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马斯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马斯克的脑机接口秀有重大突破吗?-----人眼新问(20)
dsm9393 2020-9-5 21:26
马斯克的脑机接口秀有重大突破吗? Is Musk's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show a big break? ------ 人眼新问 ( 20 ) 马斯克 的 脑机接口 能让盲人复明吗? 都世民( Du Shimin )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马斯克的脑机接口秀有没有重大突破?有关专家对此发表的看法,笔者加以综合,以此说明这次发布会并没有重大突破,阐述其相关内容,便进一步讨论有关问题 。 关键词:马斯克,脑机接口秀, 盲人复明 ,重大突破。 突破在哪里? 2020 年 08 月 29 日 , 来 自 DeepTech 的 一篇报道 : 这场 15 万人在线观看的直播中, 马斯克 发布了传说中的 Neuralink 脑机交互设备,并向大家展示了三只植入脑机芯片的小猪。 马斯克现场 “遛猪”,宣布在脑机接口重大突破! 这是马斯克的 Neuralink 的发布会 。在其他网站也有相关报道,已成为网络上的近期热点话题。( https://tech.ifeng.com/c/7zK9RX7yb7z ) · 哈佛大学脑科学博士韩璧丞告诉 Deeptech , “ Neuralink 发布的 高通量电极的接口装置是一个突破 , 这是 工程上的重大突破 ” 。 这位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公司的创始人 , 对 侵入式脑机接口 的 发布会 发 表的看法 。 没有说明 电极的接口装置 在 减少发热、散热、结构复杂程度、激光器拆装是否方便?成本是否低廉 ? 等多项技术指标如何综合考虑? · 杜克大学研究员刘冰却认为 : 马斯克 展示的所有技术 , 都是早已存在的,并没有特别新的东西。 ·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安德鲁 ·杰克逊指出,这次展示中并没有什么“革命性”的内容,主要展示了在解决多电极植入的工程挑战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 我国植入式脑机接口和计算神经科学专家刘冰认为, 马斯克 没有提供特别的新知识、没有展示全新技术,因此马斯克也 算不上夸大其词 。 · 柔灵科技公司创始人孙瑜则认为,马斯克所展示的,是把一项已有的技术产品化,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或者是电极。 ” · 马斯克现场 “遛猪” 主要展示了在实现脑机接口的技术路径方面的探索,而非基本原理或技术应用上的突破。 业内专家认为,脑机接口技术的突破应在传感精度、集成计算效率、编解码能力、互适应手段等方面下功夫。 笔者思考马斯克的新近发布会,确实没有展示创新的内容,只是作了些技术改进 , 也就谈不上有什么重大突破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脑机接口 的两种方式的争论由来已久 早在 20世纪20年代 , 科学家发现脑电波后,对脑机接口的探索就已经开始。此后数十年,这项技术逐渐带来一些实用化产品,比如为失聪者植入人工耳蜗可恢复听力。总体来看,脑机接口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神经康复和辅助医学领域,在重症医学领域的应用十分有限。 脑机接口 已经有 几十年的 历史 ,逐渐形成了两大派别: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进行 开颅手术 。 会带来什么样的风险 ?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像是做脑电图检测,设备从头皮或大脑外围获得信号,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不会产生创伤;而侵入式则要在大脑植入芯片,但是获得的信号非常精准。在脑机接口领域,侵入式和非侵入式的争论由来已久。 上述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非 侵 入式的创始人 韩璧丞 认为 : 只有 那些有 脑疾病的患者才 可能 愿意接受开颅手术,这导致了至今 没有 普通人身上 的 数据;二是人类大脑中有近千亿个神经元,要去精细获取每个神经元的信号几乎不可能,而单个神经元的信号并没有太大应用 价值 。 认同侵入式脑机接口的 专 家 认为 : 在大脑之外获取大脑内的神经信号,好比在大海边捕捉蚊子飞过的声音,无论怎么努力,信号的纯净度存在瓶颈。 马斯克也想减少 侵入式的 “ 开颅风险 “ 。他曾表示, “ 希望植入(芯片)过程能够像激光近视矫正手术一样没有创伤,甚至不需要全身麻醉 ” 。 另外这种做法很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以及隐私问题 。 这是上述争论的关键所在 。应当指出的是,这次发布会并没有人体实验的数据,因此风险承诺更难评价,在帕金森手术中植入的是单个电极,如果 植入 上千的电极,问题可就大多了。 也就是说对马斯克的发布会有没有重要突破?涉不涉及两派的争论 ? 笔者思考 应该不涉及。 如何解读马斯克展示的具体内容? 1 ) 马斯克首先演示的 是 手术机器人 ,这 不是新的话题 。 可以把 Neuralink 的新版芯片 LINK V0.9 植入 动物 脑内。芯片尺寸为 23mm X 8mm , 需要在颅顶开洞,将其植入,安装方式与头骨平齐 。 2 ) 马斯克 展示 现场 “ 遛猪 ” , 是想 以 此证明该设备对大脑信号的采集和解读能力。 对此 韩璧丞 认为 , MIT sodini 实验室此前 也 发布过一个 类似实验 ,在猪的脑表面读取了类似 ecog 信号。 3 ) 脑机接口和机械臂 中科院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李骁健博士说,早先美国国防部资助的 “ 脑控机械臂 ” 的需求,借助于脑机接口和机械臂,让 “ 缺胳膊少腿 ” 的伤兵能实现生活自理。 “ 早期做的这类电极要扎得比较深,是戳进大脑深处( DBS ,即深度脑刺激疗法)。 ” 教授级高工的李骁健博士也认为 : 马斯克展示的这种电极不会扎得深,就是刺在大脑皮层上,实际上就是 运动控制 。 4 ) 关于盲人复明的研究 过去 有商业公司尝试在盲人的视觉皮层植入电极,期望让盲人获得视觉感应,目前只能让盲人看到一些光亮,根本没有真实视觉。欧盟的脑计划也有此相关内容,深圳的研究所也做这方面的工作,没有成功的相关报道 。 5 ) 机器与大脑之间的解码与互动 关于马斯克所阐述的这项技术的其他一系列应用,则都要牵扯到机器与大脑之间的解码与互动。 北师大珠海校区认知神经工效研究中心的李征研究员认为 : “ 如果不考虑精度的话,对于脑电波的解码在 20 09 年就已经有人做了 。 马斯克那个视频,一些变量精度的确提高了,他们选择的解码比较容易。 ” 密歇根大学医学院麻醉系的黄梓芮博士认为 : 目前的芯片植入主要针对运动皮层,而 运动皮层信号的解码技术早已实现 ,不是难点。 如果马斯克发布会涉及解码人类语言,决策或意识内容,那么一定要有神经解码的新技术 。 Neuralink 与人脑打交道,缺少神经科学的知识,机器学习也可能会走弯路。 李征认为,马斯克对于这个项目的诸多美好设想,目前的限制不是硬件,而是神经科学知识。我们对一些疾病了解还不够深入,所以即使他们今天已经做好了植入系统的硬件、软件和 FDA 的许可,还是不能解决马斯克列出的大部分问题 —— 或许能解决一两个,其他的都要等着神经科学或者其他方面的研究到位才能做到。 在美国多年从事康复研究的林方博士认为, 脑机接口只是作为辅助工具 ,帮助那些有语言障碍或者运动障碍的人实现正常的器官功能。 Neuralink 目前能解决与动作有关的信号解码,但与人的思维意识还有很大距离。 6 ) 无线传输 林方博士评价, Neuralink 的系统实现了微型化,没有现有设备的累赘,但还需要实现解码信号的 无线传输 。只是相对于有线传输,无线传输需要解决 电池能耗问题和解码信号的高保真问 题。电池的问题或许通过无线充电来解决,否则长期而言就需要反复拆卸、安装植入大脑的装置。 黄梓芮则认为, “ 基于我对发布会内容的理解,这 无线 传输似乎已经实现。目前的主要挑战是距离限制( 3-10 米),有效频段范围和数据的质量。 ( http://nws.sciencenet.cn/ , 2020 年 08 月 29 日 ) ( http://dy.163.com/article/FLHSBJ1605119734.html ) ( http://news.sciencenet.cn/ 2020/9/1 14:42:21 ) (微信号: ChinaVentureWeixin ) ( https://www.linkedin.com/feed/news/ 马斯克靠小猪掀起脑机狂潮 -4932148/ ) 问题在哪里? 马斯克在发布会上说,未来人人都可以在脑部植入一个芯片, “ 解决从记忆力丧失到听力丧失、失明、瘫痪、抑郁、失眠、极度疼痛、焦虑、成瘾、中风、脑部损害等一系列问题 ” 。 在马斯克看来未来的前景十分美好: · 可以用来重新训练大脑中导致上瘾和抑郁的部分 ; · 可以帮助强迫症患者,是否可以刺激催产素、血清素和其他化学物质的释放 ; · 可以帮助那些患有受伤、自闭症和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或 ALS 的残疾人 ; · 可以 “ 直接用我们的芯片 ” 播放音乐 。马斯克的芯片成了 “播放器”。 实际上 Neuralink 的目的是实现人机共生或人机 融合、恼 机 融合 。这与美国人工智能专家库兹韦尔一样的思维,一样的诳语 。 ·有人担心人工智能会屠杀人类,因此需要寻找解决的办法,这就是 将 人 和机器结合,通过脑机接口,实现 大 带宽的信息传输。 “ 如果你不能打败他们,那就加入他们。 ” 这是 脑机 融合的研究目的吗? · Neuralink 是马斯克的联合创始人之一, 2019 年的发布会之前,他曾公开表达质疑。他向《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表示,马斯克推动的技术更适 合 基础研究, 想 推动人类使用这种技术可能 为时过早 ” 。 · 2017 年,研究小组曾在一次手术中将 10000 个电极植入活羊的大脑,但实验失败了。 没有说明失败的原因 。这表明 植入电极 越多是不是就越好? · Neuralink 使用的是柔性聚合物,这种聚合物在人体内不太可能 使用 十年, 如果材料更新,难道再进行升级手术不可吗?至少电池是需要更换,一个正常人谁能干这种事情 ! 笔者思考 应当指出的是,上面综合了专家的有关评论,都是属于同向思维,同方向研究的专家,但是没有对 脑机接口 有不同看法的专家的意见,如何检验马斯克对他研究的脑机接口的诸多承诺?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是在视觉方面,因为人眼的感官信息占了绝大部分,因为人的视觉又与大脑有关,还与心有关,这些问题如何解决?例如, · 视觉系统到底有几个通道?视觉系统的反馈通道在哪里?视觉通道中有没有无线传输通道? · 视觉系统的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怎么才能找到他们之间的链接?怎样解释这之间的运行机制? · 视觉系统的细胞之间的同步运行机制,在引入诸多电极以后,这两者是什么关系?电极之间的同步与细胞的同步,是不是相同的运行机制? · 脑电波与视觉之间的关系,这之间的细胞连接至今不清楚,神经元回路能不能够与实际细胞连接相同?尚未证实。 · 脑机接口 能否让盲人复明?欧盟的 脑 计划还有三年时间,就可以知道他们解决了盲人复明问题没有?研究盲人复明问题,还有其他方法,这些方法之间,谁能解决?谁能搞清这之间的内在机制?马斯克认为 10 年内能解决,他的话能不能兑现?只能拭目以待!
个人分类: 博客|3192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对疫情 马云的新感悟?
dsm9393 2020-7-30 10:04
面对疫情 马云的新感悟? Why discuss the scientific propert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都世民( Du Shimin )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马云的 感悟 。这主要是从一些文章和 马云演讲 中,对其不同階段 的 感悟做些归纳 。 马云的 这些 感悟与最近演讲中提到的感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 马云的最新 感悟 。最后对 马云的 感悟涉及的问题做些讨论。 关键词:马云 感悟 , AI , 马斯克, 新冠疫情 。 马云 的感悟 1) 创业感悟 :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 ·创业会没有稳定的收入;没有请假的权利;没有得红包的机会。 然而却更意味着:收入不再受限制;时间运用更有效;手心向下不求人。 · 创业就好比走钢丝,稍微在哪个地方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甚至有生命危险,控制创业的风险是创业者保全自己的技巧。 · 创业就如同品茶,成功在于选择投资小,赚钱快的项目,你需抓住时代的脉搏 。 ·不要以为 在创业之前经过反复论证 , 就能把事业发展的规划全想明白,是不现实的 。 ·创业最怕就是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 ·创业者优点明显,他们往往热情和有韧性、有知识、有勇气,但缺点也很明显。懂技术的不懂管理,懂管理但缺乏技术的前瞻性 。 ·创业要找最合适的人,不一定要找最成功的人。 ·创业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选择一个非成熟市场, 会使创业早日成功的几率大一些。 ·创业想法若不同,结果便不同;选择不一样,生活才变样。 ·大家看不清的机会,才是真正的机会。 ·一个好的东西往往是说不清楚的,说得清楚的往往不是好东西! 要关注市场潜力的大小以及实施计划的可行性。 ·这世界最不可靠的东西就是关系。 ·免费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 · 生意的第一要素是要用心 ; 第二要素是用脑 ; 第三要素是必须要花时间、要花精力和花体力 ; 好生意都是需要时间和心血积累打造起来的 ; · 对你的产品和服务感兴趣的人非常重要! · 花大钱砸市场而不是靠创意 、 耐心 、 服务去发现 “ 知己 ” 市场,那是愚蠢的自杀行为。 · 要学会相处的不是生意是未来,是明天的生活方式! ·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 ·忘掉 money ,忘掉赚钱。 ·即使对手很弱小,也一定要把对方看的很强大,即使对手很强大,也不一定要把自己看的很弱小。 ·创业成功最关键的是创意,更重要的不在于创意本身有多少美妙和神奇,更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的不可复制, · 有钱时,钱不值钱。没钱时,人不值钱! 2 ) 励志感悟 ·要比抗失败的能力; ·要比眼光、胸怀和实力。 如何对待竞争? ·不一定去参与争得你死我活的商战,那是最愚蠢的。 ·眼睛中全是敌人,外面就全是敌人。 ·竞争时不要带仇恨,带仇恨一定会失败。 ·竞争乐趣就像下棋一样,你输了,我们再来,两个棋手不能打架。 ·真正做企业是没有仇人的,心中无敌,天下无敌。 ·别把抱怨当习惯。 · 不论是成功,还是落魄,对未来要充满信心。 ·小聪明不如傻坚持。 3 ) 成功感悟 : · 做生意的第一要素是要用心 ; 充满感恩的人容易成功 。 第二要素是用脑 ; 做生意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在创作或发现一种你和你的客户之间的一种共同认同的价值。第三要素是必须要花时间、要花精力和花体力。 ·好的心态,是一切成功的开始 。 心态决定姿态,姿态决定状态。 ·做企业赢在细节,输在格局。 ·不能统一人的思想,但可以统一人的目标。·让员工笑着干活。 ·领导永远不要跟下属比技能,要比眼光:比看得远;要比胸怀;要比实力。 ·人一辈子要明白钱和权两个东西是绝对不要碰在一起,当了官永远不要想有钱,当了商人千万别想权; · 学习他人,不要老是想着要学习那些遥不可及的大人物,从身边的人学起,要善于挖掘身边人的优势之处,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并且学习之 。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4 ) 人生感悟 : ·人生在世是在做人,不是在做事。 ·什么是失败?放弃就是最大的失败。 ·什么叫坚强?经历许多磨难、委屈、不爽,你才知道什么叫坚强。 ·你的职责是什么?比别人多勤奋一点、多努力一点、多一点理想,这就是你的职责。 ·傻瓜用嘴讲话,聪明人用脑袋讲话,智者用心讲话。 · 人生应该拥有 以下七 张保单 , 提早规划,提早安心,做一个没有后顾之忧的人 : 孝敬父母 ; 结婚成家 , 夫妻互保 , 相亲相爱 ; 为子女投保未来,爱心体现 ; 人到 30 岁,理财比赚钱更重要 ; 养老储备,不 要将来 成为家人的负担 ; 遗产规划,世代相传的爱 ; 慈善捐赠,大爱无疆 。 ·在人生的道路中,应是左边种植梦想,右边种植真实,随时采撷,收获希望。 · 很多人一生输就输在对新生事物的看法上 。 以上是笔者归纳的马云过去的相关感悟。将这些感悟与最近马云的演讲对比,可以看出他的新的感悟,立足点在什么地方?他做了些什么? 世界巨变 如 何 担当 ? 2020-07-10 ,人民网刊文: “ 马云人工智能大会演讲:世界巨变,与其担忧,不如担当 ”。( https://hope.huanqiu.com/article/3yzvI8sN7eb ) 文章指出 : 7 月 9 日, 2020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开幕,疫情之后再看未来, 科学家和企业家们都有新的感悟 。有什么新的感悟? 面对新冠疫情, 我们看到了人类对自己的陌生,对地球的陌生,相比对外探索, 人类对自身的探索显得更难也更加重要 ; 2 )面对 新冠疫情 ,中国做了什么? 科学家们用智能算法帮助医生快速诊断新冠 CT 影像;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 ; 让银行可以识别农作物生长情况,从而为农民发放纯信用贷款。 马云公益基金会 做了什么? 向全球捐赠物资 ; 搭建了覆盖 232 个国家和地区的实战共享平台,方便海内外医生交流抗疫经验。 3 ) 相隔一年,世界已巨变,技术变革提前并且加速 ; 如今世界如同一片着了火的森林 ! 4 ) 人类现在最重要的是解决好自己的问题,解决好地球的问题 ; 5 ) 移居到其它星球,都会面临同样的麻烦和灾难 ; 6 ) 人工智能应该解决地球面临的问题,把人类送到火星是好,但地球上 70 亿人的生命和生活更重要 ; 人类资源、能力和知识应该用来加强沟通和合作,不是制造隔阂、扩大分歧 ; 7 ) 为活下去而做的创新 , 才是最强大和不可阻挡的动力 ! 8 ) 马云与马斯克都是企业家,不是科学家 ,都从事人工智能的研发。 9 )马云曾经热衷于无人餐厅,无人商店,智慧城市,城市大脑。马斯克现在热衷于殖民火星,还要将千个电极植入人脑,让盲人复明。面对疫情,没有开发出新的产品。 10 ) 报道称,控制疫情的努力出现令人振奋的前景:医生和科学家已从病毒性肺炎、疾病传播和外科治疗方法等方面就新冠肺炎发表了近 5 万篇研究论文 。世卫组织数据库甚至收录 74 篇有关病毒引发焦虑的论文。 全球新冠肺炎病例已经跨越 1500 万大关,死亡病例也超过 63 万 , 专家警告说,研究人员对新冠病毒的长期免疫反应的研究尚不充分。其实这是研究新冠病毒的两个途径,一是研究病毒本身,另一个是病毒如何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寻找干扰病毒的武器 。 最近英国制药公司塞奈尔根生物技术公司发现,一种源自干扰素蛋白的吸入式药物有助于抵御新冠病毒对免疫系统的攻击。 相关论文数量十分惊人 。 报道称该公司的试验时间却很短、范围又很小,只涉及 101 个病人。因此有些专家认为,评价这个试验结果还为时尚早。因为有关干扰素的研究警告,由于某些蛋白本身容易引发炎症,即激活免疫系统对抗炎症,最后可能对人体 弊大于利 ,引发人体免疫系统大规模的 过度反应 ,在攻击新冠病毒的同时攻击自身细胞。[ 10 ] 面对疫情 , 人工智能的企业家在寻找和制造抗新冠病毒的武器,不如人意,相关报道比较少,希望马云多担当一些 。 参考资料 [ 1 ] 马云最新感悟 , 2015-07-02 23:01 ( https://www.sohu.com/a/21050019_197164 ) [ 2 ] 马云的 3 个感悟,简单又精辟 ! 2017-09-01 00:15 ( https://www.sohu.com/a/168729999_713022 ) [ 3 ][人生感悟],马云成功后留下的 14 句话,看完你有什么感悟?努力为明天, 2018-12-1 1 ( http://www.pinlue.com/article/2018/12/1113/387815704812.html ) [ 4 ] 最新马云演讲感悟 , 2018-06-20 09:40 ( http://www.gxpww.com/article/wz1867435a.html ) [ 5 ] 马云的新制造到底是什么? https://zhuanlan.zhihu.com/p/86431978 [ 6 ] 马云人工智能大会演讲:世界巨变,与其担忧,不如担当 , 来源: 人民网 -IT频道 , 2020-07-10 。( https://hope.huanqiu.com/article/3yzvI8sN7eb ) [ 7 ]动动 “意念”,音乐直流大脑,马斯克脑机接口一年内植入大脑或将实现! 来源: 雷锋网 , 2020- 07-2411:47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433690 [ 8 ]人工智能可以模仿马斯克和你聊天了! NEXTMIND , 2020- 07-24 ,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10093112491979783845%22%7Dn_type=0p_from=1 https://new.qq.com/rain/a/20200724A0O36800 [ 9 ]美媒:科学家预言人脑将与互联网连接 , 来源:参考消息网 , 2019-04-18 15:09:23 http://www.cankaoxiaoxi.com/science/20190418/2377721_2.shtml [ 10 ] 英媒披露:科学家如何找到对抗新冠病毒的武器 , 来源:参考消息网 , 2020-07-28 。 http://www.cankaoxiaoxi.com/science/20200728/2416826_3.shtml
