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科学出版社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科学出版社

相关日志

科学出版社2020年8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20-8-25 11:38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2020年8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2020年8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风尚与变革——近代百年中国女性生活形态掠影 198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图册 社会科学 28-Jun-20 2 晋阳古城三号建筑基址 428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20 3 公共安全管理研究 176 闪淳昌 专著 社会科学 27-Jul-20 4 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化工、冶金与材料领域报告 168 “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3-Jul-20 5 陶语瓷渊 128 罗宏杰等 综述 历史地理、考古 24-Jul-20 6 中古丧葬礼俗中佛教因素演进的考古学研究 298 吴桂兵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7-Jul-20 7 图解髋关节置换手术操作与技巧 298 王坤正,张先龙 专著 西医 30-Jul-20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院前医疗急救防控手册 49 陈志 专著 西医 30-Jul-20 9 中国东部季风区降水过程时空特征与机理 128 张强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7-Jul-20 10 提升钢丝绳的摩擦可靠性 199 张德坤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Jul-20 11 西安文物勘探考古工作编年(2000-2010) 320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20 12 1996年西沙文物普查 208 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Jul-20 13 广东出土先秦青铜器 228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20 14 非晶晶化粉末冶金钛合金 120 杨超,李元元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Aug-20 15 聚芳醚腈结构、性能与应用 128 刘孝波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Jul-20 16 常见蚜虫生态图鉴 128 张润志,乔格侠 专著 生物科学 3-Aug-20 17 生物经济理论与实践 208 潘爱华 专著 生物科学 27-Jul-20 18 手性物质化学 29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 专著 数学 3-Aug-20 19 微纳机电系统与微纳传感器技术 9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Jul-20 20 贞石可凭:新见隋代墓志铭疏证 458 周晓薇,王其祎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Aug-20 21 中国古代舍利地宫研究 198 高继习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4-Aug-20 22 妊娠早期复杂先心病产前超声与显微病理解剖图谱 142 杨水华,田晓先,韦红卫 专著 西医 3-Aug-20 23 三氧医学 78 安建雄,李彤,方七五 专著 西医 7-Aug-20 24 区块链数据主权技术 80 夏琦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Jun-20 25 既有公共建筑室内物理环境改造技术指南 198 丁勇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Jul-20 26 基于过程控制理论的公路灾变高切坡防治研究 260 任青阳,周建庭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20 27 高含硫气藏硫沉积和水-岩反应机理研究 149 郭肖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20 28 上跨既有线铁路桥大吨位高墩墩中转体技术 149 王元清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20 29 川南经济区城镇联系及发展研究 118 陈一君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2-Jun-20 30 同伴群体视野下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 68 潘玉进,方锐,刘小榕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4-Jul-20 31 网络技术 55 王锋等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4-Jul-20 32 信息素养修炼教程 45 吴建华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4-Jul-20 33 长江流域山洪灾害风险评估与防御体系构建 139 张平仓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4-Jul-20 34 线性代数学习指导 46 罗从文 本科教材 6-Aug-20 35 创新理论与方法 42 段尧清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4-Jul-20 36 信息采集学教程 55 夏南强,殷克涛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4-Jul-20 37 东南亚及澳大利亚油气地质与勘探 158 梅廉夫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4-Jul-20 38 大陆边缘盆地海相烃源岩成因类型及发育特征 188 康洪全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7-Jul-20 39 基于非线性融合的夜间图像显著目标检测 98 徐新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4-Jul-20 40 引力与惯性力的分离 98 申文斌 专著 地球科学 27-Jul-20 41 矩阵论网络教学课件 390 专著 社会科学 1-Dec-04 42 基础化学实验(第三版) 49 罗世忠等 大学教材 化学 14-Aug-20 43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核算与管理 43.9 胡北忠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4-Aug-20 44 重大工程决策治理理论与实务 122 刘慧敏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1-Aug-20 45 太阳能转化科学与技术 139 李灿 专著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10-Aug-20 46 黑河流域土壤 258 张甘霖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2-Aug-20 47 肃南马蹄寺石窟群 280 敦煌研究院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0-Aug-20 48 郧县大寺遗址(上下册) 768 湖北省文物局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2-Aug-20 49 药理学(案例版,第3版) 95 吴基良,姚继红 大学教材 西医 14-Aug-20 50 体外诊断产品研发与评价专家共识 II 68 丛玉隆 专著 西医 10-Aug-20 51 医林集验——不孕症治验精粹 58 黄海波,黄震洲,荣宝山 专著 西医 10-Aug-20 52 大数据通识读本 52 钟世芬 科普 计算机、通信 14-Aug-20 53 西南区优良饲草基因资源发掘与聚合育种 118 张新全,唐祈林 专著 农林 30-Jun-20 54 淀粉材料化学 239 朱谱新等 专著 化学 28-Jul-20 55 危机管理模型、方法与工具 99 戴鑫 专著 经济管理 28-Jul-20 56 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实践 59 谢小东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Jun-20 57 机械制图 98 高利斌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3-Aug-20 58 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定量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90 万程成,周葵 专著 经济管理 28-Jul-20 59 中国高考社会化考试改革研究 89 方泽强 专著 语言、教育 3-Aug-20 60 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电弧风洞气动加热试验技术 200 陈连忠等 专著 航空航天 27-Jul-20 61 多飞行器协同控制理论及应用 90 王佳楠等 研究生教材 航空航天 28-Jul-20 62 肛肠病临床问题与策略 60 杨巍,陆宏 专著 西医 27-Jul-20 63 香烟危害与戒烟技巧 35 孙学东,孙玉琴 科普 西医 4-Aug-20 64 客户关系管理 60 易明,邓卫华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4-Aug-20 65 不同电磁力分布特性的电磁成形新原理与方法 78 邱立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4-Aug-20 66 浅埋煤层开采地面塌陷及其防治 218 侯恩科等 专著 地球科学 4-Aug-20 67 天空地协同遥感监测精准应急服务图集 399 邵芸等 图册 地球科学 20-Aug-20 68 大型滑坡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第二版) 398 许强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7-Aug-20 69 中国食品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战略研究(第二辑) 298 庞国芳 专著 农林 17-Aug-20 70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 128 中国气象局 专著 地球科学 21-Aug-20 71 中国科技热点述评 2019 68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科学普及与教育研究支撑中心 科普 科普读物 10-Aug-20 72 边疆考古研究(第27辑) 19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0-Aug-20 73 考古发掘舟船的保护——躬行实践 118 (德)佩尔·霍夫曼著;沈大娲译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7-Aug-20 74 万州金狮湾墓群 258 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水利局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0-Aug-20 75 系统解剖学实验教程 45 余崇林,范光碧 大学教材 西医 19-Aug-20 76 组织学实验教程 32 余鸿,王巧稚 大学教材 西医 19-Aug-20 77 病理学实验指导 49.8 杨成万,杨志惠 大学教材 西医 19-Aug-20 78 法定药用植物志 华东篇 第五册 558 赵维良 专著 中医 21-Aug-20 79 Web中文舆情信息挖掘 130 王天志 专著 计算机、通信 6-Aug-20 80 省域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研究与探索 129 薛学轩,冉先进,温敏 专著 计算机、通信 6-Aug-20 81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西藏农牧民可持续生计研究 99 久毛措 专著 经济管理 30-Jun-20 82 黑方台黄土滑坡成因机理、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 368 许强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7-Aug-20 83 最美大学——生态 建筑 景观 169 曹伟 科普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Aug-20 84 长江经济带岸线资源调查与评估 199 段学军 专著 地球科学 17-Aug-20 85 重金属污染修复:危害与技术 98 (新加坡)陈家平等著;吴文卫等译 专著 资源环境 4-Aug-20 86 水中目标新型被动检测理论及方法 98 胡桥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9-Aug-20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4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20年7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20-8-24 16:54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2020年7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2020年7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鄂尔多斯史海凭栏 228 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20 2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道路提取技术 149 李润生,曹斌,曹帆之 专著 地球科学 30-Jun-20 3 玩转谜题 2 45 赖继红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19-Jun-20 4 数回 39 (日)Nikoli编;数独无双译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24-Jun-20 5 运算数独(下) 36 滕鲁美,赖继红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30-Jun-20 6 运算数独(上) 36 滕鲁美,赖继红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30-Jun-20 7 深入理解无刷直流电机矢量控制技术 68 上官致远,张健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Jun-20 8 基础生物化学 66 余梅,金青 本科教材 生物科学 30-Jun-20 9 病原生物学(第六版) 89 罗恩杰 大学教材 西医 30-Jun-20 10 水文学(第三版) 59 管华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29-Jun-20 11 应变岩爆实验力学 198 何满潮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Jun-20 12 高速侵彻动力学——工程模型和方法 298 (以)Gabi Ben-Dor等著;武海军等译 专著 材料科学 28-Jun-20 13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空间精细化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228 高亮 专著 交通运输 30-Jun-20 14 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百强高校报考指南 59.8 软科高教研究院 应用技术 语言、教育 30-Jun-20 15 东汉佛教入华的图像学研究 188 朱浒 专著 文学艺术 30-Jun-20 16 统计学——基于R语言的实现(第三版) 48 王涛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30-Jun-20 17 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第二版) 52 王树进 大学教材 农林 30-Jun-20 18 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农业发展研究 225 顾海英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30-Jun-20 19 现代农业的产业组织体系及创新研究 262 黄祖辉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30-Jun-20 20 华北克拉通破坏 398 朱日祥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4-Jun-20 21 现代农业机械设计理论与应用 480 贾洪雷等 专著 农林 30-Jun-20 22 滇中地区野生植物识别手册 178 王焕冲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28-Jun-20 23 中国茂兰森林蔬菜 268 张宪春,姚正明 专著 生物科学 28-Jun-20 24 中国湿地植被与植物图鉴 420 赵魁义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30-Jun-20 25 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食用菌卷 210 郎宁等 专著 农林 28-Jun-20 26 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玉米卷 398 程伟东等 专著 农林 28-Jun-20 27 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水稻卷 428 邓国富等 专著 农林 28-Jun-20 28 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花卉卷 298 卜朝阳等 专著 农林 28-Jun-20 29 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蔬菜卷 398 陈振东等 专著 农林 28-Jun-20 30 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花生卷 268 唐荣华,韩柱强等 专著 农林 28-Jun-20 31 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杂粮卷 298 覃初贤等 专著 农林 28-Jun-20 32 高产抗倒伏小麦品种选育及评价方法 128 茹振钢,牛立元等 专著 农林 28-Jun-20 33 寄生叶蜂的姬蜂科天敌昆虫 368 盛茂领,孙淑萍,李涛 专著 生物科学 29-Jun-20 34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方法 108 (美)帕蒂·德拉珀 专著 社会科学 29-Jun-20 35 祁连山区青海云杉林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水文影响 168 杨文娟等 专著 农林 28-Jun-20 36 再生水滴灌原理与应用 298 李久生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20 37 中国老年健康服务发展报告2020 168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等 专著 西医 30-Jun-20 38 现代地震海啸预警技术 308 于福江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8-Jun-20 39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维管植物图谱(上下卷) 1280 周华坤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9-Jun-20 40 星载主动微波遥感云和降水技术与应用 138 陈洪滨,尹红刚,何文英 专著 地球科学 28-Jun-20 41 生态水文学 158 夏军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Jun-20 42 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生命科学领域 148 中国科学院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组 专著 生物科学 29-Jun-20 43 心灵处方——中学生常见心理困扰之绿色通道(第三版) 48 高永金,张瑜 生活健康 语言、教育 30-Jun-20 44 唐宋民间信仰 138 贾二强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20 45 大规模风电接入系统的继电保护 138 宋国兵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Jun-20 46 数据结构(Java语言版) 138 董树锋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Jun-20 47 油气成藏物理模拟实验技术与应用 198 姜林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20 48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水热管理 288 焦魁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20 49 煤型镓铝矿床 198 代世峰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Jun-20 50 海洋钻完井装备 138 杨进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20 51 时变随机系统:稳定性与自适应理论(第二版) 98 郭雷 专著 数学 30-Jun-20 5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9.8 陈劲松 高职教材 西医 30-Jun-20 53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第三版)(案例考点版) 79.8 潘丽红 高职教材 西医 30-Jun-20 54 护理导论(第三版)(案例考点版) 32.8 侯玉华 高职教材 西医 30-Jun-20 55 基础护理技术(第三版)(案例考点版) 95.8 邢爱红,王君华 高职教材 西医 30-Jun-20 56 生理学(第3版)(案例考点版) 42 马恒东,孙玉锦 高职教材 西医 30-Jun-20 57 生物化学(第三版)(案例考点版) 48 晁相蓉 高职教材 西医 30-Jun-20 58 外科护理学(第三版)(案例考点版) 79.8 喻友军,赵小义 高职教材 西医 30-Jun-20 59 妇产科护理学(第三版)(案例考点版) 63.8 李耀军 高职教材 西医 30-Jun-20 60 病理学(第三版)(案例考点版) 89 刘红 高职教材 西医 30-Jun-20 61 成都考古发现(2017) 328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20 62 古彭求真 188 梁勇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20 63 片云出岫 188 刘照建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20 64 医教整合让ADHD儿童健康成长 49 金星明,禹东川 专著 西医 29-Jun-20 65 体外诊断产品研发与评价专家共识 I 45 丛玉隆 专著 西医 30-Jun-20 66 慢性乙型肝炎个体化抗病毒治疗策略与实例解析 118 陈新月 专著 西医 30-Jun-20 67 肥大细胞基础与临床 228 李莉 专著 西医 28-Jun-20 68 眼科手术操作技术(第3版) 328 管怀进,颜华 专著 西医 28-Jun-20 69 新生儿疾病症状鉴别诊断学 88 石晶,母得志,陈大鹏 专著 西医 29-Jun-20 70 临床大体病理学 268 魏清柱 专著 西医 28-Jun-20 71 骨肉瘤保肢手术学 78 毕文志,黄俊琪 专著 西医 28-Jun-20 72 儿童结核病 78 万朝敏,舒敏 专著 西医 28-Jun-20 73 医学影像技术学名词 128 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等 专著 西医 28-Jun-20 74 常见医学蜱螨图谱 298 叶向光 专著 西医 29-Jun-20 75 空军飞行学员医学选拨·耳鼻咽喉科-口腔科分册 198 马晓莉,王枫 专著 西医 28-Jun-20 76 空军飞行学员医学选拔-外科-皮肤科分册 128 朱克顺,晋亮,厉晓杰 专著 西医 29-Jun-20 77 手术内窥镜设备使用及维护保养指南 79 孙育红,钱蒨健 专著 西医 30-Jun-20 78 PCI导丝操控秘笈——操控技巧和注意事项 168 (日)村松俊哉主编;闫小响,胡健主译 专著 西医 28-Jun-20 79 婴儿黄疸 49 吴捷,孙梅,魏克伦 专著 西医 30-Jun-20 80 中医特色治疗失眠症 69 许凤全 专著 中医 30-Jun-20 81 无线通信智能处理及干扰消除技术 139 骆忠强,李成杰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9-Jun-20 82 开关DC-DC变换器的脉冲序列控制技术 109 沙金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2-Jun-20 83 线圈类设备故障案例分析 149 邹德旭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2-Jun-20 84 基于课程标准的物理学业评价研究 96 袁令民,文晓霞 专著 语言、教育 24-Jun-20 85 集聚的减贫效应: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视角 88 伍骏骞 专著 经济管理 12-Jun-20 86 网络语言的模因解析 128 汤朝菊 专著 语言、教育 19-Jun-20 87 热经济学理论及应用 149 李友荣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2-Jun-20 88 国外PDC钻头技术新进展 70 韩烈祥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2-Jun-20 89 项目知识情境与知识推荐方法研究 109 徐进 专著 语言、教育 12-Jun-20 90 人工影响天气研究 78 周筠珺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4-Jun-20 91 贵州地道特色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与基地建设 980 杨小翔 专著 经济管理 9-Jun-20 92 软件演化关键技术 79 王炜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4-Jun-20 93 第四纪冰期及冰期天文说 69 周尚哲 专著 地球科学 30-Jun-20 94 典型岩溶地下河系统水循环机理研究 148 夏日元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Jun-20 95 氮的奇幻之旅 49 蔡祖聪 科普 地球科学 30-Jun-20 96 新大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策略与规划实务 179 杨涛 专著 交通运输 30-Jun-20 97 电磁频谱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 119 吴启,丁国如,孙佳琛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Jun-20 98 固体矿产勘查信息系统 368 吴冲龙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Jun-20 99 智能通信:基于深度学习的物理层设计 89 金石,温朝凯 本科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Jun-20 100 合肥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 199 郑颖平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Jun-20 101 生理学(第四版) 70 信文君,周光纪 本科教材 西医 19-Jun-20 102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管理与实践 120 罗震旻,陈吉生 专著 西医 19-Jun-20 103 结直肠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80 钟薏 专著 中西医结合 19-Jun-20 104 物理电源技术(第2版) 160 马季军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4-Jun-20 105 邹燕勤肾病查房实录 80 孔薇,周恩超 专著 西医 22-Jun-20 106 阴道内镜学:基础与临床 100 李芳 专著 西医 30-Jun-20 107 纳米线储能材料与器件 160 麦立强 专著 材料科学 5-Jun-20 108 人工智能的未来 80 何明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9-Jun-20 109 体力活动流行病学(原书第2版) 230 (美)Rod K. Dishman等著;王茹等译 专著 西医 22-Jun-20 110 孟加拉湾及邻区盆地构造地质 398 梅廉夫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4-Jun-20 111 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小型无人机应用方法与实践 158 黄海峰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4-Jun-20 112 极区导航 168 卞鸿巍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4-Jun-20 113 黑河流域水循环特征与生态综合治理成效评估 398 肖洪浪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8-Jun-20 114 巧夺天工——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藏当代玉石雕刻作品 80 常素霞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20 115 河津窑磁枕 268 河津市文物保护服务中心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8-Jun-20 116 石窟寺研究(第10辑) 268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20 117 考古新乡 138 李慧萍,郭强,张自强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20 118 天津博物馆论丛·2019 158 天津博物,天津文博院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20 119 奇妙的生命世界:一个生物学家的观察手札 38 (新西兰)维克托.梅耶-罗乔著;孙华英,刘素青编译 科普 生物科学 7-Jul-20 120 心理杂货铺:生活心理学随记 42 王日出著;马小红绘图 科普 心理、励志 6-Jul-20 121 工程力学(第三版) 79.8 杨庆生,杜家玫,雷钧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9-Jun-20 122 经典面食文化 58 曹竑,马忠仁 大学教材 农林 30-Jun-20 123 宁夏植物图鉴(第二卷) 168 李小伟,吕小旭,黄文广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30-Jun-20 124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第三版) 59 何小亚,姚静 大学教材 数学 8-Jul-20 125 无损检测超声波理论 198 徐春广,李卫彬 专著 机械、自动化 29-Jun-20 126 智慧能源体系 145 童光毅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8-Jun-20 127 玻璃结构的相图模型 198 张勤远,姜中宏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Jun-20 128 乡村振兴时代农业发展国家支持政策体系研究 260 周应恒,严斌剑 专著 经济管理 30-Jun-20 129 中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地方政府应急协商 148 贺林波 专著 社会科学 29-Jun-20 130 施普林格气味手册(中) 238 (德)安德莉亚.比特纳主编;王凯等译 基本资料 农林 28-Jun-20 131 钙钛矿太阳电池 118 陈义旺,胡婷,谈利承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8-Jun-20 132 湖南鱼类系统检索及手绘图鉴 168 李鸿,廖伏初 专著 生物科学 30-Jun-20 133 空间生态水文学 398 刘世荣,孙鹏森 专著 地球科学 30-Jun-20 134 滇池流域鸟类观察手册 149 廖峻涛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30-Jun-20 135 海洋地球物理:理论与方法 188 张健 专著 地球科学 22-Jun-20 136 无人机运行监管技术发展与应用 128 廖小罕,许浩 专著 航空航天 30-Jun-20 137 长安学研究文献汇刊·考古编·金石卷 第十五辑 588 贾二强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Jun-20 138 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 158 王飞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8-Jun-20 139 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技术与装备 168 吴鸣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8-Jun-20 140 船用燃气轮机动力涡轮气动设计及流动机理 168 高杰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Jun-20 141 非共沸有机工质 158 赵力,邓帅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20 142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技术 228 苏丕波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Jun-20 143 稠油降黏开采技术原理与应用 198 郭继香,杨矞琦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20 144 南方民族考古(第十八辑) 158 四川大学博物馆 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20 145 苏秉琦、张光直、俞伟超论良渚 108 良渚博物院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8-Jun-20 146 朔黄铁路平山段古中山国墓葬发掘报告 368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 报告类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20 147 刘鸿典学术文集 258 刘鸿典 论文集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Jun-20 148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中国早期铜器卷 198 刘远晴,王振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20 149 多源空谱遥感图像融合机理与变分方法 169 肖亮,刘鹏飞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Jun-20 150 病理学(案例版,第3版) 99 唐建武 大学教材 西医 30-Jun-20 151 实用临床生殖医学 148 蒲军 专著 西医 30-Jun-20 152 一体化PET/MR临床应用图谱 168 李彪,林晓珠 专著 西医 30-Jun-20 153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共3册) 128 封卫毅,孙艳 专著 西医 30-Jun-20 154 血管超声——从基础到临床实践 79 刘丽文,周晓东 专著 西医 30-Jun-20 155 低碳水化合物-生酮饮食工作手册 69 周华,石汉平 专著 西医 30-Jun-20 156 胰胆线阵超声内镜影像病理图谱(视频) 146 王伟 专著 西医 30-Jun-20 157 新冠肺炎中医诊疗与研究 128 仝小林 专著 西医 30-Jun-20 158 糖络杂病论(第3版) 158 仝小林 专著 西医 30-Jun-20 159 你好,二十四节气(上册) 50 节气里的乡土中国文化研究课题组 中小学教材 语言、教育 30-Jun-20 160 你好,二十四节气(下册) 50 节气里的乡土中国文化研究课题组 中高职教辅 语言、教育 30-Jun-20 161 空间信息导论 69 周艳,何彬杉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30-Jun-20 162 期货市场信息传递机制研究 128 刘文文 专著 经济管理 30-Jun-20 163 纵向股权视角下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 99 付红,马永开 专著 经济管理 24-Jun-20 164 沥青铺面工程层间特性 99 艾长发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20 165 跨文化统合视域下教师互惠学习研究 129 石娟 专著 语言、教育 30-Jun-20 166 市场导向动态列车运行图协同编制理论及系统设计 99 倪少权等 专著 交通运输 30-Jun-20 167 泥石流灾害风险分析与聚落减灾——以岷江上游为例 169 丁明涛 专著 资源环境 24-Jun-20 168 技术演化路径探测方法研究——专利引用网络主路径视角 90 张娴 专著 经济管理 24-Jun-20 169 R统计编程入门:原书第二版 99 (美)W.John Braun等著;齐光,原作强译 译著 计算机、通信 30-Jun-20 170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20 168 李廉水 报告类 经济管理 29-Jun-20 171 青少年篮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第二版) 60 全国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研制组 本科教材 生活、文体娱乐 11-Jun-20 172 青少年高尔夫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第二版) 70 全国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研制组 本科教材 生活、文体娱乐 30-Jun-20 173 青少年轮滑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 80 全国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研制组 本科教材 生活、文体娱乐 30-Jun-20 174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80 王松坡 专著 西医 30-Jun-20 175 脉冲等离子体推进理论和关键技术 150 武志文,刘向阳,W.Y.L.Ling 专著 航空航天 30-Jun-20 176 科普场馆产业发展能力研究 100 冯羽等 专著 经济管理 30-Jun-20 177 洪湖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二期) 128 李兆华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Jul-20 178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南 48 杨丽,刘莹 大学教辅 计算机、通信 30-Jun-20 179 大学计算机基础 49.5 张威,卫春芳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30-Jun-20 180 宋元窑业技术交流研究 198 中国古陶瓷学会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20 181 小邾国历史文化的考古学研究 168 袁俊杰,贾一凡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Jul-20 182 普通地质学(第三版) 65 陶晓风,吴德超 本科教材 地球科学 13-Jul-20 183 地理信息科学导论 69 闾国年,汤国安,赵军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30-Jun-20 184 矿山大直径钻孔施工技术与装备 228 石智军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20 185 新疆天山地区孢粉学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 298 杨振京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Jun-20 186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微观特征 368 杨友运,赵永刚,陈朝兵 专著 地球科学 30-Jun-20 187 技术与可供性 148 罗玲玲 专著 社会科学 15-Jul-20 188 东方考古第16集 180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4-Jul-20 189 神经生物学实验技术与方法 49.8 熊鹰,张吉强,陈鹏慧 大学教材 西医 14-Jul-20 190 多语种性传播感染性疾病防治卡片 48 李玉叶,王昆华,梁红敏 专著 西医 29-Jun-20 191 颈椎病单元 88 范涛 专著 西医 30-Jun-20 192 波浪驱动水面机器人 128 李晔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Jun-20 193 遗产地文化景观生产——以丽江古城为例 129 赵敏 专著 土木、建筑 30-Jun-20 19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版) 60 杨小丽,孙宏伟 本科教材 语言、教育 30-Jun-20 195 呼吸系统疑难疾病解析 120 李风森,张建 专著 西医 30-Jun-20 196 青少年排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第二版) 70 全国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研制组 本科教材 生活、文体娱乐 11-Jun-20 197 青少年足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第二版) 60 全国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研制组 本科教材 生活、文体娱乐 11-Jun-20 198 青少年羽毛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第二版) 60 全国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研制组 本科教材 生活、文体娱乐 11-Jun-20 199 化学电源技术(第2版) 200 马季军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Jun-20 200 电子电源技术(第2版) 200 马季军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Jun-20 201 城市保护规划——从历史环境到历史性城市景观 125 张松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20 202 不惑集——山西大学考古专业成立40周年纪念文集 288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4-Jul-20 203 物理演示实验视频 4980 物理(力学) 204 华北克拉通破坏图集 628 朱光等 图册 地球科学 24-Jun-20 205 非洲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图集 368 张君峰 图册 地球科学 10-Dec-19 206 水经注校笺图释 汾水涑水流域诸篇 298 李晓杰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9-Jun-20 207 可再生能源发电集群控制与优化调度 168 吴文传,李志刚,王中冠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2-Jul-20 208 烧结过程清洁燃烧和污染物控制 158 周昊,周明熙,岑可法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20 209 废弃矿井生态开发战略研究 160 彭苏萍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1-Jul-20 210 废弃矿井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 160 武强,孙文洁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1-Jul-20 211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工程科技战略研究 240 袁亮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1-Jul-20 212 严文明论良渚 108 良渚博物院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1-Jul-20 213 西域文史(第十四辑) 198 朱玉麒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6-Jul-20 214 医学生应用文写作实用教程 79.8 王艳红,徐蓉 大学教材 西医 21-Jul-20 215 体外诊断产品研发与评价专家共识 III 75 丛玉隆 专著 西医 21-Jul-20 216 精神科药物临床手册(中文翻译版,原书第21版) 198 (加)普罗克夏恩 M. 里克等主编;王化宁,蔡敏主译 专著 西医 21-Jul-20 217 人文社科论文修改发表例话 68 黄忠廉等 专著 文学艺术 21-Jul-20 218 输变电工程人工短路接地试验暂态参数测试与应用 99 马御棠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8-Jun-20 219 数字创意产品用户迁移机制研究 98 项勇等 专著 经济管理 30-Jun-20 220 云南高原山地森林城市建设研究—以弥勒市为例 98 彭建松 专著 农林 28-Jun-20 221 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影响机制及空间优化--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99 彭慧蕴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Jun-20 222 高地温隧道工程 158 王明年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20 223 蓝莓在中国西南山地的栽培与育种实践 99 李凌等 专著 农林 28-Jun-20 224 喀斯特地区植被与土壤层水文效应研究 99 周秋文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8-Jun-20 225 水资源态势与虚拟水出路 108 支援 专著 经济管理 28-Jun-20 226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的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69 向平等 专著 经济管理 30-Jun-20 227 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问题研究 98 樊自甫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8-Jun-20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47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20年6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20-8-24 16:34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2020年6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2020年6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山西珍贵文物档案-13 300 山西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8-May-20 2 山西珍贵文物档案-12 300 山西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8-May-20 3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四版) 59.8 高锋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8-May-20 4 生物技术概论(第五版) 59.8 宋思扬,左正宏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8-May-20 5 数字营销公司经营与管理 52 阮卫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5-May-20 6 公共安全领域中事故灾难综合治理问题研究 166 彭苏萍等 专著 社会科学 25-May-20 7 中国能源开发利用的升级创新机制研究 286 杨俊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5-May-20 8 中国古植物志:银杏植物 398 周志炎,杨小菊,吴向午 专著 生物科学 22-May-20 9 n型有机半导体材料及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 128 占肖卫等 专著 材料科学 25-May-20 10 环球城市数学竞赛试题分类、进阶与详解(第三册) 49 朱华伟,刘江枫,孙文先 科普 数学 28-May-20 11 现代风暴潮预报技术及应用 428 于福江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6-May-20 12 星载高分辨率宽幅SAR成像技术 188 邓云凯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5-May-20 13 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公共安全领域报告 138 “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May-20 14 宋史研究论丛 第25辑 167 姜锡东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5-May-20 15 长安学研究文献汇刊·考古编·金石卷 第十四辑 389 贾二强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7-May-20 16 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新生界沉积特征 360 于兴河 专著 地球科学 25-May-20 17 楚系青铜礼器的生产与流通 168 袁艳玲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6-May-20 18 电力大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技术 99 戴波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5-May-20 19 小儿内脏器官年龄解剖学 78 苗华,马传响 基本资料 西医 25-May-20 20 慢性病远程心脏监测 68 侯月梅,王红宇,曾建平 专著 西医 25-May-20 21 皮肤疾病超声诊断学临床诊断、超声图像与病理对照(中文翻译版) 248 (美)Ximena Wortsman等著;卢漫等译 专著 西医 25-May-20 22 肝病手册(第4版,中文翻译版) 150 (美)Lawrence s. Friedman等主编;牟劲松等译 专著 西医 28-May-20 23 桉树生态营林理论、技术与实践 98 温远光,周晓果,朱宏光 专著 农林 28-May-20 24 痛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65 茅建春,顾军花 专著 中西医结合 7-May-20 25 离子电推进技术 100 张天平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2-May-20 26 地球重力学基础 58 操华胜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11-May-20 27 网上多核/众核系统的网络结构和映射算法(英文版) 98 胡威,施青松,王永浩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1-May-20 28 临床肿瘤学(第五版) 98 徐瑞华,万德森 大学教材 西医 29-May-20 29 青少年灵敏与柔韧素质训练 59.8 林文弢,崔旭艳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4-Jun-20 30 管理会计学 78 王建文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3-Jun-20 31 剪切带型矿床成矿的岩石构造环境及力化学过程 168 侯泉林等 专著 地球科学 4-Jun-20 32 致密砂岩储层描述与地质建模技术 198 张云峰 专著 地球科学 3-Jun-20 33 低维磁性材料 198 王荣明,岳明 等 专著 材料科学 2-Jun-20 34 海岸带生态农牧场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128 杨红生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5-May-20 35 定量遥感:理念与算法 (第二版) 298 梁顺林 专著 地球科学 2-Jun-20 36 黄河河道整治 560 胡一三,江恩慧,曹常胜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Jun-20 37 心灵之友:中学生心理健康DIY(第三版) 48 高永金,张瑜 生活健康 语言、教育 2-Jun-20 38 深圳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战略构想 198 谢和平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Jun-20 39 护理心理学(第三版)(案例考点版) 39.8 章虹 高职教材 西医 5-Jun-20 40 护理管理学(第三版)(案例考点版) 39.8 李葆华 高职教材 西医 5-Jun-20 41 华阴兴乐坊——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298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报告类 历史地理、考古 26-May-20 42 网络移动信息服务方法 129 蒋昌俊,李重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Jun-20 43 神经系统电场调节的理论与分析 149 伊国胜 专著 计算机、通信 5-Jun-20 44 神经病学名词 128 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神经病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 专著 西医 28-May-20 45 感染与炎症放射学 · 骨肌卷 198 潘诗农,周军 专著 西医 4-Jun-20 46 心血管病精准诊疗手册 78 杨胜利,刘小慧 专著 西医 1-Jun-20 47 体部CT诊断精要(中文翻译版 原书第4版) 158 (美)W.Richard Webb等著;薛蕴菁等译 专著 西医 5-Jun-20 48 脊柱显微外科训练教程 59 菅凤增,陈赞,车晓明 专著 西医 1-Jun-20 49 明明白白调血糖——控糖必修九堂课 58 纪立农,安凌王 专著 科普读物 4-Jun-20 50 神经外科手术解剖学 248 (美)菲利波·加利亚尔迪等著;贾旺,屈延主译 专著 西医 5-Jun-20 51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与技巧典例分析 59 张劲松 中高职教辅 语言、教育 4-Jun-20 52 山野拾零 168 胡锦矗 专著 科普读物 4-Jun-20 53 演化博弈动力学及其应用 99 李娅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5-May-20 54 当代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基于政府管理的分析 89 柯尊清 专著 经济管理 26-May-20 55 基于压裂检测的煤层瓦斯抽采技术 68 周东平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5-May-20 56 耕作土壤氮流失控制及其对精甲霜灵残留的影响 79 范茂攀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5-May-20 57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产权集群管理研究 120 杨静 专著 经济管理 25-May-20 58 高海拔公路隧道建设关键技术与创新——雀儿山隧道 149 郑金龙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4-Jun-20 59 产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建筑工业化转型路径 119 毛超 专著 经济管理 15-May-20 60 功能农业百问 49 尹雪斌 专著 农林 4-Jun-20 61 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方案研究:洱海流域的实践创新 98 杨振 专著 资源环境 1-Jun-20 62 武汉湖泊保护与治理 98 邱秋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Jun-20 63 长壁开采N00工法装备系统 480 何满潮 等 专业工具书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Jun-20 64 旨归汉道 138 韩国河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5-Jun-20 65 南开大学博物馆藏品图录--百件文物精品卷 268 南开大学博物馆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10-Jun-20 66 马营养与饲养(第三版) 198 (法)William Martin-Rosset编著;孙玉江译 大学教材 农林 8-Jun-20 67 国门生物安全 188 李尉民 研究生教材 农林 11-Jun-20 68 东北地区入侵植物 128 冯玉龙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11-Jun-20 69 安全生产等级评定——现场可视化指南 98 吴芳谷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0-Jun-20 70 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9 138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专著 语言、教育 8-Jun-20 71 重大工程管理理论--科学结构与创新发展 145 薛小龙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8-Jun-20 72 新时代浙江政府职能转变再出发:最多跑一次改革 135 范柏乃 专著 社会科学 8-Jun-20 73 四川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演化与油气聚集 498 何登发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9-Jun-20 74 准噶尔盆地周缘典型油气苗特征信息图集 198 蒋宜勤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2-Jun-20 75 金属有机光电磁功能材料与器件 118 黄维扬等 专著 材料科学 9-Jun-20 76 中国X射线光谱分析文献索引 398 邓赛文 基本资料 物理(力学) 5-Jun-20 77 神农架模式标本植物:图谱·题录 680 谢宗强,熊高明 专著 生物科学 11-Jun-20 78 环球城市数学竞赛试题分类、进阶与详解(第四册) 65 朱华伟,刘江枫,孙文先 科普 数学 11-Jun-20 79 环球城市数学竞赛试题分类、进阶与详解(第七册) 53 朱华伟 科普 数学 12-Jun-20 80 环球城市数学竞赛试题分类、进阶与详解(第一册) 45 朱华伟,刘江枫,孙文先 科普 数学 12-Jun-20 81 海洋工程地质学 198 李安龙,林霖,赵淑娟 专著 地球科学 10-Jun-20 82 汉代宫廷居住研究 139 宋杰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1-Jun-20 83 世界都市之水 360 张楚汉,王光谦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1-Jun-20 84 管道大数据决策支持技术 168 董绍华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8-Jun-20 85 页岩气井筒完整性失效机理与控制方法 168 李军,席岩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8-Jun-20 86 人际沟通(第二版)(案例考点版) 39.8 肖丹,韩景新 高职教材 西医 12-Jun-20 87 中国古玉研究文献索引(2001~2016) 298 袁广阔,张友来,朱光华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Jun-20 88 三维形状几何处理和交互式造型技术 139 缪永伟,赵勇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2-Jun-20 89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纲要与同步练习(第2版) 59.8 卜友泉 大学教材 西医 5-Jun-20 90 机械通气设备与输注设备质控技术 69.8 刘文丽,帅万钧 大学教材 西医 11-Jun-20 91 老年人药源性疾病及风险防范 99 万军,刘丽萍 专著 西医 9-Jun-20 92 护理安全管理案例解析 68 金慧玉,马慧 专著 西医 8-Jun-20 93 心电图快速研判 49 陈韵岱 专著 西医 8-Jun-20 94 鹏城医改荟 68 罗乐宣 专著 中医 12-Jun-20 95 中国土系志·黑龙江卷 268 张甘霖主编;翟瑞常等著 基本资料 农林 9-Jun-20 96 现代渔业发展概论 80 陈新军 研究生教材 农林 2-Jun-20 97 魏江磊学术集萃 68 魏江磊,韩振翔 专著 中医 2-Jun-20 98 齐鲁针灸医籍集成·清I 80 张永臣等 专著 中医 22-May-20 99 高度集约化开发区多源生态水量调控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以东江支流龙岗河为例 150 谢林伸等 专著 资源环境 5-Jun-20 100 电力磁控电抗新技术及应用 128 陈柏超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Jun-20 101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馆藏文物研究 280 赵美,李秉涛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19-Jun-20 102 爱上数独 Vol.4 45 (日)尼科利(Nikoli)编;蒋萌译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19-Jun-20 103 玩转谜题 4 45 赖继红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19-Jun-20 104 玩转谜题 1 45 赖继红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19-Jun-20 105 计算机组成原理试题解析(第六版) 49.8 白中英,戴志涛 大学教辅 计算机、通信 15-Jun-20 106 大数据营销 56 洪杰文,归伟夏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2-Jun-20 107 自然灾害对公共安全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188 李泽椿,毕宝贵 专著 资源环境 19-Jun-20 108 流域系统研究新范式——西江流域案例 498 胡宝清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9-Jun-20 109 深圳市陆域脊椎动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 438 王英永,郭强 专著 生物科学 18-Jun-20 110 烟草导入系亲本资源图谱 398 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 专著 农林 18-Jun-20 111 八仙山森林昆虫 418 李后魂等 专著 生物科学 16-Jun-20 112 长柄扁桃资源开发利用 128 张应龙等 专著 农林 15-Jun-20 113 农林业菌根研究技术 298 (澳)M.布伦德里特等著;陈应龙译 专著 生物科学 18-Jun-20 114 安徽省通江湖泊浮游生物图鉴 248 周忠泽等 专著 生物科学 12-Jun-20 115 中国蕨麻 380 李军乔,蔡光明,李灵芝 专著 生物科学 12-Jun-20 116 环球城市数学竞赛试题分类、进阶与详解(第五册) 68 朱华伟,刘江枫,孙文先 科普 数学 19-Jun-20 117 环球城市数学竞赛试题分类、进阶与详解(第六册) 63 朱华伟,刘江枫,孙文先 科普 数学 19-Jun-20 118 环球城市数学竞赛试题分类、进阶与详解(第二册) 53 朱华伟,刘江枫,孙文先 科普 数学 15-Jun-20 119 蓝绿水-虚拟水转化理论与应用:以黑河流域为例 118 刘俊国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7-Jun-20 120 新疆蝗虫暴发机理及昆虫雷达监测技术应用 120 季荣 专著 生物科学 15-Jun-20 121 渤黄海沉积硅藻与甲藻 128 石雅君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6-Jun-20 122 深部地下生物圈 168 殷鸿福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9-Jun-20 123 中国能源与交通领域战略研究报告 168 第七届教育部科技委能源与交通学部 专著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12-Jun-20 124 四川盆地崖墓建筑研究 180 马晓亮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2-Jun-20 125 稳定同位素食谱分析视角下的考古中国 218 屈亚婷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7-Jun-20 126 网络空间内生安全——拟态防御与广义鲁棒控制(上册) 168 邬江兴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2-Jun-20 127 网络空间内生安全——拟态防御与广义鲁棒控制(下册) 198 邬江兴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2-Jun-20 128 检验医学实用典型案例(第一辑) 158 王成彬 专著 西医 18-Jun-20 129 空军飞行学员医学选拔 内科—神经精神科分册 78 陈雪涛,肖晓光 专著 西医 12-Jun-20 130 肌骨超声诊断(第2版) 158 王月香,曲文春,陈定章 专著 西医 17-Jun-20 131 小象要戴眼镜啦——近视防控科普绘本 40 毛欣杰,邓伟,王婧颖 科普 西医 4-Jun-20 132 高中理科解题策略与能力提升——物理篇 59 李勇强,徐平川 中高职教辅 语言、教育 12-Jun-20 133 高中理科解题策略与能力提升——化学篇 59 李思盛 中高职教辅 语言、教育 12-Jun-20 134 高中理科解题策略与能力提升——数学篇 59 赵思林 中高职教辅 语言、教育 12-Jun-20 135 高中理科解题策略与能力提升——生物篇 59 张小勇,夏茂林,彭小敏 中高职教辅 语言、教育 12-Jun-20 136 锚索框架梁加固边坡的动力模型试验与抗震设计方法 128 马洪生,胡卸文,付晓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9-Jun-20 137 高温高压油气试井关键参数预测模型、理论及算法 149 刘云强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4-Jun-20 138 地震学、震源及地球结构概论 298 (美)塞思·斯坦(Seth Stein)等著;梁春涛等译 基础理论 地球科学 4-Jun-20 139 Maple在水文学中的应用 99 童海滨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5-Jun-20 140 毛发分析基础及应用 (第二版) 350 沈敏,向平 专著 化学 17-Jun-20 141 无人机动力 80 闫晓军等 研究生教材 航空航天 11-Jun-20 142 组合动力飞行器气动/推进一体化建模方法 150 唐硕,张栋,龚春林 专著 航空航天 5-Jun-20 143 高超声速飞行器多学科设计优化理论及应用 180 陈小前等 专著 航空航天 11-Jun-20 144 中西太平洋低温金枪鱼延绳钓渔船捕捞技术研究 136 宋利明 专著 农林 11-Jun-20 145 点云智能处理 268 杨必胜 专著 地球科学 17-Jun-20 146 国民经济动员时空信息生态链协同研究 88 曹建君 专著 地球科学 17-Jun-20 147 数桥 39 (日)Nikoli编;数独无双译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24-Jun-20 148 数独练习册 初级 28 Nikoli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24-Jun-20 149 数独练习册 中级 28 Nikoli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24-Jun-20 150 数独练习册 高级 28 Nikoli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24-Jun-20 151 数独练习册 骨灰级 28 Nikoli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24-Jun-20 152 数墙 39 (日)Nikoli编;数独无双译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24-Jun-20 153 TRIZ: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II 88 孙永伟等 应用技术 语言、教育 23-Jun-20 154 玩转谜题 3 45 赖继红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22-Jun-20 155 数独练习册 入门级 28 Nikoli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23-Jun-20 156 电动汽车 第10辑 88 (日)晶体管技术编辑部编;EV编辑部译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3-Jun-20 157 公司金融学(第五版) 48 杨丽荣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3-Jun-20 158 大数据环境下的顾客洞察与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116 贾建民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2-Jun-20 159 全息高分子材料 149 解孝林,彭海炎,倪名立 专著 材料科学 23-Jun-20 160 武夷山野生药用植物资源 268 程松林,袁荣斌,刘勇 专著 生物科学 28-Jun-20 161 中国茂兰鸟类 298 匡中帆,姚正明 专著 生物科学 28-Jun-20 162 中国维管植物生命之树 980 陈之端等 专著 生物科学 19-Jun-20 163 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果树卷 198 陈东奎等 专著 农林 23-Jun-20 164 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绿皮书(2019) 198 于秀波 报告类 生物科学 23-Jun-20 165 水稻起源、分化与细胞遗传 280 顾铭洪等 专著 农林 23-Jun-20 166 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薯类作物卷 198 严华兵等 专著 农林 23-Jun-20 167 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甘蔗卷 268 吴建明等 专著 农林 23-Jun-20 168 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食用豆类作物卷 298 罗高玲等 专著 农林 23-Jun-20 169 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大豆卷 248 陈怀珠等 专著 农林 23-Jun-20 170 旅游规划中的文化元素表达——文旅融合的视角 98 杨国良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2-Jun-20 171 中国传统刺绣研究——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刺绣)遗产国际论坛论文集 138 邓启耀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2-Jun-20 172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 358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山西博物院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7-Jun-20 173 人工智能芯片设计 98 尹首一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1-May-20 174 功率集成电路设计技术 198 张波,罗小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1-May-20 175 硅基射频集成电路和系统 198 廖怀林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1-May-20 176 在线视频目标跟踪方法 109 姚睿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2-Jun-20 177 手术室医疗设备管理与使用 128 张军花等 专著 西医 23-Jun-20 178 麻醉专业护理技能培训手册 138 陈慕瑶,陈旭素,丁红 专著 西医 22-Jun-20 179 你的身体适合怀孕吗? 98 (美)Alan E. Beer等;刘湘源,金鑫主译 专著 西医 23-Jun-20 180 恶性肠梗阻 138 石汉平等 专著 西医 22-Jun-20 181 心脑血管前沿技术新进展(共两册) 260 安健,郭彦青 专著 西医 22-Jun-20 182 女性恶性肿瘤围术期管理与快速康复 99 唐丽萍,王立萍,孙立春 专著 西医 22-Jun-20 183 手术器械配置与临床应用指南 398 孙育红,钱蒨健,周力 专著 西医 19-Jun-20 184 道路照明:多维度理论与技术 288 赵海天 专著 交通运输 22-Jun-20 185 预制构件生产与质量管理 89 阎长虹,黄天祥,黄慧敏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2-Jun-20 186 叶片泵先进优化理论与技术 169 裴吉 专著 机械、自动化 23-Jun-20 187 低应力高增益直流变换器及其软开关技术 85 邾玢鑫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4-Jun-20 188 非随机化平行模型类抽样调查技术 75 刘寅 研究生教材 数学 24-Jun-20 189 加工表面残余应力的建模与评价方法 65 杨文玉 等 专著 机械、自动化 17-Jun-20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20年5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20-8-18 16:53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2020年5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2020年5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通信电子线路(第三版) 79.8 严国萍 本科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Apr-20 2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 69 张胜建,陈德余 大学教材 化学 28-Apr-20 3 科研方法导论(第三版) 48 张伟刚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9-Apr-20 4 数据驱动的品牌关系管理 198 刘业政,孙见山,姜元春 专著 经济管理 27-Apr-20 5 中国环境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9:助力蓝色经济发展 152 王舒鸿,宋马林 专著 西医 26-Apr-20 6 极化雷达理论与遥感应用 198 杨健,殷君君 专著 地球科学 26-Apr-20 7 火器传奇:改变人类历史的枪与炮 58 钱林方等 科普 文学艺术 26-Apr-20 8 基于复杂性理论的电力系统大停电机理及预测方法 98 于群,曹娜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6-Apr-20 9 学会内部治理工作手册 98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 专著 语言、教育 21-Apr-20 10 现代医学统计学 168 胡良平 专著 西医 27-Apr-20 11 伤科医疗宝鉴一一余子贞治伤经验 59 樊天佑,邵萍,吴文虎 专著 西医 26-Apr-20 12 约翰·霍普金斯妇产科手册(中文翻译版) 98 (美)Linda M. Szymanski等著;郎景和等译 专著 西医 27-Apr-20 13 细胞外囊泡与肾脏疾病 98 杨俊伟 专著 西医 27-Apr-20 14 随机广义方程的稳定性及其应用 128 张杰 专著 数学 26-Apr-20 15 博弈、理性与认知——逻辑视阈下的认知博弈研究 88 崔建英 专著 社会科学 27-Apr-20 16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及其反馈效应 148 钟中 专著 地球科学 28-Apr-20 17 刘庆柱访谈录——考古学与中原文明 98 韩国河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7-May-20 18 考古洛阳 158 吴业恒,史家珍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6-May-20 19 冰穹之上:我的南极故事 78 曹建西 科普 语言、教育 29-Apr-20 20 相对论:少年版 68 曹则贤 科普 语言、教育 6-May-20 21 中国数独大师作品集 标准篇 45 数独无双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6-May-20 22 爱上数独 Vol.3 45 Nikoli编;蒋萌译 科普 语言、教育 6-May-20 23 基础工程训练 49.8 何倩鸿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7-May-20 24 化工安全与环保(第二版) 59 温路新等 大学教材 化学 8-May-20 25 基础化学实验(第二版) 49 曾仁权 大学教材 化学 8-May-20 26 高中压配电网规划——实用模型、方法、软件和应用(上册) 150 王主丁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6-May-20 27 经济学名词 198 经济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专业工具书 经济管理 30-Apr-20 28 区域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 120 李天威等 专著 资源环境 6-May-20 29 中国维管植物科属志(上中下) 1248 李德铢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6-May-20 30 海南植被志 第二卷 598 杨小波 等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6-May-20 31 热带牧草学各论 680 刘国道,王文强 专著 农林 6-May-20 32 理性力学教程 158 赵亚溥 基础理论 物理(力学) 6-May-20 33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强磁场下的基础科学问题 78 中国科学院 专著 物理(力学) 26-Apr-20 34 中国粮食产业外资控制规避研究 118 马松林 专著 经济管理 6-May-20 35 文物影响评估体系研究——以古遗址展示利用为视角 198 滕磊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1-Mar-20 36 非真实感艺术风格绘制(第二版) 149 钱文华,徐丹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9-Apr-20 37 医用物理学(第5版) 65 武宏 大学教材 西医 6-May-20 38 医用化学实验(第2版) 32 马丽英,姜吉刚 大学教材 西医 7-May-20 39 儿科CT诊断 42 孙记航,贾永军,郭辰 专著 西医 8-May-20 40 人类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实验室操作手册 98 张学红 专著 西医 6-May-20 41 猕猴桃病虫害原色图谱与防治技术 98 龚国淑等 专著 农林 18-Mar-20 42 临床药学实践指导 170 徐峰 专著 西医 7-May-20 43 上海卫生健康政策研究年度报告(2019) 300 上海市卫生保健委员会等 报告类 西医 23-Apr-20 44 青少年跳绳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 80 全国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研制组 本科教材 生活、文体娱乐 23-Apr-20 45 青少年空竹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 80 全国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研制组 本科教材 生活、文体娱乐 23-Apr-20 46 临床生化检验学 70 姜旭淦,鞠少卿 大学教材 西医 23-Apr-20 47 贝叶斯统计推断及其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 100 严刚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3-Apr-20 48 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 280 首都博物馆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13-May-20 49 航空发动机的故事:飞翔的动力是怎样产生的 80 中国航发商发 科普 航空航天 13-May-20 50 社会组织管理 58 郁建兴,王名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12-May-20 51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策与管理 168 武常岐等 专著 经济管理 9-May-20 52 中国企业集体领导力研究 88 高昂,杨百寅 专著 经济管理 9-May-20 53 己内酰胺绿色生产技术的化学和工程基础 118 宗保宁等 专著 化学 11-May-20 54 中国动物志 无脊椎动物第五十三卷 蛛形纲 蜘蛛目 跳蛛科 368 彭贤锦 专著 生物科学 8-May-20 55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与植被关系 468 焦菊英等 专著 地球科学 9-May-20 56 2019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报告 168 穆荣平,蔺洁 专著 经济管理 7-May-20 57 能源互联网 288 孙宏斌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4-May-20 58 微传感器与接口集成电路设计 98 王高峰,程瑜华,吴丽翔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1-May-20 59 医学分子生物学(第2版) 128 田余祥,秦宜德 研究生教材 西医 13-May-20 60 健康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78 张爱华,陈霏,王灏 专著 西医 14-May-20 61 DeMyer神经系统检查(第7版 中文翻译版) 198 李晓光主译 专著 西医 13-May-20 62 九十初度 陈可冀医学选集(续集)(2000-2019)(上中下册) 698 陈维养 论文集 中医 11-May-20 63 核桃主要害虫原色图鉴及绿色防控 88 杨斌 等 应用技术 农林 29-Apr-20 64 核桃主要病害原色图鉴及绿色防控 88 杨斌 等 应用技术 农林 29-Apr-20 65 老芒麦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 248 白史且 等 专著 农林 17-Apr-20 66 水力喷射分段压裂理论及复杂案例分析 95 曲海,李根生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7-May-20 67 生态旅游补偿机制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85 严贤春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7-Apr-20 68 管理层能力、税收规避及其经济后果研究 109 周松 专著 经济管理 29-Apr-20 69 污染型邻避设施规划建设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98 晏永刚 专著 经济管理 10-Apr-20 70 沉管隧道设计施工手册·基础篇 288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专著 交通运输 8-May-20 71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隧道地基与基础 168 林鸣等 专著 交通运输 8-May-20 72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2018) 598 彭广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31-Mar-20 73 山坡表层关键带结构与水文过程 159 刘金涛,韩小乐,陈喜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1-May-20 74 微电网分布式控制理论与方法 168 顾伟,楼冠男,柳伟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3-May-20 75 高等数学(下册)(第二版) 55 张明望,沈忠环,杨雯靖 大学教材 数学 7-Apr-20 76 高等数学学习指导(下册)(第二版) 53 杨雯靖,朱永刚 大学教材 数学 21-Apr-20 77 湖北省自然资源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98 汤尚颖 专著 资源环境 21-Apr-20 78 数值计算方法 49 许松林,李逢高 大学教材 数学 21-Apr-20 79 数学物理方程 35 刘安平,陈荣三 大学教材 数学 21-Apr-20 80 来大理闲闲嘛——百种大理新玩法 68 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 生活健康 历史地理、考古 15-May-20 81 数独专项技能训练:数对、数组 28 拾柒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18-May-20 82 数独专项技能训练:宫内排除法 28 拾柒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18-May-20 83 数独专项技能训练:X-Wing、XY-Wing、单链 28 拾柒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18-May-20 84 数独专项技能训练:行列排除法、唯余、区块 28 拾柒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18-May-20 85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三版) 69.8 楼顺天,周佳社,张伟涛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0-May-20 86 组织变革管理:融合东西方的观点 130 井润田 专著 经济管理 18-May-20 87 低维材料与锂硫电池 168 张强,黄佳琦 专著 材料科学 21-May-20 88 安全科学学术地图(火灾卷) 120 李杰,冯长根,陈伟炯 专著 资源环境 18-May-20 89 中国油茶遗传资源(全二册) 1280 姚小华,任华东 专著 农林 18-May-20 90 北京甲虫生态图鉴 398 虞国跃 专著 生物科学 12-May-20 91 都市圈中小城市功能提升 148 安树伟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9-May-20 92 浅层稠油超稠油油藏开发关键技术 280 霍进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1-May-20 93 主从分裂理论与输配协同能量管理 138 孙宏斌,李正烁,张伯明 专著 机械、自动化 22-May-20 94 数典:大数据标准术语体系 980 连玉明 专业工具书 计算机、通信 18-May-20 95 中国明清及近现代建筑木结构构造施工工艺操作规程 178 崔晨,刘建生 专著 土木、建筑 20-May-20 96 嵩山文明与中国古代音乐 168 岳冰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9-May-20 97 漫话耳鸣 32 杨海弟,郑亿庆 专著 西医 18-May-20 98 妊娠糖尿病实战手册(原书第二版) 78 (英)D.R.麦坎斯等主编;李洪梅主译 专著 西医 18-May-20 99 医院感染防控与管理实训 68 糜琛蓉,倪语星,朱仁义 专著 西医 18-May-20 100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 98 赵全明,周玉杰 专著 西医 22-May-20 101 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20 85 杨跃进,杨进刚 专著 西医 22-May-20 102 健康4.0智慧医院管理模式 98 王景明 专著 西医 18-May-20 103 慢性瘙痒基础与临床 168 唐新平 专著 西医 14-May-20 104 C18-二萜生物碱 99 周先礼,高峰 专业工具书 西医 7-May-20 105 开关类设备故障案例分析 99 程志万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7-May-20 106 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光伏发电理论与技术 99 戴朝华,陈维荣,邓文丽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Apr-20 107 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关系的影响机理及均衡机制 129 代应,景熠,宋寒 专著 资源环境 29-Apr-20 108 长江经济带岸线资源分类分级技术规范 99 段学军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8-May-20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4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煤矿开采的安全保障:解密提升钢丝绳的摩擦可靠性
sciencepress 2020-8-18 16:42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将长期作为主体能源存在。矿井提升设备是煤矿必需的运输装备,是沿井筒提升煤炭、砰石、人员、各种材料和设备的大型关键设备,是矿山井下生产系统与地面工业场地相连接的枢纽。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延伸和现代化大型矿井安全高效生产要求的提出,多绳摩擦式提升机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深井及超深矿井的矿井提升中。为了提高深井及超深矿井提升机的运输效率,提升装备必然向大提升载荷和高提升速度发展,这也对大型摩擦提升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提升钢丝绳的摩擦可靠性主要研究钢丝绳作为摩擦式提升机传动部件的摩擦传动可靠性和钢丝绳作为提升系统承载部件的摩擦疲劳可靠性问题,它们均直接影响提升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钢丝绳作为摩擦式提升机的重要传动部件,摩擦衬垫与钢丝绳构成对偶摩擦副,将二者之间的摩擦牵引力传递到钢丝绳并提升或下放载荷,二者之间摩擦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提升机的提升能力、工作效率和安全性等;钢丝绳作为提升系统的关键承载部件,连接着提开机和提升容器起到运输功能,其机械强度和可靠性寿命直接影响着提升机的安全可靠运行和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因此,提高钢丝绳的摩擦传动可靠性、保障钢丝绳的摩擦疲劳可靠性并准确评定钢丝绳服役寿命,对保障矿山提升装备的安全可靠运行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提升钢丝绳的摩擦可靠性》 一书分别从提升钢丝绳的摩擦传动可靠性和摩擦疲劳可靠性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分为两篇内容。 第一篇 第一篇内容主要基于提升钢丝绳的摩擦传动可靠性,分5章展开论述,建立了摩擦式提升系统钢丝绳动张力、钢丝绳与摩擦衬垫动态接触及蠕动仿真模型,分析了钢丝绳动张力变化及其对钢丝绳摩擦传动的影响,揭示了钢丝绳与摩擦衬垫之间的动态黏弹性摩擦机理;基于钢丝绳动张力的摩擦传动可靠性,获取围包角弧域安全准则及绳-衬的动态接触和滑移模型;从摩擦传动平稳性出发,分析钢丝绳横一纵耦合振动及其与摩擦传动的关联关系,开展摩擦传动的参数优化,以期控制振动及张力进而提高传动可靠性;结合现场实际工况进行了理论模型验证,开展了动态摩擦传动可靠性相关参数评价。该部分内容将钢丝绳动力学与摩擦传动结合起来,形成了更符合实际工况的提升钢丝绳动态摩擦传动理论,为摩擦式提升系统的动态设计和性能提升提供了基础。 第二篇 第二篇内容主要基于提升钢丝绳的摩擦疲劳可靠性,分6章展开论述,提出了提升钢丝绳的微动损伤理论,建立了提升钢丝绳内部微动磨损、疲劳和扭动等参数的计算理论方法,探讨了矿井提升参数对微动磨损、疲劳和扭动等参数的影响规律;研制了微动磨损试验机、拉-拉/拉-扭微动疲劳试验机、钢丝绳疲劳试验机等装置,开展了大量钢丝微动磨损、微动疲劳、微动腐蚀以及钢丝绳疲劳实验研究,获得了不同工况条件下钢丝的微动损伤机理以及钢丝绳的疲劳特性,建立了钢丝磨损预测模型,提出了基于钢丝磨损的钢丝绳安全系数预测模型,分析了运行参数对钢丝绳承载安全系数的影响规律。该部分内容分析和探索了提升钢丝绳的损伤机理,提出了钢丝绳模拟提升过程的安全系数动态演化评价方法,为钢丝绳强度设计和评估钢丝绳使用寿命、保障矿井提升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 《提升钢丝绳的摩擦可靠性》 张德坤,王大刚,郭永波 著 责任编辑:惠雪,曾佳佳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4 ISBN:978-7-03-062873-2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分为两篇,共11章。第一篇基于提升钢丝绳的摩擦传动可靠性,主要建立摩擦式提升系统钢丝绳动张力、钢丝绳与摩擦衬垫动态接触及蠕动仿真模型,研究钢丝绳与摩擦衬垫之间的动态黏弹性摩擦机理,揭示摩擦式提升系统动态摩擦传动机理,基于摩擦提升系统振动模型建立钢丝绳动力学与摩擦稳定性的耦合关系,优化提升机运行参数来提高摩擦传动可靠性和平稳性。第二篇围绕提升钢丝绳的摩擦疲劳可靠性问题,提出提升钢丝绳的微动损伤理论,研究了钢丝绳内部钢丝微动磨损、微动疲劳、微动腐蚀、拉扭复合等工况对钢丝绳的损伤及可靠性的影响,建立钢丝绳微动磨损理论模型、磨损深度演化方程和微动摩擦疲劳模型,提出基于钢丝磨损的钢丝绳安全系数预测模型。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4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废弃矿山变身记: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
sciencepress 2020-8-18 16:36
我国矿业废弃地待复垦与生态修复土地面积约3930万亩,自2012 年国家开展矿业废弃地复垦试点工作开始,总下达复垦修复比例不到2%,已复垦实施验收率不到40%,矿业废弃地复垦工作已成为我国当前的紧迫任务之一。 矿业废弃地地块分散破碎,且遗留时间长,缺乏有效信息,加之历史上矿山粗放开采,导致矿业废弃地污染等问题突出。 《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理论及实践》 一书界定了矿业废弃地的内涵,阐述了其分类及当前的研究进展,系统地介绍了矿业废弃地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基础理论、区划与标准、修复技术、监测技术等,以期为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实施、修复后土地质量提升和相关技术标准等提供参考。 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有何意义? 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是在新形势下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统筹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重大举措,是实施资源节约优先战略、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途径,是加强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有三点重要意义:1.能够推进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改善生态环境;2.有利于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3.有利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用地供给。 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 关键技术要点 本书的特色之一是针对矿业废弃地全周期,以环境污染防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为重要突破口,提出了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实施技术路线,明确了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项目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工程实施、竣工验收以及实施后监测技术体系与要点。提出了融合污染防控治理以及复垦土地质量快速提升工程在内的三大类六十一个小类的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技术体系。基于不同矿业废弃地特征、信息的齐全程度等,提出不同类型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后效果动态监测方案,提出了集航空遥感、高光谱、探地雷达等为一体的快速、高精度、无损和立体监测技术。 典型工程实践和研究 作者以不同矿种(铁矿、多金属矿、煤矿、建材等)、不同用地类型(露天采场、塌陷区、排土场和渣土堆场等)的矿业废弃地为示范对象,开展矿业废弃地复垦与修复工程实践,提出适合多种类型矿业废弃地的修复模式和工程技术组合。以矿业废弃地重构土壤环境物质流为重点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矿业活动、人为“正负”双向干预,从矿区(区域)、长期定位试验区等时空尺度,揭示了矿业废弃地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养分元素等地球化学行为及其驱动机制。 致谢: 《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理论及实践》 的写作得到中国工程院袁亮院士的热情鼓励,并欣然为本书作序;安徽理工大学、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相关部门和人员在本书编写中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书稿的完成得到了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领导们(盛鹏飞、刘启蒙、张平松、吴荣新等)的支持;本书是在部分研究生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理论及实践》 张世文 等 著 责任编辑:刘翠娜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6 ISBN:978-7-03-065044-3 矿业废弃地是矿产资源开发的伴生产物,是特殊的国土空间,它的大量存在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开展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研究符合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全书共六章,围绕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全周期,首先对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研究概况进行了介绍,提出了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理论框架和实施技术路线,划分了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工程类型区划,并提出了不同复垦与修复方向的质量控制标准。然后,以污染为核心,针对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前、中和后各环节,结合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阐述并明确了复垦修复前的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复垦修复过程中工程体系和实施要点,以及复垦修复后监测手段、效果评价等。最后是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工程和研究实践。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8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固态电池:能否取代锂电池,突破电化学储能技术瓶颈?
sciencepress 2020-8-13 13:05
固态电池: 全固态电池是目前行业公认有望突破电化学储能技术瓶颈,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新兴技术方向之一。相对目前广泛使用的基于液体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有望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以及安全可靠性。 随着人类迈入 21 世纪第三个十年,以 5G 通信为代表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正在帮助我们加速构建一个万物互联、信息泛在、算法制胜的智能化社会,全球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阶段。这对未来能源供给特别是先进储能技术提出了巨大挑战。据移动通信专家估计,5G 通信基站的能源消耗是 4G 的 9 倍,而 6G 通信基站则要求能源系统的寿命至少达到 20 年。另外,交通电气化是实现未来能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全球各国重点发展的领域,也推动了动力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此外,能源清洁化和电网智能化进程正快速推进,对大规模、低成本储能提出了巨大需求。锂离子电池等电化学储能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是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安全性以及经济性等方面进一步改进的空间越来越有限,难以满足未来各个领域快速增长的储能需求。 固态电池和基于液态或凝胶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相比,在安全性和热稳定性方面优势显著,且有潜力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因此,对于电动汽车、家庭储能、新能源电站储能、可移动设备电源等应用场景,固态电池均是理想的储能技术解决方案。 薄膜固态电池已在一些不要求电池具有很大容量的领域实现了成功的商业化应用。这些薄膜固态电池产品在实际应用工况下可稳定循环数万次,表现出优异的结构和化学稳定性。而且,全固态薄膜电池中可使用比能量很高的金属锂负极,电池在集成器件中的质量比能量极高。 《固态电池手册》(原著第二版) 汇聚了全世界固态电池研究与开发领域多位资深专家的智慧,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全固态锂电池相关的工作原理机制、关键材料体系、先进研究手段等方面的前沿研究进展,以及固态化趋势下新型器件结构设计的发展趋势。此外,针对基于氟离子、银离子等新型电化学储能器件,也以器件固态化为切入点介绍了有关研究进展。在 撰写过程中,邀请了众多固态电池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覆盖了更为广泛的内容,重点总结了以下方面的最新进展: 高离子电导率的硫化物和氧化物固体电解质 面向薄膜电池的新型固体电解质及其制备工艺 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等的固态电池原位表征技术 固体电解质与电极间界面过程的表征与建模 基于电子显微技术的原位实时表征 固态电池与功能及结构部件的集成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的固体电解质结构与性能预测 三维结构电芯设计 锂离子、氟离子和银离子的新型固态离子导体 聚合物电解质 目前,固态电池领域仍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例如,受限于表征技术,目前大多数工作均针对某一种材料研究其离子输运特性或电化学反应活性,但对于固体电解质与电极的界面过程或几种不同的固体电解质间的界面过程的研究和认识仍相对不足。此外,在固态电池中克服电解质与电极有效接触面积有限等问题,从而在电极层较厚、电流密度较大时仍能充分发挥活性材料的储能容量,还需在电芯设计上有新的思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研究者在开发新技术的过程中需时刻考虑在实际工业应用和规模化生产中的工艺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等。 虽然还没有一种商业化的固态电池产品,能够在广泛的市场中与传统锂离子电池真正展开竞争,但我们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的快速进步,固态电池这一拥有美好前景的技术终将取得成功。 固态电池手册(原著第二版) 南希·达德尼, 威廉·韦斯特, 贾格吉特·南达著 向勇,张晓琨,张浩译 责任编辑:刘冉,李丽娇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7 ISBN:978-7-03-065075-7 本书主要介绍全固态电池基本原理以及关键材料开发、器件设计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第1部分介绍全固态体系中离子输运的基本原理,以及原位中子表征、同步辐射X射线原位表征、电子显微分析、核磁共振测试、模拟计算等先进研究手段在全固态电池工作机理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第2部分围绕固体电解质材料的研究进展,探讨全固态电池中电荷传输与转移动力学、界面稳定性等问题。第3部分介绍三维微结构设计、结构化储能器件等全固态锂电池器件研究的新方向,并展望了全固态贮备型电池的发展潜力。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1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20年4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20-8-11 16:56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2020年4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2020年4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射频通信电路(第三版) 79.8 陈邦媛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Mar-20 2 先进制造技术(英文版)(第五版) 69.8 唐一平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31-Mar-20 3 传感器与传感器技术(第四版) 69.8 何道清,张禾,石明江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30-Mar-20 4 C语言程序设计训练教程 40 崔孝凤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30-Mar-20 5 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 43 陈付龙,李杰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31-Mar-20 6 C语言程序设计辅导及实验指导 48 陈付龙,李杰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31-Mar-20 7 植物生物学实验指导 68 贺学礼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30-Mar-20 8 大学物理(第六版)(上册) 49 王纪龙,杨毅彪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30-Mar-20 9 2020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69.8 艾瑞深研究院 应用技术 语言、教育 31-Mar-20 10 证券投资学(第三版) 48 余学斌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31-Mar-20 11 会计学原理习题案例与解答(第二版) 42 潘琰,袁寒松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30-Mar-20 12 汽车强国战略研究 286 汽车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 专著 经济管理 30-Mar-20 13 深水气井天然气水合物防治理论与技术研究 168 王志远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1-Mar-20 14 高性能电池关键材料 198 黄昊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Mar-20 15 高炉流程冶炼含铬型钒钛磁铁矿--理论与实践 180 薛向欣,杨松陶,张勇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Mar-20 16 煤-焦-钢产业一体化协调发展研究 128 金智新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Mar-20 17 多面体硅倍半氧烷阻燃聚合物材料 150 张文超,杨荣杰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Mar-20 18 中国市售茶叶农药残留报告2019(华东卷二) 168 庞国芳,申世刚 专著 资源环境 30-Mar-20 19 中国市售茶叶农药残留报告2019(华北卷) 198 庞国芳,梁淑轩 专著 资源环境 30-Mar-20 20 中国市售茶叶农药残留报告2019(华中卷) 169 庞国芳,梁淑轩 专著 资源环境 30-Mar-20 21 中国市售茶叶农药残留报告2019(华南卷) 168 庞国芳,徐建中 专著 资源环境 30-Mar-20 22 中国市售茶叶农药残留报告2019(西北卷) 198 庞国芳,申世刚 专著 资源环境 30-Mar-20 23 中国市售茶叶农药残留报告2019(东北卷-电商平台卷) 188 庞国芳,徐建中 专著 资源环境 30-Mar-20 24 中国市售茶叶农药残留报告2019(西南卷) 198 庞国芳,范春林 专著 资源环境 30-Mar-20 25 中国市售茶叶农药残留报告2019(华东卷一) 188 庞国芳,范春林 专著 资源环境 30-Mar-20 26 云南优质烤烟田间种植技术 120 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 专著 农林 31-Mar-20 27 中国检疫象虫图鉴 158 张润志,任立 专著 生物科学 31-Mar-20 28 电磁之美——麦克斯韦方程之美学鉴赏 49 盛新庆 基础理论 物理(力学) 31-Mar-20 29 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 198 江桂斌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Mar-20 30 线阵传感器几何定标定位技术及应用 149 王涛,孟伟灿,张艳 专著 地球科学 26-Mar-20 31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信息解译与应用技术 168 孙洪等 基础理论 地球科学 31-Mar-20 32 2019科学发展报告 168 中国科学院 报告类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Mar-20 33 2019国家创新发展报告 138 穆荣平,陈凯华 专著 经济管理 23-Mar-20 34 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 198 蔡懿慈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1-Mar-20 35 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与习题 35 唐根云 大学教材 西医 27-Mar-20 36 心血管麻醉思考与实践 第一辑 98 李立环 专著 西医 30-Mar-20 37 北京市2108年度体检统计报告 35 北京市体检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等 大学教辅 西医 27-Mar-20 38 新冠肺炎病人护理与管理 68 宫玉翠 专著 西医 30-Mar-20 39 中国法医学70年理论与实践 188 刘耀,丛斌,胡丙杰 专著 西医 30-Mar-20 40 骨科康复评定与治疗技术(第5版) 229 燕铁斌 专著 西医 31-Mar-20 41 翻译研究论集 168 曹明伦 文集 语言、教育 30-Mar-20 42 整体系统医药学探索 328 罗国安,王义明 专著 西医 30-Mar-20 43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2019年卷) 298 王喜军 专著 中医 30-Mar-20 44 专利许可:后发企业视角下的劫持与反劫持研究 139 肖延高 专著 社会科学 20-Mar-20 45 高分子材料加工机械及成型模具基础 69 严正 大学教材 材料科学 17-Mar-20 46 塔里木叠合盆地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勘探图集 998 漆立新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Mar-20 47 盾构隧道列车撞击动力学特性 138 晏启祥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Mar-20 48 盾构隧道列车振动响应与疲劳损伤 179 晏启祥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Mar-20 49 金属塑性加工过程有限元数值模拟及软件应用 68 梅瑞斌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Mar-20 50 原子力显微镜纳米观测与操作 99 袁帅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5-Mar-20 5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二版) 69 赵进,傅冬生,谢兆茹 大学教材 数学 30-Mar-20 52 新型微生物水泥 149 钱春香,张旋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Mar-20 53 飞行器结构热噪声强度基础 150 张正平 专著 航空航天 18-Mar-20 54 盛氏针灸疗法 80 胡智海,王毅 专著 中医 27-Mar-20 55 干旱环境下古代壁画保护成套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研究 328 陈港泉 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1-Mar-20 56 逐日之路:人造太阳点亮能源梦想 68 马明义 科普 物理(力学) 10-Apr-20 57 昆嵛山木本植物志 398 赵宏,杨晓燕,李明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30-Mar-20 58 社会化商务下的参与者行为 102 李文立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31-Mar-20 59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常见植物图谱 198 李帅锋等 专著 生物科学 31-Mar-20 60 六盘水药用蕨类植物 128 向红 专著 生物科学 10-Apr-20 61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煤矿绿化植物根系图谱 128 王占义 专著 农林 31-Mar-20 62 暴雨年鉴(2016) 298 中国气象局 专著 地球科学 30-Mar-20 63 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2019 78 钟琦,王黎明,王艳丽,胡俊平 专著 语言、教育 10-Apr-20 64 资源与环境经济复杂系统:模型与应用 128 朱帮助等 专著 经济管理 31-Mar-20 65 登封方家沟遗址发掘报告 228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 报告类 历史地理、考古 31-Mar-20 66 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六辑) 168 张懋镕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2-Mar-20 67 居于南土——长江流域商周时期建筑的考古学观察 218 郭明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1-Mar-20 68 小空间也能练太极 59 柴云龙,孙丛艳 专著 语言、教育 31-Mar-20 69 超声心动图实操手册 60 朱天刚,于超 专著 西医 31-Mar-20 70 全科医师处方手册,第2版 120 徐彦贵 专著 西医 31-Mar-20 71 RNA疫苗:方法与操作 138 (德)托马斯·克拉姆斯等著;王升启主译 专著 生物科学 31-Mar-20 72 强度理论与数值极限分析 195 郑颖人,孔亮,阿比尔的 专著 数学 18-Mar-20 73 大棚草莓实用栽培技术 68 韩庆新 应用技术 农林 17-Mar-20 74 自适应光学革命——发展历史 158 (美)罗后特·W·达夫纳著;饶长辉等译 专著 物理(力学) 17-Mar-20 75 风景园林设计新理念 178 (美)Bruce G. Sharky著;陈其兵译 专著 农林 17-Mar-20 76 中国西南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发展分析 108 王文国 等 专著 农林 24-Mar-20 77 钆锆烧绿石固化体的α及重离子辐照效应 99 卢喜瑞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8-Mar-20 78 系统生物学问题的时滞动力学分析 109 闫芳,刘海鸿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8-Mar-20 79 临床血液检验学 70 毛飞,许文荣 大学教材 西医 18-Mar-20 80 以制度创新推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深圳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100 车秀珍 专著 资源环境 24-Mar-20 81 军事地质调查中的地球物理方法 108 左博新,王力哲 专著 地球科学 7-Apr-20 82 城市绿度空间遥感 139 孟庆岩 专著 地球科学 13-Apr-20 83 《共产党宣言》精学导读 35 孙代尧 基础理论 党政、哲学、宗教 31-Mar-20 84 茶叶深加工技术 98 林智 专著 农林 13-Apr-20 85 鱿鱼内源性甲醛产生机理及其控制技术 98 励建荣 专著 农林 13-Apr-20 86 第一卷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 120 钱易 专著 资源环境 13-Apr-20 87 西太平洋海沟洋脊交联区海山动物原色图谱 268 徐奎栋等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31-Mar-20 88 中国畜禽外寄生虫形态分类彩色图谱 280 刘光远,黄兵,郭宪国 图册 农林 15-Apr-20 89 青藏高原冻土环境与工程雷达遥感研究 138 王超等 基础理论 地球科学 31-Mar-20 90 量化历史研究 第五辑 78 陈志武,龙登高,马德斌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4-Apr-20 91 《黄埔日刊》资料汇编 498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0-Mar-20 92 长安学研究文献汇刊·考古编·金石卷 第十三辑 389 贾二强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0-Mar-20 93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深水油气储层 288 陈国俊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Apr-20 94 居家急救小宝典 39.8 刘睿,蒋颖 中高职教辅 西医 31-Mar-20 95 沈阳考古文集(第7集) 228 赵晓刚主编;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1-Mar-20 96 硅基毫米波集成电路与系统 148 池保勇,马凯学,虞小鹏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3-Apr-20 97 脊椎病因疾病治疗学(第2版) 128 许正军,吕宪玉,朱华萍 专著 西医 13-Apr-20 98 哲学中医——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与中医临床思维 118 范冠杰,魏华,唐咸玉 专著 西医 13-Apr-20 99 法定药用植物志-华东篇 第四册 498 赵维良 专著 中医 10-Apr-20 100 维度型文本情感分析技术 99 王津,张学杰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4-Mar-20 101 近代物理实验(第二版) 49 唐明君等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8-Mar-20 102 蛋用鹌鹑养殖实用技术 49 陈豫川 科普 生物科学 20-Mar-20 103 信号检测与分析 60 冯鹏,黎蕾蕾,何鹏 研究生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6-Mar-20 104 贫困地区城镇化的特征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市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例 88 杨培峰,薛颖,龙香 专著 经济管理 10-Apr-20 105 水力机械空蚀与泥沙磨损 58 宋文武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4-Mar-20 106 天然二萜类化合物的波谱分析 298 周敏 专著 西医 27-Mar-20 107 深海探测装备 108 张少伟 专著 地球科学 31-Mar-20 108 空气净化喷剂 99 杜峰 专著 资源环境 13-Apr-20 109 构造煤及其瓦斯地质意义 299 姜波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1-Mar-20 110 道路交通事故痕迹物证鉴定概论 220 冯浩,潘少猷 专著 交通运输 31-Mar-20 111 生态学考研精解(第二版) 45 高瑞如,毕润成 大学教辅 生物科学 20-Apr-20 112 土壤侵蚀原理(第四版) 79 张洪江,程金花 本科教材 农林 20-Apr-20 113 大规划的灾难——对于西方经典规划灾难的回顾 136 (英)彼得·霍尔(Peter Hall)著;韩昊英译 专著 资源环境 13-Apr-20 114 石墨烯:化学剥离与组装 138 杨全红,张辰,孔德斌 专著 化学 20-Apr-20 115 储能用碳基纳米材料 138 康飞宇等 专著 材料科学 31-Mar-20 116 第二卷 福建省生态资产核算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战略研究 150 吴丰昌,张林波 专著 生物科学 31-Mar-20 117 第四卷 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及发展战略研究 180 陈勇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2-Apr-20 118 综合卷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Ⅲ) 120 孙九林 专著 资源环境 22-Apr-20 119 第三卷 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若干重要举措研究 128 郝吉明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1-Mar-20 120 TRIZ研究与实践:连接创造力、工程与创新 188 (芬兰)莱昂纳德·契储金著;姚威等译 专著 语言、教育 30-Nov-19 121 大鼠和小鼠传染性疾病及临床症状图册 98 刘云波 专著 生物科学 31-Mar-20 122 赵文津自传 158 赵文津 科普 历史地理、考古 22-Apr-20 123 2019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报告 78 穆荣平,郭京京 专著 经济管理 31-Mar-20 124 华夏文明起源的考古学观察 228 索全星,刘文科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1-Mar-20 125 边疆考古研究(第26辑) 19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7-Apr-20 126 嵌入式存储器架构、电路与应用 99 曾晓洋,薛晓勇,温亮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7-Apr-20 127 硅基功率集成电路设计技术 199 孙伟锋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7-Apr-20 128 医学遗传学(英文改编版) 238 (美)G.Bradley Schaefer等著;张学改编 大学教材 西医 31-Mar-20 129 医学心理学(案例版,第3版) 69.8 孙宏伟,冯正直 大学教材 西医 20-Apr-20 130 护理礼仪(案例版) 45 颜文贞 本科教材 西医 22-Apr-20 131 新冠肺炎CT早期征象与鉴别诊断 60 纪建松 专著 西医 23-Apr-20 132 消化系统疑难病——便秘的中西医整合方略 68 魏玮 专著 中西医结合 31-Mar-20 133 中国经典双语阅读文化与思维(下卷) 68 冯文坤 大学教材 文学艺术 10-Apr-20 134 中国经典双语阅读文化与思维(上卷) 72 冯文坤 大学教材 文学艺术 10-Apr-20 135 海南岛淡水及河口鱼类原色图鉴 168 李新辉,李捷,李跃飞 专著 农林 20-Apr-20 136 新时代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发展方向研究 99 赵平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1-Mar-20 137 西南低涡年鉴(2018) 598 李跃清等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31-Mar-20 138 中国土系志·山东卷 199 张甘霖主编;赵玉国等著 基本资料 农林 31-Mar-20 13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实用手册 30 胡珍玉, 边国林, 禹海航 专著 西医 15-Apr-20 140 运动营养学 60 朱磊 本科教材 西医 15-Apr-20 141 黄斑病变的中医治疗 100 魏伟 专著 中医 15-Apr-20 142 草鱼种质资源研究 198 李家乐 等 专著 农林 9-Apr-20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9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20年3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20-8-11 16:40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2020年3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2020年3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画说新冠——来自多学科专家的解读 38 宋刚 科普 西医 12-Mar-20 2 《新民主主义论》精学导读 29.8 林绪武 基础理论 党政、哲学、宗教 18-Jan-20 3 《矛盾论》精学导读 34 王文兵,荆世群 基础理论 党政、哲学、宗教 4-Mar-20 4 《资本论》精学导读 49 张雷声 基础理论 党政、哲学、宗教 27-Feb-20 5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精学导读 39 陈锡喜,李国泉 基础理论 党政、哲学、宗教 27-Feb-20 6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精学导读 45 李佑新,陈龙 基础理论 党政、哲学、宗教 27-Feb-20 7 《反对本本主义》精学导读 29.8 陈培永 基础理论 党政、哲学、宗教 27-Feb-20 8 《哥达纲领批判》精学导读 32 白雪秋 基础理论 党政、哲学、宗教 27-Feb-20 9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精学导读 38 顾海良 基础理论 党政、哲学、宗教 27-Feb-20 10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精学导读 34 王树荫,马二杰 基础理论 党政、哲学、宗教 27-Feb-20 11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精学导读 35 李健 基础理论 党政、哲学、宗教 27-Feb-20 12 《论粮食税》《论我国革命》精学导读 42 王东 基础理论 党政、哲学、宗教 27-Feb-20 13 机床数控技术及应用(第四版) 69.8 陈蔚芳,王宏涛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Mar-20 14 电磁场与电磁波(第三版) 69.8 焦其祥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Mar-20 15 液压与气压传动(第四版) 59.8 宋锦春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8-Feb-20 16 工程制图实践教程 56 赵丽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5-Mar-20 17 C语言程序设计新思路 46 巨同升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Mar-20 1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辅导精讲(数学一、三通用) 45.8 薛威 大学教辅 数学 13-Mar-20 19 青少年体育锻炼常见损伤与防治 49.8 林文弢,刘书芳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6-Mar-20 20 青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锻炼 49.8 林文弢,黄治官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6-Mar-20 21 数字品牌营销 49 余晓莉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Mar-20 22 中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研究报告2019 228 本书编写组 专著 经济管理 26-Feb-20 23 纳豆与纳豆激酶 98 高秀丽 专著 农林 2-Mar-20 24 拓扑绝缘体:基础及新兴应用 138 彭海琳 专著 材料科学 10-Mar-20 25 亚热带典型山地土壤的发生、分类与利用 198 盛浩 等 专著 农林 4-Mar-20 26 中国风能可持续发展之路(英文版) 268 李家春,贺德馨 报告类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6-Mar-20 27 中国生态学学科40年发展回顾 328 欧阳志云 专著 资源环境 5-Mar-20 28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19) 128 郭华东 报告类 地球科学 13-Mar-20 29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发展战略研究2019 98 高宏斌,朱洪启 专著 社会科学 3-Mar-20 30 科学随笔写作指南:如何写好科学故事 48 (美) 米歇尔·奈豪斯著;张志敏译 专著 语言、教育 10-Mar-20 31 2019高技术发展报告 198 中国科学院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9-Jan-20 32 九章算术 88 郭书春 专著 语言、教育 17-Jan-20 33 基础护理技能实训 103 张美琴,许方蕾 高职教材 西医 2-Mar-20 34 成人护理技能实训 69.8 陈荣凤 高职教材 西医 25-Feb-20 35 病理学(山东版高职) 59.8 郭静芹 高职教材 西医 2-Mar-20 36 西部考古(第18辑) 238 冉万里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6-Mar-20 37 纪念石家河遗址考古发掘6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80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5-Mar-20 38 聚才揽粹著新篇——孟凡人先生八秩华诞颂寿文集 268 肖小勇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6-Jan-20 39 局部解剖学(案例版,第4版) 75 刘学政,金昌洙 大学教材 西医 10-Mar-20 40 有机化学 (案例版,第3版) 65 贾云宏,闫乾顺 大学教材 西医 17-Jan-20 41 医学微生物学(案例版,第3版) 98 黄敏,张佩 大学教材 西医 20-Jan-20 42 医学统计学 56 宿庄,叶运莉 大学教材 西医 28-Feb-20 43 人体解剖学(英文改编版) 298 (美)迈克尔·麦金利等著;刘学政改编 大学教材 西医 6-Mar-20 44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第2版) 28 马海梅,张春桃 大学教材 西医 4-Mar-20 45 斯基尔癌症治疗手册(原书第9版) 128 (美)Samir N. Khleif等主编;于世英主译 专著 西医 2-Mar-20 46 威廉姆斯血液学手册(原书第9版) 238 (美)Marshall A. Lichtman等主编;程涛主译 专著 西医 9-Mar-20 47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职业安全与健康:医护人员和应急救援者防护指南 108 张敏 专著 西医 27-Feb-20 48 手外科学名词 138 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手外科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 专著 西医 26-Feb-20 49 脑肿瘤显微手术前的训练方法与视频示教 36 (德)Michael Sabel著;张洪钿,张良主译 专著 西医 6-Mar-20 50 针灸医籍选读 59.8 梁凤霞,马惠芳 本科教材 中医 9-Mar-20 51 珠江三角洲环境有机污染物概论 168 曾永平等 专著 资源环境 9-Mar-20 52 新时代保障粮食安全的科技政策研究 128 聂常虹,李福君 专著 经济管理 16-Jan-20 53 中高层大气OH自由基探测原理与方法 149 麻金继,熊伟,叶松 专著 地球科学 6-Mar-20 54 脱肛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80 叶玲 专著 西医 9-Jan-20 55 飞机复合材料结构修理:理论、设计及应用 220 李顶河,徐建新 专著 航空航天 9-Jan-20 56 沙漠与河流地貌格局 128 李小妹,严平 专著 地球科学 13-Mar-20 57 基因密码:改造生命的遗传“图谱” 78 陈秀兰 科普 生物科学 平装胶订 58 变型数独精选:入门 38 北京市数独运动协会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平装胶订 59 变型数独精选:中级 38 北京市数独运动协会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平装胶订 60 变型数独精选:初级 38 北京市数独运动协会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平装胶订 61 变型数独精选:高级 38 北京市数独运动协会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平装胶订 62 中国大盾构--中国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及施工技术发展史 328 李建斌,才铁军 基本资料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平装锁线 63 会计学原理(第二版) 52 潘琰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平装胶订 64 工程科技颠覆性技术发展展望2019 138 工程科技颠覆性技术战略研究项目组 专著 经济管理 平脊精装 65 复杂科学管理(第1辑) 86 徐绪松,陈劲 论文集 经济管理 平装胶订 66 河北省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技术与实践 368 苏亚南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圆脊精装 67 南四湖地区鸟类图鉴 238 赛道建,张月侠,吕艳 专著 生物科学 平脊精装 68 数学往事知多少-话剧《哥廷根数学往事》和《黎曼的探戈》 59 柳形上,刘攀 基本资料 数学 平装胶订 69 高超声速飞行器烧蚀防热理论与应用 298 国义军 石卫波 曾磊 杜百合 专著 物理(力学) 圆脊精装 70 损伤和破坏的统计细观力学(英文版) 298 白以龙,夏蒙棼,柯孚久 专著 物理(力学) 圆脊精装 71 坡面细沟侵蚀过程量化研究 168 郑粉莉等 专著 资源环境 平脊精装 72 Big Earth Data in Support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2019) 128 郭华东 报告类 地球科学 圆脊精装 73 片上光互连技术 129 顾华玺,杨银堂,李慧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圆脊精装 74 组织学与胚胎学(案例版,第3版) 85 白咸勇,胡军 大学教材 西医 平装胶订 75 功能食品论文集 238 金宗濂 论文集 西医 平装锁线 76 急诊介入治疗学 168 (美)Nicholas Kipshidze等主编;杨天伦等译 专著 西医 圆脊精装 77 影像检查技术规范手册:CT分册 56 许乙凯,沈君,郑君惠 专著 西医 平装胶订 78 影像检查技术规范手册--MRI分册 59 许乙凯,李子平,谢传淼 专著 西医 平装胶订 79 儿科实用药物速查手册 99 魏克伦,李玖军 专著 西医 平装胶订 80 营养物质对海湾生态环境影响的过程与机理 258 黄小平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圆脊精装 81 数学建模 89 祁永强 大学教材 数学 平装胶订 82 数学分析研学 59 张福保,薛星美 大学教辅 数学 平装胶订 83 变尺度共振理论及其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159 杨建华 专著 机械、自动化 平装胶订 84 民用飞机预测维修建模方法及应用 200 左洪福 等 专著 航空航天 平脊精装 85 科技信息检索(第七版) 32 陈英,章童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0-Mar-20 86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考研大串讲 49 杨春玲,陶隽源 大学教辅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Mar-20 87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第二版) 59.8 宁海龙 大学教材 农林 24-Mar-20 88 分子生物学(第四版)(导读版) 89 (英)Alexander McLennan等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4-Mar-20 89 资产评估学(第二版) 48 徐茜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0-Mar-20 90 ERP原理及应用(第二版) 48 魏玲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4-Mar-20 91 数字营销效果测评 48 朱磊,崔瑶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5-Mar-20 92 有机-无机复合光电材料及其应用 118 陈红征等 专著 材料科学 25-Mar-20 93 中国传统酿造食品行业技术与装备发展战略研究 98 孙宝国 专著 农林 19-Mar-20 94 室内污染物的扩散机理与人员暴露风险评估 118 翁文国,罗娜,韩朱旸 专著 资源环境 25-Mar-20 95 重要烟用香料特色风格 138 刘绍华等 基础理论 化学 25-Mar-20 96 第五卷 西部典型区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与战略研究 168 孙九林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5-Mar-20 97 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 168 江桂斌 专著 资源环境 25-Mar-20 98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大陆成矿学 24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 综述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Mar-20 99 南土经略的转折——商时期中原文化势力从南方的消退 258 孙卓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5-Mar-20 10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 36 孙爱华,杜蓬 大学教材 西医 24-Mar-20 101 医学物理学思维导图与复习考试指南(第3版) 35 盖立平,王保芳 大学教辅 西医 20-Mar-20 102 洗冤集录今释——法医检验原理与案例 88 黄瑞亭,陈新山 专著 中医 23-Mar-20 103 精准医疗:从愿景到现实(中文翻译版) 68 (美)克里斯汀·奇列洛·波蒂埃著;王磊,张音主译 专著 西医 24-Mar-20 104 新型国家预防医学体系建立 128 徐建国,邵瑞太,陈博文 报告类 西医 23-Mar-20 105 治疗性疫苗(第2版) 168 闻玉梅 专著 西医 23-Mar-20 106 智慧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理论与实践 68 高岩,景玉枝,杨静 专著 西医 23-Mar-20 107 关节软骨(第2版) 128 卫小春 专著 西医 18-Mar-20 108 实用简明儿童肝脏病学 138 张敏,朱世殊 专著 西医 25-Mar-20 109 社区康复适宜技术 85 彭志坚,陈大勇,焦龙 专著 西医 24-Mar-20 110 实用基层儿科手册 96 吴捷 专著 西医 24-Mar-20 111 湿病论治 79 刘云 专著 中医 23-Mar-20 112 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研究 89 牟绍波 专著 经济管理 17-Mar-20 113 西部地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责任研究 129 郑军 专著 社会科学 17-Mar-20 114 残疾人社会服务研究——模式演变与体系建构 149 王磊 专著 社会科学 13-Jan-20 115 钆锆烧绿石固化体的SPS烧结及固核机理 89 卢喜瑞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Mar-20 116 电工与电子技术学习辅导及习题解答 48 刘晓志,肖军 大学教辅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6-Mar-20 117 分布式MIMO与无蜂窝移动通信 119 尤肖虎,王东明,王江舟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5-Mar-20 118 数字逻辑电路设计实践教程 89 陈付龙,齐学梅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6-Mar-20 119 有机人名反应——机理及合成应用(原书第五版) 198 (美)Jie jack Li著;荣国斌译 专著 数学 26-Mar-20 120 李培旭良医十四讲 80 李培旭,华琼,唐桂军 专著 中医 19-Jan-20 121 卫星数据高效传输技术 108 丁丹,杨柳,宋鑫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8-Mar-20 122 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实施路径与中国实践 80 金春林,李芬 专著 西医 18-Mar-20 123 沙漠干热环境组织病理学实验图谱 160 刘江伟 专著 西医 6-Mar-20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70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20年1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20-8-11 16:25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2020年1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2020年1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五版) 59 王运,胡先文 大学教材 化学 30-Dec-19 2 柔性电子封装工艺建模与应用(英文版) 198 黄永安,尹周平,万晓东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Nov-19 3 清代百件珍稀蒙古文档案整理研究 199 黑龙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0-Dec-19 4 孙枢追思文集 500 《孙枢追思文集》编辑组 论文集 地球科学 31-Dec-19 5 中国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报告2015-2019(华中卷) 198 庞国芳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Dec-19 6 中国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报告2015-2019(华东卷二) 298 庞国芳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Dec-19 7 中国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报告2015-2019(华东卷一) 298 庞国芳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Dec-19 8 中国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报告2015-2019(东北卷) 198 庞国芳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Dec-19 9 中国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报告2015-2019(华南卷) 298 庞国芳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Dec-19 10 中国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报告2015-2019(西南卷) 298 庞国芳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Dec-19 11 中国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报告2015-2019(西北卷) 366 庞国芳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Dec-19 12 中国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报告2015-2019(华北卷) 398 庞国芳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Dec-19 13 深圳蝴蝶图鉴 258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植物保护研究中心 专著 生物科学 30-Dec-19 14 棉花集中成熟轻简高效栽培 128 董合忠 专著 农林 30-Dec-19 15 智慧之书:482条令人终身受益的院士箴言 58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科普 语言、教育 2-Jan-20 16 2020 首都发展报告 118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专著 经济管理 2-Jan-20 17 齐民要术 68 惠富平 专著 语言、教育 28-Nov-19 18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C++底层开发与实践(上册) 118 沈占锋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0-Dec-19 19 湖南考古辑刊(第14集) 158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Jan-20 20 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3卷(全5册) 2860 重庆市文物局 重庆市水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9-Nov-19 21 生理药理学(案例版) 85 何玲,罗学刚 大学教材 西医 31-Dec-19 22 出生缺陷与精准医疗 189 魏克伦,魏兵,于军 专著 西医 27-Dec-19 23 《物理学习题指导》 (第2版) 39 侯俊玲,刚晶,黄浩 大学教材 西医 31-Dec-19 24 轧钢过程数据驱动故障诊断与质量预报方法研究--基于多元统计方法 99 石怀涛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Nov-19 25 互联网群体协作理论与应用研究 99 朱庆华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7-Dec-19 26 城市污泥厌氧消化理论与实践 180 戴晓虎 专著 资源环境 27-Dec-19 27 高等数学(下) 58 朱玉灿 大学教材 数学 7-Jan-20 28 化学元素新论 298 高胜利,杨奇 大学教辅 化学 7-Jan-20 29 结构化学(第四版) 69 林梦海等 大学教材 化学 7-Jan-20 30 城市设计概论(第二版) 79 段汉明 本科教材 地球科学 7-Jan-20 31 中国科学院新时代科技报国先进典型事迹选:一所一人一事活动事迹精选集 68 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 科普 语言、教育 31-Dec-19 32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70年爱国奋斗事迹读本 98 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 科普 语言、教育 6-Jan-20 33 有机化学(第2版) 69.8 付彩霞,王春华 大学教材 西医 6-Jan-20 34 药物研发基本原理 238 (美)Benjamin E. Blass著;白仁仁主译 专著 西医 3-Jan-20 35 新编公文写作实用教程 68 余玫 经营管理 文学艺术 25-Dec-19 36 植物线粒体 160 (英)David C.Logan主编;任学良等译 专著 生物科学 11-Dec-19 37 流域水电协调智能调度 199 黄炜斌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4-Dec-19 38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专业化农业区域的集群机制与政策研究 118 税伟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1-Dec-19 39 弹性力学 69 张晓敏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5-Dec-19 40 学科构建的理论与实践 198 孟东方 等 专著 语言、教育 20-Dec-19 41 新生代知识型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影响机制与对策研究 99 刘文彬 专著 地球科学 20-Dec-19 42 干湿循环下云南红土的土水作用特性 129 黄英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0-Dec-19 43 思茅松天然林林分结构及直径多样性变化及环境解释 95 欧光龙 等 专著 农林 23-Dec-19 44 临床免疫检验学 68 夏圣 大学教材 西医 18-Nov-19 45 卫生技术评估在口腔牙科窝沟封闭中的应用 88 欧阳伟 专著 西医 18-Nov-19 46 你好,数独4 32 黄艳琼 科普 语言、教育 13-Jan-20 47 你好,数独2 32 邹长丰 科普 语言、教育 13-Jan-20 48 你好,数独1 32 赖继红 科普 语言、教育 13-Jan-20 49 你好,数独3 32 肖芳锋 科普 语言、教育 13-Jan-20 50 生物化学实验(第六版) 49 李俊,张冬梅,陈钧辉 大学教材 西医 8-Jan-20 51 新编基础物理学(上册)(第三版) 49 王少杰,顾牡,吴天刚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6-Jan-20 52 新编基础物理学(下册)(第三版) 49 王少杰,顾牡,吴天刚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7-Jan-20 53 线性代数 32 王帮容,谢巍 大学教材 数学 16-Jan-20 54 大学物理(上册) 59 巩晓阳,陈庆东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6-Jan-20 55 线性代数辅导精讲(数学一、二、三通用) 45.8 薛威 大学教辅 数学 16-Jan-20 56 大学排名与高考志愿指南 2020—2021 68 邱均平 考试用书 语言、教育 18-Jan-20 57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 2020-2021 68 邱均平等 考试用书 语言、教育 17-Jan-20 58 中国数字营销20年研究 88 周茂君 等 报告类 语言、教育 10-Jan-20 59 《国家与革命》精学导读 35 刘军 基础理论 党政、哲学、宗教 18-Jan-20 60 《德意志意识形态》精学导读 35 魏波,张梧 基础理论 党政、哲学、宗教 18-Jan-20 61 农业园区规划理论与实践 168 张云彬,蒋五一 专著 农林 17-Jan-20 62 石头有毒——地球生态癌症 68 姚文艺 科普 资源环境 29-Nov-19 63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4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基本资料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Jan-20 64 科技强国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 298 张志强 报告类 语言、教育 10-Jan-20 65 师凿精神 忆记与传习——韦庆远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文集 450 李庆新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1-Dec-19 66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工程技术 398 刘中云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Jan-20 67 护士职业性危害与安全防护 49.8 宋莉娟,杜苗,蒋颖 高职教材 西医 10-Jan-20 68 社区护理技能实训 69.8 唐红梅,刘薇群 高职教材 西医 14-Jan-20 69 急危重症护理实训 65 胡三莲,马静,张伟英 高职教材 西医 14-Jan-20 70 老年及慢性病护理技能实训 59.8 程云 高职教材 西医 17-Jan-20 71 精神科护理技能实训 49.8 蒋颖,董萍,陶凤瑛 高职教材 西医 17-Jan-20 72 北京文物与考古(第7辑) 228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6-Jan-20 73 区块链共识算法原理及应用 119 李挥,王菡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0-Jan-20 74 医学伦理学(第3版) 39.8 李文喜,景汇泉 大学教材 西医 16-Jan-20 75 病理生理学(案例版,第3版) 69.8 石增立,王万铁 大学教材 西医 16-Jan-20 76 预防医学(案例版,第3版) 98 赵景波,李晓霞 大学教材 西医 8-Jan-20 77 医学伦理学(第5版) 59.8 杨小丽 大学教材 西医 14-Jan-20 78 有机化学创新教程 52 贾云宏,闫乾顺 大学教辅 西医 16-Jan-20 79 医学寄生虫学 69.8 刘世国 大学教材 西医 16-Jan-20 80 生理学(英文改编版 第2版) 298 (美)埃理克·P.维德迈尔等主编;朱大年改编 大学教材 西医 14-Jan-20 81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第3版) 42 段义农 大学教材 西医 9-Jan-20 82 医学分子生物学(英文改编版) 298 (美)罗伯特·韦弗著;药立波,卜友泉改编 大学教材 西医 6-Jan-20 83 社会医学(案例版,第3版) 69.8 初炜 周佳 大学教材 西医 13-Jan-20 84 急诊与灾难医学(案例版) 78 吕传柱,于学忠 大学教材 西医 16-Jan-20 85 妇产科护理学(案例版) 98 蒙莉萍,刘琼玲 大学教材 西医 16-Jan-20 86 健康评估(案例版) 92 陈垦,朱亮 本科教材 西医 14-Jan-20 87 精神科护理学(案例版) 52 杨立群,王国宁 大学教材 西医 16-Jan-20 88 医学物理学(英文改编版) 198 洪洋 大学教材 西医 16-Jan-20 89 药学化学实验(I,II)(第2版) 88 王春华 大学教材 西医 9-Jan-20 90 感染病学名词 148 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感染病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 专著 西医 13-Jan-20 91 乡村全科医学 169 李欣 专著 西医 16-Jan-20 92 中国心电图经典与进展(第2版) 230 方丕华,唐闽 专著 西医 14-Jan-20 93 本草纲目导读 168 郑金生,张志斌 专著 中医 17-Jan-20 94 黄帝内经 108 柳长华 解读 专著 中医 16-Jan-20 95 流域水电智慧调度--大渡河探索与实践 120 李攀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Dec-19 96 海洋工程环境与安全保障 69 朱红钧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8-Jan-20 97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西部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机制与路径研究 118 黄庆华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30-Dec-19 98 复杂地质隧道围岩稳定与结构设计理论 149 张军伟 专著 地球科学 30-Dec-19 99 结构力学 99 孙林松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6-Jan-20 100 无碰撞磁场重联 298 王水,陆全明 专著 地球科学 6-Jan-20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7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19年12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20-8-11 16:18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2019年12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2019年12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汉代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98 徐州博物馆 论文集 语言、教育 22-Nov-19 2 周风虢韵—— 虢国历史文化陈列 258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5-Nov-19 3 定格在记忆中的光辉七十年:献给中国科学院70周年华诞 98 岳爱国 科普 语言、教育 26-Nov-19 4 中国天眼:遥望深空的天文重器 78 郭红锋 科普 地球科学 25-Nov-19 5 装备维修性设计与分析技术 128 杨拥民,葛哲学,罗旭 专著 机械、自动化 26-Nov-19 6 电路板机械加工技术与应用 88 林定皓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Nov-19 7 电路板组装技术与应用 148 林定皓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Nov-19 8 高密度电路板技术与应用 98 林定皓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Nov-19 9 电路板图形转移技术与应用 108 林定皓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Nov-19 10 电路板基础技术手札 48 林定皓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Nov-19 11 电子封装技术与应用 138 林定皓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Nov-19 12 挠性电路板技术与应用 118 林定皓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Nov-19 13 电路板制造工艺问题改善指南 118 林定皓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Nov-19 14 电路板湿制程技术与应用 98 林定皓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Nov-19 15 电路板技术与应用汇编 98 林定皓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Nov-19 16 好玩儿的数独——技巧训练 32 数独无双 科普 语言、教育 29-Nov-19 17 好玩儿的数独——能力进阶 32 数独无双 科普 语言、教育 29-Nov-19 18 好玩儿的数独——终极挑战 32 数独无双 科普 语言、教育 29-Nov-19 19 好玩儿的数独——入门浅尝 32 数独无双 科普 语言、教育 29-Nov-19 20 2019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报告 228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报告类 生物科学 25-Nov-19 21 结构复杂行为分析的有限质点法 198 罗尧治,喻莹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Nov-19 22 结构可靠性分析与控制 180 姚继涛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2-Nov-19 23 黄河水沙时空图谱(第二版) 298 刘宝元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2-Nov-19 24 秦巴山脉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综合卷) 162 徐德龙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8-Nov-19 25 秦巴山脉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湖北卷) 108 李德仁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8-Nov-19 26 秦巴山脉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河南卷) 398 刘炯天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8-Nov-19 27 秦巴山脉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工业、信息与矿产卷) 132 潘云鹤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8-Nov-19 28 秦巴山脉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陕西卷) 118 徐德龙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8-Nov-19 29 秦巴山脉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农林畜药卷) 122 刘旭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9-Nov-19 30 秦巴山脉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交通与水资源卷) 92 傅志寰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Nov-19 31 秦巴山脉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城乡建设与文化旅游卷) 160 吴良镛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8-Nov-19 32 秦巴山脉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甘肃卷) 158 薛群基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8-Nov-19 33 秦巴山脉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四川卷) 178 谢和平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8-Nov-19 34 秦巴山脉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重庆卷) 158 钟志华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8-Nov-19 35 中国西部开发开放报告2019: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 108 毛中根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2-Nov-19 36 中国地热资源图集 368 王贵玲 专著 地球科学 28-Nov-19 37 中国地热资源 798 王贵玲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8-Nov-19 38 中国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 268 王贵玲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8-Nov-19 39 中国主要沉积盆地地热资源 158 王贵玲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8-Nov-19 40 中国海海洋地质系列图 980 吴自银,温珍河 专著 地球科学 29-Nov-19 41 中国恐龙考察--1987-1990中国-加拿大恐龙计划 168 尤海鲁,崔贵海 专著 经济管理 27-Nov-19 42 多通道瞬变电磁探测技术 268 底青云 专著 地球科学 25-Nov-19 43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奥陶系生物礁滩分布与油气地质意义 328 杨友运,赵永刚,陈朝兵 专著 地球科学 29-Nov-19 44 聚苯胺的制备与应用 118 王献红 等 专著 化学 29-Nov-19 45 中国茂兰两栖爬行动物 248 邓怀庆,姚正明,周江 专著 生物科学 28-Nov-19 46 贵州农业生物资源调查 580 刘旭,郑殿升,刘作易 专著 农林 18-Nov-19 47 中国灌丛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 198 谢宗强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8-Nov-19 48 澳门蕈菌 210 李绍平,赵静 专著 生物科学 28-Nov-19 49 高寒山区生态水文过程与耦合模拟 178 杨大文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7-Nov-19 50 最终理想解的产生与实现 158 (美)杰克·希普尔著;梁洪力等译 专著 社会科学 21-Nov-19 51 中国SKA科学报告 198 武向平 报告类 地球科学 28-Nov-19 52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年报2018 120 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 图册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2-Nov-19 53 高光谱遥感图像解混理论与方法:从线性到非线性 158 王斌 基础理论 地球科学 27-Nov-19 54 高强度开采地表生态环境演变机理与调控 169 邹友峰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7-Nov-19 55 长安学研究文献汇刊·考古编·金石卷 第十二辑 389 贾二强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6-Nov-19 56 2020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掌中宝 32 陈云华,余尚昆 中高职教辅 西医 29-Nov-19 57 2020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 ·精练(下册) 42.5 刘美萍,彭月娥 中高职教辅 西医 25-Nov-19 58 2020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精练(上册) 42.5 李耀军,张钱友 中高职教辅 西医 25-Nov-19 59 2020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精练(中册) 42.5 谢玲莉,刘东 中高职教辅 西医 25-Nov-19 60 南方民族考古(第十七辑) 158 四川大学博物馆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5-Nov-19 61 故道——陈仓古道调查报告之二 268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2-Nov-19 62 文物资源信息系统理论、方法与实践 280 周勇,刘彦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0-Nov-19 63 医学机能学实验 第3版 42 郑倩 大学教材 西医 25-Nov-19 64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第3版) 45 周亚滨 大学教材 西医 20-Nov-19 65 智慧养老 128 金新政,尹剑,王斌 大学教材 西医 25-Nov-19 66 全球生物安全发展报告(2017-2018年度) 138 王磊,张宏,王华 专著 西医 25-Nov-19 67 乐高基础疗法(中文翻译版) 30 (美)Daniel b. LeGoff等著;赵修余等译 专著 西医 29-Nov-19 68 肌骨影像病例解析,第3版 198 (美)Joseph S. Yu著;张劲松,宦怡译 专著 西医 28-Nov-19 69 精神疾病病例解析 98 王晓慧,张尚荣 专著 西医 27-Nov-19 70 全标原版本草纲目(全2册) 696 张志斌,郑金生 专著 中医 25-Nov-19 71 本草纲目引文溯源 三 谷菜果木服器部 360 郑金生,张志斌 专著 中医 25-Nov-19 72 两个带电导体球之间作用力的计算问题 86 郑焕武 中高职教辅 物理(力学) 18-Nov-19 73 煤矿动态安全预警与关联管理问题研究 75 杨雪,仝凤鸣,王菲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1-Oct-19 74 心血管系统动力学原理、建模与仿真应用 120 肖汉光,徐礼胜,李哲明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2-Nov-19 75 运动人体科学在竞技体育领域的应用研究 88 叶邦林 研究生教材 语言、教育 12-Nov-19 76 社会化养老模式新探 100 鞠梅 专著 社会科学 12-Nov-19 77 贡嘎山磷及微量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循环与生态效应 280 吴艳宏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2-Nov-19 78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要素整合与机制设计 99 刘后平,王丽英 专著 经济管理 18-Nov-19 79 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对策研究:以中国对东盟出口为例 88 胡剑波,郭风,张捷 专著 经济管理 18-Nov-19 80 若干负载均衡问题的算法设计与分析 59 李伟东,李建平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1-Oct-19 81 蔬菜重金属控制原理与方法 99 徐卫红 专著 农林 8-Nov-19 82 中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研究 189 赵其国,滕应 专著 农林 25-Nov-19 83 中国湖泊摇蚊幼虫亚化石 118 张恩楼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5-Nov-19 84 贵州省植烟土壤图谱 99 潘文杰,李继新 专著 农林 27-Nov-19 85 脊柱和关节的自我保健 30 李伟,陆念祖 科普 西医 25-Nov-19 86 渔业船员心理健康教程 50 张福祥,陈锦淘,陶峰勇 大学教材 农林 13-Nov-19 87 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指南 80 周铭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5-Nov-19 88 中药和食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80 胡晓波 专著 中医 13-Nov-19 89 直升机气动声学 90 史勇杰,徐国华,招启军 大学教材 航空航天 18-Nov-19 90 场地环境调查、风险评估与土壤污染修复案例详解 70 李登新 等 大学教材 资源环境 25-Nov-19 91 GNSS模糊度解算的可靠性评估与应用 108 王磊 专著 地球科学 26-Nov-19 92 船舶工程材料(第二版) 75 胡裕龙,孔小东 大学教材 材料科学 27-Nov-19 93 轨迹大数据挖掘与高时空精度道路众包测图 168 唐炉亮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6-Nov-19 94 环境同位素原理与应用 78 谢先军 等 研究生教材 地球科学 27-Nov-19 95 多维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证 98 宋华珠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5-Nov-19 96 珞珈一号01星夜光遥感设计与处理 139 张过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3-Nov-19 97 基于时分多址无线网络的时隙分配技术 70 李媛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5-Nov-19 98 猕猴桃研究进展 IX 150 钟彩虹 专著 农林 27-Nov-19 99 安全协议实施安全性自动化分析与验证 98 孟博,王德军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7-Nov-19 100 军事地质无人机遥感勘查技术 108 姜三,刘义志,王力哲 专著 地球科学 27-Nov-19 101 军事地质体遥感智能解译技术 68 李显巨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7-Nov-19 102 语文课程改革与教学新视界 98 彭小明 本科教材 语言、教育 27-Nov-19 103 膜技术基础与应用 56 李祝,汪淑廉,万端极 研究生教材 地球科学 27-Nov-19 104 认证与密钥协商协议的设计及其应用 65 章丽平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7-Nov-19 105 Zr基非晶合金微小零件制备技术 186 史铁林,廖广兰 专著 机械、自动化 22-Nov-19 106 能量吸收:结构与材料的力学行为和塑性分析 218 余同希,卢国兴,张雄 专著 物理(力学) 13-Nov-19 107 承压舟舟桥 85 裴志勇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Nov-19 108 基于遥感与伽马能谱的月球化学和岩性分析 118 王贤敏 专著 地球科学 26-Nov-19 109 土石围堰安全风险 98 孙开畅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2-Nov-19 110 并行化河流数学模型研发及应用 139 李健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1-Nov-19 111 岩体力学特性尺寸效应与工程实践 208 张春生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2-Nov-19 112 环境系统研究方法 68 袁增伟 研究生教材 地球科学 27-Nov-19 113 博物馆研究入门 98 杨瑾 基础理论 历史地理、考古 29-Nov-19 114 山西珍贵文物档案-9 300 宁立新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9-Nov-19 115 山河·家国——西山永定河文化展 208 首都博物馆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29-Nov-19 116 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第二辑) 108 武仙竹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5-Nov-19 117 考古学视角下的秦汉家庭与日常生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8 刘尊志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Nov-19 118 山西珍贵文物档案·7 300 山西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9-Nov-19 119 岭南地区商周时期墓葬研究 238 杨建军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7-Nov-19 120 与人共舞:人工智能成就梦幻世界 70 罗保林,林海 科普 计算机、通信 30-Nov-19 121 科普图书出版与销售统计报告(2018) 69 高宏斌,马俊锋,曹金 报告类 社会科学 30-Nov-19 122 蔬菜栽培学总论(第二版) 49 程智慧 大学教材 农林 29-Nov-19 123 农村金融学(第二版) 52 董晓林,张龙耀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3-Dec-19 124 数字营销概论 59 周茂君 大学教材 数学 30-Nov-19 125 松辽盆地南部致密油地球物理技术研究及应用 198 侯启军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Nov-19 126 薄互层弹性波传播理论(上) 198 王赟,杨春 专著 地球科学 30-Nov-19 127 中亚高寒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立体监测与综合防控技术 198 林达明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9-Nov-19 128 中国第四纪孢粉图鉴(英文版) 798 唐领余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8-Nov-19 129 人工真皮修复材料研究与转化 98 夏照帆 等 专著 材料科学 29-Nov-19 130 富勒烯:从基础到应用 198 谢素原,杨上峰,李姝慧 专著 化学 30-Nov-19 131 计算冶金学 158 赫冀成,雷洪,王强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Nov-19 132 小陇山药用植物图谱 220 杨志刚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9-Nov-19 133 河西走廊常见植物图鉴 398 徐世健 专著 生物科学 29-Nov-19 134 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综合报告 216 丁永建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8-Nov-19 135 2022年冬奥会举办地滑雪旅游发展研究 138 董锁成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9-Nov-19 136 西北旱区绿洲农业水转化多过程耦合与高效用水调控--以甘肃河西走廊黑河流域为例 498 康绍忠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8-Nov-19 137 基于水库群多目标调度的黑河流域复杂水资源系统配置研究 278 蒋晓辉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Dec-19 138 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 208 吴锋,邓祥征 专著 资源环境 29-Nov-19 139 黑河流域植被格局与生态水文适应机制 218 李小雁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9-Nov-19 140 科技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158 杨国梁 专著 社会科学 29-Nov-19 141 遥感多分类器集成方法与应用 128 杜培军 专著 地球科学 2-Dec-19 142 地情专题地图智能综合理论与方法 186 李成名等 基础理论 地球科学 28-Nov-19 143 行星微波遥感理论方法与应用 218 金亚秋,法文哲 基础理论 地球科学 29-Nov-19 144 黑河流域模型集成 168 程国栋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9-Nov-19 145 中国科学家思想录·第十四辑 156 中国科学院 报告类 社会科学 30-Nov-19 146 哲学论:哲学性质透视 98 薛守义 专著 党政、哲学、宗教 30-Nov-19 147 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航天与海洋领域报告 88 ”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 专著 地球科学 30-Nov-19 148 日常生活视野下的中国宗族 119 常建华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Dec-19 149 近代西方人在西北内陆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及其影响研究 92 史红帅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8-Nov-19 150 普陀宗乘之庙历史与建筑研究 258 董旭 专著 土木、建筑 27-Nov-19 151 汉英-英汉建模与仿真术语集(第二版) 198 李伯虎 专著 计算机、通信 4-Dec-19 152 智慧医院 128 金新政,陈芸 大学教材 西医 29-Nov-19 153 运动医学名词 118 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 专著 西医 29-Nov-19 154 实用CT诊断手册 68 纪建松,韦铁民 专著 西医 29-Nov-19 155 射波刀肿瘤治疗新技术 66 段学章,何卫平,李文刚 专著 西医 30-Nov-19 156 妇科查房实录 98 郝敏,王志莲 专著 西医 29-Nov-19 157 产科查房实录 168 郝敏,王志莲 专著 西医 29-Nov-19 158 超声心脏力学-基础与临床 190 尹立雪 专著 西医 29-Nov-19 159 生育生殖流程管理与风险控制 146 刘彦,刘嘉茵 专著 西医 30-Nov-19 160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管理指南(第2版) 59.8 巩纯秀 专著 西医 2-Dec-19 161 儿科诊疗手册(第3版) 129 刘春峰,吴捷,魏克伦 专著 西医 29-Nov-19 162 儿童营养表观遗传学 108 张霆,吴建新,李廷玉 专著 西医 2-Dec-19 163 本草纲目续编 四 谷豆菜果菜木部 718 张志斌,郑金生,于大猛 专著 中医 4-Dec-19 164 本草纲目续编 三 草部 798 张志斌,郑金生,于大猛 专著 中医 4-Dec-19 165 清镇市耕地地力评价 138 王济,陆海,蔡景行 专著 地球科学 25-Nov-19 166 含风电电力系统的规划与运行优化 109 戴朝华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8-Nov-19 167 大型地下洞室开挖微震监测与围岩稳定性评价 108 戴峰,李彪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8-Nov-19 168 西南亚高山森林根系分泌物生态学研究 188 尹华军,刘庆 专著 生物科学 31-Oct-19 169 贵州无籽刺梨生态适应及应用研究 79 李朝婵,全文选,胡继伟 专著 生物科学 18-Nov-19 170 扬子区寒武系底部含磷岩系沉积特征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98 陈吉艳,杨瑞东,张杰 专著 地球科学 12-Nov-19 171 中国热带海草生态学研究 128 黄小平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8-Nov-19 172 综合知识(第二版) 62 王吉耀 研究生教材 西医 16-Sep-19 173 气候变化背景下秦岭山地植被响应与适应 180 白红英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9-Nov-19 174 浴火重生——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藏当代古窑新瓷作品 80 常素霞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9-Nov-19 175 郑州优秀乡土建筑 498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29-Nov-19 176 考古郑州 198 任伟,刘彦锋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Nov-19 177 PCB失效分析技术(第2版) 138 周波 等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Nov-19 178 植病流行学(第二版) 69.8 马占鸿 大学教材 农林 18-Dec-19 179 云南核桃 138 方文亮,宁德鲁 大学教材 农林 18-Dec-19 180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导论 49 曹杰,李树青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1-Dec-19 181 隐伏矿三维定量预测十例 258 陈建平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6-Dec-19 182 空间物理学进展(第七卷) 298 史建魁,叶永烜 专著 地球科学 30-Nov-19 183 找水打井典型案例汇编 258 安永会,张二勇 专著 地球科学 30-Nov-19 184 流域遥感 298 吴炳方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8-Nov-19 185 曲靖园林绿化植物推荐名录 520 孙卫邦,蔡六良 专著 生物科学 10-Dec-19 186 动物营养学原理(翻译版) 328 (美)伍国耀著;戴兆来等译 专著 农林 18-Dec-19 187 中国生态参数遥感监测方法及其变化格局 168 吴炳方,曾源,赵旦 专著 地球科学 10-Dec-19 188 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应用 98 陈安 等 专著 社会科学 30-Nov-19 189 《宋史研究论丛》第24辑 157 姜锡东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9 190 白洋淀百工考 198 贾慧献,杨昊,张瑞雪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8-Nov-19 191 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志(1958-2017) 300 本书编纂委员会 基本资料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7-Dec-19 192 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油机理与油藏工程 248 计秉玉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Nov-19 193 咸化湖相页岩油地质特征与勘探实践——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为例 298 匡立春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9-Nov-19 194 2020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 ·考点精粹 129 陈云华,余尚昆,邓意志 中高职教辅 西医 20-Dec-19 195 2020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 ·模拟试题 42.5 张钱友,刘静馨 高职教材 西医 18-Dec-19 196 石家河遗珍——谭家岭出土玉器精粹 258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29-Nov-19 197 博物馆学论著目录((上下册) 480 田静 专著 语言、教育 30-Nov-19 198 潼南千佛寺 368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9-Nov-19 199 区域、社会与中国文明起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区域聚落与居民研究成果集 480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础理论 历史地理、考古 27-Nov-19 200 从文物修复到科技保护--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发展简史 208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9 201 渝东盐业史志辑稿(上、下册) 680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9-Nov-19 202 医学统计学实习指导 32 钟晓妮 大学教材 西医 13-Dec-19 203 医药高等数学(英文改编版) 79.8 马建忠 大学教材 西医 10-Dec-19 204 生物化学(英文改编版 第2版) 298 (美)Robert K. Murray等著;汤其群改编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17-Dec-19 205 护理管理学(案例版) 75 李伟,穆贤 本科教材 西医 18-Dec-19 206 湘雅名医答疑——外伤与康复180问 58 周建大 专著 西医 30-Nov-19 207 协和急诊疑难病例解析 120 刘业成,朱华栋 专著 西医 16-Dec-19 208 免疫治疗(中文翻译版) 108 (美)昂奈(Aung Naing)等主编;苏春霞等译 专著 地球科学 29-Nov-19 209 利弗皮肤组织病理学(翻译版,原书第11版)(上、下卷) 798 (美)David E. Elder主编;陶娟等译 专著 西医 13-Dec-19 210 颅咽管瘤(第2版) 188 于新 专著 物理(力学) 29-Nov-19 211 肝癌长期生存的现状研究(英文版) 288 马曾辰 专著 西医 6-Dec-19 212 程天民院士学术成长访谈实录 128 冉新泽,邓晓蕾 专著 西医 30-Nov-19 213 本草纲目研究札记 268 张志斌,郑金生 专著 中医 18-Dec-19 214 青少年体育舞蹈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 80 全国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研制组 大学教材 生活、文体娱乐 28-Nov-19 215 青少年艺术体操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 80 全国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研制组 本科教材 生活、文体娱乐 28-Nov-19 216 高超声速飞行器内外流主动流动控制技术 128 罗振兵 等 专著 航空航天 28-Nov-19 217 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计算空气动力学 118 艾邦成 专著 航空航天 30-Nov-19 218 河北小五台山种子植物检索表 130 赵建成 专著 生物科学 28-Nov-19 219 风电变流技术 150 蔡旭,张建文,王晗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8-Nov-19 220 道路交通事故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 220 赵明辉,李丽莉,冯浩 专著 社会科学 28-Nov-19 221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制度设计探索与实践创新 80 麦一峰,戴盈,汪建华 专著 西医 28-Nov-19 222 固体推进剂性能计算原理 120 张炜,等 研究生教材 航空航天 28-Nov-19 223 电磁分析中的低秩压缩分解方法 130 丁大志,陈如山,樊振宏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8-Nov-19 224 中国绿潮 220 何培民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8-Nov-19 225 洛阳盆地中东部先秦时期遗址——1997-2007年区域系统调查报告(全4册) 180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5-Nov-19 226 河南散存散见及新获汉唐碑志整理研究 286 陈朝云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9 227 考古开封 198 刘春迎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Nov-19 228 考古安阳 158 孔德铭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Nov-19 229 2018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年鉴 180 中国计算机学会 应用技术 语言、教育 29-Nov-19 230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第二版) 45 刘永红 大学教材 化学 24-Dec-19 231 画境文心--屈健艺文自选集 398 屈健 专著 文学艺术 20-Dec-19 232 现代能源经济体系建设:体制改革与政策组合 98 郑新业 专著 经济管理 20-Dec-19 233 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企业创业机会与资源开发行为研究 178 蔡莉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3-Dec-19 234 中国科学院年鉴 2019 198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 基本资料 语言、教育 29-Nov-19 235 乐嘉陵院士研究论文选集 228 曾学军 等 论文集 数学 10-Dec-19 236 学海扬帆一甲子——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海洋史研究中心)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文集 480 李庆新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8-Nov-19 237 电力名词(第三版) 360 电力名词审定委员会 专业工具书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Nov-19 238 张忠培论良渚 108 良渚博物馆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Nov-19 239 药理学(英文改编版,第2版) 298 (美)伯特伦·凯特森等著;周宏灏改编 大学教材 西医 25-Dec-19 240 脑外伤:救治战伤和恐袭爆炸伤中得出的经验(中文翻译版) 198 (美)艾丽莎·吉恩主编;冯华,陈图南主译 专著 西医 26-Dec-19 241 肌肉骨骼系统磁共振成像(中文翻译版,原书第6版) 398 (美)Thomas H. Berquist著;李贞魁,李明华等译 专著 西医 11-Dec-19 242 张仲景治阳三十六法诠解 58 林家坤 专著 中医 24-Dec-19 243 混沌伪随机序列及其应用研究 95 韦鹏程,杨华千,黄恩行 专著 计算机、通信 4-Dec-19 244 复合种植作物化学生态学 149 刘江 专著 农林 4-Dec-19 245 SF6断路器辐射电磁波检测技术 99 马宏明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5-Nov-19 246 干式空心电抗器故障原因分析及防范技术措施 149 崔志刚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5-Nov-19 247 大型工程项目四要素配置关系构建与集成管理研究 89 尤荻 专著 经济管理 4-Dec-19 248 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协同演化控制理论与技术 109 纪良浩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4-Dec-19 249 川西高原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 68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专著 交通运输 25-Nov-19 250 国际河流水资源利用与管理(上) 98 冯彦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Nov-19 251 关怀伦理视阈中公共服务质量评估研究 99 夏志强,闫星宇 专著 社会科学 22-Nov-19 252 铁路桥梁结构噪声辐射理论及应用 148 李小珍,张迅 专著 交通运输 25-Nov-19 253 数据挖掘基础算法理论与Weka应用技术 188 牟峰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2-Nov-19 254 岩石拉伸断裂试验与破断机理 138 戴峰,魏明东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Nov-19 255 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机遇的决策模式与机制研究 98 段云龙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8-Nov-19 256 桂东南十万大山盆地地质特征与铀成矿作用 149 徐争启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2-Nov-19 257 云南省铅锌矿床遥感地质特征研究 138 王瑞雪 专著 地球科学 25-Nov-19 258 尾矿宏观力学特性及细观力学机理 148 张千贵,范翔宇,尹光志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Nov-19 259 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及景观服务价值评价研究——以昆明市盘龙江为例 69 李俊梅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5-Nov-19 260 震灾视域下应急系统中的管理决策分析与模型应用 89 黄星 专著 社会科学 22-Nov-19 261 新型锚固基础——动力锚 140 刘君,韩聪聪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3-Dec-19 262 新型锚固基础——动力锚 140 刘君,韩聪聪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3-Dec-19 263 亚健康中医评估干预指导手册 40 许家佗,崔骥 科普 中医 28-Nov-19 264 2018司法鉴定能力验证鉴定文书评析 380 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 等 专著 西医 25-Nov-19 265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二版) 50 姜世中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28-Nov-19 266 足踝部常见疾病与损伤 30 沈超 生活健康 西医 25-Nov-19 267 下肢常见疾病与损伤 30 付备刚,马明 生活健康 西医 25-Nov-19 268 脊柱:结构、功能与疾病 300 史建刚 科普 西医 25-Nov-19 269 药物代谢动力学技术在药物设计和开发中的应用 260 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 专著 西医 28-Nov-19 270 青少年健美操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 80 全国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研制组 本科教材 生活、文体娱乐 28-Nov-19 271 脂肪肝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65 陈建杰,成杨,凌琪华 专著 中西医结合 27-Nov-19 272 失眠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65 徐建 专著 中西医结合 27-Nov-19 273 勃起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65 吕伯东 专著 中西医结合 27-Nov-19 27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65 陈珮 专著 中西医结合 27-Nov-19 275 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现代研究 80 张文生,马涛 专著 中医 28-Nov-19 276 中国住宅市场发展与制造业转型研究——基于土地出让的视角 90 张志宏,金晓斌,周寅康 专著 经济管理 25-Nov-19 277 半导体材料物理与技术 78 杨建荣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8-Nov-19 278 离子电推进物理 150 张天平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Nov-19 279 电推进航天器总体设计 148 王敏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Nov-19 280 特种空间帆和电动力绳系推进技术 90 李永 等 专著 航空航天 27-Nov-19 281 竞技运动员选材 50 王茹,余竹生,于新凯 本科教材 生活、文体娱乐 25-Nov-19 282 外泌体:组织损伤修复与肿瘤诊治 120 钱晖,许文荣 专著 西医 28-Nov-19 283 全质量管理下的临床药学建设与发展 140 王兴鹏 专著 西医 28-Nov-19 284 DNA鉴定前沿(第二版) 198 张素华 专著 西医 25-Nov-19 285 轻型飞机起落架着陆动力学仿真与试验技术 80 聂宏,薛彩军 专著 航空航天 27-Nov-19 286 飞行器气动弹性CFD/CSD耦合计算 90 郭同庆,陆志良,周迪 专著 航空航天 27-Nov-19 287 上海九段沙湿地保护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68 孙瑛湿地保护创新工作室 专著 生物科学 25-Nov-19 288 齐鲁针灸医籍集成·金元V 85 张永臣 等 专著 中医 28-Nov-19 289 中西太平洋冷海水金枪鱼延绳钓渔船捕捞技术研究 150 宋利明 专著 农林 25-Nov-19 290 中蒙俄经济走廊带矿产资源 168 周永恒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3-Dec-19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45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茶叶深加工,开创茶业新局面
sciencepress 2020-8-11 16:01
图片来源丨Pixabay 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出口额均居世界第一。2019年全国茶园面积4597.87万亩,茶叶产量279.34万吨,干毛茶总产值2396.00亿元,出口总量36.65万吨,出口额20.20亿美元。我国茶叶资源十分丰富,但在传统茶叶出现产大于销的背景下,中低档茶和夏秋茶资源的利用率偏低,影响了茶叶行业的总体效益水平。我国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茶叶深加工已成为当今实现茶叶资源高效利用、提高茶叶产品附加值、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拓展茶叶消费领域的重要途径。发展茶叶深加工,将传统茶叶向健康、方便、快捷的多元化高附加值产品发展,已成为世界茶叶加工的大趋势。 茶叶深加工主要是指以茶叶生产过程中的茶鲜叶、茶叶、茶叶籽、修剪叶以及由其加工而来的半成品、成品或副产品为原料,通过集成应用生物化学工程、分离纯化工程、食品工程、制剂工程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及加工工艺,实现茶叶有效成分或功能组分的分离制备,并将其应用到人类健康、动物保健、植物保护、日用化工等领域的过程。 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我国茶叶深加工技术体系基本成熟,茶叶深加工产业的规模、层次、效益上都得到明显提升。目前,我国的茶叶深加工领域,采用不到茶叶总产量 6%~7%的中低档茶原料,创造了中国茶业 1/3 强的产业规模与效益(1200 多亿元),有效地促进了夏秋茶和中低档茶资源的高值化利用。目前,我国茶叶深加工技术正在由传统工艺到绿色、节能、安全、高效的技术方向发展,产品从茶叶提取物向高附加值的功能性终端产品迈进,围绕茶叶深加工终端产品开发的配方与制剂技术也正在快速发展。 为了满足广大从事茶叶深加工人员的技术需求, 《茶叶深加工技术》 一书的编写人员系统总结了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及其功能、茶叶提取物(茶多酚/儿茶素、茶 氨酸、茶黄素、茶多糖、茶叶香精油等)的生产工艺、速溶茶与茶浓缩汁加工技术、液态茶饮料加工技术、茶食品加工技术、茶化妆品的生产工艺、茶染纺织品的生产工艺等茶叶深加工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与文献资料。 主 编 简 介 林智,1965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1988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茶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日本大妻女子大学人类生活学(食品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1988年至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曾任科技处副处长、茶叶化学与加工研究室主任、茶叶加工中心副主任等职务,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品质化学与营养健康创新团队首席、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部茶叶专家指导组专家。 主要从事茶叶加工、茶叶化学和新产品开发等研究工作,当前主要研究领域茶叶品质化学与营养健康。取得“茶资源高效加工与多功能利用技术及应用”、“高香冷溶速溶茶加工技术”、“茶氨酸保健食品”等多项成果, 获省(院)级奖14 项次, 其中一等奖 1 项, 二等奖 8 项, 三等奖 5 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8 项;发表论文 160 余篇,其中 SCI、EI 收录论文 65 篇;主编、参编专著 10 部;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20 余名。 获得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 茶叶深加工技术 》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主编: 林智 责任编辑:贾超,高微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3 ISBN:978-7-03-0636867 《茶叶深加工技术》 系统地介绍了茶叶深加工技术,内容包括茶叶中化学成分及其功能、茶叶提取物(茶多酚、茶氨酸、茶黄素、茶多糖、茶叶香精油)的生产工艺,以及茶浓缩汁及速溶茶、茶饮料、茶食品、茶化妆品、茶染纺织品等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加工技术,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学术价值,可为我国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 本书注重学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既介绍了国内外茶叶深加工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各种茶叶提取物的生产工艺以及不同类型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加工技术,深入浅出、实用性强。本书可作为茶学、食品学、天然产物化学及生命科学等学科从事科研、教学和技术开发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茶学高等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参考资料和辅助教材。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5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仝小林院士《新冠肺炎中医诊疗与研究》出版
热度 1 fqng1008 2020-7-9 15:41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主编的《新冠肺炎中医诊疗与研究》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包括新冠肺炎概论、中医对新冠肺炎的认识、中医证候研究、中医分期治疗、相关中医方药研究、中医预防研究、名医认识、中医防疫进展等内容,以期为中西医临床医师、医学生以及对新冠肺炎感兴趣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 仝小林院士自序:中医药经受住百年大考 人类之历史,既是一部医学发展史,亦是一部与瘟疫斗争之血泪史。中医之 “疫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急性传染病,有着发病急遽、传播迅速、致死率高的致病特点,故常为病者所惧、医家所重。己亥末庚子初,新冠肺炎暴发,席卷全球,给人类带来了百年未有之浩劫。余临危受命,以中央指导组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共同组长之职,于己亥除夕抵达江城武汉。 武汉疫区先有秋旱之劫,又逢罕见暖冬,当冷不冷,当雪非雪,替之连绵阴雨,湿冷异常,此非其时而有其气也;依 “冬九九”节气划分,此次疫情暴发正值“一九”前后(2019年12月22日—2019年12月30日),历经小寒(2020年1月6日)、大寒(2020年1月20日),故寒邪乃此期难以避免之致病因素。又武汉地区气候本湿,今年尤甚,连绵不断之阴雨加重了该地区寒湿之气。寒湿过盛化为寒湿邪气,恰逢时行之戾气,二者合而为患,沆瀣一气,侵害人体,疫病乃起。 染疫者,早中期多呈恶寒发热、周身酸痛之表证,以及纳差、呕恶、脘痞、腹泻、大便黏腻不爽等寒湿困脾之表现。加之初感者舌质暗淡灰蒙、边有齿痕,舌苔白厚、腐腻、黏滞;或有黄苔,然舌体发暗,呈青紫色,脉滑或濡,寒湿之象跃然纸上。因此,观天地之气,察病患之象,余将此次疫病定性为 “寒湿疫”(新冠肺炎为全球范围内的传染病,所跨之时间空间范围较大,而寒湿疫主要针对武汉疫区而设,其他时段及地区的新冠肺炎尚需三因制宜而具体分析)。或以伤寒、温病、湿温方治疗新冠有效,则否定寒湿疫,殊不知其所治者,多为入院或隔离点患者,初诊时病情演变延宕已过数日或逾旬。其所治者,变证居多,非初治手法也。 寒湿疫者,寒湿戾气侵袭三表(皮表、呼吸道、消化道),起于肺脾,流布三焦,重在肺络,死于心肺。寒湿戾气,最喜寒湿,遏伤阳气,故素体阳虚湿重之人,易感此疫。寒湿戾气为害,伤阳为主。而疫病伤人,传变最速,变证有五:一曰化热,二曰变燥,三曰伤阴,四曰致瘀,五曰闭脱。寒湿疫,从寒从热,全在体质。阳热之体,则易化热、化燥,甚至伤阴;阴寒之体,则两寒相感,至死仍寒。寒湿疫,证机虽繁,论其核心,寒湿疫毒闭肺、困脾是也,故以散寒除湿、避秽化浊、解毒通络为主要治则。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直接领导下,余牵头组织同道专家,多次主持修订国家诊疗方案中的中医部分,从第四版到第七版,有效指导并规范了全国之抗疫工作。第四版方案中将新冠肺炎的临床治疗分为四期:初期 “寒湿郁肺”、中期“疫毒闭肺”、重症期“内闭外脱”、恢复期“肺脾气虚”。在第六版、第七版方案中,吾等对中医分期诊治方案再次调整,将中医分期与西医分型对应起来,使其更方便于中西医联合会诊、联合查房时使用,同时汲取了全国各省市的中医诊疗方案,特别吸收了国医大师、名老中医、临床一线专家对新冠肺炎的救治经验,如重点推荐临床确证有效的“清肺排毒汤”,使中医方案愈加科学和完善。疫情后期,符合解除隔离标准的出院患者大量增加,吾等又组织中医康复学相关专家,针对“寒湿疫”恢复期之病机特点,制订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试行)》,推荐了以中药、中医适宜技术、心理调摄、饮食指导及传统功法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干预策略。 基于 “寒湿疫方”,吾等探索建立了运用中医药应对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的社区防控新模式——“中医通治方+社区+互联网”为框架的“武昌模式”。其核心为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快速厘清新冠肺炎之病机特点和演变规律,确定共性治疗方案(通治方),第一时间社区大规模集中用药,从而让尽可能多的高风险人群和患者得到及时干预,截断疫情,防护未病。目前,“武昌模式”已经发展为从疾病预防、治疗到康复之全链条式防控模式,并已在孝感、黄冈、郑州、西安、吉林等地区推广应用,特别是在吉林省舒兰市发生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后,“武昌模式”再一次发挥了提前干预、预防治疗的关键作用。 我在武汉整整奋战了 64天,亲身经历了这场百年不遇之全球大疫,可以骄傲地说,中医药经受住了这场百年大考。在此书即将付梓之际,在我们国家取得这场武汉疫情防控人民战、整体战、阻击战阶段性重大胜利之时,吾感慨良多,笔行此处,吾之视线已然模糊,因为有太多感动:被英雄的武汉人民所感动,他们坚强互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被四万七千多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所感动,他们精诚无畏,保卫了这个家园;我也被这个时代所感动,因为有无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舍小家顾大家、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平凡人,是他们筑起了守护人们健康的“钢铁长城”。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推荐 仝小林院士于 2003年“非典”肆虐北京时,带领中日友好医院团队取得了重要成果。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他作为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亲临武汉疫区,居第一线搜集分析现有医学证据,结合实际诊治病例的临床观察,确定中医诊疗方案并在管控机制方面创立“武昌模式”。仝小林院士在同辈中医学者中堪为翘楚、中医学家、临床家与教育家,尤其在疫戾流行时期,砥砺担当,求实、守正、创新,为民敬仰,为国奉献,为学人示范。 我赞成寒湿疫的病名, “阳气不足”,君火相火不济,必水湿泛滥,缘起“三年化疫”。丁酉年(2017年)全球广泛的干旱导致人体伏燥,燥邪郁久何止阴津暗伤,必致阳气不足,又己亥年(2019年)频多台风,水湿郁重,暖冬之后又阴雨暴寒,当岁土不足,脾土运化力薄,庚辛金位,主气司呼吸,执宣肃润降之职,状如橐龠,肺之第五、六段毛细气管与肺泡细络痹阻,按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记述的玄府气液学说,瘀则生水,聚湿可以成毒,毒损肺络,尸体病理解剖见肺水肿而肺与胸腔存蓄大量玄府渗出的黏液。脾运不健同时也影响甲乙木,小气一转与壬癸水之大气一转合化,主病在肺,根缘水火,涉及五脏。寒湿疫的提出是在复习历史沿革,以临床现症的特征为依据,病理解剖的证实为基础,尚需中医学界研讨质询。病机明晰进而遣药组方,我很赞成依不同分期、不同病情轻重、不同传变转归有目的、有选择地遣药组方,目标是治病救命的疗效。 “病为本”“工为标”,以人为本,中医学人更加重视人的生理生活生物学状态,整体观,观天地阴阳之象、观万物生灵之象、观健康疾病之象,天道自然一体,象、数、易、气、神结合为大道之行。中医与西医各有优势,应该互补互动,才有殊途同归的契机。查考中国疫病流行年表,近二三百年瘟毒疫多,少有寒湿疫又寒热错综、湿燥夹杂,此次疫情暴发全球大流行,对中医人是新命题、新考验、新机遇。仝小林团队艰苦奋斗,撰著了《新冠肺炎中医诊疗与研究》一书,从病名、病因、病机、分期、程度、转归以及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研讨,为中医药学对疫病科研提供了新契机,也为迎接中医药防控疫病的新阶段创造了条件。 国医大师薛伯寿推荐 新年伊始,疫情在武汉暴发,仝小林院士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不辞辛 劳,除夕之夜,带队逆行前线。 中医治疫和西医不同,要 “因时、因地、因人”而辨证施治。邪正相搏,以病因为本,更要以正气为 本、胃气为本。如 1956年北京暴发流行性乙型脑炎,沿用之前石家庄经验无效,死亡率高,蒲辅周临危受命,亲临疫区实地观察,根据季节气候及病症特点,断为暑温偏湿,纠正处方思路后,疗效显著,周恩来总理称赞蒲辅周 :高明医生,又懂 辩证法。 此次,仝小林到达武汉后立即开展工作,前往多家定点医院门急诊及住院部收集患者四诊资料,在 第一时间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根据中医辨证,全面分析得出了 “寒湿疫”的论断,非常及时而宝贵,为后续中医药持续介入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通过本次疫情的相关报道、远程会诊和弟子们发过来的资料,我也非常赞同寒湿疫这一观点。 仝小林一直坚守疫区一线,冒着生命危险,发挥大医精诚精神,为了拯救疫病患者做了大量科研与诊治工作,体现了中医药人的责任和担当。他亲临社区指导,推进防治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广泛推行 “抗疫方”让更多疫区群众获益,这些效仿古人防疫的方法非常有用。 当接到为新书《新冠肺炎中医诊疗与研究》作序的邀请,我欣然接受。通观全书,章节层次分明,论据客观真实,论述清晰充分,理法方药齐备。该书从概述、证候学规律、分期治疗、方药学研究、预防研究、防疫进展等方面,对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分期程度、预后转归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更为系统和更为深刻的梳理。此外,还摘录了当代很多名医国手对此次疫情的分析和认识。对广大医务人员临床实践、学习甚至科学研究有很大参考价值。 仝小林师从周仲瑛、李济仁两位国医大师,中医功底深厚,在业内颇有口碑,又曾主抓广安门医院科研工作,希望他能带领团队始终坚持 “守中医之正,创医学之新”的理念,把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传承中医抗疫智慧,不断创新,造福更多百姓乃至世界人民!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084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原理模型到方程解析:承压设备安定性分析
sciencepress 2020-7-6 15:17
承压设备 泛指工作条件下耐受内部或外部压力的设备,它是石油化工、电力、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核心关键设备。 结构安定 指经历若干次载荷循环后设备中的累积塑性变形处于稳定,不影响其初始设计功能及导致失效的状态。 承压设备的安定性分析 主要研究循环载荷作用下设备的塑性行为,解析对应于渐进性塑性变形的极限载荷和边界,属于经典塑性力学范畴。一般而言,循环载荷下承压设备主要表现出弹性安定、塑性安定和棘轮效应三种行为(图1)。弹性安定和塑性安定均对应于稳定的累积塑性变形,棘轮效应则对应于不断增长的塑性变形累积并最终导致设备失效(图2)。 图1 理想弹塑性材料在循环载荷下的力学行为 σ s 为屈服应力;σ w 为工作应力;ε s 为屈服应变 图2 典型的棘轮失效结构 近年来,承压设备日益表现出高温、高压、大型化、重载等极端化趋势,这使结构性能特征和承载潜力的安定性分析与设计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安定性(shakedown)概念为Prager 博士1948 年首次提出,其理论基础源自Melan 博士1938 年建立的静力安定定理和Koiter 于1956 年建立的机动安定定理。然而,早期的设备设计主要采用弹性分析技术路线,安定性分析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1967 年,英国的Bree 博士解析了循环热机载荷下薄壁圆筒的安定极限载荷,建立了著名的Bree 图(图3)并被美国ASME《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ASME BPVC-Ⅲ—2015》、欧盟《非直接接触火焰压力容器:EN 13445-3—2002》等规范采纳应用至今。 图3 典型的Bree 图 S 为弹性安定区;P 为塑性安定区;R 为棘轮区 然而,经典Bree 图基于过于简化的理想边界,忽略了载荷复杂性、材料复杂性等实际工程因素,主要适用于理想弹塑性结构或简单的线性应变强化结构,往往导致结果过于保守或偏于危险。近年来,国内外对结构安定性分析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不断深化,相继提出并发展了安定性分析的直接法、弹性补偿法和非线性叠加法。引入材料的延性损伤效应被认为是清晰解释变载作用下结构安定或破坏发展过程的有效方法。20 世纪90 年代初,Hachemi、Weichert、冯西桥等为纳入损伤效应的安定性评估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外,结构的棘轮极限载荷分析是该领域的另一研究热点。 学者们相继发展了涉及材料等向强化、随动强化、平均应力效应、温度效应、屈服表面形状、比例或非比例加载等因素的理论模型。但由于影响因素多,模型和计算方法复杂,难以在工程领域推广。陈浩峰等基于极小值定理拓展了经典的机动上限安定定理,发展了可直接计算结构棘轮边界的线性匹配法(LMM),并被纳入英国《高温结构完整性评定规程:R5—2014》。此外,Reinhardt、Adibi-Asl、Abou-Hanna 等也提出了基于修正屈服应力或修正弹性模量的非循环方法,对解决复杂结构的棘轮极限分析提供了新工具。 《承压设备安定性分析与设计》 一书 系统介绍了承压设备安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凝聚了作者多年来在承压设备安定性分析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融入了该领域国内外的最新进展。在撰写过程中,书稿的结构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在内容和叙述方式上,不仅包括了模型构建和详细分析过程,还采用了从基本原理模型到方程解析,再到讨论和案例的顺序。 本书的主要研究成果已在相关国内外期刊发表,获得了软件著作权和专利,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可以推广用于其他机械结构和零部件的安定性分析与设计。对航空航天、新一代核电装备的强度设计与完整性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 承压设备安定性分析与设计 》 (装备结构强度及可靠性丛书) 轩福贞,郑小涛  著 责任编辑:冯晓利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5 ISBN:978-7-03-064824-2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设备安定性分析理论与设计领域的专著。全书采用总分总的逻辑架构,围绕复杂条件及复杂结构的安定性问题,从基本原理模型到方程解析,均安排有系统讨论和案例解析。 全书共分9章,第1章为绪论,提出本书的研究背景、基本概念,并系统梳理结构安定性分析基础研究和设计方法发展的历史脉络;第2章和第3章为递进关系,分别介绍结构安定及棘轮极限载荷分析的通用方法,以及复杂载荷条件下承压设备的安定性分析;第4章讨论复杂材料(焊接接头)条件下安定与棘轮极限载荷的分析;第5章则进一步延伸至多层膜-基结构;第6章系统讨论法兰结构和螺栓紧固件的安定性分析;第7章系统介绍线性匹配方法及其用于汽轮机转子轮缘-叶片结构的安定性分析;第8章讨论材料滞弹性回复效应对结构安定极限载荷的影响。第9章系统介绍和分析比较国际标准中关于承压设备的安定性设计方法,包括美国《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ASMEBPVC-Ⅲ—2015》、英国《高温结构完整性评定规程:R5—2014》、法国《核装置机械部件设计和建造规则:RCC-MRx—2015》、欧盟《非直接接触火焰压力容器:EN13445-3—2002》等相关标准。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4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解孝林丨全息高分子材料
sciencepress 2020-7-2 16:30
全息技术是由匈牙利科学家Dennis Gabor于1948年发明的一种光学照相技术。与传统照相技术不同,全息技术不仅可以存储光波的振幅信息,还能够存储光波的相位信息,因此可以在二维平面上实现裸眼三维图像的存储与显示。Gabor由于全息技术的发明获得了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随着技术的发展,全息技术在裸眼全息显示、高密度数据存储、全息防伪、全息传感、全息光刻、全息光学元件、全息微操控、增材制造、超快成像等高新技术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息记录材料的发展是全息技术进步的关键。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全息高分子材料由于具有感光灵敏度高、数据存储容量大、批次重复性好、加工适应性强、长期稳定性好等特点,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已经发展出模压全息高分子材料、全息光折变高分子材料、全息高分子/液晶复合材料、全息高分子/纳米粒子复合材料、全息高分子/液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二阶反应型全息高分子材料,以及含枝状高分子、离子液体、锂盐、二炔、杜瓦苯和光致异构分子的全息高分子材料,满足了不同的功能需求,获得了广泛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解孝林教授团队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508253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聚合物/液晶有序复合材料的结构调控与性能”(51433002)、华中科技大学“登峰计划”项目“彩色全息打印高分子复合材料”等相关科研项目的支持下,在全息高分子材料领域持续了近10年的研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组织团队科研人员撰写了《全息高分子材料》一书。期待本书的出版对全息记录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研究体现学术参考价值,激发光学、化学、材料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对全息高分子材料应用创新与前沿研究的思考,共同促进全息高分子材料的发展。 致谢: 作者团队要感谢“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丛书”总主编蹇锡高院士、常务副总主编张立群教授和副总主编、编委对书稿的选题、立项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科学出版社李锋总编辑、杨震分社长和翁靖一编辑对本书出版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作 者 简 介: 解孝林 1965年9月生,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赴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进行合作研究,曾为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德分校访问教授。现担任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防伪工程材料与结构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全息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绿色加工与资源利用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迄今在材料、化学等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学术论文200余篇。已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92件、美国发明专利3件、欧洲发明专利1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相关技术成果在武汉华工图像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湖北国创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鼎龙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得到转化和规模化应用。 《 全息高分子材料 》 (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丛书/ 蹇锡高 总主编) 解孝林,彭海炎,倪名立 著 责任编辑:翁靖一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6 ISBN:978-7-03-065239-3 本书为“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丛书”之一。全息高分子材料属高分子科学与光学、材料学的交叉领域,是化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前沿。全书共分8章。首先简要介绍全息技术及其在三维显示、高密度数据存储、全息防伪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重点介绍典型的全息记录材料及其主要性能参数。然后从材料制备原理、组成、结构与性能调控、应用与展望等方面,系统介绍模压全息高分子材料、全息光折变高分子材料、全息高分子/液晶复合材料、全息高分子/纳米粒子复合材料、全息高分子/液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二阶反应型全息高分子材料,最后对含枝状高分子、离子液体、锂盐、二炔、杜瓦苯和光致异构分子的新型全息高分子材料进行介绍。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0 个评论
全新概念作战模式——弹群的智能化协同作战
sciencepress 2020-6-29 15:57
​“分布式作战”是美军着眼未来强对抗环境而提出的新型作战理念,协同作战作为分布式作战中的一种形态,是基于网络赋能的思想。通过网络体系,保持弹群中各导弹间彼此共享信息形成作战集群,具备协同编队、协同侦察、协同制导等网络化自主攻击能力,是网络中心战中作战理论的重要抓手。 导弹作战具有射程远、精度高、作战使用灵活等特点,是现代战争执行精打要害、破击体系作战任务的首战武器。随着防御体系的完善和打击目标的战略后撤,导弹的作战打击任务呈现出大纵深、非结构化、强不确定性等特点。现役导弹的作战模式只能适应有限的不确定环境,并且作战OODA(观察、判断、决策、行动-Observation,Orientation,Decision,Action)循环时间长,而未来作战将面临高强度对抗、有限信息支援、多任务需求的挑战,战场环境不确定性大幅度增加,这些问题都给导弹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高效实战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因此,需要提升导弹在复杂动态环境下进行态势感知和在线自主决策的能力,实现智能自主独立作战,降低依赖甚至不依赖大系统的保障,独立深入高威胁区域,自主感知威胁并实现智能对抗与突防,自主完成对目标的大范围探测、识别和精确打击。 弹群的智能化协同作战: 弹群的智能化协同作战,实现了信息化条件下导弹作战方式的转变,即由单打独斗转变为联合作战,且通过网络技术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降低了导弹的保障需求,使其由适应确定性环境走向适应更大的不确定环境的深度融合,提升了导弹的实战能力。发展弹群协同作战的相关关键技术的实质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共享,提升导弹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取得未来战争主动权的必然选择。 弹群协同作战的关键技术,包括协同信息获取技术、协同网络通信技术、协同自主决策技术、协同自主制导技术、协同飞行控制技术。协同信息获取技术使得导弹群体信息的深层次融合成为可能,有效提高了信息的精确度,保证了导弹的作战效能;协同网络通信技术增加了网络容量,降低了节点对信道变化的敏感性,提高了网络传输的可靠性,增强了网络通信的距离;协同自主决策技术是实现弹群协同作战的关键,能大幅度提高弹群整体作战效率;协同自主制导技术保证了弹群协同作战高可靠任务执行;协同飞行控制技术可以辅助弹群成员实现协同编队飞行,确保弹群编队飞行时的安全可靠性。 《弹群协同与自主决策》 一书作者程进研究员长期从事飞行器武器系统、制导控制系统总体设计工作,在飞行器建模与验模、飞行器控制等技术方向做出了突出贡献;罗世彬教授长期从事飞行器设计方法及关键技术应用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飞行器总体设计、建模、控制与飞行验证等方面成果显著。在总结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弹群协同作战中的工程问题和科学问题进行提炼总结,对协同作战的相关关键技术进行深入分析,为读者研究弹群协同作战提供了研究依据。作者撰写这本书,仅供广大读者参考,希望引导更多的读者参与弹群协同作战的研究工作,推动协同作战技术迅猛发展。 本书的撰写特点如下: 01 从弹群协同作战的背景入手,力求对弹群协同作战领域的相关研究基础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包括弹群协同作战的概念与需求、发展与特点、意义,并描述了弹群协同作战相关关键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 02 对弹群协同作战的相关关键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协同信息获取技术、协同网络通信技术、协同自主决策技术、协同自主制导技术、协同飞行控制技术;并通过仿真实例,加深读者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03 本书的最后描述了弹群协同作战仿真平台,并设计了弹群协同作战协同仿真实验系统,从支撑系统单项及综合集成性能验证的半实物仿真技术入手,对仿真系统中的信息一致性问题、强实时性运行控制问题、面向数据链网络通信与定位的动态仿真与故障模拟问题进一步探索研究,与本书前面内容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04 本书对弹群协同作战的具体描述力求结合实际应用,配有丰富的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便于读者快速掌握书中给出的理论方法,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借鉴,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从弹群协同作战的背景到弹群协同作战的仿真平台分析,本书通过7 章内容,完整地描述了弹群协同作战的相关理论技术。第1 章为概论,叙述弹群协同作战的背景与意义,并对协同作战的五种关键技术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第2~6 章分别针对弹群协同作战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剖析。第7 章对弹群协同作战仿真平台进行描述,并对弹群协同作战协同仿真试验系统进行分析。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导弹自主编队协同制导控制技术》《协同飞行控制系统》《多无人飞行器协同航迹控制》《反舰导弹航路规划理论与应用》等书中的部分内容,在此对这些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的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此外,感谢中南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研究生李晓栋、李军、孙方德、曹承钰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 《 弹群协同与自主决策 》 程进,罗世彬,宋闯,吴瑕  编著 责任编辑:赵敬伟,郭学雯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6 ISBN:978-7-03-065203-4 本书以弹群协同作战观察-判断-决策-行动 (Observation,Orientation,Decision,Action,OODA) 循环问题入手,以弹群协同作战为主线,首先系统地阐述了弹群协同作战的概念与需求、发展与特点、意义,在相关原理和理论框架下,分析了弹群协同作战的相关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包括协同信息获取技术、协同网络通信技术、协同自主决策技术、协同自主制导技术、协同飞行控制技术。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协同作战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并以实际工程应用为目标,搭建了弹群协同作战的仿真平台,设计了弹群协同作战协同仿真实验系统,并对系统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技术领域丨高炉流程冶炼含铬型钒钛磁铁矿
sciencepress 2020-6-18 10:00
​ 具有战略意义的钒钛磁铁矿 钒、钛是须臾不可或缺的战略性金属资源,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尤其是高技术领域应用广泛,如:国防尖端武器材料、记忆金属材料、航空航天器件、高品质钢材、钒电池材料等。全球钒钛磁铁矿藏分布广泛,除我国外,俄罗斯、南非、美国、加拿大、芬兰、挪威、瑞典、印尼、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也有大量此类资源。我国攀西、承德及辽宁等地储量也十分丰富。钒钛磁铁矿不仅是铁矿的重要补充,且是钒钛资源的主要载体,同时部分矿中伴生铬、钴、钪、镓等,是钢铁、钒钛等多种稀有金属的原料, 共轭钢铁和有色金属两大行业,战略和综合利用价值极高。 我国基于高炉火法分离技术的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的生产工艺流程(高炉流程)已经形成,可从中同时回收铁、钒、钛三大资源,虽总体回收率不尽人意,但目前及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无法产生在回收率和产量上取代高炉流程的工业规模技术。 如何使用高炉流程最大限度且高效地从钒钛磁铁矿中回收铁、钒、钛等资源仍是今后科学研究和工业实践的重要发展方向。 图1 TF4钛钒合金广泛用于F16战斗机 图2 用于重型运载火箭的钒铝合金环件 采用高炉流程冶炼含铬型钒钛磁铁矿 目前,国内利用钒钛磁铁矿主要是高炉分离—转炉吹钒渣—钒渣氧化钠化焙烧—水浸提钒—铵盐沉钒的技术路线。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组织的攀枝花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攻关,首选的就是东北工学院李殷泰教授提出并在马鞍山250 M3高炉上成功实现的钒钛磁铁矿块矿高炉火法分离工业技术;20世纪90年代攀钢与杜鹤桂教授等合作完成了一座1320 M3和三座1200 M3大高炉强化冶炼钒钛磁铁矿的毕业技术攻关;2013年建龙集团与东北大学合作实现了俄罗斯高钒高铬型钒钛磁铁矿的高炉火法分离,为年产200万吨含钒铬微合金钢和7000吨V 2 O 5 提供了合格的铁水。 含铬型钒钛磁铁矿作为一种特殊资源,不仅蕴含铁、钒、钛,还伴生有我国短缺的铬资源,综合利用价值较高。 但与普通钒钛磁铁矿相比,含铬型钒钛磁铁矿矿相组成更加复杂,其冶炼与资源综合利用更加困难。迄今,除建龙集团外,尚无大规模利用的工业生产实践。之所以选择高炉流程冶炼含铬型钒钛磁铁矿资源,是基于以下三点:第一,钒和铬均为过渡元素,化学性质相近。钒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五副族(VB族),原子序数为23,原子量为50.94,体心立方结构;铬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六副族(VIB族),原子序数为24,原子量为52.00,体心立方结构。在高炉条件下,钒铬的迁移方向基本一致,二者的还原非常彻底,此外,钒铬在铁中的溶解度很大,且钒铬互溶;第二,因高炉內是强还原气氛,铬的氧化物不仅被还原得很彻底,而且终渣中铬的氧化物不是以有害的六价铬形式存在;第三,高炉这种反应器有高度的可靠性、可操控性,且对反应过程的突变有自适应性,同时,高炉有很高的原、燃料充填率,具有与反应介质充分接触的条件,能充分利用外部能量及反应过程所产生的能量,对所获得的冶金产品质量有自保护性,具有长的服役寿命,且对类似的冶金过程有可复制性。高炉的上述原则性优势,在处理含铬型钒钛磁铁矿时尤其明显,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其他反应器无法替代高炉。 我国不仅攀西红格地区拥有36亿吨含铬型钒钛磁铁矿资源,而且承德地区的钒钛资源以及辽西地区的200亿吨超低品位的晚期岩浆分异型钒钛磁铁矿也含有铬,这些资源均可用高炉流程加以利用。 图3  钒钛矿山 鉴于此,东北大学薛向欣团队与相关企业合作,在国家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项目的大力支持下,以含铬型钒钛磁铁矿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发了含铬型钒钛磁铁矿烧结和氧化球团生产、高炉合理炉料结构、渣系优化、有价组元高效分离提取与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 专利技术。将这些成果梳理成文字,也就形成了 《高炉流程冶炼含铬型钒钛磁铁矿:理论与实践》 一书的基本结构和素材。将这些成果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既是我国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前辈们创造性科技工作的延续和传承,也是当今亲历者必须承担的责任。要对得起前辈们的贡献,也是对亲历者付出的纪念! 作者简介 高炉流程冶炼含铬型钒钛磁铁矿:理论与实践 薛向欣,杨松陶,张勇  著 责任编辑:张淑晓,高微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3 ISBN:978-7-03-064485-5 《高炉流程冶炼含铬型钒钛磁铁矿:理论与实践》 一共分为九章,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的基础上,结合著者团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介绍了含铬型钒钛磁铁矿的物理化学和高温冶金特性、烧结矿制备和性能、氧化球团制备和性能、高炉冶炼过程、高炉冶炼渣系优化、高炉流程有价元素迁移规律、钒工业废水处理和有价组元回收等内容。该书可供有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等学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强丨低维材料与锂硫电池
sciencepress 2020-6-17 17:01
人类发展的历程中,能源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今,急剧变化的能源形势和绿色环保的环境意识正驱使着传统化石能源向清洁可再生新型能源逐步转型。在实现新型能源的利用中,能源储存对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应用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新型储能系统是当前人类面对全球挑战的有效解决途径。自从其在20世纪90年代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应用以来,储能系统助力人们的交流和交通方式的变革,带来了便携式摄像机、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等当代社会必需品。 锂硫电池体系凭借着基础材料的丰沛储量和极高的理论能量密度,在储能体系的角逐中尽显优势,是目前最为接近实用化、最具前景的下一代电池体系之一(图1)。 图1 不同储能体系的理论质量能量密度及其功率密度   然而,商用化锂硫电池的实现并非一片坦途,锂金属负极的界面问题和正极活性物质硫多电子转移过程的复杂性(例如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阻碍了实际应用的脚步(图2)。锂金属负极在电池过程中发生着巨大的体积变化,引起电池内部剧烈的压力变化;锂金属的化学活泼性导致电极/电解质之间自发形成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虽然可以阻止进一步的电极/电解质反应,但其化学、电化学、力学性质及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引发SEI不断破裂和再生,消耗大量活性物质同时影响电池长周期循环;锂金属负极表面形貌和电流分布的不均匀性,诱发锂离子不均匀的分布与沉积,形成针状、苔藓状、树枝状等不规则枝晶状沉积,进一步诱使“死锂”生成和隔膜刺穿等问题,影响电池寿命甚至导致安全性事故发生。同时,正极活性物质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着固—液—固相态的转变,其中形成的可溶性多硫化物能够溶解于电解液中扩散至负极引发副反应发生;而在固—固转变中,由于单质硫和放电产物Li₂S本征电子导率和离子导率较低,放电过程中Li₂S在正极表面的形成和生长阻碍了硫的进一步锂化,大幅缩减了电池性能。 图2 锂硫电池中多硫化物“穿梭效应” 面对这些难题,研究人员采取了诸多对策加以应对,低维材料的引入和复合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图3)。研究者们基于对锂硫电池电化学过程的理解,在应对硫正极带来的问题上,采用零维、一维和二维碳材料用于构建导电网络,增强正极动力学,并通过使用低维材料来增强吸附和催化转化等方式阻挡多硫化物向正极之外的迁移。针对负极锂枝晶的生长问题,研究者们在两个维度上进行设计,采用骨架结构建立起纵向上锂离子均匀沉积的通道,以及界面调控等方法在界面处稳定锂离子流,引导锂离子的沉脱行为,抑制锂枝晶的产生。 图3 低维材料在锂硫电池设计中的应用 锂硫电池的巨大潜力吸引着各界的目光,有望实现更高性能和安全性,接替锂离子电池体系成为下一次储能体系的主导技术路线。但同时,影响锂硫电池开发的瓶颈性问题也不容忽视。因而,对锂硫电池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总结,对加深产学研界的认识、推动锂硫电池长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低维材料与锂硫电池》 一书正是在此背景下推出。该书结合了作者团队近十年深耕研究锂硫电池领域所取得的理解,以及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与成果,以材料开发的角度作为抓手,由浅入深地从基础原理、材料设计、表征技术和理论计算等多维度探讨低维材料在锂硫电池发挥的作用,结合锂硫电池实用化器件和新构型锂硫电池对锂硫电池应用领域做出展望。 希望本书能够丰富读者对锂硫电池认识,启发读者对其中关键科学问题的探索和思考,引起从事锂硫电池研究和产业界同行的共鸣和深入探讨,对推进锂硫电池发展略尽绵力。 作者简介 《 低维材料与锂硫电池 》 (低维材料与器件丛书/成会明 总主编) 张强,黄佳琦 著 责任编辑:翁靖一,孙曼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5 ISBN:978-7-03-064787-0 《低维材料与锂硫电池》 为“低维材料与器件丛书”之一。本书基于作者多年的科研工作,并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锂硫电池基础原理、材料设计、表征技术和理论计算等多维度探讨低维材料在锂硫电池发挥的作用,结合锂硫电池实用化器件和新构型锂硫电池对锂硫电池应用领域做出展望。全书共分11章,涵盖了目前国内外有关锂硫电池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0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康飞宇丨储能用碳基纳米材料
sciencepress 2020-5-12 15:57
随着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以及可再生能源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绿色”和高效的能量存储与转换技术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议题,也是国家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碳材料既可以作为储能活性材料,又可以构建能量输运网络,在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等能量存储与转化器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碳材料存在的微纳结构无序、缺陷多以及性能单一等问题成为应用于高性能能量存储与转化器件的主要瓶颈。纳米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碳材料的有序化和功能导向的微纳结构设计提供了机遇,使构建高效率、高容量的碳基电极材料和能源器件成为可能。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碳基纳米材料及其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成为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点方向。 图1 近代碳材料的发展史 由清华大学康飞宇、干林、吕伟等老师编著的《储能用碳基纳米材料》一书,最近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为“低维材料与器件丛书”之一。本书基于作者多年在碳基储能材料领域的科研工作,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科研成果,介绍了储能用碳基材料的特点、种类及未来趋势,力图从碳材料的层次化和有序化、多尺度下连续化碳网络的构建和碳-碳或碳-非碳界面调控等角度,深入地分析和介绍碳基纳米材料在储能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通过纳米结构的层次化、有序化和功能导向组装构建微纳超结构碳材料的思想。 图2 从石墨中剥离出的石墨烯可以在锂离子电池中作为高效导电剂 全书共分九章,内容涵盖了储能用碳基材料的特点,储能用微纳超结构碳材料模型,燃料电池用纳米碳材料,锂离子电池用纳米碳材料,超级电容器用纳米层次孔碳材料,气体存储和热能存储用纳米碳材料,全碳太阳能电池用纳米碳材料,新型电池如锂-金属电池、锂-空气电池、锂-硫电池用纳米碳材料,等等。本书适合从事储能材料与器件研发,特别是将纳米碳材料应用于能量存储与转化方面的科研人员、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的师生和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参考学习。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许多同行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笔者所在实验室的老师、博士后、博士生的帮助与配合。在此,对大家的真诚合作与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专项“微纳超结构碳材料的设计制备及高效能量转换与存储研究”的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的支持,广东省委省政府首批引进的能源与环境材料创新团队项目的支持深表感谢。 本书尽可能反映出了该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但由于碳基纳米材料和储能器件的科学研究日新月异,而笔者的水平和精力有限,某些成果在书中难免有所遗漏或反映不足,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 储能用碳基纳米材料 》 (低维材料与器件丛书/成会明 总主编) 康飞宇 ,干林,吕伟 等 编著 责任编辑:翁靖一,付林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3 ISBN:978-7-03-064586-9 本书为“低维材料与器件丛书”之一。作者从能源器件中电荷的存储和输运等原理出发,介绍了储能用碳基材料的特点、种类及未来趋势;通过对碳材料的纳米结构化、复合化、有序化结构设计和功能导向组装,构建具有多层次孔道结构、多尺度网络结构和多组分界面结构的新型微纳超结构碳材料,可大幅度提升现有能量存储和转换器件的性能。本书还分别对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太阳能电池、锂-金属电池、锂-空气电池、锂-硫电池用纳米碳材料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分析。同时,对气体存储用和蓄热用纳米碳材料的特点也进行了分析介绍。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3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射波刀肿瘤治疗新技术
sciencepress 2020-2-6 17:07
近年来,以射波刀为代表的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技术在肝癌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 美国NCCN指南从2002年第二版到2018年第一版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中均对外放射治疗做了推荐,包括不可手术切除、无法接受手术或不愿意手术的早期小肝癌的根治性放射治疗,大肝癌、合并门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及肺、脑、骨、肾上腺及淋巴结等远处转移病灶的姑息性放射治疗。2014年亚太原发性肝癌专家组(Asia-Pacif c primary liver cancer expert,APPLE)制定了肝细胞癌治疗专家共识,推荐早、中、晚各期肝癌均可选择外放射治疗。2016年APPLE制定了小肝癌SBRT共识,推荐小肝癌SBRT治疗指征、放疗剂量及随访等。2017年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推出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也明确了放射治疗作为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方法之一。 射波刀是精准放射治疗手段,其优势是肿瘤定位精准,美国放射治疗学会(ASTRO)定义的SBRT是通过精确放射治疗手段,用一次或者小分割次数给予体部(颅外)病灶高剂量的治疗方式。SBRT除了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还可以导致微血管损伤,引起肿瘤死亡。另外,近年来发现,SBRT对肿瘤杀伤的同时可以释放肿瘤相关抗原,增加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的作用,进而增强了针对肿瘤的自身免疫。以射波刀为代表的SBRT适合于肝脏几乎所有位置的肿瘤,是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也在逐渐提高。但其在适应证把握、总剂量、分割方案及呼吸运动控制方面仍存在相当大的异质性,需要更多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不断优化治疗方案,使更多患者获益。笔者所在中心根据既往治疗肝癌患者的经验,对适应证及治疗前要求进行了总结。 本书特点: 1、射波刀是用于肿瘤治疗的一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新技术,甚至可以达到部分肿瘤的根治性治疗手段,如肺癌、肝癌、前列腺癌和孤立性浆细胞瘤等。 2、对于射波刀治疗的适应证、禁忌症、治疗方案、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3、紧密结合临床精选典型病例治疗及分析,射波刀肿瘤放射治疗使许多不能手术的患者、不能耐受化疗或手术后复发的患者均获得了很好的疗效。 4、作者为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原解放军302医院,从2012年开始先后开展第四代、第五代射波刀肿瘤治疗,每年的治疗例数达到1000例左右,是目前国内乃至全球治疗达到例数较多的医疗机构。 作者简介: 段学章,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肿瘤放射治疗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后,北京大学医学部、解放军医学院及南方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94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获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学位,美国路易威尔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北京健康促进会肝胆胰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分子诊断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精确放疗技术分会常委,全军肿瘤放射治疗学会委员,北京医学会胃肠肿瘤放射治疗学组学术部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感染科专科医师分会理事。从事以肝癌为主的射波刀SBRT治疗、图像引导调强放疗等技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擅长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癌、肺癌、胰腺癌等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30分,实用新型专利2项。主编、副主编专著6部,参编3部。承担国家、军队及北京市基金课题6项。获军队医疗成果奖2项,北京市医疗成果奖1项,北京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射波刀肿瘤治疗新技术》 主编:段学章,何卫平,李文刚 责任编辑:马莉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1 ISBN:978-7-03-063129-9 射波刀是主要用于肿瘤的一种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的治疗模式,对一些不能耐受手术治疗或化疗,或手术后复发的情况均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对部分肿瘤甚至可以达到根治性效果。本书基础部分讲解了射波刀治疗原理、治疗流程、物理质量控制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新设备、新技术等,各论部分阐述了射波刀治疗部分恶性肿瘤的方法,包括肝脏恶性肿瘤、肺部恶性肿瘤、胰腺癌、前列腺癌、脑部肿瘤、骨继发性恶性肿瘤、肾脏恶性肿瘤等。每种治疗包括治疗适应证、禁忌证、具体治疗方案、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并精选典型病例加以解析。 病例提供病情分析及临床各项检查资料,并将治疗前后的检查加以对比。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适合于临床肿瘤科医师、内科医师、外科医师及相关专业人员参考阅读。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910 次阅读|0 个评论
钢板剪力墙的原理和性能
sciencepress 2020-1-7 11:53
​抗侧力结构在建筑中起到抵抗风荷载和地震荷载等水平荷载的作用,是保证整个结构安全可靠的关键。目前,在多高层钢结构建筑中使用的抗侧力结构主要有支撑和钢板剪力墙两类,支撑结构已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但钢板剪力墙的实际工程还十分有限。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市场因素,也有技术因素。在技术层面,研究的相对滞后以及设计方法的不成熟是制约钢板剪力墙应用的重要原因。事实上,钢板剪力墙和支撑结构相比是具有明显优势的,既具有布置灵活、占用空间小、易与维护墙体配合使用的建筑特点,又具备自重轻、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的结构优点,适合在对抗震性能有较高要求的多高层建筑中使用,尤其适用于对空间布局具有更高要求的装配式住宅建筑。 “十三五” 以来,我国进入了 “绿色发展” 的快车道,而钢板剪力墙易加工,易拼装,轻质高强,十分适合建筑的模块化、标准化、工厂化和信息化发展,契合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的发展理念。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钢板剪力墙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钢板剪力墙的应用 钢板剪力墙的实际工程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目前主要分布在日本和北美地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及科学实力的迅速发展,以钢板剪力墙为主要抗侧力结构的多高层和超高层建筑逐渐增多。 日本东京 1970 年建成的 Nippon Steel Building 和 Shinjuku Nomura Building是两栋世界上最早应用了钢板剪力墙的建筑。Nippon Steel Building 共 20 层,在 4 层以上采用了加劲钢板剪力墙作为抗侧力结构,4 层以下则采用了组合剪力墙。墙板的典型尺寸约为 2.7m × 3.7m,板厚有 4.5mm,6.0mm,9.0mm 和 12.0mm四种规格,均进行了纵、横向加劲。Shinjuku Nomura Building 共 51 层,211m 高,同样采用了加劲钢板剪力墙作为抗侧力结构,是当时东京的第三高建筑。其墙板典型尺寸约为 5.0m × 3.0m,在板两侧分别布置了横向和纵向加劲肋进行加劲,墙板与边框架采用了螺栓连接。 1989 年,地下 3 层,地上 30 层,总高度为 132m 的日本神户市政厅塔楼 (Kobe City Hall Tall) 建成。该建筑自 3 层以上采用了加劲钢板剪力墙,基础采用了钢筋混凝土剪力墙,1 层和 2 层采用了组合剪力墙进行过渡。在 1995 年的阪神大地震中,仅在第 26 层的钢板剪力墙上出现了轻微的局部屈曲,震后建筑顶部的西和北方向的残余变形分别为 35mm 和 225mm (图 1(a));而与其紧邻的采用型钢混凝土框架的 8 层综合体 Kobe City Hall Complex 则发生了上部 3 层整体坍塌的破坏,发生破坏的正好是结构从型钢混凝土框架向钢筋混凝土框架过渡的区域 (图 1(b))。 图 1 Kobe City Hall Tall 随着低屈服强度钢材的发明,日本琦玉县建造了两栋应用低屈服点钢板剪力墙的建筑 —— Saitama Wide 和 Area Joint Agency Buildings。两栋建筑分别为 31层和 26 层,采用了加劲型低屈服点钢板剪力墙,墙板材料为 LYS100 钢 (名义屈服强度为 100MPa),钢板剪力墙沿着楼梯间周边呈棋盘状布置,典型墙板尺寸为4.5m × 3.0m,板厚沿着高度从 25mm 到 6mm 逐渐减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低屈服点钢板剪力墙的工程应用,而当时北美地区尚未发明低屈服点钢材。 北美也是应用钢板剪力墙较多的地区之一,实际工程稍晚于日本,但数量要略多,且大部分应用在了对抗震要求较高的医疗建筑中。1977 年,美国旧金山医疗中心 H. C. Moffitt Hospital 进行扩建,新建项目为一栋 16 层的医疗大楼,要求其在大震时可充分保护医疗系统和震后正常使用,楼层高度受到相邻建筑的限定。由于抗震要求和建筑条件严苛,设计极为困难,若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墙体厚度需要高达 1.2m,不具备实施条件。在诸多结构形式的对比中,加劲钢板剪力墙最终被选定为最佳方案并历时 5 年完成了项目建设。同一时期的美国圣费尔南多谷的 New Sylmar Hospital 也是标志性的钢板剪力墙建筑。原医院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在 1971 年的圣费尔南多地震中损毁。New Sylmar Hospital 共 6 层,底部 2 层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上部 4 层采用加劲钢板剪力墙。墙板厚度沿层高 从 19mm 变化到 16mm,开有多个洞口。在 1994 年的北岭地震中测得该医院地面峰值加速度为 0.91g,屋面峰值加速度为 2.31g,未发生结构性破坏,但大量附属设施如管线、天花板、喷淋系统等发生了较严重的损坏。 加拿大最早在实际工程中应用了非加劲钢板剪力墙,但大多是多层建筑。20世纪 80 年代早期,温哥华就建造了第一栋 8 层的非加劲钢板剪力墙大楼,该大楼在长方向采用了中心支撑作为抗侧力构件,而在短方向由于建筑条件制约采用了非加劲钢板剪力墙。随着 2001 年 CAN/CSA—S16—01 规范的颁布,一大批非加劲钢板剪力墙工程相继出现。魁北克圣乔治市所建的 3700m2 的 6 层 Canam Manac Group 总部大楼,由非加劲钢板剪力墙在电梯间位置形成核心筒进行抗侧, 钢板剪力墙尺寸为 2.6m × 22.0m,厚度仅为 4.8mm;圣亚森特市所建的 7 层 ING大厦同样采用了由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组成的核心筒进行抗侧;蒙特利尔市 ICRM所建的一座 2 层建筑也使用了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美国西雅图联邦法院大楼是较为典型的非加劲钢板剪力墙高层建筑,该大楼共 23 层,高107m,核心筒由南北方向的钢板剪力墙和东西向的支撑框架构成。选用钢板剪力墙是由于与混凝土结构方案相比,钢板剪力墙可以增加约 2%的建筑面积,减轻约 18%的自重并大大缩短施工周期,显著提高结构的延性。和中心支撑方案相比,钢板剪力墙的安装施工难度也大大降低。由于薄钢板剪力墙优秀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经济性,近十年来在北美地区的许多低层和多层住宅中也已使用了薄钢板剪力墙作为抗侧力构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应用钢板剪力墙的实际工程也逐渐增多,但总体数量还较少。1989 年建成的 43 层、高 154m 的上海锦江饭店是我国第一个采用钢板剪力墙的建筑,核心筒 22 层以上采用了 K 型支撑,22 层以下采用了厚钢板剪力墙。1998 年投入使用的昆明世纪大厦总高 188m,地上48 层,核心筒采用了加劲钢板剪力墙,设计时遵循了钢板剪力墙的弹塑性屈曲应力不小于剪切屈服强度的原则。2010 年建成的天津津塔是目前世界上应用钢板剪力墙的最高建筑,该建筑地上 75 层,高336.9m,采用了“钢板剪力墙核心筒 + 钢管混凝土框架” 抗侧力体系,墙板为非加劲钢板剪力墙,厚度由底部的 25mm 向上逐渐减小到 18mm,设计时采用了薄钢板剪力墙的设计理念,允许墙板发生屈曲并利用屈曲后强度。此外,钢板剪力墙在住宅项目中也逐渐开始应用,如在四川都江堰灾后重建项目 “兴堰逸苑” 小区的 11 层和 6 层的住宅中就采用了开缝钢板剪力墙。 经过 40 余年的研究,钢板剪力墙的相关知识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同时也发展出了多种新的结构形式。这些钢板剪力墙的力学特点和抗震性能具有很大的差异,适用对象也不尽相同,很有必要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和全面的总结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钢板剪力墙的原理和性能》 书中作者对非加劲钢板剪力墙、加劲钢板剪力墙、半刚性–框架钢板剪力墙、屈曲约束钢板剪力墙、低屈服点钢板剪力墙和铝合金板剪力墙等多种钢板剪力墙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大量的试验研究,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研究成果的总结。 本文内容摘编自郝际平著《钢板剪力墙的原理和性能》前言及第一章部分内容,略有改动。 《钢板剪力墙的原理和性能》 郝际平 著 责任编辑: 赵敬伟,孔晓慧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20.1 ISBN:978-7-03-063065-0 本书系统梳理和阐述了钢板剪力墙的基本原理、力学性能、设计方法和发展历程,详细总结和介绍了作者对各类钢板剪力墙所做的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 内容主要包括: 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的力学性能; 斜加劲钢板剪力墙的力学性能; 半刚性框架-钢板剪力墙的力学性能; 密肋网格钢板剪力墙的力学性能; 低屈服点钢板剪力墙的力学性能; 密肋网格低屈服点钢板剪力墙的振动台试验; 钢板剪力墙的性能化设计方法。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8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富勒烯:从基础到应用
sciencepress 2019-12-23 16:48
富勒烯与我们熟知的金刚石和石墨一样全都是由碳原子组成,偶数个碳原子( n 20且≠22)可形成含五元碳环和六元碳环的闭合笼状结构,构成富勒烯的庞大家族(图1)。 富勒烯这一命名源于美国著名的建筑师理查德·巴克明斯特·富勒(1895~1983),只因富勒烯的笼状结构酷似富勒设计的圆形穹顶。 ​ 图1 富勒烯家族 富勒烯的典型代表 C 60 具有完美对称的足球状纳米结构,曾被 Science 期刊评为明星分子,被业界誉为“纳米王子”。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最重要发现之一,富勒烯的发现者斯莫利、克罗特和科尔也因此共同获得了199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图2)。 图2富勒烯的发现者们获得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其实,富勒烯在宇宙中至少已经存在数十亿年了,且分布极广,不论是在遥远太空红巨星向外喷射的含碳颗粒里,还是在地球深处的化石岩层中,亦或在人们日常三餐的炊烟和祭祀庆典的烛烟中,都能寻到富勒烯的印迹,也许它就是苍穹赐予我们的宝藏(图3),只是我们还没有完全发现它的魅力。 图3 2010年在星际尘埃中发现的富勒烯 在跨越世纪的这三十多年,富勒烯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纪元,将人们带进了笼状结构的碳团簇世界,通过富勒烯的研究又发现了一维碳纳米管结构,直接带动了上世纪末以来如火如荼的纳米科技研究。 回顾富勒烯科学的研究,从发现初期在气相中的痕量观察,到实现宏量合成后的物质探究,历经了从结构到性能的发掘,现正迈向实际的应用,进入到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前夜(图4)。 图4 富勒烯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国是较早参与富勒烯研究的国家,在一波又一波面向富勒烯的研究热潮中,几乎所有重要方向都有中国学者的贡献,尤其在新型富勒烯的稳定化和内嵌富勒烯的特殊性能及应用开拓等方面,我国学者已逐步进入领跑地位。 在我国云南煤岩中也发现了富勒烯的天然存在。 然而,与我国富勒烯基础和应用不相称的是,迄今尚缺一本系统介绍富勒烯的中文书籍,《富勒烯: 从基础到应用》一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发行的。 该书第一次用中文全面介绍了富勒烯的发现历程、宏量制备、笼状结构、理化特性及其应用领域,重现了过去三十五年谱写的富勒烯精彩篇章。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有利于丰富青年学子对富勒烯科学的认识,激发大家对尚待解决的核心科学与技术问题的深入思考,推进富勒烯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应用。 作者简介 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长题词: 郑兰荪院士倾力推荐: 《富勒烯: 从基础到应用》 谢素原,杨上峰,李姝慧  编著 责任编辑:翁靖一,李丽娇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1 ISBN:978-7-03-062423-9 内容简介: 《富勒烯: 从基础到应用》 为“低维材料与器件丛书”之一。 本书基于作者多年的科研工作,并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富勒烯的发现、结构、合成、分离、形成机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高分子化学等相关基础知识,对富勒烯的产业化开发和应用作了回顾与展望。 全书共分10章,涵盖了目前国内外有关富勒烯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4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19年11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9-11-29 18:36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2019年11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2019年11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儿童博物馆建设运营之道 138 美国儿童博物馆协会编著;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译 专著 语言、教育 23-Oct-19 2 高等岩土塑性力学 120 刘元雪,郑颖人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Oct-19 3 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9-2020 99 邱均平 等 应用技术 语言、教育 30-Oct-19 4 物流系统博弈论 152 赵林度 专著 社会科学 28-Oct-19 5 西南沙岛礁关键造护礁生物图谱 298 龙丽娟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8-Oct-19 6 吴文俊全集·拓扑学卷IV 298 吴文俊 论文集 数学 21-Oct-19 7 系统科学的沃土——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四十周年回溯 198 张纪峰,杨晓光 综述 数学 31-Oct-19 8 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第3版) 99 李德仁,王树良,李德毅 专著 地球科学 31-Oct-19 9 煤矿开采技术 450 康红普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Oct-19 10 平潭壳丘头遗址图录 298 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 等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30-Oct-19 11 儿科临床思维(第3版) 188 易著文,吴小川 专著 西医 28-Oct-19 12 疑难重症肝病诊治实录(第一辑) 138 游绍莉,朱冰,辛绍杰 专著 西医 28-Oct-19 13 新编骨质疏松学 238 蔡辉 等 专著 西医 28-Oct-19 14 市级政府智慧政务之路--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实践 169 胡广伟 专著 社会科学 25-Oct-19 15 男性不育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65 孙建明 专著 中西医结合 25-Oct-19 16 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实践 65 施维群,裘云庆,蔡敏 专著 西医 23-Oct-19 17 邹燕勤肾病十讲 80 孔薇,周恩超 专著 中医 23-Oct-19 18 印度洋冷海水金枪鱼延绳钓渔船捕捞技术研究 126 宋利明 专著 农林 23-Oct-19 19 近代优化理论 98 燕子宗 研究生教材 数学 14-Oct-19 20 群体系统的协调控制理论及应用 60 杨波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4-Oct-19 21 舰船综合导航系统 56 李文魁 等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4-Oct-19 22 自膨胀高强预压岩土体锚固理论与技术 88 刘杰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4-Oct-19 23 新疆文物的文创元素 268 郭物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6-Nov-19 24 大型星载可展开天线设计理论、 方法与应用 150 段宝岩,张逸群,杜敬利 专著 机械、自动化 1-Nov-19 25 青少年力量与速度素质训练 49.8 林文弢,岳冀阳 科普 语言、教育 1-Nov-19 26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被动采样与区域大气传输(第二版) 150 刘咸德 专著 资源环境 1-Nov-19 27 聚苯并噁嗪——原理·性能·应用 148 顾宜,冉起超 专著 化学 1-Nov-19 28 生物入侵:中国外来入侵动物图鉴 198 蒋明星,冼晓青,万方浩 专著 生物科学 1-Nov-19 29 中国植物标本馆索引(第二版) 298 覃海宁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4-Nov-19 30 肯尼亚国家地理 238 沈镭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Nov-19 31 辽宁海岸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功能区划研究 518 樊杰 专著 地球科学 1-Nov-19 32 水工程水资源认识研究 588 王光纶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Nov-19 33 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测量技术与应用 138 刘保华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5-Nov-19 34 北京市预防接种工作技术规范 198 庞星火,卢莉 专著 生物科学 8-Nov-19 35 黄河泥沙资源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 198 江恩慧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5-Nov-19 36 率舞潮头 先帆竞发——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分类改革纪实 198 中国科学报社 科普 社会科学 4-Nov-19 37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太阳电池科学技术 8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 专著 化学 1-Nov-19 38 药剂学项目化实训指导 79.8 郑姗,夏忠锐,张志宇 高职教材 西医 4-Nov-19 39 镜月澄华——大同市博物馆藏铜镜 328 大同市博物馆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8-Nov-19 40 翰墨留香--大同市博物馆藏书画精品 328 大同市博物馆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8-Nov-19 41 成都包家梁子墓地考古发掘报告 438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6-Nov-19 42 西藏古建筑测绘图集(第三辑) 198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5-Nov-19 43 三代考古(八) 19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4-Nov-19 44 临终关怀 55 周逸萍,单芳 大学教材 西医 7-Nov-19 45 医学机能学实验(第3版) 65 薛冰 大学教材 西医 7-Nov-19 46 计划生育名词 98 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等 专著 西医 6-Nov-19 47 口腔颌面影像技术与诊断 300 王照五,许来青,曹均凯 专著 西医 4-Nov-19 48 畅游大学之职业生涯规划攻略 59 于乐 等 科普 语言、教育 17-Oct-19 49 强脉冲X射线诱导结构响应模拟实验技术 148 毛勇建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Sep-19 50 教你巧用常见中草药 20 陈建华,司静宇 科普 中医 1-Nov-19 51 吴正翔血液病遣方用药集萃 65 吴昆仑 专著 中医 14-Oct-19 52 江苏古代医家治疗肿瘤经验集萃 80 于莉英 专著 中医 1-Nov-19 53 你好,电磁炮 168 潘永生,陶乐,刘虎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8-Nov-19 54 数字内容营销 52 廖秉宜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1-Nov-19 55 数字平台营销 52 马二伟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1-Nov-19 56 2020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 198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专著 经济管理 8-Nov-19 57 北京三条文化带保护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国外借鉴 108 孙威 专著 经济管理 13-Nov-19 58 黄土高原滑坡灾害 368 彭建兵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3-Nov-19 59 煤矿井下随钻测量定向钻进技术与装备 328 石智军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4-Nov-19 60 陆相致密油岩石物理特征与测井评价方法 218 刘国强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Nov-19 6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地球化学 180 张干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3-Nov-19 62 生物质转化利用 138 胡常伟 等 专著 化学 11-Nov-19 63 呼伦贝尔草原植物图鉴 820 辛晓平 图册 生物科学 12-Nov-19 64 全球典型旱区水土资源持续利用 298 孙兆军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4-Nov-19 65 北半球积雪及其变化 218 张廷军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8-Nov-19 66 黑河流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构建 138 张大伟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4-Nov-19 67 旅游地学大辞典(英文版) 980 陈安泽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3-Nov-19 68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9) 98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专著 语言、教育 14-Nov-19 69 国外科技期刊典型案例研究 98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 专著 语言、教育 14-Nov-19 70 乌梁素海水环境状态特征及模拟研究 88 李畅游,史小红,赵胜男 专著 资源环境 14-Nov-19 71 独立医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180 潘超 高职教材 西医 8-Nov-19 72 川西北高原史前考古发现与研究 398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1-Nov-19 73 湖北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图录 208 湖北省博物馆 图册 语言、教育 13-Nov-19 7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与治 35 颜华,孟祥达,韩琪 大学教材 西医 11-Nov-19 75 药学文献检索 39.8 乔晓强 大学教材 西医 14-Nov-19 76 儿童色觉检查图 80 吴乐正,黄时洲,陈又昭 专著 西医 11-Nov-19 77 肝脏疾病疑难与经典病例 第五辑 118 任红 专著 西医 12-Nov-19 78 2020护理学(中级)考前预测卷 78 护理学(中级)资格考试试题研究组 本科教材 西医 11-Nov-19 79 护理学(中级)应试指导与历年考点串讲 188 邵越英,李惠娥 大学教辅 西医 11-Nov-19 80 华山论践病例精选 35 韩雅玲,梁振洋 专著 西医 12-Nov-19 81 临床实用护理与安全技术及并发症处理(第3版) 89 高玉芳,魏丽丽,修红 专著 西医 14-Nov-19 82 睡眠保健手册 68 张宝和 专著 西医 15-Nov-19 83 临床用药指导 298 白秋江 等 专业工具书 西医 13-Nov-19 84 江苏省名中医梅九如临证经验选 80 梅九如,刘华骅,曹健 专著 中医 16-Oct-19 85 中医现代化研究与实践——杨泽民学术观点 100 杨泽民 医学专业新 中医 26-Jun-19 86 漫话科技与生活 35 江洪 科普 语言、教育 13-Nov-19 87 网络空间安全——C语言课程设计与习题辅导 55 宋军,马钊,杨帆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7-Nov-19 8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地域分布与区域战略 68 张祚 专著 社会科学 28-Oct-19 89 基于生产力总量平衡的耕地区域布局优化及其补偿机制研究 88 柯新利 专著 经济管理 7-Nov-19 90 智慧城市智能感知信息服务模型与应用研究 88 李霞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1-Oct-19 91 多目标DNA核酸编码优化算法 55 张凯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1-Oct-19 92 物联网规划与设计 48 樊俊青,陈云亮,王改芳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4-Nov-19 93 图像中的点集匹配及应用研究 85 陈珺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4-Oct-19 94 运动导体涡流场数值计算与应用 128 阮江军 专著 机械、自动化 13-Nov-19 95 军事地质合成孔径雷达遥感调查技术 88 董玉森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8-Oct-19 96 基于孔隙水脱除的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电动修复原理及实践 98 汤显强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7-Nov-19 97 中国科学院统计年鉴2019 260 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 专著 语言、教育 5-Nov-19 98 山西珍贵文物档案-8 300 宁立新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9-Nov-19 99 爱上数独Vol.2 45 (日)Nikoli编;蒋萌译 科普 语言、教育 18-Nov-19 100 多智能体即时策略对抗方法与实践 85 苏炯铭,刘鸿福,陈少飞,项凤涛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0-Nov-19 101 国家预算管理 48 王金秀 等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0-Nov-19 102 中国基础研究发展报告 268 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 等 专著 社会科学 18-Nov-19 103 中国近海软体动物图志 498 李琪 图册 生物科学 20-Nov-19 104 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 480 中国地质调查局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11-Nov-19 105 凤林城——1998~2000年度考古发掘报告 468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8-Nov-19 106 褒斜道——陈仓古道调查报告之一 328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9-Nov-19 107 西藏文物考古研究(第3辑) 180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1-Nov-19 108 中山舰打捞与文物保护利用 328 湖北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0-Nov-19 109 容美土司遗址集影 228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18-Nov-19 110 荆楚文物(第4辑) 158 荆州博物馆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8-Nov-19 111 谭炳训学术文集 300 谭炳训 论文集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8-Nov-19 112 肿瘤内科诊治策略(第4版) 45 李进 专著 西医 21-Nov-19 113 心力衰竭——新药与治疗策略 98 樊朝美,张健 专著 西医 22-Nov-19 114 心脏CT(中文翻译版,原书第2版) 198 (美)Marc Dewey著;吕滨等译 专著 西医 19-Nov-19 115 探索·癌症——一位医者的工作札记 118 徐迎新 专著 西医 12-Nov-19 116 乳腺肿瘤细化护理 45 李丹,吴琼 专业工具书 西医 20-Nov-19 117 本草纲目影校对照 十 附录 266 张志斌,郑金生 专著 中医 18-Nov-19 118 本草纲目续编 二 火水土金石部 298 张志斌,郑金生,于大猛 专著 中医 18-Nov-19 119 本草纲目引文溯源 二 草部 360 郑金生,张志斌 专著 中医 18-Nov-19 120 本草纲目引文溯源 一 图例百病主治水火土金石部 280 郑金生,张志斌 专著 中医 18-Nov-19 121 本草纲目引文溯源 四 虫鳞介禽兽人部 350 郑金生,张志斌 专著 中医 18-Nov-19 122 本草纲目续编 一 序例 288 张志斌,郑金生,于大猛 专著 中医 18-Nov-19 123 本草纲目续编 五 虫鳞介禽兽部 398 张志斌,郑金生,于大猛 专著 中医 18-Nov-19 124 三亚蜈支洲岛珊瑚礁的现状、生态修复及保护对策 78 李秀保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5-Nov-19 125 华东地区丹霞地貌特征调查与研究 298 朱诚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8-Nov-19 126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 56 肖毅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9-Nov-19 127 跨流域调水管理与立法 68 管光明,庄超,许继军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9-Nov-19 128 陀螺原理 88 许江宁,马恒,何泓洋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1-Nov-19 129 自动导向垂钻系统与随钻测量技术 75 郭宏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1-Nov-19 130 网络信息生态链运行机制与优化方略 98 娄策群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9-Nov-19 131 隧道工程地震响应分析方法及抗减震技术 98 赵武胜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8-Nov-19 132 璀璨华农·人物传(第1辑) 68 陈源 科普 历史地理、考古 12-Nov-19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4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19年10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9-11-29 18:26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2019年10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2019年10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北京及周边地区辽代壁画墓研究 78 黄小钰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6-Sep-19 2 自动化再制造基础与关键技术 120 梁秀兵 等 专著 机械、自动化 26-Sep-19 3 并联机构自由度计算与奇异分析的几何代数方法 120 李秦川,柴馨雪,姚辉晶 专著 机械、自动化 23-Sep-19 4 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背景 258 金若时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4-Sep-19 5 有机功能材料微纳结构制备与应用 118 裴坚 等 专著 材料科学 17-Sep-19 6 中国海洋生态红线区划理论与方法 298 黄伟,陈全震 专著 西医 24-Sep-19 7 追问人工智能:从剑桥到北京 58 刘伟 科普 计算机、通信 23-Sep-19 8 汤鸿霄自传:环境水质学求索60年 138 汤鸿霄 科普 历史地理、考古 17-Sep-19 9 文物建筑(第12辑) 108 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 基本资料 土木、建筑 27-Sep-19 10 阿伯内西外科秘要(中文翻译版,原书第7版) 148 Alden H. Harken Ernest E. Moore 专著 西医 26-Sep-19 11 皮肤病彩色图谱(第4版) 298 虞瑞尧,漆军 专著 西医 18-Sep-19 12 全膝关节置换术随访病例 168 (希)西奥·洛斯·卡拉查利奥斯主编;杨佩,王坤正译 专著 西医 26-Sep-19 13 自贡恐龙博物馆馆藏精品 120 自贡恐龙博物馆 科普 生物科学 6-Sep-19 14 页岩储层黏弹性力学行为表征及数值模拟技术 119 赵金洲,彭瑀,李勇明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9-Aug-19 15 教你了解二十四节气养生 20 盛昭园 科普 西医 26-Aug-19 16 湖北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报告(2017) 68 邱秋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Sep-19 17 走进考古人 108 山西博物院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0-Oct-19 18 洛阳北魏曹连石棺墓 180 司马国红,顾雪军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1-Oct-19 19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六版.立体化教材) 68 白中英,戴志涛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8-Oct-19 20 塔西砂砾岩型铜铅锌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 278 方维萱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8-Oct-19 21 印刷显示材料与技术 128 彭俊彪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8-Oct-19 22 探秘甘薯世界 39.8 木泰华,马梦梅 专著 农林 10-Oct-19 23 绿色介质与过程工程 150 张锁江 等 专著 农林 8-Oct-19 24 京津冀细颗粒物相互输送及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138 王书肖 专著 资源环境 8-Oct-19 25 吴文俊全集·数学机械化V 298 吴文俊 论文集 数学 8-Oct-19 26 贵安史迹 : 贵安文物资源调查报告 538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编著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1-Oct-19 27 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综合篇2018—2019) 198 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专著 语言、教育 9-Oct-19 28 物联网——从云计算到雾计算 86 朱清波 专著 计算机、通信 8-Oct-19 29 医学伦理学(英文改编版) 69.8 (美)Karen Judson等著;曹永福,李勇译 大学教材 西医 11-Oct-19 30 儿童肠道菌群-基础与临床(第2版) 128 武庆斌,郑跃杰,黄永坤 专著 西医 8-Oct-19 31 中药功效速记(第二版) 39 李兴广,温乔 专著 中医 8-Oct-19 32 2019ACC/ESC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35 李艳芳 等 专著 西医 9-Oct-19 33 运动损伤康复治疗学(第2版) 298 王予彬,王惠芳 专著 西医 8-Oct-19 34 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机理与CO2微泡沫驱油研究 149 郭肖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Sep-19 35 海洋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 116 周焕银,刘开周,封锡盛 专著 计算机、通信 8-Oct-19 36 重点感染性疾病的防治(第二版) 62 张文宏,卢洪洲,张永信 研究生教材 西医 29-Aug-19 37 救生员教程(第二版) 98 吉宏 本科教材 语言、教育 26-Sep-19 38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用药手册 160 黎月玲,熊慧瑜 专著 西医 16-Sep-19 39 自由活塞激波风洞理论 128 朱浩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3-Sep-19 40 杨春波脾胃病十讲 60 黄恒青 专著 中医 16-Sep-19 41 有机光电子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18 范曲立,黄维,刘兴奋 专著 材料科学 9-Oct-19 42 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在信息通信技术中的应用 90 高洪元,张世铂,刁鸣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6-Sep-19 43 中医”还精“理论与中医老年医学——林水淼教授学术经验传承与发挥 80 顾耘 专著 中医 16-Sep-19 44 基于脂质的纳米载体在药物递送和诊断中的应用 150 (巴基斯坦)穆罕默德·拉扎·沙赫等著;刘颖 主译 专著 西医 23-Sep-19 45 基于比价策略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基础与应用 80 金春林,王海银 专著 西医 16-Sep-19 46 微积分学习指南 58 余荣,熊晓龙 大学教辅 数学 26-Sep-19 4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42 刘安平 等 大学教材 数学 26-Sep-19 48 轨迹数据地理关联建模与分析 128 向隆刚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0-Sep-19 49 边坡稳定性整体分析理论与方法 78 孙冠华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Sep-19 50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活动史研究 79 李永,顾晓莉 专著 语言、教育 26-Sep-19 51 通透肋式隧道修建技术 108 陈善雄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Sep-19 52 基于机载LiDAR点云的建筑物三维模型重建 188 江万寿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0-Sep-19 53 紫色土区典型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评价与优化配置 88 代富强,刘刚才,陆传豪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Sep-19 54 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 75 李祝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0-Oct-19 55 山西河津窑研究 280 中国古陶瓷学会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5-Oct-19 56 生态博物馆:思想、理论与实践 98 尹凯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4-Oct-19 57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188 温志新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4-Oct-19 58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中国膳食暴露与人体负荷 128 吴永宁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5-Oct-19 59 器官芯片 150 林炳承 专著 化学 11-Oct-19 60 走向深海--西太平洋深海科考画册 168 孙松 图册 地球科学 16-Oct-19 61 三大主粮作物可持续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 218 张卫建 等 专著 农林 14-Oct-19 62 科技强国建设之路:战略与思考 198 中国科学院 专著 社会科学 17-Oct-19 63 月球旅店 48 吴季 科普 语言、教育 14-Oct-19 64 压缩机故障现代诊断理论、方法及应用 228 段礼祥,张来斌,梁伟 专著 机械、自动化 11-Oct-19 65 井眼轨道几何学(第二版) 268 刘修善 基础理论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4-Oct-19 66 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第12版,中文翻译版) 550 雷铁池 专著 西医 15-Oct-19 67 胆道疾病ERCP影像学典型图谱 158 李汛,孟文勃,苗龙 专著 西医 15-Oct-19 68 细胞外囊泡: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156 王前,郑磊 专著 西医 14-Oct-19 69 复杂肝胆胰疾病诊治难点与创新 248 吴金术 专著 西医 14-Oct-19 70 中医秘验——刘亚娴辨治肿瘤带教录 48 刘亚娴 专著 中医 15-Oct-19 71 扬州盐商住宅的修缮保护 299 沈达宝,袁建力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4-Oct-19 72 线性代数习题课教程 35 黄振东,陆健华 大学教辅 数学 6-Sep-19 73 高等数学习题课教程(下) 38 严培胜,易风华 大学教辅 数学 6-Sep-19 74 高等数学习题课教程(上) 37.5 徐勇,刘云芳 大学教辅 数学 6-Sep-19 75 高等数学学习指导(上册)(第二版) 49 杨雯靖,朱永刚 大学教材 数学 30-Aug-19 76 高等数学(上册)(第二版) 52 张明望,沈忠环,杨雯靖 大学教材 数学 30-Aug-19 77 滑坡涌浪分析 139 黄波林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0-Oct-19 78 超冷原子系统中隧穿动力学的量子操控 98 豆福全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8-Oct-19 79 干旱内陆河流域水文水资源 298 冯起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4-Oct-19 80 爱上数独Vol.1 45 (日)Nikoli编;蒋萌译 科普 语言、教育 24-Oct-19 81 大学体育与健康生活 49.8 郑志强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1-Oct-19 82 环境监测 89 孙成,鲜啟鸣 本科教材 资源环境 21-Oct-19 83 柔性直流系统故障分析与保护 145 李斌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8-Oct-19 84 工程扰动围岩压力拱表征及其演化机制 120 王树仁,赵雁海,李春柳,吴俊杰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Oct-19 85 智慧企业概论 68 涂扬举 专著 经济管理 24-Oct-19 86 施普林格气味手册(上) 238 (德)安德莉亚·比特纳主编;王凯等译 基本资料 农林 17-Oct-19 87 固相萃取技术与应用(第二版) 238 陈小华 等 专著 化学 16-Oct-19 88 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黑河流域法律政策能力评估 138 徐辉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2-Oct-19 89 基于TRIZ卷积技术的裁剪、小型化和理想化——精益和高水平创新设计指南 98 (俄)索拉巴·克沃特拉等著;林岳等译 专著 社会科学 21-Oct-19 90 C4植物生物学——荒漠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 268 苏培玺 专著 生物科学 17-Oct-19 91 冰冻圈变化的生态过程与碳循环影响 268 王根绪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7-Oct-19 92 暗物质及相关宇宙学 268 杨炳麟著;柳国丽等译 专著 物理(力学) 21-Oct-19 93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志 598 本书编委 专著 地球科学 21-Oct-19 94 邵象华传 98 吴石忠,姜曦,江君照,张柏汀 科普 历史地理、考古 8-Oct-19 95 煤矿安全技术 588 文光才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1-Oct-19 96 页岩气多尺度复杂缝网优化控制技术 248 蒋廷学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Oct-19 97 通化万发拨子遗址发掘报告 398 余静 报告类 历史地理、考古 21-Oct-19 98 重庆汉代画像考古报告集 298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1-Oct-19 99 诸葛亮与三国文化(十) 280 梅铮铮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5-Oct-19 100 辽金历史与考古(第十辑) 198 辽宁省博物馆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2-Oct-19 101 医学教育课程开发:六步法(原书第3版) 88 (美)Patricia A. Thomas等主编;周玉皆主译 专著 西医 18-Oct-19 102 烧伤学名词 88 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等 专著 西医 17-Oct-19 103 尿动力学(第2版) 198 廖利民 专著 西医 16-Oct-19 104 简明皮肤科诊疗手册 58 赖维 专著 西医 18-Oct-19 105 儿科急危重症 195 刘春峰,魏克伦 专著 西医 16-Oct-19 106 灾害医学救援装备导论 68 王运斗 专著 西医 17-Oct-19 107 大数据时代的生物技术和农业 99 李宏,王拥军 科普 生物科学 26-Sep-19 108 阿坝金石录 399 陈学志 等 科普 语言、教育 27-Sep-19 109 端曲面齿轮时变啮合传动设计及应用 146 林超 专著 机械、自动化 27-Sep-19 110 基于产业链稳定性的我国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研究 118 何太碧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6-Sep-19 111 山区公共服务:空间差异与效率增进策略 180 宋雪茜,邓伟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3-Sep-19 112 美丽乡村建设创新理论与实践 88 刘云根,王妍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6-Sep-19 113 纳米碳材料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英文版) 180 古兴兴,赖超 专著 材料科学 26-Sep-19 114 基于消费者网络搜索的市场预测模型与应用研究 86 蹇洁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6-Sep-19 115 雹暴 75 周筠珺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6-Sep-19 116 二氧化钛复合光催化剂吸附/光催化降解协同去除新型有机污染物 98 罗利军,潘学军,蒋峰芝 专著 资源环境 17-Oct-19 117 峨眉地幔热柱活动控制贵州西部成矿系统研究 75 聂爱国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Sep-19 118 科技型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及信用评价研究 99 张目,孙雅芳 专著 经济管理 14-Oct-19 119 页岩缝网形成的影响机制与储层综合评价 119 赵金洲,任岚,沈聘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Sep-19 120 页岩气藏缝网压裂储层改造体积模拟与矿场实践 149 赵金洲,任岚,林然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Sep-19 121 碳酸盐岩热液改造活动 98 蒋裕强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6-Sep-19 122 外泌体:基础与临床 88 李冬 专著 西医 10-Oct-19 123 上海市医疗服务需求方服务利用年度分析报告(2018) 140 上海市卫生健康信息中心 报告类 西医 14-Oct-19 124 海洋生物地理学 50 陈新军,李云凯 大学教材 农林 26-Sep-19 125 高速飞行器等离子体鞘套及电磁特性数据手册 170 吕跃广 等 专著 航空航天 23-Sep-19 126 航空发动机安全性设计导论 135 丁水汀 等 专著 航空航天 18-Oct-19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19年9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9-11-29 18:19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2019年9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2019年9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宾组卜辞研究·分类卷(全2册) 480 王建军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6-Aug-19 2 Access数据库应用基础(第二版) 49.9 刘凌波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30-Aug-19 3 理论力学解题指导 69 马红艳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26-Aug-19 4 医学信息技术基础 49 杨宏,郭永莉,朱映霏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6-Aug-19 5 有机化学实验教程 59 郭明 大学教材 化学 30-Aug-19 6 高等数学(农林类)(第二版) 65 张庆国,汪宏喜,徐丽 大学教材 数学 26-Aug-19 7 线性代数 39 杨万才 大学教材 数学 28-Aug-19 8 刘光鼎先生追思集 169 朱日祥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7-Aug-19 9 2018研究前沿及分析解读 98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等 报告类 社会科学 30-Aug-19 10 巴蜀符号集成 798 严志斌,洪梅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7-Aug-19 11 环境教育(中高职共用) 29.8 刘学文,鲁德法 中职教材 西医 30-Aug-19 12 微处理器设计:架构、电路及实现 98 虞志益,曾晓洋,魏少军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7-Aug-19 13 医学显微形态学实训指导 75 杨虹,国宏莉 大学教材 西医 23-Aug-19 14 科技信息检索 49.8 胡德华,李小平,罗爱静 大学教材 西医 28-Aug-19 15 医用物理学(第2版) 69.8 李光仲,王云创 大学教材 西医 26-Aug-19 16 医用物理学实验 29.8 高斌 大学教材 西医 28-Aug-19 17 医学物理学(案例版,第3版) 69.8 盖立平,王保芳 大学教材 西医 26-Aug-19 18 阅兵训练保健手册 76 徐黎明,张铭芮 专著 西医 27-Aug-19 19 肺部细菌感染临床与影像解析 298 张嵩 专著 西医 26-Aug-19 20 食品蛋白质科学与技术 76 李述刚,邱宁,耿放 大学教材 农林 28-Aug-19 21 水下机器人先进导航技术 118 冀大雄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7-Aug-19 22 深度学习(下) 168 张宪超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7-Aug-19 23 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 118 张春福,习鹤,陈大正 专著 物理(力学) 26-Aug-19 24 高血压的中西医结合防治 65 张腾 专著 中西医结合 14-Aug-19 25 基础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分析 120 焦正 专著 西医 22-Aug-19 26 西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实践与探索 148 李亚龙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Aug-19 27 大学语文(第二版) 49.8 杨经华,郑凯歌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Sep-19 28 普通物理学(下册) 86 李成金,钱铮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6-Sep-19 29 西南“三江”成矿带北段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规律 158 何世平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Sep-19 30 滇东北矿集区富锗铅锌矿床成矿机制与隐伏矿定位预测 428 韩润生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Sep-19 31 红树林分子生态学 398 王友绍 专著 生物科学 3-Sep-19 32 神农架常见鸟类识别手册 150 喻杰,吴楠,周友兵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6-Sep-19 33 海岱考古(第十二辑) 300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9-Aug-19 34 人际沟通(案例版) 48 谢培豪 本科教材 西医 5-Sep-19 35 医学细胞生物学(案例版,第3版) 88 蔡绍京,霍正浩 大学教材 西医 6-Sep-19 36 老年期痴呆学 238 蔡志友 等 西医 5-Sep-19 37 电外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第2版) 118 耿小平,郭莉,高威 专著 西医 27-Aug-19 38 骨关节创伤影像学必读(中文翻译版 第4版) 98 Lee F. Rogers等著;何波等译 专著 西医 5-Sep-19 39 区块链新时代:赋能金融场景 78 巴曙松 等 应用技术 经济管理 15-Aug-19 40 亚稳Ti合金烧结技术与功能化 98 王东君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Aug-19 41 祁连山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理论与技术 238 冯起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Sep-19 42 煤矿掘采运支装备 320 王步康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Sep-19 43 飞渡银河的匠人精神:科幻电影中的先进制造 45 吕哲,金正 科普 语言、教育 12-Sep-19 44 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教程 45 王文成 等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9-Sep-19 45 工业烟气多污染物深度治理技术及工程应用 198 李俊华,姚群,朱廷钰 专著 资源环境 30-Aug-19 46 丝绸之路考古(第3辑) 158 罗丰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9-Sep-19 47 边疆考古研究(第25辑) 168 朱泓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Sep-19 48 福建省汀江流域考古调查报告 298 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9-Sep-19 49 中国公众施救培训教程 60 王仲 专著 西医 11-Sep-19 50 职业卫生标准实施指南—— 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2007~2018) 168 李涛,朱秋鸿 专著 西医 12-Sep-19 51 胃肠和肝病临床核心知识(第5版,中文翻译版) 180 (美)彼得·麦克纳利主编;李海,闫杰译 专著 西医 12-Sep-19 52 急诊影像诊断学 98 许乙凯 专著 西医 9-Sep-19 53 干眼诊疗实用手册(中文翻译版) 78 (澳)科林·陈(Colin Chan)著;王薇等译 专著 西医 6-Sep-19 54 眼眶病多学科协同诊疗 178 (德)汉斯·韦尔克伯斯基等著;马建民等译 专著 西医 9-Sep-19 55 粒子输运问题的蒙特卡罗模拟方法与应用(上) 196 邓力,李刚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Jun-19 56 沉管 88 林巍,林鸣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1-Sep-19 57 糖尿病中西医结合防治前沿 60 李继安,田春雨 专著 西医 12-Aug-19 58 免疫学双语实验技术指导(第二版) 65 章晓联 大学教材 西医 26-Aug-19 59 碳化硅复合材料反射镜及支撑结构材料 115 刘荣军 等 专著 材料科学 9-Sep-19 60 长江口水生动物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利用 90 赵峰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9-Aug-19 61 大学数学基础 48 杨策平,王红 大学教材 数学 6-Sep-19 62 线性代数教程(第四版) 43 罗从文 大学教材 数学 30-Aug-19 6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习题课教程 36 王玉宝,徐建豪 大学教辅 数学 6-Sep-19 64 悬索桥隧道锚岩石力学关键技术及应用 139 邬爱清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Aug-19 65 流域梯级电站群协同发电优化调度技术与实践 148 王永强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Aug-19 66 九峰科技植物资源 258 张维,张家来 专著 地球科学 30-Aug-19 67 CCF中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提高篇 45 徐先友,朱全民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16-Sep-19 68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与竞赛进阶教程 42 黄玉珊,周松,欧阳亮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8-Sep-19 69 筑梦科学——一个国立生命科学研究机构的创新之路 98 杨维才,胥伟华 研究生教材 生物科学 20-Sep-19 70 植物学野外实习指导 168 廖富林 杨和生 李诺 等 编著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17-Sep-19 71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研究报告 (2018-2019) 79 邱均平 等 考试用书 语言、教育 17-Sep-19 72 创意与创新 68 马彦彬,池灵达,赖靖靖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0-Sep-19 73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 198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专业工具书 语言、教育 16-Sep-19 74 沉积岩石学 158 林春明 专著 地球科学 16-Sep-19 75 千米级冰川公路泥石流的致灾机制诊断——以天山G217独库公路为例 168 林达明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7-Sep-19 76 葡萄酒生产与质量(原著第二版) 128 (英)Keith Grainger等著;王军等译 专著 农林 12-Sep-19 77 海南植被志 第一卷 598 杨小波 等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9-Sep-19 78 地球物理数据分析-离散反演理论 198 (美)William Menke著;邹志辉等译 专著 地球科学 16-Sep-19 79 光辉的历程(II)——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砥砺前行七十年 198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论文集 物理(力学) 11-Sep-19 80 鄱阳湖资源与环境研究 380 戴星照,胡振鹏 专著 地球科学 9-Sep-19 81 登封双庙战国秦汉墓地 35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6-Sep-19 82 成骨维生素K2——走出盲目补钙的误区 49.8 王家治 大学教辅 西医 18-Sep-19 83 医药基础化学实验与习题指导 52 李祥子,冯志君 大学教材 西医 16-Sep-19 84 高血压学 398 赵连友 专著 西医 20-Sep-19 85 检验结果临床解读(第3版) 105 胡成进,陈英剑,公衍文 专著 西医 16-Sep-19 86 四川螺髻山杜鹃花 88 罗强,郑晓慧 科普 农林 29-Aug-19 87 乌当地质实习指导书 49 蒋玺,唐波,杨宇宁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23-Aug-19 88 非线性本构关系在ABAQUS中的实现 112 阚前华,康国政,徐祥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4-Sep-19 89 市场经济下城市土地用途规划控制研究 80 王卉 专著 经济管理 23-Aug-19 90 丛枝菌根调控喀斯特植物生态适应性研究 89 何跃军 专著 资源环境 4-Sep-19 91 白簕生物生态学及栽培技术研究 90 肖娟 专著 农林 4-Sep-19 92 二次压力梯度非线性渗流理论与应用 95 聂仁仕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Aug-19 93 贵州省岩溶地下水资源功能 85 宋小庆,郑明英 专著 资源环境 23-Aug-19 94 史记·高超声速飞行 128 闵昌万 等 专著 航空航天 9-Sep-19 95 面向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应对 160 于一凡,田菲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1-Sep-19 96 分子气动力学及气体流动的直接模拟 180 (英)G.A.Bird著;方明,李志辉译 专著 物理(力学) 9-Sep-19 97 低能飞行: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任务轨道设计(英文版) 120 袁建平 等 专著 航空航天 11-Sep-19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27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口腔颌面影像技术与诊断:曲面体层影像的垂直体层域
sciencepress 2019-11-29 11:20
​ 什么叫垂直体层域? 垂直体层域是指在两维体层影像上,除去与X线中心线成90°垂直点外,在胶片X、Y两个维度轴上各方向,共同组成一幅图像的组织结构区域。二维影像画面上,除去与中心线平行穿过的那个点之外,其他颌面部画面显示的任何位点,绝对意义上都不是垂直的,而是有许许多多绝对意义上不垂直的点组成的影像。是因与垂直面相接近所以作者统称它为垂直体层域。换言之,就是说这个影像画面的范围有多大,垂直体层域就有多大。这与纵向体层域的区别是影像组成的宽阔度,也是画面的高低宽窄,而纵向体层域却是显示这个影像结构的厚度(图1,图2)。 图1 曲面体层纵向体层域、垂直体层域 图2 垂直体层域 垂直体层域提出的目的,是对描述影像区域范围的大小,与描述影像清晰程度相区别。前者是画面范围大小及界线的总称,而后者则是在很多情况下所提到的纵向体层域厚度。 垂直体层域是与中心线垂直方向的体层域称其为垂直体层域(《中国医学影像学》2000.8.2p141)。在上一节中、对曲面体层纵向体层域做了论述,论述中对曲面体层影像画面长约240mm、宽约120mm的照射野,从一侧旋转经过变轨到另一侧,以约16mm/s的速度组成画面。在成像过程中的每一帧影像都是与中心线平行穿过的信息,称其为纵向体层域。纵向体层域的成像是与中心线平行的X线阻射信息、在时相上连续不断的变化组成完整的曲面体层影像。X线中心线与探测器接触、只是一个点,这个点发自焦点、止于探测器间的直线称其为中心线,与中心线垂直的线叫垂直线,垂直线是来源于自中心线与射向探测器的那个圆点,从这个圆点起向任意方向发散而成的线,除去那个中心圆点外其他都是在相对而然的垂直线。换言之,垂直线也就是胶片盒面、或是在探测器接收侧的探测面积上的构成线。垂直线离开中心线源点,向组成画面的任意向,参与在时相上构成视野影像的区域,称为垂直体层域。说白了垂直体层域就是指画面长与宽组成的区域。 曲面体层垂直体层域是构成照射野影像画面、在长度、宽度两维区域的扩大的原因。多年来随着对曲面体层机器构造认识的不断加深,发现曲面体层机的X线束成像方式,不是线性、不是锥形容积束(图3A、B),它是采用近似半个扇面状X线束成像(图3C)。 图3 曲面体层X 线束与垂直体层域成像关系 注:A. 圆锥容积形X 线束;B. 方锥容积形X 线束;C. 曲面体层采用的半扇形X 线束 垂直体层域试验验证 使用西门子曲面体层机(ORTHOPANTOMOGRAPH),采用10mm厚的铅板,平置于纵向体层域深度线上,将照射野全部遮挡,铅板平面垂直于中心线,从照射野底边起向上每隔5mm钻一2mm直径的圆孔,此时做曝光投照试验,影像所见2mm圆孔自下而上逐渐消失。经测量发现,在照射野底部约占垂直体层域高度1/4区域保持了圆孔形态,以上区域圆孔形态逐渐变形消失在照射野的上1/5 处(图4)。 图4 曲面体层垂直体层域测试 注:1. 球管;2.X 线限束器;3. 垂直体层域试验每隔5mm 钻2mm 圆孔;4. 探测器上形成的垂直体层域高度;5. 片盒移动方向;6. 片盒;7. 底部相对垂直部分影像;8. 上部有斜角的垂直体层域;9. 上部1/5 斜射区域;120mm、影像宽度(垂直断层域的画面高度) 垂直体层域解析 平片X线机的X线束成圆或方锥形(图3A、B),自投射窗起经一定距离至胶片,照射野中只有中心线与胶片(探测器)平面垂直,这个垂直部位的射线是直射线,见图4(4)也就是线束,图4显示成半个扇形的直角三角形的底边。除此之外其他部位都不再垂直,越向上远离中心斜角约大,这些射线的斜射角度是自下而上、也是有小至大渐变的,虽然在影像投照成像与诊断中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但它却是投照技术的准绳,是操作者离开对(直射点)中心线的掌控,很难提高影像质量。如果没有这些向外围辐射的斜射线,在照射野上就只能是一个点。如果没有这一个点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就不能在平面的片盒或探测器上组成有一定长乘宽的二维影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将由以中心线角度为标准,其他方向放射组成画面的都是相对于垂直方向的,所以将其统称为垂直断层域。掌握其直射线性质,这对影像检查操作者对于曲面体层影像检查操作,其实同平片投照对中心线方向的掌握是一样的重要。它关系到曲面体层影像质量,也关系到曲面体层影像在垂直体层域所包纳的范围。 在这里着重提及的是,当X线中心线与片盒平面垂直前提下,拍摄一张平片时,在这张平片上与X线中心线垂直的、只有画面中心的一个点,且只有这个点与影像画面是垂直的,画面是有这个直射点和在同一平面中任意方向的,组成画面的许许多多的相对斜射点构成画面,这是射线构成一张平片的照射方式(点与线的关系是、点的扩大成为面,点的延长成为线)。这样分析来说明平片的影像画面是点的扩大而构成的。 平片直射位于中心,而曲面体层的直射点是位于最底点,(图5a)是以直角三角形的底边为直射的,向上斜射构成有120mm、150mm的高度与窄缝合成的半个扇面状。用点与面的关系描述、是点的延长成的线状,这半个扇面窄缝状线束,与斜射线组成的影像,跟平片影像接受射线的位置与方向有所不同,半个扇面窄缝状射线束在做围绕颌面部曲面环周运动时,在时相上展开画面构成一个完整的曲面体层影像。 图5 曲面体层偏心状线束呈半扇形X 线束 这一节段又提到了一个窄缝问题,所谓的窄缝有多窄,可以肯定的说,窄缝的厚度也很重要,他决定着影像的清晰度,缝越窄影像越是清晰,反之就模糊。这是因为曲面体层成像过程中,接收器与X线影像信息呈线性反向运动组合,将影像信息在角速度影响下,分成纵向的数条线,然后一条条排列成像。这些个条线的线宽就是窄逢的宽度。这个宽度的决定性有两个因素条件,一个是X线投射窗限线器的铅窗宽度。另一个是在旋转速度与探测器电子信息脉冲的接受传输的频率,频率越高窄逢线宽约窄,投射窗口越窄一次所包含的解剖结构宽度越窄。所以说窄缝的宽度有两个因素决定,窄缝的宽度影响着曲面体层影像的清晰度。 曲面体层机利用不同的光线限制器(图4,2),将投射窗发射的锥形束容积照射野,将锥形束两侧遮挡,保留中心呈一个扇面形状的光束。再将完整的扇面形下部分(图5a)线以下光线修减。呈半扇形X线束的中心线投射窗口,成为宽不大于1mm、高约30mm的窄缝。此窄逢状射线达到片盒或探测器,构成约110mm、120mm、130mm、160mm不同高的、缝状线束(图5)。这条窄缝状线束在连续曝光运转时约以16mm/s、18mm/s或20mm/s的速度,连续不断地有片盒运动电动机推动胶片盒逆时钟向旋转,与体层机从颌面部的一侧旋转到另一侧的正时钟向,做相反方向的匀速运动(数字化成像是探测器电子脉冲式信号传输运动),在体层域的时相(横向)上、自左向右平扫,在约240mm宽的胶片上组成完整的曲面体层影像。 图6 偏离直射半径值影像模糊程度 图5a底线与b垂直为直射线,(图5e)向上与b逐步变为有一定斜角的相对斜射线构成的照射野,称为垂直体层域。远离直射区以上为相对垂直射线区,而且越远离底部斜射角越大。物像越接近直射区,影像清晰层越是接近纵向体层区域的真实厚度(图6)。反之越是接近斜射线区,(图5e、a、c)影像清晰层越是远离垂直点,因为探测器与中心线成直角,纵向体层区域值也就随斜射角度变化而改变,物像越是变形、失真甚至模糊。这个越是远离,影像越是模糊的原因,是随着向上方距离的延长线而变化的。这个变化的因数,是(图5)中a、b、c三角线d线长度变化而变化,d线越高斜射角度越大,角度越大实际上是纵向体层域在中心线上,发生了向近焦点方向的偏移(图6e)。纵向体层域清晰层位点,应该始终处在球管旋转方向的中心半径点上,偏离旋转方向半径值,将导致纵向体层域清晰层变化(有国外专家报道)。这个问题在切牙区纵向体层域试验的坐标实验影像分析中,笔者没有讨论,因为本实验的坐标刻度不够微观,所以在前述中的分析是力不能及的,但是这种随旋转半径值变化而改变位点的理论是成立的。这也与国外专家报道的理论是一致的,但是这种变化是微观的,在曲面体层机的制造,及临床医学影像阅读诊断上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在我们临床诊断上可以忽略(图6e)。 垂直体层域的临床意义 早在2009年笔者曾对多种不同型号的曲面体层机,进行了颌面部体位两侧后部曲面体层域选层测量摆位法的研究中(图7),发现各曲面体层机型影像高度(垂直体层域宽度)不同。图7A是东芝曲面体层机产品的影像高度达160mm,另有不明机型130mm,西门子和普兰梅卡老机型影像高度均为110mm。影像的高度都低于东芝机器,即便是投照摆位时的咬合平面一致,因为影像厚度较窄,也会导致下颌骨髁状小头溢出画面上方界线。 图7 各种不同高度画面的曲面体层影像 注:A. 影像高度160mm ;B. 影像高度130mm ;C. 影像高度110mm ;D. 影像高度110mm 图7B与图7D是同一个患者,因为使用不同画面高度的曲面体层机,B画面高度130mm,髁突没有溢出画面,而D画面高度110mm,髁突溢出画面上缘边界,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以上对垂直体层域的临床意义分析举例,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对于曲面体层影像检查的操作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了解其所操作的机器,它的垂直体层域高度和宽度,这关系到临床检查的影像质量,是否一次摆位检查成功的问题。 本文内容摘编自王照五,许来青,曹均凯主编《口腔颌面影像技术与诊断》第11章第六节。 《 口腔颌面影像技术与诊断 》 主编: 王照五,许来青,曹均凯 责任编辑:马莉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0 ISBN:978-7-03-0625465 主编简介: 王照五 副主任技师,毕业于解放军后勤军医学院技术专业。曾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影像诊断科进修,现任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医学中心放射科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放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编审。从事口腔颌面放射影像技术理论及临床诊断研究30余年,发表论文近百篇,主编及参编专著5部。获军队医疗成果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荣立解放军总医院技术革新三等功1次,获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优秀教师称号。负责主办了13期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口腔颌面影像技术与诊断学习班”。 主审简介: 刘洪臣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主任,全军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历任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北京口腔医学会等副会长,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口腔整形美容分会及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口腔种植学、全科口腔医学、颞下颌关节病及学、中华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医学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牙医师学院Fellow,亚太区口腔种植协会名誉会长,第18届世界美容医学大会主席,国家教育部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等5种期刊主编。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客座教授。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专著16部,获国家及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20余项,获保健特殊贡献奖、杰出口腔医师奖、中国医师奖、解放军总医院首届10位名医等奖项和荣誉。 内容简介: 本书分医学X线影像基础、平片投照法、曲面体层影像技术与诊断、CBCT影像技术与诊断四篇24章介绍口腔颌面影像技术与诊断。其重点将影像技术操作、影像解剖分析与影像诊断相结合,从口腔影像临床实践出发介绍X线基础知识、口腔X线机的构造和成像原理,牙片、颌片、颞下颌关节、上颌骨、下颌骨、唾液腺等系列投照法,曲面体层机的构造和成像原理、曲面体层影像的临床应用,CBCT影像技术在牙体牙髓疾病、牙槽外科、修复种植、颌面部创伤、颞下颌关节疾病、颌骨囊肿及肿瘤等疾病中的应用。内容实用,图片丰富。本书从第2章~第9章附有视频二维码,以动态、直观形式介绍相应章节内容,扫描二维码可观看视频。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书在手,带你了解并联机构自由度计算及多种典型并联机构奇异规律
sciencepress 2019-11-21 17:02
近年来,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学成为国际机构学界研究的热点,受到了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由于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与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相比,具有机械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和容易控制等优点,在工业、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机构是机械装备的骨架,是组成机器的基本单元。近年来,日益扩展的机械装备应用需求推动机构拓扑结构由单一的平面结构向复合的空间结构发展,由简单开环结构向耦合多闭环结构发展,如展开机构、折纸机构、并/混联机构等。并联机构因具有刚度大、承载能力强、误差小、精度高、自重负荷比小等一系列特点而被作为多种机器人制造装备的主机构,并联机器人机构学也成为国际机器人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 机械装备的功能,即能完成的运动,由机构的自由度描述。国际机构学与机器科学联合会(IFToMM)将自由度定义为确定机构或运动链运动的独立运动参数的数目。自由度是机构最重要的基本性质之一,自由度计算和分析是机构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研究机构的自由度不仅要得到自由度的数目,还要掌握机构自由度的性质,即转动、移动或二者的合成运动(即螺旋运动)。此外,通常情况下,人们希望机构的自由度数目和性质在整个空间不变,具有连续性,以保证机构的正常工作。 对于近年来涌现的大量新型少自由度并联机构,原有的机构自由度计算公式如Gr ü bler-Kutzbach公式等在新问题前显得力不从心,很难得到正确的结果。 尽管基于螺旋理论的并联机构自由度分析方法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被实践证明普遍有效,但由于螺旋本身的瞬时性,学术界对于该方法所得结果是否为连续自由度,在数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上仍存有部分争议,这就对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和分析提出了新的挑战。 并联机构属于多环闭链机构,奇异是其固有特性,其本质是运动约束条件在某一特殊位形下发生线性相关而失效。当并联机构处于奇异位形时,其动平台变得不可控,具体可表现为出现死点、失稳等。一般情况下,并联机器人装备在实际应用中必须避开奇异位形,因此掌握并联机构奇异位形在工作空间的分布规律(又称奇异轨迹)对于并联机构的设计、轨迹规划和控制至关重要。 并联机构的奇异轨迹在几何上是一个多维曲面,在代数上可用以位姿参数为自变量的多项式表示,尽管各国学者对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众多成果,但在现有奇异研究中一般很难获得奇异轨迹的解析表达式,存在代数性质和几何意义割裂、难以描述奇异总体空间分布规律、缺乏可用于指导设计的评价奇异接近度的性能指标等问题。 几何代数又称为Clifford代数(Clifford algebra),是由英国数学家Clifford通过定义几何积将Grassmann代数和Hamilton代数统一在同一框架下创建而成的。几何代数中保留了Grassmann外积定义,注意到Grassmann外积的定义是两个一维矢量的外积为一个二维矢量(面),三个一维矢量的外积为一个三维矢量(体),如此类推;因此,在几何代数框架下,多维几何元素可以直接运算,在表达和计算效率上具有巨大优势。20世纪60年代以来,几何代数作为一种统一的数学物理语言逐渐在量子物理、机器视觉、机器人学和图形图像处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的运动和受力情况在数学上可以抽象成四个子空间:许动子空间、约束力子空间、传递力子空间和限动子空间。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学研究可以归结为这四个子空间自身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由于子空间可以抽象为多维几何对象,而几何代数框架为复杂多维几何对象提供了原生数据结构和算法,这就使得我们有可能运用几何代数求得这四个子空间的解析表达式,从而为解决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学研究中的难题提供重要帮助,这也正是作者撰写本书的出发点。 本文摘编自李秦川,柴馨雪,姚辉晶著《并联机构自由度计算与奇异分析的几何代数方法》前言部分内容,略有改动。 《 并联机构自由度计算与奇异分析的几何代数方法 》 作者: 李秦川,柴馨雪,姚辉晶 责任编辑: 朱英彪,赵晓廷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9.9 ISBN: 978-7-03-060529-0 本书提出了几何代数框架下的少自由度并联机构自由度分析方法,进而在运动和约束分析的基础上对并联机构的奇异性进行分析。全书共12章,第1章为绪论。第2章和第3章介绍几何代数基础知识,在几何代数框架下对运动空间和力空间进行描述,给出它们的映射关系,对过约束并联机构产生冗余约束的原因进行解释。第4~7章介绍几何代数框架下的并联机构自由度的约束求并和运动求交的分析方法,选取不同自由度的并联机构进行详细分析。第8~12章基于几何代数框架下描述的运动空间和力空间,对并联机构的运动和约束进行求解,从而根据运动和约束之间的线性相关性对并联机构奇异性进行分析。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845 次阅读|0 个评论
集合消化系统常见疾病,问答式解读胃肠和肝病临床核心知识,值得收藏!
sciencepress 2019-11-7 16:35
胃肠疾病,一年四季都比较常见,尤其像腹泻、便秘、胃痛等,时不常地就听到身边的朋友抱怨说“拉肚子……”“胃好痛!” 人们通常认为消化不良就是胃炎。胃肠病学专家用内镜下所见来描述胃炎,而病理学专家用组织学所见来描述。大多数学者认同胃炎需要行黏膜活检,因为这是组织病理学诊断。胃黏膜炎症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胃炎和胃病。胃黏膜出现上皮层的损伤和再生,没有明显的炎症反应,这种表现称为胃病。而胃炎表现为胃黏膜炎症并伴有炎症渗出。尽管胃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但大多数患者呈慢性表现,炎症过程开始后短时间内也很少诊断为急性胃炎。 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性胃炎占幽门螺杆菌阴性慢性胃炎的大多数(约5%),其他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肉芽肿性胃炎、移植物抗宿主疾病及炎症性肠病。如前所述,大多数患者被诊断为慢性是因为急性胃炎很少被诊断出来。 想了解更多胃肠及肝脏疾病的健康知识吗? 《胃肠和肝病临床核心知识》(中文翻译版,原书第5版) 是一本综合目前消化科常见疾病诊疗进展的经典专科著作。 原著者以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多年临床实践的知识积累,用问答的形式讲解了胃肠与肝脏疾病的重要知识点,解答了每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辅助检查和最新进展的核心问题,以及作者的经验和观点。不仅问题设计巧妙、切合临床实际、符合临床医师需求,而且叙述清晰,一目了然,是不可多得的消化系统疾病重要知识点的集合。 主 译 简 介: 李 海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天津市西青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感染内科主任、内镜室主任。现兼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青年委员,脂肪肝及酒精肝学组委员;天津市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学会液体治疗学分会常委,亚太肝病联盟天津市联盟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天士力脂肪肝学院秘书长,天津市医师协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协作组全国委员等学术职务。中国肝脏病杂志副主编,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国病毒学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等期刊编委或审稿专家,主编和副主编(译)8本专业书籍,参编多本书籍,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各种级别科研课题多项。 闫 杰 医学博士,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肝病学会委员,北京肝病学会肝衰竭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分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理事。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对慢性肝病(如慢乙肝、慢丙肝、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的临床诊治经验丰富,尤对肝硬化并发症的二级预防进行广泛研究,具有深刻认识。先后主持科研课题7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编译专业论著6部。2010年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2013年入选“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 译 者 团 队: 精彩抢先读: 本文内容来源于PETER R. McNALLY主编, 李海、闫杰 主译《胃肠和肝病临床核心知识》(中文翻译版,原书第5版)。 《 胃肠和肝病临床核心知识 》(中文翻译版,原书第5版) 责任编辑:肖芳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9 ISBN:978-7-03-061941-9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4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用药手册
sciencepress 2019-10-28 17:11
​安全用药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分级诊疗制度的进一步落实,二级及以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也日益繁重。 如何进一步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安全用药意识,提高安全用药水平,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为此,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广东省药理学会委托我们组织广东省内医疗机构中具有丰富安全用药理论和经验的专家、教授、临床药师共同撰写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用药手册》一书,以供基层及其他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作参考,并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用药培训使用。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主 编 简 介 副 主 编 简 介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固相萃取原理与应用》(第二版):日新月异的固相萃取技术
sciencepress 2019-10-24 17:31
固相萃取技术是在20 世纪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离富集样品前处理技术, 其应用领域涵括了食品分析、环境监测、临床监测、司法鉴定、药物研发、蛋白质分离等在内的诸多领域。 2010年,陈小华博士等利用多年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编写了《固相萃取原理与应用》(第一版)一书,系统介绍了该技术的理论和应用。该书无论是在分析检测实验室, 还是在高等院校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各种新的分析检测手段层出不穷, 特别是GC-MS/ MS 和LC-MS/ MS 以及TOF-MS 等技术的普及, 将分析检测水平推到一个新的台阶。样品前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成为当前分析检测的必要手段, 在一定意义上说, 样品预处理水平决定了分析检测的定性定量水平和分析精度,而固相萃取及基于固相萃取原理的各种样品前处理技术应用最为广泛。 随着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 包括固相萃取在内的样品前处理技术也有了相应的更新和发展。陈小华博士等对《固相萃取技术与应用》(第一版)的内容进行更新形成了第二版。与原版不同, 这次参与编写的人员包括了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和工作在分析检测一线的专业人员, 他们将各自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各领域固相萃取技术的最新进展编入新版《固相萃取技术与应用》, 使得该书与时俱进, 更加具有可读性。 《固相萃取技术与应用》(第二版)在理论部分增加了许多近年来在固相萃取技术方面新的进展, 在应用部分除了对原版书中许多应用案例进行了更新外,增加了许多应用GC-MS/ MS、LC-MS/ MS 的固相萃取样品前处理案例。 《固相萃取技术与应用》(第二版)将会使我国广大化学分析工作者更加全面了解和掌握固相萃取技术, 更好地将固相萃取技术应用在日常的分析检测工作中。同时, 该书也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可以帮助在校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固相萃取技术。 《固相萃取技术与应用》(第二版) 陈小华 等 编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0 ISBN:978-7-03-062309-6 作 者 简 介: 陈小华,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药学院分析毒物学博士,现任睿科集团首席科学家/研究院院长。出版专著《固相萃取技术与应用》(第一版);自主研发生产样品前处理仪器设备,获得多项新型实用专利的授权及发明专利。 内容简介: 本书从固相萃取的基本理论入手,系统地介绍了固相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固相萃取材料,固相萃取方法的建立与优化,固相萃取的自动化以及固相萃取技术在环境分析、食品分析、司法鉴定、药物分析、临床检测、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并对固相萃取技术应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最后对固相萃取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此外,介绍了近年出现的固相萃取新材料及其应用,增加了近年在生物分析中经常用到的固体支撑液液萃取及固相萃取在临床检测中应用的内容。由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在实验室的普及,本书对固相萃取技术的应用的内容进行了大幅更新。 本书可供从事环境及水质分析、食品分析、司法鉴定、药物分析、临床检测及生命样品分析的相关人员参考, 并可以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4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漫漫“天使”路,我们为患者“身心并护”丨解放军总医院“身心并护”实践案例
sciencepress 2019-10-17 15:45
身心并护是医学模式转变的产物,是解放军总医院护理智慧的结晶,更是总医院临床护理实践的总结。多年来,临床护理人员积极应对护理难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科护理技术和心理护理技能,积极探索先进护理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以下是结合临床护理工作实践,总结的合理情绪治疗在脑卒中患者身心并护工作中的应用案例。 【概述】 合理情绪治疗(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 是20世纪50年代由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在美国创立的。合理情绪治疗的基本理论主要为ABC理论,它的理论要点是: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不合理的信念有3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所面临来自工作、学习、社会、家庭、人际关系等层面的压力逐步增加,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同时对于医疗机构的期望值则过高,不能客观接受疾病对自身所造成的不可逆的损伤,产生质疑、焦虑、抑郁情绪障碍,社会适应不良,进一步可能引发医疗护理纠纷。内科疾病具有起病急骤、进展迅速、患者自觉症状明显等特点,且病程较长、身体会存在不可逆转的病理变化,不能完全康复。病情起伏,疗效不显著,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疾病所造成的组织器官的器质性改变已基本修复,进入功能康复阶段后,可能留有后遗症、失用性残疾等。 【病例回顾及特点分析】 患者,男性,50岁,回族,已婚,空军航天专业高级工作人员。因出现左侧肢体无力,中度中枢性面舌瘫2天,收入院。入院后经诊断,确诊为脑栓塞。入院后接受营养神经、改善脑循环及康复功能训练等治疗。既往有高血压、心房颤动病史。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心房颤动病史3年,没有自觉不适症状,未接受任何系统、规范治疗,此次入院后脑磁共振检查提示有多处陈旧性腔隙性梗死,均系心房颤动引发栓子脱落所致。入院后对于长期抗凝治疗方案的必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的程度与进程不满意,出现焦虑、恐惧、情绪低落、思维迟钝、主动性语言减少、烦躁等症状,遵医依从性差。患者系航天专业高级工程师,一直参与完成国家航天工作,并承担空军学院相关专业授课任务。由于职业特殊性的要求,患者具有思维缜密、精准、严谨、追求“零”失误的心理、行为定势,要求为其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严谨、细致、专业、敬业的职业素养,医院提供的治疗方案应达到全面、系统、连续、有效的标准。 【护理评估】 针对此病例,责任组进行分析讨论,在全面分析该患者生理心理状态后,认为该患者此次护理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基础病程长,没有自觉不适症状,未接受任何系统、规范治疗。对脑卒中三级防护知识及长期抗凝治疗缺乏正确认识。由于职业习惯养成的原因,希望医务人员能够以严谨、细致、专业的职业素养,提供系统、全面、连续及效果显著的治疗措施。 护理的重点是通过有效的沟通技巧,建立信任的护患关系。使用系统的健康教育方式,帮助患者对于自身的健康状况、疾病的起因、诊治、康复及转归进行全面系统的解读,提高治疗依从性。 2、查体左侧肢体肌力3级,中度中枢性面舌瘫,伸舌右偏,患者担心会影响未来的生活质量和职业发展。 护理的重点是全面评估患者的肢体功能及中枢性面瘫程度,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启动系统康复训练程序,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功能。 3、患者遭遇疾病这一不良生活事件后,产生了外在形象被改变后,就再也无法登上讲台、不能继续工作、丧失基本社会职能等一系列不合理信念,患者心理测验结果为中度焦虑、轻度抑郁。 护理的重点是帮助患者建立正常的认知观念,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正确认识疾病与治疗的关系,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提高遵医依从性,使患者正常、愉快地生活,顺利完成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身心并护方案】 1、制订“个体化护理”方案,建立信任关系  首先组成了由责任护士、经治医师、营养师、康复训练师及家属为主要成员的康复训练小组,责任护士作为主要联络人员,制订各级人员的职责与工作范围。其次实施“私人订制”交班制度:将患者的个人喜好、饮食习惯、过敏史、肌力评估、肢体功能位摆放、家属关系情况及交流时的语言禁忌等特殊注意事项分类登记,建立个性化护理档案(表 1)。各班人员落实书面交接,特殊情况例如检查项目安排、化验结果回报等签名核实。再次联系营养室,配制可口的回民膳食,并使用具有伊斯兰风格的餐饮用具盛放食品。与家属合作,在病室内播放患者喜爱的本民族音乐和影视作品。责任护士更为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情况,充分尊重患者的宗教信仰,营造积极社会支持氛围,满足个性需求,提供更为细致、得体的护理服务,赢得患者的充分信任,为进一步的主动治疗奠定基础。 表1 个性化护理档案 2、采用“信息化宣教”,开展体验教育  为了让患者更为全面系统地了解疾病的预防、治疗及自我保健方法,医务人员在使用图示个体教育的基础上,将脑卒中预防、治疗及抗凝药物的自我监测项目等相关内容拍摄并剪辑成微电影,借助于病区平板电脑宣教系统,以更为形象、直观、可反复播放的形式进行宣教(图 1)。患者左侧肢体肌力3级,经评估具有跌倒风险,护理人员在床头悬挂预防跌倒警示标识,为了使其更好地掌握自我保护的技能,与家人共同观看预防跌倒安全教育短片后,运用“危险模拟”的体验教育,帮助患者寻找不安全的行为方式,并指导正确的行为如体位变化、辅助用具的使用、安全如厕等(图 2)。 图1 科室制作的患者健康教育视频资料 图2 “危险模拟”体验教育 3、实施“系统化训练”,严把康复时机   全面评估患者的肌力、肌张力、中枢性面瘫程度,在病情稳定24~72小时后开始主动性康复治疗训练护理。肢体按照卧位—坐位—站位—行走的流程康复训练(图 3)。通过向心性加压缠绕法、冷热交替法及主动和被动运动等方法预防卒中早期并发症。中枢性面瘫,按照舌肌—口唇—鼓腮—发声的流程训练(图 4)。 图3 下肢功能锻炼 图4 认知训练 4、开展“合理情绪治疗”,建立正常认知 患者对于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的程度与进程不满意,担心会影响未来的生活质量和职业发展,出现情绪低落、少言寡语、焦虑、食欲缺乏、睡眠困难、自我评价低等状况,结合心理测验结果,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由护理人员与患者协商后,采用“合理情绪治疗”进行心理疏导咨询治疗。通过帮助患者设立行为目标、情绪目标、认知目标,并采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帮助患者认清其信念的不合理性,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重新构建合理信念。 5、“情景再现体验”,重塑“职业自信”   中枢性面瘫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患者可能存在面肌只能部分恢复功能的情况。根据患者是讲师这一社会角色,护士为其开设了一场角色认领的情景体验。由患者担任指导老师,护理人员担任学生角色。学生准备一个短小的课程演示,通过指导老师对于学生授课效果的点评及指导,帮助患者重塑职业自信。在这个互动体验的过程中,鼓励患者亲属与学生共同承担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鼓励、肯定等方式帮助患者巩固疾病恢复期中建立的有关重新恢复职业能力的合理信念。 【效果评价】 1、周到护理服务,创建信任护患关系   个体化交班实施后,责任护士对患者的情况有了全面了解,从对患者的称呼到个人物品的摆放皆尊重患者意愿。在使用伊斯兰风格的餐饮用具,将可口的回民膳食送至患者床旁时,患者露出惊喜的眼神和开心的笑容,医务人员收获到了信任的喜悦。医务人员对人文关怀细节的关注、主动友善的问候、温馨体贴的服务、专业标准的操作,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与尊重,从而消除了患者对于医疗环境的抵触与质疑情绪,逐步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反应,主动与医务人员进行交流,提高了遵医依从性。 2、系列健康教育,增强疾病风险防范意识   运用平板电脑的多媒体视频功能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医务人员结合病情进行详细讲解,使患者及家属能够正确认识到患者自身存在的发病高危因素、预防策略和诊治注意事项,特别是长期服用抗凝治疗的自我监测项目,以顺利接受专科治疗方案;同时,将预防跌倒视频宣教中的重点项目结合家居环境和亲属链条,与家人制订调整方案,提高了延伸护理的实效性。 3、早期康复训练,提高功能恢复水平   病情稳定24~72小时后指导患者及时进行系统康复训练,把控患侧肢体功能恢复的关键时间窗。通过使用各类康复用具、有效床旁指导、每日功能评估等手段,用不断出现的良性成果,鼓励患者坚持不懈地主动训练,有效防止了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在力弱侧肢体肌力逐步恢复的同时,中枢性面瘫也得到完全恢复。在出院1个月后的随访工作中,患者已经重返工作岗位,再次登上讲台。 4、合理信念建立,支持良性情绪导引   咨询疏导治疗,不仅帮助患者认清并放弃某些特定的不合理信念,同时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思维方式。改变之后所建立起来的建设性信念,包括:“将这次发病看作是一次非常及时的健康警示”“感觉是主观的体验,但是健康与否,应该有科学的诊断和评价标准”“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更加注重的是老师的品德与学识,外在形象只能占据一面,而不是全部”“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所以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工作也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价值的唯一标准”“出血是抗凝药物的不良反应之一,但并不是百分之百会出现,抗凝治疗在我国已经非常成熟,定期复诊、注意观察等都是防控出血的有效手段”“先进与简便并不等同,对于医学来说更强调科学与严谨”。更加令人可喜的是,通过这次治疗,加深了患者与家人之间的沟通与情感,建立了更为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身心并护感悟】 对于患者而言,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同等重要,所以我们要做到“强身护心,身心并护”。通过医务人员个体化医疗护理措施的实施,对患者生理、心理、环境、家庭、社会多维度的关注,使患者的躯体和心灵都趋于健康,帮助患者以全新的自我适应模式再次回归家庭和社会,真正实现了“短期治疗,终生受益”的医治目标。在身心并护实施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承担着粘合剂、沟通桥梁及治疗计划推动作用,既是领导者也是实施者,充分考验了护理工作者的临床管理和实操能力,并且在医护团队合作、分工及规范流程上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高质量护理服务相互匹配的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有效沟通的能力,丰富的专科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缜密的思维,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捷的反应力等。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搭建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帮助患者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换,这些对于护理人员而言也是职业价值观的充分展现。 目 录 作 者 简 介 皮红英: 主任护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解放军总医院原护理部部长,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医疗照护分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护理学科评议组成员。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副总编辑,《中华护理杂志》、《护理研究》等杂志编委,获军队医疗成果、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二等奖1项。 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等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专著20余部,获国家专利11项。 本文摘编自皮红英,马燕兰,王玉玲主编《身心并护临床实践》第4章部分内容,略有改动。 《 身心并护临床实践 》 主编: 皮红英,马燕兰,王玉玲 责任编辑:马莉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4 ISBN:978-7-03-061056-0 本 书 特 点 1、护理学科的创新: 在国内最先提出“身心并护”这个概念及护理模式。 其内涵就是以人为本,考虑病人的需求,将病人作为一个生理、心理、精神等多层面融合的社会人来对待。 2、护理管理的经验: 阐述了合理的护理管理模式及护理人员配置,制定岗位责任制、身心并护工作标准及考核指标,既满足病人对护理的需求又要保证护士的身体健康。 3、身心并护临床路径: 例举表格形式介绍身心并护临床护理路径,强调为病人优质服务的护理细节、流程及时间。 4、身心并护实践案例: 以6个护理案例分别介绍了合理情绪治疗、沙盘游戏疗法、医护一体化协作、情感账户、交互性支持、管道模拟训练的护理实践方法。 内容简介: 解放军总医院通过多年的理论探索、临床实践,在国内首先提出了“身心并护”护理模式,并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为患者提供了优质的护理服务。本书分4章介绍“身心并护”的理论模式,“身心并护”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模式的具体路径及管理方法,以及“身心并护”实践案例等。内容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及经验的可借鉴性。可供医院护理管理人员、临床护士及医学院校的师生参考阅读。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50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探索浩瀚宇宙:疯狂旋转的脉冲星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9-10-11 16:52
脉冲星的超强磁场与运动诱发的电场,为研究高能粒子加速机制、射电辐射过程提供了一个理想场所。首先,中子星的物质组成极其致密,其中心密度是核密度的几倍,诞生时的温度可高达~10 9 K,一般认为此条件下的极端压力可能生成夸克物质。其次,脉冲星作为大质量恒星超新星爆发后坍缩的产物,理解脉冲星的形成条件和机制,有利于进一步研究超新星及超新星爆发理论。再应用研究方面,脉冲星因其自旋周期的高度稳定性相当于氢原子钟,在时间定标和航天器导航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脉冲星的发现 “脉冲星之母”乔瑟琳·贝尔女士 曾任英国皇家物理学会会长、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长、皇家苏格兰爱丁堡学会会长 1967年8月,英国剑桥大学的安东尼·休伊什 (Antony Hewish) 和他的研究生乔瑟琳·贝尔 (Jocelyn Bell) 开始使用射电望远镜 (无线电阵列天线) 在南北天区进行“行星际闪烁”的观测,这是星际介质或太阳周围的行星际带电粒子导致的无线电信号流量有规则的变化和起伏,可由此探测空间的电磁波与介质的相互作用特性。贝尔夜以继日地工作,在大量并纷乱的记录纸带上仔细摸索射电闪烁信号的特征,这是太阳系带电介质干扰星空无线电传播的结果,其流量呈现出射电波秒量级的准周期变化。此现象可以类比于“天上的星星在眨眼”,这源于由地球大气层扰动引发的光学波段的闪烁。如图1(a) 所示,其分别表示来自三个不同星体的闪烁信号。然而,贝尔偶然察觉到一个奇怪且周期极其规则的“干扰”信号,它为每隔1.337s精准时间的脉冲信号,如图1(b) 和 (c) 所示,其为贝尔观测到脉冲星信号的原始记录。他们最开始认为这可能是来自地球的信号,可当他们查遍英国当时所有的无线电频率后,很快就排除了这种想法。在之后的观测中,贝尔发现脉冲信号曾在观测记录里重复出现,按时间推算,每次正好相隔23小时57分钟,和其他天体出没的周期相同,这表明这个脉冲信号来自宇宙天体。这令她十分诧异,难道宇宙的“心电图”存在“人为故意”的钟表准时效应? 图1 几个闪烁、干扰和脉冲星的原始记录 得知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观测分析,她的导师休伊什曾猜想这可能是外星人——“小绿人”发出的莫尔斯电码在向地球呼叫。然而,进一步查找观测数据表明,这个脉冲信号的频率极其精确。接下来,贝尔和同事在不同天区又发现2个周期各异的脉冲信号源,这便排除了外星人信号,因为不可能有3个“小绿人”在不同方向、同时向地球发射不同的脉冲信号。 接着,他们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个脉冲信号的周期精确得令人难以置信,其变化率约10 − 15 s/s,亦即千万年内的时间变化大约为1s,这是精准的氢原子钟精度。 再经过射电望远镜的色散测量,贝尔得出脉冲星距离地球大约是几万光年,这意味着脉冲信号源于银河系起源的天体。经过一番努力,贝尔和休伊什在 Nature 杂志上发表了发现脉冲星的论文,并认为脉冲星可能就是物理学家预言的超级致密的中子星。这是一个意外的重大发现,消息很快轰动了国际科学界。脉冲星与星际分子、类星体、微波背景辐射并称为20世纪天文学四大重要发现,为天文学和天体物理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而且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发现蟹状星云脉冲星的意义 1967 年,脉冲星被认证为转动的中子星,其发现被誉为20世纪四个重要天文学发现之一。接下来,天文学家将目光投向中子星的“母亲”,其前身星到底是什么?中子星诞生后,其附近的遗迹是什么样子?难道1054年的客星与中子星存在必然联系吗?1968年,美国天文学家使用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其305m口径是当时世界最大,不出预料,他们在蟹状星云中发现了一颗脉冲星(编号 PSRB0531+21),即蟹状星云脉冲星。这一事件振奋人心,它解答了天文学家的长期困惑——客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自此,客星与脉冲星的前世今生谜底告破,那颗1054年的客星是一颗“吉星”,不是“克星”,它为人类认识恒星演化终结提供了第一手参考样本。 1054年7月4日 (宋至和元年) 的星空突降“客星”,遭遇了一次千载难逢的重大“天象”。金牛座的天关星附近突然闯进一个“客星”,异常明亮——这也就是后来天文学家所定义的蟹状星云超新星。“客星”是中国古代钦天监对彗星、新星或超新星的统称,意寓此类天体如“客人”一样偶出于天空常见的星辰之间。经天文学家测定,这次爆发距地球6500光年,属于一次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晚期的剧烈死亡事件。经历了超新星爆炸后,其残留物留下一片横行的蟹状星云,留住于金牛座这个北半球冬季夜空耀目的星座。“客星”代表着祥瑞还是灾祸,这是不可泄露的“天机”,在皇权天授的封建迷信时代,观天占卜、预测吉凶是天文学家和天象学家的神圣职责,然而此神奇“客星”千古稀罕、自古未闻。可以想见,那时满朝文武、上下官吏、皇家庶民整日惊慌失措、惶恐不安。万分幸运,这颗“客星”可谓千古吉祥,宋朝进入人类文明的新时代,迎来科技发展、经济富足、文化繁荣。 现代天体物理学告诉我们:一颗10M ⊙ 以上的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晚期时,将经历超新星爆发,其核心将形成一颗中子星,而由外部物质爆炸扩散而形成我们所看到的星云,即超新星遗迹。 1054年客星与脉冲星的密码被破解,这不仅是天文界的巨大进展,也是中国古人的骄傲。我国宋朝天文学家如果聆听到现代科学的回响,那是无比的意外和惊奇。细心反思,客星与脉冲星关联的千年寻找,那是偶然的相遇,还是必然的拥抱?这个事件给予我们哪些深刻的文明哲理?确切地说,假如没有千年前古代科技的积累和传播,哪来的现代科技文明?如果我们将现代科技体系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通过蟹状星云事件管中窥豹,我们会发现:其树苗栽培于中国,而繁茂结果于西方。这颗高速自旋的蟹状星云脉冲星,证明了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对中子星的预言,并肯定了恒星演化理论:超新星爆发时,气体外壳被抛射出去,形成超新星遗迹,就像蟹状星云,而恒星核心却迅速坍缩,由恒星质量的大小决定它的归宿是颗白矮星、中子星或是黑洞。 图2 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拍摄的蟹状星云 图3 脉冲星的辐射光锥示意图 天文学家们的进一步观测发现:蟹状星云脉冲星是颗强大的电磁辐射源,它以固定且很短的周期释放辐射脉冲,其转动周期仅有33ms,即每秒转动33圈——这是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高速运动。现已证明,这是因为高速自转的中子星具有超强磁场——相当于地磁场的万亿倍,超强磁场的极冠将辐射约束成很窄的高能粒子,产生电磁波束向外释放。 客星与脉冲星回答“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是由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过程中提出的,其主题是:“为什么中国古人 (尤其是宋人) 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而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这一问题让无数人深思,尤其是国人。 后来,中国国内亦曾有“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可谓与“李约瑟难题”一样,都是对中国科技界的忧思之问。有些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推论出“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这一系列的追问,我们曾经无法回答,但是,我们始终感到重任在肩,芒刺在背。 今天,当时光快车定格在2018年,指向贵州平塘县的中国天眼500m口径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它已经不负使命发现了40多颗新脉冲星;而且,科学家们正在对其安装世界最先进的19波束接收机,这将对新脉冲星的发现有质的提升。可以说,这一点,至少从某种程度上回答了“李约瑟难题”,也回应了“钱学森之问”。 图4 500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我们1054年开始的“天问”穿越旅行,终于完成了“客星”与脉冲星的千年“团聚”。这看上去似乎无关的科学事件,但重新思考后,或许另有玄机。假如以千年的尺度审视人类共同体的文明进化,我们得到这样的结论:科学的童年源自中国宋朝,而科学的成长在于欧洲文艺复兴,其间东西方科技的相互移植和交流得益于元朝。“客星”与脉冲星的千年握手,其前世今生的追踪,拉扯出东西方文明的互动,也间接回答了“李约瑟难题”:那就是东西方文明通过“一带一路”的交流,共同携手创造了人类的科技体系,这是人类长达千年的互动接力,而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建立点燃了原始科技火种并播撒了萌芽的种子。 中国天眼FAST仰望天空,不仅发现了宇宙奥秘,也找回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重新认识了中国对于人类文明无法替代的贡献,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中国天眼FAST承载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目标和新使命。 本文摘编自张承民,潘元月,王德华,杨佚沿编著《中子星与脉冲星天体物理》第1章及第7章部分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 中子星与脉冲星天体物理 》 作者: 张承民,潘元月,王德华,杨佚沿 责任编辑:周涵,张晓云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6 ISBN:978-7-03-049282-1 《中子星与脉冲星天体物理》 包括中子星和脉冲星的基础知识,这是伴随空间科学和地面射电望远镜进步的新学科,涉及卫星探测的天体高能现象和能谱与时变的数据分析,还包括中子星/脉冲星的多种现象,诸如高能爆发、X射线、射电辐射、双星系统中吸积加速形成毫秒脉冲星。作者汲取国际最新科学成就,将新的科研成果写进本书。 阅读本书不需要预先具备天体物理和天文学的特定知识,对于理工科学生,他们只要有兴趣了解天文学和天体物理进展,就完全可以阅读本书。对于业余和专业的天文观测者来说,本书是其良师益友,能快速了解脉冲星的基础知识,而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去研修现代物理知识。 北京大学天文系乔国俊教授: 中子星与脉冲星是中国天眼FAST的重要科学目标,相关书籍对于我国研究生系统学习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教材,故而欣然推荐张承民研究员的倾力贡献。 北京大学天文系吴鑫基教授: 张承民的中子星与脉冲星天体物理书籍是一本及时的相关研究和教学资料,这对于中国天眼FAST的科学目标的实施具有裨益。本人与作者合作始于1990年代,深信此书的知识面广博,书写深入浅出,并给学生们带来学习兴趣。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829 次阅读|4 个评论
新科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掀宇宙学革命:破译来自时间起点的信息
sciencepress 2019-10-10 16:03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三位得主。其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James Peebles因“关于物理宇宙学的理论发现”而获得900万瑞典克朗奖金的一半。 获奖者James Peebles 今年已经 84 岁了,在得奖之前,他已经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领域工作了近六十年,对物理宇宙学的洞见丰富了整个研究领域,成功地把物理宇宙学从抽象科学变成了一门能定量、能计算的科学。 James Peebles(图片来源:诺贝尔委员会) 诺贝尔委员会在推特上总结到: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奖励了人们对宇宙结构、和宇宙历史的新认识,也奖励了人类首次发现的绕日行星。 ” 而这些发现,用他们的话来说: “永远地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观念。” 仰望星空的时候 你是否也曾想过 世界从何而起 而我们 又从何而来 宇宙之大 今天让我们一起 微波眼看世界 远离大城市明亮灯光的旷野,夜晚如水晶般纯净。一轮明亮的满月从树梢飞往高空。在天鹅绒一般黑色的夜空里,星星就像宝石一样闪烁。但夜空里不止有所看到的这些…… 我们眼睛所见到的可见光仅仅是在宇宙中流布的所有光线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从太空之中向着地球倾泻而下的,还有不见的光流。 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期,我们对这种光都一无所知。但近年来,天文学家拓展了我们的双眼。新建成的望远镜可以看到X射线、红外光、射电波,以及其他各种看不见的光。如今,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能够看到更辉煌的宇宙。 想象一下,你可以看到天文学家们只是戴上一副“魔法”眼镜就能看到的一切,只要转动一下镜框上的按钮,就能“调节”到不同的光线上。你再也不会“失明”了,现在你有了红外眼睛、射电眼睛,以及能够看见紫外线、伽玛射线和X射线的眼睛。 用这些令人惊异的增强镜头,你能看到什么? 刚开始,似乎没有什么变化。然后你会意识到,月亮正在变暗,大多数恒星也是如此。很快,月亮就看不见了,群星也开始一个接一个消失了。但随着群星消失,从原本没有星星的地方又跳出来了新的星星,其中一些新的行星被朦胧的白云笼罩着。 这就是紫外天空。你的眼镜记录下的是当你在沙滩上躺太久导致晒伤的那种不可见的光线。只有那些最炽热的恒星才会闪耀着明亮的紫外线。 旋转一下。 群星又变了。现在天空中没有了熟悉的路标。天空中强烈光芒所标示的,是恒星相互吞噬之处,以及极其炽热的气体冲进黑洞之处。凡是物质被加热至几十上百万开尔文(开)的地方,都闪耀着X射线。 继续旋转。 现在一切又变暗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伽玛射线,宇宙中能量最高的光线,由科学家所能想到最暴烈的事件所发出。现在天空看起来完全是黑的。 但还有一些微小却猛烈的闪光。你转过头来凝视,却什么都看不到,黑暗天空里一无所有。但如果你确实非常有耐心,盯着伽马天空连续看上几天,你会看到在另一片完全不同的天空又发生一道明亮的闪光。再过几天又会看到一次。天文学家们称之为“伽马暴”。它们是宇宙之中最猛烈的爆炸,我们所见到的它们来自宇宙边缘。还没有人能完全确定它们是什么,但它们可能是黑洞诞生时发出的啼哭。 继续调节按钮,除了黑暗,还有更多的黑暗,再没有什么可看之处了。把按钮向另一个方向旋转回来,经过X射线和紫外天空,回到我们熟悉的可见光天空,可以看到满月和我们熟悉的群星。但别停,继续,继续旋转。 你现在看到的是红外线。你看到的不是宇宙中的炽热天体,而是相对冷的天体。就连我们人类也会发出红外线。地震救援队用来探测被困在瓦砾之下的人们时用的是同一种光。 月亮也再次出现在天空中。但它不是反射的明亮的太阳光,而是由它贫乏的内热发出的暗光。现在天空中布满了陌生的星星,是恒星冷却的灰烬。它们是垂死挣扎的膨胀的红巨星,以及新诞生不久的恒星,还被包裹在它们从中形成的闪闪发光的气体之中。 但现在你又把红外天空甩在了后面,正在看到的是微波,也就是雷达和家家用来加热食物的微波炉所用到那一类光。如果现在我们的眼镜工作还正常的话,有些奇怪的事情正在发生:天空亮起来了,不是一部分天空,而是全部天空。 整个天空,从一侧地平线到另一侧地平线,全都发出均匀的珍珠般的白光。你继续向微波区域旋进按钮,可天空变得更亮了。整个太空看起来都在发光。你看起来就像身处一个巨大的灯泡之中。而且你所见到的都是非常真实的。它就是宇宙大爆炸的遗迹,是宇宙诞生其中的巨大火球。不可思议的是,那次事件发生之后137亿年,它仍然充满了太空每一个角落。 在这充满全宇宙的“宇宙微波背景”中,包含了比所有恒星发出的可见光更多的能量。实际上,在此时此刻,大爆炸辐射占据了在宇宙中穿行的光粒子数的99.9%。 然而,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探测微波的技术已经发展出来了,但令人惊奇的是,直到1965年都没有人注意到这种“创世余辉”。甚至它在此时被发现也是出于偶然。意外发现它的两个天文学家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他们最初误以为它是鸽子粪便的微波闪光,而且在发现它之后至少一年里都不认为他们发现的是宇宙的起源。 发现来自宇宙大爆炸的残余辐射的精彩故事构成了本书的骨干。它通过曲折迂回的经历、意外事件和错失的机会,为我们提供了科学进展是如何发生的一个绝妙的事例。 宇宙微波背景是最古老的创世“化石”。它直接来自宇宙大爆炸本身,已经在太空穿越了137亿年。宇宙微波背景是由在火球中正在冷却的物质发出的,所以它携带了大爆炸发生后不久宇宙的印记。当你观看微波天空时,你看到的是137亿年前的宇宙快照。 你会觉得早期宇宙肯定是一个超级无聊的地方。毕竟,在微波天空中没有任何一个特征可供识别。但是,这种无特征、均匀的宇宙之美,比起一个复杂对象来说,让科学家更容易理解,宇宙微波背景的平滑性告诉我们,早期宇宙的物质在整个空间里的分布必然也是极其平滑的。而这一点提出来一个极大的难题。今天的宇宙绝不平滑。事实上,宇宙中充满了恒星,恒星集合形成星系,星系又再度链接形成长链和集群,跨越广袤的空间。在这些星系集群之间存在完全虚空构成的巨大空洞。今天宇宙中的发光物质不但不是均匀的,而且呈现瑞士奶酪一样多泡的外观。 那么,这一个不均匀的复杂宇宙,是如何从如此平滑简单的开端产生出来的呢? 显然,在某个时间点上,宇宙中的物质一定开始像凝乳一样开始聚集在一起。因此,尽管宇宙微波背景看起来极其平滑,它也不可能绝对平滑。如果我们仔细地看,我们应该能够看到,在大爆炸之后不久,在引力作用下,宇宙中最初的结构开始聚集到一起的迹象。 在发现宇宙微波背景之后25年多的时间里,天文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地盯着它看,但不管他们多么努力,他们就是发现不了微波背景亮度上的任何变化,找不到任何后来形成像我们的银河系的那些物质团块的迹象。宇宙微波背景的证据似乎与我们最为珍视的一个理念——我们和我们时间是存在的——矛盾的。 1989年,美国航空航天局把一个叫做COBE(发音如“柯比”)的不起眼的卫星发射进入地球轨道,用来研究火球辐射。在此之前,这项研究非常困难是因为宇宙大气层也在发出明亮的微波。COBE敏感的仪器仔细地聆听着宇宙膨胀137亿年之前的宇宙爆炸的微弱低语。两年多过去了,卫星还是一无所获,连科学家们也开始紧张地嘀咕起来。 但是,在1992年4月,COBE力夺头奖。它发现了“宇宙背景辐射的涟漪”。在天空的某些地方,宇宙微波背景比起其他地方来显得略微亮一些。这是一种极其微小的效应。这些天空“热点”仅仅比“冷点”要热十万分之几,但科学家前所未有地大大松了一口气。“这就像是看见了上帝的面容,”COBE项目组的一位科学家如此宣称。“这是一个世纪大发现,如果不是史上最大发现的话。”这是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宣称的。 多数人觉得这些评论有些夸张过度,但事实上,COBE卫星确实发现了早期宇宙中的星系“种子”。随着大爆炸之后宇宙逐渐膨胀,那些比其他地方密度稍大的区域会逐渐增长,随着它们的引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物质,其密度变得越来越大。它们最终变成了今天我们在附近宇宙所见的星系团和超星系团。COBE并没有见到上帝的脸,而是看到了宇宙中最大也最古老的结构。 当这个发现被宣布时,全世界的媒体都疯狂了。这个故事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电视屏幕和报纸头版上铺天盖地。可能确实还没有其他任何一个科学故事受到如此广泛的媒体关注。 为什么这么多人对一个如此晦涩难懂的故事沉迷其中,这本身就是一个奇怪的故事,这也是我稍后在本书中要讲述的。但在你知道所有这些大惊小怪是什么之前,你需要了解关于宇宙背景的一点儿背景,特别是,你需要了解宇宙大爆炸。 这个故事开始于20世纪第一个10年,当时新一代大型望远镜让天文学家得以深入太空,第一次发现我们所居住的宇宙大致是什么样…… 它是创世最古老的化石 它是宇宙婴儿期的照片 它含有宇宙99.9%的光 即使你处于室内,它也在你身边 发现者曾误以为它是鸽子粪便发出的“光” 《创世余辉》首次印刷于1993年,它讲述宇宙大爆炸余热的故事。不同寻常的是,这种余热至今仍在我们周围。打开你家里的电视,在你换台的时候,屏幕上的花点的1%就来自大爆炸的余辉。在被你的电视天线接收到之前,它已经在宇宙中穿梭了137亿年,上一次它们接触到的,就是“宇宙大爆炸”的火球。 《 创世余辉:破译来自时间起点的信息 》 作者: 马库斯 · 尚恩 译者: 孙正凡 ISBN:978-7-03-046176-6 《创世余辉》讲述的20世纪最重大的宇宙学发现——宇宙大爆炸余辉的发现中所涉及的科学家们的故事,以及1992年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宇宙背景探测者”(COBE)卫星对余辉的观测。本书实际上即源于COBE卫星那张出色的宇宙“婴儿照”,斯蒂芬·霍金称之为“20世纪的最伟大发现,如果不是所有世纪的话”。 星辰大海仍在 我们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 本文主要内容来源于《创世余辉: 破译来自时间起点的信息》楔子部分,文中部分配图来源于网络,仅供学术信息传播使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820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属空心构件先进冷成形技术
sciencepress 2019-9-26 17:02
近年来,航空航天、核能工程以及汽车工程等行业快速发展,对高性能轻量化金属空心构件的需求日益增多。传统制造技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制约了部分复杂空心构件的高性能制造。采用先进成形技术实现空心构件的整体制造是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 金属空心构件的应用背景 冷成形技术是制造高性能金属空心构件的重要方法,其优势明显: 整体成形,流线连续分布; 组织致密; 强度高且质量轻,综合力学性能优越; 成本低,易实现自动化高效制造。 因此,采用冷成形技术制造的金属复杂空心构件在航空航天、核能、舰船、汽车、石化以及建筑等工程领域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 图1 航空飞行器导管类构件 在航空飞行器中,金属空心构件在液压管路、环控管路系统以及承载结构件上具有重要应用,如图1所示。航空器因重量及空间的限制,一般无大尺寸空心构件,且主要形式为弯管、多通以及两者的组合。对于弯管,相对弯曲半径小,其可以有效利用空间,使组件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同时有效降低管路系统重量。多通及其他组合形式的结构大多较为紧凑。 在航空发动机中,大量采用了具有复杂走向的导管系统(图2),承担燃油输送、滑油输送、空气传输及集束电气等任务。由于需要考虑导管与导管间的关系、导管和发动机附件之间的最小距离以及发动机整体轮廓尺寸,导管形状较为复杂且结构较为紧凑。不仅如此,航空发动机上的部分导管还需要承受高温、高压以及振动应力。因此,为保证航空发动机的服役安全性乃至航空器的整体安全性,高性能、高可靠性导管的精确成形应该引起特别的重视。在火箭、导弹等的推进系统中,也大量采用了复杂导管,如图3所示。由于管路众多且设计上要求节省空间,不乏一些相对弯曲半径很小的弯管,避免在有限的空间内管路相互干涉。 图2 航空发动机复杂导管系统 图3 美国某型火箭发动机及某型导弹发动机的复杂导管系统   在卫星及空间站等航天器中,热控系统以及生命保障系统所需的导管相互交织,形成大量空间曲线管路系统,穿行于设备间隙之间。空间曲线管路系统中的导管空间跨度大、形状复杂、制造精度要求高,目前多采用分段加工整体焊接的方法进行生产,存在加工烦琐、误差大、效率低、焊接处易破裂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设计能力和生产能力;而且,空心构件使用寿命、安全性等重要指标难以保证,明显增加了航天器的安全风险。一旦导管出现严重截面椭圆化、泄漏等问题将导致装备动力来源不稳定,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整个航天器瘫痪。 在核能工程中,高性能弯管、多通、异径管等空心构件主要用于核岛回路管道系统、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冷凝水供水管路、沸水堆强迫循环回路等关键位置,对于提高核能工程管路系统的柔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汽车工程中,空心构件的使用量增长迅速,在副车架、悬臂梁、前指梁、纵梁以及排气系统中,整体构件逐步代替了传统的焊件或铸件,在保证零件精度、承载强度及安全性的同时,有效实现了车体整体减重。另外,复杂空心构件在舰船、石化、建筑等重要领域皆有重要的应用,在介质输送、有效承载甚至艺术表现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金属空心构件成形新技术 近年来,随着理论和试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在传统成形技术基础上,发展了一些新的空心构件先进成形技术。这些新成形技术突破了传统成形技术的局限,解决了很多类复杂空心构件精确制造的难题。 No.1 柔性弯曲成形新技术 传统弯曲成形技术对于制造多个不同弯曲半径或连续弯曲的三维弯管难度较大甚至无法成形,另外,模具成本较高。而柔性弯曲成形技术及装备的出现,降低了三维复杂金属弯管的成形难度,技术特征表现为:数控系统控制与管坯直接作用的成形工具的运动轨迹,使管坯产生连续弯曲变形。 图4 典型柔性弯曲成形技术原理示意图 图5 三维自由弯曲技术制造的复杂弯曲零件 图4为典型的柔性弯曲成形技术原理示意图。采用柔性弯曲成形技术,轴线为三维空间曲线、无直段过渡的连续弯曲复杂弯管成形相对容易。图5为三维自由弯曲技术制造的复杂弯曲零件,具有多个不同弯曲半径、无直段过渡的连续弯曲、轴线为三维空间曲线等典型复杂的几何特征。 No.2 液压成形新技术 脉动液压成形是通过间歇性、规律性地控制内压与补料,提高材料流动性,减小局部过度减薄以提高成形极限的一种先进管材成形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管材的成形能力和成形质量。在金属管材的胀形过程中,由于内压做周期性波动,管坯与模具之间发生连续的接触—分离—接触,可有效改善润滑条件,提高轴向进给量。另外,脉动加载方式还可以改变变形集中区的应力状态,从而消除管材胀形过程中出现的有害起皱等缺陷。图6为常规压力加载路径与脉动加载路径下的不同成形效果。从图6中可以看出,脉动液压成形技术可以提高成形极限,消除三通支管易出现的过度减薄甚至破裂的现象。 图6 常规压力加载路径与脉动加载路径下的不同成形效果 管材内外压复合成形技术的工艺原理如图7所示。首先将管坯放入模具,将冲头装入管坯中并进行密封;向管坯内、外表面同时注入高压液体,并使管坯内部的压力大于外表面压力,形成可控的压力差;利用液压缸推动冲头轴向进给实现补料,同时在内、外液压的压差作用下使管坯产生局部大变形;最后排出高压液体,获得局部大变形空心件。通过控制管坯内外压力差改善管坯局部胀形时的应力状态,使胀形过程能够充分进行,提高其胀形极限。在管坯外表面注入的液压油,能很好地改善管坯外表面与模具型腔之间的润滑,实现了有效轴向补料。内外压复合成形技术既可用于成形局部大膨胀量的空心件,又可用于带有间隙的双金属复合管件的整体成形。 图7 管材内外压复合成形技术的工艺原理 按照成形管坯分类,管材液压锻造技术可分为厚壁管液压锻造技术和薄壁管液压锻造技术。若按成形方向分类,可分为径向液压锻造技术、轴向液压锻造技术以及周向液压锻造技术(图8)。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主要关注厚壁空心零件的液压锻造,取得了很好的成形效果。实质上,厚壁管材的液压锻造主要利用金属厚壁管坯在轴向挤压过程中,内腔体积缩小,挤压内部液体造成升压,进而形成支管,是一种自增压或被动增压过程。例如,大尺寸厚壁三通管的液压成形,为降低增压器的昂贵成本,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但是必须看到,传统液压锻造技术若针对厚壁管的径向成形,显然是有局限性的。此外,对于周向截面复杂的零件,轴向液压锻造很难实现成形。金属管材的径向液压锻造,径向压力来自模具合模所产生的压力。利用径向液压锻造的成形方式,在锻造模具设计合理以及预成形坯料性能达标的前提下,可简单快捷地实现复杂截面空心构件的整体成形。 图8 金属管材液压锻造装备及分类 No.3 渐进成形新技术 金属管材渐进成形技术原理及成形装备如图9所示。该技术将金属管材局部旋压技术与多辊自由弯曲成形技术结合,实现三维空间轴线、变截面复杂弯管的整体塑性成形。该技术若是与液压胀形技术结合,壁厚的减薄可以获得更好的控制。另外,该技术由于很容易实现三维复杂弯管的预成形,可以省略传统绕弯后的预成形工序,明显降低三维复杂空心构件的整体制造难度。 图9 金属管材渐进成形技术原理及成形装备 图10为金属管材渐进成形技术示意图。作用在管坯表面的工具头可以沿径向实现伸缩,从而调整金属管材径向压下量。同时,金属管材实施轴向推进,从而在轴向上进行塑性变形。在轴向推进、径向压下以及工具头圆周运动的多向综合作用下,管材发生局部渐进变形,最终制造出异形截面空心构件,如图11所示。 图10 金属管材渐进成形技术示意图 图11 由渐进成形技术制造的异形截面空心构件 No.4 多向加载成形新技术 基于串并联机器人的多向加载无模成形技术原理如图12所示,基于双臂机器人的空心构件轴向扭转无模成形技术示意图如图13所示。 图12 基于串并联机器人的多向加载无模成形技术原理示意图 图13 基于双臂机器人的空心构件轴向扭转无模成形技术示意图 首先,基于精确塑性变形分析,将目标构件的三维轴线、局部特征及强度指标等数据,编译成机器人手臂轨迹曲线数据;其次,控制弯曲机器人及送料机器人夹持坯料前后端并执行预定轨迹路径,然后启动特征机器人对坯料进行局部特征加工;再次,在成形过程中根据成形样件的三维光测数据和三维模型数据的尺寸差异,对机器人手臂轨迹曲线进行实时校正;最后,通过完成对各机器人的全程组合协调控制,实现难变形材料在多向加载及多场耦合条件下的定向均匀流动及连续均匀塑性变形,并实现三维复杂构件弯段与局部特征点空间相对位置的定向矢量控制,最终实现复杂空心构件的整体精确无模成形。 本文摘编自郭训忠等著《金属空心构件先进冷成形技术》第一章绪论及第4节部分内容,略有改动。 《 金属空心构件先进冷成形技术 》 郭训忠,徐勇,陶杰,张士宏  著 责任编辑: 李涪汁,曾佳佳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9.7 ISBN:978-7-03-060183-4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金属空心构件先进冷成形技术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成形方法、成形技术和成形工艺的创新,实现了多种复杂空心构件的整体塑性成形。本书首先对金属管材冷推弯、薄壁管数控绕弯以及复杂空心构件三维自由弯曲等成形新技术进行系统论述;其次对管材旋压成形技术、超高压脉动液压成形技术、液压锻造成形技术以及内外高压复合成形技术等进行深入阐述,拓展传统液压成形技术的应用范围;此外,对多工步成形技术进行系统介绍,实现了多种空心构件塑性成形技术的有机结合,有效地突破了传统单一成形技术的局限,实现了系列复杂空心构件的整体制造。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19年8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9-9-17 14:48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2019年8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2019年8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汉代空心砖墓研究 228 董睿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3-Jul-19 2 医学生物学(第9版) 79 胡火珍,梁素华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9-Jul-19 3 食品毒理学(第二版) 68 单毓娟 大学教材 农林 30-Jul-19 4 新编大学物理实验(第三版) 45 罗晓琴,罗浩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9-Jul-19 5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案例解析与法规汇编 49 北京证监局课题组 专著 经济管理 29-Jul-19 6 家畜性别控制技术(第三版) 128 李喜和 专著 生物科学 28-Jun-19 7 中华鲟保护生物学 328 危起伟 专著 生物科学 30-Jul-19 8 吴文俊全集·数学机械化卷III 198 吴文俊 论文集 数学 29-Jul-19 9 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农业领域报告 112 “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 专著 农林 16-Jul-19 10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润滑材料 7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 专著 材料科学 31-Jul-19 11 全球视野下的马新华人研究 98 吴小安,黄子坚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1-Jul-19 12 中医抗癌案例辨析 52 刘沈林,彭海燕 专著 中医 1-Aug-19 13 耳影像学临床应用 139 迟放鲁,史宇 专著 西医 31-Jul-19 14 高超声速流动数值模拟方法及应用 118 陈坚强 等 专著 航空航天 17-Jul-19 15 飞行器系统工程理论与最佳实践 150 李小光 等 专著 航空航天 17-Jul-19 16 众源影像摄影测量 128 单杰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5-Jul-19 17 在线服务中群体行为演化研究 75 蒋国银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2-Jul-19 18 分形在遥感影像地类识别及遥感地表参数尺度转换中的应用 88 栾海军 专著 地球科学 22-Jul-19 19 土家织锦文化数字化保护与虚拟展示技术研究 98 赵刚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5-Jul-19 20 基于稀疏表示模型的人脸超分辨率研究 42 黄克斌,王锋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2-Jul-19 21 岩体原位试验新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228 周火明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2-Jul-19 22 珠江流域分布式降雨径流模拟 86 熊立华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Jul-19 23 翁同龢书篆孙钦昂墓志 369 陈万卿,刘其山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7-Aug-19 24 机械制图(第三版) 49.8 吴艳萍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5-Aug-19 25 应用文写作教程 49.8 王桂清,卢翠莲,王冬艳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5-Aug-19 26 食品生物化学 (第二版) 69.8 辛嘉英 大学教材 农林 5-Aug-19 27 环境灾害学(第二版) 69 张丽萍 大学教材 资源环境 5-Aug-19 28 汞的分子转化与长距离传输 138 史建波,阴永光,江桂斌 专著 资源环境 8-Aug-19 29 探究钱学森之问——科技创新人才智能分析 168 薛昱 专著 社会科学 7-Aug-19 30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考古与汉文化 21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5-Aug-19 31 丰台南苑汉墓 328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Aug-19 32 吉林省东部地区黑曜岩石器微痕研究 228 方启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Aug-19 33 海岱地区史前时期磨盘、磨棒研究 180 王强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Aug-19 34 糖尿病配餐 35 罗长青 专著 西医 7-Aug-19 35 护理质量管理指标解读 79 李环廷 等 专著 西医 5-Aug-19 36 高空气象探测原理与方法 98 姚振东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6-Jul-19 37 足球 32 柳志刚,董众鸣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8-Aug-19 38 系统生物学在中医风湿病中的应用实践 95 刘健,姜辉 专著 西医 1-Aug-19 39 高超气动外形设计的控制稳定性准则研究 90 闵昌万,王颖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Aug-19 40 有毒与危险海洋生物 60 张黎明 专著 西医 26-Jul-19 41 宝丰廖旗营墓地 328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8-Aug-19 42 Access数据库应用基础实验指导(第二版) 25.9 刘凌波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4-Aug-19 43 线性代数(第二版) 39 李福乐 大学教材 数学 15-Aug-19 44 线性代数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第二版) 36 孙丹娜,李福乐 大学教材 数学 15-Aug-19 45 高等数学(第二版) 56 马少军,张好治,李福乐 大学教材 数学 15-Aug-19 46 高等数学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第二版) 58 马少军,袁冬梅,王殿坤 大学教材 数学 15-Aug-19 47 微积分(经管类)(上册)(第三版) 45 李艳秋 大学教材 数学 14-Aug-19 48 项目评估学(第二版) 68 戚安邦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2-Aug-19 49 数据-价值-驱动:医疗服务资源均等化 182 赵林度 专著 西医 12-Aug-19 50 环境化学前沿(第二辑) 280 江桂斌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2-Aug-19 51 数字化与能源 198 国际能源署(IEA)著;陈伟等译 专著 经济管理 15-Aug-19 52 低渗致密油藏开发提高采收率渗流理论及方法 248 朱维耀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4-Aug-19 53 渝东盐史文集 198 刘卫国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3-Aug-19 54 手术缝合针线临床应用指南 59 孙育红,钱蒨健,周力 专著 西医 12-Aug-19 55 糖尿病与高血压防治读本 98 赵增毅,胡庆山 专著 西医 9-Aug-19 56 全科医师诊疗精要 139 赵增毅,赵哲 专著 西医 9-Aug-19 57 动态锦标赛激励效应与机制设计研究 98 闫威 专著 经济管理 14-Aug-19 58 四川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台湾水青冈的生存现状 75 胥晓,甘小洪,吴定军 专著 资源环境 8-Aug-19 59 硫化矿物流体包裹体活化浮选理论 168 文书明,刘建,邓久帅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5-Aug-19 60 高压直流输电绝缘配合 168 苟锐锋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5-Aug-19 61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论文集 卷Ⅳ 238 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 论文集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6-Aug-19 62 机械制图习题集(第三版) 39.8 程莲萍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2-Aug-19 63 医学细胞生物学(第8版) 79 胡火珍,税青林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1-Aug-19 64 大学物理实验(第六版) 69 张志东,魏怀鹏,展永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1-Aug-19 65 线性代数 28.9 徐琛梅,王秀琴 大学教材 数学 21-Aug-19 66 电动汽车及关键部件测评与开发技术 150 吴志新,周华,王芳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9-Aug-19 67 法医学(案例版) 59.8 李连宏 大学教材 西医 23-Aug-19 68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 32 殷冬梅 大学教材 西医 21-Aug-19 69 外科护理学(案例版) 150 徐红 本科教材 西医 21-Aug-19 70 微生物遗传与分子生物学 238 谭华荣 专著 西医 22-Aug-19 71 肝脏移植--------移植与供体相关新技术 198 焦兴元,朱晓峰 专著 西医 16-Aug-19 72 深度学习(上) 168 张宪超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1-Aug-19 73 高等药理学(第二版) 150 丁健 专著 西医 9-Aug-19 74 施氏伤科吴云定临证经验集萃 60 孙波,陈建华 专著 中医 9-Aug-19 75 基于膜过程的中药制药分离技术——基础与应用 200 郭立玮,朱华旭 专著 西医 12-Aug-19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4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19年7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9-9-17 14:41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2019年7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2019年7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解读南海I号——打捞篇 68 李岩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5-Jun-19 2 异域空间的神秘使者:科幻电影中的奇异生命 45 王麟 科普 语言、教育 26-Jun-19 3 明日的王者 人工智能:科幻电影中的信息科技 45 冯志刚 王麟 科普 语言、教育 28-Jun-19 4 脑机交互系统技术 136 刘亚东,周宗潭,胡德文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6-Jun-19 5 大学计算机基础 59.8 朱正国,何春燕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8-Jun-19 6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 39.8 朱正国 本科教材 计算机、通信 28-Jun-19 7 机械学基础(第四版) 69.8 马惠萍,蒋秀珍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5-Jun-19 8 电力电子技术(第三版) 59.8 贺益康、潘再平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6-Jun-19 9 医学生物学与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程(第3版) 29 杨春蕾,蔡晓明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5-Jun-19 10 微生物学实验(第四版) 55 蔡信之,黄君红 本科教材 生物科学 24-Jun-19 11 量化投资实践(MATLAB版) 69 点宽金融科技实践教育丛书编委会 大学教材 数学 21-Jun-19 12 船舶设计原理 98 林焰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Jun-19 13 自愈型配电网安全运行主动控制理论 128 盛万兴,宋晓辉,孟晓丽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6-Jun-19 14 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 第五分册:不锈钢 88 崔崑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Jun-19 15 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 第六分册:耐热钢与高温合金 118 崔崑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Jun-19 16 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 第三分册:合金结构钢 128 崔崑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Jun-19 17 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 第四分册:工模具钢 118 崔崑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Jun-19 18 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 第一分册:合金钢基础 150 崔崑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Jun-19 19 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 第二分册:非合金钢、低合金钢和微合金钢 96 崔崑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Jun-19 20 智能控制算法及其应用 80 黄从智,白焰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6-Jun-19 21 粒计算与数据推理 98 闫林,闫硕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5-Jun-19 22 过程控制系统 98 刘红波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5-Jun-19 23 单控制器与多控制器自适应动态规划(英文版) 168 宋睿卓,魏庆来,李擎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4-Jun-19 24 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与应用(英文版) 128 郑宇军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6-Jun-19 25 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测试与评价 49.8 林文弢,魏源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25-Jun-19 26 青少年体态与健康 49.8 林文弢,王春阳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25-Jun-19 27 电子商务(第四版) 58 张润彤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6-Jun-19 28 区域创新、创业、创投指数构建及评价 125 李垣,李春燕,杨蒙莺 专著 经济管理 26-Jun-19 29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与检测技术 128 张庆华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5-Jun-19 30 鄱阳湖流域主要藻类图谱 228 戴国飞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6-Jun-19 31 中国茂兰哺乳动物 168 黄乘明,姚正明 专著 生物科学 27-Jun-19 32 陕西子午岭植物图鉴 380 白重炎,贾茜 专著 生物科学 26-Jun-19 33 中国市树 198 郄光发 等 专著 农林 26-Jun-19 34 松嫩盐碱化草地的恢复理论与技术 328 王德利 专著 资源环境 25-Jun-19 35 活在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世界里 68 (美)罗伯特·H.尼尔森著;马剑波编译 科普 科普读物 25-Jun-19 36 智库DIIS理论方法 268 潘教峰 专著 社会科学 24-Jun-19 37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及变化 268 赵林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5-Jun-19 38 永远的郭永怀——纪念郭永怀先生牺牲50周年 98 李家春,刘桂菊 报告类 数学 25-Jun-19 39 吴文俊全集·数学思想卷 88 吴文俊 论文集 数学 26-Jun-19 40 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理论与方法 160 李成名,刘晓丽 专著 地球科学 25-Jun-19 41 三峡库区生态补偿额度测算及生态效益评估 110 官冬杰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7-Jun-19 42 储能功率变换与并网技术 168 蔡旭 李睿 李征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6-Jun-19 43 晶体生长中输运现象及晶体缺陷 168 方海生,刘胜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Jun-19 44 精确高效求解辐射传递方程的DRESOR法 158 程强,黄志锋,周怀春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Jun-19 45 面向故障诊断应用的粗糙集理论及方法 98 刘金福,白明亮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Jun-19 46 液体空化技术应用 118 蔡军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Jun-19 47 石窟寺研究(第9辑) 208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4-Jun-19 48 重庆三峡后续工作考古报告集(第一辑) 568 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5-Jun-19 49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西周金文字体卷 198 王帅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0-Jun-19 50 加速退化数据建模与统计分析方法及工程应用 99 王浩伟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4-Jun-19 51 针刺神经电信号分析与建模 118 于海涛,王江,邓斌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6-Jun-19 52 医学大体形态学实验(第2版) 62 阎文柱,左中夫 大学教材 西医 26-Jun-19 53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 49.8 赵文龙 大学教材 西医 26-Jun-19 54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 39.8 胡巧红 大学教材 西医 21-Jun-19 55 自我护肤教程 39 叶伊琳,向雪岑 专著 西医 27-Jun-19 56 骨科静脉治疗手册 48 侯晓玲,刘晓艳 专著 西医 28-Jun-19 57 衰弱老年人自我管理与家庭照护 48 陈茜,吴锦晖 专著 西医 28-Jun-19 58 急危重症患者预见性护理 45 王丽芹,张晓琳,张俊红 专著 西医 25-Jun-19 59 手术室护理操作指南(第2版) 169 孙育红 专著 西医 25-Jun-19 60 瘫痪患者康复护理手册 45 王军 专著 西医 24-Jun-19 61 心肺运动试验经典病例分析 102 陈韵岱,石亚君 专著 西医 26-Jun-19 62 法定药用植物志-华东篇 第三册 418 赵维良 专著 中医 25-Jun-19 63 岭南地产药鉴别与应用 88 林华,钟燕珠 本科教材 中医 24-Jun-19 64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理论与实践 69 吴秀敏 等 专著 农林 12-Jun-19 65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46 刘永贵,李亚群 本科教材 语言、教育 10-Jun-19 66 应用型本科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138 张宇华 专著 语言、教育 20-Jun-19 67 轻松学会计 49 郭漫勤 大学教辅 经济管理 12-Jun-19 68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与应用——以重庆市为例 79 丁勇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2-Jun-19 69 货币政策、过度投资及企业财务困境研究 80 冉渝 专著 经济管理 12-Jun-19 70 Java平台项目设计与开发 56 解绍词,金霜,杜伟奇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6-Jun-19 71 贵州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与政策研究 118 王红蕾 专著 经济管理 12-Jun-19 72 内部信任对农民合作社绩效的影响研究 89 邵慧敏 专著 经济管理 19-Jun-19 73 乡村振兴探索——以贵州省为例 119 邱蓉,何律琴,刘琦 专著 经济管理 19-Jun-19 74 南海海洋鱼类原色图谱(二) 258 陈国宝 等 图册 农林 27-Jun-19 75 人道物流 79 (哥)罗兰多·托马斯尼等著;王熹徽等译 专著 经济管理 27-Jun-19 76 地表水环境数值模拟与预测——EFDC建模技术及案例实训 259 李一平,龚然,(美)保罗·克雷格 专著 资源环境 27-Jun-19 77 数学分析讲义(第一册) 69 张福保,薛星美,潮小李 大学教材 数学 28-Jun-19 78 数学分析讲义(第三册) 69 张福保,薛星美,潮小李 大学教材 数学 28-Jun-19 79 数学分析讲义(第二册) 69 张福保,薛星美,潮小李 大学教材 数学 28-Jun-19 80 中国土系志·吉林卷 268 张甘霖总主编;隋跃宇,焦晓光,李建维著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25-Jun-19 81 基于对流层散射信道的时间同步技术 90 陈西宏,刘强,刘继业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Jun-19 82 多粒度计算与三支决策 138 梁吉业,姚一豫,李德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Jul-19 83 微结构光纤设计、制备及应用 118 娄淑琴,李曙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Jul-19 84 再制造工程管理 120 梁秀兵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Jul-19 85 石油化工工艺学 79 山红红,张孔远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Jul-19 86 中医症状辑要 69 成词松,诸毅晖 大学教材 中医 1-Jul-19 87 海洋常见动物门类及海滨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图册 98 周长发 等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6-Jun-19 88 高速列车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 98 陈辉,吴圣川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Jul-19 89 新编统计学教程(第三版) 49 胡波,郭骊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Jul-19 90 2019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 86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 专著 经济管理 1-Jul-19 91 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创新研究 152 陆亚东,孙金云,武亚军 专著 经济管理 28-Jun-19 92 跨境电商背景下物流风险管理研究 86 李文立,逯宇铎,孙秀英 专著 经济管理 28-Jun-19 93 供应链联盟的运作策略及稳定性 112 周永务,李昌文,肖旦 专著 经济管理 28-Jun-19 94 水醇溶性共轭聚合物光电材料及应用 118 黄飞 等 专著 材料科学 28-Jun-19 95 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研究与保护 298 孙卫邦,杨静,刀志灵 专著 生物科学 27-Jun-19 96 中国虫茶 198 文礼章 专著 生物科学 28-Jun-19 97 甘肃草原植物图鉴 580 赵忠 专著 生物科学 27-Jun-19 98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64卷 金小蜂科(二) 金小蜂亚科 328 肖晖,黄大卫,矫天扬 专著 生物科学 28-Jun-19 99 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一卷 土壤中的暗色丝孢菌 420 张天宇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28-Jun-19 100 野生人参鉴别技术 268 李桂生 专著 生物科学 28-Jun-19 101 湿地鸟类科学探索 68 张勇 专著 生物科学 25-Jun-19 102 超表面电磁调控机理与功能器件应用研究 98 许河秀 专著 物理(力学) 14-Jun-19 103 欠发达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 168 李小建 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Jul-19 104 赤潮立体监测系统 198 徐韧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8-Jun-19 105 生命的智慧:游苏宁科学书评 68 游苏宁 科普 语言、教育 1-Jul-19 106 中国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2019 198 潘教峰 报告类 经济管理 2-Jul-19 107 长安学研究(第四辑) 108 黄留珠,贾二强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6-Jun-19 108 近五百年黄土高原的环境扰动与社会变迁(1449—1949年) 87 张萍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Jul-19 109 世界三次严重核事故始末 88 邢继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Jun-19 110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青铜瓿卷 158 孙妙华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8-Jun-19 111 内科护理学(案例版) 158 张洪,魏秀红 本科教材 西医 1-Jul-19 112 临床躯体症状的心身医学分类及诊疗共识(第3版) 39 孙学礼,曾凡敏 专著 西医 5-Jul-19 113 男性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专家共识(2018版) 28 孙颖浩 专著 西医 1-Jul-19 114 手术室医疗设备精细化管理与操作指南 88 高建萍,姚兰,杨雪松 专著 西医 1-Jul-19 115 基础血液学 298 程涛 专著 西医 25-Jun-19 116 口腔正畸与颜面美容 88 朱云山,施洁珺 专著 西医 26-Jun-19 117 肠外肠内营养学名词 68 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等 专著 西医 28-Jun-19 118 阿尔茨海默病名词 68 阿尔茨海默病名词审定委员会 专著 西医 28-Jun-19 119 结核病学名词 88 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等 专著 西医 28-Jun-19 120 图解膝关节置换手术操作与技巧 258 王坤正 专著 西医 28-Jun-19 121 预后控制外科 88 刘荣 专著 西医 28-Jun-19 122 军事睡眠医学 258 张熙 专著 西医 1-Jul-19 123 妇产科疾病护理常规 50 姜梅 专著 西医 1-Jul-19 124 罗顿颅脑颈部解剖彩色图谱(中文翻译版) 318 (美)玛丽亚 佩里斯-塞尔达等著;倪鑫等译 专著 西医 26-Jun-19 125 颈淋巴结清扫术实用指南(中文翻译版) 148 (意)马可·卢乔尼(Marco Lucioni)著;刘良发等译 专著 西医 26-Jun-19 126 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与危害防治技术(第2版) 150 唐仕川,张美辨,方四新 专著 西医 1-Jul-19 127 环境污染评价与治理政策研究 78 郭四代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5-Jun-19 128 煤矿采掘工作面多场联合探测技术及突水灾害源预报研究 109 占文锋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Jun-19 129 木质藤本植物资源(上册) 258 牟凤娟 等 专著 农林 25-Jun-19 130 电子材料制造技术实验教程 46 贾利军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7-Jun-19 131 自主水下机器人 128 徐会希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7-Jun-19 132 中国近代大学校园与建筑 98 蔡凌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Jul-19 133 高等工程数学 89 朱元国 等 研究生教材 数学 1-Jul-19 134 变化环境下不同时空尺度径流演变及其归因研究 149 张强 专著 地球科学 1-Jul-19 135 水利风险分析与决策 99 唐德善 研究生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Jul-19 136 堤坝基岩集中渗漏机理与探测 99 叶合欣,黄锦林,陈亮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Jul-19 137 太湖东苕溪流域农药面源污染控制与消减技术 89 单正军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Jul-19 138 煤炭城市地-矿冲突分析及其调控研究 99 蒋冬梅 专著 地球科学 1-Jul-19 139 人体解剖学理论与实验学习指导(第三版) 52 张露青 大学教材 西医 25-Jun-19 140 药物设计:方法、概念和作用模式 380 Gerhard Klebe著 专著 西医 26-Jun-19 141 孙怡春临证经验集萃 60 孙怡春 专著 中医 27-Jun-19 142 印度洋金枪鱼渔业管理 98 许柳雄,戴小杰 专著 农林 24-Jun-19 143 多孔纤维材料热湿传递模型及应用 90 李凤志,李翼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Jun-19 144 蒂娜和糖豆儿的甜蜜旅行 39.8 石渭潍 科普 科普读物 28-Jun-19 145 大型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体系规划、建设与管理 88 叶显文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9-Jul-19 146 高校学历继续教育招生制度研究与探索 56 张一春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9-Jul-19 147 中国管理科学的研究与实践——第四届中国管理科学论坛论文集 196 刘人怀,丁烈云 论文集 社会科学 25-Jun-19 148 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区划与预警 248 潘进军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Jul-19 149 南海北部泥底辟/泥火山形成演化与油气及水合物运聚成藏 218 何家雄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1-Jul-19 150 低维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学 150 俞书宏 专著 材料科学 1-Jul-19 151 聚酰(亚)胺分离膜材料 128 张所波,李南文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2-Jul-19 152 硅酸盐矿物功能材料 298 杨华明 等 专著 材料科学 26-Jun-19 153 中国湖泊调查报告 260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27-Jun-19 154 电力设备腐蚀与防护 118 谢学军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Jul-19 155 导电媒质中涡流分析的解析理论 128 马西奎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1-Jul-19 156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裂缝与注水诱导裂缝 218 曾联波,赵向原 专著 地球科学 11-Jul-19 157 南方民族考古(第十六辑) 158 四川大学博物馆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Jul-19 158 成都考古发现(2016) 328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0-Jun-19 159 姑溪河—石臼湖流域先秦时期聚落考古调查与研究 368 中国国家博物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8-Jun-19 160 寻根中原——廖永民考古论文集萃 188 廖永民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8-Jun-19 161 邯郸薛庄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298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 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8-Jun-19 162 布尔函数间接构造的研究 68 张凤荣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Jul-19 163 囊胚玻璃化冷冻:从胚胎实验室到临床 148 王秀霞,李达 专著 西医 25-Jun-19 164 临床工程学 268 赵国光,严汉民 专著 西医 11-Jul-19 165 胃功能血清学检测基础与临床 148 袁媛 专著 西医 8-Jul-19 166 核电厂一回路源项和排放源项 148 刘新华 专著 西医 1-Jul-19 167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素质训练手册 79 张翼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5-Jun-19 168 制度环境、终极控制人代理与债务融资行为 69 李宁,刘星 专著 经济管理 25-Jun-19 169 制度、信息与公司股利平稳性 89 陈名芹,刘星 专著 经济管理 21-Jun-19 170 电子电路电镀技术 80 李元勋 等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1-Jun-19 171 电子电镀铜柱及其酸洗缓蚀剂技术 99 陶志华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1-Jun-19 172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 98 傅蕴英 专著 经济管理 28-May-19 173 沼液农业利用理论与实践 136 伍钧,杨刚,沈飞 大学教材 资源环境 25-Jun-19 174 喀斯特小流域土壤异质性研究 108 周运超,张珍明,黄先飞 专著 资源环境 12-Jun-19 175 地统计学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 98 陈新军 等 专著 农林 25-Jun-19 176 能源互联网导论 46 杨峰,李瑞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5-Jun-19 177 不确定环境下基于确信度证据推理的多属性决策方法研究 98 靳留乾 专著 社会科学 20-Jun-19 178 高海拔隧道工程 129 王明年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May-19 179 地质与岩土工程矩阵离散元分析 199 刘春 专著 地球科学 25-Jun-19 180 现代白酒酿造微生物学 398 徐岩 专著 农林 1-Jul-19 181 东江、黄河、辽河流域地表水文过程模拟及水利工程水文效应研究 129 张强 专著 地球科学 27-Jun-19 182 人口-土地城市化耦合过程及其机制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99 王亚华 专著 地球科学 1-Jul-19 183 采动影响下岩体变形与工程应用 99 程健维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Jul-19 184 地质与岩土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 298 施斌,张丹,朱鸿鹄 专著 地球科学 1-Jul-19 185 黄土地貌传承:建模与发现(英文版) 199 熊礼阳 专著 地球科学 25-Jun-19 186 混凝土坝服役性态安全监控多尺度分析理论及其应用 199 赵二峰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Jun-19 187 中国优质特色烤烟典型产区烟叶质量风格特征 798 徐宜民 等 专著 农林 25-Jun-19 188 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自我保健 25 郑昱新,曹月龙 生活健康 西医 25-Jun-19 189 常见疾病临床药学监护案例分析——呼吸系统疾病分册 60 沈甫明,王昌惠 专著 西医 25-Jun-19 190 转型中国:生态化视角与战略 150 王祥荣 专著 资源环境 28-Jun-19 191 自闭症儿童舞蹈治疗康复手册 50 马古兰丹姆 专著 西医 25-Jun-19 192 人椅系统空气动力特性模拟与分析 128 陈德华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Jun-19 193 二维原子晶体材料和器件 96 台国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Jun-19 194 抽水蓄能机组优化控制问题及其启发式优化方法 88 李超顺,周建中,许颜贺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Jun-19 195 宜昌地区寒武系页气富集成藏与勘探实践 198 陈孝红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7-Jun-19 196 我看见沧海桑田 39 徐洪河 科普 生物科学 28-Jun-19 197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二版) 69.8 贾振元,王福吉,董海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16-Jul-19 198 大学实验化学(第三版) 59 周昕,罗虹,刘文娟 大学教材 化学 15-Jul-19 199 高分子化学教程(第五版) 69 江波 等 大学教材 化学 18-Jul-19 200 岩土塑性力学(英文版) 180 刘元雪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Jun-19 201 应急响应情报体系:理论、技术与实践 172 苏新宁 等 专著 语言、教育 18-Jul-19 202 时间域电磁法勘探的正演问题研究 138 胡祥云,李建慧,彭荣华 专著 地球科学 15-Jul-19 203 南极普里兹带地质图(1:500 000) 138 赵越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28-Jun-19 204 东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地质图(1:50000) 198 胡健民 等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28-Jun-19 205 矿用产品与煤炭质量测试技术与装备 455 李学来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1-Jul-19 206 川渝黔鄂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与有利选区 168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Jun-19 207 熠彩千年——大同地区墓葬壁画 328 大同市博物馆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16-Jul-19 208 西域文史(第十三辑) 168 朱玉麒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9-Jul-19 209 高效模拟前端集成电路 128 朱樟明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6-Jul-19 210 数字陶瓷设计软件理论与技术 128 雍俊海,古和今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5-Jul-19 211 精神医学名词 78 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等 专著 西医 15-Jul-19 212 工作场所压力——群体性挑战(中文翻译版) 98 国际劳工组织著;张敏,陈娜译 专著 西医 15-Jul-19 213 腹盆部影像诊断陷阱与典型征象 198 (埃及)哈立德·M.埃尔萨耶斯等主编;严福华等译 专著 西医 1-Jul-19 214 眼底疾病病例精解——问题导向学习手册 78 陈有信 专著 西医 16-Jul-19 215 孔子故里中医医案 198 曲阜市卫生健康局 专著 中医 1-Jul-19 216 中药饮片注册标准研究概要 128 肖永庆,张村 专著 中医 17-Jul-19 217 3S综合实习指导书 48 许新惠,谈树成,赵飞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26-Jun-19 218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研究 80 朱四喜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6-Jun-19 219 新时代素质提升趣味生物实验 60 王威,洪剑,王愉鑫 科普 生物科学 26-Jun-19 220 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76 范龙昌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6-Jun-19 221 绵阳传统村落 148 符娟林,赵春容,李亮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6-Jun-19 222 机器学习方法在电磁逆散射问题中的应用研究 126 张清河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7-Jun-19 223 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区域气候效应 119 于灵雪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8-Jul-19 224 沉管隧道设计施工手册 综合篇(Ⅲ) 98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Jun-19 225 沉管隧道设计施工手册 预制篇 278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Jun-19 226 Science125个前沿问题解读(上、下册) 368 高福 专著 社会科学 18-Jul-19 227 隧道突水突泥致灾系统与孕灾评判 199 李术才,许振浩,杜毓超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Jun-19 228 济南章丘大圣寺壁画保护研究 128 仝艳锋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2-Jul-19 229 医学高等数学(第四版) 49 马建忠 大学教材 数学 22-Jul-19 230 土地评价与管理(第三版) 59 蒙吉军 本科教材 经济管理 25-Jul-19 231 城乡规划概论 89 何锦峰 等 本科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Jul-19 232 项目管理学(第三版) 58 戚安邦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2-Jul-19 233 变化环境下珠江河网区水文过程演变研究 188 刘丙军 专著 地球科学 22-Jul-19 234 发现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理论与方法 150 江桂斌,阮挺,曲广波 专著 资源环境 24-Jul-19 235 巴丹吉林沙漠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循环模式 168 王旭升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Jul-19 236 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技术预见报告 178 “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Jul-19 237 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医药卫生领域报告 86 “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 专著 西医 16-Jul-19 238 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机械与运载领域报告 75 “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 编 专著 机械、自动化 16-Jul-19 239 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综合报告 158 “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Jul-19 240 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能源与矿业领域报告 168 “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Jul-19 241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报告集·第十二辑 58 白春礼 科普 社会科学 26-Jul-19 242 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仪器仪表领域报告 65 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基金委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Jul-19 243 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环境与轻纺领域报告 138 “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 专著 资源环境 16-Jul-19 244 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信息与电子领域报告 68 “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6-Jul-19 245 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土木、水利与建筑领域报告 98 “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Jul-19 246 邺城北吴庄出土佛教造像 32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等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26-Jul-19 247 文物研究(第23辑) 158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8-Jul-19 248 长沟汉墓 228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2-Jul-19 249 监护仪临床应用与指导 39 关红,黄丽红 专著 西医 24-Jul-19 250 专利维持理论及实证研究 160 乔永忠 专著 语言、教育 8-Jul-19 251 知识产权布局和运营研究——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例 120 冯薇 专著 经济管理 26-Jun-19 252 工业机器人系统及其先进控制方法 120 宋永端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5-Jun-19 253 材料的设计、模拟与计算——CASTEP的原理及其应用 198 陈志谦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1-Jul-19 254 沉管隧道设计施工手册 综合篇(Ⅱ) 148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2-Jul-19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19年6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9-9-17 14:31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2019年6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2019年6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有人航天器设计原理 248 (美)Pasquale M Sforza著;张育林 王兆魁译 专著 航空航天 28-May-19 2 亲爱的孩子之绘心绘语 53 庞杏丽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8-May-19 3 空间数据分析教程(第二版) 59 王劲峰,廖一兰,刘鑫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27-May-19 4 滚动转子式制冷压缩机噪声与振动 198 黄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May-19 5 高超声速飞行器预测控制方法 98 王鹏,汤国建,程仙垒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May-19 6 碎屑岩油气储层研究指南——二连中生代裂谷盆地研究例证 398 张以明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7-May-19 7 中国典型铀矿床岩石物性特征 118 邓居智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4-May-19 8 构造极复杂煤炭采取水文地质条件立体探查与综合评价 218 吴基文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4-May-19 9 终点效应学(第2版) 99 王树山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May-19 10 吴文俊全集·拓扑学卷II 158 吴文俊 论文集 数学 10-May-19 11 施雅风年谱 238 苏珍,施建平,顾人和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4-May-19 12 宋史研究论丛 第23辑 137 姜锡东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8-May-19 13 创新生态视角下的科学普及 158 张士运 等 专著 社会科学 29-May-19 14 浅埋煤层覆岩运移规律与围岩控制 180 杨俊哲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May-19 15 油气光学实验 138 赵昆 等 教材 地球科学 29-May-19 16 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理论与技术应用 128 明廷臻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May-19 17 京津冀传统高能耗产业升级与新兴绿色产业培育研究 158 贾品荣,郭广生 专著 经济管理 29-May-19 18 护理美学(案例版) 35 韩继明 大学教材 西医 29-May-19 19 炎症因子与慢病防控 96 张积仁,吴婧 专著 西医 27-May-19 20 肺癌综合影像诊断学 269 伍建林,王云华,吴宁 专著 西医 23-May-19 21 波动力学基础 79 高光发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9-May-19 22 现代心脏病学进展2019 98 葛均波,方唯一 专著 西医 28-May-19 23 重生 巴洛克时期的西里西亚——波兰弗罗茨瓦夫国立博物馆馆藏精品展 98 首都博物馆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10-May-19 24 天津博物馆论丛(2016) 198 天津博物馆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7-May-19 25 小学生数独加强版(上) 32 (日)津内口真之著;蒋萌译 科普 语言、教育 31-May-19 26 小学生数独加强版(下) 32 (日)津内口真之著;蒋萌译 科普 语言、教育 31-May-19 27 基础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 59 刘霞 本科教材 化学 6-Jun-19 28 面向未来的小学数学教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课题研究案例 59.8 黄利华,芦咏莉 应用技术 语言、教育 4-Jun-19 29 城镇防沙理论与工程 228 邹学勇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May-19 30 涂料化学(第三版) 80 洪啸吟,冯汉保,申亮 基础理论 化学 4-Jun-19 31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 188 丁永建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9-May-19 32 吴文俊全集·数学机械化卷IV 128 吴文俊 论文集 数学 31-May-19 33 吴文俊全集·博弈论、代数几何、图的平面嵌入卷 88 吴文俊 论文集 数学 31-May-19 34 吴文俊全集·数学机械化II 158 吴文俊 论文集 数学 31-May-19 35 吴文俊全集·数学史卷 128 吴文俊 论文集 数学 31-May-19 36 施雅风手迹 288 刘潮海,蒲健辰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Jun-19 37 InSAR原理与应用 99 刘国祥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1-May-19 38 2018中国同位素与辐射技术产业发展报告 88 雷增光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4-Jun-19 39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理论 480 杨胜雄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May-19 40 透析饮食宝典 49.8 张凌 高职教材 西医 3-Jun-19 41 商周青铜器铸造工艺研究 25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4-Jun-19 42 增强现实:原理、算法与应用 145 鲍虎军,章国锋,秦学英 专著 计算机、通信 4-Jun-19 43 大规模MIMO检测算法VLSI架构——专用电路及动态重构实现 128 刘雷波,彭贵强,魏少军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6-Jun-19 44 医学分子生物学理论与研究技术 75 韩梅 研究生教材 西医 6-Jun-19 45 基础护理学(案例版) 85 卢建文,石红丽 大学教材 西医 6-Jun-19 46 社区神经康复学(第2版) 158 励建安,项洁,倪隽 专著 西医 3-Jun-19 47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关键技术——鼻外科学 265 (美)大卫·W.肯尼迪主编;张秋航等译 专著 西医 6-Jun-19 48 中国心肺复苏培训教程 68 王立祥,刘中民,刘亮 专著 西医 4-Jun-19 49 空间制冷器技术 118 吴亦农,董德平,陆燕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4-May-19 50 麻辣数独(传说篇) 39 (日)冈本广著;蒋萌译 科普 语言、教育 10-Jun-19 51 六宫变型数独专项突破之连续数独 38 陈诗雨,陈卓全 科普 语言、教育 10-Jun-19 52 麻辣数独(大神篇) 39 (日)冈本广著;蒋萌译 科普 语言、教育 10-Jun-19 53 麻辣数独(高手篇) 39 (日)冈本广著;蒋萌译 科普 语言、教育 10-Jun-19 54 理·想:以太坊的区块链创世录 128 (加)维塔利克·布特林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13-Jun-19 55 低碳电力系统理论与应用 168 康重庆,陈启鑫,夏清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1-Jun-19 56 复杂工业过程运行状态优性评价 90 王福利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2-Jun-19 57 水下机器人导航技术 90 张强,张雯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2-Jun-19 58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重大行动计划研究 98 卢秉恒 专著 经济管理 6-Jun-19 59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重大行动计划研究 98 钟志华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6-Jun-19 60 化学简史 98 徐建中,马海云 基础理论 化学 6-Jun-19 61 山里红活性成分高效分离与利用 118 罗猛 专著 农林 5-Jun-19 62 格物建新——夏建白院士文集 480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专著 物理(力学) 10-Jun-19 63 雅鲁藏布江中游裂腹鱼类生物学与资源保护 298 谢从新 等 专著 农林 5-Jun-19 64 生命的奇迹:游苏宁医学书评 68 游苏宁 科普 语言、教育 11-Jun-19 65 煤田地质勘探与矿井地质保障技术 420 张群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Jun-19 66 介孔复合材料的相变及热输运特性 138 冯妍卉,冯黛丽,张欣欣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2-Jun-19 67 二氧化碳炼钢理论与实践 180 朱荣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5-Jun-19 68 “小白礁I号”——清代沉船遗址发掘报告 268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 报告类 历史地理、考古 10-Jun-19 69 药理学学习指导 42 杨俊卿,杨俊霞 大学教材 西医 12-Jun-19 70 神经泌尿学-临床循证指南(中文翻译版) 180 (加)杰克斯·科尔科斯等著;薛蔚等译 专著 西医 10-Jun-19 71 硬质胆道镜保胆取石(息肉)技术指引 68 乔铁 专著 西医 11-Jun-19 72 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 108 邓洪平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7-May-19 73 配电网铁磁谐振原理及防护 79 刘红文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7-May-19 74 工程咨询企业技术创新——创新体系、创新模式与评价指标 120 魏永幸 专著 经济管理 28-May-19 75 还原-磨选新技术及其应用 119 范兴祥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1-May-19 76 多孔介质中酸液流动反应行为研究 99 李年银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May-19 77 重庆流动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17年) 119 李孜,谭江蓉,薛晓 专著 经济管理 10-May-19 78 航空发动机液压控制系统 59 王彬 大学教材 航空航天 6-Jun-19 79 岩土体传热过程及地下工程环境效应 99 王义江,周国庆,周扬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1-Jun-19 80 法医DNA实验室实用手册 100 周怀谷,陈荣华,吴丹 专著 西医 5-Jun-19 81 青少年软式曲棍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中英文版) 80 全国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研制组 大学教材 生活、文体娱乐 3-Jun-19 82 现代社区园艺完全手册 38 贺坤 科普 农林 3-Jun-19 83 肝病临床问题与策略 40 徐列明 专著 西医 3-Jun-19 84 全球司法鉴定实践 180 (美)Douglas H. Ubelaker著;何晓丹等译 专著 法律 31-May-19 85 涂层薄膜应力及其纳米压痕检测(英文) 120 王海斗,朱丽娜,徐滨士 专著 材料科学 17-Jun-19 86 多目标学习算法及其应用 98 赵佳琦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0-Jun-19 87 客户满意系统实现方法 132 谭旭光,熊伟 专著 经济管理 19-Jun-19 88 国门风云 298 李新实,李莉 专业工具书 社会科学 17-Jun-19 89 航空航天材料化学概览 138 江雷,朱英 基础理论 航空航天 20-Jun-19 90 光化学与热加速老化 128 (美)Robert L.Feller著;陈海玲译 专著 化学 14-Jun-19 91 (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催化技术) 158 刘仲毅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Jun-19 92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集成研究 148 熊友才,李凤民 专著 资源环境 19-Jun-19 93 北戴河国家湿地公园高等植物图鉴 248 唐宏亮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17-Jun-19 94 中国重点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180 张远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9-Jun-19 95 甜味分子与甜味觉:甜味化合物的结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128 刘波 专著 生物科学 10-Jun-19 96 吴文俊全集·数学机械化I 188 吴文俊 论文集 数学 17-Jun-19 97 吴文俊全集·拓扑学卷I 178 吴文俊 专著 数学 17-Jun-19 98 矿井建设技术 355 刘志强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Jun-19 99 智能电网基本理念与关键技术 168 余贻鑫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4-Jun-19 100 复杂环境下输电工程运行特性数学模型及仿真 98 祝贺,杨晓军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Jun-19 101 生物质水解转化酯类燃料及化学品 168 雷廷宙,林鹿,王志伟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9-Jun-19 102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实施指南——工作场所职业病预防控制标准实施指南 58 李涛,朱秋鸿 专著 西医 20-Jun-19 103 身心并护临床实践 55 皮红英,马燕兰,王玉玲 专著 西医 20-Jun-19 104 实用运动营养学(中文翻译版,原书第5版) 198 (澳)路易丝·伯克(Louise Burke)等主编;常翠青,艾华主译 专著 西医 17-Jun-19 105 小儿与青少年妇科学 298 石一复,朱雪琼 专著 西医 21-Jun-19 106 罗田中草药名录 78 蔡炳文 专著 中医 17-Jun-19 107 下辽河平原地下水脆弱性与风险性评价 129 孙才志,郑德凤,吕乐婷 专著 资源环境 17-Jun-19 108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9:中国制造40年与智能制造 198 李廉水 等 报告类 经济管理 17-Jun-19 109 太湖流域重大治污工程水生态影响监测与评估 128 吴时强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7-Jun-19 110 凤丹研究 96 郑艳 专著 生物科学 5-Jun-19 111 剑与盾之歌:人类对抗病毒的精彩瞬间 68 刘欢 科普 西医 10-Jun-19 112 地质灾害防范自救 49 霍志涛 等 科普 地球科学 10-Jun-19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25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同样是“吃醋”,中外食醋有何不同?
