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习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赏月,中国人的围观情结
热度 3 cgh 2015-9-27 10:03
赏月,中国人的围观情结 中秋节,好简单又好复杂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 记忆中的习俗是,吃一顿好的!家里再穷,几个传统节日里打打牙祭是必须的,也是显得特别隆重的。中秋,也是仲秋,是一年的收获结束的季节,接下来就是漫长的冬天,还有年关。所以,这一天,被拿上来当节日特色的食物是这一年刚成熟的。月饼不必说,但其实都是买的,好像当年吃的那些散装货更有滋味一些。有粉蒸肉,是新收的糯米磨的粉、刚长成的芋头和某些人家刚出栏的肉猪的五花肉。说实话,在管子里吃的粉蒸肉大多没有什么味道。糯米的香软,五花肉恰到好处的油也是香软的,芋头也是。有刚收回来的花生。有刚成熟的柚子和橘子,到北方才尝到过不甜的柚子和橘子。当然,照样的,过节是三餐并作两顿。 当然,这一天的另外一个纯属于孩童的习俗是,村里的孩子们在月色下,自己搭个塔,然后捡来柴火给烧起来。很遗憾,到现在也没弄明白这是怎么一种讲究的习俗。 好了,记忆中的中秋节讲完了。因为记忆中,孩提时代还不懂得赏月。后来慢慢知道,别人都是赏月过节。可是,即使知道这么高雅的过节,似乎从来没有实践一次。所以,趁着这个中秋节,说说赏月。 所谓的赏月,只是遥望而已!月亮和你何干?即使说,这一天是月圆之日,代表秋天,代表节气。可是,所谓的节气和季节,完全是地球和太阳的关系,没有月亮什么事吧!只能说,我们对地球和太阳的事,插不上话,不如干脆当作一个闲散时间,去围观一个无关的事物,免得心生烦恼。 用当今的流行语,那就纯粹是月亮躺着中枪了。不过,中国人的围观还是很有特色的。有时候,围观代表一种立场,而有时候,不围观也代表一种立场。拿最近两个事情说一下,当然,这也是我的一种围观心态吧。 一个是安徽大学生和老太太的被围观。 很奇怪,媒体在围观,恨不得一天一个情节,能天天出点出乎意料的料;网民在围观,一会支持扶人的大学生,一会支持年老的老太太,甚至相互骂上了;公安、交警在围观,当事双方的事,给你们弄个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已经是破坏了围观的规矩了,要给出责任认定的依据那可真是要脱离围观的群体了;司法在围观,扶老被严格限定在道德范畴,和我司法何干;甚至老太太的家属都在围观,“看看她什么反应再说”。只有那个大学生,在一片围观中早就找不到北了!似乎,这种事情从来就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纯属围观。中国人,好自在啊! 一个是德国大众在美国发现尾气检测造假的不围观。 在美国人看来,造假是中国人的在全球自动获取的专利,现在德国人造假,中国人要中枪也算情理之中。从 9 月 18 日到现在快十天,仔细找还是能找到几个中文报道的,但是和一些数据比较下来,只能说,中国人民很忙,没有闲心围观。德国大众的 1000 万辆车三分之一在中国市场,德国大众的信誉危机却在中国没有一点波澜,难道中国人就真的从一开始就不相信信誉这个东西吗?德国大众一年的利润可能还不够赔美国市场的涉事车辆,难道中国大众做好了德国大众的坚强后盾?德国大众敢在惩罚最严重的美国使用被认为是中国人特色的手段,难道在中国就是很正常到不值得一提吗?或者是一个永远不能揭开的盒子?我们的雾霾随着国标国际化的同时提高,难道也是在阳奉阴违的执行结果吗? 噢,天哪,还是赏月比较幸福!
个人分类: 杂谈|4423 次阅读|5 个评论
乡村调查之九:尴尬的农村殡葬制度
热度 2 蒋高明 2015-7-20 08:23
乡村调查之九:尴尬的农村殡葬制度 蒋高明 在蒋家庄,原来有块公墓林,过去都实行土葬,埋葬的都是蒋家庄去世的农民,以蒋姓为主,外性也允许。我们叫这片墓地为老林。老林里种植了很多树木,以侧柏为主,坟头上长满了草,小时候几个胆大的小伙伴经常进老林是拔草。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这片老林被平整,如今变成了良田。 然而,老林被平整后,没有来得及划出新的墓地,就赶上了家庭联产责任制,就是分地单干。当时,村集体并没有将所有的土地都分掉,尚保留了5%的集体土地,、这些土地成了村民埋死人的首选之地。后来,这些集体土地也被承包了出去,这样村民就不能随便到别人家的承包地上埋棺材了,只要在自家的承包地上就地掩埋,客观造成了坟头遍布农田的奇观。 中国城乡实行丧葬改革 40 年以来,虽在城市减少了死人占地,但在广大的农村,尤其华北平原上的农村,似乎收效甚微。 继火葬后,农民重新恢复土葬风俗,他们将骨灰盒放置在棺材中下葬,这样就造成了对待逝去亲人的新做法:火葬 + 土葬 。 由此带来的新的问题是:火葬增加环境污染,还增加了农民经济负担;土葬因无固定的农村墓地,农民随地埋葬,不仅占用大量耕地,还造成因无规则土葬行为,造成坟头遍布农田,对机械耕作造成更大的困难。 家庭联产承包时按照绝对平均主义实行的,即好地、中地、差地大家均分,谁也别想占便宜,谁也不能吃亏,这样就使土地更加分散,更加碎片化了。农民家里故去的亲人是不能埋在别人家的耕地上的,而自己的耕地分散在多处,客观上造成了土葬点的凌乱分布。另外,农民大都是迷信的,他们对逝者是非常虔诚的,坟头的选择不是自己定的,而是请风水先生,那些风水先生的“金口”指点,很多情况下都是主观行为,更加造成了坟头的无规则分布。 几十年下来,中国农村由固定的祖坟墓地,发展成为坟头遍布农田,重新出现了死人与活人争地现象。而过去一片祖坟可以维持几百年的,现在因无固定墓地维持不了几十年。 我们租用农民的科学试验田,在试验开始的 2009 年只有坟头 3 处,现在增加到了 11 处。学生们 ( 尤其女生 ) 最害怕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坟头,要是天晚或一大早,女生们是根本不敢去取样的,只有邀上几个男生壮胆。 火葬与土葬二者只能择一,而农民却将其二合一。一是农民的传统意识很难改变,二是现行的殡葬制度改革出现了漏洞。可见农场殡葬制度需要进行新的改革。或者是借鉴城市的做法,恢复家族墓地,实现严格火葬,仅留骨灰和排位,减少占地;或者根据中国农村实际情况,恢复土葬(不经火化),但需要严格不留坟头,农民自己记住位置,到重要的纪念日祭祖。后者不占地,农村土地可永久耕作,农民不受平坟之痛。 对于目前日益增多的坟头,看看还需要来一次平坟运动,村民为这些坟头也很伤心,只要上级有政策,他们还是愿意配合的,毕竟私人与活人争地不是个办法。群年河南省有地方开展强制平坟,似为不妥,应加大宣传力度,耐心做通农民工作。蛮干不利于问题解决,毕竟入土为安,家有去世的人,不能伤口上去撒盐。 然而,上述存在的现实问题,也不能不考虑,任其发展也不是个办法。具体如何实施,应当尊重农民的选择,尤其村里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人的表态。民政部门应当耐心走访群众,多征求意见,最终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026 次阅读|1 个评论
Wang chaun:端午节的传说与习俗
热度 1 ninglz 2015-6-19 16:10
Wang chaun:端午节的传说与习俗 农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它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又叫〝端五节〞、〝重五节〞、〝端阳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古人称初一为端一,初五则为端五,五月初五有两个五重叠,所以又叫做重五。阴历是以天干纪年,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五月则为午月,古人又把初五称为午日,所以五月初五又叫端午。 端午节的传说 有关〝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很多,相传最初是人们以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这一天投江死去,因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了纪念屈原的节日。这也是迄今为止,流传最广、最为大家所熟知的〝端午节〞的来由。 相传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隻,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 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原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原。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 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 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因此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各种方式来纪念屈原。 端午节的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楚国人因不舍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相救。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藉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吃粽子 据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这可算是粽子的起源。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硷,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硷水粽。但是当时,吃粽子并无特别的纪念意义,只是当作一种时令食品而已。 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品。 俗谚说:〝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槓〞,〝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意思是粽子一出现,岁序便转入夏季,不仅只是点缀节景。 悬挂钟馗像 在江淮地区,几乎家家悬挂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 小,小鬼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明皇喝问,大鬼说:〝我叫钟馗,是终南山的进士,因面貌丑陋,应考不第,便自尽了。现在我誓为 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驱五毒 民谚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过去民间把蛇、蝎子、吴蜙、壁虎、蛙或、蜘蛛叫〝五毒〞。到了端午节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或 贴在门、窗、炕上,或系在儿童的臂上,以避诸毒。有的还剪成装着五毒的葫芦图像,表示用葫芦把这五毒给镇住。有的地区把五毒串成长串,在它们上端系上艾 草、菖蒲,然后在下端穿上三瓣大蒜组成藕形,菖蒲、艾草表示刀和剑将它们斩除,大蒜表示锁,将它们锁住杀死。还把它挂在门前显眼的地方这叫〝悬端午景〞。 饮雄黄酒 百病多远走 中国大部份地区〝端午节〞有要饮雄黄酒的习惯,雄黄,又名鸡冠,是一种矿物质也是常用的中药,对各种皮肤真菌和金色葡萄菌、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所以端午家 人团聚喝雄黄酒有驱走百病,涂在小孩的鼻 子、耳朵、并在额上画一个〝王〞字,有健身驱邪作用的意思。谚曰:〝五月一日至五日涂耳鼻以雄黄,曰‘避虫毒’。〞人们在仲夏的端午节喝上几口雄黄酒,寄 寓能驱走百病的愿望,所以,俗谚曰:〝饮雄黄酒,百病多远走。〞 悬艾草 为了驱除疾厄,端午节时可见住家门 口都挂菖蒲和艾草,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两者皆可入中药。艾叶可制灸,是传统中医针灸疗法中必不可缺的用品。燃点艾条可 灸治多种病症。艾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 , 因而可充作杀虫防治病虫害的农药了。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 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佩香囊 〝端 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并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 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旧时缝制香包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女红,但现今民众多向商贩购买。市售香包种类繁多,除了动物、花、鸟、还有流行的卡通造型,令 人爱不释手,每逢端午,各地都可见民众在贩卖香包的摊子上选购各式香包。 端午节可说是现存的重要节庆中,历史最悠久的。由现代的眼光看来,祖先对端午节的看法确有其独到之处:在这初夏虫疫滋生之际,以端午节提醒大家做好保健的工作。 八百多年前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赋诗一首,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俗。 《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的喝起酒来。从中看出,江南端午风俗,既有纪念屈原之意,又有保健之功用。 2009 年 9 月 3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议并批准了 76 个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中国的〝端午节〞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民间节日。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967 次阅读|2 个评论
春节的返乡笔记:怎么煮饭?