个人分类: 文化|2364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婆不卖瓜,特斯拉车主说自驾》
热度 1 liwei999 2020-7-3 12:41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这是改开以后进口汽车大举入境听到的最响亮的广告词,也是我们在特斯拉前最忠于的厂家品牌了。除了一度短期尝试过二手车马自达626和Honda CRV外,换过的四次新车都是丰田,从 Corolla 到 Camry,再到 Prius 和 Camry Hybrid。 如果没有电气化和AI革命,丰田作为贴心厂家也的确没有什么好挑剔了。人有惯性和惰性,估计就一辈子跟它了。可是半路杀出个特斯拉,一开始以为无缘,因为家里车库成了仓库,满是舍不得扔的陈年旧货,无地支持充电了。后来老友指出外面充电也很容易,这才搭上了特斯拉大篷车。 昨天新闻特斯拉一枝独秀,二季度疫情期间被迫停产两个月依然表现靓丽,大幅超过华尔街预期,交付了9万辆(分析家预期是7 万),其中有两万多 Model Y。眼看股票又一轮大涨,快天价了。丰田比特斯拉量产和交付能力大27倍之多,结果市值却被特斯拉超越。从来不乏唱衰(short)特斯拉的投机者,据说他们被坑惨了,有的几近破产。 特斯拉的魔力何在?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实惠? 至少对我,特斯拉的自动驾驶(auto-pilot / full self driving)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开车的三大隐患。这开车三大险,一辈子感觉有阴影:(1) 是换线; (2) 是上高速并线;(3) 是打瞌睡(疲劳驾驶)。 换线和并线对于我特别重要,是因为我比较笨(右脑欠发达?)。开了30年的车,迄今换线还不时会发怵。发怵的感觉就是在赌命、冒险。这种感觉很不好。现在好了,我要换线就只管打转向灯,然后半闭着眼睛由他去,不用先侦查敌情,后检查盲区。迄今为止,特斯拉自动换线已经实施了多少千万上亿次了,因为换线而引起的事故一次也没有过。这不奇怪,它有那么多眼睛(8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外加1个前瞻雷达),又长于心算,换不过去它不会冒险。而通常情况下,它总能找到足够大的空档和机会。人就不同了。手脚笨的人心理素质差,错过机会的事情经常发生,不该冒险的时候,又常常糊里糊涂冒险。没法跟机器的冷静自若比。从来没见过机器发慌,只偶尔见过它换线刚要启动,突然重回原线,那是因为后面的空档被某人突然加速缩小了,它及时做出反应。 这第(2)项是从匝道上高速,心惊肉跳过不知多少次了,尤其是当年刚学驾驶的时候,那简直就是鬼门关。北美的有些路口设计得忒短,好像逼着你去撞车似的。谢天谢地,特斯拉现在接管了。当然,目前的感觉匝道并线还是不如换线让人放心。虽然也没听说过特斯拉因为并线出了事故,但是有时候还是觉得它有些鲁莽,让人心理感觉不好,有时候情不自禁自己要接管过来。希望这个功能进一步加强,不仅仅是确保并线的安全性,而且要寻找最佳并线策略,照顾驾驶者的玻璃心。 第(3)项是疲劳驾驶。这种事情身边的亲朋好友出事故、大难不死的,已经有若干起了(因此伤残、乃至一命呜呼的报道也见过不少)。我自己也有过若干次惊魂一刻的恐怖体验,一想起来就后怕:突然瞌睡受不了,多次挣扎后不知何时突然在高速上就打了几秒钟的盹,冥冥之中的恐惧之神又使得惊醒过来。高速路上的困倦感觉非常不好,惊醒后的感觉更加糟糕,总觉得是从死神身边走了一趟回来,往往心跳虚汗不止。虽然可以用逼迫自己下高速小睡片刻的办法来应对(现在也大多这样践行了),但实际上一辈子完全不冒险疲劳驾驶,估计谁都做不到。很多时候是自己在停与不停之间纠结,感觉还撑得住,总想再坚持一下,觉得掐大腿,唱革命歌曲、鬼哭狼嚎、喝浓茶或咖啡,以为总可以坚持到下一站,不必荒郊野外地下高速。现在,这个问题基本解决了。不是因为自动驾驶可以代替你的睡眠,而是因为:(1)由于 90% 以上的时候,自动驾驶功能使得你处于放松状态,同样的路程紧张感疲劳感大为降低,疲劳驾驶出现的几率大幅度降低;(2)万一打盹了几秒钟、几分钟,虽然规矩上不被允许,但有自动驾驶罩着,安全性上其实是没有问题的。 驾驶三险基本解决,而且只会越来越好,你说这个不是实惠什么是实惠。所以几乎所有的特斯拉车主自愿做自动驾驶的小白鼠、做被割的韭菜,自有其心甘情愿的道理。 【相关】 《 是特斯拉的自驾AI牛还是马斯克牛? 》 《AI 赚钱真心难》 https://ts.la/wei29218 :用这个推荐订购特斯拉,你我都可得到1000英里免费超冲。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3645 次阅读|1 个评论
《马斯克的AI牛皮》
liwei999 2020-7-3 12:38
马斯克名句: The FSD price will continue to rise as the software gets closer to full self-driving capability with regulatory approval. It(At) that point, the value of FSD is probably somewhere in excess of $100,000. 随着软件在监管机构的批准下越来越接近完全自动驾驶能力,FSD(全自动驾驶软件包)的价格将继续上涨。最终的FSD价值可能超过10万美元。 吹嘘说这套FSD全自动驾驶软件一旦完全建成,它的价值应该在 10 万美金左右。一辆车才 4 万美金,软件能值 10 万。只有马斯克的大嘴可以吹得出来。但是这是垄断价格,你没法子。支持他这套AI牛皮的是这样的论证,看能不能自圆其说: 他说你买了一辆特斯拉 4 万,然后你按照现在的价格 8000 美元(昨天是 7000 美元)买这个还没有实现的全自动驾驶。你就具备了参加 Robo Taxi (无人出租车)网络的资格,到时候特斯拉在你睡觉的时候,就发指令把你家的特斯拉开出来服务客户,所赚取的钱两家分成。你啥也不做,结果一年就可以挣钱10万。你如果现在不买不到一万美刀的 FSD,到了能够赚钱的时候才购买FSD去加入它的赚钱俱乐部,也是可以的。但对不起,那时候 FSD 就要售价为 10 万了。你一年左右可以赚回来,也不亏,是不是?所以说,FSD 的价值随着功能的增强和全面是递增的。 多漂亮的一套说辞。商人(企业家)做到他这份上,真是开眼了。 软件的高价只能靠垄断。一旦出现竞争,软件的价格绝对是不断下降。但是马斯克底气足是因为他现在没有竞争。没人有能耐或敢于把FSD交付给市场和终端车主。其实以前为特斯拉提供辅助自动驾驶服务的 Mobileye 就跟它不相上下,差了还不到半步,而且也不依赖昂贵的激光雷达。但是这半步还是很难追赶,因为特斯拉是硬件软件一体的,而前者只提供软件解决方案。另外,特斯拉数据源源不断,这对于离不开大数据的AI神经网络训练是关键性优势,特斯拉的自驾性能预期提升速度会呈现加速度。其他的自动驾驶比特斯拉的表现强的不是一家两家,他们依赖昂贵的激光雷达,无法把这些高大上的自动驾驶AI能力融入量产电动车,交付给客户。特斯拉的AI垄断价格,估计还可以至少维持5年。(最新的消息是,中国有的厂家已经可以造出便宜可用的激光雷达了。那时候,特斯拉的垄断可能会被打破。) 马斯克还有一句名言,大意是:世界上所有的车,都是随着时间折旧贬值的。唯有特斯拉,是不断增值的资产(appreciating assets)。都什么年代了,还去买燃油车,只有大傻瓜才不买特斯拉。 论证这一点,马斯克使用了完全相同的 Robo Taxi 帮助你睡梦中赚钱的说辞。他说,维持这个无人出租车队的是特斯拉,而特斯拉自己不可能一夜之间造出来足够多的出租车。因此必须与特斯拉车主合作,让利分成。你作为车主,先投资买了特斯拉,一旦它成为摇钱树了,你就被特斯拉收编。 美丽的神话。但貌似逻辑上也没大的漏洞。无人驾驶出租,按照马斯克,是一两年内的必然,AI 本身的能力毋庸置疑,其安全性要远远超过人类驾驶。唯一的障碍是政府监管部门是否及时批准无人出租业务。 老友说:“要做无人出租车的话,电池容量要大大增加,或者做到无人自动充电”。 可不,马斯克本质是忽悠。他说的半真半假。他在一个访谈节目已经展示了无人自动充电的原型机。电池容量的问题,说是百万英里电池已经有技术突破,今年底可以量产。但电池是整个车成本的 40%,老的车总不会去给免费更换电池吧(购买FSD的老客户,特斯拉许诺免费更新电脑硬件到 HW3,也是费了很长时间还没做好,比起电脑硬件,电池硬件成分更大得多)。 不久前在某AI峰会上,二马(马云与马斯克)对谈,感觉是一个暴发户遇到了不食人间烟火、充满“爱”(AI)心的外星超人。这一眨眼,超人也成了暴发户!据最新报道,马斯克的财富已经超越马云。 IMG_4154 IMG_4137 【相关】 《王婆不卖瓜,特斯拉车主说自驾》 《 是特斯拉的自驾AI牛还是马斯克牛? 》 《AI 赚钱真心难》 https://ts.la/wei29218 :用这个推荐订购特斯拉,你我都可得到1000英里免费超冲。
个人分类: 立委随笔|40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有理想的“疯子”是多么可怕?——那个叫马斯克的又在改写历史
flysky97 2020-5-31 11:18
一个有理想的“疯子”是多么可怕? ——那个叫马斯克的又在改写历史 齐云龙 一个“商人”,却做了一般科学家都不敢做,或者根本做不了的事情……这个人物,说他在改写历史,似乎并不过分…… 正文: 一边是美国示威已席卷70多个城市,白宫紧急封锁……在中美两国剑拔弩张之际,难免少数人对此有些幸灾乐祸的味道。 ——这大概就是普通人所能面对的现实生活! 而另一边, 北京时间 5 月 31 日 03:23 分,SpaceX 公司首次成功发射载人龙飞船,成为有史以来第一家将人类送入太空轨道的私营企业;在约 19 个小时后的 22 点 30 分,载人龙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国际空间站终于迎来了新的访客——史上第一艘商业载人飞船。—— 这大概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所追求的理想! 在关键的对接过程中,飞船和国际空间站恰好飞过中国的上空。历史性的一刻在众多国人头顶悄然发生 。 这, 倒是值得大多数国人沉默和沉思了…… 图片来源:NASA 那个钢铁侠 马斯克再次创造了历史 。这次,SpaceX成功发射了一枚搭载有龙飞船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而在龙飞船内,还载着NASA的两名宇航员,道格·赫利和鲍勃·本肯。前者曾在9年前,从同一座发射台出发,完成了美国航天飞机的“谢幕演出”。这意味着,自2011年阿特兰蒂斯号退役以来,美国本土第一次完成了载人航天任务,而完成这次任务的火箭及飞船,均出自SpaceX的自主研发,换句话说,这也是美国载人航天任务第一次由一家私营航天公司完成。 SpaceX的这一飞,飞出了美国航天史的前世今生。 维持航天领域的光鲜亮丽是要付出代价的。数据显示,30年间,航天飞机总计烧掉美国政府1960亿美元,每一次点火动作,意味着14.5亿美元飞往太空。另一方面,始终存在的安全隐患也让NASA心有余悸。1986年和2003年,美国航天飞机发生两次重大事故,共造成14名宇航员遇难。高昂的发射维护成本和技术风险让航天事业笼罩在阴影之下。 对特朗普来说,在因新冠肺炎疫情重创美国经济,因暴力执法带来的种族矛盾越发激化的背景之下,SpaceX的这一飞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在这里,我当然不是要歌颂美国的总统! 但是,那个叫“马斯克”的人物却值得商业界和科学界共同研究和学习的榜样! ——当然,我也认为,中国尽早将商业和科学两界的分隔缩短,或许将会取得更好的成就! 马斯克,可以算是一个优秀的商人,也可以算是一个科学家;你可以说他有些“疯狂”,也可以说他有理想! 也许中国有这样的人在努力模仿他——比如百度的李彦宏,但是似乎还相距甚远!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1971年6月28日出生于南非的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现名:茨瓦内),拥有加拿大和美国双重国籍,企业家、工程师、慈善家。 现任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SpaceX)CEO兼CTO、特斯拉公司CEO、太阳城 公司(SolarCity)董事会主席。 本科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经济学和物理学双学位。 1995年至2000年,埃隆·马斯克与合伙人先后创办了三家公司,分别是在线内容出版软件 “Zip2”、电子支付“X.com”、国际贸易支付工具“PayPal ”。 2002年6月,埃隆·马斯克投资1亿美元创办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出任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技术官。 2004年,埃隆·马斯克向特斯拉汽车公司投资630万美元,出任该公司董事长。2006年,埃隆·马斯克投资1000万美元与合伙人联合创办了光伏发电企业太阳城公司。 ——普通人,如果三件事情做成一件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可是人家居然都能做成功——这难道是“马太效应”太过火了吗? 2012年5月31日,马斯克旗下公司SpaceX的“龙”太空舱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后返回地球,开启了太空运载的私人运营时代。2018年2月7日4点45分,SpaceX公司的“重型猎鹰”运载火箭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首次成功发射,并成功完成两枚一级助推火箭的完整回收。 这个被身边人称为“天才”的孩子,在17岁那年去了加拿大,而他的最终梦想地则是美国,他说“那是一个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的地方。1992年,在皇后大学学习两年后,离开了加拿大,转而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商业和物理;在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后,又留校年,获得第二个物理学士学位。毕业时马斯克考虑了三个最想涉足的领域,这三个领域在他看来都是深刻影响人类未来发展的领域,分别是: 互联网,清洁能源,太空 。 如今看来,这三个理想,在他不满40岁时就已统统实现。 他有多疯狂? “地球太危险了,你还是回火星去吧”,这句台词经常被用来讽刺我们认为的‘火星人”。但埃隆.马斯克却认为在天灾和自我毁灭(如核战)的威胁下,移民其他星球是我们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唯一方法。 他的目标是将发射费用降低到当时商业航天发射市场的1/10,并计划在未来研制超巨型火箭用于星际殖民,并提出了 “火星移民计划”。 超级回路(Hyperloop) ,是马斯克曾提出的交通设想,他称这种交通工具速度比飞机还快,介于超音速飞机、轨道炮和空气曲棍球桌的结合体。也被称为超音速空气曲棍轨道炮。2013年7月17日,埃隆.马斯克在自己的Twitter宣称8月12号将公布超级回路”的设计图纸。如果“超级回路”项目设计成功,这种以太阳能为燃料动力的交通工具造价低廉,速度极快,人们从旧金山市中心到洛杉矶市中心(约960公里路程)只需30分钟即可,大大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 马斯克是 天才创业冒险家。据说《钢铁侠》是以他的故事为蓝本。 2013年3月12日,SpaceX成功发射并回收可重复利用火箭,搭载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这是史上第一次由私人公司发射火箭。2015年12月21日,“猎鹰9号”火箭首次实现发射、回收全过程,同时也是人类第一个可实现一级火箭回收的轨道飞行器。 与此同时他造出了全世界最好的电动汽车——特斯拉——如今已经名满世界 。此前,他打造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支付平台。埃隆•马斯克是SpaceX、特斯拉汽车及PayPal三家公司的创始人,他远远地将世界甩在了身后。 成功不是偶然的!——现实生活中, 马斯克远没有钢铁侠那么潇洒。 马斯克不仅是个技术狂,也是个工作狂 ,他每周工作超过100小时。他极度忙碌,经常在夜里3点多躺下,第二天一早就要赶去开会,晚上又要飞去另一个城市参加活动,还要抽空陪5个儿子玩。 他习惯从工程师的视角看世界 。在一次采访中,他特地澄清他做SpaceX的初衷,并不是某些人想当然的童年情结,也不是因为它投资回报率高,而是着眼于人类的未来。 盘点他的人生轨迹:他是Paypal创始人,纯电动汽车制造商Telsa的总裁,全球首位成功发射火箭的私人老板,他的真空管道车Hyperloop计划让世界疯狂,他在10年苦斗近乎破产边缘制造出了一款出色跑车,彻底把同行甩在身后。 “ 我希望自己能够死在火星——当然不是在进入火星大气层时就摔死” , 如果说“勇攀科技高峰”,那么,马斯克这样一个人物,是否可以算是当之无愧呢? 比较巧的是,我们国家也不甘落后,恰在今天一箭双星成功发射了运载火箭…… 新华社发(汪江波 摄) 新华社酒泉5月31日电(李国利、朱霄雄)5月31日16时5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九号02星、和德四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高分九号02星是一颗光学遥感卫星,地面像元分辨率最高可达亚米级,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可为“一带一路”建设等提供信息保障。 搭载发射的和德四号卫星由北京和德宇航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可在轨开展全球船舶航行状态采集、全球航班飞行状态采集和全球物联网信息采集。 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33次飞行。 2018年,一篇《 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 》的文章曾经刷爆朋友圈,文章爆料近年 民用航空航天蓬勃发展,给出了优渥的薪酬和灵活的机制,吸引了一些人从原来国有企业的体制中跳槽。 文中所提到一位叫张小平的科研人员离职后,原单位又发公文极尽惋惜的离奇经历,剑指研究所、国企的人才机制和低效,简直有些让人哭笑不得。 那么中国的民营火箭发展如何?我们的“造火箭新势力”和美国相比,差距有多大? 根据《财经杂志》的报道, “中国的民营火箭们还处在技术和商业探索的初步阶段。目前发射成功的仅是探空火箭,这与运载火箭有着天壤之别。”“正是美国崇尚的商业化思维、竞争思维让美国民营航天走在了世界前列。” 后疫情时代,我国的科技管理者、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是不是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呢? 参考: 图说企业家:硅谷狂人马斯克 http://money.163.com/photoview/574F0025/10315.html#p=96KFHEM3574F0025 网易财经、百度百科、新华社、凤凰网、财经杂志、DeepTech深科技等。
个人分类: 科技|5963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技界网红马斯克发了一条来自星链的推文,小白网友们嗨翻天了!
