。 其二,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日甚,一些本该取消的审批权不仅继续存在,而且在一些领域出现了更多的审批“设租”行为。 其三,“国强民弱”的社会格局继续强化,2010年仅“两桶油”的利润就超过民营企业500强之和。政府财政收入以两三倍于GDP的速度猛增,年底突击花钱已成常态。地方政府更成为当下房地产利益格局最大的受益者,房价调控始终投鼠忌器。 再次,由于政府掌握太多资源和权力,腐败现象严重蔓延。不仅落马官员个个“钱多、房子多、女人多”,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也是靠关系而非创新赚钱,导致“仇腐”几乎等于“仇富”的尴尬局面。 最后,政府体系日趋庞大,公务员考试成了“中国第一考”,五级政府,人大、政协、党委、政府四套班子,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庞大的政府。须知,政府是“非生产性部门”。“大政府”不仅意味着人民沉重的“养人负担”,更意味着更大的腐败风险。 可以说,“重庆模式”之所以能兴风作浪,与公众对缺乏机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严重不满情绪高度相关。眼下,中国不仅面临改革与革命的赛跑,还面临被极左民粹主义思潮绑架的危险。 在中国改革再次站在十字路口的时刻,一批年逾八旬的老人成为改革的旗手。他们的代表是经济学界的吴敬琏和茅于轼、法学界的江平、社会学界的资中筠。他们的言论既警示改革的迫切性,也给出了改革的药方。 1、改革为何停滞? 改革的推进,离不开相应的压力和动力。20世纪80-90年代的改革顺利推进,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国企逼近破产,不改革就是死路。但现在,央企的高额利润,反倒成了继续改革的路障。正如吴敬琏所说:“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时候的认识是对的。但是现在看来,改革决议的落实情况并不好,主要是因为吃改革老本吃得太舒服了,甚至觉得不用改了。” 改革出现困局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目前政府自身的改革已经成为核心问题,而要政府自我改革、放弃过大的权力,无疑需要一场“灵魂深处的革命”。吴敬琏指出,“中国整体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在于政府自身。目前的问题是政府支配资源的权力太大,下一步改革必须要划清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必须把直接控制经济的全能型政府改造为提供公共服务的服务型政府,并将政府机关的官员更好地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 2、改革的迫切性 在权力不断干预经济的形势下,吴敬琏先生一再呼吁中国要避免“权贵资本主义的陷阱”,绝非杞人之忧。吴敬琏说:“因为土地被征用,农民损失的价值,换句话说政府能够拿到的土地价值是20万亿-35万亿,这么大规模的财富被政府控制,可见寻租空间有多大”。 腐败无疑是社会稳定的最大威胁。资中筠女士感叹:“腐败哪个国家都有。不过当前中国的腐败是弥漫性的,几乎覆盖所有领域,特别是本应是净土的文化、教育领域。现存的法律和政治机制不足以有效遏制蔓延。有一种‘中国特色’的腐败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就是基于等级制的特权,各级掌权者合法地、不受监督地大量消费‘公款’按‘级别’提供各种享受。” 强势政府,也扼杀了企业的生存空间。资中筠说,“我们现在的制度和政策是逼良为娼的,做好事得不到好报,走邪门歪道容易得到好处。”但是,靠寻租发财的企业家注定没有安全感,这是出现新一轮移民潮的重要时代背景。吴敬琏回忆说,“去年浙江省的老省长请了一些民营企业家来座谈,他们情绪都灰溜溜的,根本没有信心,就想拿点快钱,然后投资移民。现在的市场环境有问题。” 缺乏监督的权力,也导致了社会的阶层凝固化。厉以宁说,“靠本事成功越来越少,农民工的儿子、孙子还是农民工。这种社会阶层的凝固化,到了下个阶段肯定会职业世袭化。既得利益集团,不愿回到计划体制,也不愿进一步改革,形成阻力。”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题为《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的论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后,北大学生中,干部子女占比呈上升趋势,到1997年该比例达到39.76%,首次超过专业技术人员子女,更远超工人和农民阶层。 可以说,近年来不断增长的上访、群体性事件,都在警示我们改革的迫切性。吴敬琏严厉警告说,“一旦路径被锁定(在权贵资本主义),除非经过大的社会震荡,就很难退出了。我们目前的情况就有这样的危险。” 3、摸着石头过河,还是要“顶顶层设计”? 改革至今,一些过去的提法已经变得不再合适,甚至是误导。例如,“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现在已经到了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的局面。此外,眼下的改革也出现了方向上的模糊,这与顶层设计的缺乏有关。吴敬琏说:“现在还说中国还摸着石头过河,我不大认同。陈云和邓小平先后提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在改革初期既没有传统的理论可作依据,也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的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或者叫做‘次优选择’。后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更是一套受到中外有识之士好评的经济体制改革方案设计。”事实上,“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现在的确到了需要再度明确目标的时候了。 4、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 现在,企业家、经济学家和法学家,都不约而同地关注起了政治改革问题。吴敬琏近年来也在诸多场合疾呼推进政改,视之为首要任务,“1992年重启改革潜伏了一个问题,就是当改革推进到垄断国企和政府职能时,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政治不改革,经济改革也落实不了。” 好的市场经济,必须是法治的市场经济。江平教授感叹说,“法治离不开政治,我们党政分开做得并不太好;宪法权利,特别在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出版自由和结社自由都没有任何进展。自从所谓司法体制改革以后,不提司法独立,只提司法公正,这是个很大缺陷。加强法制不能离开政治体制改革,核心是党政分开。” 5、改革需要坚强的领导力 改革,是利益格局的重组,意味着巨大的阻力。改革,也会带来风险和不确定性。 政治周期,是改革的头号敌人。正如吴敬琏说言,“目前,大众普遍对政府对于防止事态恶化和灾变发生的措施不力啧有烦言,甚至将这种状态形容为‘下定决心抱着定时炸弹击鼓传花’”。 无疑,改革需要强大的领导力,而正直和勇气则是这种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前总理朱镕基说:“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讲过‘廉价政府’这个词,实际上就是指一个精简的、成本很低的、不浪费人民血汗的政府。‘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下面的官并不是怕我的严厉,怕的是我廉洁,屁股上没有屎……如果本届政府都是‘好好先生’,我们就对不起人民。要做‘恶人’,不要说‘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已经变成庸人的社会,都不想得罪人,我不同流合污就行了’,这样想是不行的。” 6、改革的误区 只喊口号没有行动,或者打着改革的旗号扩权,是最危险的改革倾向。吴敬琏批评说,“问题越多越强化政府权力,政府权力越强化问题越多。这样的恶性循环就愈演愈烈,直到最后出现国进民退这套东西,路径依赖就到了一个死胡同里面。”对此,不少学者提议恢复“体改委”来设计改革方案,以突破现在各部委的利益本位主义。 对此,吴敬琏有着切肤之痛的反思,“在改革初期有一个非常天真的想法,认为只要搞了市场经济一切都会好起来。但是经过这么多年,我改变了这种天真的想法。现在各级官员支配资源的权力太大,使得腐败几乎不能遏制。我当时自己也觉得市场经济是一个非常好的道路,但是有一点现在回想起来没有注意到,就是既得利益集团的出现。” 7、如何改革? 改革时不我待,但总有人以各种理由拖延。其实,改革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的问题。孟子云:“王之不王,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吴敬琏说得好,“当务之急是排除特殊利益干扰,重启改革议程,切实推进市场化和民主化、法治化的政治改革,使公共权力的行使受到宪法约束和民众监督,舍此别无他途。最近一年的事态表明,中国民众主动参与社会改革的公民意识正在增强。在他们的督促和参与下,中国完全有可能迎来一个改革新局面。” 江平教授也提醒说,“30年前,我们批判了‘两个凡是’的谬论;30年后,又有‘两个谬论’,里面包含了很大的危险:一个是‘稳定压倒一切论’,一个就是‘中国情况特殊论’。” 这些可敬的老人,“烈士暮年”,没有含饴弄孙,不去游山玩水,而是为改革呼吁奔走,代表了一代人“历史深处的忧虑”。“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吴敬琏先生充满感情地说,“我们这一代人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患意识,这与自己的经历中的家国多难有密切的关系。民族振兴是我们这一代人刻骨铭心的梦想。我曾经说过,我们个人的命运是同改革开放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对民族前途自然就应当有一份责任和担当。虽然未来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有了这样的现实目标,我们就能沿着这一改革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前行。” 我们不能让这些可敬的老人一再失望。 原文见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3946
个人分类: 经济|9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湖边垂钓的老人及其他
热度 3 liuxuxia126 2012-4-2 09:20
南湖边垂钓的老人及其他
今天是艳阳天,不冷也不热。特适合踏青。 我已经收拾好行装,一会准备再去江汉平原。 我很想感受原野的美丽,它常常给我带来特别的震撼。 华农的校园已经开始喧闹起来了。比起去武大看樱花,华农的樱花,桃花,油菜花,更别有风味。 发几张前天在校园拍的照片,愿来访的朋友有个愉快的假期。 老人 南湖桃花 绘春 春绘 柳韵 春芽初露 春情 桃园远眺 春飞 春爱 华农的春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61 次阅读|3 个评论
手术不怕年高
热度 1 xupeiyang 2012-3-24 19:07
80岁通常被认为是手术治疗的分水岭 武汉92岁的老人确诊为咽部肿瘤,为不让生活质量大打折扣毅然决定手术治疗。 两周前接受手术的老人如今康复良好,已开始进流食。 只要老人身体好,年龄大小不会阻碍手术进行。
个人分类: 外科移植|234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活着:八位老人守山30年造林13.6万亩
miran 2012-3-21 18:00
[转载]活着:八位老人守山30年造林13.6万亩
几个纯朴老人辛辛苦苦种得13.6万亩树林,政府与国家怎么好意思无偿接受?更多人为他们的处境心酸,为他们的付出多少感觉有点不值。但无论如何,他们比那些养尊处优、搜刮民膏的“公仆”和学术界混吃混喝的“专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的贡献大。特向他们致敬,希望他们有尊严地活着,并被世人尊重和认可。。。。。。 《活着》:“陆良八老”列传 《活着》:“陆良八老”列传 《活着》:“陆良八老”列传 《活着》:“陆良八老”列传 新闻_腾讯网 http://news.qq.com/a/20120315/001631.htm#p=1 8位老人守山造林30年 每天工资7毛钱 云南陆良有8位普通的农村老人,三十余年来只做了两件事:种树、守山。他们这16只手在 荒山上种出了13.6万亩树林,最后又无偿捐献给了国家,而他们每人每天只领7毛钱的工资 。现在他们的心愿,只是希望能解决一下低保。 从陆良县城出发,沿途高山大多遍布乱石,属典型的岩溶地貌,土地石漠化程度严重。然 而在距县城30公里处,道路两旁忽然出现满眼的郁郁葱葱,这就是被称为“花木山林场” 的7400余亩林地。其施造者,便是人称“陆良八老”的8位耄耋老人。 2012年2月22日,“陆良八老”的合影,从左至右:王小苗、王家寿、王家德、王长取、王 云方、王家云、王开和、王德映。时光追溯到1980年末,当时的大队民兵营长王小苗在带 领民兵上花木山训练打靶时,发现目光所及竟是满眼荒芜。他便下定决心上山开荒种树。 从挥起锄头凿开第一个树坑起,这八位汉子或许未曾想到,此后漫长的人生岁月里,他们 将始终与这座山、这片林为伴。 在荒山上种树,辛苦可想而知。三十年前,“陆良八老”还都是敦实的汉子。他们凭一身 蛮力和简陋的工具,硬生生凿石挖坑,一个星期就要报废一把钢锄头。雨季来临时,为了 保证树苗的成活率,他们便冒雨栽种;冬季到来后,天寒地冻也得住在山中。 这是王小苗老人的脚,当年种树就住在山上,夜间气温低,脚底板就给冻成了“树根” 这段艰难的“培绿”之路前后历时4年。到了1984年年中,占地7400余亩的林场,已经具备 了雏形。为了纪念大家曾经的艰辛付出,8个人一致同意,将这片林场取名为“花木山林场 ”。这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75岁的王长取回忆自己种树的时候说,他一般都是带着百把人一起上山,一干就是一整天 ,毫不顾及什么刮风下雨,甚至连续5年没有回家过春节,称得上意气风发。“那时候,我 就觉得自己很光荣,很有斗志。” 用11年种树,再花19年守山。将树苗种下去之后,“八老”就开始了漫长的守山岁月,个 中艰辛不亚于开垦种植。1983年的一次,王小苗在守山过程中三天水米未进,一屁股坐在 一棵树下睡了过去,差点儿没唤醒丢掉性命。 因种树经验丰富,八老在附近县乡声名远扬。从1980年到1991年,八老先后在陆良龙海乡 、马街镇、三岔河镇、河水乡,甚至邻近的师宗县都种下了林场,累计共13.6万亩。 上世纪90年代初,曲靖当地媒体为八老拍下了这幅照片。那个时候,他们已显出老态。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八兄弟每天的工资是0.73元。王家寿的老伴李光珠总说:“老 倌是苦了一辈子,苦了一身病回来。现在一无所有,有点不太值得。”王长取的境遇则更 令人心酸。他儿子因罪获刑。如今他和老伴儿都年过七旬,还不得不成日下田劳动,抚养 两个孙子。 不过幸运的是,虽身体都或多或少有些毛病,但八老如今全部健在,而且依然保持着亲密 的兄弟情谊。王小苗说,这三十年来,八个人从没有红过脸。 让我们记住这八位老人:王德映,78岁,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自从30年前选择上山 种树那时起,就基本上顾不得家里的小脚老伴了。而今,老人说他因为家庭经济原因,遇 到感冒时一般都舍不得花钱买药,每次都靠自己上山采药“发发汗,扛过来”。 王小苗,72岁,“陆良八老”的领头人。1983年暑假,王小苗17岁的大儿子突然发烧,因 无钱医治去世。老伴儿一个人在医院附近挖了个坑,把孩子埋了。王小苗直到10天后,才 知道大儿子的死讯。 王云方,84岁,就在去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心肌梗塞差点要了他的命。每每坐在椅子上的 王云方,总会不时用手紧按着的小腹部位,并使劲弓起身体,踮起左脚,将左边的身体死 死顶在大腿上面。老人说,他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总觉得小腹疼。 王家德,79岁,每天得下地干活养活不能动弹的老伴。他盼着80岁赶快到来,因为这样就 可以得到政府每年360元补贴。 王开和,身材高大,站在自己屋檐下,他说:“嘿嘿,房子快要倒了!” 王家云,现在耳背眼花,总是被老伴保小四斥责为“脑子差”。 王家寿,78岁,看起来已经十分消瘦了,一张满是褶皱的脸庞上遍布老年斑。因为罹患严 重气管炎,这几年来,老人的身体每况愈下,与人谈话时,几乎每隔几分钟,便会发出一 阵阵剧烈的咳嗽。 王长取,75岁,与王家寿是亲兄弟。自从30年前跟着哥哥一同上山种树开始,兄弟俩的全 部生活重心便落在种树上。自2006年开始,因为儿子犯法进了监狱,儿媳改嫁,在长达6年 的时间里,王长取以苍老之躯肩负起了2名小孙子上学读书的重任。 现在的王云方,什么活都干不动了,每天也只能到处走走。2010年“退休”时,政府给每 位老人发了2000元钱,到如今已经所剩无几。王云方说,希望政府能考虑一下他的实际情 况,每月给他几十块钱的生活费,“起码,自己吃药的钱就有了。” 推荐博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败局:提振、猫腻、公子、剥削、官二代、昏庸、腐败 新疆摄影作品之二 : 图片集锦 《魅力新疆》摄影展入选作品之一 : 图片集锦 集体世袭的中国高层:藉助权力赚取财富 看不懂的农村 : 豫北老家农村见闻 电影鉴赏系列: 电影鉴赏 : 《危险方法》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决裂之精神分析学 ; 电影鉴赏《卑鄙的我》:萝莉与大坏蛋奶爸的故事 ; 电影鉴赏 : 《巴黎野玫瑰 》; 电影鉴赏 : 《开往春天的地铁》影片赏析 ; 发条橙子 : 传说中的 中国 暴力亡命 “ 哥 ” 几则 ; 大败局:中国式尊严 【诗歌】人行天桥 本博客主页: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135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30 次阅读|1 个评论
霍老有点寂寞了
热度 4 ywang69 2012-2-23 22:36
霍老是霍老师的简称也是尊称,他是我的同事,退休多年。刚退下的时候还到各路局联系一些项目,带着一帮年轻人挣点小钱,后来就宣布金盆洗手退出江湖,连自己折腾的公司也撒手不管了。 霍老的房子就在我住的房子旁边的一栋,他经常在窗户看人来人往,有段时间他家的电脑总是出毛病还喊我去摆弄过几次。由于小孩都在外地或者外国工作,他家里就老两口,我一过去就得和他聊上一半天。 前两年他跟我说他去加拿大去了,学校分房子他都懒得回来,只是和我打过电话询问了一下情况,就决定放弃选房不和年轻人争了,他认为到女儿家或者儿子家都可以何必买那么多房子呢?何况现在的房子也够住。 那天他从加拿大打电话给我一聊就是40多分钟,从铁道部长的下课,学校的房子到加拿大的生活,孙子的近况,系里面各位老师的情况到退休的各位朋友,美国的总统竞选,加拿大的这里选举等等等。总之,加拿大虽好,老头有点寂寞了。 六月份去加拿大开会,不知道有没有时间去看看霍老。 霍老保重!!
个人分类: 海外见闻|3342 次阅读|6 个评论
时常想起的陌生人
热度 6 yyfu 2012-2-6 20:23
在外旅行遇到的多半是陌生人,很少会再想起的,即便曾经坐同一趟车、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的,但数月前见到的两位陌生老人却让我时常想起。我很想在年前写一篇博文,叙述这个经过,借新年之际送上祝福,她们或许不知道会有我这样的陌生人在为她们祝福,但这是我该做的,无论她们是否知道。在陌生的地方遇到了陌生人,而且之后时常想起,这一定与我有缘。今已元宵,再不写恐有点晚了,有失敬意了。 2011.4.13 中午。 西班牙 Bilbao 旧城区的一座教堂外。 教堂坐落在 Nervión 河边。 一对老人。年长者坐在轮椅上,头低垂;另一位老人,年纪较轻,坐在路边长椅上,紧靠轮椅,一手拿着报纸、看着报纸,另一手抚摸年长老人的右手。 我是参观教堂后正准备往旧城区走的时候看到她们的。四月的 Bilbao 还比较冷,我还穿着保暖裤,她们坐在教堂东侧的一个小广场上晒太阳,那位手拿报纸老人的背后就是一条小马路,车不算多,但行人络绎不绝。旧城区地方很小,休闲的空间并不多,想必她们早已习惯在嘈杂声、在人来人往的人群旁做她们自己的事情,静静地坐在那里,沐浴者中午时分的阳光。 我猜想她们的家离这儿不远,可能每天都去,只要是晴天。我去旧城旅游的那天刚好是晴天。那位年长的老人大概八十多了吧,戴着一顶圆形素帽,系一条蓝色的围脖,膝盖上盖着一块厚厚棕色的带底纹的披巾,盖得很严实、下身只露出一双黑色的鞋尖。年长的老人坐在轮椅上,身子一直没有动,手也没动,头低垂着,像睡着一样,一侧鼻孔连着一根软管,可能正吸着氧。坐在旁边那位的老人,不停地轻轻搓捏、抚摸着年长老人的右手,时不时地用餐巾纸抹年长老人的嘴角。 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看到这情景我莫名地感动了。我在离她们十几米外的地方静静地拍下她们的照片,我庆幸没有打扰她们。在我站着、蹲着、转手侧着调焦拍摄她们的所有时间里,没有行人注意我,或根本不在意我在拍什么。 看到在 Bilbao 旧城区沐浴阳光的两位老人,当时使我联想起人的将来,人总会老的,老的时候依旧能在子女的陪伴和依偎下晒太阳,如同年轻的时候抱着小孩坐在朝阳的门前或窗台上沐浴清晨的阳光一下。在为两位老人拍摄的过程中,一直为之感动。当收起相机,远远望着这两位老人和她们背后的建筑时侯,心头涌上温暖的感觉。当时顾着赶路没有细想为什么有这种温暖的感觉,在匆匆逛了旧城区坐上返程的地铁时,我找到了温暖感觉的一种理由: 两位老人安静地坐在教堂侧墙外的小广场上,那座教堂可能是她们经常去的地方,里面有她们的信仰和寄托。我看到进出教堂有三级台阶,台阶两侧的墙面上设有扶栏,年轻的时候不会在乎台阶的、腿脚利索的时候也没有关系的、上了年纪迈台阶费劲了可拉着扶栏上下,而一旦有一天无力借助扶手进教堂的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在教堂阳面广场上的长椅上歇一会儿,教堂内和外可能是除家之外她们感觉最温暖的地方。广场是她们年轻时带小孩嬉戏的地方,也可能是姐妹们从教堂相伴出来后唠家常的地方。此时坐在轮椅上的那位年长的老人,进教堂显然是有困难了,她让家人陪她坐在教堂外的广场上坐一坐;头低垂,身子一动不动,或许她正回想着在这里生儿养女的数十年生活,或某一片断,耳边正回响着小孩嬉戏声和同伴的唠叨声,而另一位老人,读者报纸,手抚摸年长老人的右手,亲人在一旁陪伴老人,安详平静,这种感觉是温暖的。 ...... 我通过 Google 查了一下 Bilbio 当地的天气预报,未来 2 天是有小雨,周三转多云,周四周五可能出太阳,希望太阳出来的时候两位老人依旧在那里晒太阳。送上我这位陌生人的衷心祝福!遥祝健康、长寿!