sciencepress 2019-9-17 14:11
酿造食醋是以粮食、果实、酒精等含有淀粉、糖类、酒精的原料单独或混合使用,经过微生物发酵酿造而成的一种酸性调味品。 食醋是中国烹饪方式密切依赖的酸性调味品 中外食醋的区别 受气候条件不同、原料品种有别、传统消费习惯差异、技术发展水平高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食醋生产工艺各具鲜明的区域特征。 欧美国家主要利用葡萄、苹果中的糖类原料,或者直接采用食用酒精为原料,利用单一菌种进行液态发酵生产获得食醋产品; 我国传统食醋主要采用淀粉类原料进行生产,其发酵过程主要可分为糖化、酒精发酵、醋酸发酵三个步骤,各步骤可复合进行,也可以分步操作。 根据醋酸发酵过程生产方式的不同,可以将食醋分类三类: 固态发酵食醋,如镇江香醋、山西老陈醋、四川麸醋等; 液态发酵食醋,如法国奥尔兰果醋、意大利葡萄香醋、西班牙雪利醋、德国液态发酵白醋等; 固液复合发酵食醋,如福建红曲醋、浙江玫瑰醋、日本福山米醋等。 中国食醋的风味特点 谷物发酵原料经过多步骤的生产工艺处理,通过混合的微生物群落发酵转化,发生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最终形成了风味独特,香气浓郁的食醋产品。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气候环境、原料品种、酿造工艺的差异,形成了我国传统食醋产品极其丰富的多样性,不仅有镇江香醋、山西老陈醋、四川保宁醋和福建永春红曲醋等传统名醋,还有天津独流老醋、浙江玫瑰米醋、上海米醋及广东糖醋等区域品牌。 这些传统食醋产品的理化指标、风味物质组成各异,各具产品特点和风味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区域特色。 表1 国家标准规定的几种食醋感官特征比较   酿醋微生物的复杂性 微生物是传统食醋酿造的主导者与驱动力,食醋中风味物质的生成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动密切相关,或直接通过微生物群落的合成代谢作用产生,或由微生物代谢产生相关的酶系将原料中的大分子物质降解为小分子风味物质,或由微生物产生风味物质的合成前体。 镇江香醋醋酸发酵过程中复杂的细菌组成及其变化规律 镇江香醋醋酸发酵过程中复杂的真菌组成及其变化规律 传统酿醋工艺传承数百年之久,主要通过经验传授,人们对于食醋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代谢功能尚缺少深入的认识。 到底有多少微生物参与了天然食醋酿造过程? 这些微生物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各自是如何演替变化的? 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酿醋微生物群落的发酵过程的? 不同微生物在酿造过程中的功能是什么? 哪些微生物是关键的酿醋功能微生物? 如何定向调控这些微生物群落的功能? 酿造微生物群落研究“3213策略” 本书的亮点在于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实践,系统提出了复杂酿造微生物群落研究的“3213策略”: 把握3个核心问题(结构、功能、调控)、解析2个互动关系(群落内部的微生物之间及其与内环境的相互作用、酿造群落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抓住1个关键少数(关键少数功能微生物),在深入理解传统酿造机理基础上,最终实现酿造生产的3个理性可控(酿造微生物功能可控、酿造工艺过程可控、产品风味及质量可控)。 本文摘编自许正宏,陆震鸣,史劲松主编《食醋酿造原理与技术》第1章部分内容,略有改动。文中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术信息传播使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 食醋酿造原理与技术 》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主编: 许正宏,陆震鸣,史劲松 责任编辑:贾超,孙曼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6 ISBN:978-7-03-061637-1 作者简介 许正宏,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荣获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受聘担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中国调味品协会感官评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标准化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长期致力于酿造微生物生态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系统提出了复杂酿造微生物群落研究的“3213策略”,通过传统酿造过程的微生物机理解析和系统优化,显著提升了传统酿造食品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促进了传统酿造行业的现代化转型升级。已在Curr Opin Biotechnol,Appl Environ Microbiol等国内外行业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6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轻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1)等奖励6项。 内容简介 书中简要阐述了食醋的分类、风味特征和功能;详细介绍了酿造食醋风味品质的分析方法、典型发酵食醋风味物质的形成规律,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域食醋的风味差异;介绍了我国传统食醋酿造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与发酿演替规律,解析了典型酿醋微生物群落的功能;收录了酿醋功能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方法,最后介绍了食醋酿造过程的微生物功能强化技术及其应用案例。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0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告诉你不一样的功能肽
sciencepress 2019-8-16 14:17
慢性病已成为现代人类健康的头号威胁。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健康产业列入新的经济增长点。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到2020年,产值将达到1.59万亿元,其中功能蛋白肽为需求量最大的品类之一。 什么是肽? 图1 肽结构示意图 肽是一种介于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的 有机化合物 ,它的分子质量比蛋白质小,而比氨基酸大,是蛋白质分子中的一个片段。 肽由 氨基酸 脱水而成,含有 羧基 和氨基,是一种 两性化合物 ,一个 氨基酸 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可以缩合成肽,形成的酰胺基在蛋白质化学中称为肽键,图1为肽结构示意图。 氨基酸的分子最小,蛋白质最大,两个或以上的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若干个肽键从而组成一个肽,多个肽进行多级折叠就可以组成一个蛋白质分子。 肽的研究背景 自1902年英国生理学家Bayliss和Starling在动物胃肠里发现了促胰液素(肽)之后,肽类研究就开始给人类带来一次又一次惊喜: 1958年,美国生物化学家Herber Boyer博士潜心研究的活性多肽利用细胞重组技术成功问世,它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数量、质量和速度,控制着人的疾病和衰老,并于当年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 1990年,Rudman博士首次利用活性肽解释人类疾病、衰老原因,并将其运用于抗衰老及疾病预防领域,《纽约时报》以《生命之源神奇的活性多肽》为题作出报道。 1993年,《Science》报道Herber Boyer和Rudman博士研究的活性肽运用成果经权威机构评估,其价值超过3000亿美元。 直至2015年,肽的发现和研究成果获得9次诺贝尔奖,肽健康研究方兴未艾。 肽的特点 肽相比于其他功能因子有诸多优点,如易吸收:低聚肽的吸收性优于完整蛋白;加工性能好:溶解性和稳定性好,粘度低;低致敏性:适合于过敏体质;低渗透压:减少腹泻呕吐等不适症状发生的可能性。基于此,功能肽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领域极力推崇并给予极大关注和赞誉的生物活性物质。大健康时代,功能肽是主角之一。 肽的来源及功能 功能肽按照取材可分为植物蛋白肽、动物蛋白肽、微生物蛋白肽等。根据原料来源的具体种类,常见的植物蛋白肽有大豆肽、玉米肽、小麦肽、荞麦肽、鹰嘴豆肽等。动物蛋白肽被研究最多的是乳肽、昆虫肽、肉肽、蛋肽、鱼肽及各种海洋生物肽等。微生物蛋白肽常见的有螺旋藻肽、酵母蛋白肽等。这些肽,功能多样,包括:降血压、免疫调节、抗菌、抗氧化、抗血栓、促矿物质吸收、降血脂等。表 1总结了一些已经报道的功能肽。 表1 食源性功能肽实例 注:LA 表示乳白蛋白;CN 表示酪蛋白;LG 表示乳球蛋白。 除此之外,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实践增添了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抗冻多肽。 极端环境下的生物体为抵御外界寒冷环境,会应激性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抗冻蛋白。 图2 抗冻多肽与冰晶的作用模式图 研究发现,抗冻蛋白的抗冻活性片断只存在于局部的特异多肽链结构域中,并非整体蛋白质在起作用。 抗冻多肽不仅具有良好的抗冻活性,而且理化性质较为稳定,与抗冻蛋白相比具有较多的产业化应用优势,图2是抗冻多肽与冰晶的作用模式图。 这种特异性的高活性抗冻多肽,已成为抗冻蛋白新的研究方向,在食品与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内容摘编自汪少芸教授主编《功能肽的加工技术与活性评价》,略有删减改动。 《 功能肽的加工技术与活性评价 》 主编: 汪少芸 责任编辑:贾超,侯亚薇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7 ISBN:978-7-03-061740-8 作者简介: 汪少芸,博士、教授(二级岗)、博士生导师。 2006-2009年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W-Madison)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Davis)从事博士后研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省高层次创新人才、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 担任福建省食品与生物工程“双一流”学科带头人,福建省食品科学重点学科带头人,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执行),福州大学海洋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兼任《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Hans Journal of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食品科学》、《食品工业科技》和《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外食品技术》首批翻译专家。 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编写著作4部,发明专利授权39件,发表论文200篇,SCI/EI收录150余篇; 主持获全国食品产学研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第三届食品科技成果一等奖、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宝钢优秀教师奖、省优秀教师奖、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奖、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科技创新-杰出青年奖、厦航奖教金奖,获福州大学“教学名师”、“十佳科技工作者”和“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 内容简介: 《功能肽的加工技术与活性评价》 一书系统地总结了各类功能肽,包括抗冻多肽、抗氧化肽、抗菌肽、金属离子螯合肽、免疫活性肽、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肽、风味肽、降血脂肽、抗血栓肽、高F值寡肽等的研究进展,着重阐述了这些功能肽的来源、分离纯化、活性评价与实际应用等,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功能肽研究与开发的新技术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内容深入简出,集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于一体,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本书基于笔者10余年来在功能肽领域的基础研究与生产实践,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围绕功能肽的加工技术和活性评价方法展开论述,共分11章。第1章和第2章论述了功能肽的基本概念、生理功能、吸收机制及制备方法等;第3章至第10章分别论述了抗冻多肽、抗氧化肽、抗菌肽、金属离子螯合肽、免疫活性肽、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肽、风味肽、降血脂肽、抗血栓肽、高F值寡肽的来源、活性评价方法及应用等;第11章论述了功能肽研究的新技术及应用展望。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34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以技术创新推进京津冀高能耗产业升级与新兴绿色产业培育
sciencepress 2019-8-9 17:08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深度推进过程中,尽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但是面对国内外经济条件和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化,依靠高投资、高能耗产业主导支撑的高速增长难以为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从源头上使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下来,生态环境质量才能明显好上去。因此,传统高能耗产业不是所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是应当大幅度减少高能耗产业的生产能力和产量,淘汰落后产能,降低高能耗产业的比重。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在生态保护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京津冀要走在全国前列。同时指出,严防过剩产能死灰复燃。面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传统高能耗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棋局。同时,在过剩产能退出的同时,应更好地发展新兴绿色产业,并推动新兴绿色产业与传统高能耗产业的深度融合,尤其应注意提升区域的产业结构转化能力与区域绿色发展水平。 关于本书 《京津冀传统高能耗产业升级与新兴绿色产业培育研究》 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贾品荣、郭广生两位研究员的共同研究成果,也是近年来全面系统研究和回答京津冀地区传统高能耗产业如何转型和新兴绿色产业怎样发展的一部力作。 该书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要求,结合京津冀地区产业转型与发展的实际,深入分析了京津冀地区传统高能耗产业和新兴绿色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传统高能耗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任务,探讨了新兴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政策措施。这部专著的研究成果对于京津冀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为什么要积极推进传统高能耗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新兴绿色产业?因为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出现了新的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图片来源丨Pexels 该书分析和揭示了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出的要求:一是要求我国的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实现的粗放型高速增长,转变为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的高质量发展;二是要求我国的产业体系,由要素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以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从而促进我国产业向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三是要求我国的产品体系由目前较低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产品体系转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体系为主,从而实现经济质量增长;四是要求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有效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发,从而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京津冀地区在地理区位上虽然属于相互毗邻的环渤海湾经济带,但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具有较大差异。因此,这一地区传统高能耗产业转型和培育新兴绿色产业的重点、难点和政策选择既有共同点,也有区别。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天津、河北的经济都实现了高速增长。北京已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天津的工业化也基本完成,河北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从社会经济形态看,北京市和天津市是特大城市,河北省具有城乡二元结构的突出特征;在产业结构上,北京市服务业的比重已经超过75%,制造业只占20%左右,天津以加工制造业和港口服务业为主导,河北以资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和农业为主导。因此研究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产业发展需要考察三地产业结构的区别和相互联系,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途径和机制。 京津冀水土相连,同在一片蓝天下。推动传统高能耗产业转型升级,防治污染、发展绿色产业、改善生态环境既是京津冀地区城乡居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京津冀地区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差异,在目标、任务和政策的着力点等方面,应当各有不同。 推进传统高能耗产业转型,首先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据统计,我国高能耗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产能平均利用率不到70%,需要淘汰的落后产能至少在30%。传统高能耗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抓住重点。在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中,工业部门消耗的能源占70%,其中冶金、建材、火力发电、化工、重型机械装备制造和采掘业等六大行业的能源消耗占工业总能耗的79%。因此传统高能耗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主要集中在是上述六大行业。 图片来源丨Pexels 进入21 世纪以来,北京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企业搬迁,传统高能耗产业的调整和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北京的制造业比重相对较低,并逐步向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产品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等高端制造业发展。按照首都的功能定位,北京提高产业层次,收缩产业范围,优化产业分工,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勇于做“减法”,不必纠结于部分产业的迁出或放弃的得失。北京传统产业领域就业机会的减少,有利于减少劳动力的不合理流动,也有利于降低劳动力成本。在中高端制造业领域,北京重点发展产品研发与设计、关键零部件制造和产品总成,降低企业零部件自制率,推动一般零部件制造业向河北等地转移,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的分工体系。 天津制造业的比重显著高于北京,天津工业包括冶金、石油化工、基础化工、机械制造、汽车、电子信息产品、纺织服装等,具有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仍然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天津产业结构调整与北京的共同点在于都要积极推进产业升级,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促进低附加值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组织结构,通过专业化、社会化分工提高与河北的产业关联度;区别在于天津既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又必须坚持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瞄准工业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加强现有制造业改造和创新。 在河北的工业构成中,重工业比重过高,超出了华北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近年来国内需求结构变化和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加剧了钢铁、建材等重工业的生产经营困难。在生态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双重压力下,河北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更为艰巨。一是在下决心淘汰钢铁、建材等高能耗工业的落后产能的同时,应优化重化工业的生产力布局,促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化工业向沿海地区集中;二是调整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促进资源密集型重化工业的生产要素向生产技术先进和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大型企业集中;三是发展与京津产业配套的零部件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四是承接京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五是发挥毗邻京津的地理优势,发展面向京津大市场的农牧产品种养加产业,培育蔬菜生产基地,改变京津地区蔬菜供应依靠远距离运输的状况。 图片来源丨Pexels 高能耗重化工业的结构调整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 从工业技术经济指标考察,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为640 千克,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中小钢铁企业综合能耗超过900 千克,比大型钢铁企业高40%。采用先进技术和大型装置的水泥企业,生产每吨熟料消耗标准煤140 千克,小水泥厂生产每吨熟料要消耗170 千克。因此,在资源密集型重化工业领域,那些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中小企业应当被淘汰。 治理污染应当实行谁污染、谁治理原则。 一些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严重的外部不经济。企业赚钱、环境遭殃、政府花钱治理的状况必须改变。解决办法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二是提高企业生产排放标准和地区环境容量标准,从市场准入规则上严格限制达不到标准的企业;三是加强传统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努力降低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四是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替代产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五是改变以罚代管的做法,开征污染物排放与环境保护税,运用强制性的经济杠杆引导企业主动防治污染;六是协调地区利益关系,对河北为保护水源和生态环境而限制开发的地区,以及为了治理污染关停企业较多且影响当地财政收入和就业的地区应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新兴绿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技术创新。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和国际竞争的压力,都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从依靠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转向依靠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发展新兴绿色产业的途径是:对科技进步的方向做出准确的判断;依靠自主研发获得关键的技术;增强将科技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动力和能力;培育具有先进制造业的配套能力和核心龙头企业的集成能力;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和组织方式;增强高科技人才的凝聚力;企业家应树立追求创新发展的价值理念。必须克服长期以来形成的企业扩大再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即一是过分依赖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寻租的机会主义行为;二是偏重于注重扩大产能和市场规模,不注重依靠创新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三是过度依靠银行贷款和高杠杆率;四是热衷于投资房地产;五是在资本和金融市场投机;六是不重视主动解决生产经营的外部不经济性;七是偏好于商业模式创新,而不重视生产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科技创新不仅是增加投入问题,同时需要转变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和经营理念。 本文摘编自贾品荣,郭广生著《京津冀传统高能耗产业升级与新兴绿色产业培育研究》序,内容略有改动。文中配图均来源于Pexels图片素材网,仅供学术信息传播使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 京津冀传统高能耗产业升级与新兴绿色产业培育研究 》 作者: 贾品荣,郭广生 责任编辑: 刘翠娜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9.5 ISBN:978-7-03-060640-2 作者简介: 贾品荣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创新管理。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课题、国家软科学计划重大课题子课题等。著有《国计民生策论》、《京津冀地区低碳发展的技术进步路径研究》、《民生科技:创新模式与评价体系》、《航空金融论:技术经济视角》、《低碳生态城镇建设与科技创新研究》等专著10 部。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等SCI 收录期刊和《科学学研究》、《中国管理科学》等中文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 多篇,其中,《新华文摘》转载论文4 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论文14 篇,获全国博士后优秀论文一等奖。调研报告发表于科技部内参《软科学要报》和中共北京市委内参《北京信息》及《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理论版。 郭广生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北京科技战略决策咨询中心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北京化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应用激光化学、纳米材料科学与技术、高等教育管理及科技管理等。主持或参加国家863 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十项。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校科技》等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80 余篇,授权专利20 余项,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 项,出版专著3 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 项、二等奖1 项,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8 项、二等奖2 项。曾先后兼任教育部科技委管理学部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学习科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等。 内容简介 全书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分析了京津冀地区传统高能耗产业产能过剩现状,阐述了消费主导和供需调整化解产能过剩机制,建构京津冀地区传统高能耗产业升级指数,分析新兴绿色产业培育机制,把脉京津冀地区新兴绿色产业发展态势,构建首个京津冀新兴绿色产业发展指数,寻求京津冀地区新兴绿色产业价值链升级对策,提出京津冀高能耗产业升级及新兴绿色产业培育的六大策略。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AI换脸不稀奇,在90年前的大都会中就出现了
sciencepress 2019-8-6 13:57
2026年,在大都会里,富有的企业家在高楼大厦里统治着一切,而地下居住的工人,却在辛勤地操作城市的地下机器。 弗莱德森是这个城市的主人,他的儿子弗雷德在一个快乐的花园里虚度时光,但这一切却因一位名叫玛丽亚的年轻女性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女人带来一群工人的孩子目睹了富人的生活方式。很快,玛丽亚和孩子们被带走,弗雷德却为她着迷,不顾一切地去地下机房找她。 在那里,弗雷德意外目睹巨型机器爆炸,造成数位工人的死伤。当时弗雷德出现了幻觉,认为那台机器是火神摩洛克,而工人们正在赤身裸体地进入摩洛克的火焰中。 传说中的摩洛克 幻觉消失后,看到那些死伤的工作人员正被担架带走,他赶紧告诉父亲弗莱德森发生了这起事故。善于玩弄心机的领班格罗特却给弗莱德森带来了死亡工人身上找到的秘密地图。弗莱德森对自己的助手乔·苏法特监控不力感到不满,从而开除了这位助手。而弗雷德在看到他父亲对生活、工作条件恶劣的工人们如此冷漠后,决定秘密地帮助工人进行反抗。 城市的主人弗莱德森把地图带到了大都会的缔造者罗特旺那里,想研究这些地图的意义,而罗特旺则向弗莱德森展示了一个机器人,这是为了纪念他过去的爱人赫尔而制造的,其目的就是想要“复活”死去的恋人。 那张地图上显示了大都会之下存在巨大的地下墓穴网络,弗莱德森和罗特旺前去调查,他们窃听工人聚会,竟然发现弗雷德也参与其中。 那位叫做玛丽亚的姑娘预言有一个“救世主”即将到来,这个“救世主”将作为调解人,可以把工人和企业家联系在一起。弗雷德认为自己可以充当这个角色,并表达了对玛丽亚的爱恋之情。 可是,弗莱德森命令罗特旺让机器人冒充玛丽亚,以破坏她在工人中的声望,防止任何叛乱的发生。 罗特旺绑架了玛丽亚,把她的形象转移到机器人身上,然后将她送到弗莱德森那里。弗雷德找到假的玛丽亚并信以为真,而机器人玛丽亚趁机在整个大都会制造混乱,让人们反目成仇、互相残杀。 历尽周折,弗雷德返回到地下墓穴,找到正在煽动工人起义的机器人玛丽亚,并揭穿了它的真实身份。工人们在机器人玛丽亚的带领下来到机房,破坏了核心机器,导致洪水泛滥。从罗特旺家逃出来的真正的玛丽亚在弗雷德的帮助下,救了大都会中的很多孩子。一位失去孩子的工人歇斯底里地抓住了机器人玛丽亚,并将其处以火刑。烈焰升腾之中,机器人显出了钢铁之躯。 缔造大都会机器世界的罗特旺发疯了,他把真正的玛丽亚当做死去的爱人赫尔,把她逼迫到大教堂屋顶。尾随而来的弗雷德最终救下了玛丽亚,而疯狂科学家罗特旺也死于非命…… 这个故事来源于电影《大都会》,发生在2026年的故事也是人们的幻想,并不是真实事件。但是,你知道吗?《大都会》这部影片上映于1927年。也就是在1927年的时候,人们预言了一百年后的未来世界的情景。 很多观众认为,《大都会》作为默片时代的科幻经典,其反映社会现实的力度和深度可以与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相媲美。如果说《摩登时代》用夸张的手法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将工人异化成冰冷机器的现实,那么,《大都会》则展示了机器作为统治力量的“帮手”而充满冷酷性。 即使岁月流逝了九十多年,《大都会》对科幻电影的贡献和对经典影片的造就依然让影迷津津乐道,丝毫没有过时。 用“最伟大的科幻电影之一”来赞誉这部电影并不为过。其情节设计精妙,使当时的很多人第一次感受到科幻的力量,它深刻影响了后来影片的叙事风格,为特效片和机器人电影奠定了基础。 这部拍摄于1925年的科幻电影,也是早期的黑色科幻经典,属于德国表现主义史诗科幻剧类型,被视为开创该科幻流派的电影作品,也是该类型的第一部长篇巨作,艺术方向受到现代主义风格、立体派和未来派设计的影响。 《大都会》公映后曾遭遇两极分化的评论。批评者认为,它的形象极具美感,称赞其复杂的特殊效果,但指责其故事太过天真。 经过漫长时间的洗礼,这部电影在2010年入选《帝国》杂志评选的“世界电影史百佳电影”,排名第12位;在“默片时代的100部最伟大的电影”榜单中,名列第2位。2002年,该片被授予“纽约影评人协会特别奖”;2012年,英国电影学院称《大都会》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之一,位列第35名。 这部超前的科幻影片,在1927年的德国魏玛时代(1918-1933年期间,采用共和宪政政体的德国)上演,主题却是21世纪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话题,其前瞻性令人惊叹不已,将近100年前,人类的想象力就已经穿越时空,仿佛走进我们现代人的生活。 不过,这部影片对人工智能的预测还是有时代局限性的,就像很多科幻小说家认为的那样,科幻小说中的预言有90%都是错误的。 首先,电影中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新艺术风格的女性机器人,但是背景却完全是大机器工业时代,没有体现信息时代的“影子”。 这并不奇怪,因为1930年,也就是《大都会》电影上映三年之后,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才制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从1930年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电子工程学教授的布什和一个研究小组开始着手设计能够求解微分方程的“微分分析机”,最终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这一开创性工作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数字计算机的诞生扫清了障碍。 1930年,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 真正的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名为ENIAC(全称为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即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于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这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弹道而专门研制的,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重达28吨。 1946年,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 回望1927年,当时的剧作家根本无法猜想一百年后的2026年,到底什么样的装置才能实现人工智能,他们也不知道CPU(中央处理器)是什么,人们很难想象出超越自己时代的事物。 在影片问世30多年之后,美国成了机器人的诞生地。1962年,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了。到21世纪初,与机器人有关的科学和技术获得了引人瞩目的发展,机器人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其应用范围遍及工业、科技和国防等各个领域,并形成了新的学科——机器人学,同时机器人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其中的服务机器人成为该领域的“新秀”和市场“宠儿”。 现代工业机器人 话说回来,《大都会》这部电影其实“带坏”了之后近百年的科幻片。 因为从这部作品开始,科学家在科幻作品中的形象经常成为一个躲藏在阴暗实验室里研发“邪恶”科技的角色。现实生活中的科学家以造福人类为目的,可有些科幻作品中他们却形象不佳,这种思维定式使得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中,疯狂科学家的角色时常出现。也许正是因为这部早期电影《大都会》太成功了,影响了后期影视作品中科学家的形象吧! 为什么在这部电影中,科学家扮演了一个反面角色呢? 答案有点复杂。 在这部电影中,每个人物似乎都能与西方文化符号对应起来。比如,罗特旺正像是魔鬼撒旦一样,地下工厂的那些机器都是罗特旺发明的,这些机械为地上世界的生活提供了各种资源,但底层工人一切痛苦也来自于这些巨大的机器设备。那些拼体力的重复劳动,让人们形同活生生的机器人,甚至累到病倒就会被抛弃,换一个人就像是替换“备份零件”似的。 这像是创作者在表达,大工业化时代下的科学和技术让人身不由己地卷入其中。《大都会》中创造的未来城市,也在此后百年间不断出现在各类科幻电影中,仿佛在向《大都会》致敬。 本文内容来源于冯志刚,王麟著《明日的王者 人工智能:科幻电影中的信息科技》第01章,文中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术信息传播使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明日的王者 人工智能: 科幻电影中的信息科技 作者: 冯志刚,王麟 责任编辑: 王亚萍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9.6 ISBN 978-7-03-061526-8 作者简介: 冯志刚,科幻作家、编剧,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电影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天津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思想量子(天津)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创始人。1997年起,在《科幻世界》《科幻大王》《大众软件》等期刊发表科幻小说。创作科幻电影剧本《日覆一日》,并获得2016年中国科幻“水滴奖”编剧类唯一金奖。 王麟,本名王俊永,科普、历史作家,中国铁路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百度百科”专业影评人。出版作品12部,累计250余万字。代表作品有《铁路传奇》《高铁的前世今生》《轨道交通的前世今生》《范仲淹的教育人生》《闪耀世界的中国奇迹》《高铁小站》等,其中《闪耀世界的中国奇迹》入选“4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400本科学科普书”名录。 本期编辑丨王亚萍 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011 次阅读|0 个评论
阿尔茨海默病:为什么终有一日,我会忘记我是谁
sciencepress 2019-8-5 14:22
“终有一日,我会不知道我是谁,而我却意识不到。 ”一位年仅48岁就被诊断为“痴呆”的母亲,记录她患病后令人崩溃的日常生活,让无数人心酸落泪。 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俗称老年性痴呆,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 AD 多发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的记忆损伤、认知障碍、精神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的丧失。 AD 最早的记录源于1906 年德国精神科医生Alois Alzheimer 对一位多年遭受记忆问题及语言障碍困扰的女性患者的诊断。 目前,全球约有5000万痴呆患者,AD 患者占其中的60% ~80%。 AD患者日常认知和行为能力严重受损,但至今仍无延缓或治愈疾病的药物,这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AD 治疗药物是当务之急。 这种让人心酸的病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β 淀粉样蛋白(amyloid beta,Aβ)聚积形成的淀粉样斑块和神经元内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是AD 的两大典型病理特征。此外,AD 还伴有脑内的慢性炎症反应、突触丢失及功能失调和神经元死亡等病理现象。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衰老是AD 发病的最大风险因素。当年龄超过65 岁之后,AD 的患病风险升高1 倍,而年龄超过85岁之后,AD 的患病概率高达近1/3。AD 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主要有四大假说:神经递质失调假说、Aβ 假说、tau 蛋白假说及慢性炎症假说。 在丁健院士主编的《高等药理学》(第二版)中,读者可以从中找到阿尔茨海默病的分子病理机制及药物治疗的内容。 高等药理学(第二版) 丁健 主编 ISBN 9787030611390 责任编辑:潘志坚 周 倩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9.07 《高等药理学》(第二版) 详述了药理学的发展简史、基本理论架构和重要的药物靶标等内容。围绕神经精神类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病原微生物感染六类重大疾病治疗领域,分述了药物研发、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概述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在药理学和药物研发中的实践应用。 主编简介 丁健 肿瘤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院长;曾任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研发和个性化研究。其作为主要发明者之一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4个候选新药正在进行临床研究;多个候选新药正在进行系统的临床前评价研究。在抗肿瘤药物的生物标志物和耐药机制研究方面,发现了10余个生物标志物及多个联合用药方案。在 Cell 、 Cancer Cell 、 Cell Res 、 Hepatology 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80余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6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10余项。 进入21 世纪后,世界医药卫生产业升级步伐越来越快,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卫生健康的更高需求和高等医药人才培养体制的矛盾越发凸显,这使得社会对高层次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更加迫切。我国现有药学教材主要是面向药学本科生,适合研究生学习的中文药学教材却难觅踪影。2011 年,受科学出版社邀请,我联合领域同行着手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面向药学研究生的教材———《高等药理学》。2013 年教材出版后,受到了药学及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欢迎和青睐,为我国药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药理学是医药领域一门重要的核心桥梁学科,衔接药学与医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生命科学与化学及材料学等诸多学科;同时,生命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影像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又推动药理学的不断变革。事实上,时隔仅有5 年,药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派生出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如结构药理学、系统药理学、网络药理学、个性化药物药理学。第一版《高等药理学》的部分内容有必要进行修订和更新,以适应时代和学科发展的需求。 我国药理学起步于20 世纪20 年代,虽然比西方药理学落后了70 余年,但发展却十分迅速。陈克恢、赵承嘏、张昌绍等老一辈药物学家对麻黄碱、常山碱等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开创了中国药理学的先河。二巯丁二钠、延胡索、喜树碱、维A 酸、青蒿素等药物的研制使中国药理学荣登国际舞台。近30 年来,中国药理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产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在基础研究方面,将化学生物学、生命组学、结构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的 理论和技术成功用于药物新靶标、先导化合物、生物标志物的发现。本次再版将对这些内容进行及时回顾与更新。 本教材再版着重于经典与前沿、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科学的交叉融合。全书共分八篇,分四十二章叙述。第一篇总论中概述了药理学的发展简史、药物代谢动力学和安全性及药物的重要靶标。第二篇至第七篇聚焦于药理学的六大重要疾病分支:神经精神药理学、肿瘤 药理学、抗炎免疫药理学、代谢性疾病药理学、心脑血管药理学和病原微生物药理学,重点论述了各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研发。第八篇药理学展望,介绍了近年来的前沿热点,包括药物基因组学、生物标志物、计算机药理学及其他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全书穿插了中国药理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取得的成果。希望研究生通过学习,能够做到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了解国际学科发展的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我学习的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本教材的编者都是对编写章节掌握资料较多的专家与学者,教材中许多内容为个人学术经验的总结。为了便于编者独立发挥,全书在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上未强求统一,也未做过多删减,难免有个别重复。 感谢来自全国26 所科研院校或单位的110 位专家教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参与编写工作,付出诸多智慧和心血。感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生教育处的老师承担了诸多组织联络工作。特别感谢桑国卫院士再次为本教材作序。 限于我们的知识水平、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本教材如有缺点、疏漏和错误,恳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补正。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8年12月18日 本文摘编自丁健主编《高等药理学》(第二版),题目为编者所加。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期编辑:安 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一只小鸟却能把钢筋铁骨的飞机撞坏?“应力波”了解一下
sciencepress 2019-8-2 16:08
有一种世界性的空中难题——鸟撞飞机。 飞机那么大,为什么连一只鸟都怕? 但实际上,自1988年以来,由于鸟 击引起的坠机事故已经造成超过200人丧生 (数据来源:360百科) 。 按理说体型小重量轻的小鸟,与钢筋铁骨的飞机相撞应该是以卵击石才对啊?但现实情况却是一只小鸟就可以把一架高速运转的飞机撞坏,甚至造成机毁人亡的惨剧! 一只7公斤的大鸟撞在时速960公里的飞机上,冲击力将达到144吨 (数据来源:360百科) !究竟是什么让一只鸟有如此小宇宙爆发一样的破坏力?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应力波。 图片来源丨百度百科 波是自然界中最普遍和最重要的现象之一,也是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如声波、电磁波、微波等。从本质上讲,当介质中由于某种状态量出现变化时,会同时向相邻介质发出某种扰动信号,这种扰动信号也会引起相邻介质状态量发生改变,以此类推,这种扰动信号会由此及彼由近及远传播,这种扰动信号的传播即形成波。 常见的例子有:光信号的传播形成的光波,电磁扰动信号传播形成的电磁波,声压扰动信号传播形成的声波,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对周围物质作用导致的压力扰动信号形成的冲击波,等等。 广义地来讲还有:洪水产生的势能扰动信号传播形成的洪水波,由于交通信号控制和路面情况变化引起车流、人流扰动信号的传播形成的波,等等。这些波传播规律的物理定理可能不同,但其控制方程类似。 应力波也是一种常见的波,它是指介质中应力扰动信号的传播而形成的波,爆炸冲击波、爆轰波、声波等都属于常见的应力波。 然而,波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其特性与强度,这个过程常称为波的演化。 《波动力学基础》 针对应力波,特别是固体介质中的应力波,研究其在介质中传播与演化的特性。 本质上讲,任何力学问题实际上都是动力学问题,静态问题只是相对的,与时间完全无关的所谓静力学问题在严格意义上是不存在的。任何材料都具有可变形性和惯性,当其受到外部载荷的扰动时,其变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应力波传播、反射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任何应力扰动速度不可能是无限的,其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是有一个时间过程的,只是传播速度的快慢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不同而已。当所研究的或所观察的时间尺度相对于应力波传播持续时间已足够大时,即介质中的应力可视为瞬间平衡或均匀,此时材料或结构中的力学问题主要发生在应力平衡后的阶段,因而,可以忽略应力波传播所带来的影响,而着眼于应力平衡后的力学问题,即将问题视为静力学问题进行分析。 例如对于一般金属材料而言,其应力波波速为每秒数千米,当其加载时间尺度为秒时,若其空间尺度为米这一量级,在外载荷作用时,其应力波往返了数千次,此时材料受力的绝大部分过程中的应力基本均匀,其应力波传播的影响可以忽略而不予考虑,而且也可以利用更加简单的静力学分析方法得到足够准确的解。 然而,对于很多物理现象而言,如爆炸载荷,其在毫秒、微秒甚至纳秒时间尺度上扰动信号极大,且总持续时间极短,此时应力波的传播所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反而起着关键作用。如钢中弹性纵波波速约 5190m/s,假设爆炸脉冲加载时间约 2μs,此时整个作用时间内,应力波传播路程仅仅约为 10mm,也就是说在相对较厚的装甲和防护工程中高达吉帕级的脉冲荷载作用下,材料的主要力学响应在应力远没有均匀前已经完成,此时仅仅利用准静态力学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很难得到准确的解,甚至无法解释一些现象。 例如,碎甲弹对坦克装甲的破坏问题中,碎甲弹爆炸产生瞬间高压,其对装甲外表面所施加的作用力为压力,但明显可以看出,其破坏为内表面的拉伸破坏;又如,当以较高速度捶打钢杆一端时,我们可以看到钢杆并不像静力学所解出的均匀变形,而是在受力一端出现明显更大的塑性变形,等等。 这类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外载荷的作用时间尺度与介质中的应力波速 (包含弹性波和塑性波及相关应力波等) 的乘积与材料或结构的空间尺度在一个量级或前者量级更高,此时应力波传播、演化与相互作用应予以考虑。 图片来源丨百度百科 对于考虑时间相关性的动力学问题而言,一般可以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材料的局部惯性效应起着主导作用的波动力学问题;第二类是结构的总体惯性效应起着主要作用的结构动力系问题;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依据,两者互为因果。因此,从本质上讲,波动力学是固体动力学的理论基础。从材料动态本构关系上看,材料中应力波的传播与其动态本构关系是密不可分也是相互耦合的。一方面,应力波的传播是以科学准确的材料本构关系为基础的;另一方面,获得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和动态本构关系又必须以应力波传播理论来指导测试与分析。因此,波动力学是材料动态本构关系的研究基础,也是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理论支柱之一。 波动力学在工程力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爆炸与冲击动力学、兵器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波动力学知识,要解决爆炸与冲击动力学相关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特别地,在兵器科学与技术、防护工程等国防科研和航空航天、新材料加工制备等高新技术领域,波动力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核爆炸、化学爆炸、物理爆炸等爆炸行为及其破坏效应,应力波传播与演化是其中关键的问题;高速冲击如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钻地弹等对目标靶板的高速冲击问题也是以波动力学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分析的;防护工程如掘开式人防工程、机库顶板防护工程、地下人防工程、机场跑道加固工程等所涉及的问题更是波动力学理论直接应用的问题;装备防护工程如坦克装甲、轻型装甲车、运兵车、武装直升机等防护结构也离不开波动力学理论的指导;航空航天中太空垃圾对航天器的高速撞击破坏效应、飞鸟对飞机的碰撞损坏效应等,也涉及大量的应力波传播与破坏效应问题。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波动力学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如煤矿地下地质构造断层的探测技术,就是基于爆炸产生的应力波在地质材料中的传播理论发展出来的;又如煤矿地下冲击地压探测与防治技术,也是利用波动力学相关知识开发出来的;等等。 一般而言,涉及时间效应的问题皆比较复杂,波动力学问题也是如此,三维甚至大多数二维波动问题极其复杂,当前极难或很多情况下根本无法给出其解析解。值得庆幸的是,利用一维假设能够给出很多典型问题的解析解,通过这些一维问题的推导和解析过程我们能够对应力波的传播与演化有着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而且,一维假设所给出的解析解在大多数情况下足够准确。因此,本书主要针对一维问题,从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出发,考虑材料的本构关系和状态方程,分别推导应力波 (含弹性波、弹塑性波、冲击波、爆轰波等) 在一维条件下的传播与演化过程,给出其解析解,并结合一些实例,对解析解的科学合理性和准确性进行验证以及应用推广。 本书共 5 章,分为 3 个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为一维杆中单纯弹塑性应力波的传播, 包含第 1 章一维杆中单纯弹性波的传播和第 2 章一维杆中弹塑性波的传播;分别讲述空间坐标与物质坐标的概念、一维弹性介质中的运动方程、波阵面上的守恒方程、弹塑性双波结构、弹性波和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弹性波和弹塑性波在交界面上的透反射问题等内容,并对杆中应力波弥散效应、一维杆中特征线方法也进行了初步介绍。 第二部分也是本书中仅有不是完全讲述一维假设条件下的应力波传播的内容, 将其放入本书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典型的弹性波的传播与演化在实际科研和生产活动中非常常见且非常重要,其对应书中第 3 章内容;主要讲述无限介质中线弹性波传播的基本特征、平面弹性波的斜入射问题、Rayleigh波、Lamb 波和流体中的波传播等内容。 第三部分为冲击波或爆轰波的传播, 包含第 4 章一维冲击波的产生与传播及相互作用和第 5 章一维爆轰波及其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这部分内容针对弹药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和学科,主要讲述波阵面上的冲击 Hugoniot 曲线与 Rayleigh 线、固体状态方程、冲击波的产生与衰减及其相互作用、一维爆轰波波阵面上的守恒方程、爆轰波稳定传播的 C-J 点和 von Neumann 峰、Gurney 方程等内容。 本文摘编自高光发编著《波动力学基础》绪论部分,内容略有改动。文中图片素材均来源于百度百科,仅供学术信息传播使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 波动力学基础 》 作者: 高光发 责任编辑:李涪汁,曾佳佳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5 ISBN:978-7-03-061124-6 “波动力学基础”是爆炸与冲击动力学学科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等相关学科的核心课程。本书主要针对应力波理论中的一维问题展开分析讨论,主要包含一维杆中的弹塑性波的传播与演化、一维冲击波和一维爆轰波的产生及其传播与演化、其他几类工程中重要典型应力波传播问题三个方面内容。本课程虽然是专业基础课程,但是其中许多结论和方程能够直接应用于解决相关工程问题或给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直接参考。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8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深海恐惧之极度深寒中的怪兽“真面目”
sciencepress 2019-7-26 17:16
英国苏格兰北部,矗立着气势磅礴的尼维斯山。从尼维斯山向东北延伸出的苏格兰大峡谷中有一连串细长而深的湖泊,其中便有盛产“水怪”传说的尼斯湖。 尼斯湖 早在1500年前,尼斯湖就流传起湖中有巨大怪兽吞食人兽的故事。有人声称,看到湖中有长着大象的长鼻、浑身柔软光滑的巨大怪兽;有人又称,这怪兽长颈圆头,体壮如小山。直到近一百年来,依然有人声称在尼斯湖目击水怪,那水怪像蛇一样的头和长脖子伸出水面一米多高,巨大的背部让水冲它的肋腹部上像瀑布似的泻下…… 依据目击者的形容,设想的尼斯湖水怪的形象 一直以来,不少学者都对“尼斯湖水怪”持怀疑看法,认为那里并没有水怪,而是由于光的折射给人们造成的一种视错觉,或是将湖中的浆沫石误认为是怪兽等。这一争论到目前仍无定论,不少游客也因为水怪的传说想一睹尼斯湖的“风采”。 厄克特城堡俯视尼斯湖 其实,不仅在英国,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着“水怪”的传说。 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就记载着为数众多的与水怪“亲密接触”的事件,大都属于航海奇谈。 《广东新语》 比如,《广东新语(卷二十二)》记载,“海鳅之出,其长亘百里,牡蛎、蚌蠃积其背,峍屼如山。舟人误以为岛屿,就之往往倾覆。昼喷水,为潮为汐。夜喷火,海面尽赤,望之如天雨火。”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猜测这可能是一条被神化了的鲸鱼,身上那些牡蛎、蚌壳也许是古人的误认,因为在鲸鱼身上常常寄生着藤壶,一种带有石灰石外壳的甲壳类动物,并不是牡蛎或蚌壳。 寄生在鲸鱼身上的藤壶 除了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大量关于水怪的记载,在西方世界里,关于水怪的记载和故事更是不少。 在1830年,英国诗人阿尔弗雷德·坦尼森发表了著名的十四行诗——《克拉肯》。在诗中,坦尼森描绘了沉睡于海底的挪威海怪克拉肯的形象。在斯堪的纳维亚语中,克拉肯指的是“不健康的动物”或那些“扭曲的、缠绕的”生物。 传说中的海怪克拉肯 而在1752年出版的《挪威的自然历史》一书中,作者埃里克·彭托皮丹将克拉肯描绘成有浮动的岛屿那样大,它们本身并不直接袭击船只,但巨大的身躯沉入海中之时造成的可怕漩涡往往会吞噬过往的船只,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对于克拉肯,很多生物学家判断那是一种巨型章鱼,也有人认为那是一种巨型乌贼,甚至还有人认为那是一种巨型鱿鱼。其实,如果我们将这三种软体生物放在一起比较,就发现它们的外形极为相似,尤其是乌贼和鱿鱼,外形差别并不大。 幻想中巨型乌贼袭击船只的情形 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在1870年出版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就描绘过“鹦鹉螺号”潜艇遭受巨型乌贼攻击的情景。可见,那些航海人曾经遇见的可怕水怪,很可能是这三种软体动物中的一种。 那么,我们不妨一问,深海里真的有长达几米,甚至几十米长的章鱼或乌贼吗? 据资料记载,1861年11月20日,法国军舰“阿力顿号”从西班牙的加迪斯开往腾纳立夫岛的途中,遇到一只5~6米长的海上怪物,它长着两米长的触腕,外形颇为吓人。 船长希耶尔认为,那就是让人们闻之色变的大乌贼。当时,希耶尔和他的船员用鱼叉扎中了它的身体,并用绳子套住了它的尾部。这个像乌贼一样的怪物疯狂地挣扎,把鱼叉弄断后向海洋深处逃去,只在绳索上留下了一块重约20千克的残体。 深海的乌贼有的确实能长得很大,体型巨大的有巨枪乌贼、大王乌贼。有记载称,这些乌贼平时生活在深海里,偶尔会露出海面袭击过往船只,因为它们可能是把船只当成自己的天敌——抹香鲸。 巨型乌贼袭击抹香鲸的设想图 2007年2月,新西兰渔船“桑·埃斯普林号”在南极附近的罗斯海捕获了一只巨型乌贼,体长约10米,是一只罕见的新鲜乌贼标本,也证明了乌贼真的可以长得非常巨大。 而在巨型乌贼被证明存在之前,一部1998年出品的科幻电影《极度深寒》曾为观众描绘了对于深海巨兽的想象。 《极度深寒》的情节并不复杂,讲述的是一艘载满富人的游轮被海怪袭击的故事,船上绝大多数乘客被吃掉了,只有少数幸存者。恰好此时,有一批雇佣军想要洗劫这艘游轮,进入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处于怪兽的威胁之下。 随着对海怪捕杀的进行,这群人不断消失,最后只剩下两个人拼尽力气才逃出生天,并将游轮炸成齑粉,海怪也葬身海底…… 作为一部非主流的深海历险电影,《极度深寒》的名气谈不上有多大,这部出品于1998年的科幻恐怖电影,在当年的电影市场也并未掀起多大波澜。然而,作为一部用极为逼真的特技刻画深海怪物的科幻恐怖大片,《极度深寒》依旧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导演斯蒂芬·索莫斯可谓是拍摄科幻恐怖电影的行家里手,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包括很多脍炙人口的科幻冒险电影,如耳熟能详的《木乃伊》《木乃伊归来》《范海辛》《特种部队》等经典之作。 很多人认为《极度深寒》中那只凶残狡诈的、能够与人斗智斗勇的深海怪兽,是巨型章鱼、乌贼和鱿鱼的混合体。而实际上,斯蒂芬·索莫斯是基于冠状水母、吸血鬼鱿鱼、巨型海葵这几种生物,才创作出了影片中深海怪物的形象。 《极度深寒》中怪兽的设计稿 在人们的印象中,深海中的生物比浅海中的长得大得多,至于其中原因,还没有权威的科学解释。研究者判断,深海中的生物长成大体型很可能是为了适应食物减少的客观现实,从而延缓性成熟,并且大体型对于调节体温更有帮助。 海洋或风平浪静,或惊涛骇浪,在深不见底的深海之下,是一片深邃广袤而又神秘的区域。那些人类足迹难以到达的地方,是否有神秘莫测的怪兽出没,我们还未能完全确认。但它们也不过是我们的“近邻”,与人类共同生活在这个蓝色星球之上,生生不息、代代繁衍。在科技的发展下,随着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那些曾经给航海者带来噩梦的可怕生物也被逐渐揭秘,不再让人们谈之色变。 本文内容来源于王麟著《异域空间的神秘使者:科幻电影中的奇异生命》第5章,文中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学术信息传播,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异域空间的神秘使者: 科幻电影中的奇异生命 作者: 王麟 责任编辑: 王亚萍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9.6 ISBN 978-7-03-061349-3 作者简介 王麟,本名王俊永,科普、历史作家,中国铁路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百度百科”专业影评人。出版作品12部,累计250余万字。代表作品有《铁路传奇》《高铁的前世今生》《轨道交通的前世今生》《范仲淹的教育人生》《闪耀世界的中国奇迹》《高铁小站》等,其中《闪耀世界的中国奇迹》入选“4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400本科学科普书”名录。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27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普鲁斯特的“编译世界”
sciencepress 2019-7-22 15:40
艺术作品如何实现“两个世界”的关联,是每个艺术家必须处置的根本问题。这两个世界就是现实和艺术。古往今来的艺术家,无论是摹仿、再现或表现,目的都可归结为重构世界。重构,意味编码的转译,只不过现实主义者从外在表面形态上下手,表现主义者从内在心理真实上开拓。臧小佳的《音画与时日——普鲁斯特与绘画、音乐及艺术哲学》一书,就意在揭示普鲁斯特创造“编码世界”的所有尝试:如何实现绘画、音乐与文学的自由转译,怎样诞育了全新观察感受模式。 换言之,普鲁斯特的伟大在于培养了全新的读者,教会他们打破与作品交流的既定观念。为了一种艺术哲学和美学理想,作家可以“借助其他艺术手段,或打破艺术形式壁垒,以及突破与观众或听众交流的既定方式,将内在的、主观的、超验的、现实的、混合着记忆与未来的、追寻真理的个体世界全面而深入地加以呈现”。普鲁斯特探寻的正是艺术中的美与永恒,并把它们视为最大的真实性、现实性和物质性。从而,臧小佳描述了普鲁斯特与唯美主义的亲缘关系,“正是这些有画面、有节奏的呈现构建了感知的存在,让感知符号成为渐趋消逝的物质的坚实存在——牛奶的泡沫、作响的钟声、去皮的芦笋——是艺术让这些颤抖的物质被封装在‘美’的风格之中”。 美的发现和探寻世界真实性,就成了一种对应同构关系。在《追忆似水年华》里,普鲁斯特有三个分身的“代言人”:画家埃尔斯蒂尔、音乐家凡德伊和作家贝戈特。而《追忆》的叙述者试图成为这样的艺术家,借由音乐、绘画等形式元素,找到写作里的“非自主记忆”。有意味的是,臧小佳将普鲁斯特的编码重构,分成了两大召唤形式。那就是绘画作品中的色彩光线,与时间回忆、印象直觉、爱情现实相关联;音乐作品与内心的间歇、意志的本质相联系。这样,普鲁斯特就在文学的背后,奠定了一种艺术哲学。《音画与时日》的最大关切,正是阐释普鲁斯特如何让艺术通往哲学,怎样依赖直觉通向智性,从间歇断开,跳出时间的绵延,最终超越生活表象,深入到世界的意志本身。显然,他把艺术上升到了哲学高度。 这显然与我们对普鲁斯特作品最初的认识产生了距离:通常我们将《追忆》视为满足心理和感受的诗学方法,意识流的写作仅仅被视为一种技巧。臧小佳则考掘出技巧背后的承继与超越。那就是深受柏格森启发,又超越了绵延的时间统一体,切进到叔本华的意志世界。这一切都借助于音乐,“同柏格森绵延并延续的时间相比,普鲁斯特的时间是间断与间歇的”。“凡德伊的音乐特点便在于此,无论是奏鸣曲用短促的呼唤,将纯净延绵的长线切成碎段,还是七重奏将散乱的残音融入同一隐形的调号”。在文学中重述音乐碎片,就是用切割、拆离音乐的手段,实现跳出绵延的一个个瞬间时刻。如此,《追忆》里的记忆、印象就带有“超时空”的色彩,重现、寻回一个既逝去,又永恒的世界,就成了可能。 《追忆》里对音乐的迷恋描摹,建立在一种对叔本华哲学的认同上。普鲁斯特对瓦格纳的接受,使他把音乐当做通往本质世界的途径,“音乐正是一种表象,是意志的瞬间表象”,“必须脱离于时间之外,让自己的小说成为哲学、文学和美学的单纯载体”。这样,我们不难理解,音乐对小说的渗透到底意味着什么,普鲁斯特在用音乐“启示”世界,达到一种超验性。与此相对应,小说对绘画艺术的移置借用,直接造成了一种符号世界的交换,一种抽象性的赋形活动。从观看绘画到书写绘画,普鲁斯特培养了观者崭新的接受模式。印象成了小说与绘画交换的“通行物”:绘画把印象变为色彩,表现心理的距离与自然的深度。“那些印象以具体的形态、色彩和气味迫使我意识到严峻的责任:我必须努力找到隐蔽其中的东西”。 普鲁斯特借助绘画,把小说文本当成了“调色板”:调和着直觉、印象,实现了视觉艺术与语言艺术的统一。“他希望揭示一种平衡,或是等价关系”,这正是符号系统的交换,原本修辞学上的“通感”,被赋予了回忆、感知、思想和情爱重重叠叠的构图。它们像光斑、色块一样散射交织着,这正是印象主义绘画,点彩派技法在小说中的映射。它们呈现了语言的状态,有自己的文法。换言之,普鲁斯特将色彩和光线,视为一种精神性的质料,它们被赋予了智性和反思力量。这是可见性和不可性的统一,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结合。正是通过印象主义绘画,普鲁斯特的写作更贴近胡塞尔的现象学,用直观的印象还原生活的本质,体验那种事物的“意向性”。作家感知的材料,都是某种即刻的材料,它借助图像画面,唤起非自主记忆,具有重要的中介功能。 臧小佳描述了普鲁斯特重新“编译”的世界,高度自由的精神,横跨各种艺术门类,实现象征交换,让人陶醉。“它能让‘憧憬’的心情转换为提香笔下的威尼斯;让‘顿悟’成为维米尔的《代尔夫特风景》中一块小小的黄色墙面;让‘欢乐’变成瓦格纳的一曲《帕西法尔》”。 《 音画与时日:普鲁斯特与绘画、音乐及艺术哲学 》 作者: 臧小佳 责任编辑:任俊红,南一荻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4 ISBN:978-7-03-057062-8 马塞尔·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将人类感官融于艺术与想象,使其小说作品像宏伟的教堂,似交响乐,如浮世绘。普鲁斯特笔下反复出现的绘画、音乐,以及艺术家形象,其实是生命、时空、内心世界与艺术哲学之间无尽的探究思辨,才使这部小说呈现出可见、可听、可感的成百上千个世界。与其说“追忆”关乎时间,不如说它关乎艺术,因为艺术能超越时间,是重现“似水年华”的方式,也是认识自我的方式。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表水环境数值模拟与预测:EFDC建模技术及案例实训
sciencepress 2019-7-9 14:32
在我国,地表水是十分珍贵的淡水资源。随着近几十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地表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在不破坏水生态环境系统的前提下,通过实施人为控制、水量调度和科学管理的手段,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是科学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难题。 通常来说,研究地表水生态环境问题的手段包括野外观测、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数学模型)三大类。其中,数学模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甚至有些问题由于构建物理模型环境极难实现而只能通过数学模型的方法来研究。同时,数学模型的应用,已从模拟水动力过程和流场分析,或简单水质变量的模拟与预测,发展到了对复杂的水生态环境过程开展模拟与预测。如今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环境规划、环境保护标准、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环境影响评价、污染防治规划、环境功能区划、水系规划方案和制定应急预案等诸多方面。所能解决问题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是水环境生态领域研究的热点。 《地表水环境数值模拟与预测: EFDC建模技术及案例实训》 一书紧扣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对 EFDC 模型的使用进行了详尽的撰述,尤其是采用的6个案例,对建模的关键步骤进行具体指导,各有特色,内容非常丰富。 本书针对地表水环境数值模拟与预测的应用展开,全面介绍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EFDC)的基本原理、建模技术和案例实训。 全书重点描述了可视化工具EFDC_Explorer(EE)的基本功能和建模操作方法,并提供6个模型案例作为实训素材,涵盖河流、浅水湖泊、深水湖泊(水库)和河口区域等; 同时还将EE用户使用过程中最常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图片来源丨Pexels 地表水环境数学模型 地表水环境数学模型是数学模型在地表水环境领域的应用,大致可划分为水动力学模型、水质模型和水生态模型三大类。其基本原理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将气象条件、水动力条件、水质边界条件等因素进行定量化约束。通过求解方程组,获得所求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迁移转化规律,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和判别各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根据研究需要,进行模拟与预测等应用。通常,研究水环境问题的手段主要包括野外观测、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其中,应用数学模型的手段,在解决水环境问题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水环境数学模型的应用,已不是从前的仅仅模拟水动力过程,或简单水质变量的模拟与预测;其如今的应用非常广泛,涵盖水质模拟与预测、水环境容量计算、水系规划方案和制定应急预案等诸多方面,解决问题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数学模型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水环境生态领域的热点。 图片来源丨Pexels 国内外当前大量采用数学模型的方法,对河流、湖泊(水库)、河口、海岸带的水动力/水量、水质及富营养化、泥沙输运等过程,进行系统性的定量研究。其中不乏成功的经典案例,如美国奥基乔比湖水环境生态模型(Lake Okeechobee environment model, LOEM)。LOEM 能精确地描述奥基乔比湖水动力、沉积物、水质和沉水植物的变化过程,为其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堪称水环境模型的经典之作。再如,我国的太湖富营养化模型,建立了包含水动力、风浪、沉积物、水质和拉格朗日粒子追踪等模块的综合模型,服务于“引江济太”工程项目和太湖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快速的经济增长已受限于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7年)》显示,全国地表水1940个水质断面(点位)中,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占32.7%;全国112个重点湖泊(水库)中,水质Ⅳ类及Ⅳ类以下的湖泊(水库)数量为42个,占37.5%,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十二五”期间,由于国家大力实施了水环境综合整治,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劣 V 类比例下降了6.8%。 2015年4月,国家出台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明确提出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的目标和时间期限。显然,保护未受损的河湖水系和修复已退化的水生态系统,既是国家未来水环境工作的重点,也是国家水安全的保障。掌握水环境生态系统的演进过程和规律是开展这些工作的关键步骤,水环境数学模型的应用必将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常用地表水环境数学模型功能对比 近30年来,水环境模型的研发工作主要是欧美国家领先,先后涌现出许多高品质的地表水环境数学模型软件。例如,WASP(water quality analysis simulation program)模型,素有“万能水质模型”之美誉;广泛应用的 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模型,耦合集成了水动力、水质、风浪、泥沙、重金属及有毒物质、沉积成岩和水生植物等模块,功能十分强大;此外,应用较多的模型还有CE-QUAL 系列、MIKE 系列和 Delft3D 等模型。国内近些年也开发出诸如 CJK3D、IWIND 等地表水环境模型的商用软件。 表1 常用地表水环境数学模型列表 表1列举了国内外常用的18个水环境模型,统计指标包含模型特征、运行特征以及技术特征三大方面。其中,三分之二的模型设置有水动力模块,除了 MIKE SHE 外,其他模型均能进行水质模拟,能进行水生态模拟的常用模型有 AQUATOX、EFDC 和 IWIND,开发了成熟的沉积成岩模块的模型有 WASP、CE-QUAL-ICM/TOXI 和 EFDC。这些模型中,开源和具备友好的用户界面的模型更受用户的喜爱,也更有利于模型的使用和推广。 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 1、 EFDC 模型简介 EFDC 模型是一个公共和开源的地表水模拟系统,集成了包括一维、二维和三维的水动力、泥沙输运、物质输移、水质动态变化、沉水植物以及底泥沉积成岩等模块,最早是由美国弗吉尼亚海洋研究所 John M. Hamrick 博士于1988年开始开发的。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包括科学技术办公室(The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研究与发展办公室(The Offic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一直在为 EFDC 的开发提供持续的支持。EFDC 模型的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其用户推动的,这些用户来自学术界、政府部门和个人用户等。EFDC 模型已经成功应用于100个以上的水体,涉及河流、湖泊、水库、湿地、河口、海湾和海岸带等,应用领域包括水环境预测与评价、工程项目方案决策、发展 TMDLs 计划等。 图片来源丨Pexels 自 1998 年以来,美国 DSI 公司(Dynamic Solutions-International, LLC)针对各种地表水体、沉积物输运和水质工程等实际应用项目,为 EFDC 模型程序提供改进,增添了许多新的功能和特性。 2、 EFDC 模型的主要功能模块 EFDC 模型采用 FORTRAN 语言编制,其功能模块包括水动力模块、温度和传热模块、物质输运模块、泥沙输运模块、水质与富营养化模块、有毒物质污染与运移模块和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模块等。这些模块相对独立又相互耦合,构成了完整的EFDC 模型系统(图1)。 图1 EFDC 模型的主要功能模块 其中,水动力模块描述水流的运动,是整个模型系统的基础,也是构建泥沙输运、营养物质和有毒物质迁移与扩散的关键模块。物质输运模块描述了物质在水体中对流-扩散的基本问题;温度和传热模块描述了温度的传递规律、水体与大气界面以及沉积物界面的传递过程,是水质与富营养化模块的基础;泥沙输运模块基于水动力学模块,包含黏性与非黏性两类泥沙,可构建多层底床结构,模拟这两类泥沙的输运、推移、沉积和再悬浮过程;水质和富营养化模块内容丰富,包括水柱水质、沉积成岩和沉水植物等子模块。水质模块共有22个变量,可同时模拟4种藻类(蓝藻、绿藻、硅藻和大型藻类)生长和衰减的动态过程。沉积成岩模块可提供恒定和随时间变化的底部释放通量以及完整的沉积成岩模块,包含上下两层结构(有氧、厌氧)共27个变量,能够模拟底泥营养盐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并对上覆水提供连续变化的底部释放速率。沉水植物模块可模拟沉水植物生长与衰减、沉水植物与水柱和底泥之间营养盐的循环等过程;有毒物质污染与运移模块可模拟有毒物质在泥沙和水体中的衰减、迁移和扩散过程;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模块用于模拟漂浮物随水流运动和随机移动的迁移路径,可用于溢油事故的模拟。 本文摘编自李一平,龚然, 保罗·克雷格著《地表水环境数值模拟与预测:EFDC建模技术及案例实训》绪论部分内容,略有删减改动。文中图片素材来源于Pexels素材网,仅供学术信息传播使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 地表水环境数值模拟与预测:EFDC建模技术及案例实训 》 李一平,龚然, 保罗·克雷格  著 责任编辑:惠雪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5 ISBN:978-7-03-061103-1 作 者 团 队 李一平 ,任职于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受聘于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客座教授,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和加拿大温莎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水资源保护》副主编,“水环境模拟与预测”学术年会发起人,全国河(湖)长制培训常聘授课教师。中国水利学会江苏省环境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湖泊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湖泊与湿地分会委员等。主要从事水环境系统规划评价、河湖富营养化机理及水环境数学模型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工作。作为主编现已出版专著《太湖水生态动力学模型研究》、全国河(湖)长制培训系列教材之《水污染防治》、《全国河湖长制适用技术指南》和《全国河湖长制适用技术细则》,作为副主编参编《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数值模拟方法及应用》,作为编委参编《英汉汉英水环境科技词典》。参与国家法规化质量管理模型遴选、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修编、数学模型应用指导教材编写以及环评工程师考前培训等方面工作。 龚然 ,副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员,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2003年毕业于河海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06年和2017年分别获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博士学位,2007年8月起于南京工程学院任教。长期从事水污染控制理论及技术、河湖富营养化与水环境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工作。2013年获美国DSI公司认证为EFDC模型高级使用者,具有较领先行业技术和较丰富的实际经验。研究和实践领域:河湖水动力/水质/水生态过程模拟与预测;工程项目水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容量计算,总量控制计算及规划方案论证;污染物迁移与转化及排污事件风险预警模拟。 保罗·克雷格(Paul Craig) ,美国DSI公司(Dynamic Solutions-International, LLC.)创始人、董事长、高级顾问,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专家。1989年毕业于田纳西大学土木/水资源工程专业,水文学和水力学注册专业工程师,拥有超过37年的从业经验,从事过超过100个水环境项目的设计和分析工作。专业领域:地表水水文学、水动力学、水质科学和水资源管理。目前专注于水环境模型和可视化界面开发,三维水环境动力学模拟与分析,包括EFDC,Delft3D,ECOMSED等。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0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兔兔这么可爱,为什么要吃兔兔?
sciencepress 2019-7-2 14:02
​ 图片来源丨Pexels “兔兔那么可爱,怎么可以吃兔兔?” 在吃兔肉这件事上,大概没有人能质疑川渝人吃兔兔的决心。 我国是兔肉生产和消费大国,兔肉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 45%,我国 1/3 的省市均有兔肉生产,而四川、重庆和山东的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近 70%。生产的兔肉 80%以上是餐饮和家庭制作,以及作坊式小规模加工。仅在四川省,每年通过此种方式消费的火锅兔、白水兔、椒盐兔、酱卤兔等产品就达 10 万多吨。 同样是吃肉,为什么吃鸡肉猪肉牛肉都可以,吃兔肉就显得没爱心? 你这样讲的话, 属牛的人怎么办? 属鸡的人怎么办?? 明明我们从古时候就开始吃兔兔了。《小雅·瓠叶》中就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我有烤兔肉和美酒,你要不要跟我走? 图片来源丨百度图片 古人云“飞禽莫如鸪,走兽莫如兔”,不论是从营养价值还是追求健康饮食的角度来说,兔肉都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兔肉的结构 兔肉的结构与畜肉一样,也是由肌肉组织、脂肪组织、骨骼组织和结缔组织所组成。其中,禽、兔肉的肌肉组织所占的比例比其他畜肉多,所以,这就决定了禽、兔肉的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相对较高。 家兔肌肉组织最发达的部位是后半身肌肉(腿部及后肢肌肉)和咬肌,前半身肌肉则不发达。肌肉颜色为淡红色,有时也发黄,野兔的肌肉为深红色。家兔的肌肉组织占兔肉的 90%以上,其肉质细嫩,消化率极高。 兔肉的脂肪为白色,有时为黄色,一般占 8%。兔肌肉中通常没有大的脂肪层。兔肉的脂肪含卵磷脂多,含胆固醇少。因此,兔肉对于控制体重者、限制脂肪摄入量的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病倾向的人来说,是一种比较好的肉食。 兔肉的化学组成 兔肉肉质细嫩,消化率位于猪、牛、羊、禽肉之首,高达 85%。据测定,100 日龄左右屠宰的进口纯种兔,屠宰率平均为 52%~54%,净肉率平均为 78%~82%,肉骨比为(3.9~4.7)∶1。鲜兔肉的水分含量为 71%~76%,粗蛋白为 18.5%~22%,粗脂肪为 0.28%~1.23%,失水率为 17%~22.8%,兔肉 pH 值为 6.2~6.4,肌纤维直径为 50.2~64.7μm,各主要营养成分见表1。 表1 兔肉的营养成分 从表1中可见,兔肉蛋白质含有多种氨基酸,包括人体所必需的赖氨酸、甲硫氨酸等,烟酸、矿物质、B 族维生素等也较为丰富,现代营养学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兔肉的营养保健功能。 兔肉与其他肉类的比较 兔肉的营养特性可概括为“三高三低”。“三高”即高蛋白质、高磷脂、高消化率;“三低”即脂肪含量低、胆固醇含量低、尿酸含量低。我国中医学对兔肉早有很高的评价,晋朝陶隐居云:“兔肉为羹亦益人。”宋朝《证类本草》记载:“肉味辛平无毒,主补中益气。”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述:兔肉“凉血,解热毒,利大肠”。这些都从中医的角度证实了兔肉天然的保健功效和其特有的营养价值。因此,兔肉又被誉为“益智肉”“保健肉”“美容肉”。 兔肉的营养价值与禽肉一样,高于其他畜肉。兔肉、禽肉与畜肉的营养成分比较列于表2~表4中。 表2 几种主要肉类的胆固醇含量(单位:mg/100g) 表3 兔肉、禽肉与畜肉营养成分的比较 表4 兔肉与其他畜禽肉矿物质含量的比较(单位:%) 兔肉的蛋白质含量高达 21.0%,若以干物质计算,兔肉的蛋白质含量可高达 70%,比猪、牛、羊肉都高;而兔肉的脂肪含量可低至0.5%,以干物质计算,兔肉的脂肪含量也仅为 8.0%,比猪、牛、羊肉低得多;兔肉的胆固醇含量也比较低。兔肉中矿物质,特别是钙与磷的含量均较高,有利于儿童的骨骼发育和老年人的机体修复;兔肉的可消化率也明显高于其他畜禽肉,可达 85%。因此,兔肉对于儿童、产妇、老人和患者是十分优良的高蛋白营养食品。 本文主要内容摘编自王卫,白婷主编《兔肉制品深加工技术》第一章第二节,略有删减改动。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术信息传播使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兔肉制品深加工技术》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主编: 王卫,白婷 责任编辑:贾超,侯亚薇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3 ISBN:978-7-03-060687-7 作者简介 王卫教授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成都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四川肉类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先后完成国家、省部重大项目3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SCI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12部,获授权发明专利34项,开发肉类新产品40余种,研发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9项,行业及成都市科技进步奖12项。 内容简介 《兔肉制品深加工技术》 介绍了兔产业链兔肉精深加工技术,内容涉及兔肉加工原辅料选择、加工基本技能与工艺、加工设备选择与使用管理、兔肉制品主要产品配方与工艺,以及加工卫生管理与质量控制。内容深入浅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本书共分五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用作加工原料的主要兔品种、屠宰与分割初加工、兔肉特性及储藏保鲜,以及兔肉加工中的主要辅料和辅材;第二章涉及兔肉解冻、腌制、绞切、斩拌、充填、结扎、干燥、蒸煮、熏烤和包装等基本技能,以及腌腊、酱卤、香肠、火腿、熏烧烤、肉干、油炸等不同产品加工基本工艺;第三章总结了不同加工工序和产品类型所需的主要工艺设备及其安全使用和维护保养;第四章重点介绍了腌腊、酱卤、香肠、熏烧烤炸、肉干、罐头等不同类型的上百种特色风味兔肉制品的产品配方、工艺流程和加工关键技术参数;第五章详细叙述了兔肉制品加工卫生管理、卫生标准操作程序,不同兔肉制品生产许可规范及质量控制技术。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收购法国EDP科学出版社随想
热度 1 shhu1961 2019-6-29 15:40
毫不夸张地说,法国物理学曾经是中国物理学的老师 科学出版社与EDP走到一起冥冥之中仿佛有两国物理学交往的红线的牵连 全球化依然是大势所向,没有人可以阻挡 我也有一个简单美好的愿望…… 昨天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传,也即科学出版社)通过上交所发布一纸收购公告,瞬间引起了资本市场和出版传媒界的轰动:中国科传拟以自有资金出资收购法国EDP科学出版社( Edition Diffusion Press Sciences,以下简称EDP)100%的股权,双方完成了股权收购协议的签署。 EDP是法国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类出版社,创办于1920年,创始人为几位著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如鼎鼎大名的玛丽·居里夫人,量子力学的先驱、脑洞很大的物质波理论的创立者德布罗意,以及郎之万等(这个郎之万下面还会谈到)。 EDP是一家STM(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社,其学术背景和出版领域与科学出版社高度相似,“出版期刊75种,其中英文期刊58种,法文期刊17种”,有26种期刊被SCI收录(据2017年JCR报告),OA期刊有20种。在物理学,天文学,数学,工程,生命科学,医学等领域每年发表7000多篇学术论文。 今天看到不少媒体的报道,视角大都聚焦于科学出版社在资源获取和欧洲市场拓展方面的成绩,这点固然重要,作为科学出版社一员,我也深为之自豪。但我觉得仅仅这样去解读,立意高度恐怕还不够,我谈谈我的看法,需要强调的是,这仅仅是作为一个科技史研究者和出版人的个人意见,不代表出版社的观点。 首先,在目前经济全球化受挫、贸易保护歪风正劲的时候还能完成这个收购协议,说明我国改革开放还在前行,不会停下脚步;全球化依然是大势所向,没有人可以阻挡。 其次,据我所知,本次收购双方从接触到签约前后历时三年,期间艰辛和挫折可想而知,双方决策者的诚意、学术共识和谈判智慧值得钦佩。有这些支撑,相信今后也一定能在各界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既定的目标。 最后一点,也是我最想谈的一点: EDP的股权中,法国物理学会占77%,是最大的股东。巧得很,法国物理学家与中国物理学发展有很深的渊源。法国物理学家法布里是严济慈的老师、玛丽·居里夫人的女儿伊莱纳·约里奥-居里是钱三强的老师,而上文提到的郎之万则被公认是1932年成立中国物理学会的第一推动人。 1931年末至1932年初郎之万受国际联盟指派来考察中国教育,在他的建议和推动下,中国物理学会1932年8月在北京成立 ,郎之万于是成为中国物理学会第一位外籍会员;中国物理学界早期领导人之一李书华是法国巴黎大学的博士,民国时期北平研究院的创立者李石曾也曾留学法国,所以,毫不夸张地说,法国物理学曾经是中国物理学的老师。严济慈在法国学成回国后,在北平研究院物理所任所长,在这里,严济慈曾经接待过郎之万的来访。 严济慈与导师法布里(左2)在实验室合影(严陆光院士提供,下同) 1932年1月7日郎之万访问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镭学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与中国物理学又有不解之缘,科学出版社目前的办公楼即为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当年的所址,中国本土最早的一批物理学研究成果就是在这里诞生的,严济慈、陆学善、钱临照、钱三强、翁文波等一批著名物理学家都在这里工作过,科学出版社这座办公楼因郎之万的来访而成为中国物理学会成立的见证者;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物理学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在科学出版社院内的物理楼召开的,不仅如此,科学出版社的首任副总编辑杨肇燫是中国物理学会的首批会员和学会下属物理学名词审查委员会首任委员,他为物理学名词的审定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科学出版社与EDP走到一起冥冥之中仿佛有两国物理学交往的红线的牵连。 听严济慈先生讲过一个故事,他曾陪郎之万逛颐和园,见到十七孔桥旁的铜牛,郎之万走不动路了,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地欣赏,陷入沉思,嘴里轻轻地嘟啷着,它是那么简洁、那么美妙,是啊,简洁和美妙是物理学的终极追求! 作为一个物理人,我也有一个简单美好的愿望,希望有更多的人在为中国出版走出去点赞的同时,还能跳出功利的视界看待这次并购,让我们一起期待它促成中法两国物理学界、科学界双赢的局面,增进中法两国物理学的合作、科学界的合作;让它为中法两个具有高度民族文化自信、自觉的民族在科学上的合作谱写新的序曲。
个人分类: 出版|7559 次阅读|4 个评论
“魔”力十足丨人气超高的魔芋丝,竟然还是《本草纲目》中的治病良药?
sciencepress 2019-6-12 16:26
我国西晋大文学家左思的使洛阳纸贵的名著《三都赋》中就有“其园则有蒟蒻茱萸,瓜畴芋区”这样的记载;据《本草纲目》记载,我国祖先很早就用魔芋来治病。现有研究表明,魔芋是一种“天赐良药”,食用起来有多种益处。 魔芋为什么会从古至今都这么受欢迎呢?原因主要在于魔芋中含有多种功能性活性成分。魔芋的鲜块茎中一般含有高达 80%的水分,干物质含量一般只占不到 20%。 魔芋干物质主要成分 图片来源丨百度百科 1、 多糖 魔芋干物质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多糖。这些多糖包括魔芋葡甘聚糖和淀粉等,占干物质的 60%~70%。魔芋中的葡甘聚糖是由众多的甘露糖和葡萄糖以 β-1, 4-糖苷键连接起来的线性高分子化合物,在其分子的某些糖基侧链上,连接有一定数量的乙酰基团,葡萄糖和甘露糖的分子比为 1∶1.6,分子质量可高达 200000~2000000 Da(1 Da=1.660 54× 10 -27 kg),黏度特高,溶于水,在水中膨胀度特大,具有特定的生物活性。魔芋也是自然界中唯一一种能大量合成葡甘聚糖的植物,其含量和品质也成了评价魔芋种质资源的重要参考指标,不同品种的魔芋内的葡甘聚糖含量差异也很大,一般在 0%~60%。由于魔芋中的葡甘聚糖和淀粉在生物合成时都以葡萄糖为基础原料,经不同的途径合成,因此,二者在魔芋块茎中的含量表现为负相关,故淀粉的含量一般占干物质的 10%~70%。例如,疣柄魔芋中葡甘聚糖的含量为 0,淀粉含量却高达 77%;野魔芋中葡甘聚糖的含量为 44%,淀粉含量为 27%。 2、 蛋白质与氨基酸 魔芋干物质中含有的粗蛋白总量为 5%~10%,16 种氨基酸总含量为 6%~8%,其中 8 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为 2%~3%。 3、 生物碱 魔芋干物质中含有的生物碱含量一般为 1%~2%,但有关魔芋生物碱的具体研究还比较少,各种具体成分及生物碱的结构等都没有完全确定。 4、 维生素与矿质元素 魔芋中含有烟酸、维生素 C、维生素 E 等多种维生素和钾、镁、铁、钙、磷、硒等元素 20 多种,其中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含有 10 种。 5、 神经酰胺 神经酰胺即 N-脂酰神经鞘胺醇,是细胞膜组成成分鞘磷脂的基本单位,也是体内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魔芋作为植物源神经酰胺含量最高的材料,含量高达 0.15%~0.20%,比玉米、小麦、米糠中的含量高出十多倍,因此,魔芋作为神经酰胺的潜在重要来源,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很大兴趣。 6、 黄酮等其他成分 魔芋中含有黄酮、异黄酮、二氢黄酮和橙酮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但对其研究也很少。 魔芋中还鉴定出阿魏酸、原儿茶酸、桂皮酸和 5-羟色胺等多种酚类物质。 魔芋深加工利用 魔芋深加工利用是指将魔芋或魔芋精粉制作成各种魔芋终端产品的过程。目前,魔芋已发展成为涉及食品、食品添加剂、保健品、医药、化妆品及其他工业等领域的重要生产原料,其产品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市场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实际生产中还是以食品开发为主。 魔芋食品近年来风靡全球,有“魔力食品”、“健康食品”和“神奇食品”等美称。魔芋食品是以鲜魔芋或魔芋精粉为主要原料或添加剂,经过不同的工艺技术流程和不同的机械设备加工而成的各种不同形态、品质的食品。魔芋精粉中的葡甘聚糖是一种优良的可溶性膳食纤维,有重要的保健功能。因此,利用魔芋葡甘聚糖凝胶性能加工制做出的丰富多彩的功能魔芋食品,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热烈欢迎。 根据我国农业行业标准《绿色食品 魔芋及其制品》(NY/T 2981—2016)要求,魔芋凝胶食品是指以水、魔芋或魔芋粉为主要原料,经磨浆去杂或加水润胀、加热糊化,添加凝固剂或其他食品添加剂,凝胶后模仿各种植物制成品或动物及其组织的特征特性加工制成的凝胶制品。根据仿生对象的特征特性不同,魔芋凝胶食品主要分为魔芋丝、魔芋豆腐和魔芋仿生动物食品三大类。魔芋丝是指模仿米面粉丝形状等特征加工成型的凝胶制品;魔芋豆腐是指模仿黄豆豆腐形状等特征加工成型的凝胶制品;魔芋仿生动物食品是指模仿各种动物及其内脏形状、色泽、质地等特征特性加工成型的凝胶制品。 魔芋豆腐(图片来源丨百度图片) 魔芋凝胶制品的感官要求及理化指标如表 1 和表 2 所示,魔芋凝胶制品的污染物、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和微生物限量标准如表 3 所示。 表1 魔芋凝胶制品的感官要求 表2 魔芋凝胶食品的理化指标 表3 魔芋凝胶食品的污染物、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和微生物限量标准 以鲜魔芋或魔芋精粉为基础,经不同加工工艺制成的魔芋普通食品与仿生食品主要有魔芋条、片、块、粉丝和魔芋素鸭肠、素肚片、腰花、蹄筋、丸子、花卷等,魔芋改性食品主要有魔芋肉松糕、牛肉干、鸭味条、肉丝卷、鱼松糕、休闲食品、雪魔芋、五香魔芋春卷等,魔芋液态食品主要有魔芋果肉悬浮饮料、果子露、牛奶(豆浆)饮料、保健饮料、花生乳、茶饮料、香槟等。 现今人们将魔芋作为食品材料仍然主要集中在魔芋葡甘聚糖上。魔芋葡甘聚糖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工艺特性、功能特性和安全特性,从而使其在食品工业上得到了广泛应用。魔芋葡甘聚糖的主要特性及应用情况见表 4 和表 5。 表4 魔芋葡甘聚糖的主要特性及其应用范围 表5 魔芋葡甘聚糖及其改性产物应用实例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天然魔芋葡甘聚糖的应用还是有限的。为了进一步拓宽其应用范围与领域,研究者先后采用物理、化学及生物(酶)的方法对其进行改性研究。改性后的魔芋葡甘聚糖应用领域大幅度增加,如生物降解膜、乳剂、医药材料、封装与控制释放、鱼饲料、功能食品配料、分离基质、气凝胶、液晶、废水中污染物吸附剂等领域,相关产品也向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以及无毒性等进行功能改善。 结合近年来魔芋深加工利用的发展情况,推测未来一段时间魔芋食品加工的重点将朝向多样性、方便性、即食性、休闲性方向发展。除了魔芋食品加工外,魔芋的深加工必将逐步向医药、日化、环保、精细化工、农业等更多领域发展,魔芋产业也将迎来新的更大发展空间。 魔芋加工综合开发利用展望 从魔芋加工综合开发利用方面来看,已经实现产业化生产的仍集中在魔芋葡甘聚糖上,尤其是对魔芋加工所产生的下脚料和飞粉的开发利用程度非常低,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近年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魔芋下脚料和飞粉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开发利用研究,这些活性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神经酰胺、粗蛋白、淀粉、多酚等,但至今尚未实现产业化。为了提高魔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价值及其附加值,实现魔芋资源的全值化利用,未来将重点围绕魔芋加工综合开发利用工艺流程及其关键技术进行研发。现阶段魔芋开发的产品还是以食品为主,今后魔芋产品的开发将进一步逐渐延伸至医药产品、化工产品、农业产品等各类领域(图 1),实现魔芋资源的高效全值化开发利用。 图1 魔芋加工综合开发利用示意图 本文摘编自田云,周海燕主编《魔芋综合加工利用技术》第一章第2节及第3节部分内容,略有删减改动。文中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术信息传播使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 魔芋综合加工利用技术 》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主编: 田云,周海燕 责任编辑:贾超,付林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3 ISBN 978-7-03-060615-0 作者简介 田云, 1979 年 6 月出生,博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湖南省 “ 新世纪 121 人才工程 ” 第二层次人选 , 湖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等课题。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1 项; 获得 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2 项,申请和公开国家发明专利 1 5 项;主编 3 部 著作。兼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工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 内容简介 魔芋药食同源,在我国有 2000 多年的栽培和食用历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全球十大保健食品之一。 《魔芋综合加工利用技术》 围绕魔芋综合加工利用方面的研究,从魔芋资源及综合加工利用概况、魔芋初加工技术、魔芋精粉和魔芋葡甘聚糖、魔芋低聚糖、魔芋飞粉综合利用和魔芋加工产业发展前景共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本书的出版将为我国魔芋种质选育、初级加工和下游精深加工等领域提供重要参考,也将为促进魔芋加工产业技术升级、实现魔芋高效全值化开发利用、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提供重要指导。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05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19年5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9-6-5 16:59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2019年5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2019年5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淮海文博(第1辑) 188 徐州博物馆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2-Apr-19 2 数字创意产业发展重大行动计划研究 98 潘云鹤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5-Apr-19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大行动计划综合研究 116 王礼恒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5-Apr-19 4 影像篡改检验分析手册 98 黎智辉 专著 物理(力学) 26-Apr-19 5 上消化道早期癌內镜病例图谱 118 黄晓俊,李玉民 专著 西医 26-Apr-19 6 医学科研设计与SCI论文写作 49 陈可冀,郭艳 专著 西医 5-May-19 7 科学创新理论与应用 118 秦伟平,王晖 专著 语言、教育 29-Apr-19 8 通识教育文献选辑第一卷起源与制度 68 尤西林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5-May-19 9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程(第三版) 58 韦玉春 等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5-May-19 10 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重大行动计划研究 98 高文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5-May-19 11 行为决策理论:建模与分析 116 肖条军 专著 社会科学 10-May-19 12 生物材料的医疗器械转化 98 崔福斋,刘斌,谭荣伟 基础理论 西医 8-May-19 13 中国煤中金属元素矿产资源 268 宁树正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Apr-19 14 家庭餐饮 35 王有勇 中职教材 西医 5-May-19 15 母婴护理(吕梁山护工) 58 霍向前 中职教材 西医 5-May-19 16 家居保洁 65 白宝荣 中职教材 西医 5-May-19 17 病患陪护(吕梁山护工) 69.8 柳树亮,杨晓芳,赵淑琳 中职教材 西医 5-May-19 18 养老陪护 59.8 柳树亮,贾媛 中职教材 西医 5-May-19 19 老司城遗址文物保护工程报告(全二册) 398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报告类 历史地理、考古 5-May-19 20 于家砣头墓地 208 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9-Apr-19 21 手术基础器械分类及维护保养指南 69 孙育红,钱蒨健,周力 专著 西医 9-May-19 22 基于公平和效率视角的地方政府竞争机制研究 58 朱浩,傅强 专著 经济管理 18-Apr-19 23 非均质多相脆性材料的动力学特性与数值建模技术 79 姚勇,邓勇军,刘筱玲 专著 材料科学 11-Apr-19 24 冷云 69 周筠珺 专著 地球科学 11-Apr-19 25 海洋资源流失与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106 董楠楠 专著 经济管理 26-Apr-19 26 2018年重庆市建筑绿色化发展年度报告 89 重庆市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Apr-19 27 工程制图(第五版) 59.8 王琳,王慧源,祁型虹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5-Apr-19 28 工程制图习题课教程(第五版) 39 李新,姚勇,李茂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Apr-19 29 空间信息并行处理方法与技术 88 黄方,王力哲,谭喜成 专著 地球科学 25-Apr-19 30 生物炭节水保肥与固碳减排机理和关键应用技术 88 屈忠义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Apr-19 31 长江中游江湖水情变化特征与驱动机制 258 陈剑池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Apr-19 32 钒页岩分离化学冶金 168 张一敏 专著 资源环境 15-Apr-19 33 硬岩板裂化及其锚固机制 128 周辉 等 专著 物理(力学) 25-Apr-19 34 边疆考古与民族史论集 188 郑君雷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9-May-19 35 数学分析(三)(第二版) 42 耿堤 等 大学教材 数学 13-May-19 36 标准学——标准的科学理论 228 麦绿波 专著 语言、教育 16-May-19 37 功能化材料及其环境应用 120 吴爱国,张玉杰 专著 材料科学 13-May-19 38 露水资源监测与开发 98 徐莹莹 专著 资源环境 8-May-19 39 新材料产业发展重大行动计划研究 118 屠海令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0-May-19 40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与治理创新研究 118 薛澜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0-May-19 41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大行动计划研究 98 罗宏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0-May-19 42 中国环境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8:关注森林资源管理 152 宋马林,高新宇 专著 经济管理 10-May-19 43 大型油气网络系统优化理论与方法 228 刘扬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4-May-19 44 冶金学名词(第二版) 238 冶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专业工具书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6-May-19 45 吴文俊全集·附卷-回忆与纪念 298 李邦河,高小山,李文林 专著 数学 10-May-19 46 吴文俊全集·拓扑学卷III 158 吴文俊 论文集 数学 10-May-19 47 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2018 78 钟琦,王黎明,王艳丽,胡俊平 专著 语言、教育 14-May-19 48 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馆藏碑刻研究 228 张志成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3-May-19 49 边疆考古与民族史续集 188 郑君雷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9-May-19 50 王阳明研究文献索引全编(全十卷) 1980 连玉明 专业工具书 历史地理、考古 14-May-19 51 癌症·基础卷:癌症分子生物学导论(中文翻译版,第2版)) 268 (美)德维塔等主编;李桂源等译 专著 西医 17-May-19 52 老年专科护士临床实用手册 45 王丽芹,张俊红,谢金凤 专著 西医 9-May-19 53 贝氏高原鳅组织学及胚胎发育 128 王志坚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6-Apr-19 54 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原理与方法 168 冼国栋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8-Apr-19 55 特殊油气藏井筒完整性与安全 180 张智,施太和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8-Apr-19 56 橡胶水泥土性能的试验研究 128 王凤池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May-19 57 航天透波复合材料——先驱体转化氮化物透波材料技术 90 李斌 等 专著 材料科学 9-May-19 58 纳提什瓦 : 孟加拉国毗诃罗普尔古城2013—2017年发掘报告 480 柴焕波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2-May-19 59 山南壁画 600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2-May-19 60 桥梁结构抗震分析与地震保护 198 杜修力,韩强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May-19 61 生物产业发展重大行动计划研究 198 谭天伟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0-May-19 62 能源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大行动计划研究 168 彭苏萍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0-May-19 63 互联网+智能制造新兴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研究 98 李伯虎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0-May-19 64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图谱 298 蒋原 专业工具书 农林 17-May-19 65 亚洲地下水与环境 198 张发旺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2-May-19 66 实验室管理手册 98 高虹 专著 西医 17-May-19 67 黄土高原水沙变化新格局 198 穆兴民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7-May-19 68 山城龙迹:走进重庆恐龙世界 48 代辉,胡旭峰,余海东,熊璨 科普 生物科学 22-May-19 69 塑料的世界 58 魏昕宇 科普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2-May-19 70 20世纪以来国外学者宋史研究论著集成:1900-2010 日本编·桑原骘藏卷 167 吕变庭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0-May-19 71 煤炭清洁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 245 曲思建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2-May-19 72 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方法 48 黄德胜 高职教材 西医 22-May-19 73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青铜卮卷 198 齐耐心,孙战伟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6-May-19 74 局部解剖学实训指导 39.8 李文春,王配军 大学教材 西医 22-May-19 75 麻省眼科学图解手册(中文翻译版,原书第4版) 268 (美)彼得·凯泽等著;王勤美主译 专著 西医 24-May-19 76 实用甲状腺外科学(第二版) 180 田兴松,刘奇 专著 西医 20-May-19 77 磁共振伪影与假象 119 沙琳,赵一平 专著 西医 17-May-19 78 颅底外科学(中文翻译版) 299 Carl H. Snyderman等主编;张秋航等译 专著 西医 20-May-19 79 儿童常见皮肤病 36 李红,张峻岭 专著 西医 23-May-19 80 中药配伍禁忌 498 段金廒 专著 中医 20-May-19 81 大数据驱动的智慧医疗健康全社会资源管理 118 罗利,张伟 专著 西医 7-May-19 82 兴蒙造山带中部晚古生代晚期构造演化及旅游地学研究 98 李红英,李鹏举,柳长峰 专著 地球科学 10-May-19 83 阿克苏河流域灌溉水资源调控配置研究 90 张超 等 专著 农林 10-May-19 84 公共项目公私合作机制研究——基于西部城市PPP项目实践 135 叶晓甦 专著 社会科学 24-May-19 85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理论及应用 98 胡建平 研究生教材 计算机、通信 7-May-19 86 木材焊接技术 68 周晓剑,杜官本 专著 农林 28-Apr-19 87 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与岩相古地理 249 王剑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7-May-19 88 指标诊断学 280 姜傥 专著 西医 21-May-19 89 海洋渔业基本安全技术 48 张福祥,陈锦淘,陶峰勇 大学教材 农林 14-May-19 90 公海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渔船捕捞技术研究 96 宋利明 专著 农林 14-May-19 91 华南古天然气渗漏沉积型锰矿 239 周琦,杜远生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8-Apr-19 92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十年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研究 78 陈表娟 专著 资源环境 21-May-19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19年4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9-6-5 16:53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2019年4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2019年4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可变结构容错式电机系统研究 90 司宾强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9-Mar-19 2 数独无双每日精选(第4季) 36 数独无双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27-Mar-19 3 机械设计基础 49.8 吴鹿鸣 等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8-Mar-19 4 机械设计 59 门艳忠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8-Mar-19 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 38 丁俊兰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5-Mar-19 6 普通物理学(上册) 89 钱铮,李成金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5-Mar-19 7 医学高等数学学习指导与习题全解(第四版) 39 马建忠 大学教辅 数学 28-Mar-19 8 驱动冗余并联机床性能分析及控制 85 吴军 专著 机械、自动化 25-Mar-19 9 坚硬顶板岩层控制 238 于斌,霍丙杰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Mar-19 10 非线性观测器的设计及应用 120 李颖晖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5-Mar-19 11 中国教育改革40年:高等教育 99 张应强 等 专著 语言、教育 27-Mar-19 12 儿童发展 68 刘国雄 专著 语言、教育 25-Mar-19 13 创新创业基础 35 王远霞,茹华所,焦德光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8-Mar-19 14 劳动经济学(第三版) 45 李放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8-Mar-19 15 市场营销学 48 刘岚岚,任洪云,张磊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7-Mar-19 16 人员测评与选拔 52 桂萍,彭华涛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7-Mar-19 17 新编经济与管理教程(第三版) 52 杨青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8-Mar-19 18 百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D-TSO”模式发展报告(2017年) 90 唐拥军,罗志发,兰翠玲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8-Mar-19 19 电子商务物流 38 龚英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5-Mar-19 20 体育技能培训与创业指导 45 王斌,李改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5-Mar-19 21 农村能源革命与西部能源发展战略研究(综合卷) 198 谢克昌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6-Mar-19 22 西部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发展战略研究 198 彭苏萍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6-Mar-19 23 西部油气发展战略研究 98 赵文智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6-Mar-19 24 西部清洁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98 黄其励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6-Mar-19 25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与西部能源大通道建设战略研究 98 黄维和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6-Mar-19 26 重大工程情景鲁棒性决策理论及其应用 135 徐峰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5-Mar-19 27 农村能源供给绿色化及用能清洁化与便利化 115 陈勇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6-Mar-19 28 中国农村能源革命与分布式低碳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98 杜祥琬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6-Mar-19 29 农村能源技术领域的若干重大问题分析 102 倪维斗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6-Mar-19 30 常见日用和食用香料:制备、性能及用途 168 (德)霍斯特·舒伯格等著;蒋举兴等译 专著 化学 26-Mar-19 31 半导体纳米线功能器件 198 张跃 专著 材料科学 26-Mar-19 3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样品前处理方法与技术 138 蔡亚岐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5-Mar-19 33 第三卷·固体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战略研究 210 杜祥琬 专著 资源环境 25-Mar-19 34 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二卷 环柄菇类(蘑菇科) 198 杨祝良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25-Mar-19 35 朱作言文集(全二册) 880 汪亚平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6-Mar-19 36 中国海岸带大型底栖动物资源 328 李宝泉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18-Mar-19 37 视频人像检验鉴定手册 138 李军宏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5-Mar-19 38 物理学名词(第三版) 298 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专业工具书 物理(力学) 21-Mar-19 39 科学和参与科学技术:议题与困境 98 (英)约翰·K.吉尔伯特等编;王黎明等译 专著 语言、教育 27-Mar-19 40 科学思维与人文素养 58 陈安,房亚楠 科普 语言、教育 28-Mar-19 41 长安学研究文献汇刊·考古编.金石卷 第十一辑 389 贾二强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6-Mar-19 42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运营安全保障理论与应用 98 秦勇 专著 交通运输 25-Mar-19 43 纤维捕集细颗粒物的数值模拟 98 赵海波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Mar-19 44 斯特林循环分析与发动机设计 98 倪明江,肖刚,岑可法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Mar-19 45 护理心理学 35 黄向群,邢爽 高职教材 西医 27-Mar-19 46 药物分析项目化实训指导 39.8 吴颍,孙国兵 高职教材 西医 27-Mar-19 47 艺术欣赏八讲 35 钱红敏 高职教材 文学艺术 27-Mar-19 48 药物应用护理 49.8 石少婷,严秀芹 中职教材 西医 27-Mar-19 49 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发展报告 148 迟学斌 等 报告类 计算机、通信 22-Mar-19 50 乳腺癌伴随疾病学 88 孔令泉,吴凯南,果磊 专著 西医 25-Mar-19 51 心脑血管药理学(第3版) 198 缪朝玉 专著 西医 25-Mar-19 52 婴幼儿髋关节超声检查方法与原理(第2版) 68 (奥地利)格拉夫(R.Graf),赵黎 专著 西医 27-Mar-19 53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中长期临床应用与管理(翻译版) 88 Isidoro Di Carlo等主编;罗艳丽等译 专著 西医 27-Mar-19 54 儿童呼吸治疗学 138 陈大鹏,母得志 专著 西医 27-Mar-19 55 心血管麻醉与围术期处理(第3版) 248 陈杰,徐美英,杭燕南 专著 西医 21-Mar-19 56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 68 郭丽君,吕本艳 专著 西医 28-Mar-19 57 职业健康监察 68 牛胜利 原著,张敏 翻译 专著 西医 22-Mar-19 58 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85 周一新,唐竞 专著 西医 26-Mar-19 59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实践技能考核指导规程 129 张海松,李保红 专业工具书 西医 28-Mar-19 60 中国肾脏疾病科学报告 88 赵明辉,张路霞 专著 西医 20-Mar-19 61 中国土系志·河南卷 298 张甘霖主编;吴克宁等著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25-Mar-19 62 流体工程中复杂问题的研究方法(英文版) 159 康灿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2-Mar-19 63 王灵台肝病十讲 80 王灵台 专著 中医 13-Mar-19 64 赤峰市矿产志 698 赤峰市国土资源局等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18-Mar-19 65 琉光溢彩:王桐发、梁世平伉俪捐赠西洋玻璃器集萃 108 天津博物馆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Apr-19 66 自动控制原理题海与考研指导(第三版) 98 胡寿松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9-Mar-19 67 电机学(第六版) 69 李发海,朱东起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Mar-19 68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 55 郑敏燕 大学教辅 化学 2-Apr-19 69 微生物生物学(第二版) 98 李颖,李友国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1-Apr-19 70 政治学原理(第二版) 45 邹静琴,阮思余 大学教材 党政、哲学、宗教 29-Mar-19 71 国家公园体制的国际经验及借鉴 178 天恒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Apr-19 72 中国绿色低碳发展若干问题研究 98 王文涛,王海林,南雁 专著 经济管理 29-Mar-19 73 西部生态脆弱区现代开采对地下水与地表生态影响规律研究——神东大型煤炭基地地下水保护与生态修复途径探索 438 顾大钊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7-Mar-19 74 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 118 刘志伟,卞祖强,黄春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Mar-19 75 生物医学工程中的物理化学 98 顾忠泽 等 基础理论 化学 4-Apr-19 76 昆虫传播的蔬菜病毒 268 刘勇 专著 农林 29-Mar-19 77 西太平洋深海化能生态系统大型生物图谱 220 沙忠利 等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29-Mar-19 78 白桦叶片内源激素与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108 张荣沭 专著 农林 27-Mar-19 79 东北森林植物原色图谱(全二册) 980 曹伟 专著 生物科学 29-Mar-19 80 中国贵州省生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馆藏兰科植物标本研究 498 孙超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9-Mar-19 81 金属材料的高温氧化铁皮 128 于相龙 专著 材料科学 29-Mar-19 82 拍动翼动力学分析与应用 98 许国冬 专著 物理(力学) 28-Mar-19 83 太阳能光热光电的高效吸收与传递 78 董双岭 专著 物理(力学) 29-Mar-19 84 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新时代公众科学素质评估评价专题论坛暨第二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108 中国科普研究所 专著 语言、教育 4-Apr-19 85 城镇化下土地利用变化与效应:以江西省为例 88 钟业喜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9-Mar-19 86 长安学研究文献汇刊·考古编.金石卷 第十辑 389 贾二强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9-Mar-19 87 山西省地面畦灌优化灌水技术参数手册 258 樊贵盛,郭文聪,冯锦萍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Mar-19 88 废活性炭微波再生与应用 198 张利波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Mar-19 89 含能材料的静态压缩特性 198 (美)Suhithi M. Peiris等编;郑贤旭,王彦平译 专著 材料科学 28-Mar-19 90 英语(下册)(三年制中职) 38 董文,陈桂凤 中职教材 语言、教育 2-Apr-19 91 边疆考古研究(第24辑) 158 朱泓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7-Mar-19 92 奈特绘图版医学全集--第6卷:骨骼肌肉系统(上肢 第2版 中文翻译版) 120 (美)Joseph P. Iannotti等著;付勤等译 专著 西医 29-Mar-19 93 血液透析通路百例实战 · 手术分册 228 郁正亚,谭正力 专著 西医 29-Mar-19 94 肿瘤内科临床药历规范 98 曹伟灵,高文斌,陈盛阳 专著 西医 29-Mar-19 95 大气探测原理与仪器技术 59 (英)R.Giles Harrison著;文小航等译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2-Mar-19 96 常见地质灾害识别与避让科普手册 58 石胜伟,张勇,陈容 科普 地球科学 27-Mar-19 97 时滞惯性神经网络的动力学分析与控制方法 86 刘群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7-Mar-19 98 走向元人居——城乡生态与景观研究 119 张继刚 专著 资源环境 27-Mar-19 99 领域自适应目标检测方法与应用 136 叶茂,唐宋,李旭冬 专著 计算机、通信 5-Mar-19 100 中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研究 108 姚寿福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7-Mar-19 101 复杂油藏化学驱提高采收率 228 叶仲斌,施雷庭,陈洪,冯茹森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1-Mar-19 102 藤黄属植物苯甲酮类化合物研究概况 96 蒋孟圆,高雪梅 专著 化学 27-Mar-19 103 低渗透油气藏水力压裂数值模拟技术 99 李勇明,陈曦宇,赵金洲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Mar-19 104 基于耳石的东太平洋茎柔鱼渔业生态学研究 96 陈新军 等 专著 农林 27-Mar-19 105 四省藏区多维贫困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80 庄天慧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7-Mar-19 106 新编传感实验教程 48 熊正烨,李永强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Mar-19 107 多尺度岩石损伤力学 119 朱其志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Mar-19 108 微地震反演研究 148 常旭 专著 地球科学 29-Mar-19 109 吊兰对土壤镉污染的耐性与修复 129 王友保 专著 生物科学 29-Mar-19 110 大气气溶胶反演及其污染环境监测遥感 149 査勇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8-Mar-19 111 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分析(英文版) 299 陈新建,石霏,陈浩宇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9-Mar-19 112 雷公藤研究 260 秦万章 专著 中医 26-Mar-19 113 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第三版) 55 汪晓银,李治,周保平 大学教材 数学 29-Mar-19 114 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 58 周奇 研究生教材 语言、教育 29-Mar-19 115 车载探地雷达系统的开发及其应用 68 许献磊 专著 地球科学 29-Mar-19 116 地球物理模式函数与卫星散射计遥感海面风场 98 王志雄,赵朝方,林明森 专著 地球科学 26-Mar-19 117 长江中下游河势调整传递及阻隔机理 96 由星莹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Mar-19 118 光滑离散颗粒流体动力学及与有限体积耦合方法——一种气体-颗粒两相流数值模拟新方法 120 强洪夫,陈福振 专著 物理(力学) 28-Mar-19 119 线性延迟反馈控制系统分析及应用 108 任海鹏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7-Mar-19 120 凝胶推进剂雾化的实验与SPH数值模拟研究 128 强洪夫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Mar-19 121 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研究 198 杜金鹏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9-Mar-19 122 人类太空生存的开拓之旅 60 张伟,韩培 科普 航空航天 29-Mar-19 123 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人工智能和智能生活 50 赵晓光,张冬梅 科普 科普读物 29-Mar-19 124 挑战数独(U12组)——2017、2018北京市中小学数独比赛题集 38 北京市数独运动协会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10-Apr-19 125 挑战数独(U8组)——2017、2018北京市中小学数独比赛题集 38 北京市数独运动协会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10-Apr-19 126 挑战数独(U18组)——2017、2018北京市中小学数独比赛题集 38 北京市数独运动协会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10-Apr-19 127 挑战数独(U10组)——2017、2018北京市中小学数独比赛题集 38 北京市数独运动协会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10-Apr-19 128 民法学(第三版) 65 胡家强,苑敏 大学教材 党政、哲学、宗教 10-Apr-19 129 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8 178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专著 语言、教育 28-Mar-19 130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模型与应用 122 张跃军 专著 经济管理 4-Apr-19 131 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规划实施评估的理论方法与对策研究 146 李善同,周南 专著 经济管理 28-Mar-19 132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8 132 关成华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8-Mar-19 133 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异质性特征生成机理研究 82 苏敬勤,孙华鹏 专著 经济管理 4-Apr-19 134 中国城市油气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198 邓志文 专著 地球科学 8-Apr-19 135 鄂东南矿集区蚀变矿物地球化学研究及其勘查应用 228 孙四权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8-Apr-19 136 山东省地热清洁能源综合评价 468 康凤新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26-Mar-19 137 第二卷·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战略研究 198 郝吉明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9-Mar-19 138 第一卷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与评估 180 舒俭民,张林波 专著 资源环境 29-Mar-19 139 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四卷 马勃目(马勃科 栓皮马勃科) 198 范黎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29-Mar-19 140 微生物学先驱与诺贝尔奖 88 (瑞典)乌尔夫·拉格奎斯特著;高峰等译 专著 生物科学 29-Mar-19 141 中国天然气地质与开发基础理论研究 298 赵文智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Mar-19 142 齐鲁传统文化(五年制高职) 59.8 杨光军,姚洪运 高职教材 中医 8-Apr-19 143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青铜簠卷 398 胡嘉麟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Mar-19 144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应国青铜器卷 198 李树浪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Mar-19 145 影像诊断征象分析(上下卷) 388 刘赓年 专著 西医 29-Mar-19 146 骨与关节临床病理学 198 魏清柱 专著 西医 1-Apr-19 147 骨科核心知识(中文翻译版 原书第4版) 118 (美)Surena Namdari等主编;张群等主译 专著 西医 29-Mar-19 148 护士三基三严训练试题手册 118 魏丽丽 等 专著 西医 4-Apr-19 149 中西医眼科学 298 张仁俊,钟兴武,张铭连 专著 中西医结合 29-Mar-19 150 神经外科视频图解——肿瘤及颅底手术 198 张洪钿,陈立华,骆锦标 译 专著 西医 9-Apr-19 151 西南低涡年鉴(2017) 598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等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29-Mar-19 152 岩体低温力学特性与多场耦合理论 88 刘泉声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8-Apr-19 153 香溪河流域岩溶水循环规律 78 罗明明,周宏,陈植华 专著 地球科学 8-Apr-19 154 心脏病学进展2019 120 林曙光 专著 西医 9-Apr-19 155 大学生职业发展和择业指导 38 谭群英,刘毅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9-Apr-19 156 高等数学辅导精讲(数学一、二、三通用) 59.8 薛威 大学教辅 数学 15-Apr-19 157 碳宝历险记 59 刘青松 科普 地球科学 15-Apr-19 158 中国地球化学学科发展史(上下册) 698 欧阳自远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18-Apr-19 159 生殖生物学(第二版) 498 杨增明,孙青原,夏国良 专著 生物科学 17-Apr-19 160 金沙江流域鱼类 598 张春光 专著 生物科学 29-Mar-19 161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周边国家海洋合作指数评估报告2018 128 刘大海,于莹 专著 经济管理 15-Apr-19 162 建材非金属矿产资源强国战略研究 188 建材非金属矿产资源强国战略研究专题组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5-Apr-19 163 区域海底构造(下册) 268 李三忠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5-Apr-19 164 动物实验操作技术手册 98 高虹,邓巍 专著 生物科学 15-Apr-19 165 深圳常见野生动物观察手册 328 徐讯,黄宝平,周行 专著 生物科学 17-Apr-19 166 袁可能文集 249 《袁可能文集》编委会 专著 农林 12-Apr-19 167 创造力危机——重塑科学以释放潜能 98 (美)罗伯塔·乃斯(Roberta Ness)著;赵军,安敏译 专著 社会科学 15-Apr-19 168 煤层气富集高产控制因素及勘探开发基础研究 298 宋岩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Apr-19 169 东北亚视野中的养马岛古村落研究 198 王建波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Mar-19 170 中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黑曜岩制品原料来源探索 168 刘爽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9-Apr-19 171 重症监护技能 119 王建荣,马燕兰,皮红英 专著 西医 9-Apr-19 172 养老照护技术与考评指导 85 于梅,秦柳花,张永杰 专著 西医 15-Apr-19 173 中国高血压指南汇编 58 刘力生 专著 西医 29-Mar-19 174 护理专利申请策略 45 王丽芹,孟萌,黄贤伟 专著 西医 15-Apr-19 175 心肺移植学 179 董念国,廖崇先 专著 西医 16-Apr-19 176 营养师必读(第4版) 198 蔡东联,糜漫天 专著 西医 12-Apr-19 177 血液透析护士层级培训教程 99 余美芳,沈霞 专著 西医 15-Apr-19 178 早期新生儿护理手册 65 魏克伦,姜红,李健 专著 西医 15-Apr-19 179 齐鲁本草 698 孙启玉,张贵君 专著 中医 16-Apr-19 180 神奇的土壤 49 蔡祖聪 基本资料 农林 28-Mar-19 181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2017) 598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等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29-Mar-19 182 常见疾病临床药学监护案例分析——危重症分册 60 郭澄,李颖川 专著 西医 18-Mar-19 183 腹外疝手术学 200 汤睿,吴卫东,周太成 专著 西医 15-Apr-19 184 齐鲁针灸医籍集成·现代X 55 张永臣,贾红玲,张勇 专著 中医 8-Apr-19 185 运行时变结构模态参数辨识理论与方法 115 周思达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Apr-19 186 浙江医经学派研究 80 郑红斌 专著 中医 27-Mar-19 187 上海领军人才学术成就概览·医学卷(2015—2017年) 180 黄红等 专著 西医 3-Apr-19 18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之路——认识现象·探索规律 98 王来贵,朱旺喜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4-Apr-19 189 砥砺奋进 再铸辉煌——庆祝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成立110周年(1909-2019) 128 本书编委会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25-Apr-19 190 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三卷 基干下孔类 哺乳类 第四册(总第十七册) 啮型类I 双门齿中目 单门齿中目-混齿目 198 李传夔,张兆群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22-Apr-19 191 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三卷基干下孔类 哺乳类 第五册(上) 啮型类II:啮齿目I 469 李传夔 等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22-Apr-19 192 综合卷·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II) 268 本书研究组 编 专著 资源环境 17-Apr-19 193 中国环境变化遥感影像图集(英文版) 1280 中国科学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25-Mar-19 194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空间科学 19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 综述 航空航天 9-Apr-19 195 鄂尔多斯盆地煤系矿产赋存规律与资源评价 278 曹代勇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2-Apr-19 196 职业素养 56 白旭琴,宋绵翠 中职教材 西医 28-Apr-19 197 西部考古(第17辑) 150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2-Apr-19 198 东方考古(第15集) 150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5-Apr-19 199 我和肿瘤的故事 48 黎功,李广欣,赵亮 专著 西医 22-Apr-19 200 肿瘤:进化之光(中文翻译版) 88 (俄)科兹洛夫(Andrei P. Kozlov)著;高山等译 专著 西医 19-Apr-19 201 解放军总医院临床病例精粹(第2辑) 180 顾倬云 专著 西医 25-Apr-19 202 临床3:6:9补液法则 30 周金台 专著 西医 1-Apr-19 203 地质灾害下油气管道安全可靠性 248 张鹏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1-Apr-19 204 新兴关键矿产——四川稀有稀土稀散资源及开发利用 198 付小方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1-Apr-19 205 若尔盖地区碳硅泥岩型铀矿成矿地质环境与成矿作用 148 陈友良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7-Mar-19 206 长江口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及保护 90 刘鉴毅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Apr-19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26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创新从“圆”说起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9-5-28 11:16
如果没有圆的发现, 人类一定还生活在原始社会。 人类对自己生存的世界和自身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人类活动一直伴随着发现、发明和创造。通过这些研究活动,人类不断地积累着自己的知识,丰富着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主观世界的认识,强化着人类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创造新生事物的能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从事研究的历史。 如果人们从事的研究以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寻找客观世界的真谛为目的,那么这样的研究就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标志是总结客观规律、发现新的事物、发明新的事物、创造新的事物。从这种意义上讲,人类的很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科学研究活动。随着人类知识积累逐渐雄厚,已知的事情相对增加,未知的事情逐渐减少,人类可以参与科学研究的人群更加专业化。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与人类的整体数量相比,越来越少的人有机会从事科学研究活动,而绝大多数人都在利用已有的知识生活着。 人类的祖先从发明了语言、文字、衣服到利用石器狩猎和制造工具,都充满了研究的性质。不难看出,研究的特点在于人类用大脑去思考,或者说,人类从事的科学研究必须伴随着人类大脑的活动。人类在自己生存的不同阶段进行了不同的研究探索,不断地将“未知”变成“已知”,不断地将“已知”趋近于客观真实,不断地去除“已知”中的矛盾使其符合逻辑,不断地将原本不存在的东西创造出来。昨天的研究结果组成了今天的人类知识,今天的知识有可能在明天转化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人们获取已有知识的活动称为学习。正是前人的不断研究、后人的学习积累才促进着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 第一个将石块打磨成工具的原始人就是人类在远古时代的科学家;而在今天,一个将石块打磨成石头器具的人类只能被称为石匠。同样以石头为工作对象,远古时代的人和现代人对科学发展的贡献完全不同,前者开拓了人类使用石头作为工具的知识先河,他的工作具有创新性,后者只是使用了前人的知识、重复了前人的劳动。虽然今天的石匠创造了物质财富,但并没有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新的内容。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科学研究具有非常强的时间特征,时间的早与晚决定了所从事活动的性质和价值。同样一个(研究)活动,最早开展的研究是创新性研究,当相关研究结果已经成为人类知识的一部分后,其他人开展的类似活动只能称为模仿或生产。模仿可以具有研究的特质(伴随大脑的活动),但是却不具有创新的意义。 一个简化了的研究事例 我们不妨从一个简单的研究事例说起,以分析人类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 在很久以前,一个聪明的人类发现用一根绳子可以画出一个非常完美的图形(图1)。 图 1 用绳子画出的完美图形—圆 他将绳子的一端固定在地面的一个点上,将绳子的另一端拉直并围绕着这个点在地面上画出痕迹,结果他制造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图案—圆!他惊奇地发现,这个圆就像天上的太阳和月亮。他的这次壮举构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创新活动—使用工具画出了圆形图案。他赞叹圆的完美,却不知道圆为何如此完美。他的同伴及后人很快就学会了如何画圆,他们用不同长短的绳子画、用不同长短的枝条画,在泥土上画,在石头上画,画出了不同大小、各式各样的圆。但是,无论怎样画,他的同伴及后人的画圆活动都不再具备创新性。 图1用绳子画出的完美图形—圆很久以后,另一个聪明人着迷这个完美的图案,冥思苦想。忽然有一天,他发现这个图案之所以完美,在于那个固定的点到图案上的任何一个点的距离都是一样的。他发现了蕴藏在圆中的客观规律性,将这个距离称为半径。他公布了他的发现,他的创新性研究结果成了人类知识的一部分。他成了另外一位人类早期科学家。再后来,人们发现经过那个固定点圆心到圆上的直线长度也都是相同的,等于2倍的半径长度,并将其称为直径。 这篇有趣的文章来自《科学创新理论与应用》,书中还有很多有趣又好读的内容呢。 目 录 名词与术语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第2章 科学与科学研究 5 2.1 科学的内涵与外延 5 2.2 科学研究的任务 8 2.3 不同学科科学研究的特征 8 2.4 本章小结 9 第3章 一个自然科学研究的例子——关于圆的科学研究 11 3.1 一个简化了的研究事例 12 3.2 圆周率π的故事 13 3.3 拓展空间的维度 16 3.4 原创性研究结果 17 3.5 无创新性或低创新性的人类活动 20 3.6 本章小结 21 第4章 万维空间 22 4.1 单素与复素 22 4.2 事物 24 4.3 万维空间的定义 24 4.4 抽象我们的世界 26 4.5 子空间 27 4.6 个体空间和人类空间 28 4.6.1 个体空间的特征 28 4.6.2 人类空间的特征 30 4.7 态、态函数与态分析原理 30 4.8 万维空间中蕴藏的知识 33 4.9 万维空间中科学研究的任务 37 4.10 本章小结 37 第5章 创新的走义 38 5.1 创新的广义内涵 38 5.2 重新定义创新 41 5.3 基于中华文化定义“知识” 41 5.4 改革与创新 43 5.5 在万维空间中论创新 44 5.6 原始创新=创新 45 5.7 创新的时空限域 46 5.8 本章小结 48 第6章 创新评价、评价指标和方法 49 6.1 衡量创新程度的标准 50 6.2 知识的质与量 51 6.3 创新因子与知识量化 57 6.4 创新的价值 61 6.5 创新的影响力 63 6.6 创新的衍生能力和派生能力 64 6.7 创新衍生因子 65 6.8 创新衍生因子的客观性与衍生能力的变化规律 66 6.9 现行科研评价体系的弊端 68 6.10 创新指数的定义 70 6.11 创新检索 72 6.12 本章小结 74 第7章 创新分类 76 7.1 维度创新 76 7.2 递推创新 77 7.3 复合创新 78 7.4 组合创新 79 7.5 参量创新 79 7.6 数量创新 81 7.7 递进创新 81 7.8 变形创新 82 7.9 类比创新 83 7.10 模仿创新 83 7.11 本章小结 83 第8章 创新的分级原则及创新等级划分 85 8.1 分级原则 85 8.2 创新等级划分 86 8.3 创新等级与创新价值的关系 89 8.4 创新的难与易 90 8.5 创新成果的体现形式 94 8.6 本章小结 95 第9章 创新的产生过程 96 9.1 创新产生的心理过程 98 9.2 创新产生的行为过程 103 9.3 能力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104 9.3.1 身体状况在创新过程巾的作用 107 9.3.2 智力因素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107 9.3.3 非智力因素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111 9.3.4 行为能力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112 9.4 本章小结 114 第10章 创新产生的心理机制 116 10.1 自发创新和自觉创新 118 10.2 创新产生的心理线索 128 10.3 创新产生的动机 129 10.4 产生创新的灵感之源 130 10.5 好奇心与追求卓越 132 10.6 本章小结 134 第11章 创新方法简述与创新实例简析 135 11.1 创新的两种基本方式 135 11.2 逻辑推理与创新 137 11.3 难题驱动型创新 138 11.4 类比发现与创新 139 11.5 翻越障碍与熟能生巧 142 11.6 穿越万维子空间 145 11.7 突破极限 147 11.7.1 转基因技术 147 11.7.2 广义相对论与时空弯曲 148 11.8 符合实际 150 11.9 打哪指哪方能百发百中 151 11.9.1 宇宙大爆炸与宇宙背景辐射 151 11.9.2 光学双稳态、光致黑体辐射与七光子上转换发光的实现 152 11.9.3 二价钐离子(sm2+)上转换发光与3个镱离子(Yb3+)的合作发光 155 11.10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57 11.11 组合创新 159 11.12 本章小结 161 第12章 创新理论在创新评价中的应用 163 12.1 创新性判别 163 12.1.1 整体评判 166 12.1.2 局部评判 167 12.2 判断成果的创新级别 168 12.3 创新因子、创新衍生因子计算实例 170 12.4 本章小结 171 第13章 创新理论在学术评价中的应用 172 13.1 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 172 13.2 对学术成果的引用 175 13.3 七种典型期刊论文被引情况统计 176 13.4 引用数量分布的数学模型 179 13.5 本章小结 183 第14章 创新检索 184 14.1 学术论文的创新检索 184 14.2 学术论文创新检索实例 185 14.3 创新检索的意义 195 14.4 如何选择创新主题词 196 14.5 应用实例 198 14.6 本章小结 204 第15章 创新检索的合理性分析 205 15.1 相同的统计规律性 205 15.2 检出文章数统计 208 15.3 SCI引用次教统计 210 15.4 创新总引次数统计 212 15.5 创新因子统计 214 15.6 创新影响因子统计 220 15.7 七种期刊论文的创新级别统计 222 15.8 期刊的创新指数 225 15.9 期刊的创新权重指数 227 15.10 统计与分析结论 228 15.11 创新衍生因子计算及分析 229 15.12 本章小结 239 第16章 创新理论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 240 16.1 创新教育的目的 240 16.2 创新人才及其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241 16.2.1 比较三个空间异同的能力 242 16.2.2 抵近万维空间己知区域的边缘 244 16.2.3 心理过程的运行能力 250 16.2.4 行为过程的运行能力 253 16.3 创新教育 255 16.3.1 建立什么样的个体空间 256 16.3.2 个体空间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261 16.3.3 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个体空间的关系 265 16.4 教育创新 267 16.4.1 教育创新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67 16.4.2 改变现行的“一次性考察”机制 269 16.4.3 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270 16.4.4 改革后可能解决的问题 270 16.5 本章小结 271 第17章 知识操控教育 273 17.1 知识操控教育的提出 273 17.2 知识操控教育的必要性 275 17.3 开展知识操控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276 17.4 在知识操控教育中把握知识积累 278 17.5 知识操控教育可能达到的效果 281 17.6 检验知识操控教育效果的方法 282 17.7 本章小结 283 第18章 人类空间计划与中国脑工程 284 18.1 人类空间的网络映像 284 18.2 中国脑工程 288 18.3 中国脑的主要功能 289 18.4 如何建设中国脑 293 18.5 本章小结 295 参考文献 296 附录 300 索引 388 后记 396 本文摘编自秦伟平,王晖著《科学创新理论与应用》第3章,内容有删减。 科学创新理论与应用 秦伟平 王晖 著 责任编辑:王喜军 高慧元 ISBN 9787030608727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9.04 《科学创新理论与应用》从历史与现实发展的视角阐述了“科学”与“创新”的内涵与外延,揭示了人类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本质,给出了新的“科学”定义。通过多维度空间的广义诠释,揭示了创新的特征与本质,在定义了“创新”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创新的时空限域、级别、价值、衍生能力、派生能力、影响力和难易程度等问题,进而给出了评价创新活动的准则;提出了对创新进行分级的依据和方法;定义了创新因子等多项创新评价指标;提出了评价创新的方法和操作步骤;阐述了创新的产生机制和过程;论述了教育创新和建立人类空间网络映像的问题。 (本期编辑:安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69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无网格法:理论与算法》书评
热度 1 yangjianjun 2019-5-8 10:40
《 无网格法 : 理论与算法 》 书评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 陈正宗 特聘讲座教授 近期大陆参加一个关于边界元法的学术会议期间 , 适逢两位好友 , 长沙理工大学杨建军博士和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文丕华教授 , 并欣闻其合著 《 无网格法 : 理论与算法 》 一书由科学出版社 ( 北京 ) 付梓 。 会后 , 作者赠书与我 , 并希望我能为本书写一则简评 。 基于好文共欣赏 , 特 此短评以记之 。 无网格法是近 20 年来计算力学领域研究最为活跃 、 进展最为显著的计算方法分支 , 海峡两岸已有广大学者投入研究 。 该书的出版 , 是作者对此研究专题近 20 年来在算法方面发展成就的一个系统 整 理与总结 , 其中也不乏作者发展的多种新型算法 。 本书 列入 回顾 的无网格算法达 70 余种之多 , 详细介绍到的无网格法有 20 多种 , 并对这些算法归类为 5 个大类 , 分别是无网格全局弱式法 、 无网格局部弱式法 、 配点类无网格法 、 边界型无网格法和结合式无网格法 。 据 个人 了解 , 在现有出版的无网格法著作中 , 本书对算法的介绍是 非常 全面的一本 。 作者 指出 , 无网格法作为一种极具 前景 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力学工具 , 应当对算法的有效性和简洁性进行 均 衡考虑 。 配点类方法算法简单 、 计算高效 、 适应性强 、 通用性好 , 而且是真正意义上 “ 无网格 ” 的 , 此类方法的有效性可能被 忽视 , 借助一些技术手段或数值策略 , 配点类方法同样可以是精确而稳定的 。 纵观全书 , 整体内容科学严谨 , 条理分明 ; 对关注度 、 理解程度处于不同水平的读者给出了不断进深的 可能 。 作者尽力避免了深奥的理论话语或者数学推演 , 用尽可能简明的风格来介绍理论或者是算法 , 以便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 同时 , 本书最后一章主要采用图片展示的形式介绍了无网格法的一些新颖的应用 , 便于读者形象直观的了解无网格法的优势应用领域 。 书中随处可见作者对研究议题上的一些独特见解 , 同 好 学者认同者读来或感亲切 , 若干待厘清问题则可 open discussion 。 当然 每本书都有作者成长背景与教研特色 , 作者对内容的取舍上难免有一些学术观点倾向性上的偏好 , 在理论表述的严谨性上 , 就工程应用而言 , 也是可接受的 。 总而言之 , 本书简明而不失全面 , 扼要而不失新颖 , 对无网格法这一研究专题感兴趣的 学生 、 学者 与工程师 值得一读 。 引自: Digest of TwSIAM
1862 次阅读|1 个评论
益生菌那些事,爱喝酸奶的你知道吗?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9-5-6 16:12
图片来源丨Pixabay 酸奶由于其特有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成为乳制品中消费数量增长速度较快的一个品类。酸奶作为食品至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期的游牧民族将装牛奶的羊皮口袋系在腰上,体温使得乳中的细菌繁殖发酵,从而形成酸奶。1857 年,法国的巴斯德发现了导致牛乳变酸的菌种,自此揭开乳酸菌的神秘面纱。 “酸奶长寿说” 20 世纪初期,有学者提出了“酸奶长寿说”,认为酸奶中的乳酸菌有利于健康。这一学说推动了酸奶在欧美的普及,促进了乳酸菌研究的发展。 目前,酸奶工业化生产已有飞跃性进展,产品也从最初的凝固型、搅拌型酸奶,向不同口感、不同风味、不同营养功效的酸奶延伸。各种乳酸菌诸如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和鼠李糖乳杆菌(L.rhamnosus)等也逐步应用于酸奶,其性质也得到广泛研究。 性状优良的乳酸菌菌种是制备高品质酸奶的关键。随着酸奶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对酸奶品质的进一步要求,开发具有益生特性和优良发酵特性的乳酸菌发酵剂成为酸奶研究的重点。 酸奶发酵剂用乳酸菌 酸奶发酵剂由天然的混合菌液到商业化的直投式菌粉,经历了漫长的筛选和驯化过程,酸奶的发展史几乎就是发酵剂的发展和应用史。目前酸奶生产工业常用的乳酸菌包括:乳球菌属、乳杆菌属、明串珠菌属及嗜热链球菌属。 乳酸菌(图片来源丨Pixabay) 天然酸奶在漫长的传统发酵中形成了复杂而相对稳定的菌相,目前众多学者致力于从天然发酵乳(如青藏高原牦牛酸乳、新疆传统发酵酸马奶、中亚开菲尔酸乳)中挖掘优良菌种,并分析其发酵性能和遗传多样性。 益生菌酸奶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益生菌定义为“摄入一定量后对宿主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对益生菌功能的认识更加全面,发现益生菌具有改善肠道(如便秘、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等)、提高免疫力(包括过敏、外伤感染、癌症等)、促进代谢(如乳糖不耐症、肥胖等)及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如婴幼儿脑部发育、精神压力等)的功能。酸奶作为益生菌的最佳食物载体,一直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1、 应 用于酸奶的益生菌菌株 益生菌的生产菌种必须符合 8 个条件:①能够耐受胃液、胆汁,以存活的状态到达肠内;②能够在肠内增殖;③被科学实验证明能够改善肠内菌群;④能够确保安全性;⑤原本就是人体肠道菌群的一种;⑥存活在食品中并能保持有效的菌数;⑦价廉且容易处理;⑧经过基因修饰的菌种不得用于保健食品。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简称国家卫生计生委)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中包括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等 20 多个菌种。 乳品企业的研发人员可以通过增加目前产品中菌种的选择种类,或适当改变益生菌搭配菌种,选择性地调整菌种的添加比例,开发具有不同益生功能的益生菌酸奶产品。 1)双歧杆菌 双歧杆菌(图片来源丨百度百科) 双歧杆菌是一种严格厌氧革兰氏阳性菌,形态多变,呈现弯曲杆状、L 形、V形或 Y 形等多种形态。它既不产生内、外毒素,也不产生致病物质和有害气体,这对维护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的研究报道称双歧杆菌的益生功能有:防治便秘和胃肠障碍,维护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抑制腐生菌的生长,分解致癌物质从而预防肠道癌症;增加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及其生物活性;抑制血浆脂质过氧化反应;延缓机体衰老等。 发酵酸奶是双歧杆菌工业化中使用较多的方式之一。现如今,国内外许多国家都已采用人体分离的多种双歧杆菌作为菌种,在传统发酵工艺基础上,配以其他辅料,生产风味独特、营养价值更高的新型酸奶。 2)罗伊氏乳杆菌 罗伊氏乳杆菌(图片来源丨百度百科) 罗伊氏乳杆菌(L. reuteri)形状呈轻微不规则、圆形末端的弯曲杆状,通常以单个、成对或小簇形式存在,是肠道菌群中天然存在的乳杆菌之一,可耐受胃酸和胆汁从而到达小肠上部并黏附于小肠壁,具有极高的安全性,是理想的食品用益生菌种。罗伊氏乳杆菌对宿主体内的肠黏膜上皮细胞等表现出较强的黏附能力,它们在细胞表面形成一层强有力的生物屏障, 可以抑制致泻性大肠杆菌等致病菌的侵入。 目前罗伊氏乳杆菌已经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发酵乳制品生产中,日本 Chichiyasu 公司、美国 STONYFIELD 公司、西班牙 KRAFT 公司均生产内含罗伊氏乳杆菌的益生菌酸奶产品。 2、酸 奶中益生菌活性的保持 益生菌在人体内发挥益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其进入胃肠道后能够存活并且增殖, 有研究显示每日摄入 108~109 CFU/mL 益生菌即可发挥其对人体的益生作用。 图片来源丨Pixabay 为了保证进入人体后有足够的活菌数发挥益生功能,《乳酸菌饮料卫生标准》(GB 16321—2003)规定乳酸菌乳饮料中的乳酸菌数≥106 CFU/mL;日本发酵乳与乳酸菌饮料协会规定发酵乳中的益生菌数≥107 CFU/mL。然而菌体由于受到自身生长特性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在货架期内会出现衰退的趋势。减缓活菌数下降速率的主要措施有:优化货架期内益生菌发酵乳的储藏条件(如储藏温度、初始酸度),以及向发酵乳中添加益生元。 在益生菌发酵乳中添加益生元,不仅在发酵过程中对益生菌有增殖作用,而且在货架期内对减缓活菌数下降的速率也有很大影响。益生元主要是指非消化性(或难消化性)的功能性低聚糖类,如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和大豆低聚糖等。 将发酵乳中的益生菌和益生元相结合,也就是常说的“合生元”。 研究表明,单独摄食益生元和益生菌效果并不大,但使用合生元时可增加活菌数,延长产品的货架寿命。 本文摘编自孟祥晨,李艾黎,焦月华等编著《乳酸菌食品加工技术》第2章第1节部分内容,略有删减改动。文中图片素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术信息传播使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 乳酸菌食品加工技术 》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孟祥晨,李艾黎,焦月华 等 编著 责任编辑:贾超,宁倩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 ISBN:978-7-03-060314-2 作者简介 孟祥晨,东北农业大学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食品发酵工程二级学科带头人,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乳品微生物及生物技术平台首席专家。 爱尔兰UCC大学访问学者,美国犹他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常务理事;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专家;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 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畜产品加工研究会骆承庠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 主要从事乳品科学与技术,食品微生物与生物技术,食品发酵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内容简介 乳酸菌是一类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微生物,在食品领域被广泛应用于乳制品、肉制品等的生产,而且目前以乳酸菌为基础生产的乳酸菌粉、颗粒及冲剂等产品也越来越多,因此所涉及的加工技术也越来越受重视。乳酸菌食品加工需要注意有效乳酸菌数量的保持,因此加工技术中涉及一些关键的步骤。本书集中展现了各类乳酸菌食品的生产技术,既包括传统的乳酸菌发酵乳制品、肉制品、饮料,也包括新型的乳酸菌粉、颗粒、冲剂等的生产技术,还对乳酸菌食品的安全性及所涉及的标准和法规进行了论述,旨在促进我国乳酸菌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563 次阅读|1 个评论
废弃虾壳的价值竟然比虾肉还要高?看科技魔棒如何“点虾成金”
sciencepress 2019-5-5 14:32
无论是海水虾还是淡水虾,一般都具有重要的商品价值。虾是高蛋白质含量的食物,约含有18%的优质蛋白质,含有人体必需的所有氨基酸,可消化吸收率高;虾的脂肪含量较低,仅有约2%,且大部分为不饱和脂肪酸,属于一种优质食品。 虾的营养价值 除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外,虾还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理功效。 古代医学典籍中记载:虾的营养价值极高,可以补肾壮阳、抗早衰,治疗肾虚、畏寒、体倦、腰膝酸痛等病,还具有促消化、通乳、预防高血压等功效。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虾中含有的多种生理活性物质能增强人体免疫力、降血压、降血脂。 虾壳中含有虾青素,具有极强的生物学活性。天然虾青素(又称为天然虾红素)是世界上最强的天然抗氧化剂之一,能有效清除细胞内的氧自由基、增强细胞再生能力、维持机体平衡和减少衰老细胞的堆积,由内而外保护细胞和 DNA 健康,从而保护皮肤健康,还能促进毛发生长,具有抗衰老、缓解运动疲劳、增强细胞活力的作用。自 2008 年以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虾青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在提高免疫力,预防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延缓衰老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天然虾青素抗氧化活性超过现有的抗氧化剂。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是维生素 C 功效的 6000 倍,是维生素 E的 1000 倍,是辅酶 Q 10 的 800 倍,是花青素的 700 倍,是茶多酚(tea polyphenol)的 320 倍。 虾青素 (图片来源丨百度百科) 南极磷虾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类新的虾类资源,具有资源保有量大、可捕捞量大等特点,已成为世界各国开发南极生物资源的主要对象。我国山东、辽宁、江苏、上海等省市也已开展了南极磷虾的捕捞和精深加工工作,开发了南极磷虾虾青素、南极磷虾油等多种精深加工制品,纯品虾青素每千克售价高达数千元,改变了传统南极磷虾仅能用于生产虾粉的局面,显著提高了南极磷虾的商品价值。 钙是虾头、虾壳中含量最高的一类矿物质,是一种很好的钙源。目前,钙缺乏已经成为困扰国民身体健康的主要营养性疾病之一,钙的存在形态对于补钙剂至关重要。果酸钙是一类安全性很高的新型钙源,具有溶解性高、生物利用率高、口味好等特点。虾壳恰好是一类制备果酸钙的良好原料。目前,美国、日本已有成熟的以虾壳为原料制备果酸钙的产品面世,而国内对于相关核心技术仍未掌握,导致国内的虾头、虾壳等虾加工副产物仍以直接丢弃为主,虾头、虾壳的商品价值和经济价值未能体现。 甲壳素是虾头、虾壳中另外一类含量很高的有机质。虾壳中的甲壳素与蛋白质共价结合,以蛋白聚糖的形式存在,其含量为 17%~20%。近年来,国内外对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壳聚糖的研究十分活跃。甲壳素无毒、无味、无副作用,具有很好的防病效果,可广泛用于医药、造纸、印染、植物生长素、食品保鲜、纺织工业、环境保护和制作功能材料等领域,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甲壳素生产、加工、精制、利用的产业链,纯品甲壳素售价达上千元。据估算,我国甲壳素产业每年产值约 450 亿元,加上下游精深加工及应用,年产值则接近 4000 亿元。 虾类加工产业加工现状 虾加工产业是以海水或淡水虾为原料,采用机械、物理、化学等方法进行食品加工的生产技术过程,是捕捞、养殖虾类从生产到流通上市的重要环节,也是连接虾类捕捞、养殖产业和市场的桥梁。我国虾加工产业历史悠久,全国各地根据自己当地特产衍生出许多特色虾加工方法及制品。从加工手段来说,虾类加工一般分为传统加工和现代加工两类。传统加工是指历史悠久的加工方法,包括干制、发酵等;现代加工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加工技术,如冷冻、烘干,甚至生物酶解、超临界萃取等手段进行的虾类加工。 图片来源丨Pixabay 随着食品科学和食品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虾类加工由完全依赖自然条件逐渐转为依靠人工控制条件来进行的崭新阶段,尤其是随着制冷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制冷成本的大幅降低,冷冻冷藏技术也由单一用于虾类生产流通的保鲜环节扩大到加工环节,促进了虾类冷冻制品、腌渍制品等食品加工技术的开发与发展;此外,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虾的精深加工提供了多种手段,一批具有多种生理功效的活性物质被提取出来,极大地推动了虾类加工产业的发展。 目前,人工干制和冷冻已成为虾类产品最主要的加工手段。人工干燥替代日晒风干的天然干燥,可以通过干燥温度、时间、湿度、空气流速等工艺参数的控制,有效提高干制虾的产品质量,加上真空冷冻干燥、微波干燥、过热蒸汽干燥等一大批新型干燥技术的应用,虾类产品传统干燥方式所带来的肉质硬、复水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冷冻技术的发展则给虾类产品的销售带来福音。由于保鲜技术落后及保鲜成本居高不下,鲜虾的销售范围始终局限于产地附近,而冷冻技术则给鲜虾的销售带来革命性影响,产品销售范围明显扩大,部分产品如加拿大龙虾等还可以实现短时间的跨洋运输。鲜虾不仅可以以完整个体的形式销售,还可以在产地就地建厂就地加工;脱壳的虾仁经冷冻后不仅可以实现远距离销售,还可以在销售地实现长时间销售。 虾类加工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量加工副产物,包括虾头、触须、虾壳等,这些加工副产物占虾质量的 40%~50%。传统的虾加工产业对这类副产物的利用途径极为有限,除少量用于生产鱼粉等辅料外,其余基本直接丢弃。虾头、虾壳等加工副产物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虾青素、虾油等活性物质,直接丢弃既造成大量有用物质的浪费,又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加工副产物的认识也逐渐深入,尤其是现代提取技术更使得这类产物基本已成功实现“变废为宝”。壳聚糖提取、甲壳素衍生物精制和利用、虾青素制备及活性钙提取等技术都已经较为成熟,部分产品已经实现产业化应用。 虾类加工产业发展趋势 (1)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 现代科技的发展极为迅速,面对科技浪潮的冲击,虾类加工产业应与食品工业一样,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加工方法,积极吸取先进加工技术的精华,采用高新技术,开创虾类食品加工新的工艺革命。在利用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微胶囊技术、超高压技术、无菌包装技术、新型保鲜技术、微波能及微波技术、超微粉碎和真空技术等高新技术进行虾类精深加工的同时,对海洋食品加工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生物学的革命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将对从事生物性生产的虾类加工业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计算机、信息、遥感、自控、新材料等先进技术也将日趋广泛地应用于虾类加工业,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功能化、保健化特性越来越显著。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水产品的要求已由原来的营养逐步向保健和功能方向转变。虾类加工产品必须适应这一需求的转变,在开发花色繁多、种类各异的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消费习惯需求的基础上,着重开发兼具营养和保健功效的虾类产品。 (3)加强凡纳滨对虾和克氏原螯虾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 凡纳滨对虾和克氏原螯虾分别是我国产量最大的海水虾和淡水虾。 克氏原螯虾是我国产量最大的淡水养殖虾类,国内也有许多地方政府将大力发展克氏原螯虾养殖产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并制定了区域性克氏原螯虾发展战略,同时通过网络、媒体、会展、节日等形式推动克氏原螯虾养殖业的发展,如江苏省盱眙县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龙虾节。尽管克氏原螯虾在国内销售以鲜销为主,但随着产量的逐渐扩大,国内部分厂商已经开始以克氏原螯虾为原料,生产去头、去尾、去内脏的克氏原螯虾虾仁、虾球等产品,并成功打入欧洲和美国市场,且近年来在国外市场的比例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但总体来说这两种虾的精深加工比例仍然不高,这是今后我国需要大力改进的地方。 (4)加强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受自然资源衰退及人工过度捕捞影响,我国虾类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来源都将以养殖为主,虾类的安全性和养殖水体有关。 为保证食品安全,世界各渔业发达国家对渔业环境的保护和监测极为重视,以日本、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极为严格的水产品有害物质残留限量标准。美国从 1997 年 12 月 8 日开始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法规后,欧盟、加拿大、日本、韩国、泰国、新西兰、印度等国家和地区都陆续实施以 HACCP 为原则的质量管理规范。同国外相比,我国尽管在水产品有害物质残留指标等领域也制定了极为严格的指标,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因此,加强水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并将相关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同时对制定的相关标准进行严格落实是推动产业健康发展过程的必经之路。 作 者 简 介 邓尚贵 博士,教授,博导,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专利奖优秀奖、第八届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突出贡献项目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奖和浙江省科技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次。主要从事海洋生物资源的加工与综合利用、海洋天然产物和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本文摘编自邓尚贵,毛相朝,余华主编《虾深加工技术》绪论第五节部分内容,略有删减改动。文中图片素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术信息传播使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 虾深加工技术 》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主编: 邓尚贵,毛相朝,余华 责任编辑:贾超,侯亚薇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 ISBN:978-7-03-059354-2 《虾深加工技术》 系统介绍虾类原料特性(资源、品种、肌肉组织结构、基本化学组成、生物活性物质及危害因子等)、深加工基础理论(食品化学特性、酶学特性、虾类保活保鲜、加工和死后生物化学变化、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等)、深加工技术(低温保活保鲜、腌制、干制、罐藏、虾仁制品、加工新技术、虾类副产物加工等)及质量安全控制等,重点突出虾类原料精深加工技术,并对近年来虾类加工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及当前国外虾类加工技术和发展现状进行系统介绍。内容涵盖虾类产品源头捕捞—储藏运输—加工处理—产品追溯的全产业链,重点介绍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在虾类原料加工中的应用,可为理解和掌握虾精深加工领域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和依据。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4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19年3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9-4-26 16:55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2019年3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2019年3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自动控制原理(第七版) 89.8 胡寿松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5-Feb-19 2 有机化学实验(第二版) 59 李明 等 本科教材 化学 25-Feb-19 3 钢桥抗震设计 99 谢旭,唐站站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Feb-19 4 极大平面图理论(上册)结构-构造-着色 150 许进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6-Feb-19 5 大学排名与高考志愿指南2019-2020 49 邱均平 应用技术 语言、教育 1-Mar-19 6 中国教育改革40年:高考改革 99 郑若玲 等 专著 语言、教育 26-Feb-19 7 中国教育改革40年:高中教育 99 朱益明 等 专著 语言、教育 25-Feb-19 8 中国教育改革40年:教育信息化 99 黄荣怀,王运武,等 专著 语言、教育 25-Feb-19 9 中国教育改革40年:民办教育 99 周海涛 等 专著 语言、教育 13-Feb-19 10 中国教育改革40年:农村教育 99 范先佐等 专著 语言、教育 1-Mar-19 11 中国教育改革40年:职业教育 99 石伟平 等 专著 语言、教育 1-Mar-19 12 人资资源管理实训(第二版) 42 魏钧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2-Feb-19 13 微观经济学 52 郑享清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2-Feb-19 14 物流管理 58 袁开福,何旭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8-Feb-19 15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基于双一流建设背景 82 杨静 专著 语言、教育 25-Feb-19 16 探究人类社会创新现象的奥秘-基于创新方法所蕴含创新科学原理视角的案例解析 298 侯光明 等 专著 社会科学 22-Feb-19 17 马藏·第一部·第三卷 598 北京大学《马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基本资料 党政、哲学、宗教 18-Feb-19 18 马藏·第一部·第四卷 568 北京大学《马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基本资料 党政、哲学、宗教 18-Feb-19 19 马藏·第一部·第二卷 598 北京大学《马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基本资料 党政、哲学、宗教 18-Feb-19 20 马藏·第一部·第一卷 598 北京大学《马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基本资料 党政、哲学、宗教 18-Feb-19 21 马藏·第一部·第五卷 598 北京大学《马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基本资料 党政、哲学、宗教 18-Feb-19 22 高龄男性生育 168 许蓬,朱伟杰 专著 生物科学 26-Feb-19 23 芽胞杆菌·第四卷 芽胞杆菌脂肪酸组学 698 刘波 专著 生物科学 22-Feb-19 24 药用植物品质生物学 298 卢善发 等 专著 西医 29-Jan-19 25 渤海鱼类 268 刘静 等 专著 农林 26-Feb-19 26 北京蚜虫生态图谱 268 虞国跃,王合 专著 生物科学 22-Feb-19 27 无网格法:理论与算法 128 杨建军,文丕华 基础理论 数学 21-Feb-19 28 2018科学发展报告 168 中国科学院 报告类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Feb-19 29 创新年轮 攀登足迹——中国科学院第十五届科星奖获奖作品选 198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 科普 语言、教育 1-Mar-19 30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128 孙克宁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Mar-19 31 多沙河流水库水沙运动特性及其数值模拟 138 夏军强,王增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Feb-19 32 秦始皇帝陵园出土彩绘青铜水禽制作工艺及相关问题研究 158 邵安定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7-Feb-19 33 系统解剖学(第2版) 95 蔡昌平、张潜 大学教材 西医 22-Feb-19 34 组织学与胚胎学精编实验教程(第2版) 39.8 文晓红 大学教材 西医 22-Feb-19 35 腹盆部疾病超声诊断图谱(第2版) 398 林礼务,薛恩生 专著 西医 26-Feb-19 36 临床护理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49 屈红,王非凡,潘群 专著 西医 25-Feb-19 37 儿童多动症临床治疗学(第3版) 120 冷方南 等 专著 西医 25-Feb-19 38 四川省城乡居民运动健身指南 49 四川省体育局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16-Jan-19 39 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用书 八年级下册 83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用书编写组 中职教材 语言、教育 21-Feb-19 40 建筑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 78 于海莹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an-19 41 辽东湾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研究 156 陶平,邵秘华,汤立君 专著 资源环境 26-Feb-19 42 岩石损伤多场耦合机理与数值模型研究 128 姜谙男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Feb-19 43 精彩人生从心起航——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认知 49 房娟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6-Feb-19 44 基于生态价值共创的自然保护区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 95 刘静艳,王雅君,陈阁芝 专著 经济管理 25-Feb-19 45 煤矿热动力灾害学 119 王德明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Feb-19 46 织物增强混凝土理论研究与应用探索 199 荀勇,支正东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Mar-19 47 药,你用对了吗——内分泌代谢疾病用药 30 葛朝亮 生活健康 西医 25-Feb-19 48 常见疾病临床药学监护案例分析——心血管内科分册 60 吕迁洲,李清 专著 西医 28-Dec-18 49 移植器官质量与安全指南(原书第6版) 200 张雷 主译 专著 西医 29-Jan-19 50 齐鲁针灸医籍集成·现代VIII 55 张永臣,贾红玲 专著 中医 27-Nov-18 51 股前外侧皮瓣 150 芮永军,唐举为 专著 西医 29-Nov-18 52 奋进之楫——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系统主题党日特色案例选编 55 中共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分党组 等 专著 社会科学 23-Jan-19 53 简明线性代数教程(第三版) 35 柴伟文 大学教材 数学 6-Mar-19 54 分子生物学(第四版)(中译版) 79 (英)Alexander McLennan等编著;刘进元等译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4-Mar-19 55 园艺产品营养与保健 59.8 贺忠群 大学教材 农林 4-Mar-19 56 兽医外科学(第二版) 69.8 丁明星 大学教材 农林 5-Mar-19 57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 69.8 陈秋生 大学教材 农林 5-Mar-19 58 物理量测量(第五版) 55 袁文峰,张静华,王家政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6-Mar-19 59 2019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校友会版) 69.8 赵德国,蔡言厚,党亚茹 考试用书 语言、教育 4-Mar-19 60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9-2020 49.8 邱均平 等 考试用书 语言、教育 4-Mar-19 61 南海纤毛虫图谱(英文版) 498 胡晓钟,林晓凤,宋微波 专著 生物科学 28-Feb-19 62 城市轨道交通优化管理与控制 188 高自友,杨立兴,吴建军 专著 交通运输 7-Mar-19 63 地质构造及其演化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 98 韩军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7-Mar-19 64 西部考古(第16辑) 150 冉万里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Mar-19 65 桂林靖江王陵考古发掘清理报告集 258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7-Feb-19 66 玛瑙山:考古,文献与口碑 200 贵州省博物馆 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5-Mar-19 67 西氏内科学精要(上下卷,原书第9版) 498 Ivor J. Benjmin等 主编;王辰等译 专著 西医 1-Mar-19 68 脊柱区肌骨高频超声检查 118 鄂占森,周播江 专著 西医 7-Mar-19 69 大学物理(上册) 79 刘博,赵德林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4-Mar-19 70 大学物理(下册) 79 刘博,赵德林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4-Mar-19 71 超越双螺旋:神奇的表观遗传秘码 68 于文强 科普 生物科学 13-Mar-19 72 土壤学与生活(原书第十四版) 298 (美)Nyle C. Brady等著;李保国等译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13-Mar-19 7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水污染控制化学方法与原理 168 全燮,于洪涛 专著 资源环境 11-Mar-19 74 数值最优化(第二版) 198 (美)乔治 劳斯特等 基础理论 数学 11-Mar-19 75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原著第九版) 78 (美)Kang-tsung Chang著;陈健飞等译 专著 地球科学 14-Mar-19 76 长安学研究文献汇刊·考古编.金石卷 第九辑 389 贾二强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1-Mar-19 77 丝路泉踪--一带一路货币 16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12-Mar-19 78 燕辽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兼论与周邻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互动关系 168 陈国庆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5-Mar-19 79 输血医学概论学习指导与习题集 45 张晨光,张伶 大学教辅 西医 13-Mar-19 80 中医特色治疗焦虑症 69 许凤全 专著 中医 13-Mar-19 81 中国中药区划 198 黄璐琦 专著 中医 11-Mar-19 82 BOT模式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管理实务 109 邓勇 等 专著 交通运输 16-Jan-19 83 四川省国家野生保护与珍稀濒危植物图谱 189 程新颖 专著 生物科学 31-Jan-19 84 C674X-DSP嵌入式开发与实践 89 路锦正,张红英,李强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1-Feb-19 85 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技术 98 潘国耀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9-Jan-19 86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研究 68 罗琳,丁建,顾新 专著 经济管理 29-Jan-19 87 自动化导学与实践(上) 88 胡立坤,韦善革,梁旭斌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3-Mar-19 88 对地观测卫星激光测高数据处理方法与工程实践 158 唐新明,李国元 专著 地球科学 6-Mar-19 89 深圳市土地资源 128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6-Mar-19 90 室内定位与导航(英文版)(Indoor Positioning and Navigation) 98 余科根 专著 地球科学 6-Mar-19 91 无锡文博论丛(第3辑) 180 无锡博物院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3-Mar-19 92 安全生产创新研究 88 施富强 专著 机械、自动化 20-Mar-19 93 现代大型建筑结构简化分析方法与应用 130 李从林,孙建琴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5-Mar-19 94 《金融时报》企业先驱50人 98 FT主编;张荷花等译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2-Mar-19 95 旅游学概论 48 傅广海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2-Mar-19 96 云传播时代——人类传播与治理的云端化、平台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革命 56 李卫东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9-Mar-19 97 中国粮食价格波动、形成机制及调控政策研究 156 宋洪远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8-Mar-19 98 超分子材料引论 188 沈家骢 等 专著 化学 14-Mar-19 99 认识环境 保护未来——青少年环境知识读本 48 欧阳威 等 科普 资源环境 6-Mar-19 100 水性皮革涂饰材料的设计与合成 98 马建中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5-Mar-19 101 长江上游鱼类生殖形态学 280 张耀光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18-Mar-19 102 卫星遥感水利监测模型及其应用 198 蔡阳,孟令奎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8-Mar-19 103 主体功能区遥感监测方法与应用 299 周艺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4-Mar-19 104 合成孔径雷达森林参数反演技术与方法 118 李增元 专著 地球科学 22-Mar-19 105 大国首都方略: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建院20周年纪念文集 198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专著 经济管理 21-Mar-19 106 隐性博物馆的多媒体呈现 89 邓启耀 论文集 语言、教育 21-Mar-19 107 肝胆胰外科手术技巧(中文翻译版) 288 (美)Steven J. Hughes主编;刘荣 主译 专著 西医 19-Mar-19 108 Iizarov技术原理与应用(中文翻译版,原书第2版) 568 (俄)所罗门(Leonid N. Solomin)著;康庆林等译 专著 西医 15-Mar-19 109 临床护士职业礼仪手册 29 魏丽丽,黄霞,祝凯 专著 西医 18-Mar-19 110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实操手册 58 尹中元 专著 西医 20-Mar-19 111 多元合造——民族高校建筑与设计教育探索 89 麦贤敏,赵兵 论文集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Feb-19 112 普通物理学(上) 59 吴喆,雷雨,杨宏春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1-Mar-19 113 云南山地城市避灾绿地规划研究 198 段晓梅 等 专著 农林 21-Feb-19 114 核素污染环境的生物效应与生物修复 148 陈晓明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11-Mar-19 115 沉管隧道设计施工手册 设计篇 238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4-Mar-19 116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工厂法沉管预制 228 林鸣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4-Mar-19 117 沉管隧道设计施工手册 综合篇(Ⅰ) 188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4-Mar-19 118 沉管隧道设计施工手册 安装篇 198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4-Mar-19 119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外海沉管安装 218 林鸣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4-Mar-19 120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论文集 卷Ⅱ 268 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 论文集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4-Mar-19 121 纳米材料热电性能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88 吕树申,王晓明,陈楷炫 专著 材料科学 22-Mar-19 122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论文集 卷Ⅲ 198 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 论文集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4-Mar-19 123 数学模型 79 张景祥 等 大学教材 数学 22-Mar-19 124 上海卫生健康政策研究年度报告(2018) 140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等 专著 西医 1-Mar-19 125 肛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65 杨巍,仇菲 专著 中西医结合 13-Mar-19 126 长江河口水沙输移与河床演变 190 李九发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7-Nov-18 127 青春密码 35 王欣 科普 生物科学 6-Mar-19 128 行星滚柱丝杠传动——啮合原理 98 刘更,马尚君,付晓军 专著 机械、自动化 15-Mar-19 129 岩质隧道开挖面空间效应及支护优化 95 张常光 专著 地球科学 14-Mar-19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1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19年2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9-4-26 16:44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2019年2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2019年2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2018全国青少年数独比赛题集 42 北京市数独运动协会 科普 语言、教育 28-Jan-19 2 计算机应用 39.8 梁敏,廖文婧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9-Jan-19 3 工程训练 49.8 谢志余,朱瑞富,顾荣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8-Jan-19 4 信息检索与利用(第三版) 49.8 王红兵,胡琳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30-Jan-19 5 工程制图(含习题集)(第三版) 59 李广明,郭晓兰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3-Jan-19 6 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教程 39.8 刘晶,董军,苏守宝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9-Jan-19 7 高等数学(下册) 49 孙立民 等 大学教材 数学 28-Jan-19 8 大学物理学(下册)(第二版) 52 李承祖 本科教材 物理(力学) 29-Jan-19 9 大学物理学(上册)(第二版) 47 李承祖 本科教材 物理(力学) 29-Jan-19 1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二版) 45 罗敏娜,吴志丹,王涛 大学教材 数学 28-Jan-19 11 统计学导论(第三版) 42 曾五一,肖红叶 本科教材 经济管理 28-Jan-19 1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 160 尹大强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8-Jan-19 13 极地与高山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赋存与环境行为 138 李英明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Jan-19 14 长碳链聚酰胺制备、改性及应用关键技术 138 董侠,王笃金 专著 化学 28-Jan-19 15 石油炼化分子管理基础 88 徐春明 等 专著 化学 30-Jan-19 16 树木野外实习图鉴 104 何理,陈世品 专著 生物科学 17-Jan-19 17 西北地区抗逆农作物种质资源多样性图集 368 王述民,陈彦清,景蕊莲 专著 农林 29-Jan-19 18 区域海底构造(上册) 218 李三忠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9-Jan-19 19 区域海底构造(中册) 218 李三忠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9-Jan-19 20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山东版,中职护理) 39.8 邢世波,刘秀敏 中职教材 西医 29-Jan-19 21 急救护理(山东版,中职护理) 39.8 曹琳,孙新华 中职教材 西医 30-Jan-19 22 文物建筑(第11辑) 108 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 论文集 土木、建筑 30-Jan-19 23 湖南考古辑刊(第13集) 158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9-Jan-19 24 新果集(二):庆祝林沄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 328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9-Jan-19 25 医学遗传学(案例版,第3版) 65 税青林 大学教材 西医 28-Jan-19 26 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程(第4版) 45 殷国荣,刘红丽 大学教材 西医 29-Jan-19 27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标准化门诊建设与规范化管理 58 金星明,禹东川 专著 西医 29-Jan-19 28 CT技术原理与操作技巧 45 郭英 等 专著 西医 29-Jan-19 29 内脏痛--基础与临床(第二版) 210 陆智杰 基础理论 西医 28-Jan-19 30 斯特兰奇儿科急诊学(原书第4版) 298 (美)Robert w.Schafermayer等著;封志纯主译 专著 西医 28-Jan-19 31 心血管病治疗学(中文翻译版,原书第4版) 298 (美)艾略特 安特曼等著;高润霖等译 专著 西医 25-Jan-19 32 带状疱疹治疗学(第3版) 78 牛德兴,牛瀚医 专著 西医 1-Feb-19 33 高分子光化学原理与光固化技术 198 刘晓暄 等 专著 化学 25-Jan-19 34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第三版) 59.8 张鄂,张帆,买买提明·艾尼 大学教材 文学艺术 29-Jan-19 35 理论力学(第二版) 79 王永岩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30-Jan-19 36 有机合成化学(第四版) 59 王玉炉 大学教材 化学 28-Jan-19 37 中国教育改革40年:学校德育 99 冯建军 等 专著 语言、教育 13-Feb-19 38 公共政策执行 45 张昕,李泉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12-Feb-19 39 医患沟通 45 潘小炎 大学教材 西医 12-Feb-19 40 理论力学 69 阮诗伦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0-Feb-19 41 医学化学实验 49 赵华文,何炜 大学教材 化学 18-Feb-19 42 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版) 59 梁斌 等 大学教材 化学 20-Feb-19 43 科技文献检索与利用(第二版) 48 马三梅,王永飞,孙小武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8-Feb-19 44 大学物理(上、下册) 79 柳辉,张素花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8-Feb-19 4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含练习册) 59 于惠春,郭夕敬 大学教材 数学 18-Feb-19 46 工科数学分析教程 下册 89 杨小远 大学教材 数学 20-Feb-19 47 城市土地管理 58 蒋贵国,何伟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0-Feb-19 48 中国教育改革40年:义务教育 99 宋乃庆 ,陈婷,张辉荣 专著 语言、教育 15-Feb-19 49 中国教育改革40年:学前教育 99 虞永平 等 专著 语言、教育 15-Feb-19 50 共享金融学 98 张玉明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8-Feb-19 51 马藏 第一部(1—5卷) 2960 北京大学《马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基本资料 党政、哲学、宗教 21-Feb-19 5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指南 89 樊杰 专著 资源环境 18-Feb-19 53 城市群规划编制技术规程 50 樊杰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8-Feb-19 54 主体功能区划技术规程 85 樊杰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8-Feb-19 55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技术方法 60 樊杰 专著 资源环境 18-Feb-19 56 中国城市经济空间 99 孙斌栋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2-Feb-19 57 新疆地貌格局及其效应 220 程维明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8-Feb-19 58 2018高技术发展报告 158 中国科学院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Feb-19 59 三级中医医院 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标准核心指标操作指南 49 王海和 自考教材 中医 18-Feb-19 60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 49.8 王敬红 高职教材 西医 18-Feb-19 61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72 刘萍 高职教材 西医 22-Feb-19 62 网络空间主动防御技术 125 陈福才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Jan-19 63 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第4版) 135 王吉耀 专著 西医 22-Feb-19 64 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与进展 120 张高星 专著 西医 19-Feb-19 65 牵着音乐的手长大——儿童音乐治疗活动手册 59 王露洁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29-Jan-19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27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恐龙会说话,侏罗纪公园就不存在了丨神奇的表观遗传密码
sciencepress 2019-4-19 13:22
​1993年,一部名为《侏罗纪公园》的科幻冒险电影横空出世。这部由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操刀、改编自美国作家迈克尔·克莱顿同名小说的电影,一经面世就吸引众多影迷的关注。 图片来源: https://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1259566637/ 电影中的故事总结成一句话,可以说是一枚琥珀引发的惨案。 哈蒙德博士召集科学家,在史前琥珀中的蚊子体内找到了留存下来的恐龙血液。正是从这极微量的血液中成功提取了恐龙的遗传基因,从而将6500万年前就灭亡的恐龙克隆了出来,建立了“侏罗纪公园”。 “侏罗纪公园”并不是一直风平浪静的,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公园的管理系统被破坏,所有恐龙逃出控制区袭击人类,人与恐龙的争战一时造成死伤无数…… 图片来源:http://movie.mtime.com/13057/posters_and_images/ 影片和原著小说所引发的学习古生物学的高潮成为一个纪录,在1997年《泰坦尼克号》电影上映前,《侏罗纪公园》一直保持着当时的最高票房纪录。 电影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克隆技术却真实存在。那么,影片中恐龙复生的故事真的会发生吗? 那我们就要了解下,什么是克隆了。 克隆,音译自英文“clone”。这个词源于希腊的“Klone”,本意是指幼苗或嫩枝,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克隆就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 “克隆羊‘多莉’之父”伊恩·维尔穆特与“多莉” 图片来源: https://www.guancha.cn/TMT/2013_05_17_145321.shtml 克隆界的“网红明星”估计非“多莉(Dolly)”莫属了。这只诞生于1996年的克隆羊是由移植母羊的乳腺细胞到被摘除细胞核的卵子细胞中发育而成的,它证明了一个哺乳动物的特异性分化的细胞也可以发展成一个完整的生物体。 图片来源:http://m.kdnet.net/share-12616520.html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例成功的克隆实验。 克隆猫CC和它的主人 克隆技术早已存在,比如,1958年,美国生物学家戈登第一次成功地将成年爪蟾的体细胞核移植到卵里,并发育出活的胚胎;2001 年,第一只克隆猫CC诞生(CC,意思是Copy Cat或Carbon Copy),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它的毛色和它的“生母”(提供遗传物质的母猫)很不一样;2006 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使用4种转录因子处理体细胞,即可使细胞变回多能干细胞;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下得以诞生,同年,12月5日第二个克隆猴“华华”也诞生了…… 事实上,克隆技术的发展还得从胚胎学发展的早期说起。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细胞学说被提出,人们认识到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动物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一个受精卵。但这也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何一个受精卵可变成身体各种不同的细胞?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然后细胞从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在细胞分化过程中,我们的遗传物质不曾发生改变,而细胞的类型却千差万别,有长得像树杈一样的神经元细胞,有长得像飞碟状的红细胞,有能够吞噬细菌的巨噬细胞,还有起因成谜的肿瘤细胞…… 1885 年,德国进化生物学家奥古斯特·魏斯曼(August Weismann)提出了一个假说来解释这个现象:细胞每分裂一次,遗传物质就减半,含有不同遗传物质数量的细胞就变成不同形态的“分化”细胞。但这个假说却被后来的实验所推翻。 1958 年,英国生物学家约翰·戈登(John Gurdon)第一次成功地将完全分化的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的核移植到卵细胞里,发育出活的胚胎,人类实现了长久以来“复制生命”的梦想。从此,克隆动物的大门被人类打开。 虽然不同的动物被成功克隆出来,但总体来说,克隆仍然是成功率极低的实验。 在多莉羊的实验中,科学家做了277 次实验才得以成功。核移植的实验虽然原理简单,但操作起来非常烦琐复杂。另外,每种动物的卵细胞也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猪的卵细胞里含有大量脂肪,这使得在显微镜下整个卵细胞看上去是黑乎乎的一片,难以操作;而鸟类的卵细胞中巨大的卵黄使得科学家无法分离出细胞核。 “多莉”的标本 图片来源:http://www.xieshudeng.com/a/20171124/34626.html 即使克隆动物实验成功,也不意味着这个新生命的旅程就一定一帆风顺。多莉羊在出生6年后得了严重的肺病,这种病对于羊来说是不治之症,不得已,研究人员对它实施了安乐死。 据悉绵羊通常能活12年左右,而多莉只活了6年,它的早夭也引起人们对克隆动物是否会早衰的担忧。 另外,核移植技术依赖于供体卵细胞,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想要克隆恐龙,只有其血液中的遗传信息可是不够的。 自从1928 年英国生物学家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Frederick Griffith)证明了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以后,遗传学的研究开始从孟德尔时代的宏观实验逐渐发展为分子级别的微观实验。DNA序列决定生物的表型成为遗传学的理论基础。 然而生物学家慢慢发现,有时DNA序列相同却可能出现不同的表型。科学研究发现,DNA 序列并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和它周围的其他物质一起形成一个精密的结构,这被称为“染色质”。染色质里除了有DNA,还有各种蛋白质及RNA 等。 更让人惊讶的是,无论是DNA、RNA,还是蛋白质,它们上面都有一些额外的基团,如甲基、乙酰基等,这些基团被称为“修饰”,但它们的作用远远不只是“装饰”。实际上,修饰可随着细胞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并且有时还能影响细胞的状态。更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很多修饰还可以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遗传”到子代细胞,这些发现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表观遗传学。 表观遗传(Epigenetics)就是不依赖于DNA 序列的遗传,它包括多个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方面,例如,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 的调控。例如,同卵双胞胎尽管有相同的DNA 序列,但他们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同。正是由于表观遗传现象的存在,世界才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加精彩。 而让发育生物学家困惑的“分化”过程,原来本质上也是一个表观遗传因素发生作用的过程。在干细胞向不同方向分化时,相应的转录因子被激活,然后结合特定的DNA 序列并改变相应的染色质状态,从而改变基因表达的状态。这个过程还可以改变其他转录因子的表达,形成级联效应,最终驱动细胞向相应的方向改变,这个过程也被生物学家形象地称为“细胞的命运决定”。 虽然克隆人已经出现在各种文学和影视作品中,但现实中并没有人类被克隆。从技术上说,克隆人类及其他灵长类动物的难度相比其他动物要大得多。相比技术上的问题,伦理上的问题则更为突出。 每一个人都有其自我及社会唯一性,如果人类能够被克隆则可能改变这一切。而且,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来看,人类永远不能“拷贝”自己,也就是说,克隆一个跟供体完全一样的自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如果恐龙会说话,它一定会说:我的霸气可是不容复制的 本文作者:王承志,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内容源于《超越双螺旋:神奇的表观遗传密码》(于文强 主编),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学术传播,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超越双螺旋: 神奇的表观遗传密码》 主 编: 于文强 责任编辑: 王亚萍 策划编辑: 叶水送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9.03 ISBN: 978-7-03-059282-8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舌尖上的科学丨别拿面条不当文化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9-4-9 16:38
图片来源丨Unsplash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饮食被赋予并反映了人的意识、思维和心理状态。它结合且融入了历史性、地理性、文学性、艺术性,以及教育的、科学的精神财富。面条文化是以面条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围绕面条的起源、发展、制作、消费所产生的物质、精神、技能、习俗、心理、行为等现象的总和。面条的发明标志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面条文化是中华餐饮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面条的前世今生 图片来源丨Unsplash 传说上古时期就有炎鞭百草,稷教稼穑,出现了华夏第一饼——尧王饼。后来有“煮饼”“汤饼”“冷淘”,由此而传,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面条文化。当小麦制粉技术在两汉时期有了长足进步后,随之而来的便是面食食品品种激增局面。后来的馒头、饼、面条、包子、饺子等面食主要品种的初期形态,在这一时期都竞相出现了,面粉的发酵技术也随之发明。其中,面条堪称是历史悠久的“国食”的典型代表,东汉时称为“煮饼”“水溲饼”“索饼”等。 早期的面条有片状的、条状的。片状的面条是将面团托在手上,拉扯成面片下锅而成(图1)。魏、晋、南北朝时期,面条的种类增多。著名的有《齐民要术》中收录的“水引”“馎饦”,“水引”是将筷子般粗的面条压成“韭叶”形状;“馎饦”则是极薄的“滑美殊常”的面片。隋、唐、五代时期,面条的品种更多。有一种称为“冷淘”的过水凉面,风味独特,诗圣杜甫十分欣赏,将其称为“经齿冷于雪”。还有一种面条,韧劲足,有“湿面条可以系鞋带”的说法,被称为“健康七妙”之一。宋元时期,“挂面”出现了,如南宋临安市面上就有猪羊庵生面及多种素面出售。明清时期,面条的花色更为繁多,如清代戏剧家李渔就在《闲情偶寄》中收录了“五香面”“八珍面”。这两种面条分别将五种和八种动植物原料的细末掺进面中,堪称面条中的上品。《语林》记有“魏文帝与何晏热汤饼,则是其物出于汉魏之间也”。 图1 辽代赵德钧墓中壁画“揉捏面团” 资料来源:弗朗西斯·萨班等,2016 面条的发展也折射出中国饮食文化具有的丰富内涵与文化精髓,不同的朝代均有对面条的记载。从古至今涉及面条的诗词有很多。例如,《夜航船》:“魏作汤饼,晋作不托。”《释名疏证补》:“索饼疑即水引饼。”《齐民要术》记有“水引饼”的做法:“细绢筛面,以成调肉(月霍)汁,持冷溲之。水引,按如著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揉搓令薄如韭叶,逐沸煮。”束皙的《饼赋》说冬日宜吃汤饼:“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后庚阐《恶饼赋》有“王孙骇叹于曳绪,束子赋弱于春绵。”傅玄《七谟》有“乃有三牲之和羹,蕤宾之时面。”刘禹锡有诗《赠进士张盥》:“忆尔悬孤日,余为座上宾。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苏东坡有《贺人生子》:“甚欲去为汤饼客,却愁错写弄璋出。”可见,面条在古代就是一种受人赞美的食品。例如,《荆楚岁时记》说“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避恶。”等。魏晋南北朝至唐,面条的品种较以前更为丰富,出现了称为“冷淘”的过水凉面和“须面”。《唐会要·光禄寺》载有宫廷到冬月要造“汤饼”,夏月“冷淘”,“冷淘”就是将面条煮熟后过冷水再吃,与今北方人的“过水面”相同。唐代的敦煌文献还记有“须面”,当时敦煌的一户人家将“须面”用作了婚俗中的聘礼。“须面”,即我们今天所言的挂面。至宋代,面条的品种发展更为迅速,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粱录》和周密的《武林旧事》等资料中记载的品种就多达三四十种。 元代,《饮膳正要》载有“挂面”“春盘面”“山药面”“羊皮面”“秀秃麻面”等 20 余种面条。明代又出现了技艺高超的“抻面”。清代,据传在乾隆年间出现的“伊府面”最有讨论的意义。“伊府面”是一种油炸过的鸡蛋面,即把鸡蛋面先煮熟,然后油炸,再储藏起来,食用时下水一煮即可,其色泽金黄,面条爽滑,可佐以不同配料,是世界上最早的速食面。 面条的种类很多。由于我国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加工方法、风味调配、面条宽度、水分含量等不同,形成的面条品种繁多。依据不同的加工方法可将面条分为刀削面、手擀面、拉面等;食品加工方法的改进也增加了油炸加工、微波加工、热加工等不同加工方法的面品,这些面统称为方便面,分为油炸面和非油炸面;以储藏温度划分,面条可以分为常温面、冷藏面和冷冻面等;根据宽度的不同,可将面条分为 1.0mm、1.5mm、2.0mm、3.0mm、6.0mm 五个品种,其中宽度为1.0mm 的面条称为龙须面或银丝面,宽度为 1.5mm 的称为细面,宽度为 2.0mm的称为小阔面,宽度为 3.0mm 的称为阔面,宽度为 6.0mm 的称为特阔面;根据水分含量差异,可将面条分为干挂面、半干面、鲜湿面;根据花色品种差异,面条有鸡蛋面、海带面、牛奶面、绿豆面、荞麦面等。 美食就是生活扑“面”而来的善意啊!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地域也根据加工方法、汤汁特色等形成具有典型地方风味的知名面条,而各种面条的来历也折射出中国的一种生活与文化的底蕴。其中被誉为我国六大名面的分别是山西刀削面、北京炸酱面、广东伊府面、河南鱼焙面、四川担担面和兰州牛肉面。 山西刀削面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因此也成了山西的代称。刀削面全凭刀削,由此得名。刀削面的刀是有讲究的,普通的菜刀无法削出漂亮的面叶,制作刀削面需要专门的刀,这是一种特制的弧形削刀,用这种刀削出的面叶,中间厚两边薄,形似柳叶。山西刀削面口感上佳,滑而不黏,软而不稀,面叶劲道有力,受到广泛好评。 图片来源丨百度图片 老北京的炸酱面有百吃不厌的美誉。炸酱面讲究吃锅挑儿,热热儿的,汁汤显得腻乎,配上小碗肉丁干炸酱,肥肉丁儿,瘦肉丁儿,上面倒炝葱花儿,特别香。 广东伊府面简称“伊面”,既可以汤煮,亦可作干炒。它不用水和面,改用鸡蛋液,经沸水煮后用冷水冲凉、烘干,再用油炸,令其成半成品。因制法独特,可适合不同煮法,伊府面成为面中上品及筵席上的特色面点。韧而不死、不会成糊糊,是伊府面的最大特色。 河南鱼焙面,即鲤鱼焙面。鲤鱼焙面是“糖醋软熘鱼焙面”的简称,是开封当地一道传统著名菜肴,也是“豫菜十大名菜之一”。糖醋软熘鱼焙面是由糖醋熘鱼和焙面两道名菜配制而成。“糖醋熘鱼”特点是色泽枣红,软嫩鲜香。“焙面”细如发丝,蓬松酥脆。鱼焙面甜中透酸,酸中微咸;起初面用水煮食,后来不断改进,过油炸焦,使其蓬松酥脆,吸汁后,配菜肴同食,故称“焙面”。 四川担担面是成都的著名小吃,相传已经有上百年历史。当年挑担担面的扁担一头是煤球炉子,上面放一口铜锅。铜锅隔为两格,一格煮面,一格炖鸡;另一头装的是碗筷、调料和洗碗的水桶。卖面的小贩挑着扁担,晃晃悠悠地沿街游走,边走边吆喝:“担担面~担担面~”,“担担面”就这样产生了。 兰州牛肉面又称为兰州拉面,属于汤面一类,不是面条加牛肉片,而是面条加牛肉汤。其最大秘密在于汤,所谓清汤并非开水混盐,而是几十种佐料与牛肉原汤配制而成。兰州拉面的特点是汤汁麻、辣、香,而且咸味较重。 这是一碗有“文化”的面 图片来源丨百度图片 赋予文化内涵的面有“长寿面”“康乐面”“柳叶面”等,品种名称具有祝福性和象征性,实质是把“人之常情”“世间常理”物化在面条中。面条寓意是“长寿”,由此,中国人每逢生辰设宴,最后必吃面条。古时吃长寿面象征祝福长命百岁,此世俗一直沿袭下来。吃面时要将一整条面一次性吞下,既不可以筷子夹断,亦不可以口咬断。吃长寿面除寓意长寿外,也代表敬老。有传黄帝于冬至当日得道成仙,此后的每一个冬至都以吃长寿面代表敬老,所以长寿面又称为“冬至面”。在正月初五财神生日这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为财神贺寿,又称为“吃财神饭”。传说财神误把面条当作串钱的绳子,就会给贺寿人很多钱串在面条上,故又称为“吃钱串子”。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祈盼风调雨顺吃龙须面。娶媳妇、乔迁新居要吃打卤面,有汤有面有滋有味。孕妇于产期吃的面称为“福面”;结婚时送予女方的面称为“喜面”;以面线相赠亲友则称为“太平面”;老弱及病者吃的面称为“健康面”。 “面”对新挑战 中华面食如今也遇到了新的挑战。首先,随着人口城市化加剧,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家庭制作面食的机会越来越少,作坊式制作面食近年虽然填补了家庭制作的空白,但随着市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城市超市纷纷实施食品准入制度,缺乏现代食品标准的传统面食业面临巨大压力。其次,传统面食好的工艺失传,旧的形态不适应现代市场要求;麦当劳、比萨饼等西餐面包和米饭逐渐压缩传统面食市场。尤其是不少青少年可能已养成吃西餐的习惯。我国的传统主食虽然受到“洋食品”的挑战,但却深深扎根于国人的文化、生活和习惯之中。 本文摘编自周文化,周翔宇编著《鲜湿面工业化生产理论与技术》绪论部分,内容略有删减改动。文中部分插图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学术传播,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 鲜湿面工业化生产理论与技术 》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周文化,周翔宇  编著 责任编辑:贾超,侯亚薇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 ISBN:978-7-03-059521-8 《鲜湿面工业化生产理论与技术》 以鲜湿面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介绍了鲜湿面工业化生产的意义、加工基本理论、加工工艺、加工关键技术、品质控制技术和玻璃化储藏及冷冻储藏过程中物性变化等。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586 次阅读|1 个评论
以理性力学材料模型推动岩体工程精细化数值分析
sciencepress 2019-4-4 15:17
图片来源丨Pexels 以重大岩体工程为背景和依托,我国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研究已从大国走向强国,逐渐走进“舞台的中央”。作为天然非均质材料,岩石有其细观结构特征和局部力学特性,而赋存地质环境必然赋予岩体复杂多场耦合行为。在构建岩石本构关系时,我们总是希望能够更多地考虑岩石作为固体材料的本质特性,用最少的方程体现尽可能多的材料损伤和变形机理、破坏机制和耦合过程,总是希望本构方程包含尽可能少的模型参数,数值程序研制简单、收敛性好。多尺度岩石损伤力学研究力求回应上述期待,已有成果令人鼓舞,前景可期。 《多尺度岩石损伤力学》 是“岩土多场多尺度力学丛书”的第一部,致力于从复合材料力学的视角研究重大岩体中的基础力学问题。该书通过基础理论、裂隙岩石细观损伤力学和各向同性塑性损伤耦合分析等3篇16章内容,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岩石多尺度损伤本构关系研究的最新成果,包括岩石非线性力学响应、与裂隙张开/闭合相关的单边接触效应、空间裂隙不均匀发展引起的衍生各向异性、闭合裂隙摩擦滑移与损伤演化的强耦合过程、基于强度-变形耦合分析的岩石破坏准则和参数跨尺度关联、塑性损伤强耦合本构方程的解析解及数值算法、II型应力应变曲线的产生条件、水力耦合效应、时效损伤与变形,等等。 图片来源丨Unsplash 全书内容分为三篇,分别介绍多尺度本构理论推导必需的预备知识、裂隙岩石细观损伤力学以及各向同性简化下的多尺度塑性损伤耦合本构关系及应用。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1) 本书主要以张量为基本工具进行理论推导, 第 2 章首先介绍张量运算方面的基础知识。由于裂隙的方向特征,将重点介绍方向张量和 Walpole 四阶方向张量基及其运算规则。裂隙扩展和闭合裂隙滑动摩擦均是不可逆能量耗散过程,可以把岩石基质–裂隙当作一个能量系统,其中的内变量的演化过程受热力学条件的约束,为此第 3 章介绍基于内变量的不可逆热力学原理;Eshelby 夹杂问题解是非均质固体材料均匀化方法的基石,第 4 章介绍相关知识背景和基本问题解。作为细观损伤力学分析的引子,第 5 章介绍一维弹簧元件模型的构建过程,其中考虑并联弹簧渐进断裂相关的宏观行为。作为三维拓展,最后介绍经典的 LemaitreChaboche-Marigo 各向同性损伤力学模型,并引入有效应力概念和应变等价原理。 (2) 第二篇首先给出岩石基质–张开币形微裂隙特征单元体问题的均匀化路径,介绍稀疏法、Mori-Tanaka 方法以及 Ponte-Castaneda-Willis 方法,针对裂隙问题推导系统的有效弹性张量和有效柔度张量。在单族裂隙和任意分布裂隙情况下研究弹性常数随裂隙密度参数 (损伤变量) 的演化规律。根据有效弹性张量或有效柔度张量建立系统自由能表达式。 在热力学框架下,第 7 章将推导出与损伤变量相关联的热力学力,建立考虑单边效应的损伤本构方程和率形式应力应变关系,给出简单加载路径下本构方程解的显示表达式。 岩体工程一般处于压应力地质条件,研究压应力主导下的闭合裂隙摩擦滑移和裂隙扩展耦合行为尤为重要。第 8 章详细推导含单族多族闭合裂隙的特征单元体的自由能、状态方程、内变量演化方程以及损伤摩擦强耦合力学行为。通过强度变形耦合分析,第 9 章介绍基于细观力学机理的岩石破坏准则,分别建立莫尔平面和主应力平面上的破坏准则的解析表达式,证明分段破坏函数的连续性和光滑性,讨论受压和受拉强度的不对称性,并讨论拉剪破坏的过渡性特征;作为进一步拓展,第 10 章利用均匀化方法和连续条件建立裂隙岩石各向异性水力耦合本构方程,讨论孔隙水压力对岩石宏、细观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第 11 章介绍了方向函数球面积分的数值求解以及基于离散损伤值的连续方向函数构造方法。 (3) 各向同性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在岩体工程结构分析中仍是主流的材料模型。 第三篇对第二篇建立的各向异性裂隙损伤模型进行简化,认为材料损伤和塑性应变均是各向同性的,第 12 章建立各向同性弹塑性损伤耦合本构模型,推导出系统自由能、状态变量、基于局部应力的塑性屈服准则、基于应变能释放率的损伤演化准则、基于背应力的统一强化/软化函数、第 13 章基于强度和变形耦合分析的破坏准则,给出四种常规三轴加载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方程的解析表达式。第 14、15章建立考虑孔隙水压力作用的水力耦合模型以及基于亚临界裂隙扩展的时效损伤模型。第 16 章介绍与程序研制相关的数值问题以及基于 Abaqus 软件用户子程序UMAT 的二次开发。 通过结合非均质材料均匀化方法和基于内变量的不可逆热力学原理,《多尺度岩石损伤力学》有效平衡了理论推导的数学严谨性和研究成果的工程实用性,将推动裂隙岩石本构关系的理性力学研究和岩体工程数值分析的精细化水平。 作者简介 朱其志,1979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本科毕业于河海大学,2006年获法国里尔大学博士学位, 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 和江苏省“双创计划”入选者。曾任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 里尔力学研究所和多尺度模拟与仿真研究所博士后,2010年获聘巴黎东部大学副教授,2012年10月入职河海大学,现为河海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岩土工程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河海大学侨联副主席。 朱其志教授长期致力于多场多尺度岩石本构关系、细观损伤力学、工程计算方法、大型岩体结构长期稳定性分析等领域的学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人才项目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已发表SCI检索论文46篇,其中中科院分区一区论文10篇,Web of Science总引用700余次。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固体力学、计算方法等领域的著名期刊上,包括《固体力学与物理杂志》(JMPS,固体力学类排名第1), 《国际塑性力学杂志》(IJP)、《应用力学与工程中的计算机方法》(CMAME,工程计算方法类排名第1)和《国际工程科学杂志》(IJES,影响因子7.023,工程综合类排名第1)。出版外文专著1部并在4部外文著作中有章节贡献。目前担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和《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编委,《J Rock Mech Geotech Eng》科学编辑。作特邀学术报告和邀请报告10余次,China Rock 2018期间就“裂隙岩石细观损伤力学”作2小时理论培训。 本文内容来源于朱其志著《 多尺度岩石损伤力学 》 第一章部分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 多尺度岩石损伤力学 》 朱其志  著 责任编辑:惠雪,高慧元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3 ISBN:978-7-03-060689-1 多尺度本构建模基于材料微细观尺度的结构特征和力学特性,旨在建立能够反映细观力学损伤和破坏机制的本构关系,多尺度岩石损伤力学研究相较于传统的宏观唯象模型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构理论和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多尺度岩石损伤力学》 将复合材料细观力学的研究成果用于裂隙岩石非线性本构关系研究,围绕裂隙发展引起的材料力学性能劣化和裂隙摩擦滑移引起的非线性变形两种能量耗散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内容涉及裂隙岩石有效弹性特性、裂隙单边接触效应、岩石衍生型各向异性、损伤摩擦藕合行为、细观力学强度准则、应力应变方程解析解、水力藕合本构关系、时效损伤与变形、强 耦合 问题数值算法和程序研制等。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2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表观遗传的奥秘丨父亲的生活习惯也会影响胎儿?
sciencepress 2019-3-28 16:57
图片来源丨Stockvault,by Jack Moreh 一个重要而有趣的问题 表观遗传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而有趣的问题是:表观遗传信息能否像 DNA 序列一样,从父母传递到下一代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从两性生殖说起。 我们知道,人类的出生需要父母的遗传物质结合。我们享受着双亲无微不至的照顾,在他们的悉心呵护下茁壮成长。但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为何包括人类在内的很多高等生物,必须通过父母有性生殖才能产生后代? 两性生殖的奥秘 DNA 甲基化介导的表观遗传信息的遗传及重编程 为了探索上述问题,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科学家们就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在自然条件下,两只雄性小鼠或两只雌性小鼠是无法通过正常受精产生后代的。科学家通过显微操作,将受精卵中雄(雌)原核置换成来自另外一个细胞的雌(雄)原核,这样人工制造形成具有两套母本基因组或两套父本基因组的“受精卵”,科学家们称之为孤雌或孤雄胚胎(图1)。检测发现,这种“单亲”胚胎是不能正常发育成小鼠的,而只有那些同时具有双亲细胞核的胚胎才可以正常出生。当胚胎发育一段时间后,科学家们发现,正常胚胎中一部分细胞会分化为胚胎外部的营养和支持组织(胚外组织,如一些细胞后续会发育成提供营养的胎盘),另一部分细胞则将分化为胚胎个体本身(胚内组织)。相反,孤雄生殖的胚胎中细胞更多地发育为胚外组织;而孤雌胚胎中的细胞则恰恰相反,会更多地向胚内组织发育。因此仅仅具有单亲基因组的胚胎无法正常发育成为完整的个体。 图1 孤雌及孤雄生殖示意图 注:MAT 为母本基因组;PAT 为父本基因组。 从这些尝试中科学家们发现,无论是母本还是父本基因组,似乎都带有某些该亲本所特有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子代胚胎发育所必需的。进一步的实验表明,这些信息似乎不是来源于 DNA 遗传序列的差别,因为科学家可以用父本和母本 DNA 序列几乎完全相同的小鼠进行以上实验,但是拥有两套母本或父本基因组的小鼠仍然不能正常发育和出生。这表明,父母双方的差别不仅在于 DNA 遗传序列方面,也包括 DNA 序列之外的一些信息。这些和 DNA 序列本身无关,但是可以遗传给子代的信息被称为表观遗传信息。缺失父母任何一方的表观遗传信息,胚胎都无法正常发育。 图片来源丨Pexels 随着研究越来越深入,科学家们发现这些异常发育的胚胎中有一些基因,其来源于父本和母本的表达有很大差别。比如, H19 基因可以控制胚胎大小及细胞生长。它的异常表达不仅导致胚胎发育异常,还可能引发某些癌症的发生。这个基因的特点是在正常发育的胚胎中,来自于母亲的基因拷贝表达,而来自于父亲的基因拷贝不表达。如果有两个母本的拷贝, H19 就会过量表达;而如果有两个父本的拷贝, H19 表达量就会太低(图2)。这种亲本间基因表达差别是由于调控该基因表达的 DNA 序列上甲基化程度存在差异。这种来源于不同亲本的 DNA 序列有差异甲基化的现象被称为基因组印记(genomic imprinting)。 图2 印记基因 H19 调控表达机制 DMR 为 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差异甲基化区域;enh 为 enhancer,即增强子,可调控基因表达,是提高基因转录水平的基因组DNA 元件;MAT 为母本基因组;PAT 为父本基因组。其中差异甲基化区域(DMR)在母本基因组中保持低甲基化,因而能够“招募”一类绝缘子蛋白——CTCF 蛋白,结合到该区域,从而促使该增强子与 H19 基因发生相互作用,增强 H19 在母本基因组的表达;而在父本基因组上,该区域甲基化水平较高,导致 CTCF 蛋白无法结合到该区域,使得增强子无法与 H19 基因联系,抑制了 H19 基因的表达。 由此可见,DNA 甲基化对基因组印记的形成非常重要。那么何为DNA 甲基化呢? DNA 甲基化是指在 DNA 甲 基 转 移 酶 的 作 用 下, 将 供 体 上 甲 基(CH₃)基团转移至胞嘧啶(C)的 5′碳原子上,形成甲基化胞嘧啶的过程。在哺乳动物体内,该反应主要发生在基因组序列 CpG 位点上。一般来说,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与基因表达水平呈现负相关。启动子区高甲基化与基因沉默相关;相反,基因表达通常伴随着启动子区甲基化的降低或缺失。DNA 甲基化的建立主要依赖于 DNA 甲基转移酶 DNMT家 族。 该家 族 蛋 白 能 通 过 S-腺 苷 甲 硫 氨 酸(S-adenosyl-methionine, SAM)提供的甲基来修饰胞嘧啶。DNMT 蛋白家族主要包括 DNMT1、DNMT2、DNMT3A、DNMT3B 和 DNMT3L 五个成员。最新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 DNA 甲基转移酶,被命名为 DNMT3C。而 DNA 去甲基化的机制比较复杂,其中被广泛研究的主要是氧化去甲基化过程中的 TET(ten-eleven translocation) 蛋 白 家 族, 包 括 TET1,TET2 及 TET3。TET蛋白是一种依赖于 α-酮戊二酸及二价铁离子的双加氧酶,通过氧化催化5-甲基胞嘧啶(5mC)转化为 5-羟甲基胞嘧啶(5hmC),并最终被未被修饰的胞嘧啶替代,从而实现甲基化主动去除。 DNA 甲基化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表观遗传标记之一,既参与调控基因转录、维持染色体结构,也在基因印记、X 染色体失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DNA 甲基化异常也是导致癌症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维持体内的甲基化水平正常对生物体生长发育十分重要。 基因印记主要指在配子形成过程中,针对某些特别的基因,父本和母本携带不同的表观遗传修饰,导致受精后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同亲本来源的两个等位基因在子代细胞中差异化表达。当印记基因在亲代和子代的传递过程中发生障碍时,这些基因就会发生表达失调,最终导致胚胎发育异常。 在了解到印记基因的原理及其功能后,科学家们大胆设想:如果能够人为干预亲代遗传物质上的印记基因,使两套同样亲本(父本或母本)基因组带有正常双亲所具有的印记信息,那么是否可以通过同性生殖产生正常后代呢?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成功地实现了这个听上去有些匪夷所思的设想。日本科学家通过对两种印记基因 H19 及 Dlk1 进行基因编辑,使其表达水平与正常胚胎相近,从而得到了仅有母本基因组的小鼠胚胎。而该实验也证实了,基因印记是决定胚胎发育成功与否最主要的关卡之一。 印记基因不仅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临床研究中,印记基因的异常表达也是导致很多遗传疾病的原因之一。 Prader-Willi 综 合 征(Prader-Willi syndrome, PWS) 和 Angelman 综合征(Angelman syndrome, AS)是两种临床表征差异很大的神经遗传性疾病。Prader-Willi 综合征患者表现为身材肥胖、矮小,有智力障碍,手足异常,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Angelman 综合征患者表现为智力低下,出现癫痫的情况,语言、运动障碍,面容特征为下颌巨大、张口吐舌(图3)。虽然两种疾病的表征差异很大,但是它们都是由同一染色体区段(15q11-13)缺陷所引起的。不同的是,PWS 是父本染色体 15 号染色体存在缺陷,而 AS 则为母本染色体同一区段存在缺陷。PWS 和 AS的致病机理之一就是该区段的 DNA 缺失及 DNA 甲基化异常。例如,在PWS 患者的父本染色体上发现了母本特有的甲基化印迹,而 AS 患者则相反,从而导致相关印记基因表达异常。事实上,目前所发现的印记基因大多与胎儿的生长发育或其他疾病相关,并且它们的调控很多都和DNA 甲基化紧密相连。 图3 Angelman 综合征(a)和 Prader-Willi 综合征(b)的临床特征 上述例子证明,父母的基因印记确实对生殖发育至关重要。然而,在形成下一代卵子和精子的过程中,细胞要从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 PGC,指精子和卵子的前体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的配子,这时候父母的染色体会随机分配到配子中。比如,新形成的卵子中的基因印记就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来源于母亲的,而另一种是来源于父亲的。这样有一半的卵子就会载有错误的基因印记。精子也会出现相同的问题。那么生物体是如何保证卵子和精子仍然能保持印记的正确和稳定呢?这里面的秘密其实在于基因印记经历了一次重建的过程。基因印记在原始生殖细胞形成和成熟的过程中需要被擦除,而新的基因印记则在卵子和精子的发育过程中重新建立起来。这样就能保证精子和卵子中的基因印记总是被正确地建立并遗传给下一代。 实际上,在基因印记被擦除的同时,整个基因组的 DNA 甲基化也几乎被除掉了。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周期中会发生两次全基因组范围内 DNA甲基化的去除与建立。其中一次是原始生殖细胞形成的过程中,全基因组甲基化被基本去除(仅剩余 7%~14%)。 甲基化重编程的过程对哺乳动物的发育十分重要。当科学家们将去甲基化酶 TET 敲除后,基因印记将无法正常去除,导致后代发育出现多种发育缺陷或致死的情况。另一次全基因组的去甲基化是从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开始,一直持续到胚胎在子宫着床前后,但印记基因甲基化状态此时基本保持不变。 综上所述,印记基因在不同世代中经历了往复循环(图4),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形成亲本特异的印记。受精后,胚胎维持配子携带的亲本印记至囊胚及其分化形成的各类体细胞中。在原始生殖细胞发育阶段,亲本的印记信息被擦除,而在后续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性别特异的印记信息被重新建立并进入下一个循环。该循环过程对于哺乳动物发育至关重要。 图4 印记基因世代传递 印记基因在世代传递过程中呈现动态变化,包括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形成亲本特异印记的阶段、在体细胞中维持并发挥作用的阶段,以及在生殖细胞发育过程中印记被擦除后重新建立的阶段。受精后,胚胎维持配子携带的亲本印记至囊胚及其分化发育的各类体细胞中,且正常发挥功能。在原始生殖细胞发育阶段,亲本的印记信息被擦除,而在后续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性别特异印记信息被重新建立并进入下一个循环。 父亲的生活习惯也会影响胎儿吗? 表观遗传信息的代际间传递不光可以通过DNA甲基化的方式,还可以通过一些非编码RNA。有趣的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不光是母亲的生活习惯对胎儿有影响,父亲的生活习惯也会影响到下一代。 图片来源丨Pexels 比如,在小鼠实验中,如果给雄鼠喂食高脂肪食物,其下一代会出现代谢功能异常的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高脂肪饮食会使得父亲精子中的tsRNA(tRNA-derived small RNAs,一类特殊的RNA)发生表达和修饰上的改变,而当这些发生变化的tsRNA进入受精卵后,子代小鼠代谢将出现紊乱,并且许多与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量显著减少(图 5)。另一项同时期的研究发现,父亲低蛋白的饮食会影响附睾中成熟精子携带的tRNA(转运RNA)片段,这些tRNA片段会抑制部分胚胎基因表达,从而影响细胞的全能性。这两项研究都揭示了亲代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可能通过表观遗传机制对后代产生不良影响。 图5 高脂肪饮食通过改变父亲的 tsRNA 影响子代的代谢功能 图中分别使用正常饮食和高脂肪饮食雄性小鼠的精子与正常雌性小鼠卵细胞受精,子代特征显示高脂肪饮食的后代呈现出代谢功能异常。HFD 为 high-fat diet,高脂肪饮食,含有 60%脂肪;ND 指 normal diet,正常饮食,只含有 10% 脂肪。 综上所述,一些表观遗传信息能够由亲本遗传至下一代,并且对子代的存活、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其他一些亲本表观遗传信息在世代传递过程中则需要被消除,随后重建子代表观遗传信息。 正是这种精密的表观遗传和重编程,给予了我们和父母一脉相承却又各具特色的人生起点,造就了缤纷斑斓的新生命。 本文摘编自曹晓风,许瑞明主编 《承续的魅力:令人着迷的表观遗传学》 第一章第二节部分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 承续的魅力:令人着迷的表观遗传学 》 主编: 曹晓风,许瑞明 责任编辑:王亚萍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1 ISBN:978-7-03-059640-6 近二十年来,表观遗传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研究内容涵盖了从动物、植物到真菌,从干细胞、胚胎发育到衰老、癌症发生等生命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那么什么是表观遗传,为什么它的研究占据了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地位呢?本书邀请了我国表观遗传领域的十余位优秀科学家对各自的研究方向进行了介绍。 本期编辑丨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诊断出行难——城市轨道交通多方式组合出行行为模型与接驳设施配置优化
sciencepress 2019-2-1 08:57
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和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交通拥堵、能源消耗、尾气污染已成为我国大中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公共交通在人均道路资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等方面具有其他交通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缓解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市交通的长期发展战略。但当前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整体分担率较低、服务效能不高。城市轨道交通是大城市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的骨架, 但轨道交通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迫切需要多方式交通网络的配合与衔接。 目前由于缺乏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多方式组合出行行为的深入研究,与多方式组合出行相关的优化策略制定较为盲目。同时,缺乏从与轨道交通竞争的小汽车出行角度研究轨道交通接驳设施资源配置优化问题。轨道交通辐射范围内的接驳服务缺陷,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轨道交通的竞争力与吸引力,制约着轨道交通在与小汽车方式竞争中的发展潜力。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东南大学土建交通学部主任王炜教授 为本书作序。 《城市轨道交通多方式组合出行行为模型与接驳设施资源配置优化》 一书由东南大学杨敏教授依托国家973计划课题“公交主导型多方式交通网络的协同机理与耦合理论”(2012CB7254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现代城市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基础理论与效能提升关键技术”(51338003),对城市轨道交通多方式组合出行进行了持续研究。本书突破传统轨道交通枢纽换乘研究视角,将原有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的单点研究延伸至多方式组合出行的首末两端,从出行者视角探究典型轨道交通多方式组合通勤出行行为特征。同时,从轨道交通竞争者(全程小汽车通勤者)的视角,通过轨道交通接驳设施服务不便性感知研究,提出轨道交通接驳设施资源配置的优化措施。 内容介绍 本书首先从微观个体的多方式通勤行为出发,通过合理的调查设计与调查组织,建立了轨道交通多方式组合通勤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典型多方式组合通勤出行模式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在考虑接入过程约束的基础上,建立了轨道交通通勤者接入接出多方式组合模式选择的Sequential Mixed Logit 效用模型,并以南京为例剖析了轨道交通通勤者的接入接出方式选择机制。为进一步吸引小汽车通勤者向轨道交通方式转移,对短距离接驳范围内小汽车通勤行为进行了有效捕捉,建立了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Rasch 模型,以此探究现状小汽车通勤者对各方式轨道交通接驳设施服务不便性的感知评价,研究各类轨道接驳设施改善措施与程度对小汽车通勤者的吸引度差异,基于小汽车通勤者感知提出轨道交通多方式接驳设施资源配置优化建议。以“公共自行车+轨道交通”“社区巴士+轨道交通”两种组合通勤模式为例,分析小汽车通勤者向组合方式转移的意向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定量化分析诊断现状轨道交通接驳设施资源配置问题,为多方式资源配置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研 究 展 望 伴随互联网和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形势下共享交通如共享单车、网约车、共享汽车等新型交通出行方式逐渐涌现,正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出行方式。同时,不同城市的空间结构、用地模式、地理特征、综合交通体系、轨道交通发展阶段差异,赋予了城市轨道交通在衔接出行方式上的多元化特征。因本书依托项目开展时间较早、数据来源限制以及本人精力等原因,研究在共享经济、智慧交通等新业态、新模式下不同城市轨道交通的多方式组合出行行为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作者简介 杨敏,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 学术兼职包括: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科委副秘书长、江苏省综合交通专委会副秘书长、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数据分析与管理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青年专家组成员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需求分析与行为建模、多方式出行信息服务与资源配置优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及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等。 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研究课题15项,负责和参与30多项地方政府交通咨询项目。发表SCI检索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江苏省优秀工程设计奖、江苏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奖等10多项省部级科技和行业奖励。 本文摘编自杨敏,高磊,尤雨婷,吴静娴著《城市轨道交通多方式组合出行行为模型与接驳设施配置优化》序及第6章部分内容,略有删减改动,题目为作者所加。 《 城市轨道交通多方式组合出行行为模型与接驳设施配置优化 》 作者: 杨敏,高磊,尤雨婷,吴静娴 责任编辑:惠雪,曾佳佳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1 ISBN:978-7-03-059525-6 本书从我国城市交通出行实际特点出发,深入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多方式组合出行的调查方法及行为机理,建立城市轨道交通接入接出多方式组合出行效用模型。进一步基于小汽车通勤者感知不便性建模进行轨道交通接驳设施问题诊断,定量化研究接驳设施资源配置优化作用效果,并分析公共自行车与社区巴士接驳轨道交通两种典型案例。研究成果可为提升轨道交通全过程出行效率,进而合理引导出行行为、吸引小汽车通勤者向公共交通转移提供定量分析方法支撑,对于促进城市交通结构优化与交通资源配置改善具有迫切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19年1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9-1-31 08:27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2019年1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2019年1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数独无双每日精选(第1季) 36 数独无双 科普 语言、教育 29-Oct-18 2 2018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报告 218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研究生教材 生物科学 31-Oct-18 3 分子、原子与亚原子物理学(第二版) 98 杨保忠等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22-Oct-18 4 固体物理及物理量测量(第二版) 59 林鸿生等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22-Oct-18 5 电磁学与电动力学(第二版) 79 刘金英等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22-Oct-18 6 量子力学(下册)(第二版) 89 张永德等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22-Oct-18 7 力学(下册)(第二版) 59 强元棨,程稼夫,潘海俊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22-Oct-18 8 相对论物理学(第二版) 69 强元棨等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22-Oct-18 9 光学(第二版) 59 轩植华,白贵儒,郭光灿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22-Oct-18 10 量子力学(上册)(第二版) 89 张永德等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22-Oct-18 11 热学热力学统计物理(第二版) 79 郑久仁,周子舫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22-Oct-18 12 力学(上册)(第二版) 109 强元棨,程稼夫,张鹏飞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22-Oct-18 13 多维网络技术 80 陶洋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Nov-18 14 道孚崩科建筑 95 刘伟 专著 土木、建筑 29-Oct-18 15 国际环境法 58 林灿铃,吴汶燕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24-Oct-18 16 二氧化碳化学转化 138 刘志敏 专著 化学 23-Oct-18 17 增塑剂绿色催化技术 118 刘仲毅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9-Oct-18 18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种子名录2018 398 李德铢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12-Oct-18 19 中国常见灌木生物量模型手册 98 谢宗强等 专著 生物科学 19-Oct-18 20 食品安全管理工程学 128 罗云波 专著 农林 29-Oct-18 21 陕西茶树地方种质资源图集 268 江昌俊等 专著 农林 22-Oct-18 22 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力发展报告2018 168 池慧 报告类 西医 24-Oct-18 23 学科发展与服务需求--2003年以来的部分文集 198 陆大道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9-Oct-18 24 大国航空:从百年奋发到世纪辉煌 58 张聚恩 科普 航空航天 31-Oct-18 25 国家、身体、社会:宋代身体史研究 97 邱志诚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1-Oct-18 26 范祖禹生平与史著研究 88 高叶青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2-Oct-18 27 深部煤层群卸压开采应力场演化效应及工程应用 138 杨科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Oct-18 28 南方民族考古(第十四辑) 158 四川大学博物馆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6-Oct-18 29 南方民族考古(第十五辑) 158 四川大学博物馆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1-Oct-18 30 北疆掠影 108 天津自然博物馆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2-Oct-18 31 咸阳东郊秦墓 398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报告类 历史地理、考古 16-Oct-18 32 中国北方古代人群及相关家养动植物DNA研究 268 周慧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7-Oct-18 33 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文化的关系 258 邵会秋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6-Oct-18 34 国土规划一体化信息平台技术应用与工程实践 128 苏乐平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Oct-18 35 外科护理技能实训指导 39.8 师艳萍 大学教材 西医 23-Oct-18 36 生殖超声诊断学 148 陈智毅 专著 西医 22-Oct-18 37 Braddom's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中文翻译版原书第5版) 450 (美)DavidX.Cifu著;励建安等译 专著 西医 17-Oct-18 38 心血管内科专科护士手册 89 黄霞,魏丽丽,冷敏 专著 西医 22-Oct-18 39 书法入门歌诀 39.8 裴宪中 中高职教辅 文学艺术 30-Oct-18 40 四川盆地二叠系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沉积与储层演化 198 田景春,张奇,林小兵,徐亮 专著 地球科学 12-Oct-18 41 历史万州环境空间图解 198 袁犁等 专著 土木、建筑 12-Oct-18 42 H型指数和H型测度研究 139 赵星等 专著 社会科学 30-Oct-18 43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施工技术 149 韩志刚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2-Oct-18 44 脉冲神经网络原理及应用 120 蔺想红,王向文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2-Oct-18 45 西咸城市化对都市农业发展的影响——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 135 周忠学 专著 经济管理 26-Oct-18 46 洞庭湖水系鱼类资源与染色体研究 98 刘良国,杨春英,杨品红 大学教材 农林 6-Nov-18 47 白洋淀高等植物彩色图鉴 168 贺学礼等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7-Nov-18 48 船舶与海洋复合材料结构物工程应用技术 128 (英)R.A.施诺依等著;梅志远等译 专著 材料科学 6-Nov-18 49 高超声速飞行器鲁棒自适应控制 98 宗群等 专著 航空航天 6-Nov-18 50 质谱分析技术原理与应用 160 台湾质谱学会 基础理论 物理(力学) 1-Nov-18 51 抚仙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构建理论与技术 150 金相灿 专著 资源环境 5-Nov-18 52 黑土利用与保护 380 张兴义,刘晓冰,赵军 专著 地球科学 2-Nov-18 53 邓小刚院士研究论文选集 280 刘刚等 论文集 数学 8-Nov-18 54 高压天然气过滤分离技术与设备 168 姬忠礼,熊至宜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8-Nov-18 55 非洲新能源勘探与技术经济管理--以卡鲁盆地为例 88 李金珊 专著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5-Nov-18 56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6·郑州)会志 320 中国考古学会等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18-Oct-18 57 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 86 耿超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Oct-18 58 田野考古与艺术史研究论文集 258 顾万发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5-Nov-18 59 北疆博物院手绘植物图录 228 天津自然博物馆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24-Oct-18 60 华县东阳遗址考古报告(2014)(上、下册) 568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报告类 历史地理、考古 2-Nov-18 61 沁阳市博物馆藏墓志 498 张红军 报告类 历史地理、考古 5-Nov-18 62 复杂颅底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图解 148 闫长祥,刘宁 专著 西医 5-Nov-18 63 小檗碱 38 蒋建东 专著 西医 1-Nov-18 64 一起玩科学1 158 杨凌 中小学教材 语言、教育 29-Oct-18 65 管理学——原理与案例 45 牟绍波,曹嘉晖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4-Oct-18 66 WEB前端开发技术 69 鄢涛,于曦,刘永红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4-Oct-18 67 中高压电缆系统老化诊断及修复 150 周凯,李康乐,龚薇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5-Oct-18 68 报童型供应链的时间管理与协调研究 78 方新 专著 经济管理 24-Oct-18 69 明渠自掺气水流 66 邓军,许唯临,卫望汝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4-Oct-18 70 开关变换器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110 周国华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4-Oct-18 71 龙血竭研究与开发 68 黄超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4-Oct-18 72 小学科学基本观察和实验指南 42 孟令红 科普 语言、教育 15-Oct-18 73 基于博弈策略与迁移机制的群体合作演化研究 98 赵小薇,徐秀娟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4-Oct-18 74 羊草种子生态学与盐碱地植被恢复 158 马红媛 专著 农林 7-Nov-18 75 药,你用对了吗——高血压用药 30 夏泉 生活健康 西医 19-Oct-18 76 药,你用对了吗——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 30 石庆平 生活健康 西医 19-Oct-18 77 药,你用对了吗——呼吸系统疾病用药 30 严安定,祝杨 生活健康 西医 19-Oct-18 78 药,你用对了吗——病毒性肝炎用药 30 黄赵刚 生活健康 西医 19-Oct-18 79 药,你用对了吗——风湿病用药 30 沈爱宗 生活健康 西医 19-Oct-18 80 药,你用对了吗——哮喘用药 30 沈爱宗 生活健康 西医 19-Oct-18 81 刘旭生学术集萃 68 刘旭生等 专著 中医 10-Oct-18 82 结构风工程概论 56 柯世堂,王同光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5-Oct-18 83 深圳市河流水质改善策略研究——以龙岗河流域为例 98 谢林伸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9-Oct-18 84 中医外科学图谱 80 杨柳 大学教材 中医 8-Oct-18 85 高等学校政治理论实践教程 39 韩丹,姚德超 大学教辅 语言、教育 12-Oct-18 86 高等数学(下) 41.5 余东,李德宜 大学教材 数学 19-Sep-18 87 高等数学(上) 55 李德宜,余东,余胜春 大学教材 数学 19-Sep-18 88 线性代数(第五版) 52 蔡光兴,李逢高 大学教材 数学 3-Sep-18 89 大地测量计算机代数分析 98 边少锋,李厚朴 专著 地球科学 2-Nov-18 90 数值分析(第二版) 42 李星 大学教材 数学 30-Aug-18 91 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图形及其传播 108 冷先平 专著 土木、建筑 12-Oct-18 92 遥感数据质量改善之信息复原 180 沈焕锋 专著 地球科学 2-Nov-18 93 光纤传感网器件与技术 168 杨明红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Nov-18 94 网络安全技术实践教程 46 马钊 研究生教材 计算机、通信 2-Nov-18 95 黄骅拗陷孔南地区新生代盆地成盆机制及构造演化过程 98 叶琳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Nov-18 96 弱磁无损检测技术 88 于润桥,胡博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2-Nov-18 97 情报学基础教程(第三版) 65 叶鹰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2-Nov-18 98 美姑河流域地质灾害与防灾减灾研究 268 殷志强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5-Nov-18 99 占“新”为民兴“材”报国——王占国院士文集 480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专著 化学 12-Nov-18 100 城市景观生态学:过程、影响和可持续性 168 何春阳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4-Nov-18 101 介入修补生锈的血管 29 莫伟,向华,李海燕 大学教材 西医 1-Nov-18 102 肝脏疾病疑难与经典病例第四辑 98 任红 专著 西医 15-Nov-18 103 高通量测序技术 158 李金明 专著 生物科学 13-Nov-18 104 2017北京医学科技发展报告 88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 基本资料 西医 13-Nov-18 105 Rizzoli肌肉骨骼系统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图谱(中文翻译版) 188 (意)皮耶罗·皮奇等著;黎志宏主译 专著 西医 15-Nov-18 106 品评自贡灯会 99 王余,张方来 科普 语言、教育 1-Nov-18 107 降雨型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研究 218 乔建平等 专著 地球科学 7-Nov-18 108 反贫困视域下社会救助依赖问题的解构及其治理 79 兰剑 专著 社会科学 12-Oct-18 109 能值分析理论与实践:生态经济核算与城市绿色管理 240 刘耕源,杨志峰 专著 资源环境 15-Nov-18 110 中文自然语言处理导论 78 徐睿峰,李斌阳,黄锦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2-Nov-18 111 中国主要热带草坪草种质资源研究 88 王志勇等 专著 农林 12-Nov-18 112 西南岩溶石山区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模式 198 夏日元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2-Nov-18 113 湿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65 茅伟安 专著 中西医结合 26-Oct-18 114 海产品保鲜贮运技术与冷链装备 160 谢晶 专著 农林 31-Oct-18 115 三条红线约束下滨海城市水资源配置 98 陈立华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4-Nov-18 116 电磁学千题解(第二版) 98 张之翔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21-Nov-18 117 10000个科学难题·制造科学卷 680 “10000个科学难题”制造科学编委会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Nov-18 118 数字时代的教师学习---面向STEM教育的在线专业发展 99 黄荣怀 专著 语言、教育 19-Nov-18 119 企业员工的信息安全行为管理研究 86 李文立,陈昊 专著 经济管理 19-Nov-18 120 文档内知识挖掘与服务研究 86 陈静 专著 语言、教育 22-Nov-18 121 航空电磁理论与勘查技术 368 殷长春 专著 地球科学 22-Nov-18 122 手性污染物的环境化学与毒理学 138 刘维屏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6-Nov-18 123 碳纳米管的结构控制生长 138 张锦,张莹莹 专著 材料科学 19-Nov-18 124 高分子纳米纤维及其衍生物:制备、结构与新能源应用 128 刘天西 专著 化学 19-Nov-18 125 低维体系的计算材料学 168 邹小龙 专著 数学 19-Nov-18 126 山地冰川物质平衡和动力过程模拟 168 李忠勤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2-Nov-18 127 极地征途:中国南极科考日记档案 58 鄂栋臣 科普 地球科学 19-Nov-18 128 开关电器计算学 198 荣命哲,吴翊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1-Nov-18 129 深部采动高水压底板突水灾变演化特征规律基础试验研究 98 孙文斌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Nov-18 130 构造变形物理模拟与构造建模技术及应用 228 陈竹新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Nov-18 131 特低渗油藏高效开发理论与技术 238 王香增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Nov-18 132 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第一辑) 88 武仙竹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2-Nov-18 133 探索与实践:湖北特色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328 湖北省文物局编著;黎朝斌主编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15-Nov-18 134 晋阳古城晋源苗圃考古发掘报告 52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9-Nov-18 135 重庆炼锌遗址群 258 重庆市文物局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2-Nov-18 136 毒理学基础笔记与复习考试指南 46 张爱华,刘起展 大学教辅 西医 21-Nov-18 137 腹膜表面肿瘤细胞减灭术与围手术期化疗(中文翻译版,原书第2版) 158 (美)保罗·舒克贝克(PaulH.Sugarbaker)主编;李雁主译 专著 西医 16-Nov-18 138 创伤急救评估与诊治手册(第6版) 56 (美)德梅特里亚德(D.Demetriades)著;张连阳等译 专著 西医 22-Nov-18 139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第2卷 198 陈士林,刘安 专著 中医 16-Nov-18 140 电工与电子技术 60 肖军,刘晓志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Nov-18 141 仿生智能计算中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及应用 98 高鹰,PeterXiangGao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9-Nov-18 142 设施农业土壤环境质量演变规律、环境风险与管理对策 168 黄标 专著 农林 21-Nov-18 143 中国西北地区煤与煤层气资源勘查开发研究 198 王佟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1-Nov-18 144 物联网系统动态性能半物理验证技术(英文版) 129 俞晓磊,汪东华,赵志敏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1-Nov-18 145 西南桦人工林群落研究 98 王卫斌等 专著 农林 9-Aug-18 146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 98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专著 语言、教育 2-Nov-18 147 中医统计学(第三版) 50 李国春,黄品贤 大学教材 中医 12-Nov-18 148 药,你用对了吗——消化系统疾病用药 30 汪燕燕 生活健康 西医 12-Nov-18 149 药,你用对了吗——神经系统疾病用药 30 汪永忠,李颖 生活健康 西医 12-Nov-18 150 健身房运动指南 32 陆莉萍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31-Oct-18 151 顾氏外科顾乃强临证经验集 60 唐新 专著 中医 12-Nov-18 152 结构半主动振动控制——压电同步开关阻尼技术 80 季宏丽,裘进浩,赵金玲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Aug-18 153 气动减速技术 118 余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1-Oct-18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5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前沿丨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sciencepress 2019-1-11 15:37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科学年会于当地时间2018年3月10日至12日在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会展中心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近2 万名代表参加了本届大会。 今年的ACC公布了多项新近完成的临床试验。 大会开幕式后,来自法国巴黎的P. Gabriel Steg 教授在会上报告了ODYSSEYOUTCOMES的试验结果。这是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比较了PCSK9 抑制剂alirocumab 和安慰剂对近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终点的影响。ODYSSEY-CV 试验将LDL-C降至< 500mg/L(50mg/dl),较先前FOURIER 试验中的平均LDL-C更低。与安慰剂相比,alirocumab 减少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卒中,降低了全因死亡率,而且在参试者中显示出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第二个临床试验是由加利福尼亚大学Jeffrey Olgin 教授报告的VEST 试验,试验目的是探索可穿戴式除颤器能否减少心肌梗死后死亡率。研究的主要终点是猝死,次要终点是总死亡率。结果表明,可穿戴式转复除颤器没有减少总的猝死死亡率,但降低了心肌梗死后90d、左心室射血分数≤ 35% 患者的总死亡率。 个性化药物临床试验ADAPT 和PHARMCLO 试验使用不同的关注点检测和比较了基因型指导的PCI 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是一种前体药,需要由肝酶CYP2C19 转化为活性药物。这种酶的基因变异很常见,可能会使血小板功能丧失(氯吡格雷代谢不足)或功能增强(代谢增加),进而导致血小板抑制减少或出血增加。了解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随后调整抗血小板药物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但选择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的患者则没有这样的问题。 希氏束起搏注册研究的结果表明,与右心室起搏相比,永久性希氏束起搏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希氏束起搏保留了左心室的收缩功能,降低了心力衰竭住院率。INDIE-HFpEF 试验采用每日3 次吸入硝酸钠无机盐。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组相比,雾化吸入无机亚硝酸盐没有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运动能力、日常活动水平、生活质量评分、脑钠肽水平,或其他的临床状况指标。迄今为止,HFpEF 的治疗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黑种人理发店血压的试验结果表明,理发师能够进行健康教育、监测血压,并与药剂师配合、促进医师干预,进而改善患者血压和预后。治疗痛风的药物非布索坦的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非布索坦降尿酸的能力强于别嘌醇,但两组的痛风发作率相似,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无显著性差异。 Xa因子活性逆转剂andexanet alfa在接受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治疗出现大出血的患者可充分逆转抗因子Xa活性,在急性大出血患者显示出良好的治疗作用,预示逆转剂的时代已经到来。 第67届AC发布的多项临床试验,意义深远,对提高全世界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和科研水平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精彩速递 本文摘编自李艳芳、张萍、师树田、缪国斌主编《2018ACC/ESC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前言,内容略有删节。 2018ACC/ESC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李艳芳、张萍、师树田、缪国斌  主编 责任编辑:于哲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10 ISBN 9787030589828 《 2018ACC/ESC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 为201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科学年会和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科学年会心血管疾病最新研究进展摘要。内容包括:调脂治疗研究进展,抗血小板、抗栓治疗研究进展,心律失常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治疗研究进展,高血压研究进展,器械置入和其他研究进展,以及2018 ESC新发布的5部临床指南。 (本期编辑:安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保幅处理与绕射波分离成像两部学术专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xluan 2019-1-8 10:48
近日,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功能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栾锡武研究员与合作者李继光研究员合著的《面向储层预测的地震保幅处理技术》和《绕射波分离与成像技术应用》两部专著。 人类从蒸汽机时代到内燃机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位置关系发生了转折。科学技术的发展走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前面,开辟了经济发展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随着以发动机为核心的世界工业的快速发展,世界对石油的消耗也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1860 年,整个世界的石油消耗为 7 万吨,到 1900 年,为 2043 万吨, 2000 年,为 46 亿吨。由于石油的不可再生性,世界各国都把石油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进行争夺。石油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一次次化解了石油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巨大矛盾,避免了石油末日的到来,支撑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以海洋石油勘探发展为例, 1978 年世界海洋钻井技术达到水深 312m ,获得的勘探储量是 300 多亿吨。 1997 年,当世界海洋钻井数据达到水深 1600m 时,获得的勘探储量达 1650 亿吨。到 2005 年,世界海洋钻井技术水深达到 2500-3000m ,获得的勘探储量已突破 2500 亿吨 . 随着地震勘探领域从构造圈闭向岩性圈闭的延伸,地震勘探面临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技术挑战。河道、缝洞、盐丘等小尺度地质目标体,它们目标尺度小,反射能量弱,反射特征变化大,横向范围和厚度变化大,纵向叠置关系复杂、连通性差,边界预测困难,这些方面都是当前隐蔽油气藏勘探开发中要解决的主要地震地质问题。 中国科学院 金之钧院士 和中国工程院 李阳院士 分别为两本专著作序,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面向储层预测的地震保幅处理技术》一书从正演模拟出发,详细叙述了地震保幅处理评价准则的制定,不同保幅分析评价方法的建立,在关键处理环节保幅性分析与评价基础上,对保幅能力相对较低的技术环节,通过优选已有的处理技术、流程、参数及新技术研发,形成了完整的面向岩性储层精细预测的地震保幅处理理论和技术体系,经大量的实际生产应用,得到了较好效果。绕射波成像是随着河道、缝洞等小尺度地质目标体的勘探需求提出的一项新技术,已逐步被生产实际所重视和证实。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人员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绕射波分离与成像技术应用》一书针对隐蔽油气藏河道、缝洞等小目标地质体勘探成像的需要,结合当前地震处理技术,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对绕射勘探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总结出一套较为成熟的绕射波成像技术方法,并在生产实践中进行了应用,其中在胜利油田济阳坳陷中的应用获得了钻井的支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两本专著可供地震勘探开发研究工作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书中所述及的技术成果对隐蔽性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均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希望两本专著的出版能为地震保幅处理和绕射波的研究开个好头,带动更多的科技人员投入到其中来,也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地震保幅处理技术和绕射波技术能成为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关键技术。 《面向储层预测的地震保幅处理》。李继光,栾锡武著。科学出版社:北京,2018 《绕射波分离与成像技术应用》。栾锡武,李继光著。科学出版社:北京,2018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栾锡武著。科学出版社:北京,2017 出版社附送少量图书,联系方式: xluan@qnlm.ac
3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能值分析理论与实践:生态经济核算与城市绿色管理
sciencepress 2019-1-7 12:28
国际能值协会创始人、国际能值协会前主席Mark T.Brown教授和Sergio Ulgiati教授 联名推荐! 全新发布国家环境核算数据库(NEAD 2.0)和城市循环经济政策效果计算器(UCEC);提供基于GEB 2016的最新能值转换率索引。 从20世纪80年代起,环境核算方法逐渐步入研究者的视野,并很快成为研究者理解自然资源在经济活动中重要地位的有力工具。在环境核算方法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一直较为受到普遍关注的环境核算方法是绿色GDP,即在货币核算基础上,从GDP中扣除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很多国家都尝试计算绿色GDP,为此,联合国于1993年公布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将环境因素纳入国民核算中。但是,由于在实现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加之不够成熟的实践经验,使得SEEA在施行过程中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此情况下,研究人员开发出更多的环境核算方法,开始主要从物质计量角度开展环境核算。典型的方法包括:生态足迹法,即计算生产性土地的直接、间接需求;物质流分析法,即计算自然界到经济系统中的直接和隐性物质投入;体现能核算法,主要计算全生命周期的累积能量消耗;各种计量经济过程排放物的环境影响核算法,如IPCC温室气体核算、CML2000环境影响系数等。此外,还有能值分析法,即从生物圈能量运动角度来计量某物质或某系统所需要的所有能量总值等。这些环境核算方法都能从一定角度反映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真实载荷,因而得到了学界乃至政府组织的广泛认可,成为指导和评价环境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 能值分析作为生态环境核算领域的重要方法之一,能够持续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是源于它具有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它从地球生物圈能量运动角度出发,以能值来表达某种资源或产品在形成或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所有能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般系统的可持续性能值评价指标体系。相比较于其他环境核算方法,能值分析法具有较为明显的优点:它能够将所有不同类别的能量、资源、产品,甚至劳务和服务等这种不可比、难核算的项目换算为统一的量纲——“太阳能值”,这就为环境负载计算和环境经济绩效的评价带来了极大助益;能值理论是基于生物圈内物质和能量流动规律而建立的,在反映资源和环境真实价值上,能值更具有说服力;能值分析不仅是环境核算的重要方法,它对物质流动和能量传递的细致剖析,也使其成为系统分析和评价的重要工具。能值理论与分析方法被认为是连接生态学和经济学的桥梁,它为各种生态经济系统、各种生态流的综合分析开辟了定量研究新方法,提供了一个衡量和比较各种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的共同尺度;可以衡量分析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定量分析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的真实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调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科学评价与合理利用、经济发展方针的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均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城市这种复合生态系统问题上使用能值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如长期困扰能值研究者的不同能值基准和能值转换率问题;如何清晰明了地梳理出城市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以及反馈等流量和流向问题;以及能值分析的尺度推演问题。   《能值分析理论与实践:生态经济核算与城市绿色管理》研究并发展了能值分析方法,提出了能量视角的可持续发展观,修正了能值基准及方法学,建立了国家、省、城市多级核算框架及NEAD V2.0数据库,摸清生态家底;对城市代谢过程、城市健康水平、城市水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能值核算和评估;创新性地提出了覆盖废物流的城市生态过程能值模拟技术,突破了原能值方法无法覆盖废物流的瓶颈,弥补了原有技术对关键生态要素考虑不全的缺陷,开发了城市循环经济政策动态分析工具,实现了城市多种政策的耦合分析和调控。   本文摘编自刘耕源、杨志峰著 《能值分析理论与实践:生态经济核算与城市绿色管理》,内容有删节。 能值分析理论与实践:生态经济核算与城市绿色管理 刘耕源、杨志峰 著 责任编辑:王喜军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10 ISBN 978-7-03-056250-0 (本期编辑:安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7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丨2019 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
sciencepress 2019-1-4 11:50
以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市工作时的讲话为标志,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5年4月30日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党中央、国务院做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之后,京津冀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京津冀三省市和有关部门单位围绕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等任务,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和行动计划,建立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协作关系,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的进展。及时跟踪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和政策实施效果,总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科学谋划协同发展的路径和方向,是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和推动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需要。 《2019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是系统研究京津冀区域发展战略的综合性系列报告的第四部,也是首批纳入“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系列报告”的报告之一,包括总论篇、分论篇和专题篇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论篇 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主要目标的实施情况及在重点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提出了优化区域产业分工体系、打造“一核两翼”空间新格局、构建“三城两翼一区”协同创新模式、系统推进首都减量发展、完善生态协同治理机制、深化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战略对策。 第二部分分论篇 分别总结分析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同发展、创新共同体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六大重点领域取得的工作进展、现状特征和主要问题。 第三部分专题篇 针对京津冀协同创新水平分析与评价和“一体两翼”协同创新模式展开了深入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两个专题研究分别是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指数研究”和“打造京津冀‘一体两翼’协同创新发展模式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2019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是在“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系列报告”学术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完成的。编写组成员为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团队。《2019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由主编、副主编共同讨论确定结构框架、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观点,然后由各位执笔者承担相应章节的写作。第一章由李国平、孙铁山、席强敏、袁薇薇执笔;第二章由袁薇薇、何邦振、徐祯执笔;第三章由闫梅、李沅曦执笔;第四章由徐祯、罗心然执笔;第五章由闫梅、杨艺执笔;第六章由朱婷、宋昌耀执笔;第七章由杨艺、朱昱玮执笔;第八章由孙瑀、吴爱芝执笔;第九章由吴爱芝、孙瑀、朱婷执笔;第十章由孙瑜康、杨艺、罗心然执笔;第十一章由席强敏、孙瑜康、杨艺执笔;大事记由吕卓远执笔。《2019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由李国平、孙铁山、席强敏、袁薇薇统稿。 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专门立项支持《2019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的编写和出版。《2019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也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资助项目的重要成果。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为《2019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的编写和出版付出了诸多努力。 《2019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单位或机构的大力支持。《2019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的出版得到了科学出版社首席策划石卉女士的帮助。在此,对给予《2019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编写和出版的相关机构、企业、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理事会首席顾问陆大道先生欣然为“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系列报告”作序,并对本系列报告提出了新要求,这将成为我们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2019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力图反映《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新状况和总体趋势,但限于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李国平 2018 年 12 月 本文摘编自李国平主编《2019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前言,内容略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2019 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 李国平 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 ISBN 978-7-03-060191-9 责任编辑:石 卉 吴春花 本书是系统研究京津冀区域发展战略的综合性系列报告的第四部,也是首批纳入“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系列报告”的报告之一,包括总论篇、分论篇和专题篇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总论篇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主要目标的实施情况及在重点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提出了优化区域产业分工体系、打造“一核两翼”空间新格局、构建“三城两翼一区”协同创新模式、系统推进首都减量发展、完善生态协同治理机制、深化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战略对策。第二部分分论篇分别总结分析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同发展、创新共同体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六大重点领域取得的工作进展、现状特征和主要问题。第三部分专题篇针对京津冀协同创新水平分析与评价和“一体两翼”协同创新模式展开了深入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两个专题研究分别是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指数研究”(Z181100007518003)和“打造京津冀‘一体两翼’协同创新发展模式研究”(Z181100007418003)的部分研究成果。 (本期编辑:安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09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18年12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9-1-3 17:22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2018年12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2018年12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当机器人遇上Arduino 39 律原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30-Nov-18 2 严选数独(第一辑)宫摒除之曲径通幽 42 谢道台,林敏舫,贾乾坤 科普 语言、教育 28-Nov-18 3 变型数独解法完整版3 39 数独无双 科普 语言、教育 30-Nov-18 4 变型数独解法完整版2 39 数独无双 科普 语言、教育 27-Nov-18 5 变型数独解法完整版4 39 数独无双 科普 语言、教育 30-Nov-18 6 严选数独(第五辑)短链之仙人指路 42 谢道台,林敏舫,贾乾坤 科普 语言、教育 28-Nov-18 7 严选数独(第三辑)基础+唯余之独步青云 42 谢道台,林敏舫,贾乾坤 科普 语言、教育 28-Nov-18 8 严选数独(第四辑)区块+数组之相得益彰 42 谢道台,林敏舫,贾乾坤 科普 语言、教育 28-Nov-18 9 变型数独解法完整版1 39 数独无双 科普 语言、教育 27-Nov-18 10 数独无双每日精选(第3季) 36 数独无双 科普 语言、教育 27-Nov-18 11 数独无双每日精选(第2季) 36 数独无双 科普 语言、教育 27-Nov-18 12 完全图解数独2 39 (日)Nikoli编著;蒋萌译 科普 语言、教育 30-Nov-18 13 严选数独(第二辑)行列摒除之纵横天下 42 谢道台,林敏舫,贾乾坤 科普 语言、教育 30-Nov-18 14 六宫变型数独专项突破之不等号 38 陈诗雨,陈卓全 科普 语言、教育 30-Nov-18 15 直流电机控制技术 68 (日)萩野弘司等著;娄宜之,陈希文译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Nov-18 16 无刷直流电机矢量控制技术 58 (日)江崎雅康著;查君芳译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30-Nov-18 17 汽车轮胎动力学 168 郭孔辉 专著 机械、自动化 26-Nov-18 18 新型混沌电路与系统的设计原理及其应用 198 禹思敏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6-Nov-18 19 稀疏微波成像应用 100 张冰尘,洪文,吴一戎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Nov-18 20 稀疏微波成像导论 100 吴一戎,洪文,张冰尘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Nov-18 21 煤矿冲击地压 298 潘一山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Nov-18 22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增益协调鲁棒参数化控制 98 侯明哲,谭峰 专著 航空航天 28-Nov-18 23 现代项目管理学(第三版) 52 孙裕君,宿慧爽,田硕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6-Nov-18 24 女性创业学 39 张丽琍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6-Nov-18 25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17 17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 专著 经济管理 27-Nov-18 26 中国本土领导角色研究--基于互动及社会化的视角 128 徐立国,席酉民,葛京 专著 社会科学 22-Nov-18 27 中国浅层地温能图集 980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图册 地球科学 26-Nov-18 28 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468 翟明国张连昌陈斌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6-Nov-18 29 中国地热志--西南卷二 498 王贵玲 专著 地球科学 27-Nov-18 30 中国地热志--西南卷三 188 王贵玲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6-Nov-18 31 中国地热志--西南卷一 258 王贵玲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6-Nov-18 32 中国地热志--华北西北东北卷 398 王贵玲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6-Nov-18 33 中国地热志--华南卷 338 王贵玲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7-Nov-18 34 中国地热志--华东、华中卷 498 王贵玲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7-Nov-18 35 大分子自组装新编 238 刘世勇等 专著 化学 22-Nov-18 36 信息时代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变革 99 本书编写组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6-Nov-18 37 面向应用的航天遥感科学论证理论、方法与技术 198 顾行发等 基础理论 地球科学 26-Nov-18 38 环境健康遥感诊断系统 138 曹春香等 基础理论 地球科学 22-Nov-18 39 国际科学技术前沿报告2018 198 张志强 报告类 语言、教育 23-Nov-18 40 改革开放梦工场 178 钟坚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7-Nov-18 41 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 108 夏令伟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2-Nov-18 42 良渚玉器(中文版) 398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等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17-Oct-18 43 大安汉书——青铜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268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报告类 历史地理、考古 26-Nov-18 44 良渚玉器(英文版) 398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等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17-Oct-18 45 山西翼城大河口遗址调查报告 28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2-Nov-18 46 巫山麦沱墓地 480 重庆市文物局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6-Nov-18 47 图对称性理论及其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 68 肖仰华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9-Nov-18 48 智能低压电器关键技术研究 168 张培铭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8-Nov-18 49 液压驱动四足仿生机器人理论、技术与实现 148 李贻斌,荣学文,李彬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9-Nov-18 50 融合时间维度的托攻击检测研究 58 熊庆宇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9-Nov-18 51 神经外科手术要点难点及对策 168 王任直 专著 西医 22-Nov-18 52 云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纪事(1938-2018) 180 王天志 基本资料 语言、教育 24-Oct-18 53 高中数学疑难课题教学设计案例 59 赵思林 基础理论 语言、教育 24-Oct-18 54 小粒咖啡水肥光耦合理论与调控模式 98 刘小刚等 专著 农林 7-Nov-18 55 量子通信协议设计 89 彭家寅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7-Nov-18 56 非线性动力学 129 谢建华,乐源,李登辉 专著 物理(力学) 7-Nov-18 57 机械系统全寿命创新设计方法 98 韩泽光等 专著 机械、自动化 30-Nov-18 58 政府门户网站公众满意度概念模型研究 118 李海涛 专著 语言、教育 22-Nov-18 59 过程流体机械 79 高光藩,庞明军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3-Nov-18 60 聚硅氧烷衍生陶瓷材料技术 160 马青松 专著 材料科学 19-Nov-18 61 GNSS高精度定位原理 138 董大南,陈俊平,王解先 专著 地球科学 12-Nov-18 62 黄山风景区资源环境评估与基础数据库建构 180 王祥荣,钱阳平 专著 资源环境 12-Nov-18 63 国外海军医学研究进展 100 李旭霞 专著 西医 12-Nov-18 64 城市环境规划与评估的数字技术 88 李鹍 专著 地球科学 9-Nov-18 65 网络空间安全:C语言程序设计 60 宋军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9-Nov-18 66 温室膜下滴灌作物需水量计算方法及应用 78 葛建坤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9-Nov-18 67 随机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 52 王成 研究生教材 数学 20-Nov-18 68 有机化学(第四版) 59 江洪,陈长水 大学教材 化学 3-Dec-18 69 基础有机化学实验(第二版) 39 江洪 大学教材 化学 3-Dec-18 70 10000个科学难题·交通运输科学卷 680 “10000个科学难题”交通运输科学编委会 专著 交通运输 30-Nov-18 71 高中压配电网可靠性评估——实用模型、方法、软件和应用 128 王主丁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Nov-18 72 科学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工作操作指南 72 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7-Dec-18 73 2019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 198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专著 经济管理 5-Dec-18 74 沉积盆地成因学 118 王清晨 专著 地球科学 29-Nov-18 75 煤炭电法探测方法技术 178 薛国强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Nov-18 76 四川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 238 魏国齐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Nov-18 77 冻土调查与测绘 238 吴青柏,周幼吾,童长江 专著 地球科学 30-Nov-18 78 库车拗陷致密砂岩裂缝定量解析 139 侯贵廷,孙雄伟,鞠玮 专著 地球科学 29-Nov-18 79 晶体制备研究 128 施尔畏 专著 材料科学 30-Nov-18 80 中国科学院年鉴2018 160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 基本资料 语言、教育 30-Nov-18 81 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工程学 680 李光鹏,张立 专著 生物科学 30-Nov-18 82 中国真菌志第五十七卷锈革孔菌目(一) 150 戴玉成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3-Dec-18 83 中国真菌志第五十五卷棒孢属及其相关属 198 张修国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3-Dec-18 84 南海深水地质灾害 228 吴时国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Nov-18 85 昌平林业昆虫 320 冯术快等 专著 生物科学 3-Dec-18 86 昌平林业昆虫名录 98 张崇岭等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30-Nov-18 87 昆嵛山常见维管植物 328 卞福花 专著 生物科学 30-Nov-18 88 南美洲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99 葛岳静 专著 地球科学 29-Nov-18 89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在内蒙古明代烽燧信息采集中的探索性应用 188 陈婷婷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8 90 《宋史研究论丛》第22辑 128 姜锡东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8 91 放顶煤开采基础理论与应用 360 王家臣,张锦旺,王兆会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Nov-18 92 传热火积理论及其应用 198 梁新刚,陈群,过增元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Nov-18 93 功能化黏土矿物与污染控制 158 吴平霄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Nov-18 94 以观众为中心:博物馆的新实践 68 PeterSamis等著;尹凯译 专著 语言、教育 30-Nov-18 95 老河口安岗楚墓 228 王先福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8 96 秦与北方民族历史文化论集 198 史党社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8 97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学 168 崔乐泉 专著 语言、教育 29-Nov-18 98 网络空间拟态防御原理(第二版)--广义鲁棒控制与内生安全(上) 126 邬江兴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9-Nov-18 99 网络空间拟态防御原理(第二版)--广义鲁棒控制与内生安全(下) 135 邬江兴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9-Nov-18 100 水声目标识别 108 程玉胜,李智忠,邱家兴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8-Nov-18 101 肝胆外科手术要点难点及对策 128 赵玉沛 专著 西医 30-Nov-18 102 心外科手术要点难点及对策 188 董念国 专著 西医 30-Nov-18 103 2019药学专业考前冲刺卷 98 赵春杰 大学教辅 西医 4-Dec-18 104 2019中药学专业考前冲刺卷 98 赵春杰 大学教辅 中医 4-Dec-18 105 2019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科学护考急救包 300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研究专家组 考试用书 西医 7-Dec-18 106 超声标准切面图解(修订版) 88 张梅 专著 西医 4-Dec-18 107 心内科精彩病例荟萃(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138 苏晞,鄢华 专著 西医 3-Dec-18 108 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9 75 杨跃进,杨进刚 专著 西医 30-Nov-18 109 吴山诊治筋伤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128 范志勇,蔡敏 专著 中医 7-Dec-18 110 首批优质中药饮片质量标准 368 张村,刘颖 专著 中医 29-Nov-18 111 中国烟草青枯病志 196 丁伟,刘颖,张淑婷 专著 生物科学 1-Nov-18 112 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 186 李璐等 专著 材料科学 7-Nov-18 113 高考数学研究方法 59 赵思林 专著 语言、教育 7-Nov-18 114 3S技术与应用案例汇编 48 李亦秋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7-Nov-18 115 休闲客流空间扩散特征与区域综合效应研究 98 李其原,游磊 专著 经济管理 27-Nov-18 116 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与管理 79 揭筱纹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7-Nov-18 117 基于温度演变的镁合金及其焊接接头疲劳断裂表征(英文版) 89 闫志峰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Nov-18 118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 59 沈建峰 专著 语言、教育 27-Nov-18 119 电离辐射的植物学和微生物学效应 108 王丹,陈晓明,刘明学 专著 生物科学 27-Nov-18 120 文博资源转化与利用——以四川省为例 96 谢梅王世龙 专著 语言、教育 27-Nov-18 121 中国土地制度试点试验研究 99 王廷勇,杨遂全,邹联克 专著 经济管理 12-Oct-18 122 中国发明专利无效行为及专利权稳定性研究 79 邓洁,崔利刚 专著 社会科学 27-Nov-18 123 智能水下机器人海底地形匹配导航技术 118 李晔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Nov-18 124 形式逻辑要现代化——家龙师谈逻辑 48 刘新文,贾青 科普 语言、教育 30-Nov-18 125 农药学实验原理与方法 69 任立云 研究生教材 农林 30-Nov-18 126 快速与增量式数据降维算法研究 99 申富饶,竺涛,赵健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Nov-18 127 自定心抗震结构体系——理论、试验、模拟与应用 179 郭彤 专著 土木、建筑 30-Nov-18 128 煤质近红外光谱智能分析理论与应用 89 李明,雷萌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Nov-18 129 江汉平原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环境考古研究 129 吴立 专著 地球科学 30-Nov-18 130 药,你用对了吗——糖尿病用药 30 朱冬春,夏莉 生活健康 西医 22-Nov-18 131 药,你用对了吗——器官移植用药 30 孙旭群 生活健康 西医 22-Nov-18 132 常见疾病临床药学监护案例分析——血栓性疾病分册 60 范国荣,袁忠祥 专著 西医 12-Nov-18 133 常见疾病临床药学监护案例分析——内分泌疾病分册 60 范国荣,彭永德 专著 西医 19-Nov-18 134 皮肤病中医适宜技术 40 柴维汉,李欣,彭勇 专著 中医 22-Nov-18 135 网络信息体系能力演化分析方法研究 80 张婷婷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2-Nov-18 136 先驱体转化法制备碳化硅纤维 135 王军等 专著 材料科学 22-Nov-18 137 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实验 40 张庆华 大学教材 农林 27-Nov-18 13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45 徐循,刘磊 大学教材 数学 27-Nov-18 139 粮食主产区农地整理项目农民参与机制研究 88 杨钢桥 专著 农林 29-Nov-18 140 内蒙古引黄灌区不同尺度灌溉水效率测试分析与节水潜力评估 198 屈忠义,刘廷玺,康跃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Nov-18 141 湖北万朝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 188 汪正祥等 专著 生物科学 30-Nov-18 142 做中学电子电路:运算放大器 78 (日)ADWIN株式会社著;科创编辑部译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Nov-18 143 做中学电子电路:电路基础 68 (日)ADWIN株式会社著;科创编辑部译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Nov-18 144 运筹学(I类)第四版 58 徐玖平,胡知能 大学教材 数学 7-Dec-18 145 考古发掘现场脆弱文物安全提取与临时固型技术研究 128 罗宏杰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8 146 印度尼西亚北苏拉威西海洋生态系统(英文版) 258 陈彬 专著 生物科学 4-Dec-18 147 青藏高原煤炭资源赋存规律与潜力评价 198 乔军伟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Nov-18 148 2019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精练(下) 42.5 刘美萍,彭月娥 高职教材 西医 12-Dec-18 149 2019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精练(中册) 42.5 谢玲莉,刘东 高职教材 西医 12-Dec-18 150 2019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模拟试题 42.5 张钱友,刘静馨 高职教材 西医 12-Dec-18 151 牙璋与国家起源:牙璋图录及论集 600 邓聪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27-Nov-18 152 虢国墓地出土青铜器(一) 228 虢国博物馆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8 153 中国古玉无损科技检测与研究 480 《基于无损检测技术的中国古玉鉴定研究》课题组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8 154 漫漫丝路泽遗百代——草原、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粹 328 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8 155 夏商时期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458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7-Nov-18 156 泗县、灵璧段运河考古发掘报告 220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报告类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8 157 山西珍贵文物档案6 300 山西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7-Nov-18 158 山西珍贵文物档案·5 300 山西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7-Nov-18 159 山西珍贵文物档案·4 300 山西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7-Nov-18 160 风湿病的肌肉骨骼超声——基础与实践(双语版) 198 张卓莉 研究生教材 西医 30-Nov-18 161 先天性心脏病必读-家长版 28 杨学勇 专著 西医 29-Nov-18 162 胃肠比较图谱 98 王廷华,胡建昆,王昆华 专著 西医 30-Nov-18 163 脊柱脊髓比较图谱 98 王廷华,胡侦明,余化霖 专著 西医 30-Nov-18 164 肝脏比较图谱 88 王廷华,胡明道,刘佳 专著 西医 30-Nov-18 165 脑血管比较图谱 128 王廷华,闵晓黎,白雪 专著 西医 30-Nov-18 166 心脏比较图谱 88 王廷华等 专著 西医 30-Nov-18 167 肺脏比较图谱 120 王廷华等 专著 西医 30-Nov-18 168 脑外伤比较图谱 98 王廷华,田恒力,赵楠 专著 西医 30-Nov-18 169 器官移植手术要点难点及对策 148 董念国 专著 西医 30-Nov-18 170 TirePatternImageRetrieval(轮胎花纹图像检索) 98 刘颖 专著 计算机、通信 7-Dec-18 171 承续的魅力:令人着迷的表观遗传学 60 曹晓风,许瑞明 科普 生物科学 29-Nov-18 172 “神通广大”的生命物质基础——蛋白质 58 叶盛 科普 生物科学 29-Nov-18 173 机械设计基础(第三版) 59.8 陈晓南,杨培林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19-Dec-18 17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用教程 39 马福,吴越,刘娟娟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8-Dec-18 175 高中生生涯规划 39 戈红 本科教材 语言、教育 17-Dec-18 176 中国茶文化概论 49 丁以寿 大学教材 农林 14-Dec-18 177 主体功能区区划研究——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云南省实证研究 135 潘玉君等 专著 经济管理 30-Nov-18 178 基于课堂录像片段赏析的校本教研现象学的视角 89 胡定荣等 专著 语言、教育 17-Dec-18 179 网络主持发展简史 98 李桃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0-Dec-18 180 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控制与动态管理研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 150 王浩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7-Dec-18 181 第四卷·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与美丽乡村建设战略研究 108 刘旭,唐华俊,尹昌斌 专著 农林 18-Dec-18 182 猪链球菌致病分子基础与防控技术 168 金梅林等 专著 农林 20-Dec-18 183 马来西亚登嘉楼常见珊瑚礁鱼类图集(英文版) 210 杜建国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0-Dec-18 184 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2017 268 战略研究中心 报告类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8-Dec-18 185 世界因我更美好:北京中学创校行知录 58 施剑松 科普 语言、教育 17-Dec-18 186 科学传播:文化、身份认同与公民权利 78 (英)莎拉·戴维斯等著;朱巧燕译 专著 语言、教育 30-Nov-18 187 2019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掌中宝 32 陈云华,余尚昆 高职教材 西医 17-Dec-18 188 2019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精练(上册) 42.5 李耀军,张钱友 高职教材 西医 17-Dec-18 189 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第一辑) 380 北京市文物局等 报告类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8 190 郧县刘湾遗址 328 湖北省文物局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8 191 隐写学原理与技术 128 赵险峰,张弘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7-Dec-18 192 CT影像解剖基础 42 王庆国,吕培杰,郭小超 专著 物理(力学) 17-Dec-18 193 肿瘤CT诊断 45 李琳,董越,石磊 专著 西医 10-Dec-18 194 胃肠外科手术要点难点及对策 198 王国斌 专著 西医 13-Dec-18 195 血管超声入门(中文翻译版) 32 (日)寺岛茂等著;赵晖主译 专著 西医 18-Dec-18 196 消化道超声入门 39.9 (日)长谷川雄一著;赵晖主译 专著 西医 19-Dec-18 197 泌尿系统超声入门 39 (日)高梨昇著;朱强,李美兰主译 专著 西医 19-Dec-18 198 颈动脉超声入门(中文翻译版) 28 (日)古幡博著;孙心平主译 专著 西医 18-Dec-18 199 甲状腺和涎腺超声入门 29 (日)高梨昇著;朱强,黄慧莲主译 专著 西医 18-Dec-18 200 肌骨超声介入治疗图解 38 曲文春,王月香 专著 西医 20-Dec-18 201 急诊医学精要(中文翻译版,原书第2版) 168 ShirleyOoi等主编;马青变,熊辉主译 专著 西医 17-Dec-18 202 纵隔、肺疾病临床与影像解析 258 张嵩 专著 西医 18-Dec-18 203 强直性脊柱炎外科治疗 72 徐卫东,朱晓东,李甲 专著 西医 17-Dec-18 204 简明脊柱内固定图谱 145 菅凤增 专著 西医 17-Dec-18 205 56例典型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剖析 66 魏丽丽,李环廷,修红,王薇 专著 物理(力学) 20-Dec-18 206 妇科肿瘤细化护理 38 李丹,秦海峰 专业工具书 西医 17-Dec-18 207 唐祖宣温病类方解析 138 胡秋伟等 专著 中医 14-Dec-18 208 电力电子变换器分岔和混沌 98 张波,谢帆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8-Dec-18 209 整合主题的学科知识网络构建与演化分析 119 王曰芬,关鹏 专著 语言、教育 17-Dec-18 210 耕地污染监测与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199 朱锦旗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3-Dec-18 211 张齐生院士文集 398 张齐生等 论文集 农林 30-Nov-18 212 老年人轻松养宠物 26 夏欣 生活健康 生物科学 29-Nov-18 213 老年人轻松种多肉植物 26 修美玲 生活健康 生物科学 29-Nov-18 214 老年人健康走与跑 26 刘欣,王晶晶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29-Nov-18 215 老年人学打乒乓球 26 王艳,郑超颖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29-Nov-18 216 老年人学跳广场舞 26 马古兰丹姆,施珈玥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29-Nov-18 217 药,你用对了吗——血液系统疾病用药 30 李浩 生活健康 西医 27-Nov-18 218 白领健身操 32 张洁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22-Nov-18 219 青少年课间运动指南 32 张晓玲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27-Nov-18 220 白领常见病运动康复指南 32 王琳,王雪强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27-Nov-18 221 石氏伤科石印玉临证经验集萃 60 石瑛,詹红生 专著 中医 27-Nov-18 222 张氏疑难杂病临证经验集萃 80 张晓天 专著 中医 27-Nov-18 223 齐鲁针灸医籍集成·明I 42 张永臣,贾红玲,宋咏梅 专著 中医 27-Nov-18 224 区块链技术导论和开发指南 80 张雷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7-Nov-18 225 工业企业环境管理指南——以上海市为例 80 周铭 专著 资源环境 29-Nov-18 226 有机薄膜晶体管材料器件和应用 108 孟鸿,黄维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8-Dec-18 227 火星探测器进入、下降与着陆过程的导航、制导与控制:“恐怖”七分钟 170 夏元清 专著 航空航天 20-Nov-17 228 海藻栽培学 98 何培民等 大学教材 农林 29-Nov-18 229 地球科学数据共享的挑战与实践——以中国西部生态与环境科学数据中心为例 70 王亮绪,李新 专著 地球科学 27-Nov-18 230 蔡淦中医内科教学查房实录 60 蔡淦,丛军,张正利 专著 中医 29-Nov-18 231 海洋健康指数中国适用性研究 70 温泉 专著 地球科学 27-Nov-18 232 耕地细碎化空间尺度差异与整治协同研究 90 金晓斌等 专著 经济管理 30-Nov-18 233 舰载机出动回收能力仿真研究 96 王能建等 专著 航空航天 27-Nov-18 234 粤港澳大湾区环境保护战略研究 108 王明旭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9-Nov-18 235 我国海运业船舶技术人员状况调查报告 120 我国海运业船舶技术人员状态调查课题组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Nov-18 236 浮式防波堤水动力与消波性能分析理论与方法 90 嵇春艳,程勇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Nov-18 237 极地测绘遥感信息学 198 鄂栋臣 专著 地球科学 30-Nov-18 238 液压与气动技术 56 张萌,李波,康红梅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30-Nov-18 239 激光选区烧结3D打印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 98 闫春泽等 专著 机械、自动化 29-Nov-18 240 概率统计学习指导与习题精解 28 费锡仙,李逢高 大学教材 数学 29-Nov-18 241 现代仪器分析研究性案例精选 48 蔡晓庆 大学教材 化学 29-Nov-18 242 RFID原理及应用 46 梁庆中,樊媛媛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30-Nov-18 243 钢冶炼过程耐火材料与渣/钢作用的数值模拟 72 黄奥,张美杰,顾华志 专著 材料科学 29-Nov-18 244 中部地区县域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式及空间组织 128 黄亚平,刘凌云,陈瞻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Nov-18 245 复杂网络的结构与演化 75 郑波尽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Nov-18 246 复杂环境非约束图像人脸分析和场景识别 49 刘袁缘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9-Nov-18 247 高耸构筑物爆破理论及技术 75 陈德志,李本伟 专著 物理(力学) 30-Nov-18 248 三峡水库群生态环境调度关键技术研究 158 杨国录,陆晶,骆文广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Nov-18 249 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特征与测井数据的多尺度分析 70 郭宏 专著 地球科学 30-Nov-18 250 长江和澜沧江源区生态环境综合科学考察(2012~2016) 236 徐平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Nov-18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23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18年11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9-1-3 17:11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2018年11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2018年11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数独无双每日精选(第1季) 36 数独无双 科普 语言、教育 29-Oct-18 2 2018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报告 218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研究生教材 生物科学 31-Oct-18 3 分子、原子与亚原子物理学(第二版) 98 杨保忠等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22-Oct-18 4 固体物理及物理量测量(第二版) 59 林鸿生等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22-Oct-18 5 电磁学与电动力学(第二版) 79 刘金英等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22-Oct-18 6 量子力学(下册)(第二版) 89 张永德等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22-Oct-18 7 力学(下册)(第二版) 59 强元棨,程稼夫,潘海俊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22-Oct-18 8 相对论物理学(第二版) 69 强元棨等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22-Oct-18 9 光学(第二版) 59 轩植华,白贵儒,郭光灿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22-Oct-18 10 量子力学(上册)(第二版) 89 张永德等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22-Oct-18 11 热学热力学统计物理(第二版) 79 郑久仁,周子舫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22-Oct-18 12 力学(上册)(第二版) 109 强元棨,程稼夫,张鹏飞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22-Oct-18 13 多维网络技术 80 陶洋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Nov-18 14 道孚崩科建筑 95 刘伟 专著 土木、建筑 29-Oct-18 15 国际环境法 58 林灿铃,吴汶燕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24-Oct-18 16 二氧化碳化学转化 138 刘志敏 专著 化学 23-Oct-18 17 增塑剂绿色催化技术 118 刘仲毅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9-Oct-18 18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种子名录2018 398 李德铢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12-Oct-18 19 中国常见灌木生物量模型手册 98 谢宗强等 专著 生物科学 19-Oct-18 20 食品安全管理工程学 128 罗云波 专著 农林 29-Oct-18 21 陕西茶树地方种质资源图集 268 江昌俊等 专著 农林 22-Oct-18 22 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力发展报告2018 168 池慧 报告类 西医 24-Oct-18 23 学科发展与服务需求--2003年以来的部分文集 198 陆大道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9-Oct-18 24 大国航空:从百年奋发到世纪辉煌 58 张聚恩 科普 航空航天 31-Oct-18 25 国家、身体、社会:宋代身体史研究 97 邱志诚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1-Oct-18 26 范祖禹生平与史著研究 88 高叶青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2-Oct-18 27 深部煤层群卸压开采应力场演化效应及工程应用 138 杨科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Oct-18 28 南方民族考古(第十四辑) 158 四川大学博物馆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6-Oct-18 29 南方民族考古(第十五辑) 158 四川大学博物馆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1-Oct-18 30 北疆掠影 108 天津自然博物馆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2-Oct-18 31 咸阳东郊秦墓 398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报告类 历史地理、考古 16-Oct-18 32 中国北方古代人群及相关家养动植物DNA研究 268 周慧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7-Oct-18 33 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文化的关系 258 邵会秋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6-Oct-18 34 国土规划一体化信息平台技术应用与工程实践 128 苏乐平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Oct-18 35 外科护理技能实训指导 39.8 师艳萍 大学教材 西医 23-Oct-18 36 生殖超声诊断学 148 陈智毅 专著 西医 22-Oct-18 37 Braddom's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中文翻译版原书第5版) 450 (美)DavidX.Cifu著;励建安等译 专著 西医 17-Oct-18 38 心血管内科专科护士手册 89 黄霞,魏丽丽,冷敏 专著 西医 22-Oct-18 39 书法入门歌诀 39.8 裴宪中 中高职教辅 文学艺术 30-Oct-18 40 四川盆地二叠系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沉积与储层演化 198 田景春,张奇,林小兵,徐亮 专著 地球科学 12-Oct-18 41 历史万州环境空间图解 198 袁犁等 专著 土木、建筑 12-Oct-18 42 H型指数和H型测度研究 139 赵星等 专著 社会科学 30-Oct-18 43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施工技术 149 韩志刚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2-Oct-18 44 脉冲神经网络原理及应用 120 蔺想红,王向文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2-Oct-18 45 西咸城市化对都市农业发展的影响——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 135 周忠学 专著 经济管理 26-Oct-18 46 洞庭湖水系鱼类资源与染色体研究 98 刘良国,杨春英,杨品红 大学教材 农林 6-Nov-18 47 白洋淀高等植物彩色图鉴 168 贺学礼等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7-Nov-18 48 船舶与海洋复合材料结构物工程应用技术 128 (英)R.A.施诺依等著;梅志远等译 专著 材料科学 6-Nov-18 49 高超声速飞行器鲁棒自适应控制 98 宗群等 专著 航空航天 6-Nov-18 50 质谱分析技术原理与应用 160 台湾质谱学会 基础理论 物理(力学) 1-Nov-18 51 抚仙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构建理论与技术 150 金相灿 专著 资源环境 5-Nov-18 52 黑土利用与保护 380 张兴义,刘晓冰,赵军 专著 地球科学 2-Nov-18 53 邓小刚院士研究论文选集 280 刘刚等 论文集 数学 8-Nov-18 54 高压天然气过滤分离技术与设备 168 姬忠礼,熊至宜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8-Nov-18 55 非洲新能源勘探与技术经济管理--以卡鲁盆地为例 88 李金珊 专著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5-Nov-18 56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6·郑州)会志 320 中国考古学会等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18-Oct-18 57 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 86 耿超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Oct-18 58 田野考古与艺术史研究论文集 258 顾万发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5-Nov-18 59 北疆博物院手绘植物图录 228 天津自然博物馆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24-Oct-18 60 华县东阳遗址考古报告(2014)(上、下册) 568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报告类 历史地理、考古 2-Nov-18 61 沁阳市博物馆藏墓志 498 张红军 报告类 历史地理、考古 5-Nov-18 62 复杂颅底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图解 148 闫长祥,刘宁 专著 西医 5-Nov-18 63 小檗碱 38 蒋建东 专著 西医 1-Nov-18 64 一起玩科学1 158 杨凌 中小学教材 语言、教育 29-Oct-18 65 管理学——原理与案例 45 牟绍波,曹嘉晖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4-Oct-18 66 WEB前端开发技术 69 鄢涛,于曦,刘永红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4-Oct-18 67 中高压电缆系统老化诊断及修复 150 周凯,李康乐,龚薇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5-Oct-18 68 报童型供应链的时间管理与协调研究 78 方新 专著 经济管理 24-Oct-18 69 明渠自掺气水流 66 邓军,许唯临,卫望汝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4-Oct-18 70 开关变换器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110 周国华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4-Oct-18 71 龙血竭研究与开发 68 黄超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4-Oct-18 72 小学科学基本观察和实验指南 42 孟令红 科普 语言、教育 15-Oct-18 73 基于博弈策略与迁移机制的群体合作演化研究 98 赵小薇,徐秀娟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4-Oct-18 74 羊草种子生态学与盐碱地植被恢复 158 马红媛 专著 农林 7-Nov-18 75 药,你用对了吗——高血压用药 30 夏泉 生活健康 西医 19-Oct-18 76 药,你用对了吗——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 30 石庆平 生活健康 西医 19-Oct-18 77 药,你用对了吗——呼吸系统疾病用药 30 严安定,祝杨 生活健康 西医 19-Oct-18 78 药,你用对了吗——病毒性肝炎用药 30 黄赵刚 生活健康 西医 19-Oct-18 79 药,你用对了吗——风湿病用药 30 沈爱宗 生活健康 西医 19-Oct-18 80 药,你用对了吗——哮喘用药 30 沈爱宗 生活健康 西医 19-Oct-18 81 刘旭生学术集萃 68 刘旭生等 专著 中医 10-Oct-18 82 结构风工程概论 56 柯世堂,王同光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5-Oct-18 83 深圳市河流水质改善策略研究——以龙岗河流域为例 98 谢林伸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9-Oct-18 84 中医外科学图谱 80 杨柳 大学教材 中医 8-Oct-18 85 高等学校政治理论实践教程 39 韩丹,姚德超 大学教辅 语言、教育 12-Oct-18 86 高等数学(下) 41.5 余东,李德宜 大学教材 数学 19-Sep-18 87 高等数学(上) 55 李德宜,余东,余胜春 大学教材 数学 19-Sep-18 88 线性代数(第五版) 52 蔡光兴,李逢高 大学教材 数学 3-Sep-18 89 大地测量计算机代数分析 98 边少锋,李厚朴 专著 地球科学 2-Nov-18 90 数值分析(第二版) 42 李星 大学教材 数学 30-Aug-18 91 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图形及其传播 108 冷先平 专著 土木、建筑 12-Oct-18 92 遥感数据质量改善之信息复原 180 沈焕锋 专著 地球科学 2-Nov-18 93 光纤传感网器件与技术 168 杨明红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Nov-18 94 网络安全技术实践教程 46 马钊 研究生教材 计算机、通信 2-Nov-18 95 黄骅拗陷孔南地区新生代盆地成盆机制及构造演化过程 98 叶琳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Nov-18 96 弱磁无损检测技术 88 于润桥,胡博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2-Nov-18 97 情报学基础教程(第三版) 65 叶鹰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2-Nov-18 98 美姑河流域地质灾害与防灾减灾研究 268 殷志强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5-Nov-18 99 占“新”为民兴“材”报国——王占国院士文集 480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专著 化学 12-Nov-18 100 城市景观生态学:过程、影响和可持续性 168 何春阳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4-Nov-18 101 介入修补生锈的血管 29 莫伟,向华,李海燕 大学教材 西医 1-Nov-18 102 肝脏疾病疑难与经典病例第四辑 98 任红 专著 西医 15-Nov-18 103 高通量测序技术 158 李金明 专著 生物科学 13-Nov-18 104 2017北京医学科技发展报告 88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 基本资料 西医 13-Nov-18 105 Rizzoli肌肉骨骼系统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图谱(中文翻译版) 188 (意)皮耶罗·皮奇等著;黎志宏主译 专著 西医 15-Nov-18 106 品评自贡灯会 99 王余,张方来 科普 语言、教育 1-Nov-18 107 降雨型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研究 218 乔建平等 专著 地球科学 7-Nov-18 108 反贫困视域下社会救助依赖问题的解构及其治理 79 兰剑 专著 社会科学 12-Oct-18 109 能值分析理论与实践:生态经济核算与城市绿色管理 240 刘耕源,杨志峰 专著 资源环境 15-Nov-18 110 中文自然语言处理导论 78 徐睿峰,李斌阳,黄锦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2-Nov-18 111 中国主要热带草坪草种质资源研究 88 王志勇等 专著 农林 12-Nov-18 112 西南岩溶石山区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模式 198 夏日元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2-Nov-18 113 湿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65 茅伟安 专著 中西医结合 26-Oct-18 114 海产品保鲜贮运技术与冷链装备 160 谢晶 专著 农林 31-Oct-18 115 三条红线约束下滨海城市水资源配置 98 陈立华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4-Nov-18 116 电磁学千题解(第二版) 98 张之翔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21-Nov-18 117 10000个科学难题·制造科学卷 680 “10000个科学难题”制造科学编委会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Nov-18 118 数字时代的教师学习---面向STEM教育的在线专业发展 99 黄荣怀 专著 语言、教育 19-Nov-18 119 企业员工的信息安全行为管理研究 86 李文立,陈昊 专著 经济管理 19-Nov-18 120 文档内知识挖掘与服务研究 86 陈静 专著 语言、教育 22-Nov-18 121 航空电磁理论与勘查技术 368 殷长春 专著 地球科学 22-Nov-18 122 手性污染物的环境化学与毒理学 138 刘维屏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6-Nov-18 123 碳纳米管的结构控制生长 138 张锦,张莹莹 专著 材料科学 19-Nov-18 124 高分子纳米纤维及其衍生物:制备、结构与新能源应用 128 刘天西 专著 化学 19-Nov-18 125 低维体系的计算材料学 168 邹小龙 专著 数学 19-Nov-18 126 山地冰川物质平衡和动力过程模拟 168 李忠勤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2-Nov-18 127 极地征途:中国南极科考日记档案 58 鄂栋臣 科普 地球科学 19-Nov-18 128 开关电器计算学 198 荣命哲,吴翊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1-Nov-18 129 深部采动高水压底板突水灾变演化特征规律基础试验研究 98 孙文斌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Nov-18 130 构造变形物理模拟与构造建模技术及应用 228 陈竹新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Nov-18 131 特低渗油藏高效开发理论与技术 238 王香增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Nov-18 132 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第一辑) 88 武仙竹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2-Nov-18 133 探索与实践:湖北特色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328 湖北省文物局编著;黎朝斌主编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15-Nov-18 134 晋阳古城晋源苗圃考古发掘报告 52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9-Nov-18 135 重庆炼锌遗址群 258 重庆市文物局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2-Nov-18 136 毒理学基础笔记与复习考试指南 46 张爱华,刘起展 大学教辅 西医 21-Nov-18 137 腹膜表面肿瘤细胞减灭术与围手术期化疗(中文翻译版,原书第2版) 158 (美)保罗·舒克贝克(PaulH.Sugarbaker)主编;李雁主译 专著 西医 16-Nov-18 138 创伤急救评估与诊治手册(第6版) 56 (美)德梅特里亚德(D.Demetriades)著;张连阳等译 专著 西医 22-Nov-18 139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第2卷 198 陈士林,刘安 专著 中医 16-Nov-18 140 电工与电子技术 60 肖军,刘晓志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Nov-18 141 仿生智能计算中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及应用 98 高鹰,PeterXiangGao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9-Nov-18 142 设施农业土壤环境质量演变规律、环境风险与管理对策 168 黄标 专著 农林 21-Nov-18 143 中国西北地区煤与煤层气资源勘查开发研究 198 王佟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1-Nov-18 144 物联网系统动态性能半物理验证技术(英文版) 129 俞晓磊,汪东华,赵志敏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1-Nov-18 145 西南桦人工林群落研究 98 王卫斌等 专著 农林 9-Aug-18 146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 98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专著 语言、教育 2-Nov-18 147 中医统计学(第三版) 50 李国春,黄品贤 大学教材 中医 12-Nov-18 148 药,你用对了吗——消化系统疾病用药 30 汪燕燕 生活健康 西医 12-Nov-18 149 药,你用对了吗——神经系统疾病用药 30 汪永忠,李颖 生活健康 西医 12-Nov-18 150 健身房运动指南 32 陆莉萍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31-Oct-18 151 顾氏外科顾乃强临证经验集 60 唐新 专著 中医 12-Nov-18 152 结构半主动振动控制——压电同步开关阻尼技术 80 季宏丽,裘进浩,赵金玲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Aug-18 153 气动减速技术 118 余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1-Oct-18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2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肺癌细胞”的独白:我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处
sciencepress 2018-12-28 14:29
Hello!我是“皮三”   我是皮三,我是肺上皮细胞。   我在肺泡里工作,环境还不错。   我们这个工厂很大,分左肺、右肺两个园区,内部结构相当复杂,而每个肺泡都是相对独立的小车间,空气湿润温暖还清新通风。   我是劳碌命。主人每分钟呼吸18次左右,每天至少呼吸26000次。上班几乎是连轴转,他醒着的时候我们在工作;睡着的时候我们还在工作;遇到哪天他跑步的时候,简直是全员上阵,一个顶八个用。   我觉得通过我的努力工作,主人总有一天会感受到我把他的肺建设得多么好, 总有一天,我会成为主人心中的英雄!   皮三,加油! 可怕的香烟   主人学会抽烟了。   刚开始一天抽两三根,到现在一天一两包。最近貌似是失恋了,找工作也不顺,天天像往肺里放毒气弹似的,听说心脏都有点受不了了。据说这烟里有害成分可不只是尼古丁。尼古丁的成瘾性大,但苯并芘、镉等却是更危险的致癌元凶。   我唯一的朋友皮八在靠近大气管的车间工作,他每天脸色蜡黄,没精打采的,身上看起来总是油腻着一层胶,怎么都洗不干净。   真是不明白烟这东西有什么好的,大脑里的神经细胞传言,那尼古丁让人忘却烦恼飘飘欲仙,可他们却不知道我们的日子多难熬。   我觉得我也开始生病了,浑身不舒服,偶尔还感觉心慌心悸。哦,我也是糊涂了,我那不叫心,叫DNA。对于我来说,DNA可是最重要的,以前它从没出过什么问题,但最近天天烟熏火燎的,它好像经常对我发出抗议。   不过好在烟雾过去之后它会自己修复,但也不知道修复的效率会不会越来越差,如果哪一天它再不能修复自己了…… 肺炎引发的免疫大战   主人的35岁生日那天,天气很冷。他和朋友喝酒狂欢到半夜,最后 竟然喝多了像一摊烂泥似的睡在大街上,直到清晨才被好心人送回家。   不成想,一场战争竟然悄悄开始……   肺炎链球菌来到我们的工厂, 肆意侵袭着主人的每一个肺泡。   被侵袭过的车间一片狼藉、横尸遍野,我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到处都是肿胀充血的肺泡壁,组织间液顺着破溃的伤口流了进来,不仅有大量的红细胞,还带来了传说中的免疫卫士。   他们如天兵天将一般,三组部队分别是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   T细胞是重装甲部队,扛着大炮威风凛凛,一炮打下去肺炎链球菌那副小人得志的脸上都炸开了花。但这炮弹的威力太大,连那些被肺炎链球菌感染的细胞也都被打死了。   B细胞的肚子就是一挺“机关枪”。那些叫抗体的子弹,虽然袖珍,但打到肺炎链球菌身上后,他们就一个个傻子似的都定在那儿了。   巨噬细胞 找到那些被抗体粘住的肺炎链球菌,连同那些死去细胞的碎片,和T细胞、B细胞的尸体,一并吞到肚子里,清理得干干净净。 这样的细胞在外是巾帼英雄,在内一定是勤劳顾家。直到现在我满脑子都还是她的身影,我觉得或许这就是别人说的心动的感觉?   今天已经是战争后的第三天了。主人已经到医院打了吊瓶,病好了一大半,而巨噬细胞却在我的心里留下清晰的身影。 火山灰一般的PM 2.5   今天又下了“大雪”。   只是我们眼前的雪片并不是白茫茫的,而是灰蒙蒙的,它们飘飘洒洒地落下来,落在我们身上、脸上,堆积在工厂里,毫无融化的迹象。   人类说这不是雪,是雾霾,是空气中的PM 2.5 导致的。   但我的主人完全不理会,他从来不会在雾霾天戴口罩出门,回家之后洗洗鼻腔洗洗手更是怎么也做不到了。   PM 2.5 东撞西撞地从呼吸道飞入肺泡,威胁着我和所有肺上皮细胞的生命,也损害着主人的肺功能。据说它们很难被排出肺,就连巨噬细胞也拿它们没有办法。   面对这些清理不掉的东西我们总归还是要做一些事情,所以便叫来了成纤维细胞。   成纤维细胞的工作之一就是织网。堆在肺泡里的碎屑多了,那些成纤维细胞就在那一堆堆的碎屑上不断地织网,一层又一层直到把它们包裹得严严实实变成一个“蚕茧”。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地方整个肺泡都变成了这样的“茧子”,人们叫它肺纤维化。   随着有用的肺泡数量减少,主人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只能通过增加呼吸的次数来补偿,所以经常出现气喘。   PM 2.5 不但自己闯进来,它还载满了细菌、病毒,虽然不是都能让人致病,但也少不了免疫细胞们来杀掉那些危险分子。   正因为这样,我竟能常常见到巨噬细胞。后来,有时候没有细菌巨噬细胞也会来,他们说由于PM 2.5 和死亡的细胞堆积得太多,加上组织损伤,引起了“无菌性炎症”。   我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每次见到巨噬细胞还是让我激动不已。 永别了,主人! 永别了,我心爱的巨噬细胞!   我觉得自己的病情又加重了,浑身使不上力气,身体的一大半都被埋在 PM 2.5 的碎屑下面,浑身都是黑黑黄黄的烟焦油,这样的状况已经持续好几天了。   我所在的这个肺泡也快被成纤维细胞分泌的胶原包裹了,最终它一定会变成一个黑黄色的斑块, 这种生不如死的日子我真的一秒钟都不想再继续下去了。   所以,这是我的遗书,“自噬”是我自我解脱的唯一方式。   许久没有见到巨噬细胞了,好遗憾,到现在都没有机会和她表白,现在怕是要带着这个秘密闭眼了,也不知道她最终会“嫁”给什么样的细胞,会不会偶尔还想起我。   想想遗憾的事儿还不止这一件,没想到这一辈子这么快就结束了。   自噬需要勇气,可现在的我只觉得像这样活着更需要勇气。   自噬的过程或许会很痛苦,比如我身体里的一些严重受损的细胞器会被一种“隔离膜”包被起来,并且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隔离膜闭合形成一个囊泡;此时,带着大量水解酶的溶酶体和这个囊泡融合,而我那些被包裹的“脏器”就会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迅速降解;自噬的最后,我那千疮百孔的细胞器几乎都会被消化殆尽,只留下细胞核和细胞膜,也就是我的心脏和躯壳。   如果我的死能让他觉醒,让他开始重视他的肺,那不仅是他,所有的肺上皮细胞都会永远的记住我的名字,我也算死得其所了。   永别了,主人!永别了,巨噬细胞!永别了,我曾经爱过却深深厌恶的世界!   …… 皮三的命运是否已至此? 还是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皮三日记》 《皮三日记:一个肺癌细胞的独白》 秦志海,吴帆 著 责任编辑:刘丹,周万灏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1 ISBN:978-7-03-059763-2   本书借由肺癌细胞皮三的视角,将一个正常细胞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癌变,并向全身转移,最终导致主人死亡的全过程展现在我们面前。你想了解肿瘤吗?想知到癌症的原因吗?哪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会诱发癌症?如果不幸罹患了癌症,要成天自怨自艾,还是笑对人生?各种治疗手段有何利弊?患者和家属应该如何和癌症相处呢?让我们打开这本《皮三日记》,一起走进肺癌细胞的世界。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9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前沿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9
sciencepress 2018-12-27 14:57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领域,对于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在国家开发银行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工程院和清华大学联合成立的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承担了一系列咨询研究工作, 连续发布了 2013 ~ 2018 年六个年度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 ,并受到了社会各方人士的高度认可。 “十三五”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国家信息中心 【内容提要】 “ 十三五 ” 以来,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围绕 “ 创新、壮大、引领 ” 三大核心,取得众多亮眼的发展成就,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更加完善,重大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创新体系日渐成型,开放发展迈入新阶段。但是,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需要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妥善解决,从而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更好地发挥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作用。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布实施以来,受到高度重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扎实推进《“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部署的各项任务,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取得新进展。“十三五”开局两年多来,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其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持续提升,产业结构优化成效突出。但同时也存在诸如关键核心技术缺乏、金融人才支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下一步需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各部门协同合作,全力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金融及人才支持,推动全面完成《“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 “十三五”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推进措施有力、发展势头强劲、创新体系强化、开放发展升级的局面,其高质量发展特征突出、发展成绩优异。 重大措施有序出台 产业发展成绩亮眼 总体发展势头强劲。 一是发展速度快。 “十三五”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持续快于总体经济增速水平。2016 年及2017 年,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5% 和11.0%,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40% 以上。2016 年及2017 年,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5.1% 和17.3%,比同期全国服务业整体增速高出一倍左右。2018 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其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快2.0 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同样实现了快速增长,2016 ~2017 年其营收年均增速高达17.8%,高于上市公司总体增速4.3 个百分点。2017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营收占上市公司总体比重达10%,较“十二五”末提升1.0 个百分点。 二是盈利状况好。 2016 ~2017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利润年均增速达到19.8%,比上市公司(剔除金融类)11.3% 的整体增速高出近一倍。同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利润率达10.6%,比上市公司总体高出50%。2018 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盈利表现依然良好,利润率为9.3%,高于同期上市公司总体(剔除金融类)1.0 个百分点。 三是投资活力高。 “十三五”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成为全社会资金关注及投入重点。2017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4 万亿元,2016 ~2017 年,投资额年均增速为8.9%,高于同期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1.9 个百分点。此外,2016 ~2017 年共有203 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A 股融资上市,共募资1 273 亿元,占同期A 股IPO(initial publicofferings,即首次公开募股)募资总额的33.6%。同期,超过4 000 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获得风险资本投资,投资额超过8 000 亿元,占风险资本总投资额约90%。 四是企业信心足。 国家信息中心战略性新兴产业千家企业景气调查显示,2017 年末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54.9,处于“十二五”末以来的最高值区间,而同期国家统计局调查的工业企业整体企业家信心指数仅为123.9。2018 年上半年,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保持高位运行,2017 年以来连续五个季度保持在150 以上,处于较强景气区间(图1.1)。 重点产业全面发展 1)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产业领头羊地位进一步巩固 “十三五”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规模最大、创新最密集的两个产业领域,实现了较快增长,持续发挥了支柱作用。一方面,信息消费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延续快速发展态势。2016 ~ 2017 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9%,增速快于同期全部规模以上工业5.6 个百分点,2017 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7%。2017 年,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业务收入5.5 万亿元,同比增长13.9%,收入规模较“十二五”末增长了近3 成。2017 年,网民及手机网民规模分别为7.72 亿人和7.53 亿人,手机网民占比达97.5%,较“十二五”末提升7.4 个百分点。此外,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跨界融合不断加深,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广泛渗透, 移动支付、网络购物和共享单车的应用处于全球引领地位。信息消费从生活消费加速向产业消费渗透,成为创新最活跃、增长最迅猛、辐射最广泛的经济领域之一。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与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生物产业近年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2017 年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8 万亿元,该指标2016 ~ 2017 年年均增速达11.1%,2018 年上半年增速继续升至13.5%,分别高于同期工业企业整体3.1 个百分点和3.6 个百分点。2017 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4 176 亿元,同比增长13.0%,规模较“十二五”末增长35.6% ;同时,在分级诊疗制度落地、鼓励国产器械发展,以及设立特别审批通道等诸多政策红利带动下,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一批优秀国产医疗器械企业不断壮大,在国内市场的份额逐年提升。 2)绿色低碳和数字创意产业增长新引擎作用突出 伴随着节能环保政策的加快推进落实,绿色低碳产业继续实现快速增长。2016 ~2017年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营收总额年均增速达32.1%,高于同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整体营收增速15.1 个百分点,增速连续2 年领跑。2017 年,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达4 148 亿元,同比增长16.3%,产值规模较“十二五”末增长32.7%。2017 年,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年节能能力3 812.3 万吨标准煤,较2016 年增长6.5%,相应形成年减排CO2 能力超过1 亿吨。2017 年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 061.3 亿元,同比增长16.9%,比2016 年提升10.4 个百分点。 “十三五”以来,我国新能源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在装机量不断攀升的同时, 产业化技术水平逐渐提高,正从新能源大国向新能源强国快速转型。2017 年电力发电新增装机中新能源占比首次超过50%,新能源发电替代成效显著。截至2017 年底,风电、光伏发电及生物质发电累计装机量分别为1.64 亿千瓦、1.30 亿千瓦和1 476 万千瓦,装机量较“十二五”末分别提升27.1%、201.1% 和43.2% ;2017 年三者发电总量占比达7.8%,较“十二五”末提升2.9 个百分点。截至2017 年底,我国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达37 台,较“十二五”末增加7 台,规模位列世界第四,在建核电机组规模位列世界第一。大规模消纳新能源是世界性难题,与国外相比,我国资源禀赋、能源结构、市场条件等有很大不同,新能源消纳问题更为突出。不过随着一系列促进新能源消纳政策的出台和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友好并网技术的攻克,新能源消纳难题得到明显缓解。2017 年,弃风电量419 亿千瓦时,同比减少78 亿千瓦时,弃风率12%, 同比下降5.2 个百分点;弃光电量73 亿千瓦时,弃光率6%,同比下降4.3 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由示范阶段进入快速普及阶段,行业景气度持续保持高位。2017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全年总销量77.7 万辆,同比增长53.3%,销量较“十二五”末增长134.7%,连续三年位居世界首位。2017 年,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动车年销量分别达65.2 万辆和12.5 万辆,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163.5% 和49.5%。虽然增速快,但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不足3%,未来渗透率提升空间仍然巨大,预计“十三五”末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200 万辆,年均增速将超过40%。 移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驱动数字创意产业爆发式增长。一方面,以数字音乐、网络文学、动漫、影视、游戏、直播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兴数字文化行业快速崛起,出现了一批极具爆发力的产业发展热点,这些典型行业在2012 ~ 2017 年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20%。2017 年我国数字音乐市场规模达到180 亿元,2016 ~ 2017 年年均增长32.3% ;截至2017 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已达到3.68 亿人, 占网民总体的45.6%,规模较“十二五”末增长23.9% ;2017 年国内游戏市场规模达到2 036.1 亿元,2016 ~ 2017 年年均增长20.3% ;2017 年我国网络表演(直播) 市场整体营收规模达到304.5 亿元,2016 ~ 2017 年年均增长83.9%。另一方面,消费需求升级和创新发展驱动数字创意装备和创意设计产业实现高速增长。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市场渗透率超过80%,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产品、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设备等新兴数字创意装备产品种类不断丰富。2017 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规模达264.2 亿元,2016 ~ 2017 年年均增长56.5% ;2017 年我国VR 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60 亿元,规模约为“十二五”末的10 倍。 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在产业升级需求和技术创新的引领下,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十三五”以来实现平稳较快增长。2017 年高端装备制造(含高端装备制造及新材料产业)上市公司营收总额达6 555.7 亿元,2016 ~ 2017 年年均增长6.8%。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航空装备、卫星及其应用、智能制造等重点子行业均表现良好,2016 ~ 2017 年上述行业上市公司营收规模年均分别增长10.6%、18.6% 和23.3%。新材料领域,随着上游原材料需求的快速增长,产业实现较快发展,“十三五”以来新材料上市公司营收规模年均增长23.7%。 区域发展各具特色 东部地区领航发展,中部地区异军突起,西部地区稳健前行,东北地区蓄力待发。 创新体系强化升级 1. 激活创新发展源头 大力支持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以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为主体,推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重大技术研发。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也部署实施了“高比能量锂硫电池”等41 项科技服务网络计划项目,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新技术支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加强了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的系统设计,形成了体系化推进格局,进一步推动了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现实动力。《财政部、科技部关于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报送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建立了年度报告制度,加强了对科技成果转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2.完善创新平台布局 截至2017 年底,已建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1 家,国家工程实验室217 家,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包括国地联合工程实验室)896 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 276 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6 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研发平台、工程化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的条件更加完善。 3.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2017 年全国(含港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36.8 万件,比“十二五”末增加10.3 万件,相较于2012 年的水平提高了近两倍。其中,来自海外的专利申请比重进一步降低,仅为13.3%,比“十二五”末降低了4.3 个百分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量子通信技术取得突破,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白天远距离(53 千米)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京东方开发的ADSDS(advanced super dimension switch,即高级超维场转换技术)是世界领先的超硬屏技术之一,提升了我国显示产业在全球高端显示领域的竞争力。生物医药领域,我国独立研发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在全球首家获批,该疫苗还突破了病毒载体疫苗冻干制剂的技术瓶颈。高端装备领域,国产大飞机C919 和我国制造的全球最大水陆两栖飞机AG600 首飞成功,实现了航空领域重要突破。新能源领域,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创造了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4. 创新氛围浓厚活跃 广泛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制定出台《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形成了推动双创工作的顶层设计,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创新创业动力。截至2017 年底,全国批复建设双创示范基地共计120 家,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成功参股上百只创业投资子基金,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持。“十三五”期间成功举办全国双创活动周和“创响中国”等系列活动,在全国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开放发展水平提升 1.国际竞争实力增强 一是部分产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量、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智能手机产量、智能电视产量、工业机器人产量、海洋工程装备接单量等均位居全球第一;在新一代移动通信、核电、光伏、高铁、互联网应用、基因测序、纳米技术等领域也具备世界领先的研发水平和应用能力。二是领军企业具备国际影响。2017 年,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创新引领型巨头企业均入围世界500 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世界500 强榜单中占有25 个席位,数量较“十二五”末增加7 个。2018 年上半年,华为智能手机发货量超过9 500 万台,仅次于三星手机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厂商。根据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统计,2017 年中国独角兽企业达到了164 家,较“十二五”末增加94 家,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三是成为出口贸易主要支撑。2017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26 个重点工业行业累计出口交货值达4.2 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对中国整体规模以上工业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131.5%。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累计出口交货值3.7 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93.4%。四是积极制定和推广国际技术标准。中国主导制定手机(移动终端)动漫全球标准。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digitaltelevision terrestri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DTMB)标准在巴基斯坦和东帝汶落地,逐步走向世界。 2.开展多层次国际合作 一是积极开展多边国际合作。例如,在二十国集团(G20)、金砖国家、APEC (Asia-PacificEconomic Cooperation,即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多边框架下,有关部门持续倡导“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相关发展理念和主张,初步建立了合作创新的国际框架。各部门着力构建区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围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四项行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二是积极开展与发达国家间的国际合作。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中英新兴产业合作协议建立中英创新中心,推动项目联合孵化;通过举办第八届中德经济技术论坛,围绕新兴产业领域达成96 项相关合作。三是积极开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合作。例如,国家发展改革委落实与智利政府签署的《关于开展信息通信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推进“中智电信合作及跨境海缆项目”;原国家海洋局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科技援助项目“适用热带海岛的高浓缩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研究与应用”立项实施,推动与佛得角、文莱等国在海水淡化设备方面的合作交流。四是积极开展与跨国公司的国际合作。例如,国家发展改革委与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Corporation,即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深圳市政府与美国思科公司围绕研究开发、人才培养、信息交流、采购等内容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各地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外资企业落户中国,波音737 完工和交付中心落户浙江舟山,空客天津A330 宽体机完成和交付中心启动建设。五是积极开展人才领域国际合作。更加重视以人才开发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引进,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逐步形成高层次外籍人才申请永久居留的政策渠道,为外国留学生在华就业、创业提供更大便利。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中仍面临一些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 “十三五”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随着产 业升级步伐的加快,部分问题造成的限制愈加突出,需要高度重视,争取妥善解决。 关键核心环节受制于人,金融支持体系急需完善,人才培育引进问题突出,国际化发展能力有待增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及我国居民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及创新发展模式调整对产业发展也形成了一定挑战。 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发展新动力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 伴随着信息革命进程的快速演进,基因组学及其关联技术迅猛发展,新制造技术与新型材料研发的持续突破,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合成生物学、石墨烯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纷纷步入加速成长期,不断发展成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跨领域融合等成为新兴技术发展新趋势,并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希望和新契机。预计到2020 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会超过千亿美元,而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市场规模将会分别超过2 000 亿美元和4 000 亿美元。 国际环境变化形成发展新挑战 近年来,全球化发展出现回潮,贸易保护主义行为频频出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环境有所恶化。当前中美关系进入竞争合作阶段,两国间产业体系的竞争性越来越强,竞争范围向新兴产业领域等中高端产业领域扩散,中美贸易争端的爆发对我国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此外,日本于2016 年11 月宣布经调整的“特惠关税”标准和国家名单,依据该标准,中国、墨西哥等五国自2019 财年开始,将不再享受相关关税减免。新规定实行后,预计有1 000 ~2 000 个品目的产品关税将上涨,涉及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品类。 美好生活向往催生产业发展新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愈加强烈,这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会。例如,在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成为我国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 绿色低碳产业必将长期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需求,供给侧质量与效率提升的需求也在相应增加, 并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及数字创意产业具有明显带动作用;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居民对于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诉求不断增强,这对于生物产业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创新发展模式调整呼唤发展新思路 随着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实力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创新发展模式也在逐渐调整,对应的管理方式也亟待创新。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明显越来越多地正在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这就对我国的管理体系提出了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需要形成宽容失败的社会评价体系。自主创新的失败率远高于模仿创新, 原有基于高成功率形成的科研、产业化体系需要较大范围的调整。二是需要形成审慎的监管管理体系。面对全新的技术、业态和发展模式,将不再有成熟的监管体系可以借鉴,如何做到既不限制创新,又避免监管缺位,仍需要较多探索。三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是促进自主创新的核心要素。没有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就很难诞生有价值的创新成果。 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大力推动《“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举措落地见效 针对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挑战,围绕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新体系要求,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金融和人才支撑,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确保《“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本文摘编自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编《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9》文前及第一章,内容有删节。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9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11 责任编辑:马跃 ISBN 978-7-03-059287-3 本书在前六个年度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的基础上,对 “十三五”中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对2018年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最新进展进行介绍。本书分为综合篇、产业篇、政策篇、投融资篇四 大部分,共计15章。综合篇分析我国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形式,介绍战 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任务及重大工程落地情况和知识服务情况。产业篇围绕战 略性新兴产业六个领域若干重点方向,对产业发展现状、战略布局、潜在障碍 及应对措施进行介绍。政策篇对“十三五”上半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 策进行分析,并对“贸易摩擦”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进行应对 分析,同时介绍了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情况,并以浙江省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投融资篇对“十三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融资情况进行回顾,并对上市 公司融资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 (本期编辑:安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71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子信息领域“蓝皮书”丨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全球发展态势
