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老人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老人

相关日志

多么感人的师生之情
热度 2 xupeiyang 2011-10-23 20:49
师生情深,太感动啦。 这样感人的师生情,很少听到的。 老师双目失明,而且听力不太好,宋金萍坐在床边帮她按摩耳根和太阳穴,并和老人聊聊天。 明年老师就100岁了,宋金萍坐在床边拉着老师的手,问她明年生日想怎么过。 1956年,44岁的钟炳堃当了宋金萍小学六年级的班主任,让他感受到了慈母般的爱。 当年生活困难,钟老师却给了宋金萍自己平时积攒的22元钱。 每当饥肠辘辘难以坚持之时,他就拿出几分钱,买一个馒头填填肚子。 当时,年幼的宋金萍就暗下决心:“老师到现在没有结婚,我就要当她的儿子,长大后为她养老送终。” 28年来,宋金萍一直坚守着承诺,即便自己年近古稀。 宋金萍与妻子确认恋爱关系之前,就把想赡养钟老师的想法跟妻子说明,并得到了支持。 1983年,宋金萍的女儿1岁,家里分到一处小两居室。他和妻子辗转找到独自居住的71岁的钟老师,将她接回家。 转眼之间,宋金萍一家三口已与钟炳堃一起生活了28年。回顾过往,宋金萍说,“确实也挺累的,特别是自己的年纪也大了。” 令宋金萍觉得异常安慰的是,自己有一位更伟大的妻子,并在二人潜移默化的教导下,他们的女儿也非常懂孝道。 “最重要的是,钟老师能有一个温暖的晚年。”宋金萍说。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1670 次阅读|2 个评论
“校长撑腰体”表明了国人对法律的无奈
热度 2 wj3235 2011-10-23 13:25
最近几天“校长撑腰体”比较火。(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6693920.htm ) 下面是一个北大副校长的撑腰体。 “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 我觉得通过这种手段来鼓励大家做善事扶持老人,也是一种悲哀。 这种撑腰体的几个问题是: (1)不是人人都是北大的学生。虽然后来也有出现了其他学校的撑腰体。但是中国能有多少的大学生呢。做好事不能只靠撑腰体。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你不是北大的,你就别扶了,因为没有人给你撑腰。 (2)这种撑腰体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不免让我想起他和”我爸是李刚“是有同样的意思。那就是我有后台。当然有后台干好事比有后台干坏事好多了。 (3)这种撑腰体也体现了现在我们国家问题有多重。做一件好事还需要人来撑腰,真是哪个朝代都闻所未闻的事情。 (4)能够真正给你撑腰的不是什么这个那个学校的校长,而是法律。如果你做的事情是法律所允许的、鼓励的那么虽也不敢讹诈、欺负你。
1719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们小时候很难见到这样的事情
热度 19 xupeiyang 2011-10-17 15:08
人之初,性本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家来说,道德何以低到如此的地步? 前段时间大家讨论的老人摔到谁来扶? 今天,又看到了可怜的女孩。 10月13日,在佛山街头,一名两岁女童被两辆车先后3次碾轧,7分钟内10多名路人对此不闻不问。 佛山女童两次遭车碾压 18人视若无睹 视频 http://view.news.qq.com/a/20111017/000029.htm 这个是事故发生的全过程,特清楚 http://tieba.baidu.com/f?kz=1247559684 好恶心,碾两次过程中女童都是活的,碾完一次趟在地上,路过行人十几个,没人搭理,再来一辆,再碾一次!    最后来了个拾荒的女人把女童拉起来,天啊,女童下半身是烂的!妈的!   目击事发经过的白衣男子从悦悦脚边经过 小悦悦的妈妈接受采访。 记者乔军伟 通讯员谢银龙 摄 悲剧发生后,悦悦的母亲悲痛欲绝。新快报记者 陈昆仑/摄 施救者陈贤妹。 16日,悦悦父母跪倒在陈贤妹面前泣不成声。陈昆仑 摄 对话   拾荒阿婆:救人是件平常事   拾荒阿婆陈贤妹救助悦悦的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昨日下午,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陈贤妹。   新京报:救人,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吗?   陈贤妹:是的,有人受伤当然要去救。(当时我)很远就隐约看到一个小女孩被车撞倒,来来往往又有车又有人,(我)只想着快点过去。   新京报:悦悦的母亲给你跪下时,你也哭了?   陈贤妹:是。女仔的伤势很重很难挨,她爸爸妈妈又哭得好厉害,看到他们这样,我的心里也好难受。   新京报:有没有想过,如果自己早点看到悦悦就好了?   陈贤妹:那就当然啦。救她就是想她好起来。她还这么小,本来就应该继续生长的。 小悦悦靠呼吸机辅助呼吸,护士说“她全身冰冷” 羊城晚报记者 蔡弘 摄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3527 次阅读|28 个评论
打麻将有时会乐极生悲
热度 3 ywang69 2011-10-15 23:17
今天获知徐力同学的父亲去世了,和几位成都的同学与从厦门一早飞过来的徐力一家三口开车前往丹棱徐的老家。 丹棱很近,一个小时就到了。到了后见到了徐同学的弟弟徐一平,得知原因是昨天下午午睡后打麻将,老人心脏病发作,送到医院不久便去世了,享年83岁。 很遗憾的是徐力和他弟弟都没有见上老人最后一面,徐同学在厦门,他弟弟昨天休年假,全家开车去康定新都桥,也是今天上午才回。 到茶馆打麻将是四川人退休后一项重要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的活动,但是过于投入,一旦抓到千年难逢的大牌,心情难免不激动,加上老年人身体或多或少都有些毛病,一旦胡牌,乐极生悲的事情就发生了。新闻中也不断有报导,我身边这是第二起了,另一起是岳母的同事,打牌后糊了一把大牌就患病去世了(据说是一把十八学士),让小孩们痛心不已。 据说老年人打麻将可以减少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但打牌导致的乐极生悲的事情还是要引起重视,或者茶馆都有个应急预案可能会更好。 徐老先生我多年前见过,当时徐同学和我在上研究生,我们还是同居室友。 在公墓的灵堂,我给徐老点了三根香,徐老的面容平和而慈祥。 徐老走好!!