个人分类: 我们的故事|5888 次阅读|13 个评论
老父手写《问春》
热度 2 lixia1962 2012-1-28 11:40
老父年近八旬,恳请他老人家手写《问春》,仅仅是为了留个纪念。 父亲黎兆衡手写于2012年1月27日于梧州老家 《问春》原诗: 深锁庭院不露踪,梦中叶公又遇龙。 人生在世几度春,夕阳落山依旧红。 雨伴风来冷上冷,月随水现空对空。 试问春色何处生,悄然已在云雾中。 黎夏作于2012年1月19日梧州老家北山后龙年前
8985 次阅读|4 个评论
陪老人在加州家中打牌有感
热度 1 黄安年 2012-1-27 08:44
陪老人在加州家中打牌有感
陪老人在加州家中打牌有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 月 27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我是从不打牌也不会打牌的人 , 不过 2005 年 12 月和今年 1 月在加州库比提诺看望叔父母两位老人时却意外成为“三缺一”的牌友。已经 95 岁高龄的两位老人平时看报(《世界日报》不看电视,也不看电脑,喜爱打牌。二老立个规矩,每周一至五下午是打牌的雷打不动时间。打牌需要四个人 , 除了二老 , 还得有两人才行,幸好老人有三个子女(都已经 60 多岁光景的人)在身边,于是他 ( 她 ) 三人轮流值班陪老人打牌 , 打牌虽无输赢却很认真 , 其实打牌是个形式 , 最重要的是老人感到很寂寞,需要有人尤其是自己的子女和亲人在身边陪他(她)们聊天,谈天说地。我深感老人多么希望子女“常回家看”的说法很在理。今年正好大堂妹妹需要台湾参加大选并在这前后来上海和北京 , 另一位堂妹则去香港会老同学后也去上海和北京 , 我们和她们擦肩而过 , 叔父身体不好,不打牌了 , 仅仅剩下叔母和堂弟,四缺二,为不让叔父母扫兴,堂弟专门安排他的朋友轮流来陪老人打牌 , 这次我来了自然承担起“三缺一”的担子来。他们打的是台湾 16 张法 , 我对此一窍不通,只是应声凑数 , 打牌需要运气,仅仅靠技术是不行的,一次我打了个自摸对对糊, 24 番打破新记录 , 真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 附照片2张是即时拍摄的。
378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最长寿的人
fuchengcaiyun 2011-12-24 10:33
中国最长寿的人 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人--来自中国--256岁根据切尼斯世界记录大全记录:报道的最长寿者是中国长寿气功养生家李庆远,他生于清康熙十八年,死于民国二十四年(1679-1935),享年256岁。李庆远原籍云南省,90多岁时到四川省开县定居,一直到去世。四川省开县籍的刘成勋曾于1925年专程拜访过这位老人,刘的采访回忆文章发表在1986年第六期《气功》杂志上,同时刊登的还有寿星李庆远口述的“长生不老决”约1000多字。老人去世后,北京的一些报纸曾以“地球上最长寿的人”为题予以报道,但当时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怀疑和否认,后来经多方考证,才得到证实。
0 个评论
一场野餐
热度 1 CHENGJIANLAN 2011-12-10 07:54
一场野餐
用春和景明来形容北京郊外的秋天很合适。 十一期间,由于婆婆行动不便,我们将休闲方式改为近郊旅游,一天往返,既领略了秋高气爽清新绿意中的惬意,又能一日回返避免连日疲劳。 东道主小妹妹一家在网上搜索到北京一处近郊的农场很幽雅,大家欣然前往。 大家庭人员功能配备比较整齐,小妹妹一家负责筹备组织联系、驾驶、野餐物资。 我们一家负责照顾老人上下,尤其经过暑假训练了一个月的孩子对于爷爷奶奶的安全很是眼到手到,令人感佩。当然我是一如既往的啦啦队员、摄影师,前后打探为大部队的活动添砖加瓦。 大妹妹一家是不可或缺的张罗者。 大妹妹家和我家的两个刚上大学的孩子,给大家庭增添了无限的活力和喜悦。 沿途葳蕤的秋光 我们来到美丽的"玉带桥"旁,农场就在这附近 农场清幽的河边醉心的垂钓者 沿途随处可见美丽风光中这样的狼迹 我们来到电话中联系好的农场,只见不大的园子两旁是郁郁葱葱的菜蔬果园、隐约不远处水塘伞下垂钓的人影......园子正中遮阳棚下通道两旁就象惯常的农家餐馆那样排列着一个个餐桌椅,人们一个桌子挨着一个桌子地挤着,烧烤的炭炉就在身旁散发着食物不完全燃烧的间或喷香、间或难闻的气味。 人们因为休闲、因为气候、因为相聚,总之,个个脸上都是喜悦的笑容。 发现农场的花园果树丛里隐隐约约这样的伞下坐着其乐融融的一家人,边打着扑克、边有的没得的烤着东西吃。 心里一动,告之小妹夫我的想法,通过小妹夫与园主的询问,得知这伞是人家自己找来的,园主无法“自主”给我们提供。听到这样的答复我的心呀~蠢蠢欲动...... 终于,我在钓鱼塘边发现了好几柄没有插在地上闲置的伞。 揣度了一下园主与小妹夫解释的语气,感觉这事可行。于是下定决心,扛起一柄大伞就来到园中。家中的孩子们第一个热烈响应,我的孩子更是奔走相告, 大伙儿情绪一下子就调动了起来,七手八脚就将在走廊烟雾中的桌椅板凳和野餐的食物全部搬到了这样的场景中。 这中间有一点点小插曲。当我兴致勃勃地宣布我们也将在园中树荫下享受着风、这景、这食物的时候,全体人员全部群情激动,不说话也看出对我这次行动的肯定,可坐在轮椅中的婆婆面带愠色地说:“我不去,那里有蚊虫!”语气神色犹如小姑娘般的“刁蛮”。 她看着我,我一下子就不知所措地懵了!这可怎么办呀?一边是大家已经行动起来的乾坤大挪移,一边是大多人都没有察觉没有料到的“小抗拒”。在我这个做媳妇的眼里,婆婆还是有着难以逾越的威严的,即使慈爱,在她面前我还是不敢乱动乱言语的, 这下我就呆在那儿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我孩子往园中搬东西已经是第N次返回了,看到这个情景,没有过多思量,挥挥手将大妹妹的孩子叫来,说:“奶奶不走,我们抬起走”真的就这么将轮椅抬了起来。再当我忐忑不安地去看我尊敬的婆婆大人的脸色时,却是一种在孙辈面前无限慈爱的同声唱和的表情——看来人和人的关系真的是很不一样啊! 终于我们也同样其乐融融地、惬意地呆在这温馨的小园子里了。 那园主再来看到我们大桌小桌、烧烤炉、轮椅都安逸地安置在他不大的园子时,连声感叹:“厉害、厉害!” 但因为他有言在先,所以也无话可说。 于是,我们就快意地开始了这场富有创意的野炊。 平日里是很少吃烧烤的,但在这美好的园子里,四周又都是兴高采烈的野炊的氛围,我们就将家里的野餐篮子搬上桌子,边吃边喝,边等着孩子们过家家一样地烤着东西给我们吃。 园中凉风送爽、树影婆娑,抬头望望,不远的树上吱吱喳喳地站着几只喜鹊,身子站立不稳地在那儿摇晃着,也有小虫唧唧寻来,蜻蜓嗡嗡而过,但这时的婆婆已经忘了这些,全家看着老人们的笑脸个个满心欢喜! 在那把大伞的点缀和遮护下,这场野餐很是悠闲适意。 两个刚上大一的孩子,给大家庭带来喜悦和希望 园中秋意盎然 归途暮色苍茫清凉 作于2010年10月17日
个人分类: 悠悠岁月|1920 次阅读|2 个评论
这夜,有一个美丽的童话
yurongming 2011-12-8 10:47
弯曲的草 努力挤一个动人的笑 风没有理会 朋友呵! 正如你淡漠的从我身边 潇洒走过 我走在白色的夜 眼望是一片 无人的荒野 月亮是一个老人,空洞的 眼神,编不出现实的童话 你是我的童话吗? 我的朋友!从你的 眼里,长出 天山的雪莲 从你的呼吸,我看到 远古的草原 就这样,我打落了时间 ……
个人分类: 现代诗歌|25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婆媳斗争之我见,欢迎补充
热度 2 liuhaitao123 2011-12-7 16:31
首先声明我是男的,光棍。本来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发言权的,但是 因为老姐最近也在搞一些小规模的斗争,所以也乱侃几句。其实也没什么事,我看她婆婆就很好,人没有什么坏心眼,脾气也好。只是老人的思想和80后的思想不一样,出现一下小摩擦,比如她婆婆喜欢看凶杀类,吵架类,婆媳矛盾类的电视剧,访谈节目,我姐担心小孩(不到一岁)受到惊吓,特别是那些声音,就不想让她看。甚至将来上班了也不想让婆婆带小孩,担心将来带小孩的时候还看这类节目,肯定对小孩的身心发展不利。但是老人们一般不会想到小孩早期接触的事物会对小孩的心理有什么影响。 另外看了很多女博女硕的婆媳斗争的帖子,发现很多都是媳妇落败,婆婆们在媳妇的眼里都成了恶婆婆。试想婆婆们都是经过了长达几十年的斗争,与婆婆斗,与兄嫂斗,与大小姑斗最终才熬成了婆婆,斗争经验肯定很丰富,那可都是实战经验啊!新媳妇们面对武装到了牙齿的婆婆们(有的婆婆掉牙了,装的新牙)只能甘拜下风,更何况她们背后还有一个坚强的后盾——她儿子。他妈再不好也是他亲娘,就是再大的婆媳矛盾儿子也不会向生他养他的母亲举起霹雳掌,只见打过媳妇的,没见过打母亲的。我对这些打媳妇的男士表示鄙视,对那些挨打受气的媳妇表示同情。,婚前仔细观察看是否有暴力倾向,婚后不要忘记你也有强大的后盾——你的娘家。记得我们那一个媳妇挨了打,回娘家以后,娘家直接杀回来了几车人,从此男的基本没有暴力倾向。第一次纵容就会有第二次,所以一旦有了第一次就要让你的男人知道打你的后果是什么!还有好像在农村都是媳妇比较厉害,婆婆处于下风,为何高学历的媳妇一个个落败?是书读多了? 我给我姐说不要和你婆婆发生正面冲突,有什么事和你老公说,让老公去和他妈说。婆媳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下一代好,大家都是为了下一代健康的成长,和气的解决问题,你好我好大家好! 不过细声细语经常解决不了问题,没有吼一声的效率高,有时候河东狮吼确实管用 婆媳关系好不好,关键在于男人在中间会不会斡旋。如果是我,不用媳妇开口,我就会指出老妈的问题所在,更何况平时在家看到父母不对的地方我也是直接指出来的。 欢迎各位补充解决婆媳矛盾的妙招
171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李跃华:中国社会道德滑坡的症结
whyhoo 2011-12-6 10:01
在《联合早报·言论》上看到郑永年先生的“中国社会道德滑坡”之类话题时,感觉郑先生有点危言耸听。今天在车上听到河南一位种萝卜农民的故事后,再联想到最近的“小悦悦事件”,以及多地发生的救倒地老人反成被告的事情,开始感觉到重视这个话题的必要。但是,细细想来,道德滑坡表面上看是民众的个体征象,深层次看,是当下中国社会问题在民众个体身上的反映。 “小悦悦”事件大家都知道了,老人倒地救与不救的讨论,前一段时间媒体上也议论纷纷;河南萝卜哥的故事,则从另一个角度让人唏嘘不已。他种了40万斤的萝卜,因为市场价格低迷,他算了下,如果加上车的运费,还要亏欠,他便通过媒体发声送萝卜。结果萝卜被拔光,还附带把周围的红薯和菠菜拔走不少,造成萝卜哥直接损失几万元。更可笑的是,很多“城里人”还是开着车来的。这些“城里人”不惜耗资远超过蔬菜价值的汽油费去乡间,为的是什么?其行为逻辑实在让人费解。可是,他们在追求自己目标的同时,为何不考虑别人的利益?甚至,一点感恩的心思和行动都没有?   为何传统的“知恩图报”的美德现在得不到凸显,却有向相反方向发展的现象呢?为何路人对倒地老人不敢救,为何路人不敢救“小悦悦”,精神的麻木和冷漠是重要因素,怕救人后反成被告的心理也是存在的。为何有这样心理,是因为有之前的事例证明。那么,为何会发生这样“东郭先生”恩将仇报的事情呢?现实生活的艰难、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迫使追求自利的人性,在特定情境下露出阴暗的一面。这是个体的悲哀,更是社会的伤痛。完善制度,给予民众遇到困难时,有渠道可以求助和救济,也就不会倒打一耙,“赖”上救助他的人。在这样的社会情境下,大家才敢放心救人、乐于助人。   萝卜哥身上发生的故事,同样是“恩将伤报”,但是其折射出中国社会长期形成的“功利性”思维和社会信仰的真空状态,深层次看是当下中国社会问题在民众身上的再现。“功利性”思维导致民众行事以“自利”为原则。追求个人利益,无视他人利益,甚至建立在损害别人利益的基础上;也就遑谈感恩了。无是非和感恩之心,反映了当下民众思想价值的混乱和社会共识的缺乏,社会中无民众认同的行为文明,自然也谈不上约束民众行为。 缺乏集体的是非标准   社会中民众价值观的混乱,源自现实社会各领域实际运行规则的混乱。明规则和潜规则并存,甚至有时、有地潜规则的运行超过了明规则。这样的社会情形,导致民众在正常办事过程中,对需遵守何种规则感到无所适从,无形中也降低了他们对明规则的认同感和“敬畏”心。   这种是非不分、规范与规则相矛盾的社会现实,加剧了民众的痛苦和愤懑,甚至会产生一种矛盾的心理:恨潜规则,又希望自己能有机会“潜规则”;恨不义之财,但希望自己能有机会获取“非正常财富”。所以,利益群体保持大的汲取“垄断利润”的管道和机会,普通民众只能在小的领域中寻找机会,就连弱势的市民阶层,遇到有便宜可占,哪怕仅仅是农家的蔬菜,也不放过,去“捞”一把。这样看,发生在萝卜哥身上的故事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样可怕的心态并不遥远,每位看客自问自己心底,到底有过这样的想法没有?但是,就是有了,也无需脸红。因为,这种心态的产生,是社会的产物。试想,如果一个社会风清气正,扬善惩恶,规则明确,名实相符,大家的意识就不会混乱和没有“敬畏”之心,也不会对“恶”心生向往甚至趋之如骛。 这种社会心态延续下去非常危险,影响也非常可怕。普通民众对腐败无力反抗,只有参与其中,并按潜规则行事,才能达成目的。长期以往,社会层面的道德滑坡和沦丧将愈演愈烈,社会交往规则混乱、乱象丛生。大家整天想的不是去遵守规则,在法律范围内通过自身知识资本和劳动致富,而是想着如何“投机”去获取“非正常财富”。于是,有资源的通过资源获取,有权力的通过权力获取,有关系的通过关系获取,整个社会中人不思健康的“进取”,破坏的不仅是社会的生产力,还破坏了社会的精神,也降低和破坏民众对政府倡导的明规则的认同,甚至会危及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合法性。   目前中国社会中存在的这种道德滑坡现象需要纠正,更需要根治。除了政府呼吁和媒体引导外,更需看到深层次政府自身行为和社会层面的问题。如果政府革新吏治,健全和完善相应政策法规,让大肆活跃在各个领域的“潜规则”能缓慢甚至停顿下来,让民众感觉到遵纪守法有好处,而不是相反,那民众心中就有个罗盘指引方向,对何处是“边界”有清醒的认识,对是与非有明确的自身感受,他们的行为也就可期被引导现代社会文明中来。遇到事情,就把板子打到民众的道德性上,有点偏颇。因为民众是在社会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社会制度下生活和行事的,要深入到社会中去思考和理解民众的行为逻辑。如此,问题才能找对,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表面上看,中国人道德是滑坡了。其实,是社会的滑坡和沦丧。这不仅仅是个人之果,而是社会之“病”。必须对症,才有药可解。 作者任职于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是非不分、规范与规则相矛盾的社会现实,加剧了民众的痛苦和愤懑,甚至会产生一种矛盾的心理:恨潜规则,又希望自己能有机会“潜规则”;恨不义之财,但希望自己能有机会获取“非正常财富”。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yl/yl111206_002.shtml
个人分类: 社会|14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堪比集中营的中国敬老院!!
热度 1 miran 2011-12-4 10:39
[转载]堪比集中营的中国敬老院!!
网友:哈尔滨一所敬老院堪比“集中营” 2011-12-03 14:51:19 来源: 羊城晚报(广州)  核心提示: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哈尔滨双城市水泉乡敬老院的老人们正遭受堪比“集中营”的虐待。拍摄于去年春节前后的照片显示这些老人衣衫褴褛,睡在堪比垃圾堆的床铺中,据称老人们每天都只能吃酸菜,“不知多久没吃过鸡蛋了”。7月,双城市政府回应称该院院长已被撤职。 羊城晚报讯:“人间惨剧:双城市水泉乡敬老院堪比集中营,这是去年春节时拍摄的,东北此季节气温会低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网友“变态辣椒”11月30日晚在微博发帖称,哈尔滨双城市水泉乡敬老院的老人们正遭受堪比“集中营”的虐待。今年7月双城市政府官方回应称敬老院院长已撤职,老人们将会被重新安置到条件较好的敬老院。最新消息称,时至深冬搬迁安置工作方才刚刚结束。 老人生活苦,网友发帖求援政府 网友发帖: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2330060.shtml 根据网友“变态辣椒”微博的链接网址,记者找到网友“汉牧者”今年7月20日发于天涯论坛的原帖。帖子为一组照片,据“汉牧者”透露,照片为去年春节前后一些志愿者拍摄。 照片显示,这些老人衣衫褴褛,甚至“不如乞丐装”,睡在堪比垃圾堆的床铺中。气温低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寒冬时节,敬老院的房屋却只有单层玻璃门,窗户玻璃残缺不全,用石棉瓦和硬纸板遮挡。穿衣和住宿条件不好,伙食同样很差,该网友称老人们“据说每天都只能吃酸菜,不知多久没吃过鸡蛋了”。 网友“汉牧者”称,自己在网上发帖的同时在双城市政府网站上留言,希望政府能够善待这些老人。 政府部门回应:院长已被撤职 记者在双城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政府门户网站”哈尔滨双城网的“网上信访”栏目找到了当地政府部门对此所作的官方答复,留言发布者署名“刘衡冽”,为2011年7月25日发布。 答复称,网站工作人员7月27日将情况汇报到市政府,得到高度重视,并责成相关部门成立联合调查组开展调查。调查得知水泉乡敬老院现有18位老人,其中生活不能自理、患有老年痴呆的有6人,精神病患者有2人。而敬老院院长于占家因敬老院管理不善,已于三月份被撤职,院长由村书记于成祥担任。 新任院长采取了一定措施,老人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敬老院的房屋年久失修,设施陈旧,为彻底解决问题,双城市政府拟将水泉乡敬老院整合到“生活设施完备、生活条件良好”的公正乡敬老院,以满足老人颐养天年的愿望,而“整合工作将于10月底完成”。 网友最关心老人们的现状 “十月时我与他们联系,回复说快搬了,然后就又没有动静了。又过一段时间,东北已经很冷了,我再次问他们,回复说这两天送床,就又没声音了”,网友“汉牧者”称,整合工作并不顺利,截止到11月29日问题仍然没有新动向,自己只得再度网上发帖炮轰此事,“每次自己给对方发邮件都拖几天再回,回复也都是类似的拖时间,这都已经深冬了,我等不了了”。 网帖以及相关微博迅速引起网友的关注,这些老人们的现状成为最受关心的问题。记者多次试图拨打双城市政府网站工作人员所留的电话,但始终无人接听。 所幸事情迎来转机,12月2日凌晨1点22分“汉牧者”发帖称“刚刚看到有双城的志愿者发来的照片,老人们似乎已经转到新的养老院,条件好了很多,我相信大家都欣慰很多。” (本文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水泉乡的敬老院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4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老人摔倒了用不用扶的医学说法
supdesign 2011-12-1 07:25
老人摔倒了用不用扶的医学说法    作者:Goodhelper    近来经常看到有炒作报导老人摔倒或孩子被撞每人搀扶帮助新闻,感觉有必 要议论一下。这本是一个医学问题,在中国却当做社会道德伦理来愚昧地你争我 吵,突显中国离着科学理性社会还很遥远很遥远。   正确的答案是:如果你没有参加过救护培训,你不应该去搀扶!你的帮助不 会对摔倒者有任何益处,而且有可能导致本不该有的伤害。   假如一个老人摔倒了,如果无大碍他自己会起来。如果他由于摔倒导致了骨 折,他可能起不来,但这时最忌被人“强行” 扶起。因为强行扶起有可能使仅 仅是裂开的骨头彻底断开,或使已经断开的骨头发生错位。这都会使以后的愈合 更困难。更危险的是有可能导致断裂的骨头刺破旁边的血管神经或器官。   假如一个年轻人被撞伤倒地而你一个没有经过培训的人去抱起帮助,你可能 无意中使受伤者落下终生残疾。因为任何一个受伤倒地者都有可能是颈椎发生骨 折,不恰当的抱动都有可能使骨折发生错位压伤脊髓导致不可逆的瘫痪。   一个人倒在地上没什么,和躺在床上并无两样。那么看到摔倒或被撞伤的人 应该怎样帮助呢?   1。你可以到他身边大声唤他(比如大爷你还好吗?小伙子怎么样?娘子你 还行吗?),确定他能发音回答,这样你就知道他的呼吸是通畅的。   2。然后你应该告诉他:“你现在没有危险,如果感觉困难就躺一会儿,不 要急着站起来” 。那怕是躺在屎尿泥泞中也无碍。   3。如果下着雨你要打起伞不要让雨水淋进他的口鼻。   4。然后你应该视情况打110 !!!!   不要去扶他,对于撞伤者更不要去动他的头(当然如果他面朝下昏迷,你可 以轻轻垫起他的前额已保证他的口鼻没有被堵塞)。切记,你急匆匆的“好心” 上前“施救” 除了表现一下你无知愚昧的善良外,对病人百害无一利。   我不知道桑兰摔倒后她的教练队友是否第一时间上前“帮助” 了?如果是, 那么我的一个大胆的设想是: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桑兰可能不会瘫痪。 (XYS20111020)
个人分类: 04 平安星|20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语...
热度 2 zlhua 2011-11-28 19:39
今天几乎一天都在车上呆着...为的是一件不该发生的"祖坟"事件... 起因不明,结果还尚无定论,只是知道老公"祖坟"上被挖了两个大坑,准备打桩,建一个什么信号塔... 所以,公公决定今天起早赶回老家跟施工单位谈判...婆婆也想跟着回去...还打算顺便带上小孙子回去玩...给她兄弟媳妇祝寿... 本来,婆婆打算一早趁宝贝还在睡梦中抱走...但被我及时阻止了...理由很简单... 因为我是妈妈,让宝贝睡醒是我的责任,我不想宝贝一觉醒来,发现爸爸妈妈都不见了...我知道他肯定会哭...在这寒冷的冬天...我不期望我的宝贝哭... 其次,我的确很不愿意宝贝离开我,毕竟他才2岁多一点...如果要离开,我也必须要让他明白,不是爸爸妈妈不要他,而是因为他选择了要去他喜欢的老家幼儿园玩... 再者.其实我也知道自己没有空闲时间长途跋涉地送婆婆和宝贝回老家...但我还算明白一些事理,知道对于老人而言,祖坟的事情的确事关重大... 其实,这几年相处下来,我也多少了解了公公的性格,他属于心里有事就很着急的人...如果在黑咕窿冬的早上再带上一老一小上路...他肯定更心焦...所以,为了让公公一早走得安全一点...我打算等宝贝睡醒后再送婆婆和宝贝回去... 虽然,可能在老公一家人看来,可能我有些小题大作,会认为我是在浪费钱...但我认为这是我最好的选择...因为在我看来,挣钱的目的就是让一家老小平平安安...我问心无愧... 回到家里,我有点累了...与其说是身体的疲惫,不如说是心累...最不喜欢心累的感觉....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2956 次阅读|8 个评论
这个是伦理问题吗?
热度 2 wangjws 2011-11-28 14:12
我还在上学时,有天,有个不认识的来自老家的人联系我要求帮她找一种药,治疗风湿的 据说她找了很多地方,很多药店,都买不到 我上网一查,竟然是假药,因为被查处了,所以买不得 于是我很委婉地说,购买的联系电话和地址倒是找到了,但这种药不好,可能会有过量的激素啥的 人家还是坚持要买,我只好说,是假药,都被查处了,你还敢买吗? 人家也掏心掏肺地:说实话,我娘都八十多了,已经不在乎激素不激素了,甚至不在乎它是否是假药,因为以前用过,效果很好,老人常年瘫痪在床,吃了这药后都能起来活动,能自理,所以还想买这种药 于是,他们真的买了这种药,而且,老人吃了真的挺好的
174 次阅读|4 个评论
遇到有人摔到你会怎样?
热度 4 shannuzuode 2011-11-25 16:31
11 月 24 日初冬的北京,天气渐凉,在这样的天气,下班后去游泳馆游泳、泡温泉真是一种享受。游泳池水温适宜丝毫没有冷的感觉,温泉池里的水温让人感到热乎乎,各种各样的水按摩装置更让人感到舒服,泡一会儿浑身血液通畅,四肢舒展,在感恩节的日子我心怀感恩,尽情地享受着这一切,美好真是太美好了。 然而在游泳馆发生的一件似乎微不足道的事情,让我感到纠结,让我反思。当我从沐浴的地方,通过消毒水池到游泳池时,看到一位老者,心想这么大岁数的人也到这里,想着这些我的目光不由地跟着老人,突然看到老人在通过消毒池到沐浴间地面时摔到了,我本能地想搀扶老人,然而却木纳地站在消毒池的这边,虽不忍离去,但也没有上前,看着老人在湿滑的地面起了两次才站起来,我才放心地走了。 我感到很纠结,我本是一个热情、简单地人,遇到这种情况,依着我的性格我会本能地上前搀扶老人,而如今却是一个旁观者,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想当初与老公恋爱时,在等候车的时候,不知老公为何突然跑起来,原来是看见一位老人顺着墙出溜,老公一个箭步跑过去扶起了老人,避免了老人摔倒,正是这一举动深深地打动我。那时的人们是多么纯朴,即不会想到别人的感谢,也不会想到被别人讹着。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2936 次阅读|8 个评论
你们看这幅画像什么?
热度 2 xucq45 2011-11-23 00:00
昨天,张玉秀老师发表了一篇博文“我终于看到了秋天的绚丽”,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丹霞山绚丽的秋天。 我在欣赏佳作的时候,突然发现第三幅照片,特别像一位历尽沧桑的紫唇卷发老人。 你们看像不像?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63 次阅读|6 个评论
祝老婆和姥姥能够相聚最后时刻
热度 1 zhumei185 2011-11-22 17:14
今上午老婆突然哭着打来电话,说姥姥已经无法进食,可能不行了。想来,老人已经92高寿,活得很长寿了。我们这些儿孙辈都在忙着挣钱,过自己的生活,无法分身去悉心照顾。现在在家里只有岳母经常送饭送菜,照顾起居,但是大部分时间没人陪,姥姥自己呆在屋子里,耳不能听清,目不能看清,很是凄凉。于老人而言,及早摆脱这种无奈地生活,也许该算是一种解脱吧。 据老婆讲,姥姥有两女,大女儿前期是肺结核,后期则是鼻癌,人未到半世就走了,留下一孙女由姥姥带着;二女儿,一直健在,有一个乖巧的孙女,成了我的媳妇,一个孙子也有了第四代。老婆小时候就由姥姥带着,一直到了初中。每次听她聊起童年趣事,大多都是在那已经废弃的院落里的故事,可想而知,祖孙俩感情是何等亲。这次,听闻姥姥情况,老婆立马坐动车往回赶,怎么着也要在她临走之前送她一程。 祝老婆一路顺风,完成自己的心愿。也祝姥姥在临走之前,能够亲眼看到她最亲的孙女,亲耳听到她最亲孙女的问候,能够在最后时间在自己最喜欢的孙女陪伴下走过最后几天。 追加:11.27日晚,姥姥去了。她最亲的孙女,陪伴她走过了最后的日子。(插曲:我奶奶去世时,不吃不喝二十几天才离开。我爸好研究算卦一类书籍,并摇了一卦,说,可能春节前不会走。因此,我打电话跟我爱人说了。爱人和家人商量,工作需要,还是先回北京,然后等姥姥走时再回来。正好,11.28是姥姥生日,家里商量好,那就生日后再走。结果,姥姥就在11.27日晚离开了,万幸啊。姥姥临走前,为我们验证了算卦的不真实。)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38 次阅读|2 个评论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缘木求鱼
热度 2 moxj 2011-11-4 23:31
打开科学网,看到首页聂老师的博文,科学网还有人懂科学吗?浏览了一下,大概讲博主们对一篇讲经济学的博文不理智的评论,说科学网的博主搞经济的太少,其它人又不懂经济。我想实际情况的确是这样吧。 不过我记得念过几年书的人都是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来的。这么高深的经济学都学了,不会没有一点常识的。不过没有节制的反复一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的经文,更加没有节制的修饰它们,后果是比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还危险的事情。 最近关于全国文化、道德的新闻铺天盖地,尤其什么被扶老人讹诈青年,小悦悦事件等,那些生活在底层被强拆、去上访的钉子户们就不必说了,看来是该搞搞文化道德建设了。之所以提最近这个噱头,不是我决定搞这个文化改革多是时候,或者多没谱,就是想起来这经济建设的基础和上层建设的领袖不知道是什么情况,搞这个文化建设到底悬还是不悬。 一般闲聊起家宝我都没直接说过正面的话,主要作为一个专业的学长,甚至是师爷级的了,我没看到过他的学术论文。不过今天看到他写了一篇《 同南开中学的师生们谈心》 觉得非常好,都什么时候了,还能清醒经济学是穷人的经济学---想起一句话叫仓廪实而知礼节,又看到搜狐首页一则新闻说娱乐圈不是你想被潜规则出名就能轮的上的。 把这些放到一起,我不知道和经济、文化、上层建筑有没有关系。但是我想告诉你们,在这个牛肉面价格飞速上涨的高通胀时代,被包养、潜规则等靠出卖人格和道德求生的薪金没有见什么变化,甚至凤凰网首页不时暴出的全国各地被查出的性工作者的工资也没有涨,只是竞争更加激烈,环境更加恶劣、、、 搞神马鸟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啊。
个人分类: 民生了望|2372 次阅读|5 个评论
今天早上去理发
热度 5 lujiangxiao 2011-11-4 14:09
今天早上去理发 ,  到达时我的理发师正在帮一位老太太做一种好看的头发卷 .  等给老人理完离开 ,  她就与我一边聊天一边精心帮我剪那种我喜欢的 ,  看起来比较年青的竖直短发 .  可我等理完发的时候发现老太太还在店里 ,  站在门口不停向街上张望 .  原来是要来接她的老人公车一直没来 .  我得知这情况 ,  就问她是否愿意让我把她送回去 ,  老太太听了很高兴 .  理发店的经理是华人 ,  不知是否受到近来大陆新闻的影响 ,  就用汉语提醒我说她年纪已经大了 ,  一定要小心 .   于是我就全套欧式礼节 ,  恭敬地先替老太太开店门 ,  走到车边再替她开车门 ,  然后小小服侍她坐好 , 系上安全带 , 放好拐杖 , 关好车门后再到另一边来开车 .  老太太一路上很健谈 ,  开口就说  “ 你知道吗 , 我已经一百零二岁了 , 儿孙满堂 , 还有重孙辈的后代 ..” 听后我不由得再看她一眼 ,  由衷地说  “ 您看起来象是七十多岁呀 !”  她说  “ 我真的很感谢人生 , 感谢上帝和我周围的好人 .  特别是我的儿孙们 ,  他们把我的生活料理得简单有序 ,  所有账单都是每月自动支付 .   活到这个岁数 , 有时几天不舒服 , 觉得自己不行了 ,  可是过了几天好起来我又对生活充满信心 .”  她说她六十五岁退休 ,  随后在小城的社区做了二十多年的义工 . 老太太头脑确实很清楚 ,  指导我左弯右拐开到她住的老年公寓门口 .  下车后却在手中捏了几张钞票要给我 ,  说这本来是搭老人公车的车资 ,应该给我.  我听了有点鼻子发酸 ,  因为这真像我已故的母亲 ,  从来不愿占别人哪怕一点点小便宜 .  告别的时候老人说愿上帝保佑我 .  我想如果上帝能听到这位 102 岁人的愿望 ,  就帮我拿到一份研究基金吧 .  这三年来多次申请 , 有点吃不消 , 体重已经掉了 20 多磅了 . 老人其实住得并不远 ,  虽然能够自己上理发店理发却要花很多时间等车 ,  对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 .  这种问题目前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完全解决 . 我想在未来二三十年的时间里 ,  随着二战后的婴儿潮进入不能开车的老年 , 专门为老人设计的无人驾驶电动车会在美国大量普及 .  这种车可以自动搭载轮椅上下 , 可以听从口语命令到达目的地 ,  把老人送到商店 , 影院门口后会自动找地方停车 .  回到家门口后会自动退居车库 , 自己充电 .  还会定期利用夜间自动到修理场进行保养 .  由于这种车的普及可以让平常上班时间空无一人的商场 , 影院 , 饭馆 , 美容店等消费场所活跃起来 , 不但 可以让大批九十一百岁的老人游哉悠哉地享受生活,而且能 带来巨大的商机 . 更重要的是 从社会稳定的理论出发 , 让老年人健康并活跃是把老一代人积攒起来的财富通过消费手段平稳地转交给下一代人的有效机制 . 在生活上更活跃的老人能有效地减少政府的福力负担 .  换句话说是一种技术可以带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模式 .   最后科普一下无人驾驶汽车 : 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很成功 , 在处理复杂路况 , 天气和交通等方面的技巧和灵活性等方面远超过人类司机 .  在 2010 年实验的 23 万公里行程中 , 实验车在车流中安全地灵活穿行 ,  唯一的一次事故是一辆实验车在停红灯的时候被一辆人开的汽车追尾 .  我问一位谷歌的技术人员这种车上路是否需要要政府交通部门特批 ,  他说实际上政府也不敢负这个责任 ,  一旦无人汽车出事谁也罩不住 .  可是谷歌仔细地研究了有关的交通法律 ,  法律虽然禁止没有人的汽车移动 ,  但在车上有人时政府却不能干预人怎样对机器进行操纵 .  比如以前汽车需要人来换档 ,  现在完全自动了 .  以前油门要人来随时控制 ,  现在有巡航控制了 .  现在刹车也有自动防滑控制 ,  防止打转的四轮动态制动系统等等 .  这些方面政府完全没办法加以限制的 .  这样所谓无人驾驶就可以结合 GPS, 谷歌地图和路况识别等技术对方向盘 , 油门 , 刹车进行一体化自动控制 .  在实际的无人驾驶汽车中装有非常先进的光学识别 , 红外雷达和声纳等设备 , 对车的 360 度全方位进行监控 .  同时车载计算机对周围车辆的速度方向进行动态模拟 ,  随时推演出下一时刻的状况和应对办法 .  这种观察视角比人类司机宽得多 ,  反应速度超过人 ,  永远精力集中的机器是没有理由比人差的 . 多辆自动汽车碰在一起还会互相打招呼 ,  在高速公路上以 几厘米的间距 一辆接一辆头尾相连 ,  结成一串串高速运行的珍珠 .  那时候你要是还自己开车肯定是又笨又慢 ,  被人当做避之不及的怪物 .