热度 1 cgh 2015-2-27 19:34
春节的返乡笔记:怎么煮饭? 春节大团圆,特点自然是人多。人多要吃饭,煮饭还真是个事。平时只有两三口人,一个小小的电饭锅足矣。可是亲戚朋友十几二十人的,一人一碗就整个锅底朝天。 当然,这是现代生活的情形。记得上一次回老家过年,父母依然按老规矩,用大锅煮饭。宽汤煮个大半熟,然后捞起来蒸一下。尤其是大年三十和初一,这样 可以按习俗煮很多饭,比如要供奉一定量的米饭。而米汤是用来贴春联的。 曾几何时,原来都是这样煮米饭的,一家人一整天的米饭都是早上大锅煮好,吃上一整体,米汤还可以当汤喝,剩下的可以喂猪。一年下来,年底才有可以宰杀的猪和过年的肉。这样的大锅饭是很少能做出夹生饭和锅巴饭的。 不知何时起,农村已经少有人再用柴火了,大都已经升级到液化气和电作为主要的生活燃料。于是乎,童年里去树林荒野收集茅草的少年不再了。甚至,农村已经很少有放牛娃了,只有放牛的老人。当然,牛已经不像二十年前一样没有草吃了,因为到处是荒废的土地,杂草丛生。 兄弟也给年老的父母购置了液化气罐和灶具。平日里,高压锅煮饭。我可不喜欢高压锅做出来的饭,至少是父母用高压锅煮出来的,没有什么口感可言。也许是他们偏向于放太多的水,于是饭很软。我强烈建议他们用电饭锅,每顿饭煮的够吃就行。据我揣测,米饭放久了再吃,比如二十年前那种早上煮好晚饭的,是对胃的保养不利的。 作为一个三顿吃大米饭的南方人,煮了几十年米饭,自认为煮米饭是没问题的。不论是大锅捞饭还小锅焖煮,不论是柴火灶还是燃气灶或者电炉子,更不用说电饭锅和高压锅。有人对焖饭心有余悸,搞不好就是夹生饭。其实很简单,煮饭的过程你要对火、水汽和米饭的熟化有一个过程的把握。有人会说,这就是电饭锅的基本原理。 近日电饭锅被日本的中国游客和中国的媒体炒起来了。炒炒也好,大过年的,闲着也是闲着。其实,中国电饭锅是其他的中国制造的一个代表而已。两方面是值得检讨的,一个是缺少精益求精的制造工艺精神,二是材料工艺的落后和无奈。很多国货缺点就是不完美、不耐用,唯一的优势在于便宜。这次回家,把随电饭锅买的饭勺给掰持断了。这也因此,淘宝及其支持者们敢于大声说,想要便宜货,就别想真正的好货。 过年下来,年货都是可以买现成的了,不用像原来那样自己去耕作、制作过年吃的花生、瓜子、米糕、腊肉等。说实在的,看下来,我感觉现在的人过得更可怜了。成品货的质量是不堪入目!不过现在很多人已经形成新的习惯了,对于空壳瓜子、霉烂花生、没味的水果习以为常了。 但是,无论如何是不愿意吃夹生饭的。这是个技术活吗?需要多少知识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35 次阅读|2 个评论
皖东农村嫁女习俗
热度 6 陈吉德 2015-2-17 19:36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079 次阅读|8 个评论
冬至大如年
热度 10 fdc1947 2014-12-22 07:37
冬至大如年 冬至节到了。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人们认识到的两个节气之一(另一个是夏至)。冬至那天日晷的影子最长,而日晷可能是人们用以观察自然最早使用的“科学仪器”。 冬至是什么意思?过去的至字是这样写的: 《说文解字》这样解释:“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犹地也。象形。”实际上这是一个会意字,底下的一横象征大地,上面的部分象形,像一只鸟从上往下飞,碰到了地。所以,至就是到了。《说文解字》和《尔雅·释诂》同样解释“到”字:“到,至也”。至,到了,可以引申为“极”,也就是“到头了”。 但是,如果把冬至按字面解释为“冬天到了”或者“冬天到头了”,那就都有点望文生义了。这里的“至”,是“日至”的省略。 古人认为太阳运行,有它的轨迹(日躔)。秋天的时候,日躔往南,走到头,就是太阳跑到极南处,该往回走了,称为日南至。日南至也称日短至,表示白天在那天短到头了(过了那天就逐日变长了)。有人也称日长至,就是太阳的影子在那天长到极点了(过了那天又开始变短了)。由于日南至是在冬天,所以称冬至。反过来的就是夏至。冬至和夏至都称为日至。 《左传》有这样的记载:“ (僖公) 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 观台 以望。而书,礼也。 ” 王正月,就是周王历法的正月, 周代的历法以有冬至的那个月为新年 的第一个月。新年到来时间,比如今的阳历还略早一点。僖公 五年,就是西元前657年。那年的冬至(日南至),又正好是“朔”(初一),现在看起来正好是“大年初一”。鲁僖公接受臣子们朝贺以后,又登上“观台”去望云气。据说,这样做才合乎礼制。这件事距今已经有2670年了。 至少从周代开始,冬至日要举行国家的祭祀典礼。《周礼·春官》:“ 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 ”《史记·封禅书》:“ 冬至日,礼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 ” 从汉武帝时(西元前104年)开始,把新年定在比周历晚了两个月,也就是恢复到所谓“夏正”,这个规矩一直实行至今,这就是所谓夏历(如今也称农历)。 包括冬至在内的24节气是阳历的产物,与阴历的月(也就是月亮的盈缺周期)本来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还是通过设置闰月很巧妙地把冬至节总是安排在十一月(出轨的可能性极少)。今年的冬至就是在夏历的十一月初一。对于夏历来说,这是很早到来的一个冬至节,那是因为今年夏历闰九月,多了一个九月的缘故。 《红楼梦》第十一回写道,秦可卿病入膏肓之时,“ 这年正是 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 到交节的那几日,贾母、王夫人、凤姐儿日日差人去看秦氏”。这样的年份也不多,因为这意味着又快要有闰月了,第二年将是闰二月(一般不会有闰腊月和闰正月,那意味着有两个除夕或者有两个新年了)。 到了汉代,冬至节仍然是国家最重要的节日。《后汉书·礼仪志》叙述道:“ 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该“礼仪志”详细叙述了冬至日皇帝与百官举行典礼的过程。在冬至到来前五刻(相当于如今72分钟),太子就要带领百官就“具乐器”“列前殿”,前一刻,皇帝要“乘舆亲御临轩,安体静居以听之”。 国家的庆典,朝臣们当然要以写诗献文等各种形式进行祝贺。蔡邕《独断》说:“ 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从古人阴阳五行的观点看,冬至是阴气盛极转衰,而阳气开始转盛,所以蔡邕说“ 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 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延续了周、汉的这一传统。《宋书·礼志》:“魏晋、冬至日受万国百僚称贺,因小会,其义亚于岁旦”。 直到清代,仍然是“ 长至南郊大祀,次日百官进表庆贺,为国大典。 ”(《 帝京岁时纪胜 》) 国家大典,民间当然亦要庆贺,汉·崔寔《四民月令》:“ 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 ”。“一如正日”就是与新年(古人称元旦)一样。可见,民谚“冬至大如年”真是源远流长。 宋·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记载了首都开封城冬至节的节日气氛:“ 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祝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官放关扑”就是那几天国家允许老百姓赌钱游戏。 宋·吴自牧《 梦粱录 》说到南宋的情况:“ 最是冬至岁节,士庶所重,如馈送节仪,及举杯相庆,祭享宗礼,加于常节……此日宰臣以下,行朝贺礼。士夫庶人,互相为庆。太庙行荐黍之典,朝廷命宰执祀于圜丘。官放公私僦金三日。 ” 您看,“ 官放公私僦金三日”, 国家借钱给大家过节。 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清代。清·顾禄《清嘉录》说到冬至时:“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先日( 节前一些天 ——博主注 ),亲朋各以食物相馈遗。提筐携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盘’。节前一夕,俗呼‘冬至夜’。是夜,人家更速燕饮,谓之‘节酒’。女嫁而归宁在室者( 回娘家的——博主注 ),至是必归婿家。家无大小,必市食物以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诸凡仪文,加于常节,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谚。” 随着西方势力的入侵,清末的一系列内忧外患,百多年来战争连年,中国农村经济几于破产。城市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所有的传统节日的庆贺方式都“最小化”甚至消失了。 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除了跟生产及生活方式有关,也往往与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一般地说,较富裕地区的习俗总是较为多样、较为奢侈。例如, 澳门地区把冬至节作为公共节假日 。 我少年时代生活在号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虽然上世纪50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仍然非常贫穷,但是那里毕竟有冬至大如年的传统,所以,“冬至夜饭”即冬至前一个晚上的晚饭还是比平时丰盛得多。 对于冬至夜饭,最令我们小孩子兴奋的事情是我们也可以喝酒。这种酒只有冬至节前才有,称为“冬酿酒”。小孩子不懂事,常常讹称为“东洋酒”。冬酿酒的酒度很低,只比“酒酿”即“醪糟”酒度略微高一些。甜甜的,略有一点浑浊,里面漂浮着一些桂花。也很便宜,依稀记得那时候是一角四分钱一斤,都是到酒店里“拷”即零售的。 我对于“冻羊肉”也有深刻的印象。“冻羊肉”即羊膏,是把羊肉煮软烂后冷却而成,那时候苏州街上专门有人做羊膏出售的。这种东西也只有冬天才有。对我来说,冬至节、“东洋酒”、冻羊肉,都是五六十年前少年时的记忆。 北方人对于冬至节的习俗忘记得比南方人更厉害。我到北方生活半个世纪了,北方人的冬至习俗只剩下了半句话:“ 冬至饺子夏至面 ”。古代帝王的两个祭祀大典,到这里只合成了一句话,两个“至”各占了半句。 习俗的变化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假定要让我们总是跟古人一样,我想各位肯定不会愿意。但是,习俗毕竟也是一种文化,人们需要继承自己祖先传下来的传统文化,人们需要这样的文化生活。近年来,随着我们经济生活的不断改善和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传统节日习俗的继承和恢复成了大多数老百姓的要求。冬至节的民间习俗也将会更加丰富。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4008 次阅读|26 个评论
清明之习
hucs 2014-4-5 11:30
清明之习 胡春松 清明风至,上巳寒食; 春游春嬉,踏青气息; 扫墓祭祀,缅怀追思; 鞭炮拜礼,上香烧纸; 温暖雨季,耕种之时; 瓜豆蚕室,树林必植; 清明节气,最好之习。 注: 作于南昌大学,2014年4月5日。 清明节气是我国传统的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好的时节。这个时候,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是万物生长萌芽最活跃的时候,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节。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余年。在中国江西,清明节(现已包括寒食节和上巳节)自古至今留下了许多节日习俗和文字记载,人们将这一节日传承至今。 清明时节,也是祭奠逝去亲人、追忆往日温情的日子。虽然世界各国人们的节日时间和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都寄托了相同的哀思和怀念。例如,美国有万圣节;韩国清明节也是公历4月5日;德国万灵节是11月2日;瑞典万圣节是10月31日和11月6日之间的周六;墨西哥,亡灵节是最重要和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其中11月1日是纪念夭折儿童的“小鬼节”,11月2日则是纪念故去成年人的“大鬼节”。 俄罗斯冬春之交的复活节是东正教的一个重大节日,为每年春分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复活节之后的第9天是一个宗教节日,名叫“拉多尼察”,很多人会在这个节日前后为逝去的亲友扫墓。今年这个节日是公历4月29日。(引自网络) ---- 作者简介: 胡春松,男, 1968 年 2 月生, 江西进贤人,中共党员,医生,诗人, 南昌大学 在职博士(生) 。著有医学专业著作以及诗书《青春诗语》(江西高校出版社, 2011 )、《青春论语》(见网络版,纸质版待出版)、诗书《美丽中国》(待出版)、诗书《中国·梦》(创作中)、《青春私语》(创作中)。作者是 “ 岭峰体 ” 诗歌提出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提出并建立了现(当)代诗歌评价的 “ 五美 ” 标准(结构美、意境美、思维美、语言美、韵律美);作品充满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交织的多重色彩;尤以 “ 纯韵 ” (亦称 “ 春韵 ”— 作者命名)诗歌见长;提出并建立慢病(包括急性心脑血管事件)防治通用公式,即健康长寿方程式(健康长寿 =RT-ABCDEF + E(e)SEED-BasED + 210 ),它是每个人管理自己健康的金钥匙。另有:科学网博客( 2009.10- ),人民微博( “ 颂子 ” , 2013.3- ),雅虎博客( 2007.6-2009.9 ). . . 工作描述: 左手医学,右手诗学。
