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创新工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深蓝计划
热度 1 uestc2014xiaoyu 2016-9-14 10:50
我们学院的创新工坊,一直在探索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和实践。这期间有很多的困难,也有很多的尝试,但是总能给人希望和动力。因为,我们深知“育人”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培养的成效往往要几年之后才能看得到。所以,只要孩子们有收获,有进步,哪怕一点点,我们作为指导老师都很开心。 在这里,感谢我们的李贞昊老师,他真的是用心良苦,不断的尝试各种方法。去年推出了菁英计划,今年一开学,他又提出了“深蓝计划”,作为其中的一个参与者,我也想分享给各位,同时,希望各位同仁能提出指导意见。 “ 深蓝 ” 意喻着深入和专注, “ 深蓝 ” 是一次新的尝试。 深蓝计划的提出,源于工程中心、实验中心、关注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老师们在长期指导本科学生中的一些体会与认识,经贞昊老师同意,与大家分享如下。 在传统师生指导模式中,如图 1所示,本科学生是因要做的课题、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者学术指导等工作,与老师产生联系。这就使得参与各项活动的 任务性质 更为突出,不可避免带来了一些问题,老师和学生各自产生了很多的困惑和苦恼。 图 1 传统师生指导模式 ( 1)对于老师而言,精力分散在陌生的学生中,很难形成合力,学生的延续性以及连续性都比较差,如图2所示。我们知道,本科生与研究生和博士生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本科生不存在导师的概念,老师对学生也没有直接的约束力。 图 2 传统模式下老师的困惑 ( 2)对于学生而言,应对来自不同方向老师的工作,苦不堪言,如图3所示,很难形成自己专一的研究方向,导致什么都学,什么都无法深入。甚至,有时为了与不同老师之间的人情,要同时做N件事情。其实,很多老师不清楚他到底承受了多少件事情,造成双方的时间资源浪费。 图 3 传统模式下学生的烦恼 所以, “ 深蓝计划 ” 的提出,希望缔造新的“深蓝” 模式,从师生关系营造的角度,如图 4所示;从学生和老师各自的发展角度,如图5所示,希望创造 第一级 关系 !这个第一级关系是师生间长期融洽的知识传授、科研问题讨论、项目协作关系,进而再参与到各项挑战中去。 图 4 “深蓝”模式的师生关系营造 我们深感了解一个人的不容易,所以我们将师生交流、互选的时间放长在了 3 个月间,尽量使师生都能找到满意的人选!同时,将会从学院行政层面,对老师予以一定的工作量鼓励,对学生予以一定的支持。但这些都是辅助的,很多指导老师的甘愿付出与对学生培养的热情,是最最宝贵的,这一点正印证了“师者,父母心”! 图 5 “深蓝”模式中师生的共赢 “ 深蓝 ” 目前只是一个小孩子,它往后的每一步都是带有探索性的,能主动参与到深蓝计划中的老师,我们都是十分感谢的。 下一步,将逐步开展各类活动,逐步把 “ 深蓝 ” 做得更加完善,更加适应信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科研模式。 欢迎各位老师继续为 “ 深蓝 ” 添砖加瓦! 也热烈欢迎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个人分类: 创新创业|27534 次阅读|1 个评论
创新创业教育之“菁英计划”
热度 1 uestc2014xiaoyu 2016-8-11 11:05
2014年9月10日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李克强总理,给出了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声音。自此,政府层面的创新创业活动,开始浩浩荡荡,全面开花。 (请参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记录( 2013-2014)》, http://www.gov.cn/xinwen/2014-12/26/content_2796967.htm ) 其实,关于全国范围内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的感受并没有很深刻,只是回国后的这两年,看到太多的人在谈论创业,太多的人在亲身试水。无论什么层次,无论什么背景,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或者已就业人员,似乎有点想法,有点儿资源的,就都去创业了。试问,创业真的这么简单吗?真的就是金矿吗?随便一挖就能有金子? 这个问题太深刻了,也太大了,牵扯面也比较多,我们无法评判这个潮流和趋势是好是坏,只能说在更好的形式形成之前,它还算是比较合理的。 Ok ,那回到校园的创新创业,对于这一点我是比较有感触的。其实,仔细算算接触学生创新创业,应该是从 2006 年开始的。那时候我进入了学院的学生创新创业中心,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我也从一个虾兵蟹将的角色,慢慢成长为学生主任。似乎是磨砺的时间长了,通过不断感受学生的创新和创业,对于自己真正在做的这件事情,有了更加理性的分析和认识。我发现校园里学生创业的几大弊端,是十分致命的,也是通病。 1 、学生对于市场没有把握和分析。 说白了就是连什么是 BP (商业计划书),如何写 BP 都不清楚。可能也会有人认为,很多好的 idea 不需要 BP ,是的!没错!确实不一定所有的东西都需要 BP 。但是, BP 是你对自己要做的东西的一个市场化认识。你的东西卖给谁,谁负责买单,如何赚钱、盈利模式是什么,等等。