spins 2019-10-23 14:21
昨晚深夜,科技网红马斯克(Elon Musk)发了一条推特—— “通过Starlink卫星在太空中发送此推文”。 几个小时后,马斯克又发了一条推特—— “哇哦,行之有效。 ” 说这是轨道卫星首次被应用到民用的互联网( 醒醒吧) ,马斯克说希望有一天能为整个世界提供 高速 的互联网接入服务。 图片来自Reuters,版权归原作者。 马斯克是在星期二凌晨2点03分发布的这条推文,立刻引起了粉丝强烈的兴趣,目前他的这条推文已经有3600个评论和1.8万次转发,并且收获了18万个赞。 这位网友说: 我们相信上帝,不,我们相信马斯克 Kani Ban:如果这个项目成为现实,它将改变世界( 不知道改变什么世界? )。我无法想象打电话给Cox(考克斯通讯公司),并告诉他们取消我的服务。对伊隆来说,除了赚钱还有另一个机会,就是将我们送上火星,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关注他的原因。 Matt Henley: 快等不及“星链”了,我们这里的网络太垃圾了,知道它支持spaceX的项目非常棒。 Armani Ibrahim-Maghsoudlou: 我希望这表示您补充性的全球WiFi即将面世? 尼古拉·特斯拉(奥地利著名发明家)会为你骄傲的,你有同样的精力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快等不及了。 Ciprian Huțiu: 我能想象在一些偏远地方的度假小屋里,只要有特斯拉的太阳能和SpaceX “星链”互联网连接,每个人都能有一个自己喜欢的现代化房子,每个人的房子都可以变成他所喜欢的那样,不管在哪里。 图片来自gfycat.com,版权归原作者。 大家看看这标题: 《全球首条6G信息!马斯克的“星链”成功连接互联网,6G时代提前到来!》 怎么6G都整出来了? 马斯克的星链充其量也就是使用卫星通信的手段接入了互联网,谁定义卫星通信就是6G了? 事实上, 全球在轨卫星中,通信卫星占据半壁江山 ,我们比较熟悉的那些通信卫星,商用的比如天通,海事,舒拉亚等都是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理论上只需要4颗卫星就能够实现全球覆盖。高轨卫星的轨位资源比较有限,可租用的转发器和带宽都有限。 卫星通信可以简单这么说,是用户通过终端天线,与卫星建立连接,卫星上通过转发器将信号转发回地面信关站,数据落地之后就可以接入互联网。星链不管有多少颗星,多么复杂的星座,基本上也是这个模式,区别只是 星间链路通过多少跳回到地面信关站,和通信速率的问题 。 所以对于这件事,大家先不要嗨,首先要明白以下3个基本的常识。 第一点:马斯克使用卫星接入互联网根本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即使是使用低轨卫星星座接入互联网,铱星20年前就实现了。 铱星星座 原计划到2027年11月,星链计划的11927颗卫星将部署完毕。而近期,SpaceX公司新递交了3万颗新增星链计划,这让整个星座的规模,达到了41927颗! 小火箭计算的马斯克星链轨道 马斯克星链充其量会因为部署的卫星更密集(可用转发器数量增加), 传输信号会更稳定,速率会更高而已,并没有颠覆性的创新 ,说什么6G提前到来更是无稽之谈,现在业界对6G的定义还有争议。 第二点:星链并不能被普通用户的手机直接接入。 原因很简单, 手机的上行功率不够,因为星链的轨道高度为500km,手机的发射机不是为500km的卫星通信设计的,而是为5km级别的地面基站通信设计的, 所以,大家可能有一些误解。 那么马斯克是如何发这条推文的呢?我没仔细研究,无非是两种方式,要么是电脑上发的,电脑是通过专用终端接入卫星上网的。要么是专用的终端有wifi功能,手机通过wifi接入终端,终端直接接入卫星,然后通过卫星转发后落地通过信关站上互联网。这就意味着星链并不是给普通用户玩儿的。 第三点:那么,马斯克星链有什么用? 美国空军已经和SpaceX公司签署了一份价值高达2800万美元的合同(相当于人民币1.983亿元) 。这份带有浓厚资助意味的合同,使得美国空军成为了星链星座事实上的第一位用户。合同概要:SpaceX公司向美国空军开放星链计划的低轨星座,以便让美国空军在未来3年的时间里,测试和摸索在军事行动中使用低轨通信星座的方法,同时让美国空军相关人员熟识现代低轨星座的接口和协议标准。 类似的铱星星座获取了美国空军250万美元的相关资助。 要知道,美国空军是铱星最大的且最稳定的客户。铱星公司的夏威夷关口站干脆就由美国空军的技术人员来亲自运营和维护。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场合,例如应 急救灾中的通信,野外考察探险 等特殊人群。因为普通人是不会喜欢玩带着这么一个大天线的手机的,而且在地面4G或者5G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地方,也没必要。 那么哪些地方基础设施不完善呢?除去哪些荒无人烟的地区,那就是偏远的落后地区了,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如果马斯克的星链能让卫星通信降到这些地区也用得起,那也算做了一件好事 。不过目前铱星,海事,天通的通话费用在2元/分钟左右,我觉得挺贵的。 而这个仅仅是窄带的卫星通信,仅仅用于语音通话,按照星链的设计理念,其优势是要提供宽度卫星通信服务的。那么宽带卫星终端长什么样呢? 速率不算太高的VSAT动中通,天线也要有这么大。 所以,嗨什么嗨?
个人分类: 日志|4100 次阅读|0 个评论
马斯克的脑机接口能如愿以偿吗?
dsm9393 2019-7-24 15:49
马斯克的脑机接口能如愿以偿吗? 都世民( Du Shimin)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 马斯克的脑机接口设备更新的要点,他发布的计划真能如愿以偿吗? 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将如何应对?是能治病,还是导致新的疾病? 关键词: 马斯克 , 脑机接口 , 电极 , 传输 线 , 芯片 2019 年 7 月 19 日 , 参考消息网报道 , 西媒称,美国特斯拉汽车公司创始人埃隆 ·马斯克领导的“神经连接”公司,致力于研发人脑和电脑之间建立联系的系统。 16 日,该公司在美国旧金山展示了其在相关研究上的进展,包括其研发的第一套脑机接口系统。 刷屏新闻来自哪里? [ 1-4 ] 2019-07-17 15:08:21  , 网易智能 最先发布中文: 马斯克的脑机接口设备真的来了 最早明年人体试验 。 2019 年 07-17 23:07 ,百家号 知了 Tech 发布: “ 马斯克又来搞事情了!这一次,他真了脑机接口系统 ”。 2019 年 7 月 1 8 日 09:25 ,华泰证券 发布: “黑客帝国”时代到来 马斯克发布脑机接口系统。 2019-07-18 ,爱奇艺 发布 视频: 马斯克发布脑机接口系统!有望明年进行人体实验 。 综合信息如下: 马斯克宣布 的 “脑 机接口 ” 要点 2019 年 7 月 17 日下午,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宣布要点 : 1. 已经找到了实现高效脑机接口的方法; 2. 脑机接口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 : 〔 1 〕 “ 传输 线 ” ,直径约为 4-6 微米 柔软导电线 ,作用是和外部芯片连接,它们分布在 96 个线程上的每个阵列中,拥有 3072 个电极 ; 〔 2 〕 Neuralink 开发的一款型号为 N1 的感知芯片 ,能够读取和处理大脑传出的信号; 3. 开发了 植入人脑 “ 传输 线 ” 的缝线机器人 。 它就像一个神经外科医生,通过激光束来刺穿头骨,每分钟能植入 6 根线,整个过程真的就像缝纫机在缝衣服 。 通过运用透镜和计算机视觉系统,该机器人能够避免在传输线植入人脑时损伤血管或大脑本身 ; 在动物身上至少进行了近 20 次 “传输 线 ”的植入手术。成功率百分之八十几。 4. 利用鼠和猴进行了实验研究。 自 2017 年以来,该公司一直在利用鼠做实验研究。已成功将小型电极(多达 1500 个)植入实验鼠大脑中。已实现对鼠脑活动的记录。马斯克在发布会的问答环节透露,该公司正在与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科学家合作,对猴子进行实验。有一只猴子已经可以用大脑控制电脑。 马斯克认为该系统已经在老鼠身上实验成功, 通过头部的 USB-C 接口收集传感器信息,但目前还仅限于有线传输阶段, Neuralink 是 想 实现无线传输; [ 4 ] 5. 计划明年第二季度进行人体试验。 该公司神经外科技术负责人马修 ·麦克杜格尔表示,按照计划,第一次临床试验将在因上部脊髓创伤而完全瘫痪的病人身上进行,试验将会在病人大脑中放置四组植入物。 报道称,这些植入物是一些配有集成传感装置的传输线,在被植入者颅内还会植入芯片,以便通过蓝牙接收传感装置的信息。 6. 最终的计划是在人脑内植入四个传感器,其中三个位于运动区域,一个位于感知区域;还有一个自带电池的设备将安装在耳后 。 7. 研发计划能够与人工智能形成共生关系 ; [ 4 ] 通过这套系统, “神经连接”公司的目标是使人能够在植入物的帮助下,能控制智能手机 ; 麦克杜格尔表示,对这项技术最初的应用之一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但长期目标是使植入物变得足够安全、可靠和简单,以便应用于梦想大脑具有计算机能力的人 , 选择性手术。 马斯克发布脑机接口系统是什么用意? 马斯克发布 的脑机接口系统新颖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 1 ) 有 3072 个电极 , 电极 数量超过 3000 ,这些电极的阵列,要事先设计,便准确定位,这是有新意的;他们采集的信号是生物电,不是无线电波 ; 2 )采用的系统连线是有新意的,但没有透露具体材料, “ 线 ” 径约为 4-6 微米 。 假如说,它是蛋白质丝线, 金属还原地杆菌的纳米线的超高导电性能远比人工纳米线的导电性能好,而且无毒。这是笔者的一种推测 。 [ 5 ] 3) 进入人脑的部分釆用的 植入 方法有创新 。 目前对单细胞的操作,已经有机器人操作,研制新型机器人,完成 系统连线植入。看上去像缝纫机的操作方法,实际上不完全一样,因为 电极 的间距是不等的,操作面也不相同。 通过运用透镜和计算机视觉系统,该机器人试图避免在传输线植入人脑时 , 损伤血管或大脑本身。 4 ) 通过激光束来刺穿头骨 , 每分钟能植入 6 根线 。这种打孔方法比较先进,比帕金森微创手术,速度加快了,安全性也提高了 。但是由于连线数量甚多,在操作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危险。这么多植入物会带来什么问题?做过什么样的评估? 5 ) 唯一外置的设备安装在耳后,内含一枚电池。 这一做法与帕金森微创手术有所不同,将来换电池的时候,会带来什么问题?电池的寿命是 5 年还是 10 年? 6 ) 马斯克宣布找到了高效实现脑机接口的方法。在刚结束的发布会上,马斯克甚至难以抑制自己的兴奋之情,一度笑场。马斯克 把发布的计划当成了成果发布会,这显然不是一回事,发布的渠道,不是科技新闻,是商业财经渠道 。 希望不是炒作 。 7 ) 脑机接口 的研究不是新问题,对此是有争议的? 脑机接口 采集的信息是不是意识?人的记忆是不是存储在植入物所放的区域,用这种电极的方法能不能够采集到?生物学至今,没有完全搞清楚 。当然,用电极采集到的信息,让残疾人恢复某些动作,这是治病。但不等于这些做法就意味着是意念控制。 文[ 7 ]认为: 脑机接口是研究人或动物脑与外部设备间,建立的直接连接通路,以实时 “ 翻译 ” 意识 , 最终做到人类与人类之间、人类与机器之间自由传输思想、下载思维。 这种说法为时过早 。 8 )为什么 Facebook 及 CTRL-labs 初创企业 , 只考虑采用一种值入规模较小的方法 ? 马斯克 的脑机接口系统是冒险,还是激进式商业炒作 , 吸引眼球和资金? 马斯克 的 脑机接口 能治什么病? 马斯克发布 的脑机接口系统试图帮助严重脑部疾病的患者, 通过思维来实现交流,恢复运动与感官功能,比如让盲人复明 。 他们的目标是设计无线植入体并通过 iPhone app 控制的微型 脑机接口 。 · Neuralink 致力于创建人脑植入设备与机器交流的公司,该公司行事隐秘、只拥有 100 名员工。有有没有这样的研制实力? · 2012 年 至 2019 年,先后利用脑子接口实现以下功能: ( 1 ) 一位女士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控制机器人手臂,完成了喝饮料动作:拿起杯子,将嘴凑到吸管边,顺利喝完它。拥有 96 个电极 。 ( 2 ) 台湾一位全身瘫痪病人,目不能转、口不能言,在妻子的帮助下,仅依靠眨眼示意,竟写就一本书。 ( 3 ) 华盛顿大学的两位计算机科学家坐在两间不同的房间里,戴着通过互联网连接他们的大脑的帽子。这是无创非植入式电极的连接方式。两人要合作玩一款涉及 “开火”的视频游戏。 ( 4 ) 一位年轻小伙子站在球场上,他是一位腰部以下瘫痪近十年的病人,他借助一个脑机界面,通过他的大脑控制的机器人外骨骼,他能够将球踢到几英尺以外的地方。 ( 5 ) 2019 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利用語音合成技術與神經網絡算法新開發出一種“聲碼器”﹐可將受試者傾聽數字時產生的腦電波還原為他們聽到的聲音。 上述事例,说明脑机界面会在软硬件帮助下实现某种功能 ,但是这不能看成是意念操控。 脑机界面技术能否改变人类 , 还是人类去改变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 马斯克发布 的脑机接口系统植入人脑后 , 会带来什么影响?有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 。 脑机 接口的研究人员,希望植入的芯片和电极的数量尽可能的多,这就会导致连线的数量以及能量的消耗增加。对大脑内部的环境造成相当大的冲击,如果脑内有无线传输通道,以及经络通道,这是人眼不可见的,所造成的影响需要认真对待,不要太简单的看这些问题。 就帕金森微创手术,多数人能够改变疾病状况,但不能根治。也有少数人术后发生异常,头痛剧烈,发生这种现象的时间,也不一定,有的是半年以后,其原因不清楚。 马斯克发布 的脑机接口系统能否让盲人重见光明,笔者持怀疑态度 。盲人复明的研究已经有几千年,按理说人类对眼睛的研究 是比较深的,让人无奈的现象是近视眼成了全球流行病的第 3 位,业内医学专家至今仍然认为近视眼治不好!长此下去,未来的人们将会都戴上眼镜,这可不是言过其实的问题 ! 马斯克发布 的脑机接口系统是否考虑解决近视眼问题,因为让盲人重见光明,比解决近视眼难度更大。还是现实一些好,不要夸大其词,发诳语。千万不要以为,治疗神经性疾病简单,有人已预言,本世纪最难治的疾病是神经性疾病,因为这些疾病的机理不清楚,这是需要多学科交叉共同破解的难题。 参考文献 [ 1 ]马斯克的脑机接口设备真的来了 最早明年人体试验 , 来源 : 网易智能 , 2019-07-17 15:08:21  http://tech.163.com/19/0717/15/EKA0HPK400098IEO.html [ 2 ]马斯克又来搞事情了!这一次,他发布了脑机接口系统, 来源:百家号 知了 Tech , 2019 年 07-17 23:07 。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39318589731770537wfr=spiderfor=pc [ 3 ] “黑客帝国”时代到来 马斯克发布脑机接口系统 , 来源: 华泰证券, 2019 年 07 月 18 日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relnews/cn/2019-07-18/doc-ihytcitm2808575.shtml [ 4 ] 马斯克发布脑机接口系统!有望明年进行人体实验 ,来源:爱奇艺视频, 2019-07-18 https://www.iqiyi.com/v_19rrypormc.html#curid=3444700600_5afeb3935f6d266510222cc914f6cdf2 [ 5 ]马斯克又发布 “黑科技”:将芯片植入人脑控制计算机 , 来源:参考消息网 , 2019-07-19 http://www.cankaoxiaoxi.com/science/20190719/2385789_2.shtml [ 6 ] 国防生物与医学领域科技发展报告 (2017)/世界国防科技年度发展报告,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卫生勤务与血液研究所,王东根、贾向志、王磊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 2018 年 4 月。 [ 7 ] 马斯 克 发布脑机接口系统 专家:人体试验仍面临众多挑战 ,来源:科技日报, 2019-07-19 http://smart.huanqiu.com/ai/2019-07/15165583.html [ 8 ]马斯克发布脑机接口系统!芯片直连大脑,激光开颅放置,可用 iPhone 操控! http://www.sohu.com/a/327945024_524624
个人分类: 小宇宙探索|3368 次阅读|1 个评论
《流浪地球》中的逃生气囊球和马斯克有什么关系?