个人分类: 博士研究|139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美两国民俗的几个明显差异
热度 13 jiangjiping 2013-12-5 08:07
中美两国民俗的几个明显差异 蒋继平 2013 年 12 月 4 日 因为经常在太平洋两岸不停地奔走,我对中美两国的国情还是有一些切身体悟的,尤其是对两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习惯还是有一些亲身感受的。因而, 借此博文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悟。 在熟人见面时:中国人通常问: 吃了吗? 尤其是农村人更是如此。美国人会问: How are you?( 您好吗? ) 或者说: Nice meeting you. ( 见到您很高兴 ) 。 在初次见面时,有几个人同时在场, 中国人一般先给客人介绍人群中身份地位最高的一位,要是级别地位相同,那么会先介绍年长的一位, 在这点上不分性别;美国人会先介绍人群中的女性, 先从靠着身边的开始,不分级别地位,然后是与这次见面关系重要的人物, 不分身份地位。 会见时,中国人一般要等领导伸手才能握手问好,而美国人要等女性先伸手才能握手问好。 在正规的宴会就餐时,中国人一般要等领导坐下来客人才能坐下来,而美国人要等女士坐下来, 或者说先生要等太太坐下来才能坐下去。 在同学同事或者熟人见面时,中国人会问及别人的工资,年龄,婚姻和子女状况等信息,中国人会认为这是对别人的关心; 而美国人会尽量避免问这些问题,他们认为这是个人隐私, 问这些问题等于侵犯个人隐私。 在喝水时,中国人一般要加热后才喝; 美国人一般要加冰后才喝。 在对付伤痛时,中国人一般用热毛巾敷在伤痛部位, 美国人一般用冰袋压在伤痛部位。 在想获得某样东西时,中国人会说这样东西很好, 很美的一大套说辞, 但是,一般不会直接说我要这样东西, 美国人会直截了当地说: May I have it? ( 我可以拥有它吗? ) 。 中国人把红色当成吉祥喜庆的标示,喜事庆功等都用红色; 美国人把红色当成警示的标示。因而,中国人在股票往上升时用红色,美国人在股票往下迭时用红色。美国人把白色和绿色当成吉祥的标示,结婚的时候穿白色的婚纱礼服,交通路口用绿色表示通行,股票上升用绿色表示。 中国人把白色和绿色当成不吉祥的标示,葬礼一般用白色,股票往下迭时用绿色表示,用带绿帽子来形容男人的羞耻。 中国人两个人一起坐一辆自行车时,后面的人一般把两条腿放在一边, 身体与骑车人保持 90 度;美国人一般后面的人与前面的人保持一样的姿态和角度,或者说双腿分开在自行车的两边, 并且用双手抱着骑车人的腰部。中国人骑自行车一般不带头盔,美国人一般都带头盔。 ( 我的美国老板发现的这个区别 ) 。 中国人一般喜欢在银行存钱,美国人一般喜欢到银行借钱。 所以, 大多数中国家庭一般有银行存款,大多数美国家庭一般有银行贷款。 在飞机场和车站等公共场合,中国人一般喜欢聊天, 打牌和玩游戏,美国人一般喜欢读书,看报和听音乐。 在工作场所,有几个同事在一起无所事事的时候,中国人会张家长,李家短地谈天说地,美国人会头上带个耳机听新闻或者音乐。 好了,粗略胡乱地说这些,供大家娱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689 次阅读|19 个评论
听老人说立夏习俗
热度 7 fdc1947 2013-5-5 16:29
今日与家母通电话,老人家说起立夏习俗。 家母精神甚好,首先说起今日立夏,祝我们夏日健康。她问我孙子(她的最小的曾孙)是否到我这里过周末,问今日是否已经给他称过体重,有多重了。 接着,她问我们是否做了酒酿?因为她知道我做酒酿味道很好,我告诉她,我现在不大做了,就两个人吃,又吃不多,超市里买一点就可以了。她说她也是买超市的了,质量也很好。 她问我是否买了咸鸭蛋。我说,没有,咸鸭蛋蛋清太咸,鸭蛋黄胆固醇太高。老年人还是少吃。 她说,过去立夏就要穿着夏衣。我问何为夏衣。她说就是夏天的衣裳,即使天凉,也要穿上一穿,据说这样可以防止 疰夏 。(疰夏,即北方人所谓苦夏。) 她说,过去立夏日要吃七家茶,即吃乡邻七家之茶,据说也能够防止疰夏。 她说,过去有些习俗不讲卫生。例如,立夏吃陈旧糕饼。清明上坟时,折下杨柳枝,穿上糕饼,悬挂房梁,一个月以后,也就是到了立夏,取下糕饼,除去灰土,用油煎炸后食用,也防疰夏。她认为这样做不卫生。 她说过去有小儿已经疰夏,则到某些庙里求助,如九胜巷里“ 宝积寺 ”(音)中四大金刚则被认为很灵。买了糕点,供在四大金刚的脚上,然后拿回家给疰夏的小孩子食用,即可解得疰夏。(九胜巷西至人民路,东至邵磨针巷北局。宝积寺我也未见过。) 她说,立夏要吃大黄鱼了,现在都是养殖的了。过去立夏才吃蚕豆,现在她已经吃了很长时间蚕豆了。时代不同了。 她老人家说起的苏州立夏习俗,有些与书上记载一致(如《清嘉录》《吴郡岁华纪丽》),有的则未曾见有记录。高龄老人口述历史。甚为珍贵,故在此回忆电话内容。
个人分类: 闲说苏州|4398 次阅读|15 个评论
又过年了,又想家了 (二)
热度 12 wangdh 2013-2-14 18:27
又过年了,又想家了 (二)
又过年了,又想家了 (二) (王德华) 过年回家,回家团圆。 有家就想家,没家更想家。 有了自己的家,还想小时候的那个家。 何为家?我说“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从汉字看,院子里养着猪,那才是家。 对老家的想念,说到底还是对父母的想念。很同意博友的意见,对家的想念实际上是想念父母了。父母都不在了,那个家也不在了,想什么呢?那就是一个特定的空间了,是父母一辈子生活的地方,是自己小时候成长的地方。那个特定的经纬度上的那个点,早已经刻印在脑海里。那个点,永远是自己的家。那个家,经常在梦里出现,也经常在梦境里回去。 那个家,在山东省潍坊地区(早些时候叫昌潍地区)安丘县(现为安丘市)一个叫团埠的村落里,坐落在村子北边。在当年村大队部的西边,有一条胡同,胡同里有两户人家,里面的那一户,就是我的家,家门口朝东。胡同口前面是一条东西方向的大街。胡同口右边有一块大石头,我小时候经常坐过的,母亲病了后也是经常坐在那块石头上,等我回家的。 说点潍坊地区的年俗吧。过去的,都是值得怀念的。 物质贫乏的时代,吃的、喝的、穿的,还有用的,多数都是要手工做,所以忙年是很重要的内容。这些工作都是父母安排张罗的。腊月二十三之前要摊煎饼,要忙几天。临近年跟,母亲和姐姐们开始蒸饽饽,要忙活几天。年前的一周是最忙碌的。父亲一个集一个集的赶,买年货精挑细选。父亲是一个很有品位的人,凡事很讲究,做事情都有自己的理念。我们家的年画等年货,都是很有特色的,跟大多数家庭不雷同。记得父亲夏天买水果的时候有句名言:“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买东西,都买精品,这自然价格上会贵一些。所以,办年货时买的韭菜、芹菜、大葱、大蒜、香菜,猪肉、鲤鱼、粉条、饼干,甚至鞭炮等,都是买质量上乘的。 年前每家都要把水缸里挑满水(那时家里还没有自来水),初五以前是不能出门挑水的,还要放上几棵青青的菠菜,或者芫荽(香菜)。放菠菜和香菜含义我不清楚,据说是“来财”的意思。 过年必备的东真不少,如韭菜、鱼、大豆腐是必须的。韭菜饺子,自然是寓意长长久久。鱼,就是年年有余了。大豆腐,是“福气盈门”。大饽饽,寓意团团圆圆,圆圆满满。饺子的寓意也是团团圆圆。还有一项是年糕,“年年高”。记忆中,我家里很少做年糕,不知道是母亲不擅长做,还是材料缺乏(做年糕是用黍子)。新年都是新的,新衣服,新帽子,新鞋子,新笤帚,新盖垫,新的锅碗瓢盆等等。 炒瓜子,炒花生,也是孩子们很向往的。炒花生需要用砂子炒,加热均匀,不糊。炸肉丸子、炸油条、蒸鸡 …… 春节前,男人要理发,女人要洗头。洗澡是很奢侈的,只有县城里才有澡堂子。记忆中似乎跟父亲还是去过一次县城的澡堂子。理发,又叫剃头,多是在村里相互完成的。有的家里有剃头刀,也有家里买理发推子的。集市上也有理发剃头的,需要几毛钱的。多数人家是舍不得花钱理发的。当时香皂是很稀罕的东西,洗头膏更是少见。多数用一般的肥皂洗洗就很不错了。 腊月二十三 是过小年,祭灶(辞灶)的日子。这天是灶王爷升天汇报的日子,所以要好好伺候。辞灶时,大人嘴里一般唠叨的是“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爷您上西天。少说闲言碎语,多捎粮食多捎钱。再待七天来家过年。 ” 一般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就是大扫除的日子。把屋里屋外的各种物品都要擦洗收拾干净。最重要的是把屋子里清扫干净,把一年积攒的灰尘全部扫除。房间里的窗户换上新窗户纸,墙上贴上崭新的年画。窗明几净迎新年。 年三十下午是蒸包子。年三十,“年除日”,男性在傍晚是要去墓地放鞭炮请祖先回家过年的日子。从我有记忆开始,我就是跟着父亲一起去。父亲双手抱着盛有菜肴的四方形的“饭盒子”,我挎着装有大饽饽的垸子,手里拿着装满“酒”的酒壶,还有烧纸和鞭炮、香等。 春节重要的仪式是祭祖先。家里正屋(也称当门)里,后门下方或旁边供奉着先人的牌位,印象中好像墙上也贴着玉皇大帝的肖像(记不清了)。这些事情,都是父亲一个人做的。在年五更夜里,说话都是很小心的,声音都压得低低的。神灵们都回来过年了,生怕声音动静大去惊动了那些不该惊动的各路神灵。 除夕夜,燃放鞭炮,老家称“发纸马”,是最隆重的仪式。这项工作是男性完成的。除夕夜生火煮饺子,不能用力拉风箱,要轻轻的。我们家过年的设备是很齐全的。我们家有待客用的可以放在炕上的八仙桌,还有一套专门客人来了才用来盛菜的搪瓷盘。这套搪瓷盘,邻居也经常借用。年五更八仙桌放在院子里,摆上做好的鱼、豆腐、饽饽、肉丸子等,中间插上香。这些工作完成后,就可以燃放鞭炮了,一挂鞭炮还要配以六个或九个“五雷”爆仗,我们家是我用竹竿挑着鞭炮、父亲逐个点燃“五雷”,这样就有“啪啪嗵、啪啪嗵”的节奏。“爆竹声声除旧岁,总把新桃换旧符”。发纸马后,全家开始吃水饺,团圆,这就是年夜饭了。除夕夜,连双岁,一般要守岁。“天增岁月人增岁,春满乾坤福满门”。 年夜饭,一般就是吃饺子。饺子有素的和荤的两种。素饺子,是用粉条、鸡蛋、韭菜、豆腐等做馅的。荤饺子,多是韭菜、白菜、猪肉为馅。饺子在大年三十晚上包很多,生的或者熟的,都要留部分到初一。初一一天锅里都放有水饺,压锅的,表示年年有余。 春节也有些禁忌,如除夕夜小孩子不能乱说话,不吉利的词是不能说的,如“死”字。嗑瓜子、吃花生,吃到瘪子,不能说“怎么没有仁呢”(仁与人谐音)。连水饺煮破了,都要说“撑了”或“挣了”。初一到初五不扫地,扫地会把钱财扫除去。 正月里也不理发,据说对舅舅是不利的。腊八后,女儿就不能回娘家了,初二跟女婿一起回娘家拜年,但必须当天回家,一直要等到正月十六女儿才能自由出入娘家... ... 过年小孩子的玩具也是有的。除了男孩玩的炮仗外,还有货郎鼓,传统的是彩色的泥塑,如泥塑的“摇孩子”、老虎、巴狗、公鸡,前后两部分用羊皮连接,连接处里面有一个竹哨,可以发出模拟的声音的。这些东西,初五过后就有“货郎”来村里叫卖了。还有小孩子喜欢的溜溜球、红头绳、漂亮的发卡等。 ..... ...... 今天初五,按照老家习惯还是吃饺子。初五前,按习俗是不扫地,不挑水,不推磨,一般吃熟食(馒头)(懒汉就没法过年了)。孩子犯了错,大人一般是呵斥训话,不能随便动手打,有动手打孩子的,他人也会劝“大正月里里,哪有打孩子的呀?”。初五,一般叫“破五”,在我们老家叫“五马日”。过了这一天过年的一些禁忌就可以解除了。在院子里用草木灰做一个有口的圆圈,寓意是做粮囤,中间放一些小麦、豆类、玉米等,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粮囤的口是在阴历的二月二那天早上再封上,“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 … …. 过年想家,以后怕是更强烈些,多数就是儿时的那些回忆了。 福娃 巴狗 猪八戒背媳妇 潍坊泥塑 (照片来自网络,致谢)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5553 次阅读|25 个评论
春节习俗:初二是新女婿拜年的日子
热度 21 wangdh 2013-2-12 01:11
春节习俗:初二是新女婿拜年的日子