sciencepress 2018-12-21 15:45
《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2017》是电子信息领域“蓝皮书”系列,每年一册公开出版,旨在通过对世界信息与电子领域年度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突出展现年度重要科技突破、重要产业成果以及发展动态,准确把握信息与电子领域综合发展态势,为国家和社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助力。“蓝皮书”2017延续了“蓝皮书”2016研究内容和撰写风格,全书分“总论”和13个“专题”两大部分,并首次尝试在专题部分中新增领域年度热词,内容包含热词的基本定义和应用(影响)水平。《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2017》全面分析了信息与电子领域近期至2018年度的科技发展情况,综合阐述了世界信息与电子领域科技重要突破及标志性成果,为我国科技人员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大势提供参考。 过去半个多世纪全球科技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尤其以“摩尔速度”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与其他领域技术的交叉融合,使其更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密集区。电子信息领域作为当前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强的科技创新领域,不仅是全球科技创新的竞争高地,更是世界各科技大国推动经济发展、谋求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方向。当前电子信息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愈发明显,其广泛渗透性正加速推动其他领域的创新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科技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宏观态势 (一)电子信息工程科技驱动新一轮技术革命,重塑全球竞争新格局 当前,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三次技术革命。20世纪后半期,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信息科技领域技术变革推动人类进入信息技术革命时代;21世纪以来,电子信息科技加速与各技术领域和产业融合,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驱动力,推进全球技术、产业和分工格局深刻调整,正在重塑世界各国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因此,世界各国纷纷把电子信息科技领域作为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重点,予以大力推动发展,力图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电子信息工程科技成为重塑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关键要素。 电子信息工程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电子信息工程科技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所处的地位;电子信息工程科技领域相关产业的发展正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此,世界各国、地区纷纷强化电子信息工程科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力图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中占据优势。美国着力保持其在全球电子信息工程科技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政府不断通过发布相关发展计划或战略,及时引导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方向,大力支持相关的重点发展领域。美国政府提出的“网络和信息技术研发计划(NITRD)”持续支持技术创新,2017年将高容量计算系统的研发(EHCS)、高容量计算系统基础设施与应用(HCSIA)、大规模数据管理与分析(LSDMA)、机器人技术与智能系统(RIS)、网络安全与信息保障(CSIA)、软件设计与生产(SDP)等领域作为研发重点予以支持。《21世纪国家安全科技与创新战略》中重点围绕电子信息工程科技领域中的多个方向对国防科技的研发和组织提出了指导意见;2016年至2017年,接连发布《国家机器人计划2.0》《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策略规划》《人工智能、自动化及经济》等多项政策文件,提出了先进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欧盟为保持欧洲在国际上科技和产业的竞争优势,积极布局大力推动电子信息工程科技领域创新发展。欧盟实施的“地平线2020(Horizon2020)”科研计划,提出自2014年至2020年,强化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其中信息技术领域投资占到总投资的46%,关注重点包括下一代计算技术、未来互联网技术和服务、内容的技术和信息管理、先进机器人以及机器人智能空间、信息与传播技术和关键使能技术。同时,欧盟还对量子信息等前沿科技领域进行了专门重点支持,欧盟委员会发布了《量子宣言》,提出2018年启动总额10亿欧元的“量子技术旗舰计划”。日本试图将其在电子信息工程科技领域的单点技术优势扩大到整个领域,发布《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2016》聚焦超智能社会建设,综合部署人工智能技术、设备系统、应用的研发与产业化。首次提出“社会5.0”,以“产业互联”代替“工厂互联”,推进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升级换代。 电子信息工程科技领域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引领带动和基础支撑作用。电子信息工程科技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技术领域的加速演进,以信息网络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发展和应用不断催生出新模式和新业态,全面促进了数字经济和信息消费的快速增长;电子信息工程科技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为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带来了新机遇新空间;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成为推进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力手段,这些都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同时,电子信息技术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支撑作用,光纤通信网络的建设、4G 及5G技术的应用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基础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技术应用,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为新技术、新产业的不断涌现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电子信息工程科技领域技术发展和应用对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是关乎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基础性和先导性技术,是各国安全防御和主权博弈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近年来,国际上利用电子信息、雷达、电磁等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利用、渗透和控制的争夺愈发激烈,各国对网络空间和电磁空间的重视达到空前高度。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等国纷纷出台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不断加大网络安全技术研发投入,发展网络安全软硬实力,将保障国家网络空间安全上升到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地位。“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当前网络空间已成为继海、陆、空、天之后的国家第五疆域。保障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关键有赖于电子信息工程科技领域的技术自主创新和发展,建设自主、可控、安全的信息通信网络,构建信息网络自主产业体系和产业生态,对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孕育创新突破点,加速迭代推进技术新发展 当今世界,电子信息工程科技是发展最迅速、创新最活跃、渗透最广泛的科技领域,各主要技术领域加速创新迭代,技术发展路线深刻调整,新技术新应用不断出现,在创新中孕育突破。基础制造方面,以石墨烯、III-V/锗硅等化合物等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功能材料加速发展,将对电子器件制造产生重大影响;集成电路技术进入10纳米时代,将开启超摩尔时代的技术发展和探索;应用软件方面,“Wintel”平台逐步瓦解,以ARM+Android为代表的多开放体系架构和以开源社区为代表的技术产业新格局加速形成,虚容器、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数据分析与深度挖掘等基础软件的重大创新,推动了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开发与服务提供方式;信息网络方面,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加速向高速率、全覆盖、广普及、智能化发展,传输网络向400Gb/s光传送网(OTN)演进,移动通信即将步入5G 时代,卫星通信、平流层通信等技术的发展将带来空天一体化的网络覆盖,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技术的应用将加快网络智能化重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的应用将极大提升网络安全性;先进计算方面,高性能计算处于由P级向E级(1000P)演进的重要阶段,大规模并行体系结构、高能效处理器、新型存储系统技术与器件、高速低功耗互联网络、大规模并行算法和编程模型等技术难点有望突破,而量子计算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不断进步,也为今后的发展和应用奠定基础;以NB-IoT为代表的低功率广域网(LPWAN)技术的发展,推动物联网向规模化、智能化和协同化发展;数据处理方面,云计算提供了海量计算能力,并推进了网络架构的重组和变革,多层次云连接塑造扁平化网络架,边缘计算技术的推进进一步提升了网络的数据处理能力;人工智能成为技术和应用发展的热点,随着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的不断突破,未来1—3年人工智能将进入认知智能的发展阶段,将催生出大量的新模式和新应用。所有这一切都表明,电子信息工程科技领域诸多主要技术正普遍在创新中孕育着突破,当前技术发展处于颠覆性变革的重大机遇期。 (三)电子信息工程科技深度融入各行业,拓展经济社会发展新空间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以信息网络为核心的电子信息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推动实体经济向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转变,重塑产业发展方式,推进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拓展经济社会发展新空间。 电子信息工程科技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将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应用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将推动农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智能化,极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改变农业发展模式。电子信息工程科技与工业制造深度融合,生产设备智能化、生产方式柔性化、生产组织灵巧化重构制造业价值链,使得产业附加值的知识和信息含量不断提升,加速了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金融、能源、物流等传统产业通过与信息通信技术的全面融合,实现了要素数字化、流程网络化、决策智能化,极大地提升了产业效率和效能,实现了产业优化升级。电子信息工程科技的创新发展应用催生新模式、新应用、新业态。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电子信息工程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与社会生产和生活不断融合,推动着新模式、新应用、新业态的不断涌现。网络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电子信息工程科技与工业制造创新融合,催生出的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已成为国际制造业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电子信息技术与中高端消费领域融合发展,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等新的增长点和业务模式不断出现,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软件和服务外包为代表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态迅猛发展。新模式、新应用、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和广泛应用,带来了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拓展了全球社会经济发展新空间。 (四)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加快社会现代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新进程 回顾人类发展历史上的科技革命,无不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当前处于信息时代的人类社会,随着电子信息工程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在生产生活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拓展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加速了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 电子信息工程科技的广泛深入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电子信息工程科技的发展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沟通、表达和生活方式,而最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为人类提供了丰富、高效的工具与平台,将全方位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推动人类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等发生深刻变革。 例如人工智能丰富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手段;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机器翻译、自然语言理解、智慧医疗等极大扩展了人的智力、感观、体力的能力和范畴。“人类增强”技术将试图通过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带领人类突破身体极限,放大和强化了人的基本能力,推动人类文明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电子信息技术加速推动社会服务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方面,电子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社会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大幅提升了公共服务效率,促进了教育、医疗、养老、卫生等公共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催生了远程教育、智慧医疗等服务新模式。通过建设基于信息网络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全社会提供了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通过远程医疗系统的广泛应用,可在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对患者的诊断和救治服务;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构建全国联网的信息系统,可使社会保障系统实现充分对接,做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共享协同;而通过宽带及互联网技术应用,将推动创新型社会化养老信息服务的发展,做到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另一方面,电子信息技术驱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发生根本性改变,推动部门间、政府与民众之间信息互联,加速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借助大数据实现智慧治理、风险预警、智慧城市、智慧公安、舆情监测等,政府可以实现宏观调控科学化、政府治理精准化。 相关态势 1、新兴应用加速微电子技术创新,大容量高速率技术引领光电子发展 创新应用驱动芯片技术加速创新,集成电路工艺技术同步快速升级。一方面,犐犆犜正由移动互联网进入万物互联与智能化时代,第五代移动通信(5G)、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应用加速芯片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芯片技术的持续创新推动工艺进一步升级,台积电公司(简称台积电)与三星集团(简称三星)相继量产10纳米制程产品,并且加快7纳米研发步伐,5G和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发展需求驱动化合物半导体、锗硅、绝缘硅等特色工艺制造水平同步升级。 2、激光的技术、产业及应用持续迅猛发展,光学工程多个方向发展前景广阔 激光技术一直是光学工程领域科研与产业化的主体,近年来激光器在功率、脉宽等性能上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多种诸如利用CMOS工艺制造的纳米激光器、分布反馈式激光器。激光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展,最典型的进步是在石墨烯制造工艺方面获得了多项新发现,为石墨烯的批量生产提供了多种技术途径。全球激光行业技术、产业、应用等持续迅猛发展,全年市场销售额度比上一年度增长近20%。 3、遥感体系与信息大数据更加紧密,应用定量化需求迫切 遥感技术以其快速、准确、客观和宽覆盖的观测能力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之一,国际上欧美等空间技术强国十分重视部署成体系的地球观测计划以支撑面向全球环境变化的系统性科学问题研究,重视遥感数据的定量化应用及遥感数据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持续推进遥感集成化应用及产业化发展,力求将遥感技术与遥感时空信息大数据结合,发展遥感信息服务技术。 4、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持续驱动,传感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可见光固态图像传感器的传统关键参数不断提升,面向人工智能时代和认知时代的需求,3D成像、智能传感等新功能得到关注,可见光固态图像传感器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5、计量测试技术取得多方面进展,促进电子信息产业质量提升 电子信息产业质量的提升依赖于先进的计量测试技术,精密计量测试是提高信息电子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手段。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光电、传感、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测试计量技术的进步。 6、战略需求牵引促进雷达发展,技术平台体制不断推陈出新 雷达技术历经八十多年发展,在体制、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近十年间,雷达技术在目标、环境、任务以及支撑技术方面发生深刻变化,随着雷达技术高速发展和演变,衍生出许多新概念、体制、技术,积极适应未来全球竞争所提出的严峻挑战。 7、人网物三元万物互联飞速演进,大融合大连接新智能引领未来 当今世界正处于“网络信息世界与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中,百年一遇,这是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重大跨跃,像人类历史所经历过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一样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这一进程正深刻改变着世界的竞争格局、安全格局、经济格局、社会格局、军事格局和文化格局,由此带来国家发展新机遇、百姓生活新空间、社会治理新领域、产业升级新动能和国际竞争新疆域。 8、网络安全技术创新迭代高度活跃,新兴领域网安防御技术全面推进 近年来,全球网络空间安全威胁形势日趋严峻,全球性、重大网络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加剧了网络空间风险指数。随着世界各国对网络空间的重视达到空前高度,各国不断加大网络安全技术研发投入,发展网络安全软硬实力,抢占国际主导权。 9、军事需求推动水声理论日趋成熟,信息技术加速声呐系统演进 在海洋科学、信号处理、工艺材料和人工智能等基础能力的推动下和深远海开发、水下信息透明、空天海一体化等需求的牵引下,水声工程近年来发展迅速、水声技术研究领域快速拓展、水声设备和系统的能力不断提高。 10、全球制电磁权争夺激烈,新型电磁材料和器件高速发展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和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席卷之下,作为发展的原动力之一,电磁场和电磁环境效应技术迸发出勃勃生机,已成为制电磁权争夺的焦点领域。 11、大数据驱动控制新高潮,信息物理系统加速控制系统智能化 纵观2017年全球控制领域技术发展态势,以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对传统控制领域发展影响进一步加深,传统控制理论、技术和产业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12、智能技术及应用呈现井喷爆发,社会进入“人工智能+”转型时代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进一步有机融合,已然拉开认知计算时代的大幕。产业变革、技术演进以及社会需求成为三大驱动因素。在产业变革的引领作用下,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席卷全球,数字化、智能化成为核心发展方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释放了强大的市场潜力,人工智能行业自身已经成为认知计算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行业规模迅速扩张,对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激励作用显著。 13、融合创新推动计算能力不断提升,非传统计算技术持续发展 应用发展推动计算能力不断提升,融合创新成为趋势。各领域新兴应用的不断涌现以及数值模拟等传统高性能计算应用的持续完善对计算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14、计算机应用技术加速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计算机应用技术加速融合创新、跨界创新,与产业发展需求的结合更加紧密,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本文摘编自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编《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2017》文前及第一章,内容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2017 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 战略研究中心 编 责任编辑:赵敬伟 ISBN 9787030599209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12 (本期编辑:安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17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聚焦现代电力系统八大发展趋势
sciencepress 2018-12-20 11:49
由于环境保护、土地使用等因素的限制及新的电力市场竞争机制,迫切需要利用现有的输电网络输送更多的电力,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益,增强竞争能力。如何准确地确定电力系统区域间的功率输送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使系统在满足安全性及可靠性约束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区域的用电负荷需求,成为当今现代电力系统的重要研究课题。 图片来源丨Pixabay 现代电力系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由高温、高压、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以及大容量远距离输电网、实时变化的负荷组成的大型互联系统。该系统是世界上目前最庞大和最复杂的人造系统,具有地域分布广、传输能量大、动态过程复杂等特点,其数学模型具有高维、强非线性和时变的特征。 现代电力系统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 高温、高压、超临界机组、超超临界机组 现代发电机组主要发展趋势为:以高温、高压、超临界为主要特点的高效率、低污染、低能耗的发电设备和新型的清洁煤燃烧发电技术已成为发展重点。具体表现为:①普遍采用单机容量为60 万~100 万kW 机组;②工业发达国家广泛应用单机容量为60 万kW 及以上的大容量超临界机组;③大容量、高效率燃气轮发电机组发展迅速;④空冷发电机组、热电联产供热机组向大型化发展;⑤机组运行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 大容量远距离高压输电、大系统互联 发展大电网并实行区域电网互联有如下优越性:①减少系统中的总装机容量;②大电网能安装大容量火电机组,有利于降低造价,节约能源;③能够充分利用动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水、火电经济调度;④合理利用能源,变输煤为输电;⑤各地电力可互通有无、互为备用,增强抵御事故的能力,提升电网安全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⑥大电网能承受较大冲击,有利于改善电能质量。 三 高度自动化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是确保电网安全、优质、经济地发供电,提高电网运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电力生产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随着电力工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电力市场的进一步探索,对电网调度自动化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现代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发展,不仅包括能量管理系统(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EMS)、配电网能量管理系统(distribution managementsystem, DMS)、电能量自动计量系统、水电调度自动化系统等,还将包括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的有关内容。 四 电力市场化 电力市场化就是建立电力行业平等竞争的市场机制。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进行电力体制改革,建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运营机制。在市场经济大的框架下,按照电力行业发展的要求,在确保国家用电安全的情况下,逐步优化科学、公平、公正、有序的电力市场竞争环境,建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机制和电网企业竞争输、配、送、销的电力产品销售机制。 五 分布式发电和可再生能源 分布式发电也称分散式发电或分布式供能,一般指将相对小型的发电/储能装置(50MW 以下)分散布置在用户(负荷)现场或附近的发电/供能方式。分布式发电的规模一般不大,通常为几十千瓦至几十兆瓦,所用的能源包括天然气(含煤层气、沼气等)、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风能、小水电等。分布式发电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各种可用的分散存在的能源,包括可就地方便获取的化石类燃料和可再生能源,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分布式电源通常接入中压或低压配电系统,并会对配电系统产生广泛的影响。 风力发电技术是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技术,是目前新能源开发技术中最成熟、最具规模化商业开发前景的发电方式。风力发电无需燃料成本费用,蕴藏量大、可再生、无污染、建设周期短、投资灵活、自动控制水平高且安全耐用。缺点主要是为保证系统供电连续性和稳定性,需要配套就地储能,目前的电力储能技术主要有蓄电池储能、超导磁储能、飞轮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等,这些储能设备的配置相应的会增加系统投资成本;旋转运动组件多,定期维护、检修费用加大,并带来噪声影响;风机的安装对地理位置的要求较高;系统总体效率较低。 大规模风电场接入电网带来的问题直接影响着电网的正常运行,也会制约风能的有效利用,限制风电场的建设规模。风能的随机性和间歇性决定了风力发电机输出功率波动性和间歇性。当风电场容量较小时,这些特性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并不显著,但随着风电场容量在系统中所占比例的增加,风电场对系统的影响就会越来越显著。就风电场运行的经验来看,大规模风力发电场接入电网所带来的主要问题有:①系统的稳定性,如电压稳定性和频率稳定性;②电能质量问题,如电压波动与电压闪变、电网高次谐波等;③发电计划与调度困难。 太阳能是所有可再生能源中最灵活和实用的,它不需要燃料成本,有太阳光照的地方均可利用。目前,成熟的太阳能发电技术有两种:光伏发电技术和光热发电技术。光伏发电是继风力发电之后又一个被世界普遍接受和看好的新能源利用形式。光伏发电是根据光产生伏特效应原理,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发电技术,其运行方式包括独立运行和联网运行两种。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是指仅仅依靠太阳能电池供电的光伏发电系统;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是将太阳能电池发出的直流电逆变成交流,通过与电力网并联运行,以避免安装储能蓄电池带来的费用。制约光伏发电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效率和成本。光热发电主要是利用聚光器汇集太阳能,对工质(工作介质)进行加热,使其由液态变成气态,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光热发电正成为世界范围内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热点之一,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推广。我国的光热发电起步较晚,离大规模商业化运营还有较大差距。 生物质能是蕴藏在生物质中的能量,是直接或间接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后固定和储藏在生物体内的能量。生物质能资源通常包括木材及林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油料植物、城市生活垃圾等。生物质发电主要有直燃发电、混燃发电、气化发电等。 由于月球等天体引力的变化引起潮汐的现象,潮汐导致海水平面周期性地升降,因海水涨落及潮水流动所产生的能量称为潮汐能。潮汐发电与常规水力发电的原理类似,是利用潮水涨落产生的水位差所具有的势能来发电的。 六 特高压交直流电网 特高压交直流电网是指在超高压交直流电网的基础上,采用1000kV 交流和±800kV 及以上直流特高压并联同步或异步输电的输电网。特高压直流输电由于中间没有落点,难以形成网络,适用于大容量、远距离点对点输电,因此,特高压交流直流主要用于大型能源基地的远距离、大容量外送;特高压交流输电由于中间可以落点,电力接入、传输和消纳十分灵活,是电网安全运行的基础,特高压交流电压等级越高,电网结构越强,输送能力越大,承受系统扰动的能力越强,因此,特高压交流输电主要用于主网架建设和跨大区联网输电。 从交直流输电交互影响上来看,建设特高压交流电网,可为直流多馈入受端电网提供坚强的电压和无功支撑,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500kV 电网支撑能力弱的问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而交直流并联输电情况下,利用特高压直流的功率调制等功能,可有效抑制与其并联的交流线路功率振荡,显著改善交流系统的暂态、动态稳定性。特高压交直流电网将使电网结构更加合理、电网承载能力更强,能够实现电力大容量、远距离输送和消纳,保证系统安全运行,具有抵御各种严重事故的能力,为实现大水电、大煤电、大核电、大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跨区域、远距离、高效率输送和配置提供保障。 七 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是将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信息技术、分析决策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与能源电力技术及原有输、配电基础设施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现代化电网,它具有提高能源效率、减小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电网的电能损耗、实现与用户的互动和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等多方面的优点。一般认为,智能电网主要具有坚强、自愈、兼容、经济、集成、优化等特征。智能电网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可观测,即采用先进的量测、传感技术;可控制,即对观测状态进行有效控制;嵌入式自主的处理技术;实时分析,即数据到信息的提升;自适应和自愈等。智能电网是整个电力行业未来技术发展和管理模式的转型,通过智能电网的建设,将对输电、配电、售电的各个环节带来质的飞跃和提高。 八 全球能源互联电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全球互联的坚强智能电网,是清洁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开发、配置、利用的基础平台,实质就是“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智能电网是基础,特高压电网是关键,清洁能源是根本。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可促进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和大范围协调互济,推动能源革命和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能源安全、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其核心功能是能源传输、资源配置、市场交易、信息交互和智能服务;核心内容是从全球性、历史性、差异性、开放性的观点和立场研究和解决能源问题。最终实现能源开发实施“清洁替代”,以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实现能源结构向清洁能源占主导地位的战略转型;能源效率实现“电能替代”,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来的是清洁电”,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本文摘编自李国庆,董存,姜涛著《电力系统输电能力理论与方法》第一章,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 电力系统输电能力理论与方法 》 作者: 李国庆,董存,姜涛 责任编辑:耿建业,武洲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8 ISBN:978-7-03-057927-0 《电力系统输电能力理论与方法》 系统介绍电力系统输电能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全书共13章,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4章)介绍电力系统输电能力的基本理论,包括输电能力研究的历史、现状、方法、基本概念、数学基础及故障集选取和排序方法;第二部分(5~11章)介绍交流电力系统输电能力的建模与计算方法,详细阐述基于直流潮流法、连续型方法、最优化方法及概率框架下的输电能力建模与求解方法,介绍计及暂态稳定约束、经济性约束及各种控制装置作用的输电能力计算和求解方法;第三部分(12~13章)介绍交直流混合输电系统和大规模风电并网系统的输电能力建模与计算,分别针对含传统直流输电、柔性直流输电和大规模风电并网的电力系统输电能力进行建模和分析。全书首次构建电力系统输电能力的理论体系。 本书注重物理概念,理论与实际并重。在写作中力求突出问题本质,并做到深入浅出,对于各种分析方法的介绍力求思路清晰、简明扼要。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8国际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态势
sciencepress 2018-12-18 16:59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生命科学研究正向基于数据的科学发现范式转变。物理学、材料学、计算科学等多学科与生命科学交叉融合的发展,推动了生物成像、基因编辑技术、单细胞技术、生命组学等技术不断革新,大大提高了人类认识和解析生命的能力。生命科学走向成熟,逐渐向数字化、平台化与工程化发展。基因编辑、再生医学、3D 打印、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强了生物技术在医药、工业和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深度与广度。 近年来,现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和重大突破,并正在加速向应用领域渗透,在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环境、资源和健康等重大问题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重大研究进展 01 生命图谱的绘制范围日益扩大 层次不断递进 生命图谱绘制为解析生命、认识生命提供基础,正逐渐从分子图谱扩展到细胞图谱。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机构合作绘制了癌症病例图谱“Atlas”;北京大学联合美国安进公司等机构,合作构建了单细胞水平肝癌微环境免疫图谱,这些图谱为疾病发生机制研究提供重要启示。华中科技大学等机构首次合作绘制出乙酰胆碱能神经元全脑分布图谱、全脑精细血管立体定位图谱。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Broad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完成了首张高分辨率小肠细胞图谱的绘制。美国贝勒医学院等机构合作构建出首个高分辨率的人基因组折叠四维图谱,追踪其不同时间点的折叠状态。 02 人体微生物组的研究 证明其与健康和疾病发生密切相关 201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人类微生物组计划(HMP)”发布第二阶段成果,揭示了人体微生物组的时空多样性。人体微生物组与疾病关系研究进入机制研究阶段,揭示了微生物组调控多种疾病进程的因果机制。美国华盛顿大学和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合作进行了基于特定肠道微生物代谢途径的分析,揭示其影响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联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合作证实高盐饮食影响肠道微生物组成,以诱导辅助性T细胞17(TH17)驱动自身免疫,进而引起高血压。与此同时,人体微生物组研究助力癌症精准医疗,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国古斯塔夫·鲁西癌症研究所等机构相继证实肠道微生物组成影响黑色素瘤和上皮性肿瘤PD-1免疫疗法的治疗效果;多国机构合作发现人体微生物组影响化疗药物吉西他滨、5-氟尿嘧啶的疗效。微生物组药物研发正处于药物发现/临床试验阶段,并持续推进。 03 仿生与创制能力的发展 提高人体机能增进和疾病防诊治的水平 合成生物学在非天然碱基的合成与应用、生物大分子设计乃至全基因组的创制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等机构展开合作,在大肠杆菌的细胞DNA中,加入两种外源化学碱基,并完成活细胞DNA转录与蛋白质翻译;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联合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等机构分别利用分型组装、逐步构建、DNA“积木”等新型DNA折纸策略,生成了纳米尺度、不同形状的自组装架构;继2014年第1条酵母染色体被合成后,2017年又有5条染色体被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天津大学等机构合作构建完成。 04 精准医学成为临床实践新方向 疾病防治手段更加多样化 以生命组学、大数据技术、大队列为核心的精准医学正在成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模式,其目标就是疾病的精准分类、预防、诊断和治疗。2017年,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首次将分子标记纳入乳腺癌的分期标准中;加拿大BC癌症研究所等机构分析确定了7种卵巢癌分子亚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于基因组学研究发现了8种宫颈癌亚型;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研究计划综合分析发现,食管癌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癌症;美国麻省综合医院等机构利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为脑神经胶质瘤的精准分型提出新思路。基因检测、液体活检等为早诊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已开发出高通量甲基化无创检测新技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联合应用液体活检和蛋白肿瘤标志物检测,实现一次检测8种不同的早期肿瘤。美国默沙东公司研发的药物Keytruda用于治疗所有“MSI-H/dMMR亚型”实体肿瘤,成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首次按照分子特征而不是根据组织来源区分肿瘤类型而批准的药物。 05 细胞治疗技术为 重大疾病和慢性疾病患者带来福祉 科学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新技术、新突破,为疾病预防、诊治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手段。免疫疗法为癌症治疗提供新手段,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细胞免疫疗法是当前免疫疗法研究热点。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综合癌症中心、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凯撒医疗集团等机构的多项临床试验揭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疗效显著,美国默沙东公司的PD-1单抗Pembrolizumab联合培美曲塞和卡铂一线治疗非鳞非小细胞肺癌已经获批。FDA批准首个基因疗法——瑞士诺华公司的Kymriah上市,开启了CAR-T和基因疗法产业元年,成为医药研发的又一个风口。基因疗法也入选了《科学》杂志评选的2017年年度十大突破,美国Spark Therapeutics公司的“矫正型”基因疗法Luxturna已用于治疗遗传性视网膜病变。 干细胞的应用前景日趋明朗,在代谢性疾病、神经疾病、生殖疾病、眼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中显示出治愈潜力。2017年,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及康奈尔维尔医学院分别实现了体外构建造血干细胞,有望突破白血病治疗的细胞来源瓶颈;美国华盛顿大学首次在成年小鼠眼中再生出功能正常的视网膜细胞。 二、技术进步 01 生物成像技术与基因编辑技术 愈发准确高效 生物成像技术正在向精确、深度、实时、活体方向发展。2017年,冷冻电子显微镜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基因编辑技术大大提高了操控和改造生命的效率和准确性,正在生命科学全领域中进行应用研究。该技术更加精准,已经实现点对点的编辑,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Broad研究所先后实现了精准靶向编辑DNA和RNA中的单个突变,为治疗点突变遗传疾病提供了重要工具,这一进展入选《科学》杂志评选的2017年年度十大突破。基因编辑技术已初步进行疾病治疗的探索,基于基因编辑技术的临床试验也持续开展,并有望在2018年取得突破。 02 测序技术和仪器研发向 高通量、高精度、低成本和便携性迈进 单细胞测序新技术不断改进,北京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开发的LIANTI技术、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开发的SCI-seq、奥地利科学院等机构开发的CROP-seq技术提高了通量、保真性、基因覆盖率等技术性能。多重组学单细胞测序技术也是开发重点,北京大学建立的single-cell COOL-seq技术实现了对单细胞进行多达5个层面(染色质状态、核小体定位、DNA甲基化、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和染色体倍性)的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的特征分析。 高通量、高精度、低成本和便携性是测序技术和仪器研发的方向。纳米孔测序技术入选2016年《科学》评选的十大科学突破。Oxford Nanopore公司便携式纳米孔测序仪MinION不仅完成了对埃博拉病毒的现场检测,而且在国际空间站展开了对鼠、病毒和细胞的DNA测序及人类全基因组测序,这些应用证实了纳米孔测序技术在测序中的应用潜力。一系列新型测序技术也不断涌现,由英国诺丁汉大学开发的Read Until测序技术通过与纳米孔测序联用,实现了高度选择性的DNA测序。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也在不断改进,Illumina在2017年年初推出了NovaSeq新型测序仪,有望将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成本降至100美元。 03 新一代生命组学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基因组测序技术和设备向高精度、长读长、低成本、便携式方向发展,助力高质量基因组图谱的绘制,为解析生命铺平道路。美国加州大学联合英国伯明翰大学等机构合作,利用纳米孔测序仪MinION首次对人类基因组进行了组装。单细胞RNA测序技术、表观转录组、空间转录组等转录组分析技术的进步,为绘制更为精确的转录组图谱奠定基础,北京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合作实现全转录组水平上单碱基分辨率的1-甲基腺嘌呤修饰位点鉴定。 蛋白质组学研究已经从单纯提高覆盖率的定性研究向更加真实地描述生物体本质的定量研究和空间分布研究发展,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联合英国剑桥大学等机构基于免疫荧光(IF)显微镜技术,合作绘制人类蛋白质组亚细胞图谱,描述了蛋白质在多个细胞器和亚细胞结构中的空间分布。 代谢组分析技术向超灵敏、高覆盖、原位化方向发展,代谢产物成为疾病筛查的重要标志物。 与此同时,多组学交叉、多维度分析正在推动系统生物学的深入发展,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疾病的致病机理。 04 人机交互等工程化技术 有助于人类机体增强和寿命延长 脑-机接口技术是下一个科学前沿,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利用BrainGate2系统实现了脊髓受损患者对自身肢体的意念控制;美国斯坦福大学通过脑-机接口完成了脑电波控制的电脑字符快速、精准输入。 组织工程、3D打印、类器官构建、器官芯片等一系列技术的交叉融合和快速突破,成为组织、器官制造领域的“助推剂”。科研人员利用体外构建的组织实现了对脊髓损伤、软骨损伤、视网膜损伤等多种疾病的替代修复治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在体外构建了肺、肠、胃;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利用芯片大脑模拟研究药物对大脑的影响,多种类器官或器官芯片为药物研发和疾病研究提供了更加优化的模型,未来有可能实现有完整功能的器官再造,为器官移植提供更多供体。 05 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刻影响生命科学研究 全面赋能健康与医疗 在健康与医疗领域,大数据、互联网、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的结合带来了全新的智慧医疗模式,正在改善医疗供给模式,重构健康服务体系。以市场化应用最为突出的IBM Watson为代表,人工智能已快速渗透医疗健康领域,用于疾病诊断和病理分析,美国IBM Watson、我国香港中文大学、美国谷歌公司等机构分别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在脑癌、皮肤癌、肺癌、乳腺癌、胃癌等癌症的分析诊断与辅助治疗中表现出应用潜力。 本文摘编自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编著《2018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报告》总论部分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 2018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报告 》 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编著 责任编辑:王玉时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1 ISBN:978-7-03-059180-7 《2018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报告》 总结了2017年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生物技术应用和生物产业发展的主要进展情况,重点介绍了我国在生命组学与细胞图谱、脑科学与神经科学、合成生物学、表观遗传学、结构生物学、免疫学、再生医学、新兴与交叉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生物技术应用于医药、工业、农业、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分析了我国生物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态势,并对2017年生命科学论文和生物技术专利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本书分为总论、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产业、投融资、文献专利6个章节,以翔实的数据、丰富的图表和充实的内容,全面展示了当前我国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的基本情况。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中压配电网可靠性评估——实用模型、方法、软件和应用
sciencepress 2018-12-12 16:20
配电网是将发电系统或输电网与用户设施连接起来,向用户分配并供给电能的环节。在资源配置日趋优化,企业效益进一步提升且计算机日趋普及的今天,“开源节流、精打细算”成为电力行业非常关注的问题,仅通过对停电事件的统计进行供电可靠性评价分析已难以适应供电可靠性精准管理的需求,亟需由事后统计评价向事前预测评估转变。 《高中压配电网可靠性评估:实用模型、方法、软件和应用》 一书是作者在配电网可靠性评估领域的多年研究和工程咨询的总结,包括模型和算法,以及相关软件的研发及其实际工程的应用。 本书系统性地介绍了高中压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的实用模型、方法和软件应用。 配电网直接与用户相连,是最早实施智能电网发展的环节。配电系统可靠性在电力系统可靠性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统计表明:电网中80%以上的失效或故障事件发生在配电网。因此,配电系统可靠性指标被世界上许多电力公司作为评定电力企业营运水平的关键性能指标(KPI)。精确而快速地评估配电系统可靠性,对于有效指导配电系统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运行、维修及管理,从根本上改善系统的供电可靠性,提高电网投资效益十分重要。 在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面,已经有大量的文章和部分书籍或章节发表。但是现有的方法和模型并不完善,在实用上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该著作围绕实用这个核心线索展开,形成了它自己的显著特色。 作者没有局限于介绍已有的方法,而是另辟蹊径,突出阐述了基于作者自己多年研究成果、针对不同问题的各种实用新模型和算法。这些思路给致力于评估方法的读者,特别是大学教授和研究生,提供了新颖的借鉴。该著作也介绍了可靠性评估软件的设计要求、测试算例、实施流程和所需的数据分析。这些内容给那些不只是限于研究方法而且还希望编写软件的读者提供了崭新的视野。作者以工程案例展示了可靠性评估在配电网规划设计和改造环节的应用。这些案例为工作在配电网领域的工程师们提供了实际应用的样板。 本书能够有上述独特之处,是与作者既是大学教授、又是长期工作在电力软件及咨询行业的技术领导和工程师这个特别职业身份有关。 该著作凝聚了王主丁教授团队历时十余年的研究和工程应用成果,主题突出、系统性好,理论和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其中大部分技术在工程现场得到应用,是一本理论性和实用性并重的优秀学术专著。 相信本著作将为相关工业界同行、科技工作者、教授和研究生提供很好的参考。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 高中压配电网可靠性评估:实用模型、方法、软件和应用 》 王主丁   著 责任编辑:孙伯元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1 ISBN:978-7-03-059398-6   本书共分为13章。第1~4章分别介绍了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概况、基础、多重故障的影响和混合搜索方法。第5和6章介绍了中压配电网可靠性的快速评估方法(含容量电压约束、分布式电源和上级配电网的影响)以及近似估算模型和方法。第7~9章介绍了高压配电网故障范围混合搜索方法、考虑容量电压约束的可靠性快速评估方法和可靠性近似估算模型方法(含二阶故障)。第10~13章分别介绍了配电网可靠性评估实用软件、可靠性参数收集与处理,以及可靠性评估在配电网规划、建设与改造等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出版动态|384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18年10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8-11-30 16:23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2018年10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2018年10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电动汽车 第6辑 58 (日)晶体管技术编辑部编;EV编辑部译 应用技术 交通运输 26-Sep-18 2 冠军数独4——2017年世界数独及谜题锦标赛中国区选拔赛题集 42 北京市数独运动协会 科普 语言、教育 25-Sep-18 3 规划引领人生——走进大学(第三版) 49.8 敬枫蓉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8-Sep-18 4 大学语文 42 王明东,耿宝强,王志芳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7-Sep-18 5 赢在职场 39 杨军,李楠,易智敏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8-Sep-18 6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45 程玮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8-Sep-18 7 经济法律基础与实务(第二版) 45 肖琳,孔令秋 大学教材 法律 26-Sep-18 8 高等构造地质学 第二卷 新理论与应用 128 侯泉林 等 基础理论 地球科学 28-Sep-18 9 神农架自然遗产的价值及其保护管理 168 谢宗强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7-Sep-18 10 森林经营与生态修复 218 陈存根 专著 资源环境 26-Sep-18 11 森林资源与生境保护 198 陈存根 专著 资源环境 26-Sep-18 12 森林固碳与生态演替 198 陈存根 专著 资源环境 26-Sep-18 13 林木生理与生态水文 238 陈存根 专著 资源环境 26-Sep-18 14 破局与变革:中国科技的升级之路 68 饶毅,刘亚东 科普 语言、教育 25-Sep-18 15 废墟上的足迹——徐光冀考古与文物保护文集 260 徐光冀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0-Sep-18 16 曾国考古发现与研究 298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7-Sep-18 17 石寨山文化考古研究论文集(全三册) 800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6-Sep-18 18 建模与仿真技术词典 118 中国仿真学会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5-Sep-18 19 模糊时空数据在数据库间的转换方法 89 柏禄一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Sep-18 20 消化道肿瘤多学科协作诊疗病例 108 戴广海,黎功,贾宝庆 专著 西医 27-Sep-18 21 面向虚拟试验的虚拟环境构建技术 128 林连雷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6-Sep-18 22 云冈石窟(第三期) 19200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9-Sep-18 23 古塔抗震性能研究 159 袁建力 专著 土木、建筑 27-Sep-18 24 教你认识儿童治未病——反复呼吸道感染 20 霍莉莉 科普 西医 24-Nov-17 25 医学发育生物学(第四版) 80 刘厚奇 大学教材 西医 7-Sep-18 26 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65 倪海祥,黄琦 专著 中西医结合 13-Sep-18 27 马氏体耐热钢的应用研究与评价 118 胡正飞 专著 物理(力学) 13-Sep-18 28 PCB失效分析技术 88 陈蓓 等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0-Oct-18 29 心理学(第二版) 49.8 鲁忠义,王德强 大学教材 心理、励志 28-Sep-18 30 粮草先行——迈向校园服务4.0 198 田备,王强,王武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8-Oct-18 31 馆藏文物防震保护研究 298 (美)Jerry Podany编;吴来明等译 论文集 土木、建筑 10-Oct-18 32 母线和变压器暂态量保护算法 85 束洪春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Sep-18 33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 52 胡岳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9-Oct-18 34 新时期东北地区创新与发展研究 186 金凤君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8-Oct-18 35 多源协同陆表定量遥感产品生产技术与系统 198 仲波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2-Oct-18 36 环境计算化学与毒理学 108 陈景文,王中钰,傅志强 专著 资源环境 9-Oct-18 37 东江湖水环境 98 王圣瑞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Sep-18 38 中国淡水藻志 第二十三卷 硅藻门 舟形藻科(Ⅲ) 198 李家英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8-Oct-18 39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生物学基础 268 涂金星 等 专著 农林 30-Sep-18 40 中国海寄居蟹总科分类学研究 280 沙忠利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12-Oct-18 41 非线性物理分析及飞行器的动态运动问题 89 张涵信,叶友达,田浩 专著 数学 30-Sep-18 42 天文的故事 48 杨天林 科普 地球科学 8-Oct-18 43 中国科学院统计年鉴2018 260 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 基本资料 语言、教育 8-Oct-18 44 夏商周起源考证 167 张肇麟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8-Oct-18 45 长安学研究文献汇刊考古编·金石卷第八辑 389 贾二强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8-Oct-18 46 电路原理实验指导书 68 苏向丰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9-Oct-18 47 海岱考古(第十一辑) 300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0-Oct-18 48 龙口归城——胶东半岛地区青铜时代国家形成过程的考古学研究 980 李峰,梁中合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6-Sep-18 49 会理粪箕湾水坪梁子墓地 328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9-Oct-18 50 古城印记——战国秦汉古城文明集录 168 黄骅市博物馆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8-Oct-18 51 核勤疗养保障理论与实践 59.8 李立新 大学教材 西医 8-Oct-18 52 内分泌常见疾病专家答疑 39 龚燕平 专著 西医 8-Oct-18 53 2018ACC/ESC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29 李艳芳 等 专著 西医 8-Oct-18 54 血液净化治疗护理学 66 沈霞,刘云 专著 西医 9-Oct-18 55 女性生殖系统发育异常 85 王振海,黄向华,李晓冬 专著 西医 8-Oct-18 56 肌肉与关节病痛 89 叶启彬 专著 西医 8-Oct-18 57 肿瘤患者心理健康读本 28 孙学礼,秦叔逵 科普 西医 12-Sep-18 58 肿瘤专业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读本 38 孙学礼,秦叔逵 生活健康 西医 12-Sep-18 59 量子化学导论-原子分子结构 89 李平 大学教材 化学 6-Sep-18 60 结构有限元法及软件应用 49 曾勇 大学教材 数学 12-Sep-18 61 热障涂层陶瓷YSZ材料性质与高温时效 79 潘伟 专著 材料科学 22-Aug-18 62 材料结构分析 48 王斌 大学教材 材料科学 25-Sep-18 63 从自然系统到管理系统——管理系统的熵、耗散结构、信息与复杂性 118 任佩瑜 专著 社会科学 6-Sep-18 64 药,你用对了吗——肾脏疾病用药 30 汪魏平,徐文科 生活健康 西医 20-Sep-18 65 药,你用对了吗——肿瘤用药 30 秦侃 生活健康 西医 10-Oct-18 66 妇产科感染与病原学诊断 150 朱庆义 等 专著 西医 25-Sep-18 67 慢性疲劳综合征体质养生指导 28 张晓天,丘俊鑫 生活健康 西医 7-Sep-18 68 常见疾病临床药学监护案例分析——消化内科分册 60 杨婉花,钟捷 专著 西医 7-Sep-18 69 齐鲁针灸医籍集成·金元III 55 张永臣贾红玲,宋咏梅 专著 中医 25-Sep-18 70 齐鲁针灸医籍集成·金元IV 55 张永臣,贾红玲,宋咏梅 专著 中医 25-Sep-18 71 齐鲁针灸医籍集成·现代VII 55 张永臣,贾红玲,张陆 专著 中医 25-Sep-18 72 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 90 王群,陆林 专著 经济管理 12-Sep-18 73 高超声速内收缩进气道设计与优化 80 董昊 耿玺 程克明 王成鹏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Sep-18 74 无线监控组网与信息安全 55 王征 等 本科教材 计算机、通信 19-Sep-18 75 OGC标准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及服务链开发教程 39 谭喜成 本科教材 地球科学 25-Sep-18 76 塑性力学引论(第二版) 48 李铀 研究生教材 物理(力学) 25-Sep-18 77 水电站平压设施-调速系统耦合过渡过程与控制 158 郭文成,周建中,张勇传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4-Sep-18 78 复杂地层盐穴储气库建腔技术与应用 128 杨春和,施锡林,马洪岭 专著 地球科学 28-Sep-18 79 基于边界元法的水力压裂数值模拟技术 88 程万,金衍 专著 地球科学 28-Sep-18 80 六宫变型数独专项突破之对角线 38 陈诗雨,陈卓全 科普 语言、教育 15-Oct-18 81 科技文献检索实用教程(专业硕士社会科学类分册) 56 钟新春 张丰智 唐兵 研究生教材 语言、教育 17-Oct-18 82 中国保险科技发展报告 86 姚庆海,许闲 专著 经济管理 12-Oct-18 83 50岁, 人生正午时:80岁不再是耄耋 98 (丹)Kaare Christensen著;谭启华,李淑霞编译 生活健康 西医 19-Sep-18 84 气相色谱分析及应用(第二版) 108 齐美玲 专著 物理(力学) 15-Oct-18 85 岩溶地下河探测与评价 118 易连兴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7-Oct-18 86 湖南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 268 廖文波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16-Oct-18 87 可穿戴设备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 98 王俊,朱容波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5-Oct-18 88 土地管理三维思维:土地立体化利用管理技术 139 罗平 专著 经济管理 15-Oct-18 89 荒野地游憩生态影响与管理(原书第三版) 98 (美)William E. Hammitt等著;吴承照等译 专著 地球科学 15-Oct-18 90 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理论与应用 258 王志伟,吴志超 专著 资源环境 17-Oct-18 91 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英文版) 398 方创琳 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6-Oct-18 92 陈厚群自传:追梦人生 98 陈厚群 科普 历史地理、考古 9-Oct-18 93 从夸克到宇宙——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 128 谢一冈 等 科普 物理(力学) 15-Oct-18 94 长安学研究文献汇刊考古编金石卷(第六辑) 389 贾二强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6-Oct-18 95 大规模时滞电力系统特征值计算 158 叶华,刘玉田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7-Oct-18 96 成都通锦路唐净众寺园林遗址 368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9-Sep-18 97 辽金历史与考古(第九辑) 128 辽宁省博物馆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6-Oct-18 98 万州武陵墓群 228 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 报告类 历史地理、考古 12-Oct-18 99 哈里森血液学与肿瘤学 198 (美)丹·隆格著;薛妍,陈衍译 专著 西医 16-Oct-18 100 会计学原理 69 吴红卫,梁红英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9-Aug-18 101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102 袁犁,姚萍 专著 土木、建筑 25-Sep-18 102 初中环境教育学科同步渗透教学设计 45 李友平 大学教辅 语言、教育 15-Oct-18 103 室内环境检测与治理 59 余江 大学教材 资源环境 8-Oct-18 104 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电磁暂态分析 108 欧阳金鑫,熊小伏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8-Oct-18 105 云南信息工业发展技术创新研究 99 余正涛,蒋兴明,赵泽宽 专著 经济管理 8-Oct-18 106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78 陈自娟 专著 资源环境 12-Oct-18 107 奶牛精量饲喂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69 范永存,李珂 专著 农林 8-Oct-18 108 2017司法鉴定能力验证鉴定文书评析 350 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 等 专著 法律 20-Sep-18 109 太极扇 32 刘静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7-Sep-18 110 渔业导论(修订版) 72 陈新军,周应祺 大学教材 农林 10-Oct-18 111 水产动物检疫学 60 吕利群 大学教材 农林 10-Oct-18 112 司法笔迹鉴定 148 陈晓红 专著 法律 10-Oct-18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2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加州大学三十余年经验总结“创伤红皮书”:《创伤急救评估与治疗手册》
sciencepress 2018-11-30 11:11
即使社会经济大幅进步,在海峡两岸,事故伤害死亡一直都是位居十大死因前几名,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中,一直都是头号杀手。其实,创伤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在医院中,过去很多死亡案例都是可避免的,这需要有专责团队,包括创伤医师、护士、麻醉医师、影像医学与影像介入科医师和技术员甚至志愿者等的救治,才能提供最佳的救治资源,减少可避免的创伤死亡。因此,卓越的创伤救治团队,每个队员均拥有优良的病患评估与处置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对年轻的急诊与外科医师而言,更是不可缺少的训练。 南加州大学经营管理的洛杉矶市立创伤中心(LAC+USC)不仅是美国加州最大的创伤中心,在临床服务、教育训练与学术研究上,也是国际权威的外科与重症医疗中心。如今,获得该中心主任也是世界创伤权威D. Demetriades教授授权,诸位专家共同将其流传二十几年的《创伤急救评估与治疗手册》最新版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大陆出版,可以说是中华创伤医学界的一大盛事。 《 创伤急救评估与治疗手册 》 (中文翻译版,原书第6版) 定价:56.00元 原著者: D. Demetriades 主译: 张连阳,简立建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8.12 ISBN:978-7-03-059465-5 这一互动的“创伤红皮书”试图将参与创伤救治的住院医师、医学生和护士的教育需求结合起来。它包含超过200张照片图、插画、X线片、CT扫描及许多复杂问题的处理流程图。在每部分的最后列出常见的错误和操作技巧。基于作者身为创伤外科医师和教育者的个人经验,这本书极具实用性。我相信,这是备考和救治创伤患者的最好参考,特别是在抢救患者最初数小时的关键时刻。 D. Demetriades,MD,PhD,FACS 南加州大学外科教授 2014年于洛杉矶 原著者及主译合影 \0 (左)简立建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和平院区急诊医学科主任 (中)D. Demetriades  南加州大学创伤外科、急诊外科及外科重症医学科主任 (右)张连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创伤专科医院院长 精彩章节抢先看 目录快览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81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8中国生命科学领域重大研究进展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8-11-28 17:58
近年来,现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和重大突破,并正在加速向应用领域渗透,在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环境、资源和健康等重大问题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生命科学研究正向基于数据的科学发现范式转变。物理学、材料学、计算科学等多学科与生命科学交叉融合并不断发展,生物成像、基因编辑技术、单细胞技术、生命组学等技术不断革新,大大提高了人类认识和解析生命的能力,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向精准、定量和可视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生命科学走向成熟,逐渐向数字化、平台化与工程化发展。基因编辑、再生医学、3D打印、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强了生物技术在医药、工业和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深度与广度。 图片来源丨pixabay 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团队合作攻关之下,多项重大研究进展正在改变科学研究范式和疾病诊疗模式。 一、 多组学研究推进生命科学大发现 测序技术创新和组学平台建设为深入研究物种进化、作物育种、疾病机制等重要生命科学问题奠定基础。 在基因组方面,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各项研究的持续深入。我国科学家对深海贻贝、虾夷扇贝、仿刺参、深圳拟兰、人参、苦荞、驯鹿等多个物种的全基因组测序加深了对物种进化的认识。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水稻广谱抗瘟性基因Pigm、天然变异的抗病基因bsr-d1,以及与陆地棉纤维品质相关的19个候选基因位点的功能解析,为农作物的遗传改良和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指导;人类导致男性不育的Piwi基因和早发性高度近视的BSG基因突变的识别鉴定,为疾病预防、早期诊断和精准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策略。 在转录组方面,单细胞RNA测序分析技术的进步助力各项调控机制的揭示。北京大学通过自主开发的新型RNA甲基化的测序技术m1A-MAP,实现全转录组水平上单碱基分辨率的1-甲基腺嘌呤修饰位点鉴定。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建立的空间转录组分析新方法Geo-seq,可以获得具有空间位置信息的少量细胞转录组图谱。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对人、黑猩猩、恒河猴的大脑前额叶皮质层的转录组研究,揭示了人类特有的前额叶皮质层重组变化对人类大脑的功能进化的作用。该机构还开发了一种用于整合单细胞和群体细胞转录组数据的计算工具包(iCpSc),为深入探索细胞分化机制和细胞命运调控因子提供了新的工具。 在蛋白质组方面,通过高水平分析平台开展了一系列与健康相关的重要问题研究。复旦大学创建了基于质谱的高通量糖基化肽段分析方法pGlyco2.0,实现从糖链、肽段、糖肽三个层面对糖肽数据库检索的精确质控。在蛋白质图谱的研究中,复旦大学在蛋白质组水平绘制了小鼠转录因子定量图谱,同济大学首次报道了小鼠植入前胚胎蛋白质组动态图谱。对于疾病诊疗问题,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建立世界首个健康人群尿蛋白质组定量参考范围;上海交通大学通过系统比较健康人群和肺癌患者血清和唾液外泌体的蛋白质组,验证了癌症相关蛋白质存在于血清和唾液外泌体中的假说。 在代谢组方面,代谢产物成为疾病筛查的重要标志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鉴定并验证了一组新型的肝癌代谢标志物组合——甘氨胆酸盐和苯丙氨酰色氨酸。华东理工大学等机构开发了一系列特异性检测NADPH的高性能遗传编码荧光探针iNap,实现了在活体、活细胞及各种亚细胞结构中对NADPH代谢的高时空分辨检测与成像。 在细胞图谱方面,绘制人体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细胞图谱将为重大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手段。华中科技大学首次绘制出小鼠乙酰胆碱能神经元全脑分布图谱,在单细胞水平解析了全脑内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的定位分布。北京大学首次在单细胞水平上描绘了肝癌微环境中的免疫图谱,证明可能的肝癌靶点基因。2017年9月7日,中国人血细胞分子图谱(Atlas of Blood Cells,ABC)研究联盟成立,并入选2017中国十大医学进展。 二、 脑科学研究 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领域实现“领跑”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非人灵长类平台成功克隆了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猴,标志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 在脑神经回路研究方面,浙江大学首次指出大脑中存在一条介导“胜利者效应”的神经环路,为认知类神经环路研究提供了新的靶点脑区。华中科技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合作发现星形胶质细胞之间存在电偶联特性,为确立神经胶质细胞在大脑高级功能中的重要作用提供证据。 在脑发育研究方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揭示了组蛋白变体H2A.z对胚胎大脑发育的影响机制,同时证实了其在大脑功能发挥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脑成像领域,中国自主开发了多种成像方法/系统,如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利用自主研发的精准成像fMOST技术,在单神经元水平解析了胆碱能神经元在全脑定位分布和基底前脑内的精细形态结构;华中科技大学历时16年完成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技术,目前已获得小鼠全脑及细胞构筑、血管网络和神经元形态的三维重建图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人员开发出高通量电镜三维影像系统,利用该平台实现了对清醒的斑马鱼(而非标本)的全脑神经元活动的追踪。此外,北京大学发布了基于高质量大样本的中国人脑精细结构模板,使得中国人脑的研究无需基于西方人的结构模板。 在脑功能研究方面,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从脊髓水平痒觉特异的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阳性神经元着手,系统地阐明了痒觉信息传递的神经环路机制,解释了神经科学研究的一大谜团。 三、 合成生物学迈向生命的按需定制 合成生物学在按需创造生命方面实现进一步重大突破,将为医药、材料和能源等行业带来颠覆性变革。 在基因电路工程方面,暨南大学首次将推测合成烟曲霉酸的基因簇中的9个基因逐步导入米曲霉NSAR1菌株中,并在终产物中检测到烟曲霉酸,为使用生物合成途径来扩大夫西地酸类抗生素的化学多样性奠定基础。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与途径标准化组装相结合的新方法,优化酿酒酵母的异源代谢途径,实现高产菌株的高效获取。 在合成药物与生物基产品方面,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牵头多机构通过阐明和调控工业微藻中甘油三酯分子组装机制,实现藻油饱和度的人工理性设计,证明藻油品质能够“定制化”。 在底盘细胞修饰和改造方面,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和深圳华大基因团队合作,利用多级模块化和标准化人工基因组合成方法,实现了由小分子核苷酸到活体真核长染色体的定制合成,成功设计构建了4条酿酒酵母长染色体。“酵母长染色体的精准定制合成”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一科研成果标志着人类向“再造生命”又迈进一大步。 四、 表观遗传学研究逐渐走向下游 中国表观遗传学研究呈现从空白到顶尖的迅猛发展势头,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疾病诊疗和药物研发。 在遗传修饰与基因调控方面,清华大学医学院发现了影响辅助性T细胞发育的关键转录因子;厦门大学药学院发现了能够与eRNA直接作用的去甲基化酶蛋白——JMJD6;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与南方科技大学发现了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的关键障碍因子NCoR/SMRT;清华大学与新加坡A*STAR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合作解析了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谱系分化过程中表观基因组动态调控;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以下简称海军军医大学)发现DNA修饰酶Tet2蛋白可以通过调控RNA修饰的新方式;此类发现为进一步的调控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在疾病治疗的相关研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和海军军医大学发现了RNA解旋酶的表观修饰功能,为抗病毒天然免疫过程中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联合武汉大学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发现靶向酸性核磷蛋白ANP32A调节表观遗传修饰治疗肿瘤。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与美国埃默里大学合作发现,压力环境导致基因组中腺嘌呤甲基化修饰的出现,可能与精神异常或精神疾病有重要关系。 在农作物增产抗病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发现了协调水稻广谱抗病与产量平衡的遗传与表观新机制,为作物高抗与产量矛盾提出新的理论,也为作物抗病育种提供了有效技术。 在临床应用和疾病干预方面,表观遗传学为精准诊疗提供了新思路。南京大学首次系统地阐明了N-末端alpha-乙酰基转移酶NatD在肺癌侵袭转移中的新机制;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利用基因敲除小鼠模型阐明了人类X染色体连锁智力发育障碍候选基因-组蛋白去甲基化酶Phf8缺陷导致认知障碍的机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美国斯坦福大学通过ATAC-seq技术首次发现T细胞淋巴瘤(CTCL)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以及对组蛋白乙酰化酶抑制剂治疗的反应;该类研究对疾病的个性化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五、 结构生物学前端已进入国际前沿 伴随着成像技术和构象分析技术的完善,各类大分子及活体细胞的高分辨率结构得到揭示。 在大分子与“细胞机器”的功能与机制方面,通过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清华大学科研人员先后观察了真核生物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酿酒酵母剪接体、人源剪接体、胆固醇逆向运输关键蛋白ABCA1、完整藻胆体冷冻电镜三维结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首次揭示了ATR-ATRIP复合体的3.9埃分辨率的结构,为研制新型ATR激酶抑制剂用于肿瘤治疗奠定了结构基础。清华大学解析了拟南芥AtLURE1.2-AtPRK6LRR复合物的结构,从原子水平阐明了PRK6受体激酶C末端识别LURE吸引肽的结构基础,为更好地理解花粉管吸引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线索。 在重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防治诊疗与药物研发方面,清华大学首次解析了呼吸链超级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为人类攻克线粒体呼吸链系统异常所导致的疾病提供了良好开端。 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共同解析了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KATP)的冷冻电镜结构和组装模式,有助于Ⅱ型糖尿病疗法的开发。利用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解析了JMJ14处于apo状态和底物复合物状态的结构;清华大学揭示了beta2肾上腺素受体同时结合正构拮抗剂卡拉洛尔(carazolol)与胞内别构拮抗剂Cmpd-15的复合物结构;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复旦大学首次获得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GLP-1R)跨膜区非活化状态的晶体结构;上海科技大学解析了人源大麻素受体CB1与四氢大麻酚(THC)类似物复合物的三维精细结构;该类研究为药物研发奠定了结构生物学基础。 六、 免疫学领域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齐头并进 随着免疫学领域调控机制研究的愈发深入,免疫疗法也陆续应用于多种肿瘤的临床治疗。 在免疫细胞的再认识方面,北京大学在单细胞水平对肝肿瘤微环境中T淋巴细胞的转录组及T细胞受体(TCR)序列进行了综合分析,揭示了肝肿瘤相关的T细胞在功能、分布和发展状态等方面的独特性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在小鼠肠道组织发现了一群能够分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固有淋巴样细胞(ILC)新亚群(命名为“ILC reg ”),揭示了ILC reg 细胞在肠道炎症中的重要调节作用。 在免疫识别、应答与调节机制研究方面,清华大学发现“生发中心”B细胞所表达的Ephrin-B1分子参与维持抗体免疫应答正常运转的新机制,为抗体疫苗研发开拓思路。海军军医大学报道了非编码RNA(lncRNA-ACOD1)通过结合细胞内代谢酶GO T2调控胞内代谢促进病毒逃逸的新发现,为病毒感染调控机制提出了新观点。厦门大学发现了Hippo信号通路新功能,为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在感染与免疫方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发现一个位于寨卡病毒prM蛋白中的关键位点,揭示了寨卡病毒感染导致小头畸形的分子机制。北京大学指出传统中药苏木的抗神经炎症活性成分苏木酮A的直接作用靶点蛋白为IMPDH2,同时在IMPDH2蛋白上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药物作用位点,对于靶向药物的设计和研发具有指导意义。 在肿瘤免疫方面,南京传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CAR-T临床试验数据,引发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此外,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构建了包含TLR2共刺激信号的第三代CAR-T细胞,开拓了CAR分子设计的新思路。中国药科大学研发了一种利用免疫细胞运输抗癌药物,穿透血脑屏障对抗残留肿瘤细胞的新型靶向给药策略,为癌症治疗特别是脑部肿瘤治疗指出了新方向。 七、 再生医学领域亮点纷呈 新型通用技术和新型技术的融入使再生医学领域成果产出进入井喷期。 在干细胞领域,北京大学与美国Salk生物学研究所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具有全能性特征的多能干细胞系(EPS),为研究哺乳动物早期胚胎提供了新工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揭示了m6A甲基化修饰在脊椎动物造血干细胞命运决定中的调控机制。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以下简称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首次直观显示成体心肌细胞的分裂全过程,证实了心肌细胞具备再生能力,改写了“只有极少数幼稚的单核心肌细胞有增殖可能”的观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通过1199例连续病例证明决定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是该供者选择体系而非经典的人类白血病抗原(HLA),挑战了HLA全合同胞始终作为首选造血干细胞供者的经典法则。 在组织器官制造领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以下简称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组织工程再生骨修复大段骨缺损手术,标志着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大段骨缺损成为可能。南通大学发明了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并在国际上率先应用于临床。 在生物3D打印领域,杭州捷诺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研团队研发出“离散制造微层析成像技术(MCT)”,并制造了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集成化生物3D打印机,使我国该领域的技术水平实现国际领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发了一种添加天然植物活性小分子淫羊藿苷的用于修复骨缺损或骨折的多孔支架材料,实现了难治愈性骨缺损的骨修复治疗。 在器官芯片领域,大连理工大学利用微流控器官芯片技术开发出新一代人工肾,可以完整模拟整个血液净化过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团队与多家单位科学家合作,突破“类肝细胞”体外培养技术,成功研制出生物人工肝系统,为治疗急性肝衰竭提供了全新方案。同时,国内首条人源性生物人工肝临床研发生产线也已在上海市嘉定区建成。 八、人工智能成为加速智慧医疗实现的催化剂 人工智能全面赋能中国智慧医疗的时代正在开启。 在辅助诊疗系统方面,中山大学联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开发出“CC-Cruiser先天性白内障人工平台”,广州中山眼科中心据此推出全球首个“眼科人工智能(AI)诊疗”系统,在探索人工智能的临床应用方面迈出第一步。香港中文大学利用人工智能影像识别技术诊断肺癌及乳腺癌,准确率分别达91%及99%。广州医科大学联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机构,利用迁移学习技术开发了一种新的人工智能疾病诊断系统,既可准确区分老年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也适用于判断细菌性/病毒性小儿肺炎。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超声影像大数据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在慢性乙肝患者的肝纤维化分期诊断上获得了新突破。陆军军医大学开发出一种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测试结果进行准确判断的血型测试试纸,为血型鉴定提供了新的策略。 在智能虚拟助理方面,海宁市中心医院“虚拟医生”已正式投入使用。 九、 基因编辑技术不断迈向精准化 基因编辑技术实现一步到位式操作,在动物模型建立和临床应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在技术开发方面,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与北京大学合作实现整条目标染色体的选择性消除,为染色体缺失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以及非整倍体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在疾病动物模型建立上,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白化西藏小型猪,同时敲除了与免疫相关的基因,标志着自主构筑的基于小型猪受精卵制备基因修饰猪的平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非人灵长类动物研究中,昆明理工大学利用TALEN靶向基因编辑技术对食蟹猴MECP2基因进行了敲除,首次建立基因编辑瑞特综合征(RTT)猴模型,并首次从脑发育、眼动、转录组等方面对瑞特综合征模型进行了评估。 在基因编辑加速迈向临床应用方面,中国研究机构也承担了大国责任,贡献了中国力量,例如中美合作培育出的首批敲除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基因的无“毒”克隆猪,成功解决了猪器官用于人体异种器官移植的关键难题;中国华大基因参与的国际合作团队首次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早期人类胚胎上对人类胚胎中和遗传性心脏疾病有关的致病点突变进行高效修正,将其与体外受精等技术结合使用,或许能提供新的遗传病治疗方案。 十、农作物产量性状和调控机制研究取得系列突破 我国农作物研究重磅突破不断,并获得多项国家奖励。 在作物品种培育方面,“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该项目围绕“水稻理想株型与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这一核心科学问题,鉴定、创制和利用水稻资源,实现了“绿色革命”新突破。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运用突变体诱导、野生稻远缘杂交、分子标记定向选育等一系列育种新技术,培育出超高产优质“巨型稻”。四川农业大学揭示了抗病遗传基因位点Bsr-d1抗谱广、抗性久、对水稻产量性状无明显影响等特征,为粮食作物相关抗病和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在农业微生物方面,南京农业大学报道了病原菌攻击宿主的全新致病机制——“诱饵模式”,这是人类首次在更精准的层面认识这类严重危害植物的病原菌分子机理,为改良农作物的持久抗病性提供了新方向。 本文摘编自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编著《2018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报告》总论部分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 2018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报告 》 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编著 责任编辑:王玉时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1 ISBN:978-7-03-059180-7 《2018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报告》 总结了2017年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生物技术应用和生物产业发展的主要进展情况,重点介绍了我国在生命组学与细胞图谱、脑科学与神经科学、合成生物学、表观遗传学、结构生物学、免疫学、再生医学、新兴与交叉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生物技术应用于医药、工业、农业、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分析了我国生物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态势,并对2017年生命科学论文和生物技术专利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本书分为总论、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产业、投融资、文献专利6个章节,以翔实的数据、丰富的图表和充实的内容,全面展示了当前我国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的基本情况。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987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8-11-22 14:25
科学前沿的“看不见的世界”远非仅仅是天体太过遥远,或者基本粒子太过微小所致。当下科学前沿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探寻暗物质与暗能量的下落。 目前有关暗物质的踪迹只能通过引力透镜的作用,表明在一些星系团的内部存在着暗物质,此外就很难得出有关暗物质的其他信息了。为此,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设计了各种方法试图捕获暗物质,以进一步研究其基本属性。而暗能量则更为神秘,人们对有关暗能量存在的判断,仅仅是有关天体结构的理论要求必须有某种存在——暗能量,当然,近年来新发现的宇宙加速膨胀的事实也为暗能量的存在提供了新的支撑。 不过,有关暗能量的其他信息人们一概不知,甚至连一个有效的探测暗能量的方案都没有。因此,目前有关暗物质与暗能量属性的研究基本属于思想实验的范畴。在可预见的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思想实验方法必将占据宇观世界构建的主导地位。 图片来源丨Unsplash 世界究竟是什么样? 人类通过思想实验揭示世界真相的传统由来已久。在科学史上,古代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的哲人们很少动手进行物质实验,他们认识世界的手段主要是思想实验。近代科学以后,物质实验逐渐受到重视,在短短的几百年间,人们几乎将物质实验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但随着科学对于世界本原的追问逐渐推进到一个更为深远的空间,物质实验由于其固有的不足而受到限制,在宇观世界的探索中,思想实验的重要作用将再次显现。 光源隐喻:古代世界影像说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构建了一个思想实验:有些人生活在一个地下洞穴里,洞穴与外面的世界之间有一条长长的通道相连。洞穴人从小就生活在这里,他们的腿和脖子被固定住而无法动弹,因此他们只能面对墙壁站立,且只能向前看,而不能四处张望,更不能回头看。在他们身后的高处有一些燃烧的火光,并且火与洞穴人之间有一堵矮墙。那么,当有人在墙的另一侧拿着各种各样的人像、动物模型等人造物举过矮墙,同时说话或发出其他的声音时,洞穴人由于看不到身后的人造物和火光,只能看到人造物投射到他们面前墙壁上的投影,并同时听到各种声音,而会据此判断投影和声音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并形成他们有关世界的认识。 在这一思想实验中,柏拉图想告诉人们,只有那些摆脱了枷锁环顾四周的人,才能知晓包括自己、火光、人造物、声音等的本来面目;只有走出洞穴,在阳光的照耀下,洞穴人才能发现世界的真相。不过这样的人只是极少数,真理始终只能被少数人拥有。在更多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影像及声音便构成了绝大多数洞穴人所认知的世界的全部。世界影像说是古代哲人认识世界的最高成就之一,其对于世界的本原、人的经验、对世界的认知三者之间关系的思考,直至今天依然极具启发意义。 当代科学前沿对世界起源的探索 1、 相对论思想的萌芽 据爱因斯坦回忆,他16 岁时就在头脑中设想过一个追光实验:如果我以速度c(真空中的光速)追随一条光线运动,那么我就应当看到,这样一条光线就好像一个在空间中震荡而停滞不前的电磁场。在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中,这是一个悖论现象。因为无论是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还是麦克斯韦方程,都不允许这样一个在空间中震荡,却又处于停滞不前状态的电磁场的存在。事实上,悖论现象的产生根源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爱因斯坦指出,只要时间的绝对性或同时性的绝对性这条公理不知不觉地留在潜意识里,那么任何想要令人满意地澄清这个悖论的尝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问题的解决必须抛弃经典物理学的绝对时空观,因为追光实验中的那个追随光线运动的“我”所看到的一切,应当像一个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观察者所看到的一样,都按照同样的自然规律进行。这个思想实验中孕育着狭义相对论的萌芽。 2、 思想实验与宇宙前沿 近年来,天文学家们在先进的仪器设备的帮助下,取得了一系列观测成就。2015 年7 月,冥王星终于迎来了它的第一位访客——新视野号探测器,随之人类得以首次一睹它的真容。这是天文学史上的一件令人振奋的大事。同样是在2015 年7 月,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与地球最为相似的系外行星——开普勒452b,引发了人类的高度关注。此外,好奇号探测器自2012 年在火星登陆后,将大量照片发回地球,也为人类认识火星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不过,在探索浩瀚宇宙的进程中,这些只代表了当前人类直接观测证据的最高水平。而目前人类对宇观世界探索的前沿,早已推进到一个人类探测器无法进行直接观测的空间。特别是在人们发现宇宙在不断加速膨胀之后,这种情况就更为明显了。 1998 年,美国索尔·帕尔玛特领导的超新星宇宙学项目,通过对遥远的超新星进行跟踪观测后发现,这些超新星发出的光的波长比传统的宇宙模型所允许的理论值要大,亦即其平均亮度比预想的要暗,而且越远的超新星其光波就越长。这就意味着,1929 年哈勃发现宇宙在膨胀之后认为宇宙在减速或匀速膨胀的理论存在问题。该项目所得出的数据表明,宇宙一直在加速膨胀。差不多同时,澳大利亚的另一个天文学小组,在通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后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这两个小组由于此发现而获得了201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宇宙加速膨胀论告诉我们,越是遥远的天体,其运行的速度就越快,而且还处在不断加速之中。也就是说,这些天体都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远离我们而去。从探索的手段上看,传统的光学望远镜早已满足不了人们对遥远的天体探测的需要,红外望远镜、射线望远镜和引力透镜等是目前宇宙观测的主要工具。事实上,这些新时代的望远镜已经逐渐将对宇观世界的研究从人们熟悉的直接观测转变为间接观测。即便如此,仅仅依靠引力透镜等观测到的遥远世界的零散信息显然无法实现人们的认知。必须运用思想实验,方可基于间接经验实现对世界的合理认知。 金鱼缸思想实验:相对的世界理论 显然,当下的科学对世界本原的追问已经进步了很多,如今的科学所展示的影像早已今非昔比。不过,直到今天,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与柏拉图的光源隐喻所揭示的影像说在本质上依然是一致的,霍金的金鱼缸思想实验是宇观科学前沿的世界新影像的代表。 在金鱼缸思想实验中,霍金设想,当金鱼观察世界时,会由于鱼缸的透镜作用,而看到一个扭曲的世界。但霍金认为,如果金鱼拥有和人类一样的智力的话,它就可以从它们变形的参考系中总结出一个科学定律,而且它们也能运用这一定律去预言缸外物体的运动轨迹。霍金认为,或许人类也生活在一个大的宇宙缸中,而且目前人类对世界的所有认识理论,包括相对论,与金鱼定律并无本质区别,都只是有关世界的一个正确的图像。由于金鱼定律和相对论这两个理论模型都与观测相符合,“那么人们不能讲这一个比另一个更真实”。二者无真假之别。 传统的科学观认为,一个好的科学理论必须要能够经受得起实验的反复验证,但在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上,特别是在沿着加速膨胀的宇宙的时间箭头,往回追溯宇宙起源的宇宙大爆炸学说时,我们将可能“遇到一个也许永远也不会被实验所证实的理论”。此外,当前宇宙学前沿对多重宇宙、宇宙膜、宇宙弦等的探索,皆可能面临相同的情形。因此,在未来认识世界的科学前沿,思想实验依然会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摘编自赵煦,管雪松著《思想实验研究:以当代科学前沿为背景》第六章部分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思想实验研究:以当代科学前沿为背景》 (协调论科学哲学论丛/马雷主编) 作者: 赵煦、管雪松 责任编辑:刘溪、张翠霞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9 ISBN 978-7-03-058804-3 《思想实验研究:以当代科学前沿为背景》 是以自然科学中的思想实验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专著,主要以科学哲学、科学史的学科性质为背景,意在从本体论层面对思想实验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探寻思想实验的本质特征及其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为当代科学前沿的发展难题的消解提供启示。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思想实验在科学史中的地位重构、思想实验与物质实验的比较研究、逻辑推理在思想实验中的作用、思想实验的本质特征的探寻、思想实验在科学前沿的两个主要方向一一微观和宇观探索中的具体运用,以及思想实验对当代大科学问题的消解。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677 次阅读|2 个评论
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申报攻略-20190930截止
henian 2018-11-21 09:30
2020年度国 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申报攻略 (截止日期2019年9月20日) 2019年8月1日—2019年9月30日 (通过科学出版社统一寄送材料的截止日期为9月20日,若错过可于9月29日前自行寄到科技部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办公室)。 择优资助,每部著作依照预算成本资助2~10万元不等,直接汇至出版社。 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面向全国,资助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优秀的和重要的学术著作的出版 。 资助范围: ① 学术专著:作者在某一学科领域内从事多年系统深入的研究,撰写的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或实验上有重大发现的学术著作。 ② 基础理论著作:作者在某一学科领域基础理论方面从事多年深入探索研究,借鉴国内外已有资料和前人成果,经过分析论证,撰写的具有理论创新的,对科学发展或培养科技人才有重要作用的系统性理论著作。 ③ 应用技术著作:作者把已有科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撰写的能促进产业进步并给社会带来较大经济效益的著作。 重点资助方向: ① 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和重点领域(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智能绿色制造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现代能源技术、生态环保技术、海洋和空间先进适用技术、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技术、健康技术、现代服务技术和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等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形成的学术著作; ② 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科技发展的优秀科技学术著作; ③ 英文版优秀科技学术著作。 暂不属于资助范围: ① 译著、论文集、再版著作; ② 科普读物; ③ 教科书、工具书。 ①著作者须完成80%以上书稿。 ②著作者一次只允许申报一个项目。 ③丛书中的每一本著作,均须分别按单个项目独立申报。 ④已出版的学术著作不能申报。 ⑤上一年度申报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但未获得资助的项目,不得在第二年度申报。申报者可根据专家意见对书稿认真修改后,于第三年度提出申报。 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申报程序由 网上提交申报材料 和 邮寄纸质材 两个环节组成。 1.联系编辑协助 科学出版社 可联系 : l 何 念 电话 : 18202756463 E-ma i l : henian @mail.sciencep.com 2. 网上注册 ( 网址 : http://168.160.18.201/pfp) 3. 网上填报。 系统注册完成 1 个工作日后 , 经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办公室审核后 , 再登录进入申报系统填写《申报书》。 4. 要求编辑协助做好项目预算表以及出版社意见 若委托我社申请 , 出版单位名称 :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法人 : 林鹏 ; 联系 人 : 金蓉。 5.网上提交附件 (1)评审材料: 前言、目录(至少到节一级)、主要参考文献,顺序合成1个PDF文件; (2) 样 章: 书稿80%以上( 书稿的重要核心章节,50页以上的PDF文件); (3)附录: 可有可无,省部级以上奖励扫描文件,1个PDF文件。 必须提供PDF 文件,具体文件大小的要求见网上详细申报指南或联系编辑询问。 6.查看申报项目状态 ( 1 ) 按照以上要求在网上提交申报材料后 , 返回首页查看 “ 申报项目列表 ” 中的 “ 状态 ” , 项目状态为 “ 待审查 ” 时表示申报材料已提交成功。 ( 2 ) 网上提交完成 3 个工作日后 , 再次查看申报项目状态。如果状态为 “ 审查通过 ” , 表示已完成网上申报 ; 状态为 “ 审查返回修改 ” , 按照审查意见修改后重新提交。 7.邮寄提交(或直接送交)材料(用于存档),材料包括: ( 1 ) 《申报书》 1 份 ( 含三位不同单位正高级职称专家推荐意见原件 , 需要经过出版社统一盖章 ) ( 2 )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出版意向协议书》 3 份 ( 3 )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申请人承诺书》 1 份 ( 填写作者基本信息 ) ( 4 )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出版单位承诺书》 1 份 ( 5 ) 《情况告知表》 1 份 ( 6 ) 80% 以上或全部书稿光盘 1 份 , 稿件格式务必为 PDF 格式 , 责编需要统计好光盘中的稿件字数 (请向编辑索要写作模板) 。 (1)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办公室组织项目形式审查和专家学术评审。 (2)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委员会根据专家评审结果确定当年资助项目。 (3)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办公室在科技部网站上公示当年资助项目。公示结束后,公布最终资助项目并书面通知申报者。 科学出版社 一直是该基金的忠实倡导者和实践者,每年有大量优秀著作获得资助,获资助比率均在50%以上,近五年成绩(2019年结果尚未公布): 有申请意愿的作者可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科学出版社编辑完成相关工作!!! 策划编辑:何念 Tel: 027-87198093 18202756463 QQ:457041642 E-mail: henian@mail.sciencep.com 总社地址: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邮编:100717 武汉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小洪山中科院岩土力学研究所模型楼四楼 邮编430071
个人分类: 出版信息|532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9年度博士后出版基金申报指南(申报截至2019年5月31日)
henian 2018-11-21 09:21
关于开展2019年度博士后研究人员优秀学术专著征稿工作的预通知 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及在站博士后: 为宣传博士后研究人员优秀学术成果,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2019年继续开展博士后研究人员优秀学术专著出版资助工作。按照《2018年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指南》相关内容,现面向博士后研究人员征集专著书稿。资助领域为自然科学。 一、资助出版物形式 出版物统一编入《博士后文库》,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有独立书号。2018年拟资助出版专著 30部 ,资助标准为每部专著平均 6万元 。 二、资助对象及要求 1.申请人须为所投专著的 唯一作者 ,且在完成 全部专著书稿 后提出申请。 2.申请人须为 在站两年以上或已出站 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获得过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者优先。 3.专著学科领域为 自然科学 。 4.专著字数不少于 15万字 。仅限学术专著,不含译著、研究报告集、学术资料、工具书等。 四、遴选程序 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组织专家评审会议,确定拟资助出版专著。 2.科学出版社组织选题论证,确定资助出版专著。 五、投稿要求 (一)申请材料 专著、《博士后文库》出版资助申请表(附件1)、《博士后文库》报名信息表(附件2)、专著查重报告。 (二)投稿方式 1.申请人下载并填写《博士后文库》出版资助申请表、《博士后文库》报名信息表。 2.将专著、《博士后文库》出版资助申请表以PDF格式刻录光盘1张,并在光盘上标识博士后姓名、专著名称。 3.委托专业机构(设站单位图书馆、研究生院或其他具有论文查重资质的机构)对专著内容进行查重检测,提供该机构出具的查重报告。 4.将光盘、查重报告于 2019年5月31日 前快递至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以投递日戳为准);同时将《博士后文库》报名信息表发送至chubanzizhu@126.com,邮件标题格式为:博士后姓名+专著名称。 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联系人:王添翼 联系电话:010-62335023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博士后公寓博士后基金管理处 邮政编码:100083 电子邮箱:chubanzizhu@126.com 科学出版社联系人: 何 念 联系电话: 18202756463 QQ:457041642 电子邮箱:henian @mail.sciencep.com 附件:1.《博士后文库》出版资助申请表 .doc 2. 《博士后文库》报名信息表 .xls 2018年11月27日
个人分类: 出版信息|64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古塔抗震研究丨保护古塔,拯救地震危害的文化遗产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8-11-12 16:37
中国自汉代开始建造宝塔,目前存世的古塔大多已有数百年或上千年历史,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屹立在神州大地上的古塔,以其高耸挺拔的造型和精致典雅的结构展示着历史建筑的特有功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和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 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建造的古塔累计不少于万座,但因自然灾害、人为损坏和材料老化,大部分古塔已经消失。据历史资料研究和现代科学考察,地震是损毁古塔的主要灾害;每一次强烈地震,都有一批古塔遭到破坏,甚至倒塌而消失;地震区现今尚存的重要古塔,大部分经历过地震的破坏且经过修复以后才保持了目前的状态。 对古塔的地震灾害及损坏规律进行调查统计,结合理论分析和科学试验开展古塔抗震性能研究,掌握古塔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和抵抗能力,以有效地对现存古塔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砖石古塔地震损伤机理与分析模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 - 英国际合作《地震损伤对砖石古塔动力特性的影响》、科技部中国 - 意大利政府间合作《 The Chinese pagodas and the Italian middle age towers: Monitoring, models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of some emblematic cases 》 、 江苏省社会发展基金《虎丘塔纠偏加固与监控技术研究》、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古塔抗震加固结合体的耐久性与可更新技术》等 项目的 支持下,扬州大学古建筑保护课题组通过二十多年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在古塔抗震性能研究领域获得了系列性成果。结合文物保护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 课题组负责人袁建力教授 对古塔抗震 理论和科研成果进行了 归纳提炼和运用分析,撰写了 专著 《 古塔抗震性能研究 》 。 全 书 看 点 第1章,对砖石古塔的主要建筑类型与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古塔的空间刚度、质量分布和连接构造对古塔抗震性能的影响。 第2章,依据历史灾害文献和现代地震灾害调研资料,统计分析了古塔的地震损坏特征和规律。 第3章,介绍了古塔动力计算模型的构建和动力特性的理论分析方法,结合现代无损测试技术的应用讨论了古塔动力特性的现场测试方法。 第4章,结合计算机模拟分析技术的应用,讨论了基于动力特性的古塔有限元建模方法,以及古塔在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 第5章,借鉴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基本方法,提出了适用于古塔的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的分析方法。 第6章、第7章和第8章,通过对我国现有抗震鉴定与加固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提出了古塔抗震鉴定和加固的规范方法,以及嵌筋加固塔体的抗震承载力验算方法。 书中论述的古塔抗震性能研究成果,既遵循了文物保护和结构安全的原则,也体现了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兼容性,其基本方法和技术可推广至同类砖石、砖木古建筑的抗震研究与保护。 本文摘编自袁建力著《古塔抗震性能研究》前言部分,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古塔抗震性能研究》 袁建力  著 责任编辑:惠雪 曾佳佳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9 ISBN:978-7-03-000000-0 中国古塔是世界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宝贵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本书针对文物保护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基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成果,对古塔的抗震性能及鉴定加固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提炼和运用分析。 《古塔抗震性能研究》 以砖石古塔的抗震性能为主线,对古塔的地震灾害及损坏规律进行了统计归纳,分析了建筑类型、结构构造和场地对古塔抗震能力的影响, 介绍了古塔动力特性的理论分析方法和无损测试技术,探讨了基于动力特性的古塔有限元建模方法以及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给出了古塔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分析方法,提供了古塔抗震鉴定和加固方法以及嵌筋加固塔体的抗震承载力验算方法。书中论述的古塔抗震性能研究成果,既遵循了文物保护和结构安全的原则,也体现了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兼容性,其基本方法和技术可推广至同类砖石、砖木古建筑的抗震研究与保护。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09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生物量方程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8-11-5 14:45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及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森林生态系统碳贮存等服务功能已成为研究热点。作为评价森林服务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森林生物量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树木异速生长规律理论的提出为通过胸径(D)和树高(H)等测树因子估算其生物量提供了可能。本研究基于文献发表的生物量方程,采用统一的方法和技术规范建立了一套适合用于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尺度,涵盖我国主要森林类型、优势树种(或树种组)的生物量估算方法体系和生物量估算方程。根据“森林课题”获取的标准木实测数据,对各类生物量方程的估算结果进行检验,确保估算精度可信。 图片来源丨Pixabay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的意义 森林具有生物量、生产力巨大和碳含量高等优点,是陆地生物圈的主要碳储存库,在全球碳循环和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准确估算树木和森林生物量是评估并追踪森林碳库现状及其变化速率,预测森林在区域和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和反馈,为应对气候变化制定政策提供重要依据。由于估算生物量的重要性,欧洲空间局发布消息称,到2020 年BIOMASS mission 激光雷达将获得世界上森林地上生物量三维结构图,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行动计划(The NASA Missions)也有估算森林生物量的目标。但是,基于遥感技术获得的数据不能直接估算生物量,需要用野外样地调查数据结合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对生物量进行校正。迄今,我国生物量方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样地、树种和区域特定森林类型上,其结果因研究地的气候、地理、土壤、林地利用历史和经营水平等的差异而难以进行比较,从由样地尺度建立的生物量方程如何扩展到林分甚至更大的地理空间尺度是个巨大的挑战,到目前为止仍然缺乏系统研究。 构建生物量方程的必要性 全球森林面积超过40 亿hm2,占陆地总面积的31%。森林巨大的生物量(占陆地生态系统总生物量的80%)和生产力(占陆地生态系统总生产力的75%)使其成为地球最大的碳库。正因如此,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被公认为是最经济可行和环境友好的减缓大气中CO₂ 浓度升高的重要途径。《京都议定书》及后续的一系列国际公约都将提高森林碳储量作为抵消经济发展中碳排放量的主要方式。2015 年12 月巴黎气候大会通过的协议将增汇和减排作为共同减缓全球升温的有效途径,已经被提到了新的政治高度。生物量是生态系统过程和森林管理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也与木材、薪柴交易等项目息息相关,准确估算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 生物量是评估生态系统功能的基本测度指标,一直受到森林生态学家的高度关注。自20 世纪60 年代国际生物学计划(IBP)执行以来,生态学家就开展了大量的关于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的研究。70 年代由于能源危机,林学工作者开始进行薪炭林的生物量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只估算地上部分生物量,甚至有时候不计算枝、叶生物量,且在大空间尺度上对生物量的估算往往是基于材积转换的方法来完成的。这些研究工作为推动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估算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过程研究而言,仅仅基于材积来推算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寻找统一的方法和技术规范来构建森林生物量估算方程。 80 年代后期,随着人们对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视,研究者利用从前的样地乔木生物量和林分面积等统计资料,开始研究因土地利用变化向大气中释放的碳量。近年来,为了科学地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大气中源和汇的作用,学术界开始关注森林生态系统的潜在生物量及人类活动、自然干扰引起的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生产力动态变化过程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采用相对生长模型 W=a(D 2 H) b (典型幂函数方程)估算乔木的生物量。该方法是生态学文献和森林生物量估算中运用最广的一种方法,也适用于很多热带混合林。 Mary 和Steven(2001)在研究硬木林的地上生物量和营养时指出,对地上生物量估算最典型的方法是采用相对生长模型,地上生物量的估算值与实测值比较,没有显著差异。不少学者也在积极探索适合国家、区域乃至全球尺度通用的立木生物量估算模型。据文献统计,全世界已经建立的生物量(包括总量和各分量)模型超过2300 个,涉及的树种在100 个以上。例如,Ter-Mikaelian 和Korzukhin(1997)关于北美洲立木生物量方程的综述,就涉及65 个树种和803 个方程。Zianis(2005)对欧洲树干材积和生物量方程做的综述中,生物量方程607 个,涉及39 个树种。 总体而言,用于不同尺度的生物量估算方程,其建模总体的划分是不一样的,但首先都是考虑树种或树种组,然后再考虑年龄、立地等因素。对于大尺度范围的生物量预估,一般都是按树种或树种(组)划分建模总体。例如,Bond 等(2002)建立了加拿大马尼托巴省北方森林6个树种的生物量方程;Jenkins 等(2003)以收集的300 多个与直径相关的生物量方程(涉及100 多个树种)为基础,按10 个树种(组)(6 个针叶树种、4 个阔叶树种)为美国建立了一组国家尺度的地上生物量回归方程;Snorrason 和Einarsson(2006)为冰岛的11 个主要树种建立了立木地上生物量方程;Vallet 等(2006)为改进法国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生物量估计方法,为法国的7 个重要树种建立了地上总材积(包括商品材积和树枝)方程;Repola 等(2007)建立了芬兰3 个树种(组)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立木模型;Muukkonen(2007)建立了欧洲5 个主要树种的通用性生物量回归方程;Návar(2009)建立了墨西哥西北部10 个树种(组)的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 图片来源丨Pexels 近年来,我国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出发,制定了“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促进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增强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战略思路,在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中国面临的在未来的气候变化谈判中国际社会对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要求的压力日益增大。在此前提下,准确评估森林固碳现状、速率和潜力不仅是制定碳汇清单的需求,也是评价生态工程固碳效应的需求,同时可以服务于面向提高森林固碳能力的管理实践。 我国有关森林生物量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主要基于单个或独立样点或研究地,所建立的生物量方程不适合于大的地理空间尺度上森林生物量的估算。这些样地尺度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生物量数据,为评估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做出了极大贡献,但受研究尺度的局限。另外,多数研究针对某一特定区域或特定森林类型,缺乏统一的估算方法和标准,给区域和全国尺度森林生物量的估算带来困难和不确定性。 目前比较通用的做法是:选用树木胸径(D)、树高(H)及D2H 为自变量来间接评估生物量,即一是采用生物量换算因子法;二是采用生物量方程。两种方法都包含林木水平和林分水平,然而林木水平因子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升,新的研究将更可能偏好林木水平因子或方程的使用。 国家林业局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能够提供区域和全国尺度的森林材积或蓄积量,很多学者尝试通过材积源生物量法来估算区域尺度森林生物量。但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树干生物量与立木材积之间存在紧密相关关系,在深入探讨森林固碳潜力,面向国家提高碳汇需求等方面略显不足。此外,由于对森林地下部分的收获非常困难,大部分生物量方程仅仅估算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的估算一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缺乏准确的实测数据及有效的估算方法。 Fang 等以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为基础,建立了我国21 个树种的材积生物量转换参数来估算全国森林生物量。不少研究表明,以5 年为复查周期的森林资源清查资料能很好地反映森林生物量的动态变化。尽管如此,以往关于生物量的研究归纳起来存在如下不足: ①在地下部分难以直接测定获取的情况下,采用根冠比粗略推算地下生物量的方法可能存在误差传递问题,而且这种方法与通过拟合根系与胸径或树高的异速生长方程估算地下生物量的方法相比,哪种方法更准确,没有明确研究。 ②已有的生物量模型大多针对某一特定地区或特定森林类型,是否能拓展用于更大区域范围或其他不同的森林类型尚未有研究验证。 ③我国森林类型和树种十分丰富,即使在同属内也有多个甚至几十个种类,针对某一树种建立的生物量方程能否推广到属内其他树种也没有研究验证。 ④对于天然林,由于大径级(胸径50 cm)个体样木生物量实测数据难于获取,基于中小径级个体建立的估算方程在估算大径级树木生物量时可能产生偏差甚至错误。 ⑤研究方法、建模方法的不统一,导致模型估算结果难以进行比较。 森林生物量及生产力大小是评价森林碳循环贡献的基础,森林生物量约50%以碳形式储存,碳交易、森林生物能源的收获管理也是要通过准确预测生物量来实现的。通常,生物量可以通过树木材积(或蓄积)乘以木材密度进行估算得到。但在实践中,为了简便和提高估计精度,常常通过建立整株树木或不同器官生物量与胸径(D)、树高(H)或D2H 等测树因子之间的异速生长模型来估算生物量。这种方法是学术界认可且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的生物量估算方法。 然而,基于单个研究点或局部研究区域建立的生物量方程的样本数量有限,当这些方程用于对研究地以外的其他区域或不同种类和不同径级大小树木的生物量估算时,估算精度可能下降。我国地域、气候跨度大,树种丰富,森林类型、结构多样而复杂,区域经营管理水平不均衡。因此,基于全国样地尺度上标准木大样本实测数据资料开展森林生物量的监测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进一步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优势树种建立的生物量方程将成为提高我国森林碳储量估算精度的关键依据和重要途径。 由此可见,我国基于林木和林分水平的生物量方程研究最多,资料积累得最丰富,但关于跨区域大尺度和复杂多样的树种的生物量方程的资料是相对缺乏的,故本研究将重点针对大尺度和不同树种的生物量估算方程进行研究。 本文摘编自周国逸、尹光彩、唐旭利等著《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生物量方程》绪论部分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生物量方程》 作者: 周国逸 尹光彩 唐旭利  等 责任编辑:王静 李迪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6 ISBN:978-7-5088-5392-5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生物量方程》 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丛书”的一个分册,根据全国7800 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样地的野外实测数据,对收集到的国内已发表的生物量方程进行赋值,并运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对文献中方程进行迭代优化,拟合出涵盖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国两种尺度优势树种[ W=aD b 和W=a(D 2 H) b ]的生物量方程,并运用样地标准木实测数据对各类方程进行检验,估算误差在10%以内。本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科学地运用统一的方法构建森林生物量估算方程的著作。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6936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衷更博?喜欢自拍?也许是自恋型人格在影响着你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8-10-29 16:12
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平常事件,像在与别人的争论中,迫切地希望打败对方,以证明自己是对的,都是由小我对死亡的恐惧引起的。如果你以你的观点自居,把你的观点等同于你的“我”,当你错的时候,你这种以思维为基础的自我感就会严重受到死亡的威胁。所以你的小我不能承认错误,错误就等于小我的死亡。 ——埃克哈特·托利 认识“自恋” 自恋,从其字面意思来看就是自我爱恋、自我钦羡。然而,这个词所传递的含义又不同于日常所说的“自爱”“自尊”等。Ellis 最早使用“自恋”一词来描述临床上的一种行为表现,即个体仅对自己产生关注而对异性缺乏兴趣。 图片来源丨Unsplash 1914年,弗洛伊德在其《论自恋》一文中首次系统地解释了自恋的起源、本质、表现和影响,他将自恋区分为原发性自恋和继发性自恋。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幼儿最初将力比多倾注在自己身上,此时幼儿尚未把自己和母亲区分开,这种力比多的自我投注即原发性自恋;当幼儿辨认出自我以外的客体后,母亲作为第一抚养者便成为幼儿的力比多的投注对象。弗洛伊德认为,自恋是一个正常的性心理发展阶段,健康心理发展都是从力比多投向自己过渡到投向客体。然而,当这种外在客体投射的过程遭遇挫折时,力比多只能折返投向自身,幼儿就会处于继发性自恋状态,即病理性自恋。这种自恋者视自己为爱的对象,并表现出两种特点:妄自尊大;转移自己对外部世界的兴趣。这意味着他将全神贯注于自身,无法和真实的外在他人建立爱的亲密关系。在临床治疗情境中,自恋者难以产生移情,而移情是治疗产生疗效的必要条件。据此,弗洛伊德认为,具有自恋障碍的人是不能被分析的。 客观地讲,早期针对自恋的研究大多基于精神分析理论框架,将其视作一种心理障碍来审视和治疗,属于比较典型的临床研究。然而,自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诞生之日起,批评之声就不绝于耳,不断有研究者对自恋的产生、发展及治疗提出新的观点。尤其是进入20 世纪后半叶,随着自恋研究的深入及其测量工具的诞生,对自恋的研究重心逐渐从临床领域过渡到非临床领域,自恋这一心理现象得到了诸多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时至今日,自恋尚无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和可操作的定义。临床心理学家将自恋看作一种人格障碍,并将其描述为无论在幻想还是现实的情况下,均会出现的一种浮夸行为,自恋者需要来自外界的赞美,但对他人缺乏同理心;而在非临床意义上,自恋则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个性品质,表现为过分自信并沉迷于自身形象(真实的或想象的),夸大自身的重要性,且具有明显的优越感与特权感。 人为什么会“自恋”? 要探讨自恋这一话题,首先要明确“自恋”与“自我”的关系。“自我”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大量研究结果证明,心理学最终无法绕过这个具有很高描述力、解释力与预测力的概念。心理学自独立至20世纪上半叶,在经历了“意识—行为”的分裂与对抗之后,最终无法放弃看似具有浓厚现象学色彩的“自我”,于20 世纪后期掀起了研究“自我”的热潮,心理学各分支领域均以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切入对“自我”的剖析和建构,试图逼近人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我是谁?” 近年来,心理学界围绕“自我”涌现了大量的概念及相关研究,如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提升、自我效能、自我意识、自我同一性、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决定、自我设障等。自恋也属于“自我”研究的一个领域。从1914 年弗洛伊德(Freud)最早涉足自恋这一领域以来,自恋的研究历史已逾百年。 图片来源丨Pixabay 早期的自恋研究主要将其视为一种具有临床意义的人格障碍。美国精神医学学会于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SM-Ⅲ)中首次将自恋型人格障碍确立为独立的人格障碍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与相应测量工具的开发,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家发现,自恋是一种存在于正常人群的普遍现象。进入21 世纪后,作为一种非临床意义的人格特质,自恋褪去了人格障碍的色彩,被用于对正常人群的行为描述中,关于自恋的测量学研究、行为实验研究大量出现在各种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专业期刊上。自此,自恋的结构及功能日益得到广泛而深入的探索。 目前,关于自恋的主流定义多视其为情绪性的人格特质,顾名思义,自恋即自我爱恋,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看,自恋即情感于自身的过度投放,表现为一种过度积极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综合体,共同传递着夸张、重要和独特的自我概念。也就是说,自恋者并非真的在各方面均优于他人,其核心特征在于他们强烈地希望自己能够在人群中独占鳌头。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本文是在两个层面上使用“自恋”一词:一是将其作为一种具有临床意义的人格障碍来看,通常会表述为“自恋型人格障碍”;二是将其作为一种正常的人格特质来看,即所有人都会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的“特质自恋”,从这个层面来讲,当本文中涉及“自恋”或“自恋者”时,其操作性定义是指在自陈性自恋人格问卷上得分相对较高的个体或群体。 学术研究总是现实需求的一种反映,“自恋”在学术圈中的重生必定反映出该心理行为现象具有较强的现实社会意义。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文化为个体如何诠释自我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乃文化心理学的核心主张之一。一般来说,自恋与个体主义文化相关,是资本主义的一种心理产物。事实上,对自我过度关注的文化并非始于今日,它不过是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社会心理发展趋势的一种表征。早在1979 年,美国著名历史学家Lasch 就出版了《自恋主义文化:心理危机时代的美国生活》一书,对笼罩着现代社会的自恋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它对我们理解今日中国的文化生态颇有助益。 在Lasch 看来,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病态形式,并用夸张的方式表达出其内在的性格结构。如果说在19 世纪,资产阶级在其上升阶段对资本原始积累的狂热追求,使得物质占有欲、疯狂的工作热情以及性压抑等特质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心理结构,并在临床上表现为大量出现的偏执狂、癔症等症状,那么到了20 世纪中后期,伴随着录音机、照相机以及电视等现代媒介的出现,现代生活带上了一个巨大回音室或一间满是镜子的大厅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形象的泛滥损害了现代人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能力,使他们对自我的感觉依赖于自我形象的消费,并把外部世界理解为自我的反映,因而他们再也不会对外界事物产生丝毫的兴趣。于是在精神病理学上,自恋取代了癔症,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最为常见的病症。因此,与东方文化相比,西方文化下社会成员表现出更高的自恋水平。 然而,社会心理学家和跨文化心理学家认为,随着一个社会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与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其文化的个体主义倾向必将日趋明显,而个体主义文化的重要心理产物便是自恋。在经历了多年经济高速增长之后,相较于过去,社会财富的积累使我国物质文明发展水平出现了明显的提升,而经济社会的发展效应必然会在心理行为层面得到展示与体现。已有研究表明,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中国人反而比个体主义文化下的美国人更为自恋,美国大学生的自恋水平显著低于中国大学生。尽管这些研究结论的效度仍需进一步证实,但随着中国声音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响亮,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对自恋的探索与考察已然拉开序幕。 图片来源丨Pexels 与此同时,网络时代造就了“个人的狂欢”,博客、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QQ、微信等诸多中外社交媒体为个体的自我展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可能,自拍、自书甚至自黑都彰显了“个人的与众不同”,精英时代的独领风骚已演变为草根时代的自爱自恋——以至于牛津词典将自拍列为2013 年度的“最热门词语”。 美国的马克·鲍尔莱恩在名为《最愚蠢的一代》的畅销书中痛斥Facebook 和IM(即时通信)等电信交互方式让整整一代年轻人变得浅薄、愚蠢,使美国社会处在“黑暗、无知的时代”。在一次接受《三联生活周刊》的采访中,他甚至不无痛惜地表示:“我不明白一个人为什么对自己的照片那么着迷,我不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一个关于自己的博客……社交网络的交流仅仅发生在年轻人之间,所以它很难让你有什么进步,更好的词语、新奇的句法、机智的风格、复杂的想法……它只让你保持在青春期水平。”有趣的是,如果我们把人们每天面对的屏幕理解为“屏”与“幕”,那么它一方面将人们的各种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发挥着“屏”的功能;另一方面又是一道阻隔他们与外部世界产生真实联系的“幕”,让每个人都成了临水照镜的Narcissus。在这个意义上,时代的症结或许并不像马克· 鲍尔莱恩所言的那样,是年轻人对于知识的渴望已经衰竭,而是人们已经不再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总是陶醉在对自我形象的塑造之中。 初步诊断小常识: 我是不是 自恋型人格障碍? 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他人赞扬并缺乏同感;起自早期成年时,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为下列5 项以上: ①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例如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的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优胜者); ②幻想无限成功、权力、光辉、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先占观念; ③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特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高地位的人(或机构)所了解或与之交往; ④要求过分的赞美; ⑤有一种权利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优待或他人自动顺从他的期望; ⑥在人际关系上是剥削他人,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他人; ⑦缺乏共情,不愿识别或认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⑧常常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妒忌自己; ⑨表现为高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资料来源: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2014.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5 版. 张道龙,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文摘编自何宁著《解读自恋:来自心理学的研究证据》第一章及第三章部分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解读自恋:来自心理学的研究证据》 作者: 何宁 责任编辑:付艳 崔文燕 柴江霞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9 ISBN:978-7-03-058786-2 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富足,我国文化中的个体主义倾向日趋明显,而其重要的社会心理产物便是自恋。 《解读自恋:来自心理学的研究证据》 从心理学视角解读了自恋的中西方文化起源,整理和比较了不同自恋人格类型的行为表现与核心特征,详细介绍了自恋者在人际关系、亲社会行为等领域的人际交往特征及其内在认知情感加工机制,分析了自恋者决策的特征、理论及具体表现,阐释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及作用原理,并阐述了自恋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393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18年9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8-10-22 15:49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2018年9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2018年9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电工基础 49.8 席志红,李万臣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7-Aug-18 2 高等数学(上) 54 朱玉灿 大学教材 数学 30-Aug-18 3 高等代数 54 刘丽,韩本三 大学教材 数学 31-Aug-18 4 大学数学(上、下册) 66 贾丽丽朴丽莎 大学教材 数学 28-Aug-18 5 科技文献检索实用教程(本科) 46 邓要武,励燕飞,康延兴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8-Aug-18 6 幼儿园环境设计的整合与创建 58 吕袁媛,华丽,王玉月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8-Aug-18 7 新大学化学(第四版) 58 周伟红,曲保中 大学教材 化学 27-Aug-18 8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第二版) 49 胡志强,宋修艳,辛飞飞等 大学教辅 化学 31-Aug-18 9 有机化学(第二版) 79 于跃芹,刘永军 本科教材 化学 27-Aug-18 10 精细化工工艺学 59 陈立功,冯亚青 大学教材 化学 27-Aug-18 11 高等数学(第四版) 59 方桂英,崔克俭 大学教材 数学 27-Aug-18 12 高等数学(下册)(含练习册) 42 高洁,唐春艳 大学教材 数学 28-Aug-18 13 高等数学(上册)(含练习册) 52 高洁,郭夕敬 大学教材 数学 28-Aug-18 14 数学实践与建模 26 刘法贵 大学教材 数学 27-Aug-18 15 高等数学(经管类) 54 范益政,郑婷婷,陈华友 大学教材 数学 29-Aug-18 16 智能材料的马氏体相变与马氏体 120 万见峰 专著 材料科学 30-Aug-18 17 创业与企业经营 45 周荣辅,王玖河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31-Aug-18 18 制造业运营管理决策优化问题研究 150 镇璐 专著 经济管理 27-Aug-18 19 系统性金融风险与金融稳定性计量研究 188 陈守东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3-Aug-18 20 盐湖科学概论(中、英文版) 248 郑绵平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7-Aug-18 21 中国主要粮食基地地下水保障能力与评价理论方法 358 张光辉等 专著 农林 27-Aug-18 22 科学第一课 88 潘建伟 基础理论 语言、教育 30-Aug-18 23 中国棕榈藤手册(英文版) 268 江泽慧,王慷林 专著 生物科学 23-Aug-18 24 山地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 99 张洪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9-Aug-18 25 生命的回眸:我眼中的医学大家与经典名作 68 游苏宁 科普 西医 31-Aug-18 26 中国基础研究竞争力报告2018 98 钟永恒,王辉,刘佳,等 专著 语言、教育 30-Aug-18 27 智慧水务研究与实践 217 廖正伟胡彦华丁陈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Aug-18 28 乙酰丙酸化学与技术 138 林鹿等 专著 化学 30-Aug-18 29 多孔介质油气藏岩石表面双疏性理论基础(英文版) 198 蒋官澄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3-Aug-18 30 基础护理 65 付能荣 高职教材 西医 30-Aug-18 31 高等数学(第三版) 48 王小平 高职教材 西医 22-Aug-18 32 中原地区早期城市综合研究 148 张国硕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Aug-18 33 山西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搬迁保护 198 山西博物院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7-Aug-18 34 太赫兹波调控 148 李九生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Aug-18 35 系统解剖学实训指导 59.8 李文春陈龙菊 大学教材 西医 28-Aug-18 36 医用高等数学学习指导 48 姚莉,罗亚玲,梁波 大学教材 西医 27-Aug-18 37 有机化学实验第3版 25 王书华 大学教材 化学 28-Aug-18 38 大学化学学习指导与例题解析 39.8 李银环,张雯 大学教材 化学 28-Aug-18 39 实用骨科影像学(原书第6版) 498 (美)AdamGreenspan等编著;白荣杰等译 专著 西医 28-Aug-18 40 肿瘤靶向治疗药物与临床应用 150 董坚 专著 西医 30-Aug-18 41 痴呆中西医治疗 128 乐卫东,陈立典 专著 中医 30-Aug-18 42 物理化学性血液损伤基础与临床 178 姜恩海等 专著 西医 30-Aug-18 43 王永炎先生年谱 398 张志斌,王燕平,张华敏 专著 中医 24-Aug-18 44 点集匹配算法及应用研究 60 马佳义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Aug-18 45 导航概论 65 卞鸿巍等 研究生教材 计算机、通信 3-Aug-18 46 食品机械与设备(第二版) 46 马荣朝,杨晓清 大学教材 农林 22-Aug-18 47 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研究 79 张目,李伟 专著 地球科学 22-Aug-18 48 贵州绿色发展的减贫机制与路径研究 150 王超,肖小虹 专著 经济管理 14-Aug-18 49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产业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90 王超,吴倩,王志章 专著 经济管理 14-Aug-18 50 鄱阳湖水环境与水生态 99 王晓龙吴召仕刘霞蔡永久 专著 地球科学 27-Aug-18 51 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方法 88 张中月 专著 语言、教育 31-Aug-18 52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90 马彩虹 专著 经济管理 31-Aug-18 53 科学抗衰老 56 (德)贝恩特·克莱因讷-贡克著;杨梅等译 科普 西医 3-Sep-18 54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第二版) 29 徐久成,王岁花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5-Sep-18 55 科学技术概论 49 尹显明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5-Sep-18 56 工程实训教程 49.8 刘念聪,董晏伟,周俊波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5-Sep-18 57 大学生军事理论教程(第二版) 39 潘成清,陈进,李伟 大学教材 军事 5-Sep-18 58 高等数学(上册) 52.5 常建明,李上钊,唐志强 大学教材 数学 6-Sep-18 59 微积分(一) 45 万建香,邹玉仁,严淑梅 大学教材 数学 5-Sep-18 6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二版) 57.5 张爱武 大学教材 数学 5-Sep-18 61 应用统计学 49 王生喜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7-Sep-18 62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 59 李文昊,郑艳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30-Aug-18 63 大学化学实验 49 郑阿群,孙杨 大学教材 化学 3-Sep-18 6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39 范益政,郑婷婷,陈华友 大学教材 数学 5-Sep-18 65 信号完整性导论 298 阎照文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4-Sep-18 66 新编大学生军事理论教程 48 罗蕊,邹星庐,门传开 大学教材 军事 5-Sep-18 67 财政学(第三版) 56 王曙光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5-Sep-18 68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浙江故事 108 沈国明等 专著 经济管理 3-Sep-18 69 化合物嗅觉阈值汇编(原书第二版) 198 (荷)里奥·范海默特著;李智宇等译 基本资料 化学 4-Sep-18 70 黑河市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 298 赵文阁 专著 生物科学 30-Aug-18 71 数学思维 49 未来论坛 科普 数学 6-Sep-18 72 探索人工智能Ⅰ·趋势解析 49 未来论坛 科普 计算机、通信 6-Sep-18 73 神奇的量子世界 49 未来论坛 科普 物理(力学) 6-Sep-18 74 聆听宇宙的声音 49 未来论坛 科普 物理(力学) 6-Sep-18 75 未来与生命Ⅰ·生物前沿的探讨 49 未来论坛 科普 生物科学 6-Sep-18 76 探索人工智能Ⅱ·交叉应用 49 未来论坛 科普 计算机、通信 6-Sep-18 77 未来与生命Ⅱ·医学前沿的探索 49 未来论坛 科普 西医 6-Sep-18 78 俄罗斯面向2030年的科技预见 128 (俄)列昂尼德.戈赫贝格主编;李梦男等译 综述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Sep-18 79 冰冻圈科学概论(修订版) 98 秦大河 专著 地球科学 5-Sep-18 80 一带一路港口城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99 侯西勇,宋洋,徐新良 专著 地球科学 27-Aug-18 81 地理的故事 48 杨天林 科普 地球科学 7-Sep-18 82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815 李陈奇 报告类 历史地理、考古 4-Sep-18 83 永顺老司城遗址出土动物遗存 358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Aug-18 84 郑州大师姑城址研究 98 李锋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Sep-18 85 药理学实验教程(第2版) 35 闵清 大学教材 西医 5-Sep-18 86 奈特绘图版医学全集第8卷:心血管系统(原书第2版) 120 (美)奈特等主编;郑金刚等译 专著 西医 3-Sep-18 87 先天性心脏病超声精细讲解-切面解剖、血流动力学荷诊断详要(中文翻译版) 149 (日)里见元义著;王建华等译 专著 西医 3-Sep-18 88 心脏超声精细讲解-切面解剖、扫查方法与疾病解读(中文翻译修订版) 99 (日)中村宪司著;袁丽君等译 专著 西医 3-Sep-18 89 妇科肿瘤诊疗新进展(第3版) 128 刘琦 专著 西医 4-Sep-18 90 腹部疑难病例影像解析 120 王红 专著 西医 3-Sep-18 91 红斑狼疮临床解疑(第二版) 35 孙乐栋,刘娟 专著 西医 4-Sep-18 92 药,你用对了吗——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用药 30 居靖 生活健康 西医 24-Aug-18 93 环境土壤学(第三版) 89 陈怀满 大学教材 资源环境 30-Aug-18 94 中药药剂学实验(双语版) 40 冯年平,吴子梅 大学教材 中医 27-Aug-18 95 高等数学(上册) 48 王红,杨策平 大学教材 数学 30-Aug-18 96 高等数学(下册) 50 王红,杨策平 大学教材 数学 30-Aug-18 97 线性代数 42 朱玲,杨策平 大学教材 数学 30-Aug-18 98 微积分 56 朱长青,王红 大学教材 数学 30-Aug-18 99 公路路基动力响应及动力学设计方法 78 卢正,姚海林 专著 交通运输 24-Aug-18 100 武汉地区气溶胶组分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68 赵锦慧 专著 资源环境 3-Sep-18 101 非常规油气开发 68 郭肖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2-Aug-18 102 基于能值理论的区域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69 赵春容 专著 土木、建筑 17-Aug-18 103 互联网+文化创意类产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 49 汤敏等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7-Aug-18 104 云南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域划分 68 李乡旺,陆素娟 专著 农林 20-Aug-18 105 四川白河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118 袁施彬 专著 资源环境 17-Aug-18 106 极化SAR土地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与应用 128 尤淑撑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0-Aug-18 107 建筑景观地貌学 78 王红 专著 地球科学 22-Aug-18 108 高等数学解析教程 38 常有礼 大学教材 数学 20-Aug-18 109 人工林的生态环境效应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以云南桉树引种区为例 110 赵筱青,易琦 专著 资源环境 29-Aug-18 110 云南油茶 120 石卓功 专著 农林 17-Aug-18 111 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态智慧与环境保护案例汇编 68 熊华斌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2-Aug-18 112 岷江上游生态足迹分析与人居环境优化研究 100 赵兵 专著 资源环境 22-Aug-18 113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2016) 598 彭广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3-Sep-18 114 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特性及营养物作用机制 95 陈荣,吴鹍,李倩 专著 资源环境 6-Sep-18 115 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版) 43 徐久成,王岁花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1-Sep-18 116 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业指导 36 刘建华张卫健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4-Sep-18 117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42 刘建华张卫健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4-Sep-18 118 大学物理实验教程 43 郦文忠,张宁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2-Sep-18 119 向量分析与场论、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复习与提高 35 李景和,吴梦虹 大学教辅 数学 11-Sep-18 120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34 徐勇,李景和,张相梅 大学教材 数学 13-Sep-18 121 高等数学基础同步训练 39 刘满等 大学教辅 数学 12-Sep-18 122 预算会计 49 林文,李益兰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3-Sep-18 123 高山峡谷区1:50000填图方法指南 118 辜平阳等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10-Sep-18 124 生物医用高分子 148 陈学思,陈红 专著 化学 11-Sep-18 125 海底构造系统(下册) 258 李三忠,索艳慧,刘博 专著 地球科学 10-Sep-18 126 辽河流域水生态功能区 380 孔维静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0-Sep-18 127 珊瑚礁科学概论 398 余克服 专著 地球科学 10-Sep-18 128 硒:分子生物学与人体健康(原书第四版) 380 (美)多尔夫L.哈特菲尔德等主编;雷新根等译 专著 生物科学 7-Sep-18 129 蓝碳行动在中国 128 焦念志 专著 地球科学 7-Sep-18 130 中国传统经济数学要籍解题 79 吕变庭,马晴晴,吴常富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0-Sep-18 131 丝绸之路考古(第2辑) 158 罗丰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2-Sep-18 132 新建成都至都江堰快速铁路考古发掘报告集 298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础理论 历史地理、考古 10-Sep-18 133 边疆考古研究(第23辑) 15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创新中心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2-Sep-18 134 山西珍贵文物档案1 300 山西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6-Sep-18 135 市场的双边结构仿真 99 郑文,李亚鹏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1-Sep-18 136 基础神经科学教程(第2版) 99 薛一雪 大学教材 西医 11-Sep-18 137 Enface-OCT及Angio-OCT技术与mGCC相关病变临床病例应用思考 398 孙心铨 研究生教材 西医 14-Sep-18 138 临床皮肤科学 198 吴志华 专著 西医 12-Sep-18 139 心血管病新药与临床应用 198 樊朝美 专著 西医 7-Sep-18 140 生物医学人类学 238 席焕久 专著 生物科学 11-Sep-18 141 2019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考前冲刺必做 3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10-Sep-18 142 2018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模拟试卷及解析 5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10-Sep-18 143 颈椎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69 郝延科,王晓英,崔凯莹 专著 中西医结合 10-Sep-18 144 腹部超声精细讲解-切面解剖、扫描方法与疾病解读(中文翻译)(原书第3版) 159 (日)辻本文雄著;王建华等译 专著 西医 10-Sep-18 145 药物使用精要 120 余传隆等 专业工具书 西医 7-Sep-18 146 第十一届世界矿山通风大会论文集(英文版) 358 常心坦 论文集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4-Sep-18 147 古城新迹——2017全国建筑学专业六校联合毕业设计作品集 198 胡莹,王孟永 专著 土木、建筑 10-Sep-18 148 护理学专业英语 30 祝娉婷 高职教材 西医 7-Sep-18 149 明明白白看高血压 20 陈建华,朱彦琪 科普 西医 7-Sep-18 150 郑润杰骨伤科学术经验集 88 郑润杰 专著 中医 6-Sep-18 151 大学体育理论与实践教程(第四版) 49.8 罗林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0-Sep-18 152 高校国防教育教程 32 黄居源,申钊,尚金钊 大学教材 军事 18-Sep-18 153 大学体育教程 39.9 赵禹,付春香,赵森泉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7-Sep-18 15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48 张师贤 大学教材 数学 19-Sep-18 155 文献信息检索与案例分析(学术硕士分册) 55 王瑜,张丽英,高彦静 研究生教材 语言、教育 17-Sep-18 156 高等数学基础 59 王立冬等 大学教材 数学 17-Sep-18 157 特定化合物稳定同位素分析 138 (德)迈克·约赫曼等著;冒德寿等译 专著 化学 18-Sep-18 158 页岩气基础研究 298 (澳)雷扎雷泽著;董大忠等译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Sep-18 159 戈壁荒漠覆盖区1:50000填图方法指南 188 王国灿等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18-Sep-18 160 长三角平原区1:50000填图方法指南 138 李向前等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18-Sep-18 161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增汇技术途径及其潜力分析 220 于贵瑞,赵新全,刘国华 专著 资源环境 20-Sep-18 162 海底构造系统(上册) 238 李三忠,索艳慧,刘博 专著 地球科学 19-Sep-18 163 团头鲂种质资源与育种 198 王卫民,高泽霞,刘红等 专著 农林 18-Sep-18 164 长安学研究文献汇刊考古编金石卷(第五辑) 389 贾二强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3-Sep-18 165 虚拟电厂——能源互联网的终极组态 168 艾芊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1-Sep-18 166 医用高等数学 49.8 邓平基刘春景 大学教材 数学 20-Sep-18 167 司法鉴定经典案例第一辑 168 霍家润,陈新山 专著 西医 19-Sep-18 168 循环肿瘤细胞: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中文翻译版) 128 (美)科特(RichardJ.Cote)等主编;刘毅译 专著 西医 20-Sep-18 169 失能老人照护学 38 孙乐栋,李颖奕,刘娟 专著 西医 14-Sep-18 170 临床检验标本采集与质量控制 112 闵迅,黄健,杨艳 专著 西医 17-Sep-18 171 国外新药速览 398 白秋江等 专业工具书 西医 18-Sep-18 172 地球与生命 58 《科学世界》编辑部 科普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8-Sep-18 173 大学英语四级听力专项强化教程 45 何春梅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9-Aug-18 174 文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 35 李奋生,许传新,陈多闻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6-Sep-18 175 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 65 邓崧 专著 社会科学 6-Sep-18 176 页岩气低成本高效钻完井基础研究与应用 258 刘向君,梁利喜,熊健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6-Sep-18 177 列车-轨道-路基系统动力学 138 赵坪锐,刘学毅 大学教材 交通运输 22-Aug-18 178 列车-结构耦合作用的随机振动分析方法 136 赵岩,张亚辉,林家浩 专著 交通运输 21-Sep-18 179 大数据分析基础:概念、技术、方法和商务(英文版) 219 李刚民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9-Sep-18 180 静脉信息编码与辨识 129 王军,王国庆,李明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9-Sep-18 181 膨胀土特性与边坡稳定 89 殷宗泽,袁俊平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9-Sep-18 182 蓝藻水华对湖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99 李化炳 专著 生物科学 20-Sep-18 183 分子标志物质量色谱图集 168 王培荣等 专业工具书 地球科学 24-Aug-18 184 非一致性水文概率分布估计理论和方法 148 熊立华,郭生练,江聪 专著 资源环境 10-Sep-18 185 湖北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报告(2016) 68 邱秋 专著 资源环境 10-Sep-18 186 智能仪器设计与实践 90 张家田 专著 机械、自动化 19-Sep-18 187 高频段大型反射面天线热变形补偿技术 120 王从思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1-Sep-18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2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致压力山大的你:三种方式有效减压,别让压力绑架你的快乐!
sciencepress 2018-10-22 15:19
人类奋斗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幸福,但对于很多人而言,幸福似乎可望而不可即。其实幸福离我们并不远,只要我们调整好心态。 何为心态?心态就是对待事物的态度,犹如一种持续的惯性,导向一个方向,或光明或黑暗,或康庄大道或羊肠小道。拥有积极心态的人,内心阳光满满,能驱离心中的雾霾,让心灵得以放松与感动。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切实感受到种种压力如影随形。压力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对待压力。 也许压力正是生活的意义所在 这是一个压力时代,你有压力,我也有压力。有人被压力压垮,有人因压力不快乐……但同时,人无压力轻飘飘,没有压力的生活毫无意义。因此,关键不在于是否有压力,而在于学会更好地应对压力,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 我能承受多大压力? 人的一生,从出生到终老,可以说压力如影随形,只是压力的来源与形式各不相同。胎儿在子宫内成长发育,也要承受四面八方的压力。自然分娩时通过狭窄的产道,更是一个经受巨大压力的过程。生活中,经常有人抱怨“鸭梨山大”,在重压之下甚至有些人会做出害人害己的极端事件。那么,人究竟能承受多大的压力呢? 某生物研究所曾做过一个有意思的实验。实验人员用很多铁圈将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观察当南瓜逐渐长大时,对这个铁圈产生的压力有多大。他们预测南瓜最多能承受大约500 磅的压力。第一个月,南瓜承受了500 磅的压力;到第二个月,南瓜承受了1000磅的压力;当它承受2000 磅压力时,实验人员必须对铁圈加固,以防止南瓜将铁圈撑开。实验结束时,整个南瓜承受超过了5000 磅的压力后瓜皮才产生破裂。但当实验人员打开南瓜后,发现它已经无法食用,原来为了想要突破包围它的铁圈,南瓜里面长满了坚韧牢固的层层纤维。同时,为了吸收充分的养分突破限制它成长的铁圈,南瓜的根部延展超过了2.4 米,所有根往不同方向全方位地伸展,最后这个南瓜独自控制了整个花园的土壤与资源。 人如同这个南瓜,压力过大时南瓜即使长成也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心理学研究发现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也表明,压力与工作绩效之间是倒U 形曲线关系,且随工作任务难度而变化。对于简单的任务,较大的压力能激发出更优绩效;而对于有难度的任务,较小的压力才能激发出更优绩效;中等难度的任务则需要中等压力才能激发出更优绩效。因此我们需要了解自己所能承受的压力范围,而且要根据当前任务的难度调整自己的压力水平。 心理学认为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有舒适区、延展区和恐慌区三个阶段。舒适区是我们熟悉的环境或情境,处于其中我们感觉很舒适、压力很小,但学到的东西也少,进步缓慢。恐慌区是对我们来说很有挑战的环境或事件,让我们感觉紧张、恐惧、不堪重负。比如在公共场合演讲、从事危险的极限运动。延展区则是我们很少接触甚至从未涉足的领域,既有一定挑战,又能获得成长。比如换到一个新的环境生活、接触其他专业的书籍。要获得成长,我们需要不断延展舒适区,逐渐进入延展区甚至恐慌区,形成新的舒适点。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让自己承受的压力螺旋上升。 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你的舒适区就延展到更多领域了,让自己感觉快乐的事情也就更多了。 智慧化解压力 除了了解自己所能承受的压力范围,我们还要学会更好地应对压力,化解已经存在的压力,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塑造积极思维模式 我们对压力事件的认知评价,即态度和看法直接影响我们体验到的压力强度及我们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因此,在压力的应对中,学会调整认知、塑造积极思维十分重要。 首先,要改变消极的、不合理的认知信念。当处于压力中时,我们对压力事件、自己能否应对该压力事件等会形成一定的认识或信念。受一些认知偏差的影响,有些人很容易将事件解释为灾难性、威胁性的。比如,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让人在压力事件之后只会想到消极方面,如“我从来没干成过一件事”“我总是失败”;灾难化的认知偏差让人将压力的结果视为糟糕透顶、无法接受的,如“如果这次考试我没有通过,就糟了”“如果发不了论文,我就没办法毕业,以后的人生就没有希望了”;情绪化推理,将自己的感觉当成客观事实,认为自己的消极情绪必然反映了事件的真实情况,如“我这么紧张,这次考试肯定完蛋了”“我心慌,一定有什么不对的事情发生”;绝对化倾向,如“我绝对不能有任何差错”“我必须取得成功”等。这些扭曲的认知会引发焦虑、沮丧、无助等负性情绪,加重我们的压力感。因此,要学会从这种有偏差的思维怪圈中走出来,更理性、客观地看待压力事件。 其次,要学会从积极角度看待压力事件。同样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对它的认知就不一样。以失恋为例,从一个角度看,失恋是一件负性事件,它带给我们的是不舒适和消极情绪。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从失恋中我们可以学会一些知识或道理。比如,自己的恋爱模式是什么样的,自己的恋爱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异性是适合自己的对象?当我们能对失恋进行深刻反思和反省时,我们就能以更好的状态应对下一段感情。因此,任何事情都有积极的一面,如果我们能学会从积极角度看待问题,塑造阳光思维,那么,许多压力对于我们来说就具有动力的作用。 培养健康的行为方式 行为是压力应对中的关键要素。同样一个压力事件,以有效的行为应对,压力可能就迎刃而解甚至转变为行为动力;如果应对不力或不当,可能会衍生新的压力,雪上加霜。因此,面对压力,不仅要学会从积极角度看待,还要学会积极有效地应对。 首先要做到不回避压力事件。拖延、遗忘、转移注意力、否认事件的存在等都是一种回避。回避不仅无益于问题解决和压力的解除,还会使原有的问题因累积而恶化或扩散,压力越来越大。 其次要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资源。办法总比问题多,任何问题都有解决办法,而且不止一种办法。面对压力事件,我们需要在充分了解和研判的基础上,寻求可利用的资源,确定解决办法,并采取措施防范或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这种行为模式不仅有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也能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掌控感。压力事件之所以让我们体验到压力,主要是这些事件超出了我们当前的应对能力或心理负荷,我们感觉到自己无法掌控自己,而是被另外的力量主导和决定。主动寻求问题解决能帮助我们重拾掌控感,继而激发我们的斗志和潜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最后要学会自我放松,这有助于我们以更好的状态应对压力事件。放松的方式有多种,可以通过呼吸调整或肌肉放松达到身体的放松,也可以在音乐、意象等引导下获得放松,还可以通过冥想、瑜伽、体育锻炼等途径达到放松。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这对于我们缓解压力大有裨益。 寻求社会支持 压力事件往往是超出我们应对能力的事件,因此面对压力,我们会感到脆弱、无助、孤独等。社会支持不仅能抚慰我们的心灵,还能增强我们的力量感和应对信心。因此,当个人面对巨大压力时,要善于主动寻求各种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可以是物质上的援助。比如,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国家为贫困大学生完成大学学业提供了助学贷款、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的经济资助,但在得到这些资助之前,需要贫困大学生主动进行申请。但有的贫困大学生却因不愿让老师和同学了解自己的家境而拒绝申请,选择独自承担经济压力或通过高强度的社会兼职缓解经济压力。 社会支持也可以是心理上的支持。面对压力事件,心理上感到不堪重负的时候,我们可以向家人、朋友等倾诉,获得心理抚慰和精神鼓励。社会支持还可以是信息、建议上的支持。面对压力事件,我们可以向朋友、爱人、师长、父母、或其他长辈寻求建议和意见,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和建议不仅有助于增强我们应对压力的信心,也能为我们的问题解决提供许多有用的指导。 本文摘编自宁维卫主编《积极与幸福心理学》第三章,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积极与幸福心理学》 宁维卫 主编 责任编辑:任俊红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6 ISBN:978-7-03-057886-0 个人奋斗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幸福,但对于很多人而言,幸福似乎可望而不可即。其实幸福离我们很“近”,只要我们学会改变,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 《积极与幸福心理学》 将帮助每一个寻求幸福的人,在面临压力时,学会调整心态,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确立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充分挖掘心理潜力,改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实现积极的人生价值。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21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的起源真的是猿猴吗?
sciencepress 2018-10-9 14:24
初 遇 长期以来世界各民族和地区文化都曾认为人类是超越生命接近神灵而存在的。关于“人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圣经》《埃及神话》或“女娲造人”等传统解释把人作为神灵化身。直到最近,人们才开始理性地考虑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1859 年,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出版的《物种起源》,解释了生物适应、多样性、类似、差异、地理分布模式、生物间竞争与合作、拟态等很多曾难以理解的生物学现象,推动了生物学革命。达尔文在1871 年《人类起源与性选择》和1872 年《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两本书中进一步明确地指出人类可能起源于某种猿猴。 1863 年,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在《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中指出人类与猿猴的近似性不仅表现在解剖学特征,而且在行为、心理、模仿注视、记忆、想象、推理、工具使用、武器使用、语言、自我意识、审美等方面,两者都具有类似之处(赫胥黎,2010)。该书预测人类祖先最初应该出现于非洲。1924 年,雷蒙德·达特(Raymond Dart ,1893—1988)在南非发现的250 万年前的汤恩小孩化石证实了这一预言。人类学与灵长类学都开始于进化论,并在研究人性起源的问题上相遇了。 人类学与灵长类学的初遇孕育了比较解剖学。其中最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是探讨直立行走及其相关的形态学特征(Darwin,1871)。尤其是通过研究现生灵长类骨骼牙齿形态,比较初期人类化石和类人猿化石,复原化石种类的运动样式和生活等。1959 年,刘易斯·利基(L. S. B. Leakey)等人类学家在东非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发现距今约175 万年前的能人化石标本。20世纪20 年代以后,我国陆续出土了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猿人、和县猿人等直立人标本。越来越多的化石和解剖学发现将人类与生物连接起来,形成了探索人类起源的基础。 但是初遇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早期人类学家关心社会的起源和文化共通性,出版了《古代社会》(Morgan,1877)和《世界通用文化的列表》(Murdock,1945)等著作。遗憾的是,生物进化论(theory of evolution)思想随后被误用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或“优生学”之中,引发了社会动荡和纳粹主义扩张。20 世纪以后,美国文化人类学创始人之一博厄斯(Franz Boas)提出了文化相对论的观点,批评了随意将生物学概念套用于人类社会研究的方法。文化相对论有利于消除人种差别的思想,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在这一思想影响下,人类学研究逐渐忽略了人类文化的共通性,而集中于研究各文化间的差异性及民族志研究。人类学与生物学的初遇出现了裂痕:人类学成为研究人类文化的人文科学,而生物学成为研究生物(除人类以外)进化的自然科学。在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裂缝之间,灵长类学得到了发展空间。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灵长类包括原猴类、新世界猴、旧世界猴、类人猿(包括人类)等自然类群(Swindler,1998)(图1)。其中现代人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Homo sapiens)。学名的前者Homo 为人属名称,后者sapiens 为智人种名。 图1 现生灵长类分类类群 1. 原猴类 原猴类(prosimia),又叫低等灵长类,是灵长类的活化石,维持着6500万年前初期猿猴的状态,包括狐猴型和懒猴型两个亚目。前者仅分布于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及其周边岛屿。后者分布范围较广,在非洲和亚洲都有发现。很多原猴类有夜行性的特征。 2. 新世界猴 新世界猴(new world monkeys),分布于中、南美洲的猴子,包括卷尾猴科、青猴科、僧面猴科和蜘蛛猴科。除了绢毛猴以外,新世界猴都生活在潮热的热带雨林,主食水果、嫩叶、昆虫和鸟蛋等。他们与旧世界猴的主要区别之一是鼻的外部形状。新世界猴的鼻部软骨间隔很宽,鼻孔开向侧方,鼻孔间距较宽,故被称为阔鼻猴类。此外,新世界猴有12 个前臼齿,而旧世界猴、长臂猿科和人科只有8 个前臼齿。 3. 旧世界猴 旧世界猴(old world monkeys),猴科,分布于非洲和亚洲,是我们最熟悉的猿猴种类。其中分为猴亚科和疣猴亚科两大部分。猴亚科的主要特征是前肢稍长于后肢、尾短、面部裸出,其中猕猴、台湾猴和臧酋猴等猕猴属种类在我国最为常见。与猴亚科相比,疣猴亚科体型瘦长,后肢长于前肢,拇指退化,而拇趾粗大,头显得更圆,尾很长。金丝猴和白头叶猴等是我们较熟悉的疣猴亚科种类。 猴亚科种类多有暂时储存食物的颊囊,坐骨皮肤硬化形成坐痂。而疣猴亚科一般没有颊囊,而是形成复胃结构,容量是猴亚科胃容量的3 倍左右,适应于大量取食树皮和树叶等低能量食物。旧世界猴的鼻孔都是朝下的,鼻间距较窄,故又被称为狭鼻猴类。他们体型一般比新世界猴大,很可能是人类和类人猿的直系祖先。 4. 长臂猿科和人科 长臂猿科是较为原始的类人猿(Apes),体型小,又叫小型类人猿。其中包括长臂猿属、白眉长臂猿属、黑冠长臂猿属和合趾猿属的十余个种类。长臂猿仅分布于亚洲,分布范围东起中国云南省、海南省,西至印度阿萨省以及东南亚地区,活动的海拔范围可达2700 米。海南长臂猿是我国的特有种类,仅有20 余只,几近灭亡,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猿猴。 人科包括大型类人猿种类(大猩猩属、黑猩猩属、猩猩属)、绝迹的原始人类和现生人类。大型类人猿在进化上非常接近于人类。它们有发达的大脑、复杂的认知能力和稳定的社会结构,以及与人类相似的感情和精神世界。它们的行为、组织结构、生理和代谢的特点也均与人类相似。例如,在体质特征方面,类人猿和人类都有复杂的大脑结构、宽阔的胸廓、盲肠、蚓突及扁平的胸骨。 但是,类人猿与人类也有明显区别,如类人猿善于臂行、前肢长于后肢、无法完全直立行走等。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十种类人猿,后来大多数都已绝灭。如今类人猿仅分布于非洲和亚洲的森林里,由于栖息地被破坏和人类的捕猎,所有类人猿都面临灭绝的危险。人类是目前最为昌盛的人科种类,人口高达60余亿,分布于世界各地。 泡温泉的日本猴 文化与本能不同,是非遗传性出生后习得、通过一定途径传播和继承的行为。人们曾普遍认为“人类是唯一具有文化的动物”,将文化作为区别人和动物的最有力标志之一。然而随着灵长类行为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猿猴也有文化行为。猿猴文化行为虽没有人类的那样博大精深,却也有多样的表现方式。日本猴洗红薯的文化、黑猩猩钓食白蚁和砸坚果的文化行为已经家喻户晓,成为很多国家教科书中动物文化行为的范例。 (一)日本猴泡温泉的文化 日本猴泡温泉是猿猴文化行为的一种(图2)。猴子主要在山林里活动,大都有惧水心理。然而长野省地狱谷野猿公苑的一群猴子却非常喜欢泡温泉。尤其在寒冷的冬季,泡温泉已成了地狱谷猴群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多数猴子喜欢在温泉池内安静地泡着若干小时,也有的个体特别好动,不时潜入水中寻找食物。这一奇特的行为开始于1965 年冬季,一只两岁左右的猴子个体尝试泡在当地旅馆的温泉里取暖。很快地,泡温泉的习惯逐渐在地狱谷群里传播开来,随后这一行为被一代一代传下来,维持至今已成为当地猴群的特有文化行为。 图2 地狱谷野猿公苑内泡温泉的日本雪猴(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笔者分析了日本猴泡温泉习惯的传承谱系,由此推理这一行为在群内的传播过程。1980~2003 年,114 只或31%的雌性养成了冬季泡澡的习惯(图3)。有些雌性频繁地泡温泉,其子女也很容易养成泡温泉的习惯;而有些雌性很少泡温泉,其子女也就很少有机会接近温泉池,大多没有泡温泉的习惯。由于等级地位高的雌性总是霸占温泉池,驱逐低地位的个体,泡温泉逐渐成为一种“贵族性文化”,温泉泡得多是高地位家系的个体。这一结果暗示了泡温泉的习惯主要是在母子间学习的方式传播和稳定下来的。有意思的是,在温泉里泡澡的一般只有雌性,而很少有雄性。这主要是因为日本猴形成的是母系社会,群内的雄性都是外来的个体,它们从小没有经历过泡澡文化的熏陶,也就很少能养成泡温泉习惯。社会结构是文化的载体,日本猴的温泉文化就是在母系社会的基础上从母亲到子女一代一代地继承着。 图3 日本猴泡温泉习惯的传承谱系   (二)黑猩猩自我医疗行为 “医食同源”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我们如果将视野放得更宽一些,就会发现很多其他民族,甚至很多动物都会使用食物治病。灵长类取食植物时不仅获取营养,有时也会获得一定药效。坦桑尼亚黑猩猩患痢疾、困倦、蛔虫病等病状时,会寻找平时很少取食的驱虫斑鸠菊等植物。咀嚼这种带苦味植物茎叶,吞咽渗出的苦汁,24 小时内可以明显减少病症表现,改善身体状况(图4)。粪便中出现被杀死的虫卵和成虫。现代科技分析发现,这一植物确实含有抗菌、抗肿胀、提高免疫力的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可以抑制体内肠节虫的繁殖活动,也抑制血吸虫的活动和繁殖,杀死疟疾、利什曼病和阿米巴痢疾的抗原。实际上,非洲当地人也普遍将驱虫斑鸠菊作为药用植物使用。 图4 黑猩猩自我医疗行为示意图 上述是化学方法除虫,而黑猩猩还会采用物理方法除虫。黑猩猩出现蛔虫病等肠道寄生虫病时,会选择表面粗糙带小倒刺的叶子,慢慢放入口中,一枚一枚地吞下。坦桑尼亚黑猩猩主要吞食无花果和鸭跖草植物叶片,最多会吞下100 枚。叶表面小倒刺加速肠道蠕动,减少消化时间,容易将肠道肠节虫等寄生虫排出体外。5~6 小时后,叶片经过肠道被排出,与化学方式除虫法不同,排出的叶片大多是完整未完全消化的状态,叶片表面的小倒刺上挂满了虫卵和活成虫。目前已知黑猩猩、倭黑猩猩和低地大猩猩吞食40 多种植物叶片用于自我理疗。 类人猿使用的药用植物大多与当地人类使用的相似,治疗的疾病也相似。自我理疗行为反映了黑猩猩和当地人对森林环境的适应和智慧,或者说反映了“医食同源”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黑猩猩吞食叶片采用了纯物理性清理肠道寄生虫的方式,没有化学药物的副作用,这一经验将来可以为人类驱除肠道寄生虫研究提供借鉴。 猿猴的所有文化行为都不是天生就会的,而是某个个体创造出来,通过横向(朋友)或纵向(母子)间的途径传播,随后世代继承保留下来的,成为某个种群特有的行为。随着研究进展,越来越多的灵长类文化行为被发现,如非洲黑猩猩和南美卷尾猴用石头砸开坚果; 泰国食蟹猴用石头敲开贝壳等。其中,值得期待的是,可以从物种生物学和进化角度理解文化的意义,如动物的自我理疗行为可以从提高了自身抵抗能力、获得更高的适应能力的方面考虑。虽然猿猴的文化行为非常简单,但是它和人类文化起源可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最近由于灵长类文化行为研究的飞跃,甚至形成了文化灵长类学的新领域。 我 是 谁?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眼界和社会交往更加国际化。在与外人接触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虽然我们无法理解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但是一开始就可以理解他们的笑容、忧愁等表情和肢体表达,知道他们也会思念家人,有着稳定的家庭配偶关系和近亲回避禁忌等价值观,有着与我们基本一致的基因序列、身体结构和生理特征等。这些人性和文化共通性是全球各民族、各国人民相互理解的纽带,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学研究的原点。 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身体、行为是对自然环境长期适应进化的结果。人类胎生哺乳的特点是哺乳动物时代的痕迹;发达的视觉、灵活的双手等特点是灵长类时代的痕迹,男女分工劳作和形成家庭是原始狩猎采集民的痕迹。灵长类学鲜明地指出人类不是神灵,应该回归于生物界之中。灵长类学有助于比较分析人类与猿猴的进化特点,探讨人性起源,揭秘“我是谁”的人类谜团。 本文摘编自田阡,潘英海主编《应用人类学》,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应用人类学》 主编: 田阡,潘英海 责任编辑:任俊红,刘巧巧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6 ISBN:978-7-03-054193-2 《应用人类学》 共十七章,分别是导论、环境人类学、发展人类学、企业人类学、教育人类学、营养人类学、医学人类学、法律人类学、都市人类学、灾难人类学、旅游人类学、博物馆人类学、影视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应用考古学、应用体质人类学和灵长类研究在人类学中的应用。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些食物食用不当会引起中毒!快看看吧
sciencepress 2018-9-28 16:52
食物中的诱发毒素 食物中的毒素是一类常见的毒物。根据来源可以将食物中的毒素分为天然毒素、诱发毒素和外来毒素。往期中小编给大家介绍过食物中的天然毒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收藏起来~今天我们继续讲一讲食物中的诱发毒素。有一些来自动植物的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含有毒物质,但若贮存或食用不当,形成某种毒物,积累到一定数量,食用后也可引起中毒。 一、 螃蟹与柿子 东晋张湛在《养生要集》中写道:“柿与蟹(同吃),腹痛大泻”。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柿子中含有鞣酸,蟹肉富含蛋白质,二者相遇,蟹肉中的蛋白质在柿子中鞣酸作用下,很易凝固为鞣酸蛋白,不易消化且妨碍消化功能,使食物滞留于肠内发酵,会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食物中毒现象,也容易形成胃结石。但在一些医学专家看来,是否形成胃结石,关键在于胃肠功能好坏。若胃肠功能好,蠕动正常,则胃肠中的食物不会有凝固的机会,也就不会形成结石。对于肠胃功能不好的人来说,即使不就着柿子吃螃蟹,单独空腹大量吃富含果胶、鞣酸的食物如柿子、黑枣、山楂、石榴等,也可能患胃结石。 另外要注意的是,死蟹不能吃。河蟹体内外沾有大量的细菌。活螃蟹可以通过新陈代谢将细菌排出体外,螃蟹一旦死亡,体内的细菌就会大量繁殖,分解蟹肉,有的细菌还产生毒素,食用后容易引起食物中毒。另外,蟹体内含有较多的组胺,组胺是一种有毒物质,当它在体内积蓄到一定程度,也会引起中毒。螃蟹死的时间越长,体内积累的组胺越多,即使将其煮熟煮透,这种毒素也不易被破坏。 眼下正是吃螃蟹的好时节,大家伙儿在大快朵颐的同时也要注意饮食安全啊! 二、 霉变食物 食物被黄曲霉污染后,在适合的温度(37℃左右)和湿度(相对湿度为80%~85%)下,黄曲霉很快繁殖而产生毒素,这种毒素被称为黄曲霉毒素,简称黄曲霉素。动物实验证明,黄曲霉素是一种强烈致肝癌的毒素。 有些食品由于存放不当会发生霉变,凡是霉变的食品都有可能存在黄曲霉素。 霉菌易在粮食、油类及其制品和坚果上生长,如花生、棉籽等,干果类中的核桃、杏仁、榛子,奶制品、干咸鱼、海米、干辣椒、干萝卜条等也易存在黄曲霉素,其中花生及其制品最容易产生黄曲霉素。 实验证明,黄曲霉素是由黄曲霉菌产生的真菌霉素,是目前发现的化学致癌物中致癌性最强的物质之一,主要损害肝脏功能并有强烈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能引起肝癌,还可以诱发骨癌、肾癌、直肠癌、乳腺癌、卵巢癌等。黄曲霉素具有比较稳定的化学性质,而且对热不敏感,100℃下加热20 小时也不能将其完全去除,只有在280℃以上高温下才能被破坏。 为了防止产生黄曲霉素,平时存放粮油和其他食品时必须保持低温、通风、干燥,避免阳光直射,不用塑料袋装食品,注意食品的保质期,并在保质期内食用,尽可能不囤积食品。生活中可使用茶籽油、橄榄油等不易产生黄曲霉素的植物油。此外,不吃霉坏、皱皮、变色的食品。 黄曲霉素中毒的临床表现:早期有胃部不适、腹胀、厌食、呕吐、肠鸣音亢进、一过性发热及黄疸等,2~3 周后出现腹水、下肢水肿、脾脏增大变硬、胃肠道出血、昏迷甚至死亡。黄曲霉素中毒的急诊处理:①护肝;②对症支持治疗。 三、 发芽的马铃薯 如果贮藏不当,致使马铃薯发芽或部分表皮发黑绿等,食后常发生中毒,尤以春末夏初季节最为常见。马铃薯毒素又称为茄碱、龙葵碱或龙葵素,它是一种弱碱性糖苷,分子式为C45H73O15N,它几乎不溶于水、乙醚、氯仿和石油醚,溶于热乙醇和戊醇,与稀酸加热能分解成碱性茄啶和一些糖类。 正常马铃薯中马铃薯毒素的一般含量为0.005%~0.01%,当马铃薯发芽后,其幼芽和芽眼部分的马铃薯毒素的含量可高达0.3%~0.5%,而含量达0.2%~0.4%以上时,就有可能造成食用者中毒。马铃薯毒素对胃肠道黏膜有较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痹作用,尤其对呼吸中枢及运动中枢作用显著。此外,马铃薯毒素对红细胞有溶解作用,可引起溶血。急性中毒的患者,其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脑水肿,其次为胃肠炎及肺、肝、心肌和肾脏皮质的水肿等。 食入未成熟的或发芽的马铃薯后,一般在几十分钟到数小时可发病。首先出现消化道症状,咽喉部及口腔有烧灼感和痒感,继而上腹部有烧灼感及疼痛,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偶有黏液血便等。反复多次吐泻后可发生脱水、酸碱失衡和血压下降。严重中毒者体温可升高,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烦躁不安、谵妄、昏迷、瞳孔散大、全身痉挛、呼吸困难,甚至可出现呼吸麻痹。也有报道还可引起肠原性紫绀症。 目前,对于马铃薯中毒尚无特异性解毒剂,如早期发现病人应立即催吐,并可选用浓茶水、0.5%鞣酸溶液或1∶2000~l∶5000 的高锰酸钾溶液彻底洗胃,口服硫酸钠导泻或灌肠,及时给予静脉补液以补足血容量及促进毒物排泄,并针对发病症状,对症治疗。 四、 霉变的甘蔗 甘蔗有制蔗糖和供鲜食两大用途,供鲜食的甘蔗又称果蔗。果蔗汁多清甜,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等功效,深受人们喜爱。但是,在早春季节的适宜温度和湿度下,甘蔗病原菌开始活跃,容易通过切口或虫孔入侵蔗茎,3~5 天后感染部位变红,随后向蔗茎的两端侵染扩散,纵剖蔗茎可见内部组织变为红色或红褐色,即“红心”甘蔗名称的来历。 霉变的甘蔗中的甘蔗病原菌会产生一种神经性毒素3-硝基丙酸。中毒后的症状也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为主。一般在吃了甘蔗十多分钟至十余小时内,轻者出现呕吐、腹痛、头晕、头疼、视力障碍,重者进而出现阵发性抽搐、两眼球向上偏向一侧凝视、四肢僵直、手呈鸡爪状、牙关紧闭、大小便失禁、昏迷等现象,最终死亡;幸存者则留下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导致终生残疾。所以霉变的甘蔗不能食用。 所幸并不是所有的甘蔗都会霉变,只有适合甘蔗病原菌生产繁殖的环境条件和拥有足够数量的甘蔗病原菌才能使甘蔗霉变。而且霉变甘蔗很容易辨识。如果甘蔗外观光亮,质地匀实,切开后肉质清白,闻起来有股清香味,则可以食用;若甘蔗末端有絮状或茸毛状的白色物质,切开有红色的丝状物,闻起来无味或略有酸味、霉味、酒糟味,则一般为霉变甘蔗。一旦口尝甘蔗有异味、怪味时,应立即停止食用,反复漱口,以清除残留在口腔内的毒素。若食用甘蔗后出现中毒症状,应迅速送往医院救治。恢复期可用脑细胞活化剂保护脑组织,防止或减少后遗症。 五、 腐烂的生姜 生姜性味辛温,有散寒发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呕等多种功效。研究表明,老年人常食生姜可以延缓衰老。营养学家发现,生姜中含有的辛辣成分被人体吸收后,能够抑制体内过氧化脂质的生成,其抗氧化作用比抗氧剂维生素E 还明显,因而具有很好的抗衰老作用。生姜中还含有一种化学结构与阿司匹林中的水杨酸相近的特殊物质,这种物质能降血脂、降血压、防止血液凝固、抑制血栓形成。此外,生姜中所含的姜酚,有很好的利胆作用,因而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胆囊炎、胆石症。 生姜是中餐里不可缺少的一味佐料,但每次用量却不大。为了方便,不少酒店、餐馆和家庭都会买一些备用。但是,如果保存不当,生姜会腐烂,这时如果吃下就会造成中毒。腐烂过程中的生姜能产生一种具有很强毒性的有机物,叫做黄樟素。根据大量实验证明,黄樟素会诱发肝细胞癌变。虽然人们在食用的时候只将生姜用作佐料,用量不大,但是腐烂的生姜中的毒素对肝细胞损害非常大,尤其是有肝炎病史的人,肝细胞会受到进一步的损伤。吃了腐烂的生姜会使全身皮肤、眼巩膜发黄,这就是肝细胞被破坏的症状。 要注意区分生姜的腐烂和发芽。如果把发芽的姜切开,可以发现里面的肉质干空、纤维变粗,说明姜的营养成分已经开始减少,营养价值降低,但其主要成分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发芽的姜还可以吃,只是其营养价值已大打折扣。实际上,市面上大多数的姜都有芽,只是不明显而已。从营养的角度看,发芽的姜最好也不要吃。 六、 菠菜与豆腐 许多人认为菠菜和豆腐是相克的,原因是豆腐里面有钙,而菠菜里含草酸,两者一起吃会形成草酸钙,容易得结石。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吃菠菜时提前焯一下水,就会减少菠菜里的草酸含量,减少生成草酸钙的机会,这样就提高了豆腐中钙的利用率。除了菠菜,像草酸含量比较高的油菜、小白菜、苋菜等,建议吃前都用水焯一下,以避免体内钙及其他矿物质与草酸结合成不溶物而流失。 本文摘编自徐冬梅主编《走近化学》第5章,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走近化学》 主编: 徐冬梅 ISBN:978-7-03-056828-1 《走近化学》 从化学与众多领域的相关性、化学的基础知识、生命体中的化学、衣食住行中的化学、日用化学品以及环境中的化学多个角度展示与人类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化学世界,揭开化学的神秘面纱,引导读者了解化学的基础知识并用辩证思维看待化学。通过对热点问题的探讨,培养读者积极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跨领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包容性理解能力。帮助读者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培养科学和人文素养,提高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全书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思辨性相结合,各章相对独立又不乏系统性,写作力求由浅入深、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代催化研究方法新编
sciencepress 2018-9-26 13:59
现代催化研究方法新编 现代化学工业、石油加工工业、能源、制药工业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广泛使用催化剂。催化科学技术对国家的经济、环境和公众健康起重要作用。我国已经把催化技术作为国家关键技术之一。中国的催化科学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的催化大国。 随着催化科学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催化表征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相应的催化表征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急需进一步提高。 为了夯实本领域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练就广博扎实的专业技能,进一步培养催化领域的高精尖人才,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辛勤老师,退休后把全部精力热忱扑在人才培养和教育上,自2007年起,组织多次全国各大催化主题讲习班、报告会,与其他知名催化学者专家一道,在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孜孜以求。 2009 年《现代催化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 作为培训班配套教材一经问世广受好评!截至2017年,销售量达近7000册! 第一届 催化表征技术高级讲习班 第二届 现代催化研究方法(高级)讲习班 第三届 现代催化研究方法(高级)讲习班 第四届 现代催化研究方法(高级)讲习班 第五届 现代催化研究方法(高级)讲习班 第六届 现代催化研究方法(高级)讲习班 第七届 现代催化研究方法(高级)讲习班 第一届 现代催化化学高级讲习班 近两年,不断有老师向编辑询问,听说这本书要更新了,什么时候出版?翘首企盼的人越来越多…… 现在,正式“新编版”马上要和大家见面啦! 《 现代催化研究方法新编(上、下册) 》 作者团队主要成员 (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包信和 冯兆池 韩秀文 贺鹤勇 李 灿 梁长海 刘 云 鲁继青 罗孟飞 盛世善 苏党生 孙立贤 田志坚 王颖霞 辛 勤 邢 巍 徐 芬 杨 帆 根据目前催化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状况,考虑到国内各科研单位从事催化、材料相关研究的队伍相当庞大,对新知识的需求是大量的、多方面的。尽快普及和提高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有广阔的前景和重要意义;更为了与时俱进,跟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 在从全国选出的造诣精深的知名教授主讲的七届“现代催化研究方法(高级)讲习班”的讲义基础上,作者团队对《现代催化研究方法》进行了如下改造: 充实、更新、添加新内容。更注重新技术、新原理的引入和与生产实践相关联的实用性,并考虑到新能源的研究进展,增加了对相关新领域的介绍,作为“新编版”(辛勤、罗孟飞、徐杰主编)出版。 2017年,以“现代催化研究方法(高级)讲习班”为基础的《基于科教融合的研究生课程探索与实践》获得2016年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祝福我国的催化事业在年轻一代的不断进取和开拓下,继往开来,早日实现由催化大国向催化强国的迈进! 关注《现代催化研究方法新编》,您还将关注“催化与材料化学研究生教学丛书”系列其他分册: 现代催化研究方法新编(上、下册) 辛 勤 罗孟飞 徐 杰 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07 ISBN 9787030580511 《现代催化研究方法新编(上、下册)》在《现代催化研究方法》一书的基础上,根据催化与材料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状,及时充实新内容、扩大新领域,以“新编版”呈现。本书更注重新技术、新原理的引入和与生产实践相关联的实用性,并增加了能源科技等相关新领域的介绍。全书共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物理吸附和催化剂的宏观物性测定、透射电子显微镜、热分析方法、多晶X射线衍射分析、化学吸附和程序升温技术、催化过程的拉曼光谱方法、原位红外光谱方法;下册包括:核磁共振方法、表面分析技术基础、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电化学催化研究方法、扫描探针显微镜与纳米光谱技术。 (本期编辑:安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及机制
sciencepress 2018-9-25 16:08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它不仅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来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而且通过影响生态系统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生态服务,从而改变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氮、磷循环及生物多样性等多个过程,来间接作用于人类社会。同时,《巴黎协定》(The Paris Agreement)使碳减排增汇成为与国家、政治、外交和生态安全等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已引起各国政府、科学界与公众的强烈关注。 当前,以大气中CO₂ 浓度增加和气温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加剧,并强烈地给人类生存、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它不仅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来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而且通过影响生态系统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生态服务,从而改变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氮、磷循环及生物多样性等多个过程,来间接作用于人类社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的制定将碳减排增汇提升为与国家政治、外交和生态安全等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已引起各国政府、科学界与公众的强烈关注。2015 年12 月《巴黎协定》的签署标志着缔约方就未来十几年的国际气候政策走向达成共识,气候变化作为全球环境问题之首将更加深刻地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与碳减排的国际谈判已经成为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与难题,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一直在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以适应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共同需求。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短期内继续增加的趋势仍难以改变,在未来的气候变化摊牌中势必面临国际社会要求我国减排温室气体的巨大压力。2011 年,中国科学院多个研究所的科技人员与一部分从事经济和政策研究的专家,联合高校和有关部门专家,共同承担了科技先导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该专项共设立了5个任务群,即排放清单任务群、生态系统固碳任务群、气候敏感性任务群、影响与适应任务群和绿色发展任务群,针对我国的陆地碳收支定量认证、碳增汇潜力与速率、增汇技术与措施,以及未来全球增暖情景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关系的不确定性等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应对气候变化、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增强地球表层生态系统对大气温室气体的吸收作用,即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增强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被认为是最经济可行和环境友好的减缓大气中 CO₂ 浓度升高的重要途径之一。《京都议定书》第3.4 款明确规定:世界各国可以通过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来抵消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量。因此,如何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固碳能力,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我国的陆地生态系统,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非常强的固碳速率和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的碳库,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在维持全球碳平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植被、凋落物、有机质残体及土壤有机质中储存有大量的碳,约占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地上部分的80%,地下部分的40%;二是森林生态系统如果遭到破坏或干扰,系统中储存的大部分碳会释放到大气中,成为大气中 CO₂ 浓度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森林的碳循环与碳储量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碳循环研究的复杂性,目前的科学技术及数据积累尚不能准确地回答碳汇到底有多大,其区域分布如何。也就是说,碳汇问题仍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不同研究得出的结论的差异可达到5 倍以上。因此,很难说某一国家对全球碳汇的贡献有多大。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比其他植被生态系统更高的碳密度。研究表明,森林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土壤的平均碳密度分别为86 Mg C/hm2 和189 Mg C/hm2(1 Mg =10 6 g);草原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土壤的平均碳密度分别为21 Mg C/hm2 和116 Mg C/hm2;农田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土壤的平均碳密度分别为5 Mg C/hm2 和95 Mg C/hm2。在过去的150 年间,森林转化为农田或其他土地覆盖类型所造成的CO₂ 排放量接近同期所有化石燃料利用所释放CO₂ 量的总和。森林的减少和破坏,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源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森林寿命长、面积大、碳储量多、具有长期和强烈影响大气碳库的能力。因此,对森林碳库及其动态的研究,将会极大地减少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不确定性。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气候条件复杂,森林类型多样且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相继启动和实施,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工造林和森林恢复性生长过程加速。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为1.955 亿hm2,森林蓄积量为137.2 亿m3,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7.81 Pg C。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21 世纪初就已经对国家森林资源碳储量进行了估算。但由于不同国家的森林资源清查体系、技术标准和调查方法不同,以及清查周期与清查时间不一致,调查结果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不具可比性和可靠性差的问题。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的变化正在对区域乃至全球生态环境变化产生积极影响,森林资源的生物量、碳储量和碳密度格局也日益被国际组织、各级政府及社会大众广泛关注。及时获取覆盖全国且长时间连续的森林资源生物量和碳储量,是准确评估我国固碳潜力、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特别是依据《巴黎协定》进行碳汇贸易谈判的基础和有力保障。 我国和世界大部分国家一样,对森林资源的宏观监测以国家森林资源清查为主,以数理统计抽样为基础,定期对同一地域上的森林资源进行重复性调查,采集样地和样木的调查数据,每5 年产出一次累积性的统计成果。以国家森林资源清查统计数据为基础的碳库计量,与现行森林资源清查体系一样,产出数据为每5 年的累积性统计数据,数据采集时间存在不一致性,分析成果缺乏现势性和时效性。国家森林资源清查资料虽然具有全国或区域尺度上的统一性,但精度往往不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且常常因未包括林下植被、地表凋落物、根系及土壤等组分,而不能全面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碳源汇的状况。在人为干扰和人类经营管理的影响下,森林生态系统各个组分的碳源汇状况在时空上的走向并不一致,仅仅以森林生物量动态为依据既可能低估又可能高估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源汇状况。因此,充分有效地利用连续的、系统的大面积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估测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不仅有助于估算区域尺度的森林生产力及其碳收支,也可为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提供量化指标,同时对评估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碳汇潜力,制定合理的碳汇政策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学者基于样地调查对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主要集中于对部分区域或几十种森林树种的研究,如湖南会同地区马尾松林、北京西山人工油松林、海南尖峰岭热带雨林、兴安落叶松林、长白松人工林、云南哀牢山常绿阔叶林、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等。样地尺度上的研究虽然全面涵盖了森林生态系统各个组分且相对准确,但往往局限于某些地理区域或森林类型而代表性不强,由于缺乏统一的方法,也不具有可比性,据此进行全国尺度上的推演将造成很大的不确定性。 图1 “森林课题”在“碳专项”中的位置 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国家尺度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和潜力的实际调查数据,碳收支计量和综合评估模型工具,以及区域碳汇强度的定量评估、科学认证和决策分析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十分匮乏。“森林课题”正是在此背景下,由“碳专项”专门设立,处于生态系统固碳任务群项目“中国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中第二的位置(图1)。“森林课题”的目标旨在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科学有效的、能被国际同行公认的精准碳计量方法,全面建立国家尺度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及其速率与潜力的评价体系,明晰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现状及时空分布格局,揭示驱动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格局变化的生物和环境机制,不仅可以直接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外交谈判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制定国家尺度碳管理政策措施提供依据。 本文摘编自王万同,唐旭利,黄玫等著《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及机制》绪论部分,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及机制》 作者: 王万同,唐旭利,黄玫  等 责任编辑:王静,李迪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7 ISBN:978-7-5088-5393-2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及机制》 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丛书”的一个分册,针对当前森林碳汇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基于全国7800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样地的调查资料,估算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全组分(乔木、灌木、草本、凋落物及土壤)碳库现状,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采用遥感反演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手段,估算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速率及潜力。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1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18年8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8-9-19 15:42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2018年8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0 科学出版社2018年8月新书快递.xls \0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印制电路手册(原书第6版·中文修订版) 398 (美)ClydeF.Coombs主编;乔书晓等译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6-Jul-18 2 动力型双电层电容器——原理、制造及应用 98 阮殿波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9-Jul-18 3 青少年心理十万个为什么 99.8 卢家楣等 生活健康 心理、励志 27-Jul-18 4 中国教育政策前瞻性研究--基于教育政策内容、过程、环境和价值的分析 99 孙绵涛等 专著 语言、教育 31-Jul-18 5 会计学(第四版) 59 陈菊花,陈良华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4-Jul-18 6 2018中国房地产市场回顾与展望 78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产业研究中心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7-Jul-18 7 肉牛营养需要(第8次修订版) 298 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医学科学院著 专著 生物科学 20-Jul-18 8 一带一路蒙俄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99 徐新良等 专著 资源环境 9-Jul-18 9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上册) 59.8 宋应平,陈佑泉,何宗强 高职教材 西医 2-Aug-18 10 中国明清建筑木作营造诠释 198 李永革郑晓阳 专著 土木、建筑 29-Jun-18 11 历史视野下的港城互动——首届“港通天下国际港口文化论坛文集 258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0-Jul-18 12 神经工程学(上册) 128 明东 专著 生物科学 27-Jul-18 13 肿瘤预防与早期发现(中文翻译版) 78 (瑞典)斯科格(SkogS)等主编;张青云等译 专著 西医 1-Aug-18 14 实用骨关节结核病学 228 刘勇,胡豇,宋跃明 专著 西医 26-Jul-18 15 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质量手册与程序文件 89 王伟佳,黄福达,温冬梅 专著 西医 17-Jul-18 16 临床血细胞检验学进展与应用 128 丛玉隆,李莉,李绵洋 专著 西医 16-Jul-18 17 不忘初心:讲述·见证阜外医院60年历程(下) 120 杨进刚 专著 西医 2-Aug-18 18 神经外科手术图谱——脊柱与周围神经(中文翻译版第3版) 278 (美)C.E.沃尔夫等著;范涛等译 专著 西医 1-Aug-18 19 自动化基础实训 48 胡立坤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Aug-18 20 鄱阳湖水文情势变化研究 128 张奇 专著 资源环境 26-Jul-18 21 干旱地区高寒草原湿地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以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为例 168 汤祥明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3-Jul-18 22 信息资源评估理论与实践 69 胡泽文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8-Jul-18 23 2015年出版科普图书统计报告 69 高宏斌,马俊锋 报告类 语言、教育 9-Aug-18 24 学画机械草图就这么简单 49 崔素华,冯桂辰,程玮燕 应用技术 机械、自动化 30-Jul-18 25 生物基高分子材料 150 《生物高基分子材料》编委会 专著 材料科学 8-Aug-18 26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精炼 235 秦梦华 专著 农林 24-Jul-18 27 复杂非线性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智能自适应容错控制 108 王占山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Jul-18 28 现代医院管理理论与实务 178 王成增,张建功 大学教材 西医 10-Aug-18 29 集装箱港口运营管理优化问题研究 226 镇璐 专著 经济管理 27-Jul-18 3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内分泌干扰效应 168 周炳升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0-Jul-18 31 低维无机材料与纳米生物医学 128 刘庄,程亮 专著 材料科学 1-Aug-18 32 绿色催化 138 邓友全,石峰 专著 化学 30-Jul-18 33 黄芪生物学研究 198 陈贵林 专著 生物科学 6-Aug-18 34 哲学视阈下的多世界解释 126 贺天平 专著 党政、哲学、宗教 20-Jul-18 35 建材产业服务化转型战略研究 95 姚燕 专著 经济管理 7-Aug-18 36 耕耘逐梦,初心永继——傅恒志院士从教70年纪念文集 298 傅恒志博士文集编委会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1-Jul-18 37 石油污染修复技术:吸附去除与生物降解 158 党志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4-Jul-18 38 智能油田开发理论及应用 158 姚军,张凯,刘均荣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Aug-18 39 英语(新) 29.8 方莉 中职教材 西医 2-Aug-18 40 机能实验学 34.8 刘海鹰,杨晓玲 高职教材 西医 9-Aug-18 41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下册) 39.8 朱小平,朱平 高职教材 西医 8-Aug-18 42 骨文——讲述人类遗骸背后的考古故事 198 (英)PaulG.Bahn编;张全超,夏文静译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31-Jul-18 43 志丹苑——上海元代水闸遗址考古报告 298 宋建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1-Jul-18 44 山西珍贵文物档案2 300 山西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1-Jul-18 45 西域文史(第十二辑) 158 朱玉麒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Aug-18 46 宋辽金元玉器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8 天津博物馆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8-Aug-18 47 飞秒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解析理论 62 余玮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Jul-18 48 认知建模和脑控机器人技术 108 李伟 专著 计算机、通信 7-Aug-18 49 企业间治理导向的合作电子商务能力形成和作用研究 58 池毛毛 专著 计算机、通信 6-Aug-18 50 忆阻电路与多稳定性 82 包伯成,徐权,包涵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Jul-18 51 覆盖粒计算模型与方法:基于粗糙集的视角 68 胡军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6-Aug-18 52 宽禁带半导体金刚石辐照缺陷的光致发光与光致变色 68 王凯悦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5-Jul-18 53 船舶智能控制与自动化系统 148 郭晨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Jul-18 54 论网络空间主权(英文版) 196 方滨兴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Aug-18 55 脊柱手法治疗学(中文翻译版,第2版) 180 (美)肯尼思·奥尔森著;岳寿伟等译 专著 西医 7-Aug-18 56 微创与机器人结直肠外科技术(中文翻译版) 158 (美)奥文克·巴尔达克西奥格卢主编;杜晓辉等译 专著 西医 8-Aug-18 57 妇产科超声入门 32 (日)永江学著;孙心平主译 专著 西医 9-Aug-18 58 腹部超声入门 36 (日)关根智纪著;万晓荆主译 专著 西医 9-Aug-18 59 腹部超声读片入门 34 (日)南里和秀著;万晓荆主译 专著 西医 9-Aug-18 60 乳腺超声入门 30 (日)佐久间浩著;赵晖主译 专著 西医 9-Aug-18 61 超声设备使用入门(原书第3版) 32 (日)甲子乃人著;朱强主译 专著 西医 9-Aug-18 62 杨甲三针灸取穴图解(全新升级版) 39 郭长青刘乃刚 专著 中医 3-Aug-18 63 腹部战创伤微创手术学 89 陈凛,卫勃 专著 西医 6-Aug-18 64 癌症是一种代谢病——论癌症起源、治疗与预防(中文翻译版) 189 (美)ThomasN.Seyfried著;成长等译 专著 西医 10-Aug-18 65 健康景观设计研究 168 潘锋 专著 文学艺术 9-Aug-18 66 老年人日常运动健身指南 32 吴雪萍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18-Jul-18 67 常见疾病临床药学监护案例分析——恶性肿瘤分册 60 陶霞,臧远胜 专著 西医 1-Aug-18 68 常见疾病临床药学监护案例分析——神经内科分册 60 钟明康,董强 专著 西医 1-Aug-18 69 常见疾病临床药学监护案例分析——感染性疾病分册 60 祝德秋,张磊 专著 西医 1-Aug-18 70 上海领军人才学术成就概览·医学卷(2012~2014年) 180 黄红,邬惊雷,张勘 专著 西医 28-Nov-16 71 上海领军人才学术成就概览·医学卷(2009~2011年) 180 黄红,邬惊雷,张勘 专著 西医 24-Nov-16 72 实用流体瞬变流 258 杨建东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Jun-18 73 赣南山区高速公路深切高填边坡防护与恢复治理技术 158 樊友庆,简文星等 专著 交通运输 29-Jun-18 74 光纤随机激光原理及应用 126 饶云江,王子南,张伟利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8-Jul-18 75 公路隧道衬砌结构耐火技术 95 林志,郭军,闫治国 专著 交通运输 7-Dec-15 76 绿色照明与LED光源应用设计 99 刘沁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9-Jul-18 77 为美而创造——兼论应试与创新在专业成长中的平衡 49 何太平 科普 语言、教育 13-Jun-18 78 天然气价格理论与实践 120 何春蕾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8-Jun-18 79 四川省地理国情监测技术方法与实践 248 杨升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7-Jun-18 80 市县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理论与实践 198 张云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9-Jun-18 81 专利技术资源战略管理——知识工业时代的矛与盾 189 陈向东,张古鹏,刘小青 专著 经济管理 18-Jul-18 82 危机管理:案例研究 99 戴鑫,卢虹,董媛媛 专著 经济管理 18-Jul-18 83 濒危植物水青树的保护生物学 89 甘小洪 专著 生物科学 12-Jul-18 84 创新共同体:从实体转向虚拟 69 庞建刚 专著 社会科学 12-Jul-18 85 中国的湖南山核桃 128 樊卫国,龙令炉,龙登楷 专著 农林 18-Jul-18 86 低渗透储层裂缝表征与预测 148 范存辉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Jun-18 87 土壤-地下水污染与修复 149 仵彦卿 专著 资源环境 6-Aug-18 88 RecentDevelopmentsinStructure-PreservingAlgorithmsforOscillatoryDifferentialEquations 168 吴新元,王斌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4-Jul-18 89 教学策略设计 65 王允庆,孙宏安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3-Jul-18 90 名师点拨之生态学(第二版) 69 沈显生 大学教辅 生物科学 10-Aug-18 91 计量经济学 54 张建强,向其凤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4-Aug-18 92 中级财务会计(第三版) 58 侯雪筠,李文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0-Aug-18 93 2018中国社会治理发展报告 98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管理问题研究中主 专著 社会科学 13-Aug-18 94 中心城市交通优化研究——以西安市区为例 82 西安理工大学城市战略研究院等 专著 交通运输 17-Aug-18 95 催化湿式氧化技术原理及工程应用 158 孙承林,卫皇曌,徐爱华等 专著 资源环境 9-Aug-18 96 中国真菌志第五十六卷柔膜菌科 180 庄文颖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13-Aug-18 97 宋代地方政府行政成本问题研究 139 王晓龙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5-Aug-18 98 儿科护理分册 59 张琳琪 中职教材 西医 13-Aug-18 99 生理学 49.8 刘海鹰,赵莲,石爱明 高职教材 西医 15-Aug-18 100 生物化学 44.8 王贞香,马元春,姚青 高职教材 西医 15-Aug-18 10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39.8 李倩,安琼 高职教材 西医 15-Aug-18 102 人体解剖学 79.8 谭毅,张春强 高职教材 西医 15-Aug-18 103 定陶汉墓黄肠题凑调查、保护与研究 228 成倩,王江峰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8-Aug-18 104 诸葛亮与三国文化(九) 280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3-Aug-18 105 吴江古建筑测绘图集(2018) 280 苏州市吴江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基本资料 土木、建筑 8-Aug-18 106 桐柏月河春秋墓出土玉器研究 128 杜金鹏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9-Aug-18 107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训指导 28 唐微朱名安 大学教材 西医 6-Aug-18 108 创疡治疗大全 498 徐荣祥 专著 中医 13-Aug-18 109 心脏超声入门 34 (日)远田荣一著;张佩文主译 专著 西医 13-Aug-18 110 超声正常值测量备忘录(第2版) 48 杜起军,崔立刚 专著 西医 17-Aug-18 111 中医护理技术规范指南:视频版 39.8 潘贵超,唐玲,杜娜 专著 中医 16-Aug-18 112 分析化学与仪器分析习题集 59.8 张丽 大学教材 西医 14-Aug-18 113 鱼类寄生虫学 68 杨先乐 大学教材 农林 14-Aug-18 114 “培”你成长“伴”我长大1 49 常利梅 科普 语言、教育 14-Aug-18 115 战略环境评价中碳足迹评估理论、方法及应用 118 李巍,邓明翔 专著 资源环境 13-Aug-18 116 高等数学(经、管类)习题册 45 郭军,倪科社 大学教材 数学 14-Aug-18 117 高等数学(理、工类)习题册 45 郭军,古定桂 大学教材 数学 14-Aug-18 118 高等数学(经、管类)学习指导 45 方平 大学教辅 数学 14-Aug-18 119 高等数学(经、管类) 59 张昕 大学教材 数学 14-Aug-18 120 高等数学(理、工类) 85 方明亮 本科教材 数学 14-Aug-18 121 高等数学(理、工类)学习指导 56 周裕中 大学教辅 数学 14-Aug-18 122 中国陆生野生动物生态地理区划研究 118 何杰坤等 专著 生物科学 17-Aug-18 123 流体力学(上册) 79 高志球,王宝瑞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9-Aug-18 124 华南区域非平稳径流过程及水生态效应 128 张强,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3-Aug-18 125 区域生态系统质量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以甘肃省为例 95 潘竟虎,潘发俊 专著 资源环境 14-Aug-18 126 标准数独解法完整版 42 数独无双 科普 科普读物 21-Aug-18 127 电工口诀及电工常用电路实物接线 38 黄海平,郭冬,黄鑫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1-Aug-18 128 电力电子技术(第二版) 49.8 张兴,黄海宏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3-Aug-18 129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程(第二版) 69 魏琴 大学教材 化学 23-Aug-18 130 大学化学 58 龚孟濂,乔正平 大学教材 化学 20-Aug-18 131 物理化学实验 59 高楼军 大学教材 化学 24-Aug-18 132 有机化学 88 黄怡 大学教材 化学 15-Aug-18 133 环境化学 79 王晓蓉等 本科教材 化学 24-Aug-18 134 高层建筑结构地震损伤分析与控制 128 李忠献,徐龙河 专著 土木、建筑 16-Aug-18 135 少年儿童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58 张秀丽,张威,刘改成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17-Aug-18 136 室内五人制足球教程 58 李欣,曾吉 大学教材 生活、文体娱乐 20-Aug-18 137 高等构造地质学第一卷思想方法与构架 128 侯泉林 基础理论 地球科学 20-Aug-18 138 东北春玉米高产高效耕作栽培理论与技术 198 张卫建 专著 农林 20-Aug-18 139 2019年中国天文年历 399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专业工具书 地球科学 20-Aug-18 140 全球能源互联网背景下安徽省能源电力发展研究 98 林伯强,陈煜 报告类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Aug-18 141 基础护理分册 79 徐红等 中职教材 西医 22-Aug-18 142 体育与健康(三年制中职) 59.8 高巍,赵栋 中职教材 西医 22-Aug-18 143 计算机应用基础(三年制中职) 39.8 窦家勇,靳鹏 中职教材 西医 24-Aug-18 144 基础化学实验实训 24.8 陈先玉,蒋文 高职教材 西医 15-Aug-18 145 数学(三年制中职) 46 万桃先 中职教材 西医 24-Aug-18 146 宣汉罗家坝遗址与巴文化研究 29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5-Aug-18 147 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十讲 68 许永杰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5-Aug-18 148 山西博物院藏宋元墓葬壁画修复报告 220 山西博物院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7-Aug-18 149 模糊信息处理理论与应用 168 谢维信,裴继红,李良群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2-Aug-18 150 领域语义信息检索研究——以竹藤领域为例 58 彭琳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1-Aug-18 151 可信平台模块虚拟化与证明 108 谭良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6-Aug-18 152 四驱汽车动力分配关键部件结构设计与动力学分析 98 陈黎卿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0-Aug-18 153 预防医学实验实训 36 郭怀兰王静 大学教材 西医 21-Aug-18 154 医学形态实验学 38 仇容,高喜仁 大学教材 西医 22-Aug-18 155 医学机能实验学 49.8 张琦,李睿明,俞月萍 大学教材 西医 24-Aug-18 156 健康评估实训教程 38 徐江华王宁程利 大学教材 西医 25-Aug-18 157 医用高等数学(第2版) 49.8 刘启贵,吕兴汉 大学教材 西医 23-Aug-18 158 肿瘤光动力治疗学 228 李黎波,许德余 专著 西医 17-Aug-18 159 超声诊断临床备忘录(第2版) 75 杜起军,崔立刚 专著 西医 17-Aug-18 160 本草基因组学 99 陈士林 研究生教材 西医 22-Aug-18 161 机械工程制图基础 54 巩翠芝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1-Aug-18 162 多物理耦合场固液两相磨粒流精密加工技术 188 李俊烨 专著 机械、自动化 23-Aug-18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关注丨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及发展趋势
sciencepress 2018-9-5 15:55
随着国家“海洋战略”及“蓝色粮仓”计划的实施和绿色、低碳、高效加工业的发展,近几年我国水产品加工业有了快速的发展,尤其在水产品的精深、方便、高质化加工技术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然而其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技术与其他水产品加工业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加快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促进水产资源循环型经济的发展,缩短与国外的差距显得尤其重要。 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联合发布了题为《2017—2026 年农业展望》的专题报告,报告认为,全球渔业总产量在 2026年预计会达到 19400 万吨的规模,而 2014 年全球渔业产量约为 16700 万吨。换言之,2026 年全球渔业总产量将在 2014 年的基础上增加 2700 多万吨,增长率约为15%,且未来全球新增产量的绝大部分仍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水产养殖业将成为未来 10 年全球渔业增长的主要助推器,水产养殖产量将在目前的基础上增长 3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营养与健康需求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水产品的国际贸易快速发展,到 2026 年,预计全球水产品总产量的 35%将被用于出口。发展中国家仍然是水产品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出口方,发展中国家的水产品出口量在全球水产品出口总量中的占比将会从 2014~2016 年的平均水平 67%上升至 2026 年的 68%。同时,发展中国家水产品进口占比会出现下降,由 53%降为 52%。在未来 10 年中,全球水产品价格预计将会由 2014 年的高点开始回调,这也为我国发展水产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发达国家,水产品以冻品、预处理或保存制品为主,其中,水产冻品从 1960 年的 25%和 1980年的 42%,增加到 2014 年的 57%;预处理和保存制品稳定在 27%左右。在发达国家,创新驱动产品增值和改变饮食习惯表现为方便食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大幅增长。 水产品加工供应链增长的同时,大量的内脏、碎肉等副产物随之产生,这些副产物可能占到鱼或甲壳类质量的 70%。鱼类副产物因接受度低或卫生法规限制一般不会投放市场。21 世纪以前,鱼类加工副产物作为低值产品用来喂养动物或直接丢弃。近 20 年来,副产物具有的丰富营养价值逐渐得到重视。在许多国家,水产品加工副产物加工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产业,其利用率逐年提高。 鱼头、鱼排、鱼片可以直接作为食物或用来加工相关产品(如香肠、蛋糕、明胶和酱料),带有碎肉的鱼骨也被加工成零食。副产物还可以加工成可食材料(壳聚糖)、药物(如鱼油)、天然色素、化妆品(胶原蛋白)、饲料、生物燃料等。例如,内脏和鱼排可以作为水解蛋白的资源生产生物活性肽,鱼类内脏是一系列的蛋白酶(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和胶原酶)和脂肪酶等特定酶类的重要来源;鲨鱼软骨可用来生产粉末、胶囊等多种制剂;鱼皮胶原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和明胶的生产;甲壳类和双壳类产量巨大,副产物较多,是生产壳聚糖的良好来源。壳聚糖可作为食品、药品、饮料和化妆品来使用。同时,甲壳类加工副产物提取的色素(类胡萝卜素和虾青素)可用于药用制剂来发挥重要功能。 另外,2014 年,大约有 2850 万吨海藻或其他藻类被加工成各类食品、药物、化妆品或肥料等。海藻是提取海藻酸盐、琼脂和卡拉胶的重要来源,几种海藻还含有丰富的天然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蛋白,海藻风味食品(如冰淇淋)或饮料以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为主要市场,在欧洲和北美的市场正逐渐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产品加工能力、加工产品种类和产量、加工技术及装备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水产加工业已发展成为以冷冻冷藏水产品为主,鱼糜制品、调味休闲食品、干制品、海藻食品以及海洋药物等多个门类为辅的较为完善的水产加工体系。 鱼类、虾类、贝类和藻类加工工业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虽然冷冻制品的产量仍占水产加工总量的 60%左右,但鱼糜和鱼糜制品、干腌制品、罐头制品的比重已大幅上升,尤其是烤鳗、紫菜、鱿鱼丝、即食虾、冷冻小包装产品、海藻类食品等方便食品被大规模地开发推广,不仅品种繁多,而且质量也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 我国海域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可供捕捞生产的渔场面积约为 212 万平方千米。我国海洋中有鱼类 3000 多种、虾类 300 多种、蟹类 600 多种、贝类 700多种、头足类 90 多种、藻类 1000 多种,此外还有腔肠动物、棘皮动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中的一些水生种类,其中可捕捞、养殖的鱼类有 1694 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有 150 多种。我国是世界上内陆淡水总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内陆可养殖的水域面积约为 6.75 万平方千米。我国的水产品加工历史悠久,方式多样,是渔业三大产业之一。 2016 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 6901.26 万吨,其中海水产品产量 3490.15万吨,淡水产品产量 3411.11 万吨;用于加工的水产品总量为 2635 万吨,其中用于加工的淡水产品 569 万吨,用于加工的海水产品 2066 万吨,分别占 21.6%和78.4%。近年来,我国水产加工业发展迅速,在水产品加工能力、加工企业发展、加工产品的种类和产量、加工技术及装备建设等方面发展成效显著,其中渔业制冷、冷冻制品、鱼糜、罐头、熟食品、干制品、腌熏品、鱼粉、藻类食品、海洋保健品、调味休闲食品和海洋药物等加工产品体系已经形成,一些水产加工品的质量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成为推动我国渔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并成为渔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水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品的开发利用逐渐发展 农业部渔业局于 2011 年发布的《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 年)》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加大低值水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开发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加工业向海洋药物、功能食品和海洋化工等领域延伸”。 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也在不断地提升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开发高附加值产品,通过对水产品的精深加工及鱼骨、内脏等副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提升行业的盈利能力,是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发展趋势 水产品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率的“四高”特点。对水产品副产物进行综合利用,不仅可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加工增值、缓解水产品市场供需矛盾,而且能带动如加工机械、包装材料和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水产品的加工过程中产生许多副产物,主要用于生产饲料鱼粉,对其中很多有价值的成分有待充分利用。例如,鱼类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包括鱼头、鱼皮、鱼鳞、鱼鳍、鱼骨及其残留鱼肉,其质量占原料鱼的 40%~55%。鱼类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有:加工饲料鱼粉;将鱼头、鱼骨加工成鱼骨糊、鱼骨粉、鱼香酥;从鱼内脏中提取鱼油等;从鱼鳞中提取鱼鳞胶;鱼皮制革;将鱼鳔加工成鱼肚;生产鱼蛋白质粉和鱼露;提取生物活性物质和酶类(如硫酸软骨素、抗高血压成分)。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对虾生产国,对虾产量约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37%,出口产品主要是以去头对虾和虾仁为主,虾类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包括虾头和虾壳,占虾体总质量的 30%~40%。对虾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途径主要有:利用酶解、过滤和降压分馏技术生产虾油、虾调味品和虾味素;利用化学处理和超临界提取技术制备虾青素和甲壳素。 中国也是世界贝类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养殖贝类产量约占中国渔业养殖总产量的 26%。贝类加工中产生的副产物包括贝壳、中肠腺软体部和裙边肉等,占总质量的 25%以上。贝类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途径主要有:裙边肉或中肠腺软体部富含氨基酸和牛磺酸,利用生物酶技术、喷雾技术和美拉德反应增香技术生产氨基酸、牛磺酸和调味品;贝壳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处理可制取活性钙、土壤改良剂和废水除磷材料。 本文摘编自申铉日,李川,夏光华编著《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第1章及第2章部分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0 \0 《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作者: 申铉日,李川,夏光华 责任编辑:贾超,侯亚薇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6 ISBN:978-7-03-058083-2 《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着重介绍了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基本情况,重点阐述了水产品加工副产物主要物质成分的生物化学基础,鱼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虾、蟹、贝及海藻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内容。从理论上介绍了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的化学成分、结构、分析方法及生理功能等基本知识,从实践上介绍了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本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难易程度适中,面向广大读者,内容颇有参考价值。 \0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9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业节能减排管理:潜力评估模型、技术路径分析及绿色工厂设计
sciencepress 2018-8-29 16:14
工业节能减排形势及需求 工业部门是我国重点耗能部门。 “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总量逐年增加,从2011年的24 亿t 标准煤增加到2015 年的29 亿t 标准煤,年均增长率达5.2%。2015 年我国工业占全国GDP 的比例为40.93%,而能源消耗占全社会能源消耗的67.99%以上。自“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开展以来,工业节能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重点行业和主要用能产品单耗持续降低,但随着我国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工业面临的节能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工业部门长期以来也是我国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水污染物排放方面,其废水排放总量在2010~2015 年占全国排放总量的30%以上,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和氨氮的排放总量均超过全国排放总量的10%。“十二五”期间,国家从各方面加强了工业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工业废水、COD和氨氮排放量逐步下降,2015 年工业废水、COD 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199.5 亿t、293.5 万t 和21.7 万t,与2010 年相比分别降低16.0%、32.5%和20.5%。大气污染物排放方面,2015 年工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83.7%和63.8%,排放量分别为1556.7 万t 和1180.9 万t,与2010 年相比分别降低了16.5%和19.4%;而工业烟粉尘占全国排放总量的80.1%,排放量1232.6 万t,比2010 年增加了17.2%。由此可见,各种污染防治措施的应用对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控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考虑到国民经济持续较快的增长趋势,我国仍需加强工业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力度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工业部门面临着迫切的节能减排需求。 “十二五”时期,国家将主要污染物控制作为我国环境管理的重点领域和约束性指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除了提出COD 总量与2010 年相比削减8%的目标,又进一步新增氨氮总量控制指标,要求氨氮排放总量在2010 年的基础上削减10%。此外,还要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2010 年的基础上削减8%、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削减10%,以及要求单位GDP 能源消耗在2010 年的基础上降低16%。“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以上目标均已超额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环保规划继续实施总量控制,除已有的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种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外,拟对全国实施重点行业工业烟粉尘总量控制,对总氮、总磷和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实施重点区域与重点行业相结合的总量控制,增强差别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其中,提出了COD 与氨氮的排放量相比2015 年减少10%,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相比2015 年减少15%等主要目标。 工业节能减排路径及政策体系 工业能耗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主要通过以下政策路径促进企业的工艺改进和污染防治工作来实现(图1)。 图1 总量控制目标与政策路径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各种鼓励、限制、淘汰类技术目录、行业产业政策和准入条件等。例如,为有效推广各种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加大环保技术的普及力度,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分别列出了具有创新性、先进性的新技术、成熟技术及新工艺等,同时相继颁布了铜冶炼、再生铅和电解锰等行业的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完善环境保护技术体系,促进污染防治技术进步;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中国鼓励引进技术目录》,以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替代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经贸委发布的《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和原国家经贸委发布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行业类出台了印染、焦化、电石等行业的准入条件。这些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发布较为有效地调整和优化了国家产业结构,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国家环境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能耗水平、环境质量及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实现。截至2015 年,我国已制定(含修订)了包括《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342—2013)、《制浆造纸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31825—2015)在内的100 余项能耗限额标准;制定(含修订)了包括《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544—2008)、《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287—2012)在内的60 余项行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含修订)了包括《钢铁烧结、球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8662—2012)、《炼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8663—2012)、《炼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8664—2012)、《轧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8665—2012)在内的40 余项大气固定源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定期进行修订完善,已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相比于各行业通用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分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订更多地考虑了各行业生产工艺、处理技术的差异和污染物的特点,因此对于我国开展环境管理、依法行政、推行清洁生产和总量控制的环境管理要求更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性。 环境技术政策 “十一五”期间,我国明确提出了建设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并于2007 年9月30 日发布了《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在“十一五”期间通过编制或修订重点污染行业的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污染防治可行技术导则及相关工程技术规范等技术管理指导文件,同时广泛开展技术推广和示范工作,建立包括技术的筛选、评价、验证制度等在内的环境技术评价体系,定期编制发布《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国家环境技术发展报告书》《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等,初步建立起与我国环境管理体系相适应的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框架,为我国相关部门技术、经济政策的制定、环境管理和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修订和具体实施提供技术基础与依据,以促进技术进步与成果转化,有效引导环境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通过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提高我国环境管理制度的实施性。环境技术政策是实施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是行业进行环境污染防治的技术指南,对企业污染防治起到指导作用。截至2015 年,我国已制定(含修订)酒精制造业、制革工业(羊革)在内的近60 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在全国环保系统、行业和企业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制定钢铁、有色金属、造纸、电解锰等高污染行业的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增强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引导环保产业发展。另外,国家启动了多个重点行业和污染物的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及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等技术指导文件,为环境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尽管我国针对各工业制定了明确的节能减排目标,但节能减排管理过程中仍面临以下主要困难:第一,节能减排目标的确定过度依赖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统计趋势外推或专家定性判断,缺乏清晰、科学的路径分解;第二,节能减排指标的不断增加(能源节约、多种污染物削减和温室气体减排等)带来了不同管理目标之间的冲突和协调难题,传统的管理学分析方法无法有效解决多种节能减排的协同控制问题;第三,总量控制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外部经济活动环境、节能减排措施推广力度和技术效果参数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工业部门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核算,基于有限情景模拟的分析方法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面对当前工业部门日益增多的节能减排目标及日益趋严的资源环境约束,新建企业如何选择最佳可行的工艺技术组合以达到绿色工厂的先进生产水平?已建企业如何确定经济适用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措施以满足日趋严格的环保要求?这些是当前工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需要定量化的决策支持工具以解决当前迫切的管理需求。 针对以上问题, 《工业节能减排管理:潜力评估模型、技术路径分析及绿色工厂设计》 围绕工业部门节能减排的管理需求,以工业生产全流程为系统,以“原料-产品-工艺-技术”的工业技术模拟体系为基础,以区域行业能耗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为约束条件,基于行业节能减排可行技术开发潜力分析模型,并应用于钢铁、造纸等行业的节能减排管理实践。该模型具有三点核心优势:其一,模型可以追溯工业系统内部原料、工艺和规模等结构因素及技术政策实施对工业部门节能减排效果的影响,使节能减排控制目标的路径分解更清晰,并以此探索了节能和污染防治技术在总量控制和污染物排放限值等环境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其二,模型引入了古典算法及遗传算法,并结合大样本随机采样方法,为多环境目标下的节能减排技术优选提供了方法框架,为有效规避不达标的高风险节能减排方案提供了决策支撑,以钢铁、造纸两个行业为例开展了模型的试点应用研究;其三,模型开发了基于行业节能减排可行技术的“虚拟生态建厂及绿色工厂综合评估”系统,可对已建企业或拟新建企业进行节能和污染防治综合效果评估,并提出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先进可行方案。 本书内容主要来自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基于BAT总量控制管理及技术减排潜力分析研究”(2013ZX07504-004-0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71522011)的研究成果。该成果可应用于已建企业或拟新建企业节能减排潜力的智能诊断、工艺技术改造方案的生成,可支持企业和咨询机构开展绿色工厂的改造设计及投资决策,为工业节能减排管理工作提供定量化的分析工具和成功的应用实例。 本文摘编自温宗国等著《工业节能减排管理:潜力评估模型、技术路径分析及绿色工厂设计》前言及绪论部分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温宗国 1978年4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从事资源环境系统分析及规划管理、资源环境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等重要奖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2)、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担任全国科技领军人才联盟资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国家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等。 《工业节能减排管理:潜力评估模型、技术路径分析及绿色工厂设计》 作者: 温宗国 \0等 责任编辑:李洁,杨震,张淑晓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8 ISBN:978-7-03-058084-9 《工业节能减排管理:潜力评估模型、技术路径分析及绿色工厂设计》 围绕工业能源节约、多种污染物减排的环境管理需求,基于“原料-产品-工艺-技术”构建工业模拟体系,研发节能减排可行技术的潜力评估、路径分析和多目标优化的综合模型,应用于钢铁、造纸行业节能减排的对标管理、多目标协同控制及不确定性分析,介绍了作者以此为基础开发的“虚拟生态建厂及绿色工厂综合评估”系统等方法学。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18年7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8-8-21 17:15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2018年7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2018年7月新书快递.xls \0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内心的秘密:心理卫生与健康小百科 29 陈沛然 科普 西医 29-Jun-18 2 电动汽车第5辑 48 (日)晶体管技术编辑部编;EV编辑部译 应用技术 机械、自动化 28-Jun-18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9.8 屈艳红,周秀艳 大学教材 心理、励志 28-Jun-18 4 电磁场与电磁波理论(第三版) 59.8 徐立勤,曹伟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8-Jun-18 5 Scratch机器人编程 40 杨元超,谢竺钊,王春勤 本科教材 计算机、通信 21-Jun-18 6 积极与幸福心理学 35 宁维卫 大学教材 心理、励志 28-Jun-18 7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第二版) 49 魏琴,盛永丽 大学教材 化学 29-Jun-18 8 新大学化学实验(第四版) 29 田玉美 大学教材 化学 28-Jun-18 9 生物信息学(第三版) 59.8 陈铭 本科教材 生物科学 29-Jun-18 10 华南归化植物暨入侵植物 98 曾宪锋 研究生教材 生物科学 28-Jun-18 11 高等数学(第二版)(上册) 45 唐月红,刘萍,王东红 大学教材 数学 28-Jun-18 12 几何与代数(第二版) 39 周建华,陈建龙,张小向 大学教材 数学 25-Jun-18 13 数学分析(一)(第二版) 35 刘名生,冯伟贞,韩彦昌 大学教材 数学 28-Jun-18 14 环境学概论 49 管华 本科教材 资源环境 26-Jun-18 15 财务管理习题集(第二版) 36 唐现杰,陈旭 大学教辅 经济管理 26-Jun-18 16 公共关系实务 35 蒋楠,谭昆智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27-Jun-18 17 新常态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理论创新与政策研究 165 洪俊杰 专著 经济管理 25-Jun-18 18 互联网+工程建造模式 120 王红卫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5-Jun-18 19 FAST开挖系统关键技术及安全性研究 168 沈志平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Jun-18 20 石墨炔:从发现到应用 138 李玉良,李勇军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Jun-18 21 环境介质中重金属监测技术 168 王业耀 专著 资源环境 25-Jun-18 22 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 128 唐萌等 专著 材料科学 27-Jun-18 23 德宏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210 刀保辉,刘冰,杨新凯 专著 生物科学 25-Jun-18 24 宁波植物图鉴(第一卷) 368 马丹丹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6-Jun-18 25 江南牡丹——资源、栽培及应用 220 胡永红,韩继刚 专著 生物科学 28-Jun-18 26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生物量方程 98 尹光彩,唐旭利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8-Jun-18 27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大全第八卷 328 黄宏文 专著 生物科学 26-Jun-18 28 黑龙江省鱼类原色图鉴 298 赵文阁等 专著 农林 28-Jun-18 29 东北主要森林植物及其解剖图谱 458 王庆贵,王洪峰,韩士杰 专著 生物科学 28-Jun-18 30 汉石桥湿地植物探索 60 张勇 专著 生物科学 25-Jun-18 31 北京汉石桥湿地植物病害与菌物图册 108 朱绍文,潘彦平,蔡春轶 专著 生物科学 25-Jun-18 32 北京汉石桥湿地昆虫图鉴 148 蔡春轶,朱绍文,潘彦平 专著 生物科学 25-Jun-18 33 计算机中的数学/游戏中的数学 98 (美)詹姆斯·菲舍尔著;孙云志等译 科普 数学 25-Jun-18 34 银行中的数学/商业中的数学 98 (美)海伦·汤普森著;孙云志译 科普 数学 25-Jun-18 35 购物中的数学/厨房中的数学 98 (美)海伦·汤普森著;冯雷等译 科普 数学 25-Jun-18 36 时间中的数学/旅行中的数学 98 (美)詹姆斯·菲舍尔著;王晓欢译 科普 数学 25-Jun-18 37 体育中的数学/时尚中的数学 98 (美)雷·西蒙斯著;刘刚译 科普 数学 25-Jun-18 38 建设用地立体空间拓展与优化配置研究 99 张丽,蒋金豹,李通 专著 地球科学 25-Jun-18 39 山东省生物技术领域发展报告 98 李海波 报告类 生物科学 25-Jun-18 40 电力系统自动电压控制 168 孙宏斌,郭庆来,张伯明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1-Jun-18 41 数值传热学实训 88 宇波,李敬法,孙东亮 基础理论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Jun-18 42 内燃机排放控制原理 98 何邦全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Jun-18 43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三版) 49.8 秦丽娜,郭家松 高职教材 西医 28-Jun-18 44 化学(第三版)(医药卫生类) 32.8 丁宏伟 中职教材 西医 25-Jun-18 45 化学学习指导与实验(第二版)(医药卫生类) 25 丁宏伟 中职教材 西医 25-Jun-18 46 计算机应用基础(新) 39.8 张全丽 中职教材 西医 25-Jun-18 47 社区护理(新) 31 马英 中职教材 西医 27-Jun-18 48 南方民族考古(第十三辑) 158 四川大学博物馆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1-Jun-18 49 墨石藏珍--成都武侯祠现存碑刻 398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6-Jun-18 50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 258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9-Jun-18 51 西南联大时期民族调查文书卷 208 南开大学博物馆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27-Jun-18 52 许昌考古报告集(二) 298 河南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5-Jun-18 53 唐李倕墓——考古发掘、保护修复研究报告 528 中国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6-Jun-18 54 智能电网工控安全及其防护技术 98 杨云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2-Jun-18 55 协同飞行控制系统 148 吴森堂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5-Jun-18 56 医学生物学实训指导 38 曾凡龙 大学教材 西医 27-Jun-18 57 卫生学综合实验指导 29.8 杨渊 大学教材 西医 27-Jun-18 58 医用高等数学 68 罗亚玲,姚莉 大学教材 西医 28-Jun-18 59 NICU血管内治疗术后监护与管理病例荟萃 128 刘丽萍 专著 西医 25-Jun-18 60 遗传性脑血管病诊断手册II 60 王拥军 专著 西医 25-Jun-18 61 蔡浔远中医内科学讲义 78 蔡浔远 专著 中医 25-Jun-18 62 施耐德产科麻醉学(中文翻译版,原书第5版) 258 (美)玛雅S.苏雷什等著;熊利泽等译 专著 西医 27-Jun-18 63 实用血液净化技术及护理(第2版) 89 翟丽 专著 西医 19-Jun-18 64 胸部创伤治疗学 198 苏志勇等 专著 西医 25-Jun-18 65 脑卒中专科护理700问 59 陈会生,朱虹,张丹 专著 西医 25-Jun-18 66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详解 48 韩志海,田光,孙慧男 专业工具书 西医 28-Jun-18 67 孔子故里中医秘验方 168 曲阜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专著 中医 25-Jun-18 68 药用基础实验化学(第2版) 79 吴培云,方方 大学教材 西医 29-Jun-18 69 建筑多能互补能源系统技术及应用 118 卢军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Jun-18 70 制度演进、控制权配置与公司持现行为 89 蒋水全,刘星 专著 经济管理 13-Jun-18 71 运动机能评定理论与方法 59 张艺宏等 专著 生活、文体娱乐 13-Jun-18 72 当代中国经济圈政府合作研究 75 王建新 专著 经济管理 19-Jun-18 73 咖啡研究六十年(1952-2016年) 198 黄家雄,罗心平 科普 农林 20-Jun-18 74 农户对子女教育投入行为:知识、理性与社会——以秦巴地区D村和W村为个案 79 黄祖军 专著 语言、教育 20-Jun-18 75 黑叶猴生态行为研究(英文版) 168 胡刚等 专著 生物科学 13-Jun-18 76 热塑性弹性体 75 孟跃中等 专著 物理(力学) 25-Jun-18 77 连带Hermite基无条件稳定时域有限差分方法 89 石立华,黄正宇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Jun-18 78 深部冻土力学特性与冻结壁稳定 99 赵晓东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Jun-18 79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第三版) 45 江剑平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4-Jun-18 80 空间经济学视阈下武陵山区农村职教扶贫研究 84 柳劲松 专著 社会科学 22-Jun-18 81 微波组件机电热耦合建模与影响机理分析 98 王从思,王璐,王志海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Jun-18 82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49.8 波音,曹燕 科普 语言、教育 29-Jun-18 83 机械制造实习教程 49.8 康存锋,蒋晓青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Jun-18 84 工程制图习题集 30 蔚泽峰 大学教辅 机械、自动化 30-Jun-18 85 工程制图 49 严寒冰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30-Jun-18 86 机械制图习题集(第三版) 30 刘荣珍,李艳敏 大学教辅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Jun-18 87 Simulink建模基础及C2000DSP代码自动生成 99 刘杰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Jul-18 88 Access2010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第三版) 69 冯伟昌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9-Jun-18 89 新大学化学学习导引(第三版) 39 黄如丹,贺欢,迟瑛楠 大学教辅 化学 29-Jun-18 90 地理科学专业导论 59 郭跃,李孝坤 本科教材 地球科学 29-Jun-18 91 分数阶混沌系统的控制与同步 85 宋晓娜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Jun-18 92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进展(2017) 99 张剑平,汪基德 专著 语言、教育 30-Jun-18 93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 45 赵德海,和淑萍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9-Jun-18 94 物流企业管理(第三版) 48 刘丹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9-Jun-18 95 纳税会计 42 杜剑,周松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30-Jun-18 96 创业管理理论与实践 36 段洪波,刘炎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9-Jun-18 97 内部控制学(第二版) 58 梁运吉,孟丽荣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6-Jul-18 98 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实证 48 袁青川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30-Jun-18 99 商业银行模拟经营沙盘实验教程 36 徐莉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30-Jun-18 100 国际法前沿问题教程 78 宋阳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6-Jul-18 101 大型企业生产安全风险管控模式研究 68 柳长森 专著 经济管理 29-Jun-18 102 2018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 88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 专著 经济管理 28-Jun-18 103 巨型项目:雄心和风险 106 (丹)傅以斌(BentFlyvbjerg)等著;李永奎等译 专著 经济管理 28-Jun-18 104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88 张男星等 专著 语言、教育 28-Jun-18 105 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副竹鼠类 228 王伴月,邱占祥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30-Jun-18 106 二连盆地白垩系特殊岩类储层特征与成因机制 168 朱筱敏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9-Jun-18 107 绿色化学基本原理 148 何良年等 专著 化学 4-Jul-18 108 工业过程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特征 128 刘国瑞,郑明辉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9-Jun-18 109 绿色溶剂 138 王键吉等 专著 化学 29-Jun-18 110 真空在钢冶金中的应用 108 龚伟,梁连科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Jun-18 111 海洋牧场监测与生物承载力评估 128 杨红生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9-Jun-18 112 中国动物志无脊椎动物第五十八卷艾纳螺总科 198 吴岷 专著 生物科学 29-Jun-18 113 洞庭湖湿地植物彩色图鉴 380 赵运林等 图册 生物科学 30-Jun-18 114 中国外来入侵生物(修订版) 880 徐海根,强胜 专著 生物科学 29-Jun-18 115 胶州湾及青岛邻近海域底栖甲壳动物(下册) 298 沙忠利等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29-Jun-18 116 美国数学邀请赛试题解答(第二版)(上下册) 180 朱华伟等 科普 语言、教育 29-Jun-18 117 中国行业低碳发展报告--火电、钢铁、水泥 98 魏伟,王茂华 专著 资源环境 29-Jun-18 118 高山蔬菜产业技术研究 368 邱正明 专著 农林 27-Jun-18 119 密码学与安全百科全书 399 (荷)亨克·范蒂尔博格等编;程庆丰等译 专业工具书 数学 29-Jun-18 120 计算颗粒力学及工程应用 198 季顺迎 专著 物理(力学) 29-Jun-18 121 国际主要产业技术发展报告2018 98 钟永恒,刘佳,王辉等 专著 语言、教育 4-Jul-18 122 中国传统文化十讲 58 魏黎波 科普 语言、教育 30-Jun-18 123 科学家修炼指南 58 李江 科普 语言、教育 6-Jul-18 124 北魏政治地理研究 87 毋有江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Jun-18 125 中国图像科学技术简史 87 韩丛耀 专著 社会科学 28-Jun-18 126 民国时期青藏旅游地理研究 88 章杰宽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Jun-18 127 历史地理文献学入门 89 潘晟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Jun-18 128 华夏文明八千年 82 安文华,李骅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18 129 学行堂语言文字论丛(第六辑) 89 邓章应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9-Jun-18 130 一代学人安清翘--基于乐律、历算的系统研究 82 贾争慧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Jun-18 131 中国史跨学科研究博士论坛文集 98 黄贤全,邹芙都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6-Jul-18 132 无线电能传输原理 96 张波,黄润鸿,疏许健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Jun-18 133 绿色制造与再制造概论 80 程延海梁秀兵周峰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Jun-18 134 激光熔覆修复再制造技术 98 刘衍聪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Jun-18 135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底面凹凸构造及其演化与油藏分布 138 高胜利,杨金侠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6-Jul-18 136 中国典型海相和陆相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含气性 298 姜振学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Jun-18 137 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十辑) 218 沈卫荣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2-Jun-18 138 群集智能优化算法及应用 78 冯肖雪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9-Jun-18 139 复杂条件下的人脸特征提取和分类研究(英文版) 78 刘中华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9-Jun-18 140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 49.8 潘丽红,徐水凌 大学教材 西医 30-Jun-18 141 医学影像学实践教程(放射学部分) 49.8 陈兵 大学教材 西医 29-Jun-18 142 临床诊断学实习指导(中英文对照,第2版) 45 段志军,杜建玲 大学教材 西医 29-Jun-18 143 大学化学 55 张志成 大学教材 化学 29-Jun-18 144 肾脏病临床用药速查手册 98 杨聚荣 研究生教材 西医 29-Jun-18 145 罗马IV基层医院和非消化科医生功能性胃肠病手册 58 (美)海德尔鲍(Heidelbaugh,J))主编;李晓青等译 专著 西医 29-Jun-18 146 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188 唐朝克 专著 西医 29-Jun-18 147 房舍和储藏物粉螨(第2版) 198 李朝品,沈兆鹏 专著 西医 2-Jul-18 148 糖尿病个体化诊治策略 58 徐春 专著 西医 29-Jun-18 149 骨质疏松防治手册 75 叶伟胜,朱梅 专著 西医 29-Jun-18 150 胎儿超声心动图学教程 149 李胜利,朱军,李军 专著 西医 29-Jun-18 151 哈里森胃肠及肝病学(原书第2版) 239 (美)丹·隆戈著;钱家鸣主译 专著 西医 28-Jun-18 152 哈里森呼吸及危重症医学(原书第2版) 209 (美)丹·隆戈著;王辰主译 专著 西医 28-Jun-18 153 艺术与科学“十谈” 88 庞茂琨等 论文集 文学艺术 28-Jun-18 154 热带云雾林植物多样性 148 龙文兴 专著 生物科学 29-Jun-18 155 复杂工况下混凝土轴拉力学特性及损伤机理 99 范向前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Jun-18 156 边界层气象学基本原理 89 李旭辉 专著 地球科学 4-Jul-18 157 WEB程序开发实验教程 59 于小兵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5-Jul-18 158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土地宏观调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99 朱凤武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9-Jun-18 159 海洋水文环境要素分析方法 69 左军成等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6-Jul-18 160 罗布泊中部地区的极端环境与植物引种驯化研究 98 孙永强等 专著 生物科学 7-Jun-18 161 揭开苹果皮——听老科学家讲科普 39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 科普 科普读物 29-Jun-18 162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教程(第二版) 39 韦玉春,秦福莹,程春梅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29-Jun-18 163 海上人工岛机场规划、设计与建设 298 王诺 专著 土木、建筑 11-Jul-18 164 仓储与配送管理 62 霍红,李腾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3-Jul-18 165 西方经济学仿真实验教程 39 高峻峰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3-Jul-18 166 中国扶贫开发的战略与政策研究 195 孙久文,林万龙 专著 经济管理 29-Jun-18 167 海底地震勘测理论与应用 178 阮爱国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2-Jul-18 168 动力锂电池中聚合物关键材料 98 崔光磊 专著 物理(力学) 10-Jul-18 169 钢铁行业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策略 138 朱廷钰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0-Jul-18 170 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与风险评估溯源技术研究 298 庞国芳等 专著 农林 2-Jul-18 171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及机制 128 王万同等 专著 生物科学 13-Jul-18 172 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和质量控制(第三版) 498 王军志 专著 西医 29-Jun-18 173 Mathematica实用编程指南 198 (美)克里夫·黑斯廷斯等著;Wolfram传媒汉化小组译 专业工具书 数学 12-Jul-18 174 中国沙漠图集 980 国家林业局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28-Jun-18 175 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气候变化对湿地影响与风险研究 149 吕宪国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9-Jun-18 176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空间天气预报前沿 5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 专著 地球科学 5-Jul-18 177 空间天气科学服务和平利用空间 88 魏奉思,万卫星,曹晋滨等 专著 社会科学 9-Jul-18 178 中国科学院农业科研工作编年史 268 樊洪业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1-Jul-18 179 2017研究前沿及分析解读 78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等 专著 语言、教育 10-Jul-18 180 新疆浅层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技术与实践 198 霍进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2-Jul-18 181 医护伦理学(第四版)(高职数字版) 24.8 江慧英 高职教材 西医 11-Jul-18 182 解剖学基础(新) 59 万爱军 中职教材 西医 11-Jul-18 183 外科护理(新) 59.8 王萌,郝强 中职教材 西医 10-Jul-18 184 三峡文物保护 858 国务院三峡办,国家文物局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27-Jun-18 185 闽江下游流域史前遗址考古调查与研究 280 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6-Jul-18 186 系统理论及应用 128 高继华,狄增如 专著 计算机、通信 9-Jul-18 187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GBZ/T213-2008)实施应用指南 69 张敏 专著 西医 9-Jul-18 188 肿瘤并发症介入治疗学 128 刘玉金,程永德 专著 西医 10-Jul-18 189 神经及耳鼻喉内镜手术配合 88 张军花等 专著 西医 13-Jul-18 190 整形美容外科手术要点难点及对策 228 孙家明王晓军 专著 西医 10-Jul-18 191 职业病诊断标准实施指南(第2卷)新增职业病诊断标准 58 朱秋鸿,黄金祥,周安寿 专著 西医 9-Jul-18 192 中医诊断学笔记 39 孙贵香 大学教辅 中医 13-Jul-18 193 肝癌的早防与早治 28 张修礼,曲建慧 专著 西医 12-Jul-18 194 美容外科学专业知识解读 139 牟北平,查元坤,薛瑞 大学教辅 西医 9-Jul-18 195 中国画之色 128 杨小晋 专著 文学艺术 30-Jun-18 196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发展报告(2016) 130 陈佩杰 专著 语言、教育 21-May-18 197 冠状动脉心肌桥:基础与临床影像诊断 158 袁明远,李新明,王培军 专著 西医 5-Jul-18 198 高等数学及其应用(上) 58 阮正顺,张忠诚,刘雁鸣 大学教材 数学 29-Jun-18 199 高等数学及其应用(下) 57 刘为凯,王志宏,杨建华 大学教材 数学 29-Jun-18 200 大学物理学第二卷大学物理(下)(第二版) 48 黄致新等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9-Jun-18 201 大学物理学第三卷大学物理学习指导(第二版) 58 黄致新等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9-Jun-18 202 光纤传感器及其应用技术 58 黎敏,廖延彪 研究生教材 计算机、通信 29-Jun-18 203 自动控制理论 59 廖道争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9-Jun-18 204 实时数据流的算法处理及其应用 68 张晓龙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9-Jun-18 205 啤酒花 54 黄杰涛,熊海容,刘虹 大学教辅 农林 29-Jun-18 206 连续管水平井工程技术 158 袁发勇,马卫国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Jun-18 207 Web大数据的分析与推荐方法 70 李琳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9-Jun-18 208 中国高校科研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78 柳劲松 专著 语言、教育 29-Jun-18 209 教育云关键技术与应用 62 杨宗凯,刘三女牙,张昭理 研究生教材 计算机、通信 29-Jun-18 210 超越视觉:人脸图像超分辨率理论与应用 70 卢涛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9-Jun-18 211 线性代数及其应用 42 邹庭荣,胡动刚,李燕 大学教材 数学 29-Jun-18 212 多层次遥感农田信息获取技术体系 258 方圣辉,龚龑 专著 地球科学 29-Jun-18 213 互联网金融:实践、研究、监管 69 李平,陈林,李强 专著 经济管理 28-Jun-18 214 动态环境下大规模RFID标签识别方法 65 陈毅红,冯全源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7-Jun-18 215 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 108 邓洪平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7-Jun-18 216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98 张震 专著 社会科学 26-Jun-18 217 双螺杆捏合机螺纹元件型线设计理论与方法 98 魏静,张光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Jun-18 218 政府经济政策与企业资本投资及配置效率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实证分析 78 张超 专著 经济管理 27-Jun-18 219 中国数字图书馆新技术运用研究的知识图谱:2004-2017 78 阳广元 专著 语言、教育 28-Jun-18 220 需求不确定环境下的汇率风险对冲与供应链运作 69 杜娟 专著 经济管理 28-Jun-18 221 行为金融学与中小板市场:理论、影响与实践 69 钟晨 专著 经济管理 21-Dec-17 222 多值逻辑博弈语义研究 78 陈招万 专著 文学艺术 29-Jun-18 223 行走哏儿都——天津旅游指南 50 天津市旅游局 生活健康 历史地理、考古 3-Jul-18 224 流体力学(下册) 59 高志球,王宝瑞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1-Jul-18 225 中国土系志----海南卷 198 张甘霖总主编;漆智平等著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12-Jul-18 226 天山中部积雪遥感与应用 398 冯学智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9-Jun-18 227 护理四级技能培训教程 65 刘永兵,康美玲 高职教材 西医 14-Jun-18 228 飞机燃油箱惰化技术 90 刘卫华,冯诗愚 专著 航空航天 24-Nov-17 229 民族植物学传奇--裴盛基 88 裴盛基 科普 生物科学 30-Jun-18 230 水润滑轴承技术与应用 168 王家序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Jul-18 231 工程经济学(第五版) 52 李南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29-Jun-18 232 供给侧改革与现代绿色薯业技术创新 252 黄钢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3-Jul-18 233 低维度金刚石及其光电器件 128 朱嘉琦,代兵,韩杰才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Jul-18 234 黄土高原降雨侵蚀产沙与水土保持减沙 359 王万忠,焦菊英 专著 资源环境 13-Jul-18 235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数学、天学和地学 398 (英)李约瑟著;梅荣照等译 专著 数学 13-Jul-18 236 长安学研究文献汇刊考古编金石卷(第二辑) 389 贾二强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6-Jul-18 237 小儿营养与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诊治手册 49 魏克伦,吴捷,宫红梅 专著 西医 12-Jul-18 238 海洋钻采管柱涡激振动抑制装置 96 朱红钧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Jul-18 239 农药毒性手册-杀菌剂分册 169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专著 资源环境 13-Jul-18 240 遥感数据质量改善之信息校正 138 沈焕锋 专著 地球科学 16-Jul-18 241 隧道突涌灾害形态分析法 108 黄世武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Jul-18 242 下伏采空区道路修筑技术研究与应用 108 毋存粮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Jul-18 \0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29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中国科学同行 | 科学出版社2018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精彩纷呈
sciencepress 2018-8-21 17:11
W1.C04. 新国展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是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的核心子公司,旗下拥有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中国科学》、《科学世界》等知名书刊出版品牌。 第二十五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期间,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借助这一推动中外出版界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向广大参展商和读者奉上一场文化大餐。 本届BIBF公司参展主题为“与中国科学同行”,公司共组织1000多种图书、100多种外文学术刊物参展。组织“《中国植物志》60年” 、“《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与中国科学同行”和“‘走出去’成果展”3个专题展。 公司作为中国科技出版的重镇,形成了包括国家图书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项目、科技部基金项目、重大战略咨询规划项目等在内的重大图书出版项目、工程集群。本次参展项目有:中国草地生态保障与食物安全战略研究、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系列丛书、中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丛书、中国旱涝事件集合应对战略、国家公共安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丛书、“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规划研究系列丛书、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研究系列丛书、中国生物物种名录、临床检验装备大全、本草纲目研究集成、高超声速出版工程等,以及《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等重点图书约800种图书参展。 “《中国植物志》60年”专题展 “《中国植物志》60年”专题展。《中国植物志》是一部历经四代植物学家80多年的研究,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志。它的完成受世人瞩目,于2009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在2018年的《朗读者第二季》中,中国植物画第一人曾孝濂老先生携《中国植物志》做客央视,让观众记住了全世界最大型、种类最丰富植物巨著《中国植物志》。本次展示包括历史沿革、图书、史料实物(手稿、文件等)、植物志科学插画展、中国生物志库等内容,展现了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的变迁史。形式上是书展中的文博展、图片展,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 “《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 与中国科学同行” 公司被誉为中国科技期刊出版领域的“国家队”,年出版期刊300余种,其中英文期刊70种,被SCI收录47种、被EI收录53种。此次组织《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简称“两刊”)、《国家科学评论》、《遗传学报》,《仿生工程学报》《微系统与纳米工程》、《基因组蛋白质组与生物信息学报》等一批国家重点刊物参展。另外,合资公司科爱公司与中国科研机构共办或自办出版国际高水平开放获取学术期刊近50种,包括《新兴污染物》、《生物材料与生物技术》、《绿色能源与环境》、《作物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等一批高水平英文期刊也首次亮相参展。 “‘走出去’成果展” 公司致力于推进“走出去”工作,对外输出的《中国植物志》系列、《中国至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路》系列、《通往可持续发展的而亚洲》系列都被“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列为重点项目,并在全球科技出版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参展的重点“走出去”图书:《泛喜马拉雅山植物志》系列、《中国植物》、《古脊椎动物志》、《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钻探工程技术》、《高速列车耦合大系统动力学:理论与实践》、《拉曼谱学》、《局部域上的调和分析与分形分析及其应用》、《微纳细胞与分子传感技术》《地球系统与演变》等。 版贸推荐 本届展会公司 组织了155种图书进行版贸推荐。 ▋ 英文版版贸推荐书目下载 您可以长摁识别上图二维码下载全本英文版版贸推荐书目,也可关注科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sciencepress-cspm),回复“BIBF ” 下载。 此外,本届展会公司还推出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沙龙(23日下午14:30)等活动。 热忱欢迎您光临指导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展台:W1.C04。 (本期编辑:安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点下文查看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27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智慧农药监管丨从农田到餐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sciencepress 2018-8-13 16:36
食品中农药及化学污染物残留问题是引发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因素,是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共同关注的食品安全重大问题之一。目前,世界上常用的农药种类超过1000种,而且不断地有新的农药被研发和应用,农药残留在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存环境造成新的潜在危害的同时,也给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作者团队以高分辨质谱技术为基础,研究建立了一系列适用于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中1200种农药化学污染物的非靶向高分辨质谱侦测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全国31个省会及直辖市两万多例市售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获得了海量农药残留检测结果。 这些农药残留结果往往与样品、地域、时间等信息交织在一起,如何实时、直观地了解复杂大量的农药残留分析结果,并从中找出分布规律,最终进行预测和预警,是农药残留领域的另一重要挑战。为了分析和认知多维复杂数据集合中的分布规律和本质特征,以及准确直观地评估农产品农药残留状况,作者团队创新性地采用数据科学理论和基于互联网的地理信息系统(WebGIS)技术,建立了农药残留可视化系统,首次实现了我国全国范围内的农药残留监控,并以形象直观的专题地图,多视角、多形式、多层次地呈现我国农药残留现状。 \0 \0 《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与风险评估溯源技术研究》 整理和收集了作者团队近五年来联合利用高分辨质谱技术、数据科学理论以及WebGIS 技术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控与评价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和部分应用研究成果。这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一、创建农药高分辨质谱数据库,建立高通量非靶向农药残留侦测技术。 采用包括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GC-Q-TOF/MS)、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LC-Q-TOF/MS)及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阱质谱(LC-Q-Orbitrap/MS)在内的主流高分辨质谱技术,创建了1200多种世界常用农药化学污染物的一级精确质量数据库和二级碎片离子谱图库,建立了适用于18类150多种水果蔬菜的一次样品制备技术、同时测定的高通量非靶向农药残留侦测技术,具有高速度、高通量、高精度、高可靠性、高灵敏度等显著优势。 二、HID 三元技术创新融合,打造农药残留侦测技术平台。 将用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高通量侦测的高分辨率质谱(High-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技术,用于存储、处理与展示大数据的互联网(Internet)技术和用于统计分析处理与数据挖掘计算的数据科学(Data Science)技术创新融合,形成HID三元技术。在构建了多国(或地区)最大农药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MRL)标准数据库、多国(或地区)农产品分类信息数据库、农药信息数据库、中国行政区划地理信息数据库等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打造出适用于全国范围的大量农产品中农药残留侦测技术数据采集和智能分析平台,为食品中农药化学污染物的综合评定提供科学、快捷、有效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三、结合WebGIS 技术,构建我国农药残留可视化系统。 首次将高分辨质谱技术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结合,研究构建了包括在线制图系统和纸质地图在内的我国农药残留可视化系统。该系统利用WebGIS 技术,将高分辨质谱非靶向侦测技术所采集到的全国范围内的海量农药残留检测结果,创新性地以专题地图的形式,用形象直观的地图、统计图表及报表等方式,多形式、多视角、多层次地呈现我国农药残留现状,为我国农药残留监控和“智慧农药监管”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此外,为了真实反映我国百姓餐桌上水果蔬菜中农药残留污染状况以及残留农药的相关风险,在2012~2015年间,作者团队采用高分辨质谱侦测技术对全国42个城市(27个省会城市、4个直辖市及11个水果蔬菜主产区城市)的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的“家底”进行了全方位普查,形成了2012~2015年全国范围内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侦测报告。在这基础上,通过食品安全指数模型和风险系数模型,对受检农药分别开展暴露风险评估和预警风险评估,形成了2012~2015年全国范围内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膳食暴露风险与预警风险评估报告。这些报告为我国的水果蔬菜监管找到了方向,也为指导消费者安全膳食、为政府相关部门对农药残留风险的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0 本文摘编自庞国芳等著《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与风险评估溯源技术研究》前言部分,内容略有删减。 \0 \0 《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与风险评估溯源技术研究》 作者: 庞国芳  等 责任编辑:杨震,刘冉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 ISBN:978-7-03-056400-9 《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与风险评估溯源技术研究》 共5章。第1章介绍了1000多种农药LC-Q-TOF/MS、GC-QTOF/MS、IDA-LC-Q-TOF/MS、LC-Q-Orbitrap/MS 高分辨质谱数据库的创建与高通量非靶向农药多残留筛查方法的建立,实现了农药多残留非靶向侦测的电子化;第2章介绍了高分辨质谱-互联网-数据科学三元技术创新融合,创建了农药残留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平台,实现了海量侦测数据报告生成的自动化;第3章介绍了高分辨质谱-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三元技术创新融合,研发了我国农药残留可视化在线制图系统,编制了中国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水平地图集,实现了农药残留风险溯源的视频化;第4章和第5章介绍了2012~2015年采用高分辨质谱技术对全国42个城市(27个省会城市、4个直辖市及11个果蔬主产区城市)2万多例市售果蔬样品进行侦测,形成了全国市售果蔬农药残留侦测报告;在此基础上,通过食品安全指数模型和风险系数模型,对受检农药开展了暴露风险评估和预警风险评估,形成了全国范围内市售果蔬农药残留膳食暴露风险与预警风险评估报告。 本书融合了高分辨质谱技术、数据科学理论以及WebGIS 技术在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控与评价的创新理论和创新应用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可供从事食品生产、安全管理、质量监测、农业环境保护、科研、教育等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0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663 次阅读|0 个评论
骨质疏松就是缺钙?个体化治疗,不做“脆脆骨”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8-8-10 16:47
骨质疏松是全球越来越关注的健康问题,每年造成约900 万人骨折。仅在欧洲,在2000 年约有3.8 万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直接花费31.7 亿欧元,预计到2050 年会达到76.8 亿欧元。尽管全球范围内骨质疏松的负担增加,但绝大多数具有骨折高危因素的患者并没有被诊断或治疗。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治疗率各不相同。 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的骨密度(BMD)T 值≤ 2.5 个标准差(SD),既常用于诊断又是骨质疏松干预的阈值。但是,大部分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骨密度值都在这个阈值以上,多见于低骨量范围(-2.5SD < T 值< -1.0SD)。WHO开发了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计算10 年主要部位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率。根据FRAX® 算法,骨质疏松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脆性骨折史、父母髋部骨折史、当前吸烟情况、口服糖皮质激素、类风湿关节炎、其他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原因及每日饮酒超过3 杯。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NOF)在2008 年发布并于2010 年更新的指南,以及北美绝经学会(NAMS)的2010 年状况发布,都推荐绝经后女性和50 岁及以上的男性,如果股骨颈、髋部或脊柱T 值为2.5SD或更低, 则需要治疗;低骨量患者(T 值为-2.5 ~ -1.0SD) 如果FRAX® 计算出 10 年髋部骨折风险≥ 3% 或10 年主要部位骨质疏松相关骨折≥ 20%,也应该治疗(表1)。 表1 NOF 和 NAMS 骨质疏松治疗标准 骨质疏松个体治疗的选择 骨质疏松的治疗应该在综合考虑每种药物的疗效、安全性、费用、方便性(如给药方案和用法),以及其他非骨质疏松相关收益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 表2 目前骨质疏松治疗方法的疗效、安全性和便利性 表2 通过选择不同的骨质疏松治疗方法来确保满足每个患者的个体需要,可以提高依从性,进而提高患者受益(如降低骨折发生率),推荐每日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作为基础治疗,钙可以防止骨丢失,维生素D 增加钙吸收。有些女性,单纯改变生活方式,如增加钙和维生素D 的摄入、锻炼、防止跌倒等,即足以降低骨质疏松风险。虽然来自饮食中的钙是最佳的,大多数绝经后女性需要补充钙和维生素D来满足推荐的日常剂量,钙1200mg/d,维生素D 600 ~ 800U/d。 骨质疏松管理:选择合适的疗法治疗合适的患者 不同患者人群,可以选择不同的骨质疏松治疗方法(表3)。很多学者认为双膦酸盐是治疗骨质疏松的一线用药。但是在决定应用双膦酸盐治疗前,医生和患者都需要考虑其短期安全性(如胃肠道不耐受)及长期安全性的顾虑(如不典型骨折和下颌骨坏死)。对于口服双膦酸盐有胃肠道反应的患者,应改变治疗方法(如静脉应用双膦酸盐或SERM),而不是换为另一个口服双膦酸盐,因为有证据表明,患者很可能对另一个双膦酸盐产生相似的不良反应。因为双膦酸盐有潜在的长期安全性顾虑,医生可能不愿意给较年轻的患者(如50 多岁的患者)应用这类药物,因为她们会持续治疗数年。接受双膦酸盐长期治疗(5 年或以上)的患者,高骨转换和骨折被持续抑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药物假期”的概念。 表3 骨质疏松个体化治疗临床实例 医生和患者还需要考虑服药的复杂性,如口服双膦酸盐。口服双膦酸盐的禁忌证是有任何食管异常导致食管排空延迟的患者;不能站立或直立坐位至少30min 的患者。低钙血症是所有双膦酸盐的禁忌证。最近对双膦酸盐通用配方也有担心,它虽然使成本降低,但出现了相关的疗效和胃肠道耐受的问题。 因为双膦酸盐治疗有潜在的长期安全性问题,其他选择如激素疗法或SERM 可能更适合那些将要持续治疗数年的较年轻患者。骨质疏松患者伴有更年期症状,或相比其他治疗方法获益大于风险时,可以考虑激素疗法。例如,激素疗法适用于刚绝经、有更年期症状、< 60岁的妇女,在这一患者人群中应作为一线治疗选择。椎体骨折风险高于髋部骨折风险的较年轻的女性,雷洛昔芬应作为一线治疗,或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一线用药不耐受患者的二线选择。潮热发生率增加常见于迄今为止所有的SERM 研究,包括那些正在研发的药物;因此,SERM 不推荐用于有血管运动症状的患者。 降钙素仅推荐用于那些不能或不愿使用其他骨质疏松药物的患者,因为它缺少对于非椎体和髋部骨折的疗效数据。因其良好的安全性,降钙素常用于那些不能按照口服双膦酸盐复杂服药方式服药的老年人,以及急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骨痛的患者。 特立帕肽 用于治疗高骨折风险的患者,包括那些有椎体骨折史且骨量非常低(T 值< -3.0SD),又担心长期治疗安全性的患者。根据英国国家骨质疏松指南组,特立帕肽的禁忌证为高钙血症、非骨质疏松性代谢性骨病、严重肾损伤、骨骼放疗史、影响骨骼的恶性疾病(慎用于中度肾损害的患者)。还值得一提的是,较其他骨质疏松药物,特立帕肽非常昂贵。因其长期安全性问题,欧洲药品管理局限制其使用期限为2 年;特立帕肽治疗结束时,建议序贯口服或静脉应用双膦酸盐治疗以维持已获得的骨密度。 雷奈酸锶作为二线用药用于不能耐受或不能使用双膦酸盐的患者。在很大的年龄范围内,能有效降低妇女椎体和非椎体骨折风险,包括那些80 岁以上,其他治疗选择很少的患者。因其增加血凝块形成,故有静脉血栓风险的患者慎用。 狄诺塞麦用于治疗高骨折风险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或其他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患者。其给药方便,每6 个月皮下注射,这是药物治疗依从性的优势。与其他抗骨吸收药物不同,狄诺赛麦可以用于肾功能不全患者。低钙血症患者禁止应用该药。因其与严重感染相关,故使用免疫抑制药的妇女应认真考虑其治疗获益和风险。 通常不推荐两种或以上的抗骨吸收药物联合使用,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可以使骨折风险降至更低。有些医生可能会应用雷洛昔芬来降低浸润性乳腺癌风险,和另一个药物联合使用来降低骨折风险。曾经提出抗骨吸收药物和特立帕肽联合使用,但这些临床研究都没有产生一致的结果。 随着新型药物的出现,医生应该考虑其与现有药物相比的疗效、安全性和便利性,来决定怎样更好地治疗每一位骨质疏松患者。 本文摘编自叶伟胜,朱梅主编《骨质疏松防治手册》第4章部分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骨质疏松防治手册》 主编: 叶伟胜,朱梅 责任编辑:王海燕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6 ISBN:978-7-03-057832-7 《骨质疏松防治手册》 由骨科、内分泌科、肾病科专家,以及药学、营养学、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专家等共同编写。全书共27章,内容包括:骨质疏松的生物学;骨质疏松的个体化药物治疗;骨质疏松骨折的内固定原则 ;康复、营养与预防;继发性骨质疏松;骨质疏松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学;骨质疏松(骨折)治疗指南及骨质疏松与肌肉减少症等。以扫描二维码方式阅读的附录部分,收录了最新国内外骨质疏松和预防骨折相关指南,供读者参考。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0459 次阅读|6 个评论
又红又甜的西瓜被“打了针”吗?这个夏天我们只想静静地吃口瓜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8-8-6 16:21
炎炎夏日,估计没什么比来口冰镇西瓜更解渴的了。但是吃起来又沙又甜的西瓜,到底是不是打了传说中的“甜蜜素”?西瓜出现“白筋”正常吗?还有关于西瓜的多种传闻到底都是不是真的?这口瓜还能不能放心地吃了? 西瓜等瓜果会通过打针增甜增色吗? 2012 年5 月,微博中传“现在瓜农给西瓜里打药,长得快好卖钱;西瓜都是南瓜秧上嫁接,瓜农自己从来不吃”,并称“打针西瓜”注射了甜蜜素和胭脂红。传言中,“业内人士”甚至表示,“除了西瓜,还有橙子、柚子这样的水果,都很容易用注射方式添加甜蜜素”。 “打针西瓜”的消息在网络上流传并引发热议,此后每到西瓜上市的时节,“打针西瓜”“甜蜜素西瓜致癌”等谣言在网络中反复传播。例如,2014 年,多个微信公众号发布“紧急通知,有一种西瓜不能吃!”的消息,说有很多黑心商贩给未成熟的西瓜打针,注射禁用食品添加剂甜蜜素和胭脂红,这些添加剂会损害肝肾、影响儿童智力发育。这条信息用了大大的感叹号,通过一个所谓的“业内人士”自揭内幕,揭秘“西瓜内部的悲哀”,说给西瓜打针已经是“西瓜市场的一个公开秘密”。这些传言不仅言之凿凿,而且有图有细节,其中两张图片就专门标示了“打针的痕迹”,在微信中被广泛转发。 除了西瓜打针,网络中还爆料了一些其他水果也存在“打针”的现象。2012 年,一网友发布微博称,他在某果品批发市场看到,有商贩戴着手套,拿着针筒,往青黄的未熟透的柿子里注射一种液体,怀疑是催熟剂;2016 年,网传香瓜底部有眼,疑似是“向香瓜底部注射添加剂时留下的针孔”。 2012 年5 月,《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和西瓜生产地瓜农,明确指出“西瓜打针增甜”是谣言。2014 年6 月,针对微信中传言“西瓜打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通过现场实验的方式证明,“西瓜打针”不可行。近年来,包括新华网、人民网、《新京报》、《南方日报》等媒体都通过不同方式对该谣言进行了科普辟谣。 直击谣言 “打针西瓜”一类网络爆料属谣言,是由部分媒体从业人员及网民不了解西瓜等瓜果的生长发育习性、栽培技术、生理或病理病害及采后生理,加之一些肥料厂商非正当竞争宣传,以讹传讹导致的。“西瓜打针增甜”不仅不可行,还会使西瓜很快变质。西瓜出现“白筋”等是正常现象,非安全问题。西瓜嫁接是国内外普遍使用的种植方式,不影响人体健康。 炎炎烈日,放心吃瓜 注射不能增甜,还会使西瓜很快变质。给西瓜打针既不能真正将所谓的增甜成分注入西瓜,也不能改善品质提高售价。在西瓜生长过程中及采收后,对西瓜果实采用打针方式注射液体物质,是不可能被西瓜吸收的。因为植物只通过维管束组织吸收水分与营养,强行注入的液体物质,只会在微小组织内积累,且会破坏西瓜瓤组织特性,不可能像传言中描述的那样西瓜瓤呈红色且汁液也很“丰富”。注射过外来液体的西瓜会在短时间内变质,不利于瓜农与瓜商,不可能成为行业普遍存在的“潜规则”。在西瓜栽培过程中,一亩地西瓜有六七百株苗,瓜苗的维管束十分细小,注射难度可想而知;而且,即使有液体注射到苗中,也要通过植物自身的吸收、转化才能成为果实的成分,甜蜜素、胭脂红是不能被瓜苗正常吸收转化的。育种和栽培技术的发展使瓜的含糖量和甜度有了根本保障,使用打针这样的小手段完全没有必要。 西瓜出现“白筋”等是正常现象。在传播“西瓜打针”的微博中,还附有瓜瓤中有“白筋”“黄色硬块”等照片,认为是“西瓜打针”的证据。西瓜出现“白筋”是由于在西瓜子房发育及果实生长过程中,遇到低温连阴天或管理不当,植株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不协调,导致子房与果实营养缺乏、发育不良,或者是由在低温下授粉不均匀,部分组织发育受阻造成的,可能影响瓜的味道,但并非安全问题。至于西瓜果实内部出现白籽,可能是因为在早春西瓜授粉中出现授粉、受精不良。同时,无籽西瓜品种出现小白籽是正常现象,与外源物质无关。 西瓜嫁接是一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种植方式,不影响人体健康。嫁接技术已经使用了1000 多年,是利用植物间互补特性提高作物产量的技术,也是有机农业提倡的一种重要生产方式,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对于西瓜生产而言,嫁接是一种必然选择。因为西瓜存在连作障碍,也就是在同一块地上连续种植西瓜,从第二年开始就会出现抗病力降低,病害发生,导致植株死亡甚至绝收的状况。西瓜采用南瓜及葫芦作为砧木来换西瓜的根系,这是全世界解决西瓜连作障碍的有效方法,在很多国家均有大范围的推广。如果采用不当的嫁接砧木或者栽培不当,嫁接西瓜可能口感偏硬,风味稍差,但这不意味着嫁接西瓜可能影响人体健康。 本文摘编自李祥洲,邓玉主编《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第一部分“种植业篇”,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 主编: 李祥洲,邓玉 责编:王静,陈新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 ISBN:978-7-03-055905-0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影响国计民生、牵动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 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分析团队2012~2017年的网络舆情实时监测数据为基础,精选出60个舆情热点问题,梳理、概括不同问题的起因、演化和消解过程,并组织权威专家对热点问题作出了性质诊断,提出了风险交流要点,形成了公众经常关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问题的科学解读方案。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1559 次阅读|5 个评论
梦醉大草原丨邂逅最静谧纯粹的童话
sciencepress 2018-8-1 16:36
在歌曲《迷人的杭盖》中唱着,『北方茂密的大森林,养育着富足和安详,露水升空造云彩,生机勃勃的杭盖。蔚蓝色的杭盖,多么圣洁的地方,满山野果随你采,只求不要改变我的杭盖。』对于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人们,『杭盖』在蒙语里是什么意思?一个有着蓝天、白云、草原、河流、山和树林的世界,就是这一片无与伦比的天与地。 草原公路奇遇记 从西乌旗去东乌旗,进入加强版的草原模式,东乌旗草原最大的特点是河流湖泊众多、水草丰美,起伏的草甸上深深浅浅的绿,道路无比优美通畅,行驶的车辆犹如音符在天地间跳跃。 路上偶尔会被一群羊围堵,有的羊会急急地跑开,总会有几只不挪步地来回观察你。看到有壮胆的,跑过马路的羊忍不住又跑回了路中间,加入观察汽车和人类的队伍。每每如此,游人的心完全松弛下来,不着急赶路了,此时此刻正在接受草原主人的邀约,这个美妙的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地啊。 如果去阿拉善,围堵车辆的很可能就是一群骆驼。骆驼的性子更慢,有时候它们好奇心爆发,用身子蹭蹭车,甚至把脑袋探进车窗瞧瞧;公路边见到大规模马群的机会很少了,马群不会和人类纠缠,它们最多只会在草原上伴随着公路上的车辆,有心无意地飞奔一段路。 草原上的河流都是自然流淌的,很难看到人工痕迹,没有水坝水渠,没有泄洪道,没有截弯取直,草原上的湿地数量不少,面积较大,也就成了候鸟的天堂。摄影发烧友苏和说,这几年草原深处那些水泡子、芦苇丛里,天鹅越来越多了。我已经可以想象那些掠过草原湿地的惊鸿一瞥了。 我们先是追逐明灭相间的光线,草原上经常会有“上帝之光”,那些从云层中流泻下来的光是从天上延伸下来的路。天上的云收拢得越来越紧促浓烈,暴风雨要来了,当我们正想着可以追逐一场及时的暴风雨时,天边出现了一股扭成绳索的云狂飙突进往天空的深处钻,那是龙卷云,龙卷风已经在前方生成了。 然后听到巨大的滚雷声,大火闪蜿蜒游离出现在天边,天色汹涌如黑蓝色的潮水,我们如果再往前走估计就会遭遇雷暴的袭击,于是决定立即掉头,这个时候小冰雹已经砸下来了。车往回狂奔了30 公里,我不时回头,眼看着把龙卷风和暴雨甩在了后面,天色渐渐平静,如同息怒的巨人。 我们的心情还在激动中无法平复,我们找到路边一块空地,赶紧按下快门,留下了一组惊心动魄堪比大片的瞬间……这条完美穿过西乌旗到东乌旗全境的公路遭遇彪悍的飓风、恐惧的惊雷、密集的闪电、倾盆的大雨、巨大的冰雹,和所有神奇的气象状态相遇,最后大自然还会奖赏你一个彩蛋,在傍晚赐予我们梦幻般的彩虹。在短短的时间里,一切都充满了戏剧性。 草原上的天气风云变幻,令人惊叹。( 张珺楠 摄) 草原上的一道光,犹如“上帝之光”。(张珺楠 摄) 天空和心情都慢慢平复后,我们坐在敖包山上,就那么看着远方,特别放松,特别享受。地平线向着远方铺陈,天地相接。刚才惊险一幕仿佛还在眼前,我们太幸运了,坐在山顶的时候内心相当温柔。我后来查资料,才知道这片草原处于东亚季风气候北部边缘,季风气候会带给草原很多变幻。 有这么一条旅游贴士:当你一进入锡林郭勒盟,就像进了一个巨大无比的公园,处处都是风景,所谓景点,不过是指引你行走于草原的一个个路标,换句话说就是给你一个行走的理由。所谓景点游的旅行方式不适合草原旅行,看见狂奔景点的车,我替他们感到惋惜,因为他们没有体验到草原的美。 这一路有很多景点,如贝子庙、锡林河、野狼谷、《狼图腾》电影拍摄地、乌拉盖水库、知青小镇等,但对于我来说,长路本身就是我的目的地。 我想起了从崇礼到张北的那条路,被热炒的“草原天路”, 夏天一到周末就水泄不通,人们自驾游的热情不可阻挡,因为距离北京近,背靠京津冀巨大的旅游市场。但经常堵塞的“草原天路”,也失去了作为一条自然景观大道的挥洒和美感。 说实话,张北的“草原天路”和内蒙古大地的草原公路相比如何?可以说,内蒙古的每一条路都是挥洒自如的草原之路,锡林郭勒草原公路、克什克腾旗的达达线(从达里湖到阿斯哈图石林)、热阿线(从热水塘镇到阿斯哈图石林)……无数优美的草原公路串联起天高地阔的景色。 望着草原的远方,天地相连,这中间有森林、河流、荒漠、戈壁,所有的戏剧性都暗藏在这沉默的辽阔静谧之中,内蒙古的美并非那种一览无余的美。特别是热阿线,包括了几种草原形态,如草甸型草原、丘陵草原、荒漠型草原,还有林草过渡区和稀疏林草结合区,浓缩了内蒙古草原森林的精华。可以慢慢地观赏,可以说这70 公里的热阿线就是内蒙古的缩影。 为什么没有人来命名内蒙古草原公路的主题,我问苏和,他沉默了一会儿,“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景色太平常了,每天都是这样啊”。草原上空风云变幻莫测,草原风景无法定义,对于苏和来说一切都十分平常。 苏和精通文学,他又沉默了一会儿,“有句古诗怎么说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这一路看云,怎么都看不够。草原上的天空乌云密布,太阳在云层后面穿梭,突然就探出头来,一道猛然迸发的热情之光,让人目眩神迷。 本文摘编自波音,曹燕著《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书中《草原公路奇遇记》,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作者: 波音,曹燕 责任编辑:徐烁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6 ISBN:978-7-03-057517-3 每一个内蒙古人都有很深厚的家乡情结,无论身在草原之上,还是远在万里之遥,想起内蒙古,心里都会涌起温热的情感,都会感受到迎面拂来的风,都会听到阿妈和少年们唱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歌谣——《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水青草美我爱她,草原就像绿色的海,毡包就像白莲花。”每一句歌词都是一幅绝美的画面,都会引发草原儿子的思乡之情,也会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旅游爱好者,对壮美的内蒙古大草原充满向往。 内蒙古是壮美的。这种壮美超越了四季。正如书中所写:“真正的草原,十分惬意。真正的草原,它应该有风,有雪,有寒冷。”内蒙古的美是辽阔之美、包容之美、多样之美,内蒙古的四季都有着让人目不暇接的美,春天有杜鹃花海,夏天有大漠奇声,秋天的大兴安岭宛如一幅流动的油画,冬天穿越林海雪原,邂逅最静谧纯粹的童话。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小常识丨糖尿病的这些“隐匿”症状,你能识别多少?
sciencepress 2018-7-30 15:31
在城市化、老龄化的社会进程中,我国的疾病谱、死亡谱也在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以糖尿病为首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中国居民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仅严重危害公众的健康,也带来了日益沉重的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是严峻的中国糖尿病流行现状 :中国数以亿计的糖尿病患者群体,正呈现数量快速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当前我国糖尿病知晓率仅为 36.5%,治疗率仅为 32.2%,而在如此有限的知晓率、治疗率之下,血糖控制达标率也仅为 39.7%。 如何判断自己有没有得糖尿病呢? 糖尿病为慢性进行性疾病,临床可分为无症状期和症状期两个阶段。糖尿病的症状可分两大类:一类是与代谢紊乱有关的表现;另一类是各种急性、慢性并发症的表现。 无 症 状 期 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可无任何症状,常在体格检查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血糖升高,空腹血糖正常或高于正常,餐后2h 血糖高于正常,糖耐量减低。 代谢紊乱症状 1. 多尿  由于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8.89 ~ 10.0mmol/L),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24h 尿量可达5000 ~ 10000ml。但老年人和有肾病者,肾糖阈增高,尿糖排泄障碍,在血糖轻、中度增高时,多尿可不明显。 2. 多饮  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加之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加重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进一步明显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导致口渴而多饮,多饮进一步加重多尿。 3. 多食  由于胰岛素缺乏或抵抗,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虽然血糖处于高水平,但动、静脉血中葡萄糖的浓度差很小,组织细胞实际上处于“饥饿状态”,从而刺激摄食中枢引起饥饿、多食;另外,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大量葡萄糖从尿中排泄,因此,机体实际上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亦引起食欲亢进。 4. 体重下降  胰岛素缺乏或抵抗使得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产生能量,致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消耗过多,呈负氮平衡,体重逐渐下降,乃至出现消瘦。一旦糖尿病经合理的治疗,获得良好控制后,体重下降可控制,甚至有所回升。如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体重持续下降或明显消瘦,提示可能代谢控制不佳或合并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 5. 乏力  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和有效地释放出能量,同时组织失水、电解质失衡及负氮平衡等,因而感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6. 视力下降  不少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就诊时,主诉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这可能与高血糖导致晶状体渗透压改变,引起晶状体屈光度变化所致。早期一般多属功能性改变,一旦血糖获得良好控制,视力可较快恢复正常。 7. 其他  皮肤瘙痒,尤其多见于女性外阴,由于尿糖刺激局部而引起;或可并发真菌感染,此时瘙痒更严重。另外,四肢麻木、腰痛腹泻、月经失调、性功能障碍也常见。 急性并发症 (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常见于1 型糖尿病和2 型糖尿病伴应激时。 1. 常见诱因  感染、停用或减用胰岛素、应激状态、精神因素、体内代谢负荷剧增。 2. 临床表现  代谢紊乱继续加重,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头胀、头痛、嗜睡等症状。 3. 体格检查  可见皮肤、黏膜干燥,皮肤弹性较差,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脉搏快而无力,血压偏低,呼吸深大,呈Kussmall 呼吸,有烂苹果味,尿量逐渐减少,尿酮体呈强阳性。少数患者表现为腹痛,似急腹症。 (二)高渗性高血糖状态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60 岁以上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大多数患者发病前不知自己患糖尿病。 1. 常见诱因  应激状态、不适当中断降血糖药物治疗、过量使用拮抗胰岛素作用或干扰糖代谢的药物、外源性葡萄糖负荷增加、原发性脱水病变、摄水减少。 2. 临床表现  口渴、多饮、多尿、乏力等症状加重,但“多食”不明显或反而食欲缺乏,同时伴有恶心、呕吐、食欲缺乏、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等症状。 3. 体格检查  严重脱水可引起皮肤、黏膜干燥,弹性减退,眼球凹陷,唇、舌干燥,脉细速,卧位时颈静脉充盈不全,直立性低血压等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精神症状,如淡漠、嗜睡、定向力障碍、幻觉、上肢拍击样粗震颤、癫痫样抽搐、失语、偏盲、肢体瘫痪、昏迷及锥体束征阳性等。 (三)乳酸性酸中毒 1. 常见诱因  组织缺氧、双胍类药物及其他药物(水杨酸、乙酰氨基酚、乙醇等)的使用。 2. 临床表现  本综合征可发生于糖尿病或非糖尿病患者,多见于有严重疾病或有某些诱因的基础上。除了相应原发病的症状、体征外,主要为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表现有些类似,主要有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脱水、循环衰竭、头晕、精神萎靡,严重者意识障碍。常有深大呼吸(不伴酮臭味),不同程度的皮肤干燥、弹性差,口唇黏膜干枯、脱皮,眼眶凹陷,少尿。病死率高。 (四)低血糖 (五)感染 1. 细菌感染  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等可反复发生;尿路感染中以肾盂肾炎和膀胱炎最常见。 2. 真菌感染  如足癣、体癣等。真菌性阴道炎、前庭大腺炎是女性常见并发症,多为白念珠菌感染。 3. 结核感染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病灶多呈渗出干酪性,易扩展播散,形成空洞。 慢性并发症 (一)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主要是指中等或较大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主要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周围血管等大血管,临床常见疾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卒中和下肢动脉硬化、坏疽等。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增加2 ~ 4 倍,而且更严重、更广泛、预后更差、发病年龄更早。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表现为胸闷、胸痛、头晕、心慌、呼吸困难等。糖尿病患者更多表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不典型心绞痛、无痛性心肌梗死。 2. 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多于出血性脑血管病,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突出。表现为头痛、恶心、昏迷、四肢活动障碍。 3. 周围血管病变  表现为下肢疼痛、感觉异常、间歇性跛行。 4. 糖尿病足   (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特异性并发症,其典型改变是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初期,一般无眼部自觉症状。病变发展,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若黄斑受累,可有视野中心暗影,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甚至失明。 2. 糖尿病肾病 (1)肾小球滤过率增高:最早出现的功能性改变。 (2)蛋白尿:糖尿病肾病最主要的表现。初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出量在20 ~ 200μg/min(30 ~ 300mg/24h),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特点。当尿白蛋白量超过200μg/min 时,尿总蛋白排出量约为0.5g/24h,这时成为临床糖尿病肾病。一旦出现蛋白尿(尿蛋白> 0.5g/24h),肾小球功能呈进行性不可逆地下降。 (3)肾病综合征:尿蛋白> 0.5g/24h,血浆白蛋白降低、水肿、高胆固醇血症。 (4)高血压:明显高血压是糖尿病肾病晚期的表现。 (5)肾功能不全:临床糖尿病肾病常出现在糖尿病病程15 年之后,一旦出现明显尿蛋白,肾小球滤过率就逐步而恒定地下降。 3. 糖尿病性心肌病变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心脏扩大,一般无心肌梗死病史。需经病理检查方能确诊,合并高血压时需与高血压心脏病鉴别。 (三)糖尿病神经病变 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最常见,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病情进展缓慢。 (1)感觉神经病变:从足趾前端开始,并逐步向近端发展,当发展到膝关节附近,双手开始出现症状。临床呈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感觉异常有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感觉,严重病例可出现下肢关节病及溃疡。痛呈刺痛、灼痛、钻凿痛,似乎在骨髓深部作痛,有时剧痛如截肢痛呈昼轻夜重。 (2)运动神经病变:多同时合并有感觉神经障碍,表现为大腿前部灼痛或持续性疼痛,疼痛也可出现在其他部位,如腰背部、会阴部、下肢远端。肌肉受累后加重,出现股四头肌无力、萎缩,抬腿、起立困难。胫前肌、肋肌也会出现相应症状。 (3)糖尿病局灶性神经病变:脑神经病变可表现为视力障碍、复视、痉挛性散瞳、对光反射消失、阿·罗瞳孔、上睑下垂、眼球外斜等症状。神经根或神经丛病变主要累及T3 ~ T12 节段神经根,表现为急性或渐进性单侧胸痛、腹部疼痛,常在夜间加重。 2.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自主神经损害较常见,可较早出现,影响胃肠、心血管、泌尿生殖系统功能。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受损部位与相应的临床表现见下表。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受损部位与相应的临床表现 本文摘编自徐春主编《糖尿病个体化诊治策略》第2章部分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糖尿病个体化诊治策略》 主编: 徐春 主审:肖新华 责任编辑:王海燕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6 ISBN:978-7-03-057509-8 《糖尿病个体化诊治策略》 共分6章,分别介绍了糖代谢的调节、糖尿病的基础知识、糖尿病的规范化治疗、特殊人群糖尿病的个体化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个体化治疗及糖尿病常用临床路径。本书针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不同人群的糖尿病(儿童、孕妇及老年人),不同身体状态的糖尿病等陆续推出了个体化的诊治指南和专家共识。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11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些食物中竟含有天然毒素!预防及解毒措施了解一下?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8-7-23 17:04
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小剂量作用于机体就能与机体发生物理或化学作用,导致机体正常生理机能被破坏而引起一系列病变,甚至造成死亡的物质。由于毒物进入机体,产生毒性作用,导致机体功能障碍而引起疾病或死亡的现象称为中毒。 食物中的毒素是一类常见的毒物。根据来源可以将食物中的毒素分为天然毒素、诱发毒素和外来毒素。尽管有大量的宣传材料和报道谈及对人造成危害的人为环境污染,却较少注意到许多天然存在的环境毒物。如果对这些毒物缺乏认识,也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危害。诚然,食物中所存在的化学物质多数是对人体有益的,有些虽然有毒有害,但是可以通过肝脏的新陈代谢而被转化成无害化合物,那些不能够被人体肝脏转化的毒物则会危及人类健康。自然界中带有毒物的动植物种类甚多,如杏仁、木薯、巴豆、桐籽、棉籽、毒蘑菇、河鲀鱼等,它们体内均含有对人类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例如,河鲀鱼体内含有河鲀毒素;毒蘑菇中含有毒肽或毒蝇碱,如果对这些物质不经处理或处理不当,误食误用,均能引起中毒,严重者可致死亡。 白果 银杏果,俗称白果,一年中的九、十月份是新鲜白果上市的时节,尤其是寒露前后,是果肉最饱满、营养最丰富的时期。新采摘的白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及钙、钾、磷、胡萝卜素等,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白果有止咳平喘的效果,白果中还包含具有抑菌和杀菌功能的白果酸、降低胆固醇的白果双黄酮等,因此白果既是一种食品,也是一味中药。 在中国明朝、清朝以后,白果就被列为养生延年的食疗佳品。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白果中含有微量的毒素氢氰酸,尤其是绿色胚芽部位的毒素含量较高。氢氰酸毒性很强,经胃肠吸收后,能作用于呼吸中枢及运动中枢,使之麻痹,机体陷入窒息状态,最后导致死亡。所以一旦白果吃得过多就可能会引起中毒,轻者出现腹胀、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重者出现抽搐甚至呼吸困难等中毒现象。但这种毒素通过加热之后便会挥发,因此,食用白果前,可以用开水烫掉外面的红软膜、去芯(即绿胚芽),最好煮熟之后再食用,且不宜过量,成年人每天应控制在10 颗之内。 杏仁 杏仁为蔷薇科植物杏的成熟种仁,有苦杏仁和甜杏仁之分。苦杏仁即称杏仁,有苦味,可供药用;甜杏仁又称巴旦杏,味不苦,可做食品;二者均含有苦杏仁苷(氰苷类),即杏仁中的有毒成分,苦杏仁苷主要存在于种皮内。苦杏仁中苦杏仁苷的含量较高,约为3%;甜杏仁中约含0.1%。一般的杏仁中毒主要是指苦杏仁中毒,食用甜杏仁很少引起中毒。生食杏仁毒性最大,炒食次之,煮食又次之。一般食炒熟的苦杏仁引起中毒的剂量为儿童6 粒左右,成人10 粒左右;引起死亡的剂量为儿童10~20 粒,成人40~60 粒。 食入苦杏仁后,其所含的苦杏仁苷在口腔、食道、胃和肠中遇水,经酶的作用,水解产生氢氰酸。苦杏仁中毒的潜伏期短者30 分钟,长者12 小时,一般为1~2 小时。苦杏仁中毒时,先有口中苦涩、流涎、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脉搏加快以及四肢软弱无力等症状,重者感到胸闷,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呼吸时可闻到苦杏仁味,严重者意识不清、呼吸微弱、昏迷,四肢冰冷,常发出尖叫,继之意志丧失,眼球呆视、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牙关紧闭、全身阵发性痉挛,最后因呼吸麻痹或心跳停止而死亡,而且呼吸停止常在心跳停止之前。此外,苦杏仁中毒也有引起多发性神经炎者,除头昏、吐泻、四肢无力外,主要为肢端麻木、触觉迟钝、下肢肌肉呈弛缓或轻度萎缩、腱反射减低及视物模糊等。 苦杏仁急性中毒发生后,应立即送医院抢救,如食入后不久,可立即洗胃,并立即吸入亚硝酸异戊酯,每2 分钟一次,每次吸0.5 分钟,共5~6 次,进一步按照年龄和病情静脉缓注一定剂量的亚硝酸钠溶液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直到病情好转为止。 毒蘑菇 蘑菇绝大多数属担子菌纲、伞菌目,也有少数属子囊菌纲。全世界约有毒蘑菇百余种,中国已知的毒蘑菇有80 多种,极毒蘑菇约有10 种,它们分别是白毒伞、鳞柄白毒伞、残托斑毒伞、毒粉褶菌、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包脚黑褶伞、秋生盔孢伞和鹿花菌等。毒蘑菇又称毒蕈、毒菰、毒菌蘑菇、毒莪子、毒雷锅锅等。下图是一些毒蘑菇的照片。 资料来源: 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1304/09/content_7915641.htm 毒蘑菇在自然界分布很广,中国南北各地山区、丘陵地区均有生长,夏秋两季雨后是野生蘑菇大量生长时期,毒蘑菇多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草树丛中,在腐烂木头和树叶堆上也常能见到。人们通常由于不能区分新鲜的毒蘑菇与食用蘑菇,或者食用混杂有毒蘑菇的干蘑菇而中毒。 关于毒蘑菇中的有毒成分,至今尚未彻底查明。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就其化学性质来说,大致可分为生物碱类、肽类(毒环肽)及其他化合物(如有机酸)等。由于毒蘑菇中存在的毒性物质的种类很多,含量不一,且一种毒蘑菇可能含有多种毒物,一种毒物又可以存在于多种毒蘑菇中,而不同毒物的化学性质和毒理作用又各不相同,毒性大小相差悬殊,加之烹调方法、饮食习惯和个体对毒物的敏感性各不一致,因此,毒蘑菇中毒的症状非常复杂。根据中毒症状出现的快慢和迟早,可分为速发中毒和迟发中毒。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五种类型:胃肠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实质性脏器损害型和类植物日光性皮炎型。根据这五种不同类型的临床症状,又可将引起中毒的毒物分为胃肠毒素(如酚类、甲酚类)、神经精神毒素(如毒蝇碱、毒蝇母、毒蝇宗、蜡子树酸、光盖伞素、蟾毒色胺、致幻素)、血液毒素(鹿花菌素)、原浆毒素(毒肽、毒伞肽、丝膜菌素、鹿花菌素)和其他毒素五类。 毒蘑菇中毒常有以下几种症状: (1)胃肠炎症状。 误食含有胃肠毒素的毒蘑菇常出现以胃肠炎为主的症状。潜伏期短,一般为0.5~6 小时。轻者有剧烈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病程短,症状消退后逐渐好转,预后较好。较重者可因剧烈的呕吐和腹泻引起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昏迷或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者偶有死亡,但一般病死率很低。误食含有其他毒素的毒蘑菇,亦可出现一般性胃肠炎症状,但并非主要症状。 (2)神经精神症状。 如误食毒蝇伞、豹斑毒伞、发红毛锈伞中毒时,常常出现以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的症状。潜伏期短,一般为10 分钟至2 小时,除呕吐、腹泻外,还有流涎、流泪、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消失、脉缓、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等。亦可发生谵妄、幻觉等症状,可死于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但病死率较低。误食花褶伞、橘黄裸伞等中毒,表现以精神症状为主,潜伏期1小时左右,可出现幻觉、幻视、唱歌、跳舞、狂笑、行动不稳、谵语、意识障碍、昏迷、精神错乱。亦可有瞳孔散大、心跳过速、血压升高、体温上升等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误食牛肝菌属中的某些种类中毒时,除胃肠炎症状及精神异常外,还有特有的小人国幻觉。 (3)溶血症状。 误食鹿花菌可出现溶血症状。潜伏期较长,一般为6~12小时,多在胃肠炎症状后,发生黄疸、血红蛋白尿、急性贫血、肝脾肿大等,有时溶血后可引起肾脏损害,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4)实质性脏器损害症状。 误食白毒伞、鳞柄白毒伞、秋生盔孢伞、褐鳞小伞等出现实质性脏器损害症状。潜伏期较长,一般为10~24 小时,长者可达数日。主要出现肝、肾、脑、心等脏器损害症状。病程长,病情复杂而凶险,病死率高达90%。95%以上的毒蘑菇中毒死亡均是由此类毒蘑菇所引起。初期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l~2 天后消失。胃肠炎症状消失后,病人无明显症状,即假愈期(假缓解期)。经过1~3 天的假愈期后,突然出现肝、肾、心、脑等损害,如肝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广泛性出血、肝昏迷、尿少、无尿,尿中出现大量蛋白、红细胞及管型,谵妄,烦躁不安,昏迷,抽搐,休克,可死于肝昏迷或肾功能衰竭,亦可死于休克或消化道大出血,也有因中毒性心肌炎或中毒性脑病而死亡者。 (5)类植物日光性皮炎症状。 误食胶陀螺(猪嘴蘑)中毒时,身体露出部分,如颜面出现肿胀疼痛。特别是嘴唇肿胀外翻,形如猪嘴唇,此外,还有指尖剧痛、指甲根部出血等,少有胃肠炎症状。 误食毒蘑菇后,有一些解毒治疗的方法: (1)催吐。 以手指探咽部引起呕吐,亦可口服硫酸铜或硫酸锌催吐。 (2)洗胃。 用0.5%活性炭悬浊液反复洗胃。吐泻剧烈者可不必洗胃,应给大量活性炭吸附毒素。对食后未出现症状者,或中毒后吐泻轻微者,也不应麻痹大意,必须催吐洗胃。洗胃后给通用解毒剂20 g,或口服硫酸镁30 g 导泻,用温肥皂水高位灌肠以排除肠内毒物。 (3)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的治疗。 可给阿托品拮抗,皮下或静脉注射,每次0.5~1.0 mg,每15 分钟一次,直至瞳孔扩大,心率增加。严重者可给更大剂量。但有交感神经症状者,阿托品慎用。 (4)对白毒伞、鳞柄白毒伞、褐鳞小伞等潜伏期比较长的迟发型毒蘑菇中毒的治疗,应在中毒早期肌肉注射5%二巯基丙磺酸钠5 mL,或以葡萄糖溶液稀释后静脉注射,每天2 次,以后渐减量,一般用5~7 日,儿童每次5 mg/kg 体重,每天3 次。此外,据报道,L-半胱氨酸盐对毒蘑菇中毒引起的肝损害有一定疗效,紫芝对白毒伞中毒有显著疗效。 (5)类植物日光性皮炎症状的治疗可以口服抗过敏药物如安其敏25~50 mg,扑尔敏4 mg或苯海拉明25~50 mg,每天3 次,也可用氢化可的松100~200 mg 加入到5%~10%葡萄糖溶液500~1000 mL 中静脉滴注,同时口服维生素C。 棉籽油 中国种植的棉植物属于陆地棉及草棉,属锦葵科,其果实内有带毛的种子称棉籽,棉籽可榨油,作为工业用油,称为棉籽油,其经碱炼后,是一种适于食用的植物油。由于棉籽中含有棉酚、棉酚紫和棉绿素等毒性物质,在制油过程中,一部分毒素会转入棉籽油中,故食用粗制生棉籽油可能发生中毒。 需要指出的是,棉酚有三种类型。游离状态的棉酚称为游离棉酚。游离棉酚与氨基酸反应生成结合物,此种棉酚称为结合棉酚,结合棉酚不再溶于油脂中,不能被消化道吸收,故认为其无毒。棉酚在加热或某些试剂作用下失去活性羟基和醛基而成为变性棉酚。虽然游离棉酚在油脂碱炼时大部分可以除去,而结合棉酚和变性棉酚较难除去,但是棉籽油的毒性主要来自游离棉酚。 棉酚对心、肝、肾等实质性器官的细胞及神经、血管以及生殖系统均有毒性。有报告食用棉籽油和榨油后的棉饼引起中毒,在大量食用时常致急性中毒。长期少量食用,也有慢性中毒的报道。急性中毒一般进食后2~4 天内发病,也有短至数小时,长至6~7 天发病。发病的缓急、症状的轻重与食用的方法有关。若生棉籽先经泡制或炒熟后再与面粉混合烙饼吃者症状较轻,一般在食后稍有头晕、头痛、便秘,若将生棉籽不经炒或泡即烙饼吃者,在食后4 小时~4 天内出现头痛、眩晕、疲乏无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恶心、胃部烧灼感、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甚者可有胃肠出血、四肢发麻、烦躁不安、流涎、黄疸、肝肿压痛,也可有嗜睡、昏迷、抽搐。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心力衰竭、肺水肿及肝、肾功能损害。气温升高可诱发毒性发作。关于棉酚引起的慢性中毒,有资料认为,主要表现为低血钾症。 棉籽油中毒目前尚无特异性解毒剂,一般视情况予以对症治疗,食用时间不久的应予以催吐、洗胃及导泻。并可用生石膏18 g,水煎服。 河豚鱼 河豚鱼为近海底层杂鱼,河豚鱼中含有河豚毒素,河豚毒素还存在于多种海洋鱼类中,在海洋鱼类中已知的约500 种毒素中,以河豚毒素中毒最常见。河豚毒素是一种生物碱,分子式为C11H17O8N3。河豚毒素属于已知的小分子量、非蛋白质的神经性毒素,其毒性较剧毒的氰化钠还要大1000 多倍。据报道,0.5 mg河豚毒素可以毒死一个体重70 kg 的成人。 河豚毒素中毒多于食后0.5~2 小时内发病,首先发生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可带血。随后逐渐出现全身不适,口唇、舌尖及肢端麻木,全身麻木、四肢无力、共济失调、眼睑下垂、肌肉软瘫、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心率失常、心电图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呼吸浅且不规则。重者呼吸困难、紫绀、瞳孔先缩小而后散大或两侧不对称、血压下降、言语障碍、昏迷,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或房室传导阻滞而死亡,死亡率可高达50%。 河豚毒素中毒尚无特效药物,一般多采用对症处理。中毒早期以催吐、洗胃和导泻为主,以便及早排除毒素。静脉补充高渗葡萄糖溶液等以促进毒素的排泄及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肌肉麻痹时,可用1%盐酸士的宁(又称盐酸番木鳖碱)2 mL 作肌肉注射,每日3 次,或口服蛋氨酸,每次3 g,每日3~4 次。呼吸障碍给予吸氧、注射呼吸兴奋剂和进行人工呼吸,血压下降可用肾上腺素。另外可用鲜橄榄和鲜芦根四两洗净后捣汁口服。 新鲜的黄花菜 黄花菜俗称金针菜,学名萱草,古代又称忘忧草,属百合科,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花蕾。黄花菜味鲜质嫩,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糖、蛋白质、维生素C、脂肪、胡萝卜素、氨基酸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其所含的胡萝卜素是西红柿的几倍。黄花菜性味甘凉,有止血、消炎、清热、利湿、消食、明目、安神等功效,对吐血、大便带血、小便不通、失眠、乳汁不下等有疗效,可作为病后或产后的调补品。黄花菜常与黑木耳等搭配同烹,也可与蛋、鸡、肉等做汤或炒食,营养丰富。 但是新鲜的黄花菜含有一种叫秋水仙碱的化学物质,它本身虽无毒,微量还可用于治疗痛风,但经过胃肠道的吸收,秋水仙碱在体内被氧化为二秋水仙碱,则具有较大的毒性。由于鲜黄花菜中的有毒成分在温度达到或超过60℃时即可减弱,因此新鲜黄花菜可以经过简单处理后安全食用。处理方法是: (1)把黄花菜剥开,把花蕊全部去掉; (2)将剥好的黄花菜洗净,备用; (3)将锅里添加凉水,煮开,将洗好的黄花菜放到锅里焯一下捞出; (4)将焯好的黄花菜放到凉水里浸泡,洗净,做菜,或者把水控干,放到冰箱里保鲜备用。 黄花菜作为安全食材的另一种形式是制成干黄花菜。黄花菜采摘后,先蒸至半熟,如果晒干的可稍蒸熟一点,烘干的可稍蒸生一点。晒制的黄花菜色泽金黄,品质好。干黄花菜制成后,可装在密闭干燥的容器中保藏,食用前取出用水浸泡致软,清洗干净,即可烹调。 没有烧透的四季豆 2009 年12 月22 日,湖南湘潭市岳塘区竹埠港某化工企业的13 名员工因在食堂食用未炒熟的四季豆而中毒;2012 年6 月1 日,四川南充蓬安县碧溪乡某中学有52 人因食用四季豆而出现头晕、恶心的症状。一枚小小的四季豆为何会引发这样的事件呢?原来,四季豆的外皮上含有一种名为皂素的生物碱和一种叫做植物红细胞凝集素的化学物质。当它们进入人体后,皂素会对消化道黏膜产生强烈的刺激,引起胃肠道局部充血、肿胀以及出血性炎症;红细胞凝集素则会破坏红细胞的携氧功能,使红细胞凝集,引发无力、嗜睡、贫血等溶血症状。将四季豆加热到100℃时,就能彻底破坏这两种物质。 四季豆中毒的潜伏期短则几十分钟,长则4~5 小时。中毒者会表现出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会有四肢麻木、胃部烧灼、心慌等感觉,还可能伴有头晕、头痛、胸闷、畏寒、出冷汗等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不过,四季豆中毒的病程较短,多为1~2 天,有的人甚至在数小时后就可以恢复健康。 现代人推崇健康饮食,认为过度的翻炒会使蔬菜中的维生素流失,但有些蔬菜却是必须要炒熟的。除了四季豆之外,还有含有两种核苷(蚕豆嘧啶葡糖苷和伴蚕豆嘧啶核苷)的蚕豆,果肉中含有较多茄碱的茄子,含有龙葵碱的青番茄,含有较多草酸而易造成微量元素缺乏症的菠菜,以及含有致甲状腺肿因子的卷心菜和萝卜等,因此,将蔬菜炒熟是预防食物中毒的有效途径之一。 未煮透的豆浆 豆浆一直是人们非常喜欢的饮品,对人体健康也非常有益,但是,与没有烧透的四季豆相似,没有煮熟的豆浆中也含有多种生物毒素:皂素、植物红细胞凝集素和蛋白酶抑制剂等,皂素和植物红细胞凝集素的危害与在没有烧透的四季豆中类似,蛋白酶抑制剂会抑制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对蛋白质的分解作用,还会降低蛋白质的利用率。未煮透的豆浆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嗜睡等中毒症状和蛋白质代谢障碍,所以豆浆喝前一定要煮透。 另外,中医认为豆浆是属寒性的,所以有胃寒,比如消化不好、爱打嗝、喛气的人,还有脾虚的,比如有胀肚、腹泻的人不宜喝。同时,因为豆浆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中,会在细胞里产生尿酸,所以患尿酸增多症的病人也不能喝豆浆。另外,肾脏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的病人也不宜喝豆浆,以免豆浆中的植物蛋白增加肾脏的负担。 本文摘编自徐冬梅主编《走近化学》第5章,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走近化学》 主编: 徐冬梅 责任编辑:李涪汁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3 ISBN:978-7-03-056828-1 《走近化学》 从化学与众多领域的相关性、化学的基础知识、生命体中的化学、衣食住行中的化学、日用化学品以及环境中的化学多个角度展示与人类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化学世界,揭开化学的神秘面纱,引导读者了解化学的基础知识并用辩证思维看待化学。通过对热点问题的探讨,培养读者积极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跨领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包容性理解能力。帮助读者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培养科学和人文素养,提高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全书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思辨性相结合,各章相对独立又不乏系统性,写作力求由浅入深、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5020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18年6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8-7-20 17:12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2018年6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2018年6月新书快递.xls \0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小学生数独(下) 32 (日)村上绫一主编;蒋萌译 科普 语言、教育 24-May-18 2 冠军数独3——2016年世界数独及谜题锦标赛中国区选拔赛题集 38 北京市数独运动协会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31-May-18 3 Nikoli数独精选AA1 36 (日)Nikoli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25-May-18 4 Nikoli数独精选A2 36 (日)Nikoli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28-May-18 5 Nikoli数独精选A1 36 (日)Nikoli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25-May-18 6 Nikoli数独精选AAA1 36 (日)Nikoli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28-May-18 7 Nikoli数独精选AA2 36 (日)Nikoli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25-May-18 8 Nikoli数独精选AAA2 36 (日)Nikoli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28-May-18 9 动物生理学实验 59.9 何建平,乔卉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30-May-18 10 动物传染病防控技术 89 史秋梅,韩小虎,王书全 大学教材 农林 31-May-18 11 护理评估与护理管理工具 120 张春梅 大学教材 西医 30-May-18 12 化学大辞典 298 高松 专业工具书 化学 25-May-18 13 烧结余热高效回收关键理论及应用 138 董辉,冯军胜,张晟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May-18 14 中国功能农业发展与政策研究 108 赵桂慎等 专著 农林 31-May-18 15 青少年国际城市数学邀请赛试题解答(第二版) 86 朱华伟,孙文先 科普 语言、教育 28-May-18 16 国际小学数学竞赛试题解答(第二版) 96 朱华伟,孙文先 科普 语言、教育 28-May-18 17 竞赛数学问题解答(第二版) 85 朱华伟 科普 语言、教育 28-May-18 18 设施蔬菜病虫害与绿色防控 280 陈志杰等 专著 农林 28-May-18 1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版) 39 段鑫星,赵玲,李红娇 专著 语言、教育 28-May-18 20 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领域篇)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128 龚惠兴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5-May-18 21 面向规划决策的地理国情服务 99 苏世亮,杜清运,翁敏 专著 地球科学 17-May-18 22 特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160 谢和平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May-18 23 煤炭革命的战略与方向 160 谢和平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May-18 24 追踪清洁能源进展2017 198 (法)国际能源署(IEA)著 专著 经济管理 31-May-18 25 人际沟通(新) 26 王艳华 中职教材 西医 29-May-18 26 辽海地区的史前文明 178 田野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3-May-18 27 信息化探索实践30年 148 吴建明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Jun-18 28 基于社交网络的行为分析和挖掘 78 李磊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8-May-18 29 血液净化中心护理技术操作流程详解及评分标准 45 朱晗玉,侯军华,程晓巍 大学教材 西医 29-May-18 30 实用麻醉护理技术操作规范30项 39 邓曼丽,常丹丹 专著 西医 31-May-18 31 膝关节韧带损伤一一关节外手术(中文翻译版) 88 (意)罗伯托·罗西等著;李众利等译 专著 西医 31-May-18 32 创伤骨科学精要(第2版,中文翻译版) 248 (美)MarkR.Brinker著;章莹等译 专著 西医 23-May-18 33 子宫颈细胞学Bethesda报告系统(中文翻译版,原书第3版) 168 (美)瑞图·内雅等编著;陈小槐主译 专著 西医 24-May-18 34 感染与炎症性疾病影像诊断(中文翻译版) 99 (意)AlbertoSignore主编;李宏军译 专著 西医 28-May-18 35 威廉姆斯产科手册(中文翻译版,原书第23版) 128 (美)KennethJ.Leveno主编;段涛,李婷主译 专著 西医 1-Jun-18 36 专科护士“三基”训练指导 89 李淑迦,李银雪,孙继红 专著 西医 28-May-18 37 PICC典型疑难病例分析 120 乔爱珍 专著 农林 28-May-18 38 心血管内科护士分层培训方案 58 张智霞,贾爱芹,郭淑明 专著 西医 28-May-18 39 哈里森风湿病学(中文翻译版原书第3版) 120 (美)安东尼·福西著;田新平译 专著 西医 23-May-18 40 哈里森肾脏病学与酸碱代谢紊乱(中文翻译版原书第2版) 120 (美)拉里·詹姆逊著;梅长林等译 专著 西医 30-May-18 41 哈里森心血管病学(中文翻译版原书第2版) 198 (美)约瑟夫·洛斯卡奥著;韩雅玲译 专著 西医 30-May-18 42 哈里森内分泌学(中文翻译版原书第3版) 150 (美)拉里·詹姆逊著;胡仁明译 专著 西医 1-Jun-18 43 哈里森神经内科学(中文翻译版,原书第3版) 198 (美)斯蒂芬·豪瑟著;王拥军译 专著 西医 1-Jun-18 44 护理“三基”训练分册 89 张春舫,王博玉,高雅娜 专著 西医 23-May-18 45 实用银质针治疗软组织损伤学 110 许正军,李红磊 专著 西医 28-May-18 46 珠江水系鱼类原色图集(广东段) 158 李新辉,陈方灿,梁沛文 专著 农林 28-May-18 47 数学物理方程:模型、方法与应用 69 李刚,刘文军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4-May-18 48 岩土塑性理论 169 (英)余海岁(Hai-SuiYu)著;周国庆等译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May-18 49 明明白白看男科疾病 20 刘剑新 科普 西医 26-Apr-18 50 张氏喉科郑昌雄临证经验集 60 忻耀杰,滕磊 专著 中医 26-Apr-18 51 无机化学实验 45 吴建中 本科教材 化学 6-Jun-18 52 面向数据挖掘的算法设计与分析 90 翟俊海,张素芳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Jun-18 53 多媒体数据挖掘系统引论 90 (美)张仲非,张若非著;王兴起,张仲非译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Jun-18 54 深部岩体开挖瞬态卸荷机制与效应 128 卢文波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4-Jun-18 55 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2017年第2辑(总第17辑) 62 陈劲 论文集 经济管理 31-May-18 56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探勘理论与技术 278 付金华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7-Jun-18 57 重大工程扰动区特大滑坡灾害综合防治理论与技术 298 吴树仁等 专著 地球科学 4-Jun-18 58 能源与气候--前景展望 98 (美)迈克尔·麦克尔罗伊著;鲁玺等译 专著 资源环境 5-Jun-18 59 中国及全球碳排放:兼论碳排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98 方精云等 专著 资源环境 5-Jun-18 60 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试题解答 56 朱华伟 教材教辅 语言、教育 4-Jun-18 61 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领域篇)——传感器技术 118 方家熊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8-Jun-18 62 ”10000个科学难题海洋科学卷 598 “10000个数学难题”海洋科学编委会 专著 地球科学 4-Jun-18 63 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理论篇) 69 吴信才 专著 计算机、通信 5-Jun-18 64 生命的跃升:40亿年演化史上的十大发明 78 (英)尼克·莱恩著;张博然译 科普 科普读物 4-Jun-18 65 冰冻圈科学 78 中国科学院 专著 地球科学 29-May-18 66 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 268 李华瑞,姜锡东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4-Jun-18 67 智能电网技术标准 138 白晓民,张东霞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4-Jun-18 68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砂砾岩储层形成与演化 258 雷德文等 专著 地球科学 4-Jun-18 69 内科护理(新) 49.8 张晓萍 中职教材 西医 6-Jun-18 70 人体形态与结构(第二版)(高职数字版) 79 胡小和 高职教材 西医 8-Jun-18 71 大葆台汉墓黄肠题凑及棺椁的保护与研究 200 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6-Jun-18 72 李家沟遗址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嵩山东麓农业起源研究 128 王幼平,夏正楷,汪松枝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Jun-18 73 三峡文物保护研究 268 郝国胜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6-Jun-18 74 天津博物馆论丛(2017-2018) 198 天津博物馆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0-May-18 75 临床内科护理学(第2版) 198 叶文琴,王筱慧,李建萍 专著 西医 4-Jun-18 76 超声医学临床实践基础 198 周军,崔立刚 专著 西医 4-Jun-18 77 “山中七言堂”病例精选-心血管病例多学科诊疗探讨 35 葛均波,钱菊英 专著 西医 31-May-18 78 现代心脏病学进展2018 89 葛均波,方唯一 专著 西医 31-May-18 79 创伤评分学 198 周继红 专著 西医 6-Jun-18 80 面向乘客策略行为的航空客运动态定价及应对机制分析 70 李豪,彭庆,谭美容 专著 经济管理 21-May-18 81 低浓度煤层气的水合物法提纯理论 79 钟栋梁 专著 资源环境 21-May-18 82 “新丝路”背景下西部地区畜产品加工经济创新发展研究 88 唐善虎,杨海燕 专著 经济管理 16-May-18 83 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 79 王钢 专著 语言、教育 21-May-18 84 青藏高原东缘牧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耦合研究 90 杨丽雪等 专著 经济管理 9-May-18 85 元谋干热河谷地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98 欧朝蓉,孙永玉,朱清科 专著 资源环境 16-May-18 86 生物信息计算 39 章乐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6-May-18 87 光调制与再生技术 68 武保剑,文峰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3-May-18 88 承载乡愁的设计--中华传统水利机械之美 129 周丰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5-Jun-18 89 园艺植物有机栽培基质的开发与应用 129 李萍萍等 专著 农林 5-Jun-18 90 化学探究性小实验 30 竺际舜 科普 化学 25-May-18 91 乡村旅游地碳中和理论与实践 90 丁雨莲,陈浩 专著 资源环境 28-May-18 92 菁菁和她的魔法森林 35 王欣 科普 生物科学 28-May-18 93 技术-教育-人的发展:教育技术价值论 80 左明章 专著 语言、教育 28-May-18 94 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和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 98 成金华等 专著 地球科学 7-Jun-18 95 自动检测与虚拟仪器技术 98 左锋,董爱华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1-Jun-18 96 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 52 何泽恒,胡晶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15-Jun-18 97 国际财务管理(第二版) 48 刘胜军,陈旭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1-Jun-18 98 现代安全事故管理 105 庄越,霍非舟,于蓉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11-Jun-18 99 新兴技术未来分析理论方法与产业创新研究 220 黄鲁成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1-Jun-18 100 奥妙化学 78 曹秋娥 科普 化学 13-Jun-18 101 大气环境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中国南方大气硫、氮污染及来源示踪32 298 肖化云等 专著 地球科学 8-Jun-18 102 遥感陆表数据重建与时空分析应用 98 韩玲赵永华韩晓勇 专著 地球科学 14-Jun-18 103 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128 王亚韡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4-Jun-18 104 量子点的合成与应用 98 康振辉,刘阳,毛宝东 专著 物理(力学) 14-Jun-18 105 中国西部天然草地疯草概论 210 刘建枝等 专著 生物科学 4-Jun-18 106 中国海藻志第2卷第5册(英文版) 220 王广策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13-Jun-18 107 小学数学世界邀请赛试题解答(第二版) 96 朱华伟,孙文先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13-Jun-18 108 数学解题策略问题解答(第二版) 99 朱华伟,钱展望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13-Jun-18 109 黄河沙漠宽谷河道水沙变化及驱动机理 318 姚文艺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8-Jun-18 110 新时代乡村规划 188 顾朝林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3-Jun-18 111 地学大辞典 398 孙鸿烈 专业工具书 地球科学 11-Jun-18 112 区域资源-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与能源互联网研究——以京津冀为例 199 申晓留 专著 经济管理 8-Jun-18 113 近代西方人在西安的活动及其影响研究(1840-1949) 128 史红帅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2-Jun-18 114 大文化背景下的法治社会与习俗研究 88 王作全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1-Jun-18 115 数据结构(c语言版) 138 董树锋,郭创新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3-Jun-18 116 系统综合评价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建模与应用 158 王科 专著 社会科学 8-Jun-18 117 流体包裹体测定计算和分析(下) 198 刘斌 专著 地球科学 8-Jun-18 118 流体包裹体测定计算和分析(上) 198 刘斌 专著 地球科学 8-Jun-18 119 丰镐考古八十年·资料篇 34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1-Jun-18 120 面向网络行为的情感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78 刘三女牙,李小文,刘智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1-Jun-18 121 目标导向与创业学习能力的网络建模研究与数据分析 55 方琦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3-Jun-18 122 基因突变与慢病防控 98 张积仁,岑东芝 专著 西医 14-Jun-18 123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要点难点及对策 228 陈莉莉 专著 西医 28-May-18 124 中国医院感染细菌 398 房海 专著 西医 14-Jun-18 125 护士“三基”训练与考试 138 石平 专著 西医 13-Jun-18 126 糖尿病自我健康管理——《中国之声》对话录 38 许樟荣,庄丽 生活健康 西医 11-Jun-18 127 尿液标志物学 135 黄山等 专著 西医 12-Jun-18 128 系统解剖学 95 武艳 大学教材 西医 11-Jun-18 129 翟双庆解读《黄帝内经》--六气篇之湿、燥、火 49 翟双庆 生活健康 中医 11-Jun-18 130 痛风(浊瘀痹)诊治与康复手册(修订版) 88 朱婉华 专著 西医 5-Jun-18 131 聚珍仿宋体研究 149 孙明远 科普 文学艺术 23-May-18 132 耐用品生产厂商定价若干问题研究 49 苏昊,谭德庆,刘军 专著 经济管理 23-May-18 133 地下工程水环境变化与控制 120 姚光华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3-May-18 134 海底管道力学 79 梁政,张杰,张瀚 专著 物理(力学) 23-May-18 135 电子烟分析评价:从内在成分到化学和颗粒暴露概况 120 (希腊)康斯坦提诺斯?法尔撒利诺斯等著;缪明明等译 专著 化学 4-Jun-18 136 环境中的钒——化学及生物化学 99 (美)JeromeO.Nriagu著;杨金燕译 基础理论 资源环境 4-Jun-18 137 三维测绘新技术 99 麻金继,梁栋栋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11-Jun-18 138 新型水下航行器——仿生机器鱼的设计与制作 96 钱卫国,孔祥洪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6-Jun-18 139 作物生长下的土壤呼吸与N2O排放 88 杨兰芳,庞静 专著 农林 13-Jun-18 140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基础、综合与设计 49 孙杰等 大学教材 资源环境 12-Jun-18 141 非常规油气储层体积改造裂缝扩展与织网机理研究 128 周德胜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4-Jun-18 142 能源转型:数据、历史与未来 68 瓦科拉夫·斯米尔 科普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22-Jun-18 143 液压与气压传动(第二版) 59 游有鹏,李成刚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9-Jun-18 144 空间数据采集与管理 59 盛业华等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21-Jun-18 145 铁路客站建设与管理 228 王峰 基础理论 交通运输 21-Jun-18 146 资产评估学(第二版) 48 牟建国,陈晶霞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2-Jun-18 147 地球系统与演变 158 汪品先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0-Jun-18 148 致密油气藏数值模拟理论与技术 398 冉启全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0-Jun-18 149 西北地区抗逆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 298 王述民,景蕊莲 专著 农林 19-Jun-18 150 乳酸菌科学与技术 468 陈卫 专著 生物科学 15-Jun-18 151 中国淡水藻志第22卷硅藻门管壳缝目 198 王全喜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19-Jun-18 152 珠江鱼类图鉴 280 李桂峰等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20-Jun-18 153 农田定量遥感理论、方法与应用 198 秦其明,范闻捷,任华忠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9-Jun-18 154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 168 邵全琴等 专著 地球科学 8-Jun-18 155 土壤水文异质性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 69 贺缠生,张兰慧,王一博 专著 地球科学 13-Jun-18 156 大兴安岭野生动物的故事 98 马敬能,卢和芬 科普 生物科学 19-Jun-18 157 智能电力营销习题集 168 宋艳,沈鸿 专业工具书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9-Jun-18 158 流体网络理论在火电机组热力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98 宋东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9-Jun-18 159 医用物理第二版(含医用物理实验指导与单元练习) 38 李长驰 中职教材 西医 22-Jun-18 160 药物学基础(新) 39.8 符秀华,付红焱 中职教材 西医 20-Jun-18 161 妇产科护理(新) 44.8 李民华 中职教材 西医 19-Jun-18 162 诊断学 65 刘士生 高职教材 西医 22-Jun-18 163 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 280 首都博物馆,西藏博物馆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4-Jun-18 164 钟山铜盆汉墓 298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9-Jun-18 165 石窟寺研究(第8辑) 208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9-Jun-18 166 非线性系统分析--扩展模糊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69 范永青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1-Jun-18 167 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研究 86 余亮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2-Jun-18 168 基于群智能优化理论的若干聚类改进方法及应用研究 59 周瑞红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2-Jun-18 169 在线社交网络结构特性与建模 76 余智华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9-Jun-18 170 麻省总医院临床麻醉手册(原书第9版) 128 (美)皮诺(Pino,R.M.)主编;王俊科等译 专著 西医 19-Jun-18 171 国际创伤生命支持教程(中文翻译第8版) 199 (美)l约翰·E·坎贝尔等著 专著 西医 21-Jun-18 172 手术动力系统分类及维护保养指南 49 孙育红,钱蒨健,周力 专著 西医 21-Jun-18 173 手术腔镜器械分类及维护保养指南 69 孙育红,钱蒨健,周力 专著 西医 20-Jun-18 174 老年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围术期管理 69 杨清,唐熠达,罗智 专著 西医 19-Jun-18 175 临床复杂心电图解析精选 78 陈韵岱,卢喜烈,石亚君 专著 西医 15-Jun-18 176 2017中国现场快速检测应用现状 56 康熙熊 专著 西医 21-Jun-18 177 优质安全羊肉生产、加工及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188 唐善虎,牛春娥 专著 农林 20-Jun-18 178 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入门操作图解 39 王长柳,陈娟 大学教材 土木、建筑 20-Jun-18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064 次阅读|0 个评论
DNA元美学——揭开了美的奥秘
sciencepress 2018-7-16 16:04
赵经寰先生首先是以画家的身份进入我的研究视野的。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撰写《中国现代版画史》时,常被他那些发表频率颇高且极具视觉张力的版画作品所吸引,于是开始通信往来,并陆续收到他寄来的资料。在他的艺术世界里,我感受到其旺盛的创造活力,全新的艺术理念与对新材料、新技法不断探索的精神。赵先生勤奋、高产,追求独创,在我国丝网版画与木版画方面都具有相当高的代表性,其《壁画风格系列》与《平顶山的中秋》组画已成为版画史上的经典。他不仅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版画展10次,参加全国美术大展26次,而且作品入选国际版画展40余次,成为我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画家之一。他极高的个人天赋和创造型画家的独特品位也体现于近些年的国画与书法创作中,在近千幅国画与几百件书法作品中,他奉行既不依傍前人,亦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理念,在对域外文化资源的汲取与对版画语素的融汇中,使其国画具有一种别于国画家作品的新锐创意,既合形式美法则,又幅幅相互区别,呈现出风貌独特的个性品质。 在研究其艺术的过程中,我还不断赏读到他颇具见地的学术论文与介绍国外版画新技法的文章,这算我的额外收获。而近几十年他则把重心由绘画创作转移至学术研究,锁定视觉形式美学,发表文章70余篇,其理论著作《视觉形式美学》几经重印,行广及众,产生了广泛影响。这无疑首先得力于其在60年的艺术实践中对形式美的体悟与探索,而能将黄金律作为方法论,作为“形式的辩证法”,熟练地运用于各艺术门类的形式分析,特别是对造型艺术中的点线、黑白、色彩、构图规律的解码,则完全得力于其理论修养。这部著作不像以往有些研究成果只是对黄金律的简单诠释或套用,而是以中外美术史上的大量例证,进行详尽入微的全面分析,从而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与新方法,得出新结论。诸如“黄金律——形象的辩证法”、构图的“内部生长”法、笔墨的比例分析法、“偏心螺旋体、涡状线和S线是形式美典型范式”,以及在其近期发表的美学论文中进一步发展形成的“形式美学体系”和“美学模型” 等,都日渐深刻与系统。尤其是以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艺术对形式美的偏移与叛离,而对黄金律的反证与对黄金律局限性的分析,体现出作者活用辩证法的熟练程度,而书末的“警示”——“从有法到无法”“从平庸到独创”,更体现出这位艺术家防止黄金比的绝对化,尊崇形式美的独创性的精神。他解释说:这是黄金律数列的相对性和黄金分割的无限性所提供给我们的艺术探索的广阔空间,是美的创新的无穷魅力之所在,要倍加珍惜。此书在黄金律的应用研究领域的拓创之功已被广泛认可,而“视觉美感和心理美感、形式美在审美感受中的地位与价值”“黄金律、辩证法与形式辩证法”“形式美法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等章节亦涉及美学中的一些基本范畴,赵先生用他的主客观统一的黄金律美学观和“形式本体论”回答了美学研究中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对于视觉形式美学的学科建设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理论的价值在于发现。而重要的发现需要研究者不仅有敏锐的学术眼光,而且要有扎实的研究基础。赵经寰先生半个多世纪的美术创作实践以及30余年的视觉形式美学的研究,使之具有了雄厚的积累。继专著《视觉形式美学》出版之后,他又发表了《形式美之根——如何回答马克思的“形式美三问”》《数律化美学模型和形式美学体系框架》和《“DNA元美学”——美的起源与本质问题的新发现》共约8万字的论文,对黄金律作出了在辩证法基础之上的全面探究、分析,建立起“黄金律美学模型”,确认黄金律就是美学密码,亦即形式辩证法,可以解释一切形式美。并进一步将探索指向了DNA,从世界各地普遍建立的DNA雕塑中得到共识的启示,发现了其双螺旋结构之美。遂使其研究更趋系统化、体系化。 该成果的开创意义首先表现于:在国内外尚无人以DNA为话题探索美的起源与本质问题。以往传统的观点认为美起源于劳动,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实践,另有主观论者认为直觉是美的起源(克罗奇),或美产生于人的快感(桑塔耶那);客观论者提出美在于事物的关系(狄德罗),毕达哥拉斯学派则认为美在和谐,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但未得到充分的证实。而赵经寰先生则把黄金律植根于DNA,提出了“美起源于生命主要遗传分子DNA的双螺旋结构”的重要命题。这不仅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对古老的黄金分割理论的新阐释,而且是对美的起源这个一直争议不休、莫衷一是的美学难题的新突破。 这一研究的可贵之处或其价值所在还体现于:赵经寰先生不是凭借猜想或臆断,而是以大量的、严密的科学求证,将生命的主要遗传分子DNA这一微观世界丰富多彩的美学结构和律动呈现出来,并用美学密码这一钥匙进行解锁,终于使人形象地感受到美的本源、美的根脉所在。文中以图形和大量数据,求证了大沟小沟的黄金比例形成的DNA整体结构的外形美。然后又进一步求证了碱基配对的内形美,在DNA的内部结构的最小单元——一个螺距的3.4纳米长度的碱基配对的结构中,发现了至少45个黄金密码,在一次最简单的氨基酸合成为肽链的过程中黄金密码竟然达到了120个,统计图表显示,以上两大类互补配对至少有165个黄金密码的介入。这一组数据,是全文的核心秘典,也是最重要、最难以发现的互补配对的数字。这些确凿的数据证明:不仅在内外结构上,而且在每一次遗传密码的流转运行环节中,都是以黄金密码的互补配对原则为主导,并将黄金密码的互补配对成果保存在子代肌体的结构和功能中,从而得出黄金律的互补配对原则决定着DNA的内外结构和运行机制的结论。另外,赵经寰先生还以艺术实践中色彩视觉的“互补原理”与碱基的“互补配对”原则相比对,认为前者就是后者生理性的外延,并得出如下结论:美学密码的互补配对和基因密码的内外结构的互补配对,两者的形式相同,规律高度一致。这证明了美学密码和遗传密码之间的互相依存的因果联系。经过以上的严格论证,赵经寰先生得出重要的新结论:美起源于主要的遗传分子DNA双螺旋结构。这一发现不仅刷新了美学研究的视域,而且拓展了生命遗传科学研究的新境地,将美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真正联系了起来。 若追问,黄金律在生命中的起源,赵先生答:为了应对优胜劣汰的残酷法则,生命具有防止灾变的自卫与优化本能,也就是内生的自然优选法(黄金律)。自然优选法还是生命得以进化的内生动力(基因因外部环境而无序变异,并无一定进化方向)。从这个“进化优选说”可以窥见黄金律在生命中的起源和本质,并对重解进化论有着根本的意义。生命以美求爱,美和遗传是“表里共生”“因果相依”的关系,缺一不可。这时,优选法就外化为黄金律的优美形式,借以取悦对象,达到生命遗传的目的。因此可以确定,美是生命的媒介,而生命就是美的终极目的。这就是美的本质。 赵经寰先生的“DNA元美学”—— 美的起源与本质问题的研究,立论大胆,求证小心,论述严谨,他以坚毅的探索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开辟美学研究的新领域,以出人意料的新发现和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使美学研究中一向模糊不清的美学元问题有了重大的突破性进展。姑且不说其充分论证的合理性,仅就其在美学与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独创性及不可替代性而言,就弥足珍贵。赵经寰先生率先将人们探索美的起源的视线引入生命遗传分子的微观领域,第一次将生物遗传分子与美学密码契合在一起,不仅丰富与刷新了黄金律的研究内容,对科学观念的美学研究作出了新的重要贡献,而且对近些年兴起的进化心理学的研究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如今赵经寰先生虽已年逾八旬,但思维敏捷、身体康健。他具有中外美术史、美学史乃至文化史的丰富知识,具有一般画家所不具备的逻辑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在艺术感受、理论发现与规律把握方面,表现出平庸理论家和艺术家所难以企及的素养与禀赋。因此,其美学研究的继续深入和进一步的新成果,是值得期待的。 齐凤阁 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前院长 教授,美术史论家 显微生命艺术欣赏 本文摘编自赵经寰著《视觉形式美学:基于DNA元美学》序言二及第十二章部分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视觉形式美学:基于DNA元美学》 作者: 赵经寰 责任编辑:华长印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3 ISBN:978-7-03-056536-5 《视觉形式美学:基于DNA元美学》 是形式美学和DNA元美学的合璧,以黄金律与DNA元美学为据,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设计、书法、摄影等门类的共同方法相融合,融通百家,并切入基因,认识生命本源。它区分形式美的常态和变态,在走向多元时,立有根,破有据。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视觉形式美学专著,初版面世20多年来,独领风骚,被称为“赵经寰书画构成论”,集古今中外名家论点于其旗下,将本书推向构成论之首。本书新编入的DNA元美学,用基因结构的大量黄金密码重解了美的起源和本质问题,是美学的重大创新尝试。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7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压电能量收集器丨能源危机之下能否实现“无能耗供电”?