热度 2 spins 2019-3-4 08:55
在电影流浪地球中,主人公刘启三次使用了一种 逃生气囊球 ,每次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大院er今天带大家看一看这里面的技术细节。 G3逃生气囊球 刘启房间里贴的救生气囊设计图纸,应该是他自己发明、CX工厂代工的G3逃生气囊球——气囊球发生器原型,作为刘启的法宝,气囊球在片中使用了三次,三次都起了大作用。 第一次刘启手动启动充气囊弹飞了黑社会。 逃生气囊球在收纳状态体积跟易拉罐近似,单手可操作,刘启腰间别了三个这样的装置。 这里有一个细节:刘启在手持救生装置的情况下,充气展开的结果是刘启处在气囊外边,并没有把刘启包围住,影片后面刘启是在气囊外部点爆气囊,利用冲击波压制黑社会。 第二次使用,是在运载车通过峡谷时 ,地震导致峭壁上方不断有碎石坠落,刘启情急之下打开救生囊,让达叔和朵朵进去暂时避险。由此看出, 逃生气囊球的材料是有一定强度的,能够顶住碎石冲击不被划破。 第三次使用是刘启从高空跳下,利用高超的身体控制能力追上朵朵后打开救生囊,气囊充气后直接将两人裹在气囊内层 (注意这个细节与第一次刘启使用逃生气囊不同,不排除有不同模式的触发开关或者操作技巧),落地缓冲后,两人安然无恙,但气囊很快就被尖锐的运载车残片戳破。 顺便说一句,对于刘启能够追上朵朵这个问题,道理很简单:两人的坠落姿势不同,朵朵是横躺姿势,而刘启是跳水姿势,阻力比朵朵小很多,所以也存在追上朵朵的可能,其原理类似于高空跳伞运动。 高空跳伞运动,人们陆续跳出飞机后通过身体姿态调整,“飞”到一个水平面上 逃生气囊球的灵感 1、汽车安全气囊与快速充气 从 快速充气 的特点来看,一定是依靠化学反应,快速释放出了缓冲气体,这一点与家用汽车的安全气囊毫无二致。 气囊充气系统与固体火箭助推器的原理相同。 安全气囊系统点燃的是“固体推进剂”,后者的燃烧极为迅速,可产生大量气体为气囊充气。随后,气囊爆炸般地冲出原始安装位置,时速高达322公里,比眨一下眼睛还要快!1秒之后,气体通过气囊上的小孔迅速消散,气囊收缩,因此乘客又可以自由移动。 有所不同的是, 家用汽车的安全气囊是靠冲撞触发的,而刘启的气囊是手动触发的,而且可以延时展开 (第二次就是刘启按了开关之后将救生球扔在空中,然后充气展开),第三次虽然没有看到展开的一瞬间,但根据常理,应该是刘启追上朵朵之后立即手动展开气囊,然后气囊触地起到了缓冲的作用。 2、太空球与气囊结构 从 充气气囊的结构 来看,双层球体结构与安全气囊的单层不同,灵感可以说来自于娱乐项目的 太空球 ,或者叫 悠波球 ,这一产品,成龙大哥在《飞鹰计划》中有一段精彩的展示。 成龙大哥娴熟驾驭双层球囊太空球 影片中成龙大哥的悠波球充气使用的是小瓶装高压气瓶,充气速度稍慢,气瓶具有一次性,不可重复利用。 可以说刘启的救生气囊跟悠波球的结构几乎完全一样,那么 关键技术就在于如何在可穿戴或手持的情况下,快速利用化学反应形成全向包覆的球体结构对人体进行缓冲,这是工程设计的细节 ,科幻电影自然可以跳过这部分。 刘启的逃生气囊球,看似简单的玩具,通过几次使用已经完全展示了其 技术优点:体积小,便于随身携带;快速充气展开;球体材料具有一定强度,能抵抗小的碎石冲撞;高空坠落时起缓冲作用。 这种充气展开结构技术在航天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 充气式超低弹道再入系数减速器。 3、充气式大气再入减速技术 这是个什么鬼?别急,我们先从去年埃隆·马斯克吹过的一个牛说起。 2018年4月15日,伊隆‧马斯克在twitter上透露了这样的消息:“这听起来会很疯狂,但…… SpaceX将尝试用一个巨型派对气球,把处于轨道速度的火箭上面级带回来。” 一般人吹的牛就算了,马斯克说的一定要重视,因为保不齐哪天他就真弄出来了,于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开始了一顿畅想。 一个气球减速伞的概念图。图片来源:Kees Veenenbos 马里兰大学教授戴维‧埃金(David Akin)对再入系统的研究已超过20年,他表示,“此前就有人提出过这样的概念 (气球减速伞),在航天器返回时释放一个巨型气球,并通过线缆拖在身后。气球能够降低弹道系数,使航天器在更高的大气层中减速,降低所受到的热负荷。”所以,再入火箭需要在接近地表之前就降低速度, 因为越靠近地表,大气层就越厚,产生热量就越高。 “这并非易事。” 埃金教授认为,“要达到马斯克的目标,即弹道系数降低两个数量级,气球的直径就必须达到36米以上,还要由耐高温织物制成。” 言下之意,就是不靠谱。 马斯克所说的派对气球可能只是打个比喻,上面级回收更有可能使用的是一种 充气结构减速器。 在航天历史上,曾有过使用充气结构帮助航天器返回的先例。2000年2月,俄罗斯在其佛盖特火箭的上面级上配备了可充气的再入及降落装置,可上面级在落回地面时恰逢一场暴风雪,从此再也没有被找到。 俄罗斯在佛盖特火箭上面级上曾经测试过的可充气再入及降落装置,左为未充气的状态,右为充气后的状态。 图片来源:space.skyrocket.de NASA针对火星重载着陆减速器研究的LDSD计划也包含了此类的减速器,即可充气展开气动减速装置(Supersonic Inflatable Aerodynamic Decelerators,SIAD),并在2014年和2015年各进行了一次高空气球搭载的飞行测试,并实现了设计目标,将减速器从3.5马赫速度降低到了2马赫。(相关链接:典藏版| NASA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LDSD)球载飞行试验) SIAD收纳状态下LDSD飞行测试装置外形 SIAD展开状态下LDSD飞行测试装置外形 充气结构可以在不改变飞行器本身重量的情况下快速改变飞行器体积,增加阻力,从而起到减速的作用。我国的航天工程师们已经在该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2018年5月18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组织开展了新型充气式再入减速技术(IRDT)飞行演示验证试验。试验验证了IRDT技术的工作原理、工作程序和多项关键技术,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在该技术领域进行的首次飞行试验。 我国首次完成这一试验,未来航天返回器或将不需防热大底、降落伞 返回器充气前状态 基于IRDT技术的返回器,能够实现承载、减速、防热一体化设计,可实现自主离轨、返回、着陆,甚至不再需要传统返回器必需的防热大底、降落伞、缓冲气囊及其必需的附属设备,设计大大简化。 该技术可应用于空间站及科学试验卫星试验品和货物的快速下行、返回,也能为深空探测器安全着陆提供帮助。 4、气囊缓冲着陆技术 除了再入减速,气囊缓冲着陆也是充气式结构在航天领域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 气囊缓冲着陆技术是通过压缩气囊内气体做功的方式将着陆的动能转化为势能,分为封闭式和开口式气囊技术。 封闭式气囊不会对外漏气, 势能在弹跳过程中会还原为动能,能量通过内部气孔方式耗散。 这种情况适用于对着陆表面地形了解不清楚、着陆速度具有很大水平分量(风速)的情况,例如火星探路者(MPF)和火星漫游者(MER)。 开口式气囊在第一次压缩时就开口释放气体,允许一部分能量耗散到周边大气中。其特点是气囊总尺寸小,只需要覆盖着陆体的一个面,适用于着陆表面地形明确、着陆器不易发生翻滚的情况,例如地球和月球表面。 美国的“猎户座”载人再入运载工具,采用了开放式充气缓冲结构: 第一代猎户座充气缓冲系统采用对称8离散嵌套气囊设计,通过主动冷气系统充气。 排气孔采用主动控制开口释放能量,使着陆器一次性钉在地面。 每个离散气囊的结构采用双层大小气囊嵌套布局,外部的主气囊起主要缓冲作用,内气囊主要防止载荷触底碰撞,且停稳后提供稳定平台。 猎户座一代充气缓冲结构设计 封闭式气囊着陆装置是现代航空航天装置投放系统采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技术方案, 在火星上得到最多的应用。1997年“火星探路者(MRF)”和2004年双胞胎火星车“勇气”(MER-A,spirit)及“机遇”(MER-B,Opportunity)的成功着陆是全向封闭式气囊技术应用的高峰。 MPF全向式气囊 MPF气囊分系统包括气囊组件、固体推进剂气体发生器(用于气囊充气并在着陆完成前保持气囊加压状态),以及小型制动器(用于着陆后气囊收缩)。每个侧气囊由6个直径为1.8m的球形瓣组成。MPF气囊应用Hoechest-Celanese公司生产的Vectran材料,这一种不易磨损的液晶芳香族聚酯纤维。和开口式气囊靠放气吸能不同的是,封闭式气囊没有阀门,为了避免过多的弹跳,气囊瓣之间的隔膜开有内气孔,用以提供部分阻尼。 为了防止被锋利岩石刺破,MFR采用了6层改进后的vectran织物,当然这是有代价的,气囊系统的总重达到了99kg,在影片中,如果作为单人救生气囊,整天背着99kg的气囊系统是不现实的,所以影片中的逃生气囊相对轻薄,看起来类似聚乙烯的材料,但却出现了被锐物刺破的情况。 结语 《流浪地球》影片中刘启的逃生气囊的灵感来源于汽车安全气囊、玩具太空球、充气式大气再入减速技术和气囊缓冲着陆技术等,所以硬核科幻细节还是经得起考验的(当然这只是笔者自己的解读,既然是科幻大片,拽点航天技术应该能加分)。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浮空器研发中心
个人分类: 浮空器|13377 次阅读|8 个评论
向马斯克买票的首次私人绕月旅游究竟能看到怎样的风景?
热度 2 lunarsoil 2018-9-19 13:33
正如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所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重逢。” 下周就是中秋节了,全球华人 将再次举行一年一度的“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仪式。但今年的中秋节,或许又会多了一点新的谈资。因为在 9 月 18 日,马斯克旗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SpaceX ,在官方网站上高调宣称,第一位私人太空旅游的游客,已经和他们签约,这位游客将乘坐大型猎鹰火箭绕月飞行。 18 日上午 9 点,马斯克在 SpaceX 总部为大家进行了现场直播,解答公众的疑问。直播现场就在火箭工厂的现场,旁边就是研发中的大型猎鹰火箭。大型猎鹰火箭的推进器尾部有九台发动机,总长度将达到 118 米,运载能力将超过一百吨。其实,今天发布会的焦点不是这枚火箭,这枚火箭在 2017 年 9 月,也就是一年前,就已经正式对外宣布了。只不过,这次是从 PPT 图片变成了实物。在火箭工厂召开发布会,也让这次宣布的首次私人绕月旅游更具有可信度。 划算吗? 首位将要进行私人绕月旅游的游客,是日本的艺术品收藏家,网络电商创始人,日本富豪榜排名第 14 位的 前沢友作。虽然没有透露这次绕月旅游的票价,但根据估计,大约为 1.5 亿美元左右。那么,这个价格划算吗? 前沢友作是一位狂热的艺术爱好者,曾经花一个多亿美元去买一幅画。相对于买一幅画而言,花一个多亿美元,去买下一趟环绕月球的飞行,其实并不算太烧钱。在首次私人绕月旅游中,前沢友作买了9个舱位,包括他自己和8位艺术家。那么,这笔生意是否划算呢? 只要投入和回报能够相符的,就是一笔值得做的生意。作为一个商人,前沢友作有足够丰富的商业运作经验和能力。发布会上,他透露,将带一些画作去绕月球旅行。在他们一周的绕月旅行回到地球之后,相信这些画作的价值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同时,前沢友作也会与8位不要领域的艺术家一起同行,包括画家、雕塑家、摄影家、音乐人、电影导演、时装设计师、建筑师等。这些艺术家在绕月飞行回来之后,不仅他们个人的知名度和作品价值会提升,甚至还有可能合作创作新的作品。如果这个团队合作拍摄一部大片,创造几千万的票房也是有可能的。我们看到,在宣布绕月旅游消息的同时,一个名为“亲爱的月亮”(dear moon)的艺术项目,也已经同步启动了。 相比NASA研发猎户座飞船和新一代运载火箭——太空发射系统的过程中,漫长的研发周期,无底洞似的研发预算,大型猎鹰火箭总的研发成本只有50亿美金左右,已经算是快速和有效的了。相比研发支出,即便是1.5亿美金的票价,其实并不算太贵。 此外,还有一个背景需要提及。最近一段时间,马斯克负面消息缠身,他领导的特斯拉汽车烧钱严重,产能又跟不上。2017年,特斯拉亏损22亿美元,创造了新的亏损纪录。Model S/Model X的销量下滑,Model 3的产能上不去,由于技术问题又大规模地召回。同时,作为上市公司的老总,马斯克的一言一行又会显著影响股价。但他言行夸张,信口开河,还被拍到吸食大麻,这样的行为对公司的股价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令股价大幅跳水。 在这种情况下,SpaceX与特斯拉作为同属马斯克名下的高科技公司,两者相互支持,唱双簧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18年2月7日,被誉为目前运载能力最强的重型猎鹰火箭,在首飞的时候,曾经搭载了一辆红色的特斯拉Roadster跑车,放到了重型猎鹰火箭的核心部位,成为世界上第一辆“太空跑车”,拯救了特斯拉的股价。如今,在马斯克个人形象和特斯拉股价位于低谷时,SpaceX发布首次私人绕月旅游任务,再次拯救了马斯克在特斯拉研发中的负面声誉。 对马斯克来讲,通过这样的私人绕月旅游,收回一部分成本,同时提升市场对自己的信心,提升大型猎鹰火箭的技术可靠性,应该是一个皆大欢喜的一个事情。 能实现吗? 根据马斯克的最新介绍,大型大猎鹰火箭顶部的载人飞船部分,加压空间超过了1000立方米,最大长度为55米,提供的乘员空间是已经退役的航天飞机生活舱的10倍多。航天飞机每次可以搭载7名乘员,而大型猎鹰火箭最多有可能搭载100人。如果成功的话,打造一条地球到月球、地球到火星的廉价运输航线,就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根据SpaceX公布的时间表,大型猎鹰火箭将于2019年底实现首次环绕地球的亚轨道飞行,2020年实现首次近地轨道测试,2022年实现到火星货运任务的首次飞行。 虽然,SpaceX的工厂里已经看到了大型猎鹰火箭的实物,但离它的成功投产还有不小的差距。目前最乐观的估计,前沢友作去月球的时间不会早于2023年。 因为根据特朗普的要求,2024年,美国宇航员将重返月球轨道,这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主导的国家任务。SpaceX也是NASA的载人航天服务承包商,一定会秉持国家任务优先的原则。因此,首次私人绕月旅游项目的实施时间,应该要晚于2024年。 首次私人绕月旅游的消息一经发布,依然有很多人,嘲笑马斯克吹牛,说他画大饼,这个计划会一定会一再延迟。这让我想起,在SpaceX刚刚开始做火箭回收的时候,也是屡屡失败,但现在,火箭回收再利用不仅成为了现实,而且已经成为了成熟技术。不管怎么说,马斯克画的大饼,已经有了面粉,越来越现实。这就像我们嘲笑马云一样,说他吹了很多牛,但人家吹的牛正在变为现实。 这年头,吹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吹牛,没有行动。 前沢友作对马斯克说,因为我相信你,所以我才敢骑到你上面。 能看到怎样的风景? 从地球出发,我们飞向月球。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38万公里,这段距离,相当于把八大行星排列起来,依次经过,才能抵达月球。 人类在上世纪六十七年代的雄心造就了阿波罗登月的奇迹。 1969 年 7 月,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代表人类首次登上月球。 2019 年是阿波罗登月五十周年,难以想象的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人类已经有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没有离开过地球轨道了。但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现有的机制下,依靠国会冗长的决策,以及效率低下的国有机构,要实现这一梦想依然很漫长。 1969年到1972年,除了出现故障的阿波罗13号,在短短的三年内,有12名航天员,分别乘坐阿波罗11-17号飞船,分六次登陆了月球表面。他们采集了382公斤的月球岩石和土壤,现在还有0.5克月岩样品存放在北京天文馆展出。除了这些登月航天员之外,还有一些航天员,到过月球附近。每次登月任务,除了2名登月航天员之外,还有一名航天员留在月球上空,等候他们返航。此外,阿波罗8号、10号也都环绕过月球。 如果从月球遥望地球,我们又能看到怎样的风景? 登陆月球的航天员,曾经看到过这样的地球。他们发现,在月球上,看地球升起,我们会看到一轮蓝色的“地亮”,而不是银色的“月亮”,从月球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这是一个生机勃勃发的星球,蓝天白云,绿树红花,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宇宙中唯一的生命星球。我相信,到月球上空看到过这样的场景的人,一定会有完全不同的视野和格局,也会有更强烈的社会责任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中国探月工程已经实施了十多年,我们的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已经到过月球,玉兔号月球车行使在月球表面,实现了中国人嫦娥奔月的千年梦想。今年年底,中国人更将实现人类首次将航天器登陆到月球背面。中国用了十年的时间,从月球探测的后发国家,成为探月的领先国家,这一点值得我们为之自豪。 多年以来,我一直在处理月球科学数据。相比地球而言,月球一片蛮荒,昼夜温差剧烈,太空辐射强烈,毫无生命的痕迹。这让我们意识到,地球是多么的宝贵,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月球上直径大于1千米的撞击坑有33000个。这些密密麻麻的撞击坑也让我们不禁担心,人类会不会受到小天体的撞击,答案是会的,因为恐龙就是这么灭绝的。恐龙没有掌握科学,不会居安思危,但人类会。 作为艺术与科技的结合,首次绕月旅行一定会带给我们世界观和价值观层面的全新冲击。 作者:火星叔叔 email:451239743@qq.com 转载需获得授权。
9440 次阅读|3 个评论
马斯克:美国S形发展新周期的助推火箭
热度 3 lvnaiji 2018-5-5 09:36
日前,马斯克的重型猎鹰成功发射,曾一度引发舆论高度关注;随即被中国在各领域的“厉害了”,乃至对美国的全面赶超(清华教授)所淹没。不过长远来看,马斯克正在从事的事业,有可能助推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开启 S 形发展的新周期。 一、 人类总体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一个巨大的 S 形 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公元前 800 年之前,人类的科技创新的主要目的是求生存,农业畜牧业基本满足人的生存需求,缓慢发展的科技与缓慢增长的人口及其生存需求相适应。 图一 董洁林团队研究成果 :世界人口增长与创新积累 S 形曲线 (其余部分和“初级阶段”、“高级阶段”为本文作者所作) 人类在提升 “ 效率 ” 方面的科技成就从公元前 800 年开始缓慢上升,在 1500 年之后,效率类科技创新加速发展,近代科学革命和两次工业革命启动了 “ 效率革命 ” ,于二十世纪初达到顶峰,之后效率类创新的比例开始下降。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核心的现代科学革命开始摆脱这一路径。从上世纪 40 年代开始,人类的优先度似乎从追逐 “ 效率 ” 转变为 “ 效率 / 利用 ” 、 “ 机动 / 可控 ” 、 “ 求知 / 探索 ” 、 “ 安全 / 健康 ” 和 “ 交流 / 娱乐 ” 等多类科技并驾齐驱,而为满足需求层次中 “ 生存 ” 类的科技创新比例缩小(董洁林)。 以生物技术、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主导的高科技不断改变全球产业格局的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美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速度还不到 1% ,远低于 1870 年至 1970 年美国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期间所取得的 2% 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 。 由远古至 14 、 5 世纪,人类的创新处于缓慢的发展阶段,甚至停滞不前,这是 S 的底段;随后的几个世纪陡然上升,这是 S 的中段,大致相当于“资本主义初级阶段”; 20 世纪下半叶至今,就“效率”而言再次进入相对缓慢的发展阶段,这是 S 的顶段,“当代资本主义”。“人类也许会在这个新平衡态上呆很长的时间”。 在类似的意义上,有研究认为 ,互联网没有成为驱动美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原因在于,互联网带来的是人人相连,信息的加速流动创造的更多是个人感受层面的快乐,而不是经济收入和效益。 1970 年,美国 30 岁左右的年轻人当中,有 90% 比他们父辈 30 岁时的生活质量要好。到了 2010 年,这一数字仅有 50% 。也就是说,互联网并没有真正促进经济增长、就业机会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 在日本, 无论物价如何降低,消费无法得到刺激;经济没有明显增长,银行信贷利率一再调低,而30岁前购房人数依然逐年下降;年轻人对于买车几乎没有兴趣,奢侈品消费被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因陋就简 。 日本高知工科大学的任向实认为,人工智能的下一步发展,并非决定于诸如能否提高产量或更快捷高效的完成某些任务等传统指标,而是激发人类潜能的能力,而是旨在考虑身心健康、创造力、情感、道德观、自我实现等因素。 上世纪 70 年代,罗马俱乐部从资源与生态的角度提出“增长的极限”,要求不以生产率为目标,揭示人类发展受制于外部约束的“天花板”,大致相应于上述 S 的上缘。上述观点出于各自的视角,结果不谋而合。 二、马斯克或将成为美国 S 形发展新周期的助推火箭 董洁林所揭示的人类 S 形发展富有启迪,在此基础上可以展开一系列研究。其一,不同国家和地区在 S 的背景下横向比较,展现出一派风起云涌,前赴后继的景象 。其二,就人类整体而言,可能不是一个 S 便一劳永逸。本文即涉及这一点。 1. 效率回归 在 MIT 《技术评论》( Technology Review )公布的“ 2015 年全球最具智慧公司 50 强”榜单中,马斯克的三家公司特斯拉、 SolarCity 和 SpaceX 分别排名第 1 位,第 9 位和第 22 位。马斯克的另一家公司的目标是车的时速逾千公里的隧道公司。从这 4 家公司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其一,效率。在效率靠边半个多世纪之后,重新走近舞台的中央。可再生能源、火箭回收,以及更快的时速千公里的列车。这正是当年 S 陡然升起时的作为和理念。自上世纪 60 年代人类登月以来,航天技术的革新速度减缓,成本越来越高,创造一个公司去减少人类去太空的成本,是马斯克创办 SpaceX 的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马斯克旗下的几家公司都是货真价实的实业,既非纯粹玩弄资本的华尔街金融巨头,亦非只是做平台的互联网精英。更重要的是,这几家公司的业务都需要有,以及可以带动相当长度、广度与厚度的产业链,从而产生对经济和社会有影响力的辐射效应。太空旅行甚至是小行星采矿也是有潜力的行业。 马斯克和他的投资者们的目标远不是只做一个火箭制造商,他们想做更具挑战的事业:构造一个高效的太空经济产业,在真空中大幅提高人类生产力,虽然 “ 现在还不知道这会带来什么 ” 。 有人认为 ,未来十年内,这位生于南非的科技狂人将为美国带来世界上最现代的交通系统:由上千座太阳能电站、无数电动车、隧道组成的高速通道;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可能每天都会发射火箭升空,更多人将抵达不同的太空基地,为移民火星准备…… 其二,同样是效率,不同于两次工业革命,马斯克的实业有了新的高度。 首先看得见的是,结合当代新的科技成果,人工智能等渗透到马斯克旗下公司的各个环节,其典型是特斯拉自动驾驶,当然还有 SpaceX 和隧道公司。太阳城可以利用大型电脑设备,从中央位置远程管理数百万的太阳能板,并大幅削减太阳能使用中与技术不相关的费用。 马斯克在 2015 年就计划 Space X 涉足卫星互联网业务,为未来的火星城市作准备: Space X 希望创建一个“全球通信系统”,与在太空重建一个传统的互联网相比,这 样的效率要 高得多。从 2019 年到 2020 年中期, SpaceX 会利用猎鹰 9 号可回收火箭,将 12,000 颗卫星送到轨道平面,然后组成卫星通信群,为全球网民提供高速宽带服务。可以在任何时间提供地球任何地点的宽带覆盖。是人类有史以来发射的卫星总和的 3 倍!预计到 2025 年该服务的用户将超过 4000 万,当年收入就会达到 300 亿美元。 当前全球仍有 57% 人口( 42 亿)未实现互联网连接。而且一旦 Starlink 计划打通,上网费用、上网速度,都会实现大幅改善。 