春节习俗:初二是新女婿拜年的日子 (王德华) 按老家的习俗,初一是对自己家族的长辈们拜年,不出远门。 大年初二,走亲访友活动就拉开了序幕,一般会持续到初十左右,最晚到元宵节也就该结束了。姑家、姨家、姥姥家,这是最要紧的亲戚,需要优先安排。亲戚多,家里成员需要分头行动。除了出访活动,还有接待活动。每年家里都会按照亲戚的重要程度,进行出访的时间排序。不是很要紧的亲戚,或者是很好的朋友,没有血缘关系,时间安排上就比较自由,也不是很讲究。 在山东老家,初二是新女婿携新媳妇去给岳父岳母拜年的日子。这是很隆重的活动,也是娶新媳妇家庭的重头戏。 小时候,自行车是出远门最重要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新女婿第一次拜年,最困难的是准备拜年的物品,一般女方家族内的重要成员(按辈份)都是需要考虑在内的,考虑不周是很尴尬的。很常见的场景是,一对小夫妻每人的自行车后座上都会捆有四个、六个、甚至八个垸子(垸子是用柳条编织的一种器具),垸子的多少与女方家族的大小有关。那绝对是一道风景,也是高技术,很是壮观。在道路上,新女婿拜年是很容易区分的。没有自行车的年代,就需要用小推车了。 困难时期,如何准备这么多的物品呢?最常见的物品就是山东大饽饽了(发面发的,被称为掉渣的馒头),放在垸子里可以占体积,中间层多数时候是油条,最顶层都是放油纸包的长条形的饼干,然后盖上新毛巾。由于担心路颠,物品会滑落出来,还要在垸子沿的四周用线把毛巾绑紧,这样饱满的垸子就封闭起来了,很是好看。 老家人很讲究面子。每个垸子都要装得很饱满,瘪塌的垸子是会让人笑话的。一个垸子里一般是四盒饼干,左右各两盒,这样对称,垸子显得很饱满。其实,很多家庭是很难准备这么多饼干的,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就需要租借邻居和朋友家的饼干。垸子作为春节期间最庄重、最重要的运输工具,更是需要提前打招呼租借邻居和朋友家的。干净、整洁、古典的垸子(一般不用白色的,多用桐油浸刷的古香古色的),还真不是每家都有的。一般家庭里能有一两个就很不错了。一般还要有一个大垸子,这是给老丈人家的。记忆中我家的几个垸子是质量很好的,还有一个大垸子。母亲心细,保护得好,用得仔细,新垸子都舍不得用,所以经常有人家来租借,尤其是那个大垸子。 千辛万苦到了女方家,新女婿要跟随自己的媳妇一家一家拜访女方家族的重要成员,送垸子拜年,还要给小朋友准备红包。收到垸子的人家,由于心里明白多数物品都是租借来的,一般也不会动垸子里的东西,但需要返给红包的。在下午女方家来取垸子之前,把红包放进垸子里。那时返回的红包也就是几元钱,伍元票就是大额了。 在老家,新女婿可是非常重要的客人,接受最高级别的招待规格,饭菜是最好的、最丰盛的。所以,女方家的亲戚们也往往会选择初二这天去凑热闹,尤其是老女婿们,有时候叔叔大伯家的女婿们也会选择这一天聚会,借机跟家族里的新女婿见面、喝两盅。所以,新女婿是大家的目标,更是酒桌上众人的目标,不小心说错话或者走神,就很容易被灌醉。山东喝酒是不含糊的,灌醉出洋相的新女婿是很多的,也就留下很多农村里闲聊的话题。喝了一天的酒,傍晚回家是很艰难的事情。能保持清醒的女婿很伟大,多数是说话不清晰,走路东摇西晃,扶着自行车走不稳,更上不去车子。丈母娘是最担心的了,丈母娘疼女婿是老家的传统。喝高了的女婿还能够骑着自行车,带着数个垸子,在颠簸不平的乡间路上,那是需要技术的,要是晚了摸黑赶夜路,那不是一般的技术。当然,由于翻车摔得鼻青脸肿的有,垸子里的馒头掉了一地的有,饼干摔得粉碎的有,走错路回不了家的有,被媳妇数落了一路的有,由于上不去车子,推着自行车深夜回家的有 …. …. 每年都能听到很多故事。 新女婿拜年还有一个挑战就是要经受村里女宾们的“参观”。看新女婿,是一个风俗,尤其是新媳妇的女伴们,一拨一拨的来参观,叽叽喳喳、评头论足,新女婿需要脸皮厚。如果能够大方一点,幽默一下,开几句玩笑话,那场面就活跃多了。脸皮薄的,不善言谈的,就任凭女宾们点评吧,本来就被白酒烧红了的脸庞,估计一天都还是火烧火燎的。上午到达女方家和下午离开,村口都是排队等候参观新女婿的人群。 现今,新女婿初二拜年估计是开轿车了。开车,就不好喝酒了,也就不热闹了吧。其实,真不清楚现今新女婿如何去老丈人家拜年了。新时代的青年,一定有些新花样了吧。 老家拜年用的主要工具:垸子 老家结婚“看喜”(也称“送小饭”)的垸子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19991 次阅读|53 个评论
见证平江私塾(调查与思考)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2-6-3 22:19
见证平江私塾(调查与思考) 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232510 由长沙到平江只要一个半小时,大巴车穿出高高低低、层层叠叠的水泥森林后,眼界豁然开阔。若不是三月,怕享受不了这样的阳光,太阳远远点明了蓝天,又贴着心特地留着点淡淡的暖意。若不是在乡村,怕看不到整块绿整块黄,是油菜花开的时候了。已是春至,打开车窗纳一些和风暖流,正好换一换沉闷空气。 是该换换空气了,有时间澄清一下思维。一路上我正思索着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地名 -- 平江。七十多年前的平江起义造就了百多位共和国的将军;七十年后,又惊暴出几条新闻: “ 平江还存在私塾 ” 、 “ 中国最后一家私塾,因老先生体力不支封馆 ” 。于是赞扬者有之、贬斥者有之、好奇者有之。看罢各式各样的评论,头脑早就被绞的稀里糊涂。好歹有时间出差去长沙,平江离此不远,于是下决心看个究竟。 平江县有两个地方还存在私塾,一是南江镇,一是虹桥镇。南江镇离平江县不远,又约一个半小时我们到了南江。报纸上登载的私塾老先生朱执中就住在五角村,搭摩托车约七八分钟就可以到。观察全村的情况,交通算是发达的,许多村民有两层楼的小洋楼,据说是靠年青人外出打工收入盖的。看来,许多媒体将 “ 私塾 ” 存在的原因解释为贫困落后怕是有些问题。 图一:平江县南江镇五角村全貌 南江镇在平江县中算不上贫困乡镇,五角村在南江镇来说也算不上贫困村。不能将私塾只解释成贫困孩子读不起正规学校,因为许多贫困山区没有再出现过私塾。那么,五角村存在私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应该解释为 “ 习俗认可 ” 。 我们走访了一些村民得知,该村私塾历史悠长,文革期间曾经中断。原来有三四家,现在只有朱执中老先生一家了。教私塾的都是些老先生,有很长的教书经历。如:朱执中老先生年逾八十,他的父辈也是个私塾先生。朱执中老先生最后一家私塾闭馆后,以教老书为业后继乏人,这倒不是无人能教(私塾老生培养的弟子也够多了),应该与缺乏 “ 习俗认可 ” 有关。朱老先生在全村很受尊重,村里的红白喜事村民们让他来主持,都会觉得很有面子。被村民 “ 习俗认可 ” 的老师:其一人品被人尊重;其二才是有学问。 应该说,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老师的, “ 师 ” 必须有 “ 师位 ” 。 “ 师位 ” 按现代的说法只能是 “ 国家认可 ” ---- 拿到了 “ 教师证 ” ,而在五角村则是 “ 习俗认可 ” ---- 依靠村民的尊重与长期从教经历。 该村仍保留的许多传统习俗是私塾存在至今的根本原因。比如: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应酬、写对联、做祭文。在该村,我看到这样一座祠堂,上面匾书 “ 何公案 ” ,两边有联: “ 何德偏天下,有道济人间 ” 。旁边有个姓朱的村民介绍说,这样的祠堂全村有三四座,这个庙每年四月祭祀,每次大概会有两百多人参加。祭祀自然有一套规距的,懂这些规距的还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 图二:祠庙: “ 何公案 ” 祠堂旁的两幅对联 “ 何德偏天下,有道济人间 ” 口气颇大,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何氏祖庙。后来一问,才知道本村何姓很少。那么 “ 何公 ” 到底是何许人也?我想了半晌,方说: “ 这位何公是个治病救人的医生吧? ” 旁边那中年村民答道: “ 不错,这位何公是个神医,经他救活的村民不下千人。何公去世后,村民感恩戴德为他修了这座祠堂,有什么病痛仍来求这位 ’ 何公 ’ 保佑 ” 。 原来这座祠堂祭祀的既不是菩萨、神仙,也不是祖宗,而是为村民做出贡献值得怀念的人。这使我想起《礼记、祭统》所说的五种人可以享受国祭: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捍大患。这五种人活着并不是神,死后却被当成神仙来尊崇。如对联所说 “ 何德偏天下,有道济人间 ” ,倒没有什么迷信内容,只是村民希望多出几个象 “ 何公 ” 一样济世救人的恩公。后来我们有幸与朱执中老先生座谈,朱老先生对此态度谨慎,曾说: “ 我的学生不参加祭祀,参加的大都是村里的老人。 ” 显然,他害怕把这些东西定性为 “ 迷信 ” 。 这是一座普通的农村小庙,看起来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小庙冷冷清清,只是遗憾无缘见到二百多人参加祭祀的盛典了。我们一来,村里就跟了几个好奇的小孩,围着小庙追追打打。一会儿又在我们面前凑出几张小脸,笑嘻嘻的。 “ 叔叔,你看他打了你! ” “ 叔叔,给我照张相! ” “ 去去去,小屁股一边去,别在这里闹 ” 这位姓朱的村民忙着呵斥, “ 小屁股 ” 呼啦啦一下就全散了。我抓住相机,照了一张在闹的 “ 小屁股 ” ,顺便问道: “ 你们的学校在哪? ” 。 “ 小屁股 ” 手往前一指: “ 在那里! ” “ 你们不用上课? ” “ 刚下课休息呢! ” 图三:村里的小同学: 看来村里的小同学还是很活跃的,没有许多人传言的那样被《四书五经》教成 “ 木瓜 ” 脑袋。小同学所指的地方正是 “ 五峰新私塾 ” ,这是一座两层楼的小洋房,教室就在楼下。 “ 新私塾 ” 是上海来的一位教师张志勇所办的,本人是教理化的,所以取名为 “ 新私塾 ” 。忘了介绍了,刚在那位陪同我们的那个中年村民正是这座小洋楼的主人,据说他将此楼无偿提供给张志勇老师办学堂。 这个学堂虽说与朱执中老先生所教的内容与形式完全不同,可也是得到老先生认可的。老先生每天来上一堂课,讲一个小时,书法、四书等传统文化的内容仍然是老先生教。张志新老师是看了报纸上介绍的 “ 中国最后一家私塾 ” 封馆的消息从上海赶过来了,至今在 “ 五角村 ” 执教已一个月。放弃好的条件来乡村教书,这样的行为让许多人想不通。 走进课堂,我们发现张志勇老师的教学方法与目前的学校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墙上贴的 “ 学生守则 ” :不准迟到、早退;不准抽烟等等看来很象在今天的小学。另外,墙上还贴了一张课程进度表,记录上了多少课了。老先生以前是怎么教书的,我们已经无缘再见,现在已经这些内容已经安排成课时了。 图四:五峰新私塾的学生守则 私塾背后的山就是 “ 五峰山 ” ,远远望去象五个驼峰, “ 驼峰 ” 下是一派庄园景象。据朱执中老先生说,他从 1980 年开始教私塾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除了教书之外,他还要耕地打柴,近来身体不好才有个学生帮他做饭、洗衣、打柴。老先生的子女都考上了大学在外地工作,家里只留下他一个老人。他的私塾就设在家中,摆了几张方桌、几张小板凳,再置些纸笔墨砚老先生就在那里开讲。 据村里人说,文革期间私塾先生也没有受到过打击。这些私塾先生在村里德高望重,很受人尊重。批林批孔时,老先生除了《论语》不敢教之外,仍然在教《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等一些传统读物。当时有个农村扫盲运动,还可以靠教书识字来换取工分。县、乡政府对私塾态度也是不闻不问,允许他们存在。我们下去调查时曾经问过平江县宣传部的态度,他们依旧是 “ 不赞成,也不反对 ” 。在这样的环境下,私塾并没有受到大的冲击,随其自生自灭。老一辈不能再执教,新一辈对这样的传统读物不感兴趣或是没有村民 “ 习俗 ” 上的认可,私塾就自然消亡了。 朱执中老先生住在一间小土屋里,这样的小屋在农村极普通。只是门上贴的那幅大红对联显得主人并不是普通的农家。对联上书: “ 书山探宝、学海采珠 ” ,楹联: “ 五峰私塾 ” 。门前有一牌坊,显然是有些年代了,再往前就是醒目的小洋楼,挂的牌子是 “ 五峰新私塾 ” 。现如今,老先生常从这 “ 老私塾 ” 走出到 “ 新私塾 ” 中上一个小时的书法、《四书》课。 图五:老私塾大门 张志勇老师的 “ 新私塾教 ” 的自然是现代课程,在教室的一小角还摆着一台电脑,正中置一黑板,老先生大概就不会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吧!我们第二天再去的时候,看到这位张老师正在绘声绘色的讲课。这个小教室大概围了十来个学生,学生的态度很积极,许多人举手发言。我们没有打扰他,拍了几张照片就去拜访昨日因故没有见到的朱执中老先生去了。 图六:新私塾大门 图七:张志勇老师在讲数学课 图九:学生们在讨论 清晨,老私塾的门敞开着。一位老者半掬着身子在门前扫地,当他直起身来的时候,便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 ———— 就是在报纸上见到的那面孔。这回见到了朱执中老先生了!我们上前说明来意,老先生有点疑惑的看着我们,随即把我们迎入家中。 “ 老先生,身体还好?每天还上课么? ” “ 老了,都上八十了。近来身体不太好,上的少了。这几日好一点,每天我只上一个小时的课。 ” 朱老先生一边答话,一边要忙着到屋里沏茶。 “ 老先生,我们坐一会就走,别麻烦了。 ” 我们连忙拦住老先生。 老先生这才安安心心坐下,点上一根烟,等着我们问话。他点烟的姿势有点迟缓,毕竟是上了年岁的人了。 面对这样一个老人,这样大的年纪了,还要坚持教学,我们一时间不知该怎么问才好。 “ 您门板上有两行粉笔字:忿思难与行不履阈是出自您的手笔吧,为什么要把它写在门板上? ” 还是同来的道南细心,发现门上有粉笔字。但我想这是小孩顺手涂鸦,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而道南坚持认为这是老先生写的。一是字写的比较工整,位置较高;二是这两句意思较深,不是小孩能写的。这一翻分析,我倒认为是有道理了。 “ 是的,那是教学生的。小孩顽皮,不写着他们记不住。 ” 老先生的口齿清晰,只是他那满口的平江话只能让我们猜个大概。 “ 这句是什么意思? ” “ 是《论语》中的句子: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 “ 是的,忿思难,是最难做到的,想必您以此句劝告学生? ” “ 嗯。《论语、乡党》: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行不履阈,就是走路不要踩门槛。 ” “ 不踩门槛?这句也很重要么? ” “ 彼乡的规距。小孩子不懂,常在门口嘻闹,特地写出来的。 ” “ 《礼记》中这些老规距在你们这里还用的上?现在还有多少能用上? ” 老先生笑而不答,随后默默沉思。 我们环顾老先生家居,家中十分简陋,除了日常需用的床柜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家具。连那张高挂在墙上的《孔子行教图》也老的发黄。随后,我们又问老先生是否有什么珍本古籍,可让我们随喜一下。可老先生只说全记在脑子里,没有什么书。 临行前,我们与老先生合了一张影,随即结束了我们的平江之行。 图十:与朱执中老先生合影: 图十一:朱执中老先生沉思中: 随感 平江一行,太仓促。这一天时间的考察,要把事看透、说透,很难,幸好留下了许多时间来思考。此行湖南在线有几个平江网友十分关注,并给了我许多支持,对于他们曾经生活的地方,他们应该了解的更多,更有发言权。 其实,私塾可以很简单的说:一些老人添几张桌椅教孩子,并没什么了不起,谁都能教。可是它背后的东西确不是那么简单:为什么只有这些老人在教?为什么上年纪的老人不能教了却没有一个年青人接上来?是不是这里太穷,孩子读不起书?教人断文识字确实很容易,但以此成为 “ 老师 ” 确不那么容易,今天有严格的 “ 教师职业认证 ” 。私塾为什么能脱离国家的 “ 认证 ” 为民俗所认可?这里有一大堆的问题。 且不看国内教育,国外的爱迪生就是个 “ 私塾 ” 教育成功的典型。