如果这些基本的问题都没有搞清楚,试问,你做了一双很漂亮、很耐穿、很低廉的皮鞋,结果发现大家都是赤脚的原始部落人士。那你如何生存? 又或者有的同学认为,那正好说明商机巨大,我们可以培养消费习惯,可以等待市场成熟。 Ok ,如果真的是那样,那么二十年前,很多推出来的智能机为何就烟消云散了,他们很多都还是商业巨头在引领,他们为何不等待?其实,对于商业而言,时间成本是最昂贵的,很多时候我们等不起! 2 、团队结构单一、扁平,缺乏公司的管理经验和团队协作。 学生创业,多半是刚开始几个很要好的小伙伴,对一个好的 idea 十分推崇,几个人一商量马上就决定在一起做。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几个小伙伴都是技术大牛,谁来负责综合管理,谁来负责对外宣传,去找资源,去开拓市场。另外,在理工科院校,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是,这个团队里如果都是偏重技术的,他们往往对于技术不是很牛的人,是有点看不起的。也就是容易“一叶障目”,那么又如何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去接纳具备管理才能的新成员呢。 除此之外,团队成员在日常的磨合和合作中,由于缺乏公司管理经验,很多事情和操作都是不规范,或者说没有一个有效的管理流程,那么大家往往会由于利益分配不均、性格不合等问题而发生分歧。最后,可能会走上分道扬镳的结局,创业这件事情也就流产了。 我想,这一点可能是大部分的学生创业团队面临的现实问题。 3 、抗风险能力弱,经不住残酷市场的捶打。 做产品和商业,不是说你的 idea 很棒、你的产品很过硬、你的资金很充足,就一定能战无不胜。很多时候,你的竞争对手会让你防不胜防,很多学生创业团队也没有这种市场抗风险经验,同时在对竞争对手的分析调研上,也十分欠缺。所以这一块也是很多学生创业团队面临的现实问题。因为,国家再鼓励大家创业,但是他不可能去计划市场,不可能去压制所有的市场竞争行为。 4 、缺乏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资金流把控困难。 这一点显而易见,或许有的人说,我们可以请专业的财务公司来代理。是的,没错,但是如果你连基本的财务知识都不懂,你怎么吩咐给别人去帮你做事。又或者,你速学,懂了一点点,可以有模有样的去跟财务公司交流。但是由于你还是不懂得如何去把控财务风险,不懂得去控制现金流,导致前面支出过大,整个资金还没有支撑到盈利,就已经发不起工资了,怎么办? 其实,上面这几点还是只随便罗列一下,大家就可以看得出学生创新创业的出路很困难。 那么,学生真的就不能创新创业了吗?不是的,我的建议是在大学进行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冒进,不能拔苗助长!每一位有想法的孩子,我都鼓励你们去尝试,但是要理性,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和积累。你们可以在学生时代就尝试,刚刚毕业的时候,也可以先去大公司学习积累,不一定为了创业的名头而硬撑,然后等时机成熟了再一展宏图。 说到这里,我把李贞昊老师在 2015 年 10 月 16 日 QQ 上给同学们的一点感慨,分享给大家。贞昊的感慨,其实也代表了我的部分观点。 背景介绍: 我毕业后在学校的部分工作,仍然包括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李贞昊老师是我们学院创新工坊的主任,我担任指导老师。 2015 年下半年,贞昊想给大家进行一个创新实践教育的“菁英计划”,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些创业的基本指导和建议,我也有幸参加了此项计划。这段话就是贞昊在开班之初,写给大家的。 ********************************************************* 当时晓瑜老师出国时,计算机软件学院的创新中心实力是最强大的, 18 支创新团队。 200 多人。收购的被收购,创业的去创业,还有一大随后批去了国内外顶尖的研究机构。 2011 年我跟曹老师来沙河时,基本是三无:无师资、无学长、无建制。老师、牛人都在清水河,有的只是一个不足 60 平的小房间。还有几百带着水汪汪眼睛的新生同学们。一个个项目、竞赛的指导,经历这么多年,几位老师的付出才成长到现在。 说难,根本因为创新实践教育不像教学,课程上了,学生考试有了得分短时间内就可以评估。创新教育在贞昊老师看来,它是最难以评估、最需要耐心的。有的同学可能半年都出不了成果,有的项目做了一段时间没了思路只能搁浅。但它也是对同学们影响最大的。它需要同学们从个人,团队协作,技术研究等方面都去锻炼。可谓是“全身运动”。 最终的结果,我们看的不是同学们做出了什么,而是关心的同学们成长了什么。是人而非物。我们希望从这里走出的同学,都是人格健全、感情丰富、精神饱满的,同时还拥有较牢固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能去适应以后在社会中那些不确定的挑战,能引领会的一些发展方向。 人,生活久了,除了家人朋友外,对于外界而言更像是一种形象和符号,由你的社会价值、贡献组成。名人伟人尤其如此。不需要和人去攀比什么,只要笃爱自己所做的事。内心平静,往往强于任何外界的刺激能给你带来的快乐。而梦想恰恰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变为现实的。 如果一定要说这个计划真能给大家带来什么,我想就一个词吧:体验——充满想象、思索、求证的过程。 ********************************************************* 其实,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我也一直认为在大学的环境和平台里,让他们更多的能去体验,即便这只是一种模拟!以此,与贞昊共勉!与每一位从事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共勉!