个人分类: 我有话说|3293 次阅读|6 个评论
为什么一个道德国度面临道德解体危机【郑永年】
wuqiang198 2011-10-11 13:47
近来中国的媒体在讨论一个在世人看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即“摔倒老人,要不要扶?”对数千年之前的孟子而言,“幼童要掉到井里,要不要拉一把?”这是一个不用提的问题,或者说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人类的很多行为和动作,出自人类的恻隐之心或者本能,根本不用作任何理性的思考。因此,幼童落井要拉一把,老人摔倒要扶一把,都是不需要人类费理性来思考的问题,恻隐之心和本能的驱动足矣!科学家更发现,类似的恻隐之心和本能,甚至存在于动物群体之中。很多动物群体对环境都已经发展出群体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本能,互助互救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本能。   为什么中国社会要讨论这样一个本来根本不用讨论,或者不是问题的问题?原因极其简单,是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在中国社会变得如此复杂,而必须诉诸于人类理性了。这些年来,很多案件的发生,例如南京的“彭宇案”和天津的“许云鹤案”,不管其背后的故事如何,都似乎和人类的本能反应相对立。媒体上充斥着很多匪夷所思的标题,例如“十九岁大学生扶起倒地老人,法院判赔7万多元”、“老人摔破头围观群众无人扶,家属表示理解”、“孩子路见倒地老人上前帮助,被家长嘲讽训斥”、“解放军士兵扶昏倒老人被迫赔三千,部队找证人讨回公道”,等等。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中国老人倒地就没有人扶了。我们可以相信,还是有很多人愿意扶倒地老人的。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只能表明这个社会的道德出了大问题。“恻隐之心”是人类道德最本能的方面,连这个都被怀疑,都被摧毁了,这个社会还没有问题吗?因此,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社会怎么了?   这倒是一个需要人们理性思考的问题。中国文明长达数千年不中断。中国历来视自己为一个道德的国度,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是这么看待中国的。但是,现在为什么会演变成一个毫无道德可言的社会呢?如同一个社会道德的形成,有其不同的并且是复杂的原因,社会道德的衰落也如此。就中国文明来说,人们至少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看。   对商业文明负面影响缺免疫力   首先,在商业文明面前,中国传统道德的衰落具有其必然性。中国数千年里一直是农业文明,从来就没有经过商业文明的洗礼。儒家道德可以说是农业文明的精神结晶,表现在社会结构方面就是“士、农、工、商”的等级社会秩序,从商者被排在最后,最不重要。其它方面的制度设计,也是为这个等级秩序服务的。在历史上,尽管不同朝代对商业具有不同的态度,一些朝代敌视和排斥商业,而另一些则比较能够容纳和重视商业,但商人在儒家意识形态中的地位,从来就没有变化过。商业社会对道德的负面影响甚至冲击是必然的,但中国统治者使用的是排斥商业的做法。这种政策在遏制商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传统文明没有能力容纳和接受商业文明。商业文明一旦来临,传统文明对商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没有任何免疫力。   这里,如果和西方作一比较会看得比较清楚。西方近代以来的社会政治秩序,可以说是商业文明的产物。在西方,近代意义上的商业阶层崛起在传统帝国解体之后的废墟上。随着商业文明的崛起,封建价值观很快衰落。商业文明要求对事物具有一种世俗的态度,于是宗教改革成为必要。宗教改革符合商业社会的需要,使得宗教能够容纳商业精神。但同时改革之后的宗教,也为商业社会塑造了一种新的道德价值体系。西方宗教改革和转型,因此和商业文明的兴起分不开。   基督教转型得最为成功。韦伯的着作《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就是论述这种情况的。改革后的宗教,在接受商业行为的同时,也约束着信仰者的商业行为。尽管商业行为、盈利和挣钱都被合理化,但挣钱本身仅仅只是工具,而非目的。商业行为和挣钱的最终目的,还是救渎人本身的灵魂。另外一大宗教伊斯兰教的转型,并不像基督教那样顺利。在很大程度上,伊斯兰直到现在不仅没有有效转型以容纳商业社会,反而有更为传统化的趋向,和商业社会和世俗行为表现为深刻的矛盾。   新道德体系还没有建立   中国传统道德现在受迅速崛起的商业文明的影响,传统道德体系的解体之迅速令人吃惊。这里不得不提到当代商业文明之前的几乎长达世纪之久的政治冲击。从清末以来,中国传统国家被产生于欧洲的近代国家所打败。无论是政治精英还是知识精英,都把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归诸于传统道德或者文化。因此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之前,儒家传统道德受到一波又一波的政治冲击。   近代以来,长期的革命和战争也使得道德的确立成为不可能,因为革命和战争就是要推翻旧秩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人们才觉得确立新道德的需要。不过,当时中国的做法,是以意识形态替代了道德,依靠宗教化了的世俗意识形态,对干部官员和普通老百姓的行为构成制约。革命和持续的政治运动摧毁了传统道德,而宗教化的意识形态一旦消失,社会便无道德可言。这就是中国现在面临的状况。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中国无能确立一个新的道德体系?在西方的道德重建过程中,除了宗教改革的作用,政治也扮演了很大的作用。并且随着世俗化的深入,政治在道德重建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政治的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第一是法治建设,第二是自律社会的形成。   今天,人们可以从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法意》(或者《法的精神》)中体会到,当时西方社会把法治的重要性提高到了何种地步。世俗化意味着人们日渐脱离宗教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律变得重要起来。从前是宗教扬善抑恶,现在法律取代了宗教的位置。而法律是通过政治过程形成的,用来调节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更为重要的是,法律并不仅仅是那些写在纸上的条规,而是一种如孟德斯鸠所说的深入人心的“精神”。   如果法律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政治过程,那么自下而上的自律社会的形成,对道德的形成和成长同样重要。实际上,道德无非是社会成员中间自觉形成的行为规范,也同样通过社会的压力机制而发生作用。要形成社会自律,社会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一个不受政治干预的空间。