sciencepress 2018-7-12 14:14
构建以压电陶瓷为核心的压电能量收集器可用于捕获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振动能,通过机电转换进行清洁发电,是当前新能源和物联网领域的国际研究前沿。而在我国,与光伏发电、风能发电和热电发电等新能源技术相比,压电发电技术起步晚,研究极为薄弱。为了应对压电能量收集技术面临的挑战,制备具有优异机电转换性能的压电材料是压电能量收集器的研究关键。探索材料改性的核心技术、了解微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对于压电能量收集材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能量收集器用压电陶瓷的成分设计 一、压电能量收集器的结构与原理 在过去的十余年时间里,科研人员对压电能量收集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能量转换机制分析、机械结构设计与优化、微电子电路控制理论等诸多方面。图1 所示为压电能量收集器的工作过程:过程1,通过特殊的机械装置将环境中无序的机械振动转换成周期性振荡的机械能。在这个过程中,部分能量由于机械阻抗失配、能量衰减等因素而损失掉。过程2,利用压电材料的正压电效应将周期性振动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压电材料的机电转换效率问题,部分能量损失掉。过程3,转换得到的电能经过整流、AC/DC 和DC/DC 转换,成为可以使用的电能。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电路损耗,部分能量损失掉。解决压电能量收集器工作过程中的能量损失问题进而提升效率,对于过程1 和过程3 可以通过改进机械结构与电路设计优化,而过程2 必须通过材料改性与制备加以提升。 目前,压电能量收集器的设计结构通常分为悬臂梁结构和多层叠堆结构。图2 (a) 和(b) 分别为压电双晶片和压电单晶片悬臂梁结构示意图。在这类悬臂梁结构中,悬臂梁一端固定,另一端随环境中的机械振动做周期运动。环境中的振动能首先转换成图2 中质量块M 的动能,然后质量块M 的动能转变成悬臂梁结构的弹性势能,压电层中变化的应变产生交变电压,并通过压电层的电极输出。这种悬臂梁结构的压电能量收集器一般为31-模式,外加应力沿轴向,产生电压的方向与其垂直。需要说明的是,当前的微加工技术很难在MEMS尺度制作压电双晶片结构,因此,MEMS 悬臂梁压电能量收集器通常设计并制作成单晶片结构。图3 为另一类压电叠堆能量收集器结构示意图。压电叠堆结构与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 类似,内电极交替排列。这种压电能量收集器为33-模式,即外加应力的方向与产生电压的方向一致。两种工作模式(31-模式和33-模式) 中压电材料都可以产生电能。由于31-模式在较小的输入力作用下可以产生较大的应变,且共振频率也比较低,因此,31-模式更适合低频机电能量转换。 图1 压电能量收集器的工作过程 图2 压电能量收集器基本结构示意图 (a) 双晶片结构;(b) 单晶片结构 图3 压电陶瓷叠堆 (a) 长度方向横截面示意图;(b) 中部横截面示意图 二、 能量收集用压电陶瓷的性能要求 1996 年,英国科学家Williams 和Yates 等提出使用压电材料将环境中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技术方案。此后,各国科学家研究了各种类型的压电能量收集器件,这些设计的器件中普遍使用PZT、PVDF 等压电材料。2006 年,Priya等率先开展了针对能量收集器应用的压电陶瓷材料改性研究。但当时对能量收集用压电材料性能的要求,还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2010 年,Priya进一步从材料理论上对能量收集用压电陶瓷的选择与设计标准进行了总结,阐述了压电能量收集器在非谐振状态和谐振状态下,对压电陶瓷材料性能的要求。 1、非谐振状态 非谐振状态下,根据线性压电方程,可以推出在外加应力X 作用下的压电陶瓷能量密度与机电转换系数d·g(或称为换能系数) 之间的关系。在外力F(F=XA,A为受力面积) 作用下,陶瓷的开路电压可以定义为  (1) 式中,t 为陶瓷厚度,E 为电场,g 为压电电压常数。 又因为  (2) 式中,ε 0 为真空介电常数,ε X 为应力作用下的介电常数。 压电陶瓷产生的电量可以用下面的关系式表示:  (3) 或者  (4) 式中,D 为电位移,C 是电容,β X 为恒定应力条件下材料的介电极化率。介电极化率等于介电常数张量分量的倒数。可用本构方程来定义线性压电材料:  (5) 式(4) 表明,在低频下(远低于谐振频率),一个压电平行板可以等效为一个电容平行板。因此,在交变应力作用下,有效电能定义为  (6) 或者单位体积内的能量,即能量密度为  (7) 式中,d 为压电应变常数,g 为压电电压常数,F 为所受外力,A 为受力面积。将式(2) 代入式(7) 可得  (8) 式(1) 和(7) 表明,将一个固定电极面积和厚度的压电材料应用到能量收集器件,高的机电转换系数d·g 和压电电压常数g 能产生高的功率和电压。表4.1 为不同商用压电陶瓷材料的压电性能参数和机电转换系数。 根据式(8) 可以得出结论,要获得高的能量密度,材料必须同时具备高压电应变常数d 和低介电常数ε。此外,电致阻尼对压电能量收集器工作特性也有一定影响,在评价能量收集用压电陶瓷时,介电损耗必须被考虑。因而,能量收集用压电陶瓷非谐振状态下的品质因数(FOM off ) 可以用下式表示:  (9) 2、谐振状态 谐振状态下,压电陶瓷的能量转换效率定义为  (10) 式中,k 为压电陶瓷的机电耦合系数,Q m 为机械品质因数。 表1 不同商用压电陶瓷材料的压电性能参数和机电转换系数 因此,压电陶瓷材料在谐振状态下要获得大的能量转换效率,需要有大的k 和Q m 。 能量收集用压电陶瓷谐振状态下的品质因数(FOM on ) 可以用下式表示:  (11) 式中,S E 为压电陶瓷的弹性模量。 根据式(9) 和(11),可以进一步得出评价能量收集用压陶瓷性能的无量纲品质因数(DFOM),定义为  (12) 3、能量收集用压电陶瓷的材料设计 由于环境中绝大多数的机械振动都是低频振动,因此,低频能量收集是目前压电能量收集材料的研究重点。由前文分析可知,在非谐振状态下能量收集用压电陶瓷材料的性能要求主要是高压电应变常数d 和低介电常数ε。根据Landau-Devonshire 公式: d 33 = 2ε r ε 0 Q 11 P r ,通常情况下,压电应变常数和相对介电常数呈正相关的变化趋势,即获得高压电应变常数的同时,相对介电常数也较大,导致机电转换系数较小。为解决这一难题,科学家从材料设计角度出发初步提出了一些方案。 首先,Ahn 等研究发现,高的d·g 值可以通过调节ABO ₃ 钙钛矿结构中的A/B 位离子的质量比(R W = W A /W B ) 来实现。研究表明对于A 位离子较重的材料体系(如PZT 基材料),其压电应变常数d 和介电常数ε具有类似的变化趋势。由于g=d/ε T ,其压电电压常数g 值没有明显变化。因此,在A 位离子较重的材料体系中,d·g 值主要由压电应变常数d 来决定。而对于B 位离子较重的材料(如铌酸盐系材料、NBT 基材料),随着1/R W 的增大,压电应变常数d 逐渐增大,介电常数ε逐渐减小,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导致压电电压常数g 迅速增大。因此,在B 位离子较重的材料体系中,d·g 值的大小主要由g 值的变化来决定。对比研究发现,通过设计适宜的R W 值,有助于获得高的d·g 值。但是该研究仅属于唯象理论分析,深层次的物理机制仍不清晰,如为什么A 位离子较重材料的介电常数变化和B 位离子较重材料的介电常数变化趋势不一致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该工作采集的数据仍然有限,其规律性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论证。 PZT 压电材料在准同型相界(MPB) 附近获得压电性能和介电性能的最优值,且d 和ε在MPB 附近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见图4.4),即随组成变化同时增加或同时减小,导致d·g 值的提升变得困难。Nahm 等在研究Pb(Zr x Ti 1 ﹣ x )O 3 -Pb(Zn 1/3 Nb 2/3 )O 3 -Pb(Ni 1/3 Nb 2/3 )O 3 (PZT-PZN-PNN) 体系时发现,通过改变体系中PNN、PZN、PZT 成分组成比例,可以调控其相结构,发生MPB 向四方相或三方相的定向转变。尤其是在MPB 向三方相一侧转变的过程中,d 与ε表现出不一致的变化速率,d 减小的速率明显低于ε减小的速率,利用这一变化速率的差异,有助于在特定组成获得高的d·g 值。 图4 PZT 陶瓷在准同型相界附近的电性能 掺杂改性是调控压电陶瓷材料性能的有效技术手段。根据对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掺杂类型主要分为两大类:第1 类是受主掺杂,即用低价正离子取代高价正离子,如外加Li + 、Cr 3+ 、Fe 3+ 等取代基体钙钛矿B 位的Zr 4+ 、Ti 4+ 等离子,离子置换后在晶格中形成一定量的负离子缺位(氧空位),因而导致晶胞收缩,抑制畴壁运动,增加矫顽电场,从而使极化变得困难,压电性能降低,Q m 变大,同时介电损耗减小;第2 类是施主掺杂,即用高价正离子取代低价正离子,如以外加La 3+ 、Bi 3+ 、Nb 5+ 、W 6+ 等高价离子分别置换基体钙钛矿A 位的Pb 2+ 或B 位的Zr 4+ 、Ti 4+ 等离子,施主掺杂可以促使在晶格中形成一定量的正离子缺位(主要是铅空位),由此导致晶粒内畴壁容易移动,矫顽场降低,使陶瓷的极化变得容易,压电性能提高。但空位的存在增加了陶瓷内部弹性波的衰减,引起Q m 降低,介电损耗增大。侯育冬等系统研究了第一过渡系金属离子掺杂PZN-PZT 陶瓷体系,发现对基体引入不同电子结构的掺杂离子能极大地影响陶瓷组织结构与电畴类型,并可以根据目标器件应用的不同要求调整相关电学性能,这为能量收集器用压电材料设计提供新的技术途径。 总之,地球上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迫切需要发展新的清洁能源采集技术。压电能量收集器基于压电材料的正压电效应,可以将环境中的振动能转化为电能,经进一步调制与储存,能够实现为低功耗电子器件供电的目的。这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对于物联网中微型传感器实现自供电意义重大。随着近年来压电能量收集器的快速发展,其核心压电陶瓷材料的机电转换性能亟待提高,因而对相关材料设计与制备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 本文摘编自侯育冬,郑木鹏著《压电陶瓷掺杂调控》第4章部分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压电陶瓷掺杂调控》 作者: 侯育冬,郑木鹏 责任编辑:周涵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3 ISBN:978-7-03-056488-7 掺杂作为重要的材料改性方法,在压电陶瓷微结构优化与力、电性能提升方面有着重要应用。 《压电陶瓷掺杂调控》 基于作者十余年来在压电陶瓷掺杂研究方面的工作积累,对多元系复杂结构压电陶瓷掺杂机理、改性技术和相关压电器件应用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全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1章绪论,第2章压电陶瓷基体的结构与性能,第3章压电变压器用陶瓷掺杂改性和第4章能量收集器用陶瓷掺杂改性。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造“再生”奇迹?电活性生物材料的未来展望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8-7-6 11:26
电活性生物材料是在电信号作用下能改变其理化特性或者在外界刺激作用下产生电信号的一类生物医学材料。电活性生物材料作为新一代“智能”生物材料,可以将电、电化学和力电信号刺激直接传递给细胞和组织,引起了生物医学领域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此外,生物体的组织和细胞电学性质的研究也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离子物质和大分子的运输相关的电磁场在各种组织(例如心脏、肌肉、神经和皮肤)的许多生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血管生成、细胞中分裂、细胞信号传导、神经生长、胚胎发育和伤口愈合。 电活性生物材料主要包括压电特性生物材料、导电特性生物材料、半导体特性生物材料和电活性复合生物材料。其中,压电特性生物材料允许通过材料形变传递电刺激,而不需要外部电源,适合作为组织工程支架。导电特性生物材料需要通过外加电源来实现电刺激的控制。此外,导电特性生物材料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通过调整合成途径和条件以及合成过程中的纳米结构,从而调控其化学、电学和物理性能以满足其生物应用的特定需要。 生物材料新的发展将取决于材料科学领域的进步以及对材料在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更深入的理解。Hench和Polak在论文《第三代材料》总结了三代生物材料的发展和演变史。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期间,开发出了用于模仿物理损伤组织的第一代生物材料,这类材料特征是生物惰性的不和生物体进行相互作用。随着对材料和生物组织之间界面相互作用机制更深入的理解,第二代生物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完成了从“生物惰性”到“生物活性”的转变,这类生物活性材料能够与周围生物组织进行有效沟通。20世纪70年代在分子生物学以及90年代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显著促进了生物医用材料进一步发展。进入21世纪,研究者开发出了结合生物活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能的第三代生物材料,这类新材料能够激活特定基因,并可以在分子水平刺激组织再生。第三代生物材料涉及微环境分子调控细胞的特定反应,具有很好的前景。 图1 在单细胞水平上生物电信号由离子通道蛋白产生 第三代生物材料在分子和细胞水平的进一步理解为设计材料用于组织修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科学基础。 同样地,在细胞和组织电生理行为方面的最新发现启发我们开发新一代生物材料用于组织修复及再生。生物电信号产生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在体内的每个细胞都有具有离子通道的细胞膜包围,从而可以产生跨膜电压(图1)。因此,生物体内的所有细胞,不仅仅是兴奋的神经和肌肉细胞,都能产生和接收稳态的生物电信号。在这点上,生物电信号能够形成表观遗传途径来潜在地调节和控制每个细胞的行为。实际上,源于离子通道的生物电信号正越来越多地发现是细胞行为的关键调节因素,来调控细胞数目(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位置(迁移和取向)和类型(细胞分化)。此外,内源性生物电流及电场的作用已经确定在组织再生过程起到重要作用。最近的实验表明,这类生物电信号机制可能比以前认为的具有更为显著的作用。例如,Zhao和他的同事发现,生理电信号强度在角膜和皮肤伤口愈合过程中的细胞迁移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 生物电在生物系统中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启发我们提出作为用于生物医学应用的下一代生物材料的概念“电活性生物材料”,即第四代生物材料。尤其地,结合人体生物电系统可以为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较大可能性。设计第四代生物材料实现两个目标:①通过调控细胞生物电信号用于组织再生;②能够监测细胞反应并可以通过生物电信号与宿主组织进行沟通交流。这些生物电信号可以反馈出相关的宿主响应于外部环境的刺激的详细信息,以及这些反馈可以通过电信号指导细胞的行为。 电刺激/调控可以通过基材或媒介进行施加,证实具有很多有益效果,包括刺激体内骨和神经再生。电活性生物材料,如导电聚合物、压电材料和碳基材料已经广泛用作优良新型的支架,有效地提供电刺激信号。在这些生物材料中,导电聚合物如聚吡咯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电活性、生物相容性已被广泛用于电刺激平台。使用导电聚合物施加电刺激需要外加电源。对比之下,压电材料能够在施加外力下自发产生电信号。因此,由于其具有提供电刺激细胞以促进组织再生的潜在能力,越来越多研究者开始考虑利用压电材料作为电调控平台。最近,碳材料如石墨烯也开始作为很好生物电刺激平台引起了研究者们极大的兴趣。 电活性生物材料可以监控细胞外和细胞内的电生理过程,其对了解细胞内和细胞间的活动以及细胞是如何在庞大网络进行通信是非常重要的。细胞的电信号记录可以揭示细胞的基本行为以及细胞网络响应外部环境刺激的反应。 最近,研究表明半导体硅纳米线(硅纳米线)可以作为场效应晶体管(FET)有效信道用于检测来源于单个活细胞、细胞网络、组织和器官的高分辨率电信号(图2)。例如,硅纳米线生物传感器能够与单个细胞相互作用,并且可以感测到离子通过细胞膜产生的电场电位变化 。硅纳米线也可以与细胞内区域接触直接记录细胞内的电信号。除了提高电信号探测细胞的理化和生物微环境,硅纳米线也可以进一步监控新生组织的发育生长过程。例如,Liebe和同事开发了一种具有大孔结构的、柔韧的和独立式的纳米线的电活性支架(NanoES)。这些三维纳米电活性材料可以作为生物相容性细胞外支架促进神经元和心肌细胞的生长,并可以实时监控神经组织构建过程中的局部电生理活动。在另一个研究中,Tian等展示了一种可用注射器注射的网状纳米电活性材料,可以无痕和微创地植入大脑内三维记录脑功能 。 图2 硅纳米线(SiNW)半导体通过记录生物电信号来研究细胞和组织活动 (a) 基于SiNW 的器件用于细胞内跨膜电位检测 ;(b) 三维纳米尺度柔性电子器件培养细胞和组织 ;(c) 可装载在注射器中的网状电子器件注射进入脑组织中 对生物电信号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理解为第四代生物材料的分子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合成生物学方法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将允许我们合理地设计新一代电活性生物材料,可以刺激调控并在体外和体内记录细胞生物电活动,这将对促进再生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也期望下一代的生物材料将能够通过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进步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且这类电活性生物材料可以结合用于生物传感器、新的药物递送系统和组织支架等领域,以促进应用于临床的医疗器械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Zhao M, Song B, Pu J, et al. Electrical signals control wound healing through phosphatidylinositol-3-OH kinase- and PTEN . Nature, 2006, 442(7101): 457-460. Duan X, Gao R, Xie P, et al. Intracellular recordings of action potentials by an extracellular nanoscal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2, 7(3): 174-179. Tian B, Liu J, Dvir T, et al. Macroporous nanowire nanoelectronic scaffolds for synthetic tissues . Nature Materials, 2012, 11(11): 986-994. Liu J, Fu T M, Cheng Z, et al. Syringe-injectable electronics .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5, 10(7): 629-636. \0 本文摘编自宁成云,毛传斌著《电活性生物材料》第一章引言及第六章部分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0 \0 《 电活性生物材料 》 作者: 宁成云,毛传斌 责任编辑:周涵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2 ISBN:978-7-03-053839-0 《 电活性生物材料 》 是一部综述电活性生物材料及其相关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的学术专著。本专著对电活性生物材料进行了系统的定义和分类,并结合本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及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分别从压电特性、导电特性、半导体特性生物材料和电活性复合生物材料等方面,导电活性生物材料的制备、功能特性以及生物学应用等方面前沿研究成果进行系统论述。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365 次阅读|2 个评论
保护环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重要!重金属污染严重可致癌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8-7-3 17:24
基因组的稳定性对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保证正常的基因复制和表达,以及蛋白质合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重金属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随着重金属对人体损害研究的逐步深入,其在体内蓄积引起基因不稳定,使基因突变随之受到重视。 1、镉暴露与基因突变 镉分布非常广泛,并且被用于多种工业生产活动中,如合金的制作、染料的加工,以及电池的生产等。Jin等对镉的毒理及生化代谢研究结果提示:环境污染中的镉暴露进入人体后,在体内半衰期较长,对人体产生较大的毒性效应。镉可以诱导多种基因表达出现异常,主要包括:①早反应基因;②转录因子;③翻译因子;④应激应答基因;⑤混杂基因。Garrett等发现镉可以引起一些原癌基因的过表达,如c-fos、c-myc和c-jun RNA等细胞核转录因子在细胞由G0期向G1期过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这些基因的过表达改变了正常的细胞周期。McMurray等通过对基因毒性研究表明,镉不仅可以通过诱导活性氧的产生,而且可以通过抑制DNA修复及减弱细胞内谷胱甘肽等抗氧化剂活性来破坏基因组的稳定性。Takiguchi 研究镉对DNA甲基转移酶活性的影响发现,其可以影响DNA的甲基化,这些都可能是镉诱导异常基因表达的原因。诱导DNA损伤后可引起细胞周期阻滞、基因突变、基因组的不稳定性,从而引起细胞凋亡和细胞癌变。镉引起癌症的机制有很多,如异常基因的表达、抑制DNA损伤修复、诱发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凋亡,而氧化应激起核心作用,通过氧化应激可引起DNA损伤,从而间接影响基因组的稳定性。在其导致基因不稳定性的因素中,镉抑制DNA修复的机制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Jin通过检测细胞突变率表明,镉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错配修复,在酵母菌中,镉暴露可以影响错配修复蛋白Msh2-Msh6(MutSα)和Msh2-Msh3(MutSβ)的活性,以及减少ATP水解、Msh2-Msh6和Msh2-Msh3与DNA的结合。镉暴露也影响核苷酸切除修复,Cleaver等发现其可以抑制着色性干皮病因子A蛋白(xeroderma pigmentosum A,XPA),而这种蛋白可以识别DNA损伤位置及促进其他修复蛋白的聚集。Hartmann 用迁移率变动分析法分析镉对DNA修复的损伤识别的影响发现,XPA有一种特有的四半胱氨酸锌指结构,当镉中毒时,DNA与XPA的结合能力明显下降,Asmuss 等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在锌指结构中锌被镉所取代。Golovine 通过对添加锌后镉暴露对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XIAP)表达的影响分析发现,镉的毒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在生物反应中具有潜在代替锌的作用。 2、砷暴露与基因突变 砷广泛分布于环境中,在土壤、水、食物及空气中都有发现,其主要以三价的亚砷酸盐和五价的砷酸盐存在。目前对于砷致癌的机制还不是非常明确,但Miller 等提出了砷致癌的9 种可能机制,分别为诱导染色体畸变、氧化应激、改变DNA 修复、转变DNA 甲基化形式、改变生长因子、增强细胞增殖、促癌作用、抑制p53 表达及基因放大作用。随着对砷致癌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多种机制被证明与癌症发生发展存在明显关系。二甲基砷酸(dimethylarsinic acid,DMA)是砷在体内主要的代谢产物,也是砷对机体产生毒性的主要物质。Wei 等研究发现,经DMA 处理的小鼠,其乳头状结节状增生、乳头状癌及移行细胞癌中cyclin D1 过表达,这说明砷可能通过干扰细胞周期诱发癌变。Ai 等却发现经砷处理后的胆囊癌细胞的cyclin D1 表达下降,两者之间存在矛盾,有待进一步实验证实。此外,Lehmann 等研究证实,砷同时通过抑制CDC25A 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减缓细胞S 期的进程。Wei 等在经砷处理的小鼠中发现,83% 的乳头状结节状增生、100% 的乳头状癌和94% 的移行细胞癌中可以发现COX-2 的表达。而COX-2 为氧化应激的分子标记,说明DMA 可以诱发活性氧的产生,而在其致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Gao等通过ESR 自旋捕获技术证明经砷处理的细胞ROS 和H₂O₂ 明显升高,ROS 的产生可能涉及PI3K/Akt 通路的激活及随后HIF-1 和VEGF 的诱导。多种基因毒性研究已经表明,砷化合物可抑制DNA 修复,通过改变细胞分化和细胞增殖诱导染色体畸变、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aleha Banu 通过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证明,砷化合物可以诱导基因扩增,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及DNA 修复。Liu 等通过研究细胞对砷的反应证明砷是一种细胞外信号相关蛋白激酶Erk1 和AP-1 转录激活活性强有力的刺激物,同时可以诱导c-fos 和c-jun基因的表达,这些原癌基因的激活在砷诱发细胞癌变的过程中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3、铅暴露与基因突变 目前, 铅及其化合物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Cancer,IARC)列为2B 类致癌物。日常生活中的水和食物都可能受到铅污染,而职业暴露多发生在冶炼锻造、铅电池生产和汽油添加剂的生产。关于铅的基因毒性也有大量研究,Grover 等通过基因毒性研究表明,受铅暴露的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微核数量明显增高,细胞中期的畸变频率也明显增高。另外,Roy等通过基因毒性分析发现,醋酸铅可以诱导基因突变,同时还可以诱导DNA 损伤,但是Wise 等实验表明,铅并没有直接的基因毒性和DNA 损伤效应,除了铅的铬酸盐外,然而铅的铬酸盐所引起的毒性可能并不是由铅而是由六价铬所引起。Hermes-Lima 研究铅与自由基之间的关系表明,铅中毒引起的细胞损伤是通过产生ROS 导致的。另外,Witkiewicz-Kucharczyk 研究发现,铅可以取代一些DNA 修复蛋白锌指结构中的锌,而这些蛋白为转录调节因子,锌被取代后,这些蛋白与基因组DNA 中的识别元件结合减少。这说明铅暴露所产生的后续反应可能与基因表达有关。 4、汞暴露与基因突变 汞是一种具有强挥发性的元素,进入大气后又沉积下来,形成自然循环。汞暴露来源于各种工业生产,如电器、油漆工业、测量仪器、农业、牙科材料及化学工业。汞暴露同样具有基因毒性,汞的毒性与其影响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有关。异常的细胞缝隙连接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尽管氯化汞可以提高细胞间隙蛋白的表达,但是其亚细胞毒性可以抑制细胞间隙连接通讯。而Piccoli 对汞的亚细胞毒性研究发现,线粒体过多的活性氧产生及细胞间缝隙通讯异常是通过PKA、PKC 信号转导通路实现的。Valko 的流行病及体外实验研究已经证明,汞具有潜在的基因毒性,而其暴露与基因的损伤有关。基因毒性研究证实,汞可以诱导ROS 的形成,产生自由基的同时可以诱导DNA 修复、纺锤丝形成及染色体分离相关蛋白的构象发生改变。Inoue 证明无机汞在真核细胞系中可引起基因突变。 5、铬暴露与基因突变 六价铬进入细胞后可以产生多种活性中间体,如羟自由基、硫自由基、五价铬、四价铬,最终转化成三价铬,而这些中间产物都可以造成DNA 损伤。研究发现,铬暴露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增加。实验证明,六价铬的细胞毒性可以造成染色体畸变、DNA 损伤及断裂,而主要原因可能是六价铬产生的氧化应激作用。Park 通过对支气管上皮细胞进行铬处理发现,p53、p21 的表达有所增加,而对酵母细胞进行铬染毒后发现,六价铬和三价铬都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但是六价铬的致突变能力明显更强。Sobol 研究发现,当高浓度铬暴露时,其引起的点突变之间呈明显正相关。 综上所述,重金属已经成为致癌物,其诱导基因突变已经得到证实,但其导致基因突变的具体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将对日后重金属暴露人群的疾病防控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文献检索与分析 1、 PubMed 数据库检索 主要以PubMed 为数据源,检索2008 ~ 2017 年发表的关于重金属污染基因突变的文献。检索词:(((((mutations )OR mutation ))AND heavy metal ))AND(“2008” :“2017” )。检索结果为438 篇。统计每年论文发表数量,可以发现,近10 年来相关研究文献总体无明显上升或下降的趋势。2013 年发表了54 篇相关文献,数量最多;其余年份相关文献发表数量均无明显差别。具体发表年与数量的关系见图1。 图1 近10 年发表的重金属污染突变基因相关文献数量 2、 GoPubMed 检索与分析 利用PubMed 检索和分析工具GoPubMed 进行进一步检索,其数据源与PubMed完全相同。检索词:(((((mutations )OR mutation ))AND heavymetal ))AND(“2008” :“2017” )。具体的统计分析体包括论文发表国家、城市、高产作者、高频词分布及发表期刊等。 据统计,2008 ~ 2017 年,发表重金属污染基因突变相关文献最多的国家为美国,其中发文量最多的城市是法国的巴黎(图2)。 图2 重金属污染基因突变文献数量与国家、城市的关系 3、 PALM-IST 检索与分析 以PubMed 数据库检索结果中文献的PMID 为关键词进行PALM-IST 数据库检索,PALM-IST 数据库可详细分析文献中涉及的重要基因。具体研究较多的突变基因名称及相关论文数量如图3 所示。 图3 重金属污染中突变研究较多的基因 4、 STRING 检索与分析 STRING 数据库是一个搜寻已知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以PALM-IST 数据库分析出的重要基因,通过STRING 数据库检索他们的相互作用(图4)。 图4 重金属污染突变研究相关基因的相互作用 本文摘编自张积仁,岑东芝主编《基因突变与慢病防控》第十五章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基因突变与慢病防控》 主编: 张积仁,岑东芝 责任编辑:杨卫华,康丽涛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5 ISBN:978-7-03-057351-3 《基因突变与慢病防控》 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①基因突变总论:基因突变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影响,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基因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基因突变文献检索方案及相关数据库介绍;②基因突变与慢病防控部分:分别讨论了肿瘤、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等慢病与基因突变的关系,同时运用生物信息学检索技术对相关主题的研究文献统计分析,并重点讨论了重金属、农药等污染因素在基因突变与慢病发生中的危害。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9154 次阅读|2 个评论
碳金融市场价格与风险研究:理论·方法·政策
sciencepress 2018-6-28 16:07
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988年,联合国成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旨在通过现有科学信息,全方位评估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推进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以及政策制定。IPCC 全球气候问题评估报告显示,温室气体数量不断累积,加剧了温室效应。为了应对因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问题,1992年6 月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构建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基本框架。1997 年12 月通过的《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 是第一部以法律形式约束缔约方完成减排目标的协议。《京都议定书》设置了三种相对灵活的市场机制:国际排放权交易机制(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ing, IET)、联合履约机制(joint implementation, JI) 和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为发达国家之间碳排放权交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减排技术投资与减排项目交易制定了市场规范,标志着全球碳排放权交易的兴起。由于存在减排约束,碳排放权成为稀缺资源,具有商品属性;因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发展程度不同,各国碳减排成本存在较大差异,使得碳排放权在具有生态价值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促进了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 碳市场的发展不仅受到有关国家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影响,还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博弈的影响,碳市场交易存在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碳市场资产收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碳金融市场价格与风险研究:理论·方法·政策》(张晨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3)一书以国际碳市场以及国内区域碳市场为研究对象,采用经济学、统计学、金融计量经济学和金融数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碳市场的有效性问题和检验方法,刻画碳市场的演进阶段;分析碳市场价格运行的驱动因素、波动性特征、碳市场内部以及跨市场的信息流动,揭示碳市场运行的内部结构、动力和信息溢出路径;据此构建碳市场风险度量的两类技术,即基于碳市场价格波动特征和基于碳市场风险因子相依结构的风险度量方法;基于不完全市场假设和投资者非理性视角,研究碳市场的现货资产和碳衍生品的定价机理和价格预测方法。主要研究工作有以下几方面。 1.碳市场产生发展的实践与理论 自从以法律形式界定碳排放权可用于市场交易开始,碳市场不断发展,交易地域不断拓展,交易主体日益多元化,交易产品不断丰富。根据最早的法学定义,碳排放权意指企业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根据其所获得的排放许可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依法对环境容量资源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在后期发展中,碳排放权凸显出其特有的经济含义。碳排放权配额是将碳排放权量化后可用于交易的形态。碳排放权具有商品属性和货币属性,同时具有金融资源的稀缺性和战略性;碳权交易具有资源跨期调配的金融功能。 在碳金融资产内涵界定与属性分析基础上,本书基于环境经济学、生态价值理论、外部性理论,构建碳市场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碳排放具有公共物品属性,且具有较强的外部性效应。理论上,碳排放的成本与收益表现为明显的非对称性,从社会与环境的整体视角出发,这种负外部性应该得到控制与遏止。本书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模型及其拓展理论,说明了碳排放的负外部性问题在一定合理的人类力量推动下可以得到解决。运用碳排放外部性问题内部化理论,分析比较基于庇古税和补贴的财政措施和基于科斯产权定理的碳市场配置措施。 回顾国际碳市场发展历程,分析我国区域碳市场发展现状,展望碳市场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有:①从提高碳交易效率、扩大全球碳交易规模的角度来看,建立全球碳市场连接将是必然趋势。未来全球碳市场会有三种连接形式:全球减排目标+全球碳市场+MRV;自愿减排目标+MRV;分行业减排目标+全球碳市场+MRV。②全球碳市场的金融化趋势正日渐显现。未来参与碳市场的金融机构与碳市场金融产品必将呈现更加多元化的趋势。③中国碳市场发展呈现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促进国内碳市场金融化进程,推进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等发展趋势。 2.碳市场有效性问题与检验方法 梳理相关文献发现,现有对碳期货市场绝对有效性的检验不能严格满足Fama 对市场有效性的定义,只是满足有效市场的必要条件,没有验证其充分条件;缺乏从相对有效性视角研究碳期货市场的有效性问题。本书构建碳市场有效性研究的理论设计及实证检验,给出了绝对有效性和相对有效性的多层次检验理论和方法。从碳现货市场和碳期货市场全面考察碳市场有效性,帮助投资者深入了解碳期货市场效率水平,进而规避碳市场风险,同时为中国统一碳市场的建立提供市场制度设计的政策建议。 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 下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CER 期货合约为研究对象,考虑到外部因素的冲击,使用基于Bai-Perron 结构突变检验方法,找出碳市场的结构突变点,依此划分的样本时间段更加符合实际市场结构的变化周期。采用单位根检验、方差比检验和GARCH 模型等方法,基于正态分布假设、放松正态分布假设、基于异方差的碳现货市场有效性检验发现,碳排放权现货市场以及我国区域碳现货市场还不具备有效性。 基于套利定价模型的协整检验和参数约束检验探究碳期货市场的绝对有效性。实证研究发现,欧盟CER 期货市场部分合约与现货价格和无风险利率之间均不满足协整关系,说明这些合约均不能作为CER 现货市场风险规避的工具;样本期货合约DEC09 虽然与现货价格和无风险利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是协整关系没有通过参数约束检验,说明这份期货合约虽可作为投资者风险规避的工具,但是碳市场在绝对意义上无效。样本期货合约DEC12a 不仅满足与现货和无风险利率之间的协整关系,而且协整关系通过了参数约束检验,误差修正项对期货价格回归均值的解释能力较强,说明在欧债危机发生之前DEC12a 这份期货合约可以作为现货市场避险工具,期货市场不存在套利机会,市场绝对有效性程度较高。 对未满足绝对有效的期货合约再采用BP 神经网络进行相对有效性检验,需要构建一个符合碳市场特征的时间预测模型,并将模型预测的现货价格、实际期货价格分别与实际现货价格作对比,如果模型预测的现货价格对实际现货价格的预测能力优于期货市场,则期货市场相对无效;反之,期货市场虽然无法满足绝对有效条件,但仍然是相对有效的,投资者仍可以利用碳期货规避碳现货市场风险。实证发现,虽然DEC09、DEC12b、DEC13a、DEC13b 这四组合约不满足绝对市场有效性,但它们均满足相对有效性。 3.碳市场价格驱动因素及其波动特征与溢出效应 以国际碳市场典型产品EUA/CER 价格和国内区域碳配额价格为样本,系统研究碳资产价格波动特性及其驱动因素,探究碳市场内部资产间以及外部不同碳市场之间的价格波动溢出效应,刻画国内外碳市场价格运行规律,为开发碳市场风险度量技术提供研究基础。 从碳减排政策、能源价格、宏观经济和天气变化等方面,分析碳市场价格的驱动因素,实证研究各类驱动因素对国际碳价和国内碳配额价格的影响。基于ALASSO的国际碳市场CER 现货价格的影响因素实证发现,CER 期货价格、宏观经济活动、煤炭价格、CER 滞后期现货价格对CER 现货碳价格有正向影响;原油价格、天然气价格对CER 现货价格有负向影响;EUA 现货价格、欧洲电力基本指数和CER 新增签发量对CER 现货价格影响不显著。 基于GEN 变量筛选的深圳碳配额(SZA) 价格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发现,EUA对国内区域碳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然而中国参与度更高的CER 价格对国内区域碳价却没有显著影响,说明国内区域碳市场在配额分配及政策法规方面与国际碳市场的连接较弱。国内外经济发展对我国区域碳价有积极作用,国内经济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而美国经济与我国区域碳价有负向的关系。在能源价格中仅有石油价格对国内区域碳价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国内石油价格的影响为正,国外石油价格的影响为负,表明国内的能源价格政府管控存在一定的逆向作用。欧元汇率对国内区域碳价有较强的正向影响,美元汇率的影响比较微弱。 碳市场价格受诸多外界因素的冲击而发生剧烈波动,其时间序列数据除具有一般金融数据的尖峰厚尾、异方差、波动集聚性外,还呈现出发散性、非线性和长记忆分形等特殊性。基于变结构ASV 模型的CER 碳市场价格波动特征实证研究发现,不管是否考虑了碳价波动的结构突变特征,SV 族模型相较于GARCH 族模型更适合刻画CER 碳价波动的尖峰厚尾、非对称特征,而且变结构非对称模型具有更小的DIC 值,说明CER 碳价波动的结构突变性明显。 将DCC-MSV 与GCM-SV 模型结合,从时变性、方向性和强度三方面研究国际碳市场内部的现货、期货和期权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对EUA 碳市场内部波动溢出研究发现,现货与期货两市场波动平均水平相近,均存在波动集聚特征,两者波动受其自身滞后一期波动的影响较大,期货市场的长记忆性更为明显;现货与期货间具有显著双向且为正的波动溢出效应,期货对现货的波动溢出效应更大,表明碳期货市场中信息质量较高,能充分反映影响碳资产供需因素与交易者的预期。双向波动溢出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随着EUA 现货市场的发展,市场更趋于高效透明,现货市场信息流动速度加快,流动渠道更通畅,EUA 现货市场正在向市场波动溢出中心地位前进。现货与期权、期货与期权的波动持续性较高,向均值回归的时间较长,表明现货与期权市场、期货与期权市场的信息消化功能较慢,价格自我调节机制较弱。 运用多元GARCH 模型研究中国的广东、湖北和深圳碳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发现广东、湖北和深圳这三个碳交易市场收益率序列都受到自身波动的影响,碳市场收益率存在波动的集聚性。在样本履约期一(2014 年7 月1 日~2015 年6 月30 日),广东碳市场对湖北碳市场、湖北碳市场对深圳碳市场、深圳碳市场对广东碳市场存在单向波动溢出效应。在履约期二(2015 年7 月1 日~2016 年7 月19 日),只存在深圳碳市场对广东碳市场的单向波动溢出效应。纵观整个样本区间,深圳碳市场均有向广东碳市场的波动溢出,且深圳碳市场有效性程度比较高。 4.碳市场风险度量理论与方法 碳市场作为新兴专业化金融市场,是一个更为典型的复杂非线性系统。本书提出从碳市场价格行为特征和风险要素间相依结构等不同视角,研究碳市场风险度量的理论和方法。 基于碳市场价格行为特征视角,考虑到风险值(VaR) 本质是收益率序列的特定分位数,选择基于分位数回归的CAViaR 模型刻画碳市场风险;受国际和国内相关政策影响,碳市场存在较多的极端风险,提出将EVT 与CAViaR 模型结合来度量碳市场风险。为了解决非线性分位数回归的CAViaR 在建模过程中存在的模型误设问题,进一步采用神经网络分位数回归(QRNN) 模型与极值理论(EVT) 结合方法对碳金融市场的极端风险进行度量。实证表明,CAViaR 模型直接对不同置信水平下的VaR 拟合的结果优于GARCH-GED 模型;存在不对称信息效应,市场对负向收益反应较大。EVT-CAViaR 模型对于处理不管是具有高风险的预测区间,还是具有高风险的CER 市场,其预测表现都更加稳健。QRNN-EVT 模型解决了低估风险问题,提高了对国际碳期货市场VaR 度量的准确性。 基于碳市场风险要素间相依结构视角,采用Copula 函数描述碳金融市场风险多因子的相关性并求解集成市场风险的VaR 值。通过刻画碳市场中多种独立风险源的风险因子特征,完整保留各因子对整体风险的影响状况,充分考虑各个风险因子在碳金融交易中的共生性和相关性影响,为合理度量碳金融真实市场风险的VaR 值提供科学的研究框架。实证表明,碳金融市场多源风险因子集成度量模型Copula-ARMA-GARCH 提供了风险度量效果,说明忽略风险因子之间的实际相关性会高估市场风险。潜在的碳价风险要高于汇率风险,政府汇率监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碳市场风险。 5.碳市场资产定价理论与方法 考虑碳市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从碳市场发展初期、成长期和发展成熟期三个阶段,探讨碳金融现货资产的定价理论和方法。在碳市场发展初期,所积累的样本数据较少,难以使用经典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探究碳价格变化规律,采用改进的Grey-Markov 模型对碳市场交易价格进行预测,既能反映出区域性碳排放交易价格的总体趋势性,又能捕捉其随机波动性,能够更好地预测碳市场价格;在碳市场成长期,碳价开始显现出一定的趋势性,而用单一模型会把原始碳价时间序列中的各种不同特征信息同质化,损失有效信息,提出多频率组合模型预测中国区域性碳市场价格,在预测精度和对价格走势方向的把握上都有明显优势;在市场发展成熟期,将碳金融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引入碳定价模型中,能够为碳价预测提供更多有用信息,增强碳价预测模型的解释力。 研究发现碳期权价格具有分形特征,构建GARCH-分形布朗运动模型,对碳期权定价的精度显著优于基于历史波动率的B-S 期权定价方法、基于GARCH 的B-S 期权定价方法以及基于历史波动率的分形布朗运动期权定价方法。 逐步放松完全市场假设、放松完全理性人假设,探寻碳期货市场合理定价的新视角。研究发现:基于不完全市场的碳期货的区间定价模型与持有成本定价模型相比提高了预测精度。从投资者非理性行为视角,发现碳期货投资者具有明显的过度自信与羊群效应。基于投资者过度自信的碳期货均衡价格数理模型有效解释了投资者的过度自信、风险厌恶程度、保证金以及交易费用对碳期货价格及其波动的影响;构建羊群效应影响碳期货价格预测模型,其预测精度也明显提高;碳期货市场投资者过度自信和羊群效应对碳期货价格具有同向促进作用,考虑投资者过度自信和羊群效应共同作用的碳期货价格预测结果明显优于独立考虑投资者非理性因素的预测结果。 综上所述,本书从碳市场产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分析提炼碳市场的核心问题——市场运作、风险和定价问题,研究思路顺着“碳市场有效性水平如何?在目前有效性水平基础上的碳价运行机制怎样?这样的碳价运行状态中市场风险如何度量?在现有市场条件下碳资产定价的方法是什么?”这样的逻辑主线展开。研究具有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贡献,研究成果也为碳市场理性发展提供了制度和政策决策依据。 本文为一书《碳金融市场价格与风险研究:理论·方法·政策》(张晨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8.3)“前言”,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56699-7 责任编辑: 惠 雪 曾佳佳 全球碳排放权交易是应对因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候问题的一种有效的市场手段。碳市场的发展伴随着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扩大和行动深入、各国减排机制的变化以及全球战略博弈,因此碳市场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复杂因素的冲击。国际碳市场和中国区域碳市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既相互关联又各具特点的发展态势,其中价格和风险问题是关系到碳市场健康发展并有效发挥其减排作用的关键,蕴含大量值得深入研究的管理科学理论和实践问题。 《碳金融市场价格与风险研究:理论·方法·政策》 面向国际碳市场和国内区域碳市场,系统探讨了碳市场有效性本质与检验、碳市场价格驱动因素及其波动特征、基于市场行为和因子结构的碳市场风险监测、基于基础市场和衍生市场交互的碳市场资产价格机制。进一步认识各类碳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理,拓展碳市场价格和风险研究的方法论,并为参与碳市场发展的相关主体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 地球为你而转! 欢迎关注:赛杰奥(sci_geo) 科学出版社 地球科学 订阅号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6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丨材料科学重点领域及发展趋势
sciencepress 2018-6-26 16:12
材料作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础物资,一直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前行。当今世界进入信息时代,其基础物资正是以硅为代表的功能材料。2011年中国政府公布的促进经济转型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材料正处其中;而其他四项: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也都与材料密切相关。在专家评选的中国2011年十大科技进展中,有六项也得到材料研制的有力支撑,分别是歼-20飞机、北斗导航系统、快中子堆、嫦娥二号、神八天宫对接、蛟龙号潜水器。 现代材料科学通过改进已有的制备技术或发明新的技术,从而获得更高性能或具有新性能的材料。通过表征设备性能的提高,从更深入的层次来理解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这是本学科发展的总体态势。随着科学的发展,材料科学与物理、化学、信息、生物等学科的交叉更为明显。准晶、超构材料等超出平移周期性但又具有广义周期性的晶体,碳-60-碳纳米管石墨烯材料,超晶格材料,诱导人体组织生长的生物医学材料应运而生,为材料学科的丰富与拓展打开了新的前景。因此,材料科学发展战略的研究更显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认为,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学部的咨询和思想库作用,长期深入开展基于国家利益的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的材料战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从需求出发将材料分类 材料通常按其属性分为结构材料、功能材料、多功能材料、生物材料。随着节能、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需求的日益迫切,材料可以从新的视角进行分类,即能源相关材料——安全的、清洁的、可负担的采集、运输与使用能源有关材料;可持续性材料——聚焦于交通、建筑与基础设施、有利于降耗、重复使用与循环经济的材料;高端市场有关材料——包括人体健康、有创造力的工业、国防与安全有关材料。这种分类更靠近使用需求,或者说更符合市场需求。 表1 是把通常分类的材料与技术按上述三种需求进行分类 。 表1 按使用需求将材料分类 由表1 可以看出,凡是研究历史比较悠久的材料和有关科学领域,适应时代的进展需求也比较好,从而在三种需求方面都得到认可。相对而言,与生态相关的材料和有关材料科学问题,则正在发展之中。 重点领域巡礼 以下就当前最受关注的纳米材料、新能源材料、生态环境材料作简单回顾。 一、 纳米材料 2011年在纳米材料及其应用方面取得许多进展。相应文献 对此进行了综述,将其转述如下: 1、 制备技术 中国科学家采用温控电弧炉大批量制备出非晶碳纳米管,并提出非晶碳纳米管生长的物理模型,为非晶碳纳米管的可控制备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美国物理学家将只有几个埃大小的铁单晶放入空的碳纳米管的内部,铁的纳米晶可存储数据位。美国研究人员用化学插层的方法,将钾原子插入氮化硼纳米管中,钾会撕开纳米管的化学键并与之组合成新的化学键,使纳米管沿纵向撕开,形成纳米带。 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等国研究人员合作,用碳纳米管制备出新型螺旋纱纤维,其扭曲能力有数量级的提高,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中国和美国科学家合作,利用甲醇和乙醇混合碳源,借助碳纳米管和石英单晶晶格的相互作用,在石英表面制备出含量为95%~98%的半导体型平行单壁碳纳米管,实现了对碳纳米管平行性和导电性的同时控制。 南开大学研究组成功合成纳米晶M x Mn 3-x O 4 (M是二价金属)尖晶石,用于氧化还原反应和析出反应,大大提高了反应活性。 2、 新能源应用 美国研究人员利用锂离子可在石墨烯表面和电极之间大量快速穿梭运动的特性,开发出新型储能设备,使之兼具高功率密度和高能量储存密度的特性,有可能将充电时间从数小时缩短到一分钟以内。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制成“纳米铲”,可减轻阳极充电时的压力,使小型锂电池充电速度有数量级的提高。美国科学家发现偶苯功能化碳纳米管在太阳能储存方面有快速、容量大的优点。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科学家用氧化锌制成的纳米金属丝,在受迫振动时会产生微弱电压,使用数百万条纳米金属丝制成“纳米发电机”,由5个“纳米发电机”组成的微型晶片就能产生3伏电压。 北京大学研究组利用碳纳米管能产生光伏效应的性质,通过使碳纳米管虚拟接触,可将碳纳米管产生的光伏电压放大,在一根长10微米碳纳米管产生了超过1伏的电压。 3、 超构材料 超构材料主要是针对可见光设计的,所以构件单元和周期排布的距离也在数百纳米量级。美国科学家用纳米超构材料研制出“隐形毯”,它专门为需要隐匿的物品而特制。根据大小不同而设计不同的纳米多孔氧化硅基底,使物体在整个可见光波段都无法被侦测到。 4、 磁性材料 中国和美国科学家采用锰掺杂和微纳加工相结合的办法,将居里温度为180开的(镓、锰)砷薄膜加工成纳米尺寸条状结构,再通过低温退火使居里温度提高到200开,改写了之前191开的世界纪录。 5、 生物医用材料 德国科学家利用光学镊子,把高度聚焦的激光束用来捕获、加热并控制金纳米粒子,使之融化细胞膜,从而溶解生病的细胞。 美国科学家研制出多孔的直径为150纳米的二氧化硅粒子,使之存储种类繁多的药品,据说可以用于攻击癌细胞。 加拿大科学家结合叶绿素及脂质制造出独特的纳米粒子,其结构如同微小又多彩的水球,可装填药物来治疗所瞄准的肿瘤。 英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直径为几十纳米的微粒,每个微粒可以携带上百个光敏分子,如果把这种微粒送入肿瘤,将起到治疗作用而不会在健康组织中引起副作用。英国科学家研发一种可以实时监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纳米贴片,其上有许多微小针头,每个针头都包含精密的纳米线,可以感应患者血液成分。 美国和印度科学家用一种高分子乳酸糖酵解酸聚合物将直径约200纳米的螺旋状碳纳米管纤维编织成一片直径22毫米、厚约15微米的圆形网状心脏纳米补丁,这种人造纳米补丁能再生出天然的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让心脏上面的受损区域重新修复。 6、 分离膜 美国科学家使用嵌段共聚物合成出一种新型纳米膜,孔洞约为55纳米,足以让水分子通过而过滤出细菌,人类有望通过这种手段获得健康饮水。 英国科学家利用类似的技术,在50纳米孔中利用电荷高速推进DNA链,当DNA 链出现在芯片后面时,它的编码序列被一种电极接头读取隧道电流,这大大加快了DNA 测序速度。 以上转述,对于纳米领域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而言,只是其中一部分,仅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二、 新能源材料 新能源材料主要关注高能量转换效率与存储材料和高效催化材料。这包括:①高效低成本太阳能利用材料。②高效二次电池材料。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材料。④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材料。⑤超级电容器材料。⑥储氢材料。⑦非贵金属催化材料。贵金属被证明是很好的催化材料,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寻找非贵金属新型催化材料已迫在眉睫,主要关注贵金属催化剂替代;纳米尺度新型非贵金属催化材料的催化性能及规模化应用;非贵金属催化材料的功能调控及新催化体系的开发及拓展。 从催化材料的角度,介绍三方面的进展。 1、 二氧化碳化学能转换材料 二氧化碳被认为是无色、无味的无害气体,现在已被证明为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全世界每年排放350亿吨二氧化碳,为减少碳排放,各国政要展开热烈讨论、企业家们费尽思量。除了深埋储藏途径外,化学家看重二氧化碳的碳和氧元素,作为单质,它们都是很好的能源。首先,利用纯二氧化碳制甲醇,已经达到工业规模,全世界有近90家这样的工厂。 化学家认为目前的工艺路线并不高效,一方面不能很好利用燃煤从烟囱中排出的废气;另一方面所使用的催化剂也有待改进。德国的科学家分析了目前使用的催化剂体系:铜+氧化锌+氧化铝。通过精巧的配比和严格控制的工艺(pH 和温度),确实收到好的效果。但从工业界看来,将铜微粒放置在光滑的氧化锌表面的催化剂没法搬到大生产的反应器中。科学家从谱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研究中发现,催化剂一方面要高的比表面(这样的多孔铜称为“纳米海绵”),另一方面要想法将氧化锌颗粒渗到铜的孔中,催化剂的活性区域正是氧化锌与铜缺陷区的接合部。这样的催化剂满足了工业界的需要。其他的利用包括用镍作催化剂将甲烷加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加氢气,通常称为合成气,将苯和二氧化碳在氧化物催化下生成苯乙烯。 2、 生物质制油 人们意识到地球的化石能源终有枯竭的一天,寻找可持续的替代能源迫在眉睫。太阳能、风能、水力能既清洁,又取之不竭,这虽然很好,但比之石油和煤,它们也只能转变成电能。例如,它们不能做出塑料瓶。化石能源中的有机物成分极其可贵,它们是许多化工原料的来源。生物质同样来自大自然,同样含有丰富的有机物成分。生物质主要包括薪炭林、经济林、用材林、农作物秸秆和农林产品加工残余物(如甘渣、木屑)等。作为唯一能够直接转化为液体燃料的一种可再生能源,生物质以其产量巨大、可储存和碳循环等优点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将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转化为洁净的高品位液体燃料部分替代石油,不仅可使我们摆脱对有限石油资源的过分依赖,而且能够大幅度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环境,保护生态。生物质油(Bio-oil)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各种降解物所组成的一种混合物。其初步市场定位是替代重油、柴油和煤焦油等。生物质油可作为燃料直接燃烧使用,例如,可用作燃油锅炉和工业窑炉燃料;也可经过精制加工后可替代0号柴油作为内燃机燃料;亦可作为化工原料提取或加工各种化工产品(如防腐剂、食品调料、脱硫脱硝剂、有机肥料、羟基乙醛、左旋葡聚糖等)。 发展生物能源产业必须具备资源条件、技术条件和体制条件。中国发展生物能源产业有着巨大的资源潜力。我国人口多,虽然可作为生物能源的粮食、油料资源很少,但是可作为生物能源的生物质资源有着巨大的潜力。如农作物秸秆尚有60%可用于能源用途,约合2.1亿吨标准煤,有约40%的森林开采剩余物未加工利用,现有可供开发的生物质能源至少能达4.5亿吨标准煤,同时还有约1.33亿公顷宜农宜林的荒山荒地可用于发展能源农业和能源林业。利用农林废弃物,开发宜林荒地,培育与生产生物能源资源发展生物能源产业,还可以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 生物质油的关键技术环节是快速热解,这一技术理论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末,即将经粉碎后的农作物秸秆快速加热至500多度,促使其由大分子热解裂变为小分子形成油离蒸气,再快速冷凝生成生物质油。目前这技术的效率还不高。从催化剂的角度看,因为参加反应的大分子比较多,要提供广谱催化效应的催化剂有很大难度。另外,生物质来源的分散也是个问题,收集生物质同样要耗费能源。 3、 碳纳米管催化剂 长期以来,催化剂是贵金属一枝独秀,其缺点是资源少、用量大。最近科学家发现碳纳米管在苯乙烯生产中的催化作用很好,苯乙烯是塑料生产的重要原料,年产量达2千万吨。世界上第一条碳纳米管催化生产苯乙烯的中试线建在中国。 三、 生态环境材料 1、 高效水处理材料 新型高性能海水/苦咸水反渗透膜的制备、结构形态调控及其检测;重污染水应急吸附和凝聚材料的设计与快速吸附机制;荒漠化治理和农林业种植用环境友好材料的制备与生物可降解性。 2、 可降解材料 天然高分子的多层次结构、塑化和熔融加工、新溶剂和溶解机制及溶液性质研究;以全部或部分生物质为原料合成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合成及其合成新方法;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新型高效催化剂体系的研究;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降解性表征方法、流变学、生物降解机制、降解速度与力学、热学综合调控方法研究。 材料科学发展趋势 在21世纪跨入第二个10年之际,各国都制订2010年之后若干时间段的材料科学发展战略规划。我国在不同层面(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技术计划、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也制定了“十二五”材料领域发展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合作研究了《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材料科学》 ;中国科学院发布了《中国至2050年先进材料科技发展路线图》 。关于未来若干年的材料科学发展趋势,不同研究组给出趋同的意见,现按文献 的表述归纳如下: 1、 注重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 综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发展现代材料科学;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开拓创新,共同创建“物质科学技术”大学科。 2 、 发展材料合成、制备与表征科学技术 以原子、分子为起始物质进行材料合成,并在微观尺度上控制其成分和结构,已成为现代先进材料合成制备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环境协调和低成本的合成制备技术普遍受到人们重视;在某些领域,材料合成制备已与器件设计制造实现一体化;材料制备合成的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涌现。 3、 多层次、跨尺度的多级耦合发展 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材料研究将向两个方向不断发展:小到纳米尺寸及原子量级,大到大型和超大型结构。一方面,对于超小尺寸和超大尺寸材料、器件的制备的越来越强烈的需求,需要更加系统的理论来支持;另一方面,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在不同尺度的多个单元设计和模拟成为可能,而观测精度的不断提高和视场的不断扩大也使得从原子尺度到微观再到宏观的研究从实验上成为可能。如何实现从原子层次到宏观材料行为的多层次设计和研究,进行各尺度之间的耦合,建立起跨尺度的材料系统理论是材料科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材料科学家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方面,纳米材料与器件科学技术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纳米科学技术的研究重点之一,在未来一段时间还会有重大的发展。 4、 全寿命成本约束 材料的生产和应用经历“自然资源—材料—零件—器件—系统—废品/资源”的过程,相应地,材料全寿命成本包括原料成本、制造成本、加工成本、组装集成成本、检测成本、维护成本、修复成本和循环使用成本,是材料在其寿命周期中对资源、能源、人力、环境等消耗的叠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考虑材料的全寿命成本并研究应用相应的控制技术已经或即将成为必然趋势。 5、 结构功能一体化 材料按用途可分成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进入21世纪,材料的产量增速放慢,但是对材料综合性能的追求更高,原有品种的性能在不断改善,性能更为优越的品种不断增加,人们不断开拓出具有新功能的材料。现阶段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的需求更加突出,实现材料的结构功能一体化,同时实现材料与器件相结合,制备的器件多功能化是材料的发展趋势之一。 材料领域重要事件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石墨烯的发现者,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准晶的发现者。新研制的材料层出不穷,新材料品种千千万万,但能在物质科学的基本认知上有所发现,非常可贵。石墨烯和准晶的获奖,是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事件。 在新兴国家的经济腾飞中,作为基础材料的金属材料功不可没。钢铁材料的作用尤为显著。但这些材料的生产带来的能源及资源耗费,也引起社会的重视。在全球社会与经济发展中,功能材料的发展是最快的,而且起某种引领作用。 在材料学科发展方面,材料的使役性能一直受到关注。日本福岛核电站受海啸的冲击,引起人们对核电安全性的恐慌。材料科学家有责任对核电材料的可靠性问题做出解答。材料追求高强度,同时有足够的韧性,是最好的选择。近年来,从块体纳米铜材料研究出发,中国和美国科学家提出利用孪晶的共格界面来强化并吸收部分位错以达到提高韧性,为金属材料的研制开拓出新的局面;在2011年美国提出“材料基因组工程”之后,材料的计算设计成为材料领域新的热点;材料的组织结构与性能表征成为材料科学四大支柱之一。近年由于透射电子显微镜实现了像差校正,不仅将分辨水平深入到亚埃尺度,而且电子束的品质也大为改善,使得诸多谱仪的空间分辨率和能量分辨率都上了一个台阶。 中国材料界的另一个重要事件是师昌绪院士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师昌绪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自主设计并研制成功的九孔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开发该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40多年来大量应用于我国多种飞机发动机。他获得国际材料学会联合会授予的“实用材料创新奖”,是中国金属学会高温合金领域唯一的“终身成就奖”获奖人。师昌绪院士作为材料研究领域的战略科学家,以敏锐的洞察力、前瞻的战略思维、强国富民的责任感,在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咨询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师昌绪院士的获奖是中国材料界的光荣,我们向敬爱的师昌绪院士表达最诚挚的祝贺和最崇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 \0 TheTechnologyStrategyBoardofUK. Advanced Materials-KeyTechnology Area2008~2011,2007. 汪凌勇,张树庸,叶小梁等. 2011年世界科技发展综述//中国科学院. 2012科学发展报告.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73-7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材料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中国科学院先进材料领域战略研究组. 中国至2050年先进材料科技发展路线图.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0 \0 本文摘编自中国科学院编《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材料科学》第一章绪论部分,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0 \0 \0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材料科学》 中国科学院  编 责任编辑:樊飞 ISBN:978-7-03-037376-2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由以院士为主体、众多专家参与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经过深入调查和广泛研讨共同完成,涉及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材抖科学》 包含石墨烯、准晶、光电功能材料、钢铁工业发展、核电材料、材料基因组工程、超构材料、材料组织结构研究等八个专题,详细分析了材料科学各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态势,以及我国材料科材料科学学各分支学科的未来发展战略, 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材料科学未来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或保障措施。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24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脊柱关节炎的MRI表现
sciencepress 2018-6-19 16:41
脊柱关节炎是最常见的炎性关节炎之一,在我国的患病率为 0.3% 左右,通常在30 ~ 40岁发病,主要造成脊椎的疼痛和僵硬,受累关节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进行性融合,造成患者残疾。 当脊柱关节炎第一次被描述的时候,临床医师就一直依靠影像学评估来进行诊断,但对于早期的骶髂关节炎,其可靠性较低,同时由于其较低的敏感性,还阻碍了对脊柱关节炎患者进行深入的病理生理学及治疗的评估。磁共振成像在这一领域的应用使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同时其对软组织及骨髓的显影,使脊柱关节炎的病理学研究更加深入。但中轴关节结构复杂,临床读片差异很大,极大地妨碍了风湿病医师对该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 脊柱关节炎的MRI表现 MRI 被认为是诊断脊柱关节炎(SpA )的基本手段,尤其被视为是发现早期病变的金标准。然而,脊柱关节炎的MRI 表现较为典型但不具特异性,在退行性变及其他脊柱病变中,亦可见类似改变。因此,了解这些炎性病变的MRI 表现尤为重要。此外,有效的脊柱成像方案有助于正确描述MRI 表现。 脊柱关节炎的典型病变包括以下方面: ●脊椎炎(Romanus 病变)。 ●关节盘炎。 ●椎间盘炎(Andersson 病变)。 ●关节突关节炎、肋椎关节炎及肋横突关节炎。 ●骶髂关节的炎症(骶髂关节炎)。 ●附着点炎。 了解这一点很重要,炎症性脊柱病变很少孤立存在,彼此之间常相互关联,尤其与骶髂关节炎关系密切。 1、椎体 Romanus 和 Yden 通过传统的放射学检查,首次描述了脊柱炎的最早期变化,包括椎体终板前后缘的毛糙及侵蚀,即Romanus 病变。随着病情进展,这些部位将出现硬化,即亮角征。 MRI 可以显示这些病变的早期改变,椎体的早期病变主要为水肿,即相应软骨下骨炎。这些病变在MRI 上表现为 T1 像低信号及T2像 STIR 高信号。当病变局限于椎体前角时,称为脊柱前角炎,同理,当病变仅累及后角时,称为脊柱后角炎,两者同时存在则称为边缘性脊柱炎。 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骺环在T1 像上可表现为高信号。这一高信号代表局部骨髓炎症后脂肪变性。在病变的这一阶段于传统的放射学影像上开始出现亮角征。 与传统的影像学相似,MRI 可检测出韧带骨赘,即椎体前缘形成的骨桥,表现为T2 像上根据病情活动情况出现的高信号或低信号改变。 2、椎间盘 发生于椎间盘或椎间盘复合体的炎症,称为关节盘炎或脊柱椎间盘炎,Andersson首次对其进行描述,称为Andersson 病变。活动性脊柱椎间盘病变的特征表现为椎间盘在T2 像上的高信号及 T1 像上的低信号,显示椎间盘的水肿和(或)邻近椎体的软骨下的骨髓水肿。使用造影剂后病变信号增强,表示炎症的活动(即骨炎和椎间盘炎)。随着疾病进一步进展,典型的病变表现为侵蚀、软骨下骨髓的脂肪变性、硬化及椎间隙的融合。 同脊柱前角炎症(Romanus 病灶)一样,MRI 对 Andersson 病变的显示优于传统的放射学方法,其原因为放射学影像方法不能显示病变早期的骨髓水肿,但它可以显示病变晚期椎体终板的骨侵蚀。在一些文献中,强直的脊柱出现的不完全性骨折也被认为是一种非炎性Andersson病变,可发生于椎间盘(经椎间盘)水平或椎体(经椎体)水平。这种结构改变可自发产生,也可以出现于轻微外伤后,常与骨质疏松相关。 3、面关节、肋椎关节及肋横突关节 脊柱关节炎累及的另一些部位为面关节(或关节突关节)、肋椎关节及肋横突关节(图1)。它们均为滑膜关节。上述关节受累出现关节炎时,其MRI表现相似,包括关节积液、滑膜炎、关节表面的侵蚀、骨髓水肿。随着疾病的进展,受累关节可发生关节强直。MRI 可清晰显示上述病变,但需仔细扫查矢状位图像,并应额外获取轴位图像。 图1 肋椎关节和肋横突关节均为滑膜关节 肋椎关节连接肋骨头及相邻两个胸椎椎体。肋横突关节是连接肋骨突与相邻椎骨横突的关节。此关节由肋横突关节韧带加强 4、骶髂关节 骶髂关节是骨盆的骶骨及髂骨之间的关节,是一个复杂关节,由前面的滑膜部分和后面的纤维部分组成。 滑膜部分包括关节面软骨、滑膜成分和关节囊,在所谓的关节后间隙里是纤维部分伴骨间韧带(图2)。滑膜部分(更常见)及纤维部分均可发生炎症损伤。 骶髂关节炎是脊柱关节炎的主要病变,已被纳入分类标准中。MRI 可以显示骶髂关节的急、慢性病变。急性病变包括软骨下骨髓水肿、关节周围骨炎、滑膜炎、滑囊炎。慢性病变包括软骨下骨髓的脂肪变性、骨硬化、关节面侵蚀和骨桥形成(图 3)。 图2 骶髂关节 该关节是一个较复杂的关节,由前面的滑膜部分和后面的纤维部分组成 图3 脊柱关节炎患者骶髂关节的典型病变 MRI 可清晰地显示以上所有病变。尤其是骨髓水肿,在T2 脂肪抑制像及 STIR像呈现高信号。对比增强后骨松质强化提示骨炎。骶髂关节的前面(滑膜)部分,强化提示滑膜炎。同样,对比增强后也可显示出关节囊的滑囊炎。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重视增强造影剂在检测活动性炎症中的重要作用。骨侵蚀表现为骨皮质的不连续,T2 像梯度回波序列图像有助于显示骨侵蚀。骨侵蚀之间的融合被视为所谓的骶髂关节的假性增宽。硬化改变于所有序列上均表现为低信号或无信号带(T1 ,T2 ,STIR,经造影剂增强的T1 像)。关节骨桥形成是强直的第一征象。骨桥出现可导致关节间隙模糊直至完全强直。 5、附着点炎 附着点炎是肌腱和韧带附着点处弹性软骨发生的炎症,是脊柱关节炎的一个重要表现。附着点炎尤其容易累及椎间韧带、棘上韧带及骨间韧带。棘间韧带及棘上韧带附着于椎体的棘突部位(图4)。骨间韧带位于骶髂关节后面部分(即关节后间隙)的骶骨与髂骨之间(图2)。 图4 脊柱韧带 韧带的炎症表现为T2脂肪抑制像、STIR 及对比增强后的高信号。此外,与 T2/STIR 像相比,在对比增强 T1像更容易发现附着点炎症。 \0 \0 《风湿病脊柱MRI病例与图谱》 原著者:Paola D' Aprile 主译: 王炎焱,赵征 主审:黄烽,张江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5 ISBN:978-7-03-057204-2 《风湿病脊柱MRI病例与图谱》 综合了目前世界上最新、最权威的脊柱关节炎读片方法,从临床基础及影像学技术入手,总结了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肠病性关节炎、未分化脊柱关节炎等疾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全书以病例及图谱的形式展现,每个病例均提供了简要病史及最终诊断,主要对脊柱关节炎的各种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按照疾病分类,从诊断和鉴别诊断两方面分别举例,精选、再现了影像资料,总结了相关特点,对其所呈现的影像给出评注,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脊柱关节炎提供了科学、直观的依据和帮助。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7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5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8-6-14 10:26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5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0 科学书版社5月新书快递.xls \0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研究 68 高春玲 专著 语言、教育 25-Apr-18 2 数独之父“锻冶真起”教你解数独 39 Nikoli编著;数独无双译 科普 语言、教育 20-Apr-18 3 电动汽车第4辑 48 (日)晶体管技术编辑部编;EV编辑部译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Apr-18 4 DSP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第三版)——微控制器的软件和硬件 36 宁改娣,张虹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 23-Apr-18 5 河西学院校园植物图谱 238 张勇 本科教材 生物科学 25-Apr-18 6 高超声速飞行中的辐射输运和磁流体力学 200 王保国,黄伟光 专著 航空航天 27-Apr-18 7 高级财务管理(第三版) 52 徐鹿,葛东霞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6-Apr-18 8 财务报表分析 45 卢亚君,赵瑞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3-Apr-18 9 财务报表分析 45 卢亚君,赵瑞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3-Apr-18 10 成本会计 38 黄毅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6-Apr-18 11 南流江现代水文-地貌过程 108 黎树式,戴志军 专著 地球科学 25-Apr-18 12 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热岛效应 98 韩玲张瑜王晓峰赵永华 专著 地球科学 25-Apr-18 13 低煤级煤生物成因气与热成因气物理模拟及其结构演化研究 129 简阔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3-Apr-18 14 中国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报告2012-2015(西北卷) 268 庞国芳等 报告类 农林 18-Apr-18 15 中国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报告2012-2015(华北卷) 288 庞国芳等 报告类 农林 18-Apr-18 16 中国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报告2012-2015(华南卷) 238 庞国芳等 报告类 农林 18-Apr-18 17 中国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报告2012-2015(华中卷) 199 庞国芳等 报告类 农林 18-Apr-18 18 中国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报告2012-2015(西南卷) 269 庞国芳等 报告类 农林 18-Apr-18 19 中国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报告2012-2015(华东卷一) 269 庞国芳等 报告类 农林 18-Apr-18 20 中国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报告2012-2015(东北卷) 180 庞国芳等 报告类 农林 18-Apr-18 21 中国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报告2012-2015(华东卷二) 269 庞国芳等 报告类 农林 18-Apr-18 22 科学记者手册 78 陈鹏 科普 语言、教育 23-Apr-18 23 连续灌溉学概论 98 杨庆理 专著 农林 24-Apr-18 24 护理礼仪(新) 28 李蕾 中职教材 西医 27-Apr-18 25 南海I号沉船发掘现场保护研究(2014~2016) 260 李乃胜,陈岳,沈大娲 报告类 历史地理、考古 23-Apr-18 26 瓮棺葬与古代东亚文化交流研究——瓮棺葬与古代东亚文化交流(中国黄骅)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2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5-Apr-18 27 网络交易风险控制理论 88 蒋昌俊,于汪洋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4-Apr-18 28 高分辨率遥感信息处理 95 黄昕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7-Apr-18 29 妇产科内分泌治疗学(第4版) 198 李继俊 专著 西医 23-Apr-18 30 中药注射剂大分子物质:理论与实践 68 段为钢,王振国,云宇 专著 西医 23-Apr-18 31 安全输液操作流程 42 王建荣,徐波,张晓静 专著 西医 20-Apr-18 32 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与调养 29 蔡辉,姚茹冰,刘春丽 专著 西医 20-Apr-18 33 乳腺MRI诊断学 230 程流泉,龙莉艳 专著 西医 20-Apr-18 34 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第二版) 78 熊党生 本科教材 材料科学 2-May-18 35 中级财务会计(第三版) 49 周晓苏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May-18 36 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程 42 房桃峻,郑煦平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May-18 37 物流自动化与信息化管理实验教程 42 薄洪光 研究生教材 经济管理 3-May-18 38 水资源协商管理与决策 238 王慧敏 专著 社会科学 2-May-18 39 当代神经美学研究 188 丁峻,崔宁 专著 党政、哲学、宗教 2-May-18 40 中国文化消费提升研究 186 毛中根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May-18 41 生产控制的转换 186 汪和建 专著 经济管理 2-May-18 42 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 118 王新生 专著 党政、哲学、宗教 2-May-18 43 科学表征:从结构解析到语境建构 248 魏屹东 专著 语言、教育 2-May-18 44 清华简与古史探赜 129 杜勇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May-18 45 先秦逻辑新论 128 曾昭式 专著 党政、哲学、宗教 2-May-18 46 煤矿区煤层气开发对接井钻进技术与装备 228 石智军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May-18 47 异物管理指南 68 国际卓越标准组织编著;李彤阳等译 专业工具书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Apr-18 48 嘉陵江流域石窟寺调查及研究 267 蒋晓春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4-May-18 49 儿科护理(新) 38 李砚池 中职教材 西医 2-May-18 50 琅琊墩式封土墓 288 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May-18 51 规范化专科护士教程——心血管内科 98 崔岩,卢晓虹,魏丽丽 专著 西医 2-May-18 52 本草纲目图考(全二卷) 1098 王家葵,蒋淼,胡颖翀 专著 中医 4-May-18 53 本草纲目影校对照四·草部(全三册) 1198 张志斌,郑金生 专著 中医 4-May-18 54 本草纲目影校对照八·虫鳞介部 488 张志斌,郑金生 专著 中医 4-May-18 55 本草纲目影校对照九·禽兽人部 588 张志斌,郑金生 专著 中医 4-May-18 56 本草纲目影校对照七·木与服器部 488 张志斌,郑金生 专著 中医 4-May-18 57 本草纲目影校对照六·果部 328 张志斌,郑金生 专著 中医 4-May-18 58 本草纲目影校对照五·谷菜部 468 张志斌,郑金生 专著 中医 4-May-18 59 新能源汽车技术 68 王永富等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May-18 60 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第四版) 118 宁永成 研究生教材 化学 10-May-18 61 光子辅助的毫米波通信技术 128 余建军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8-May-18 62 地球重力场天基测量理论及其内编队实现方法 245 张育林,王兆魁,刘红卫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May-18 63 2018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国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校友会版) 88 赵德国,蔡言厚,党亚茹 应用技术 语言、教育 10-May-18 64 高等数量经济学 78 刘新建,刘海啸,房俊峰 研究生教材 经济管理 10-May-18 65 国有控股金融机构治理研究 298 李维安等 专著 经济管理 9-May-18 66 中国健康老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238 曾毅等 专著 社会科学 8-May-18 67 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的要素配置与战略协同研究 368 温涛等 专著 经济管理 9-May-18 68 雅砻江大河湾岩溶水文地质及工程效应研究 398 单治钢等 专著 地球科学 8-May-18 69 绿色化学产品 128 闫立峰 专著 化学 9-May-18 70 混沌动力学基础及其在大脑功能方面的应用 189 刘宗华 专著 物理(力学) 8-May-18 71 资源三号卫星测绘技术总体设计 118 唐新明等 基础理论 地球科学 20-Mar-18 72 创新改变世界:21世纪诺贝尔科学奖的启示 98 汤书昆 专著 语言、教育 7-May-18 73 宋史研究论丛第21辑 127 姜锡东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4-May-18 74 医学心理学 29.8 刘大川 高职教材 西医 8-May-18 75 计算机音乐技术 58 冯寅 专著 计算机、通信 7-May-18 76 烧伤康复指南 198 (澳)戴尔·埃德加主编;吴军主译 大学教辅 西医 7-May-18 77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手术与腔内介入实践指南(中文翻译版) 150 (新)何蓓(JackiePeiHo)等著;刘杨东译 专著 西医 11-May-18 78 关节松动术 118 王雪强 专著 西医 9-May-18 79 胸外科关键手术技术:肺移植、气管切除、纵隔肿瘤及胸部扩大切除术(中文翻译版) 180 (美)道格拉斯J·马西森等主编;张建华等译 专著 西医 8-May-18 80 中国墓室壁画史论 128 汪小洋 专著 文学艺术 10-May-18 81 农药不可怕:农药的小知识 29 卜元卿,单正军,谭丽超 基本资料 资源环境 8-May-18 82 飞机防火技术概论 199 张和平等 专著 航空航天 2-Apr-18 83 马口铁生产工艺和工艺设备 58 蒋新国,汪为健,宋超群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9-May-18 84 名师之道 160 施杞 专著 语言、教育 16-Apr-18 85 上海卫生政策研究年度报告(2017) 140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 报告类 西医 18-Apr-18 86 基于压电晶片主动传感器的结构健康监测 228 (美)维克托·久汣楚著;袁慎芳译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0-Apr-18 87 物种100生态智慧·黑龙江卷 98 物种100项目组 科普 生物科学 26-Mar-18 88 创新创业实务 39 康桂花,姚松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4-May-18 89 学习情境中的元认知 78 贾宁 专著 心理、励志 15-May-18 90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 48 张英,郝大江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8-May-18 91 公共管理心理学(第二版) 68 贾海薇 大学教材 心理、励志 15-May-18 92 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7 152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专著 语言、教育 14-May-18 93 四川盆地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地质特征与评价方法 228 谢刚平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1-May-18 94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图集(英文版) 368 唐川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8-May-18 95 力学讲义 98 赵亚溥 基础理论 物理(力学) 16-May-18 96 L-fuzzy拓扑学中的度量 78 陈鹏 专著 数学 11-May-18 97 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电磁理论与构造方法 398 王秋良 专著 物理(力学) 16-May-18 98 敦煌莫高窟风沙危害及防治 189 汪万福 专著 资源环境 15-May-18 99 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2017 78 钟琦,王黎明,武丹,王艳丽 专著 语言、教育 7-May-18 100 美学基础(第三版) 38 田建丽,张欣 高职教材 西医 15-May-18 101 科技考古(第五辑) 16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7-May-18 102 甘青地区史前遗存的性别考古研究 128 仪明洁,樊鑫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0-May-18 103 东方考古(第14集) 150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5-May-18 104 石泉山文物集粹 208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7-May-18 105 呼吸病学名词 138 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呼吸病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专业工具书 西医 17-May-18 106 实用外阴疾病诊治指南(中文翻译版) 118 (英)FionaLewis等著;李静然等译 专著 西医 14-May-18 107 创伤外科手术技术图谱(中文翻译版) 198 (美)季米特里奥斯·德米特里德斯等主编;张连阳等译 专著 西医 11-May-18 108 数字建模艺术 98 陈建强 专著 文学艺术 18-May-18 109 法定药用植物志华东篇(第1册) 398 赵维良 专著 中医 11-May-18 110 OLED显示技术导论 69 于军胜,钟建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8-Apr-18 111 潜模式——大数据时代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新思维 69 杜义飞,杨静,聂创,冯小平 专著 生活、文体娱乐 28-Mar-18 112 城市规划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 98 叶林 专著 土木、建筑 9-May-18 113 基于角质颚和内壳的秘鲁外海茎柔鱼渔业生态学研究 82 陈新军等 专著 农林 23-Apr-18 114 阿根廷滑柔鱼繁殖生物学及产卵策略研究 75 陈新军,林东明 专著 农林 23-Apr-18 115 复杂地区静校正方法探索 88 潘树林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1-Apr-18 116 西部民族地区社会转型时期的旅游社会冲突问题研究 75 钟洁 专著 社会科学 25-Apr-18 117 云南铝土矿地质与勘查 198 崔银亮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6-Apr-18 118 考古新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新视野 168 李立 专著 文学艺术 14-May-18 119 科学研究的工具——让研究变得简单 65 张勘,沈福来 大学教材 西医 23-Apr-18 120 科学研究的逻辑——思考、判断胜于一切(第二版) 80 张勘,沈福来 大学教材 西医 23-Apr-18 121 科学研究的方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70 张勘,沈福来 大学教材 西医 23-Apr-18 122 青少年羽毛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 60 陈佩杰,唐炎 大学教材 生活、文体娱乐 26-Apr-18 123 青少年足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 60 陈佩杰,唐炎 大学教材 生活、文体娱乐 26-Apr-18 124 青少年网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 50 陈佩杰,唐炎 大学教材 生活、文体娱乐 26-Apr-18 125 青少年篮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 60 陈佩杰,唐炎 大学教材 生活、文体娱乐 26-Apr-18 126 青少年游泳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 60 陈佩杰,唐炎 大学教材 生活、文体娱乐 26-Apr-18 127 青少年武术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 50 陈佩杰,唐炎 大学教材 生活、文体娱乐 26-Apr-18 128 青少年田径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 60 陈佩杰,唐炎 大学教材 生活、文体娱乐 26-Apr-18 129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 60 陈佩杰,唐炎 大学教材 生活、文体娱乐 26-Apr-18 130 青少年体操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 80 陈佩杰,唐炎 大学教材 生活、文体娱乐 26-Apr-18 131 青少年排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 70 陈佩杰,唐炎 大学教材 生活、文体娱乐 26-Apr-18 132 青少年高尔夫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 70 陈佩杰,唐炎 大学教材 生活、文体娱乐 26-Apr-18 133 外科护理学 52 谢萍 高职教材 西医 9-May-18 134 社区护理学 38 刘永兵,胡兰英 高职教材 西医 9-May-18 135 现场急救知识与技术 32 窦英茹,张菁 高职教材 西医 15-May-18 136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28 刘文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9-May-18 137 于雪峰学术集萃 80 于雪峰 专著 中医 9-May-18 138 小学生数独(上) 32 (日)村上绫一主编;蒋萌译 科普 语言、教育 24-May-18 139 微生物学原理与应用 69 李明春,刁虎欣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1-May-18 140 数学分析学习辅导Ⅲ--习题选解 65 刘名生等 大学教辅 数学 21-May-18 141 微织构刀具及其切削加工 98 邓建新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1-May-18 142 电磁分析中的预条件方法 145 陈如山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2-May-18 143 钢管煤矸石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 135 李帼昌,张海霞,杨志坚 专著 土木、建筑 21-May-18 144 面向公共卫生管理的传染病传播建模与仿真研究 98 梅珊等 专著 西医 16-May-18 145 企业生态创新驱动机制研究 98 蔡乌赶 专著 经济管理 22-May-18 146 中国环境变化遥感影像图集(中文版) 980 中国科学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18-May-18 147 大湖塘钨矿田碱-酸交代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98 张勇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7-May-18 148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第一个五十年(1965—2015) 108 江桂斌 报告类 西医 25-May-18 149 多孔材料电化学 128 (西)安托尼奥著;穆道斌,吴伯荣,吴锋译 专著 材料科学 21-May-18 150 西沙群岛珊瑚礁生物图册 368 黄晖 图册 生物科学 17-May-18 151 长安学研究第三辑 108 黄留珠,贾二强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2-May-18 152 语文(新) 43 孙敬华,李经春 中职教材 西医 21-May-18 153 西部考古(第15辑) 150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1-May-18 154 成都考古发现(2015) 328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1-May-18 155 荥阳后真村 268 河南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3-May-18 156 荆楚文物(第3辑) 158 荆州博物馆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6-May-18 157 面向对象高可信SAR数据处理(上册)——理论与方法 148 张继贤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1-May-18 158 面向对象高可信SAR数据处理(下册)——系统与应用 86 张继贤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1-May-18 159 特殊杂交应力有限元与三维应力集中 128 田宗漱 专著 物理(力学) 17-May-18 160 生命支持技术与设备 128 漆小平,俞世强,付峰 大学教材 西医 18-May-18 161 核医学名词 158 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核医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 专业工具书 西医 17-May-18 162 风湿病脊柱MRI病例与图谱(中文翻译版) 68 (意)保拉·阿普里莱主编;王炎焱,赵征主译 专著 西医 21-May-18 163 护士形象与护患沟通 30 王建荣,王社芬 专著 西医 23-May-18 164 护士“三基”技能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39 张春舫,王博玉 专著 西医 23-May-18 165 脊椎病因疾病治疗学 119 许正军,吕宪玉,朱华萍 专著 西医 24-May-18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209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科技创新平台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sciencepress 2018-6-8 17:05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中体现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代表了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的极限能力,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是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 一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当前,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能源、环境、健康等一系列瓶颈制约,依赖科技进步破解瓶颈制约的需求日益紧迫。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正在以全面的科技创新,驱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巨变,重塑世界竞争格局,对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产生重大和深远影响。 在人类不懈探索和认识自然的科学进程中,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基础前沿科学领域正在发生或酝酿重大突破。每一项重大突破的诞生,都伴随着人类探索未知的极限能力达到新的高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这些基础前沿科学发展发挥了核心作用,也是进一步实现重大科技突破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中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责无旁贷地要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方面主动作为,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5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强调,“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夯实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加快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升创新基础能力的重要方面,提出要依托现有先进设施组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把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到空前高度[2]。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进程中,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突破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许多瓶颈制约的利器;是国家抢占科技制高点、引领重要科技领域、开拓新兴交叉领域的重器;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催生高新技术、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发动机;是集聚和培养世界级高端人才、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开展高水平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打造世界科学中心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在人类探索和认识自然的征程中做出历史性贡献、彰显大国形象与强国地位的重要标志。 二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及趋势 从国际上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出现于20世纪中期,直至20世纪末,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的状态。从世纪之交开始,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全球范围内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再次呈现迅速发展的新态势。 1、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国际竞争加剧 各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发展,纷纷制定长远规划并大力推进实施。近十几年来,一批高性能、新一代或新型设施投入运行,将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和开展广泛领域创新性研究的能力提升到空前高度。依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供的崭新或颠覆性研究手段,人类不断产生各种颠覆性技术,推动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为人类破解各方面发展的瓶颈开辟广阔道路。在基础科学领域,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取得了以发现希格斯粒子和成功探测引力波为代表的历史性突破,成为人类探索自然漫长征程的重要里程碑。 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重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仍将是科技发展趋势中的主旋律。这当中的一个新特征是,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抢夺制高点,已成为各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重要着眼点。在能源、生命与健康、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学科领域,抢占突破科学前沿和发展战略性高新技术的制高点,进而占据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有利地位,已成为发达国家相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 以多学科应用的平台型装置为例。当前,人类已进入物质调控时代,从分子、原子、电子、自旋态的水平来认识,进而调控物质,使其具有期望的功能和性能,将为人类开发丰富、高效、洁净能源,研究与开发环境友好的材料、工艺和技术,发明高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和器件,以及发展极大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卫生和医疗技术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3]。为了抢占物质调控研究的制高点,发达国家正在竞相规划和建设性能极大跃升的新一代同步辐射光源,向衍射极限的目标推进;高性能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竞争同样激烈;欧洲5兆瓦散裂中子源动工兴建,以期夺回因美国建设1.4兆瓦散裂中子源而失去的优势。美国能源部基础能源科学咨询委员会的一份报告[4],在评估这些发展情势后指出,“很显然,国际上建造衍射极限同步辐射和新的自由电子激光的努力,在下一个十年将严重地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基础能源科学办公室应确保夺回自己的世界领导地位”。其字里行间弥漫着国际竞争的浓烈火药味。 与此同时,粒子物理和核物理、天文学等重大科学前沿领域,正处于暗物质和暗能量等重大突破的前夜,各科技强国都以率先取得突破为目标,确定各有特色的科学计划,抓紧建设相关研究设施。在此过程中,各国还及时根据发展态势,特别是竞争对手的动态,有针对性地调整设施建设方案和科学研究计划,竞争之激烈前所未有。 2、应用领域向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生命与健康等扩展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应用领域,从传统的物理学和天文学等少数学科,迅速向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生命与健康等扩展。一方面反映出这些学科或领域已逐渐形成“大科学”研究方式,进而导致对研究条件提出更高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新的社会变革中,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破解全局性、整体性重大科技问题的需求显著增强。 为此,各国政府在继续重视传统“大科学”领域设施发展的同时,着力加强新领域设施的布局建设,并对能源、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等需要协同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组织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3、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及需要关注的问题 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发展态势与国际发展态势基本一致,但也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还有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过去十年,在国家的重视与支持及科技界共同努力下,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取得显著成绩。设施建设加快向体系化方向发展,投入运行和在建设施总量近50个。新建设施的技术水平和科学产出水平世界瞩目。例如,EAST是世界上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成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稳态物理重要的前期实验平台;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FAST等天文观测装置的多项技术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长短波授时系统守时、授时水平长期保持在国际前列。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微子物理研究、粲物理研究、等离子体聚变实验研究等多个方向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涌现了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和四夸克候选粒子,实现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超百秒等一批重大成果;利用同步辐射光源平台装置,取得了诸如发现外尔费米子、破解埃博拉病毒入侵人体细胞机理等重要研究成果。 在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我国较早建成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遥感卫星地面站、长短波授时系统、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等,在载人航天、资源勘探、防灾减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的指导下,我国在继续重视传统领域设施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上述领域设施的部署,已经规划和部署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近20个。 同时,我国的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挥了带动和辐射区域创新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支持推进产业转型发展和创造新的增长点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为创新驱动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北京、上海、合肥等基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在加快建设。这必将强有力地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经济社会发展。 总体来说,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与先进科技强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还有较大距离。其次,由于多方面原因,一些领域或重要方向的设施布局仍为空白,将影响相关科学研究的发展。最后,由于一些新兴领域里许多设施的形态与传统的大科学装置差别很大,其科学价值的体现、建设组织方式、运行模式、管理体制等众多方面都有强烈的自身特点。对这些问题和挑战,科技界和管理部门尚需加强研究,准确、全面认识和把握,同时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从设施体系的完整性、总体规模和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大力提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体系化和支撑能力,特别是有力推动新兴领域设施科学、有效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设施建设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从跟踪到引领的跨越。 三 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目标、布局和路径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规划、立项、建设,直至建成投入运行、发挥效益,一般需要6-10年时间。如果计入酝酿策划和预先研究,时间还要长得多。因此,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特征,加强战略研究,前瞻规划布局。这里主要着眼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目标,依据国家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的近中期规划部署,尝试描述至2050年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应的建设与发展目标,并基于对国内外科技发展新态势和国家创新发展新要求的分析研判,探讨促进本领域未来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 1、2020年发展目标及路径选择 到2020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布局基本完善,设施体系初步形成。薄弱领域明显加强,优势方向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设施总体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一批设施的性能居国际领先地位。有效支撑前沿科技领域开展突破性和原创性研究的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若干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设施整体国际影响力和地位显著提高,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支撑,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由于从现在到2020年仅有3年时间,真正支撑实现2020年发展目标的是已投入运行和新近建成即将投入运行的设施。因此,重点是深化改革,加强管理,着力提升现有设施的能力和运行效率,充分发挥设施作用和效能,努力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 1)狠抓建设管理,采取切实措施,确保2020年前完成“十二五”规划项目,2020年后数年内完成“十三五”规划项目。 2)加大支持力度,使新近建成或即将建成的FAST、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等具有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设施迅速进入高效的开放运行状态,尽快产出高水平成果。 3)尽快解决我国已投入运行设施,包括即将建成投入运行的设施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配套能力不足、实验研究终端系统薄弱等问题,大力提升设施的服务和支撑能力,充分发挥其效力。 4)加强战略研究,谋划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中长期规划工作,完善规划布局和体系建设。 2、2035年发展目标及路径选择 到2035年,基本建成布局完整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其技术水平和科技产出总体居世界前列,若干设施居国际领先地位,能够全面支撑前沿科技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设施的科技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率先取得一批重大科学前沿突破,不断为破解各种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瓶颈提供新知识、新途径,不断催生具有变革性、带动产业升级的高新技术。在设施体系支撑下,基本形成若干具有显著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科学中心和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显著带动及促进作用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1)在2020年至2025年,陆续建成近30个性能先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同时完善并显著提高已有设施的性能与支撑服务能力,发挥其最大效益。 2)在建成投入运行设施总体数量达到50个左右、高水平设施达到30个左右的条件下,应以占领科技竞争制高点、巩固和发展竞争优势、建设全球科学中心及国家创新高地为目标,努力产出一大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始创新成果。 3)在利用现有设施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的同时,积极开展先期研究,确定利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取得重大前沿突破和重要原始创新成果的主攻方向,并据此组织队伍,开展预先研究,为抢占国际创新高地做好充分准备。 4)总结经验,科学筹划,在重要新兴领域,特别是在薄弱和空白的重要方向,部署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2050年发展目标及路径选择 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建成布局科学完善、支撑全面有力、性能和产出水平世界领先、管理体制和机制协同高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依赖新思想、新原理、新技术发展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新型设施和新一代设施。在其强有力的支撑下,形成一批在世界上能够引领和主导科学发展的国际化科学中心,形成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全球科技竞争中全面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其为依托,形成一批科技创新高地,创生更多变革性高新技术,有力推动产品、产业升级和引领性发展,成为我国占据全球经济增长制高点的强大驱动力。同时,这些科学中心和知识创新高地也将成为全球高端人才的集聚地和国家复合型科技领军人才的造就地。 1)吸引更多领域战略科学家,以发展新型设施和提高设施水平为目标,开展相关的新思想、新原理、新技术研究,将基于“三新”的高性能设施的预先研究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2)从2020年到2040年的4个五年间,根据需求的紧迫性和国际竞争态势,依次部署建设一批(20个左右)性能处于世界领先或前列、有能力抢占国际竞争战略制高点的设施。规划和建设中,应注重设施整体技术水平(而不是个别指标先进)和配套能力,使其建成后即可成为抢占国际创新高地的生力军。 4、若干领域方向的重点布局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涉及的学科和领域众多,需要长期、广泛、深入地研究,才能厘清所涉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和合理布局。这里重点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若干重点领域方向布局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是要分析现状,对领域布局的合理性、优势与差距、已有规模及其与需求的差距、性能先进性和国际竞争力、建设效益和产出水平等各方面作出准确的判断。只有找准起点,才能找对路径,达到预定目标。二是要确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只有通过比竞争对手更为高效的路径,才能实现从落后到领先的超越。由于设施的建设期长,规划布局必须考虑路径的前后衔接和关联。三是要加强顶层设计。要充分理解国家需求,深入分析发展态势,准确把握未来趋势。在此基础上,恰当选择实现国际领先目标的突破口、优先布局的重点领域方向。 1.高能物理与核物理、天文学中针对科学前沿的专用研究装置 我国在这些领域已经拥有一批具有特色和特殊竞争优势、在相关科学前沿处于国际前列甚至领先地位的装置。近年又建成和部署建设若干世界领先的装置。2035年前的进一步发展,应该从科学意义和已有基础两个方向考察,精心选择有限目标,适度增加投入力度,部署新装置的建设,从而巩固已有优势,扩大优势领域。与此同时,加强对“三新”研究和新设施预先研究的部署,为2035年后的发展做好准备。2035年之后,待国家经济实力提高到新的水平,再追求扩大优势领域面,直至2050年达到全面领先水平。 应根据发展态势的新变化,适时适度调整布局,甚至包括具体设施的建设方案、技术路线及相应投资。当年BEPCII工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根据国际最新动向将建设方案调整为双环方案,以增加不多的投资,继续保持了竞争优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2.多学科平台型装置 多学科平台型装置主要包括同步辐射光源、散裂中子源、自由电子激光、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等。目前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划分中将其归为材料领域。实际上,它们的应用极为广泛,覆盖生命与健康、资源生态环境、物质科学、新能源等诸多领域。 近十年,这类装置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运行和即将建成投入运行的装置达到5个,其中大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瞄准世界前列的高性能自由电子激光和准衍射极限同步辐射光源已有部署,即将实施建设。 今后一个时期内,应集中精力建设好已部署的装置,做好已有装置配套的实验系统后续建设和设施的高效利用,及时安排散裂中子源二期建设和高能准衍射极限同步辐射光源的二期建设,并部署低能区高性能同步辐射光源等新建项目。待已部署装置建成投入运行后,再根据科技发展和应用需求,选择确定下一步发展的目标。 3.新兴应用领域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在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生命与健康、工程科学等领域,我国从“十二五”开始部署了一批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后,这些领域的面貌将有望改观。但总体上看,已部署设施先进性不够显著,支撑相关领域科技前沿创新发展的能力尚显不足。今后一方面要合理安排这些设施的能力扩充建设,另一方面要在新建布局中提高对设施性能的要求。 另外,这些领域在一些重要方向上设施的缺失应尽快填补。例如,能源领域的新能源研究设施、能源科学和环境科学交叉设施,生命与健康领域的研究资源共享利用的分布式设施等。这些设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受到极大关注。以欧盟2016年研究基础设施路线图为例[5],在能源领域布局了欧洲太阳能研究设施(EU-SOLARIS)、欧洲风能研究设施(WindScanner)、欧洲二氧化碳捕获和存储设施(ECCSEL)等;在生命与健康领域布局了生物数据库和生物分子资源设施(BBMRI)、生物信息设施升级(ELIXIR)、微生物资源设施(MIRRI)、海洋生物资源设施(EMBRC)等大量资源共享利用的分布式设施。这些情况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 四 促进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的战略举措和政策建议 1、坚持国家统一规划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必须继续坚持国家主导,由国家统一规划和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坚持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用户需求导向相结合的原则,这也是国际上发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通行规则。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方案应当力求综合性能先进,符合国情,综合考虑用户群体、建设队伍和管理开放水平,加强论证,确保科学性、先进行、可行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规划必须考虑装置的全生命周期,在重视新装置的立项和建设的同时,必须统筹考虑它们的运行开放和维护、实验终端的建设以及升级改造。要认真部署和实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建或改造升级的关键技术预研,这是确保工程顺利建设、采用创新技术实现跨越发展和引领的关键。 积极探索地方政府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多种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快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水平。不应盲目追求设施单项指标的“世界第一”,避免一哄而上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2、重视已建成设施的研究和应用成果产出 目前,我国已建和在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数量已处于世界前列,若干设施已经接近或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多数平台型装置的谱仪数量和精度以及样品环境还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与发达国家的同类装置差距较大,而在科学研究、应用及产出方面的差距更为突出。 在继续部署新建大科学装置的同时,应当更加重视依托已建成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原创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同时积极推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的重大应用成果产出。要加大对设施运行、研究和应用的支持,如尽快增建一些平台型装置的谱仪,并适时进行升级改造,保持其在国际上的先进性和竞争力。加强对已投入运行的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和应用成果的评估,定期评估(每3-4年一次)其运行水平、开放和管理水平、科学和应用产出、用户评价、经费情况、维护和改造升级需求等,特别注重检查立项时科学和应用目标的实现程度。 3、设立大型科学研究平台二期工程 “绿色通道” 对多学科交叉的大型科学研究平台(如同步辐射光源、散裂中子源等)的二期工程(建设更多的谱仪和光束线站、样品环境、实验室设施等)的立项设立“绿色通道”。这些二期工程项目往往不要征地,在环评方面一般也没有变化。所以,在这些大型科学研究平台投入运行并通过国家验收后,应可立即申请二期建设,尽快发挥更大作用,而不必作为新项目参与每个五年规划的项目竞争。 4、推动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咨询常态化 加强国家层面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以目前制定规划时成立的咨询委员会为基础,适时构建具有固定任期的常设咨询机构,形成常态化的咨询工作机制。其主要任务:一是定期对全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的状况,包括管理运行工作进行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二是适时对设施建成后的后续发展需求,包括扩充建设和升级改造等工作进行评估,提出安排建议;三是组织开展新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规划论证和评审,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 研究编撰人员 (按姓氏笔画排序) 陈和生 金铎 阎永廉 彭良强 曾钢 参 考 文 献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5-11/03/c_1117029621.htm[2017-08-26].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http://www.ndrc.gov.cn/zcfb/zcfbghwb/201603/P020160318573830195512.pdf[2016-3-18]. Basic Energy Sciences Advisory Committee, U. S. Department of Energy. Directing Matter and Energy: Five Challenges for Science and the Imagination. https://digital.library.unt.edu/ark:/67531/metadc 900793/ [2017-08-26]. Basic Energy Sciences Advisory Committee, U. S. Department of Energy. Report of the BESAC Subcommittee on Future X-ray Light Sources. https://wenku.baidu.com/view/41c63ab1172ded630 b1cb659. html [2017-08-26]. European Strategy Forum on Research Infrastructures. Strategy Report on Research Infrastructures-Roadmap 2016. http://www.esfri.eu/roamap-2016[2017-08-26]. 本文内容 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著《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内容有删节。 《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 中国科学院 著 责任编辑:李 敏 张 菊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02 ISBN:978-7-03-054784-2 《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 以科技强国建设战略研究为主题,在回顾世界科技强国发展演进历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主要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国家创新体系,总结分析了其经验教训;在研究归纳科技强国基本特征和关键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具备的基础与优势、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并根据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从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与政策举措等方面系统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针对性意见建议;从新时代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趋势出发,提出加快若干重大创新领域/ 平台发展的重点科技布局和路径、分阶段发展目标与相关政策措施。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1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药残留与餐桌安全透视:《中国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报告》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8-6-6 16:54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食品安全是全球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是世界各国目前所面临的共同难题,而食品中农药残留问题是引发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因素,也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世界上常用的农药种类超过1000种,而且不断地有新的农药被研发和应用,农药残留在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存环境造成新的潜在危害的同时,也给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监控手段和风险评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挑战。 序\0 \0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至少发生50万例农药中毒事件,死亡11.5万人,85%以上的癌症、80余种疾病与农药残留有关。为此,世界各国均制定了严格的食品标准,对不同农产品设置了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我国于2017年6月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6)规定了食品中433种农药的4140项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分别制定了162248项、39147项和51600项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是世界上农药生产和使用最多的国家。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统计,2000~2015年我国化学农药原药产量从60万吨/年增加到374万吨/年,农药化学污染物已经是当前食品安全源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深受广大消费者及政府相关部门关注的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我国“菜篮子”的农药残留污染状况和风险水平到底如何?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水平是否影响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这些看似简单实则是难度相当大的问题,涉及农药的科学管理与施用,食品农产品的安全监管,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标准以及资源保障等多方面因素。 可喜的是,此次由庞国芳院士科研团队承担完成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29B01)”研究成果之一《中国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上述问题给出了全面、深入、直观的答案,为形成我国农药残留监控体系提供了海量的科学数据支撑。 该《报告》包括水果蔬菜农药残留侦测报告和水果蔬菜农药残留膳食暴露风险与预警风险评估报告两大重点内容。其中,“水果蔬菜农药残留侦测报告”是庞国芳院士科研团队利用他们所取得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多元融合技术,包括高通量非靶向农药残留侦测技术、农药残留侦测数据智能分析及残留侦测结果可视化等研究成果,对采自我国42个城市851个采样点的22374例131种市售水果蔬菜进行非靶向目标物农药残留侦测的结果汇总;同时,解决了数据维度多、数据关系复杂、数据分析要求高等技术难题,运用自主研发的海量数据智能分析软件,深入比较分析了农药残留侦测数据结果,初步普查了我国主要城市水果蔬菜农药残留的“家底”。而“水果蔬菜农药残留膳食暴露风险与预警风险评估报告”则在上述农药残留侦测数据的基础上,利用食品安全指数模型和风险系数模型,结合农药残留水平、特性、致害效应,进行系统的农药残留风险评价,最终给出了我国主要城市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的膳食暴露风险和预警风险结论。 该《报告》包含了海量的农药残留侦测结果和相关信息,数据准确、真实可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样品采集具有代表性。侦测地域范围覆盖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省级行政区的42个城市(包括4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11个水果蔬菜主产区城市的284个区县)的851个采样点。随机从超市或农贸市场采集样品22000多批。样品采样地覆盖全国25%人口的生活区域,具有代表性。 第二,紧扣国家标准反映市场真实情况。侦测所涉及的水果蔬菜样品种类覆盖范围达到20类131种,其中85%属于国家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列明品种,彰显了方法的普遍适用性,反映了市场的真实情况。 第三,检测过程遵循统一性和科学性原则。所有侦测数据来源于10个网络联盟实验室按“五统一”规范操作(统一采样标准、统一制样技术、统一检测方法、统一格式数据上传、统一模式统计分析报告)全封闭运行,保障数据的准确性、统一性、完整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第四,农残数据分析与评价的自动化。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智能化技术,实现从农产品、农药残留、地域、农药残留最高限量标准等多维度的自动统计和综合评价与预警。 第五,呈现方式的直观可视化。通过高分辨质谱-互联网-数据科学地理信息系统(GIS)三元融合技术,将农药残留数据与地理数据相关联,可以像气象预报一样,实现农药残留的在线可视化预警。 总之,该《报告》数据庞大,信息丰富,内容翔实,图文并茂,直观易懂。它的出版,将有助于广大读者全面了解我国主要城市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的现状、动态变化及风险水平。这对于全面认识我国水果蔬菜食用安全水平、掌握各种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意义。 该书适合政府监管部门、食品安全专家、农产品生产和经营者以及广大消费者等各类人员阅读参考,其受众之广、影响之大是该领域内前所未有的,值得大家高度关注。 \0 \0 \0 2017年12月28日 \0 \0 \0 \0 \0 《中国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报告》 (共8卷) 主编: 庞国芳 《中国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多项研究成果综合应用于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与风险评估的科学报告。为了真实反映我国百姓餐桌上水果蔬菜中农药残留污染状况以及残留农药的相关风险,在2012~2015年期间,作者团队采用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LC-Q-TOF/MS)及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GC-Q-TOF/MS)两种高分辨质谱技术,从全国42个城市(包括27个省会、4个直辖市及11个水果蔬菜主产区城市)851个采样点(包括超市及农贸市场等)随机采集了20类131种市售水果蔬菜(其中85%属于国家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列明品种)22374例进行了非靶向农药残留筛查,初步摸清了这些城市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的“家底”,形成了2012~2015年全国重点城市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监测报告。在此基础上,运用食品安全指数模型和风险系数模型,开发了风险评价应用程序,对上述水果蔬菜农药残留分别开展膳食暴露风险评估和预警风险评估,形成了2012~2015年全国重点城市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膳食暴露风险与预警风险评估报告。现将这两大报告整理成书,以飨读者。 为了便于查阅,本次出版的《报告》按我国自然地理区域共分为八卷:华北卷(北京市、天津市、石家庄市、太原市、呼和浩特市),东北卷(沈阳市、长春市、哈尔滨市),华东卷一(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华东卷二(福州市、南昌市、山东10市、济南市),华中卷(郑州市、武汉市、长沙市),华南卷(广州市、深圳市、南宁市、海口市),西南卷(重庆市、成都市、贵阳市、昆明市、拉萨市)和西北卷(西安市、兰州市、西宁市、银川市、乌鲁木齐市)。 《报告》的每一卷内容均采用统一的结构和方式进行叙述,对每个城市的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状况和风险评估结果均按照LC-Q-TOF/MS及GC-Q-TOF/MS两种技术分别阐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每个城市的样品采集情况与农药残留监测结果;②每个城市的农药残留检出水平与最大残留限量标准(MRL)对比分析;③每个城市的水果(蔬菜)中农药残留分布情况;④每个城市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报告的初步结论;⑤农药残留风险评估方法及风险评价应用程序的开发;⑥每个城市的水果蔬菜农药残留膳食暴露风险评估;⑦每个城市的水果蔬菜农药残留预警风险评估;⑧每个城市水果蔬菜农药残留风险评估结论与建议。 本《报告》是我国“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29B01)的研究成果之一。它紧扣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第十八章 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和“第六十章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主题,该项研究成果可在这些领域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本《报告》对从事农产品安全生产、农药科学管理与施用,食品安全研究与管理的相关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可供高等院校食品安全与质量检测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对于广大消费者也可从中获取健康饮食的裨益。 \0 \0 \0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637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研究三部曲:逻辑、方法与工具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8-5-23 17:23
不论我们是否理解了科学研究的本质,当你踏入信息领域(信息可能来自各个口径),想要探讨信息中知识的来源和可信度,甚至探讨贡献知识的可能性时,你就已经和科学研究分不开了。 有关科学和科学研究的探讨,无论在公众领域,还是在学术领域,都有必要和需求:在公众领域,如果人们不知道信息的分类、知识的定义、知识的诞生过程,想要实现精神自由和思想独立,就显得没有基础。而在学术领域,几乎人人都在开展科学研究,大家都是搞科学研究的熟手和能手,但难免会间歇性地困惑于三个问题:①我要不要继续搞科研?或者为什么我还在搞科研?②我到底做什么?或者我做的这个方向别人到底怎么看?或者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应该如何让他们怎么看?③别的学科或者和我邻近的学科在做什么?科学研究的领域里,大家有没有一个共同的话语体系可以高效专业地交流并取长补短和携手共进?即从事科学研究的同行们,能否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建立一个更系统更深入的认知便于自身定位和自我诊断,以及,建立一套更通用更具体的话语体系便于不同学科间、不同代际间的同行交流和互动? 要回答以上问题,还需要大量的科学科普读本和工具书出现,来剖析科学以及解读科学研究,更需要被广泛地传播和阅读以及理解和应用: 《科学研究的逻辑、方法、工具》是其中的一个阵列,它尝试完成上述面向学术领域的两个建立的任务。 需要强调的是,《科学研究的逻辑、方法、工具》只是初步地尝试,或者属于总要有人来做这件事时,第一个举手去做的小方阵。因此,在学术造诣上和对所承诺要回答问题的实际回答上,实际价值有待读者评议和反馈,而未来发展更有待更多的专业同行共同参与和加入以指正和优化及改进。 也因此,三本书的基本态度和定位是:It’s about being better. Let’s do it together. 同时,没有或不会从事科研工作的读者如果有足够的兴趣和耐心阅读,也能从书中找到前述有关信息和知识的部分答案,但主要是了解科学研究这项工作是如何发源以及如何开展的。 关于尝试建立关于科学研究的统一认知 关于“科学研究是什么”的探讨源远流长,它和关于“这个世界是什么”的发问一样古老并与之互相交织。后者是问题,前者是方法,后者没有解决,则前者永远更迭。迄今,大家能在“科学研究”的内涵上形成共识,但在定义上各具特色。关于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建立则始于亚里士多德,具体化于伽利略,接地气于培根和穆勒,最后由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处理了归纳如何形成研究假设的问题和如何对假设进行样本上的检验问题。 那么,抛开历史时间轴,科学研究及其内涵和方法,迄今,能否有一种外部的形态?供大家能够对科学研究的各个维度进行分析和探讨,特别是自我定位和自我诊断? 在《科学研究的逻辑、方法、工具》的逻辑篇中,编者结合国内外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的观点及一线科技咨询观察实践和逻辑推理,勾画出了科学研究的解剖学结构(如图1)。 图1 科学研究的解剖学结构 围绕这一解剖学结构,进一步重点探讨了,“我要不要搞科研”的“科研实践观”问题,和“我应该搞什么科研”的“如何提出一个研究问题”的问题。特别是“如何从一线实践中提出一个研究问题”,编者们想尽办法地在科学哲学的发展沿革和较为系统的学术结论中,以及编者们的一线实践中,寻找线索以求旁征博引而又结合实践地来回答这一问题,最终绘出了如下图2的历史探索沿革图。而其中最关键的、处理认知冲突的时刻,除了文字外,则由如下图3来表现: 图2 人类科学思维的进化示意图 图3 为什么抓不住现象和问题 整体的如何建立关于科学研究的统一认知,在三本书的内容设置上也可窥见一斑(如图4)。 图4 科学研究三部曲的内容设置 关于尝试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机制 曾经,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类,人们将被人类改造前便客观存在的世界(包括人类自身)和被人类改造后所形成的世界,称之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由此而产生了自然科学及学科和社会科学及学科,迄今,其一,我们所面对的这个世界已经是被人类全面改造了的世界,其二,当人们从第一轮的唯物和唯心的分界中脱离出来,藉由科学研究逐步清晰了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进而完成了第一轮的工业技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及全面改造后,如今,我们似乎又到了新一轮的将矛头指向自身、对自我进行发问的关键时刻,起因来自于对资源的节约、对误差的缩小、对人类的解放、对人类的治愈、对人类行为的预测和控制,结果是对人类自身的思维和决策及行为进行全面地解构和模拟。尤其是政治、经济金融领域,人们对未来的猜测如何决定当下的行为?以及如何干扰对未来的猜测来影响当下群体的行为?而原本象牙塔中不涉及人的意识和决策的纯粹科学研究,将不得不走下圣坛,让人们对其开展科研之初的计划买单,更为未来科研成果的消费买单。在这样的背景下,仅仅用区分来划清界限以维护自己的旧地盘,就显得不可取,毕竟现象的分解、学科的分界也是人类的一种行为和选择,当材料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技术发展到新的阶段时,更换思维、调整视角将是自然的、且不得不做的事情。 如何在变化的外部环境中,依然气定神闲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如何形成融贯的思维和更深的洞察,来驾驭甚至领航科学研究的巨轮和方向盘? 在《科学研究的逻辑、方法、工具》的方法篇中,则顺着逻辑篇所建立的科学研究的解剖学框架,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一种挤压式的探索和回答。 上层选择了5个社会科学领域和5个自然科学领域(主要是临床医学)的经典案例(如下图5),按照科学研究的8个基本要素进行解构,并在研究对象和研究阶段两点上,进行两个学科之间的衔接,以构成融贯的局面。 图5 经典研究案例12个 底层则回归到人类如何认知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基本程序上(如下图6),进行知识点的整理和归纳。 图6 跨越学科的研究方法 以期通过上层和底层的挤压,形成读者对科学研究本质和具体实施方法更深刻和更统一的认知,以灵活驾驭不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学科中自由穿梭。 在《科学研究的逻辑、方法、工具》的工具篇中,则进一步打破学科边界,上篇从形态学上更细致地分析研究问题的构成和研究问题的提出过程,并力求画图呈现内在逻辑关系(如下图7,8)。下篇则把科学研究按照问题提出的归纳阶段和问题解决的演绎阶段,进行全程的绘图描述,以整体凸显科学研究的结构和程序(如下图9)。供读者从科学研究的操作上理解可跨越学科的科学研究的内涵和作用。 图7 研究问题的形态学结构 图8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的提出过程 图9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验证 最后,《科学研究的逻辑、方法、工具》三本书,期待带领读者从不同角度观赏、理解和洞察科学研究,最终,把它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来理解真实世界,探索科学问题,改造和改善我们所处的世界。 《科学研究的工具——让研究变得简单》 张勘,沈福来 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4 ISBN 978-7-03-056661-4  《科学研究的方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张勘,沈福来 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4 ISBN 978-7-03-056560-0  《科学研究的逻辑——思考、判断胜于一切》(第二版) 张勘,沈福来 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4 ISBN 978-7-03-056559-4  《科学研究的逻辑、方法、工具》 适合的阅读对象是临床医学从业者,包括在校医学生,临床医学从业者的科研服务者,从事科技咨询与科技管理工作的从业者,以及广泛学科背景下的科学研究爱好者。 该三部曲试图将“科学研究”还原本质,化繁为简,使“科学研究”的定义与操作定义变得清晰、具体、可操作、易实践,以便于刚踏入科研的临床工作者能更好地认识和驾驭“科学研究”这件法宝与工具。 这一套教材和配套的课堂教程及教学图谱,有望帮助临床医生更快、更精确、更透彻地理解和反思科研活动,以提高日常思考质量与产出,进而提升临床实践向科学探索的转化效率。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6123 次阅读|5 个评论
喝普洱茶致癌是不是真的?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8-5-16 16:57
据监测,有关“喝普洱茶致癌”的说法最早出现于2010 年前后,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抽取的70 个普洱茶样品全部检出了黄曲霉毒素B1。 2012年3 月,新浪微博认证用户“人体工程学李××”在微博中提及,喝普洱茶最容易得癌症,茶里有大量的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微博称,“幽门杆菌会造成胃癌,茶让幽门杆菌无法粘在胃壁上,且茶里面的苯丙氨酸会让人心情好,喝普洱茶是得癌症最快的方法,因为放了太久,里面有大量的黄曲霉毒素是致癌物!” 这条微博在几天内被转发了1 万多次,其他网站和传统媒体也纷纷进行了转载,引来大量网友的关注和评论,有些一直喝普洱茶的人开始困惑,也有些人质疑这种说法的科学性。据李×× 说,他并没有进行过关于普洱茶是否致癌的临床研究,也不是从事医疗或食品安全的专家,在微博实名认证中的身份“人体工程学”也是他自创的一套学说体系。 2017 年7 月,《科学世界》杂志发表了《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一文,再度令普洱茶是否致癌问题成为朋友圈热点。 “喝普洱茶致癌”的说法,遭到了茶叶领域多位权威专家的强烈反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宗懋在第一时间力挺普洱茶,他指出,曾对多地的普洱茶测定过,只有极个别样本发现过微量的黄曲霉毒素,其量根本不构成致癌威胁。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也通过微信等渠道发文表示,普洱茶不是适合产生黄曲霉毒素的“材料”,在正常条件下生产的普洱茶是不会产生黄曲霉毒素的。 两位院士的解读得到了大部分媒体和网民的认同,《经济日报》、《新京报》、果壳网等媒体相继进行了转载报道和深度解读。“普洱茶致癌论”在网上发酵,让茶人很受伤。2012 年3 月26 日,昆明茶叶行业协会发出公告,驳斥普洱茶致癌论,并将保留法律追究的权利。2017 年9 月,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向《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一文作者提起诉讼,同时向其索赔名誉损失费600 万元。 问题实质 “喝普洱茶致癌”属谣言,是因为部分媒体及网民不了解普洱茶发酵过程、制作工艺及贮存等基本常识,主观臆断、过度夸大。 普洱茶发酵过程主要是有益菌群和湿热发挥作用,制作过程中有可能带入杂菌,但受有益菌群和茶多酚等物质的抑制,杂菌难以繁殖。即使已经霉变的普洱茶,虽有益菌群受到破坏,但也不会产生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容易在高油脂环境中产生,茶叶缺少产生这类毒素的温床,不可能出现大量的黄曲霉毒素。 科学真相 普洱茶并不是黄曲霉菌的适生基质。每种生物都有它的适生环境。黄曲霉菌喜欢在具一定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基质中生长和繁殖,并形成毒素。而普洱茶是一种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很低的农产品。普洱茶鲜叶经晒干渥堆后要人工接种或自然接种金花菌,在这种情况下金花菌成为一种优势种,其他微生物很难在这种条件下生长繁殖。此外,茶叶中的茶多酚化合物对黄曲霉菌的生长和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这已为许多中外科学家所证实。因此,普洱茶可以被认为不是黄曲霉菌的适生基质。 普洱茶的生产工艺不适合产生黄曲霉毒素。 普洱茶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称为普洱茶生茶,就是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将采摘的云南大叶种鲜叶经过晾晒,形成普洱茶生茶,有些压制成茶饼等不同形状,然后储藏存放,自然发酵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后饮用;另一种称为熟茶,即将普洱茶生茶进行后发酵处理,形成普洱茶熟茶特有的品质。从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和过程看,普洱茶由生茶变成熟茶,要经过好几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微生物菌群、酶、湿热、氧化等综合作用,从而构成普洱茶的香味。参与发酵的菌群均是有益菌群,没有黄曲霉菌。 现代普洱茶的生产,会采用一种叫“渥堆”的方式,在保证普洱茶基本品质的前提下,缩短生产周期。所谓渥堆,就是一个固态发酵的过程,其中涉及的微生物种类较多,如今已经研究得很清楚,发酵前期以黑曲霉和根霉为主,后期出现了灰绿曲霉、青霉和酵母—这些菌种均对健康无害。黑曲霉是发酵过程中的主要优势菌种,约占微生物总数的80%。研究表明,当培养基中含有黑曲霉、溜曲霉时,产生黄曲霉毒素的黄曲霉菌的生长会受到抑制。 此外,茶叶中含有的某些化合物如单宁、咖啡因等可以抑制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实验显示,当咖啡因含量为0.5 毫克/ 毫升时可以抑制86% 的黄曲霉毒素产生,当达到2 毫克/ 毫升时则完全抑制黄曲霉毒素产生。 假如普洱茶中检出了黄曲霉毒素,则有可能是普洱茶在流通等环节由于环境条件不佳,导致产品沾染了黄曲霉菌,而此时温度和湿度又合适,沾染的黄曲霉菌乘机生长和繁殖,从而产生黄曲霉毒素。不过,这种流通中遇到的污染问题,是很多食品都会有的风险,需要加以防范和控制。 我国的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很低且浓度不高。资料表明,印度、伊朗、奥地利、德国等国科学家共计分析了209 个产自我国的普洱茶样品,结果阳性样品有23 个,占样品的11.0%,其中黄曲霉毒素B1 含量高于5 微克/ 千克的茶样有9 个,占茶样的4.3%。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等6 所国内科研院所曾测定的452 个普洱茶样品中,检出有黄曲霉毒素的样品为42个,占样品总数的9.3%,有17 个茶样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高于5 微克/ 千克,占样品总数的3.8%。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在发表的资料中,为了验证黄曲霉菌能否在普洱茶中生长,在部分茶叶样品上进行了黄曲霉菌的人工接种。上述结果表明,我国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很低且浓度不高。 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引发的致癌风险极低。判断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对饮用者是否造成安全问题的关键应该是饮茶时有多少黄曲霉毒素进入人体,即摄入量是多少。饮茶时人们只喝茶汤,并不将茶叶摄入体内。因此,人体通过饮茶摄入的黄曲霉毒素的量,需考虑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 的残留量、黄曲霉毒素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消费者的饮茶量。黄曲霉毒素B1 基本不溶于水。文献报道它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00 毫克/ 升。根据相似溶解度化合物估计,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的浸出率不会超过15%。 根据在极端保守假设下(我国所有人群都是普洱茶的高消费人群,且饮用的茶都被黄曲霉毒素高度污染)进行的风险评估结果,每1000 万人中仅3.2 人会因饮用普洱茶而诱发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细胞癌(448 人/14 亿人口),因此,可以说因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致癌的风险极低。我国人民饮用普洱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普洱茶消费较多的云南省未见有大比例肝癌发病率增加的报道,这是最可靠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因此,普洱茶可以放心饮用! 本文摘编自李祥洲,邓玉主编《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第一部分“种植业篇”,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 主编: 李祥洲,邓玉 责编:王静,陈新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 ISBN:978-7-03-055905-0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影响国计民生、牵动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 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分析团队2012~2017年的网络舆情实时监测数据为基础,精选出60个舆情热点问题,梳理、概括不同问题的起因、演化和消解过程,并组织权威专家对热点问题作出了性质诊断,提出了风险交流要点,形成了公众经常关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问题的科学解读方案。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1120 次阅读|4 个评论
教育前沿丨中国特色通识教育模式研究
sciencepress 2018-5-14 11:43
2016 年12 月,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习主席的讲话重点指出,应结合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背景,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2017 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探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推行模块化通识教育,促进文理交融”。可见,通识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模式必须以中国特色通识教育模式为基础。 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通用的一种教育模式,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它在中国得到了广泛推广。在引进和借鉴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过程中,由于中、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背景不同,我们不能完全照搬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而应该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有所创新。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 • 莱文教授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做了题为“通识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中的角色”的主题演讲,莱文校长指出,美国的通识教育模式对中国教育发展具有借鉴的意义和价值,但是“每一种教育模式都具有文化的适应性,通识教育模式也是如此。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在美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教育模式,对于中国而言,是一种在异域文化当中所发展起来的全新教育理念,不加变动而全部照搬到中国文化当中去是很难成功的。因此,在中国借鉴美国的通识教育模式,必须具有中国的特色,将这种教育模式移植过来必须进行改革,而这种改革必须是一个渐进、创新和适应的过程,而非一个生搬硬套的过程”。 经过20 年的发展,中国大学从理论到实践对通识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毋庸讳言,目前各大学的通识教育实施情况并不十分乐观,许多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流于表面,难以深入下去。总体而言,当前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实践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各层次高校通识教育模式趋同。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使学生具备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高雅情趣,这是被各高校普遍认同的通识教育理念。但是,由于历史传统、学校水平和学校类别的差异,各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途径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而不是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不论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高校都采用同样的通识教育模式。各高校应该探索适应本校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比如,目前中国研究型大学主要采取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模式推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模式对学科的综合性、教师的知识面及跨学科教学水平要求都极高,但是许多单科性大学、非研究型的地方院校,甚至少数高职高专也仿效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模式推行通识教育,这就不免有东施效颦之嫌,其实施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未考虑通识教育实施背景差异,照搬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模式。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除了教育政策本身的影响之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背景因素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和发展必然受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等背景因素的影响。 中、美两国的政治体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文化和教育背景迥异。这些差异决定了我们在推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具体地考量,不能盲目照搬美国的模式。有些高水平大学可以采纳美国大学的完全通识教育模式,而大部分高校因为不具备实行完全通识教育模式的条件,可能更适合采取通专并重的通识教育模式。 另外,美国通识教育历史悠久,通识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通识教育教师本身都是在通识教育的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其知识面相对广阔,跨学科教学能力较强,再加上美国大学教授的合作性较强,因此,核心课程模式在美国大学实施顺利。而中国长期以来推行的都是苏联的专业教育模式,教师知识面相对狭窄,通识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即使是在一些研究型大学,在推行美国的核心课程模式时,教师自身通识教育的局限性,也影响了核心通识课程的实施效果。同时,中国大学的教师习惯于各自为战,团队合作教学意识较差,因此,美国广泛采用的核心课程模式在中国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 再有,中国高等教育的学生规模与生师比都远大于美国,特别是与美国私立大学相比,两国高校学生规模差异尤为明显。中国大部分高校都参照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模式对本校通识教育进行改革,但哈佛大学在校本科生总数仅1 万人,班级人数普遍较少,小班教学、课堂讨论等通识课程教学方式都能够顺利开展;但是中国高校班级规模普遍较大,通识课常常“人满为患”,通识课教学只能采取大班讲授的形式进行,并且由于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把通识教育课程当作营养学分,很多学生上课不积极参与互动,当然大班讲授的形式也不便人人参与互动,因此,核心课程模式在中国推行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那么,中国、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背景有哪些差异?如何探索适合不同层次学校特点的通识教育模式?中国大学在探索通识教育模式中有哪些尝试? 这些问题将是本书力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书中一些关于中国特色通识教育模式的理性思考 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主要源于对美国通识教育模式的引进和借鉴,但由于中美两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背景的差异,中美大学实施的通识教育有所不同。 美国大学主要通过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和具体课程教学来推行通识教育,并且非常重视通识课程教学,尤其是每一门通识课程具体的教学方法,如采取跨学科教学、小班研讨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中国大学因学生规模过大、通识文化底蕴不足、师资不足、缺乏教师培训等,难以针对通识课程教学提出严格要求。因此,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更加倾向于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通识课程体系,而对于课程体系建立以后的具体课程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缺乏关注。 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大学若照搬美国通识教育模式全面推行通识课程建设远不能达到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效果,只能在推行通识课程建设的同时,通过其他通识教育模式进行补充,如采取书院制、隐性课程等方式。目前中国部分高校已经开始积极进行多种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针对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际,本书提出几点思考。 1. 逐步推广、分类实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使中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以低价劳动力为竞争优势的加工和制造业生产,还有较大的技术熟练工的需求,对这部分人进行的教育不一定采取通识教育的模式。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迟早要跨越以低端制造业为主的阶段,步入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端阶段,要实现这一长远目标,必须逐步推行通识教育,以培养一批具有创造性、创新能力的人。为此,我们在推行通识教育时,要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学校区别对待:从一些高水平大学中选取条件较好的院校进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构建以核心课程为主基调的高质量的通识教育办学模式,实现管理制度的创新,逐步建立适应通识教育模式的新体制,发挥示范效应;条件不成熟的院校可以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通识教育模式。 2. 设立通识教育专门机构加强指导 在美国,很多活动是通过民间组织和团体来推动的,而在中国,许多活动没有政府的组织和推动是很难实行的。在美国,通过对通识教育的广泛讨论,很多教师对通识教育产生了兴趣,自觉地成为通识教育的推动者。而在中国,各高校领导及广大教师对通识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参与通识教育的自觉性还不够强,因此,建议教育部设立通识教育管理专门机构,各省和各高校也应该成立相应的专门机构,开展通识教育的推动工作,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帮助各高校协调通识教师资源的互惠共享。另外,积极引导社会中介等民间组织参与通识教育改革,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大力推动通识教育的开展。 3. 加强核心课程建设,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打造核心课程的突破口 核心课程是高水平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主要模式,加强核心课程建设,提高核心课程建设的质量是推进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主要环节。而制约中国大学核心通识课程发展的关键因素是高质量的通识课程教师极为短缺。一所学校通识教育的水平如何,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批高水平的通识课程教师。通识教育的实施之所以困难,就在于与专业教育相比,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要高得多。它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又要有较宽泛的知识面,同时还要具有运用不同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方法和能力。而中国目前能够达到这个要求的教师非常少,根本无法高质量地完成通识课程的教学。 既然如此,加强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其重要:①注重通识课程的师资遴选。尽量选择有较深的学术素养、教学经验丰富、视野开阔的资深教师开设通识课程。②加强通识课程教师的梯队建设。我们要倡导名家上通识课程,但是名家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还要培养后备力量,要鼓励优秀的年轻教师开设通识课程,并组织他们到校内外进行通识课程的教学观摩,从校内外甚至是海内外优秀通识课程教师那里汲取经验,切实提高通识课程的教学水平。③加强通识课程教师的培训工作。一方面要通过培训扩大教师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要安排通识教育专家为不同学科领域的通识课程教师开设相关讲座,让通识课程教师更深入地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目的,帮助每名教师确定适合其课程特点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④帮助教师改进通识课程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识课程的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倡小班教学。而在中国,由于学生人数众多,通识课程选修课多是大班教学,一个课堂上常常有200 ~ 300 名学生,这不利于学生进行主动式的交流。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配备足够的助教,在课堂教授之后,分别组成多个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互动。同时,教师要尽量减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取情境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多思考、多提问,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 本文摘编自冯惠敏著《中国特色通识教育模式研究》绪论及结语,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 中国特色通识教育模式研究 》 作者: 冯惠敏 责任编辑:孙文影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3 ISBN:978-7-03-054634-0 自20世纪90年代广泛推行通识教育以来,中国大学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对人才培养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 中国特色通识教育模式研究 》 对中国大学本土化通识教育实践成果进行归纳与总结,将中国特色通识教育模式分为通选课模式、核心课程模式、大类培养模式、书院制模式、经典阅读模式和隐性课程模式六种类型,并详细分析了每一种模式的特点、实践及局限性。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02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4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8-5-9 15:37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4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0 科学出版社4月新书快递.xls \0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析(第三版) 66 胡寿松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9-Mar-18 2 液压与气压传动(第二版) 49 盛小明,张洪。秦永法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8-Mar-18 3 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教程(第四版) 59.8 黄德才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6-Mar-18 4 数学教学技能学习教程 43 曹新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9-Mar-18 5 基础仪器分析 98 黄承志 大学教材 化学 28-Mar-18 6 蜜蜂的礼物——蜂产品养生保健大全 35 张中印,吴黎明,吴利民 科普读物 生物科学 23-Mar-18 7 植物生理学(第三版) 69 武维华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9-Mar-18 8 动物病理剖检技术及鉴别诊断 39 张勤文,俞红贤 大学教材 农林 29-Mar-18 9 烟草植物学 88 姚家玲 大学教材 农林 27-Mar-18 10 教联网时代:一场即将来临的教育变革 99 周洪宇,易凌云 专著 语言、教育 29-Mar-18 11 中级财务会计 65 周晋兰,胡北忠,林文 本科教材 经济管理 26-Mar-18 12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46 罗帆,孙泽厚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30-Mar-18 13 人才测评(第二版) 48 张文贤,董临萍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30-Mar-18 14 公共关系礼仪 35 蒋楠,熊茜,杨丽萍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19-Mar-18 15 营销策划实务 45 易加斌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9-Mar-18 16 物流专业教学理论与方法 48 霍红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30-Mar-18 17 经济理论分析的投入占用产出模式 96 刘新建 专著 经济管理 30-Mar-18 18 生物化学微传感器系统及应用 248 夏善红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8-Mar-18 19 藜麦研究进展和可持续生产(翻译版) 128 (美)KevinMurphy等著;任贵兴等译 专著 农林 29-Mar-18 20 澜沧江流域农业文化遗产考察报告 298 闵庆文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6-Mar-18 21 野生大熊猫科学奥秘 198 魏辅文 专著 生物科学 22-Mar-18 22 第五次中国总膳食研究 298 吴永宁,赵云峰,李敬光 专著 农林 29-Mar-18 23 物理学大辞典 298 都有为 专业工具书 物理(力学) 26-Mar-18 24 电容式微机械超声换能器工作机理与应用基础 98 王红亮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Mar-18 25 斯坦福的创新力: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 58 石毓智 科普 语言、教育 28-Mar-18 26 中国方舆研究(第1辑) 87 李勇先,高志刚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0-Mar-18 27 电网电压稳定性与动态无功补偿 98 葛维春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Mar-18 28 中国减少化石能源补贴改革成效与补贴设计 78 林伯强 报告类 经济管理 28-Mar-18 29 变压器故障的多参数智能诊断方法 98 朱永利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2-Mar-18 30 荆州张家台遗址 308 湖北省文物局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6-Mar-18 31 山西珍贵文物档案3 300 山西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6-Mar-18 32 混合签密理论 68 俞惠芳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6-Mar-18 33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案例分析 108 何俊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Mar-18 34 抗血栓治疗——新药与治疗策略 98 樊朝美,王淼 专著 西医 26-Mar-18 35 研究数据的管理与共享:最佳实践指南(中文翻译版) 68 (英)科尔蒂(CortiL)等主编;殷沈琴等译 专著 社会科学 28-Mar-18 36 眼科手术要点难点及对策 108 张明昌 专著 西医 23-Mar-18 37 2018护理学(中级)模拟试卷及解析 59 护理学资格考试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26-Mar-18 38 2018临床执业医师历年考点精编 148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28-Mar-18 39 拓展新闻写作研究的思维空间 88 樊凡 论文集 语言、教育 30-Mar-18 40 药材标准植物基源集 68 赵维良 专著 中医 26-Mar-18 41 玻璃钢渔船建造工艺 36 孙风胜,张维英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Mar-18 42 高等代数选讲 49 张丽华,姚波,黄影 大学教材 数学 26-Mar-18 43 轧制变厚度板材成形技术 98 张华伟 专著 机械、自动化 19-Mar-18 44 环境健康教育研究 79 吴坚,许振成 专著 资源环境 30-Mar-18 45 碳金融市场价格与风险研究:理论方法政策 99 张晨 专著 经济管理 28-Mar-18 46 影像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必读 120 汪建华,邵国良 大学教材 西医 19-Mar-18 47 建设·研究·实践: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研究 65 康翠萍 专著 语言、教育 29-Mar-18 48 系统与控制理论中的线性代数(上) 180 黄琳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Mar-18 49 系统与控制理论中的线性代数(下) 180 黄琳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9-Mar-18 50 航空发动机使用寿命控制技术 150 杨兴宇等 专著 航空航天 2-Apr-18 51 儿童心理十万个为什么 99.8 刘电芝等 生活健康 心理、励志 30-Mar-18 52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 59 兰国帅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8-Apr-18 53 心理学前沿 79 王磊 大学教材 心理、励志 4-Apr-18 54 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 69 何跃群,汪军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Apr-18 55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力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 98 范柏乃,余钧 专著 社会科学 30-Mar-18 56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绩效的实证测评及影响机理研究 80 范柏乃,张电电 专著 社会科学 30-Mar-18 57 高等工程人才研究 86 赵海峰 专著 社会科学 30-Mar-18 58 经济发展的文化阐释:韦伯与马克思比较 68 刘先进 专著 党政、哲学、宗教 30-Mar-18 59 江浙沿海平原晚第四纪地层沉积与天然气地质学 158 林春明,张霞 专著 地球科学 29-Mar-18 60 纳米材料与绿色印刷 158 宋延林等 专著 材料科学 30-Mar-18 61 粮油加工适宜性评价及风险监控 128 王强 专著 农林 30-Mar-18 62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大全第四卷 258 黄宏文 专著 生物科学 30-Mar-18 63 生物学大辞典 288 陈宜瑜 专业工具书 生物科学 30-Mar-18 64 稳态磁场的生物学效应 128 张欣等著;张磊,刘娟娟译 专著 物理(力学) 29-Mar-18 65 太阳耀斑环-观测与理解(英文版) 198 黄光力等 专著 数学 2-Apr-18 66 数学的故事 48 杨天林 科普 数学 30-Mar-18 67 物理的故事 48 杨天林 科普 物理(力学) 30-Mar-18 68 生物的故事 48 杨天林 科普 生物科学 30-Mar-18 69 化学的故事 48 杨天林 科普 化学 30-Mar-18 70 自然的故事 48 杨天林 应用技术 科普读物 30-Mar-18 71 动物世界奇遇记 48 汤波 科普 生物科学 30-Mar-18 72 能源互联评价与仿真 98 邵志芳,吴继兰,赵强 专著 经济管理 2-Apr-18 73 龙门石窟考古报告--东山擂鼓台区(全六卷) 4980 龙门石窟研究院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1-Mar-18 74 何克清教授科研成果集 298 何克清等 论文集 计算机、通信 2-Apr-18 75 医学统计学(案例版,第3版) 68 罗家洪,郭秀花 大学教材 西医 3-Apr-18 76 医药应用概率统计(第3版) 75 高祖新,韩可勤,言方荣 大学教材 西医 4-Apr-18 77 医学影像应用解剖学(第2版) 99 易西南,夏玉军 大学教材 西医 2-Apr-18 78 早期胃癌 148 刘思德,王新颖 专著 西医 26-Mar-18 79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4版) 98 沈悌,赵永强 专著 西医 8-Apr-18 80 少见妇科恶性肿瘤(中文翻译版) 89 (美)玛塞拉G德尔卡门等著;向阳主译 专著 西医 30-Mar-18 81 新脾胃论(第2版) 168 王道坤 专著 中医 30-Mar-18 82 数独爱好者高级 36 Nikoli 科普 语言、教育 4-Apr-18 83 数独爱好者骨灰级 36 Nikoli 科普 语言、教育 4-Apr-18 84 数独爱好者初级 36 Nikoli 科普 语言、教育 4-Apr-18 85 数独爱好者中级 36 Nikoli 科普 语言、教育 4-Apr-18 86 完全图解数独 39 Nikoli编;蒋萌译 科普 语言、教育 4-Apr-18 87 图解电工基础 38 君兰工作室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4-Apr-18 88 环境影响评价(第二版) 59 何德文 大学教材 资源环境 8-Apr-18 89 可重构计算密码处理器 160 刘雷波,王博,魏少军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9-Apr-18 90 计算思维导向的中小学生编程能力培养——基于SCRATCH的探索 49.8 肖广德 专著 语言、教育 2-Apr-18 91 情景预见的发展进程与影响因素 78 刘岩 专著 文学艺术 2-Apr-18 92 当代会计评论(第10卷第2期)总第20期 82 曲晓辉 论文集 经济管理 10-Apr-18 93 高等学校绩效评价研究 82 张男星等 专著 语言、教育 30-Mar-18 94 北部湾南流江流域社会生态系统过程与综合管理研究 358 胡宝清,周永章等著 专著 地球科学 2-Apr-18 95 固体矿产勘查三维优化方法--基于R-TIN/GR-TIN勘查网和TTP-根3曲面细分 148 黄桂芝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Mar-18 96 热电材料与器件 98 陈立东,刘睿恒,史迅 专著 材料科学 30-Mar-18 97 基因变迁史 68 王友华 专著 生物科学 8-Apr-18 98 男性生殖基础与临床研究新进展 168 许蓬,朱伟杰 专著 西医 2-Apr-18 99 植物迁地保育原理与实践 150 黄宏文 专著 生物科学 2-Apr-18 100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六十八卷脉翅目蚁蛉总科 198 王心丽,詹庆斌,王爱芹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2-Apr-18 101 FRAND案例精选(第一卷) 156 马一德 专著 社会科学 10-Apr-18 102 FRAND案例精选(第二卷) 168 马一德 专著 社会科学 10-Apr-18 103 滑坡研究中的力学方法 298 李世海,冯春,周东 专著 物理(力学) 8-Apr-18 104 电活性生物材料 98 宁成云,毛传斌 专著 生物科学 30-Mar-18 105 激光控制高超声速波系结构新方法 78 王殿恺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Apr-18 106 回转体出水的全非线性水动力学 88 倪宝玉 专著 物理(力学) 2-Apr-18 107 若干演化为球面的曲率流(英文) 98 郭顺滋 专著 数学 2-Apr-18 108 资源三号卫星数据几何处理方法 118 唐新明等 基础理论 地球科学 20-Mar-18 109 资源三号卫星影像产品及其应用 118 唐新明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0-Mar-18 110 科学的力量:媒体人眼中的科学与科学家 98 陈鹏 科普 语言、教育 2-Apr-18 111 世界知名科学中心发展研究 75 张士运,李海丽 专著 社会科学 2-Apr-18 112 明清帝制农商社会研究(初编) 89 赵轶峰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1-Apr-18 113 “扭曲”的十字架--伪满洲国基督教研究 80 徐炳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4-Apr-18 114 电力系统风险评估与风险调度 178 郭创新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4-Apr-18 115 母婴保健 35 张秀平 高职教材 西医 13-Apr-18 116 丰都大湾墓群 420 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Apr-18 117 数字视频编码技术原理(第二版) 145 高文,赵德斌,马思伟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1-Apr-18 118 优化阵列信号处理(下) 108 鄢社锋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1-Apr-18 119 优化阵列信号处理(上) 128 鄢社锋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0-Apr-18 120 隧道激光扫描形变检测技术及仿真系统 88 丁涛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Mar-18 121 空域管理概论 178 朱永文,陈志杰,唐治理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0-Apr-18 122 医学统计学计算机操作教程(案例版,第3版) 59.8 罗家洪,郭秀花 大学教材 西医 8-Apr-18 123 流行病学(案例版,第2版) 79.8 罗家洪,李健 大学教材 西医 9-Apr-18 124 罗马IV常见胃肠道症状诊断流程(中文翻译版,原书第2版) 60 (美)凯洛主编;彭丽华,杨竞主译 专著 西医 8-Apr-18 125 实用全科护理手册 68 方荣华,邓学学 专著 西医 8-Apr-18 126 早期食管癌和食管胃交界部腺癌诊断与治疗 88 王国清,郝长青 专著 西医 2-Apr-18 127 乳腺肿瘤心脏病学 88 孔令泉 专著 西医 12-Apr-18 128 妇产科病理学诊断纲要 188 沈丹华 专著 西医 30-Mar-18 129 胎心监护(中文翻译版,原书第4版) 85 (美)RogerK.Freeman等著;肖梅,赵蕾主译 专著 西医 8-Apr-18 130 护患沟通技巧(第3版) 79 李秋萍 专著 西医 8-Apr-18 131 光阴的故事----我们的医路人生 88 江泽飞 图册 西医 10-Apr-18 132 视觉形式美学-基于DNA元美学 298 赵经寰 专著 文学艺术 30-Mar-18 133 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 88 吴福辉 专著 文学艺术 9-Apr-18 134 康复护理技术全书 128 陈锦秀,刘芳 专著 西医 2-Apr-18 135 中医禁忌学 198 王辉武 专著 中医 30-Mar-18 136 健康评估 59 季坚 高职教材 西医 19-Mar-18 137 护理心理学 45 刘佩健 高职教材 西医 15-Mar-18 138 药理学(第二版) 46 许正新,葛晓群,李吉萍 高职教材 西医 15-Mar-18 139 烟叶水分干燥与应用 48 宋朝鹏 专著 农林 27-Mar-18 140 中国核能安全技术发展蓝皮书 99 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 专著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2-Apr-18 141 走近化学 59 徐冬梅 大学教材 化学 2-Apr-18 142 磁致伸缩电液伺服阀理论与技术 129 朱玉川,李跃松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Mar-18 143 黄河内蒙古段河冰生消演变特性及数值模拟技术 88 李畅游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5-Feb-18 144 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 48 王劲松 高职教材 西医 15-Mar-18 145 护理人文综合 49 王艳 高职教材 西医 15-Mar-18 146 护理教育学 35 祝娉婷,张菁 高职教材 西医 15-Mar-18 147 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49 郁多男 高职教材 西医 15-Mar-18 148 护理研究 39 张瑜,万小娟 高职教材 西医 15-Mar-18 149 组织学与病理学 50 贾筱琴,郑英,李国利 高职教材 西医 2-Apr-18 150 人体解剖学 65 梁景岩,吴洪海 高职教材 西医 15-Mar-18 151 明明白白做穴位按摩 20 蔡敏,周红蔚 科普 中医 30-Mar-18 152 内科护理学 42 胡艺 高职教材 西医 15-Mar-18 153 儿科护理学(第二版) 39 陈玉瑛 高职教材 西医 10-Apr-18 154 妇产科护理学 39 廖月霞,丁玉琴 高职教材 西医 10-Apr-18 155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41 龚卫娟 高职教材 西医 10-Apr-18 156 效方选优 35 杨硕平 专著 中医 2-Apr-18 157 连续爆轰发动机原理与技术 108 王健平,姚松柏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Nov-17 158 区域土地覆被与热环境效应的格局及响应 70 徐迪,高峻,付梅臣 专著 资源环境 24-Nov-17 159 情感计算与情感机器人系统 88 吴敏,刘振焘,陈略峰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3-Apr-18 160 学习科学视域下的网络深度学习:理论·技术·趋势 89 段金菊 专著 语言、教育 13-Apr-18 161 国外青少年体育组织培育与政策监管研究 99.9 柳鸣毅 专著 语言、教育 20-Apr-18 162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创新与风险管控 76 李文立,逯宇铎,徐延峰 专著 经济管理 18-Apr-18 163 三七植物保护学 138 冯光泉 专著 农林 16-Apr-18 164 变化环境下复杂网河区水资源系统响应与安全调控 198 刘丙军 专著 地球科学 17-Apr-18 165 风场-物源-盆地系统沉积动力学(英文版) 398 姜在兴 专著 地球科学 2-Apr-18 166 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绿皮书(2017) 150 于秀波 专著 生物科学 13-Apr-18 167 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以景东彝族自治县为例 128 李俊生 专著 生物科学 2-Apr-18 168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60年的实验与发现 198 (德)H.斯库普等编;童国梁等译 基本资料 物理(力学) 2-Apr-18 169 西北干旱区沙漠绿洲陆气相互作用 158 吕世华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8-Apr-18 170 编辑哲思与践行 298 游苏宁 专著 语言、教育 18-Apr-18 171 京津冀地区低碳发展的技术进步路径研究 160 贾品荣 专著 经济管理 16-Apr-18 172 湖北宜城跑马堤东周两汉墓地 220 武汉大学等 报告类 历史地理、考古 13-Apr-18 173 糖尿病生活百科 39.8 刘师伟 专著 西医 13-Apr-18 174 奈特绘图版医学全集第3卷:呼吸系统(原书第2版) 180 (美)卡明斯基主编;聂秀红等译 专著 西医 17-Apr-18 175 临床抗感染药物手册 68 戴德银,卢海波,刘洋 专著 西医 13-Apr-18 176 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与陷阱 198 刘志艳 专著 西医 16-Apr-18 177 神经系统常见疾病问答 35 刘伟丽,樊双义,周染云 专业工具书 西医 13-Apr-18 178 有害生物防制简明图谱 145 黄清臻 专著 西医 18-Apr-18 179 非创不可——创业我有料,你有梦想吗? 110 王光荣 专著 经济管理 24-Nov-17 180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 59 王兵,计自飞 大学教材 航空航天 16-Apr-18 181 世界城市中的跨国机构:行动者、网络与空间 68 梅琳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0-Mar-18 182 十二五期间海南省生态环境质量及污染物排放趋势研究 188 陈表娟,莫凌 专著 资源环境 29-Mar-18 183 土的本构关系数值建模研究 80 任青阳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2-Mar-18 184 关联信用风险及其传染效应——现代社会、经济和市场环境下的重要风险源 98 周宗放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1-Apr-18 185 天然气工程(英文版) 187 李闽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Mar-18 186 风力发电系统功率控制与载荷抑制技术 88 陈家伟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8-Mar-18 187 天然气产业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问题研究:以西南战略大气区建设为例 136 姜子昂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Mar-18 188 不对称信息下考虑供应风险的采购合同设计研究 66 申笑宇,黄河,徐鸿雁 专著 经济管理 28-Mar-18 189 重庆市建筑绿色化发展年度报告2017 79 重庆市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等 报告类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Mar-18 190 石墨相C3N4的微纳结构调控及光催化环境净化应用 158 董帆,孙艳娟,张育新 专著 资源环境 19-Mar-18 191 遥感模型弱敏感参数反演方法 128 何彬彬,全兴文,白晓静 专著 地球科学 30-Mar-18 192 新型工业化道路省级区域实现模式与机制研究 98 涂文明 专著 经济管理 28-Mar-18 193 人机交互型VDT持续作业绩效及管理研究:基于脑力负荷视角下 69 廖斌 专著 社会科学 28-Mar-18 194 花卉绿色生产策略及管理模式探索 88 王丽花 专著 农林 30-Mar-18 195 文明旅游从我做起 80 王耀斌,杨玲,刘秋霞,孙传玲 科普 经济管理 28-Mar-18 196 大型丛生竹材应用基础性能研究——以巨龙竹和甜龙竹为例 79 史正军 专著 农林 28-Mar-18 197 间作控病增产的根际生态学原理与应用 89 董艳 专著 农林 28-Mar-18 198 甘蔗根系学 79 赵丽萍 专著 农林 28-Mar-18 199 顶板垮落法短壁连采顶板控制 96 张开智,申玉三,臧传伟 专著 地球科学 28-Mar-18 200 成都市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年度报告(2017年卷) 50 成都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等 专著 语言、教育 28-Mar-18 201 成都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年度报告(2017年卷) 86 成都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 专著 语言、教育 28-Mar-18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26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原来获诺贝尔奖竟和年龄有关?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8-5-7 15:11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取得获奖成果的年龄特征分析 通过对502 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数据截至2005 年)大量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数据统计,揭示出影响诺贝尔获奖者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因素,从中认识原始性创新活动中带有规律性的特征。 科学发现有其内在的规律性,需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才能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而实现重大突破。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重大科学发现的研究尤其如此。通常的印象是,登上诺贝尔领奖台的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年人。然而这些获奖者取得获奖成果的时间却有早有晚。下面主要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为研究样本,研究杰出科学家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生理年龄和职业年龄分布。 表1 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与获奖有关的年龄数据。从中可以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年龄和获奖年龄都有增高趋势。同时,获奖者从取得重大科学发现到获得诺贝尔奖的时间间隔也越来越长。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①知识积累需要的时间增加了;②新的科学技术本身的难度和精度提高了。 表1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与获奖有关的平均年龄统计数据(单位:岁) 获奖者取得获奖成果的生理年龄分布 人才学研究认为,人的才能并不是均衡发展的,它在客观上存在着才能萌发、才能发展、才能鼎盛、才能发展、才能薄暮五个阶段,呈近似于抛物线形的发展过程。 对435 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取得获奖成果的年龄进行统计发现,重大科学发现几乎分布在科学家科研生涯的任何一个时间段,取得获奖成果最年轻的科学家是21 岁,最年长的科学家是71 岁。其中有279 人取得获奖成果的年龄在31~45 岁,占总数的64.14%,其他各年龄段取得获奖成果的人数见图2。在所有取得获奖成果的科学家中,有375 位科学家取得获奖成果的年龄在28~51 岁,占总数的86.21%。在获奖人群的两端,有16 位科学家在21~25 岁取得了获奖成果,占总数的3.7%,可谓“少年有成”;38 位科学家在51 岁以后取得获奖成果,占总数的6.44%,是“壮心不已”的结果。总体来看,在435 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科学家中,共计389 位是在50 岁之前取得获奖成果的,占总数的比例是89.43%。这一年龄段恰好就是作为自然人的中青年时期,是科学家科学生涯中最富有创造力的黄金时间。 图2 杰出科学家取得重大发现的年龄分布 另外,根据数据的统计结果发现,获奖者取得获奖成果的年龄有趋高走势。从表1 中可以看出,1981 年以后的23 位科学家取得发明成果的平均年龄为39.18岁,比第一个20 年的37.64 岁晚。从中也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重大科学成果的年龄也越来越高。 获奖者的发明成果也可以说是一种重大发现,根据赵红州先生对重大科学发现年龄分布的研究,以及梁立明教授对1500~1960 年1928 项重大科学发现年龄的Weibull(威布尔)分布的研究显示,科学家重大科学发现的年龄分布存在某种规律性。为此,本文也渴望找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年龄分布规律。这种分布是一种Weibull 分布,还是另外一种新的分布呢?带着这个问题,下文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年龄分布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利用Origin 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基本函数模拟,发现获奖者取得重大成果的年龄概率分布是一种Lognormal 分布,也可以称为对数常态分布。Lognormal 分布的函数如下: 其中,w0,x c ∈R。 图3 是获奖者重大科学发现年龄的Lognormal 分布,图中还给出了重大发现的分布函数及拟合程度。 图3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取得获奖成果年龄的Lognormal 分布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诺贝尔奖获得者重大科学发现的年龄分布是一种Lognormal分布。本文还使用P-P 概率图的方法验证了诺贝尔奖获得者重大科学发现的Lognormal 分布优于Weibull 分布。 P-P 概率图是一种直观的探察样本数据是否与某个概率分布的统计图形相一致的方法,如果被检验的变量值的分布与已知分布基本相同,那么P-P 图中的散点应该围绕在一条斜线的周围;如果两种分布完全相同,那么P-P 图中的散点应该与斜线重合。图4 和图5 分别是杰出科学家重大科学发现年龄Lognormal分布和Weibull 分布的P-P 概率图。从图4可以看出,P-P 图中大部分散点分布在一条由原点出发的对角线上,表明数据的原始分布与Lognormal 分布的吻合程度较好; 图4 重大科学发现年龄Lognormal 分布的P-P 概率图 图5 重大科学发现年龄Weibull 分布的P-P 概率图 而图5 中大部分散点分布在由原点出发的对角线的两侧,表明数据的实际分布与Weibull 分布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Lognormal 分布对原始数据分布的拟合程度要优于Weibull 分布。除了利用P-P 概率图进行数据的实际分布与理论分布拟合程度大小的检验外,还可以利用趋势P-P 图来判断数据的实际分布和理论分布的吻合程度。趋势P-P 图描述的是实际分布与理论分布的偏差。如果数据呈现出某种理论分布特征,那么趋势P-P 图中的点应该随机地分布在一条通过零点的水平直线的周围。在图6 和图7 中,分别是数据实际分布和理论分布的趋势P-P 图。图6 是数据实际分布与Lognormal 分布的概率差值的趋势图,从中可以看出,实际累计概率值与理论累计概率值的差值随机地分布在通过零点的水平直线的两侧,点列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这说明数据的实际分布与Lognormal 分布比较吻合。而图7 中的实际累计概率值和理论累计概率值的差值的部分点列并不是随机地分布在通过零点的水平直线的周围,这些点列在某些区间还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因此可以判断,实际分布与Weibull 分布在某些区间上并不十分吻合。通过上述两种方法的验证,诺贝尔奖获得者发明重大成果的年龄分布是一种Lognormal 分布。 图6 重大科学发现年龄Lognormal 分布的P-P 趋势概率图 图7 重大科学发现年龄Weibull 分布的P-P 趋势概率图 诺贝尔奖获得者重大科学发现年龄的Lognormal 分布告诉我们,杰出科学家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年龄分布是一种右偏分布,大部分杰出科学家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年龄集中在31~45 岁,人数比例为64%,30 岁以下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人数比例为17%,45 岁以后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人数比例是19%。 获奖者取得获奖成果的职业年龄分布 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93%的获奖者都具有博士学位。可以说博士学位的获得,是一个科学家职业生涯的开始,那么获奖者取得获奖成果的时间是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还是获得博士学位之前呢?如果大部分获奖者是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后获得重大科学发现的,则获奖者需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取得获奖成果呢?这其中是否具有某些规律性?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还对获奖者取得获奖成果的职业年龄分布进行了研究。 根据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仅有0.8%的获奖成果是科学家获得博士学位之前取得的。大部分获奖成果是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取得的。其中,15%的获奖成果是在获得博士学位以后的5 年内取得的,49%的成果是在获得博士学位以后的第5~15 年取得的,3%的获奖成果是在获得博士学位以后的第30 年之后取得的。随着时间的向后推移,重大科学发现的数目逐渐减少。469 位获奖者获得博士学位的平均年龄是26 岁,加上必要的5~15 的职业年龄,那么31~41 岁正好是其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生理年龄高峰期,也就是中青年时期。图8 展示了获奖科学家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职业年龄分布曲线。 图8 杰出科学家重大科学发现职业年龄的Weibull 分布 上面对获奖者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生理年龄进行分析发现,重大科学发现的生理年龄分布是一种Lognormal 分布,这里笔者观察到获奖者重大科学发现的职业年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集中性。分别使用Lognormal 概率函数和Weibull 概率函数对数据进行拟合,发现Weibull 概率函数要比Lognormal 概率函数对数据的拟合程度更好。因此,重大科学发现的职业年龄分布是一种Weibull 分布,拟合曲线见图8。 图8 中对数据分布进行拟合用的是5 个参数的Weibull 概率函数。Weibull分布告诉我们,杰出科学家取得重大发现的职业年龄分布是一个右偏的单峰分布,高峰区是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的第5~15 年,该时期杰出科学家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数目占所有时期重大科学发现的数目比例接近50%,最佳峰值区是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的第11 年。 本文摘编自刘俊婉著《杰出科学家的创造力特性:基于科学计量学的研究》第七章,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 杰出科学家的创造力特性:基于科学计量学的研究 》 作者: 刘俊婉 责任编辑:朱丽娜,孙文影,高丽丽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3 ISBN:978-7-03-051847-7 对杰出科学家创造力特性的研究,既需要理论探索也需要实证分析。为了探讨杰出科学家的科学贡献的创造力特质, 《 杰出科学家的创造力特性:基于科学计量学的研究 》 从杰出科学家的论文生产力、影响力和创造力的角度,对其论文数、引文数和重大科学发现的年龄属性、科学合作、人才流动及科研周期等特性进行了分析。本书用定量的方法研究杰出科学家创造力特性,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的问题。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4620 次阅读|3 个评论
机器人也能拥有人类情感:“情感计算”让机器人学会“读心术”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8-5-4 17:18
随着机器人进入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人们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它们具有感知人类情感、意图的能力,这类机器人称为情感机器人。情感机器人的出现将改变传统的人机交互模式,实现人与机器人的情感交互。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赋予机器人以人类式的情感,使情感机器人具有识别、理解和表达喜乐哀怒的能力。 目前,机器人革命已经进入“互联网+情感+智能”的时代,这就要求机器人具有情感。面对国内外市场对情感机器人的迫切需求,突破人机交互及情感计算等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刻不容缓。因此,提高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使其能够感知周围的环境,理解人类的情感、意图和服务需求,自适应地与用户进行人机交互,根据用户的需求以及环境信息的变化来提供优质的服务,已成为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情感计算 情感计算就是赋予计算机像人一样的观察、理解和表达各种情感特征的能力,最终使计算机能与人进行自然、亲切和生动的交互。情感计算及其在人机交互系统中的应用必将成为未来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什么是情感计算? 情感计算的概念是在1997 年由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媒体实验室Picard 教授提出的,她指出情感计算与情感相关,源于情感或能够对情感施加影响的计算。1999 年,北京科技大学王志良教授提出了人工心理理论,对人的情感、意志、性格、创造等心理活动进行研究。人工心理理论以人工智能现有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是人工智能的继承和发展,有着更广泛的内容。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胡包刚研究员等也通过自己的研究,提出了情感计算的定义,认为情感计算的目的是通过赋予计算机识别、理解、表达和适应人的情感的能力来建立和谐人机环境,并使计算机具有更高的、全面的智能。 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对情感计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与环境之间某种关系的维持或改变,当外界环境的发展与人的需求及愿望符合时会引起人积极肯定的情感,反之则会引起人消极否定的情感。情感是人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在生理反应上的反映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基本情感。情感因素往往影响着人们的理性判断和决策,因此人们常常以避免“感情用事”来告诫自己和他人。但情感因素对人们的影响也不都是负面的,根据心理学和医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人们如果丧失了一定的情感能力,如理解和表达情感的能力,那么理性的决策和判断是难以达到的。不少学者认为情感能力是人类智能的重要标志,领会、运用、表达情感的能力发挥着比传统的智力更为重要的作用。 情感计算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是人工智能情感化的关键一步。情感计算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分析情感的机制,主要是情感状态判定及与生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利用多种传感器获取人当前情感状态下的行为特征与生理变化信息,如语音信号、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等体态语以及脉搏、皮肤电、脑电等生理指标;通过对情感信号的分析与处理,构建情感模型将情感量化,使机器人具有感知、识别并理解人情感状态的能力,从而使情感更加容易表达;根据情感分析与决策的结果,机器人能够针对人的情感状态进行情感表达,并做出行为反应。 近年来,随着情感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机情感交互和情感机器人已成为人机交互和情感计算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内容涉及数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等众多学科。人机情感交互就是要实现计算机识别和表达情感的功能,最终使人与计算机能够进行自然、和谐的交互。当前,基于语音、面部表情、手势、生理信号等方式的人机情感交互系统和情感机器人的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它在远程教育、医疗保健、助老助残、智能驾驶、网络虚拟游戏和服务机器人等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能理解怎能陪伴:情感计算关键技术 情感计算中关键的两个技术环节是如何让机器能够识别人的情感、如何根据人的情感状态产生和表达机器的情感。虽然情感计算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前期心理学、生理学、行为学和脑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已经为情感计算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关于情感计算的研究已经在情感识别和情感合成与表达方面,包括语音情感识别与合成表达、人脸表情识别与合成表达、生理信号情感识别、身体姿态情感识别与合成表达等,取得了初步成果。 1、 情感识别现状 情感识别是通过对情感信号的特征提取,得到能最大限度地表征人类情感的情感特征数据,据此进行建模,找出情感的外在表象数据与内在情感状态的映射关系,从而将人类当前的内在情感类型识别出来。在情感计算中,情感识别是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情感识别的研究主要包括语音情感识别、人脸表情识别和生理信号情感识别等。目前,我国关于情感识别的研究已经比较普遍,例如,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了情感识别相关课题的研究。 1)语音情感识别 MIT 媒体实验室Picard 教授带领的情感计算研究团队在1997 年就开始了对于语音情感的研究。在语音情感识别方面,该团队的成员Fernandez 等开发了汽车驾驶语音情感识别系统,通过语音对司机的情感状态进行分析,有效减少了车辆行驶过程中因不好情感状态而引起的危险。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语音情感研究团队以客服系统为应用背景,致力于语音情感的声学分析与合成,并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种情感状态进行识别。该团队将语音情感识别技术集成到语音对话系统中,使计算机能够更加自然、和谐地与人进行交互。 在国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动化学院情感计算团队对独立人和非独立人的语音情感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对说话人的声学特征和韵律特征进行分析,提取了独立说话人的语音特征和非独立说话人的语音特征。清华大学蔡连红教授带领的人机语音交互研究室也开展了语音情感识别的研究。在语音情感识别方面,他们主要是针对普通话,对其韵律特征进行分析。但因为语音的声学特征比较复杂,不同人之间的声学差异较大,所以目前针对非独立人之间的语音情感识别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人脸表情识别 人脸表情识别是情感识别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在人类交流过程中,有55%是通过面部表情来完成情感传递的。 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Ekman 和Friesen 对现代人脸表情识别做了开创性的工作。Ekman 定义了人类的6 种基本表情:高兴、生气、吃惊、恐惧、厌恶和悲伤,确定了识别对象的类别;建立了面部动作编码系统(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FACS),使研究者能够按照系统划分的一系列人脸动作单元来描述人脸面部动作,根据人脸运动与表情的关系,检测人脸面部细微表情。随后,Suwa 等对人脸视频动画进行了人脸表情识别的最初尝试。随着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人脸表情识别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与广泛的应用。目前,大多数情感机器人(如MIT 的Kismet 机器人、日本的AHI 机器人等)都具有较好的人脸表情识别能力。 在我国,哈尔滨工业大学高文教授团队首先引入了人脸表情识别的研究成果。随后,北京科技大学王志良教授团队将人脸表情识别算法应用于机器人的情感控制研究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刘振焘博士和陈略峰博士针对人脸表情识别技术展开研究并将其运用到多模态人机情感交互系统中。另外,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都对面部表情识别有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人类情感和表情的复杂性,识别算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还不能完全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这些都是未来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3)生理信号情感识别 MIT 媒体实验室情感计算研究团队最早对生理信号的情感识别进行研究,同时也证明了生理信号运用到情感识别中是可行的。Picard 教授在最初的实验中采用肌电、皮肤电、呼吸和血容量搏动4 种生理信号,并提取它们的24 维统计特征对这4 种情感状态进行识别。德国奥格斯堡大学计算机学院的Wagner 等对心电、肌电、皮肤电和呼吸4 种生理信号进行分析来识别高兴、生气、喜悦和悲伤4 种情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韩国的Kim 等研究发现通过测量心脏心率、皮肤导电率、体温等生理信号可以有效地识别人的情感状态,他们与三星公司合作开发了一种基于多生理信号短时监控的情感识别系统。 在我国,基于生理信号情感识别的研究起步较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毛峡教授团队对不同情感状态的生理信号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江苏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也对生理信号的情感识别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自己的生理信号情感识别数据库,从心电信号、脑电信号等进行特征提取和识别。西南大学的刘光远教授等对生理信号的情感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出版专著《人体生理信号的情感分析方法》。 生理信号在信号表征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目前的研究还基本处在实验室阶段,主要通过刺激材料诱发被试的相应情绪状态,而不同个体对于同一刺激材料的反应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如何解决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仍然是生理信号情感识别方面一个亟待解决的难点。 2、 情感合成与表达现状 机器除了识别、理解人的情感之外,还需要进行情感的反馈,即机器的情感合成与表达。人类的情感很难用指标量化,机器则恰恰相反,一堆冷冰冰的零部件被组装起来,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量化成机器可理解、表达的数据产物。与人类的情感表达方式类似,机器的情感表达可以通过语音、面部表情和手势等多模态信息进行传递,因此机器的情感合成可分为情感语音合成、面部表情合成和肢体语言合成。 1)情感语音合成 情感语音合成是将富有表现力的情感加入传统的语音合成技术。常用的方法有基于波形拼接的合成方法、基于韵律特征的合成方法和基于统计参数特征的合成方法。 基于波形拼接的合成方法是从事先建立的语音数据库中选择合适的语音单元,如半音节、音节、音素、字等,利用这些片段进行拼接处理得到想要的情感语音。基音同步叠加技术就是利用该方法实现的。 基于韵律特征的合成方法是将韵律学参数加入情感语音的合成中。He 等提取基音频率、短时能量等韵律学参数建立韵律特征模板,合成了带有情感的语音信号。 基于统计参数特征的合成方法是通过提取基因频率、共振峰等语音特征,再运用隐马尔可夫模型对特征进行训练得到模型参数,最终合成情感语音。Tokuda 等运用统计参数特征的合成方法建立了情感语音合成系统。MIT 媒体实验室Picard 教授带领的情感计算研究团队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情感语音合成系统——Affect Editor,第一次尝试使用基频、时长、音质和清晰度等声学特征的变化来合成情感语音。 2)面部表情合成 面部表情合成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在屏幕上合成一张带有表情的人脸图像。常用的方法有4 种,即基于物理肌肉模型的方法、基于样本统计的方法、基于伪肌肉模型的方法和基于运动向量分析的方法。 基于物理肌肉模型的方法模拟面部肌肉的弹性,通过弹性网格建立表情模型。基于样本统计的方法对采集好的表情数据库进行训练,建立人脸表情的合成模型。基于伪肌肉模型的方法采用样条曲线、张量、自由曲面变形等方法模拟肌肉弹性。基于运动向量分析的方法是对面部表情向量进行分析得到基向量,对这些基向量进行线性组合得到合成的表情。 荷兰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心的Hendrix 等提出的CharToon 系统通过对情感圆盘上的7 种已知表情(中性、悲伤、高兴、生气、害怕、厌恶和惊讶)进行插值生成各种表情。荷兰特温特大学的Bui 等实现了一个基于模糊规则的面部表情生成系统,可将动画Agent 的7 种表情和6 种基本情感混合的表情映射到不同的3D 人脸肌肉模型上。我国西安交通大学的Yang 等提出了一种交互式的利用局部约束的人脸素描表情生成方法。该方法通过样本表情图像获得面部形状和相关运动的预先信息,再结合统计人脸模型和用户输入的约束条件得到输出的表情素描。 3)肢体语言合成 肢体语言主要包括手势、头部等部位的姿态,其合成的技术是通过分析动作基元的特征,用运动单元之间的运动特征构造一个单元库,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所需的运动交互合成相应的动作。由于人体关节自由度较高,运动控制比较困难,为了丰富虚拟人运动合成细节,一些研究利用高层语义参数进行运动合成控制,运用各种控制技术实现合成运动的情感表达。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Amaya 等提出一种由中性无表情的运动产生情感动画的方法。该方法首先获取人的不同情感状态的运动情况,然后计算每一种情感的情感转变,即中性和情感运动的差异。Coulson 在Ekman 的情感模型的基础上创造了6 种基本情感的相应身体语言模型,将各种姿态的定性描述转化成用数据定量分析各种肢体语言。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Erden 根据Coulson 情感运动模型、NAO 机器人的自由度和关节运动角度范围,设置了NAO 机器人6 种基本情感的姿态的不同肢体语言的关节角度,使得NAO 机器人能够通过肢体语言表达相应的情感。 在我国,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发了多功能感知机,主要包括表情识别、人脸识别、人脸检测与跟踪、手语识别、手语合成、表情合成和唇读等功能,并与海尔公司合作研究服务机器人;清华大学进行了基于人工情感的机器人控制体系结构研究;北京交通大学进行了多功能感知和情感计算的融合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发了一套基于多模态情感计算的人机交互系统,采用多模态信息的交互方式,实现语音、面部表情和手势等多模态信息的情感交互。 虽然情感计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如情感信息采集技术问题、情感识别算法、情感的理解与表达问题,以及多模态情感识别技术等。另外,如何将情感识别技术运用到人性化和智能化的人机交互中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显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理解人对环境感知以及情感和意图的产生与表达机理,研究智能信息采集设备来获取更加细致和准确的情感信息,需要从算法层面和建模层面进行深入钻研,使得机器能够高效、高精度地识别出人的情感状态并产生和表达相应的情感。为了让人机交互更加自然和谐,在情感计算研究中也要考虑到自然场景对人的生理和行为的影响,这些都是情感计算在将来有待突破的关键。 情感计算的应用 随着情感计算技术的发展,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人机交互中。人机交互是人与机器之间通过媒体或手段进行交互。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传统的人机交互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由于传统的人机交互主要通过生硬的机械化方式进行,注重交互过程的便利性和准确性,而忽略了人机之间的情感交流,无法理解和适应人的情绪或心境。如果缺乏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机器就无法具有与人一样的智能,也很难实现自然和谐的人机交互,使得人机交互的应用受到局限。 由此可见,情感计算对于人机交互设计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将情感计算能力与计算设备有机结合能够帮助机器正确感知环境,理解用户的情感和意图,并做出合适反应。具有情感计算能力的人机交互系统已经应用到许多方面,如健康医疗、远程教育和安全驾驶等。 在健康医疗方面,具有情感交互能力的智能系统可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及时捕捉用户与情绪变化相关的生理信号,当监测到用户的情绪波动较大时,系统可及时地调节用户的情绪,以避免健康隐患,或者提出保健的建议。在远程教育方面,应用情感计算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优化计算机辅助人类学习的功能。在安全驾驶方面,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识别,或者眼动、生理等情感信号动态监测司机的情感状态,根据对司机情绪的分析与理解,适时适当地提出警告,或者及时制止异常的驾驶行为,提高道路交通安全。 除了在人机交互方面的应用,情感计算还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人类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电子商务方面,系统可通过眼动仪追踪用户浏览设计方案时的眼睛轨迹、聚焦等参数,分析这些参数与客户关注度的关联,并记录客户对商品的兴趣,自动分析其偏好。另外有研究表明,不同的图像可以引起人不同的情绪。例如,蛇、蜘蛛和枪等图片能引起恐惧,而有大量金钱和黄金等的图片则可以让人兴奋和愉悦。如果电子商务网站在设计时考虑这些因素对客户情绪的影响,将对提升客流量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家庭生活方面,在信息家电和智能仪器中增加自动感知人们情绪状态的功能,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信息检索方面,通过情感分析的概念解析功能,可以提高智能信息检索的精度和效率。 另外,情感计算还可以应用在机器人、智能玩具和游戏等相关产业中,以构筑更加拟人化的风格。 本文摘编自吴敏,刘振焘,陈略峰著《情感计算与情感机器人系统》第1章,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配图来源:百度图片) 《情感计算与情感机器人系统》 作者: 吴敏,刘振焘,陈略峰 责任编辑:朱英彪,赵晓廷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4 ISBN:978-7-03-056923-3 《情感计算与情感机器人系统》 在介绍情感计算、情感建模以及人机情感交互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人机情感交互的研究前沿,总结了在多模态情感识别方法、人机交互氛围场建模、情感意图理解方法、情感机器人的多模态情感表达以及人机情感交互系统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使读者对人机情感交互有更深的理解,对促进我国在情感计算与情感机器人领域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2810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物的故事丨寻找生命的源头
sciencepress 2018-4-23 16:16
地球的历史至少有46 亿年,人类的历史有300 万年左右。放在地球演化的大背景下,人类的生命史只不过是地质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间,个体生命更加渺不可及。 对几十亿年前发生的事情,我们几乎无能为力,因为我们不能亲身经历,也无法直接观测。幸好有化石存在,我们可以借此了解过去,甚至还能基于某种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和模拟。 细胞:生命进化的重要阶梯 从生物大分子物质进化到多分子体系是早期生命演化的第三阶段。生命体内的多分子体系实质上是某种具有一定生命周期的团聚体。苏联生物化学家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奥巴林(Oparin AlexanderIvanovich,1894—1980)最早提出了团聚体假说。 奥巴林认为,团聚体能够表现出合成、分解、生长、生殖等生命现象。团聚体具有类似于膜的边界,膜两边的溶液环境和化学特征有很大区别。比如,团聚体能从外部溶液中吸入某些分子作为反应物,还能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特定的生化反应,反应的产物也能从团聚体中释放出去。当然也有其他一些假说,如微球体假说和脂球体假说,这些假说都是为了解释有机高分子物质形成多分子体系的过程。 团聚体假说并非空穴来风。奥巴林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表明,将蛋白质、多肽、核酸和多糖等物质放在合适的溶液中,它们能自动地浓缩聚集为分散的球状小滴,这些小滴就是团聚体。 生命演化的第四阶段,就是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这一阶段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 截至目前,人们还不能在实验室里验证这一过程。但我们坚信,在对化石和现存生命现象的研究中,生命是从最原始的无细胞原核生物进化为单细胞真核生物。然后,又按照不同的方向发展和演化,并向着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方向发展。 由于自然选择机制的作用,生命生发系统可能是一些分散、半自主和可以自我复制的单位,这些单位就是原细胞。每一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独立基因组。基因的变异仅对其所负载的原细胞起作用,结果就使这个原细胞带着进化了的基因组以更快的速度繁衍,以与其他原细胞争夺生存空间。 在冥古宙早期,一些不完全有生命性质的物质含有DNA,可以自我复制,但不能有效地贮存能量;另一些物质能够很有效地保持能量平衡,但自我复制的功能却弱得多。 后来,经过漫长时间,它们在共同存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某种组合,互相补偿对方的缺陷,形成了生命世界的第一个细胞。这种空间上和能量上的互补和协同作用赋予它们更高的效率。 最早的细胞具有一个富含DNA 却不能利用氧的细胞核,以及大量的能够高效率地利用氧但在没有细胞核的情况下就不能自我复制的线粒体。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元。单个细胞具有生命的所有属性,包括复制;生物体的所有复杂器官,无论它们的功能是什么,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一个动物的受精卵,或者一个植物的种子,都包含众多能够分裂并成长为成年生物的单细胞。细胞的重要特点是分裂与倍增,而且数量惊人。人体中有大约100 万亿个细胞,细胞总数大致为整个银河系中明亮的恒星总数的1000倍。 每个细胞都被一层膜包裹着,这层膜里面装的是浆状物质(细胞溶质或胞液),在植物细胞中,包含叶绿素并参加光合作用的叶绿体根据DNA 中的编码指令,将水和二氧化碳等简单成分合成为生命所需的有机分子。在细胞的“心脏”部分,包裹在另一层膜中的是细胞核。细胞核外面的所有物质叫作细胞质,细胞的工作就在这里进行。 我们暂且不去关心这些,而是将精力集中在DNA 本身,它在细胞核内部储存的结构单元称为染色体。生物体的生长就是生物体的细胞不断通过分化、增殖增加品种和数量的过程。在分裂增殖的过程中,细胞核中的所有染色体都进行了复制。 在生命起源的所有过程中,细胞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参与了生命早期的顶层设计,甚至还在前生命时代的“原始汤”时期,一群一群的细胞已经开始施展拳脚了。 原核和真核世界中的大多数细胞皆由细胞膜外部的结构包围,从柔软的绒毛到坚硬的细胞壁都属于这些外部结构。它们用来支持和保护细胞,充当分子过滤器的作用,同时也使细胞与外界隔开一定空间。包括蛋白质、脂类、复杂糖类等在内的多种物质都参与构建了这些胞外结构。 染色体是DNA 与蛋白质的混合物。每条染色体都携带着大量的DNA。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展开这些染色体并对其复制,其顺利程度令人惊讶。那些有性繁殖的物种都有两套染色体,分别从两个亲本那里继承而来,这使得复制的数量增加了1 倍。例如在人体内有23 对染色体,它们携带了有关如何建造和管理人体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被编码在许多更短的一小段DNA 里,称为基因。 它们都属于生命源头的物质,具有生物活性。活性分子是创造生命世界的原始祖先。在我们的感觉中,虽然那些形形色色的生命有着巨大差别,但有一点是非常类同的,那就是它们的细胞都以非常相近的方式进行着代谢过程。 细菌:最古老的生命形式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讨,我们能够对生命物质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进行一般的概括,这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过程和变化,能够把外界物质中的养料转换成建造自身的物质基础,并将能量储存起来,这是新陈代谢的基础;能够繁殖后代,并使后代按照遗传的特征生长、发育和运动,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环境变化的时候,能够对外部环境产生一定的适应能力,这是一个适应环境并在适应中改变和调整自己属性的过程。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可以把这几个特征总结为新陈代谢、发育繁殖、适应环境。这几句话虽然简单,但要真正理解生命的特征和本质,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科学家发现的最早的古生物化石是32 亿年前的细菌化石。原始细菌是最早的原核细胞生物,实际上,它们在地层中留下了许多活动痕迹。在非洲、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地都发现了一些叫作叠层石的岩石层,其中记录了远古时代的原核细胞生物活动的痕迹。据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推算,这些岩层的地质年龄约有35 亿年,这意味着,最早的原核细胞生物在35 亿年前就已经出现。 分子进化研究表明,原始细菌中核糖体RNA(rRNA)的分子序列与一般细菌的rRNA 分子序列十分不同,其相差程度比一般细菌rRNA分子序列与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细胞核的生物)rRNA 分子序列的差异还要大。 科学家认为,这些非同寻常的细菌应该代表一个既不同于一般细菌也不同于真核生物的生物类群,因此把它们称为古细菌(或古核生物),而把一般细菌称为真细菌(或原核生物)。因此,地球上最初的原核细胞生物是古核生物而不是原核生物。 真细菌在很多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性状上与古细菌相差甚远,它们拥有不少进化的或特化的性状。 在现代生物学中,把细菌类都归结为最简单的无核单细胞生物,它们都是简单、低级和原始的生物,已经进化了至少30 亿年时间,从这个角度看,它们也是现代生物的一种。 古细菌的后裔至今犹存。从现代细菌中几种特殊的细菌那里就能隐约看到古细菌的影子,包括能够利用二氧化碳和氢气产生甲烷的厌氧细菌、能够生长在极浓盐水里的盐细菌、能够在自然的煤堆里生长的嗜热细菌,及能够在硫黄温泉或海底火山区生长的嗜硫细菌,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藻类:没有种子,也不会开花结果 藻类是微小的植物,看上去很不起眼,数量却非常多。只要有阳光和水,藻类就能够生存。大部分藻类都存在于陆地水系中,它们比真正的植物简单,但生存方式与植物相同,光合作用是它们得以生存的基础。对水生生态系统而言,藻类的存在至关重要,它们处在食物链的上端,时刻为下端的生命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需求。 当藻类广泛占据河流、湖泊和海洋的时候,陆地上还是一片荒芜。我们常常对藻类习以为常,其实藻类在形态上是一类非常奇特的生命,它们的生命历史即使不是最悠久,也是其中之一。直到今天,藻类依然繁盛,在随便一处池塘或沟渠里,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它们随着水的漂移而前进。甚至在盛有水的瓶子里,都能感受到藻类顽强的生命力。 藻类属于原生生物,一些种类只有一个细胞,属于单细胞植物。与一般原生生物不同的是,藻类细胞常常集结在一起,组成一个叫作群的部落,每一个个体在那个群里繁衍生息。当条件理想时,它们的繁殖速度特别快,用不了多久,就会将一池水变得色彩斑斓。 藻类没有种子,也不会开花结果,它们通过不断分裂而达到繁殖的目的,这种繁殖方式既简单又特别,还非常高效和快捷。藻类能够感受到阳光的明媚和春天的温暖,那一段时间是藻类分裂繁殖的最佳季节。其结果就是在不长的时间内,藻类迅速生长。有了藻类的充分供给,位于食物链下方的浮游生物、鱼类和其他动物也就衣食无忧了。 随着体形增大,藻类身体中包含的细胞开始增多,这对它们的繁殖非常不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体形较大的藻类就会通过孢子繁殖。孢子有点儿像种子,但个头要小得多,一阵风就可以把它们带到遥远的地方,或随着水流到远方建立新的家园。 一些藻类还会游泳,它们游泳的方式是滑动纤毛,缓慢推进,直到找到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环境。对它们来说,阳光就意味着能量,能量就是它们繁衍生息的力量。有些海藻只有几厘米长,最大的海藻则长达几米。在北美洲西海岸生活着一种巨藻,它们的生长速度非常快,是世界上著名的天然速生生物。 尽管藻类的种类很多,但它们不是一个独立的自然类群,而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集群。我们习惯把这个集群叫作藻类,属于最低等的植物之一。 真菌:游离在植物与动物之间 真菌和一般植物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大多从地上或枯木上开始萌发,然后通过孢子传播后代。然而这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 在本质上,真菌和植物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物,真菌通过分解它们周围的物质来获取生存所需要的养分,植物则通过它们的叶子吸收阳光来获取能量,说植物不需要食物也不太正确,但它们的食物是如此的简单和不可思议——水和二氧化碳触手可及,至少在地球上是这样。目前已经发现的真菌约有10 万种,植物则是真菌的4 倍还多。 真菌是地球上常见的生物,我们最熟悉的可能就是各种各样的蘑菇,但蘑菇只不过是真菌中极小的一部分。大多数真菌体形都很小,也有体形巨大的种类。在森林、海底和人的皮肤上,甚至在沙漠深处,都能找到真菌活动的踪迹。大多数死去生物的残骸就是真菌的最爱,还有一些真菌喜欢生活在活的机体中,只是人们平时很少注意到。 很多年前,人们认为真菌是植物,不过这种想法后来得到修正,和植物相比,真菌与动物的关系更亲近。 真菌的形状和大小不一。它们并不像动物那样直接吞咽食物,而是会吸收和消化那些所谓的食物释放出来的营养。执行这一任务的就是菌丝,菌丝是一种极细极长的组织。有些菌丝长得惊人,会从地面一直延伸到树顶,并在土壤中形成细密的菌丝网络,有些食木菌甚至可以沿着一条街道挨家挨户地传播。 真菌是一种陆生真核生物,是具有真核和细胞壁的异养生物。真菌通常属于多细胞生物。大多数真菌能分解动植物的残骸,使许多重要化学元素进入再循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球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大部分真菌是腐生生物,以死亡的或正在分解的有机体为食。像念珠菌这样的真菌以活的有机体为食,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太多。像地衣这样的真菌则与其他生物共存共荣。 真菌的繁殖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繁殖是指营养体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个体的繁殖;有性生殖是指真菌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经过两个性细胞结合后细胞核产生减数分裂,从而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大部分真菌的营养体是由纤细管状菌丝构成的菌丝体。在真菌的细胞壁中,多数含有甲壳质,其次是纤维素。常见的真菌细胞器有细胞核、线粒体、微体、核糖体、液泡、溶酶体、泡囊、内质网、微管和鞭毛等。 常见真菌包括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大型真菌)。大型真菌是指能形成肉质或胶质的子实体或菌核,其代表物比较常见的有香菇、草菇、金针菇、双孢蘑菇、平菇、木耳、银耳、竹荪、羊肚菌等,很多都是人类餐桌上的食品。 一些真菌味道鲜美,比如某些可以食用的蘑菇;也有许多真菌中可能含有致命的毒素。 毒蕈是分布于北半球林地中的毒蘑菇,其外形类似于食用蘑菇,但其毒性非常大,误食一株就可能致命,毒性常常会在食用之后的12小时发作,所以,当误食毒蕈的人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1928 年,苏格兰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1881—1955)在实验室中发现一个培养皿中的霉菌有些异常,这个培养皿通常用于培养细菌,但是霉菌导致周围的细菌全部死去,这是一种神奇的现象。后来,人们从这种霉菌中成功分离出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可以杀死细菌,这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青霉素(Penicillin),它是最重要的抗生素,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药物之一。 对有些动物来说,真菌的存在至关重要,比如蘑菇是鼻涕虫和某些昆虫幼虫的食物来源,鼻涕虫是一种小型动物,它们利用齿舌吞噬真菌——齿舌是一种包含数百颗微型牙齿的口器。有些真菌会无声无息地侵入动物体内,动物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毙命。 许多昆虫在树木中产卵,幼虫出生后就以栖居的家园为食,它们通常在针叶树中钻洞。蛀空的树木又成为真菌的居所,不断增多的真菌和树木一起成为幼虫的大餐。幼虫活动的地方布满了真菌形成的“皮毛”,幼虫就以它们为食。 足癣是一种由以人类表皮为食的真菌引起的皮肤病,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这种真菌会大量滋生,很多人都遭受到它的侵袭。患足癣以后虽然很麻烦,但不必恐慌,积极治疗,注意卫生,防止自身传染及继发感染。 蘑菇也属于真菌类 微生物:不仅仅是微小的生物 微生物其实是个广义名称,说它们是微小的生物好像也没错。仅从体积方面来看,微生物确实有些微不足道。很多微生物只有粉尘般大小,还有一些微生物需要放大几千倍才能被看见,可见其之微小。病毒是其中个体最小而数量最多的群体,次之便是体形较大、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微生物还包括微小的真菌及一些特别微小的动植物。 体形微小是一种天然优势,这意味着它们的栖息地无处不在。大多数微生物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的地方,泥土特别是含有大量动植物尸体的泥土是它们最爱居住的地方。动物的皮肤、口腔、牙齿及身体内部的许多地方同样是它们生活的天堂。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基础的生物。在自然界中,微生物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和其他生命群体一起,完善着进化的过程。 一些微生物对动植物有害,它们侵入动植物体内,以栖居之所为食,它们就是我们常说的病原体,一些疾病的发生就与它们有关。不过动植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也具有了抵抗那些微小侵略者的能力,使自己受到特殊防护,才不至于在这些微生物的侵略面前全线溃败。 但更多的微生物是无害的,有些甚至还是有益的。当动物处于良好的健康状况时,居住在其体内的细菌就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存,齐心协力地维护着它们共同的家园。 我们很难对微生物所在的世界做出感性判断。人常常能感受到重力对自己身体的影响,但微生物完全不一样,重力对它们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它们的体重如此之小,以至于基本上不受地球引力的影响。 微生物居无定所,没有什么可以将它们与外部世界隔开。一阵风,甚至是轻微的气流就可以使它们背井离乡,并且很难再回到它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为了生存下去,很多微生物都会采取一套独特而有效的措施。比如,它们常常通过自我“关闭”来度过艰难困苦的时期,有时候,“关闭期”可以长达几个月,有些微生物甚至可以保持睡眠状态达10 年以上。 尽管没有一种高等动物能够消化纤维素,但有些微生物却能做到这一点,例如寄居在反刍动物和白蚁肠道中的微生物就能够以纤维素为食。这类微生物能够把大量的纤维素转化成葡萄糖,消耗掉自己所需要的一部分葡萄糖后,把更多剩余的葡萄糖供给寄主。 在这个例子中,微生物供应加工过的食物,寄主提供原料和住所,两种生物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在各自的生态位上尽职尽责。它们之间这种互惠的合作方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共生现象”。多亏了这些默默无闻的微生物的帮助,牛才能靠吃草而生存,白蚁才能靠吃木头而活命。它们固守着属于自己的生态位,共同维护着生命的平衡关系。 病毒:在流浪中寻找衣食父母 病毒比细菌更小、更简单,也表现出生命的特性,它们只能依靠其他生物存活,具体来说,它们通过攻击活细胞而维持生命。与其他微生物不同的是,除非进入适宜的宿主细胞中,病毒自身不能生长,也不能繁殖。 病毒的传播能力极强,很难被控制。绝大多数病毒的体形远远小于细菌。与其说它们是生物,不如说它们是一种有机机器。病毒的化学组成相当精密,在形成病毒时,一定是进行了考究的分子自组装。 病毒并不需要进食,它们犹如一个劫匪,通过“劫持”活细胞而强迫细胞复制病毒,病毒攻击的宿主包括细菌、植物和动物。 大部分生物每天都会受到病毒的攻击,不过,大多数病毒只会造成很小的危害,尽管如此,对少数病毒对生命造成的伤害仍然不可以掉以轻心。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病毒会导致艾滋病的发生,这种疾病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截至目前,人类还不知道病毒到底来自何方,一种理论认为,病毒是从活体生物中逃脱出来的“背叛”基因。 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化学体系的帮助下完成复制。脊髓灰质炎、狂犬病、天花和麻疹等,都是从动物或人的细胞中复制出来的病毒引起的疾病。还存在着可以感染植物细胞、原生生物或细菌的病毒。所有病毒都有携带遗传模板的基因组,而且都可以将它们导入细胞复制增殖。有些病毒具有DNA 型基因组,有些病毒则具有RNA 型基因组。 病毒常常从一个细胞流浪到另一个细胞,走到哪里吃到哪里,没有可吃的东西时也能忍饥挨饿很多天,甚至几个月。在生命发展的早期阶段,有些病毒可能就习惯了流浪生活,特别是RNA 病毒,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原细胞清除RNA 复制酶和反转录酶的那个时期。 原生生物:寄生生活也丰富多彩 大多数原生生物只有一个细胞,但其构造相对复杂一些,不同的构造对应着不同的功能。原生生物通常生活在水中,有些种类的举止类似于微型动物,有些则类似于微型植物。放射虫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原生生物,它们使用黏性丝线来捕捉比自己体形更小的猎物。 一些原生动物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不过只有少数会致病。更多的原生动物生活在水中。原生动物体形很小,在显微镜下,看起来好像是处于高速运行中,它们会绕开障碍物,然后迅速集合在食物周围。原生动物其实并不是动物,它们没有眼睛和嘴巴,甚至没有大脑,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细胞,是一种真核单细胞微生物。 与藻类不同,原生动物需要进食,而且进食的方式各种各样。许多原生动物都是积极的掠食者,另外一些则静止不动,依靠漂流到附近的任何可食物质为生。放射虫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原生动物,其骨骼多刺,活的放射虫会从骨骼中伸出胶冻状的细丝,捕捉附近的漂流微生物。 原生动物体形微小,没有四肢,但它们擅长四处活动。阿米巴虫通过变化体形移动,这种能力对于通过狭窄的缝隙尤其有用。当阿米巴虫追踪猎物时,会将其包围,然后吞噬,整个过程就像猎物被一个有生命力的果冻给吞噬掉了。即便阿米巴虫用尽全力,其时速也不会超过2 厘米,真是慢得不能再慢了。可是池塘里或湖泊中的有些原生动物的移动速度却要快得多,会达到阿米巴虫的几十倍,像草履虫的移动速度就很快。 原生动物是极其重要的浮游生物,也是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一些原生动物的居住环境比较特殊——在植食性动物的肠和胃里,它们帮助主人分解食物。一头成年大象的肠道里就生活着几十亿个原生动物,由于数量极其庞大,因而总能圆满地完成工作。 生活在生物体内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可以说是居有定所,衣食无忧,拥有丰富多样且源源不断的食物供应,还有一个温暖舒适的居住环境。怪不得它们那么乐不思蜀呢!不过,这样的好日子可能不会长久,有时候,动物肠道的不断蠕动就会将许多原生动物冲到下游,并最终冲出体外。它们随时都面临着失去“家园”、背井离乡的危险。 寄生类原生动物经常游到一些水源地,或者通过昆虫叮咬而传播到动物体内。几乎所有的野生动物都受到原生动物寄生虫的影响,只不过危害不大。也有十分危险的原生动物,引起疟疾的原生动物——疟原虫不仅能影响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还会危及爬行动物和鸟类。疟疾是一种很危险的疾病,在医疗水平很低时甚至会致死。 源头在哪里?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最早证据来自年龄约达30 亿年的岩石。从那时起,在以后近20 亿年的漫长时间里,原核生物大概是其中唯一的种属。零散的化石记录模模糊糊地证明了这一点。然而,关于真核生物还没有准确的化石记录。蓝绿藻肯定是那个时候地球上最复杂的生命形式。 今天,古生物学研究已经证实:大约30 亿年前,地球上就存在着细菌和蓝绿藻两类生命系统。那些被埋在深山老沟里古老岩层下的细小化石默默印证着20 亿—30 亿年前生命的繁荣景象,让人们认识到了时间的深刻穿透力,并会产生一种物是人非的慨叹。 说实话,我们对20 亿—30 亿年前地球景观和生命形态的认识是模糊的,肯定也是肤浅的,甚至还可能是错误的。时间不会倒流,消逝的东西不会给我们留下多少记忆,一切曾经辉煌过、繁荣过的生命早已变成了岩石和泥土的一部分。 婴儿时期的地球岩石不会给我们留下多少记录,我们对那些原始生命的一般特征和形态缺乏最起码的了解,即使是后来具有柔软身体和躯干的生命也会灰飞烟灭。只有那些具有骨骸或其他坚硬部分的生物,以及那些本身就身披甲壳或身体重到能够在泥地上留下脚印或痕迹的生物才有可能在岩石上留下记录,否则就不会留下任何记录来表明它们曾经在这个地球上存在过。 本文摘编自杨天林教授著“科学的故事丛书”之《生物的故事》(杨天林著,崔衢审订)第二章,内容有删减。 《生物的故事》 作者: 杨天林   审订:崔衢 责任编辑:张莉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4 ISBN:978-7-03-053746-1 生物学关注的不仅仅是生命现象,还有与生命现象有关的丰富知识。从最早的定性描述,到当前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表达,可佐证生物学的博大精深。 《生物的故事》 生动讲述了化石的形成、动植物概况、近代生命科学的兴起、生物进化、19世纪生物学的新突破、DNA的结构和功能的发现及基因工程等生物学发展的基本历程, 从中可以发现生命源头的重要力量,了解植物和动物的边界,明白鸟类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感受生物学家和他们的科学人生。全书力求通过一系列故事让那些科学巨人走进读者心中,希望通过他们的成长经历、探究过程给读者以启迪,在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方面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有助于读者理清生物科学的发展脉络。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9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处不在的化学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8-4-16 13:47
有人说“我们爱化学”,有人说“我们恨化学”,大多数人则似乎将自己定位于迷惑不解的旁观者。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化学提供的便利,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化学带来的问题。化学,就是这么让我们又爱又恨,却又与我们息息相关。毫不夸张地说,世界和生命本身就是由化学物质组成的,我们一生都生活在不断变化的化学世界中,我们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和生老病死都与化学密不可分。那么,我们怎么能不关心化学!让我们一起走近化学,了解化学! 化学与世界 世界之大,包罗万象,其中的一草一木都与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其本质而言,恒星、行星、大气、水、土壤、生物、房屋建筑、交通工具、各种生活学习用品,甚至肉眼几乎无法看到的灰尘,这些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而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是由肉眼无法分辨的微粒——分子组成的,分子则由更小的微粒——原子构成,原子又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质子和中子属于强子,强子由夸克构成,夸克又可分为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夸克、粲夸克、底夸克、顶夸克。电子属于轻子,轻子还包括电子中微子、μ子、μ子中微子、τ子、τ子中微子。 \0 \0 趣的是,“夸克”一词来自爱尔兰作家、诗人詹姆斯·奥古斯汀·艾洛依休斯·乔伊斯(JamesAugustine Aloysius Joyce,1882.2.2—1941.1.13)的小说《芬尼根的苏醒》(Finnegan’s Wake)中的词语“quark”,其在书中的含义之一是一种海鸟的叫声。美国物理学家、196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默里·盖尔曼(MurrayGell-Mann,1929.9.15—)取夸克作为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的名称,有三层用意,一是他觉得“夸克”适合他最初认为的“基本粒子不基本、基本电荷非整数”的奇特想法;二是表示他对矫饰的科学语言的抵制;三是表示他对鸟类的喜爱。值得关注的是,夸克也还不能说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微粒,目前科学家预言,所有的基本粒子可能都是由很小很小的线状的“弦”构成,包括有端点的“开弦”和圈状的“闭弦”或“闭合弦”。弦的不同振动和其他运动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基本粒子。弦论是最有希望将自然界的基本粒子和四种相互作用(引力、电磁力、弱核力和强核力)统一起来的理论。 一般而言,谈论物质组成时,说物质的元素“组成”,属于宏观上的概念;而“构成”则常用来指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等微观上的概念。从化学的角度看,世界很简单,目前已知的组成世间万物的化学元素只有一百多种;但是世界又很复杂,这一百多种化学元素组成了不胜枚举的物质和形形色色的物体,而且这些物质和物体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其中很多是化学变化,如电闪雷鸣和雨水循环可以使无机化合物转变成有机化合物,熊熊大火可以将有机化合物变成二氧化碳和水。 生命与化学 在整个世界中,生命体是最鲜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古以来,生命的起源是多个领域的科学家不断探究的奥秘。自然界在极其漫长的时间里,由非生命物质经历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形成了生命,这是被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化学起源说。 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这一阶段是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是在原始的地球条件下进行的。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这一过程是在原始海洋中发生的,氨基酸和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经过长期积累和相互作用,在黏土吸附等适当条件下,通过缩合作用或聚合作用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第三个阶段,由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这一过程是怎样形成的?答案只有团聚体假说、微球体假说和脂球体假说等一些假说。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这一阶段是在原始的海洋中完成的,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性意义的阶段,但是至今人们还无法在实验室里验证这一过程。 化学起源说的重要依据之一是两位著名科学家和他们的创造性实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化学家、生物学家史坦利·劳埃德·米勒(Stanley Lloyd Miller,1930.3.7—2007.5.20)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著名宇宙化学家、物理学家、1934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罗德·克莱顿·尤里(Harold Clayton Urey,1893.4.29—1981.1.6),于1953 年在实验室里进行了一项模拟假设性早期地球环境的实验,即著名的米勒-尤里实验(Miller-Urey experiment),其研究目的是考察在原始地球环境中化学变化发生的可能性及结果。米勒-尤里实验是关于生命起源的经典实验,其实验装置和过程的图解如图1 所示。 图1 米勒-尤里实验图解 资料来源:http://tieba.baidu.com/p/4376022953 他们用一个装有一些海水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通过管道连接一个球形空间,里面充满了水蒸气(H₂O)、甲烷(CH 4 )、氨气(NH₃)、氢气(H₂)和一氧化碳(CO)等气体,以模拟原始大气圈的气体。他们首先给装有海水的烧瓶加热,使水蒸气在管中循环,接着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火花,激发球形空间中的气体发生化学反应,以模拟原始天空闪电对原始大气圈气体的作用。在球形空间的下部连接一支冷凝管,使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气冷凝,形成液体回到烧瓶的底部,以模拟原始的降雨过程。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后,取样分析烧瓶里的水中的化学成分,发现有氨基酸等多种新的有机化合物,以及氢氰酸。氢氰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核苷酸的组成部分,而核苷酸是组成生命遗传物质——核酸的基本单元。 通过化学实验,米勒和尤里向人们证明了在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小分子,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也许生命本身就是化学反应的产物。当然,可以想象,从有机小分子的生成到地球生命的出现,是一个极其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化学对生命的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生命体由化学元素组成。组成动植物体的化学元素绝大部分形成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如氯化钠和氨基酸。 ②维持生命的要素:氧气、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各种营养物质都是化学物质。 ③生命体中进行着多种化学反应。例如:小分子物质的脱水缩合反应,如氨基酸合成蛋白质;水解反应,如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氧化分解反应,如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酶催化反应,如唾液淀粉酶将淀粉转化为麦芽糖,胃蛋白酶将蛋白质转变为多肽,肠肽酶将多肽分解为氨基酸等。据估计,人体内的化学物质平均每80 天左右就有一半被分解。 ④生命体的健康与多种化学平衡有关,如酸碱平衡、电荷平衡、水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平衡等。一旦某个平衡被打破,生命体就表现出某种疾病。 因此,从化学的角度,人体可以看作是一个具有智慧和自主行为能力的复杂而神奇的化学反应体系,人的生存、生长发育、喜怒哀乐和生老病死都与化学物质密切相关。1950~1955 年,全人类的平均寿命为45 岁左右,至2010~2015 年增长到了68 岁左右,这期间的生命保障,化学也是功不可没。 材料与化学 材料(material)是具有特定用途或可以用于制造其他产品的物质。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无论是青铜、铁、铝合金等金属材料,还是石材、胶合板、塑料等非金属材料,其本身都是由化学物质组成的。例如,青铜器的青铜主要是铜锡合金,为了改善合金的工艺性能和机械性能,大部分青铜内还加入其他合金元素,如铅、锌、磷等。锡是一种稀缺元素,所以现在工业上还使用许多不含锡的青铜,它们不仅价格便宜,还具有所需要的性能。无锡青铜主要有铝青铜、铍青铜、锰青铜、硅青铜等;铝合金由铝和其他金属,如镁,按照一定比例熔炼而成。铝镁合金硬度大、质量轻,常用于制造飞机的机身、火箭的箭体,也可以用于管道设施、居室门窗等领域。 其次,材料的生产过程离不开化学化工技术,例如包括塑料在内的性能各异、用途广泛的各种合成高分子材料,都是通过小分子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制备的。 因此,化学是材料发展的源泉和保障,而人们对新材料的需求又为化学发展增添了动力、开辟了新的空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材料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比如要求材料具有高强度、耐高温、隐形、自修复、形状记忆等性能。具有特定功能的新材料的设计和合成一直是化学化工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 能源与化学 能源(energy)是能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是人类和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虽然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包括河流水库水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等)、地热能、生物能、氢能、核能等新能源,但是石油、煤和天然气等传统天然资源仍然是目前能源中的中坚力量。这三种天然资源都是由化学物质组成的。 石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出来的黄色至黑色的可燃性黏稠液体,其主要成分是由碳和氢组成的烃类。煤是古代植物长期埋于地下,处于空气不足的条件下,经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后逐步形成的可燃性矿物,含硫酸盐、硫铁矿等无机化合物及碳、氢、氧、氮、硫等组成的有机化合物,还有一些水分。天然气是聚集在地层内的低分子量饱和脂肪烃类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另有含六个碳原子以下的其他烷烃及约5%的硫化氢、二氧化碳和氮气等非烃成分。石油、煤和天然气除了作为能源以外,还可以提供化学工业所需要的大量基本原料,如甲烷、乙烯、丙烯、乙炔、苯、甲苯和萘等,由这些基本化工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几乎可以得到所有其他化工原料和产品。 随着地球人口逐渐增多,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石油、煤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的天然资源不久后将消耗殆尽,这是有识之士共同感知的危机。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氢能和核能等新能源的开发是全世界面临的一项迫在眉睫而又充满挑战的工程,新能源的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需要依靠化学化工技术进行解决。 我们的生活与化学 从衣、食、住、行、清洁、美化、娱乐到疾病的发生与治疗,我们的生活与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我们穿上各色服装时,其实我们就与纤维、染料和各种织物整理剂形影不离。纤维是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丰富多彩的合成纤维是化学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化学染料和颜料则为我们的外表添色添彩;而且人们还通过化学的方法,使衣服的保暖性、舒适性更好,耐用性、观赏性更强。 我们一日三餐所吃的粮食中,所含的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都是天然的化学物质;要保障粮食丰产丰收也离不开化肥和农药等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另外,要想把食物加工成色香味俱全的食品,尤其是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包装食品,需要的各种食品添加剂都是天然或合成的化学物质。我们能感知到酸、甜、苦、辣、咸、鲜等各种美味,也是化学物质的作用。 吃饱穿暖后,当我们在温馨的家里休息时,我们其实也是处于一个小小的化学世界中,无论是建筑和装修用的砖瓦、水泥、金属、木材、玻璃、塑料、涂料、黏合剂等材料,还是居室中的气息,都和化学密不可分。当我们出行的时候,从我们穿的鞋子、走的路面,到汽车等代步工具,以及令人头痛的交通污染,无不与化学相关。 清洁是健康的前提,而美化是对生活的高层次追求。无论是牙膏、肥皂、沐浴露、洗衣粉、洗洁精等清洁用品,还是润肤乳、防晒霜、爽肤水、粉底、眼影、唇膏、染发剂等护肤美容用品,都是化学品。 礼花和美酒几乎是节日或喜庆的必备之物,礼花由多种化学成分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美酒则是含有乙醇及其他化学成分的水溶液。 当我们不幸生病的时候,免不了化验、扎针、吃药、输液,甚至手术,化验中常常要用到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而从药物、针管、输液导管、绑带、胶布,到手术用的一次性帽子和乳胶手套,化学品的身影同样无处不在。 \0 本文摘编自徐冬梅主编《走近化学》前言及第1章,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0 \0 \0 《走近化学》 主编: 徐冬梅 责任编辑:李涪汁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3 ISBN:978-7-03-056828-1 《走近化学》 从化学与众多领域的相关性、化学的基础知识、生命体中的化学、衣食住行中的化学、日用化学品以及环境中的化学多个角度展示与人类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化学世界,揭开化学的神秘面纱,引导读者了解化学的基础知识并用辩证思维看待化学。通过对热点问题的探讨,培养读者积极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跨领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包容性理解能力。帮助读者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培养科学和人文素养,提高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全书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思辨性相结合,各章相对独立又不乏系统性,写作力求由浅入深、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0 (本期责编: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1073 次阅读|3 个评论
宋延林:从活字印刷到印刷制造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8-4-10 14:59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隋末唐初,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开启了利用印刷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时代;北宋时期,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80年代,王选院士主持开发的激光照排技术,使印刷术彻底“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然而,近年来的印刷产业,却面临着环境污染以及电子出版带来的双重压力,发展绿色印刷,成为当前印刷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宋延林研究团队率先开展了纳米材料与印刷技术的创新融合,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发展了包括纳米绿色版材、纳米绿色制版以及绿色环保油墨在内的系统的绿色印刷产业链技术;进一步提出“纳米绿色印刷制造”的概念,拓展了纳米印刷技术在印刷电子、3D打印、印染和建材等众多重要领域的应用,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众多产业变革。 “纳米印刷”突破了传统印刷技术的局限,为印刷业的可持续发展开拓了新思路,被列入我国《印刷业“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有望成为众多相关行业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新的机遇。 纳米印刷 近代印刷术的发展离不开感光材料的推动。当前,印刷制版的主流技术是激光照排技术和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由于是基于感光成像的制版方式,激光照排技术工艺类似传统的胶卷照相,从胶片的显影、定影、冲洗到印版的显影、冲洗等过程中,需要使用多种化学药品,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大量的废液排放。 基于纳米材料的长期研究,中科院化学所宋延林研究团队提出了一条非感光的绿色印刷制版技术:将纳米复合转印材料直接打印在具有特殊结构的超亲水版材表面,就可以在印版表面构建出清晰的亲油(图文)区与亲水(空白)区。基于上述思路,他们突破感光成像的技术思路,提出了变革性的纳米绿色制版技术。正像数码照相对胶卷照相的革命一样,纳米绿色制版技术完全避免了感光冲洗过程,实现了从基础原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是目前最环保的印刷制版技术。 他们进一步针对传统印刷铝版基因采用电解氧化铝的高能耗、高污染生产方式带来的大量的废酸、废碱排放,发展出纳米绿色版材制备技术;针对传统印刷油墨中大量使用溶剂型油墨带来的VOC排放问题,发展出新型的水性绿色油墨;通过“绿色制版、绿色版基、绿色油墨”系统的环保技术研发,形成了完整的绿色印刷产业链技术体系,为印刷产业的绿色化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和发展方向。 图1 纳米绿色制版中心局部 印刷电子 电子产品向微型化、轻薄型、透明化发展的趋势,对电子产品的制造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传统蚀刻工艺因在柔性基材的应用限制以及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等局限,很难适应未来电子产品的柔性化、可穿戴等发展需求。 纳米印刷电子技术是通过印刷方式将纳米功能油墨直接印刷到承印基材表面,从而实现以增材方式制造电子电路及元器件。它具有良好的承印物兼容性、高效的印刷速度以及低廉的制造成本,不仅符合电子产品的轻、柔、薄和透明化发展的需求,还将支撑物联网、触控显示、生物芯片和可穿戴电子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中科院化学所宋延林研究团队基于纳米绿色印刷的基础,围绕纳米印刷电子在RFID等领域的应用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利用纳米绿色印刷技术印制了多种电子门票,并在全国科技活动周、北京APEC会议门卡和地铁票卡中等得到应用(图2)。 图2 印刷电子应用 (a)APEC 会议门卡;(b)可穿戴传感器;(c)柔性晶体管;(d)微纳电子电路 印刷光子 生活中常见的色彩主要来源于染料和颜料,在带给人们美丽的彩色世界的同时,其生产和使用过程却会带来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对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并且会发生老化褪色而影响印刷品的寿命。与染料和颜料不同,自然界中有一些颜色是来源于材料的微结构,例如孔雀的羽毛、蝴蝶的翅膀等呈现的斑斓的色彩,这种色彩被称为“结构色”。 光子晶体是一种具有周期性结构的光学半导体材料(图3),其光子带隙在可见区时会呈现结构色,且具有不褪色、绿色环保和彩虹效应等优点,在包装、显示、装饰和防伪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宋延林研究团队在光子晶体的制备、图案化和应用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们利用光子晶体取代传统颜料、染料用于印刷技术,以非金属材料实现金属色制备,并与企业合作,成功将光子晶体应用于新型包装材料;同时,他们将光子晶体材料与打印印刷技术结合,发展了一系列高性能的光学传感和检测器件。 图3 自然界中光子晶体的结构颜色及其周期性结构: 珍珠(A, B),甲虫背部(C, D),蝴蝶翅膀(E, F),孔雀羽毛(G, H) 图4 利用纳米印刷技术在瓷砖、丝绸和玻璃上打印图案 宋延林研究团队还将纳米印刷技术拓展应用到印染、建材以及盲文出版等领域,彻底颠覆了上述行业繁琐污染的生产工艺,成功实现了在瓷砖、玻璃和丝绸等纺织面料上打印图案(图4)。从源头解决了传统生产过程的严重污染问题,具有突出的环保和成本优势,为上述众多重要产业的技术变革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纳米材料与绿色印刷》 作者: 宋延林  等 责任编辑:张淑晓,孙曼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3 ISBN:978-7-03-056577-8 《纳米材料与绿色印刷》 是首次全面介绍纳米印刷最新研究成果的专著,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 。 本书为精装本,全彩无光铜版纸印刷。 第一章从印刷制版成像原理出发,概述了印刷术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技术变革,使读者对古老的印刷术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第二章概述了印刷技术相关的纳米材料,特别介绍了印刷相关各种纳米材料的功能和表面浸润性研究,有助于读者了解纳米印刷中涉及的前沿科学问题及研究突破;第三章至第七章系统介绍了我国在纳米印刷领域取得的创新研究成果,包括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纳米绿色油墨以及纳米印刷电子技术,并展望了纳米印刷未来在纳米印刷光子、3D打印印刷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书,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从古老的印刷术到当代纳米印刷技术发展的历史演变、技术变革、科学原理和最新进展,对开展印刷或柔性器件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也会有所裨益。 (本期责编: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852 次阅读|1 个评论
清明时节话春茶丨网传“春茶含过量农药”是真的吗?
热度 9 sciencepress 2018-4-8 16:17
每年清明前后是春茶上市的时节,关于茶的“应景”文章同时刷爆各类社交平台。不少爆料宣称,“春茶中含过量农药,一喝就中毒。而夏秋季的茶叶更是可怕,连茶农自己都不喝。”曾有不少微信公众号转发了题为《中国98%的茶都有农药残留,各大茶叶品牌纷纷躺枪》的文章。文中称,目前中国市面上的茶叶大都喷洒农药,因此“喝茶等于喝毒”。舆情监测显示,相关谣言最早出现于2012年前后,当时中国工程院院士、茶叶专家陈宗懋就曾出面辟谣。 春茶中含过量农药吗? “春茶中含过量农药”,以及“中国98% 的茶都有农药残留”的说法都属于谣言。 部分媒体别有用心地利用个别孤立的检测数据进行片面分析,从而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部分消费者和网民由于对茶树的生长过程缺乏了解,更不了解农药的用途和用法,偏听偏信助长了谣言的传播。 春茶树由于其生长特性,根本不需要使用农药。夏秋季根据茶树病虫害发生情况会合理使用农药,只要是按规定生产的茶叶,即使存在农药残留,也不一定会超标,更不等同于有毒有害。 科学真相 春茶树受病虫害危害小,基本不用药。 春茶一般指茶树越冬后第一轮萌发的芽叶经采摘加工而成的茶叶。我国大部分茶区尤其是名优绿茶区,春茶生产期间因气温较低,病虫害基本不发生,因此基本不用农药。 茶树的主要虫害如茶小绿叶蝉、茶尺蠖等在6 月中下旬到9 月高发;而茶树常见病如茶轮斑病、茶云纹叶枯病、茶炭疽病等则会出现在夏秋潮湿多雨的季节,因这些病对茶叶的产量影响不大,茶农一般也很少用农药。现在市场上价格比较高的春茶,除了口感好、营养物质丰富外,还较少受病虫害影响,基本上没有农药污染,特别是早期的春茶,更是一年中绿茶的佳品。 有农药残留不等于有毒有害。中国有机茶种植面积占茶园面积的2%,这部分完全不用任何化学物质。茶树生长过程中,使用农药是防治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这些农药的使用,导致茶叶有农药残留;此外,茶园周边其他农作物使用农药,会间接导致茶叶有农药残留。这些农药残留只要不超过标准限量,对人体就是没有危害的。 通常,在6 月中下旬到9 月下旬,田间一些病虫害较为集中发生,有必要使用农药进行防治。只要使用的农药种类和用药量遵守相关技术规程,按照安全间隔期采摘的鲜叶,经加工制成的茶叶产品都是安全的。农业部每年对茶叶生产企业、批发市场、零售渠道等多环节进行抽查,全年二季度(春茶)和四季度(夏秋茶)抽查800 多个样品,2014~2016 年的合格率分别是94.8%、97.6%、99.4%,政府对茶叶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加大,合格率不断提升。早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茶叶生产就全面停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的是低毒低残留农药;现在用水溶性低的农药来替代水溶性高的农药,进一步提高了茶叶的安全性。 我国茶叶出口100 多个国家,质量安全达标。资料显示,我国茶叶年产量为240 多万吨,出口量为30 多万吨,出口到100 多个国家,分别满足了各个国家不同的进口要求,说明我国的茶叶质量安全是可控的,也是可靠的。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最大农药残留限量》(GB2763—2016)对茶叶的农药残留有严格的规定。相关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是经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得出的结论,是保留了安全系数的。 所以只要农药残留符合国家食品限量标准的茶叶,就不会对消费者产生任何危害。在茶叶病虫害防治方面,我国优先选用生物、物理的绿色防治方法,减少农药使用,在需要用药时,尽量选择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这些农药都是在相关部门有登记的,而且是在安全期采制,保证了茶叶产品的安全。 \0 \0 本文摘编自李祥洲,邓玉主编《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第一部分“种植业篇”,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0 \0 《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 主编: 李祥洲,邓玉 责编:王静,陈新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 ISBN:978-7-03-055905-0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影响国计民生、牵动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 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分析团队2012~2017年的网络舆情实时监测数据为基础,精选出60个舆情热点问题,梳理、概括不同问题的起因、演化和消解过程,并组织权威专家对热点问题作出了性质诊断,提出了风险交流要点,形成了公众经常关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问题的科学解读方案。 (本期责编: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282 次阅读|9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3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8-4-4 10:26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3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3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材料力学(第二版) 59 季顺迎 大学教材 材料科学 27-Feb-18 2 面向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 49.8 万征,刘喜平,骆斯文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7-Feb-18 3 科技论文写作基础 59 赵鸣,丁燕 研究生教材 语言、教育 26-Feb-18 4 本科教学工作规程:江西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 29 张朝光 经营管理 经济管理 26-Feb-18 5 新型电极湿式静电除尘技术研究 128 马春元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6-Feb-18 6 纳帕海典型高寒湿地系统格局、过程及效应 128 李杰,胡金明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9-Jan-18 7 灾害医学救援系统工程 88 侯世科,樊毫军,张永忠 专著 西医 26-Feb-18 8 食物过敏系列问答 54 何韶衡,谢华 专著 西医 26-Feb-18 9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管理实践.下册 48 蒋萌;刘芳,张军 专著 西医 26-Feb-18 10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管理实践.上册 48 蒋萌;王慧萍 专著 西医 26-Feb-18 11 2018护理学(师)模拟试卷及解析 59 护理学资格考试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28-Feb-18 12 2018单科闯关(第3科)护理学(师)专业知识 68 王丽霞,陈向韵 大学教辅 西医 5-Feb-18 13 2018护理学(师)同步练习及解析 69 李胜萍,刘海霞,王全华 大学教辅 西医 5-Feb-18 14 2018护理学(师)应试指导及历年考点串讲 118 邵越英,徐德颖 大学教辅 西医 2-Mar-18 15 2018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模拟试卷及解析 5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28-Feb-18 16 2018单科闯关(第1科)护理学(师)基础知识 46 徐德颖,王丽霞 大学教辅 西医 28-Feb-18 17 2018单科闯关(第2科)护理学(师)相关专业知识 46 陈向韵,邵越英 大学教辅 西医 28-Feb-18 18 2018口腔执业助理医师模拟试卷及解析 4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28-Feb-18 19 2018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历年考点精编 68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26-Feb-18 20 2018口腔执业医师历年考点精编 108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26-Feb-18 21 呼吸机波形快速解读(第2版,中文翻译版) 28 (美)JonathanB.Waugh等著;盛炜译 专著 西医 28-Feb-18 22 外科护理教学查房(第3版) 45 朱建英等 专著 西医 1-Feb-18 23 面向机器翻译的英汉商务信函对应语块研究 78 胡富茂 专著 语言、教育 28-Feb-18 24 燃烧理论基础 49 韩启祥,范育新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Feb-18 25 智能输电线路原理方法和关键技术 98 盛戈皞,刘亚东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4-Nov-17 26 材料力学实验、仿真与理论 39.8 阚前华,张旭 大学教材 材料科学 9-Mar-18 27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 45 周鹍鹏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9-Mar-18 28 教育学基础 45 李朝辉,姚玉香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8-Mar-18 29 现代食品分析(第二版) 68 高向阳 大学教材 农林 5-Mar-18 30 特种经济动物生产学(第二版) 59.9 熊家军 本科教材 农林 7-Mar-18 31 农学概论(第二版) 58 李存东 大学教材 农林 8-Mar-18 32 学术的阶梯:师生相处之道与学术研究入门 49.8 李娟 励志类 语言、教育 28-Feb-18 33 现代教育研究方法 69 徐红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6-Mar-18 34 财务管理(第三版) 52 唐现杰,王积田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9-Mar-18 35 统计学学习与实验指导(第二版) 22 吴风庆 本科教材 社会科学 5-Mar-18 36 成本会计(第二版) 42 张林,王佳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5-Mar-18 37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第三版) 58 范柏乃,蓝志勇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7-Mar-18 38 会计信息系统(第三版) 45 毛元青,郭红 大学教材 资源环境 9-Mar-18 39 高级财务会计(第三版) 42 张劲松,李新海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9-Mar-18 40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理论与技术 88 李金惠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Mar-18 41 辽河流域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净化理论与工程技术 128 郜玉楠等 专著 资源环境 6-Mar-18 42 中国腐蚀成本 298 侯保荣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Mar-18 43 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 180 中国科学院 专著 社会科学 6-Feb-18 44 区域综合开发的理论与案例 198 陈传康 专著 经济管理 5-Mar-18 45 典型脆弱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158 曹春香 专著 地球科学 5-Mar-18 46 古算诗词题今解 48 徐品方 科普 数学 28-Feb-18 47 创新托举梦想:《中国科学报》十九大报道作品集 98 陈鹏 科普 语言、教育 5-Mar-18 48 金沙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探索及实践 128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5-Feb-18 49 在线信息搜寻行为的非介入性研究 98 姜婷婷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6-Jan-18 50 组织学与胚胎学图解实验指导与实训练习 59.8 柳洁 大学教材 西医 6-Mar-18 51 流行病学学习指导(第2版) 36 罗家洪,李健 大学教材 西医 1-Mar-18 52 公共营养学 118 曾果 大学教材 西医 5-Mar-18 53 血液系统病例经验与启示 48 刘辉,王景文 专著 西医 5-Mar-18 54 实用超声诊疗规范 188 陈智毅 专著 西医 7-Mar-18 55 2018护理学(师)考前冲刺必做 39 护理学资格考试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2-Mar-18 56 2018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前冲刺必做 2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2-Mar-18 57 2018中医执业医师考前冲刺必做 3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2-Mar-18 58 2018口腔执业医师考前预测卷 3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2-Mar-18 59 2018护理学(师)试题精练 69 李胜萍,袁亚红,李砚池 大学教辅 西医 2-Mar-18 60 2018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指导及历年考点串讲 108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2-Mar-18 61 2018中药学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模拟试卷及解析 20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中医 2-Mar-18 62 2018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前冲刺必做 2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中医 2-Mar-18 63 2018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模拟试卷及解析 4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中医 28-Feb-18 64 2018护理学(师)考前预测卷 39 护理学(师)资格考试研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2-Mar-18 65 2018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前预测卷 2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28-Feb-18 66 2018中药学专业知识(二)模拟试卷及解析 20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中医 2-Mar-18 67 2018中药学专业知识(一)模拟试卷及解析 25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中医 2-Mar-18 68 2018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前冲刺必做 3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中西医结合 1-Mar-18 69 西奈山肝病诊疗指南 138 (美)JawadAhmad等主编;闫杰等译 专著 西医 6-Mar-18 70 青少年常见伤病运动指南 32 庄洁,田石榴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24-Nov-17 71 上海民办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6) 150 李宣海,高德毅,胡卫 专著 语言、教育 9-Feb-18 72 设计科学与设计竞争力 98 谢友柏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Nov-17 73 数学教师专业技能实训 45 巩子坤,陈碧芬,章勤琼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2-Mar-18 74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50 黄丽雯,赵明富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2-Mar-18 75 手风琴声乐器乐伴奏曲集(全两册) 65 李亚梅,林江 研究生教材 文学艺术 12-Mar-18 76 物理化学(第六版)(上、下册) 128 朱志昂,阮文娟 大学教材 化学 16-Mar-18 77 灵芝孢子粉与健康 45 王永兵 科普 生物科学 13-Mar-18 78 建筑物内部风荷载的理论评估与设计取值 108 徐海巍 专著 土木、建筑 8-Mar-18 79 杰出科学家的创造力特性:基于科学计量学的研究 66 刘俊婉 专著 语言、教育 13-Mar-18 80 中国特色通识教育模式研究 99 冯惠敏,熊淦 专著 语言、教育 13-Mar-18 81 中英教育装备标准比较研究 82 李正福 专著 语言、教育 9-Mar-18 82 农民工的孩子们——流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 79 闫伯汉 专著 社会科学 9-Mar-18 83 群体过程:理论解析与实证研究 72 王磊 专著 语言、教育 13-Mar-18 84 会计制度设计(第三版) 48 张明霞,侯文哲 本科教材 经济管理 12-Mar-18 85 大学生创业基础 36 王坤,李星北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2-Mar-18 86 证券投资与评估(第三版) 52 李唯滨,常宁宁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2-Mar-18 87 商务谈判实务 52 尚慧丽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2-Mar-18 88 福建饲用植物名录 260 应朝阳等 基础理论 农林 14-Mar-18 89 腹毛类纤毛虫的细胞发生模式 220 宋微波,邵晨 专著 生物科学 16-Mar-18 90 水曲柳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其调控机理 98 杨玲 专著 农林 9-Mar-18 91 气候变化科学概论 98 秦大河 专著 地球科学 12-Mar-18 92 国际碳排放治理问题 179 马晓哲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2-Mar-18 93 环境健康遥感诊断关键技术 128 曹春香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2-Mar-18 94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光化学 98 中国科学院 专著 化学 8-Mar-18 95 系统解剖学实验 72 张爱林,王毅 高职教材 西医 9-Mar-18 96 应用解剖学实验 73 赵小云 高职教材 西医 12-Mar-18 97 沈阳考古文集(第6集) 180 张连兴,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4-Mar-18 98 边疆考古研究(第22辑) 158 朱泓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2-Mar-18 99 新型多载波调制系统及原理 98 王光宇 专著 机械、自动化 12-Mar-18 100 医学统计学基础 69.8 姜晶梅 大学教材 西医 12-Mar-18 101 2018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历年考点精编 108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9-Mar-18 102 妇产科护理教学查房(第3版) 45 王丽芹,焦卫红,王晓茹,于梅 专著 西医 12-Mar-18 103 十二指肠与胰胆疾病内镜诊治(第2版) 35 于中麟 专著 西医 8-Mar-18 104 小肠疾病内镜诊断(第2版) 38 于中麟 专著 西医 8-Mar-18 105 药理学(第二版) 75 杨俊卿,秦大莲 大学教材 西医 9-Feb-18 106 语文微格教学建模实训教程 48 李东平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Feb-18 107 课程与教学论 48 何万国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5-Mar-18 108 离散数学及其应用 45 刘芳 大学教材 数学 5-Mar-18 109 时频测量技术及应用 79 梁文海,秦爽 专著 机械、自动化 1-Feb-18 110 西南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区土壤质量及抗侵蚀性影响机制 88 赵洋毅,段旭 专著 资源环境 1-Feb-18 111 滇西北的旅游生态学(英文版)(TheEcologyofTourisminNorthwestYunnan) 79 杨明玉 专著 资源环境 11-Jan-18 112 云南省农村环境污染与特征分布 66 刘云根,王妍 专著 资源环境 8-Feb-18 113 机械工程制图基础习题集 39 巩翠芝 大学教辅 机械、自动化 12-Mar-18 114 番茄采摘机器人快速无损作业研究 199 刘继展,李智国,李萍萍 专著 农林 16-Mar-18 115 新型桶式基础结构关键技术研究 79 沈雪松,蔡正银,关云飞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2-Mar-18 116 奇异摄动饱和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 89 杨春雨,周林娜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3-Mar-18 117 航空动力控制系统仿真与实践 59 黄向华,潘慕绚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6-Mar-18 118 岩土变形数字照相量测方法与应用 99 李元海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4-Mar-18 119 脊柱脊髓发育性疾病诊断与治疗 180 史建刚 专著 西医 20-Nov-17 120 关中-天水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研究 135 李晶,周自翔 专著 地球科学 9-Mar-18 121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第二版) 39 靖常峰,朱光,赵西安,杜明义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21-Mar-18 122 篮球半场斗牛实战技巧 49.8 阮永福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21-Mar-18 123 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2016-2017:走向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 88 杨现民,田雪松 专著 语言、教育 19-Mar-18 124 新时期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基于流行文化的思考 99 刘济良等 专著 语言、教育 21-Mar-18 125 新时期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基于网络传媒的思考 89 刘济良等 专著 语言、教育 21-Mar-18 126 财会专业英语 42 廖治宇 本科教材 经济管理 21-Mar-18 127 公共经济学(第二版) 38 唐任伍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1-Mar-18 128 现代海底热液硫化物成矿地质学 268 李家彪 专著 地球科学 16-Mar-18 129 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探测处理理论与技术 188 吴自银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6-Mar-18 130 油气运移--定量动力学研究与应用 298 罗晓容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0-Mar-18 131 微流控芯片细胞分析 128 林金明 专著 化学 19-Mar-18 132 铜的氧气底吹熔炼 98 崔志祥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9-Mar-18 133 同位素景观图谱——通过同位素制图认知地球物质移动、格局及其过程 168 (美)贾森·B·韦斯特等主编;林光辉等译 专著 资源环境 22-Mar-18 134 中国维管植物科属词典 298 李德铢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20-Mar-18 135 海南岛三亚湾珊瑚礁区常见大型海藻 128 李秀保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0-Mar-18 136 中国医学科技发展报告2017 238 中国医学科学院 报告类 西医 22-Mar-18 137 薄膜太阳电池 138 赵志强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2-Mar-18 138 统计光学(第二版) 199 (美)顾德曼JW著;陈家璧等译 专著 物理(力学) 19-Mar-18 139 低塑性粉土剪切与动力行为(英文版) 99 王树英 专著 物理(力学) 20-Mar-18 140 陆面水文耦合模型与应用 98 余钟波 专著 地球科学 19-Mar-18 141 煤炭资源强国战略研究 240 彭苏萍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9-Mar-18 142 中药炮制技术项目化实训指导 45 李术钗 高职教材 中医 19-Mar-18 143 荆州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研究 328 荆州博物馆编著;肖璇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3-Jan-18 144 用户网络健康信息行为研究 85 张敏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0-Mar-18 145 输血医学概论 49.8 张晨光,卢金海 大学教材 西医 19-Mar-18 146 医学显微形态学实验(第2版) 88 张莉,杨春雨 大学教材 西医 22-Mar-18 147 医学机能实验学(第4版) 62 于利,叶丽平 大学教材 西医 20-Mar-18 148 协和简明急诊超声手册 50 徐军,刘小禾 专著 西医 16-Mar-18 149 当代细菌感染与抗菌治疗 98 贾杰 专著 西医 19-Mar-18 150 2018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通关指导 59 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22-Mar-18 151 消化内镜诊疗并发症的处理 125 叶丽萍,毛鑫礼,何必立 专著 西医 22-Mar-18 152 肺部疾病临床与影像解析 248 张嵩 专著 西医 12-Mar-18 153 网络科学新闻的多模态语篇研究——共时和历时视角 88 张艺琼 专著 语言、教育 19-Mar-18 154 现代生物学仪器分析 38 韩宏岩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12-Mar-18 155 稀薄气体动力学矩方法及数值模拟 128 陈伟芳 专著 物理(力学) 22-Nov-17 156 遥感数据质量改善之信息重建 128 沈焕锋 专著 地球科学 7-Feb-18 157 城市人群活动时空GIS分析 198 萧世伦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9-Jan-18 158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方法及应用 168 刘瑞林,谢芳,柳建华 专著 地球科学 7-Feb-18 159 地表系统:自然地理学导论(原书第8版) 270 (美)RobertChristopherson著;赵景峰等译 专著 地球科学 31-Jan-18 160 中国知识产权交易机制研究 120 孔军民 专著 经济管理 8-Jan-18 161 中学物理课件制作 59 熊天信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6-Mar-18 162 艾滋病传播智能模拟与地理空间可视化 108 杨昆等 专著 地球科学 6-Mar-18 163 成都平原区典型重金属污染土地修复研究 69 梁斌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2-Mar-18 164 企业集团内部信用风险传染机理与信用风险控制研究 60 李丽 专著 经济管理 6-Mar-18 165 再生混凝土材料及其加固构件的性能与分析 128 王清远,董江峰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Jan-18 166 横断山国家公园旅游地学研究 80 陈兴 专著 地球科学 8-Feb-18 167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鸟巢图鉴 118 杨灿朝,梁伟 图册 生物科学 21-Mar-18 168 机械原理数值计算与仿真 79 李允旺,王洪欣,代素梅 专著 机械、自动化 20-Mar-18 169 材料美学与造型艺术 99 江静华等 大学教材 材料科学 16-Mar-18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0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智慧农业丨解放农民的双手,以后采摘番茄也有机器人帮忙啦!
sciencepress 2018-4-3 16:41
水果和蔬菜既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据统计,2017 年全球的水果和蔬菜产量分别达6.8 亿t 和12.6 亿t,其中全球鲜食果蔬与加工果蔬的比例约为7:3。中国蔬菜、水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稳居世界首位,但其加工果蔬的比例仅占5%左右。 在我国,近年来农业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也迅速向其他行业转移,农忙季节广大农村开始出现劳力荒,农村留守老人、妇女的劳动强度大大增加,生产效率明显降低。 果蔬生产的快速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短缺、劳动强度过大的矛盾日益显现,而替代选择性收获这一复杂人力劳动只有通过采摘机器人技术的深入研究才能实现。果蔬采摘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对于减轻农业从业者的劳动强度、解放农业劳动力和提高果蔬的集约化生产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番茄,俗称西红柿,是中国人餐桌上的最爱,也是全球需求量最大的果菜,然其鲜果的非人力收获为最难实现的作业之一。 番茄采摘机器人 鲜食番茄及其机器人采摘 深受人们喜爱的鲜食蔬果番茄,其机器人采摘研究较早得到全球研究者的重视,多年来得到持续的开展,并产生了一系列的成果。 同时,番茄亦是机器人采摘难度最大的果蔬种类之一。目前面对鲜食需要,通常对普通番茄实施单果采摘,而对樱桃番茄实施成串采摘。对目前绝大多数普通番茄品种及栽培方式而言,与黄瓜、茄子、苹果等果蔬相比,番茄果实每穗达3~5 个,密集生长,相互触碰,且果实生长方位差异更为显著(图1),因而对实施机器人的智能化采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图1 番茄与黄瓜、茄子果实的生长姿态及分布差异 1、 目标果实的识别 果实之间的靠拢与重叠遮挡更加严重,对采摘机器人的视觉系统而言,尽管对成熟番茄果实可以通过颜色差别而轻松辨别,但是由于多个果实图像连成一体而难以分割,甚至被完全遮挡,造成对目标果实识别和定位的困难。 2、 采摘动作的实施 番茄成穗生长,相互触碰,造成采摘机器人对目标果实的夹持空间受限,夹持动作失败或把相邻果实碰伤;番茄果实的生长方位差异极大,每次采摘的姿态和作用力关系都有所变化;果梗较短且梗长不一,造成机械式刀头难以顺利实施果梗的切割,而扭断、折断果梗的力学作用规律变化很大,成功率受限,进一步加大采摘的难度。 因此末端执行器成为番茄机器人收获的研究关注点,其形式各异、功能相差极大。功能单一的剪断式末端执行器无法满足机器人采摘作业的要求,因而相继衍生出夹剪一体式和夹果断梗式两大类末端执行器。 日本的番茄采摘机器人 植株的种植模式对机器人采摘的性能影响很大,对传统的杯形种植,果实非常分散,机器人需要很大的工作空间,同时枝干的空间分布使采摘作业非常困难。而日本的鲜食番茄一般采用单架栽培模式,由支柱和绳索支撑, 在与地面垂直的方向栽培,数个果实成串悬挂生长,由于叶柄很短,果实识别大大简化,同时采摘作业性能得到保证。 日本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初就开始了番茄采摘机器人的研究,数十年来京都大学、冈山大学、岛根大学、神奈川工科大学、大阪府立大学等高校以及武丰町设施生产部等均推出了番茄采摘机器人样机,近藤直、门田充司等专家引领了番茄采摘机器人技术的研究热潮。 各样机多针对温室采用电动轮式底盘或轨式底盘,少数对露地栽培而采用履带式底盘。对通常栽培模式,由于冠层的复杂性和果实分布的随机性,其机械臂从早期的3 自由度发展到以6 和7 自由度关节式机械臂为主;而近藤直等针对使番茄果实倒垂生长,从而使采摘难度大大降低的单架式栽培模式,应用直角坐标机械臂实施采摘;Chiu 等则将商用关节式机械臂与剪叉式升降机结合,从而扩大竖直方向的工作空间。 1、 番茄果实的逐个采摘 京都大学的川村登等较早进行番茄采摘机器人的开发(图2),采用速度分别为0.52m/s 和0.25m/s 的双速电动轮式底盘和5 自由度机械臂,利用固定于底盘的单相机的移动两位置检测来实现对果实的定位。该机器人从整机结构到目标检测技术方法仍较为简单,但已成为初期对机器人采摘技术的重要探索。 图2 京都大学的番茄采摘机器人(单位: mm) 神奈川工科大学的Yoshihiko Takahashi 等针对老年人或残疾人的需求,提出了人工操作直角坐标型番茄采摘机器人(图3),通过屏幕显示遥控操纵机器人作业。其末端执行器为剪刀式,直接剪断果梗,果实落地或落入事先放置的果箱,末端执行器本身无法实现果实的回收。该采摘机器人结构功能较简单,适用于植株冠层内枝叶较稀疏规则、空间较大、果实具有一定抗冲击能力的果蔬,但对于大多数果蔬,则无法满足机器人采摘的要求。复杂的冠层空间使果实下落过程中更容易被碰伤,且下落位置不可预知,影响果实的回收。 图3 神奈川工科大学的人工操作型番茄采摘机器人 国际农业机器人研究领域最为权威的学者、日本Naoshi Kondo 等开发的番茄采摘机器人(图4) 采用轮式底盘和7 自由度冗余机械臂,具有5 自由度垂直多关节和能够上下、前后移动的2 自由度直动关节,使机械臂的工作空间和姿态多样性能够有效满足番茄果实采摘的避障和到达要求;分别研发了两指和柔性四指末端执行器,均安装有真空吸持系统,并采用相似的动作原理,即首先由吸盘吸持拉动果实将目标果实从果穗中相邻果实之间隔离出来,再夹持果实,通过扭断或折断果梗的方式实现采摘。 图4 Naoshi Kondo 等开发的番茄采摘机器人 Naoshi Kondo 和Mitsuji Monta 等针对单架逆生番茄栽培模式提出不同的机器人结构(图5)。该模式中番茄的根部在上部的水培槽内,而果串下垂生长,枝叶修剪后机器人能够更容易发现和到达果串。由于水培槽可以移动,采摘机器人无须移动底盘。同时由于果串下垂生长,亦无须复杂的机械臂结构,因而采用直角坐标机械臂,并采用与单架番茄栽培模式相同的末端执行器。经试验验证末端执行器对果实的采摘效果,总成功率为78%,其中过成熟果实会造成夹持的滑脱而无法施加弯折,并由于果梗开始木质化而难以顺利折断;由于未成熟果实的离层发育不充分,折断率也受到影响。 图5 针对单架逆生栽培模式的番茄采摘机器人 爱知县知多郡武丰町设施生产部的Shigehiko Hayashi 等开发的番茄采摘机器人(图6),由双目视觉进行果实的识别与定位,采用了2900mm×1400mm 的履带式底盘和三菱5 自由度垂直多关节型机械臂,其末端执行器通过一真空吸盘吸持果实并向后拉动一定距离,直流电机驱动两指夹持住果实后末端执行器翻转一定角度,使盘形刀具切断果梗。该末端执行器完成一次采摘和放入果篮的周期为22s。末端执行器作业时,由压力开关检测真空负压,以确定成功吸持与否,真空吸盘吸持并拉动果实后移30mm。试验发现,当果梗过短时,吸盘吸持拉动过程中拉力可能会超过真空吸力,从而造成脱落。试验结果表明,单果的采摘周期为41s,其中成熟果实的识别耗时和正确识别率分别为7s 和92.5%,其中83.8% 能采下,但其中约1/3 受到损伤。因此,总的成功采摘率仅为52.5%。 图6 武丰町设施生产部的番茄采摘机器人 九州工业大学Shinsuke Yasukawa 等开发了简易的轨道式番茄采摘机器人样机(图7),包括商用6 自由度串联式机械臂和末端执行器,并由KinectV2 体感摄像头的彩色与红外信息融合实现果实的识别。该样机尚需进行室内与田间的试验验证。 图7 九州工业大学的番茄采摘机器人 图8 东京大学的番茄采摘机器人 东京大学Hiroaki Yaguchi 等利用电动轮式全方位底盘、UR5 通用6 关节机械臂、Sony 的PS4 双目立体相机,并配备夹持扭转式2 自由度末端执行器组成的番茄采摘机器人(图8(a)),可实现自然光下温室浅通道内的采摘作业,经过优化使每果的识别采摘周期从85s 下降为23s,但作业中会出现夹持失败、花萼受损和夹持多果而采摘失败的现象。 该研究组还开发了仿人型双臂式番茄采摘机器人(图8(b)),该机器人装备了全方位底盘,并在头部和腕部分别安装Xtion 和Carmine 体感摄像头,每臂有7 个自由度,并安装夹剪一体式末端执行器。该机器人完成了室内悬挂番茄的采摘试验,目前仅能由人发送命令来完成采摘,证实了仿人作业的可行性,但识别定位和作业中均有待完善和改进。 2、 樱桃番茄果实的逐个采摘 Naoshi Kondo 等开发的樱桃番茄采摘机器人,采用了电动4 轮底盘和与普通番茄单果采摘相同的7 自由度冗余度机械臂,但开发了针对樱桃番茄的吸入|切断|软管回收式末端执行器,通过真空将樱桃番茄吸入软管,并由电磁阀通过弹簧驱动钳子合拢夹断果梗,番茄经软管输送到果箱中(图9)。由于果实由采摘位置通过软管输送跌落入果箱,通常这类末端执行器只适用于樱桃番茄、草莓等小果实的采摘,且软管必须经过精心设计,以避免果实的损伤。安装于底盘的单相机,通过其水平与竖直移动获得两幅图像,从而实现目标果实定位。试验发现采摘成功率为70%,对于较短和较粗果梗的果实,吸入环节出现困难。同时,该机器人对单架栽培樱桃番茄具有较好的采摘效果,而对于有两个以上长梗的多架栽培,由于会出现果串定位错误,初期试验成功率仅23%。 图9 Naoshi Kondo 开发的樱桃番茄采摘机器人 大阪府立大学的Kanae Tanigaki 等认为,植株的种植模式对机器人采摘的性能影响很大,对传统的杯形种植,果实非常分散,机器人需要很大的工作空间,同时枝干的空间分布使采摘作业非常困难;为此提出了面向单枝栽培模式的樱桃番茄采摘机器人(图10),由于叶柄很短,果实识别大大简化。 图10 大阪府立大学的樱桃番茄采摘机器人 ①计算机;②机械臂;③3D 视觉传感器;④末端执行器;⑤真空吸尘器;⑥果箱 3、 番茄果实的成穗采摘 Naoshi Kondo 认为,采摘机器人技术未能得到商业化应用的原因之一,是其单果逐个采摘的作业效率低于人工作业。现有的番茄采摘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均面向鲜食番茄的单果收获。Naoshi Kondo 针对越来越多成串采摘的需要,设计了由标准SCARA 机械臂配置成串采摘末端执行器的采摘系统(图11)。作业时,上下两指同时合拢,当两指接触到番茄穗所在主枝干后,限位开关发出信号,气缸驱动的上下两指并拢夹住并切断果穗,而后推板接触果穗,以防止果穗在运输过程中的抖动。试验表明末端执行器的采摘成功率仅为50%,原因是末端执行器难以稳定进入枝叶间夹住主穗轴、气压不足以产生足够夹持力和果实掉落。成穗采摘方式无法适应同一果穗上番茄成熟期的差异,其适用性依赖于番茄新品种和新栽培技术的进展以及特定的市场需求。 图11 Naoshi Kondo 等开发的番茄成串采摘机器人 岛根大学和大阪府立大学的藤浦建史等提出并开发了樱桃番茄采摘机器人(图12),也采用4 驱电动轮式底盘,配置4 自由度直角坐标机械臂,在末端执行器前部安装近红外立体视觉传感器,初期采用软管吸入折断和回收方式,后改为通过吸持{摆动剪断并由开口布袋回收入果箱。在大阪南区农家温室的试验表明,135 粒果实的收获成功率为85%,其中花萼未受损率为92%,完成22粒果实收获的总时间为252s。而在校内栽培设施内进行的试验中,129 粒果实的收获成功率为81%,其中花萼未受损率达到了98%。 图12 藤浦建史等开发的樱桃番茄成穗采摘机器人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番茄采摘机器人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Peter P. Ling 等开发的番茄采摘机器人,采用了液压底盘和商用的安川6 自由度机械臂,开发了配置掌心相机的柔性四指末端执行器(图13),通过真空吸盘吸持将目标果实拉离果束,进而由四指包络和拉断果梗完成采摘。但未见进一步整机开发和试验的报道。 图13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番茄采摘机器人 中国台湾宜兰大学Chiu 等开发的番茄采摘机器人(图14),将三菱5 自由度关节式机械臂和剪叉式升降移动底盘相结合,并加装了电磁铁驱动的四指欠驱动末端执行器,通过单CCD 相机的位置移动对目标果实进行识别和定位,样机的总体尺寸为1650mm×700mm×1350mm。试验结果采摘成功率为73.3%,采摘中未出现损伤,主要失败原因是吸盘不能对番茄果实完成吸持,以及果梗无法扭断。采摘的平均耗时达74.6s。 图14 中国台湾宜兰大学的番茄采摘机器人 中国大陆开展番茄采摘机器人研究的时间较晚,但目前科研力量的投入和成果数量已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农业大学纪超、李伟等开发的机型(图15),以商用履带式平底盘为基础,开发了4 自由度关节型机械臂和夹剪一体式两指气动式末端执行器,并配置了固定于底盘的双目视觉系统。试验结果表明,每一果实采摘平均耗时为28s,采摘成功率为86%,其中阴影、亮斑、遮挡对识别效果造成影响,且在茂盛冠层间机械臂会剐蹭到茎叶并造成果实偏移,同时可能会出现末端执行器无法实施夹持、较粗果梗无法剪断或拉拽过程中果实掉落。 图15 中国农业大学的番茄采摘机器人 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冯青春、河北工业大学王晓楠等针对吊线栽培番茄开发的采摘机器人(图16),采用轨道式移动升降平台,配置4自由度关节式机械臂,并设计了吸持拉入套筒、气囊夹紧进而旋拧分离的末端执行器结构,对单果番茄的一次采摘作业耗时约24s,并配置了线激光视觉系统,分别由CCD 相机和激光竖直扫描实现果实的识别和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在强光和弱光下的成功率分别达83.9%和79.4%。 图16 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番茄采摘机器人 上海交通大学赵源深等为提高作业效率,开发了双臂式番茄采摘机器人(图17),利用温室内的加热管作为底盘行进轨道,安装了2 只3 自由度PRR 式机械臂,并分别开发了带传动滚刀式末端执行器和吸盘筒式末端执行器,利用双目立体视觉系统实现果实的识别与定位。 图17 上海交通大学的番茄采摘机器人 此外,江苏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中国计量学院等单位也在番茄果实的识别定位、机械臂设计和分析甚至与识别系统配套的夜间照明系统设计等方面开展了诸多研究。 本文摘编自刘继展,李智国,李萍萍著《番茄采摘机器人快速无损作业研究》第1章,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番茄采摘机器人快速无损作业研究》 作者: 刘继展,李智国,李萍萍 责任编辑:惠雪,曾佳佳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2 ISBN:978-7-03-056435-1 在我国农业快速步入全面机械化的背景下,果蔬生产作业的机械化仍存在大量空白,而鲜食果蔬的采收更占用高达 40%的劳动力,采摘机器人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番茄采摘机器人快速无损作业研究》 阐述全球采摘机器人研究的进展与进程,并针对困扰机器人采摘作业中果实损伤与作业效率的关键矛盾,提出机器人快速采摘中的夹持碰撞与快速无损收获问题,进而通过力学特性与互作规律、建模仿真、设计方法、样机开发、控制优化的有机结合,系统开展番茄果实宏微本构特征、无损采摘机器人系统开发、黏弹对象的夹持碰撞规律、快速柔顺夹持建模仿真、真空吸持拉动的植株-果实响应、植物体激光切割、快速无损采摘控制优化等研究,有力地推动机器人采摘技术的进步。 (本期责编: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668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药房托管到新时代医改,如何打造高效协同的药品物资供应体系?
sciencepress 2018-3-29 17:28
药品物资供应在现代医院运营管理中拥有战略性地位,几乎牵涉到医院所有业务部门的日常作业和管理活动。现在各医疗机构都在为降低药品物资供应成本费用、缩短各医用物品供应周期、压缩库存、减少流动资金占用、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而努力。药品物资的物流管理成本一直以来都是医院总体经营成本中很大的一部分,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前几年,国内各医院在一般运营情况下的药品物资订购与配送业务,主要采用合约性定期订购与定期院内配送的方式。首先医院决策者根据过去的历史资料和经验法则,预测下一年度的药品物资总需求,再规划出最适当的订购周期、订购量和最小安全库存等,然后再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约,最后供应商按照合约定期向医院配送物资。医院内部定期配送也采用类似方法确定。 近年来,全国很多城市试点了药房托管改革。该政策设计由医药企业负责药品的采购配送,打破了原有的药品流通模式和回扣利益格局,不仅有助于推进医药分开的实施,更有利于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医院无需再承担药品库存管理和药房药库物流人员管理压力,将医院内部物流成本大部分转移给上游企业。而对医药企业来说,减少中间环节、压低公关费、节约物流成本、实现规模经济等成为实现利润的主要方式。药房托管本身的目的是要探索医药分开的道路,减少药品流通环节,优化用药结构,遏制商业贿赂,降低医院管理成本,通过引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提高药房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医院的药品经营风险。 然而,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药房托管也并非灵丹妙药包治百病。药房托管实质上是药房产权和采购权的分家,是采购权、使用权和审批权的分离,而非根本性的改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药分开”。医院与企业签订托管协作,双方博弈的核心是如何分享售药利润。医院对所属药房进行招投标过程中,院方与医药企业之间一般会形成契约,医药公司要将药房经营的一部分收益上缴医院。部分医药公司为了开拓市场,不得不接受高于平均水平的上缴比例。这导致药房托管政策并未实现遏制药价虚高的初衷,甚至背道而驰,推高了药价。此外,托管公司一般都是规模较大的医药公司,很有可能形成垄断。且医院的药品并不都是盈利的,医院还必须时刻准备如抢救等必备的药品,在企业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托管企业可能会出现不准备必备药品、供药不及时、品种不齐全等不规范操作或差错,导致药品药品供应不及时、药品质量不过关等方面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政府工作报告都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协调推进医疗价格、人事薪酬、药品流通、医保支付改革,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题,必将是我国深化改革的重要一步。基于这些实践背景,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也应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新时代的改革献计献策。 在《药品物资调度优化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我们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1)从物流调度的角度而言,现有的药品物资调度方式仅适用于需求平稳下的药品物资采购,但是市场上充满了大量不确定的情况,包括有规律的季节性疾病、无规律的季节性疾病等。在这些不确定情况下,需求呈不稳定状态,物资配送时间也将受到影响,如果在制定药品采购计划时没有考虑需求波动对采购量和采购时间的影响,及旅行时间对医疗服务准时性、及时性的影响,将会导致医院服务质量的下降。而现有的采购方式并没有将扰动情况纳入系统,需要根据人工经验随时调整药品物资配送计划,然而此人工调整的药品物资配送计划缺乏整体优化分析,绩效难以保证。也有的医疗机构没有相应的计划预算采购制度或者计划预算采购制度没有很好的执行,往往按需随时采购。这本身就是一种没有规划、低效率的采购方式。另外,医院是非盈利性服务机构,当市场出现扰动时,需要对变化迅速做出反应,优先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同时在收入受限的情况下,需要协调物流和服务流,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行效果,使医疗系统的效率最大化。基于此,本书第八章对需求和旅行时间双重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药品物资配送排程问题进行探讨。 (2)当前国内医疗机构在药品物资订购作业上,大多通过采购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规划,但对于药品物资订购或配送频率、订购量及安全库存等重要参数值的决策,仍依靠人工的经验设定。这种操作方式缺乏系统性分析,而且相当依赖作业人员的主观判断,因此常导致次优或不优的决策结果。此外,在实际运营中,药品物资的需求常会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或事件的扰动而产生变化,导致事先的需求预测不准确,使规划结果失去其最优性,或难以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有效地调整以应对此扰动事件,进而降低医院运作系统的整体成效。基于此,本书第九章进一步从医院的角度出发,利用机会约束规划方法构建药品物资订购与配送排程规划模型并进行求解分析。 (3)针对流感扩散环境下的抗病毒药品,本书第十章以流感扩散环境下的药品物资订购与配送规划为研究内容,首先建立人口流动情形下的流感扩散动力学模型,找出其扩散的关键控制参数,继而构建出药品时变需求预测模型;其次,从需求驱动和容量约束的角度,研究流感患者的整体指派优化行为,在考虑药品生产商的生产能力及提前期水平以及药品储备分销中心的订购决策行为等因素基础上,构建药品采购与供应协调优化模型;第三,将上述问题中的“流感患者的整体指派优化行为”这一限制条件放松,考虑患者随机分配到各医院的情形下,应如何订购与配送药品物资,使得整体运营成本最小;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模型进行拓展,将固定量的订购决策改变为优化模型中的一个决策变量,探究在该环境下的药品采购与供应协调优化模型,以及最优订购量的变化情况。 我们相信,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更加科学地认识药品物资调度优化过程,促进药品物资调度优化理论在实际决策中全面有效的实施,同时也可以为国家推进药事服务改革、减少用药中间环节、实现医药分开寻求一个有效的切入点。 撰文:刘明 《药品物资调度优化理论与方法》 作者: 刘明,曹杰 责编:惠雪,沈旭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8 ISBN:978-7-03-053687-7 药品物资调度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无论是在应急环境下,还是在常规环境下,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于应急环境而言,科学的应急药品物资调度,不但能使应急管理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且能使政府及公众的应急行为更加规范和有序,从而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对于常规环境而言,科学的药品物资调度优化,不但能满足广大患者的用药需求,而且可以有效地控制物流响应成本,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药品物资调度优化理论与方法》 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与篇章导引,简要阐述了药品物资调度的相关概念及调度优化模型所需应用到的相关理论方法;第二部分以生物恐怖袭击事件为对象,研究了传染病扩散环境下的应急药品物资调度优化理论与方法,试图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生物恐怖袭击事件的应急管理提供一些有效的决策建议;第三部分以常见的流感为例,研究了药房托管环境下的常规药品物资订购与配送协调优化问题,试图为国家推进药品药事服务改革、减少用药中间环节、实现医药分开寻求一个有效的切入点。 (本期责编: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1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前沿丨室内空气污染光化学净化研究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8-3-27 15:58
空气环境安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保证之一。近年来,我国雾霾、酸雨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群众健康,影响空气环境安全。调查显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 个城市有7 个在中国,全国500 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的不足5 个,经济发达地区(如华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污染趋势增加,且存在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污染重等特点。研究表明,空气环境污染物含有高毒、持久、生物积累性和远距离迁移性的物质,能累积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对人类健康造成持久的伤害。因此,治理空气污染已成为我国的重大民生问题。 对于室内空气质量的研究基本上始于1962 年,丹麦奥尔胡斯大学成立的“室内气候研究组”(Indoor Climate Research Group,ICRG),经过50 余年的发展,目前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都有大量的研究人员及机构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该领域涉及化学、材料、环境、建筑等多个学科,也是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的中心点。研究关注的重点也由最初的热舒适性、湿度等基本性质,转移到环境相关的化学物质上,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外源性污染物,向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半挥发性有机物(semi-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SVOCs)、异味物质以及这些物质在室内的化学反应、二次污染物(如细微颗粒物)等领域扩展。 与此同时,研究关注的场所也由普通的居室空间,向办公室、商城、体育馆、地下停车场等人员更密集、空气组成更复杂的空间延伸,由此也暴露出除上述问题外,如运动场馆消毒剂残留污染物、地下停车场氮硫氧化物、潜艇和空间站等密闭空间空气净化等一系列更为复杂的问题。同时,从国防安全的角度出发,如何安全、高效地处理一些高毒性气体,也是保证国家安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对现有分析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空气净化技术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光化学净化研究现状及进展 活性炭吸附是目前常用的室内空气净化技术,该技术是依靠吸附材料巨大的比表面积,吸附处理有害气体,常用的吸附剂有颗粒活性炭、活性碳纤维、凹凸棒和分子筛混合物等,其中又以颗粒活性炭和活性碳纤维最常用。这种固体吸附方法主要是静态的吸附作用,净化有害气体的效果不太明显,因此,仅能用于小范围,如抽屉、柜子等。另外,这个吸附作用是一种可逆的物理作用,吸附饱和后就会原位释放,反而造成更大的二次污染。如何让活性炭、活性碳纤维等与纳米催化活性材料结合,使吸附的有害物质在吸附剂表面发生不可逆降解反应,从而达到“吸附-降解-消除”的效果,成为目前有效处理室内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光催化技术在室内空气净化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它是一种始于20 世纪80 年代的高级氧化技术,无需任何其他化学试剂,无二次污染,可以在常温常压和光照的条件下,无需二次能源,直接将饱和烷烃、烯烃、卤代烃、芳烃、醇、醛、酮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催化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无机、安全的形式。 光催化技术净化室内空气具有高效、无毒无害、成本低等优势。不仅如此,光催化空气净化技术的研究目标,也由传统的室内污染物,向结构更复杂、毒性更高的化学毒物,如糜烂性毒剂(芥子气等)、神经性毒剂(沙林、维埃克斯等)拓展。研究表明光催化剂可以以较高的反应活性和量子效率,实现快速矿化、降解毒物分子,反应生成的挥发性产物基本无毒。因此,光催化空气净化技术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具有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国防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前景。 \0 1、 可用于空气净化的光催化材料种类大大丰富 \0 经过40 余年的发展,半导体光催化剂材料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材料种类大大丰富,由传统的无机TiO₂发展到Bi 系含氧酸盐、Fe₂O₃、ZnO、ZnS、CdS等其他半导体无机金属化合物,再到g-C 3 N 4 、 高分子聚合物等不含金属的光催化材料,直至当前的苝酰亚胺等纯有机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由一元光催化剂到二元/多元复合光催化剂;由单紫外光响应的光催化剂发展到可见光甚至全光谱响应的光催化剂;由单一功能光催化剂发展到多功能光催化剂。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新型光催化剂的设计与研发,依然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新材料的发展,也势必带动相关应用领域的进步。 具体而言,作为目前研究最为深入、使用最为广泛、催化活性最高的光催化剂,TiO₂在光照下可以有效氧化或还原表面吸附的VOCs 等气体污染物,把它们转化为低分子量的产物。例如,Sang 等利用纳米TiO₂光催化剂降解了可挥发性溶剂甲苯、甲醇、三氯乙烯等;Kang 等在254 nm 紫外光下,以500 mL/min 的O₂吹泡速率,进行氯仿的催化降解实验;Twigg 等证实大量的短链烷烃可被TiO₂完全催化氧化为CO₂和H₂O;Li 等研究了多种羰基化合物在TiO₂表面的反应行为,同时建立了TiO₂ 表面VOCs 的降解机理等;挥发性有机酸,如甲酸、乙酸等是目前VOCs 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表明,在有氧气存在下,TiO₂ 也可将该类物质光催化分解为CO₂和H₂O;对于芳香烃类物质,以甲苯为例,大量研究表明在经过苯甲醇、苯甲醛、苯甲酸等中间氧化产物后,甲苯最终也可被TiO₂ 完全催化氧化为CO₂和H₂O。基于我国室内装修材料甲醛及其他VOCs 释放量较大的现状,以TiO₂ 为主体的各类光催化空气净化剂,近年来有着巨大的市场。另外,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所释放的氮氧化物,除了造成威胁人类健康的城市环境问题外,也是光化学污染的主要元凶,因此,对于氮氧化物的去除也十分重要。Zhang 等在大面积的流动体系中研究了TiO₂ 光催化降解NO 的过程,给出了最适宜的反应条件;Brouwers 等的研究也表明,TiO₂ 在空气中氮氧化物去除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在光照条件下,TiO₂ 可将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催化氧化为硝酸根离子,实现减排和消毒。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解决汽车密集度高的封闭环境(如地下停车场)中的空气净化问题以及降低城市道路上方空气中的NO x 和VOCs 的浓度。 为了突破TiO₂ 自身的许多缺陷,对于非TiO₂ 光催化剂的探索也在同步进行,钽铌钙钛矿结构光催化材料是研究关注的一类材料,Kudo 等发现的新型钽酸盐光催化剂以及邹志刚等研究的InTaO 4 可见光催化剂体系成为光催化研究领域内新的热点。这些新型的钽铌化合物光催化剂一般具有ABO₃的钙钛矿结构,与传统的TiO₂ 光催化剂相比,无论是阳离子还是阴离子均具有更大的结构容忍度,可以较大程度地调控光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能,从而提供较好的光催化活性,特别是其中的碱金属、碱土金属钽酸盐复合氧化物,如NaTaO 3 、Ba 5 Ta 4 O 15 等,都表现出较好的甲醛降解性能。 另一类研究热点则集中在钨钼钒系光催化材料,而该类钨酸盐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具有层状的钙钛矿结构,因其特有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也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性能。2006 年Finlayson 等报道了Bi 6 WO 12 在波长大于440 nm 的可见光下具有较好的活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Bi 2 WO 12 、Bi 2 W 2 O 9 、Ag 2 WO 4 等都具有较好的可见光活性。由于钨和钼两元素在周期表中是同一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Bi 2 MoO 6 与Bi 2 WO 6 有着几乎相同的性质。已有研究报道证实,这种具有层状结构的多元氧化物往往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光量子效率甚至高于TiO₂。此外,也有大量报道指出部分金属氧化物(如ZnO、Fe₂O₃、CuO、Bi₂O₃等)、金属硫化物(如ZnS、CdS 等)、金属卤氧化物(如BiOCl、BiOBr、BiOI等)均有较好的光催化性能,但其目前在室内空气净化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还较少。 目前,石墨烯结构氮化碳(g-C 3 N 4 )是另一类热门的新型可见光非金属光催化剂,无论是在环境污染物治理,还是清洁能源生产,都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而且目前已经实现了部分商业化应用。Dong 等报道了g-C 3 N 4 在光催化氧化氮氧化合物方面的性能,并通过实验探明了其氧化机理;Dong 等通过复合有机化合物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了g-C 3 N 4 在NO 氧化方面的能力;朱永法等报道了形貌改性后的多孔g-C 3 N 4 对于污染物的降解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在这些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人们继续进行了各种努力,如过渡金属掺杂、半导体复合、形貌调控等,以进一步提高g-C 3 N 4 的光催化活性,使其满足大规模实际应用的要求。更进一步,朱永法等报道了纯有机苝酰亚胺超分子自组装纳米线光催化材料,利用π-π 堆积形成快速的电子传输通道,显著增加了空穴-电子分离程度,提高了光催化活性。相比于传统的无机金属光催化剂和g-C 3 N 4 ,有机半导体光催化材料易于设计,能带结构便于调控,氧化矿化能力强,对目标污染物分子可以定向性合成等优势使其在未来的环境污染物光催化治理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比于单一晶形的TiO₂,锐钛矿和金红石异质结复合而成的商品化Degussa P25-TiO₂具有更高的活性,也由此引起了研究者对于多元复合光催化剂的兴趣。在此思路的启发下,为了解决活性不高、光谱响应窄等问题,大量二元、三元甚至多元光催化剂被研制出来。由于复合半导体具有两种或多种不同能级的价带和导带,在光激发下电子和空穴分别迁移至一种材料的导带和复合材料的价带,从而使光生载流子有效分离或产生新的催化性能。复合半导体可分为半导体-绝缘体复合及半导体-半导体复合。绝缘体(如Al₂O₃、SiO₂、ZrO₂等)大多起载体作用,TiO₂ 负载于适当的载体后,可获得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合适的孔结构,并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以便在各种反应床上应用。复合半导体的互补性质能增强电荷分离,抑制电子-空穴的复合和扩展光致激发波长范围,从而显示了比单一半导体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 总而言之,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性能优良的光催化材料已经被逐步开发出来,部分性能突出的材料如P25-TiO₂、g-C 3 N 4 甚至已经走向了市场化,在空气污染物净化领域发挥出重要作用。有理由相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必将会有越来越多性能更为优异的、环境相容性更好的光催化空气污染物治理材料问世。 \0 2、 多种原理技术实现光催化材料能效大幅提高 虽然,目前已经有大量的光催化材料被人类所认识,但是,这些已知的光催化材料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缺陷或问题,亟待科学家去进一步研究解决。例如,对于TiO₂ 类光催化材料,受限于其约3.2 eV 的禁带宽度,对应于约390 nm 的响应阈值波长,只能在能量较高的紫外光下激发,量子效率较低(低于1%),对太阳光全光谱的利用率更低,这一点严重制约着其更自然、更方便地应用。与TiO₂ 类似,ZnO 对于光谱的利用率也相对较低,量子效率低;而其他具有可见光响应性能的无机金属盐、氧化物等光催化材料,在可见光激发下的总体光催化性能则变得较差,很难与TiO₂ 媲美。此外,CdS 还因为毒性较大,催化过程中可能会有Cd 的释放,更无法在环境治理中大规模应用。相比之下,非金属光催化材料虽然易于设计和调控,可以实现可见光甚至全光谱的响应,但是其对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作用则较金属氧化物材料更为强烈,同时该类结构往往不够稳定,循环重复性能差,在实际应用中仍有很多困难。如何提高光催化剂量子效率和稳定性,促进该技术在经济上、环境相容性上能被人们所接受,同样也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兴趣。经过科学家长期的努力和钻研,目前对于光催化材料能效提高的主要思路,主要集中在离子掺杂、染料敏化、半导体异质结复合、结构和形貌调控等方面。 离子掺杂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离子引入催化剂晶格内部,从而在其晶格中引入新电荷,形成缺陷或改变晶格类型,影响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或改变了半导体的能带结构,最终促使光催化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发生改变。 染料敏化技术则主要是利用TiO₂ 等无机光催化材料对光活性物质的强吸附作用,添加适当可被可见光激发的光活性敏化剂,吸附于催化剂表面。在可见光照射下,吸附态的光活性分子吸收光子后,产生自由电子并注入无机催化材料的导带上,从而拓展了材料的波长响应范围,使之实现利用可见光进行有机污染物的催化降解。结合我国当前的具体国情,纺织印染和染料生产目前在我国的工业结构中依然占有较重要的位置,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现阶段在染料方面积累的技术,把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染料用于光催化剂的敏化,则该方面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目前,文献报道的几种常见敏化剂有无机敏化剂、有机染料、金属有机配合物和复合敏化剂。 除上述两种方法外,半导体的异质结复合也是一种提高光催化剂催化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异质结界面处,光生载流子可以发生有效的分离和传输,从而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得到提高。复合型半导体纳米粒子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在纳米尺度上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而构成的复合粒子,复合的结果不仅能有效地调节单一材料的性能,而且往往会产生出许多新的特性。两种不同的半导体复合需要考虑不同半导体的禁带宽度、价带、导带能级位置及晶型的匹配等因素。复合半导体的互补性质能增强电荷分离,抑制电子-空穴的复合和扩展光致激发波长范围,从而比单一半导体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 形貌调控是除上述方法外,另一种常见的能效调控手段。从本质上讲,形貌直接决定着催化剂材料的暴露晶面、晶粒尺寸等结构性能:晶面因素会直接影响材料对污染物分子的吸附性能,界面电荷分离能力,不同的晶面,其氧化、还原能力完全不相同;晶粒尺寸,则影响到光生载流子的传输性能,更小的晶粒尺寸,有助于光生载流子由体相向表面传输。 \0 3、 光催化净化室内空气的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在民用技术方面,福州大学光催化研究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光催化净化室内空气的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研制开发出多功能光催化空气净化器及其工业生产技术,设计建成了年产30 万台光催化空气净化器的生产线,已投入市场,并开发出室内空气净化器、车用空气净化器、医用空气消毒器等多个系列,可满足各种空间环境的空气净化需求,部分产品还实现了出口。 此外,光催化净化空气工艺灯也是一项基础科研与产业应用相结合背景下开发出的空气净化产品,将光催化技术与装饰性灯具结合在一起,使普通工艺灯赋予光催化净化空气功能,从而实现产品的多功能化。 工业生产方面,在“863”项目“高效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可见光光催化纳米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支持下,科研人员开发出InVO 4 /TiO 2 、PS/TiO 2 、In(OH) y S z 、N-SiO 2 /TiO 2 等几个系列10 余种可见光激发的高效光催化剂。其中,Pt/TiO 2-x N x 在400~800 nm可见光作用下对苯的降解率为83%,比标准TiO 2-x N x 高3~4 倍,而且可以实现年产200 t 的生产规模。 军用技术方面,在与海军有关部门合作下,相关机构成功设计并构建用于舱室密闭空间气体综合净化、催熟剂-乙烯清除与果蔬保鲜的装置样机,目前已作为新一代制式型号装备于2015 年正式列装。该光催化系统装置同等条件下的净化指标明显优于目前海军列装净化器及部分国际商用产品,还可作为密闭空间生命支撑系统的重要组成单元发挥技术优势,该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次。 朱永法等开发了一系列复合纳米薄膜光催化剂(SnO₂/glass、TiO₂/glass、TiO₂/SnO₂/glass、SnO₂/TiO₂/glass),利用SnO₂/TiO₂复合半导体之间光生载流子的输运与分离,大大提高了复合光催化剂薄膜对于室内甲醛的气相光催化氧化反应性能。此外,利用加热回流、解胶分散及重结晶的方法,制备了在水溶液中可以稳定分散、纳米晶粒大小为4~8 nm 的TiO₂活性溶胶。该溶胶可以稀释后直接喷涂,在固体表面形成活性涂层。由于纳米颗粒比较小,并具有丰富的羟基,很容易在固体表面形成强结合,不会被气流和水流冲刷掉。从而建立了批量生产纳米光催化材料的新工艺,并利用纳米光催化材料研制了适合喷涂的喷剂材料,实现了室内空气的治理。研制的金属丝网基光催化剂可以应用于家庭、医院和公共场所杀菌和空气净化及冷库的保鲜。此外,利用壳聚糖、石墨烯气溶胶及碳气凝胶等构建了三维网络结构复合光催化剂,可以实现对室内低浓度污染物的吸附富集和光催化降解,从而实现对室内空气的持久净化。 \0 \0 \0 \0 \0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光化学》 中国科学院  编 责任编辑:朱萍萍,李丽娇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 ISBN:978-7-03-054740-8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是中国科学院组织数百位院士专家联合研究的系列成果,涉及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光化学》 全书共有八章,内容涵盖有机光化学、能源光化学、环境光化学、光生物学、光致发光和发光分子材料、光致变色材料、太阳能电池和光驱动分子机器八个分支学科。全书针对各分支学科的特点介绍其研究对象及内容,分析评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针对我国在这些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关战略建议及措施。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光化学》 适合高层次的战略和管理专家、相关领域的高等院校师生、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阅读,是科技工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把握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的重要指南,也是科技管理部门重要的决策参考,同时也是社会公众了解光化学学科发展现状及趋势的权威读本。 (本期责编: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992 次阅读|1 个评论
“印”出绿色新世界丨纳米材料与绿色印刷
sciencepress 2018-3-21 16:28
纳米材料相关研究的兴起,不仅催生了许多新的学科与研究热点,对许多重要产业如印刷行业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也给印刷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纳米材料的创新研究和应用,不仅推动了绿色版材、绿色制版和绿色油墨的绿色印刷全产业链技术的形成 , 而且大大促进了印刷电子、印刷光子和3D打印技术的发展。 纳米绿色版材 与绿色制版 印刷版材作为衔接印前和印刷的关键要素,是印刷制版工艺中的关键材料之一。目前国内外的制版技术主要是激光照排和计算机直接制版( Computer To Plate , CTP)。其中激光照排制版使用PS( Presensitized Plate )版,而计算机直接制版使用的版材有不同类型,它们都属于通过 感光成像 的印刷版材。无论是 PS 版或CTP 版通常都是以铝板为基材,为了获得足够的耐印力与分辨率,都需要对铝版材进行电解粗化,后处理过程都需要经过曝光、显影的化学处理。版材的生产工艺包括清洗、除油、电解粗化、阳极氧化、封孔、涂布和烘干等诸多工序,会排放大量的废液和废渣,造成较大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传统的 PS 版及CTP 版制版技术采用的是“减法原理”,即先在整个基材上涂覆一层感光材料,再通过制版机曝光后清洗掉多余的部分。这种工艺会造成材料的浪费,同时产生大量的废液(图1)。 图1 传统制版技术 (a)PS 版制版技术;(b)CTP 版制版技术 出于对节约资源、减少排放的考虑,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绿色印刷重点实验室开发的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反其道而行之,以“加法原理”实现高效快速、清洁环保的制版过程。简单来说,这种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是以喷墨打印技术为基础,在亲水的空白基材上打印亲油墨的图文区域,即将特制的纳米复合转印材料通过直接制版设备精确打印在具有微纳米结构的超亲水版基上,利用纳米材料对界面性质的调控,在版材表面形成具有相反浸润性的微区(亲油的图文区和亲水的非图文区),从而实现直接制版印刷(图2)。 图2 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 纳米绿色版材是将新型功能纳米材料通过特定工艺均匀涂布在未经电化学处理的基板表面,使金属版材在具有合适的粗糙度的同时,又具有良好的吸墨性和耐磨性,实现传统版材所具备的高耐印力和保水性等印刷要求,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版材。 纳米绿色版材的生产工艺简单,将纳米涂布液涂布在铝版材表面,烘干后就得到纳米绿色版材。传统的电化学处理铝版材和纳米绿色版材的生产工艺如图 3 所示。电化学处理铝版材需要经过除油、电解、阳极氧化、封孔和涂布五个关键工序,为了形成多重砂目,通常需要两次电解,能耗和废酸、废碱的排放量巨大。纳米绿色版材的生产工艺只需要涂布一道关键工序,成本优势和环保优势明显。纳米绿色版材完全摒弃了传统版材生产电化学腐蚀的原理,省去了电解氧化等诸多烦琐工序,工艺简捷、成本低廉且绿色环保。纳米绿色版材与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的集成推广和应用,将彻底解决传统版材生产和印刷制版过程中由电解氧化和感光冲洗引起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大幅提升我国印刷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绿色化发展。 图3 电化学处理铝版材(a)和纳米绿色版材(b)的生产工艺 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要发展成为一项可行的应用技术,还必须考虑印版的实际应用要求,如分辨率、耐印力等。为满足印版高分辨率的要求,通过对印版表面进行纳米结构处理,实现了版材的超亲水性,并通过有效调控转印材料在超亲水版材表面的扩展和浸润行为,实现了图文区域浸润性从超亲水到超亲油的转变,从而保证印版图文区与非图文区形成清晰的界面,使印版具有很高的分辨率 (图 4 )。 图4 用于绿色打印制版技术的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示意图及印刷的样品 纳米油墨 油墨是印刷过程的关键材料之一,其各方面的性能会影响印刷品的质量,因而改善油墨性能对提高印刷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对环保性和油墨本身要求的提高,环保型油墨、高纯度和高细度油墨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基于纳米材料的多种特性,油墨中加入纳米粒子等纳米材料不仅可以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油墨的耐紫外性、耐候性、着色性等,而且将极大地推动功能油墨的发展,可望给油墨产业带来巨大的变革。而以水性油墨为代表的环保油墨的发展,更将对绿色印刷产业链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 由于纳米粒子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能大大改善颜料的亲油性和可润湿性,并能保证整个油墨分散系的稳定。所以添加有纳米粒子的纳米油墨,其印刷适性会得以提高。纳米材料与印刷油墨结合,可制备粒径小、细度高的油墨。纳米颜料用量少、光泽好、成膜均匀、印刷图像清晰。此外,纳米油墨具有耐水、耐磨、穿透性佳等优点。例如,添加特定纳米粒子的纳米油墨来印刷彩色印刷品,印刷品层次会更丰富,图像细节表现能力也会大大提升。 印刷 电子 印刷技术以其快速、大面积、精确可控等优点,成为制造电子产品的极具前景的重要发展方向。印刷电子是一种增材法电子制造技术,各类具有导电、介电或半导体电学特征的纳米材料,可以利用喷墨打印、丝网印刷、凹版和凸版印刷等技术,通过层层印刷的方式完成材料在不同基材表面的图案化甚至纳米精度阵列制备,进而实现印刷制造电子电路及元器件产品。与传统基于曝光刻蚀的 “减法”制备技术相比,印刷电子的基材广泛,既可是传统硅片、玻璃等硬基材。也可以用柔性聚合物薄膜等可延展基底,并可实现卷到卷的生产。此外,良好的可塑性将为电子产品节省更多空间,又可在外观上带来前所未有的设计突破。目前,智能电子产品市场日趋成熟,消费者对于有创造力的产品设计元素越来越看重,基于纳米材料的印刷电子技术以其产品柔性化、透明化、轻薄化以及可穿戴的特点,将大大突破传统印刷技术的内涵和外延,为各类“黑科技”产品的研发提供崭新的技术平台。 图5 印刷制备的复杂表情分析的高灵敏传感器 印刷光子 印刷光子是指利用各种印刷技术来制造光学器件和产品。印刷技术与纳米材料、光学薄膜器件及光学器件集成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极大地推动了纳米印刷光子技术研究的发展。印刷设备、光学油墨的多样化确保了各种光学材料在空间上和功能上的集成,从而在变革制造工艺、扩展光学器件性能的同时实现其应用领域的拓展。通过印刷技术精确制备光学微、纳米结构已成为可能,将显著降低多功能器件如发光显示、检测、防伪、光电探测与光波导等器件的制造成本;而基于光子晶体等纳米功能材料发展起来的印刷光子器件将为未来光子工业的发展奠定材料和技术基础。 图6 直写技术制备的光波导结构 3 D 打印技术 3D打印技术是近年来研究和工业领域的热点之一。在传统的平面打印技术基础上,通过逐层打印叠加的方式,可以便捷高效地得到各种材料的3D 结构。3D打印技术无需模具制造或机械加工,避免了传统减材制造工艺的材料与能源的浪费。同时,可以将计算机设计的图形数据直接生成各种具有三维结构的实体样品或产品,可以极大地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更可以提供便捷的个性化制造服务。在良好设计的基础上,利用三维打印技术可以大大简化生产制造过程,快速、有效且廉价地生产出单个物品,而且可以制造出传统生产技术难以实现的结构或产品。目前的3D 打印技术已经开始深度融合到现有的各个行业与应用领域,例如汽车与航天领域将3D 打印快速成型技术应用于模型模具的生产和新车型、机型的研发等;医疗健康方面,3D 打印制造的牙齿、假肢已经成功地应用于临床。以3D 数字模型、数据库、网络数字技术为基础的3D 个性化打印技术服务也在蓬勃发展。 图7 3D打印技术及其应用 《纳米材料与绿色印刷》 作者: 宋延林  等 责任编辑:张淑晓,孙曼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3 ISBN:978-7-03-056577-8 印刷术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将纳米科技的创新研究成果与古老的印刷技术相结合,为印刷产业的绿色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将继续书写印刷术的传奇。 《纳米材料与绿色印刷》 主要介绍了纳米绿色印刷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全书为全彩无光铜版纸印刷 ,以专业的视角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绿色制版、绿色版材、绿色油墨”的完整纳米绿色印刷原理与材料体系,归纳总结了印刷电子、印刷光子和3D打印印刷的最新进展。 (本期责编: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0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丨光化学
sciencepress 2018-3-14 15:47
光是生命起源和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对光的研究派生了人类科学史上量子力学等许多重大科学领域。这其中,光化学是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化学效应的化学分支学科,始于20 世纪初。 光化学早期主要是研究处于激发态的分子的结构及其理化性质的科学。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现代光化学的研究对象已经不再局限于激发态小分子,而是扩展到大分子、超分子以及凝聚态体系,特别是自然光合作用体系。近十几年来,随着人类对能源、环境、健康等问题的高度重视,现代光化学研究取得了快速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系统趋向复杂化和多元化,研究内容不断深入,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前沿研究方向。 鉴于其与多学科(如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物理学等领域)广泛交叉的特点,下文将以具体的科学问题为依据进行光化学各分支学科的划分, 包括有机光化学、能源光化学、环境光化学、光生物学、光致发光和发光分子材料、光致变色材料、太阳能电池和光驱动分子机器八个分支方向 ,现将各分支学科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 有机光化学 是研究处于电子激发态的有机分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学科领域。书中重点介绍了近十年来有机光化学领域的重要进展,包括有机生色团光化学反应、光敏化反应和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反应,充分展示了有机光化学近年来的重大发展趋势,即研究重点已从生色团的光化学反应转移到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反应上来,尤其是利用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反应实现惰性化学键的活化和官能化。为了进一步推动有机光化学的持续发展,建议未来更加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的探索:①发展高立体选择性光化学反应新策略;②发展廉价、高效、稳定、可重复利用的光催化剂和光敏剂;③探索有机光化学反应的工业应用;④利用有机光化学的方法和技术解决能源、环境、生命健康等领域的瓶颈问题;⑤利用相关领域的新方法和技术助力有机光化学研究。 二 能源光化学 是研究将太阳能转化存储为化学能的学科,是能源领域世界性的重大科学难题,兼具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背景。内容主要包括基于半导体材料的能源光催化和光电催化两个方向。其共性核心科学问题包括三个方面:如何实现太阳能的高效吸收、光生电荷的高效分离、传输和高效的表面催化反应过程。该领域研究自1972 年兴起,虽经历较长的停滞阶段,但自2001 年以来随着材料、化学、物理、生物、工程等学科的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半导体材料的发展经历了从紫外响应到可见光响应及材料吸光范围不断拓宽的阶段;半导体光生电荷分离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发展了基于异相结、异质结、晶面的电荷分离策略;基于表面催化反应提出了双助催化剂策略。此外,研究也拓展到理论模拟、超快光谱表征和原位成像技术,对催化的微观反应机理认识逐步深入。现阶段该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太阳能转化效率远低于实际应用的需求。因此,建议未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①发展高效光(电)催化材料设计理论、方法,提出指导材料设计、开发的物理参数及模型;②基于材料基因组科学发展具有优异光电特性的宽光谱捕光材料;③发展新型、高效光生电荷分离策略;④发展原位时空分辨的现代光谱表征技术;⑤注重光(电)催化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 三 环境光化学 是研究利用光能进行环境污染物治理的学科。环境问题是目前全人类普遍面临的重大难题。在能源结构难以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今天,探索和开发高效、清洁的环境污染物治理方法,已经成为治理环境污染的重中之重。污染物治理涉及化学、物理、生物等多个学科,该领域的发展既需要相关学科的基础研究为背景,在发展的同时也会更进一步促进有关学科的进步。本书将从解决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微生物污染等问题的光化学净化入手,介绍研究现状,直面科学问题,进而提出学科发展建议。与能源光化学相似,环境光化学污染物治理也依赖于半导体光催化剂和具有强烈氧化还原能力的光生载流子。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使污染物分子、微生物发生结构破坏和降解,起到净化作用。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可用于光化学污染物净化的光催化材料大大丰富,从最初的二氧化钛、氧化锌等无机金属氧化物到类石墨烯相氮化碳等非金属材料,再到全有机的苝酰亚胺超分子材料等。掺杂、复合、晶面调控等一系列方法也被报道用于光催化性能的提高。同时,材料的光谱利用效率也由最初的紫外光响应,向可见光、红外光拓展,甚至扩展到全光谱响应。但是,目前的种种进步和发展距离实际广泛应用仍然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未来的研究还需要更加深入,进一步探明光化学环境净化的普遍科学规律,进一步开发新型光化学环境净化材料,进一步提高光催化材料净化性能,进一步拓展光催化材料光谱响应范围,进一步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 四 光生物学 是研究生命物质与电磁波(包括近紫外线、可见光、近红外线波长范围)相互作用的一个领域。光合作用等生物系统中的许多过程需要太阳光进行驱动、调节以及信息传递(如生物荧光、视觉等),使得光生物学成为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光生物学涉及对太阳能的利用。自然界植物对太阳光的利用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书中主要对植物光生物学相关的研究进行介绍,主要包括植物光合作用、植物对光的感知、植物对光能利用等研究方向。书中对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综述该领域研究近30 年来取得的诸多突破性进展。针对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国家目标农业、能源和环境的战略需求,建议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部署:①光合膜蛋白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②光合作用水裂解的机理;③光合膜蛋白的组装及分子调控;④植物光信号的感知与应答;⑤植物光能利用与应用;⑥光合作用的人工模拟。 五 光致发光和发光分子材料 主要介绍了外界光源激发发光体引起的发光现象及其研究的学科。光致发光材料不仅在传统的照明、装饰和显示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还在诸多新兴领域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如荧光标记、分子探针、生物成像、激光和新一代照明与显示等,在工农业生产、环境、健康、国防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内容涉及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过渡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聚集诱导(AIE)发光材料、半导体发光材料、量子点发光材料、长余辉发光材料、LED 用荧光粉和有机-无机杂化发光材料八个方向。其共性核心科学问题是如何深入揭示发光机理,优化光致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质和综合性能。目前,对于不同类型的光致发光材料的研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过渡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和有机-无机杂化发光材料的基础研究已经达到国际前沿水平;量子点发光材料和LED 用荧光粉的研究已经进入应用攻关阶段;亟待开发新型半导体发光材料和长余辉发光材料以开拓新的应用领域;聚集诱导(AIE)发光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来说,我国在光致发光领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基础研究还有深入的空间,应用方面还有进一步开发的潜能。现阶段该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于大多数光致发光材料,发光的机理虽然有普遍的认识,但是深度明显不够;材料的综合性能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不具备大规模制备工艺。因此,建议未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①注重基础理论研究,深层次解读各类光致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建立完善并成熟的理论以指导材料的设计和开发;②开发新型高效光致发光材料,开拓新应用领域;③发展规模化制备策略,降低成本;④以实际应用为导向,设计和优化材料的结构与性能;⑤推动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共同探索光致发光材料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模式。 六 光致变色材料 涉及一类光可逆性能调控的功能性光化学材料的研究。在特定光激发下进行分子异构,并能够在另一束光或其他外界响应(如热)激发下重新回到初始状态的分子材料均属于光致变色材料范畴。在20 世纪50 年代提出“光致变色”概念之后的60 年间,光致变色材料经历了飞速的发展,从传统的染料工业领域逐步拓展到前沿光化学研究和新功能材料应用研究领域。本书分别从光致变色分子与性质、光致变色材料在各领域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两个方面来介绍国内外光致变色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需要实现“广度”和“深度”的协同发展。广度,即探索光致变色材料在新领域的应用(如生命科学研究),更大限度地发挥光致变色分子的潜力,开发出更多适合用于日常生活及提升社会生产力的新材料;深度,则是针对在各领域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研究材料光化学机理、提升现有体系的性能及拓展新的光致变色分子体系。在探究光致变色分子机理、实现性能和体系突破方面,力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借助理论和计算化学的快速发展,建立更准确、通用的计算方法和模型,对光致变色分子设计与性能提供更准确、高效的预判。 七 太阳能电池 涉及通过光生伏打效应直接把光能转化为电能装置的研究。采用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虽然硅基太阳能电池已经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但受材料、工艺及器件结构的限制,其效率进一步提升和成本降低空间有限。开发新型太阳能电池及新型光伏材料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意义,是当前的热点研究领域。书中介绍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薄膜硅太阳能电池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这些领域的研究内容、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学科发展建议。其中,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目前的最高认证效率已经达到11.9%,但其效率近年来没有得到突破,遇到了发展瓶颈。建议加强该类电池工作机理的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柔性器件及其制备工艺,加大对新电池材料和新器件结构的创新性研究。有机太阳能电池目前的光电转化效率已经超过12%,到了向大面积器件制备和实际应用发展的阶段。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今后要发展新型光伏分子材料以进一步提高电池性能,进行大面积柔性透明电池制备工艺研究,阐明影响器件稳定性的机理以进一步提高器件稳定性,并深入开展器件物理方面的研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光伏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其效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认证效率已经达到22.1%,奠定了其可能进行商业化发展的基础。为了实现该类电池的大规模应用,必须解决其大面积制备及模块化的问题、电池的稳定性问题及使用铅带来的毒性问题。因此今后工作要加强电池结构、薄膜制备工艺、电池退化机制和替代铅的钙钛矿光伏材料研究。薄膜硅太阳能电池全球生产线产能达到10 GW 以上,但其效率远低于晶硅电池,无法与其展开差异化竞争。因此书中建议应重点突破晶硅电池不能应用的柔性电池领域,扩展柔性电池在军事及特殊民用领域的用途。同时需要加强硅基薄膜电池在实验室的基础研究,通过多结电池技术和提高衬底陷光等措施使其效率达到16%以上。此外,该领域所需关键生产设备和技术被国外垄断,我国的生产线几乎全部需要进口,因此急需实现关键设备国产化,以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八 光驱动分子机器 涉及如何利用光能来驱动由分子构成的微观纳米机器使之产生机械运动的研究。2016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从事“分子机器”研究的三位科学家,这种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一个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的研究领域的情况极其少见,说明了分子机器具有一定潜在的应用前景。书中内容主要包括光驱动互锁分子机器和光驱动分子马达两部分。核心问题主要涉及驱动原理、运动方式及所实现的功能。到目前为止,光驱动分子机器已经在纳米机械、药物可控释放,特别是分子器件领域显示出重大的应用前景。但是,要使其走入实际应用,还需要解决如何提高光化学反应转化效率、防止分子机器在固态条件下运转受阻、分子机器之间如何通信、分子机器之间如何协调一致运转等问题。因此建议未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①构建定向运动的光驱动分子机器,实现机械能输出;②与电、热、磁等领域进行交叉,发展新型功能分子机器;③将光驱动分子机器进行材料化,对微观运动进行放大,进而实现特定功能。 综上所述,光化学各分支学科具有鲜明的特色,但各分支学科同时存在共性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为了促进光化学学科从基础科学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协调发展,建议未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光化学学科的布局: (1)加强光化学各分支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以实现基础科学的突破为起点,逐步建立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为高性能光化学材料体系的设计、构建及光化学反应转化过程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基础理论指导下,注重光化学核心材料的源头创新研究,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材料体系及其规模化制备技术,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标准。 (3)以市场为导向,与工业领域交互,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吸引企业参与研发工作,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成可为国家能源、环境、健康、国防等领域做出实质贡献的产品和技术,真正造福于国家和人民。 (4)将光化学学科发展纳入国家长期发展规划体系,加大对研发投入;建立切实可行的学科交叉研究合作交流的机制,促进学科协同发展;此外,要加强光化学学科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结构优化,重视基础科研和工程技术研究骨干的培养。 本文摘编自中国科学院编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光化学》 摘要部分,内容略有删节改动。 \0 \0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光化学》 中国科学院 编 责任编辑:朱萍萍,李丽娇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 ISBN:978-7-03-054740-8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是中国科学院组织数百位院士专家联合研究的系列成果,涉及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光化学》 全书共有八章,内容涵盖有机光化学、能源光化学、环境光化学、光生物学、光致发光和发光分子材料、光致变色材料、太阳能电池和光驱动分子机器八个分支学科。全书针对各分支学科的特点介绍其研究对象及内容,分析评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针对我国在这些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关战略建议及措施。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光化学》 适合高层次的战略和管理专家、相关领域的高等院校师生、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阅读,是科技工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把握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的重要指南,也是科技管理部门重要的决策参考,同时也是社会公众了解光化学学科发展现状及趋势的权威读本。 \0 (本期责编: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28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磁约束等离子体实验物理》一书的出版
热度 2 dujunfu 2018-3-12 16:47
关于《磁约束等离子体实验物理》一书的出版 我原来在所里工作时,曾设想过 50 岁以后到学校教书,后来自然未能遂愿。但是大概 2002 年吧,华中科技大学想引入美国的 TEXT 实验装置,建立等离子体和受控聚变专业,但缺乏师资。他们从合肥的科大调入我的同学胡希伟。但缺乏熟悉实验的,就通过胡与我联系,叫我到那儿讲课。我就去了两次,每次一个月,每周讲两次。当时我写了个比较简单的讲义。 2006 年,北大物理学院也决定建立这个专业,当然也缺乏老师,就从外边请了几位,我也在内。后来那几位来了一次就不来了,只有我讲了三次,算是他们的研究生正式课程,在《北大物理百年》这本书上有记载。后来我也不去了,由他们学校的李湘庆老师讲。我后来不去了,除去嫌累外,交通也不便。北大虽离我家不远,但不好乘车。北大东门是个很乱的地方,不好打车。 在北大讲的几次,边讲边修改讲义。后来又在四川大学和西南物理研究院各讲了一次。讲的目的,也是为了征求意见,好修改讲义。 2016 年,西物院的严龙文教授还拿其中的第8章作为暑期学习班的教材。在这之前,我还把部分章节给科大的俞昌旋院士和西物院的袁宝山教授看过。他们均提出了一些宝贵的修改意见。 后来,北大的郑春开教授将我这讲义推荐给北大的一项“中外物理学精品书系”,在 2013 年获得通过。但是很奇怪,到了 2014 年 7 月,北大出版社才通知我,叫我当年 10 月底交稿。我按时交了,后来进度却搁浅了。原因是,这批资助规定到 2014 年底为止,而出版社原来以为,拖一点时间没关系,却不料上面要求年底出齐。这自然办不到,于是这本书就出不成了。这当然是他们工作上的失误,也不算新鲜,但是他们当时竭力想掩盖他们的错误,想把责任推给我,就很不应该了,所以我对这个出版社印象很不好。 当然,另一方面,我对出版这书也不很积极,因为感觉不成熟。我虽在此领域工作多年,但一直忙于具体事务,对业务钻研不深,总感到这讲义有很多问题,想进一步修改。但是从 2016 年起,感觉身体大不如前,很怕以后再没精力了。于是我想找科学出版社联系,因为感觉他们的书比较正规,装帧也大方。因为该社负责物理的钱俊原来是物理学会的,比较熟悉。前几年刘寄星领导我们翻译《 20 世纪物理学》,他也是责编。和他联系以后,他建议我申请资助。我按程序填了表,想请李建刚院士推荐。李建刚知道此事后,决定由他那里资助,就无须申请了。这样做的好处是出书能快一点。其实我在所里理论上也能找到这钱,但手续上麻烦一点。如果申请资助,要今年申请,明年审批,后年出书。 但李建刚此举也遇到困难。他们的财务说我不是他们所的,不能资助。其实我还算他们的 EAST 科技委员会成员,能说得过去。后来解决的方法是在合同上写明,著作权属于我和李建刚,但作者只署我的名。原来出版社能签这样的合同。 当时踌躇书名叫什么。因为主要针对托卡马克,又因为侧重实验,内容庞杂得很。跟一些朋友征求意见。一次大概是开什么学术会的机会吧,他们几个商量,给我建议了这个书名。 这事解决了,就进入实施阶段。出版社法外开恩,允许不再审稿,进度就快些了。但是仍很麻烦,因为是实验的书,插图很多。这方面没经验,稿子毛病很多。 合同是前年年底签的,规定 2017 年 3 月底交稿。我是 3 月 20 日 交的, 8 月 28 日 取回一二连校清样, 10 月 17 日 返回,连同两个附录。 12 月 7 日 取回三校清样, 19 日返回。今年 3 月 5 日拿到书。一共折腾了一年。 这书中有两外文名词,原来没有标准译名。一个是 blob ,是一种介观尺度相干结构,密度较周围高。其字面意思是“斑点”、“一滴”。我翻译为“凸斑”,自觉比较合适且传神,因为还有相对的“凹斑”( hole ),指密度较低的结构。另一个是 streamer ,也是相干结构,为长条形,我译为“幅带”。“幅”指其尺度较大,“带”指其形状。但是英文词有“流”的意思,没有体现出来,所以感觉不很传神,但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个人分类: 科技漫谈|4214 次阅读|2 个评论
《红海行动》燃炸了!电影中的军舰拦截导弹,现实中能成功吗?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8-3-7 16:09
最近,热映大片 《红海行动》 让2018年的春节“很热血”,小编也赶在春节的尾巴去凑了个热闹。结果本来对军事题材电影完全不感冒的小编也看的热血沸腾,老泪纵横 ,满腔自豪,从此坚定地走上了半个军迷的道路! 其中 在《红海行动》中054A型护卫舰作为指挥舰,在码头停靠指挥和等待营救人员的到来,不料被武装分子盯上,在山头布置多辆简易导弹发射车,并瞄准军舰随时准备开火。此时军舰上进入一级战斗状态,就在武装分子准备处决中方人质时,武装分子头目下达命令向军舰开火,但结果却令人意外!中方人质被成功解救,武装分子发射的6枚炮弹也被军舰全部成功拦截! 小编看到此刻完全被震撼到了(原谅见识少 )!这波操作简直是太666666了!但是现实中,究竟能否实现这种类似情况下拦截导弹的神操作呢? 答案是 肯 定 的 !!! 接下来,我们就来给各位军迷们详细道来。 地空导弹系统 地空导弹是指从地面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又称防空导弹。它是组成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核心。地空导弹是由地面发射,攻击敌来袭飞机、导弹等空中目标的一种导弹武器,是现代防空武器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高炮相比,它射程远,射高大,单发命中率高;与截击机相比,它反应速度快,火力猛,威力大,不受目标速度和高度限制,可以在高、中、低空及远、中近程构成一道道严密的防空火力网。 (内容来源:360百科) 地空导弹系统设计需要满足特定的作战要求。不同的需求造就了尺寸和性能各异的各型导弹。导弹系统中的众多差异性使得在跟踪和制导概念上也各有差异。地空导弹系统的目的就是摧毁具有威胁的空中目标。系统包括导弹和保障装备,如发射架、地面导弹和/或目标跟踪站及地面制导处理站。当目标接近导弹发射阵地时,跟踪系统测量目标相对导弹的运动,火控系统判断发射时间和方向,导弹由推进系统(通常是火箭发动机)推离发射架。由于跟踪系统不断测量导弹相对运动,制导站发出导弹机动指令控制导弹拦截目标。机动指令经自动驾驶仪转换成导弹控制面偏转指令,控制系统向舵机供电以使控制面偏转。由控制面偏转产生的作用在导弹上的气动升力使导弹相对于制导指令进行机动。战斗部在碰撞或接近目标时引爆。导弹飞行性能由各种导弹分系统和制导概念之间的变换与相互作用决定。 地空导弹系统是陆军防御飞机和战区弹道导弹(TBM)威胁的主要手段。其目的是使敌方飞机和战区弹道导弹无法靠近己方资源。陆军防空由数层防御组成,每层都有不同的导弹系统。远程高空系统要求对战场军队和军事基地全面覆盖。具有低空和中空能力的中程地空导弹系统用于覆盖前方部署的作战部队及后方区域的军队。具有摧毁低空威胁能力的近程系统用于保护机场、集结地、前线装甲车辆和行进梯队。能应对低空威胁的便携式系统用于点防御。 导弹弹体尺寸主要由导弹所要求的飞行距离(射程)和负载(战斗部)质量决定。负载质量依次由期望脱靶量和制导精度决定的脱靶量决定。不同的制导应用产生不同的精度,导弹尺寸和布局设计需要平衡这些因素。 目前,美国陆军地空导弹质量范围为8~900kg。最小的导弹是肩扛式导弹;发射后由弹上制导系统制导。最大的导弹飞行距离远、高度高,由地面雷达和制导计算机与弹上制导系统相互作用进行作战。 单个地空导弹系统称为一个火力单元。通常来说,一个火力单元由能完成转换发射阵地进行运输、搜索、识别、跟踪空中目标、发射和制导导弹、发射架装填这些功能的人员与装备组成。一个确定的火力单元只能打击导弹射程内的目标。如果导弹对目标的视轴转角超过导引头传感器识别范围的角位置或角速率,即使目标在射程内,导弹也不能成功命中。导弹系统动力学发射范围由射程内和跟踪限制内导弹发射时的目标可能位置轨迹确定。对于任何给定的导弹系统,其动力学发射边界由目标速度和飞行路径确定。由于跟踪传感器对目标辐射和光谱几何分配以及目标的密度特性(目标信号)敏感度不同而造成诸多附加限制,实际的发射边界通常要比动力学边界小。另外,目标所采取的有效对抗措施也会极大地减少发射边界的大小和形状。 火力单元要部署在射界能覆盖己方资源的阵地上。预警(对处于普通区域的潜在目标进行警戒)和指向(给出雷达瞄向)信息可以在火力单元之间及联合侦察系统中进行通信。一旦敌方飞机进入给定火力单元侦搜系统侦察范围,就将被探测到,侦搜系统在确定非己方身份后就使用跟踪传感器锁定目标。导弹发控系统监控目标位置,当目标进入发射边界时便给出确切发射时间。发控系统还将给出发射架指向所需的方位角和高低角。 导弹由该火力单元操作号手通过发射按键操作发射。导弹动力系统迅速产生推力将导弹沿发射架推出。在导弹飞行速度足以产生空气动力之前,导弹沿弹道飞行。跟踪系统继续跟踪目标,并提供目标相对于导弹的位置和运动信息。导弹制导系统接收该信息,并发出制导指令告诉导弹如何机动拦截目标。这些机动指令通过使用相对于导弹和目标运动的制导律来确定。弹体中的自动驾驶仪和控制系统将制导指令变换成气动控制面偏转,从而改变导弹飞行路径。这个过程从制导初始计算开始到拦截时刻截止。由于精确度、限制条件和时间延迟,导弹并不一定碰触目标,却会距离目标很近。制导和控制的目的就是使脱靶量尽可能小。 当导弹接近目标时,引信敏感到目标存在并起爆战斗部。如果脱靶量足够小,引信精准起爆,战斗部爆炸就能命中目标。一旦火力单元号手观察到导弹未命中目标,而其仍在射界之内,就进行补射。 所有的地空导弹都不尽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导弹制导方式不同。这些区别包括:目标跟踪形式不同,一部分跟踪传感器较大,位于地面,而另一部分较小的则随弹安装;不同的跟踪系统对不同的电磁频谱波段敏感;一些制导处理器使用地面计算机,而其他的较小和简易处理器则安装在弹上;某些制导律对于某种制导系统设置相对简单,而对于其他设置就较难实现。制导系统设计对于设计导弹弹体意义重大。 导弹导引头 导引头(seeker)是截获、跟踪辐射源的核心部件。导弹导引头包括一个能收集和探测目标能量的位标器、保持导引头视轴指向目标的跟踪部分、从探测跟踪电路提取有用信息的电路部分。 导引头通常安装在视线不受影响的导弹头部。导引头天线或光学系统通常安装在框架上,以使其中心视线(视轴)在方位角和俯仰角能相对于导弹中心线转动。角视场方向限制相对于导弹中心轴通常为+40°~+60°。如果导弹中心轴和目标视线夹角超过框架限制角,导引头在物理结构上就被框架限制,不再跟踪目标。 导引头位标器框架部分通常稳定指向一个固定方向,以免受到导弹弹体扰动角运动的影响。两个最常见保持稳定的方式包括陀螺随动框架式和动力随动陀螺式,前者是指在框架上有一个可以看作陀螺的转动部分,并通过安装在框架上的陀螺发出的控制信号来控制舵机,将导引头稳定在一个方向。后者是指从跟踪电路出来的信号按要求直接改变导引头方向。 两种常见的导引头类型是光学和雷达(无线电射频)导引头。由于用在光学和雷达导引头中的信号模式与设备不同,因此这两种导引头在应用上也大不相同。 1、 光学导引头 敏感电磁光谱紫外、可见光和红外辐射的导引头称为光学导引头。目标辐射通过大气进行传播。由于存在衰减,并非所有的目标辐射都能直接抵达导引头。光学辐射衰减通常包括光源(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几何距离、大气吸收和散射,以及云、雾、雨、雪和其他烟尘类遮障。衰减程度受辐射波长影响。例如,在红外光谱衰减( 图1 )中,波长在1~3μm、3~5μm和8~12μm时才有大气传输窗口(相对较低衰减)。在这些窗口之外的红外线受到大气影响严重衰减,只有窗口内的红外线可用于传感器。1~3μm波长用在早期未经冷却的红外导引头上。3~5μm波长是目前应用在红外导引头中最多的。由于目标羽流中很少有8~12μm波长的辐射,这一波长在地空导弹中很少用到。可见光谱传输窗口是0.4~0.8μm,紫外线窗口是0.34~0.39μm。一些导引头在设计上使用不止一种光学波长,以辨别目标和诱饵。 图1 红外线光谱衰减图 能用在导引头上的光学辐射源包括发动机羽流、热金属和气动加热。在可见光部分,反射的太阳光也能用作光源。紫外线辐射从背景场中传输到导引头中。目标概略发出紫外线辐射图,并给出与背景的比较。激光导引头是使用激光辐射作为光源的导引头。典型目标红外辐射分布图见 图2 。当目标羽流用作导引头所敏感的主要辐射源时,有必要将导弹导引到羽流稍前位置起爆;否则,导弹将在目标后部尾流中穿过。 图2 典型目标红外辐射分布图 光学导引头包括一个凝视目标的镜头。瞬时视场(FOV)是圆锥形、锥轴与镜头光轴重合。镜头产生目标和背景的光学图像。 对目标精确跟踪要求导引头光轴不断指向目标。光轴和目标视线轴之间的夹角就是跟踪误差。由于指向目标的光轴随目标相对运动而改变,导引头指向也必须随之改变。确定跟踪误差大小和方向所必需的信息包含在图像中。目标误差提取已经发展出许多方式。所有都要用到称为检测器的光学装置,将包含在光学镜头图像中的信息变换成适合处理的电信号。 对于处理光学图像所需的不同技术,共发展出3种光学导引头类型,分别是十字线法、伪像法和成像法导引头。 2、 雷达导引头 雷达导引头最重要的就是弹载雷达,其天线用于收集目标反射的雷达波。雷达波可以由目标机载系统、位于地面的目标指示器和弹上发射机发射。被动雷达导引头接收目标产生的辐射。半主动导引头接收由地面的照射器产生且被目标反射的回波信号。各种传输波形和处理方式用于获取精确信息。导引头雷达天线外形不尽相同,但最常见的是安装在框架上的抛物面天线或平面阵列天线。典型的框架式平面阵列雷达天线见 图3 。 图3 典型雷达导引头 由大气效应引起的雷达波在辐射频率上双向衰减,见 图4 。在频率低于3GHz时,由雾、细雨、降雨引起的散射损失与标准大气相比并不明显,但在频率大于10GHz时,变化显著。 图4 雷达波在大气和降雨中的衰减 应用在新型飞机设计中的被动防御技术能减少雷达反射信号。机载复杂电子对抗(ECM)装备能在雷达导引头信号处理器中产生杂波或发出欺骗和迷惑信号。所产生的比真目标信号强度更大的雷达假目标能将使用雷达导引头的导弹引离目标。导引头反对抗(CCM)技术包括多普勒技术、距离跟踪技术和复杂信号处理技术。 应用在地空导弹的常见雷达类型有单脉冲雷达、连续波(CW)雷达和脉冲多普勒雷达。使用这些雷达的导引头可以是主动、半主动或被动导引头。 《导弹飞行仿真》 Jeffrey Strickland 著 窦文辉,廖守亿 等 译 责任编辑:魏英杰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 ISBN:978-7-03-056333-0 《导弹飞行仿真》 是关于导弹动力学与控制、仿真技术相结合的教科书,以面空导弹为研究对象,将导弹动力学、运动学模型和仿真技术及其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源于理论但紧贴实际,简单实用,易于理解消化,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本书详细介绍导弹飞行仿真所涉及的导弹动力学模型、空气动力学模型、推进模型、导弹和目标运动模型、制导控制模型、场景仿真、系统实现、模型校核与验证、仿真系统集成等。 (本期责编: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1276 次阅读|3 个评论
别把“致病”当“治病”丨安全用药,科学关爱老年人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8-2-28 16:03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增龄引起的器官老化与功能衰退决定了老年多重疾病的高患病率,因此共病是老年人罹患疾病的重要特征。据估计,老年共病的比例在55%~98%,相比于单一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群共病患者死亡风险更大、住院时间更长、生活质量及身体功能更差。同时,在现有专科诊治模式及依照单病种制定指南的医疗模式下,造成共病有效的临床实践资料不足,干预的有效证据不多,使得医疗评估及决策变得更为复杂及困难。 由于共病的存在,患者治疗用药的种类会相应增加,有研究显示,≥65岁老年患者中服用处方药种类≥5种的有23%,其中12%的患者≥10种。增加药物对于单一疾病而言可能是较好的方案,但是对于老年人整体而言,却未必是好的选择。由于老年人的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及药物基因多态性的差异,多重用药(polypharmacy)很可能存在潜在不适当用药(potentiallyinappropriate medication,PIM),进而引起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因此老年人的用药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围绕老年共病相关的病理生理特点、老年人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共病及多重用药评估,以及药物基因多态性与个体化用药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提高对老年共病患者安全用药的认识,进一步优化老年人的临床用药方案。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 全球七分之一以上的老年人 不是死于疾病和自然死亡 而是由于不合理用药 老年共病与多重用药 共病的用药风险 多重用药(polypharmacy)是指患者同时使用5种及以上的药物治疗,多由于共病所致。依照单病种治疗指南处理老年共病常会出现过度诊断、过度医疗等问题,存在潜在的药物治疗风险。由于对共病人群缺乏良好设计的临床随机试验研究,对其临床相关预后如功能和认知衰退、生活质量、不良事件、病死率等的影响程度还知之甚少,从而使得相关的证据资料受限。大多数临床研究项目仍然把重点放在以疾病为导向的方法上,并不考虑老年患者健康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重叠性。共病不仅使医疗决策变得复杂和困难,而且共病老年人往往要去多个专科就诊。在现有专科甚至亚专科的诊治模式下,经常会造成多重用药、治疗不连续、过度医疗等医源性问题。 药物对共病的干预必须考虑:①治疗方案本身的复杂性和可行性;②多药联用的药物相互作用;③药物不良反应风险信号、风险预测和预警,从而选择那些获益最大、损害最小且能改善生活质量的治疗方案。 老年共病的联合用药 药物联合治疗目的在于增强疗效和(或)减少不良反应。而联合用药的品种也与用药风险呈正相关。因此联合用药必须考虑如何有效地规避用药风险。 (1)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分为狭义和广义的概念,通常所指为狭义的药物相互作用。 广义的药物相互作用指合并用药发生药效动力学与药代动力学改变的所有因素,包括疾病、药物、食物、饮料等与药物间的交互作用,也包括药物与其他因素如检验结果发生变化的交互作用,包括药物与药物、药物与食物、药物与疾病、药物与遗传因素、药物与检验等相互作用。 狭义的药物相互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或者一定时间内先后使用时所发生的药物作用和效应的改变。两种或以上药物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给药途径。其结果是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增强或减弱。药物相互作用是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有机体因素参与,与药理特性、药物代谢酶、药物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等因素相关。 发生相互作用的药物可以同时或不同时共存于机体内。如果一种药物对代谢酶或转运蛋白的抑制不可逆,即使停用此种药物也需经过一定的时间,机体才能恢复酶的活性。例如,红霉素是不可逆的CYP3A4抑制药,停用该药后CYP3A4的恢复尚需一定时间,如果在恢复期给予此种酶的底物如咪达唑仑(经CYP3A4代谢),尽管红霉素和咪达唑仑未同时存在于体内,也可以产生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可分为有益的相互作用和不良的相互作用。前者可以增强疗效或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后者可导致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还可能发生一些异常反应,干扰治疗甚至加重病情,造成潜在的治疗风险。 药物相互作用产生协同、相加、拮抗作用。作用增加称为药效的协同或相加,作用减弱称为药效的拮抗,亦称“配伍禁忌”。 药物相互作用的严重程度具有差异,但目前尚无公认的分级标准和证据标准,对相互作用的临床意义缺乏一致的判定标准。不同信息系统(欧美等国家)对相互作用的识别也不同,可以按APC分级分为:避免合用(avoid)、谨慎合用(precaution)、可以合用(coadministration)。 (2)药物配伍: 药物配伍是指两种或以上药物在体外混合(同一容器或同管路)而出现的物理相容性变化(如颜色、沉淀、相分离、pH、渗透压等变化)和(或)化学稳定性变化(药物浓度变化,产生新化合物等不可见变化)。药物相互作用不同于药物配伍,前者是药物作用和效应发生改变,后者则是指药物配伍的相容性。 配伍禁忌是两种或以上药物体外混合发生不期望的物理、化学反应,或者药物疗效降低或出现新的毒性化合物,从而影响治疗安全性、有效性。从理论上讲,配伍禁忌是可以避免的。 (3)药物相互作用与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年龄、种族、遗传背景、联合用药品种等。服用药物越多,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老年人群的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多数药物相互作用在临床上仅有轻微表现,有的仅限于理论推测。所以,尽管理论上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率较高,但真正有临床意义的相互作用发生率相对较低。尚无研究给出药物相互作用的准确发生率。但通过对有临床意义的不良相互作用的评估和预警,能够有效减少和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用药风险。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药物数量相对较少,对药物代谢酶的了解有限,有临床意义的相互作用案例较少。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非镇静抗组胺类药物与某些药物合用造成的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使人们开始关注药物相互作用的潜在危害。特非那定、阿司咪唑为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物,当合用CYP3A4抑制药(大环内酯类和唑类抗真菌药),可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而致死,先后分别撤市或停产。 米贝地尔也是因上市后出现严重的药物相互作用而撤市的药物。米贝地尔是T型钙通道阻滞药,是强效CYP3A4抑制药,主要抑制CYP3A4和CYP2D6,导致许多心血管药物经此酶代谢受阻而产生毒性作用。例如,与β受体拮抗药普萘洛尔、美托洛尔合用导致心源性休克;还可抑制他汀类药物代谢,显著增加合用的他汀类药物的肌肉毒性。 西立伐他汀(baycol,“拜斯亭”事件所涉药物)是德国拜耳公司开发的调脂药,1997在美国上市。2001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现多起不良事件报告,共计发现有400多例横纹肌溶解症,其中31人不治身亡,之后撤市。横纹肌溶解并非因单纯使用西立伐他汀所引发,而是为快速降脂,将另一种降脂药物吉非贝齐与西立伐他汀合用,从而加剧了后者的横纹肌溶解作用。此后发现,CYP3A4抑制药都能显著升高西立伐他汀(CYP3A4底物)的血药浓度,加剧其肌肉毒性。 (4)共病用药风险监测: 对共病用药所导致的安全性问题、风险的判断归因困难。医生下处方时必须评估治疗的获益性、可行性、依从性,并与患者意愿一致。应根据紧急和重要程度列举医疗愿望,确定适合个体的临床需求,如改善症状、延长寿命、减少用药数量及改善生活质量;全面审查和评估治疗方案,明确当前的医学问题和干预措施及患者依从性及耐受性;了解循证医学证据及其局限性,如血压、血糖、血脂的控制目标应个体化,从而评估治疗目标:如降压目标是否越低越好,老年人血糖控制是否越严越好,降脂治疗的不良反应(肝损伤和肌病等),骨质疏松与跌倒风险等。 对用药风险的监测,一是通过ADR报告和监测,早期发现不良事件信息、不良反应信号,确定一种不良事件与某一药物间存在因果关系的信息;二是对风险信号的收集、整理与发掘;三是综合评价上市药品的风险与效益,采取适当方法与策略,最大限度降低和防范上市药品的风险。 另外,在用药过程中,要警惕处方瀑布的发生。处方瀑布是指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ADE)被医生误认为是一个新的医学症状而开出另外一种新的药物进行治疗,导致患者由于这一潜在的不必要治疗而置于额外ADE的风险中。 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老年人个体化用药 老年患者常具有多种疾病共存、易发生并发症、代谢能力下降、对药物的反应较大、多种药物同时服用等特点,因药物作用的个体化差异而出现问题的概率更大。理想的个体化用药应综合考虑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环境、药物相互作用和病理生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但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精准医学计划的执行,基因组学成为焦点。 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导致关键分子发生变化,使不同个体对于同一种药物的体内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过程出现差异,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也就不会完全相同,这就是个体化药物治疗的遗传学基础。 利用药物基因组学技术,通过研究患者关键基因多态性与具体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药物靶向效应之间的相关性,可预知某些药物在不同患者体内的反应及多种药物间的作用,进而选择最优的治疗方案和药物品种、剂量,达到增加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并可对某些治疗无效的患者做出解释,以利于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式。 《老年共病安全用药》 主编:万军,刘丽萍 责编:高玉婷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2 ISBN:978-7-03-054878-8 《老年共病安全用药》 以老年共病为主线,讲述多种专科用药、多药同服问题,以及老年疾病概况、共病治疗用药原则、常用治疗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及用药注意事项等内容。有助于读者了解老年共病、药物治疗和安全用药策略,也有助于全社会共同关注老年人的合理用药问题。 (本期责编: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379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变化分析
sciencepress 2018-2-9 15:48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自然保护区的健康发展在保护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保护区面临的威胁逐渐增多。栖息地丧失、资源过度利用等问题,对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造成了极大威胁,影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健康发展。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和第三十三条的相关规定,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与缓冲区内禁止出现各种人类活动,实验区内严禁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旅游项目,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因此,人类活动在自然保护区内禁止出现的类型以及适宜开展的区域在法律法规上有着明确的限制与规定。但实际情况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保护与经济开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各类开发建设项目、农业生产活动、资源采集活动以及旅游活动呈逐年增长趋势。此外,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发展需要空间,从而逐渐蚕食着保护区内的土地。各种人类活动对部分自然保护区造成的影响已大大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对保护区内的主要保护对象及其生境造成了较大破坏。 2000~2010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变化   1. 人类活动面积与斑块数量呈缓慢增长趋势   2000~2010 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总面积增加3.76 万hm2,斑块数量增加6510 个,增幅分别为1.67%和11.75%,各种类型人类活动的面积与斑块数量均呈缓慢增长趋势。由此可见,随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保护区内人类活动的扩张速度得到了有效减缓。   2000~2010 年,保护区内人类活动面积与斑块数量增加最多的是居民点,分别增加了2.04 万hm2 和4495 个,分别占人类活动总面积与斑块数量增加值的54.11%和69.08%。由此可见,周边社区发展对保护区范围的侵蚀是目前保护区面临的最主要的威胁因素。   2. 各功能区人类活动面积增加幅度呈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的规律   2000~2010 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功能区内的人类活动面积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实验区内的人类活动面积增加了2 万hm2,占人类活动总面积增加值的53.19%;缓冲区与核心区内的人类活动面积分别增加了1.45 万hm2 和0.22 万hm2。由此可见,核心区作为自然保护区各功能区中管理最为严格的区域有效限制了人类活动面积的扩大。   3. 东部沿海地区人类活动面积增幅较大   2000~2010 年,从全国各区域人类活动面积增幅来看,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面积增幅较大,其中,华东地区的人类活动面积增幅位居全国第一,达3.81%。其主要原因是这三个区域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涵盖了我国东部地区经济最发达的省份,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人口密度最大、城市化发展最成熟的地区,因此该区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的侵占速度远大于其他地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变化评价 根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程度评价方法,分别计算319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 年与2010 年的人类活动影响程度指数,测算结果表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整体维持不变,少数保护区有所增加。全国319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大丰麋鹿、北仑河口、八仙山、六盘山、长江新螺段白鱀豚、金钟山黑颈长尾雉、大布苏、古海岸与湿地、宝天曼9 个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明显增加,占保护区总数的3%( 图1 );29 个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轻微增加,占9%;281 个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基本维持,占88%。 图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变化趋势比例图 不同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评价   对不同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2010 年人类活动变化分析表明,在140 个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中,八仙山、六盘山、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变化趋势明显增加,6 个轻微增加;81 个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中,大丰麋鹿、长江新螺段白鱀豚、金钟山黑颈长尾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显增加,11 个轻微增加;17 个自然遗迹类型保护区中,大布苏、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显增加,2 个轻微增加;15 个海洋海岸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中,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显增加,2 个轻微增加;34 个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中,3 个保护区轻微增加;3 个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均基本不变;12 个荒漠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中,4 个轻微增加;17 个野生植物类型保护区中,1 个轻微增加。   从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来看,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最多,其次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从人类活动增加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各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比例来看,自然遗迹、海洋海岸生态系统、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受的影响较大。 不同区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评价 对不同区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变化分析表明,在华东地区48 个保护区中,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明显增加,5 个轻微增加;东北地区50 个保护区中,大布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显增加,5 个轻微增加;华北地区44 个保护区中,八仙山、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显增加,3 个轻微增加;华南地区36 个保护区中,北仑河口、金钟山黑颈长尾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显增加,4 个轻微增加;华中地区38 个保护区中,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显增加,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轻微增加;西北地区45 个保护区中,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显增加,6 个轻微增加;西南地区58 个保护区中,5 个轻微增加。从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保护区数量来看,华北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多。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监督管理问题与建议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产生的主要原因     造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普遍存在且影响明显的原因有很多,总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早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建不尽合理,形成“历史遗留问题”   我国早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以抢救性保护为主,建区前缺少对保护区资源和环境本底的详细调查和合理规划,片面追求保护区面积越大越好,将不少城镇、村庄和农田划入保护区,甚至有部分已开发建成的旅游设施和建设项目也被划入保护区范围内,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历史遗留问题”。如饶河东北黑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均包含了整个县城行政区,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含了乌海市的工业整顿区,大黑山、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时区内就分布不少已建矿山。   上述“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对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以及国家重大基础建设项目的建设带来不利影响。为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相关规定,在保护区的实验区内批准建立了一些法律法规许可内的建设项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   2. 少数地方政府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认识不足,重开发轻保护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不可避免地会对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当自然保护与开发建设存在矛盾时,少数地方政府和保护区行政管理部门由于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往往牺牲自然保护区的利益,默认或纵容违法违规活动,从而导致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普遍,且呈逐步增长的趋势。20 世纪80 年代及之前建立的一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批准设立时仅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大多存在着边界不清的问题,这些保护区在保护与开发建设存在矛盾时,更易受到周边开发建设活动的蚕食,因而人类活动影响更为明显。   3. 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工作不到位   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行综合管理与部门管理相结合的体制,自然保护区分属多个行政部门,管理工作既交叉重叠,又存在着管理的缺失。对于具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部门受管理人力资源的限制和其行政主管部门的制约,很难对每一个保护区的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监督。此外,少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行政主管部门也存在管理不到位或管理工作中未按相关法律法规办事的问题,如在未经过环境影响评价的情况下批准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活动等。更为严重的是,个别部门借批准保护区总体规划之际,私自同意保护区功能分区调整,致使一些建设项目进入保护区的缓冲区和核心区。   4. 法制不健全,管理制度缺失   1994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是我国唯一一部适用于所有自然保护区的行政法规,该《条例》法律位阶低,约束力不够,同时也受当时立法水平的限制,对自然保护区内违法行为的处罚规   定不全面、处罚力度严重 不足,也未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等。这就使得保护区内违法成本极低,很难有效制止保护区内的违法活动。 相关建议   按照新老区别、分类处理、因区制宜的原则,针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监督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1. 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1)对自然保护区建立前就存在、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工矿企业、采石场以及核心区与缓冲区内的旅游设施等,督促保护区所在地政府采取关停和搬迁措施,确实无法关停和搬迁的则按照有关规定调整保护区范围。   (2)对保护对象有影响的农田和养殖场,督促保护区所在地政府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逐步恢复自然生境;对传统的、对保护对象影响较小的农业活动,要求保护区管理机构与村民签订共管协议,限制在原有规模之内并强化监督管理。   (3)对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居民点,有条件的地区,要求所在地政府结合新农村建设,组织实施搬迁,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专项经费中给予重点支持。   2. 严肃处理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活动   对遥感监测和实地核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活动,视其违法违规程度和造成的影响,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1)通报。及时将结果通报给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2)限期整改。对人类活动影响剧烈、违法违规问题严重的保护区要限期整改,并视整改结果发监察通知书、进行挂牌督办等。   (3)停补限批。对于通报和督办后整改不到位的自然保护区,拟扣减、暂停中央财政的资金补助,同时暂停涉及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   (4)区域环评限批。对于造成重大生态破坏,后果十分严重的,拟对保护区所在地的县域或地市级区域内的建设项目实施区域环评限批。   (5)信息公开。按照分期分类原则将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布,并重点曝光一批整改不到位的自然保护区,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6)责任追究。对于违法审批、失职渎职和实施违法活动的相关单位和个人,严格追究责任。   3. 构建自然保护区长效监管体制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要构建自然保护区长效监管体制,以服务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   (1)完善自然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天地一体化监控系统,实现业务化、常态化监控。   (2)构建长期监测与重点监控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每五年开展一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普查,每年选择人类活动剧烈、问题突出的自然保护区进行重点监控。   (3)强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和专项监督,并纳入环境监察年度考核。   (4)对申报新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评审前首先进行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并将监测结果提交评审委员会作为评审依据,以减少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人类活动。   (5)逐步推动地方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工作,提高保护区整体监管能力。   4. 进一步规范涉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生态准入   初步建立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生态准入制度,对涉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技术审查和审批制度进行规范化。同时,组织制定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分类管理方法,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建设项目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禁止进入其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类型。对于可以避绕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一律禁止进入保护区。对因环境条件限制而无法避绕自然保护区的国家重大基础 建设项目或当地社区的民生项目,严格限制在实验区内,并明确其占地范围、施工期限、施工方式和生态补偿措施,尽可能减少对自然保护区的人为干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评估:2000~2010》 作者:王智,钱者东,张慧 等 责编:王腾飞,曾佳佳,冯钊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1 ISBN:978-7-03-055330-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保护与开发矛盾日益突出。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如不解决将会直接影响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健康发展。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评估:2000~2010》 依托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共同开展的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专项,拟在国家尺度生态环境变化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基于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和地面调查结果,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评估,反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临的环境问题和胁迫驱动情况,综合评价保护效果。 (本期责编: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驻颜丨祛黄美白,今年春节我们都是肤白貌美小仙女!