爱迪生入学时被老认为是先天 “ 白痴 ” 拒绝接受他为学生,他母亲不得不亲自教他,这样的教育方式并没有阻碍他成为一个发明家。爱迪生母亲的 “ 不得不 ” 教,而且只能教他一个人,只能说明她对教育制度的无奈 —— 她不会拿儿子的前途与命运开玩笑。在现实生活中,你可以指出某某连 “ 小学 ” 都没毕业混的有多么惨,某某考了某名校分了个好单位过上了好日子,决定自己的命运与前途都是这个教育!我们的教育是阶梯式的,象工厂的流水线一样,一个流程,一个流程的被组装。那一个 “ 流程 ” 没有经历过自然会被视为不合格厂品。自己的儿子自己教没有人会指责你,而要教别人的孩子呢?不要别人认可你这独辟径蹊的 “ 生产方式 ” 吗? “ 私塾 ” ,形象的说,不是机械化的大教育而是手工做坊,手工做坊能出精品吗? 平江人不是太穷,我看到的 “ 五角村 ” 起码有 60% 的居民有二层楼的住房,生活过的不算差。还有很穷的地方,村民们没有钱宁愿孩子不读书,也没有出现过 “ 私塾 ” ,平江私塾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可见,私塾并不是一个贫困的问题,而是一个文化认同的问题,也就是这里的居民认同什么样的文化。村民们自己常说: “ 读新书晓得做事,读老书晓得做人 ” ;这说明他们认同的 “ 老书 ” 是做人的文化传统,又说读了些新书的不能适应当地的生活 ——“ 文不像相公,武不像关公 ” 。有一位平江网友(抟扶摇)说,他们那里前几年 “ 私塾 ” 很多,到了 95-96 年就逐渐减少了。读小学的时候父母还说要送他去读些老书,请老先生到家吃顿饭,送几斤肉就行了。镇上许多家庭都是这样,子女读到初中毕业后什么都不会,很多父母就会抱怨说,还不如当初送去读老书,还可以写写说说之类的,遇到什么红白喜事不求人,也可以赚点外快。 显然,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认同,不是断文认字那么简单。不然,你的教育只能教自己的子女,儿女们在接受你的教育之后还会终生埋怨你,没有送他们去读正规学校读书而丢失许多机会。用《礼记、曲礼》中一段最简短的话来说: “ 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 。私塾老先生当然不会去 “ 往教 ” 拉生源,为什么他身边会聚了这么多 “ 来学 ” 的学生?这只能理解为民俗认可了私塾,私塾又淳化了民俗, “ 教 ” 化 “ 俗 ”——“ 俗 ” 又化 “ 教 ” 两者相承。我们见到的朱执中老先生很贫穷,家徒四壁,而他在全村的口碑极好,这也是有目共睹的。被民俗认可的 “ 私塾先生 ” 不仅是要有师 “ 才 ” ,而且要有师 “ 德 ” ,如此才会有 “ 先生 ” 的名份。这能够解释平江的私塾越来越少,后继乏人的原因。学校的 “ 老师 ” 可以只讲知识上完课就走,只讲升学率不必讲 “ 师德 ” (学校教育是切块的,学生没有选择权),但私塾先生必须要讲,否则没有人 “ 来学 ” ,就是 “ 往教 ” 别人都不会愿意。 从老先生门上的粉笔字 “ 忿思难 ” 与 “ 行不履阈 ” 可以看出这个村子里保留了许多传统礼俗,但究竟有多少我们不能确定。这些规距是写在心里的,老先生只是在教育自己的弟子才会说,不然这是对别人的谴责。应该说,这些礼仪有助于形成乡村善俗,据了解这个村没有打架斗殴的事,理能讲的通; “ 读老书晓得做人 ” ,这种教育也是为了农村。而我看到许多农村都在向野蛮、无知过渡,家中有点财势的很刁钻,家中贫困的野蛮。因此,农村的教育应该有自己的方式:要学技术也要学道德,生活在那里的居民不是一个个拧在岗位上的镙丝钉,只晓得 “ 做事 ” 就行了。 该村另一个传统民俗就是祭祀,现在看来这是农村的普遍现象。民间祭祀直到现在还被视为封建迷信的东西,老先生自然是知道这个的。这些东西倒底是不是 “ 封建迷信 ” ,我想还是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如果是建一座英雄记念碑,每到清明节中、小学生来敬献花圈,我想没有人会认为这是 “ 封建迷信 ” 。为什么祭祀一个为村里做出贡献的人就被视为 “ 封建迷信 ” 呢?众所周知,日本是全球最发达的国家,其祭祀传统也是保存下来了。其中的 “ 国祀 ” 参拜 “ 靖国神社 ” 是亚洲国家最敏感的, “ 靖国神社 ” 则是日本国团结统一的象征。我国哲学家曾子说的好: “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 ,民众怀念先祖能使民风淳朴,有利于提倡善俗。 五角村的 “ 何公祠堂 ” ,何公并不是神,而是一位治病救人的医生,正因为他有良好的德行,村民们才会怀念他。这与人民英雄记念碑的意义相同,村里也有村里的英雄。《礼记、祭统》中确定的能享受国祭 “ 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捍大患 ” 的五种人都不是神仙。以国祭的形式确定下来不过是为了巩固国基,教导国人从善。这从来不是什么封建迷信,搁在五角村祭祀 “ 何公 ” 自然也不该是。 我们再探讨一下 “ 私塾 ” 教育的起源。人从出生开始最早受到的教育应该是父母给的,比如:学说话、学走路、学写字,每一刻都由自己的亲人带着的。如果这些教育不被排除在外,每一个人都是最先受到习俗教育,然后才是学习知识与技能。古代这种亲子教育持续了很长的时间,那时学习的内容也很简单:学习礼俗与一般技能。 《礼记》中记载了 “ 古之易子相教 ” 的古礼俗,这是亲子教育的演化, “ 易子相教 ” 即是有血缘关系的近亲交换儿女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习俗呢?主要原因是由父母来施教会受亲情的影响过份溺爱,责罚不严。由于受到学识的局限, “ 易子相教 ” 仍不足取,随后专司教育的 “ 老师 ” 产生了。这种 “ 老师 ” 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老师,如果非要做一番比较的话,我想有以下几点是不同的: 1 、教材认定:古代老师使用教材的自由度高,完全可以自编、自创。比如:孔子曾删诗教学生,这就是自选教材;先秦诸子们带弟子则是口授心传,自承一脉。直到实行科举制度后,教材才被圈定为《四书五经》,蒙学则大都以《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等传统教材。不过在经义的阐释上,仍有很大的自由度。 现代大、中、小学教材全部统一,自由讲解的程度极小,教师不能宣讲自己的思想。这样教书育人与工人拧一个镙丝钉没有什么区别。 2 、身份认证:古代老师是没有 “ 教师 ” 身份认证的,他是否能从教完全取决于他的德行与学术水平。实行科举制度后,有一些不成文的习俗认定,比如:秀才从事教育名正言顺。 现代教师是有严格的身份认证,即使是某行业的专家也是不能从教的。 3 、教育方式:古代老师很注意因材施教,教人成材。而现代教育成了固定模式,非学成完全一样不可,以 “ 升学考试 ” 斩平不同材资的人。此外,古代教育是言传身教式的,而现代教育是拿着 “ 本本 ” 教的,具体怎么做老师并不管,教完自己的课程就走人。 4 、门槛问题:古代教育求学是不设门槛的,门槛是设在 “ 入仕 ” 。《论语》:学而优则仕。而现代教育则在求学上设门槛,有森严的学历等级。在过去实行分配制度时, “ 入仕 ” 就业是没有门槛的;现在实行 “ 公开招考 ” 也是有严格等级限制的,如:学历条件。 5 、公义问题:古代教育教化色彩重,目的为了教化民俗。现在教育功利色彩重,学生为了求职,学校为了求财。 由于现代教育的诸多缺憾,人们关注一个小乡村至今还保存的 “ 私塾 ” 就不足为怪了。也有人将这种关注解释为 “ 好奇 ” ,从 “ 新闻学 ” 的角度出发,需要炒作一些奇闻逸事。 “ 私塾 ” 除了成了各大传媒炒作的焦点之外,倒底还有没有价值?这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思考。来五角村接替朱执中老先生的是上海青年教师张志勇,有人说他这是好名。我想就是不排除 “ 好名 ” 之外,还有对私塾教育的认同,如果没有这种认同再给树碑立传他也不会来,后来我们与张志勇老师座谈时谈执教多年的亲身体会也说明了这一点。张老师的 “ 新私塾 ” 接替了 “ 老私塾 ” 的消息报道后,全国各地的来信不少,其中有一位快退休的医生来信表示他要来学习取经,退休后办私塾传授医务知识。 张老师端出这封信显得有点激动,他才来了一个月,各地来访的人不少,大都是赞成的声音。现在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由于各级财政办各级教育(村教村办、乡教乡办、县教县办)的政策,宪法规定的九年制 “ 义务 ” 教育没有实现。比如:南江镇是有名的负债财政,累计欠款约 500 万元,这样一个镇政府怎么会拿钱补贴教育?不搭车收费就是好的了;此外,乡村没有优秀教师,优秀教师都往城里跑;教育业都集中在城市,教育高收费在抽农村的血,农村里培养不了也留不住人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子弟也大都留在城市,这些都是造成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张志勇老师主动放弃一个铁碗,往乡下跑,怎么说也都不能以 “ 好名 ” 一言蔽之。最起码,他发展了乡村教育事业是应该肯定的,给他树碑立传也不算过份。 无条件接受现行教育是农民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 “ 学而优则仕 ” ,也是政府出于社会公正 “ 提供一部分公职 ” 让贫困阶层有个出头之日,是一个争取人心的政策。这样一个好政策,谁也不应该唱反调,而平江县某些农民却将 “ 读新书 ” 与 “ 读老书 ” 对立起来,反而认可了 “ 读老书 ” 更适应农村社会,其原因何在?究其根源不外乎是: 其一:当今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小、初、高教材大一统,历时 12 年都不是针对农村的。没有习俗教育的内容,不能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其二:收费高昂,断了农村年青进取之路。如果粗略统计一下,小、初、高到大学历时十五年,至少要花费 20 万元,这 20 万是一个靠种地为生的农民能付的起的么?当代中国教育进入了 “ 死循环 ” ,学历需求被拔高,高校升级热。如今就是读完大学也很难找到工作,唯一希望就是继续读书,再延长教育时间。如此循环下去,高等教育自然成了富人与权贵的世界,与工薪阶层、农民无缘。 因此,农民有理由抗议。由国家来制定学历等级,人分三六九等,还不如科举时代农民有 “ 放下扁担考一场 ” 来的公正。历朝历代国家管的是 “ 考试 ” 引导主流意识,不管教育,一是管不了,二是管不好。古代学者都是民间承认,并没有如此强烈的身份等级,等级制度只是在官僚阶层。 “ 士、农、工、商 ” 中,只有 “ 士 ” 是有等级的,农、工、商是没有身份等级的,现代社会的等级意识为什么反而扩大了? “ 学者 ” 只有真知与伪学之别,真知见之于世,千古流芳;伪学留于世,遗臭万年。民间学者与官方学者正名之争,本来是不应该存在的,国外也从来没有过。为什么在中国出了个 “ 官方学者 ” 与 “ 民间学者 ” 呢?不外乎是,以政治代替了学术、以官僚代替了学者、以学历代替了学术。 任何国家、政党不管那怎么样吹嘘 “ 人人平等 ” ,却找不能放弃 “ 等级 ” 官僚制度。原因很简单,没有 “ 等级 ” 政权都会崩溃、陷入无政府主义。政令要通畅,需要依靠 “ 等级 ” 服从。但将这种 “ 等级任命 ” 扩展到学术,就变成一潭死水了,学术需要理性而不是服从,需要为真理而争辩。因此,我国直到清未最后一个帝国灭亡都没有形成官方定义的 “ 学术等级 ” ,学者的权威来源于民间,做出来贡献自然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国外,由官方认可 “ 学术 ” 等级也是很少见的,学者的权威也是来源于民间研究机构。教育的顶点学术被 “ 等级 ” 定死、政治掐死是当今教育丧失活力的根本原因,当今教育已经成了个今不今、古不古、不中不外的大怪物。昔日,孟子养浩然之气的学风不见了,换之为文凭、为职称、为金钱、为名利。 与张志勇老师座谈时,当我们提到 “ 在现行教育制度下,你是否对私塾的前途与命运担心时 ” ,张志勇老师表示: “ 有点忧虑,但并不担心。在私塾读书的学生大都是升学无望(因为贫困或成绩差)才来的,他们被现代教育所排斥,求知欲旺盛。一是读老书最起码在农村是实用的,能写写对联、祭文;二是能创业,学的都是实用知识,重视能力培养,不象现代教育 “ 理论 ” 学的多,实践学的少;三是现在的自学考试、职业资格考试很多,在 “ 私塾 ” 打好了基础想要考个 “ 文凭 ” 或 “ 职业资格 ” 并不算是个难事。 ” “ 我想,大多数职业考试还是有文凭限制的,且不说是体制外的私塾,就是国家承认的自考学历在公务员招考中都受歧视的。既然是统一招考,又不能一视仁,我想这私塾教育面临的最大困境。 ” 我说。 “ 是的,就是难到这里。希望以统一考试代替统一办学,目前的《民办教育法》应该说是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私塾教育,怎么说都是对农村教育很好的补充。我国的改革开放源于承包到户,我看教育事业也要来一次承包到户的思想大转变。现行的教育制度,学生择校难、择师难、转学难,都被学籍档案管死了。 ” “ 在您那里读书的学生大都是掇学的,也就是差班生,您对你的学生有信心么? ” “ 我对我的学生有信心,做为一个老师教育成就感就是把差的带优,坏的带好。我相信乡下的孩子比的过城里孩子,每一个人的资质相差不会太大,教育只是一个启发心智的问题,而不是要代替孩子去思考。比起在中学从教来,自己办教育可以不受教材的限制,压缩讲课的时间,多教孩子动手。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冒着设备被搞坏的危险也要让他去学习。如何让学生有疑问,提出有水平的问题是关键,我相信启发式教育优于训导式教育,他们并不是先天的差班生。 ” 听了张志勇老师的一翻见解,我感到他来这里的原因不完全是 “ 好名 ” ,而是为了实践一下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正规的中学他是没有这个机会实践的。因此,他用了一个 “ 教育包产到户 ” 制度来说 “ 私塾 ” , “ 私塾 ” 老师带出的学生,成绩就是自己的,学生以有出名的老师为荣,老师以有成材的学生为荣。土地 “ 联产承包 ” 制是从农村产生的新理念,也是改革开放的源头。教育 “ 联产承包 ” 的私塾同样产生于农村,这个古代教育也是个新事物,他会不会推动教育制度的某种变革呢?于当年的凤阳 “ 分田到户 ” 的事件一样,平江县对此不支持也不反对,等着最高层表态。平江私塾则在舆论的关注下,漠漠为农村教育做贡献,它只是一种朴素无华、群众乐于接受的一种教育方式。既然存在,这种教育有没有它的合理性呢? 我设想的理想教育方式很简单:人想学什么就能学到什么,不想学什么他就可以置之不理。这方面,私塾教育有他的优势。不仅老先生的《四书五经》可以 “ 私塾 ” 的方式来教,新老师的数学、物理、化学又何尝不能以 “ 私塾 ” 的形式存在?到这个时候,各式各样的 “ 私塾 ” 遍及乡村,学生可以择师游学,从而选择自己的命运与前程。当然,这是要靠制度保证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政府缩手放开教育。最好的办法是,象过去科举考试一样政府主管考试,设 “ 入仕 ” 关,取消国家认证学历制度。其中,各种专业技术从业资格的考试,可由全国性的行业协会来主办;政府只管对公务员招聘考试。 平江私塾的话题到这里就结束了,然而留给我们思索与探讨的话题还没有结束。现代教育,等待一场新的变革。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3985 次阅读|6 个评论