西方社会一直强调社会力量,从早期的资本主义(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主义”即“市民社会”)到现代的非政府组织,都是社会力量的载体。    受保护的社会才能产生道德自律   西方道德力量的强大并不在于政府的推动,而在于社会力量的强大。实际上,在西方,一直是社会力量在推动政治和政府的道德化,而不是相反。也应当指出的是,政治在保护社会过程中的作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等方面的社会主义,或者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制度,是保护社会的制度保障。而这些制度的确立,都是通过政治过程达成的。这些社会制度的意义在于,社会成员只有在获取了生存和生活的基本需求之后,道德概念才会得到强化,即所谓的“衣食足而知荣辱”。   西方近现代道德的发展,对中国来说应当有比照意义。作为世俗文明,历史上宗教只在一些特殊的社会群体(即各种类型的宗教团体)中发生作用,但在中国总体道德建设过程中,历来就没有占据主要地位。改革开放前的政治破坏了传统道德,改革开放后的政治又没有尽到重建道德的作用。   首先是没有花大力气进行法治建设。中国尽管也一直在强调法制和法治,但法制和法治的现状很难使人相信其有助于道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说,中国的法制不但没有“扬善抑恶”,却是在实际生活中起到了“扬恶抑善”的作用。本文开头所讲的“扶起摔倒的老人受到法律惩罚”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子。   法治没有进展,除了日常人们讨论的“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同样重要的是新自由主义进入中国的法律领域,无论是在立法还是司法。新自由主义进入中国的社会领域是很显然的,例如医疗、教育和房地产等等,但经常被人们忽视的是新自由主义对法律领域的影响。在很长时间里,立法的主导原则就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劳动生产力,而社会正义和公平则被忽视。到现在,整个法律领域可以说是金钱主导一切,变相的GDP主义也在法律界盛行。例如中国的大部分律师,都想从事经济法或者与此有关的法律活动,不想甚至回避刑法和民事,除了政治原因之外,金钱观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以钱为本必然导致法律界的全面腐败。实际上,中国的司法腐败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一个应当以保障社会正义为目标的制度体系如此腐败,社会正义必然荡然无存。    法律沦为权力与金钱的工具   很显然,中国的法律面临政治和金钱的双重压力。结果怎样呢?法律只是工具,要不成为政治的工具,要不成为金钱的工具。中国只有法律的条规,而没有“法意”,法的精神。西方意义上的“法律秩序”(law and order)在中国并不存在。当法律成为权力或者物质利益的工具时,谁来保证“善”的行为?又有谁来惩罚“恶”的行为呢?   社会空间的缺失也使得道德无处生存。在数千年的儒家文明里,王权尽管在理论上专制,但往往是“统而不治”。中国社会具有高度的自治性。在社会底层,乡规民约调节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各个行业也有自己的行为规则。在当今社会,这样的传统道德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但这并不是说,新的社会道德体系就不能产生了。没有产生,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社会没有自治的空间。   长历史时期的革命、战争和政治运动,已经把中国社会高度政治化。而确立政权之后,又没有去政治化的过程;相反,政治因素深入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对社会进行控制和管理。社会“被控制”和“被管理”的状况,表明社会本身缺少空间。缺少空间就决定了社会群体很难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自治制度,从而也很难形成社会成员的自觉和自律。换句话说,任何自下而上的道德找不到社会空间。如果法律要保障的是合乎人类道德观念的秩序,那么社会道德要调节的是社会群体之间,或者社会个人之间的互动和行为模式。既然社会道德难以形成,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之间的交往,就表现为赤裸裸的物质利益或者权力行为。   道德是任何一个文明的内核,其它方方面面的制度,无论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还是社会制度,都是这个道德内核的外延。中国现在面临传统道德解体而新道德建立不起来的危机,这也是中国文明的危机。如果商业文明不可避免,那么就要重建一个能够容纳商业文明,但又能遏制商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结果的新道德体系。世界历史表明,道德的重建并非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人类主观努力的结果。如果新道德体系不能得到确立,无论怎样强大的经济力量,都不足以促使中国文明的复兴。
个人分类: 杂谈感想|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老人 狗 天堂-------一个关于忠诚的故事
热度 1 jinkai719 2011-10-10 23:07
一位老人带着爱犬行走在乡间小路,看着沿路的风景,恍然间,他不知道这条路通往何方,只是茫然的向前走着,走着走着,只见前面高耸着大理石围墙,围墙的中间是流光溢彩的拱门,上面装饰着各种珠宝,门前的道路由金砖铺就,老人兴奋不已,他想自己终于到了天堂,他带着狗到了门前,恭敬的向看门人问到: “请问这里是天堂吗?” “是的先生”,看门人回答。 “太好了,里面有水喝吗?我们已经赶了很久的路。” “当然了,进来吧,马上给你水。”看门人缓慢的打开大门。 “我的朋友可以一起进来吗?”老人指着狗问看门人。 “对不起,我们这里不允许狗进入。” 老人沉默了一会儿,想到这条狗多年来对自己的忠诚,他谢过看门人,离开了天堂,带着狗继续向前走。又不知走了多久,老人看到路边有一扇破旧的木门,通向木门的是坑坑洼洼的土路,老人带着狗过去,看见一个人在树下看书,问道:“打扰一下,请问这里有水喝吗?” “当然,那边有水龙头,你可以喝个痛快。”看书人指着门内说道。 “我的朋友可以进去吗?”老人指着自己的狗说道。 “欢迎。”看书人说。 老人带着狗进了大门,老式的水龙头旁边有一支碗,老人先用碗盛了满满一大碗水,让自己的狗喝个痛快,然后又重新加满自己也喝了个够。他们满足的回到看书人跟前,问道:“这是什麽地方?” “这里是天堂。”看书人回答。 “呃,这可奇怪了,这里一点也不像啊,而且我们刚路过天堂.” “你说的是那个 黄金 铺地,有漂亮拱门的地方吗?” “对,那里非常漂亮。” “告诉你吧,那是地狱.” “原来是这样,那你为什麽不介意他们盗用天堂的名义呢?” “当然不,他们为我们省了很多时间,替我们,把那些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扔掉良心和原则的人都挑走了。”
2669 次阅读|1 个评论
联合国宣布:全世界150岁以上老人免费医疗
热度 2 wliming 2011-10-6 17:19
哈哈哈,比北京慷慨多了。北京最近宣布,95岁以上老人医疗免费。
个人分类: 社会|1136 次阅读|2 个评论
恨,聚于四川