6450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石家庄三退休老人从银行支取养老金 收到批量假币
zxl033 2011-11-4 09:52
假币有共同特征,从同一银行不同支行取出 http://hebei.hebnews.cn/2011-11/04/content_2359113.htm 警方开始关注,期待真相 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1_11/07/10477676_0.shtml
16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白石老人画虾
热度 24 baiyuxiao 2011-10-31 15:12
白石老人画虾
白石老人画虾 2011-10-31 两周前的一个上午,偶尔路过位于南山路上的浙江美术馆,碰巧里面正在举办“齐白石书画精品展”。此时尽管已近午饭时间,还是忍不住精神大餐的诱惑,进去美美地享受了一番。 这次展出的都是北京画院收藏的齐白石精品。齐白石的书画以前也看见过,却没有像这次将这么多,这么全面的作品,以这么亲近的方式展现在自己的面前,犹如将一桌满汉全席摆到了你的面前,让你尽情享用。三个小时的浏览,竟然完全忘记了饥饿的感觉。 齐白石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主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形成独特的大写意风格。他的画兼有民间趣味与文人画风,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是中国花鸟画的一座高峰。 世人论及白石的画,无人不称其画虾为绝艺,叹为观止。白石老人自己对此也颇为得意,自谓: 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浅,此三变也。 在展品中有一件齐白石早期的写生作品,旁题一款:“此小虾乃予老眼写生,当不卖钱。”白石老人自然石很喜爱这只小虾的,以至于要写下这样一句话来。然而老人对别人对他画虾的评价,也有一丝额外的不服气: 予年七十八矣,人谓只能画虾,冤栽。 平心而论,齐白石的绘画从风格上讲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山水人物花鸟,为大写意风格;另一类是各种昆虫,是技艺精湛的工笔画风格。白石老人往往在写意的花草蔬菜上添上工笔画的昆虫,使画作更透出一种生机勃勃的野趣。而白石老人的虾,我以为却在写意与工笔之间,别具一格也。
11376 次阅读|49 个评论
[转载]未来十年中国老人全世界最多 男女比例更加失衡
热度 1 dongzg101 2011-10-28 18:39
未来十年中国老人全世界最多 男女比例更加失衡 2011年10月28日17:13 来源: 新民晚报·新民网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10月31日全球人口将超过70亿。人口专家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未来10年我国人口面临两大挑战——   老龄化加剧 中国老人全世界最多   性别比失衡3000万男性或打光棍   张炯强   本报讯 (记者 张炯强)联合国发布报告称:10月31日,全球人口将超过70亿,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高增长使得世界人口变动出现两极的分化。在此背景下,中国未来10年的人口形势如何?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口专家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教授彭希哲接受本报采访时分析认为,中国已经成功地扭转了人口过快增长的趋势,但是,未来中国面临的与人口有关的挑战更加严峻。这是因为未来10至50年间,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将继续向老龄化转变。   中国人口慢慢变“老”   彭希哲说,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现在每年人口的增长是0.57%,这样的增长率跟欧美发达国家差不多。在不同的人口政策和生育水平的假设情境下,中国人口总量未来变化的差异巨大,峰值人口为13.5亿到16亿以上,表现出显著的不确定性。   彭希哲介绍,现在中国生育水平始终保持在每个家庭出生1.5个小孩。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现在印度平均每个妇女生育2.8个小孩,美国每个妇女生育2.1个小孩,挪威每个妇女生育1.9个小孩。中国的低生育率水平已经和英国、法国、德国相一致。这种结果持续下去,势必使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历史性转折,即从一个年轻的社会转变为老龄化社会。   根据去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现在70%的人口在15岁到59岁之间,这个比重在世界上是最高的,也就是说,现阶段,中国绝大多数人口都处于劳动力年龄。但与此同时,中国儿童占人口的比重越来越低,目前,0—14岁人口仅占16%。整个中国,在未来5年左右劳动力总量会增加,而到未来10年劳动力数量会明显下降,这是一个趋势;而且,整个社会年轻人的比重将明显下降,人口整体老龄化的趋势将不可逆转。彭希哲分析,在2020年印度总人口会超过中国,但中国始终会是21世纪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建议生育率维持在1.8   除了人口老龄化,彭希哲认为,中国未来10年人口状况还有一个重大挑战在于出生性别的失衡。现在男性比女性多了1500万,这个比重在未来10年中会持续上升,其结果会有将近3000万男性找不到老婆。   彭希哲指出,中国必须通过产业结构提升、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退休年龄延长等手段,来应对未来劳动力年龄人口短缺所产生的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转变;还需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才能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风险。   彭希哲认为,中国有必要将总和生育率维持在1.8的水平,以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的长期均衡协调,避免过快的老龄化进程和人口总量在未来可能的迅速下降。作为人口最多、经济总量第二的大国,中国人口问题必须通过整合均衡的途径统筹解决。 // (责任编辑:UN021)
126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老人小孩为何不宜多吃粗粮
dongzg101 2011-10-27 05:34
老人小孩为何不宜多吃粗粮 娄晓青 五谷杂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常摄入过精过细、过于油腻的食品,从而导致了“富贵病”的平民化。而对于精细食物产生畏惧的人,又开始把健康饮食的希望寄托在粗粮上。但是专家们指出:若是不分年龄,过多食用粗粮,对身体健康也是不利的。请看本文浅述: 一,这里所说的粗粮,是相对于我们平时经常吃的精米白面等细粮而言的,它主要包括谷物类中的:玉米、小米、紫米、高粱、燕麦、荞麦、麦麸以及各种干豆类,如:红豆、青豆、蚕豆、黄豆、绿豆等。粗粮一般都含有丰富的不可溶性纤维素,有利于保障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但是,老人和孩子应该尽量少吃为宜。一般来说,老年人,特别是肠胃功能紊乱,较弱的老年人不宜多吃粗粮。因为老年人的消化功能正在逐渐减退,想要消化大量的食物纤维素,对于肠胃来说是很大的负担。同样道理,小孩子的消化功能也承受不了过多的不溶性纤维素,所以小孩不宜多吃粗粮,是因为孩子的消化功能尚未完善。而且粗粮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率都比较低。所以,常吃粗粮不利于小孩子的生长发育。 二,如果粗粮吃的太多,会影响消化,过多的纤维素可导致肠道阻塞,脱水等急性症状产生。就是健康人长期食用粗粮也会影响吸收,使人体缺乏许多基本营养元素。平时我们所说的“面有菜色”就是纤维素吃多了,导致营养不良的典型表现。对于那些营养需要量大的“特殊”人群来说,因严重影响吸收而造成的危害最大,这些人主要包括怀孕期和哺乳期的妇女以及正在发育成长前的青少年。纤维素还具有干扰药物吸收的作用,它可以降低某些降血脂药和抗抑郁症药物的吸收。对粗粮而言,我们提倡健康饮食要多元化。既要吃粗粮,又不宜多吃,因为过多食用粗粮也有坏处。所以,科学合理的搭配饮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因人而异,仅供参考。 杂粮饼 枫叶红了 老人小孩为何不宜多吃粗粮 卡扎菲的魅力不输给任何对手? 中国-东盟智库论坛话南海 缅甸政府为何开门迎客? 台军有胆量联手大陆收复南海吗? 美拟放宽对华军售中国有望获黑鹰机?
10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多么感人的师生之情
热度 2 xupeiyang 2011-10-23 20:49
师生情深,太感动啦。 这样感人的师生情,很少听到的。 老师双目失明,而且听力不太好,宋金萍坐在床边帮她按摩耳根和太阳穴,并和老人聊聊天。 明年老师就100岁了,宋金萍坐在床边拉着老师的手,问她明年生日想怎么过。 1956年,44岁的钟炳堃当了宋金萍小学六年级的班主任,让他感受到了慈母般的爱。 当年生活困难,钟老师却给了宋金萍自己平时积攒的22元钱。 每当饥肠辘辘难以坚持之时,他就拿出几分钱,买一个馒头填填肚子。 当时,年幼的宋金萍就暗下决心:“老师到现在没有结婚,我就要当她的儿子,长大后为她养老送终。” 28年来,宋金萍一直坚守着承诺,即便自己年近古稀。 宋金萍与妻子确认恋爱关系之前,就把想赡养钟老师的想法跟妻子说明,并得到了支持。 1983年,宋金萍的女儿1岁,家里分到一处小两居室。他和妻子辗转找到独自居住的71岁的钟老师,将她接回家。 转眼之间,宋金萍一家三口已与钟炳堃一起生活了28年。回顾过往,宋金萍说,“确实也挺累的,特别是自己的年纪也大了。” 令宋金萍觉得异常安慰的是,自己有一位更伟大的妻子,并在二人潜移默化的教导下,他们的女儿也非常懂孝道。 “最重要的是,钟老师能有一个温暖的晚年。”宋金萍说。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1670 次阅读|2 个评论
“校长撑腰体”表明了国人对法律的无奈
热度 2 wj3235 2011-10-23 13:25
最近几天“校长撑腰体”比较火。(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6693920.htm ) 下面是一个北大副校长的撑腰体。 “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 我觉得通过这种手段来鼓励大家做善事扶持老人,也是一种悲哀。 这种撑腰体的几个问题是: (1)不是人人都是北大的学生。虽然后来也有出现了其他学校的撑腰体。但是中国能有多少的大学生呢。做好事不能只靠撑腰体。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你不是北大的,你就别扶了,因为没有人给你撑腰。 (2)这种撑腰体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不免让我想起他和”我爸是李刚“是有同样的意思。那就是我有后台。当然有后台干好事比有后台干坏事好多了。 (3)这种撑腰体也体现了现在我们国家问题有多重。做一件好事还需要人来撑腰,真是哪个朝代都闻所未闻的事情。 (4)能够真正给你撑腰的不是什么这个那个学校的校长,而是法律。如果你做的事情是法律所允许的、鼓励的那么虽也不敢讹诈、欺负你。
1719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们小时候很难见到这样的事情
热度 19 xupeiyang 2011-10-17 15:08
人之初,性本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家来说,道德何以低到如此的地步? 前段时间大家讨论的老人摔到谁来扶? 今天,又看到了可怜的女孩。 10月13日,在佛山街头,一名两岁女童被两辆车先后3次碾轧,7分钟内10多名路人对此不闻不问。 佛山女童两次遭车碾压 18人视若无睹 视频 http://view.news.qq.com/a/20111017/000029.htm 这个是事故发生的全过程,特清楚 http://tieba.baidu.com/f?kz=1247559684 好恶心,碾两次过程中女童都是活的,碾完一次趟在地上,路过行人十几个,没人搭理,再来一辆,再碾一次!    最后来了个拾荒的女人把女童拉起来,天啊,女童下半身是烂的!妈的!   目击事发经过的白衣男子从悦悦脚边经过 小悦悦的妈妈接受采访。 记者乔军伟 通讯员谢银龙 摄 悲剧发生后,悦悦的母亲悲痛欲绝。新快报记者 陈昆仑/摄 施救者陈贤妹。 16日,悦悦父母跪倒在陈贤妹面前泣不成声。陈昆仑 摄 对话   拾荒阿婆:救人是件平常事   拾荒阿婆陈贤妹救助悦悦的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昨日下午,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陈贤妹。   新京报:救人,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吗?   陈贤妹:是的,有人受伤当然要去救。(当时我)很远就隐约看到一个小女孩被车撞倒,来来往往又有车又有人,(我)只想着快点过去。   新京报:悦悦的母亲给你跪下时,你也哭了?   陈贤妹:是。女仔的伤势很重很难挨,她爸爸妈妈又哭得好厉害,看到他们这样,我的心里也好难受。   新京报:有没有想过,如果自己早点看到悦悦就好了?   陈贤妹:那就当然啦。救她就是想她好起来。她还这么小,本来就应该继续生长的。 小悦悦靠呼吸机辅助呼吸,护士说“她全身冰冷” 羊城晚报记者 蔡弘 摄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3527 次阅读|28 个评论
打麻将有时会乐极生悲
热度 3 ywang69 2011-10-15 23:17
今天获知徐力同学的父亲去世了,和几位成都的同学与从厦门一早飞过来的徐力一家三口开车前往丹棱徐的老家。 丹棱很近,一个小时就到了。到了后见到了徐同学的弟弟徐一平,得知原因是昨天下午午睡后打麻将,老人心脏病发作,送到医院不久便去世了,享年83岁。 很遗憾的是徐力和他弟弟都没有见上老人最后一面,徐同学在厦门,他弟弟昨天休年假,全家开车去康定新都桥,也是今天上午才回。 到茶馆打麻将是四川人退休后一项重要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的活动,但是过于投入,一旦抓到千年难逢的大牌,心情难免不激动,加上老年人身体或多或少都有些毛病,一旦胡牌,乐极生悲的事情就发生了。新闻中也不断有报导,我身边这是第二起了,另一起是岳母的同事,打牌后糊了一把大牌就患病去世了(据说是一把十八学士),让小孩们痛心不已。 据说老年人打麻将可以减少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但打牌导致的乐极生悲的事情还是要引起重视,或者茶馆都有个应急预案可能会更好。 徐老先生我多年前见过,当时徐同学和我在上研究生,我们还是同居室友。 在公墓的灵堂,我给徐老点了三根香,徐老的面容平和而慈祥。 徐老走好!!
个人分类: 我有话说|3282 次阅读|6 个评论
为什么一个道德国度面临道德解体危机【郑永年】
wuqiang198 2011-10-11 13:47
近来中国的媒体在讨论一个在世人看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即“摔倒老人,要不要扶?”对数千年之前的孟子而言,“幼童要掉到井里,要不要拉一把?”这是一个不用提的问题,或者说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人类的很多行为和动作,出自人类的恻隐之心或者本能,根本不用作任何理性的思考。因此,幼童落井要拉一把,老人摔倒要扶一把,都是不需要人类费理性来思考的问题,恻隐之心和本能的驱动足矣!科学家更发现,类似的恻隐之心和本能,甚至存在于动物群体之中。很多动物群体对环境都已经发展出群体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本能,互助互救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本能。   为什么中国社会要讨论这样一个本来根本不用讨论,或者不是问题的问题?原因极其简单,是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在中国社会变得如此复杂,而必须诉诸于人类理性了。这些年来,很多案件的发生,例如南京的“彭宇案”和天津的“许云鹤案”,不管其背后的故事如何,都似乎和人类的本能反应相对立。媒体上充斥着很多匪夷所思的标题,例如“十九岁大学生扶起倒地老人,法院判赔7万多元”、“老人摔破头围观群众无人扶,家属表示理解”、“孩子路见倒地老人上前帮助,被家长嘲讽训斥”、“解放军士兵扶昏倒老人被迫赔三千,部队找证人讨回公道”,等等。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中国老人倒地就没有人扶了。我们可以相信,还是有很多人愿意扶倒地老人的。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只能表明这个社会的道德出了大问题。“恻隐之心”是人类道德最本能的方面,连这个都被怀疑,都被摧毁了,这个社会还没有问题吗?因此,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社会怎么了?   这倒是一个需要人们理性思考的问题。中国文明长达数千年不中断。中国历来视自己为一个道德的国度,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是这么看待中国的。但是,现在为什么会演变成一个毫无道德可言的社会呢?如同一个社会道德的形成,有其不同的并且是复杂的原因,社会道德的衰落也如此。就中国文明来说,人们至少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看。   对商业文明负面影响缺免疫力   首先,在商业文明面前,中国传统道德的衰落具有其必然性。中国数千年里一直是农业文明,从来就没有经过商业文明的洗礼。儒家道德可以说是农业文明的精神结晶,表现在社会结构方面就是“士、农、工、商”的等级社会秩序,从商者被排在最后,最不重要。其它方面的制度设计,也是为这个等级秩序服务的。在历史上,尽管不同朝代对商业具有不同的态度,一些朝代敌视和排斥商业,而另一些则比较能够容纳和重视商业,但商人在儒家意识形态中的地位,从来就没有变化过。商业社会对道德的负面影响甚至冲击是必然的,但中国统治者使用的是排斥商业的做法。这种政策在遏制商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传统文明没有能力容纳和接受商业文明。商业文明一旦来临,传统文明对商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没有任何免疫力。   这里,如果和西方作一比较会看得比较清楚。西方近代以来的社会政治秩序,可以说是商业文明的产物。在西方,近代意义上的商业阶层崛起在传统帝国解体之后的废墟上。随着商业文明的崛起,封建价值观很快衰落。商业文明要求对事物具有一种世俗的态度,于是宗教改革成为必要。宗教改革符合商业社会的需要,使得宗教能够容纳商业精神。但同时改革之后的宗教,也为商业社会塑造了一种新的道德价值体系。西方宗教改革和转型,因此和商业文明的兴起分不开。   基督教转型得最为成功。韦伯的着作《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就是论述这种情况的。改革后的宗教,在接受商业行为的同时,也约束着信仰者的商业行为。尽管商业行为、盈利和挣钱都被合理化,但挣钱本身仅仅只是工具,而非目的。商业行为和挣钱的最终目的,还是救渎人本身的灵魂。另外一大宗教伊斯兰教的转型,并不像基督教那样顺利。在很大程度上,伊斯兰直到现在不仅没有有效转型以容纳商业社会,反而有更为传统化的趋向,和商业社会和世俗行为表现为深刻的矛盾。   新道德体系还没有建立   中国传统道德现在受迅速崛起的商业文明的影响,传统道德体系的解体之迅速令人吃惊。这里不得不提到当代商业文明之前的几乎长达世纪之久的政治冲击。从清末以来,中国传统国家被产生于欧洲的近代国家所打败。无论是政治精英还是知识精英,都把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归诸于传统道德或者文化。因此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之前,儒家传统道德受到一波又一波的政治冲击。   近代以来,长期的革命和战争也使得道德的确立成为不可能,因为革命和战争就是要推翻旧秩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人们才觉得确立新道德的需要。不过,当时中国的做法,是以意识形态替代了道德,依靠宗教化了的世俗意识形态,对干部官员和普通老百姓的行为构成制约。革命和持续的政治运动摧毁了传统道德,而宗教化的意识形态一旦消失,社会便无道德可言。这就是中国现在面临的状况。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中国无能确立一个新的道德体系?在西方的道德重建过程中,除了宗教改革的作用,政治也扮演了很大的作用。并且随着世俗化的深入,政治在道德重建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政治的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第一是法治建设,第二是自律社会的形成。   今天,人们可以从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法意》(或者《法的精神》)中体会到,当时西方社会把法治的重要性提高到了何种地步。世俗化意味着人们日渐脱离宗教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律变得重要起来。从前是宗教扬善抑恶,现在法律取代了宗教的位置。而法律是通过政治过程形成的,用来调节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更为重要的是,法律并不仅仅是那些写在纸上的条规,而是一种如孟德斯鸠所说的深入人心的“精神”。   如果法律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政治过程,那么自下而上的自律社会的形成,对道德的形成和成长同样重要。实际上,道德无非是社会成员中间自觉形成的行为规范,也同样通过社会的压力机制而发生作用。要形成社会自律,社会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一个不受政治干预的空间。西方社会一直强调社会力量,从早期的资本主义(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主义”即“市民社会”)到现代的非政府组织,都是社会力量的载体。    受保护的社会才能产生道德自律   西方道德力量的强大并不在于政府的推动,而在于社会力量的强大。实际上,在西方,一直是社会力量在推动政治和政府的道德化,而不是相反。也应当指出的是,政治在保护社会过程中的作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等方面的社会主义,或者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制度,是保护社会的制度保障。而这些制度的确立,都是通过政治过程达成的。这些社会制度的意义在于,社会成员只有在获取了生存和生活的基本需求之后,道德概念才会得到强化,即所谓的“衣食足而知荣辱”。   西方近现代道德的发展,对中国来说应当有比照意义。作为世俗文明,历史上宗教只在一些特殊的社会群体(即各种类型的宗教团体)中发生作用,但在中国总体道德建设过程中,历来就没有占据主要地位。改革开放前的政治破坏了传统道德,改革开放后的政治又没有尽到重建道德的作用。   首先是没有花大力气进行法治建设。中国尽管也一直在强调法制和法治,但法制和法治的现状很难使人相信其有助于道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说,中国的法制不但没有“扬善抑恶”,却是在实际生活中起到了“扬恶抑善”的作用。本文开头所讲的“扶起摔倒的老人受到法律惩罚”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子。   法治没有进展,除了日常人们讨论的“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同样重要的是新自由主义进入中国的法律领域,无论是在立法还是司法。新自由主义进入中国的社会领域是很显然的,例如医疗、教育和房地产等等,但经常被人们忽视的是新自由主义对法律领域的影响。在很长时间里,立法的主导原则就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劳动生产力,而社会正义和公平则被忽视。到现在,整个法律领域可以说是金钱主导一切,变相的GDP主义也在法律界盛行。例如中国的大部分律师,都想从事经济法或者与此有关的法律活动,不想甚至回避刑法和民事,除了政治原因之外,金钱观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以钱为本必然导致法律界的全面腐败。实际上,中国的司法腐败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一个应当以保障社会正义为目标的制度体系如此腐败,社会正义必然荡然无存。    法律沦为权力与金钱的工具   很显然,中国的法律面临政治和金钱的双重压力。结果怎样呢?法律只是工具,要不成为政治的工具,要不成为金钱的工具。中国只有法律的条规,而没有“法意”,法的精神。西方意义上的“法律秩序”(law and order)在中国并不存在。当法律成为权力或者物质利益的工具时,谁来保证“善”的行为?又有谁来惩罚“恶”的行为呢?   社会空间的缺失也使得道德无处生存。在数千年的儒家文明里,王权尽管在理论上专制,但往往是“统而不治”。中国社会具有高度的自治性。在社会底层,乡规民约调节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各个行业也有自己的行为规则。在当今社会,这样的传统道德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但这并不是说,新的社会道德体系就不能产生了。没有产生,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社会没有自治的空间。   长历史时期的革命、战争和政治运动,已经把中国社会高度政治化。而确立政权之后,又没有去政治化的过程;相反,政治因素深入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对社会进行控制和管理。社会“被控制”和“被管理”的状况,表明社会本身缺少空间。缺少空间就决定了社会群体很难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自治制度,从而也很难形成社会成员的自觉和自律。换句话说,任何自下而上的道德找不到社会空间。如果法律要保障的是合乎人类道德观念的秩序,那么社会道德要调节的是社会群体之间,或者社会个人之间的互动和行为模式。既然社会道德难以形成,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之间的交往,就表现为赤裸裸的物质利益或者权力行为。   道德是任何一个文明的内核,其它方方面面的制度,无论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还是社会制度,都是这个道德内核的外延。中国现在面临传统道德解体而新道德建立不起来的危机,这也是中国文明的危机。如果商业文明不可避免,那么就要重建一个能够容纳商业文明,但又能遏制商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结果的新道德体系。世界历史表明,道德的重建并非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人类主观努力的结果。如果新道德体系不能得到确立,无论怎样强大的经济力量,都不足以促使中国文明的复兴。
个人分类: 杂谈感想|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老人 狗 天堂-------一个关于忠诚的故事
热度 1 jinkai719 2011-10-10 23:07
一位老人带着爱犬行走在乡间小路,看着沿路的风景,恍然间,他不知道这条路通往何方,只是茫然的向前走着,走着走着,只见前面高耸着大理石围墙,围墙的中间是流光溢彩的拱门,上面装饰着各种珠宝,门前的道路由金砖铺就,老人兴奋不已,他想自己终于到了天堂,他带着狗到了门前,恭敬的向看门人问到: “请问这里是天堂吗?” “是的先生”,看门人回答。 “太好了,里面有水喝吗?我们已经赶了很久的路。” “当然了,进来吧,马上给你水。”看门人缓慢的打开大门。 “我的朋友可以一起进来吗?”老人指着狗问看门人。 “对不起,我们这里不允许狗进入。” 老人沉默了一会儿,想到这条狗多年来对自己的忠诚,他谢过看门人,离开了天堂,带着狗继续向前走。又不知走了多久,老人看到路边有一扇破旧的木门,通向木门的是坑坑洼洼的土路,老人带着狗过去,看见一个人在树下看书,问道:“打扰一下,请问这里有水喝吗?” “当然,那边有水龙头,你可以喝个痛快。”看书人指着门内说道。 “我的朋友可以进去吗?”老人指着自己的狗说道。 “欢迎。”看书人说。 老人带着狗进了大门,老式的水龙头旁边有一支碗,老人先用碗盛了满满一大碗水,让自己的狗喝个痛快,然后又重新加满自己也喝了个够。他们满足的回到看书人跟前,问道:“这是什麽地方?” “这里是天堂。”看书人回答。 “呃,这可奇怪了,这里一点也不像啊,而且我们刚路过天堂.” “你说的是那个 黄金 铺地,有漂亮拱门的地方吗?” “对,那里非常漂亮。” “告诉你吧,那是地狱.” “原来是这样,那你为什麽不介意他们盗用天堂的名义呢?” “当然不,他们为我们省了很多时间,替我们,把那些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扔掉良心和原则的人都挑走了。”
2669 次阅读|1 个评论