sciencepress 2018-2-5 17:07
十个不满意自己容貌的女人里,有九个不满意自己的皮肤。而十个不满意自己皮肤的女人里,又有九个嫌自己不够白。相信很多小姐姐们都和小编有同样的苦恼,各种美白护肤品都往脸上涂了个遍,钱包瘪了,脸却没见白 什么pola,小灯泡,红腰子……外涂内服十八般招式,我们只想白啊!!! 马上过节了,我们只想白成一道光,照亮春节期间的每一场聚会!为什么想白 这 么 难?! 为什么我的脸色这么暗黄? 主要原因 导致肤色暗黄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两个是黑色素与血红素。 其他原因 如类胡萝卜素、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 AGEs),真皮中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羰基化等也会对肤色暗黄造成一定的影响。 影响因素 可是影响以上原因的相关内外因素很多,例如年龄的增长,雌激素的减少;皮肤干燥;日晒,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摄入过多含类胡萝卜素的蔬菜、水果;不良生活习惯:熬夜、酗酒、吸烟等;疾病、药物所致等。但正如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能够全面解释衰老现象,肤色暗黄也可因多因素所致。 中医学观点 中医学认为肤色发黄与肾、肝、脾三脏的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 在此讨论的肤色暗黄特指皮肤老化的一种表现,排除黄疸等疾病和药物所致。 原来变白so easy! 【日常护肤建议】 1.注重防晒, 防止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2.加强保湿, 对皮肤进行适当的护理。 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身体健康也非常重要。 例如避免吸烟、酗酒、熬夜。避免摄入过量的类胡萝卜素的蔬菜、水果等食物及光敏食物。 4.外用抗氧化,抑制黑色素合成、增殖、输送,加速黑色素排除等制剂, 例如常用的:左旋维生素 C、传明酸、熊果苷、谷胱甘肽、白藜芦醇、果酸等。 【局部医疗美容建议】 1. 微针治疗: 其作用机制一是经皮给药,透皮吸收,充分发挥细胞因子等高效多能的作用和药物的功效,达到美白、亮肤的效用;二是通过微针的微创,启动皮肤自身的修复再生功能,促进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增生,由内而外地使肌肤重生,共同作用令肌肤自然白皙、透亮嫩滑。建议选用伊肤泉美白亮肤、回春嫩肤等套组。 2.光电治疗: 例如大光斑低能量的 Q开关激光、强脉冲光( IPL)、像素(铒)激光、冰晶飞梭(1540mm)激光、射频、LED红光照射等。 3.水光注射治疗: 玻尿酸配以氨甲环酸、伊肤泉美白亮肤套组等。 4.果酸疗法: 采用 30%柠檬酸治疗。 5.导入疗法: 超声波、电离子等导入外用抗氧化、美白制剂。 【内调理建议】 1.权衡利弊,口服或静脉输注维生素 C、谷胱甘肽、氨甲环酸等。 2.权衡利弊,采用雌激素补充疗法治疗皮肤老化。 3.中医辨证施治。 肤色暗黄美容微针联合应用 联合应用可发挥不同疗法的各自优势,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可增强疗效,减少副反应的发生,达到更佳的美容效果,提高满意度。 【微针联合光电治疗应用】 1.微针可联合大光斑低能量的 Q开关激光或强脉冲光( IPL)或射频或冰晶飞梭(1540mm)激光治疗改善肤色暗黄。 可同时治疗,先做激光或 IPL或射频或冰晶飞梭(1540mm),再做微针,也可交替治疗,每次治疗间隔半个月。 2.微针可联合像素(铒)激光或射频微针改善肤色暗黄, 可同时治疗,先做像素激光或射频微针,再微针或仅涂抹微针套组制剂;也可交替治疗,每次治疗间隔 1个月。 3.微针联合 LED红光照射治疗, 可先做微针,敷活蛋白水晶面膜同时照射 LED红光。 【微针联合水光注射应用】 可将微针治疗美白亮肤、回春嫩肤套组仅以水光注射的方式注入皮肤,再施以滚针;也可将微针治疗套组加入玻尿酸中以水光注射的方式注入皮肤,再施以滚针。 【微针联合果酸疗法应用】 可同时应用,先施以 30%柠檬酸治疗,再做微针;也可交替治疗,每次治疗间隔半个月。 【微针联合导入疗法应用】 可先施以超声波或电离子导入,再施以微针治疗。 【微针不同套组联合应用】 肤色暗黄最常伴见皮肤干燥,故可将伊肤泉美白亮肤套组和回春嫩肤套组同时联合应用。既可单以微针的方式,也可先用水光注射的方式再施以滚针。 【微针联合内调治疗应用】 在微针治疗的期间,同时辅以口服或静脉输入内调治疗,以增强疗效。 微 针 美 白 小 问 答 1、肤色暗黄美容微针改善要几次才能见效? 答: 通常3~5次能见到明显疗效。 2、治疗术后3~5天皮肤反而更加暗黄,是正常的吗?多久可以恢复? 答: 因术后皮肤通道打开,有可能暂时性经表皮水分流失增加,反而表现为皮肤更加暗黄,但注重加强术后修复保湿,通常1周后即可恢复,2周左右疗效即可显效。 3、治疗会让皮肤变薄吗?皮肤会不会反而变得敏感?治疗术后面部出现发红是正常的吗? 答: 微针的作用机制并非剥脱,治疗后皮肤不仅不会变薄,相反随着胶原的新生皮肤还会增厚,增强皮肤的抵抗力,反而能降低皮肤的异常敏感。治疗术后视治疗手法的轻重面部有可能会出现2~3天的发红,通常3~5天即可恢复。 《美容微针临床手册》 主编:郑荃 责编:丁海燕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1 ISBN:978-7-03-054620-3 《美容微针临床手册》 采用大篇分类方式进行归类管理,共分四篇三十八章。第一篇简要介绍美容皮肤科基础,包括皮肤的解剖生理、皮肤检测监测、皮肤病的症状学基础、皮肤病治疗学基础、皮肤损伤与修复、细胞生长因子及其美容应用和医学护肤品基础共七章。第二篇为美容微针基础。第三篇介绍常见美容皮肤病与美容微针应用。第四篇提出了皮肤亚健康与美容微针应用。本书编写宗旨为常用、实用和具有可操作性,第四篇为全新内容,力求反映最新膨胀纹、颈横纹、深皱纹、毛孔粗大、皮肤皱纹、皮肤暗黄、皮肤干燥、皮肤松弛、脂肪臃堆等在美容微针中的应用。 (本期责编: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18年1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8-2-2 16:54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2018年1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1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 45 唐治德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8-Dec-17 2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二版) 49 巩亚东,史家顺,朱立达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8-Dec-17 3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及新技术(第三版) 49 李佑光,钟加勇,林东,罗平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Jan-18 4 中国政府网站公众持续使用意向研究 86 汤志伟,韩啸,龚泽鹏 专著 社会科学 29-Dec-17 5 中国显生宙腕足动物属志(英文版)(全二册) 1100 戎嘉余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26-Dec-17 6 大豆科学泰斗 王金陵 298 虹静,张彬彬,王志坤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Dec-17 7 中国淡水藻志 第二十一卷 金藻门(II) 168 魏印心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30-Nov-17 8 临海东观--明清史学中的日本研究与认识 118 时培磊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7 9 儿科护理学笔记(第四版) 32 张梅珍 中高职教辅 物理(力学) 2-Jan-18 10 2018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模拟试题 42.5 张钱友 中高职教辅 西医 2-Jan-18 11 外科护理学笔记(第四版) 48 杨建芬,蔡烯 中高职教辅 西医 5-Jan-18 12 妇产科护理学笔记(第四版) 36.5 何国喜 中高职教辅 西医 3-Jan-18 13 2018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精练(中册) 42.5 谢玲莉 中高职教辅 西医 2-Jan-18 14 传染病护理(第二版)(高职数字版) 35 王绍峰,彭宏伟 高职教材 西医 2-Jan-18 1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数版) 29.8 章虹 高职教材 西医 2-Jan-18 16 外科护理(第二版)(高职数字版) 69.8 刘梦清,佘金文 高职教材 西医 3-Jan-18 17 儿科护理(第二版)(高职数字版) 45 张梅珍,王敬华 高职教材 西医 2-Jan-18 18 2018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掌中宝 32 陈云华 中高职教辅 西医 4-Jan-18 19 护理心理学(第二版)(高数版) 32 崔巧玲 高职教材 西医 2-Jan-18 20 晋西商代青铜器 1200 韩炳华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7 21 天宫法藏——辽庆州塔天宫出土文物菁华 360 巴林右旗博物馆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28-Nov-17 22 禹州阳翟故城遗址(上下册) 728 河南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7-Nov-17 23 美国民航节能减排控制理论与实践 108 褚天琦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5-Jan-18 24 临床实用青光眼防治手册 29.8 姚宝群,韩琪,颜华 大学教材 西医 5-Jan-18 25 人体机能学(第2版) 75 张建龙 等 大学教材 西医 2-Jan-18 26 护理研究(案例版) 85 王萍,毛俊,曾兢 本科教材 西医 2-Jan-18 27 奈特绘图版医学全集 第5卷:泌尿系统(原书第2版) 168 (美)奈特等主编;王亚轩等译 专著 西医 5-Jan-18 28 消化内镜基本操作规范与技巧 68 吴斌,陈小良,李建忠 专著 西医 23-Dec-17 29 2018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应试指导及历年考点串讲 98 傅占江 大学教辅 西医 2-Jan-18 30 慢病的用药监护与健康管理 58 张石革 专著 西医 4-Jan-18 31 肿瘤科病人健康教育 39 王丽芹,付春华,赵淑燕 专著 西医 5-Jan-18 32 鲁宾病理学精要(中文翻译版) 350 刘东戈 专著 西医 26-Dec-17 33 机电设计自动化新兴研究及其进展 58 范衠著;朱贵杰,王攀译 专著 计算机、通信 5-Jan-18 34 基于GIS的景区空间分析——以鼓浪屿为例 89.9 李渊 专著 地球科学 2-Jan-18 35 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情势演变及水资源适应性利用 89 薛联青 专著 资源环境 2-Jan-18 36 科学好好玩:神奇的煤炭 38 熊志建 科普 语言、教育 14-Dec-17 37 计算机导论 49 陈卫军 本科教材 文学艺术 8-Jan-18 38 机械基础实验教程(第三版) 49 何军,刘新育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12-Jan-18 39 新编畜产食品加工工艺学 59.8 彭增起,毛学英,迟玉杰 大学教材 农林 2-Jan-18 40 果品蔬菜加工学 49.8 张海生 大学教材 农林 9-Jan-18 41 现代食品安全学 59.8 黄昆仑,车会莲 大学教材 农林 8-Jan-18 42 华北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山西云丘山篇 79.8 闫明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8-Dec-17 43 大学物理实验(第二版) 59 李书光,张亚萍,朱海丰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4-Jan-18 44 光纤传感网 128 刘铁根,张红霞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8-Jan-18 45 智慧城市评论 第四辑 58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智慧城市委员会 专著 社会科学 8-Jan-18 46 “三软”矿区瓦斯与围岩相互驱动机制及应用 118 王志荣,陈玲霞 专著 地球科学 8-Jan-18 47 橡胶构件的疲劳、应力和应变:设计工程师指南 88 (美)贾德森T.鲍曼著;张浩等译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5-Jan-18 48 不同干扰和空间尺度下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生态学及其优势种不育控制研究 98 付和平 专著 生物科学 8-Jan-18 49 探测小天体 128 徐波,雷汉伦 专著 地球科学 10-Jan-18 50 典型岛群综合承载力评估与应用 89 刘明 专著 地球科学 4-Jan-18 51 稀土的应用与影响——以包头市为例 118 张庆辉 专著 地球科学 8-Jan-18 52 长安学研究文献汇刊考古编金石卷(第四辑) 389 贾二强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9-Jan-18 53 长安学研究文献汇刊考古编金石卷(第七辑) 389 贾二强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9-Jan-18 54 长安学研究文献汇刊考古编金石卷(第三辑) 389 贾二强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9-Jan-18 55 内科护理学笔记(第四版) 49.5 刘辉 中高职教辅 西医 8-Jan-18 56 2018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考点精粹 119 陈云华 中高职教辅 物理(力学) 8-Jan-18 57 病理学基础(新) 49.8 周士珍 中职教材 西医 8-Jan-18 58 护理专业技术实训 38 邢爱红 高职教材 西医 9-Jan-18 59 护理学基础(新) 52 郭蔚 中职教材 西医 12-Jan-18 60 医学统计学(高职数字版) 29.8 黎逢保 高职教材 西医 8-Jan-18 61 走进考古——杨育彬回忆录 168 杨育彬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7 62 潜口民宅搬迁修缮工程报告 280 潜口民宅博物馆 报告类 历史地理、考古 8-Jan-18 63 医药信息检索与利用 59.8 周晓政 研究生教材 西医 10-Jan-18 64 医药数理统计(案例版)(供药学类专业用) 55 张丕德,马洪林 大学教材 西医 5-Jan-18 65 组织学与胚胎学学习指导 39.8 彭彦,吴宏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2-Jan-18 66 医学伦理学 49.8 吴菁 大学教材 西医 12-Jan-18 67 2018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前预测卷 2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5-Jan-18 68 2018临床执业医师考前冲刺必做 4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5-Jan-18 69 2018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前冲刺必做 2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5-Jan-18 70 2018临床执业医师考前预测卷 4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5-Jan-18 71 2018口腔执业医师模拟试卷及解析 5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5-Jan-18 72 中医各家学说 58 徐江雁 大学教材 中医 5-Jan-18 73 生物信息学计算技术和软件导论 137 马占山 专著 计算机、通信 7-Dec-17 74 生态恢复工程案例解析 43 胡进耀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2-Dec-17 75 猪场废水处理利用理论与技术 120 邓良伟,王文国,郑丹 专著 资源环境 13-Dec-17 76 遥感技术与应用实验教程 39 孔祥生 等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4-Dec-17 77 镁合金修复强化材料设计及成形基础 89 朱胜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Dec-17 78 优势关系粗糙集:不确定性决策的理论与方法 79 邓维斌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3-Dec-17 79 机器学习视角的结构健康监测 189 (美)Charles R. Farrar等著;单德山等译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Dec-17 80 智慧景区数字黄龙平台建设及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构建 49 张文君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3-Dec-17 81 国际技术溢出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 69 张瑛 专著 经济管理 18-Dec-17 82 三峡库区农村面源污染解析 96 倪九派,邵景安 专著 资源环境 18-Dec-17 83 莺琼盆地高温高压固井技术 118 李中,张勇,李炎军,罗宇维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Dec-17 84 海洋高温高压气井井筒完整性技术 147 李中,谢玉洪,李炎军,黄熠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Dec-17 85 全球价值链视阈下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形势与对策研究 69 陶于祥,樊自甫,袁野 专著 经济管理 18-Dec-17 86 岩石微尺度模型重建及其热-流-固耦合细观机理研究 118 宋睿 专著 地球科学 8-Jan-18 87 旅游管理及信息化建设方法和技术研究——以西南地区为例 80 沈兴菊 专著 经济管理 13-Dec-17 88 层状盐采卤造腔工艺模拟及仿真技术 89 姜德义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7-Dec-17 89 电磁直驱无人驾驶机器人动态特性与控制 69 陈刚 专著 机械、自动化 4-Jan-18 90 激光诱导空泡空化强化理论与技术 99 任旭东,袁寿其 专著 机械、自动化 9-Jan-18 91 城市发展之路 89 (美)Alex Marshall著;王晓晓等译 专著 经济管理 12-Jan-18 92 节水优先 水润万家——上海市节水培训教材 60 上海市节约用水办公室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0-Nov-17 93 明明白白做MRI检查 20 舒政 科普 西医 10-Nov-17 94 明明白白看肿瘤 20 钟薏 科普 西医 24-Nov-17 95 陆氏针灸高正临证经验集 60 高正 专著 中医 22-Nov-17 96 化学武器与防护百问——写给每个人的化学武器知识 35 肖凯 科普 西医 10-Nov-17 97 实用血液病骨髓病理学彩色图谱 180 浦权,姚永华 专著 西医 15-Nov-17 98 刘德桓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证经验集萃 80 刘德桓,叶靖 专著 西医 24-Nov-17 99 大熊猫进化历史及保护工程 120 方盛国 专著 生物科学 20-Nov-17 100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 35 张秀芳 大学教材 西医 20-Nov-17 101 文明的演化——基于三种生产四种关系框架的迈向生态文明时代的理论、案例和预见研究(第二卷) 86 甘晖 专著 资源环境 20-Nov-17 102 都市圈旅游空间研究 98 陈浩,陆林 等 大学教材 历史地理、考古 13-Nov-17 103 旅游生态学理论与实践 87 晋秀龙,陆林 等 大学教材 历史地理、考古 13-Nov-17 104 丁氏滚法推拿沈国权临证经验集 60 张喜林,孙武权 专著 中医 24-Nov-17 105 骨科金属内植物取出理论和技术 45 郑昱新 专著 西医 20-Nov-17 106 诊余心悟——江淮名医方朝晖临证感悟 60 方朝晖 专著 中医 20-Nov-17 107 《麟凤呈祥秘书》校释 40 王志红 专著 中医 20-Nov-17 108 基于S1000D规范的民用飞机维修类技术出版物开发技术 116 马小骏 等 专著 航空航天 7-Sep-17 109 法医DNA分型专论: 证据解释 180 (美)布尔特尔(John M. Butler)著;侯一平等译 专著 西医 20-Nov-17 110 导航卫星精密定轨技术 118 王小亚,胡小工,蒋虎,赵群河 专著 地球科学 20-Nov-17 111 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红外辐射性能研究 72 叶晓云 专著 材料科学 22-Nov-17 112 海洋生物制品开发与利用 150 张玉忠,杜昱光 专著 地球科学 20-Nov-17 113 新兴污染物的分析、迁移转化与控制技术:以药物活性化合物为例 75 段艳平,陈玲,代朝猛 专著 资源环境 27-Nov-17 114 人居环境模式引领城市发展转型——深圳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创新与实践 98 车秀珍 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0-Nov-17 115 大学化学学习指导 32 柯强,朱元强 大学教辅 化学 17-Jan-18 116 考研名师点拨之生物化学 69 赵立青,李翠凤,李登文,王勇 大学教辅 生物科学 16-Jan-18 117 区域规划学 49 吴殿廷,宋金平,陈光 本科教材 地球科学 15-Jan-18 118 文化变迁中的西南民族价值传承研究 88 郑涌 等 专著 语言、教育 15-Jan-18 119 企业战略管理(第三版) 42 蓝海林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5-Jan-18 120 管理文秘(第二版) 38 徐顽强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15-Jan-18 121 消费者行为学 39 陈丽莎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5-Jan-18 122 物流系统仿真 46 冯长利 研究生教材 计算机、通信 15-Jan-18 123 江苏省融资租赁行业发展报告(2017) 118 黄磊,张颖,刘晓星 专著 经济管理 15-Jan-18 124 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二册(总第六册) 副爬行类 大鼻龙类 龟鳖类 248 李锦玲,佟海燕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15-Jan-18 125 页岩气储层液态火药高能气体压裂增产关键技术研究 178 陈军斌,张杰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8-Jan-18 126 水泥基压电复合材料与应用 150 程新 专著 材料科学 12-Jan-18 127 创新思维与文献驱动 48 李明 专著 语言、教育 17-Jan-18 128 畦田施肥灌溉地表水流溶质运动理论与模拟 298 许迪 专著 农林 12-Jan-18 129 生物光电子学 238 黄维,董晓臣,汪联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5-Jan-18 130 数学所讲座2015 78 席南华 等 论文集 数学 15-Jan-18 131 数字高程模型(第三版) 79 李志林,朱庆,谢潇 专著 地球科学 12-Jan-18 132 化工过程强化 16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2-Jan-18 133 能源化学 1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 专著 化学 12-Jan-18 134 张栻年譜 42 邓洪波 辑校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7-Jan-18 135 基础护理学笔记(第四版) 48 王静芬 中高职教辅 西医 12-Jan-18 136 病原生物学(第四版) 54.8 江凌静,王传生 高职教材 西医 12-Jan-18 137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第二版)(高职数字版) 64.8 夏金华 高职教材 西医 17-Jan-18 138 生理学(第二版)(高职数字版) 49.8 李弋,黄莉军 高职教材 西医 16-Jan-18 139 健康评估(第四版)(高职数字版) 45 高健群 高职教材 西医 18-Jan-18 140 漳平奇和洞遗址 358 福建博物院,龙岩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2-Jan-18 141 市场利益分配模型与仿真实验设计 99 郑文,马莹莹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5-Jan-18 142 医学伦理学(第3版) 49.8 李勇,田芳 大学教材 西医 16-Jan-18 143 医学伦理学 45 雷鸣选,徐萍风 大学教材 西医 16-Jan-18 144 临床药理学(案例版,第2版) 65 罗健东,闵清 大学教材 西医 16-Jan-18 145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2版) 88 马文丽,德伟,王杰 大学教材 西医 17-Jan-18 146 系统解剖学学习指导 38 盛华均,汪克建 大学教材 西医 16-Jan-18 147 病理学学习指导 35 王娅兰 大学教材 西医 18-Jan-18 148 康复护理学(案例版) 62 许洪伟,柳明仁 大学教材 西医 16-Jan-18 149 病原生物学学习指导 29.8 杨春 大学教材 西医 16-Jan-18 150 医学免疫学学习指导 38 陈全 大学教材 西医 16-Jan-18 151 护理教育学(案例版) 45 崔香淑,李强 大学教材 西医 16-Jan-18 152 中医护理学(案例版) 49.8 李明今,衣运玲 大学教材 西医 16-Jan-18 153 眼耳鼻喉口腔科护理学(案例版) 88 罗汉萍 大学教材 西医 18-Jan-18 154 有机化学 69.8 宋流东,赵华文 大学教材 西医 18-Jan-18 155 社区护理学(案例版) 65 王利群,刘琼玲 大学教材 西医 18-Jan-18 156 医学整合课程基础实验(分子与细胞分册) 69.8 王应雄,卜友泉 大学教材 西医 16-Jan-18 157 卫生信息管理学(案例版) 55 赵文龙,陆斌杰 大学教材 西医 16-Jan-18 158 冠心病介入治疗100问 18 刘新兵 专著 西医 12-Jan-18 159 Haines临床神经解剖图谱(原书第9版) 198 (美)海恩斯(Duane E. Haines)主编;张力伟译 专著 西医 16-Jan-18 160 2018药事管理与法规模拟试卷及解析 20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15-Jan-18 161 2018临床执业助理医师模拟试卷及解析 5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5-Jan-18 162 2018临床执业医师模拟试卷及解析 6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5-Jan-18 163 名贵中药养生堂(第二版) 30 王淑君 生活健康 中医 15-Jan-18 164 2018口腔执业医师考前冲刺必做 4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11-Jan-18 165 2018药学专业知识(二)模拟试卷及解析 20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15-Jan-18 166 2018药学专业知识(一)模拟试卷及解析 20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15-Jan-18 167 302医院肝病健康指导--肝衰竭防治专家答疑 35 游绍莉,朱冰 专业工具书 西医 15-Jan-18 168 老年共病安全用药 49 万军,刘丽萍 专著 西医 17-Jan-18 169 心律失常心电图临床解读(中文翻译版,原书第6版) 98 (美)Jane Huff等著;姚焰等译 专著 西医 15-Jan-18 170 路在前方:珊溪水库水源地生态补偿理论、实践与政策设计 179 张红举 专著 资源环境 18-Jan-18 171 电脑软硬件维修从入门到精通(第4版) 79 熊巧玲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16-Jan-18 172 电脑组装与维修从入门到精通(第4版) 79 熊巧玲,田宏强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16-Jan-18 173 新编地图学 89 凌善金,梁栋栋,麻金继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17-Jan-18 174 商务智能与数据挖掘实验教程 59 朱慧云,曹玲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5-Jan-18 175 WRF-CMAQ气象化学耦合模型运用及分析:以武汉地区黑碳气溶胶分布特征为例 68 赵锦慧 专著 地球科学 8-Jan-18 176 外星来信 36 刘畅,魏红祥 科普 语言、教育 30-Nov-17 177 工程制图 62 汪勇,张全,陈坤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2-Jan-18 178 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基于教学行为三层次分析的视角 36 陈实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2-Jan-18 179 有机化学(第二版) 78 田燕 大学教材 化学 22-Jan-18 180 手性合成:基础研究与进展 228 林国强,孙兴文,洪然 研究生教材 物理(力学) 22-Jan-18 181 观赏植物分类学 118 李先源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12-Jan-18 182 云南马铃薯生产技术案例与评价 158 杨艳丽 大学教材 农林 23-Jan-18 183 现代农业与生态文明 45 曹林奎,黄国勤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2-Jan-18 184 大学物理实验 49 欧阳玉花,贾向东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2-Jan-18 185 大学物理实验教程(第三版) 45 孙维民,李志杰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4-Jan-18 186 基础代数(第二卷) 49 席南华 大学教材 数学 187 农村学校班主任专业成长研修共同体的构建 79 李红 专著 语言、教育 23-Jan-18 188 统计学 49 周丽,高和鸿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22-Jan-18 189 计算机辅助审计 42 刘杰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2-Jan-18 190 公关策划学(第二版) 39 蒋楠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23-Jan-18 191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八版) 38 刘思峰 等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26-Jan-18 192 中国特色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框架研究 102 方鹏骞 专著 西医 16-Jan-18 193 高温环境的人体热反应机理与安全评估 88 翁文国,付明,杨杰 专著 西医 16-Jan-18 194 京津冀大气复合污染防治:联发联控战略及路线图 180 郝吉明 专著 资源环境 19-Jan-18 195 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 58 李祥洲,邓玉 专著 农林 22-Jan-18 196 国际中小学数学能力检测试题解答(小学高年级组) 66 朱华伟,孙文先,郑焕 科普 语言、教育 22-Jan-18 197 国际中小学数学能力检测试题解答(小学中年级组) 46 朱华伟,孙文先,陈泽桐 科普 语言、教育 22-Jan-18 198 国际中小学数学能力检测试题解答(初中组) 56 朱华伟,孙文先,付云皓 科普 语言、教育 22-Jan-18 199 软材料表面失稳力学 298 冯西桥,曹艳平,李博 专著 物理(力学) 22-Jan-18 200 从内地到边疆:宋代政治与社会散论 85 廖寅 专著 社会科学 22-Jan-18 201 我国煤炭资源高效回收及节能战略研究 168 袁亮 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3-Jan-18 202 护理礼仪(第二版)(高职数字版) 29.8 唐庆蓉 高职教材 西医 22-Jan-18 203 妇产科护理(第二版)(高数版) 55 单伟颖,黎梅 高职教材 西医 22-Jan-18 204 中医学(合肥版临床) 55 张俊平,何威 高职教材 中医 19-Jan-18 205 盛世荣华 98 河南博物院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4-Jan-18 206 无锡文博论丛第2辑(2017) 148 无锡博物院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9-Jan-18 207 楚都丹阳探索 168 徐少华,尹弘兵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9-Jan-18 208 医学遗传学 52 龙莉,杨明 大学教材 西医 26-Jan-18 209 病理生理学思维导图学习指导 29.8 李飞,李霞 大学教材 西医 26-Jan-18 210 《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程》 45 王红,李翠英 大学教材 西医 26-Jan-18 211 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实验——基础篇 35 汤仁仙 大学教材 西医 23-Jan-18 212 病理学实习指导 39.8 刘彦,王莹 大学教辅 西医 24-Jan-18 213 护理心理学(案例版) 49.8 赵小玉,周英 大学教材 西医 24-Jan-18 214 急危重症护理学(案例版) 65 李文涛,崔巧玲 大学教材 西医 22-Jan-18 215 无机化学 69.8 傅迎,章小丽 大学教材 西医 25-Jan-18 216 手外科手术要点难点及对策 248 洪光祥 专著 西医 22-Jan-18 217 传染病信息学概论 68 宋宏彬,郝荣章,曾大军 专著 西医 25-Jan-18 218 2018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前冲刺必做 39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25-Jan-18 219 2018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记忆掌中宝 29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25-Jan-18 220 关节外科诊治策略 138 孙伟,李子荣 专著 西医 25-Jan-18 221 前列腺炎中西医实用手册 39 宋爱莉,陈洪延 专著 西医 22-Jan-18 222 内科护理教学查房(第3版) 45 杨亚娟 等 专著 西医 22-Jan-18 223 高血压防治知识问答手册 27 张琰 专著 西医 22-Jan-18 224 老年人工常气道护理管理规范 36 武淑萍,杨晶 专著 西医 19-Jan-18 225 我是我的奇迹——航空工业成飞雇主品牌建设实践 55 彭青峰,刘可为 经营管理 经济管理 13-Dec-17 226 光通信中的电磁场与波基础 48 武保剑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5-Dec-17 227 信号分析与处理 49 周洁玲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8-Jan-18 228 环境科学专业英语 49 杨金燕 研究生教材 资源环境 8-Jan-18 229 共享节约契约下的网购供应链库存与运输整合优化研究 69 李富昌,胡晓辉,卢玮 专著 经济管理 11-Jan-18 230 水生生态学与鱼类学实训教程 79 李斌 大学教材 农林 8-Jan-18 231 鱼类遗传与育种学实验实训教程 49 邹远超 大学教材 农林 18-Dec-17 232 交互式远程实验系统的研究及实践 138 廖磊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1-Dec-17 233 暖云 69 周筠珺 专著 地球科学 27-Dec-17 234 烤烟种植生态适应评价 335 陈宗瑜,王毅 专著 农林 8-Jan-18 235 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的效益评价及后续问题研究 90 魏刚 专著 经济管理 27-Dec-17 236 上扬子地台北缘小壳动物群爆发前夕的古海洋环境 68 庞艳春,王绪本,林丽 专著 地球科学 22-Nov-17 237 Adobe Photoshop CS6图像设计与制作技能实训教程 55 张梅,何福贵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17-Nov-14 238 基层政府智慧政务之路--政务服务O2O整合路径与实践 139 胡广伟 专著 社会科学 19-Jan-18 239 教你了解营养知识 20 蔡炯 科普 西医 10-Nov-17 240 排舞 32 郑丹蘅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20-Nov-17 241 民用飞机直接维修成本分析与控制 98 马小骏 等 专著 航空航天 24-Apr-17 242 中国矿产资源发展报告(2016)——中国矿产品国际贸易市场环境研究 85 洪水峰,成金华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7-Jan-18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27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肝病科普丨302医院权威指导,教你步步为营,防治肝衰竭!
sciencepress 2018-2-2 16:17
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的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虽然医学救治水平不断提高,但肝衰竭仍然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疾病,也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攻关领域之一。   什么原因会导致肝衰竭呢?我有肝病怎么办,平时应该注意什么?怎样预防肝衰竭的发生?出现肝衰竭患者和家属该怎样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这些都是困扰肝病患者及家属最常见的问题,也是医生每天都在不停重复解答的问题。因此,编写一本通俗易懂的肝病健康指导科普读物,让医师从科普患者中解放,以便更好地为广大患者的健康服务,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事情。  权 威 答 疑 1、 什么是肝衰竭? 肝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因其具有合成、解毒、代谢、分泌、生物转化及免疫防御等功能,故又被称为“加工厂”。当多种因素(如病毒、酒精、药物等)导致其严重损害时,肝细胞可出现大量坏死,上述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进而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称之为肝衰竭。患者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缺乏、恶心、腹胀、尿黄,严重的患者可出现神志异常、尿量减少、发热等。 2、 肝衰竭的病因有哪些?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引起肝衰竭的病因及发病率也不同。 在我们国家主要以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最常见。 在西方国家则以药物性肝炎、丙型肝炎等常见。引起肝衰竭的病因包括以下方面。    (1)嗜肝病毒 : 因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另外,重叠感染往往加重病情,引发肝衰竭,如 HCV 和 HAV 重叠感染、HBV 和 HAV 重叠感染、HBV 和HEV 重叠感染等。    (2)非嗜肝病毒感染 : 巨细胞病毒、EB 病毒、单纯疱疹病毒(1、2 型)、疱疹病毒 6 型、副流感病毒、副黏液病毒、微小病毒 B19、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带状疱疹病毒、黄热病病毒、登革热病毒等。    (3)医用制剂 :卡马西平、复方新诺明、环丙孕酮、双硫仑、“摇头丸”、吡格列酮、异烟肼、尼美舒利、对乙酰氨基酚、丙硫氧嘧啶、利福平等。    (4)乙醇(即酒精)。    (5)代谢性疾病 :妊娠急性脂肪肝、α 1 - 抗胰蛋白酶缺陷、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遗传性果糖不耐受、半乳糖血症、HELLP 综合征、Reye 综合征、酪氨酸血症、Wilson 病。    (6)自身免疫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    (7)缺血性肝病 :布 - 加综合征、热休克、肝动脉结扎、休克肝、肝小静脉阻塞病。    (8)恶性浸润 :白血病、恶性肿瘤肝转移、Hodgkin 病、黑色素瘤、非Hodgkin 病、肾细胞癌、肝细胞癌。    (9)细菌和寄生虫 :钩端螺旋体、李斯特菌、疟疾、结核和立克次体病。    (10)化学物质 :四氯化碳、氯仿、硝基丙烷、三硝基甲苯、黄磷等。    (11)真菌毒素 :毒鹅膏菌、环柄菇等。    (12)毒素 :蜡样芽孢杆菌催吐毒素、蓝藻细菌的微囊藻毒。    (13)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等。    (14)心力衰竭。    (15)不明原因 :目前尚有一部分患者发生了肝衰竭,但以常规的检测不能明确其病因。    (16)其他病因 :热射病等。  3、 凝血化验各项指标有什么意义? 凝血因子是反映人体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体内众多凝血因子是由肝脏合成的,当发生肝衰竭时,人体的凝血因子明显减少,会出现凝血功能异常的表现。临床中一般运用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判断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其中 PT 反映人体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APTT 反映人体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而 PTA、INR 均是由 PT 计算而产生。PT 正常值为 10.2 ~ 14.3 秒,PTA 正常值为 65% ~ 135%,APTT 正常值为 23 ~ 42 秒,INR 正常值为 0.8 ~ 1.2。当发生肝衰竭时,会出现 PT、APTT 明显延长,PTA 明显下降,INR 明显增高的情况。此外,PTA、INR 还是判定肝衰竭分期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4、 肝衰竭会传染吗? 在引起肝衰竭的病因中病毒性肝炎有传染的可能,如乙肝、甲肝或戊肝,其他如酒精性、自身免疫性、药物性等原因均不传染,而且肝衰竭本身也并不传染。例如 :呼吸衰竭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其中非典型肺炎(非典)引起的呼吸衰竭是因为某种病毒传染而引起,而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呼吸衰竭却不会传染。 5、 肝衰竭的支持治疗有哪些? 肝衰竭的支持治疗包括一般支持治疗,如绝对卧床休息、营养支持、保证足够的能量供应、避免低血糖和电解质紊乱、补充新鲜凝血因子等。此外,还有人工肝、干细胞治疗。因血浆、干细胞数量来源有限,以及存在过敏、穿刺部位出血等风险,此治疗需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6、 肝衰竭治疗成功率如何? 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病死率极高,目前通过积极内科综合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支持治疗及人工肝、干细胞移植等),肝衰竭的救治率正在逐渐升高。不同病因、不同肝衰竭分期治愈率不一样,总体好转率可达 50%~60%。 名 医 编 写 游绍莉 主任医师,解放军第302医院首届“名师带徒”学员,师承皇甫玉珊教授。现任解放军302医院肝衰竭诊疗与研究中心一科主任,主要从事重症肝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届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消化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军传染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青年委员,解放军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参与国家、军队十余项课题研究,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4项,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朱冰 解放军第302医院肝衰一科副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临床疑难、重症肝病诊治与科研工作,在人工肝血液净化、重症酒精性肝炎、疑难肝病诊治方面有较好工作基础。发表相关专业论著60余篇,参加本专业顶级国际会议EASL、APASL、AASLD会议交流;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发明专利10项,参与国家、军队重大专项课题多项。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全军第三届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扶持对象。全国肝胆病咨询专家。 《302医院肝病健康指导:肝衰竭防治专家答疑》 主编:游绍莉,朱冰 责编:肖芳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 ISBN:978-7-03-055654-7   《302医院肝病健康指导:肝衰竭防治专家答疑》 是由解放军第302医院肝衰竭诊疗与研究中心的专家编著而成。 全书共有401个问答 ,分为9章,以问答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引起肝衰竭的各种原因,以及肝衰竭的诊断、治疗、护理、出院康复指导、日常生活应注意的问题等,让读者了解肝衰竭的诊治过程,以便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还展示了一些肝衰竭患者战胜疾病的心路历程,以此鼓励其他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 (本期责编: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3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空心草莓是用了膨大剂?别被这些流传甚广的“善意忠告”骗了!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8-1-29 15:02
谣言?还是事实?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媒体报道的热点,也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客观公正的媒体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不科学、不客观、不全面的报道仍屡见不鲜。部分媒体和网民总喜欢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抓人眼球,博取流量,夸大问题事件的严重程度,把个案性事件推定到整个行业,不断刺激消费者的敏感神经,引起了不明真相的消费者的恐慌,导致公众对国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信任,严重打击消费信心,影响产业发展,给政府公信力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条件下,“大众麦克风”将负面信息渲染、演绎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程度。一些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善意的忠告”“跪求转发”“紧急通知”“紧急扩散”大肆传播、转发谣言、传言,把一些压根不存在的问题编得神乎其神,对公众产生严重误导,让部分消费者深信不疑。   今天,小编特意筛选了两个流传非常广的说法,相信你一定也听过甚至一直深信不疑。究竟是谣言还是事实?耐心往下看吧~  大个空心草莓是因为使用了激素或膨大剂吗? 近些年,网络上关于草莓质量安全的报道不绝于耳,“注入激素催熟导致草莓畸形”“个大空心草莓是使用膨大剂”……甚至还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草莓瘟!该类谣言通常以“如何辨别打激素草莓”“教您如何识别草莓是否使用膨大剂”等为标题出现在贴吧、博客和微信朋友圈中。      2014 年3 月,微信中热传,“市场上销售的个头偏大或者长相畸形、不规则的空心草莓可能过量注射了膨大剂之类的激素,吃了对人体有害”;2015 年4 月,一则关于选购草莓时的提醒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其中提到如果草莓整体发红但“屁股”发白的话,说明是激素使用过量所致,最好不要购买。舆情监测发现,每到草莓收获季,网上就会出现很多“如何辨识激素草莓”的文章,称奇形怪状的草莓为“激素草莓”。此外,个头大、果肉有空腔、颜色太红也都被列为“激素草莓”的特征。    有关“畸形草莓有毒”的谣言由来已久,相关媒体对谣言的解读也不曾间断。2012 年,《西安晚报》针对“巨无霸草莓”现象进行调查后指出,“使用膨大剂催熟草莓没有必要”;2014 年,《新京报》援引相关专家的观点指出,“仅凭外观无法判断草莓是否使用膨大剂”;2016 年,人民网记者在深度调查后得出结论,“网传的‘激素草莓辨别方法’其实‘不靠谱’”。    “大个、空心草莓使用了激素、膨大剂”一类问题,是媒体从业人员及网民不了解草莓生长发育过程、品种特性、栽培管理技术、采后生理及膨大剂使用原则而产生的主观臆测,导致了消费者不必要的担心甚至恐慌。  科学真相   草莓畸形。 草莓的生长与温度、授粉、水分、土壤等息息相关,授粉不均、温度过低、光照不足都有可能导致草莓畸形。    草莓个大。 草莓的个头和许多因素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品种因素,有些品种天生个大。此外,通过人工选择,适当进行疏花疏果,也可以得到个头更大的草莓。道理很简单,草莓光合作用产出的、可以分配到果实的营养物质总量基本确定,选择减少果实数目,就更容易得到个头大的果实。网上盛传的“激素草莓辨别法”基本都是个人的主观臆测。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市场上最常见的草莓是‘丰香’草莓,这种草莓个头比较小。如今国内外进行草莓育种的目标都很一致,就是果子越大越好,市场上出现的草莓之所以大,是因为其本身就是大果型品种,根据草莓大小来辨别打没打激素是不科学的。    草莓空心。 草莓空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品种是最主要的因素。一些草莓品种,如‘阿玛奥’‘阿尔比’‘八四莓一号’‘赛娃’等本身具有果实中间空心的特点。还有一些草莓品种的果肉密度小,天生就易出现空心。其他草莓品种如在果实膨大期遇到肥水管理不当或土壤太干也会产生果实空心现象。使用膨大剂等植物外源激素也有可能造成草莓果实空心。另外,草莓如果采收不及时,就会出现过度成熟导致空心的现象。温度和湿度对草莓生长的干扰也很明显,如雨雪过后,很多草莓都会出现空心。所以,草莓空心主要是由品种特性和栽培管理不当引起的,使用膨大剂等植物外源激素可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的。    草莓果柄发白。 草莓果柄发白和是否使用激素没有必然关系,而是和采摘时间有关。当一株草莓进入挂果期时,果实会从绿色变成白色再变成红色。草莓的发色过程实际上是光与内源激素两者共同作用完成的。通常来说,草莓越靠近尖端发育的时间越长、累积的花青素越多,因此草莓的发色过程是从尖端向果柄逐渐进行的,越靠近果柄底部着色越慢。实际生产过程中,尤其是早春在大棚内生产的草莓,由于受光照较弱等影响,着色过程偏慢,且有时由于品种原因(如多倍体等)果实较大,果实基部发色更为推迟。如果等到整个草莓都变红,草莓顶端已经由于过熟而受到损伤,导致整个果实霉变。为了方便运输储存,防止顶端过度成熟而损伤草莓,果农一般不等果实完全变红就开始采摘,这就造成了一些草莓,尤其是大个草莓果柄发白。    农业部近几年对各主产区草莓质量安全进行了全方位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上市草莓的农药残留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要求,消费安全有保障,可以放心吃。  黄瓜“顶花带刺”是抹了避孕药吗? “黄瓜使用避孕药”近年来一直在网络中传播。一些媒体平台、网帖及视频称,头顶小黄花的黄瓜在全国各地的农贸市场随处可见,本该“瓜熟蒂落”的黄瓜直到上市仍然“顶花带刺”是用激素蘸花的结果,而这种激素等同于“避孕药”,食用后会影响人正常生长发育 。   2016 年4 月5 日,温州市一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个题为《黄瓜出事了,温州人速看!》的视频。视频的录制现场为山东省淄博市张店某菜农种植的黄瓜大棚,采访中问及菜农原本该“瓜熟蒂落”的黄瓜为何直到上市仍然“头顶带花”,视频中的受访人随即表示这是用激素蘸花的结果。接下来,视频中人员又采访了一位“营养学家”,其称菜农所说的这种激素等同于“避孕药”,食用后会影响人正常生长发育。舆情监测显示,该条舆情始于2011 年前后,由来已久,对消费者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不少市民信以为真,并借助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善意”地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声称“顶花带刺”的黄瓜是“抹避孕药”所致的问题外,黄瓜问题在传播过程中还逐渐出现了一些“变体”。例如,2013 年1 月,有媒体爆料“市民咬过的黄瓜还长个,是激素所致,不能吃”;2015 年1 月,网络传言“直黄瓜是激素药物所致,弯黄瓜才是天然食品”;2015 年8 月,有市民通过媒体爆料,“黄瓜放了几天后,‘肚子’跟怀孕了一样,鼓出来很多,疑似激素用多了”;2015年9 月,网络上传言称,在菜市场上偶尔出现的“连体黄瓜”是使用激素造成的,激素导致黄瓜形态发生了变异,“连体黄瓜有毒”……  对于“黄瓜抹避孕药”的谣言,政府、专家和媒体曾多次辟谣。2013 年,上海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市售带花黄瓜进行了安全性专项监测,未发现违规现象;2015 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主任王强研究员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功能作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性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科学解答;2016 年,“避孕药黄瓜”谣言再起,多地农业部门再次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集中辟谣。 科学真相   “ 避孕药黄瓜”纯属谣传。 人们常说的避孕药是动物激素,对黄瓜生长发育没有任何作用,不可能使用在黄瓜上。人们之所以谣传使用避孕药,可能是因为黄瓜上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促进黄瓜生长发育,具有激素的作用,避孕药也是激素,结果传来传去,最后传成了黄瓜使用避孕药。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是把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混淆了。植物激素只对植物有作用,对人和动物无作用,更不可能引起儿童性早熟。我国允许在黄瓜上使用赤霉素、芸苔素内酯、氯吡脲等10 种生长调节剂,都是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在性质、结构、功能、作用机理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两类物质。好比植物花粉的主要成分就是植物的精子,但人吃了植物花粉并不会怀孕。    黄瓜“顶花带刺”与“避孕药”无关。 黄瓜基本上是雌雄同株异花,偶尔出现两性花。黄瓜果实为假果,可以不经过授粉、受精而结果,结出“顶花带刺”的黄瓜。冬春季节在保护地中进行黄瓜栽培,由于受低温、短日照、弱光等影响,黄瓜植株生长势弱,生长缓慢。黄瓜在低温、短日照条件下雌花数量多,坐果率低,影响黄瓜产量,因此,种植户常常在开花当天或前一天用浓度为50 毫克/ 升左右的氯吡脲药液涂抹花柄,以提高坐果率、增加产量。冬春季节生产的“顶花带刺”黄瓜,部分是由自然单性结实产生的,也有个别是使用氯吡脲的单性结实而产生的,并不是由使用“避孕药”所致。    “ 顶花带刺”黄瓜可放心食用。 国内外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因为吃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农产品而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例。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类具有调节和控制植物生长发育作用的农业投入品,被归为四大类农药中的一类进行管理,由人工合成或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也可从植物体中直接提取,俗称植物激素。激素是生物体在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缺乏激素或激素不够,会直接影响生物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植物激素针对植物起作用,动物激素调控动物的生长发育,两者的作用靶标和机理完全不同。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作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一项技术措施,已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目前全球正在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40 多种,如乙烯利、赤霉酸、萘乙酸、吲哚丁酸、多效唑、矮壮素等,主要应用在水果、蔬菜、马铃薯、大豆等上。例如,欧盟已登记了26 个有效成分和197个制剂产品,允许这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登记范围内的农作物上使用。我国目前已登记允许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共有38 种,常用的有乙烯利、2,4-D 和赤霉酸等近10 种,主要用于部分瓜果、蔬菜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由于使用量非常少,降解又快,均在花期和坐果初期使用,离采收期的间隔时间较长,一般在成熟、收获的农产品中残留很低,即使个别产品有残留,也是微乎其微,上市蔬菜、水果中基本不会有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根据2015 年、2016 年两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重大专项“果蔬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调查与产品安全性评估”的结果,柑橘、葡萄、番茄、黄瓜等果蔬生产使用低毒或微毒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达到增加产量、改进品质、提早收获等目的,同时由于使用微量、代谢快等,收获期农产品中残留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样品仅为极个别,而且残留的量值极低,远远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残留限量值。市场监测没有发现有残留超标的样品,均符合国家法定食品食用安全要求。在国际上,未发生过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相关的食用安全事件。因此,使用过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农产品,消费者可以完全放心吃。    直黄瓜、弯黄瓜都可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形成。 生长条件决定黄瓜弯直的比例,品种对其也有影响。一般来说,直黄瓜才属正常。温度、光照、水肥等条件比较好,植株生长健壮,直黄瓜出现的比例多。如果环境条件不好,出现低温弱光、高温强光、缺水、养分不足等情况,导致黄瓜早衰或者生长不良,植株结出的弯黄瓜所占比例可能会高。在北方地区,日光温室内3~6 月这4 个月里正常结果的黄瓜中直瓜比例高;但到了7~8 月,在高温、多雨、强光的情况下,生长环境发生变化,导致植株早衰,弯黄瓜的比例就高。前期植株长得不壮,营养不足,结的果实出现不正常的情况较多。到了后期,植株衰老,弯黄瓜比例较高。所以,科学家就想出一些办法来调控,以减少弯瓜的比例。一般使用氯吡脲来调节。氯吡脲是植物生长调节剂,正常使用对人体生长发育无作用和影响。在植株生长前期,温光条件不良,植株生长不健壮,或者后期植株早衰时,在黄瓜花上涂上浓度适宜的氯吡脲,可以改善果实的生长状况,同时可以减少弯黄瓜的比例,提高黄瓜的产量和商品价值。不只中国在用氯吡脲,国外也在广泛使用。    连体黄瓜不影响食用。 一般情况下,连体黄瓜是由黄瓜花的两个或多个子房在雌蕊中生长发育时,长期紧挨在一起,部分细胞、组织之间出现愈合,营养成分、生长物质互相交流造成的;还有可能是由黄瓜孕育花苞时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开花时两个花蕊连在一起造成的。但由于子房都有一定间隙,紧挨在一起的机会很小,因此连体黄瓜出现的概率并不高。蔬菜中时常有这类连体蔬菜,其中黄瓜、番茄比较常见。樱桃、草莓、香蕉等水果也常见到连体的。连体蔬菜、水果吃起来与正常的蔬菜、水果没什么不一样。农业技术专家解释,“连体果蔬”是果实在生长发育中受到环境的影响没有分化好造成的。除了外形和普通果蔬不一样之外,其营养价值和正常蔬菜、水果没有大的差别,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可以放心食用。    知道了谣言背后的真相,这下大家终于可以愉快地吃草莓和啃黄瓜了~但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太多太多披着“善意”的谣言,关乎我们的食品安全和自身健康……  苹果打蜡会致癌吗? 水果上的白霜是农药残留吗? 西瓜会通过打针增甜增色吗? ……   我想你会需要这本 谣言粉碎机!  《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 主编: 李祥洲,邓玉 责编:王静,陈新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 ISBN:978-7-03-055905-0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影响国计民生、牵动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 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分析团队2012~2017年的网络舆情实时监测数据为基础,精选出60个舆情热点问题,梳理、概括不同问题的起因、演化和消解过程,并组织权威专家对热点问题作出了性质诊断,提出了风险交流要点,形成了公众经常关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问题的科学解读方案 。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2862 次阅读|2 个评论
假如坐地铁时突然地震了,在下面会安全吗?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8-1-22 10:3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模和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6.1%,城市人口急剧增加,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已超过140个,其中1000万以上的已达到6个,约占全世界的1/4,这些大城市一天的客运高峰期间,旅客高度集中,流向大致相同,低运量的交通工具已远远不能满足民众出行的需要。而发展多层次、立体化、智能化的轨道交通体系,是从根本上改善城市交通需求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城市轨道交通2015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末,中国大陆地区共26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共计116条线路,运营线路总长度达3618km,其中地铁2658km,其他制式城轨交通规模960km。2015年度新增运营线路长度445km,在建线路总长4448km。2016年5月,国家颁布的《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表明:未来三年我国总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里程2385km。至2016年8月,共有45个城市规划获批,规划规模近5000km。新建、规划线路规模大、投资增长迅速,建设速度持续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必将为解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做出重要的贡献。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M s 6.0级以上地震近800次,,1950~2010年60年间共发生M s 7.0级及以上地震65次;据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网站数据,2011~2016年期间发生M s 7.0级及以上地震3次。强地震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我国强地震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出,我国已建和将建城市轨道交通的绝大部分城市都位于不同的地震带上或附近。例如,南京、合肥、济南、大连和沈阳等大城市都位于郯城—营口地震带上或附近,自有记载以来到2015年,该地震带共发生M s 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M s 7.0~7.9级地震6次(如1969年渤海M s 7.4级地震、1974年海城M s 7.4级地震),M s 8.0级以上地震1次(1668年山东郯城M s 8.5级地震);北京、天津、石家庄、西安和郑州等大城市都位于华北平原地震带上或附近,据统计至2013年,该地震带共发生M s 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M s 7.0~7.9级地震5次,M s 8.0级以上地震1次;福州和厦门等城市都为华南地震区,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1604年福建泉州M s 8.0级地震和1605年广东琼山M s 7.5级地震;兰州、宁夏、成都和昆明等城市都位于青藏高原地震区,据统计至2013年,该地震带M s 8.0级以上地震就发生过9次;M s 7.0~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均居全国之首。其中,2008年汶川M s 8.0级地震和2010年玉树M s 7.1级地震就位于该地震区的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据统计,2000~2015年,我国发生M s 7.0级以上大地震就多达11次。地震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已有的地震震害表明:在强地震发生时,现有的地铁结构并不安全。在地铁地下结构的震害方面,如1985年墨西哥M s 8.1级地震中,建在软弱地基上的地铁侧墙与地表结构相交部位发生分离破坏现象;特别是1995年M s 7.2级日本“阪神地震”对神户市内地下结构造成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地铁、地下停车场、地下隧道、地下商业街等大量地下工程均发生严重破坏,最引人注意的是地铁车站的破坏,地震中共有5个地铁车站和约3km的地铁区间隧道发生破坏,其中大开地铁车站的破坏最为严重,一半以上的中柱完全坍塌,导致顶板坍塌破坏和上覆土层的沉降,最大沉降量达2.5m之多。据神户高速铁道公司报道,不计高架桥结构破坏造成的损失约为300亿日元,修复大开地铁站需要100亿日元,修复地铁区间隧道约180亿日元。在地铁高架结构的震害方面,1995年1月17日在日本阪神发生的M s 7.2级地震中,神户市有635m的高速高架桥梁倒塌,包括大阪神户高速道路、名神高速道路、第二神明线、湾岸线等,在同一地区的铁路线被破坏的有山阳新干线、东海道本线(JR神户线)、阪神电铁神户线和阪神电铁本线,其中山阳新干线部分区段高架桥梁发生了严重的多跨连续落梁和侧向倒塌破坏,同时,2004年10月23日发生在日本新潟地区的M s 6.8级地震再次造成上越新干线列车脱轨等地震破坏,这些地震也打碎了日本新干线安全可靠的神话。   地铁地下结构的震害教训说明: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在大城市发生强地震时,由于地铁地下结构周围地基的变形可能会很大,从而可能导致地铁地下结构的一些薄弱环节发生严重的震害,给地铁地下结构的整体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由于地铁延伸范围宽广,地铁沿线场地条件复杂多变,主要包括场地土类的差异、砂性土液化、软土震陷、塌陷、构造地裂和岸边滑移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地震时地铁地下结构遭受的地震作用大小和方式,从而对地铁地下结构的破坏形式也有着重要影响。以往对地下管道的震害调查表明:场地条件对地下管道的震害影响很大,在烈度较低的软弱场地地下管道的震害率甚至大于烈度较高的坚硬场地地下管道的震害率。鉴于地铁是重大的地下工程,其结构的构造形式和材料都比地下管线复杂得多,因此,对复杂场地条件下地铁地下结构的抗震整体稳定性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地下结构抗震研究方法与现状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给神户市的地铁结构造成了严重破坏,开始引起众多地震工程学者和土木工程师的关注,地下结构抗震研究出现前所未有的热潮。 地铁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的主要途径有: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原型观测(包括现场震害调查和足尺试验)、模型试验(主要是振动台试验、拟动力试验和动力离心机试验)等。 地下结构动力模型试验方法   虽然地下结构在很多地震活跃地区都有存在,但地下结构抗震性能的经验数据极为有限。借助于(离心机)振动模型试验研究,有助于弥补这方面经验数据缺失的不足。因此,模型试验是认识地铁地下结构震害机理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模型试验可以揭示人们现场不易看到的地下结构破坏形态,另一方面可为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可靠性提供有效的验证。其中,模型试验相似关系的设计尤为重要,因此相似关系的各种推导方法在缩尺模型试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试验条件的改善,模型试验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振动台模型试验(离心机振动台、1g振动台)成为目前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的主要试验技术手段。土-地下结构体系模型试验成套技术要点如 图1 所示。   图1 土-地下结构体系离心机和振动台模型试验技术要点   在(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中,相似比的大小决定了模型结构尺寸的大小、材料的选取、配重的方式及测试数据的定量换算关系。地铁地下结构埋置于地基土中,在地基土-地下结构体系的(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设计中,通常采用Bukingham-π定理,设计土-地下结构体系各测试物理量的相似比关系,由于涉及多介质耦合的相似关系设计,其与地面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的主要区别表现在: 1、 相似比设计的复杂性 首先,鉴于多介质非线性相互作用效应与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应综合考虑模型材料的物理与力学性质、模型制作技术水平、模型箱边界效应与元器件的数据采集方式与性能等因素,尽可能保持模型材料的变形比尺与几何比尺的一致性,以使其更好地模拟原型结构的真实应力状态及动力反应。其次,地下结构的地震反应除了受到周围土层变形的控制外,自身惯性力的影响不可忽略,应综合考虑(离心机)振动台台面尺寸、性能承载能力与试验能力,采取合理的配重方式,施加适量的配重。此外,由于模型土采用原型土,土颗粒尺寸不可能满足相似关系要求,且模型土上覆压力远小于现场上覆压力,而土的动力学行为特征与土的渗透性、上覆压力、孔隙水压力的增长与消散密切相关,在相似比设计中,应考虑模型土的有效应力未满足相似性要求对模型试验结果的影响。 2、 模型土箱的研制 土-地下结构体系振动台模型试验需设计模型土箱,如刚性箱、框架式叠层剪切箱、圆柱式剪切箱等。刚性箱整体刚度大,振动时箱壁的侧向变形非常小,需考虑边界上地震波的反射效应;圆柱式剪切箱的外包纤维带间距对箱体特性有较大影响,间距过小难以提供剪切变形,间距过大会导致土体约束力小,将发生弯曲变形;框架式叠层剪切箱具有较好的边界模拟性,在模拟土的剪切变形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几种试验土箱,但在多维输入条件下,箱体较难实现多维运动。 3、 数据采集元器件及控制系统的复杂性   土-地下结构体系模型试验采用的数据采集元器件类型多,数据采集的控制系统更为复杂。   现有模型试验已在模型土箱、模型地基、模型结构制备、传感测试系统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成套模型试验技术。目前,地下结构模型试验的数据采集元器件主要为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土压力传感器、位移计、应变片等。近年来,一些新的传感技术也已成功应用于地基土-地下结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测试技术的进步必将有力地促进对土-地下结构体系地震损伤与失效过程的认识。   由于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因素很多,在(离心机)振动台试验中难以完全实现模型与原型间的相似性,许多研究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很有益的探索。但已开展的(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仍存在不足。 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整体时程分析   土体与结构物的动力相互作用(简称SSI)问题是一个涉及土动力学、结构动力学、非线性振动理论、地震波动理论、岩土工程学、结构工程学、计算力学、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课题,也是一个涉及非线性、大变形、接触面、局部不连续等现代力学领域众多理论与技术热点的前沿性研究课题。   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源自1904年Lamb的弹性地基振动问题分析。1967年 Parmelee提出了一种比较合理的SSI计算模型,初步揭示了SSI现象的一些基本规律,第一次将结构和地基作为相互作用的体系来研究其在地震动作用下的反应。从此,SSI问题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Seed和 Lysmer和 Wolf和 Obernhuber的研究奠定了SSI理论研究基础。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有限元方法、边界元方法和有限差分法等数值方法的引入,SSI问题的解题范围大大拓宽。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对 SSI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 SSI体系的复杂性、土体模型的复杂性及参数的误差、数值方法的复杂性、试验观测数据的有限性,若想将这些成果广泛应用到实际工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鉴于此,下文将分别对SSI问题涉及的基本原理、介质的非线性模拟、土与结构动力接触、模型地基人工边界、动力方程求解等主要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进行介绍。 1、 土体非线性动力学的复杂性 由于地铁地下结构完全埋于土体中,一方面,土体作为地铁地下结构的地基,其大变形对地铁地下结构的地震破坏影响非常大,在很多情况下甚至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场地和土体作为地震波的传播媒介,其柔性对场地强地震动的运动规律也有很大的影响。鉴于此,作者及其课题组开展了大量的土动力变形特性及其本构模型的研究,给出了新近沉积土的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的建议值及其试验确定方法。同时,为了模拟地铁地下结构周围不同土体的动力非线性特性,建立或完善了常用的土体黏弹性、黏弹塑性和砂土液化大变形等土体动力学本构模型,并基于大型商用软件,实现了土体动力学材料库的开发,这些研究成果将能够直接应用于后面对土-地下结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及其抗震性能的研究。 2、 土与地下结构动力接触的重要性   有限元法处理接触问题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在两种接触的介质之间建立接触单元,通过接触单元特殊的本构关系来模拟接触面的力学行为,这些接触单元主要包括 Goodman单元、膜单元和无厚度单元等,这一方法在静力接触问题的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另一种方法是直接通过定义不同介质之间接触表面对的力学传递特性,建立接触面力传递的力学模型和接触方程,通过接触算法求解接触方程,该方法非常适用于模拟在接触表面发生大位移滑动和接触面分离与闭合不断转化的动力接触问题。 3、 计算模型边界效应问题   用有限元法分析SUSI效应时必须把实际上近于无穷大的计算域用一个人为边界截断,取一个有限大的区域进行离散化。但是由于土的成层性、波在界面上的反射和透射及动荷载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具体取多大范围比较合理以及在边界上如何给定边界条件,是目前尚未很好解决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现有对动力边界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简单的截断边界、黏滞边界、透射边界以及有限元和无限元或边界元的耦合边界。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几种方法一般只适用于在频域内求解,而对于需要在时间域内求解的真正非线性问题,除了把边界取得尽可能远一些外,目前还没有更合适的办法。   目前对静-动力分析的普遍做法是采用静力人工边界和动力人工边界分别对静力问题和动力问题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进行叠加后得到完整的结果。但由于叠加原理仅在线弹性小变形范围内适用,原则上不能应用于涉及非线性或大变形问题的分析。   目前对涉及非线性或大变形问题的静-动力分析,常用的人工边界转换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都采用滚轴边界或固定边界;②静力分析采用滚轴边界或固定边界,动力分析采用黏弹性边界、透射边界、黏性边界等人工边界;③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都采用静-动力统一边界,如黏弹性静-动力统一人工边界。然而,在使用人工边界对地下结构进行动力分析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第②种方法,由于在静-动力分析的人工边界转换时的方法存在问题,致使产生错误的结果。在第③种方法中,将黏弹性静-动力统一人工边界应用于地下结构的静力分析时,其解与准确值存在较大误差。 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简化计算 由于地下结构的地震反应受强地震动引起的地基变形控制,地下结构的几何形状与构件特征使其地震行为及性能与地面结构有很大的差异。 目前主要有三种有效的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简化计算方法:反应位移法、反应加速度法和Pushover分析方法。 1、 反应位移法 反应位移法一般在地基弹簧远离结构位置处施加相对位移,相当于将地震时产生的变形以等效静力荷载的形式加在结构上,同时考虑了地震剪应力和结构惯性力, 如 图2 和 图3 所示。土-结构相互作用通过动力弹簧系数(即动力基床系数)起作用,其取值可参考日本铁路抗震设计规范、中国《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基床系数、薄层法计算结果以及静力有限元模型中施加单位强制位移,如 图3 所示。 图2 一般反应位移法计算模型 (a)矩形结构 (b)圆形结构 图3 横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位移法 1.地面;2.设计地震作用基准面;3.土层位移;4.惯性力 2、 反应加速度法 反应加速度法是通过对土层和地下结构施加自由场一维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所得的有效惯性力来实现对整个模型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的模拟。 该方法的计算依赖于自由场地的土层等效线性化频域分析结果。在计算中需提取自由场地中相应于车站结构顶底处的最大相对位移时刻的土层位移和剪应力分布,并且导出土层与应变相容的弹性模量。 3、 Pushover分析方法 刘晶波等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与设计使用的Pushover分析方法,建立了带有附加自由场的土-结构分析模型, 如 图4 所示。模型底面采用固定边界条件,侧面采用混合边界条件,附加自由场模型边界条件与土-结构有限元模型边界条件相同。混合边界条件可通过对自由场模型进行分析获得:建立柱状土自由场模型,底面采用固定边界,侧面节点水平向位移固定,计算在自重作用下自由场模型侧面节点竖向位移与水平支座反力,以此作为Pushover分析时土-结构模型与附加自由场模型的侧面边界条件。 图4 带有附加自由场的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模型 采用静力分析方法计算土-结构模型与附加自由场模型在自重作用下的静力反应。在此基础上,在土-结构模型与附加自由场上施加水平分布荷载,按比例进行单调递增加载,直至目标位移。在Pushover分析达到目标位移之后,可根据需要继续加载至地下结构完全破坏,这样可以获得地下结构完整的能力曲线。由于受到周围地基约束,地下结构的地震反应不同于地上结构,因此,对地下结构进行Pushover分析时,水平荷载分布形式和目标位移的确定也与地上结构不同。 《地铁地下结构抗震》 作者:庄海洋,陈国兴 责编:刘宝莉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 ISBN:978-7-03-051550-6   《地铁地下结构抗震》 是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地铁地下结构抗震的学术专著,集作者近二十年在地铁地下结构抗震领域的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模型试验、震害对比及工程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于一体,较为系统地总结和阐述了作者在地铁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因素及规律、损伤破坏模拟模型和方法、破坏机理与失效模式、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的系列创新性成果,并较完整地介绍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该书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地铁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内容严谨且完整,各章内容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工程应用参考价值。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4574 次阅读|1 个评论
眼睛的奇闻趣“视”| 眼见不一定为实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8-1-11 16:28
眼睛的奇闻趣“视” 眼睛是人类认识世界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未见过的事物,我们总没法百分之百地相信它的存在。但眼见真的为实吗? 图1 黑点图 让我们一起凝视图1中的黑点,尽量不要眨眼,一段时间后,是否看到黑点周围的阴影在逐渐收缩呢?但毫无疑问,静止在纸上的图像是不可能发生变化和运动的。人类的感觉是各种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集合,通过感觉器官获取的印象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与现实严丝合缝。 刚才我们看到图书黑点周围的阴影缩小就是一种视幻觉,是我们的视觉感受与现实发生出入的一种现象。眼见并不一定为实,使人不禁有了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视觉欺骗,是指人在看某些特殊的图像时出现的视幻觉。在前文 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动物世界千差万别的眼睛,以及每种眼睛所 能捕捉到和反映出的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人类也拥有一双独特的眼睛, 其独特的生理机能以及人的心理加工处理机制,有时就会让我们感受 到的景象与现实中的不一样,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产生视幻觉的原 理十分复杂,有研究者把它分为以下几大类。 图2 发亮的灯泡 生理错觉 再来看看上面这幅图(图2)。 请全神贯注地盯着上面图中的那只灯泡30 秒钟以上,尽量不要眨眼,也不要移动目光。30 秒后马上将目光移至书页上的空白区域。神奇的现象发生了,你看到灯泡在发光了吗? 这是怎么回事?其实,这是一个经典的“视觉后像”实验。视觉后像的产生是因为视觉细胞对变化的刺激十分敏感。当眼睛从黑色部位移到白色空白处,原本注视黑色的那些视觉细胞对白色的反应就比其他细胞更为敏感,反应也更加强烈,使原来黑色区域变得比白色更白,让你觉得原来的灯泡亮起来了。 还有一种情况,也与视觉细胞的反应有关:当视觉细胞受到较强烈的光线刺激时,它的兴奋并不是随着刺激的终止立刻消失,而是要延续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叫作视觉残留。例如看电影时,本来胶片上是一张张静止的画面,在放映时,胶片以24 张/ 秒以上的速度快速播放,视觉的残留效应使我们误认为原本静止的画面是连续运动着的。这使我们不禁又想起了古希腊哲学家对运动与静止孰真孰幻的讨论。 早在数千年前,这些伟大的先哲们就认识到由感觉器官所获取的印象与客观现实世界并非完全重叠,故而知识的获取除了依赖感觉器官外,还得充分发挥人类的理性。理性与感性始终是相辅相成的,理性的进步发展也不断修正并影响着人类对感觉器官运作的认识,正如电影的发明者巧妙利用了视觉残留的知识,才给我们带来了这样如真似幻、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让我们又多了一种认识人生、认识世界的方式。 再来看一个经典图例。你能数清楚下图有多少个跳动的黑点(图3)吗?你可能会永远数不清,因为这个图上根本就没有黑点,更不用说它还能不停地跳动。想一想前面讲的视觉后像,你能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理吗? 图3 “跳动”的黑点 几何学错视 人眼看到的几何图像的长度、大小、方向、角度等和实际上客观测量所得的结果有明显的差别,这种情况称为几何学错视。几何学错视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几何构造影响了人的视觉判断。 在你看来,图4(a)、(b)、(c)中的两条直线是一样长的吗?是的,每组中的两条直线都一样长。(d)中的4 条斜线是相互平行的,(e)中的两张图中心的圆其实是一样大的,而(f)中心处其实是一个标准的圆形哟!这些你看出来了吗? 图4 几何学错视 学过美术的读者知道,通过特定比例的透视图,我们可以在一个平面上呈现出一种立体感,这其实也是一个很好地利用几何学错视的例子,只是我们一般不把它称为错视,因为它的用途实在太广泛了,现代人的眼睛也已经习惯了这种透视处理。但你们知道吗?几何学意义上的透视法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才产生的,试想在这之前的古人假若看到一张制作精良的透视图,会不会惊讶于它是如此立体、逼真呢? 认知错觉 经过生活的积累,每个人的脑中都会对一些事物产生一种固定的认识。比如树叶是绿色的,花儿是红色的,大海是蓝色的,沙漠是黄色的。但是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当外界的物质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改变时,我们大脑对这个物质的知觉映象在一定程度上却保持着它原来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人的知觉恒常性。 例如,一个人从距离你10 米远的地方向你走过来,随着他离你越来越近,他的影像在你的眼睛视网膜上的图像也会越来越大,但在你的感知中,他的身材并不会随之变形。再有,当你身处一个车祸现场,鲜血从伤者伤口流出。这时,不管是在有强光的白天,还是在昏暗的夜晚,甚至有街边黄色、蓝色等其他颜色的灯光照射,你仍然感知鲜血是红色的,而这并不是血在你眼中的直接映像。所以,知觉恒常性主要是由于人在以往经验的作用下,在大脑中对眼睛看见的事物进行主观上加工后形成的。 请看一下下面这幅图,猛一看,是鸭头,再一看,是兔头!它到底是鸭头还是兔头主要与你看图时大脑对图形的兴奋点有关。所以,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就会不同 。 图5 是鸭头还是兔头 还有很多情况是多种因素同时作用造成的视觉欺骗,使我们眼花缭乱。让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些有趣的图像吧! 图6 色彩的迷惑 (1)色彩的迷惑。请看图6,试一试往前后伸缩头,或左右挪挪头,是否看到一些跳动的四边形?是不是已经感到有些眼花缭乱了呢?但从常识上我们都知道,书上的平面图是不会动的。其实是这幅非常经典的视觉迷惑图上几种颜色与形状组合在一起后给人造成的错觉。“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古时之人便已知道感官时常会犯错误,故时有类似警句,以提醒人们要懂得分辨,不可被“好色”之眼迷惑了心智。 图7 曲线幻觉1 (2)曲线幻觉。图7 中的线条都是弯曲的吗?不!实际上,每条竖线都是笔直且相互平行的。你若是不信,可用直尺量一量。 图8 曲线幻觉2 那么,图8 中的线条呢?它也是平行的,而且图中的每一个方格都是平行的。但由于黑白方格在排列上的规律性错位,使你从视觉上把两个方格相邻的那条边错误地夸大,而形成视觉欺骗。 图9 埃冰斯幻觉 (3)埃冰斯幻觉。这也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视觉欺骗案例。图9中两组图形内部的圆大小一样吗?是不是(a)图中被几个较大的圆包围的圆看上去要比(b)图中被小圆点包围的圆更小一些呢?实际上,这两个圆的大小是完全相同的。所谓的差别,是通过比较产生的,有的差别真实存在,但有的只是因为我们用作对比的参照物不同罢了。如同一只猫在大象面前是非常渺小的,而在蚂蚁面前却是庞然大物,就是因为我们选取的参照物不同,才会导致看到同一只猫在大象面前要比在蚂蚁面前小很多。 图10 弗雷泽螺旋 (4)弗雷泽螺旋。图10 这幅被称为“错觉之王”的图是一位叫弗雷泽的英国心理学家绘制的,并于1908 年发布。这幅图会让观察者产生方向和角度的综合性错视。你看到图中的主线条是旋涡状的吧?但实际上它是一个个从小到大的同心圆。由于背景红、蓝曲线从中心旋转、发散出去,影响了我们对同心圆线条的分辨。 图11 是船帆还是云朵 (5)看看图11 中的船帆与云之间形成了什么?你看到了雄伟的大桥吗?艺术家利用渐变过渡的技法,让天际的白云一点点变成了海面上的白帆,又让远处的大桥逐渐消融进天空之蓝。人的眼睛既能纵观全局,又能捕捉细节,艺术家正是利用了人眼的这一特性,巧妙地绘制了这么一幅神奇的图画。 图12 是静还是动 (6)是静还是动的?仔细观察图12,有没有感觉到图案在旋转?   本文摘编自李革编著《眼睛的奥秘:看见自然的神奇与人类的智慧》第一章,内容有删减。文中图片来自《眼科学彩色图谱》和相关图片库,在此谨向绘图者、相关图片的作者及发布者表示感谢。   眼睛的奥秘:看见自然的神奇与人类的智慧 李 革 编著 责任编辑:张 莉 刘巧巧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09 ISBN 978-7-03-053565-8 眼睛是人们感知世界的窗口,被称为“心灵的窗户”。然而,眼睛却非常娇嫩,需要人们悉心呵护。《眼睛的奥秘:看见自然的神奇与人类的智慧》用形象的比喻、诙谐幽默的描述向读者传递眼睛的相关知识。首先,阐释了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的奇特眼睛及真给人类带来的启迪,以唤起读者对眼睛的好奇和兴趣。其次,描述了人类眼睛鲜为人知的“奇闺趣视”,从科学的角度解释日常用眼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激发读者不断去探索眼睛的奥秘。再次,用深入浅出的方法,从专业角度介绍眼睛的结构、工作奥秘以及人类眼睛成长与衰老的过程。最后,介绍了眼睛常见疾病的陆治和相关营养及保健知识,希望在科学用眼方法的指导下,人人都拥有一双明亮而美丽的眼睛。 (本期责编:安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2850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12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8-1-9 15:55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12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12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团员及演讲内容简介 28 徐雁龙 科普 农林 15-Nov-17 2 电动汽车 第3辑 48 (日)晶体管技术编辑部编;EV编辑部译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3-Nov-17 3 电动汽车 第2辑 48 (日)晶体管技术编辑部 编;EV编辑部译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2-Nov-17 4 数独谜题(中级) 38 北京市数独运动协会 科普 语言、教育 24-Nov-17 5 数独谜题(高级) 38 北京市数独运动协会 科普 语言、教育 24-Nov-17 6 数独谜题(初级) 38 北京市数独运动协会 科普 语言、教育 24-Nov-17 7 变型数独解法一本通 42 北京市数独运动协会 科普 语言、教育 27-Nov-17 8 这样学焊条电弧焊超简单 39 王影建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Nov-17 9 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金融财会工商卷 61 邹广严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7-Nov-17 10 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机械电子计算机卷 49 邹广严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8-Nov-17 11 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文学艺术外语卷 59 邹广严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8-Nov-17 12 楚雄彝族服饰图案艺术鉴赏 75 杨淑 研究生教材 文学艺术 30-Nov-17 13 2017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报告 208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研究生教材 生物科学 28-Nov-17 14 高等数学(下册) 39 谢寿才 等 大学教材 数学 27-Nov-17 15 高分辨率被动微波遥感--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下) 98 李青侠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4-Nov-17 16 高分辨率被动微波遥感——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上) 138 李青侠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4-Nov-17 17 气液两相流动与沸腾传热 160 吕俊复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Nov-17 18 地铁地下结构抗震 180 庄海洋,陈国兴 专著 交通运输 29-Nov-17 19 交通行为学 150 刘小明,石建军,陈艳艳 专著 交通运输 20-Nov-17 20 海洋平台组装与浮托安装技术 (英文版) 198 刘庚申,李华军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Nov-17 21 装备测试性试验与评价技术 150 邱静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Nov-17 22 积极取向的家庭教育 88 刘丽琼 专著 语言、教育 24-Nov-17 23 二级学院治理: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 69.9 张德祥,姜华 论文集 语言、教育 27-Nov-17 24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规律与提升机制 178 许庆瑞,张军 专著 经济管理 21-Nov-17 25 面向突发事件的复杂系统应急决策方法 98 刘奕 专著 社会科学 20-Nov-17 26 能源价格系统分析 298 田立新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1-Nov-17 27 供应链弹性管理:应对与修复 80 王新平,赵林度 专著 经济管理 24-Nov-17 28 中国不同类型天然气藏开发规律与技术政策 298 贾爱林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1-Nov-17 29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地质与成因 458 张宝民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3-Nov-17 30 南海东南部海域地质构造及其油气资源效应研究 178 刘海龄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7-Nov-17 31 整合畲药学研究 188 程科军,李水福 专著 西医 23-Nov-17 32 发酵法生物制氢原理与技术 160 任南琪,李建政 专著 化学 16-Nov-17 33 普陀山植被-类型、结构、功能、管护 268 阎恩荣 专著 生物科学 22-Nov-17 34 天问:宇宙的探索与发现 48 袁位 科普 地球科学 30-Nov-17 35 叶企孙文存(增订本) 298 叶铭汉,戴念祖,李艳平 文集 数学 16-Nov-17 36 明代总漕研究 88 吴士勇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3-Nov-17 37 丝绸之路三千里 86 安文华,马东平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2-Nov-17 38 内科护理分册 65 吴欣娟 等 中职教材 西医 29-Nov-17 39 妇产科护理分册 45 薄海欣,孙婷婷 高职教材 西医 30-Nov-17 40 外科护理分册 55 张晓静 等 中职教材 西医 30-Nov-17 41 标准化病人实践教学标准 46 潘慧,绳宇,张黎明 高等教辅 西医 30-Nov-17 42 病理学实验指导与能力训练 36 田晓露 高职教材 西医 30-Nov-17 43 医学导论 29.8 徐名颂 高职教材 西医 16-Nov-17 44 美容微针临床手册 178 郑荃 高职教材 西医 29-Nov-17 45 预防医学(第二版) 42 乌建平 高职教材 西医 28-Nov-17 46 海岱考古(第十辑) 300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7-Nov-17 47 新疆和田玉开采史 128 于明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Nov-17 48 长芦(沧州)盐业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28 河北海盐博物馆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6-Nov-17 49 信任评估与服务选择 78 杜瑞忠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3-Nov-17 50 筋膜学与中医学 59.8 王军,王自平 大学教材 中医 30-Nov-17 51 奈特绘图版医学全集 第4卷:皮肤系统(原书第2版) 108 (美)奈特等主编;刘跃华等译 专著 西医 27-Nov-17 52 消化超声内镜学(第3版) 398 金震东,李兆申 专著 西医 17-Nov-17 53 噬血细胞综合征 48 王昭 专著 西医 27-Nov-17 54 肿瘤化学治疗护理(第2版) 65 付艳枝,田玉凤,许新华 专著 西医 24-Nov-17 55 肝胆胰外科案例分析 198 吴金术 专著 西医 27-Nov-17 56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98 杨茂川,何隽 专著 文学艺术 30-Nov-17 57 羌族释比法器风格研究 98 张犇 专著 文学艺术 29-Nov-17 58 陕西商周青铜艺术的当代设计转化 98 卢昉 专著 文学艺术 30-Nov-17 59 体操 36 钟利,欧国强 大学教材 生活、文体娱乐 27-Oct-17 60 城市轨道交通设备与系统 58 颜景林,孙景冬 大学教材 交通运输 3-Nov-17 61 粮食主产区适宜灌水技术研究与应用 89 汪顺生 专著 农林 3-Nov-17 62 大棚作物需水量及环境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58 葛建坤 专著 农林 3-Nov-17 63 塔河复杂油气藏含水上升规律研究 158 陈青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7-Nov-17 64 粮食主产区宽垄沟灌技术要素与作物需水特性研究 68 汪顺生 专著 农林 3-Nov-17 65 热带气候动力学引论 99 李天明,徐邦琪 专著 地球科学 27-Nov-17 66 明明白白看脑卒中 20 王长德 科普 西医 30-Sep-17 67 青少年健身器材使用指南 32 黎涌明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19-Oct-17 68 老年人常见骨科疾病运动康复指南 32 陈佩杰,王雪强,王琳 生活健康 语言、教育 10-Nov-17 69 鲟鱼环境生物学——生长发育及其环境调控 268 庄平,李大鹏,张涛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7-Jun-17 7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80 方朝晖 专著 中西医结合 8-Nov-17 71 上海市九段沙浮游藻类图册 60 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署 图册 生物科学 24-Nov-17 72 渔具力学(修订版) 60 周应祺,许柳雄 大学教材 农林 6-Nov-17 73 正渗透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198 (澳)孙镐庆等编;何涛等译 专著 资源环境 30-Oct-17 74 达曼光栅原理及应用 98 周常河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Sep-17 75 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 180 李丽莉 专著 交通运输 8-Nov-17 76 线性代数及其应用(第四版) 39.5 李小刚,刘吉定,罗进 大学教材 数学 27-Jun-17 7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及其应用(第四版) 46.8 刘吉定,罗进,严国义 大学教材 数学 30-Aug-17 78 大学物理教程(下册) 45 龙光芝,程永进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1-Sep-17 79 三维虚拟地球技术与实践 128 陈静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4-Nov-17 80 中美水文测验比较研究 158 王俊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Nov-17 81 小学语文朗读实践与研究 48 吕小君 研究生教材 语言、教育 10-Nov-17 82 农业遥感数据处理技术与应用 58 汪权方,王新生, 陈志杰 本科教材 地球科学 13-Nov-17 83 增材制造技术原理及应用 68 魏青松 本科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0-Nov-17 84 武陵山土家族教育发展研究 52 王世忠,王明露 专著 语言、教育 29-Nov-17 85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实验操作100例 58 汤国安,钱柯健 等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4-Dec-17 86 GIS空间分析实验教程 49 刘美玲,卢浩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4-Dec-17 87 地理空间数据库原理(第二版) 69 崔铁军 等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4-Dec-17 88 视频序列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 98 瞿中,安世全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8-Nov-17 89 分布计算技术 145 卢锡城 专著 机械、自动化 30-Nov-17 90 化工园区废水强化处理技术及工程应用 120 任洪强 专著 资源环境 30-Nov-17 91 非线性系统自学习最优控制:自适应动态规划方法(英文版) 120 魏庆来,宋睿卓,李本凯,林小峰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Nov-17 92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8) 168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专著 经济管理 4-Dec-17 93 数学大辞典(第二版) 268 王元 专业工具书 数学 30-Nov-17 94 戴金星文集——天然气地质和地球化学(英文版) 598 戴金星 论文集 地球科学 27-Nov-17 95 中国催化名家(下) 138 辛勤,徐杰 基本资料 化学 27-Nov-17 96 高原湖泊洱海溶解性有机碳氮磷迁移转化 128 王圣瑞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Nov-17 97 菌物进化系统学(第二版) 398 (美)D.J.麦克劳克林等主编;秦国夫等译 基础理论 生物科学 23-Nov-17 98 第三卷 经济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118 傅廷栋 专著 经济管理 22-Nov-17 99 中国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第二版) 198 蒋有绪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1-Dec-17 100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六十卷 半翅目扁蚜科和平翅蚜科 220 乔格侠 专著 生物科学 27-Nov-17 101 海南珍稀保护植物图鉴与分布特征研究 298 杨小波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2-Nov-17 102 第六卷 食物生产方式向机械化和信息化转变战略研究 99 罗锡文 专著 农林 22-Nov-17 103 中国动物志 无脊椎动物志 第五十九卷 蛛形纲蜘蛛目 漏斗蛛科暗蛛科 328 朱明生,王新平,张志升 专著 生物科学 27-Nov-17 104 有机酸与落叶松对Pb、Cd胁迫的响应与适应性 92 宋金凤,崔晓阳 专著 农林 9-Nov-17 105 惟实求真——王圩院士文集 188 王圩 专著 物理(力学) 27-Dec-17 106 张家口市京张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带发展模式与机制 98 李宇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30-Nov-17 107 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作物推荐施肥方法 98 何萍 等 专著 农林 17-Nov-17 108 微囊藻群体的环境生态学特征及其资源化利用 98 毕相东 专著 地球科学 9-Nov-17 109 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 138 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编写组 报告类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Dec-17 110 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 280 杨兆萍,张小雷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7-Nov-17 111 遥感图谱认知 129 骆剑承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1-Nov-17 112 鹤舞凌霄——中国试飞员笔记 58 徐勇凌 科普 心理、励志 29-Nov-17 113 新型飞行器中的关键力学问题 98 中国科学院 专著 航空航天 30-Nov-17 114 再生医学研究与转化应用 5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 专著 生物科学 30-Nov-17 115 中国煤炭富集区发展战略新模式 118 张洪潮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30-Nov-17 116 江苏无地仗建筑彩绘褪变色及保护研究 85 何伟俊 专著 社会科学 30-Nov-17 117 宋史研究论丛 第20辑 118 姜锡东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7 118 元代畏兀儿宗教文化研究 86 王红梅,杨富学,黎春林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7 119 出土文献与楚国政治地理研究 82 郑威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Nov-17 120 续论电动汽车和化学蓄电--杨裕生院士文集 168 杨裕生 论文集 机械、自动化 30-Nov-17 121 中国高端能源动力机械健康与能效监控智能化发展战略研究 128 高金吉 专著 机械、自动化 30-Nov-17 122 大型高原内陆咸化湖盆断裂控烃机制与控藏模式 158 罗群,张永庶,汪立群 专著 地球科学 30-Nov-17 123 病理学(第二版)(高职数字版) 72 周洁 高职教材 西医 1-Dec-17 124 文明曙光 98 河南博物院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7 125 文物建筑(第10辑) 80 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 论文集 土木、建筑 29-Nov-17 126 丝绸之路考古(第1辑) 138 罗丰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7 127 洛阳龙门唐安菩夫妇墓 228 程永建,周立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6-Nov-17 128 辽金历史与考古(第八辑) 128 辽宁省博物馆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5-Nov-17 129 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第一辑) 280 王巍,孟松林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7 130 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第二辑) 280 王巍,孟松林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7 131 新疆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集(二) 28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古迹保护中心 基本资料 土木、建筑 1-Dec-17 132 微痕考古研究 80 武仙竹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7-Nov-17 133 汉以前东北考古研究 298 朱永刚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7-Nov-17 134 史前考古文集 200 赵春青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8-Nov-17 135 文化遗产研究第3辑 258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7 136 神经康复50例 80 朱镛连,何静杰 专著 西医 27-Nov-17 137 透析理论与实践(中文翻译版,原书第4版) 248 (美)威廉·L.亨里奇主编;钱家麒主译 专著 西医 1-Dec-17 138 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 69 张维骏 专著 中医 27-Nov-17 139 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研究 198 牛丽颖 专著 中医 27-Nov-17 140 线性代数解题指导与习题精解 32.5 李家雄,李逢高 大学教材 数学 29-Nov-17 141 大学物理学(下册)(第三版) 39.8 熊伦,俎凤霞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4-Nov-17 142 大学物理学(上册)(第三版) 55 殷勇,吴涛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4-Nov-17 143 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土地政策研究 78 张安录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8-Nov-17 144 船体强度与结构设计 58 裴志勇 等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4-Nov-17 145 Flash教学课件开发技能实训 58 赖文华 大学教辅 计算机、通信 30-Nov-17 146 写作教学论——三段九级写作教学模式研究 48 彭小明 等 本科教材 语言、教育 29-Nov-17 147 猕猴桃研究进展(VIII) 120 黄宏文 专著 农林 24-Nov-17 148 新疆生态环境十年(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 198 阴俊齐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Nov-17 149 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图鉴(上) 198 刘虹,覃瑞,熊坤赤 专著 生物科学 29-Nov-17 150 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图鉴(下) 198 刘虹,覃瑞,熊坤赤 专著 生物科学 29-Nov-17 151 传感器阵列超指向性原理及应用 120 杨益新 等 基础理论 物理(力学) 30-Nov-17 152 数学教育研究方法 36 叶立军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14-Dec-17 153 云丘山植物 188 闫明 大学教辅 生物科学 13-Dec-17 154 中国农业机械化图鉴 198 汪春 研究生教材 农林 14-Dec-17 155 大学物理学习指导(第二版) 49 余虹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14-Dec-17 156 应用概率统计学习指导 34 马利霞,张硕,宋占杰 大学教材 数学 14-Dec-17 157 遥感原理与应用题解 39 张安定 大学教辅 地球科学 15-Dec-17 158 柔性交直流输电系统的非线性控制 128 王杰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7-Nov-17 159 板料冲压与橡皮成形仿真 90 陈磊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Nov-17 160 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可视计算与科学应用 198 吴自银 专著 地球科学 27-Nov-17 161 南黄海油气勘探若干地质问题认识和探讨. 368 张训华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Nov-17 162 煤层气/页岩气藏裂缝建模与数值模拟 138 龚斌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Dec-17 163 中上扬子海相含油气盆地分析与页岩气资源 248 汪正江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Nov-17 164 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 160 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合物命名审定委员会 专著 化学 30-Nov-17 165 中国科学院年鉴2017 128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 基本资料 语言、教育 20-Nov-17 166 动物园动物:行为、管理及福利 260 (英)G.霍西 等编著;田秀华等译 专著 生物科学 15-Dec-17 167 中国北方旱区主要粮食作物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 188 尹飞虎 等 专著 农林 30-Nov-17 168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大全 第七卷 328 黄宏文 专著 生物科学 6-Dec-17 169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大全 第九卷 298 黄宏文 专著 生物科学 6-Dec-17 170 中国动物志 无脊椎动物第五十七卷软体动物门双壳纲 樱蛤科 双带蛤科 168 徐凤山,张均龙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27-Nov-17 171 第七卷 食物生产方式向专业化、规模化和组织化转变战略研究 138 李周 专著 经济管理 21-Nov-17 172 文昌鱼免疫学-追溯人类免疫的起源(英文版) 286 徐安龙 专著 生物科学 30-Nov-17 173 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气候变化对海岸带影响与风险研究 89 凌铁军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9-Nov-17 174 中国科学院统计年鉴2017 260 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 专著 语言、教育 15-Nov-17 175 电话与近代上海城市(1882-1949) 89 霍慧新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7 176 陕西孔庙遗存及其文化价值研究 88 王长坤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Nov-17 177 科学史研究论丛第3辑 78 吕变庭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7 178 中国煤田构造格局与构造控煤作用 298 曹代勇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2-Nov-17 179 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气藏成藏条件 158 张顺存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Nov-17 180 准噶尔盆地中、新生代孢粉组合研究 368 蒋宜勤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Nov-17 181 内科护理(第二版)(高职数字版) 59.8 谭严,李大权,邓意志 高职教材 西医 11-Dec-17 182 高等数学(高职数字版) 39.8 刘家英 高职教材 数学 11-Dec-17 183 前郭塔虎城——2000年考古发掘报告 398 彭善国 报告类 历史地理、考古 27-Nov-17 184 唐代长安地区佛教造像的考古学研究 158 冉万里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7 185 三代考古(七) 19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7 186 秦俑及彩绘文物保护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320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7 187 网络空间拟态防御导论(下册) 115 邬江兴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2-Dec-17 188 网络空间拟态防御导论(上册) 115 邬江兴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2-Dec-17 189 医用织物洗涤管理手册 35 陈慧,谢磊,黄浩 专著 西医 11-Dec-17 190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手册 39 黄浩,方玲,周晓丽 专著 西医 11-Dec-17 191 实用重症医学手册(第2版) 89 高友山 专著 西医 11-Dec-17 192 权重衡平——中国传统权衡器具设计研究 128 程颖 专著 文学艺术 29-Nov-17 193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第一卷) 198 陈士林 专著 中医 5-Dec-17 194 本草纲目影校对照·水火土金石部 498 张志斌,郑金生 专著 中医 30-Nov-17 195 鲁甸核桃种质资源 178 范志远 等 专著 农林 22-Nov-17 196 云南菜食花植物资源与土著知识 150 许明辉,陈伟,蔡青 科普 农林 17-Nov-17 197 数字电子技术教学研究与案例 89 唐彰国,刘莉,张健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4-Oct-17 198 宏观审慎监管视角的国家系统性洗钱风险与反洗钱研究 98 高增安 专著 经济管理 17-Oct-17 199 金融市场风险传染非线性计量方法及应用研究 69 淳伟德 研究生教材 经济管理 22-Nov-17 200 企业向自主创新跃迁的激发机理与切入路径研究 96 高锡荣 专著 经济管理 30-Nov-17 201 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桥耐久性研究 108 曾勇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Nov-17 202 香根草对水溶液中扑草净的吸收和去除研究 59 孙仕仙 专著 资源环境 17-Nov-17 203 高原湖滨城市化地区典型城镇村节地研究 160 张洪 专著 生活、文体娱乐 27-Nov-17 204 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成都发展模式:从资源配置一体化到城乡教育质量一体化 60 秦建平 专著 语言、教育 22-Nov-17 205 中国土系志·湖北卷 198 王天巍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27-Nov-17 206 填埋场和污染场地防污屏障设计和施工(下册) 198 钱学德 朱伟 徐浩青 专著 资源环境 10-Dec-17 207 江河碎语 398 刘国纬 论文集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2-Nov-17 208 干旱区生态系统服务与景观格局集成模拟 78 梁友嘉,刘丽珺,黄解军 专著 地球科学 29-Nov-17 209 最优控制理论与系统(第三版) 78 胡寿松,王执铨,胡维礼 研究生教材 计算机、通信 11-Dec-17 210 数学方法论 38 叶立军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1-Dec-17 211 考研名师点拨之微生物学 59 闵航 大学教辅 生物科学 14-Dec-17 212 哺乳动物学 78 胡杰,胡锦矗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18-Dec-17 213 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 39 任林柱,张英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1-Dec-17 214 动植物检验检疫学 68 励建荣 大学教材 农林 21-Dec-17 215 大学物理学(第四版) 69 余虹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8-Dec-17 216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56 吴国玺 本科教材 土木、建筑 22-Dec-17 217 婴幼儿心理十万个为什么 99.8 张向葵等 生活健康 心理、励志 19-Dec-17 218 财务报告分析(第二版) 45 裘益政,柴斌锋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8-Dec-17 219 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衢州实践与未来设计 96 中共衢州市委党校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8-Dec-17 220 网络强国战略与浙江实践 162 陈畴镛,王雷,周青 专著 经济管理 13-Dec-17 22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理论与实践 118 曹运江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7-Nov-17 222 鸡脂肪组织生长发育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298 李辉 等 专著 农林 30-Nov-17 223 大熊猫的前世今生:长江都督史前熊猫大发现 48 黄万波 等 科普 生物科学 30-Nov-17 224 周君亮自传 68 周君亮 科普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7 225 生物化学(第二版) 39.8 杨胜萍 高职教材 西医 20-Dec-17 226 药理学(第二版)(高职数字版) 49.8 马瑜红 高职教材 西医 18-Dec-17 227 忠县邓家沱遗址与渔洞墓群 268 重庆市文化局,重庆市移民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7 228 福州近代建筑史 180 朱永春 专著 土木、建筑 19-Dec-17 229 异构计算系统调度理论与方法 60 唐小勇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Nov-17 230 2018临床医学检验学与检验技术(中级)应试指导与历年考点串讲 118 傅占江 大学教辅 西医 22-Dec-17 231 高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典例分析 59 马岷兴 等 高中非同步教辅 数学 4-Dec-17 232 恐龙奇遇记 24.9 杨春燕 科普 生物科学 4-Dec-17 233 现代企业管理学 128 任佩瑜,曾玉成 基础理论 经济管理 7-Dec-17 234 我国公共租赁房的理论与实践 88 马智利,马敏达 专著 土木、建筑 27-Nov-17 235 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自由现金流量控制的研究--基于代理问题角度 96 梁勇 专著 经济管理 4-Dec-17 236 基于多国CGE模型的人民币与东盟国家货币外汇市场福利效应研究 60 丁文丽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37 基于ABUS技术的切口疝轻量型植入补片检测与评估研究 60 吴俊,汪源源,徐丹 专著 计算机、通信 4-Dec-17 238 页岩气藏压裂井流动规律研究 99 郭肖,黄婷 专著 地球科学 30-Nov-17 239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研究——以重庆山区为例 80 李南洁,何丙辉,肖新成 专著 经济管理 4-Dec-17 240 民族社区的旅游形象识别与再造研究 80 黄文 专著 经济管理 4-Dec-17 241 辽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研究 220 中国工程院“辽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编 专著 资源环境 18-Dec-17 242 中西医结合针灸科临床手册 56 东贵荣 专著 中西医结合 10-Nov-17 243 基于脉冲激光沉积富硼B-C薄膜的关键技术研究 38 章嵩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Nov-17 244 视频图像语义分析及检索方法 60 钟忺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Nov-17 245 频控阵MIMO雷达波束形成与参数估计 60 巩朋成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Nov-17 246 三峡库区水质与水生态环境分区评价 50 刘广龙 专著 资源环境 30-Nov-17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科学家的往事追忆——刘国纬先生:我迟到的事业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8-1-9 15:51
  自踏上水利人生之路,至今已60 个春秋。这60 年里,从1957 年开始的第一个10年中的前5 年是在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读书;后5 年走进了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其间赴北大荒种过地,给专家当过助手,也有幸半脱产到北京大学数学系进修过两年。第二个10 年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下放到黄河三门峡工地、长江葛洲坝工地,当过混凝土工、风钻工、施工调度员,见识了什么是水利工程和水利工地。第三个10 年伊始,我调到了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现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研究所),那时已年届不惑,直到第四个10 年的1999 年初,我在该所退休。这20 年里,工作和生活都比较安定,也做了几件有意义的事情,但忙碌却无效的事也做了不少,不由得想起电视剧《晋商》主题曲中的一句歌词:“人生有几多空忙。”不过“空忙”也是人生历程的步数,这20 年毕竟收获了一份迟到的事业。退休以后,为了圆梦自己退休前就想做的几件事,也为了弥补一些“文化大革命”中失去的科研工作时间,于是重起炉灶,做了如“水文学史”“江河治理的地学基础”等几个方向的研究。光阴荏苒,至今也已近20 年了。 去年腊月,我接到北京一位好友去世的消息,心情沉重又感叹人生之无奈,于是提笔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先出生后出生,先后出生”;下联是:“早离去晚离去,早晚离去”。搁笔时觉得太过消极,又补了一个横批:“生生不息”。确实,世界上的任何人都概莫能外。然而,从“出生”到“离去”,各人的历程却几乎没有相同的。于是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评价人生历程的意义或价值呢?面对这个严肃且直面每个人的问题,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乃至各行各业,各有各的论述与回答,甚至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所写的妓女,也得意地说:“达官贵人,将军元帅,也拜倒在我的石榴裙下。”可见,什么是人生的意义或价值,真是各有各的理解,难以说得清、道得明,更难以就范于一律了。 我此生的意义或价值是什么?当我直面这个问题的时候,不由得又回忆起这60 年的水利人生。 这60 年里,我以从事水利服务于国家,工作在生产和科研第一线,从未当过“家”“长”,也不曾设定过何种高远的人生目标,觉得那样会活得很累心,且难免被困于功利樊篱。不过我也常想,自从我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一生的衣食住行,一生获取的知识和精神营养,一生享受的各种服务,都是社会为我提供的。我不能只坐享其成,至少应当把自己一生消耗的社会财富回馈社会,并尽可能多留下一点什么,让社会得以维系和发展。 作为一个水利人,我拿什么回馈给社会呢?这60 年里,虽然在三门峡大坝、葛洲坝枢纽、故县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中流过汗水,在国家防洪、南水北调、水资源等方面做过一些事情,创办了学术期刊《水科学进展》,也出版过几本专著并指导研究生,但我着实不敢说,这些就足以回馈我一生所消耗的社会财富并略有富余了。这让我联想起,常有一些同事、朋友和研究生索要我的发言稿,拷贝讲座的PPT,并建议把这些材料汇集成一个文集。 我也觉得,平时对水问题的一些思考和看法零零碎碎,难以在论文和专著中表述,将其汇集成册或许还有一定参考价值,于是就着手整理,形成了这本《江河碎语》。 迟到的事业之 创办《水科学进展》 20 世纪80 年代,资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挑战,基于这一形势,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于1987 年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第1 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它是一种着眼长远的全新发展模式,受到全世界的广泛重视,中国也成立了“中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列为最优先的问题之一,在中国尤其如此。 20 世纪80 年代,国际科学界对面临的全球问题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国际科学联合理事会(ICSU,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Unions)发起了多个关于全球问题的国际科学研究计划,其中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水文循环的生物学方面(BAHC,Biosphere Aspects of the Hydrology Cycle)和全球能量及水循环实验(GEWEX,Global Energy and Water Cycle Experiment)3 个国际科学计划均是以水作为关注的主题。中国积极参与了这些科学计划。所有这些国际水科学计划,以及中国正面临的“水多了(洪水)、水少了(干旱)、水脏了(污染)”等严峻形势都表明,水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尤其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峻挑战。然而,彼时我国还没有一份以水为论述主题的高级学术期刊,来全面、系统、多角度和及时地反映我国在水科学方面的研究动态与成果,引导水科学紧密围绕社会要求和科学前沿健康发展。因此,创刊一份以水为论述主题的高级学术期刊是十分必要的、迫切的。 本着这一认识,我萌生了要创刊一份以水为论述主题的学术期刊的想法,并几经斟酌,将期刊定名为《水科学进展》。当时我担任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我把这一想法向当时的吴正平所长做了汇报,并补充提出,水文所作为一个国家级的研究所,没有一份高级学术期刊作为窗口,既有负于研究所的责任,也不利于研究所的发展。我要感谢吴正平所长,他完全赞同并全力支持。 1990 年初,要创刊一份新的期刊,哪怕是科技期刊是比较困难的,我确实有些望而却步,但还是决心闯一闯。根据当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定的创办新期刊程序,我首先向时任水利部部长的杨振怀部长作汇报,请水利部作为该份期刊的主管单位,感谢杨部长欣然同意,并在创刊申请书上签字。接着向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技期刊管理中心申报,几经说明和恳请,也获得通过。最后要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这是最后一关了。新闻出版总署会的工作人员说:“现在这一时期的新期刊要经署领导亲自审批,你去找领导吧。”然而,传达室的门卫不让我进署长办公楼,我只好坐在办公楼门前等,第一天没能等到。第二天我带了馒头和水坐在办公楼前继续等,从上午等到下午上班时,终于有一位看似领导的同志走来,门卫对他说:这位同志要见领导,在这儿等了两天了。他问我什么事?我说我是水利部的,经杨振怀部长同意来向您汇报一项工作。他审视了我一眼,看我确为公事而来的样子,就叫我随他进去。到办公室他问我什么事,我说明了来意,把杨振怀部长签名的水利部申请书和已办妥的文件展示给他看,并有些动情地说:“我是搞水科学研究的,今年50 岁了,没能做出什么学术贡献,就想着开辟一片园地,供有成就的同志和年轻同志在这片园地里耕耘。”领导见我态度诚恳,也问了我一些问题,沉思片刻说:“现在原则上不批新期刊,水利部要办这份期刊,我还是表示支持。”并说:“出版总署会发文通知江苏省新闻出版局,你回江苏去具体办理。”那时我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啊!我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很真诚而郑重地向他表示感谢,但我一直不敢问他的姓名。后来我知道他叫宋木文,时任新闻出版总署的副署长。我真没想到,创办一份科技期刊竟然要通天到署长那里去啊! 第二天我就回到南京,向吴正平所长做了汇报,吴所长很高兴,当即同意把科技情报室的潘理中和水资源室的汪静萍两同志调来参加编辑工作,并组建编辑部,吴正平任主编,我任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水科学进展》编辑部正式成立。随后,我和潘理中、汪静萍2 位同志着手筹办出版事宜;到江苏新闻出版局办理《水科学进展》出版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出版局同志非常热情,还特批《水科学进展》免除1 年试刊,第1 期即为正式出版物;联系江苏省新华印刷厂作为承印单位;联系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作为出版单位;申办编辑部钢印和工作印章;设计刊物封面、信封信纸等,虽然辛苦,但也尽享了创办一件新事物的快乐和成就感。 组建编委会是一件严肃而重大的事情。考虑《水科学进展》作为一份以水为论述主题的高级学术期刊,编委会至少在国内应具有充分权威性,并覆盖水科学领域的各方面。为此我逐一登门拜访了施雅风院士、陶诗言院士、地质部副部长张宏仁教授等10 余位知名学者,得到了他们的支持。编委会成立大会及第1 次编委会是1991 年3 月在北京水科院召开的。陈家琦被推举为首届编委会主任委员,并由他给各位委员颁发聘书和主持会议,我做了创刊情况的汇报。会议深入讨论了以下4 个主要问题:①关于刊物的中文名称。有编委提出可考虑定名为《水科学学报》,但多数编委认为这份刊物主要突出反映水科学研究的新事实、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进展,突出前沿性,学报则主要反映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为了突出时效性和创新性,还是叫《水科学进展》为妥些;②关于刊物的英文名称。有编委认为,应当在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中,把Science改为复数Sciences,但施雅风、谢家泽等编委认为还是用单数好,用单数表明这份期刊的学术追求是要创建一门关于水的全新和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用复数易被视为水科学就是陆地水文学、水文地质学、水文气象学、工程水文学等学科中水知识的简单叠加,那就可能丧失办刊的初衷与科学意义。最后大家还是同意用单数Science 好些;③关于出版,编委们认为,初创阶段还是季刊较好,做到少而精,让作者们感到能在《水科学进展》上发表文章为荣。但为了体现“进展”两字的时效性,在条件成熟情况下,应及时改为双月刊或月刊。同时提出要努力创办《水科学进展》的英文版;④关于稿源和经费,陈家琦主任特别关心这2 个问题。我汇报了在水利系统、气象系统、地质系统、地理系统、农业系统等研究院所以及与水有关高等学校调研的情况,对作者、读者的可期望人数与发行量做了初步估计,第1~2 期的约稿已大部分组好,总体是有信心的。编辑人员的工资、办公条件及第1~2 年的出版经费由南京水文所支持,第2 年起审稿费、印刷费、发行费等自筹,后与水利部有关司局协商,计划成立一个50 万元的《水科学进展》出版基金,其利息即可支付上述费用。从其他期刊的办刊经验看,今后版面费收入也可成为办刊经费的重要来源。会议最后,我将写好的发刊词请各位编委审定。编委们对上述问题取得共识,热情地祝贺《水科学进展》的诞生。中午聚餐时,谢家泽院长对我说:“国纬,担子不轻啊!一个人一生做不了几件事,你要坚持把这件事办好!”我至今仍谨记谢老的教诲与嘱咐。 至今,《水科学进展》已创刊二十余年了。二十余年来的实践表明,当年创办《水科学进展》是正确及时的。她早已被国际和国内如EI、CA 等知名检索系统收录,她的每一期英文目录都在UNESCO 的有关文献中刊登,曾被评选为中国科技期刊百强,她已经成为我国在水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之一。 在《水科学进展》创刊10 周年和20 周年之际,我和胡四一副部长曾先后撰文《十年树木》《春华秋实话来年》。祝愿《水科学进展》如一株青松,永远立于科学期刊之林。 回顾创刊《水科学进展》并多年担任其主编,以及参与《大百科全书》《辞海》等多种刊物与文献的编撰工作,深感受益匪浅。有以下几点体会。 (1)让我认识了编辑的意义和价值。在人类知识的积累过程中,科学家是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者,工程师是知识的应用者,教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编辑是知识的梳理、提炼和整编者,他们集所有知识之大成,使其成为完整、严谨的知识体系,成为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是栽培知识之树的园艺家,是构建知识大厦的建筑师和艺术家。所以编辑事业是崇高的,是构建人类文明所不可缺少的。 (2)当一位好编辑,至少要具备3 种能力。一是要有渊博的知识,这不仅因为编辑要接触许多领域或门类的论文和著作等文稿,更是唯有博学才能有广阔的视野和高屋建瓴地对被编辑对象进行鉴别和评价的能力。二是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否则他无法驾驭面前庞杂的知识并将其组织成系统严谨的知识体系,大到百科全书、辞海,小到一篇论文,概莫能外。三是要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准确、简明、富有启迪和感染力的文字表达,透出编辑的素养,这是需要长期修炼的。有些老编辑们称上述3 种能力是编辑的“三把刀子”,依我的体会,这比喻是蛮准确的。 现在回忆多年来做的编辑工作,其实也是对自己胸怀的一种陶冶,做编辑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帮作者修改稿件,但有时也应约为友人代写他们著作的前言和序,有时甚至还要帮助写发言稿和重要信件(例如为水利部起草致温家宝总理关于长江调度的信)等,这些工作花去我大量精力和时间。有朋友开玩笑说我是为他人做嫁衣的裁缝。开始时确实也略有些这方面的感觉,尤其在自己科研工作较忙的时候更是如此。但后来逐渐明白,代人写一篇序,也是为构建知识体系做一份贡献,而且很有利于自己能力提升,也就逐渐甘于为人做嫁衣了。怕是上帝让我与编辑工作有这样的缘分哩。 《江河碎语》 作者:刘国纬 责编:胡凯,周丹,王腾飞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9 ISBN:978-7-03-054536-7 《江河碎语》 是作者在防洪与江河治理、水资源与水环境、水文科学与研究、水文与气象领域对若干问题的思考与看法并对自己的水利事业进行了回顾。全书包括63个科学话题和1篇对自己科学事业的回顾,文字简练,论点清晰,思路开阔,具有一定启迪意义。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265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人都有无人机的时代就要到来,你准备好了吗?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8-1-4 13:53
无人机的核心是控制,其自动化的发展主要解决了飞行自动控制,但还没有解决任务自主的问题。因此,无人机下一步产业化、全域化发展应用,必须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将是无人机下一步发展的颠覆性技术之首。目前,部分小型无人机在智能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远没有达到实用的地步。 当无人机遇上人工智能 无人机系统的智能化与其他无人系统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我们认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单机飞行智能是基础;多机协同智能是途径;任务自主智能是目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期待人工智能应用到无人机领域,使无人机的自主任务能力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从空中飞行器发展史看,无人机只比有人机晚诞生十几年,但其发展速度、普及速度远不及有人机迅速,主要是受限于智能控制技术的落后,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突破性进展,无人机必将迎来高速发展应用的历史时刻。 单机飞行智能 面向高动态、实时和不透明的任务环境,无人机应该能够做到感知周边环境并规避障碍物、机动灵活并容错飞行、按照任务要求自主规划飞行路径、自主识别目标属性以及用自然语言与人交流等。需要环境感知与规避能力、自动目标识别能力、鲁棒控制能力、自主决策能力、路径规划能力以及语义交互能力等。这些能力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如下: 智能感知与规避 主要包括侦察、探测、通信、感知传感器一体化设计;多源/多模信息的融合处理;位置信息共享技术;环境自适应技术;新型传感器技术。 智能路径规划 主要包括蚁群算法;神经网络算法;粒子群算法;遗传算法;混合算法。 智能飞控技术 主要包括鲁棒性(容错、重构);开放性(兼容性、扩展性);自主决策(融合);自学习(进化)。 智能空域整合 主要包括智能地基感知与规避;智能无人机适航认证;修订空域管理规则。 智能飞行器 主要包括仿生飞行器(鸟、昆虫等);旋翼-固定翼复合式飞机;变体飞行器;跨介质飞行器。 多机协同智能 以无人机系统“蜂群”作战运用为目标,重点突破协同指挥控制技术、协同态势感知生成与评估技术、协同路径规划技术以及协同语义交互技术等技术,实现无人机系统之间、无人机系统与有人作战系统之间的高度协同,达到自动控制“蜂群”中各无人系统的平台状态、交战状态、任务进度以及各编队之间的协同状态的目的。 具体含义包括:一是执行任务时协同行动的能力;二是利用和共享跨领域UAS 传感器的信息来无缝地指挥、控制和通信的能力;三是能够接收不同系统的数据、信息和功能服务,并使它们有效协作的能力;四是能够提供数据、信息和功能服务给其他有/无人系统的能力。涉及关键技术有以下方面: 协同指挥控制技术 大动态、自组网通信技术;编队飞行控制技术;控制权限分级、切换和交接技术;任务规划与目标分配技术。 协同态势生成与评估 协同态势感知技术;协同态势处理技术;协同态势评估技术;协同态势分发技术。 协同路径规划 在前面智能路径规划的基础上,要根据协同内容实时调整,以保证协同的成功。 协同语义交互 核心是自然语言的机器理解(有人/无人、无人/无人)。 任务自主智能 如今,无人机操作手坐在那里,连续几个小时盯着显示屏,试图寻找目标或看到某些东西在动或做某些事情,以确定它是一个目标,这是人力资源的浪费,詹姆斯·卡特赖特上将,美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如是说。随着无人机系统的快速增长,无人机系统扮演角色的扩展,以及有人机系统和无人机系统的同步操作,对使用者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负担。 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下,使用者在努力寻求方法来提高操作效能。提高处理能力和信息存储能力,尤其是机上预处理能力,这有可能改变无人机系统的运作方式。自主技术减少了人在操作系统中的工作量,优化了人在系统中的作用,使人的决策集中在最需要的地方。 无人机不仅能发现目标,识别目标,还要能确定这个目标是什么,该不该打击,最后要把这个任务给完成,这个是最终的任务。例如,微软2015 年构建的152 层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识别目标能够实现3.57%的错误率,已经超过人的识别率。涉及关键技术有模式识别(语音、文字和图像)的学习控制;人工神经网络的神经控制;专家系统的规则控制;模糊集合的模糊控制。 家家都有机器人,人人都有无人机的时代就要到来,你准备好了吗? 本文根据“问天科学讲坛”2016 年12 月2 日音频材料整理,内容略有删节。 《问天科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协会 编 责编:惠雪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7 ISBN:978-7-03-053686-0 “问天科学讲坛”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60 周年校庆之际创办的科学讲坛。该讲坛邀请校内外不同领域的院士,融学术前沿于科学普及,为广大师生传道解惑。旨在将院士大家的前沿的科学知识和信息资源,先进的科学理念传递给学生和社会公众,最大化地传播科学思想和前沿技术,引导广大科研工作者继续深入研究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同时引导更多的读者关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本书首次从百余位院士的报告中汇编了7 位航空航天领域的院士报告,并结集成书,包括:叶培建院士“有人参与的深空探测突出科技问题研究”;张祖勋院士“信息化时代的摄影测量”;龚惠兴院士“空间红外天文观测技术”; 李应红院士“等离子体冲击波流动控制与表面强化”;赵淳生院士“创新创业实现中国梦”;戚发轫院士“航天技术与中国航天”;樊邦奎院士“当无人机遇上人工智能”。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035 次阅读|7 个评论
叶培建院士:有人参与的深空探测突出科技问题研究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8-1-2 11:36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其历史长河中,从飞天梦想、万户实践、冯如飞翔,到现代新型飞机、大型客机、东方红卫星、神舟飞船、嫦娥探月、天宫巡天、墨子与悟空探索物质本质,再到火星等深空探测,都取得了辉煌成就。继往开来,空间技术、空间科学和空间应用更需要全面发展。在2016 年4 月24 日首个“中国航天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有人参与的深空探测 首先讲讲什么是有人参与的深空探测。 深空探测是指航天器在飞行过程中,其所处的主引力场是地球以外的天体,或处于多体引力平衡点附近的空间探测活动。拿地球和月球来说,有两种定义:一类是月球以远才算深空;一类是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平衡点,地月距离月球六万公里以外就算深空。有人参与的深空探测任务是指以月球、小行星、火星及其卫星为目标的有人类航天员直接参与的地外天体探测任务。航天器的飞行包括去、登陆、驻下来、应用、返回等过程,任务包括短期任务、中期任务和长期任务。目前我国有人和无人的探测任务属于不同的单位管理。以月球为代表,无人的月球探测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管理,而近地空间站由总装备部管理,所以大家呼吁今后我国要实现载人登月的话一定要将无人探月和载人航天结合起来。我的报告也不能看得很远,我们是定在未来30 年内有哪些星球可能有人去,我们认为就中国的国力和发展前途来说,考虑的有人参与的深空探测任务可到达目标主要包括月球、小行星和火星三大类。 经常有人会问现在技术那么发达,很多任务可以无人探测,为什么还要考虑有人参与。我想有这么几个原因:①从人类自身角度看,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本能及好奇心决定了人类参与深空探测是必然的,没有好奇心就没有探索,人类就没有发展,从人类的历史发展来说,所有的社会发展都是由人类的好奇心引起的。②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的前进性与地球资源、空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以及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的客观规律,决定了有人参与深空探测是必然的,没有人参与就走不出去,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地球上,总是要走出去的,开辟新的生存空间。③从人类特性角度看,许多靠人类完成的任务是机器无法实现的,人类区别于机器的生物特性和智慧特性决定了有人参与深空探测任务是必然的。④从国家与民族发展角度看,有人参与深空探测对国家未来抢占深空探测主动权和制高点有着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就像今日的钓鱼岛,我们不去就不能彰显我们的存在,同时也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太空权益;此外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有人参与的深空探测工程在引领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跨越式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以上四个原因,尽管我们现在的深空探测任务仍是以无人为主,但是一定要为将来的有人探测做好准备。 这就谈到了发展原则,“以有人参与为目的,先期开展多项无人深空探测任务,将无人与有人深空探测任务融合发展,逐步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带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我们认为这也是人类探索宇宙、走向深空的基本发展原则。 突出科技问题及解决策略 第二个大问题也是报告的核心,即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突出科技问题。 要实现有人参与的深空探测有四大方面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即如何“去”“登”“回”?如何解决“驻”的问题?如何应用?如何保障人员健康?我们现在有三类任务:空间站和神舟飞船是载人近地任务;“嫦娥一号”等是无人深空探测任务;有人参与的深空探测任务。这三类任务之间是有技术支撑和发展关系的。 “去、登、回”的问题 “去、登、回”问题就是保障人员精确可靠到达,着陆地外天体,并安全起飞返回地球。这其中又分成三个问题:天体到达问题、载人EDL&A(进入、降落、着陆以及上升)的问题、再入返回及回收问题。 下面我们一一来看。首先是“去、登、回”的问题,第一件事情是有人参与的深空探测任务地外天体如何到达。“嫦娥三号”总重3.8 吨,“阿波罗计划”当年的登月飞行器总重46吨,美国人要重返月球搞的“星座计划”登月飞行器总重达到68 吨。要把这么重的东西送上去,我们看看需要多大的推力。美国“阿波罗计划”用到的“土星五号”火箭最大直径达10米,起飞重量2946 吨,推力达到了3472 吨,当时美国就有能力把120 吨的东西送到近地轨道(LEO)。重返月球计划火箭直径达到17.4 米,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188 吨,而我们今年要发射的“长征五号”火箭运载能力近地轨道只有25 吨。所以说第一个问题要提高重型运载火箭的能力,随之制造难度也会大大提高。第二个火箭发动机的推力要大幅提高,发动机的研制难度会大大增加。“长征五号”的芯一级是2×50 吨,而美国的“战神五号”芯一级为6×318.6 吨。第三问题是有人参与的深空探测任务飞行器系统规模大,必须提升深空探测飞行器轨控主发动机的总冲。我们可以看到“阿波罗”当时的比冲为310 秒,“星座计划”是445 秒,“普罗米修斯”达到了1000秒。第四个问题就是推进与能源系统共同发展,推动飞行器系统能力提升,各种电池包括核推进、核电源都要发展。那么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措施:①要研制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②大型箭体制造技术;③先进低温推进技术;④轻质低温绝热材料技术;⑤燃料电池技术;⑥核推进技术;⑦核电源技术。这七项措施加起来才能解决好重型运载火箭的问题。 到达轨道附近之后要进入、要下降、要着陆、要上升,这个过程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嫦娥三号”总重3.8 吨,“星座计划”着陆器45 吨,“嫦娥三号”着陆精度5 千米,“星座计划”着陆器在短期任务时精度为1 千米,而月球基地任务的精度要求为100 米。那么像这样的EDL&A 的问题带来哪些挑战? (1) 载人行星表面着陆与起飞的精度要求比无人探测任务高不小于一个数量级,且载人着陆器规模大,安全起飞控制难度较高。 (2) 进行地外天体着陆过程,需要经历减速、接近、悬停、下降等过程,整个过程都要消耗燃料。载人飞行器质量变化大,减速发动机需要10:1 的深度变推力能力,“嫦娥三号”上使用的是新研制的7500 牛顿的发动机而且也是变推力的。 (3) 载人飞行器质量大,比无人探测器大几倍甚至十几倍,导致着陆时的动能大,要求着陆缓冲系统具备更高的能量吸收能力。 国家已经批准火星计划,为完成这次计划我们把所有的看家本领都用上了,降落伞技术、发动机技术、缓冲技术等为保证着陆器安全着陆火星。因此,为解决载人EDL&A 的问题,应重点开展以下内容的研究。 (1) 高精度、高安全要求的EDL&A 阶段GNC(制导、导航及控制)技术。高精度、高安全的GNC 技术重要的研究方向有:基于目标识别的自主导航技术、控制对象的高精度建模与特性参数实时辨别技术、多阶段快速切换制导与鲁棒控制技术等。 (2) 深度变推力发动机技术。深度变推力发动机是地外天体下降着陆发动机的唯一选择,其重要研究方向有:深度变推力发动机系统调节技术、深度节流高性能针栓喷注器技术、大范围高精度流量调节技术、可重复使用发动机技术。 (3) 大承载高效着陆缓冲吸能材料及结构技术。研究大承载高效着陆缓冲吸能材料以及着陆缓冲材料的作用机理、科学规律和材料制备。主要研究方向包括:TWIP(孪晶诱导塑性)钢凝固特性和凝固组织形成规律,塑性变形与组织结构的相关性,变形过程中的交互作用规律及其在材料力学的影响行为。 再谈谈再入返回及回收问题。 (1) 有人参与的深空探测正常和应急情况下,再入过程应考虑航天员执行长时间任务后体质下降,过载峰值和持续试验不应超过航天员耐受水平。在谈第四个问题时会谈到航天员会遇到哪些问题。 (2) 载人飞行器规模大,总加热量是无人飞行器的十几倍乃至几十倍,热防护难度更大。同时载人飞行器受限于总重的限制,对防热结构提出轻质的要求。今年刚庆祝完第一个航天日—— 4 月24 日,为什么?因为中国的第一颗卫星是1970 年4 月24 日上天的。由于种种原因,日本人抢在我们前面,成为世界上第四个,中国是第五个,但是我可以说,除了1957 年10 月24 日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和1958 年1 月31 日美国的人造卫星比较成功之外,法国人和日本人虽抢在中国的前面,法国人的卫星在天上没几天就“冻死”了,日本人的卫星没几天就“热死”了,都是热没有搞好,而我们的卫星设计寿命是20 天,实际活了28 天,热设计得很好,所以热很重要。印度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也是热死的。 (3) 以第二宇宙速度再入的航天飞船由于其速度高、质量大,若采用传统单降落伞需要面积达几百平方米或几千平方米,降落伞质量大,研制困难。有下面这些解决措施。 ① 高速再入返回气动设计及试验技术。解决高速再入返回气动设计及试验技术重要研究方向有:再入飞行器气动外形设计技术、风洞试验验证技术。 ② 新型轻质热防护材料及结构技术。针对高速再入过程的热防护问题,以超轻质、低热导率、耐高温的特种材料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碳纤维网络骨架体系设计和材料优化,纳米孔酚醛树脂复合短切碳纤维骨架材料的合成和机理,纤维增强纳米孔酚醛树脂复合组织结构和材料性能控制,纤维增强纳米孔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的烧蚀行为和机理。 ③ 大承载群伞技术。对于大载荷的回收,一般采用群伞系统,群伞关键技术主要研究方向是群伞充气同步性技术。 ④ 气囊设计与制造技术。缓冲气囊为高价值重型坠落物的软着陆或回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缓冲技术,主要研究方向:新型气囊织布材料以及气囊制造技术、排气控制技术、气囊着陆后抗反弹和抗倾倒技术。 ⑤ 可控翼伞技术。可控翼伞是根据飞机翼型产生升力的原理制作的一种降落伞,具备优良的滑翔能力、良好的稳定性和操纵性,并能像传统的降落伞一样方便地折叠包装,重要研究方向:开伞收口控制技术、可控翼伞的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雀降操纵力的计算方法。 “驻”的问题 去了就要驻得下,“驻”的问题需要解决保障人员在地外天体驻留居住期间方方面面的生活问题。所以第二个大问题就是保障人员在地外天体驻留任务时的居住生活问题。 “用”的问题 “用”的问题是保障人员在地外天体大范围的应用问题,保障人员在地外天体表面的大范围机动和作业问题。 “人”的问题 “人”的问题就是要在任何时刻保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优先发展领域与重点学科 目前我们梳理出与深空探测相关的主要科学技术有6 个方面: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动力与能源技术、材料结构及制造技术、原位资源利用技术、人机联合作用。 其中,空间生命科学方面包括空间重力生命学、空间辐射生命学、空间生命生态支持系统生物学;航天医学领域包括长期飞行生命学、长期飞行的行为与心理学基本健康;动力与能源技术相关内容包括大推力能源大推力火箭、先进的低温推进以及深度变推力;材料结构及制造技术,内容很多,我们举出四五项:大承载高效着落缓冲、新型轻质防热学、轻质低温绝热材料、地外天体特殊环境的高仿真材料以及大型的箭体制造技术;原位资源利用技术就是如何由行星表面实现推进力以及消耗品的提取和利用技术;人机联合作用则包括智能机器人控制技术以及先进的人机交互技术。 那么这些学科研究和教育部、国家制定的哪些学科挂钩?又和我们南航、北航、哈工大等学校的哪些学科相关?整合梳理,可从中归纳出如下学科:生物学、特种医学、心理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学科交叉科学与技术。所以说,我国的深空探测、有人参与的深空探测任务,在2050 年前,最需要优先发展的就是以上这几个学科。 当然,在每一个学科方面,都有一些重点研究方向。比方说,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我们认为主要有三大类,即有人参与的深空探测任务总体设计、推进理论、人机环境工程。总体设计牵扯到的重点研究方向是有人参与的深空探测任务分析与设计、有人参与的深空探测轨道技术、月球/火星基地设计与建造技术、飞行器气动设计与试验技术、飞行器可维修性设计技术;推进理论包括的重点方向是核推进、低温推进、大推力液体发动机、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环境工程就是深空环境下的植物栽培技术、动物饲养技术、废物处理技术和生命保障系统集成技术。 在大推力火箭发动机技术方面,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是大推力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技术、大推力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技术;在先进低温推进技术方面是低温推进剂的存储技术、低温贮箱设计与制造技术、推进剂的增压输送技术。深度变推力发动机技术则包括喷注器燃烧稳定技术、燃烧室身部传热技术。 生物学、心理学、机械工程、学科交叉科学与技术等各个方面我们都有重点研究方向,在此不一一叙述。 本文根据“问天科学讲坛”2016 年5 月音频材料整理。 《问天科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协会 编 责编:惠雪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7 ISBN:978-7-03-053686-0 “问天科学讲坛”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60 周年校庆之际创办的科学讲坛。该讲坛邀请校内外不同领域的院士,融学术前沿于科学普及,为广大师生传道解惑。旨在将院士大家的前沿的科学知识和信息资源,先进的科学理念传递给学生和社会公众,最大化地传播科学思想和前沿技术,引导广大科研工作者继续深入研究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同时引导更多的读者关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本书首次从百余位院士的报告中汇编了7 位航空航天领域的院士报告,并结集成书,包括:叶培建院士“有人参与的深空探测突出科技问题研究”;张祖勋院士“信息化时代的摄影测量”;龚惠兴院士“空间红外天文观测技术”; 李应红院士“等离子体冲击波流动控制与表面强化”;赵淳生院士“创新创业实现中国梦”;戚发轫院士“航天技术与中国航天”;樊邦奎院士“当无人机遇上人工智能”。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149 次阅读|2 个评论
“时间”只是人类的错觉?究竟是否存在过去、现在和未来?
sciencepress 2017-12-13 17:00
时 间、空 间以及时空中的质量和能量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整个世界。事实上,任何生物都能够感觉到“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时间是一维的,具有流逝性和不可逆性;空间是三维的,具有无限延展性。时间、空间是科学和技术的基本问题。人类对于时间、空间的测量能力和认知水平决定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尽管有很多科学家相信空间在微观尺度上可能高于三维,但科学上至今并未发现大于44 μm 尺度的高维度空间存在。 时间、空间是什么? 爱因斯坦说: “别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搞清楚了,而我的智力发育迟,长大了也未搞清楚,于是,我一直揣摩这个问题。结果就比别人钻研得深一些。”时间、空间的本质问题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甚至是一个宗教问题。从古至今都没有圆满的答案。但是无论如何,随着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对时空本质问题的认知会不断深入,同时人类时空观的演变也会对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 关于空间 科学的时空观主要归结为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 牛顿认为“绝对的、真正的数学的时间,就其本质而言,是永远均匀地流逝着,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绝对空间就其本质而言,是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的,它永远不动,永远不变。因而,时间和空间是彼此独立的,互不相关的,并且不受物质和运动的影响。”而同时代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 对时空的看法与牛顿完全不同,他认为不存在绝对的时间和绝对的空间,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的。空间是物体和现象有序性的表现方式,时间是相继发生的现象的罗列。时间和空间不能脱离物质客体而独立存在。 爱因斯坦认为既不存在绝对时间,也不存在绝对空间。时间和空间都和观测者(简称观者) 有关。时间和空间是一个统一体,称为“时空”,时间和空间是“时空”相对于观者的投影(狭义相对论)。时空不仅与观者有关,也与时空中的引力场有关(广义相对论)。 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 德国,1820~1895) 的《自然辩证法》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各派哲学和科学的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物质固有的普遍属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指运动物质的伸张性和广延性,时间、空间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性、绝对性和无限性,同时又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具体形态和具体特征具有多样性、相对性和具体事物空间的有限性。 无论时空的本质如何,从一个观者的角度看,宇宙中发生的任何一个事件,都可以用“距离”、“方位”和“发生时刻”对其进行标识。毫无疑问,对于同一个事件,不同观者会给出不同的距离、方位甚至是不同的发生时刻。但对于两个确定的事件,不同观者所给出的时间间隔和空间间隔是否一致呢?牛顿的回答是:对于两个确定的事件,它们之间的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与观测者无关,是客观的、绝对的;并且,空间中所有事件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欧几里得几何进行描述。 对于同样的问题,爱因斯坦的回答却是不同的,他认为无论时间间隔还是空间距离都和观测者相关。不同的观者会给出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观测结果。1905 年爱因斯坦在德国《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论文,是相对论(后人称为狭义相对论) 的开山之作。 相对论时空与牛顿时空的差异在于观者所观测的时间和空间是否与“观者”自身相关。狭义相对论的核心问题是“同时性”问题(张元仲,1979,2015)。对于相对运动的观者,其“同时性”定义是不同的。然而,观者的“同时性”差异恰恰起因于“距离”的相对性。因此认识和理解空间的相对性更为重要。 据传牛顿在花园里思考万有引力问题时,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从而受到启发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无论传说是否具有真实性,我们借题发挥,重新审视一下牛顿的“苹果落地”问题。 如果一个苹果从5m 高的树上掉到地上,假设苹果离开树枝的事件记为E 1 ,落到地面的事件记为E 2 ,毫无疑问,对于地面上静止的观者而言,这两个事件之间的空间距离为5m,时间间隔差不多为1s。可是对相对于地面运动的观者而言,这个结果就不正确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相对于地心不动的观者,由于地球的自转,在苹果下落的时间里,果树与地面一起向东移动了400 多米,也就是所谓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因此在该观者看来,E 1 和E 2 之间的空间间隔应该是400 多米。同样,相对于日心不动的观者,这两个事件的空间距离则成为30 多千米了, 因为地球的公转速度为30km/s。 此类例子甚多。例如,在轮船的同一位置上先后燃放两个爆竹,从轮船上看,两个“爆竹”没有距离,但对岸上的人来说,两个爆竹确是在不同的地方燃放的,这与古人所说的“刻舟求剑”是同一道理。 由此可见,“距离”是与观者有关的。对于物体的运动轨迹也是如此,匀速火车或飞机上自由下落的物体,在乘客看来是沿直线(铅垂线) 下落的,但在地面上的人看来却是一条抛物线。这表明“空间轨迹”也不是一个“客观”实在,而是与观者相关的,不同的观者往往会给出不同的观测结果。显然,无论是“空间距离”还是“空间轨迹”都不具备绝对性,从而“空间”自身也就不具备绝对性。这可以称为“ 空间相对性原理 ”。 关于时间 对于时间,问题则显得有些复杂。对于相对于观者空间位置不变的一系列事件,其时序是唯一确定的,而对于不同位置发生的事件要确定其时序则并非那么简单,首先需要定义什么是“ 同时 ”。 事实上,人们在生活和科学实践中存在先验的“ 同时性 ”概念:如果有两个事件被“我”在同一时刻看到,而且所发生的地点离“我”远近相同,那么“我”就认定它们是“同时”发生的,或者说这两个事件发生在相同的时刻。 两个确定的事件,如果对某一观者而言是同时发生的,那么是否所有的观者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据上面“距离”的讨论,事件到观者的“距离”本身是与观者相关的,因此其“同时性”概念一定是与观者相关的。在某一观者看来是同时发生的事件,对另一相对运动的观者而言,就不是同时发生的。例如,对于远去的火车,如果车厢的前后门对于乘客是同时关闭的,那么在月台上的人看来,一定是后门先关。也就是说,对某一观者同时发生的事件对另一观者而言可能是有先有后。这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对于两个有相对运动的观者,如果相互观察对方的时钟(相同的理想钟),双方都会发现对方的时钟比自己的时钟走得要慢。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狭义相对论效应:“运动的时钟变慢”。然而,毫无疑问,这种时钟变慢效应是观者自身而不是时钟造成的。因此作者将其归结为“视效应”。 再退一步,对于相对静止的观者,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否相同呢?答案也不是肯定的。我们知道任何时钟都是通过某种物质运动实现的,物质运动不仅与其自身结构有关,还与其外部的物理环境有关。即使两个观者相对静止,使用相同结构的“理想钟”,由于观者所处环境的不同,也会产生差异。根据广义相对论,处于不同引力场的时钟(如原子钟),其秒长是不同的。对于不同海拔的原子钟,海拔高的原子钟要比海拔低的原子钟走得快。这是时间相对性的另一种表现,称为时钟的广义相对论效应。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头发比脚趾老得快”。 关于“客观性” 既然“时间”和“空间”都与“观者”相关,那么还有什么“客观性”而言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对于一个物体,与其相对静止的观者所看到的时空属性是客观的,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这种时间被称为物质的“本征时间”(proper time),亦称为“固有时间”或者“原时”;与其对应的空间长度则被称为物质的“本征长度”或“固有长度”(proper length)。它们与观者及坐标系选择无关。 综上所述,对于宇宙中的任意两个事件,其时间间隔和空间间隔是与观者相关的,并不具备与观者无关的“客观性”。而事件自身却是客观的,因此两个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必然存在某种与观者无关的物理量。 俄裔德国科学家闵可夫斯基(Hermann Minkowski,1864~1909) 将这个客观物理量定义为事件之间的“时空间隔”。闵可夫斯基将时间和空间合称为“时空”(space-time),并提出用一维“虚数”空间表示“时间”,三维“实数”空间表示“空间”,两者合并构成的“四维复数空间”表示“时空”。时空中任意两个邻近点之间的距离称为“时空线元”,用ds 表示,即 通常将上述公式称为闵可夫斯基度规。该式表明,“时空间隔”与观者无关。也就是说,对于两个确定的事件,不同观者可能给出不同的时间和距离结果,但其“时空间隔”却是相同的。“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只是“时空间隔”相对于观者的“投影”。 简而言之,对“观者”而言,“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对“宇宙”而言,“时间”和“空间”并不具有客观性,客观存在的只是“时空”。“时间”和“空间”因“观者”而存在。相对于某一观者相隔“很远”的两个事件,在另外的观者看来可能很近;同样,对于某一观者相隔“很久”的两个事件,在另外的观者看来可能时间很短。然而,两个事件之间的“时空间隔”是与观者无关的,是它们之间最短“时空”连线的“长度”。 类光能量在时空中的传播路径称为类光测地线。如果定义类光测地线的线长为“零”,那么根据时空线元的“虚”、“实”特性,可以将时空中的曲线分为“类时”(time-like)、“类光”(null) 和“类空”(space-like) 三类,分别满足如下基本条件: 显然,宇宙中所有物质的世界线都是类时的,其速度不可能大于光速。 “类光测地线长度为零”反映了“能量”与“物质”之间的根本区别。它表明光子的“粒子”特性只是一种“观测特性”。因为只要是真实的“粒子”,它就一定有“本征时间”,有“有生之年”,因而也就会表现出“类时”特性。 《时空测量原理》 作者:韩春好 责编:周涵,赵彦超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0 ISBN:978-7-03-054429-2 《时空测量原理》 在9个基本公设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时空测量与时空参考系理论,分析讨论了欧几里得-牛顿空间、闵可夫斯基空间和黎曼-爱因斯坦空间的时空度量问题。内容涵盖微分几何、矢量张量分析、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天文参考系等基本内容。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9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轻松看懂体检报告单丨一组简单的数据竟暗藏这么多疾病隐患!
sciencepress 2017-12-6 10:30
随着现代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新的检验项目越来越多,检验报告单上眼花缭乱的数据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你真的读的懂报告单上的数值吗? 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参考区间】血细胞分析仪,静脉血。 (1)白细胞计数:成人为(3.5~9.5)×10 9 /L,儿童为(8~10)×10 9 /L,婴儿为(11~12)×10 9 /L。 (2)成人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区间见表1。 表1 成人白细胞分类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 1.白细胞计数生理性升高 (1)日间变化:清晨低午后高、平静低活动后高,一天结果最高与最低可相差1 倍。 (2)高温、严寒、饱餐、疼痛及激动时升高。 (3)妊娠后期和分娩时升高,特别是最后1 个月常波动于(12~17)×10 9 /L,分娩时达34×10 9 /L,分娩后2~5 天恢复正常。 (4)剧烈运动后可达35×10 9 /L。 2.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升高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大于10×10 9 /L,中性粒细胞超过70%时,称为中性粒细胞升高。 (1)急性感染或炎症,特别是化脓性细菌引起的局部炎症和全身性感染,如脓肿、化脓性脑膜炎、肺炎、阑尾炎、中耳炎、扁桃体炎、脓胸、肾盂肾炎、输卵管炎、胆囊炎及败血症等。 (2)其他感染所导致的疾病:流行性出血热、乙型脑炎、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肺吸虫病等。 (3)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如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心肌梗死1~2 天后、肺梗死等。 (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急性溶血后12~36小时。 (5)急性中毒:如催眠药、农药、蛇毒、毒蕈碱、尿毒症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6)药物: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 (7)恶性肿瘤:肿瘤坏死组织产物刺激骨髓粒细胞释放,某些肿瘤如肝癌、胃癌可产生促粒细胞生成因子。恶性肿瘤晚期明显升高,而且有明显的核左移现象,呈所谓类白血病反应。 (8)其他: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及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9)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3.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减少 白细胞数减少是指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低于3.5×10 9 /L。当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2.0×10 9 /L 时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当低于0.5×10 9 /L 时称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低于1.0×10 9 /L 易发生感染和出现疲乏无力、头晕、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其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可出现高热、黏膜坏死性溃疡及严重的败血症、脓毒血症或感染性休克。感染部位不能形成有效的炎症反应,常无脓液,X 线检查可无炎症浸润阴影。其见于以下原因。 (1)某些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性肝炎、风疹、麻疹、水痘等。某些细菌性感染,如伤寒和副伤寒等。 (2)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组织细胞病、非白血性白血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3)理化因素:放射线、放射治疗、化学物质(如苯、铅、汞)等。 (4)药物:解热镇痛药物、抗生素(氯霉素)、抗肿瘤药、抗甲状腺药、抗糖尿病药、免疫抑制剂、抗结核药等。 (5)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6)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或代谢障碍使粒细胞分化成熟障碍。 4.淋巴细胞增多 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大于4.0×10 9 /L,称为淋巴细胞升高,≥15×10 9 /L 时为高度增多。 (1)主要为病毒性感染,如风疹、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百日咳、流行性出血热、巨细胞病毒,以及结核、布鲁菌病、梅毒、弓形虫感染等。 (2)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淋巴细胞增多。 (3)组织器官移植出现排斥反应淋巴细胞增多。 5.淋巴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免疫缺陷性疾病、免疫球蛋白缺乏症等。 6.嗜酸粒细胞升高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大于0.5×10 9 /L 或超过5%时,称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 (2)寄生虫病:常达10%或更多。某些寄生虫感染患者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导致白细胞总数高达数万,90%以上为嗜酸粒细胞,为嗜酸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 (3)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 (4)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粒细胞肉芽肿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升高,有的可伴有幼稚嗜酸粒细胞增多。 (5)急性传染病大多减少,但猩红热可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 (6)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过敏性急性间质性肾炎等也常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 7.嗜碱粒细胞增多 (1)嗜碱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 (2)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时嗜碱粒细胞增多。 8.单核细胞增多 (1)某些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亚急性感染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活动性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期和粟粒性结核时增多甚至呈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 (2)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 【白细胞计数影响因素】目前多数医院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以下情况会影响白细胞计数准确性。 (1)血液中有核红细胞增多使白细胞计数升高,因为有核红细胞不能被溶血剂溶解,如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髓外造血等有核红细胞增多。 (2)冷球蛋白血症低温时出现聚集,白细胞计数升高。其多见于支原体肺炎、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标本应置于37℃水浴后再测定。 (3)低色素性贫血或红细胞内含有大量SHb 或HbCO 抵抗溶血剂作用,使白细胞计数升高。 (4)某些新生儿或某些肝硬化患者红细胞膜异常,抵抗溶血剂作用,使白细胞计数升高。 (5)多发性骨髓瘤M 蛋白增多时,M 蛋白与溶血剂反应聚集成小颗粒,使白细胞计数升高。 遇到以上情况,结果与临床不符时临床医师应及时与检验科联系,用手工显微镜计数进行复查。 《临床检验报告解读》 主编:石同才 责编:郝文娜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0 ISBN:978-7-03-054583-1 《临床检验报告解读》 共19章,收录了目前临床常用的检验项目。按照临床系统功能和疾病分类进行编排,详细介绍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及在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本书重点介绍了检验项目在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出血性疾病与血栓性疾病、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常、泌尿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骨代谢紊乱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肿瘤疾病、感染性疾病、性传播疾病、不孕不育及优生优育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并附有部分典型病例的检验报告单,以帮助读者解读分析检验报告。本书条理清晰、简明实用。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6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弹一星”科学家们的老师,中国物理学界一代宗师丨叶企孙文存
热度 8 sciencepress 2017-12-5 11:23
叶企孙(摄于1925至1930年间,清华大学) 1924年3月,叶企孙被聘任为东南大学物理系副教授。东南大学数理化研究会第十届常会 并欢迎新指导员叶企孙、任鸿隽合影 (第二排左八为叶企孙、左九为任鸿隽、左十二为张子高;第一排左一为柳大纲、左四为施汝 为;第三排右二为赵忠尧) 1948年9月,于南京北极阁举行的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会议,共48人出席,当时吴有训不在国内 第一排左起:萨本栋、陈达、茅以升、竺可桢、张元济、朱家骅、王宠惠、胡适、李书华、       饶毓泰、庄长恭; 第二排左起:周鲠生、冯友兰、杨钟健、汤佩松、陶孟和、凌鸿勋、袁贻瑾、吴学周、汤用彤; 第三排左起:杨树达、余嘉锡、梁思成、秉志、周仁、萧公权、严济慈、叶企孙、李先闻; 第四排左起:谢家荣、李宗恩、伍献文、陈垣、胡先骕、李济、戴芳澜、苏步青; 第五排左起:邓叔群、吴定良、俞大绂、陈省身、殷宏章、钱崇澍、柳诒征、冯德培、傅斯年、 贝时璋、姜立夫 1963年5月,参加第一次全国磁学会议期间摄于太湖之畔。 第一排左起依次为:郭贻诚(山东大学)、叶企孙、都有为(南京大学)、张裕普(吉林大学) 第二排左起依次为:周华(兰州大学)、王士波(山东大学)、杨正(兰州大学)、潘守甫(吉林大学) 第三排左起依次为:戴道生(北京大学)、蔡鲁戈(南京大学)、翟宏如(南京大学) 叶企孙先生是我的老师,也是我老师的老师。1945年,我从当时在贵州湄潭的浙江大学转学,插班到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二年级,叶先生教我们电磁学。我在浙江大学的物理老师王淦昌教授是1925年叶先生创办的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学生。据王先生说,一开始物理系的老师只有叶先生一人,所有的物理专业课都由他一人主讲。我进西南联大后,有幸遇见了吴大猷先生。吴先生的老师饶毓泰教授和叶先生、吴有训、胡刚复并称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四位先驱。1946年,经吴大猷和叶企孙两位老师的举荐和帮助,我获得了赴美留学的机会,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 说来凑巧,在我入芝加哥大学前二十八年,也即1918年,叶先生以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的名义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1921 年在W.Duane 教授指导下, 与H.H.Palmer合作,用X射线法重新测定了普朗克常数犺值(6.556±0.009)×10 -27 尔格秒(其不确定值度为0.14%),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被公认为最精确的值,在国际物理学界沿用达十余年。叶先生后来又去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4年学成回国。先后在南京、北京、昆明执教,创办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又担任过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并积极参加抗日爱国斗争,冒着生命危险为抗日军民提供研制炸药的器材、经费和输送有关技术人员。 叶先生是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爱国者,对中国的物理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88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试验成功时,邓小平先生曾说: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在祖国研制“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中,王淦昌、钱三强、彭桓武、朱光亚、邓稼先、周光召、于敏、黄祖洽、赵九章、钱学森、王大珩、陈芳允、唐孝威、陆祖荫等,几乎都是叶先生培养过的学生或者学生的学生。 我自1946年离开祖国后,很遗憾再也没有见到叶先生。1993年,叶先生的亲属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有三张泛黄的纸片,上面有叶先生批改的分数:“李政道:58+25=83”。原来是我1945年在西南联大时的电磁学考试卷。这份试卷是用昆明的土纸印的,考题分两部分,一是理论部分,满分是六十分,我的成绩是五十八分;二是实验部分,我得了二十五分。这份试卷叶先生一直存藏着,直到他含冤去世十六年之后才被发现。当叶先生的侄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叶铭汉院士把这份半个世纪前的试卷给我看时,我百感交集。叶企孙先生的慈爱师容,如在目前。 叶先生是我的物理启蒙老师之一,他在西南联大给我的教诲和厚爱,对我后来的物理学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我非常敬仰他,永远怀念他。值《叶企孙文存》编辑出版之际,写下以上文字,爰为之序。 李政道 2011年春 这是李政道先生写在《叶企孙文存》一书中的序言。 文中提到,在祖国研制“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中,王淦昌、钱三强、彭桓武、朱光亚、邓稼先、周光召、于敏、黄祖洽、赵九章、钱学森、王大珩、陈芳允、唐孝威、陆祖荫等,几乎都是叶先生培养过的学生或者学生的学生。 叶企孙先生对中国的物理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18年是叶企孙先生诞辰120周年,由叶铭汉、戴念祖、李艳平编写的《叶企孙文存》(增订本)近期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以此缅怀先生。 书中,1915年的《诸乘方递加说》,写于1916年的《学生组织科学研究会意见书》等,不仅表明作为一个年轻学生的叶企孙的聪慧与志向,也是中国近代科学兴起的标志。写于1955—1956年的《建议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手稿至为珍贵。 叶企孙原名叶鸿眷,字企孙。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7月16日生于上海县(今上海市)唐家弄一书香门第。幼从家塾,光绪三十三年(1907)入上海敬业高等小学堂。宣统三年(1911)考入清华帝国学堂中等科。后因辛亥革命,转入上海兵工学校学习两年。1913年夏以叶企孙之名(以字为名)再考取清华学堂,1918年毕业于该校高等科,旋即赴美国深造。1918—1920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20—1923年,在哈佛大学三年内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23年夏末取道欧洲回国,1924 年年初抵上海。先后任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前身)副教授(1924—1925),清华大学副教授(1925—1926)、教授(1926—1938)、物理系主任(1926—1934)、理学院院长(1929—1937)。其间,1930年9月—1931年9月,休假而赴德国学术考察一年;1937年8月—1938年9月,又值休假,于天津养病,主持清华南迁工作并积极参与抗日救国活动。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教授(1938—1941,1943—1946)、理学院院长(1945—1946),清华大学特种研究所委员会主任委员(1938—1946),中央研究院总干事(1941年9月—1943年夏)。清华大学北返复校之后,任清华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1946—1952),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0年3月—1952年10月,相当于今日清华大学校长之职)。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叶企孙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1952—1977)、金属物理及磁学教研室主任(1954—1958)、磁学教研室主任(1958—1966),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兼任研究员(1957—1977)。1966—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受牵连先后被捕和隔离审查,身心与人格均受极大摧残。1977 年1 月13 日,含冤卒于北京。1986年得以全面平反。 1958年在颐和园,左起:周同庆、叶企孙、叶铭汉 叶企孙先生手稿:建议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建议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全国的地球物理工作者只有几十人。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门科学就得到迅速的发展,现在已经有相当大的工作队伍,并且已经在经济建设上起了一定的作用。全国地球物理工作者的总的成绩是应该加以肯定的。这样的高速度发展是因为地球物理是同经济建设有几方面的关联。是我国必须发展的一种学科。第一,要做好全国工业区域的规划,必须倚靠地球物理方面的几种数据。例如地震的数据是对于基本建设不可少的。第二,应用地球物理来探矿(包括固体的矿与液体的矿)是一种重要的探矿方法。第三,大气物理中的若干问题,例如水蒸气凝结的条件,倘能完全了解,使我们能进而控制雨量,这是与发展农业有很大关系的。第四,水产(包括鱼类及海藻等)的培养与海水中成分的利用需要研究海洋学。以上举的方面,不过是举例而已,一定是不完全的。 地球物理的研究也有它的基本性。例如地球的成分及各种原质的分布,及地球内部的状态,这几个问题搞清楚了,使我们能进而推想地球的演变过程。太阳的辐射对于大气的影响,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可使我们掌握一种比现有方法更有效的长期天气预报。许多人会说地球物理是一种新的科学,据我看来,这样说法是有问题的,也很有理由可以说地球物理是一种古老的而还在蓬勃发展的科学。好几种天然现象,例如地震,人类已积累了约有二千年的纪录。在中国的历史书籍中,地震的纪录尤为丰富。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地球物理问题的研究每每使物理学本身得到重要的发展。例如地球磁场的发现促进了磁学基本概念的奠定基础。十七、十八两世纪中,温度表的设计受到重视,这并不是因为那时的物理学家已经知道温度概念的理论基本性(事实上,他们还不知道),而是因为农业上须要大气温度的测定,医学上须要人体温度的测定。在本世纪中,研究大气中电离子的数目与高度的关系引导到宇宙线的发现。 地球物理是一门需要国际合作的学科。在不久即将来到的国际地球物理年,各国的科学家必定在合作之中表现出和平竞赛的努力。我国的地球物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重大发展,前面已经说过。但这几年的发展还是一个开端,将来的大发展,还靠我们努力来完成十二年的规划,使我们能在地球物理的若干部门达到国际水平,并且在国际的科学合作中放出光彩。 最后,我应当讲到科联与各个专门学会的关系。科联是全国自然科学方面专门学会的联合机构。它的任务是团结全国的自然科学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对于应该成立而尚未成立的学会,科联应帮助它成立。对于已经成立的学会,科联应帮助它推动工作。各个专门学会的任务是团结在它的范围内的科学工作者,使每个会员在推进那一门科学上发生作用,因而使全国向科学进军的整个计划得到实现。以地球物理说,在学会成立以后,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大气光学的研究(夜天光谱的研究)引导到明瞭两个氧原子合成一个氧分子的机构,并且引导到一种应用。反过来说,物理学上的重要进展也常使地球物理得到重要进展。例如Eotvos设计了灵敏的扭秤,这就使重力的测量大大地灵敏化了。磁性材料supermalloy的实现使做到能在飞机上勘测磁铁矿。 地球物理原来是物理学的一支,所以有以上所说的它们之间的息息相关的关系。为了地球物理的发展,成立一个专门的学会是有需要的。同时,为了地球物理的发展(当然,也是为了力学、物理学与气象学等的发展),地球物理学会、力学会、物理学会、气象学会等应该时常保持联系,并且不妨联合开会,以利交流。地球物理的研究机关招收研究生与研究实习员时,也不宜将专业与专门化的范围(指报名资格说)定得太狭。 编注: 本文原件为手写稿,共四页,藏于叶铭汉院士府宅。原文无页序,今按文意逻辑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初次成立于1947年8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会搁浅。1950年4月,成立了以赵九章担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53年12月在“国科联”(全国科学技术联合会,叶企孙在文中称为“科联”,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前身)领导下重组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了该会筹备委员会,但直到1957年12月该学会才正式宣告成立,并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 该文中述及的“不久即将来到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指的是1957—1958年度的第三届国际地球物理年。该文中述及的“十二年的规划”是指1956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直接领导下制定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由以上事件断定,该文应写于1955年年底至1956年春。   本文摘编自叶铭汉、戴念祖、李艳平编《叶企孙文存》。 叶企孙文存(增订本) 叶铭汉,戴念祖,李艳平 编 责任编辑:侯俊琳 张 莉 书号:9787030543714 (本期责编:安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7004 次阅读|9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11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7-11-30 14:28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11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11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2017全国中小学数独比赛题集 38 北京市数独运动协会 科普 语言、教育 30-Oct-17 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6 张好治,王健 大学教材 数学 30-Oct-17 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指导 29 张好治,王健,王广彬 大学教辅 数学 30-Oct-17 4 设施果树栽培 39.8 边卫东 大学教材 农林 30-Oct-17 5 磁性细菌优化算法 95 莫宏伟,徐立芳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Oct-17 6 非能源矿产资源-经济-环境相协调的关键技术与过程控制 70 穆东 专著 经济管理 30-Oct-17 7 鄱阳湖——地形、水文、植被 150 纪伟涛 等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16-Oct-17 8 中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 118 多吉,王贵玲,郑克棪 专著 西医 31-Oct-17 9 中国科学院院士画册(2005—2015年当选) 380 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Nov-17 10 中国古建筑计算机制图 108 张高岭,李银忠 专著 土木、建筑 25-Oct-17 11 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选址与聚落变迁研究 138 惠夕平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5-Oct-17 12 动脉粥样硬化学 268 姜志胜 专著 西医 30-Oct-17 13 浅表器官超声医学(第2版) 288 李泉水 专著 西医 26-Oct-17 14 实用偏瘫康复训练技术图解(第3版) 49 纪树荣 专著 西医 3-Nov-17 15 临床检验报告解读 65 石同才 专著 西医 31-Oct-17 16 民用中央空调设计基础知识 45 张健 专著 机械、自动化 16-Oct-17 17 城市轨道交通基础知识100问 48 颜景林,孙景冬 大学教材 交通运输 24-Oct-17 18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理论与实务 56 颜景林,孙景冬 大学教材 交通运输 27-Oct-17 19 拱坝体形优化设计——模型、方法与程序 79 孙林松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1-Oct-17 20 高等数学学习指导(上)(第二版) 41.8 余胜春,尹水仿 大学教材 数学 27-Jun-17 21 高等数学学习指导(下)(第二版) 43 尹水仿,余胜春 大学教材 数学 3-Nov-17 22 线性代数学习指南(第二版) 35.8 刘吉定,李小刚 大学教材 数学 27-Jun-17 23 大学物理实验教程(第二版) 46.5 李钰,李云宝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0-Sep-17 2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指南(第二版) 36.5 刘吉定,罗进,杨向辉 大学教材 数学 30-Aug-17 25 计算机网络技术 40 李军,纽焱,熊英 高职教材 计算机、通信 23-Jun-17 26 农地城市流转外部性测度与外部性内化政策:武汉城市圈实证分析 40 陈竹,张安录 专著 经济管理 28-Sep-17 27 PLC基础教程 32 童旺宇,涂军,蔡浩 高职教材 计算机、通信 23-Jun-17 28 网络综合布线实训教程 26 涂军,童旺宇 高职教材 计算机、通信 23-Jun-17 29 大都市郊区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与功能演变研究 40 朱凤凯 专著 经济管理 28-Sep-17 30 均昌隧道富水风化花岗岩不良地质段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78 周文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Sep-17 31 三峡库区滑坡复活机理及稳定性评价方法 142 王世梅,陈勇,田东方,谈云志 专著 地球科学 30-Sep-17 32 小学生数独训练营基础篇 39 (日)西尾彻也编著;数独无双译 科普 语言、教育 3-Nov-17 33 标准数独解法一本通(中级) 38 北京市数独运动协会 科普 语言、教育 6-Nov-17 34 小学生数独训练营入门篇 39 (日)西尾彻也编著;数独无双译 科普 语言、教育 3-Nov-17 35 图解电动机使用技巧 36 君兰工作室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6-Nov-17 36 小学生数独训练营挑战篇 39 (日)西尾彻也编著;数独无双译 科普 语言、教育 3-Nov-17 37 小学生数独训练营进阶篇 39 (日)西尾彻也编著;数独无双译 科普 语言、教育 3-Nov-17 38 标准数独解法一本通(高级) 38 北京市数独运动协会 科普 语言、教育 6-Nov-17 39 标准数独解法一本通(初级) 38 北京市数独运动协会 科普 语言、教育 6-Nov-17 40 碳核查体系导论 128 岳天祥 等 研究生教材 资源环境 6-Nov-17 41 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196 范维澄 等 专著 社会科学 3-Nov-17 42 中国催化名家(上) 138 辛勤,徐杰 基本资料 化学 7-Nov-17 43 中国主要湿地区湿地保护与生态工程建设 168 刘兴土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5-Oct-17 44 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科学考察综合报告 168 董锁成,孙九林 等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7-Nov-17 45 中国陆地水循环演变与成因 238 罗勇,姜彤,夏军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7-Oct-17 46 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珍藏版) 58 (美)G.伽莫夫著;暴永宁译 科普 数学 7-Nov-17 47 20世纪以来国外学者宋史研究论著集成(1900-2010)——日本编·文献目录卷 198 吕变庭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6-Nov-17 48 宋代文献所见汉镜题铭辑校 80 鹏宇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9-Nov-17 49 电力变压器机械振动测试技术 78 钱国超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6-Nov-17 50 晋城二仙庙小木作帐龛调查研究报告 258 吕舟,郑宇,姜铮 专著 土木、建筑 3-Nov-17 51 中国史前考古学论著目(1910—2010)(上下册) 298 赵春青 专业工具书 历史地理、考古 2-Nov-17 52 马氏跳变系统的稳定性分析(英文版) 88 康宇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9-Nov-17 53 网络化控制系统的数据包控制(英文版) 85 赵云波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9-Nov-17 54 双相情感障碍及其非典型症状识别与优化治疗方案共识 39 孙学礼 等 专著 西医 6-Nov-17 55 天生论美学 98 袁鼎生 专著 社会科学 9-Nov-17 56 物理世界奇遇记(中译本)珍藏版 59.8 (美)乔治·伽莫夫等著;吴伯泽译 科普 物理(力学) 7-Nov-17 57 行动学习领导者手册:发展组织软实力 48 经营管理 经济管理 30-Jun-15 58 行动学习教练手册:解决问题硬道理 55 周蓓华 经营管理 经济管理 30-Jun-15 59 电动汽车 第1辑 48 (日)晶体管技术编辑部编;EV编辑部译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3-Nov-17 60 破解儿童情绪障碍的难题 39.8 张明 科普 语言、教育 16-Nov-17 61 走出儿童阅读障碍的困境 39.8 张明 科普 语言、教育 15-Nov-17 62 混凝土断裂损伤力学 150 李庆斌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4-Nov-17 63 非球面检验的辅助光学系统设计 115 郝沛明 专著 数学 13-Nov-17 64 膨胀红砂岩水理性试验及渐进破坏理论 98 朱珍德,张爱军,蒋志坚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8-Nov-17 65 裂缝性油藏开发物理模拟 198 刘月田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Nov-17 66 安徽庐枞矿集区三维探测与深部成矿预测 278 吕庆田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3-Nov-17 67 鲁山段店窑遗珍 29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26-Oct-17 68 临汾西赵——隋唐金元明清墓葬 268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3-Nov-17 69 肝脏疾病疑难与经典病例 第三辑 108 任红 专著 西医 14-Nov-17 70 乳腺超声经典诊断学 268 (美)A.Thomas Stavros等著;王知力译 专著 西医 16-Nov-17 71 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60 杨跃进,杨进刚 专著 西医 15-Nov-17 72 历代中医古籍图像类编 698 胡晓峰 专著 中医 15-Nov-17 73 科学测度学(英文版) 129 叶鹰 专著 社会科学 13-Nov-17 74 农药毒性手册-除草剂分册 199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专著 资源环境 14-Nov-17 75 赵其国文集农业发展卷 498 赵其国 等 论文集 农林 14-Nov-17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40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招聘文字编辑——科学出版社农林专著部
wzjeditor 2017-11-28 14:48
【文字编辑招聘】 职位: 文字编辑 工作地点: 北京 招聘人数: 1 招聘部门: 科学出版社农林专著部 职位要求: 1. 农学或林学专业教育背景。 2. 硕士及以上学历。有文字编辑工作经历者,可适当放宽。 3. 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较强的文字功底。 4. 热爱本职工作,责任心强、谦虚好学、踏实认真、积极向上,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职位说明: 1. 从事农林类书稿的编辑加工、修改等全流程。 2. 能保质保量完成工作。 3. 配合 部门其他工作。 4. 薪酬福利参照科学出版社相关规定执行。 有意者欢迎发送简历到wzjeditor@126.com 联系人:吴卓晶 电话: 18600116527 或 01062143239 微信: 18600116527 QQ : 107588822
个人分类: 资讯|24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都去哪了?如果时空可以测量……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7-11-22 16:25
绝美宇宙,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谜团。宇宙的奇迹是一场意外,还是有人精心设计的结果?几个世纪以来宗教和科学一直针锋相对。如今科学界正积极探索造物主。理论物理学家认为,造物主隐遁与数学之中;神经科学家觉得造物主或许就存在于我们的大脑里;计算机编码员则认为造物主是他们的同行,世界是造物主运行的模拟程序…… ——《与摩根·弗里曼一起穿越虫洞》开篇语 宇 宙 天地万物称为“宇宙”。尸子(尸佼,战国,BC390~BC330) 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是时间、空间、质量和能量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宇宙的奥秘是人类科学探索的永恒主题。古希腊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约BC580~BC500)认为宇宙由“点”和“面”构成,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kolaj Kopernik, 1473~1543) 则认为宇宙是一个球形。老子(李耳,约BC571~BC471) 认为宇宙起源于“无”,现代主流科学家则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点的大爆炸。无论宇宙从何而来,也不管其结局如何,生活在宇宙中的人们都会一代一代地探索下去,没有终极答案。 人类对宇宙的感知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源于人体感官对外在事物的感知。人体在发育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细胞对“外在的”事物产生“感知”,并在头脑中形成“意识”。这种独立于“意识”之外的所有东西,被称为“客观”世界。 对于外部世界发生的任何一件事,如一个爆炸或一个声响,我们都能感觉其发生的“方位”、离我们的“远近”以及发生的“时刻”。这就是我们最为基本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利用我们的时间空间感,我们又能够对外界事物形成一系列其他不同的概念,并根据其特性进行分类。能被我们“直接”感知的东西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被称为“物质”,另一种被称为“能量”。现代物理学认为物质有六种存在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和费米子凝聚态。它们是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表现形态。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可以从一种形态变化为另一种形态。能量在通常情况下虽然不具备普通物质所具有的形态、体积、重量(质量) 和结构等特性,但却有大小和强弱之分。“光”是一种典型的能量,它由物质产生,然而却是无形的。光不像物质一样能通过逐级分解来加深认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光在本质上是一种比物质更难理解的东西。长期的科学研究表明,“光”是处于一定波长范围(380~780nm) 的电磁波。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基本上都是通过眼睛观察物质所发射或反射的“光”得到的。所有物质都具有发射和吸收电磁波的属性。尽管绝大部分电磁波不能被肉眼直接观测,但基本上都可以通过“感光”设备(如射电望远镜、红外望远镜等) 进行感知。可以说,人们对世界(特别是遥远的天体) 的认知基本上都是通过电磁信号观测完成的。 人们所感知的世界形形色色,千姿百态,但都具有“时间”和“空间”两种不同的属性。“时间”反映了“事物”(如物质的某一运动状态) 存在的“持续性”,空间则反映了“事物”的“广延性”。例如,对于任何物体,我们都有长度和体积概念,以反映其空间特性,同时,它的运动或持续时间又会反映其时间特性。“时间”和“空间”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一方面,我们所感知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另一方面,离开物质去讨论时间和空间也不可能有任何意义。也就是说,时间、空间和物质永远不能绝对分离。我们之所以能够将物质、能量和时间、空间从宇宙中进行分离,其根本原因在于物质、能量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通过对事物的“感知”,我们的大脑会产生“意识”,并形成我们的基本世界观。人类长期的观测实践表明,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事物,但很多事物在某些特性上具有一定的类似性。因此,为了便于认识、交流和鉴别,人们通常把差异在一定范围内的事物定义为“相同”。这样我们就可以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加以分类,并研究其“规律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并且这些规律是可以被认知的。人类对客观事物构成、分类及其变化规律的认知,称为“科学”,是我们认识和研究物质时空运动规律的基础。 现代科学技术种类繁丰,但应用最为广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基本上都是以欧几里得几何和牛顿力学为基础的。欧几里得(Euclid, 古希腊,BC330~BC275)的《几何原本》不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论证方法。牛顿(Isaac Newton, 英国,1643~1727) 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是以欧几里得几何为基础的。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犹太裔,1879~1955) 说:“如果欧几里得未能激发起你少年时代的科学热情,那么你肯定不会是一个天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现代物理学奠定了基础。因此,欧几里得、牛顿和爱因斯坦(图1) 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图1 欧几里得(a)、牛顿(b)和爱因斯坦(c) 科学和技术的问题在本质上是时间、空间、物质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由于天文卫星、空间望远镜和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卫星激光测距(SLR)、月球激光测距(LLR)、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等测量技术以及原子钟和频标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精密时空测量范围不断扩大,测量精度不断提高。时空观测范围达几十亿光年,空间测量不确定度达10 - 12 量级,时间计量不确定度达到10 - 15 以上。高精度的测量必须有高精度的理论模型与之相适应。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已经成为大尺度空间测量和精密时间计量的理论基础。在人类发现的四类基本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弱核力与强核力) 中,万有引力是最弱的,也是最长程的作用力。可以说宏观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变化是由万有引力决定的。研究大尺度时间、空间和万有引力的基本理论是广义相对论。迄今为止,它是描述宏观物质运动最为严谨的理论体系,是空间科学、卫星导航等大尺度时空精密测量工程和技术的理论基础。 任何理论都是人类理性思维的结果。科学的源泉在于对宇宙的精心观察,对时间、空间、物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精密测量。因此,精密时空测量是科学宇宙观形成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 时空测量与真理的相对性 为了研究事物的规律性,人们往往有意识地开展对事物的“观测”或“实验”活动。显然,由于“观者”和“观测仪器”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其“观测”或“实验”结果往往是会有差异的,这种“差异”通常被称为“观测误差”。所谓“观测误差”是指“观测值”相对其“真值”或“期望值”的偏差。另一方面,对事物进行“观测”的过程往往也会对事物的状态产生一定影响,并导致事物自身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变化。因此,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渐进的“过程”。 人类分析总结的所有“自然规律”都源于观测。自然规律不仅要与一定的观测结果相符合,而且必须是普适的。但“自然”终归是自然,在整个宇宙空间中没有绝对相同的事物。所谓“相同”是人为定义的,或者说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其差异是我们不关心的或者是可以忽略的)。从本质上说,所有的概念和定义都是一种人为约定。不仅如此,由于我们的观测是局域的、有限的,永远无法涵盖所有的样本,而且分析总结“规律”所依赖的观测都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由科学研究所给出的“规律”或“真理”只能是相对的。这就是说,人类根据观测所给出的“规律”只是对客观世界(或大自然) 的一种近似刻画。今天被认为是真理的东西,在将来或许就会被否定或者是部分否定。但是,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相对真理”总是在一步步向“绝对真理”逼近。 任何“正确性”都是有先决条件的。不论是理论模型的正确性,还是观测结果的正确性,都只能根据一定的精确程度来进行判定。在给定的时空范围内,如果误差是可以容忍的,那么就可以说它是正确的,否则,则认为是不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 例如,就地球的形状而言,说它是球形是对的,说它是椭球也是对的。无论“球”还是“椭球”都是地球形状的一种近似。说水平面是平面是对的,但说海平面是平面在大尺度上就不正确。看你讨论的是什么问题,看其产生的误差是否是可以容忍的。在某一精确程度上来说是对的,而在更高的精确程度上可能就被认为是错的。在小尺度空间中是对的东西,在大尺度空间中可能就不正确。 理论和测量结果的精确性通常用相对误差来表示。所谓相对误差是指一个物理量的误差与其真值的比值。例如,长度测量的不确定度为1×10 - 6 (1ppm):对于1m 的长度,测量误差大约是1μm(67%的概率,或1 个标准差);同样,对于1km的长度,测量误差约为1mm;对于1000km,测量误差约为1m。 为了对客观物理量进行定量描述,人们首先需要对一些基本物理量的单位进行定义。中国古人称之为“度”、“量”、“衡”。古人云“为之度,以一天下之长短;为之量,以齐天下之多寡;为之权衡,以信天下之轻重”(吴承洛,1937)。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目的就是通过规范度量器具,实现天下长度、容量和重量等计量单位的统一。但由于历史原因,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所使用的计量单位往往是不一致的。 进入18 世纪以后,英、法、德等国相继爆发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因此对国际计量单位统一的需求日益迫切。1791 年,法国国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以长度单位“米”为基本单位的决议。1875 年5 月20 日,17 个国家代表在法国巴黎共同发起并签订了“米制公约,为米制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米制公约组织的基本宗旨是建立保存国际计量原器并进行各国基准的比对和技术协调,以保证在国际范围内计量单位和物理量测量的统一。米制公约组织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计量大会(CGPM),国际计量大会每四年召开一次,第一届大会召开于1889年。国际计量大会的组织领导机构是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由缔约国的18 名成员组成,每两年召开一次工作会议。中国于1977 年加入国际米制公约组织,从1979 年开始王大珩院士、高洁院士和段宇宁研究员相继当选为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国际计量委员会的执行机构是国际计量局(BIPM),设在法国巴黎,是国际计量科学研究的中心。由国际计量局给出的计量单位称为国际单位制(SI)。国际计量委员会下设10 个咨询委员会,负责国际单位制的研究和协调工作。在国际单位制计量单位中,基本单位有7 个,分别为质量单位千克(kg)、时间单位秒(s)、长度单位米(m)、温度单位开尔文(K)、电流强度单位安培(A)、发光强度单位坎德拉(cd) 和物质的量单位摩尔(mol)。目前,基本国际单位制的不确定度如表1所示。 表1 基本物理量及其不确定度 《时空测量原理》 作者:韩春好 责编:周涵,赵彦超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0 ISBN:978-7-03-054429-2 《时空测量原理》 在9个基本公设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时空测量与时空参考系理论,分析讨论了欧几里得-牛顿空间、闵可夫斯基空间和黎曼-爱因斯坦空间的时空度量问题。内容涵盖微分几何、矢量张量分析、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天文参考系等基本内容。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754 次阅读|3 个评论
知觉科学丨一篇来自诺贝尔奖大师的烧脑书评:大脑的阴影
sciencepress 2017-11-13 10:46
我带着很大的疑虑开始评论几本书。我很在意曾经默许要密切关注它们,读完它们,并对某本也许不值得费力去读的书公开表示质疑。当然,我经常被邀请评论在我们这个小小的物理世界中一些大人物写的书。我知道我会经常遇到这些书的作者或他们的朋友。忠实与礼貌之间的对立常使我不安。 然而,我很有选择性地做了,并且总体说来,还是一种很有意思、很有收获的经历。 罗杰·潘洛斯(Roger Penrose)著的《大脑的阴影:寻找丢失的知觉科学》实际上是两部书合成了一本:阐述和论文。关于各种伟大理论的阐述,特别是围绕哥德尔(Gödel)原理的来龙去脉,往往是很有启发性的。但那篇原始论文是极烦人的,它通过微管、波函数塌陷和计算理论(怎么做?——最好别问),将意识起源与量子引力连接起来。它激起了我向它所严重依赖的卢卡斯哲学的陈词滥调开战,并且令我满意的是彻底打碎了它。  大 脑 的 阴 影  关于罗杰·潘若斯《大脑的阴影:寻找丟失的知觉科学》 (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年)的评论 在牛津知名物理学家潘若斯的《大脑的阴影:寻找丢失的知觉科学》中,作者继续和更详尽地描述,并且在有些地方修正了他早些时候出版的书——《皇帝的新头脑》——中的讨论。在这两本非同寻常的书中,作者提出的观点非常令人吃惊:在人类经验中有一些特别的方面,它们很容易通过自省发现,但在已知的物理定律框架下,甚至原则上,都不能给出解释;在任何情况下,这个框架都是有根本缺陷的,它原则上不能适当地描写宏观物体的行为;并且这两种不适当是相互关联的,以至于只有在新的物理学框架内,纳入有待构建的引力量子理论,才有可能了解人类的意识现象。 这样的一些主张,好像已经跨出相关学科正规的科学文献的范畴,如果是出自一个不知名的来源的话,简直就不值得让人认真对待。但是潘若斯完全不是那样的,他的提议值得认真审视。我尝试过这样的审视——在下面它将要变得更明显——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在进入细节之前,为公平起见我应该指出这本长长的书中大部分是解释背景资料的。这些解释大部分是充实的,偶尔也很有才气[这里我特别想到的,是关于卡尔达诺(Cardano)的袖珍传记第249~256 页]。这样,有眼力的读者就可以从这本书中受益而不必接受它初始的科学观。但是在这儿我将集中于书中发展的主线,它试图证明上面所概述的那些说法是正确的。 主线是以如下方式展开的。首先,潘若斯就认定,人类可以有一些精神行为,它们不能仅靠一台复杂的、遵从一套有限算法的机器(那就是说,一个图灵机)来完成。他注意到,当一些通常的物理学规律作用到一个有限的物质系统上时,可以用一个图灵机模拟。这样他得到结论:人类的精神行为不能在通常的物理规律范围内得到解释。其次,他主张,这些通常的物理规律包含毁灭它们自己的种子,因为量子力学在通常的法则逻辑上是不协调的,那么足够深入地应用它们,这些法则一定会给出不正确的结果。他认为突破应发生在一些小的但是“半宏观的”物体上(关于这一点,下面将详细论述)。最后,他又强调,当所探求的新物理规律应用于人类大脑时,将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的能力会超过典型的图灵机,让我们来依次考察其中的每一步。 潘若斯书的中心——实际上也是它仅有的部分——展示,人类能做的事图灵机不能做,这意味着人类数学家“明显地”超越哥德尔定理限制的能力。哥德尔论点的核心是,在任何足够强大的形式系统中(粗略地讲,是任何一个这样的特定系统,它强大到足以处理算术运算,并且它的过程都可以完全确定,而且按图灵方式机器化),他能构造出一个这样的命题,这个命题可以被解释为“我不是可证明的”。如果这个命题为真,那么它就是不可证明的;如果它是错的,那么该系统就是不自洽的。所以任何一个强大的、自洽的形式系统都将允许这样的一些陈述,即它们都是真的但是不可证明的。现在,潘若斯说,我们可以看到任何用形式系统去获取一个人类数学家能力的企图一定是失败的。因为人类数学家可以理解哥德尔论点的含义,甚至包括对论点的假定性描述,从而认识哥德尔命题是合理的。按照潘若斯的说法,这表明人类具有能达到真理的方法,而且有证明这方法的能力,但它不能被任何形式系统的证明过程捕捉到。研究者承认(并且潘若斯也认识到)这些议论是从牛津哲学家约翰·卢卡斯1961 年的著名文章派生出来的,它引出了大量有争论的文献,并且没有赢得普遍的接受。在涌现出来的众多反面论证中,对我来说,特别清楚和有说服力的是哥德尔命题的真理性仅仅是自洽性假定的必然结果。然而,对于强有力的系统来说,自洽性绝不是显然的。事实上,按照哥德尔另一条与之密切相关的定理,自洽性是不能证明的(如果它是对的话)。因此,预期通往真理的大道包括一条有疑问的捷径,这条捷径不管怎么说能得到些什么,虽然没有证明。 任何情况下,要在这个可疑领域内划出一条战线都似乎很奇怪。让我们作一个比较稳当的探讨,寻找一个范例说明,人类所做的一些具体事情,对图灵机来说不是严格不可能的,只是太难了。让我们看一下,在进化所指的方向也许我们会有所发现,包括一些似乎被自然选择所优化的感知过程(不像数学逻辑那样)。是否存在人类比任何经典计算机做得快得多的知觉任务呢?精确一点说:是否存在一些困难等级为NP的“整体”知觉任务,人类能在多项式时间内完成呢?在潘若斯一些零零碎碎的讨论中,他似乎慢慢地向这类问题移近,但是他并没有提到过任何系统实验的尝试。关于这种能力的任何令人信服的证实,哪怕给出的结果比潘若斯所声称的弱得多,也将具有革命性的含义。 现在回到物理学:潘若斯觉察到量子理论基础中的大麻烦。他承认量子理论的物理解释需要一些他称之为R- 过程的东西,它是哥本哈根解释的某些讨论中所引进来的“态矢量的扁缩”的精神等价物。这要和薛定谔方程所描绘的一般确定论的动力学区分开来,那些他称之为 U- 过程。按照潘若斯的说法,R- 过程的某个版本,在振幅相加的量子规则与概率相加的经典规则之间搭建桥梁,是必不可少的。 再强调一次,这是一个可怀疑的领域。情况是这样:绝不意味着所有见识广博的物理学家都认为需要R- 过程;确实,现代的趋势(对这点,评论人是很有同感的)似乎是打算看一看我们是否可以只要U- 过程就够了。虽然宣称这种途径最终胜利的时机还不成熟,但我相信,这将要求在量子理论形式中构造一幅理智观察者的可认知图像,以至于模型经验与我们作为一个真实观察者获得的主观经验可以相比——在某些有挑战性的战斗中,还没有任何决定性的失败。 关于这意味着什么,在某种程度上,可参考潘若斯尝试性的(说句公道话,是极模糊的)建议来作为说明。他声称,若量子力学包括进引力效应,则会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定性地改变对宏观客体行为的预言,即经典概率的法则可以用于足够大的物体。那么K 介子、中子,甚至光子的行为怎么处理呢?根据用干涉仪做的一些精密的实验我们知道,它们在穿过任何一段可以合理地认为是宏观距离后仍保持量子相干性。超导体又怎么样?它完美地将电流传导过“1 英里污秽的导线”[卡塞米尔(Casimir)];或者类似的超流液氦又如何?还有最近完成的对介观系统研究深奥而漂亮的工作,它们定量地探测了,对一些纯的、小的和冷的但一定是宏观的系统(包括千千万万个电子),典型的量子力学行为在逐渐变得更微妙——不像被破坏了或消失了——这又如何解释呢? 引力的量子理论充满着与其高能和短距离行为相关的困难,它们也许可能由超弦理论来解决,但也许不可能。但是爱因斯坦理论的低能和长波部分的量子化没有问题,作为第一步,潘若斯提出的那类效应就应当在这个理论框架内讨论。我本人的结论是,这些可预言的效应都极小,在其他不直接相关的情形下,可能会被一些更常见的效应所掩盖。在任何情况下,这个框架在图灵机的技术意义上完全是可以计算的,那么这对潘若斯来说是不够的,他想以某种方式引入一个不可计算的R- 过程。 在潘若斯的综合体中,下一步是借助一个假设的不可计算的R- 过程去解释被认为是不可计算的人类大脑的能力。关于这点我(像潘若斯一样)只能简短地说几句。从哈默洛夫(Hameroff)想法中得到部分灵感,潘若斯声称,在人类大脑中,微管起到了关键的信息处理作用,它们的行为基本上是量子力学方式的,这使它们能超越图灵机的限制。关于大脑信息处理已经有很多的了解,特别是视觉处理的早期阶段,但是据我所知,从未证明过这需要给微管分配一个重要角色。微管不是人类神经系统的特性,实际上它们在单细胞组织中是很普遍的。从表面上看,它们似乎在许多种细胞中是一些万能的结构单元。还有,生物行为的多样性条件和温度特性似乎极不可能得益于宏观尺度上的量子相干性。那么对这种基于量子相干性和对人类知觉极为关键的微管神奇计算能力的推测,现在就显得太大胆了。至少,它们似乎会吸引将来的实验探索。 作为总结,从形式逻辑和哲学来说,我认为潘若斯关于人类进行着不可计算的操作的论点是完全错误的;他关于量子理论是不完善的论证是没有说服力的,他所建议的补救办法似乎是不合情理的;他关于对微管功能基本上的经典描述一定失败的结论,至少可以说是不成熟的;他在这个话题上的讨论和关于神经生物学的一般讨论,没有公平对待重要的具有相关经验知识的整体;还有他的议论总体结构是非常脆弱的,没有任何具体的非平庸的实验事实可以依托。也许不是从那些伟大的唯理主义形而上学哲学家——笛卡儿、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的全盛时期,就已经有了类似的作为。虽然本书确实有几段很精彩,并且这个不同凡响的作者在他的信念方面也是真诚的,在结束时,还是得同意弗朗西斯·柯瑞克(Francis Crick)的看法,他(在对《皇帝的新头脑》一书的评论中)写道:“如果他的主要想法被证明是真的话,那将是太了不起了。” 弗兰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 《奇妙的现实:真实、奇妙的物理世界》 作者: 弗兰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 译者: 丁亦兵,乔从丰,任德龙,李学潜,沈彭年 责编:张莉,刘巧巧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0 ISBN:978-7-03-054434-6 《奇妙的现实:真实、奇妙的物理世界》 是国际著名理论物理学家、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弗兰克·维尔切克的一部介绍现代物理学知识的高级科普著作。他用通俗的语言向不具备高深数学基础知识的读者介绍了物理学从基础到最新成就的几乎所有重要方面,充分体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见解和睿智幽默的风格。同时,本书最后还收入了维尔切克夫人贝特希在他获得诺贝尔奖前后所写的博文,带领读者一同体验“诺贝尔奖奇遇”。借此,读者可以对这位杰出物理学家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0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免费下载】农场经营管理学——作者:姜法竹等(科学出版社)
wzjeditor 2017-11-8 09:29
农场经营管理学-封面.pdf 农场经营管理学-文前.pdf 农场经营管理学-第1章绪论.pdf 农场经营管理学-第11章家庭农场.pdf 购书请 点击链接进入京东商城购书 https://item.jd.com/11800625.html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科学出版社农林专著部主任吴卓晶
个人分类: 资讯|23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城市”未来蓝图
sciencepress 2017-11-6 16:19
随着我国城市的建设快速发展和机动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城市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交通拥堵、交通事故、交通污染日益严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不断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交通、安全、能耗等问题,已成为关键。“智慧城市”顺应了当前全球先进城市发展演进和技术变革的时代潮流,是当今世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城市信息化进程中的前沿理念,是我国新一轮城市发展与转型的客观要求,是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必然途径,也是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建设智能交通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智  慧  城  市 智慧城市 的出现,既是这一时代偶然的现象,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2010 年美国著名跨国公司 IBM 在“智慧地球”的基础上,首先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陆续衍生出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建筑等概念,甚至大有言必“智慧”的趋势。然而,很少人能够准确理解其真实内涵,各国学者对智慧城市的认识也是千差万别,大都未能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和社会经济背景下认识智慧城市的本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智慧”在人们的理解中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城市”同样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从现有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来看,不难发现目前对于智慧城市的定义,体现在技术和社会知识两方面,包含了几个共同的要素,即创新、知识、物联网、互联网以及云计算。其中运用得比较广泛的定义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的,实现全面感知、广泛互联、智慧融合应用的以及可持续创新的,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这一定义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智慧的技术特征,但主题不够明确、鲜明,具有一定局限性。 笔者认为智慧城市的科学内涵应该是:以知识与知识资本广泛应用为特征,以互联网、物联网和云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智慧环境为目标,整合城市人才、设施、资源等要素,服务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新型城市。简单地说,就是基于知识产品和知识资本市场智能交换与应用的城市。 未来蓝图的三项关键技术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主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来改变城市交通运行方式,提高市民出行效率。当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车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掀起技术革命,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 车联网 目前,“物联网”一词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物联网已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 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互联网。物体通过装入无线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与互联网相连,形成智能网络,物品间可自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管理者通过电脑或手机,可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物联网相对于我们所熟知的互联网来讲,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虽然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但其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二是物联网突破了现有互联网的局限,将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车联网概念引申自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根据行业背景不同,对车联网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传统的车联网定义是指装载在车辆上的电子标签通过无线射频等识别技术,实现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对所有车辆的属性信息和静、动态信息进行提取和有效利用,并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所有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提供综合服务的系统。 随着车联网技术与产业的发展,车联网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已经超过了上述概念所涵盖的范畴。根据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定义:车联网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X(X:车、路、行人及互联网等)之间,进行无线通信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网络,是能够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系统领域的典型应用。 在车联网中,专用短程通信(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DSRC)系统通过车与车和车与路边单元之间进行通信,可为车辆提供路面信息与自适应导航等服务,保障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此外,DSRC 还可以实现高速公路的不停车收费、城市道路多车道自由流等功能,极大地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其与其他无线通信技术的比较见表1。 表1 DSRC 技术和其他无线通信技术的比较   车载专用短程无线通信主要由车载设备和路侧设备组成,车载设备置于车辆内,由无线通信和应用处理系统等组成;路侧设备安装于路侧,通过无线电信号与过往的车辆通信,由无线通信和应用处理系统等组成,并有固定链路与路侧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车路协同与安全技术。车路协同系统结构见图1。 图1 车路协同系统结构 由图1可见,实现车路协同应以车路信息获取与交互技术、车路信息综合集成与服务技术和车路协同控制技术为基础,例如:基于浮动车数据(floating car data, FCD)的交通状态信息采集方法、基于路链的交通信息表达体系、全信息条件下智能化、递阶分层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基于混合交通信息融合与一体化集成的交通状态综合监测)、智能车载和智能路侧技术(实现车辆运行安全监控与预警)。 综上可以看出,车联网改变了传统智能交通系统的通信模式,以更直接的方式帮助信息产生、传播和消费,将成为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但是,现有的研究与应用,距离真正实现车联网中最重要的V2V 和V2I 通信管理有很大差距,基于传统理论和技术难以有效解决车联网系统以安全为主的核心问题。因此,掌握了车联网中V2V 和V2I 通信核心标准与技术,就可能在车联网产业链中居于主导地位。 云计算技术 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而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互模式被称作云计算,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热备份冗余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高可扩展性、按需服务、潜在危险性等方面的特点。云计算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相似。这使得企业能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将有限资源放在需要的应用上。目前云计算主要应用于“云物联”“云安全”“云存储”“云游戏”“云服务”等方面。与传统模式相比,云计算具有如表2所示特点。 表2 云计算与传统模式特点比较 云计算在国际上应用的现状可以分成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公共层面, 典型案例是谷歌搜索,以及谷歌所提供的Gmail。这些是公共商业服务,用广告支撑,基本模式是免费,不过部分是付费的,云计算互联网服务模式是以公众服务为主。 第二个层面,就是软件或资源作为服务的典型, 两个典型是斯达康和CRM典型的经营商。由于客户关系管理是非常大的,对于小企业,可以通过定制若干个模块,把企业的客户全部关系装载其中,不用自己去运营系统。通过租用亚马逊的资源,可以得到所需的网络消息服务和交易服务的存储资源。 第三个层面,像微软和IBM 这样的企业,它们为企业级的应用提供非常大的便利。 企业级的应用不仅仅针对互联网企业,像传统大企业如宝洁公司、通用电气、波音等。这样的企业也有大容量的计算需求,例如波音公司的一个设计项目,模拟飞机翅膀的运行需要一万台电脑,但是通过购买云计算服务就不需要自身购置一万台电脑,避免了极大的浪费。企业级云计算应用即便企业能够利用新的技术、更低的成本来管理它的应用,所以其市场广阔。 大数据技术 随着社交网络的逐渐成熟,移动带宽迅速提升,云计算、物联网应用更加丰富,更多的传感设备、移动终端接入网络,由此数据产生增长速度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要多、都要快。大数据的产生突破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催生了许多新业态,也加速了大量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转型。 大数据技术描述了新一代技术和构架,以经济的方式,以高速的捕获、发现和分析技术,从各种超大规模的数据中提取价值,而且未来急剧增长的数据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处理技术手段。大数据技术就是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技术。大数据领域已经涌现出了大量新的技术,它们成为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呈现的有力武器。大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一般包括:大数据采集、大数据预处理、大数据存储及管理、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大数据展现和应用(大数据检索、大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应用、大数据安全等)。 《交通运输前沿技术导论》 作者:冉斌,张健 责编:李涪汁,曾佳佳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7 ISBN:978-7-03-054057-7 《交通运输前沿技术导论》 结合新兴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以智慧交通为核心,结合世界范围内交通运输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在深入分析国内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基础上,重点针对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体系框架、信息平台、车联网技术及智慧高速公路应用实践等方面,介绍交通运输的相关前沿技术。 本书紧密围绕交通前沿技术内涵,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应用实例,基于多学科交叉理论研究与探索,形成一系列的交通运输前沿技术成果。通过对智能运输系统、智能交通管理信息平台、车联网技术、智慧高速公路以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交通前沿技术的详细论述,旨在阐明通过交通前沿技术在交通领域中的充分运用及发展,建立一种实时、准确、高效、安全、节能、环保的智慧交通系统,致力于培养满足交通行业未来发展所需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8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环保新生力量——REC污染场地修复决策支持系统
sciencepress 2017-11-3 10:27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人为排放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以不同类型、方式、途径进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危及土壤质量安全与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土壤环境质量与安全健康保障令人担忧。 农田重金属污染触目惊心(图片来源于网络) 土壤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环境问题,可以发生在农用地,也可以出现在建设用地,还可以存在于矿区和油田。早在20 世纪70 年代,世界上工业先进、农业发达的国家就开始调查研究工业场地和农业土壤的污染问题,寻找其解决的技术途径。在同一时期,我国进行了污灌区农田土壤污染与防治研究,开启了土壤环境保护工作。进入20 世纪80年代,我国在土壤有机氯农药和砷、铬等重金属污染及其控制研究上取得了明显进展;90 年代初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壤调查数据确定了土壤环境背景值,揭示了其区域分异性,并于1995 年首次颁布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为全国土壤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奠定了新基础。至90 年代末,土壤重金属、农药、石油污染的微观机制和物化控制、微生物转化技术研究取得了新进展,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在我国起步。2000 年10 月在杭州召开了第一届“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Soil Remediation”,标志着我国土壤修复科学、技术、工程和管理研究与发展序幕的全方位拉开。迈入新世纪后,我国土壤污染与修复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等相继部署了土壤污染与控制修复科技研究项目;2001年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大气、水环境控制技术同步纳入国家“863”计划。2006 年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首次联合开展了全国土壤污染调查与防治专项工作,2014 年两部委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明确指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成为国家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现实需求。土壤修复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监管支撑和产业发展已是新时期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土壤污染物的生物毒性 污染土壤生态毒理诊断包括高等植物毒性试验、蚯蚓毒性试验、陆生无脊椎动物试验、土壤原生动物毒性试验、土壤微生物试验等。当生物体暴露于各种逆境时,其体内组织、细胞以及分子结构会产生特定的生物信号,可用于土壤生态系统中土壤污染的生态毒理学诊断,并能够为土壤污染的预防和修复提供依据。 植物 当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超过一定的限值,会引起植物的吸收和代谢失调。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吸收、富集和转化,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破坏植物根系的正常吸收和代谢功能,甚至导致遗传突变。 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是表征土壤环境质量变化的最敏感、最有潜力的指标。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区系、改变微生物群落、降低微生物量、抑制微生物生物活性等。 动物 土壤动物是土壤环境质量和健康质量的重要指示生物,特别是无脊椎动物蚯蚓等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中有毒物质,是陆生生态毒理研究中最重要的物种,在土壤生态毒理学评价中应用最为广泛(左海根等,2004)。土壤弹尾目昆虫作为土壤中的优势物种之一,是土壤环境的重要指示生物,在对污染环境的生态评估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污染场地修复决策支持系统——REC 模型解析 REC 模型是欧盟国家开发的一种较为成熟污染场地修复决策支持系统(Okx et al.,1998),包括三个子模块:风险削减(R)、技术的环境效益(E)和修复费用(C),综合比较后得出最适用于污染场地的修复技术(图1)。 REC 模型将污染场地修复过程分为三个阶段:①修复准备阶段;②修复进行阶段;③修复结束后,分时段计算每种备选修复方案的风险降低水平、环境效益和修复费用。 图1 REC模型决策支持流程图 (一)风险削减(R) 降低污染场地的潜在风险是任何修复行为的最主要驱动力。风险水平的高低决定于污染水平、暴露途径和风险受体,采用不同的修复技术必然会有风险降低水平的差异。REC 模型内嵌的风险计算模式包括人体健康风险、生态风险和其他受体的风险。在进行风险计算时设置一定的暴露时限,对每一种备选修复技术,随着修复工作的进行,风险水平逐渐降低,最后计算整个暴露期限内的风险总和(图2)。 图2 REC模型风险降低水平计算示意图 对备选修复技术A i ,其风险降低水平R 可用下式计算: (二)环境效益(E) REC 模型的环境效益子模块用于分析各备选修复技术的环境友好程度。任何修复技术在改善场地环境条件的同时,也会造成环境负面影响。如采取修复措施可以提高场地土壤和地下水质量,改善区域景观;但同时修复行为也会产生占用土地、消耗水资源和常规能源、排放废水、废气,使用稀缺资源和排放废渣等负面环境效应。环境效益分析模块将上述9 个层面赋予权值w,则某一备选修复技术的环境效益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A i 为备选方案i;x ij 为方案A i 在环境效益层面J 的评分;N(x ij )为标准化以后的A i 。 (三)修复费用分析(C) REC 模型中修复费用分析即修复成本的计算过程将各类费用分为初始成本、流通/运营成本、重置成本、一般管理成本和其他成本,根据假定的贴现率反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总投资额。 图3 REC概念模型 REC 模型的整体概念模型可用上图表示(图3)。通过REC 模型的支持可以快捷的判别各修复方案的可行性。然而,在采用REC 模型进行决策分析之前,要首先调查场地污染现状,如污染物种类、污染物浓度、污染面积等;了解场地背景信息,如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地下水位、植被覆盖度、人口密度、敏感生态受体等。在实际进行决策时,REC 模型结果只能作为辅助参考,最终决策还要依靠决策人员。 《土壤污染毒性、基准与风险管理》 作者:骆永明 等 责编:周丹,梅靓雅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2 ISBN:978-7-03-052185-9 《土壤污染毒性、基准与风险管理》 是作者近20年来开展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生态毒性、环境基准和风险管理等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系统介绍了土壤污染的生物毒性、风险评估和诊断指标等研究方法,阐明了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有机复合污染物的生物毒性效应与机制。并以电子废旧产品拆解区、冶炼区、化工区等为典型案例,介绍了工业场地及周边土壤污染的生态风险、健康风险和环境迁移风险的评估与临界值制定方法,设计了土壤环境信息系统,建立了土壤环境安全预警方法与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风险削减—环境改善—成本降低(REC)模型的污染土壤修复决策支持系统,提出了土壤污染防治和土壤环境管理对策建议。这些研究成果对认清土壤污染风险、制定土壤环境标准和监管土壤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0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10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7-10-31 16:31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10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10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玩转数独骨灰级 39 (日)西尾彻也编著;数独无双译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22-Sep-17 2 玩转数独高级篇 39 (日)西尾彻也编著;数独无双译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22-Sep-17 3 玩转数独初级篇 39 (日)西尾彻也,津内口真之编著;数独无双译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22-Sep-17 4 数独大师专业篇 39 (日)西尾彻也编著;数独无双译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22-Sep-17 5 数独大师挑战篇 39 (日)西尾彻也编著;数独无双译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22-Sep-17 6 玩转数独中级篇 39 (日)西尾彻也编著;数独无双译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22-Sep-17 7 数独大师提高篇 39 (日)西尾彻也编著;数独无双译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22-Sep-17 8 计算机网络技术习题集 42 王尧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7-Sep-17 9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从原理到实践 55 臧海娟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7-Sep-17 10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 36 张雪临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2-Sep-17 11 大学军事理论概论 33 徐志坚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8-Sep-17 12 新阶梯大学英语读写译教程II 29 车贵成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9-Sep-17 13 新阶梯大学英语读写译(3) 29.8 吴琼,彭朝忠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2-Sep-17 14 新阶梯大学英语读写译(1) 28 吴儿平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2-Sep-17 15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 25 董杨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1-Sep-17 16 大学文科数学(第二版) 35 云南大学数学系 大学教材 数学 28-Sep-17 17 神经元非线性活动的探索 118 胡三觉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8-Sep-17 18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29 王芬玲,罗吉贵,马翠云 大学教材 数学 28-Sep-17 19 研之趣--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主题研究课案例集(下册) 49.8 马丽英 考试用书 语言、教育 22-Sep-17 20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 39 刘少清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30-Sep-17 21 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第四册 基干主龙型类 鳄型类 翼龙类 198 吴肖春等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21-Sep-17 22 地球化学模拟理论及其应用 138 朱晨,G.M. 安德森,吕鹏 专著 地球科学 25-Sep-17 23 在路上——鲁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探索与未来 260 刘宇 专著 生物科学 27-Sep-17 24 在路上——鲁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探索与未来(英文版) 298 刘宇 专著 生物科学 25-Sep-17 25 科学植物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第二版) 118 任海,段子渊 专著 生物科学 25-Sep-17 26 热带西太平洋常见浮游植物 198 孙晓霞,郑珊,郭术津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25-Sep-17 27 大兴安岭森林碳汇计量评价 128 孙志虎,孙海龙,金光泽 专著 农林 25-Sep-17 28 遥感地学应用 68 明冬萍,刘美玲 基础理论 地球科学 25-Sep-17 29 综合风险防范 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区划 98 叶涛 等 基础理论 地球科学 25-Sep-17 30 2017科学发展报告 98 中国科学院 报告类 社会科学 22-Sep-17 31 眼睛的奥秘:看见自然的神奇与人类的智慧 35 李革 科普 西医 22-Sep-17 32 在数字城堡遇见戈尔和斯诺登:江晓原科学评论集 45 江晓原 科普 语言、教育 22-Sep-17 33 2017高技术发展报告 88 中国科学院 报告类 社会科学 25-Sep-17 34 大倾角煤层长壁综采理论与技术 138 伍永平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Sep-17 35 煤矿冲击矿压防治 188 窦林名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Sep-17 36 儿科重症营养治疗 98 (美)普拉文.S.戈代著;钱素云主译 专著 西医 29-Aug-17 37 辽金史论集(第十五辑) 108 刘宁,刘伟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5-Sep-17 38 颅脑和头颈部CT诊断 59 高艳,郭锬,张璋 专著 西医 29-Sep-17 39 心血管系统CT诊断 58 薛蕴菁,杜祥颖,邢艳 专著 西医 29-Sep-17 40 骨关节肌肉系统CT诊断 48 董越,崔久法,李小虎 专著 西医 29-Sep-17 41 泌尿生殖系统CT诊断 36 郭小超,徐学勤 专著 西医 29-Sep-17 42 胸部CT诊断 39 赵丽琴,李铭 专著 西医 29-Sep-17 43 消化系统CT诊断 48 林晓珠,唐磊 专著 西医 29-Sep-17 44 老年医学名词 88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 专著 西医 21-Sep-17 45 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与民族团结手册 48 罗鸣春 等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1-Sep-17 46 药用植物保育学 158 繆建华,肖培根,黄璐琦 专著 西医 18-Sep-17 47 六经头痛片二次开发研究 198 张铁军,王磊 专著 中医 25-Sep-17 48 元胡止痛滴丸二次开发研究 188 张铁军 专著 中医 22-Sep-17 49 本草纲目影校对照·百病主治药 398 张志斌,郑金生 专著 中医 28-Sep-17 50 西藏经济增长问题研究 119 图登克珠 专著 经济管理 14-Sep-17 51 招标采购与合同管理 61 张驰 专著 经济管理 6-Sep-17 52 企业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 99 叶育甫 专著 经济管理 22-Sep-17 53 学术期刊编辑的探索与创新 168 刘建军 等 论文集 语言、教育 25-Sep-17 54 机械设计基础 59 陈良玉等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18-Sep-17 55 电路基本理论与应用解析 59 赵鑫泰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8-Sep-17 56 现代地质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 298 罗立强,吴晓军 专著 地球科学 15-Sep-17 57 实用远洋渔业英语 35 宋利明 大学教材 农林 19-Sep-17 58 大型冷却塔抗风设计原理与工程应用 150 柯世堂,侯宪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4-Sep-17 59 滑坡变形雷达遥感监测方法与实践 98 廖明生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1-Sep-17 60 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理论体系研究 58 陈达云 专著 语言、教育 28-Sep-17 61 基于教育存在论的教育价值论研究 42 薛忠祥 专著 语言、教育 28-Sep-17 62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制度研究 32 田恩舜 专著 语言、教育 28-Sep-17 63 连片特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定向培养模式研究 52 许锋华 专著 语言、教育 28-Sep-17 64 民族院校大学生学业发展研究 58 王世忠 专著 语言、教育 21-Sep-17 65 现代工程图学(第二版) 49 刘苏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10-Oct-17 66 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首届毕业设计大赛优秀作品案例集 79 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 等 大学教辅 机械、自动化 9-Oct-17 67 数学软件与实验 49 王绍恒,王良伟 大学教材 数学 9-Oct-17 68 企业管理仿真实训 39 金伟林,张静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9-Oct-17 69 新进阶高职英语(第三册) 39.8 张敏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0-Oct-17 70 新进阶高职英语(第一册) 39.8 胡囡囡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0-Oct-17 71 新进阶高职英语(第二册) 42 曹深艳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2-Oct-17 72 应用数理统计 49 钟波 等 研究生教材 数学 9-Oct-17 73 甘肃省保育院科学运行案例教学 75 朗全发,孙玉梅,宋增林 研究生教材 语言、教育 10-Oct-17 74 自然资源学基本原理(第二版) 58 张丽萍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9-Oct-17 75 中国电力监管报告2017 52 郭琎,郑新业 专著 社会科学 11-Oct-17 76 信息系统学报第18辑 62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专著 经济管理 10-Oct-17 77 中国环境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7: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28 宋马林,张宁 专著 资源环境 9-Oct-17 78 冯士筰文集——冯士筰院士从教五十五周年 298 本书编委会 论文集 地球科学 11-Oct-17 79 学海兰舟——冯士筰院士从教五十五周年 219 本书编委会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1-Oct-17 80 工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与控制 108 叶代启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Sep-17 81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悖论:理论、实践与改革 98 朱道林 专著 经济管理 10-Oct-17 82 中国北方典型盐碱地生态修复 188 孙兆军 专著 资源环境 25-Sep-17 83 警用影像处理技术手册 158 胡晰远,彭思龙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Sep-17 84 土木工程结构损伤声发射监测及评定-理论、方法与应用 98 李冬生,杨凯舜,喻言 专著 土木、建筑 11-Oct-17 85 奇妙的现实:真实、奇妙的物理世界 58 (美)弗兰克·维尔切克著;丁亦兵等译 科普 物理(力学) 30-Sep-17 86 夏商周三代事略 82 张闻玉,曾鹏,桂珍明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0-Sep-17 87 豫东考古报告 36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17 88 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九辑) 168 沈卫荣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2-Oct-17 89 超/特高压变压器差动保护关键技术与新原理 108 郑涛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0-Oct-17 90 临床基本技能培训教程 158 杨军,赵海丰,李雅江 大学教材 西医 10-Oct-17 91 2017ACC/ESC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24 李艳芳 等 专著 西医 10-Oct-17 92 生命的礼物:血液捐赠的理论与实践 60 余成普 论文集 西医 11-Oct-17 93 王国三60年中医秘验辑录 35 蔡春江,周国立 专著 中医 10-Oct-17 94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2017年卷) 328 王喜军 专著 中医 30-Sep-17 95 基于布局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 75 柯新利 专著 经济管理 28-Sep-17 96 科普的足迹: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二十周年纪念画册 68 徐德诗 图册 农林 16-Oct-17 97 大学生军事理论教程 38.5 汤涛,潘成清,陈进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7-Oct-17 98 创新创业基础 35 康桂花,姚松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7-Oct-17 99 百鸟竞啼 198 王武,虞定华,李云侠 本科教材 生物科学 16-Oct-17 100 海岸动力环境与新型结构的水动力模拟分析方法 150 李华军,梁丙臣,刘勇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Oct-17 101 盾构切削大直径钢筋混凝土群桩的理论与实践 108 袁大军,王飞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Oct-17 102 对分课堂之对外汉语 32 张长君 应用技术 语言、教育 16-Oct-17 103 对分课堂之大学心理学 29.8 王雨晴 等 应用技术 语言、教育 16-Oct-17 104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及协同进化学习 78 田津,李敏强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6-Oct-17 105 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138 孙新波,戴元永,张金隆 专著 经济管理 16-Oct-17 106 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研究与进展 178 毕克新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6-Oct-17 107 崂山古冰川遗迹 99 赵松龄,李安春,徐兴永 科普 地球科学 17-Oct-17 108 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富集 128 罗孝俊,麦碧娴 专著 资源环境 16-Oct-17 109 环境化学前沿 288 江桂斌,刘维屏 综述 资源环境 13-Oct-17 110 催化史料 138 辛勤,徐杰 基本资料 化学 16-Oct-17 111 长江与洞庭湖-鄱阳湖关系演变及其调控 198 胡春宏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Oct-17 112 社会水文学理论、方法与应用 149 尉永平,张志强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2-Oct-17 113 科学结构图谱2017 148 王小梅 等 基础理论 语言、教育 13-Oct-17 114 西部考古(第14辑) 152 冉万里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6-Oct-17 115 图像灰色模型理论与算法 95 郑列,李刚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7-Oct-17 116 形式语义学引论(第二版) 68 周巢尘,詹乃军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6-Oct-17 117 危重症急救护理程序(第3版) 99 周立,王蓓,彭飞 专著 西医 12-Oct-17 118 四川名特水产养殖 88 覃川杰 大学教材 农林 7-Sep-17 119 现代有轨电车运行控制模型与算法 49 姜梅 等 专著 交通运输 14-Sep-17 120 精准脱贫第三方评估:理论、方法与实践 89 庄天慧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7-Sep-17 121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公众接受问题研究 79 邵兵家 专著 社会科学 14-Sep-17 122 锆英石固化锕系核素特性及机理 58 卢喜瑞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4-Sep-17 123 土壤污染毒性、基准与风险管理 198 骆永明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6-Oct-17 124 具有三种否定的模糊集与模糊逻辑的理论及其应用 138 潘正华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6-Oct-17 125 明明白白看心力衰竭 20 张家美 科普 西医 19-Sep-17 126 海洋功能区划学 52 邱盛尧 大学教材 农林 25-Sep-17 127 水墨黔乡:66个贵州生态地标 88 生态地标项目组 科普 资源环境 30-Jun-17 128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第四版) 39 冉超凤,黄天贵 高职教材 语言、教育 26-Oct-17 12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学 50 朱忠孝,陈平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3-Oct-17 130 双辉光等离子表面冶金学(英文版) 120 徐重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4-Oct-17 131 海底构造原理 168 李三忠,索艳慧,郭玲莉 专著 地球科学 17-Oct-17 132 干旱驱动机制与模拟评估 188 赵勇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4-Oct-17 133 走向开放的乡村:地方可持续转型 68 童昕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5-Oct-17 134 城市生态风险评价与管理 98 徐琳瑜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5-Oct-17 135 全面抗战时期的中国金融现代化 79 刘志英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3-Oct-17 136 东京梦华 98 河南博物院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8-Oct-17 137 湖北南水北调工程考古报告集(第七卷) 328 湖北省文物局 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3-Oct-17 138 武当山遇真宫遗址 328 湖北省文物局 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3-Oct-17 139 辫群密码体制的设计与分析 55 王励成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9-Oct-17 140 医学生成长指南 39.8 何昆蓉,李禄峰 大学教材 西医 25-Oct-17 141 医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教程 35 汪小平,李禄峰 大学教材 西医 25-Oct-17 142 校长带您看牛津 120 刘学政 大学教辅 语言、教育 20-Oct-17 143 脊柱外科手术要点难点及对策 158 杨操 杨述华 专著 西医 18-Oct-17 144 老年急危重症快速识别与处置 18 卢岳青,彭涛 专业工具书 西医 25-Oct-17 145 认知行为小组治疗(中文翻译版) 58 (加)英格里·索奇廷著;郭志华译 专著 西医 25-Oct-17 146 方正飞腾4.1排版应用教程(第4版) 32.8 高萍 计算机、通信 16-May-13 14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 23 郭朝辉,程虹娟,李奋生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1-Oct-17 14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手册 20 郭朝辉,邓猛,程虹娟 大学教辅 语言、教育 11-Oct-17 149 Scratch传感生活 35 艾奉平 自考教材 计算机、通信 28-Sep-17 150 高等数学(上) (第二版) 39 韩天勇,邹全春 大学教材 数学 25-Sep-17 151 高等数学辅导与提高(上) 36 韩天勇,陈丹 大学教辅 数学 28-Sep-17 152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 48 刘永贵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7-Oct-17 153 Oracle 12C 数据库基础教程 59 赵卫东,刘永红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2-Sep-17 154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59 朱维宗,康霞 大学教材 数学 11-Oct-17 155 山地灾害形成与预测预警 120 陈宁生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8-Sep-17 156 常见猪病类症鉴别诊断剖析图谱 85 魏光河,肖丹 图册 农林 25-Sep-17 157 中国3D打印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机会与障碍 90 刘鑫 专著 经济管理 17-Oct-17 158 冲突与治理——中国医疗冲突的现实图景与治理策略 79 冯磊 专著 西医 16-Oct-17 159 智能图像分割技术 78 龙建武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8-Sep-17 160 数据库原理实验指导——SQL Server 2016 36 夏既胜,李进讷,杨克诚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4-Sep-17 161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西南科技大学地质工程为例 65 丁明涛 等 专著 语言、教育 25-Sep-17 162 有压输水系统水力过渡过程 59 陈云良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Sep-17 163 头足类角质颚 98 刘必林 等 专著 农林 25-Sep-17 164 几何形态测量学在水生生物中的应用 105 陈新军 等 专著 农林 25-Sep-17 165 二氧化碳驱油地震监测评价方法 228 谭明友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Sep-17 166 滇重楼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基础与繁育研究 108 高成杰 等 专著 农林 11-Oct-17 167 油气地球物理测井原理 59 杨斌 基础理论 地球科学 25-Sep-17 168 古道明珠凤庆县鲁史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98 唐雪琼 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2-Sep-17 169 汶川地震灾后再生育家庭人口问题研究 78 张果,曾永明 等 专著 社会科学 16-Oct-17 170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慢性贫困问题研究 89 蓝红星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1-Aug-17 171 金属-有机骨架分离膜 99 杨维慎,班宇杰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4-Oct-17 172 教你认识儿童治未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20 霍莉莉 科普 西医 12-Oct-17 173 教你认识儿童治未病——运动发育迟缓 20 霍莉莉 科普 西医 12-Oct-17 174 教你认识儿童治未病——语言发育迟缓 20 霍莉莉 科普 西医 12-Oct-17 175 中药药剂学 69 冯年平 大学教材 中医 28-Aug-17 176 社区居民颈肩腰腿痛自我保健 25 夏伟民 生活健康 西医 30-Sep-17 177 叶景华临证经验集粹 80 叶景华 专著 中医 19-Oct-17 178 深空探测天文导航原理与方法 128 张伟 专著 航空航天 7-Sep-17 179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常见藻类图集 168 王全喜,邓贵平 图册 生物科学 30-Sep-17 180 现勘图像检索技术 85 刘颖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6-Oct-17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00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8年农林专著策划编辑招聘】
wzjeditor 2017-10-31 16:20
【2018年农林专著策划编辑招聘】 职位: 策划编辑 工作地点: 北京 招聘人数: 1 招聘部门: 科学出版社技术分社农林专著部 职位要求: 1. 农学或林学专业教育背景。 2. 应届博士毕业生或 2018 年出站博士后。 3. 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较强的文字功底,在校学习成绩优秀。 4. 热爱本职工作,责任心强、谦虚好学、细心认真、积极向上,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 发表 SCI 或 CSSCI 论文者优先。 6. 有编辑工作经验者优先。 职位说明: 1. 从事农林专著的组稿、编辑,选题报选、策划,书稿修改、校对、审稿工作。 2. 具有独立的组稿能力,能出差,并能保质保量完成工作。 3. 参与部门专著选题策划等工作。 4. 建设作者队伍并保持队伍稳定。 5. 薪酬福利参照科学出版社相关规定执行。 有意者欢迎发送简历到 wzjeditor@126.com 。 联系人:吴卓晶 电话: 18600116527 或 01062143239 微信: 18600116527 QQ : 107588822
个人分类: 资讯|23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走过牛顿和爱因斯坦,我们如此解释时空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7-10-30 09:59
关于时空的话题古老而常新。古老是因为它从古希腊开始就成为思辨哲学追问的终极问题之一,常新则是因为它在近代以来与以物理学为首的自然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了起来,成为哲学和自然科学产生交互的主要焦点。因而,无论何时,时空的哲学追问都不会停息,而这种追问只有与物理学最前沿的理论紧密相连,才会处于最佳状态。 严格意义上的物理学时空问题从牛顿经典物理学开始,经历了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直到目前最前沿的量子引力理论的发展。在每一个阶段,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解释都具有不同的特点。牛顿经典物理学中时间、空间各自分立,具有绝对的地位;狭义相对论中时间和空间不再分离,而作为一种叫作“时空”的实在出现;广义相对论中,时空不再平直,而是与物质相关,具有了动力学效应;量子引力时空具有离散性,其中超弦理论要求时空是高维且背景相关的,圈量子引力则要求理论是背景无关的。 物理学所给出的是时空的表征形式,是对时空认识的反映,而时空实在论则是在这些理论发展的基础上,追求对时空本质进行某种思索,因而涉及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关系、时空表征与解释的关系等一系列科学哲学所关注的论题。 十多年以前,很多哲学家把时空实在论的研究领域称为一个“战场”,因为其间充满了对时空本质是“实体”还是“关系”的争论。但是21 世纪以后,这个战场上不再硝烟弥漫,大多数时空实在论者都一致地转向寻求一种对时空实在的合理理解。这一方面决定于当代物理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则决定于当代科学哲学方法论的发展。 时空实在论的研究现状 当代时空实在论的研究是伴随着广义相对论的产生而重新发轫的,真正意义上的复兴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物理学上广义相对论的成功与科学哲学中科学实在论的复兴共同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时空的本质。 萌芽期 在萌芽阶段,人们对时空实在性的认识是混乱的,包括爱因斯坦本人也是如此。 1915 年,爱因斯坦一完成他的广义相对论就立刻宣称,理论通过其广义协变性“剥夺了空间和时间的最后一丝客观实在性”。在 1916年年初对此问题的回顾中,他又一次提到这个声明:“(对广义协变性的要求)剥夺了空间和时间物理客观性的最后残余。”法因曾经提出,这是相信科学的进步多少都会依赖于科学探索者的实在论倾向的科学实在论者的尴尬时刻之一。但很多物理学家可能并没有注意到,1953 年爱因斯坦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对时空做出的论断,认为对绝对空间的代替是一个“可能绝对没有完成的过程”。1954 年,雅莫提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从现代物理学的概念图解中最后地消除了绝对空间的概念”,成为当时流行的时空反实在论的代表观点。 广义相对论时空理解的混乱促使哲学家们要站出来澄清时空的本质到底如何。他们在相对论语境中把时空哲学的主题与牛顿和莱布尼茨时代的争论重新联系了起来,争论时空到底是一种实体的存在还是关系的存在。 由于广义相对论受到了马赫思想的影响,并且在形式体系上把时空结构和物质紧密联系了起来,于是大多数物理学哲学家直观地认为广义相对论完美地证明了时空仅仅是物质之间的关系,从而支持莱布尼茨的关系论。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随着实在论思潮的兴起及后实证主义时代的到来,霍华德·斯坦(Howard Stein)开始反驳广义相对论支持关系论的观点:“如果广义相对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比经典力学更好地符合莱布尼茨的观点,这并不是因为它把‘空间’归为莱布尼茨描述的理想状态,而是因为空间——或者说是时空结构——牛顿要求它是真实的,在广义相对论中可能有着令莱布尼茨可以接受它是真实的属性。广义相对论并不否认与牛顿‘静止物’对应的某物的存在;但是它拒绝这个‘东西’的刚性不可动性,并把它表示为与物理实在的其他成分相互作用。”从而为实体论展开辩护。1970 年,约翰·厄尔曼(John Earman)发表论文《谁在惧怕绝对空间》,同样为实体论做出辩护。这是当代时空实在论实体论和关系论争论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阶段 20 世纪 60~80 年代时空实在论真正复兴,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 此时,时空问题盛极一时,成为当时哲学杂志和博士论文的热门问题之一,但是热烈的讨论背后却存在着一种混乱。总的来说,由于这个时代人们对广义相对论的理解并不彻底,关于时空的争论存在着很多概念不明晰的地方。大家在对时空本质的断言上无法得到一致的意见,最终甚至连争论的目标都产生了争议,人们对面临的问题和目标充满了迷茫。 当时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实体论和关系的争论无疑触及了物理学、形而上学和科学认识论的某些最基本的内核,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纠缠不休让一部分哲学家感到绝望。 因为,时空实在论的复兴是建立在对广义相对论进行解读的基础之上的,但人们对时空本质的思考和回答方式却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思辨或直观的方式,有脱离当代科学的嫌疑,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之间的鸿沟注定这种回答方式得不到确切的结果。 然而,科学理论的目标和本质决定了实在论的生命力并不会因为人们对科学理论某个时刻的理解程度而减弱。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时空实在论者开始逐步寻找方法论上的突破。一些哲学家, 如弗里德曼(Michael Friedman)、厄尔曼等人意识到,要想在时空争论中找到一条统一的路子,就必须在方法论上有所创新。他们敏锐地看到,如果能找到一个使实体论和关系论的争论进步的方法,在时空本质的争论问题上就可能会有重要突破。这促使了时空语义模型的提出,时空实在论的争论由此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 1983 年,弗里德曼在他的《时空理论的基础》一书中,首次开始构造一种一致的“时空理论”,从而开了使用时空理论语义模型的先河。 语义模型的建立赋予了当代时空实在论科学理性的基础。厄尔曼和约翰·诺顿(John Norton)开始明确地对“实体论”和“关系论”做出概念和内涵上的划分,并且提出了一种“流形实体论”观点。 1987 年,一些哲学家开始重新发现爱因斯坦洞问题的哲学含义并最终认为,如果坚持时空的实体论,那么广义相对论就会面临非决定论的困扰,这一发现使流形实体论受到重创。诺顿通过对广义相对论的研究明确指出,50 年代对空间和时间的反实在论理解并没有抓住爱因斯坦理论工作的细微之处和深度。 同年,厄尔曼和诺顿写了《时空实体论的代价:洞的故事》一文并得出结论:如果要坚持时空流形实体论的观念,就要以牺牲决定论为代价。 洞问题的重解 洞问题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流形实体论的困难,从而促使了时空实体论的更深入发展,出现了以提姆·马尔德林(Tim Moudlin)为代表的度规本质论、以戈登·比劳特(Gordon Belot)为代表的精致实体论和以卡尔·胡佛(Carl Hofer)为代表的度规场实体论等。重要的是,其中语义分析方法的使用使时空的研究方法与当代微观物理学对象的研究方法完全一致了。从方法论上讲,不管是实体论者还是关系论者对时空本质的讨论都与语义学的分析方法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对时空的理解大都是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不断发展的数学和物理学理论的语义分析获得的。 但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实体论和关系论之间的争论就不可能得到解决,因此,无论实体论者和关系论者如何修正自己的观点,他们似乎仍然走入了一个看不到结局的死胡同。正如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海尔曼(G. Hellman)在 1988 年访华时所说:“今天时空哲学中的某些问题与 17 世纪牛顿和莱布尼茨所争论的那些问题并无很大区别。” 这一阶段,物理哲学家阵营中充满对了时空哲学讨论状况的悲观情绪,认为时空本质争论的前景是黯淡的。瑞纳齐维兹(Rynasiewicz)就曾经对比了时空哲学当时的状况与它辉煌的过去: 对实体-关系争论来说,引人注目的是,虽然它把 17 世纪的自然哲学家们卷入了 19 世纪并且继续在理论哲学中饱受争议,但是 20 世纪物理学对这个争议的兴趣事实上已经衰落为零。 但时空实在论在困境中也逐渐孕育出了方法论突破的根基。1989年,厄尔曼在他的《充分的世界和时空:空间和时间的绝对 vs.关系理论》一书中明确表明,实体论会因洞问题而妥协,而关系论则提供了“比整个理论更多的期票”,因而需要第三种理论的出现,而这种时空实在论应该既不同于实体论,也不同于关系论。物理哲学家开始意识到,实体论和关系论争论僵持不下的根源在于它们直接追问的是“时空的本质是什么”这样一种时空形而上学层面的问题。因而,新的方法论必然要克服这样一种形而上学的对立。 随着整个科学哲学方法论的进步及其发展中实在论和反实在论融合的趋势,物理哲学家也在实体论和关系论的争论中发现了融合的基础。20世纪 90 年代,詹姆斯·雷德曼(James Ladyman)、史蒂芬·弗兰奇(Steven French)、约翰·沃热尔(John Worrall)提出了结构实在论的观点并很快被应用到物理学时空哲学当中。2004 年,曹天予发表了《结构实在论与量子引力》一文,论证了量子引力理论中结构实在论的可行性。但是由于结构实在论内部存在着本体的结构实在论、认识的结构实在论和知识论的结构实在论的纷争,在时空结构实在论的发展中,也引起了相应的争论。 时空结构实在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以马若·德瑞图( Mauro Dorato) 在 2000 年提出的时空结构实在论、乔纳森·贝恩(Jonathan Bain)在 2006 年提出的时空结构论和迈克尔·埃斯菲尔德(Michael Esfeld)与维森特·兰姆(Vicent Lam)于 2008 年提出的时空温和结构实在论为代表。 在发展的过程中,时空结构实在论逐步提出了克服本体的结构实在论、认识的结构实在论和知识论的结构实在论面临的困境的方法,为结构实在论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力量。 时空实在论发展的哲学路径的明显转变除了哲学发展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当代物理学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量子引力的出现成为一个触碰。量子引力中超弦理论的背景相关性和圈量子引力的背景无关性使人们开始更加深入地思考广义相对论时空的解释问题,主要是微分同胚不变性的含义和物理学中的时空背景问题。与物理学哲学家们对时空本质争论的悲观情绪不同,量子引力物理学家表现出了对时空实体论和关系论争论的极大兴趣,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圈量子引力物理学家李·斯莫林(Lee Smolin)就说过: 我想争论说,量子引力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的一个方面,这个问题是,如何构造一个物理学理论,它要能够是整个宇宙的理论而不只是一个部分。这个问题有着很长的历史。我相信,这是莱布尼茨、贝克莱和马赫等人对牛顿力学的批判背后的基本问题。 正如这一段话论述的基调一样,斯莫林和卡洛·罗威利(Carlo Rovelli)等物理学家在这一轮时空论战中站在了关系论的一边,他们把广义相对论的微分同胚不变性解释为时空关系论的表现形式,并把这种思想融入自己的量子引力体系的形而上学假设之中。 这种观点是很典型的,很多从事正则量子引力研究的物理学家相信,实体-关系的争论与它们的研究直接相关。事实上,许多物理学家强调广义相对论解释问题的重要性。因为他们通常相信,关于量子引力的技术和概念不同的意见可以追溯到对经典理论意见的不同。因而,罗威利宣称:“对于量子领域的解释问题的许多讨论和分歧只是反映了对经典理论不同但是并未表达的解释。” 但在物理哲学界,普遍认为目前物理学家的观点并不是时空实在论的最后结果。时空结构实在论者同样在量子引力中发现了实体论和关系论争论的无结果性。比劳特和厄尔曼合作分别在 1999 年和 2001 年发表了两篇文章,从背景无关性的角度对时空的实体论进行完全的批判,认为如果成功的量子引力是背景无关的,那么实体论就可能因为物理学的原因而站不住脚。2006 年,厄尔曼基于对广义协变性的理解,拒绝把时空作为特性的“承载者”存在的思想,我们可以理解为既排除了关系论也排除了实体论。同年,弗兰奇和迪安·瑞克斯(Dean Rickles)在论文《量子引力遇到结构论:物理学基础中的交织关系》中通过对量子引力的深入分析,论证了结构论在量子引力时空解释中的可行性。 总之,当代时空实在论目前的发展趋势,就是试图在当代物理学语境中合理地分析和理解理论的内涵,试图寻找一条能够融合实体论和关系论,并且能对时空实在性进行合理说明的方法论。时空结构实在论是当前最流行的观点,但也存在着自己的困境,并且目前各种各样的结构实在论之间也存在着关注重点和论述方法的不一致,没有得到统一的解决方案。 (文中配图均来源于网络) 《当代时空实在论研究》 作者:程瑞 责编:牛玲,刘溪,程凤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9 ISBN:978-7-03-054641-8 《当代时空实在论研究》 是关于物理学时空哲学研究的著作,以时空实在论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物理学时空概念的变化及当代时空实在论发展路径选行深刻剖析,寻求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提出-种时空语境实在论策略。本书综合了哲学史、物理学史和当代料学哲学方法论的最新研究思想,力求系统和全面地展示时空实在论问题的哲学本质,并展示某解决思路对当代科学实在论和科学哲学的借鉴和影响。 本书提出的时空语境实在论就是在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新环境中解决问题的一次尝试。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102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环境到智慧:信息时代的教学变革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7-10-24 14:48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从教育的具体现实来看,研究者与实践者的注意力一直都没有离开教育领域:包括对教育现象的持续观察,对教育问题的持续关注,对教育价值的持续思考,对教育行为的持续变革。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所变革的教育到底能否像科学范式一样可以得到大量的模仿与复制?科学的教育到底应该如何引领实践的变革?在变革的过程中我们的学校课堂会发生何种变化?为什么在实践中我们不断地呼吁需要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是人们依然认为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在具体变革过程中,如何借助于当下学习环境的变化,将学生培养成真正的有智慧的人? 所有的这些问题,都需要做深度的思考,因为它们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改革所用的力是否朝向了一个合理的方向。信息技术来了,它是在伴随着较高的投入来的,在整个社会普遍感觉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将更多的经费投入了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与改造之中,这种改造如果不能够变革教育,无论是从投入方来说,还是从使用方来说,良心都会感到不安。 国际上的大量经验已经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它们的信息化条件也是在国际上领先的,它们的信息化条件对于教育的支持作用,在国际上同样是领先的。我们的信息化装备与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差异,那么,我们的信息化教育的应用就自然应该与它们的应用存在不同,包括方法层面、应用程度层面等方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从我国的自身实际出发,构建一套符合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同时也与我国的教师认知状况相适应的信息化教学应用范式,以满足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 信息技术推助教育变革 2011 年10 月,56 岁的发明家、企业家、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乔布斯去世以后,在全球范围内的许多果粉们自发地组织了各种类型的悼念活动。一些人甚至在担心,没有了乔布斯,他们将会如何生活。乔布斯自1976 年与朋友成立苹果电脑公司以来,先后推出了麦金塔计算机、iMac、iPod、iPhone 等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被人们誉为是改变世界的天才。乔布斯去世后的全球性追思活动,体现的不仅仅是人们对他个人的敬仰,更是人们对技术的一种崇拜,没有了乔布斯,智能手机的发展会不会出现停滞? 任何一种技术的出现,都会带来人们的狂喜与追捧,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电影的出现,有人认为学校会因此而消亡;20 世纪中叶,电脑出现以后,又有人认为电脑似乎可以取代一切了;20 世纪后期,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人们又一次认为世界已经彻底变为了一体,光驱出现以后,一些狂热的爱好者总是用它的存储容量来号称记录领域的革命;世纪之交之际,当轻便型的移动存储设备出现以后,人们的热血又经历了一次沸腾。这种狂热,并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去世而终结,更不会因为一个产品的推出而终结。我们可以不断拥有新的技术产品,但我们永远不可能拥有最佳的技术产品。2016 年底,华为推出的新的产品,同样也让人们变得热血沸腾。 1964 年,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媒体通论:人体的延伸》一书中提出了“媒体是人体的延伸”的观点,在他看来,媒体处于第一位的功能不在于传播信息,而在于人体某部分的功能的延伸。例如,印刷品是人眼的延伸,无线电是人耳的延伸,传声器是嘴巴的延伸,电视是人耳与眼睛的延伸,电脑是人脑的延伸,计算机网络更是耳朵、眼睛和嘴巴的同时延伸。这一论断揭示了人自身的本质需求,即人总是处在对世界的无限向往中,人们期待了解外面的世界,同样期待与他人的交流与沟通,而信息技术的出现,恰恰就是为了满足人的这种需求。 提倡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实践中,其实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来进行声像显示,从而使利用技术的学习者的各种感官得到延伸,把他们难以感觉到和不可能感觉到的事物、现象、事件等,通过直观、形象地再现展示给他们,拓展学习者认识客观世界的时空广度。在利用声像呈现信息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借助于信息的不同表征和提取,改变信息的抽象、概括化层次,循序渐进地呈现信息,适应广大学习者的信息需求和接受水平。 有研究表明,对于同样的信息材料,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传递以后,信息的保持率会发生许多变化。例如,通过听觉感官传递的信息,3 小时后的保持率为60%,3 天后的保持率为15%;通过视觉感官传递的信息,3 小时后的保持率为70%,3 天后的保持率为40%;而视觉和听觉感官并用的信息传递方式,3 小时后的保持率上升至90%,3 天后的保持率上升至75%①。当然,这种研究的结果还会与实验中所传递的信息内容相关,有些内容本身比较容易让人留下印象,有的内容却会因为其专业性或独有性导致其不易记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运用了多种感官的刺激,人们识记信息的能力会有所增强。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信息技术的类型愈加丰富,储存与传播的功能也在逐渐增强,人们在使用媒体时的选择空间逐渐增大。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借助于书籍、期刊、报纸、杂志、黑板、粉笔、图表、模型、实物教具等来支持传播过程,还可以借助于幻灯、投影、录音、电影、电视、电子计算机、交互电子白板等来帮助展示信息内容,优化信息的传播过程。当网络技术出现以后,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范围发生了极大改变,为人们更加广泛地开展信息传播活动提供了支持。 相对于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人们有时会把书籍、期刊、报纸、杂志、照片、画册、黑板、挂图、模型、实物、小型展览、幻灯投影、影视录像等称为传统的信息技术,它们与计算机、网络等不同技术的巧妙融入,构建了现代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新体系。在现代学校教育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我们可能会分别使用到一些不同的技术形式,如书籍、期刊、报纸、杂志、照片、画册、黑板、挂图、模型、实物、小型展览、影视录像、投影、电话、广播、计算机、网络、流动宣传车等。 如果与20 年前相比,现在的学校环境可以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几乎很难从我国当下的一所学校中寻找到一台普通的光学投影仪,而在2015 年6 月的一次德国之行中,笔者在他们的大学教室里依然看到了普通光学投影仪的存在。这种感觉让我们再一次为我国学校信息化环境的发展而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在驱使自己又一次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让我们学校的信息化装备发挥出与其属性相一致的效能。 对于现代学校而言,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在校生的培养,这与学校的基本责任,也与学校的历史条件相关。学校的信息化办学条件变得越来越好以后,学校才会有条件完成更多的社会责任,如通过设计一些资源以满足当地人民(包括家长)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如果地方政府能与地方教育部门合作,引导学校将教育的范围适当扩大,既可以避免政府的重复投入,也可以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充分利用好教育系统的若干平台,为实现当地老百姓的终身化学习创造条件。 学校的教育与当地的终身教育相融合以后,对于学校而言,在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化的游学类课程时,就可以拥有更多的资源作为支撑,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通过项目化的学习方式强化学习的价值实现。而对于当地而言,则可以通过组织适当的面向老百姓的才艺展示活动,激发老百姓的创造源泉,把当地的优秀文化传承下来,老百姓有了更多的业余生活方式并因此而获得精神方面的满足,学校的在校生则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形式丰富多样。但是不管以何种形式呈现,其基本上都与人们的感官需求保持着一致性。这里从语音通信技术、影视传播技术、多元表征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几个方面简要梳理一下技术的发展与变化,并尝试探讨如何借助于不同的技术形式来丰富教育活动。 《从环境到智慧:信息时代的教学变革》 作者:沈书生 责编:朱丽娜,苏利德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9 ISBN:978-7-03-053976-2 在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过程中,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力量促进应用效能的整体提升。 《从环境到智慧:信息时代的教学变革》 从管理和教学两方面,对当下信息化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诸多现象进行了剖析,倡导立足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建立系统的信息化能力提升策略,并重点就如何构建面向学校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如何促进信息化应用走进常态等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从形态学的视角建立教学设计思维范式,分析了设计项目化学习和学习时间线的具体方式。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745 次阅读|1 个评论
还在被近视困扰却对屈光手术犹豫不决?权威机构为你术前答疑!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7-10-23 09:56
相信很多读者都和小编一样有同样的苦恼,被近视困扰多年,多希望有一天可以甩开眼镜,每天早上睁开眼就能看到清晰的世界!身边很多人都做了屈光手术,但自己却一直无法下定决心,究竟手术成功率有多大?现在的技术是否成熟?下面,我们就来以问答形式给大家一次详细的术前咨询(以下为美国屈光手术质量控制委员会推荐的一些咨询要点及解释)。 问: 你的患者屈光术后的裸眼视力高于0.5 的百分比是多少? 根据我们质量标准顾问委员会的建议,屈光术后裸眼视力高于0.5者约为90% 。如医生回答高于此数据,可以问一下依据。 问:你的患者屈光术后的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1.0 的百分比是多少? 根据我们质量标准顾问委员会的建议,屈光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高于1.0者约为50% 。如医生回答高于此数据,可以问一下依据。如果你是高度近视(大于1000度),高度远视(大于300度)和(或)高度散光(大于200度或散光度数大于球镜度数1/2),达到1.0的概率会降低。 问:你有多少患者在屈光术后6个月仍有未解决的并发症,包括主观和客观的并发症,如光晕、眩光、干眼等。 根据我们质量标准顾问委员会的建议,正常应低于3% 。如医生回答低于此数据,可以问一下依据。如果回答没有或几乎没有时应引起注意。须知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医生,也没有完美的手术。 问:你拒绝过多少要求做屈光手术的患者? 如果得不到数据毫不奇怪。回答“没有”才是错误的。一个负责的医生会认真剔除不适合做屈光手术的患者。 问:你有过严重的屈光手术的医疗纠纷吗? 如果有,请详细说说是哪种情况? 这种情况的发生率在每500例屈光手术中不应超过1例,意味着手术成功率为99.5% 。在最近的5年中即使手术上万,也不应超过5例。与医生认真讨论这些事情,会了解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医生会怎样处理。 问:在建议手术前, 你会用波前像差技术诊断我的高阶像差吗?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因为这是一项重要的检查。但是并非每个医生都有这个设备,可能会建议你去别处做这项检查。要知道这个问题是关于术前波前像差检查而不是波前像差引导激光切削手术。 问:你有多少需要再次手术的患者? 为什么要再次手术? 一般有10% 的患者需要再次手术。你不能选择一个几乎不做再次手术的医生,也不能选择做太多再次手术的医生。重要的是医生对再次手术应有合理的解释。用过矫的方法预防回退 应当被讨论。 问:你的屈光手术患者中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是如何处置的? 你需要的医生应当能处理手术意外情况,并且愿意同其他眼科专业的医生合作。所有富有经验的外科医生都有失败的经历,关键是你的医生是否会恰当地处理手术意外。假如某医生说他/她从来没有失败,你最好离开。 问:你的准分子激光设备是大光斑、可变光斑还是小光斑飞点? 激光光束类型重要与否取决于你眼睛的具体情况。也许只有小光斑飞点适合你,也许任何激光都适合你。医生的能力远比激光类型重要。一个使用陈旧激光设备的优秀医生胜过使用最新型激光的无经验医生。合格的医生应当了解他的设备的局限性,不会去做把握不大的手术。 问: 如果手术后需要再次补做, 还需要收费吗? 在术后规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再次补做手术应该不收费。如果有费用,要考虑患者是否能承受。 问:术后的恢复期有多长时间? 如果医生说“20分钟就好了”你可别相信。手术本身很快,术后你也许立刻有很好的视觉效果,但愈合期和视力波动可能需要数月或更长的时间。 问:你会在手术前后做角膜地形图检查吗? 回答应该是。 问:如果你推荐做LASIK, 你是用激光做角膜瓣, 还是用机械微型角膜板层刀做角膜瓣? 飞秒激光也许是机械角膜板层刀较好的替代物,然而许多医生没有这个设备。如同不同类型的准分子激光仪一样,激光做瓣或是机械角膜板层刀做瓣应与医生讨论。 问:你推荐手术之前做明、暗视瞳孔大小测量检查吗? 回答必须是。这是一个重要的检查,以确定术后在暗光环境下是否有视觉障碍。尺子测量不如用红外线瞳孔计好。 问:手术治疗的屈光度是由主觉验光和散瞳验光得来的吗? 回答必须是。主觉验光和散瞳验光都要有。 问:你推荐手术之前做角膜厚度测量检查吗? 回答必须是。 问:超过1000 度的近视、300 度远视、200 度散光的患者适合做屈光手术吗? 回答一定是不理想的。虽然可以手术,但是术后成功的概率要比平均低。 问:术后多久复查? 应该术后第1天、1周、30天、90天、6个月,如果需要或更多。复查不见得必须是手术医生。 问:何时给我手术知情同意书? 医生应该在提问后立即给你。手术前1周比较合适,你需要阅读和理解每项内容。 问:能允许参观手术吗? 回答应该可以。但是手术室的规定会阻止参观。 问:我的职业、业余爱好和某些习惯会影响做屈光手术吗? 那些对视力要求极高,要求暗环境下很好视力的人不适合做屈光手术。这类人会被认真筛选。 问:我的全身疾病和治疗会影响做屈光手术吗? 一些与眼睛无关的情况有可能会影响某些类型的屈光手术。 问:妊娠或打算妊娠是否影响做屈光手术? 妊娠及哺乳期会引起屈光的波动。 问:有什么理由使我不能获得非常好的屈光手术结果? 这个问题给你和医生提供了进一步仔细讨论对预定手术结果期望的机会。假如你得到的答复与你的期望太远,不要接受手术。 世界卫生组织在其“视觉2020”行动纲要中将近视列为威胁视力的5种主要疾病之一。现行虽有很多方法可以让我们不戴眼镜看清这个世界,但即使屈光手术后,近视存在的印记依然是无法消除的;而其余的矫治在终止矫正后,我们依旧看不清,近视依然存在。近视无法被治疗,这是一个冰冷的现实。因此,我们要在近视还未出现时就要做好防范;在近视出现后,我们只能控制近视的发展并将其对眼部的器质性伤害降到最低。 近视,特别是青少年近视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有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先天因素在近视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最为重要的先天致病条件就是遗传。其次是环境,最近的研究发现短波长的光可能保护眼睛,长波长可能诱导近视,光照强,则保护机制明显。国内、外学者均提到户外运动与近视发病之间的关系,提倡在自然光下运动,特别是太阳光中的户外运动。在生活方式方面,相对于普通青少年而言,弹钢琴的儿童特别容易近视,而且其患病概率与钢琴级别几乎成正比。 要减少近视的发生率,做好防控是重中之重。关于近视的分级防控,在每个阶段,我们的侧重点应该是不同的。对于未出现近视者,应筛查是否有近视倾向,以预防近视发生为主;已出现轻度近视者,以控制近视发展为主;高度近视者,应控制近视发展且密切关注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已出现近视并发症者,控制近视,治疗并发症;对已经出现退行性变者,要做好控制近视、治疗并发症、挽救视功能。 目前近视最新防控手段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阿托品 很多研究都表明阿托品在近视防控方面效果最强,但其不良反应也是让众多家长和患者望而却步的原因。研究表明,1% 阿托品近视控制效果最强,能达到77% ,但不良反应太大。现主流控制使用浓度为0.01% 的阿托品。 2、角膜接触镜 (1)角膜塑形镜 :仅次于阿托品的控制效果,也得到国际的认可。有研究表明,近视降幅越高,其控制效果越佳,这与其旁中心近视离焦的程度有关;也有学者指出其控制近视的效果,可能是出于改善调节,减少调节滞后。对于无法使用角膜塑形镜完全压去所有度数的患者,可在压去部分度数后,配合浅度数的框架眼镜,以达到最佳的近视控制目的。 (2)双焦软性接触镜 :就是在接触镜上方的周边区域增加+200~250度,其周边的近视离焦在视网膜上方,此研究仍处在动物实验阶段,效果有待证实。 3、户外运动 一般要求每天要有大于2小时的户外运动时间,其控制近视的机制有以下几点。①阳光大量照射:体内分泌多巴胺,此成分可能减缓眼轴生长,对近视防控起到一定作用。②光强度:豚鼠实验的相关研究表明,强些的光较弱光更能延缓近视进展。 4、阅读环境 相关研究发现,黄底蓝字更有助于缓解近视发展,且蓝光下阅读,近视发展更缓慢些。 5、眼保健操 我们一直以来所做的眼保健操到底有没有效果,终于有结论了。目前有一项对河南安阳市的大样本学生调查发现,做眼保健操后可在短时间内减少调节滞后。 医学是不断在摸索中前进的。未来我们将会找寻到更多的方法去预防、控制甚至是治疗近视。即使现在有很多的困难,甚至很多研究结论相悖,但是我们仍然不断在前进。期待有一天,我们能够终结近视,还近视患者一个清明健康的视界。 《科学矫治近视眼》 主编:梁歌 策划编辑:马莉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7 ISBN:978-7-03-053721-8 如何科学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近视眼,是广大家长和近视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作者是在临床工作多年的眼科专家,对预防和矫治近视眼有着丰富的经验, 《科学矫治近视眼》 从了解近视、预防近视、矫正近视3个方面通俗易懂地回答和解释了近视者所关心的问题。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283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7年书单 销售TOP10 (科学出版社农林专著部)
wzjeditor 2017-10-19 11:41
2017 年书单 销售TOP10 (科学出版社农林专著部) 排名 书 名 定价 作者 ISBN 发行号 1 光合生物制氢光热质传递理论与数值分析 99 张全国等 978-7-03- 051724-1 S-1368. 0102 2 光合生物制氢理论与技术 199 张全国等 978-7-03- 049801-4 S-1304. 0102 3 薇甘菊防治与资源化利用 99 泽桑梓等 978-7-03- 050839-3 S-1336. 0101 4 耕地地力评价尺度转换方法与应用 80 张亚丽等 978-7-03- 045371-6 S-1142. 0101 5 粮食储藏横向通风技术 90 李福君等 978-7-03- 049593-8 S-1296. 0101 6 纵向岭谷组合地形“通道-阻隔”作用及其生态效应 80 郝成元等 978-7-03- 045024-1 X-0950. 0101 7 内蒙古维管植物图鉴(双子叶植物卷) 400 徐杰等 978-7-03- 046915-1 Q-3672. 0101 8 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植物原色图鉴 150 刘方炎等 978-7-03- 048464-2 S-1245. 0101 9 气候变化对中国温带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80 郭灵辉等 978-7-03- 051003-7 S-1338. 0101 10 鄂尔多斯高原野生维管植物图鉴 249 闫志坚等 978-7-03- 051275-8 Q-3925. 0101 联系人: 吴卓晶 TEL : 010-62143239或 18600116527 WECHAT : 18600116527 QQ: 107588822 2017书单销售TOP10(科学出版社农林专著部).pdf
个人分类: 资讯|3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9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7-9-30 13:54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9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9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人才20年: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 58 刘晓勘 科普 语言、教育 31-Mar-17 2 土木工程制图习题集 42 曹琳 大学教材 土木、建筑 1-Sep-17 3 土木工程制图 45 曹琳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1-Aug-17 4 土木工程制图(含习题集)(第二版) 72 杨谆,雷光明,杨水成 大学教材 土木、建筑 1-Sep-17 5 信息检索与创新专利(第二版) 32 刘二稳 等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31-Aug-17 6 现代信息查询与利用(第四版) 38 赵静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8-Aug-17 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9 金大永,周永芳,苏国忠 大学教材 数学 25-Aug-17 8 社会经济仿真综合实验教程 39.8 何旭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8-Aug-17 9 新编大学体育健康教程 43 佟艳华 大学教材 生活、文体娱乐 28-Aug-17 10 管理学(第二版) 49.8 肖小虹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1-Sep-17 11 医学化学实验 29 刁海鹏,王浩江 大学教材 化学 29-Aug-17 12 无机化学实验 38 张雷,刘松艳,李政,张颖 大学教材 化学 1-Sep-17 13 环境监测 59 肖昕 大学教材 资源环境 31-Aug-17 14 化工原理(第三版下册) 49 何潮洪,伍钦,魏凤玉,姚克俭 大学教材 化学 31-Aug-17 15 化工原理(第三版上册) 56 何潮洪,刘永忠,窦梅,冯霄 大学教材 化学 31-Aug-17 16 物理化学教程习题精解(第二版) 29 周鲁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28-Aug-17 17 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基础(第三版) 39 盛美萍,王敏庆,马建刚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1-Aug-17 18 无机化学(第二版) 79 章伟光 本科教材 化学 1-Sep-17 19 基础化学实验(第二版) 69 邱晓航,李一峻,韩杰,尚贞锋 本科教材 化学 28-Aug-17 20 动物生理学实验 25 马恒东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1-Sep-17 21 高等数学(上册) 45 施庆生,马树建 大学教材 数学 1-Sep-17 2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二版) 29 王炳章,吕文 大学教材 数学 25-Aug-17 23 大学物理教程(第四版)(上册) 45 贾瑞皋,刘冰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8-Aug-17 24 大学物理教程(第四版)(下册) 44 刘冰,贾瑞皋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8-Aug-17 25 高等数学 66 刘法贵 大学教材 数学 31-Aug-17 26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9 西南交通大学数学学院统计系 大学教材 数学 31-Aug-17 27 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EViews应用(第三版) 49 郭存芝,杜延军,李春吉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Sep-17 28 微观经济学 42 李春仙,孔晓晓,王英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8-Aug-17 29 冰冻圈科学概论 238 秦大河 专著 地球科学 28-Aug-17 30 高分辨率光学卫星遥感影像高精度几何处理与应用 129 王密,杨博,潘俊,金淑英 专著 地球科学 28-Aug-17 31 趣味运筹学:从田忌赛马到囚徒困境 58 熊义杰 科普 数学 25-Aug-17 32 超高水材料充填采煤技术 188 孙春东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Aug-17 33 页岩气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 198 蒋廷学,贾长贵,王海涛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Aug-17 34 visual computation methods 85 谢剑斌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8-Aug-17 35 系统解剖学实训指导 55 胡祥上,杨懿农 大学教材 西医 30-Aug-17 36 大学生创新创业导论 49.8 康丽勇,于环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30-Aug-17 37 药学导论 49.8 陈子林 大学教材 西医 28-Aug-17 38 泌尿外科手术要点难点及对策 298 曾甫清 专著 西医 28-Aug-17 39 重症监护护理培训教程 98 胡雪慧 专著 西医 1-Sep-17 40 科学矫治近视眼(第2版) 26 梁歌 专著 西医 28-Aug-17 41 实用自救互救与安全知识手册 48 朱小丽 专著 西医 30-Aug-17 42 神经系统疾病影像诊断与分析(第2版) 120 王志红 专著 西医 28-Aug-17 43 人文社科项目申报300问 56 黄忠廉 基本资料 社会科学 28-Aug-17 44 病理学实验指导(第2版) 24.8 李萍,雷久士 大学教材 西医 1-Sep-17 45 病理学(第2版) 54.8 李萍,李瑞琴 大学教材 西医 1-Sep-17 46 温病学 49.8 吴智兵 大学教材 中医 28-Aug-17 47 波谱解析 39.8 苏明武 大学教材 西医 28-Aug-17 48 刺法灸法学 59.8 冯淑兰,贾春生 大学教材 中医 28-Aug-17 49 仪器分析 49.8 苏明武 大学教材 化学 28-Aug-17 50 分析化学与仪器分析实验 29.8 苏明武 大学教材 西医 29-Aug-17 51 临床中医学(第2版) 59.8 王明杰,罗仁 大学教材 中医 31-Aug-17 52 中医诊断学 59.8 李峰,董昌武 大学教材 中医 24-Aug-17 53 本草纲目影校对照·药图与序例 398 张志斌,郑金生 专著 中医 1-Sep-17 54 柔性直流输电及其试验测试技术 146 苟锐锋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8-Aug-17 55 走出围龙屋的量子化学家:潘毓刚 58 林振武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8-Aug-17 56 周易大用 128 王璋 励志类 社会科学 29-Aug-17 57 复杂适应性系统建模与多Agent仿真及应用 89 李臣明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9-Aug-17 58 多源监测信息融合技术及应用 99 王鑫,徐立中,于洪珍,樊棠怀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1-Aug-17 59 药品物资调度优化理论与方法 99 刘明,曹杰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1-Aug-17 60 数字盆地 198 孙旭东 专著 地球科学 29-Aug-17 61 跳绳 32 韩耀刚,刘树军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23-Aug-17 62 地下水污染防控技术:防渗、修复与监控 190 罗育池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8-Aug-17 63 面向国家自主创新的高新区转型发展研究 70 解佳龙,胡树华 专著 经济管理 18-Aug-17 64 工程力学(第三版) 56 屈本宁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5-Sep-17 65 电力系统分析基础 49 滕云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4-Sep-17 66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 37 朱天明,金春林,周军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7-Sep-17 67 高等数学(下册) 45 施庆生,陈晓龙 大学教材 数学 7-Sep-17 68 医学物理学实验指导 20 吴艳茹,杨海波,孟燕军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4-Sep-17 69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第二版) 39 宋叔尼,张国伟,孙涛 大学教材 数学 7-Sep-17 70 力学与理论力学(下册)(第二版) 36 秦敢,向守平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7-Sep-17 71 离散数学 49 祝清顺 大学教材 数学 7-Sep-17 72 大学生安全教育教程 42 汪家兵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5-Sep-17 73 大学生心理健康 56 王世民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5-Sep-17 74 大学生安全教育 42 邢廷卫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5-Sep-17 75 井约束地震资料处理方法与技术 198 韩文功,李振春 专著 地球科学 5-Sep-17 76 珠三角地区城市雨洪调控技术 118 黄国如,冯杰 专著 地球科学 4-Sep-17 77 李鹤林传 98 校忠仁 科普 历史地理、考古 29-Aug-17 78 海洋精灵 59.8 隋鸿锦 科普 生物科学 5-Sep-17 79 碳酸盐岩油藏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技术 168 计秉玉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Sep-17 80 中国玉器年鉴(2017) 498 于明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4-Sep-17 81 论网络空间主权 168 方滨兴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Sep-17 82 现代细胞凋亡分子生物学(第3版) 248 成军 专著 西医 5-Sep-17 83 现代细胞外基质分子生物学(第3版) 238 成军 专著 西医 5-Sep-17 84 胸外科关键手术技术----肺切除及支气管成形术(中文翻译版) 198 (美)Douglas J. Mathisen等主编;姜格宁等译 专著 西医 1-Sep-17 85 中医骨伤科学 69.8 赵文海,张俐,温建民 大学教材 中医 1-Sep-17 86 中医骨伤科学 69.8 赵文海,张俐,温建民 大学教材 中医 1-Sep-17 87 明明白白看前列腺疾病 20 张启发 科普 西医 23-Aug-17 88 明明白白看下肢静脉曲张 20 曹烨民 科普 西医 23-Aug-17 89 数据型组织 49 杨晓波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9-Aug-17 90 截止型本质安全电路 79 于月森,伍小杰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7-Sep-17 91 丹汉江流域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过程与调控研究 198 李占斌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Sep-17 9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2 辛勇,陈幼平,杨慧琴,翟瑞 大学教材 心理、励志 15-Sep-17 93 大学计算机基础案例教程 35 顾振山,王爱莲 大学教辅 计算机、通信 15-Sep-17 94 大学化学实验 39 李泽全,余丹梅 大学教材 化学 13-Sep-17 95 地理建模教程 89 徐建华 等 研究生教材 地球科学 12-Sep-17 96 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 112 陈振明 等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4-Sep-17 97 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支持的理论与方法 198 张辉,刘弈,刘艺 专著 社会科学 8-Sep-17 98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7 186 关成华 等 专著 社会科学 14-Sep-17 99 公共服务发展评价--地方的实践与案例 112 陈振明 基础理论 经济管理 14-Sep-17 100 电子政府的制度解释与中国模式 82 李鹏 专著 社会科学 11-Sep-17 101 能源与非能源要素替代战略研究 70 查冬兰 专著 经济管理 11-Sep-17 102 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管理框架的构建和应用 96 邓剑伟 专著 经济管理 14-Sep-17 103 质量驱动的行政服务标准化研究--以漳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实践为例 120 耿旭 专著 社会科学 14-Sep-17 104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 128 王芳,夏军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1-Sep-17 105 钱学森智库纵论智慧城市 138 薛惠锋 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8-Sep-17 106 西周非对扬王休铭文研究 92 邹芙都,查飞能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4-Sep-17 107 泥岩物性与改性 98 柴肇云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8-Sep-17 108 大学体育与健康(高职数字版) 34.8 马霞蕾 高职教材 西医 14-Sep-17 109 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时空模式及其形成机制 108 鲁鹏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6-Sep-17 11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8 杨立男,赵立成,苏元元 大学教材 西医 11-Sep-17 111 一图看懂常用护理方法 58 侯惠如,杨丽 图册 西医 11-Sep-17 112 山西省中药材中药饮片标准 168 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专著 中医 14-Sep-17 113 中医妇科学 59.8 连方 大学教材 中医 14-Sep-17 114 体育人文社会学质性研究方法及应用 98 熊欢 等 专著 语言、教育 11-Sep-17 115 中国土系志·河北卷 198 张甘霖主编;龙怀玉,雷秋良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11-Sep-17 116 土壤污染特征、过程与有效性 198 骆永明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1-Sep-17 117 世界最美超难数独1 32 (日)西尾彻也编著;数独无双译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18-Sep-17 118 世界最美超难数独2 32 (日)西尾彻也编著;数独无双译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18-Sep-17 119 世界最美超难数独3 32 (日)西尾彻也编著;数独无双译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18-Sep-17 120 世界最美超难数独4 32 (日)西尾彻也编著;数独无双译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18-Sep-17 121 世界最美超难数独5 32 (日)西尾彻也编著;数独无双译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18-Sep-17 12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第二版) 32 陈奎庆,丁恒龙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0-Sep-17 123 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 35 季建成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0-Sep-17 124 大学化学 49 甘孟瑜,张云怀 本科教材 化学 21-Sep-17 125 高等数学(上册) 39 孙立民 等 大学教材 数学 20-Sep-17 126 微积分(第二版)(上册) 37 罗敏娜,王娜,富爱宁 大学教材 数学 18-Sep-17 127 线性代数 26 胡建成,杨韧 大学教材 数学 20-Sep-17 128 能源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应用 70 夏炎,王会娟 专著 经济管理 18-Sep-17 129 基于本体建模的微博信息管理机理研究 58 崔金栋,孙遥遥,王欣媛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8-Sep-17 130 气象与大数据 88 黄瑞芳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8-Sep-17 131 实用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学 198 汤宝鹏,陈明龙,杨新春 专著 西医 18-Sep-17 132 创伤骨科手术要点难点及对策 268 刘国辉 专著 西医 18-Sep-17 133 血管平滑肌细胞药理与临床 118 陈临溪,李兰芳,常福厚 专著 西医 18-Sep-17 134 心超笔记(第一辑) 99 杨好意 专著 西医 21-Sep-17 135 结核病护理知识问答 49 王丽芹,董虹,王仲元 专著 西医 18-Sep-17 136 小儿实体肿瘤分子诊断学 80 陈辉 专著 西医 14-Sep-17 137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100问 28 王绿娅,周玉杰 专业工具书 西医 18-Sep-17 138 结构变形检测的数字图像法 68 袁向荣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8-Sep-17 139 工程地质学 99 施斌 基础理论 地球科学 18-Sep-17 140 高温吸波结构材料 95 刘海韬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Jun-17 141 漫话科技最前沿 35 江洪 科普 语言、教育 11-Sep-17 142 线性代数及应用 39.6 吴小涛,胡骏 大学教材 数学 11-Sep-17 143 线性代数导学 36 张丽,吴小涛 大学教材 数学 11-Sep-17 144 大学文科高等数学(第二版) 35 文凤春 大学教材 数学 11-Sep-17 145 激光原理与技术实验 30 夏珉 本科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Aug-17 146 材料力学基础 45 杨少红,胡明勇 本科教材 物理(力学) 27-Jun-17 147 光谱分析技术在GIS绝缘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60 王先培,黄云光 研究生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7-Jun-17 148 数字化物理实验设计与案例 35 丁益民 大学教材 数学 11-Sep-17 149 城乡统筹背景下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的动力、绩效与配套机制研究 68 胡银根 专著 经济管理 20-Sep-17 150 基于微观群体视角的农田生态补偿机制——以武汉城市圈为实证 40 杨欣 专著 经济管理 30-Aug-17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10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唯有青春和梦想不可辜负丨生涯规划读本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7-9-28 09:25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是一种寻找目标的动物,他生活的意义仅仅在于是否正在寻找和追求自己的目标。目标像一座灯塔,对一个人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生涯规划就是树立灯塔的过程。今后要做什么、怎么做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生涯规划就是进行自我评估,借助于职业兴趣与性格测验,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自己的职业选择,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设计,制订出恰当的行动计划,认真执行,并且不断做出评估与反馈。在高中阶段就应该进行不断的完善和补充,逐渐朝着目标发展,挖掘自身潜力,以更好的状态面对今后的挑战。 我有多大能力?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为了生存,为了学习和工作,必须具备最基本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和其他学生相同的能力。比如,学习各门课程时,能观察现象,注意听讲,能记住概念和课程内容,能通过理解和思考后解题,能在劳技课上动手做小制作,这些都是学生具有一般能力的结果。此外,有的学生擅长绘画,有的学生擅长演奏乐器,有的学生是计算机操作能手,这说明他们还具备一些特殊能力。不过,大多数学生还有许多潜在能力没有被发现,一旦有机会,就会被开发出来,迸发出巨大能量,做出卓越成绩。 我们自己和身边的同学能从容地应付日常的生活琐事,能积极地参加学习和集体活动,说明大家都具备一般能力。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能力”是指观察力、感觉敏锐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推理能力等。这些能力是正常的人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最一般的能力。 当然,每个人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因此每个人在能力上的强项又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每一个人具有能力上的不同特色,如有的同学记忆力极强,过目不忘;有的同学色彩辨别能力极强,对浓淡色彩十分敏感;有的同学数学、物理学得好,思维灵活;有的同学语文、英语学得好,能娴熟地应用语言;有的同学善于动手制作,操作能力强;有的同学非常善于与人打交道,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说明不同的人在能力上确实存在差异。 人的某些出众能力,就是“特殊能力”,具体到某一种职业而言,特殊能力就是一般能力获得的专门化延伸。由于长期从事某种岗位的工作,实践活动可以使人具备很强的某种特殊能力。例如,专门从事纺织或色染的工人,对纺织品能分辨出40 多种浓淡不同的黑色;品酒师能品出各种品牌的酒。 又如,飞行员是要求很高、操作十分复杂的工作,当飞机在飞行中翻转180°向下俯冲时,地平线上下正好是颠倒的,要有非常准确而清晰的空间感知能力,并能眼手协调、准确无误地控制飞机的动作,还需敏锐的注意力和应变能力,飞行员能全面、迅速、准确地观察各种仪表,及时了解飞行状态和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如此可见,特殊能力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发展起来的。 人的生存、学习和工作都要依赖自身的能力,完全没有任何能力的人根本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工作了。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要经历许多不同的成长阶段,生活、学习、社会活动、人际交往、胜任职业需要、承担岗位工作任务、完成特殊使命等不仅需要一般能力,而且需要多种能力的组合与协调发展。还要在一般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适应职业需求的特殊能力。能力是人们在自然界生存和社会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基础,是人们进行职业选择和促成未来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多种能力。 人才需求 中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历来都是多样化和动态性的。多样化是说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和层次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只要注意学习、愿意工作,都有自己的事情可做。 不要一谈到未来竞争如何激烈,就感到恐惧。今天的社会,虽然有很多人没事做,但也确实还有很多事没人做。 动态性是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的。今天的热门专业,明天可能就会无人问津。今天的高新技术,有的明天可能就成了“雕虫小技”。没有绝对的热门或绝对的冷门。 一、我国现阶段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九多九少” 一是传统产业人才多,高新技术领域人才少;二是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三是单功能人才多,多功能人才少;四是中初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五是低学历人才多,高学历人才少;六是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多,企业人才少;七是大中城市人才多,县乡和边远地区人才少;八是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才多,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人才少;九是熟悉计划经济的人才多,熟悉市场经济的人才少。 由于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21 世纪中国人才开发面临的挑战 21 世纪中国人才开发主要面临两大挑战,即竞争加剧、档次提升。竞争加剧是指21 世纪的人才危机将是一个世界性现象,不仅发展中国家如此,发达国家也同样面临着高新技术人才短缺的困扰。不择手段巧取豪夺,人才占有上的“马太效应”将更加凸显。高层次、多功能的人才将成为争夺的主要对象。 档次提升是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档次将会不断提高,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将四处走俏,低层次、单功能的人将受到冷遇。这两大挑战必然促进人才内涵的升华和人才素质的复合。 三、21 世纪我国需求相对旺盛的人才 不同的发展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 根据分析,21 世纪我国需求相对旺盛的人才主要有以下15 类:电脑软件人才、通信人才、信息人才、网络人才、数据管理人才、金融人才、新材料和新能源人才、环保人才、医疗保健人才、旅游人才、娱乐服务人才、法律人才、咨询与策划人才、研究与开发人才、教育人才。 现代职业分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出现新的职业,一些职业也会退出社会舞台。了解职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可以从身边的人开始。 家中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姑姑、舅舅等,他们有的已经从职场退休,有的正在职场中拼搏,他们都曾经从事过某种职业或正在从事着某种职业,他们有职业感受,向他们了解职业是最便捷的渠道。了解职业就从你身边最亲近的人开始吧。 梦想中的大学 1. 名校最多,地点最吸引人,当属地处北京的大学 下面的一组数据足以证明北京市高等教育的优势所在。“985”大学有六所,有一些省份没有“985”大学。“211”大学有的省份只有一所,北京市有26 所。地处北京的大学在天津招生的学校最多,多达45 所。 全国各类顶尖的大学多集中在北京,可谓名校云集。例如,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司法界最权威的大学,我国法律界的专家及各省市高等法院、高等检察院的院长都是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航天类的最高学府,我国飞机、火箭、导弹、卫星等方面的知名专家很多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电子信息类最知名的“两电一邮”的大学之一。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类大学中最知名的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冶金方面最知名的大学。 北京印刷学院 ,尽管是本科二批招生的学校,但却是我国印刷界的黄埔军校,也是亚洲唯一一所印刷学院。 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我国经济贸易类最知名的大学之一。 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石油业大学中最好的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资源勘探与开采方面最知名的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国防科技方面最知名的大学。 在北京上大学可以享受北京市特有的资源。例如,北京是首都,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每年外国总统、政要、学者来访都会到大学演讲,你有机会聆听他们的演讲或与他们面对面对话。在北京读书你能近距离观察世界。因为在我国举办的各种国际性会议和活动北京最多,这些国际活动都需要志愿者,你有机会参加这些国际性活动。 在北京读书,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大公司甚至跨国公司兼职或实习,以此锻炼自己的能力。因为各国在北京的公司和办事机构很多,我国的一些大公司总部设在北京的也很多,这都为你的兼职和实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 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大学—长三角地区的大学 华东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自然环境优美,号称江南水乡。经济的发达必然吸引人才的流动,大学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越来越高。地处华东地区的上海市,其文化、理念始终处在国际高度上,置身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你的视野会更加开阔。 华东地区最知名、最有特色的大学如下。 上海交通大学 ,工科大学中仅次于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历史名校,综合性实力超强。 同济大学 ,号称建筑工程师的摇篮。 上海财经大学 ,与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并驾齐驱,实力最强的经济贸易类大学之一。 华东理工大学 ,化工界最知名大学之一。 南京大学 ,综合性大学中仅次于北京大学。 浙江大学 ,工科大学的娇子,在很多评比榜单中名列前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地处安徽合肥,是理科超强的大学,号称中国科技英才 的摇篮。 东南大学 ,历史名校,“985”大学之一,工科特色突出,建筑、交通专业名声由来已久。 厦门大学 ,地处美丽的旅游城市厦门,坐落在海边。厦门大学是我国办学水平较高的大学之一,其中经济类专业全国知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最知名的气象专门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国防工业专业很有名,在火炮研究方面成绩突出。 南京审计大学 ,中国唯一一所审计专门高校。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中国唯一一所会计专门高校。 江南大学 ,地处美丽城市无锡,是我国有名的轻工大学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纳入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的两所中外合作大学: 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 。 宁波诺丁汉大学坐落于浙江省宁波市,是英国诺丁汉大学与浙江万里学院合作创办;西交利物浦大学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是英国利物浦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创办。 这两所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来自全球各地,其中外籍教师占70%。学校课程全部采用英文授课,课程和管理与国际接轨,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世界培养社会精英人才。毕业生大部分去国外深造或在国外公司工作。在这两所大学中读书,环境和文化氛围如同在国外。 3. 处于我国交通大动脉“两湖”地区的大学 湖南、湖北地处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与东西沿长江水路交通交汇处。自古以来,交通便利,教育发达,云集了众多的大学。 武汉大学 ,是中国历史名校,1926 年建校至今已近百年,2000 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大学、湖北医学院并入武汉大学,并入的这几所大学也是办学实力很强的大学。如今的武汉大学是一所多学科综合性大学,文、理、工、经济等学科实力都很强。 华中科技大学 ,号称华中地区的清华大学。可见这所大学的办学实力和水平是很高的。 湖南大学 ,湖南省最高学府,也是我国办学实力很强的工科大学之一,其中土木工程专业实力尤为突出。 中南大学 ,坐落在湖南省省会长沙市,2000 年由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和中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中南大学的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是实力很强的专业。 湖南师范大学 ,除教育部直属的几所师范大学外,办学实力、办学水平较高的师范大学之一,也是为数不多的师范类“211”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属于文理综合性大学,基础学科的实力很强,是文科考生值得选择的大学。 湘潭大学 ,位于伟人毛泽东的家乡湖南湘潭市。湘潭大学虽不属于“985”“211”大学,但属于1978 年以前建立的国家少数重点大学之一,足以说明该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00 年中南政法学院和中南财经大学合并组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校地处湖北省武汉市。一直以来,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号称“法学界的五院四系”,其毕业生最受社会欢迎,是我国司法界认可度最高的大学之。 4. 西北地区的大学 我国的省会城市中,西安市是高等教育比较发达,大学比较多的省会城市之一,并且办学水平比较高、办学实力比较强的大学比较多。 西安交通大学 ,工科大学实力最强的几所大学之一,机械、热能与动力工程等专业实力最强。 西北工业大学 是我国航空院校中办学实力最强的大学之一。1952 年我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期,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的航空工程系组建华东航空学院,1956 年迁至西安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1957 年与西北工学院合并组建西北工业大学。可见,西北工业大学的历史源于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和西北工学院,是我国航空精英的摇篮。有志学习飞机设计制造的学生,西北工业大学是值得选择的。 兰州大学 是西北地区文理综合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大学。由于兰州大学地处西北腹地,缺少吸引人才的地域优势,兰州大学在天津招生分数在“985”大学中是较低的。所以从报考的角度看,兰州大学是性价比较高的大学。 长安大学 ,2000 年由西安公路学院、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原西安公路学院是亚洲唯一一所以公路建设的专门高校,享誉亚洲。有志于道路桥梁建设的学生,这所学校是值得选择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是建筑类高校中办学水平最高的大学,该学校学生多次代表我国大学生参加世界建筑设计大赛,均获得较好的成绩。 陕西师范大学 是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每年在天津地区招收免费师范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是教育部直属的两所水平最高的农业类大学之一。 陕西科技大学 是我国最早的几所知名度较高的轻工类大学之一。 西北大学 是西北地区办学水平较高的文理综合性大学。 5. 华南地区的大学 华南地区受其地理位置的影响,对北方的学生吸引力相对较弱,但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航空运输业的发展,距离已不是求学的问题。 华南地区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比较发达,思想比较开放,给学生以不一样的文化氛围,为实习、就业提供较好的便利条件。这一地区知名的大学如下。 中山大学 是一所历史名校,由孙中山先生创办。中山大学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文、理、医综合性大学,也是我国的知名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工科大学,也是我国比较有名的工科大学之一。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设计是办学水平较高的专业。 暨南大学 ,地处广州的历史名校,是“211”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南方医科大学 ,原第一军医大学,我国重点大学,2004 年划归地方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是最早试办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大学之一。 6. 东北地区的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东北地区背靠苏联,是我国工业建设的重点地区。工业的发展需要大批人才,人才的需求促进了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东北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是比较丰厚的。东北地区交通便利,从天津乘坐火车一般4~5 小时基本可到达东北地区各大城市。东北地区有一些全国知名的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是工科大学中仅次于清华大学的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承担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的科研项目最多,可见该校的办学实力。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当初的学生以考取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为梦想,家长能以孩子考取该校为荣。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就是当初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吉林大学 ,2000 年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地质大学、吉林工业大学三所全国知名的大学并入吉林大学,目前吉林大学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所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是全国最知名的专业。 东北大学 是中华民国时期张作霖创办的大学,张学良曾任东北大学校长,学校地处辽宁省沈阳市。东北大学是一所工科大学,是中国第一个建有软件园的大学。机械、自动化、冶金、材料等专业是国内知名的专业。 大连理工大学 ,地处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建立的大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大连理工大学已是国内一流的大学。该校水利水电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国内知名专业。 大连海事大学 是我国培养海洋运输、轮船驾驶专门人才的最高学府。 《高中生生涯规划》 主编:戈红 责编:任俊红,南一荻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8 ISBN:978-7-03-054213-7 《高中生生涯规划》 是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主体性发展教育”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本书为高中学生了解自我、了解外部世界、对自己的未来做出规划提供建议和方法,既遵循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又兼顾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的实际,符合其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全书共七章,分别是:人生是选择,选择需要规划;了解自己,规划未来;了解职业,确定职业方向;了解高中课程,为选择做准备;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学;了解专业,确定职业方向;我的生涯规划等。每章包括主题导入、经典阅读、尝试体验、拓展思考、自我探索等内容,便于学生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342 次阅读|7 个评论
归园田居丨归隐自然的西方诠释——从凡·高看后印象派田园绘画
sciencepress 2017-9-22 10:47
后印象派又称为后印象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末期,曾一度受印象主义画风的影响,但后来他们渐渐不满印象主义过于重视客观世界的描绘,不满足于只是从事物的表面捕捉瞬间即逝的色与光,而是把注意力转向主观的再创作,着重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与情感个性。画家们更多的是表现性的笔触,用色彩去塑造物体的体积感、量感,以及绘画的造型性和装饰性。后印象派主要以凡·高、高更、塞尚为代表,他们有着共同的创作倾向又有各自鲜明的艺术个性,为现代主义绘画诞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凡·高的田园绘画 凡·高(1853—1890)是后印象派的代表性画家,出生于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他生性善良,同情穷人,年轻时曾当过店员、教师、矿工、传教士等。在绘画上,他主要是靠自学,早期受荷兰画派的影响,作品关注现实,以一种阴郁调子和稍加变形的手法刻画底层人民的生活,画面基调常是低沉的。 图1 吃土豆的人 荷兰 凡·高(图片来源于网络) 《吃土豆的人》(图1)为那时期的典型作品,画家想表现农民诚实的劳动和生活的真挚感情。1886 年他同提奥一同前往巴黎,这里成为凡·高艺术上的转折点。凡·高和印象派画家进行交往,从马奈、莫奈、雷诺阿的光色变幻的色彩表现中受到启发,促使他改变自己原先的阴郁风格,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画风变得轻快明亮。 图2 巴黎屋顶的景色 荷兰 凡·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巴黎屋顶的景色》(图2)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这幅画是从东南面俯瞰巴黎全景,中间耸立在灰色房屋之上的是先贤祠的圆顶,左侧是巴黎圣母院。这幅画沉实的笔触和银灰的色调还是巴比松画派的风格。同一年凡·高画的《蒙马特的风车》(图3)笔触更显明快,色调也很明朗,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来,凡·高的绘画逐步发展到偏重于追求个人独立精神和主观情感的表现。 图3 蒙马特的风车 荷兰 凡·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1888 年凡·高从巴黎搬到法国南部阿尔,阳光灿烂的普罗旺斯田园风光打开了他画画的激情之门,凡·高赞美阿尔:“呵!盛夏美丽的太阳!它敲打着脑袋定将令人发疯。”阳光下的法国南部,被阳光照射得似乎要燃烧起来,这个时期,凡·高的创作热情,简直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他热爱这片土地上的田园生活,对他而言,艺术是一种纯个人化的表现方式,他把自己炽热的情感作为艺术创作的动力。他经常出外写生,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情感色彩摆布画面,作品自由随意、个性张扬,通过对色彩的单纯感与表现力的追求,将色彩的表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获得了一种粗犷的情感宣泄的艺术视觉效果。在这里不到两年时间,他画成数百件作品,超过其全部作品的五分之三。《在普罗旺斯的农舍》这幅画中,薰衣草花田和童话世界般的农舍让画面极为美观,我们可以感觉到凡·高到此地第一年进行写生时欢欣雀跃的心情。 凡·高热爱土地,大地和麦田也是凡·高作品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类题材。凡·高有大量表现大地或麦田的作品,通过对原野的热爱来表现他对生命的追求。创作于1889 年的《日出时有收割者的麦田》画面中,金黄色麦田与地平线上的冷色调相调和,波动的麦田和静谧的山脉之间产生对比。凡·高说:“我沉迷于那些群山映衬下的广大麦田,大片的黄色、嫩绿色、紫色,了无杂草的新翻的土地,苍野四放,色彩斑斓。不安的天空下面大片延伸的麦田,我没有必要可以去表达什么,它们会自动呈现那种忧伤和极度的孤寂感,我希望你能尽快看到这些画,它们能把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话告诉你,把我在乡下见到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告诉你。” 凡·高的画有着一种强烈的情绪化色彩,他用鲜艳夺目的颜色、旋动奔放的笔触直率地表现对象,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他曾说:“我拥护艺术家的权利。不画固有色或忠于固有色而给予我们永恒性的东西。我爱一个几乎燃烧着的自然,在那里面现在是陈旧的黄金、紫铜、黄铜、带着天空的蓝色,这一切又燃烧到白热程度,诞生一个奇特的、非凡的色彩交响。”我们可以从《有麦垛的麦田》这幅画,看到他所说的炽热色彩、色调。 凡·高爱自然犹如爱自己的情人。他的风景画不是田园风光的再现,他爱的是对象的本质,是人们生活在其间的大地母亲,是孕育生命的天地空间!凡·高画遍地庄稼的田野、枝叶繁茂的果园、赤日当空下金色大地等,他的画面所有的笔触都有运动倾向,从天际到田垄、从农舍到篱笆、从麦穗到太阳,都在呼唤、在交融、在发散激情四射的光芒,凡·高爱的不仅是光,而是发光的太阳。这样的作品有很多,描绘普罗旺斯夏天阳光的有《收获》(图4)、《麦垛》(图5),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狂热的感情,通过对原野、麦田的热爱来表现对生命的狂热追求。凡·高接受印象主义的色彩画法,而不拘泥于印象主义的表现原则,凭着自己被德拉克洛瓦的思想所滋养的狂热气质,大胆把点彩画法及响亮的色彩世界挥洒在画中,其画面往往通体透明,了无半点渣滓,明度和色相的掌握十分严谨,善于在极其复杂极其丰富的色块、色线和色点的交响乐中托出对象本质的神态样貌。毕沙罗当时就感觉到,凡·高“会把印象派画家们远远抛在后面”。 图4 收获 荷兰 凡·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5 麦垛 荷兰 凡·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凡·高对于日本版画的喜爱如同印象派画家一样,日本版画是他在巴黎看画展所获得的重大发现。凡·高后期的一些作品,喜欢用对比强烈的大色块和粗黑的轮廓线表现形体和组织画面,显然是受日本版画影响,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他比一般印象派画家从中吸收借鉴得多,而且推进得强烈。于是他的作品像日本版画那样,并不重视立体、空间和阴影的表现,只强调色彩的对比效果,凡·高用的是错综的浓色笔触涂绘画面,增强了物象的厚重感,物体的结构也显示出来了,画面的装饰效果并没有削弱,强烈的笔触结实有力地塑造了对象。 图6 麦田 荷兰 凡·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凡·高说:“我沉迷于那些群山映衬下的广大麦田,大片的黄色、嫩绿色、紫色,了无杂草的新翻的土地,苍野四放,色彩斑斓。不安的天空下面大片延伸的麦田,我没有必要可以去表达什么,它们会自动呈现……”凡·高因对田园生活挚爱,故创作了《麦田》(图6)。阳光灿烂的麦田成为凡·高挚爱的绘画题材,打碎了传统样式,重建了一个新的表达方式,其作品中所包含的强烈个性和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很难为当时的人所接受。但是他的艺术风格对后来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乃至二十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派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实际上,野兽派是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后印象主义的凡·高、高更等的画风,进一步强调绘画要表现画家强烈的个性,并主张多用大色块和线条构成夸张变形的形象,以求得画面“单纯化”的装饰效果。现代艺术无论花样怎样翻新,终究都是从最基础的土地出发。 图7 麦田上的乌鸦群 荷兰 凡·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麦田上的乌鸦群》(图7)是凡·高自杀前的最后一件作品,画面中色彩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在创作这幅画时,凡·高的一封信这样写道:“我的生活从根基上被破坏,我的脚只能颠簸着走。”由此可以看出,凡·高当时创作时凝视着即将袭来的死神时那种绝望、苍凉和悲伤的心情。天空的颜色是纯黑与钴兰的混合,毫无生气,让人感到神秘、恐惧,预示着死亡的到来,金黄色的麦田,象征成熟的生命力,好像在与死亡的黑暗抗争,太阳的光芒似乎想冲出画面。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承受着某种巨大的压抑,画中显示出想要摆脱这种压迫时不安的心情。 凡·高通常根据自己的主观情感色彩布置画面,作品自由随意、个性张扬,通过对色彩的单纯感与表现力的追求,将色彩的表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获得了一种粗犷的情感宣泄的艺术视觉效果。晚期凡·高由不满足客观真实色彩再现开始,发展到偏重于追求个人独立精神和主观情感的表现。回顾凡·高绘画的历程,仔细阅读他遗留下来的一大堆书信,我们可以知道,凡·高遵循了做人所应当恪守的原则,那就是对自己诚实。他的疯狂与自杀,丝毫无损于他纯洁的精神。凡·高是后印象派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也成为众多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研究的对象。尼采说,有些人要到死后才真正出生!这句话用在凡·高身上再贴切不过! 《归园田居:田园绘画审美衍变研究》 作者:王秋艳 责编:任俊红,李淑丽,王丽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8 ISBN:978-7-03-052915-2 《归园田居:田园绘画审美衍变研究》 从史料、图像、技法等多角度,探讨中西方不同时期的田园绘画的风格演变、美学内涵与技道问题,深入理解和把握田园绘画艺术的精神内涵。全书共六章,分别是上古时期田园绘画审美流变,中古时期的田园思想及田园绘画审美(上),中古时期的田园思想及田园绘画审美(下),近现代、当代田园思想及田园绘画审美,中西方田园绘画比较,田园绘画个案分析—当代彩墨田园山水。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3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胸外科关键手术技术——肺切除及支气管成形术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7-9-13 09:23
关于本书 肺外科手术的综合性和权威性专著 ,配有近 400 张手术照片及主要结构的示意图,代表了当今世界肺外科手术技术的最高水准。 胸外科关键手术技术系列本之一,主要介绍胸外科部分中的肺切除和支气管成形术,帮助年轻的外科医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规范的胸外科关键手术操作技巧和围手术期的处理原则。 美国著名胸外科专家Douglas J. Mathisen和Christopher R. Morse教授倾力奉献,共享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 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海医院、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联合翻译。 编译者团队俱佳,权威而又实用,带给您不一样的惊喜! 译者的话 Douglas J. Mathisen和Christopher R. Morse教授是美国著名的胸外科专家,在胸外科领域造诣颇深,他们与众多美国胸外科专家共同编写了这部《胸外科关键手术技术:肺切除及支气管成形术》。本书既介绍了开放和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下各类肺叶、肺段切除手术的技巧,又介绍了支气管成形、血管重建及隆突切除成形等高难度手术方法,还介绍了机器人手术等近年才开展的新术式。全书配有近400张精美手术照片和解剖结构示意图,帮助年轻医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规范的手术操作技巧和围术期的处理原则。作为肺外科手术的综合性和权威性专著,可满足不同层次胸外科医师的临床工作需要。 有鉴于此,我们翻译了此书。目的是为国内广大胸外科医师,特别是青年医师和研究生提供一部优秀的案头参考书。本书内容全面、贴近临床,既总结了传统的技术和方法,也涵盖了近年来的新技术、新经验和新进展,代表了当今世界上肺外科手术技术的最高水准。我们试图尽最大努力做到译著的极致——“信、达、雅”,但由于我们翻译能力和临床经验的限制,若书中存在谬误和不足,恳请业内同行指正。 我要感谢我的团队,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他们除了日常非常繁忙的临床医疗工作外,利用业余时间高质量地完成了本书的翻译工作。我相信,通过此书的翻译,他们不但在专业技术上有了较大的提升,而且在专业英语上也会有更大的收获。 最后,感谢科学出版社对我的信任和非常专业的帮助。 姜格宁 博士生导师、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主任 同济大学外科学系副主任 精彩选读:左肺上叶袖式切除术 最早有关于支气管成形术的报道见于20世纪40年代初。1955年,肖合与鲍尔森首次报道了18例袖式切除术病例,其中包括良性及恶性支气管疾病。在过去的20年,逐步形成了支气管重建的基本技术和原则。然而,经过50余年积极的交流和不断的质疑,这些术式仍然有较高的技术要求。目前已清楚,不论解剖层面或者患者心肺功能是何种情况,均可行支气管袖式切除术。事实上,此术式不仅可规避全肺切除。最近研究表明,袖式切除术在肺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全肺切除;同时,袖式切除与全肺切除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基本持平。 适应证 肺叶袖式切除术[肺叶切除同时行支气管切除重建和(或)肺动脉切除重建],是适于中央型肿瘤(特别是肺癌)的一个术式选择。其主要的适应证是支气管肿瘤侵及肺叶支气管(图1A、B)和(或)肺动脉分支起始部,而并非需行全肺切除。也适用于N1站淋巴结转移侵及相应支气管和(或)肺动脉的病例。对于一些诱导治疗后的病例也同样适用,比如无法消除的纤维化组织或残留肿瘤组织嵌入叶支气管起始部;以及有些病例在诱导治疗后在支气管周围仍有肿瘤残余。还有一些较为罕见的情况,肺叶切除术后支气管残端局部肿瘤复发,同样也适用于此术式。典型和非典型类癌累及上述支气管处,也需行此术式,但大多情况下不需要行肺动脉重建。此外,一些炎性疾病如肺结核后支气管狭窄或良性肿瘤,也可行此术式。 图1 最常见的肺叶袖式切除术的适应证是癌肿侵及也支气管开口。图示为肿瘤累及左肺上叶支气管开口(A),需一同切除一段环形主气管(B) 禁忌证 除了行标准肺叶切除的功能性禁忌(低肺功能,严重的心脏问题,存在严重合并症)以外,当肿瘤局部浸润较严重须行全肺切除者,均是此术式禁忌证。特别是侵犯叶间裂者可能需行扩大切除(右肺联合肺叶切除或全肺切除)。 术前准备 肺叶袖式切除适应证通常由术前CT及纤支镜检查结果来确定的。行肺切除术前常规检查。特别是纤支镜检查十分重要,详细评估上叶与B6 开口之间的关系。肿瘤的侵犯范围需详细评估,活检明确诊断。如果由于肿大淋巴结导致气管隆突处出现外压性改变,行针吸活检有助于手术计划的制订。由术者(或手术组成员)行术前纤支镜检查十分重要。有助于术中支气管切开分离位置的判断。 当主支气管被肿瘤部分或完全阻塞时,术前行激光再通可能会有一定帮助。其有助于改善远端气道和肺实质的形态及功能,可预防新辅助化疗期间的肺部感染,但并不影响相邻黏膜,也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外科手术 ( 一) 左肺上叶袖式切除术解剖学背景 左主支气管长为4 ~ 6cm,经过主动脉弓下方,位于左肺动脉前下方(图2 和图3),左上肺静脉后方。左主支气管分叉形成上叶支气管和下叶支气管。主气管越长越容易行左肺上叶袖式切除术;但是,邻近的肺动脉常常会影响吻合时的术野显露。一般左肺上叶支气管长度小于1cm,下肺叶支气管通常距离左上肺支气管开口0.5cm 处后方分出背段支气管(B6)。相比于右侧,左侧缺乏中间支气管,其气道重建难度更高;在切除左肺上叶后,往往B6 的位置决定了远端支气管切缘;这需要术前纤支镜仔细评估。左主支气管与左下肺支气管口径差异也会制造一些技术难点。在行近端气管分离切开吻合时易误伤左喉返神经,以及在行双袖式切除(支气管+ 肺动脉重建成形)时和清扫第5 组淋巴结时均易损伤左喉返神经。由于肺动脉位于支气管后方,且关系紧密,所以当癌肿外侵累及肺动脉时需行双袖式切除。 图2 左侧及右侧支气管解剖 图3 左侧支气管与肺动脉的解剖关系 (二)体位与切口 患者置标准侧卧位。许多术者仍然坚持认为,技术要求较高的手术,切口应选择较大,如支气管- 血管重建。然而,一些学者近来也报道了一些胸腔镜辅助的袖式肺叶切除术病例。我们相信保留肌肉的微创切口或者前外侧/ 外侧小切口可以很容易取代标准的后外侧切口。 (三)手术技巧 行支气管袖式切除术,进胸前需进行带蒂肋间肌瓣的准备;将带蒂肌瓣包绕可保护吻合口并可使其血管化;同时可以隔离吻合口与肺动脉(尤其是行双袖式切除时),降低发生支气管血管瘘的概率;当出现较小的吻合口开裂,其可预防进一步形成支气管胸膜瘘,并可局限胸腔感染。也可采用胸腺组织、纵隔组织及带蒂壁层胸膜替代。进胸前行肋间肌瓣的准备,在肌瓣备好前不要使用肋骨撑开器,避免压迫肋间血管。切开第5 肋骨膜,沿肋骨连续地将肋间肌分离下来。注意保护肋间神经。肌瓣游离至第6 肋下方,前端结扎后离断。 解剖肺门结构(上肺静脉、肺动脉分支),结扎切断。如果有需要可用直线切割缝合器打开叶间裂,将左肺上叶连同一段主气管环一起移除(图4)。术中冷冻切片确认肿瘤完整切除。肺叶移除后可以方便彻底清扫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行吻合前,将气管残端显露于术野中。特别是第7 组淋巴结,可以向上牵拉主气管后进行清扫。如果肿瘤累及近端气管,完整切除肿瘤需要分离显露一定长度的近端支气管。而主动脉弓则会遮盖部分近端气管。如有需要,可小心分离牵拉主动脉弓,以取得适当的显露。 图4 左上肺叶及肿瘤连同一段“袖状”主支气管被切除 吻合前,常规给予类固醇激素。左侧通常不需要松解心包。在下肺叶支气管与主支气管口径不匹配时,精准的缝合显得格外重要。采用4-0PDS 线间断缝合。前两针先缝离软骨环最远处的膜部,由术者或一助打结,打结后线结置于气管腔外(图5)。间断缝合软骨环及其余膜部,不打结(图6)。 图5 第1针缝于吻合口纵隔侧软骨环处,缝完即刻由术者或一助打结 图6 第一针缝线打紧后,采用PDS先间断缝合膜部及软骨环,不打结 缝合软骨部时通常于黏膜下进针。按一定顺序放置缝线,可避免吻合口扭转、降低口径差异。然后从纵隔面开始(第1 针缝线处)逐步打结(图7)。吻合口必须是无张力的;松解下肺韧带可有助于减张。吻合完成后,注入温生理盐水,鼓肺测试漏气与否。随后,将大直角钳于气管与肺动脉之间穿过,从气管后方肺动脉前将肌瓣小心带过,包绕吻合口。肌瓣拉至胸膜腔侧后,予4-0 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粗略固定即可(图8)。 图7 从第1针打紧缝线处(纵隔侧)开始,逐一将缝线打结 图8 肋间肌瓣包绕支气管吻合口 当肿瘤累及下叶支气管开口以及上、下叶支气管之间的气管时,则需行Y 形袖式切除术。将下肺叶切除,上叶支气管与左主支气管端端吻合。行Y 形袖式切除左肺上叶再植时,需注意一些技术上的细节。左上肺支气管通常较短且细,肺实质和肺动脉离支气管较近,吻合时纵隔面显露较差。左主支气管与左上肺支气管口径常常存在大小差异,严重者,上叶支气管套入左主支气管内;我们需避免减小主支气管口径的操作,因为这会增加吻合口缺血及开裂的风险。 如果肿瘤侵犯肺动脉,需行肺动脉切除重建,可采用不同的手段(自体或异体心包补片,自体、异体或合成血管)。 术后管理 已证明术后予以低剂量类固醇激素(10mg/天)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特别是支气管肉芽肿的形成。也可减少分泌物潴留和肺不张,促进肺实质的扩张。雾化吸入类固醇激素也是术后治疗的一部分。手术结束前、术后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常规行纤支镜检查。住院期间如有需要即刻行纤支镜检查。术后发生分泌物潴留十分常见,在这种情况下需反复用纤支镜清除分泌物。 并发症 除了肺切除术后常规的并发症以外,接受袖式切除术后的患者还将面临支气管相关并发症。较常见的并发症是需纤支镜反复清除的潴留分泌物和吻合口水肿,后者可以通过低剂量类固醇激素及利尿药的使用在短期内解决。其他并发症还可有吻合口开裂、肉芽肿形成、吻合口狭窄等。这些并发症常可非手术治疗。特别是吻合口狭窄,可采用扩张、激光切除、气管支架置入等手段处理。根治性淋巴结清扫一般不影响吻合口愈合。肋间肌骨化较为少见;以我们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来看,其一般不会影响到气道的通畅度。 结果与结论 相比全肺切除,袖式肺叶切除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死亡率,保护心肺功能、延长生存期。从功能角度来看,此术式(即便同期行肺动脉成形)与肺叶切除术基本类似。 从肿瘤学角度来看,生存期与肺叶切除术相当。淋巴结转移与否对生存期的影响也基本相当。此外,诱导治疗对于行袖式肺叶切除患者,在生存期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未见明显差异。这些发现均强烈支持如能完整切除肿瘤此类术式完全可行。 目录快览 《胸外科关键手术技术:肺切除及支气管成形术》 主编:Douglas J.Mathisen Christopher R.Morse 主审:徐志飞 丁嘉安 主译:姜格宁 秦雄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8 ISBN:978-7-03-053960-1 《胸外科关键手术技术:肺切除及支气管成形术》 是由著名的美国胸外科专家Douglas J. Mathisen 和 Christopher R. Morse 教授及其他世界顶级专家精心撰写的《胸外科关键手术技术 :肺切除及支气管成形术》中文译本,共有九个部分、52个章节。前两部分(1~8章)介绍了不同的内镜手术入路、特定的解剖标记和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第三部分(9~20章)肺叶切除术和第四部分(21~28章)段切除术详尽描述了开胸和微创手术各自的优缺点;第五~七部分(29~41章)阐述了肺上沟瘤切除术、EPP以及越来越普遍的气管-支气管成形术尤其是各种袖式切除术的手术方式和技巧;第八部分(42~47章)描述了更先进的隆凸切除和重建手术;第九部分(48~52章)详尽阐释了肺切除术后的瘘管形成等并发症的处理,以及如何运用血管化的、有蒂支撑的肌肉或网膜。全书每一部分均由该领域的知名专家编写,每个章节都包括一段小篇幅背景介绍、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技术、术中常见错误、并发症的处理和预后。 本书重点呈现手术技术,注重外科医师处理手术问题的个人经验和方法,配有近 400 张精美图片,将手术相关的局部解剖最大程度地突显出来,且有详细的文字描述,将优秀外科医师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年轻医师,能让读者知晓在应对手术中出现的问题时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帮助他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规范的手术操作技巧和围术期的处理原则。作为肺外科手术的综合性和权威性专著,代表了当今世界上肺外科手术技术的最高水准,可满足不同层次胸外科医师的临床工作需要。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081 次阅读|1 个评论
汉帝国的信仰结构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7-9-12 09:17
繁华消逝 沧海桑田 当年“强汉” 唯余残冢枯骨 ...... 汉时代留给后世的是宝贵的思想财富 信 仰是一切文明兴衰存亡的最终依据。 汉代中国,雄踞东方,文明昌盛而泽被天下,大华夏文明圈至今受其赐。究竟是什么样的信仰,让汉帝国拥有如此魅力,而能成就圣贤、英雄、节义,成就可歌可泣万世景仰之伟业?史家往往从窦太后去世、汉武帝“独尊儒术”,便直论东汉末天师道之兴起。然而,其间三百年汉代宗教历史,汉人之心,将何从得知? 造成两汉宗教史认知上的三百年“中空”局面,除了史料匮乏的原因之外,史学心态亦其一端。此或源于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之说,以及太史公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这种心态,使后人更倾向于想象汉代儒、道除了主导话语权,最多只能各行其道。由是便可想见,当黄老道伴随窦太后之逝而跌落,汉之宗教在“不言怪力乱神”的儒家主导氛围中,从此亦恐难觅其踪。然而汉代历史的事实并非如此。太史公所未见、汉武帝以后的中国宗教史所展现的,恰恰是以儒为纲、儒道仙结合并融汇区域信仰的汉文化形态。 这一发展路径,完全应验了荀子的预言。春秋末,孔门一圣七十二子,周游列国,绝粮陈蔡,竟无所施,已示纯儒之无用。战国时期百家竟起,各执一端往而不返,庄子惊呼“道术将为天下裂”,而荀子预言必“兼陈”以“道”。观七雄之争,齐尚贤而强、鲁唯亲而弱、楚好巫亦盛、秦上法而刚……而最终纷然坍塌,其蔽显然于史。因此荀子《解蔽》曰: 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 未来文化必须具备如下特性: 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 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 。…… 何谓衡?曰:道 。……故 治之要在于知道。 掌握此“衡”则可望实现去“蔽”通明而臻乎“道”,使“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这意味着,荀子不仅预见了一个涉及中国文化发展命运的关键问题,而且依乎老子之“道”提出了解决危机的伟大方略;由战国秦汉以降中国文化的涡旋式发展形态,反观其说,堪称一咒耳! 战国到两汉,古宗教的融合统一,超越区域传统,达到了终极意义系统的最高点;从此,神仙信仰成为汉代、汉人、汉族,以至整个汉传统信仰的核心。在此过程中,两汉在宗教的信仰结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及表现形态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且历经起伏变化。 历史上,“ 百家盛于战国,但后来却是黄老独盛,压倒百家。 ”这种压倒性势力正是在汉初到武帝之间得到了最大化。汉初“道者”主导的黄老道,尚未形成庞大的神系,主要是以黄老思想汲纳诠释尸解信仰;作为代表的长沙马王堆(以及临沂金雀山、武威磨嘴子等)汉墓所见的帛画(铭旌),透露了贯穿战国西汉的相同类型的信仰结构;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可以看出,其完整结构包括蓬莱与不死药信仰、昆仑神山与西王母信仰、九天信仰,而以“合大道”造其极。这一时期的汉代宗教正处于从天上的神话(主体慕仙)向地上的仙话(主体变仙)的转变阶段,且死后变仙的仪式及方术手段有待丰富;其信仰结构的表现,从马王堆一号墓可以看出,仍是古来不同区域“山”(昆仑等)、“海”(蓬莱等)神话与上古“天”“道”思想的组合体。尽管战国到汉初黄老道的文献出土及研究均甚活跃,但其宗教内涵、信仰结构与特征则待揭示。 西汉后期到东汉后期则进入以儒家为主导的前道教形态,老子神化为老君,与孔子、子路、炎帝等圣贤一起成为汉人崇拜的大神。两三百年间,作为新价值观之“纲”的儒家经学及与之相配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信仰结构日 益向神圣化、信仰化演进,到西汉后期谶纬神学成为儒学融摄百家的新发展形式;汉代的宗教、汉人所崇的神系、仙系与仪式体系逐渐形成,日趋繁复,从尸解信仰中进一步充实发展出“太阴炼形”信仰,相应的死后仙化仪轨和救度科仪显现于墓葬仪礼之中。此阶段的汉代宗教虽以儒术为主导,但“先死后蜕”、受道书拜王母、得道成仙则是最高理想,且老子位高于孔子。佛教虽已传入,但受到生机盎然的儒生文化抑制,尚未进入思想主流。在两汉之间的宗教变迁和结构配置中,齐鲁儒生的支配角色突出,影响西及巴蜀,乃至汉中。东汉帝国之文明发达、国力强盛,亦乃成就于此文化背景中。这一阶段近乎三百年的两汉宗教史迹,史家几无记录,鲜为学界探及,而为《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之重心。 东汉后期思想和信仰领域发生巨变,儒生梦想破灭,“党锢之祸”两度而起,同时面临佛教信仰之“征服”改造,以儒生和谶纬为主体的神仙信仰结构走向解体,黄老道复为主导,形成黄老浮屠同祀现象,而老子以“新出老君”形象成为与西王母同处昆仑的大神。新黄老道明显崇道黜儒,变其信仰结构,革其修仙路径。由此,战国以来盛行的尸解仙术地位开始下降,寻求即身成仙、白日升天的仙道逐渐兴起,而以“张道陵”为其代表。儒生积极入世、今生忠孝节义、死后崇高升仙的有为宗教价值观迅速衰变。至汉末,张角、张鲁与没落儒生挟众与汉家相难,天下大乱,汉家崩解,儒术没落,道教衰变并深受统治者怀疑,中国思想进一步受到佛教的出世伦理改造,道教神系、仙系构造亦受到冲击而大为变化。 于是昔日汉人所崇之神祇仙鬼在传世文献中被删除,唯余画像残存汉墓之中。 在那些雄伟大墓里,“汉鬼”承载着一个时代。他和他的墓葬一起,默示着一种永不放弃的梦想:他们在人生的信仰化建构中获得意义,在对理想国家的追求实践中离开世界,更在死后因着信仰而进入一个完美的“国度”。以此,墓葬沉结着汉人的生命理想和激情,记录着逝去的辉煌。 ...... 本文摘编自姜生教授著《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绪论中的一小部分,愿闻其详,敬请关注该书。 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 姜 生 著 责任编辑:郝莎莎 张亚娜 北京: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475572 《汉鬼考》从战国两汉尸解成仙信仰的角度出发,基于一系列的汉晋道经文献证据,以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汉墓中的时空隐喻要素以及见诸汉画的神祇与仙谱等,重新解读了“孔子见老子”图、武梁祠画像石、徐州元和三年画像石、潘家疃汉墓画像石、济南无影山彩绘陶器、长沙马王堆墓帛画与四重彩棺等大量墓葬考古材料。尤其是通过大量考古材料与文献对应,论证了汉晋时期占支配地位的原始道教思想——“太阴炼形”,并通过原始道教的神学逻辑建立起一套死者太阴炼形成仙过程的理想模型,从而使许多令人费解的墓葬文化现象得到了合理解释,解决了困扰学界多年的学术问题,取得了原创成果,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宗教史研究及宗教考古学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书的宗旨,是通过对墓葬封存的汉代精神世界的认知,揭示两汉历史图景背后的隐线索,集中体现了姜生教授长期以来在国际学界倡导的基于宗教研究的历史理解与认知方法。该书材料非常丰富,不少图像难得一见,堪谓汉画与汉代宗教方面的拓荒入骨之作。 (本期责编:安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849 次阅读|1 个评论
还有这种操作?!报废汽车竟然能产生上千亿的经济效益?