热度 4 lcj2212916 2011-10-6 15:59
也许题目不应该如此,但此事对我的刺激太大。 四川人不知勤劳为何,只知道勾心斗角,占点小便宜,这也是历代帝王凡起于川者皆没落的原因。 父亲一生坎坷,不会人情世故,受尽了生活的磨难。本想现在应该安享天年,谁知不如人愿,只是苦了母亲。 一群无所事事的混混,为了挣点稀饭钱,算计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不知道这是四川人什么样的道德行为?父亲有缺点,但这样一个基本与外界没有交往的老人也会得罪人么?我不知道父亲做了什么,或者做错了什么,会惹来那些人的报复。难道在这样一个和谐的社会里,即使是想静静地生存,也是这样困难的么? 虽然我也是四川遂宁人,但对家乡无甚好感,从小看到的见过的经历过的,今生永难忘。不知道这些历历在目的苦与难应该归结于父亲的不擅交往,还是四川人特有的欺善凌弱!? 栋长、居委会、城监所,与其说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还不如说是勒索要钱的衙门。 越想越觉得可笑,不知道是笑父亲的懦弱无能,还是笑自己的鞭长莫及。 正义,只是一个被鄙视了的词语,其实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非正义的故事。 我为父亲、为我自己感到悲哀,为我曾经生长在那个黑白不分的小城感到悲哀。 从今以后,对四川人再无好感,甚至都鄙视我自己。
3070 次阅读|8 个评论
不仅活得好,更要活得久
热度 2 lhj701 2011-10-6 11:17
不仅活得好,更要活得久 乔老最终离我们而去,终年56岁。一个传奇的人物结束了,但 求知若飢 , 虛心若愚 ( 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 )却永远地留了下来(还有我们使用的Iphone和Apple ipad)。人的一生有长有短,56岁的确是短暂的一生,但他所获得的辉煌,正说明了有些人是浓缩的人生: 生命虽然短暂,但其生命燃烧所聚集的光辉耀眼 。 【另一则】《北京95岁以上老人看病全部由政府买单》 据腾讯新闻报道,北京市政府每年补贴17亿元人民币,用于65岁以上老人免费逛公园、坐公交。 而从今年起,凡95岁以上老人看病,均100%报销,家庭一分不掏 。可见,健康多么重要。有了健康,能够活得好,更要活得久。 借此,祝全国的老年人健康、快乐、幸福! 相关阅读: 《北京95岁以上老人看病全部由政府买单》 http://news.qq.com/a/20111006/000162.htm?pgv_ref=aio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57 次阅读|4 个评论
拍案惊奇(12):司机拒载昏倒老人 认出系岳父后当众自扇耳光
热度 7 lix 2011-10-4 10:57
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1_10/04/9640507_0.shtml 应该说这位司机算是有良心的,主要给彭宇案吓怕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82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旅美华人学者:当代的中国人不是真正的中国人
xuhongliang 2011-10-3 16:12
核心提示: 辜鸿铭先生是如何定义“真正的中国人”的呢?他说,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是同时具备小孩天真烂漫与老人成熟理性双重美德的人,他既不太天真,也不太成熟。照此标准,当今中国的中国人不多。 文章摘自《棒喝中国》 作者:黄东涛 郑汉根 出版:华夏出版社 当代中国有一种 “ 喜欢听好听的,不喜欢听不好听的 ” 风尚。老百姓们喜欢受表扬,不喜欢受批评;老师们喜欢讲阳光心态,不喜欢讲苦其心志;新闻工作者喜欢报喜,不喜欢报忧;学者们喜欢横空出世搞建构,不喜欢在继承的基础上搞批判。 . 然而,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 “ 当代的中国人不是真正的中国人 ” 听起来真的不舒服,真的逆耳,甚至刺耳。王老师所指的 “ 当代的中国人 ” 是指部分的中国人,但是,所有的中国人应该听听,应该想一想,为什么王老师要如此说,如此骂。他疯了吗? 其实,不仅王老师在 “ 骂 ” ,许多有良知的中国人也在检讨,譬如当今的蒋清越先生,又譬如百年前的辜鸿铭先生。不仅中国人在反思,外国人也这么认为。韩国人在网上经常怀疑当今的中国人不是真正的中国人。日本人更是在百年以前就叫嚣: “ 宋代以前的中国人是中国人,宋代以后的中国人不是中国人,是支那人。 ” 当中国人说出这句不好听的话的时候,我们已经难受了,假如听到外国人说咱们不是真正中国人的时候,我们又该是何种心情呢? 所以,我们不要以一句话是否好听就简单支持或反对。这句话里有深意,我们有必要用心听一听。 什么是中国人?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有个定义,应该有个标准。有些人,把生活在黄土大地上的人们称为中国人,那么在这一定义下,目前 “ 当代 ” 中国人都是中国人,包括生活在这里的外国人也是中国人。另一些人,可能把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或身份证的人称为 “ 中国人 ” ,那么,在这一定义下,当代所有的中国人也都是中国人,包括那些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也算中国人。这两种定义似乎没有问题。而偏偏有些韩国人、日本人乃至世界许多民族的人,他们不这么看,他们不这么定义一个民族的人。他们是如何定义的呢?韩国人认为,只有传承并认同韩国文化的人叫韩国人;日本人认为,只有传承并认同日本文化的人叫日本人;欧洲人认为,只有传承并认同欧洲文化的人才是欧洲人;美国人认为,只有传承并认同美国文化的人才是真正的美国人。 . 由此可以推论出他们对中国人的定义 — 只有传承并认同中国文化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在这个定义下,难怪有外国人说当代许多中国人不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在当今中国,真正传承自己的文化并且认同的人,太少太少。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在反省。 辜鸿铭先生是如何定义 “ 真正的中国人 ” 的呢?他说,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是同时具备小孩天真烂漫与老人成熟理性双重美德的人,他既不太天真,也不太成熟。照此标准,当今中国的中国人不多。王老师心中 “ 真正的中国人 ” 应该是什么样子呢?首先,中国人是应该有传承的、认祖宗的;其次,中国人是应该认同自己文化的;第三,中国人是高度智慧的民族。王老师对中国人的定义,是文化意义上的、精神意义上的,代表着许多有识之士的见解。当某个国家、某个民族的人开始丢掉自己的祖宗,开始不认同自己文化的时候,这个人就不再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人了。 笔者认为,文化意义上的定义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 当代的中国人不是真正的中国人 ” ,虽然不好听,但是它接近实相。它同时也给我们一个警醒:不要认为我们生活在黄土大地上,持有中国的身份证就是中国人。它也同时警醒我们不要数典忘祖, “ 抬错棺材,哭错祖宗 ” 。有本则昌,无本则竭。当我们割断了历史,忘记了祖宗,丢掉了文化的时候,我们就不再是真正的中国人了。