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老人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老人

相关日志

家有老耄才幸福
Elephantd 2013-5-27 08:22
昆明下雨了,我们憧憬着回乡下老家去听雨,除草,育树。 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我惊醒了,起床,沏茶。再回到床上,爱也醒了。 爱问我干吗挂着眼泪,我说你咋突然颤抖? 爱恍惚中遇到了岳母,因而惊醒 、 颤抖 。我梦见了父亲,他 说 “也把 我带 回老家去 ”, 那渴求的思乡真情, 写在 父亲的 脸上 ,铭记在我的心里。 两位尊敬的老人,早已离我而去,却又回来! 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中国有 “ 养儿防老 ” 的古话。其实,上了年纪,比如到了接近退休的年龄,自己能够 “ 生活自理 ” ,有个善良的老人坐在家的某个角落里,默默地欣赏着你做家务,多么地幸福。
21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人”已成为公害
热度 2 Bobby 2013-5-26 07:16
现在的有些“老人”,可能正是文革那一代造反的小将,因此素质不敢恭维。媒体上不断出现的老人闹事、殴打不让座女孩、早晚锻炼噪音扰民等问题,充分说明这一点。老人锻炼噪音扰民,我也曾深受其害。 注意:我说是的有些“老人”为老不尊、倚老卖老,绝大多数老人都是很仁慈和善良的,尤其是科学网上的老人素质都很高,不仅为国为民工作了半辈子,而且还在退休之余传播自己的科研理念,惠及青年学人。这里致上崇高的敬意! 老人晚上要锻炼 年轻人休息怕吵 居民早晚锻炼惹噪音麻烦 天津一老人坐过站下车遭拒 拉扯公交司机致 9 车相撞 天津 八旬翁拽公交司机致 9 车相撞 女孩因公交车上没让座遭老人揪头发暴打 老人暴打未让座女孩 公交暴露女亮瞎眼【组图】 老人暴打未让座女孩是何原因 视频 v.ku6.com 03:13 老人暴打未让座女孩 www.tangdou.com 03:08 女孩坐公交未让座 遭老人揪头发暴打 www.iqiyi.com 03:08 直击 老人暴打未让座女孩 被批倚老卖老 www.56.co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什么老人都很怀念文革时期?
热度 12 xupeiyang 2013-5-22 08:10
1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精神鼓舞下,全国人民社会主义劳动热情空前高涨,无论经济战线、科技战线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 大民主的群众运动根本上改变了领导与群众、官与民的关系,传统的官管民、民怕官转换为民管官、官怕民,一切官僚、腐败之风都成为众矢之的; 3 军民关系、官兵关系、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关系得到空前改善,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深入人心; 4 全国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许多地方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5 国际上,文革期间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是在此期间承认我国和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 这一切都说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真正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3424 次阅读|6 个评论
被世界卫生组织归类为青年
热度 2 chemicalbond 2013-5-14 07:35
下面这个新闻肯定会让和很多人开心 :-) 感谢WHO,让我一下子年轻了起来。 顺便恭喜1922年出生的杨振宁先生,已经是长寿老人了。 参考 http://news.xwh.cn/news/system/2013/05/13/010352442.shtml 世卫组织确定新年龄分段:44岁以下为青年人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新的年龄分段: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27 次阅读|3 个评论
听老人说立夏习俗
热度 7 fdc1947 2013-5-5 16:29
今日与家母通电话,老人家说起立夏习俗。 家母精神甚好,首先说起今日立夏,祝我们夏日健康。她问我孙子(她的最小的曾孙)是否到我这里过周末,问今日是否已经给他称过体重,有多重了。 接着,她问我们是否做了酒酿?因为她知道我做酒酿味道很好,我告诉她,我现在不大做了,就两个人吃,又吃不多,超市里买一点就可以了。她说她也是买超市的了,质量也很好。 她问我是否买了咸鸭蛋。我说,没有,咸鸭蛋蛋清太咸,鸭蛋黄胆固醇太高。老年人还是少吃。 她说,过去立夏就要穿着夏衣。我问何为夏衣。她说就是夏天的衣裳,即使天凉,也要穿上一穿,据说这样可以防止 疰夏 。(疰夏,即北方人所谓苦夏。) 她说,过去立夏日要吃七家茶,即吃乡邻七家之茶,据说也能够防止疰夏。 她说,过去有些习俗不讲卫生。例如,立夏吃陈旧糕饼。清明上坟时,折下杨柳枝,穿上糕饼,悬挂房梁,一个月以后,也就是到了立夏,取下糕饼,除去灰土,用油煎炸后食用,也防疰夏。她认为这样做不卫生。 她说过去有小儿已经疰夏,则到某些庙里求助,如九胜巷里“ 宝积寺 ”(音)中四大金刚则被认为很灵。买了糕点,供在四大金刚的脚上,然后拿回家给疰夏的小孩子食用,即可解得疰夏。(九胜巷西至人民路,东至邵磨针巷北局。宝积寺我也未见过。) 她说,立夏要吃大黄鱼了,现在都是养殖的了。过去立夏才吃蚕豆,现在她已经吃了很长时间蚕豆了。时代不同了。 她老人家说起的苏州立夏习俗,有些与书上记载一致(如《清嘉录》《吴郡岁华纪丽》),有的则未曾见有记录。高龄老人口述历史。甚为珍贵,故在此回忆电话内容。
个人分类: 闲说苏州|4414 次阅读|15 个评论
怎样做才是对老人最大的孝心?
热度 2 heitiedan2012 2013-5-1 22:19