热度 6 sciencepress 2017-9-6 10:13
近一百年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破坏的代价。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人口剧增。随着人类需求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工业系统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日益紧张,自然环境更加恶化,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条件。可以看到,日益严峻的产品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方面的压力,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循环使用的理念正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人们也在不断倡导与环境相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把经济活动看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中回收再制造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手段迫切需要大面积实施。 我国作为一个生产制造及消费大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和不足2%的铝土矿,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由于长期沿用以追求增长速度、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从贫穷落后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的同时,自然资源的消耗在大幅度上升,致使非再生资源呈绝对减少趋势,可再生资源也展现出一种衰弱态势,为此,现有产品和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显得更加急迫。 此“回收”非彼“回收” 传统意义上的回收主要是对有限的材料进行回收,虽然这种材料回收对社会发展、废物利用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广义的回收不仅考虑最基本的材料回收,还要考虑在产品级、部件级、零件级、材料级四个层次上的回收再利用,以及能量的回收和废弃物的填埋。对于零件级的回收主要考虑零件的重用性,材料级的回收主要考虑材料的可回收性,能量级和填埋级的回收则考虑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回收过程中,回收级别按“产品-部件-零件-材料-能量-填埋”的顺序排列,经济性、环境的相容性越来越差。因此,衡量产品的回收性能以各层回收的比例(或重量、数量和价值)为主要指标,具体包括产品可重用部件的比例、产品中可重用零件的比例、产品中采用材料的种类、产品中可被回收材料的比例、产品中废弃物焚烧及填埋的比例。 回收的目的是对废旧产品进行再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机械零件的回收再生模式主要包括直接重用、再制造、再循环三种。其中,直接重用是将仍具备完好使用性能的零件直接在新的产品中加以利用,例如,发动机、变速箱的箱体等就可以直接重用;再制造是以废旧零件为毛坯,采用先进表面技术和其他加工技术对其损伤部位进行修复和强化,使其保持、恢复可用状态并加以重新利用;再循环是将废旧材料通过回收、重熔作为机械原材料,或稍加改变而作为材料参与其他产品的生命周期循环。 回收再制造是以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和管理为指导、以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环保为目标、以先进技术和产业化生产为手段,通过完全拆解废旧产品,进行清洗、检验、修复和必要的更新后重新装配和检测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和工程活动的总称。 回收再制造过程中主要考虑零件级的回收,以回收的零件作为毛坯,以零件重新利用为目的。决定零件重新利用的因素主要有零件的可靠性、剩余强度、剩余寿命、是否便于翻新和检测、是否便于功能扩展、拆卸过程是否会造成零件破坏等。 图1 回收再制造流程图 图1为回收再制造的流程工艺图,其中拆卸、清洗和检查评价为回收环节。再制造是零件水平上的制造,使零件的附加值(以物质、能量和人力等形式包含在零件中)得以保留,并具有相当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有利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它又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增加就业。当然,并非所有的零件都适合再制造,再制造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判断零件的再制造性,既要根据零件可再制造性的准则,又要全面评价零件在再制造过程中各个方面的综合效率和可行性。 再制造的出现完善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内涵,使得产品在全生命周期的末端,即报废阶段,不再成为固体垃圾。传统的产品寿命周期是“研制-使用-报废”,其物流是一个开环系统。再制造工程的加入不仅使废旧产品起死回生,还可以很好地解决资源节约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再制造是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延伸和拓展,赋予废旧产品新的寿命,形成产品的多生命周期循环,这是面向循环经济的再制造的重要理论成果。全生命周期是“研制-使用-再生”过程,其物流是一个闭环系统,如图2所示。 图2 机械产品全生命周期 在产品达到报废年限时,其零件一部分可以直接利用;一部分通过再制造加工或技术改造可以继续使用;另一部分零件由于受当前技术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再制造,或者进行再制造的经济性很差,则通过熔炼等再循环的方法变成原材料重新使用。在产品报废阶段,要尽可能使再利用、再制造的部分增多,废料部分减少。 回收再制造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贯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体现着深刻的基础性和科学性。在产品设计阶段,要考虑产品的再制造性设计;在产品的服役至报废阶段,要考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信息跟踪;在产品的报废阶段,要考虑产品的非破坏性拆解、低排放式物理清洗,要进行零件的失效分析及剩余寿命演变规律的探索,完成零件失效部位具有高结合强度和良好摩擦学性能的表面涂层的设计、制备与加工,以及对表面涂层和零件尺寸公差部位的机械平整加工及质量控制等。 回收再制造的作用超乎想象 能源潜力巨大 据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统计,新制造1辆汽车的能耗是再制造的6倍;新制造1台汽车发动机的能耗是再制造的11倍;新制造1台汽车发电机的能耗是再制造的7倍;新制造1个汽车发电机关键零件的能耗是再制造的2倍;再制造1个柯达照相机的能源需求不到新制造照相机的2/3。这充分说明对废旧机械产品进行再制造可减少能源消耗,节约原生资源的开采,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经济效益显著 以汽车工业为例,2016年全球汽车保有量超过5亿辆,按发达国家汽车报废标准——保有量的6%~7%计算,每年汽车报废量将超过3000万辆,如果每辆汽车回收再制造产生各种经济、资源、能源和环境等按照1万元当量经济效益计算,则全球每年报废汽车再制造可以产生多达3000亿元的当量经济效益,具有十分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预计2017年报废汽车年处理总量近800万辆,相关企业总数为765~800家(其中零部件再制造企业达150家),年产值达到400亿元。 环保作用突出 废旧机械产品再制造可以减少原始矿藏的开采、提炼及新产品制造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能够极大地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美国环境保护局估计,如果美国汽车回收业的成果能被充分利用,那么对大气的污染水平可比目前降低85%,水污染处理量可比目前减少76%。 缓解就业压力 实施废旧产品的再制造,可兴起一批新兴产业,解决大量就业问题。美国的再制造业规划到2005年安排就业100万人,我国2020年如果达到美国2005年的水平,则创造就业岗位将超过100万个。研究表明,再制造、再循环产业每增加100个就业岗位,采矿业和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理业仅减少13个就业岗位。两者相比可以看出,再制造、再循环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远大于其减少的就业机会。 再制造产品的地位 回收再制造启动了新的产品生命周期,是物质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据国外再制造公司统计,再制造花在零件磨损表面补偿的金属仅为本体材料的1%~2%,但回收的附加值可达到新件制造的70%、节能60%、节材70%以上,再制造成本不超过新品的50%。因此,再制造的高性价比成为其重要特征之一,实现经济效益(资源节约)和社会效益(环境保护)的完美统一。 通过开展以再制造为主要形式的废旧产品资源化,可以为人们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由于再制造充分提取了蕴含在产品中的附加值,在产品销售时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例如,再制造发动机具有完善的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能够满足下一个生命周期,价格仅为新发动机的50%左右,可供不同收入阶层和关心环保的人士选用。 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5年,全球再制造业产值已超过1000亿美元,美国的再制造产业规模最大,达到750亿美元,其中汽车和工程机械再制造占2/3以上,约500亿美元。美国军队同样高度重视再制造,也是再制造的最大受益者。美国军费世界第一,但仍然认为再制造具有重大作用,尤其是在财政预算有限、新装备配备不到位、制造新装备费用高昂的情况下,再制造可维持武器装备的战备完好率。隶属于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的“2010年后国防制造工业委员会”制定了2010年国防工业制造技术的框架,将武器系统的再制造列为国防工业的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日本加强了对工程机械的再制造,再制造的工程机械中,58%由日本国内用户使用,34%出口到国外,8%拆解后作为配件出售。 2012年,北美市场再制造产品渠道以独立市场为主,再制造发动机、发电机和变速箱是该地区市场售额最大的三类产品,这也是全球其他几个区域在再制造过程中主要进行的产品。其中,对于发动机,绝大部分的销售是以独立市场为主的,原装配件供应商(original equipment supplier, OES)渠道只占17%。但事实上,独立市场在发动机再制造方面的占有量是很小的,反而是变速箱在独立市场和OES渠道中各占据一半。对于发电机,OES渠道占比较少,而整个独立市场占有量非常大。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欧洲的再制造市场金额已经达到300亿欧元,2030年产品销售额预计能够达到700亿欧元。2013年欧洲的年再制造的产量达到68万台,2015年则达到220万台,如图3所示。这个过程中再制造年产量飙升幅度大概为70%,这与欧洲2013~2015年一些政策的变化有关,例如,欧盟逐渐将再制造列入循环经济范围,促使很多再制造产业萌生,汽车再制造销售额占总再制造产品总额的20%。 图3 欧洲再制造情况 中国再制造市场起步较晚,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的再制造产品已经超过9.3万件。根据2014年的统计,在中国再制造市场的企业分类中,最多的是汽车零件,其比例达到27%,第三方服务占比为25%,建筑机械占比为18%,机电产品是目前中国再制造企业比较集中的一个分类,它的总额约占到整个行业的84%。其他如旧件回收、矿业机械等的比例相对较小,目前机床行业再制造在逐渐兴起,但是该行业中,机床主要是以大修和翻新为主。对于汽车行业,再制造确实是迅速增长的一个版块。 2010年,我国再制造产能仅为发动机11万台,变速箱6万台,发电机、起动机100万台,总产值不到25亿元,再制造试点企业也只有十几家。而到2017年,我国报废汽车年处理总量将达到800万辆,企业总数为765~800家(其中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将达150家),年产值将达到400亿元,具有十分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的汽车再制造业已经拥有市场和政策等有利条件,急需在技术方面有所突破。 《机械零件可回收性技术评价理论与应用》 作者:卢曦 责编:朱英彪,赵晓廷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6 ISBN:978-7-03-053489-7 机械零件可回收性技术评价主要是对回收零件的剩余强度和剩余寿命是否能够进入再制造环节进行评估,是再制造工程的核心技术。 《机械零件可回收性技术评价理论与应用》 的主要内容包括:回收再制造,机械零件的回收与评价,基于表面质量的可回收性评价,零件的疲劳强度特性预测,内在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内在质量退化的最佳表征参数,内在质量的评价方法和流程,缸体和活塞杆可回收性评价,等速万向传动轴回收评价。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795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8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7-8-30 10:31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8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8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向量分析与场论 27 李景和,赵娇云 大学教材 数学 28-Jul-17 2 黏弹性复合材料激光超声理论与技术 145 孙宏祥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4-Jul-17 3 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研究与示范 148 周宏伟 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4-Jul-17 4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品选 980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27-Jul-17 5 木建筑(第1辑) 600 刘杰 图册 土木、建筑 26-Jun-17 6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特殊鼎类卷 209 张懋镕;黄薇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1-Jul-17 7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青铜簋卷 298 张懋镕; 任雪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1-Jul-17 8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青铜罍卷 198 张懋镕;王宏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1-Jul-17 9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人兽母题纹饰卷 189 张懋镕;卢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0-Jul-17 10 安徽水下考古调查报告(2008~2016) 350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等 报告类 历史地理、考古 27-Jun-17 11 临床医学导论 49.8 陈熙,唐志晗 大学教材 西医 17-Jul-17 12 常用手术器械图谱(第2版) 49 陈宁 等 专著 西医 10-Jul-17 13 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学(第2版) 398 李胜利 专著 西医 20-Jul-17 14 肺癌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140 (美)吉恩·德斯里耶等主编;支修益,张毅 译 专著 西医 25-Jul-17 15 临床医师三基考试自测-内科分册 120 石平 专著 西医 21-Jul-17 16 临床医师三基考试自测—外科分册 120 石平,史兆荣 专著 西医 21-Jul-17 17 妇产科护理细节管理 45 王丽芹,刘怀霞,王晓茹 专著 西医 25-Jul-17 18 医学美学 48 孙乐栋,刘君丽,梁文丽 专著 西医 24-Jul-17 19 免疫基础与病原生物 35 柯海萍 高职教材 西医 24-Jul-17 20 甲基卡式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床成矿模式与三维勘查找矿模型 198 付小方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2-Jul-17 21 数学教学研究案例 49 赵思林 大学教辅 数学 12-Jul-17 22 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研究 69 邵腾伟 专著 经济管理 10-Jul-17 23 硫酸钙晶须制备与性能机理研究 46 马林转 专著 资源环境 12-Jul-17 24 中国土系志·上海卷 98 杨金玲,张甘霖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24-Jul-17 25 中国土系志·福建卷 198 章明奎,麻万诸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21-Jul-17 26 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 45 仝川 大学教材 资源环境 15-Jun-17 27 儿童数理逻辑思维发展启蒙教程--国际象棋 30 杨元超,杨盛瑜,李采丰 本科教材 语言、教育 1-Aug-17 28 有滋有味的数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优秀数学研究课荟萃 49.8 华应龙 考试用书 语言、教育 30-Jun-17 29 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浙江篇) 165 胡浩,钟甫宁,周应恒 专著 经济管理 2-Aug-17 30 中国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制度与评估 98 谢康,刘意 专著 社会科学 3-Aug-17 31 人力资源多样化和包容性管理 116 唐宁玉,陈驰茵,黄秋风 专著 社会科学 3-Aug-17 32 中国工作场所中的代际与价值观研究 96 唐宁玉,张凯丽,王玉梅 专著 社会科学 3-Aug-17 33 工业烟气汞污染排放监测与控制技术 138 朱廷钰,晏乃强,徐文青 专著 资源环境 3-Aug-17 34 第一卷·粮食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98 刘旭,王济民,王秀东 专著 农林 31-Jul-17 35 寒区水文导论 198 丁永建,张世强,陈仁升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Aug-17 36 物理学与传统文化 58 熊万杰 科普 物理(力学) 1-Aug-17 37 性别平等与绿色发展:科技女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78 女性与科技发展研究课题组 专著 生活、文体娱乐 31-Jul-17 38 唐长安城郊园林文化研究 138 李令福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1-Jul-17 39 Pro/ENGINEER机构仿真分析与高级设计 88 汪中厚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Jun-17 40 先天性心脏病--专家还你一个健康心脏(第2版) 28 徐志伟,张海波 专著 西医 2-Aug-17 41 眼科护理细节管理 45 王瑛,邢晓娟,冯慧萍 专著 西医 31-Jul-17 42 肺部肿瘤细化护理 30 李丹,申戈,吴世凯 专业工具书 西医 2-Aug-17 43 脑部疾病高压氧临床及影像评估 148 彭慧平,肖慧,卢晓欣 专著 西医 31-Jul-17 44 中国土系志·江苏卷 198 黄标,潘剑君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31-Jul-17 45 中国土系志·浙江卷 198 麻万诸,章明奎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31-Jul-17 46 微尺度燃烧及其应用 69 潘剑锋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Aug-17 47 徐树桐文集 298 徐树桐 论文集 地球科学 31-Jul-17 48 医学细胞生物学(第二版) 65 陈元晓,陈俊霞 大学教材 西医 27-Jun-17 49 中医学 43 杨硕平,李继安,冯志成 大学教材 中医 29-Jun-17 50 药食两用本草 50 濮存海,关志宇,周亚杰 专著 中医 29-Jun-17 51 内经选读(第二版) 32 王滨,王四平 大学教材 中医 19-Jun-17 52 医学遗传学(第二版) 52 马用信,税青林 大学教材 西医 23-Jun-17 5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 50 杨小丽,孙宏伟 大学教材 西医 27-Jun-17 54 中医外科学(第二版) 46 杨柳,徐武清 大学教材 中医 29-Jun-17 55 中医各家学说(第二版) 39 张星平,张再康 大学教材 中医 23-Jun-17 56 大学化学实验 24 包新华,程知萱,李明星,段智明 大学教材 化学 27-Jun-17 57 人口地理学(第二版) 45 张果,李玉江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29-Jun-17 58 中西医临床医学导论(第二版) 35 赵春妮,贺松其 大学教材 中西医结合 23-Jun-17 59 温州民办教育发展报告(2010-2015) 108 戚德忠,卢志文,董圣足 专著 语言、教育 29-Jun-17 60 游泳 32 黄卫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27-Jun-17 61 中医急诊学 49 安冬青,周迎春 大学教材 中医 23-Jun-17 62 刘健学术集萃 68 刘健,万磊 专著 西医 14-Jun-17 63 涂福音临证医论医案集 80 吴耀南,涂福音 专著 中医 14-Jun-17 64 中西医治疗心力衰竭:理论与实践 80 曹敏,王佑华 专著 科普读物 27-Jun-17 65 渔业资源生物学实验 35 刘必林,陈新军 大学教材 农林 27-Jun-17 66 新视角·新模式·新发展——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92 把多勋 专著 经济管理 29-Jun-17 67 围产期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65 赵艳 专著 西医 29-Jun-17 68 实用健康管理学 85 张庆军,祝淑珍,李俊琳 专著 西医 23-Jun-17 69 找寻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对策 39.8 张明 科普 心理、励志 3-Aug-17 70 探索言语障碍儿童的世界 39.8 张明 科普 语言、教育 9-Aug-17 71 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版) 39 张新明,姜茸,匡玉兰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9-Aug-17 72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第二版) 24 沈湘芸,沈俊媛,李春宏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8-Aug-17 73 大学化学及实验(第二版) 45 张会菊,段培高,范云场 大学教材 化学 9-Aug-17 74 微积分(第二版)下册 37 刘迎东 大学教材 数学 11-Aug-17 75 微积分(第二版)上册 42 刘迎东 大学教材 数学 11-Aug-17 76 现代优化理论与方法(上册) 36 黄庆道 等 研究生教材 数学 7-Aug-17 77 研之趣--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主题研究课案例集(上册) 49.8 马丽英 考试用书 语言、教育 7-Aug-17 78 游走在自我发展与成就学生之间 49.8 周晓超 应用技术 语言、教育 7-Aug-17 79 工程中的创意产生过程与方法 39 檀润华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7-Aug-17 80 松散填土边坡降雨流滑灾变过程研究 118 李维朝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Jun-17 81 中国畜禽吸虫形态分类彩色图谱 418 黄兵,董辉 图册 农林 21-Jul-17 82 基于语义的馆藏资源聚合与可视化展示理论与方法研究 120 夏立新 专著 语言、教育 4-Aug-17 83 线摄影测量 99 周国清 专著 地球科学 4-Aug-17 84 塔南-南贝尔凹陷层序地层与同沉积构造响应 128 单敬福 专著 地球科学 8-Aug-17 85 萨拉乌苏河晚第四纪地质与古人类综合研究 380 李保生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8-Aug-17 86 电流型全桥单级APFC变换器及其关键技术 89 孟涛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1-Aug-17 87 内科护理学学习与实训指导 46 李兵 大学教材 西医 7-Aug-17 88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第2版) 52 邓祖军 大学教材 西医 7-Aug-17 89 腰椎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79 樊天佑 专著 中西医结合 7-Aug-17 90 肿瘤临床护理问题解析 55 罗莎莉 专著 西医 7-Aug-17 91 实用儿童皮肤病学(修订版) 168 林元珠,马琳,高顺强,王华 专著 西医 10-Aug-17 92 推拿学 59.8 翟伟 大学教材 中医 31-Jul-17 93 推拿学 59.8 夏惠明,王春林 专著 中医 31-Jul-17 94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 34 吕志平,董尚朴 大学教材 中医 29-Jun-17 95 保护生物学(第三版) 45 张恒庆,张文辉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7-Jun-17 96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资源增殖技术 90 冯广朋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7-May-17 97 .NET平台项目设计与开发 42 代劲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1-Jul-17 98 初等代数研究 42 赵思林 大学教辅 数学 24-Jul-17 99 水质数学模型与应用 78 杨吉祥,田征 专著 资源环境 24-Jul-17 100 现代深部岩溶形成机理及工程适宜性研究 108 许模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4-Jul-17 101 深层碳酸盐岩礁滩气藏储层成藏机理及勘探开发对策研究——以川东北黄龙场地区为例 118 何骁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9-Jul-17 102 交通运输前沿技术导论 69 冉斌,张健 专著 交通运输 9-Aug-17 103 物联网系统动态性能半物理验证技术 89 俞晓磊,汪东华,赵志敏 专著 机械、自动化 9-Aug-17 104 明明白白看颈椎病 20 胡智海 科普 中医 27-Jun-17 105 中医养生之一天一年一生 26 吴昆仑 生活健康 中医 27-Jun-17 106 基础医学综合 79 杨保胜 本科教材 西医 14-Aug-17 107 功能食品学 55 邓泽元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14-Aug-17 108 银行会计学(第四版) 49 程婵娟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4-Aug-17 109 中国草原生产力与食物安全研究 128 侯扶江 专著 农林 14-Aug-17 110 哺乳动物学第六版(译) 268 (美)T.A.沃恩等编;刘志霄 译 专著 生物科学 29-Jun-17 111 陆地水文-区域气候相互作用 158 谢正辉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6-Aug-17 112 太阳能光伏光热综合利用研究 138 季杰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5-Aug-17 113 湖相白云岩与致密白云岩储层 138 姚光庆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4-Aug-17 114 医用化学实验(第2版) 32 李华侃,于秋泓 大学教材 西医 14-Aug-17 115 医学遗传学(第2版) 25 周勇 大学教材 西医 17-Aug-17 116 生理学学习指导 49.8 余华荣 大学教材 西医 15-Aug-17 117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第2版) 29.8 王顺,杨菁 大学教材 西医 15-Aug-17 118 物理化学实验指导 29.8 孙春艳,曹红翠,李长顺 大学教材 西医 18-Aug-17 119 躯干部常见病针刀治疗图谱 39 郭长青,马薇薇,高艳 专著 西医 15-Aug-17 120 四肢部常见病针刀治疗图谱 35 郭长青,马薇薇,马钊 专著 西医 15-Aug-17 121 神经卡压常见病针刀治疗图谱 29 郭长青,马薇薇,高艳 专著 西医 10-Aug-17 122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指导手册 24 皮红英,王玉玲 专著 西医 14-Aug-17 123 食品安全学(第二版) 46 张小莺,殷文政 大学教材 农林 3-Aug-17 124 功能性食品学(第二版) 48 张小莺,孙建国,陈启和 大学教材 农林 16-Aug-17 125 计算机应用能力实验指导 46 张化川 本科教材 计算机、通信 26-Jul-17 126 云南风景地理 116 叶文 专著 经济管理 1-Aug-17 127 生态旅游研究前沿 88 叶文,李洪波,詹卫华 专著 经济管理 3-Aug-17 128 种子:发育、萌发和休眠的生理 128 (加)J.D.比利等著;莫蓓莘译 专著 生物科学 15-Aug-17 129 临界的传递逻辑——模态逻辑的濒表格性问题探究 78 杜珊珊,康宏逵 专著 语言、教育 15-Aug-17 130 亲情热线365 68 王璋,郭香芬 励志类 语言、教育 14-Aug-17 131 问天科学 5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协会 专著 航空航天 14-Aug-17 132 中国土系志·安徽卷 198 李德成,张甘霖,王华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16-Aug-17 133 办公室运动指南 32 曹蓓娟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27-Jun-17 134 拉丁广场舞 32 马古兰丹姆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29-Jun-17 135 风湿病中医证治 68 刘健,纵瑞凯 专著 中医 29-Jun-17 136 智能电网规划与运行的评估理论与应用 108 严正 专著 机械、自动化 14-Aug-17 137 秦亮甫临床治病录 80 何东仪 专著 中医 27-Jun-17 138 化学发现之旅 35 宋丹 科普 化学 23-Jun-17 139 高等数学 58 李书刚 大学教材 数学 27-Jun-17 140 高等数学练习册 15 李书刚 大学教材 数学 27-Jun-17 141 复杂社会网络实证与多层网络建模 80 江健 研究生教材 数学 27-Jun-17 142 抽水蓄能机组过渡过程 198 杨建东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Jun-17 143 神经反应及其在图像识别中的应用 58 胡政发,翁競 专著 文学艺术 18-Aug-17 144 南祁连党河南山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与金矿成矿 95 戴霜,张翔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Aug-17 145 理论力学 42 张克猛,唐红春 大学教材 数学 23-Aug-17 14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5 肖兴政,沈明泓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5-Aug-17 147 线性代数 29 李莹 大学教材 数学 23-Aug-17 148 物理化学教程(第四版) 49 周鲁 大学教材 化学 21-Aug-17 149 无机化学实验 45 许琼 大学教辅 化学 21-Aug-17 150 线性代数 30 西南交通大学数学学院 大学教材 数学 23-Aug-17 151 概率统计与数学模型(第二版) 32 电子科技大学成才学院大学数学教研室 大学教材 数学 24-Aug-17 152 高等数学(上册) 36 谢寿才 等 大学教材 数学 24-Aug-17 153 高等数学同步学习辅导(下册) 35 曹殿立,苏克勤 大学教材 数学 21-Aug-17 154 高等数学同步学习辅导(上册) 43 曹殿立,苏克勤 大学教材 数学 21-Aug-17 155 高等数学(下册) 39 曹殿立,马巧云 大学教材 数学 25-Aug-17 156 高等数学(上册) 45 曹殿立,马巧云 大学教材 数学 25-Aug-17 157 微积分与数学模型(第二版)(上册) 36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大学数学教研室 大学教材 数学 21-Aug-17 158 医用高等数学(第二版) 29 刘桂然,崔丽娟 大学教材 数学 21-Aug-17 159 线性代数 34 孟翔燕 大学教材 数学 24-Aug-17 160 高等代数 42 杜现昆,徐晓伟,马晶,孙晓松 大学教材 数学 23-Aug-17 161 初级会计学 39 王莉莉,段洪波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8-Aug-17 162 中国生态环境演变与评估·典藏版(全22册) 3998 欧阳志云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3-Aug-17 163 2016年全国农业地质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48 龚日祥,褚先尧 论文集 地球科学 22-Aug-17 164 中国草地资源现状与区域分析 178 刘钟龄 专著 农林 24-Aug-17 165 烟气脱硫石膏在农业和环境上的应用 128 李小平 毛玉梅 贺坤 专著 农林 22-Aug-17 166 未来水文气候情景预估及不确定性分析与量化 128 段青云,徐宗学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1-Aug-17 167 东南亚资源与环境 168 成升魁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1-Aug-17 168 城市群地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提升理论与技术方法 98 方创琳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3-Aug-17 169 医用化学实验教程 32 罗旭,张悦 中高职教辅 西医 18-Aug-17 170 医用化学 49 张悦,罗旭 高职教材 西医 18-Aug-17 171 青海省彩陶文物保护修复报告 240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17 172 动·境:中华古代体育文物展 258 天津博物馆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2-Aug-17 173 边疆考古研究(第21辑) 158 朱泓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7-Aug-17 174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医药院校版) 59.8 黄和,蔡洪涛 大学教材 西医 21-Aug-17 175 诊断学基本技能与诊疗思维 49.8 李小琳,尹辉明 大学教材 西医 24-Aug-17 176 医用物理学与电子学实验 39.8 廖吾清 大学教材 西医 24-Aug-17 177 医学文献信息检索实用教程(第2版) 59.8 肖凤玲,李朝葵 大学教材 西医 21-Aug-17 178 药理学(案例版,第2版)(供药学专业使用) 99.9 吴铁,臧林泉 大学教材 西医 18-Aug-17 179 卫生法学 59.8 蒲川,陈大义 大学教材 西医 18-Aug-17 180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4版) 118 魏文祥,王明华,何凤田 本科教材 西医 21-Aug-17 181 范振域医案处方集 28 张学新,刘艳军 专著 中医 22-Aug-17 182 颈肩部常见病针刀治疗图谱 36 郭长青,马薇薇,高艳 专著 中医 25-Aug-17 183 实用手术室管理手册 39 马育璇 专著 物理(力学) 21-Aug-17 184 分析化学 39.8 张丽 大学教材 西医 23-Aug-17 185 内经选读 39.8 黎敬波、纪立金、郑红斌 大学教材 中医 25-Aug-17 186 复杂油气藏固井液技术研究与应用 149 郭小阳,李早元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Aug-17 187 全业务运营与规制变革——中国电信业网络接入规制研究 55 李美娟 专著 经济管理 16-Aug-17 188 移动云计算:资源共享技术 60 李波 基础理论 计算机、通信 16-Aug-17 189 车辆-桥梁时变系统随机振动——理论与工程应用 75 李小珍,晋智斌,朱艳 专著 交通运输 26-Jul-17 190 基于观念建构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 68 刘林 大学教材 数学 11-Aug-17 191 攀枝花市中棵烤烟栽培技术图册 102 吕婉茹,杨鹏 专著 农林 21-Jul-17 192 四川盆地陆相天然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 118 符晓 专著 地球科学 23-Aug-17 193 大众周易 48 王璋 励志类 社会科学 21-Aug-17 194 简明微积分教程(第二版) 59 高印珠 大学教材 数学 25-Aug-17 195 中国土系志·广东卷 198 卢瑛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21-Aug-17 196 中国土系志·北京天津卷 198 张凤荣,刘黎明,王秀丽,孔祥斌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21-Aug-17 197 医学统计学与SPSS软件实现方法(第二版) 48 郭秀花 大学教材 西医 16-Aug-17 198 百病养生大全 100 肖臻 生活健康 中医 27-Jun-17 199 微积分(经管类) 56 成立社 大学教材 数学 27-Jun-17 200 藏北草地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评价 80 徐瑶,陈涛 专著 地球科学 28-Nov-16 201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70 毛庆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1-Aug-17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48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能源革命来袭!解读转型新出路——广义热力学动态优化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7-8-30 09:10
20世纪70年代,在第一次中东石油危机所引发的世界性能源短缺的工程背景下,强化传热(Heat Transfer Augmentation,HTA)受到世界各国科技界和工业界的普遍关注,迅速发展成为热科学与技术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分支。 与此同时,以寻求热力过程性能界限、实现热力学优化为目标的这类研究工作在物理学和工程学领域也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物理学领域,以芝加哥学派的美国Berry院士、丹麦Andresen教授和美国Salamon教授等为代表,将此类研究称为“有限时间热力学(Finite Time Thermodynamics,FTT)”;而在工程学领域,以美国Duke大学Bejan教授为代表,根据Gouy-Stodola公式——㶲损失等于环境温度与熵产生的乘积,认为熵产生最小时系统的㶲损失最小即系统的热力学性能最优,称为“热力学优化(Thermodynamic Optimization)”或“熵产生最小化(Entropy Generation Minimization,EGM)”。Bejan还针对工程中普遍存在的对流传热过程,导出了包含有限温差传热和有限压差流动不可逆性的统一熵产生表达式,在经过简单地定性分析后指出,传热强化和热绝缘(Thermal Insulation)两大类传热设计问题均可以归结为追求熵产生最小化。 1998~1999年,本文著者提出把对传热过程和热机的有限时间热力学分析方法与思路拓广到自然界和工程界中各种存在广义势差和广义位移的过程、装置与系统,广泛采用“内可逆模型(Endoreversible Model)”以突出分析主要不可逆性,建立起设计的优化理论,即“广义热力学优化(Generalized Thermodynamic Optimization,GTO)”理论。 在热量传递和热功转换过程中,换热器是各行业应用最广泛的设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也一直是热科学和技术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1996~ 2003年,清华大学过增元院士等通过观察不同流动布置形式换热器的冷、热流体温度场,唯象地提出了换热器优化的“温差场均匀性原则”,即温差场越均匀,换热器效能越大。随着研究的深入,1998~2000年,过增元等从能量方程出发重新审视了对流换热的物理机制,提出可以通过改变速度场与温度场的协同关系来控制对流换热的强弱即“场协同理论(Field Synergy Theory)”。2006~2008年,过增元等进一步从导热过程与导电过程的比拟出发,提出了表征物体传热能力的新物理量“ ”(在2003年曾称为热量传递势容),并指出:在传热过程中,虽然热量是守恒的,但由于存在热阻, 并不守恒且存在一定耗散, 耗散代表了传热过程的不可逆程度。过增元等还建立了用于传热优化的“ 耗散极值原理”与“最小当量热阻原理”。陈群等基于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和动量传递之间的类比性,将热量 的概念推广到质量传递和动量传递过程,提出了质量积与质量积耗散极值原理以及动量积与动量积耗散极值原理。程雪涛等则提出了广义流动中的积原理和孤立系统的广义积减原理,通过引入“ 损失”的概念,将 理论拓展用于热力循环优化。 有限时间热力学、熵产生最小化、广义热力学优化理论、 理论均是近40年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热学优化理论,促进了热力学、传热学和流体力学等各学科分支及其交叉研究的发展。综合应用热力学、传热传质学、流体力学以及其他传输科学的基础理论,采用交叉、移植、类比的研究思路,将有限时间热力学与熵产生最小化、 理论相结合,实现各种形式能量传递过程和转换循环与系统的广义热力学优化,符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的研究方向。 广义热力学优化理论 运动是物质的属性,能量是物质运动的度量,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虽然物质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能量的表现形式也千差万别,但它们具有共同的本质,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直接相加。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热力学的微元广义功∆W的表达式为 式中,p、T、μ、U和F分别为相对于基准点为0的压强、温度、化学势、电势和机械力;V、S、G、Q e 和L分别为体积、熵、质量、电量和位移。从上式可看出,“有限时间热力学”或“熵产生最小化”理论的研究对象实质上主要是以温度T为驱动力、熵S为位移和以化学势μ为驱动力、质量G为位移的传统热力学系统。Radcenco的广义热力学理论研究表明:自然界存在守恒和耗散作用的物理系统均可以用基于能量变换的广义多变过程来统一描述,即FL n = 常数或F=常数·L n ,式中n∈(0,∞),为表征相互作用强度的广义多变指数,F为广义力,L为广义位移。广义力F包括机械作用力、物体质量、机械动量、线性加速度(含重力加速度)、角加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线性和切向应力、压力、表面张力、容积势、静电场强度、磁场强度、化学势和热力学温度。广义位移L包括线性和角位移、线性冲量、运动学动量、线性伸长率、周向变形率、比容、电荷、静电感应、极化矢量、磁感应、磁化矢量、质量和熵。因此,机械、电、磁、化学、气动等过程和装置均可与传统的热过程采取统一处理思想与方法进行分析和优化。 1998~1999年,本文著者提出将传统热力系统的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拓广到上述广义热力学系统,广泛采用内可逆模型以突出主要不可逆性,建立起设计和运行优化理论,即“广义热力学优化理论”。广义热力学优化理论的提出,为有限时间热力学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提供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新思想。 单从“广义热力学优化理论”这一名词的表面含义来看,它所覆盖的领域是相当广泛的。凡是涉及物理量传递与转换的过程和系统均是广义热力学优化理论的研究对象。已有学者将传统热力过程与循环的有限时间热力学研究思路拓广到流体流动做功过程、电容器充电过程、电池做功电路、经济贸易过程和系统等一系列非传统热力过程与循环的最优性能和最优构型研究。然而上述研究均仅限于具体的研究对象,没有系统地讨论这些研究对象和传统热力研究对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也就无法从个别的研究结论中获得具有一般意义上普适性的研究结果。以热力学、传热传质学、电学和经济学中各种广义流传递过程和广义能量转换系统为例,表1给出了标量情形下各种流动过程间物理量一一对比关系,表2给出了各种能量转换系统间一一对比关系(标量情形)。表1和表2是本文作者对相关研究领域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与归纳得到的,从中可看出不同学科不可逆广义流传递过程和广义能量转换循环间的相似关系是显著存在的。 表1 各种流动过程间物理量一一对比关系(标量情形) 表2 各种能量转换系统间一一对比关系(标量情形) 《不可逆过程的广义热力学动态优化》 作者:陈林根,夏少军 责编:陈构洪,陈琼,武洲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6 ISBN:978-7-03-053854-3 基于广义热力学优化理论, 《不可逆过程的广义热力学动态优化》 对工程界和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不可逆热流、质量流、电流和商品流传递过程开展了动态优化研究。本书汇集著者多年研究成果,第1章介绍有限时间热力学、熵产生最小化、广义热力学优化、 理论等各种热学优化理论的产生、发展与物理内涵,并回顾与本书相关的动态优化问题的研究现状。第2~7章分别对传热过程、传质过程、电容器充电与电池做功电路、贸易过程和广义流传递过程动态优化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广义热力学动态优化理论,给出解决各种不可逆广义流传递过程动态优化问题的统一方法以及普适研究结果。本书在研究方法上以交叉、移植和类比为主,最大特点在于深化物理学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并紧贴工程实际,在研究过程中追求物理模型的统一性、优化方法的通用性和优化结果的普适性,最终实现基于广义热力学优化理论的不可逆过程动态优化研究成果集成。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169 次阅读|1 个评论
向深海进军丨海洋地球物理探测
sciencepress 2017-8-29 09:57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简称“海洋物探”,是通过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研究海洋地质过程与资源特性的科学。广义的海洋地球物理探测应用于海洋地质、海洋物理、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学等学科研究。通常情况下,海洋地球物理探测主要用于海底科学研究和海底矿产勘探。海洋物探包括海洋重力、海洋磁测、海洋电磁、海底热流和海洋地震等方法。海洋物探的工作原理和陆地物探方法原理相同,但因作业场地在海上,增加了海水这一层介质,故对仪器装备和工作方法都有特殊的要求。船载地球物理探测需使用装有特制的船舷重力仪、海洋核子旋进磁力仪、海洋地震检波器等仪器进行工作,还装有各种无线电导航、卫星导航定位等装备。海底地球物理观测需要克服高压、供电、防腐等特定要求。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历史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离不开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对海底探测的研究推动了海洋地球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地球物理探测在前沿科学中一直保持着重要的地位。高精度的导航定位技术、海洋重力测量系统,海洋地磁测量技术、海底地震探测等探测技术在当今海底资源勘查、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工程及海洋战场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众所周知,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水合物、多金属结核结壳、热液硫化物、深海稀土等矿产资源。因此,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海洋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海洋地球物理调查是研究海洋地质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手段,应密切关注它的发展趋势。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发展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之久,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Ewing等利用刚出现的精密回声探深仪进行连续水深探测,并绘制海底地形地貌图。Heezen和Tharp(1967)在广泛搜集详细的连续回声测深资料和图件基础上,编绘出世界海底地形图,揭示出海底的地貌形态有大陆架、大陆斜坡、深海平原、海沟、大洋中脊、洋中脊裂谷和转换断裂等。其中,作为全球系统的大洋中脊及在大洋中脊上分布的裂谷和转换断裂系统的发现,对于当代地球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20世纪,海洋地球物理有着辉煌的成就,海洋地球物理的发展推动了地球科学的进展,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在海底探测上的应用引发了地球科学的革命。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分为三个阶段(表1-1),即初创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表1-1 海洋地球物理学的发展阶段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方法 地球物理学是用物理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构造和动力过程,包括位场理论和波动理论。位场理论包含地球重力场、磁场、温度场、自然电场及直流电场,相应科学分支有重力测量、磁力测量、地热流测量和电法测量;波动理论包括声学理论、地震波理论和电磁波理论,相应的科学分支有水深测量、地震测量和电磁测量。水深测量包含单波束、多波束水深测量和旁侧声呐测量,地震测量则包含浅地层剖面测量、单道地震测量、多道地震测量、三维地震测量、四维地震测量和折射地震测量。 按照特定探测手段、设备和目的,通常分为:①船载地球物理探测,依托科学考察船(或搭乘载人潜水器、ROV)开展多种地球物理调查,如海洋地震探测方法(反射、折射)、海洋重磁测量方法、海洋地热测量方法、海洋水深测量方法(侧扫声呐技术、多波束)、海洋电磁测量方法,海洋深拖式γ射线能谱仪等。②海底地球物理测量,如海底摄像、五分量海底大地电磁仪宽频带大动态三分量数字记录海底地震仪(OBS)等先进的海底探测仪器。把这些海底地球物理设备投放在洋底形成海底地球物理探测系统,其中海底摄像系统应用最为普遍,可以直接观测海底地形地貌和地物特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③井筒地球物理测井,如声波测井、放射性测井、电阻率测井、成像测井等。下面简单介绍以下6种常规的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方法。 (1) 海洋地震探测方法 海洋地震探测是利用海洋与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海洋和大地对天然或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研究地震波的传播规律,推断地下岩石层性质、形态及海洋水团结构的一种探测方法。但是由于海洋这一特殊的勘探环境,海上地震探测与陆地上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定位导航系统、震源激发和对地震波的接收排列方面。在海上地震勘探中,必须选择精确度较高的导航定位系统。目前来说,主要是采用卫星导航定位、激光定位和水下声呐定位等。现在在海上地震勘探的导航定位系统已经发展成一整套的专门技术,可随时确定震源和检波器的精确位置,极大地提高了海上地震采集的定位精度,改进了地震采集的质量。 海上地震勘探的特点是在水中激发、水中接收。由于海上环境的特殊性,震源多采用非炸药震源(包括空气枪震源、蒸汽枪震源、电火花震源等,其中空气枪震源占95%以上),接收采用压电地震检波器,一般采用一艘作业船拖着等浮电缆在海上航行,接收地震波的传感器按一定排列方式分布在拖缆中。目前,已经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下拖缆地震波数据采集系统。海上地震探测与陆上地震探测相比,还具有勘探效率高、勘探成本低和地震数据信噪比高等优点。 海洋地震探测是获取海底岩性和构造的主要手段。据单道地震剖面可绘制水深图、表层沉积物等厚度图和基底顶面等深线图。据多道地震剖面可绘制区域构造图和大面积岩相图(Mcquilin,1985)。在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海洋工程地质勘查和地质灾害预测等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2) 海洋重磁测量方法 海洋重磁测量在海洋调查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海洋地球物理调查的常规地球物理手段之一。 海洋重力测量是将重力仪安放在调查船上或经过密封后放置于海底进行观测,以确定海底地壳各种岩层质量分布的不均匀性。由于海底存在不同密度的地层分界面,这种界面的起伏都会导致面重力的变化。通过对各种重力异常的解释,包括对重力异常的分析与延拓,可以获取地球形状、地壳结构和沉积岩层中某些界面的界面异常资料,进而解决大地构造、区域地质方面的任务,为寻找金属矿藏提供依据。 海洋磁力测量是利用拖拽工作船后的质子旋进式铯光泵磁力仪或磁力梯度仪,对海洋地区开展地磁场强度数据采集,进行海洋磁力观测。将观测值减去正常磁场值并作地磁日变矫正,即得磁异常。通过分析海底岩石和矿石磁性差异所产生的磁异常场,探索区域地质特征,如结晶基底的起伏、沉积的厚度、大断裂的展布和火山岩体的范围等。利用海底地质填图可寻找磁性矿物。 (3) 海洋地球物理测井 海洋地球物理测井是利用岩石和矿物物理学特征的不同,运用各种地球物理方法(声、光、电、磁、放射性测井等),使用特殊仪器,沿着钻井井筒(或地质剖面)测量岩石物性等各种地球物理场的特征,从而研究海底地层的性质,寻找油气及其他矿产资源。由于环境的特殊性,投资大,风险度高,海洋地球物理测井对测井仪器功能和性能要求特殊而复杂,具有技术高度密集和高难度的特点。海上测井平台大多分为丛式井或多分支井,表现为大斜度、大位移或水平井。裸眼测井方法主要是解释油气、水层,以及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为完井和射孔提供资料,针对不同储层和地质要求,可提供不同测井技术。常用的有电阻率测井、声波测井、核磁测井等。 1) 电阻率测井是以岩矿石电性为基础的一组测井方法,在钻孔中通过测量在不同部位的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来测定岩矿石电阻率。目前的新技术有电阻率成像、高分辨率阵列感应及三分量感应。 2) 声波测井是利用岩矿石的声学性质来研究钻井的地质剖面,判断固井质量的一种测井方法。声波测井可以用来推断原始和次生孔隙度、渗透率、岩性、孔隙压力、各向异性、流体类型、应力与裂缝的方位等,评价薄储层、裂缝、气层、井周围附近的地质构造等,主要代表仪器有DSI、Wave Sonic、SonicScanner及MAC(张向林等,2008)。 3) 核磁测井是利用物质核磁共振特性在钻孔中研究岩石特性的方法。现代核磁测井仪则主要采用自旋回波法。由于氢原子核具有最大的磁旋比和最高的共振频率,是在钻孔条件下最容易研究的元素。氢元素是孔隙液体中的主要成分,因此核磁测井是研究孔隙流体含量和存在状态的有效方法,可以提供不同尺寸孔隙分布,包括自由流体孔隙度、毛细管孔隙度,以及束缚水饱和度、渗透率等重要参数,因此成为石油测井的重要方法。 (4) 海洋地热测量方法 海洋地热测量是利用海底不同深度上沉积物的温度差,测量海底的地温梯度值,并测量沉积物的热传导率,来求得海底的地热流值,直接反映出地球内部的热状态的一种方法。海洋地热测量成果对提升地质地球调查资料综合研究成果至关重要。 海洋地热流测量对海洋地质中岩石圈结构研究、海上油气能源勘探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姚伯初,1999)。与其他海洋地球物理手段相比,具有耗资少、方法简单、见效快、数据直观等优点。因此,海洋地热流测量以及相关的研究工作越来越被人们关注。 (5) 海洋水深测量方法 海洋水深是用回声探测仪测量的。我们在研究海水深度和海底地形地貌时所用的探测技术为海底声波探测,有多波束测深、侧扫声呐和海底地层剖面测量技术(李家彪,1999;金翔龙,2007)。这三种技术工作原理相似,但由于探测目标不同还是有许多区别,使用的声波频率和强度也有差异。由于低频的探测深度较深,高频的分辨率较高,一般低频用于探测深海水深和海底浅地层剖面,高频用于侧扫海底形态和浅海水深。 多波束测深技术在回声测深技术的基础上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多波束测深系统是由多个传感器组成的,不同于单束波,在测量过程中能够获得较高的测点密度和较宽的海底扫幅,因此它能精确快速地测出沿航线一定宽度水下目标的大小、形状和高低变化,从而比较可靠地描绘出海底地形地貌的精细特征(图1-1)。与单束波测深技术相比,多波束测深技术具有高精度、高效率、高密度和全覆盖的特点,在海底探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图1-1 多波束测量原理 侧扫声呐技术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利用海底对入射波反向散射的原理来探测海底形态的一种新兴技术。通过发射声波信号,并接收海底反射的回波信号形成声学图像,以反映海底状况,包括目标物的位置、现状、高度等。与其他海底探测技术相比,侧扫声呐技术能够直观地提供海底形态的声成像,且其具有形象直观、分辨率高和覆盖范围大等优点,因此在绘制海底地形地貌、水下考古、目标物探测和海洋生物数据调查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海底地层剖面测量技术是基于水声学原理来探测海底沉积特征、海底浅层结构和海底表层矿产分布的重要手段,其工作原理与以上两种相似,区别在于浅层剖面系统的发射频率较低,产生声波的电脉冲能量较大,发射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能够有效地穿透海底数十米至几百米的地层(Dybedal,2003)。实践表明,此方法适用于探测海底地层变化的界面信息和沉积结构。其应用范围包括海洋地质研究和水上工程勘察等诸多领域。 (6) 海洋电磁测量方法 海洋电磁测量法是研究海洋特别是海底的重要手段之一,适用于地震方法不易分辨而电磁方法拥有优势的区域,如岩丘、海底永久冻土带、碳酸盐礁脉等。而且,海洋电磁测量方法适应性强,探测深度的范围大,可以应用于洋中脊的构造、海地扩张带的形成,以及石油、天然气和各种矿产等的调查。海洋电磁测量方法涉及的技术繁多,不同空间、不同波段和不同成因的人工电磁场,天然电磁场均可探测,海洋地壳和地幔的电导率结构模型已经从电磁场观测数据中获取。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现状 近年来 , 随着科技的发展 ,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 探测精度不断提高 , 各种技术也逐渐成熟 , 在各个领域都有新的应用 , 并取得了成功 。 在 21 世纪 , 西方发达国家的海洋探测向深水领域推进 , 钻探水深从浅水 、 深水扩展到 3000 m 深海区 。 为了满足深海海洋地球物理探测的需要和资料质量的高要求 , 海洋探测船 、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及探测设备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 图1-2 新一代科学考察船“探索一号” 图1-3 “海洋石油720” 深水物探船 图1-4 海洋深潜器: 载人潜器“蛟龙” 号和无人潜器“海马” 号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未来的发展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未来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 (1) 海底地球物理探测技术 我国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开发取得了重要成果 。 一些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 比如高精度远距离差分 GPS 技术 、 海底地形地貌电子数字化成图技术 、 海底地形地貌人工智能解释技术 、 水下拖曳式多道伽玛能谱仪 、 海底大地电磁探测技术 、 地球化学快速探查技术等 , 应组织推广转向产品化 ; 一些技术比较成熟 , 但需要进一步优化 , 如多波束全覆盖高精度探测技术 、 海底地震仪及其观测技术 、 综合地球物理快速探查技术 、 海上油气区域综合快速评价技术等 , 可进一步技术集成 , 提高它们的实用化程度 。 目前 , 国内急需而又无此项技术的有天然气水合物保压取芯技术 、 海底直视采样技术 、 海底多参量填图技术等 , 应适当引进 , 并组织力量研发 。 深海技术随着多学科的综合运用 , 表现出空中 、 海面 、 海底 “ 三位一体 ” 的综合观测 。 海面有综合科考船和浮标技术 , 空中有飞机和卫星遥感技术 , 水下有深潜器和水声技术等 。 如美国正在计划发展的 “ 综合海洋观测系统 ” 就是一种先进的海洋立体探测系统 。 该系统由水上 、 空中和空间的不同探测平台组成 , 每种平台上传感器收集到的信息将通过海底光纤电缆和卫星传输到陆上进行集中处理 , 从而形成对全球海洋环境的观测网络 , 最终达到为海洋环境预报 、 海洋资源开发 、 海上交通运输以及国家安全服务的目的 。 深海观测系统也由单点的观测向网络化发展 , 表现为站 — 链 — 网络的建设 。 观测站的特点是区域针对性强 , 但可承担的任务有限 , 可观测的要素较少 。 在站与站之间 , 增加无线通讯的功能 , 就构成了观测链 , 观测链适用于深海区域的长期连续观测 , 可实现现场数据的 “ 准 ” 实时传输 。 网络是目前技术含量最高的海底观测系统 , 可集成多种海底观测装置 , 功能齐全 , 观测时间长 。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 发达国家将建立覆盖地球全海域的立体海洋观测网络 。 ( 2) 基于深潜技术的海洋地球物理传感器 深海金属矿产资源的开采由多金属结核单一资源开发技术 , 向多种资源开采公用技术扩展 , 是当前深海采矿技术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 , 并成为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研究热点 , 海底热液硫化物是当前金属矿产资源勘查的重点 。 保持深海领域技术优势 , 扩大海底资源占有量 , 积极勘查和研究全球海底其他战略性金属资源 , 是发达国家的海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技术的总体发展战略 。 因此改进基于深潜技术的海洋地球物理传感器在未来仍是重点 。 目前拥有探测深度可达 6000 m 以上的国家 , 只有美国 、 日本 、 俄罗斯 、 法国和中国 。 深潜器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 目前发达国家正在研制多功能和混合型的深潜器 。 深潜器技术向重量轻 、 长航程 、 多功能 、 高续航 、 混合型等方向发展 。 (3) 预测海洋地质灾害的地球物理监测技术 近年来 , 海上钻井勘探引起的地质灾害频发 ,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海洋地质灾害调查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前期的地球物理调查可以探查施工海域存在的潜在地质灾害因素 , 为施工设计及施工进程提供地质依据 , 保证海上安全施工顺利开展 。 如何防治海洋地质灾害是对海洋地球物理探勘技术的又一挑战 。 加强海洋工程地质和海洋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 , 在海底地质活动活跃区域进行常态海洋地球物理监测是地质灾害实时动态监测与防治的新手段 。 (4) 海洋信息大数据时代 近年来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 , 数据量猛增 , 云计算 、 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工作 。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 如何借鉴大数据浪潮带来的思维与技术 ,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 加快实现公益性海洋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共享 , 挖掘海洋地质数据在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 满足社会各界对海洋地质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 , 是海洋地质信息化建设未来的发展趋势 。 海洋地质信息化建设应摆脱以 “ 单纯数据量 ” 论成效的价值观 , 重视数据的信息服务价值 , 创建数据有效增值模式 , 实现数据的再利用价值 ; 同时 , 借鉴大数据思维 , 探索海洋地质大数据挖掘与可视化技术 , 提升信息价值洞察力 , 增强海洋地质信息化软实力 , 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 。 总之 , 在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经济发展中 , 海洋地球物理技术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 随着国内外对海洋的大规模开发 ,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必将得到更广泛 、 更深入的应用 。 本文摘编自吴时国等编著《海洋地球物理探测》第1章,内容有删减。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 吴时国 张 健 等 编著 责任编辑:周 杰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06 ISBN 978-7-03-052449-2 《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科研经验, 综合近5 年国内外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新进展, 重点讲述海洋重、磁、电、震、热和放射性等探测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系统阐述海洋地球物理探测资料采集、数据处理、综合解释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领域前沿技术, 如多波束测深技术、旁侧声呐技术、海底电磁仪技术、垂直缆和海底地震仪等, 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技术去解决具体的海洋科学问题。同时, 结合海底地质构造与岩性特点、海洋矿产与能源类型、科学研究热点与发展前景,介绍国内外海洋地球物理探测典型案例和最新进展, 为广大读者提供借鉴。 (本期编辑:安 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96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走向深海丨探秘价值千亿美元的富钴结壳矿区
sciencepress 2017-8-23 10:09
海底热液 地球有一个高热的内核,是能量聚集的地方,在其通往死寂的演化过程中,不断地由内而外,以各种方式释放着这部分能量。 这是一个完全自然的过程。 人类努力通过认识这些方式和这一自然过程的每一细节来了解地球,了解我们自身的生存环境。 在这些方式中,人们认识最早的是火山喷发,因为它是那么的轰轰烈烈,有的还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20世纪70年代,海底热液活动的发现为我们打开了研究地球的另一扇窗户。 不同于火山喷发的短时与猛烈,海底热液活动在持续不断地向我们提供着地球深部信息。我们在欣喜地关注这扇窗户的同时,也发现其在徐缓地,但却不停地调整着我们的生存环境,使我们感到热液活动研究成为一种需要。 关于大洋 富钴结壳的研究 什么是富钴结壳? 富钴结壳是生长在海底岩石或岩屑表面的一种结壳状自生沉积物,主要由铁锰氧化物构成,色黑似煤,质轻性脆,结构疏松,表面常布满花蕾似的瘤状体,厚度一般为几毫米至十几厘米。资料显示,富钴结壳金属钴含量可高达2%,是陆地最著名的含钴矿床中非含铜硫化物矿床含钴量的20倍。据不完全统计,仅太平洋西部火山构造隆起带上,富钴结壳矿床的潜在资源量可达10亿t,钴金属量达数百万吨,经济总价值已超过1000 亿美元。因此,大洋富钴结壳被认为是未来潜在的钴的来源。 研究意义 富钴结壳是继多金属结核矿产之后又一重要的海底矿产资源。由于其富含Co、Mn、Cu、Ni、Pt和稀土元素等有用金属,资源量大,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一些发达国家纷纷投巨资资助大洋富钴结壳的调查和研究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富钴结壳的调查和研究大有蓬勃兴起之势。 目前,陆地上的钴资源主要是作为铜、镍金属矿床的伴生元素存在,且全球分布极不均匀。钴被称为21世纪的新金属,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大,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就我国来说,根据1990年的统计结果,我国国内产钴量为400t,而年消耗钴的数量为1000t,大部分依靠进口。据预测我国可供开采的钴量为30。海底富钴结壳中的钴资源量很大,而且有人预言,海底富钴结壳可能要先于多金属结核进行商业开发。 除富钴结壳的巨大潜在经济价值外,富钴结壳还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富钴结壳主要分布于CCD以上,OMZ 以下500~3500m的平顶海山、海台顶部和斜坡上。在太平洋,这些海山、海台普遍分布于整个热带和亚热带太平洋区域,包括莱恩群岛和基里巴斯、中太平洋海山、马绍尔群岛、土阿莫土群岛和麦哲伦海山区等。这些海山、海台和海隆大多受断裂构造的控制,起源于位于现法属玻利尼西亚的超级地幔柱爆发区,形成时代为中晚白垩纪。 富钴结壳是在一定的地质背景和古海洋背景下形成的,并且往往形成于深海海山上或深海盆地中,因而对其成矿环境和机理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可使科学家进一步深入了解和认识地内深部物源、海山运动、海底水-岩反应、金属成矿富集过程及其中的微生物成矿作用等问题,而这些问题迄今仍未得到完善解决,是当前地学和海洋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此外,富钴结壳作为一种水成的沉积矿产,其本身在漫长的生长过程中记录了丰富的古海洋环境信息,特别是可以弥补沉积物间断引起的古海洋环境记录缺失。因此,富钴结壳也成为地质学家研究新近纪以来古海洋学演化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例如,利用富钴结壳研究大洋构造演化(同位素示踪)、古气候学、古海洋海水的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古环流模式(同位素示踪)、古海水化学、古季风(记录在风成碎屑颗粒中)、大陆的古侵蚀速率(同位素示踪)、热液活动史(同位素、化学示踪)、古海水pH 和温度(同位素示踪)、地外物质输入史(同位素、化学示踪) 等,目前使用的同位素示踪剂包括铍、钕、铅、铪、锇、锂、硼及铀系,化学示踪剂包括钡、钴、铂、锂和稀土等。特别是它们的形成往往与南极底层水的强盛和流经以及水道的开合密切相关,因而可用于研究南极底层水等深层水的循环及水道的开合。 可以看出,在我国开展海底富钴结壳的调查和相关的研究工作意义是明显的。由于我国在海底富钴结壳的调查和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对它的成因机制、分布规律、约束因素等方面不是很清楚,因此,开展有关海底富钴结壳的成因及分布规律方面的研究非常必要。 研究现状 在海上调查的基础上,国内外的学者对大洋富钴结壳进行了成因、分布等方面的研究,并在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例如,以前认为富钴结壳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固结的玄武岩,富钴结壳的成因只和原地的玄武岩有关,但经过对麦哲伦海山的富钴结壳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富钴结壳的稀土元素和玄武岩的稀土元素之间不存在重要的成因联系。富钴结壳的稀土元素主要来自海水,而不是玄武岩。另外,CC区多金属结核的化学分析数据表明,其铅同位素组成与东太平洋海隆的热液硫化物铅同位素组成几乎一致,说明多金属结核继承了热液硫化物的成分特点,因而初凤友等提出,洋中脊活动有可能直接向太平洋矿区提供成矿物质。这一观点正在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应该指出,这是大洋富钴结壳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所在,今后必将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此问题的讨论中来,此问题(成矿物质来源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我国乃至世界的富钴结壳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 目前,富钴结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山结壳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海山构造和板内热点的关系、结壳成矿物质来源、基岩对铁锰结壳形成分布的影响、结壳成因机制及其古海洋学应用等领域,据此可以反演结壳的成因环境,也可进一步探讨结壳发育区古海洋环境的变迁乃至世界大洋环流模式的变化及古地理、古气候的变化,从而将结壳生长与古海洋环境乃至全球古气候变化联系起来。近年来,铁锰结壳研究已成为古海洋学和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活跃的热点课题,并且也将是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尽管当前已在海山结壳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认识,然而,由于复杂的海底环境和有限的科学技术条件,在上述研究领域中仍有许多重要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在结壳成因和形成机制的综合性研究及结壳的古海洋环境应用方面。其中的热点与难点主要集中在结壳成因和古海洋环境记录作用上,特别是在典型指标的提取和高分辨率古海洋环境记录的反演方面。 和富钴结壳相比PLUME问题算是个老问题。因为PLUME的研究是和现代海底热液活动连在一起的。早在1979年,RISE Project Group 就在EPR 21°N发现了PLUME。后来在东太平洋海隆、南太平洋海隆、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和西太平洋边缘弧后盆地地区都发现了PLUME。1996年美国在东太平洋海隆实施了专门的PLUME调查航次。该航次对一个PLUME进行了60多天的观测,获得了大量关于PLUME水体异常、PLUME形态的数据,并观测到了PLUME的旋转现象。Speer对PLUME的形态和行为进行了数值研究,并进一步讨论了PLUME的自旋现象。关于PLUME和大洋富钴结壳关系的讨论目前还很少。 南极底流在本问题中显得非常重要。Halbach(1968) 早期对南极底流有过描述,认为南极底流在萨摩亚水道向北流入中太平洋后分成两支: 一支沿海山向北;另一支沿莱恩岛链的深水道进入到东太平洋海盆,后又分为两支。由于南极底流的分支和流向的不同在中、东太平洋区造成不同的海底冲刷模式和沉积特征,这在浅地层特征和“东” “西” 两小区都有表现。我国不少学者对南极底流对沉积特征、环境影响等方面都给予了很高的关注。 另外,大洋协会组织的多个航次的大洋调查以及深水多波束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国家获得了更详尽的海底地形资料,这使我国今后更精确的大洋环流模拟研究成为可能。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 作者:栾锡武 责编:周杰,刘文杰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6 ISBN:978-7-03-052450-8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 介绍了近年来对洋中脊、板内火山以及弧后盆地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调查与发现,描述了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区的分布特征,讨论了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热源和通道,给出了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成因模式。本书亦进行了热液柱的讨论,阐述了热液柱与大洋底层流对富钴结壳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4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卫星看懂地球——遥感信息提取及地质解译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7-8-17 13:26
遥感技术在地学中的应用 面向21 世纪的地质工作正在走出仅仅面向基础地质和矿产调查的单一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空间高新科学技术,发挥空间信息技术(SIT)、遥感(R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野外数据采集、信息处理、图像解译、计算机制图和数据管理中的优势,更好、更快、更全面地向社会提供基础决策信息。遥感地质作为实现我国地质工作现代化的一种先进的方法技术,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及预测、生态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遥感技术为人类观测地球表层系统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各圈层之间的动态变化、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提供了全面系统、快速准确的信息获取手段。RS、GIS、GPS为地学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手段,促进了地学的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的重大进展,标志着地学信息获取和分析处理方法的一场革命,促进了地球科学与空间信息科学的交叉和渗透,进 而开始形成一个大边缘学科—地学信息科学。王之卓院士和李德仁院士提出的图像信息理论、陈述彭院士强调的地理信息科学对地球信息交叉学科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遥感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遥感地质解译是区域地质调查填图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遥感地质解译和路线地质调查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工作系统。在填图方法体系中,二者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和相互补充的交互式作业系统,且缺一不可。遥感图像的地质信息可以成为区调的生产力,从影像上获取的区域地质信息经过野外验证和调查就可转换为符合规范要求的基础地质数据。因此,将遥感地质解译与路线地质调查紧密结合在一起,是运用遥感技术进行区调填图的基本技术对策。其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是:区调专业人员必须具备双重知识结构,除了具备基础地质调查研究能力外,还必须掌握遥感技术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真正实现从地质解译到野外地质填图的一体化;运用微机图像图形处理软件、实现遥感数据的图像处理—地质信息提取—地质解译—地质制图和区域分析的全程计算机化。遥感解译到机助地质制图的工作流程一体化,是区调工作走向信息化管理中的关键技术;在区调填图中,实行路线前的地质解译—路线中的影像地质调绘—路线小结中的遥感地质再解译一体化。这一技术措施可以提高地质人员对图像地质信息的理解能力,并可有效地提高路线地质调查的工作效率和填图质量。 计算机科学和空间信息科学的发展给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RS、GPS、GIS 技术作为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已全面应用于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其发展趋势和特点是:从数字线划图(DLG)到数字高程模型(DEM),近年来的数字地质图是基于数字线划地形图而编制的,其地形底图在空间上还是二维的,未包含高程信息。目前,应运用DEM 自动生成系统实现地形底图的DEM 化,使地质制图从二维发展到准三维,提高地质图的三维显示能力和空间表达能力,扩大基础地质图件的社会服务领域;从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Q)到数字栅格图形(DRG)和影像地质图,影像地质图可提高地质图件的空间表现能力,使地质图的显示更为真实直观,地表景观信息更为丰富,图像及图形色彩更为醒目,可视化程度更高,实用性更强。用最新遥感数据不断更新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层,使地学专题图面上的地形现势、地理要素、水系要素、交通要素、境界要素等更为直观和真实;另外,用GPS 空间坐标数据取代人工观测点位数据,提高地质观测点源数据的精度,实现野外数据采集计算机化。 地学区域遥感调查将以地球表层生态地质学解译填图为起点,在区域环境地质、水文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遥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实地球表层系统的研究内容,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决策依据。 区域地质基础数据库与科学数据库将作为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放的GIS 进入信息高速公路。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将从传统的记录方式转化为电子文本和超文本数字方式,在区调信息系统的管理下,建立各种不同尺度的空间数据库和各专业领域的决策支持系统。这就要求对区调数据进行信息深加工,实现数据采集、处理、更新、存储全程标准化,向社会各行业提供空间查询、空间分析和规划决策依据。21 世纪的中国地质工作面临着信息技术革命浪潮的严峻挑战,同时在我们面前又呈现出一个广阔的发展机遇和应用前景。 多元地学信息综合处理是20 世纪80 年代初国内外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为基础,综合计算机、数字信号处理、多元统计分析、遥感、数学等知识的地学信息处理新技术。多元地学信息综合处理能把大量图件、图像、数据与人脑的认识思维活动建立起联系,取长补短,互为补充,提高信息综合分析的效果。多元地学信息综合处理的关键是多元信息的配准,即不仅要求不同来源的信息空间位置上一致,而且要求投影性质也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综合处理的信息异常不发生偏差,或者不产生虚假异常。 多元地学信息范围很广,包括地质、地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各种地面、空中调查和探测的数据。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使遥感地质学逐渐步入了定量化的发展阶段。遥感地质应用不再局限于基于图像色调与纹理特征的图像增强和目视解译,而越来越注重对地物波谱特征的量化分析与参数反演、应用模型的建立等。 高光谱技术的发展已促使地学研究的范围、尺度、内容和研究方法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其与GIS、GPS 技术的结合,为地学研究源源不断地提供高精度定位、高频度、多频谱不同级次的宏观影像,极大地拓宽了人类的视野和视觉能力,使人类真正能够从总体上把地球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加以分析,在不同级次上揭示地球各个圈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机载高光谱技术已经将高光谱分辨率与高空间分辨率的特点合二为一,促使遥感信息更加精细化、遥感应用更加综合化和模型化。同时高光谱传感器不断推陈出新,使遥感技术具备了网格化、系统化与工程化的特点。高光谱矿物识别技术的智能化与流程化使矿物识别技术手段与方法日趋实用化,在资源环境领域日益受到重视,经济效益日趋显著。 高光谱技术 高光谱技术是对地观测的高新技术之一,在地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技术已开始应用到地质与矿产资源调查、环境污染与生态检测和防治、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等领域。高光谱技术的发展已促使地学研究的范围、尺度、内容和研究方法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其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结合,为地学研究源源不断地提供高精度定位、高频度、多频谱不同级次的宏观影像,极大地拓宽了人类的视野和视觉能力,使人类真正能够从总体上把地球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加以分析,在不同级次上揭示地球各个圈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随着高光谱应用技术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地物精微特征探测的需求,传感器更加趋向于朝高光谱分辨率、更高空间分辨率及更大幅宽方向发展。利用高光谱仪所获取的海量数据,可以提供更为精细的地表信息,实现采用宏观手段对地表微观特征进行识别与研究,使人们可以在不同领域分别得到相关的、丰富的地物内在信息,促使地学研究将空间尺度的信息与地学机理有机结合,实现遥感地学应用的综合与模型化。高光谱传感器不断推陈出新,使遥感技术具备了网格化、系统化与工程化的特点。 高光谱数据处理模块与软件不断业务化和商业化,在数据获取、辐射定标、光谱重建、数据处理、地物识别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发展了多种辐射校正、光谱重建、波形分析、光谱识别、定量反演等方法;在地质制图、固体矿产和油气调查、大气探测、植物长势监测和农业估产、环境监测、海水有机物探测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矿产与能源调查领域,高光谱技术日益受到国外各大矿业公司的重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随着矿产调查难度的增大,高光谱技术正逐步进入勘查前期的主流程,用于缩小找矿靶区,提高勘查效率和减低勘查风险。第二,普遍关注由采矿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充分利用高光谱技术直接对矿山开发环境进行评估和监测。 随着高光谱预处理技术与信息提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来的高光谱技术可以将算法与应用模型等嵌入传感器中,直接向不同应用层次的用户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及时快速满足用户的应用需求,为用户省去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高光谱遥感未来的应用模式,直接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 《遥感信息提取及地质解译》 作者:韩玲,杨军录,陈劲松 责编:焦健,韩鹏,姜德君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6 ISBN:978-7-03-052854-4 《遥感信息提取及地质解译》 以遥感地质矿产勘查为主线,提出了以遥感信息提取为主导的遥感地质工作思路和地质解译方法。并以新疆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内蒙古浩尧尔忽洞地区金成矿、新疆阿舍勒铜锌矿区开展的多光谱遥感找矿工作,介绍了遥感地学信息提取、遥感矿化蚀变信息提取、多源信息复合解译、综合多源信息成矿预测等研究方法和模型。开展了结合地形特征的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影像分类方法研究和实践。结合北山方山口—老金场和东昆仑纳赤台地区高光谱遥感地质调查项目,介绍了典型区域CASI/SASI/TASI航空高光谱遥感数据获取、调查方法试验研究和矿物填图示范,建立了航空高光谱遥感调查方法技术体系。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2955 次阅读|3 个评论
航空复合材料新时代——让飞行器“心脏”更有力地跳动!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7-8-11 10:12
作为飞行器的“心脏”,航空发动机是技术高度集成和高附加值的科技产品,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技术水平,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经过几代航空人艰苦卓越的奋斗,我国航空发动机工业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我国国防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目前,复合材料已成为与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并列的四大材料体系之一。一个国家的复合材料工业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其科技与经济实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先进复合材料是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具有竞争优势的源泉。 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高、比模量大、耐高温、抗疲劳性能好、可设计性强等独有的优越性能,不仅在机械、化工、能源、交通、建筑等行业中得以广泛应用,而且也成为航空航天、船舶等高技术领域的备受青睐的明星材料之一。 复合材料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 复合材料在涡轮发动机上的应用 由于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和耐高温等固有特性,复合材料在航空涡轮发动机上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且比例越来越大,使航空涡轮发动机向非金属发动机或全复合材料发动机方向发展。 美国针对航空发动机实施的IHPTET 和VAATE 计划,以及欧洲实施的ACME 和AMET 计划,均将复合材料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列为重点内容予以验证和突破,包括:风扇宽弦复合材料叶片、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机匣、350℃ 热塑性复合材料中介机匣、SiC长纤钛基复合材料的叶环、叶鼓和低压涡轮轴、陶瓷基复合材料全环燃烧室、CMC 碳化硅复合材料浮壁燃烧室、CMC 碳化硅复合材料涡轮导向器、CMC 和C/C 复合材料涡轮转子等相关结构,由此可见,复合材料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大量使用己成为必然。 在NASA N+3 先进发动机项目中, GE 公司对将于2030~2035 年投入运营的高效安静小型商用飞机所需的发动机进行了预研。 在NASA N+3 先进发动机项目中,除整体碳纤维风扇导向器/前机匣、复合材料风扇叶片和复合材料风扇机匣外,复合材料的应用还包含:复合材料附件机匣、新一代陶瓷基复合材料燃烧室、新一代陶瓷基复合材料高压涡轮导向器叶片、新一代陶瓷基复合材料高压涡轮叶片、新一代陶瓷基复合材料有围低压涡轮叶片、陶瓷基复合材料高压涡轮支撑罩环和整流罩等,以及全复合材料整体发动机短舱。 图1 显示了NASA N+3 先进发动机项目中先进新材料应用情况。 图1 NASA N+3 先进发动机项目中复合材料应用情况 1) 树脂基复合材料 凭借比强度高、比模量高、耐疲劳与耐腐蚀性好、阻噪能力强的优点,树脂基复合材料采用耐高温树脂(聚酰亚胺)制造,工作温度可达250~350℃ ,用作发动机冷端部件,主要是在发动机的外涵道机匣、风扇机匣、进气机匣、风扇静子和转子叶片、压气机叶片、包容机匣以及发动机短舱、反推力装置等部件上得到广泛应用。如在美国F404 、F101 、RB211 等发动机的复合材料外涵道整流罩或外涵道机匣及我国某发动机的复合材料外涵机匣等上都已广泛应用。 F119 发动机的碳纤维增强的聚酰亚胺基复合材料外涵机匣采用Dow-UT 公司研发的先进树脂传递模塑(RTM) 成型法制造,外环、内毂、叶型支板模塑成一整体,通道表面光滑且满足尺寸要求,工作温度为316℃ ,质量减轻15% ~20% ,成本降低30%~35% 。该技术可以制造形状复杂的进气机匣,其所有外部气流通道的表面粗糙度、最终尺寸精度可与经机械加工的钛合金进气机匣相媲美,并可使进气机匣减少零件总数和取消许多劳动密集的装配工序,因而可以大幅度减轻结构质量和降低成本。 惠普公司在经济可承受的树脂基复合材料研究计划(后转至JSF 研究计划)下的推进系统可承受的复合材料研究项目(ACP) ,与Dow-UT 公司合作采用先进RTM 工艺制造风扇进口结构和风扇出口机匣。现在,为F119 发动机研制的复合材料风扇进口机匣已完成相关验证。经验证,与钛合金的机匣相比较,费用降低了32% ,质量减轻了44% 。 通用电气公司吸取了GE36UDF 发动机风扇叶片的研制经验,采用树脂基复合材料制造的单级大直径(3 .43m) 宽弦实心复合材料风扇叶片。GE90 发动机风扇叶片( 图2 ) 的叶身和叶根均采用赫克塞尔(Hexcel) 公司的8551-7 高强度抗损伤结构用增韧改性环氧树脂作为基体材料,用IM7 高强度、大伸长、中模量碳纤维作为增强体,制造成被称为大力神的IM7/8551-7 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预浸料。再由400 层预浸料带从叶根到叶尖采用铺层逐渐减薄的铺层方式制成风扇叶片。为了提高叶片抗大鸟撞击的能力,将钛合金薄片用3MRAF191 胶黏在叶片前缘上,在叶尖与后缘处用凯芙拉细线进行缝合,这种结构不仅可以分散外物撞击能量,还可以防止复合材料在叶片转动时发生脱层。 图2 GE90 复合材料风扇叶片 复合材料的使用,大大减轻了风扇组件的质量。该风扇采用低叶尖速度、弹性变形吸收冲击能量并重新分布、叶根在榫槽中偏摆减缓冲击和局部包裹钛合金的办法成功地保证了风扇叶片的抗外物打击性能;采用涂覆聚氨酯抗腐蚀涂层和使用特殊丝线缝合复材脱层部位等方式提高了风扇叶片的抗腐蚀性能。 波音787 用的GEnx 发动机风扇机匣采用7.62mm厚的三维织物以±60℃方式编织,并在边角及弯曲处与工维织物混编在一起。编织采用自动化工艺,织物绕一风扇机匣工具编织成平面状回在中部编织厚层作为风扇叶片的包容层,从而取消了铝合金机匣上用的凯芙拉垫。织物一经铺成,便从机匣外引入树脂。 GEnx 风扇叶片设计方法与GE90-115B 相同,但叶片数量降到18 片(GE90-115B 为22片),直径为2.82m 的风扇又进一步降低了噪声。由于尖锐边缘的复合材料有磨损的趋向,在叶片的前缘、叶尖及后缘增加了可以更换的钛金属包覆层。这种叶片边缘也可以将外物打伤能量分散到风扇复合材料中去。复合材料风扇的使用除减重外,叶片数量的减少还可减少空气阻力、降低噪声(比CF6 降低30%)。由于复合材料本身具有耐腐蚀、耐疲劳的特性, GE公司认为复合材料风扇叶片在使用中可以免维护。由于复合材料叶片受到外物撞击后,易于破碎成几块,在吸收撞击能量的同时,还降低了对风扇机匣和包容环的撞击程度,这使得复合材料叶片在减轻自身质量的同时,还减轻了风扇包容系统、风扇盘以及整个转子系统的质量。另外,复合材料叶片还在抗颤振等方面优于金属叶片,更利于实现大涵道比,进而达到降低泊耗和提高效率的目的。 法国斯奈克玛(Snecma) 发动机公司采用编织复合材料和树脂传递模塑(RTM) 技术最新研制的LEAP-X 发动机同样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的18 片风扇叶片,其数量比CFM56-5C 减少一半,是CFM56-7B 的3/4。1.8m 直径的叶片采用三维编织、树脂传递模塑技术制造,可以给每架飞机减轻超过450kg的质量。 国内为设计高推重比发动机,也正积极开展先进复合材料的理论与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72 年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以中等强度碳纤维为增强体,以648 环氧树脂为基体研制出某型发动机风扇叶片,质量是钛的56% ,榫头拉断强度为设计值的5 倍;由于振动阻尼系数为钛叶片的5 倍,因而可以省去阻尼凸台。某涡扇系列发动机中,已经广泛采用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T300/KH304 和T300/BMP316 等制造复合材料外涵机匣,整体叶盘(外缘)缠绕结构等。在下一代高推重比发动机中,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将进一步用于制造风扇机匣、叶片,乃至低压压气机机匣部件。 2) 金属基复合材料 凭借密度小(有的仅为镍基合金的1/2) 、比刚度和比强度高、耐温性好等优点,碳化硅纤维增强的钛基复合材料在压气机叶片、整体叶环、盘、轴、机匣、传动杆等部件上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美国的F100 发动机用硼纤维/铝复合材料制作压气机叶片,不但可省掉钛叶片需要的防颤振罩,增加空气动力效率,且可减少叶片数量,提高叶尖速度和降低成本。 3) 陶瓷基复合材料 目前主要的陶瓷基复合材料产品是以SiC 或C 纤维增强的SiC 和SiN 基复合材料。凭借密度较小(仅为高温合金的1/4~1/3) 、力学性能较高、耐磨性及耐腐蚀性好等优点,陶瓷基复合材料,尤其是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已经开始应用于发动机高温静止部件(如喷嘴、火焰稳定器、燃烧室火焰筒、燃烧室和内外衬等) ,并正在尝试应用于涡轮转子叶片、涡轮导流叶片等部件上。其中, SiC/C 复合材料整体涡轮叶盘和CMC-SiC 涡轮导向叶片( 图3 ) ,不冷却或简单冷却,可提高涡轮前使用温度,降低结构质量并提高寿命。 图3 SiC/C 复合材料整体涡轮叶盘和CMC-SiC 涡轮导向叶片 复合材料在导弹和火箭发动机上的应用 以碳纤维复合材料为代表的先进复合材料的发展推动了航天整体技术的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主要应用于导弹弹头、弹体箭体和发动机壳体的结构部件和卫星主体结构承力件上,碳/碳和碳/酚醛是弹头端头和发动机喷管喉衬及耐烧蚀部件等重要防热材料, C/C 最早用作其喷管喉衬,并由二维、三向发展到四向及更多向编织。碳纤维复合材料在美国侏儒、民兵、三叉戟等战略导弹上均己成熟应用,美国、日本、法国的固体发动机壳体主要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如美国三叉戟-2 导弹、战斧式巡航导弹、大力神-4 火箭、法国的阿里安-2火箭改型、日本的M-5 火箭等发动机壳体,其中使用量最大的是美国赫克里斯公司生产的抗拉强度为5.3GPa 的IM-7 碳纤维,性能最高的是东丽T-800 纤维,抗拉强度5.65GPa、杨氏模量300GPa。 俄罗斯海上导弹系统中的佼佼者是圆锤(布拉瓦)型潜艇发射导弹,该导弹发射机动性好,同时拥有海基和陆基两种打击版本,可以携带6~10 枚分导式核弹头,配备在海军台风级,以及未来新型北风之神级核潜艇上,可以突破敌方导弹防御系统,有效摧毁全球任何地方的敌方目标。这些新型导弹的发动机喷管及大面积防热层均使用黏胶基碳纤维增强的酚醛复合材料。 目前为解决固体火箭发动机结构承载问题,美国和法国正在进行陶瓷纤维混合碳纤维而编织的多向(6 向)基质、以热稳定氧化物为基体填充的陶瓷复合材料。SiC 陶瓷制成的喉衬、内衬已进行多次点火试验。今天作为火箭锥体候选材料的有A12 03 、Zr02 、Th02 等陶瓷,而火箭尾喷管和燃烧室采用的高温结构材料有SiC 、石墨、高温陶瓷涂层等。 我国各类战略和战术导弹上也大量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作为发动机喷管、整流罩防热材料。我国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开展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材料壳体的研究,进行了T300CFRP 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的基础试验、壳体结构强度试验、点火试车等全程考核中完成了12K-T700-CFRP 壳体结构强度试验,开展了T800 碳纤维CFRP 多种壳体的预研试验。 《航空复合材料及其力学分析》 作者:崔海涛,孙志刚 责编:李涪汁,曾佳佳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5 ISBN:978-7-03-053639-6 “ 十三五”期间,国家全面启动实施了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专项。复合材料作为下一代航空发动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候选材料之一,将有效提升航空发动机的推重比(功重比),并使其各方面性能得到整体提升。 《航空复合材料及其力学分析》 即是在这一背景下组织编写的。 本书全面梳理和总结国内外航空发动机中的复合材料结构及其设计特点。本书编写中,引入大量国内外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强度分析、故障分析等实例,紧密结合工程实际,促进学以致用。此外,本书引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以及固体力学等其他学科知识来类比、解释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方法,试图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分析知识框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有利于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0580 次阅读|1 个评论
斯人虽去,风范长存丨缅怀中国金属物理奠基人柯俊先生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7-8-9 09:22
国际著名金属物理学家、科学技术史学家、高等工程教育家、中科院院士柯俊先生于昨日与世长辞,享年100岁。 先生已逝,但其学术贡献永镌史册。本文介绍了柯俊先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以此缅怀柯俊先生。 柯俊院士是国际著名的金属物理学家、科学技术史学家和高等工程教育家。“一二 • 九”运动时期,他是天津“一二 • 一八”大示威的重要组织者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他是穿梭于越南、缅甸、印度密林群山之中的物资运输队长。留英期间,他在钢中首次发现贝茵体切变机制,是贝茵体相变切变理论的创始人。新中国成立后,他创办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和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是中国金属物理学科的奠基人。“文化大革命”后期,他将现代实验方法引入冶金考古研究,是中国定量冶金考古研究的开创者。20世纪90年代初,他积极推动了国家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是工程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和领航员。 贝氏体相变切变理论的创始人——国际称道的Mr.Bain 钢及铜合金在进行热处理时,从高温冷却到一定温度的过程中,晶体结构和组织会发生变化,在较缓慢冷却时形成韧性高的珠光体(如钢轨),在快速冷却到较低温度时则形成硬度高的马氏体(如淬火钢)。美国学者E.C.Bain和Darerport最早发现在珠光体和马氏体转变过程之间存在另一个组织——贝茵体,当时的欧洲学界称之为中间转变产物,但其转变机制并没有得到阐明。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贝茵体——现在一般称之为贝氏体——转变的原因是由于钢中原子扩散形成的,扩散学派成为当时解释这一现象的主流学派。1951年,柯俊在研究的过程中,首次发现并提出钢在相变过程中固溶体分解时,贝茵体转变的切变位移机制,证明其是与珠光体、马氏体不同的相变,建立了贝氏体相变切变理论。这一突破性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逐渐形成了全世界对这一现象研究的主流学派——切变学派,迄今仍得到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以及欧洲、日本等金属材料科学学者们的承认。多年来,贝茵体相变的理论一直成为国际相变会议的组成部分。 20世纪50年代柯俊亲手制样并拍摄的金相照片 a图:贝氏体表面浮突;b图:将试样再稍稍抛光去掉浮突后,同一视场的组织。 《冶金学与冶金工程》系列丛书之一《金属结构》的作者,芝加哥大学C.Barre教授,将1952年再版的新书赠予柯俊,扉页上为:“为我们在1952-1953年有机会多次美好的讨论。”道出了柯俊与C.Barre教授之间深厚的友谊,书中第571页更是加入了柯俊与A.Cottrell的私人通信,信中告知即将发表的有关贝茵体相变研究的新结果。 回国后,柯俊从未间断对合金中贝茵体相变机理的深入研究,1956年,柯俊与Cottrell发表的著作——The formation of Bainite (JISI172 1952)和他的创新研究成果——《钢中奥氏体中温转变机理》获得当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这是北京钢铁学院建校以来的第一个国家级科研奖。同时,柯俊指导相55级的赵家铮研究钢中魏氏组织提出和实验证明是由贝氏体切变机制相变的结果,共同写成《亚共析钢中α铁的魏氏组织》发表在《金属学报》1956年1卷2期,与国外某些学者认为的是扩散形成机构的表述不同,文中表明:“试验证明亚共析钢中魏氏组织的α铁系以贝茵体型相变的机构形成,相当于无碳贝茵体。奥氏体晶粒尺度、碳含量、温度以及冷却速度对魏氏组织的影响都很容易根据贝茵体形成机构的理论加以解释。” 60年代起,柯俊便开始指导其学生张学华等开展有色金属合金的贝茵体相变的研究。1977年起柯俊又指导贺信莱等参加了硼在钢中作用机理的研究,紧密结合我国低碳高强贝茵体钢种的生产与发展进行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而且在含硼贝茵体钢中获得了有关贝茵体形成机制的新的实验证据。80年代以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委基金的支持下,他指导柳得橹、吴杏芳以及研究生孙永谦、李秋华、魏鎏英等人在不同的合金系中通过对不同方式形成的贝茵体形貌及特征的深入观察和细微分析,进一步提供了相变切变机制的证据。众多研究成果使柯俊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国际学术 界围绕贝茵体相变的“切变理论”在长久以来一直进行着探索与争论。 1988~1990年,柯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贝茵体相变机理”的研究。国内几位著名的贝茵体专家,如西北工业大学康沫狂、海交大俞德刚、天津大学刘文西、清华大学方鸿生、西南交大刘世楷、重庆大学徐启昆等学者带着各自的团队都参加了该项目,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对贝氏体相变的深入探讨、共同切磋与交流,在国际上形成了很活跃的力量。 在西南交通大学召开第二届全国 贝茵体 相变讨论会上,柯俊发言,并与专家亲切交谈 1989年在美国芝加哥、1992年在美国夏威夷召开了国际贝茵体相变会议,柯俊、柳得橹在会议上准备了高质量的论文。在几次国际会议以后,贝茵体相变的“切变学派”成为主流学派。 柯俊在贝茵体研究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得到充分肯定,欧共体1966年出版由A.Schrader 和A.Ros主编的《De FerriMetallographia》一书——英、德、法文——第二卷“Fundementals of Metallogaphia”中,把钢中切变机制生成的无碳贝茵体称成“柯氏贝茵体”,柯先生本人也被以Mr.Cohen为首的许多国外同行称为Mr.Bain。然而,面对学界对于“柯氏贝茵体”的高度评价,柯先生表示反对。先生觉得贝茵体是30年代初美国人Bain等发现的,他只是对它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所以并不同意用自己的名字进行命名。郑板桥有诗云“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是先生面对学术勤奋精进、面对名誉淡薄悠远的最好写照。 创建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 在新中国建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首先发展钢铁工业。柯俊本科从化学系毕业,深知物理化学与金属材料之间的关系,到北京钢铁学院后不久,向魏景昌常务院长及教务长魏寿昆教授提议建立金属物理专业及金属物理化学专业,以培养适应钢铁技术迅速发展和从事交叉学科新方向的人才,得到他们的支持,于1956年开始筹建金属物理化学专业。关于创建金属物理专业的情况,在第九章中有较详细地论述,此节只对筹建金属物理化学专业初期新了解的情况记述于下,以揆读者。 朱元凯教授是当时具体筹建金属物理化学专业的当事人,他回忆说,柯俊教授对金属物理化学专业的筹建是有过具体指示的,1955年他是物理化学系主任。在建设金属物理化学专业,柯俊有功不可没的建树,从制定教学计划、培养中青年教师、指导如何开展科学研究等,柯俊都有亲自参与。朱元凯当时的宿舍在一斋,柯俊曾亲至宿舍送给他有关脱硫的外文文章,并给他讲解,令朱元凯备受感动。 朱元凯教授说:“当时制定金属物理化学专业教学计划,我是在柯俊和高贻善领导下进行的。根据原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冶金过程物理化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为蓝本,他们两位一是强调数学、物理类的课重要,另一位主张以化学类的课为主,两人各述己见,争执不下,我也没有办法判断,我只能都听,结果使这个专业第一届招生的物化62执行的1957年教学计划总学时达4000多,负担过重,以后不得不年年减负、修订。”铁56毕业生钟天驹教授说:“金属物理化学专业的筹建与柯俊教授是有关的。1956年毕业分配 时我想去工厂,不愿意留校,领导告诉我是留在新成立的理科专业。朱元凯分配我和另一位留校的胡瑞福负责冶金物化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派我去了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调查。” 1957年钢铁学院招收第一届金属物理化学专业的学生。在招生简章中对金属物理专业介绍为:“冶炼物理化学是近五十年发展起来,而且正在迅速发展的科学,它对强化冶炼过程以及控制金属成分已经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人员更为缺乏,所以必须大力培养干部,迅速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使我国冶金工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在短期内达到国际水平。” 20世纪50年代末摄于理化楼前 右三方正知,右四高诒善;左一李恒德,左二肖纪美,左三柯俊 1960年在钢铁学院召开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学会年会时,魏寿昆、柯俊、中南矿院的陈希民教授等人考虑到当时冶金发展的需要,开会决定将金属物理化学专业改名为冶金过程物理化学专业。1962年中国科学院在上海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并出版了论文集,这标志着我国冶金物理化学学科发展的起点。1978年物理化学专业招收第一届硕士生,1981年招收第一届博士生,1987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重点学科。 中国冶金史研究的开拓者 编写《中国冶金简史》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有辉煌的成就,并在古代社会发展、建设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却很少留下有价值的文字记载和历史资料。20世纪中叶,我国着手进行科学技术史编撰,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根据中国科学院科学史委员会的安排,进行中国冶金技术史的编写工作。1966年,在北京钢院图书馆馆长胡庶华教授的带领下,图书馆里九位老教师对二十四史及古文献中所有“金字旁”的汉字一一作了摘抄,并将其做成卡片作为编写冶金史的基础资料。但是作者和领导们都一致认为编写的这版冶金史不能“有料无史”,必须重新搜集材料编写书籍。 北京钢铁学院受冶金工业部、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和中共北京市委的委托,要编写一部《中国冶金简史》,为此成立了由“工人、教师、干部”组成的“三结合”的《中国冶金简史》编写组,柯俊作为“重要的专家”,参与其中。 1974年初的北京钢铁学院校园仍然受着“文革”的影响,还没有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柯俊在学院的“理论组”接受“再教育”。在这混乱动荡的局势中,对满怀希望从海外归来投身于新中国建设的老一辈专家教授们而言,受摧残的不仅是被殴打隔离的身躯,更加煎熬的是精神上的痛楚。柯俊始终坚定信念,即使在遭受不公的待遇时仍不卑不亢,一心担忧着学校的建设和祖国的发展。 由于在文革期间,学校图书馆资料大量流失,资料搜集工作举步维艰。再加上教师们的科研工作都长期停滞,许多人都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对如何编写冶金史更是一片空白。尽管工作量大,困难重重,任务十分艰巨。编写组的成员们在柯俊等人的带领下,都憋着一股劲,决心完成好这项任务。暑假期间他们都没有回家休假,坚守在空旷的学校里,继续从事冶金史编写工作。参加工作的有当时学院各单位及实验室约百人,经过1年多不懈努力奋战,编写组最终于1976年底向科学出版社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中国冶金简史》一书于1978年2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在柯俊的努力下,冶金史编写组逐渐发展成为学校的冶金史研究室,后成立为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开展了大量的冶金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78年,作为研究所成立初期,由黄务涤主要执笔的一书《中国古代冶金》由文物出版社出版。2006年韩汝玢教授得知日本希望将《中国古代冶金》翻译成日文出版。作为研究所数十年前集体的研究成果,原冶金史研究室的主任邱亮辉教授、此书的主要执笔人黄务涤教授,均已离任多年,需要与他们汇报联系,并且要得到现任冶金史研究所所长梅建军教授的意见。一系列的沟通与协商进行的非常顺利,责成韩汝玢为全权代表。他们得知此书能以日文出版都很激动,30年前的一本小书至今还能为日本的冶金史研究工作者作为参考书出版是非常荣幸的!令大家极为感动的是,耄耋之年的馆充教授亲自翻译并积极联系出版事宜,监译者也是日本著名冶金学家,由日本庆友出版社出版发行。为尊重历史,此书在翻译、出版时没有进行修订。研究所的同仁衷心感谢日本铁钢协会社会铁钢学部“铁的历史及其技术和文化”机构座长高桥礼二郎先生对《中国古代冶金》一书的译制出版的大力支持,此书作为中日双方密切合作研究的开始,为促进两国学者共同研究“东亚冶金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开启定量冶金考古研究的新篇章 编写冶金简史的工作,让柯俊及其合作者在中国冶金简史的漫漫长河中畅游了一番,也开启了他科研生活中崭新的一页,定量考古冶金学在他的细心培育下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柯俊曾说:“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科技研究等活生生的例子证明,前沿科学技术已经成为考古鉴定和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在考古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科技工作者与考古界要密切地结合起来,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服务,争创更好的科研考古工作和结果。” 柯先生认为他们所要研究的不仅是冶金史的问题,也是考古学的问题。因此他将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定位为合作研究,即为考古、文博单位服务,严格遵守考古的规矩,这也是研究所的主要特色。柯俊等一直重视并倡导冶金与考古的结合,要求工作人员及学生重视和考古部门的关系,强调用现代技术手段把出土的金属文物或冶金遗物所包含的信息尽量发掘出来。 的确,考古学和历史学对了解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贡献,对深刻认识自然和人类关系的历史变迁,对预见我国未来的发展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字记录,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仍然是不甚清楚的。历史完全依靠史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有的文字记载并不全面,有的是后人和外行人撰写的,并不准确。因此这些记载需要经过科学技术的研究并参考考古发现充实、观察才能判断、区分真实与假象,史实和传说。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考古,“其研究成果和确定的史实一定会增进和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进程,并发挥重要的作用”。 文革结束后,柯俊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冶金史的研究工作中。在冶金史研究所刚成立的5、6年时间里,柯俊等人“主要是诚心诚意地为考古、博物馆和历史工作者服务,到全国各地的考古和文博单位学习和探索我们能做什么,怎么去做,能解决什么问题”。一旦发现新材料、新成果,他们取样后必定很快加以修复,从多角度、多层面挖掘文物信息。“比如在做早期铁器研究的时候,这究竟是早期人工冶铁或钢?还是陨铁?这就要求多角度、多层面来说明为什么不是、为什么是。”柯俊要求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教师们要严格遵从科学工作的要求,不要夸大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柯俊特别强调必须尊重考古科研人员的成果,只要考古报告(或简报)不发表,即使研究成果压后15年甚至20余年,研究所的老师也绝不能抢先发表。这样的事例很多,并已经成为“规矩”被冶金史研究所的老师们认真地遵守着。 本文摘编自丛书 《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 中由 韩汝玢、石新明 编著 《柯俊传》 第五章、第六章及第八章,内容略有删节改动。 (本期编辑: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057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申报攻略-截至9月30日
henian 2017-8-4 10:22
2018年度国 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申报攻 略(截止日期2017年9月30日) 2017年8月1日—2017年9月30日 (通过科学出版社统一寄送材料的截止日期为9月20日,若错过可于9月29日前自行寄到科技部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办公室)。 择优资助,每部著作依照预算成本资助2~10万元不等,直接汇至出版社。 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面向全国,资助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优秀的和重要的学术著作的出版 。 资助范围: ① 学术专著:作者在某一学科领域内从事多年系统深入的研究,撰写的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或实验上有重大发现的学术著作。 ② 基础理论著作:作者在某一学科领域基础理论方面从事多年深入探索研究,借鉴国内外已有资料和前人成果,经过分析论证,撰写的具有理论创新的,对科学发展或培养科技人才有重要作用的系统性理论著作。 ③ 应用技术著作:作者把已有科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撰写的能促进产业进步并给社会带来较大经济效益的著作。 重点资助方向: ① 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和重点领域(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智能绿色制造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现代能源技术、生态环保技术、海洋和空间先进适用技术、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技术、健康技术、现代服务技术和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等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形成的学术著作; ② 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科技发展的优秀科技学术著作; ③ 英文版优秀科技学术著作。 暂不属于资助范围: ① 译著、论文集、再版著作; ② 科普读物; ③ 教科书、工具书。 ①著作者须完成80%以上书稿。 ②著作者一次只允许申报一个项目。 ③丛书中的每一本著作,均须分别按单个项目独立申报。 ④已出版的学术著作不能申报。 ⑤上一年度申报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但未获得资助的项目,不得在第二年度申报。申报者可根据专家意见对书稿认真修改后,于第三年度提出申报。 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申报程序由 网上提交申报材料 和 邮寄纸质材 两个环节组成。 1.联系编辑协助 科学出版社 可联系 : l 何 念 电话 : 18202756463 E-ma i l : henian @mail.sciencep.com 2. 网上注册 ( 网址 : http://168.160.18.201/pfp) 3. 网上填报。 系统注册完成 1 个工作日后 , 经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办公室审核后 , 再登录进入申报系统填写《申报书》。 4. 要求编辑协助做好项目预算表以及出版社意见 若委托我社申请 , 出版单位名称 :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法人 : 林鹏 ; 联系 人 : 金蓉。 5.网上提交附件 (1)评审材料: 前言、目录(至少到节一级)、主要参考文献,顺序合成1个PDF文件; (2) 样 章: 书稿80%以上( 书稿的重要核心章节,50页以上的PDF文件); (3)附录: 可有可无,省部级以上奖励扫描文件,1个PDF文件。 必须提供PDF 文件,具体文件大小的要求见网上详细申报指南或联系编辑询问。 6.查看申报项目状态 ( 1 ) 按照以上要求在网上提交申报材料后 , 返回首页查看 “ 申报项目列表 ” 中的 “ 状态 ” , 项目状态为 “ 待审查 ” 时表示申报材料已提交成功。 ( 2 ) 网上提交完成 3 个工作日后 , 再次查看申报项目状态。如果状态为 “ 审查通过 ” , 表示已完成网上申报 ; 状态为 “ 审查返回修改 ” , 按照审查意见修改后重新提交。 7.邮寄提交(或直接送交)材料(用于存档),材料包括: ( 1 ) 《申报书》 1 份 ( 含三位不同单位正高级职称专家推荐意见原件 , 需要经过出版社统一盖章 ) ( 2 )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出版意向协议书》 3 份 ( 3 )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申请人承诺书》 1 份 ( 填写作者基本信息 ) ( 4 )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出版单位承诺书》 1 份 ( 5 ) 《情况告知表》 1 份 ( 6 ) 80% 以上或全部书稿光盘 1 份 , 稿件格式务必为 PDF 格式 , 责编需要统计好光盘中的稿件字数 (请向编辑索要写作模板) 。 (1)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办公室组织项目形式审查和专家学术评审。 (2)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委员会根据专家评审结果确定当年资助项目。 (3)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办公室在科技部网站上公示当年资助项目。公示结束后,公布最终资助项目并书面通知申报者。 科学出版社 一直是该基金的忠实倡导者和实践者,每年有大量优秀著作获得资助,资助比率逐年升高,近三年成绩(2017年结果尚未公布): 有申请意愿的作者可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科学出版社编辑完成相关工作!!! 武汉分公司 策划编辑:何念 Tel: 027-87198093 QQ:457041642 E-mail: henian@mail.sciencep.com 总社地址: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邮编:100717 武汉分公司: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小洪山中科院武汉分院岩土力学所模型楼431室 邮编:430071
个人分类: 出版信息|53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也可以实现疾病检测?!快来解锁手机使用新姿势!
sciencepress 2017-7-31 09:30
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smart phone),无疑是目前最能代表科技发展活力的领域。而手机中的传感器应用,也无疑一直都是手机相关通信及其他功能的最为有力的保障技术之一。现如今,一些厂家的新款机型的发布,也都是伴随着一些新的传感检测功能的实现而横空出世的。从现在来看,手机上实现心率测试、血压检测,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运动状态检测,一点都不是什么新鲜事。而这些检测,更多地都是集中在一些物理参量的检测,以及生理信号的检测。对于生化检测,即生物化学类的检测,还是触及较少。 把手机视为一个可以进行生化分析的利器,其初衷便是出于利用智能手机高速的分析处理能力、高清的图像采集装置和优秀的人机交互界面,尤其是其所能提供的完善的互联网服务。而尤其强调的一点,就是其强大的用户普及率。如果我们不要忘掉即时检测的初衷,那么会更容易理解何以要在手机上实现生物化学的传感检测。对于周围环境的现场检测,对于我们自身健康状况实时实地的检测,手机完全可以说是“舍我其谁”! 基于智能手机的电化学传感系统由于其便携、准确和定量的特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尤其是该系统在POCT 中的发展潜力,使得面向POCT 的智能手机电化学传感器日趋增加。总的来讲,智能手机电化学传感POCT 现在主要分两个大方向:一个是面向日常的健康管理,包括个人健康管理与环境管理;另一个是与临床结合面向诊疗的长时监测,其研究重点集中在慢病和传染病这两种影响范围广、容易恶化且致死率高的疾病的检测和监测上。因此,下面将以健康管理、传染病检测、慢病监测等方面为例来介绍智能手机电化学传感POCT 的发展。 健 康 管 理 健康管理(managed care)是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其中,个人的健康管理包括对日常人体生理参数的检测和对其易患疾病的监测预警,而人群健康危险因素则主要指对外界环境的监测。健康管理是POCT 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基于POCT 技术的健康管理能够让人们随时随地掌握自身的健康情况,对疾病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遏制恶性疾病的发生及恶化。面向健康管理的智能手机POCT 设备其实已经出现,即各大电子公司争先恐后发布的各种运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wearable devices)。可穿戴设备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制造可以直接穿上身的、方便数字化检测和存储的、便携式的诊疗设备,以实现对人体长时健康状况的记录及慢病、传染病等疾病的日常监测预警。其与智能手机配套使用,已经能够进行运动监测、体重管理、脉搏和血氧饱和度等生理参数的实时测量、健康数据云端存储和远程医疗诊断等多种个性化随身医疗健康体验。 由于智能手机电化学传感检测技术的便携、实时、定量、精准等特性,健康管理成为其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的Imani 等在Nature 上报道了一种用于实时健康监测的可穿戴式化学和电生理检测技术集成的生物传感系统,包含一个利用三电极电流法检测乳酸盐的生物传感器和一个两电极的心电传感器,如 图1 所示,利用柔性基底共同结合成一件类似背心的紧贴皮肤的可穿戴设备。人体实验证实可以用该设备同时进行生化和电生理的检测,再通过蓝牙模块将检测的生理数据传输到手机,以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及存储,即可实现个人的健康管理。随着人类基因库的建立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逐步推广应用,健康管理还涉及基于基因的个性化管理,包括个性化基因存储和识别、通过基因识别来预测个人患病的类型及概率、通过基因对比鉴定亲缘关系等,这些功能不仅能完善个性化医疗体系,还能够在其他领域(如司法领域)等发挥作用。 图1 可穿戴式生化-电生理集成传感系统 另外,针对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的基于手机的环境监测等健康管理相关设备也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而被提上研发日程。普雷里维大学(Prairie View A M University)的Jafari 等基于手机和商业化的集成传感器完成了对测试者所处位置的坐标、温度、湿度、气体含量、气压、空气质量等指标的实时监测,如 图2 所示。其采用的传感器集成了电化学传感等多种传感技术,可以完成精准的气体含量检测、温湿度检测、压力检测、光检测及红外检测等,其检测的数据通过蓝牙传送给智能手机,并通过内置APP 进行数据处理与公式推算,进而在手机上给出一份空气质量报告。智能手机还可将检测的定点环境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网上的数据库,进而可以集中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环境质量情况,方便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环境定时定点监测,避免对环境质量监测不全面的情况。 图2 一种智能手机环境监测设备 尽管如此,基于智能手机的健康管理最重要的应用还是对于疾病的检测和监测,这也是POCT 现阶段的重要目标。而目前重要的疾病检测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传染病检测和慢病检测。因此,下面将重点介绍基于智能手机的电化学传感设备用于传染病和慢病的POCT 检测。 传 染 病 检 测 现在,传染病仍是全球主要致死疾病之一,其最主要的三种病原体分别为病毒(如艾滋病)、寄生虫(如疟疾)和细菌(如结核杆菌)。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截止到2012 年,全球致死率的70%都是由三大传染病(艾滋病、肺结核和疟疾)引起的。传染病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感染,极易随着感染者的活动而大量散播,进而引起疾病的大规模爆发,为医疗保健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其中一些疾病(如艾滋病)至今仍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案,如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与隔离,任其大规模传播,将会引发无法估计的后果。事实上,如果能及时发现这些传染病,并在其早期阶段进行隔离治疗,则将会极大地降低传染病带来的危害,减少医疗成本,并且增大治愈率。因此,POCT 技术在传染病检测中的应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为了实现全球传染病早期的精准诊断,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成本低、易于获取及操作、紧凑便携,以及质量和准确性有保证等,而基于智能手机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检测技术有望满足这些需求。 图3 基于智能手机的电流型生物传感系统 (a) 基于智能手机的电化学生物传感系统的原型机照片,箭头所指为微流控芯片;(b) 微流控芯片大小展示; (c) 微流控芯片的放大图,片上各部分均已标出,且通道内填充了染料以清楚显示芯片内部结构;(d) 生物修饰后的微流控芯片对镰型疟原虫的富组氨酸蛋白2 的检测原理 首个基于智能手机的电流型生物传感系统,即为一个智能手机电化学系统用于传染病床旁检测的典型案例,可用来便携检测疟疾生物标志物—镰型疟原虫的富组氨酸蛋白2(Plasmodium falciparum histidine-rich protein 2,Pf HRP2)。如 图3 所示,该系统由智能手机、嵌入式手持电路以及生物修饰过的微流控芯片构成。这种一次性使用的微流控芯片被修饰了镰型疟原虫的富组氨酸蛋白2 的抗体,通过毛细作用对样品进行自主装载、运输及生物传感检测,提高了系统操作的简易性和便携性。芯片上生物传感过程传出的信号通过嵌入式电路转化为电信号并传入智能手机进行分析及显示。智能手机还可以控制整个系统的生物传感检测过程,即智能手机既是芯片传出信号的读取器和显示器,又为远程通信及控制提供了平台。该系统能够对人血清中的镰型疟原虫的富组氨酸蛋白2 进行定量检测,其检测下限可达16ng/mL。利用该系统对传染病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只需两步操作并等待15min 就可完成。 此外,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Aronoff-Spencer 等于2016 年报道了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阻抗型生物传感平台用于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的抗体。工程改造过的酵母细胞表面可生成大量的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进而可以捕捉溶液中修饰有碱性磷酸酶(ALP)的相应抗体,并将溶液中的正氨基磷酸苯酯(pAPP)转化为对氨基苯酚(pAP)。利用该原理,他们搭建了一个基于智能手机的电化学阻抗检测设备,通过外置电路实现对生物修饰过的印刷电极上产生的电化学信号的接收和转换,而智能手机则实现对外置电路的供电,对电化学检测过程的控制及对数据的接收、分析和显示,这两部分通过手机的音频口直接相连。当将含有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抗体和pAPP 的溶液滴加到修饰有工程改造过的酵母细胞的印刷电极上时,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可被检测到并显示在手机上,如 图4 所示。 图4 基于智能手机的电化学阻抗检测生物传感平台用于检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的抗体 随着基于智能手机和其他便携设备的传感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传染病频发给医疗健康带来的压力,传染病测试设备已成为全球医疗健康设备市场增长最快的领域。据估计,截止到2020 年,全球性传播疾病检测市场可达1670 亿美元,预示着基于智能手机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在传染病POCT 中的应用价值。 慢 病 监 测 医 疗健康 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目前慢病(如心脏病、中风、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仍是全球非正常死亡的主要诱因,约引起全世界60%的人口死亡。另外,由于人类寿命的延长及生育力的下降,几乎每个国家60 岁以上的人口都在增长,这就导致慢病患者的激增。伴随着高昂的医疗成本,人口增长及慢病频发对世界医疗保健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现阶段,健康监测主要是在医院或医疗健康中心进行的,然而慢病的治疗需要的是一个长期的健康数据记录与预警。因此,为了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日常健康监测和健康管理的需求,许多研究机构、大学以及企业都致力于将基于智能手机的传感设备和成熟的IT 相结合来为POCT 提供服务。 糖尿病是慢病中发病率较高的几大疾病之一,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可能由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导致,对人体危害大且尚无根治方法,只能依靠多种治疗手段进行监测与控制。因此亟须基于POCT 技术的糖尿病监测设备以便进行日常血糖或尿糖的监测。2014 年哈佛大学的Nemiroski 等报道了一个基于手机的“通用的”电化学检测系统。该系统包含一个自制的三电极稳压器,用来切换稳压器两电极和三电极模式的数字开关,一个用来混合流体的小型振动电机,一个用来设置参比电极和工作电极电压的双通道数模转换器,一个用来采集数据的单通道模数转换器,一个使设备运行的微控制器,一个用来供电的3.7V 的锂电池工作模块和一部用来控制检测、接收和显示数据的手机。这个系统可以用来实施所有常规的与电流相关的电化学方法,称为“uMED”。研究者利用该系统测量了多种血样中的血糖含量,具体操作步骤如 图5 所示。将其与商业化血糖仪的检测结果相比,发现该系统能显示出浓度依赖特性和类似商业化血糖仪的稳定性,可以进行50~500mg/dL 浓度范围内血糖的测量。 图5  uMED 用来测血糖的操作示意 (a)、(b) 利用指尖采血法进行个体血液样本收集并将样本与uMED 的检测口充分接触;(c) 检测完成后检测的 初步结果会显示在检测器上并向手机传送数据;(d) 与检测器相连的手机即可通过音频口接收检测数据,并通过拨号的方式将该数据发送至医疗中心的服务器端进行诊断;(e)、(f) 远程端APP 显示,自动记录检测数据到个人医疗信息库并反馈诊断结果给手机终端;(g)、(h) 个体用户接收的诊断结果 据估计,截止到2017 年,血糖监测的全球市场可达122 亿美元,占据最大的POCT 市场份额;而预计截止到2020 年,全球癌症诊断市场可达1686 亿美元。由此可以推断基于智能手机的传感检测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基于手机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 作者:刘清君 责编:陈静,邢宝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6 ISBN:978-7-03-052981-7 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其高速的分析处理能力、高清的图像采集装置和优秀的人机交互界面,尤其是其所能提供的完善的互联网服务,都已使得智能手机逐步成为了与便携式传感技术相结合的研究热点,可望成为一个全新的面向用户个体的移动检测新平台。 《基于手机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 基于研究者在该领域的多年探索,针对电化学传感检测在智能手机上的实现进行了系统介绍。在对电极材料、嵌入式系统开发、APP编写等手机检测共性技术介绍的基础上,对基于智能手机的电化学阻抗谱检测、电化学循环伏安检测、电化学发光检测、近场通信(NFC)传感检测,以及光电联用传感检测等方法进行了集中介绍,最后对该技术在即时检测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评述与展望。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0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海洋国家实验室栾锡武研究员出版《现代海底热液活动》专著
xluan 2017-7-27 15:24
http://www.qnlm.ac/page?a=5b=2c=75p=detail
17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7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7-7-26 16:06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7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7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学车工就这么简单 45 杨志勤 应用技术 机械、自动化 22-Jun-17 2 电力系统分析理论(第三版) 46 刘天琪,邱晓燕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8-Jun-17 3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 48 梅晓榕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30-Jun-17 4 现代工程图学习题集(第二版) 36 刘苏,李海燕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Jun-17 5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第三版) 30 杜小丹,鄢涛 大学教辅 计算机、通信 28-Jun-17 6 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三版) 50 鄢涛,杜小丹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9-Jun-17 7 C语言程序设计 45 贾志娟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9-Jun-17 8 离散数学(第二版) 49 廖元秀,周生明 大学教材 数学 28-Jun-17 9 仪器分析实训教程 35 任雪峰 大学教材 化学 29-Jun-17 10 植物化学(第三版) 59.8 高锦明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9-Jun-17 11 简明动物学(第二版) 49.8 宋憬愚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3-Jun-17 12 大学物理实验 39 何光宏,汪涛,韩忠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6-Jun-17 13 世界海运经济地理(第二版) 49 陈月英,王永兴,王翠平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9-Jun-17 14 城市效率学初探——基于城市住区代谢效率的研究实践 79 赵千钧 等 研究生教材 地球科学 28-Jun-17 15 金属材料霉菌腐蚀行为与机理 80 肖葵 等 专著 材料科学 26-Jun-17 16 可靠性统计分析 95 周源泉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6-Jun-17 17 电气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6-2020) 14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1-Jun-17 18 最小熵产生、耗散结构和混沌理论及其在河流演变分析中的应用 108 徐国宾,赵丽娜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Jun-17 19 机械零件可回收性技术评价理论与应用 98 卢曦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Jun-17 20 中小学教师如何做研究 59.8 苏杰,雪保安 应用技术 语言、教育 23-Jun-17 21 劳动关系管理(第二版) 58 陈维政,李贵卿,毛晓燕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1-Jun-17 22 系统工程概论(第三版) 38 周德群,贺峥光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28-Jun-17 23 工程项目管理理论 45 侯学良,侯意如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7-Jun-17 24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 42 王道平,丁琨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6-Jun-17 25 成本管理学(第二版) 48 武生均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8-Jun-17 26 防范通货紧缩及通缩预期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政策研究 186 郭克莎,汪红驹 专著 经济管理 26-Jun-17 27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二次电池(第三版) 138 其鲁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Jun-17 28 西北太平洋及其边缘海沉积物中的放射虫 198 陈木宏,张强,张兰兰,刘玲 专著 生物科学 26-Jun-17 29 沉香的现代研究 98 戴好富 专著 化学 26-Jun-17 30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 88 张小平 专著 资源环境 23-Jun-17 31 基于天然资源的先进材料 128 沈青 专著 材料科学 26-Jun-17 32 炼钢过程中的夹杂物 128 李阳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1-Jun-17 33 环境科学与工程通识教程 78 卢桂宁,党志 基础理论 资源环境 29-Jun-17 34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方法及实践 138 王静 专著 资源环境 29-Jun-17 35 新时期国家环境保护研究 198 郝吉明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6-Jun-17 36 中国草地资源、草业发展与食物安全 108 黄季焜,任继周 专著 农林 26-Jun-17 37 中国民间资源植物及其传统知识 128 龙春林 等 基础理论 生物科学 29-Jun-17 38 立木危险性评价与修复技术 98 傅峰,梁善庆,林兰英 专著 农林 29-Jun-17 39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河西走廊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 180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6-Jun-17 40 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加工制备、性能与表征 128 宋卫东,王成,毛小南 专著 材料科学 29-Jun-17 41 丁肇中传 48 周金品 科普 历史地理、考古 23-Jun-17 42 二战后中东地区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研究 80 张燕军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Jun-17 43 水电工程扰动区植被生态修复技术 88 许文年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Jun-17 44 临床护理情景模拟案例与标准化病人应用 108 张晓静,吴欣娟 高职教材 西医 26-Jun-17 45 标准化病人培训实用教程 86 绳宇 高职教材 西医 29-Jun-17 46 药理学释疑 33.8 段为钢,云宇 高职教材 西医 28-Jun-17 47 四川古建筑测绘图集(第4辑) 248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2-Jun-17 48 唐昭陵韦贵妃墓发掘报告 180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昭陵博物馆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6-Jun-17 49 遗彩寻微——中国古代颜料偏光显微分析研究 220 夏寅 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8-Jun-17 50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青铜敦卷 189 张懋镕; 谷朝旭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2-Jun-17 51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晋南地区卷 209 张懋镕;刘树满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2-Jun-17 52 夏商文化研究续集 180 陈旭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9-Jun-17 53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运动目标检测与速度估计 55 高贵 等 专著 机械、自动化 27-Jun-17 54 网络多媒体的高级图像检索技术 48 颜成钢,李亮,高跃,张永兵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9-Jun-17 55 泛函微分双时滞系统的稳定性 68 李宏飞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9-Jun-17 56 无线传感与定位新技术 85 梁久祯,陈璟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9-Jun-17 57 动态知识发现与三支决策--基于优势粗糙集视角 60 陈红梅,李少勇,罗川,李天瑞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9-Jun-17 58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与应用 68 任东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9-Jun-17 59 人体组织有限元模型构建、分析及辅助医疗 86 王沫楠 专著 西医 29-Jun-17 60 机能实验学 32 赵红,李亘松 大学教材 西医 28-Jun-17 61 漫话糖尿病 24 刘师伟 专著 西医 23-Jun-17 62 功能性胃肠病多维度临床资料剖析(中文翻译版) 98 (美)德罗斯曼主编;蓝宇等译 专著 西医 29-Jun-17 63 骨科内镜手术配合 50 张军花,张春华,周萍 专著 西医 26-Jun-17 64 医院员工规范化岗前培训教材 98 李朝虹 专著 西医 29-Jun-17 65 实用肺功能测定手册(中文翻译版,原书第4版) 55 (美) Robert E. Hyatt等著;张永祥等译 专著 西医 27-Jun-17 66 老年病中西医实用手册 39 李跃华 专著 中西医结合 23-Jun-17 67 踝关节置换手术学(中文翻译版) 158 (美)詹姆斯-德奥里奥等著;宋卫东主译 专著 西医 22-Jun-17 68 肝衰竭诊疗临床教程 98 辛绍杰,李进,李克 专著 西医 26-Jun-17 69 陈宝田教授时方临床应用 35 黄仕营,谢炜 专著 中医 29-Jun-17 70 临床工程师规范化培训教程(医学装备管理分册) 98 种银保,李毅 专著 西医 27-Jun-17 71 精神疾病护理安全防范 29 赵芳,何金爱,陈炜 专业工具书 西医 29-Jun-17 72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第4版) 59 郝钰 大学教材 西医 26-Jun-17 73 中医基础理论 39.8 张光霁,严灿 大学教材 中医 26-Jun-17 74 中医男科学 59 秦国政 大学教材 中医 29-Jun-17 75 基础中医学(第2版) 59.8 吕志平,赵春妮 大学教材 中医 26-Jun-17 76 针灸学 69 贾春生,冯淑兰 大学教材 中医 29-Jun-17 77 中医内科学 59 石岩 大学教材 中医 29-Jun-17 78 金匮要略(第2版) 59 姜德友 大学教材 中医 29-Jun-17 79 中医外科学 69 柳越冬,李大勇 大学教材 中医 30-Jun-17 80 中医学基础(第2版) 49.8 郑洪新 大学教材 中医 22-Jun-17 81 中医儿科学 65 熊磊,何平 专著 中医 23-Jun-17 82 中医皮肤病学 65 叶建州 等 专著 中医 23-Jun-17 83 中医传染病学 39.8 刘清泉 专著 中医 26-Jun-17 84 中西医结合男科学(第2版) 69 张敏建 大学教材 中西医结合 29-Jun-17 85 阎洪臣宗经辨治录 68 阎洪臣 专著 中医 23-Jun-17 86 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设计技术 59 姚华,张天宏 大学教材 航空航天 26-Jun-17 87 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风险评估方法学 129 陈梦舫 专著 资源环境 21-Jun-17 88 计算流体力学基础理论与实践 69 周正贵,王卫星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3-Jun-17 89 电磁兼容机理分析方法与应对策略 99 赵阳,李世锦,窦爱玉,邱晓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3-Jun-17 90 盐城沿海湿地--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148 王国祥 等 基本资料 资源环境 26-Jun-17 91 中药学(第二版) 55 彭康,张明柱 大学教材 中医 18-Jun-17 92 中医妇科学(第二版) 45 杜小利,毛惠 大学教材 中医 18-Jun-17 93 渔药药理学实验 20 胡鲲 大学教材 农林 18-Jun-17 94 大兴安岭金藻孢囊图集 128 庞婉婷,王全喜 图册 生物科学 18-Jun-17 95 忆我所熟识的老一辈科学家 38 钱文藻 科普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17 96 色林错植物图鉴 68 宋洪涛,高海峰 科普 生物科学 30-Jun-17 97 机械电气控制与PLC 38 平雪良,孙进,吴景春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8-Jun-17 98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50 芮延年,卫瑞元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30-Jun-17 99 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第二版) 59 董卫军,索琦,邢为民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8-Jun-17 100 工程制图与CAD (含习题集) 66 张东梅,张宝庆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Jun-17 101 植物生物学 59 马三梅,王永飞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30-Jun-17 102 现代优化理论与方法(下册) 29 黄庆道 等 研究生教材 数学 7-Jul-17 103 海洋平台结构模态分析与损伤检测 150 李华军,刘福顺,王树青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Jun-17 104 2016:中国高等教育观察 39.8 董云川 等 科普 语言、教育 29-Jun-17 105 基础会计(第二版) 45 徐贵丽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9-Jun-17 106 供应链管理(第二版) 46 但斌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30-Jun-17 107 概率论(经管类) 35 王文轲,高慧,卫贵武 大学教材 数学 26-Jun-17 108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战略 65 薛澜,梁正,杨列勋 专著 社会科学 30-Jun-17 109 遥感信息提取及地质解译 188 韩玲,杨军录,陈劲松 专著 地球科学 29-Jun-17 110 空间物理学进展(第六卷) 148 史建魁,叶永烜 专著 地球科学 29-Jun-17 111 新疆焉耆盆地原始面貌恢复及油气赋存 158 陈建军,刘池阳,姚亚明 专著 材料科学 30-Jun-17 112 钴矿石微生物浸出新技术及钴产品 128 杨洪英,佟琳琳,刘伟,李海军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17 113 徐晓白科学论著选集 150 《徐晓白科学论著选集》编辑委员会 论文集 资源环境 26-Jun-17 114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南 98 胡晓梅,饶贤才 专著 生物科学 29-Jun-17 115 深圳山地植物群落结构与植物多样性 480 黄玉源 等 图册 生物科学 30-Jun-17 116 浙江野生色叶树200种精选图谱 298 李根有,陈征海,陈高坤,周和锋 专著 生物科学 27-Jun-17 117 东北粮食主产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理论与技术 128 赵兰坡 等 专著 农林 29-Jun-17 118 园艺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第二卷 68 邓秀新 专著 农林 29-Jun-17 119 食物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战略研究 98 盖钧镒 专著 农林 29-Jun-17 120 农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150 李文华 专著 生物科学 29-Jun-17 121 国家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综合卷 180 本书项目研究组 专著 农林 29-Jun-17 122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大全 第十卷 210 黄宏文 专著 生物科学 30-Jun-17 123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大全 第二卷 240 黄宏文 专著 生物科学 30-Jun-17 124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与能源变革研究 第一卷 128 杜祥琬,谢和平,刘世锦 专著 生物科学 29-Jun-17 125 农作物面积遥感监测原理与实践 120 刘佳 专著 农林 28-Jun-17 126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六十七卷 半翅目 叶蝉科(二) 大叶蝉亚科 328 杨茂发,孟泽洪,李子忠 专著 生物科学 30-Jun-17 127 中国海藻志 第一卷 蓝藻门 120 夏邦美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30-Jun-17 128 竹林生态系统碳汇计测与增汇技术 198 周国模 等 专著 农林 30-Jun-17 129 泛喜马拉雅植物志48卷第3册(菊科Tribe Mutisieae, Tribe Hyalideae, Tribe Pertyeae)(英文版) 128 高天刚 专著 生物科学 26-Jun-17 130 中国土地覆被 268 吴炳方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2-Jun-17 131 中国生态系统格局、质量、服务与演变 268 欧阳志云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2-Jun-17 132 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大河流域及典型湖泊科学考察报告 158 刘曙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Jun-17 133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 158 吴时国,张健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Jun-17 134 绿色无线网络性能优化 88 朱容波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Jun-17 135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 128 栾锡武 专著 地球科学 30-Jun-17 136 GaAs基光电阴极 360 常本康 专著 物理(力学) 30-Jun-17 137 活捉黑洞:中国慧眼探索极端宇宙 48 喻菲,全晓书,屈婷 科普 地球科学 30-Jun-17 138 长安学研究(第二辑) 92 黄留珠,贾二强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8-Jun-17 139 诗意皇陵——关中古代陵寝及其文化文学特征述论 82 袁方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Jun-17 140 商周青铜器与先秦史研究论丛 92 邹芙都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17 141 电磁场积分方程法、积分微分方程法和边界元法 98 马西奎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Jun-17 142 煤系气储层缝网改造技术及应用 128 苏现波,马耕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Jun-17 143 深海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概论 128 蒋宇静,公彬,王刚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17 144 脉冲激光沉积类金刚石膜技术 168 程勇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Jun-17 145 库车拗陷克拉苏构造带碎屑岩储层成因机制与发育模式 198 朱筱敏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17 146 医学生物学(第三版)(高职数字版) 28 赵斌 高职教材 西医 29-Jun-17 147 社交与职场礼仪(高数版) 32 魏红 高职教材 西医 29-Jun-17 148 高职高专实用英语教程(上)(高数版) 39.8 秦博文 高职教材 西医 29-Jun-17 149 老年护理(第四版)(高数版) 38.5 吴丽文 高职教材 西医 29-Jun-17 150 医用化学(第二版) 39.8 张彩霞 高职教材 西医 29-Jun-17 151 大学生心理健康 32 耿璐,陈彤 高职教材 语言、教育 29-Jun-17 152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 30 邓山 高职教材 语言、教育 30-Jun-17 153 卫生法律法规(第二版)(高职数字版) 29.8 李志强 高职教材 西医 29-Jun-17 154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高职数字版) 29.8 李毅 高职教材 西医 29-Jun-17 155 医学物理学学习指导 43 叶福丽,鲍艳,赵元 高职教材 西医 30-Jun-17 156 医学影像信息技术 35 杨德武,蔡惠芳 高职教材 西医 29-Jun-17 157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79.8 刘宗彬,刘海洋 高职教材 西医 29-Jun-17 158 逐鹿与争鸣——东周时期 98 河南博物院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Jun-17 159 南方民族考古(第十二辑) 158 四川大学博物馆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17 160 临潼新丰-战国秦汉墓葬考古发掘报告(全三册) 1200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17 161 吉林省地下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上、下册) 398 赵宾福,杜战伟,张博,郝军军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Jun-17 162 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新疆哈密地区古代人群的变迁与交流模式研究 98 魏东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6-Jun-17 163 新石器考古研究文集 230 李友谋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17 164 基于ROS的机器人理论与应用 68 何炳蔚,张立伟,张建伟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Jun-17 165 线性系统及其控制 58 张琼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Jun-17 166 数学化的场论:球面世界的哲学(第二版).第一卷 118 任伟,王梅 专著 党政、哲学、宗教 30-Jun-17 167 民航C波段卫星通信网络系统—数据传输TES 88 吴志军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9-Jun-17 168 全息位置地图关键技术及应用 128 朱欣焰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Jun-17 169 《医学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实验指导 25 夏米西努尔.伊力克 大学教辅 西医 30-Jun-17 170 实用眩晕诊疗手册(第2版) 29 吴子明,刘博 专著 西医 30-Jun-17 171 牙病就医指南 46 王晴 专著 西医 30-Jun-17 172 牙和颌面畸形就医指南 60 罗恩 专著 西医 30-Jun-17 173 唇腭裂与面裂就医指南 49 郑谦 专著 西医 30-Jun-17 174 口腔颌面部肿瘤就医指南 39 李一 专著 西医 30-Jun-17 175 临床思维——心血管经典疑难危重病例荟萃 120 周建中 专著 西医 30-Jun-17 176 肿瘤个体化与靶向免疫治疗学 78 刘宝瑞 专著 西医 30-Jun-17 177 眼底光相干断层扫描学习精要--眼科入门系列 98 黄厚斌,王敏 专著 西医 30-Jun-17 178 药物转运体基础与应用 98 武新安 专著 西医 27-Jun-17 179 常见病中医正骨手法技巧 35 郭长青,杜文平,杜宁宇 专著 中医 4-Jul-17 180 常见病中医整脊手法技巧 35 郭长青,梁靖蓉,杜文平 专著 中医 4-Jul-17 181 常见病中医按摩手法技巧 35 郭长青,杜宁宇,梁靖蓉 专著 中医 4-Jul-17 182 常见病中医拉筋手法技巧 35 郭长青,何智菲,郭妍 专著 中医 4-Jul-17 183 乳腺外科、内分泌外科及肿瘤外科手术技巧 150 (美)Michael S. Sabel主编;杨猛等译 专著 西医 26-Jun-17 184 临床实用管路护理实践 39 魏丽丽,庞旭峰,黄霞 专著 西医 3-Jul-17 185 临床工程师规范化培训(医学装备维修技术分册) 138 种银保,李毅 专著 西医 30-Jun-17 186 伤寒论讲义 48 李家庚 大学教材 中医 30-Jun-17 187 诊断学 99 蒋茹 大学教材 中医 30-Jun-17 188 中医肝胆病学 65 李军祥,孟捷,陈润花 专著 中医 30-Jun-17 189 中医脾胃病学 48 余泽云,李世辉 专著 中医 29-Jun-17 190 中药化学 59.8 何昱 大学教材 中医 30-Jun-17 191 数据聚类 188 张宪超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6-Jun-17 192 高挡土板桩墙整体分析模型与施工实践 79 顾明如 等 专著 土木、建筑 7-Jul-17 193 明明白白看代谢综合征 20 盛昭园 科普 西医 31-May-17 194 明明白白看糖尿病足 20 曹烨民 科普 西医 31-May-17 195 名中医谈月经病 25 吴昆仑 生活健康 中医 18-Jun-17 196 齐鲁针灸医籍集成·现代V 60 张永臣,贾红玲 专著 中医 31-May-17 197 齐鲁针灸医籍集成·现代VI 65 张永臣,贾红玲 专著 中医 31-May-17 198 痛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80 张明,王一飞 专著 中西医结合 27-May-17 199 临床核医学进展:SPECT-CT与PET-CT技术与应用 180 陈绍亮 专著 西医 31-May-17 200 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内置开洞钢板剪力墙的性能与设计方法 95 王先铁,马尤苏夫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Jun-17 201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新方法及应用 145 强洪夫 专著 物理(力学) 30-Jun-17 202 工程力学 48 王延遐,沈玉凤,张东焕,许英姿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9-Jun-17 203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与实践 45 叶明全,陈付龙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4-Jul-17 204 无机及分析化学学习指导(第三版) 49 胡先文 大学教辅 化学 10-Jul-17 205 积分变换与场论 39 王振,丁琦,邹丽 大学教材 数学 11-Jul-17 206 遥感技术基础(第二版) 49 芮杰,金飞,王番,张占睦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29-Jun-17 207 土石混合体结构及力学特性 150 李晓,赫建明,廖秋林,王宇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2-Jul-17 208 深部岩石热力学及热控技术 180 何满潮,郭平业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17 209 统计预测引论 160 周源泉,李宝盛,丁为航,张正平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17 210 技术经济学(第三版) 46 刘晓君,李玲燕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30-Jun-17 211 共享经济学 98 张玉明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30-Jun-17 212 文津讲读会演讲录 第一辑 58 当代绿色经济研究中心 报告类 经济管理 30-Jun-17 213 安全保障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系统 108 翁文国,朱伟,翟振岗 专著 社会科学 28-Jun-17 214 环境政策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 120 原毅军 专著 经济管理 30-Jun-17 215 中国农贷市场的精英俘获与包容性成长研究 108 温涛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30-Jun-17 216 中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管理机制研究 76 薛俭,赵来军 专著 资源环境 30-Jun-17 217 矿田三维地质调查方法与实践——以江西相山火山盆地为例 168 郭福生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9-Jun-17 218 地球表层系统模拟分析原理与方法 268 岳天祥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Jun-17 219 中国海相油气形成与分布 458 张水昌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Jun-17 220 白垩纪松辽盆地松科1井大陆科学钻探工程(英文版) 798 王成善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Jun-17 221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 紫金牛科 198 黄宏文 专著 生物科学 29-Jun-17 222 陕西茶资源与产业化开发研究 198 李新生,张星显,秦公伟 等 专著 农林 10-Jul-17 223 中国草业发展保障体系研究 80 张自和,盖钧镒 专著 农林 29-Jun-17 224 西天山晚古生代铁矿床特征与成矿预测 268 张振亮 专著 地球科学 30-Jun-17 225 野山参性状及分子鉴定技术 150 李桂生 专著 生物科学 27-Jun-17 226 中国生物样本库--理论与实践 398 郜恒骏 专著 生物科学 29-Jun-17 227 中国气候变化监测公报(2016年) 106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 专著 地球科学 30-Jun-17 228 喀斯特地区农业旱灾机理与抗旱减灾管理-以贵州省为例 169 徐建新 专著 资源环境 30-Jun-17 229 媒介·科技·传播:大众传媒科技传播现状研究 98 武丹,钟琦 专著 语言、教育 30-Jun-17 230 不可逆过程的广义热力学动态优化 128 陈林根 专著 物理(力学) 10-Jul-17 231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碱湖轻质油气成因与分布 198 雷德文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6-Jul-17 232 水电工程岩质边坡微震监测与稳定性评价:以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边坡为例 118 徐奴文,周钟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2-Jul-17 233 有容乃大-两汉魏晋南北朝 98 河南博物院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9-Jun-17 234 吉县州川河流域区域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西部考古调查报告一 (全四册) 168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吉县文物管理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6-Jun-17 235 数学化的场论:球面世界的哲学(第二版).第二卷 168 任伟,王梅 专著 党政、哲学、宗教 30-Jun-17 236 数学化的场论:球面世界的哲学(第二版).第三卷 118 任伟,王梅 专著 党政、哲学、宗教 30-Jun-17 237 基于手机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 83 刘清君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0-Jul-17 238 光的经典二阶相干性 80 吴健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0-Jul-17 239 电磁理论中的边界元方法探索 108 覃新川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0-Jul-17 240 核你一起医学揭秘 39.8 李亚明,安锐,陈萍 大学教辅 西医 11-Jul-17 241 系统解剖学实验(第2版) 52 李严兵,向宇燕 本科教材 西医 10-Jul-17 242 焦虑障碍规范化诊疗及临床路径 49 王彦芳,曹晓华,张爱霞 专著 西医 30-Jun-17 243 抑郁障碍规范化诊疗及临床路径 45 张克让,刘志芬,李忻蓉 专著 西医 30-Jun-17 244 宋慈说案 69 黄瑞亭,陈新山 专著 中医 30-Jun-17 245 避免护理常见错误 148 郑一宁主译 应用技术 西医 30-Jun-17 246 妇产科手术要点难点及对策 158 王泽华 向阳 专著 西医 30-Jun-17 247 关节外科手术要点难点及对策 138 许伟华 杨述华 专著 西医 29-Jun-17 248 儿童白内障手术学-技术、并发症及处理(中文翻译版,原书第2版) 239 (美)M.爱德华·威尔逊等著;叶剑等译 专著 西医 29-Jun-17 249 小儿外科手术要点难点及对策 268 汤绍涛 专著 西医 29-Jun-17 250 肝胆胰外科手术患者100问 39 刘荣 专著 西医 11-Jul-17 251 常用中药宜忌速查(第2版) 58 李兴广 专著 中医 10-Jul-17 252 肿瘤微创治疗细化护理 28 盖绿华,杨武威 专业工具书 西医 10-Jul-17 253 平板运动试验——心脏疾病评估与案例分析 68 陈韵岱,石亚君 专著 西医 13-Jul-17 254 “互联网+”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 49 赵兴龙 大学教辅 语言、教育 24-May-17 255 互联网+教育教学软件课堂应用与评价 34 高朝邦,梁华,周强 大学教辅 语言、教育 15-Jun-17 256 互联网+教育教学软件资源获取与制作 35 唐毅谦,高朝邦,李霞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5-Jun-17 257 不许伤害我——女童性侵害防范彩色绘本 30 苟萍,王岩松 科普 语言、教育 22-Jun-17 258 二氧化锰基超级电容器:原理及技术应用 158 张育新,刘晓英,董帆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2-Jun-17 259 国民体质监测与评价 83 张艺宏 等 专著 语言、教育 16-Jun-17 260 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理论与方法 89 樊自甫,杨俊蓉,万晓榆 专著 社会科学 27-Jun-17 261 羊肚菌生物学基础、菌种分离制作与高产栽培技术 198 贺新生 专著 农林 15-Jun-17 262 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论 65 高杰 专著 经济管理 22-Jun-17 263 铁路隧道防灾救援技术 198 王明年,于丽,赵勇,李琦 专著 交通运输 19-Jun-17 264 制造物联技术 99 廖文和 郭宇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3-Jul-17 265 填埋场和污染场地防污屏障设计与施工(上册) 149 钱学德 专著 资源环境 13-Jul-17 266 医用可降解水凝胶材料 79 谈华平 专著 材料科学 11-Jul-17 267 下扬子地区古生界石油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 198 胡文瑄 专著 地球科学 13-Jul-17 268 沪上顾氏喉科方技荟萃 40 郭裕,顾桂明 专著 中医 18-Jun-17 269 筑科技强国之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8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 科普 社会科学 22-Jun-17 270 中级化学实验(第二版) 59 王国平,张培敏,王永尧 大学教材 化学 19-Jul-17 271 植物生物学(第二版) 79 贺学礼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30-Jun-17 272 周期结构理论及其在隔震减振中的应用 160 石志飞,程志宝,向宏军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17 273 心的成长——心智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49.8 许颜 应用技术 语言、教育 30-Jun-17 274 徜徉在语言文字间——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案例集 49.8 马丽英 考试用书 语言、教育 30-Jun-17 275 行走在数学与儿童之间 49.8 施银燕 应用技术 语言、教育 30-Jun-17 276 数之乐:玩着游戏学数学 49.8 李玉新 考试用书 语言、教育 17-Jul-17 277 爱的智慧——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爱的教育故事 49.8 冯红 应用技术 语言、教育 30-Jun-17 278 十三五新能源产业培育与发展规划研究报告 112 彭苏萍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30-Jun-17 279 中国大陆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动力学分析 558 董树文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Jun-17 280 油气藏核磁共振测井理论与应用 168 谭茂金 专著 地球科学 30-Jun-17 281 地球深部探测仪器装备技术原理及应用 338 黄大年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Jun-17 282 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气候变化对森林影响与风险研究 139 尹云鹤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0-Jul-17 283 INSARAG国际搜索与救援指南 148 中国地震局震宰救援司 译 科普 西医 10-Jul-17 284 北魏平城考古研究:公元五世纪中国都城的演变 128 王银田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8-Jul-17 285 杨辉算书及其经济数学思想研究 96 吕变庭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Jun-17 286 冶金与矿业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6-2020) 128 何满潮 报告类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1-Jul-17 287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沉积储层与天然气富集规律 268 王香增,王念喜,于兴河,高胜利 专著 地球科学 30-Jun-17 288 伟大征途上的中国梦--四川红军珍贵文物故事 68 四川博物院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3-Jul-17 289 老司城遗址考古发掘报告(2013-2014) 580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报告类 历史地理、考古 26-Jun-17 290 三峡工程湖北文物保护纪事 258 李雁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26-Jun-17 291 人类骨骼遗骸现场鉴定手册 98 (美)戴安娜 L. 弗兰茨著;张全超,王春雪译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17 292 奈特绘图版医学全集 第2卷:内分泌系统(原书第2版) 120 (美)扬主编;潘慧等译 专著 西医 18-Jul-17 293 双相情感障碍规范化诊疗及临床路径 45 孙宁,杨春霞 专著 西医 30-Jun-17 294 精神分裂症规范化诊疗及临床路径 45 徐勇,刘莎,王斌红 专著 西医 30-Jun-17 295 常见精神疾病规范化护理及临床护理路径 45 李素萍,赵娟,王波 专著 西医 30-Jun-17 296 脊柱外科解剖与手术技巧(原书第2版) 398 (美)金主编;殷国勇等译 专著 西医 19-Jul-17 297 临床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从理论到实践 128 曾俊,江华,杨浩 专著 西医 17-Jul-17 298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案例分析教程(中文翻译版,原书第2版) 238 (美)罗伯特·S.费德著;王丽强主译 专著 西医 21-Jul-17 299 急腹症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 49 王园园,赵岩,袁丽君 专著 西医 19-Jul-17 300 陈在嘉百个难忘病例 75 陈在嘉 专著 西医 19-Jul-17 301 心血管病患者合理用药须知 28 胡春颖,姜松 专著 西医 14-Jul-17 302 心血管病患者生活保健指导 32 栾晓,宋红霞 专著 西医 14-Jul-17 303 心血管病患者介入诊疗必读 42 王伟,高巍 专著 西医 14-Jul-17 304 中国法定药用植物 238 赵维良 专著 中医 17-Jul-17 305 矢量分析新理论及其应用 58 盛克敏,唐晋生,冯菊 大学教材 数学 30-Jun-17 306 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发展新趋势 60 张惠 专著 语言、教育 16-Jun-17 307 城市企业与产业空间分布及演进规律研究——以深圳为例 69 章文 专著 经济管理 8-Jun-17 308 意向聚集与意义生成 118 冯文坤 专著 语言、教育 7-Jul-17 309 复杂构造带深层碳酸盐岩礁滩气藏高效勘探开发技术 98 曾汇川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Jun-17 310 四川省灌丛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88 程武学,刘庆,万丹 专著 地球科学 7-Jul-17 311 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程 98 李勇,杨白莉,迟学为,张洪波 中高职教辅 语言、教育 18-Jul-17 312 江苏海涂围垦关键技术及应用 199 盛建明 专著 地球科学 18-Jul-17 313 航空复合材料及其力学分析 59 崔海涛,孙志刚 大学教材 航空航天 17-Jul-17 314 2016司法鉴定能力验证鉴定文书评析 350 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 专著 西医 27-Jun-17 315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二版) 42 沙晋明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31-May-17 316 韩康信人类学文选 280 韩康信 论文集 生物科学 29-Jun-17 317 线性代数教程(第二版) 39.5 陆健华,黄振东 大学教材 数学 23-Jun-17 31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二版) 33 孟新焕 等 大学教材 数学 27-Jun-17 319 高等数学(上册)(第二版) 38 刘金舜,羿旭明 大学教材 数学 27-Jun-17 320 高等数学(下册)(第二版) 32 刘金舜,羿旭明 大学教材 数学 27-Jun-17 32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第二版) 43.8 徐建豪,王玉宝 大学教材 数学 27-Jun-17 322 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机制与制度研究 48 陈银蓉,梅昀 专著 经济管理 27-Jun-17 323 城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评价及调控研究 58 梅昀,陈银蓉 专著 经济管理 27-Jun-17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44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温暖教育读本丨以爱的名义教书育人
sciencepress 2017-7-24 09:44
行走在数学与儿童之间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数学和儿童必定是终生需要关注的课题。 我庆幸,很早,我就喜欢上了数学。 然而,刚工作那几年,我悲哀地发现,对数学的这份酷爱,对我教数学好像没有一点儿帮助:我不会写教案,十分钟就能上完一节课;我的理所当然,成了学生的莫名其妙;面对学生的不懂不会,我一筹莫展。看着同龄老师在课堂里如鱼得水,我自叹不如、心生焦虑。 于是,我三天两头往同年级一位老教师的课堂上跑,教学杂志上的各种案例都成了我模仿学习的典范,我还把自己教学中的点滴感悟偷偷寄往自己心仪的杂志社。老教师无意中的聊天、备课笔记中偶尔的一个小点子、传达室的一封退稿信……就是这些极不起眼的细节,得到了张兴华老师的关注。很幸运地,我成了张老师的弟子。 在师父的引领下,我亲近了心理学。 一直记得师父带着我们啃邵瑞珍、皮连生老师的《学与教的心理学》和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的情景。真的是在啃啊,有时候我们一晚上研讨或争论的,仅仅是其中的某一句定义,甚至是某一个语词。争论的内容早已淡忘,但那种仿佛为我量身定做的重解释和质疑而不是无条件接受的学习方式,强化了我做学生和教师,乃至做人的主基调。在实验二小对外开放的教研活动中,我“不合时宜”地就学校理念和大家争论;在王尚志老师的数学讨论班上,我不觉羞愧地说“没听懂”;我甚至无所顾忌地撰文“与张奠宙教授讨论”。无一例外,我的迷惘和怀疑,没有遭到任何指责或嘲笑,而是被无条件地包容甚至欣赏。我也因此有了更多与专家深入对话的机会。认识深刻之后,有时接受也变得更为彻底。同样,学生的种种不同观点和质疑,在我这儿都能得到十二分的欢迎。 多年以后,当我凭着那时的底子以江苏省联考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南京师范大学录取,攻读教育硕士。当我和同事一同备课,利用心理学原理给出让大家眼前一亮的教学设计时,当我即兴结合教学中的例子滔滔不绝地谈论“同化”与“顺应”时,我意识到,那时的学习已融入我的血液。教育真的是缓慢释放的。 然而当年,我除了能教出不错的分数,能带数学竞赛之外,教学上却始终没能表现出多少灵气。年龄在增长,跟在师哥师姐后面的我总显得格外青涩。直到工作第六年,刚毕业一个多月的师弟执教的市研究课让我只有膜拜的份,我顿时心灰意冷:当好老师是需要多方面综合天赋的,我不擅长和人打交道,大庭广众之下说话都会脸红,除了数学学习之外几乎找不到聊天的话题。显然这些都是我作为教师的严重短板,我想,我再努力也成不了一流教师吧。 如今回头再看,当时的自知之明导致的灰心丧气未免有些可笑。我的归因有失偏颇:天赋固然是一个因素,但不足以致命。致命的问题其实是——我的眼里没有儿童,甚至可以说,我的眼里没有人。尽管随师父学了不少儿童学习心理学,可那个阶段我眼里能看到的儿童,并非一个个具体而又真实的儿童,而只是理论上的“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抽象的儿童。在我眼里,他们似乎只是为数学学习而存在的单一维度的人,他们的爱好、情感,他们的过往经历、家庭背景等我一概漠不关心。即便就数学而言,我也从不实际调查他们究竟拥有哪些数学经验,仅凭教材体系判断他们应该具备的逻辑起点。 我的这一问题,来到实验二小后,显得更为突出。 2004 年10 月,学校的调研课,我上的是“天平中的数学问题”。课刚开始,我的手一抖动,托盘里的粉笔撒了一地,面对满满一教室的领导和同事,我顿感羞窘。坐在第一排的小桐跑上前来,帮我全部捡了起来。我如释重负,接过他递上来的粉笔,继续上课。课后,华应龙校长摇摇头:“至少,该说一声谢谢啊!”(《我就是数学》一书中《那一声谢谢里》的“反面典型”就是我) 2005 年10 月,学校科研月的研究课,我上的是“中括号”。评课时,李烈校长先对我的设计和课堂表现做了点评,肯定并给出完善建议。随后,她话锋一转,针对我拖堂2 分钟的行为,从学校的规定谈到学生的权利,乃至对生命的尊重,进行了十多分钟温和又不失严厉的批评教育。 2007 年5 月,学校“凌空杯”引领课,我以“寻找数据的代表”为题教学中位数和众数,遭到了学校老师的一致“炮轰”:“设计环环相扣很是精妙,可学生呢?自始至终都好似蒙着眼睛被牵着走,不知所往、不明所以,他们的主体地位何以体现?” 像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激烈碰撞使我内心产生了震动:我开始反思原来不在意的问题,试着去走进、读懂每一个孩子。我的儿童观、教育观乃至人生观,也在悄悄地转变。在这个漫长又艰难的改变过程中,对我影响最深的,当属“三个一”:一本书、一个课题、一个人。 卢梭的《爱弥儿》让我激动万分,句句都写在我的心坎里。书中的许多句子“早熟的果子既不丰满也不甜美”“大自然希望它在未成熟时保持未成熟时的样子”至今耳熟能详。书里描述的“有着学习的天性,拥有原始稚嫩的语言与宽广敏捷的思维”的活泼真实的孩子模样让我很是心动。 跟随华应龙校长做“化错教育”课题研究,我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便是“课堂学习错误资源化”。随着研究的深入,面对学生,我渐渐多了份耐心和从容。 早早给自己的未来发展下了定论的我,遇到李烈校长后,慢慢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愚蠢地去和别的优秀教师做无谓的比较,遇到问题不再怨天尤人,坚信“办法总比问题多”,从而立到不惑,始终感觉自己年轻而充满力量,未来依然有无限可能。亲身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什么才是能“给人生长的力量”的真正的爱,“尊重生命的独特性,鼓励每个孩子做最好的我”于我而言不再是口号,成了根植于内心的信念。我不再暗地里根据学生的数学潜质对他们进行线性排列,我的眼里有了一个个立体的学生,我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新世界。 我开始有事没事地寻找机会和学生聊天。我的手机铃声,是一位学生演奏的钢琴曲;我的桌上,摆的是一位学生给我画的极度夸张的漫画;我让学困生给我在微信里讲一个小时的题,不着痕迹地给予指点,让他感觉都是自己学会的,之后再发给他一个小小的红包,感谢他带给我的快乐。学生从躲着我到追着我,带给我更多的快乐;我也会毫无障碍地放下我的小脾气,和挑剔蛮横的家长耐心而又真诚地交流,把她提出的问题变成学生们研究的课题,孩子令人欣喜的变化使原本观望、怀疑的家长成了我的铁杆支持者……观念改变之后,招数自然层出不穷!如果说一开始我走近儿童,是为了更好地教数学;如今我走近儿童,则是因为发自内心的热爱。 我一直自负地认为,我拥有的数学知识教小学应该绰绰有余。直到有一天在数学工作室遇到了王尚志老师。王老师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带给我强烈的震撼,提出的问题让我陷入了久久的思考:加减乘除,可以先教哪一个?应该先教哪一个?一定要按这样的顺序学吗?大家认为的乘除法竖式中的难点 “因数中间有0、末尾有0 的乘法,商中间有0、末尾有0 的除法”是本就这么难,还是不当教学造成的?为什么不强调通性通法而一味地要简便?快是第一重要的吗?……发现有许多自己乐于思考却始终想不明白的问题,我有了重新学习数学的渴望。李烈校长不仅竭力支持我,还亲自去找首都师范大学的校长,谈论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人才的意义。背负着期望,我不敢懈怠,第二年,我又一次走进了大学校园。 有人说,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果忠实了儿童背叛了数学,是教育的放纵;忠实了数学背叛了儿童,是教育的灾难。也因此,儿童与数学,是我备课、上课过程中始终思索与考量的两个维度,我也一直努力在这两者之间来回穿行,寻找着最佳平衡点。本书便是我数十年在数学与儿童之间行走的心路历程的真实再现。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又让我认识到,儿童和数学绝对不是矛盾的,甚至某种程度上说,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老师首先要做的不是把数学教给儿童,而是听懂儿童的“数学普通话”。当我不再割裂地看待儿童和数学时,我的行走也更加自如! 施银燕 《行走在数学与儿童之间》 作者: 施银燕 责编:乔宇尚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5 ISBN:978-7-03-052687-8 作为儿童数学学习的守护者和引导者,小学数学教师自己应该是开放的学习者、独立的思考者和积极的行动者。 《行走在数学与儿童之间》 从成长历程、学习感悟、教学实录、行动研究等方面立体再现了作者数十年行走在数学与儿童之间的心路历程,从中可以追寻作者的数学观和儿童观的变化轨迹,以及教育智慧和教育人格的形成过程。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6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精准医疗丨科学到医学之跨越:《中国生物样本库——理论与实践》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7-7-21 09:33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生物样本库(biobank)是一种集中保存各种人类生物材料(human biological material),用于疾病的临床治疗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生物应用系统”。换言之,生物样本库(以下可简称样本库)是标准化收集、处理、储存和管理人类离体器官、组织、细胞、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生物大分子衍生物等各种生物样本,以及生物样本捐赠者的临床诊治、随访等信息的机构。 生物样本库有多种类型,从常见的组织、器官库,如血液库、眼角膜库、骨髓库,到拥有正常细胞、遗传突变细胞、肿瘤细胞和杂交瘤细胞株(系)的细胞株(系)库。近年来又出现了脐血干细胞库、胚胎干细胞库等各种干细胞库,以及各种人种和疾病的基因组库。生物样本库对血液病、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生物样本库分类 一、根据样本与信息分类 实体生物样本库 1. 人群队列样本库 队列研究是将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观察两组或多组成员结局(如疾病)发生的情况,比较各组之间结局发生率的差异,从而判定这些因素与该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程度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人群队列研究的显著特点是其前瞻性和系统性。根据队列的分类和研究目的,确定队列人群,系统性采集队列人群的生物样本及其信息资源,建立特定人群队列的生物样本及信息资源库,即人群队列样本库,有助于研究者系统研究探讨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情况及其差别,并验证病因假说;评价疾病预防效果、研究疾病的自然史及新药上市后的监测等(沈洪兵和齐秀英,2013)。人群队列研究耗费人财物和时间较多,适于高发病率疾病的病因研究。 2. CDC 样本库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是由各级政府举办的实施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以疾病控制与预防为中心。目前,我国已建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相应的分支机构。CDC 生物样本资源主要来自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卫生疾病、口腔卫生疾病等重大疾病。系统性采集保存CDC 相关生物样本资源,建立高质量的CDC 生物样本库,有利于系统性开展疫苗研究、疫苗应用效果评价和免疫规划策略研究,有利于对公共卫生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并提出预防控制对策。 3. 疾病生物样本库 疾病生物样本资源是疾病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医学研究及精准医疗战略实施的基石与桥梁。疾病生物样本库的特点是其专业性,根据各类疾病的临床特点,采集满足各类疾病研究相应的生物样本及其信息资源,建立专业化的各类疾病生物样本资源库,有利于开展各类疾病的基础与临床转化医学研究,有利于疾病精准医疗战略实施,如开展疾病诊断技术的研究、疾病药物靶点筛查、靶向药物的验证等。 4. 第三方生物样本储存中心 第三方生物样本储存中心是指企业化运行的集约化生物样本库,重点在于为各类客户(生物样本资源拥有者)提供高质量的生物样本资源存储与管理。第三方生物样本储存中心参照现代企业建立及其市场化运行管理机制,通过建立符合生物样本行业或国家标准的生物样本及其信息资源存储平台,为客户提供生物样本资源储存管理有偿服务。“存”得放心、“取”得自在、“用”得方便,以及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客户为宗旨的强烈的市场服务意识,是第三方生物样本储存中心的基本特点。 虚拟生物样本库 实体生物样本库的建立,为疾病的基础与临床转化医学研究及疾病精准医疗战略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国内实体生物样本资源库的建设,尚处于相对分散独立的状态,各实体生物样本资源库之间的生物样本及其信息资源尚缺乏有效共享与交流,在国内国际精准医疗战略和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充分开放共享实体生物样本库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疾病生物样本这一不可再生资源,已是势在必行,具有生物样本资源整合性的虚拟生物样本库应运而生。 虚拟生物样本库旨在建立统一规范的生物样本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生物样本资源信息管理及信息交流服务平台,促进实体生物样本资源的共享交流和应用。实体生物样本资源由各实体生物样本库分散保存和管理,并建立相应的生物样本资源质量管理体系。各实体生物样本库将其所储存的生物样本资源的统计信息,如涉及的疾病类别、生物样本种类、生物样本储存管份/储存量、所采集的相关临床诊治及随访信息的类目等,上传汇聚到虚拟生物样本资源信息平台,建立初步的虚拟生物样本库。研究者通过实时网络在线查询这些统计信息,能初步确定寻找所需生物样本资源的途径。功能更为完善的虚拟生物样本库,除了汇总各实体生物样本库的生物样本资源的统计信息外,尚需要进一步汇集更为详细的生物样本资源的相关信息,包括样本源信息(如样本捐赠者的临床诊治和随访信息、有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倾向的其他家族成员的相关信息等)、生物样本固有信息(如血液样本采集时间节点、抗凝剂的类别、血液分离分装信息、保存温度环境信息、样本冻融信息、样本质检信息等;手术离体组织样本的大小、离体保存时间、样本处理程序、肿瘤组织样本中肿瘤细胞百分比含量、病理组织类型、病理级别、质量检查信息;冷冻组织样本的冻融信息;等等)。在严格保护隐私信息的前提下,研究者通过检索查询这些样本源信息和样本相关固有信息,能更为精确、更为快速地查询到所需生物样本资源,促进生物样本资源的快速高效共享应用。 二、根据部门分类 根据生物样本库所属部门,可大致分为如下类别。 政府型生物样本库 中央政府型生物样本库,如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平台。这类生物样本库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支持下,联合国内大型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建立生物样本资源联盟,整合优秀生物样本资源,所建立的国家级的生物样本库,重点服务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这类生物样本库的规模大,顶层设计合理完善,有专业化的专职建设管理人才团队,操作流程规范,质量控制体系完善,生物样本资源开放共享程度高,生物样本相关研发能力高,实验技术服务平台成熟、完善、稳定,整体开放共享服务意识强,是未来国家整合生物样本资源、开放共享的发展方向,在促进疾病转化医学研究和贯彻落实国家精准医疗战略的实践中起主力军的作用。 地方政府型生物样本库。这类生物样本库主要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主导(如省级或市级卫生计划委员会),组织联合本部门所属医疗机构形成区域性的生物样本资源网络联盟,整合疾病生物样本资源,建立较为大型的生物样本库及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这类生物样本库的规模较大,顶层设计较为合理完善,有专业化的专职建设管理人才团队,操作流程规范,质量控制体系完善,生物样本资源开放共享程度高,生物样本相关研发能力高,实验技术服务平台成熟、完善、稳定,整体开放共享服务意识强。地方政府型生物样本库未来将是中央政府型生物样本库全国网络分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型生物样本库 国内综合型大学均有一定数量的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通过整合这些临床医院的疾病资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疾病生物样本网络联盟,建立统一规范化管理的生物样本资源综合管理平台,对于进一步提升大学及其所属医院科研水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等均具有现实的意义。大学型生物样本库的建设,近年来在国内发展较为迅速,由于在大学里聚集了一批专门从事基础研究与疾病转化研究的科研人员,整体科研实力高,因此,大学型生物样本库将是未来生物样本资源应用的主战场。 医院型生物样本库 这类生物样本库主要由单位(如医院)投入专项建设资金建设。医院型生物样本库一般规模中等,配备有专职工作人员,但人员较少。操作流程较为规范标准,质量控制体系较为完善。这类生物样本库一般服务于本单位工作人员的相关科研项目,也有与外单位横向合作项目者。生物样本资源涉及的疾病种类较多,但样本资源的使用效率一般。如果医院型生物样本库的建设能够纳入上述两类生物样本库整体网络的建设工作中,将是对后者的有力支持,同时对医院型生物样本库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是利大于弊。 项目型生物样本库 基于各级各类政府重大科技专项科研项目,也已建立了一系列有明确应用指向的项目型生物样本库,这类生物样本库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项目型生物样本库所储存的生物样本,一般在项目开始时会临时组建一支生物样本库建设的团队,经过系统培训后根据项目实施样本采集管理指南开始建库工作,因此,往往样本质量很高,相关信息资料完备。其不足之处往往在于,特定项目完成后,由于各种原因包括缺乏专人管理,这些宝贵的生物样本资源往往就沉寂在生物样本库里,即为“死库”,大量研究表明,生物样本即使在液氮等深低温条件下长时间储存,也会导致核酸等大分子物质的降解,从而造成这些宝贵生物样本资源的浪费。 专家型生物样本库 专家型生物样本库类似于项目型生物样本库。不同之处在于专家型生物样本库的建设,往往缺乏一个稳定持久的建设团队。样本采集管理人员经常更换,导致样本质量往往不尽如人意,由于缺少专人管理,甚至会出现样本管理混乱、样本遗失或找不到的情况。另外,这类生物样本库资源的开放共享程度非常有限,这也造成了生物样本资源的浪费。 三、根据规模分类 根据样本储存容量,生物样本库的规模分为4 个级别:小型生物样本库、中型生物 样本库、大型生物样本库和超大型生物样本库,详见 表1 。 《中国生物样本库——理论与实践》 主编: 郜恒骏 责编:罗静,田明霞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6 ISBN:978-7-03-051888-0 《中国生物样本库——理论与实践》 由郜恒骏教授主编,汇集国内生物样本库领域的百余位权威专家与主要骨干参与编写,历时两载有余,倾情打造而成。 本书分为生物样本库概况、现状、标准化建设、质量、经验、技术、应用和发展趋势8篇,概况、现状、规划与设计、设施与环境、仪器与设备、组织机构与人员、安全保障、信息化管理、标准化流程、质量管理体系、人群队列生物样本库、疾病生物样本库、低温冷藏技术、应用领域、国际合作、发展趋势16章,详尽地讨论了有关生物样本库建设各环节的主要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汇聚诸多专家丰富的经验,具指导性和权威性。本书具有中国特色,又结合国际现状,对我国生物样本库的标准化建设与共享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参考。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564 次阅读|1 个评论
古塔益寿延年的科学保护技术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7-7-19 09:38
中国塔的历史悠久、类型丰富、分布地域广,充分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与 传承,展现了各地各民族的艺术特征,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中国自 东汉时期开始造塔,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各个时期遗存的塔,代表了当时 的社会风貌和科学技术水平,可为历史考古提供翔实的证据。中国在科学技术尚 不发达的封建社会阶段,就成功地建成高达 60 多米的木塔和 80 多米的砖塔,展 示了古代工程技术人员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工程经验的积累,也为现代建筑科学的 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源于佛教的中国古塔,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在 建筑造型和艺术风格上均有了很大的创新,并带动了东亚地区古建筑的发展,体 现了中华文明包容兼用、推陈出新的精神,对新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和人类共同 进步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古塔科学保护的意义 中国宝塔融合了中外文化与建筑艺术的精华,是古代高层建筑的杰出代表。屹立在神州大地上的古塔,以其高耸挺拔的造型和精致典雅的结构展示着文物建筑的特有功能,构筑了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的标志性景观,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和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 中国自汉代开始建造宝塔,目前存世的古塔大多已有数百年或上千年历史,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新中国成立之后,古塔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在对遗存古塔考证、勘定的基础上,许多重要的古塔被列入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并逐步实施了维修和加固。自改革开放以来,古塔保护的力度显著加大,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塔从1982年之前的三十多处增加到2013年的四百多处,充分显示了“盛世修浮图”的深刻涵义。 我国现存的古塔,列入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不足三千处,且大多数古塔经历了长期的环境侵蚀或人为损坏,加之自身的薄弱构造和材料老化,结构的整体性能已严重衰退,急需加固和修缮。针对古塔的损伤特征和安全现状进行有效的诊断、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延长古塔的使用寿命,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古塔保护的关注度以及经费投入在逐步增加;各级古建园林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已积极开展了古塔保护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进一步提炼和推广古塔的保护技术,对古塔实施系统的科学性保护,是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实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必将产生相应的经济价值和重要的社会意义。 古塔科学保护的技术 古塔的保护是一项系统的科学工作,需要认真遵循文物保护和结构安全的原则、积极推动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一座古塔的健康诊断、可靠性鉴定及修缮加固,通常涉及测量测绘、无损检测、结构性能评价、地基基础加固与塔体扶正、塔身加固及构件修缮等多项科学技术。 古塔测量测绘技术 测量测绘是确定古塔几何现状、变形特征的基础性技术工作,准确、全面的测绘资料是古塔有限元建模和结构安全性评估的重要依据。 古塔的测量测绘通常包括:(1)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2)细部测量和图纸绘制;(3)沉降、位移、倾斜及裂缝观测。 古塔的测量测绘方法已实现了传统平面、高程控制测量与现代GPS定位测量的结合,测绘仪器也由传统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向现代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的发展。 古塔无损检测技术 古塔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原始记录不全,塔体的内部构造以及地基基础等隐蔽工程参数难于获得; 现存的古塔大多 经历 了 地震 、风雨等 自然灾害 的破坏 和侵蚀, 其 材料和结构 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 损伤。 运用 无损检测技术 确定 古塔 的 材料 性能、 结构 状况和 隐蔽工程参数 ,是古塔 健康诊断和可靠性鉴定的关键性 工作。 古塔的内部构造和地基基础等隐蔽工程,可采用冲击回波法、探地雷达检测等现代测试技术进行探测和分析。 探地雷达法(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Method)是上世纪末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方法,适用于检测非金属材料,其对材料穿透能力强,可探测较大深度,并且可通过改变天线频率来实现探测深度和分辨率的转换。古塔结构的材料特点为使用探地雷达技术识别特征参数提供了必要的物理前提条件。 结合古塔隐蔽工程的探地雷达应用,建立损伤识别图谱、采用数值模拟技术进行损伤状况的正演数值模拟,可有效地提高现场检测图谱的识别水准。 古塔动力特性测试技术 古塔的动力特性包括结构的自振频率、振型和阻尼比等参数,主要由结构形式、结构刚度、质量分布、构造连接和材料性质等因素决定。地震、强风、火灾等自然灾害都会使古塔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从而造成古塔的原有结构性态改变;材料老化造成结构的刚度降低,也将引起动力特性的变化。因此,可以从结构的动力特性来确定结构的损伤状态,并对结构进行可靠性鉴定;对古塔的抗震鉴定和加固来说,动力特性的研究有着更直接的意义。 动力特性的研究可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一是建立理论力学模型的方法;另一种是通过对结构现场实测的方法。鉴于古建筑的文物保护要求,古塔动力特性的现场实测一般采用环境激振法,也称为脉动法,是利用外界自然环境因素(如地面振动、风或气压的变化等)形成的脉动作为结构振动激励源,测试过程对结构不产生损伤。 古塔有限元模拟分析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有限元模拟分析技术在古塔研究中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从最初采用的多质点悬臂杆模型,继而到平面有限单元,又发展到三维空间有限单元。目前,对于古塔模型的弹性动力学分析,研究较为广泛、成果比较丰富。然而,古塔结构自身内部构造较为复杂,裂缝、局部破碎、材性裂化等各种损伤普遍存在,导致古塔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对古塔进行弹塑性动力学分析研究,是有限元模拟分析的发展方向。 综合考虑古塔结构损伤特征、上部塔体与地基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建立砖石古塔结构分析模型,对古塔进行动力弹塑性计算分析,数值模拟地震作用下古塔结构的动态响应过程,分析研究其结构性能、破坏演化规律,可以为古塔的抗震鉴定和加固提供合理的技术依据。 古塔的基础加固与塔体扶正技术 古塔的体型高大、基础相对较小,对地基的变形较为敏感,绝大多数古塔的倾斜与地基的变形、基础的损坏直接相关。对倾斜古塔的扶正,应从地基和基础的加固着手。 古塔地基的加固,可根据地基承载力、地基土的组成和处理深度等要求,采用树根桩法、石灰桩法、注浆加固法等。古塔基础的加固,需综合考虑地基承载力、基础的承载力和刚度要求,选用基础补强注浆加固法、加大基础底面积法、加深基础法等。倾斜古塔的塔体扶正方法,可分为“迫降扶正”和“顶升扶正”两大类;古塔扶正工程需要建立监测与控制系统,加强施工过程的观测监控,达到安全、平稳、科学扶正的目标。 苏州虎丘塔是现存年代最久且倾斜度最大的八角形楼阁式砖塔,该塔因基础不均匀沉降导致塔身倾斜,至使塔顶向东北偏移2.325米,倾斜角达2°48′。1981年至1986年,中国工程界对这座濒临险境的古塔进行了全面加固修缮,采用了“围、灌、盖、调、换”的系列加固技术,以强化地基为主、塔体纠偏为辅,控制了塔基沉降,稳定了塔身倾斜,为保护文化遗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古塔的塔身加固修复技术 古塔属于高耸砌体结构,塔身兼具建筑造型和承重结构的双重功能,其加固应综合考虑古塔的建筑外观、结构受力性能、砌体的损伤程度和分布特征等因素,力求实现原状文物保护原则和结构安全的统一 。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处于高烈度区的砖石古塔遭受了严重的损坏。在震后古塔的修复工程中,一批新技术、新材料成功地用于塔身的加固修复;其中大多数古塔采用了嵌筋加固工艺,以保持古塔的原有外观和增强砌体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嵌筋加固工艺是在塔身的砌体中开槽,将高强度钢筋沿塔身的竖向和横向嵌入、固定,形成整体钢筋网箍,然后将开槽部位用高强度砂浆填实,再用原有的砖块将塔身外表面复原。嵌筋加固的目的,是在尽量保护古塔原貌的基础上,将竖向钢筋和横向钢箍构成的约束网箍与原有的砌体紧密结合,形成新的配筋砌体结构,增加古塔的抗震承载力和抗变形性能。合理的嵌筋加固工艺和可靠的施工方法,是遵循文物修缮原则、提高古塔抗震性能的重要保证。 《古塔保护技术》 作者: 袁建力  等 责编:杨琪,程心珂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1 ISBN:978-7-03-046375-3 中国古塔是世界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宝贵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古塔保护技术》 针对文物保护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基于国内外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成果,对古塔的保护技术作了系统地归纳提炼和运用分析。 全书由 10 章组成,在分析古塔的类型与结构、损坏原因与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古塔的测绘技术、无损检测技术、动力特性测试技术、模型试验与有限元分析技术、地基基础加固与塔体扶正技术、塔身加固技术、构件的修缮技术以及防火防雷技术,论述了各项技术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发展趋势,给出了典型工程的应用实例。书中所述的古塔保护技术,既遵循了文物保护和结构安全的原则,也体现了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兼容性,其基本方法可推广至同类砖石、砖木古建筑的保护工程。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060 次阅读|3 个评论
冶金与矿业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sciencepress 2017-7-17 09:5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战略研究着眼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围绕影响科学基金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展开。结合“冶金与矿业”学科特点,在已有学科战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组织该领域专家、学者,从学科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领域及资助战略三个方面,开展了“冶金与矿业”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与十三五规划。《冶金与矿业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6~2020》近日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其战略指导思想为“科学引领未来,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创新驱动政策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冲刺阶段。深入开展战略研究,科学谋划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发展,对于繁荣基础研究、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称“基金委”)开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战略研究工作”。 “冶金与矿业”学科作为该研究工作的基本单元之一,涵盖了石油、煤炭、冶金、材料、安全等多个领域,跨度很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的统一部署,冶金与矿业学科于2014 年6 月在基金委召开了学科发展战略与“十三五”规划项目启动会议。 《冶金与矿业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6~2020》对冶金与矿业学科所属石油工程、矿业工程、矿物分离、冶金工程、材料工程及安全工程等学科领域分别进行研究和阐述。围绕未来五年我国基础研究相关学科的总体发展态势,从冶金与矿业学科的研究特点和基本状况出发,分析和辨识我国冶金与矿业学科及其重要方向所处的发展阶段,根据衡量“总量并行”、“过程并行”和“源头并行”这三个阶段的不同指标,提出了本学科的发展目标及发展方向,勾勒了学科发展“地貌图”。 它主要包括:学科特点、学科发展的自身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科的需求;研究现状(产出规模和影响力)、国际地位、优势方向和薄弱之处;到2020 年,我国取得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及可能方向;到2020 年,我国形成引领性的研究方向,在全球研究热点中占有的地位;到2020 年,我国可能形成的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及分布情况;到2020 年,我国在国际上有吸引力的研究中心及分布情况等。 根据冶金与矿业学科各学科领域的特点,撰写了学科发展战略报告。它主要包括:学科的战略地位;学科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态势;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布局;学科的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包括需要加强的优势方向、需要扶持的薄弱方向、需要鼓励的交叉方向及需要促进的前沿方向等。 根据各学科领域的战略发展报告,提出了学科优先发展领域及跨学科或跨学部交叉优先领域。它主要包括:该领域的科学意义与国家战略需求;该领域的国际发展态势与我国的发展优势;该领域的发展目标;该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与主要研究方向。结合本学科自身特点与发展规律,从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保障、宣传贯彻活动、过程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较为具体且可实施的工作措施及政策建议。 精彩抢先看 《冶金与矿业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6~2020)》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学科的战略地位 第2章 学科发展规律与态势及其主要基础科学问题 第3章 学科发展现状与发展布局 第4章 学科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第5章 优先发展领域 第6章 政策措施 附录 附录1 学科“十二五”期间资助重点项目一览表 附录2 学科“十二五”期间批准的重大项目一览表 附录3 学科“十二五”期间批准的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一览表 附录4 学科“十二五”期间批准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一览表 附录5 学科“十二五”期间批准的联合基金项目一览表 附录6 学科相关重要国际学术期刊 附录7 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 附录8 学科部分重要国际学术会议 本文摘编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编著 《冶金与矿业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6~2020)》的前言。 (本期编辑:安 静) 冶金与矿业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6~20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编 责任编辑:李雪 刘翠娜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07 978-7-03-053860-4 《冶金与矿业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6~2020)》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冶金与矿业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与十三五规划”的研究成果。书中对冶金与矿业学科所属石油工程、矿业工程、矿物分离、冶金工程、材料工程及安全工程五个学科领域分别进行了研究和阐述。主要包括学科的战略地位;学科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态势;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布局;学科的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包括需要加强的优势方向、需要扶持的薄弱方向、需要鼓励的交叉方向及需要促进的前沿方向等。根据各学科领域的战略发展报告,提出了学科优先发展领域及跨学科或跨学部交叉优先领域,主要包括:该领域的科学意义与国家战略需求;该领域的国际发展态势与我国发展优势;该领域的发展目标;该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与主要研究方向。结合本学科自身特点与发展规律,从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保障、宣传贯彻活动、过程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较为具体且可实施的工作措施及政策建议。 《冶金与矿业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6~2020)》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三五”发展战略研究系列报告的组成部分。经过本学科数十位两院院士、数百名中青年专家历时近两年的研究、讨论和反复修改完成,它将是冶金与矿业学科“十三五”期间乃至2030 年前遴选优先资助领域的重要参考依据,可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参考。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2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科著作丨脉冲激光沉积类金刚石膜技术
sciencepress 2017-7-10 09:42
石墨烯、碳纳米管及金刚石等新型碳材料,在材料科学、现代工业和国防装备应用迅猛发展的今天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类金刚石膜是新型碳材料的典型代表,具有宽带透过、高硬度、高稳定性、高导热性、耐腐蚀、低摩擦等诸多类似天然金刚石的优异特点,因此,在光学、力学、热学、摩擦学及多门科学交叉领域受到各国研究者的青睐。德国已将类金刚石膜技术列入“影响未来世界的100 种变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可镀制在任何金属、陶瓷、塑料等基底上,改善材料表面的性能。 在制备新型碳材料,尤其是类金刚石膜方面,传统方法难以突破自身某些缺陷。脉冲激光沉积(pulsed laser deposition,PLD)技术是一种新方法,它具有离子动能高、室温沉积、膜层化学计量比稳定、掺杂灵活、膜层硬度高、附着力强、沉积速度快等一系列独有的优点,逐渐显现出填补传统技术空白的优势。超短脉冲激光可用于沉积具有独特纳米结构或掺杂的纳米薄膜,已在微电子元件、超导材料、生物材料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逐步占据了薄膜制备技术竞争优势局面的一席之地。 类金刚石膜应用在哪些领域? 光学应用 随着军事技术及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红外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军事及航天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红外光学元件的工作环境往往非常恶劣,如空-空导弹、超音速飞机等装备光电系统的红外窗口,需要承受灰尘、高温、高压、雨淋、冰雹撞击、热冲击等严峻考验,因此对红外窗口材料的性能要求越来越苛刻,既要求材料在工作波段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能,还要求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耐磨损、耐高温、耐腐蚀等性能。 常作为红外窗口的材料有锗(Ge)、硫化锌(ZnS)、硒化锌(ZnSe)、砷化镓(GaAs)、氟化镁(MgF 2 )、蓝宝石(sapphire)、尖晶石等,但这些材料在应用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Ge 在高温时透过率下降;GaAs 制备成本高且难制成大尺寸窗口;ZnS 红外透过率较低,耐湿性差;ZnSe虽然红外透过率较高,但强度和耐腐蚀性差,等等,很难找到一种材料既有较高的红外透过率,又有很好的综合性能抵抗恶劣的环境且制备成本低。于是人们考虑在材料表面镀上具有保护性能的红外增透膜,而DLC 膜恰恰顺应了时代的需求。 由于DLC 膜具有优越的光学性能,其在红外范围内透明,同时具备高硬度、耐磨损等性能,所以DLC 膜可作为光学元件的增透保护膜,显著提高光学元件的光学透过率,增强其抗划伤、抗冲击及耐腐蚀性能。例如,锗是在8~13μm 最通用的窗口和透镜材料,但容易被砂粒划伤和海水侵蚀,采用DLC 膜作为减反射膜,就可以同时获得良好的光学性能和耐蚀性能。对于MgF 2 红外探测窗口,DLC 膜也是良好的红外增透和保护膜材料。由于MgF 2 折射率仅为1.37,单层DLC 膜会不同程度地降低MgF 2 的透过率,采用适当的双层或梯度DLC膜可以提高其光学透过率,并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能。朱昌等发现在NaCl 晶体表面镀制DLC 保护膜,既不影响10.6μm 激光输出功率,又可以防止NaCl 潮解,延长红外窗口的使用寿命,而且DLC 膜具有较高的激光损伤阈值,因此可用于高功率激光输出窗口。ZnS和ZnSe是光学性能优良的窗口材料,但其难以抵抗固体微粒和雨滴的冲击,高速气流摩擦也会降低窗口的信噪比,因此需要在其表面镀制DLC 保护膜以改善其热力学性能。DLC 膜用在硅太阳能电池上可以作为减反射膜,并提高其耐腐性和抗磨损性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光电传感器在现代化武器装备上使用日益增多,DLC膜作为光电传感器窗口和整流罩的硬质保护涂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红外探测器中,4~12μm 波段的红外探测器由于能够穿透大气层而成为航空航天广泛使用的太空遥感器件,其中HgCdTe材料是当今制备红外探测器的主要材料,但是其物理化学性质不稳定,DLC 膜可作为其表面的钝化保护膜。 由于DLC 膜具有良好的光学透明性和适于低温沉积,可作为塑料和碳酸酯等低熔点材料光学透镜表面的抗磨损保护层。 Armeyer 等实验发现在硅玻璃基片上沉积厚度为100nm 的DLC 膜,光学存储信号密度可高达10 8 bits/cm 2 数量级,而且具有信噪比高、硬度高、化学稳定性好及无需再加保护层等优点,因此有希望成为一次性写入记录介质。 DLC 膜可以作为太阳能的光热转换材料,研究发现在铝基片表面沉积不同厚度的单层类金刚石膜、硅及锗涂层后,类金刚石膜的光热转换效率最高。另外,DLC 膜可作为硅太阳电池表面的减反膜,单晶硅太阳电池表面无减反膜时,约1/3的光被反射。采用DLC 膜作为硅太阳电池表面的减反膜后,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明显提高。可见,将DLC 膜应用于恶劣环境或空间飞行器使用的太阳能电池,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 此外,DLC 膜可作为手表玻璃面、眼镜片、汽车挡风玻璃、光盘等光学组件表面的装饰保护膜,根据DLC 膜厚度不同可呈现出无色透明、淡蓝色、淡绿色等不同色泽,在保证光学性能的同时,明显改善其耐磨性和抗蚀性,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机械应用 DLC 膜具有高的硬度、弹性模量和低摩擦系数,因此,可适用于轴承、齿轮等易损机件的抗磨损涂层,尤其适合作为刀具、量具表面的耐磨涂层,有效地减小摩擦磨损,防止机械划伤,提高机械零件的性能和寿命。DLC 膜用于刀具涂层,能显著降低刀具磨损,并且使加工更加平稳,有利于被加工表面质量的提高。 例如,在加工45 号钢毛坯的高速钢铣刀上沉积DLC 膜,铣刀的寿命比无涂层时延长2~8 倍。Murakawa 等采用DC-PCVD 法在高速钢上沉积了硬度为HV3500、厚度为0.7μm 的DLC 膜,镀膜后的刀具在切削铝箔时表现出了明显优于未镀膜刀具的性能。Lettington 等在用于切削高硅铝合金的工具上镀DLC 膜,明显延长了刀具的使用寿命。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在硬质合金上沉积了厚1μm 的DLC膜,在切削共晶铝硅合金时延长寿命1.5 倍,在切削耐磨铝青铜时延长寿命8 倍。美国的IBM 公司近年来也一直在努力研发用于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 钻孔的镀有DLC 膜的微型钻头,镀DLC 膜后可使钻孔速度提高50%,使用寿命延长5 倍,钻孔加工成本降低50%。各国还相继开展了DLC 膜在太空中的应用研究,考虑利用DLC 膜的耐磨性可以作为航天器件的保护膜,加上其在超高真空条件下仍然具有低的摩擦系数,可以作为固体润滑涂层应用在对洁净度有特殊要求的高真空环境中。欧洲空间中心摩擦实验室在对现有使用的各种空间固体材料进行综合评定后指出,DLC 膜将成为未来空间润滑摩擦表面的理想材料,成为推动航天领域发展的高新技术材料。 DLC 膜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可防止酸碱及有机溶液侵蚀,而且DLC 膜适于低温沉积的优点,可防止薄膜沉积时工件发生变形,因此DLC 膜非常适合作为化工机械部件和多种装饰件的涂层。国外已把DLC 膜镀制在剃刀和剃须刀片上,如美国Gillette 公司的DLC 膜“MACH3”的剃须刀片,不仅使刀片变得更锋利,而且在剃须时不易刮伤脸面,使用更舒适,同时又可使刀片得到保护,不受腐蚀,利于清洗和长期使用。 类金刚石膜还可以作为磁介质保护膜。将磁盘、磁头或磁带表面涂覆很薄的类金刚石膜后,不仅可以极大地减小摩擦磨损和防止机械划伤,延长这些磁记录介质的使用寿命,而且由于类金刚石膜具有良好的化学惰性,其抗氧化性提高,稳定性增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硬磁盘向高存储密度方向发展,要求磁盘上最好有一层既耐磨又不影响其存储密度的膜层。DLC 膜表面光滑平整、硬度高、无针孔,兼有耐磨润滑两种特性,因而是理想的选择。 电学应用 DLC 膜不仅具有较低的介电常数、较高的禁带宽度、极好的电子及空穴迁移率、很高的热导率、很高的电阻率,且易在较大的基体上成膜,可望代替SiO 2 成为下一代集成电路的介质材料。 DLC 膜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制造上可以发挥其潜在应用优势,将DLC膜作为光刻电路板的掩模,不仅可以防止在操作中反复接触造成的表面机械损伤,而且允许用较激烈的机械或化学腐蚀方法去除膜表面污染物而不形成对膜表面本身的破坏。 DLC 膜具有高的热导率,比铜高4 倍多,热膨胀系数小,具有优良的抗热冲击能力,可作为大功率电子器件、微电子器件的散热涂层,增强器件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采用碳膜和DLC 膜交替出现的多层结构可构造具有共振隧道效应的多量子阱结构,具有独特的电特性,已经应用于微电子器件上。 DLC 膜具有良好的场致电子发射性能,发射电流稳定,且不污染其他元件。此外,DLC 膜的表面光滑平整,电子发射均匀,并且其具有负的电子亲和势、相对较低的有效功函数和禁带宽度,在较低的外电场作用下,可产生较大的发射电流,因此DLC 膜可作为平面板显示器件的场发射体阳极材料。 医学应用 DLC 膜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高耐磨性、高硬度和良好耐蚀性等诸多优点,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目前,DLC 膜已成功应用在人工心脏瓣膜、心血管支架、左心室辅助装置、人造心脏、髋关节、膝关节、植入人体的生物传感器和微电子机械系统等人工植入体上。 DLC 膜具有较高的抗磨损性和化学惰性,因此将其应用在一些医用材料上,以延长其使用寿命。例如,在聚乙烯的人工骨骼关节上沉积一层DLC 膜,其抗磨损性能可以和镀陶瓷和金属的制品相比。在钛合金或不锈钢制成的人工心脏瓣膜上沉积DLC 膜,能够同时满足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要求,从而延长这些部件的使用寿命。 DLC 膜与医用工程和外科临床器材有较好的表面复合性能,使其成为生物医用领域极具吸引力的表面材料。例如,用DLC 膜来强化与覆盖聚氯乙烯(PV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探测器及导尿管的表面,既可以增加刚度,又可以增加抗菌性和抑制微生物的繁殖。覆盖DLC 膜的人工角膜能提高折射率,在满足紫外保护的前提下可以减少总角膜的厚度。DLC 膜具有优良的神经细胞相容性,可以将DLC 膜运用于中枢神经探针。高频手术刀一般用不锈钢制造,在使用时会与肌肉粘连并在电加热作用下发出难闻的臭味,美国ART 公司利用DLC 表面能小、不润湿的特点,通过掺入SiO 2 网状物,并掺入过渡金属元素以调节其导电性,生产出不粘肉的高频手术刀推向市场,明显改善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条件。 其他应用 DLC 膜作为电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宽的电化学窗口,目前镀DLC 膜传感器件已经广泛用于电化学合成、电分解、生物检测和环境监测中。另外,DLC膜还具有优异的压阻效应,在压敏传感器件制造领域应用潜力很大。 电声领域是DLC 膜最早应用的领域,重点是扬声器振膜,研制高品质高频扬声器是国内外材料界和声学界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DLC 膜弹性模量高,密度低,声速可高达18.2km/s,同时具有适宜的声阻尼特性,是理想的高频扬声器振膜材料。1986 年,日本住友公司在钛膜上沉积DLC 膜,生产高频扬声器,高频响应可达30kHz。随后爱华公司推出含有DLC 膜的小型高保真耳机,频率响应范围为10~30kHz。武汉军械士官学校采用激光沉积法在耳机扬声器塑料振膜上镀制DLC膜后,有效改善了耳机的高频特性。 在包装领域,DLC 膜具有良好的化学惰性、强疏水性和高气体阻隔性,作为阻隔包装材料,不仅透明、强度高、气体阻隔性好,而且柔韧性好,便于回收再生利用,无环境污染。例如,在塑料饮料瓶内壁沉积DLC 涂层,可以有效阻止O 2 、CO 2 等气体和溶液的渗透,极大地提高塑料瓶的保质性能,有助于容器的轻量化及经济化。 《脉冲激光沉积类金刚石膜技术》 作者:程勇 等 责编:陈构洪,陈琼,武洲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5 ISBN:978-7-03-051551-3 脉冲激光沉积技术是一种研究和开发新型高性能材料的有效途径,在制备新型碳材料——类金刚石膜方面,以其独有的特点,逐渐显现出填补传统技术空白的优势。但是,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制备的类金刚石膜也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如内应力大、大面积不均匀等问题。如何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制备出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类金刚石膜,一直是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者的目标。 《脉冲激光沉积类金刚石膜技术》 共7章内容。从介绍类金刚石膜性质、组成、制备及应用入手,阐述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及其在制备类金刚石膜方面的机理和优点、缺点,以及类金刚石膜的测试与表征;详细讨论激光参数、基底状态、靶材种类以及环境气氛等因素对类金刚石膜性能的影响,偏重于阐述掺杂、退火、膜层结构及双激光技术等类金刚石膜降低内应力、提高膜层各种性能的改性技术;针对类金刚石膜的工程应用中存在的大面积不均匀、制备效率低的现实问题,展现多功能激光沉积系统,阐述脉冲激光沉积大尺寸均匀平面和球面类金刚石膜的装置、模型及实验;最后介绍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在制备其他功能薄膜方面的应用,展望该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505 次阅读|0 个评论
系统科学丨于景元:从系统思想到系统实践的创新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7-7-7 10:00
《系统科学进展》作为《系统科学丛书》的首部著作,收集了包括钱学森、关肇直、周光召、John Holland等著名科学家的重要文献。 本号前几期为大家刊发了 系统科学丨钱学森:我对系统学认识的历程 、 系统科学丨周光召:复杂适应系统和社会发展 、 系统科学丨郭雷:系统学是什么 、 系统科学丨John Holland:复杂自适应系统研究 、 系统科学丨许国志:诸侯分治,统一江山 。 今天为大家选取的是于景元研究员的文章:从系统思想到系统实践的创新——钱学森系统研究的成就和贡献。 原文发表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12期,作者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了补充。 于景元,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710所副所长、科技委主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软科学研究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口专家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系统科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等。 于景元的研究领域为控制论、系统工程、系统科学及其应用研究。他在系统工程方面都进行过大量研究工作。他在钱学森院士指导下创建系统学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工作。 于景元在国内外已出版著作 13 部,在中外期刊发表论文 170 余篇。他的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还获得过第三届“中华人口奖科学技术奖”、国际数学建模学会最高奖“艾伯特 · 爱因斯坦奖”、美国东西方中心“杰出贡献奖”等奖项。 2016年4月24日是首个中国航天日。同时,也是中国航天60周年。人们很自然会想起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钱学森。而2016年又恰好是钱老诞辰105周年,这些都引起我们对钱老的深切回忆和无限怀念。本文对钱老从系统思想到系统实践整个创新过程所取得的成就和贡献作些介绍,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 钱学森的一生是科学的一生、创新的一生和辉煌的一生。在长达70多年丰富多彩的科学生涯中,钱老建树了许多科学丰碑,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钱学森的科学精神与品德、科学思想与方法、科学成就与贡献,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知识财富、思想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和应用并发扬光大。 以导弹、卫星等航天科技为代表的大规模科学技术工程,既有科学层次上的理论问题要研究,又有技术层次上的高新技术要开发,同时还要把这些理论和技术应用到工程实践中,生产出产品。如何把成千上万人组织起来,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时间内,研制出高质量、高可靠的型号产品,这不仅需要科学和技术创新,还需要一套科学的组织管理方法与技术。 钱老回国前,已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以及火箭与导弹研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还创建了“物理力学”和“工程控制论”,成为国际上著名科学家。工程控制论已跨出了自然科学领域,而进入到系统科学领域。系统科学思想、理论方法与技术,使钱老具有更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更广泛的学术优势。正是以上这些科学技术成就和优势,在开创我国航天事业过程中,钱老始终处在“科技主帅”的位置上。 钱老在开创我国航天事业中,同时也开创了一套既有普遍科学意义,又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工程管理方法与技术。当时研制体制上是规划、研究、设计、实验、试制和生产一体化;在组织管理上是总体设计部和两条指挥线的系统工程管理方式。实践已证明了这套组织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今天来看,就是在当时条件下,把科学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综合集成创新,从而走出了一条发展我国航天事业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的道路,使我国航天事业一直在持续发展。 航天系统工程的成功实践,不仅开创了大规模科学技术工程实践的系统工程管理范例,而且也为钱老后来发展系统工程、建立系统科学体系和系统论提供了雄厚和坚实的实践基础。 1978年,钱学森等发表了《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明确提出了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技术,是对所有系统都适用的技术和方法。这篇文章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学术影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当时国际上对系统工程的认识还很混乱,呈现出“人各一词、莫衷一是”的局面。这篇文章却使系统工程呈现出“分门别类、共居一体”的新局面。 20世纪80年代初钱老从科研一线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一直到晚年,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之中。这一时期,钱老学术思想之活跃、涉猎领域之广泛,原始创新性之强,在学术界是十分罕见的。在这个时期中,钱老花费很大心血去大力推动系统工程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同时又开始了创建系统学和建立系统科学体系与系统论的工作。在创建系统科学过程中,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由此又开创了复杂巨系统科学与技术这一新的科学领域。这些成就标志着钱学森系统思想、系统理论、系统方法和系统技术与系统应用有了新的进展,达到了新的高度,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从系统思想到系统实践的整个创新链条上,在工程、技术、科学直到哲学的不同层次上,钱老都做出了开创性的系统贡献。不仅建立了系统科学和复杂巨系统科学体系以及综合集成方法体系,同时还把系统工程从工程系统工程发展到了复杂巨系统工程和社会系统工程,并将其应用到更广泛和更复杂的社会实践中。在取得这些成就的过程中,也就形成了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和系统论,这又大大的丰富和发展了系统思想。 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特点来看,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都与系统科学密切相关: (1)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两种明显趋势。 一方面已有的学科和领域越分越细,新学科新领域不断产生;另一方面是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相互交叉、结合与融合,向综合集成的整体化方向发展,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就是这后一发展趋势上的科学技术。 (2)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出现了复杂性研究。复杂性研究和复杂性科学是处在高度综合这个趋势上,与系统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复杂性研究和复杂科学的开创者之一GellMann,在他所著的《夸克与美洲豹》一书中,曾写道:“研究已表明,物理学、生物学、行为科学,甚至艺术与人类学,都可以用一种新的途径把它们联系到一起,有些事实和想法初看起来彼此风马牛不相及,但新的方法却很容易使它们发生关联。” 这里,GellMann并没有说明这个新途径和新方法是什么,但从他们后来关于复杂系统和复杂适应系统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这个新途径就是系统途径,这个新方法就是系统方法。 (3)科学方法论的发展。 从近代科学到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方法论经历了从还原论方法到整体论方法再到系统论方法。系统论方法的产生与系统科学的出现和发展紧密相关。 (4)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思维方式,出现了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比人脑思维具有更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使人类更加聪明了,有能力去认识和处理更加复杂的事物。这种思维方式也为系统论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5)创新方式的转变。由以个体为主向以群体为主的创新方式转变,出现了创新体系,特别是国家创新体系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6)现代社会实践越来越复杂,越复杂的社会实践其综合性和系统性就越强,因而也就更加需要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 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和系统科学体系集中地体现出以上这些特点。 系统科学和系统论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钱老指出,今天人类正探索着从渺观、微观、宏观、宇观直到胀观五个层次时空范围的客观世界(见图1)。其中宏观层次就是我们所在的地球,在地球上又出现了生命和生物,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 图1 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而人也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客观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体,因而反映客观世界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科学知识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体。 钱学森指出,系统科学的出现是一场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那么,系统科学究竟是研究什么的学问,又为什么如此重要? 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客观世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既然客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那就一定有其客观规律,我们也就应该研究、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 能够反映和概括客观事物普遍联系这个实际和本质特征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系统。所谓系统是指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组成部分构成并具有某些功能的整体。这样定义的系统在客观世界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自身。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系统思想。 正是从系统思想出发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钱学森明确提出,系统科学是从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局部与全局以及层次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客观世界的,也就是从系统角度来研究客观世界。系统是系统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基本对象。 虽然系统科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不同,但它们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系统科学能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问题联系起来作为系统进行综合性、整体性研究。这就是为什么系统科学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的原因。也正是这些特点,使系统科学处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集成的整体化方向上,并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一个新兴的科学技术分支。 系统结构、系统环境和系统功能是系统的三个重要基本概念。系统结构是指系统内部,系统环境是指系统外部。系统的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系统在整体上具有其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性质,这就是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整体性的外在表现就是系统功能。系统的这个性质意味着,对于系统应首先注重整体,如果仅着眼于部分,即使组成部分都认识了,并不等于认识了系统整体,系统整体性不是它组成部分性质的简单“拼盘”,而是系统整体涌现的结果。 系统研究表明,系统结构和系统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决定了系统的整体性和功能,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系统规律。从理论上来看,研究系统结构与环境如何决定系统整体性和功能,揭示系统存在、演化、协同、控制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就成为系统学,特别是复杂巨系统学的基本任务。国外关于复杂性研究,实际上也属于系统理论方面的探索。 另一方面,从应用角度来看,根据上述系统原理,为了使系统具有我们期望的功能,特别是最好的功能,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和调整系统结构或系统环境以及它们之间关联关系来实现。但系统环境并不是我们想改变就能改变的,在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只能主动去适应。而系统结构却是我们能够组织、调整、改变和设计的。这样,我们便可以通过组织、改变、调整系统组成部分或组成部分之间、层次结构之间以及与系统环境之间的关联关系,使它们相互协调与协同,也就是把整体和部分辩证统一起来,从而在系统整体上涌现出我们希望的和最好的功能,这就是系统组织管理、系统控制和系统干预(intervention)的基本内涵,是系统管理、系统控制等学科要研究的基本科学问题,也是系统工程、控制工程等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学问,技术是改造世界的学问,而工程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从这个角度来看,系统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类似,也有三个层次的知识结构,即工程技术(应用技术)、技术科学(应用科学)和基础科学。 在钱学森建立的系统科学体系中: (1)处在工程技术或应用技术层次上的是系统工程,这是直接用来改造客观世界的工程技术,但和其它工程技术不同,它是组织管理系统的技术; (2)处在技术科学层次上直接为系统工程提供理论方法的有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等; (3)处在基础科学层次上属于基础理论的便是系统学和复杂巨系统学。 目前国外还没有这样一个清晰和严谨的系统科学体系结构。 在建立系统科学体系的同时,钱老还提出和建立了系统论。系统论属于哲学层次,是连接系统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桥梁。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通过系统论去指导系统科学的研究;另一方面,系统科学的发展经系统论的提炼又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 关于系统论,钱老曾明确指出,我们所提倡的系统论,既不是整体论,也非还原论,而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辩证统一。根据系统论这个思想,对于系统问题首先要着眼于系统整体,同时也要重视系统组成部分并把整体和部分辩证统一起来,最终是从整体上研究和解决问题,既超越了还原论又发展了整体论,这就是系统论的优势所在。 运用系统论去研究和认识系统,揭示系统客观规律和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就是系统认识论。从这个角度来看,系统科学及其体系就是系统认识论的体现。 综上所述,系统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内容,系统科学体系和系统论的建立,就使系统思想从一种哲学思维发展成为系统的科学体系,系统科学体系是系统科学思想在工程、技术、科学直到哲学不同层次上的体现。这就使系统思想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把哲学和科学统一起来,也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了,这就形成了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系统思想。 复杂巨系统和系统方法论 在系统科学体系中,系统学和复杂巨系统学是需要建立的新兴学科,这也是钱老最先提出来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钱老以“系统学讨论班”的方式开始了创建系统学的工作。从1986年到1992年的7年时间里,钱老参加了讨论班的全部学术活动。在讨论班上,钱老根据系统结构的复杂性提出了系统新的分类,将系统分为简单系统、简单巨系统、复杂系统、复杂巨系统和特殊复杂巨系统。如生物体系统、人体系统、人脑系统、社会系统、地理系统、星系系统等都是复杂巨系统。其中社会系统是最复杂的系统了,又称作特殊复杂巨系统。这些系统又都是开放的,与外部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所以又称作开放复杂巨系统。 在讨论班的基础上,钱老明确界定系统学是研究系统结构与功能(系统演化、协同与控制)一般规律的科学。形成了以简单系统、简单巨系统、复杂系统、复杂巨系统和特殊复杂巨系统(社会系统)为主线的系统学基本框架,构成了系统学的主要内容,奠定了系统学的科学基础,指明了系统学的研究方向。 对于简单系统和简单巨系统都已有了相应的方法论和方法,也有了相应的理论并在继续发展之中。但对复杂系统、复杂巨系统和社会系统却不是已有方法论和方法所能处理的,需要有新的方法论和方法。所以,关于复杂系统和复杂巨系统(包括社会系统)的理论研究,钱老又称作复杂巨系统学。 从近代科学到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科学采用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研究方法,所以自然科学被称为“精密科学”。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由于研究的问题更加复杂,通常采用的是从定性到定性的思辨、描述方法,所以这些学问被称为“描述科学”。当然,这种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变化,有些学科逐渐向精密化方向发展,如经济学、社会学等。 从方法论角度来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还原论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取得了很大成功。还原论方法是把所研究的对象分解成部分,以为部分研究清楚了,整体也就清楚了。如果部分还研究不清楚,再继续分解下去进行研究,直到弄清楚为止。按照这个方法论,物理学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已经到了夸克层次,生物学对生命的研究也到了基因层次。毫无疑问,这是现代科学技术取得的巨大成就。但现实的情况却使我们看到,认识了基本粒子还不能解释大物质构造,知道了基因也回答不了生命是什么。这些事实使科学家认识到还原论不足之处正日益明显。这就是说,还原论方法由整体往下分解,研究得越来越细,这是它的优势方面,但由下往上回不来,回答不了高层次和整体问题,又是它的不足一面。所以仅靠还原论方法还不够,还要解决由下往上的问题,也就是复杂性研究中的所谓涌现问题。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对于21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曾讲过:“我猜想21世纪的方向要整体统一,微观的基本粒子要和宏观的真空构造、大型量子态结合起来,这些很可能是21世纪的研究目标”。这里所说的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就是要研究微观如何决定宏观,解决由下往上的问题,打通从微观到宏观的通路,把宏观和微观统一起来。 同样道理,还原论方法也处理不了系统整体性问题,特别是复杂系统和复杂巨系统(包括社会系统)的整体性问题。从系统角度来看,把系统分解为部分,单独研究一个部分,就把这个部分和其它部分的关系切断了。这样,就是把每个部分都研究清楚了,也回答不了系统整体性问题。意识到这一点更早的科学家是贝塔朗菲,他是一位分子生物学家,当生物学研究已经发展到分子生物学时,用他的话来说,对生物在分子层次上了解得越多,对生物整体反而认识得越模糊。在这种情况下,于20世纪40年代他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实际上是整体论,强调还是从生物体系统的整体上来研究问题。但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支撑整体论的具体方法体系没有发展起来,还是从整体论整体、从定性到定性,论来论去解决不了问题。正如钱老所指出的“几十年来一般系统论基本上处于概念的阐发阶段,具体理论和定量结果还很少”。但整体论的提出,确是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出现了复杂性研究。关于复杂性,钱老指出:“凡现在不能用还原论方法处理的,或不宜用还原论方法处理的问题,而要用或宜用新的科学方法处理的问题,都是复杂性问题,复杂巨系统就是这类问题”。系统整体性,特别是复杂系统和复杂巨系统(包括社会系统)的整体性问题就是复杂性问题。所以对复杂性研究,国外科学家后来也“采用了一个`复杂系统'的词,代表那些对组成部分的理解不能解释其全部性质的系统。”国外关于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确实有许多创新之处,如他们提出的遗传算法、演化算法、开发的Swarm软件平台、基于Agent的系统建模、用Agent描述的人工生命、人工社会等等。在方法论上,虽然也意识到了还原论方法的局限性,但并没有提出新的方法论。 方法论和方法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方法论是关于研究问题所应遵循的途径和研究路线,在方法论指导下是具体方法问题,如果方法论不对,再好的方法也解决不了根本性问题。所以方法论更为基础也更为重要。 如前所述,钱学森明确指出系统论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辩证统一。根据这个思想,钱老又提出将还原论方法与整体论方法辩证统一起来,形成了系统论方法。在应用系统论方法时,也要从系统整体出发将系统进行分解,在分解后研究的基础上,再综合集成到系统整体,实现系统的整体涌现,最终是从整体上研究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系统论方法吸收了还原论方法和整体论方法各自的长处,同时也弥补了各自的局限性,既超越了还原论方法,又发展了整体论方法,这就是把整体和部分辩证统一起来研究和解决系统问题的系统方法论,系统方法论反映了钱学森系统综合集成思想。这是钱学森在科学方法论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它不仅大大促进了系统科学的发展,同时也必将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其它科学技术部门产生深刻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钱学森又先后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Meta-synthesis)及其实践形式“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以下将两者合称为综合集成方法),并将运用这套方法的集体称为总体设计部。这就将系统方法论具体化了,形成了一套可以操作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和实践方式。从方法和技术层次上看,它是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主的信息、知识和智慧的综合集成技术。从应用和运用层次上看,是以总体设计部为实体进行的综合集成工程。 综合集成方法的实质是把专家体系,数据、信息与知识体系以及计算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与融合体系,这个体系具有综合优势、整体优势、智能和智慧优势。它能把人的思维、思维的成果、人的经验、知识、智慧以及各种情报、资料和信息统统集成起来,从多方面的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 钱老提出的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思维方式是综合集成方法的理论基础。从思维科学角度来看,人脑和计算机都能有效处理信息,但两者有很大差别。关于人脑思维,钱老指出“逻辑思维,微观法;形象思维,宏观法;创造思维,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创造思维才是智慧的源泉,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手段”。 现在的计算机在逻辑思维方面确实能做很多事情,甚至比人脑做得还好还快,善于信息的精确处理,已有许多科学成就证明了这一点,如著名数学家吴文俊的机器证明定理。但在形象思维方面,今天的计算机还不能给我们以很大的帮助。至于创造思维就只能依靠人脑了。然而计算机在逻辑思维方面毕竟有其优势。如果把人脑和计算机结合起来以人为主的思维方式,那就更有优势,思维能力更强,人将变得更加聪明,它的智能和智慧与创造性比人要高,比机器就更高,这也是1+12的系统原理(见图2)。 图2 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与认知能力的关系 从图2可以看出,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思维方式,它的智能、智慧和认知能力处在最高端。这种聪明人的出现,预示着将出现一个“新人类”,不只是人,是人·机结合的新人类。 信息、知识和智慧是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有了信息未必有知识,有了信息和知识也未必就有智慧。信息的综合集成可以获得知识,信息和知识的综合集成可以获得智慧。人类有史以来是通过人脑获得知识和智慧的。现在由于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法来获得信息、知识和智慧,而且比人脑还有优势,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进步。 综合集成方法就是这种人·机结合以人为主获得信息、知识和智慧的方法,它是人·机结合的信息处理系统、也是人·机结合的知识创新系统、还是人·机结合的智慧集成系统。按照我国传统文化有“集大成”的说法,即把一个非常复杂的事物的各个方面综合集成起来,达到对整体的认识,集大成得智慧,所以钱老又把这套方法称为“大成智慧工程”。将大成智慧工程进一步发展,在理论上提炼成一门学问,就是大成智慧学。 综合集成方法既可用于理论研究,也可用于应用研究。 从实践论和认识论角度来看,与所有科学研究一样,无论是复杂系统和复杂巨系统(包括社会系统)的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通常是在已有的科学理论、经验知识基础上与专家判断力(专家的知识、智慧和创造力)相结合,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和形成经验性假设,如猜想、判断、思路、对策、方案等等。这种经验性假设一般是定性的,它所以是经验性假设,是因为其正确与否,能否成立还没有用严谨的科学方式加以证明。在自然科学和数学科学中,这类经验性假设是用严密逻辑推理和各种实验手段来证明的,这一过程体现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研究特点。 但对复杂系统和复杂巨系统(包括社会系统)由于其跨学科、跨领域、跨层次的特点,对所研究的问题能提出经验性假设,通常不是一个专家,甚至也不是一个领域的专家们所能提出来的,而是由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专家构成的专家体系,依靠专家群体的知识和智慧,对所研究的复杂系统和复杂巨系统(包括社会系统)问题提出经验性假设。这就是为什么综合集成方法需要有专家体系。但要证明其正确与否,仅靠自然科学和数学中所用的各种方法就显得力所不及了。如社会系统、地理系统中的问题,既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也不能进行实验。但我们对经验性假设又不能只停留在思辨和从定性到定性的描述上,这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中常用的方法。 系统科学是要走“精密科学”之路的,那么出路在哪里?这个出路就是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采用“机帮人、人帮机”的合作方式,机器能做的尽量由机器去完成,极大扩展人脑逻辑思维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人·机结合以人为主,实现信息、知识和智慧的综合集成。这里包括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科学理论和经验知识、定性和定量知识、理性和感性知识,通过人·机交互、反复比较、逐次逼近,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认识,从而对经验性假设正确与否做出科学结论。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了经验性假设,都是认识上的进步,然后再提出新的经验性假设,继续进行定量研究,这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研究过程。 综合集成方法的运用是专家体系的合作以及专家体系与机器体系合作的研究方式与工作方式。具体来说是通过:(1)定性综合集成;(2)定性、定量相结合综合集成;(3)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这样三个步骤来实现的。这个过程不是截然分开,而是循环往复、逐次逼近的。复杂系统与复杂巨系统(包括社会系统)问题,通常是非结构化问题,现在的计算机只能处理结构化问题。通过上述综合集成过程可以看出,在逐次逼近过程中,综合集成方法实际上是用结构化序列去逼近非结构化问题。 图3是综合集成方法用于决策支持问题研究的示意图。 图3 综合集成方法用于对策支持问题研究示意图 这套方法是目前处理复杂系统和复杂巨系统(包括社会系统)的有效方法,已有成功的案例证明了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综合集成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思维科学,方法论和方法基础是系统科学与数学科学,技术基础是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哲学基础是系统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论与认识论。 从方法论和方法特点来看,综合集成方法本质上是用来处理跨学科、跨领域和跨层次问题研究的方法论和方法,它必将对系统科学体系不同层次产生重要影响,从而推动了系统科学的整体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钱老提出开创复杂巨系统的科学与技术。 一方面,由于有了综合集成方法,可以在科学层次上建立复杂巨系统理论,也就是综合集成的系统理论,它属于复杂巨系统学的内容。虽然这个一般理论目前尚未完全形成,但有了研究这类系统的方法论与方法,就可以逐步建立起这个一般理论来,这是一个科学新领域。 另一方面,在技术层次上运用综合集成方法可以发展复杂巨系统技术,也就是综合集成的系统技术,特别是复杂巨系统的组织管理技术,大大地推动了系统工程的发展。 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技术,是组织管理系统规划、研究、设计、实现、试验和使用的技术和方法。它的应用首先是从工程系统开始的,如航天系统工程。但当我们用工程系统工程来处理复杂巨系统和社会系统时,处理工程系统方法就暴露出了局限性,它难以用来处理复杂巨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组织管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工程方法也要发展。由于有了综合集成方法,系统工程可以用来组织管理复杂巨系统和社会系统了。这样,系统工程也就从工程系统工程发展到了复杂巨系统工程和社会系统工程,是现在就可以应用的组织管理复杂巨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系统工程技术。 由于实际系统不同,将系统工程用到哪类系统上,还要综合集成与这个系统有关的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例如,用到社会系统上,就需要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这些特点来看,系统工程不同于其它技术,它是一种把整体和部分辩证统一起来的整体性技术、一类综合集成的系统技术、一门整体优化的定量技术。它体现了从整体上研究和解决系统管理问题的技术方法。正如钱老指出的:“系统工程在组织管理技术和方法上的革命作用,也属于技术革命。” 钱老开创复杂巨系统的科学与技术,实际上是由综合集成思想、综合集成方法、综合集成理论、综合集成技术和综合集成工程所构成的综合集成体系,也就是复杂巨系统科学体系,在哲学层次上就是大成智慧学。这就把系统科学体系大大向前发展了,发展到了复杂巨系统科学体系。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呈现出高度分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又呈现出高度综合的趋势。系统科学、复杂巨系统科学就是这后一发展趋势中最具有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学问,它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别对现代科学技术向综合集成的整体化方向发展,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将成为一门21世纪的科学。 系统工程和系统实践论 系统科学思想、系统科学和复杂巨系统科学体系,不仅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还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从实践论观点来看,任何社会实践,特别是复杂的社会实践,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组织性,并有高度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社会实践通常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实践对象,就是干什么,它体现了实践的目的性;二是实践主体,是由谁来干和怎么干,它体现了实践的组织性;三是决策主体,它最终要决定干不干和如何干的问题。 从系统观点来看,任何一项社会实践,都是一个具体的实践系统,实践对象是个系统,实践主体也是系统且人在其中,把两者结合起来还是个系统。因此,社会实践是系统的实践,也是系统的工程。正如钱老所说:“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会形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组织建立、有效运转就成为一项系统工程。” 这样一来,有关社会实践或工程的组织管理与决策问题,也就成为系统的组织管理和决策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系统科学思想、系统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到社会实践或工程的组织管理与决策之中,不仅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它的实质就是系统实践论。这就是为什么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以及系统科学思想指导性的原因。 但在现实中,真正从系统角度去考虑和处理社会实践和工程问题并用系统工程去解决问题,还远没有深入到各类实践之中。人们在遇到涉及的因素多而又复杂且难于处理的社会实践或工程问题时,往往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就是:这是系统工程问题。这句话是对的,其实它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从实践或工程角度来看,如上所述,这是系统的实践或系统的工程;另一层含义是从科学技术角度来看,既然是系统的工程或实践,它的组织管理就应该用系统工程技术去处理,因为系统工程就是直接用来组织管理系统的技术。可惜的是,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了前者,相对于没有系统观点的实践来说,这也是个进步,但却忽视或不了解要用系统工程技术去解决问题。结果就造成了什么都是系统工程,但又没有用系统工程去解决问题的局面。 要把系统工程技术应用到实践中,必须有个运用它的实体部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就是成功的应用了系统工程技术。以导弹、卫星等航天科技为代表的大规模科学技术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用图4说明: 图4 大规模科学技术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 应用系统工程到实践对象系统(第一平面I),首先是从整体上研究和解决问题,即用哪些科学技术成果组成一个对象系统(工程系统),使其具有我们期望的功能。这就涉及系统结构、系统环境和系统功能。完成这项工作需要有个研究实体,这就是总体设计部。总体设计部是由熟悉这个对象系统的各方面专业人员组成,并由知识面较为宽广的专家(称为总设计师)负责领导。根据系统总体目标要求,总体设计部设计的是系统总体方案,是实现整个系统的技术途径。 总体设计部把型号工程系统作为它所从属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进行研制,对它所有技术要求都首先从实现这个更大系统的技术协调来考虑(型号系统的系统环境),总体设计部又把系统作为若干分系统有机结合的整体来设计,对每个分系统的技术要求都首先从实现整个系统技术协调的角度来考虑(型号系统的系统结构),总体设计部对研制中分系统之间的矛盾,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矛盾,都首先从总体目标(型号系统的系统功能)的要求来协调和解决。运用系统方法并综合集成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对型号工程系统结构、系统环境与系统功能进行总体分析、总体论证、总体设计、总体协调、总体规划,把整体和部分协调统一起来,其中包括使用计算机和数学为工具的系统建模、仿真、分析、优化、试验与评估,以求得满意的和最好的系统总体方案,并把这样的总体方案提供给决策部门作为决策的科学依据。一旦为决策者所采纳,再由相关部门付诸实施。航天型号总体设计部在实践中已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看第二平面II,根据已确定的总体方案,需要组织一个研制系统,要投入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对这个研制系统的要求是合理和优化资源配置,以较低的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研制出可靠的、高质量的对象系统(工程系统)。这也需要系统工程来组织管理这个系统。但和上述工程系统不同,这里组织管理的是研制系统和资源配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个系统是靠行政力量进行组织管理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靠行政系统已不完全行了,还需要市场这个无形的手。研制系统是由不同利益主体构成的,如何组织管理好这个系统,在今天来看,就显得更为复杂,这也正是需要我们创新发展的地方。 第三平面III是把对象系统和研制系统结合起来进行研制,这是个动态过程,既有工程系统科学技术方面的组织管理与协调,又有研制系统资源配置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这就形成了两条线,一条是总设计师负责的技术指挥线,另一条是总指挥负责的调度指挥线。这两条线也是相互协调和协同的。 上述总体设计部所处理的对象还是个工程系统,也称作工程系统工程。但在实践中,研制系统如何合理和优化配置资源问题,也需要总体设计。这两个系统是紧密相关的,把两者结合起来又构成了一个新的系统。这个新系统还涉及体制机制、发展战略、规划计划、政策措施以及决策与管理等问题。显然,这个新系统要比对象系统复杂得多,属于社会系统范畴。如果说工程系统主要综合集成自然科学技术的话,那么这个新的系统除了自然科学技术外,还需要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等。如何组织管理好这个系统,也需要系统工程,但工程系统工程是处理不了这类系统的组织管理问题,而需要的是社会系统工程。 应用社会系统工程也需要有个实体部门,这个部门就是前述运用综合集成方法的总体设计部,这个总体设计部与航天型号的总体设计部比较起来已有很大的不同,有了实质性的发展,但从整体上研究与解决系统管理问题的系统科学思想还是一致的。总体设计部运用综合集成方法、应用系统工程技术去研究和解决系统实践的组织管理问题,也就是把系统整体和组成部分辩证统一起来的系统工程管理,它是系统实践论的体现,没有这样的实体部门,应用系统工程也只能是句空话。 1991年10月,在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仪式上,钱老在讲话中说:“我认为今天的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而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完全可以建立起一个科学体系,而且运用这个体系去解决我们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科学体系,就是钱老建立的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行为科学、军事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文艺理论所构成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见图5: 图5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为国家管理和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资源和智慧源泉,我们应充分运用和挖掘这些知识和智慧,以集大成得智慧。而系统科学中的综合集成方法和大成智慧工程又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方法和有力的技术手段,以实现综合集成、大成智慧。这就是钱学森把系统科学特别是复杂巨系统科学和社会系统工程技术,运用到国家宏观层次组织管理的科学技术基础。为了把社会系统工程应用到国家层次上的组织管理,钱老曾多次提出建立国家总体设计部的建议,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目前国内还没有这样的研究实体,有的部门有点像,但研究方法还是传统的方法。总体设计部也不同于目前存在的各种专家委员会,它不仅是个常设的研究实体,而且以综合集成方法为其基本研究方法,并用其研究成果为决策机构服务,发挥决策支持作用。从现代决策体制来看,在决策机构下面不仅有决策执行体系,还有决策支持体系。前者以权力为基础,力求决策和决策执行的高效率和低成本;后者则以科学为基础,力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程序化。两个体系无论在结构、功能和作用上,还是体制、机制和运作上都是不同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和协同且两者优势互补,共同为决策机构服务。决策机构则把权力和科学结合起来,形成改造客观世界的力量和行动。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部门是把两者合二而一了。一个部门既要做决策执行又要作决策支持,结果两者都可能做不好,而且还助长了部门利益。如果有了总体设计部和总体设计部体系,建立起一套决策支持体系,那将是我们在决策与管理上的体制机制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其意义和影响将是重大而深远的。 一个项目、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国家的管理,都是不同类型系统的织织管理,系统管理的首要问题是从整体上去研究和解决问题,这就是钱老一直大力倡导的“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统揽全局,把所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势发挥出来,收到“1+12”的效果,这就是基于系统实践论的系统工程管理方式,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就是成功的应用了系统工程管理方式。但在现实中,从微观、中观直到宏观的不同层次上,都存在着部门分割条块分立,各自为政自行其是,只追求局部最优而置整体于不顾。这里有体制机制问题,也有部门利益问题,还有还原论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这种基于还原论的分散管理方式,使得系统整体优势无法发挥出来,其最好的效果也就是1+1=2,弄不好还可能是“1+12”,而后一种情况可能是多数。 通过以上所述可以看出,钱学森所建立的系统论,不仅包括了系统认识论和系统方法论,还包括系统实践论。它不同于贝塔郎菲的一般系统论,后者还是整体论,正如钱老所说:“我们说的系统论不是贝塔郎菲的`一般系统论',比一般系统论深刻多了。” 系统认识论反映了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思想;系统方法论反映了钱学森的系统综合集成思想;系统实践论反映了钱学森的系统实践思想也就是系统工程思想。这样,系统科学思想、系统综合集成思想和系统工程思想,就构成了钱学森系统思想的主要内容,钱学森系统思想和钱学森系统论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系统思想的重要发展和丰富。 从钱学森系统思想到系统实践所取得的成就和贡献可以看出,钱学森不仅是位科学家也是一位思想家,他的知识结构不仅有学科和领域的深度,又有跨学科、跨领域的广度,还有跨层次的高度。如果把深度、广度和高度看作三维结构的话,那么钱学森就是一位三维科学家,是一位难得的科学帅才。 以上介绍的钱学森系统研究成就和贡献,只是钱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的一部分。从钱学森一生全部科学技术成就来看,钱学森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科学大师和科学泰斗,也是一位极富远见的战略科学家和科学领袖。 一代宗师,百年难遇,钱学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光荣。 本文摘编自郭雷主编,张纪峰、杨晓光副主编《系统科学进展》。 系统科学进展 郭雷 主编 张纪峰 杨晓光 副主编 责任编辑:王丽平 牛园园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04 ISBN 978-7-03-051914-6 长按二维码购买本书 《 系统科学进展 》是在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每年举办的一系列系统科学学术讲座基础上遴选的精品报告扩充而成的系列丛书。作为这套丛书的首部著作,《系统科学进展》收集了包括钱学森、关肇直、周光召、John Holland 等著名科学家的重要文献。阅读《系统科学进展》,有助于读者学习系统科学的源头思想,理解系统科学的核心内涵,把握系统科学的发展方向,提升系统思维素养。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系统科学经典之作。 对本书有任何建议或投稿,欢迎和责编交流: 王丽平 邮箱:13161285177@163.com (本期编辑:安 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0995 次阅读|3 个评论
缅怀 | 张忠培先生学术成就概览
sciencepress 2017-7-6 10:07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故宫研究院名誉院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忠培先生于2017年7月5日9时4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先生已逝,但其学术贡献永镌史册。本文介绍张忠培先生的主要学术成就,以此缅怀张忠培先生。 张忠培(1934~2017),湖南长沙人。考古学家。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61年初副博士毕业,赴吉林大学历史系任教,从讲师至教授、博士生导师。1972年创办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后组建考古学系。1987年任故宫博物院院长。2008年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自1958年起,主持大量田野考古工作,发表论著200多篇(部)。他通过发展和创立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推进中国考古学科学化进程,作育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通过考察中国社会结构与形态变迁,探寻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及其走向秦汉帝国的道路;通过构建考古学文化的序列和时空框架,从文化谱系视角揭示中国多元一体和一统多元的基本国情;通过参与文物保护,弘扬传承祖国历史文化;通过创办考古高等教育,培养行业栋梁之才。他践行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的理念,参与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史学几代学者撰修国史的夙愿;他提出的国家论、文化论等学说,阐释与表述了中国演进自在的历史规律,具有普遍意义;他指出传承、吸收、融合、创新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演进的规律。他的学术思想承前启后,见微知著,自成体系,汇为主流,基于考古学又超乎考古学,引领了中国考古学新时代,扩大了考古学在学术界以及社会的影响力。 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术成就 张忠培学习考古肇始于北京,学术发轫于黄河中游实践,学成毕业又到东北工作。这使他既要关注区域课题,又要以整个中国做教学科研的谋篇布局。由此,他的学术领域便有了一个主线和一个主旨。他通过挖遗存、建框架、解文化、续谱系、求真理、寻规律、修国史、创学说等发现创新与研究创新的过程,对中国古今之变做了集大成研究,得出了许多符合中国历史发展实际和对人类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结论。其中,尤以“三论”至为精要:“谱系论”发展了苏秉琦的“区系类型论”,已成为考古学文化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国家论”丰富了苏秉琦的“文明论”,形成了重构中国古今社会的新学说;“文化论”总结了中国文化从多元一体到一统多元的关系,提出了“传承、吸收、融合、创新”是古今文化演进规律的新观点。三者相互联系,论以载道,出于考古学又超于考古学,代表了中国考古学前进的主流方向,标志着中国考古学已形成适合本国历史实情的理论体系,并站到了世界考古学的先进行列。 (一)构建考古学文化序列和时空框架,提出“谱系论”和“文化论” 张忠培早年在黄河中游和东北做了大量考古工作,发现了老官台文化和吉林市郊的“文化一”等新考古学文化,得出了西阴文化是半坡文化继承者的认识,基本搞清了这些地区汉以前考古学文化序列,认识到考古学文化之间既存在文化联系,又各有渊源,自有续脉。1975年,苏秉琦应他之邀为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做学术报告,提出了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自此,他的认识也发生飞跃,成为区系类型论的积极实践者和推动者。1980年他在研究中开始使用“谱系”一词,1984年他又指出区系类型论的实质是文化谱系论。至迟到1987年,他从考古学文化谱系进行思考,将一定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区”,分为“亲族文化区”和“历史文化区”。凡此种种,他对构建中国考古学文化序列与谱系,得出了以下多项具有体系性的认识。 在中国北方地区,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他对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学文化做区系类型分析,建立了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与考古学文化的文化谱系。1979年后,他又组织力量在冀、晋考古,发现张家口地区是历史文化区,基本探明了华北长城南北农牧业交界地带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与谱系。 在黄河上游地区,安特生曾提出仰韶文化“六期说”,后经考古学者纠正为马家窑、半山、马厂、齐家文化发展序列,形成了长期流行于考古界的这类文化是同一谱系的不同年代发展阶段的观点。张忠培却指出这四个文化是两个谱系,前三个文化是同一谱系不同考古学文化的三个发展阶段,而齐家文化另有来源,属于另外的考古学文化谱系。 在黄河中游地区,他确立了以华渭为中心的陕晋豫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和谱系。这一成果以及后来在汾河流域和河套地区确立的序列与谱系,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建立了一个标尺,并已经受了约半个世纪的历史检验。同时,他又指出西阴文化已进入父系氏族时期,半坡四期文化迈入了文明门槛。 在黄河下游地区,他将大汶口文化分为刘林期、花厅期和西夏侯期,三者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同一谱系的三个考古学文化。其中鼎式鬶、斝式鬶和鬲式鬶等典型器物,具有大汶口文化演变为龙山文化的质变性指征。他提出刘林期已转变为父系氏族社会阶段,花厅期大汶口文化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 在长江中游地区,他指出屈家岭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发展时期,是江汉平原的主流文化,可能已进入了文明时代。 在长江下游地区,他指出从马家浜文化到崧泽文化再到良渚文化,是同一谱系不同发展阶段的诸考古学文化,崧泽文化时期已进入父系社会发展阶段。他还确定了良渚文化年代,认为该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的花厅期和西夏侯期基本处于同一时期,相当于华渭地区的半坡四期文化和泉护二期文化阶段,并认定良渚文化进入了文明时代,产生了神王权国家。他认为在长江下游还存在着河姆渡文化、凌家滩遗存和龙虬庄遗存等其他谱系的考古学文化。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以及马桥文化是良渚文化之后兴起的考古学文化,但谱系关系还有待研究。近年他倡导开展吴越文化的考古学研究,探讨吴越在华夏认同和秦汉帝国形成中的作用。 张忠培在构建类似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式的中国先秦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过程中,还通过小口尖底瓶、壶、空三足器和陶鬲等典型器物,研究诸种考古学文化的源流、传播和演进。陶鬲是中国早期文化谱系的活化石,苏秉琦的瓦鬲研究堪称典范。张忠培续其学统,寻绎谱系,分辨诸种考古学文化发展系列及源流,澄清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脉络。举其论著,凡有《黄河流域空三足器的兴起 》、《 客省庄文化单把鬲的研究 》、《 杏花文化的侧装双鋬手陶鬲 》等。他以及学生们结集的《 中国陶鬲谱系研究 》一书,已于2014年出版,这是继苏秉琦瓦鬲研究的奠基性贡献后,张忠培做出的发展性贡献,是中国考古类型学理论与实践的又一结晶式的新成果。 在研究考古学文化序列和谱系中,张忠培善于将实践成果转换为理论成果。他在1983年和俞伟超合作《苏秉琦考古论著选集 》的编后记中指出,区系类型论的实质就是考古学文化的谱系研究。谱系一词核心表述的是诸考古学文化之间不仅具有承继、源流含义,还有文化碰撞、交往、吸收、融合等内涵。如果说区系类型理论创建了中国考古学文化的多元一体说,那么谱系研究更注重各个考古学文化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结构。他在1984年成稿的《 研究考古学文化需要探索的几个问题 》一文里提出,任何一种考古学文化都是不同谱系的多元结构,谱系分析是按考古学文化的本来面貌,观察、研究考古学文化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从而形成了新的考古学文化理论———“谱系论”。 谱系论和如前提出的“历史文化区”和“亲族文化区”两个概念,丰富了区系类型论的内涵。循此,他获得了以下新识:1)中国由旧石器时代转向新石器时代,从史前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不是单元的,而是多元的;2)黄河流域存在着以华渭和泰沂为中心的两个亲族考古学文化区;3)北方存在着以燕山南北为中心的亲族考古学文化区;4)长江流域至少应区分为以江汉平原和长江下游为中心的两个亲族考古学文化区;5)诸亲族考古学文化区之间,随着时间推移,通过文化借鉴、传播、吸收、交流,最后形成了以汉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这一文化共同体。 张忠培认为研究考古学文化的结构和文化关系,只有谱系性地揭示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变化规律,才能把考古学文化的文化演进研究推向更高层次,得出历史发展必然性的认识。他2011年发表《文化杂交:广州的过去与未来 》一文,提出了古今社会文化的演进规律。到2012年,他又进行了全新阐释,形成了“文化论”。 他指出,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到秦汉帝国的先秦历史过程,经历的是一条“从文化多元一体到国家一统多元”的发展道路。“文化多元一体”说的是考古学文化的文化多元一体;“国家一统多元”讲的是统一国家内的多元考古学文化。这种文化谱系结构的考古学文化,就是杂种文化。杂种文化是文化杂交的产物,遵循“传承、吸收、融合、创新”的文化演进规律向前发展。文化演进规律是实现文化更新、建设新文化的必由之路。可见,“文化论”是贯通古今、鉴往知来,源于考古学又走出考古学,既有认知性又具实践性的文化理论。 (二)史前社会制度研究与“国家论”的提出 1997年«史学史研究»刊载了一篇总结张忠培学术研究的文章,文中这样写道:“考古学研究史前社会制度,是我国好几代学者长期追求的学术事业,而排除一切臆想和任何先验模式,着力于对资料深入、系统地分析,从中得出固有的规律性的认识,这直到张忠培教授才得以实现。并且,他至今仍是考古学界就史前社会制度进程提出系统性认识的唯一的一位考古学家。” 文中提到的史前社会制度研究,是20世纪30年代起史学界追求以马克思主义探讨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一部分。张忠培从大学起就关注这一讨论,并自1958年发掘元君庙墓地并依据墓葬资料来探索史前社会制度开始,成为长期坚持做这一重要课题的代表人物。1962年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关于根据半坡类型的埋葬制度探讨仰韶文化社会制度问题的商榷 》。1980年他向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提交了《 元君庙墓地反应的社会组织初探 》一文,随即被美国《 考古人类学杂志 》邀约发表了英文稿。此后他又相继发表了《 史家村墓地的研究 》、《 母权制时期私有制问题的考察 》、《 中国父系氏族制发展阶段的考古学考察 》等系列文章,创新性地发现了私有制产生于母权制时期,首次提出从母权制发展到父权制历程的系统性认识。他认为半坡文化为母权氏族制时期,西阴文化、刘林期大汶口文化和崧泽文化为父权氏族制时期。自半坡四期文化时期起,中国腹地进入到了父权制时代。在父权制阶段,民主型在前,专制型在后,专制型是民主型的发展。这一系列认识,突破了经典作家受时代局限所做出的一些结论。获得了海外学者“即使放在世界考古学史中,也算相当先进的”高度评价。 考古学是广义历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重建中国古代社会并寻找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般规律,一直是中国考古学的责任和使命。1985年,苏秉琦应《中国通史 》总主编白寿彝邀请,担任其中一卷《 远古时代 》主编,组织张忠培、严文明等历经五年左右,撰写完成了这一旷世之作,把史前考古学转化为史前史,实现了几代学者修国史的夙愿。该卷以实证性和诠释性、总结性和创造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为特点,被称为“全景展现中国远古历史,探寻中华文明源头”的典范之作。成书20多年来,考古新发现仍未动摇该书的基本观点。2010年,该卷更名为《 中国远古时代 》单册出版。上述两种版本,迄今已发行约10万册,学术和社会影响很大。 1990年后,张忠培把长期秉持的史前社会制度变迁研究,延展到苏秉琦倡导的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大课题中。他探索文明课题与众不同,独树一帜,他从不简单教条地从文字、金属和城市等定义出发,而是从家庭组织结构的变化和社会阶层的分化等角度,去思考文明起源与形成路线。他发现从分工到分化,再到分层等社会分野导致的社会结构关系。他指出发明和发现是历史发展的第一动力。他在“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做务实求真的研究,陆续发表了《中国古代文明之形成论纲 》、《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 中国古代的文化与文明 》等,将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张忠培又转入中国文明社会起源、形成和走向秦汉帝国道路的研究。1995年发表的《良渚文化的年代和其所处的社会阶段 》一文,是他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他将良渚文化起始年代定在公元前3200年前后,即约当半坡四期文化时期。以此切出一个横剖面,发现黄河、长江中下游、燕山南北及西辽河流域等所有和良渚文化共处在一个时间平面上的诸考古学文化面貌,都进入到了大变革时期。于是,他首次明确提出这个时期的中国,已经普遍进入了文明时代。 张忠培2012年发表《文化·人物·考古 》一文,他从“祀与戎”来考察“国”,即政权的形成。“祀”是神权,“戎”是军权。神权早于军权出现。而王权则等于“国”,即政权。同年,他还发表了《 良渚文化墓地与其表述的文明社会 》一文,把良渚文化的居民划分为四大等级,其中握有军权和神权的神王处于最高等级。良渚文化社会政权性质是神王国家,即政教合一国家。神权最高,军权居次,军权是社会统治权力的基础。张忠培进而对中国国家形态的演变过程做了至为详细的考察,形成了中国古代文明历经神王之国、王国、帝国、党国等四个阶段的“国家论”学说。 第一,神王之国阶段。半坡四期文化至泉护二期文化时期,诸考古学文化呈现的当时社会并无统一政权,即同一考古学文化的居民,被分割成不同政权统领,各个政权各自划分势力范围。父权家族已成为基层社会单位,单偶制家庭在家族中有相对独立性。阶层分化明显,贵族控制氏族,劳动与社会分工已在家族层面展开ꎮ聚落发生分化,出现城乡分野。祀与戎发展为神权、军权和王权。 第二,王国阶段。可分为三个阶段。龙山时代是第一阶段,即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尧舜禹各有其“国”。实行父子或家族内部继承制,同一考古学文化的几个政权成立联盟理事会。“王”依尧舜禹“禅让”方式产生,轮流坐庄。夏商王国是第二阶段,单一考古文化居民,由统一政权统领,系单一族群国家,对外实行排他性“占地殖民”。西周王国是第三阶段,实行一统多元统治,减少驱赶与杀掠性的排他式殖民,有利于不同考古学文化居民或族群实现交流与融合。 第三,帝国时期。始于经东周变革产生的秦汉皇朝,终于中华民国。是国家一统文化多元、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是以文官制度辅佐世袭皇权为核心的中央专制统治的国家。 第四,党国时期。辛亥革命后出现党国。党国有两种形态或两个发展阶段:一种是列宁所讲的专政的或专制的国家或政权,另一种是近代产生的较之专制国家进步的民主国家。恩格斯说国家最后要走向消亡,未来社会将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而过渡到这一社会阶段,“小政府、大社会”是必经之途。 张忠培本来探索的是中国文明起源、形成和走向秦汉帝国的道路,后却因这一探索又将他引上了对中国国家形态、古今之变和国家消亡的研究,走进了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语境,这看似偶然,实则寓于必然。 (三)发展考古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推进中国考古学科学化进程 1949~1978年的中国考古学,除掀起过一点学习苏联考古学的浪花外,主要是沿着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奠基的道路走了下来。在这样封闭的自我发展环境中,苏秉琦根据中国考古学的丰富实践,创立了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这一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中国考古学文化多元一体学说。1978年以来,中国考古学领域经历了西方考古学的涌入和沿着已形成的道路继续向前发展的局面。苏秉琦是后者的领军学者,他于1985年又推出了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与走向秦汉帝国道路的理论,进一步成为中国考古学发展的主流。 张忠培秉持苏秉琦学说,也从实践中阐释出不少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他的主要认识是:第一,考古学理论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客观认识,方法是理论连接新实践的途径或模式,技术则是实现方法的手段。第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考古学文化。考古学能研究的仅是考古学文化所界定的或所表述的那部分人类社会的历史与文化。考古学是在不断克服时代局限性的情况下求得学科发展。第三,历史的物质遗存,以“单位”的形式存在,处于一定层位,具有一定形态,所以层位学与类型学是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及方法。第四,全面地认识遗存及其释放的信息,需要自然科学和科技以及狭义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的参与,但要实事求是地认识这些学科的能量及其时代的局限性。需处理好内证与外证、主证与辅证的关系。第五,坚持让材料牵着鼻子走,既反对传统的教条主义,又反对新进口的洋教条。要立足于人、遗存、时、空这四维关系,对人或遗存进行或纵或横地比较,发掘其中的人群关系、社会结构、历史与文化。综上可见,张忠培从中国考古学实践中阐释出来的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不仅具有新意,也具有相当的系统性。 研究对象、研究理论及方法和研究目标,是一门学科得以成立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1982年成稿的《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 》一文中,张忠培总结道:“如果把近代考古比喻为一部车子的话,地层学和类型学则是这车子的两轮。没有车轮,车子是不能向前行驶的。没有地层学和类型学,近代考古学便不能存在,更不能向前发展。近代考古学的水平,首先取决于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程度。”这篇文章发表后起到了新启蒙作用,迄今还被很多考古院系作为考古学基础理论与方法的主要教材。 张忠培针对什么是考古学、什么是考古学研究对象等学科基础问题,先后发表过《研究考古学文化需要探索的几个问题 》、《 关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 关于考古学的几个问题 》等论著,构成了中国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自身体系。这些文章集腋成裘,1994年先是收入《 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 》一书,成为中国第一部研讨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个人专著。后又增订为《 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 》,成为出版界重点推出的《 中国文库 》第一辑的重要书目之一。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是一代代考古人实践积累的共同财富,提出这些方法和理论的学者及其事迹,又是中国考古学思想史的组成部分。张忠培把理论方法建设与每位曾做出过贡献的学者相联系,先后评述过梁思永、李济、夏鼐、苏秉琦、裴文中、尹达、张政烺、贾兰坡、宿白、俞伟超、张光直、邹衡、徐苹芳、安特生等人。他主张做考古学术史分期,应以对中国考古学有重大方法论创建并对学科产生重要学术影响为原则。因此,他提出安特生、梁思永和苏秉琦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三座丰碑,分别代表了中国考古学思想史的肇始期、形成期和成熟期。 (四)在文物保护方面的贡献与主张 1987年,张忠培被国务院任命为故宫博物院院长,从教育界转入文化界,开始把很多精力投入到文博管理工作中。他还先后担任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长江三峡工程验收委员会委员、南水北调工程考古专家组组长等,主持和参与了大量国家和地方建设中的文物保护、规划、“国保”单位保护方案论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论证、考古发掘计划审批和考古工地检查、验收等工作。他担责任,尽义务,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堪称考古学界在文物保护上出力和奉献最多者之一。 在这些工作中,他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认为“保护”二字是这一大法的要义和关键。主张将考古工作纳入文物保护体制,并对文物保护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做了学理性研究,写出了《 中国大遗址保护的问题 》、《 关于建立考古遗址公园的几点意见 》等论著,并在各种讲话和采访中阐述过以下观点。 其一,文物具有凝聚民族感情、增进爱国情怀和提高全民素质的功能,是实现“化传统文化为文化传统”、建设精神家园的载体和文脉。保护要制约和检验利用的始终,才能实现保护和利用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其二,他主张“国保”单位一律不动;“省保”单位基本不动;现在的考古学手段不能采集主要信息的,挖完后难以保存的,具有独一无二性的不可替代的遗址、墓地也不要动,要留给后人慢慢研究。近年他又说,应站在政治文明和政治伦理高度,不能挖掘中央王朝或皇朝的帝王陵寝以及地方或民族政权的王朝陵寝。 其三,他认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保护遗址的一项措施,建设要坚持三原则:遗址定性公园,公园表现遗址,切忌公园化遗址。 其四,他提出文物利用有层次之分,“可分为专业学术研究者之利用和非专业人士观赏以陶冶心境、丰富文化涵养和提高素质之利用”。古代遗存的基础利用是考古学利用,只有考古学才能认知其价值,才能提出可否发掘、保护级别和应怎样及如何进行保护的要求。他曾应《大众考古 》杂志之邀题词:“大众考古的追求,是以考古启迪大众之智,应实行提高前提下的普及,‘提高’是源,‘普及’是流,源不竭,流长流。” 其五,考古报告是文物保护的一种形态。他大声疾呼:“考古不写报告,等于花钱买破坏,比盗墓贼还坏!”他建议国家应从文物保护角度提供考古经费,应从文物保护出发支持资料整理、编写报告及出版,并得到国家文物局采纳。他身体力行,主持编写出版了《元君庙仰韶墓地 》、《 华县泉护村 》、《 晋中考古 》、《 民乐东灰山考古 》、《 忻州游邀考古 》、《 肇源白金宝 》等考古报告。 其六,他主张考古发掘、室内整理和编写考古报告中所收集、积累的实物资料和文字、绘图、照相及摄影等资料,都要作为国家档案永久保存。 本文摘编自 《20 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考古学卷·第二分册》 (主编:王 巍)一书中高蒙河教授撰写的《张忠培》一文, 内容有删改。 (本期编辑:安 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前沿丨化学与材料科学热点前沿及重点热点前沿解读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7-7-3 09:39
2016 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战略情报研究所,继续在《2015研究前沿》的基础上,推出《2016 研究前沿》。报告仍然以文献计量学中的共被引分析方法为基础,基于 Clarivate Analytics 的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数据库中的 12 188个研究前沿,遴选出 2016 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 10个大学科领域排名最前的 100 个热点前沿和 80 个新兴前沿。 本号之前陆续推出了 研究前沿丨地球科学热点前沿及重点热点前沿解读 、 研究前沿丨农业、植物学和动物学热点前沿及重点热点前沿解读 、 研究前沿丨生态与环境科学热点前沿及重点前沿解读 、 研究前沿丨物理学热点前沿及重点热点前沿解读 、 研究前沿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热点前沿及重点热点前沿解读 等学科的热点和新兴前沿解读,敬请大家关注。本期,小编为您摘编了化学与材料科学的热点前沿和新兴前沿解读。 化学与材料科学 热点前沿及重点热点前沿解读 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Top10 热点前沿发展态势 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中,位居Top10 的热点前沿主要分布在纳米材料、电池研究、有机化学、发光材料等方面。 其中,发光材料研究“白光LED 用荧光粉”是唯一连续两年进入Top 10 热点前沿的研究方向。纳米材料方面有石墨烯、纳米催化剂和摩擦纳米发电机三个方向的研究入选。石墨烯研究的热点是其在光催化和过滤膜方面的应用。纳米催化剂因其尺寸效应而具有卓越的性能,在Top 10 中电催化剂和光催化剂各有一种。摩擦纳米发电机是新进前沿。在电池研究方面,有机太阳能电池强调非富勒烯受体的研究,钠离子电池取代2015 年的锂离子电池,2015 年的新兴前沿“高效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2016 年成为热点前沿。贵金属催化的有机合成一直是有机化学热点,2015 年是铜催化,2016年是金催化。有机化学另一个热点是“三氟甲硫基化反应”,与2015 年热点“烯烃三氟甲基化反应”一脉相承(表1 和图1)。 表1 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Top10 热点前沿 图1 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Top10 热点前沿的施引论文 重点热点前沿—— 白光LED用荧光粉 白光发光二极管(白光LED)作为一种新型的固态照明器件,因其节能、环保、体积小、寿命长、响应快和可平面封装等优点而成为21 世纪最有前景的新光源,被誉为继白炽灯、荧光灯之后人类照明史上又一次革命。荧光粉光转换法,即在LED 芯片上涂敷荧光粉,是实现白光LED 的主流,具体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蓝光LED 芯片+ 黄色荧光粉,日本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的中村修二采用此方法在1996 年制得白光LED,之后荣获2014 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另一种是紫外LED 芯片+ 红绿蓝三基色荧光粉和紫外LED 芯片+ 单一基质白光荧光粉。目前,基于蓝光LED 芯片的白光LED 已经实现商业化,但存在显色指数不高、发光效率低等缺点。使用紫外LED 芯片激发三基色荧光粉的方案,克服了上述缺点,是当前行业发展的重点。但几种荧光粉混合涂覆工艺会增加制作工艺的难度,不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因此,高效的单一基质白光荧光粉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成为研究热点。 该热点前沿的44 篇核心论文无论从研究内容还是从数量分布都体现了上述行业发展趋势。该热点前沿12 个国家(地区)参与了核心论文的产出。中国大陆以59.1% 的比例居第1 名,是第2 名中国台湾的2.4 倍(表2)。德国和美国分别位列第3 位和第4 位。核心论文机构列表中,中国科学院遥遥领先,其次是台湾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 施引论文方面, 中国大陆贡献了1641 篇施引论文,以61.8% 的比例位于施引论文的第1 梯队。韩国以339 篇施引论文位居第2 位(表3)。美国、日本、印度、中国台湾和德国贡献的施引论文介于128 ~ 172 篇,属于第3 梯队。Top 10施引论文机构中,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9 家机构入选,Top 10 的另外一家机构是韩国的釜庆国立大学。其中中国大陆的8家机构,中国科学院贡献了366 篇施引论文,位列Top 10 机构的榜首。 中国于2011 年发布《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发展白光LED 制备等自主关键技术。中国的核心论文和施引论文基本都发表在“十二五”时期,不仅在数量上领先,中国学者的研究质量也很高。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在化学领域顶级刊物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上发表综述文章。华南理工大学的综述文章被引超过500次,在核心论文中被引频次最高。 表2 “白光LED 用荧光粉”研究前沿中核心论文的Top 产出国家(地区)和机构 表3 “白光LED 用荧光粉”研究前沿中施引论文的Top10 产出国家(地区)和机构 重点热点前沿——钠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并非是一种新型的化学电源体系。20 世纪七八十年代,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同时得到研究。由于日本索尼公司在90 年代初实现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关于钠离子电池的研究一度放缓。随着电动汽车、智能电网时代的到来,锂离子电池发展受到锂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与锂相比,钠储量十分丰富,且分布广泛、提取容易。钠和锂的理化性质近似,电池充放电原理也类似,因而钠离子电池的研究被重新提上日程。从2010年起,关于钠离子电池的论文数量快速增加。美国和日本均设立专项支持钠离子电池技术的前期探索性研究。与锂离子相比,钠离子质量相对较大且半径较大,这会限制其在电极材料中的可逆脱嵌过程,进而影响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因此,研发先进的电极材料成为钠离子电池实现实际应用的关键之一,也是4 篇核心论文的研究重点。在实际应用方面,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通常低于锂离子电池,因此两者适合不同的领域。锂离子电池适用于能量密度有较高需求的便携式电源设备和电动汽车领域。而钠离子电池适用于能量密度和体积要求不高的大规模储能领域。 统计结果显示(含新兴前沿中的“钠离子电池”),无论是施引论文还是核心论文,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出自中国、美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表4)。排名前列的机构包括中国科学院、日本的京都大学、中国的中南大学和韩国科学技术院。中国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有中国科学院、中南大学、南开大学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胡勇胜教授的研究成果是核心论文之一。 表4 “钠离子电池”研究前沿中施引论文的Top10 产出国家和机构 表5 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的22 个新兴前沿 新兴前沿及重点新兴前沿解读 新兴前沿概述 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有 22 项研究入选新兴前沿,主要分布在钙钛矿型材料、电池研究、有机化学、纳米材料等方面(表 5 )。在钙钛矿型材料方面,有 5 项研究入选,除了用于太阳能电池外,该材料还被发现在发光材料和光电探测器方面具有应用潜力。在电池研究方面,除了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外,锂氧电池、锂硫电池、钠离子电池、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也是重要研究方向。在有机化学方面,不对称催化和过渡金属催化一直是前沿的研究方向,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和柱芳烃的研究也有入选。在纳米材料方面,无论是零维的碳量子点、二维的二氧化锰、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还是三维的核壳结构,入选研究均侧重于纳米材料在光、电方面的性能和应用研究。“纳米颗粒的细胞生物学效应”进入前沿,反映了随着纳米材料的迅速发展,其安全性越发引起关注。 重点新兴前沿—— 钙钛矿相关6个研究前沿综合分析 钙钛矿型材料相关6 个研究前沿包括1 个热点前沿和5 个新兴前沿。 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是第三代太阳能电池中最热门的研究方向,短短几年时间就超过了非晶硅、染料敏化、有机太阳能电池等新一代薄膜电池历经十多年研究的成果,被 Science 杂志评为2013 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一。 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的核心是具有钙钛矿 ABX 3 晶型的有机金属卤化物吸光材料,其中A 为甲氨基 ( CH 3 NH — ), B 为金属铅原子 , X 为氯、溴、碘等卤素原子,最常见的是碘化铅甲胺 ( CH 3 NH 3 PbI 3 )。 2009 年,日本桐荫横滨大学Tsutomu Miyasaka 课题组率先以钙钛矿型材料作吸光层,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基础上制造出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但光电转换效率仅为3.8%。2011年,韩国成均馆大学Nam-Gyu Park 课题组将效率提高到6.5%。2012 年,牛津大学Snaith 课题组提出了“介孔超结构太阳能电池”的概念,光电转换效率首次突破10%。2013 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Michael Grätzel 课题组将效率提高到15%。2014 年年底,韩国化学技术研究所Sang II Seok 课题组的转换效率已提高至20.1%。2015 年,中国、日本、瑞士合作制得大面积(工作面积超过1 cm 2 )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使其首次可以与其他类型太阳能电池在同一标准下比较性能,15% 的能量转化效率得到国际权威机构认证。2016 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Michael Grätzel 教授课题组进一步将认证效率提高至19.6%。 这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光电转换效率竞相反映了瑞士、英国和韩国目前在该领域研究领先的局面,这与核心论文的统计结果是一致的。中国在该领域奋起直追,在核心论文方面争得了一席之地,在施引论文数量上大幅领先,并已经形成了中国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优秀研发基地。 虽然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发展迅速,但它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在工作机制方面,彻底弄清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机理对于指导下一步的研发至关重要。在材料制备方面,具有大载流子扩散长度的钙钛矿型材料可以降低电荷复合率,产生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因而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稳定性方面,为尽早实现商业化,需要考虑实际自然环境对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的影响。除了上述新兴前沿列出的方向外,还存在其他一些重要的研究方向,如不含铅的新型钙钛矿型材料、价格低廉的传输层材料等。 钙钛矿型材料优异的光电性质,使其不仅在太阳能电池领域大放异彩,还被用于其他许多领域。除了新兴前沿所示的发光二极管和光电探测器外,还有燃料电池、激光器和存储器等。 从统计数据来看,在5 个新兴前沿中,中国整体呈现后发追赶态势。在核心论文方面,在“钙钛矿型发光二极管”前沿有1篇(通讯作者),在“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机理研究”前沿有2 篇(1 篇是通讯作者),在其他3 个新兴前沿中,中国没有核心论文入选。在施引论文方面,中国全部仅次于美国,处于每个前沿的第二位。 本文摘编自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英国科睿唯安著《2016研究前沿及分析解读》第1、7章,内容有删减。 (本期编辑:安静) 2016研究前沿及分析解读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英国科睿唯安 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03 ISBN 978-7-03-052209-2 长按二维码购买本书 《2016研究前沿及分析解读》 以文献计量学中的共被引分析方法为基础,基于科睿唯安的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 数据库中的12188个研究前沿,首先,遥选出2016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10个大学科领域排名最前的100个热点前沿和80个新兴前沿,重点选择一些研究前沿进行详细统计分析和解读;其次,以高度概括的视角对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中国和日本六国在180个前沿的基础贡献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描述;最后,在10个领域分别展开中国和美国在100个热点前沿和80个新兴前沿参与情况的比较分析,以期较为全面地掌握中国与美国这一科技强国的差距与优势。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封面、作者、书名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7148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6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7-6-30 14:58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6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6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深亚微米CMOS全数字频率合成器 42 (美)Rober Bogdan Staszewski著,彭刚译 实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4-May-17 2 能源生产革命的若干问题研究 68 黄其励,袁晴棠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2-May-17 3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能源生产消费革命 68 何继善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2-May-17 4 世界能源版图变化与能源生产消费革命 72 张玉卓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2-May-17 5 生态文明建设与能源生产消费革命研究 72 杜祥琬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7-May-17 6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研究 136 谢克昌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2-May-17 7 能源消费革命的若干问题研究 112 倪维斗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2-May-17 8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支撑与保障 152 岑可法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2-May-17 9 全球中、新生代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含光盘) 198 李江海,张华添,陶春辉 图册 地球科学 29-Mar-17 10 新疆西准噶尔金铜钼成矿作用 178 申萍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2-May-17 11 大陆层控构造论文选集 248 李扬鉴 等 论文集 地球科学 22-May-17 12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5年度报告 238 李加洪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7-May-17 13 数字文明:物理学和计算机(修订版) 38 郝柏林,张淑誉 科普 数学 25-May-17 14 西部考古(第13辑) 138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8-May-17 15 设备故障诊断中的证据融合与决策方法 88 徐晓滨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3-May-17 16 中国高血压分级诊疗指南 45 余振球 专著 西医 22-May-17 17 超声引导下肌骨介入治疗 168 (美)杰拉德·马兰加等主编;卢漫译 专著 西医 18-May-17 18 小郎中跟师笔记4——中医入门捷要 29.8 袁景贤 专著 中医 25-May-17 19 新入职护士岗前培训教材(修订版) 32 皮红英,王社芬 高等教辅 西医 25-May-17 20 中医急危症学 69 方邦江,张晓云,梁群 大学教材 中医 23-May-17 21 中风患者自我管理手册 48 关风光 专著 中医 24-May-17 22 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 168 李付广 研究生教材 农林 22-May-17 23 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精选案例1 69 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组委会 大学教辅 计算机、通信 24-May-17 24 煤力学 139 程远平,刘清泉,任廷祥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2-May-17 25 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实用教程 40 尚建嘎,张剑波,袁国斌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3-May-17 26 中国近海富烃凹陷特征及评价 240 叶加仁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8-May-17 27 2016全国中小学数独比赛题集 38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31-May-17 28 全国中小学数独比赛训练题集 38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31-May-17 29 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79 汪晓勤 研究生教材 数学 31-May-17 30 生活垃圾填埋场气液运移致灾机理与防控 145 薛强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1-May-17 31 防腐材料之星——炭与石墨(上) 98 仇晓丰,赵桂花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May-17 32 防腐材料之星——炭与石墨(下) 98 仇晓丰,赵桂花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May-17 33 中国古代彩绘的分析识别 138 和玲 专著 化学 27-May-17 34 水利科学与工程前沿(下) 188 张楚汉,王光谦 论文集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May-17 35 水利科学与工程前沿(上) 188 张楚汉,王光谦 论文集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May-17 36 石窟寺研究(第7辑) 208 龙门石窟研究院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1-May-17 37 奠基伟业 传奇一生——杨钟健院士年谱及纪念图集 150 于小波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31-May-17 38 非线性随机时滞神经网络——稳定性分析与脉冲镇定 68 郭英新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4-May-17 39 眼科查房手册(第2版) 188 朱承华 专著 西医 2-Jun-17 40 微创妇科学(第2版) 168 关铮 专著 西医 31-May-17 41 酸碱失衡与水电解质紊乱诊断治疗学 198 朴镇恩 专著 西医 27-May-17 42 心血管病专科护士培训教程(第2版) 105 卢天舒,周丽娟,梁英 专著 西医 2-Jun-17 43 中医各科必背方剂100首 (第2版) 19.8 蔡春江,李莉,王彦芝 专著 中医 1-Jun-17 44 生理学(第3版) 39.8 李国彰,周乐全 大学教材 西医 27-May-17 45 符文彬针灸医道精微 258 符文彬,黄东勉,王聪 专著 中医 27-May-17 46 叶片式流体机械动力学分析及应用 98 赖喜德,徐永 专著 机械、自动化 15-May-17 47 水库温室气体净通量定量分析技术导则 92 李哲,李翀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Apr-17 48 蔬菜价格波动及居民福利效应研究 75 罗超平 专著 经济管理 17-May-17 49 三峡水库运行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机制 147 郭劲松,李哲,方芳 专著 资源环境 19-May-17 50 小五台山青杨生态环境研究 86 胥晓,董廷发 专著 资源环境 17-May-17 51 岩相古地理与页岩气地质调查 148 牟传龙,王秀平,王启宇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5-May-17 52 创新在路上 52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科普 语言、教育 31-Mar-17 53 现代教师教与学(第二版) 39.8 张华,王亚军,张姝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Jun-17 54 星载SAR与AIS综合的海洋目标信息处理技术 110 郁文贤 专著 计算机、通信 5-Jun-17 55 复杂网络控制系统的调度与控制 85 杜锋 专著 计算机、通信 5-Jun-17 56 全球海外耕地投资发展与研究 98 卢新海,韩璟 专著 经济管理 31-May-17 57 钻冰取火记--新盗火者的故事 99 郭友钊 科普 地球科学 6-Jun-17 58 现代有色冶金环境工程 170 柴立元 基础理论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1-May-17 59 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及绿色消费研究 第四卷 108 钱易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31-May-17 60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战略与十三五重点任务研究 第八卷 158 孟伟,舒俭民,张林波 专著 生物科学 31-May-17 61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工业化研究 第三卷 108 傅志寰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31-May-17 62 国土生态安全、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与空间格局研究 第二卷 160 石玉林,于贵瑞,王浩,刘兴土 专著 生物科学 31-May-17 63 食用菌种质资源学 220 张金霞,赵永昌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31-May-17 64 珠三角区域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238 肖荣波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5-Jun-17 65 北部湾经济区沿海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评估 136 李远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5-Jun-17 66 长三角区域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158 李伟峰等 专著 资源环境 5-Jun-17 67 澜沧江流域与大香格里拉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考察研究 180 封志明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8-Jun-17 68 工业云-开放、共享、协作的互联网+工业生态 78 赵兰普 基本资料 数学 7-Jun-17 69 全球变化遥感产品的生产与应用 198 梁顺林 专著 地球科学 27-May-17 70 柳孜运河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报告 850 宫希成 报告类 历史地理、考古 5-Jun-17 71 群体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应用 96 孙家泽,王曙燕 专著 计算机、通信 8-Jun-17 72 300种野外中草药鉴别图谱(华南地区) 49 李薇 专著 中医 31-May-17 73 专家解读肝炎肝硬化肝癌防治 30 段学章,张敏 专著 西医 6-Jun-17 74 外科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观察指引 150 伍淑文,廖培娇 专著 西医 7-Jun-17 75 普通外科护士分层培训方案 80 王丽芹,李丽,宋楠 专著 西医 7-Jun-17 76 临床分子诊断分析前与分析后 100 李艳,李金明 专著 西医 6-Jun-17 77 中医肿瘤病学 59.8 李斯文 专著 中医 6-Jun-17 78 面向数据体系构架初探 79 苗放,周相兵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9-May-17 79 群体共识决策理论与方法 99 吴志彬 专著 社会科学 24-May-17 80 乒乓球 32 王艳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28-Nov-16 81 门球 32 张忠新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29-Nov-16 82 羽毛球 32 史芙英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29-Nov-16 83 高分辨率视频卫星标准产品分级体系 88 张过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7-May-17 84 材料力学 45 黄莉,张梅,郑立霞,黎明发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7-May-17 85 室内空间信息支持下的行人导航定位方法 45 尚建嘎 专著 地球科学 28-Nov-16 86 轴承精密轧制理论与技术 98 华林,钱东升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2-Jun-17 87 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及船机磨损诊断 120 严新平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2-Jun-17 88 介电弹性体智能材料力电耦合性能及其应用 120 陈花玲,周进雄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Jun-17 89 深部洞室破坏机理与围岩稳定分析理论方法及应用 128 张强勇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2-Jun-17 90 低压电器虚拟样机仿真技术 80 黄世泽,郭其一,屠旭慰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2-Jun-17 91 对分课堂之大学英语 32 陈湛妍,赵婉莉,王晓玲,丁丽红等 应用技术 语言、教育 12-Jun-17 92 对分课堂之高中英语 32 董宏革,王建勋,李莉 应用技术 语言、教育 12-Jun-17 93 对分课堂之中学地理 32 黄天锦 应用技术 语言、教育 12-Jun-17 94 世界新平庸,中国新思虑 52 何伟文 专著 经济管理 12-Jun-17 95 数据库课程设计及开发实操 78 刘福江 等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13-Jun-17 96 可可西里地质地貌及其形成演化 178 李江海,闻丞,刘持恒 专著 地球科学 12-Jun-17 97 瞬变电磁场点微元响应问题 98 薛国强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5-Jun-17 98 非平衡态冶金热力学 168 翟玉春 基础理论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Jun-17 99 系统思维(第一卷) 168 昝廷全 专著 经济管理 8-Jun-17 100 室内空气污染概论 69 张淑娟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6-Jun-17 101 调适、规划与重建:抗战时期的中国教育近代化 78 常云平,罗玲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2-Jun-17 102 电动汽车的电磁兼容原理、仿真模型及建模技术 138 汪泉弟,郑亚利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Jun-17 103 太原沙沟隋代斛律徹墓 168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2-Jun-17 104 西域文史第十一辑 138 朱玉麒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9-Jun-17 105 绿色数据中心发展研究——技术与实践 96 张梅,文静华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6-Jun-17 106 工业4.0环境下的智能制造服务理论与技术 68 张卫,李仁旺,潘晓弘 专著 计算机、通信 9-Jun-17 107 模糊系统结构解析及在线自组织设计 78 王宁,韩敏 专著 计算机、通信 9-Jun-17 108 面向光电跟踪系统的先进运动控制 75 任彦 专著 计算机、通信 9-Jun-17 109 面向云计算环境的访问控制技术 79 王静宇,顾瑞春 专著 计算机、通信 9-Jun-17 110 MEMS矢量水听器及其应用 49 张国军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2-Jun-17 111 基因表达数据的特征选择及其识别算法研究 48 陆慧娟,严珂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2-Jun-17 112 局部解剖学实习指导 25 刘凤霞,陈胜国 大学教辅 西医 15-Jun-17 113 药物分析 98 傅强,吴红 大学教材 西医 12-Jun-17 114 人类病原生物学图传 168 程明亮,江滟 研究生教材 西医 13-Jun-17 115 儿童眼病筛查(第2版) 98 李丽红,刘虎 专著 西医 9-Jun-17 116 肝硬化逆转与治疗(第2版) 35 王永怡,张玲霞,曲建慧 专著 西医 12-Jun-17 117 现代心脏病学进展2017 69 葛均波,方唯一 专著 西医 13-Jun-17 118 体外生命支持理论与实践2017 50 侯晓彤 专著 西医 8-Jun-17 119 恶性肿瘤并发症治疗(第2版) 39 郭勇,谷建钟 专著 西医 13-Jun-17 120 小儿呼吸系统常见病诊治手册 49 魏克伦,尚云晓,魏兵 专著 西医 8-Jun-17 121 复杂肝胆胰疾病手术图鉴及分析 150 段伟宏,谢于,周丁华 专著 西医 12-Jun-17 122 齐鲁针灸医籍集成·金元I 50 张永臣,贾红玲 专著 中医 31-Mar-17 123 工程热力学 60 陈巨辉,戴冰,李九如,于广滨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5-Jun-17 124 发育生物学(第二版) 52 安利国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17-May-17 125 齐鲁针灸医籍集成·现代IV 60 张永臣,贾红玲 专著 中医 28-Apr-17 126 常见毒性植物中药图鉴 100 杨军宣,张毅 专著 中医 7-Jun-17 127 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许昌市试点建设的探索 198 朱勍,周念清,杨永兴 专著 资源环境 7-Jun-17 128 气动噪声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69 司海青,朱卫军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Jun-17 129 第10届世界数独锦标赛赛题集 38 北京市数独运动协会 科普 语言、教育 20-Jun-17 130 第11届世界数独锦标赛赛题集 42 北京市数独运动协会 科普 语言、教育 20-Jun-17 131 你问我答图解数控车编程与操作 39 曹著明,甄雪松 实用技术 机械、自动化 23-Jun-17 132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指导教程 23 张晓丹,石攀峰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1-Jun-17 133 陆用惯性导航技术 128 付梦印 等编著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2-Jun-17 134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与物理力学性能 120 鞠杨,刘红彬,孙华飞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Jun-17 135 善用MOOC:“互联网+教育”视域下的应用模式 99 甘健侯,赵波,李艳红 专著 语言、教育 19-Jun-17 136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16 12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 专著 经济管理 22-Jun-17 137 坡沟系统水蚀过程调控措施的作用机理研究 118 于国强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9-Jun-17 138 渤海油田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技术与实践 188 夏庆龙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6-Jun-17 139 济阳拗陷近地表特征与探测方法 188 韩文功,张光德,杨剑萍 专著 地球科学 16-Jun-17 140 国际石油市场: 驱动机制与影响机理 128 姬强 专著 经济管理 19-Jun-17 141 岩溶地区高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与施工 148 林鲁生,徐礼华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5-Jun-17 142 实变函数论教程 48 杨力华 基础理论 数学 20-Jun-17 143 贪玩的人类3--改变世界的中国智慧 38 老多(李建荣)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15-Jun-17 144 杨士莪传:倾听大海的声音 78 唐晓伟 科普 历史地理、考古 16-Jun-17 145 西藏古建筑测绘图集(第二辑) 198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6-Jun-17 146 宋代嵩山人文历史研究 128 鲍君惠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2-Jun-17 147 王建考古文集 208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6-Jun-17 148 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第三辑) 168 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6-Jun-17 149 东周时期楚国宗族研究 108 田成方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6-Jun-17 150 先秦考古探微 188 王立新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1-Jun-17 151 基于背景的迷彩伪装设计与综合评价方法 58 王展,李洁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0-Jun-17 152 遗传性脑血管病诊断手册 52 王拥军 专著 西医 22-Jun-17 153 膳食营养与治疗护理手册 68 袁继红,李海燕,刘英华 专著 西医 22-Jun-17 154 心血管介入标准化护理管理手册(第2版) 98 李海燕,李帼英 专著 西医 22-Jun-17 155 社会工程研究引论(第二版) 78 王宏波 基础理论 社会科学 20-Jun-17 156 中医疮疡病学 45 杨恩品,张耀圣 专著 中医 15-Jun-17 157 推拿学(第二版) 39 李义凯,蒋松鹤 大学教材 中医 31-May-17 158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学习指导(第二版) 23.8 黄楚云,贺华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7-May-17 159 现代计算方法 35 严国义,高文良,李圆媛 大学教材 数学 7-Jun-17 160 旅游地地方感与忠诚度研究 55 余意峰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6-Jun-17 161 四川省城乡统筹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98 黄萍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9-Jun-17 162 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研究 118 邓洪平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8-Jun-17 163 高光谱遥感数据降维 69 王雪松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3-Jun-17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576 次阅读|0 个评论
道路、市政、桥梁、核电等诸多重要领域建筑用材:活性粉末混凝土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7-6-29 09:56
混凝土是当今土木建筑工程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现代建筑日益向高层、大跨和地下发展,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出现和发展适应了这一要求。高强和高性能混凝土由于具有强度高、承载力大、资源和能源消耗少、耐久性好等优点,满足了土木建筑工程轻质、高层、大跨、重载化及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从而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 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RPC)是法国BOUYGUES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率先研发的新一代高强和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超高强度、高韧性和良好的耐久性等,1994年在Richard等发表的论文中公开提出。RPC主要由水泥、石英砂、石英粉、硅灰、超塑化剂和钢纤维组成,在一定制备工艺下其抗压强度可达200~800Mpa(按强度分为RPC200和RPC800两级),抗折强度为20~40MPa,断裂能达4×10 4 J/m 2 。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性能混凝土,RPC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与关注,并在道路、市政、桥梁、核电和军事工程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发展和应用。 混凝土是当代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也是现代最大宗的人造材料,已成为土木工程用材的主体。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世界水泥产量已超过38.2亿t,折合成混凝土则大于150亿m 3 ,我国的水泥产量达21.84亿t,商品混凝土产量8.88亿m 3 ,约为世界总产量的1/2,居世界首位。 与其他建筑材料相比,混凝土具有抗压强度高、弹性模量大、耐久性好等特点,同时,生产原料广泛、成本低、生产工艺简便使它在土木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一般的混凝土材料存在变形性能较差、脆性大、自重大、抗拉强度低等缺点,在一定范围内又限制了它的使用。因此,改善混凝土材料的性能便成为学术界和工程界坚持不懈的研究课题,人们期望混凝土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更大的弹性模量和更好的变形能力,其中,提高混凝土强度更是诸多国内外研究者百余年来努力的方向。 混凝土的强度和水灰比有关,水灰比越小,混凝土的强度越高,但仅靠减小水灰比提高混凝土强度也是不现实的,因为过小水灰比的混凝土工作性、流动性非常差,实际上成了干硬性混凝土,同时也使混凝土变得不密实,强度反而降低。 减水剂的发明与应用,以及硅灰、粉煤灰、沸石粉等优质矿物掺料的使用,是混凝土技术的重大发展。掺入减水剂可以大幅降低水灰比并保证混合料的流动性,使混合料的拌制、运输、浇筑和成型等工艺变得容易,提高强度的同时改善了混凝土的性能;硅灰等活性掺料则可以减少水泥中的碱骨料反应,同时改善混凝土的孔结构并降低孔隙率,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20世纪60年代,日本首先成功研制出高效减水剂,从此开辟了混凝土技术的新时代。高效减水剂使混凝土的高强和高流态变得相当容易,使高强混凝土(high strength concrete,HSC)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日本已经能够制备C80~C90的HSC,90年代初期,日本集中研究使用C110HSC建造60~90层高层建筑的可行性和关键技术;北美于1976年开始采用高效减水剂制备HSC,并很快在高层建筑中广泛应用;我国清华大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自行研制出高效减水剂并投入生产,为我国HSC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直到80年代初期,我国才开始对HSC进行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在HSC应用中,随着新型外加剂和胶凝材料(尤其是硅灰)的出现,使既有优良工作度,又有优异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的混凝土生产成为现实,这种新型混凝土称为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HPC),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应用。 例如,美国西雅图第二联合广场大厦是世界第一座采用平均抗压强度达120MPa的HPC建造的建筑(1989年,56层,高226m,C120)。Scotia大厦是加拿大用HPC建造的第一幢混凝土建筑(1988年,C70),也是该国最高的混凝土建筑。1991年我国的广东国贸大厦首次应用C60的HPC,此后,HPC在国内高层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上海金茂大厦(C60)、沈阳皇朝万鑫国际大厦(C60)和北京西站(C60)等工程。 在桥梁隧道工程中,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采用C60~C80混凝土建设高强混凝土铁路桥。法国的伊沃纳河桥采用C70的HPC和体外预应力索的结构形式,使混凝土用量减少30%,自重降低24%。美国纽约自1996年就要求全州新建桥梁的桥面必须使用HPC。欧洲英吉利海峡隧道位于海平面下50~250m,总长50.5km,其中37km位于海平面下,整个隧道由三条分隧道组成,设计寿命为120年,原设计强度为45MPa,由于耐久性方面的要求,采用了平均抗压强度约63MPa的HSC。 在我国,京津城际铁路是首次在设计中提出要求采用HPC的轨道交通工程,该工程2005年底开工至2008年8月开通运营,在采用HPC的所有结构物中,经检测没有发现混凝土开裂、腐蚀、溶洞等现象,混凝土表现出较好的耐久性。 我国的一些国有大型煤矿在矿井施工和隧道支护中也推广使用HSC和HPC,如淮南矿业集团丁集矿在冻结段井壁结构设计中首次采用了C60~C70HSC和HPC,并在该矿的三个井筒冻结段井壁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和美国,HPC已用于固定式和漂浮式钻井平台。 HSC和HPC的广泛应用,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HSC的高脆性严重影响结构的抗震性;二是HSC水灰比较低,容易产生较大的收缩变形,导致结构过早出现裂缝,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例如,美国的混凝土桥面板在20世纪70年代普遍开裂,为延长桥的使用寿命转而使用更高强度的混凝土进行翻修。1995年美国公路战略研究计划的调查结果表明,约有10万座桥梁的桥面板在浇筑后一个月内便出现间隔1~3m的裂缝。分析认为,HSC早期的弹性模量随强度升高而增大,同时变形受约束产生的应力松弛作用(徐变)减小,导致它比中、低强度的混凝土更容易开裂。其次,硅粉掺量越多、水胶比越低的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越迅速,开裂和强度倒缩现象也就越显著。此外,HSC和HPC存在耐火性能差的缺点,当遭受高温或火灾时,温度梯度、内外约束、水泥浆体同骨料热膨胀的不匹配以及温度敏感性等会引起材料热开裂,导致混凝土的爆裂性破坏,进而引发结构的整体失效,造成灾难性后果。1996年发生在英吉利海峡隧道的10h火灾,导致数千米长的HPC(抗压强度达到100MPa)爆裂,造成隧道内表面长约40m、厚约450mm的剥落受损。1999年连接法国和意大利的勃朗峰隧道发生火灾,隧道中的混凝土衬砌被全部烧毁,事故发生后,该隧道被关闭维修长达两年之久。美国“9·11”事件中世贸中心配楼的坍塌也是一个著名的例子,钢筋混凝土大厦在800℃以上高温作用下,因结构丧失承载力而发生坍塌。此外,温度的持续作用还会导致服役期内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降低,使结构过早地进入大修阶段或者提前结束服役年限。 为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常在硅灰混凝土中掺入钢纤维来增加混凝土的韧性、控制其开裂;通过在混凝土中掺加可熔的有机纤维、在混凝土外层设置阻火屏障以及在混凝土外层加设钢筋网或覆盖钢板、钢筋网片等方法来防止混凝土的爆裂飞散。但是,掺加钢纤维时粗骨料的存在会使钢纤维的“架桥”作用受到限制,而且长的钢纤维对拌合物的工作度影响又十分显著。 1993年,法国BOUYGUES公司的Richard和Cheyrezy仿效高致密水泥基均匀体系(densified system containing homogeneously arranged ultrafine particles,DSP),将其中的粗骨料剔除,换用最大粒径为400~600μm的石英砂作为骨料,掺入适量短纤维和硅灰等活性矿物掺料,通过成型施压、热养护等工艺,制备出强度高、其他性能优异的水泥基复合材料,由于这种混凝土增加了组分的细度和反应活性,因此称为RPC。该材料申报了专利,并在1994年美国混凝土学会旧金山春季会议上首次公开。1998年8月在加拿大魁北克省Sherbrooke大学召开了第一次有关RPC和HPC的国际研讨会,与会专家就RPC的原理、性能和应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一致认为:RPC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RPC根据其抗压强度分为RPC200和RPC800两级。其中,RPC200的制备条件接近普通混凝土(normal concrete,NC),它在凝固期内不需加压,采用热养护,养护温度为20~90℃;RPC800在凝固期内施加10~50MPa的压力,并在250~400℃高温下养护制得。凝固期内RPC200的抗压强度可达170~230MPa,是HSC的3~12倍,RPC800的抗压强度则高达500~800MPa。重要的是,RPC的抗折强度和断裂能大大提高,抗折强度达50~60MPa,是HSC的10倍,掺入微细钢纤维能显著提高RPC的韧性和断裂能,其断裂能可达3×104J/m 2 ,足可与金属媲美,而普通混凝土的断裂能仅为120J/m2,有效克服了HSC的高脆性。 表1 给出了RPC200和RPC800的典型配比。 表2 比较了RPC和HSC的力学性能指标, 表3 给出了一些材料的断裂能, 图1 表示不同材料的断裂能。 表1 RPC200和RPC800的典型配比(以重量计) 表2 RPC和HSC的力学性能指标 表3 不同材料的断裂能 图1 不同材料的断裂能 RPC水胶比极低,良好的孔结构和孔隙率使其具有极低的渗透性、较高的抗环境介质侵蚀能力和良好的耐磨性能,从而使RPC具有优异的耐久性。 表4 是RPC、HPC与NC的耐久性比较。 表4 RPC、HPC和NC的耐久性对比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与物理力学性能》 作者:鞠杨,刘红彬,孙华飞 责编:刘宝莉,张晓娟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5 ISBN:978-7-03-052719-6 长按二维码可购买本书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是20世纪90年代研发的一种具有超高强度和高韧性的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与物理力学性能》 系统总结作者团队10年来在RPC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全书共10章,包括RPC的制备原理及配比、RPC的静力学性能、钢纤维RPC的黏结机理、RPC的断裂韧性及表征方法、RPC的尺寸效应、RPC的动态力学性能、RPC的热物理性质、RPC的内部温度场、蒸汽压分布及爆裂、高温下RPC内部温度应力的数值计算及爆裂机理等方面的内容。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865 次阅读|1 个评论
肝硬化可逆转吗?专家帮你把肝“软”下来
sciencepress 2017-6-22 10:53
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欧美以酒精性肝硬化为主,我国40%~90%的肝硬化与乙型肝炎病毒的携带和持续感染有关;10%~20%可能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新中国成立初期,华东、华中、华南地区曾报道血吸虫病引起的肝硬化占当地肝硬化病人的14.0%~36.3%,但现在已明显减少。近年随着国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酒精性及脂肪肝性肝硬化的发病也明显增加。此外,中西药物滥用、环境污染、吸入化学毒物等因素所致的肝损害都可成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病因。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胆汁性肝硬化及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遗传代谢病,均可引起肝硬化。肝硬化发展到失代偿期可以出现腹水、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腹膜炎,其他脏器的继发感染、肝肾综合征等难以拯救的并发病症,直接危及生命,也是肝癌发生发展的基础。因此,有人对肝硬化心存恐惧,认为肝硬化是难治之症。 本文要告诉大家,只要能找出和真正去除早期肝硬化形成的病因,及时配合医师消除诱因,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早期肝硬化是完全可以逆转的。即使已是中、晚期肝硬化的病人,积极采用中西医结合、内外科协同的治疗措施,也能显著延长生命,并改善生活质量。 什么是肝纤维化?什么是肝硬化? 肝纤维化是指肝细胞发生坏死炎症刺激时,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病理过程,轻者称为纤维化,重者进而使肝小叶结构改建、假小叶及结节形成,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肝逐渐发生变形,质地变硬,临床上称这一生理、病理改变为肝硬化(cirrhosis)。肝硬化是肝细胞损伤的修复结果,是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改变,由肝纤维化发展而来的。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病理过程,而是同一病理过程的不同阶段。 在我国,肝硬化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数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等。肝硬化早期经过积极防治,可以逆转或不再发展,但晚期将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肝硬化的防治非常重要。 肝硬化的主要病因有哪些? 肝硬化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病毒性肝炎 :占我国肝病首位的是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约占现症肝硬化的70%,其中主要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等。 (2)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性肝硬化在我国南方较常见,毛泽东诗词《送瘟神》即指此病。新中国成立前长江流域群众深受此害,我国曾一度消失,近年又有上升趋势。疫水接触、生吃鱼虾者容易染上此病,持续感染可致肝硬化。 (3) 酒精中毒 :指长期饮酒导致肝血管、肝细胞受损,纤维化程序启动,最终导致肝硬化发生。每日饮酒量40~50g(相当于白酒2~2.5两)连续5年以上,肝即可出现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如合并病毒性肝炎,则可能加快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进展。 (4) 其他 :肝内外胆道梗阻及胆汁淤积、肝血液回流受阻、肝遗传代谢性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等诸多因素,均有可能导致肝硬化。另外,尚有原因不明之肝硬化,有待医学进一步发展来揭示其性质。 小贴士: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的高流行区。现有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 1.3 亿,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数约 7.5 亿,每年新发乙肝病人 200 万,约有 35 万病人死于乙肝病毒相关性疾病。特别是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的病死率可达 15% ~ 20% 。 肝硬化是不可逆转的吗? 肝硬化不能逆转的结论是不准确的,也是过时的说法。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肝硬化是有可能通过药物和其他方式达到逆转的。在大量的临床肝硬化病例长期随访观察过程中,发现一些患者病情曾经进入中晚期阶段,但是经由适当治疗和调养,病情趋于好转,个别患者经由几年的调治后,肝硬化奇迹般地消失了。实验也证明,肝硬化是完全可以逆转的。逆转肝硬化的治疗应该标本兼治,所谓治本要针对病因,解决肝硬化的源头问题。引起肝硬化的原因各不相同,治疗时先要清楚这些病因,如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应首先考虑抗病毒治疗,最好在疾病早期进行,如在硬化早期使用α或γ干扰素等。临床发现,使用中药制剂后,门静脉压力有所下降,脾回缩,各项肝纤维化指标有显著下降,证实肝纤维化是可以逆转的。 专家提示: 肝纤维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成为早期肝硬化,如果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尤其针对病因治疗,在一定意义上可以逆转;但到肝硬化的晚期(失代偿期),并出现门静脉高压、腹水,治疗难度也比较大,但只要在充分了解病情的基础上制订周密的治疗方案,病情还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肝纤维化/肝硬化发生和逆转的机制是什么?治疗前景如何? 肝硬化的实质是肝内胶原纤维大量增生,而制造胶原纤维的“车间”是成纤维细胞,这种细胞在肝炎病毒、酒精、有机磷或药物等刺激下,会生成胶原分子,并分泌排出,沉积于肝,最后肝内广泛纤维化。而在胶原纤维形成的早期阶段,微纤维能被弱酸溶解,这是逆转肝硬化的大好时机。肝硬化后期的胶原纤维也非铁板一块,仍可能被体内一些蛋白酶切断,并打开螺旋形结构,但这种自然清除胶原纤维的过程十分缓慢。许多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确能改善肝硬化的组织结构,减缓肝硬化进程,促进胶原纤维降解清除的过程。如果治疗得法,调理适度,肝内纤维瘢痕自行降解,纤维由粗变细,由厚变薄,由长变短,这些碎小纤维又被肝内防御细胞吞噬、清除。与此同时,肝发挥强大的再生能力,重建正常的肝小叶结构,最终全部取代假小叶,恢复正常肝功能。由此可见,肝假小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能逆转,甚至可完全地转变为正常肝小叶的结构和功能。 专家提示: 肝纤维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可因致病因子而增加,也可因治疗而减少。肝纤维化不是以块状的瘢痕形式出现,而是弥漫性的纤维增生,中药以益气活血、养血柔肝、健脾补肾,可收到改善肝功能、消退肝纤维化的功效。服用中药(如复方鳖甲软肝片)后进行肝活组织穿刺检查证明,早期肝硬化可以显著逆转。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32岁,2000年因乙肝大三阳诊为慢性活动性肝炎中度,B超提示肝门静脉1.25cm,脾厚4.6cm,有索条及小结节和弥漫性肝损害,征象为肝硬化。HBV-DNA 3.5×106U/ml,ALT 360U/L,AST 178U/L,拉米夫定加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5年,2003-2005年一直呈小三阳,DNA、肝功能正常,2005年10月HBsAg转阴,肝组织活检结果显示G0S1,B超复查肝门静脉1.2cm,脾不大,未见小结节。提示:病人经及时治疗早期肝硬化已逆转。 《肝硬化逆转与治疗:专家帮你实现梦想》 主编:王永怡,张玲霞,曲建慧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5 ISBN:978-7-03-052688-5 长按二维码可购买本书 肝硬化可以发生多种并发症,甚至最终导致肝癌的发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多数人认为一旦患了肝硬化,就如患了不治之症。而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肝硬化如能早期发现并给予合理治疗,完全能够控制疾病进展,甚至达到肝硬化逆转。 《肝硬化逆转与治疗:专家帮你实现梦想》 由著名肝病专家采用问答、专家提示、常识介绍的方式,分别介绍了肝硬化的发病基础及病因、症状体征、检查治疗方法、乙肝及丙肝肝硬化的诊断及抗病毒治疗、中医防治及食疗保健等。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8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实现“无人化采煤”,煤矿领域第四次技术革命——感知矿山物联网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7-6-19 09:38
进入21 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迅猛发展,为实现矿山的全面感知提供了成熟的技术支撑。数年来,工业界一直处于一场重大而根本性的变革之中,这一变革在德国被称为“工业4.0”,在中国称为“中国制造2025”,而推广到矿山领域,我们称之为“感知矿山”,它将是“互联网+”这一概念应用在矿山行业的最佳模式。 感 知 矿 山 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对矿山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开始对矿石进行开采和利用,如中国夏商时期对青铜、春秋战国时期对铁矿石的开采和冶炼;在欧洲,希腊学者在公元前约300 年就记载有煤的性质和产地,而古罗马更是在大约2000 年前就开始用煤进行加热。在矿石的开采过程中,人类对矿山形成了初步的感知,掌握了掘进、支护、开采、运输等一系列的生产流程,并沿用至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化开采需要新的感知手段,去更全面地了解矿山,从而更好地指导人们进行生产,由此,感知矿山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 为了保证矿山的安全开采,管理者希望能够了解矿山开采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每一台设备的运行情况,能够全面感知矿山的地质、环境、采掘设备状态等信息,就像人们利用感觉器官可以全面感知我们的身体状态一样。但是,矿山开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大量的电气和机械设备,还难以做到有效监测监控。因此,感知矿山的内涵,就是要利用现代的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实现矿山生产过程中资源环境、地质灾害、人员安全、设备健康的全面监测。 矿山开采系统主要包括:综掘设备、综采设备、胶带运输、提升系统、辅助运输、煤的洗选、装车等矿山采掘、生产、运输过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生产系统。同时,矿山开采还要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矿山压力、瓦斯、一氧化碳、地下水及煤尘等,需要排水、通风、供电、压风等生产辅助系统。大量的开采系统、辅助系统独立运行,不成体系,造成了矿山生产监控难、调度难、安全事故多等问题。 钱学森等3 位中国学者于1990 年发表了题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一文,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揭开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的序幕。钱学森在复杂性理论的研究中将系统分为简单系统和巨系统两大类,巨系统又分为简单巨系统和复杂巨系统,进而提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概念。他指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具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系统是开放的,也就是系统本身与系统外部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第二,系统包含很多子系统,成千上万甚至是上亿万,所以是巨系统;第三,系统的种类繁多,有几十、上百甚至几百种,所以是复杂的;第四,正因为以上几个特征,整个系统之间的结构是多层次的,每个层次都表现出系统的复杂行为,甚至还有作为社会人的参与。 我们认为,矿井生产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首先,矿井系统所包含的子系统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如矿井地质、巷道开拓、巷道掘进、围岩支护、工作面回采、供电线路、电器设备、监测监控、瓦斯抽放、矿井通风、排水、井底车场、运输、提升、地面设施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本身又包含许多子系统,层次很多,规模宏大,可以划分为成千上万个系统,所以称为“巨”系统;其次,影响安全生产的因子众多,各因子之间具有强烈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复杂是矿山安全生产系统的基本特征。最后,这些系统本身显然都与系统周围的环境有物质的交换、能量的交换和信息的交换,且有人的参与,由于有这些交换,所以是“开放的”。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一个典型特点是人对其子系统不能完全认识、了解,子系统内部还有更深、更细的子系统无法完全认知,难以掌握其完全信息。例如对于矿井生产系统,我们无法确定矿井每一个地方的地质构造、瓦斯含量等。这些问题如何解决?钱学森院士在提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同时,还给出了现在能用的、唯一能有效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这就是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该方法强调人的重要性及人的聪明才智与实践活动经验的重要性,将科学理论、经验知识和专家判断力相结合,提出经验性假设(判断或猜想);而这些经验性假设不能用严谨的科学方式加以证明,往往是定性的认识,但可以用经验性的数据和资料以及几十、几百、上千个参数的模型对其确定性进行检测,而这些模型也必须建立在经验和对系统的实际理解上,经过定量计算,反复对比,最后形成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从定性上升到定量的认识。由此可见,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其实质是利用各种通信网络,将井下传感器的监测数据结合起来,形成物与物的交互;再把各种学科的科学理论和人的经验知识结合起来,分析这些监测数据,形成物与人的交互,利用专家群体的优势(各类有关专家)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0 世纪90 年代初,微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这就为矿山开采系统的信息采集和通信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为了保证矿山开采这个复杂巨系统的稳定性,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开始将这些新技术引入到矿山开采系统中,用于采集各类设备和环境参数,初步实现矿山开采的自动化,自动化采掘、支护、开采、运输,使得矿石的产量及开采的安全性得到了质的飞跃。但是,人类对矿山的感知不全面,生产过程中伴随的冲击地压、岩爆、矿震、岩土工程失稳、泥石流、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火灾、突水等灾害仍是造成矿山生产事故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运用新兴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感知矿山开采过程中的人员信息、设备信息、灾害信息及环境信息,预知自然灾害及生产事故,保证井下工人的生命安全、设备的运行安全以及开采环境的安全,即为感知矿山的内涵。 矿 山 物 联 网 矿山物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矿山领域应用的重要突破。其概念最早由中国矿业大学成立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提出。其目的是以矿山物联网的“三层应用模型”( 图1 )、“骨干网络模型”( 图2 )为基础,形成对矿山生产的整体感知,完善矿山现有的监控、监测系统,使矿山生产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智慧型矿山迈进。其核心是“四个感知”,即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参数、工作环境、位置环境等信息进行主动感知,实现主动式的人员安全保障;对矿山的机械、电子设备工作健康状况进行感知,实现设备的预知维修;对矿山常见的灾害风险进行预报预警,实现灾害的主动感知;对矿区的环境信息进行感知,实现矿区生态环境的主动感知。 图1 矿山物联网的三层应用模型 图2 矿山物联网的骨干网络模型 2011 年11 月,全球第一个基于物联网架构和技术的智慧矿井示范工程在徐州夹河矿山建设成功。由中国矿业大学物联网研究中心提出的矿山物联网“三层应用模型”“骨干网络模型”“四个感知”技术体系等关键技术,首次在工程中应用实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系统运行后,矿山安全生产水平从本质上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带动了生产效率和产量的提升,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这在当时是世界首例。 近几年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化产品涌现出来,“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使我们的生活更加轻松、更加智能。作为物联网在矿业领域的应用,感知矿山的理念和要求也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它不应再是简单的物物相连。 首先,未来的物联网矿井应该是一个少人化、甚至是无人化的工业自动化矿井,因为矿山开采“无人更安”,这就要求更高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如采煤机摇臂的自动调整、液压支架的自动前进、运输皮带的启停时序自动控制、提升系统的自动可控制、除尘系统的自动开启等,这些信息能够让矿山管理和决策者在调度室一目了然,随时根据井下实际情况,调整和协调各个开采、运输、提升系统,确保煤炭的最优化开采。其次,未来的矿井应该是一个信息化的矿井,全矿井瓦斯、突水、通风、矿震等矿山灾害信息的实时监测与预报,井下调度室、泵房、配电室、避难硐室的信息与设备运行状态也能随时随地进行存储和查询。最后,未来的矿井应该是一个智慧矿井、人工智能矿井,具有自主判断、自主控制能力,能够实现全矿开采、提升、运输等生产过程的无人值守,管理者或调度员可以随时通过各种终端设备,连入矿山感知网络,掌握各个系统的实时动态;当设备运转异常或环境信息异常时,能够第一时间发送报警消息,甚至在矿难发生后,能够根据最后时刻的井下各位置信息,判断灾难的类型、影响范围,规划救援路线,指导矿难救援。 “感知矿山”是通过各种感知、信息传输与处理技术,实现对真实矿山整体及相关现象的数字化、虚拟化、智慧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如 图3 所示。真实的物理矿山与数字矿山之间存在着物的集成关系,物理矿山与虚拟信息矿山之间存在着描述物与活动之间的语义集成关系,数字矿山与虚拟信息矿山之间存在着数据的集成关系,三者之间的集成关系共同形成了矿山物联网的知识集成关系。 图3 数字矿山、虚拟矿山及智慧矿山之间的关系 感知矿山的总体目标是:将矿山地理、地质,矿山建设、矿山生产、安全管理、产品加工与运销、矿山生态等综合信息全面数字化,将感知技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智能计算、现代控制技术、现代信息管理等与现代采矿及矿物加工技术紧密结合,构成矿山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相连的网络,动态详尽地描述并控制矿山安全生产与运营的全过程。以高效、安全、绿色开采为目标,保证矿山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保证矿山自然环境的生态稳定。 《感知矿山理论与应用》 主编:葛世荣 副主编:丁恩杰 责编:胡凯 李涪汁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3 ISBN:978-7-03-052166-8 长按二维码可购买本书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煤矿,将带来煤矿领域的第四次技术革命。 《感知矿山理论与应用》 介绍矿山物联网领域的理论与应用,按照“源、流、岛”的体系去认知矿山生产及环境全过程;利用“三个感知”诠释矿山物联网的本质;从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示范方面详细描述作者对矿山物联网理论与技术的认识。本书包括感知矿山技术体系、感知矿山的信息源、感知矿山的信息岛、感知矿山的信息流、感知矿山的传输网、感知矿山的智能化、矿山灾害感知、矿山人员环境感知、矿山装备感知、感知矿山云平台、井下灾变感知以及感知矿山工程实践12章内容。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555 次阅读|2 个评论
癌症报警器丨识别致病基因的革新技术——基因表达数据识别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7-6-14 09:38
癌症是对人类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主要疾病之一,是由各种致癌因素导致的某些局部组织的细胞克隆性异常,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从而增生而成的新生物。癌症的早诊断是提高癌症患者成活率的关键。 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上还是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肿瘤在本质上是基因病。各种环境的和遗传的致癌因素以协同或序贯的方式引起DNA 损害,从而激活原癌基因和灭活肿瘤抑制基因,加上凋亡调节基因和DNA 修复基因的改变,继而引起表达水平的异常,使靶细胞发生转化。被转化的细胞先多呈克隆性的增生,经过一个漫长的多阶段的演进过程,其中一个克隆相对无限制的扩增,通过附加突变,选择性地形成具有不同特点的亚克隆(异质化),从而获得浸润和转移的能力(恶性转化),形成恶性肿瘤。肿瘤在所占据的组织中形成肿块,其大小、外形、界限、硬度、表面情况、与邻近组织关系等可作为检查与诊断肿瘤的依据。 目前的癌症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细胞的大小、颜色和形状来确定肿瘤的类型。这种诊疗方法建立在形态学之上,存在很大的缺陷,同一类型的肿瘤可能会出现临床上的差异,对治疗的敏感性不够。 肿瘤是由各种致癌因素导致的某些局部组织的细胞克隆性异常,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从而增生而成的新生物。肿瘤一般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恶性肿瘤又称为癌症。在2012年,全球约有1410万新发癌症病例,820万患者死于癌症。其中57%的癌症患者以及65%的癌症死亡患者来自于发展中国家。作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恶性肿瘤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所以,对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按现在的医疗水平,对早期癌症患者的治疗有80%以上的治愈率;但是,晚期的癌症患者在治疗后很少能生存5年以上。因此,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是挽救患者的重要手段。目前的肿瘤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细胞的大小、颜色和形状来确定肿瘤的类型。这种诊疗方法建立在形态学之上,存在很大的缺陷,如同一类型的肿瘤可能会出现临床上的差异,对治疗的敏感性不够。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逐步演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常伴随着多种基因的改变。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发现、识别与癌症相关的重要基因是生物信息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癌症患者早期诊断和进行个性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而且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目前,民众迫切追求高质量医疗服务,但是医疗成本处于单调递增状态,因此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已成为医疗服务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我国医院长期以来将重点放在质量管理方面,并取得了较大进步;另一方面,医院还需要加强对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的科学管理,尽量避免治疗的随意性、用药的盲目性、过度检查等现象。如今,许多医院已经意识到该问题,并不断寻找解决之道。许多严重的遗传病、绝症等无法用药物进行有效的治疗,唯有探索人类基因的秘密,从基因入口进行研究,才可能从根本上进行解决。 由于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稳步实施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基因序列数据快速增长,更多的微生物与动植物的基因组序列能够得到测定。所以,如何研究不同基因在生命过程中所担负的各种功能就成了全球生命科学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基因芯片的出现使同时检测成千上万个基因在生物体内活性的梦想成为现实。目前,DNA微阵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和信息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工具,如基因序列分析、癌症诊断及新药研发等。1999年,Golub等在Science上发表了关于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癌症分类问题的文章之后,该研究方向逐渐成为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医学、计算机科学、控制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很多研究人员都在该方向做了大量研究,并根据各自的领域知识提出了大量有效的技术与方法。 基因芯片技术为解决肿瘤分类问题拓展了新的思路。通过基因芯片获取肿瘤相关基因表达数据,对肿瘤进行分类,是肿瘤诊断的一个全新手段,也是计算机科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等的一个重要交叉研究领域,其可以正确分类组织形态相似的肿瘤亚型,不仅能发现肿瘤的致病基因,还能够挖掘肿瘤发生的本质。 基因表达数据具有高维、小样本、分布不平衡和高噪声等特点。如何对此类数据进行模式学习和数据挖掘,是当前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领域内的一个研究热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因表达数据的模式识别过程为:首先进行原始数据预处理,然后进行特征选择-提取,最后基于特征进行分类。然而在实际环境下,训练样本集的分布通常是不平衡的,即在含有若干个类别的训练样本集中每个类别的样本数量不相等,甚至相差很多。这种不平衡会使分类器训练、预测偏向于大类样本的类别,从而对决策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考虑样本集分布对分类器训练、预测产生的偏向性。 为了有效处理基因表达数据,主要采用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NN)、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超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ELM)以及决策树(Decision Tree,DT)来设计分类器。为了提高分类系统的稳定性,拟利用分类器集成技术,来改进相关算法。分类器集成可以显著地提高分类器系统的泛化能力和输出稳定性,且已经成功地应用到了很多领域,如地震波分类、光学字符识别、人脸识别等。该技术在计算机辅助医疗诊断方面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具体研究内容从数据集和分类器两个方面入手。在数据集方面,利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特征选择,选择与分类目标密切相关的基因提高分类器模型的泛化性能;创造性地结合两种不同的特征选择算法对基因数据集进行特征选择,能够有效地克服传统特征选择算法的弊端。在分类器方面,构建训练集,利用集成方法提高旋转森林(Rotation Forest,RoF)算法的分类精度和稳定性;利用改进后的粒子群算法优化核超限学习机的内权参数,提高分类器的分类精度;根据输出不一致测度,进行相异性集成,提高分类模型的分类精度和稳定性;通过在超限学习机模型中嵌入误分代价因素, 实现对肿瘤的代价敏感分类(Cost-Sensitive Classification,CSC)等。 图1 研究内容框架图 上述研究内容,构建了一种适用于基因表达数据分类问题的算法框架,如 图1 所示,提高了肿瘤基因表达数据的分类精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该研究领域的难点问题,对推进高维、不平衡数据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另外,可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肿瘤分类诊断,深入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机理及相关致癌基因的表达与调控,促进肿瘤的预测和预防工作,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更进一步,可以将不平衡数据挖掘技术推广到信用卡欺诈检测、网络入侵检测、故障诊断等众多应用领域,这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 基因表达数据的特征选择及其识别算法研究 》 作者: 陆慧娟 严珂 责编:陈静 赵微微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5 ISBN:978-7-03-051961-0 长按二维码可购买本书 为了有效处理基因表达数据, 《基因表达数据的特征选择及其识别算法研究》 从数据集和分类器两个方向入手进行讨论。在数据集方面,采用不同算法进行特征选择,选择与分类目标密切相关的基因提高分类器模型的泛化性能。在分类器方面构建训练集,利用集成方法提高旋转森林的分类精度和稳定性:利用改进后的粒子群算法优化核超限学习机的内权参数,提高分类器的分类精度:根据输出不一致测度,进行相异性集成,提高分类模型的分类精度和稳定性:通过在超限学习机模型中嵌入误分代价因素,实现对肿瘤的代价敏感分类。本书从机器学习的视角,提出了若干前沿的特征选择与分类算法,为后续基因表达数据识别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617 次阅读|2 个评论
汽车腐蚀与防护
sciencepress 2017-6-8 09:26
腐蚀 悄无声息 汽车由各种金属零部件和非金属零部件组成,在其服役的各种环境中,无论是金属材料还是非金属材料都会遇到腐蚀问题或者耐候性、抗老化等耐久性问题。一般来说,除意外交通事故或部分零部件磨损外,汽车腐蚀是汽车损坏报废常见的重要原因。 当前,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销售国。据统计,2015 年中国以2450.33 万辆的汽车产量位居榜首,以实现2459.76 万辆汽车销量成为唯一一个销量超过两千万辆的国家。 对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来说,出现了赶超世界一流汽车主机厂的重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绿色节能汽车开发的严峻挑战。想要发展成为世界一流汽车企业,其关键一点是必须改变目前比较落后、污染大的防腐工艺技术,研究并应用环保防腐新技术,生产出环保绿色汽车,符合尽可能多的国家的相关法规,减轻对环境的危害。 汽车腐蚀分为金属腐蚀和非金属老化。 金属腐蚀是指金属与周围环境(介质)之间发生化学或电化学作用而引起的破坏或变质,如制动卡钳锈蚀、发动机托架锈蚀。 非金属老化是非金属材料由于在环境介质的化学、机械和物理作用下,出现老化、龟裂、腐烂和破坏的现象,如安全警示按钮变色、车灯塑料罩黄化、密封胶条粉化开裂等,这是由于化学键在紫外作用下断裂而导致失效。所用材料和技术未来都应该继续向轻量化、高防腐、环保技术的方向发展。 为保证汽车服役寿命,国内外各汽车厂商对汽车防腐目标及寿命提出了要求,防腐目标基本为4~6 年无表面锈蚀,10~13 年无穿孔及功能腐蚀失效。 汽车腐蚀的危害 腐蚀不仅会破坏汽车的外观,更重要的是使零部件尺寸减薄,降低其机械强度,严重的会出现裂纹、脆性断裂和穿透,造成渗漏甚至丧失原有的功能,进而导致严重的交通事故,危及生命。此外,汽车腐蚀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社会资源(材料和能源)的巨大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 (1)汽车腐蚀常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腐蚀造成汽车零部件减薄、穿透、开裂,使其失去原有的强度,甚至失去原有功能,这就给汽车的正常行驶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特别是一些承载零部件、关键零部件的腐蚀破损,带来的危险就更大。例如,若汽车车底支承弹簧发生应力腐蚀破裂,汽车将失去平衡;若制动油管发生腐蚀疲劳断裂,将导致刹车失灵。上述腐蚀问题均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2)汽车腐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汽车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据20 世纪80 年代的统计,全世界每辆汽车因腐蚀造成的损失平均每年为150~250 美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防腐蚀老化分会牵头成立了由来自各大汽车企业、科研院所15 人组成的汽车行业腐蚀调查专家组,完成了《汽车行业腐蚀调查研究报告》,包括汽车行业腐蚀总成本分析、汽车腐蚀环境及体系、整车动态腐蚀、车身腐蚀、动力总成腐蚀、底盘腐蚀、腐蚀老化试验、金属材料及腐蚀、非金属材料及老化、电镀防腐技术、涂装防腐技术、汽车防锈包装储运。2015 年中国汽车销量2459.76 万辆,平均每辆车的腐蚀成本约为6792.3~8882.3 元,将产生总腐蚀成本约为1670.7 亿~2184.8 亿元。 (3)汽车腐蚀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汽车发生腐蚀时,均匀腐蚀使零件尺寸减薄,点腐蚀使零件出现麻点、小坑,缝隙腐蚀、电偶腐蚀使零件局部出现穿透,应力腐蚀和腐蚀疲劳使零件出现裂纹,直至断裂。腐蚀也使得非金属材料失去透明性、绝缘性等一系列特殊物理性能。为保持汽车的完好,保证其安全行驶,就要去定期修补、更换被腐蚀的零部件。汽车腐蚀越严重,零部件的修补和更换周期就越短,这必然要消耗大量的备品备件,造成各种材料的极大浪费。破旧材料的回收、再生产,备品备件的加工制作,修复部位的再次涂装等,都需要耗费大量能源,这部分能源的耗费都是由汽车腐蚀带来的额外消耗。 (4)汽车腐蚀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汽车腐蚀带来的环境污染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由于腐蚀造成零件损坏,各种有害物质进入大气环境中造成污染;另一方面是损坏零部件后要求更换备件,增加了备件制作过程中有害物质向大气中的排放。 汽车腐蚀原因 大气环境的影响 影响汽车腐蚀的因素复杂多变,而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即是汽车所处自然环境下的大气腐蚀。一般认为,其主要影响因素有:相对湿度、温度、降雨、酸雨、氯化物和固体尘粒等。 道路环境的影响 道路环境包括泥沙、水、人工喷撒的融雪盐和防尘盐,它们对汽车腐蚀造成了极大影响,这也是汽车底部的腐蚀比其他部位严重的原因。 汽车腐蚀与防护的发展概况及展望 汽车防腐蚀与企业形象、品质、成本、市场表现、用户感知等因素相关,车身、部件的锈蚀直接影响汽车的使用寿命、安全,因此国内外各整车企业十分重视,并把整车腐蚀与防护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建设。 随着中国品牌汽车的快速发展,以及汽车“三包”法规的实施,消费者对汽车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汽车的腐蚀与老化,消费者一眼就能感知到。不少汽车企业出现了重大腐蚀召回事件,汽车腐蚀已成制约汽车企业提质发展的关键因素。 由于我国汽车腐蚀与防护技术起步比较晚,目前无论行业还是汽车企业,与腐蚀防护有关的技术积累也比较少,与世界先进的汽车生产国家相比,我国汽车企业普遍缺乏对我国各种大气环境(汽车服役环境)的针对性研究,没有提出差异性的技术要求,在汽车防腐蚀设计、防腐蚀技术应用、防腐工艺制造、腐蚀试验方法及评价、防护包装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汽车腐蚀与防护是涉及材料、冶金、环境、力学、结构设计、设备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边缘性技术科学,汽车腐蚀与防护发展离不开从事金属材料理论和防护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和管理等领域的高级技术人才。 图1 汽车防腐蚀技术标准体系 国内各主要汽车企业已开始重视腐蚀与防护,都陆续设立了专门的研究开发团队。2015 年12 月3 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成立了汽车防腐蚀老化分会,组织对腐蚀与汽车行业经济、安全的关系研究,对汽车腐蚀与老化方面的理论、宏观管理、行业发展、法规政策等软科学的研究,建立了贯穿汽车产品规划、设计、制造、运输及储存、使用等整个生命周期的标准体系(图1),加强了与国内国际相关行业交流,促进了我国汽车工业防腐蚀技术进步,促使中国汽车向更高品质发展。 本文摘编自“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中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丛书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防腐蚀老化分会组编《汽车腐蚀与防护工程》文前及第一章,内容有删减。 汽车腐蚀与防护工程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防腐蚀老化分会 组编 责任编辑:李明楠 杨新改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05 ISBN 978-7-03-052692-2 长按二维码购买本书 《 汽车腐蚀与防护工程 》是在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我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汽车行业腐蚀调查报告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全面系统介绍了汽车腐蚀类型、腐蚀环境、防腐开发体系、金属及非金属材料、汽车各系统(车身、底盘、动力总成)腐蚀与防护、电化学防腐技术、涂装防腐技术、腐蚀老化试验、防锈包装储运、汽车维护保养等,内容贯穿了防腐设计、制造、试验、储运、使用、养护等整个汽车生命周期,是一本应用型工具书籍。 (本期责编:安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757 次阅读|0 个评论
纳米力学测试新方法——扫描探针声学显微术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7-6-7 09:04
纳米科学与技术是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前沿和交叉学科,纳米力学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对其他分支学科如纳米材料学、物理学、生物医学等都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当前纳米力学主要应用的测试手段是纳米压痕和基于原子力显微镜(AFM) 的力—距离曲线方法,实际上还有另外一种基于AFM 的纳米力学测试方法——扫描探针声学显微术(atomic force acoustic microscopy,AFAM)。AFAM具有分辨率高、成像速度快、相对误差低、力学性能敏感度高等优点。然而,目前AFAM 的应用还不够广泛,相关领域的学者对AFAM 了解和使用的还不多。为此,我们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和凝练,形成了这部专著,目的是推动AFAM这种新型纳米力学测量方法在国内的广泛应用。 AFAM 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探针与样品的接触振动来对材料纳米尺度的弹性性能进行成像或测量。AFAM 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由德国萨尔布吕肯无损检测研究所的Rabe 博士(女) 首先提出,最初为单点测量模式。2000 年前后,她们采用逐点扫频的方式实现了模量成像功能,但是成像的速度很慢,一幅128×128 像素的图像需要大约30min,导致图像的热漂移比较严重。2005 年,美国国家标准局的Hurley 博士(女) 采用DSP 电路控制扫频和探针的移动,将成像速度提高了4~5倍(一幅256×256 像素的图像需要大约25min)。同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曾华荣研究员在国内率先独立开发出定频成像模式的AFAM,但不能测量模量。随后,同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也对这种成像模式进行了研究。2011 年初,我们研究组将双频共振追踪技术用于AFAM,实现了快速的纳米模量成像(一幅256×256 像素的图像只需1~2min),并对其准确度和灵敏度进行了系统研究。最近几年,AFAM 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相对于其他AFM 模式,AFAM 的测量原理涉及梁振动力学和接触力学,初学者不容易掌握。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两类微纳米力学测试方法:纳米压痕方法和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纳米力学测试方法。 纳米压痕是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微纳米力学测试方法,是研究微纳米尺度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科研和工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纳米压痕的压入深度在一般在纳米量级,远小于传统压痕的微米或毫米量级。限于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无法直接对纳米压痕的尺寸进行精确测量。纳米压痕技术通过测量压针的压入深度,根据特定形状压针压入深度与接触面积的关系推算出压针与被测样品之间的接触面积。因此,纳米压痕也被称为深度识别压痕(depth-sensing indentation,DSI) 技术。纳米压痕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金属、陶瓷、聚合物、生物材料、薄膜等绝大多数样品的测试。纳米压痕相关仪器的操作和使用也非常方便,加载过程既可以通过载荷控制,也可以通过位移控制,并且只需测量压针压入样品过程中的载荷位移曲线,结合恰当的力学模型就可以获得样品的力学信息。纳米压痕获得的材料信息也比较丰富,既可以通过静态力学性能测试获得材料的硬度、弹性模量、断裂韧性、相变(畴变) 等信息,也可以通过动态力学性能测试获得被测样品的存储模量、损耗模量或损耗因子等。另外,动态纳米压痕技术还可以实现对材料微纳米尺度存储模量和损耗模量的模量成像(modulus mapping)。 图1 是美国Hysitron 公司生产的TI-900 Triboindenter 纳米压痕仪的实物图。纳米压痕作为一种较通用的微纳米力学测试方法,目前仍然有不少研究者致力于对其方法本身的改进和发展。 图1 美国Hysitron 公司生产的TI-900 Triboindenter 纳米压痕仪实物图 目前纳米压痕在科研界和工业界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它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比如纳米压痕实际上是对材料有损的测试,尤其是对于薄膜来说;其压针的曲率半径一般在50 nm 以上,由于分辨率的限制,不能对更小尺度的纳米结构进行测试;纳米压痕的扫描功能不强,扫描速度相对较慢,无法捕捉材料在外场作用下动态性能的变化。 基于AFM 的纳米力学测试方法是另一类被广泛应用的测试方法。 1986 年,Binnig 等发明了第一台原子力显微镜(AFM)。AFM 克服了之前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只能对导电样品或半导体样品进行成像的限制,可以实现对绝缘体材料表面原子尺度的成像,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AFM 利用探针作为传感器对样品表面进行测试,不仅可以获得样品表面的形貌信息,还可以实现对材料微区物理、化学、力学等性质的定量化测试。目前,AFM 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生物医学、微电子等众多领域。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目前科学家在AFM 基础上实现了多种测量和表征材料不同性能的应用模式。利用原子力显微镜,人们实现了对化学反应前后化学键变化的成像,研究了化学键的角对称性质以及分子的侧向刚度。Ternes 等测量了在材料表面移动单个原子所需要施加的作用力。各种不同的应用模式可以获得被测样品表面纳米尺度力、热、声、电、磁等各个方面的性能。 基于AFM 的定量化纳米力学测试方法主要有力—距离曲线测试、扫描探针声学显微术和基于轻敲模式的动态多频技术。 力—距离曲线测试 分为准静态模式和动态模式,实际应用中采用最多的是准静态模式下的力-距离曲线测试。由力—距离曲线测试可以获得样品表面的力学性能及黏附的信息。利用接触力学模型对力—距离曲线进行拟合,可以获得样品表面的弹性模量。力—距离曲线测试与纳米压痕相比,可以施加更小的作用力(nN量级),较好地避免了对生物软材料的损害,极大地降低了基底对薄膜力学性能测试的影响。力—距离曲线测试广泛应用于聚合物材料和生物材料的纳米力学性能测试,很多研究者利用此方法获得了细胞的模量信息。力—距离曲线阵列测试可以获得测试区域内力学性能的分布,但是分辨率较低,且测试时间较长。另外,力—距离曲线一般只对软材料才比较有效。 图2 是通过力—距离曲线阵列测试获得的细胞力学性能(模量) 的分布。 图2 利用力—距离曲线测量内皮细胞的弹性模量分布 (a) 形貌图;(b) 弹性模量图;(c) 压入高度图 将近场声学和扫描探针显微术相结合的扫描探针声学显微术是近些年来发展的纳米力学测试方法。 扫描探针声学显微术有多种应用模式,如超声力显微术(ultrasonic force microscopy,UFM)、原子力声学显微术(atomic force acoustic microscopy,AFAM)、超声原子力显微术(ultrasonic atomic force microscopy,UAFM),扫描声学力显微术(scanning acoustic force microscopy,SAFM)等。在以上几种应用模式中,以基于接触共振检测的AFAM 和UAFM 这两种方法应用最为广泛,有时也将它们统称为接触共振力显微术(contact resonance force microscopy,CRFM)。本书主要是关于AFAM 方法的专著,采用AFAM 缩写表示扫描探针声学显微术。AFAM 利用探针和样品之间的接触共振进行测试,基于对探针的动力学特性以及针尖样品之间的接触力学行为分析,可以通过对探针接触共振频率、品质因子、振幅、相位等响应信息的测量,实现被测样品力学性能的定量化表征。AFAM 不仅可以获得样品表面纳米尺度的形貌特征,还可以测量样品表面或亚表面的纳米力学特性。AFAM 属于近场声学成像技术,它克服了传统声学成像中声波半波长对成像分辨率的限制,其分辨率取决于探针针尖与测试样品之间的接触半径大小。AFM 探针的针尖半径很小(5~50 nm),且施加在样品上的作用力也很小(一般为几纳牛到几微牛),因此AFAM 的空间分辨率极高,其横向分辨率与普通AFM 一样可以达到纳米量级。与纳米压痕技术相比,AFAM 在分辨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通常认为其测试过程是无损的。此外,AFAM 在成像质量和速度方面均明显优于纳米压痕。目前,AFAM 已经广泛应用于纳米复合材料、智能材料、生物材料、纳米材料和薄膜系统等各种先进材料领域。 AFAM 方法最早是由德国佛罗恩霍夫无损检测研究所Rabe 等在1994 年提出的。1996 年Rabe 等详细分析了探针自由状态以及针尖与样品表面接触情况下微悬臂的动力学特性,建立了针尖与样品接触时共振频率与接触刚度之间的定量化关系。之后,他们还给出了考虑针尖与样品侧向接触、针尖高度及微悬臂倾角影响的微悬臂振动特征方程。他们在这方面的主要工作奠定了AFAM 定量化测试的理论基础。Reinstaedtler 等利用光学干涉法对探针悬臂梁的振动模态进行了测量。Turner 等采用解析方法和数值方法对比了针尖样品之间分别存在线性和非线性相互作用时,点质量模型和Euler-Bernoulli 梁模型描述悬臂梁动态特性的异同。 AFAM 方法提出之后,不少研究者对方法的准确度和灵敏度方面进行了研究。Hurley 等分析了空气湿度对AFAM 定量化测量结果的影响。Rabe 等分析了探针基片对AFAM 定量化测量的影响。Hurley 等详细对比了AFAM 单点测试与纳米压痕以及声表面波谱方法的测试原理、空间分辨率、适用性及测试优缺点等。Stan 等提出一种双参考材料的方法,此方法不需要了解针尖的力学性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测试的准确度。他们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峰接触的接触力学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测试的准确度。Turner 等通过严格的理论推导研究了探针不同阶弯曲振动和扭转振动模态的灵敏度问题。Muraoka提出一种在探针微悬臂末端附加集中质量的方法,以提高测试灵敏度。Rupp 等对AFAM测试过程中针尖样品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Kopycinska-Muller 等研究了AFAM 测试过程中针尖样品微纳米尺度下的接触力学行为。Killgore 等提出了一种通过检测探针接触共振频率变化对针尖磨损进行连续测量的方法。 除了采用弯曲振动模式进行测量外,Reinstadtler 等给出了探针扭转振动模式测量侧向接触刚度的理论基础。通过同时测量探针微悬臂的弯曲振动和扭转振动,Hurley 和Turner提出了一种同时测量各向同性材料杨氏模量、剪切模量和泊松比的方法。Killgore 等提出了利用软探针的高阶模态进行AFAM 定量化测试的方法,可以使探针施加在样品上的力减小到10 nN,极大地扩展了这一方法的应用范围。Killgore 和Hurley提出了一种新的脉冲接触共振的方法,将接触共振与脉冲力模式相结合,不仅能测量探针的接触共振频率和品质因子,还可以测量针尖样品之间黏附力的大小。 在AFAM 测试系统开发方面,Hurley 等开发了一套基于快速数字信号处理的扫频模式共振频率追踪系统。这一测试系统可以根据上一像素点的接触共振频率自动调整扫描频率的上下限。随后,他们又开发出一套称为SPRITE(scanning probe resonance image tracking electronics) 的测试系统,可以同时对探针两阶模态的接触共振频率和品质因子进行成像,并大大提高成像速度。Rodriguez 等开发了一种双频共振频率追踪(dual frequency resonance tracking,DFRT) 的方法,此种方法应用于AFAM 定量化成像中,可以同时获得探针的共振频率和品质因子。日本的Yamanaka 等利用PLL(phase locked loop) 电路实现了UAFM 接触共振频率追踪。 在黏弹性力学性能测试方面,Yuya 等发展了AFAM 黏弹性力学性能测试的理论基础。随后,Killgore 等将单点测试拓展到成像测试,对二元聚合物的黏弹性力学性能进行了定量化成像,获得了存储模量和损耗模量的分布图。Hurley 等发展了一种不需要进行中间的校准测试过程而直接测量损耗因子的方法。Tung 等采用二维流体动力学函数,考虑探针接近样品表面时的阻尼和附加质量效应以及与频率相关的流体动力载荷,对黏弹性阻尼损耗测试进行了修正。周锡龙等研究了探针不同阶模态对黏弹性测量灵敏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利用软悬臂梁的高阶模态进行黏弹性力学性能测试的方法。 有限元数值分析方面,Hurley 等分别基于解析模型和有限元模型两种数据分析方法测量了铌薄膜的压入模量,并进行了对比。Espinoza-Beltran 等考虑探针微悬臂的倾角、针尖高度、梯形横截面、材料各向异性等的影响,给出了一种将实验测试和有限元优化分析相结合,确定针尖样品面外和面内接触刚度的方法。有限元分析方法综合考虑了实际情况中的多种影响因素,精度相对较高。 研究液相环境下流体载荷对探针振动产生的影响可以将AFAM 定量化测试应用范围扩展至液相环境。液相环境下增加的流体质量载荷和流体阻尼使探针振动的共振频率和品质因子都大大减小。Parlak 等采用简单的解析模型考虑流体质量载荷和流体阻尼效应,可以在液相环境下从探针的接触共振频率导出针尖样品的接触刚度值。Tung 等通过严格的理论推导,提出通过重构流体动力学函数的方法,将流体惯性载荷效应进行分离。此方法不需要预先知道探针的几何尺寸及材料特性,也不需要了解周围流体的力学性能。 扫描探针声学显微术一般适用于模量范围在1~300 GPa 的材料。对于更软的材料,在测试过程中接触力有可能会对样品造成损害。基于轻敲模式的原子力显微镜多频成像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纳米力学测试方法。通过同时激励和检测探针多个频率的响应或探针振动的两阶(或多阶) 模态或探针振动的基频和高次谐波成分等,可以实现对被测样品形貌、弹性等性质的快速测量。只要是涉及探针两个及两个以上频率成分的激励和检测,均可以归为多频成像技术。由于轻敲模式下针尖施加的作用力远小于接触状态下的作用力,因此基于轻敲模式的多频成像技术适合于软物质力学性能的测量。 目前微纳米力学性能测试方法的发展趋势主要向快速定量化以及动态模式发展,测试对象也越来越多地涉及软物质、生物材料等之前较难测试的样品。另外,纳米力学测试方法的标准化也在逐步推进。建立标准化的纳米力学测试方法标志着相关测试方法的逐渐成熟,对纳米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纳米力学测试新方法:扫描探针声学显微术》 作者:李法新 周锡龙 付际 责任编辑:刘信力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3 ISBN:978-7-03-051576-6 长按二维码可购买本书 《纳米力学测试新方法:扫描探针声学显微术》 是关于纳米力学测试新方法——扫描探针声学显微术(AFAM)的专著,是在作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总结和凝练而成。AFAM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探针与样品的接触振动来对材料纳米尺度的弹性性能进行成像或测量,主要涉及微悬臂梁的振动力学和接触力学。本书的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绪论,简要介绍当前主要的纳米力学测试方法以及AFAM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第2章首先简介接触力学的基本理论,随后介绍纳米压痕的测试原理和应用。第3章简介原子力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模式。第4~6章详细介绍AFAM的定量化原理及基本成像模式,测试和成像的准确度和灵敏度以及基于AFAM的黏弹性力学性能测试方法的原理。第7章介绍AFAM在纳米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应用,主要涉及复合材料、智能材料和生物材料等。第8章介绍目前正在兴起的另外一种纳米力学测试技术——多频原子力显微成像技术。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413 次阅读|2 个评论
助力CFD跃升飞行器研制领域新高度——网格生成技术
sciencepress 2017-5-31 09:38
计算流体力学有多重要? 21 世纪初,美国的第四代战斗机F-22(猛禽) 的出现令世界瞩目,随后成功应用其上的先进技术研制出了更为经济的多用途战斗机F-35;2010 年年底,俄罗斯的新一代战斗机T-50 横空出世;2011 年年初,美国的舰载无人战机X-43B 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与此同时,世界主要航空航天大国均在加紧开展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研制,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正在开展X 系列(X-37、X-43 和X-51 等)验证机的研制,同时还在开展HyFly 计划和FALCON 计划;欧盟、俄罗斯、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亚等也正大力开展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研究,启动了相应的高超声速技术研究项目。凡此总总,21 世纪的天空注定会是暗潮汹涌。 当前和未来5~20 年内,我国航空航天飞行器研制也将迎来又一蓬勃发展时期。四代机(J20)和大型运输机(Y20) 已成功首飞,舰载预警机正在研发,五代机已提上议事日程;支线客机(ARJ21) 已交付使用,大型客机(C919) 已经总装下线准备首飞,宽体客机已启动预研;新型高超声速飞行器取得重大突破,探月工程圆满完成首期“绕、落、回”任务,深空探测工程正式启动;新型大推力火箭、一批战略战术导弹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制或试飞过程中……毋庸置疑,未来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将更加繁荣,而自主创新将成为主流。所有这些均需要空气动力学作为重要基础和支撑。 风洞试验、数值模拟和飞行试验是空气动力学研究的三大手段。三种手段相互支撑、相互验证、缺一不可。由于飞行试验的高昂成本和巨大风险,各种航空航天飞行器设计中涉及的大量气动力/热问题主要依靠地面风洞试验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 数值模拟技术来解决。风洞试验目前仍是飞行器气动设计的主要手段,但是风洞试验模拟的参数范围有限,往往不能完全模拟真实的飞行状态,而且风洞试验只能对特定设计方案作出评估,不能直接给出多学科协同优化的设计方案,因而新飞行器往往带着隐含的技术风险就上天试飞了,其性能指标显然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发展与应用,既可以提供真实飞行参数条件下的气动数据,又可以对设计方案开展多物理场协同优化,还可以进行数值飞行,从而有效降低技术风险并优化设计方案。计算流体动力学的优势和可预期的应用潜能,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从当前国内外飞行器研制的现状和趋势可以看出,面对复杂气动问题研究和飞行器精细化设计需求,飞行器设计中空气动力学研究的总体工作量以及CFD 数值模拟研究占比均呈现出同步激增的发展态势。CFD 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空气动力学研究手段,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将在不久的将来迈入E 级(百亿亿次/秒) 计算时代,计算科学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计算科学在科学探索、技术和工程领域内的作用与影响将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和重点发展的领域。2005 年,美国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在《计算科学:确保美国竞争力》报告中指出:计算科学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技术之一;计算科学等同于理论、实验,已成为科学探索的第三支柱;21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突破将是大型计算科学所获得的成就。 计算流体力学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分支,也是研究和应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分支。由于流体力学是航空、航天、常规兵器和水中武器研发的公用技术和主干学科,因此计算流体力学发展不仅对武器系统研发具有全局和牵引的作用,而且对国民经济相关领域,如高速列车、风能和风工程、大型水利工程、海洋工程等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计算流体力学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利用离散化的网格技术和数值计算方法求解流体运动方程,从而揭示流动机理和流动规律的新兴交叉学科。张涵信院士将计算流体力学的研究内容概括为5 个“M”和一个“A”。五个“M”分别是Machine,Mesh, Method, Mechanism 和Mapping。Machine,即计算机,它是CFD 研究的硬件基础,而并行计算技术,尤其是针对大型异构并行计算机的高效并行算法是CFD 与计算机硬件系统密切相关的研究内容;Mesh,即计算网格(或者称Grid),网格划分是整个数值计算的基础和前提,已成为CFD 的重要研究领域,并逐步形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分支;Method,即计算方法,流体力学控制方程的求解方法是CFD 中最为活跃的领域,目前已经发展了各种各样的求解方法,如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FDM)、有限体积法(finite volume method, FVM)、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等;Mechanism,即流动机理,CFD 的最终目的是获得飞行器的气动特性和与之相应的流动机理,如何从数值计算的“数据海洋”中分析流动机理至关重要;Mapping,即流动显示,计算结果以静、动态的图形展示出来,更加方便分析流动机理,揭示流动规律。一个“A”指Application,即应用,CFD 研究的目的是在以航空航天为代表的众多工业领域得到良好的应用,解决航空航天飞行器研制中的关键气动问题。自CFD 诞生以来,始终围绕这五个“M”向前发展,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A”)。 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计算流体力学得到了迅猛发展。如果从控制方程角度和飞行器研制中工程实用程度出发,可以将CFD 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约在20 世纪60 年代,主要求解无黏、线性位势流模型。第二个层次约从20 世纪70年代起,求解非线性位势流模型。20 世纪80 年代以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巨型计算机和并行算法的出现,使得求解三维Euler/Navier-Stokes(N-S)方程成为可能。第三个层次约在20 世纪90 年代,CFD 从求解层流N-S 方程发展到雷诺(Reynolds) 平均N-S 方程(RANS),并在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实用阶段,进而成为当前飞行器设计的主力工具之一。第四个层次是求解大涡模拟方程(LES),获得小尺度的流动细节。第五个层次是在极密网格下开展N-S 方程直接数值模拟(DNS),获得所有尺度的流动细节。目前,第四、五尤其是第五层次尚无法达到工程实用;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以脱体涡模拟(DES) 为代表的RANS/LES 混合模拟位于第三、四层次之间,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开始工业和军事应用。 全机构型的多块拼接结构网络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CFD 本身的发展,CFD 在飞行器设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已贯穿于飞行器设计的全过程,从最初的概念设计、初样设计,到最终的详细设计和优化设计,CFD 均已发挥重要的作用。CFD 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由CFD 软件和高性能计算机相结合而形成的“数值风洞”能够快速提供飞行器气动性能分析、结构/飞控设计所需要的基础数据,进而节省研究费用,缩短设计周期; (2) 高精度CFD 软件可以提供流场细节数据,便于流动机理分析,在空气动力学基础研究及飞行器关键气动技术研究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3) 精细的CFD 数值模拟可以为风洞试验及试验技术发展提供支撑,如为天平和支架设计提供载荷估计,研究更加精细的洞壁和支架干扰修正方法,对风洞试验结果进行天地换算等; (4) 以CFD 为核心的飞行器多学科多目标优化设计是未来飞行器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数值优化设计”的实现将全面提升飞行器综合设计能力和水平; (5) CFD 与飞行力学和飞行控制等学科的耦合,将可以实现基于CFD 的“虚拟飞行试验”,或又称为“数值虚拟飞行”,有利于在设计初期即对控制系统进行一体化优化设计。 什么是网格生成技术? 数值计算的第一步是生成合适的计算网格,即将连续的计算域离散为网格单元,如二维时的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三维情况下的四面体、三棱柱、六面体、金字塔、多面体等。网格生成技术在CFD 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张涵信院士将其列为CFD 研究的五个“M”之一,而在NASA 的CFD vision 2030 study:A path to revolutionary computational aerosciences 研究报告中,“网格生成与自适应技术”被列为未来六大重要研究领域之一,由此可见网格生成技术的重要性。在现代CFD 中,网格生成往往要占据整个计算周期人力时间的60%左右,而且网格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计算结果的精度,尤其是随着高精度、高分辨率格式的提出,计算格式对网格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在复杂外形湍流数值模拟中,需要在流动参数梯度大的区域加密网格,尤其在边界层内、激波附近、大范围分离区需要高质量的网格。随着CFD 应用复杂度的增加,人们逐步意识到网格生成的局限性严重制约了复杂外形的数值模拟能力,开始投入很大精力开展网格生成技术研究,从此网格生成技术成为CFD 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Delaunay 生成的运输机构型计算网格 网格生成技术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由于国内CFD 研究本身起步较晚,因此关于CFD 网格生成技术的研究相对更晚。早期针对结构网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超限插值为代表的代数网格生成方法。随着国外商用网格生成软件(如Gridgen 及后来的Pointwise、ICEM-CFD、Gridpro等) 的问世,国内的应用市场基本上被这些商业软件所垄断,因为这些软件提供了良好的交互式图形操作界面,为CFD 应用人员生成网格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针对复杂外形的结构网格生成,国内学者在学习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也先后发展了多块对接网格、拼接网格和重叠网格等技术。目前,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已发挥重要作用,并趋于成熟。在空气动力学预研基金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开展了相关的结构网格生成软件的研制,2015年年底在中心内部推出了测试版,并计划后续在国内发布正式版。 借助于商业网格生成软件及CFD 计算软件的推广,非结构网格和混合网格的应用在国内也同步发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已非常普遍。就CFD 非结构网格和混合网格生成技术本身的研究而言,据作者所知,浙江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单位开展了相对较多的研究工作。 在动态网格生成方面,无论是结构网格、还是非结构/混合网格,国内均有众多学者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发展相应的动态网格生成技术,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单位各自发展了动态重叠网格技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单位发展了动态重叠非结构网格技术,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单位发展了变形/重构耦合动态非结构/混合网格技术等。这些网格技术在复杂多体分离、飞行器动态响应等非定常数值模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总之,我国的网格生成技术在众多CFD 工作者的努力下,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在工程应用方面,借助于国外商业网格生成软件,我们已经能生成非常复杂的几何构型的网格。然而,对比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在网格生成技术本身的研究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其主要表现为:①缺乏自主提出的网格生成新方法;②缺乏与国外商业网格生成软件抗衡的自主品牌软件;③缺乏该领域的专门论著。为了能够吸引年轻的CFD 工作者投身网格技术的研究,作者对二十余年来关于网格生成技术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将自己的经验与年轻的朋友们分享,并期待更多的年轻朋友能致力于网格生成技术的研究,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品牌网格生成软件,打破国外商业软件的垄断地位,更有力地支撑我国CFD 学科和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计算流体力学网格生成技术》 作者: 张来平 常兴华 赵钟 赫新 责编:赵敬伟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4 ISBN:978-7-03-052315-0 长按二维码可购买本书 网格生成技术是计算流体力学( CFD)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CFD走向工程应用的瓶颈技术。 《计算流体力学网格生成技术》 对CFD阿格生成技术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内容包括:各种数值计算方法对网格的需求,静动态结构网格、非结构网格和混合网格生成技术,网格自适应技术和优化技术,多重网格计算所需肋多级粗网格生成技术,并行网格生成及网格分区技术,复杂外形的描述与表面网格生成等,附录还简要介绍了几款常用的商业网格生成软件。鉴于作者的研究领域有限,本书重点介绍了非结构、混合网格生成技术;为了本书的完整性,对结构网格也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本书的内容主要源于作者的研究工作,少部分内容取材于参考文献和同事的论文或报告。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5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5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7-5-26 16:33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5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5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寨卡病毒及防治 45 周祖木 科普 西医 31-Mar-17 2 突发事件案例生成理论与方法 126 佘廉,黄超 专著 社会科学 14-Apr-17 3 系统动力学前沿与应用 88 钟永光,贾晓菁,钱颖 专著 物理(力学) 17-Apr-17 4 金融复杂系统的演化与控制研究 198 张卫国 专著 经济管理 31-Mar-17 5 制度经济地理学范式--以岭南模式为例 162 何一鸣 专著 经济管理 31-Mar-17 6 岩土结构强度理论 198 范文,俞茂宏,邓龙胜 专著 地球科学 19-Apr-17 7 生物复合絮凝剂的开发与应用 128 马放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1-Mar-17 8 王文兴文集(第二卷)——环境科学前沿学术论文集 298 《王文兴文集》(第二卷)编辑组 论文集 资源环境 20-Apr-17 9 蒋有绪文集(上卷) 380 蒋有绪 论文集 生物科学 31-Mar-17 10 蒋有绪文集(下卷) 320 蒋有绪 论文集 生物科学 31-Mar-17 11 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评估 210 张全发,朱明勇,张克荣 专著 资源环境 31-Mar-17 12 王如松论文集 380 《王如松论文集》编写组 论文集 资源环境 20-Apr-17 13 管道式油气水分离技术 128 吴应湘,许晶禹 专著 化学 17-Apr-17 14 科学与人文新论 148 孟建伟 专著 社会科学 31-Mar-17 15 唐代刑事诉讼惯例研究 128 陈玺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8-Apr-17 16 电子垃圾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及原理 128 尹华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Apr-17 17 沙洋塌冢楚墓 328 湖北省文物局 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1-Mar-17 18 药事管理与法规 39.8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命题研究委员会 大学教辅 西医 20-Apr-17 19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45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命题研究委员会 大学教辅 中医 20-Apr-17 20 药学专业知识(二) 49.8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命题研究委员会 大学教辅 西医 20-Apr-17 21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59.8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命题研究委员会 大学教辅 西医 20-Apr-17 22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49.8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命题研究委员会 大学教辅 中医 20-Apr-17 23 药学专业知识(一) 55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命题研究委员会 大学教辅 西医 20-Apr-17 24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38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命题研究委员会 大学教辅 中医 20-Apr-17 25 实用消化病学(第三版) 298 于皆平,沈志祥,罗和生 专著 西医 27-Mar-17 26 肿瘤放射治疗——精确靶区勾画图解 45 张艳明,吕晓波 专著 西医 20-Apr-17 27 唐祖宣伤寒论类方解 258 唐静雯 等 专著 中医 20-Apr-17 28 中医肾病学 65 李琦,吉勤,张春艳 专著 中医 14-Apr-17 29 教你了解老年人慢性病家庭护理 20 郭薇 科普 西医 27-Mar-17 30 纳米等离子激元材料及生物医学应用 96 汪联辉,宋春元,张磊,朱丹 专著 材料科学 27-Mar-17 31 信息技术在文物保护与博物馆中的实践 78 杨晓飞 专著 语言、教育 31-Mar-17 32 心血管影像病例精读 230 李新明,袁明远 专著 西医 31-Mar-17 33 算术、真与悖论 98 熊明 专著 社会科学 31-Mar-17 34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机理研究 99 陈浮,陈海燕 专著 经济管理 31-Mar-17 35 中小企业年金制度设计与创新研究 99 张英明 专著 经济管理 14-Apr-17 36 感知矿山理论与应用 179 葛世荣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1-Mar-17 37 多种流动控制技术 80 谢永慧,张荻,吕坤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1-Mar-17 38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础 36 郭红霞 王伟 本科教材 经济管理 27-Apr-17 39 大规模灾害应对准备的容错规划方法 128 李向阳等 专著 社会科学 24-Apr-17 40 低热值煤燃烧污染控制技术及原理 128 程芳琴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5-Apr-17 41 宁波滨海植物 298 陈征海,谢文远,李修鹏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30-Mar-17 42 黄河流域旱情监测与水资源调配原理与技术 208 王煜,彭少明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0-Apr-17 43 陆地表层系统模型模拟与分析 149 陈报章 专著 地球科学 25-Apr-17 44 郑州商城遗址保护 216 马玉鹏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28-Mar-17 45 高速集成电路互连 118 毛军发,唐旻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4-Apr-17 46 显微镜下追梦人丛玉隆 98 袁桂清 基本资料 西医 28-Apr-17 47 神经系统单基因病诊断学 中卷 398 王拥军 等 专著 西医 27-Apr-17 48 神经系统单基因病诊断学 上卷 320 王拥军 等 专著 西医 27-Apr-17 49 神经系统单基因病诊断学 下卷 380 王拥军 等 专著 西医 27-Apr-17 50 临床执业医师(助理医师)实践技能闯关练习200例 30 常祜 自考教材 西医 28-Apr-17 51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手术及康复护理 28 纪代红,赵巧玉 专著 西医 25-Apr-17 52 专科护理教案 85 马燕兰,严清红 专著 西医 25-Apr-17 53 呼吸内科护士分层培训方案 60 张智霞 专著 西医 28-Apr-17 54 手术室护理指南 75 皮红英,何丽,孙建荷 专著 西医 24-Apr-17 55 胎儿心血管超声影像医学(中文翻译版) 268 (美)杰克·里奇克等主编;袁丽君译 专著 西医 27-Apr-17 56 血管超声经典教程(原书第6版) 268 (美)约翰·佩勒里托等主编;温朝阳,童一砂译 专著 西医 27-Apr-17 57 慢性气道疾病基层管理500问 36 蔡绍曦,孟莹 专著 西医 25-Apr-17 58 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工作手册 39 沈霞 专著 西医 21-Apr-17 59 检验医学高级教程(第二版) 398 丛玉隆,尹一兵,陈瑜 专著 西医 28-Apr-17 60 生物化学精要 58 冀芦沙,曹雪松,郭尚敬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8-Apr-17 61 制造企业管理基础 69 石宇强,朱伏平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9-Mar-17 62 四川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的实践与探索 228 马赟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3-Mar-17 63 CAViaR模型方法及其实证研究 49 彭伟 专著 社会科学 1-Apr-17 64 水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指导手册 46 王博涛 专业工具书 资源环境 10-Apr-17 65 基于银行模型的混合云计算(英文版) 78 李浩 专著 计算机、通信 7-Apr-17 66 认知模型下的飞行态势监控新技术 85 徐开俊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1-Apr-17 67 研究生双元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106 杨春宇 专著 语言、教育 27-Mar-17 68 山区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92 傅斌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1-Apr-17 69 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算法交易策略研究 51 燕汝贞 专著 经济管理 1-Apr-17 70 贵州省重要饮用水源地水库常见淡水藻类图集 129 李秋华,高永春 图册 资源环境 28-Mar-17 71 医学形式逻辑学 60 滕国兴,许锬,张绍艳 大学教材 西医 31-Mar-17 72 大学物理教程(上册) 39 程永进,龙光芝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30-Mar-17 73 电子材料物理(第二版) 48 吕文中,汪小红,范桂芬 本科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8-Mar-17 74 矿产资源型城市矿业废弃地再利用潜力评价及时空结构优化 45 程琳琳 研究生教材 地球科学 30-Mar-17 75 斜坡落石研究 79 章广成 专著 地球科学 30-Mar-17 76 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动态检测技术 180 王卫东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May-17 77 智慧城市评论第三辑 58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智慧城市委员会 论文集 社会科学 3-May-17 78 汾渭盆地地裂缝灾害 498 彭建兵 专著 地球科学 27-Apr-17 79 华北显晶质石墨矿床 478 刘敬党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7-Apr-17 80 国土资源综合监管信息化研究与实践 138 徐世武,戴建旺 专著 地球科学 27-Apr-17 81 柴达木盆地盐湖卤水体系介稳相平衡与相图 156 邓天龙 专著 经济管理 5-May-17 82 森林治污减霾功能研究-以北京市和陕西关中地区为例 108 牛香 等 专著 农林 26-Apr-17 83 国家生态屏障区生态系统评估 268 傅伯杰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May-17 84 京津冀区域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168 周伟奇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4-Apr-17 85 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气候变化对冰川影响与风险研究 128 刘时银 专著 地球科学 3-May-17 86 长安学研究文献汇刊·考古编·金石卷 第一辑 320 贾二强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5-May-17 87 高含水油田储层沉积学 368 张昌民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7-Apr-17 88 西安鱼化寨(全四册) 1800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5-May-17 89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及应用 89 龚本灿,汪祥莉,任顺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May-17 90 鼻炎防治 15 孙红霞 高等教辅 西医 2-May-17 91 脑血管疾病防治 15 杨月明 高等教辅 西医 2-May-17 92 慢性胃炎防治 15 陈吉 高等教辅 西医 2-May-17 93 胃食管反流病防治 15 陈吉 高等教辅 西医 2-May-17 94 糖尿病防治 15 薛君,石丹华 高等教辅 西医 2-May-17 95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防治 15 孙红霞 高等教辅 西医 2-May-17 96 痛风防治 15 王丹彤 高等教辅 西医 2-May-17 97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通关宝典 5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5-May-17 98 外科护理急性事件处理预案 65 王丽芹,李丽,宋楠 专著 西医 5-May-17 99 儿科护理细节管理 35 王丽芹,池迎春,陈叶蕾 专著 西医 3-May-17 100 儿科病人健康教育 45 王丽芹,付春华,裘晓霞 专著 西医 2-May-17 101 内科病人健康教育 56 王丽芹,付春华,张浙岩 专著 西医 2-May-17 102 护士岗位技能训练50项考评指导(第4版) 39 张春舫,王博玉 中高职教辅 西医 2-May-17 103 数字PCR--原理、技术及应用 88 彭年才 专著 西医 5-May-17 104 中国优质特色烤烟典型产区生态条件 498 徐宜民,王程栋 等 专著 农林 31-Mar-17 105 财经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与发展 68 孙铮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May-17 106 虞坚尔儿科临证经验医案集要 60 虞坚尔,薛征,郭爱华 专著 中医 24-Apr-17 107 中华绒螯蟹生物学 96 陈立侨,堵南山 专著 生物科学 2-May-17 108 导电沥青混凝土及其应用 100 吴少鹏,刘全涛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6-Apr-17 109 数独解法与实战 32 过镇海 科普 语言、教育 11-May-17 110 江南大学植物名录 85 李云侠,王武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8-May-17 111 轨道衡计量技术 168 周用贵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8-May-17 112 世界铁路 210 罗庆中,常山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8-May-17 113 漫谈中国人的心理:东西方文化之对比 49.8 何友晖,邵广东 科普 心理、励志 10-May-17 114 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与风险研究 178 吴建国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5-May-17 115 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 气候变化对沙漠化影响与风险研究 96 丁文广,许端阳 专著 地球科学 3-May-17 116 定向断裂控制爆破理论与实践 298 杨仁树,杨国梁,高祥涛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9-May-17 117 中国煤炭资源赋存规律与资源评价 288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8-May-17 118 页岩气开发工程中的理论与实践 298 曾义金,杨春和,张保平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1-May-17 119 多根层次数据分布模型--论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管理 89 张建英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0-May-17 120 骨质疏松症防治 15 王丹彤 高等教辅 西医 2-May-17 121 常见皮肤病性病防治 20 冯红霞 高等教辅 西医 2-May-17 122 前列腺增生症(BPH)防治 15 梁国力 高等教辅 西医 2-May-17 123 高血压防治 15 薛君,敖梅 高等教辅 西医 2-May-17 124 高脂血症防治 20 周彤 高等教辅 西医 2-May-17 125 口腔保健和常见疾病防治 20 张景慧 高等教辅 西医 2-May-17 126 冠心病防治 20 周彤 高等教辅 西医 2-May-17 127 慢性疼痛防治 20 段霞光 高等教辅 西医 2-May-17 128 常见烧烫伤防治 20 周彪 高等教辅 西医 2-May-17 129 病毒性肝炎防治 15 赵美清 高等教辅 西医 2-May-17 130 骨关节炎防治 15 王丹彤 高等教辅 西医 2-May-17 131 肠炎与健康 15 陈吉 高等教辅 西医 2-May-17 132 女性外阴阴道炎防治 20 刘莉 高等教辅 西医 2-May-17 133 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治 20 陈吉 高等教辅 西医 2-May-17 134 基础护理学慕课学习参考书 65 李艳 大学教辅 西医 8-May-17 135 奈特绘图版医学全集 第1卷:生殖系统(原书第2版) 130 (美)史密斯等主编;刘朝晖等译 专著 西医 10-May-17 136 腹腔开放疗法 149 任建安,赵允召 专著 西医 11-May-17 137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历年考点精编 108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8-May-17 138 口腔执业医师历年考点精编 108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8-May-17 139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历年考点精编 5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8-May-17 140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模拟试卷(解析) 5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10-May-17 141 临床执业医师历年考点精编 118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8-May-17 142 创伤骨科护理学(第2版) 99 朱建英,叶文琴 专著 西医 8-May-17 143 分数阶变换与光学图像加密 99 刘正君,张岩,刘树田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5-May-17 144 打牮拨正——木构架古建筑纠偏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89 袁建力,杨韵 专著 土木、建筑 2-May-17 145 老年人社区健身器材使用指南 32 王茹,刘向云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31-Mar-17 146 方氏针灸百年集萃 60 张仁,王海丽 专著 中医 8-May-17 147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技术与工艺 90 戴松元,张昌能,黄阳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9-Sep-16 148 硅基纳米结构材料及其在太阳电池器件中的应用 96 徐骏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8-Sep-16 149 超快激光微纳加工:原理、技术与应用 90 程亚 等 专著 物理(力学) 22-Aug-16 150 渔业资源生物学 50 陈新军,刘必林 大学教材 农林 31-Mar-17 151 软黏土微观结构分析及宏观力学计算 79 徐日庆,邓祎文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8-May-17 152 众源地理数据分析与应用 120 单杰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53 潜江凹陷潜北断裂带结构、构造及其成因分析 68 佘晓宇 专著 地球科学 30-Mar-17 154 近岸水波的数值方法 180 余锡平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1-May-17 155 项目管理(第三版) 65 张卓 等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0-May-17 156 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版) 198 (英)M.J.本顿著,董为译 基础理论 生物科学 18-May-17 157 洋中脊多金属硫化物成矿定量预测 186 陈建平 等著 专著 地球科学 11-May-17 158 南黄海千里岩岛-灵山岛地质特征与油气 198 许红,周瑶琪,韩宗珠 等 著 专著 地球科学 11-May-17 159 火电厂防腐蚀与水处理 118 葛红花,张大全,赵玉增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May-17 160 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研究 第五卷 150 刘旭,唐华俊,尹昌斌 专著 生物科学 18-May-17 161 鱼类基因组学及基因组育种技术 380 陈松林 专著 生物科学 15-May-17 162 计算流体力学网格生成技术 148 张来平 专著 物理(力学) 11-May-17 163 作物理化参数遥感定量反演 129 黄文江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0-May-17 164 康复护理(第三版) 39.8 邱志军,孟晓旭 高职教材 西医 17-May-17 165 压缩感知理论在异常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56 陈善雄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5-May-17 166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前冲刺必做 2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15-May-17 167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前预测卷 2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15-May-17 168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模拟试卷(解析) 4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15-May-17 169 临床执业医师考前冲刺必做 3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15-May-17 170 临床执业医师模拟试卷(解析) 5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15-May-17 171 中医执业医师考前冲刺必做 3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中医 15-May-17 172 中医执业医师模拟试卷(解析) 5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中医 15-May-17 173 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考前冲刺必做 2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15-May-17 174 口腔执业医师模拟试卷(解析) 5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15-May-17 175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前预测卷 2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17-May-17 176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模拟试卷(解析) 4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17-May-17 177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前冲刺必做 2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中医 15-May-17 178 口腔执业医师考前预测卷 3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15-May-17 179 口腔执业医师考前冲刺必做 3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15-May-17 180 临床执业医师考前预测卷 3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西医 15-May-17 181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前冲刺必做 2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自考教材 西医 15-May-17 182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前冲刺必做 3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中西医结合 15-May-17 183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模拟试卷(解析) 4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中医 15-May-17 184 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模拟试卷(解析) 49 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研究专家组 大学教辅 中西医结合 15-May-17 185 肌骨超声必读(原书第2版) 168 (美)雅各布森主编;王月香译 专著 西医 18-May-17 186 临床外科护理学(第2版) 198 朱建英,韩文军,钱火红,张伟英 专著 西医 11-May-17 187 小郎中跟师笔记3——精准脉证研习录(第2版) 29.8 徐培平 专著 中医 11-May-17 188 小郎中跟师笔记5——针灸理法方穴术 29.8 张仁,王海丽,徐红 专著 中医 11-May-17 189 小郎中跟师笔记2——中医诊病精析(第2版) 29.8 袁景贤 专著 中医 11-May-17 190 小郎中跟师笔记1——中医治法精研(第2版) 29.8 袁景贤 专著 中医 11-May-17 191 呼吸道腺病毒感染防控手册 28 韩志海,李泳群 专著 西医 18-May-17 192 肺癌诊治新进展(中文翻译版) 78 (瑞士)索兰格·彼得斯等著;胡坚等译 专著 西医 15-May-17 193 我的结合医学人生——陈可冀院士英文论文选集(英文版) 218 陈可冀 论文集 中医 16-May-17 194 与碰撞和理想流体阻力有关的物理问题 39 郑焕武 基础理论 物理(力学) 15-May-17 195 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技术 39 孙志华,陈海婴,赵纯 专著 资源环境 14-Apr-17 196 城市地下四色快速交通 159 雷升祥,肖清华,邓勇 专著 交通运输 15-May-17 197 经济滞胀风险及其预防 78 胡健敏,曾令秋 专著 地球科学 27-Apr-17 198 新时期中国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96 高林远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0-Apr-17 199 地下管线监测与城市发展适应性分析 118 王泽根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4-Apr-17 200 Saber仿真软件的设计与应用 56 陈勇,陈章勇,陈燕武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1-Apr-17 201 “基础工业工程”教师记注 39 温沛涵,高庆萱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5-Apr-17 202 复杂油气藏钻井理论与应用 180 付建红,陈平,杨迎新,石晓兵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Apr-17 203 深度学习理论与实践 59 何希平,刘波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5-Apr-17 204 桥梁提载加固设计——理论与实践 88 李睿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8-May-17 205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 22 熊勇,杨青松,屈睿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0-Apr-17 206 复杂油气藏相态理论与实践 198 郭平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Apr-17 207 四川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 148 邓洪平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4-May-17 208 四川草坡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108 张泽钧 专著 资源环境 25-Apr-17 209 驱油用低聚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评价 68 周明,赵金洲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Apr-17 210 复杂油气藏随钻测井与地质导向 198 刘红岐,夏宏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Apr-17 211 内爆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及承重件的毁伤与评估 65 陶俊林,李丹,刘彤,贾彬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4-Apr-17 212 探地雷达正反演理论与信号处理 78 舒志乐,刘保县,刘新荣,朱成红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0-Apr-17 213 大理、丽江传统聚落形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108 陈倩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5-Apr-17 214 临床专家方药经验集 80 施杞,吴银根 专著 西医 17-May-17 215 西部地区再开发与“三线”工业遗产再生 178 左琰,朱晓明,杨来申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5-May-17 216 线性代数(第三版) 39.8 李书刚 大学教材 数学 8-May-17 217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初中英语教学情境模拟快速突破 55 薛丽芳,吴莎莎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8-May-17 218 中扬子地区东缘中-古生界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 88 佘晓宇 专著 地球科学 8-May-17 219 中国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65 杨胜才 等 专著 语言、教育 15-May-17 220 民族院校治理之道:论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98 陈达云 专著 语言、教育 15-May-17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2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击破癌症之最:解读肺癌诊断新进展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7-5-24 10:23