联合国宣布:全世界150岁以上老人免费医疗
热度 2 wliming 2011-10-6 17:19
哈哈哈,比北京慷慨多了。北京最近宣布,95岁以上老人医疗免费。
个人分类: 社会|1136 次阅读|2 个评论
恨,聚于四川
热度 4 lcj2212916 2011-10-6 15:59
也许题目不应该如此,但此事对我的刺激太大。 四川人不知勤劳为何,只知道勾心斗角,占点小便宜,这也是历代帝王凡起于川者皆没落的原因。 父亲一生坎坷,不会人情世故,受尽了生活的磨难。本想现在应该安享天年,谁知不如人愿,只是苦了母亲。 一群无所事事的混混,为了挣点稀饭钱,算计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不知道这是四川人什么样的道德行为?父亲有缺点,但这样一个基本与外界没有交往的老人也会得罪人么?我不知道父亲做了什么,或者做错了什么,会惹来那些人的报复。难道在这样一个和谐的社会里,即使是想静静地生存,也是这样困难的么? 虽然我也是四川遂宁人,但对家乡无甚好感,从小看到的见过的经历过的,今生永难忘。不知道这些历历在目的苦与难应该归结于父亲的不擅交往,还是四川人特有的欺善凌弱!? 栋长、居委会、城监所,与其说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还不如说是勒索要钱的衙门。 越想越觉得可笑,不知道是笑父亲的懦弱无能,还是笑自己的鞭长莫及。 正义,只是一个被鄙视了的词语,其实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非正义的故事。 我为父亲、为我自己感到悲哀,为我曾经生长在那个黑白不分的小城感到悲哀。 从今以后,对四川人再无好感,甚至都鄙视我自己。
3058 次阅读|8 个评论
不仅活得好,更要活得久
热度 2 lhj701 2011-10-6 11:17
不仅活得好,更要活得久 乔老最终离我们而去,终年56岁。一个传奇的人物结束了,但 求知若飢 , 虛心若愚 ( 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 )却永远地留了下来(还有我们使用的Iphone和Apple ipad)。人的一生有长有短,56岁的确是短暂的一生,但他所获得的辉煌,正说明了有些人是浓缩的人生: 生命虽然短暂,但其生命燃烧所聚集的光辉耀眼 。 【另一则】《北京95岁以上老人看病全部由政府买单》 据腾讯新闻报道,北京市政府每年补贴17亿元人民币,用于65岁以上老人免费逛公园、坐公交。 而从今年起,凡95岁以上老人看病,均100%报销,家庭一分不掏 。可见,健康多么重要。有了健康,能够活得好,更要活得久。 借此,祝全国的老年人健康、快乐、幸福! 相关阅读: 《北京95岁以上老人看病全部由政府买单》 http://news.qq.com/a/20111006/000162.htm?pgv_ref=aio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45 次阅读|4 个评论
拍案惊奇(12):司机拒载昏倒老人 认出系岳父后当众自扇耳光
热度 7 lix 2011-10-4 10:57
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1_10/04/9640507_0.shtml 应该说这位司机算是有良心的,主要给彭宇案吓怕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75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旅美华人学者:当代的中国人不是真正的中国人
xuhongliang 2011-10-3 16:12
核心提示: 辜鸿铭先生是如何定义“真正的中国人”的呢?他说,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是同时具备小孩天真烂漫与老人成熟理性双重美德的人,他既不太天真,也不太成熟。照此标准,当今中国的中国人不多。 文章摘自《棒喝中国》 作者:黄东涛 郑汉根 出版:华夏出版社 当代中国有一种 “ 喜欢听好听的,不喜欢听不好听的 ” 风尚。老百姓们喜欢受表扬,不喜欢受批评;老师们喜欢讲阳光心态,不喜欢讲苦其心志;新闻工作者喜欢报喜,不喜欢报忧;学者们喜欢横空出世搞建构,不喜欢在继承的基础上搞批判。 . 然而,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 “ 当代的中国人不是真正的中国人 ” 听起来真的不舒服,真的逆耳,甚至刺耳。王老师所指的 “ 当代的中国人 ” 是指部分的中国人,但是,所有的中国人应该听听,应该想一想,为什么王老师要如此说,如此骂。他疯了吗? 其实,不仅王老师在 “ 骂 ” ,许多有良知的中国人也在检讨,譬如当今的蒋清越先生,又譬如百年前的辜鸿铭先生。不仅中国人在反思,外国人也这么认为。韩国人在网上经常怀疑当今的中国人不是真正的中国人。日本人更是在百年以前就叫嚣: “ 宋代以前的中国人是中国人,宋代以后的中国人不是中国人,是支那人。 ” 当中国人说出这句不好听的话的时候,我们已经难受了,假如听到外国人说咱们不是真正中国人的时候,我们又该是何种心情呢? 所以,我们不要以一句话是否好听就简单支持或反对。这句话里有深意,我们有必要用心听一听。 什么是中国人?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有个定义,应该有个标准。有些人,把生活在黄土大地上的人们称为中国人,那么在这一定义下,目前 “ 当代 ” 中国人都是中国人,包括生活在这里的外国人也是中国人。另一些人,可能把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或身份证的人称为 “ 中国人 ” ,那么,在这一定义下,当代所有的中国人也都是中国人,包括那些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也算中国人。这两种定义似乎没有问题。而偏偏有些韩国人、日本人乃至世界许多民族的人,他们不这么看,他们不这么定义一个民族的人。他们是如何定义的呢?韩国人认为,只有传承并认同韩国文化的人叫韩国人;日本人认为,只有传承并认同日本文化的人叫日本人;欧洲人认为,只有传承并认同欧洲文化的人才是欧洲人;美国人认为,只有传承并认同美国文化的人才是真正的美国人。 . 由此可以推论出他们对中国人的定义 — 只有传承并认同中国文化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在这个定义下,难怪有外国人说当代许多中国人不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在当今中国,真正传承自己的文化并且认同的人,太少太少。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在反省。 辜鸿铭先生是如何定义 “ 真正的中国人 ” 的呢?他说,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是同时具备小孩天真烂漫与老人成熟理性双重美德的人,他既不太天真,也不太成熟。照此标准,当今中国的中国人不多。王老师心中 “ 真正的中国人 ” 应该是什么样子呢?首先,中国人是应该有传承的、认祖宗的;其次,中国人是应该认同自己文化的;第三,中国人是高度智慧的民族。王老师对中国人的定义,是文化意义上的、精神意义上的,代表着许多有识之士的见解。当某个国家、某个民族的人开始丢掉自己的祖宗,开始不认同自己文化的时候,这个人就不再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人了。 笔者认为,文化意义上的定义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 当代的中国人不是真正的中国人 ” ,虽然不好听,但是它接近实相。它同时也给我们一个警醒:不要认为我们生活在黄土大地上,持有中国的身份证就是中国人。它也同时警醒我们不要数典忘祖, “ 抬错棺材,哭错祖宗 ” 。有本则昌,无本则竭。当我们割断了历史,忘记了祖宗,丢掉了文化的时候,我们就不再是真正的中国人了。它似乎又在告诉我们:知耻而后勇。如果我们真的以 “ 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 为耻,那我们是否应该争口气,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呢? 有些人可能并不服气,他们认为就算以文化来定义中国人,许多人也应该被称为中国人。殊不知,历经 170 年的西化历史,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伦理,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我们的文化基因甚至都已经西化。中国文化有基因吗?当然。玉的文明,诗的教化,易的精神,禅的涵养,中医的智慧,经、史、子、集,儒、释、道,都是中国文化的基因。然而,当代的中国人,咱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究竟懂多少?我们现在满脑子都是科学、技术、发展、进化、哲学、信仰、民主、自由、管理、现代化等西方概念,我们的思维也西方化了,以逻辑理性、线性思维为高明,我们已经不知道真正的中国人曾经是何等的智慧。他们的思维观,他们的天人观,他们的变化观,他们的道德观,他们对于生命、人生、宇宙的深刻认识,曾经引领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然而,近代以来,这个伟大的民族却堕落了, “ 极高明而堕落 ” 。许多人几乎彻底丢掉了自己的文化,这样的人如何够资格称为 “ 中国人 ” ? 即便那些号称 “ 传承并认同中国文化的人 ” 也未必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 “ 真正的中国文化 ” 。西化日久,迷失太深,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有辨认的能力,譬如,有些人戴着 “ 西方哲学 ” 的有色眼镜对中国文化加以分析整理,结果丢掉了中国文化真正的精神和特色;有些人认为中国文化就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就是一个 孔子 ;另有一些人,认为中国文化就是适应农业文明的文化,而农业文明注定要让位于工业文明,因而是一种落后的文化;还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视为精华,大讲特讲;还有一些人,搞复古运动,倡导 “ 读经 ” ,他们认为读经就是搞中国文化,至于把长城、 故宫 、兵马俑等遗产、遗迹、古董当作中国文化精华的人,更是大有人在。这些人哪里懂中国文化?他们分明是以西方的思维 “ 强奸 ” 真正的中国文化。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文化?王老师在《中国文化 “ 三关 ” 论》一文中给出了精辟的定义。首先,要过诸子百家关。中国文化是杂交文化,包容文化。只通一家的学者,是不够资格谈真正的中国文化的。其次,要过 “ 经史合参 ” 关。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源远流长。要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必须走进中国历史文化的心灵深处,用心去感受中国先民探索宇宙社会人生大道的心路历程。第三,要过 “ 佛禅文化 ” 关。禅文化,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产物,不懂禅文化就没法谈中国文化。然而现在,不要说过三关,就是过一关的中国人有几人? 行文至此,有人可能会感觉到做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的确不容易。于是,他们会说:时代变了,我们应该用 “ 新文化 ” 来定义新的中国人了。那么,请问诸君:当今中国有真正的文化吗?有识之士都会发现:我们正处于一个西不西、东不东、古不古、今不今的时代。如果说 “ 没有文化 ” 也算是一种文化,那么生活在这块黄土大地上的中国人,可谓多矣。 中国文化、中国人,曾经是伟大、智慧的象征,文明的源泉。然而,今天这两个名词,不再伟大,不再智慧了。这才是全体当代中国人真正应该反思的地方。 所幸的是,我们的根并没有断,我们的心法并没有绝,我们完全可以 “ 争口气 ” ,做一个真正伟大智慧的中国人。 今天北京的地铁里,要下车的人跟前面的人说的是 “ 让一下! ” ,用的是命令的口吻。而中国祖先在类似情况下一直用的词是 “ 借过 ” 、 “ 劳驾 ” 。今天的有些中国人在公众场合,会因为争座位而大打出手。而在中国历史上,两个人即使要比武,比武之前也会相互作礼,完了之后还要谦让一番,输的会说 “ 领教 ” ,赢的要说 “ 承让 ” 。真是 “ 其争也君子 ” 。 昨天与从事家庭教育的朋友李烨聊天,说到当今中国的孝道。现在中国 “ 孝子 ” 的意思,多半不是 “ 孝顺父母的子女 ” ,而是父母 “ 孝顺儿子 ” 的 “ 孝子 ” 的意思了。笔者了解到,在一些城市里,很多父母有这样的观念:子女只要不从父母那里要求太多,不要求父母为自己出钱买房之后还要 买车 ,就已经是很 “ 孝顺 ” 了。能够自己通过努力找到一份工作而不连累父母托关系找人,已经是谢天谢地了。至于子女孝养父母,为父母分忧,那是想都不敢想的。现在的中国社会,六个大人宠爱一个孩子的现状十分普遍,孩子都是 “ 小皇帝 ” 了。看到一些广告画上,六个大人把孩子围在中央,显得很幸福的样子,实际上这种蜜罐里泡大的孩子长大了是幸福还是叫人头疼,他们是否知道孝敬长辈,还真是大问题。 不可否认还有很多人仍然有 “ 孝 ” 的意识,但是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孝,却十分茫然。李烨谈到她接触到的一个很有钱的企业主,家里雇了几个保姆服侍自己的母亲,一个负责按摩,一个搞清洁,一个做饭,但是自己却几乎不花时间和心思与母亲交流。李烨建议他说,应该自己身体力行关心一下母亲,比如亲自给她做做按摩,陪母亲好好说说话等,而不是只是相信花钱请人就可以达到孝养母亲的目的。这个企业主听了睁大了眼睛,表示没有听到过孝道还有这么多道理。其实这个道理, 孔子 早就说过了: “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要用一点设身处地的关怀之心侍奉父母,才是人类该有的孝。 在现在的很多年轻女孩看来,嫁人之后孝敬公公婆婆,简直是 “ 迂腐不化 ” 的思想。笔者曾问一个白领女性,如果结婚后要跟公公婆婆一起住,会怎么样。她的回答是: “ 那太恐怖了! ” 还有女性提出这样的择偶标准: “ 有车有房,父母双亡。 ” 可见在许多所谓 “ 现代人 ” 那里,自私和个人享乐主义的放纵,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哪里还有一点点 “ 温柔敦厚 ” 、 “ 宜其家室 ” 的味道呢?相反,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人对 “ 野蛮女友 ” 的推崇,对舞台上搔首弄姿的女明星的青睐,是对不顾家庭、不生孩子、或者生了孩子也无心教育的所谓 “ 女强人 ” 的热捧。 片面地崇尚个人自由,是学习西方文化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误读。西方的主流文化,并不赞成没有忌惮的个人自由,任何人都是要尊重别人的。更重要的是,西方的文化基础是基督教,对上帝的敬畏和依归多多少少在欧美人意识中还是存在。所以西方人的幸福,在相当大程度上还是可以通过宗教信仰来保证。一个人家庭遇到了困难,还可以在教堂里寻找安慰。但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建立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文化上,中国人历来崇尚的是 “ 修身齐家治国 ” ,但是现在许多的中国人,早已把 “ 修身 ” 当作了迂腐不化,所以 “ 齐家 ” 又如何谈起,个人的幸福又从哪里得到保证呢?我们是因为丢失了自身的文化传承,所以才在现代生活中找不到方向了。 笔者感觉到,越进入中国文化深处,越发会有 “ 当代的中国人不是真正的中国人 ” 的感叹。王老师还说到,要找真正的中国人,要去日本,乃至去韩国。笔者迄今唯一一次踏上日本国土,是在东京成田机场转机。就是在机场的这一次经历,已经让笔者生出很多感叹,当时就发了感慨,写了文章《在东京成田机场找到中国人丢失的 “ 礼 ” 》,这里摘录片段。 在转机的安检处,一名女工作人员很礼貌地用英语询问,行李里是否有液体物品,并提醒我把手提电脑拿出来。安检完之后,一名负责安检的男子不断向我鞠躬,连说着 “ 谢谢 ” 。这种场景,只是曾经在电视里看到过。当这个个子比我高不少的男子,因为我配合了安检而不断向我鞠躬致谢的时候,我确实感受到了对方的一种谦恭和自己的被尊重。 离飞机起飞时间还有几个小时,我于是在机场里闲逛。因为好奇,我随时拍下我认为有意思的画面。机场里有一些很有日本特色的小店,当然更让我感觉有意义的是日本人的行为举止。 在一个小店里,我举起相机想要拍照,一个正在整理货架的女售货员以为我是要拍货架上的物品,于是就放下整理物品的活,起身让开。我问她是否能拍她工作的画面,她微笑了一下,于是就又开始整理物品,配合我拍照。在另一些小店里,当我举起相机拍一些店员工作的画面时,他们也都很配合。 闲逛到一家书店里,负责收款的男店员的礼貌让我印象深刻。一个顾客买了几张明信片,走向收款台。男店员微笑着鞠躬问好,交完钱之后,店员又对顾客鞠躬了好几次,依旧是不断地说 “ 谢谢 ” 。这名带着亚洲面孔的顾客显然不是日本人,对店员的礼貌,他显得有些受宠若惊。 一个专卖日本商品的店里,两名身着日本传统服装的年轻女子轻轻地整理着货品,店里的气氛有一种清雅的味道。很多店里的摆设,精致而灵巧,让人感受到一种精致的用心,让人很愿意久留。 说日本人的好处,在目前的中国,仍然是一件比较敏感的事,但是我还是想说一下自己的感受,最主要的原因是,从日本人身上,如果我们足够虚心,能够得到些什么。鞠躬、微笑、感谢的言语,体现的是礼貌和谦恭。在成田机场看到的一切,让人感觉舒服。这种心情,与众所周知的近代中日历史无关。 我所见到的几个普通日本人身上,有一种我们中国人曾经熟悉和用心践行的东西:礼仪。这让我触动。这种触动,也更因为日本人的这种礼仪,其根本是历史上从中国文化学习得来的精神,一种用至诚之心待人接物的精神。 有人听笔者谈了在成田机场的体会后,发表不同意见说,机场是窗口,他们总要把窗口弄得好些。但是,北京首都机场也是窗口,爱面子的中国人,也许更想把这个窗口弄得好些,但是任由再怎么修饰,服务人员的举手投足之间,总是让人感受到一种心不在焉和缺乏礼貌。 在美国 夏威夷 大学进修期间,住的宿舍里有很多日本大学生。笔者跟他们接触不少,总体感觉他们跟同龄的中国大学生相比,整体气质完全不同,他们对人的礼貌,对自我的克制,都让人印象很深。 听过到过日本的中国朋友讲述在日本的所见,也读过一些关于日本社会的书,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几万人的体育场里,比赛过后,看台上没有垃圾;商场开展促销活动 — 一日元买价值约十万日元的电脑,在东京最冷的一月份里, 购物 者自动组织起来排成长队,无人插队;泡温泉的时候,每个人先主动洗净自己的身子,以保持温泉水的清洁,以免影响他人。 而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大地震中,日本人更是体现了良好的国民性。一个见证了日本地震的中国网友如此描述震后日本的情形: 困守在高楼平台上等待救援的人们,却没有一丝慌乱。在站外数百米停驶的火车上,人们一个接一个排队下车,消防队员帮助带孩子的妇女扛起婴儿车。在东京的街上,车流依然,人流依然,没有一点失序。在体育馆和学校以及操场避难的人们,离开的时候,把所有垃圾收拾得干干净净,连片纸屑都没有,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年轻人帮助老人,男人帮助女人,大家帮助大家。地铁停驶,成千上万的人们步行回家,没有一点喧哗,长长的车龙,听不到一声喇叭声。人人都很安静,也很肃穆,所有该排的队都在排,一丝不乱。没有趁乱打劫的,也没有警察,警察都去救灾了。电话公司宣布电信通话免费;三得利公司宣布,所有街头饮料机,只需按键,就可以出饮料,意思是免费供应。 要谈到日本民族性以及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之深,不得不说到《武士道》一书。该书的作者新渡户稻造 ( 有段时间,日本 5000 元纸币上的头像就是此人的 ) 在书中生动而深入剖析了日本民族精神的依归 — 武士道。 “ 该活的时候能活,该死的时候慷慨而死,才可称为真正的勇士 ” , “ 个人应当为国家的兴亡而不惮于捐躯 ” ,《武士道》一书中这种种的表达,不正是中国人熟悉的 “ 舍生取义 ” 、 “ 为国捐躯 ” 吗?日本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后,工程师们为家人留好遗言,为了全体民众的安全,舍身驻守,也正是这种精神的指引吧。 “ 心境平和,对命运温顺的态度,对不可避免的世事超然地服从,临危不惧,卑生并亲死的心境,都是禅教对武士道的启发与赐予。 ” 看看日本人在经历特大天灾后的从容超然,不正是武士道所描写的这种精神的写照吗? 《武士道》一书中描述的仁、义、勇、礼、忠、孝等日本人的性格,完全来自于中国文化。但需要强调的是,武士道从中国文化吸取的,并不是纯粹儒家的思想,确切来说应该是禅文化。一般人所认为的日本人吸收了孔孟思想以及王阳明、朱舜水等人思想,也是经过唐宋时期禅文化整合后的孔孟思想以及宋明理学思想。唐宋时期,中国文化走向繁荣成熟,儒释道三教合流,汇归到了禅文化,宋明理学的精神核心,也是深受禅的影响。 除了在当今的日本和韩国更能够看到中国文化的精神,海外的中国人比生活在中国的中国人也更普遍显得有文化内蕴。由于他们的祖先早早就离开了祖国,在他们身上,较少受到近百年来丢弃传统文化之风的影响。 笔者在欧洲做记者期间,就有关丹麦华人的状况做过报道。在丹麦,华人很受当地社会的肯定。一位华人领袖告诉笔者,丹麦华人是丹麦的外来人口中最不惹是生非的一群。华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尽量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不去麻烦政府,更不会向政府提一些过分的要求。丹麦一个议员告诉笔者,丹麦人认同华人,主要是因为华人自身良好的品质和努力。他们勤劳朴实,遵纪守法,赢得了丹麦社会的认可。据丹麦政府官员介绍,在丹麦的外来人口中,华人的刑事犯罪事例是最少的。丹麦前移民大臣博特 · 霍德先生对丹麦华人的良好作风进行表扬。他幽默地说: “ 如果丹麦的所有外来移民都能像华人一样,我这个移民大臣就要失业了。 ” 当然,丹麦华人的表现只是海外华人的一个缩影。笔者在美国、德国生活期间,都能感受到当地华人身上良好的素质,既具有欧美文化中一些好的品质,更在文化深处继承了中国文化的好传统,比如包容、勤奋、朴实、推己及人等这样的品格。
2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街上,一个老人突然摔倒,你是否会去扶起老人?
热度 1 daladala 2011-9-28 12:58
前几天发了一个帖子和投票, 大街上,一个老人突然摔倒,你是否会去扶起老人? http://blog.csdn.net/java2000_net/article/details/4249950 如下是一个网友提示的内容,我觉得很好,和大家分享一下。 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做如下步骤: 1、注意保护现场,如果自己有事可以自行离开 2、用相机或者手机拍照,多角度、多方位拍摄 3、用手机拨打110,或者大声喊叫:这里有人摔倒了 4、如果你准备施救,那么至少在两个方向上有摄像头拍摄(固定、手机均可),把你的全身都要拍到,尤其是你和他(她)的接触部位,原因后面会分析。 注意: 1、做以上动作时切不可距离太近,保持1米以上距离(没事凑那么近干嘛?) 2、切记,无论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可与其接触,即使他(她)滚向你,立即避开 无论如何,大家要学法懂法,一切按照法律办事。 最近老婆在考律师证,我也跟着看了,特别关注这段。 从法律角度讲,如果不能抓到摔倒的始作俑者,那么最后的接触者就是嫌疑人。 我们可以自问几个问题,如果你能回答且能撇清关系,你就可以救他: 1、你为什么要救他?(学雷锋?可怜?抱歉法律上没有如此描述,真正原因是犯错补救) 2、你为什么救他还送医院等等后续)?(还是回答如上?还是抱歉,真正原因还是犯错补救) 3、你为什么扶他?(还是回答如上?那好,原因是犯错补救。你有人证物证?那么下个问题,问证人) 4、(对证人)你确实看到不是他推倒的?(是的(包括照片、单方面录像)以及其他多人证词说明不是你推的,那么再看下一条) 5、(对所有证人证据)这些证据能够确认你在这整个时间段内、全方位的看清的确不是你推的吗? (公共场所谁也不会一直盯着你看,因此证人证词是无效的! 照片不是连续的,不能反映你在之前或者之后做的事,无效! 录像只拍了单方面的、或者没拍到全部、或者画面模糊、或者事前事后整个过程不全、以及其它任何可能突发情况的,无效! 即使拍了录像,但录像中你的嘴在动,录像却不能清晰听到你说话声音,那么这个录像也是无效的!(可能用语言把他(她)吓到,恐吓?更严重了)) 一句话,你的所谓证据都是无效的,最终的结果就是你! PS. 南京徐老太案子的法官没有过错,大家不要冤枉他,他是按照法律角度分析判断的。
个人分类: 科研之外|612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老病死
热度 2 zhanghaohao 2011-9-28 10:44
家里91岁的老太爷在锻炼的时候摔伤了头部,造成颅内出血,目前生命垂危。 随着年岁的见长,开始经历亲人的这种生离死别。先是读研的时候,奶奶去世了。前年是老公的奶奶走了,去年和我最亲的外婆也离我而去了。虽然这些老人都已年过8旬,因为这种病痛或者跌伤而走了,但心理上总是很悲痛,一直希望这些事情都不是真的,这些意外从没有发生,他们能永远陪在我们身边。 年轻的时候,我们不曾经历这些,往往一个人活得自在。现在上有老,下有小,随时都担心哪个会身体不舒服,需要照料。好在老公还有个哥哥在,能分担一点。以后这独生子女,家里一堆老人,可怎么个照料法? 也许多数人的生命都是要以这样一个悲剧收场的,能够睡一觉自然老死的人毕竟少之又少,人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这是自然法则,我们无法改变。 工作以来,身体状态一直处于亚健康,腰酸,精力不济。有人说,输了健康,赢了科研又怎样? 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要太在乎身外的名利,节奏可以放慢一点,给祖国健康工作50年,能创造得更多。
3837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的第一次人肉之旅
热度 3 rynn 2011-9-20 23:34
在科学网博文: 网民为何如此痛恨专家学者? 回帖时发现一个特别的网友matthewtree. 他的言辞激烈, 重点抨击80后. 忍不住好奇就在google上搜了一下这个帐号. 以下是matthewtree 网友的回帖: "出于好奇,查了下本帖子里对专家或教授表现出痛恨情绪的ID,大部分都是没开通博客的“匿名”人士,有名有姓的两人yulun和jerrycueb都是80后学生。不相信的话自己去看他们的博客。" (注: matthewtree 在科学网也没有博客) "现在网上诬蔑老人,老师,90后的主要黑手就是来自于80后" 以下是他在西祠胡同的回帖:(“最美公交让座老人”) "先问问你们80后的烂人有几个能做到这样。" "可笑的帖子! 这些回帖说好的不知道是什么心理? 难道你们觉得让人家一老人给你们年纪轻轻身强力壮的东西让座就是合情合理的?要你们给老人让座就好像杀了你爹妈似的,还反咬一口,占着人多势众的优势骂老人,给老人泼污水。 某些国人特别是一些垃圾素质的80后之道德沦丧已经到了何种地步。" "倚老卖老的老人我很少见到,倒是不要脸的人渣80后倒是到处都是。 80后的人渣少来颠倒黑白歪曲事实这一套。" "看看80后在网上的小丑般的表演,不厌恶他们是不可能的。" "素质再差也比80后的人渣们强" "第一,倚老卖老的老年人很少,素质低下没道德的80后是大多数,少来歪曲事实搅浑水者一套。 第二,老人的身体比年轻人好?你说这种话也不怕脸红,你脸皮不是一般的厚。 第三,你说的这个例子我无法证实其真实性,我只能就我看到的一般的情况说,这样的情况我几乎没见过,我也几乎没见过老人在公交车上强要年轻人让座的事(话说回来,就是强要你让座也是正当合理的),而且我见到的被让座的大多数老人都是很客气地说谢谢的,更有不少老人笑着说:不用不用,你坐吧。 还是那句话,大家都生活在中国,生活在南京这个城市,歪曲事实,颠倒黑白这种手段只能暴露80后人渣们的无耻和下作。" "一棍子打死一片人是80后人渣们的惯用手段。 南京出了徐老太(姑且不论事实到底如何),全天下老太都是徐老太,所以80后人渣们没道德,没公德,冷漠自私就有理了,就找到借口了,以后在街上看到老人生病被撞需要帮助的时候置之不理就可以心安理得了,你们炒”彭宇案“炒了5,6年了还没有降温的迹象不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吗? 媒体上报道人咬狗的新闻,或者80后们干脆自己捏造一个,某老师潜规则女学生了,那么全天下老师都是叫兽。" "你做得对 大多数80后人渣们"严于律人,宽以待己",这些渣滓的素质,道德可以说比谁都差,却天天在网上到处黑人,恬不知耻地在无论素质还是道德都比他们强n多档次的人身上找碴,甚至颠倒黑白,歪曲事实。" "对于80后的没素质的人渣,戳戳都是轻的。 现在公车上霸占“老弱病残专座”的人渣十有八九是80后。 自己无耻倒象屁事没有,别人说说你倒还是天大的罪了。" "是啊,80后的这些人渣在网上的丑陋表演就是典型的贼喊捉贼。" 可以看出matthewtree 对80后有着深仇大恨. 在西祠胡同的发贴中可以总结出以下信息: 1.以下是原话: "1972年生,有过短暂婚姻(未及一年),因为性格不和离异,无孩.本人在省级机关,工作稳定,高级职称,有市区住房一套,身材不高,166,性格温和稳重,长相在大众平均水平以上,不胖不瘦,无健康问题.由于有了第一次婚姻的失败经历,因此只希望找到一个能互相恩爱,共傍一生的人." 应该是女性吧, 还是公务员. 条件这么优越, 应该有个好的归宿. 不过不清楚为何脾气这么大, 可能跟没有小孩有关系. 不过就算是有小孩也应该是00后了.(我太损了) 2.从出租房屋的信息可以得出她是江苏南京人, 可能是出租自己的房子, 那么曾经住在岗子村的紧邻白马公园和太阳宫的小区. 3.从一年之后(2011的帖)求购二手床等家具的信息可以看出她可能又组建了新的家庭. 不过没有选择买新的, 而是求购二手货, 说明不是组建了家庭, 而可能是放在出租房里. 这个帖子还给出了手机和QQ. 真是太不小心了. 我是不是太无聊了, matthewtree 真是一点都不值得去花时间了解. 但是为什么还要做, 而且还写下来. 可能就是对奇怪事物的好奇心吧. 最后, 想对matthewtree说几句. 既然你知道网络伤人是不好的, 就不要轻易的说出不负责任的话, 这样也伤了自己, 更反映出内心的软弱和纠结. 尤其不要在科学网上.