家乡临汾的过年习俗[转载]
热度 2 halcon 2012-1-27 01:29
在临汾,广义的过年可以从腊月二十三算起,到来年正月二十才算结束。 . Z; z! D* S( ~1 _* o$ x 从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是筹备阶段,打扫、购物,蒸白馍、炸油食,还要给长辈、亲戚送年礼,可以说,家家忙得不亦乐乎。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家家都要“送灶”。也就是举行送灶王爷上天的仪式。灶王爷上天后,会把这家人一年来的所作所为向天宫汇报,作为玉皇大帝对人间赏罚的依据。人们希望灶王爷多为人们说好话,多为人间谋福祉,所以,“送灶”的对联就约定俗成,“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据说,灶王爷爱吃甜食,人们“送灶”时就献上许多甜点糖果,灶王爷吃了就粘了嘴,上了天就不会说人间的不是了。 1 P7 i( Y+ f+ u 民谣说:“腊月二十三,爷爷上了天。先生放了学,学生放了光。”也就是说主管一家大小事务的灶王爷去了天宫,所以,各家不论在家里动土还是煎炸,都不必祭祀。 # t( P6 R% c/ l' w- A; s 过去,这一天也是祭孔和确定私塾先生的日子。 ' g- B# A8 s( m- h+ n- C 祭孔是朝廷钦定的一项全国性祭祀活动。在清朝,每年腊月二十三,以县为单位,凡是有功名(举人、秀才等)的人,都要到县城的孔庙集体祭孔。祭祀仪式由知县主持,晚上,还要用煤块垒成炉子,点起炭火,彻夜活动。记得有篇文章说,全国的孔庙比寺院少得多,所以认为儒教在中国的影响不如佛教。这是不对的。寺院完全可以由佛教徒随便修建,而几乎全国的孔庙都是朝廷下诏而建,否则,谁要随便建孔庙,那就是僭越礼制。所以不能以孔庙的数量来推论儒教影响的大小。 2 i4 X% l" a4 e8 c 腊月二十三也是私塾东家宴请先生的日子。一般会做一桌酒席,先生坐上位,东家作陪,学童在下位。不过,先生吃这顿饭非常紧张,因为明年东家还用不用自己,就全看这顿饭了。酒菜没有讲究,关键是主食。如果上的是拉面,那就是说明年还用,所以,先生就要问,明年什么时候开学。如果上的是饺子,就说明是被解雇了,吃完饭,先生不需再说什么,把帐结算过,打卷行李走人算了。 6 G; L$ @/ ~2 R3 c6 z. t0 r ; }$ Y' i6 D8 Y% Z4 |; ~1 X# J4 k) H 大年三十又叫“月尽”。天黑时分,家家吃过“隔年扁食”(饺子的别称)人们就开始“守岁”,有的一晚上不睡,为的是天长地久,益寿延年。如今,“春晚”年年有,“守岁”自然变成了看电视,赏“春晚”。不过,谁家也忘不了,一过十二点,爆竹齐鸣,烟花绽放,意为接神,把腊月二十三送上天的爷爷接回来,开始一年的新生活。 大年初一,这是过年的高潮阶段的开始,挂红灯,贴春联,各地大同小异。在农村,一大早,先以家族为单位到本家尊长家里上“神祗”(在绢布上按辈分排列本家族列祖列宗,大多只写名讳,也有有画像的),就是共同祭祀祖先,然后,祭过各位家神、家亲,吃过饺子,就开始拜年,从长辈到晚辈,依次参拜。尤其是新娶的媳妇,往往在本家嫂子的陪同下,向长辈们拜年,一路上,年轻人,小孩子,不停地拦路嬉闹,要糖块,开玩笑,嘻嘻哈哈,煞是热闹。 初二,一般有两项活动,一是外孙到姥姥家拜年,二是娘家的小弟弟小妹妹为第一年出嫁的姐姐“祝节”,去时要带上许多年食。过去,媳妇在婆家规矩很多,刚到婆家,一举一动都不自在,话不敢多说,饭不敢多吃。所以,“祝节”主要是娘家给姑娘送些零食,以便独处时垫吧点。 初三,女婿要到丈母嫌家拜年,也叫吃“三顾三”。现在,不仅女婿吃,闺女外孙也一起吃。过去可不行,初五以前,嫁出去的姑娘不能到娘家去,说是不能见娘家的神祗,见了就让娘家人晦气。 其实,这都是男尊女卑思想在作怪。 ) w0 `$ a* c9 {, H$ Q5 F/ \) ]) } / j# ]* W1 h/ F W+ X% Q H 过去,婚姻都是包办,新婚男女,缺乏感情,新婚女子在婆家呆不住;还有的家庭不和,每到腊月就要生气吵嘴。不管怎样,姑娘总想往娘家跑。为了让姑娘在婆家安心过年,就有了这个规矩。现在,已经绝少有人讲究这了。 + f* ?/ k; t' P5 R( C 初五,俗称“破五”,一般不出门,日出之前,要清扫室内外,并把垃圾倒在远处,称作“扫穷”,“送穷”;上午饭要吃“窝窝头”,称作“吃穷窝窝”;两个规矩都是要送掉穷根、吃掉穷根。下午日落之前,家家都要把“神祗”、神像祭拜后,收藏好。到此,过年的高潮阶段才算过去。 w0 L, U$ EV' A$ S1 j / u- M# M1 g( r. j 过年的延续阶段主要有两个节日:“元宵”和“添仓”。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灯节”。这一天,家家吃“元宵”,晚上逛灯会,别有一番情趣。 1 i; `. \. }/ ?8 l 元宵是临汾一带的特产。基本的做法是:先用糖、核桃仁、芝麻等做成块状馅儿,切成粒状,然后在边蘸水边在面中滚,直到大小合适。吃元宵代表着团团圆圆的吉祥祝福,现在,流通方便,物资丰富,“汤圆”到处都有,但“元宵”仍是洪洞人正月十五的必备美食。 1 }: L+ }* [4 h$ @- { x" g v: | 正月十五的社火、灯会是传统的节庆仪式,白天,锣鼓、龙灯、舞狮、旱船、竹马、高跷、抬阁、彩车等,尽情欢闹;夜晚,一家人携手相牵,徜徉街头,观赏各色各样彩灯,还可以猜猜灯谜,照相留念,如果适逢下雪,那更是情趣盎然。所以,当地人把“正月十五雪打灯”看作一种吉兆。 , S8 \$ |4 B4 A4 q' W $ x0 [2 m{' Y! J; [, T } 正月二十“添仓”。 首先是家家户户要把水缸添满,预示来年福满财满,满满当当。而食品方面,在临汾的洪洞,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习俗。 % I( c) wL+ }2 v# R 洪洞的南部,家家做“卷卷”(洪洞特产)。傍晚,在天地、财神、灶君、家神等凡是神灵案前,焚香明烛,献上“卷卷”。这时,小孩子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去各家“偷”食,即使被发现,也绝没人真当作偷。尤其是姓段的人家的,那更是可以尽情地的“偷”,因为偷得段家的卷卷吃,就会一年断灾,平平安安。 ( L$ [1 I/ nv/ L 4 j5 b2 W7 a' x+ K3 G 在洪洞的北部,则是家家做“灯盏”,就是用发面做成元宝、娃娃、锅瓢、鸡狗、农具、场院等式样,或蒸或炸,然后,在预先留好的一个小凹坑里滴油放捻,做成灯盏。傍晚点着,放在墙上、柜上、锅台、炕上,或供献在神案前,或漂浮在水缸中,以祈求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天黑后,你看吧,孩子们成群结队,公开地去“偷灯盏”,甚至要商量好,“先偷我家的,再偷他家的”。谁家的灯盏要一个不少,那就太没有人缘,太没有面子了。
5034 次阅读|8 个评论
立委围脖:应该引进美国少儿的两大习俗:鬼节和sleep over 
热度 1 liwei999 2011-7-16 23:33
中国学习西方,据说圣诞节情人节国内都很热闹了,我觉得给美国孩子带来很大乐趣的两大习俗应该引进:一是万圣节讨糖,俗称鬼节;第二就是这 sleep over 派对。 每年鬼节带孩子出去讨糖(Trick-or-treat),可以感受到鬼节夜晚孩子们狂欢与刺激的气氛,非常有特色。这才是西方文化的精华。 1. 《成长花絮:sleep over》 2. 【配乐录象: 讨糖 , 讨糖 !】(万圣节系列) - liwei999 的博文- 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62400do=blogid=378980
个人分类: 其他杂碎|232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新年习俗
chenbinmse 2011-2-6 16:12
一年一度的中国春节到来了,到处都洋溢着欢乐和幸福的气氛。趁着这个周末的时间,整理一下世界一些国家的新年及相关习俗,给大家拜年啦,恭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都事业有成,合家欢乐,幸福健康,万事给力,心想事成! *中国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起来就是“初始的日子”,也即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是很不统一的。从汉武帝开始,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这种叫法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后,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但大家都知道,元旦远没有中国的春节来得热闹。中国的春节一般会在公历的2月份左右。在春节里,吃饺子,看春晚,贴对联,走亲访友,压岁钱等早成了我们的习俗。 *美国 新年(指1月1日)是全美各州一致庆祝的主要节日之一。美国人过新年,最热闹的是除夕晚上。各地教堂都举行隆重的礼拜活动。人们聚集在教堂、街头或广场,唱诗、祈祷、祝福、仟悔,并一同迎候那除旧更新的一瞬。但是它远不如感恩节或圣诞节那样热闹。 感恩节是美国人的一个重要节日。美国人过感恩节,有点像中国人过春节,是全家人团聚的日子。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美国家庭都要举行丰盛的感恩宴。最常见的传统食品有火鸡、南瓜馅饼和玉米面做的印第安布丁。感恩节期间,美国城乡都要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射击、打靶等体育比赛。一些美国家庭、宗教组织及慈善机构还为穷人、孤儿及流浪者们提供免费的火鸡宴,让那些不幸的人们在感恩节里也得到一份人间的温暖。 *俄罗斯 俄罗斯的新年一般是在公历的1月14日。大多数俄国人喜欢在家过年,享用平时难得品尝的烹调讲究、菜肴丰富多彩的“俄国大菜”。男人们这时会痛饮伏特加,女人们也会凑一凑热闹,浓烈的伏特加不仅可以温暖他们的身体,而且还会驱走他们身上、心里的寒气,并给他们带来一个热辣辣的新年。 *日本 日本人特别重视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为全国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称之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称之为“除夜”,除夜时他们祈求神灵托福,送走烦恼的旧年,迎来美好的新年,称之为“初诣”。另外,除夕晚上,日本有个红白歌会,类似于中国的春晚。日本人称元旦初一为“正日”。在正日,晚辈须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然后到亲友家拜年。新年还是个“吃”的节日,各国人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物来祈求好运。 *德国 德国人庆祝新年通常前前后后有一周左右的时间。这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可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如锦,春满人间。德国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孩子们组成乐队,穿上新衣服,拿着口琴和手风琴,列队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则手持彩旗,跟在后面呐喊唱歌,欢庆新年。 *英国 英国的公历元旦虽没有圣诞节那样隆重,但在除夕夜和元旦,还是根据当地的风俗匀惯开展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以示送旧迎新。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除夕在亲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谈前,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英国的新年庆祝活动大都在除夕火夜举行,比如“迎新宴会”。这种宴会分“家庭宴会”和“团体宴会”两种,宴会通常从除夕晚上8时开始中直至元旦凌晨结束。宴会上备有各种美酒佳肴和点心,供人们通宵达量地开怀畅饮。午夜时分,人们打开收音机,聆听教堂大钟的新年钟声,钟声鸣响时,人们一片欢腾,举杯祝酒,尽情欢呼。 *法国 法国人通常以酒来庆祝新年,人们从除夕起开始狂欢痛饮,直到1月3日才终止。