全世界范围内,肺癌的死亡率为诸类癌症之最。1966年,Peto等曾对44个发达国家的吸烟人群做了评估,他们认为由于吸烟导致的总死亡人数将在2020年以后超过1000万。最近数十年来,全球肺癌死亡率并无显著变化,其中2008年的肺癌死亡人数约为140万,其中中国的肺癌死亡人数增长速度特别值得关注。这与筛查及治疗方面已得到长足发展的癌症(颈部癌、乳腺癌、前列腺癌以及结直肠癌等)的情况有很大差异。肺癌发生率在已实施有效烟草控制的国家有明显下降,这表明肺癌发病率从政策介入开始到发病率下降需要约20年的时间来完成。然而,高龄前烟民中很大一部分均属于潜发肺癌的人群。当肺癌在有症状表现的情况下得到诊断时则预后很差,其总5年生存率在美国为16%;而在英国更低,男性甚至仅有7.8%,而女性则为9.1%。 PET/CT与EBUS/EUS 技术原理 PET/CT 全身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结合氟-18脱氧葡萄糖(FDG)是一项无创伤性检查。PET摄像机通过观测患者体内放射性示踪剂分布产生三维图像。目前PET扫描的空间分辨率大概为4mm,因此可以精确观察到大于8mm 的病灶。而葡萄糖类似物的FDG是目前临床肿瘤成像使用最多的代谢示踪剂。 PET扫描可以集合计算机断层成像(CT)技术或者磁共振(MR)技术。目前PET/CT扫描使用最为广泛,而PET/MR是一项新兴技术。联合使用PET 扫描与CT或MRI有三项最主要的优势:①CT 含有衰减矫正(AC)功能,可以矫正病人本身信号的干扰;②可以提高占位的精度,形态特征的关联性,减少单一PET不能明确的信号占位;③增强报告医生的信心。除非患者已有可用的增强CT,而PET/CT联合高剂量增强CT,能比单独的低剂量CT,更好地提供准确的TNM 分期诊断信息。 超声内镜检查:EBUS与EUS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穿刺活检(EBUS-TBNA)和超声食管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是常用的内镜穿刺技术。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的顶部,内镜可以经此扫描中央气道或者食管深层结构,内镜连接超声系统,更好地分辨实质与血管结构。内镜附有专用针道,用于内镜超声下实时引导穿刺。超声内镜可以穿刺活检部分肺内占位、肺门或纵隔淋巴结。EBUS可穿刺第2R/2L、4R/4L、7组纵隔淋巴结,以及第10、11组甚至第12组淋巴结。EUS则用于上纵隔第4L组淋巴结,以及下纵隔的第7、8、9组淋巴结穿刺。EUS还能穿刺活检左侧肾上腺、肝左叶以及腹腔淋巴结。因此,EUS-FNA 能够用于活检其他手段(如EBUS-TBNA、纵隔镜)所不能取到的淋巴结(如第8、9组淋巴结)。有些中心可使用EUS-FNA 穿刺活检第5、6组淋巴结,但是由于目前研究数据仍有限,我们不建议常规使用EUS-FNA 穿刺活检第5、6组淋巴结。对于为明确诊断的患者,穿刺的目标是获得尽量多的组织,提高诊断阳性率,而对于为明确纵隔淋巴结分期的患者,穿刺应至少探查第4R、4L及7组淋巴结,并且对于大于5mm 直径的淋巴结活检。为了避免穿刺针污染所致分期假阳性,淋巴结活检应当自N3淋巴结开始,随后按顺序活检N2、N1淋巴结。 诊断 PET/CT和孤立性肺结节(SPN) 胸部CT检查常可发现非钙化孤立性肺结节(SPNs),低剂量螺旋CT 筛查早期肺癌项目发现了许多孤立性肺结节。有研究提出,SPN 行PET 检查SUV 值大于25可作为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以此为标准,有综述发现SPN 大于10mm 的PET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0.95、0.81、0.90、0.90、0.06。而该综述同时提出,根据患者影像学分析评估结节的良恶性,敏感性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0.98和0.02。SUV 值小于2.5就排除恶性肿瘤的结论目前广受争议,一项大型前瞻性研究指出,小于25mm 的SPN,24%仍为恶性肿瘤。另外,CT提示小于10mm 的或亚实型的磨玻璃结节,或者低代谢的结节(如类癌)也存在恶性的可能。因此,任何的PET 上FDG 高摄取的结节都应该进行临床上的综合评估,而不是基于SUV 最大值简单的界定划分。结节的综合评估包括临床特征(吸烟史、年龄),影像学特征以及结节的生长方式,综合评估可明显提高PET预测SPN的恶性可能性的准确性。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研究指出,预计恶性程度小于10%的大于8mm 实性孤立肺结节,小于8mm 的实性孤立肺结节或者实性部分小于8mm 亚实性肺结节,均不建议行PET/CT检查。大于8mm 实性孤立肺结节或者实性部分大于8mm 亚实性结节预计恶性程度达到10%~60%时,行PET/CT 检查可以帮助确定患者是行进一步病理学检查明确还是保守观察治疗。实性或亚实性孤立肺结节预计恶性程度达到60%以上时,患者应行组织病理学诊断以及PET/CT检查明确TNM 分期。 超声内镜及组织学分型 由于细针穿刺活检有可能是唯一可获得肿块的组织学分型以及肺癌的基因分型的方式,近期专家共识建议细针穿刺活检应取尽可能多的组织。已证实可使用小组织样本通过现代病理学的取样切片测定及免疫组化的方式明确非小细胞肺癌分型,并且可使非小细胞肺癌不确定型(NOS)维持在20%以下。免疫组化提高了非小细胞肺癌分型的准确度,也提升了病理医生诊断的信心。细针穿刺标本行分子生物学分析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方面,有研究证实可使用细针穿刺的活检标本或涂片中提取DNA 样本,从而明确肿瘤存在的基因突变类型。 TNM 分期 PET/CT 已有部分研究评估PET/CT作为肿瘤分期的标准检查的价值,共四项研究使用标准检查以及PET/CT进行肿瘤分期,其中三项研究以准确的TNM 分期为主要研究(表1),而另一项研究以“无益胸腔手术”率(良性疾病,开胸探查,病理学分期ⅢA-N2/ⅢB,或者在12月内复发、死亡)为终点,PET/CT 组“无益胸腔手术”率显著降低。PET/CT 的使用可指导患者治疗方案选择,如选择根治性治疗还是姑息性治疗,选择化疗还是其他治疗方法,PET/CT可增加4%~11%的Ⅳ期患者检出率。Maziak等研究发现PET/CT 可提高可切除的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分期的准确性。另一项加拿大的研究,纳入不可切除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40例患者行PET/CT检查,发现21例(15%)患者分期上调,而149例行CT 检查的患者仅4例(2.7%)分期上调,两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2)。目前所有的证据都认为,PET/CT 相比于传统检查分期可明显提高准确率,从而使患者治疗方案选择优化,以及可能的生存获益。有随机对照研究评估全身1.5T MRI/PET与PET/CT联合头颅MRI对于Ⅰ~Ⅲ期肺癌分期的准确性,结果显示相对于单独使用肺部CT 扫描,两种方法可上调20%患者分期,相比于PET/CT,1.5T MRI/PET检查可导致更多的不必要的创伤性检查,且在评估胸腔外远处转移没有优势。 表1 PET/CT评估TNM分期的随机对照研究列表   增强CT可以明确肿瘤与纵隔、胸膜或者胸壁组织的界限,确定肿瘤临床T分期,指导手术切除范围。PET/CT 可准确区分肿瘤与肿瘤周围的炎症和肺不张。对于N分期,Meta分析指出,PET/CT相对于单独的CT 对于淋巴结分期准确性更高,敏感度为76%,特异度为88%,阴性似然比为0.28,阳性似然比为6.4,提示PET/CT纵隔淋巴结阴性不能完全排除纵隔淋巴结转移,而PET/CT纵隔淋巴结阳性同样不能确定存在淋巴结转移。由于PET/CT 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阴性预测值(NPV)较高,因此对于PET/CT 提示纵隔淋巴结阴性,原发肿瘤小于3cm 的患者可不行有创性的淋巴结分期检查,PET/CT还可以帮主确定可疑淋巴结的位置,为EBUS-TBNA,EUS-FNA 或纵隔镜定位。对于M分期,PET/CT明显优于单独使用CT,但是由于脑部正常组织的糖摄取量较高,因此PET/CT评估颅内转移灶敏感性较低。PET 评估骨转移较 99 m TcMDP 骨扫描准确性更高。对于肾上腺转移,PET 诊断肾上腺转移敏感性高,因此CT 提示肾上腺占位,而PET提示代谢低则转移可能性低。PET也能帮助确定常规检查中诊断不明的肝脏占位。PET还能显示常见转移部位以外的占位,如软组织占位、腹膜后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无痛骨占位等。PET/CT 诊断多发转移灶的价值无可替代,但由于存在假阳性或第二原发肿瘤可能,PET检查发现的孤立性转移灶仍需其他进一步的检查或病理学活检已明确,是当PET/CT 检出可疑的孤立占位时,需要其他的检查或者组织学活检经行确定,因为存在假阳性或者第二原发肿瘤的可能性。 超声内镜纵隔淋巴结分期(N分期) 纵隔镜检查曾被作为纵隔淋巴结分期检查的金标准,但目前正在受到EBUS和EUS的挑战。多篇Meta分析研究显示,EUS-FNA、EBUS-FNA 及EUS-FNA+EBUS-TBNA 的诊断敏感度为83%~94%。目前已有3项对照研究结果发表,其中两项在2007年ESTS指南中提及,比较了EUS-FNA、EBUS-FNA、EUS-FNA+EBUS-TBNA、纵隔镜、超声内镜+纵隔镜检查诊断纵隔淋巴结分期的准确性,结果见图2,EUS-FNA+EBUS-TBNA 检查敏感度为0.94(95% CI 0.85~0.98),明显高于单纯经颈部纵隔镜检查(0.79,95% CI 0.66~0.88,P=0.02)。最近有Meta分析结果显示超声内镜阴性似然比为0.15,提示超声内镜检查淋巴结阴性的患者中,有15%的患者可能有纵隔淋巴结转移,这个比例依然偏高,导致很多患者不能行解剖性根治性切除,因此对于超声内镜检查提示淋巴结阴性的患者仍需行外科手术已明确淋巴结分期。另有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纳入153例Ⅰ~Ⅲ期肺癌患者,比较超声内镜和纵隔镜评估淋巴结分期的价值,结果显示两者敏感度及阴性似然比均无显著性差异,需要指出的是,该研究中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低于其他研究,EBUS-TBNA 对29%的纵隔淋巴结取样不够充分,纵隔镜及EBUS-TBNA 的敏感度分别为0.79(95% CI 0.62~0.87),0.81(95% CI 0.68~0.9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0(95% CI 0.83~0.95),0.91(95% CI 0.84~0.95),EBUS-TBNA 及纵隔镜联合检查的敏感度为0.92(95% CI 0.81~0.98),阴性预测值为0.96(95% CI 0.90~0.99)。最近的一项研究比较了2种超声内镜方式(EBUS、EUS)的区别,发现两者没有显著差异,但EUS联合EBUS可以明显提高诊断分期的准确性和敏感性,该研究建议可将EBUS作为初始诊断方法,而后可使用EUS进一步诊断。 图2 多项临床试验比较纵隔镜、EBUS-TBNA、EBUS+EUS、ES+ 纵隔镜应用于可切除Ⅰ~Ⅲ 期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敏感性结果。ES:EBUS+EUS。Yasufuku等,Annema等,Kang等 超 声内镜下穿刺活检对于诊断评估Ⅰ~Ⅲ期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有效可减少50%以上的外科有创性淋巴结分期检查的使用,EBUS-TBNA 联合EUS-FNA检查安全,并发症发生率小于1%。 《肺癌诊治新进展》 原著者: Solange Peters Benjamin Besse 主译: 胡坚 副主译: 汪路明 包飞潮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4 ISBN:978-7-03-052499-7 肺癌是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诊治涉及胸外科、肿瘤科、放疗科、放射科等多个学科,原先的单一学科治疗肺癌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肺癌的诊治要求,目前必须通过多学科诊治方能提高治疗效果。 《肺癌诊治新进展》 主要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即诊断新进展、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新进展、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新进展、分子治疗进展、特定类型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诊治进展,参考了最新发表的关于肺癌外科微创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领域相关文献及有突破意义的临床研究,观点新颖,内容科学,力求全面展现肺癌诊治的最新面貌,符合肺癌专科医生的实际需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专著。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9334 次阅读|7 个评论
史前巫教是否是中国人居理念的源头?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7-5-17 09:52
史 前 源 头 在目前全球显得“非常另类”的中国人居科学及其理论,流传时间长,流传地域广, 巫味较浓,应该有古老的史前源头。虽然目前全球和中国史前研究发现的相关资料并不是太多,但也足以促使人们思考中国人居理论的史前源头,虽然这种思考不可能很具体,尚存在许多逻辑“缺环”,但也毕竟指向对其源头的探寻。 史前巫教是否是中国人居理念的源头? 虽然人们早已觉察到中国人居理论“巫味”很浓,但史前和文明初期中国研究中的巫教研究及其对中国人居理论研究的极端重要性,却一直是中国人居理论研究的盲区。即使吴良镛的《中国人居史》,虽从史前人居说起,包括说到关中和西安,但也仅一笔带过,未究“巫教”故事。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的中国史学等,虽对三皇五帝的传说有若干猜测,总觉着其中有今人难以把握之处,但始终没有建立起关于史前巫教及其重要性的清晰概念;另一方面,从苏联传来的“传统马克思列宁主义历史学”,也并不注重中国特的有国情和文化特色,同样也几乎没有针对史前和文明初期中国的关于巫教的清晰概念或理论体系。而张光直放眼全球考古学成果和相关学科成果,再三强调“巫教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性”,同时凸显史前考古学借鉴其他学科成果的必要性和综合思考的重要性,对中国史前研究,包括对中国人居理论起源研究,都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当然,我们并不否定,西方史前也是“巫文化”盛行,但在欧洲,巫文化并不像在中国那样具有决定性,故包括人居科学文化在内的欧洲文化,“巫味”就相对较淡。 参考张光直等的发现,李泽厚重申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巫史传统”命题:“中国文明有两大征候特别重要,一是以血缘宗法家族为纽带的氏族体制,一是理性化了的巫史传统”。此处之“史”,系指“继‘巫’之后进行卜筮祭祀活动以服务于王的总职称”。据说,“巫史传统”成为“中国上古思想史的最大秘密,‘巫’的基本特质通由‘巫君合一’‘政教合一’途径,直接理性化而成为中国思想大传统的根本特色”;“中国思想历史的进程‘由巫而史’,日益走向理性化”,它“直接过渡到‘礼’(人文)‘仁’(人性)的理性化塑建”。其中,“巫术的世界,变而为符号(象征)的世界、数字的世界、历史事件的世界。可见,卜筮、数、易以及礼制系统的出现,是‘由巫而史’的关键环节”。 在此基础上,李泽厚进而评价周公说:“到周初,这个中国上古‘由巫而史’的进程,出现了质的转折点。这就是周公旦的‘制礼作乐’。它最终完成了‘巫史传统’的理性化过程,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大传统的根本”;“经由周公‘制礼作乐’即理性化的体制建树,将天人合一、政教合一的‘巫’的根本特质,制度化地保存延续下来,成为中国大文化的核心”。其中,“周初突出了作为主宰力量的‘天命’‘天道’的观念”,“‘天’即是‘天道’‘天命’,而不是有突出意志、个性的人格神”,“‘天道’‘天命’的基本特征是永远处在行动中变化中,与人的生存、生命、活动、行为相关联。在中国,‘天道’与‘人道’是同一个‘道’”。在这种表述中,作为中国哲学“原型”的周公“天—人(仁)”哲学,已是呼之欲出了,“卡壳”只在李泽厚仍受制于20世纪他发表的《孔子再评价》一文,把“仁”只与孔子相关而与周公无涉的既成思路,难以再全面涵盖“原型”。不过,近年来他明确说对此“原型”也越来越挂牵。在2003年发表的《哲学自传》中,他明确写道:“周公—孔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突破,他们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显然,周公哲学已明确被李泽厚作为“中国哲学的基础”来对待了。于是,作为中华文明奠基者和哲学“原型”创制者,周公与中国人居理论的关系也就分外值得关注。 在这里,笔者先是发现作为中国古典文明形态之一的中国人居科学及其理论,其实最早也成型自周公及其家族,从《周礼》可知周公时期已被理性化体制化的中国古典人居科学及其理论,以及它的管理,已经相当成熟;尔后,笔者在面对考古学上关中周族文化直接叠压在黄帝族文化层之上的同时,又发现关中黄帝族可能就是来自银川的萨满教教徒,于是不能不思考中国人居理论与萨满教教义的关系。不出预料,前述佛斯特“八条”与中国人居理念大面积重合,促使我们思考,史前巫教意识形态可能就是中国人居理念最早的文化源头。其历史真相可能是巫教意识形态通过关中黄帝族传给了周人,周人又初奠中华文明而统治中国数百年,强力推行巫教意识形态及其人居理念于全国;作为“大巫”的周公,则一方面通过“制礼作乐”为中国文明奠定了政治、体制和文化框架,另一方面,推行周人人居科学及其理论作为周公“制礼作乐”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就是中国人居理论起源的奥秘所在。 那么,“佛斯特八条”与中国人居理念大面积重合,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考古学、历史学、文化学等专业细究角度看,这是至少要用一本厚书才能仔细说清楚的问题。因为“ 八条”出自与中国文化背景迥异的西方考古学者对国外相关考古资料的总结,更未涉及作为巫教意识形态的东方哲学“原型”层面,加之史前距今时间间隔颇久,资料不多,故阐述这一问题尚有一定难度,包括需进行一系列历史逻辑转换和对应文献互证,但今天如仅限在考古文化分析框架内粗线条地概述之,那么,对其总体思路也可先予以初步梳理。 四方神和动物神与中国人居理论模式扣合 “八条”第二条所讲“有四方神与‘四象限’神”,世界“分为四个象限,由南北与东西中轴所分隔,同时各个方向又常与特定的颜色相结合”,以及第四条所讲的“人类动物之相等又表示为亲昵动物伙伴和动物陪同,同时巫师经常有动物神的助手”等,与后来中国人居理论最主要的“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和“南北中轴线”基本图式完全扣合。 因为此处所谓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一方面实际表示着南、北、西、东四个方向,另一方面也表示着四个方向均和“特定的颜色相结合”,与“八条”第二条所讲完全一样;后来中国人居理论所谓的“南北中轴线”,也实际是在南、北、西、东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表示着大地上的“四个象限”被“南北与东西中轴所分隔”,包括特别强调了南北方向的极端重要性。这并不难理解,因为对北半球的巫教信徒而言,南、北方向是接受阳光的最佳方向,它关乎自己的生存质量,故须特别强调。可以说,“八条”中的第二条与后来中国人居理论基本图式的完全扣合,从空间意识角度,充分证明了巫教意识形态即中国人居理论之史前文化源头。在这里,空间意识其实也是一种哲学意识,因为如大哲康德所言,空间意识提供着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最主要的“主体框架”。巫教和中国人居理论空间意识一线连绵,已从哲学层面体现出其间的源流关系。 当然,作为考古学者的佛斯特,在这里是不会思及巫教信徒当时为什么产生对于“四方神”或“‘四象限’神”的崇拜,为什么会形成关于“南北与东西中轴”的理念。其实,这些都是作为史前人类进化的“神话”阶段的萨满教时期,必然会产生的精神现象。对此,西方文化学及文化人类学已有较深入的剖析。卡西尔就说过,“空间”和“时间”是人类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主体图式,但处于史前人类进化的“神话”阶段的萨满教教徒的“空间”观念,与今日文明人类的“空间”观念是迥然相异的:在前者那里,“它更多地是一个表达感情的具体的概念,而不是具有发达文化的人所认为的那种抽象空间”,“东西北南不是用来在经验知觉世界内取向的、本质相同的区域,而是每一个都有自己特殊的实在和意义,都有一种内在的神话生命”,于是才出现了“方向之神”,如“东方和北方之神”“西方和南方之神”(其实,在中国迟至殷墟甲骨文中,也发现了当时每一个方向之神都有命名的记载)。正因为这种“空间”观念的具体性特征,才可能出现每一个方向都展现为一个特定动物且各具不同颜色的情况,于是,“朱雀”“玄武”“青龙”“白虎”也就诞生了。这些明显的动物形象,也呼应着佛斯特关于人类“亲昵动物伙伴和动物陪同,同时巫师经常有动物神的助手”的结论。萨满教教徒正是以这种“空间”观念来把握世界的,包括他们“按照主要的空间方位和分界线,使(世界的)整体性的复杂的种类划分就变得更加精细,从而获得了直觉的明澈性”,如“北是冬天的故乡,南是夏天的家园”等。资料表明,原始先民正是按照上述主要的空间方位和分界线,来初步规划自己的居住地的。 至于“南北与东西中轴”的理念,则是从先民逐渐依日出日落、光明黑暗等自然现象和追求光明的本性中,诞生的一种“空间”意识。“神话空间感的发展总是发端于日与夜、光明与黑暗的对立”,先民先是“由太阳运行确定”出“东西线”,然后再引出“从南到北的垂直线”,于是四个象限就诞生了,而且“每一特殊的空间规定因而就获得了神圣的或恶魔的、友善的或仇恨的、高尚的或卑劣的‘性格’。作为光明之源的东方也是生命的源泉,作为日落之处的西方则充满了一切死亡的恐惧”,等等。于是,在巫文化框架内,中国人居理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和“南北中轴线”的基本图式,也就不是不可理解的东西了。其中,由于史前中国萨满教教徒及其后裔均生活于北半球较寒冷地区,所以作为阳光和温暖象征的南方,就尤其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在“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模式中被置于首端,而且进一步与曲折委婉的流水情景相对应,用美丽的“朱雀”表征,于是南方就兼具阳光和流水“二重温馨”;而作为北风怒号象征的北方,则不仅被以“后背”对之,而且还以大山挡之,希望像“玄武”(熊)一样的大山能帮助人们阻拦北风怒号;至于东西方向“左青龙,右白虎”,则由河南濮阳西水坡距今6400 余年史前大墓遗迹图案可知,其源也甚久,至少以“白”“黑”两种颜色区别或象征日出日落之意味明显。 对生活于北半球较寒冷地区的萨满教教徒而言,人居选址近似于“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模式,如果抛开其中四个方向的神名或象征动物留下的“巫味”,那么,从今天看,它究竟是否也包含科学成分呢?答案应当是肯定的。该模式表明,生活于北半球较寒冷地区的萨满教教徒及其后裔,不仅力求辨别方向以图生存得更好,而且希望居住地南边有曲曲折折的水流,北边有大山挡住寒风,东边和西边均有小山环护居住地,这完全是符合科学的选择模式。也许他们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科学不科学,只知道“四象限神”等今人感到可笑的观念,但被避寒求光本能驱使的他们的选择,毕竟是符合今日科学的。事实上,科学最初就产生于人类求生的本能。今人不能因为中国人居理论的这种选择被包裹在“四象限神”等迷信可笑的外套中,就否认它包含着科学成分。 从出土的史前中国聚落遗址考古状况看,中国人居理论的基本图式,在母系社会时期似乎还未出现。例如,西安半坡遗址,居地虽已选址在土地肥沃、距水源颇近、靠近河岸的阶地上,显然与某些动物“随遇而安”不同,但整个村落无论是大围沟挖掘,还是屋宇规划建造,看起来均无东南西北方向和南北中轴线的概念。西安姜寨遗址亦然。由此可悟,“四个方向”和“南北中轴线”的基本图式初步形成,大概是史前中国母系社会终结而男权社会形成时期或更后的事情。《太平御览》有“黄帝四面”的说法,很可能就印证着中国史前在初进男权社会的黄帝时期才大体形成了四方向和中轴线的概念。笔者估计,在中国北部,可能一直到把“巫史传统”理性化和制度化的周公“制礼作乐”时期,四方向和中轴线理念才最终形成体制性框架。周公老家周原宫殿式大屋选向正南正北,就是明证;《周礼》中第一句话即“惟王建国,辨方正位”,更证明选址中的辨别方向不仅被看成“建国”第一大事,而且中国人居理论基本图式已经被体制化。今人也许难以理解“惟王建国,辨方正位”八个字的分量,但试想洪荒初开之际,北半球寒冷区的萨满们(特别是以农为生者)要生存发展,就得先选好迎阳—近水—靠山—围合的居址,于是,“惟王建国,辨方正位”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当年周人首领古公亶父,亲自为族群选定周原为家;当年作为“开国宰相”的周公,亲自到洛阳为“成周”踏察选址,就是对这八个字分量的最好印证。正是基于这种情况,笔者才把周公视为中国古典人居科学及其理论的创始者。 “万物有灵”与中国人居理论推崇“生气”扣合 “八条”中第五条所讲的“环境中的所有现象都由一种生命力或灵魂赋予生气”,与中国人居理论特别推崇“生气”的情况完全吻合。王其亨就讲过,中国人居理论“凡论及天地万物的构成与变化,人生命运的贫富或夭寿,生态景观的优劣及吉凶,甚至风水本义的诠释等等,也无不涉及‘气’的范畴。最为主要的,是强调通过‘气’来把握存在之象和存在之理,因而格外注重各种形式与方位的‘气脉’的运行变化”,“天地万物间交互感应,也都被认为是‘气’的作用;在居住中,自然、建筑、人生都会(通过‘气’)交互影响,(‘气’)对人的生命存在与精神活动,包括审美感受,都有不同的作用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显然是来自巫教的“生气”理念,是巫教即中国人居理论之史前文化源头的又一佐证。 史前萨满教文化区别于其余前“图腾文化”时期的标志之一,就是前者已信仰“气”或“生气”理念。李泽厚解说它“亦身亦心,亦人亦天,亦物质亦精神”,“实际是巫术活动中所感受和掌握到的那神秘又现实的生命力量(之)理性化的提升”,此议比较服人。可以认为,萨满教教徒所讲的“生气”论是与他们信奉的“万物有灵论”哲学连为一体的,同时又与他们当时所持而作为“万物有灵论”之方法论的“身体哲学”密不可分。“万物有灵”,何以呈“灵”?曰呈“灵”者,即“生气”也。这就是他们的“逻辑”。显然,这个“生气”论虽可能源自当时人类个体生命体征首先是人能“出气”,但先民们显然并不明白这个“气”是什么,有什么功能,等等,于是就把它扩大化、神秘化为“天人感应”背景下生命力或灵魂的承担者。于是,“气”在萨满教文化里就成了一个象征活力、生命力、灵魂能力的万能的概念。《管子·内业》说:“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为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海,卒乎如在于山已”,表述的正是这种万能的“气”。另外,这个“气”既然源自他们的“身体哲学”,即观察思考客体世界时,都从自己的身体及其器官现象出发,把作为主体的人的身体及其器官与客体世界融为一体,进而把世界视为自身的某种外延,这样人的生命体征既然以能“出气”为首要标志,那么,世界万事万物的活力当然也就应以具有“生气”为标志,于是,观察山水、土壤都应以具有“生气”为首要条件,而这正是中国人居理论选址的首要关注点。鉴于萨满教文化中的“气”本身就是一个在“天人感应”中融主观客观为一体的概念,从它延伸而来的中国人居理论中的“气”或“生气”,也就更多地成了一个融主观客观为一体的审美概念。中国堪舆师口中的山水土壤有“生气”等,并不是一个可以用纯客观指标表示的东西。它往往是中国堪舆师审美意识作用于山水土壤的结果。 为什么当时萨满教巫师持“身体哲学”呢?这可能是与他们兼为医生的职务特征相关联的。“八条”中的第七条已经讲过,萨满教认为“多数的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乃是巫师的专长”,“巫医一体”是史前中国萨满教的固有传统。中国汉字“医”字,其繁体下部就是个“巫”字,说明史前中国巫师的主要责任之一是兼做医生,而医生的职业特征就是关注人的身体及其器官状况,并往往用人体模式思考其他,而中国人居理论往往也用人体模式思考居住环境的特点就是这样形成的,包括其主要术语“地脉”“穴位”“生气”“旺盛”等,以及“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模式中的前、后、左、右位置,均出发自人体模式。笔者力主中国人居理论与中医密不可分,其理相通,提出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人居理论可被视为从业医者视角选择居址的技艺,也是由上述史前文化源头情况所决定的。传统的西方建筑师和城规师思考问题,较少从业医者视角出发,而中国堪舆师则恰恰相反,“盖房子也是治未病”,古典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医生化”现象普遍。在中国历史上,名中医兼为著名堪舆师者,代有其人,撰有《〈葬经〉翼》的名中医缪希雍即是代表之一。 以上关于萨满教意识形态与中国人居理论存在源流关系的证明,显示在“中国—玛雅文化连续体”广大范围内,巫教文化还会以中国关中周人人居模式之外的其他的人居形式“遗传”下来。近年来,人们发觉,在美国和美洲、大洋洲其他国家,包括“南岛语族”所在各国,类似于“堪舆”者的人居模式也似乎越来越具有影响,包括在欧洲风格的建筑—城规模式之外,烙有类似于中国人居理论痕迹的“东方建筑—城规模式”似乎越来越显眼。这是全球建筑文化中值得注意的一件大事。有论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应与当年华工迁移美洲、大洋洲其他国家,并把“中国堪舆”传到当地有关。现在来看,事情真相可能是,被视为由华工传入的类似于“中国堪舆”者,很可能其实就是当地史前巫教传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华工传入的“中国堪舆”,很可能只是促使美洲史前巫教传统文化遗产复活的催化剂。像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所说,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亚洲将崛起,其“文化民族化”借此表现出来,并不出人意料。 《“乡愁”原型:中国人居理论研究》 作者:胡义成 责编:付艳,苏利德,高丽丽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4 ISBN:978-7-03-049927-1 中国古代也有自己的科学技术体系,不仅含农、医、天、算等,而且含人居科技。 《“乡愁”原型:中国人居理论研究》 针对国内长期盛行的西方人居科技一元论,吸取钱学森、吴良镛院士的相关成果,提出中国人居科技的哲学“范式”即“天人感应论”大异西方,已被量子力学等所验证,是中国人居科技具有科学性的核心要素,且依钱学森独创的“人体功能态”假设,从历史与理论两方面,提出中国人居科技及其理论聚焦居者“人居功能态”优化,与西方只关注居住主客体自然功能适应大不相同。这种思路具有一定原创性。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457 次阅读|4 个评论
元认知丨真正成为自己大脑的主人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7-5-15 10:05
《孙子·谋攻篇》云:“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其实,“知彼知己”仍然是不足够的:“知己”要包括自我反思;“知彼”要包括“知彼之知己”;我们还需要更高一筹的“知彼之知己之知彼。”这刚好说明元认知的重点在于不但要知道自身在想什么,还要注意其他人在想什么、他人在想我们在想什么;同时我们要假设其他人亦会尝试这样做。元认知在谋略、待人接物、寻求灵性、觉悟等心理活动中都是必需的。试想,如果你失去这种能力,你会变成怎样的人?相反,掌握了如何将元认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你便会体会到其威力和你自身的提升。 本文中,我们重申一项关于人类本性的假设,确认元认知是人类特有的潜能。简单地说,元认知就是对思维本身的思维。任何认知(或知觉)都可以作为高一层认知(或知觉)的对象。我们可以界定认知的复杂程度(或层级):元认知(第二级)是对第一级认知进行的思维;第三级的认知是对元认知的思维,如此类推。我们能够从第一级飞跃到第二或第三级,在对话行动中起到作用,已经是很了不起! 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位先生对你说,“我觉得自己很不行”(自我知觉,第一层);你请他仔细考虑他的自我感受;他说:“我不喜欢我这样看待我自己”(对自我知觉的反思,第二层)。后来,在交谈过程中,他还说:“我的朋友都认为,我已经在改变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别人对他本人自我反思的知觉,第三层)。请注意,在例子中,这位先生的语言思维复杂层次和自我反省能力在逐步提高。人是具有自我反省能力的,不仅能进行思考,还能对思考进行再思考。在人与人之间,自己与自己之间,人们每刻都可以进行对白与反思。 元认知与对话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遇到这样的例子:想想你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你对一个人有好感,但是,你却不知道他/她是怎么想的。你可能会想:“对方也许对我有好感”,或者,“对方也许对我没有什么感觉”。随后,你又可能会纠结:“我不是他/她,我怎么知道他/她怎么想?但是,他/她真的好像对我有好感。”“他/她怎么可能对我有好感?”……这时候,你可能会因为对方回眸一笑而暗喜,也会因为对方的忽视而感到自己自作多情。这种反反复复的自我对话既充满矛盾,也酝酿着告白的动力。后来,其中一方鼓起了勇气,向另一方说出,“我爱你!”之后,你可能喜结良缘,抑或需要另寻爱侣。 上述的爱恋过程显示了知己知彼所承担的关键作用,同时,在广义上更说明自我的本质是对话性的。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不断地与外在的他人、内在的自我进行对话;两者都在沟通过程中运作,扮演着积极的角色。自我具有这样的本质,我们称之为对话自我。在心理学中,对话自我越来越受到重视。 元认知,特别是知己知彼,可以增进对话能力。对话是相向性的,这说明一个基本道理:“听我说,你不必多讲”是单向的信息传递,不是对话,也不是沟通。我们可引用一对夫妻的例子来说明,元认知要求双方都采取这样相互的态度:“我想我的,你想你的。但我必须考虑你在想什么,以及你想我在想什么。同时,我假定你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双方若能采取这样的态度,夫妻间的沟通自然会比较畅顺。 辩证思维也扎根于内在的自我对话中。通过统合内在的各种矛盾,自我对话让我们经历正、反、合的思维过程。进一步,辩证思维能够处理内外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从而指导对外的行动。再引用夫妻的例子来说,双方都可能会有这样的内在自我对话:“我通常考虑他/她在想什么,可是对方没有这样做。我很生气!可是,生气有何用?我务必寻找另一种方式与他/她沟通。我会更在乎他/她的感受。” 自我与人际观感 元认知可以应用在不同复杂程度上的自我知觉(或观感)、个人对他人的知觉,还可以整合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知觉(表1)。整合分析可以作以下三方面的比较:第一,以A 与B 两人为例,A 喜欢B,而A 亦认为B 喜欢A,从A 的角度来说就有一致性了;第二,A 与B 两人都喜欢对方,所以具有人际间的相互性;第三,A 认为B 喜欢A,而实际上B 喜欢A,表示A 的知觉有准确性。在下面我们会介绍具体应用于家庭紧密关系和商业关系两方面的详细内容。 表1 整合自我知觉和他人知觉 亲密关系 现在我们以夫妻作为亲密关系的范例,分析期待和观感的差异。夫妻间在期待上存在差异是自然和常见的。我们不能被忽略的是,夫妻一方的期望和另一方对这些期望的观感之间的差异。有差异并不一定是大问题,但是,如果埋藏在心里,不坦白说出来又不处理,将会成为夫妻关系紧张的祸根。我们可以运用元认知分析来提升夫妻关系的质量,这意味着夫妻双方都需要思考对方如何思考自己的想法。我们以下面两个表格来展示如何促进夫妻间相互理解。这种思考方式不仅可应用于夫妻关系,更可以扩展到其他亲密关系。 下表(表2)的内容反映了许多夫妻的经验。不少丈夫倾向于从责任角度看待夫妻关系,并认为自己是尽责的;妻子则倾向于从照顾家庭的角度出发来思考夫妻关系,尤其是心理需求方面。丈夫常会认为妻子会小题大做,妻子常会抱怨丈夫的大男子主义,不够细心。 表2 夫妻双方的期待和观感矩阵 夫妻双方的期待和观感可能存在不一致,例如,妻子会认为自己应该成为贤淑的妻子,但会评价自己“有时情绪低落,太啰唆,不谅解别人”。这恰恰说明妻子能自我反省,甚至自我批评,因而可以推动夫妻关系的改善。 下表(表3)同样提供了有关丰富夫妻关系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夫对妻”和“妻对夫”是不同方向的,这一点在很多婚姻理论中并没有明确点出。我们可以做以下的比较:首先看“妻对夫”的方向,丈夫和妻子都说他们像以前那样爱自己的伴侣,因此,这是具有相互性的,这相互性也同样表现在他们都感到对方的爱;但在“夫对妻”的方向上则不然,丈夫认为自己仍非常爱自己的妻子,但妻子却认为“他对我比以往疏远一些了”,这显示在该方向中,夫妻关系缺乏相互性。 表3 在夫妻关系中应用元认知(对观感的观感) 在夫妻关系的观感中,丈夫和妻子同样缺乏一致。妻子认为丈夫“总是先考虑他的父母”,表现出妻子对婚姻有些不满。问题的根源可以从丈夫的回答中看出端倪:“不知道,我从来没有问过”。显然,丈夫并没有试图关心和了解妻子是怎么想的,所以妻子的不满是可以理解的。 这样的分析可以帮助夫妻改善关系,起码可以作为深入沟通与协商的第一步。但分析之后需要的是行动,不然的话,分析又有何用? 商业关系与谋略 现在我们转变一下分析的对象,将元认知应用到商业中的多边关系与知觉。我们试图分析一个较为简单的三边关系,包括公众、公司A 与公司B(表7-4)。这个分析以公司A 的角度为出发点(即参照),焦点放在核查公司A 不同复杂程度知觉的准确性。比如,公司A 自视或标榜本身是先进的,但公众却认为它是落后的;在战略上,公司A 在某些地方不愿被竞争对手B 得知,而对手实际上对公司A 了如指掌;公司A 估计对手B 的谋略和发展计划思考,实际上远离对手B 真正的思考,这真是糟糕得很! 表4 审核己方不同复杂程度的知觉 《漫谈中国人的心理:东西方文化之对比》 作者:何友晖 邵广东 责编:付艳 孙文影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4 ISBN:978-7-03-052629-8 《漫谈中国人的心理:东西方文化之对比》 反映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及中国人的心理。凭着作者的多元文化和中英双语背景,本书试图完成东西学问的创造性统合。书中有数章以中西方文化对话的形式撰写,代表了作者的内在对话。作者诚意邀请读者也进行自己的内在对话,体会心理学如何渗透于生活中,而生活又是如何脱离不了文化背景的。 本书共收录了7个主题、40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独立讨论一个主题,简言之,涵盖了包括情理、言行、觉悟等广泛的心理学领域。本书有些章节扩展了心理学的传统界限,反映出作者对某些课题的独特创见。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9943 次阅读|1 个评论
和疾病赛跑!癌症患者的诊断救星:数字PCR技术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7-5-12 09:10
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是一种将个人基因、环境与生活习惯差异考虑在内的疾病预防与治疗的新领域。2015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精准医学计划”,同年2月,中国成立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这标志着“精准医疗”计划同时在两个国家启动。15年6月,国家卫计委发布《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技术指南》,数字PCR技术也是九种肿瘤个体化检测技术之一。 2015年9月,MIT Technology Review 杂志发布了“2015 年度十大突破技术(Breakthrough Technologies2015)”,与肿瘤个性化医疗密切相关的“液体活检(Liquid Biopsy)”名列其中。液体活检在转化医学研究中是一个快速扩张的领域,对于癌症病人的个性化医疗过程的多个环节具有重要意义,可用于早期诊断、转移复发或进展的风险评估、疗效实时监测、用药靶点和耐药机制的鉴定,也有助于探明肿瘤在病人中的转移过程。几乎所有的体液都可用于液体活检,包括全血、血清、血浆、唾液、胸腔积水、腹水、脑脊液、尿液、眼泪、痰液等等,因此液体活检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范围和深远的意义。 “液态活检”的概念其实就解决了一个问题:新的检测样品。因为以“血液循环肿瘤DNA”(cfDNA或ctDNA)为检测对象,能很好地克服部分情况下病症组织难以获得的困难,样品的收集是无创或微创的,可以随时采样,对病灶相关生物标志物实时掌握,解决了肿瘤进展及治疗过程中时间维度上的异质性;血液内的ctDNA能综合地反映肿瘤整体情况,排除空间上的异质性。目前已经有相当数量的文献对于不同肿瘤的研究证实,血液ctDNA的检测与组织样品的检测呈现非常好的相关性,换句话说,通过血液样品中ctDNA的分析能够反映病灶肿瘤细胞的整体水平。 1997年,Dennis Lo通过普通PCR扩增的方法证明了胎儿游离DNA的存在,该发现奠定了日后通过母体血浆中胎儿游离DNA的分析进行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的基础。早期对胎儿游离DNA的检测主要集中在对父源性特异序列的定性分析,如果在母体血浆中检测到这些靶标序列,那就证明胎儿经遗传获得了父本的特异性序列。该策略的一个早期应用是通过RHD基因的序列分析进行Rh阴性血怀孕妇女的监控。 目前通过对父源性血浆游离DNA的分析进行NIPT,已经扩展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类疾病,如软骨发育不全、肌强直性营养不良和亨廷顿氏舞蹈症等。但该策略不能应用于其他遗传模式的疾病,诸如母源性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类疾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类疾病和染色体的非整倍性疾病。因为这些情况下,无论胎儿是否获得致病序列,在血浆内都能检测到来源于母体的靶标序列。因此需要更精确的检测技术及更强大的数据处理方式。 疾病超早期诊断 ——“液体活检” 随着研究的展开,很多实验室发现基于数字PCR对诸如血液、痰液、尿液等体液样品中核酸水平的疾病相关标记分子(DNA、mtDNA、miRNA等)的检测,其发现疾病的时间远早于影像学或其他蛋白类标记物的相关检测,大大提前了疾病发现和治疗的窗口期,更好地实现对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肿瘤是一类多阶段、多基因变异累积导致的复杂病变,正常细胞向癌细胞恶性转化过程需要十余年甚至更长时间。在肿瘤形成的超早期,就会出现肿瘤细胞的坏死和凋亡,这些凋亡或坏死的肿瘤细胞会释放其DNA进入外周血形成游离的肿瘤DNA,因此通过分析循环血液中是否含有肿瘤特异的游离DNA可以达到肿瘤早期筛查的目的。利用数字PCR技术对外周血中肿瘤游离DNA进行检测,对肿瘤的发现要远早于影像学及其他蛋白或多糖类肿瘤标记物的检测手段。被检测者可在肿瘤形成的启动阶段就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阻止和减缓肿瘤的恶化过程。总之,通过高灵敏的检测技术,对肿瘤组织、胸腹腔积液、外周血、尿液、痰液等可重复取样的体液标本进行肿瘤标志物的无创检测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 然而肿瘤的体液样本和组织样本,往往呈异质性,即样本中同时含有正常体细胞DNA和癌细胞 DNA,且正常体细胞DNA的量是远大于肿瘤细胞DNA的,往往会干扰和湮没肿瘤细胞DNA的检测信号。数字PCR系统通过对样本的分液处理,能在每个微反应单元中有效的降低正常体细胞DNA背景的干扰,不仅能实现对肿瘤标记物的有效检测,还能定量监测突变频率变化,量化检测标准。目前已有大量文献和实例报道了数字PCR技术成功应用于EGFR、KARS、BRAF、PIK3CA、DNMT3A等各种涉癌基因突变检测以及癌症相关的如HER2基因扩增检测。 国内外已有医学检验中心相继开发出以数字PCR技术为平台的肿瘤继发性耐药无创检测和恶性肿瘤无创实时监控(Cell free circulating tumor DNA)等检测产品与项目。 血液中cfDNA的释放和提取见 图1 。 图1 血液中cfDNA的释放和提取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疾病分子标志物被发现,并成为治疗的预后和疗效评价的有效指标。例如通过数字PCR定量分析BCR-ABL1融合序列拷贝数以检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微小残留病,评估疗效和预后;通过数字PCR检测PIK3CA突变,定量分析乳腺癌化疗或手术治疗后微小残留病,以评估复发风险;通过检测器官移植后受体外周血中的供体cfDNA含量作为早期器官排异反应的预警指标;通过检测血清中非甲基化状态INS基因的比例来判断胰岛β细胞的死亡情况,从而帮助临床掌握糖尿病的发展情况;病毒抗逆转录治疗后残留病毒量的检测等。 对于液体活检样本,数字PCR不仅能够检测出含量极低的突变,还能精确计算出每一种突变的频率。Day等人就对数字PCR超高的突变检测灵敏度在突变等位基因频率(MAF)检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如 图2 所示,对于每一种肺癌中常见的EGFR突变(例如导致对TKIs靶向药物敏感的L858R突变和造成对TKIs药物产生抗性的T790M突变), 图2A 所示为仅含有L858R突变而不含T790M突变的肿瘤组织,传统sanger测序(灵敏度为20%~30%)即可检测出该突变; 图2B 中,肿瘤组织常常出现含有T790M突变的局部细胞克隆,这样的稀有突变需要灵敏度更高的检测手段方能检出; 图2C 为另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肿瘤中存在三种局部细胞克隆,但占优势的正常细胞克隆不含有任何EGFR突变。当前针对上述三种情况的癌症普遍采用相同的靶向治疗方案,但是这三种肺癌对EGFR TKIs靶向药物的反应却有很大差异。数字PCR技术结合“液体活检”的理念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对肿瘤的实时动态基因分型,从而为个体化用药和预后提供必要信息。 图2 利用数字PCR检测等位基因突变频率及灵敏度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发生于造血干细胞的增生性疾病,受累的细胞系中可以找到bcr/ab基因重排,针对bcr/abl靶点的药物有伊马替尼、TKIs等。白血病患者经过化疗达到完全缓解仍会复发,这是因为髓外某些隐蔽处仍残留白血病细胞,为了彻底治疗白血病,不仅要及时发现,还要对其进行定量检测以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在慢性白血病治疗中,使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是常规临床检查手段,经分子水平检测完全缓解后停用靶向药物,大约60%患者复发。这是因为实时荧光定量RT-PCR对bcr/abl融合基因检测灵敏度不够高。对bcr/abl进行RT-ddPCR定量分析的研究证实了RT-ddPCR较实时荧光定量RT-PCR具有更低的检测下限,可以更精细的帮助临床医生把握停止使用TKIs时间,减少复发几率,并且操作更简单。 miRNA是一类内源性的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他们参与调节细胞功能,并且稳定的存在于外周循环中,可发展为癌症早期检测的生物标志物。qPCR已被广泛用于血液样品miRNA的分析测试,但研究人员发现,血清或血浆中的miRNA qPCR测量出现了极高的差异性,无法用作稳定的血液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标准,因此,研究人员寻求一种能获得更可靠结果的新方法。有学者表示,在循环系统miRNA诊断领域,数字PCR可以帮助他们进行生物标记物研究,直接比较同一实验室跨天多次试验,甚至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检测结果。对低丰度的血浆miRNA的绝对定量是qPCR的巨大挑战。一项头对头的研究,分别用qPCR和液滴式数字PCR量化36例肺癌患者和38名健康对照血浆中miRNA-21-5p(血浆相对高丰度)和miRNA-335-3p(相对低丰度)的拷贝数。液滴式数字PCR能检测并计数miR-21-5p和miR-335-3p的拷贝数,而定量PCR仅能检测miR-21-5p的存在,从而表明液滴式数字PCR在微量miRNAs的检测灵敏性和拷贝数的精确定量有优势。微量miRNAs即使在复杂背景中仍然可以被数字PCR精确计数。Hindson等人对血清miRNA进行qPCR和数字PCR并列比较检测,他们收集了20例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和20例年龄相匹配的男性对照血清样品,分析其中的miR-141丰度,miR-141是一种已被证明的晚期前列腺癌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人员分别在不同的时间里准备了用于qPCR和数字PCR分析的不同稀释浓度的样品,并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数字PCR相比于qPCR,重复性提高了7倍,这在对照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数字PCR的结果更为可信(P=0.0036 vs P=0.1199),如 图3、4 所示。 图3 数字PCR与RT-PCRmiRNA定量检测 图4 数字PCR与qPCR循环miRNA定量检测 《数字PCR——原理、技术及应用》 主编:彭年才 责编:郝文娜,杨卫华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4 ISBN:978-7-03-052065-4 数字PCR以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为基础,结合现代微机电和光学检测技术,实现单分子水平的核酸精确定量检测。数字PCR作为第三代PCR技术,是实时荧光定量PCR原理与现代微机电、微纳制造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典范。数字PCR的核心是将核酸样品平行划分为大规模单分子水平的微反应单元,然后对众多微反应单元内的靶序列进行扩增和光学检测,实现绝对定量和痕量分析。 《数字PCR——原理、技术及应用》 重点介绍了数字PCR的原理和技术特征、仪器系统、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典型应用及最新科研进展。拓展介绍了一些实验细节、微流控工程知识。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069 次阅读|1 个评论
漫游梦境:解读你的梦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7-5-8 09:32
即使对心理学没有深入了解的人,恐怕也听说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或者听说过他所撰写的《梦的解析》一书。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把探索人性的目光投向心灵中的无意识境界。他认为梦是“通往无意识之黄金途径”,是人们“欲望的实现”。在梦中,潜藏在无意识世界里的本能和欲望被释放出来,并且经常会出现有关性的象征。例如,他认为雪茄是男性生殖器的一个象征。有趣的是,作为一个吸雪茄上瘾者,传说他也曾说道:“有时候一支雪茄,就是一支雪茄。” 然而,解读梦境并不容易。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即使人们在做梦,对无意识里的欲望的审查机制仍然在运作。通过心理分析,弄清楚“外显内容”与“内隐内容”之间的关系,才会有助于理解梦的含义。“外显内容”是做梦者所回忆及叙述的梦,包括思想、图像、事件等;“内隐内容”则指做梦者被抑制的无意识、禁忌、人性原始欲求。“外显内容”只不过是“内隐内容”的间接表现。 《庄子·齐物论》记载:“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周晓梦的典故在东方智慧中是很有代表性的。那么,让我们西学中用,以精神分析来解读这个典故。我们邀请弗洛伊德(弗氏)和庄子这两位故人,进行妙想天开的对白,各自阐述其有关庄周梦蝶的观点。 弗氏:究竟,此梦何意?自然是完满如愿。 庄子:何愿? 弗氏:人性原始、禁忌的欲求。难道你感受不到那蝴蝶的妩媚? 庄子:道包罗万物,何来禁忌之说? 弗氏:蝴蝶形为何物? 庄子:轻盈如芳廷,灵静如观音;幻作多彩的霓,喻为翩跹之兰。 弗氏:隐喻世间森罗万象,百趣怡人! 此时,弗洛伊德呢喃而叹,不觉欲与蝴蝶起舞。但蝴蝶已悠然而去,飞离雪茄烟雾的缭绕。 我们对精神分析的鼻祖开了一个玩笑,并没有居心不敬。可是,精神分析实在有不足之处,也绝对不是解梦的唯一途径。我们还要接触庄周梦蝶带来的许多基本问题。首先要谈及的是孰梦,即到底谁在做梦。“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子并没有正面回答这问题,他只认为他所梦的梦是“物化”的表现。推而广之,万物的转化是基本原理,体现于不同的现象中,包括梦境。 当然,“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分别在哪里?在蝴蝶“不知周也”,而周肯定知道蝴蝶的存在。引用心理学的术语,就是人类独有高层认知的智能。庄周晓梦还提出了其他复杂的问题,例如,梦中认知与醒后认知本质上的区别、界限与关系等。 《庄子·齐物论》另有一则,亦以梦作为寓言:“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 首先要说明,庄子的“占其梦”没有半点迷信色彩。他说的是,我们在梦中也可以解读自己的梦。这是个突破性的思想!他还说,你、我、孔子、庄子本人都在做梦, 这没问题, 关键是你知道你是否在做梦, 至要的是, 有没有“大觉”。 读者们,现在我们邀请你们更上一层楼,问及有谁在梦中,梦着梦中人的梦,思其所思。假设你在做梦,而梦中的你是庄周,正在梦着“周梦为蝴蝶”。梦晓,你会面对一个不解的疑惑:你是庄子梦中之蝶,抑或是蝴蝶梦里的庄周?我们真的不知道有没有梦着别人之梦的例子。不过,天下无奇不有,我们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梦中有梦”的可能性则较高,你在梦中也梦见你本人在做梦。读者们,你们曾经有没有这种做梦的经验? 美梦噩梦皆有用 在丰富的梦境里,有时候我们仅凭借直觉,就可以感知梦的意义,并能更清楚地了解我们的现实处境。通过对梦境的体会,我们可以接触到心灵的深层,探讨内在的精神生活。 通常,我们会形容逃避现实的人是在“做梦”,但是,事实上梦境更倾向体现挫败多于得到满足。在梦里,通常难以获得欲望的完满如愿,甚至好像无法触及,就如完美的情人在刚要得到的那刻却化作幻影。难怪有时候梦醒之人总想重温美梦。 我们经常谈及美梦,但是许多梦却充满着令人不愉悦的经验。诸如:衣衫不整甚至裸体出现在观众面前,被羞辱却无处可藏,被追赶甚至差点被抓住,约会迟到,迷失方向,无法到达彼岸……有些梦则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我们的祖先们所梦不到的。譬如,参加考试时发现自己无法完成答题的梦。要知道原始人类是无需“考试”的,但现代有不少人的生活,就像是面对着一系列无止境的考试,即使在梦中也无法逃避或停止。 不过,梦中惊魂却也不一定是坏事。那些潜藏在无意识深处的信息悄然显露,透过梦境提示着做梦的人。梦者或许能够借助这些信息,领会及获取意识层面的信息,做好防范的准备。 我们可能还敢于做不可能实现的梦,就如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所说,这是我们在黎明前所看到的世界。然而,我们可以借着“梦不可能实现之梦”,打开一扇通往崭新的行动及自我重建的大门。我们可能会扪心自问:“我是否思考过这类从未尝试过的事?”或者,“我是否能够挑战自我,从新的角度去审视自我?” 总之,无论美梦还是惊梦,梦总是具有积极的作用。即便我们做了一个“不可能做的梦”,我们还是能够从积极意义上去解读这个梦境:我是否想到了一些我从未尝试去做的事情?我是否能够突破自我,用一种从未想过的方式来审视自己? 自我解读梦的启示 笔者何友晖曾经有过许多耐人寻味的梦,如今乐于与读者分享。我不会刻意引用精神分析或其他理论来解读我的梦,我想分享的是对梦里的景象、情节和事物的直接体验。 翱翔于天地间 有一次,我梦见自己就像拥有一双翅膀似的在天空中翱翔。一开始,我站在树顶向下望,觉得很恐惧。我在思考,怎样才能回到地面呢?离地千尺的我无法看见下面的情况,并且那些树似乎没有树干。渐渐的,我竟然学会了飞翔,借助气流,我自由地乘风翱翔于天地之间。突然间,我爱上了飞翔! 我联想到庄子《逍遥游》的精神:乐于自由、解放、不受世俗所约束。我亦领悟到,我们在梦里也能学习一门技能,体验日常生活中不曾有的经验,甚至克服恐惧,享受原来不敢奢望的活动。同时,这个梦也告诉我,无根的生活、到处漂泊不是滋味,我是否在寻根? 现在回顾起来,焦虑和恐惧在梦里是很寻常的。但是,在梦中,我始终没有从空中掉下来粉身碎骨而死。我好生奇怪,是否有人曾经在梦中被摧毁?在梦里,造梦者经常游离于死亡边缘,但似乎并不会真正死去。比如,你在梦中被追杀,面临绝境,好像必死无疑,可是你不会被杀死;你总是会死里逃生,但还是要继续逃跑。问题是,你要躲避的是什么?追杀你的个体往往是不清楚的,它代表了什么可怕的东西? 我的葬礼 至于在梦中自杀又如何?我没有这种经验,但是,我曾经在梦中亲眼目睹自己的葬礼!我窥视着亲友们在做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关于我的话,心里面又是怎样评价我。这不是意味着梦中的我其实还活着吗? 突然,我听到心底轻轻的声音:“勿怕,做梦而已。”原来,一个人在梦中也会安慰自己!但这却意味着我依然身在梦中。我将何时醒来? 醒后又缘何得知这醒来的是我,还是梦中的我?此刻,依然茫然若失……梦本是通往无意识的途径,此时却把我带入一片虚无之中。行于解梦之曲径,我愈加迷茫。 现在,我醒了,而且醒觉了。这梦的启示实在是太丰富,原来我还是很关心别人是怎样看待我的,更重要的是“当头棒喝”:所谓“盖棺定论”,人死了就太晚了,再不能改变生前的所作所为,我要珍惜当前活着的机会,去改善我的待人处世之道。 读者们,你们有没有梦过类似的梦、沉思过这些问题? 穿越“时间之沙”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梦。梦里我骑着骆驼置身于迷人的阿拉伯国土,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幅生动的全景图,有山脉、绿洲,当然还有沙漠——这一切都是绚丽多彩的。我被那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不愿离去,只想停留在这令人心旷神怡的梦境中。 我从小就向往遥远而神秘的阿拉伯世界。阿拉伯的沙漠对我有一种特别的诱惑,我觉得它是世界上最洁净的地方之一,但会无情地吞没无以计数的旅行者。我曾梦到旅行者在沙漠中行走,在沙上留下的足迹被风吹过后,他们无影无踪了。但是,旅行者真的消失了吗? 旅行者消失了, 真的消逝了, 看不见了。 足迹还在这里, 在读者心里, 活在你们的意识里。 梦境之中,沙上足迹的流逝寓意着人类存在的时间是有限的。生命是一个穿越“时间之沙”的旅行,往往是孤独的。一个独行的旅者能做什么呢?他只能进行自我的对话。这些对话让他能够协调内在自我的纷争,从而恬然自得。 回头细想,心理学家莫不也是旅途上的独行者,在过客匆匆的人生荒漠,不断地进行倾听和对话。尽管旅途中的足迹终将褪去,但留下的故事会继续演绎,仍然可以帮助自己乃至他人走出人生的荒漠。 许多年以后,我仍然可以清楚地记得梦中那幅鲜活的全景图。显然,它已经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即使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此刻,这个梦仍然令我神魂颠倒。或许,它还隐藏着许多更深层次的意义,值得我们去探寻。 《漫谈中国人的心理:东西方文化之对比》 作者:何友晖 邵广东 责编:付艳 孙文影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4 ISBN:978-7-03-052629-8 《漫谈中国人的心理:东西方文化之对比》 反映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及中国人的心理。凭着作者的多元文化和中英双语背景,本书试图完成东西学问的创造性统合。书中有数章以中西方文化对话的形式撰写,代表了作者的内在对话。作者诚意邀请读者也进行自己的内在对话,体会心理学如何渗透于生活中,而生活又是如何脱离不了文化背景的。 本书共收录了7个主题、40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独立讨论一个主题,简言之,涵盖了包括情理、言行、觉悟等广泛的心理学领域。本书有些章节扩展了心理学的传统界限,反映出作者对某些课题的独特创见。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227 次阅读|1 个评论
“绿肺”新技能上线:森林也可以治污减霾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7-5-5 09:06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具有分布广、类型多、生态功能强等特点,并能够与人类居住区镶嵌分布(如城市森林),成为人类与环境最密切的联系界面之一。最重要的是,森林能够通过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来达到吸收气体污染物、滞纳空气颗粒物的效果。森林高大的林冠层叶表面积、独有的叶片生物学特性、强大的空气颗粒物滞纳能力等均为净化大气环境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基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绿色、生态、健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吸引人才、科技、资源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而森林作为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已成为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生态保障,关系着国家的生态安全。对森林净化大气环境功能进行科学、量化研究,能够充分体现林业在建设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森林植被可以有效降低空气污染物浓度,这一研究已经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证实。目前,中国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和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改善生态环境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客观、动态、科学地研究森林治污减霾功能对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改善环境质量、科学指导造林规划及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选择高效治污减霾树种,营造森林群落,增加植被覆盖率,可以有效减少大气污染,从而为政府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森林治污防霾 森林治污减霾功能是森林植被降低环境污染能力的重要体现,主要途径是通过对空气污染物的吸附滞纳,以及提供负离子、释放芬多精等来完成。一般来说,空气污染物可以分为气体污染物和颗粒物污染物两类。气体污染物包括SO 2 、NO x 、HF、CO 和O 3 等污染物;颗粒物污染物包括风蚀过程形成的矿物沙尘、光化学反应形成的水溶性颗粒物、石油与煤炭燃烧形成的碳质颗粒物和有机质颗粒物等。 森林治污减霾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通过吸附、吸收、固定、转化等物理和生理生化过程,实现对空气颗粒物(PM 2.5 、PM 10 和TSP 等)、气体污染物(SO 2 、HF、CO、NO x 等)的消减作用,同时能够提供空气负离子、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从而达到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能力。 图1 不同粒径空气颗粒物的划分(引自Science,307:1857-1861;News Focus:March 2005)  由于颗粒物粒径分布的不同(图1),其引发的危害也不尽相同。当前,高浓度的空气颗粒物和SO 2 、NO x 等气体污染物严重危害着人体健康,并引发一系列呼吸系统疾病;同时,颗粒物中的细颗粒物具有较强的散射作用,会引起空气能见度降低,这也是导致雾霾天气发生的重要诱因。 颗粒物按照粒径分布,一般可划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SP,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100μm)、PM 10 (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10μm)、PM 2.5 (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PM 1.0 (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1.0μm)等。 图2 森林颗粒物沉降过程(Erisman and Draaijers,2003) 森林植被治污减霾功能得以实现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森林植被的存在使得地表粗糙度增加,并通过降低风速进而提高空气颗粒物的沉降概率;二是森林植被叶片表面结构特征及理化性质也为颗粒物的附着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图2)。例如,森林植被的枝、叶、茎能够通过气孔或皮孔吸收颗粒物前体物质(包括CO、SO 2 、NO x 、O 3 等气体污染物)和细小的空气颗粒物,从而降低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图2)。此外,复杂的林冠层结构(林冠大小和形状等因素)和叶片特征(形状、表面微观结构)是森林发挥治污减霾功能的基础。因此通过植树造林来增加地表覆盖率,可以有效地降低空气污染物的浓度,进而达到净化大气环境目的。 治污防霾功能方法学研究 森林治污减霾功能方法学研究分为两部分:一是森林吸收气体污染物(SO 2 、NO x 、CO、HF等)的方法学研究;二是森林滞纳空气颗粒物(PM 2.5 、PM 10 、TSP等)的方法学研究。前者的研究方法国内外比较统一,但森林滞纳空气颗粒物的监测方法及测算方法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因此,下面重点针对森林植被滞纳空气颗粒物的方法进行介绍。 森林吸收气体污染物方法学研究 表3 森林吸收气体污染物的主要测量方法 目前,测量植物对气体污染物的吸收,主要是从叶片角度进行阐释和研究。根据检测气体污染物的种类不同,研究方法也有差别(表3),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滴定法和光谱测定法。滴定法一般分为人工滴定和自动电位滴定,其中人工滴定法较为常用,它可以测量植物叶片中氯、硫、氮元素的含量,主要原理是根据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指示滴定终点,然后测量标准溶液消耗体积,最后计算分析结果。光谱测定法是利用光谱学的原理和试验方法确定植物叶片中元素含量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具有分析速度快、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等特点。但是,由于光谱定量分析是建立在相对比较的基础上,必须有一套标准样品作为基准,而且要求样品的组成和结构状态应与被分析的样品一致,这常常比较困难,因此限制了该方法的广泛应用。 森林滞纳空气颗粒物方法学研究 表4 叶片滞纳空气颗粒物的不同方法对比 森林滞纳空气颗粒物的方法学研究包括对不同立地条件下颗粒物沉降速率的测定,以及植物叶片对空气颗粒物滞纳能力的测定,其中沉降速率主要通过观测塔监测不同高度植被层颗粒物及污染物的浓度来获得。目前,叶片滞纳空气颗粒物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颗粒物再悬浮方法、洗脱测试法和环境磁学法。三种检测方法的原理、特点及适用条件等见表4。 展望未来 当今社会,随着工业化迅速发展,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愈来愈突出,人们愈来愈关注生存环境和健康问题,空气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已逐渐成为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细颗粒物(PM 2.5 )因其危害人体健康、携带病菌和污染物,且沉降困难、影响范围广,控制和治理难度大,已成为国内外政府和学者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目前尚不能完全依赖治理污染源解决环境问题的情况下,借助自然界的清除机制是缓解城市空气污染压力的有效途径,而植树造林、提高园林城市绿化率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建设中最大的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生态系统,不仅为城市污染环境下的居民提供了相对洁净的休闲游憩空间,在治污减霾方面也发挥着独特的生态功能。相同生境下,种植油松、雪松、侧柏、旱柳、五角枫等滞纳空气颗粒物能力强的树种更加有利于降低空气污染物浓度,提高环境质量。因此,实施城市公园建设、绿色通道建设、平原防护林更新改造、植树造林等绿化措施时,应大力种植治污减霾能力强的树种,不但可以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还可以解决城市空气质量差、绿化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针对已有的森林植被,应实施森林健康经营,加强对幼龄林、中龄林的抚育工作,积极改造生态功能低的林分类型,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森林结构,大力发展针阔混交林,建立结构复杂、系统稳定、生态功能强大的森林生态系统。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量化研究更多树种的滞尘能力,加强研究颗粒物理化性质、组成及叶片的微观结构对颗粒物滞纳能力的影响;同时要结合树种滞纳能力的动态变化情况,根据树种滞留颗粒物能力高低,筛选出研究区域适宜树种,确定研究区域调控空气颗粒物功能的优势树种组合,有针对性地挑选易于吸附相应化学物质的植被类型。 未来防治空气污染、治污减霾的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需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如使用清洁能源,还需要加强植树造林。通过绿色植被的生态功能、全民的参与和积极支持,相信雾霾天会在戮力同行中破局。美丽中国也一定会在共同努力中实现。 《森林治污减霾功能研究:以北京市和陕西关中地区为例》 作者: 牛香 薛恩东 王兵 张维康 党景中 姜艳 责编:张会格 夏梁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4 ISBN:978-7-03-051920-7 《森林治污减霾功能研究:以北京市和陕西关中地区为例》 以北京市和陕西关中地区为例,基于生态连清技术,采用分布式测算方法,研究了不同森林植被吸收气体污染物及滞纳空气颗粒物的能力。书中第1章介绍了森林治污减霾的基本范畴、国内外研究进展等;第2章介绍了森林治污减霾功能生态连清体系的构建;第3章针对森林滞纳颗粒物监测方法的构建,对比了不同测试方法的研究结果;第4章研究了陕西关中地区2010~2015年造林规划实施以来森林植被在治污减霾中的作用;第5章研究了北京市现有森林植被吸滞空气污染物的功能量,并对北京市百万亩造林规划提出了造林树种建议;第6章阐释了森林治污减霾的特征,并对未来森林植被在治污减霾中的功能进行了展望。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737 次阅读|1 个评论
聚焦教育热点: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哪些政策创新?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7-4-28 08:58
政策创新是一种正向的、积极的政策变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创新指用一种更有积极意义的、效益更高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代替原有政策的过程或行动。 一、 反哺农村教育,消解历史欠账, 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为破解我国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二元教育结构提出的新的发展观,反映了我国政府对于城乡教育关系变化的新认识。城乡二元教育结构是我国的基本教育国情,是城市教育优先发展留下的历史欠账,是当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障碍。为配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确立的“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政策取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要“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并提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正确的理念已经形成,还需要各地政府真正用此理念指导行动。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政府统筹缺位,城乡教育割裂管理的思维;具体行动存在着内在动力不足、自觉程度不高等问题。为此,①需要进一步厘清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意义,宣传反哺农村教育,实现补偿正义的必要性,为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做好舆论准备和行动先导。②完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理论,制定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具体指标,为地方政府的具体行动提供正确恰当的理论指导。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不是一句抽象的口号,是要具体踏实完成的工作和任务。然后,调查研究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在培养目标、政策责任划分以及在管理、投入、人事等制度上存在的瓶颈与局限,为破解难题提供实用而有效的处方。③要对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状况做出综合考量,注重各方面协调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相当,才能营造真正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社会环境。④加强监督,各级政府需做好统筹规划,切实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思想落实在具体踏实的行动上。针对历史欠账,切实实施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反哺和补偿政策。具体来说,与经济建设投入相比,应加大对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服务投入的补偿;与高等教育相比,应对义务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实施补偿性投入;与城市相比,应优先和重点投入农村的义务教育;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应该对中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实施教育补偿;与重点学校相比,应该重点发展薄弱学校。总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虽然不是削峰填谷,但要“重在农村,要补短板、填洼地。” 二、 政府强力推进,打破路径依赖 制度由于存在自我强化效应,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这时,就需要依靠政府或其他强大的外力推动,选择正确的制度变迁目标,选择最佳的制度变迁路径,不断调整路径的方向,使其沿着不断优化和增强的轨迹演进,才有可能打破路径依赖,实现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过程中“路径依赖”的存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①正式规则会连续累积作用于组织和个人行为特征;②非正式规则和传统文化的作用持久地沉淀于历史过程中;③与制度相关的特殊利益集团具有保持制度惯性、按原有方向持续下去的愿望与实力。 作为一种制度,义务教育政策的变迁自然也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及较强的制度惯性。这就需要政府用强大的改革意愿和改革魄力消除“路径依赖”的消极影响和制度变革的阻碍力量。①坚决转变以前的施政理念和正式规则,坚定不移地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政策,尤其是以2006 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两个重要政策文本为代表的新政策。②加强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和教育法制、教育民主、教育公平等现代教育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各相关利益群体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认同度,营造一个社会成员自觉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等级、特权等落后文化的氛围,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顺利实施清除思想和文化障碍,建立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的教育决策体制,打破利益集团对教育均衡发展的阻碍。目前,既得利益集团已成为中国深化改革的严重障碍,而且很难打破,成为改革要啃的硬骨头。利益集团维护其既得利益的最基本的方式是通过集体行动的力量,借助制度安排影响或左右政府决策,从而达到所追求的目标。要破解利益集体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推进和实施的阻碍,控制的方法可以采用美国政治学家麦迪逊所说的“遏制与平衡”,即政府的遏制和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平衡。这就需要国家在设置和管理标准及规范方面发挥作用。中央政府需加强对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制定国家教育规划和国家教育标准,建立公开透明、公众参与、协商民主式的教育决策体制,将权利交给人民,置于广大民众的监督之下,使政策真正反映的是人民的愿望和要求,而不是某些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而这也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意。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过程中引入协商民主是体现利益主体本位价值的、更有包容性的举措,既可以协调多元化的利益诉求、破解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又可以弥补政策决策过程中的“有限理性”,同时还能保障决策的程序合法性和结果合法性。 三、 加强政策学习,缩短变迁时滞 制度变迁的最基本的长期源泉是个人和组织的学习。政策学习是“根据过去政策的结果和新的信息,调整政策的目标或技术的刻意的尝试,以更好地实现政府的终极目标”。除了政策学习或社会学习之外,教训吸取(lesson drawing)、政策扩散(policy diffusion)、政策乐队车(policy band-wagoning)、政策借用(policy borrowing)、政策转移(policy transfer)、政策采购(policy shopping)、系统的捏合思想(systematically pinching deal)等术语和概念均表达了政策变迁中的学习和吸取经验的内涵。对政府来说,学习的层面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身过去经验的学习、部门内的学习、跨部门的学习、跨国的学习。 政策学习可以减少制度摸索的时间,加快制度的变迁,缩短变迁的时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世界或我国的某些地区是有经验和教训值得汲取的。我国可以学习世界其他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我国不同地方实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等。当前,急需通过政策学习、及时出台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细则、修改教师法中关于教师身份和任用制度的相关规定以规避制度时滞带来的负面效应,如对于教师法中教师身份的修改,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教育法学专家认为,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社会背景及教育现状下,最现实的是应该在教师法上明确公立学校教师的身份是国家工作人员。理由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第九十三条明确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根据该条规定,公立学校教师的身份应以国家工作人员论。因为从理论上说,公立学校的性质一般都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教师的教育权利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利而被确认的职务上必要的权利,它来自于国家的授权和社会、父母的委托。从司法实践来看,教师普遍被认定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适用受贿罪和刑法第四百一十八条招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罪的规定等。此外,规定公立学校的教师身份为国家工作人员对于维护教师职务的稳定性、神圣性和公共性非常重要。因为国家工作人员有“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的权利,这是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的根本。 四、 完善现有政策,弥补制度缺陷 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政策缺陷,政府需在协商民主的基础上,完善现有政策。具体说来,应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责任,为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刚性保证 切实改变当前中央政府集中过多的财权和财力而事实上对义务教育供给责任不对称的供给格局,落实中央政府应当承担的供给责任。在考虑长远的基础上,及早规划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后的政策目标,对于省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及实施路径,也需要中央政府进行国家层面的通盘谋划、顶层设计及整体协调。教育供给亦须改变“以县为主”,抑或“以省为主”等单一的义务教育供给思维方式,在从长计议、从细测算的基础上,建立起中央、省、市、县、乡共同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供给机制,以确保各级财政对于义务教育经费的具体分担有法可依、稳定可期、公开透明,以便公众对于政府及各级政府相互之间能够依法监督、依法问责。 (二)治理现行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法律政策,做到内容协调统一 教育法律政策系统应是一个上下衔接、左右协调的体系。一般说来,上下层次的教育法律政策之间应具有从属关系。上一层次的教育法律政策指导下一层次的教育法律政策,下一层次的教育法律政策是上一层教育法律政策的具体化或者补充,不能与上一层次的教育法律政策相抵触。左右协调是指教育法律政策与同一层次的其他法律政策不相违背,内容上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当前急需开展对现行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法律法规和各级政府出台的众多相关政策进行清理,在了解法律政策现状的基础上,汇聚民智,在民众深度参与的基础上,按照程序合法的原则,及时进行相关法律和政策的修改和新定工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一个良好政策支持的环境。 (三)细化政策内容,切实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可操作性 政策执行是政策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好政策至少要有可操作性,执行力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真正实现需要强化政策的可操作性。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政策研究人员在细节上下工夫研究、思考,让公众参与协商、讨论,找出可行的最佳路径,并具体化在政策内容中,以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可操作性。 (四)构建有效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检查制度,加强教育政策评估和监测 从理论上讲,政策过程指将政策问题提上议程、形成选择、做出决定、实施内容、评估和反馈政策效果、修正完善等一系列政策循环周期的总和。政策评估与监控是进行政策管理最重要的工具,应该覆盖政策过程的全部环节。通过政策评估,教育政策过程可以处于不断选择和改进的状态。这不但有效地保证了政策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而且能从已有政策的制定与推行中获取经验和教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既应建立有效的民意监测机制,又应引入外部的监督力量,以自评、社会中介组织和利益相关群体为主体科学评估政策效果,随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发现过程中推动政策的变革和完善,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更加公平、科学、有效。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视域下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和有效运用》 作者: 赵国祥 王振存 赵申苒  等 责编:乔宇尚 崔文燕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2 ISBN:978-7-03-051359-5 教育部在2002年下发的《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中,首次提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不断推进深化改革和吸收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理念、管理方式等的基础上,我国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的满意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别及历史的原因,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解决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的科学配置和有效运用问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视域下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和有效运用》 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经费资源、师资、基本条件资源、信息化教育资源、课程资源等如何科学配置和有效运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086 次阅读|3 个评论
新作《歧路中的探求——当代俄罗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出版
wcswolf 2017-4-25 15:42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万长松教授的新作《歧路中的探求——当代俄罗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近期(2017.3)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部对苏联解体以后的俄罗斯科学技术哲学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总结的学术著作。作者对1991年以来的俄罗斯科学技术哲学的历史发展做了全面的梳理和概括,研究了从苏联自然科学哲学到俄罗斯科学技术哲学的范式转换,着重分析了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元论到多元论、从科学的逻辑—认识论到社会—文化论、从技术中心论到人中心论的研究范式转换过程,指出了上述范式转换给俄罗斯科技哲学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作者不是孤立地研究俄罗斯科技哲学,而是将之置于俄苏哲学的历史背景中,重点分析了20世纪60-80年代苏联“新哲学运动”对俄罗斯科技哲学范式转换的影响,并基于上述新的研究范式和俄罗斯当代哲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俄罗斯科技哲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歧路中的探求》是作者继《俄罗斯技术哲学研究》之后,十年磨一剑对当代俄罗斯科学技术哲学的范式转换和发展趋势研究的呕心之作。歧者,岔路也。歧路即岔路,引申为不相同、不一致的道路。多元即歧路,“歧路中的探求”就是指当代俄罗斯的哲学家们摆脱了苏联时期教条主义意识形态的桎梏,在多元主义甚至彼此对立的指导思想之下从事科技哲学研究的现状。除了绪论和结论以外,全书一共七章,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属于“总论”,主要是从总体上对俄苏哲学和科学技术哲学的范式转换、发生转换的历史语境以及如何评价这种转换的意义进行了研究。20世纪60-80年代是苏联哲学史中最有价值的一个时期,而“新哲学运动”是一场打破教条主义禁锢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俄罗斯科技哲学新范式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和人才基础。当代俄罗斯科技哲学的研究范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即从马克思主义一元论转向多元论、从科学的逻辑—认识论转向社会—文化论、从技术中心论转向人中心论,以上范式转换对俄罗斯科技哲学的深远意义尚未被中俄学者完全理解。第二部分(第三章、第四章)是“科学哲学分论”,主要研究了俄罗斯科学哲学的历史轨迹和发展趋势。斯焦宾院士历经苏联和俄罗斯两个历史时期,是俄苏科学哲学的奠基人之一,素有俄罗斯科学哲学“活化石”之称。斯焦宾院士从“科学哲学”到“文化哲学”的心路历程基本上是俄苏科学哲学发展轨迹的缩影,而以罗佐夫、奥古尔佐夫和盖坚科为代表的科学哲学家的学术观点,也表明当代俄罗斯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势就是社会—文化论导向。第三部分(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是“技术哲学分论”,主要研究了俄罗斯技术哲学的历史轨迹和发展趋势。俄罗斯技术哲学100年的发展轨迹就是从“工具主义”回到“人本主义”,当代俄罗斯技术哲学的任务就是引领社会走出技术型文明的危机,以库德林、高罗霍夫和罗津为代表的技术哲学家致力于恢复人本主义在俄罗斯技术哲学中的本来地位。 该书由作者的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孙慕天教授作序。孙慕天教授写到:“万长松的这一成果是对前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重大推进。如果说,龚育之的《历史的足迹》主要是总结20世纪上半叶苏联在科学和哲学关系方面、斯大林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孙慕天的《跋涉的理性》把注意力聚焦于苏联反主流派、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改革派科学哲学家的理论突破,那么万长松的《歧路中的探求》则是对世纪之交新俄罗斯科技哲学发展线索的梳理重构。该书没有以苏联解体为隔点截断苏联的文化思想的发展,而是认为俄(苏)科技哲学是一条‘川流不息的大河’,这是一种宏阔的历史眼光。 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俄罗斯科技哲学的范式转换与发展趋势研究(1991-2011)”(12BZX031)的最终成果,也是“俄罗斯科学技术哲学文库”的第一本著作。
个人分类: 学术活动|2309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点再续丨深度解读当今生命科学领域明星技术——基因魔剪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7-4-24 09:5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技术从来都是科学进步的推动力,在生命科学领域更是如此。基因组编辑技术是通过人工核酸酶介导的基因组定点修饰技术。这种技术原则上能在任何物种基因组的任何位置上进行设计切除,从而能在内源性序列上引入特异性修改。人工核酸酶介导的基因组编辑(genome editing with engineered nucleases)技术入选2011年的Nature Methods最受关注的技术成果。2013年的Science、Nature Biotechnology等杂志上,接连报道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关联蛋白(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palindromic repeat/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CRISPR/Cas)系统成为基因组编辑的一个简单通用工具。这一系列基因组编辑新技术的研究和利用,进一步将靶向基因操纵推向高潮,使得多个基因敲除、敲入变得更为简单、高效,将令动物育种、干细胞定向分化、遗传疾病定点修复等在未来数年内得到迅猛发展。 什么是CRISPR/CAS系统? CRISPR是指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Cas即CRISPR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系统是由细菌和古细菌中存在的Ⅱ型CRISPR/Cas获得性免疫系统经人工改造而成。该系统介导的基因组编辑技术也叫做RNA指导的核酸内切酶(RNA-guided endonuclease, RGEN)系统。与ZFN和TALEN技术相比,该技术在设计、合成与筛选上更为简便、快捷,具有极大的时间和成本优势;不同于ZFN和TALEN技术的是,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系统可以在一个细胞内同时进行多个基因的编辑,因此大大提高了对基因组的编辑效率。 CRISPR序列是由一个前导区(leader)、多个高度保守重复序列(repeat)和彼此完全不相同的间隔序列(spacer)组成,后两者在前导区后交替出现,三者串连组成完整的CRISPR序列(图1)。前导区长度通常在300~500bp,富含AT碱基,在细菌的种内该序列非常保守,但在种间却差异显著。重复序列的长度一般在23~50bp,平均长度约为31bp。重复序列在同一个CRISPR位点中是高度保守的,一般只存在1~3个碱基的差异。但是微生物种间,甚至同一种微生物的基因组上不同位置的CRISPR位点之间,重复序列的保守性却是非常差的,序列差异很大。通过对目前已知的CRISPR序列中所有的重复序列进行分析发现,重复序列包含回文结构,因此转录后能形成发夹样的二极结构,非常稳定。分布在重复序列之间的间隔序列一般由17~84bp组成,平均长度在36bp左右。间隔序列的保守性非常差,即便在同一个CRISPR位点中,也基本上没有相同的间隔序列。重复序列的高度保守,间隔序列的完全不一致,实际上是与CRISPR序列的特殊功能高度相关的。 图1 CRISPR位点的结构图 Cas蛋白的基因一般情况下位于CRISPR位点下游,但是有时也会分散分布在基因组中。Cas蛋白是实现CRISPR功能的重要执行者,是一个较大的多态性家族蛋白。目前对Cas蛋白的分类并不统一,其中一种是根据cas基因序列的保守程度,分为共有型核心cas基因、类型依赖型cas基因和重复序列相关未知蛋白(repeat-associated mysterious protein, RAMP)组件基因三类。 在这三种类型的cas基因中,共有型核心cas基因的蛋白质功能已经基本得到验证。例如,Cas1和Cas2蛋白主要负责获得新的间隔序列段。Cas3蛋白则具有解旋酶和核酸酶的功能,负责对目的基因进行剪切。类型依赖型Cas蛋白及重复序列相关未知蛋白的功能目前尚不明确,只有一小部分蛋白质功能已知。另外,很多Cas蛋白并不是单独作用的,而是组合成复杂的蛋白复合体来发挥作用(图2)。 图2 Ⅰ型、Ⅱ型、Ⅲ型CRISPR/Cas系统中的Cas蛋白 (改自Bhaya et al., 2011) 分别源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及嗜热古细菌(Pyrococcus furiosus)三种类型CRISPR/Cas系统中共有的cas1和cas2基因标为蓝色,每种类型独有的蛋白质(Ⅰ型,cas3;Ⅱ型,cas9;Ⅲ型,cas10)标为红色,紫色标记的蛋白质是类型依赖型Cas蛋白基因(如cas4、cas5、cas6、cas7) CRISPR/CAS系统有哪些功能? CRISPR/Cas系统所执行功能的发现,实际上得益于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的发展及大量病毒、细菌质粒序列信息的积累。CRISPR序列1987年就被发现,但一直到2005年才有研究团队推测并证明了它的生物学功能。 CRISPR/Cas系统实际上是古细菌和细菌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特异性免疫系统,能够以类似真核生物RNAi的方式为细菌提供免疫保护,特异性地阻止由噬菌体感染、质粒接合和转化所造成的基因插入,因此也被称为CRISPR干扰。CRISPR/Cas系统的作用过程主要包括3个阶段:适应、表达和干扰。 以抵抗噬菌体感染为例。3个阶段如下(图3)。 适应——新间隔序列的获得 当噬菌体DNA进入基因组中带有CRISPR系统的细菌内时,该宿主体内的CRISPR相关蛋白复合体会迅速与外源DNA结合,然后通过Cas1和Cas2等蛋白质的作用,将该外源DNA切割成长度在17~48bp不等的小片段,然后在相关蛋白的作用下,将其中的一个小片段整合至CRISPR前导区与第一个重复序列之间,形成一个新的间隔序列(图3)。与这个区间同源的病毒DNA序列就叫做原间隔(proto-spacer)。 每一次插入活动都紧随着重复序列的复制,进而形成一个新的重复-间隔单元。这样就使得该细菌中的CRISPR位点中保存了此种噬菌体的序列信息,为适应性免疫奠定了结构基础。并且研究发现,CRISPR系统里,宿主菌对噬菌体的抵抗力与CRISPR位点上间隔序列的个数相关。间隔序列的个数越多,宿主菌的抵抗力就越强。 表达——表达并加工crRNA CRISPR位点中,间隔序列所包含的信息能保护宿主不受特定噬菌体的攻击。Kunin等的研究表明,整段CRISPR序列由位于前导序列末端的启动子启动转录,转录成包含多个重复序列和间隔序列的crRNA(CRISPR RNA)前体(pre-crRNA)。之后在核心蛋白Cas1-Cas4蛋白组成的蛋白复合物的作用下,pre-crRNA在特异性位点被剪切开,变成更小的crRNA,即成熟的crRNA。需要注意的是,被剪切开的特异性位点被认为是位于间隔序列的第8个碱基处,但也有研究认为特异性位点是在重复序列上。 图3 CRISPR/Cas系统作用机制(改自Bhaya et al., 2011) 第一阶段:新间隔序列的获得。源于噬菌体或者质粒的双链DNA被整合到宿主CRISPR序列的前导序列之后。CRISPR序列包含多个独特的、被重复序列分隔的间隔序列(图中标数字的彩色框,数字越大表明整合上去的时间越短)。间隔序列的获得至少需要Cas1和Cas2蛋白的帮助。第二阶段:表达并加工crRNA。pre-CRISPR RNA(pre-crRNA)被RNA聚合酶转录出来,经过Cas蛋白的加工,切割成小crRNA(图中的发夹结构,彩色部分代表间隔序列),每个crRNA包含一个单独的间隔序列和部分重复序列。第三阶段:crRNA破坏入侵核酸。crRNA包含的间隔序列与侵入的外源DNA(噬菌体或者质粒)配对互补,启动由Cas蛋白进行的切割反应 随后,crRNA与Cas蛋白复合物相互作用,组合成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复合物crRNP(crRNA-Cas ribonucleoprotein),在下一阶段发挥作用(图3)。 干扰-crRNA破坏入侵核酸 组合好的crRNP将会利用crRNA的匹配作用,在宿主体内寻找与其互补的噬菌体DNA片段,并与其特异性结合。此后蛋白复合体发挥作用,将噬菌体DNA双链剪短,导致其降解,从而达到特异性地阻止噬菌体感染的目的(图3)。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识别外源DNA时,原间隔序列附近有一段被称为原间隔相邻基序(proto-spacer adjacent motif, PAM)的短序列,非常保守(图4)。它在crRNA对外源基因的识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利用CRISPR/Cas系统进行基因组编辑必须遵守的规则。PAM并不是普遍的,有一些特殊的CRISPR系统不含有该基序。 图4 CRISPR/Cas系统的原间隔序列、间隔序列及原间隔相邻基序(改自Bhaya et al., 2011) A. 病毒双链DNA(灰色部分)、原间隔序列(绿色部分)、PAM区(红色部分)。 B. 新插入间隔区(蓝色部分)的宿主DNA。C. RNA聚合酶转录的pre-crRNA(转录起始位点未显示),以及成熟后的crRNA,橙色位置为成熟时的加工位点。D. crRNA与外源DNA完全匹配时,在原间隔内部启动切割,这一过程中,需要CASCADE 复合体及Cas3蛋白。 E. 在crRNA与外源DNA不完全匹配时,切割不会启动 CRISPR/CAS如何进行基因组编辑? 目前广泛使用的CRISPR/Cas基因组编辑系统基本上都是Ⅱ型CRISPR系统。最为经典的Ⅱ型CRISPR系统中,包含4个基因组成的基因簇,分别是cas9、cas1、cas2及csn2。另外还有两条tracrRNA 及多个间隔序列和重复序列相互间隔的CRISPR序列。Ⅱ型CRISPR系统对外源双链DNA进行定点切割的过程分为以下几步(图5)。 图5 Ⅱ型CRISPR系统介导的DNA双链断裂(Cong et al., 2013) 1) CRISPR系统转录出pre-crRNA及tracrRNA。 2) tracrRN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pre-crRNA形成二聚体,在相关蛋白的作用下,pre-crRNA被加工为成熟的crRNA。 3) 成熟的crRNA-tracrRNA二聚体指导Cas9蛋白对外源基因中的靶序列进行识别。识别过程是通过crRNA上的间隔序列与外源DNA上的原间隔序列的互补配对,以及PAM区的辅助配对实现的。 4) Cas9蛋白中的DNA剪切结构域在外源基因固定的位置切开DNA双链。 Ⅱ型CRISPR系统最先是由Jinek等开始改造,他们将crRNA-tracrRNA双链RNA二聚体改造成单链嵌合体,并且改造后的单链嵌合体能够发挥与双链二聚体相同的作用(图6),这条人工改造的单链RNA被命名为指导RNA(guide RNA, gRNA)。这一改造的出现,为人工构建CRISPR/Cas9系统并使用其进行基因组编辑打下了基础。另外在该研究中,他们还发现Ⅱ型CRISPR系统中,Cas9蛋白包含的HNH核酸酶结构域负责切割外源DNA与间隔序列互补的链,而RuvC结构域负责切割外源DNA的另一条链。 图6 单链CRISPR系统(改自Jinek et al., 2012) 此后,CRISPR在基因组编辑领域中大显身手,在很短的时间内,多个研究团队都成功地将CRISPR /Cas9系统应用在了真核细胞中的基因组编辑中(表1)。与ZFN系统和TALEN系统相比,CRISPR /Cas9系统对于各种复杂程度的基因组都具有更高的修饰能力。另外,CRISPR /Cas9系统的构建更为简单。而且Cas9蛋白可以方便地将核酸酶改造为切口酶(nickase)。只需要在Cas9蛋白中引入一个单氨基酸突变(D10A),核酸切割域的功能就变为切割单链DNA,能够更精确地控制CRISPR /Cas9系统的打靶效果,大大降低脱靶的概率。综合以上三方面,CRISPR /Cas9系统将会是基因组编辑技术的最有力的工具。 表1 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系统在基因组编辑方面的应用 CRISPR/CAS在人类细胞方面的应用 由于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具有简便、快捷的特点,科学家们也看到了它在技术应用上的极大潜力。在很短的时间内,CRISPR/Cas9系统就在多个物种的基因组编辑、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得到了大量的应用(表1、表2)。 表2 TALEN技术与CRISPR/Cas9技术的比较(Wei et al., 2013) 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在人类细胞中的应用效果已被多个研究小组证实(表1)。这些研究涉及多种不同类型细胞(包括癌细胞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多个不同基因位点(包括已经通过ZFN或者TALEN成功进行修饰的基因位点,如CCR5、AAVS1等)及各种修饰方式(包括基因敲除、同源重组、定点整合、多基因同时敲除等),充分说明了该技术在人类细胞基因组编辑中的强大作用。 麻省理工学院的Cong等最先利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在人类细胞上实现了EMX1、PVALB双基因的同时敲除,其中EMX1基因的敲除效率为27%、PVALB基因的敲除效率为7.3%;另外,通过同时导入靶向同一个基因的两个不同位点的gRNA,实现了对EMX1基因的长度为196bp的片段删除,删除效率为1.6%。哈佛医学院的Mali等在人类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中实现了CRISPR/Cas9系统介导的基因组编辑。在他们的研究中,CRISPR/Cas9系统在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中对AAVS1位点的打靶效率为2%~4%。 《动物基因组编辑》 作者:李奎 等 责编:李秀伟,白雪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3 ISBN:978-7-03-051243-7 动物基因组编辑技术是当前国际研发热点。 《动物基因组编辑》 详细介绍了动物基因组编辑技术的衍生和发展历程,包括基因组编辑新技术及其原理、动物基因组编辑相关技术及其原理、基因组编辑动物安全评价原则及应用前景等内容。本书主要由工作在基因组编辑动物制备和培育一线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编写,他们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报道及切身的经验和体会,结合基因组编辑动物制备和培育的实际案例,详细介绍了猪等大家畜中基因组编辑技术应用的现状、技术细节、成功经验及发展趋势。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0275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4月新书快递(一)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7-4-21 16:36
各位老师 ,兹将科学出版社4月新书快递(一)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4月新书快递(一).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材料力学(Ⅰ)(第三版) 65 苟文选 大学教材 材料科学 15-Mar-17 2 陶瓷热障涂层材料的力学及热学性质计算与设计 86 冯晶 研究生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3-Mar-17 3 工程招标量化评审理论与实践 59 隆刚,甘逊,刘和平,周小琳,陈鹤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1-Mar-17 4 地铁隧道下穿公路诱发地层变形理论与控制技术 68 武科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1-Mar-17 5 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群集运动控制 95 陈杰,方浩,辛斌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0-Mar-17 6 进化算法及其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 98 盛万兴,刘科研,孟晓丽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Mar-17 7 红外硫系玻璃及其光子器件 158 戴世勋,林常规,沈祥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Mar-17 8 恶意软件分析与检测 98 王俊峰 等 专著 文学艺术 20-Mar-17 9 对分课堂之高中语文 32 孙欢欢,闵紫雯,马迎红 应用技术 语言、教育 20-Mar-17 10 对分课堂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32 陈瑞丰,黄莺,韩秀婷,本志红 应用技术 语言、教育 20-Mar-17 11 对分课堂之医学护理学 32 刘志平,岳梦琳,王继红,周瑾 应用技术 语言、教育 20-Mar-17 12 对分课堂之大学生物学 32 刘明秋 应用技术 语言、教育 20-Mar-17 13 对分课堂之第二外语辅修与专业课程 29.8 钟铃 应用技术 语言、教育 20-Mar-17 14 对分课堂之高校体育类课程 28 孙卫红,安剑群,韩宝红 应用技术 语言、教育 20-Mar-17 15 中国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 79 包水梅 教育研究 语言、教育 20-Mar-17 16 美国研究型大学建构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行动逻辑研究 69 吴洪富 专著 语言、教育 20-Mar-17 17 价值导向元记忆:记忆的选择与控制 88 姜英杰 专著 社会科学 21-Mar-17 18 论语言概念空间的基础语境基元——图灵脑理论基础之三 128 黄曾阳 专著 社会科学 22-Mar-17 19 2017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 68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 专著 经济管理 20-Mar-17 20 中国第四纪孢粉图鉴 458 唐领余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2-Mar-17 21 基于采动效应分析的煤层底板注浆改造效果研究 198 吴基文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1-Mar-17 22 黑龙江省野生植物识别图鉴 198 张美萍 专著 生物科学 16-Mar-17 23 中国药材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第二版) 298 陈士林 等 专著 西医 17-Mar-17 24 典型地质灾害遥感监测评估技术与实践 128 范一大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0-Mar-17 25 刘东生传 68 潘云唐 科普 历史地理、考古 17-Mar-17 26 东亚海域交流与南中国海洋开发(上下册) 262 李庆新,胡波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0-Mar-17 27 当代中美民间交流史(1969-2008年) 89 何慧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6-Mar-17 28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 260 郑州市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4-Mar-17 29 黏土之约(口袋本) 180 河南博物院 基本资料 语言、教育 23-Mar-17 30 文物建筑(第9辑) 80 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7-Mar-17 31 中原科学技术史 280 王星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2-Mar-17 32 黏土之约(英文版) 400 河南博物院 基本资料 语言、教育 22-Mar-17 33 妇产科学实践技能指导 29.8 卜豫宁,史淑霞 大学教材 西医 23-Mar-17 34 艾滋病个案管理手册 24 尚红 专著 西医 22-Mar-17 35 真实感三维场景建模与绘制 79 陈纯毅,杨华民,蒋振刚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1-Mar-17 36 漫画彩绘技巧(超值版) 59.8 JOJO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10-Mar-17 37 中国咖啡史(英文版)(A History of Chinese Coffee) 148 陈德新 专著 经济管理 16-Mar-17 38 赵其国文集土壤科学卷(上下册) 698 赵其国 论文集 地球科学 17-Mar-17 39 图解电工技能 36 君兰工作室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7-Mar-17 40 统计语言建模与中文文本自动校对技术 45 张仰森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30-Mar-17 41 高速转子动平衡技术 98 邓旺群,任兴民 专著 物理(力学) 29-Mar-17 42 机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处理技术 108 丁赤飚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Mar-17 43 校园服务与信息化模式创新 79 王武海 专著 语言、教育 30-Mar-17 44 财务报表分析 42 周晋兰,杨昀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3-Mar-17 45 金融学 48 温涛,王小华,王定祥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2-Mar-17 46 现代企业决策与仿真(第二版) 48 宋福根 本科教材 经济管理 24-Mar-17 47 统计学实验指导教程 29 谭莹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9-Mar-17 48 网络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36 张铭洪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30-Mar-17 49 财务管理学(第三版) 39 韩东平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9-Mar-17 50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组织设计 68 赵秋红,郗蒙浩 专著 社会科学 28-Mar-17 51 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江苏篇) 158 胡浩,钟甫宁,周应恒 专著 经济管理 27-Mar-17 52 纳米结构材料科学基础 69 韩民,谢波 专著 材料科学 30-Mar-17 53 油气煤铀同盆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上、下册) 680 刘池阳,吴柏林 专著 地球科学 23-Mar-17 54 裂缝各向异性地震等效介质理论 118 王赟,刘媛媛,张美根 专著 地球科学 27-Mar-17 55 黄土塬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198 冯西会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Mar-17 56 中国湖泊沉积物污染 138 霍守亮,席北斗 专著 资源环境 30-Mar-17 57 弹性光散射光谱分析 98 黄承志 等 基础理论 物理(力学) 30-Mar-17 58 烟草种子生产加工 168 玉溪中烟种子有限责任公司 专著 农林 29-Mar-17 59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大全 第十二卷 210 黄宏文 专著 生物科学 30-Mar-17 60 蕨类植物学概论 138 陆树刚 专著 生物科学 28-Mar-17 61 河南昆虫志 半翅目 异翅亚目 350 彩万志 等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31-Mar-17 62 中国草原的生态功能研究 158 李建东,方精云 专著 农林 27-Mar-17 63 三峡工程泥沙运动规律与模拟技术 148 胡春宏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Mar-17 64 报废汽车与循环经济 136 周全法,贝绍轶 专著 资源环境 29-Mar-17 65 加拿大生物安全标准与指南 138 (加)加拿大公共卫生署编;高福等译 专著 生物科学 27-Mar-17 66 法医病理学鉴定实用图谱 150 雷普平,瞿勇强 专著 西医 27-Mar-17 67 统计思想欣赏 28 王静龙 基础理论 数学 30-Mar-17 68 纳米力学测试新方法-扫描探针声学显微术 78 李法新,周锡龙,付际 专著 物理(力学) 29-Mar-17 69 张焕乔文集 398 张焕乔 论文集 数学 29-Mar-17 70 微波氮化镓功率器件等效电路建模理论与技术 138 徐跃杭,徐锐敏,李言荣 专著 机械、自动化 29-Mar-17 71 荒漠生态系统功能评估与服务价值研究(第二版) 139 本书研究项目组 专著 地球科学 21-Mar-17 72 综合风险防范 全球变化与环境风险关系及其适应性范式 268 史培军 专著 地球科学 27-Mar-17 73 驱动科技创新: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78 中共中国科学院京区委员会 科普 党政、哲学、宗教 27-Mar-17 74 肺泡之湖 38 秦志海 科普 西医 31-Mar-17 75 痢疾战场 38 秦志海 科普 西医 30-Mar-17 76 死亡脓城 38 秦志海 科普 西医 30-Mar-17 77 中国铜元精品展 399 中国钱币博物馆 图册 社会科学 27-Mar-17 78 陈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 62 申国卿,杨素香,王一鸣 专著 语言、教育 27-Mar-17 79 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 59 申国卿,杨素香,桑守惠 专著 语言、教育 27-Mar-17 80 中国碳排放与低碳发展 138 魏一鸣,刘兰翠,廖华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30-Mar-17 81 风电场内优化调度研究 88 张晋华 专著 机械、自动化 29-Mar-17 82 非线性采样控制系统连续离散分析方法及应用 96 沈艳军,张道远,夏小华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1-Mar-17 83 反井钻机 138 刘志强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Mar-17 84 全国三国文化遗存调查报告(成都地区) 258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3-Mar-17 85 岭南圣域——佛山祖庙历史文化陈列 260 佛山市祖庙博物馆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27-Mar-17 86 东方考古(第13集) 150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2-Mar-17 87 新技术应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与实现 98 李超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9-Mar-17 88 电力系统低频功率振荡模式分析理论与方法 118 杜文娟,王海风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7-Mar-17 89 化妆品消费安全常识 30 方洪添,谢志洁 大学教辅 西医 30-Mar-17 90 病原生物学实验(人体寄生虫学分册)(第2版) 55 梁瑜,杨秋林 本科教材 西医 30-Mar-17 91 护理学基础见习指导(第二版) 22 谭玲玲,周艳玉,周红艳 高等教辅 西医 30-Mar-17 92 医药市场营销(案例版)(供药学类专业使用) 55 李伟,孔祥金 大学教材 西医 27-Mar-17 93 脑小血管病 59.8 蔡志友,赵斌 研究生教材 西医 30-Mar-17 94 中医养生美容教程(第2版) 32 王玥琦,张湖德 专著 中医 29-Mar-17 95 临床实用护理技术及常见并发症处理(第2版) 49 高玉芳,魏丽丽,修红 专著 西医 31-Mar-17 96 职业病诊断标准实施指南 第1卷 新发布职业中毒诊断标准 48 朱秋鸿,黄金祥 专著 西医 30-Mar-17 97 结核病专科医师初级培训教程 88 肖和平,沙巍,成诗明 专著 西医 29-Mar-17 98 花楸组织培养技术 78 杨玲,沈海龙 专著 农林 29-Mar-17 99 心脏病学进展2017 88 林曙光 专著 西医 1-Apr-17 100 心血管影像诊断病例点评(第2版) 98 (美)戈塔姆·雷迪主编;胡海波等译 专著 西医 27-Mar-17 101 解救低头族脊柱健康术 38 王诗忠 专著 西医 28-Mar-17 102 中医临床护理学 59.8 毕怀梅,王家兰 专著 中医 29-Mar-17 103 中医妇科学 69.8 苗晓玲,周蜻 专著 中医 29-Mar-17 104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49.8 周家璇,陈小宁 专著 中医 29-Mar-17 105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 69.8 刘学兰 专著 中医 29-Mar-17 106 中医心病学 49.8 刘红英 专著 中医 29-Mar-17 107 中医药拉丁语 48 杜勤 大学教材 中医 29-Mar-17 108 单镇中药学术思想精粹 58 赵建平 专著 中医 30-Mar-17 109 Web前端开发实践教程 42 李捷,王龙葛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8-Mar-17 110 无机化学核心教程学习指导(第二版) 49 张丽荣 等 大学教辅 化学 29-Mar-17 111 无机化学 59 盛永丽,张卫民 大学教材 化学 30-Mar-17 112 辅酶Q10与健康 37 王永兵 本科教材 生物科学 31-Mar-17 113 基础生态学野外实习指导图册 49 周长发 等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30-Mar-17 114 生态学精要(第二版) 58 周长发等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30-Mar-17 115 经济地理学——原理、方法与应用(第二版) 59 刘艳芳 等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29-Mar-17 116 城市效率学刍论 45 赵千钧 等 研究生教材 地球科学 30-Mar-17 117 泸州市中草药图谱(第二册) 138 张华安,吴贵阳,王曙 专著 中医 10-Mar-17 118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教程 45 柏正尧 本科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8-Mar-17 119 川西北草地主要野生植物图谱 198 周青平,干友民 图册 生物科学 17-Mar-17 120 光电材料与器件检测实验教程 24 刘碧桃,李璐,程江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8-Mar-17 121 光电材料与器件 42 韩涛,曹仕秀,杨鑫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5-Mar-17 122 光电测试技术实验教程 28 田亮亮,胡荣,蒲勇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6-Mar-17 123 四川省稀土成矿规律及资源评价 78 孙明全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0-Mar-17 124 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研究 70 谭建伟,孙金花,徐刚 专著 经济管理 1-Mar-17 125 制度环境、终极控制人代理与并购绩效 68 付强,刘星 专著 经济管理 1-Mar-17 126 汽车电子信息技术 69 王永富,张化锴,齐晗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Mar-17 127 中国沿海城市亲海人居环境研究 70 张云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Mar-17 128 超人气漫画素描技法——机甲与武器(超值版) 39.8 JOJO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21-Mar-17 129 可爱拟人(超值版) 39.8 JOJO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21-Mar-17 130 超人气漫画素描技法——美少年(超值版) 39.8 JOJO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21-Mar-17 131 超人气漫画素描技法——可爱Q版(超值版) 39.8 JOJO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21-Mar-17 132 主题漫画创作(超值版) 39.8 JOJO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21-Mar-17 133 人物动态绘制(超值版) 39.8 JOJO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21-Mar-17 134 走进神奇的3D打印世界 29 孙毅 等 中小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9-Mar-17 135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处理方法及应用 89 王鑫,石爱业,高红民,王超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1-Mar-17 136 机械制造实践教程 69 胡庆夕,张海光,徐新诚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2-Mar-17 137 药师审方技能培训试题荟萃(上、下册) 200 陈万生,柴逸峰 大学教材 西医 28-Nov-16 138 中国城市健康生活报告(2016) 100 黄钢,金春林 专著 西医 16-Mar-17 139 3D打印与快速模具实践教程 29 胡庆夕 等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7-Mar-17 140 中国海草分布、生态系统结构及碳通量遥感 98 杨顶田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2-Mar-17 141 火山活动背景下断陷湖盆优质储层形成机制 98 王雅宁,鲍志东,彭仕宓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8-Mar-17 142 土地工程原理 128 韩霁昌 专著 资源环境 29-Mar-17 143 土地工程基础 150 韩霁昌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Mar-17 144 施工过程水流控制与围堰安全 258 杨文俊,郭熙灵,周良景,胡志根 专著 水利水电 31-Mar-17 145 SAR图像判读解译基础 180 谷秀昌,付琨,仇晓兰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1-Mar-17 146 对分课堂之初中英语 29.8 胡真 应用技术 语言、教育 31-Mar-17 147 员工帮助计划:高级运营手册 49.8 赵然 应用技术 社会科学 30-Mar-17 148 员工帮助计划——中国经典案例集 49.8 赵然,史厚今 应用技术 社会科学 31-Mar-17 149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困局与突破 128 谢康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30-Mar-17 150 华北地貌新论 138 吴忱,许清海,刘劲松 专著 地球科学 5-Apr-17 151 硅基软纳米杂化材料与硅酸盐质遗迹保护 180 和玲 专著 材料科学 31-Mar-17 152 纳米物理化学 118 薛永强,崔子祥 专著 化学 7-Apr-17 153 新时期国家生态保护和建设研究 198 沈国舫,吴斌,张守攻,李世东 专著 生物科学 31-Mar-17 154 中国农区草业与食物安全研究 120 南志标 专著 农林 27-Mar-17 155 中国草地生态保障与食物安全战略研究 88 本书项目组 专著 农林 27-Mar-17 156 动物基因组编辑 108 李奎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30-Mar-17 157 中国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180 李俊生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7-Mar-17 158 小麦温光发育与分子基础 180 尹钧,苗果园,尹飞 专著 农林 30-Mar-17 159 中国典型区域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168 周伟奇,钱雨果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7-Mar-17 160 胶州湾及青岛附近海域底栖甲壳动物(上) 198 沙忠利 专著 地球科学 27-Mar-17 161 农村土地整治模式与机制研究 79 陈秧分,刘彦随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5-Apr-17 162 土壤入渗测量方法 96 雷廷武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1-Mar-17 163 青藏高原高寒地貌格局与变化 158 程维明,赵尚民,叶庆华,张文杰 专著 地球科学 31-Mar-17 164 徐更光传 98 王民 科普 历史地理、考古 31-Mar-17 165 专利信息计量学 98 文庭孝 专著 语言、教育 31-Mar-17 166 2016研究前沿及分析解读 78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等 专著 语言、教育 31-Mar-17 167 辽代汉官集团的婚姻与政治 78 齐伟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0-Mar-17 168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 69 申国卿,吕振宇,杨素香 专著 语言、教育 31-Mar-17 169 网络虚拟社会与伦理道德研究——基于大学生群体的调查 82 黄河 专著 社会科学 31-Mar-17 170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 136 董长青,陆强,胡笑颖 专著 化学 7-Apr-17 171 线性离散周期系统的鲁棒控制 96 吕灵灵 专著 计算机、通信 7-Apr-17 172 中国能源价格改革 88 林伯强 专著 经济管理 7-Apr-17 173 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地质特征、资源潜力与成藏关键因素 298 郭彤楼,曾萍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1-Mar-17 174 丰都关田沟 298 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0-Mar-17 175 青铜觶研究——商周青铜器的考古学和礼制文化研究 128 曹斌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0-Mar-17 176 非真实感艺术风格绘制 85 钱文华,徐丹 专著 计算机、通信 5-Apr-17 177 生产测井油气水多相流测量方法与传感技术研究 105 孔令富,刘兴斌,李英伟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1-Mar-17 178 高原医学防护知识 29 高钰琪 专著 西医 31-Mar-17 179 老年人照料护理手册 36 金霞,宗疆,张雷 专著 西医 5-Apr-17 180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研究年鉴(2015) 72 王拥军 基本资料 西医 31-Mar-17 181 儿童眼病临床诊疗手册 56 余涛,阴正勤 专著 西医 31-Mar-17 182 麻醉恢复室规范化护理工作手册 32 邓曼丽,何丽 专著 西医 31-Mar-17 183 胸外科手术要点难点及对策 198 李单青 专著 西医 31-Mar-17 184 心血管急重症诊治(中文翻译版) 98 Mark Griffiths等主编;钱海燕等译 专著 西医 31-Mar-17 185 肺动脉高压 48 樊朝美,华潞 专著 西医 31-Mar-17 186 肿瘤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 188 郑杰 专著 西医 31-Mar-17 187 临床心肾交互疾病前沿与争鸣 68 王勇 专著 西医 31-Mar-17 188 病理学(第4版) 79.8 黄启福 大学教材 西医 31-Mar-17 189 现代免疫学概论 79.8 张燕燕 大学教材 西医 30-Mar-17 190 张大宁临证医话集 78 焦剑,车树强 专著 中医 30-Mar-17 191 张大宁谈中医四大经典 78 张勉之,李顺民,易铁钢 专著 中医 30-Mar-17 192 物理化学实验(第二版) 29 郑新生,王辉宪,王嘉讯 本科教材 化学 6-Apr-17 193 互联网+的实践 68 柴俊武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7-Mar-17 194 低渗致密砂岩非线性有效应力 118 赵金洲,肖文联,李闽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3-Mar-17 195 桥门式起重机挠度检测与预测 69 张大鹏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Mar-17 196 煤层气地震非线性预测方法与应用研究 89 李琼 专著 地球科学 28-Mar-17 197 癌症患者生存之路--吴万垠教授医案实录 58 吴万垠 科普 西医 31-Mar-17 198 流体动力学 59 张堃元,金志光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31-Mar-17 199 混凝土结构维护管理工程学 99 吴智深,戴建国,万春风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1-Mar-17 200 土地工程概论(第二版) 150 韩霁昌 专著 农林 7-Apr-17 201 认知计算与多目标优化 120 焦李成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1-Mar-17 202 量子计算、优化与学习 130 焦李成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1-Mar-17 203 智能SAR影像变化检测 118 焦李成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Mar-17 204 图像曲线拟合理论及其应用 85 梁军利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Mar-17 205 变化环境下渭河流域水资源演变与配置 145 畅建霞,高凡,王义民 专著 资源环境 31-Mar-17 206 数独超级赛2 42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科普 科普读物 7-Apr-17 207 数独超级赛1 42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科普 科普读物 10-Apr-17 208 数独超级赛3 42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科普 科普读物 10-Apr-17 209 简明分析化学 49 马成有,王英华,来雅文 大学教材 化学 12-Apr-17 210 舰船装备保障理论创新与实践 98 朱石坚,俞翔,刘勇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Mar-17 211 对分课堂之高中数理化 29.8 杨红 应用技术 科普读物 31-Mar-17 212 轻松学电脑之跟我学 39.8 王俊 等 自考教材 科普读物 10-Apr-17 213 轻松学电脑之跟我做 36.8 王俊 等 中高职教辅 科普读物 10-Apr-17 214 2017中国房地产市场回顾与展望 68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产业研究中心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0-Apr-17 215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论 128 陈劲 专著 经济管理 10-Apr-17 216 区域创新与知识管理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索 158 蒋天颖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5-Apr-17 217 流动性与金融系统稳定:传导机制及其监控研究 138 刘晓星 专著 经济管理 5-Apr-17 218 摩擦纳米发电机 198 王中林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1-Mar-17 219 橡胶混炼 98 (德)安德里亚斯·林佩尔编;苏正涛,王鹏,王辰译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0-Apr-17 220 高分子结晶和结构 160 莫志深 等 专著 化学 10-Apr-17 221 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发展战略:新思路、新任务、新途径 238 唐启升 专著 农林 13-Apr-17 222 流体力学通论 298 刘沛清 专著 物理(力学) 10-Apr-17 223 居民地增量级联更新理论与方法 129 武芳,许俊奎,李靖涵 专著 地球科学 10-Apr-17 224 万年的竞争:新著世界科学技术文化简史 48 刘夙 科普 社会科学 30-Mar-17 225 德尔斐的囚徒:从苏格拉底到爱因斯坦 38 李轻舟 科普 数学 30-Mar-17 226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17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专著 地球科学 10-Apr-17 227 古文字与中国早期文化论集 138 王晖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0-Apr-17 228 空气热泵性能有限时间热力学优化 96 毕月虹,陈林根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0-Apr-17 229 空气湿处理方法与技术 98 殷勇高,张小松,王汉青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Apr-17 230 文物研究(第22辑) 158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6-Apr-17 231 信念网络在话题识别与追踪中的应用研究 58 吴树芳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3-Apr-17 232 系统解剖学(第2版) 79.8 黄文华,张雁儒,赵志军 大学教材 西医 31-Mar-17 233 mGCC相关病变临床病例思考 398 孙心铨 研究生教材 西医 11-Apr-17 234 飞行人员健康知识手册 36 王军,朱晓全 专著 西医 31-Mar-17 235 复杂疾病呼吸内镜介入治疗——临床思维及实例分析 148 王洪武 专著 西医 11-Apr-17 236 战国楚系简帛用字习惯研究 168 禤健聪 专著 文学艺术 31-Mar-17 237 彝族传统经籍文学研究 138 王明贵,王继超,贾力娜 专著 文学艺术 30-Mar-17 238 烧旺理性的火焰——约翰谈逻辑 35 刘新文 科普 科普读物 31-Mar-17 239 太阳系考古遗存:小行星 59 胡中为 专著 地球科学 31-Mar-17 240 稀疏学习、分类与识别 138 焦李成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0-Apr-17 241 高分辨遥感影像学习与感知 138 焦李成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0-Apr-17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4261 次阅读|1 个评论
触目惊心!如何拯救你——电子垃圾污染重镇贵屿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7-4-21 09:44
随着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子技术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由此产生的电子垃圾不断增大。电子垃圾成分复杂,富含铜、锌、铅、汞、铬、镉等多种重金属,以及各种塑料、溴代阻燃剂、调色剂、表面涂层等。由于电子垃圾的不恰当处理处置,其所含有的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如多溴联苯醚(PBDEs)、多环芳烃(PAHs)、多氯联苯(PCBs)等大量进入环境,由此产生的重金属和POPs复合污染所诱发的环境和社会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电子垃圾污染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全球越来越多的废旧电子和电器设备被淘汰,形成巨量的电子垃圾。据报道,全世界每年有2000万~5000万t废旧电子产品被丢弃,并且正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电子垃圾已成为继工业时代化工、冶金、造纸、印染等废弃物污染后新的一类重要环境污染物。据201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报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子垃圾生产国,每年产生超过230万t电子垃圾,仅次于美国的300万t。到2020年,我国的废旧计算机将比2007年翻一到两番,废弃手机将增长7倍。我国电子垃圾污染不仅来自于本国,还有进口的电子垃圾,全球的电子垃圾中80%被运到亚洲,其中90%在我国处理与丢弃。我国电子垃圾污染已经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国内外环境工作者对电子垃圾拆解造成的区域环境污染及其导致的健康风险问题高度关注,从2000年至今,国际学术期刊上关于电子垃圾的论文呈显著增长趋势,Science、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Perspective、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国际学术期刊都对电子垃圾处置不当所造成的污染表示担忧。 电子垃圾成分复杂,富含铜(Cu)、锌(Zn)、铅(Pb)、汞(Hg)、铬(Cr)、镉(Cd)等多种重金属,以及各种塑料、溴代阻燃剂、调色剂、表面涂层等。由于电子垃圾的不恰当处理处置,其所含有的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如多溴联苯醚(PBDEs)、多环芳烃(PAHs)、多氯联苯(PCBs)、二噁英(Dioxin)等大量进入环境。POPs因具有远距离大气迁移性而成为全球性污染物,因此,包括我国在内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同签署了旨在全球统一行动控制和消减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其于2004年在我国生效。 目前,我国电子垃圾拆解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其中广东贵屿和浙江台州已经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电子电器垃圾拆解基地。全国最大的电子垃圾集散地同时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城——广东省贵屿镇,每年可处理逾百万吨来自美国、日本、韩国等地的电子垃圾。该镇地处潮阳、普宁、揭阳三地交界,位于练江中游北岸,面积52km 2 ,现有人口13万。几十年来,电子垃圾的回收及综合利用已经成为当地人谋生的主要手段,其作为该镇的支柱产业,已形成了从回收、拆解到加工、销售的完整的电子垃圾产业链。但当地村民处理电子垃圾的手段极为原始,人们称之为“19世纪的工艺处理21世纪的垃圾”。当地工人大多采用焚烧、破碎、水洗(用王水等强酸腐蚀)等原始手工工艺处理电子垃圾来提炼重金属,这些工艺成本低廉且效益可观,余下的电子垃圾被随意丢弃,直接污染空气、水、土壤。电子垃圾拆解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带来了财富,却也给该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贵屿的水源污染状况十分严重,由于有毒物质、废液被填埋或渗入地下,绝大部分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已不能饮用,只能作工业用水,居民饮水必须从30千米以外的地方运送。污染侵蚀过的土壤已经不能再种庄稼,大量有害气体和悬浮物致使空气质量变差,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对该地区河岸沉积物的抽样化验显示,对环境和身体健康危害极大的重金属中,Pb、Cr等的含量都超过危险污染标准数百倍,甚至上千倍,而水中的污染物含量也超过了饮用水标准数千倍。当地居民身体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与其他非电子垃圾拆解地区相比,皮肤损伤、头痛、眩晕、恶心、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症在当地居民中发生率高。 随处可见的电子垃圾(广东贵屿镇) 电子垃圾从哪来 电子垃圾是随着电子产品的出现而产生的。电子废弃物的来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另一类来源于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前者可进一步划分为两部分:一是家庭和小商家;二是大公司、研究机构和政府。 ( 1 )家庭和小商家。 随着电子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电子设备尤其是手机和计算机,经常被家庭和小商家丢弃。当今的电子行业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几乎每隔 1 年就会进行全面的更新换代。由于手机和计算机不属于法定的有害废弃物的范畴,家庭用户和小商家可以合法地将其扔到废物箱里,进行填埋或焚烧处理。此外,回收机构向消费者收取处理费,也是废旧手机和计算机无法得到妥善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大公司、研究机构和政府。 这些大型机构经常对员工的电子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例如,微软全球有近 5 万名员工,约每 3 年就将计算机全部更新换代一次。这些大型机构丢弃的电子废弃物走向了回收处理和出口市场。 另一类是来源于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的电子废弃物。 从生产线上下来的商品不能满足质量标准而被废弃时,最初设备制造商就产生了电子废弃物。 有毒污染物正在威胁我们的健康! 电子垃圾回收处理中产生的有毒污染物主要是重金属(如Cd、Pb、Cr、Hg等)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PAHs、PBDEs、PCBs和呋喃等)。长期以来,由于这些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对人类身体健康构成很大威胁,许多学者对这些污染物的毒性进行了研究。 1、 重金属 Pb 在环境中富集,对动植物和微生物有严重的慢性毒害,其毒性主要是损害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肾脏和干扰内分泌系统,其进入孕妇体内会影响胎儿发育,造成畸形,并且高血铅影响儿童智力发育; Hg 进入水体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转化成甲基汞,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可导致神经系统慢性损伤; Cd 的化合物被列为有毒物质是由于其可能对人体产生不可逆的损害,它可在体内富集,尤其在肾脏中, Cd 化合物可通过呼吸或食物进入人体,由于它的半衰期长而容易富集到导致中毒的量; Cr 可引起各种毒性作用,如导致人体严重的过敏反应和 DNA 损伤, Cr 的毒性与其存在的价态有关,六价铬容易透过细胞膜而被吸收并在体内蓄积,其毒性比三价铬高 100 倍。 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BDEs 、 PCBs 、 PAHs 和呋喃等持久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已成为各国普遍的污染物,并且可通过呼吸、饮用水和食物链在动物体内富集,因而在许多地区的动物及人体内发现此类污染物。 PBDEs 是一类毒性物质,有证据表明,它干扰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并可导致新生哺乳动物神经的损害,尤其是怀孕妇女、胎儿和婴幼儿对此类污染物敏感。呋喃的化合物可引起免疫缺陷和神经系统病变、干扰内分泌、降低肺部功能和改变血浆激素水平并具有致癌性; PCBs 与甲状腺激素、免疫功能、神经系统的改变有关, PCBs 暴露可导致肝脏功能改变、皮肤疾病及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PAHs 可通过酶的感应过程改变繁殖率,影响细胞分裂、导致癌变,是一类“三致”(指致癌、致畸、致突变)污染物。 电子垃圾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与其他修复技术相比,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无二次污染、不破坏生态环境等优点,因此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电子垃圾拆解区典型的POPs和重金属污染的高效微生物菌种和植物资源缺乏是制约生物修复在电子垃圾污染治理中应用的关键,因此需要寻找、筛选具有POPs/重金属高效降解/转化特性的菌株和植物,同时研究其降解转化机理,对于电子垃圾污染环境生物修复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十多年的研究,作者课题组筛选、积累了一批对电子垃圾污染环境中POPs和重金属具有降解/转化功能的植物和菌种。其中,起修复作用的植物包括:杂交狼尾草、紫花苜蓿、龙葵、再力花、空心菜、芥菜、苣菜、鱼腥草;微生物包括:短短芽孢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苏云金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黄孢原毛平革菌、蜡状芽孢杆菌、铅黄肠球菌、氧化节杆菌、热带假丝酵母、解脂假丝酵母、酵母融合菌。利用以上功能植物和微生物,作者研究团队对电子垃圾拆解区水体、底泥、土壤中的典型有机污染物PBDEs、PAHs和重金属污染及其生物修复进行大量基础性研究。 《电子垃圾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及原理》 作者:尹华,唐少宇,彭辉,陈烁娜 责编:耿建业,万群霞,孙晋慧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3 ISBN:978-7-03-052234-4 《电子垃圾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及原理》 是一部关于电子垃圾污染区域土壤、水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生物修复技术及其原理研究的著作。在简单介绍了电子垃圾污染环境现状及危害、水/土环境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原理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十多年来对电子垃圾拆解区水体、底泥及土壤中的多溴联苯醚、多环芳烃等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对重金属的生物吸附,以及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生物修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有效控制与修复电子垃圾拆解区域水体与土壤的严重污染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手段。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0605 次阅读|5 个评论
巧打“土地集约”牌,一举攻破“保障发展、保护资源”两大难!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7-4-20 09:5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步入经济快速增长期,经济结构变化带来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也遇到了发达国家发展进程中曾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耕地数量锐减、农地非农化趋势加快、土地利用中的生态环境恶化等。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地关系、资源约束背景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资源利用价值的判断、社会结构、区域结构和资源利用管理制度选择与安排等问题深深地困扰并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围绕土地集约利用开展了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研究 关于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我国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 :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增加在土地上的投入,以获得更多产出的土地开发经营方式。马克伟主编的《土地大词典》中认为,“土地集约经营是土地粗放经营的对称,是指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在单位面积土地上集中投放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以提高土地面积产品产量和负荷能力的经营方式”。著名土地经济学家周诚的观点与之相近。宋春华等主编的《房地产大辞典》对“土地集约程度”的解释为“单位面积土地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的状况”。毕宝德指出,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周生路认为,土地集约利用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使用高比率的变量投入(劳动力、资本)。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不能片面地强调投入-产出强度的提高,而应该注意到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属性。陶志红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应当以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许树辉认为,城镇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是通过不断增加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投入,从而达到既促使城镇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合理化、最优化,又能最大程度提高城镇土地使用效率、经济效益和土地可持续发展。龚义等认为,土地集约利用是在特定时段、特定区域内的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它是指现有条件下,在满足城市发展适度规模、使城市获得最大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的基础上,以城市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来不断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并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查志强、郑新奇、谢敏等、杨大兵等也持有相似观点。何芳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本质内涵是充分挖掘城市土地资源供给潜力、用途转换的土地经济供给潜力和空间经济供给潜力;甄江红等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使整个城市土地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提高。林坚等强调,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应符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法规。吴次芳等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应建立在现期条件下,能够满足城市发展适度规模,使城市获得最大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根据学者们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解,可以将其内涵总结为以下几点: ①土地集约利用以合理的用地结构与布局、符合相关规划及法规为前提;②土地集约利用可以开发利用土地的多维空间;③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过程;④土地集约利用注重增加土地上的投入,以获得更多的产出,注重投入要素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⑤土地集约利用要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加,城市土地利用问题开始凸显,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并借鉴国外城市土地利用的经验,对我国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一、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驱动力 土地集约利用驱动力的研究对解释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和建立土地集约利用机制起着关键作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是推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方向和速度变化的各项因素,很多研究将其归纳为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方面。还有一些研究从内外两方面来阐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周江等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部驱动包括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土地资源禀赋约束和城市存量建设用地,外部驱动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土地制度与政策、城市规划等方面。王家庭等认为,内在动力机制主要由集聚效应机制和要素替代机制两方面组成,外生动力主要包括市场驱动机制、政府导向与激励机制、技术创新机制等方面。城市土地就是在上述五种动力机制的共同作用下,逐步从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的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不断摒弃不合理的因素,达到城市用地结构的优化、空间结构布局的合理,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吴郁玲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和土地市场化发育程度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化水平的重要因素;政府对农地的保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用地者集约利用土地;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控制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限制性因素;从整体上看,市场化发育水平是影响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关键性和根本性原因。 二、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是国内研究的热点,许多城市已开展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技术等方面。 在评价方法方面,章牧将土地利用层次划分为宏观(全市域范围)、中观(城市不同用途规划小区范围)及微观(城市不同用地类型宗地)三个层次,通过不同层次的评价方法,综合评价福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何芳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东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罗雄飞等运用德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武汉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综合评价。尹君等构建了基于遥感和人工神经网络(ANN)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体系,并运用该方法对石家庄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魏亮等根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采用信息论中的熵值法建立了评价模型,并以廊坊市文安县为实例,应用熵值法完成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冯科等、杨东朗等、齐梅等、彭浩等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研究区域的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卞兴云等以山东省地级城市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省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时间和区域变化情况,为宏观指导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供参考。宋戈等运用综合评价法对铜陵市2002~2006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得出2002~2006年铜陵市的土地利用程度处于由极不集约向集约转变的发展过程。 在评价指标体系方面,有的学者建立了城市土地总量集约、水平结构集约、垂直空间集约和动态集约四个方面的指标体系;有的学者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经济-社会-生态”指标体系、“集约-高效-协调”指标体系等;也有的学者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框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有学者从不同空间层次出发建立了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宏观评价是以整个城市为评价对象,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城市空间格局合理性、土地利用强度、土地产出效率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指标;中观层次的评价对象是不同功能的城市分区,根据功能不同分别设计了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等各自评价指标体系;而微观层次则是以地块为评价对象,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容积率、经济产出和环境指数等微观指标等。还有一些学者则从整体角度出发,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完成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测度工作。曹蕾等从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elf-organizing map,SOM)角度构建了评价指标,研究了重庆市渝北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尽管不同学者提出的评价指标存在着一定差异,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是趋于一致的,主要涉及土地投入产出强度、土地市场运行情况、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发展及土地集约利用约束等几个方面。 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方面,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提供了新的手段,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有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发展。张波运用GIS 技术在济南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图上划分出扇形单元和环形单元,生成统计频率图,对评价结果中的土地集约利用分布、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土地集约利用规律进行了研究。乔伟峰等使用了数据库编程能力强大的Delphi 6.0 开发工具,通过ADO 技术连接数据库,然后利用OLE 对象链接和嵌入技术,对苏州市主城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了评价。乔伟峰等、杨大兵等基于GIS 组件技术和空间数据库等技术,建立了C/S(client/server)结构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信息系统,并应用于南京、苏州、长春、唐山等城市。常青等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对深圳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探索适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的非线性定量方法。吕宜平等设计了基于RS 和GIS 的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的技术路线,通过遥感资料的解译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构建了一套城镇建设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曲阜市城区与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集约程度做了定量研究。 三、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途径 学者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城市化实践,认为城市规模越大,其集聚效应越明显,有利于集约用地,提出应该积极促进大中城市建设,谨慎发展小城镇。一些学者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应根据城市所处的发展水平和阶段确定相关政策,合理确定城市发展战略。一些学者围绕市场机制提出了多种措施,其核心就是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土地流转和优化使用,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土地集约利用目标。由于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存在一定局限性,不少学者从政府宏观调控角度提出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另外,基于公众参与机制的相关途径探讨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公众参与机制是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的有益补充。要实现土地管理决策科学合理,使土地利用真正体现广大市民的利益,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为城市科学规划与土地有效利用提供支持与监督。公众参与通过对政府宏观调控进行监督,实现对市场运转机制的反馈和修正,并与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一起构成一个完整、高效的土地资源配置系统。但该方面的相关措施相对较少,仅有个别学者做过初步研究。王慎刚等认为,尽管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与西方不同,但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有一定相似性,控制城市蔓延,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可以学习借鉴他国的经验。通过总结中外学术理论和各国实践探索,他们将集约化利用土地的方法和途径概括归纳为规划控制、市场配置、经济制约、政府审批管制4种方式。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 开发区是指经国家或省级政府科学规划论证和严格审批,为吸引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而设立的经济区域。我国自1984年创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开发区事业蓬勃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外资、发展经济、扩大出口、培养人才、改革试点、服务母城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果。在对外发挥窗口作用,对内发挥辐射作用等方面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开发区的数目和规模逐渐扩大,开发区建设开始失控,低价竞争、滥占耕地、土地闲置等问题严重。开发区建设在盲目攀比影响下,存在着土地闲置、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理论体系是以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理论为基础,结合开发区用地特性发展得来,所以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内容、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技术路线都借鉴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已有成果。早期研究集中于对经济相对发达省市区国家级开发区的评价研究,侧重于评价意义及政策研究,全局性、共性的研究成果较多。唐东华以国家级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情况为依据,总结了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高效利用的做法和经验,提出进一步推进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建议。吴郁玲以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省区江苏省开发区为例,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研究土地市场发育对土地集约利用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效率,运用结构方程建模,探讨土地市场发育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性关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计量经济统计模型和多因素分析模型,探讨不同土地市场发育阶段,土地集约利用的主导驱动因素和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动态演化规律,并重点对土地市场化程度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力进行了定量分析。李双异等在工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中,对省级及省级以上的工业开发区进行评价,并提出工业开发区土地管理的依据。张莹对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分析和潜力测算,探讨影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评价开发区土地的利用效率、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寻求开发区土地最有效利用模式。随着中西部地区开发区的兴起与发展,学者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也做了很多实证研究,如陕西、湖北、山西、甘肃、新疆、重庆等。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明确、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不严格、村镇建设缺乏科学合理规划等原因,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在总体上比较粗放,用地结构不合理,利用效益低下,集约化程度低。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时期,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城镇集中,“空心村”现象日益严重。不论是从土地的数量上还是从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上,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佟香宁分析了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相关理论,建立了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的总体评价和村级评价两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评价模型,并以枣阳市熊集镇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李昕等构建了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长葛市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建议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把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点放在对农村居民点的整理上;而对于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应把集约利用土地的重点放在对土地的投入力度和产出上。马佳从规划、资源禀赋、社会经济、人本和制度五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和武汉市江夏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陈亮提出了基于Google Earth 的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调查方法,并以北京市昌平区等四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及成果评价。肖波等以安徽省凤阳县15个镇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作为评价单元,将凤阳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分为高集约度利用型、中集约度利用型和低集约度利用型3 种集约利用类型,并测算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潜力。孟令娜建立了基于GIS 辅助的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支持方法,对济南市乡镇级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评价指标、方法等的正确性,提出了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挖潜的模式。张红梅探讨了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方法,建立了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评价模型,以重庆市黔江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并结合黔江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黔江区各乡镇的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潜力进行了计算。张卫华对湖南省株洲市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株洲市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驱动因子主要包括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集约利用潜力较大的分别是醴陵、天元及株洲三地。任家强等通过对辽宁省农村居民点(试点区)锦州市巧鸟街道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潜力测算得出的结论是:土地利用水平以粗放利用为主,基本集约与较为集约占50%比重。陈美球等对江西省5市8 个县区20个自然村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进行了专题调研,研究发现:农民文化程度、常年居住在家人口数量、人均年收入、与邻院的最近距离、人均宅基地面积和离县城的距离六个因素对农户集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意愿有着显著的影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机理研究》 作者:陈浮,陈海燕 责编:惠雪,王希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3 ISBN:978-7-03-052057-9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又好又快,土地利用方式需要集约利用。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深入研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机理研究》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土地集约利用的形势与政策为基础,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阐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发现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规律,分析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因素和制约因素,并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两个角度研究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733 次阅读|1 个评论
浩瀚星空,藏着你未知的世界
热度 7 sciencepress 2017-4-17 09:32
从天文观测到理论探索与预言,再到搜寻与新发现,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不断发展。在天文史上,小行星的发现是一个里程碑。小行星的演化程度小,为行星的形成和早期演化提供宝贵信息,是太阳系考古遗存;而某些小行星因其潜在撞击地球的严重危害而更受关注。自航天时代以来,小行星的探测研究成为热门领域之一,意义深远。 小行星的发现 图1 是地球和另外五颗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图,可以察觉出行星轨道有什么特征或规律吗?天文学家早就感到火星和木星的轨道间距太大,开普勒推测此间距内应当有一颗未知行星。 图1 地球和五颗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 1766 年,德国中学教师提丢斯(J. D. Titius)发现,已知行星轨道半长径值可组成简单的数列。后来,柏林天文台长波得(J. E. Bode)进一步总结了这一规律并广为宣传,故称为“提丢斯-波得定则”,其表达式可以写为:a n =0.3×2 n +0.4(AU)(天文单位)。对于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序数n 分别为 –∞ 、0、1、2、4、5(如图2)。哎呀!怎么缺少n=3 的相应行星呢?1871年,赫歇尔(F. W. Herschel)发现了天王星,其轨道半长径(19.2 AU)与计算值a 6 =19.6 AU 接近,成为提丢斯-波得定则的有力支持。因而推测,应存在一颗相应于符合提丢斯-波得定则a 3 =2.86 AU 的未知行星呢!于是,天文界掀起搜寻这颗未知行星的热潮,Baron von Zech 曾组织24 位天文学家系统地搜寻这颗未知行星,但是没有取得成果。 图2 行星公转轨道半长径的 1801 年元旦之夜,不在上述搜寻天文学家之列的西西里天文台台长皮亚齐(G. Piazzi),在进行金牛座巡天观测时,偶然发现了一颗星图上没有的星。次日,该星相对于背景恒星逆行了4角分,随后沿此方向一直逆行到1月12日,而后改为顺行。他认为该星是一颗彗星,立刻把该发现写信报告给波得。此后皮亚齐便生病了,无法继续观测。然而他的信历经了很长时间才到达哥达,直至3月20日,波得才收到来信,而这时那颗星已经向太阳方向运动,无法再被找到了! 那时,高斯发明了一种计算行星和彗星轨道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只需要几个位置点就可以计算出一颗天体的轨道。高斯读了皮亚齐的发现后就将这颗天体的位置计算出来送往哥达。奥伯斯(H. Olbers)于1801年12月31日晚重新发现了这颗星。后来,它被正式命名为Ceres(谷神星)。1802 年奥伯斯又发现了另一颗天体,命名为Pallas(智神星)。随后,新的天体陆续被发现,1803 年发现Juno(婚神星),1807 年发现Vesta(灶神星),到1845 年又发现义神星。这些天体都比行星小得多,于是就称作“小行星(asteroid,minor planet)”。后续的搜寻发现更多更小的小行星,但确实不存在那颗预想的行星。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简称IAU)的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简称MPC)设在史密松天体物理台(Smithsoni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简称SAO),负责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自然卫星)的证认和命名,也负责有效收集和传播它们位置观测和轨道计算,发布下列期刊: 《小行星通告》(MPCs——Minor Planet Circulars,一般每个月发布一次); 《小行星通告:轨道补充》(MPO——Minor Planet Circulars Orbit Supplement,每年发布); 《小行星通告:补充》(MPS——Minor Planet Circulars Supplement,每年发布3 或4 次); 《小行星电子通告》(MPECs——Minor Planet Electric Circulars,按需要发布,一般至少每天一次)。 现今对观测和搜寻小行星有志趣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却受望远镜仪器和情报等条件所限而难于实现所愿,但近年有了参加搜寻活动的好机会,且取得可喜的成果。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小行星? 如前所述,搜寻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未知行星未果,却发现了很多小行星。起初以为这些小行星是一颗行星爆裂的碎块,但缺乏科学根据。随后,寻找热潮虽然经历一段较冷落时期,但小行星的观测研究后来却更发展和兴盛起来,成为当代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尤其是先后发送多艘飞船去探访某些小行星。这是为什么呢?探索小行星有什么重要意义? 探索行星和和太阳系的起源 这是有实际价值的一个自然科学基本问题。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经历了严重的演化,丧失了其形成和演化早期的遗迹。例如,地球经历了“沧海桑田”的演化,地球表面积的98%是后半期形成的,90%是近6亿年内形成的,不能从地球本身考查得出其形成和早期演化历史。依据观测资料和理论研究,行星形成过程是:由原始太阳星云中的凝固颗粒逐步聚集、形成越来越大的“星子”,大星子成为“行星胎”,再吸积星子等物质而生长为行星。因为小行星形成区的可吸积物质匮乏,那里的大星子不能进一步成长为行星,而停留为“半成品”的小行星。由于行星的引力摄动,一些小行星轨道变化大,高速碰撞而破碎为小的小行星。而且,由于小行星自身演化程度小,保留了早期的一些状况,成为太阳系考古的遗存。小行星是陨落到地球上的陨石母体,通过对陨石的仔细分析研究,可以提供小行星的、进而提供行星和整个太阳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的重要信息,诸如太阳系的原始成分和形成演化的时间历程。 探索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影响 小行星容易受大行星的引力摄动而经常改变轨道,乃至撞击—陨落到行星上。因此人类尤其着重搜寻和监测有潜在撞击地球威胁的小行星,推算其未来的行径,及时预报其撞击地球的可能性。虽然真正撞击的概率很小,然而,一旦发生撞击,其危害可能超过大地震、火山爆发、海啸、核战等,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发射航天器将其击毁或转移走,或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而减少危害。月球和水星上有大量的古老陨击坑和陨击盆地,类地行星可能都经历过早期的严重陨击期,对它们的演化起重要作用。地球早期受到这样的陨击更多、规模更大,促使地球大气和海洋的形成,甚至生命的起源可能都与此有关。虽然地球上的古老陨击遗迹被后来的地质过程严重改造而丧失,但尚保存的陨击构造也显示出小行星撞击的严重影响,例如,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奇科苏卢布(Chicxulub)陨击构造产生于6500万年前,推算是一颗不到10公里的小行星或彗星陨击所致,这次撞击引起巨大海啸和全球回荡的地震,陨击抛出富含水汽的尘埃雨升腾到大气中,笼罩地球,后来又落回地球而形成全球的白垩纪末地层,也造成大规模生物绝灭。 探索小行星与陨石之间的直接关系 除了月球和火星陨石,绝大多数陨石都来自小行星的碎片。目前全世界已收集到3万多块陨石样品,其中80%是普通球粒陨石,其余为碳质球粒陨石、顽火辉石球粒陨石和分异陨石(无球粒石陨石、石铁陨石和铁陨石)。原始球粒陨石自形成以来没有受过重大变质作用,其化学成分与太阳系平均组成非常相似,它们是原始太阳星云凝聚分馏的产物,代表了太阳系最原始的物质组成;而分异陨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合变化很大,从玄武质无球粒石陨石,到石铁陨石和铁陨石,它们是太阳系早期小行星内部岩浆熔融分异的产物。要充分认识这些陨石的特性以及它们在太阳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必须首先了解陨石的来源和陨石母体的特征。长期以来,天文界一直试图寻找陨石与小行星的关系。如果能确定某种陨石来自某一特定类型的小行星,那么分析研究这些陨石样品就可以了解小行星的形成、内部熔融分异和演化历史。最常见的普通球粒陨石的母体小行星应该普遍存在于小行星带内,然而,天文观测并没有找到与普通球粒陨石的反射光谱相同的主带小行星,这是当今行星科学的一大困惑,寻找这种母体小行星也成为重要任务。 小行星和陨石之间有很多相关问题还没有解决。例如,C型小行星与碳质球粒陨石的反射光谱相似,但前者的比重却只有后者的一半,可能是由于C型小行星含有20%的水。然而,S型小行星的比重也比球粒陨石低,这是否说明所有小行星都含水?还是小行星内部具有特殊的松散结构?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实验室的陨石分析和地面望远镜观测小行星是不够的,而需要飞船探访小行星,包括直接采集小行星样品带回地球进行实验分析,并跟天文观测数据和陨石分析结果结合,来确定陨石和小行星之间的直接关系。 探索小行星及类地行星母体内部的熔融分异机制 陨石研究表明,大多数陨石(85%)自形成以后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较完整地保留了原始太阳星云凝聚分馏和演化的历史,这些陨石的母体小行星内部没有发生高温熔融分异过程,代表了太阳系原始物质组成。而有些陨石(无球粒石陨石、石铁陨石和铁陨石)则明显是岩浆熔融分异结晶的产物,表明它们的母体小行星内部发生了大规模的高温熔融分异过程,如同地球、火星那样形成核、幔、壳的结构。为什么有些小行星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内部发生了高温熔融分异,而有些小行星却在形成以后没有发生重大的地质作用?是什么物理机制使小行星内部发生了熔融现象?内部发生熔融分异过程的小行星在太阳系内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是什么?尤其是大的主带小行星1号“谷神星”是原始型小行星,而4号灶神星却是熔融分异型小行星,它们为什么差异如此之大?这成为“黎明号”飞船探测它们的重要任务。 探索太阳系原始物质和外来物质 全世界已收集到3万多块各种类型的陨石,大多可能来自S型、C型和M型小行星。但是还有很多类型的小行星,如T、D、O、Ld型等,与其相对应的物质却不在陨石之列。这些类型的小行星物质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有什么特性?是否代表了太阳系的原始物质?有没有经历水变质和热变质作用的影响?对这类小行星的深空探测有望能为我们提供新的线索。 现代实验室同位素分析表明,有些陨石含有短寿期放射性同位素 26 Al、 41 Ca、 53 Mn、 60 Fe 等,有些陨石含有前太阳系恒星尘埃,如金刚石、石墨、SiC、Si 3 N 4 、刚玉、尖晶石、黑铝钙矿、TiO 2 和硅酸盐。这些都是由邻近的恒星向太阳系原始星云注入的物质,它们或者是星际介质的分子,或者是恒星大气中的尘埃,含有大量恒星形成和演化过程的信息。然而,在陨石中寻找恒星物质非常困难,只在少数原始球粒陨石中找到了恒星物质。但是,具有同样类型和特性的小行星数量很多,深空探测采集小行星样品返回地球,可能为我们提供新的恒星物质类型,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恒星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及恒星对太阳系形成所起的作用。 揭示生命起源 小行星含有有机成分,可为研究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提供新线索,其中氨基酸是生物功能大分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它们由陨石、彗星和宇宙尘埃带入地球,为地球布下了生命的种子。生命可能就是从这些有机物中发展和演化而成。 碳质球粒陨石含有多种有机分子,包括氨基酸、咖啡因、嘧啶磷等生命起源所需的重要有机分子。C型小行星的反射光谱与碳质球粒陨石非常相似,表面物质富含碳和水,有机物含量也很高。从C型小行星上采集样品返回地球,将对研究生命的起源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为以后征服太空,利用和开发太空的自然资源做好准备 水在生命起源和演化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水又是重要的自然资源。C型小行星含有近20%的水。从小行星运送水资源到空间站要比从地球上运送更容易,可节省大量能源,因此可将小行星作为人类空间探测的水源补给站。除水以外,小行星还蕴藏其他稀有金属和矿产资源,可开发利用。M型小行星是由金属组成,其中含有大量贵金属,如Au、Ru、Rh、Pd、Os、Ir 和Pt。据估计,一颗直径1公里的M型小行星含有约40万吨的贵金属,目前的市场价高达50000亿美元。 试验和开发航空航天新技术,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小行星是人类深空探测“天然的跳板”。通过把数百吨的小行星置于地月引力系统或近地空间,航天员可以通过几周的航行就抵达小行星进行探测,显著降低任务成本;小行星可作为中转站,为人类建设空间设施以及星际航行转移系统提供大量基础材料。小行星的探测工作还有很多技术是开创性的。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带动了计算机、通信、测控、火箭、激光、材料、医疗等一系列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的全面发展。这些技术转变为民用后,可以多方面改善人们生活的方式和品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航天事业与国防建设密切相关,海陆空立体战争要求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需要精准的导航系统和完善的通信系统。目前,中国已做过小天体探测策略、小天体目标选择、小行星预警与防御技术等前期研究,并已展开小行星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可以预料,航天事业的发展将对未来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起到主导作用。 《太阳系考古遗存:小行星》 作者:胡中为,赵海斌 责编:胡凯,许蕾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4 ISBN:978-7-03-052470-6 小行星是绕太阳公转的小天体。它们是形成行星的半成品,演化程度小,成为太阳系考古遗存。尤其,近地小行星还有撞击地球的潜在危害。航天时代以来,小行星成为当代最活跃的探测对象,惊奇成果纷至沓来,激励青少年的参与志趣。 《太阳系考古遗存:小行星》 共十二讲,通俗地阐述了小行星的发现和观测研究意义、轨道与物理性质的观测和飞船探测;主带小行星的轨道、性质与类型、卫星、几颗著名小行星、近地小行星及其撞击地球的影响;外区的柯伊伯带与弥散盘、矮行星;太阳系的起源、小行星起源演化。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687 次阅读|7 个评论
计算机界的“蝴蝶效应”——看校园服务信息化新模式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7-4-14 09:22
科学家说,南美洲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一只蝴蝶能制造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我不认为这会成真,但我确信一个微小的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演变为令人震撼的结果。 就像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谁会想到它会颠覆人类社会,会彻底改变大学的服务面貌,会让校园服务和管理变得无限强大。这是否可称为人类社会的“计算机效应”呢? ——作者 校园服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与计算机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20世纪60年代,由于中国社会的特殊原因,校园服务与计算机科技发展时代无关。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校才逐渐有了少量计算机。随后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个别学校在校园服务领域才开始使用计算机做一些简单的计算统计和文字处理,这一时期计算机应用水平仅仅只是传统管理的一种辅助手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计算机及其网络开始在高校得到广泛使用,一些学校在校园服务事务管理上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 我国校园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起始于20 世纪90 年代,最早是学生食堂实施电脑网络售饭,纸质饭票退出流通领域;校园通信设施设备由纵横模拟信号电话交换机发展到数字程控交换机,结束了学校电话接线员的历史使命。此后,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及某些管理领域,一些学校在校园服务中探索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取得良好效果,校园服务信息化建设逐渐有了较快发展,例如,学校的车辆管理系统、预付费售电及使用计算机控水控电等。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校园网络化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数字化和网络化不仅影响到高校的主要教学与科研和管理活动,还带来传统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大变化,同时也给学校后勤现行的局域网、C/S结构的管理应用软件提出挑战,推动它的变更和软件更新换代。这种变革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单机版变更为网络版;另一个是B/S 结构逐渐代替C/S结构,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后勤管理,最终得到了数字校园设施设备的强有力支撑,一些学校的校园服务呈现出新的面貌。 人们一般以公元2010 年作为分界线,之前被称为PC 时代,之后称为后PC时代。前者以PC 应用为主体、有线互联网为特征,后者则是以平板电脑、掌上电脑和智能手机终端应用为主体、无线WiFi 局域网和移动互联网为特征,尤其是近年来各种APP 应用软件的出现标志着移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校园服务门户网站 校园服务门户网站是伴随着校园网发展起来的学校门户网站下的二级服务网站,是基于早期互联网的一种门户表达形式,也是在Internet 互联网上一块固定的面向全世界发布消息的地方。它由域名(也就是网站地址)和网站空间构成。人们常常所说的上网,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登录网站地址来浏览网页。 Internet 的基础建立于20 世纪70 年代的计算机网络群之上,开始是由美国国防部资助的称为Arpanet 的网络,第一个应用Internet 类似技术的试验网络用了四台计算机,建立于1969 年。如果据此就把Internet 看作一个计算机网络是不全面的,因为计算机网络只是简单的传载信息的媒体,而Internet 的优越性和实用性则在于信息本身。Internet 不仅是一个计算机网络,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个庞大的、实用的、可享受的信息源。Internet 的资源量非常大,大到不可思议。不仅没有人通晓Internet 的全部内容,甚至也没有人能说清楚Internet 的大部分内容。Internet 是全球论坛、全球性图书馆。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加入进来,Internet 永远向任何人敞开着大门,不管什么人,总受到欢迎;无论一个人是否穿了不适合的衣服,是有色人种,或者宗教信仰不同,甚至并不富有,Internet 永远不会拒绝你。Internet 上不存在领导者,没有人担任主管,没有单独的机构付费用,没有法律、没有警察也没有军队。Internet 中没有直接伤害人的方法,但有许多帮助人的办法,或许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能自然学会怎样与人相处。人们应该相信的是:在历史上第一次有这么多的人能够如此方便地相互通信。人们也发现,爱交谈、乐意帮忙、好奇和体谅别人正是人的本性所在。而这些,只有通过登录网站和浏览网页来实现。门户网站是一个单位、组织或个人的形象和门户,网站的目的在于向用户和网民提供产品信息或服务信息的一种方式,因此,网站设计极为重要。网站设计应明确建立网站的目标和用户需求,网站总体设计方案体现主题,版式设计通过文字图形的空间组合要表达出和谐与美,色彩要显示自己的特色,网页形式要与内容相统一,根据和谐、均衡和重点突出等原则来设计。建立一个成功的网站最重要的是策划,而不是技术:①要明确建网站的目的和定位,明确网站的属性;②要进行目标市场调查,要符合服务对象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点;③做好主页以后,就要为网站取好一个域名并进行注册申请,同时还应有自己的服务器和独立的域名IP 地址。这些工作完成之后,网站就可以建立起来了。网站建成后,管理和维护工作非常重要,包括动态信息更新、新产品更新、咨询回复、网站安全等。 校园服务网站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业务应用系统,其目的是为了学生、教师、职工和家属等各类接受后勤服务的人员能够快速、便捷地进入后勤网站,享受后勤网站的相关服务业务。因此,全国一些学校已经建立的后勤服务网站一般以下四个特征:①一般都有自己的属性定位和功能定位。在保证通用性服务的前提下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校园服务面向的服务对象既有专家、学者和教授,又有职工家属和子女,还有临时性在校内居住、学习和工作的人员。校园服务网站就是要使合适的人能够在恰当的时间获得恰当的服务,要呈现丰富多彩的大众化服务项目和内容。②一般都能坚守服务型网站的定位,不仅仅将门户网站作为宣传政策、信息发布和服务广告的平台,更多的是日常服务接待、服务业务办理、服务投诉受理的平台,进而成为校园服务人员、服务管理者与学生、职工及其家属增进沟通交流的平台,使校园服务更加热情、周到、方便、快捷。网站主页的风格和主色调一般体现出热情、友好,充满人性化的服务,创造服务对象自由和畅所欲言的服务氛围。③一般都会提供异地、远程办公的平台,使校园服务人员无论身在何处,均能及时得到服务对象的服务需求信息,时时刻刻关注和了解校园服务状态,及时调控服务项目、内容和方法,满足师生和家属的服务需求。④一般都具备网站的自维护方式,无须专门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监护和维护,校园服务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可以说是系统数据维护员。 掌上社区服务平台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人口群体、社会组织所形成的一个相互关联的实体。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有空间地域、生活服务设施、一定数量的人口、资源交换输入输出通道、社会关系、社区组织、社区文化、居民心理认同感等八大要素,当然这是指现实的实体社区。 每所大学现实的校园服务都会有自己的社区,不但有实体社区,而且有建立在信息化校园网络上的虚拟网上社区平台。虚拟社区不需要特定的“空间地域”和物质的“生活服务设施”,以及“物质资源交换输入输出通道”。网上服务平台最大的特点就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现实生活中的人通过网络的联结形成了一个经常接触、互相帮助、有情感交流甚至有物质交易的“虚拟存在的社会”,这就是所谓的网上社区服务平台。网上社区平台更是一种精神社区,由于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和话题又自然形成与现实的学校社区之间的一定的互动性,有着非常明显的现实生活的色彩,人物关系和角色之间交流的情感都有现实的背景。它并不是完全虚拟社区,整个网络背后都是真实的人,也正因为这些,在学校社区和校园网虚拟社区中存在着一种网上和网下的互动关系。很多时候,虚拟居民把自己在虚拟社区中的各种情绪带到现实生活中,发展出各种现实关系。因此,校园服务要重视校园虚拟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引导这种精神社区并将其作为学校服务信息化平台的一部分。 掌上社区平台是指在校园门户网站和网上社区平台的基础上演变升级的基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端的移动性服务平台。它的最大特点是装在口袋里和攥在手掌里的移动性服务平台。掌上社区服务平台一般都设置听取师生对校园服务方面的咨询、建议、表扬、批评的互动栏目,日常维修申报互动、有失物招领、二手市场、校历课表、各方面服务电话,以及校园通知通告等一些与师生基本生活相关的信息服务。如何在移动智能终端上建立信息交流平台虚拟社区,快捷方便易携带的信息化社区平台,目前仍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这个平台的建设和实现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投入,它的中心思想是以学生及其家长、教工及其家属子女等服务对象为中心,通过移动网络平台和APP 应用软件提供服务。 智能化设施设备 管理智能化是模拟人脑智慧的管理实践,现阶段能够与人脑相提并论的管理工具唯有电脑。人类的自然智能伴随着人类活动时时处处存在,人类的许多活动,如解题、做游戏,从事各种发现、发明和创造,人类从事的微电子与光电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遥感与自动控制技术、生物芯片与DNA 解码等研究都集中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和科学的魅力。而在我们的各项校园服务工作中,如果管理软件和硬件能够执行通常与人类智能有关的功能,如判断、推理、感知、规划和学习等思维活动,人们就认为该项管理具有智能化的特征。 信息化服务方式如和煦春风通过现代服务业诸方面载体吹到校园,融合了高校服务从业者期待变革、梦想着把后勤服务从繁重辛苦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愿望,形成了学校后勤内部要求数字化变革的巨大动力。高校后勤服务设施设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紧随现代社会服务业几乎同步而行,传统后勤手工作业方式已逐渐被新的生产设备和工具所替代:如学生食堂开始使用的自动米饭生产线、智能全自动炒菜机、全自动包子机、饺子机、智能包馅机、全自动蒸柜、全自动煲汤机、全自动洗碗消毒机,全自动地面清洗机,把食堂炊事员从繁重的体力型技术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再如校园绿化环卫已经有了绿化带全自动修剪机、校园扫地车,生活垃圾的处理有自动压缩装载机,让最脏最累的环卫工用上了自动化和半自动化机器;学生公寓门禁值班也用上了门禁刷卡与智能安全视频系统,晚上系统会自动统计有谁还没有归宿,有谁超过12 小时在宿舍没有出过门,大大减轻了安全保卫值班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对学生的关心程度;学校医院的全自动数字监护仪、数字医疗仪器以及搭建多校区远程医疗平台,极大地降低了医生多校区往返的劳动强度。高校后勤服务领域使用的智能化设施设备已经太多。 校园一卡通系统起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起的电子售饭系统的售饭卡。由的学生证和身份证更方便、更快捷,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自然延伸使用于图书馆、公寓门禁、洗浴计量、超市消费等多个校园服务领域,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以至于持卡可以走遍校园,故称“校园一卡通”。可以说,一卡通是校园服务信息化中最早的使用工具,它的生命力一直延续至今仍未衰退。今天的一卡通是指非接触式识别的射频IC 卡或者CPU 卡,它的前身经历了磁条卡、光电卡、IC 卡和射频IC 卡的多次华丽转身才始有今天。磁条卡、光电卡仅仅具备身份识别功能,由于早期的磁条卡和广电卡在技术上无法直接存储用户姓名等信息,脱离后台数据服务器就无法具备身份识别功能,读卡器读出的仅仅是一串毫无意义的数字代码。自从IC卡出现以后,卡上就具备保存卡号、姓名、身份证号和数字钱包的信息。今天被称为一卡通的卡介质,不但具有身份识别功能,而且具有钱包的消费功能。 机器人炒菜是近年来发明的智能机器人技术。目前的发展水平是在人工配料基础上机器人根据预设的实验烹饪过程时间控制、炒菜用油量控制、烹饪温度控制,以及机器人掂锅、机器人适时投料的自动烹饪操作,替代了学生食堂厨师的技术性繁重劳动。炒菜智能机器人在网络通信条件下,按照预设任务菜单列队候炒,在此基础上可实现师生通过手机端个性订餐、调整口味偏好、熟烂程度偏好等,解决众口难调的老大难问题。 远程水电智能控制给予学生极大的方便。智能水电表不但是计量水电用量的工具,而且具有强大的管理控制功能,例如,使用大功率用电器报告功能、通过智能手机终端为水电表线上付费功能等。 校园大门车辆出入无需收发卡而是使用牌照识别技术。这是许多学校车辆出入校门的管理方式,其原理是应用计算机视频图像识别技术,将运动中的汽车牌照从复杂背景中提取并识别出来,通过车牌提取、车牌字符识别,然后记录入校时间、出校时间。同一辆车的出入时间之差就是车辆在校内停留的时长。如果已经建有校园车辆数据库,就可以根据数据库自动检索识别车辆用户身份,区分师生车辆或校外临时车辆,自动区别情况快速处理,提高出入口车辆通行效率。目前,车牌识别技术已经是成熟的校园服务信息化应用技术,开始被应用于无人值守的快速通道,给予校内车辆免取卡、不停车的出入体验,正改变出入校门或停车场的管理模式。 《校园服务与信息化模式创新》 作者:王武海 责编:乔宇尚,崔文燕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3 ISBN:978-7-03-052331-0 20 世纪末,处于市场经济重重包围下的中国大学吹响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号角,为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的校园服务组织?可叹服务体制和运行机制尚缺乏宏观层面的政策指导。就在更多学校徘徊、等待、甚至后退的迷茫时期,学校服务组织雪上加霜地遭遇了移动互联网的严峻挑战和巨大冲击。是对传统校园服务模式修修补补?还是重新思考,重新出发,再造后勤服务流程?如何深度融合移动互联网技术以构建现代校园服务新模式? 《校园服务与信息化模式创新》 针对校园服务组织和师生在校园后勤服务方面的多个痛点,均给出了探索性的解决方案。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844 次阅读|1 个评论
掌中的图书馆丨随时随地,开启你的阅读盛宴
sciencepress 2017-4-6 09:33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及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信息服务的移动化和泛在化势不可挡。移动就是一切,通过智能终端享受信息服务已经成为移动用户的首选。可以预见,服务移动化的趋势将会继续进行下去,继续深刻地影响着民众的生活方式。移动图书馆就是图书馆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推出的新型服务,它满足了读者随时随地阅读文献和享受服务的需求,使得图书馆服务无处不在、无所不在,这正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和目标。 云服务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云计算作为一种IT 基础设施与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它的出现深刻地影响着互联网的服务模式。图书馆的职责是信息组织和知识传递,图书馆历来是IT 新技术实践的重要场所,新技术的应用常常在图书馆率先开启。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Inc.,OCLC)启动的“Web级合作型图书馆管理服务”是图书馆界接受云服务的重要标志性事件。2009年4 月,OCLC 宣布推出基于WorldCat 书目数据的“Web 级合作型图书馆管理服务”,这是图书馆界公认的第一个云计算服务,这也宣布了图书馆界正式进入云服务时代。美国国会图书馆与DuraSpace 公司合作的DuraCloud 项目是图书馆对云服务进一步应用的重要见证。该试点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检测云技术在维持数字内容永久访问上的性能。DuraCloud 项目通过云计算,使一个机构在不需要本地构建技术基础设施的情况下能够提供数据的存储和访问。尽管云服务在云存储、云基础设施服务、图书馆管理系统(LIS)等方面给图书馆带来了机遇,但也有学者担心云服务会给图书馆管理带来不小的挑战。胡小菁与范并思认为,云服务时代图书馆管理面临的挑战包括可替代性问题、标准问题、数据安全和保密问题、知识产权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云计算的不断发展,云计算在图书馆的应用逐渐增多,并得到图书馆界的认可。 云计算给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平台带来了新的理念,图书馆云服务平台层出不穷。云计算已经深入到图书馆的业务管理平台。OCLC 已经为图书馆提供了全套云计算图书馆信息管理服务产品,该产品包括联合合作编目、馆际互借资源共享、WorldCat.org、WorldCat Local、QuestionPoint、Contentdm、流通管理、采购管理、版权管理等九个功能模块,涵盖了图书馆几乎所有服务和业务管理工作。对 Worldcat 数字图书馆而言,云计算技术为其本身和成员馆都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其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大幅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充分整合信息资源。Proquest 公司也已宣布将推出纯SaaS 架构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ITOTA。 在中国,采用云计算打造的图书馆云服务平台不也少。结合云计算、SaaS、Web2.0、SOA 等技术,基于CALIS“十五”成果和三期建设目标,王文清和陈凌提出了CALIS 云战略和相应的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即Nebula 平台)模型。该模型适合于构建大型分布式的公共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能将分布在互联网中各个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可控的自适应的新型服务体系。谢原等提出了图书馆联盟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架构设计,并实现了吉林省图书馆联盟云服务平台建设,云平台包括书刊管理子平台、知识发现与获取子平台、数字资产管理子平台、云存储子平台和基础架构服务子平台等。魏达贤和谢强基于云计算技术提出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基层服务云,旨在实现服务云内各级数字图书馆之间的资源与服务的共建共享,为读者提供一个资源丰富、获取便捷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云,主要建设内容有硬件资源的云共享、数字资源的云建设、业务系统的云服务和信息资源的云服务。赵美凯基于Eucalypts 构建了数字图书馆私有云服务系统,成功地将数字图书馆系统中的统一检索、数字仓储、资源加工、网页采集、论文提交等各子系统,以及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灵活部署到数字图书馆私有云中的不同虚拟机上。刘乃强等提出了图书馆SaaS 知识服务云平台应用体系结构,构建图书馆SaaS模式知识服务云平台。2015 年6 月,内蒙古医科大学“数字图书馆”系统门户成功上线,图书馆携手IBM 利用云计算等创新技术,基于IBM-PMC 云管理平台,首次携手国内高校图书馆打造“云图书馆”。 移动图书馆走向云服务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各项服务的移动化势不可挡。如今通过智能手机购物、订票、订酒店、上网看新闻、收发邮件、阅读等已经司空见惯,甚至手机银行的服务都已经非常普及。移动就是一切,以前通过个人计算机才能完成的功能和操作,现在通过智能手机基本都能完成。可以预见,服务移动化的趋势将会继续进行下去,将会继续深刻地影响民众的生活方式。对很多学生来说,手机不再仅仅是通信工具,更是一种手持式信息检索工具。移动图书馆的推出,满足了读者随时随地阅读文献和享受服务的需求,使得图书馆服务无处不在、无所不在,这也正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即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 随着全球移动图书馆项目的推进,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普及率不断提升,服务模式走向多样化,移动图书馆正走向蓬勃发展的时期。但是移动图书馆的发展隐患已经呈现,目前的移动图书馆建设呈现功能单一化、资源孤岛化、投入产出比不高的趋势,移动服务基本是桌面服务的简单移植,缺乏创新,难以吸引读者使用;移动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相脱离,移动资源建设模式单一,缺乏优质的阅读资源,难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法与商业阅读平台竞争用户;现阶段移动图书馆系统投入较大,而实际服务效益不高,使得国内外不少图书馆及其主管部门或投资方对推出移动服务的态度较为谨慎,如何降低移动图书馆的运行成本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对移动图书馆现有的服务模式、运行模式进行创新,否则移动图书馆服务将逐步失去对用户的吸引力。 云计算和云服务为移动图书馆的运行模式提供新的思路,云计算将为移动图书馆注入新的活力。移动图书馆云服务就是指采用云服务理念的移动服务的新模式,是云计算在移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案例。移动图书馆云服务是指将云计算理念和技术融入当前移动图书馆运行和管理模式中,打破当前孤立和封闭的移动服务系统,通过整合云服务产业链,重塑云服务生态系统,梳理图书馆、资源商、移动平台服务商、读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和利益关系,为移动用户提供高质量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新理念和新思路。首先,云计算不要求终端具有很高的配置,这和智能手机的特点非常相符;其次,通过云服务的方式可以有效整合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更好地解决移动资源的版权问题,真正发挥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优势,凸显内容为主的用户需求,更好地满足移动用户的移动阅读需求;最后,云服务模式将有效降低移动图书馆运行和维护的成本,减轻图书馆的经费压力,提升经费使用绩效,使得更多的图书馆快速推出移动图书馆服务。 《移动图书馆云服务研究》 魏群义 著 责任编辑 侯俊琳 刘溪 刘巧巧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3 ISBN:978-7-03-052363-1 《移动图书馆云服务研究》 以移动互联网和泛在信息环境为背景,对当前移动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现状进行梳理,提出了移动图书馆云服务的思路。从理论层面探讨了移动图书馆云服务的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从实践应用层面论述了移动云服务的服务规划与实践应用。 本书深入分析了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现状,并对移动服务的用户体验和有效性进行调研。从移动图书馆云服务需求研究出发,对当前国内外主流的移动云服务系统的系统架构、服务功能和功能特色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以超星移动图书馆系统为例开展了云服务系统的可用性研究。结合当前云服务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移动图书馆云服务体系架构,并研究了移动图书馆云服务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和服务规划。最后,以重庆大学图书馆为案例,介绍了移动图书馆云服务规划中的接口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及微信图书馆云服务的实践与应用效果。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3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对各种地球灾难和重大疾病,它是无所不能的新兴学科:生态地学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7-4-5 09:41
随着地学和生态学的相 互渗透,二者交叉所产生的领域得到迅速发展,进而诞生了一门新兴的学科,即生态地学。可以说,生态地学是顺应人类解决重大生态、资源和环境问题,以及应对各种地球灾难和重大疾病而产生的,是在人类希冀摆脱这些困境却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形成的,是地学与生态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是地学领域新兴的分支学科之一,也是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将在今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生态、资源和环境问题,以及应对各种地球灾难和重大疾病中发挥日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态地学 生态地学 是研究生态系统特别是各圈层水平上地球受自然和人为影响的过程,及其产生的各种效应与退化,以及预防、修复与调控的科学,是生态学与地学之间的新兴边缘科学。其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各圈层及其生态过程、自然灾害与人为活动产生的生态效应、全球性生态问题、生态退化与疾病、生态修复与调控等,具体来说,包括:陆地圈及其生态过程,水圈及其生态过程,大气圈与气候变化,生物圈与生态地球化学,这四大圈层内涵及其生态过程的研究,以及地震与海啸、火山活动、气象灾害、山地地质灾害、地面变形这几种典型的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及其生态效应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此外,研究内容还包括矿产资源开发、能源开发、城市化、大中型水库建设、环境污染几大人类活动及其生态效应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还涉及植被破坏与土地荒漠化、淡水与海洋的生物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与生态耗竭等全球性生态问题的研究,生态退化、生态疾病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以及退化环境和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与地理环境的生态调控研究。 研究范畴 各圈层及其生态过程 地球是一个耦合的非线性系统,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今地球上所面临的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随着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及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化石燃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种能源开采利用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向大气中排放的CO 2 等温室气体的量也随之增加,对碳、氮、硫、磷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自然模式的干扰增强。同时,由于森林植被被大量砍伐,使得森林植被对大气的调节功能被削弱,从而加剧了大气圈的变化。最终,大气中CO 2 等浓度明显上升,影响了大气圈本身的一些生态过程,从而干扰了其自动调节的功能,导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连续30 年的测量表明,大气中CO 2 的含量在以每年0.4%的速率增加,按现有的绝大多数气候模型估计,在不太远的将来可能使全球平均温度上升2℃。由于大气圈与水圈、土壤圈、生物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全球气候的变化也会对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产生重要影响,如引起全球陆地植被类型和海洋生物物种的分布发生显著的改变,甚至对于一些适应性较差的生物,还有从地球上消失的可能,也可能使得极地冰雪融化,导致海平面的上升,从而危及一些沿海城市或岛屿上部分生物的生存,还会引起世界降雨量重新分配,可能导致干旱地区用水更加紧张,降雨量较大的地区则发生洪灾等。再如人类活动向近海、湖泊和河流等水体中排放工业、生活和农业污染物,导致水域系统发生污染,干扰了水圈的正常生态过程,使水质变差,尤其是对于水资源利用本来就很紧张的国家或地区造成水荒;同时,也会对水生生物也产生了毒害效应,使得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改变了其原来的生态功能。 此外,人类的活动对陆地圈和生物圈产生的多种干扰致使其生态过程也发生了改变,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植被破坏、土壤污染、生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这些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需要深入了解各圈层及其生态过程,找到当前所面临问题产生的根源,用系统、整体的思维和眼界来应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严峻挑战。 自然灾害及其生态效应 地球在各种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会发生许多变化,从而导致一些自然灾害的产生,如地震、海啸、火山活动、气象灾害、山地地质灾害、滑坡及地面变形等。 已有资料显示,世界上地震主要分布在4个地震带。第一条地震带是差不多环绕了整个北太平洋沿岸的环太平洋地震带,全球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全部的深源地震都发生在此带;第二条地震带是沿着欧亚大陆南部展布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地震次数占第二位;第三条地震带是沿着中脊展布的洋中脊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上;第四条地震带是主要发生在裂谷的裂谷地震带。地震会引起地裂缝、建筑物倒塌,使人群生命受到威胁等,引起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是十分巨大的。据相关资料显示,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大约有6.9万人遇难、3.7万人受伤和1.8万人失踪,并且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约8000多亿元。火山爆发也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自然灾害。全世界约有死火山2000座、活火山516座。火山分布也不均匀,与年轻的山脉、海沟、海岛和地震带分布相吻合,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和大西洋海岭火山带三个带,还有约10%的活火山则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南极洲和东非大裂谷(有活火山7座)。其产生的各种危害也是十分严重的,如喷出的高温熔岩会使生物和建筑物化为灰烬,碎屑物质或熔岩会改变地形地貌,有的会堵塞河流,使航行受阻、河水泛滥成灾,还会产生污染大气的气体和火山灰等,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滑坡、崩塌也是比较常见的山地地质灾害。安徽、湖南、云南、重庆、福建和四川等省(直辖市)是多发带。据《中国滑坡崩塌类型及分布图》所示,我国有13个滑坡、崩塌灾害分区。此外,还有龙卷风等气象灾害、地面沉降等地面变形等。 总之,地球上所发生的这些自然灾害,都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效应。需要深入研究,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将可能带来的各种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人类活动的生态效应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类各项活动,如矿产资源的开发、能源开发、城市化、大中型水库建设、环境污染等,对地球系统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也越来越突出,对生态系统乃至人类本身都会产生许多直接的和间接的危害。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激增了各种矿产资源和能源的需求量,导致地球资源储存量日益缩减,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则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可能性、环境功能不断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效应,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东北地区煤矿的开采过程中,会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排放大量未经处理含有煤粉、岩粉和其他污染物的矿井水,以及来自矿井排风、煤层瓦斯、煤矿矸石山自然产生的废气,并且导致土地资源和森林植被资源的破坏。在矿物加工过程中,也会排放出大量煤泥水、洗矸、煤尘和有害气体。在装运过程中,则会产生煤尘飞扬。在长期储放和长距离运输过程中,还会不断释放出多环芳烃、甲基汞和CO等有毒气体。在燃烧使用过程中,导致煤烟型大气污染等。例如,辽宁省铁岭柴河Pb-Zn 矿区的土壤Cd、Pb、Zn 元素含量大大超过了当地背景含量水平,而且当地农产品玉米籽实中Pb 元素严重超标。 当然,我们还需要极为关注城市化的问题。众所周知,工业革命的突起引起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极大变革,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在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我国也迅速开始了城市化过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市场机制激励下,城市化、工业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城市大气、水、土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如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其他各种人类活动产生了大量的SO 2 、NO x 和颗粒物等,引起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下垫面变成了人工铺砌的道路,阻碍了下垫面的各种物质流量交换,加上产生的大量人为热,会产生城市“热岛效应”,影响了城市局部气候;还会导致水资源供给量和住房紧张;车辆数多而造成交通混乱、车祸频发、噪声污染严重等。这些都会使人体健康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威胁。研究发现,由于有害物浓度和输入能量的增加,癌症和高血压等“文明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总之,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发展陷入了生态困境,反过来又制约了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 水库建设也是人类一项大的工程活动。我国是世界上水库最多的国家,目前已建有大、中、小型水库约86800多座,总库容约4169亿m 3 , 另外还有库容在10万m 3 以下的塘坝630多万个。水库在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水库改变了原来河流的水文规律,使河流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和自我调节能力,还会产生泥沙淤积问题,并且导致的一些水文现象的改变还会加剧资源的供需矛盾等。 其他人类活动,如大量施用农药,造成土壤有机污染,农产品安全也成了问题;固体废弃物堆积,土壤渗滤液对地下水产生污染;海上溢油事故导致海洋受到污染,海洋生物受到危害;含磷生活污水、农田径流等引起河流和湖泊发生富营养化、海湾和近海海域产生赤潮;汽车尾气、工业烟囱烟气排放,使得空气中SO 2 和颗粒物等的含量增加,还可能导致光化学烟雾、酸雨等问题。 总之,人类的许多活动都会带来或大或小的生态效应,我们务必要充分重视。只有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球性生态问题 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已经超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范围,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如植被破坏与土地荒漠化、淡水与海洋的生物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与生态耗竭等。事实上,人类对地球系统及其各圈层的作用及其内部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这种地球系统整体效应,是一切全球性问题的根源。 相关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全球每年采伐森林1460万hm 2 ,重新造林520万hm 2 ,其间森林面积净减9400万hm 2 ,相当于全部森林面积的2.4%。每年也有近4%的森林受到了各种灾害的影响,如全球每年平均有1.04亿hm 2 的森林受到林火、有害生物(包括病虫害),以及干旱、风雪、冰和洪水等的影响。 由于超载放牧及草原管理不善等问题,草地植被也被大量破坏。而植被的破坏又是土地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之一。据相关报道,从1984年到1991年,全球荒漠化土地从34.75亿hm 2 增加到35.92亿hm 2 ,其中包括草场的退化、旱作农地土壤肥力下降和灌溉农地的退化等。我国荒漠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尤其是在西北部,而且沙漠、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地、沼泽地和某些沿海地区所占的面积越来越大。土地荒漠化改变了地表特征,破坏地表辐射收支平衡,诱发气候和环境变化等,最直接的后果即导致沙尘暴的发生。 淡水与海洋污染是另一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据世界水委员会报道,全球有一多半的主要河流被污染,这些退化和有毒的水域生态系统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且还会对其他生物产生毒害作用,改变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从而打破了水域生态系统原有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影响人类的健康,降低淡水和海洋资源的可利用性,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海湾赤潮和湖泊的富营养化这类生物污染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向河流、湖泊和海洋排放了大量含氮含磷的工业废水、农田径流和生活污水,引起这些水体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根据《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12年经由全国72条主要河流入海的污染物量,化学需氧量(COD Cr )为1388万t,氨氮(以氮计)为32.8万t,硝酸盐氮(以氮计)为228万t,亚硝酸盐氮(以氮计)为6.2万t,总磷(以磷计)为35.9万t。其中,与2011年相比,COD Cr 降低了14%,而硝酸盐氮、总磷却分别增加了38%和47%。2012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73次,累计面积7971 km 2 。其中,东海发现赤潮次数最多,为38次;渤海赤潮累计面积最大,为3869 km 2 。赤潮高发期集中在5~6月。2012年赤潮发现次数为2008年以来最多,但累计面积较五年平均值减少2585 km 2 。此外,在我国湖泊总量中,约1/3是淡水湖泊,并且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但这些湖泊中的绝大部分也已处于中营养或富营养水平,引发了水域中蓝藻等大量生长,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了衰退。因此,淡水与海洋生物性污染的防治是当前的一大任务。 据UNEP-WCMC 可知,全球已知生物有175万种,包括未知的物种可能有1400万种。其中,细菌4000种,原生物(藻类和原生动物等)8万种,脊椎动物5.2万种,无脊椎动物127.2万种,真菌7.2万种,植物27万种。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们对生物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合理地开采资源、污染和破坏环境、引入外来入侵种等各种人类活动,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巨大的威胁。据相关报道,自1970年以来,世界海草丧失了20%,脊椎动物种群平均减少了30%;1980年以来红树林丧失了20%、珊瑚礁减少了38%,部分地区湿地丧失率达95%,并且有些自然栖息地已减少了20%。在我国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占特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据有关资料估计,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加快了近1000倍,比形成速度加快了近100万倍,特种的灭绝速度由大致每天1种加快到了每小时1种。这些无不说明,当前世界生物多样性锐减和生态耗竭问题严峻,需要大量开展相关的对策研究,实施有效措施来加以保护。同时,面对这些全球性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致力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努力。 生态退化与生态疾病 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对生态系统产生了许多“不可磨灭”的影响,如过度放牧、大量砍伐森林、随意改变生物栖息地、大量排放各种形式的污染物等,由此导致了许多生态退化现象的发生,如土地沙漠化、森林和草地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濒危物种灭绝,以及海洋、河流和湖泊受到污染等,进而产生许多不利影响,如森林破坏、水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化等。 据相关报道,全国90.0%可利用的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每年以200万hm 2 的速度递增。据UNEP统计,在20世纪末的30年里,全球大约20亿hm 2 的土地(占陆地面积的15%)是因为人类活动而退化的。其中,35%由于过牧、30%由于毁林、27%由于农业活动、7%由于过度樵采、1%由于工业活动。2006年,草畜平衡监测结果也表明,全国天然草原平均载牲畜34.0%左右。在全国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中,204县(旗)处于超载状态,其中牧区县平均超载28.%,半农半牧区县平均超载42.0%。由于过度垦殖、过度樵采毁林、过度放牧、经济林过度开发和开发建设使得我国水土流失、生态退化严重。2000年公布的普查结果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 2 ,占国土面积的38%。然而,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生态平衡失调,恢复的时间会比较长,而且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甚至有些破坏是不可逆转的。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人口数量的激增,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再加上资源开发不尽合理,这些都导致了西部地区的生态退化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不仅影响了西部地区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对中、东部地区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 当前,西部地区的生态退化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荒漠化与草地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国80.00%的水土流失面积、81.43%的沙化面积和93.27%的草原“三化”面积分部在西部地区(含内蒙古)。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我国有8个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西部地区就占了5个,包括黄河上中游地区、长江上中游地区、“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青藏高原冻融区和草原区。其中,黄河上中游地区(总面积为64万km 2 )与长江上中游地区(175 万km 2 )水土流失面积分别达44.8 万km 2 和55 万km 2 ,“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169km 2 )荒漠化面积达31 km 2 ,青藏高原冻融区(176 万km 2 )水力风力侵蚀面积为22万km 2 ,草原区(400 万km 2 )“三化”面积为135万km 2 。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不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会引起“生态疾病”的发生。相关研究表明,只有极少数特殊类型的癌症与遗传因素有关,而大多数癌症可看成是“生态疾病”的一类,与环境密不可分,而且化学因子是大多数类型癌症的致病原因。也有相关报道指出,随着各种化学农药(杀虫剂、除草剂和杀真菌剂等)、工业排放污染物、生活废料、汽车废气及其他污染物水平的增加,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及各种中枢神经疾病等各种脑病患病率激增。比较典型的如20世纪30~60年代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其中,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都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大气污染所致的人类危害,日本水俣病事件则是由于含汞污水污染了海湾导致近万人甲基汞中毒,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也是因为镉污染了土壤而食用含镉大米造成的,而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也归于人类管理不善导致。这一系列都是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使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典型例子。 生态问题一方面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引发许多“生态疾病”;另一方面,生态系统本身也会遭受巨大的创伤。例如,1972~1992年,世界著名的“十大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由于美国和加拿大二氧化硫的排放,产生的酸雨使得湖泊酸化,大量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又如,德国大量森林也因为酸雨问题染上枯死病,该区儿童每年有数万人感染特殊的喉炎症;卡迪兹号油轮触礁引起了海上溢油,导致牡蛎、海鸟等大量死亡,墨西哥湾井喷事件则使海洋受到严重污染;海湾战争油污染事件,使数万只海鸟丧命,毁灭了波斯湾一带大部分海洋生物;印度博帕尔杀虫剂厂毒气泄漏,大量人群受害;瑞士剧毒农药流入莱茵河,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使多个国家居民和生态受到其害;工业废气、废水等污染使库巴唐变成“死亡谷”,雅典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浓度很高,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且许多市民出现中毒症状等。这些事件,无一不说明,人类与生态的健康或疾病,都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大部分原因则又是由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 生态修复与生态调控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沉积物、土壤和大气等环境介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和一定范围的污染,进行相关的修复和治理是极其迫切的任务,具有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目前,理论和技术上可行的污染环境修复技术主要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物理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酶学修复和动物修复等)、生态修复、农艺修复,以及物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化学、生物-生物等各种联合方式的修复。经过广泛的研究和实践,近年来,很多修复技术已经进入现场应用阶段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 植物修复通过植物积累、植物稳定、植物降解、植物挥发、植物根际降解等机制来去除或降低土壤或水体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具有投资少、不破坏场地结构、不引起二次污染等特点,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绿色修复技术。正由于如此,重金属超积累植物的筛选和应用研究得到了重视,相继发现了天蓝遏蓝菜(Thlaspi caerulescens)对Zn和Cd有超积累作用,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对As具有超积累效果,龙葵(Solanum nigrum)、球果蔊菜(Rorippa globosa)、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孔雀草(Tagetes patula)、缨绒花(Emilia javanica)和三叶鬼针草(Bidentis pilosae)等为Cd超积累植物,蒲公英对Cd单一及Cd-Pb-Cu-Zn复合污染的耐性较强,Cd超富集植物球果蔊菜对Cd-As复合污染也有很强的忍耐力和一定的修复潜力,肥料添加剂能增强Cd超积累植物球果蔊菜对Cd的植物提取能力,使用化学添加剂EDTA、半胱氨酸、水杨酸和吐温80可以提高Cd超积累植物龙葵对Cd的提取效果,并可增强多环芳烃(PAH)的生物降解。 近年来,在石油污染土壤花卉植物修复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30种花卉植物中筛选出了3种对石油烃污染具有强耐受力且能促进总石油烃降解的修复植物,分别为紫茉莉、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和牵牛花(Pharbitis nil)。此后,研究还发现天人菊、松果菊、高羊茅、火凤凰以及紫花苜蓿可以用来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植物修复。研究表明,花卉植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机制主要有:①植物对污染物的直接吸收;②根部释放分泌物和酶促进污染物的降解作用;③植物强化根际微生物的降解作用。 然而,无论是化学修复、物理修复,还是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在修复工作中都发挥了各自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多方面的局限性。为了克服各种单一技术的缺陷,生态修复或其他联合修复技术得到了重视和推广。生态修复是指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和技术再造,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可见,生态修复是各种修复技术的综合与最优化,是一种理想的修复方式。 土壤由于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和长期性等特点,其控制、治理和修复的广度与研究深度又远远不及污染大气和水体的治理与修复。但事实上,土壤作为环境系统的核心介质,是沟通大气和水体的枢纽,也是生物体和人类社会的基本载体,土壤污染得不到有效解决,大气和水体的污染也解决不了。因此,污染土壤修复也是环境修复领域的重中之重。 有关调控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Norbert Weiner 于1948年出版的《控制论》一书。至今,控制论一直围绕着生命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开展研究,经历了生物控制论、智能控制论、经济控制论和社会控制论等几个发展阶段,并且逐渐发展成对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调控规律研究的生态控制论。王如松院士曾指出,生态调控主要遵循循环再生、协调共生和持续自生三大原则,这三原则分别从自然、经济、社会三个不同层次去调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关系,拓宽生态位,增强复合系统的活力,三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高效(即高的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与和谐(即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生态稳定性)是可持续发展包含的两个相辅相成的生态经济目标,而生态调控的任务就是要运用再生、共生和自生原理去利用机会,提高效率,减少风险和改善功能,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得到协调发展。例如,针对由于现代生活方式所导致的居室污染,可以加强室外绿化与生态建设,在良好的室外绿化区,绿色植物会对扩散进入室外大气中的污染物具有吸收和净化作用,从而促进室内污染物向外转移与扩散。因此,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在城市各建设物之间布置一定面积的公共绿化区;也可以积极推行室内养花种草,这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而且也能起到美化居室的效果,其中的花卉、草类植物还能吸收室内产生的一些污染物;也可以在室内安置自然和机械通风装置,不良的通气状况容易导致CO和PAH等大气污染物的形成,需要适当开窗加强空气流通,特别要注意改善厨房的通风条件以减少油烟污染;还可以在居室墙上有意识地布置一些滤料或多孔介质,这也应该作为现代居室装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吸收和“消化”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此外,还可以多方发展居室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如发展建筑环境密闭隔绝技术、新式住宅布局技术、室内空气更新技术,以及开发对人体无害或无污染的绿色建筑材料等,从而杜绝室外大气污染向室内扩展和蔓延,使居室中的污染物限制在一定的水平范围内。 《生态地学》 主编 周启星 责任编辑 席慧 刘晶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2 ISBN:978-7-03-051628-2 《生态地学》 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生态地学的学科归属、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比较系统地阐明了生态地学的基本原理,并对生态地学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全书的主要内容有:生态地学的形成与发展、学科定义、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与手段;陆地圈及其生态过程,水圈及其生态过程,大气圈与气候变化,生物圈与生态地球化学;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及其地表生态效应,人类活动所致的地表生态效应;地圈生态疾病与地医学问题,全球性生态地学问题;地表生态修复与调控等。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449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3月新书快递(二)
sciencepress 2017-3-24 16:58
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3月新书快递(二)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3月新书快递(二).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特种旋压成形技术 168 夏琴香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Feb-17 2 铝厂废渣制耐火材料 90 于岩,阮玉忠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Feb-17 3 铝厂废渣制复相耐火材料 120 于岩,阮玉忠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Feb-17 4 大学排名与高考志愿指南2017-2018 49 邱均平 等 考试用书 语言、教育 27-Feb-17 5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 49.8 邱均平 等 考试用书 语言、教育 27-Feb-17 6 系统工程原理(第二版) 45 谭跃进,陈英武,罗鹏程,程志君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7-Feb-17 7 信托与租赁(第四版) 45 闵绥艳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8-Feb-17 8 保税物流实务 36 龚英,杨佳骏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Mar-17 9 质量管理(第四版) 42 韩之俊,许前,钟晓芳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Mar-17 10 劳动关系 38 程延园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7-Feb-17 11 山地遥感 298 李爱农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Mar-17 12 聚二甲基硅氧烷与渗透汽化分离膜 120 史宝利,贾丽娜,张芯 专著 化学 24-Feb-17 13 多规融合探索--临安实践 120 王珂,张晶 专著 生物科学 20-Feb-17 14 海洋牧场构建原理与实践 150 杨红生 专著 地球科学 1-Mar-17 15 玉米田常见杂草防治原色图鉴 150 张利辉,王艳辉,董金皋 图册 农林 1-Mar-17 16 作物营养元素缺乏与过剩症的诊断与对策 128 (日)渡边和彦著;罗小勇等编译 基础理论 农林 27-Feb-17 17 海南岛珊瑚礁区大型海藻(英文版) 198 (俄)E.A. 蒂特里亚诺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Mar-17 18 亚洲黄檀 280 李世晋 专著 生物科学 27-Feb-17 19 植物园学(英文版) 625 贺善安 专著 生物科学 1-Mar-17 20 昆虫及捕食螨规模化扩繁的理论和实践 180 曾凡荣 专著 农林 1-Mar-17 21 东江流域藻类图谱 128 于明 等 图册 生物科学 28-Feb-17 22 东江流域鱼类图志 180 赵会宏,邓利,刘全儒 等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1-Mar-17 23 亚波长电磁学(上册) 398 罗先刚 专著 物理(力学) 24-Feb-17 24 亚波长电磁学(下册) 398 罗先刚 专著 物理(力学) 24-Feb-17 25 黄河近年水沙锐减成因 179 刘晓燕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4-Feb-17 26 旅游区域社会文化影响的理论与实践 98 苏勤 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4-Feb-17 27 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全彩版) 199 周卫荣,杨君,黄维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7-Feb-17 28 金玉满堂——京津冀古代生活展 520 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27-Feb-17 29 黏土之约 380 河南博物院 基本资料 文学艺术 28-Feb-17 30 边疆考古研究(第20辑) 15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4-Feb-17 31 文化演进与互动:太行山两翼夏商西周时期青铜文化研究 98 蒋刚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Mar-17 32 李下蹊华——庆祝李伯谦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 520 何驽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8-Feb-17 33 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五辑) 168 张懋镕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4-Feb-17 34 企业架构设计思想 68 龚艺巍 专著 经济管理 27-Feb-17 35 平面机构拓扑结构理论及在机构创新设计中的应用 138 褚金奎,张然,邹炎火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8-Feb-17 36 临床基本技能学(外科基本技能分册) 48 王汉群,唐志晗 大学教材 西医 2-Mar-17 37 特殊人群营养学 55 蔡美琴 大学教材 西医 2-Mar-17 38 环境卫生学实习 39.8 牛静萍,唐焕文 大学教材 西医 7-Feb-17 39 健康体检与健康管理 128 杨丽,侯惠如,石海燕 专著 西医 27-Feb-17 40 哈里森肿瘤手册(第2版) 149 (美)布鲁斯·凯伯纳等主编;李小梅,焦顺昌译 专著 西医 24-Feb-17 41 C语言程序设计 42 祁昌平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Mar-17 42 线性代数(第二版) 34.6 徐勇,李景和,马秀娟 大学教材 数学 28-Feb-17 43 分子细胞生物学 48 张建保,卢晓云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3-Mar-17 44 火山岩气藏储层特征及渗流机理 118 杨正明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3-Feb-17 45 西南低涡年鉴(2015) 598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等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2-Mar-17 46 机械-水射流联合破岩及在矿山机械中应用 128 刘送永,杜长龙,江红祥 专著 机械、自动化 3-Mar-17 47 区间不确定性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 98 姜潮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7-Mar-17 48 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 69 张学新 应用技术 语言、教育 10-Mar-17 49 2016-2017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研究报告 68 邱均平 等 考试用书 语言、教育 3-Mar-17 50 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与成瘾 理解 预警 干预 78 刘建银 专著 语言、教育 6-Mar-17 51 区域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协调联动机制研究 60 朱正威,郭雪松等 专著 社会科学 6-Mar-17 52 渭河生态环境流量分析与调度实践 168 贾仰文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Mar-17 53 超材料与自然材料的融合 158 周济 专著 材料科学 3-Mar-17 54 核物理与核军控研究 160 杜祥琬 论文集 物理(力学) 3-Mar-17 55 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地学计算 88 刘建华,杜明义 基础理论 地球科学 3-Mar-17 56 电力电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196 马西奎 等 专著 物理(力学) 7-Mar-17 57 山东薛河流域系统考古调查报告 368 中国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研究中心 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8-Mar-17 58 早商城市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150 袁广阔,秦小丽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8-Mar-17 59 成都考古研究(三) 278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8-Mar-17 60 外科学见习指导(第二版) 45 廖勇仕,邓宏军 高等教辅 西医 7-Mar-17 61 内科学见习指导(第二版) 48 雷长城,王正根 高等教辅 西医 7-Mar-17 62 眼科学见习指导(第二版) 27 肖启国,王智 高等教辅 西医 7-Mar-17 63 儿科学见习指导(第二版) 35 冯伟 高等教辅 西医 7-Mar-17 64 神经病学见习指导(第二版) 22.8 刘峰 高等教辅 西医 7-Mar-17 65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及口腔科学见习指导(第二版) 23.8 石大志,张先锋,唐西清 高等教辅 西医 7-Mar-17 66 妇产科学见习指导(第二版) 45 周建斌,刘珏 高等教辅 西医 7-Mar-17 67 传染病学及皮肤性病学见习指导(第二版) 32 谭小武,李勇坚 高等教辅 西医 7-Mar-17 68 系统解剖学实习指导 22 陈胜国,阿地力江·伊明 大学教材 西医 9-Mar-17 69 人兽共患病学 49.8 蔡连顺 大学教材 西医 6-Mar-17 70 重症肌无力与相关疾病 118 (美)卡明斯基(Henry J. Kaminski)主编;张旭等译 专著 西医 3-Mar-17 71 实用小儿心脏病学(原书第6版) 198 (美)明·K.帕克主编;桂永浩,刘芳译 专著 西医 3-Mar-17 72 翟双庆解读黄帝内经 六气篇之风·寒·暑 49 翟双庆 专著 中医 9-Mar-17 73 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 34 李春桃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28-Aug-13 74 燃料电池与燃料电池汽车 38 王志成 等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6-Mar-17 75 材料力学(II)(第三版) 38 苟文选 大学教材 材料科学 10-Mar-17 76 市场调查与预测(第四版) 38 刘红霞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7-Mar-17 77 植物学学习指南与题解 25 金银根,何金铃,吴晓霞 本科教材 生物科学 9-Mar-17 78 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 398 刘昕,张古忍 等 研究生教材 生物科学 9-Mar-17 79 GIS空间分析(第三版) 45 刘湘南 等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7-Mar-17 80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2015) 598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等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2-Mar-17 81 空间信息常用数值计算方法VC++实现 99 康建荣 专著 地球科学 9-Mar-17 82 痰派中医 85 李启芳 专著 中医 20-Feb-17 8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方法、机制与广东实践 130 罗育池,李朝晖,陈瑜,包存宽 专著 资源环境 7-Mar-17 84 自然工质二氧化碳制冷与热泵循环原理的研究与进展 168 马一太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Mar-17 85 CO2矿化利用与钾长石资源开发 120 梁斌,李春,岳海荣,谢和平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Mar-17 86 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研究 68 杨飞云 专著 语言、教育 10-Mar-17 87 初中生的自主学习 59 李芒,蒋立红 专著 语言、教育 10-Mar-17 88 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第二版) 45 黄福华,周敏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7-Mar-17 89 面向应急管理的人工社会构建与计算实验 120 邱晓刚,陈彬,张鹏 专著 资源环境 16-Mar-17 90 供应链工程——谱写中国商业新篇章 136 汪寿阳,田歆,陈庆洪,丁玉章 专著 经济管理 17-Mar-17 91 救援人员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抗逆性模型 142 时勘 专著 社会科学 16-Mar-17 92 灾害性气象事件影响预评估理论与方法 142 黄全义,钟少波,孙超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6-Mar-17 93 利用被引科学知识突变识别突破性创新 82 张金柱 专著 语言、教育 16-Mar-17 94 企业绿色管理及其效应: 基于环境信息披露视角 98 曾赛星,孟晓华,邹海亮 专著 经济管理 16-Mar-17 95 覆盖型岩溶地区岩溶岩土工程技术研究 298 王玉洲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6-Mar-17 96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大全 第五卷 158 黄宏文 专著 生物科学 14-Mar-17 97 中国茂兰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218 张宪春,姚正明 专著 生物科学 16-Mar-17 98 水质传感网的多载体检测及自适应组网技术研究 168 印士勇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3-Mar-17 99 东北亚及中亚可持续发展(英文版) 320 孙九林,董锁成 论文集 资源环境 13-Mar-17 100 淡水鱼类重要寄生虫病诊断手册 78 王桂堂 等 专著 农林 13-Mar-17 101 综合风险防范 世界主要农作物干旱风险评价与图谱 198 王静爱 等 基础理论 地球科学 13-Mar-17 102 油气成藏数值模拟技术与应用 168 刘可禹,黄秀 专著 地球科学 13-Mar-17 103 唐懿德太子墓发掘报告 398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3-Mar-17 104 盘龙城与长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28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4-Mar-17 105 汴水蕴物华——柳孜运河遗址出土文物 350 宫希成,闫红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6-Mar-17 106 襄阳市博物馆青铜器修复技术报告 280 襄阳市博物馆,张靖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3-Mar-17 107 血管外科手术要点难点及对策 128 刘昌伟 专著 西医 9-Mar-17 108 列宁土地问题思想研究 58 向夏莹 专著 党政、哲学、宗教 16-Mar-17 109 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49.8 潘素敏,解慧梅 大学教材 农林 16-Mar-17 110 植被生态学(第二版)Vegetation Ecology(2ed) 168 (荷)Eddy van der maarel等编;杨明玉,欧晓昆译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13-Mar-17 111 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减灾选线理论与技术 200 朱颖,姚令侃,魏永幸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Mar-17 112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 148 张泽钧 专著 农林 22-Jan-17 113 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协调机制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85 张果 专著 资源环境 17-Feb-17 114 复杂山地地震资料处理关键细节与实践 168 罗仁泽 专著 地球科学 17-Feb-17 115 主板维修从入门到精通(第4版) 69 张军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10-Mar-17 116 分数阶系统的分岔与共振 79 杨建华 专著 物理(力学) 17-Mar-17 117 教你识别常见名贵中草药 20 陈建华 科普 中医 28-Nov-16 118 明明白白看急诊 20 江艳芬 科普 西医 9-Mar-17 119 上海卫生政策研究年度报告(2016) 140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等 专著 西医 6-Mar-17 120 电阻焊:基础与应用(第二版) 150 张洪延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8-Mar-17 121 线阵推扫式光学卫星几何高精度处理 108 张过 专著 地球科学 28-Nov-16 122 油藏开发闭环生产优化控制理论与方法 68 赵辉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4-Nov-16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5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去旅行吧!去感受世界,去改变世界!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7-3-21 10:03
有句话说,旅游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去。的确,在厌倦了工作的疲劳和生活的压力,谁不想换个地方找点新鲜感呢? 旅行与文化 其实旅游不仅是个人的一种经历,也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的复杂的社会现象。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与文化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从未分离,而且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的过程是旅游者经历文化、体验文化、欣赏文化的过程,而文化因素则渗透在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密不可分。墨菲(Murphy, 1985)把旅游定义为关乎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双方的社会文化事件,他认为旅游作为现代社会最大规模的人际交往,其意义首先体现在文化交换和跨文化交流。世界著名旅游学专家加法里(Jafari ,1977)则明确指出“旅游是离开常住地的游人、满足游人需要的产业和旅游目的地三者之间社会交换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综合影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东道主和旅行者 旅游中的主客交往是旅游的重要过程,旅游交往是一种暂时性的个人间的非正式平行交往,旅游交往的对象是关系平等的旅游者与东道主居民,旅游交往的形式多为邂逅或者偶遇,旅游交往的内容多为信息咨询、物品交易或感情沟通,没有组织规范的严格约束。旅游者与东道主居民在旅游交往过程中,带有了不同程度的跨文化接触和交流的意味,并由此促进文化传播与文化变迁。 主客交往的影响 是指游客与东道主之间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交往,而给主客双方文化带来的所有影响和变化。这些影响和变化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永恒和不可逆转的。 对东道主及其文化的影响 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变迁现象是在文化接触过程中产生的,是主客两种文化融合的结果。文化传播是通过无数个体实现的一个社会过程,并通过个体-群体的变异推动社会文化的变迁。旅游对东道主文化的影响,本质而言是人对人的影响,即旅游者通过直接和间接的主客交往施加一个外来的“力”,东道主社区对这种“力”做出反应,主动或被动地调整其社会文化系统的过程。 主客交往影响力的差异 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不同文化区域总是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和面貌,而文化系统是开放的系统,这种区域之间的文化差异是文化传播的外在动力;文化区域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是文化传播的内在动力。外来动力对不同的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大小是有差异的。菲利普·L. 皮尔斯的推论,从东道主社区自身属性的角度看待主客交往的影响:如果东道主社区规模小、单纯且封闭,旅游者社会与心理方面的影响最大,不管是以直接人际交往的形式,还是以更微妙、更复杂的间接接触的形式,这种冲击对东道主来说都是非常强大的;如果接待地在技术水平上更先进,并且旅游者和居民贫富差距较小,接触所产生的冲击就会弱一些。主客交往的影响力大小还受主客交往的情境、过程、类型的影响。 影响过程 主客双方通过接触获得了解对方及其文化的机会。东道主在保持自身文化基本取向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形成新的文化,其对外来文化的认可程度,决定了这种交流的深入程度。对于交流而言,应该是双方互动的。但是,在旅游过程中,总有一方较为主动。 对于比较落后的旅游目的地,旅游者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其文化沉淀较深,规范力较强,在文化交流中成为影响流动的主要方向。张文提出文化势能的概念,认为文化势能是特定文化在特定条件下、特定环境中所形成的趋势及其对社会文明所能产生的影响。可以将文化势能理解为一种“力”,这种力可以由交往双方携带,能够通过主客交往进行传递,在不同的条件下能够衰减、扩大、变异。旅游者所携带的文化势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命力强、文化优越的高势能文化;一类是生命力弱,文化落后的低势能文化。在不同的情境之下,两种文化可以相互影响和转换,因此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去评价。 旅游者的行为过程中,虽然生活空间发生了改变,但在主客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习惯、观念都传达了自身的文化,并对东道主及其社区产生影响。如图1所示,旅游者要通过主客交往对东道主和东道主社区产生影响,必须突破以下几道屏障。 图1 主客交往对东道主及其文化的影响过程 1. 交际屏障 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是旅游者对东道主产生影响的前提。接触越充分、持久、愉悦,主客双方越有可能进行充分交流,旅游者越有可能对东道主产生影响。旅游者和东道主之间存在交际的屏障。受到交往意愿、情境、语言等因素的影响,交往并不总能够发生。即使能够发生,主客双方在文化背景、交往技巧、交往动机等方面差异较大,交往的机会对不同的群体也是不均等的。 突破交际屏障之后,主客交际又可简单分为肤浅、商业的交往和深入、文化的交流,后者的文化穿透力远大于前者。 2. 刺激屏障 只有主客交往能够对东道主社区居民产生刺激,并促使其对自己的行为、习惯和观念做出适当调整,才能说主客交往对东道主造成了影响。这种“刺激—反应”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机械变化,而是信息传递、文化交流的过程。 已有的研究发现,大量肤浅、商业的接触出现频率极高,却很难给东道主留下持久、显著的印象;深入、文化的交往,通过文化层面的作用往往对东道主的影响更大。当地居民能够回想起来的同主客交往要么是非常正面的,要么是非常负面的交往经历。 受到旅游者文化的刺激,东道主在行为模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发生两个方向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独立发生,如行为模式在突破其他障碍之后,成为东道主新的行为文化的一部分,也可能是沿着“行为—习惯—观念”的脉络发展。 3. 文化屏障 面对旅游者文化的传播与传递,东道主受自身文化的影响,坚持自己的思想和规范,对外来文化有选择地吸收,称为东道主的文化屏障。旅游者对东道主产生刺激,这些刺激是否对东道主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受到东道主文化屏障的影响。 东道主和东道主社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受到其开放和封闭程度的影响,是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相互博弈的过程。只有具有强大势能的外来文化才能真正产生影响,影响的大小是当地文化势能同外来文化势能之差。旅游者的文化势能强大却未必先进,他们既带来了先进、主流的文化,如最新资讯、礼仪规范、行业标准、生活方式等,也带来了落后、糟粕的东西,如赌博、嫖娼等。由于文化屏障的存在,东道主及其社区对旅游者文化有选择的吸收,这种选择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包括对那些体现时代进步文化的理性选择,也包括对落后、糟粕文化的非理性选择。 4. 融合屏障 融合屏障是指旅游者文化在穿透文化屏障之后,经受时间的考验,融入东道主文化之中,共同形成新的文化。 旅游者文化虽然能够穿透旅游目的地文化屏障,对东道主产生影响,但是这些影响的持续时间是有差异的。大多数情况下,外来文化不足以彻底改变东道主文化,只有那些能经受时间考验的外来文化,经历冲突到协调的过程,才能突破融合屏障的作用,真正融入东道主社会。在正常的社会发展下,美好、真实、开放的文化更容易融入东道主社区,成为其文化的一部分;丑陋、流行、虚荣的文化,往往会被逐渐过滤,淡出东道主文化主体。 文化变迁受到空间上的文化扩散和时间上文化传承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东道主文化在承受旅游者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自身也在发展,在内外部能量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完成文化融合的过程。 影响的内容 主客关系对东道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旅游目的地居民在价值观、个人行为、家庭结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宗教、语言、健康和文化等诸方面的变化。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经济行为、人际交往、价值观念、社会变迁四个角度进行论述(表1)。 表1 旅游主客交往对东道主的影响 对旅游者及其态度的影响 现阶段,主客交往对旅游者影响的研究大多分散在旅游经历对旅游者影响的研究之中,有关研究较为有限,而且观点存在明显分歧。 对旅游影响的性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旅游者的经历是肤浅的、不重要的,因此不可能在旅行者心里留下长久的印象;另一种观点认为旅游是现代人的“朝圣”,是对真实性的追求,影响是显著而长久的。具体到主客交往上,即主客交往的商业性同旅游者追求真实、体验之间的矛盾。 从旅游经历对旅游者态度和观念的影响来看,也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史密斯(Smith H,1955)认为旅游者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会受旅行经历的影响。他对夏季去欧洲旅行的美国青年进行了研究,在他们旅行之前和归来后都会有一份问卷寄给他们。H. 史密斯发现旅游前后,他们对相同调查指标的评价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另一种观点认为,游客对目的地社会的态度在交往前后有明显的变化。对大理、丽江、桂林等地外国游客的调查显示,通过与当地人交往后,游客对目的地的印象都有一些正面变化。对上海的调查也体现了这一点,75% 的外国游客认为上海市民比较友好,70% 的游客认为上海比想象中的要好。另外,游客在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后,还会对自己的国家及其文化产生不同的看法。同时,由于“泛化效果”的存在,游客对有相似环境的旅游目的地的看法也会有相似的变化。 《旅游区域社会文化影响的理论与实践》 苏勤 等 著 责任编辑:杨婵娟,程雷星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 ISBN:978-7-03-051172-0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是指旅游在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变迁中所发挥的作用。 《旅游区域社会文化影响的理论与实践》 着重从文化变迁、主客体文化、主客交往三个方面加以理论阐述,并且以周庄为例进行了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实践,体现了旅游商业化、居住空间变迁和社会空间变迁等研究的前沿动态。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003 次阅读|4 个评论
女神如此绾君心——斩男必备技能get√!
sciencepress 2017-3-8 09:31
女神如此绾君心 炎炎夏日,撑着一把阳伞,披着一头乌黑的长发,露着光洁的臂膀,让绣花的裙裾在风里摇荡;在人群中姗姗走过,我很快乐,因为觉得自己很美丽。 但是你瞪着我裸露的肩膀,“呸”一声,说我“下贱”! 有人来欺负我,你说我“自取其辱”! 为什么? 我喜欢男人,也希望男人喜欢我。早晨出门前,我对着镜子描上口红,为的是使男人觉得我的嘴唇健康柔润;我梳理头发,为的是使男人觉得我秀发如云。可惜我天生一对萝卜腿,要不然我会穿开衩的窄裙,露出优美的腿部线条。所幸我有着丰润亭匀的肩膀,所以我穿露肩低背的上衣,希望男人女人都觉得我妩媚动人。 ——《美丽的权力》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先秦)佚名:《关雎》 “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普遍赞同的两个择偶标准。“郎才女貌”反映的是外表吸引力等短期策略,而“门当户对”反映的是长期择偶策略。 知己知彼,斩获男神 短期择偶中男性最看重女性的容貌 较好的容貌与较强的生殖能力紧密相关,促使男性的择偶偏好慢慢发展出以貌取人的倾向。譬如,男性偏爱长发女性,因为健康的长发是骨血旺盛的标志。在调查了多名异性恋后,Finkel等(2016)发现,92%的男性和84%的女性分别认为漂亮、帅气是必要的或者可取的,80%的男性和58%的女性分别认为苗条的身材、健美的身形是必要的或者可取的。 相对于长期择偶,在短期择偶中,男性对拥有大量女性伴侣的渴望度更高,并且更在乎女性的生育力。询问男性参与者,在挑选短期伴侣或长期伴侣时,会移开哪个卡片—头部卡片或身体卡片,但只允许移动一张,获取相关信息用于判断自己是否愿意和图片中的人发生一夜情或者建立稳定的伴侣关系。研究发现,男性在选择长期伴侣时会优先考虑女性的面孔,但在短期择偶时会优先考虑女性的身材,即男性在挑选短期伴侣时会优先考虑那些与生育力相关的线索。 因此,一方面,女性发展出了呼应男性偏好的“女为悦己者容”的手段,女性通过华丽的外表,展现自己的繁衍能力,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女性都十分看重自己的身体外形。俄罗斯谚语也说道:“只有懒女人,没有丑女人。”另一方面,婚姻的选择本身也是资源匹配。相对于手里资源多的女性,手里资源少的女生就只能拿自己的青春、美貌,在婚姻市场里做一些交换。 短期择偶中男性还看重女性的“傻” 女性通过装傻—故意在与其约会的男孩子面前降低自己的智力和技能,可以吸引男性。虽然问一个直男你喜欢什么样的姑娘,他不会说是又笨又呆的,但是,“笨”和“呆”的特征却暗示着这姑娘可能警惕性不太高,更符合男性的短期择偶标准。 什么样的男性更容易采用短期择偶策略呢?大男子主义重的男性也许喜欢“傻白甜”的温顺姑娘,而聪明的男人,如马克·扎克伯格、奥巴马肯定只会被有才气的女人所吸引。接下来,将讨论长期择偶中男性看重女性的哪些特质。 长期择偶中有相似背景的男女彼此吸引 兰天等(2014)研究了来自实名婚恋交友网站百合网的样本数据,该网站在2013年年底有注册用户约1400万人,主要来自中国大陆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男性的平均年龄为29.2岁,女性的平均年龄为28.9岁。用户可在网站上写明自己的择偶要求,包括外表特征、经济水平、教育程度、恋爱经验等,还可以进行依恋类型、价值观、婚恋态度、人格特质、心理弹性、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测量。兰天等(2014)选择了在网上完成上述测验的2000名用户,采用在网站上向异性“打招呼”与“发信息”作为择偶行为表征的指标。其在控制了外表吸引力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后发现,婚恋态度、价值观、生活方式匹配是预测网上择偶行为的重要指标。随后,其又选取118名通过该网站结识并成婚的夫妇,发现他们在婚恋态度、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极高的相似性。 长期择偶中男性要求女性的忠诚性 “贤妻良母”是最标准的妇女形象。在父系社会中,男耕女织的生活状态如下:男性掌握资源,负责养家;女性则留在家里,确保繁衍顺利。这是因为女性进化出了隐秘的排卵期,使得男性产生非亲生子焦虑,即难以确定自己是否是孩子的亲生父亲,为此,男性不得不对女性的忠诚有所要求。 表现腼腆是忠诚的一种表现形式:女性装作对真正喜欢的人不感兴趣,向男性传达忠诚性的信息;男性会认为,如果他能够轻易得到一名女性的垂青,那么其他男性也可能轻易得到这名女子,该女性的忠诚信号从而打了折扣。在父系社会中,孩子跟随父亲的姓,可能的一种解释是:有助于缓解男性对女性忠诚性的疑虑。 《决策的基因》 李娟 著 责任编辑 朱丽娜 高丽丽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2 ISBN:978-7-03-051728-9 近百人的决策行为是一类复杂的既具有智能性又具有社会性的自适应选择行为。对于“人的行为决策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不存在标准答案。 《决策的基因》 将最新科学研究结果与当今社会现象结合,用贴近生活与常识的方式解读行为决策,具体内容包括6个板块共40篇文章。书中探讨的理论与现象可以启发读者继续探索人的行为决策究竟是什么及其背后的动机。 节日之际, 小编还有几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推荐: 李敏华院士世杰的固体力学家,我国塑性力学的开拓者。1945年和1948年分别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和博士学位;1949~1951年在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路易斯飞行推进实验室任研究科学家;1952~1954年在美国布鲁克林理工学院任研究教授;1954年回到祖国;1955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1956年转入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力求研究所。她毕生从事塑性力学和应力分析研究,为中国塑性力学和扭转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针对航空事业需求转入疲劳研究后,李敏华得出了应变协调在低周疲劳中起主要作用、超载可增加疲劳寿命以及超载滑移带发展有阻碍作用的结论。 李敏华院士肯于毕生奋斗拼搏从蜚声中外学界,其动力究竟来自何处?本书以翔实的史史和丰富的图片,回顾了李敏华院士传奇而多彩的一生,记录了李敏华院士的求学经历、师承关系、科研活动、学术成就等,以及她热爱祖国、现身科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近年来,女性创业在全球范围日益活跃,传统的以男性为主导的创业经营领域正在发生一场玫瑰革命。女性创业者正在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创造一个多元和谐的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国,女性创业人数不断增加,其重要性也日益显现。据统计,2006~2007年中国女性创业比例为25%;2007~2008年增长至27%。全球创业观察(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项目2010年对4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业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GEM的女性全员创业活动指数为6.90%,中国女性创业活动指数高达11.6%。在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创业之路时,对女性创业的研究也引起了学者的充分关注,这将为女性创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1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3月新书快递(一)
sciencepress 2017-3-3 16:15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3月新书快递(一)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3月新书快递(一).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认识色彩SENSING COLORS 58 尹海龙,肖云 科普 文学艺术 14-Feb-17 2 Android软件安全攻防实例分析 58 徐君锋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15-Feb-17 3 职业教育教师的国际比较 79 屈书杰 等 专著 语言、教育 16-Feb-17 4 《河西走廊水利史文献类编·讨赖河卷》下册 188 张景平,郑航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9-Feb-17 5 《河西走廊水利史文献类编·讨赖河卷》上册 158 张景平,郑航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9-Feb-17 6 再生水利用安全性、经济性、适应性分析 128 水利部综合事业局非常规水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9-Feb-17 7 流域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研究 79 袁再健 专著 资源环境 13-Feb-17 8 医学伦理学 29 陈兰云 中高职教辅 西医 14-Feb-17 9 淅川熊家岭墓地 298 河南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6-Feb-17 10 健康体检100问 20 张静波 大学教材 西医 13-Feb-17 11 临床护理技能实训教程 29.8 程利 大学教材 西医 13-Feb-17 12 临床基本机能学(诊断技能分册)(第2版) 69.8 桂庆军,尹凯 本科教材 西医 15-Feb-17 13 生药学(案例版,第2版)(供药学专业使用) 88 姬生国,高建平 大学教材 西医 15-Feb-17 14 显微形态学实验(组织学与胚胎学分册)(第2版) 65 李美香,屈丽华 本科教材 西医 13-Feb-17 15 流行病学(案例版,第2版) 69.8 姚应水,高晓虹 大学教材 西医 13-Feb-17 16 卫生统计学实习 39.8 丁元林,王彤 大学教材 西医 13-Feb-17 17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35 肖永红,李倩 大学教材 西医 17-Feb-17 18 分析化学 65 王嗣岑,朱军 大学教材 西医 10-Feb-17 19 药剂学 89 周四元,韩丽 大学教材 西医 13-Feb-17 20 物理化学 59.8 姜茹,魏泽英 大学教材 西医 13-Feb-17 21 药物分析(案例版,第2版)(供药学类专业用) 69.8 宋粉云,傅强 大学教材 西医 13-Feb-17 22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学 49.8 孙晓红,李云 大学教材 西医 14-Feb-17 23 营养流行病学 49.8 吕全军 大学教材 西医 14-Feb-17 24 药理学 98 沈祥春 大学教材 西医 16-Feb-17 25 临床细胞形态学教学图谱 72 王永伦,闵迅 专著 西医 14-Feb-17 26 手术器械分类及维护保养指南 36 孙育红,钱蒨健,周力 专著 西医 13-Feb-17 27 约翰·霍普金斯儿科手册(第19版) 198 (美)梅甘 M. 楚迪等主编;申昆玲译 专著 西医 17-Feb-17 28 黄金时刻——儿科高级生命支持(第3版) 88 (美)大卫 G. 尼克尔斯等主编;申昆玲译 专著 西医 9-Feb-17 29 中国古代文学并称现象研究 78 张珊 专著 文学艺术 16-Feb-17 30 数字出版:国际化变革与发展 58 赵树旺 专著 语言、教育 15-Feb-17 31 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 78 余谨 大学教材 中西医结合 13-Feb-17 3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化教程 46 倪海珍,潘绿萍 高职教材 语言、教育 13-Feb-17 33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三版) 49.8 洪永强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5-Feb-17 34 工程制图 45 马俊,熊艳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Feb-17 35 工程制图习题集 35 马俊,熊艳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Feb-17 36 大学文科计算机基础(第2版) 45 董卫军,索琦,邢为民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7-Feb-17 37 工程制图基础(近机械类及非机械类) 35 左晓明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16-Feb-17 38 土木工程测量 45 段琪庆,王倩 大学教材 土木、建筑 14-Feb-17 39 工程训练教程(机械类及近机械类) 56 张立红,尹显明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17-Feb-17 40 薄膜太阳能电池基础教程 25 侯海虹 等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7-Feb-17 4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2 吴月柱,李上钊 大学教材 数学 17-Feb-17 42 蛋白质工程(第二版) 42 汪世华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13-Feb-17 43 食品工艺学 49.8 刘雄 大学教材 农林 14-Feb-17 44 生态系统生态学 168 (丹麦)S.E.约恩森著;曹建军等译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14-Feb-17 45 沉积岩野外工作指南 99 (英)Dorrik A.V.Stow著;周川闽等译 本科教材 地球科学 22-Dec-16 46 数学教师专业行动能力导引:基于中澳比较的视角 49 章勤琼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3-Feb-17 47 大型海上平台浮托法技术研究与实践 49 金晓剑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Feb-17 48 中国咖啡史 88 陈德新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4-Feb-17 49 信息安全概论 49 朱节中,姚永雷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4-Feb-17 50 城市地质环境信息系统 148 吴冲龙 专著 地球科学 16-Feb-17 51 新编大学化学实验(下册) 49 高桂枝,陈敏东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0-Feb-17 52 低碳物流运作理论与方法 89 张永,鲍香台,梁歌,江云剑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5-Feb-17 53 基于结构的药物及其他生物活性分子设计:工具和策略 190 (美)Arun K.Ghosh等著;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译 专著 西医 22-Jan-17 54 长江口北部滩涂贝类资源与增养殖 59 吉红九 等 专著 农林 8-Oct-16 55 长江口南部近海主要养殖鱼类的繁育与养殖 54 楼宝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8-Oct-16 56 长江刀鲚种质资源及人工繁养技术 63 徐跑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30-Sep-16 57 菊黄东方鲀养殖技术 72 施永海,张根玉 等 专著 农林 28-Nov-16 58 刀鲚的遗传多样性与资源生态研究 86 唐文乔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8-Nov-16 59 查询推荐理论与方法 80 蔡飞,陈洪辉,蒋丹阳,陈皖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1-Feb-17 60 偏光片制造技术 68 范志新 专著 物理(力学) 20-Feb-17 61 决策的基因 49.8 李娟 励志类 语言、教育 20-Feb-17 62 教育家型教师的特质及标准 68 伍雪辉 专著 语言、教育 23-Feb-17 63 管理会计 42 李成云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3-Feb-17 64 发展经济学 42 徐筑燕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1-Feb-17 65 壳聚糖在湿法冶金和环保中的应用 128 张廷安,翟秀静,曾淼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Feb-17 66 黄淮海平原气候干旱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生产力的影响 120 居辉 等 专著 农林 20-Feb-17 67 中国茂兰大型真菌 280 吴兴亮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0-Feb-17 68 海外石油投资环境系统分析和风险测度:理论、模型及应用 128 穆献中,胡广文 专著 经济管理 20-Feb-17 69 实验动物比较组织学彩色图谱 180 秦川 图册 西医 15-Feb-17 70 纳米半导体场发射冷阴极理论与实验 138 王如志,严辉 基础理论 物理(力学) 20-Feb-17 71 江河治理的地学基础 168 刘国纬 专著 地球科学 23-Feb-17 72 渤海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 189 张志南,刘素美,周红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0-Feb-17 7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理科学“十三五”规划战略研究报告 13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专著 数学 17-Feb-17 74 徐克勤传 68 华仁民 科普 历史地理、考古 20-Feb-17 75 融合多种在线状态信息的设备故障概率分析与应用 88 易俊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1-Feb-17 76 淅川马川墓地东周楚墓 298 河南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0-Feb-17 77 海洋出水瓷器保护研究 180 李乃胜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0-Feb-17 78 面向中继的物理层传输技术 118 吕铁军,高晖,曹若菡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Feb-17 79 接触理论及非连续形体的形成约束和积分 118 石根华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0-Feb-17 80 食品毒理学 69.8 张立实,李宁 大学教材 西医 23-Feb-17 81 斯都廷并存疾病麻醉学(第6版) 168 (美)罗伯塔 L.海因斯等主编;于泳浩,喻立文译 专著 西医 20-Feb-17 82 健康评估实训指导 39 曾德建,丁淑贞 高职教材 西医 23-Feb-17 83 英汉名词短语的对比研究 88 熊仲儒 专著 文学艺术 20-Feb-17 84 英语非人称构式的认知研究 78 马应聪 专著 文学艺术 20-Feb-17 85 本草基因组学 238 陈士林 等 专著 中医 20-Feb-17 86 中医肠疗 148 王晞星 专著 中医 14-Feb-17 87 射频通信电路设计(第二版) 69.8 刘长军,黄卡玛,朱铧丞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3-Feb-17 88 太阳电池和光伏组件检测及标准 32 侯海虹 等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Feb-17 89 微积分(下册)第二版 27 郁大刚,陆伟民 大学教材 数学 23-Feb-17 9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2 杜忠复,靳曼莉,雷鸣 大学教材 数学 20-Feb-17 91 大学物理实验 34 刘福平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3-Feb-17 92 结构化学(第二版) 45 王军 大学教材 化学 23-Feb-17 93 兽医临床诊断学(第二版) 59.8 邓干臻 大学教材 农林 24-Feb-17 94 生物工程设备(第二版) 49.8 段开红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0-Feb-17 95 生物发酵工厂设计 55 段开红,田洪涛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0-Feb-17 96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2 王洪珂,黎彬 大学教材 数学 20-Feb-17 97 线性代数 32 王洪珂,邬毅 大学教材 数学 20-Feb-17 98 Scratch创意编程(第二版) 35 艾奉平 小学同步教辅 计算机、通信 15-Feb-17 99 软集合理论与决策 75 龚科,肖智,刘永 专著 经济管理 13-Feb-17 100 游客满意度、行为意向与古镇民宿旅游产品创新 68 杨丽娟 专著 经济管理 8-Feb-17 101 多维度协同教育理论与方法 98 李凡长 专著 语言、教育 20-Feb-17 102 植物多环芳烃污染控制技术及原理——利用功能内生细菌 98 高彦征 专著 资源环境 20-Feb-17 103 育龄期人群体质养生指导 28 张晓天,王琳茹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23-Nov-16 104 中医实验学 32 吴大梅 大学教材 中医 29-Nov-16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5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认识色彩丨给生活添一点儿“料”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7-3-1 10:55
联想与意象 色彩心理效应的产生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的世界中,积累了丰富的视觉经验,当以往的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产生呼应时,就会在心理上引发某种联想。比如,人们看到白色,可能联想到与纯洁、典雅、恐怖相关的形象和概念;看到红色可能会联想到火、血、喜庆、热情、革命等。色彩联想有多种形式,如从色彩联想到空间、温度、质量等。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事物在主体认知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形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被观者的主观思维加工和新创造的形象,意象使平常之物变得有趣味、有内涵。就像古人眼中的梅、兰、竹、菊等形象,梅花在严寒中开放,这一植物生长现象之所以受到诗人的赞颂,其根本是源于诗人对坚韧、孤傲等人格的赞扬,所以诗人眼中的梅花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植物,而是被赋予了人的品格之后的形象。陆游的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不幸的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王冕的《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以梅花表达自己为人的原则。 色彩的联想和意象的产生具有普遍性,但是也受到年龄、文化、职业、民族、宗教、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相同的色彩会令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意象。同是看到红色,有些人头脑中呈现的是节日的喜庆,而有些人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残酷。相比联想,意象的产生更加个人化,是我们感知的升华,是一种超越了联想的更深层次的认知和心理反应。 色彩的联想与意象经过无数次的反复,便会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于是某种色彩就变成了某些事物和品性的象征,这种模式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不断演化和丰富,颜色由此而产生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而不止于外在的形式。 色彩对时间的影响 色彩对于人的心理影响还会影响我们对时间的判断,人在红色、橙色等环境中,会感觉时间比实际时间长,所以很多快餐店的色彩布置一般以橙色和红色为主,这两种颜色一方面可以在用餐时给人正面的心理暗示——使食物更加讨人喜欢,增进食欲,但另一方面也会使人感觉时间过得较慢——与平时一样正常的用餐时间,我们会认为已经用了很长时间,从而加快用餐速度。 快餐店用红、黄色的搭配增加客人的流动性 在蓝色、绿色等偏冷的环境中会感觉时间比实际时间短,这也就代表在一个蓝色调的房间中休息,你会认为比实际的休息时间更短,不会急于投入到别的事情中,从而更容易放松。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办公环境都是以蓝色调为主,因为同样的8 个小时,相对于在红色的办公室,蓝色会让人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工作起来也更容易放松,即便是冗长的会议,也不易让人变得烦躁。 在实际的环境设计中,什么样的色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很多人会偏爱暖色调,因为浅黄之类的颜色,能够让我们觉得温馨舒适,而蓝色虽然容易让人放松、舒缓,但是也会让人觉得过于冰冷、缺少活力。所以当你需要确定一个环境的色调时,一定要考虑人、环境等具体的因素,综合地做出判断。 蓝色的卧室虽然另类,但更容易让人放松 面向不同受众的色彩 一件作品、一幅画的色彩能否被受众认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能否与读者产生共鸣,但不同的生活环境、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使每个人对色彩的感受和判断千差万别,一个国家的流行色,不一定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青少年喜欢的色彩,也并不一定受到老年人的欢迎。在这种情况下,色彩的选择和搭配一定要考虑不同群体的特殊性,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考虑,才能设计出漂亮而恰当的色彩。比如,一个儿童房间的装修,必然要从儿童的审美特点去考虑,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设计;在生活中,我们对服装的选择,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搭配,而工作场合的着装,则必须考虑工作的性质和行业的特点。对于设计师来说,能够针对不同的用户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用户对风格的偏好决定了设计的方向和风格。 用户群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区分,比如儿童与成人,学生与上班族,男人或女人。不同的角度,色彩设计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所以,你适合什么颜色? 面向儿童的色彩 针对儿童的色彩搭配,往往采用鲜艳和多色相的组合体现儿童活泼可爱的个性,多彩的组合也能充分展示这个群体内在的纯真与活力。 面向女性的色彩 女性偏爱亮丽的色彩,传统女性的代表色是红色、粉红色、橙色等暖色系色彩,而现代女性越来越多的开始选择明亮而鲜艳的冷色系。无论冷暖,女性偏爱的色彩大部分是明度较高,对比相对柔和的色彩,这些色彩能够充分体现女性温柔、可爱的特点。在针对女性的设计中,深色和低饱和度的色彩常用来表现高贵典雅的主题。 面向男性的色彩 男性是力量与冷峻的代表,与女性偏爱的色彩相对,男性更加喜欢冷色系,以及黑色、深灰、白色等无彩色。这些颜色不仅体现了男性的沉稳和智慧,同时也符合现代男性对于低调和雅致的追求。 面向老年人的色彩 老年人倾向于稳重、平静的色彩搭配,用来表现成熟的优雅,所以低明度的咖啡色、藏蓝色、暗红色以及黑色都很适合老年人。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老年人由于视觉等感知能力的退化,会出现对细节辨识能力变弱的状况,所以需要适当考虑色彩的对比,适当使用一些鲜艳的色彩进行点缀,除了可以增加辨识度,也可以增添一份活力和俏皮。 《认识色彩》 尹海龙 肖云 编著 责任编辑:徐烁 张婷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 ISBN:978-7-03-051520-9 《认识色彩》从色彩的本质入手,从基本知识到配色的技巧,通过大量的图例进行分析说明,帮读者建立关于色彩的知识框架;色彩的关系和色彩思维部分通过对色彩对比和协调的分析,培养读者运用色彩的能力,使读者能够把色彩的知识与不同的使用情景联系,在具体实践中灵活地使用色彩;动手实践部分,让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审美个性,把所学的色彩知识和技巧,结合自己的创作力做一次系统的演练。 (本文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895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型海上平台浮托法技术研究
sciencepress 2017-2-23 10:01
伴随着海上油田勘探开发,海洋石油工业得到迅猛发展,海上作业平台正向大型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海洋平台上部组块结构物的整体重量也随之增加。高速发展的海上油气田开发,对海上超大型平台的安装技术及作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海上平台安装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制约了中国海洋资源勘探开采事业的快速发展。 传统海上结构物的安装主要有自安装和吊装两种方式。 自安装 是指平台不需要借用外部资源设备,在预定海域依靠自身设备能力安装到位,如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渤中3-2自升式生产储油平台,靠自身的桩腿及升降装置实施升船,达到作业要求。该方法不需要借用浮吊等稀缺资源,节省了平台的安装费用。但是,该方法受水深和油田产能的限制较大,适合用于浅水小型油田。因此,自安装平台在较深海域大规模推广应用较为困难。 吊装 又分为分块吊装和整体吊装两种方式。 分块吊装,将平台上部结构分成若干组块,分别吊装到下部基础上焊接固定。重量近万吨的大型平台组块通常需要分成五六个子块,陆地单独建造,海上分别吊装拼接。这种安装由于各分块间界面繁多、接口复杂,给组块设计、建造、连接、调试带来极大不便,并且安装作业时间长,通常万吨级组块分块吊装安装的海上作业时间长达一个半月,海上调试时间超过三个月,安装投资巨大且影响生产进度。 整体吊装需动用大型的起重船,将上部组块整体吊起放到平台下部结构上,实施焊接安装。受到浮吊起吊能力、结构强度和结构物尺寸、巨型起重船数量(很少)、使用费用等因素的限制,用该方法安装大型平台组块难度和成本较高,且不能用于超大型模块整体吊装。目前,世界最大起重船的静态起重能力为14 200吨,且万吨级以上的只有两艘,属于国外公司所有,均在国外作业。 要加快海洋石油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油田开发方式,寻找更经济、更快速的开发方案。因此,浮托法安装技术应运而生,浮托法是万吨级组块整体安装的最佳解决方案。 浮托法 浮托法(浮托安装法)是利用驳船载运海上作业平台上部组块,在安装过程中依靠潮位、驳船调载与升降机构等方式实施上部组块的升降,同时辅以专用连接部件,完成上部组块与下部导管架平台对接作业的安装技术。 图1.1 平台组块装船示意图 图1.2 平台组块浮托安装示意图 在海上平台组块浮托安装过程中,组块采用拖拉装船方式装上驳船(图1.1),通过驳船载运其到达平台所在海域,进入事先特殊设计并提前安装就位的导管架槽口(图1.2),保证平台组块的立柱在相应导管架桩腿的正上方,并切割掉平台组块与驳船之间的连接,随着潮位降低或/和驳船压载导致的吃水增加,实现平台组块与导管架之间的对接,从而达到海上平台组块安全安装的目的。根据其作业过程,其对接原理可总结为获得净空、定位导引、主动寻址、对接合拢、载荷转移、安全分离。该项技术可实现万吨级大型组块、超大型组块的整体安装。 与采用其他安装方式相比,浮托法具备“四整一零”的技术优势: ①整体设计——实现平台组块的集成优化设计,减小界面误差; ②整体建造——简化建造工序,大幅缩短建造周期,实现了海陆调试转换; ③整体运输——显著提高拖航安全和经济性; ④整体安装——极大缩短海上作业时间,降低施工风险; ⑤零调试——海上“零调试”,实现海上平台快速投产见效。 图1.3 单船浮托安装法 图1.4 双船浮托安装法 根据组块安装时驳船的数量,浮托法可以分为单船浮托安装法(图1.3)和双船浮托安装法(图1.4)两类。 单船浮托安装法是指采用一条驳船实现海上平台组块与导管架之间的安装连接,平台组块通过调载或/和潮位降低由单船体转移到导管架上。采用单船浮托安装法安装的组块,需要根据安装所采用驳船的尺度来对下部支撑结构进行特殊设计,以方便驳船进入下部支撑结构; 而双船浮托安装法由两条驳船从平台两侧进入平台,对平台下部支撑结构的设计要求较低。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组块采用单船浮托安装法进行安装。与单船浮托安装法相比,双船浮托安装法对环境条件和现场操作人员水平要求极为严格,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较少被工业界采用,截至目前世界上仅有两例工程实例,且均在环境条件极好的海域完成。 浮托法安装过程 海上平台上部组块的浮托安装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起成为一个有效的安装方法,经过工业界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不仅安装结构的重量不断增加,这种安装方法也不断挑战更加恶劣的施工海况。浮托法解决了组块建造受起重能力限制无法做大的矛盾,提高了平台建造效率,与吊装相比更加稳妥,提高了施工质量,减少海上作业时间,降低海上作业风险。 典型的浮托法安装过程包括上部组块的装船、海上运输、施工待命、安装船进导管架槽口、对接前船位调整、上部组块和导管架对接、对接后船位调整、安装船退出。下面以导管架上部组块浮托法安装为例,简单介绍上述各环节的实施和注意事项。 上部组块装船是浮托法安装过程的起点,装船一般需要借助滑轨进行(图 1.1),对装船设计起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有上部组块重量、尺寸及重心位置、潮差以及码头高度和水深等。 装船完成后,上部组块与安装船甲板之间必须进行必要绑扎才可以开始海上运输。对拖航而言,稳性是关键问题。船体越宽、型深越大,初稳性和稳性范围就越好。但是,初稳性增加会导致横摇周期减小,在风浪中上部组块的重心加速度就会相应增大,这样一般会增大绑扎设计的困难。另外,安装船宽度会直接影响导管架槽口的宽度要求,较大的船宽对于导管架设计是不利因素。因此,在满足拖航稳性的前提下,船体型宽应该尽可能小。 在海上拖航完成后,进船操作开始前,安装船需要做一系列准备工作,如绑扎结构的切割和清除、系泊及定位监测系统的启动、负荷转移系统的启动、安装船压载调整等。在待命状态,安装船必须由系泊系统定位(动力定位安装船除外)。待命系泊系统的设计取决于油田布局、海况等因素。 图1.5 海上整体浮托安装过程示意图 当准备工作完成以后,如果正值预定的安装窗口期,进船操作就可以开始进行。大型海上平台上部组块海上整体浮托安装过程如图 1.5 所示。安装船将从待命位置进入导管架安装槽。 进船过程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进船端必须与导管架槽口对齐; (2)护舷与导管架之间的碰撞力必须小于导管架以及护舷本身的承受极限; (3)进船过程上部组块的安装腿与导管架腿之间不得有碰撞发生; (4)安装船的纵、横向运动以及偏航角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当进船操作完成后,上部组块的安装腿需要与导管架腿对齐。一般情况下,对齐的允许误差取决于插尖和承接喇叭口的尺寸。对齐后,逐渐减少安装腿与导管架腿的间距,直到插尖进入承接喇叭口(图 1.2)。安装腿和导管架腿的间距减小可以通过增加安装船的压载水实现。 在该阶段,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1)有效限制安装船的横向和纵向运动; (2)导管架侧向冲击载荷不得超过导管架和护舷的极限载荷; (3)导管架腿上的垂向冲击载荷不得超过导管架和对接结构的设计极限载荷。 当安装腿和导管架腿的间距减小到零,就是对接过程的开始。在这个阶段,上部组块的重量将会从100%由安装船支撑,转移到100%由导管架支撑。上部组块重量的转移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实现,最常见的是运用安装船压载调整和主动式液压支撑系统。 当负荷转移完成以后,上部组块和支撑件间的冲击载荷仍然存在。只要这些冲击载荷有可能发生,出船操作就无法进行。因此,上部组块和支撑件的间距需要进一步增大。 在该阶段,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1)有效限制安装船的横向和纵向运动以确保支撑件和上部组块之间较小的相对运动; (2)导管架侧向冲击载荷不得超过导管架和护舷的极限载荷; (3)支撑件上的垂向冲击载荷不得超过支撑件和上部组块支撑点的设计极限载荷。 当支撑件和上部组块的间距增加到允许值以后,安装船便可以从导管架槽中退出。在这一阶段中仍需要满足以下操作要求: (1)导管架腿上的侧向冲击载荷不得超过导管架和护舷的设计极限载荷; (2)支撑件和上部组块之间不允许有垂向冲击载荷; (3)控制安装船横向运动以及方位角; (4)安装船底部和导管架安装槽底部横管必须保持一定间距; (5)安装船必须有足够的干舷。 浮托法安装关键装置 从前述的浮托法的基本步骤可以看出,如何实现安装船顺利进入导管架并安全地实现载荷转移是浮托法海上安装作业的关键。由于外界环境对浮托法海上安装作业影响较大,浮托安装过程中,需要一些特定的设备与装置来完成海上安装。 1、 安装船 组块装船后,浮托安装船(floatover vessel)把上部组块运输到指定海域,并通过调节压载系统,将上部组块安装到固定式结构或浮式结构上。影响海上运输船舶选择的因素很多,综合考虑船舶的吃水限制、宽度限制、载重量限制、平台运输中的驳船稳性及上部大型组块的重量、重心位置等因素,如何选择安全、经济的安装船是浮托法顺利实施的关键。 2、 甲板支撑装置 甲板支撑装置(deck support unit,DSU)也称为组块支撑装置,位于组块和滑靴中间,主要有两个作用:在组块陆地预制和装船运输过程中起支撑组块重量的作用;在浮托安装过程中缓冲驳船与组块分离时的冲击作用。DSU应根据实际安装工况来进行设计。 3、 桩腿对接耦合装置 桩腿对接耦合装置(leg mating unit,LMU)也称为桩腿对接装置,是一种组块立柱和导管架钢桩的对接装置,其底部与导管架腿相连,上部与组块立柱相连,是浮托安装承上启下的关键部件。LMU是浮托安装中非常关键的缓冲装置,当浮托安装完成后,LMU成为导管架腿的一部分,起到支撑组块重量的作用。LMU在浮托安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组块重量由DSU向LMU转移的过程中起到缓冲作用,这是通过LMU套筒内部装置来完成的; (2)组块立柱与LMU的自动对中是通过LMU的盘形接收器实现的。 4、 护舷系统 浮托法的护舷系统(fenders)由横荡护舷子系统和纵荡护舷子系统组成。横荡护舷系统主要用来限制安装船在进退船的过程中与导管架之间的横向运动,防止安装作业过程中安装船对导管架桩腿内侧过大的碰撞,以免造成桩腿的损坏和变形。纵荡护舷在安装过程中主要起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在安装驳船进入导管架槽口时起限位止船作用;二是在安装过程中防止因过大的纵荡对LMU的碰撞而造成损坏。 5、 快速压载系统 浮托法利用安装船的吃水差或潮差来进行上部组块的码头装船和现场安装。在潮差较小或不可利用潮差的海域进行装船或安装时,要用到快速压载系统(rapid ballast system)。通过快速调节驳船的压载系统,利用外接水泵或海水阀箱向驳船压载舱内排/注水,使驳船升沉,从而实现上部组块重量由码头安全转移到运输驳船上或由运输驳船安全转移到基础结构(导管架)上。 6、 停泊/定位及监测系统 在浅水处安装作业时,需要用到驳船甲板上的系泊系统(系泊绞车等)和辅助拖船等。这些辅助系统在驳船慢速靠近、最初进入、停泊和撤离等安装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深水处进行浮托安装时,只用到拖船系统和软线定位绞车(soft line positioning winching system)。软线定位绞车主要的功能是限制纵荡和横荡的偏移量。如果在浮托安装中用到动力定位驳船,定位绞车就可以不用。另外,驳船上须安装定位监测系统,用于监测浮托安装、撤离过程中驳船和下层基础的相对运动。 本 文摘编自金晓剑主编,李新仲、李 达副主编《大型海上平台浮托法技术研究与实践》 第1章,内容有删减。 (本期编辑:安 静) 大型海上平台浮托法技术研究与实践 金晓剑主 编 李新仲 李 达 副主编 责 编:张 震 杨慎欣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01 ISBN 978-7-03-051465-3 浮托法是伴随着海洋平台尺度逐步加大,组块重量逐步增加而开发的万吨级组块整体安装解决方案,采用上部组块整体设计、整体建造、整体驳船运输,最终完成平台上部组块与下部导管架平台的整体对接安装。《 大型海上平台浮托法技术研究与实践 》在总结超大型海上平台浮托法安装技术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浮托法相关技术基础理论着手,系统地介绍超大型海上平台浮托法总体设计技术和超大型海上平台组块整体建造安装技术,为浮托法相关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008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本地质工作者必备的口袋书——沉积岩野外工作指南
sciencepress 2017-2-22 09:48
PREFACE 沉积物( 岩) 动态演化令人着迷,它不仅是人类认知地球表面各种环境乃至整个地球系统的基础,还提供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自然资源,包括工业的、化学的、金属的,以及水资源和能源等。 沉积学相关的概念日新月异,但野外基础工作及相关数据的获取仍然是沉积学研究的核心。沉积学是一门观察科学,首先是野外基础工作,然后才是实验室分析测试与理论研究。野外基础工作的首要技能是知道观察什么,如何观察,以及如何记录;其次是如何更好地解释这些数据。为便于学生、专业人士,以及业余爱好者在野外使用,本书使用50 多张图件总结了沉积学的最新概念和解释方案,并配以来自30多个国家的425 张照片对主要沉积岩类型及其特征进行说明,这也是本书的独特之处。 为有助于更好地观察和识别野外沉积岩特征,书中所使用的照片均精选自我与他人的收藏照片。同时,为使对野外沉积岩的理解、解释和分类更合理,书中所用图件均经过重新清绘,并按最新的沉积学认识进行解释。书中一些沉积岩照片的说明仅仅是初步的解释,更细致的解释取决于沉积学的功底以及所开展工作的目的。虽然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古生物学、自然地理学、土壤科学、考古学、环境科学,以及地质学、海洋学和沉积学的分支学科都需要开展沉积岩野外工作,但由于工作目的不同,野外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也大不相同。总之,本书的定位是沉积岩野外工作指南。 关于沉积岩,你了解多少? 沉积岩是什么? 沉积岩是由堆积于地球表面的颗粒物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这些作用贯穿于整个地史时期的所有自然环境,至今仍在进行。因此,沉积物和沉积岩的分布极广,现今覆盖了大约7% 的地球表面,地质记录中也占重要比例。 沉积岩与火成岩、变质岩的主要区别如下。 • 沉积岩在三维空间上通常呈层状近平行分布。 • 沉积岩成分包含分散的颗粒和胶结物,其中颗粒包括各种矿物碎屑、生物碎屑,以及经过搬运的岩屑。 • 沉积岩可见各种化石和沉积构造。 根据成因( 正如组分所反映的),可将沉积物( 岩) 划分成以下四类。 • 陆源沉积物( 硅质碎屑或碎屑)主要指先成岩风化和侵蚀破碎形成的各种碎屑颗粒,包括砾岩、砂岩、泥岩和古土壤等。 • 生物成因沉积物( 生物碎屑或有机质) 源自先成生物的骨架残骸、生物软组织,以及与生物作用有关的合成物,包括碳酸盐岩( 灰岩和白云岩)、磷灰石、煤,以及部分燧石。尽管灰岩和白云岩的形成从根本上多数与生物作用有关,但部分灰岩( 鲕粒灰岩和石灰华)由化学沉淀形成,多数白云岩由早期方解石转变而成。可见,沉积岩的成因类型与岩性并无一一对应关系,成因分类方案并不完美。 • 化学成因沉积物( 化学的或自生的) 由浓缩卤水结晶析出的晶粒直接沉淀形成,包括各类蒸发岩、铁矿、金属沉积物,以及一些碳酸盐岩和铝铁硅钙壳。 • 火山碎屑沉积物主要由火山爆发时形成的颗粒和碎屑组成,包括自碎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水携型火山碎屑岩、外生型火山碎屑岩,以及火山灰、凝灰岩和集块岩。 根据特殊的沉积构造、结构和成分,还可将上述各类或亚类沉积物( 岩) 划分出一系列的沉积相( 包括描述相和成因相),它们是开展进一步沉积环境解释的基础。 沉积岩的经济属性 沉积物( 岩) 是当今世界工业和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原料来源。事实上,没有沉积物的开发和利用,世界将完全不同。表1.1举了一些基本工业活动与沉积物资源的关系,由此可见,能源、水资源、金属和矿物原料,以及化学品和日用品原材料等,很多都源自沉积物或沉积岩。 由表1.1可知,露头沉积学不仅是地球科学的基础,还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沉积物资源的开采,首先应确定它在沉积岩中的位置,然后再评估其丰度、分布范围、品质和可采性。对上述特征的评价,可通过详细的野外工作、合理的沉积相建模,以及随后的实验室分析完成。 《沉积岩野外工作指南》 【英】多里克 A V. 斯托 著 周川闽 高志勇 罗平 译 责任编辑 文杨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 ISBN:978-7-03-050915-4 沉积学是一门观察科学,无论概念如何创新发展,野外基础工作始终是研究的核心。有了野外基础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室内分析测试与理论研究。沉积岩野外基础工作的基本技能包括:知道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如何记录,以及如何更好地解释这些数据。 《沉积岩野外工作指南》 以简练的文字、直观的图表,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四大类岩类中常见的11种沉积岩及其特征,并配以400多幅露头和岩心的彩色图片进行说明,为读者更好地观察和识别沉积岩起到指导作用。 (本文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月新书快递(一)
sciencepress 2017-2-17 16:59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2月新书快递(一)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2月新书快递(一).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世界观赏用野生兰彩色图鉴(中英对照) 1200 兰思仁等 图册 生物科学 23-Jan-17 2 服务型制造运作管理 180 江志斌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Jan-17 3 长大成人:你所要经历的成人初显期 79 段鑫星 专著 语言、教育 21-Jan-17 4 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催化技术 118 刘仲毅,刘寿长,李中军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Jan-17 5 珠江流域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评估 198 杨大勇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0-Jan-17 6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关键技术及发展战略 188 崔素萍,刘晓 专著 资源环境 19-Jan-17 7 纳米材料热传导 158 段文晖,张刚 专著 材料科学 16-Jan-17 8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RNA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 7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 专著 生物科学 18-Jan-17 9 护理学基础(第四版) 79.8 付能荣,吴姣鱼 中职教材 西医 23-Jan-17 10 解决问题,促进健康项目指导手册 32 余剑珍 高职教材 西医 19-Jan-17 11 2017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掌中宝 32 陈云华,余尚昆 中高职教辅 西医 19-Jan-17 12 产科学及护理 49.8 李俭,颜丽青 中职教材 西医 20-Jan-17 13 影像电子学基础 69.8 何文 高职教材 西医 20-Jan-17 14 放射治疗技术 69.8 张晓康,周晓东 高职教材 西医 18-Jan-17 15 医学影像诊断学 69.8 廖伟雄,孟祥,夏正超 高职教材 西医 20-Jan-17 16 成都考古发现(2014) 278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3-Jan-17 17 句容东岗头遗址——2005年考古发掘报告 248 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句容市博物馆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7-Jan-17 18 电力系统电压稳定分析与控制方法 148 刘明波,林舜江,谢敏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6-Jan-17 19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4版) 79.8 钱晖,侯筱宇 大学教材 西医 22-Jan-17 20 局部解剖学实验 55 陈熙,万炜 本科教材 西医 23-Jan-17 21 显微形态学实验(病理学分册)(第2版) 55 甘润良,凌晖 本科教材 西医 23-Jan-17 22 传染病学(案例版,第2版) 88 陈永平 大学教材 西医 19-Jan-17 23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第2版) 29.8 徐跃飞,孔英 大学教材 西医 17-Jan-17 24 毒理学综合实验教程 49.8 张爱华,蒋义国 大学教材 西医 18-Jan-17 25 天然药物化学(案例版,第2版)(供药学类专业用) 79.8 杨世林,严春艳 大学教材 西医 19-Jan-17 26 药用植物学 69.8 高宁,牛晓峰 大学教材 西医 19-Jan-17 27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案例版,第2版) 115 高永清,吴小南 大学教材 西医 20-Jan-17 28 人力资源管理学(案例版,第2版)(供药学专业使用) 59.8 单国旗,陈繁银 大学教材 西医 20-Jan-17 29 儿童少年卫生学(案例版,第2版) 75 张欣,马军 大学教材 西医 20-Jan-17 30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65 鲁卫东,张景勍 大学教材 西医 18-Jan-17 31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习 39.8 高永清,王林静 大学教材 西医 20-Jan-17 32 临床教学缺陷与矫正 168 李玉明,李西达,陈礼明 专著 西医 19-Jan-17 33 海洋医学救援技术指南 58 钱阳明 专著 西医 23-Jan-17 34 2017护理学(师)模拟试卷及解析 49 吴春虎,姜英 本科教材 西医 19-Jan-17 35 2017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模拟试卷及解析(6本) 49 吴春虎,姜英 大学教辅 西医 19-Jan-17 36 2017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同步练习及解析 59 吴春虎,姜英 大学教辅 西医 19-Jan-17 37 2017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记忆掌中宝 29 吴春虎,姜英 大学教材 西医 19-Jan-17 38 2017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指导及历年考点串讲 98 吴春虎,姜英 大学教辅 西医 19-Jan-17 39 2017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科学护考急救包 300 吴春虎 大学教辅 西医 19-Jan-17 40 儿科症状诊断 128 (美)萨米尔 S. 沙主编;刘瀚旻译 专著 西医 12-Jan-17 41 宋代伤寒学术与文献考论 78 逯铭昕 专著 中医 21-Jan-17 42 中药临床试验设计实践 268 胡思源,马融 实用技术 中医 19-Jan-17 43 自动控制原理基础教程(第四版) 48 胡寿松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2-Jan-17 44 先进制造技术(英文版)(第四版) 48 唐一平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8-Jan-17 45 电子技术(第二版) 39.8 刘海春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1-Jan-17 46 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49 苏守宝 等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7-Jan-17 47 大学生就业指导 32 陈兰云 高职教材 语言、教育 19-Jan-17 48 有机化学(第四版) 49.8 董先明,杨卓鸿,罗颖 大学教材 化学 22-Jan-17 49 有机化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第三版) 29 董先明,杨卓鸿,罗颖 大学教辅 化学 22-Jan-17 50 大学物理学(上册)(第二版) 42 滕保华,吴明和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8-Jan-17 51 大学物理实验 32 武宝山,凌海秋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2-Jan-17 52 线性代数(第二版) 34 赵云河 大学教材 数学 20-Jan-17 53 量子力学(第四版) 52 张永德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0-Jan-17 54 应用概率统计(第三版) 53 宋占杰,胡飞,孙晓晨,关静 大学教材 数学 20-Jan-17 55 微分方程数值解法基础教程(第三版) 45 林群 大学教材 数学 20-Jan-17 56 四川省乳类加工产业发展战略 68 唐善虎 报告类 经济管理 12-Jan-17 57 渤海海域中生界花岗岩古潜山成山成储与成藏 158 夏庆龙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Dec-16 58 基于GPS的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分析——以鼓浪屿为例 89.9 李渊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7-Jan-17 59 知识迁移学习方法及应用 89 王雪松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1-Jan-17 60 病理生理学(第二版) 46 黄宁,李著华 大学教材 西医 21-Jan-17 61 肩关节痛,没那么简单 25 王蕾 生活健康 科普读物 30-Sep-16 62 幽门螺杆菌感染QA 28 保志军 科普 西医 24-Nov-16 63 教你了解针灸治疗 20 胡智海 科普 科普读物 24-Nov-16 64 明明白白做CT检查 20 舒政 科普 科普读物 24-Nov-16 65 明明白白看糖尿病 20 吴坚 科普 科普读物 24-Nov-16 66 明明白白看甲亢 20 吴坚 科普 科普读物 24-Nov-16 67 明明白白看甲状腺结节 20 吴坚 科普 科普读物 24-Nov-16 68 土壤地理学(第二版) 42 海春兴,陈健飞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23-Nov-16 69 临床专家验方集 80 施杞,吴银根 专著 中医 22-Jan-17 70 系统性硬皮病中西医结合防治前沿 50 李继安,王洪彬 专著 西医 23-Nov-16 71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规划 79 蔚芳 专著 土木、建筑 30-Sep-16 72 平原河网地区微污染饮用水源生态净化:盐龙湖湿地运行与管理研究 96 朱雪诞,左倬,胡伟,仓基俊 专著 资源环境 23-Nov-16 73 滇池流域入湖河流环境现状与污染综合治理 82 李金花,周保学,金竹静,杨逢乐 专著 资源环境 23-Nov-16 74 浦东湿地 260 罗家渊 专著 地球科学 28-Nov-16 75 应用泛函分析基础 38 王公宝,徐忠昌,何汉林 研究生教材 数学 28-Nov-16 76 金属腐蚀与防护导论 58 孔小东,胡会娥,苏小红 研究生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9-Jan-17 77 地震沉积学 90 杨飞,章学刚,雷海飞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9-Jan-17 78 多媒体技术与网页制作 65 郭敏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0-Jan-17 79 创新在闪光.2016 40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科普 语言、教育 9-Feb-17 80 城市路网过饱和交通状态感知与优化控制 98 王云鹏 等 专著 交通运输 9-Feb-17 81 审计学(第二版 45 张蕊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9-Feb-17 82 中国突发事件应急体系顶层设计 78 闪淳昌 专著 社会科学 9-Feb-17 83 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情景构建理论与方法--基于高含硫油气田井喷等重大事故应急 152 刘铁民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9-Feb-17 84 远与近: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108 赵林度 专著 西医 7-Feb-17 85 冷轧薄钢板表面镀锡/镀铬技术 138 李建中,厉英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7-Feb-17 86 气候变化对中国东部季风区陆地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168 夏军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3-Jan-17 87 树鼩脑立体定位图谱(英文) 398 周江宁,倪荣军 基础理论 生物科学 20-Jan-17 88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中国实践 58 杜欢政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7-Feb-17 89 内科护理学习指导(内蒙版) 32.8 王洪飞 中高职教辅 西医 6-Feb-17 90 医学物理学 39 赵元,叶福丽 高职教材 西医 18-Jan-17 91 介入放射学 39 蒋烈夫,李敬哲 高职教材 西医 10-Feb-17 92 医学寄生虫学(案例版,第2版) 49.8 郑葵阳 大学教材 西医 8-Feb-17 93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程 45 吴春云,郭泽云 大学教材 西医 23-Jan-17 94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案例版)(供药学类专业用) 75 何凤田,李荷 本科教材 西医 18-Jan-17 95 公共卫生学概论(案例版,第2版) 69.8 陶芳标,李十月 大学教材 西医 18-Jan-17 96 生物制药学 58 余蓉,郭刚 大学教材 西医 18-Jan-17 97 医学心理学 38 王娟 大学教材 西医 18-Jan-17 98 卫生微生物学(案例版,第2版) 45 王金桃,白华民 本科教材 西医 18-Jan-17 99 分子生物学实验 49.8 刘录山,龙石银 本科教材 西医 6-Feb-17 100 应用光学 45 李宾中 大学教材 西医 18-Jan-17 101 心电图实习图谱 78 谢志斌,许顶立 专著 西医 6-Feb-17 102 分子诊断与肿瘤个体化治疗原则(中文翻译版) 398 (美)谈(Tan,D.F.)等主编;张绪超等译 专著 西医 9-Feb-17 103 汉语国际教育学报(第一辑) 68 张旺熹 论文集 语言、教育 7-Feb-17 104 数字图像处理(第二版) 46 许录平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6-Feb-17 105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 35 刘戟,曾凡才 大学教材 西医 18-Jan-17 106 高等数学(加强版)(第二版) 35 朱砾,王文强,刘韶跃 大学教材 数学 6-Feb-17 107 大学基础物理学(第二版) 36 胡玉才,汪静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3-Jan-17 108 数学教学设计 59 房元霞,郭文彬,赵汝木 大学教材 数学 23-Jan-17 109 大学物理(上)(第二版) 46 熊天信 等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3-Jan-17 110 大学物理(下)(第二版) 49 熊天信 等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3-Jan-17 111 大学物理思考题与习题解答(第二版) 49 熊天信 等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3-Jan-17 112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69 戴欣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1-Jan-17 113 铈铁复合氧化物的理化性质及其催化应用 68 李孔斋,王华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2-Jan-17 114 钆锆烧绿石固化锕系核素机理及稳定性 79 卢喜瑞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2-Jan-17 115 叶轮机械流体力学基础 89 张启华 专著 物理(力学) 7-Feb-17 116 基于云南省城镇上山战略的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原理与方法研究 69 杨子生,赵乔贵,贺一梅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7-Feb-17 117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 65 王伟宇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3-Jan-17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虚拟迈进现实——在军事领域绽放异彩的VR技术
sciencepress 2017-2-15 09:52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涉及高性能计算、图形图像处理、人机交互、人机环境等,是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衔接,向不同领域渗透,正在对各行业运行产生重大影响的颠覆性技术。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虚拟现实已经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包括国防军事、医疗健康、空间技术、装备制造等领域。今天小编要介绍的是近年来出现在国防军事领域中的一种新型虚拟现实应用系统,由DARPA支持研发的新系统。 Plan X 图1 Plan X 示意图 Plan X是由DARPA制定的一项远景计划,如图1所示。DARPA宣布的这项计划旨在让美国士兵进入一个虚拟化的网络世界击败敌方进攻。在演示中,用户使用体感游戏控制器Razer Hydra导航。首先,从一系列任务中选择一项任务,每项任务都对应某个计算机网络,然后选择采取何种行动。通过不同的工具,可以进攻对方的网络,或者防御对方的进攻。士兵可利用Oculus Rift头盔进行网络攻击对抗。DARPA于2015年展示的平板电脑触摸屏设备可以显示Wi-Fi和蓝牙信号分布,最新版设备能够创建实时三维全息图像。头盔可以将电子打击形象化,避开了抽象而又复杂的技术,只为指挥官们提供制定反击行动所需的信息。 ULTRA-Vis 形式为便携式可穿戴显示系统的城市指挥人员战术反应,意识和可视化(urban leader tactical response, awareness visualization, ULTRA-Vis),能够显示用户当前位置周围的相关数据,帮助指挥人员从复杂的战场环境中识别敌友和任务目标。与Google Glass直接将信息投射到用户的虹膜不同,ULTRA-Vis通过全息影像方式将信息叠加到用户看到的真实景物上。ULTRA-Vis通过动作传感器追踪用户的头部运动,用GPS记录用户位置,将固定标记显示在用户看到的真实物体上。这对于士兵非常实用,可以在任务开始之前标记目标点和图中的路标。在该系统中,指挥员可以决定所获取的信息范围,如选择统计五公里范围内友军兵力。用户还可以将其作为通信工具与同伴、基地或者同一作战地区的其他友军(如空军支援)保持联系。系统还能通过无人机等设备提供裸眼范围不可见的视频信息。ULTRA-Vis目前还是一种原型系统,如图2所示,还在根据士兵使用后的反馈意见进行改进,增强实用性。 图2 ULTRA-Vis 示意图 ARC 4 为了给地面部队提供支持,DARPA的ULTRA-Vis系统在士兵视野内的可视物上方提供全彩色图形标注,将航空器、潜在危险位置进行可视化提示,甚至在士兵视距范围外也能够进行检测。系统也能根据DARPA信息为士兵提供导航、报警等信息。应用研究协会(Applied Research Associates, ARA)是该项目的主要合作商,最终研制出增强现实软件ARC 4,如图3和图4所示,可以集成多种不同 的可穿戴设备,如BAE系统、Lumus、Vuzix、Exelis等,还提供头部跟踪算法追踪用户位置和朝向,在用户视距范围外交流图标、图像、信息等内容。历经六年研发的抬头显示系统(heads up display system)为用户提供了实时地理注册信息功能,已经应用于视频游戏和车辆驾驶领域,可以在用户无需低头看指示的情况下为其提供增强的态势感知。在军事应用方面,抬头显示系统将虚拟替身(avatar)投射到定制的户外运动决策试验中,可以提供情报、上级命令、控制信息等,协助用户进行团队作战。 图3 ARC 4 军事增强现实应用系统示意图 ARC 4 商用增强现实系统示意图 士兵超级感应(soldier super senses) DARPA提出Squad X core technology services的目标是将部队挂载的传感器与战场上的所有传感器相连接,从而为部队提供更好的当前态势感知。军事行动负责人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己方所处环境的状况,这些视频通过附近的无人机和航空飞行器等拍摄,如图5所示。 图5 超级士兵感应器示意图 本文摘编自 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 编著 《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责任编辑 林鹏、杨向萍、张艳芬 ,2016.12)第6章,内容略有删节改动。 ISBN:978-7-03-051162-1 《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阐述虚拟现实的概念、特点及其典型的软硬件系统,从数据获取与建模、分析与利用、交换与分发、展示与交互、标准与评价体系五个方面论述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国防军事、装备制造、医疗健康、教育文化等行业发展对虚拟现实新的需求及存在的瓶颈问题,以及网络应用、可穿戴设备、智能交互等相关技术领域与虚拟现实的互动发展,指出虚拟现实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最后为我国虚拟现实技术和产业的创新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1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情人节特辑丨听懂他的心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7-2-14 10:24
Happy Valentine's Day!在这个充满鲜花和恋爱气息的节日,小编祝大家以后的每一天都是甜蜜的情人节。然而恋爱中总是避免不了争吵,怎么才能和爱人更好的沟通呢?也许,你只需要这一招——倾听。 我们为什么要学会倾听? 我们之所以要学会倾听,是因为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善于倾听别人,仅仅让别人倾听我们。能够认真倾听别人的话,可以体现出对别人的尊重。只有倾听,才能捕捉别人说话的对错,从中捕捉有益信息。倾听能鼓励他人倾吐他们的状况与问题,而这种方法能协助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认知心理学家米勒提出了“米勒法则”即“你要想理解一个人正在说的话,你必须假定这话是对的并试图想象它正确含义是什么”。因为只有假定别人说的话是对的你才能够去倾听,如果先假定别人说的是没意义的或错的,你还会认真倾听别人的话吗?一些专家如艺术家、发明家等,一般都善于倾听。因为只有倾听,才能做到以下3点。①听得全面。若在听时思想开小差了,就可能只听到只言片语,或错失至关重要的部分,不能全面地捕捉到别人所传递的信息。②恰当理解。若遗漏了一些信息,就可能造成对别人的理解偏差。③听懂。听不进要听,还要听进去,还要听懂、听明白。否则似懂非懂,就不能充分体现出听的价值或意义。 倾听是为了什么? 沟通有四大途径,听、说、读、写,其中,听排在首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很多时候是在听别人说话。有人统计,工作中每天有3/4的时间都花在言语沟通中,其中有一半时间是用来倾听。倾听别人说话的目的有:①给予对方高度的尊重;②获取信息;③追求乐趣,听别人话,我们也听出一些感兴趣的话语或者信息,使我们获得乐趣;④收集回馈意见,比如,我们做了什么事让大家提意见,当然我们也能恰当反馈意见,因为听了别人的话,弄懂了别人的话,才能够跟人家恰当反馈意见;⑤增进相互了解。 怎样才可以更好的去倾听? 倾听的前提是四心:耐心、专心、用心、欢喜心。作为一个好听者,首先要具备耐心,不要听别人的时候就心烦。其次要专心,即专心致志地听别人讲,不要心猿意马、心不在焉。这样会表明听者没有真正把别人放在心上,或者即使把别人放在心上,也不会在乎他们的观点和需求。再次,要用心听。只要用心,才能真正弄懂或理解别人说的话。正如前面所言,中国人常常说“看他怎么说”而不是“听他怎么说”。这里地“看”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眼”看,即去想去思考。正如曾仕强先生的话所言,唯有用心看,才能看仔细、看懂看明白,才能领悟“话中的话”,以及“话外的话”。最后要有欢喜心,即怀着兴趣高兴地听别人讲。只有怀着欢喜心听别人说话,才能十分认真细致地听。 倾听的秘诀 培养倾听的秘诀 有以下7种方法。 1. 培养主动倾听的心态 要使自己能够倾听,首先要具有积极的倾听心态,对倾听有正确的看法,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这样,自己就会愿意倾听,并对倾听感到快乐。“心态决定一切”,若具有积极心态,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倾听。 2. 注意练习倾听的习惯 常言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要能够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倾听,就需要形成倾听的习惯,而习惯的养成需要经常练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有意识地控制调节自己,使自己能去倾听,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把倾听逐渐自动化或无意识化。 3. 创造倾听的环境氛围 倾听也需要良好的氛围,在培养倾听习惯时,可以为自己创设一个好的氛围。比如,就自己不太了解的内容去听别人讲;创设一种安静的私密场合,等等。 4. 多注意自己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非常重要,运用得好,可以起到语言所起不到的作用。比如,坐直、侧耳、把耳朵倾向或靠近说话者等,都能给人一种你在认真听他说的感觉。 5. 避免仓促判断 在倾听时,尽可能避免仓促地对别人的话作出判断,更不要急着下结论,要在听完整后再发表意见或看法。发表意见或看法时,尽可能肯定,尽量避免否定。 6. 用同理心倾听 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其实质是进入并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他人的一种技术与能力 。怀着同理心倾听,就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与对方角色互换,这样可以感同身受,真正地理解对方,提升倾听的效果。 7. 反应知会 倾听时,以适当的反应让对方知道,你正在专注地听。主要方法有:“目光接触;显露出兴趣十足的模样;适当地微笑一下。”“用言语响应、用声音参与。说句:哦!哇!真的?是啊!对!”“用肢体语言响应。如点头、身体向前倾、面孔朝着说话者,换个姿势……”“记下一些重要的内容。”“用说明的语句重述说话者刚谈过的话。如:你的意思是不是说……换句话说,就是……。响应一下。在心里回顾一下对方的话,并整理其中的重点,也是个不错的技巧。例如:你刚刚说的×××论点都很棒,真的值得学习。” 《人际关系心理学》 李炳全 张丽玲  编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 责任编辑:郭勇斌,周爽,刘艳华 ISBN:978-7-03-050665-8 《人际关系心理学》 阐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促进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方法和技巧;同时由于人际关系心理与行为具有文化依存性与差异性,也结合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实际论述中国的人际关系的一般特点、交往行为与技巧。 (本文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747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现代农业产业”系列著作约稿通知
wzjeditor 2017-2-12 18:45
各有关单位、有关专家: 科学出版社是科技类排名第一的国家级出版社,是 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国优秀图书出版单位”、“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 多次获得 国家图书奖和中国政府出版奖 。 科学出版社一直是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首选出版品牌。 2007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 2015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了同样的政策主张。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又提出要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农业产业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有机统一,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主要包含有农产品产业体系、农业多功能体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是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 为响应中央的农业政策,在“十三五”期间,整理出版现代农业产业系列著作,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战略意义。特此,欢迎各位专家通力合作、不吝赐稿。 联系人:科学出版社 农林专著编辑部 吴卓晶 电话:18600116527(微信号)或010-62143239 邮箱:wzjeditor@126.com
个人分类: 资讯|15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从玲珑瓷看中国文化交流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7-2-8 09:50
玲珑瓷是一种镂花瓷器,主要流行于清代。从目前考古资料看,景德镇窑烧造玲珑瓷不早于元代,其起源说法不一。通过与大英博物馆藏品及杜伦大学所藏“威廉姆森收集品”中12~13世纪伊朗玲珑陶碗等比较,可知景德镇玲珑瓷工艺一定程度上受到伊斯兰制陶技术的影响,体现了当时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文化交流。 2013年7月, 应英国中东考古学家德雷克· 康耐特博士(Dr . Derek Kennet)的邀请,我们到英国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学术考察。走访了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大英图书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牛津大学自然史图书馆、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杜伦大学东方博物馆。这次考察的重点是牛津大学威廉姆森博士(Dr. Andrew G. Williamson)在伊朗各地采集的中国陶瓷,今称“威廉姆森收集品”(Williamson Collection),现藏杜伦大学考古系。此次英国之行收获巨大,在许多方面取得研究新成果。本文将介绍我们对玲珑瓷来龙去脉的研究成果。 玲珑瓷是清代流行的一种镂花瓷器,如东莞市博物馆藏清光绪款青花暗八仙纹玲珑碗、首都博物馆藏清乾隆玲珑白瓷碗(图1)。民国学者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评述说:“素瓷,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镂花,而两面洞透者谓之玲珑瓷。”玲珑瓷制作工艺是:器物成型后,在生坯上按照图案设计镂雕透空花纹,再用釉汁将透雕花纹填平,烧后镂花处得以墁平的花纹清晰可见,具有玲珑剔透、精巧细腻的特色,故名“玲珑瓷”。其上透光小孔叫做“米花”,日本人称为“米通瓷”或“萤手”。 图1 首都博物馆藏清乾隆玲珑白瓷碗 清康熙年间,法国传教士殷弘绪神父来华传教,并在江西景德镇居住了七年之久。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9月1日,他在饶州(今景德镇)写信给耶稣会奥日神父,介绍中国人如何烧造陶瓷。信中提到“当地产的瓷器中,有一种我还未见过。整个瓷胎镂有透明的空洞,中间有可盛利久酒的盏形器物——玲珑瓷。盏与镂空的瓷胎构成完整的一体。”这是西方学人对景德镇烧造玲珑瓷的最早报道。 关于玲珑瓷的起源,有研究者认为:“在景德镇湖田窑的宋代遗物中,可见到这种透明的影青釉填满了孔眼的镂空器残片,可惜至今尚未发现可靠的实物证明景德镇在宋代已经生产了‘玲珑瓷’。”南京博物院王志敏在《学瓷琐记》提到:“玲珑青釉瓷始于北朝末至隋初,唐、宋、元未见,至明初永乐年间有景德镇窑玲珑瓷烧造,此后复见于清代乾隆年间。”可惜王先生没有提供这个假说的立论根据。 据目前考古发现,景德镇烧造玲珑瓷不早于元代。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湖田窑南河南岸元代扰土层发现过一片影青(青白釉)玲珑瓷片,残长4.9厘米(图2,右)。据发掘者考证:“宋代景德镇经常生产香薰等镂空器,而影青釉又极易流淌,其积釉处产生的艺术效果自然会启迪陶工制作玲珑瓷。但要有意识地生产玲珑瓷,却需要釉具有一定的高温黏度,否则,孔洞中的釉汁会淌光。元代影青釉的高温黏度较宋代增大,具有生产玲珑瓷的工艺基础。该残片似为一直壁香炉近口沿的部位,垂流的釉汁有限,所以镂空中应认为填入釉料,以烧成玲珑剔透的效果。该残片似为景德镇窑最早的玲珑瓷。” 图2 景德镇湖田窑元代地层出土影青玲珑瓷残片 近年还有学者提出,玲珑瓷的诞生源于产品缺陷,“宋代景德镇瓷器中有一种叫熏炉的产品,炉盖采用镂空装饰,在烧成过程中,由于釉料的高温流动性好,加之烧成温度往往控制不严,常使窑内温度过高,从而使釉料熔融后流动而将炉盖上的孔洞填平,出窑后对光一照,光亮透明。这种偶然的产品缺陷却使工匠们大受启发,终于在明代永乐年间成功烧制出晶莹剔透的玲珑瓷器。到明中期成化年间,景德镇把晶莹剔透的玲珑与青翠幽雅的青花结合组成图案,烧造出闻名于世的青花玲珑瓷器。” 殊不知,伊朗陶工早就烧造出玲珑陶碗。2013年7月,我们在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中东展厅中见到一件采用镂空施釉技术烧造的白陶樽,器形为西亚、埃及常见,但是雕刻纹样却模仿景德镇青白瓷。此种镂空施釉技术传入中国后,被称为“玲珑瓷”。后来,我们又在杜伦大学东方博物馆见到12世纪波斯陶工烧造的玲珑陶碗,并在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见到两件伊朗古尔干出土的12~13世纪玲珑陶碗(图3)。 图3 12~13世纪伊朗古尔干出土玲珑陶碗 众所周知,景德镇陶瓷艺术在许多方面受到中东陶器艺术的强烈影响。元青花就是在伊斯兰艺术影响下创烧的,而景德镇青白瓷模制印花工艺亦模仿伊斯兰制陶术。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有一件伊朗喀尚出土的伊斯兰印花陶碗模具,为我们研究12世纪伊斯兰模制印花技术提供了重要考古学依据(图4)。 图4 伊朗喀尚出土12世纪伊斯兰印花陶碗模具 伊斯兰文化起源于阿拉伯荒漠,许多伊斯兰工艺技术实际上源于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或古波斯文化,而模制印花技术则来自古波斯艺术。1992年,新疆喀什亚吾鲁克遗址发现一件萨珊波斯风格的三耳陶壶(图5)。这件陶壶上的人物浮雕图案就采用波斯模制印花工艺。20世纪初,德国考察队在新疆和田亦发现一件类似的人物浮雕陶壶,现藏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 图5 公元5世纪萨珊波斯风格的三耳陶壶 在中东伊斯兰艺术的影响下,景德镇浮梁瓷局窑工还烧造过伊斯兰风格的孔雀翠蓝釉瓷器。1988年5月,景德镇市铺设地下电缆,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基建工程,在珠山北麓风景路马路中心宽约1.5、长约11、深1.5~1.8米的沟道中,发现了一批形制特异,十分引人注目的瓷器残片,其品类有卵白瓷、青花、蓝地白花、蓝地金彩、孔雀绿地青花、孔雀绿地金彩等。经对合复原,其器型有鼓形平顶盖罐、盖盒、桶式盖罐、小底鼓腹盖罐等。不能复原的尚有青花葫芦瓶与孔雀绿地青花盒之类。以上器皿多饰双角五爪龙纹、变形莲花瓣、杂宝、十字杵、姜牙海水、凤穿牡丹等。但以双角五爪龙纹为多,约占总量9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该遗址出土了一件孔雀翠蓝釉金龙纹砚台盖盒和一片孔雀蓝釉五爪金龙纹盖合残片(图6)。孔雀翠蓝釉,又称“孔雀绿釉”。据刘新园先生考证,此类砚台盒是为元文宗烧造的文具。元人烧造孔雀蓝釉瓷器往往在釉下施化妆土。元人为什么要在白瓷胎上覆盖化妆土呢?因为波斯陶器都有一层白色的化妆土,波斯人使用化妆土是因孔雀绿釉透明度高,波斯陶胎粗黑或粗褐,如果不用化妆土,瓷釉颜色便会暗而不鲜;而使用白色的化妆土掩盖粗糙色重的陶胎之后,透明的孔雀绿釉才会亮丽鲜艳。而景德镇瓷器由于瓷胎洁白细密,挂孔雀绿釉时根本就没有必要用化妆土;而元代陶工多此一举地使用化妆土,显然是在亦步亦趋地模仿波斯制陶术。 图6 元代 孔雀翠蓝釉五爪金龙纹瓷片 早在唐代中晚期至五代,中东伊斯兰孔雀翠蓝釉陶器就传入中国。孔雀蓝釉,是以氧化铜和氧化铁为着色剂的低温铅釉陶器,与唐三彩中蓝釉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是用氧化钴作着色剂。目前所见最早的孔雀蓝釉器是宋金时期山西制作的磁州窑系产品。如前所述,元代景德镇窑也开始烧造这种伊斯兰艺术风格的陶瓷。既然元代景德镇青白瓷模制印花工艺、孔雀翠蓝釉工艺皆受到伊斯兰制陶术的影响,那么,元代景德镇窑烧造玲珑瓷的工艺同样在伊斯兰制陶术影响下应运而生。 图7  忽鲁谟斯旧港出土13世纪孔雀翠蓝 釉陶片   随着伊利汗国的建立,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文化交流,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国际交流更加频繁。元代早期波斯湾主要国际贸易港在忽鲁谟斯港(今伊朗米纳布)。牛津大学威廉姆森博士在这个古港口遗址发现许多宋元瓷片,包括景德镇青白瓷、德化窑青白瓷和龙泉窑青瓷、景德镇元末民窑青花瓷残片。与之同出的还有大批伊斯兰陶片,如模制印花陶片、孔雀翠蓝釉陶片(图7)。这些伊斯兰陶器当为从事海上国际贸易的穆斯林商人的日常生活用品,而伊斯兰制陶术正是随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贸易,由穆斯林商人传入中国陶瓷的制造中心景德镇的。 本文摘编自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 《水下考古学研究.第2卷》 (北京:科学出版社,责任编辑 李茜 ,2016.3),内容略有删节改动。 ISBN:978-7-03-049560-0 《水下考古学研究.第2卷》 为水下考古学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集刊,现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印,拟不定期出版。本卷为第二卷,刊发18篇论文,内容涉及东南亚海域沉船及出水文物研究、东非水下考古新发现、中国古外销陶瓷与海外贸易史研究、出水文物保护、欧洲船舶考古与历史等方面,是一本以水下考古学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学术集刊。 (本文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1023 次阅读|3 个评论
棘手又迷人的数学
sciencepress 2017-2-7 09:36
数学如一束玫瑰,棘手,但很迷人. 数学的美是迷人的. 然而很多漂亮有趣的数学题,开始常常叫人产生无从下手之感,所以数学又常常是棘手的. 其中组合数学的问题更是五花八门,几乎每个题目都要有独特的思路,使你在解题的思考过程中得以充分享受“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的乐趣,体验在百思不解后豁然开朗的快乐. 擅长组合数学的柳柏濂先生,从他多年研究成果和数学教学的思考中撷取精华,写成十几篇数学小品与读者共同分享,其书名取为« 数学,棘手但很迷人 »,是非常贴切的. 这本书是本丛书的第一册,丛书其他分册内容形式多有不同而各具特色. 编者用“棘手又迷人的数学”作为丛书的书名,想来主要是希望读者从多个角度领略数学的迷人和棘手之处. 柳先生的这些短文,引领我们走进一个颇有深度的数学世界. 他不满足于浮光掠影或眼前一亮,而是与读者一同思考和探索. 在脍炙人口的“阿凡提传奇”中,他选取了一个巧拆金环的 故事,让我们在惊叹中,欣赏数论的完备分拆和有关的新结果.接着,作者带领我们从动物园的栅栏前和每天上下往返的楼梯中,走向组合数学的前沿观光;又从法国著名数学家傅里叶的经典提问,谈到中国古代的数学泰斗祖暅的数学原理;从生命科学“克隆羊”的伟大成就谈起,把现代图论的知识和思维奉献给读者. 其他如从有机化合物谈到红楼梦的族谱,再引出信息科学技术中的密码、树结构和有相当难度的机器证明;从宋代词人的名句将我们引向他的研究专题“组合矩阵论”中寻寻觅觅;又在绞肉机旁,把函数的迭代引向 “混沌”的动力系统理论;在眼花缭乱的应用中,我们领会了数学模型的真谛,尝到了数学的美味……“棘手但很迷人”,也就成为作者与读者的共同体验了. 作者用几乎是文学而不是数学的笔触,给我们娓娓道出现代数学的“故事”. 这不是东采西摘的材料堆砌,而是一个二十多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任务的教授在研究之余的思想札记. “棘手但很迷人”,这是数学学习甘苦的内心独白,也是数学探索“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壮志豪言.柳柏濂教授为本丛书奉献的另一本作品,《剖分和组合: 从七巧板到水立方 》用古典组合几何到现代数学的发展,充分演绎了这一主题.作者从七巧板的拼装开始,浏览了中外的拼图游戏,智力难题,叙述了组合证明的前世今生,成败得失.从问题引出理论,由探索展现历史,这里有“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勾股定理,又有“化圆为方”的历史悬案,有正方形巧思苦想的优美组合,更有一球变两球的“ 惑众妖言”.铺砌地板,从规则到不规则,只能靠数学说话:镶嵌空间,从建筑到有机物,更依赖创造性思维.数学大师的问题,引导出主流数学的发展,人脑电脑的竞争,迸发出数学思想碰撞的火花.如果说,《数学棘手但很迷人》是一簇斗艳的鲜花的话,那么《剖分和组合:从七巧板到水立方》便是一轴秀丽的长卷,让人寻踪探究,欲罢不能. 古老的幻方,是棘手但却迷人的数学主题之一. 吴鹤龄先生为“好玩的数学”丛书写了一本«幻方及其他———娱乐数学经典名题»(第二版),引得许多读者对幻方入迷而且跃跃欲试,詹森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詹先生玩幻方玩得熟能生巧,玩出了创新,把“棘手”玩成了顺手. 于是他为本丛书写了一本« 你亦可以造幻方 »,与读者分享成功的快乐. 书中提供了构造奇数阶的幻方、 完美幻方、 对称幻方、 对称完美幻方、 奇偶数分开的对称幻方等多种构造幻方的方法. 构造一个这样的幻方,只需两步或三步,这两三步小学生都可以做到. 即使你还没有完全理解其中的道理,也能造出许多个有各种特色的幻方. 具有不确定性的事件叫随机事件. 随机事件的数学问题常常是迷人而棘手的. 在“好玩的数学”丛书中«趣味随机问题»一书的作者孙荣恒教授,这次又为我们带来了一串新的故事. 他的新作« 概率统计拾遗 »,从平凡中发掘惊奇,给读者一个又一个意外. 比如打麻将要掷骰子定庄的问题. 有人认为自己掷骰子对自己坐庄有利,想自己坐庄者常抢着掷;有的人认为谁掷都一样,4家坐庄机会均等,都是 1/4. 两种看法哪一种正确? 意外的答案是都错了. 由此引出的纸上作业法,有各种各样的应用. 又如由鞋子配对引出的 S 矩阵给出四同、五同等问题的简单计算法. 孙先生通过简单、严谨的分析计算,得出的结论令人口服心服,其方法平凡而又有启发性. 像这样来自生活的看似平凡其实暗藏玄机的问题书中不少,有的例子涉及考生的成绩,有的例子涉及法官的判决,要想真正想明白,真是要有不怕棘手的精神. 如果在棘手的辛劳之余想轻松一下,就翻翻本丛书中的另一本«邮票王国中的迷人数学»吧. 作者之一是大家熟悉的易南轩老师,他的«数学美拾趣»(第二版)深受读者欢迎,也是“好玩 的数学”丛书中的一册. 另一位作者王芝平老师也是作品颇丰的数学教育专家. 两位老师花费了三年多的光阴和心血,收集整理了 1 多枚与数学有关的邮票,按图索骥,向我们一一道来.邮票的轮廓联系着各种几何形体,邮票的主题或涉及数学史上的事件,或纪念数学家的丰功伟绩,或展示数学的应用,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联系着这上千余枚邮票,作者纵横畅叙,笔墨酣畅,谈古论今,说天看海,大至卫星飞船,小至象棋游戏,都和数学的美妙关联起来. 不论是数学爱好者、集邮爱好者或一般的读者,都能在阅读此书时享受人类文明之雅趣. 不过这并不棘手,棘手的工作作者已经代我们辛劳了. 易南轩老师对邮票上的数学意犹未尽,又推出了新著«邮票苍穹中最亮的108 颗数学之星»让我们通过邮品结识了许多在历史长河中有重要影响的数学家. 数学爱好者会对这些精美的邮品兴味盎然;集邮爱好者则可从中了解到许多数学家的故事及相关的数学知识,可增进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师在介绍数学家和一些数学知识时,可从中挑选出与之相关的几枚邮票,穿插、融汇于教学之中,会把数学讲授得更加形象生动、更加有趣诱人! 易南轩老师奉献给读者的又一作品,书名叫做« 当数学遇上诗歌 ».最冷静的科学与最热情的艺术相遇,会是怎样的奇景呢? 描述分析这奇景的来龙去脉,是棘手的任务,又是迷人的向往. 易老师带着数学的冷静和诗人的热情,娓娓道来,告诉我们一个又一个数学遇上诗歌的故事. 我们看到: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去认识诗歌,就会发现诗歌的别样美丽;从诗歌的角度来欣赏数学,就会发现数学的别样精彩. 文学修养与数学思维都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文化素质,当今社会正迫切呼唤人文素养和理性精神兼备的人才出现. 读这本书,当利于文理素养的比翼双飞,相互促进. 《棘手又迷人的数学》的读者可能有男女老少,可能术业各有专攻,对数学的理解和鉴赏的角度与能力各不相同. 有人认为棘手的问题,也有人能够驾轻就熟地手到擒来.但编者希望并且相信,每位翻阅过丛书的朋友都能从中看到几点迷人的星光;果真如此,那将是作者和编者最大的快乐. 中国科学院院士 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 2011年 11 月 9 日初稿 2016 年 10月 6日补正 本文摘编自 张景中 院士为 《 棘手又迷人的数学 》 丛书写的总序( 责编:李 敏)。 (本期编辑:安 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0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17年1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7-1-24 13:53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2017年1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1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电液伺服系统非线性控制 120 焦宗夏,姚建勇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6-Dec-16 2 中国近海常见的有孔虫图鉴 Io渤海和黄海(英文版) 468 类彦立,李铁刚 专著 地球科学 26-Dec-16 3 分布式无缆遥测地震勘探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189 林君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Nov-16 4 地震扰动区重大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 198 张永双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Nov-16 5 山东木本植物志(上下卷) 780 李法曾,李文清,樊守金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27-Dec-16 6 中国生物灾害评估 188 欧阳芳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6-Dec-16 7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朱英国传 78 黄世猛 科普 历史地理、考古 21-Dec-16 8 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4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基本资料 社会科学 28-Dec-16 9 妇产科护理(第2版) 38 周清,刘丽萍 中职教材 西医 26-Dec-16 10 体育与健康 35 张洪建 中职教材 西医 23-Dec-16 11 内科学(第四版) 58 周进祝,孙菁 高职教材 西医 26-Dec-16 12 外科护理学习指导(内蒙版) 28 任建明 中高职教辅 西医 26-Dec-16 13 妇产科护理学习指导(内蒙版) 28 张海丽 中高职教辅 西医 26-Dec-16 14 正常人体学基础 79.8 王之一,覃庆河 中职教材 西医 28-Dec-16 15 病理学基础(第4版) 49.8 贺平泽 中职教材 西医 26-Dec-16 16 高明先生九秩华诞庆寿论文集 180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0-Dec-16 17 湖南考古辑刊(第12集) 158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2-Dec-16 18 空中交通流量协同管理 58 张洪海 专著 交通运输 27-Dec-16 19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案例版,第3版)(供药学类专业用) 79.8 刘克辛 大学教材 西医 27-Dec-16 20 医用物理学实验(第2版) 25 王亚平,王昌军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6-Dec-16 21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案例版)(供药学类专业用) 69.8 李朝品,陈廷 大学教材 西医 28-Dec-16 22 程天民论文论坛与论述选集(2007-2016) 228 程天民 论文集 西医 27-Dec-16 23 肺部肿瘤学 128 周彩存 专著 西医 22-Dec-16 24 神经系统肿瘤影像与病理 238 周俊林,白亮彩 专著 西医 26-Dec-16 25 普通外科基础手术精讲 42 杨雁灵 专著 西医 28-Dec-16 26 SPSS在医学中的应用 45 王福彦 本科教材 西医 26-Dec-16 27 有机化学实验(第4版) 29.8 吉卯祉 大学教材 化学 26-Dec-16 28 物理学(第4版) 39.8 侯俊玲,邵建华,刚晶 本科教材 西医 20-Dec-16 29 有机化学习题及参考答案(第4版) 49.8 吉卯祉 大学教辅 化学 26-Dec-16 30 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证 36 王巍,窦以鑫,符建华 研究生教材 经济管理 26-Dec-16 31 现代劳动经济学:框架与方法 38 王志浩,陆丰刚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6-Dec-16 32 以生态文明看待发展 98 何爱平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6-Dec-16 33 第十四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集 469 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团体联合组织委员会 论文集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9-Dec-16 34 城镇化进程中青藏两省区农牧民生存状况调查与研究 70 久毛措,王世靓 专著 社会科学 2-Dec-16 35 西南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 79 温泉,董莉莉 专著 土木、建筑 7-Dec-16 36 国际分割生产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发展研究 85 杨永华 专著 经济管理 19-Dec-16 37 财政支出的减贫效应研究 60 徐爱燕 专著 经济管理 19-Dec-16 38 生态脆弱区能源消费碳足迹与植被碳承载力动态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45 胡剑波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7-Dec-16 39 生物医学图像处理及特征提取 79 李海燕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8-Nov-16 40 变分渐近均匀化理论及在复合材料细观力学中的应用 70 钟轶峰 专著 物理(力学) 7-Dec-16 41 农药毒性手册-杀虫剂分册 199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专著 资源环境 30-Nov-16 42 稀土尾矿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与防控修复研究 99 滕应,陈梦舫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Nov-16 43 怒江水生生物物种资源调查与保护 80 刘绍平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8-Nov-16 44 澜沧江水生生物物种资源调查与保护 88 刘绍平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8-Nov-16 45 含油气盆地生烃增压定量化评价:以东营凹陷和准噶尔为例 89 郭小文,何生,杨智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Nov-16 46 中上扬子地区震旦系-志留系富有机质页岩岩相古地理及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 109 胡明毅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Nov-16 47 面向多核的可重构计算研究 70 胡威,严力科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8-Nov-16 48 废气生物净化过程强化技术 98 陈建孟 专著 资源环境 4-Jan-17 49 结构健康监测数据科学与工程 200 李惠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Dec-16 50 知识地理学:空间与地方间的叙事转型与重构 88 孙俊 专著 语言、教育 30-Dec-16 51 微观经济学(第二版) 42 任保平,宋宇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6-Jan-17 52 中国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与融资问题研究 58 闫妍 专著 经济管理 4-Jan-17 53 《极地国家政策研究报告》(2015-2016) 130 丁煌 专著 资源环境 4-Jan-17 54 债信评级与信用评级理论、模型与应用--基于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的实证研究 118 迟国泰 专著 经济管理 4-Jan-17 55 宁波珍稀植物 268 李根有,李修鹏,张芬耀 专著 生物科学 4-Jan-17 56 信息生态理论与应用 108 靖继鹏,张向先 专著 社会科学 3-Jan-17 57 中国歙砚砚石研究 128 周俊 专著 地球科学 30-Dec-16 58 系统生物学与中药方剂现代研究 118 张卫东 专著 中医 4-Jan-17 59 药物学基础(内蒙版) 40 张冲 中职教材 西医 4-Jan-17 60 内科护理 49.8 崔效忠 中职教材 西医 6-Jan-17 61 老年护理 34 史俊萍 中职教材 西医 6-Jan-17 62 淅川蛮子营墓地 228 河南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0-Dec-16 63 西藏文物考古研究(第2辑) 180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8-Dec-16 64 隋唐洛阳城天堂遗址发掘报告 208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方孝廉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4-Jan-17 65 益阳罗家嘴楚汉墓葬 358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4-Jan-17 66 山西博物院藏部分青铜器保护修复研究 280 山西博物院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4-Jan-17 67 新疆佛教遗址(上下册) 72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9-Nov-16 68 计算30年--国家863计划计算机主题30年回顾 139 梅宏,钱跃良 专著 计算机、通信 4-Jan-17 69 老年医学(第3版) 65 李法琦,司良毅 大学教材 西医 4-Jan-17 70 卫生统计学(案例版,第2版) 69.8 丁元林,王彤 大学教材 西医 5-Jan-17 71 药学概论(案例版,第2版)(供药学类专业用) 39.8 杨世民。李华 大学教材 西医 4-Jan-17 72 卫生事业管理学(案例版,第2版) 69.8 赵新华,丁国武 大学教材 西医 5-Jan-17 73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案例版,第2版) 79.8 张文昌,贾光 大学教材 西医 5-Jan-17 74 危重病医学实验教程 39.8 葛颖,万勇 大学教材 西医 5-Jan-17 75 食材特性一看就知 32 王普生 科普 西医 4-Jan-17 76 预防医学(修订版) 58 王福彦,范利国 本科教材 西医 4-Jan-17 77 饮食健康一看就会 28 王普生 科普 西医 5-Jan-17 78 医院感染管理1000题 39 翟红岩,白艳玲,于颖群 专著 西医 4-Jan-17 79 有机化学(第4版) 55 吉卯祉 大学教材 化学 4-Jan-17 80 民族药创新发展路径 128 朱兆云 专著 中医 4-Jan-17 81 工程训练简明教程 39 左时伦,姜占平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4-Jan-17 82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43 张秋菊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4-Jan-17 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指导 26 赵金娥,曾黎 大学教辅 数学 4-Jan-17 84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88 段忆翔,林庆宇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9-Dec-16 85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69 徐敬海 专著 地球科学 30-Nov-16 86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程 25 杨靖,欧琴 大学教材 西医 17-Nov-16 87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程 25 李健,郭鄂平 大学教材 西医 23-Nov-16 88 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128 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 报告类 计算机、通信 9-Jan-17 89 内燃机计算燃烧学(第三版) 180 解茂昭,贾明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4-Jan-17 90 氧化锌压敏陶瓷制造及应用(第二版) 150 王振林,李盛涛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0-Jan-17 91 关联大系统的分散鲁棒控制 118 谢永芳,桂卫华,陈宁,蒋朝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3-Jan-17 92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第三版) 38 李德志 等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8-Dec-16 93 地区投入产出模型及其应用 60 蒋雪梅 基础理论 社会科学 10-Jan-17 94 货币政策多目标交互行为协调、优化与控制 112 刘超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0-Jan-17 95 化学名词(第二版) 298 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专业工具书 化学 9-Jan-17 96 六指擒龙轻松赚 128 陈文图 科普 经济管理 10-Jan-17 97 淮河流域生态系统评估 208 李叙勇 专著 资源环境 4-Jan-17 98 中国可再生能源展望2016 280 王仲颖 等 报告类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10-Jan-17 99 共同缔造工作坊 59 李郇,刘敏,黄耀福 基础理论 历史地理、考古 4-Jan-17 100 基础护理技术实训(内蒙版) 29.8 路显华 中高职教辅 西医 9-Jan-17 101 护理学基础学习指导(内蒙版) 32 白雪梅 中高职教辅 西医 10-Jan-17 102 解剖学基础(第二版) 59.8 刘东方,黄嫦斌 中职教材 西医 12-Jan-17 103 外科护理 49.8 闵晓松,阴俊 中职教材 西医 6-Jan-17 104 五官科护理 39 郭金兰 中职教材 西医 9-Jan-17 105 妇产科护理学(第三版)(高职高专) 42 陈云梅,熊瑛 高职教材 西医 10-Jan-17 106 二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攻略 49 罗杰,王海和,董四平 中职教材 西医 10-Jan-17 107 社区护理(第四版) 39 王永军,刘蔚 中职教材 西医 13-Jan-17 108 传染病学(第四版) 44.8 易本谊 高职教材 西医 10-Jan-17 109 海岱考古 第九辑 300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0-Dec-16 110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纪念文集 328 郭伟民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6-Jan-17 111 襄阳考古探研 180 王先福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4-Jan-17 112 生理学( 第4版) 49.8 邱一华,彭聿平 大学教材 西医 10-Jan-17 113 卫生法学(案例版,第2版) 58 翁开源,蔡维生 大学教材 西医 12-Jan-17 114 组织学与胚胎学 69.8 齐亚灵,赵文杰 大学教材 西医 9-Jan-17 115 医学机能实验学(第2版) 59.8 朱坤杰,李涛 大学教材 西医 13-Jan-17 116 卫生法律制度与监督学(案例版) 58 周令,娄峰阁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9-Jan-17 117 临床药物治疗学(案例版,第2版)(供药学类专业用) 79.8 姚继红,韩瑞兰 大学教材 西医 5-Jan-17 118 饮食疗病一看就懂 25 王普生 科普 西医 5-Jan-17 119 食品安全一看就明 25 王普生 科普 西医 5-Jan-17 120 临床护士检查检验手册 28 何冰娟,王玉兰,龚丽娟 专著 西医 12-Jan-17 121 肝硬化 248 吴斌 专著 西医 4-Jan-17 122 脂肪源性干细胞 188 刘民培,陶凯,刘晓燕 专著 西医 30-Dec-16 123 工程制图基础习题集 25 左晓明,董育伟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9-Jan-17 124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49 曲维光,姚顺旺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0-Jan-17 125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程 39 韩红章,严莉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0-Jan-17 126 植物蛋白工艺学(第二版) 48 江连洲 大学教材 农林 9-Jan-17 127 科学实验探索与创新设计 41 吴俊林 本科教材 物理(力学) 5-Jan-17 128 振动传感与驱动原理及集成应用 69 刘宇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Nov-16 129 公共财政视野下的社会保障预算研究 69 谢和均 专著 经济管理 30-Nov-16 130 完全自游:日本 59.8 棕榈树编辑部 生活健康 历史地理、考古 9-Jan-17 131 中国土壤污染与修复研究二十年(英文版) 398 骆永明 专著 资源环境 30-Nov-16 132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主编指导——如何撰写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96 (日)上出洋介著;张北辰等译 专著 语言、教育 24-Nov-16 133 新版全程图解电工电路 42 黄海平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3-Jan-17 134 矩阵变换器-永磁同步电机系统 85 夏长亮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0-Jan-17 135 服务型制造运作管理 180 江志斌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Jan-17 136 黄土公路连拱隧道 138 刘新荣,钟祖良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2-Jan-17 137 成本会计学(第二版) 42 胡北忠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3-Jan-17 138 西方经济学 48 于文武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3-Jan-17 139 行政管理学(第三版) 36 徐双敏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16-Jan-17 140 企业战略管理(第二版) 42 胡恩华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3-Jan-17 141 管理学原理(第二版) 38 罗珉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2-Jan-17 142 The frontiers in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research(volume 4) 78 刘金全 专著 经济管理 13-Jan-17 143 岩土体与场地条件作用下的滑坡碎屑流运动机制研究 138 樊晓一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0-Jan-17 144 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催化技术 118 刘仲毅,刘寿长,李中军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Jan-17 145 Amphibians of China Ⅰ(中国两栖动物 上卷) 680 费梁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17-Jan-17 146 邮票苍穹中最亮的108颗数学之星 99 易南轩 科普 数学 9-Jan-17 147 当数学遇上诗歌 79 易南轩 专著 数学 11-Jan-17 148 社会物理学引论 88 牛文元 专著 社会科学 10-Jan-17 149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关键技术及发展战略 188 崔素萍,刘晓 专著 资源环境 19-Jan-17 150 Annual Report for Worl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5 176 牛文元 专著 资源环境 10-Jan-17 151 纳米材料热传导 158 段文晖,张刚 专著 材料科学 16-Jan-17 152 创新年轮 攀登足迹-中国科学院第十四届科星奖获奖作品选 198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 科普 科普读物 17-Jan-17 153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环境科学 248 中国科学院 专著 资源环境 13-Jan-17 154 当代中国主流价值文化及其构建 199 江畅 等 专著 社会科学 4-Jan-17 155 微波冶金 258 彭金辉,夏洪应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Jan-17 156 内科护理(内蒙版) 48.5 王洪飞 中职教材 西医 16-Jan-17 157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内蒙版) 45 张金来 中职教材 西医 16-Jan-17 158 卫生法律法规(内蒙版) 29.8 张增龙 中职教材 西医 16-Jan-17 159 中医学基础 29.8 伍利民,郝志红 中职教材 中医 16-Jan-17 160 儿科护理(第二版) 35 段慧琴,田洁 中职教材 西医 16-Jan-17 161 护理技术综合实训 39.8 马树平,唐淑珍 中职教材 西医 13-Jan-17 162 解决问题,促进健康项目指导手册 32 余剑珍 高职教材 西医 19-Jan-17 163 2017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掌中宝 32 陈云华,余尚昆 中高职教辅 西医 19-Jan-17 164 老年护理学(第二版) 32 高希海,苑秋兰 高职教材 西医 12-Jan-17 165 护理伦理学(第二版)(高职高专) 28 袁丽容,张绍翼 高职教材 西医 12-Jan-17 166 医学心理学 39.8 景璐石,张晓 高职教材 西医 12-Jan-17 167 医学影像技术学 79 王骏,陈峰,潘珩,张益兰 高职教材 西医 13-Jan-17 168 儿科学(第四版) 48 唐建华 高职教材 西医 16-Jan-17 169 金沙遗址考古资料集(三) 208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1-Jan-17 170 西部考古(第12辑) 180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1-Jan-17 171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 380 国家文物局,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6-Jan-17 172 天津博物馆论丛(2015) 168 天津博物馆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2-Jan-17 173 辉县发掘报告 80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报告类 历史地理、考古 9-Jan-17 174 面向社会化推荐的托攻击及检测研究 45 高旻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8-Jan-17 175 医学文献检索(第2版) 55 李彭元,何晓阳,耿鹏 大学教材 西医 16-Jan-17 176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案例版,第2版)(供药学类专业用) 69.8 印晓星,杨帆 大学教材 西医 17-Jan-17 177 有机化学(案例版,第2版)(供药学类专业用) 69.8 陆阳,申东升 大学教材 西医 17-Jan-17 178 有机化学实验教程 19.8 吴运军 大学教材 西医 16-Jan-17 179 病原生物学实验(医学微生物学分册)(第2版) 42 赵飞骏,李忠玉 大学教材 西医 17-Jan-17 180 传染病学(案例版,第2版) 88 陈永平 大学教材 西医 19-Jan-17 181 人体生理学 42 孙庆伟,刘云霞,杨英,徐昌水 大学教材 西医 16-Jan-17 182 有机化学实验(第2版) 49.8 陈琳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2-Jan-17 183 药物化学实验 35 马玉卓 大学教材 西医 11-Jan-17 184 波谱解析(案例版)(供药学类专业用) 65 何祥久 大学教材 西医 16-Jan-17 185 无机化学(案例版,第2版)(供药学类专业用) 69.8 张爱平,程向晖 大学教材 西医 18-Jan-17 186 药事管理学(案例版,第2版)(供药学专业使用) 59.8 翁开源,廖瑞斌 大学教材 西医 18-Jan-17 187 药剂学实验 35 陈钢,田燕 大学教材 西医 12-Jan-17 188 药用植物学实验 22 曾令杰,王旭红 大学教材 西医 12-Jan-17 189 有机化学实验(第3版) 32 夏阳 大学教材 西医 17-Jan-17 190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 35 张文昌,李煌元 大学教材 西医 12-Jan-17 191 卫生化学实验 24 毋福海 大学教材 西医 12-Jan-17 192 皮肤技能学 29 孙乐栋,夏欧东,梁文丽 专著 西医 17-Jan-17 193 寒区军事医学概论 38 王辉山,侯明晓 专著 西医 4-Jan-17 194 乳腺肿瘤甲状腺病学 39 孔令泉,吴凯南,卢林捷 专著 西医 11-Jan-17 195 乳腺肿瘤肝病学 58 孔令泉,吴凯南,厉红元 专著 西医 11-Jan-17 196 工程训练教程(非机械类) 38 张立红,尹显明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16-Jan-17 197 机械制造基础 36 杨明金 等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12-Jan-17 198 植物学实验与技术(第二版) 29.8 金银根,何金铃 本科教材 生物科学 16-Jan-17 199 食品标准与法规(第二版) 45 王世平 大学教材 农林 12-Jan-17 200 线性代数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 28 孙丹娜,李福乐 大学教辅 数学 16-Jan-17 201 线性代数 32 李福乐 大学教材 数学 16-Jan-17 202 大学物理学(下册)(第二版) 46 孙云卿,雷雨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6-Jan-17 203 新编大学物理教程 39 黄亦斌,龚勇清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8-Jan-17 20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2版) 37 杨洪礼,胡运红 大学教材 数学 16-Jan-17 205 新编大学物理(第二版)习题集(长学时) 23 郑建邦,权王民,耿兴国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6-Jan-17 206 数学分析典型问题选讲 39 刘海鸿 等 大学教材 数学 17-Jan-17 207 大学物理实验(第三版)(下册) 27 朱泉水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2-Jan-17 208 Introductory 45 付浩,(加纳)李志雄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6-Jan-17 209 信息光学教程(第二版) 59 李俊昌,熊秉衡 等 本科教材 物理(力学) 13-Jan-17 210 草地资源及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研究 198 刘桂香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8-Dec-16 211 幽门螺杆菌感染QA 28 保志军 科普 西医 24-Nov-16 212 土壤地理学(第二版) 42 海春兴,陈健飞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23-Nov-16 213 系统性硬皮病中西医结合防治前沿 50 李继安,王洪彬 专著 西医 23-Nov-16 214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规划 79 蔚芳 专著 土木、建筑 30-Sep-16 215 平原河网地区微污染饮用水源生态净化:盐龙湖湿地运行与管理研究 96 朱雪诞,左倬,胡伟,仓基俊 专著 资源环境 23-Nov-16 216 滇池流域入湖河流环境现状与污染综合治理 82 李金花,周保学,金竹静,杨逢乐 专著 资源环境 23-Nov-16 217 浦东湿地 260 罗家渊 专著 地球科学 28-Nov-16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4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解读世界GDP成本战略意义:破解四个“陷阱”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7-1-21 09:36
有利于破解“气候变化陷阱” 2015年1月19 日,«人类世评论» 杂志发表了题为«人类世轨迹: 大提速» 的文章,研究表明,1950年以来人类活动进入“大提速” 阶段,地球已经进入全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文章通过研究24个全球指标或“行星仪表板”,发现人类活动,主要是全球经济体系,是目前地球系统(地球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类过程相互作用的总和) 变化的主要趋动力。地球系统在该时期发生改变,如温室气体水平、海洋酸化、砍伐森林和生物多样性均发生恶化,且变化的尺度和速度难以估计。人类已经成为行星尺度的地质营力。1950年以后,主要的地球系统变化与全球经济系统的变化直接相关,说明人类在全球层面上对这个星球负有新的责任。 2015年3月4 日,美国人类学协会发布了题为«改变的大气: 人类学和气候变化»的报告: 研究表明,近百年人类对气候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人类利用煤炭、油气燃料作为主要能源,以及消费主义的盛行,大力开垦土地而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这些都是造成气候变化的巨大驱动力。在过去的100年里,人类的行为和文化是造成剧烈环境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所以也将这一时期叫作人类世。 2014 年11月2日,IPCC在丹麦哥本哈根发布« 气候变化2014综合报告» 明确指出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正日益突出,如果不加以制止的话,气候变化将会增加人类和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的、无处不在的、不可逆转的影响的可能性。 2015年1月15日,«科学» 杂志发表了题为«地球界限: 在变化的星球上指导人类发展» 的文章,称由于人类活动,地球的9个界限目前已有4个被突破,分别为: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损失、土地系统变迁和生物化学循环改变,其中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是“核心界限”,每一个界限的显著改变都将地球系统推入一个危险的新状态,如果这两个极限被持续严重超过,很有可能把地球变成另一个世界。 2015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到来之际,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发表了题为《科学认知气候关注气候安全» 的致辞,他在致辞中表示,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23摄氏度,变暖幅度几乎是全球的两倍,高温、干旱、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增强。21世纪以来,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是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的8倍。 2015年4月27日,«自然·气候变化»期刊在线发表题为«全球极端降水和极端高温事件的人为贡献»的文章指出,全球范围内18%的极端降水和75%的极端高温事件可归因于人类活动。研究人员指出,如果人类影响对极端事件造成的损失、成本和死亡的贡献比例能被确定,则政府能更容易对CO 2 进行定价以应对全球变暖。 2015年12月,非政府组织德国观察先后发布题为«全球气候风险指数2016»和«气候变化绩效指数2016»两份报告。«全球气候风险指数2016» 指出,1995~2014年,洪都拉斯、缅甸和海地是受极端天气事件影响最大的国家,排名前十名的国家中有九个是低收入或中低收入国家,仅有一个(泰国) 是中高收入国家。1995~2014年,全球发生,15000多件极端天气事件,导致超过,52.5万人直接死亡和2.97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气候变化绩效指数2016» 指出,与往年一样,排名第一位到第三位是空白,因为全球没有一个国家已采取足够的措施来防止气候变化的危险影响。第四位至第六位分别是丹麦(71.19)、英国(70.13分) 和瑞典(69.91分)。倒数五名是沙特阿拉伯(21.08 分)、哈萨克斯坦(32.97分)、澳大利亚(36.56分)、日本(37.23分) 和韩国(37.64分)。在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十个国家中,德国和印度的气候变化绩效指数表现为“中等”,美国和中国的指数为“差”,俄罗斯、伊朗、加拿大、韩国、日本和沙特阿拉伯的指数为“非常差”。中国的排名从2015年的第50位上升到第47位。 2016年4月4日,PNAS 期刊发表题为«中国气候和社会经济变化导致热相关的劳动成本潜在增加» 的文章指出,研究发现,1979~2005年,中国高温补贴总成本每年平均为386亿元人民币(62.2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0.2%。假设21世纪人口增长适中且每个炎热日员工的高温补贴率保持恒定, 高温补贴成本则将在21世纪早期显著增加。到2030年和2100年,每年的高温补贴总成本将平均分别为2500亿元人民币和1万亿元人民币。 2016 年4月4日, «自然·气候变化»发表题为«面临气候风险的全球金融资产的价值» 的文章指出,到2100年地球平均表面温度比工业革命前水平高出2.5摄氏度情况下,全球价值数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可能受到影响。气候变化会通过海平面上升等方式直接破坏资产,投资者和金融监管者正逐步意识到气候变化的风险。研究结果表明: 即使实现控温2摄氏度的目标,处于气候风险的资产价值将会达到,1.7万亿美元。 2016年4月28日,国际劳工组织,、气候脆弱性论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移民组织等机构联合发布题为«气候变化与劳动力———工作场所高温的影响»的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导致的工人工作场所的高温,损害了至少10亿名工人的身体健康,减少了工作时间,并使印度、印度尼西亚等新兴经济体损失1/10的GDP收入。 有利于破解“资源诅咒陷阱” 20世纪60年代,荷兰北海一带发现大量天然气, 随着天然气的大量开采,该国出口急剧增加,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经济呈现繁荣景象。同时,荷兰原本是以工业制成出口为主的国家,此时却成为以天然气出口为主的国家,其他工业则逐步萎缩,意外的财富使荷兰的创新动力逐渐消失,最终在多方面失去了国际竞争力。到了70年代,荷兰遭受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等诸多“经济病症” 的困扰,经济学家把这种“因富得祸” 称之为“荷兰病”。“荷兰病” 是一种经济“富贵病”,其典型病症就是一个部门繁荣,而其他领域萎缩,特别是造成制造业逐渐衰落、服务业走向繁荣。由于制造业承担着技术创新和组织变革,甚至培养企业家的使命,而自然资源开采部门缺乏联动效应,以及外部性甚至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也相当低下,所以一旦制造业衰落,一个国家必然身患“富贵病”,进而跌入资源“比较优势” 的陷阱之中。 事实上,“荷兰病” 不仅出现在荷兰,20世纪70~80 年代初分享了石油价格暴涨带来的横财以及后来靠开发其他自然资源发财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尼日利亚、苏联、墨西哥、挪威、澳大利亚、英国等都出现过类似的“经济病症”。1993年,Auty在研究产矿国经济发展问题时首次提出“资源诅咒” 的概念,即丰裕的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完全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限制。从长期经济增长状况来看,那些自然资源丰裕、经济中资源性产品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反而要比那些资源贫乏国家的增长要低得多。尽管资源丰裕的国家可能会由于资源品价格的上涨而实现短期的经济增长,但最终又会陷入停滞状态,丰裕的自然资源最终成为“赢者的诅咒”。从更广义的角度来分析“资源诅咒” 现象会发现,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丰度” 往往与一系列有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象紧紧联系在一起,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竞争力、国家繁荣程度、国家健康等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源是弱者的“诅咒”、强者的“福音”。当今的沙特阿拉伯、尼日利亚等世界产油大国,虽然赚得大笔“石油财富”,但是深受“石油魔咒” 之苦:产业凋零、贫富分化、社会腐败、人民困苦;反观挪威、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资源丰富的“强者” 们,则对“资源诅咒” 具有良好的“免疫力”,丰富的自然资源给“强者” 们带来了滚滚不尽的福祉。为什么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给这些“弱国” 换来财富和幸福,反而普遍地遭到“资源咒诅” 的惩罚?其根本原因是,弱国的经济发展路径和模式是资源依赖型、资源驱动、资本驱动的低级发展模式; 而强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更加高级创新驱动型模式。 俄罗斯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石油更是俄罗斯生命的血液,也是其力量和权力的源泉。但是“石油魔咒” 曾让该国家遭遇了灭顶之灾。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伊戈尔·盖达尔认为,俄国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资源丰富而遭遇经济危机的国家,但却是20 世纪因为自然资源丰富而垮掉的一个帝国。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反思苏联解体的教训时说: “我们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把我们宠坏了,说得粗鲁一点,使我们腐化了。我国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能在几十年里一直以粗放方式向前发展。” 近几十年间,一直没有能力跳出“资源诅咒” 陷阱,先后于2008年和当前再次遭遇“资源诅咒” 的惩罚,ꎬ使俄罗斯经济遭遇毁灭性的打击,彻底暴露出俄罗斯经济的脆弱性。 2005年普京总统的经济顾问安德烈·伊拉里奥诺夫等警告,石油等资源财富最终可能弊大于利,担心俄经济可能因此丧失竞争力。俄罗斯议员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2005年6月7日更是发表文章指出,俄罗斯已经感染上了“石油艾滋病”。2007~2008 年,俄罗斯已经感受到了油价暴涨为国民经济带来的“荷兰病” 先兆: 高油价将投资过分吸引到石油领域,加剧经济结构调整困难,降低加工工业发展潜力。同时,巨额的石油美元收入和因此带来的巨大贸易顺差,使本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抑制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2014年源于“克里米亚” 危机,俄罗斯遭遇美欧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制裁,加之新一轮的国际石油价格暴跌,引发俄罗斯卢布疯狂贬值,经济和金融濒临崩溃,俄罗斯再一次遭遇了“资源诅咒” 惩罚。事实上,2009年以来,随着国际油价上涨,俄罗斯又逐渐走了经济复兴之路,但是,由于过度依赖石油等能源,既导致俄罗斯经济体系更加外向型,又牵制了俄罗斯经济中非能源产业的发展,使俄罗斯经济体系难以完全有效对冲国际油价“过山车式” 暴跌暴涨。到2013 年,作为“金砖国家” 的俄罗斯经济内生性衰退风险“资源魔咒” 就已凸显: 石油和天然气约出口占俄罗斯总出口收入的2/3,对于严重依赖能源出口的俄罗斯来说,国际油价至少需要维持在每桶100美元,才能实现政府预算平衡。 2014年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数据显示,若维持俄财政收支平衡,原油价格需达104美元/ 桶,而维持在,110美元/ 桶以上,才能对俄罗斯增长做出正的贡献。此轮石油价格暴跌,让很多俄罗斯人感到,20世纪80年代的一幕或许正在再一次上演.俄罗斯安全委员会秘书尼古拉·中日特鲁合夫表示,“为了让苏联破产,美国30年前就故意让油价下跌”。俄罗斯总统普京也表示,阴谋随时都在上演。如果油价继续维持在每桶80美元左右太长时间,全球经济可能会因此崩溃。” 2015年2月1日俄罗斯财政部长安东·西卢安诺夫称,较之美欧经济制裁,对俄罗斯经济造成更为不利影响的是国际油价的下跌。据俄罗斯财政部长西卢安诺夫估算,制裁影响和国际油价下跌带来的总损失约为2000亿美元甚至更多,其中“由制裁引起的损失约为400亿~500亿美元,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油价的下跌”。 俄罗斯一而再、再而三地遭遇“资源诅咒” 的惩罚,警示中国在“新常态” 下,必须尽快摆脱依赖“要素比较优势” 的发展路径,以“创新驱动” 和“发展质量” 的双翼,来认识、适应和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新常态”。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最突出的三大要素禀赋优势是: 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廉价劳动力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和土地矿产资源,这三大资源优势吸引国际资本把劳动密集型、高耗能型、重污染型以及简单加工组装型等制造业迅速转移到中国。短短20年内,就塑造了中国“世界工厂” 的国际地位,GDP已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最大货物进出口国家、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家、世界第一大外资投资目的地。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显出来,这是过去长期固守静态“比较优势” 发展经济而产生的一种广义“荷兰病” “资源咒诅” 的病症。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之策,是抛弃静态“比较优势” 观,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施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以科技自主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战略产业制高点,以自主创新发掘增长“元动力”,用创新提升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有利于破解“中等收入陷阱”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年度报告«世界发展报告» 设计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标准,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分为三种类型: 高收入国家(地区)、中等收入国家(地区) 和低收入国家(地区)。2010年8月世界数据显示,低收入为年人均国民总收入,995美元及以下,中等收入为,996~12195美元,高收入为,12196美元及以上。其中,在中等收入标准中,又划分为“偏下中等收入” 和“偏上中等收入”,偏下中等收入的标准是996~3945美元,偏上中等收入的标准是,3946~12196美元。2006年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 中首先提出“中等收入陷阱” 概念,它是指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之后,由于无法顺利实现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式转变,导致经济发展动力特别是内生动力衰退和不足,出现经济增长长期的停滞和徘徊,人均国民收入始终难以突破1万美元大关.其主要原因是进入这个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亚洲发展银行在«亚洲2050: 实现亚洲世纪» 报告中,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为“无法与低收入、低工资经济体在出口制造端竞争,并与发达国家在高技术创新端竞争,这些国家无法及时从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本的资源驱动型增长转变为生产力驱动型增长”。 从世界范围看,一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是其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经济增长要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社会发展要由追求效率转向追求公平。一些国家就是因为没有完成好增长动力的转换,加上对社会公平公正重视不够,导致经济增长停滞,引发社会动荡,最终掉进了“陷阱”。拉美、东南亚一些国家早就属于中等收入国家,之后却陆续掉进了“陷阱”,至今仍未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有的在中等收入阶段滞留时间已长达四五十年。如,有关统计分析显示,截至2011年,拉美33个经济体中,中等收入者高达28个,拉美国家在“中等收入陷阱” 已平均滞留37 年,成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的最典型、最密集的地区,其中阿根廷达49年,几乎为全球之最。同样,东南亚的菲律宾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71美元,,2006年仍停留在1123美元,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人均收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国际经验显示,“中等收入陷阱” 并非不可避免的,几十年来,世界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的国家和地区仅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地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了向高收入国家的转型,如,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 美元。从日本、韩国等国成功的经验来看,其最根本、最核心的一条是,紧紧抓住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通过实施“技术立国” “技术驱动” 等创新驱动发展,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特别是从“模仿” 到自主创新的转换。而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国家迟迟未能迈进高收入国家行列的最致命、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贫富悬殊,财富鸿沟拉大,引发社会动荡,甚至政权更迭,如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基尼系数高达0.44 ~0.66,巴西到90年代末仍高达0.64,占其人口1%的富人拥有全部社会财富的50%以上,而20%的贫困家庭仅拥有2.5%的社会财富。 2013年中国人均GDP接近7000美元,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如何尽快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国际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一是经济发展动力需要尽快升级换代,及时更新“知识技术代谢”,真正做到“吐故纳新”,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路线图”;加快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以及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创建开放健康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提高国家创新效率效益,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用自主创新培育新兴产业,用自主创新抢占产业制高点,用自主创新发掘增长元动力,用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发展成果普惠共享,实现绿色包容增长。市场经济是一个“损不足,补有余” 的“正反馈” 系统,如果没有政府“有形之手” 对市场“无形之手” 予以干预、约束和调控,市场系统必然偏离均衡,日益失衡失调,直至崩溃毁灭。因此,要正确处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ꎬ 充分发挥“无形之手” 和“看得见的手” 的作用,坚持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有利于破解“福利透支陷阱” “福利透支陷阱”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或经济体) 违背了“量入为出” 的基本法则,整个国家寅吃卯粮,政府靠赤字、负债支撑社会福利,为国民提供了远非政府财力能够负担的社会福利。由于这些福利大餐太多、太高,压垮了财政,只能借新债还旧债,导致窟窿越来越大,陷入恶性循环,最终酿成债务危机。在欧洲,各国社会福利保障支出一般占GDP的比重约30%,如,瑞典为38.2%、丹麦为37.9%、挪威为33.2%、法国为34.9%、德国为33.2%。这种“从摇篮到坟墓” 的保障体系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品质,但是,一旦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减少,为了维持高福利而不得不举债度日,福利透支模式的生活方式可能引发主权债务危机。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深陷债务泥潭、金融困境和经济危机之中难以自拔,希腊、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尤其艰难,近半世纪以来为欧洲人所骄傲的高福利制度难以为继。勿庸否认,西方发达国家长期、普遍推行的高福利分配模式和高标准社会保障体系,是造成国家长期、巨额的财政赤字的重要推手,也是引爆债务危机的“导火索”。2013年9月17日,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克劳斯·乔治·费迪南德通过电视向全国发表年度演讲,宣布荷兰将告别20世纪的福利国家。国王在演讲中说,荷兰20 世纪下半叶的福利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荷兰为缩小财政赤字,必须对福利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这样的改革需要荷兰人拿出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实现。荷兰必须建设一个“参与社会”,荷兰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将来承担责任,共同创建一个社会与金融的安全网,而不是一味地向财政要钱。 2013年12月18日,迈克尔·布隆伯格以纽约市长身份发表“告别演说”,回望他领导纽约12年的历,也提醒继任者确保这座国际头号大都市继续繁荣下去。布隆伯格表示,虽然民众都想挣更多的钱,交更少的税,但一座城市的财政收支却必须要保证“可持续性”。他说: “飙涨的退休金和医保负担使政府财政捉襟见肘,严重影响了政府提供有效社会保障的能力。今天的福利成本无法持续至下一代,而这将对我们的市民、对下一代、下下一代都造成真正的伤害。”彭博社称,纽约的退休金财政支出从布隆伯格上任时的每年15亿美元,飙升至2013年的82亿美元。美联社称,自底特律宣布破产以来,许多城市的市长都在推动公务员退休金改革。 “金砖国家” 巴西2015年通胀率高达9%,货币贬值超过50%,GDP增长萎缩3.8%,财政赤字也超过国际警戒线。从昔日“金砖明星” 陷入今天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困局,其过度透支社会福利难辞其咎。巴西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全民免费医疗、从小学到大学的免费公立教育以及高额救济金、养老金和退休金可以说巴西人拿着发展中国家的工资,享受着发达国家的待遇。与巴西人的平均工资相比,退休金相当于以往税后收入的97%,远远高于OECD国家69%的这一平均水平。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政府为支付退休金而承受的财政负担日益严重。左翼政府为了获得选票、拉拢穷人,通过“家庭补助金” 计划等各种福利增加社会开支,将穷人拉到中产阶级队伍中,2012年,巴西中产阶级人口规模占比达到53%,但是,“53%的中产阶级” 是有很多水分的,是依靠过度透支福利换来的“面子工程”。 目前,虽然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并不算富裕,与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比还很穷,仍须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情,必须高度警惕“福利透支陷阱”,要防止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实际情况,超出财政承受能力,以拔苗助长的方式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提高保障待遇水平,避免重蹈陷入“高福利陷阱” 的覆辙。今日美欧等西方富裕国家纷纷落入“福利透支陷阱” 之中,也让这些国家患上“财富病”,侵蚀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动力,逐渐变得“不会劳动” 了。对于尚未富裕起来的中国,更应“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以此为鉴、引以为戒”。历史告诫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家庭,只有崇尚劳动、去奢戒贪、见素抱朴、以俭养德,才能兴旺发达。反之,以资为本,鄙视劳动,骄奢淫逸,贪婪腐化,必然是“惩罚劳动者、奖励寄生者” “惩罚生产者、奖励消费者” “惩罚节俭者、奖励奢侈者”,其结果必然是财富挥霍远远超出财富创造,国家负债累累,最终走上衰落、破产和崩溃的不归路。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梦想,历史和现实警醒我们,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自强不息,越要自我革新,千万不能骄奢淫逸,千万不能精神懈怠。 本文摘编自 《世界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研究组 编著 《2016世界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 (北京:科学出版社,责任编辑 李敏、李晓娟 ,2017.1)第二章内容,略有删节改动。 ISBN:978-7-03-050228-5 《世界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是我国首发的第一份针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科学与行动的专业研究系列报告。《2016 世界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全书以“世界发展质量”为研究重点,提出 GDP 质量 “是国家发展的 ‘第一质量’、是国家财富的‘第一表达’、是可持续发展的 ‘第一要求’”。报告首次提出了世界GDP成本指数及其核算、世界GDP质量指数及其生成,对传统财富到可持续财富的逻辑转化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构建了世界可持续财富计算函数,力求完善现有的世界财富表征方法。报告提出了全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计算了全球192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运用独创的理论与方法制定了可持续能力的“资产负债表”,明确指出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 (本文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967 次阅读|2 个评论
喜欢喝酸奶吗?带你走进乳制品背后的食品链
sciencepress 2017-1-13 20:06
原料奶生产模式 当前,我国奶牛养殖模式有牧场养殖、奶牛小区养殖和农户散养。不同地区三种模式产量所占比例有所不同。相对于散户养殖模式,规模化、集约化及标准化养殖所面临的生鲜乳生产质量安全问题便于监管和控制,可较好地在源头上控制牛奶安全,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从原料乳质量来看,规模化养殖的水平要明显高于散养户和奶牛小区。 乳品加工现状 从产品来看,各乳品企业的新产品、高端产品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许多企业都推出了自己的新产品。如:高端纯(鲜)奶、高品质的凝固型酸奶、保健功能的益生菌发酵乳、多种风味的鲜奶酪、含乳甜点等。这些产品受到市场的欢迎,附加值也较高,企业也因之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当企业普遍受到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快速提升的压力下,仍能维持经济效益不下降的经营业绩,新产品、高端产品的发展是一个重要因素。 乳品消费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乳制品(包括鲜乳、奶粉和酸奶)消费支出234.01元,同比增长17.9%。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乳制品消费量5.16千克,同比增长45.35%。 乳制品加工设备 当前,全国与乳制品加工有关的设备生产企业总数超过780个,产品不下300种。一般而言,我国乳品预处理生产线所需的配套设备基本上都能生产,产品已经相对成熟。配料装置和杀菌设备也达到相当水平,有的已接近国外先进水平。但大型成套设备的技术经济指标与国外知名企业的产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某些关键技术和设备还需进口。特别是乳品无菌包装机械一直是企业发展的瓶颈,无论品种和性能都不能完全满足国内生产使用要求,与国外的差距较大。这种状况造成了我国乳制品生产企业对国外包装机械及包装材料的严重依赖。包装机械是国内乳制品加工企业投资比重最大的设备,有的甚至超过总投资一半以上。这既影响到我国乳品生产的正常发展,也是乳制品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1、包装设备 目前,国内进口液态奶包装机主要是用于UHT奶的多层复合无菌纸盒包装设备和屋顶巴氏奶包装设备,如利乐包、利乐枕、康美包、新鲜屋等,它们几乎被国外几家公司垄断。大部分企业主要使用利乐公司灌装生产线,利乐公司占据70%以上的市场;部分企业使用康美公司包装设备,康美约占我国市场的10%;国际纸业(IP)的屋顶盒包装设备也早已进入中国市场,近年来随着我国销售冷链的逐步完善,其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 一般的液态奶包装设备,即用于巴氏杀菌奶、乳饮料、酸奶、冰淇淋、奶油等的灌装设备,如立式塑料袋奶灌装机、回转式灌装机、直线式灌装机、多联杯(4/8/12)成型、灌装、封切机等在国内均可生产,设备厂家超过50家,产品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基本上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还有一定数量出口。特别是液态奶塑料袋无菌灌装机、酸奶联杯灌装机,复合纸质无菌包装机,对打破国外公司对设备及包材的垄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山东泉林、杭州中亚。 2、杀菌及除菌设备 杀菌机是乳品生产加工的关键设备,它直接关系到成品的质量。国内杀菌机的生产厂家比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已超过50家。产品已由过去的只能生产板式杀菌机组、盘管式杀菌机,而扩大到可以生产列管式的系列产品,相关自控配套也逐渐完备。但自控水平和换热效率上与国外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 膜技术已在国外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可以用于原料奶的微滤除菌,其除菌率可达99.97%,可显著降低原料奶中微生物及体细胞数,减少其释放的难以灭活的耐热蛋白酶和脂肪酶含量,从而,既可降低杀菌温度与时间且有效延长产品货架期(即长货架期巴氏消毒奶(ESL奶),又可降低酶活而保证产品的新鲜品质和纯正风味。 3、浓缩、干燥设备 奶粉生产线的前处理与液态奶基本相同,而其后续的浓缩、干燥设备则是奶粉生产的关键设备,它们的技术水平反映出一个国家奶粉产业的先进程度。我国先后从瑞典、丹麦引进了几套当时较为先进的浓缩干燥设备,通过消化吸收,设计制造出了适合自己生产现状的三效、甚至多效蒸发器和压力喷雾塔,并在众多企业投入使用,但这些设备在技术上已趋落后。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制造出体积更小、能耗更低的新型产品,如板式蒸发器、多喷头喷雾干燥器,在集成控制及热能回收上拥有其独特技术,如机械蒸汽再压缩式蒸发器、热力式蒸汽再压缩蒸发器(膜浓缩和分离技术设备)等,具有显著的节能降耗功能,使奶粉生产技术上升到了一个新水平。近年来,我国奶粉设备制造企业紧跟世界发展趋势,也开发出了一些新产品,如上排风压力干燥塔(上排风喷雾干燥塔技术以前一直是外国公司所垄断),但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乳制品安全 2013年,全球总奶量越为7.8亿吨,人年均占奶量约为109.6千克,中国总奶量为3649.5万吨,人年均占奶量仅为27.2千克,只有全球水平的24.8%,距离全球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供给量仍然不足。目前,我们原奶生产和乳品工业的高速增长是在原有低水平基础上的增长,但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牛奶已从昔日的奢侈品变成普通的营养品,未来五年内,乳品消费和生产需求的总量将不断增加,未来市场的增长点将会集中在高端白奶和婴幼儿奶粉这两大类别上。 原料乳的质量安全状况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在历次乳业风波中能独善其身、严把质量管理关的乳品企业都高度重视奶源基地的建设。但是牛乳中一些过敏原和抗生素残留仍然是影响乳制品安全重要因素,婴儿及儿童的牛乳过敏发生率为2%~6%,成人的发生率则较小,为0.1%~0.5%。绝大多数的牛乳蛋白都具有潜在的致敏性,但目前普遍认为酪蛋白、β-乳球蛋白(β-LG)及α-乳白蛋白(α-LA)是主要的过敏原,而牛血清白蛋白(BSA)、免疫球蛋白(LGS)及乳铁蛋白(Lf)是次要过敏原。 乳品外源性污染,来源于牛体本身,奶牛的皮肤、被毛黏附着一些粪屑、垫草、泥土等污物含有大量微生物的污物极易落入鲜奶中,造成严重的污染;挤奶工具如果事先不进行清洗消毒或者清洗消毒不彻底,会被耐热链球菌和杆菌污染;挤奶员若患有传染病、痢疾、化脓性炎症或其他一些疾病,不注意个人卫生,随地吐痰,手、工作服不洁净,也会把微生物带入鲜奶中;挤奶和收奶过程中,鲜奶常暴露于外界空气中,受挤奶环境中微生物污染的机会较多。在运输过程,温度的变化会引起微生物繁殖,造成乳品污染。 乳制品加工污染。酸奶加工过程中,发酵剂的优劣与产品质量好坏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发酵剂在制备过程中不注意保持无菌状态易感染细菌,使酸奶表面生霉、产气。噬菌体的存在对酸奶生产是致命的。生产环境卫生条件不能达到,设备存在清洗的死角,对酸奶造成二次污染。婴幼儿奶粉是卫生要求最为严格的乳制品,不仅对奶粉中营养成分有严格的配比控制,对食品添加剂、卫生指标以及加工工艺过程都要进行控制。原料奶不能含有药物和抗生素残留,包装材料使用无苯油墨和醇溶性油墨。但是我国发生过用淀粉和蔗糖全部和部分代替乳粉,再用香精调香调味,制造劣质奶粉的恶性事件。 本文摘编自 孙宝国 主编 《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战略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责任编辑 贾超 ,2016.3)第1章内容,略有删节改动。 ISBN:978-7-03-047390-5 《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战略研究》 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国家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之课题“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战略研究”的成果。通过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状况及趋势、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结构及膳食消费状况深入分析,本书提出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和措施,引导我国居民膳食消费、应对食品消费安全的策略和政策建议,以及我国未来农产品加工业和膳食营养健康领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并对我国农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加工方式转变和提升战略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对推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可持续发展和居民膳食营养水平的全面提升、促进我国居民食品消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还在减肥吗?快停!脂肪并不是“废物”!