个人分类: 生活牢骚|309 次阅读|2 个评论
在教堂,我向上帝忏悔了十大罪过
热度 31 xingzz 2011-9-18 03:40
在教堂,我向上帝忏悔了十大罪过
乌斯特隆有一座教堂,旁边是耶稣耸立云端的塑像。我昨天上午逃了二个小时的会,去了教堂一次。里面很空,只有几个老人静静地坐着。大厅的后面有两个供人忏悔的小屋,你可以跪在那里,对端坐在里面的神父倾诉自己的罪恶。当时里面没人,我过去试了一下,发现向上帝的替身下跪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不信神的中国人喜欢向别人下跪,几乎每年的春晚舞台上都有人下跪,这是中国相传千年的陋习:跪掉了尊严,跪出了扭曲的心态。昨天中午给北京的家人打电话,汇报了去教堂忏悔的经过。 妻子: 你把自己的罪过全都向上帝忏悔了吗? 在下: 是的。 女儿: 连你逃会出来逛教堂的事情也忏悔了吗? 在下: 这个真没有。 女儿: 这个可以有! 女儿是越来越幽默了。于是我今天晚饭后又去了一次教堂,向上帝真诚地忏悔了昨天逃会的罪过。在黄昏之后阴暗的教堂里面,我和两位波兰老夫妻默默地倾听上帝的教诲。他老人家似乎对我说: 回去写篇博文,就算检讨书了。 哦,仁慈的上帝!我再次走到忏悔室的旁边,再次试着跪了一下。里面黑洞洞的,充满了形而上的气息。出了教堂,在灯火阑珊之中, 我相信上帝就是一种力量: 一种当你低沉了让你鼓起勇气、 当你气盛了让你心如止水、 当你倒霉了让你相信还有人比你更倒霉、 当你出人头地了让你相信其实没什么了不起的那种力量。 于是我选择了忏悔,代表广大首都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向上帝忏悔,不过并没有得到他们任何形式的授权。^_^ ^_^ 罪过一:有些中国人太喜欢随地吐痰了。 罪过二:有些中国人太喜欢给别人下跪了。 罪过三:很多中国人太穷了。 罪过四:不少中国人太不体面了。 罪过五:很多中国菜里面的油放得太多了。 罪过六:中国的很多公共场所太不干净了。 罪过七:很多中国人太喜欢请客送礼了。 罪过八:不少中国男人太热衷于女人陪酒了。 罪过九:中国有些大学的教授招的学生太多了。 罪过十:很多中国人太有本事造假了。 爱因斯坦说过,“上帝是深奥的,但他并没有恶意。” 对于不喝酒而且招不到学生的我老人家来说,忏悔八和忏悔九明显就是嫉妒别人。向上帝打小报告,和做化学实验不涮试管一样,都是不可原谅的。可是这一次,愿上帝宽恕我: 回到中国之后,那神马,我保证尊老爱幼,争取每天都上科学网,点点点(此处省略八千字)。 于波兰乌斯特隆。 *********************************************************************************** ************************************************************************************ **********************************************************************************
个人分类: 随笔|6310 次阅读|31 个评论
屠呦呦教授曾两次申报院士未能评上
热度 3 xupeiyang 2011-9-15 13:09
青蒿素的研究充分体现了当时全国一盘棋,大会战的特色。单纯的归功于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人是不合适的。 老人们经常回忆起当年搞青蒿素的情形,基本上半个中国的力量都动用了。 听中药所的同行说过一些情况,当时屠教授的一些研究不是她完成的——她也没这个能力完成,是所长书记出面协调,请动某些大佬搞的,中药所加实验药厂为了青蒿素搞攻关会战,人人参与。 结果,最后,光荣属于一个人。屠做人上也不是没有缺陷,据说青蒿素被她视为禁脔,不许别人研究。不说国内其他单位,就是本单位对她不满的人也很多。 她评院士,评过两次,每次消息传来,老人们都会说,她得罪的人太多,不可能评上。果然! 评院士不是评水平,而是“”评得罪的人多少”。 你也承认屠教授没评上院士,不是因为她的贡献和水平,而是得罪了你们这帮人。 换句话,如果她把成就拱手相让,那么早就是院士了。什么逻辑!  她曾几次获院士提名   默默无闻多年后得到这么多关注,是“时来运转”吗?非也。   青蒿素类抗疟药是中国唯一被世界承认的原创新药。   当年青蒿素类抗疟药最主要的一群发现者,如今无一人做大官,无一人成富翁,无一人当院士。 屠呦呦教授也曾经几次被提名院士,但始终没有当选。 不过为“五二三”付出的心血,她始终无怨无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674ed00100i3k1.html Artemisia annua L and Artemisinin Medicines – A Scientific White Paper in Anti-Malaria History 《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 一本抗疟史上的科技白皮书 - Artemisinin (青蒿素)博客 Artemisia annua L and Artemisinin Medicines authored by Professor You You Tu and published by China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records the details of how Artemisinin ( 青蒿素 pronounced as Qinghaosu in Chinese) – a potent anti-malaria compound was discovered by professor Tu in 1972 and a series of medicines derived from Artemisinin had beendeveloped by Professor Tu’s team and other scientists in China since its discovery. The book, based on sound scientific evidence, tells the world a true, yet mystery discovery history and highlights the successful outcomes of exploring anci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egacy through wisdom and hard workcontributed bycontemporary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tists. The book covers wide rang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ncluding Botany, Phytochemistry, Synthetic Chemistry, Analytical Chemistry around Artemisia annua L and Artemisinin Medicines as well as detailed data package generated during the course of new drug development. Professor Tu was the first scientist who established that a mixture extractedfrom Artemisia annua L leave byher unique isolation technique provided an effective therapy to animal models contrasted with multi-drug resistant strains of falciparum malaria. She then successfully purified artemisinin, a potent compound from the extracts in 1972. In 1986, based on her findings, she and her team launched Artemisinin as an innovative anti-malaria medicine in China after a thorough and lengthy development process. Late in 1992, she developed and launched another potent medicine Dihydroartemisinin, an Artemisinin derivative in the simplest format but yet the most effective compound among Artemisinin derivatives. Professor Tu’s achievement is well recognized both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Recently, a Special Issue "Artemisinin (Qinghaosu): Commemorative Issue in Honor of Professor Youyou Tu on the Occasion of her 80th Anniversary" was published by Journal Molecules in which a number of top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s offered their papers. It’s worth to comment that without Professor Tu’s breakthrough discovery, Human beings as a whole would have lost our battles against malaria, especially the multi-drug resistant falciparum malaria. Her achievement deserves more and much distinguishedinternational awards. Professor Tu is currently a 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Qinghaosu (Artemisinin) Research Center,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She also serves as a fellow of China Association of Invention. 《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由屠呦呦教授编著,中国化工出版社出版,详细记录了屠教授于 1972 年发现青蒿素的经过以及她的团队和其他中国科学家在她发现青蒿素以后所做的工作。 本书以大量的科学证据告诉了世界一段真实而神奇的历史 - 一个用中国药物科学家的智慧和努力成功开拓中华医学遗产的范例。本书覆盖了大量的资料,包括围绕植物青蒿及青蒿类药物的植物学、植物化学、合成化学、分析化学资料以及新药开发过程中大量的研究数据。 屠教授是首位发现青蒿(黄花蒿)提取物有强抗疟活性的科学家。又是她于 1972 年首先分离出有效单体 - 青蒿素。 1986 年,根据她的发现和深入开发,她和她的团队首先将青蒿素作为新药在中国上市。 1992 年,她和她的团队又将另一新药 - 双氢青蒿素,一个结构最简单但最有效的青蒿素衍生物在中国上市。 屠教授的贡献被中国及国际社会公认。最近 , 《分子学杂志》为祝贺她的贡献,在她 80 岁生日时出版了《青蒿素专辑》。许多该领域的顶尖专家为专辑供稿。 值得一提的是, 如果没有屠教授突破性发现,全人类将惨败于抗疟战场。她的成就值得更多、更高的国际嘉奖。 屠教授目前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终身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及中国发明协会理事 。 青蒿素的故事,考验和教育了中国科学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486631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4952 次阅读|3 个评论
见到老人跌倒了要不要扶?
热度 31 famingkuang 2011-9-7 19:53
近些年来,我想不光是我,全国人民都陷入了“老人跌倒了要不要扶”的困境之中。 “老人跌倒了打死我也不扶”的声音已经变成大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了。 仔细想想,这是件非常悲哀的事情,今天我们能在这里高谈阔论“老人跌倒了要不要扶”,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老到要人扶的时候,但是总有一天我们大家都是会老的,都会有跌倒了需要人扶一把的时候。 所以我觉得,见到老人跌倒了,扶是一定要扶的,但要讲点策略。我觉得采取如下的方式比较好: 一:看见有老人跌倒了,先看他的情况是否严重。 二:严重的话,直接打110或120报警。 三:不很严重的话,问他是如何跌倒的(最好录音,现在手机都有这个功能,没有录音的话需要有您联系得到的人在场证明),需不需要帮助。 三:如果老人说需要帮助,就扶起他。 四:不要留下您的任何联系方式与姓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其实坏的老人真的很少,大都是被儿子儿媳逼着去做昧着良心反诬自己的恩人的事。 做个无名英雄吧,也给自己的将来留下一条后路。
个人分类: 反思|5654 次阅读|103 个评论
[转载]卫生部:《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转载)
icingmaple 2011-9-7 15:07
跌倒 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在“ 老人 摔倒无人敢扶”引发舆论关注的背景下,新华社6日报道, 卫生部 当天公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提出老人跌倒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 指 南提出,如老人意识不清,在场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有外伤、出血,应立即止血、包扎;有呕吐,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并清理口、鼻腔呕吐物,保证 呼吸通畅;有抽搐,应移至平整软地面或身体下垫软物,防止碰、擦伤,必要时牙间垫较硬物,防止舌咬伤,不要硬掰抽搐肢体,防止肌肉、骨骼损伤;如呼吸、心 跳停止,应立即采取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如需搬动,应保证平稳,尽量平卧。 指南 提出,如老人意识清楚,应询问老年人跌倒情况及对跌倒过程是否有记忆。如不能记起,可能为晕厥或脑血管意外,应立即护送老年人到医院诊治或 拨打急救电话;要查看或询问是否有剧烈头痛或口角歪斜、言语不利、手脚无力等提示脑卒中的情况,如有,立即扶起老年人可能加重脑出血或脑缺血,使病情加 重,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有外伤、出血,应立即止血、包扎并护送老年人到医院进一步处理;查看有无提示骨折情形,如无相关专业知识,不要随便搬动,以免加 重病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查询有无腰、背部疼痛及大小便失禁等提示腰椎损害情形,如无相关专业知识,不要随便搬动,以免加重病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 话。 全文下载链接:http://www.s1979.com/news/china/201109/0717339207.shtml
27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缺德社会的最大受害者是老人
胡业生 2011-9-6 11:19
老人是人生最后历史,倒下了,没人扶起,历史就结束了.缺德的社会,没人敢扶你.社会要你结束,你还能好吗
个人分类: 学术前沿|14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人怎么啦!
热度 2 dongzg101 2011-9-5 05:04
88岁老人菜场门口摔倒无人扶窒息身亡 9月2日上午,湖北省武汉市,88岁的李大爷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菜场门口迎面摔倒后,围观者无人敢上前扶他一把。一个半小时后才被送医院救治,李大爷终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该报记者赶到事发地知音西村菜场门口时,现场只剩下一小袋香蕉和一小摊血迹。卖莲蓬的易某称,那是李大爷留下的。 易某目击了事发全过程,她回忆,李大爷是清晨7点半左右在菜场门口跌倒的,面朝下摔在地上,他想站起来,但力气不够。附近的摊贩称,李大爷躺在地上一个小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没人敢上前扶一把。直到老人的家人获悉后,才送往医院救治,但老人终因呼吸道窒息死亡。 呼吸道被鼻血堵死 据众多摊贩的说法,李大爷摔倒后,面朝下躺在菜市口近一个小时,这期间来往者众多,但大家仅仅是围观,却无人敢扶他一把。直到8点20分左右,李大爷的老伴和儿子赶到现场才将他扶起,8点40分左右120救护车赶到时,李大爷已摔倒了近一个半小时,他的呼吸道已被鼻血堵死。 李大爷的老伴周老太悲愤地称,她家离事发地不到100米,但直到8点才有一个好心的邻居来通知她,“如果当时有人扶他一把,或者帮他转个身,他也许就不会窒息而死!” 事发当天上午10点多,李大爷的儿子、女儿、女婿均赶到了汉阳医院,他们对自己父亲突然死亡感到难以理解,“难道现在老人倒地后,就真的没人敢扶了吗?难道助人为乐的美德就这样丢失了吗?” 应卸掉市民思想包袱 对此,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雷洪认为,这也许是一个特例。社会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公开场合会降低自己的责任感,而最近媒体上相关报道及长久以来的社会现象使得大家认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容易惹祸上身。 雷洪认为,要改变全社会这种缺乏责任感的风气,应从相关制度建设着手,例如,在做好事者或见义勇为者受到委屈时,公权机关应主动介入调查,由他们承担举证责任,这样才能卸掉市民见义勇为时的思想包袱,促进正义的社会风气形成。 近期类似事件 天津:许云鹤案 2009年10月21日,天津车主许云鹤沿天津市红桥区红旗路行驶,遇到正在红旗路上由西向东跨越中心护栏的老人王秀芝倒地受伤。许云鹤称是下车搀扶王秀芝,而王秀芝则称,她是被许云鹤撞倒的。今年6月16日,一审法院判决许云鹤赔偿王秀芝10万余元,判决的理由也受到舆论诟病,有人更将其称为南京“彭宇案”的翻版。 武汉:电动车主做好事被赖上 8月28日下午,武汉市一名电动车主胡师傅途经汉口合作路与鄱阳街交会路口时,扶起一名摔倒的八旬婆婆,反被婆婆赖称是被电动车撞倒的。 事发后,现场多名目击者均为胡师傅打抱不平。他们称,胡师傅本来想赔200元了事,但手里没那么多钱。与胡师傅素不相识的陈老师,掏出80元想帮他了结此事,却遭到其他目击者极力反对。经民警调查后,让胡师傅离开了现场。随后,民警将婆婆带往医院检查。 南通:司机救人后险遭诬陷 8月26日,江苏南通的长途车司机殷红彬、乘务员郁维贞在路上扶起了一位被撞伤的老太太,事后,老太太指称司机为“肇事者”。但由于殷红彬、郁维贞所开车辆装了监控探头,一看录像,真相大白,司机和乘务员终获清白。老太太家属事后又向司机赠送了锦旗。 上海:老人摔倒无人敢扶 9月2日下午4时许,一名拄着拐棍的老人在上海市黄浦区尚文路中华路口不慎摔倒,血流满面。尽管当时有许多路人看见,但竟没有一个人上前搀扶老人起来,大家只是在一旁围观。大约过了10分钟,才有一名路人报警。老西门派出所两位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实施救援。民警联系120救护车,将老人送到附近医院救护,并随后联系到老人的家人。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2011-9-4 22:46:20 lll 目前中国的人际关系上,“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2011-9-4 21:30:22 whtg 法院判决,与你无关,你可以走开! 2011-9-4 21:25:08 txmcd 如果是我,我也不会,我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2011-9-4 20:58:26 yuquanyao 这是中国社会的悲哀,疑罪从无,本是法律规定好的。只是社会风气的败坏!呜呼哀哉! 2011-9-4 20:01:04 flighteer 中国法律已经走向了迷失,我们不是法律专业人才,但作为对此问题关心的人,我们认为在既涉及法律又涉及道德领域的案件时,若判决影响到道德行为的调整,则能否不适用“疑罪从有”和“责任推理”! 目前已有 32 条评论
119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印度百岁老人参加马拉松比赛 称心存感激会长寿
dongzg101 2011-9-4 18:50
印度百岁老人参加马拉松比赛 称心存感激会长寿 http://international.dbw.cn/    2011-09-04 10:01:38 订东北网彩信手机报,移动发KTDBW到10658333,联通发DBWY到1065566600,电信发DBWY到10628999。 东北网手机版 3g.dbw.cn 触目惊心!假如人类消失后…[组图] 【专题】2011年全国两会 【专题】“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 【专题】“王勇平们”,路在何方? 【专题】甲流再袭 请提高警惕! 【推荐】进入国内精彩图片集 【专题】2011年最具争议的国际人物? 【专题】卡恩性侵 事实OR政治迫害? 世界上最神秘的20处景观(组图) 揭秘世界九大神奇的地下隧道(图) 牛人!盘点十大人兽同居事件(组图)    做人呢,最要紧的就是开心   百岁老人辛格说自己的长寿秘诀就是:“心存感激,无忧无虑。”   记者沈志军综合报道出名要趁早,这句话在吃青春饭的体育圈似乎是定律。但英国有个老人,直到100岁才出名,他就是印度移民法鲁贾·辛格。据英国媒体昨天报道,爱丁堡马拉松组织者日前发出了2012年比赛的第一张参赛选手证,获得者就是目前年纪最大的马拉松参赛者辛格。   生于1911年4月1日的辛格有什么养生秘诀,还是有很好的体育基础?“哪有什么秘诀啊?我直到89岁时才开始参加马拉松。”辛格说,“年轻的时候,我是印度旁遮普邦的一个农民,整天为生计发愁,哪有时间去锻炼。”   50岁的时候,辛格因为儿女的缘故移民英国。“生活变好了,我就开始做一些慈善工作,我想我应该为那些穷人做点什么,他们总让我想起过去的自己。心存感激,无忧无虑,这或许就是我长寿的秘诀。”89岁的时候,辛格结识了一帮跑马拉松的人,“虽然家里人劝我不要从事如此高强度的运动,但我觉得这项运动非常适合自己。”   2008年,英国101岁的老人巴斯特·马丁用时十小时跑完伦敦马拉松,成为全球唯一跑完马拉松的百岁老人。但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机构却拒绝承认马丁是世界上最年老的马拉松参赛者,因为他们有证据证明马丁当时只有94岁。但对辛格,吉尼斯方面一直有跟踪记录:2003年,辛格用时5小时40分钟完成多伦多马拉松,创造了90岁以上老人跑马拉松的最快纪录。此外,辛格还参加了5届伦敦马拉松和一次纽约马拉松,这都是有案可查的。   明年5月在爱丁堡,辛格不会跑完42.195公里的马拉松全程,而将和其他三个86岁以上的老人组成接力队来参赛。不过吉尼斯方面仍宣布:只要辛格完成1/4个马拉松,就将宣布他是第一个完成马拉松的百岁老人。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彭佳丽
14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印度百岁老人参加马拉松比赛 称心存感激会长寿
alick1 2011-9-3 15:51
做人呢,最要紧的就是开心   百岁老人辛格说自己的长寿秘诀就是:“心存感激,无忧无虑。”   记者沈志军综合报道 出名要趁早,这句话在吃青春饭的体育圈似乎是定律。但英国有个老人,直到100岁才出名,他就是印度移民法鲁贾·辛格。据英国媒体昨天报道,爱丁堡马拉松组织者日前发出了2012年比赛的第一张参赛选手证,获得者就是目前年纪最大的马拉松参赛者辛格。   生于1911年4月1日的辛格有什么养生秘诀,还是有很好的体育基础?“哪有什么秘诀啊?我直到89岁时才开始参加马拉松。”辛格说,“年轻的时候,我是印度旁遮普邦的一个农民,整天为生计发愁,哪有时间去锻炼。”   50岁的时候,辛格因为儿女的缘故移民英国。“生活变好了,我就开始做一些慈善工作,我想我应该为那些穷人做点什么,他们总让我想起过去的自己。心存感激,无忧无虑,这或许就是我长寿的秘诀。”89岁的时候,辛格结识了一帮跑马拉松的人,“虽然家里人劝我不要从事如此高强度的运动,但我觉得这项运动非常适合自己。”   2008年,英国101岁的老人巴斯特·马丁用时十小时跑完伦敦马拉松,成为全球唯一跑完马拉松的百岁老人。但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机构却拒绝承认马丁是世界上最年老的马拉松参赛者,因为他们有证据证明马丁当时只有94岁。但对辛格,吉尼斯方面一直有跟踪记录:2003年,辛格用时5小时40分钟完成多伦多马拉松,创造了90岁以上老人跑马拉松的最快纪录。此外,辛格还参加了5届伦敦马拉松和一次纽约马拉松,这都是有案可查的。   明年5月在爱丁堡,辛格不会跑完42.195公里的马拉松全程,而将和其他三个86岁以上的老人组成接力队来参赛。不过吉尼斯方面仍宣布:只要辛格完成1/4个马拉松,就将宣布他是第一个完成马拉松的百岁老人。 来源: 杭州网-都市快报
个人分类: 轻松一刻|18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孤独的老人还在那里
热度 1 cutefay 2011-9-1 21:53
之前我写了一篇博文说在我从办公室回家的路上经常会见到一个孤独的老人半夜11点多还坐在马路边上望着马路,前一阵子北京总是下雨,再加上我又回家了一段时间,就没怎么见到他。最近,我发现他还是在原来的地方坐着,并且,不仅晚上那么晚还在,就是白天也一直在那里坐着。 看着他的样子,我就又思考了很多。我觉得人老了有时候会挺悲哀的,如果子女不在身边,老伴又去世,自己又没有需要做的工作,还没有可以说说话的朋友,那日子岂不是很无聊?那样的话,就会感觉是在等死似的。 所以,我以后如果年龄很大了,如果是孤独一人,可能会去做一份志愿者的工作,例如保护小动物、保护环境、推广科普等等,这样才能够感觉到活着的价值,才会不觉得孤独。 BTW:最近这几天俺又有点多愁善感了。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2758 次阅读|2 个评论
陆续揭秘本人的特异功能:又是一个被猪油蒙了“心”的人
热度 1 Helmholtz 2011-8-31 12:43
当一个社会的半数的人没有了“心”的时候,这个社会的堕落就完全不可避免了。 ----------“科学禅” 博主 ———————————————— 老太诬告扶她的司机,该以“敲诈勒索罪”伺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8e93ca0102du6m.html?tj=1 作者:秀才江湖 8月27日中午12点多,江苏如皋市公安局交巡警大队石庄中队接到群众报警,称一辆大巴车在石庄镇西边的张黄立交桥上,撞倒一名骑三轮车的老人后逃逸,民警立即展开调查。 老人一口咬定撞倒她是南通汽运集团飞鹤快客公司往返于市区和石庄镇之间的一辆班车。接到警方通知,下午3点,班车驾驶员殷红彬开车赶到交巡警中队接受调查。 殷红彬说,中午12点34分,他的车开下张黄立交桥时,发现前方有辆三轮车横在路面上,靠近后看清楚是一名老人被压在车下,于是他靠边停车,下车搀扶那位老人 。 飞鹤快客公司的大巴车都安装了车辆监控系统, 通过调阅监控录像,警方发现,的确是殷红彬开车路过看到老人摔倒在路边,停车搀扶的。《成都晚报》 老人的诬告被铁证如山的监控录像揭穿,好心助人为乐的司机没有成为下一个倒霉的“彭宇”,事情好像到此结束,可是我觉得意犹未尽。难道就这么算了不成!老人诬告帮助自己的人,诬告成功了就获得大笔丧良心的赔偿金,诬告不成功就云淡风轻,天下岂能有这么便宜的好事情!不行!虽然我和这个老人无冤无仇,我和好心司机素不相识,但是为了公平正义,我要大声疾呼:“不行!这件事绝不能就此算了!老人触犯了敲诈勒索罪,必须获得惩罚、以儆效尤!否则,这样的敲诈勒索必将方兴未艾、将会涌现更多胡搅蛮缠的老太,反正敲诈得手则有利可图、敲诈失手鸟事没有,忘恩负义之徒何乐而不为! 经常有老头老太摔倒在地没人敢扶的新闻,记者往往谴责人情冷漠。不!这不是人情冷漠,这是人心难测,这是受了缺德的老头老太的连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几个缺德的老太害得全国的老人摔倒没人扶。几年前的南京彭宇案、几天前二审开庭的天津许云鹤案、本案的如皋老太诬告大巴司机,前车之鉴桩桩件件,谁还敢轻举妄动!我也想助人为乐,可是我没有经济实力,等我有钱再说吧!目前我只能蠢蠢欲动,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先把助人为乐的热情悄悄地掐灭在心灵深处。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要想无辜的老头老太不再受连累,必须对缺德的老头老太严惩不贷!想要助人为乐的风气重回中国大地,必须对敲诈勒索、诬陷好人的歪门斜气严厉打击!敲诈他人钱财图谋不轨,触犯国家法律, 凭什么不处罚?就因为他们年纪大了就有情可原吗?法律面前、老少平等,年纪大了该懂得人情世故都该懂了,不仅不该从轻发落,更应该罪加一等。否则,老头老太摔倒无人敢扶的悲剧还将愈演愈烈,助人为乐之风将几近荡然无存。 罪魁祸首不仅是几个自私自利的老太太,更是法律无动于衷的纵容。 我知道这是民事案件,属于民不告、官不究,恳请司机大哥,为了全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了帮被冤枉的好心人出口难平之气,请您务必起诉敲诈勒索的老太太,因为他敲诈的不仅仅是你一个人,而是全社会的善心,老百姓的善心被敲诈得胆战心惊。不给点颜色看看,不让作恶者得到教训,以后谁还敢做好事!为了大家都敢做好事,请你起诉她!我认为,即使司机大哥不起诉,司法机关也该特事特办、稍事惩戒,不能就这么算了,要让天下人知道:“冤枉好人,绝对不得好报!你们放心地做好事吧!谁敢敲诈勒索诬告你们,这个老太就是下场!”挽救社会几乎泯灭的善心义举,在此一举,让我们拭目以待!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2954 次阅读|2 个评论
白求恩再现
xupeiyang 2011-8-31 10:33
昨天中午吃饭时,我们几个同事还在议论,路边看到老人摔倒了,现在没有人敢去救护,怕惹事。 看到这位外国医生,如同当年的白求恩。一位意大利医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旅游,见到一位中国老人晕倒,当即实施救护,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我们大家都要学习他的高尚品德。 昨天中午11点多,在南京夫子庙风景区建康路上,发生了感人的一幕:一名头发花白的老外跪在地上,为一名晕倒路边的中国老人嘴对嘴进行人工呼吸,经过十多分钟的抢救之后,晕倒的老人逐渐苏醒过来。原来, 这位来自意大利的老外是一名医生,在旅游途中发现路边有人晕倒之后,立即下车对其进行了抢救。 等“120”急救车赶到现场之后,晕倒的老人被送往医院救治,这名热心的老外才离开了现场。   经过这位洋大夫的救治,晕倒的老人慢慢地苏醒过来,洋大夫还拿着扇子给老人扇风。洋大夫就这样一直跪在地上十多分钟抢救老人,周围的市民看了之后都很感动。很快,“120”急救车也赶到了现场,将老人送往了附近医院救治。急救人员表示,老人血压比较高,可能是中暑,幸亏这个洋医生先期对老人采取了一些心肺复苏的急救措施,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记者从警方了解到,洋大夫救完人之后,见“120”来了将老人送上救护车之后就离开了现场,只知道是从意大利来南京旅游的。记者经过多方联系,了解到江苏省中旅有一批意大利客人。记者与该公司的导游兼翻译程先生取得了联系,了解到中午11点多,正是他带的意大利客人伸出援手救助了一名路倒老人。   程先生告诉记者,救人的那名外国游客来自意大利佩鲁贾,叫“马里奥”(音),当时他们正驱车准备前往中山陵游玩,路过事发地点的时候,马里奥看到路边有人晕倒,表示自己是医生,不能见死不救,要求下车救人。   程先生表示,马里奥先生一家在下午游玩过中山陵之后,已经乘晚上6点的火车赶往了苏州游玩。在临走之前,马里奥先生还将自己的联系方式丢给了那位老人,希望老人平安之后告诉他一声。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110的速度
热度 1 liushangqing 2011-8-17 17:58
八月二日晚上,我从大渡口乘公交225到大坪终点站(新世纪百货门口),发现一个老人躺在站台处的公路上,旁边的一老头说是喝醉了。于是我拨打了110,并讲明了情况。是一位女警察接的报警,这时时间是22:34。22:36时又一男警察(估计的)通过023-66967766打电话给我再次问明报警的内容。22:41又通过这个电话打电话问我报警内容,我感觉是不是怕我们报假警。22:44,一男警察(不知是不是同前的)通过023-63756674(据查,此电话为交巡警 袁家岗平台,重医附一院门前 )打电话第三次问我报警的情况。并不耐烦地问是不是我的亲属,我回答说不是,我只是一过路的人。还问我打了120了没有?我说没有,不是等你们来处理吗?我心想是不是抱怨我打错电话了。我打了120,我还找你干嘛?110是干什么的呀?不管这事吗?如果你的家人躺在马路上,你希不希望有好心人能报警帮助一下?旁边经过的一对小夫妇说他们也报了警的。22:50,我才看到一辆警车来到225终点站。整个过程有住嘉华新城的一老太太在场。 朋友们帮我算一下,从我第一次报警22:34,到警车到来的22:50,共花了多少时间?听说,警方规定的四分钟之内出警(我没时间考证,到底规定的是几分钟出警哈),我不知道是从接警开始四分钟内出发还是四分钟内到现场?大坪正街的交巡警平台和大坪派出所距离此现场均不远。我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110出警的速度?