新年夜,法国人合家团聚,围桌痛饮香槟酒,按照传统,这一夜每个家庭都要喝掉所有的藏酒,以避免来年有厄运。法国人认为元旦这一天的天气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们就上街看风向来占卜:刮南风,预兆风调雨顺,这一年会平安而炎热;刮西风,有一个捕鱼和挤奶的丰收年;刮东风,水果将高产;刮北风,则是欠收年。 *印度 印度从每年的10月31日起为新年,一共5天,其中第四天为元旦。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印度有的地区,元旦早上,家家户户哭声不断,人人脸上涕泪横流,他们以岁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来迎新年,是对人生的慨叹。有些地区的人们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由于这种怪异的习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 *巴西 新年钟声敲响后,巴西人高举火把,蜂拥登山,他们争先恐后地寻找象征着幸福的金桦果,这个活动被称为“寻幸福”。据说,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找到这种罕见的果子。在乡村地区,新年期间还有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互相揪耳朵,人们在元旦见面时,会使劲揪住对方的耳朵,表示祝福。 *意大利 意大利传统认为,元旦前夜弄得响声连天可以驱邪,这样就可以新年如意。所以当地人在元旦前会不停地放烟花爆竹,还打碎一切可以打碎的东西制造声响。到了元旦这一天,意大利人家家户户都要燃一炉旺火,而且要使其一整天不灭,因为意大利人认为,火来自太阳,元旦断了火,来年就会不见天日。 *西班牙 在西班牙,当除夕夜12点的钟声刚开始敲第一声,人们便争着吃葡萄,如果能按钟声吃下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平安如意,而且每颗葡萄还有不同的含意,如第一颗“求平安”、第五颗“和睦”、第六颗“避难”、第七颗“祛病”。 *加拿大 加拿大人把纯洁的雪视为吉祥的象征,因此每逢新年到来之际,人们就把道路旁或院子中的积雪扫到自家住宅周围,筑起一道雪墙。据说这样可以阻止邪魔入侵,为新的一年带来幸福。 *澳大利亚 对火热奔放的澳洲人来说,1月是一个举国狂欢的月份,除了迎接新年,人们还要举行各种丰富的国庆活动(1月26日是澳大利亚国庆日)。在最大城市悉尼,神秘火辣的土著歌舞典礼吹响狂欢的号角,舞者都穿着原始的装扮。澳大利亚人一直非常尊重土著部落的文化和传统,特意把这个庆典作为重要节日的开幕式,规模宏大,汇聚国内最有名气的表演者。此外,声势浩大的千人冲浪比赛也挑动着人们的心弦,盛大的汽车展和美味烧烤大会更是让人一饱眼福和口福。 *韩国 韩国人的春节和中国的春节是同一天。在韩国,春节是仅次于中秋节的第二大节日。每逢春节,全国都沉浸在一片喜悦和祥和的气氛之中。 过春节时,最重要的活动是祭祀祖先。韩国人祭祖有严格的说法,仅供桌的摆法就有“鱼东肉西”、“头东尾西”、“红东白西”、“枣栗梨柿”、“生东熟西”、“左饭右羹”等规则。祭祀了祖先,晚辈就要给长辈拜年了,长辈要给拜年的晚辈压岁钱。韩国人春节往往都要互赠礼物,礼物的范围很广,如牛排、黄花鱼、传统点心、健康食品以及午餐肉、香油、蘑菇、柿饼、日用品等等,礼物都要包裹起来,而包裹的颜色以嫩粉色居多。 *新加坡 在元旦这天,晚辈们一般起个大早,然后高高兴兴的从长辈那里拿“红包”(压岁钱)。新年里一般会有社团组成的舞狮、舞龙队沿街表演。男女老幼穿着盛装,带上礼品走访亲友。过年时,人们爱吃油炸糯米和红糖做成的甜年糕。 *比利时 在比利时的新年里,动物最受宠的。通常在元旦这天,他们清早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是给动物们拜年。他们会走到牛、羊以及自己的宠物猫宠物狗身边,煞有介事地向它们问候:“新年快乐!” *匈牙利 匈牙利人在新年时一般不吃禽肉,这是因为鸡鸭等禽类是有翅膀的,因此人们认定吃了它们“幸福”会随之“飞走”。然而匈牙利人认为猪头是象征着幸福、兴旺的意思,所以在元旦前夜他们最爱吃的是烤乳猪,很残忍啊。 *阿根廷 阿根廷人新年必吃的食物是蒜瓣汤,人们认为它可以驱邪避鬼,预示着如意吉祥。由于他们认为水是最圣洁的,所以元旦一大早,合家老少会成群结队到江河中洗“新年浴”。通常在下水之前,大家先把一篮鲜花瓣撒在水面上,然后一同跳进“花水”之中,尽情沐浴。这象征着洗去一切污秽,从而换来幸运美满的新生活。 *墨西哥 按传统习惯,如果想获得好运气,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是不准笑的。另外许多墨西哥人深信你所穿内裤的颜色将决定你新年的运气:当新年钟声敲响时,那些想在新年寻找爱情的人应穿红色内裤,而那些想发财的人则应穿黄色内裤。 *巴拉圭 巴拉圭人把每年的最后五天定为“冷食日”,以此来纪念先烈们。在这五天中,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一般都不动烟火,而是只吃冷食。等到了元旦,千家万户才开始生火做饭,来庆祝新一年的到来。 *埃及 埃及人通过观察星象发现天狼星和太阳一同升起,尼罗河水就会上涨。埃及把尼罗河涨水的这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称为 “涨水新年”埃及的克鲁特人迎接新年,一般会在门口放一张桌子,七八只碟子供着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麦的颗粒,还有好些绿色植物的小芽,这象征丰裕。献给神的东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埃及的新年在秋天,这是因为埃及的农业生产是从秋季开始的。 *泰国 泰国传统的新年,即“宋干节”,也叫“泼水节”,是从公历的每年4月13日到16日。在此期间,人们抬着或用车载着巨大的佛像出游,佛像后面跟着一辆辆花车,车上站着化了妆的“宋干女神”,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身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敲着长鼓,载歌载舞。在游行队伍经过的道路两旁,善男信女夹道而行,用银钵里盛着用贝叶浸泡过的,渗有香料的水,泼洒到佛像和“宋干女神”身上,祈求新年如意,风调雨顺,然后人们相互洒水,喜笑颜开的祝长辈健康长寿,祝亲朋新年幸运,而未婚的青年男女,则用泼水来表示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 *朝鲜 朝鲜人在新年时,家家户户通常贴对联和年画。有的人家在门上贴上寿星或仙女的画像,祈求上天保佑,驱走鬼魅,赐给幸福。新年期间,朝鲜人除了享以美酒佳肴外,还必须要做一种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枣泥和蜂蜜等,蒸煮成与我国的八宝饭相类似的甜饭食用,以预示家里人丁兴旺日子过得象蜜一样甜。 *伊朗 伊朗实行的是伊斯兰历,它的季节和月份是不固定的。在伊朗,庆贺新年就是庆祝春天到来,往往是在公历3月下旬。过新年要隆重庆祝一周,人们涌上街头生起 “篝火”---“夜火”,然后全家人依次从夜火上跳来跳去,表示烧掉“晦气”,迎来光明,驱邪灭病,幸福永存。除夕夜他们一般要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称都要以字母“S”开头的,以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们走亲访友,互祝春节快乐。新年最后一天,全家出游踏青,以避邪恶。
个人分类: 水土风情|39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年初二的特殊风俗
热度 4 outcrop 2011-2-4 12:50
今年在湖北老家过年,今天是年初二。 大年初二在我们这边是个特别的日子, 这一天只会给亲戚朋友中前一年家中有人去世的人家拜年 ,算是逝者的一个祭日,称为逝者的xinxiang(音),肃穆的年初二。因此这一天严禁随意串门,一般人都呆在家里关门休息;少数熟人相遇的,只会淡淡的招呼一声,不会有新年祝福语,更不会进门的。到了大年初三,便又恢复了新年的热情与友好。 这个习俗在我们这边的范围很小,大约三个镇,说话口音相同的三个镇;可能因为这三个镇大部分人口都是明初来自江西(据各姓族谱记载)。隔壁镇则和湖北大部分地区习俗一样:大年初二给舅舅拜年。也有些地方年初二媳妇回门。 我们大年初二这个特殊的习俗,主要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同时也为新年期间忙碌的人们,提供了修整的一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26 次阅读|8 个评论
清明——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的最好时节
张三火 2010-4-5 12:34
今天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对于农业、气象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时值清明,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陈浊,迎来春天新生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因此,清明时节,应该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实施防病健身等养生方法的最佳时节。 每年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民间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出一派春和景明的气象。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 扫墓 ,还有踏青、 荡秋千 、 蹴鞠 、 打马球 、 插柳 等一系列体育健身活动。 1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秋千,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制做而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现代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进健康,而且可以愉悦精神,培养勇气,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2 、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这种游戏能够让人们在春天阳气升发的时节,通过竞技活动,充分活动四肢关节,起到强壮筋骨,增强体质的作用。 蹴鞠游戏,与 今天人们喜爱的足球运动,非常相似。 3 、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农历的三月,春回大地,草长莺飞,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呼朋唤友,相约出游,在明媚的春光里,沐浴着温暖的春风,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感受着鸟语花香,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使陈积了整个冬季的污浊得到排解和荡涤,人会由此而神清气爽,精力倍增,起到很好的愉悦身心的作用。因此,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4 、 植树 清明前后,阳光充足,雨水增多,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在清明植树的习俗。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 年,我国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中国植树节。这对于动员全社会民众主动参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建设绿色家园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 、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够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的传统风俗活动种类繁多,还有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的发展变化,至今仍有所保留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昨日回到老家,天色已晚。在宽阔的大街上看到有许多人在用烧纸的形式缅怀逝去的亲友。可见在人们的心中,对于维护生态、倡导低炭的环保意识还是非常淡漠的,有也是流于形式而已。现在人们对于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都变得很陌生了,可能人们已经没有时间去想清明意味着什么,只知道盲目地去给逝去的亲人烧纸,却不知道烧纸并不是清明节要做的习俗。如果传统节日都这样失去了她原本的内涵和意义,那么在我们这个现代文明社会还有保留她的必要吗?中国的传统节日之所以具有恒久不息的生命力,是因为其中深藏着尊重生命、提倡养生的保健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可千万不要因为无知而把一个提倡清明的节日变成一个乌烟瘴气的污染环境日!