母亲快 90 岁了,这里说的是周岁。如果按虚岁来算,那就已经过了 90 了。母亲在 85 岁以后,身体状况明显下降。两年前没留神摔了一跤,右臂骨折。那么大岁数的人,要把骨折的伤养好,真非易事。后来,我们考虑给她请一个保姆,或者说是护工,或者说是小时工,来照顾她。她开始时还极不愿意,说她自己没有问题。但是她就是在屋里,也经常因为走路时掌握不好平衡而跌倒在地,或者险些跌倒在地,幸而被我们扶住之后,她也不再坚持不要保姆了。 母亲没在北京,我的小弟弟离她住的很近,想让母亲跟他们住在一起,母亲就是不同意,不愿意离开自己的这个家。小弟弟身体也不是太好,白天上班,晚上回来照顾母亲,也是疲倦得很。我跟小弟弟商量,把母亲接到我这里,小弟弟说,她肯定不来。果然,我跟母亲说过好几次,母亲说,她哪儿也不去,就在这里呆着。而且说,她不需要别人的照顾,她自己能行。我们也知道,母亲特别怕麻烦别人。可是她不想麻烦别人,而我们弟兄几个却总是会为她担心。 我也想过,如果硬是把母亲接来,她在我这里会快乐吗?我不知道。我们住的小区环境很好,很美,母亲应该不会对这一点有什么不满意。但是,即使住在自己的儿子家里,老人也难免会有寄人篱下的感受。而母亲肯定不会接受这样的感受。从这方面来说,我理解母亲。但是老伴说,那万一老人一个住着,出了问题怎么办?我对这个问题也无解。我们不愿意母亲出什么问题,我们希望能便利地照顾母亲。但是如果她不接受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硬拗着她的心愿做吗?我想,我肯定不能这样做。但是如果不这样做,会对母亲带来某种不利或者风险又该怎么办呢?我想了很久,没有办法。 这个问题真是十分令人纠结。但是最后,我想通了。如果母亲认为她选择的方式是她认为是最好的,那么我们没有权力改变母亲的意愿。也许真的会因为这样的方式会导致可能的不测发生,但是如果是母亲做出了这样的选择,那么这样的不测如果真的发生,我们也只能接受。我不知道这样的观点是不是会让很多人认为是不孝,或许按照某些传统的观念,这可能就是不孝。但是我现在不这样认为。如果硬是违背母亲的意愿,强迫她过一种她不情愿的生活,表面看来,我们是为了照顾母亲,是一种孝顺行为。可是如果母亲从心里不愿意,那么这种强制的做法难道真的算是孝顺吗? 人要离开这个世界是必然的,至于以什么方式离开那并不重要。如果母亲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那么那些意外或者不测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以为,我宁可接受对我不孝的指责,也不愿意让母亲违背自己的意愿来继续未来的生活。 岳父去世时,他的几个儿子买了块墓地,还刻了碑。只是在碑上,除了刻上岳父的名字外,还留了一块地方刻上岳母的名字,而岳母当时还健在。当岳母知道自己的名字也被刻上时,心里特别不情愿,说干吗把我的名字也刻上。也许她的儿子们认为,等岳母离世后,与岳父并骨是他们尽的最大的孝心,可是他们根本就没有考虑岳母自己的想法。这种根本不顾及自己母亲的心思,而执意以什么所谓传统的做法来表达他们的孝心,其实哪里有什么孝心可言?更何况,这几位兄弟平时对他们的父母根本就谈不上尽过什么孝,在岳父在世时,他们基本什么都不管。岳父离世后,他们对于岳母,也都是不闻不问。甚至在岳母病重住院时,这几位兄弟连住院费都不肯出。后来还是她的女儿想办法筹钱,才没有让岳母的药物被医院停下来。女儿一直瞒着她的母亲,不愿意让母亲知道这几个儿子的作为。但岳母后来还是知道了,心情大受影响。岳母的离世与他们的这种不孝有着直接的关系。 儿女对于自己的老人,怎样做才是尽孝?我觉得还是要尊重老人的心愿,按照老人的心愿去做才是最大的尽孝。如果不遵从老人的心愿,只是一味着按照自己的想法,强迫老人服从儿女的意愿,这肯定不能算是尽孝。也许儿女们会说,我们这都是为老人好。如果在以为老人好的名义下,做让老人不高兴不情愿的事,这怎么能说是为老人好呢? 母亲年岁大了,但还要坚持做自己的事。我的大弟弟不愿意母亲做这些事,总是帮助母亲做。当然,大弟弟也是好心,也是在尽孝。但母亲觉得大弟弟这样做,她并不高兴,心里也不舒服。她认为她自己还行。不愿意让人看成是废物,不愿意让自己觉得只是在等死。我的态度就与大弟弟略有不同。如果母亲要求我做的,我当然一定会去做。如果母亲自己执意要做的,我一般不会拦阻,而是会在旁边看着,看着她自己做。但是我会关注,一旦看到她做不了,或者要出什么问题,我肯定要先冲上去。但是我绝不拦阻她做那些她自认为还能做的事。我认为,这才是对母亲最大的尊重, 苏联国歌,今天的俄罗斯国歌的曲调与苏联时期完全一样。 ussr44.mp3
389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老祖宗的这些老话,句句经典
sunapple 2013-4-30 21:09
中国老话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 夏不睡石,秋不睡板。春不露脐,冬不蒙头。白天多动,夜里少梦。 睡前洗脚,胜吃补药。晚上开窗,一觉都香。贪凉失盖,不病才怪。 早睡早起,怡神爽气, 贪房贪睡, 添病减岁。夜里磨牙, 肚里虫爬。 一天吃一头猪,不如床上打呼噜。 三天吃一只羊, 不如洗脚再上床。 枕头不选对, 越睡人越累。 先睡心,后睡人,睡觉睡出大美人。 头对风,暖烘烘;脚对风,请郎中。 睡觉莫睡巷,最毒穿堂风。 睡觉不点灯,早起头不晕。 要想睡得人轻松,切莫脚朝西来头朝东。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9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很久以前的那个故事再运行
热度 1 longzaijianghu 2013-4-29 01:07
#include 这是一篇抒情文散文,无题无内容,绝不含有半点庸俗牢骚,也不会对生活产生多大影响... //你偶然间刻意了一回,竟发现是刻意的偶然.... //道:花开花落皆风景,随缘吧... void main() { /*当年考研,凭着一股自认为对物理的无限热情与自感觉从出娘胎就有的极大兴趣,稀里糊涂报考了某非低能所理论物理专业,成绩不佳。本人比较随性,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随即便为自己找了个理由,拿爱因斯坦当年的境遇来自对比,当时看来还挺成功,现象完美符合,至于本质,不得而知,谁管呢,反正我不管,因为管也没用,管得再好别人看来也是自洽自,兴趣和感觉这东西的大小在没有理论评定之前,谁都可以自家独大。OK!这是个悲哀,此段终.... 接上成绩不佳,上那所网站,查找导师信息,在百八十人的导师团队里面,随便点开了几个人,经过第六感判断之后确定了一个倾诉目标,随给之发邮件,初感找到了伯乐,再感还是伯乐,三感自己不是匹好马,但大师终究是惜才如金,给了自己复试机会,感动,感激,鼻涕and泪水...此间,被刷,调剂~@#*…)*%#@!后来自己进了天文台天体物理专业,宇宙学方向,深感自己到了最前沿最未知的领域,也是最有前景的领域,自己所想梦想的领域,才猛然悔悟,当初的那里不要是对的,现在的这里要也是对的,反正My lord的做法总是对的,对得让人几乎可以总是跟随于他,上帝就是刻意与偶然的交织,此所谓随缘...... 附录再谈伯乐,科学网有幸结交于他,倍加亲切,此人自称老人,人送外号某捕头。一般自称老人的人往往都是以老为不光荣,因为谁都可以看出来他很老了嘛,非要一个劲儿挂在嘴上说,一个劲儿为自己赚取不光荣,太贪婪了。至于捕头,至于这个捕头,至于这个捕女人,为什么一定要捕头呢,可以捕别的嘛,捕脸,捕手,捕腿,随你捕嘛,是不是因为是捕女人的头,额..好像意思有点儿偏差,应该说捕女人的头头,这..所以人们才简称之捕头,好吧,出处很乱。总之,当我在科学网读了他的很多博文之后才感觉现实的接近了他本人,单方面神交多次。一个搞理论物理的,能把博文写得如此优美,行文自如洒脱,正如其脸上的皱纹一样曲线行云流水,哈哈,那这个人我就很喜欢,或许这个人会因为我的喜欢而感觉降低水准,不过,我觉得我这个小德尔塔埃克斯应该不会在他那高水位上起多大波澜。*/ }
19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The Atlantic-目标感延缓阿兹海默症(老人痴呆症)?