2972 次阅读|2 个评论
请两位地震老人自重!
qsqhopeiggcas 2011-8-4 18:55
个人分类: 生活感受|1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议两位地震老人的对话
热度 1 qsqhopeiggcas 2011-8-3 19:44
过去,我未听说过地震或其它有关部门有这样两位专家,也未听说过他们对地震预测研究有什么实质性的贡献,今天偶尔浏览他们的博客(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52558do=wall ),看到了他们的“精彩”对话,现转载如下: 李克昌(重庆市退休地震专家): 陈 教授,看到你对秦某精确 “ 预报 ” 的评论,有同感。没想到此网有这种骗子,更可悲的是地质所某副所长已在其中,据说还是这一代的 “ 权威 ” 哩,给中国地震系统丢人哪。 陈立军 教授: 哈哈。英雄所见略同!人类是不能超越历史的。举一个例子:美国 ANSS 地震目录过去有个 33km 的模糊深度,表示是壳内地震。在美国周边, 1978 、 79 年以后就没有了,全球其他地区 2004 年以后才没有了。为什么呢?一是受地震台网密度的限制,二是受深度测定技术的限制。这个模糊深度给全球的地震工作者留下很大的遗憾。能怪美国地震工作者吗?不能。因为这是历史的局限。 那位年轻的权威 (估计是说地震局地质所某领导) 据说汶川地震前说没有地震,说完就震了。不怪他,是因为历史的局限。现在他们想要超越历史, 20 年以后的地震预测可以精确到 0.1 级,深度 14km ,真的很可笑,很可悲耶!我揣测,他们是想骗取一些国务院的科研经费吧。 国务院最容易当冤大头。 01 年有一位专家划了很多 “ 活动地块 ” ,主要用的是地震条带,然后宣布 85% 的地震都在活动地块边界上。可笑吧。骗了几千万。可是到如今,地震以后他们可以振振有词地说这是哪个地块在活动,他们却永远不知道下一次是哪个地块要活动。因为地震往往是以条带来活动,而不是按照地块来活动的。因为地壳物质基本上是连续的,根本就不应该划成一块一块的! 地震预测已经变成了一个怪物。谁都可以预测了,而且还那么那么地精准。可惜老百姓却享受不到预测的好处。 和你谈心好高兴! 从有关文献数据查询网和百度网上,搜索了一圈,也没查到这两位老人发表的有关地震预测研究学术文献,也没见到他们预测了那个地震。 既然是地震老人应该对地震预测有很深的了解,既然地震预测老一代人没有办法解决,就应该鼓励下一代去研究和解决,而不是希望强震预测永远不能解决。 可悲的是,老一代地震人既不看最新文献,也不求甚解,就凭自己过去不靠谱的经验和知识去猜测别人的研究,缺乏奖掖后进的态度和鼓励晚辈的精神,为这两位老人的无知而无畏做法表示深深的遗憾。 我是很尊重老人的,尊老爱幼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既然这两位老人如此出言不逊,休怪晚辈无礼了。让晚辈问您们几个问题好吗? 世界上许多地震研究部门和知名科学家,大多避开“强震预测”研究这一敏感课题,过去没人敢也没有办法预测强震,试想基于严格科学理论敢于提前预测强震的科学家会是骗子吗?众所周知,预测强震的风险实在太大了,哪个科学家像我一样敢于公开预测呢?让您吃了熊心吞了豹子胆,您也不敢。呵呵,事后诸葛亮的人是骗子才有人信啊? “他们是想骗取一些国务院的科研经费吧”。研究强震预测问题自然需要经费(我们的研究没有申请任何经费),经费的申请有一套严格的评估程序,想骗取经费谈何容易! “因为地壳物质基本上是连续的,根本就不应该划成一块一块的!”因地壳上有许多深大断裂切割,地壳介质怎么会是连续的呢?真是丢脸丢到姥姥家了。 请两位老人回答如下基本问题:地震是什么?强震孕育过程遵循何种原理?何谓能量积累和能量释放?世界上有孤立型地震吗?如不参考我的有关博文,看看您们能答对多少。呵呵,敢于应战吗? 有必要提醒:背后对别人说三道四、甚至谩骂,可不是老人们的“美德”。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2541 次阅读|2 个评论
孤独的老人
热度 7 cutefay 2011-7-23 20:12
最近每次我晚上11点多从办公室回家的时候,总能在四环的路边上看到一个老人,孤独地坐在人行道与周边建筑之间的台阶上。以前从未注意到他的存在,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因为有一次我晚上11点多回家的时候,在他旁边的栅栏里,有一只猫妈妈带着几只小猫咪在玩耍,我发现了它们,怕它们很可怜没东西吃,就回家拿了一些猫粮放在它们面前。在看着这些小猫咪们吃猫粮的时候,我发现他就坐在不远的地方,望着马路。 以后几次我晚上11点多经过那边的时候,总会瞟一眼,看看栅栏里还是否有猫咪,结果猫咪没发现,但总是能够看到那位孤独的老人。我猜测,他可能就自己一个人生活,没人陪伴,晚上也只能望着大街上的人群发呆了。 于是,我就想到,等自己以后老了的时候,如果老伴不在,子女又不在身边,可能也会有这样孤独的时候吧?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3269 次阅读|10 个评论
诺贝尔奖老人:妖精还是老的厉害
大毛忽洞 2011-1-9 16:43
诺贝尔奖老人:妖精还是老的厉害 上海交大引进的诺贝尔奖老人, 关键是看他得没得道, 年龄不是个问题。 如果他是个得道的老人, 我们都会跟着沾光。 拿什么去判断一人是否得道? 这可是个难题, 比获得诺贝尔奖可是难多了! 俺猜想凡是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都是得道之人, 凡是得道者,越老越值钱,越老越厉害! 中国是诞生道家的国度,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常言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可见道是非常厉害的东西。 一人得道后,就会散发出道场(如同电场,引力场一样), 如果鸡犬浸泡在这道场中, 鸡犬也会受到道的作用, 结果鸡犬也升天了。 《西游记》里,厉害的妖精都是老妖精。 当然了,年轻的 红孩儿 也很厉害! 不过别忘了, 红孩儿的老爸牛魔王是老妖精, 红孩儿的老妈铁扇公主也是个老妖精。 两个老妖精培养了一个红孩儿, 小出于老而胜于老, 这就是老妖精的功劳。 《白蛇传》里的白素贞, 在蛇界是个老妖精, 但是,到了人界就是一位漂亮的姑娘, 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4429 次阅读|1 个评论
蜂蜜是老人的牛奶
xupeiyang 2010-12-14 11:25
蜂蜜是很适合老年人生理需要的营养珍品。老年人吃糖容易导致血糖过高,从而引起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症等老年性疾病。而吃蜂蜜不会有这种情况,因为 其中有两种易于吸收的糖:葡萄糖和果糖,并且它们的比例非常合适,相对来说,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比果糖快。因此,吃了蜂蜜后,其中的葡萄糖被迅速吸收,而 果糖却吸收较慢,从而起到维持血糖的作用。 美国芝加哥大学曾对一系列营养食品做过试验,结果发现:除葡萄糖外,蜂蜜是人体吸收最快的物质,并且血液中不会 有过多的糖分存在,而且血糖是以极为缓慢的速度恢复到最佳水平。   蜂蜜可增强老年人的抵抗力,并对老年性疾病有防治作用。老人经常食用可以防治咳嗽、失眠、血管疾病、消化不良、胃肠溃疡、便秘以及痢疾疾病。因此,蜂蜜被誉为老人的牛奶是当之无愧的。
个人分类: 老年健康|24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人与孩子
YonLushgry 2010-8-20 19:21
闫茂伟|文 没有记错的话,那是农历的正月十二,春节的余味依然遍布在整个村子里的每一家每一户,再加上眼看着元宵节就要到来,年味儿真是又更浓啦。 村中的一切都在进行着,人们的生活也在持续演绎着。然而生活就是这样的爱开玩笑:即便是在新春的开头,同样有喜也有忧。喜在村子里的大多数人尤其是孩子们依旧一边回味着新年的快乐,一边又在期盼着元宵佳节的到来。而忧却是发在个别的家庭里,比如,有一家的一位老人因病医治无效告别了人世,有几家一直都有着患有这病那病的老人。再如,村东头的老钱家这几天也是以忧为主调,因为,老钱的儿子和儿媳这几天正在闹着离婚的事儿。 这天晚上,老钱陪着小孙女儿在前排的西屋里看着电视,约莫九点半左右,小孙女儿困了要睡觉,老钱就把电视机关掉后安顿她睡了。整个家院十分寂静,整个村庄也很静,只有不知哪家的狗偶尔叫上几声。小孙女儿确实困了,睡得很香,老钱也要准备睡了,可就在他刚脱掉棉袄还未来得及脱下鞋子时,从后排堂屋西侧的房间里传来了儿子和儿媳的吵架声,老钱知道又要闹上一阵子了,惟恐有什么争执不下的还要他劝解劝解,老钱又重新穿上了棉袄,一筹莫展的坐在小孙女儿旁边,心里既担心她被惊醒又害怕儿子、儿媳越吵越厉害。 离婚!明天就到县城离婚!这日子没什么好过的! 离婚?你说离就离了? 咋啦!你还赖着不离是吧?我告诉你,明天离了一切都好说,不离也得离,反正就是要离!要不然 要不然怎地?一切都好说!那我问你,我们的孩子怎么办? 孩子?孩子不是有她爷爷在吗?离了我以后也会每月寄钱给她爷爷的。我不是那种没良心的人。你别拿孩子吓唬我,我可不吃你那一套。 总不能让她一直跟着俺爹吧,要是以后俺爹病了,那谁来照顾孩子。 那你是干嘛的,你是孩子她爸,要是你爹病了,那你还能一直死待在外面。 那你是干嘛的?你是孩子她妈,你怎么不把孩子带走呢? 带走?我告诉你,你别给我蛮不讲理,带走,门都没有!有的人家离罢婚别说带孩子走啦,就是连钱也不寄。 钱值几个钱?孩子不是没爸就是没妈的,你叫她以后咋过? 咋啦,离婚就不能过了,现在离婚的多啦,你别在这给我婆婆妈妈的,我告诉,我最讨厌的就是你这婆婆妈妈的德性,整天总是啰啰嗦嗦、想这想那,烦不烦人,哪这么多事!一句话,我再问你一遍,你到底离还是不离?我可把话说绝了,明天,不离也得离! 哎,我讨厌!你以为离婚是简单的事啊?不考虑清楚咋能说离就离呢? 考虑,还考虑什么?离个婚有这么难吗?就你那猪脑子能考虑清楚吗,等你考虑清楚了,我都成了老太婆了! 喂!你说谁猪脑子? 咋啦,你,我就说你,你能咋地! 你以为你不成老太婆就有人要啊?你那脑子连我这脑子就配不上! 好啊你,你还敢骂我!我我给拼了 你想咋地,还想打人啊?我告诉你,我好男不给女斗,做事你别做得太绝了! 我打的就是你就你这德性还什么好男 儿子与儿媳不再口战了,只听见砸、摔东西的声音,老钱感觉到事情很不好了,就连忙起身往后屋去,就在他走在院里的路上时,从儿子和儿媳的房间里传出了很大的声响,老钱顾不了那么多了,飞快地跑到了堂屋里,用力地敲了敲西房的门。 儿子把门打开了,头发乱蓬蓬的,上身的外衣也整的不像样儿,屋里一片狼藉。 爹,你咋来了?还没睡? 睡?睡了也被你给搞醒了!你看看,你这是整的啥事!我告诉你,秋声,老子今个也把话给你说明了,你们两个闹离婚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年前老早我就听说你们在厂子里那会儿就闹过几次了,也该有个了解了。那样,你别给我嘴硬了,一切都按媳妇说的算,明天你们就到城里把手续给办了。 那,那颖颖咋办? 我告诉你,颖颖的事你不用管!还有,颖颖她妈啊,颖颖就交给我了,我只要能多活一天我就带她一天,真到了不行的时候,秋声他也不敢不管不问的!明个你们两个就把办事情给办了,一切都由你说的算啊,不管咋说,是俺钱家对不住你,明天我会亲自到你家给亲家哥、亲家嫂赔不是的,是钱家对不住你们田家啊! 爹,离婚只是我和秋声两个人的事,没什么对不住的,您替我照顾颖颖我还没报答过呢,对不住您的是我啊! 不管咋说,是我们钱家让你受苦受累的,离婚是个大事,受委屈的还是你呀!离婚就按你说的算,也算是我们钱家给你赔的不是。秋声,我说的话你听见了嘛! 爹,你说咋办就咋办,但颖颖咋办,还有你? 你耳朵聋是吧?我刚才不是说过了吗?颖颖我管,我带着! 那总不能让您一直带着吧? 我告诉你,秋声,只要我不死,颖颖我一直都要管、都要带,你要是还有良心以后你就回来看我们两眼。你以后要是连自己的女儿都不管,你就永远别回这个家啦,钱家没你这个儿子,除非你把我这个老头子给撵出去! 老钱已经把话说到这份上了,儿子、儿媳都没再说什么。老钱站在房门口刚要出去,忽然瞥见儿子屋里衣柜的镜子中有小孙女儿的身影,只是那块很大的镜子已经破碎的不成样子了,只剩下最底端的那一小块,他便下意识的抖了抖肩膀。 爷爷我要爷爷我要爷爷爷爷 原来是小孙女儿站在了自己的身后,只见她光着脚丫、穿着单一的球衣秋裤,已冻得浑身哆嗦,老钱慌忙脱掉棉袄边裹着边抱起了她,二话没说就往前屋跑。 老钱边跑边应着小孙女儿:哎,爷爷在这爷爷在这,好孩子我的好颖颖,要是把你给冻病了该咋办啊,都怪爷爷不好 儿子、儿媳也跟了过来,二人也都在不约而同的唤着:颖颖颖颖 回到前屋,老钱连忙把小孙女儿放在了被窝里。 爷爷我要爷爷 哎,好孩子,爷爷在这,我们一起睡觉了啊。 老钱很是焦虑,很担心小孙女儿被冻着了,也连忙准备躺下。看见束手无策的儿子、儿媳,老钱也没再说什么,只是轻轻的唉了一生,便让他们回后屋去了。 待他们走罢,老钱也便躺下了,他只是在为小孙女儿暖着被窝,哄她睡觉,但他却没有一丝的睡意,他知道或许从明天起小孙女儿真的就不再拥有一个健全的家了。 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村子里偶尔还能听到狗的叫声。 老钱躺在床上,小孙女儿一只手抱着他的一个胳膊又一次进入了梦乡,但她还不能懂得明天会给她带来什么。或许,小孙女儿只知道她有着常在外面打工的爸爸妈妈,先前她也时常这样对别人说,而且,过了明天,待爸爸妈妈外出打工后,她还会这样对别人说。 可是,一切的一切对于老钱来说却有着确切的含义,因为此刻老泪纵横的他已晓得结局。 第二天,儿子、儿媳上午就办好了离婚手续,下午儿媳就走了,但对颖颖来说,妈妈那是打工去了。老钱家元宵节里就只有三个人了,儿子节后也走了,颖颖也知道爸爸打工去了。 一切又和去年一样,只有老钱和小孙女儿在家里,即便只有老的和小的在家里在整个村里是普遍的事,但是,在老钱的心里今年一直就有着一个疙瘩,那就是颖颖的爸妈离婚了。 (在这篇还称不上是小说的故事中,事儿来自于村中的那些乡里乡亲,当然也有所加工,不过其中的人名儿都是虚构的,果有重名之,也算是一种巧合,实属无意。谨以明之。) 2010-08-14 东南大学九龙湖畔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90 次阅读|2 个评论
当今拍案2:老人勇救落水大妈 要求被救者找媒体宣传引争议
QFL 2010-8-1 11:18
- 据京华时报报道: 近日,57岁的何大妈晨练时一头栽进了荷花池,82岁的孙老伯奋不顾身跳入池中救人。大妈心存感激,打算登门道谢,却被老伯要求找电视台报社,宣传一下他的行为。大妈的女儿得知此事,在网上发帖质疑老伯的救人目的,该帖引来网友热议 。 乍一看新闻题目,老人的做法似乎不妥,仔细看内容后,则其实不然。 救人者是一位姓孙的老英雄,今年82岁,1944年参加新四军,1953年抗美援朝。由此可见,孙老伯是一位有功于共和国的老人家。 对于那些怀疑他救人是为名的人,孙老伯说: 我是第二个跳进池中救人的。 第一个跳进池中的也是一个老头,年纪比我还大,84岁了 。 。 让我寒心的是,当时在场那么多比我年龄小的人,他们都没去救,结果还是我们两个80多岁的老头跳进池里。唉现在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少了,看见人处于危难的时候肯伸出手搭救的人不多了,所以,有必要把这样的事情宣传一下,教育一下旁观的年轻人。 我自己都80多岁的人了,要那个名声做什么用 ? 对于那些怀疑他救人是为财的人,孙老伯说: 我是退役军人,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现在每月七七八八加起来收入过万,你说我还需要什么财? 她(指何大妈)说要登门谢我,肯定是要带点礼物送过来,说实话,我不需要。你们小同志,不了解我们,不知道我们这代人的想法。孙老伯表示,理解一代人要把他同他所处的年代联系起来, 我经历的历史塑造了我的世界观,我的世界观指导我的行为 。 我只是想通过宣传我的事情感染更多的人。我没想到这一举动引来那么多的误解。 从老伯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位多么质朴的老人。 如果是一个年轻人救了人,他有要求被宣传的话,或许有图名利之嫌!但 82岁的孙老伯参加过那么多的战斗,工资待遇也很好,他又能能图什么呢? 老人的要求完全合理合情! 南京彭宇案后,无人再敢对摔倒在地的老人们伸出援助之手,这是多么可悲的社会现象。 在当今这个价值观扭曲的 病态 社会里 , 我们难道还不能理解孙老伯的良苦用心 ???!!!媒体应该大力弘扬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有助于社会道德的提升! 令人遗憾的是,被救妇女的女儿韩某, 一个改革开放后接受新教育的第一代 , 在了解了孙老伯求表扬的用意之后,仍坚持雷锋做好事不留名的想法 我就是不想让他曝光 。 更令人可气的是,记者希望韩某说明真相,把误会解释清楚的时候,她却说: 我们只是不愿意把自己的隐私曝光。既然已经这样,要弘扬正气,就弘扬吧, 就算是我们吃了个闷亏 。 以至于众多网友留言进行严厉甚至苛刻地谴责: 被救者母女的良心给狗吃了; 鄙视被救母女,特别鄙视这个韩女士 由此也可见, 我们改革开放后的新教育是多么成功??? 值八一节之际,笔者谨以此文献给像孙老伯那样的老战士们, 祝他们节日快乐、健康长寿! --------------------------------------------------------------------------------------------------------------------------------- 有关参考新闻及链接: 老人勇救落水大妈 要求被救者找媒体宣传引争议 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0-08/01/content_573508.htm
个人分类: 当今拍案|2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农村农业真正的生产者是谁?
lijianpingsa 2010-7-19 21:41
通过对陕西省粮食生产基地县(富平县,武功县,凤翔县)1400户农户调研发现,所谓农村留守人口386199作为农业发展的掣肘之说实为表面现象。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三县农业生产从业者多数为妇女和老人现象不假,青壮年劳动力已弃耕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但事实上,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者并非这些妇女和老人,而是广大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村留守老人和妇女只是农业生产的管理者,例如武功县,小麦从种植到收获出售,几乎都是机械化完成,作为耕地的拥有者,只是需要支付一定的劳务费用和机械劳作费用的管家。在陕西省人均占有1亩四分地和现有土地政策背景下,农业高科技与耕地拥有者发生实质性的脱节,农业高科技的实施与推广,由政府和农业科技工作者完成,而自身亲自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和高科技越来越少。耕地托管公司的兴起,及耕地转租等形式是耕地集中的必然趋势,劳动力的解放是农村城镇化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个人分类: 未分类|4855 次阅读|2 个评论
真心就好,长久可贵
SoSoliton 2010-7-12 16:28
家乡是穷乡村。常回家看看,变化没看到多少,事儿到听到很多。在北京机场候机,闲着无聊,想起了两件关于老人和小孩的事儿。事虽平常,哲理还蛮深的。难怪有人说,智慧在民间呀。 外婆和奶奶哪个好? 家乡一小子通过高考这个独木桥进了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娶了个城里老婆,之后又生了一个城里娃娃。逢年过节,这个城乡结合的娃娃总要随父母上城里外婆家住住,到乡下奶奶家走走,城乡差别到是体会蛮深的:“外婆对我好一些,每次上外婆家,都有大鱼大肉,好吃的东西多得不得了;奶奶怎么那么抠,只做鸡蛋给我吃,还不敢放肆吃。”孩子童言无忌,虽是真话,但听着刺耳。城里妈妈抿着嘴笑,乡里爸爸很有意见:“你外婆家财万贯,但只拔九牛一毛招待你;你奶奶一贫如洗,全部家当就是几只鸡蛋,但倾其所有给了你。所以,你说外婆和奶奶到底哪个对你更好呢?” 穷儿子和富儿子哪个强? 家乡一奶奶有三个儿子,老大和老三一辈子故土未离,与奶奶生活在一起,老二年轻时招工去了离家乡有一天路程的“遥远”的城市工作,好几年才回一次老家。奶奶从来没上城里老二家看过,年近八十了,感觉要了却一个心愿,于是下定决心豁出命来也要上老二家住上一年半载。几个月后,奶奶满载而归,幸福之情溢于言表,逢人便夸老二对她好,比老大老三强。老大和老三听后心里都有想法。老大修养好,不跟老人计较,老三觉得委屈,发表了抗议:“您老人家到老二家住几十年,再到我家呆几个月试试,看谁对您好?”