到时候人手一个 “ 平板 ”( 类似卫星电视的锅 ) ,直接使用 Starlink 提供的服务,不再有移动、联通和电信等运营商赚中间差价。 其次是理念更新。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没有考虑“绿色”,甚至将“绿色”踩在脚下。太阳城、特斯拉,以及可重复发射的火箭等,都融入了绿色的理念。 最后,更重要的是,关注人类的命运。马斯克高度关注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要在火星上为人类做个“备份”,这是他成立 SpaceX 公司的初衷。“我始终相信,如果我们能解决再生能源的问题,并一步步把人类打造成跨星球的物种,在另一个星球上建立能够自给自足的文明,防止可能发生的人类灭绝危险,人类就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这样就太棒了。”在送上太空的特斯拉的引擎上刻了这样一行字: ‘made on earth by humans’ ,人类制造,产地地球,而不是 ‘made in America’ 。马斯克的“全球通信系统”同样“有福祉全人类的大情怀” 。 Space X 的空天互联网计划亦然。此前的空天通讯因技术和成本限制,其服务仅面向高端和小众的特定业务的集团,与普罗大众无涉,也就无关个人自由的增进。 Space X 的空天互联网计划主要服务于普罗大众,对个人自由的增进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为过 。 2. 不仅在科技和经济领域 对应于 S 的上缘,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美国的进步主义思潮和乐观情绪逐渐崩塌。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灰色的、不确定性和伤感的判断。科幻作品也从曾经的高歌猛进逐渐进入蒸汽朋克和赛博朋克时代。今天,资本虽然日渐丰裕,但真正具有开创精神与冒险精神的企业家似乎越来越少了。 马斯克唤醒大家对过去那个 “ 太空年代 ” 的记忆, SpaceX 的火箭发射成了全人类的盛事,已不再是埃隆 · 马斯克的个人成功,而是一场集体性的冒险主义和乐观主义怀旧宴席。马斯克,还有已故的乔布斯,将老派企业家精神与新的科技互联网精神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企业家魅力 。 2012 年,在加州理工学院毕业典礼上,马斯克称赞台下 500 多名毕业生为“ 21 世纪的魔法师”,大声疾呼:“别让任何事阻碍你前进,去创造奇迹!”乔布斯的教诲则是,活着,就是要改变世界! “然而,这件事在刚开始是成功概率最多 10% ”。面对风险,马斯克笃定地谈到:“如果没有人去做这个事情,人们不去改进火箭技术,人类永远也上不了火星”。至于载人航天的成本问题,马斯克表示,“通过改进火箭推进器的成本,利用可反复使用的火箭,把成本降低至民用航空的成本,这是 SpaceX 的目标”。马斯克多次引用丘吉尔的名言,如果 “ 必须穿越地狱,那就走下去吧。 ” “失败只是一个选项,假如你从未失败,只能说明你不够创新”。 马斯克所推崇的 “ 第一性原理 ” ,也与近现代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工业革命的实践有相通之处。马斯克赞同从事物最基本的公理出发进行推导的思维方式。  凡事先看本质,再层层往回反推。马斯克认为,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不会因为暂时的困难失去信心,不会被事物表象所迷惑,不会被既定的思维框架以及前人经验所 “ 绑架 ” ,更不会患得患失。 马斯克说, “ 科学方法 ” 首先是发现问题,然后收集尽可能多的相关证据,接着基于证据归纳原理并尝试给出原理的真实概率,随后得出结论,之后尝试反驳结论,最后,如果没人能否定你的结论,那么你可能就是对的。无论特斯拉还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都得益于这种思维方式。马斯克通常会先弄清楚状况和问题的基本架构,找出问题所在,然后将其拆分,把成本尽可能降低,最后将所有工作重新组合,形成独特的封闭系统,然后不断优化完善,最终颠覆传统。 3. 马斯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更重要的是,马斯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马斯克 “ 选择了壁垒最高的航天技术领域,在这一过程中创造性地利用了美国的资本和政商资源,成就了他的商业大厦 ” 。 2012 年,马斯克旗下公司 SpaceX 的 “ 龙 ” 太空舱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后返回地球,美国随即意识到,由此或将开启太空运载与开发的商业运营时代。 2015 年 11 月 10 日 ,美国国会通过《美国商业太空发射竞争法案》, 25 日奥巴马签字同意,法案正式生效。深厚的资本主义土壤和商人的兴趣,让美国在太空商业中先人一步。 法案规定,未来 8 年将陆续给国内商业航天公司派发执照,允许私营航天企业进入外太空探索,以便促进商业航天发展、开发新能源,空间矿工对自己带回来的矿物质将保留所有权和使用权。提出很多“重商”措施,如增加保护私人太空公司“免受有害干扰”的原则,保护他们的探测行动免于美国政府、其他国家或其他竞争对手的监控或恶性干扰等。 美国在 21 世纪的此举令人想到,在几个世纪前, S 的中段起步之初,各国对资源的争夺,英国甚至为海盗封爵。 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美国企业在太空领域如虎添翼,正是这些民营企业家,让美国跑赢了航空竞赛,跑在了宇宙探索的最前线 。更有甚者是,美计划将国际空间站“私有化”。 有人类的大 S ,有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的小 S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不会“死在沙滩上”。不仅是发达国家年逾百岁旨在“效率”的基础设施有待更新,譬如特朗普 1.5 亿美元的基建计划, 而且老树吐新芽,以再上一层楼。 如果说,马斯克是美国 S 形发展新周期的助推火箭,那么美国的建国理念和完善的市场经济,就是火箭升空的坚实平台。 正是美国的土壤,为无数的小 S ,为大 S 的新周期,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以及由自组织筛选出正确的方向(一个典型事例是当年日本的模拟与美国数字高清晰电视之争)。 最后,再引用媒体上的一段话 : 中国的企业家缺少马斯克这样的初衷精神,更擅长收割人口红利。是模式创新,而不是科技创新。以被国人津津乐道的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共享单车为例,凭借数亿用户,成就了巨无霸企业,但是对于世界的价值,却比不上第一辆特斯拉,第一台苹果电脑,只能制造一个又一个资本盛宴。即使中国成为全宇宙唯一不用带现金的国度,也不会对国力提升有太大帮助。真正的科技创新,是能够增加人类对自身潜能的挖掘和对自然的掌控力。 中国正在全力赶超 (文献 5 ) 之际,美国正在酝酿新的腾飞。 这部分内容基本上就是文献 4 的第一部分。可以保留或删除。 董洁林,创新与未来:大繁荣还是大停滞?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1991?full=y 刘俏,思维泡沫,祸害了多少中国人 2018-02-21 http://mp.weixin.qq.com/s/8f3EjyrYmBtsDl-IVzKEng 涂子沛,美国大停滞与中国机遇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1708 日本进入低欲望社会:不婚、不生、不买房。 http://mini.eastday.com/a/170624105327452-3.html 吕乃基,发展阶段不同与同——中国赶超的路径分析 . 系统科学学报 2018 , 1 http://news.sina.com.cn/o/2018-02-14/doc-ifyrrhct7855825.shtml http://news.sina.com.cn/w/zx/2018-02-07/doc-ifyreyvz9861406.shtml http://tech.ifeng.com/a/20180219/44882588_0.shtml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6445#s=w https://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2626809boardid=1 https://www.douban.com/note/490234482/ http://mp.weixin.qq.com/s/NZ-ZlzYsRWQcvsxvhNtdvA http://www.sohu.com/a/221556239_460358
个人分类: 科技|3379 次阅读|7 个评论
比亚迪未必不如马斯克的特斯拉成功
jiangming800403 2018-2-27 12:32
比亚迪未必不如马斯克的特斯拉成功。 马斯克的特斯拉从来没有盈利过,如果它是一家中国的上市公司早该退市了。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232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上最有钱的医生:华人Patrick Soon-Shiong的中文译名是哪个
热度 1 自我源于思考 2018-2-13 13:25
世界上最有钱的医生:美籍华人科学家 Patrick Soon-Shiong 的中文译名到底是哪个? 2016 年时, Patrick Soon-Shiong 还是洛杉矶首富。彼时,与他同城的埃隆 ·马斯克( Elon Musk )的 Space X 可回收火箭刚有些进展,特斯拉 (Tesla) 仍起色不大,只得屈居第二。 不过, 2017 年,二人财富排名逆转。前几天, 发射跑车到太空的马斯克,已经以 208 亿美元成为洛杉矶首富,而 Soon-Shiong 因财富缩水,以 83 亿美元 成为了第二名。 虽然让出了洛杉矶首富的位置,但 Soon-Shiong 还有其他头衔:美国华裔首富、世界上最有钱的医生、湖人队股东、 “癌症 2020 ”计划的提出者…… 几乎在马斯克为上帝发射跑车的同时, Soon-Shiong 被爆出 以 5 亿美元收购洛杉矶时报 (Los Angeles Times) 和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 (San Diego Union Tribune) ,再次成为舆论热点,国内媒体对其大力推介,连新华社也发文对其介绍。不过,在这些宣传中,文中多以“黄馨祥”作为其中文译名,并指出“陈颂雄”的译法不恰当。 那么, Patrick Soon-Shiong 的中文译名,到底是黄馨祥还是陈颂雄呢? 二战期间, Soon-Shiong的父亲带全 家从广东台山迁到南非。广东台山市是有名的侨乡,陈姓、黄姓都是大姓 ,并且, Soon-Shiong家 还是客家人。 来到南非,在登记人口信息时, Soon-Shiong 的父亲按习惯把本姓放在前面,把自己的名子 Soon-Shiong 放在后面,结果被当局登记为姓 “ Soon-Shiong ”,于是一家人决定全部以 Soon-Shiong 为姓。 Patrick Soon-Shiong 于 1952 年出生,他兄弟姐妹有 11 人。他 的一位哥哥 Terrence Soon-Shiong ,出生于 1939 年,另外还有一位兄弟 Gregory Soon-Shiong ,是一位外科医生。另外,有一位 Clarence SOON SHIONG 于 2014 年去世,不知 与几人是否有 亲属关系。 Soon-Shiong 的妻子 Michele B. Chan 是他在南非时的大学校友,二人毕业后不久结婚。 Michele B. Chan 学戏剧,但在南非得不到表演机会。夫妻一起到加拿大、美国发展,自 1983 年开始, Michele B. Chan 参演了美国的电视剧、电影。这些作品反而很快被南非引进并且播出。 Patrick Soon-Shiong 的两位兄弟, Terrence 、 Gregory 在 1980 年代,协助 Patrick Soon-Shiong 创业,致力于发现治疗糖尿病的疗法,但 Patrick 转而研究抗肿瘤药物,并成立新的公司。三兄弟纷争不断,最后不得不对薄公堂。 1990 年代, Patrick Soon-Shiong 在面临破产之际,得到日本藤泽制药帮助,再加上通过生产仿制药补充研发资金,最终把白蛋白紫杉醇这一药物于 2005 年 推向市场。几年后,他通过出售这些业务,获得了数十亿美元财富。 2007 年, Patrick Soon-Shiong 与妻子共同成立了 Chan Soon-Shiong 家族基金会( Chan Soon-Shiong Family Foundation )。有人认为这个基金会是以两人的姓命名的,但未得到确认。 2010 年的一篇文章 Biotech Kahuna Patrick Soon-Shiong 【 1 】中,提出“ Soon-Shiong family (originally surnamed Wong) ”,第一次提出 Soon-Shiong 中文姓 Wong 。 不过,不清楚是黄还是王。后来认为黄姓的,多引用这篇文章。 因为 Soon-Shiong 入股洛杉矶湖人队以及响应 “巴比捐助”, 在 2010 年为国人所知,彼时的译名为陈颂雄。 在 2013 年,一篇介绍他的文章 Meet Patrick Soon-Shiong, The LA Billionaire Reinventing Your Health Care 【 2 】(作者 Howard Fineman )中,提出 Soon-Shiong 的父亲叫 Chan Soon-Shiong 。作者也未给出处。 2013 年,国内在介绍他的时候,出现了黄馨祥这一译名,但也未标及出处。 2015 年,一篇文章 Patrick Soon-Shiong – Family , Family Tree 【 3 】也提出, Soon-Shiong 的父亲叫 Chan Soon-Shiong 。同样未给出出处。 综合以上,在未得到 Patrick Soon-Shiong 亲自确认的情况下, 黄馨祥、陈颂雄这两个中文译名同时存在。 笔者在撰写《极简新药发现史》过程中,曾经发电邮给 Chan Soon-Shiong 家族基金会询问 Patrick Soon-Shiong 的中文姓名,但未得到回应。所以仍以“陈颂雄”称之。 Patrick Soon-Shiong 的成功离不开白蛋白紫杉醇这一改剂型药物。在《极简新药发现史》中,笔者对改剂型类药物着墨不多,但现今的药物市场,纳米给药制剂、经皮给药制剂不断增多,辉瑞还曾推出吸入型胰岛素产品。笔者计划在另一本介绍新药研发趋势的书中,专门列出一章,介绍改剂型药物的历史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http://goldsea.com/Text/index.php?id=10298 2. https://www.huffingtonpost.com/2013/12/01/patrick-soon-shiong_n_4351344.html 3.https://www.celebfamily.com/entrepreneur/patrick-soon-shiong-family.html
个人分类: 医药|5666 次阅读|2 个评论
在马斯克的背后
热度 13 lvnaiji 2018-2-7 11:30
吕乃基    2018年,美国人成功发射了目前全世界运载能力最强的超级火箭——猎鹰重型。有两枚助推器成功返回,跑车被发射进太空。 2012年5月22日,一家民间企业成为“政府航天史”的终结者,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成为继美国、欧盟、日本、俄国以及中国之后,第六个拥有与国际太空站对接能力的实体。“龙飞船”的成功发射意义深远。   2005年,NASA邀请民企投标,为NASA的“商用轨道运输服务”提供更加经济合理的发射解决方案,以填补航天飞机退役后所留下的空白。SpaceX公司携“龙飞船”参与了竞标,并在2006年击败竞争对手,获得NASA的认可。目前,美国共有4家企业在开发往返国际空间站的“太空巴士”。   SpaceX的目标是将航天运输的成本降到最低,给顾客最实惠的价格。他们为降低成本甚至从网上购买二手仪器,找最便宜的打捞公司打捞火箭残骸。“龙飞船”在开发之初就考虑到官方之外的应用领域,如太空旅游等。“龙飞船”的此次飞行还顺带着将308位客户的骨灰送进了太空,据说每份骨灰收费3000美元。   美国政府问责局的一项分析表明,类似的计划如果按美国宇航局的传统模式进行采购,成本将比现在高出4~10倍。私人公司不仅可以消除由于官僚主义带来的高成本,还将摆脱体制原因所导致的资源配置无效率。短短数年,通过采用更合理的技术路线,尽可能利用成熟的技术和装备以及更加灵活的供应链,高度精简的人员配置,加上私人创新企业所特有的执行效率,SpaceX已将商业卫星发射的价格拉低了一个数量级。猎鹰9号火箭的标准发射费用为5400万美元,成功实现回收后的再发射,费用更低。 如此高投入高风险,事关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项目,竟然也可以市场化,说明美国民企实力之雄厚与风投业的成熟;至于在国家利益和安全方面的放心放手,则表明国家与民企之间已有完善的契约安排。   美国宇航局尝试将近地轨道的太空飞行任务交由商业公司来运作,实际上就是业务外包。这对于航空航天局来说,极大地节省了资源,可以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放到制造更大型的航天器和更重要的太空探索任务上,可以集中力量探索更远的星球,例如火星,去发展更高端的太空探测技术。   所谓的“民间飞船”,实际上是NASA“商用轨道运输服务”项目的一部分,负责向国际空间站运送人员和物资。而使用“猎鹰-9”火箭发射“龙飞船”也是NASA的决定。这是国与民的合作。在美国国会的一次听证会上,埃隆·马斯克表示,“在研发全程,NASA的专家始终在指导和帮助SpaceX,令我们得以在美国50年太空经验的铺垫之上前行,最终达到目标。”   与此同时,SpaceX高管汤普森透露,马斯克从传统航空机构挖来人才,并结合其互联网经验,让他们一起想出新的方式来设计和制造火箭。 既不是国进民退,也不是国有资产损失,马斯克正是在国与民的良性互动中创造了国民共进的佳话。   太空舞台从政府专营转为政府与私营机构共同参与,这种过渡不可避免。NASA商业航天发展部总监菲尔·麦卡利斯特说,“它总会在某个时刻发生,即便不在今天或是今天这个任务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今后它最终还是要发生。”“每一次航天发射都令人兴奋,但这一次尤其激动人心,因为它可能代表美国航天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首席科学顾问霍德林在飞船发射后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商业轨道运输规划的主管艾伦·琳德莫耶说:“我认为 这是美国企业家精神的一个完美例证。 ”   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的感言是,“猎鹰飞得非常完美,‘龙飞船’也进入轨道,我感到背后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我。”飞船顺利进入轨道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控制中心响起热烈掌声。这一场景,在之前美国宇航局的历次发射活动中都能看到,这次不同的是,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不再是西装革履,而大多衣着随便,穿着T恤、牛仔裤,甚至短裤的人员。卡纳维拉尔角的民众对此也寄望殷切,在市议会大厅外,就有人挂上“飞吧SpaceX”的标语,一改以往只为“发现号”、“奋进号”及“亚特兰蒂斯号”打气的传统。 这就是源于民间的动力。   马斯克在2002年6月创立SpaceX,6年后,才在3次失败后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运载火箭。马斯克坦承:SpaceX当时的预算只够发射3次,第4次的发射已是破釜沉舟。随着“龙飞船”的成功,NASA把16亿美元存入SpaceX。这不仅是16亿美元,而是 政府向民间平台注入的新能量,用来培育和彰显来自民间、来自社会基层的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   回过头再来看火箭回收。与首次发射成功前的挫折一样,火箭回收同样历经磨难。2015年1月,猎鹰9号搭载的“龙飞船”安全入轨后,回收时由于着陆冲击力太大,火箭在漂浮平台的甲板上发生爆炸;2月,猎鹰9号再次尝试回收,但因驳船未到位而失败;4月,猎鹰9号成功着陆后发生侧翻,造成永久性损毁,再次功亏一篑;直至12月22日回收成功。   如果说马斯克前面的成功不过是接到了NASA的外包项目,靠的是成熟的技术,那么这次为了火箭回收所开发的新技术则另当别论。例如,要增加额外的各种控制和导航空间,火箭的设计难度明显加大,成本也相应提高;为了火箭安全着陆,需要留下燃料备用,势必增加很多设计,火箭发动机要具有推力可调和多次启动的功能来实现软着陆,成本提高,风险增大;额外的燃料和系统设计会占掉有效载荷的空间,导致推重比变小,造成发射效率降低;着陆时要控制火箭姿态,要能使细长的箭体垂直精确着陆在指定地点,犹如“在狂风中让扫帚柄直立于手掌上”。此外,回收过后的维护尤其对一级发动机的维护,成本不亚于直接换一个新发动机……   SpaceX如今凭公司的一己之力将运载火箭成功回收,这是以往国家力量都没能做到的事情。它代表着民间非官方组织对航空航天事业的贡献,让人类探索太空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猎鹰9号”火箭成为目前全世界成本最低廉,性能也最为稳定可靠的火箭,成功占据了目前全世界火箭商业发射市场的绝对份额,几乎把原本占据市场主流的欧洲和俄罗斯全都挤了出去,当然更别说中国了。 虽然 NASA目前也在研制自己的新一代登月重型火箭,而且载荷要比“猎鹰重型”强出不少,但发射成本却是“猎鹰重型”的10倍之多。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这个男人”以一己之力“干翻”了美俄中三个航天大国?实际上,马斯克在火箭回收上所开发的新技术主要是集成创新,其原始技术已经存在,只是因为各方面的条件不成熟或不匹配而没有发生“集成”。这种状况类似于二战末期问世的电子计算机,众多技术在战争的压力下得以集成。 有趣的是,电子计算机是因军事目的而集成已有的技术,而马斯克的火箭回收则是相反,已有的技术因“军转民”而得以集成和创新。 美俄中三个航天大国不是做不了火箭回收,而是在技术、人才或资本的融合上输给了马斯克。在国家的意志下,这些都不在话下,之所以没有去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这种状况可以用技术理性加以解释,关键在于技术理性的主体和博弈方所处的语境。技术理性在学术界饱受诟病,实际上它是分析种种技术现象的利器。通常认为,技术理性主要包含以下方面:首先是有效和可控;其次,在生产方是投入产出比,使用方(消费者)是性能价格比,以及这两个“比”之间的博弈,目前,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越来越多地考虑生态和社会影响以及所涉及的各个要素和各种影响的可持续性。   在马斯克之前,火箭发射(回收)的主体是国家,使用方(主要是军方)实际上也是国家。虽有预算的制约,但国家一般“不差钱”,以及作为唯一的主体,不存在同行的竞争,不在意投入产出比。作为使用方的军方,由于国防方面的考量,一般情况下也无从在军火市场上自主选择,它关注的是火箭运送的卫星是否能够入轨正常运行,货物是否运抵空间站,发射过程与己无关。在生产方与使用方实为一体的情况下,也就无所谓两个“比”之间的博弈。   SpaceX财源有限,且面临竞争,则需要细细斟酌投入产出比,节省每一枚铜板;一旦面向市场中拥有选择权的消费者,就会遭受消费者的横挑鼻子竖挑眼,也就是必须面对性能价格比与投入产出比的博弈。技术理性的主体不同,涉及到生产方、使用方,以及二者的关系,所处的语境对主体行为的影响举足轻重。   发展航天技术,一开始主要是为了军备竞赛,于是时间成为主要乃至压倒性的成本因素,领先一步,即可招招领先,就能克敌制胜。就火箭发射与回收的全过程而言,可控,是发射过程可控,至于回收,则完全不在考虑之列,更不会去探讨火箭回收的投入产出比,甚至会被认为是多此一举,反而会分散要素与精力,延误发射任务的完成。   眼下冷战结束,至少各方不再剑拔弩张。作为火箭发射的外包方更是远离军备竞赛,马斯克便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实现从发射到回收的全程可控,开发火箭回收技术,通过火箭回收进一步优化投入产出比。这就是军转民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国转民,军转民,契约精神,培育了来自民间的永不遏止的创新精神和进取动力。这几个方面最终集成在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平台之上。正是这些因素,共同成就了马斯克“这个男人”,“这个男人以一己之力干翻了美俄中三个航天大国”。 美国是自找的,民间的火箭回收技术和 猎鹰重型 也可以反过来推进NASA的技术进步。中俄两国呢?