它似乎又在告诉我们:知耻而后勇。如果我们真的以 “ 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 为耻,那我们是否应该争口气,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呢? 有些人可能并不服气,他们认为就算以文化来定义中国人,许多人也应该被称为中国人。殊不知,历经 170 年的西化历史,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伦理,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我们的文化基因甚至都已经西化。中国文化有基因吗?当然。玉的文明,诗的教化,易的精神,禅的涵养,中医的智慧,经、史、子、集,儒、释、道,都是中国文化的基因。然而,当代的中国人,咱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究竟懂多少?我们现在满脑子都是科学、技术、发展、进化、哲学、信仰、民主、自由、管理、现代化等西方概念,我们的思维也西方化了,以逻辑理性、线性思维为高明,我们已经不知道真正的中国人曾经是何等的智慧。他们的思维观,他们的天人观,他们的变化观,他们的道德观,他们对于生命、人生、宇宙的深刻认识,曾经引领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然而,近代以来,这个伟大的民族却堕落了, “ 极高明而堕落 ” 。许多人几乎彻底丢掉了自己的文化,这样的人如何够资格称为 “ 中国人 ” ? 即便那些号称 “ 传承并认同中国文化的人 ” 也未必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 “ 真正的中国文化 ” 。西化日久,迷失太深,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有辨认的能力,譬如,有些人戴着 “ 西方哲学 ” 的有色眼镜对中国文化加以分析整理,结果丢掉了中国文化真正的精神和特色;有些人认为中国文化就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就是一个 孔子 ;另有一些人,认为中国文化就是适应农业文明的文化,而农业文明注定要让位于工业文明,因而是一种落后的文化;还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视为精华,大讲特讲;还有一些人,搞复古运动,倡导 “ 读经 ” ,他们认为读经就是搞中国文化,至于把长城、 故宫 、兵马俑等遗产、遗迹、古董当作中国文化精华的人,更是大有人在。这些人哪里懂中国文化?他们分明是以西方的思维 “ 强奸 ” 真正的中国文化。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文化?王老师在《中国文化 “ 三关 ” 论》一文中给出了精辟的定义。首先,要过诸子百家关。中国文化是杂交文化,包容文化。只通一家的学者,是不够资格谈真正的中国文化的。其次,要过 “ 经史合参 ” 关。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源远流长。要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必须走进中国历史文化的心灵深处,用心去感受中国先民探索宇宙社会人生大道的心路历程。第三,要过 “ 佛禅文化 ” 关。禅文化,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产物,不懂禅文化就没法谈中国文化。然而现在,不要说过三关,就是过一关的中国人有几人? 行文至此,有人可能会感觉到做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的确不容易。于是,他们会说:时代变了,我们应该用 “ 新文化 ” 来定义新的中国人了。那么,请问诸君:当今中国有真正的文化吗?有识之士都会发现:我们正处于一个西不西、东不东、古不古、今不今的时代。如果说 “ 没有文化 ” 也算是一种文化,那么生活在这块黄土大地上的中国人,可谓多矣。 中国文化、中国人,曾经是伟大、智慧的象征,文明的源泉。然而,今天这两个名词,不再伟大,不再智慧了。这才是全体当代中国人真正应该反思的地方。 所幸的是,我们的根并没有断,我们的心法并没有绝,我们完全可以 “ 争口气 ” ,做一个真正伟大智慧的中国人。 今天北京的地铁里,要下车的人跟前面的人说的是 “ 让一下! ” ,用的是命令的口吻。而中国祖先在类似情况下一直用的词是 “ 借过 ” 、 “ 劳驾 ” 。今天的有些中国人在公众场合,会因为争座位而大打出手。而在中国历史上,两个人即使要比武,比武之前也会相互作礼,完了之后还要谦让一番,输的会说 “ 领教 ” ,赢的要说 “ 承让 ” 。真是 “ 其争也君子 ” 。 昨天与从事家庭教育的朋友李烨聊天,说到当今中国的孝道。现在中国 “ 孝子 ” 的意思,多半不是 “ 孝顺父母的子女 ” ,而是父母 “ 孝顺儿子 ” 的 “ 孝子 ” 的意思了。笔者了解到,在一些城市里,很多父母有这样的观念:子女只要不从父母那里要求太多,不要求父母为自己出钱买房之后还要 买车 ,就已经是很 “ 孝顺 ” 了。能够自己通过努力找到一份工作而不连累父母托关系找人,已经是谢天谢地了。至于子女孝养父母,为父母分忧,那是想都不敢想的。现在的中国社会,六个大人宠爱一个孩子的现状十分普遍,孩子都是 “ 小皇帝 ” 了。看到一些广告画上,六个大人把孩子围在中央,显得很幸福的样子,实际上这种蜜罐里泡大的孩子长大了是幸福还是叫人头疼,他们是否知道孝敬长辈,还真是大问题。 不可否认还有很多人仍然有 “ 孝 ” 的意识,但是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孝,却十分茫然。李烨谈到她接触到的一个很有钱的企业主,家里雇了几个保姆服侍自己的母亲,一个负责按摩,一个搞清洁,一个做饭,但是自己却几乎不花时间和心思与母亲交流。李烨建议他说,应该自己身体力行关心一下母亲,比如亲自给她做做按摩,陪母亲好好说说话等,而不是只是相信花钱请人就可以达到孝养母亲的目的。这个企业主听了睁大了眼睛,表示没有听到过孝道还有这么多道理。其实这个道理, 孔子 早就说过了: “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要用一点设身处地的关怀之心侍奉父母,才是人类该有的孝。 在现在的很多年轻女孩看来,嫁人之后孝敬公公婆婆,简直是 “ 迂腐不化 ” 的思想。笔者曾问一个白领女性,如果结婚后要跟公公婆婆一起住,会怎么样。她的回答是: “ 那太恐怖了! ” 还有女性提出这样的择偶标准: “ 有车有房,父母双亡。 ” 可见在许多所谓 “ 现代人 ” 那里,自私和个人享乐主义的放纵,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哪里还有一点点 “ 温柔敦厚 ” 、 “ 宜其家室 ” 的味道呢?相反,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人对 “ 野蛮女友 ” 的推崇,对舞台上搔首弄姿的女明星的青睐,是对不顾家庭、不生孩子、或者生了孩子也无心教育的所谓 “ 女强人 ” 的热捧。 片面地崇尚个人自由,是学习西方文化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误读。西方的主流文化,并不赞成没有忌惮的个人自由,任何人都是要尊重别人的。更重要的是,西方的文化基础是基督教,对上帝的敬畏和依归多多少少在欧美人意识中还是存在。所以西方人的幸福,在相当大程度上还是可以通过宗教信仰来保证。一个人家庭遇到了困难,还可以在教堂里寻找安慰。