个人分类: 回首往事|5876 次阅读|1 个评论
夕阳·古宅·老人
hjf306 2010-6-4 23:05
九月的那抹夕阳 斜斜的照在古宅上 瓦片,墙壁,木雕 斑驳,破落,颓废 与门前的杂草互为知己 那位老人就坐在门槛上 茫茫的看着天空 或许她是在欣赏晚霞 也许是在回忆 一脸木然 仿佛失去了呼吸 有一刻突然转过身 面对着红色的牌位 消失在夕阳中 只剩下一扇紧闭的大门 风中摇曳的杂草 不知过了多少天 也不知是谁 在另外一个夕阳的映衬下 发现了一个老人 缱绻的躺在床的里头 真的失去了呼吸 没有人知道她是什么时候老去的 正如没有人知道夕阳是何时来的 也许她还有亲戚 如果那也算的话 若干天后一切依旧 没有人悲哀,没有人高兴 从此,门槛认人踩踏 只留一个话题 她是何时老去的 下午,上午,昨天,前天 人们津津乐道的讨论着 夕阳还在不断的上演着 杂草疯狂的长着 斑驳的依旧斑驳 老去的不会再来 古老的大门从此开着 一个眼尖的孩子发觉多了块牌位 大呼小叫的 连野猫都觉得奇怪了
个人分类: 诗词歌赋|3154 次阅读|2 个评论
张悟本的“火”与“倒”
liweiyin2009 2010-6-4 16:24
张悟本的火与倒 要不是最近报上天天在谈张悟本,我根本不知其人,因为我对养生不像我周边的一些人那么热衷,尽管我得到过他的一本山寨版的复印本,那是一位搞电气设计的退休老同事在求我替她解说一下她儿子从美国给她买来的深海鱼油丸瓶外的说明,作为酬谢送我的,算是一样好东西,可以肯定她是张的粉丝。我可以理解:她爱人不久前因肺癌去世,她自己身体不佳,独子在美国,她语言不通,这儿还有同事朋友,不想去那边,就对保健养生特别关注。遗憾的是,我因为对养生之说,特别是饮食养生不感兴趣,所以把资料放在一边,再说对瓶上的说明,我也没有带给她所想要了解的信息:瓶外说明中注明,这既不是药,也不是营养保健品,说明中根本没有她所要了解的有效期之类的文字,她失望而归。其实这样的事我已非第一次处理,也有其他人求过我,不止一次。后来听说,这种东西就是去美国旅游或在那里的中国人专门买来送给国内亲友的,一说是从美国买来的东西,放在冰箱里,留着,也是又一种形式的粉丝,和是张的粉丝的程度几乎相同,儿女的孝敬,朋友的情谊,还能不宝贝?这些人都是退休的老人,妇女居多,还多是寡妇,身体都不是十分强健,她们都想用一些非药物的东西,让她们的身体奇迹般地获得康健和长寿。她们缺钱吗?不,他们有最基本的养老金,看病都有医保,他们也常去医院,大包小包地拿药,但是他们还想更好,老年人不想别的,就是想着如何保养,太深的道理不想听,也听不明白,浅显易懂的,像张悟本那样讲的和写的就让这些老人特别容易接受,蔬菜和绿豆本来就是好东西,中国老人特别能够理解和接受,于是在老人中就有了市场,甚至本身还是健康的老人,一到讲养生节目的时间,必定一次不落,回家坐在电视前。媒体看到了中国老人这块大市场,主持人不见得真懂养生,他们看中的是这块市场,是他们对张悟本的火起了推的作用,当然还有老人之间的互相推荐。 其实这个市场还不光在老人中间。中国人中有相当一批人,老少皆有,不想吃药,更不愿意做手术。甚至骨关节病都已经到了3级末或者4级,走路已经成了瘸子,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劝他们该接受手术,可是就是不愿意,年纪大的说,我都70了,还做什么手术?年纪轻的说,人工关节寿命就20年,我还得接受2次手术,不干!有许多还一听说大夫提出手术方案,就认为大夫是想赚钱。这样的人像捞救命稻草一样,特别愿意相信一些偏方,能拖一天是一天,甚至糊涂到相信吃生的柿子椒,每天坚持吃,就会有效果,生柿子椒和已经塌陷、变形、卡死的骨关节之间有什么作用?医盲们有病乱投医,并且那些歪理还正中了他们的心怀,这就是张火的某种背景。我就从来没有见过专家媒体通过电视,深入浅出的讲过骨关节病的病症、进程、分级和治疗方法,于是,张悟本正好是投其所好。 这里不光是医盲,有些还知道一些医学知识,可是也会拒绝正常服药。譬如他们知道治疗高血脂最好是服他汀类药,但是又知道这类药有伤肝的副作用,需要每隔如2个月抽血验一下肝功指标,于是,他们就放弃这种治疗,用其他的方法替代,任其胆固醇处于不合格状态,这种叫做舍本求末,或者说是不能抓住主要矛盾。我自己也上当受骗一次,因为也是担心他汀药的副作用,被动员去参加了一次在紫玉饭店举办的讲座,讲课的人说是老龄委和什么保健站合作举办的,介绍了一种能消除血管中血脂的中药,我心动了,一次支付了7000元,把药拿回家一看,说明书上的卫生许可证是:陕卫 食 证字 ********,注意事项:本品不能替代药物(可是成分中列的都是中药中的常见药,如决明子、绞股蓝、山楂、丹参、何首乌、葛根、天麻等)。我按照留给的电话打回去,连人都找不着了,那才叫是骗人。也许吃了没事,但是,也不见得管用,再有什么副作用我们也说不清,为什么是药的成分又用 食 证呢,不明白。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呢?我倒觉得,这种做法比张悟本的更可恨。 总之,《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这种说法太诱人了,张悟本于是火了。火不是因为药贵,这种说法纯粹是借着医改说话,火是因为有个庞大的市场需求,媒体为了收视率(钱)推波助澜,编书的人又给起了个诱惑人的名字。单靠张悟本个人,哪有那么大能耐?他不过就是坐在中医院里接待一批一批的求医者,或者说是慕名者。有电视台看到了商机,给了他说话的讲台,有写书的人把他的讲话编成书,有出版商愿意出这本书,还没有那个专家能被请出来深入浅出地讲讲老百姓最关心和最能接受的医学科普知识。市场的提供和缺失就是张悟本火的真正原因,不要把错误都推给张悟本。 突然,张悟本倒了。是因为他的食疗治死了人?是他的火让一些专家风闻和追究了?是???,我们不清楚。书卖出了那么多本,电视台的讲座也不是在最近,诱因是什么?其实,中医中的药疗、扎针推拿按摩和食疗是一个整体,各有其用处,食疗可以是中医学中的一部分,专门就其开诊也未尝不可,张悟本个人所犯的,一是伪造了背景,二是收费邪了,三是把食疗作用夸大了,甚至可以说走偏了。但是,即使是庸医也罪不至死,如此铺天盖地而来的责难、拆房、收书和退费还真有点吓人。就是一些三级医院偶尔手术出了问题,死了人,也是病患双方打官司,专家做鉴定,最后做出金钱赔偿,除非是故意为之,那才作刑事处理。而今,张悟本的事却在报章上大书特书,悟本堂被拆屋顶的照片登在报纸的第一版上,据说本来是违章建筑。我现在不明白,是有另一拨人本来就对张悟本的食疗法有意见,这回是他们伸手了?还是借着张悟本的伪造背景被揭开而墙倒众人推?还是过去信张悟本的许多人突然觉悟了? 我想说的是,中国人似乎特别爱跟风,火是大家推起来的,说倒又有那么多人往起推,政府主管部门和专家们,为什么不分析一下,为什么有这个市场,这个市场应该如何去占领,出了问题,应该如何合法地来处理,而不是像文革时期那样,不分青红皂白一夜人成鬼。我对张悟本不感冒,因为我的一个近亲后代曾被他迎合而错误地对待自己的骨关节病,其实我对电视台的所有养生节目都不太感兴趣,有病治病,该看中医看中医,该听西医的听西医,该动手术就不能逃避,而且要抓紧时机。但是,就总体来说,对张悟本完全不必要把他一棍子打死,中医专家们应该合理地分析他的理论,去糟粕,留精华。我在想,如果他的东西全不可取,那么他火的时候,那么多中国人全是傻子?他的理论中总还有可取的部分吧?其次,中国的医学专家们不能从火的原因中学到点什么,使真正的科学也能真正 火 起来?中国老龄化的到来,中国老百姓有钱后关心自己的健康----,这一个市场应该如何去管理,是政府和专家们应该好好考虑的问题。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5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钓竿
Alisa 2010-5-22 10:15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我想你一定会说:好聪明的小孩。错了,他如果只要钓竿,那他一条鱼也吃不到。因为,他不懂钓鱼的技巧,光有鱼竿是没用的,因为钓鱼重要的不在钓竿,而在钓技。 有太多人认为自己拥有了人生道上的钓竿,再也无惧于路上的风雨,如此,难免会跌倒于泥泞地上。就如小孩看老人,以为只要有钓竿就有吃不完的鱼,像职员看老板,以为只要坐在办公室,就有滚进的财源。
个人分类: 情感驿站|1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给老人让座,也请老人体谅我们的难处
longfo 2010-5-20 21:25
http://blog.renren.com/blog/233200491/464727399/223102482/2267801782/share 先发几个镜头:   镜头1:   (7日)早高峰时,大伯在188路公交车上看到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站着,就要一个坐在照顾专座上的姑娘儿让座。姑娘儿不肯,大伯就给她拍照了。到了市一医院站,姑娘儿和她男朋友不让大伯下车,一定要他把照片删了,但大伯不肯,姑娘儿和男友就报了110。民警来后,大伯还是不肯把照片删了,双方最后闹到交通治安分局去了,到10点多才处理好;大伯本来是要去参加一个活动的,为了这事也没去。        大伯给没让座的姑娘儿拍了四张照片        75岁的大伯姓李,5月7日单位安排了大巴车在杭州图书馆等,组织老**去桐庐春游。李大伯先坐333路公交车从三墩家里出发,在汽车北站换乘188路,上车时还有空位,李大伯坐在靠上车门一边的第三个侧位。        姑娘儿姓吴,20岁,杭州人,住在北站附近,在萧山一家银行工作,每天早上都坐公交车上班,那天有男朋友陪着。刚上车时,没有座位,和男友站在下客门旁边。        车开到董家新村站,下客门的座位有人下车,小吴坐了下去,男朋友在边上站着。        这时,坐在前面的李大伯看到身边多了一个老太太,很吃力地扶着旁边的栏杆。        李大伯说,他边上坐着的乘客,不是上了年纪就是中年人,因为他的座位比较高,就看到跟他隔了一个座位的小吴。        我说小姑娘,你的座位能不能让给老太太坐?她用手指指自己的鼻子说,叫我?我不让。然后管自己嘀嘀咕咕。我耳朵不好,听不清楚她在说什么,后来她就管自己朝窗外看了。李大伯说。        而小吴说,当时她确实对李大伯说了不让,但不让前面还有今天身体不舒服。        小吴的男友说,小吴身体确实不好,之前已经挂了4天盐水,正因为这样,他才专门陪着去上班的。她肯定是说了身体不舒服,但大伯当时好像没听到。        之后,李大伯拿出相机,对着小吴咔嚓就是一张,小吴低头没看到。        咔嚓又一张,李大伯又对着老太太拍了一张。        咔嚓第三张,又对准了小吴。        小吴抬头看见了,问李大伯,你在拍我吗?李大伯没回答,把相机放进了上衣口袋。        又过了一会儿,小吴抬头,又看见李大伯对着她咔咔拍了两张。        这时,小吴男友站出来说:把拍的照片删掉。可李大伯还是没吭声。        担心照片上网        姑娘儿当场报警        拍好照片,李大伯扯开大嗓门,在车厢里说开了:现在的年轻人啊,道德太差,连给老人家让个座都不愿意        我是造舆论,见上来一个乘客就说一遍,现在的年轻人尊老爱幼的观念太差!        问李大伯,车厢里乘客什么反应,李大伯说,乘客们都不响。        而小吴和男友说,乘客并不是闷声不响。        我们隐隐听到边上的人说,现在的老年人总喜欢早高峰和大家抢公交车,他们刷老年卡不用付钱,我们付了钱,却还要给他们让座,不让还要被说大伯没听见而已。        事后采访李大伯得知,他耳朵不好,戴着助听器,怕别人听不见,所以说话声很大,当然别人说话也要很大声他才听得清。        李大伯这样一路说着到了市一医院附近,小吴和男友一直听着,加上又被拍了照片,心里不爽到极点。        小吴担心李大伯把照片发到网上去,男朋友说那就报警,小吴在车上打了110,民警说马上过来。        到市一医院站,李大伯、老太太、小吴和男友一起下了车。        下车时,他拉住我,不让走,说一定要删掉照片才肯让我走。李大伯说。        而小吴男友说:我没拉他,就是要他等一下,110马上就来,可他不愿意,管自己往前走,过马路,一直到了杭州图书馆,坐上等着的一辆大巴。        小吴和男友紧跟其后,一直跟到大巴上客门。        大巴车上都是退休老人,大家都劝李大伯把照片删删掉算了,大家就可以出发去桐庐了。        李大伯觉得自己没做错,不愿意删,让大家先走,他不去桐庐了。        大伯对民警说是准备把照片发上网的        110民警赶到,把李大伯从大巴上劝下来,和小吴他们一道去了派出所。        派出所民警劝了半天,李大伯还是不肯删照片,因为是公交车上的纠纷,只好送去交通治安分局继续调解,接待他们的警官姓钱。        大伯的意思是,公共场所拍什么照片是他的自由,电视台不也是在街上拍片、播出的?他是要把照片放到网上去的。那对情侣的态度非常坚决,说拍了照片已经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放到网上更是不能容忍的,不把照片删除,是不会让大伯走的。我们也劝大伯,真把照片放到网上,会给当事人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是不妥当的钱警官说。        调解到最后,李大伯退了一步,相机里的照片可以删除,但要保留下来。        于是先把照片导入民警的电脑上,再当着小吴他们的面,把相机里的照片删除了。        出了交通治安分局,李大伯没直接回家,又坐28路赶去了公交公司,就这件事情向公交公司提出建议,要求公交公司加强对这个现象的关注,用更多的方式去提醒年轻人让座。        那个老太太77岁,比我年纪还大,我就想站起来让座,老太太说不用了。我心里很气,现在的年轻人都怎么了?我是经常坐公交车的,总感觉杭州的年轻人不够礼貌。难得遇上肯让座的年轻人,我都要问他们是哪里人,结果十有八九是外地的孩子。        这样的情况,我一直耿耿于怀的,所以每次出门遇上不让座的年轻人,我经常会拿相机把他们的样子拍下来。我电脑里有个杭州公共汽车的文件夹,里面的照片都是在公交车上拍的,有批评那些不肯让座的年轻人,也有表扬那些相互谦让的乘客,但被拍者的脸部都做了处理。李大伯说。 -------------------------------------------------------------------------------- 镜头2:    现在我有六个月了,上车也是需要坐的,不能想让就让,自己也要对自己负责。半个月前,一个老太站在我旁边,我想了很久没让,从起点站就很挤了,我让就要站到莫愁路,我肯定是吃不消的。那老太看出我不让,于是一路上把手臂往我位置里弯,腿往我这里拐,我坐那里真的很难受,一直想让了算了,车上那么多人,后门往前都是老人,我让了谁给我让?    今天早上,我等了十分钟左右上车,车开到理工大,上来好几位老人,年轻人都让了,有一老太径直走到我旁边跟我说,用手边点我的胳膊边说,你给我坐,我腿不好,站不稳。我看了她,一下子很气,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老人,这么理直气壮,这样理所当然,口气很嚣张。我都没考虑就说我怀孕了。那个老太就盯着我的肚子看,看了好久,好像不相信。那一刻,我真的很难过,好像我要坐位子找个借口去骗她,我这样做很不应该,不管我身体怎么样,哪怕我就是个孕妇,在我被她要求的时候,我也应该毫不犹豫的站起来给她坐,才能体现我是年轻人的尊老品质。    好像后面有谁给这位老太让座了,她坐下来就和旁边的老人聊天,说话声音中气十足,大讲养生之道,说自己八十多了,怎样怎样。。。 -------------------------------------------------------------------------------- 镜头3:   我是一名头发眉毛花白,脸上布满皱纹,地道合格的老人。每逢出行乘公交车,常常有学生或年轻同行者起身让座。有时带小孩的妈妈,会把小孩抱起腾出身旁座位,嘴里还跟孩子讲:让爷爷坐!            每当此时,我心里总是热乎乎地,连忙摆手说:我没事,不用坐!可是,却总也拗不过年轻人和孩子的真情。最后,还是不得不道声谢谢,坐下去。            这时,我就想:工人上班,干了一天活;学生忙一天学习,身上还背着重重的大书包;孩子坐在妈妈怀里又挤又热的也不舒服。像我这样手脚利落的退休老人们,是不是应该倒过来,给忙于工作、学习和出行有困难的他们让个座!            这样做,看起来有点标新立异,有悖常理。但是,也不是没有道理!试想,晚上下班、放学时段,劳碌一天的人,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途中还要在公交车上站上个把小时,那是什么滋味!            对比起来,那些遛公园、玩花鸟的健壮离退休老人,玩够了,晚上回家乘公交车,要发出点善心,显出点风格!不能倚老卖老同年青人争座位了!已经坐下的老人,也未尝不可让出座位,给背着大书包的学生,让他们也歇歇腿!            我想,出自真心这样做,不是去做秀,难道还怕别人异样眼光?还怕别人议论,说你是个怪物!如果大家都这样想,这样做,我们的社会不是更加和谐了吗! -------------------------------------------------------------------------------- 虽然很少做公交车,但却实在知道挤公交的艰难,回忆出来打工的时候,20多岁的青年,抱着一腔热忱和自尊,带着几百块rmb闯荡天涯,早上6点多起床,一个半小时到公司,下午劳累一天,再花1个半小时回到宿舍,那时候,最最渴望的,不过是在座位上做个几分钟,舒展下酸痛的脊椎,可是,大部分时候是不行的,一是车上人本来就多,你要紧紧抓住自己的口袋和车上的扶手,二,就是因为有很多的老人。   平时也有过很多出行,可发现公交上老人并没有那么多,只有高峰期间老人才那么多,可能老人都喜欢赶集热闹吧   大部分早晨出行的老人,或者提笼溜鸟,或者挟剑江湖,目的地很明确公园、湖畔、山间那些陶冶情操,明媚笑脸的风水宝地,坐山半小时免费车,再打上几分钟太极拳,呼吸下新鲜空气,顺带捎带上份豆腐脑给孙儿做早餐,赶上回家的公交,呵斥几个年轻娃娃让座,张显下威风和权利,是有些老人最惬意的事情了,却不知道,那座上青年下面还有1个小时车程,却不知道,为个坐位我却整整早起了半个小时还走了2站去总站,我也不知道,他是否如此教育自己的儿孙。。。。。。   也常常见到,下班时分,几个老太太提着购物袋,袋子里有些须蔬菜,旁若无人的高谈阔论,今天坐了10几站免费车,买菜节约了几角钱却不知道,有多少年轻人为了你这几角钱,在强忍者腰酸背痛,在强熬着头晕恶心,却落下了多少隐约的病根。。。。。。   却想问下:满车若是你的儿孙,你是否还会争抢?    9点之后,公园是否关门收票    5点之前,市场是否无菜无粮   也想问下一样的年轻人:可否在排队中被老人蛮横插队导致迟到或者误事,是否在争抢中被老人推到一旁,又或许,你有善心,他不懂你的善意 笔者评论:我都是让座的,很多时候有座都不敢坐下,因为一旦坐下,来了老人如果不让座给他,心里面就感觉过意不去,好长时间难受,但是有时候老人不在你座位旁边,又不好起身让座,因为老人济过来也费时间费体力。在上海,我都是很少让座的,很多时候老人们也不领情,他们都会说,没事,站着身体好。我也是觉得站着身体好,所以大部分时间坐公交车都是站着。我想,任何一位乘客都是尊老爱幼的,老人们也是爱护下一代的,就是一个座位,折射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或许,大家就缺少那一句话,交流有时候真的很重要。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34 次阅读|1 个评论
旅途记事——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
liuhuahua 2010-5-15 19:38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世纪老人
cncwgl 2010-3-3 13:46
一个近世纪的老人,我的伯父,在过完我们中国传统春节后的阴历十六,安享的离开了这个喧闹世界,没有痛苦,没有什么留恋,到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去了。 我之所以想写点什么,是因为在我的记忆里,他给我的印象比较特别,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知有多少是让您能感到真诚。但在他的眼里,读到的全部是真诚,像孩儿般的眼神,让您安逸,让您在他的面前没有不可以表白的东西;在他88岁的时候,可以攀爬到老家院里三层楼高的大树上去,只是因为孩子们不让他下地干活,他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当许多人在一起海阔天空的谈天说地的时候,他可以什么都不说,只是在旁边用欣慰的眼神看着每一个人,还在合适的时候,将不知什么时候在他手中的水果放到我的手里,非常干净,没有语言表达,只是微笑递给我......。 有太多的内容让我想,他让我知道真诚做人感觉,真诚做事的味道,我没有时间去参加他的安葬仪式,愿他爱的人真诚、开心生活每一天,告慰这个孩儿般的世纪老人。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3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0万留守儿童,4700万留守妇女,2000万留守老人(转帖)
tarimriver 2009-11-21 16:03
2000万留守儿童,4700万留守妇女,2000万留守老人 (转自中国网论坛) 在 中国 中西部地区,有许多这样的留守老人,特别是老边穷地区,几乎十室九空。据了解,目前中国65岁及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近2000万,多数老人全年获得的子女供养少于500元,80.9%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劳动自养,每次与子女通话时间不超过3分钟。 据人民网11月19日报导,山西偏关县牛头堡的吕大娘60多岁,在黄河边上 生活 了大半辈子。老人有三个儿子,早些年一大家子人在一起,虽然清贫,但也其乐融融。慢慢地,老大、老二都去内蒙古打工了,老三也到城里读书去了。原本喧闹的院子剩下了相依为命的老两口。 可是一年前,老伴在黄河上打鱼时落水去世了。如今,孤独的老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独守空房,艰难度日。在中西部地区,有许多这样的留守老人,特别是老边穷地区,几乎十室九空。 65岁及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近2000万 据了解,目前中国65岁及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近2000万。中国农业 大学 人文与 发展 学院叶敬忠教授组织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研究课题组,自2006年 11月开始,历时两年多,深入农村劳动力输出最为集中的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和四川五省,对400名留守老人及相关群体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查。 多数老人全年获得的子女供养少于500元 调查显示,80.9%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的劳动自养,但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副业的自我劳动收入往往只够或不足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自养是无奈的。不少老人过了耄耋之年还在田间烈日下,耕作着自己或儿女的土地。有的老人则靠小生意、打零工、捡废品勉强生活。调查中,有一位81岁的老人,1儿3女都在外务工,但是儿女所给还不够她微薄的支出。为了自足,老人种了一分菜地,还每天出去捡废品。然而,村里和她一样捡废品的老人有30多个,僧多粥少,每人都所得寥寥。 如果留守老人身体基本健康,或许日子也并不十分难过。然而,前三十年人找病,后三十年病找人。农村医疗条件较差,留守老人往往难以逃脱病痛之苦。调查显示,49.1%的留守老人表示身体不好或很不好。他们最担心的也是生病。 在四川省青神县,一位名叫曾翠华的老人告诉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贺聪志,日子太恼火了。她和老伴分居十多年了,不是因为两人感情不好,而是要分别看大儿子和二儿子的房子,两家房子离得还很远。 很多留守老人不仅承受繁重的劳动负担,还要肩负抚养孙辈的压力。在获得子女 经济 支持的留守老人中,76%的老人全年获得的支持少于500元。另外还有18%的留守老人没有获得外出子女的任何经济供养,甚至反而还要因为照看孙辈而增加经济负担。 多数子女与父母的通话时间不超过3分钟 调查发现,外出子女912个月才回家一次的留守老人占59.4%,而1年以上才回家一次的达21.3%,而这些子女中,有一大半的人回家停留的时间少于半个月。 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的电话联系呈现单向性,54.7%的老人与外出子女的通话时间通常不超过3分钟,46.9%的老人半个月以上才和子女通话一次,而通话内容会涉及心理交流的只占 9.0%。还有10.0%的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之间并无任何联系,代际情感沟通和互动彻底中断。 迄今为止,留守老人问题还没有引起 社会 的广泛关注,更缺乏相应的社会关爱措施。叶敬忠说。 调查还指出,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中国农业大学一项针对农村留守人口的研究显示,其中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4700万留守妇女和近2000万留守老人。 据新京报报道, 调查中发现,留守妇女隐讳地表达了她们的性压抑问题,她们长期处于性压抑状态,这也导致了连锁的负面情绪。69.8%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烦躁,50.6%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焦虑,39.0%的妇女经常感到压抑。 把这4700万留守妇女称之为寡妇,是因为她们的性生活类似于寡妇。前不久有报道说,90%的贪官老婆活受寡,称这些贪官的老婆是有钱的富寡妇。当然,贪官家的寡妇与乡村里的寡妇是不同性质的,乡村寡妇是迫于家庭生活的压力,丈夫长期在外打工,而自己又要在家看管孩子,耕种那一亩三分田;而贪官家的寡妇,是贪官在外寻欢,夜不归宿。一个是饱暖思淫欲,一个是贫穷想温饱。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 是谁让这4700万妇女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寡妇呢? 当然是城乡二元割裂的体制。所以,叫她们体制性寡妇比较恰当。与丈夫一同去打工,孩子没人看管,怕荒废了孩子未来和前程,在家管教孩子,伺俸公婆,又不能和丈夫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长期的性压抑,让她们烦躁而焦虑。她们就是这样艰难地选择着这种痛苦的生活,忍受着与分居的孤寂。繁重的体力劳动似乎还不难承受,让她们更加难以忍受的是长期的性压抑。尤其对于生理处于性欲旺盛期的年轻妇女来说,性压抑已经成了她们感情生活的一大痛楚。所以,我们无法忽视她们身上所承受的压力。 她们在外打工的丈夫同样有性压抑问题。那个问题引出的是二奶和妓女以及城市强奸案的上升...... 实际上是两个4700万:一个在城市,一个远在故乡的乡村,典型的牛郎织女。 白天,他们忙着挣钱,夜晚,他们虽然很孤独、无聊,但他们也不敢出去消费,因为他们要挣钱养活着一个家庭。也许有人会说,这些男人何必做苦心僧,找个小姐性服务也不过一二百元钱。但对于他们来说不是小数字,一个月能挣几个一二百元?再说一二百元钱,孩子可以买几件新衣服,买些猪肉吃,可改善他们的生活。农民工牺牲了作为人所应该享受的自在与快乐,以近乎洪荒的生存与劳动状态,创建了都市文明,最后却不能分享这种文明? 在一个女性扎堆,男人稀缺的地方,恶棍也会变成女人的偶像。今年4月23日《生活新报》报道了现代西门庆与十余少妇有染,被村民乱棒打死的事件。这位叫杜凤华的农民之所以能够对这些妇女为所欲为,是因为男人外出打工之后,该村慢慢成了寡妇村。留守妇女微势的力量抵不住一个恶棍的冲击,一些留守妇女将杜凤华这名始终以蹂躏她们的肉体为目的的恶棍,最后却看成了精神和身体上的依靠。我们不能完全归罪于这些留守女人的堕落,我们的社会应该反思反思,哪个女人不希望自己的男人伴相随? 什么苦都能受,惟有相思受不了。这是一位农民工对记者说的一句话。孤身民工在都市里默默地劳作,默默地忍受着性压抑带来的煎熬,同时他们在家乡的配偶也忍受着相同的煎熬,并且由此引发了另一种社会问题离婚。有资料显示,在众多的离婚案件中,发生在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家庭的约占80%,离婚原因几乎都与外出有关。外出务工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缺乏思想沟通以及性交流,造成感情疏远,久而久之婚姻难以维持。  和谐社会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应该是家庭和谐,夫或妻希望和爱人相亲相爱,从对方身上得到更多的性爱。关注留守妇女,其实就是在关注农民工。只有未雨绸缪地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化解,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经济的发展才会更平稳。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21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穷苦老人的尊严
biozhang 2009-11-20 11:27
张星元:穷苦老人的尊严 前天逛南禅寺菜市,听到一个声音在大声嚷嚷:去去去!不要乱翻!原来是菜市的一个营业员在凶一个老婆婆。老婆婆说她的一元钱不小心掉在菜椒堆里了,所以要扒开菜椒找一找。看到这情景我心酸了,老人为了找一元钱挨了凶,可见这一元钱对她的价值。我赶紧伸手递给她一元钱,劝她不要找了,她也没有推辞。这一元钱并不影响老人的尊严,只是普通人之间的助人为乐而已。 经济一向宽裕的人体会不到生存的艰辛。过去的苦孩子今天的教授,他们知道经济不宽裕的人,特别是自食其力的人,更加看重自身的尊严。
个人分类: 随笔|3992 次阅读|3 个评论
退休后的上谷先生
罗帆 2009-11-3 21:56
2007 年 12 月,我和一些同事去日本参加第四届管理与创新国际学术会议。会议由中国、日本、荷兰三方合作举办,当年的主办方和东道主是山口大学。 到机场后,山口大学派来大巴接我们。负责接待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还有一位年轻的中国女留学生当助手。老先生非常热情,抢着帮我们提行李。看着他年纪比我们大,还跑上跑下地搬行李,感到不好意思。 大家坐下后,老先生给我们深鞠一躬,自我介绍说自己名叫上谷克弘,会议期间将全程陪伴,为我们提供相关服务。 一路上,他为我们介绍沿途风光,经过跨海大桥时,专门让司机绕到停车场,让我们在海边拍照。 会议地点在全日空酒店(宇部),会议代表在此下榻。下车时,上谷先生又抢着提行李。他两只手各拎着一个行李箱,走路很快。 晚上进餐时,上谷先生与我同桌,彼此互换了名片。一看,才知道他原来是一家出版社的负责人。他说自己退休了,想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就到山口大学来帮忙。这次能接待来自中国的学者,他感到很荣幸。 会议期间,安排了去山口大学访问交流;会议后,组织去附近的景点参观游览。整个过程,上谷先生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主动地为我们讲解、拍照,十分周到。 后来发现,有许多像上古先生一样的日本老人,退休后不愿呆在家中享福,而是重新找到工作,继续发挥余热。
个人分类: 旅途掠影|3915 次阅读|2 个评论
谁来赡养老人
xu782219 2009-10-24 22:28