quantumuniverse 2013-4-24 00:53
The Atlantic-目标感延缓阿兹海默症(老人痴呆症)? kerorocici 2012-05-11 662 简介 最新研究发现,生活存在意义可以减轻正在恶化病情的症状,哪怕疾病的有害斑块已经在大脑积累。 最新研究发现,生活存在意义可以减轻正在恶化病情的症状,哪怕疾病的有害斑块已经在大脑积累。 多数人都知道在生活中有目标感是件好事儿,《埃及亡灵书 》甚至为此祷告:“能否给予我上帝的任务,一个重要的担负。 ” 现在,劝诫年轻人寻求生活的目的是大学开学演讲重要一环,新教牧师Rick Warren的书《目标感驱动的生命》描述了人类集体对目标感的追求,令这本书登上畅销书之列。 医学教授还发现在人们的目标感和他们的健康与存活率之间存在某些相关。 远在1946年,二战时期,奥地利精神病学家Victor Frankl在犹太大屠杀中失去了全部家人,他花了数年时间呆在集中营,发现集中营中活下来的人都是一些相信他们活着是有笃信的理由、有需要他们完成的任务,以及需要他们生存下来的目标。Frankl的《人类寻求生命的意义》(在他离开集中营9后天写的)一书提到,对于那些可以找到理由或有价值的目标的人来说,他们所承受的痛苦被目标感所冲淡了。 最近,医学研究人员发现,强目标感和幸福感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尤其对于年纪稍大的人。但现在我们有理由重新思考:一份稳定但无意义的工作vs.充满意义的工作和人生道路两者的差别,后者给你一种感觉:人生存在目标,你所做的事情是重要的,它保护你的大脑使它免受老人痴呆症的侵害。 《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本周一篇文献中,拉什大学芝加哥医学中心的研究者们发表了一项包括1400老人作为被试的纵向研究结果。研究的目的是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评价强烈的人生目标感是如何改变老人痴呆症的病情。此前若干项研究(包括一项是本次研究的领队Patricia A. Boyle教授)发现目标感和减轻认知损伤的危害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在本次研究中,Boyle的团队想要去知道,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看,强烈的目标感是如何提供保护性的效应。 这项研究跟症状研究的区别是:在你研究某人的大脑是如何运行之前,你不会知道为什么某样东西是对大脑有利的。“我们可以说,身体活动可以对抗痴呆,它降低了你受临床疾病影响的危险。但在知道实际上什么在大脑中运行之前,我们不会知道身体怎样活动。所以我们测量老人痴呆的变化的量化数据,我们是首次用量化方法研究生活目标是如何改变老人痴呆的发病进程。” 这项研究在1997年开始进行,没有一个参与研究的被试表现出痴呆的症状。实验开始前被试接受了身体健康、社会健康、心理健康和认知健康的基线评估,然后每年接受一次追踪评估,同时还对他们的人生目标感进行评级,根据一系列问题填写10点量表问卷。 问卷中,被试需要一些陈述进行5点评级,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回答一些问题诸如“当我回想过去和展望未来时感觉良好,”“我曾未自己设下目标,但过后发现是浪费时间,”“我活在当下,很少思考未来,”“我为未来作计划并付诸实践。” 当研究被试死亡之后,研究人员解剖他们的大脑,并结合他们的大脑健康状况和他们的认知能力、身心状况和目标感评估做了相关研究,截止目前,已有246位被试死亡并解剖分析了他们的大脑,结果叫人吃惊。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看,老人痴呆两大标志的是斑块和研究者称为脑回路“缠绕”的东西,在有高度人生目标感的人身上,研究人员没有发现大脑积累的斑块和缠绕有很大差异,而在低目标感的被试身上则发现了(即强烈的人生目标感阻止了潜在有害物质在大脑的积累)。 但当研究者对比同样斑块积累和缠绕水平的被试大脑,对他的们的认知功能和目标感作相关研究--同时控制其他影响因素:身体健康状况、运动、受教育水平、智力、人格特质、抑郁倾向和其他心理因素,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那些有高度人生目标感的人比弱目标感的人的认知下降水平低30%。 研究者认为,强烈的目标感强化或提供给大脑一个神经储备,在表现出临床症状前,它让人体内的生理系统去缓冲所谓的“广泛性器官损伤”。研究年龄的神经学家已经认定,这个概念也能应用于人类大脑,因为我们大多数人,不管是否表现出痴呆症状,都会随着年龄渐长在大脑积累大量有害斑块和缠绕。解剖学证据表明,Rush的研究结果指出,怀着强烈的人生目标,尤其对于过了80岁的人来说,可以让大脑承受伤害和继续以高认知水平运行。 “因为过于复杂,我们很难确定是什么因素提供了缓冲影响,”她解释到,“随着年龄增长,大脑里有很多坏东西在发生,很难去保护它,所以我们都很兴奋发现一样对大脑如此有助益的东西。” 我问Boyle是否有可能是那些评价自己有高目标感的人拥有更强健、更具有好奇心和更灵活的大脑呢?有强人生目标感有没有可能是大脑弹性强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她回答我,“我猜想两者皆有,目标感和运算能力可能存在某些联系,因为事实上一个目标导向、专注的人,他所做的事很可能都对大脑成长有助益,使大脑变得强韧和有灵活性,而我能肯定,那些具有目标感的人所做的事都是对自身有利的。” 有趣的是,其他研究发现这种保护性的功效不仅仅从快乐中获得,或者所谓的“快乐主义者的幸福感”中获得。似乎人类被设定得像只工作中的狗--我们会梦到在奢侈邮轮上的生活,但只有我们在做有意义的工作时,我们才处于最佳状态。 在1993年的一个演讲中,John W. Gardner说他相信有生命力晚年的关键在于对生命保持兴趣,“所有人都渴望有趣,但有生活活力的东西在于被有趣的东西吸引,对世事保持一份好奇,留心世事、探索新事物,提防失败,敢于追求。” 20年之后,拉什大学研究小组也表达了同样的意见——只是多了神经生物学的证据作支撑。如果我们想好好地活到老,而不仅仅是寻找快乐、稳定又闲适的退休生活,而是如古埃及人所祷告的:“上帝的责任,一个重要的担负”。
个人分类: 健康系统工程|20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遇那位“古来稀”老人,原来是“花甲状元”
热度 4 liuli66 2013-4-22 08:20
在荒岛,一个老人长时间看着俺,并主动说:你说搞哲学滴吧 想起来了,大约2年前也在荒岛遇到,他主动来攀谈了很久,嗓门很大,“气势”很猛 今天又被其盯住,听其“高谈阔论”。他提供了线索,叫俺网上查他“花甲状元”。 这就查了,果然是一个“奇人”! —————————————————————————————————— “花甲状元”李文超的北漂生活 2011年11月29日 10:41 俞水 来源:中国教育报 http://edu.people.com.cn/h/2011/1129/c227696-915753315.html ■ 本报记者 俞水 他59岁高考,64岁读研,68岁只身赴京做“博士旁听生”,10年间,在众人不解的眼光中,陶醉于知识世界的桃花源。 一大早, 李文超 走进清华六教(102),直奔教室最前排,把鼓鼓囊囊的黑色双肩包往桌子上一放,掏出他的宝贝家当:被塑料袋裹着的白纸本、一瓶钢笔水、一支旧钢笔。上课铃一响,笔在本子上沙沙响,一会儿工夫,他记了整整11页。 课间,他用混合着重庆与贵州口音的普通话与教授忘我地讨论,满面红光,声音洪亮。如果不是那秃得发亮的脑袋和装在腰间布袋里的老年证出卖了他的年龄,你不会猜到他已69岁。 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都对他的出现毫不奇怪,这位高龄旁听生已经在清华、北大的课堂上活跃了1年多。每天早上6点半,他会走出中国地质大学家属区的地下室,骑上从跳蚤市场淘来的二手自行车,穿过人声鼎沸的五道口,到清华或北大听课。 时而有记者来探访他的“北漂”生活,他便声情并茂、手舞足蹈地从10年前讲起自己的故事。 疯狂老头 李文超的人生,从59岁那年开始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2000年5月,广播里播放的一条新闻让他欣喜若狂——教育部公布 高考改革 新举措,取消考生“未婚、年龄不超过25岁”的限制,首次允许25周岁以上的考生报名参加高考。 “哎呀,那不就是说我也可以去考!”刚刚从贵阳铁路工务大修段机关退休回家的李文超高兴得想要蹦起来,摩拳擦掌地戏称自己要“再一次接受国家的检阅”。 