但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建立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文化上,中国人历来崇尚的是 “ 修身齐家治国 ” ,但是现在许多的中国人,早已把 “ 修身 ” 当作了迂腐不化,所以 “ 齐家 ” 又如何谈起,个人的幸福又从哪里得到保证呢?我们是因为丢失了自身的文化传承,所以才在现代生活中找不到方向了。 笔者感觉到,越进入中国文化深处,越发会有 “ 当代的中国人不是真正的中国人 ” 的感叹。王老师还说到,要找真正的中国人,要去日本,乃至去韩国。笔者迄今唯一一次踏上日本国土,是在东京成田机场转机。就是在机场的这一次经历,已经让笔者生出很多感叹,当时就发了感慨,写了文章《在东京成田机场找到中国人丢失的 “ 礼 ” 》,这里摘录片段。 在转机的安检处,一名女工作人员很礼貌地用英语询问,行李里是否有液体物品,并提醒我把手提电脑拿出来。安检完之后,一名负责安检的男子不断向我鞠躬,连说着 “ 谢谢 ” 。这种场景,只是曾经在电视里看到过。当这个个子比我高不少的男子,因为我配合了安检而不断向我鞠躬致谢的时候,我确实感受到了对方的一种谦恭和自己的被尊重。 离飞机起飞时间还有几个小时,我于是在机场里闲逛。因为好奇,我随时拍下我认为有意思的画面。机场里有一些很有日本特色的小店,当然更让我感觉有意义的是日本人的行为举止。 在一个小店里,我举起相机想要拍照,一个正在整理货架的女售货员以为我是要拍货架上的物品,于是就放下整理物品的活,起身让开。我问她是否能拍她工作的画面,她微笑了一下,于是就又开始整理物品,配合我拍照。在另一些小店里,当我举起相机拍一些店员工作的画面时,他们也都很配合。 闲逛到一家书店里,负责收款的男店员的礼貌让我印象深刻。一个顾客买了几张明信片,走向收款台。男店员微笑着鞠躬问好,交完钱之后,店员又对顾客鞠躬了好几次,依旧是不断地说 “ 谢谢 ” 。这名带着亚洲面孔的顾客显然不是日本人,对店员的礼貌,他显得有些受宠若惊。 一个专卖日本商品的店里,两名身着日本传统服装的年轻女子轻轻地整理着货品,店里的气氛有一种清雅的味道。很多店里的摆设,精致而灵巧,让人感受到一种精致的用心,让人很愿意久留。 说日本人的好处,在目前的中国,仍然是一件比较敏感的事,但是我还是想说一下自己的感受,最主要的原因是,从日本人身上,如果我们足够虚心,能够得到些什么。鞠躬、微笑、感谢的言语,体现的是礼貌和谦恭。在成田机场看到的一切,让人感觉舒服。这种心情,与众所周知的近代中日历史无关。 我所见到的几个普通日本人身上,有一种我们中国人曾经熟悉和用心践行的东西:礼仪。这让我触动。这种触动,也更因为日本人的这种礼仪,其根本是历史上从中国文化学习得来的精神,一种用至诚之心待人接物的精神。 有人听笔者谈了在成田机场的体会后,发表不同意见说,机场是窗口,他们总要把窗口弄得好些。但是,北京首都机场也是窗口,爱面子的中国人,也许更想把这个窗口弄得好些,但是任由再怎么修饰,服务人员的举手投足之间,总是让人感受到一种心不在焉和缺乏礼貌。 在美国 夏威夷 大学进修期间,住的宿舍里有很多日本大学生。笔者跟他们接触不少,总体感觉他们跟同龄的中国大学生相比,整体气质完全不同,他们对人的礼貌,对自我的克制,都让人印象很深。 听过到过日本的中国朋友讲述在日本的所见,也读过一些关于日本社会的书,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几万人的体育场里,比赛过后,看台上没有垃圾;商场开展促销活动 — 一日元买价值约十万日元的电脑,在东京最冷的一月份里, 购物 者自动组织起来排成长队,无人插队;泡温泉的时候,每个人先主动洗净自己的身子,以保持温泉水的清洁,以免影响他人。 而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大地震中,日本人更是体现了良好的国民性。一个见证了日本地震的中国网友如此描述震后日本的情形: 困守在高楼平台上等待救援的人们,却没有一丝慌乱。在站外数百米停驶的火车上,人们一个接一个排队下车,消防队员帮助带孩子的妇女扛起婴儿车。在东京的街上,车流依然,人流依然,没有一点失序。在体育馆和学校以及操场避难的人们,离开的时候,把所有垃圾收拾得干干净净,连片纸屑都没有,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年轻人帮助老人,男人帮助女人,大家帮助大家。地铁停驶,成千上万的人们步行回家,没有一点喧哗,长长的车龙,听不到一声喇叭声。人人都很安静,也很肃穆,所有该排的队都在排,一丝不乱。没有趁乱打劫的,也没有警察,警察都去救灾了。电话公司宣布电信通话免费;三得利公司宣布,所有街头饮料机,只需按键,就可以出饮料,意思是免费供应。 要谈到日本民族性以及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之深,不得不说到《武士道》一书。该书的作者新渡户稻造 ( 有段时间,日本 5000 元纸币上的头像就是此人的 ) 在书中生动而深入剖析了日本民族精神的依归 — 武士道。 “ 该活的时候能活,该死的时候慷慨而死,才可称为真正的勇士 ” , “ 个人应当为国家的兴亡而不惮于捐躯 ” ,《武士道》一书中这种种的表达,不正是中国人熟悉的 “ 舍生取义 ” 、 “ 为国捐躯 ” 吗?日本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后,工程师们为家人留好遗言,为了全体民众的安全,舍身驻守,也正是这种精神的指引吧。 “ 心境平和,对命运温顺的态度,对不可避免的世事超然地服从,临危不惧,卑生并亲死的心境,都是禅教对武士道的启发与赐予。 ” 看看日本人在经历特大天灾后的从容超然,不正是武士道所描写的这种精神的写照吗? 《武士道》一书中描述的仁、义、勇、礼、忠、孝等日本人的性格,完全来自于中国文化。但需要强调的是,武士道从中国文化吸取的,并不是纯粹儒家的思想,确切来说应该是禅文化。一般人所认为的日本人吸收了孔孟思想以及王阳明、朱舜水等人思想,也是经过唐宋时期禅文化整合后的孔孟思想以及宋明理学思想。唐宋时期,中国文化走向繁荣成熟,儒释道三教合流,汇归到了禅文化,宋明理学的精神核心,也是深受禅的影响。 除了在当今的日本和韩国更能够看到中国文化的精神,海外的中国人比生活在中国的中国人也更普遍显得有文化内蕴。由于他们的祖先早早就离开了祖国,在他们身上,较少受到近百年来丢弃传统文化之风的影响。 笔者在欧洲做记者期间,就有关丹麦华人的状况做过报道。在丹麦,华人很受当地社会的肯定。一位华人领袖告诉笔者,丹麦华人是丹麦的外来人口中最不惹是生非的一群。华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尽量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不去麻烦政府,更不会向政府提一些过分的要求。丹麦一个议员告诉笔者,丹麦人认同华人,主要是因为华人自身良好的品质和努力。他们勤劳朴实,遵纪守法,赢得了丹麦社会的认可。据丹麦政府官员介绍,在丹麦的外来人口中,华人的刑事犯罪事例是最少的。丹麦前移民大臣博特 · 霍德先生对丹麦华人的良好作风进行表扬。他幽默地说: “ 如果丹麦的所有外来移民都能像华人一样,我这个移民大臣就要失业了。 ” 当然,丹麦华人的表现只是海外华人的一个缩影。笔者在美国、德国生活期间,都能感受到当地华人身上良好的素质,既具有欧美文化中一些好的品质,更在文化深处继承了中国文化的好传统,比如包容、勤奋、朴实、推己及人等这样的品格。
2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街上,一个老人突然摔倒,你是否会去扶起老人?
热度 1 daladala 2011-9-28 12:58