个人分类: 科技|15467 次阅读|39 个评论
科技双刃剑辨析——兼评扎克伯格与马斯克之争
热度 17 lvnaiji 2017-7-27 10:11
吕乃基 英国技术哲学家大卫·科林格里奇发现,一项技术的社会后果不能在技术生命的早期被预料到。然而,当不希望的后果被发现时,技术却往往已经成为整个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以至于对它的控制十分困难。这就是控制的困境。当变化容易时,对它的需要不能被预测;当变化的需要变得明显时,变化却变得昂贵、困难和耗时间,以致难以或不能改变。这就是所谓科林格里奇困境。(《技术的社会控制》1980) 前不久,以百位诺奖得主为代表的科技界和孟山都等为代表的业界为一方,以绿色组织等为另一方,就转基因等唇枪舌战,各执一词。在中国,围绕三峡工程的争论年复一年,随洪水之大小而起伏涨落,还有南水北调、连云港核废料……。 于是,科林格里奇困境可以改写为: 一项技术在刚推出来时信心满满,然而不久便发现,实际上还有诸多当时没有觉察,甚至被故意掩盖或压制的弊病开始发酵,然而却为时已晚。 更大的争论是人工智能。扎克伯格与马斯克,马斯克所言是危言耸听,还是对于人类的危险迫在眉睫? 这就涉及到关于技术的更大的话题:双刃剑。 什么是科林格里奇困境背后的原因?科技双刃剑的本质何在? 一、双刃剑的指向 无论是利还是弊,双刃剑都具有三个维度:指向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向人际关系,以及指向人与自身的关系。 1. 指向人与自然的关系 黑格尔的哲学中有一个重要概念:“理性的机巧”。“理性的机巧”的含义之一是,人把自然界当作工具,人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那作为支配机械和化学过程的力量的主观目的,在这些过程里让客观事物彼此互相消耗,互相扬弃,而它却超脱其自身于它们之外,但同时又保存其自身于它们之内。这就是理性的机巧”。“…一方面让事物按照它们自己的本性,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削弱,而它自己并不直接干预其过程,但同时却正好实现了它自己的目的。”“人的理性的狡计使他能用其他自然事物抵御自然力量,让这些事物去承受那些力量的磋磨,在这些事物背后维护和保存自己”。 自古以来,人类就是依靠这样的“机巧”在自然界繁衍生息,发展至今。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机巧”——利用一部分自然反对另一部分自然的过程中,犹如“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必然在空间上给自然的另一部分或整体带来损伤,在时间上是后果的积累和传递,最终导致自然的报复,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从根本上说,任何技术都是一种对自然的“干预”、“破坏”过程,即使绿色技术,也是为了当下局部的目的而选择特定的自然以反对另一部分自然,难以厘清由此给作为整体的自然及其长远的演化造成的影响。 2. 指向另一部分人 在人际关系上,技术的双刃剑表现为一部分人获利的同时侵犯另一部分人的权益。这两部分人可以是商家和消费者,两个国家,在代际之间,或者任何可能的情况。只要有人跨出一步并因此获利却没有被制约或制止,那么其他人,或者权益受损,或者获利甚少(位于微笑曲线底部)甚至没有获利,必然你追我赶,例如军备竞赛。 从当年“我们也要搞原子弹”到今日的基因编辑和人工智能,成为羊还是牧羊人,竞争正未有穷期。 维纳富有远见地指出,“只有实现世界大同,不再存在相互冲突的利益集团,才有可能全面抑制科学(应该是技术)的负面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科学的正面作用。但是,这个目标的实现,假设有可能,也是非常非常遥远甚至是遥遥无期的”,一个又一个气候会议的艰难甚至难产就是明证。 3. 指向自身 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技术的“器官说”或“平台说”有助于理解其双刃剑效应。当人类站在技术所提供的平台上继续攀登之际,也就遗忘、遮蔽了平台下的能力,将这部分能力托付给技术。人类日渐疏离自然,投身于技术的怀抱,如浮士德一样沉迷于其间,乃至上瘾而不能自拔。 有人问,技术在人类面前开启了一扇又一扇关闭着的门,你能拒绝其诱惑不进去吗?人类一旦进入这扇或那扇门,他的行为与未来的走向不是受制于这样或那样的商品吗?再者,如果说,上帝在关上一扇门之时,会打开一扇窗;那么,技术在开启这扇门之际,也就遮蔽或关上了另一扇门。到底是开窗,还是开门? 技术与人性之争同样伴随人类到永远。 二、不对称的双刃剑 双刃剑的不对称有五个含义,分别为时间不对称、空间不对称、可预见性不对称,在大多数情况下,剑与持剑者的知识含量越来越不对称,以及对“双刃”的价值判断不对称。 时间不对称 ,指当下的积极效应立竿见影在当下显现,而消极后果则滞后及有待长期积累。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几乎所有由技术导致的负面影响都是在事后。大自然的“报复”在当时没有立即兑现,是因为需要积累,“时候未到”,“反作用”与“作用”并非同时发生。 一项技术在全力实现其目标之时,负面影响仅仅作为“副作用”(甚至并不知晓)而存在,其影响有待积累,一直到被影响者有所感知。这是双刃剑在时间上不对称的根源。 上世纪40年代,DDT作为有效农药大行其道,然而,在接受过DDT喷撒后,许多种昆虫能迅速繁殖抗DDT的种群;DDT会积累于昆虫的体内,这些昆虫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后,那些动物,尤其是鱼类、鸟类,则会中毒而被危害。所以喷洒DDT就只是获得近期的利益,却牺牲了长远的利益。直至1962年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后,问题才开始得以纠正,事隔已近20年。 在此意义上,所谓“先发展后治理”,并非没有一点道理,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技术双刃剑在时间上的不对称。人们不可能或至少很难在发展之初,即去着手去治理尚未发生的不明不白的后果。 转基因和黄金大米后续影响的时间显然更久。昆虫几个月甚至几天就是一代,其后果尚需20年时间方充分显现,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就下结论说黄金大米无碍显然为时过早。至于人类祖先栽培作物的嫁接技术,至今何止千年!再说,远古时期是否由此产生负效应也未可知。这不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而有可能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有谁能为转基因食品担保,有谁能担保百年之后?除非哪怕“洪水滔天”! 就人工智能而言,马斯克认为危险迫在眉睫,扎克伯格以为来日方长。其实,后者并未否定危险,双方的争论,大约只是50步与百步之争,并无本质的差别。 空间不对称 ,上文已经分析了技术双刃剑在人际关系上的影响。空间不对称还涉及有限人群的利益与公众的代价。获利者相对集中或至少是边界清楚的一群人,而受损害的人群广泛且边界模糊。使用冰箱和空调者获利,但其中的氟利昂导致对臭氧层的破坏,影响到极圈附近的人。CO 2 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则波及全人类乃至后代,如此等等。转基因食品受影响的人群边界模糊,而且会随着基因的扩散而与日俱增,到头来可能影响到获利者自己。 第三项不对称是 可预见性不对称 ,也就是可预见的积极效应与未预见的消极后果。哈定所提出的生态学中的多效应原理认为,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的效应,其中许多是不可预料的。 在几乎所有的双刃剑中,正面的积极效益本身就是技术的目的,在效益的聚光灯下清晰可见,而负面影响差不多都是未曾预见,加之于强光投射之下,往往使事物的另一面变得黑暗。 研究者还指出,作为技术基础的科学知识本身的缺陷及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和负面影响。诺贝尔奖的授予要经过时间的考验,DDT及其毒性的发现者、瑞士化学家保罗·赫尔满·米勒获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无论是发现者本人还是诺贝尔奖的评委们,都未曾料到施用DDT的严重后果。 双刃剑的负面影响在时间的长河中积淀,在全球甚至更大的范围中扩散,没法预期南美蝴蝶的翅膀究竟何时以及在何处掀起风暴。技术的积极效应在“计划内”,而负面影响在“计划外”。人类又如何防范未知或至少不是清晰知晓的后果? 可预见性不对称是时空不对称的根源,是根本性的不对称。 第四,剑的知识含量与持剑者对此所持有的 知识不对称 。远古,技术产品与其使用者融为一体,近代以降,二者分离,但因产品中的知识含量相对较低,使用者通常可以在掌握其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操控。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的发展,技术产品越来越成为黑箱,更多的知识集成于其中,而消费者日益成为“傻瓜”。 最后,双刃剑两侧的 价值判断不对称 。一项技术或工程欲付诸实施,须经可行性和不可行性研究,包括环评和伦理考量等。迄今为止,几乎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认为正面、积极效应大于负面、消极效应,或后者可承受、可消除。 这些人的权势往往大于反对者。 在三峡等工程中均可见到这一点。 之所以有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在双刃剑砍向自然界时,一来自然界“默默地”承受着一切,二来作为“公共草地”而有人掠夺摧残,无人或少人怜香惜玉。原因之二,意欲推进某项技术者通常为公司,背后往往还有政府的身影,因而有权有势有组织;而反对者无权无势无组织,诉求分散甚至分歧对立。 双刃剑的趋势是,上述的五个不对称中的前四项日益加剧。例如,由于科技黑箱越来越黑,使用者免于学习,从而使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由于消费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于是就可能发生对技术的滥用,其结果也就越来越超出控制。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双刃剑越来越指向心理,指向控制者自身。 双刃剑的“不对称性”,是科林格里奇困境的根源……吗? 三、人是双刃剑 如果说双刃剑的不对称性是科林格里奇困境的原因,那么科技双刃剑的根源又是什么?那就是人。 其一,在“理性的机巧”的背后,是个人或一些人当下和有限的目的和价值判断,正是这样的目的和价值判断,促使主体选择一部分自然反对另一部分自然,由此导致一开始未知或不以为然的负面影响。 其二,因利益集团及其冲突所致,虽在理论上由人类自身的协调可以缓解;但在实际上对各方都难以有约束力。再加上利益及其随机涨落,平衡是暂时的,不平衡是永恒的。由技术所致的人际矛盾不可能得到一劳永逸的解决。 其三,在技术的平台上,在特定语境下是开“门”,还是留着“窗”?一方面,这固然是技术对人的促逼,另一方面则是主体(如凯文·沃里克)对此的评价,譬如“成为一个电子人”,以及因此对自身和该项技术所做的调整,是积极面对并提升自己,还是耽溺于其中乃至上瘾,或是拒不接受而自我边缘化。 其四,可预见性的不对称,源于单项技术的有限及其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以及面对无限,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限。即使最完整的认识、最长远的预见,如终极关怀,如向死而生,如诗意地栖居,在实践中依然须从当下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只要迈出一步,“当下”已经改变。可预见性不对称的根源,在主观上是人类认识的不完备,在客观上是实践反馈影响的滞后。 可见,在科技双刃剑的每一个原因的背后,都有人的身影。与其说科技双刃剑,不如说人自身就是双刃剑,一刃是善,一刃是恶;一刃是自我控制,一刃是放纵自我;一侧是对世界无穷的知与控制的欲望,另一侧是有限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一边是对不确定未来的向往或恐惧,一边是对确定往事的留恋或背离。 说到底依然是两句话,人是自利的,人是有限的。 前者的表现之一是控制欲,控制自然,控制他人,与此同时则是放纵自我。个人的控制与放纵,在人际就是控制与反控制。 由于自然界的复杂、关联与不确定,由于人际关系的博弈或合作,以及由于主观能力所限,人不可能把握全局,不可能预知未来。 人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看到了自身(马克思)。在科技的双刃剑中,赫然映射出人自己的身影。所谓可预见性的不对称,同样是人自身的写照: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展望未来,充满了分岔和不确定。 阿拉丁神灯释放了科技,也就是释放了双刃剑;只要人类还在繁衍生息,双刃剑将无穷无尽;只要科技还在发展,双刃剑将愈益锋利。 弗洛伊德在1930年写道,能否理解,文明在多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本能的满足之上,又是在多大程度上是以对强大的本能的力量(以压迫、镇压或别的方法?)不予满足为前提? 凯文·凯利谨慎地表示,互联网产生的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不好的。但只要互联网的积极的一面仅仅比负面效应多出1%,我认为这1%会年复一年地滚动,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复合产生收益。所以,为了长远获得正效应的复利,现在互联网产生的正面效用,必须要比负效应哪怕多那么一点点。 本能(好奇、控制……)或许正是比对本能的控制大了1%。正是这1%的不对称,“建构”了迄今的文明史。除了邪教,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在于劝诫放弃对自然和他人的控制,代之以控制自我。要是宗教大获成功,或许人类将止步不前;要是没有宗教,人类将自我毁灭。 自然界,正物质恰好比反物质多了“一点”,那多出来的“一点”构成了人类和大千世界。 说到底,人自身双刃剑的不对称,这才是科技双刃剑——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原动力。两千年前,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认为原子的偏斜造就了世界,上世纪居里的名言是,非对称创造世界。或许应该补充的是,非对称也会毁灭世界。 人类不会停下脚步,更不会退回“四足行走”(伏尔泰答卢梭)的年代。尽管如海德格尔所言,每一步前行,每走过一个分岔,也就遮蔽了另外的可能;然而,这未尝不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也就是“理性”和“绝对精神”(黑格尔)或人类自身(马克思)的——不断自我发现,也就是自我解蔽的历史。 人类就是在这样无穷的扰动-均衡-再扰动-再均衡的过程中,或者在分岔图上,不尽地由一个分岔到另一个分岔;注定要在当下和局部的利益,与长远和整体的后果之间,以及在对后者的修饰和调整之中,曲折前行。 要是站在上述观点的立场上看,扎克伯格与马斯克之争实际上并没有多大价值,只不过是对于下一个分岔何时到来及其负效应严重性的判断不一而已。 问题在于,以往的“双刃剑”,人类毕竟还拥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权,可以由新的分岔弥补上一个分岔的负效应;而今,人类正在越过的是人类历史上最大,也是最后一个分岔 。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可能一劳永逸地结束人类社会历经万年,“从分岔到分岔”的“曲折前行”的道路。
个人分类: 科技|9157 次阅读|50 个评论
[转载]俄媒:马斯克回收火箭再发射 俄罗斯无法再淡定
热度 2 redtree 2017-4-2 22:28
俄媒:马斯克回收火箭再发射 俄罗斯无法再淡定 2017-04-02 16:31:01 来源: 参考消息网 (北京) (原标题:俄媒:美私企成功推动“火箭革命” 俄罗斯无法再淡定) 资料图片:2017年3月30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利用翻新的“二手”火箭把一颗商业通信卫星发射上天。这是人类太空史上的第一次,旨在打造可重复使用火箭,从而降低发射成本。新华社发 参考消息网4月2日报道 俄媒称,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发言人佩斯科夫31日表示,克里姆林宫一直关注埃隆·马斯克旗下企业的研究成果,并相信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能与之展开旗鼓相当的竞争。 据塔斯社3月31日报道,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30日首次成功发射了回收火箭。佩斯科夫告诉记者:“无论是克里姆林宫,还是相关政府部门,都对该技术突破非常关注。我国航天领域的专家也会重视此类技术的发展。”他指出,俄国家航天公司正处于改革阶段,其负责人伊戈尔·科马罗夫曾数次向总统汇报,称俄专家也在开发相当先进的、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技术。他还强调:“这是一场相当残酷的竞争,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能不辱颜面地参与其中。” 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负责人伊戈尔·科马罗夫表示,埃隆·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成功回收了“猎鹰9”号火箭的第一级,同行取得的成就会迫使该公司努力工作。 他指出:“这无疑会敦促我们工作不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我们真诚祝贺同行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他强调,俄国家航天公司也将“利用火箭部件回收技术”,但还需就相关经济效益展开分析与评估。 报道称,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负责发射及地面设施的总设计师亚历山大·梅德韦杰夫告诉记者,“质子-M”运载火箭今年的首次发射时间定在5月底。 此次搭载的卫星原本应于去年被送上太空,但因“质子-M”火箭的发动机被查出存在质量问题,不得不推迟发射。根据俄联邦航天计划,今年“质子”火箭将完成7次商业发射。 此前,俄国家航天公司已召回了沃罗涅日机械制造厂生产的、供“质子”火箭第二级和第三级使用的所有发动机,原因是其生产过程中使用了不符合技术要求的焊料。 俄罗斯报纸网3月31日刊发题为《为何马斯克能在与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的竞争中以极大优势胜出》的文章称,全球航天工业见证了颠覆性的革命。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这家马斯克麾下的私人企业,日前成功发射了首枚回收火箭,它的第一级在升空并执行完任务后,降落在海上平台上。 文章称,在马斯克无与伦比胜利的映衬下,曾经辉煌如今却处境艰难的俄罗斯航天工业显得有些落寞。 马斯克将自己的成就称为“太空飞行的革命”,这绝非口出狂言。被他反复利用的火箭第一级的价格,通常相当于全部发射费用的70%。也就是说,整个火箭发射行业的价目表将面临重大调整。 文章称,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是一家私人企业。如今,它的卫星发射合同主要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这意味着,在今日的美国,航天领域的发展不会再有官僚主义掣肘,也不会出于某些“崇高的”捍卫国家安全的考量,推出新的限制性措施。国家将订单交给那些更成功、发展更快、野心更大、效率更高的私人企业。 现在连克里姆林宫都不淡定了。 正当马斯克的公司在火箭第一级的重复利用技术方面高歌猛进、大谈太空革命之时,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却被负面消息所困扰。俄动力机械科研生产联合体总经理阿尔布佐夫的控诉令人震惊:为俄罗斯“质子-M”火箭所生产的70台发动机竟然由于生产者的疏忽,全部报废。 文章称,其实,不光在质量上存在隐忧,身为航天大国,俄罗斯的发射数量也在下滑。 2016年,俄罗斯在发射次数排行榜上位列第三,仅18次,不仅输给美国(20次),也落后中国的19次。 就连最具乐观精神的副总理罗戈津在2015年都承认:“我们如今在航天领域(的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9。” 他当时的话一语成谶:“我们只能坐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或是马斯克的新闻,垂涎欲滴,而后自我解嘲说,他们所做的一切我们并不需要。”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589 次阅读|2 个评论