他上一次“接受检阅”是在1964年,那成了他至今无法解开的心结—— “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一个班几十个人,只有一个人能升学,就是我。”然而,自认在高考中“发挥得很不错”的他没有等来录取通知书。他无数次猜想过大学梦破碎的原因,但当时那个压抑的社会环境,让他无从寻找答案。 这成为他36年后再次走进高考考场的动因。 2000年的高考日,李文超搀扶着他88岁的老母亲来到考试现场。一位保安在门口把他拦了下来:“你进去干什么?”李文超扬了扬手中的准考证:“参加高考,国家允许的!”之后,在母亲目光的护送下走进考场,与小他40多岁的年轻人同场答题。 最终,他得到286分,在当年全国高龄考生中名列首位,被媒体称为“花甲 状元 ”。 “我可是没怎么复习就去考试喽!全凭脑子和平时的积累!”李文超对自己当年的“裸考”经历很是得意。不过,虽然考了个“状元”,但他的分数仍离贵州省录取线差了14分。幸运的是,贵州师范大学破格录取他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并免除了他的学费。 李文超迎来的大学第一课是新生军训。这位“花甲战士”虽然站在队伍的最后一排,却在很多项目中把 同学 们甩在了身后——在太阳底下站军姿,最笔挺;踢正步,最认真;就连从未接触过的射击,他也打了47环,在全年级排名第一,还因此获评“优秀学员”。 休息时,同学们累得直接躺在操场上,李文超也跟着躺下。有同学叫他“爷爷”或“伯伯”,他不干了:“我可是参加正规高考考进来的,是你们实打实的同学啊!这么叫多别扭。”身旁一个小伙子灵机一动:“叫你‘超哥’怎么样?”李文超乐了:“这个好,就这么叫!”于是,此后4年里,他每天都与一群比自己儿子还小的孩子们称兄道弟。 在学习上,李文超更是不含糊。他从不翘课,几乎每节课都要抢着坐在最前面。每逢周末,别人在休息,他却泡在图书馆。因为不住校,听完报告回到家时常常已是深夜。老师劝他免修体育,他不想搞特殊,1500米照跑,铅球照推。唯一让他感觉吃力的是计算机和英语。“英语基础不好,高中时只学过一点点。计算机理论课没问题,但上机时手指不灵活。”不过,他不服气,玩儿命学,成为同学们眼中的“疯狂老头”。 2004年7月,李文超从贵州师大毕业时,成绩已由原来的最后一名上升到了全班第19名。 另类北漂 很多人觉得,大学毕业了,李文超就会停止折腾,回家安享晚年。李文超可不这么想,他觉得自己的求学之路刚刚开始,想接着读硕士。于是,他一边旁听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研究生课程,一边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5年中,他考了5次,最好的一次考了313分,两门专业课都超过了分数线20多分,但因英语成绩太低没被录取。 不过,他自认在这5年里收获颇丰,学校规定研究生的必修课有10门,选修课有2门,他一共旁听了24门。 2010年,李文超又作了一个“异想天开”的决定——进京“读博”。 他给北京多所高校的招生部门写信,希望成为博士课程的旁听生。大部分信都石沉大海,清华大学的工作人员回复了他,劝说他在贵州老家学习清华大学的远程课程。 李文超不喜欢那样的方式,“没有交流感、对话感”。与家人商量后,他决定只身一人进京,闯一闯传说中开放自由的清华、北大课堂。 登上北上的火车,挥手告别送行的妻子,27个小时之后,他抵达北京。从西客站赶往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清华,他迫不及待地想看一看这个让他憧憬多年的地方。之后,他手提肩背地打听到了距清华不远处有一个30元一晚的地下室,住下时已是深夜。 第二天一大早,手持事先从就读清华的同乡那里搞到的课程表,他第一次踏进了清华的课堂。让他沮丧的是,这门课的教授拒绝了他,希望他能到教务部门进行旁听生的正式注册。他只好走出教室,在门外站了很久。 第二次听课的经历让他备受鼓舞,在清华大学任教的当代著名 哲学史家 陈来见到班里这名大龄旁听生时,高兴地把他介绍给同学们:“这位老人家精神不错,这么大年纪还来求学……” 很快,李文超不仅熟悉了 文史类 课程集中的教三、教六,清华园里的建筑他也能如数家珍:“这是建筑学院,这是经管学院,这是科技楼。”时而有人向他问路,他举着胳膊使劲儿比划着:“一直走到底,左拐。”颇有些自豪。 这个学期,他计划旁听10门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国近代思想研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唯物主义专题研究、微观经济学等。因为媒体的报道,清华大学宣传部了解到李文超的情况后,为他提供了不少帮助。对于自己的求学生活,李文超感到陶醉且满足。 他的一些“北漂”朋友觉得这个老头的生活太另类,忍不住问他:“你都这把年纪了,咋还这么‘漂着’?”李文超说:“你们是来追梦的,我也是。” 精神贵族 李文超租住的地下室只有10来平方米,住4个人,不通风,散发着霉味。不过,他对这个租金500元一个月的睡铺没什么不满,“这个价钱能住上这条件,算不错了”。对于每个月500元标准的伙食,他更是很满意,“有时,中午能吃上一碗红烧鱼”。 其实,他每个月有2230元的退休金,在贵阳这样的城市安享晚年基本够用。家庭也很美满,两个儿子很懂事,妻子被他形容为善良美丽。这让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何苦来北京“遭罪”? “关键是,我不觉得这是遭罪。”李文超说,退休后的这10年,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10年。 “和我差不多大的人,有的作古了,有的得了老年痴呆。”李文超说,“还有人每天遛鸟、打麻将、吃了这顿想那顿,有啥意思!” 他说同龄人很难理解他的快乐:“读书是一种生命的再创造。仿佛从混沌愚昧到思想受到启蒙,再绽放出智慧的光芒。”他自认人生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 他的同学们也对他难以理解。“我知道他们怎么想,觉得我这么老了,学习还有什么用!”李文超曾就此与同学展开过辩论:“谁说学习的目的就一定是考公务员、进国企、给外企打工?学习让我延缓衰老,知识的世界让我感到无限宽广,独立的思想让我享受公平与自由。谁能说我学习没有用?” 有人质疑李文超去大学旁听课程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他感到很是不平:“教室里有那么多空位,许多学生逃课。我不去学习,才是浪费资源。” 还有人说他自私,忘记了自己是一位父亲、一位丈夫。而他则认为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妻子徐长红是他心灵上的知音,真正理解他,并能够从他的身上获取力量。徐长红说,在李文超的带动下,她也越来越爱读书看报,不仅后补了高中课程,48岁时还拿下了省党校的经济管理学文凭。两个儿子则说:“父亲不是温水里的鱼,是长江里的鱼。” 对于他人的不解,李文超还有着这样的解读:“是因为没有透过现象去研究本质。只有了解了我的人生经历,才能理解我现在的 生活状态 是‘自然而然的存在’。” 李文超生于重庆丰都县的一座高山顶上。他不断强调着父亲李明星、妈妈秦晓兰的名字。“这是我生命的起源,也是我学习的动力。”虽然父母都是农民,但是“要读书、要良心、要勤奋”的告诫伴随了李文超的成长。似乎是很自然的,成绩好成为他从小的骄傲。高考落榜后,他做过代课教师、铁路工人、通讯员、机关干部。其间,因有文化而产生的自豪感一直伴随着他。别人搓麻将、打扑克的时间,他几乎都在读书,那是他最能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世界。此间,他还戏剧性地经历过“十四死一生”:大炼钢铁时腿不慎被砸伤,差点截肢;得了致命的恶疾,竟靠自己挺了过来;蹬着三轮车外出买冰箱,被一辆 车撞飞 了……他说,这让他对生死多了些参悟和思考。 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觉得自己59岁之后的选择是顺其自然的。在他看来,死过多少回了,有一张能睡觉的床就很好,他珍惜的,唯有精神世界的丰足。“每次听课,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消失了,我经历着思想的交锋,驰骋在没有边际的思想世界。” 曾经和他一起上课的清华大学国学院博士后方鳞对他表示理解,形容他是“精神贵族”。但更多人认为,误解他很容易,真正理解他很难。 不过这个自认活得惬意的老头不太在乎。