个人分类: 创新创业|9819 次阅读|4 个评论
2015“长虹杯”的记忆
uestc2014xiaoyu 2014-11-18 16:17
时下,针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众多211、985院校都在极力提倡大家的“创新意识”、“产品意识”、“市场意识”……社会上但凡与IT沾点边的大小企业,也都设立了各自的“校园联盟”,设计了一系列的校企结合的活动,比如企业奖学金、企业冠名的各种比赛、企业实习实训……做到了真正的“从娃娃抓起”!其实,这种现象无可厚非。关键是这样的活动,真正的效果如何?学生真的受益吗?企业真的受益吗? 做事务实还是务虚,恐怕只有事实和效果才能说话! 大话暂且不 多说,还是说说今年的“长虹杯”吧。 长虹,大家知道,在我们四川本地,乃至全国现在都是一个响当当的企业, 始创于1958年,是集军工、消费电子(电视、冰箱等各种家电)、核心器件研发与制造为一体的综合型跨国企业集团(今年重新进入美国市场);拥有四川长虹、合肥 美菱 、 华意压缩 、长虹 佳华 等四家上市公司。长虹集团和我们学校的合作一直非常好,尤其对我校毕业生,是十分赞赏,因为学生技术扎实、踏实能干、发展潜力大,故而已经连续几年都在我们学校举办 了 “长 虹杯 ” 科技竞赛活动。旨在,选拔好的学生苗子提前熟悉企业,并且顺带孵化好的学生创新团队。于是乎,今年 “ 我是CEO——长虹杯创新与孵化挑战 赛”就在九月份拉开了帷幕。有幸担任本次比赛校内导师,心情很激动啊··· 从消息发布到初赛开始,大约两个月,学生们很“踊跃”!初赛现场,学生们的创意也很丰富,氛围十分热烈!先后经历三场初赛,本着“宽进严出”和“重在学习”的态度,每位导师都收获了4-10支队伍不等。我还好,顺利选中6支队伍。 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就是作品孵化期。问题出来了,原来 有的学生是被辅导员逼着报名参加的,初赛晋级了当然十分开心,但是说到后面的产品孵化,就有点捉襟见肘;有的学生创意十分天马行空,没有做充分的市场调研,也没有去论证技术的可行性,在真正的实施阶段就完全乏力了,不得不修改创意和技术方案;有的学生只是想把比赛赶快做完,没有考虑团队的管理、进度的把控等等…… 现在我带领的 6 支队伍,进度不一致,落差还是有点大,有的组确实很有创意、很有技术实力、也很团结,不光是比赛,更多是想做东西;有的组则稍微欠缺点东西。好在我之前带领过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心里有准备,并且早就制定了一些措施。 不过在这个指导的过程中,还是感悟颇多——原本自发性的活动,为何后面就变成了被动呢?过多的包办到底好不好?现在才大二大三的学生就让他们自主做产品,期望是否有点过高?不要拔苗助长!其实 我们每个普通人在什么年龄段做什么事情,才是常态!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天才。不过我一直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还有一个月 就要决赛了,衷心希望我的六支队伍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真心期望我的“孩子们”都能成长为与众不同的人!或许真的有未来的“CEO”! P.S. 六支队伍分 别 是 智慧旅游相关的三支、新型联合送餐二支、大众吐槽一支!
个人分类: 创新创业|2271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4: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