真正的特斯拉之父竟被马斯克踢出公司,重演特斯拉与爱迪生的故事
热度 6 beckzl 2016-12-2 00:45
历史总是由胜者书写 …    十九世纪末,特斯拉的交流电与爱迪生的直流电大战打得正酣    爱迪生卑鄙地用交流电电死了大象、电死了犯人    他用多种商业手段排挤特斯拉,以至于特斯拉无名无望孤独终老    百年后,一家车企向特斯拉致敬以他的名字再度改变世界    但在这背后,却有不为人知的惊人内幕    它真正的创始人经历了与特斯拉当年近乎相同的命运    如今特斯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媒体和民众的神经    人们讨论着特斯拉的新车型,讨论着特斯拉的自动驾驶    还讨论它那风流且才华横溢所谓的领头人马斯克    他站在科技之巅,被称作是现实版“钢铁侠” 2010年,马斯克庆祝特斯拉在纳斯达克上市    然而,正如钢铁侠的斯塔克帝国离不开小辣椒    特斯拉背后真正的领头人和革新者并不是马斯克    马斯克根本就不是特斯拉的创始人    而真正的英雄 立下了锂电池电动车的里程碑    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名望, 还被马斯克踢出了特斯拉 …    电动车的历史可能要追溯到1881年,比所谓的“传统”汽车还要古老    特斯拉的历史虽远不及电动车,但也绝非雨后春笋    故事要从 马丁·艾伯哈德 讲起,那大约是在1990年    马斯克还在为怎样从加拿大考上美国大学而发愁 马丁·艾伯哈德    艾伯哈德在八十年代初获得了 电气工程硕士学位    毕业后他在Wyse Technology公司担任 电气工程师    在那里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作品Wy-30电脑    他凭借天生的智慧和感染力在公司混到了一个还不错的位子 Wy-30计算机    1990年前后,一位叫马克的工程师从沙特回到自己的家乡参观艾伯哈德所在的公司    他被艾伯哈德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高挑、健谈还有一脸大胡子,看起来就像是亚伯拉罕·林肯    两人兴趣相投,很快便成为了会在一起打万智牌的密友 艾伯哈德总是尝试一些奇怪的试验性策略,一些很奏效,但另一些则很悲催    两人的友谊越发深厚,甚至发展成了工作的伙伴    没过多久艾伯哈德与马克就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一家制造基于X-window的网络终端设备的企业    同时,他俩还兼职做一些电子设备的咨询工作    这其中包括 Palm Pilots ,一款移动设备    没错,正是后来被惠普收购 大名鼎鼎的Palm Palm Pilots    正是这段经历,让两人注意到了电池技术    当时电池是制约移动设备发展的最大瓶颈    马克甚至笑称电池技术革新遵循的是“慢摩尔定律”    处理器性能每18个月翻一番,而电池则需要10年    他俩都坚信移动设备是大未来,于是开始构想如何可以规避电池容量所带来的劣势    1997年,两人有了新的点子,一款电子阅读器    显然,电子阅读器不需要飞快且耗电的处理器    不需要扬声器振动器这些组件,而且尺寸足够大    艾伯哈德还想出了不对称的设计容纳更大的电池    新公司随即成立了,这款火箭电子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99年出货量达到了2万台,这可是 第一台商用的移动电子阅读器    在此十年后,做电子书出身的亚马逊才开始布局阅读器领域 火箭电子书和亚马逊Kindle    可当时这款电子阅读器并不具有十足的生命力    因为网络以及在线支付的渠道还没有完全打通    空有良好的硬件设计,没有完善的生态将会很快衰败    于是艾伯哈德抓住了机会,毫不犹豫地将公司出售,豪取1.87亿美元    说起来也凑巧,马斯克和艾伯哈德都是卖公司赚取第一桶金,而且还都离不开火箭 艾伯哈德手持火箭电子书    接下来的故事就离不开汽车这个话题了    实际上艾伯哈德从小就非常喜爱汽车    早在他13岁的时候他就在农场里学会了开车    并将汽车定为终生的理想之一,而另一个是爱情    做电动车的想法并不是艾伯哈德首先提出的    事情要从1990年加州的《车辆零排放法令》讲起    法令规定到2003年,加州零排放车辆的销量要达到汽车总销量的10%    这让通用丰田等大型车企加紧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    1996年,通用EV1以科幻的造型和设计登场亮相    EV1不仅拥有美国车界少有的流线型设计,甚至还支持无线充电    要知道,著名的手机无线充电器“点金石”还是Palm公司在2010年以后才发布的,对,又是Palm 通用纯电动汽车EV1    EV1的第一代采用铅酸电池,单次续航只有100公里    二代升级为镍氢电池,续航里程可以达到200公里    可是这样的性能根本不会有人买来做私家车    不过通用也很聪明,只将EV1作为租赁车辆投放市场    后来,各路石油大亨跳出来反对法令,政府被迫放弃    EV1带着闪耀的光辉入土下葬 大量EV1被销毁    但是EV1背后的工程师们怀着电动车的梦想不愿放弃    他们重新组建了公司,研发了新的T-zero电动车    一款拥有跑车性能的电动车,这让艾伯哈德颇为触动    一生挚爱汽车的他看到了跑车的未来,如释重负    我再不能眼看着中东石油战争加剧、全球变暖,还心安理得地买一辆百公里油耗20升的跑车    随后他与T-zero的公司展开了频繁的交流    那年他刚离婚,已经丢失了人生一半的理想,有什么理由放下另一半呢?    他得知虽然T-zero拥有超强的性能,但续航里程依旧处于不可用的状态    他凭借在设计电子产品的经验,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用锂电池组做电动车的能源,改善原本可怜的续航 T-zero    二十一世纪已经有很多电子产品用上了性能更好的 索尼18650锂电池 ,直到现在多数笔记本依旧还在用它    锂电池能量密度大,且循环性能良好,用18650电芯组成电池阵列,可以为车辆提供优质的能源    于是艾伯哈德投资了15万,并建议T-zero改用锂电池供电    改进后的T-zero续航里程达到了 惊人的480公里    艾伯哈德对此也是兴奋不已,坚定了要走电动车这条路 笔记本电池中的18650电芯    2003年,他已经有建立一个电动车公司的打算    但苦于没有合适的名字,一直无限期地拖延着    一天,他和新找的女朋友到迪斯尼乐园游玩    他们在加勒比海盗公园里的餐厅附近散步    艾伯哈德心里有几个不是太好的候选名字    但他已经不敢轻易地说出口,因为女友已经被他烦了几个月了    那些带着eco的名字都太烂了,而像叶子、电压这样的名字又不能凸显出高性能的属性    突然,艾伯哈德想起了电动机,电动车的灵魂    而他打算采用的交流感应电动机专利来自一个天才    一个塞尔维亚裔的发明天才 尼古拉·特斯拉    他脱口而出:“特斯拉汽车听起来怎样?”    女友听后大喜:“完美!现在你可以去追逐你的梦想了” 特斯拉的交流电动机    有些人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不一般    特斯拉以发明巨匠的名字诞生,必定会有所作为    特斯拉汽车成为了硅谷第一个做汽车的企业    这在当时那个IT占领的地盘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艾伯哈德构想,特斯拉定位在高性能运动型跑车    以相同的性能对手一半的价格出售,抢占市场    可是造汽车可不是过家家,资金问题首当其冲 艾伯哈德给马斯克的BP(商业计划书)    那年,马斯克刚卖出paypal,手里握着巨款    而特斯拉简直就是实现他清洁能源理想的最佳途径    很快艾伯哈德就与马斯克勾搭上了,两人一拍即合    马斯克投给特斯拉750万美元,成为了 董事长    而艾伯哈德出任公司的 首席执行官 ,负责首辆汽车的研发工作 青涩的马斯克    资金的问题解决了,可是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    特斯拉的员工几乎都不是汽车出身的工程师    他们有电动机以及电池的技术,可对于汽车的底盘、传动那些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并且他们也不打算所有的设计都亲历亲为    于是他们计划将莲花的Elise改造成样车 改装中的莲花Elise    巧合的是,后来特斯拉对外招标,还是选用了莲花的设计    特斯拉的第一台车为敞篷设计,保持着传统的造型    与今天的特斯拉model系列风格迥异    来自莲花设计师的设计方案    它更像是一款年轻人喜欢的强调性价比的入门跑车    但是无害的外表下却隐藏着 百公里加速4秒 的实力    完全不像是那种老旧慢的旅游观光电瓶车 艾伯哈德与特斯拉Roadster    2006年,特斯拉Roadster在圣莫妮卡高调发布    邀请了不少好莱坞明星嘉宾造势,包括加州州长 施瓦辛格 施瓦辛格与马斯克、艾伯哈德交谈    发布会上,特斯拉漂亮的造型已经打动了很多人    在他们试驾后,那种被紧紧按在座椅上的加速感久久不能消散    他们不敢相信这是一款纯电动的汽车    仅仅两周,就接到了127辆特斯拉Roadster的订单 前100辆特斯拉Roadster的购买者将得到专有证书 可以清楚地看到创始人是艾伯哈德    而艾伯哈德作为特斯拉的创始人在媒体前侃侃而谈    其人格魅力压过马斯克不止一星半点    特斯拉迅速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热点    各家媒体全都对特斯拉Roadster给予极高的评价    这不是你老父亲的电动车,它更像是一辆法拉利而不是普锐斯(丰田的家用车) 艾伯哈德与马斯克    随着关注度越来越高,艾伯哈德频繁露面    在2007年,艾伯哈德还成为《财富》杂志年度创新人物的第24位    而作为董事长的马斯克感觉被冷落了    实际上马斯克更渴望做特斯拉的真正领导者    新能源汽车毕竟也是他的梦想之一    一山不容二虎,于是矛盾产生了    马斯克以董事长开始在各个方面施压艾伯哈德    其中包括车辆设计超过预算、设计拖延等等    2008年1月,董事会决定解雇艾伯哈德,未公布原因    之后的大半年时间里,由德罗里担任公司CEO    随后马斯克接手了特斯拉,他的梦想实现了    后来的故事大家估计也都知道,马斯克出任CEO之后又迎娶了白富美,走向了人生巅峰    他甚至还有意抹去艾伯哈德作为创始人的事实    以至于现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马斯克是特斯拉之父    而马丁·艾伯哈德作为一个革新者、破局者    第一个提出采用锂电池做电动车能源的人    第一个在硅谷的腹地建立汽车公司的领袖    却重演了特斯拉当年悲惨的结局 马丁·艾伯哈德    特斯拉输了给我们带来了伟大的交流电    艾伯哈德输了给我们带来了电动车的希望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SME 欢迎关注
13915 次阅读|6 个评论
2020中国的超级高铁CSHT在哪儿?
冯用军 2016-7-16 23:46
马斯克的特斯拉卖到了ABB的价,而我们的BJQ却是白菜价... 谷歌在搞阿尔法狗的时候,百度在卖美团饭票 雅虎在搞生物识别技术的时候,阿里巴巴在卖假货纠结 不用到22世纪,到2020年,也许SHT就实现了,到那时,也许飞机可能真要淘汰了... 鬼魅般的量子隐形传态通信绝对是个阴谋陷进,但超级高铁肯定不是... 2020,中国版超级高铁(CSTS)在哪儿? 超级高铁,不仅可以民用,更可以军用,绝对的杀手锏...
个人分类: WIEA世界创新教育协会|1484 次阅读|0 个评论
马斯克:一个人打败世界?
热度 12 lvnaiji 2016-4-8 07:54
吕乃基    2012年5月22日,一家民间企业成为“政府航天史”的终结者,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成为继美国、欧盟、日本、俄国以及中国之后,第六个拥有与国际太空站对接能力的实体。“龙飞船”的成功发射意义深远。   2005年,NASA邀请民企投标,为NASA的“商用轨道运输服务”提供更加经济合理的发射解决方案,以填补航天飞机退役后所留下的空白。SpaceX公司携“龙飞船”参与了竞标,并在2006年击败竞争对手,获得NASA的认可。目前,美国共有4家企业在开发往返国际空间站的“太空巴士”。   SpaceX的目标是将航天运输的成本降到最低,给顾客最实惠的价格。他们为降低成本甚至从网上购买二手仪器,找最便宜的打捞公司打捞火箭残骸。“龙飞船”在开发之初就考虑到官方之外的应用领域,如太空旅游等。“龙飞船”的此次飞行还顺带着将308位客户的骨灰送进了太空,据说每份骨灰收费3000美元。   美国政府问责局的一项分析表明,类似的计划如果按美国宇航局的传统模式进行采购,成本将比现在高出4~10倍。私人公司不仅可以消除由于官僚主义带来的高成本,还将摆脱体制原因所导致的资源配置无效率。短短数年,通过采用更合理的技术路线,尽可能利用成熟的技术和装备以及更加灵活的供应链,高度精简的人员配置,加上私人创新企业所特有的执行效率,SpaceX已将商业卫星发射的价格拉低了一个数量级。猎鹰9号火箭的标准发射费用为5400万美元,如果成功实现回收后的再发射,费用还有降低的可能。如此高投入高风险,事关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项目,竟然也可以市场化,说明美国民企实力之雄厚与风投业的成熟;至于在国家利益和安全方面的放心放手,则表明国家与民企之间已有完善的契约安排。   美国宇航局尝试将近地轨道的太空飞行任务交由商业公司来运作,实际上就是业务外包。这对于航空航天局来说,极大地节省了资源,可以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放到制造更大型的航天器和更重要的太空探索任务上,可以集中力量探索更远的星球,例如火星,去发展更高端的太空探测技术。   所谓的“民间飞船”,实际上是NASA“商用轨道运输服务”项目的一部分,负责向国际空间站运送人员和物资。而使用“猎鹰-9”火箭发射“龙飞船”也是NASA的决定。这是国与民的合作。在美国国会的一次听证会上,埃隆·马斯克表示,“在研发全程,NASA的专家始终在指导和帮助SpaceX,令我们得以在美国50年太空经验的铺垫之上前行,最终达到目标。”   与此同时,SpaceX高管汤普森透露,马斯克从传统航空机构挖来人才,并结合其互联网经验,让他们一起想出新的方式来设计和制造火箭。马斯克正是在国与民的良性互动中创造了国民共进的佳话。   太空舞台从政府专营转为政府与私营机构共同参与,这种过渡不可避免。NASA商业航天发展部总监菲尔·麦卡利斯特说,“它总会在某个时刻发生,即便不在今天或是今天这个任务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今后它最终还是要发生。”“每一次航天发射都令人兴奋,但这一次尤其激动人心,因为它可能代表美国航天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首席科学顾问霍德林在飞船发射后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商业轨道运输规划的主管艾伦·琳德莫耶说:“我认为这是美国企业家精神的一个完美例证。”   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的感言是,“猎鹰飞得非常完美,‘龙飞船’也进入轨道,我感到背后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我。”飞船顺利进入轨道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控制中心响起热烈掌声。这一场景,在之前美国宇航局的历次发射活动中都能看到,这次不同的是,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不再是西装革履,而大多衣着随便,穿着T恤、牛仔裤,甚至短裤的人员。卡纳维拉尔角的民众对此也寄望殷切,在市议会大厅外,就有人挂上“飞吧SpaceX”的标语,一改以往只为“发现号”、“奋进号”及“亚特兰蒂斯号”打气的传统。   马斯克在2002年6月创立SpaceX,6年后,才在3次失败后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运载火箭。马斯克坦承:SpaceX当时的预算只够发射3次,第4次的发射已是破釜沉舟。随着“龙飞船”的成功,NASA把16亿美元存入SpaceX。这不仅是16亿美元,而是政府向民间平台注入的新能量,用来培育和彰显来自民间、来自社会基层的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   回过头再来看火箭回收。与首次发射成功前的挫折一样,火箭回收同样历经磨难。2015年1月,猎鹰9号搭载的“龙飞船”安全入轨后,回收时由于着陆冲击力太大,火箭在漂浮平台的甲板上发生爆炸;2月,猎鹰9号再次尝试回收,但因驳船未到位而失败;4月,猎鹰9号成功着陆后发生侧翻,造成永久性损毁,再次功亏一篑;直至12月22日回收成功。   如果说马斯克前面的成功不过是接到了NASA的外包项目,靠的是成熟的技术,那么这次为了火箭回收所开发的新技术则另当别论。例如,要增加额外的各种控制和导航空间,火箭的设计难度明显加大,成本也相应提高;为了火箭安全着陆,需要留下燃料备用,势必增加很多设计,火箭发动机要具有推力可调和多次启动的功能来实现软着陆,成本提高,风险增大;额外的燃料和系统设计会占掉有效载荷的空间,导致推重比变小,造成发射效率降低;着陆时要控制火箭姿态,要能使细长的箭体垂直精确着陆在指定地点,犹如“在狂风中让扫帚柄直立于手掌上”。此外,回收过后的维护尤其对一级发动机的维护,成本不亚于直接换一个新发动机……   SpaceX如今凭公司的一己之力将运载火箭成功回收,这是以往国家力量都没能做到的事情。它代表着民间非官方组织对航空航天事业的贡献,让人类探索太空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这个男人”以一己之力“干翻”了美俄中三个航天大国?实际上,马斯克在火箭回收上所开发的新技术主要是集成创新,其原始技术已经存在,只是因为各方面的条件不成熟或不匹配而没有发生“集成”。这种状况类似于二战末期问世的电子计算机,众多技术在战争的压力下得以集成。有趣的是,电子计算机是因军事目的而集成已有的技术,而马斯克的火箭回收则是相反,已有的技术因“军转民”而得以集成和创新。美俄中三个航天大国不是做不了火箭回收,而是在技术、人才或资本的融合上输给了马斯克。在国家的意志下,这些都不在话下,之所以没有去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这种状况可以用技术理性加以解释,关键在于技术理性的主体和博弈方所处的语境。技术理性在学术界饱受诟病,实际上它是分析种种技术现象的利器。通常认为,技术理性主要包含以下方面:首先是有效和可控;其次,在生产方是投入产出比,使用方(消费者)是性能价格比,以及这两个“比”之间的博弈,目前,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越来越多地考虑生态和社会影响以及所涉及的各个要素和各种影响的可持续性。   在马斯克之前,火箭发射(回收)的主体是国家,使用方(主要是军方)实际上也是国家。虽有预算的制约,但国家一般“不差钱”,以及作为唯一的主体,不存在同行的竞争,不在意投入产出比。作为使用方的军方,由于国防方面的考量,一般情况下也无从在军火市场上自主选择,它关注的是火箭运送的卫星是否能够入轨正常运行,货物是否运抵空间站,发射过程与己无关。在生产方与使用方实为一体的情况下,也就无所谓两个“比”之间的博弈。   SpaceX财源有限,且面临竞争,则需要细细斟酌投入产出比,节省每一枚铜板;一旦面向市场中拥有选择权的消费者,就会遭受消费者的横挑鼻子竖挑眼,也就是必须面对性能价格比与投入产出比的博弈。技术理性的主体不同,涉及到生产方、使用方,以及二者的关系,所处的语境对主体行为的影响举足轻重。   发展航天技术,一开始主要是为了军备竞赛,于是时间成为主要乃至压倒性的成本因素,领先一步,即可招招领先,就能克敌制胜。就火箭发射与回收的全过程而言,可控,是发射过程可控,至于回收,则完全不在考虑之列,更不会去探讨火箭回收的投入产出比,甚至会被认为是多此一举,反而会分散要素与精力,延误发射任务的完成。   眼下冷战结束,至少各方不再剑拔弩张。作为火箭发射的外包方更是远离军备竞赛,马斯克便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实现从发射到回收的全程可控,开发火箭回收技术,通过火箭回收进一步优化投入产出比。这就是军转民对技术发展的影响,这就是所谓“这个男人以一己之力干翻了美俄中三个航天大国”。美国是自找的,民间的火箭回收技术也可以反过来推进NASA的技术进步。中俄两国呢? 本文刊于《 高科技与产业化 》 2016 , 2, 22-25 多年来,与编辑部马珉老师合作愉快,致谢!