“学习是我的生存方式,现在是,以后也会是。” ———————————————————————————— 贵州花甲状元进京读博 5次参加研究生考试 2010年11月09日 08:21 新京报 http://edu.sina.com.cn/kaoyan/2010-11-09/0821274323.shtml    5次参加研究生考试并旁听课程5年;   此次准备在北大和清华旁听博士课程   59岁考上大学并学习本科课程,连续5次参加研究生考试并旁听课程5年。昨(8)日,被众多网友称为“花甲状元”的贵州老人李文超来到北京,准备在他心仪已久的 北京大学 和 清华大学 旁听博士课程。想要“活到老学到老”的他,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固定住处。   59岁成“花甲状元”   68岁的李文超老家在重庆,在贵州工作生活了40多年。他说,他一生最大的喜好就是读书,最喜欢哲学、文学、文艺理论、建筑工程等。“我出生在贫瘠荒凉的山区,从小就帮家里放牛、砍柴。”李文超说,他始终记着父母的教诲,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李文超说,没能进入大学学习是他终身的遗憾。2000年底,已经从贵阳铁路分局退休的李文超得知,国家取消了高考年龄限制,他经过紧张复习,次年便报名参加了高考,并获得全国高考大龄考生第一名的好成绩,被 贵州师范大学 求是学院破格录取。   4年本科学习后,2005年李文超毕业了,在贵州师范大学一边旁听研究生课程一边考研,却未能如愿,却也收获不小———学完了数十门专业课程。旁听完研究生课程,李文超说要活到老学到老,决定到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旁听,“两所大学一定会包容我这个热爱知识的人,没有文凭没关系,我只想多学习知识。”   最大困难是没有住处   昨日12时许,68岁的李文超在远房亲戚小李的陪伴下走下火车,他肩背手提3个行李包,挤在出站的人群中。小李说,他们于前日8时搭乘前往北京的火车,在车上度过了30个小时。   到京后,两人在 中国矿业大学 附近找到一家便宜的招待所,租了两个每天30元的床位。随后又四处租房,却发现房租太贵,而他只有每月2000元的退休金。   昨晚6时,李文超背着行李站在清华大学写有“清华园”字样的门楼下,秋衣外套着一件衬衣。李文超说,他特别希望能在校园里有一张床位,这样他就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上课了。   为了可以顺利旁听课程,李文超找到了自己在清华大学的小老乡李祖杰,要来了新闻传播学院的课程表。据李祖杰介绍,清华的课程是允许他人旁听的。从今天开始,李文超就会走入课堂开始他的旁听生活,“我可以买旧教材,抓紧时间读书,至少先完成3年的博士课程。”    ■ 对话   “只要读书,我就快乐”   新京报:你对读书、学习的态度非常执着。   李:这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告诉我“知识是法宝”,火烧不去,水冲不去,别人抢不去。   新京报:你现在这个年纪是应该在家里颐养天年的。   李:我今年68岁了,一些我的同龄人已经故去,还有一些人患了老年痴呆,可你看我的脑筋多灵光,读书让我的头脑灵活,心胸开阔。只要让我读书,我就快乐无比。   新京报:为什么选择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旁听?   李:这两所大学有国内最前沿、最尖端的知识,而且学校口碑很好,一定会包容我。我不要文凭,只要让我学习知识就行。   新京报:家里人支持吗?   李:都非常支持,我的行李都是我爱人帮着装好的,我很感谢她。   新京报:北京的消费水平相对贵州要高,你在北京怎么生活?   李:我对生活没什么要求,每天可以到食堂去吃饭,也不外出消费,我还自带了笔和纸做笔记。现在最难的就是没有固定的住处,我太想有个学校里的便宜床位了,哪怕是楼梯间、过道都行。   新京报:谁来照顾你?   李:我什么也不怕,我可以照顾好自己。我不想当官发财,对生活没有欲望,再艰苦都无所畏惧。   新京报:想对年轻人说些什么?   李:并不是有钱人、聪明人才可以读书,就算你愚钝、贫穷,照样可以追求知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记者 安颖)
个人分类: 杂感|126 次阅读|5 个评论
观爱情剧想到的
kuiyongzhang 2013-4-12 09:37
观爱情剧想到的 4月12日 《消失的子弹》中小五的死,是令人遗憾的。小五由井柏然饰演,曾经观看的《全球热恋》(记错了名字,其实想的是《全城热恋》的情节),他的青涩而纯洁的表演给我很深的印象。在百度中查了下,原来他出道不久,成绩却不少。温习了一遍《全球热恋》,对里面甜蜜而完满的爱情充满羡慕和向往,真想成为电视中的主人公。 现实有很多不可抗拒的因素,所以人们历来喜欢在影视中上演爱情的主题。无论是战争,还是历史;是商业,还是乡村,这些题材都有爱情的故事。以都市爱情为题的更不用说了,就连《青春雷锋》中也有单纯的恋爱书信。现实中的人们向往爱情,尤其由懵懂憧憬的少年长成青年的时候,爱情的种子随时都能发芽。但现实总是现实,跟影视中的爱情相比,发生的几率小不说,就说纯粹至美,也是少有的。起码影视中的爱情生活是剧作家的想象作品,是导演的艺术作品,是商业家的赚钱作品,哪里能对上现实中人们的爱情。只要能有观众,有人愿意掏票子就万事大吉,谁管得了影视中的真假。只有部分良知的编剧和导演才会思考在小说剧,或者历史剧中尊重公共的理解,以及事实,才会在艺术上做出一番成绩。 不管怎么样,谁不向往唯美的爱情,所以日韩影视,才会风靡我国,新近的泰剧不也走的是爱情路线吗。虽然不乏有关灰姑娘和白马王子的故事,中国的青蛙或者王子,但都是爱情的范畴。 确实,爱情在现实中给人慰藉,给人目标,让人与人之间产生更深的友谊,甚至超友谊的感情。不光是人的生理上的荷尔蒙的冲动,也是人们的感情慰藉的需要。不然偌大的茫茫世界,没有了友谊,没了爱情,岂不是缺乏很多生活的作料。 人们在爱情中的表现,不用我多说,大家都知道,在一般状况下,是不会产生的举止和行为。影视中的夸张也好,想象也罢,或者导演与演员的艺术的天分凝和在其中,但爱情中人们的行为不能仅按照常规理解。《色戒》中汤唯的表现不能不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感情和爱情的作用下,谁能保证像平常时候一贯的理智。因此人们说爱情中的人们是痴,是傻。这份感情又是如何的让人同情,赞美和羡慕。爱情不一定等同于婚姻,但注定跟婚姻是没法一刀两断,分清界限的。所以又常听说,宁拆一座庙,不拆一对姻缘。十年等得同船度,百年修得共枕眠。虽然有点迷信的意思,但中国先哲的智慧谁能否认呢。 从纵向看,人的的爱情观点和表现大体是不同的。童年时代是玩耍和凭居住的距离的;少年时候是懵懂羞涩的;小青年是青涩而有不同表现的; 25 岁以后,到了成家的年龄,跟初恋时又不同,虽然向往,还有些单纯,但是比不经世事的小青年,有了责任和忧虑,多了一份不可避免的世俗,以及诱惑;婚后的人们大概不说爱情,而说夫妻感情,跟恋爱时的人们有质的区别。大概我能观察得到,这责任无疑是确定的,孩子,父母、事业、爱人、社会、亲友,婚后的人们是主角,在爱情方面大概木已成舟,心智渐趋成熟,但高调和仿佛不经世事的年轻夫妇,也不在少数。 中年人的爱情,那是对人生参透的时候。不是听人说, 40 岁的男人都是聪明的吗。我想那是因为经的事多了,孩子渐渐长大,父母的行动越来越迟缓多,不幸的话,会经历人生的变故(小孩子也会经历,但跟中年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于是多了责任,必须掌握生活的赚钱手段。所以时常听到 40 多的父母对于生活的憧憬,对社会的认识,比尚未融入社会的青年更积极,更达观。或许不是因为他们年长,世俗了,而是现在我们的苦恼是他们 20 年前经历过的;另一个原因,他们必须肩负自己的责任,家庭、事业、亲友,哪一样能离开他们每天的工作。因此,懂得了这些,就多一分对父母的理解,减少了对家长的抱怨。比如,我为何没有时时的新衣服,为何每次到银行取钱都是零碎的。这种苦恼,我们作为务工者的后代,或者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某个时期,就会开始觉得小时候的苦恼有些滑稽。 老年人的爱情呢,他们更不说这个年轻人挂在嘴边的词语,尤其是咱们中国的含蓄的老人们更是如此。他们一辈子不说经历枪林弹雨,沧海桑田,但风风雨雨,烈日冰雪是避免不了的。从青丝到白发,一辈子不红脸,恩恩爱爱,尽管有生活的无奈,等等,但相持到走路微颤颤的时候,谁不说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仿佛由盘古到今天的漫长,好似没有胃口时的一碗碗的面条,那样平淡,又如海浪翻滚,暴雨闪电般的惊心动魄。我想大多数时候还是平淡的。只有相持到老,依然相偎依在夕阳下,共同散步的时候,只有老人自己才会知道亲历的故事。