谁来赡养老人 今年是我国正式进入老龄社会 10 周年。截止 2008 年年底,全国老年人口已达 1.69 亿,而且正以年均约 1000 万的速度递增。现在,平均每 9 个人中有一个老年人;到本世纪中叶,将增至平均每 3 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而且平均每 5 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 80 岁以上的老年人。 目前,空巢老人逐年增多。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全国城市地区有近一半的老人没有子女相伴,农村空巢老人也占到四成左右,全国老人高龄化空巢化日益严重。 近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部署会议上,要求大家认清形势,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各项研究工作,为国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失能老人是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必须依靠他人照料的老年人。据民政部统计,全国失能老人已达 940 万,其中城市 194 万,农村 746 万;此外还有部分失能老人 1894 万。 这些失能老人谁来照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主要是继承养儿防老的古老传统,即由失能老人所在的家庭子女负责照料;社会照料微乎其微。日前,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说,由于缺乏社会护理,一个失能老人最少影响两个家庭,所以中国现在至少几千万个家庭被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所困扰。 面对困扰,这几千万个家庭的健康成员要么有人放弃工作去护理老人,要么就对失能老人的痛苦不管不问。前者使被困扰者失去经济来源,失去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使被困扰者愈加困扰;后者丢掉了中华文化敬老的优良传统,使被困扰者失去了做人的本性,这两种办法都不可取。还有第三种办法:请保姆。但这需较为雄厚的资金支持,而一般人不具备 失能是几乎人人都会遇到的问题;照料失能老人也是几乎人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对失能老人的关怀,是检验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怎么办? 王振耀司长指出,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与经济水平和老龄化形式相适应的养老护理行业,长期照料机构和专业护理人员严重缺乏。为了让这些失能老人能得到最基本的照料,应尽快在全国普及 80 岁以上无养老金的老人按月发放高龄津贴,并且全面推广养老养老护理津贴制度,对失能老人护理发放津贴。 王振耀司长表示,各级政府应该对本地失能老人展开调查,兴建以长期护理为基本服务内容的养老院,解决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并着手推动养老员队伍的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专业性比较强、又有适度待遇的庞大护理队伍。 对失能老人和健康老人的照料实行社会化管理,逐步加大社会承担力度,最终完全承担管理责任,这是文明社会、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在上世纪 60 年代,曾提出彻底解决家庭问题的一揽子方案,包括解决对失能老人的照料问题在内,现代家庭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可得到圆满解决。欢迎对家庭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参阅我在科学网的博文《 丙寅大江行 08 家庭革命 》,请切磋,请批评。该文网址是: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0042 。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98 次阅读|1 个评论
纪念母亲葛华奠老人百年诞辰(1909-2009)(二)
黄安年 2009-10-2 11:01
纪念母亲葛华奠老人百年诞辰( 1909-2009 )(二) 黄安年、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0 月 2 日发布 今天 (2009 年 10 月 2 日 , 己丑年农历八月十四日 ), 是我的岳母,吕启祥的母亲葛华奠老人百年诞辰( 1909-2009 )。她生在清皇朝宣统元年 , 历经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军阀混战、国民政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文革动乱、开改革开放、新世纪到来等不同时期的风云变幻,饱经风霜,累积了太多的人生阅历。她生在浙江萧山的一个农村家庭 , 先后在上海、香港、广州等地居住 ,1968 年底以来一直和我们在北京同住 , 直到 2004 年她去世。 十年前 , 还在母亲健在的 1999 年,启祥就写了《母亲今年九十整》一文 , 作为她的专著《红楼梦寻味录》的代后记,母亲生前看到了这篇文章。 文章详尽地谈到了我们的伟大的母亲: 母亲生于 1909 年,今年整整九十岁了。 母亲延展了我的学术生命,开拓了我的人生阅历。我不愿按常例在母亲百年之后才来写祭悼文字 , 怀念生前、赞颂美德,因为她已无知无觉;我只愿她在有生之年看到这篇文字,明白她在儿女心目中的位置,了解自己的人生价值,则其欣慰当何如! 母亲并无高学历,然而她有文化、有教养;母亲并非完全的职业妇女,然而她有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母亲亦非纯粹的家庭妇女,然而她不惮琐屑、坚韧耐劳,恪尽为室为家为亲为长的一切天职。总之,母亲是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太,却以她的普通平凡支撑起我们的生活和事业。虽然我们并不出色,但如若没有母亲这个后盾,只怕连这点事情都做不成。 十多年前在《红楼梦开卷录》的后记里 , 我曾述说自己怎样阴差阳错地走进了红学这个圈子 ; 以后在《红楼梦会心录》后记里 , 又曾慨叹自身功力和悟性俱差 , 学术之路跋涉艰难。两次都叙及之所以还要为文以至出书 , 多半是凭借师长学友的教诲和关爱。如今《红楼梦寻味录》编就 , 又到了写后记的时候 , 除了一如既往地感念师友和读者而外 , 我不能不提及我的母亲了 , 可以这样说 , 我之所以有点读书的时间、思考的空间,很大程度上仰赖她创造的条件。如果说,时间就是生命,人生就是一本大书,那么母亲不仅给予了我自然生命,同时也延展我的学术生命。 当代一位著名作家说得好,《红楼梦》就是人生,《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你的一切经历经验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和共振。依据我自身的涉红经历,在《开卷录》后记里也说过 , 对于《红楼梦》这部书,总要有一定的人生经验,才能领略它的好处;翻转来,它又能使人间接地认识社会,阅历人生。我自身的闻见有限、阅世不深,母亲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阅历自然而然地成为我领会和感悟《红楼梦》的一种参照和依托。 她所走过的九十年的岁月虽无惊天动地的大事,却也充满了离合悲欢、升沉起伏。如今人们见了她常道老太太有福气,实则母亲中年丧夫、晚年失子,按传统观念并无福气可言,照现代说法也是一种坎坷人生。父亲在五十年代初 44 岁已病故,当年四个孩子都尚在学,其难可知,母亲不等不靠,毅然走出家庭,自食其力,从头学起,辛苦劳累,在所不计。至七十年代末弟弟突发恶性脑瘤,英年早逝,这一打击对七十开外的老母何其沉重,一度意绪萧索,了无生趣,终于走出低谷,依旧坚韧地面对生活。此外亲属子女几十年来所遭受的种种沉浮变故,都使她身心承受种种压力,养成一种处变不惊、居安思危的人生态度。《红楼梦》中所谓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祸福相倚、好了归一的意蕴,正是从生活中浓缩出来的至理真谛。母亲对于升沉荣辱的平常心态往往是我领悟红楼意蕴的一种最切近生动的启示和参照。 所谓处世说到底就是处人,就是处理人际关系。都说《红楼梦》把人物写活了,很大程度是因为把人际关系写活了。偌大家族,上下左右、纷繁复杂、变幻莫测。处身其中,一方面是风波迭起,险象丛生;另方面亦有挚爱真情,天然韵趣。凡利名之心、货财之欲、一己之私膨胀,必定尔虞我诈、关系紧张;反之,则能将矛盾纠葛、误解积怨缩小,乃至化解。《红楼梦》写的似乎是一言一笑一饮一馔的生活琐事 , 若要处置得当,进退有据,分寸得宜,却有很深的学问。 体察作品中人物关系,每每不期而然地联系到母亲,她堪称处理人际关系的模范,自尊亲长者至后生晚辈、远亲近邻、新朋故交无不交口称道。算来母亲曾经搬过无数次家,变换过多种人文环境,不论在乡下、在上海、在香港、在广州、在北京,到任何地方她都能与邻居和睦相处、以诚相待。在家庭中,她侍奉我祖母至九十高龄,平素持家以俭、薄己厚人、宽容忍让,我叔叔和姑姑现在都已八十开外,还因母亲当年长嫂代母的风范,至今对她敬爱有加、关切备至。在亲子关系上,母亲的观念亦不泥于传统,从不视子女为私有,一任我们天南地北求学就业,比方五六十年代,我们有的分到东北,有的到了海南,有的到西北,当年都是比较偏远的地方、穷地方,她视为当然,从不阻拦。 而自 1968 年至今的这三十年间,母亲退休来到北京,和我同住。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和外子前十年的下乡、下厂、劳动、运动,近二十年间的教学、研究、出差、开会,无不以母亲作可靠的后盾,其间劫难欢愉,无不同当共享,特别是自我女儿出生,从小学、中学、大学、以至留学,无不渗透着老人的心血和期盼。确切地说,母亲在晚年成就了我们的事业和孩子的学业,使我们的家庭成为一个有老有小、互爱互补的和谐之家。我深切地感受到母亲处理人际关系中自奉甚俭、待人至厚、不图回报的一贯准则。她永远心态平和,处处着想他人,连对自己的子女亲属也是如此。 虽则我并不曾和母亲讨论《红楼梦》 , 但她这种不慕虚荣、淡泊名利的平常心态,甘愿付出,不图回报的处人原则,透过九十岁的人生经历和三十载的共同生活,给予了我一种铺垫和参照,使得我在寻求作品真味和人生真谛时多了一份心得、一份印证。 今年因了偶然的机会得见《山阴天乐乡葛氏宗谱》亦即我外祖的家谱 , 其中有一篇外祖父的传 , 传中有云君之文虽不得志于科举,而贡献社会,裨益乡土,中年以后,居沪为久,门墙桃李遍及江南。民二十后复执笔商务印书馆,日寇侵华,于一 . 二八前夕,毅然返里,在籍笔耕,对人绝口不言贫字,而于乡村公益,排难解纷,莫不倡导,清风亮节,安贫乐道。可见母亲之为人品性渊源有自。传中又云君文笔博雅弘达,乡先贤汤公寿潜而后,当首屈一指,积稿满箧,日本第一次侵略上海,悉付之一炬,半生心血,尽成劫灰。在《会心录》后记中 , 我曾有憾于无从感应先辈的余泽流风 , 以文事论确乎如此 , 若以做人而言 , 则仍可从母亲身上感受其余绪。母亲不求子女闻达而安于平常 , 不希望我们做官而鼓励我们做事。在我想来 , 笔耕心织 , 当属做事,是符合先人心愿的吧。 新的世纪将何如?自己不能预知,更不能预支。只愿在此衷心祝愿母亲平安跨入新世纪,并在新世纪里安享晚年。即便此书在本世纪内不可能面世,这篇后记无论如何要在她九十周岁的 1999 年秋写出;即便此文不及发表,我也会在她老人家寿辰之际呈上,以达成本文开头所说的愿望。 写于 1999 年 8 月, 2001 年 3 月修订 *********************************888 2004 月 8 月 5 日 , 我在学术交流网发布短文说到 , 我们多么期望老人家再过一个多月就能够亲眼看到日夜盼望的活泼可爱的来自美国曾外孙在她的身边玩耍,多么希望她老人家能亲眼在北京看到奥运会的举行,那时我们将同时为她举行白岁老人的生日庆典。我们还多么希望她老人家能健康长寿见证跨入 21 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祖国更加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这一切都被 2004 年 7 月 28 日傍晚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所中断,老人因大面积脑出血已经重度昏迷住院 6 天了,为了抢救老人的生命,中国航空中心医院内二科的大夫和护士群体尽了最大的努力并且已经创造了该院经抢救延长如此危重病人时间的奇迹,但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无法挽回的事实终于出现在 8 月 5 日下午 3 点 28 分 , 经全力抢救无效我们的妈妈终于没有痛苦安详地离开我们而去。在这个悲痛的时刻,母亲 (1909 年 8 月 14 日 -2004 年 8 月 5 日 ) 近一个世纪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历程不断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我们将永远怀念我们的母亲。遵照老人生前遗愿,在她走以后不举行任何形式的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不给任何人带来不便。 遵照母亲生前关于后事一切从简的遗嘱, 2004 年 8 月 6 日上午母亲遗体在昌平殡仪馆火化,骨灰暂时寄安放在殡仪馆骨灰堂里。 2004 年 11 月 10 日上午我们按照母亲生前的意愿,将她老人家的骨灰在苏州凤凰公墓特八区和父亲的墓地合葬。每年母亲的忌日 , 我们都在网上祭奠,今年秋 , 我们将去苏州凰凰山公墓为母亲和父亲扫墓。 在母亲百年诞辰之际,我们初步收集了母亲一生不同历程中和家人、亲友合影的部分照片集结在一起在博客上发布,作为我们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好友许令仪老师主动提出要专门为我们提供的照片和文字进行艺术整合,几经修改,正值十一庆典,衷心感谢令仪老师的辛勤付出。 母亲永远活在儿女和亲友的心中! 吕启祥、黄安年 2009 年 10 月 2 日于母亲百年诞辰之日 下面发布的照片分 ( 一 )26 幅 , (二) 26 幅 , (三) 28 幅。另外一批照片待过后一些日子续发。诚挚欢迎亲友提供有关母亲在世时照片。
个人分类: 世界各国见闻(09-11)|3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男人如果没有想法?
jxz1963 2009-9-11 11:59
前几天,在和几个朋友聚会时,一位朋友说他一天曾经有过的两个想法:一个是为着独生子女们着想的,另一个是为着年迈的老爸老妈着想的。虽说朋友是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但他的想法说出来时,让我们听着还是有些好奇! 独生子女问题 朋友说,有一天他回家见着临居家的两个孩子(一男孩和一女孩)在自家和女儿一起吃晚饭,便突发奇想:要是这么多孩子都是自己家的孩子,有儿有女的,那该多好呀!说到激动处时,朋友的眼泪都快要掉下来了! 我不知道朋友是兴奋、还是激动,但朋友的确是说到动情处了! 在场的临居也很激动,并笑着说:我们还想让这么多娃娃到我家,给我们当孩子呢! 瞧瞧,这就是城市家庭家长们的心态,都是这种希望! 仅这一点,从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现在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希望之所在:一个孩子的家庭确实有些太孤单了!有些小孩上大学后,家里就只剩下老两口了,的确是太空虚了、太无聊了! 另一方面,独生子女们之间因没有亲情、没有友情、没有兄弟姐妹等社会关系,有时候确实有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和熊王霸道的问题,有时把父母的关爱和溺爱当成理所当然和义务。 如果孩子们多了,如果不是独生子女,以上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老年人的问题 朋友说,周末了回老家探望在家独居、年过七旬的老母亲,看着无所事事的老人、整天盼望与儿孙们团聚的心态,朋友说:真拿老人没有一点办法,她就喜欢一个人在老家居住,一方面城里的房子闲着,我们上班后家里没有人照看;另一方面老人又不愿来城里居住,长期独居农村。 有时一听到歌曲《常回家看看》,就想回家转转,搞得我们没有办法,一到周末就想着老家年迈的母亲,回家的次数就多了,陪家属的机会就相应地少了,意见也就随之而来了! 说到这里朋友停顿了一下说:这个想法下次再说吧,说不好以后日子会不好过的!在场的朋友起哄道:说,没事的!更有几位朋友的夫人加油:说出来,有啥事我们替你担着! 壮着几位朋友夫人们的胆量,朋友说:如果国家法律允许,我真想在老家给老母亲再找一个儿媳妇,让她把老人侍候的好好的,我也就放心了!说者虽说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还是遭到了在场朋友们的嘲笑,更有朋友夫人们的一致怒吼:看把你想得美的哟,还想再找一个合法的夫人? 末了,夫人们还加了一句:坚决不允许! 对于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来说,对于母亲的关心、关爱是绝对应尽的义务,面对空巢老人,一位有责任的男人,有这种想法并没有错。 如果国家法律允许的话,有责任感、有爱心、有经济实力的男人公开的再找一个陪父母生活的家人,对社会和谐、社会就业应该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况且现在男人少女人多,实际上也有部分地区的部分人群(高收入人群、有成就感人群)早就在私下里以雇拥的名义在过着有名无份的生活,有些人还私下里生下了小宝宝。 当然,对于目前城市的包二奶、婚外情以及地下情人的问题,则属于男人们的另外一个问题,另当别论! 如果男人没有想法? 如果单纯从以上两件事情上说,男人的这两种想法似乎有些荒唐,更有些于法理不顾了。但从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来说,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才执行了不到 40 年时间,而中国的一夫一妻制也执行了不到 60 年的时间,男人们有这种想法真的有错吗? 如果中国男人真的没有想法,中国社会就会和谐吗?
个人分类: 趣味人生|6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多吃坚果和鱼类可预防老人失明
xupeiyang 2009-9-2 16:47
http://www.chinanews.com.cn/jk/jk-xpxz/news/2009/05-18/1696275.shtml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究人员说,多食用坚果和鱼类等食品可能有助于降低由老年性黄斑变性引发的失明风险。   悉尼大学研究人员在澳大利亚跟踪研究2454人的饮食情况后发现,对每周吃一两次坚果的人而言,他们10年后患老年性黄斑变性的风险降低35%;对于每周吃一次鱼的人,这一风险可降低31%。   全英国有约5万名黄斑疾病患者,其中一半人因此部分或完全失明。研究人员珍妮弗坦在美国《眼科学文献》杂志中写道,他们的研究结果支持一种假设,即增大对含Omega-3型脂肪酸食物如鱼类的摄入量可能预防老年性黄斑变性。   研究人员说,要确定是否可通过改变个人饮食结构或补充食用相关有益食物预防或推迟患老年性黄斑变性,还需进一步研究。老年性黄斑变性是眼球黄斑部位出现渗出、变性或视网膜下出血的眼底病。随着年龄增大,人们患这种病的风险逐渐升高。黄斑位于眼球视网膜正中央,是视觉细胞最集中的地方,因此黄斑变性会使视力明显下降,严重的会导致失明。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1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人是海
chni 2009-6-29 19:29
老人是海 献给我的八十高龄老博友以及我尊敬的老科学家们 老人是海,博大精深。老科学家、老专家学者更是一个波澜壮阔之后的平静之海。 我早年读过一部叫《老人与海》的小说,那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部象征性的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如童话般地叙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作品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位老渔夫,他经过重重艰险,捕获了一条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马林鱼,但这条大马林鱼却被鲨鱼吃光了,在历经艰辛之后,圣地亚哥拖回了一副鱼的骨架。当海明威被宣为布普利策文学奖得主时,他说了一句简单的话 ―― 简单得让每一个人都能从灵魂深处反观人性: 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 《老人与海》让我感触很多。其实,每位老人都经历了一个生活的大海,每位老人在老年时仍要面临着一个生活的大海,每位老人也同样都是一个大海。在我看来,八十老者就是这样的海。 老友八十老者,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他,其实我们不曾相识,但我们却像相识很久很久。因为是老年尊长,所以谓他老友;因为是感觉相识太久,所以呼他老友;因为尊老敬老,所以尊他老友;因为老而友善,所以称他老友。老友好似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他是老人,他也是海。圣提亚哥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古怪老头儿,为了证明自己有坚强勇气与毅力,完成了只能属于自己而别人完成的任务。为了光荣与尊严,圣提亚哥一定要捕到一条大鱼。老友八十老者,一直在捕那条叫做光荣与尊严的大鱼。老友八十老者,一直在表现着他对待神圣生命的从容和优雅。 因为老友知道,什么是人之责无旁贷(海明威语)。 因为老友知道,生命中阳光虽然刺眼,但阳光依然美好(海明威语)。 因为老友知道,一定有属于他的大鱼在什么地方等着(海明威语)。 因为老友知道,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海明威语)。 因为老友知道,时日可贵,人生的意义更值得考虑(海明威语)。 因为老友知道,与飞鸟走兽相比 , 人类并无任何优越可言(海明威语)。 因为老友知道,男人的词典里没有痛苦(海明威语)。 我想,其实每一个老科学家、老专家学者又何曾不是如此呢? 开博于斯的这几天,我深深地感触到,在科学网上,无论是老者们自己博客里的谈笑风生,还是专家们博客中的提及忆起,都让我看到了不少老科学家仍然风貌在斯、影子在斯、精神在斯,他们与我们同行、与我们同在这是其他网上所不能比拟的,令我感动不已,所以,我以此文献给他们,祝福他们,期盼他们永远与我们同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27 次阅读|5 个评论
寒流来袭,多关心家里的老人
libaosheng 2008-12-6 09:28
气温急剧下降,我们一定要多关心关心在家的老人。数九寒天,当老人的体温在35℃~36℃之间,而室内的温度在 10℃~18℃时,老人能向人告知冷的感觉;但是一旦老人的体温降到35℃以下,也就是低体温状态时,他就不再诉说有冷的感觉,老年人对寒冷的反应不明显,一般人感到冷了打寒颤,皮肤会紧缩,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而老人因为反应不明显,甚至没有反应,体内的热量就不断地散失,体温也就越来越低。如果这时没引起家中人的注意,就容易发生危险。低体温不是突发的,在发生之前的几天中就有症状:皮肤苍白,发凉,并有紫癜或大水泡病变;面部肿胀,颈部和上下肢的肌肉僵硬,胃发胀,有的打寒颤,动作思维发生障碍,呼吸频率及咳嗽反射降低,心搏徐缓,有突发室颤或心跳骤停的倾向等。   还有某些药物的作用,如吩噻嗪类药物,冬眠灵、安定、甲基多巴等这些药可引起老人低体温。由于低体温的测试比较困难,又不易察觉,因此在寒冷的冬天,对老年人要特别注意保暖,多穿些宽松的衣服,戴上帽子,吸烟的老人一定要停止吸烟。
个人分类: 未分类|469 次阅读|1 个评论
同一片天(转)
entropy 2008-10-11 12:26
我和天池终于携手走上了猩红的地毯。 我站在门口向亲戚朋友连声道谢,天池却不知哪里去了。 他是孤儿,看到客人全是我家亲戚,,我心里想。 透过人们的笑脸,我总觉得角落里有人在看我。我看过去的时候,有个人盯着我,旁边还有个老太太。碰到我的目光,赶忙低下了头。 妈说象要饭的,我觉得不象,衣服是虽然不是新的却能看出压在箱底的褶,可又不认识他们。 是天池的亲戚吧?天池是孤儿,那边没来 亲戚,妈说,如果不认识就让他们走吧。现在人可有坏的呢,见哪家办喜事就装作亲戚来吃酒。 不会,叫来天池问一下吧? 天池慌里慌张把我手里的捧花都撞掉了,吱吱唔唔地说是他堂叔和堂婶。我瞪了妈一眼:差点把亲戚赶走。 天池你不是孤儿吗?哪来的亲戚呢?天池怕妈,低头说是他家远房的亲戚,好长时间不来往了。但结婚是大事,家里一个亲戚没来心里觉着是个憾事,所以 我拂了一下天池的臂,有亲戚来也不早说,应该把两家亲戚调到一桌,总不能坐在备用桌上吧。天池拦住我,就让他们坐那吧, 要不他们也不自在。 那桌只坐了堂叔和堂婶。敬谢席酒经过那桌,天池犹豫了一下拉着我从他们身边擦了过去。他们的头埋的很低,我把天池给拽了回去:堂叔、堂婶,我们给您二老敬酒了! 两人抬起头有点不相信的盯着我。他们的头发都花白了,看上去有七八十岁的样子,堂婶的眼睛很空洞,脸虽对着我但眼神闪忽不定,原来堂婶是。 堂、堂叔、堂婶,这是俺媳妇小洁,俺们现在给你们敬酒呢!天池在用乡音提醒他们。 哦、哦。堂叔很缓慢的站了起来,右左手扶着堂婶的肩,左手颤微微地端起酒杯,龟裂的的手上显然没有用过什么!有些变形的指甲下透出那么一弯黑。堂叔的右腿是。怎样的一对夫妻啊?您坐!我跑过去扶住他们。堂叔摇晃着坐下了,堂婶眼里无故的流着泪,堂叔轻轻拍着她的背。本想劝他们 两句,但天池拉着我离开了。 我跟天池说,等他们回家的时候给他们一点钱吧,太可怜了。两人都是残疾,这日子怎么过来的。天池点点头没说话,紧紧拥着我。 第一年的除夕,天池说胃疼没吃晚饭回房休息了。我熬了点大米粥也进了房间。天池躺在床上,眼里还憋着泪。 天池,不带这样的,第一次和我们过年就不吃饭,还跑房里,好象我们家亏待你似的。 一过节你就胃疼,哪有这样的事情 ?其实我知道你不是胃疼,说吧什么事? 天池闷了半天说对不起,他只是想起堂叔和堂婶还有他死去的爹娘。我怕在桌上忍不住,惹爸妈不高兴才推说胃疼。我搂着他说:真是个傻孩子,想他们我们过完年看他们去就成了,再说我也想知道他俩是怎么过日子的。 算了,那条路难走。等以后路通了,我们有了孩子再去那看他们吧。 我心里想,等我们生小孩的时候他们还不一定在呢!但没敢讲出来。忙说,再寄些钱吧! 今年中秋我正巧出差,特别想天池和爸妈,就跟天池煲电话粥。 我问天池想我想得睡不着怎么办?天池说就上网或者看电视,再不行就睡那睁着眼睛狠狠得想。 那晚,我们直到把手机聊得发烫没电为止。 躺在宾馆的床上,看着窗外圆圆的月亮,我怎么也睡不着。估计他也没睡着,说不定正在网上神游。我也打开电脑,重新申请了一QQ号名叫读你想捉弄一下天池。查了一下,天池果然在,我主动加了他,他接受了。 我问他:这样一个万家团圆的好日子,你为什么还在网上闲逛呢? 他说:老婆出差,睡不着。 我挺满意这句话,接着又打出:老婆不在家,可以找个情人代替,比如说网上,聊以自慰一下。 半天他才敲出一行:如果你想找情人的话,对不起,我不是你要找的人,再见。 对不起,我不是那个意思,你别生气。叭叭叭,我赶紧发过去。 过了一会他问我:你怎么也在网上闲逛呢? 我说:我在外打工,现在想爸爸和妈妈。刚刚和男朋友通完电话还是睡不着,就上网了。 我也想我爹和娘,只是,亲在外,子欲养而不能。 亲在外,子欲养而不能。怎么讲?我把这句话又重复敲了过去。我有点莫明其妙,天池怎么说这样的话? 你叫读你,我今天就让你读一次吧。有些事情放在心里很久会得病,拿出来晒晒会舒服些,反正你我也不认识,你就当作听一个故事 吧! 30年前,我爹快五十了还没娶亲,因为他腿瘸加上家里又穷。后来,庄上来了个要饭的老头还搀着个瞎眼的女人。老头 病得很重,爹看他们可怜就让他们在自家歇息。没想到一住下那老头就没起来过,后来老头的女儿就是那瞎眼的女人嫁给了我爹。第二年生下了我。 我家的日子过得很清苦,可我从来没饿过一顿。爹和娘种不了田,没有收入就帮别人家剥玉米粒,一天剥下来十指全是血泡,第二天缠上 布条再剥。为了我上学,家里养了三只鸡,两只鸡生蛋卖钱,留下一只生蛋我吃。娘说她在城里要饭时听说城里的娃上学都吃鸡蛋,咱家娃也 吃,将来比城里的娃更聪明。但他们从来都不吃,说怕腥。 庄上有人叫我是瘸瞎子家的。爹娘听到了要跟那人拼命,娘看不见就拿了石头乱砸。你们这些杀千刀的,我娃好好的,就不许这样叫。将来你们一个都不如我娃。那年中考,我考了全县第一,这让爹娘找回那么点尊严。 送我上学的那天爹第一次出了山。上车的那会,我流泪了,爹一手拄着拐一手替我擦泪:进了城要好好学,以后就在城里找工作娶媳妇。别人问起,你就说是孤儿,没爹娘,别让人看不起,误了娶媳妇。娘也说,这是真话,要听。往后,你带了城里媳妇回家就说俺们是你堂叔和堂婶。爹说,不要把媳妇带回家,会露馅的。娘抹着泪被爹拖走了。 我的无法止住泪,残疾不是他们的错,那是老天对他们的不公。但他们却生了一个完美的天池给我。 这个傻子,这样的爹娘,无法再完美了。 我很生气,他怎么就这么小看我呢? 那后来,你就告诉你媳妇他们是你堂叔和堂婶?我无来由的敲过去这句话。 本来我不信。媳妇找的是我又不是爹娘,为啥爹娘都不能认呢?不过我在外十年,爹娘一次都没去过我的学校。第一年工作,我想带他们 进城玩玩,他们都不肯,说让人晓得我爹娘是残废人会在我脸上抹黑,影响我娶媳妇。一辈子都在山里了不想出去了。娘还说她就是从城里来 的,也没啥意思。 后来,我谈了第一个女朋友,当我认为时机差不多的时候,就带她回了趟家。谁知到家后,她晚饭都没吃就走了,她说和这样的日子她一天都过不下去。还说我们家基因有问题,以后的小孩肯定也不会健康。 后来,我遇上了第二个女朋友,就是现在我的老婆。我很爱她,她们家又很有钱,亲戚都是些上等人家,有了前车之鉴 我很害怕,只说我是孤儿,但是一到逢年过节我就想他们,心里堵得慌,难受。 那你从来就没有告诉过你老婆?也许她不计较这些呢? 我没说过,也不敢说。我想即使她同意了我岳母也不会同意的。我和她们住在一起,岳父在外是有脸面的人。如果爹娘来了不是在他们脸 上抹黑吗?我也只能在出差学习的时候偷偷回去看上两眼。 谢谢你听我说了这么多,现在我的心里舒服多了。 下了网,我依旧没有睡意。都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看看我们都做了什么?我理解天池的无奈,也了解公婆的苦衷。但他们不知道却将无辜的我陷入了无情无义之中。 天将放亮时,我敲开了部门经理的门,告诉他下面的事情请他全权处理,我有点非常重要的事情尽快要办。然后直奔火车站。 那条路确实很难走。刚开始腿上还有点劲,后来就走不动了。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又晒得厉害,我只有喘气的份 。背来的水也喝完了,我也不知道下面还有多少路程要走。脱下鞋子揉揉脚,疼得我都哭出声来,真想打个电话让天池来接我 回家,最后还是忍住了。 当一个小孩把我领到家门口的时候,那一片烧得红红的晚霞正照在门口的枣树上。枣树下坐着堂叔,哦不、是爹,爹比上次老多了,手上剥着玉米,拐杖安静地倚在他那条残缺的腿上。娘跪在地上准备收晒好的玉米,手正一把一把地往里撸。 这,宛如一幅画,而画 中便是这世上最完美的爹娘。 我一步一步地往他们跟前走着,爹看到了我,手中的玉米掉在了地上,嘴巴张得老大,吃惊地问:你、你咋过来了? 娘在一旁摸索着问:他爹,谁来啦? 天、天池家的。 啊!在、在哪?娘惊慌失措地找着我的方向。 我弯腰放下行李,对着他们,带着深深地痛、几欲跪下,爹!娘! 爹干咳了两下,泪无声地从爬满皱纹的脸上流下,他尽力抵制着,别过脸去。 俺就说,俺的娃没白养阿!娘把双手在自个儿身上来回的搓了几个,一把抱住我,泪水从她明亮的眼里滴到我的脖子里,还是热的。 我带爹娘走的时候村里是放了鞭炮的。我又为爹娘风光了一次。 当天池打开门,看到一左一右站在我身边的爹和娘时,怔怔地愣在那,一语未发。 我说:天池,我是读你。 我把咱爹娘接来了。 谢谢! 天池泣不成声,紧紧的抱住我,像娘一样把一行泪流进我的脖子里,也是暖的。 郝云龙引自: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2189 原博文:在社区里偶然看到了这个帖子,没来得及看完就感动得直想落泪了,我不知道原创的作者是谁,但我感谢这位心灵如此美丽的姑娘,我祝愿她永远平安幸福。帖子很长,我在转载时重新进行了编辑,并对个别错别字进行了修改。希望能够让读到的朋友有所收获。谢谢大家! 本人:我也做了一点语句这方面的修改.希望这份爱,永在人间。
247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2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