前几天发了一个帖子和投票, 大街上,一个老人突然摔倒,你是否会去扶起老人? http://blog.csdn.net/java2000_net/article/details/4249950 如下是一个网友提示的内容,我觉得很好,和大家分享一下。 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做如下步骤: 1、注意保护现场,如果自己有事可以自行离开 2、用相机或者手机拍照,多角度、多方位拍摄 3、用手机拨打110,或者大声喊叫:这里有人摔倒了 4、如果你准备施救,那么至少在两个方向上有摄像头拍摄(固定、手机均可),把你的全身都要拍到,尤其是你和他(她)的接触部位,原因后面会分析。 注意: 1、做以上动作时切不可距离太近,保持1米以上距离(没事凑那么近干嘛?) 2、切记,无论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可与其接触,即使他(她)滚向你,立即避开 无论如何,大家要学法懂法,一切按照法律办事。 最近老婆在考律师证,我也跟着看了,特别关注这段。 从法律角度讲,如果不能抓到摔倒的始作俑者,那么最后的接触者就是嫌疑人。 我们可以自问几个问题,如果你能回答且能撇清关系,你就可以救他: 1、你为什么要救他?(学雷锋?可怜?抱歉法律上没有如此描述,真正原因是犯错补救) 2、你为什么救他还送医院等等后续)?(还是回答如上?还是抱歉,真正原因还是犯错补救) 3、你为什么扶他?(还是回答如上?那好,原因是犯错补救。你有人证物证?那么下个问题,问证人) 4、(对证人)你确实看到不是他推倒的?(是的(包括照片、单方面录像)以及其他多人证词说明不是你推的,那么再看下一条) 5、(对所有证人证据)这些证据能够确认你在这整个时间段内、全方位的看清的确不是你推的吗? (公共场所谁也不会一直盯着你看,因此证人证词是无效的! 照片不是连续的,不能反映你在之前或者之后做的事,无效! 录像只拍了单方面的、或者没拍到全部、或者画面模糊、或者事前事后整个过程不全、以及其它任何可能突发情况的,无效! 即使拍了录像,但录像中你的嘴在动,录像却不能清晰听到你说话声音,那么这个录像也是无效的!(可能用语言把他(她)吓到,恐吓?更严重了)) 一句话,你的所谓证据都是无效的,最终的结果就是你! PS. 南京徐老太案子的法官没有过错,大家不要冤枉他,他是按照法律角度分析判断的。
个人分类: 科研之外|612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老病死
热度 2 zhanghaohao 2011-9-28 10:44
家里91岁的老太爷在锻炼的时候摔伤了头部,造成颅内出血,目前生命垂危。 随着年岁的见长,开始经历亲人的这种生离死别。先是读研的时候,奶奶去世了。前年是老公的奶奶走了,去年和我最亲的外婆也离我而去了。虽然这些老人都已年过8旬,因为这种病痛或者跌伤而走了,但心理上总是很悲痛,一直希望这些事情都不是真的,这些意外从没有发生,他们能永远陪在我们身边。 年轻的时候,我们不曾经历这些,往往一个人活得自在。现在上有老,下有小,随时都担心哪个会身体不舒服,需要照料。好在老公还有个哥哥在,能分担一点。以后这独生子女,家里一堆老人,可怎么个照料法? 也许多数人的生命都是要以这样一个悲剧收场的,能够睡一觉自然老死的人毕竟少之又少,人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这是自然法则,我们无法改变。 工作以来,身体状态一直处于亚健康,腰酸,精力不济。有人说,输了健康,赢了科研又怎样? 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要太在乎身外的名利,节奏可以放慢一点,给祖国健康工作50年,能创造得更多。
3852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的第一次人肉之旅
热度 3 rynn 2011-9-20 23:34
在科学网博文: 网民为何如此痛恨专家学者? 回帖时发现一个特别的网友matthewtree. 他的言辞激烈, 重点抨击80后. 忍不住好奇就在google上搜了一下这个帐号. 以下是matthewtree 网友的回帖: "出于好奇,查了下本帖子里对专家或教授表现出痛恨情绪的ID,大部分都是没开通博客的“匿名”人士,有名有姓的两人yulun和jerrycueb都是80后学生。不相信的话自己去看他们的博客。" (注: matthewtree 在科学网也没有博客) "现在网上诬蔑老人,老师,90后的主要黑手就是来自于80后" 以下是他在西祠胡同的回帖:(“最美公交让座老人”) "先问问你们80后的烂人有几个能做到这样。" "可笑的帖子! 这些回帖说好的不知道是什么心理? 难道你们觉得让人家一老人给你们年纪轻轻身强力壮的东西让座就是合情合理的?要你们给老人让座就好像杀了你爹妈似的,还反咬一口,占着人多势众的优势骂老人,给老人泼污水。 某些国人特别是一些垃圾素质的80后之道德沦丧已经到了何种地步。" "倚老卖老的老人我很少见到,倒是不要脸的人渣80后倒是到处都是。 80后的人渣少来颠倒黑白歪曲事实这一套。" "看看80后在网上的小丑般的表演,不厌恶他们是不可能的。" "素质再差也比80后的人渣们强" "第一,倚老卖老的老年人很少,素质低下没道德的80后是大多数,少来歪曲事实搅浑水者一套。 第二,老人的身体比年轻人好?你说这种话也不怕脸红,你脸皮不是一般的厚。 第三,你说的这个例子我无法证实其真实性,我只能就我看到的一般的情况说,这样的情况我几乎没见过,我也几乎没见过老人在公交车上强要年轻人让座的事(话说回来,就是强要你让座也是正当合理的),而且我见到的被让座的大多数老人都是很客气地说谢谢的,更有不少老人笑着说:不用不用,你坐吧。 还是那句话,大家都生活在中国,生活在南京这个城市,歪曲事实,颠倒黑白这种手段只能暴露80后人渣们的无耻和下作。" "一棍子打死一片人是80后人渣们的惯用手段。 南京出了徐老太(姑且不论事实到底如何),全天下老太都是徐老太,所以80后人渣们没道德,没公德,冷漠自私就有理了,就找到借口了,以后在街上看到老人生病被撞需要帮助的时候置之不理就可以心安理得了,你们炒”彭宇案“炒了5,6年了还没有降温的迹象不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吗? 媒体上报道人咬狗的新闻,或者80后们干脆自己捏造一个,某老师潜规则女学生了,那么全天下老师都是叫兽。" "你做得对 大多数80后人渣们"严于律人,宽以待己",这些渣滓的素质,道德可以说比谁都差,却天天在网上到处黑人,恬不知耻地在无论素质还是道德都比他们强n多档次的人身上找碴,甚至颠倒黑白,歪曲事实。" "对于80后的没素质的人渣,戳戳都是轻的。 现在公车上霸占“老弱病残专座”的人渣十有八九是80后。 自己无耻倒象屁事没有,别人说说你倒还是天大的罪了。" "是啊,80后的这些人渣在网上的丑陋表演就是典型的贼喊捉贼。" 可以看出matthewtree 对80后有着深仇大恨. 在西祠胡同的发贴中可以总结出以下信息: 1.以下是原话: "1972年生,有过短暂婚姻(未及一年),因为性格不和离异,无孩.本人在省级机关,工作稳定,高级职称,有市区住房一套,身材不高,166,性格温和稳重,长相在大众平均水平以上,不胖不瘦,无健康问题.由于有了第一次婚姻的失败经历,因此只希望找到一个能互相恩爱,共傍一生的人." 应该是女性吧, 还是公务员. 条件这么优越, 应该有个好的归宿. 不过不清楚为何脾气这么大, 可能跟没有小孩有关系. 不过就算是有小孩也应该是00后了.(我太损了) 2.从出租房屋的信息可以得出她是江苏南京人, 可能是出租自己的房子, 那么曾经住在岗子村的紧邻白马公园和太阳宫的小区. 3.从一年之后(2011的帖)求购二手床等家具的信息可以看出她可能又组建了新的家庭. 不过没有选择买新的, 而是求购二手货, 说明不是组建了家庭, 而可能是放在出租房里. 这个帖子还给出了手机和QQ. 真是太不小心了. 我是不是太无聊了, matthewtree 真是一点都不值得去花时间了解. 但是为什么还要做, 而且还写下来. 可能就是对奇怪事物的好奇心吧. 最后, 想对matthewtree说几句. 既然你知道网络伤人是不好的, 就不要轻易的说出不负责任的话, 这样也伤了自己, 更反映出内心的软弱和纠结. 尤其不要在科学网上.