任青年人如何想象,尽管是智慧超常的少年,经历丰富的中年,跟老年人相比,总是不能概括的。 无论是盘古和女娲,还是亚当和夏娃,将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身体是独特的,思想更是没有相同的,这本身就令人敬畏,别说个体后天的经历和认识也不相同。所以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是中国人的对于酸甜苦辣生活的总结,可以理解为家家都有一个故事,那家谱就是具体的记录;人人都有一个故事,那是上帝的杰作。 时常看到如同儿童的老人,慈祥的老人,老人即使没有表现出慈祥,也是能引起人好奇的。他们究竟在想些什么,尤其是坐在椅子上的老人,行动不便的;眼神不好使,耳朵听不清的;头发如干丝,面容憔悴的;身体残疾的,生活贫困的,患有痴呆的;还有躺在床上只能思念亲友和发小的朋友。每一位老人都是值得你好奇的,他们的外表,他们的举止,他们的内心世界,值得尊敬、值得好奇、值得探索、值得同情、值得总结、值得关怀。他们是历史的个体,每个人都亲历了刚刚过去的时代,这时代在历史中说不定是伟大的,即使不轰轰烈烈,影响深远,也是人类整体记忆的一部分,谁能分割开来。而我们是在不断学习、了解,并时时对那个时代作出评论和想象,况且我们青年也会突然一天面临老年的时候。 那些经历坚信,充满坎坷,尤其战乱中的老人,他们的内心是怎么想的,历史中的,其他国家的,都是怎么样思考的。是憧憬吗?因为现在世界真是日新月异;是留恋吗?世上还有自己的亲人和事业,自己未完成的事情;是同情和关爱吗?老人最有耐心教导小孩了;是不放心吗?家里的孩子总没有长大;是怨恨吗?为何一生穷困潦倒,孩子多难;是热爱吗?真不舍得离开家乡,我要落叶归根;是纯真吗?老人的笑容,除了皱纹和声音,你分的清与孩子的笑容的区别嘛? 老人的心思我是想不透的,如同家门前的大柳树,我也不完全认识。最后想说的是,我热爱这个世界,又让我充满矛盾和彷徨。尽管为了自由与爱,这是必须付出的;尽管会头破血流,但我依然爱你—这个世界。
332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值得敬重的老科学家
热度 12 张海霞 2013-3-26 15:14
这几天讨论得话题有点沉重,也有点特别,因为涉及到老人,涉及到尊老这个敏感的话题,正如尊老爱幼是一个社会共识一样,尊重老者也是应该是科学界的共识,可是要怎么尊?是不是所有人值得尊?确实已是个问题,我自己家里有 90 多岁的奶奶,跟老人打交道不可谓不多,对老人的心情和状态也是比较了解,是不是要把老人当小孩一样哄骗他才开心?由着他性子折腾他才满意?不是!他需要的是和年轻人的交流和互相的理解和尊重,平等诚恳地对待老人才是他最开心的,因为他知道还有人在乎、在意他,而不是无视他的存在!老人所以爱折腾也是这个想法,希望有更多人关注他,表示他还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时代,都有着自己擅长专精的领域,如何对待自己逝去的时代和辉煌、如何看待时代的进步和年轻人的成长,我这里讲一个我熟悉并且十分敬重的老科学家的故事: 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已经年满 90 岁的老科学家,他出生成长在我国的福建, 1940 年抗战期间在厦门大学求学(在萨本栋校长执教的电机系),毕业后支援台湾建设, 1950 年代初期从台湾到美国留学, 50 年代后期开始在美国的大学做教授,是种族隔离年代那所大学里第一个来自东方的华人教授, 1970 年作为第一个科学家访问大陆,他也是带领整个 MEMS 行业从无到有到成为一个重要领域的先驱之一, 1981 年在波士顿亲手创办了 这个领域第一个重要的国际会议 Transducers 会议并带领着大家一直坚持到现在,成立了 Transducers 基金资助年轻学子们,他捐赠了他几乎所有给母校厦门大学建设了萨本栋微机电系统研究中心,他在哥哥不幸入狱的特殊年代里寄钱养活了将近 30 口人的大家庭并资助多个晚辈读书完成学业 ...... 在这长达 60 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他截至目前共培养了 185 个博士和硕士,前几年他生病作了手术,可是手术恢复后他又回到办公室,直到今天还坚持每天工作半天( 3-4 个小时),亲自做事、写论文、辅导青年教师工作,还申请有 NIHFunding..... 他就是著名的科学家 WenHKo ,葛文勋先生! 我有幸认识葛先生是在 2002 年,那是他刚刚联合了厦大的校友捐赠并建立了萨本栋研究中心,组织第一次 APCOT 国际会议,那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大名鼎鼎的葛先生,记得那个画面很美:一个明媚的早晨,我和其他开会的伙伴从酒店出来,就看到一个精神矍铄的老先生拿着一束美丽的花从林荫大道上走过来,仔细一看,是大会主席葛先生,葛先生乐呵呵地说刚刚在校园里散步,带了鲜花给葛夫人!真好!那次会议非常成功,那个画面也非常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2005 年,我又一次有机会和葛先生深入交往,因为那年春天我们申请 Transducers2011 会议到北京来看,准备资料、找人支持,自然就先找会议的发起人葛先生,那时候葛先生和我们一样每天工作的时间很长,白天我写了稿子发给大家,晚上就收到了他们的回信,葛先生改的很仔细,每一个用词、每一个标点都尽善尽美,我受益匪浅! 6 月份我们的申请大功告成,机缘巧合我 8 月份就来到葛先生在的大学做一年的访问教授,这一年我们工作在一层楼,他更是花了很多时间跟我谈科研项目和工作,小到一个电路的设计,大到研究方向上的指导和梳理,真的让人内心充满了感动,要知道,那时候葛先生已经 85 岁了,而他和我们一样天天都在学校里,看论文、写论文、改论文(我回国后葛先生还在CINN网站上专门为大陆学生免费改论文的服务,一直坚持到他做手术前,为不少高校和研究院所的青年朋友改了论文),跟每个学生谈科研工作,我不在他的指导下,他也一样地关照我,其实不只是我,而是每一个年轻人,你去找他,他都会帮忙你,而且他会主动帮你、支持你,去年在一个国际会议上,和一位 Berkeley 的老外教授聊天,他也感慨说: Prof.Ko 让人感动,因为他见过几次 Prof.Ko 亲自带着刚出道的年轻人出去争取支持,这样的人不多! 葛先生和他的太太对我家人也帮助很大,这个我之前写过博文《 Christina 的爱心接力棒》(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214925.html ),至今想起来都让人流泪,因为我们第一次去葛先生家做客,是葛太太打了 7-8 个电话才找到我送给我各种家具用品,我现在还用着她送给我的刷牙杯子,每天记得这个助人为乐的故事! 这是一对十分令人敬重的老人,无论是在国内国外,不管是不是他们的学生和亲友,认识他们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他们开着很旧的车、住着 60 年前买的房子,过着简朴快乐的日子,始终积极乐观面对这个世界并坚持不懈地奉献着自己的爱心,最终成就了一个传奇!这也成了一句行业内常说的话:千万不要说自己老,你看看 Dr.Ko ! 2011 年在北京召开的 Transducers2011 大会上, 88 岁的他大会小会报告和海报展示环节、还有 iCAN 比赛都一个不落地参加了,还积极与年轻人讨论!去年年底我跟他联系,他说 13 年巴塞罗那的 Transducers2013 他也投了论文,无论录不录他都要去参加!这才是一个科学家的典范,这才是一个科学家 “ 活到老、学到老 ” 的令人景仰的精神!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12080 次阅读|13 个评论
像我父母那样思维清晰的老人毕竟不多
热度 19 gfcao 2013-3-26 12:01