个人分类: 中医研讨|4841 次阅读|7 个评论
武汉人为什么这么有钱?
唯我独尊 2010-2-13 19:41
据官方报道,武汉人2009年人均收入达18300元。在武汉市新世界、群光的高档商场里,武汉人挥金如土,买几千元的衣服,眼睛眨都不眨一下,湘鄂情、楚灶王等高档餐馆更是常年人满为患。据说,武汉一个有钱人一年生活费就要花掉160万!来武汉的外地人常感叹,武汉人真有钱! 武汉人为什么这么有钱?年前听一个同事悄悄给我说,武汉人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年春节都要在自己的家守自己的财神爷!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武汉人有钱的原因,但守自己的财神爷而不合家团聚,却是和其它地方的传统习惯不同的。 春节是中国沿袭远久的传统节日。离家的游子多不辞辛苦,赶回父母家里和亲人们团聚,叙述亲情、朝拜祖宗、访亲问友,巩固传统的情谊,沟通亲人间的心扉,排解一年的辛劳,使家真正血脉相连! 我们家没有各自守财神爷的习惯。从我记事起,我们一家每到春节就在父母的带领下,不辞辛苦去很远的爷爷奶奶家过年。爷爷和奶奶很早就开始准备春节的食物。那时,尽管物资匮乏,但每次春节感觉都是很丰盛、愉快的。所以每次临近春节,就盼着快点去爷爷奶奶家过年。 爷爷奶奶过世后,我们一家就改到父亲家过年。我是离家最远的一个,每年才过国庆,家里人就热切的打召呼,要记得早点买票回来过年啊,从那时,心里就开始忐忑不安了,回家过年?回家过年! 来武汉很多年了,今年无可奈何在武汉过了一个年。武汉的春节是热闹的,满街霓虹灯五光十色,烟花此起彼伏。我已为人父,也将熬成爷,我的家也将成为儿孙过年的中心。然而,武汉,可做为我家以后过年的地方么? 没来武汉,还在很小的时候,武汉依江三镇的雄壮气势,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一直吸引着我。然而,来武汉后,更多的是失望。改革开放高速发展三十多年后,杂乱无章的街道、拥挤不堪的交通,就象一个领导视察后所说的那样,武汉很像一个很大的村庄! 曾以诸多优势,多年来一直雄居全国第四的武汉,早已落后得不能再落后了。目前,武汉的GDP已滑落到了全国第13,甚至在苏州等不少地级市之后。武汉有钱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三十多年来,武汉市走马灯似的上任了十几任市长,大多数雄心而来铩羽而归,没有一个人能憾动武汉根深蒂固的陋习!沉睡的武汉,何时才能苏醒?
个人分类: 博文精品|10258 次阅读|3 个评论
又过年了
wangdh 2009-1-20 12:11
又过年了 (王德华) 尽管进入 2009 年已经快一个月了,可在咱们中国人眼里春节才是真正的新年呢。小时候,听父母讲阳历年和阴历年,还搞不清楚咋回事呢。后来跟洋人打上交道了,人家祝贺你的新年是 Happy Chinese New Year 有时候还特别说 Happy Lunar New Year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全世界都知道咱们中国有自己的新年,也知道每年还都有个动物属相,今年不就是牛年吗。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影响日趋增大,各国华人的地位也在提高。许多国家在中国新年发行中国动物属相的邮票,还配合举办中国传统文化大会展。国家这几年重视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春节也是法定的节日。 春节,是个团圆的日子。在这个时刻,无论身在哪里,游子的那颗心就挂念着爹娘一辈子操劳的那几间小屋。无论多么艰难,总是想尽办法向那个方向赶。看看每年的春运大潮,一年赛过一年。都说新时代了,过年的感觉越来越没有了,可是回家团圆的欲望可是没有减。想家,回家。回到家里,握握爹娘的手,看看他们头上的白发,擦擦他们眼中喜悦的泪花,激动啊。年三十了,要是家里那个游子还没有到家,父母的那颗心啊,怎么都静不下来。老爷子会不停地到村头去张望,有个人影就等着,不是自家的孩子,再等。等的就是全家吃一顿团圆饭啊。 我是没有这个福气了,我心里的那个地方,几间小屋已经倒塌了,只有村西头的那个墓地里,有我牵挂的一个土包。里面的两位老人静静地睡着了。我们老家有个习俗,年三十是要将祖先请回家里来一起过年的。祖先的牌位是摆在堂屋里的。这些年来,都是姐姐们或者外甥们在过年的时候去祭拜老人,送点纸钱和饭菜。我不在家里,祖先的牌位是没有地方摆了。在西北的时候,年三十还带着儿子到十字路口给老人送纸钱的,来到北京好像就没有烧过纸了。 还记得小时候,一进腊月,节日的气氛就开始了。家里一直忙着准备年货,买年画,买过门钱,买鞭炮,买韭菜,买芹菜,买东北木耳(这都是上等菜,招待客人的),买饼干(走亲戚用)。那个时候的猪肉都是生产队里集体分的,也有几家联合杀一个猪的。公鸡是要做鸡白菜的(一个鸡,一大锅白菜,可劲熬,白菜里浸满鸡肉味道)。到了腊月二十三四,一般是扫屋(大扫除),这是很累人的活。尽管昂贵的东西不多,破家值万贯啊。全家一大早,每个屋子里的东西全部折腾到院子里,彻底清扫、擦洗,傍晚将擦洗一新的家当一一搬回到屋里。有时候还刷刷屋里的墙,或者贴上一层新报纸。木头窗户上贴上新的窗户纸,四角贴上剪纸,中间贴上鲤鱼、老虎或者叭狗的剪纸。我当时最感兴趣的就是贴年画了,当时的年画具有时代性,样板戏的,英雄形象的。父亲每年都要买一张毛主席像,除了标准像外,父亲喜欢买毛主席的生活像,像毛主席去安源、毛主席在庐山等等。毛主席像是要贴在房屋里的正中间位置上。当时我们家还有很传统的年画,如穆桂英挂帅等,是一联一联的,记得有四联那。每年父亲都小心翼翼地从柜子里拿出来,认真地贴在屋里的墙上,过了 正月十五 ,就取下来,包好保存起来,来年过年时再贴。 年三十那一天是最忙的。做鸡白菜(也叫蒸鸡),炸油条(也是走亲戚用的),蒸包子,做饽饽(山东特有的吧?就是人们长说的掉渣的馒头)。傍晚就要到墓地里祭拜祖先了。晚上,在煤油灯下,一家人在八点半以前会完成包水饺的任务,这个时候有线广播里就是英特那些奈尔就一定要实现的歌声了。在那个没有电,没有电视,没有春晚的年代里,生活很单纯。再困难,今晚也是长明灯。玻璃罩子灯擦的铮亮,红红的蜡烛,将堂屋和院子照的灯火辉煌。到了将近 12 点的时候(那个时候多数家庭靠估计时间,还好我们家里有一台烟台的老牌座钟),父亲会将我叫醒(尽管是守岁,干坐着,很快就困了)。按照家乡的规矩,除夕夜里是爷们干活,也许是妇女们忙活了一年了,该休息休息了。习俗的具体内涵我不是很清楚,也许是男尊女卑的传统吧,由于年夜里都是些敬天、拜地的事情。一般是我拉风箱,父亲煮水饺。然后就将姐姐们叫醒,起来吃年夜饭了,水饺可以吃两年呢(一夜连双岁嘛)。父亲将放在炕头上烘着的鞭炮拿出来,我和父亲在院子里,挂在一根长竹竿上,我挑着,父亲用香点燃鞭炮。父亲点燃鞭炮后,又忙着点燃大一点的响炮,一般是放六响,图个六六顺,鞭炮和响炮合在一起的声音就是啪啪,嗵!啪啪,嗵!,父亲很会掌握节奏。然后就是磕头祭拜,祭拜完天地后,回到屋里与母亲姐姐们一起吃饺子了。吃饺子也是一种幸福,毕竟平时吃的机会不多。这次饺子,母亲还会将清洗干净的 1 分和 2 分的硬币(当时只有 1 分, 2 分合 5 分的),包在饺子里面,看谁有福气能吃到。吃到的,意味着一年发财啊。我记得很少有机会吃到硬币的,姐姐们吃到了,就放在自己的跟前。最后如果母亲吃到了,就悄悄塞到我手里。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初一早上拜年了。那个时候先到自己家族里去拜年。天还朦朦亮,我们年龄小一点的堂兄弟姐妹们,穿上每年一回的新衣服,踏着厚厚的白雪,一家一家的转,有些还没有开门的,就再跑一趟。每到一家,数数大爷婶婶大娘们,正襟坐在屋里的炕上。我们小伙伴们一进堂屋,就跪下磕头,喊着父母亲叮嘱的大爷大娘给您磕头了!叔叔婶婶给您磕头了!,等听到屋里传出进来吧,我们都排着队进入房屋里,这个时候是个幸福时刻。大娘大爷或叔叔婶婶们会一次给我们发花生、瓜子、糖块,有时候还会给 5 分、 1 角的年钱。记得我一个大爷特别宠爱我,等给我们每人 5 分钱的年钱后,他会悄悄拉拉我的手,偷偷塞进 5 角钱。这 5 角钱往往是我每年最大的年钱了。后来学校里提倡破四旧、立四新(到现在也不清楚是那些内容),老师说拜年的时候,就不要磕头了,一句 过年好就行了。我们也就这么做了,大人们似乎也没有说什么。 过年是个喜庆的日子。初一早上,大人们也开始忙着串门拜年了。长辈的是不能动身的,一辈一辈的挨着拜年,家族里拜过了,远房邻居再来拜。走在大街上,人们相见,总是双拳相抱,问候过年好。到每家里,碰上摆桌的就喝两盅,没有摆桌的,就吃花生嗑瓜子,聊一会儿。这个时候,每家的屋里的地上都是厚厚的花生皮和瓜子皮,按照规矩初五以前是不能打扫的,担心把财神给扫没有了。初二就开始走亲戚了,一大早村里村外,穿着花花绿绿的新衣服的人们,穿梭在大路小道上,满脸喜气洋洋。这种情景会延续到初十左右。 过年的往事很多很多,一时也写不完。很羡慕那些有家可归的人们啊。失去双亲的人,每一个节日,都是一种追思和怀念。好想回趟家,也幻想着能跟父母一起唠唠,也想扑在父母怀抱里撒撒娇啊。这,已经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实现的梦想了。过年了,今年还是不能回去给老人烧纸啊。我的父母大人,您的儿子、儿媳和孙子给您二老磕头拜年了! 祝福我天国的父亲母亲过年好! 祝福家乡的父老乡亲春节快乐! 祝福我的老师、学生春节快乐! 祝福各位朋友春节快乐! 提前给大家拜年了!过年好! 因工作需要今天出趟远门,要在大洋那边过年了。 贴幅自己小时候印象深、喜欢的春联,献给大家: 福禄寿三星共照 天地人一体同春 出门见喜 (王德华 2009.1.20 ) 祝大家牛年快乐!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7242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16: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