个人分类: 生活牢骚|309 次阅读|2 个评论
在教堂,我向上帝忏悔了十大罪过
热度 31 xingzz 2011-9-18 03:40
在教堂,我向上帝忏悔了十大罪过
乌斯特隆有一座教堂,旁边是耶稣耸立云端的塑像。我昨天上午逃了二个小时的会,去了教堂一次。里面很空,只有几个老人静静地坐着。大厅的后面有两个供人忏悔的小屋,你可以跪在那里,对端坐在里面的神父倾诉自己的罪恶。当时里面没人,我过去试了一下,发现向上帝的替身下跪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不信神的中国人喜欢向别人下跪,几乎每年的春晚舞台上都有人下跪,这是中国相传千年的陋习:跪掉了尊严,跪出了扭曲的心态。昨天中午给北京的家人打电话,汇报了去教堂忏悔的经过。 妻子: 你把自己的罪过全都向上帝忏悔了吗? 在下: 是的。 女儿: 连你逃会出来逛教堂的事情也忏悔了吗? 在下: 这个真没有。 女儿: 这个可以有! 女儿是越来越幽默了。于是我今天晚饭后又去了一次教堂,向上帝真诚地忏悔了昨天逃会的罪过。在黄昏之后阴暗的教堂里面,我和两位波兰老夫妻默默地倾听上帝的教诲。他老人家似乎对我说: 回去写篇博文,就算检讨书了。 哦,仁慈的上帝!我再次走到忏悔室的旁边,再次试着跪了一下。里面黑洞洞的,充满了形而上的气息。出了教堂,在灯火阑珊之中, 我相信上帝就是一种力量: 一种当你低沉了让你鼓起勇气、 当你气盛了让你心如止水、 当你倒霉了让你相信还有人比你更倒霉、 当你出人头地了让你相信其实没什么了不起的那种力量。 于是我选择了忏悔,代表广大首都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向上帝忏悔,不过并没有得到他们任何形式的授权。^_^ ^_^ 罪过一:有些中国人太喜欢随地吐痰了。 罪过二:有些中国人太喜欢给别人下跪了。 罪过三:很多中国人太穷了。 罪过四:不少中国人太不体面了。 罪过五:很多中国菜里面的油放得太多了。 罪过六:中国的很多公共场所太不干净了。 罪过七:很多中国人太喜欢请客送礼了。 罪过八:不少中国男人太热衷于女人陪酒了。 罪过九:中国有些大学的教授招的学生太多了。 罪过十:很多中国人太有本事造假了。 爱因斯坦说过,“上帝是深奥的,但他并没有恶意。” 对于不喝酒而且招不到学生的我老人家来说,忏悔八和忏悔九明显就是嫉妒别人。向上帝打小报告,和做化学实验不涮试管一样,都是不可原谅的。可是这一次,愿上帝宽恕我: 回到中国之后,那神马,我保证尊老爱幼,争取每天都上科学网,点点点(此处省略八千字)。 于波兰乌斯特隆。 *********************************************************************************** ************************************************************************************ **********************************************************************************
个人分类: 随笔|6310 次阅读|31 个评论
屠呦呦教授曾两次申报院士未能评上
热度 3 xupeiyang 2011-9-15 13:09
青蒿素的研究充分体现了当时全国一盘棋,大会战的特色。单纯的归功于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人是不合适的。 老人们经常回忆起当年搞青蒿素的情形,基本上半个中国的力量都动用了。 听中药所的同行说过一些情况,当时屠教授的一些研究不是她完成的——她也没这个能力完成,是所长书记出面协调,请动某些大佬搞的,中药所加实验药厂为了青蒿素搞攻关会战,人人参与。 结果,最后,光荣属于一个人。屠做人上也不是没有缺陷,据说青蒿素被她视为禁脔,不许别人研究。不说国内其他单位,就是本单位对她不满的人也很多。 她评院士,评过两次,每次消息传来,老人们都会说,她得罪的人太多,不可能评上。果然! 评院士不是评水平,而是“”评得罪的人多少”。 你也承认屠教授没评上院士,不是因为她的贡献和水平,而是得罪了你们这帮人。 换句话,如果她把成就拱手相让,那么早就是院士了。什么逻辑!  她曾几次获院士提名   默默无闻多年后得到这么多关注,是“时来运转”吗?非也。   青蒿素类抗疟药是中国唯一被世界承认的原创新药。   当年青蒿素类抗疟药最主要的一群发现者,如今无一人做大官,无一人成富翁,无一人当院士。 屠呦呦教授也曾经几次被提名院士,但始终没有当选。 不过为“五二三”付出的心血,她始终无怨无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674ed00100i3k1.html Artemisia annua L and Artemisinin Medicines – A Scientific White Paper in Anti-Malaria History 《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 一本抗疟史上的科技白皮书 - Artemisinin (青蒿素)博客 Artemisia annua L and Artemisinin Medicines authored by Professor You You Tu and published by China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records the details of how Artemisinin ( 青蒿素 pronounced as Qinghaosu in Chinese) – a potent anti-malaria compound was discovered by professor Tu in 1972 and a series of medicines derived from Artemisinin had beendeveloped by Professor Tu’s team and other scientists in China since its discovery. The book, based on sound scientific evidence, tells the world a true, yet mystery discovery history and highlights the successful outcomes of exploring anci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egacy through wisdom and hard workcontributed bycontemporary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tists. The book covers wide rang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ncluding Botany, Phytochemistry, Synthetic Chemistry, Analytical Chemistry around Artemisia annua L and Artemisinin Medicines as well as detailed data package generated during the course of new drug development. Professor Tu was the first scientist who established that a mixture extractedfrom Artemisia annua L leave byher unique isolation technique provided an effective therapy to animal models contrasted with multi-drug resistant strains of falciparum malaria. She then successfully purified artemisinin, a potent compound from the extracts in 1972. In 1986, based on her findings, she and her team launched Artemisinin as an innovative anti-malaria medicine in China after a thorough and lengthy development process. Late in 1992, she developed and launched another potent medicine Dihydroartemisinin, an Artemisinin derivative in the simplest format but yet the most effective compound among Artemisinin derivatives. Professor Tu’s achievement is well recognized both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Recently, a Special Issue "Artemisinin (Qinghaosu): Commemorative Issue in Honor of Professor Youyou Tu on the Occasion of her 80th Anniversary" was published by Journal Molecules in which a number of top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s offered their papers. It’s worth to comment that without Professor Tu’s breakthrough discovery, Human beings as a whole would have lost our battles against malaria, especially the multi-drug resistant falciparum malaria. Her achievement deserves more and much distinguishedinternational awards. Professor Tu is currently a 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Qinghaosu (Artemisinin) Research Center,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She also serves as a fellow of China Association of Invention. 《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由屠呦呦教授编著,中国化工出版社出版,详细记录了屠教授于 1972 年发现青蒿素的经过以及她的团队和其他中国科学家在她发现青蒿素以后所做的工作。 本书以大量的科学证据告诉了世界一段真实而神奇的历史 - 一个用中国药物科学家的智慧和努力成功开拓中华医学遗产的范例。本书覆盖了大量的资料,包括围绕植物青蒿及青蒿类药物的植物学、植物化学、合成化学、分析化学资料以及新药开发过程中大量的研究数据。 屠教授是首位发现青蒿(黄花蒿)提取物有强抗疟活性的科学家。又是她于 1972 年首先分离出有效单体 - 青蒿素。 1986 年,根据她的发现和深入开发,她和她的团队首先将青蒿素作为新药在中国上市。 1992 年,她和她的团队又将另一新药 - 双氢青蒿素,一个结构最简单但最有效的青蒿素衍生物在中国上市。 屠教授的贡献被中国及国际社会公认。最近 , 《分子学杂志》为祝贺她的贡献,在她 80 岁生日时出版了《青蒿素专辑》。许多该领域的顶尖专家为专辑供稿。 值得一提的是, 如果没有屠教授突破性发现,全人类将惨败于抗疟战场。她的成就值得更多、更高的国际嘉奖。 屠教授目前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终身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及中国发明协会理事 。 青蒿素的故事,考验和教育了中国科学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486631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4952 次阅读|3 个评论
见到老人跌倒了要不要扶?
热度 31 famingkuang 2011-9-7 19:53
近些年来,我想不光是我,全国人民都陷入了“老人跌倒了要不要扶”的困境之中。 “老人跌倒了打死我也不扶”的声音已经变成大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了。 仔细想想,这是件非常悲哀的事情,今天我们能在这里高谈阔论“老人跌倒了要不要扶”,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老到要人扶的时候,但是总有一天我们大家都是会老的,都会有跌倒了需要人扶一把的时候。 所以我觉得,见到老人跌倒了,扶是一定要扶的,但要讲点策略。我觉得采取如下的方式比较好: 一:看见有老人跌倒了,先看他的情况是否严重。 二:严重的话,直接打110或120报警。 三:不很严重的话,问他是如何跌倒的(最好录音,现在手机都有这个功能,没有录音的话需要有您联系得到的人在场证明),需不需要帮助。 三:如果老人说需要帮助,就扶起他。 四:不要留下您的任何联系方式与姓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其实坏的老人真的很少,大都是被儿子儿媳逼着去做昧着良心反诬自己的恩人的事。 做个无名英雄吧,也给自己的将来留下一条后路。
个人分类: 反思|5669 次阅读|10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3: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