人终有一天会老的,据说现在正在研制一种药物,服用了这种药物后,人可以活到 200 岁以上。我忽然想,能让一个人的生命延长到 200 岁,那人类清晰的思维是不是也能延长到 200 岁?就算肉与灵可以同步进行到 200 年,也还会有死神召唤的那一天。 大多数人年轻时思维都是清晰的,但随着年龄增长,不仅身体各个器官逐渐老化,人的思维也越来越不灵敏了,有时候甚至会犯糊涂,这是自然规律。我为有我那样的父母感到幸运,母亲直到临终,头脑依然非常清醒,不过正如老看客所说,也许清醒是一种痛苦。如果一个人在弥留之际大脑一片混沌就不知道痛苦了,也不会为尚未完成的心愿而抱憾。我不知道母亲临走前心里想着什么,我只知道母亲留给儿女们的最后一句话是:“广福怎么还没回来?”我知道母亲一定有很多未尽的心愿希望我为她完成,我只好揣摩着母亲的心思努力去做。这个春节,接到家里的电话,哥哥姐姐们欢聚一堂,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父亲与我听了都十分高兴。 父亲的思维没有母亲那么敏捷,但头脑依然清醒,到养老院不过一年多时间,对周边老人的年龄、性格、家庭状况等了解得一清二楚,还经常跟我聊这些老人们的东家长西家短,也夹带着发表自己的见解。他能根据老人的个性以及 TA 儿媳妇始终没来过养老院而判断老人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当然,父亲很睿智,除了跟我说,哪怕是我的朋友去看他,他也是三缄其口绝不多言。如果谁要他办什么事,他如果能做会尽量做,如果不能做,也必会找一个恰当的理由婉拒,绝不会让人家难堪。与这样的老人相处无疑是件令人开心快乐的事,难怪养老院从服务员到老人无论男女与他相处得都非常融洽。 不过,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能这样,养老院有一个老奶奶,个性很特别。她总是将锅碗瓢盆拿到公用的水池那里洗涮,因为水池旁边有热水器,方便用开水消毒。问题是老人们都要在那里冲热水,老奶奶每次洗碗都会把瓷砖地面弄得水汪汪的,走路的人一个不小心就会滑到。楼层管理员很善意地对她说:“老太太,你最好还是在房间洗碗,把这里的地面弄湿了,你一个不小心滑到了咋办呀?”老太太不仅不听,还把管理员臭骂一顿。管理员没办法,乘老奶奶的儿子来看她,便将这事告诉了她的儿子,不料想那位儿子也说:“你们干的就是这受气的活。”管理员心里那个气呀,但她的涵养很好,只淡淡地对那个当大学老师的儿子说:“那你多叮嘱她注意安全啰,我已经跟你说过了,万一滑到了,出了什么意外,我们可承担不起哟。”那儿子果真跟他母亲说了,没想到这下惹了大祸,老奶奶在走廊里连续骂了三天,管理员愣是一声不吭,由得她骂。那天我去到养老院,管理员跟我感叹:“要都像你父亲这样多好啊,你真幸福!”不久之后我去养老院,发现管理员与老奶奶又有说有笑了,我不禁从内心佩服管理员的“内功”,不简单哪,没有忍辱负重的境界恐怕很难做好这项工作。 我们总喜欢说:“好男不跟女斗”,这句话其实暗含了某种倾向,是值得商榷的,但不管它是否正确,这已经成为国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谁违背了它必遭到众人的不屑。然而,我们却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弱势群体 — 老人,虽然我们把尊老爱幼放在嘴巴上,但我们同时也在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尊重你?你有值得我尊重的地方吗?你若是为老不尊,我还要尊重你?”那么,如果一个女人蛮横无理,男人可不可以针锋相对呢?不管你说可以还是不可以,现实显然不可以。为什么“好男不跟女斗”可以不分什么样的男人什么样的女人,尊重老人却非得先搞清楚这个老人有没有值得我尊重的地方呢?如果你要我告诉你理由,一个理由就足够了:“因为他是老人,因为你也会老。” 我相信在科学网上还没有哪个老人是令人无法容忍的,毕竟这里是虚拟世界,你不需要面对面,实在不想应付,可以保持沉默。
个人分类: 杂文|5948 次阅读|43 个评论
给我个你值得尊重的理由先!
热度 25 张海霞 2013-3-25 14:37
网上的争论仍是不断,还有不少以“人情”“尊老”等等为托词的掩饰,也有科学网编辑妹妹们 “ 和稀泥 ” 的置顶精选,让人愤怒,想起十多年前在三亚坐飞机的故事,异曲同工,贴出来供网友消遣! 春节前后的三亚,虽然没有现在的旅游这么热也已经是炙手可热了,孩子大约 2 岁,带她去三亚过节,回来的时候选的是晚上 10 点多的航班,当然对于三亚人来说不是太晚,大家都托了大包小裹的上飞机,飞机爆满,飞机的行李箱也饱满,大家排队登机、排队找自己的座位又排队给行李找地方,我们坐在前排,孩子已经昏昏欲睡了,盼着早点起飞。坐在后面的还在排着队登机中,机舱里很热,回家的情绪也显得热络和急躁,这时,忽然听到后面一个中年男子嚷了起来: “ 空姐,你过来,这是我的座位,你把上面的行李拿下来,我要放行李! ” 原来是他前面登机的旅客把他作为上方的行李箱放了东西,他要放自己的行李!人流堵塞了! 空姐挤了过去,和颜悦色地说: “ 先生,您的行李给我吧,我要给您找个放的位置,您先坐下吧,否则后面的人都被堵在这里了! “ “不行,你怎么说话的?这是我的座位,这个行李箱也是我的,你怎么能让他们放东西呢?!” 空姐,又是一番耐心解释:。。。。。。 “ 不行,就是不行,这就是我的地方,我的东西不能放到别的位置去,你给我拿下来!” 。。。。。 几番较量,空姐也急了,不理他,去找乘务长了,他仍然站在过道上,大声嚷嚷着,随声附和的还有他的太太和老妈(还好没听到他孩子的声音)。。。。 后面的乘客都开始着急了,有劝说的,有指责的,声音也渐渐大了起来,还有老外吹起了口哨!但是这位先生和他的家人却是一点儿也不示弱,“凭什么呀?这就是我们的地盘!” 这时,前排站起来一位先生,大个子的东北人:“兄弟,放在你座位上的那个行李是我的,你给我拿下来试试,你拿呀!”语气很不客气,动作也很不客气,已经挽起了袖子,瞪大了眼睛,指着那位嘟嘟嚷嚷的中年男子,大声吼着:“你拿呀,你给我拿呀!” 只听那中年男子的声音渐渐弱了下去:“我凭什么给你拿?你自己来拿..... ” 完全没有了刚在的嚣张和无理,嘟嘟囔囔着坐了下去。 空姐过来把他的行李拿走了,这算是解了围,后面的旅客终于可以走到自己的座位了,事情持续了将近 1 个小时,大家都很愤怒了,事情原本就要结束了,因为飞机终于要走了,这时候后面又响起那位中年男子的妈妈的大声嘟囔:这都什么世道?行李都不能放...... 怀中的女儿本已经闭上了眼睛要睡着了,却被这无来由的吵嚷声又惊醒了,飞机上不只是我一个人带着小孩,还有很多家都是老老少少,我实在忍不住了,说了一句:都半夜了,孩子们都睡了,别说了! 没想到,这句话激怒了唠唠叨叨的老太太:“哎哟,咱们这飞机可是飞首都北京的,坐的可都是有素质的人呀,可是要尊老爱幼的呀,你们听听,有这么跟老人说话的吗?!” 我也怒了,大声吼道:“老人要想让人尊重,给我个你值得尊重的理由先!” 对方的声音立马小了下去,周围的人无人接茬,飞机终于正常起飞了!凌晨 4 点多飞机终于安全降落在了首都机场! 此事过去十多年了,还历历在目,提起来就让人莫名地愤怒!其实无论是谁,无论是科研还是生活,要想要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有值得被人尊重的理由,客观的老不是值得别人尊重的充要条件,看看科学网上,顶着这样那样头衔的自我号称 “老” “师”的人士熙熙攘攘,科研上是否能够拿出像样的成果是能力问题,也有客观条件的制约因素,不做评判也罢,可是在教书育人和自我做人上都出现很大的偏差: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助纣为虐 …… 还堂而皇之地给自己找了无数个借口和托词,真的让人很不齿!让我们的年轻人怎么来看你、怎么尊重和敬仰你的?! 给我个你值得尊重的理由先!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9221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老人说了啥
胡业生 2013-3-23 00:40
一个老乞丐的一句话,震惊全中国人 有个朋友爱吃水爆肚,经常拽着我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寻找回民餐馆挨家试吃。后来被他找着一家,就在经纬街上,门面不大,卫生条件也让人不敢恭维,不过爆肚确实做得很地道。一段时间里,我们经常去那饕餮一番。 那是去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们两个又坐在那个小馆里推杯换盏,不是午饭时间,店里只有我们两个老回头客,饭店小老板也拎杯啤酒坐我们两个旁边闲扯,这是个很慵懒的午后。在我们要第二盘水爆肚的时候,一个老乞丐推门而入。 饭店地处繁华地带,经常有落魄者和伪装的落魄者来寻求帮助,我们也都见怪不怪,这家小饭馆的小老板挺有人情味,每逢有这样的事,或多或少他都要给两个,今天也不例外,没等老人开口,他掏出一块钱递了过去。老人不要,声音很含混的说不要不要,不要钱,有剩饭给一口就成。 这令我们很诧异 ――这是一个真正的“要饭”的,他不要钱。我不由得仔细打量老人,他得有80多了,身板还算硬朗,腰挺的很直,最难得的是一身衣服虽然破旧,但是基本上算干净的,这在乞丐当中绝对是很少见的。 要说要饭要到饭馆里是找对了地方,可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小饭馆做的是回头客生意,客人吃剩的东西直接当面倒掉,他们家主食是烧卖,现要现包。