个人分类: 经济|6517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改变世界的不只有乔布斯,还有这个疯子!附文揭秘他很厉害的老妈
sqzhang 2015-12-25 09:03
改变世界的不只有乔布斯,还有这个疯子!附文揭密他很厉害的老妈 2015-12-24 21:56:15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nbdnews),综合新浪财经、百度百科,在此表示感谢 北京时间12月22日早上,美国Space X公司发射的猎鹰9号火箭,在进入轨道后,其一级驱动火箭在地面着落,完成了火箭回收! 小编为什么要加感叹号,因为实在太厉害了! 1 建立一个火星殖民地 我们都知道,人造卫星是由太空飞行载具,比如火箭、航天飞机等发射到太空中,我们可以看电视、打电话、导航,就靠这些卫星。放在以前,火箭是是“一次性”用品,把卫星送上天,它就死了。 然而,发射火箭是非常金贵的,绝非一般人能够负担得起。以猎鹰9号火箭为例,火箭成本5000万美元。 如果有谁能实现火箭的回收再利用,上去了还能下来,他就可以开创一个历史。 作为Space X的创始人,伊隆·马斯克(Elon Musk)曾被评为“最接近乔布斯的人”,他用1亿美元创立了Space X商业火箭公司。 火箭发射成本高,主要在于火箭的导航控制系统、燃料贮箱和火箭发动机等部分的成本高昂,其中燃料花费较低,只占到成本的0.4%。马斯克直接让航天器的发射成本被压缩到了原来的1%-10%,使人类星际旅行、移民成为可能。 在此之前马斯克和他的Space X日子过得并不算舒坦,原因就是Space X前两次失败的火箭回收任务。分别在今年4月和6月,Sapce X两次尝试回收火箭,但都已失败告终。其中6月份的任务中,火箭更是因失控而不得不在升空途中就被迫选择自爆解体。 倒是马斯克自己处之泰然,在第二次任务中火箭在空中引爆后,他咕哝了一句“火箭真是难捉摸……”,似乎并未把这一切视为“失败”。 正是拥有前两次的失败经验,积累了宝贵的数据,对火箭的结构、引擎等做出了很大改进。当把绝大多数的错误都经历一遍之后,如今的成功也就变得水到渠成。 Space X最初的理想是帮助人类重返月球,并且完成火星殖民。马斯克曾表示,他想要死在火星上,地球埋不下他的雄心。他还说,“如果我们能建立一个火星殖民地,我们几乎就能殖民整个太阳系!因为届时我们将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来完善太空旅行。” 奥巴马在马斯克陪同下参观Space X发射基地 2 比Space-X更牛的钢铁侠 比这件事本身更牛的,是Space X的创始人伊隆·马斯克。 我们仿佛看到,这个曾经被认为是最接近乔布斯的人已经不再以乔布斯目标了:他的未来是钢铁侠! 如果一定要以一句话来总结这位钢铁侠,那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1971年,马斯克出生在南非。和所有的天才选手一样,他在儿童时期就表现出惊人的天赋,他在9岁的时候开始学习编程。 24岁时,刚刚从沃顿商学院毕业的他打算去斯坦福攻读博士。但是在难以抗拒的互联网浪潮的诱惑下,他博士只读了两天就退学,开始了互联网创业。 他的第一个产品叫做 Zip2——有点像大众点评和百度地图的结合体,但是他们比后两者早了八年。 28岁时,Zip2以3.07亿美元被收购,马斯克分到了2200万美元。当时,他年仅27岁。这当然只是个开始。 他没有安于第一桶金,而是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Paypal,马云在中国做了一个几乎一样的东西——叫做“支付宝。 31岁那年,PayPal被eBay以15亿美元收购,马斯克作为最大的股东,拿走了1.8亿美元。 在把PayPal卖掉之后,他自己拿出1亿美元,创立了有史以来最丧心病狂的公司:Space X,一个商业火箭公司。他的目标是在下个世纪实现星际移民。 接着,在33岁,他又砸了7000万美元创立了一个电动汽车公司,叫做特斯拉。是的,就是那个电动汽车公司,如今市值300亿美元。 大概上帝也看不惯他的顺风顺水了,从成立起,一直到2008年,SpaceX先后三次发射了火箭,三次都在进入轨道前爆炸。 而此时他给 SpaceX 筹的钱,已经快花完了。那可能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这意味着,如果马斯克决定继续发射火箭,这枚火箭很可能就是他们的最后一枚。 就这样,2008年9月,SpaceX发射了他们的第四发火箭——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样,他们完美地成功了。 此后,他们获得了来自NASA的支持:16亿美元的经费!为NASA进行之后的12次发射。到现在,他们已经成功发射了20多次,除了NASA之外,还有越来越多的机构成为他们的顾客。SpaceX的估值已经达到了120亿美元。 然而他注定不是甘于平凡的人,他希望把发射火箭的成本降到最低,这样才能实现星际移民。 一个看上去不错的办法就是:回收火箭! 火箭降落视频: 有钱任性的他没有选择享受安乐的日子,而是一直致力于各种环保与高科技产业研发,赚钱对他来讲早已不是个事儿了。 对他来讲,他的使命是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简直是我男神。 每日经济新闻曾报道,2013年,马斯克又出手了。他将新作Hyperloop称为继汽车、火车、飞机、轮船之后的第五代现代交通工具,每小时800英里(约1287公里/小时),人们驾乘Hyperloop从洛杉矶到旧金山只需半小时,票价仅20美元。这个计划将在2016年动工。 延伸阅读 基因真的很重要:认识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的妈妈是谁不? 来源|微信公众号“宁财女”,微信号wealthmentality,作者|宁财女,在此表示感谢! 梅伊马斯克(Maye Musk)是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Elon Musk)的妈妈。看了她的经历,我简直立刻迷上了她,崇拜上了她。下面就是她的故事--如何养育了世界级的伟大企业家儿子,同时创造了自己的成功的事业。 Maye最近的一次出名应该是2011年的纽约周刊的一期封面,63岁的她全裸,大着肚子9个月怀孕的样子(当然是PS的啦)。标题是:“她做这个会不会太老了呢?”--这篇封面文章的内容是关于中年女性生育的探讨。 她在健康和长寿的营养学方面也是颇有成就的。 当然,她最出名的是:她的三个孩子中有一个叫做伊龙马斯克(Elon Musk), 特斯拉汽车公司的创始人,财富杂志2013年年度商业人物得主。 Elon也是Paypal的创始人之一。这位大胆的企业家还创建了3间公司:特斯拉电动汽车Tesla,宇宙旅行的SpaceEx, 还有生产屋顶太阳能设备的SolarCity。妈妈Maye在这些本世纪最伟大的创新中起了怎样决定性的角色呢? Maye Musk的生活其实是有不少转折的。 她出生在加拿大,但是成长于南非的Pretoria。作为学霸的她爱好科学和阅读,每星期都去图书馆两次。她妈妈的朋友当时开了一个模特中介,Maye不小心参加了选美比赛还得了个冠军。从Pretoria大学学习营养学毕业后,22岁的她嫁给了工程师Errol Musk(马斯克的爸爸),婚后3年生了3个孩子。然后她一边做模特,一边成立了一家咨询公司,这样可以有灵活的工作时间,方便照顾孩子们。(年轻时候的Maye是不是好漂亮啊?) Maye的三个孩子,Elon, Kimbal还有Tosca处得很好,但是每个孩子都有他/她的性格缺陷。Maye说Elon特别内向,有时候她甚至觉得这孩子会不会是聋子。Elon在学校总被人欺负。她就安慰Elon说,妈妈小时候在学校也是总被人欺负的,那时候经常都是她的双胞胎姐姐们站出来保护她。 Maye很快发现Elon不爱说话仅仅是因为他一直在思考。(儿子Kimbal和女儿Tosca就非常外向)。Maye和Errol在Elon不到10岁时离婚了。之后,两个儿子平时跟爸爸过,周末跟妈妈过。Maye说她的生活就是围绕着孩子们。“如果他们有体育活动,或者任何活动,我一定去支持他们。” 同时,Maye把营养师的生意也发展起来了。Elon在17岁的时候去了加拿大。虽然这时候Maye的生意已经在南非很红火,她经常在营养学的活动上被聘请为演讲嘉宾,可是Maye和所有家人都跟着Elon搬家去了加拿大。 到了加拿大,Maye得重新开始。她和女儿Tosca住在朋友家里,直到她们在多伦多找到了一间廉租房,后来Elon也搬过来跟她们一起住。在多伦多大学,Maye做研究,每个月挣1000美金,她同时也进修课程,把南非的学历转成加拿大认可的证书。当时她有一个营养师朋友的丈夫正好在微软工作,她就为Elon买了一身99美金的套装(包括西装,领带还有袜子),然后拜托人家安排Elon在微软工作了一段时间。 为了多赚点钱,Maye继续做模特,然后在模特公司那座大楼里面找了个办公室,装修好了就同时开始了营养师的生意。 大学毕业后,两个儿子Elon和Kimbal搬到了加州,成立了电子黄页公司Zip2。Maye当时每个月大概能够剩下2000美金,她就用这笔钱每6个星期就去儿子那里呆一星期,剩下的钱就给儿子们用。(Maye记得,那个时候,两个穷困潦倒的创始人每天去青年旅社洗澡,睡在桌子下面。)有一次她去看他俩,Maye和Kimbal到Kinko's去复印彩色文件,当时复印的是俩孩子第二天要拿去见风投的演示文件,很自然是妈妈买单。在第二天的风投会上,Elon和Kimbal拿到了他们第一笔风险投资。 很快Tosca从温哥华搬到了加州,两个儿子都欢迎妈妈一起搬过来。于是Maye又搬家了。她卖掉了多伦多的营养师生意,期望在美国大展前途--因为美国人都需要营养师啊。--但是这一次,她又是从零开始。Maye觉得儿子们创业呆在的Mountain View这个小镇很无聊,所以住在了旧金山,并且从打工开始学习美国的计量制,营养学会的规则,调整她的商业模式。她买不起汽车,就租了一辆,这样可以周六早上先到Nordstrom百货公司表演T台秀,然后下午去Palo Alto看自己的孩子们。 1998年,Zip2开始有点起色了。那一年,Maye刚好50岁,她的两个儿子送给她的生日礼物是一个木头的玩具小汽车和一栋木头的玩具房子。儿子们说,有一天我们会给你买真的汽车和房子! 一年后,康柏公司收购了Zip2, 付给他们3亿零500万美金--他们要给Maye买承诺过的房子,可是她这次倒决定离开孩子们了。她搬去了曼哈顿。纽约人说话快,走路快,交谈快”,她说,“这些是跟我一样的人。” Maye在曼哈顿住了13年,住在22街公园大道和百老汇大道之间。她的模特生涯走红了。除了纽约杂志的封面,她还做过时代杂志的健康专刊的封面,还出现在时代广场的Target公司广告牌上面扮演圣诞奶奶。当然,她也重新启动了她的营养师业务。 同一时间,Kimbal在科罗拉多开启了餐馆生意。Tosca在洛杉矶开设了一家制作公司。Elon成立了Paypal然后把它又卖给了Ebay, 然后不停地成立伟大的公司,最终获得了财富杂志的年度商人之荣誉。 大概8个月前,Tosca说服了妈妈搬到离大家近的地方。她和Elon住在洛杉矶。Tosca生了双胞胎宝宝。Kimbal正计划在当地开一家餐厅。 Musk一家似乎不可以分开太久,但是他们每一个都非常独立。Maye说,“从他们还很小开始,他们就一直想做自己的事情,而且用自己的方式。” 也许是因为苹果总是掉在离苹果树不远的地方。Maye说:“我是个凭直觉生活的人。所以很自然他们也是这样思维的。” 最后,再贴一些马斯克(Elon Musk)的照片,是不是真的好帅,基因好好哦的那种呢? 你说这是不是Maye妈妈的功劳? 如果说孩子是父母最大的财富的话,那么我觉得她就是世界上最富有最成功的女人! 全文转载自新财富杂志(newfortune)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2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马斯克真是一个人干翻了美俄中?
热度 3 sqzhang 2015-12-23 17:08
马斯克的成果如何评价,环球时报的这篇文章(附于下面)是一种回答。 但无论是不是一个人就干翻了美俄中,他在商业航天中的作用都是功不可没。 尤其重要的是马斯克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行动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马斯克是在美国航天局的支持下成功的,这也就意味着美国在航天技术上又有了新突破。我们得奋起直追才是。 这个男人一个人就干翻了美俄中三大强国? 2015-12-22 18:55:00 环球时报   “这个事情有多难,就如同在狂风中用手竖起一个扫把”,这不是最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而是专家眼中人类首次成功回收轨道运载火箭的技术难度。   而这一技术突破在外界看来只是由“科技狂人”马斯克建成的私营商业帝国独立完成的,因此有一种说法甚至称,“这个男人干翻美俄中”。   但到底这一技术实现起来有多难?又会给人类的航天发射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这么复杂的技术,真的是只靠一家私营公司就能完成的吗?   北京时间22日9时30分,SpaceX公司的“猎鹰-9”运载火箭带着11颗卫星顺利升空。然而,人们关心的并不是它的卫星或者发射本身,而是它的第一级火箭能否顺利回收。10分钟后,答案揭晓了,猎鹰-9的第一级火箭成功地进行了回收。确切的说,“猎鹰-9”并非世界上第一种实现回收的火箭,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这次回收成为航天发射史上的一次里程碑事件。未来,航天发射的成本有望大大降低,这也为将武器部署到太空创造了条件。   在狂风中用手竖起一个扫把   据 美国 媒体报道,SpaceX此次没有选择通过海上平台去回收火箭,而是直接在地面上回收。卡纳维拉尔角的LaunchComplex 1是此次火箭着陆的目标地点,SpaceX大部分火箭回收也将在这里完成。在此次发射之前,SpaceX曾两次尝试回收火箭,但都没有成功。今年4月,据称由于格栅舵面“卡住”,导致SpaceX软着陆功败垂成。6月,SpaceX在一次发射中发生了火箭爆炸事故。   专家将这次回收的难度比喻为为“在狂风中用手竖起一个扫把”。首先,要解决精度问题,要能够回收到预定地点。其次,要以垂直的姿态降落,必须解决姿态控制问题,越是竖长的物体,越难以控制。第三,要解决减速问题,必须是软着陆,又不用降落伞,所以只能用反向推力装置。而且,回收的过程是一个变速过程,因为火箭的燃料越来越少,所以在这个变速过程中如何始终解决好以上的几大问题,难度非常高。据介绍,可靠控制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位于火箭上端的格栅舵,另一个就是发动机本身。   SpaceX公司twitter上最新发布的火箭回收照片   对于这次成功的原因,专家认为,是他们吸取了之前几次失败的教训,将以上的三个方面,控制得很好。同时,调高了安全系数,之前的几次发射都推迟了,就是要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解决掉,并等待最好的气象条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次回收从某种程度上讲是降低了一定的难度,放弃了之前的海上平台回收,而选择在陆地回收。陆地上气象条件更好,回收面积也可以更大,平台更稳定。不过,在陆上降落可能意味着火箭在空中飞行更长,消耗的燃料更多。   并非第一枚成功回收的火箭   实际上,严格来看,猎鹰-9并非第一种实现回收的火箭。   就在北京时间今年11月24日,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旗下太空公司Blue Origin成功地将New Shepard火箭发射到约100.5公里的高度,随后又成功地返回发射场。这是全球第一个发射升空后又完好无损地返回地面的火箭。而在Blue Origin之前,美国航天飞机也实现了火箭发动机的部分可回收。安装在外储箱两侧的航天飞机固体助推器,可通过降落伞减速溅落在离发射场两百多公里大洋上,被打捞后灌注推进剂重新使用,可重用数次。   那么,相对于上述可回收火箭,猎鹰-9又先进在哪里呢?   SpaceX公司twitter上最新发布的火箭回收长时间曝光照片   SpaceX公司CEO埃隆•马斯克指出,猎鹰-9和New Shepard有着明显的不同。 “ ‘太空’和‘轨道’有着明显的不同 。”猎鹰- 9的目标是将有效荷载运送到低地球轨道,而New Shepard的目标只是将乘客送往亚轨道。一位 中国 专家的观点与之类似:New Shepard是亚轨道火箭,无论从飞行高度还是速度都和进行轨道发射的运载火箭不是一个量级。而猎鹰-9是一枚成熟的商用火箭,它的起飞重量比中国的长征-2F号运载火箭还要大,如何把有效载荷安全、可靠、经济地送入轨道,是他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回收系统必须是在经济可承受范围内的试验。而Blue Origin则是一枚试验性质的火箭,可以把更多的重量放在这次软着陆上。另外,猎鹰-9的第一级的长径比远远大于前者,控制的难度更大。   而相对于航天飞机的固体助推器,猎鹰-9的回收方式更为复杂,对火箭本身的损害更小。另外固体发动机的结构相对简单,其壳体在整个火箭成本中占比较小,其在海上回收尚可。而液体发动机的结构复杂,如果溅落在海中,很可能就很难继续使用。而且这次垂直回收,比航天飞机的水平回收难度要大得多。   SpaceX公司twitter上最新发布的火箭回收照片,火箭接近着陆点   真是一家私营公司打败了众多航天大国吗?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航天专家2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次一级火箭成功回收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以往的运载火箭都是一次性使用,成本很高,就好比是一架波音747从纽约飞到洛杉矶之后就必须再重新制造一架。所以各国的航天专家都希望能通过重复使用火箭以大大降低成本,这次算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成功迈开了火箭回收的第一步。   如果SpaceX能够定期回收火箭,就有可能迫使整个民营航天行业展开变革。SpaceX公司CEO马斯克指出,猎鹰9号火箭的制造成本为1600万美元,但燃料成本仅为20万美元。减少1600万美元的费用可以大幅降低发射成本。因此,SpaceX的竞争对手必须也开发类似的火箭才能与之争夺未来的合同。   SpaceX公司twitter上最新发布的火箭回收长时间曝光照片   不过,专家认为,这次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意味着这项技术具有可行性,但想要真正掌握这一技术,还需要通过多次试验验证技术的可靠性。一级火箭回收是第一步,接下来要验证火箭的发动机是否可以重复使用,不过美国有着回收并重复使用航天飞机的经验和技术储备,美国在掌握了这项技术之后,还将进一步验证回收二级火箭的可行性。一旦这些技术可以完全实现,将大大降低航天的发射成本,使人类航天发射的最大难题得到突破。如果回收并重复使用第一级,可以降低成本80%,而如果能回收并利用第二级将可以降低成本的98%。而航天发射成本降低后,向太空中发射天基武器平台也成为可能。   目前回收乃至重复使用火箭仍存在不小的挑战。一次成功不代表完全掌握,距离技术成熟更有不小的距离,而火箭回收之后,能否经过简单修理,就可以加注燃料再次使用,这还需要验证,美国之前的航天飞机就是因为回收之后维修的成本太高,加之航天飞机本身的死重太大,所以不得不放弃,因此这又是一道很大的难关。因此,除了火箭的回收技术本身以外,还要提高火箭发动机的使用寿命。目前的火箭发动机,只需要工作几十分钟,然后就弃之不用了。一旦实现可重复使用或,对发动机的结构、材料性能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而这项技术本身的难度,可能要比可靠地回收火箭本身还大。   回收后的火箭   而未来回收二级的难度则更大,二级火箭飞得更高、速度更快,所以回收的难度就更大,那么高的速度,而且还要再入大气层,这些都对姿态控制等方面造成巨大难度,就像天外的一颗废弃卫星如果再入大气层,人们很难预测它的落地在哪里。   对于其他航天大国有多大借鉴意义,这名专家认为,最大的意义在于证明这一技术方案是可行的,这必将激发其他航天大国与航天企业从事相关技术研究的热情。   在这家美国公司的火箭成功回收之后,铺天盖地的消息都是对于这种技术的赞叹,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名叫马斯克的这个男人干翻了美俄中,但这真的是只是一家私营企业独立完成的吗?看看之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中国航天领域权威专家是怎么说的:虽然号称是商业发射,但这些私营航天企业并非白手起家,NASA向它们提供了数十年来积累的技术成果,否则光是重新打造一整套火箭研制和发射系统,都是这些企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它们的大部分零件都采用全球货架式采购模式,直接从市场上购买成熟产品,也缩短了研制周期。这样一看,这次的发射成功不仅是一家美国公司的成功,而是美国航天的一次胜利。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3623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8: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