小老板根本就没有剩饭剩菜给老人,很明显他也不能给老人来上这么一份现要现包,小不其然的一件事就这么不好解决。 我们的桌上有一屉烧卖,每次来我们都会要上这么一份,我一口没吃过,我那哥们也是浅尝辄止,之所以要它是一个习惯。这家饭馆的服务员很有一套,在你点完菜后,她会随口问一句: “来几屉烧卖?”口气不容置疑,你会下意识的选择数量而不能拒绝他们家这个祖传手艺。 朋友也对这个老人发生了兴趣,招呼服务员把这屉小老板引以为荣的烧卖给老人拿过去,并且让老人坐在我们旁边的桌上吃。没有外人,小老板也就不拦着老人坐下,还说桌上有醋,有芥末,想用随便。   老人喃喃的道谢,从随身的包袱里掏出一个搪瓷茶缸想要点水喝,这个缸子让我们吃了一惊,班驳的缸体上一行红字还可以辨认――献给最可爱的人!我这个哥们是不折不扣的将门之后,他祖父是55年授衔时的少将。看到这个缸子出现在这么个老年乞丐手里让我们很纳闷,朋友迟疑地问老人这缸子哪来的?   老人喃喃的说:“是我的,是我的,是发给我的。”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朋友说:爷们,你过来坐,你过来坐,咱爷三唠唠。老人说不用不用。 我起身把老人扶到我们桌前,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老爷子,你参过军?”“是呀是呀,当了七年兵哩!”“您老是哪里人?”“安徽金寨的。”“哪年入伍呀?”“46年,就是日本投降的第二年。”“您参加的是哪只部队啊?”“新四军六师,就是后来的华野六纵。”“您还记得你们纵队司令是谁吗?”“王必成啊,打仗是好手啊!”   老人语言含糊不清的念叨起来,我和朋友都默然了―― 一个来自乡下的老农显然不会知道这些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的历史,这是支我军历史上的英雄部队―― 孟良崮上,张灵甫被这支部队击毙,使该纵队一战成名。 我们给老人夹菜,倒酒,继续我 们的话题――“后来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是呀是呀,美国人的飞机厉害呀,我就是在朝鲜受伤后才复员的啊!”“那您参军七年应该是干部了,怎么是复员呢?”“没有文化啊,当不了干部。”看见我们狐疑的神色,老人着起急来:“你们两个娃不信吗?我有本本的,有本本的!” 老人慌慌地在怀里摸出一个包得很仔细的小布包打开来,两个红色塑料皮的小本,一个是复员军人证书,另一个是二等残废军人证书。老人慢慢卷起左边的裤管,我看见了一条木腿。   朋友在包里又拿起一张叠的很仔细的白纸打开看,看完后递给我,默默无语。那是一张村委会的介绍信,大意是持该介绍信者为我村复员残疾军人,无儿无女,丧失劳动能力,由于本村财政困难,无力抚养,特准许出外就食,望各地政府协助云云。村委会的大印红的刺眼。 我们都被这个事实震惊了,饭店老板也目瞪口呆,好久他才结结巴巴的对老人说: “老爷子,再到了吃饭的时候您就上我这来,只要我这饭馆开一天,您就……”老人打断他说不,他说他还能走动他就要走,老人说东北人好咧,当年在丹东他就知道东北人好咧。 我纳闷地问老人为什么在行乞的过程里为什么不要钱呢?老人突然盯着我说: “我当过七年兵的,我还是个共产党员哩,我怎么能……?”   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12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勤奋的老人:吴中祥老师和英录老师
热度 15 陈安博士 2013-3-22 17:54
   吴中祥老先生我是见过的,那次我们在所里开应急管理的会议,因为上海海事大学张欣博士过来,说吴老经常关注她博客的,问我能否邀请吴老也过来,以便相会一聊。    我就抓紧让博士后和吴老联系,吴老是很认真仔细的人,在开会前还特别来了一趟,事先了解地点,别到时候一时找不到,让我很替张欣感动。    吴老到来的时候,带来了他的一本书,香港博士苑出版社的,就是他老人家在科学网上一直在试图创立的新时空理论——时空可变系多线矢理论。我也抓紧回赠一本《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因为我是喜欢写书评的,在别人赠书的情况下往往要好好阅读一下,但是,也算正经数学系出来的我,却面对吴老的书发憷了。    里面几乎全是公式,而且有的公式或推导过程长达数页,使我完全看不下去,只好长叹一声放弃了,从以往吴老在科学网上的表现,我猜测他创立了几乎从基本定义甚至符号开始的一套全新的理论,我肯定理解不了。这样,就把吴老的赠书好好地珍存于书架的“赠书”一格。    吴老是很勤奋的,曹大侠也很佩服这样的勤奋,并且发出了“向吴老学习”的号召,在科学网上这样的号召好比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一样,振聋发聩,我觉得很受启发,联想到自己竟然是科学网上见过吴老的不多的人群之一,更加强了自己准备到了80岁以后还要勤奋写博的决心。 ——————————————————————    科学网上原来还有一位英录老先生,好像比吴老的年龄还大,也是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写出来之后并且不断鼓励大家去质疑,但是因为“宣扬X科学”的缘故后来被封博,抗议了一下,也就没有再出来。    科学网上70以上的应该就算是老人了吧,总觉得60多岁还年轻似的。 ————————————————————    如此一比,程代展老师应该还算年轻的呢,不过,吴老所质疑的五次方程的这个事情,俺们还是愿意毫不犹豫地站在程代展老师的一边,俺毕竟是正经八百从数学系里出来的,虽然逃离了数学,可是那些大学课本里最基本的知识还是有的。    我看到程老师诚惶诚恐地对“夹击”二字很敏感,其实,如果吴老错了,大家一起夹击一下也未尝不可,吴老自己肯定也对“我爱我师傅,我更爱真理”这句话很赞同的呢。    这里,祝福所有的科学老人都能健康长寿,不时来掐一下,说不定也属于怡情悦性有利长寿的一件事呢。    就好!
个人分类: 人论|6487 次阅读|35 个评论
访住在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文化老人
黄安年 2013-3-13 16:38
访住在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文化老人
访住在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文化老人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3 月 13 日 发布 今天上午 9 : 00-11 : 00 ,我们来到朝阳区华严北里 2 号的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 拜访住在那里已经七年的知名文化人 H 老人,他老人家向我们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家福利院的设施、服务、饮食起居等一一细节来 , 并带领我们从 颐养区(生活能够自理者)、生活照料区(生活能够半自理者)、养护区(生活不能自理者(和医疗区(老年病医院区),以及新楼区(东门进门左侧 , 去年建成)。这些区均有中央空调系统、 二十四小时 生活用水、吸氧系统、紧急呼叫设施、 消防报警系统 等国内较先进的设施设备;还设有供老人使用和活动的阅览室、书画室、棋牌室、健身房、聊天室、网吧、茶社、多功能厅等。 他还给我们详细说明了自己从早到晚的作息时间安排和护士对他们的精心照料 , 给我们谈到自己有书卡 , 有各种免费的报刊等七八种 , 自己还另订南方周末,单人房间里有电视可以看凤凰卫视和国外电视新闻 , 可以上网,自己房间里摆满了书 , 有的书很新很新 , 还抽时间做了近一个月的口述史等等。住在对门的小护士对他们精心照料无微不至。这里的养老不仅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而且老有所为。他告诉我们这里的老人有很多全国各个领域名名人士,如果充分发挥热热的话 , 足够办一个业务门类齐全的大学。我笑称 , 您这里等于是个工作室阿! 短短的两个小时使我们对于北京市一流的老人福利院有了较为具体的了解。客观地说 , 这家养板福利院,相比与我在美国看到的一些老人公寓来 , 还是有相当差距的。本来这里有块园林,由于建新楼的需要 , 不得已以林换楼了。 照片 15 张是及时拍摄的。
个人分类: 社会保障研究(07-11)|6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15: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