热度 10 sciencepress 2017-1-6 09:31
以往曾认为,脂肪只是一种保温、储存能量和具有缓冲保护等作用的组织。而且,几年前当提到脂肪干细胞时,有人还很惊讶地说:“啊!脂肪还有干细胞?!”这些都可能与过去在减肥等时候,人们把获取的脂肪认为是一种“废物”弃而不用等传统认识存在的一些盲区有关。 近年来,研究显示脂肪不仅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特性及生理学功能的组织,而且,其中的干细胞具有良好的多向分化潜能及高度自我更新的能力。脂肪组织丰富,在吸取时对机体伤害小,取材方便。这些都为脂肪及其干细胞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一般简称为脂肪干细胞,它不仅大量存在于脂肪组织中,来源丰富,而且可诱导分化成各种细胞发挥其功能。近年来,研究表明ADSC 是细胞治疗中理想的细胞来源之一,并可能成为再生医学领域重要的种子细胞。目前,国内外均已对其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显示ADSC 在细胞治疗、组织工程及基因治疗等多种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且,可能为人类相关疾病的治疗带来无限希望。 脂肪源性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 体外或体内适宜条件下,ADSC 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前体细胞、心肌细胞、神经样细胞、骨骼肌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上皮细胞、表皮细胞、肝样细胞及胰岛样细胞等不同来源的细胞。 1 ADSC 向脂肪细胞的分化 在ADSC 基础培养液中加入异丁基甲基黄嘌呤、地塞米松、胰岛素和吲哚美辛诱导分化后2 周,油红O 染色可见部分ADSC 胞质内充满脂滴并逐渐增多融合,占胞质体积的90% ~ 98%。此种分化细胞形态与成熟脂肪细胞极其相似,具备脂解- 抗脂解能力等成熟脂肪细胞重要特性。外源性添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 和糖皮质激素可明显促进ADSC增殖,同时刺激其向脂肪细胞分化,增加脂肪细胞特异性甘油磷酸脱氢酶(glycerol phosphate dehydrogenase,GPDH) 和瘦蛋白的表达。通过支链DNA 技术的研究发现,分化的ADSC 可表达脂肪细胞特有基因表达产物——脂肪酸结合蛋白。这些研究均证实,ADSC 具有向脂肪细胞分化的潜能。 2 ADSC 向软骨细胞的分化 在ADSC 培养液中加入胰岛素、转化生长因子- β (TGF- β )、干扰素和维生素C 进行诱导,可见细胞分化形成明显的软骨结节,并表达软骨细胞的标志物:Ⅱ型胶原、硫酸软骨蛋白-4 和硫酸角质蛋白。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的检测亦证实,在其分化细胞上同样可出现Ⅱ型胶原和软骨特异性蛋白聚糖基因的表达。将ADSC 置于藻酸盐培养体系中,经成软骨细胞定向诱导2周后发现,有大量合成的Ⅱ型胶原、Ⅳ型胶原及硫酸软骨蛋白。将诱导后细胞与藻酸盐复合物植入裸小鼠皮下,12 周后发现软骨样组织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软骨特异性细胞外基质成分合成明显增多。 这些研究证实,ADSC 具有向软骨细胞分化的潜能,并显示出原始软骨组织的特征。因此,其有望成为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从MSC 与ADSC 基因水平的比较数据显示,尽管两种细胞在形态学和组织学上的分化能力相似,但在成软骨细胞诱导前后其基因表达有一定差别,尤其接种到3D 材料后,发现MSC 向软骨细胞的分化能力明显高于ADSC。因此,ADSC向软骨细胞的分化能力及诱导因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3 ADSC 向成骨细胞的分化 在ADSC 基础培养液中加入地塞米松、维生素C、 β -甘油磷酸钠,向成骨方向诱导4 天后,其结构从类成纤维细胞形态变为圆形、立体状结构。诱导7 天后,分化细胞分泌岛状细胞外基质。2 周后约50% 的细胞表达ALP 呈阳性,钙化斑出现,ALP 的活性可持续到培养的第175 天。不同浓度的生长因子对其分化能力有较大影响。研究表明,加入1ng/ml 的bFGF时ADSC 易于向成骨细胞分化,而添加1000ng/ml 时易于向脂肪细胞分化。目前,这种相关机制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将ADSC 接种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 支架上用于修复小鼠的颅骨缺损。12 周后X 线显示,整个缺损区有骨桥形成。与其他种子细胞相比ADSC 具有同样的成骨及修复骨缺损的能力,且无需进行基因改造和添加外源性生长因子。因此,ADSC 有可能作为一种新的自体成骨源性细胞,用于组织工程骨修复和再生。 4 ADSC 向骨骼肌细胞的分化 在ADSC 基础培养液中加入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诱导6 周后,通过结构学、组织学和RT-PCR 的分析发现,其肌源性决定因子-Ⅰ (myogenic determination factor-ⅠMyoD-Ⅰ ) 和肌球蛋白重链均有表达。MyoD-Ⅰ表达先于肌球蛋白重链,是ADSC 分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标志基因,这可用于鉴定肌源性细胞前体。研究结果显示,约15%的ADSC 于诱导6 周后向肌细胞分化。用腺病毒介导的LacZ 基因标记自体ADSC,移植于受损胫骨前肌处,15 天后发现,再生肌纤维中 β - 半乳糖苷酶阳性,提示ADSC 可参与肌纤维的再生。2 个月后损伤处肌组织体积明显增大,肌张力也明显增强,与肌卫星细胞移植所产生的肌再生效应相似。骨骼肌组织工程主要用于治疗原发性骨骼肌病变及因创伤、缺血继发的骨骼肌丧失,对于这类疾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尽管ADSC 向肌细胞分化水平较低,但通过改善培养条件及外源性因素的诱导,有望提高ADSC 分化水平,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 5 ADSC 向心肌细胞的分化 在RPMI 为基础的培养液中,加入5- 氮杂胞苷诱导培养2 周后,ADSC形成圆形外观,3 周后出现自发搏动。2 个月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肌球蛋白重链、 α - 肌动蛋白和肌钙蛋白阳性。用大鼠心肌细胞提取液诱导人ADSC 向心肌细胞分化,分化细胞出现双核、横纹、肌小节等结构;结蛋白、肌钙蛋白、缝隙连接蛋白表达阳性,同样也能观察到自发性搏动细胞。这些研究表明,体外心肌微环境作用下,ADSC可向心肌细胞分化。但目前关于这种诱导后的细胞能否在体内存活、分化,并发挥心肌细胞功能尚存争议。 6 A DSC 向内皮细胞的分化 在以M199/2%FBS 为基础的培养液中,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及bFGF,体外培养48h 后观察到分化细胞网格样结构形成,并表达CD31、CD34、CD144 及eNOS 等内皮细胞特有的抗原。而且,ADSC 注射到缺血部位后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V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成纤维生长因子(FGF)、胎盘生长因子(PGF)、转化生长因子(TGF)、血管生成蛋白-1 等血管新生和抗凋亡因子,可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并抑制细胞凋亡。 7 ADSC 向神经细胞的分化 ADSC 体外经丁基羟基茴香醚、二甲基亚砜(DMSO)、维A 酸、福斯高林等诱导后,可分化为神经样细胞。诱导分化5h 后,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细胞质以细胞核为中心收缩并向两侧延长,细胞体缩小逐渐成为球形,并形成细胞突起,类似神经细胞核周外形。经免疫细胞化学及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 检测证实,该细胞可表达巢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specific nuclear protein,NeuN),提示ADSC 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向神经元分化的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诱导分化的同时,应用表皮生长因子(EGF) 和FGF 更易诱导ADSC 向神经样细胞分化,而且,可导致细胞骨架改变,出现与神经细胞更相似的核及细胞形态。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亦表明,多极细胞的细胞体和突起具有更多的微管和肌动蛋白丝结构,未诱导的ADSC则未发现这些变化,提示多极细胞已具有神经元的特征。 众多研究表明,经神经营养因子(NTF) 等体外预处理后可明显促进ADSC 的生存及分化。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各种内外源性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相互作用,通过特定的信号转导途径活化相关转录因子,是促进ADSC 向神经细胞分化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定向诱导分化中基因表达的变化及信号转导的精确机制,诱导分化的神经细胞能否与宿主神经元建立联系、产生神经递质、传递兴奋等目前尚无确切证据,有待进一步探讨证实。 8 ADSC 向表皮样细胞的分化 用全反式维A 酸(ATRA) 诱导ADSC,可分化为表达角蛋白的表皮样细胞。用30% 皮肤匀浆条件培养液诱导ADSC,可分化为高表达细胞角蛋白19(CK19) 和CK10的表皮样细胞。通过诱导ADSC 分化的表皮样细胞,可用于创面的修复。 9 ADSC 向肝细胞的分化 用HGF 和抑瘤蛋白(OSM) 与DMSO、FGF1、FGF4 和地塞米松等组合成不同诱导方案,可使长梭形的ADSC 分化为圆形的上皮样肝细胞。曲古抑菌素(TSA) 也可诱导ADSC 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肝细胞样细胞表达的如尿素、清蛋白、细胞色素氧化酶、肝细胞核因子、甲状腺激素结合蛋白(TTR)、CK18、多抗药相关蛋白-2 和CCAT-增强子结合蛋白 α (C/EBP α ) 等特异分子,并具有摄取低密度脂蛋白的功能。研究表明,将ADSC 直接移植或预诱导为肝细胞后,移植到四氯化碳(CCl4) 诱发肝损伤模型的小鼠体内发现,其移植细胞存活,并分化为肝细胞发挥修复作用,同时可降低实验小鼠的血氨和转氨酶水平。 10 ADSC 向胰岛细胞的分化 ADSC 表达干细胞标志物ABCG2 和胰岛发育转录因子,用含活化蛋白、HGF 和五肽促胃酸激素的诱导液处理3 天后,ABCG2 表达下调,而胰岛发育转录因子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抑素等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这些提示,ADSC 具有向胰岛内分泌细胞分化的潜能。用20ng/ml EGF 预诱导兔ADSC 24h,再用胰高血糖素样多肽和烟酰胺继续诱导后发现,长梭形ADSC 的胞体收缩、突起变短、胞体变小,相邻细胞逐渐形成集落,二硫腙染色呈砖红色阳性,并检测到胰岛素的分泌。在用胰腺提取物诱导ADSC 时,可分化为胰岛内分泌细胞。将pdx-1 基因导入ADSC,诱导其向胰岛细胞分化,移植到链霉素诱发的1 型糖尿病大鼠,在其肾包膜下观察到有分泌胰岛素的细胞形成,并可降低血糖、增加糖耐受、减少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 ADSC 除可以分化为上述细胞外,还可以在特定诱导条件下分化为平滑肌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等。 本文摘编自 刘民培、陶凯、刘晓燕 主编 《脂肪源性干细胞 》 (北京:科学出版社,责任编辑 杨小玲、马晓伟 ,2017.1)前言及第五章内容,略有删节改动。 ISBN:978-7-03-049987-5 《脂肪源性干细胞》 是国内首次出版发行的有关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研究的专著,共计3篇51章,分别对ADSC的基础理论、实验研究的相关技术、临床各专业学科的应用研究,以及其应用的政策法规和产业化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论述。文后附常用试剂的配制方法及常用缩略词英汉对照。 全书内容新颖、丰富,理论与实际结合,突出前瞻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可供ADSC基础和临床专业研究、细胞移植治疗、转基因及治疗、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研究人员、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从事细胞生物学、干细胞及哺乳动物研究等的人员阅读和实验参考。 (本文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9802 次阅读|21 个评论
2017年博士后出版基金申请指南(截止日期2017年3月31日)
henian 2017-1-4 13:57
关于开展2017年度博士后研究人员优秀学术专著征稿工作的通知 中博基字〔 2017 〕 1 号 博士后研究人员: 为宣传博士后研究人员优秀学术成果,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2017 年继续开展博士后研究人员优秀学术专著出版资助工作。现面向博士后研究人员征集专著书稿。 一、资助出版物形式 出版物统一命名为《博士后文库》,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每部专著有独立书号。 二、资助对象及要求 1. 申请人须为所投专著的唯一作者。 2. 申请人须为在站两年以上或已出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获得过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者优先。 3. 专著学科领域为自然科学。 4. 专著字数不少于 15 万字。只限学术专著,不含译著、研究报告集、学术资料、工具书等。 5. 涉密及军事学相关学科的专著不允许申报。 6. 专著作者须在完成全部书稿后提出申请。 三、资助经费 出版经费由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直接拨付科学出版社。 四、遴选程序 1. 《博士后文库》编委会部分成员对书稿进行初审。 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召开专家评审会议确定拟资助出版专著。 3. 科学出版社进行选题论证确定资助出版专著。 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科学出版社和著作人(博士后研究人员)签署相关出版协议。 五、投稿要求 (一)申请材料 专著、《博士后文库》出版资助申请表(附件 1 )、《博士后文库》报名信息表(附件 2 )、专著查重报告。 (二)投稿方式 1. 申请人下载并填写《博士后文库》出版资助申请表、《博士后文库》报名信息表。 2. 将专著、《博士后文库》出版资助申请表以 PDF 格式刻录光盘 1 张,并在光盘上标识博士后姓名、专著名称。 3. 委托专业机构对专著内容进行查重检测,提供该机构出具的查重报告。 4. 将光盘、查重报告于 2017 年 3 月 31 日前快递至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 以投递日戳为准 ) ;同时将《博士后文库》报名信息表发送至 chubanzizhu@126.com ,邮件标题格式为:博士后姓名 + 专著名称。 联 系 人: 王添翼 联系电话: 010-62335023 通信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 30 号博士后公寓博士后基金管理处 邮政编码: 100083 电子邮箱: chubanzizhu@126.com 附件: 1. 《博士后文库》出版资助申请表 2. 《博士后文库》报名信息表 2017 年 1 月 3 日 有申请意愿的作者可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科学出版社编辑完成相关推荐工作!!! 武汉分公司 策划编辑:何念 Tel: 027-87198093 QQ:457041642 E-mail: henian@mail.sciencep.com 总社地址: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邮编:100717 武汉分公司: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小洪山中科院武汉分院岩土力学所模型楼431室 邮编:430071 《博士后文库》序言 1985年,在李政道先生的倡议和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关怀下,我国建立了博士后制度,同时设立了博士后科学基金。3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下,博士后制度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高层次创新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博士后科学基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博士后科学基金是中国特色博士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用于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开展创新探索。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对正处于独立科研生涯起步阶段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来说,适逢其时,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的科研人格、在选题方面的竞争意识以及负责的精神,是他们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第一桶金”。尽管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额不大,但对博士后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作用不可估量。四两拨千斤,博士后科学基金有效地推动了博士后研究人员迅速成长为高水平的研究人才,“小基金发挥了大作用”。 在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博士后研究人员的优秀学术成果不断涌现。2013年,为提高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联合科学出版社开展了博士后优秀学术专著出版资助工作,通过专家评审遴选出优秀的博士后学术著作,收入《博士后文库》,由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科学出版社出版。我们希望,借此打造专属于博士后学术创新的旗舰图书品牌,激励博士后研究人员潜心科研,扎实治学,提升博士后优秀学术成果的社会影响力。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15〕87号),将“实施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博士后论著出版支持计划”作为“十三五”期间博士后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提升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这更加凸显了出版资助工作的意义。我相信,我们提供的这个出版资助平台将对博士后研究人员激发创新智慧、凝聚创新力量发挥独特的作用,促使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祝愿广大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早日成长为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
个人分类: 出版信息|618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前沿丨微生物胞外呼吸
sciencepress 2017-1-3 09:34
微生物胞外呼吸的发现 微生物胞外呼吸(extracellular respiration)是近年来发现的新型微生物能量代谢形式,是指厌氧条件下,微生物在胞内彻底氧化有机物释放电子,产生的电子经胞内呼吸链传递到胞外电子受体使其还原,并产生能量维持微生物自身 生长的过程。在胞外电子传递(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port)被发现之前,科学家普遍认为电子传递只是在细胞内进行,对真核生物而言,电子传递链存在于线粒体膜上,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其电子传递链存在于细胞质膜上。直到科学家发现革兰氏阴性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和Geobacter metallireducens能利用胞外的铁氧化物或锰氧化物作为末端电子受体, 产生能量和维持细胞生长(dissimilatory metal reduction,异化金属还原),才使人们意识到细菌能够将电子传递给胞外的固体基质(如铁、锰的氧化物)。此后,不仅在革兰氏阴性菌,也在革兰氏阳性菌和古菌中发现异化金属还原活性。铁呼吸[Fe(Ⅲ) respiration]是最早被确认的微生物胞外呼吸,又被称为异化铁还原,是指微生物以胞外不溶性铁氧化物为末端电子受体,通过氧化电子供体偶联Fe(Ⅲ)还原,并产生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过程。尽管在20 世纪初,Fe(Ⅲ)还原就已被认知,但长期以来,铁呼吸被误认为只是化学反应,微生物作用被忽视,直到1987 年第一个具有Fe(Ⅲ)还原活性的金属还原地杆菌(Geobacter metallireducens)被分离出来后,这个微生物群才被详细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胞外呼吸基质被发现,包括不可溶的金属矿物(铁锰呼吸)、电极(产电呼吸)、可溶的腐殖质及其他有机组分(腐殖质呼吸)。 微生物胞外呼吸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及应用价值:它的发现拓宽了人们对微生物呼吸多样性的认识,可为微生物呼吸方式的进化和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胞外呼吸在污染物原位修复、污水处理与生物质能的回收(如微生物产电技术)等方面表现出重要的应用前景。随着生物化学和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我们对微生物胞外呼吸的机制将会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微生物胞外呼吸 微生物能够通过多种代谢方式产生能量以供自身生长繁殖,而胞外呼吸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微生物能量代谢方式。它是指厌氧条件下,微生物在胞内彻底氧化有机物释放电子,产生的电子经胞内呼吸链传递到胞外电子受体使其还原,并产生能量维持微生物自身生长的过程。它与传统胞内厌氧呼吸存在两点显著差异:①电子最终必须传递至胞外。与NO 3 – 、 SO 4 2– 等可溶性电子受体不同,胞外呼吸的电子受体为固体(如铁/锰氧化物、石墨电极)或大分子有机物(如腐殖质),无法进入细胞,因此氧化过程产生的电子必须设法“穿过”非导电的细胞壁,传递至胞外受体。②电子传递途径不同。与常规电子传递链相比,胞外呼吸产生的电子必须经过周质组分的传递到达细胞外膜,然后通过外膜上的多血红素细胞色素c、“纳米导线”(nanowire)或电子穿梭体等方式传递到胞外,因而传递难度也显著加大。 为了完成胞外电子传递,微生物必须把传递链延伸到外膜,所以周质中也进化出了电子传递体协助电子的传递。以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 和Geobacter sulfurreducens异化还原固态金属氧化物为例(为了简单起见,呼吸链中醌还原部分、肽聚糖层及二型分泌系统和四型分泌系统未显示),在S. oneidensis MR-1 中,醌将电子传递到CymA(位于内膜多血红素细胞色素c,是电子通过醌向周质传递的切入点),经MtrA(位于周质,是可溶性的细胞色素c,含有10 个血红素)和MtrB(非细胞色素,预测为跨膜蛋白)传至外膜的MtrC 和OmcA(位于外膜表面,均为脂蛋白,每个多肽包含10 个血红素),MtrC 和OmcA 作为末端氧化还原酶最终完成胞外铁/锰氧化物的异化还原(图1A)。与S. oneidensis MR-1 不同,在G. sulfurreducens 中,外膜细胞色素c OmcE 和 OmcS 将电子传递到导电菌毛,由导电菌毛直接将电子传递到铁氧化物(图1B)。 图1 S. oneidensis MR-1(A)和 G. sulfurreducens(B)胞外电子传递示意图(Shi et al., 2007), 红色代表已识别的多血红素细胞色素c,黄色箭头指出电子传递路径 根据胞外电子受体的不同,胞外呼吸主要分为铁呼吸、腐殖质呼吸和产电呼吸3 种形式。具有胞外呼吸特性的微生物统称胞外呼吸菌。胞外呼吸菌的分离鉴定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胞外呼吸的应用 胞外呼吸的本质问题是微生物与胞外电子受体的相互作用,即微生物如何将电子从胞内转移至胞外受体,并获取生命活动的能量。在理论方面,胞外呼吸的发现为呼吸链电子传递、胞外电子转移、能量产生途径等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应用方面,胞外呼吸在碳、氮、硫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污染物转化消减和微生物产电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研究表明,铁氧化物、腐殖质和电极的还原过程,常偶联各种含氮染料的降解、有机氯农药(R-Cl,如DDT 等)的脱卤还原,以及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Mn(Ⅳ)、Cr(Ⅵ)和 U(Ⅵ)的还原;此外,胞外呼吸菌(如G. metallireducens)可以利用甲苯等芳烃类物质为电子供体,将其厌氧氧化降解(图2)。 图2  胞外呼吸介导的污染物转化机制(Lovley et al., 2004) 微生物产电技术是胞外呼吸应用研究的热点,其最基本的应用载体就是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装置。MFC 利用胞外产电呼吸原理,以胞外呼吸菌为阳极催化剂,直接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清洁电能,同时达到去除污染物的功效。目前,MFC 的应用已经拓展到以下几方面。 1、应用于废水处理。MFC 可以有效降低废水的COD、氨氮等污染物,同时产生清洁电能。 2、将MFC 改造为功能性装置,利用阳极微生物的产电呼吸促进阴极污染物的降解、重金属的去除和生产有价值的工业产品。例如,在阴极室富集氢气、过氧化氢、甲烷、烧碱、丁醇等化学工业产品。 3、应用于海水淡化处理。2009 年,Cao 等改进了MFC 的分隔膜组分,设计出新型的脱盐装置,进一步扩大了MFC 的应用范围。 4、MFC 也是良好的实验工具,可用于研究胞外呼吸菌的生理生态特性、模拟复杂微生物系统的电子流动和验证生态学理论。 目前,胞外呼吸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今后的研究重点应着眼于以下几点。 1、揭示更多胞外呼吸的电子受体形式。将现有的研究范围扩展到极端环境,以期发现微生物新型底物利用方式和电子受体形式。 2、分离高效胞外呼吸菌。目前报道的胞外呼吸菌的数量只占自然界的极小部分,且电子传递效率普遍不高,限制了其在微生物产电等方面的应用。借助于更完善的微生物分离系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进一步发现和丰富胞外呼吸的微生物资源。 3、完善胞外电子传递过程的分子学机制,将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目前建立的胞外电子传递链只局限在Shewanella 属和Geobacter 属的铁呼吸过程,完整传递链的组成和细胞色素c 的功能和定位还不完全清楚。运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电化学等多学科交叉技术,进一步确定电子传递链必需组分的分子学性质,并将电子传递链的研究扩展到其他胞外呼吸菌和胞外呼吸形式。 4、研究复杂条件下胞外电子的传递过程。不同自然环境下,同种微生物电子传递链的组成和传递机制是否相同、哪种方式是主导机制,不同菌群如何协同完成胞外电子传递,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5、拓展胞外呼吸的应用范围,并研究其在污染物修复和微生物产电等方面的深层机制。目前,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效率不高,离实际应用还有很大差距。因而提高MFC 的输出功率是胞外呼吸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本文摘编自 周顺桂 等编著 《微生物胞外呼吸:原理与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责任编辑 李秀伟 ,2016.10),内容略有删节改动。 ISBN:978-7-03-050053-3 《微生物胞外呼吸:原理与应用》 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与广州市南山自然科学学术交流基金会资助出版。本书图文并茂,内容详实,共 11 章,涵盖内容广泛而自成体系,前三章主要介绍微生物胞外呼吸概论、胞外呼吸菌及其胞外电子传递机制;第四章至第六章分别介绍铁呼吸、腐殖质呼吸以及产电呼吸;第七章至第十章着重介绍利用微生物胞外呼吸原理发展的各项应用技术;第十一章为大家呈现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生物地球电池效应。 (本文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2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12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6-12-30 17:35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12月新书快递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12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有用才王道:媒介融合时代的媒体生存法则 48 陈接峰 经营管理 语言、教育 30-Nov-16 2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设计与工程 90 梁秀兵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5-Nov-16 3 风电装备振动监测与诊断 80 陈雪峰,郭艳婕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1-Nov-16 4 大型地下水封洞库围岩流变力学与长期安全性分析 100 徐卫亚 等 专著 材料科学 21-Nov-16 5 服役钢筋混凝土桥梁时变可靠性评估与剩余寿命预测 125 张建仁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1-Nov-16 6 地铁隧道施工邻域灾变评估理论与实践 100 姚爱军 等 专著 交通运输 21-Nov-16 7 可降解金属(上册) 160 郑玉峰,秦岭,杨柯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4-Dec-16 8 大学治理: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 69 张德祥,黄福涛 论文集 语言、教育 1-Dec-16 9 工商管理学科十三五发展战略与优先资助领域研究报告 56 陈国青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8-Nov-16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六) 29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基本资料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8-Nov-16 11 瞬变电磁法拟地震偏移成像研究(英文版) 189 李貅,薛国强,殷长春 专著 地球科学 21-Nov-16 12 生物技术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与管理 128 罗云波 专著 农林 15-Nov-16 13 棉花轻简化栽培 138 董合忠 等 专著 农林 1-Dec-16 14 适应论:关乎人生与生老病死 98 吕国蔚 专著 西医 28-Nov-16 15 创新集群三十年探索之旅 58 王缉慈 专著 经济管理 15-Nov-16 16 李敏华传 78 王柏懿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24-Nov-16 17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载人深空探测 78 中国科学院 专著 航空航天 22-Nov-16 18 关陇文化--汉唐盛世的见证 65 苏海洋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5-Nov-16 19 历史水文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基于涑水河流域的个案研究 82 吴朋飞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5-Nov-16 20 敦煌吐鲁番出土发病书整理研究 68 陈于柱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5-Nov-16 21 油气成藏年代学分析技术与应用 128 鲁雪松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9-Nov-16 22 风电不确定性建模理论 98 于达仁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Nov-16 23 流域几何学 128 王光谦 等 基础理论 地球科学 15-Nov-16 24 弹性电力系统及其恢复策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128 甘霖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8-Nov-16 25 中国能源报告(2016):能源市场研究 98 魏一鸣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5-Nov-16 26 中下扬子及东南地区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与选区 168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专著 资源环境 25-Nov-16 27 名山——作为思想史的早期中国博物馆史 68 徐坚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2-Dec-16 28 新郑望京楼 1200 顾万发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4-Nov-16 29 21世纪骨质疏松新理论(第2版) 20 张经坤 大学教材 西医 30-Nov-16 30 消化道早期癌内镜诊断技巧图谱(修订版) 140 盛剑秋,金木兰,金鹏 专著 西医 23-Nov-16 31 罗城仫佬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 78 张景霓 等 专著 语言、教育 30-Nov-16 32 食品工程原理(第二版) 69 赵思明 大学教材 农林 3-Dec-16 33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学习指导(第二版) 39 沈文霞,淳远,王喜章 大学教辅 化学 1-Dec-16 34 2016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报告 198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研究生教材 生物科学 28-Nov-16 35 工业设计手绘快速表现——从创意表达到设计应用 60 周睿,费凌峰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0-Nov-16 36 黄果柑生态区划与高效栽培 79 汪志辉 专著 农林 17-Oct-16 37 回归课堂原点的深度教学 57 李松林 专著 语言、教育 20-Oct-16 38 现代德育原理 38 冯文全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7-Nov-16 39 医用物理学实验教程(第二版) 32 陈涛,唐碧华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0-Nov-16 40 思想·心理·行为一体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98 余小平,梅挺 基本资料 语言、教育 31-Oct-16 41 人为干预下喀斯特石漠化演变机制与调控 128 周忠发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4-Nov-16 42 寒区生态水文学理论与实践 180 王根绪,张寅生 专著 地球科学 23-Nov-16 43 山地探险旅游及探险者决策过程研究 75 程励,罗翩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0-Nov-16 44 核素污染环境的植物响应与修复 128 唐永金 专著 资源环境 10-Nov-16 45 民族村寨游客感知服务质量对其行为意愿的影响研究 78 赵艳林 专著 经济管理 14-Nov-16 46 西部地区成长型中小企业董事会特征及其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 85 魏良益 专著 经济管理 7-Nov-16 47 滇南园林植物(灌木与藤本) 198 段晓梅,樊国盛 专著 农林 4-Nov-16 48 船型技术经济论证 36 王运龙,林焰 本科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8-Nov-16 49 自动化技术导论 49 张广明 等 基础理论 计算机、通信 25-Nov-16 50 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效应与多维调控技术及应用 99 戴会超 专著 资源环境 28-Nov-16 51 高性能CFRP材料及其在预应力结构中的应用 89 陆春华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4-Dec-16 52 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研究 89 卢晓旭 专著 语言、教育 30-Nov-16 53 中国玉器时代与玉文化 680 汪久文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4-Nov-16 54 英文地理学论文撰写与投稿 45 曹会聪 专著 地球科学 29-Aug-16 55 乌梁素海湖冰环境特征及物质迁移规律研究 78 李畅游,史小红,赵胜男 专著 资源环境 14-Sep-16 56 天鹅湖的危机——禽流感知识普及绘本 35 朱利,赵卫 科普 西医 21-Nov-16 57 中国旅游市场:前沿理论与实证案例(英文版) 40 郭英之,董坤,Vicki Mayfield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4-Nov-16 58 闽南吴熙妇科临证经验医案集要 90 吴熙,潘丽贞,严炜 专著 中医 17-Nov-16 59 魏氏伤科李飞跃学术经验集萃 68 胡劲松 专著 中医 24-Oct-16 60 我国高耗能工业高温热工装备节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98 江东亮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1-Nov-16 61 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视角 65 赵慧 专著 语言、教育 24-Oct-16 62 电站锅炉空气预热器控制方法及应用 75 刘丁,刘涵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Nov-16 63 工程博弈论基础及电力系统应用 180 梅生伟,刘锋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Dec-16 64 可降解金属(下册) 180 郑玉峰,秦岭,杨柯 等 专著 材料科学 1-Dec-16 65 华南扬子新元古代沉积盆地演化与古地理 128 汪正江,杜秋定,邓奇,杨菲 专著 地球科学 30-Nov-16 66 煤层中的氮及含氮粘土矿物研究 128 刘钦甫,郑启明 专著 地球科学 30-Nov-16 67 松辽盆地及外围重磁连片处理解释 168 周锡明,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Nov-16 68 松辽盆地北部火山岩气藏特征与分布规律 268 冯子辉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Nov-16 69 鄂尔多斯地台西缘及南缘寒武纪地层及三叶虫动物群 278 袁金良,张文堂,朱兆玲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22-Nov-16 70 洱海高原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 128 杨宇明,王娟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Nov-16 71 世界主要树种木材科学特性(第二版) 260 江泽慧,彭镇华 专著 农林 1-Dec-16 72 历程——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30年 210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 基本资料 农林 2-Dec-16 73 中国科学院年鉴2016 128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 基本资料 语言、教育 2-Dec-16 74 新疆棉作理论与现代植棉技术 368 田笑明 专著 农林 11-Oct-16 75 水稻病毒 188 谢联辉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Dec-16 76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 150 本书课题组 专著 生物科学 2-Dec-16 77 五大发展理念与新型城镇化之路研究报告 88 牛文元 专著 经济管理 5-Dec-16 78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88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专著 地球科学 5-Dec-16 79 成渝经济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评估 160 谢高地,张昌顺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Nov-16 80 长江流域生态系统评估 138 王维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Nov-16 81 能源系统集成建模: 政策驱动下的低碳转型 138 段宏波,范英 专著 资源环境 1-Dec-16 82 中国沙区生态重建与恢复的生态水文学基础 460 李新荣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Nov-16 83 启航2016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 108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7-Dec-16 84 蝎生物学与毒素 328 李文鑫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Dec-16 85 Wolfram 语言基础入门 98 (美)沃尔夫勒姆(Stephen wolfram)著;Wolfram传媒汉化小组译 专业工具书 数学 1-Dec-16 86 院士谈力学 98 刘俊丽,刘曰武 科普 物理(力学) 5-Dec-16 8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三五”学科发展战略报告·生命科学 16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报告类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Nov-16 88 幸福与和谐(第二版) 169 江畅 专著 生活、文体娱乐 29-Nov-16 89 大数据与计算智能 78 柴园园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9-Nov-16 90 玛湖凹陷百口泉组粗粒三角洲成因机制与展布规律 198 邵雨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Nov-16 91 复杂油气藏地震预测方法 198 黄捍东,朱筱敏,庞雄奇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5-Dec-16 92 工作分析与评价 36 萧鸣政,刘李豫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5-Dec-16 93 劳动争议与处理 39 龙凤钊,金志峰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5-Dec-16 94 薪酬管理 36 陈小平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5-Dec-16 95 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 39 张相林,吴新辉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5-Dec-16 96 管理科学发展战略——暨管理科学十三五优先资助领域 5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 专著 社会科学 1-Dec-16 97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7 168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专著 经济管理 1-Dec-16 98 2017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精练(中册) 42.5 谢玲莉,刘东 中高职教辅 西医 5-Dec-16 99 2017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精练(上册) 42.5 李耀军,张钱友 中高职教辅 西医 5-Dec-16 100 2017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精练(下册) 42.5 刘美萍,彭月娥 中高职教辅 西医 5-Dec-16 101 2017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模拟试题 42.5 张春强,尹龙武 中高职教辅 西医 5-Dec-16 102 2017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考点精粹 119 陈云华,余尚昆,邓意志 中高职教辅 西医 6-Dec-16 103 水下考古研究(第2卷) 320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8-Nov-16 104 晋阳古城一号建筑基址 28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5-Dec-16 105 卜工考古文存 150 卜工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5-Dec-16 106 奉节营盘包墓地 320 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5-Dec-16 107 糖尿病社会心理评估及干预(中文翻译版) 68 (美)扬-海曼 等主编;刘彦君等译 专著 西医 5-Dec-16 108 罗马IV:功能性胃肠病 肠-脑互动异常(第2卷,中文翻译版) 328 (美)德罗斯曼(Drossman, D.A.)总编;方秀才等译 专著 西医 6-Dec-16 109 罗马IV:功能性胃肠病 肠-脑互动异常0(第1卷,中文翻译版) 208 (美)德罗斯曼(Drossman,D.A.)总编;方秀才等译 专著 西医 6-Dec-16 110 基于时空关联规则推理的LBS隐私保护研究 69 张海涛 专著 地球科学 30-Nov-16 111 新编大学化学实验(上册) 49 高桂枝,陈敏东 大学教材 化学 30-Nov-16 112 水资源保护与水质管理控制—淮河沿海支流通榆河 129 许崇正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Nov-16 113 鄱阳湖湿地植物图谱 89 王晓龙,徐金英 图册 生物科学 6-Dec-16 114 静压桩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及灾变控制 89 李富荣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Nov-16 115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十三五”发展战略与优先资助领域研究报告 88 黄海军 等 专著 社会科学 9-Dec-16 116 “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 98 刘卫东,刘志高 专著 经济管理 9-Dec-16 117 区域跨越发展的科技支撑 72 徐顽强,段萱 专著 社会科学 14-Dec-16 118 石油工程地质 218 师永民,张玉广 专著 地球科学 15-Dec-16 119 中亚含油气区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 288 何登发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Nov-16 120 灌溉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与黄土地质灾害—以甘肃黑方台灌区为例 198 张茂省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Nov-16 121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阿拉善预选区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 148 张路青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Nov-16 122 现代催化化学 98 辛勤,徐杰 专著 化学 12-Dec-16 123 动物配子与胚胎冷冻保存原理及应用(第二版) 128 侯云鹏,周光斌,傅祥伟 专著 生物科学 6-Dec-16 124 澳大利亚树木引种指南 98 王豁然,姜景民,仲崇禄 专著 农林 13-Dec-16 125 中国农作物空间分布高分遥感制图——小麦篇 98 唐华俊等 专著 农林 12-Dec-16 126 2016世界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 128 牛文元 专著 社会科学 1-Dec-16 127 环渤海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评估 176 卫伟 专著 资源环境 30-Nov-16 128 辽河流域生态系统评估 148 严岩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5-Dec-16 129 长株潭区域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126 董家华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Nov-16 130 武汉城市群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138 焦伟利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Nov-16 131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评估 148 王文杰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Nov-16 132 松花江流域生态系统评估 168 邓红兵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Nov-16 133 废弃有色金属材料再生技术 150 聂祚仁,席晓丽 专著 资源环境 12-Dec-16 134 特络细胞 108 杨长青 专著 生物科学 1-Dec-16 135 DPS数据处理系统(第4版)(第3卷)专业统计及其他 128 唐启义 专著 数学 6-Dec-16 136 DPS数据处理系统(第4版)(第1卷)基础统计及实验设计 128 唐启义 专著 数学 6-Dec-16 137 DPS数据处理系统(第4版)(第2卷)现代统计及数据挖掘 128 唐启义 专著 数学 6-Dec-16 138 中国城市群新论 139 姚士谋 等 基础理论 经济管理 29-Nov-16 139 深水溢油应急技术 138 安伟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9-Nov-16 140 深空行星形貌测绘的理论技术与方法 229 徐青 专著 地球科学 6-Dec-16 141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与评估 269 刘纪远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9-Nov-16 142 北京尘暴与环境 228 刘艳菊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Nov-16 143 冯端传 78 冯步云 科普 历史地理、考古 29-Nov-16 144 中国科学院统计年鉴2016 260 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 基本资料 语言、教育 25-Nov-16 145 中国图像史学(第1辑) 86 蓝勇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6 146 黑河中游水资源利用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和性别平等研究 72 郭玲霞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2-Dec-16 147 药物学基础(第4版) 35 赵彩珍,郭淑芳 中职教材 西医 15-Dec-16 148 医学遗传学基础(第4版) 28 赵斌,王宇 中职教材 西医 15-Dec-16 149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4版) 49.8 刘建红 王玲 中职教材 西医 15-Dec-16 150 药理学(第四版)(高职高专) 49 徐红,李志毅 高职教材 西医 13-Dec-16 151 医护礼仪与人际沟通(内蒙版) 24 冀洪峡 中职教材 西医 16-Dec-16 152 外科护理(内蒙版) 39.8 白世新 中职教材 西医 16-Dec-16 153 职业道德与法律(内蒙版) 18.5 王艳军 中职教材 西医 14-Dec-16 154 儿科护理(内蒙版) 30 李晓梅 中职教材 西医 14-Dec-16 155 健康评估 49.8 罗卫群,崔燕 中职教材 西医 16-Dec-16 156 营养与膳食 28 魏玉秋,戚林 中职教材 西医 14-Dec-16 157 公共英语基础教程(下册) 29.8 秦博文 中职教材 西医 14-Dec-16 158 遗传与优生(第2版) 32 潘凯元,张晓玲 中职教材 西医 14-Dec-16 159 职业道德与法律 29.8 许练光 中职教材 西医 13-Dec-16 160 母婴保健(第2版) 32 王瑞珍 中职教材 西医 15-Dec-16 161 无机与分析化学基础(中职药剂第二版) 39.8 周纯宏 中职教材 西医 9-Dec-16 162 妇科护理 39.8 张庆桂 中职教材 西医 14-Dec-16 163 寻找记忆中的村落——商洛市特色村落小镇集锦 280 商洛市人民政府 等 基本资料 土木、建筑 9-Dec-16 164 周原--庄白西周青铜器窖藏考古发掘报告 198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4-Dec-16 165 乳腺触诊成像影像诊断学 75 王本忠,付君 专著 西医 9-Dec-16 166 临床躯体症状的心身医学分类及诊疗共识(第2版) 29 孙学礼,曾凡敏 专著 西医 12-Dec-16 167 临床管道护理观察 39 谢红珍,邓小玲,谢玉茹 专著 西医 12-Dec-16 168 江南大学植物名录 188 李云侠,王武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12-Dec-16 169 青钱柳与健康 78 王永兵 大学教材 西医 12-Dec-16 170 生命科学概论(第三版) 49 钱海丰,裘娟萍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8-Dec-16 171 现代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导论(第二版) 58 贺小贤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7-Dec-16 172 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区域大地构造学(第三版) 89 车自成,罗金海,刘良 本科教材 地球科学 30-Nov-16 173 地图学基础 39 赵耀龙等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12-Dec-16 174 物流仿真 38 张灵,沈正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8-Dec-16 175 数据结构 69 吴陈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30-Nov-16 176 能源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 59 康灿 等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Nov-16 177 黔西多煤层产气潜力及单井高效开采模式 99 吴财芳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Nov-16 178 地震大地测量学引论 118 杜瑞林,徐菊生,乔学军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4-Dec-16 179 呼伦湖水量动态演化特征及水文数值模拟研究 88 李畅游,孙标,张生,贾克力 专著 资源环境 14-Dec-16 180 生物技术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130 王梁华,焦炳华 专著 地球科学 23-Nov-16 181 线性代数(第三版) 33 张军好,余启港,欧阳露莎 大学教材 数学 28-Nov-16 182 人体寄生虫学(第二版) 35 梁裕芬,汤冬生 大学教材 西医 28-Nov-16 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指导(第二版) 36.5 李德宜,刘云冰 大学教材 数学 28-Nov-16 184 海洋馆中的中华鲟保护研究 90 危起伟 论文集 生物科学 24-Oct-16 185 数学文化欣赏 38 胡伟文,徐忠昌 大学教材 数学 28-Nov-16 186 张量分析与弹性力学 58 申文斌,张朝玉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8-Nov-16 187 新编仪器分析实验 38 叶明德 大学教材 化学 28-Nov-16 188 安全协议实施自动化生成与验证 68 孟博,王德军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8-Nov-16 189 医药高等数学 36 陈丽君 大学教材 数学 28-Nov-16 190 流体力学 39 熊鳌魁 等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8-Nov-16 191 计算机网络:原理及应用 60 胡鸣,聂刚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8-Nov-16 192 电力市场环境下梯级水库发电优化调度与风险预警系统研究 48 原文林,万芳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8-Nov-16 193 生物学教学技能与训练 42 林国栋,方悦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8-Dec-16 194 基于面向对象遥感技术的地理本体建模 88 崔巍 专著 地球科学 28-Nov-16 195 教学论研究理论视野与实践追求 62 彭小明 研究生教材 语言、教育 28-Nov-16 196 乳腺医学图像处理 58 刘小明 专著 西医 14-Nov-16 197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 58 钟央 专著 语言、教育 28-Nov-16 198 固井质量测井评价 76 李维彦,章成广 专著 地球科学 28-Nov-16 199 经典行星的故事 36 卢昌海 科普 物理(力学) 22-Dec-16 200 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专业身份研究 75 侯小兵 专著 语言、教育 19-Dec-16 201 企业内部控制 35 王廷章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1-Dec-16 202 中国农户创业研究 106 张应良 专著 经济管理 19-Dec-16 203 控制PM2.5污染:中国路线图与政策机制 132 王金南 专著 资源环境 21-Dec-16 204 风场-物源-盆地系统沉积动力学 339 姜在兴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6-Dec-16 205 基因组学 168 杨焕明 专著 生物科学 12-Dec-16 206 矿产资源开发区生态系统遥感动态监测与评估 160 何国金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2-Dec-16 207 海南莎草科饲用植物志 158 杨虎彪 图册 生物科学 19-Dec-16 208 春秋史谭 72 赵世超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9-Dec-16 209 历史人物评传选 76 赵世超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9-Dec-16 210 智能电力营销探索与实践 118 傅景伟,舒旭辉 基础理论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6-Dec-16 211 固体激光相干合成技术 198 程勇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6-Dec-16 212 人际沟通(第4版) 29.8 钟海,莫丽平 中职教材 西医 16-Dec-16 213 急救护理技术(内蒙版) 22 杨旭红 中职教材 西医 20-Dec-16 214 病理学基础(内蒙版) 54.8 徐晓艳 中职教材 西医 20-Dec-16 215 经济政治与社会 18 郭宝平 中职教材 西医 13-Dec-16 216 哲学与人生 19.8 王艳春 中职教材 西医 13-Dec-16 217 社区护理(内蒙版) 32 陈学政 中职教材 西医 21-Dec-16 218 中医护理基础 31.8 马秋平 中职教材 中医 16-Dec-16 219 生物化学基础 32 赵勋蘼,王懿,莫小卫 中职教材 西医 20-Dec-16 220 急救护理技术 29.8 贾丽萍,王海平 中职教材 西医 16-Dec-16 221 先秦南洞庭--南洞庭湖古遗址发掘报告集 280 益阳市文物管理处,益阳市博物馆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1-Dec-16 222 华瓷吉彩——黄骅市海丰镇遗址出土文物 268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等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15-Dec-16 223 事件驱动的物联网服务理论和方法 98 章洋,毛艳芳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0-Dec-16 224 基于空间场景相似性的地理空间分析 78 郭旦怀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0-Dec-16 225 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设计 88 罗晓曙,谬志贤,韦笃取,蒋品群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2-Dec-16 226 视觉注意和人脑记忆机制启发下的感兴趣目标提取与跟踪 66 王延江,齐玉娟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1-Dec-16 227 软组织损害松解疗法 56 杨秀明 专著 西医 21-Dec-16 228 现代男科临床聚焦 160 白文俊,王晓峰 专著 西医 21-Dec-16 229 实用泌尿外科手册 88 孙颖浩 专著 西医 19-Dec-16 230 飞行人员医疗康复理论与实践 260 朱晓全 专著 西医 19-Dec-16 231 伍尔夫现代主义小说的综合艺术研究 68 魏小梅 专著 文学艺术 21-Dec-16 232 中药鉴定学(第3版) 59 张贵君,金哲雄 大学教材 中医 19-Dec-16 233 数码相机高清视频拍摄与创作 42 武文丰 大学教材 文学艺术 21-Dec-16 234 Biodesign:医疗科技创新流程(第二版) 198 (美)保罗·雅克(Paul G. Yock)等主编;宋成利译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2-Dec-16 235 热学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习题解答 34 周子舫,曹烈兆 本科教材 物理(力学) 13-Dec-16 236 中国烟叶有机生产探索 128 常剑,戴勋,张纪兵 专著 农林 30-Nov-16 237 知识产权管理:理论与实践 150 肖延高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Dec-16 238 网际威慑与网际战 56 (美)马丁·C·利比奇著‘夏晓峰,向宏编译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3-Nov-16 239 材料物理学 65 李言荣 研究生教材 物理(力学) 28-Nov-16 240 印制电路与印制电子先进技术(上册) 79 何为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Nov-16 241 印制电路与印制电子先进技术(下册) 76 何为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Nov-16 242 多目标约束下的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功能区划研究 69 杨子江 专著 农林 30-Nov-16 243 基于界面管理的创新团队复杂系统运行机制研究 49 谢晖,段万春,孙永河 专著 经济管理 30-Nov-16 244 中国西部卫生体系十年发展和现状 76 杨珉 专著 西医 2-Dec-16 245 塔河缝洞型油藏特征及开发技术对策 98 闫长辉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7-Dec-16 246 基于角质颚的北太平洋柔鱼渔业生态学研究 84 陈新军 专著 资源环境 30-Nov-16 247 西北太平洋柔鱼对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 76 陈新军,余为,陈长胜 专著 农林 30-Nov-16 248 川西北高原大骨节病典型病区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的致病因素研究 66 刘国,许模 专著 资源环境 2-Dec-16 249 滇南乡土园林树木 218 段晓梅,樊国盛 专著 农林 4-Nov-16 250 植物生理学(第三版) 52 王宝山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3-Nov-16 251 顾氏外科陆金根临证经验集 60 曹永清,王琛,郭修田 专著 中医 24-Nov-16 252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临床手册 56 李斌,强燕 专著 中西医结合 23-Nov-16 253 齐鲁针灸医籍集成·晋I 50 张永臣,宋咏梅,贾红玲 专著 中医 23-Nov-16 254 齐鲁针灸医籍集成·现代III 42 张永臣,贾红玲 专著 中医 23-Nov-16 255 齐鲁针灸医籍集成·战国、西汉 42 张永臣,宋咏梅,贾红玲 专著 中医 23-Nov-16 256 齐鲁针灸医籍集成·现代I 42 张永臣,贾红玲 专著 中医 23-Nov-16 257 齐鲁针灸医籍集成·晋II 60 张永臣,宋咏梅,贾红玲 专著 中医 23-Nov-16 258 齐鲁针灸医籍集成·现代II 60 张永臣,贾红玲 专著 中医 23-Nov-16 259 齐鲁针灸医籍集成·金元II 50 张永臣,宋咏梅,贾红玲 专著 中医 23-Nov-16 260 高效率太阳电池与光伏发电新技术 90 魏光普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3-Nov-16 261 密度泛函理论 160 胡英,刘洪来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Sep-16 262 涂福音脾胃病临证经验集 80 吴耀南,陈一斌 专著 中医 23-Nov-16 263 急性胰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65 奉典旭 专著 中西医结合 23-Nov-16 264 测控总线及仪器通信技术(第二版) 48 王泉德,王先培 本科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8-Nov-16 265 病毒-免疫动力学数学建模 29 黄刚,乔梅红 大学教材 数学 28-Nov-16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43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图像史料走进古埃及世界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6-12-30 09:40
  当今的历史研究不仅依赖传统的文字史料,也越加倚重图像史料。对文字尚未出现的史前时期和文字尚未成熟的文明初期的历史研究,尤其依赖这种特殊的史料。文字成熟后,图像的史料功能并未随之减弱,而是继续发挥其补史、证史的功能。笔者拟通过埃及古史研究的具体例证阐明图像史料的重要价值:首先从埃及前王朝时期的纳尔迈调色板入手,说明图像在埃及文字形成时期的重要史料价值;进而考察埃及第十八王朝女法老哈特舍普苏特祭庙墙壁上的庞特浮雕壁画,阐明图像在文字成熟时期的叙史、补史和证史功能以及其局限性。   在国际学术界的古史研究中,图像应用极其广泛,向来被当作史料看待,不仅具有补史、证史的功能,而且在某些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无文字的史前社会遗留的图像,如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壁画、雕刻和新石器时代的母神像等,都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是我们了解人类史前社会的重要窗口。在史前向文明过渡的时期,由于文字未臻成熟,图像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历史叙事的功能。例如,考古学上的古埃及涅伽达文化Ⅲ期,象形文字尚在形成阶段。当时的埃及正迈入文明社会门槛,城墙、文字、宫殿、王陵等文明要素均已显现,被学界归入“零王朝”或“原始王朝”时期。彼时的文字尚有明显的图画特征,也无长篇铭文存世,因而,埃及学家对该时期历史的研究主要依赖图像史料,如著名的“纳尔迈调色板”(the Narmer Palette)(图1)就是图像载史的典型例证。 图1 纳尔迈调色板 调色板是古埃及人研磨化妆品的用具,但本文讨论的这块调色板却不具备实用性,因为它大而重,高63厘米,呈盾牌状,由灰绿色粉砂岩制成,现收藏于埃及的开罗博物馆。它出土于埃及南方“鹰城”的一座神庙中,可能是奉献给神的礼物,有其仪式用途。纳尔迈调色板上的浅浮雕图案可能记载了某个历史事件,涉及“鹰城”统治者纳尔迈对北方三角洲地区发动的一次军事远征。该调色板的正反两面皆有图案,其上端两侧为长牛耳牛角的女人头像,被认为是鹰神荷鲁斯之妻哈托尔女神。上端中间为矩形框,框内下方有类似宫殿的图案,因而被称作“王宫门面”。按古埃及的定制,这是一种王名框,框内刻写国王的象形符,类似于后来流行的椭圆形王名框。这种矩形框之上常栖一只老鹰,象征保护王权的荷鲁斯神,因而框中的王名也被称作“荷鲁斯名”。该调色板矩形框中的“荷鲁斯名”由鲶鱼和凿子两个象形符组成, 其发音分别为nr和mr, 被埃及学者拼读为纳尔迈(Narmer)。荷鲁斯名通常被认为是鹰城君主、零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或是第一王朝的开国君主。 调色板正面(图2)表现纳尔迈头戴白冠(上埃及王冠),系一条装饰丰富的腰带,后身垂着一条公牛尾,呈站姿,左手抓住一位下跪俘虏的头发,右手挥动王杖击打他。下跪者右侧也有其象形文名号,被译成瓦什。右上角的图案表现椭圆形物,上面长出一簇纸莎草植物,左前方伸出一个有须男子的头;一只老鹰栖于纸莎草上,鹰爪持绳拴住男子的鼻部。此鹰可能代表荷鲁斯神——鹰城的保护神,也象征鹰城国王纳尔迈;纸莎草是尼罗河三角洲生长的植物,因而象征三角洲地区;那个男子头像就是被鹰城国王纳尔迈征服的三角洲酋长瓦什。纳尔迈身后有一位高级随从,为国王托着凉鞋和壶,旁边也标有呈玫瑰花饰的象形文名号。调色板下方表现两个逃遁的敌人,右肩之上也都有象形文符号的名字。 图2 纳尔迈调色板正面和反面 调色板反面(图2)上栏的主题是纳尔迈王巡视战场。敌人死尸排成两排,身体被缚,均被斩首和阉割,头和生殖器被置于两腿间。还有一些意义不明的器物,可能是战利品。此时的纳尔迈手持象征王权的王杖和连枷,头戴红冠。由于红冠在历史上一直被当作下埃及的王冠,纳尔迈头戴红冠是否意味着此时的纳尔迈已成为上下埃及的共主、实现了埃及的统一呢?纳尔迈是否就是后期文献记载的统一埃及的美尼斯大帝呢?紧随纳尔迈身后的人仍是那位托凉鞋与壶的高级侍从,纳尔迈前面则是一位长发高官,可能是将军或宰相,也有其象形文名号。纳尔迈前面还有一个仪仗队,由四位旗手组成,旗杆上的动物等标志可能是王室徽章或鹰城同盟城市的图腾。调色板中栏表现两只长颈相交的神话动物被捕捉的场面,意义不详,或许是暗示上下埃及的统一。下栏显示一头公牛撞毁一座城池并践踏敌人,公牛显然是法老强大力量的象征。 显然,在文字使用尚不成熟的前王朝时期,图像具有叙事功能。纳尔迈调色板上的各种图像都是象征符号,它们的组合可能构成一篇完整的历史叙事。埃及史学家们普遍相信,纳尔迈调色板记录了埃及零王朝时期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即南方鹰城君主对北方三角洲地区的一次军事行动,此役可能导致下埃及的臣服和埃及的统一。阿斯曼在其1996年的《埃及的心灵》中就认为,纳尔迈调色板的画面反映的是埃及原始王朝末期动荡时代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即埃及的暴力统一。甚至有学者推断,纳尔迈调色板可能反映了纳尔迈北伐的最后关键一役,即征服三角洲西北的布托的战役(图版三)。但也有学者认为,此调色板只是纳尔迈王献给神庙的礼物,并不是记载重大历史事件(如上下埃及的统一)的古代文献,其上的图像只是记载了奉献该调色板那年发生的事件,并以该事件来命名这个年度。类似的前王朝时期其他器物,如“纳尔迈权标头”(图3)和更早的“蝎王权标头”(图4)等,也都属于这种献神礼物,记述的是奉献之年发生的事件。还有学者认为,纳尔迈调色板描绘的场景只是象征性地再现某个往昔历史事件,将纳尔迈的统治与某位先王的军事业绩联系起来,从而证明其王权的合法性。然而, 最近在以色列南部哈里夫台地西罗遗址发现的纳尔迈王名框显示,纳尔迈在位时期的埃及势力已扩展到巴勒斯坦南部,因而,纳尔迈完成埃及统一的可能性很大。 图3 纳尔迈权标头 图4 蝎王权标头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古埃及人早在前王朝时期就已娴熟地使用各种图像符号来陈述历史事件和进行政治宣传。从这些图像符号可以看出,彼时的埃及王权已相当发达,后期的各种王权象征物,如白冠、红冠、王名框、王杖、连枷、公牛尾饰等,都已得到丰富的表现。国王的形象通常身形高大,与周围的人形成鲜明对比。对血腥暴力的战争的渲染旨在宣扬鹰城君主的威严,用红冠、白冠相互更替来表明他对上下埃及的掌控。古埃及很多象形文符号的雏形亦可追溯到该时期,甚至更早。 本文摘编自 蓝勇 主编;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编 《中国图像史学.第1辑》 (北京:科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陈亮、杨静、王媛 ,2016.11),内容略有删节改动。 ISBN:978-7-03-050794-5 目    录 壹 理 论 建 构 图像史料信息解读方法浅议  陈仲丹 / 3 图像与埃及古史研究  王以欣 / 16 贰 老 照 片 照片记忆与近代重庆历史研究——兼论历史研究中老旧照片使用的场景比对法  蓝 勇 曾潍嘉 / 43 叁 美术考古与艺术史 史前岩画与祝辞咒语  伏俊琏 张艳芳 / 67 宝梵寺佛传壁画研究  田宏亮 侯慧明 / 83 莫高窟第156窟唐代披铠骑兵图像考释  李旭东 / 110 丝路河西道上的良马——以汉唐考古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贾小军 / 125 元代蒙古服饰对汉族服饰之影响探析  罗 玮 / 145 肆 地 图 学 史 地图的数学法则与语言符号——以民国安徽地图为例  陆发春 唐经华 / 169 “科学”与“非科学”,“客观”与“主观”——被误读的中国传统舆图  成一农 / 180 伍 环境与城市 江南山地景观变迁及其对古代山水画的影响  王建革 / 193 空间记忆与村庄认同——村图中的村庄史  赵爽英 / 212 陆 学 术 评 论 《中国图像史学》评介  李华瑞 / 227 约稿启事  230 图版 (本文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272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注“十三五”学科发展战略报告”
热度 1 dsm9393 2016-12-28 20:26
关注 “十三五”学科发展战略报告” 生命科学优先资助领域 都世民 今日科学出版社发一博客: “ 十三五 ”学科发展战略报告 ”。笔者阅读后发表点感想,也算是对此报告的关注。 十七项特色是什么? 1. 生物大分子的修饰、相互作用与活性调控 2. 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机制 3. 配子发生与胚胎发育的调控机理 4. 免疫应答与效应的细胞分子机制 5. 衰老的生理功能变化机制 6. 糖 / 脂代谢的稳态调控与功能机制 7. 植物激素互作分子机制 8. 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解析 9. 神经环路的形成及功能调控 10. 认知的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 11. 物种演化的分子机制 12. 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 13. 农业生物遗传改良的分子基础 14. 农业生物抗病虫机制 15. 农林植物对非生物逆境的适应机制 16. 农业动物健康养殖的基础 17. 食品加工、保藏过程营养成分的变化和有害物质的 产生及其机制 遴选的七项基本原则 1. 前沿热点 2. 关注可能的突破口 3. 我国的优势和特色领域 4. 支持源头创新 5. 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研究 6. 生命科学为导向,多学科交叉 7. 支持对生物学有影响的新技术 笔者的感想: 1 ) 为什么将生命科学包含植物?植物是无生命还是有生命? 2 ) 生命科学中优先研究什么?是脑还是其它器官?突破口在哪里? 3 ) 生命科学优先研究集中在细胞上,细胞受控是基因否?是什么控制基因? 4 ) 细胞是微覌,而衰老、代谢是宏观,这是不同层面,应将其间链接提出来,进行研究。神经回路能否全面体现这一机制? 5 ) 认知是心理活効,它与脑活动不是一回事,但有关联,用 “ 认知的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 ”来描述是否确切? 6 )多学科交叉研究应有新的操作机制,促进其发展。有利于创新和突破。 6 ) 我国生命科学提出什么新概念,不太明确! 7) 脑研究应将脑开发与脑疾病相关联,如今已经有迹象表明,用音乐疗法治疗脑病,关闭左脑开发右脑等,我国对这方面不太重视。 就 衰老 而言,提出以下研究范畴: 重要科学问题: a 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变化及其对个体衰老的影响; b 环境因素影响衰老生理稳态变化的细胞和分子基础; c 激素变化对衰老的影响机制; d 生理代谢变化对衰老的影响机制; e 植物早衰机制。 衰老问题与免疫和代谢问题有关联,应结合研究。
个人分类: 博客|2682 次阅读|2 个评论
CFRP丨比钢筋水泥还要坚固?看土木工程领域新趋势
sciencepress 2016-12-27 09:47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实际服役环境下,由于构件老化、钢筋锈蚀,结构的使用寿命受到影响。因此,通过开发新型材料来提高结构性能已经成为土木工程领域的一个趋势。其中,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CFRP)凭借其比强度高、抗疲劳、耐腐蚀等优良性能脱颖而出,成为土木工程的研究热点。CFRP 材料问世于20 世纪40 年代,其最初应用局限于航天、军事和船舶工程领域,后来范围逐步扩大到土木工程领域。我国于1975 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碳纤维复合材料会议,将CFRP 材料纳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经过近40 年的发展,我国CFRP 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距大规模工程应用还存在一定差距。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 的物理特性和碳纤维基体及与其复合的树脂、塑料、橡胶等基体材料的性能有关,对其后期使用性能有重要影响。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物理特性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碳纤维和树脂基体。碳纤维主要由高分子材料如黏胶纤维、聚丙烯腈纤维、沥青纤维等经高温烧制而成。树脂基体主要采用环氧树脂和聚酰亚胺树脂。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作过程一般如下:先将碳纤维在树脂中预浸后,按一定方式铺层,再经过加温加压、固化等工序成型,形成的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 如环氧树脂基碳纤维(EP/CF) 复合材料的比强度为钢的4.8~7.2 倍,比模量为钢的3.1~4.2 倍,疲劳强度约为钢的2.5 倍、铝的3.3 倍,而且高温性能好,工作温度达400℃时,其强度与模量基本保持不变。此外,还具有密度和线膨胀系数小、耐腐蚀、抗蠕变、整体性好、抗分层、抗冲击等。在现有结构材料中,其比强度、比模量综合指标最高。在加工成型过程中,EP/CF 复合材料具有易大面积整体成型、成型稳定等独特的优点。不同纤维种类的CFRP 的基本力学性能如下表所示。 常用CFRP的基本力学性能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其他方面的物理特性如下。 热导率 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在中温区100~400K,随着碳纤维体积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在100K 以下,变化较小,在极低温区变化消失。强度不同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只要碳纤维是同类型、同排布、同体积含量,则热导率相差不大。平行于纤维排布方向的热导率一般要大于垂直于纤维排布方向的热导率。 热膨胀性能 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热膨胀性一般较小, 平行于纤维方向的系数比垂直于纤维方向的系数约小一个数量级,且热膨胀系数与温度有关,当温度下降时,平行于纤维方向的系数略有上升或基本不变,垂直于纤维方向的系数下降。影响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热膨胀的因素主要是排布方式、比例、温度和湿度。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排布方式和比例。对于同样材料比例的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单层、有规律排布的热膨胀系数可由理论推导的公式计算。对于多层复杂排布的热膨胀系数,可从单层估计其变化趋势。 硬度 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一定的硬度。但此硬度会随碳纤维含量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研究表明,当碳纤维含量从5%提高到30%时,复合材料的平均硬度从77HV 提高到367HV,可以看出复合材料的硬度提高幅度很大,但并非线性增加。开始增加较小,当碳纤维含量大于10%以后,硬度增加非常快;当碳纤维含量大于25%以后,硬度值变化趋于平缓。 电阻率 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一定的导电性。研究表明,在碳纤维/酚醛树脂复合体系中,随着碳纤维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电阻值下降,导电性能提高。电阻值的下降与纤维含量的增加并不成正比,而是有一个渗滤阈值,这个渗滤阈值约为15%。当碳纤维含量高于15%时,复合材料具有一定的导电能力。 耐磨性 研究表明,随着碳纤维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耐磨性提高,但其提高程度随着碳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减小,碳纤维含量大于20%后趋于不变。 CFRP 材料作为桥梁索结构的应用研究 大跨系杆拱桥 现代大跨系杆拱桥造型优美、跨越能力良好,是现代大跨桥梁结构中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桥型。目前关于CFRP 在系杆拱桥中的应用的研究相对较少。 斜拉桥 斜拉桥具有外形美观、结构刚度大、跨越能力较强、相比于自锚式悬索桥和拱桥施工简单等优点。CFRP材料用于大跨径斜拉桥的拉索,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其高强性能,还可减轻斜拉桥上部结构自重,提高斜拉桥跨越能力和承载效率。瑞士于1996 年在Stork 斜拉桥上成功应用了CFRP斜拉索,其拉索汇集于塔顶,在A形塔顶部的箱锚室内锚固。丹麦于1999 年建成总长80m 的Herning 人行斜拉桥,使用了16 根CFRP 斜拉索。2005 年,中国首座CFRP 索人行斜拉桥在江苏大学建成。该桥总长度51.5m,最大跨径30m,为独塔双索面钢筋混凝土斜拉桥。索塔两侧各布置4 对拉索,斜拉索全部采用Leadline 型CFRP 筋材,有6-D8、11-D8、16-D8 三种索型,拉索锚固系统采用了套筒黏结型锚具,并在固定端锚下设置了永久性应力传感器,用于长期监控。 江苏大学CFRP试验桥 由于索自重垂度的影响,呈现出较强的非线性,索在不同构形和荷载条件下的静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分析较为复杂,并且结构对风的敏感程度很高,极易在风和雨的激励下发生大幅度风雨激振。 悬索桥 悬索桥具有受力性能好、抗震性能好、桥型美观、跨越能力强等优点,是特大跨度桥梁的首选桥型。随着跨径的增大,高强钢丝主缆中的恒载应力比例增加,选用CFRP 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超大跨径悬索桥主缆自重问题。1999 年日本在跨径为1030m 的Kurushima 悬索桥中,首次采用CFRP 束作为猫道的主要缆索。在尚未完全了解CFRP 在实际环境中的长期性能的情况下,还无法将CFRP用于悬索桥的主缆,因而目前CFRP 在悬索桥建设中的应用十分有限。 悬索桥由于主缆靠自身变位来平衡外荷载,使其具有明显的几何非线性特征,在跨度增大后,结构趋于轻柔,对风的作用更加敏感,抗风稳定性往往成为控制设计的最关键的问题。 本文摘编自 陆春华、蔡东升、陈蓓、刘荣桂 著 《高性能CFRP材料及其在预应力结构中的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惠雪、孙静 ,2016.11)第1、2章部分,内容略有删节改动。 ISBN:978-7-03-049183-1 《高性能CFRP材料及其在预应力结构中的应用》 以我国首座CFRP 索斜拉桥为工程背景,论述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主要性质及其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全书主要内容如下: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发展及应用现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基本物理力学特性;CFRP 筋用黏结式、夹持式及复合式锚具的研制及性能分析;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热性能、电性能及磁性能等主要功能特性;CFRP 斜拉索非线性静动力特性分析、CFRP 索斜拉试验桥静力学试验研究与分析、CFRP 索长大跨斜拉桥静动力学分析;碳纤维混凝土材料及其结构的智能特性等。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拓展CFRP 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也为相关规范与规程的修订与完善作出了宝贵贡献。 (本文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前沿丨赋予生命更久的延续——配子与胚胎冷冻保存技术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6-12-26 09:41
近年来,受疫病和人类活动及环境破坏的影响,全球物种灭绝的速度已远远超越了新物种的进化速度。有资料表明,全球6165个畜禽品种中,有12%已经灭绝,8.16%濒临灭绝,17.71%已成为濒危动物,因此,各国政府对动物遗传种质资源的保护均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活体保种因维持成本高、突发自然灾害(疫病、火灾、洪水、干旱等)等原因,很难实现对全部濒危物种的有效保存。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配子与胚胎冷冻保存正逐步成为替代活畜保种的最有效方式,许多国家建立了遗传种质资源库,即“精子库”、“卵子库”、“胚胎库”和“干细胞库”等。据美国农业部统计,冷冻精液人工输精技术的实施对美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的贡献率高达97%;美国胚胎移植学会统计数据表明,2008 年美国有97%以上的牛胚胎移植均采用冷冻胚胎。人类医学上,配子与胚胎的冷冻保存可以用来保存青年夫妇的生殖潜力,从而避免了因老化或疾病而导致的生育能力下降或丧失。以人卵母细胞为例,自1986 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利用冷冻卵母细胞出生婴儿数逐年增加,全世界靠冻卵技术出生的孩子有2000 多例。 总之,配子与胚胎冷冻保存技术在畜牧生产和临床医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用前景广阔。但是,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可在畜牧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的目前只有牛冷冻精液和牛冷冻胚胎,其他动物配子与胚胎的冷冻保存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实际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配子和胚胎的冷冻保存,是指将配子(精子和卵子)和胚胎保存于超低温状态下,使细胞新陈代谢和分裂速度减慢或停止,一旦恢复正常生理温度又能继续发育。该技术对于畜牧生产、动物遗传资源保存、配子与胚胎生物技术研究,以及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开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精液冷冻保存的意义 充分提高优良种公畜的利用率 近年来,随着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与普及,精液的长效保存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优良种公畜的利用效率,保证群体母畜的定期配种需要;另一方面,人工授精技术与精液冷冻保存技术相结合,对于加快畜群品种改良步伐,推进育种工作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便于开展国际间种质交流 精液冷冻保存技术使优良种公畜的种质资源在国际间的广泛交流成为可能,避免了活畜引种带来的高额费用和疫病传播。 使发情母畜配种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 由于我国畜牧业规模化程度较低,多为农户散养,很难实现集约化养殖的同期发情和集中配种,而精液冷冻保存技术使优良种公畜在规模化程度低的养殖场的利用成为可能。 建立动物精液基因库 即建立“精子库(sperm bank)”。近年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大量珍稀及地方优良畜禽品种处于灭绝或濒临灭绝状态,动物保种刻不容缓,然而目前常用的活体保种因成本高、效率低、疫病高发等原因,很难实现对所有品种的有效保存,而“精子库”的建立为上述品种的长效保存提供了可能。在人类医学领域,“精子库”的建立使那些因患病必须应用某些药物、放射或手术治疗,而产生绝育影响者,或因某种职业(如接触放射物质)而影响生育者,可预先贮藏精液备用。 防止疾病的传播 家畜通过交配传播的疫病很多,在自然交配情况下,家畜因交配被传染上疾病的机会很大,但冷冻精液的应用使公母畜不接触,大大减少了公母畜交互传播疾病的概率。在人类医学领域,20 世纪80 年代,人们认识到艾滋病(AIDS)可以通过精液传播的危险性,由于确诊艾滋病的主要依据是化验血中是否存在艾滋病抗体,并且绝大部分人感染艾滋病后,均会在半年内产生抗体,因此,为了保证人工授精的安全性,大多数国家禁止使用新鲜精液,强制使用冻存6 个月以上的精子。 卵母细胞冷冻保存的意义 便于珍稀濒危动物和优良地方品种畜禽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 利用超低温冷冻保存方法,将珍稀濒危动物和优良地方品种畜禽的卵母细胞保存起来,建立“卵子库”,可以实现动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同时也为遗传资源在国际和国内长距离的运输提供了可能。 为胚胎生物技术的研究提供充足的卵源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各项胚胎生物技术,如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体外受精、核移植、转基因动物生产、干细胞培养和嵌合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卵母细胞的全年、均衡供应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受季节、疫病等因素的影响,上述愿望很难实现。随着卵母细胞冷冻保存技术的提高和完善,将为胚胎生物技术的开展解除卵母细胞供应带来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为某些因病理或其他原因而推迟生育的妇女提供一个生育的机会 在人类医学领域,卵母细胞的冷冻保存可为某些因手术、放射线治疗、化学治疗失去卵巢功能的患者,或者因工作生活的原因而推迟怀孕的妇女保留生育能力。随着人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保存技术的逐步提高,2013 年,美国生殖医学会(ASRM)实践委员会和辅助生殖技术协会(SART)通过的一项准则规定,当妇女因患病采用的治疗方法会对生殖腺产生毒害作用时,成熟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可作为女性生殖能力保存的唯一方式。 增加了辅助生殖技术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 在人类辅助生殖领域,少数情况下,取卵手术当日取精失败的患者,可同意先进行卵母细胞冷冻保存,待取精成功时再行授精,增加了辅助生殖技术的可操作性。另外,在某些允许卵母细胞捐赠的国家,冷冻保存技术可以保证有充足时间对供卵者进行检疫,以避免供卵者可能存在的传染性疾病对受卵者健康产生影响。 胚胎冷冻保存的意义 适应于胚胎移植产业化 超数排卵技术能够获得较多的胚胎,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同期发情的母畜进行胚胎移植,既费时、费力又成本高。若将胚胎冷冻保存起来,等待发情后适宜的受体进行移植,不仅可使胚胎移植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能严格筛选受体,保证受体的质量,提高受胎率。将大大地降低成本和促进胚胎移植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与推广,是胚胎移植产业化的重要技术保障。 便于胚胎运输 胚胎保存可解决引种和运输种畜的困难,同时可减少或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可广泛地进行国际和国内优良品种的交流,加速家畜优良品种的扩繁和改良的进程。 建立胚胎基因库 胚胎的冷冻保存是动物保种、建立基因库不可缺少的必要手段之一。利用基因库(胚胎库)可以长期保存珍稀或濒危动物和优良品种家畜的遗传资源。还可以避免因自然灾害、战争和传染性疾病等突发事件造成不可抗拒的打击而使动物品种灭绝。基因库的建立对诸如组织胚胎学、发育生物学、遗传育种学、动物繁殖学、生殖生物学和胚胎生物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防止疾病传播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疫情发生比较严重,在进行繁殖和直接进口活畜过程中,通过接触等途径有可能传播传染病,从而加大引进活畜的风险。但研究表明,由于胚胎的透明带(zona pellucida)具有阻止细菌、病毒入侵的作用,加之冷冻胚胎前需要用酶进行洗涤,可以去除透明带上的细菌与病毒。因此,引进良种家畜的冷冻胚胎进行移植是防止疾病传播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摘编自 侯云鹏、周光斌、傅祥伟 主编 《动物配子与胚胎冷冻保存原理及应用》(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王海光、李秀伟 ,2016.11)绪论及第一章,内容略有删节改动。 ISBN:978-7-03-050203-2 动物配子与胚胎冷冻保存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开展动物生物技术研究提供充足细胞来源不可或缺的基本保障。 《动物配子与胚胎冷冻保存原理及应用》(第二版) 共分5 章,内容包括:动物配子与胚胎冷冻保存原理、胚胎冷冻、生殖细胞(卵母细胞与精子)冷冻、卵巢组织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精原干细胞和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冷冻等。书中对近年来超低温冷冻保存原理、技术进展、实验方法及专利等均有较详细的介绍,是一本集动物配子、胚胎、卵巢组织、干细胞冷冻保存原理与应用为一体的系统专著。 本书对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人员具有理论指导作用和实践参考价值,适合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生殖生物学、低温生物学、动物胚胎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等相关研究的师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本文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651 次阅读|1 个评论
综合报告丨领读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领域战略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6-12-20 09:31
国土生态安全和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与空间格局 实施“人与自然再平衡”的总体战略,从“人与自然”失衡,经过“人与自然”再平衡的过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平衡,实现我国全面、协调、安全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①人类生产、生活需求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的再平衡;②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禀赋的再平衡;③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再平衡;④国土资源空间格局与产业布局的再平衡;⑤受损和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大生态工程的再平衡。 实施“人与自然再平衡战略”的10项重点措施是:①调整产业结构,转变传统的低效污染发展模式为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②转变以粮食生产为主的耕地农业为新型的草地–耕地混合农业;③转变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为主要依靠国内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④水土资源利用总量控制的红线;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高效利用资源;⑥调整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关系;⑦实施小城镇大战略,优化城镇布局;⑧继续推行“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战略;⑨稳步地放开计划生育政策;⑩正确处理社会公平与效益、公益性与商品性的关系。 统筹区域发展与优化国土空间的三大举措包括:①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构建国际合作新格局,在陇海路—兰新线—北疆线和东南沿海地区筹建“一带一路”的经济核心区,努力推动东部、中部、西部的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新局面; ②优化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块国土空间布局,东部地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走在全国自主创新的前列,中部地区要支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西部地区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有步骤地建设重点地区和开发自然资源;③构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长江与华北六大国土生态经济区,发挥地缘经济优势。 生态文明建设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一是要坚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二是加强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三是要强化能源科技支撑,争占制高点;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五是实施能源管理、价格、政策方面的体制变革。低碳减排发展的总体思路:一是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制定主要污染物减排时间表;二是强化节能减排目标的约束性作用;三是要加强环境保护投入的到位;四是健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 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拥有一个中国特色的能源新体系,能源生产和消费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革,能源结构将从以化石能源为主逐步向以非化石能源为主转变。至2050年,能源需求总量控制在60亿t标准煤,煤炭和石油能源比例降低到40%左右,天然气(含非常规天然气)、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占到1/2以上;在化石能源比例大幅提高的前提下,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总量控制在1000万t、1000万t和600万t左右,化石能源燃烧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40亿t/a,人均碳排放低于实现低碳经济社会目标。 至2020年,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六大重点任务包括:①强调“节能优先、总量控制”,继续强化国民经济发展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和相应的考核约束机制,通过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使主要高耗能行业能耗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②提高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技术水平,增强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③积极推动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太阳能和地热能热利用技术规模化应用,安全发展核能利用技术,积极开发和应用有机废弃物的能源化、资源化、高值化利用技术;④注重提高能源输配系统的安全、高效,如已有电网技术的完善与升级、新型输电和智能化、超导电力技术的提升以及电网结构变革等;⑤国内国外市场并举,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加强国内能源的勘探和开采的同时积极实施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加强海外油气安全运输体系建设,加快能源资源储备能力建设;⑥加强CCUS技术、先进的新能源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核能利用技术等方面的自主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至2050年,实现第二个百年重点任务是在上述先进的新能源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核能利用技术自主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低成本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高质化转化技术等规模化商业应用;积极推进快中子堆、受控核聚变等新型核电系统研究、加速器驱动的核乏料处理系统示范工程建设,并逐步推进商业应用;积极推进煤层气、页岩气、致密气、天然气水合物、深层地热等的勘探开发示范工程建设。形成我国自主创新的能源技术体系和能源装备产业。 至2020年,实现低碳减排目标的重点任务包括如下几个。①节能提效,促进低碳减排,针对主要高耗能行业,通过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使主要高耗能行业的能耗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幅降低碳排放水平。积极推进智慧低碳城市建设,使节能生态智能建筑得到广泛应用。②强化高碳能源的低碳化清洁利用技术,增强能源输配系统,应用智能电网,发展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分布式发电系统,减少碳排放。③优化能源结构,应用低碳能源供应技术,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推广核能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热利用技术;④逐步制定和完善各类污染物排放标准和低碳标准,强化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倒逼机制。至2050年,实现第二个百年重点任务:基本完成能源体系的革命性变革,先进的核能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转化技术以及新能源利用技术逐步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并形成我国自主创新的能源技术体系和能源装备产业。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促进低碳减排。形成完善的环境政策标准体系,建成成熟的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 新形势下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战略 新形势下我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满足全面小康、现代化建设和人们不断增长的生态需求为宗旨,深入实施生态兴国战略,大力构建坚实的生态安全体系,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推动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坚持生态优先,突出生态保护;坚持优化布局,强化生态修复;坚持改善民生,推动绿色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实施创新战略。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50年,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全面建成,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布局为:“八区、十屏、二十五片、多点”,将全国陆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划分为黄河中上游地区、长江上中游地区、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南方山地丘陵区、北方土石山区、东北黑土漫岗区、青藏高原区、东部平原区。构建东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风固沙屏障、东部沿海防护林屏障、西部高原生态屏障、长江流域生态屏障、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珠江流域生态屏障、中小河流及库区生态屏障、平原农区生态屏障和城镇森林生态屏障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国家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二十五片,及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点区域。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八大重点任务:①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②保护和修复草原生态系统,③保护和修复荒漠生态系统,④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⑤保护和改良农田生态系统,⑥建设和改善城镇生态系统,⑦加强工矿交通废弃损害用地的生态修复,⑧维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所有这些任务都与增加生物碳汇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12项重大工程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区域防护林建设工程,森林保育和木材战略储备工程,湿地保护恢复工程,荒漠化防治工程,草原治理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工矿交通废弃地修复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工程,城镇绿化及城市林业工程。 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战略 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树立“保护优先、质量改善、系统控制、协同治理、风险防范、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摒弃“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惯性做法,构建“保护—修复—再保护—再提升”的新模式,改革建立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改善国家环境执政方式,强化国家环境执政能力,坚持从硬从严、治理为主、全民行动的方针,显著提高环境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最终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环境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环境优先、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着眼于我国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全面改善,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物,形成中国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实现与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全民共同富裕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环境质量与生态系统目标。 环境保护的五大重点任务如下所述。①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明显改善水环境和水质,优先保护优良水体,狠抓重污染水体的治理,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实施分类、分区的水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制度。②深化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加速实现空气质量达标,制定与实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时间表,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污染防治,加强煤烟型污染控制和煤炭总量控制,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综合整治城市扬尘。③强化土壤保护与污染治理,保障食品和人居环境安全,建立健全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污染耕地土壤环境监测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系统,推行与实施分类管理机制。④加强危险废弃物污染防治,有效降低环境风险,开展全国危险废弃物普查,开展突出危险废弃物环境专项整治,推进高效利用处置设施和危险废弃物监管平台建设。⑤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型工业化战略 针对钢铁、石油、化工、建材、有色金属、造纸六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以及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出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工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驱动,政策法规保证等措施,实现工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推进源头削减和末端治理的有机结合,重在控制、降低排放总量;持续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过程的应用,进一步推进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和实施一批工业生态园区的示范工程;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领企业向价值链延伸方向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总体目标是到2050年,我国工业将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在若干新兴产业领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在全球范围引领产业发展;基于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形成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控制力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新型工业化的四项重点任务包括:①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化解严重过剩产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设计创新,促进技术进步;④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思路是:强化全民族的生态危机意识,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城镇化发展全过程和城镇建设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以区域生态承载力为前提,优化城镇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绿色、循环和低碳的产业体系,培育绿色消费方式,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或完善城镇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和公众幸福指数等纳入各级城镇党政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城镇规划建设实施总量控制,控制合理的城市规模、建筑规模,提升城镇宜居性,实现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利用当前的窗口期,加强城镇能源、交通、供排水等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开采“城镇矿山”资源,保障城镇高效、安全、清洁的运行,充分发挥城市功能,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总体目标是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约束,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经济、人口四大子系统对城镇发展的反馈关系,对城镇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生态规划和智能设计,大力提高工业生产的资源利用率和水资源利用率、严格控制新增住宅面积、城镇化率增速、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人均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量、工业污染物产生量等城镇化发展敏感性指标,合理控制城镇化年增长速度,选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建设模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发展分地区适宜的建筑能源消费模式,缩小不同城市间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差距,逐步形成生态协调的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建设领域的八大重点任务:①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城镇化全过程,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②发展绿色产业,优化城镇经济发展模式;③重视城镇设计和建设,控制城镇建设规模;④发展智能技术,建立城市信息网络;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转型;⑥推动生态城区建设与改造示范;⑦大力开采“城市矿山”资源,实现城市废弃物有效利用;⑧加强城镇污染防治,推动废水、废气的资源化与能源化。 八大重大工程包括:①城镇矿山二次资源开采利用重大工程;②北方城镇采暖大规模利用工业余热重大工程;③城市清洁发电设施建设工程;④城镇绿色建筑及材料推广重大工程;⑤城镇化智能技术与设施推广应用工程;⑥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工程;⑦城市废水处理和利用建设工程;⑧村镇特色本土化材料应用示范工程。 生态文明建设的农业现代化战略 生态文明建设的农业现代化总体思路是:创新思路,按照“一控、二减、三基本”(控制水资源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基本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和废旧地膜)的要求,统筹“三个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统筹推进、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推进、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协同推进),搞好“三个结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结合,树立农业环境污染全程控制理念与重点治理的结合,实施城市、工业污染与农村污染一体化防控的结合),实现“三个转变”(由生产功能向兼顾生态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由单向式资源利用向循环型转变;由粗放高耗型向节约高效型技术体系转变),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的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战略目标是以循环经济为理念,为引导现代农业向深度发展提供新思路,即在具有新质的技术创新基础上,实现可再生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低级资源对高级资源的替代,以及物质转换链的延长和资源转化率的提高,从而实现农业产出增长、经济效益提高与农业生产潜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有机统一,按照“一控、二减、三基本”的战略要求,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农业现代化的五大重点任务:①加强农业资源保护;②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③大力推进农业节能减排;④实施一批生态文明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工程;⑤加强生态友好型的农业科技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消费与文化教育战略 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消费与文化教育总体思路是:发展理念要由量长转为质增,主要工作由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转为生态环境的治理营造,经济增长点由投资制造业转为教育、医疗等第三产业。与之对应的,居民消费模式与理念的转变:消费需求由量多变为质优,由对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变为对整体生态环境,由基本的衣食变为精神层面的教育、保健等,即一种精致、适度、重视精神提升的消费模式。实现消费需求的三个转变,需要国家相关的政策扶持,需要企业提供相应的消费品,更需要人民群众消费理念的转变。 绿色消费的总体目标是走“提高产品的劳动力附加值,不过多扩产,提升居民素质,引导居民购买高劳动力附加值的产品,增加文化消费”的发展道路,提出精致适度的绿色消费模式是我国消费模式发展的总体目标。 绿色消费领域的重点任务包括如下几个。①推进日常生活绿色消费的重点任务,引导居民的精品消费,提倡精致生活,一方面需要对居民的消费倾向进行引导,另一方面需要引导企业生产精品,生产高劳动力附加值的产品。②加快交通领域绿色消费的重点任务,应尽快出台《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合理进行城镇规划,减少居民日常工作生活出行距离;为自行车、行人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为低碳出行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设施。适度控制小汽车的增长速度,通过差别化停车、错时上下班、收取拥堵费等手段来调节中心城小汽车使用,鼓励使用公共交通方式,促进中心城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平衡。③推动建筑领域绿色消费的重点任务,引导居民理性消费,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不盲目追求面积与技术的使用,防止建筑领域需求的过快增长,应积极发展与绿色生活模式相适应的建筑技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交通运输战略 生态文明建设的交通运输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以统筹制定规划、调整交通结构、强化科技创新、提升管理能力为重点,以政府主导、政策激励、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加快建设交通运输体系,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总体目标是依据国家总体要求,立足交通运输行业实际,至2050年达到以下目标:交通运输法律、法规、标准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科技研发与应用水平显著提升,高效信息服务体系形成,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对环境的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中国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全面建成。 绿色交通领域的八大重点任务:①统筹制定绿色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控制交通需求总量的过快增长;②优化运输结构,促进运量向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转移;③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逐步优化用能结构;④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倡导建立绿色出行方式;⑤改善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规划,加强各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⑥加强节能环保管理,推动绿色交通运输的发展;⑦发展智能交通,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⑧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综合水平。 本文由李文超摘编自 中国工程院“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项目研究组 编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综合卷》 (北京:科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马俊 ,2016.9)摘要部分。 ISBN:978-7-03-049844-1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综合卷》 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成果系列丛书的综合卷,是整个丛书的挈领分册。全书内容包括综合报告和专题研究两部分,综合报告以十二章内容就重大咨询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提炼和总述,内容从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国土生态安全、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和空间格局等到“十三五”目标与重点任务,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条件与政策建议,是对项目八个课题主要成果的概要总结;专题研究部分更深入地以数据分析、案例研究等就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专题研究的内容以项目组成员发表在《中国工程科学》上的部分文章为基础,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编排。 本书适合各级政府管理人员、政策咨询研究人员,以及广大科研从业者和关心国家发展建设的人士阅读,适合各类图书馆收藏。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925 次阅读|1 个评论
狂风暴雨,是谁在力保万家灯火?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6-12-15 10:16
在过去的10多年间, 电力工业发生了一些比较深刻的变化, 跨大区(甚至跨国家)联网、新能源开发与并网发电以及大量电动汽车的广泛应用等,使得电力系统的装机组成、结构及协调控制更加庞杂,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与经济性等问题愈加突出。在上述背景下, 以容纳高渗透率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动汽车广泛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智能电网建设已经成为现代电力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 智能电网以安全可靠、经济高效、节能环保为运行目标,具有自愈、坚强、兼容、优化、开放、支持电力市场等特征,有望解决当前电力系统发展遇到的一些重要问题。考虑到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导致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增多、通过二次系统或采用虚假数据对实际电力系统人为攻击事件不时发生、近年来在国际某些区域和国内一些地区凸显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所引发的恐怖袭击、电力系统中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渗透率趋于提高、电动汽车有望规模化发展等, 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所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不确定程度加大,发生大规模停电事故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在这些因素的共同推动下,电力系统朝着智能电网环境下的弹性电力系统(Resilient Power System)方向发展。弹性电力系统可以充分利用基于电力电子的柔性电力装备与现代先进通讯与控制技术等,有效增强抗击重大自然灾害、人为攻击和恐怖袭击等大扰动事件, 提高整个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的弹性水平,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弹性电力系统”的建设,有赖于合理的电力网架结构和电源结构、完善的系统运行和控制策略、准确的故障诊断和定位方法、有效的停电事故应急处理和系统恢复机制等。在弹性电力系统中,需要考虑电力系统发展目标的多元化,以适应可再生能源接入、社会经济发展和极端自然条件和极端事件等因素对电力系统规划的新要求,增强系统抵御强干扰的能力。在系统运行方面,弹性电力系统强调在系统面临无法避免的大扰动时,能有效利用各种资源灵活应对相关运行风险,维持满足要求的系统运行性能。在系统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弹性电力系统综合利用多源异构警报信息,提高故障诊断准确性,减少故障处理时间;充分利用智能测量与通信系统、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电动汽车等可调度资源与需求侧管理等, 提高系统恢复能力,减少停电时间和停电损失。 电力系统暂态稳定紧急控制措施 针对系统中影响较大,导致系统失稳的一些故障,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稳定紧急控制措施,以保持系统稳定。电力系统中的紧急控制手段主要包括:切除发电机、切除负荷、快关汽门、发电机励磁调节、无功补偿、电气制动、直流输电调制、解列系统等。 提高暂态稳定的控制措施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 加快故障切除速度及进行适当的重合闸,如三相重合闸、单相重合闸以及多相(按相)重合闸。 2. 提高对系统输送能力的控制,保持和提高系统各节点的电压,减小输电系统的阻抗等。常用方法如发电机和调相机的强行励磁、串(并)联电容强补偿和切除并联电抗器等。 3. 减小送受两端的功率不平衡程度,如送端切机、汽轮机快关汽门、受端切负荷、电气制动和直流输电系统调制等 。 以上各类措施可单独采用,也可结合采用。第1类措施的费用低且效果好,应优先采用;第2类措施主要是控制电压和无功功率,容易灵活实现控制,特别是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有条件更广泛和灵活地实现这类控制;第3类控制主要是控制有功功率,在暂态过程中大幅度改变有功功率实现起来较困难,对电力系统影响也较大,通常是前两类控制不能满足要求时才采用。 上述控制措施多数是开环离散控制,这是由于暂态稳定问题是大扰动引起的,其对控制措施的作用要求较强、对控制速度的要求快。有些暂态稳定控制措施也采用闭环连续控制,如发电机和调相机的励磁、静止无功补偿等。 1.电力系统紧急控制装置 按照装置的组成和分布范围,可以将安全稳定装置分为本地型和区域型。本地型稳定控制装置单独安装在各个厂站,相互之间不交换信息,没有通信联系,解决的是本厂站元件故障时出现的稳定问题。区域型稳定控制指的是为解决一个区域电网内的稳定问题而安装在两个以上厂站的稳定控制装置,经通道和通信设备联系在一起组成稳定控制系统,相互间交换运行信息,传送控制命令,在较大范围内实施稳定控制。 此外,按照紧急控制策略表的存放位置,安全自动装置又分为本地决策方式、分散决策方式和集中决策方式。 2.电力系统紧急控制策略表形成方式 安全稳定控制系统是利用调度自动化和通信系统,采集受控区域系统运行的信息,确定系统运行方式,然后根据系统潮流方式、网络接线方式以及故障情况确定控制决策。但由于电力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规模非线性系统,地理分布很广,要在短时间内从广大的地域内采集信息,计算出准确的控制决策,再将控制信息送到广大的地域中去执行,是十分困难的。而安全稳定控制又要求控制速度非常快,一般要求动作时间不大于0.2~0.3,否则将难以维持系统稳定,或需要花费较大的控制代价。为了使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同时满足控制精度和控制速度的要求,通常采用控制策略表来确定控制决策。根据电网运行的要求和技术发展状况,控制策略表的形成方案有“离线预决策,实时匹配”“在线预决策,实时匹配”和“实时决策,实时控制”三种方式。由于“实时决策,实时控制”这种控制方式比较理想,现阶段难以应用于实际的电力系统,下面仅对“离线预决策,实时匹配”和“在线预决策,实时匹配”这两种控制方式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离线预决策,实时匹配”技术成熟,易于实现,并且可以加入技术人员经验。但是缺点同样明显,数据量大,离线计算量大,耗费大量时间。且电网运行状态常常改变,该决策方法对电网变化的适应性明显不足,判据偏保守,对预想外的事故无法处理。 “在线预决策,实时匹配”改进了离线方式,对电网工况变化的适应能力明显增强,根据实时数据不断刷新策略表,节约大量离线计算时间。但计算速度要求高;要求合适的自动生成预想故障集算法,防止漏选不稳定的预想故障,而若预想故障过多,又会导致计算量激增,难以满足在线计算要求;对设备的要求高于离线方式,需要实时获取电网信息。 世界上第一套用于多机系统的基于详细数学模型进行在线暂态稳定计算的稳定控制系统,已在日本中部电力公司投入运行。该系统首先用简化模型和减速功率指标,按预想故障集对系统进行在线动态安全分析,筛选出不稳定的预想故障。然后用详细模型进行暂态稳定计算。稳定控制的切机策略计算方法是对每一种可能使系统失稳的预想故障不断进行暂态稳定计算,每计算1次暂态稳定,切除1台失稳时刻加速能量最大的机组,直至计算到系统稳定,便可得出该预想故障下的切机控制策略。为了提高计算速度,该系统采用了并行处理技术,每5分钟刷新一次策略表。 此外,国内的南瑞公司也推出了以薛禹胜院士提出的EEAC理论为基础的OPS-1在线预决策暂态稳定控制系统,是直接法在稳控领域的典型应用。该系统针对某一预想故障场景和某一控制措施,取得与当前工况相对应的系统潮流,计算程序首先进行全过程积分(可处理任意复杂模型),得到全过程的系统动态轨迹。然后EEAC进一步从这些轨迹中抽取系统稳定性的定量信息,得到稳定裕度。在此基础上考虑所用控制措施的控制代价,就可计算出沿这种控制方向增加控制量的性能代价比,从而为在候选控制措施集中选择下一个控制提供搜索方向。搜索过程一直进行到系统的稳定裕度满足要求,所得到的控制措施应为使系统稳定且控制代价最小的最佳控制策略。 3.电力系统紧急控制决策算法 常用的在线安全稳定分析方法有人工智能法、数值积分灵敏度法等。 基于人工智能的在线安全稳定分析方法包括模式识别、专家系统、诱导推理、人工神经网络或模糊神经网络等。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首先对预想故障进行大量的离线仿真计算。从中获得系统动态行为中重要的稳定性特征。然后构造一个分类器用来在线地对新的、不可预见的偶然事故进行正确分类。 数值积分灵敏度法基于最优控制理论,通过求解描述系统暂态过程的微分代数方程组和一组协状态微分代数方程组,求得暂态稳定约束相对于控制量的梯度和对应的灵敏度,解决以控制代价最小为目标和以维持系统安全稳定性为约束条件的最优控制问题。由于各种常用安全稳定控制的控制量或者为常数,或者可以描述为某些参数的函数,因此这类最优控制问题实质上就是最优参数选取问题。 本文由李文超摘编自 甘霖、刘育权、文福拴 等 著 《弹性电力系统及其恢复策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1) 前言和第一章部分,内容略有删节改动。 ISBN:978-7-03-050678-8 随着电力工业的持续发展,跨大区(甚至跨国家)联网趋于紧密,新能源并网发电及电动汽车应用的规模不断增大,电力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电力系统运行环境更加复杂。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的外部环境趋于恶化, 电力系统发生大规模停电事故的威胁依然存在。在此背景下,如何建设能够应对系统运行环境更加复杂、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发生更加频繁情形的弹性电力系统, 就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 《弹性电力系统及其恢复策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系统介绍了弹性电力系统及其恢复策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主要内容包括弹性电力系统理论、国内外典型停电案例及启示、弹性电力系统的建设实践、新技术和新形势下的弹性电力系统建设展望等。 本书适于从事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相关工作的管理、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力系统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参考书。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056 次阅读|3 个评论
当疾病与工作相互交织,如何在职场给予患者更多关注?
sciencepress 2016-12-12 09:22
当进入成年后,一项关键的任务就是认识到,何种工作对于实现个人人生目标都是有意义、令人满意和有益的。糖尿病对这些选择和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糖尿病对工作的影响 研究表明糖尿病对与社会和个人相关的工作问题具有重要影响。基于人群的研究评估了糖尿病(1 型和2 型糖尿病患者)对工作相关领域的影响。糖尿病预示着劳动生产力的下降,包括因为提前退休带来的收入减少、病假天数和残疾、早死亡。雇主为糖尿病工人支付更多的医疗和药品费用,但是生产力却降低,与之相对,工人身体和精神更容易受到伤害,工作不但收入低,而且更容易被解雇。 糖尿病自我管理也对工作问题有重要影响。使用胰岛素的 2 型糖尿病患者报告糖尿病会影响他们对工作的选择,包括工作如何影响他们自我管理计划。例如,工作的选择可能基于他们需要一种固定的工作时间而不是倒班、工作对体力的消耗、保险福利情况及是否可以安排时间测定血糖或规律进餐。一旦他们被雇佣,糖尿病可能影响其在工作中的关系,如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同事或上级领导的支持。 患糖尿病的工人之中血糖控制较差的个体更可能出现旷工,患有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个体更可能被解雇。一项旨在采用活性药物治疗(格列吡嗪)来使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血糖控制改善可以预测积极的工作和功能结果。HbA1C 的改善使就业率更高、旷工率更低、受限活动及住院时间减少。因此很明显,糖尿病管理在与员工和雇主均相关的工作结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尽管工作场所出现重度低血糖非常罕见也极少引起严重问题,但雇主和工友的一个主要担忧是糖尿病患者在工作时可能出现低血糖,因此他/她或其他人可能存在受伤的风险。低血糖通常发生于1 型糖尿病的个体或使用胰岛素的2 型糖尿病个体,但是其通常有预警信号,因此可以预防和治疗,极少引起严重损害。尽管有证据表明重度低血糖发作(定义为需要他人帮助的低血糖发作)很少发生在工作场所,1 型糖尿病个体中的总体发生率约每年每人0.14 次,但是这种担忧还是持续存在。 这种担忧及其他与糖尿病对工作的影响相关的担心可能导致出现就业歧视。一项研究报告糖尿病患者与患其他疾病的患者相比在就业时更容易遭受歧视(如就业领域、停职或解雇)。 为了阐述这种担忧,ADA 于1984 年发布了正式的就业立场声明,指出“任何糖尿病患者,无论胰岛素依赖或非胰岛素依赖都能胜任其本人能胜任的任何职业”。美国残疾人法案规定,应向糖尿病患者提供“合理的膳宿”便于其工作时管理糖尿病。这些膳宿条件可能是:可以频繁休息和进餐、有冰箱用于药物储存。患有糖尿病并发症的个体还需要一些场所(如对于视力受损患者的阅读辅助设施)(www.eeoc.gov /facts/diabetes.html)。美国糖尿病学会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指南来评估糖尿病患者的就业情况及他们需要的工作场所。尽管对这些膳宿条件的需求频率,以及是否应该给予提供还不清楚,但是糖尿病患者与其他疾病患者相比,在雇佣过程中及合理膳宿的诉求方面报告的歧视更少。 工作对糖尿病的影响 成功就业可以直接及间接影响健康。未就业的个体通常收入较低。低收入又使得患者无法获得重要的医疗保健,例如,就诊于内分泌专科医生,或每年进行糖化血红蛋白监测及每两年行眼部检查。工资较低的工作其工作环境不利于健康(如快速、重复、强体力),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工资较低的工人其疾病发生率更高。研究还显示“工作紧张”(劳动需求大但控制性较低)及“付出-回报失衡”(低保障、劳动需求大及职业机会有限)都将导致心血管疾病,尽管这一领域还没有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特别的关注,但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密切的关系指向了一个潜在的重要领域。 把工作和糖尿病合为一体——工作场所的干预 已经有人建议在工作场所进行饮食和运动干预来帮助患者改善健康并减少雇主的长期花费。针对肥胖的工作场所资助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其中大多数都是由大型的私人雇主所执行的。然而,工作场所项目的结果发表很少,而且在少数发表的结果中,其效应微弱且多为短期,而且其方法学较差。近期对工作场所进行饮食和运动干预来减轻体重的效果进行Meta 分析后发现其可以使体重略减轻(约1.27kg),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微小的体重下降也能使全身健康状况获益。 《糖尿病社会心理评估及干预》 主编 Deborah Young-Hyman,PhD Mark Peyrot,PhD 主译 刘彦君 ISBN:978-7-03-050300-8 本书就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心理问题及其调整的方法进行了较为翔实的介绍。作为美国糖尿病学会出版的书籍,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指导价值。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糖尿病患者主要的异常行为及其形成的原因,特别介绍了一些糖尿病患者相关的主要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糖尿病病情控制的影响,讲解了如何识别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心理问题,改变异常行为习惯的方法有哪些,改变行为异常的阶梯治疗方法,如何在不同的阶段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介绍了社会心理问题评估的相关指南和共识,帮助医护人员规范对糖尿病患者社会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 本书对糖尿病临床实践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适合糖尿病临床工作者参考使用。 (本文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快朵颐之后肚子痛?别急,也许不是食物的错!
sciencepress 2016-12-5 09:38
食物禁忌 进食的意义不局限于摄取营养来满足个体的生物学需求。事实上,进食包含三种要素:个体、进食环境和食物本身。这三个要素均受文化影响。 相关可变因素复杂的相互作用能启动和影响消化的表现形式。这些因素包括既往饮食经历、对不同食物的愉悦期望或负面情绪、肠道细胞发生的生物学过程(比如蛋白质的消化或5-HT 的产生),并受到胃肠道微生态影响。 饮食文化的某些方面以及潜在与进食相关的内在冲突可能会激活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环路,进而导致功能性症状。 食物可以根据文化群体的不同理解来进行分类,因此医生需要注意不同食物类型对于患者个体的重要性。患者通常会提供信息,说明一些食物类型和其消化症状的关系,医生会据此提出相应的食谱作为治疗的一部分。在一些文化中认为是“美味”的食物,在另一些文化中被认为是“不适合食用”。比如,吃昆虫在亚洲是可被接受的,但是欧洲国家却不能接受。某些类型的食物在一些文化中具有宗教涵义,食用这些食物被认为是亵渎神灵,比如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不食用猪肉。 中国人、西班牙人和伊朗人相信疾病是由于冷热失衡造成的,因此可以利用热和冷的特征来将疾病和食物分类。这些分类与食物的实际温度无关,而是与属性有关。比如纽约的波多黎各人将“寒病”归因为“冷食”,诸如鳄梨、香蕉、椰子和白豆,他们相信这些食物可以冷却胃。因此对这类疾病,医生不应该推荐“冷”食疗法,如碳酸氢钠、含镁的牛奶或颠茄。 就我们目前的理解,中国传统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即中医)与西方医学完全不同。在中医里,疾病分为4 种主要症候:寒症、热症、虚症和实症,根据阴阳、气血和症状的脏腑再进行分类。在脏腑方面,比如脾和脾气并非解剖意义上的脾脏,而泛指消化功能;“肝”和“血”也是同样的理论。中医学强调诊断和治疗应基于对疾病和患者的总体辩证,而中医则需要经年累月的实践训练才能做到辨证施治。因此,中医学对一种疾病的辨证诊断可能超过10个症候,比如, IBS (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型的辨证诊断以肝郁气滞、脾气虚为常见,属于寒症、虚症。生姜在亚洲国家是一种常见的调味品,具有温性功效,可作为中药方的佐剂。一项调查发现28%中国IBS 患者在肠道症状加重时服用姜汤(加红糖和红枣熬制),43.5%患者认为此举可以有效减轻症状。 食物的伦理问题与特殊的人群有关。比如,就有不食肉的坚定拥护者,因为他们觉得屠杀动物是十分野蛮的,或认为这种获取食物的方式会破坏生态系统。素食主义者会避免使用动物或动物来源的营养食品、衣物及其他任何制品。在提供食物和饮食方式咨询时,医生需要尊重患者的伦理和宗教信仰,也必须理解违反这些伦理和宗教信仰可能会导致功能性腹部症状。其他食物相关的区域问题和食物短缺有关(比如低社会经济水平导致的饥饿)、食物过剩、食物不耐受以及文化禁忌。 饮食习惯 在相当一部分 FGID (功能性肠胃病) 患者中,饮食可以诱发或加重症状。一项来自日本的研究提示禁食10 日,在医院观察和静脉营养支持,所有58 例IBS 受试者症状均有减轻。在日本禁食疗法严格限制用于难治性IBS 的治疗,并要在严密的医学观察下进行,其疗效尚未在对照研究中证实。 不同国家和种族的饮食习惯差异可能会影响IBS 的症状患病率。然而,Kang的一项系统性综述在有关IBS 的地理和种族差异方面并没有发现太多可用信息。因此,并不清楚食物在FGIDs 中的作用。近年来,食物在胃肠功能和感觉中的作用,以及食物与FGID 症状的关系的研究呈快速增长。罗马基金会负责研究食物在FGID 中的作用的工作小组近期发表了一系列基于研究证据的全面综述,包括摄入碳水化合物、纤维素、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素相关的胃肠生理学变化。然而,仍然缺乏有关文化、种族和地理差异的信息。 2011 年4 月,在Milwaukee 召开的IBS 全球观点专题研讨会上讨论了不同区域饮食习惯和IBS 的关系,该研讨会是罗马基金会和世界胃肠病组织共同举办的。在研讨会上,从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的角度讨论了饮食习惯和IBS的关系。虽然饮食可以诱发IBS 症状,从患者的角度来看饮食的作用更为清楚,不论摄入什么食物,IBS 患者总是抱怨有食物相关症状,虽然不同地域的饮食习惯存在差异。因此,症状和食物的关系可能是一个全球现象,但是特异的“症状归因”因文化和地区而异。 在亚洲,IBS 患者较正常对照和其他FGIDs 患者有更多的不规律饮食习惯。研究证据强烈表明,IBS 症状和结肠对食物在感觉运动方面的反应有关。然而,尚缺乏对特定食物与IBS 症状的可能关系的分析。比如日本菜肴主要有米饭、发酵的大豆、蔬菜和鱼。韩国的饮食则包括米饭、烤牛肉和辣白菜。中国菜因地域不同而风味各异,包括米饭、猪肉、蔬菜和油煎海鲜。东南亚饮食主要包括米饭、辣咖喱水果和肉;而在印度,小麦或大米、牛奶、辣咖喱和肉则是主要食物。在日本,平均每日摄入膳食纤维素52g,这或许是对照组和IBS 患者排便频次多的原因(99%健康对照每日排便超过1 次;IBS 患者常是对照组的2 倍)。需要注意的是亚洲许多国家主食以米饭为主,相对于以小麦为主的西方饮食,功能性肠病的患者对此耐受更好。 富含辣椒素、油腻的食物、小麦和乙醇被认为是加重IBS 症状的因素。然而一项来自韩国研究调查了319 名医学预科生,其中29.2%符合罗马Ⅲ IBS 诊断标准。研究者分析了他们的饮食习惯、饮酒和吸烟、进餐频率和规律性以及速度、进食油腻程度、含咖啡因量、盐腌制食物或快餐的频率,作者发现IBS 患者和对照在热量摄入、对韩国推荐的每日饮食习惯的遵循、每日摄入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方面没有差异。IBS 和饮食习惯间的因果关系尚无法证实。此外,亚洲国家的饮食习惯出现了西方化趋势,奶和奶制品的消耗增加,这也可导致与乳糖不耐受相关的症状37。在亚洲许多国家,乳糖不耐受十分常见,患病率为70%~100%;而在另一些国家(如孟加拉国),乳糖不耐受在IBS 患者中仅为12.6%,与对照组类似。在一些病例中采用的是自我报告的方式,并没有检测验证乳糖不耐受,因此尚不清楚这些患者是否存在真实的乳糖不耐受。 进食富含辣椒素的食物可以在 FD (功能性消化不良) 患者中诱发腹痛、腹部烧灼感,而这类食物在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亚十分受青睐。中国社区的IBS 患者上腹痛以及与食物相关症状发生率较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从美食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因此在IBS 患者中食物相关症状较排便频率更为重要。除此之外,在亚洲地区,食物诱发症状频繁,特别是腹胀,或许是IBS 诊断被低估的原因,尤其是在中国和印度社区。 中东地区的IBS 患者常以为他们的腹部症状与饮食有关。以色列饮食就具有地中海特点,含有较多色拉、水果、豆荚(比如鹰嘴豆、调味芝麻酱)和乳制品。这些食品与腹胀和胀气有关。此外,患者通常把他们的症状归因为辛辣食物。星期五晚、星期六是犹太人安息日,也是家庭齐聚会餐的时候,通常是食物肥甘厚腻,许多人暴饮暴食。安息日过后新的一周开始,常听到对腹部不适和胀气相关症状的抱怨声,虽然这一临床印象并没有得到正式研究。在IBS和食物方面,以色列人的理解存在错误,许多患者还在采纳未经证实的饮食剔除疗法。 意大利的FGIDs 患者通常采用回避食物,或许与这个国家乳制品(马苏里拉干酪、里科塔奶酪和卡布奇诺咖啡)、面粉食品(意大利面和比萨)广泛流行、乳糖和麦胶不耐受患病率高有关。乳糖吸收不良的患病率在意大利北部为51%、南部为71%,乳糜泻的估测患病率为1.5%。意大利乳糖吸收不良患病率的南北差异归因于欧洲乳糖基因频率的南北分布差异,但是这一发现尚存在争议。许多患者认为自己对这类食物成分“不耐受”,因而回避乳糖或麦胶,仅有75%自称乳糖不耐受的患者乳果糖氢呼气试验呈阳性。其他患者回避乳糖、麦胶饮食及其他类型的食物,是基于不可靠的不耐受试验,而这类试验在意大利被广泛应用。全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s,GPs)也认为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受是IBS 可能的病因之一,重要性仅次于动力异常、心理/精神因素和内脏高敏感。 东欧的饮食传统主要包括肉、面包、土豆、饱和脂肪和蔬菜,东欧南部地区(希腊和克罗地亚)以地中海饮食更为普遍。较西方国家而言,俄罗斯及其他前苏联国家抗氧化剂的摄入更低,盐摄入更高。尚缺乏科学数据证实症状和特定食物的联系,但是FGIDs 的腹泻和便秘归因于饮食不当、食物不耐受和过敏;在非功能性疾病中,乳糖不耐受或乳糜泻也是如此。一些患者认为特定食物能诱发腹胀和胀气,摄入这类食物与他们的症状有关,因而进行回避,虽然现有的流行病学数据只支持饮食回避对FD 患者有帮助。 拉丁美洲的IBS 患者同样将他们的症状同食物联系起来。比如,墨西哥一项全国范围的多中心研究调查了基于排便习惯的IBS 亚型。患者报告油腻、辛辣和重口味食物,还有豆荚(豆类)最常与诱发、加重IBS 症状有关。在肠道症状亚型方面,各类食物没有差异;人工甜味剂与症状发生无关。尽管如此,虽然咀嚼口香糖时吞气能够造成腹胀,果糖和(或)山梨糖与腹胀、腹部绞痛和腹泻症状加重有关。近年来“食物不耐受”的血液化验在南美洲许多国家变得非常普遍。患者收到一份基于血液抗体化验的食物不耐受清单,并据此严格采纳饮食剔除。在一段时间后,许多患者发现他们的症状没有改善,因此放弃了饮食剔除疗法。 在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巴西,最常诱发IBS 症状的食物种类因地域而异。比如西北部巴西人使用棕榈油烹饪,而南部则很少使用棕榈油烹饪油腻食物。许多类式的想法来自于他们世代传递的食物禁忌,比如老年人不应该进食肥甘厚腻的食物,西瓜和酒一起食用会不易消化(意指严重的消化不良),主餐进食煎鸡蛋对健康有害(也是指消化道症状);脂肪、猪肉和巧克力“对肝脏有害”。许多IBS 的患者抱怨他们进食的任何食物都让他们“觉得对胃不好”,他们还将症状归因于食物继发的“肝功能障碍”。 巴西的一项小规模研究采用食物抗原进行皮试来调查食物不耐受与IBS 和FD 间的关系。在IBS 组,19.4%存在阳性反应,而FD 组为2.3%,对照组为4%。虽然如此,并没有IBS 患者反映他们不耐受皮试呈阳性反应的食物。IBS患者对食物抗原的高反应性提示真实的过敏反应不一定能导致食物不耐受。相反的是,在同一个国家的另一项研究发现,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IBS 患者,37%存在乳糖耐受不良,其中乳糖酶缺乏症基因C/T-13910 和G/A-22018 多态性可以预测摄入乳糖后的胃肠道反应。 文化与饮食 总之,在绝大多数文化中,食物在FGID 患者症状归因和报告中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IBS 和FD 中,因为在这类疾病中有大量的研究证实了饮食和消化道症状的关系。 虽然所有文化群体和地域的患者倾向于将症状归因为食物,然而不管是在群体内还是在群体间,并没有发现一致的可能导致症状的特定食物。吃什么和患者汇报什么,这两者间的相互作用超越了进食本身的生物学范畴。未来对食物化学组成、环境变量、患者基因谱以及肠道微生态之间的交互作用的研究能够使我们对此关系的理解更为深入。进食的生物学基础是为机体提供维持生命的能量;然而文化、心理和宗教因素也影响着患者选择或避免某些食物来减轻症状。 因此,医疗保健人员需要明白文化与饮食关系的重要性。从患者的角度而言,饮食在他们对疾病的解释模式中起着核心作用。在临床诊疗中,文化内涵应该包括认识饮食的作用;进食也包含了文化成分。在营养咨询中应该考虑这些因素。 本文由李文超摘编自 德罗斯曼(Drossman,D.A.) 主编, 方秀才、侯晓华 主译的 《罗马IV:功能性肠胃病.第1卷:原书第4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1)第七章,内容略有删节改动。 ISBN:978-7-03-050217-9 ISBN:978-7-03-050218-6 本书分为 2 卷,第 1 卷主要介绍神经胃肠病学的基本原理和功能性胃肠病相关知识,包括肠道微环境、药理学、性别和年龄、多元文化、精神心理等方面;第 2 卷系统介绍食管疾病、胃十二指肠疾病、肠道疾病、中枢介导的胃肠道疼痛病、胆囊和 Oddi 括约肌疾病、肛门直肠疾病和儿科婴幼儿、儿童 / 青少年功能性胃肠病,每章包括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标准和诊治推荐意见,还有功能性胃肠病治疗试验设计、罗马Ⅳ诊断标准、成人和儿科罗马Ⅳ诊断性问卷表等内容。 本书可供消化科、内科、儿科和相关学科医生、研究人员、研究生阅读,也可作为基层医院医生、护士、保健工作者、医药企业人员、本科生的参考书。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食以安为先丨生物技术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与管理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6-11-28 09:27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新资源食品不断涌现,以转基因食品为代表的生物技术食品的风险逐渐引起关注和热议。 风险代表着一种不确定性。与航空不是“零风险”一样,食品安全同样几乎不可能存在“零风险”,加之食品从生产到消费整个过程漫长复杂,完全消除食品风险是不可能的,更何况食品安全的风险对于不同人群也存在一个相对性的问题。 食品风险的存在 欧共体条例178/2002/EU 第3节第9条将这种“风险”界定为一种功能,即可能产生损害健康的影响,且能够描述危险转化为现实后该种影响的严重程度。除了食品本身的风险,更惹人注目的是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背后伴随的风险,特别是随着食品生产的工业化,新原料、新产品的采用,食品生产中污染因素的日趋复杂化,这些食品链内外源因素的变化导致了一些食品安全问题的爆发,以下以欧洲食品安全发展为例进行简述。 20 世纪五十年代,欧洲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动物健康所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上,刚从战争创伤恢复,食品短缺是重于食品安全的首要问题,因此各国的食品生产标准不一。后续由牲畜爆发的牛结核病、流行性口蹄疫疾病等均具有一定的时代烙印,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 此后,到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食品工艺更加复杂,食品工业逐步发展,从农田到餐桌必须经过比之前更多的工序,而由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细菌等其他有害微生物的污染所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往往最终演变为大范围的疾病发生。此外,食品工业的发展使得部分化学添加剂被批准使用于食品工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隐患。 到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经济发展迅速,由此形成了全球贸易。此间欧盟建立了严格的食品生产、品质控制标准,维护了欧洲公民的健康安全,为后续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奠定了基础。 20 世纪末期,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对各国经济趋势影响的扩大,人们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深入了解,以及食品贸易对全球贸易格局趋势的日益明显,消费者、行业精英乃至政府层面对于食品安全的问题日益关注。 新世纪之后,转基因技术日益成熟并由此派生出许多生物技术食品,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也逐渐朝这个方向转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环节和原因非常复杂,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食品安全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与欧洲食品安全问题发展趋势类似,各国都经历了具有一定本国特色的食品安全问题。此后,政府及食品行业的管理者首先意识到有效的风险预测、评估及风险交流,是有效预防、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发生的根本途径。但是,食品安全作为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的零风险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一定科学依据之上的保证食品的相对安全及卫生就成为食品行业的最大挑战。 对生物技术食品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即是可度量的,风险是可以有效控制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从概念的提出到现在不足三十年,理论研究和评估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国内外对生物技术食品的风险评估与管理的研究相对薄弱,许多问题还在探索之中。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食品贸易的增加,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制订和修订本国的监控体系和风险管理措施。以转基因食品为代表的生物技术食品,涉及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等,同时也具有其独特的分子特征和检测技术。我国生物技术食品能力建设初见成效,但仍存在薄弱环节,面临各种挑战。公众对此技术仍存在疑虑,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开发者应对此有充分的认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目前,国内还没有系统讲述生物技术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与管理的书籍。风险评估和管理在我国乃至全球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使得食品安全问题由末端控制逐渐向风险控制方向发展,对于新兴的生物技术食品等的风险评估控制具有指导性意义。 本文由李文超摘编自 罗云波 著 《生物技术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与管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0),内容略有删节改动。 ISBN:978-7-03-050229-2 《生物技术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与管理》对生物技术食品现状与发展和风险评估与管理进行了总结,对生物技术食品食用安全、环境安全、分子特征风险评估等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对生物技术食品的公众疑虑进行了解释,对生物技术食品的风险管理及风险交流和转基因作物检测技术进行了归纳,同时对生物技术食品标准化与能力建设、世界各国对生物技术食品的态度与监管等内容进行了概述。这将为我国乃至世界生物技术食品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本书适合食品生物技术研究领域人员阅读,同时也可作为相关教学科目教材。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149 次阅读|2 个评论
空前危机!看国际合作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难题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6-11-17 09:04
气候变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及其影响的广泛性,决定了应对气候变化进程是一项规模空前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绝非一国或几国之力所能及,唯有协调和动员全球力量,依靠世界各国的一致行动,才能确保人类成功化解这场空前危机,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和《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法律依据。尽管这场隐含国家利益之争的联合行动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波折,从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到“后京都时代”履约谈判屡陷僵局再到德班会议前的合作危机,但人类的共同命运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使命昭示着人类必将携手共同迈向可持续发展之未来,巴黎气候大会的成功召开和《巴黎协定》的一致通过即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在经济实力快速上升的同时,所面临的环境压力也与日俱增,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在国际合作新形势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新责任面前,主动优化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布局,而如何在主动承担责任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应对机制设计,争取气候变化治理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在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成为摆在我国面前的核心议题。针对此需求,本书重点以欧盟、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为目标,采用政策分析和计量方法相结合的手段,开展国际气候变化科技政策及科技合作态势的研究,系统分析和总结主要国家和地区在气候变化科技合作战略布局和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未来气候变化国际科技合作战略选择,特别是推动同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提供政策参考。 本书共四篇十章,第一篇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历程回顾,共三章;第二篇从政策分析的角度对重点发达国家和地区气候变化国际科技合作政策进行总结和阐释,共四章;第三篇进一步从科学计量的视角,对主要国家和地区气候变化国际科技合作态势进行深入分析,共两章;第四篇在综合政策和科学计量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着重就未来我国与主要国家和地区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合作的重点领域及合作机制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共一章。 本书希望通过政策分析和科学计量相结合的新视角,梳理和解读主要国家和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战略布局和国际合作机制,对比分析我国同主要国家和地区在相关政策及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方面的差异和不足,从而为我国今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的制定与科技战略部署,以及同主要国家和地区在气候变化方面重点合作领域与实施机制的选择提供参考。 本书开展了有关欧盟、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主要国家和地区近15 年(特别是近5 年)以来气候变化领域的科技政策、战略规划及科学研究产出(论文和专利)的研究分析,可为气候变化及其相关领域的战略研究人员、政策研究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及科学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本书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国内减排关键支撑技术研究与应用”、子课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同时得到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和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相关研究团队的支持。 本文由李文超摘编自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组 编 《国际气候变化科技政策及科技合作态势》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0 )前言部分,内容略有删节改动。 ISBN:978-7-03-050388-6 本书在回顾人类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政策分析和科学计量相结合的新视角,系统解读欧盟、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重点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战略布局和国际合作机制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未来气候变化科技国际合作战略选择,特别是推动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提供决策参考。 本书可供气候变化及相关领域的战略研究人员、政策研究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科研工作者,以及对气候变化科技政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参考使用。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263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优美到壮美的连续介质力学
热度 8 sciencepress 2016-11-15 08:16
连续介质力学被誉为工程科学的“大统一理论(grand untied theory)”,是工程科学的基础和框架。 工程科学和连续介质力学之间的关系可用“鱼”和“水”、“树”和“根”来形容。根深方能叶茂,本固方能枝荣。从20世纪中叶以来,应用力学学科受到了科学与技术若干个发展的强烈影响:理性力学的复兴,计算机的发明和计算力学的兴起,航空航天的巨大成就,信息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及微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等。后续新兴学科的发展为连续介质力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巨大活力。 ▲连续介质力学的研究范围 钱学森先生将从事理性力学研究称为是“一种精神享受”,按照我的理解,理性力学像数学和物理学一样,一定含有很多“美学(aesthetics)”的成分。连续介质力学中的美可大致概括为: ▌对称美 ,对称性在连续介质力学中无处不在,在本书几乎每一个章节中都讨论到了对称性的问题; ▌ 简约美 ,“形式的简洁性,内含的丰富性”是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张量表示既可以体现出方程不依赖于坐标系选择的深刻内涵,又可以使极为复杂的分量方程以极为简洁的形式表示出; ▌ 统一美 ,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动量矩守恒和能量守恒方程不但是连续介质力学的核心内容,而且是统一美的具体体现,这里的统一也预示着“协调”、“一致性”、“共性”等。在经典力学中,连续对称一定导致守恒定律,这是Noether定理的结论,由此看来,对称美和统一美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功的共轭的概念将不同的应力和应变度量联系在一起,成为构建正确本构关系的基石。此外,公理体系也是连续介质力学实现统一美的重要基础; ▌ 客观美 ,连续介质力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客观性的要求,也就是标架无差异性,或者介质的力学性质与观察者无关; ▌ 奇异美 ,本书中除了着重讲授协调方程外,还在诸如位错、缺陷、断裂等多个相关章节中讲到非协调方程,奇异性是力学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近代力学研究发现中的重要美学因素,力学领域中一些新观念的产生,往往就是来自对奇异美的追求; ▌ 相似美或类比美 ,相同的数学方程或模型可以描述两类完全不同的物理系统,该方面的内容可详见本书有关物理相似性的讨论。 ▲ 钱学森 (1911~2009) 将理性力学称为“把关的工作”, 并将从事其研究称为“一种精神享受” 在艺术领域中,最对称的往往不一定是最美的,相反,“对称+破缺”才可能更美。通过非线性科学的发展,近代连续介质力学已经呈现出了对称性和自发性对称破缺、确定性和混沌、平衡与失稳、有序和无规、简单性和复杂性、还原论和涌现论等有机结合的多样性,这些学科美学的特点也在本书的部分章节中得到了体现。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连续介质力学中包含的不仅仅是形式对称、变化调和、多样性及统一性等普通之美——“优美(the beautiful)”,更重要的是,也包含有使心灵得到震撼的非凡之美——“壮美(the sublime)”。康德说:“壮美感动着人,优美摄引着人。”从优美到壮美,眼界始宽,境界乃大,思路始广,触动乃深。 从“精神享受”、“把关的工作”和“美”的角度去学习和研究,连续介质力学非但不再是一门枯燥、冰冷和令人望而生畏的学科,而且研之越深,越发感之有趣。 国内外优秀的连续介质力学教材或专著已汗牛充栋。讲授连续介质力学课程,特别是撰写新的连续介质力学书不但耗时费力,而且可用Freeman Dyson所称的“不合时尚的追求(unfashionable pursuit)”来描述。为何要花如此大的精力来撰写《近代连续介质力学》这本书? 我的初衷是: ▌ 著者多年来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为博士生开设“连续介质力学·固体”课程,一些毕业多年的同学仍在询问上课的讲稿和课件能否整理出版以供进一步参考。从2014年开始,著者应邀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为研究生开设该课程,听课学生来自于十余个研究所,有一部起点高、选题新、视野宽的教材有益于巩固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 针对理工科学生普遍对该课程具有畏惧心理的现实,在撰写过程中十分注重对相关内容发展史的深入挖掘和介绍,力争使其成为既有深度又有兴趣读的书。例如,本书给出了力学大师G. I. Taylor和L. Prandtl以及化学家H. Eyring多次被提名诺贝尔物理学或化学奖而未获奖的原因,这无疑会给青年学者以很多启示。 ▌ 近年来,连续介质力学的理论和应用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理论方面,主要是在流形、非欧几何、表面界面、软物质等方面。而在应用方面的典型例子包括:3D打印、扩散张量成像(DTI)、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等已经大量应用于临床、页岩气开采中的水力压裂等。显示出连续介质力学这门学科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框架,而是在工程应用和人类自身需求的医学等中拥有巨大生命力的学科。确实需要一本新的连续介质力学书来展示这些最新的发展和应用情况,进而更加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书名中的“近代”主要是指包含了有关微分流形、李导数、熵弹性、曲率弹性、软物质本构关系等目前的学术热点和难点问题。 应该提醒初学者注意的是,教材、专著的撰写以及授课不得不采用“自上而下(top-down)”的“推演法(演绎法,deduction)”,也就是直接从命题给出的条件出发,运用概念、公式、定理、原理、公理等进行推理或运算,得出结论,选择正确答案,这就是传统的解题方法。而重大的科学发现往往是倒过来的,亦即基于新现象提炼、凝练出新结论、新方法、新理论、新命题的“自下而上(bottom-up)”的“归纳法(induction)”。青年学者如果有志于在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方面从事研究并有所成就的话,就必须注重两种方法的结合。 ▲ top-down 与 bottom-up 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礼记·学记》)。借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授课和这部书的撰写之际,我又从Truesdell等的两部理性力学经典著作《经典场论》(CFT)和《力学的非线性场论》(NLFT)开始,研读了国内外该领域很多优秀的专著、教材和论文,收益颇丰,特别是通过授课、知不足、知困、自反、自强、相长几个不同阶段,形成了本书稿。 ISBN:978-7-03-049992-9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09 《近代连续介质力学》 由十篇共33章和3个附录构成。前三篇为经典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内容,突出了公理体系、守恒律和本构关系。为了使选课的学生有充足的选学内容,本书在第四篇讨论了流变学的理性力学基础;第五篇主要针对DNA、液晶、生物膜、液滴等软物质,讨论了熵弹性和曲率弹性;第六篇则讨论了非协调连续统理性力学、位错连续统、弹塑性有限变形理论、连续介质脆性断裂理论;第七篇主要针对动力学问题和惯性效应,讨论了连续介质波动理论,特点是表面和界面波动问题;第八篇则结合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的广义连续介质力学,讨论了非局部、梯度、偶应力和表面弹性等热点问题;作为连续介质力学的两个典型应用,第九篇的两章则分别讨论了大脑结构成像中的扩散张量成像以及多孔弹性介质的Biot本构关系。本书大体上可以满足40(基础部分)+20(前沿介绍)共计60学时的授课要求。授课的经验表明,连续介质力学课程的期末考核采用“考试+大作业”的形式效果较好,故在部分的章节的思考题中给出了大作业。 本书的撰写和出版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U1562105,11372313)和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项目(QYZDJ-SSW-JSC019)”、“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项目编号:XDB22040401)”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容得下批评和经得起质疑是学科发展及走向成熟的基石。由于连续介质力学的内容十分丰富,特别是近年来广义连续介质力学发展迅速,本书必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改进的地方,请学术前辈、同行和同学们多提宝贵意见。 从优美到壮美,眼界始宽,境界乃大,思路始广,触动乃深。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赵亚溥 著 《近代连续介质力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09) 一书“前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978-7-03-049992-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2149 次阅读|1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11月新书快递(一)
sciencepress 2016-11-11 16:51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11月新书快递(一)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11月新书快递(一).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大跨桥梁的风致灾变 150 葛耀君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4-Oct-16 2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1980—2000) 199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等 专著 语言、教育 18-Oct-16 3 宇宙之旅——著名天文学家李启斌文集 199 吴学兵,李亦非,胡景耀 论文集 地球科学 21-Oct-16 4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志 398 本书编委会 综述 地球科学 21-Oct-16 5 构建国家之盾--美国战后民防政策研究史 78 潘宁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1-Oct-16 6 松辽盆地含CO2天然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 256 柳少波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5-Oct-16 7 扬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28 中国考古学会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6-Oct-16 8 波塞冬之战马 46 (美)海伦·斯凯尔斯(Helen Scales)著;高旭光译 科普 生物科学 26-Oct-16 9 实用心律失常心电图 88 钟国强,曾志羽,何涛 专著 西医 24-Oct-16 10 化学生物学基础教程 79 娄兆文,何汉平 大学教材 化学 24-Oct-16 11 油气藏内多成因多期次天然裂缝系统评价技术 188 邓虎成,周文 专著 地球科学 17-Oct-16 12 连续箱梁步履式顶推施工关键技术与实践 58 李向红,徐腾飞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Oct-16 13 基于遥感和GIS的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研究 65 许文波,张国平,郑进军 专著 资源环境 17-Oct-16 14 致密砂岩气藏伤害机理与保护技术 96 张浩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Oct-16 15 农村大学生非农化过程中土地问题研究 88 刘灵辉 专著 农林 17-Oct-16 16 碎屑岩油气藏相控地质建模技术研究与应用 120 董伟 专著 地球科学 17-Oct-16 17 龙门山中段清平飞来峰特征及动力学模式 59 韩建辉,王道永,邓宾 专著 地球科学 17-Oct-16 18 基于公平偏好的多主体参与的项目团队合作行为研究 45 韩姣杰 专著 社会科学 17-Oct-16 19 硒故事 29 尹雪斌 科普 农林 24-Oct-16 20 多介质流体界面问题的数值模拟 89 赵宁,王东红 专著 数学 18-Oct-16 21 多相流基础 129 (美)Christopher E. Brennen著;倪永燕,潘中永译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4-Oct-16 22 机能实验学 60 梅爱敏,于海荣,田河林 大学教材 西医 7-Jul-16 23 中西医结合消化内科临床手册 46 朱生樑,王晓素 专著 西医 30-Sep-16 24 石氏伤科施杞临证经验集萃 150 王拥军,吴弢 专著 西医 19-Oct-16 25 细说老年人退行性疾病 38 戴德哉 生活健康 西医 30-Sep-16 26 上海市九段沙昆虫图册 60 吴捷 图册 生物科学 2-Sep-16 27 上海市九段沙鸟类图册 85 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署 图册 生物科学 2-Sep-16 28 海洋生物资源评价与保护 130 张偲,金显仕,杨红生等 专著 地球科学 8-Oct-16 29 基于RS/GIS的降雨条件下滑坡风险性评估研究 86 李巍岳,刘春,高峻 专著 地球科学 8-Oct-16 30 校正源条件下广义最小二乘无源定位理论与方法 120 王鼎 专著 计算机、通信 4-Nov-16 31 科学方法论 体系 规则 应用 58 闻邦椿 专著 语言、教育 1-Nov-16 32 空间碰撞地面半实物模拟原理 75 高峰,曹睿,齐臣坤,任安业 专著 航空航天 1-Nov-16 33 数据安全与国家发展 88 薛惠锋,张南,康熙曈 专著 社会科学 28-Oct-16 34 海河流域生态系统评估 160 郑华,徐华山,李云开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1-Oct-16 35 澜沧江流域与大香格里拉地区自然遗产与民族生态文化考察报告 258 闵庆文 专著 地球科学 28-Oct-16 36 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7 59 杨跃进,杨进刚 专著 西医 1-Nov-16 37 英国16、17世纪巴罗克文学研究 88 刘立辉等 专著 文学艺术 26-Oct-16 38 商品饮片的分级方法及其质量评价 298 肖永庆,李丽 专著 中医 21-Oct-16 39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 28 丁林贤,盛贻林,陈建荣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Nov-16 40 卓越教育计划人才培养规范 98 杨明娜,叶安胜 基础理论 语言、教育 20-Oct-16 41 形式概念分析理论与应用 120 徐伟华,李金海,魏玲,张涛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4-Oct-16 42 新型城镇化后农村人口发展模式与内在机理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60 张果,曾永明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31-Oct-16 43 群体性事件后的政府利益协调与危机管理 69 杨金东 专著 社会科学 17-Oct-16 44 油气藏流体相行为研究 82 侯大力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Nov-16 45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师记注 36 刘英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31-Oct-16 46 罗志立选集 299 罗志立 等 论文集 地球科学 31-Oct-16 47 塔中志留系沥青砂岩流体微观分布特征及聚集规律 83 宋荣彩 专著 地球科学 3-Nov-16 48 图像语义分析算法与实现——基于多示例学习 80 李大湘,李娜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Nov-16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398 次阅读|0 个评论
35位院士的55篇文章,点燃杰出人物的时代!
热度 14 sciencepress 2016-11-10 08:18
翻开 这本书 ,小编就被其“目录”惊呆了—— 『 目 录 』 ▌关于力学学科 谈谈对力学的认识和几个关系问题 / 周培源 论技术科学 / 钱学森 我对今日力学的认识 / 钱学森 当前力学发展的趋势 / 钱伟长 力学和它的发展 / 谈镐生 21世纪初的力学发展趋势 / 郑哲敏,周恒,张涵信,黄克智,白以龙 谈谈应用力学 / 郑哲敏 现代力学的发展 / 林同骥,浦群 力学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中的作用 / 白以龙 关于力学学科 / 李家春,方岱宁 从应用力学到工程科学 / 李家春 ▌力学学科的若干分支与研究方向 流体动力学简介 / 周培源 物理力学介绍 / 钱学森 激波的介绍 / 郭永怀 现代空气动力学的问题 / 郭永怀 关于非线性力学 / 钱伟长 力学的展望——介绍“基础力学” / 谈镐生 发展中的计算结构力学 / 钱令希 跨世纪的中国计算力学 / 钟万勰,程耿东 流体动力学的发展——需求和前沿 / 李家春 渗流力学的新发展 / 郭尚平,刘慈群,黄延章,阎庆来,于大森 渗流力学发展值得重视的几个方面 / 郭尚平 力学的永恒魅力与贡献——与时俱进的船舶力学 / 吴有生 船舶流体力学的某些进展 / 何友声 高速飞行中的等离子体问题 / 吴承康 航天与力学的发展 / 庄逢甘 生物运动仿生力学与智能微型飞行器 / 崔尔杰 固体力学发展的几点看法 / 黄克智,靳征谟 界面断裂力学简介与展望 / 王自强 先进复合材料的宏微观力学与强韧化设计:挑战与发展 / 方岱宁 功能铁磁材料的变形与断裂的研究进展 / 方岱宁,万永平,冯雪,裴永茂,梁伟,仲政,苏爱嘉,黄克智 地质材料的力学问题 / 王仁 风沙运动研究中的若干关键力学问题 / 郑晓静,周又和 高速铁路工程中若干典型力学问题 / 翟婉明,金学松,赵永翔 空间的物理学 / 胡文瑞 谈谈对振动工程的看法 / 胡海昌 国际传热研究前沿——微细尺度传热 / 过增元 ▌力学教育 研究工作与工程技术工作如何衔接 / 郭永怀 浅谈工程力学的任务与教育 / 张维 我国力学专业教育现状与思考 / 刘人怀 对力学教育的若干思考 / 胡海岩 ▌ 力学科普 关于撰写科普文章,宣传力学贡献的倡议信 / 钱令希,郑哲敏,王仁,庄逢甘,白以龙 力学到底是干什么的 / 谈镐生 力学向何处去 / 谈镐生 力学的反演、反演的力学 / 王仁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论机械设备的“健康检测” / 王仁 力学模型及其局限性 / 王仁 力学几落几起,源于生活之树长青 / 白以龙 水面下的波浪——海洋内波 / 李家春 鱼类波状游动的推进机制 / 童秉纲 核武器研制中的力学问题 / 朱建士,陈裕泽 体育运动中的空气动力学 / 贾区耀,崔尔杰 使用拐杖的力学 / 俞鸿儒 力学与沙尘暴 / 郑晓静,王萍 关于鸣沙 / 郑晓静,杨堃 ▲ 我国两院院士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郑哲敏 先生 为这本书作了篇热情洋溢的 『 序 』 《院士谈力学》 即将与大家见面了,我欣然应邀为之作序。 力学是关于物质世界宏观机械运动的科学,包括诸如物体的受力、运动、流体的流动、固体的变形、断裂、损伤等研究。它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技术学科。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成就,如两弹一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潜艇,还有高层建筑、巨型轮船、高水平的桥梁(如跨江跨海的各种吊桥斜拉桥)、海洋平台、海港与栈桥、精密机械、机器人、高速列车等,都有力学工作者的指导与参与,包含着我国数万力学工作者的心血和贡献。 力学对于国家的建设和现代化是重要的。这本《院士谈力学》文集可以帮助广大读者,特别是进入力学领域的或打算进入力学领域的年轻朋友了解力学,使其对于力学学科的性质、研究内容和今后发展,有一个更好的认识。书中收集了力学界的若干位院士对有关问题的文章和谈话。其中,有老一代的力学家如钱学森、周培源、郭永怀、钱伟长的文章,也有力学界许多后起之秀的文章。可以说,这本书凝聚了三代力学家对于力学的看法和议论。 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的,力学学科也是在不断发展的,这些文章并不是想给出有关问题的现成答案,如果这些文章所提出的问题和发表的看法,能够引起读者关注,引起读者的兴趣,并且能够使读者进一步思考这些问题,我想这本书就起到了它应起的作用。 该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力学学科的论述;第二部分是关于力学学科若干分支和研究方向的论述;第三部分是对力学教育的论述;第四部分是对力学科普的论述与科普文章。正如钱令希等院士所说:“普及是科学的力量所在,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切科学活动的目的和归宿。”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从物质到观念都迅速转变的时代,在科学和力学上,是一个呼唤杰出人物的时代。年轻朋友们,力学界展开双臂热烈欢迎你们投身力学事业,并为之作出贡献和发挥你们才能。 是的,这本书就是—— ISBN978-7-03-044446-2 刘俊丽,刘曰武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09 力学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基础科学,在我国的科学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力学学科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支具有前瞻性、思想性、创造性和引领性的科学家群体,暨力学及其相关学科的院士群体。他们始终站在力学学科的发展前沿,高屋建瓴地论述力学发展中遇到的科学和应用问题,为力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编者出于对院士群体的崇敬,并为弘扬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学术思想;也出于对力学学科的热爱,对力学史方法论研究的兴趣以及对力学学科传承和发展的责任感;同时为方便读者阅读、省去检索查找之苦,便萌生了将院士谈力学的文章集结成册的想法。 编者利用工作之余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从院士们发表的大量论文和著作中,遴选出部分论及力学学科发展以及通俗易懂的文章集结为 《院士谈力学》 一书,以供力学及相关学科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阅读参考,也欢迎社会各界力学爱好者阅读此书。 《院士谈力学》 收集了包含周培源、钱学森、郭永怀、钱伟长等力学界35位院士的55篇文章,这些文章凝聚了三代力学家对于力学的看法和讨论。 编者特别邀请到我国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郑哲敏先生为本书作序,在此特别致谢! 《院士谈力学》 一书的出版,得到了作者或家属的授权,感谢他们的鼎力支持! 部分院士还亲自提供文章供编者采编,感谢他们! 编者在编辑此书过程中,还得到北京大学武际可教授和天津大学王振东教授的热忱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者 2016年6月13日 于北京中关村 (责编:刘四旦)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定价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5885 次阅读|31 个评论
重大研究基础设施领域发展观察 | 2016科学发展报告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6-11-8 08:27
2015年,各国围绕新物理、新材料、新能源和生命科学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稳步推进,探测和研究能力不断提升,并获得了大量突破性进展。 『 一、重要研究进展 』 1. 基础设施的探测和研究能力不断强化 2015年1月,江门中微子实验启动建设,其中微子探测器将是世界上能量精度最高、规模最大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该实验室计划2020年投入运行并开始数据采集。2月,美国国家同步辐射光源(NSLS-Ⅱ)经过10年的设计建设后正式投入运行,其X射线的亮度比NSLS的高10000倍,它将帮助研究人员解决材料、能源、环境和医药等领域的大量科学问题。6月,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经过两年多的升级测试正式恢复运行,以前所未有的能量强度(13太电子伏)为LHC上的所有实验提供碰撞,它将在未来的3年内不间断运行,帮助科学家发现如暗物质、反物质等一些新物理现象的证据。8月,全世界首个第四代同步加速器———瑞典四代光源MAXⅣ的首个电子束开始运行,这将有助于材料学家更加清晰地研究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或帮助结构生物学家观察更小的蛋白质晶体的结构。 经过4年的设计研究,高亮度强子对撞机(HL-LHC)计划进入实施阶段。10月,科研人员开始为不同的加速器部件研发工业原型,此升级计划于2025年完成。11月,费米加速器中心将实施其质子加速器的二期升级。当加速器完成升级目标,它将为长基线中微子设施提供世界上最强的中微子束。11月,全球最敏感的暗物质探测器(XENON1T)在意大利格兰萨索的地下实验室开始运行,并计划于2016年3月底开始收集数据。 2. 基于研究设施的成像技术不断得到提升 2015年8月,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运用超快电子衍射(UED)技术设计完成了世界上最快的“电子摄像机”,它可以以十万亿分之一秒的快门速度记录电子和原子核的运动信息,有助于在材料科学、化学和生物学等方面进行开创性研究。10月,瑞士保罗谢尔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成功地使用商业化成像技术(CCD传感器)捕捉到太赫兹光的影像,这一技术不仅降低了成本,还能将成像的分辨率提高25倍,此技术将被应用到2016年即将运行的SwissFEL的实验装置上。 3. 小型化科学装置获重大进展 加速器小型化是加速器应用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能量的不断提高,加速器的大小正接近其极限,紧凑型科学装置的研发成为其技术研发焦点,并在2015年取得了多项进展。5月,SLAC研制完成了一个商业化的X 射线源紧凑型光源(CLS),利用它可以使CT扫描到更多细节信息,这项新技术将很快应用于临床研究,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癌症和其他疾病。7月,清华大学的鲍捷和麻省理工学院的芒格巴旺迪成功研制出首个量子点光谱仪。这种光谱仪可以进行商业化生产,造价低,易于使用,体积如手机摄像头般大小,其未来将在空间任务的科学数据收集到家用电器中集成的传感器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9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利用等离子体中产生的电荷波为粒子加速,设计并建成了小型的等离子体尾场加速器,首次在LHC上进行了测试。10月,美国、德国和加拿大的科学家们利用太赫兹辐射技术设计并建成了一个微型的加速器原型,仅有1.5厘米长、1毫米厚,它有可能产生高强度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研究人员计划在此工作的基础上研发一个基于太赫兹技术的自由电子激光,将推动太赫兹加速器在材料科学、医学和粒子物理学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中的发展。11月,戈登和贝蒂·摩尔基金会向斯坦福大学、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DESY)和汉堡大学提供1350万美元(约1260万欧元)的基金支持,用于设计被称为芯片加速器(accelerate-on-a-chip)的创新粒子加速器,并制作一个全功能、可扩展的工作原型。  4. 基于重大研究基础设施的学科研究多点开花 (1)支持新物理现象的探索。2015年7月,CERN 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底夸克实验(LHCb)观测到了由五夸克粒子组成的重子态,首次确认了五夸克态的存在,证实了半个多世纪前的预测。这一发现也意味着科学家找到了物质的新形式。9月,通过对LHC数据的分析发现,B介子衰变为τ子的速度要远超过衰变为μ子的速度。2012年SLAC的“Babar”实验和KEK 的“Belle”实验在5月也都观测到了类似的异常现象,但这一结果并不符合标准模型的预测。10月,MicroBooNE探测器探测到首个中微子,这一结果标志着高能基本粒子详细研究的开始。12月,CERN 的CMS和ATLAS实验均发现了一对超高能光子,其共带有高达750吉电子伏的能量。这一结果还将进行进一步的验证。这个神秘新粒子如果真的存在,它将推翻统治粒子物理学几十年的“标准模型”,引发新世纪的物理学革命。 (2)推动生命科学及新药物的发展。2015年1月,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结构生物学中心(NYSBC)和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的科学家,利用美国国家同步辐射光源(NSLS)的高强度X射线,通过对比观察TSPO 单独的及与类似安定化合物结合后的高分辨率原子图像,破译了被称为TSPO的次级蛋白结构,对这种次级相互作用的理解也将为安定副作用的研究和有效新药物的开发提供线索。5月,阿贡国家实验室(ANL)的研究人员利用先进光子源(APS)第一次观察并量化了活甲虫喷雾的内部反应机理,也将为爆炸缓解和推进技术提供新的设计原理。7 月,SLAC和DESY的研究人员利用LCLS发现了原子级细胞信号中枢“关闭”开关的运行机制,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揭示了生物细胞的调节机理,也为更精确靶向药物的研发铺平了道路。11月,意大利研究人员利用X射线研究发现石棉和灰尘可以改变肺里的铁平衡,这不仅是石棉涂层中蛋白质成分发生构象变化的第一个有力证据,也将 有助于揭示人类暴露于石棉环境和长期遭受肺损伤之间的关系。 (3)助力新材料的研发。BNL的科学家利用NSLS-Ⅱ研究了联硒化钌(Ruthenium Diselenide)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使得开发具有热电性能的新材料成为可能。他们还利用共振非弹性X 射线散射(RIXS)技术对YbInCu4材料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种能引发能量转移的电子能谱间隙,不仅为解释这种奇特磁性材料的罕见属性取得了实验性突破进展,也打开了利用物理学控制复杂磁性材料的大门。英国科学家利用欧洲同步辐射装置(ESRF)发现了固载型氢转移催化剂失活是其与醇盐铱催化剂氯配体发生缓慢交换所引发的,进而导致了催化剂反应过程中的氯含量损耗和钾含量累积,从而提出了一种研究复杂固载型催化剂的新方法,这种革新研究方法将成为识别催化剂失活途径的重要方式。 (4)支持新能源的发展。BNL的科学家利用X射线技术首次揭示了催化反应进程中的原子结构变化图,这种原位技术将可能应用于催化剂、电池、燃料电池和其他主要能源技术的相关研究。英国科学家利用X 射线束进行流化催化裂化(FCC)颗粒研究时发现,局部的金属污染能影响微粒特性并引起催化剂老化,从而确定在原油提炼成汽油的过程中催化剂颗粒老化过程的关键机理,有助于提高汽油的实际生产效率。2015年9月,荷兰科学家利用ESRF揭示了LiFePO4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相变机理,为锂离子电池电极的工作及改进提供了新见解。 『 二、重要战略计划与举措 』 1. 各国积极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计划 2015年1月,印度政府批准印度中微子天文台(INO)的建设,投资金额为150亿卢比(约2.36亿美元)。INO项目旨在建设一个研究中微子的世界级地下实验室,确定中微子的质量和混合参数,并结合世界上其他的加速器实验,解决宇宙的物质-反物质非对称问题。3月,我国高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初步概念设计报告国际评审会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举行。8月,我国科学家提出将在中国本土建“高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和“电子—离子对撞机(EIC)”两大超级对撞机的战略建议。 8月,第34届国际宇宙射线大会在荷兰召开,中法等国的与会科学家共同提出了继“冰立方”之后的下一代中微子天文台———巨型中微子探测射电阵列(GRAND)的建设计划,它将用来观测来自深空的高能中微子。10月,美国核科学顾问委员会(NSAC)通过并发布了《2015核科学长期规划》,建议完成美国稀有同位素束流设施(FRIB)的建设之后,美国着手建设一个高能量、高亮度的电子离子对撞机(EIC),仍将连续电子束加速器装置(CEBAF)、FRIB 和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的建设升级作为重点。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后简称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多个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中优先安排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包括“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高海拔宇宙 线观测站(LHAASO)”“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AIF)”“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验证装置”等,这些基础设施建成后将为我国科学家提供先进的研究设施和平台。 2. 各国围绕研究基础设施进行研究部署 2015年6月,德国亥姆霍兹协会理事会决定为欧洲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X-FEL)提供3000万欧元的项目资助,大部分资金将用于资助极端领域亥姆霍兹光束线(HIBEF)的研究,尤其是高能密度科学(HED)设备基本部件的研发,其他资金将用于资助串行飞秒晶体学(SFX)用户协会和共振非弹性散射实验h-RIXS测量站。9月,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公布了NSLS-Ⅱ的战略计划草案,将复杂结构下的动态突发行为、材料的发现和合成、催化和能源系统、环境和气候科学、生命的结构和功能设定为NSLS-Ⅱ的优先科学领域。 美国的《2015核科学长期规划》中,将基础对称性和中微子研究作为优先发展方向,以期打开通向跨越标准模型的物理学大门,并建议开发和部署以美国为主的吨级无中微子双β衰变实验,从而可以直接验证中微子是否为其自身的反粒子,这对理解物质-反物质对称性有重要意义。英国将在未来四年投入7200万英镑支持粒子物理前沿研究,包括资助英国科学家参与粒子物理实验,理解暗物质、暗能量、粒子质量的来源、原子力的性质等基础物理问题,以及粒子物理的理论研究等。 3. 国际合作是重大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和研究的主基调 2015年8月,SLAC将其独有的XL4速调管射频放大器运往韩国浦项加速器实验室(PAL),并将与之合作改良加速器构造,进一步优化浦项的X 射线激光器发射的电子束。10月,欧盟的国际合作项目CREMLIN在莫斯科启动,其目的是加强欧盟和俄罗斯在研究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更加有效地使用重大研究基础设施,项目参与方包括欧盟的13个机构和俄罗斯的6个机构。 12月,美国和欧洲在粒子物理研究方面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深化阶段,美国首次签署正式协议参与到CERN 的LHC项目中,继续从事美国开创性的中微子研究,而欧盟的中微子研究也可以利用美国的实验设施和平台。CERN 分别与黎巴嫩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和巴勒斯坦签署了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协议,首次将其科研合作活动扩展到中东地区。在此协议下,黎巴嫩将参加到LHC的重离子项目和紧凑μ子探测器(CMS)的软件升级中;巴勒斯坦之前和CERN 的合作受到诸多限制,新协议允许巴勒斯坦参加到超导环场探测器(ATLAS)的国际合作项目中。中俄超导质子联合研究中心在合肥落户,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与俄罗斯联合核子所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共同研制中俄首台超导回旋质子治疗装置。英国ISIS散裂中子源的研究人员向世界上最大的散裂中子源(ESS)项目交付了首批两个关键仪器设备中子小角散射仪(LoKI)和水平中子反射谱仪(FREIA),这两个设备将为ESS提供独特的研究能力,也印证了英国ISIS散裂中子源的研究人员在ESS建设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4. 各国更加重视加强与工业界的交流和合作 各国都越来越重视重大研究基础设施的工业应用和社会经济影响。NSLS-Ⅱ在其战略计划草案中提出与工业企业合作的战略方向、制定了更加灵活的企业用户的使用方式、加强了对企业用户的支持力度以及和强化了与企业的沟通。为方便与工业界的交流,CERN 专门建立了新的网站,鼓励CERN 的研究人员和企业交流分享他们的技术、想法和专业知识,希望通过新媒体的方式使CERN 的技术尽可能地商业化,以惠及企业、经济和社会。 『 三、启示与建议 』 1. 围绕研究基础设施加强应用研究学科的布局 重大研究基础设施在提供基础物理本身探索平台的同时,借助其强大的探测和成像能力也推动了其他学科研究的重要进展。各国基于研究基础设施在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新药物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突破性的进展,而我国还没有将现有研究基础设施的应用潜力发挥得很充分,应当进一步完善基于研究基础设施的应用研究的布局,并给予一定的支持。 2. 加强对紧凑型研究基础设施研发的关注和支持 研究设施小型化是重大研究基础设施研究和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提高其能量的同时,基于研究基础设施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商业化也依赖于其小型化。欧美国家已经做了相应的部署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获得了紧凑型加速器的实验装置和原型系统。我国也应进一步加强对加速器技术的应用和商业化的支持力度。 3. 根据最新的研究发现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超前部署 CERN 发现了一对带有高达750吉电子伏能量的超高能光子。目前最新的设施无法对其进行研究,而正在筹划建设的ILC和CEPC也仅适合对Higgs粒子(125吉电子伏)的研究,在设计现阶段的重大研究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应适当考虑研究可能出现的高能粒子的新一代研究基础设施。 4.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 依托重大研究基础设施解决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基本问题,需要国际科学界的共同努力,美国和欧盟在粒子物理研究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深化,俄罗斯和欧盟在研究基础设施的使用方面加强了合作。此外,美国和欧洲都采取措施加强了研究基础设施与企业界的合作,推动知识和技术的转移转化,促进其商业化,这些举措将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和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致谢:中国科学院金铎研究员审阅了全文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院士咨询报告 | 改进我国科学评价体系 地球内核的内核 厚积薄发,看看中国科学院《2016科学发展报告》“发”了啥? 2015年高技术发展综述之健康和医药技术 《2016科学发展报告》:201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2016科学发展报告》:2015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2016高技术发展报告》精彩看点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中国科学院编 《 2016 科学发展报告 》 (中国科学院年度报告系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08 ) 一书 “第四章 科技领域发展观察”部分 ,标题为编者所加。 2016科学发展报告 (中国科学院年度报告系列) 中国科学院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08 ISBN 978-7-03-049050-6 《2016科学发展报告》 是该系列报告的第十九部,主要包括科学展望、科学前沿、2015年中国科研代表性成果、科技领域发展观察、中国科学发展概况和中国科学发展建议等六大部分。受篇幅所限,报告所呈现的内容不一定能体现科学发展的全貌,重点是从当年受关注度最高的科学前沿领域和中外科学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中,择要进行介绍与评述。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445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10月新书快递(二)
sciencepress 2016-10-28 16:48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10月新书快递(二)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10月新书快递(二).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新型微波滤波器的理论与设计 108 褚庆昕,涂治红,陈付昌,王欢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0-Oct-16 2 载流摩擦学 88 张永振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0-Oct-16 3 化学元素周期表(第四版) 12 高胜利,杨奇,陈三平,周春生 专业工具书 化学 9-Oct-16 4 滇中碳酸盐岩型铅锌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 138 高建国 专著 地球科学 10-Oct-16 5 中国井冈山地区原色植物图谱 438 廖文波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8-Sep-16 6 城市核心区综合交通与空间集约利用互动关系研究 128 杨庆媛,冯应斌,乔宏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0-Oct-16 7 生成--中国道家哲学体系现代建构 99 刘国平 专著 党政、哲学、宗教 9-Oct-16 8 护理学基础(内蒙版) 59.5 路显华 中职教材 西医 10-Oct-16 9 奚族文化研究 138 毕德广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8-Oct-16 10 实用急诊医学(第4版) 88 王振杰,何先弟,吴晓飞 专著 西医 11-Oct-16 11 实时荧光PCR技术(第2版) 118 李金明 专著 西医 10-Oct-16 12 电子技术应用基础(数字部分) 49 钮文良,路铭,罗映霞 本科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8-Oct-16 1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9.8 陈兰云,胡继兰,王芳倩 高职教材 语言、教育 12-Oct-16 14 恋爱·婚姻·家庭——大学生性教育教材(第二版) 30 胡珍,刘嘉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1-Sep-16 15 四川省锰矿成矿规律及资源评价 99 杨先光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1-Sep-16 16 职业教育统筹发展论 108 朱德全 专著 语言、教育 21-Sep-16 17 航空伽玛能谱探测技术与应用 168 葛良全 等 专著 航空航天 26-Aug-16 18 火山岩油气储层识别与预测 148 范存辉,秦启荣,秦章晋 专著 地球科学 21-Sep-16 19 中国无线电频谱拍卖机制研究 79 尹华川,万晓榆,张炎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1-Sep-16 20 多相波动压力特性及其在钻井中的应用 89 孔祥伟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1-Sep-16 21 超人气漫画素描技法——人物表情刻画(超值版) 39.8 黄方舟 应用技术 文学艺术 23-Sep-15 22 浮世绘的故事 69 潘力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23-Sep-15 23 病毒与人类世界的时空风暴 35 刘欢 科普 生物科学 29-Sep-16 24 现代机械工程图学教程(第三版) 56 王琳,王慧源,匡珑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1-Sep-16 25 现代机械工程图学题典(第三版) 29.8 刘雪红,朱希夫,陈全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1-Sep-16 26 微积分学习辅导与习题全解 46.5 张军好,龙爱芳,余启港 大学教材 数学 29-Sep-16 27 化工设计 48 范明霞,胡立新 高职教材 化学 10-Oct-16 28 Web2.0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模式变革 55 何向阳 专著 语言、教育 29-Sep-16 29 输水隧洞断层带高承压水处理措施研究 128 刘汉东,路新景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1-Sep-16 30 高光谱遥感图像处理与应用 85 刘代志 等 正常 计算机、通信 18-Oct-16 31 创造发明的思路、方法及路径 60 涂铭旌 正常 语言、教育 18-Oct-16 32 华北陆块前寒武纪岩墙群及相关岩浆岩地质图 198 彭澎 馆配 地球科学 17-Oct-16 33 微生物胞外呼吸:原理与应用 168 周顺桂 等 馆配 生物科学 21-Oct-16 34 海洋科学集刊 198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馆配 地球科学 18-Oct-16 35 中国农业灌溉活动中利益相关者行为研究 78 方兰 馆配 历史地理、考古 9-Oct-16 36 为君之道——先秦诸子领导理论研究 80 柴永昌 馆配 历史地理、考古 17-Oct-16 37 准噶尔盆地南缘新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 198 邵雨 等 馆配 地球科学 14-Oct-16 38 黔中遗珍--贵安新区出土文物精粹 238 贵州省考古研究所 等 馆配 历史地理、考古 26-Sep-16 39 TEXTBOOK OF FUNCTIONAL EXPERIMENT医学机能实验学(英文版,第2版) 49 朱亮,徐静 教材 西医 8-Oct-16 40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策略、技术及围术期处理 39 向定成 正常 西医 18-Oct-16 41 超声分子影像学 398 王志刚 正常 西医 14-Oct-16 42 突破:88例肝癌患者手术后20~48年长期生存 128 马曾辰 正常 西医 14-Oct-16 43 中国译学主体性研究--中国译学四象论初探 78 孟凡君 正常 语言、教育 17-Oct-16 44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Visual Foxpro应用基础 46 谯英 教材 计算机、通信 17-Oct-16 45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Visual FoxPro实验与考级过关指导 46 曾陈萍,岳付强,周雄 教材 计算机、通信 17-Oct-16 46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39 李卫红 等 教材 地球科学 18-Oct-16 47 脉冲控制与同步 69 马铁东 正常 计算机、通信 17-Oct-16 48 自然保护区旅游地学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 69 梅燕 正常 资源环境 17-Oct-16 49 网络化多机电系统协调控制理论及应用(英文版) 99 陈刚 正常 计算机、通信 17-Oct-16 50 如果,我在唐家河遇见你 78 马晓燕 正常 历史地理、考古 17-Oct-16 51 Q版漫画绘制从入门到精通 59 嘎子陈,王爽 正常 文学艺术 18-Oct-16 52 天然食材养生宝典——鱼虾水产 32 张志华 正常 农林 18-Sep-16 53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相关疾病 80 方朝晖 正常 西医 30-Sep-16 54 伤寒卒病新编 80 张再良 正常 西医 18-Sep-16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1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 院士咨询报告 | 改进我国科学评价体系
热度 1 zlyang 2016-10-27 14:51
院士咨询报告 | 改进我国科学评价体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011099.html 改进我国科学评价体系, 促进卓越科学研究 ■ 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工作委员会 “全 球化深入发展下的科学价值评估”咨询课题组*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工作,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科研产出迅速增长。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科学发展的水平仍然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较少,学风浮躁现象普遍存在,科研不端的行为时有发生,科研质量的提升面临多方面的挑战,科学发展的水平和实力仍然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也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符合。 导致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科学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科学评价体系远不能适应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考察中国科学院时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要坚决扫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优化科技政策供给,完善科技评价体系。”从表面上看,科学评价只是科技体制中的一个局部问题,但实际上其对科技发展有全局性的影响。这是由于科学评价不仅是一个社会科学价值观念的直接体现,而且是科技管理的重要手段,评价的过程和结果直接影响了科技资源的分配,评价的标准更是引导科学家科研行为的指挥棒。 对科学价值的认识和科学评价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科学家的形象和国际科技合作。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中国科学的评价不一,甚至不乏质疑的声音,这大多与科学评价的机制和标准等问题相关。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建立合理的科学评价体系,将导致科研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科学研究的无序竞争,破坏健康的学术生态,诱发弄虚作假的投机行为,严重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不但会影响中国科学的健康发展,损害中国科学的形象和国家的形象,而且会延缓甚至阻碍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影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我国科学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 功利主 义科学价值观的影响广泛并产生严重 后果 一些评价政策导向过分强调科学研究的功利性,评价结果过度地与被评单位或个人的利益挂钩,这样不但使需要长期坚持的、有较大风险的重要研究工作难以得到持续开展,使短期内没有明显应用价值的基础研究难以得到稳定的支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科研不端的行为。一些科研机构盲目追求科技资源利益最大化,不顾自身定位和使命多头出击,无序竞争各类科研项目,导致科技布局职能重叠、职责不清,科技资源重复投入,浪费低效,也使科研机构无法在特定领域持续积累,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一些科研人员过分关注科研带来的物质收益或社会地位,缺乏潜心研究、不断探究真理的内在动力和持久热忱,科研行为急功近利。近年来,一些学术造假和贪污科研经费的案件令科技界蒙羞,令社会震惊。 2. 非学术因素严重干扰科学评价过程 首先,评价过程受到行政权力的过多干预。尽管大多数的评价中普遍采用了专家评议的机制,但专家的意见和评价的结果往往在较大程度上受到行政权力的影响。其次,科学评价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公开性,对评审中的利益相关或利益冲突缺乏有效约束,导致各种形式的潜规则大行其道。再次,评价过程更多地从行政管理的要求与方便出发,而不是从科研管理的特点与规律出发,过细、过频、过繁的评价严重干扰了科研的实际进程,使科学家疲于应付项目申请、年度报告、结题等评议活动,迫于尽快“交账”的压力,难以潜心进行高质量的研究工作。 3. 缺乏行之有效的社会监督和制度约束 总体上看,我国的科技评价仍然缺乏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社会监督和制度约束。由于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使对评估过程的外部监督难以实施,评估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和潜规则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由于缺乏明确的监督机制和惩罚措施,违规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导致科学评价过程中违规的成本远远低于违规的收益,这也致使违规行为进一步蔓延。 4. 评价标准不利于促进卓越的研究 一方面,过分强调短期量化考核指标,难以真正激励变革性研究。例如,在科研奖励的判定、重点学科、重点基地和科研机构的评价中,论文数量、课题或经费数量、获奖数量和院士数量等,往往成为具有较大权重的评价指标。另一方面,对评议的激励过度与利益关联,难以培育卓越的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再例如,一些科研机构热衷于在科研项目评议、科学奖励评定和院士遴选等过程中进行“公关”,甚至出现“组织公关”和“集体作假”的现象。一些激励过度的政策可能带来与政策初衷相反的一些结果。比如,有些人才计划入选者和大多数具有创新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之间待遇的巨大反差,偏离了追求卓越价值的导向,严重冲击了以业绩为准的分配体系,负面效应有可能抵消甚至超过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根源 1. 对科学的价值与科研的特点认识不够 科学评价要发挥促进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就必须正确地认识科学的价值,准确地把握并遵循科研的特点和规律。一方面,科学对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无不以科学不断发现的新知识为基础,不断推进知识进步的“卓越的”科学是不断创造奇迹的“有用的”科学的源泉。由于对科学价值认识存在片面性,忽视了科学评价促进“卓越科学”的首要功能,片面理解和追求科学的功利价值,其结果就会导致科学评价的目的被严重扭曲,不但难以有效地提高科研的质量,而且还会带来科学精神的丧失,影响科学事业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要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中发现新的知识,不存在先定的必然成功。科学评价必须激发科学家创新的动力,鼓励科学家探索的勇气,保护科学家创新的热情,宽容科学家探索过程中的失败。由于对科学研究特点和规律的把握不足,盲目地用行政管理的方式来进行科学评价,要求科学家的科研活动硬性地满足过细、过死的规定,不但干扰了科学研究的过程,而且严重误导了科学家的科研行为。 2. 科技资源管理和分配模式存在严重问题 一方面,科技资源的分配和评价标准的确定由行政管理者主导,致使科学评价有明显的政绩取向。为了便于进行直接管理,行政管理者往往会采用数量比较的简单评价方法。另一方面,科技资源的分配普遍采用竞争性项目支持的方式,使得竞争性的项目投入与稳定性的机构投入的比例严重失衡。这样不但导致围绕科技资源的过度竞争,使科学家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争取项目支持上,也使得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研究工作难以得到稳定的支持。此外,科技资源具有多头管理的特点,科技计划的名目繁多。计划定位不清,会导致评价指标单一化,研究工作趋同化;项目管理过频过繁,申请条件和申请指南过细过死,会使得科学家既要在缺乏稳定支持的情况下从多个渠道获取资源,又不得不适应不同支持计划的繁杂要求,疲于应付。 3. 科学共同体的自治和自律严重不足 其一,我国科学共同体的自主性不足,对行政权力仍然有较强的依附性,一些行政官员或者管理人员会干扰科学评价过程,得不到科学界的有效抵制,一些科研人员借助与科研管理者的私人关系谋取个人或单位利益。其二,科学家的自律不足,一些科研人员不遵守已建立的评议规则和保密制度,多方打探评议过程和评议专家,千方百计进行公关;一些评议专家在收到评审材料后甚至联系被评者,主动示好,以扩大人脉资源;有的评议专家不认真阅读材料,甚至直接安排其学生进行评审。其三,科学共同体的责任意识不够,自治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比如,科学家大多不愿意公开挑战不严谨的评议结论,出于人情或生怕将来自己被评时遭遇尴尬,而不愿意得罪被评议对象,甚至出现集体责任意识淡薄的“群体性迷失”。更值得注意的是,科学界的自律和自治较差,会给后来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不好的示范,有些科研人员的不良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戒,会为学生和青年科研人员所仿效,形成不良风气的代际影响。 三、改进科学评价体系的主要建议 完善我国科学评价有以下基本思路:以推进卓越科学、大幅度提升我国科学原创能力为出发点,以深化科技资源管理和分配体制改革为切入点,以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落脚点,尊重科学研究的特点和科学发展的规律,尊重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建立严格、透明、公正的科学评价体系,营造和谐并充满活力的学术生态环境,推动中国科学健康持续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1. 加强科学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引导科学界和全社会正确认识科学的价值,把探究真理、发现新知识作为科学的核心使命,把探索真知作为全面实现科学价值的重要基础。检讨和反思功利主义倾向对我国科学政策的影响,调整科学评价的价值导向,引导科研人员树立严谨求实、究真探源、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逐步改变急功近利的行为模式,倡导和鼓励潜心研究、“十年一剑”、协同攻关,引导政府管理人员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和特点进行科研管理。 2. 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资源配置机制 一是建议研究成立国家研究理事会(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hina)的可行性,探索建立行政职能部门和科学共同体协同管理和分配科技资源的新机制。二是建议调整科学资源配置的结构,改变过度依赖竞争性的项目投入方式支持科学研究的状况,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公益性研究机构的稳定支持。三是避免科学评价的激励过度与部门、个人利益关联,防止在科研机构和人才评价过程中拔苗助长的政策导向,更好地发挥科学评价改进科研工作、提高科研质量方面的诊治性功能。 3. 规范科学评价过程,建立严格、透明的评价体系 一是针对我国科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制定《中国科学评价行为准则》,将其作为我国科学评价的行动指南。二是严格规范科学评价的实施过程。系统设计科学评价的程序和机制,明确不同参与者的权力和责任。严格执行评议过程中利益冲突的相关规定,建立规范的回避制度。提高价值评议活动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建立评估专家的责任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具有权威性、独立性和公正性的监督机制,制定切实保护举报者合法权益的制度。三是加强科学评价的国际合作,有效发挥国际专家在科学评价中的作用。 4. 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鼓励高质量、独创性的研究 针对不同的科研活动和评价对象,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把鼓励独创性、变革性的研究作为科学评价的首要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兼顾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更加重视和支持问题导向明确的研究。在评议组织过程中,合理设计评估周期和操作程序,防止过于频繁和复杂的评价活动干扰科研活动的正常秩序,为科研机构持续提高科研能力、科研人员潜心研究重要的科学问题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 5. 推进科学共同体的自治和自律,完善同行评议制度 一是要提高科学共同体在维护科学精神、推进卓越研究方面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鼓励科学共同体内部开展平等、自由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批评,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集体纠错机制的作用,依靠集体协作,形成择优汰劣、有效纠错的质量控制机制。二是明确科学共同体在科学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科学家有效防止和消除行政权力等非学术因素对价值评议过程的干预,并在制度上保障科学家评议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切实完善同行评议制度。三是加强科学道德与诚信建设,完善道德和伦理审查的监管机制。 ———————————————— * 咨询课题组组长为中国科学院方荣祥院士。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中国科学院编 《 2016 科学发展报告 》 (中国科学院年度报告系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08 ) 一书“第六章 中国科学发展建议”部分,标题为编者所加。 2016科学发展报告 (中国科学院年度报告系列) 中国科学院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08 ISBN 978-7-03-049050-6 《2016科学发展报告》 是该系列报告的第十九部,主要包括科学展望、科学前沿、2015年中国科研代表性成果、科技领域发展观察、中国科学发展概况和中国科学发展建议等六大部分。受篇幅所限,报告所呈现的内容不一定能体现科学发展的全貌,重点是从当年受关注度最高的科学前沿领域和中外科学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中,择要进行介绍与评述。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1017 次阅读|2 个评论
院士咨询报告 | 改进我国科学评价体系
热度 21 sciencepress 2016-10-27 08:48
改进我国科学评价体系, 促进卓越科学研究 ■ 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工作委员会 “全 球化深入发展下的科学价值评估”咨询课题组*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工作,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科研产出迅速增长。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科学发展的水平仍然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较少,学风浮躁现象普遍存在,科研不端的行为时有发生,科研质量的提升面临多方面的挑战,科学发展的水平和实力仍然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也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符合。 导致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科学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科学评价体系远不能适应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考察中国科学院时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要坚决扫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优化科技政策供给,完善科技评价体系。”从表面上看,科学评价只是科技体制中的一个局部问题,但实际上其对科技发展有全局性的影响。这是由于科学评价不仅是一个社会科学价值观念的直接体现,而且是科技管理的重要手段,评价的过程和结果直接影响了科技资源的分配,评价的标准更是引导科学家科研行为的指挥棒。 对科学价值的认识和科学评价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科学家的形象和国际科技合作。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中国科学的评价不一,甚至不乏质疑的声音,这大多与科学评价的机制和标准等问题相关。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建立合理的科学评价体系,将导致科研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科学研究的无序竞争,破坏健康的学术生态,诱发弄虚作假的投机行为,严重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不但会影响中国科学的健康发展,损害中国科学的形象和国家的形象,而且会延缓甚至阻碍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影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我国科学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 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的影响广泛并产生严重后果 一些评价政策导向过分强调科学研究的功利性,评价结果过度地与被评单位或个人的利益挂钩,这样不但使需要长期坚持的、有较大风险的重要研究工作难以得到持续开展,使短期内没有明显应用价值的基础研究难以得到稳定的支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科研不端的行为。一些科研机构盲目追求科技资源利益最大化,不顾自身定位和使命多头出击,无序竞争各类科研项目,导致科技布局职能重叠、职责不清,科技资源重复投入,浪费低效,也使科研机构无法在特定领域持续积累,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一些科研人员过分关注科研带来的物质收益或社会地位,缺乏潜心研究、不断探究真理的内在动力和持久热忱,科研行为急功近利。近年来,一些学术造假和贪污科研经费的案件令科技界蒙羞,令社会震惊。 2 . 非学术因素严重干扰科学评价过程 首先,评价过程受到行政权力的过多干预。尽管大多数的评价中普遍采用了专家评议的机制,但专家的意见和评价的结果往往在较大程度上受到行政权力的影响。其次,科学评价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公开性,对评审中的利益相关或利益冲突缺乏有效约束,导致各种形式的潜规则大行其道。再次,评价过程更多地从行政管理的要求与方便出发,而不是从科研管理的特点与规律出发,过细、过频、过繁的评价严重干扰了科研的实际进程,使科学家疲于应付项目申请、年度报告、结题等评议活动,迫于尽快“交账”的压力,难以潜心进行高质量的研究工作。 3 . 缺乏行之有效的社会监督和制度约束 总体上看,我国的科技评价仍然缺乏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社会监督和制度约束。由于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使对评估过程的外部监督难以实施,评估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和潜规则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由于缺乏明确的监督机制和惩罚措施,违规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导致科学评价过程中违规的成本远远低于违规的收益,这也致使违规行为进一步蔓延。 4 . 评价标准不利于促进卓越的研究 一方面,过分强调短期量化考核指标,难以真正激励变革性研究。例如,在科研奖励的判定、重点学科、重点基地和科研机构的评价中,论文数量、课题或经费数量、获奖数量和院士数量等,往往成为具有较大权重的评价指标。另一方面,对评议的激励过度与利益关联,难以培育卓越的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再例如,一些科研机构热衷于在科研项目评议、科学奖励评定和院士遴选等过程中进行“公关”,甚至出现“组织公关”和“集体作假”的现象。一些激励过度的政策可能带来与政策初衷相反的一些结果。比如,有些人才计划入选者和大多数具有创新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之间待遇的巨大反差,偏离了追求卓越价值的导向,严重冲击了以业绩为准的分配体系,负面效应有可能抵消甚至超过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根源 1 . 对科学的价值与科研的特点认识不够 科学评价要发挥促进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就必须正确地认识科学的价值,准确地把握并遵循科研的特点和规律。一方面,科学对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无不以科学不断发现的新知识为基础,不断推进知识进步的“卓越的”科学是不断创造奇迹的“有用的”科学的源泉。由于对科学价值认识存在片面性,忽视了科学评价促进“卓越科学”的首要功能,片面理解和追求科学的功利价值,其结果就会导致科学评价的目的被严重扭曲,不但难以有效地提高科研的质量,而且还会带来科学精神的丧失,影响科学事业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要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中发现新的知识,不存在先定的必然成功。科学评价必须激发科学家创新的动力,鼓励科学家探索的勇气,保护科学家创新的热情,宽容科学家探索过程中的失败。由于对科学研究特点和规律的把握不足,盲目地用行政管理的方式来进行科学评价,要求科学家的科研活动硬性地满足过细、过死的规定,不但干扰了科学研究的过程,而且严重误导了科学家的科研行为。 2 . 科技资源管理和分配模式存在严重问题 一方面,科技资源的分配和评价标准的确定由行政管理者主导,致使科学评价有明显的政绩取向。为了便于进行直接管理,行政管理者往往会采用数量比较的简单评价方法。另一方面,科技资源的分配普遍采用竞争性项目支持的方式,使得竞争性的项目投入与稳定性的机构投入的比例严重失衡。这样不但导致围绕科技资源的过度竞争,使科学家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争取项目支持上,也使得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研究工作难以得到稳定的支持。此外,科技资源具有多头管理的特点,科技计划的名目繁多。计划定位不清,会导致评价指标单一化,研究工作趋同化;项目管理过频过繁,申请条件和申请指南过细过死,会使得科学家既要在缺乏稳定支持的情况下从多个渠道获取资源,又不得不适应不同支持计划的繁杂要求,疲于应付。 3 . 科学共同体的自治和自律严重不足 其一,我国科学共同体的自主性不足,对行政权力仍然有较强的依附性,一些行政官员或者管理人员会干扰科学评价过程,得不到科学界的有效抵制,一些科研人员借助与科研管理者的私人关系谋取个人或单位利益。其二,科学家的自律不足,一些科研人员不遵守已建立的评议规则和保密制度,多方打探评议过程和评议专家,千方百计进行公关;一些评议专家在收到评审材料后甚至联系被评者,主动示好,以扩大人脉资源;有的评议专家不认真阅读材料,甚至直接安排其学生进行评审。其三,科学共同体的责任意识不够,自治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比如,科学家大多不愿意公开挑战不严谨的评议结论,出于人情或生怕将来自己被评时遭遇尴尬,而不愿意得罪被评议对象,甚至出现集体责任意识淡薄的“群体性迷失”。更值得注意的是,科学界的自律和自治较差,会给后来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不好的示范,有些科研人员的不良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戒,会为学生和青年科研人员所仿效,形成不良风气的代际影响。 三、改进科学评价体系的主要建议 完善我国科学评价有以下基本思路:以推进卓越科学、大幅度提升我国科学原创能力为出发点,以深化科技资源管理和分配体制改革为切入点,以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落脚点,尊重科学研究的特点和科学发展的规律,尊重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建立严格、透明、公正的科学评价体系,营造和谐并充满活力的学术生态环境,推动中国科学健康持续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1 . 加强科学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引导科学界和全社会正确认识科学的价值,把探究真理、发现新知识作为科学的核心使命,把探索真知作为全面实现科学价值的重要基础。检讨和反思功利主义倾向对我国科学政策的影响,调整科学评价的价值导向,引导科研人员树立严谨求实、究真探源、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逐步改变急功近利的行为模式,倡导和鼓励潜心研究、“十年一剑”、协同攻关,引导政府管理人员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和特点进行科研管理。 2 . 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资源配置机制 一是建议研究成立国家研究理事会(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hina)的可行性,探索建立行政职能部门和科学共同体协同管理和分配科技资源的新机制。二是建议调整科学资源配置的结构,改变过度依赖竞争性的项目投入方式支持科学研究的状况,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公益性研究机构的稳定支持。三是避免科学评价的激励过度与部门、个人利益关联,防止在科研机构和人才评价过程中拔苗助长的政策导向,更好地发挥科学评价改进科研工作、提高科研质量方面的诊治性功能。 3 . 规范科学评价过程,建立严格、透明的评价体系 一是针对我国科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制定《中国科学评价行为准则》,将其作为我国科学评价的行动指南。二是严格规范科学评价的实施过程。系统设计科学评价的程序和机制,明确不同参与者的权力和责任。严格执行评议过程中利益冲突的相关规定,建立规范的回避制度。提高价值评议活动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建立评估专家的责任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具有权威性、独立性和公正性的监督机制,制定切实保护举报者合法权益的制度。三是加强科学评价的国际合作,有效发挥国际专家在科学评价中的作用。 4 . 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鼓励高质量、独创性的研究 针对不同的科研活动和评价对象,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把鼓励独创性、变革性的研究作为科学评价的首要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兼顾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更加重视和支持问题导向明确的研究。在评议组织过程中,合理设计评估周期和操作程序,防止过于频繁和复杂的评价活动干扰科研活动的正常秩序,为科研机构持续提高科研能力、科研人员潜心研究重要的科学问题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 5. 推进科学共同体的自治和自律,完善同行评议制度 一是要提高科学共同体在维护科学精神、推进卓越研究方面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鼓励科学共同体内部开展平等、自由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批评,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集体纠错机制的作用,依靠集体协作,形成择优汰劣、有效纠错的质量控制机制。二是明确科学共同体在科学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科学家有效防止和消除行政权力等非学术因素对价值评议过程的干预,并在制度上保障科学家评议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切实完善同行评议制度。三是加强科学道德与诚信建设,完善道德和伦理审查的监管机制。 ———————————————— * 咨询课题组组长为中国科学院方荣祥院士。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中国科学院编 《 2016 科学发展报告 》 (中国科学院年度报告系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08 ) 一书“第六章 中国科学发展建议”部分,标题为编者所加。 2016科学发展报告 (中国科学院年度报告系列) 中国科学院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08 ISBN 978-7-03-049050-6 《2016科学发展报告》 是该系列报告的第十九部,主要包括科学展望、科学前沿、2015年中国科研代表性成果、科技领域发展观察、中国科学发展概况和中国科学发展建议等六大部分。受篇幅所限,报告所呈现的内容不一定能体现科学发展的全貌,重点是从当年受关注度最高的科学前沿领域和中外科学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中,择要进行介绍与评述。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626 次阅读|26 个评论
人水和谐视角下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6-10-25 08:23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宝贵资源。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加剧,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水问题日益凸显,反过来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这种严峻的形势也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限制自己对自然界的无限索取和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与洪涝灾害频发;随着人类活动加剧,水环境污染日益加重,这是我国的基本水情。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水问题业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面对我国基本水情和面临的水问题,我国政府审时度势,于 2001 年提出了人水和谐的治水思想,于 2009 年提出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构想, 2012 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随后在全国部署实施该意见。 ▲ 现代水资源管理思想体系框架示意图 然而,由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的时间不长,且国内学者的研究工作多聚焦于考核指标的构建、管理绩效的评估及试点工作等方面,客观上缺乏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系统研究。因此,系统开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关的理论方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由于水问题的复杂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多个学科,需要集中水利、资源、环境、法律、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人力进行联合研究,而目前仍较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团队和综合研究成果。 基于关于水科学研究的交叉学科背景,本书(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基于人水和谐视角》,左其亭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9。 下同)研究团队于2012 年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资助,就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相关问题,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体系构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技术标准体系、行政管理体系、政策法律体系“三大体系”等理论和具体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于2016 年3 月顺利通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的结项验收。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概括如下。 ▌1. 在科学辨析人水和谐思想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框架,进而首次提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体系。 研究框架包括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和谐论解读及应用研究、人水和谐理论方法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的应用研究及核心体系的研究;核心体系包括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技术标准体系、行政管理体系、政策法律体系。 ▲ 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思路框图 ▌ 2. 运用和谐论思想解读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内涵和理论根源,将原创的和谐论理论方法、人水和谐量化研究方法应用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之中,首次构建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体系框架。 该体系框架包括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实施目标、主要内容、理论方法、科技支撑及保障措施等。 ▲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体系框架 ▌ 3. 基于人水和谐理念,提出了一套由“三条红线”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体系、评价方法体系、绩效评估与考核保障措施体系组成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技术标准体系。 构建了由强制性、选择性和相关性指标组成的“三条红线”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全国统一性和地区差异性;构建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绩效评估体系,提出了绩效评估分区标准和绩效评估指标标准,并引用人水和谐量化方法进行绩效定量评估。 ▌ 4. 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关键措施需求出发,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套适应该制度的水权分配与交易理论体系。 该体系由基于一体化用水总量控制的取水许可审批机制、基于用水总量和排污总量控制的水权-排污权和谐分配方法、基于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的取水权-用水权交易方法、基于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红线的排污权交易方法等四部分组成。特别是,本研究将和谐论研究方法首次应用于水权-排污权分配、取水权-用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中,提出了新的可操作的水权分配与交易确定方法。 ▌ 5. 基于“三条红线”对法律保障的迫切需求,认为需要建立、健全或者完善五个方面的关键措施以确保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政策法律体系组成部分之间的结构严谨、功能互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理念、可操作的观点或具体建议。 其中包括完善我国水科学知识教育法律规制的五点建议,从八个方面健全和完善我国生态环境用水保障制度,从三个方面健全和完善“违法成本>守法成本”机制,从五个方面完善我国水资源管理中的公众参与保障机制,以及从四个方面强化我国政府水资源管理责任。 《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基于人水和谐视角 》 一 书是对该研究成果的总结,具体包含以下四篇共 18 章。 ▲ 本书框架结构与分章安排一览表 本书聚集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 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研究 ” 所有参与者的智慧,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由于本书涉及知识面广,且许多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再加上时间仓促及笔者水平所限,虽几经改稿,但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本由刘四旦摘编自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基于人水和谐视角》(左其亭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9) 一书“前言”,有删减。 ISBN 978-7-03-048803-9 针对日益严峻的人水矛盾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我国政府于2001 年提出人水和谐的治水思想,并于2009 年提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基于人水和谐视角》 积极探索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与人水和谐的治水思想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体系(技术标准体系、行政管理体系、政策法律体系)。同时,本书分三部分分别阐述了三大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 1 )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基于人水和谐理念,构建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 三条红线 ” 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提出了水资源管理绩效评估方法和绩效考核保障措施体系。( 2 )行政管理体系研究。研究了适应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取水许可审批机制、水权分配机制、水权交易机制、排污权交易机制。( 3 )政策法律体系研究。抓住水资源管理政策法律上几个棘手问题,从构建适宜的政策法律体系角度,系统研究了水科学知识教育的法律规制、生态环境用水保障机制、 “ 违法成本>守法成本 ” 机制、水资源管理中的公众参与保障机制、政府责任机制等政策法律体系。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674 次阅读|1 个评论
弱国无外交,无话语权何谈资源安全
sciencepress 2016-10-21 08:25
中国的矿产资源价格话语权也是矿产资源管理领域一个广为学者诟病的问题。中国是资源消费大国,作为主要的需求方,没能形成话语权,铁矿石等资源价格话语权却一直掌握在供方矿业公司手里;中国有很多优势资源,如稀土,但是优势资源贱卖确实一直以来困扰矿产资源管理部门的大问题,出台了诸多政策和管控办法,都未能产生较好的效果。然而,本书(文)认为,未来的中国,将有很大的可能通过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建设告别中国的价格话语权之殇。 价格话语权之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源进口国,但巨大的购买力并未能帮助中国企业改变价格接受者的尴尬地位,中国参与国际市场交易的企业在交易价格上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基本上只能被动接受国际市场的价格。 定价权是指对产品价格制定拥有主动权,若改变产品定价不会对需求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拥有定价权,在成本上升情况下可以顺利通过提价将新增成本传导给下游且不影响销量。拥有定价权的公司或公司团体通常是行业龙头,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和较强的技术垄断地位;全球同质产品较少,难以被其他产品替代;购买方存在较强的刚性需求,与全球定价中心交往密切,拥有交通和信息上的便利,可以及时掌握市场供需信息,因而能享受垄断定价权所带来的垄断利润。例如,全球三大铁矿石巨头。 2003 年以来,全球矿产资源价格的大幅上升,早已超出了资源供需基本面的控制,垄断、炒作、美元贬值都在这轮价格上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争取价格话语权的路上,中国建立健全了相关的期货市场,如上海金属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铁矿石期货)、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现已陷入诈骗危机中,交易已中断),有一定成效,但离参与全球矿产品市场治理都还有一定距离。而对于中国的优势性资源,却由于一直处于产业链条的最低端,核心技术和应用都在国外,根本难以掌握话语权。例如,石墨、硅藻土等,中国大量开采优质资源,并廉价出口初级产品,同时,还要大量的高价进口高端产品,与此同时,中国相当多的优质非金属矿产已被美国、日本等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占有,如高纯石英原料、提取技术、应用领域都被美国高度垄断,并严格限制出口。目前为止,我们甚至尚不清楚高纯石英从何而来,通过什么技术进行提纯,并应用到什么高端领域。 美国话语权掌控之路借鉴 全球地缘资源格局错综复杂,以美国、英国等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金融、技术、军事、政治、规则等手段,对全球矿产资源的占有、生产、贸易、价格、消费等全流程进行影响、干预或控制。纵观全球,美国对全球资源有着绝对优势的控制力,石油已经被美国牢牢控制,美国通过对石油占有、生产、贸易、价格、消费等不同环节的影响,影响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 天然气已开始同俄罗斯展开博弈,打破俄罗斯向西欧供应油气的格局,实现西欧和美洲一体化能源供应体系。将使得美国和西欧国家在政治、经济、能源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美国通过参股矿业公司和期货交易市场,借助市场规则指定等手段,掌控着全球大宗金属矿产的价格走势。对于小金属矿产,美国另辟蹊径,通过对“冲突矿产” 立法,利用技术优势从消费终端影响、控制全球资源与市场。而对全球战略性非金属矿产的控制办法也已显现,主要通过资源的占有和技术垄断来实现。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对全球资源、市场的控制,以实现其全球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的影响力,奠定全球霸主地位。 ▌ 美国对全球石油的掌控能力越来越强,影响着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 石油是最重要、战略意义最大的化石能源,也是最具有金融属性的资源。目前,中东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占全球1/3 强,亚洲超过60%的石油进口来自该地区;俄罗斯也是一个重要的石油供应地,欧洲超过一半的石油进口来自俄罗斯。纵观全球,中东、俄罗斯等主要石油供应地区并非是全球石油地缘资源格局的主导者,而美国是当前全球石油资源与市场的控制者。进入20 世纪,美国的石油消费一直高居全球首位,并凭借着对石油勘查开发技术、消费应用领域等的优势,逐步加强了对石油资源的控制能力,使其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一直保持着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 20 世纪末期,美国又通过两次海湾战争控制了世界上重要的石油资源产地和运输通道,从中东、拉丁美洲等产油国获取了大量石油,从而推动其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目前,美国已经在中东地区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和主导地位。近些年,美国在石油开采技术和理论上的突破,又一次证明了全球石油被美国牢牢掌控。当前,石油已经成为美国影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手段,在其称霸全球中扮演这非常重要的角色。 ▲ 美国全球资源战略示意图 近些年,美国众多油气企业利用水平导向钻掘及水力压裂技术,找到了开发页岩油气及石油宝藏之道,使美国的国内石油产量大幅攀升,为美国“能源独立” 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美国实际控制了中东、美洲全球两大石油供应地,并通过纽约期货交易所掌控石油价格。随着“能源独立” 的逐步实现,美国通过石油去影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能力将越来越强,将更加游刃有余。“能源独立” 将给美国带来多方面的利益: ▶ 继续位居全球油气资源占有及开采技术的顶峰,在资源占有、技术水平等方面保持领先全球的绝对优势; ▶ 将带来油气产业的大发展,将是美国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回归的重要因素与推动力; ▶ 可以使美国摆脱对中东等海外石油的依赖,提高本土能源供应的稳定性,为经济保驾护航; ▶ 能加强与欧洲地区的能源合作,摆脱欧洲对俄罗斯的依赖,实现对俄罗斯的战略孤立; ▶ 能从纷乱的中东地区向亚洲地区进行战略转移,以更为轻松的姿态和能源优势来制衡中国崛起。 ▌ 美国“页岩气革命” 成效显著,在全球天然气市场与俄罗斯展开博弈 天然气是化石能源中最为清洁的能源,在全球减低碳排放愿望的今天,天然气的消费前景非常广阔。目前,全球天然气贸易以管道气为主,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管道天然气出口国,主要出口地是欧洲,欧洲一半天然气进口来自俄罗斯。相比其他地区,俄罗斯以更为低廉的价格向欧洲输送天然气,并与欧洲建立起密切的天然气供需伙伴关系。 美国“页岩气革命” 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美国天然气产量已经超过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正在改变全球天然气资源格局。同时,美国已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同俄罗斯展开天然气博弈,2014年受乌克兰问题的影响,使得欧洲与俄罗斯的天然气合作进入低谷,美国趁机宣称要加大与欧洲的能源合作关系,以试图摆脱欧洲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目前,美国页岩气开发成本稍高于常规天然气,但价格上却具有很强竞争力。美国亨利港天然气价格大约相当于欧洲价格的1/3、亚洲价格的1/4,即使考虑到液化、运输和再气化的高成本,未来的液化天然气(LNG) 价格仍然会低于与石油价格挂钩的传统天然气的合同价格。 全球天然气市场主要分为北美、欧洲和亚太三大市场。传统上天然气价格是与石油挂钩的长协定价机制,随着LNG 市场份额的增大,2013 年LNG 气贸易份额已经约占30%,将大大增加天然气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性,会打破国际天然气市场区域分割的局面。一旦天然气如石油一样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会加速天然气的消费市场和使用范围呈跃进式的增长,天然气也将逐步走向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目前,北美主要采取竞争性的市场定价,主要价格基准分别有亨利港价格(HH) 和国家平衡点价格(NBP);欧洲地区的英国、西班牙等,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已经与美国开展进口LNG 的贸易合作。截至2013年年底,美国签署的LNG 出口协议量(包括向non-FTA 和FTA 国家出口) 已经达到5505 万t/a (750 亿m 3 ,协议最早将在2016 年开始执行)。随着,美国天然气的大量出口,全球天然气定价机制已开始从传统的长协定价向现货定价和期货定价变革,未来美国对全球天然气市场的控制能力将大大提升。 ▌ 综合掌握大宗金属矿产的生产、开发、贸易和交易规则,获取高额利益 铁、铜、铝、铅、锌、镍、锡等大宗金属矿产,是支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以美国为首的跨国投资银行依靠资本优势,在矿业公司和期货交易所均持有股份,矿业公司也在期货交易所参股,三方构成利益联合体,通过垄断、恶意炒作和操控交易规则,推高了矿产品价格,从中牟取暴利。 ▲ 矿业公司、投资银行和交易所利益链条 通过跨国矿业公司,垄断优质资源,生产企业之间形成默契的高额垄断价格,赚取垄断利润。一方面,跨国矿业公司横向和纵向垄断加强,垄断定价问题突出。如铁矿石,横向上三大铁矿巨头之间的“默契” 日益明显,已结成事实上的卡特尔;纵向上铁矿巨头和钢铁巨头正逐步融合,矿业巨头正加快对产业链全过程控制;另一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舆论与信息优势,倾向性影响价格。发达国家制造舆论引导国际视听,凭借高素质的研究团队和情报网络一直占据着矿产品市场的信息优势,操控国际矿产品市场价格。 ▌ “冲突矿产” 已在美国立法,另辟蹊径地对战略性金属矿产加以控制 稀土、锂、铍、铌、钽、钨等战略性新兴矿产对新兴产业、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从全球来看,新兴战略性矿产,特别是一些小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亚太地区的中国、澳大利亚以及非洲的刚果金、南非等国家。非洲地区传统上是欧洲国家的势力范围,同时,随着中国几十年的经营,也成为非洲地区重要的影响力量。美国在非洲的控制力相比其他地区较弱,但随着非洲资源潜力的不断显现,美国对其已跃跃欲试。但相比在其他地区,美国运用的手段要更隐蔽、更含蓄,达到不动声色的渗透效果。 “血矿” (冲突矿产) 事件便是成功的尝试。2004 年10 月,惠普、戴尔和IBM 等公司共同发布《电子行业行为准则》,随后,思科、英特尔、微软和索尼加入。该准则认为,刚果(金) 及毗邻国家境内的铌钽矿石、锡、金、钨等矿山开采因资助武装冲突,造成严重的人权和环境问题。这些矿产被称为“冲突矿产”,加入的企业将对资源和材料进行追溯,不得使用该地区的“冲突矿产”,西方国家采取此种措施制约该地区的矿产开发。 2010 年7 月21 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 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法案。要求那些产品中含有由刚果或其邻近国家开采矿物所提炼出来的钽、锡、钨、金等金属的公司,必须报备其金属来源,违规企业未来将不能在美国进行资本上市。美国以人权和环境为借口,制定“冲突矿产” 法案,并尝试对刚果(金) 及周边地区的矿产品生产进行限制。通过应用端的技术垄断来实现对资源及市场的控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地区限制矿产多是中国高新产业将大幅增加,且急需进口,并与此地区有大量贸易合作的资源,美国此手段用意应更广、更深远。 此种控制资源及市场的手段隐蔽、有效,并具有长效性,一旦被美国运用成熟,并形成全球性规则,美国对全球战略性金属矿产的影响、控制程度将越来越强,并冠以正义的名头。如果未来“冲突矿产”的范围逐步扩大,将对全球新兴战略性矿产及产业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能影响资源地的开发与市场流向;另一方面能限制与该地区有密切合作的国家的产业发展。 ▌ 对非金属的技术、资源进行垄断,以控制全球市场 石墨、高纯石英、硅藻土等非金属,在新兴战略性产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战略意义重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非金属加工制造与终端应用上具有绝对优势,远远领先于全球水平。一方面,美日通过技术垄断,牢牢地控制着全球战略性非金属矿产及相关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使全球对其产生高度的产品依赖;另一方面,通过占有矿产地、大量进口初级矿产品等手段,积极抢占全球的优质非金属资源,实现对全球战略性非金属矿产的技术、资源的垄断。 中国是非金属资源大国,但不是非金属资源强国。近年来的,虽然非金属产业得到蓬勃发展,但一直处于产业链条的最低端,核心技术和应用基本未得到发展。例如,石墨、硅藻土等,中国大量开采优质资源,并廉价出口初级产品,同时,还要大量的高价进口高端产品,战略性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已不可持续。与此同时,中国相当多的优质非金属矿产已被美国、日本等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占有,未来将严重影响国内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 还有,高纯石英原料、提取技术、应用领域都被美国高度垄断,并严格限制出口。目前为止,我们甚至尚不清楚高纯石英从何而来,通过什么技术进行提纯,并应用到什么高端领域。全球范围内,一旦发现有该资源的发现信息,美国便积极参与收购,以保持该领域的全球资源垄断地位和市场垄断地位。 未来,发达国家对非金属市场将保持长期垄断,以保证其在该领域的技术、资源、市场的优势,还能获取巨额利润。 告别价格话语权之殇? 尽管如上文所说,全球的矿产资源定价权已经被发达国家通过金融操作、技术垄断和全产业链控制大方式牢牢把握,不代表中国并没有机会。当前,随着 中国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市场治理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国内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也会逐步增强,这些都将会逐步促进中国话语权的提升,未来的中国,是绝对有希望告别价格话语权之殇的。 ▌ 人民币国际化提速 随着人民币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加入SDR,人民币国际化之路正在逐步加快。未来通过推进资源行业与金融行业的产融结合以及人民币国际化与一些重要的资源进口来源国在交易时实行人民币结算这都有助于摆脱对美元的依赖弱化美元波动对大宗商品市场造成的影响,也就同时提高了我国的资源性商品的话语权(牟小刚,2015)。 ▌ 国内期货金融市场日趋完善 中国目前金融市场改革也已进入加速阶段,未来在加强监管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将进一步放开国内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扩大投资者群体,丰富交易品种。进一步完善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的交易规则,尽快推出原油期货完善期货市场的价值发现和保值避险功能,增强期货市场的流动性和市场化,扩大期货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增加国际定价权,将中国期货交易所打造成大宗商品国际定价中心。 ▌ 产业链建设与企业综合实力的大幅增强 最为重要的一点,即是中国通过产业链建设,提升国内的技术水平和全球产业链地位,这一过程将是国内资源价格话语权提升的关键路径。目前,一方面,国内各类资源性产业都已进入调整、整合和升级改造的过程中,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必然会提高中国的相关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有实力的中国企业也已通过把握国家“一带一路” 建设政策,积极走出去,提高矿产资源的国际市场份额和综合实力,同时掌握资源和技术,同时握有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核心技术优势,无论是优势资源还是短缺资源,价格话语权的掌握是中国经济崛起和国际地位提升的必然结果。 【相关阅读】 点击以下标题可阅读全文 资源安全观念的转变——中国新矿产资源安全观 点石——未来20 年全球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研究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陈其慎 等著 《点石: 未来20 年全球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6)一书“第15章 弱国无外交,无话语权何谈资源安全”,略有删减。 ISBN 978-7-03-047077-5 《点石: 未来20 年全球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研究》 立足中国经济、资源、产业发展新常态,以全球为背景,系统分析近200 个国家,逾百年经济、社会、资源、产业发展历程,揭示了资源-产业“雁行式” 演进规律、经济-资源-矿业全周期模型等若干重要规律;基于此系统绘制了中国矿产资源消费图谱,运用二维评价技术,厘定出39 种中国战略性矿产,并对其国内外供需形势、安全保障及相关行业发展逐一开展了研究;全面展望了未来20 年全球和中国能源资源及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新观念、新战略、新对策。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6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说载人深空探测的核心科技问题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6-10-18 08:31
图片来源:新华网 神舟十一号10月17日在中国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在接下来的两天里,神舟十一号将与天宫二号进行对接。此次搭乘神舟十一号执行任务的宇航员景海鹏和陈冬将在轨工作、生活30多天,进行航天医学、太空科学实验和太空应用技术、在轨维修技术、空间站技术试验及科普活动。神舟十一号的发射将我国载人深空探测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载人深空探测任务是指以月球、小行星、火星及其卫星为目标的有人类航天员直接参与的地外天体探测任务,是以月球为代表的深空探测工程和载人航天工程后续发展的必然结合。在21 世纪上半叶科技进步可预见的范围内,载人深空探测可达目标包括月球、小行星、火星及其卫星。 ▲ 深空探测概念示意图 为了更好地协调统筹国际深空探测活动,国际深空探测协调组织(International Space Exploration Coordination Group,ISECG)研究发布了两个版本的全球空间探索路线图。 ▲ 《全球探索路线图》(第1 版) 资料来源:The Global Exploration Roadmap,International Space Exploration Coodination Group 2011 版路线图确定的“月球优先”和“小行星优先”两条可能的途径来驱动载人火星探测目标,但无论选择哪条途径,载人登月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 2011 年版《全球探索路线图》提出的两条探索途径 资料来源:The Global Exploration Roadmap,International Space Exploration Coodination Group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航天技术中的载人航天工程已进入到第二步的空间实验室任务阶段,2016 年实施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任务可以实现2 人30 天的中长期在轨驻留任务。2022 年载人航天工程将建成近地轨道空间站,实现航天员近地轨道长期在轨驻留;月球探测工程将于2017 年实施无人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完成我国第一次月面样品采集及返回任务。 ▲ 载人深空探测关键系统和能力进步 对载人深空探测后续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资料来源:ISECG Global Exploration Roadmap:A Stepwise Approach to Deep Space Exploration, Roland Martinez,Kandyce Goodliff,Ryan Whitley 2018 年“嫦娥四号”将首次着陆于月球背面。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工程的顺利实施有力地推动了载人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为载人深空探测任务的顺利实施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但由于有了人类航天员的参与,载人近地轨道任务和无人深空探测任务所涉及的科学技术与实施载人深空探测任务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载人近地任务、无人深空探测任务与载人深空探测任务的技术支撑和发展关系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见,在各个技术方向上载人深空探测任务都有更强烈的需求和带动作用。 ▲ 载人近地轨道任务、无人深空探测任务 与载人深空探测任务的技术发展关系图 鉴于载人深空探测任务与无人深空探测任务存在“质”的差异,这些差异将导致工程技术和科学问题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围绕载人深空探测任务的“去、登、驻、用、回”以及“人”等方面,大致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的科学技术问题。 ▲ 载人深空探测存在的突出科技问题示意 ▲ 四大方面的科学技术领域分类 面向载人深空探测任务梳理出围绕“去、登、回、驻、用”及“人”的问题共包括4 大方面18 个突出科技问题,其中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包括载人飞行器总体技术,动力与能源技术,空间热物理技术,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着陆回收技术,材料、结构与制造技术,载人环境与生命保障科学与技术,人机联合作业技术,原位资源利用技术,月球及行星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等,总计约60 项科学技术项目。 本文有刘四旦摘编 自 即将出版的 中国科学院 编 《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载人深空探测 》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1 )一书,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50109-7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是中国科学院组织数百位院士专家联合研究的系列成果,涉及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载人深空探测》系统地梳理了载人深空探测的发展历程,明确了载人深空探测的内涵,对载人深空探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同时面向我国载人深空探测领域发展的长远战略需求,系统地分析了实施载人深空探测所面临的四个方面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提炼了应优先发展的学科领域及重点研究方向,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105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10月新书快递(一)
sciencepress 2016-10-14 15:56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10月新书快递(一)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10月新书快递(一).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CCF中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入门篇 38 中国计算机学会 考试用书 计算机、通信 8-Oct-16 2 CCF中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篇 36 中国计算机学会 考试用书 计算机、通信 8-Oct-16 3 实物图解电工电路200例 58 黄海平,黄鑫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Sep-16 4 基于图像处理的裂缝检测技术 95 瞿中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6-Sep-16 5 高维数据的维数约简方法及其应用 88 王建中,张宝学 专著 计算机、通信 8-Oct-16 6 先进碳材料科学与功能应用技术 180 本书编委会 专著 材料科学 8-Oct-16 7 金属基复合材料设计引论 80 武高辉 专著 材料科学 29-Sep-16 8 碳陶摩擦材料的制备、性能与应用 145 肖鹏 专著 材料科学 28-Sep-16 9 媒介丁村:民族文化的数字景观 88 阮艳萍,王雯 专著 语言、教育 8-Oct-16 10 心理咨询的文化性研究 66 许志红 专著 心理、励志 8-Oct-16 11 党政领导班子素质结构与政绩关系研究 118 萧鸣政 等 专著 党政、哲学、宗教 27-Sep-16 12 突发事件中大规模人群的行为规律 105 孙金华,宋卫国 等 专著 社会科学 30-Sep-16 13 集群情景下小微企业的创业行为研究 65 李文博 专著 经济管理 28-Sep-16 14 陕北能源富集区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86 李强,张翀 专著 经济管理 8-Oct-16 15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控制过程、材料与技术 98 郝郑平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8-Oct-16 16 名菊图谱(续) 198 武复华 图册 农林 30-Sep-16 17 射电天文的干涉测量与合成孔径(上册) 108 (美)A.R.Thompson等著;李靖等译 基础理论 地球科学 28-Sep-16 18 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系统评价 98 马广仁 专著 地球科学 26-Sep-16 19 徐寿波传:勇做拓荒牛 68 胡晓菁 科普 历史地理、考古 30-Sep-16 20 发明传奇:化学仪器的故事 29.8 陈懿 科普 语言、教育 27-Sep-16 21 正义审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审判战犯纪实 198 王志强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26-Sep-16 22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化学与界面流变学 168 孙焕泉,曹绪龙,张路 专著 材料科学 26-Sep-16 23 深厚冲积层冻结法凿井理论与技术 218 程桦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8-Oct-16 24 高土石坝地震灾变模拟与工程应用 198 孔宪京,邹德高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8-Oct-16 25 基础护理技术实训指导 32 郑凤莉 中职教材 西医 26-Sep-16 26 礼仪与秩序--秦始皇帝陵研究 180 张卫星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Sep-16 27 秦文化之考古学研究 150 陈洪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8-Sep-16 28 宋代五大名窑科学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628 史宁昌,苗建民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9-Oct-16 29 京畿雄关——明万全右卫军事防御体系研究 168 魏坚,郝园林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3-Sep-16 30 金代宗室研究 128 李玉君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8-Sep-16 31 汉长安城地区城市水利设施和水利系统的考古学研究 228 张建锋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8-Sep-16 32 亚健康干预指导手册 28 罗仁,赵晓山 专著 西医 27-Sep-16 33 2016ESC/ACC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24 李艳芳,聂绍平,王春梅 专著 西医 8-Oct-16 34 老年安全风险防范 28 王英,高艳红,马洪杰 专著 生活、文体娱乐 26-Sep-16 35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统计方法(第2版) 68 李卫 专著 西医 29-Sep-16 36 医院配液中心管理手册 26 邱素红,王玉玲 专著 西医 8-Oct-16 37 无内之物——医学显微世界之美 198 潘琳 专著 西医 27-Sep-16 38 基于平台化技术的远程医疗服务系统研究 98 赵杰,翟运开,任晓阳 专著 西医 8-Oct-16 39 中国当代文学概念与文学史写作 78 罗长青 专著 文学艺术 27-Sep-16 40 新视野大学英语辅导训练教程(上下册) 89 郝向利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8-Sep-16 41 高等数学的应用 39 孙寿尧,姜晓,王九福 大学教材 数学 26-Sep-16 42 地质学概论 42 范存辉,杨西燕,苏培东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21-Sep-16 43 水力化煤层增透理论及技术 148 卢义玉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1-Sep-16 44 数字媒体多彩设计 32.8 裴若鹏,周颖,丁茜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8-Oct-16 45 超人气漫画素描技法——快速草图绘制(超值版) 39.8 JOJO 应用技术 文学艺术 23-Sep-15 46 超人气漫画素描技法——人物基础造型(超值版) 39.8 孔祥翔 应用技术 文学艺术 23-Sep-15 47 计算机网络应用与实践教程 65 刘生,耿焕同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8-Oct-16 48 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方法及应用 68 石爱业,徐枫,徐梦溪 专著 计算机、通信 8-Oct-16 49 变化环境下干旱区水文情势及水资源优化调配 68 杨涛 专著 地球科学 26-Sep-16 50 原位合成铝基复合材料 99 赵玉涛 专著 材料科学 8-Oct-16 51 潜水搅拌机理论、设计及工程应用 89 田飞,施卫东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Sep-16 52 家庭常见病简易中医疗法(第二版) 25 马艳春 生活健康 中医 18-Sep-16 53 天然食材养生宝典——家禽兽肉 32 张志华 生活健康 农林 18-Sep-16 54 中医诊断学四诊技能实训 34 李军 大学教材 中医 30-Sep-16 55 科技与法律 36 刘越 大学教材 法律 13-Sep-16 56 基于时间序列标度分析的直升机齿轮箱故障诊断 49 林近山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Sep-16 57 钛合金精密锻造 85 李淼泉,李宏,罗皎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Sep-16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4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青蒿素结构论文刊发始末,中国科技界差点与诺奖失之交臂
热度 18 sciencepress 2016-10-13 08:25
《科学通报》刊发青蒿素结构论文的经纬 ——《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脂——青蒿素》迎来发表40周年 ▌作者 周程, E-mail:zhoucheng@pku.edu.cn ▌摘要 1977 年3 月,《科学通报》刊发了一篇题为《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脂——青蒿素》(“Artemisinin:A new type of sesquiterpene lactone”)的论文,首次公开了已保密多年的青蒿素化学结构研究信息。作者基于原始文献史料,考察了这篇重要论文的投稿背景和刊发过程,并揭示了其对屠呦呦荣获2015 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化学奖所产生的影响。 ▌ 关键词 诺贝尔奖,屠呦呦,青蒿素,化学结构,《科学通报》 Citation: 科学通报; doi: 10.1360/N972016-00683 View online: http://engine.scichina.com/doi/10.1360/N972016-00683 1977 年3 月,《科学通报》在第22 卷第3 期上刊发了一篇题为《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脂——青蒿素》的论文,首次公开了青蒿素结构研究信息。这篇论文的作者是“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收稿日期为1976年2 月20 日。 《科学通报》是在什么背景下刊发这篇重要论文的?该论文的刊发对屠呦呦荣获2015 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何意义?此前,笔者曾在一篇专稿中提及这篇论文 ,但未能以此为主题展开深入讨论。以下,拟基于原始文献资料,从科学社会史视角对《科学通报》1977年刊发这篇论文的经纬及其对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重要意义展开更进一步的考察。 1 论文投稿背景 1976 年2 月5 日,中医研究院给卫生部钱信忠副部长写了一封公函。该院在这封编号为(76)中研发字第17 号的公函中写道: 我院中药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协作进行的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Ⅱ的化学结构,现已基本搞清。经过 X-射线单晶衍射及化学、物理等方法,证明青蒿素为含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是抗疟药物中完全新型的结构。 据文献报道,南斯拉夫也在进行青蒿的研究并已报道了一种结晶的化学结构测定(我们也得到了这种结晶,无抗疟作用)。为此,我们几个协作单位几次研究,并征求了医科院药物所等有关单位的意见,大家一致认为青蒿素结构测定结果的科学性是可靠的,应为祖国争光,抢在国外报道之前发出去。初步考虑以简报形式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这个想法向全国五二三办公室作了汇报,他们同意争取尽快发表。因此,我们和协作单位共同整理了一个发表稿,现送上审批。 我们初步考虑,为不引起国外探测我研究动态和药用途径,发稿拟以“青蒿素结构协作组”署名公布,不以协作单位署名发布。当否,请指示。 从这封文字比较拗口的公函中可以看出:一、时至1976 年,中医研究院仍未将青蒿素Ⅱ定名为青蒿素。二、通过《科学通报》公开青蒿素结构研究信息,是由中药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三家单位协商通过,并征得项目主管机构“五二三”办公室同意的。三、目的是“为祖国争光,抢在国外报道之前发出去”。之所以要及早把论文发出去,是因为“南斯拉夫也在进行青蒿的研究并已报道了一种结晶的化学结构测定”。四、至于保密问题,拟采取两条措施,一是不以协作单位署名发布,而是以“青蒿素结构协作组”的名义发。这样,国外机构即使想进一步了解相关研究信息也找不到打听对象。二是在论文中只介绍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不触及青蒿素的抗疟用途。这样,国外机构即使想基于青蒿素这样新型结构开展合成研究,短期内也搞不清楚它的药用价值。 这封公函提到了南斯拉夫的青蒿素结晶测定问题。实际上,当时的事态并没有中药研究所想象的那么严重。这件事情的起因是,南斯拉夫的D. Jeremic 等三位植物化学家1972 年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第八届国际天然产物化学研讨会上宣读了一份研究报告 ,声称他们从青蒿中分离出一种新型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 15 H 22 O 5 ,分子量是282。这与中方分析青蒿素结晶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同。不过,这几位植物化学家当时排错了化学结构 。 中药研究所很快就捕捉到这一重要信息。尽管对南斯拉夫科学家所言的结晶进行研究后发现其并无抗疟作用,但是对方继续将研究推进下去的话,在不久的将来发现青蒿素结晶,并测出其晶体化学结构并非不可能。因此,中药研究所决定附上南斯拉夫科学家的那篇原文,经中医研究院报请卫生部批准发表青蒿素结构测定结果。 虽然中医研究院在上述17 号公函中指出,为了保密将不公开青蒿素的药用途径,但实际上这样做意义并不大,因为申请发表的这篇论文一开始就言明青蒿素是从菊科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 ),也就是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出来的 。而中药青蒿具有抗疟功效在当时乃公开的秘密,至少有三篇论文介绍了这一药用途径:一是江西省中医实验院李蔚普1954 年发表的《青蒿的抗疟疗效》 ;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所黄汝绍、韦用宽、周典谟1959 年发表的《用广西土常山和青蒿两药试治疟疾的临床观察》 ;三是江苏省高邮县医药科研组和卫生防疫站1975 年发表的《青蒿治疗疟疾125 例疗效观察》 。因此,人们很容易将青蒿素与抗疟联系到一起。 鉴于情况紧急,卫生部科教局接到中医研究院的上述请示后,当月16 日就行文批复同意。这封批复文件的编号为(76)科教字13 号。文中明确写道:“ 经部领导同意,在不洩 密的原则下,可按附来的文稿,以简报形式,在《科学通报》上,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发表 ”。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写的是“经部领导同意”,而非“部党组”或“部核心组”同意。部领导中当然包含了钱信忠副部长,因为中医研究院的上述请示是直接写给“钱副部长”的,钱副部长正常情况下必须表态。 获“部领导同意”后,中药研究所当即将青蒿素化学结构论文稿送达《科学通报》编辑部。《科学通报》标明该论文的收稿日期为1976 年2 月20 日。这个日期只比卫生部科教局的批复日期晚4 天。由此可见,中药研究所当时的投稿心情是何等的迫切。 2 论文刊发过程 《科学通报》编辑部收到青蒿素化学结构论文后,随即印出校样。可是,正准备付印时,《科学通报》编辑部接到卫生部科教局电话,说论文暂时不能发表,卫生部核心组还要重新研究。这样,论文发表便被拖延下来。 当时的中药研究所党委书记崔楷1977 年底基于该所业务副所长章国镇提供的报告在中医研究院科学大会上的讲话中透露,该论文校样被卫生部科教局突然抽回是因为当时的卫生部部长刘湘屏反对刊发。这篇讲话稿写道:刘湘屏“明知青蒿素结构发表,是经部核心组同意由钱信忠同志签批的,她却吵吵嚷嚷是钱信忠同志背着她干的,她强令从《科学通报》编辑部调回印好清样的稿件,蛮横不准发表”。对刘湘屏不同意发表的原因,该讲话稿一一进行了列举:一是“为什么要和外国人争呢?”;二是“这么搞,是把南斯拉夫推到帝修反那边去了!”;三是青蒿素结构的发表,是“迎合资本主义国家医药投机商的需要”;四是“迎合了没有改造好的知识分子的名利思想”。 ▲ 中药研究所领导1977 年底在院科学大会上的发言稿 1976 年10 月粉碎“四人帮”后不久,刘湘屏被解职。于是,中药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协商后,认为该论文应该及早发表。经与《科学通报》联系,他们也表示可以尽快安排发表,只是原稿被卫生部调走,须由卫生部退回原稿并签署意见。在这种情况下,中药研究所又行文请求中医研究院报请卫生部批准同意发表青蒿素结构,并退回原稿。 ▲ 中药研究所请求发表青蒿素结构论文的报告 1977 年2 月15 日,中医研究院向卫生部报送了(77)中研发字第7 号文,并在这份请示中写道:“鉴于南斯拉夫也在研究青蒿素,并已发表了部分内容,因此,认为此文还应及早发表。我们同意这一意见,并希望去年由部抽回的原稿及早退还,以便早日发表,为国争光。”此时,中医研究院主张发表青蒿素结构论文的理由仍然是,南斯拉夫正在研究青蒿素,需要及早发表,为国争光。不过,中医研究院没有再提对青蒿素的研制单位和药用途径的信息实行严格保密一事,这是因为青蒿素的抗疟功效以及研制单位的信息此时已经部分曝光。 ▲ 中医研究院(77)中研发字第7 号文 在青蒿素结构论文被卫生部收回重审期间,国内的期刊杂志至少登载了4 篇与青蒿抗疟有关的论文:一是河南省中草药治疗疟疾临床研究协作组的《青蒿粗制片治疗疟疾现症病人临床疗效初步观察》 ;二是原海南行政区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的《青蒿素治疗抗氯喹疟疾6例初步效果》 ;三是江苏省高邮县卫生局的《青蒿治疗间日疟51 例小结》 ;四是原海南行政区乐东县人民医院和广东中医学院海南黎苗族自治州6.26 大学疟疾研究组的《青蒿制剂治疗脑型疟疾15 例临床小结》 。这4 篇文章事实上已经将青蒿的抗疟功效公开了,并且还披露了部分参与青蒿抗疟研究的科研院所,譬如北京中医研究院、广东中医学院、云南药物研究所、山东药物所等单位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中医研究院已无必要再向卫生部强调保密问题。 卫生部收到中医研究院的上述请示后,于1977 年2 月25 日,也就是说在十天内就行文批准同意,当时的批复文件号是(77)卫科字第103 号。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医研究院1977 年已在文件中将青蒿素Ⅱ更名为青蒿素,但是卫生部在1977 年的批文中仍旧使用青蒿素Ⅱ这一名称。 接到批文后,中药研究所马上就同《科学通报》取得联系。《科学通报》编辑部则于次月,亦即1977 年3 月正式刊发了这篇早在1976 年2 月就已投稿但因政治干扰而历经波折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脂——青蒿素》。 3 论文发表意义 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在《科学通报》1977 年第3 期上发表的《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脂——青蒿素》虽然只有一页,但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国际科学共同体表明,中国学者率先发现了一种叫做青蒿素的新物质,而且测定了它的分子结构和立体结构,只是其药用价值尚待进一步研究罢了。 虽然《科学通报》上的这篇论文是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发表的,但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英行文指出,这篇文章的原稿实际上是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梁丽起草的,此后中药研究所屠呦呦小组的倪慕云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理化数据,进行了一些补充。 不过,倪慕云曾明确说道:“实际上1975 年我们就写了这个东西。……那个是我执笔写的,我记得很清楚。” 显然,李英和倪慕云对谁才是执笔人一事的说法不一致,但她们都没有提供直接证据支撑。 不论文章的最初执笔人是谁,通过上述考察,可以明确得出这样的结论:中药研究所是这篇重要论文的牵头发表单位。实际上中药研究所也是青蒿素结构测定的发起者和青蒿素结晶的早期提供者 、 、 。既然如此,当中药研究所认定该所青蒿抗疟研究项目负责人屠呦呦是他们所从事该项研究的最大功臣时,那么将屠呦呦视作为这篇由中药研究所牵头发表的论文主要贡献者也就没有什么好争议的,除非有直接证据表明中药研究所的认定有误。更进一步,既然屠呦呦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脂——青蒿素》这篇论文的主要贡献者,那么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的合作研究人员就没有理由低估屠呦呦在青蒿素结构测定过程中的重要贡献。 如众所知,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不仅重视某项具有开创性的科学贡献实际上是由谁做出的,而且还要看这项开创性科学贡献是由谁率先按默顿所言的无私利性原则公之于世的。即使是实际上的最大贡献者,倘若没有以论文形式公开发表该项研究成果,只是为其申请了专利,也不能成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 因此, 《科学通报》1977年发表的上述论文对屠呦呦荣获2015年度的诺贝尔奖意义非凡 。 虽然原海南行政区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1976年3月就发表了题目中含有“青蒿素”一词的论文《青蒿素治疗抗氯喹疟疾6例初步效果》,但是这篇讨论青蒿素抗疟问题的论文是在《海南卫生》上刊发的,该刊属于内部资料,不公开发行 。换言之,这篇文章的性质和屠呦呦1972年3月在南京召开的全国抗疟大会上的发言稿没有太大的差异。 要而言之,在全球公开发行的期刊《科学通报》上刊发的《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脂——青蒿素》堪称是中国青蒿素研究的开山之作。此后,即使有人为青蒿素抗疟研究付出了更多的心血,作出了更大的努力,也称不上是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原始性突破,因此也就不可能被授予诺贝尔科学奖,因为诺贝尔科学奖只授予第一个打开通往新领域大门的人,亦即只授予作出开创性科学贡献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通报》上的这篇文章只拖延一年发表,没有被卫生部压住不发,乃中国科技界的一大幸事。 【相关阅读】 苏新专、米勒深度解读青蒿素的发现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中文全文 屠呦呦的主要学术成就(深度长文) 青蒿素是如何发现的?(深度) 青蒿素抗疟研究大会战 亮瞎了没,看看当年青蒿素类抗疟药研究中的管理模式 ▌ 参考文献 1 周程:《青蒿抗疟研究信息的早期传播》,《科普研究》,2015 年第5 期,第5‐9 页。 2 Jeremic D, Jokic A, Stefanovic M. New Type of Sesquiterpenen Lactone Isolated from Artemisia annua L.Ozonide of Dihydroarteannuin, presented at the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emistry of Natural Products.New Delhi, 1972:222. 3 曾庆平:《青蒿素的专利与合作》,饶毅、张大庆、黎润红《呦呦有蒿——屠呦呦与青蒿素》,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年,第160-166 页。 4 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脂——青蒿素》,《科学通报》1977 年第22 卷第3 期,第142 页。 5 李蔚普:《青蒿的抗疟疗效》,《北京中医》1954 年第3 卷第9 期,第17‐18 页。 6 黄汝绍、韦用宽、周典谟:《用广西土常山和青蒿两药试治疟疾的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59 年第4期,第33‐35 页。 7 江苏省高邮县医药科研组、江苏省高邮县卫生防疫站:《青蒿治疗疟疾125 例疗效观察》,《陕西新医药》1975 年第3 期,第19‐20 页。 8 河南省中草药治疗疟疾临床研究协作组:《青蒿粗制片治疗疟疾现症病人临床疗效初步观察》,《卫生防疫》(内部资料)1976 年第1 期,第44‐48 页。 9 海南行政区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青蒿素治疗抗氯喹疟疾6 例初步效果》,《海南卫生》(内部资料)1976 年第1 期,第28‐30 页。 10 高邮县卫生局:《青蒿治疗间日疟51 例小结》,《江苏医药》1976 年第4 期,第31‐32 页。 11 乐东县人民医院、广东中医学院海南黎苗族自治州6.26 大学疟疾研究组:《青蒿制剂治疗脑型疟疾15例临床小结》,《海南卫生》(内部资料)1976 年第4 期,第29‐30 页。 12 倪慕云:《北京中药所做的青蒿素的结构测定及其他工作》,李润红《“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5 年第266‐284 页。 13 王满元:《青蒿素类药物的发展历史》,《自然杂志》2012 年第1 期,第44‐47 页。 14 李国桥、李英、李泽琳等《青蒿素类抗疟药》,北京:科学出版社,第7 页。 15 周程:《诺贝尔化学奖究竟应该授给谁?――MALDI 的研究发表竞争透视》,《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 年第5 期,第69‐75 页。 ▌ 参考材料 (文中脚注按顺序整理) 中医研究院:《关于发表青蒿素Ⅱ结构测定问题》,(76)中研发字第17 号,1976 年2 月5 日。 山东省黄花蒿研究协作组:《黄花蒿抗疟有效成分的筛选研究》,1978 年11 月,内部影印资料。 中医研究院:《报请发表青蒿素结构,并请退回原稿》,(77)中研发字第7 号,1977 年2 月15 日。 崔楷:《青蒿研究在同“四人帮”斗争中进行》,中医研究院科学大会经验交流材料,1977 年12 月,内部影印资料。 中药研究所:《关于青蒿素结构发表的请示报告》,1977 年2 月5 日,内部影印资料。 卫生部:《函复青蒿素Ⅱ化学结构公开发表问题》,(77)卫科字第103 号,1977 年2 月25 日。 李英:《青蒿素与泰奖:提名和获奖的前前后后》,《财新网》2016 年02 月23 日,http://china.caixin.com/2016‐02‐23/100911474.html 屠呦呦:《用毛泽东思想指导发掘抗疟中草药工作》,在南京召开的全国抗疟大会上的发言稿,1972 年3月4 日,内部影印资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阅读原文
个人分类: 《科学通报》|17780 次阅读|22 个评论
井下极端环境对NMR技术提出的新挑战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6-10-9 09:08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自1945 年诞生开始,即成为十分重要的分析测试方法和科学研究工具,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材料科学、农林科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NMR信息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对这些学科领域发现新现象、探索新规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化学领域,NMR是解析分子结构的有力工具;在医学领域,NMR是疾病诊断成像的重要手段;在材料、农林及食品领域,NMR是微观结构及相应机理机制无损检测的有效方法;在地学领域,NMR是地层孔隙结构描述与流体识别及定量评价的独有途径。已经至少有六位科学家因为对NMR技术的突破而获得诺贝尔奖。 ▲ NMR领域六位诺贝尔奖得主 各种各样的NMR仪器 NMR是一门交叉学科的发展受到“科学逻辑” 和“应用需求” 的双轮驱动。 科学逻辑上,新概念新理论不断突破,并通过新仪器的设计实现完成验证,产生新的科学仪器,解决应用领域更多的问题;应用需求上,新问题新环境不断出现,通过新仪器的研发制作使之满足,产生新的科学仪器,推动科学领域更深的研究。 科学仪器创新是NMR技术发展的标志和载体,NMR波谱、弛豫及成像等技术,均以探头、谱仪、脉冲序列和数据分析方法的不断进步为基本特征。经过近70 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各种各样的NMR仪器。 ▲ 核磁波谱仪器(左),向高场、高分辨率方向不断突破核磁成像仪器(右),向快速、高分辨率、组合化方向快速发展 ▲ 核磁弛豫仪器,向便携、单边、在线、个性化、掌上化方向发展并创新应用于农学-林学-食品-文物-建材-地磁场-水资源-油井-血管-管道流体检测 ▲ Jasper Jackson 设计的“Inside-out” 方案为井下NMR提供了可能 (a) Jackson 于1980 年左右采用极性相向的两个磁体试图在径向产生均匀磁场; (b) Miller 和Taizer 于1985 年改进Jackson 设计,在径向产生梯度磁场; (c) 把设计精巧的磁体和天线放到数千米深的井筒中对其外围地层进行探测,采用丰富的脉冲序列,实现各种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 Jackson 方案在医学中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井下极端环境NMR科学仪器 油气是一种流体矿藏,深埋地下岩层孔隙中,看不见,摸不着。 井筒地球物理探测,俗称“测井”,它把设计精巧的声、电、核辐射、NMR等探测器和相应电子装置放到井下进行测量,获取地下油气信息,回答“哪儿有油气,有多少,有多少能够开采出来” 等基本和关键问题,具有经济性、便捷性、实时性、可重复性等特点,其应用贯穿于井筒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而也覆盖油气田的整个生命周期。 俗话说“上天难入地更难”。把精密的探测器及其电子系统放置在数千米深的井下,需要面对高温高压、体积受限、运动测量、低信噪比等极端环境产生的一系列特殊困难。所以,测井是技术密集、难度极高的行业。我国在这一领域,长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受到美国垄断。 油气井NMR探测是要把医学NMR的原理和方法,通过仪器的巧妙创新,在井下极端环境实现NMR信息的观测和应用,从而更好地解决复杂油气储层评价的根本问题。地层中的油气水,具有不同的NMR特性,利用这种差异,便可以对油气水进行识别与评价。由于NMR对流体灵敏,而且能够提供孔隙结构和流体特性等重要信息,在复杂油气藏和非常规油气藏勘探开发中具有独特和无法替代的价值,受到广泛重视。 井下极端环境的NMR探测,在与实验室可控环境完全不同的状态下实现,为NMR理论和仪器研制提出了特殊的科学问题,也为NMR科学与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些特殊科学问题的解决,将对NMR技术本身形成驱动和反馈,从而丰富和发展NMR探测理论。其中,利用NMR技术在陆上及海洋地层深处井筒环境下进行地层岩石孔隙结构与流体赋存状态的原位探测,是极端环境最典型的代表,几乎面对NMR科学仪器的全部难题。这种极端环境和对NMR仪器的独特要求,以及特殊的探测对象所提出的理论与工程问题,把NMR探测技术推向了新的高度。 本文所说的极端环境: 探头和谱仪的体积严格受限;仪器处于运动状态(纵向移动、径向振动、周向旋转,存在其中的一种或者多种运动);低场、低信号强度、低信噪比;可能面临高温(175℃)、高压(140MPa);要求单边测量,且观测对象十分复杂。 ▲ 极端环境NMR科学仪器组成示意图 极端条件NMR科学仪器,首先要求探头和谱仪硬件足够紧凑,静磁场和射频场足够强大,能够深入到探测目标内部建立NMR条件;其次,要能够检测到来自敏感区域的微弱信号,能够在复杂运动条件下完成NMR快速测量,能够充分利用多维NMR技术,通过降噪和反演处理,识别或评价复杂样品的多种特性与特征。 井下极端环境NMR科学仪器是一个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复杂性的仪器系统,面临NMR理论与脉冲序列、磁体与天线的材料及结构参数、谱仪电子线路、降噪理论与方法、数据反演处理与分析、资料解释与应用等多方面的挑战。 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家著名石油服务公司具有井下极端环境NMR仪器的研发和制造能力。这些仪器的技术细节受到知识产权的高度保护,常常是公司的最高商业机密,很少有文字资料可以参考。笔者在国际上公开的专利资料和所在团队长期“理论探索积累”、“仪器设计制作”、“引进、吸收、集成、原创” 的基础上撰写而成 《 井下极端环境核磁共振科学仪器 》 一书 , 系统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核磁共振仪器 , 引出井下极端环境核磁共振科学仪器的基本问题及其研究历史和技术现状 , 提出总体设计思想和关键技术问题解决方案 。 在此基础上 , 围绕 “ 探头 ” 、 “ 谱仪电子线路 ” 、 “ 软件 ” 、 “ 降噪 ” 四个核心技术内容展开详细而深入的讨论 , 每个部分都包括理论基础、设计思想、详细方案、研制过程、测试验证以及优化提升等各个关键环节 , 试图通过发展共性技术 , 提升 NMR 科学仪器水平 , 推动我国 NMR 相关领域原始创新 。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肖立志 著 《井下极端环境核磁共振科学仪器》 一书“绪论”,有删减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井下极端环境核磁共振科学仪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术专著系列) ISBN978-7-03-047148-2 肖立志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5.2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731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9月新书快递(三)
sciencepress 2016-9-30 11:12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9月新书快递(三)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9月新书快递(三).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激光空间应用建模与仿真 118 李小将 等 专著 航空航天 21-Sep-16 2 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基于政治哲学的追寻 62 王举 专著 语言、教育 20-Sep-16 3 税收筹划理论与实务 39 李克桥,谷彦芳,宋凤轩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0-Sep-16 4 货币银行学 38 黄妍妍,孙艳萍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8-Sep-16 5 应急准备体系规划建设理论与方法 138 李湖生 专著 社会科学 18-Sep-16 6 新兴大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追赶时机、赶超路径与政策工具-全球价值链视角 98 黄永春 专著 经济管理 19-Sep-16 7 湘南千里山-骑田岭地区锡多金属矿床研究与找矿勘查 398 许德如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2-Sep-16 8 现代粮食工业发展 298 王瑞元 论文集 经济管理 18-Sep-16 9 神奇的磁性液体 68 李德才 基础理论 物理(力学) 12-Sep-16 10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会志 398 本书编委会 综述 地球科学 20-Sep-16 11 机载雷达1∶10 000、1∶50 000地形测绘与土地利用调查图集 380 谭克龙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23-Nov-15 12 绚丽天宫:九霄上的实验室 49.8 杨扬,陈梦云,曹骞 科普 航空航天 13-Sep-16 13 科学史研究论丛第2辑 82 吕变庭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8-Sep-16 14 驱油剂加合增效基础研究进展 168 孙焕泉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Sep-16 15 华北及东北区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与选区 138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0-Sep-16 16 岩土地震工程及工程振动 298 张克绪,凌贤长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Sep-16 17 文物影响评估 400 吴东风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19-Sep-16 18 追忆黄河象——一个考古人的手记 80 谢骏义 专著 生物科学 14-Sep-16 19 计算机免疫系统及其应用 72 柴争义,李亚伦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8-Sep-16 20 射频电路 66 陈章友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8-Sep-16 21 护理学专业临床见习指导 15 童强,冯晓敏 大学教辅 西医 21-Sep-16 22 区域麻醉和疼痛治疗并发症(原书第2版) 168 (美)Joseph M. Neal等主编;王俊科,刘进等译 专著 西医 21-Sep-16 23 本草纲目导读 168 郑金生,张志斌 专著 中医 13-Sep-16 24 冷加工实训教程 39 范九红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8-Sep-16 25 应用数学练习册 29.6 吴元清,张子卫 高职教材 数学 19-Sep-16 26 工程测量学(第二版) 45 李天文,龙永清,李庚泽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Sep-16 27 互联网+中小学教育 39 高朝邦,唐毅谦 中小学教材 语言、教育 7-Sep-16 28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途径探索的理论与实践 69 唐毅谦 等 专著 语言、教育 31-Aug-16 29 开关变换器建模、分析与控制 59 周国华,许建平,吴松荣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7-Sep-16 30 复杂油气藏欠平衡钻井理论与实践 268 孟英峰,李皋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7-Sep-16 31 页岩吸附特征及机理 69 闫长辉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6-Aug-16 32 中东碳酸盐岩油气藏地质 278 欧成华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1-Sep-16 33 农牧民对生态建设工程响应与适应的对比研究 78 邵景安,徐新良 专著 农林 7-Jul-16 34 藤黄属植物笼状呫吨酮类化合物研究概况 88 高雪梅 专著 化学 31-Aug-16 35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期沉积构造演化及页岩气勘探潜力 59 邓昆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6-Aug-16 36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山地区火山岩储层裂缝发育期次及成困机制 69 袁海锋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6-Aug-16 37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山地区火山岩储层发育期次及成因机制(英文版) 89 袁海锋 专著 地球科学 31-Aug-16 38 EDIUS 视音频制作标准教程(第2版) 99 肖一峰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16-Nov-14 39 大学计算机--信息、媒体与设计 39.8 杨亮,邹丽娜,刘哲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8-Sep-16 40 甲子六书 150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专著 土木、建筑 14-Sep-16 41 中国矿产资源发展报告(2015)国际矿产品市场走势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68 成金华,洪水峰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1-Sep-16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28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PM2.5 监测技术所面临的挑战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6-9-29 09:06
我国PM 2.5 污染形势严峻,已成为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环境问题。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环境管理开始由以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目标导向向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转变 。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国办发〔2014〕21 号)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实施细则》(环发〔2014〕107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主席令第31号,2015年) PM 2.5 监测技术是环境空气质量管理的基础和关键 PM 2.5 监测能力建设是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下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的重要支撑。 PM 2.5 监测结果将直接作为考核的依据,其结果的准确与否决定污染评价的客观性、计划实施考核的公平性和防治措施的有效性。环境空气中PM 2.5 浓度能否测得准,数据是否可靠,区域间是否有可比性,是全国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我国 城市环境空气中PM 2.5 监测技术与规范研究 我国PM 2.5 监测技术的发展刚刚起步,PM 2.5 监测技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深入开展监测网络优化设计、研究开发新的监测技术、综合运用多种监测手段、严格质量控制已是迫在眉睫的需求。在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城市环境空气中PM 2.5 监测技术与规范研究 ”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编写而成 《PM 2.5 监测方法与应用》 对PM 2.5 优化布点方法、PM 2.5 手工监测方法、自动监测方法、激光雷达反演PM 2.5 浓度方法进行了相关探讨。 1 . 综合考虑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现状、大气污染特征、社会经济能力和人口分布特点,建立了适合我国的 环境空气颗粒物监测优化布点方法体系 。该方法体系可用于指导我国环境空气颗粒物监测优化布点。 2 . 对手工监测的滤膜性能、采样器流量、称重条件等进行了研究,提出环境空气中 PM 2.5 手工监测方法修改建议 ,为《环境空气颗粒物(PM 2.5 )手工监测方法(重量法)技术规范》(HJ 656—2013)的修订提供科学依据。 3 . 针对目前自动监测设备监测结果影响因素较多、设备种类多的问题,充分考虑相对湿度、挥发性组分等影响因素,分析了相对湿度、温度、采样时间、滤膜纸带性能对监测结果的影响,开展了不同种类自动监测设备的适用性测试,为规范我国的环境空气中 PM 2.5 连续自 动监测 提供技术文件,也 为制定相关文件提供参考和借鉴,有效提高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4 . 通过建立 激光雷达探测颗粒物浓度的反演方法 ,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铁塔开展观测实验进行验证,并在典型区域进行激光雷达探测颗粒物示范,建立了应用Mie 散射激光雷达反演PM 2.5 浓度技术方法,为遥感技术应用于环境管理提供了技术基础。 PM 2.5 监测技术发展展望 PM 2.5 监测技术 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特别是目前我国PM 2.5 监测技术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1 . 深入开展监测网络优化设计技术研究。 通过研究高精度监测点位筛选确定技术和点位代表性评估指标体系,在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和制约条件的前提下,遵循“自上而下,逐级组网,避免重复”原则,组建代表性好的监测网络,同时满足空气质量评价、污染物跨界传输、背景对照的需要。 2 . 加强我国PM 2.5 监测技术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建立标准量值传递体系,研制检定标准粒子和标准尘膜,研发PM 2.5 测量参考方法(重量法)的溯源性研究的装置和方法,开展我国PM 2.5 监测仪器的检定/校准研究,严格规范行业标准及准入制度;开展对重污染、高湿度等极端天气条件下,PM 2.5 监测结果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不同仪器的适用性研究,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监测仪器;建立PM 2.5 采样滤膜质量标准及性能评价技术规范,规范生产、检测与品质监管验收程序,明确重量测量、物理性质、化学组分分析所用的滤膜种类和使用范围,规范滤膜的弹性系数、重量稳定性、最大吸湿性、穿透粒度等性能参数取值范围,提高滤膜称重法的可参比度;强化PM 2.5 自动监测的质量控制,完善细化PM 2.5 自动监测操作规程,规范监测频次、仪器性能、数据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达标分析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3 . 加强对PM 2.5 成分和前体物的观测。 PM 2.5 成分和前体物测量结果是开展来源解析、污染传输和人体健康影响研究的必要信息,因此需要增加相应手工监测站点,组建国家和区域级的手工监测网络,开展长期PM 2.5 组分观测,同时加强超级站的建设,组建国家级超级站自动监测网络。 4. 发展PM 2.5 监测新技术,研发高频次、高准确度、高分辨率的立体监测方法和设备。 根据监测目的,综合应用多种监测手段,可利用激光雷达高时空分辨率、高探测灵敏度等优点,开展较大范围的颗粒物浓度分布和气象要素特征的三维立体快速观测;有条件地区可以开展颗粒物粒度谱、离子、碳组分等理化特征在线监测;在研究污染物形成机制、大尺度的水平分布特征、污染物的垂直分布扩散、远距离传输问题时,需利用地面监测与立体监测相结合的技术,综合运用飞行器航空测量、卫星遥感、系留气艇、高空探测气球等空中观测技术,弥补常规地面观测技术仅能捕捉近地面的污染物浓度的缺陷。 总之,未来环境监测目的不再是单纯的污染水平监测,正逐步实现从常规监测到诊断监测、从城市监测到区域监测、从地面监测到立体监测的跨越。PM 2.5 监测技术在持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阅读】 我国PM 2.5 监测技术发展概况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杜世勇 等著 《 PM 2.5 监测方法与应用 》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 3 )一书“第6章 结论与展望”部分,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7755-2 《PM 2.5 监测方法与应用》 从当前我国PM 2.5 监测技术存在问题与实际管理需求出发,兼顾理论、方法与实践应用,内容涵盖城市环境空气中PM 2.5 监测优化布点、手工和自动监测影响因素及监测技术规范和激光雷达遥感技术等方法;基于环境空气中PM 2.5 手工监测技术和自动监测技术的标准规范建议等方面。可为后期国家制订相关标准技术规范提供技术支撑,为我国缺乏的环境空气PM 2.5 监测仪器的适用性、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提供技术支撑。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390 次阅读|3 个评论
刘寄星:《20世纪物理学》译后记
热度 12 sciencepress 2016-9-27 08:27
20 世纪物理学(全3卷) Twentieth Century Physics (美)布朗(Brown, L.M.)等编;刘寄星等 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2016 三卷本 《20世纪物理学》 的最后一卷马上就要付印,这件由京内外18个科研、教学单位近40位科研和教学工作者花费了将近七八年时间共同完成的翻译工作终于要画上句号,当然令人高兴。这里我就这套书翻译的缘起、实施过程以及若干个人观感做一点介绍。 这套书是1995年由美国物理学会和英国物理学会联合出版的,1996年我访问设在意大利得里亚斯特的国际理论物理中心时、在中心图书馆初次读到。读后深感该书不仅对20世纪物理学的革命及其对人类自然观的影响作了全面深刻的叙述,而且详尽地讲述了一个世纪以来物理学各领域的具体进展,特别是相当平衡地叙述了物理学基础研究的进展和物理学应用在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水平方面的进步。尤为可贵的是,这套书的叙述相当低调平实,没有对杰出人物刻意拔高和渲染,即使是对于玻尔、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学者,在谈及他们成就的同时,也讲述了他们所犯过的错误和遇到困难时的内心困惑。自认为在这些方面,这套书确优于其他物理学史论著。 这本书的翻译缘起于科学出版社2007年初在中科院物理所召开的一次物理出版选题会,在那次会上我曾谈了对这套书的看法,提出就物理学史著作而言, 《20世纪物理学》 当属上乘之作,若能翻译出版,必能惠及我国广大物理学工作者和学习物理的学生。不料这个即兴发表的意见,竟然引起出版社的重视,他们马上联系了翻译版权,并且要我负责组织这套书的翻译。翻译一套由31位撰稿人撰写的正文篇幅达2000多页、附录几百页的大书,谈何容易?我只能推托。记得那时与我联系的是出版社的胡凯编辑,禁不住他的“软磨硬泡”,最后还是他的热心感动了我,只好把这件事答应下来,这也叫“自作自受”,谁叫你当初要推荐这套书的呢? 接手这一任务后,首先要做的是物色翻译者。这套书共27章,分别讲述物理学的各个分支以及交叉学科在20世纪的发展历史,每章的内容不同,撰稿人文风各异。为保证翻译质量,必须组成一支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俱佳的翻译队伍,根据个人专长分工翻译。为此,我和中国物理学会出版委员会负责人、中科院物理所聂玉昕同志及科学出版社胡凯编辑商量并在一定范围内征求其他同志意见后,分头联络动员我们认为的合适人选参加工作。我借助同学、朋友、同事关系,反复动员,邀请了秦克诚(第二章)、丁亦兵(三、九章)、邹振隆(四、二十三章)、姜焕清(五、十五章)、郑伟谋(七、八章)、陶宏杰(十一章)、常凯(十二章)、赖武彦(十四章)、阎守胜(十七章)、王龙(二十二章)和曹则贤(二十四、二十七章)。聂玉昕同志联系了麦振洪(六章)、朱自强(十章)、龙桂鲁(十三章)、沈乃澂(十六章)、宋菲君(十八章)、白海洋、汪卫华(十九章)、孙志斌、陈佳圭(二十章)、喀蔚波(二十五章)、张健(二十六章)等同志陆续加入。他们都是精通所译领域的专家,他们的志愿加入,使得这套书高质量译出有了保证。组织翻译队伍的工作前后花了大约半年的时间。 接下来就是具体翻译工作,由于每人工作量不同(工作量最大的当属与我同年考入北大物理系的丁亦兵和邹振隆,丁负责译两章256页,邹负责译两章237页),故交稿日期没有作硬性规定,总原则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越快越好。记得期间全体人员只开过一次会,科学出版社提出了若干具体的翻译要求,译者们也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议,会议决定书中物理学家的名字不用汉语翻译一律用原文。后来,我和聂玉昕又商量为保证质量,每章必须配校对人,至于校对人选,由译者根据情况自行决定。各位译校人员非常尽职尽责,翻译工作进展顺利,2009年下半年起陆续有人交稿,一直到2012年底,全部译稿交齐。 本以为稿子交齐后很快就可出版。不料阅读译稿后,发现虽然译者们都很认真,但每篇译稿都程度不同地存在问题,要达到出版水平,还必须做大量的统稿加工。统稿工作极其琐碎繁杂,既要逐页对照原文核对各章译文,以消除漏译、误译。又要对各章的译文做必要的文字修改润色,在尽量做到忠实于原文的同时,还要统一科学术语。鉴于不同译者有各自的文体、风格和用词习惯,统稿工作颇为困难,进展缓慢,直至2014年才出版了第一卷。第一卷的统稿,得到秦克诚同志大力相助,若没有他的帮助,出版可能还要推迟,在此特别表示感谢。之后又经一年奋斗,于2015年出版了第二卷。现在第三卷将要面世,这一卷除统稿外,编辑汉语拼音排序的主题索引和人名索引也花费了大量时间。我在统稿中所作的修改,多数未与原译者沟通,如有错误,当然由我负责。除对译文把关外,对在原书中发现的一些错误和不当之处,我也都做了修改或以“总校者注”名义做了说明。尽管如此,错误仍在所难免,诚挚地希望读者发现错误后,不吝指教。 在此我要对全体译校人员表示由衷的感谢并诚恳致歉。感谢他们花费大量时间辛勤译书,使这套物理学史的大书得以用汉语出版并惠及广大物理学工作者和学生。之所以致歉,歉在我个人统稿效率低下,致使他们的劳动成果未能及早与读者见面。在准备出版的整个过程中,科学出版社的钱俊编辑一直与我密切合作,为了保证出版质量,他和他的同事不厌其烦地根据我的修改一次又一次修改清样,他们的耐心和专业精神令人感动。在此我谨对钱俊及其编辑集体表示衷心感谢。此外,衷心感谢中国物理学会对这套书出版的资助。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套书的主译者署名本应是我和在翻译工作的组织和物色译者方面踏踏实实做了大量工作的聂玉昕同志,但因他坚决拒绝,只好由我独掠其美,深感惶恐。 这套书的三位主编在序言中提到本书特别介绍的物理学家时,曾写道:“近代物理学的历史告诉我们,这些学者以及难以数计的其他一些人,尽管并非个个聪明绝顶,但却都具有天才并献身于他们所从事的、他们认为无比重要的事业。这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故事,如果这一套书的讲解能鼓励他人更好地来讲这个故事,我们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在这套书的中译本出齐之时,我们谨希望全体译校者用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语言讲述的这个故事,能鼓励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献身于物理学这个“无比重要的事业”。 刘寄星 2016年7月31日 于北京 译校者名单 第1卷 第1 章:刘寄星译, 秦克诚校 第2 章:秦克诚译, 刘寄星校 第3 章:丁亦兵译, 朱重远、秦克诚校 第4 章:邹振隆译, 张承民、秦克诚校 第5 章:姜焕清译, 宁平治、秦克诚校 第6 章:麦振洪译, 吴自勤、刘寄星校 第7 章:郑伟谋译, 刘寄星校 第8 章:郑伟谋译, 刘寄星校 第2卷 第9 章:丁亦兵译, 朱重远校 第10 章:朱自强译, 李宗瑞校 第11 章:陶宏杰译, 阎守胜校 第12 章:常凯译, 夏建白校 第13 章:龙桂鲁、杜春光译校 第14 章:赖武彦译, 郑庆祺校 第15 章:姜焕清译, 宁平治校 第16 章:沈乃澂译校 第3卷 第17 章:阎守胜译, 郭卫校 第18 章:宋菲君、张玉佩、李曼译, 聂玉昕校 第19 章:白海洋、汪卫华译校 第20 章:孙志斌、陈佳圭译校 第21 章:刘寄星译, 涂展春校 第22 章:王龙译, 刘寄星校 第23 章:邹振隆译, 蒋世仰校 第24 章:曹则贤译, 刘寄星校 第25 章:喀蔚波译, 秦克诚校 第26 章:张健译, 马麦宁校 第27 章:曹则贤译, 刘寄星校 刘寄星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秦克诚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丁亦兵 中国科学院大学 朱重远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邹振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张承民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蒋世仰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姜焕清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宁平治 南开大学物理系 麦振洪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吴自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 郑伟谋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朱自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研究所 李宗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陶宏杰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常凯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龙桂鲁 清华大学物理系 杜春光 清华大学物理系 赖武彦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郑庆祺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沈乃澂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阎守胜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郭卫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宋菲君 大恒新纪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张玉佩 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李曼 大恒新纪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聂玉昕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白海洋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汪卫华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陈佳圭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涂展春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 王龙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曹则贤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孙志斌 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 喀蔚波 北京大学医学部物理教研室 张健 中国科学院大学 马麦宁 中国科学院大学 编辑手记 这套译著的出版前后历经9年,体现了以刘寄星研究员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物理学家对我们国家物理事业的深厚情怀,他们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令人敬佩。翻译工作艰难繁重,译者又极其认真,其中艰辛可以想象!参与翻译的老师都是各自领域的重要学者,为了做好翻译工作,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想起这些,总是让参与本书出版的编辑们心怀感动。 科学出版社能出版这样的图书,是幸事。相信这本书会引导激励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物理学的研究和教学中来,向参与本书翻译工作的所有人致敬! 【延伸阅读】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赞美20世纪物理学 讲述20世纪物理学值得大书特书的故事 本文由刘四旦 摘编自 ( 美 ) 布朗 (Brown, L.M.) 等编 、 刘寄星 等译 《 20 世纪物理学 ( 第 3 卷 ) 》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16 .8 )一书“译后记”。 ISBN 978-7-03-047635-7 20 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 物理学在20 世纪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改变了世界以及世界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 20 世纪物理学 》 是由英国物理学会、美国物理学会组织发起, 由各个领域的知名学者(有很多是相关领域的奠基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执笔撰写, 系统总结20 世纪物理学进展的宏篇巨著, 其内容涵盖了物理学各个分支学科和相关的应用领域。全书共分3 卷27 章, 最后一章为3 位物理学大家对20 世纪物理学的综合思考和对新世纪物理学的展望。本书可供物理学科研工作者、教师、物理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 以及对物理学感兴趣的人员使用。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9523 次阅读|33 个评论
20年后人能永生吗?
热度 1 dsm9393 2016-9-24 16:46
20 年后人能永生吗? Twenty years later People live forever? 都世民( Du Shimin) 问题的提出 2016-9-18 ,科学网刊文: “ 机器人大脑与 “永生人” ”。 该 文由 科学出版社 王芳摘编自肖南峰等编写的《机器人大脑》一书第 10 章 。文中指出: 库兹韦尔大胆地预言 人类长生不老的梦想将在未来 20 年内实现 。 他明确指出,人类科技水平提升一倍所需的时间正在不停地变短。这是一条指数级的增长曲线,当到达一定的临界点之后,科技水平的上升速度就会出现井喷式的增长,而我们目前就正是处于这样一个临界点的附近,即将迎来新的一轮急剧的科技进步加速阶段。库兹韦尔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变化就是,科学家们将最终实现 “ 长生不老 ” 的梦想。 库兹韦尔在英国《太阳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指出: “ 我和其他许多科学家们都坚信大约 20 年后,我们将有能力对我们自己的身体重新进行编程。我们就可以让身体内石器时代的基因 ‘ 程序停止运行,甚至可以逆向运行。 ” 他说: “ 纳米技术将可以让我们永生 。最终有可能纳米机器人还将代替我们人体现在的血红细胞,并以高出前者数千倍的效率发挥作用。库兹韦尔还预言将 来 可以几分钟写完一本书,这一切都是得益于 AI 技术的发展。 现任 Google 工程总监科兹威尔 认为: 先进的科学和医疗技术可以带动社会巨大的进步,并预测到 2045 年, 人工智能将会超越人类大脑 ,届时纳米机器人可以进入心血管系统中来治疗疾病,结合大脑皮层和云端联系的技术,使得人类能够 “长生不死”。 让人不死的研究已几千年,过去的做法主要是练 “仙丹”。到头来都以失败告终。如今这个问题是以现代科技的形式展现,提出的人是被称作科学家的精英。他们大都是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专家。 让人 “永生”的理由是什么? 自古以来,人有生也有死。其他生物也如此。其区别是寿命長短不同。死的原因各式各样。死后躯体变成微尘,有无灵魂说法不一,是否转世也难证明。既然要让人永生,就需要有让人不死的办法。他们所说的理由是什么呢? 1. 根据他 们所说 的 “ 科技加速 ” 理论,在接下来的 1/4 个世纪里,人类的科技水平还将发生 “ 数十亿倍 ” 的进步。 2. 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使人驱体的各个部分逐渐被人造器官所替代。 在这个世界里 , 人类有可能会变成电子人,我们将拥有人造四肢和器官 ” 。 3. 人工智能的机器大脑会超越人的驱体大脑。这是因为机器狗在围棋比赛中战胜了顶尖的围棋冠军。 4. 纳米技术的发展可以将医药和治疗方案在人体内实施。 纳米机器人可以进入心血管系统中来治疗疾病,结合大脑皮层和云端联系的技术,使得人类能够 “长生不死”。 5. 可以制造人工生命。 1987 年 , 计算机科学家克里斯托弗 · 兰顿( ChristopherLangton )在美国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 , 召开的 “ 生成以及模拟生命系统国际会议 ” 上首先提出人工生命的,它是借助计算机和其他非生物媒介实现的一个具有生物系统特征的过程或系统,或通过人工模拟生命系统研究生命的领域。通过将机器人大脑植入人工生命系统就可以实现人类的永生。 6. 2013 年 6 月 15 日,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举办的 “ 全球未来 2045” 研讨会上,俄罗斯的互联网富翁伊茨科夫召集了全世界一些人类神经系统科学家 , 探讨人脑在人体外存活的可能性,他的最终构想是把人脑植入机器人大脑去代替肉身,让意识永存。 伊茨科夫及其团队计划在 2045 年让人类得以 “ 永生 ” 。 伊茨科夫认为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的意识相组合的人类进化不仅可行,而且势在必行。伊茨科夫宣布将要上传自己大脑信息至新的躯壳(全息躯体),并希望在 2045 年之前获得 “ 永生 ” 。 人脑与机(器人)脑到底谁换谁? 如上所述,认为人能永生的根据是换脑。俄罗斯的伊茨科夫想 让人脑搬家,搬到机器人身上 ,先将人脑信息上传到所谓的全息驱体上,然后移植人脑到机器人头上。反之, 克里斯托弗 · 兰顿 是 将 机器人大脑植入人工生命系统 来 实现人类的永生。 这两种换头术与先前媒体报道的 人与人脑互换的换头术 不同,后者是因为脑聪明,身驱有病。前者则是认为机器可以替代人的身躯,包括头脑。这是基于机器人超越人的思路。 如此说来,有这些看法的科学家或专家,他们将人脑和机脑排列组合,出现三种状态。在他们看来搞什么脑计划必要性不大。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建造出超越人脑的机脑或称电子脑,实际上就是吃电的 “脑”!这类看法能否站住脚呢?下面来讨论。 用电子技术仿人脑 文 作者指出: 2010 年,我与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系的波沙教授进行交流,他提出几个非常令人震撼的观点: 1) 人脑大约有 1 000 亿个神经元,平均每个神经元有 500 个以上的连接;人脑约有 1500 克重,耗电量却只有大约 40 瓦。 2) 如果用半导体技术仿制一个大脑,需要多少芯片和电量呢?结论是:体积是人脑的 100 万倍,重量达 2 000 吨,耗电量可能达 27 兆瓦( 27 000 千瓦)。也就是说,如果机器人的智力接近人类,那么机器人绝对无法扛自己的脑袋到处走。 3) 人脑的运行靠的是离子移动和电化学,其速度比全电子电路的电脑靠电子移动要慢 100 万倍。现在看来,人脑和电脑相比,它的重量、耗电量相差 100 万倍,也就是说不管未来发展遵循摩尔定律还是后摩尔定律,未来 30 年内都无法看到扛着脑袋走路的机器人,人类的技术和大自然相比,相差太远了。 文 作者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是:将机器人的脑部放在云端,把移动通信网络作为神经系统,把机器人本体变成阿凡达。它没有脑袋,但通过网络,能被云控制。如果要制造会移动的机器人就只能用移动通信,所以云计算、移动通信再加上机器人阿凡达就是我想象的下一代智能机器人的样子。这个架构是在未来 30 年内实现机器智能的唯一方法,这就是云端智能机器人。这是该文作者提出 人、脑分离的未来机器人模式 。与上面所说的又不相同。 从生物学的角度,现在对人类大脑真正运行的机理还不理解,各国也因此相继推出旨在研究人脑的 “脑计划”。然而,我们对大脑需要运行处理的结果和大致流程是很清楚的,也就是说人类发明的 人工智能不一定要 100% 模仿人脑的运行机制 。 应当指出的是:如今研究人脑的业内专家提出人脑与类脑并列,还有专家用人工智能的办法来研究人脑。也就是说,把人脑看成是神经元放电映射到电脑形成的虚拟神径网络,用人工智能的办法把各层面、各脑区连接起来。 不难看出,上述对人脑和机脑的研究混淆不清,到底是人脑比电脑好,还是智能电脑比人脑好?是用人脑研究智能电脑还是用智能电脑研究人脑?基于这种状况,浙江大学 童 勤业 教授提出脑研究应与人工智能研究分开。童 勤业 教授 指出: 有人说现代人工智能是逆向研究脑 , 是另一条研究脑的道路 , 我国的脑计划的名称明确提出 : 脑科学和类脑科学研究 。 这种提法的前提是现有理论能解决脑的信息处理机理 . 其实这种思想对脑研究是有害的 . 应该说人工智能仅仅是脑研究成果的应用,而不是研究脑的手段。搞信息科学的人只要抛弃线性观,用非线性观运用信息科学知识去分析脑和理解脑就会有成就。 实际上想分开又分不开,因为研究人脑的目的包含了成果推广应用,要帮助残疾人恢复失去的功能。 智能电脑不能使人永生 1. 机器人能源动力 文 指出:人们对计算性能的追求永无止境。从 1982 年到现在,处理器的性能提高了 3500 倍。便携式计算机和其最初的产品相比,运行速度提高了 5000 多倍。然而,计算系统性能的增长也伴随着功耗的急剧增长。 1999 年,英特尔公司曾经指出,处理器的功耗密度接近核反应堆的功耗密度已经为期不远了。另一方面,随着计算设备的日益普及,大型数据中心的不断增多,计算系统能耗已达惊人的地步。据 Microsoft 的报告,美国大约 6000 个数据中心, 2006 年的总耗电量就高达 610 亿千瓦时,约 45 亿美元。影响计算系统能耗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计算系统硬件的功耗、性能、能量传输效率、冷却系统的效率、供电电源的效率、可靠性设计和软件算法的效率等。计算系统的能耗瓶颈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成为电路设计和计算机系统结构领域非常活跃的研究方向,但解决该问题不应只有计算机领域的努力,还涉及众多的学科领域,如电子、机械、材料等,其研究会持续 10-15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文 指出:随着机器人的不断应用,需要越来越多的能工作在野外,极地、海底的自主远程作业机器人,这些机器人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难以匹配合适的能源动力。传统的充电供能方式中,蓄电池体积重量大、功率密度低、电池容量有限、充电时间长、使用寿命短等缺点,极大地限制了自主机器人和远程遥操作机器人的应用。近年来,燃料电池由于其工作温度低、功率密度较高引起关注,但对燃料电池驱动的自主机器人系统来说,不仅要求对燃料电池及辅助动力单元(氢气、空气流量等)进行控制,还需要对电机传动系统、机器人、故障诊断(安全性)等进行控制;由于控制参数的增加,使整个系统变得更复杂。此外,科研人员不斷探索无线供能方式,但也存在传输距离短和效率低的缺点。自主供能是机器人研究的难点之一。 然而,自然界的生物具有几乎完美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生物的能量转换效率最高达 100% ,肌肉把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效率也接近 50% ,这远远超过目前各种机器人系统。因此,要缩短能量转换过程,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建立易于维护的代谢系统, 就必须重新回到生物原型,研究模仿生物电器宫、生物发光、肌肉直接把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的能量转换过程 。对于远程作业的机器人系统,仿生自主供能非常重要 . 如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能让人永生吗?从电脑能源的角度,研究的结果表明 : 还应回归到仿生自主供能。并非像文 p233 所指出的:目前机器人革命的技术临界点已经到来,在人工智能、移动通信和电池储能几个方面的突破,已经预示了机器人时代的来临。 第一,近年来在云计算平台上的深度学习研究已经获得突破; 第二,第四代以及未来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网络性能和能力; 第三,最新的锂电池技术已经把能量存储密度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显然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过高估计人工智能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锂电池技术的现状和未来的预计。更不能把人工智能技术 “神化”,还是多一些冷思考为好。 2. 人机交互 文 指出:计算机处理速度和性能的迅猛发展使得用户界面成为制约计算技术发展的主要瓶颈,如何实现自然高效的人机交互、提高用户利用计算资源的生产力是信息技术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信息输入输出及处理方式等方面对人机交互提出了新的需求。未来若干年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针对自然人机交互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方面进行突破,主要包括针对自然人机交互的模型和评估框架;对人外部行为、内部特征的理解和建模,环境的感知和建模;基于手写、语音、视觉、脑电等生物信号的感知界面关键技术等。相关的扩展问题主要包括分布式认知理论、用户生理、心理和情感状态建模等。 3. 脑机接口 文 指出:脑机接口当前遇到的最大挑战还是来自技术。在 Gartner 公司 2009 年公布的技术成熟度曲线上,脑机接口的成熟应该是十年之后的事情。因此,从人机接口到脑机接口,注定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大多数脑机接口技术仍然处于实验室阶段。要进入到成熟的应用阶段,还需要在以下各个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 例如,多学科的协作 ; 脑电信号的采集 ; 实现脑机接口的闭环控制 ; 提高脑机接口的通信传输效率 ; 优化信号特征提取和转换算法 ; 实时性 ; 增强脑机接口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系统评价准则和标准化等诸多问题。 目前,大部分脑机接口的研究集中在运动康复领域,用脑电信号控制人工假肢或康复机器人。通过脑机接口系统,伤残人士可以对多运动功能重建和生活自理。近年来,人们提出了更多的脑机接口的发展方向,新型的电子游戏就是其中一个。还有人像 Cerf 那样提出更为大胆的想法,计划把互联网和大脑中负责记忆形成的神经结构——海马直接相连,来增强人类的记忆。毕竟脑机接口问题尚未解决。如果人脑找到无线传输通道,这个问题方能得到解决。 4. 智能机器人不是 “神医” 人类死亡除天灾人祸外,就是疾病导致死亡。这个世界上有三万种疾病,如今只能有效治疗一万种疾病。还有两万种疾病不能治疗。有专家预计下个世纪最难治疗的是精神疾病。现在传染性疾病最受世界广泛关注。疾病中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尽管这些年,利用基因技术诊断和治疗疾病,开辟了新路,利用转基因治疗先天性疾病。可是人体疾病是否通过基因分析和转基因都能治愈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人工智能技术和纳米技术的结合,将微纳机器人植入人体,开辟治疗疾病新途经。这类机器人面临能源推动的难题,长期使用供电及电量需求难以解决。人体内能源的研究,虽有些说法,进展不大。 人脑的运行机制目前受到多国脑计划的关注,进展缓慢,甚至中途换帅和改变计划。随着人类老年化,老年性疾病导致不能自理,给社会带来很大负担。特别是精神疾病更难治疗。智能机器人也派不上用场。 5. 老化与衰老 人类随着年龄增长,要衰老,表现在皮肤、骨骼、器官、记忆等诸多方面。为了延缓衰老,生物学家寻找细胞衰老机制,试图让衰老细胞不衰老,甚至提出让细胞不死,就可以让人永生。 作为机器人的组成有很多种材料制作而成,这些材料长期使用都会老化,现有电子设备的设计寿命通常为 10 年。在海边使用的设备,受环境影响更大,更易腐蚀和老化。智能机器人运转部分的磨损也会带来系统失灵。 6. 海量信息存储 要实现人永生,必须保证人的躯体各个部分正常运转。随着研究的深入,机器仿人的模型、计算和数据会大幅度增长。就视角感官而言,机器的视角与人的视角感官是不同的,机器人能像人一样识别物体,是机器人视觉 (robot vision) 专家的梦想和追求。要想识别物体,物体表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论是三维模型,还是二维图像模型,也许人们都在“瞎子摸象”。无论是人还是机器人,物体表达问题就是指物体在大脑(对人类)或计算机内(对机器人)是如何对物体进行表示的问题。对机器人而言,不同的表达(主要指不同的数学模型),直接决定着对物体识别的能力和可靠性。这主要是因为一个物体从不同的方向看,对应的图像是不同的,有时甚至差别很大。人们希望物象达方式尽量与观察物体的视角无关,这也是为什么要研究有效表达的原因。目前,机器人很难处理同一物体在不同视角下的物体识别问题。然而,我们人类在识别物体时似乎对这种视角变化很不敏感。 文献 猜测物体的表达模型可能是二维和三维的混合模型。也就是说,人类在识别物体时,先利用二维图像识别,当二维图像仍不足以区分物体时,此时需要加入三维信息进行区分。总之,物体表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也是至今仍没有很好解决的一个复杂问题。 应当指出的是,人的躯体的各种功能都要一一对应的建模、计算,得到大量数据并加以存储,未来这个数据量是海量。 文 指出:实现海量信息存储的难度主要表现在量和质两方面。海量信息的快速增长对数据存储系统提出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复杂环境要求存储智能化。 ②存储系统的性能需求急剧提高。存储系统面临数据量急剧增加,存储系统需提供更高的并行访问能力 , 才能保证服务质量。 ③存储系统安全可靠性有新的挑战。存储设备的损坏比处理器和网络损坏带来的后果严重得多,保证数据在有故障,甚至发生灾难时也不丢失,并保证服务全天候的正常进行,就对数据的可用性和存取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④大规模存储管理的挑战。由于存储容量的不断扩展,各式各样的存储设备和不断扩大的存储系统规模使得管理越来越复杂,以致管理成本超过软硬件的购买成本,这种现象已成为存储界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⑤大规模存储系统的能耗问题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存储系统应绿色节能。 ⑥数据长期保存的需求。数据长期保存不仅要求数据永不丢失,还要保证将来能够识别这些数据。 总之,笔者只从几个方面来讨论人工智能机器人面临的难题,其实一项技术将其神化,过分跨大是不客观、不实际、也不是科学态度。未来也会出现替代人工智能的新技术。因此该技术是不可能实现人能永生。其结果是徒劳的。 参考文献 “ 机器人大脑与 “永生人” ” , 本文由王芳摘编自肖南峰等编写的《机器人大脑》一书第 10 章 本文来自科学出版社科学网博客。 2016-9-18 .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003490.html  “ 研究称 2045 年人类可长生不老 : 纳米机器人修正 DNA ”, 参考消息网 , 2016-04-30 00:16:01 。 李正茂,通信 4.0: 重新发明通信网,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一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6.2 ( 2016.3 重印) . 三论脑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脑内信息过程 ---- 如何开展神经信息学研 5 , 2016-7-18 本文来自童勤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1566-991391.html  喻之斌,计算系统的能耗瓶颈, (p503) , 10000 个科学难题,信息科学卷,”信息科学编委会,一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 王越超 刘金国,机器人的仿生自主供能 , p692 , 10000 个科学难题,信息科学卷,”信息科学编委会,一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 王宏安 田 丰,自然高效的人机交互 , (p625) , 10000 个科学难题,信息科学卷,”信息科学编委会,一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 李醒飞 , 脑机接口:人类与机器的对话, p153 · 10000 个科学难题。信息科学卷 , 信息科学编委会,一北京:科学出版社, Z011 。 Orban G A,Jansen P,Vogels R. Extracting 3D structure from disparity. Trends in Neuroscience.2006,29(8):466-473. 胡占义 , 机器人视觉中的物体表达问題 ,p707 ,10000 个科学难题·信息科学卷 , 信息科学编委会,一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
个人分类: 杂谈|5303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9月新书快递(二)
sciencepress 2016-9-23 17:11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9月新书快递(二)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9月新书快递(二).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测试信号分析与信息处理 98 杨平,沈艳,陈中柘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5-Sep-16 2 基于分解组分分析的SF6气体绝缘装备故障诊断方法与技术 118 唐炬 专著 机械、自动化 9-Sep-16 3 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6-2017 99 邱均平 等 考试用书 语言、教育 9-Sep-16 4 论图灵脑技术实现之路 128 黄曾阳 专著 社会科学 5-Sep-16 5 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研究 168 甄子健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5-Sep-16 6 APEC地区贸易增加值核算及相关政策研究 158 赵晋平,宋泓 专著 经济管理 7-Sep-16 7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安全分析与设计 98 王芳,夏军 等 专著 物理(力学) 5-Sep-16 8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利用现状及技术 98 郭福,马立民 专著 资源环境 7-Sep-16 9 衰老生物学 180 (美)麦克唐纳 B. 罗杰著;王钊等译 专著 生物科学 5-Sep-16 10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数据与方法集 139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 专著 资源环境 5-Sep-16 11 主动配电网网络分析与运行调控 168 吴文传,张伯明,巨云涛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8-Sep-16 12 护理技能实训 49.8 李薛,陈丽娜 中职教材 西医 7-Sep-16 13 人体解剖学技能培训教程 39.8 王玲,谢飞,龙雨霏 高职教材 西医 5-Sep-16 14 石寨山文化考古发掘报告集(上下册) 520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Sep-16 15 三国遗韵——襄阳樊城大型三国墓出土文物 208 襄阳市博物馆 等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8-Sep-16 16 天国之享——襄阳南朝画像砖艺术 258 襄阳市博物馆 等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8-Sep-16 17 地理设计理论、技术与实践 108 张远,金贤锋,张泽烈,陈良超 专著 地球科学 7-Sep-16 18 模糊不确定性建模分析及应用 60 贺辉,余先川,胡丹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1-Aug-16 19 数据挖掘中的特征约简 81 陈黎飞,吴涛 专著 计算机、通信 5-Sep-16 20 Kalman滤波器理论与应用--基于MATLAB实现 72 金学波 专著 计算机、通信 5-Sep-16 21 儿科学临床见习指导 15 王大斌,陈全景,王金堂 大学教材 西医 7-Sep-16 22 内科学临床见习指导 18 唐以军,郭昆全,王家宁 大学教材 西医 7-Sep-16 23 妇产科学临床见习指导 29.8 黄光荣,陈双郧,刘永珍 大学教辅 西医 7-Sep-16 24 诊断学临床见习指导 29.8 程立,王强,戢翰升 大学教材 西医 7-Sep-16 25 外科学临床见习指导 18 周文波,狄茂军,晏大学 大学教材 西医 7-Sep-16 26 医用基础化学 45 程向晖 本科教材 西医 7-Sep-16 27 医学影像学临床见习指导 19.8 仇俊华 大学教材 西医 7-Sep-16 28 皮肤性病学临床见习指导 25 刘随,段德鉴 大学教材 西医 7-Sep-16 29 口腔科学临床见习指导 15 罗志晓,冷卫东 大学教辅 西医 7-Sep-16 30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临床见习指导 18 李谨,李国义 大学教材 西医 7-Sep-16 31 康复治疗学专业临床见习指导 29.8 穆敬平,何晓阔 等 大学教材 西医 7-Sep-16 32 传染病学临床见习指导 15 陈伟 大学教材 西医 7-Sep-16 33 中医学临床见习指导 15 赵詹东 大学教材 中医 7-Sep-16 34 眼科学床见习指导 25 余锦强,许玲 大学教材 西医 7-Sep-16 35 神经与精神病学临床见习指导 15 杨文琼,刘光建,蔡志友 大学教辅 西医 7-Sep-16 36 平衡针技术临床手册 86 徐黎明,王文远 专著 西医 1-Sep-16 37 护理人际学(第5版) 38 史瑞芬 专著 物理(力学) 9-Sep-16 38 实用新药特药手册(第6版) 138 戴德银,黄茂涛,张德云,代升平 专著 西医 8-Sep-16 39 金属工艺学 42 邱常明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6-Sep-16 40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39.8 林奇清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6-Sep-16 4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2 李有华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7-Sep-16 42 教师书写技能训练 35 李晓琳 本科教材 语言、教育 7-Sep-16 43 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 34 龙宏甫 大学教材 历史地理、考古 7-Sep-16 44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42 刘永红 大学教材 化学 9-Sep-16 45 有机化学实验(英汉双语版) 48 薛思佳,季萍,Larry Olson 大学教材 化学 7-Sep-16 46 高等数学基础教程 45 王立冬,齐淑华 大学教材 数学 5-Sep-16 47 高等学校数学公共平台课 95 张亚东,苗宝军,周宏宪 大学教材 数学 8-Sep-16 48 库岸边坡水-岩作用 69 邓华锋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8-Aug-16 49 基于Fluent的地下工程通风数值模拟 69 裴桂红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8-Aug-16 50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发电技术及其应用 65 陈维荣。李奇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5-Aug-16 51 理工基础化学 39 李澄,祁欣,王玲,梅天庆 本科教材 化学 9-Sep-16 52 江阴大桥增设主缆除湿系统关键技术 69 江苏扬子大桥股份有限公司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9-Sep-16 53 干热河谷典型生态脆弱区优良牧草栽培利用与评价 69 龙会英,张德 专著 农林 22-Aug-16 54 针灸学(第二版) 42 贾春生,黄泳 大学教材 中医 20-Nov-15 55 中医内科学(第二版) 60 罗仁,曹文富 大学教材 心理、励志 23-Mar-16 56 中医诊断学 44 方朝义,刘晓伟 大学教材 中医 1-Sep-16 57 中医药文化学 39 洪蕾,陈建萍 大学教材 中医 1-Sep-16 58 上海市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功能规范 70 范启勇 专著 西医 1-Sep-16 59 神经生物学(第三版) 58 丁斐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Sep-16 60 地震响应并行计算理论与实例 98 金先龙,楼云锋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2-Sep-16 61 教育学科SSCI论文解析 79 李芒 等 专著 语言、教育 13-Sep-16 62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 79 许书明,徐海梅 专著 语言、教育 12-Sep-16 63 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资助政策与组织机制 68 文少保 专著 语言、教育 13-Sep-16 64 新公共治理?-公共治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观点 146 (英)斯蒂芬·奥斯本主编;包国宪等译 专著 社会科学 12-Sep-16 65 住房市场发展阶段、波动与风险 58 邓郁松 专著 经济管理 14-Sep-16 66 考虑顾客行为的服务产品设计方法研究 72 樊治平,于超 专著 经济管理 9-Sep-16 67 典型化工有机废气催化净化基础与应用 98 张润铎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2-Sep-16 68 棉花纤维发育生物学 280 喻树迅,朱玉贤,陈晓亚 专著 生物科学 12-Sep-16 69 山东珍稀濒危保护树种 98 李文清,臧德奎,解孝满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9-Sep-16 70 中国未来的气候变化预估——应用PRECIS构建SRES高分辨率气候情景 158 许吟隆,潘婕,冯强等 专著 地球科学 7-Sep-16 71 安全科学方法论 148 吴超 专著 资源环境 8-Sep-16 72 土壤学进展-纪念朱祖祥院士诞辰100周年 398 徐建明 等 论文集 资源环境 18-Sep-16 73 福建海情 129 陈凤桂,陈斯婷,吴耀建 专著 地球科学 12-Sep-16 74 非均相复合驱油技术 168 孙焕泉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2-Sep-16 75 医学生核心价值观读本 12 刘健,李炳仁 中职教材 西医 14-Sep-16 76 西部考古(第11辑) 128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2-Sep-16 77 新疆莫呼查汗墓地 36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3-Sep-16 78 史前求索集 180 张宏彦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8-Sep-16 79 陈铁梅科技考古与定量考古文集 200 陈铁梅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8-Sep-16 80 麻醉学临床见习指导 18 刘菊英,熊良志 大学教材 西医 12-Sep-16 81 麻醉学专业临床见习指导 18 刘菊英 大学教材 西医 12-Sep-16 82 医学整合课程基础实验(人体概述分册) 98 王娅兰,余华荣 大学教材 西医 12-Sep-16 83 普通外科手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第4版) 128 苗毅 专著 西医 8-Sep-16 84 贝塞斯达临床肿瘤学手册(原书第4版) 148 (美)Jame Abrham等主编;束永前等译 专著 西医 12-Sep-16 85 胸部疑难病例影像解析(第二版) 198 张嵩 专著 西医 12-Sep-16 86 韵律研究(第一辑) 48 冯胜利 论文集 文学艺术 14-Sep-16 87 工程训练教程 48 周健,张利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4-Sep-16 88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 49 李金华,张华东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2-Sep-16 89 应用数学 49 吴元清,张子卫 高职教材 数学 13-Sep-16 90 实战——Photoshop CC广告设计(案例版) 79.8 前沿文化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12-Sep-16 91 中文版Photoshop CS6完全自学教程(超值版) 99.8 前沿文化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23-Sep-15 92 实战——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案例版) 59.8 前沿文化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12-Sep-16 93 动物学(第二版) 66 侯林,吴孝兵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8-Sep-16 94 中医老年体质养生学 55 张晓天 专著 中医 7-Sep-16 95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治疗 80 邓跃毅 专著 中医 2-Sep-16 96 气候变化与中国韧性城市发展对策研究 59 王祥荣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7-Sep-16 97 海洋生物功能基因开发与利用 150 宋林生,石琼 专著 地球科学 7-Sep-16 98 城乡视角下的城市化时空格局与过程 68 张中浩,吴嘉平,高峻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8-Sep-16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4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沈家骢:十多年来我们对超分子层状结构的新认识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6-9-22 08:46
超分子层状结构是自然界和生物体存在的重要结构,为构建模拟自然的天然层状结构和功能提供了丰富的启示。超分子层层组装是一种基于弱分子相互作用的层层组装技术,为制备各类功能超薄膜提供了丰富的手段。 有序的有机薄膜、膜组织及膜器件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有序膜不仅容易表征,结构与功能容易调节,而且在不同体系中,特别是生物或仿生体系中表现出如输运、分离、控释及开关等独特功能。 迄今为止有两个模型体系可作为研发的参照或起点:一是 LB 膜 ;一是 层层组装膜 。这两者有共同特点,均是在固体基片上,从液相(溶液或悬浮液)中靠分子间作用力多次重复浸润- 拉出工艺(相当于层层沉积),可在基片上覆盖(制得)几层或多层有序薄膜。 其中,层层组装制备过程更简单,适用基材广,并可通过多种组装基元和多种超分子组装的驱动力等参数的调控和组合,衍生出众多的超分子组装结构(如微纳有序结构,多元仿生结构)和功能(如自修复,自愈合功能)的调控方法, 因此发展成为最有潜力的界面可控制备、修饰技术和各种多层复合膜产品制备技术。 我们在2003 年出版了一本超分子层状结构的专著,讨论了层层组装结构与功能的方方面面。十多年来层层组装及组装体的研究有了长足进展,并开启了实用化进程,生物医用材料方面的研发或许是走向实用化过程的突破口与有效的通道。 十多年来我们对层层组装膜有了一些新的理解与认识: ▌ 层层组装膜是超分子组装体中最简单的体系,可以用各种超分子作用进行组装,新的作用力与组装方式层出不穷,因此新的超分子结构也层出不穷,值得关注。 ▌ 在各种超分子力中,静电作用力是一种各向同性的较强的作用力,以静电力为主的组装体系中,离子强度及pH 极大地影响作用基团的解离与缔合平衡,在接近中性的条件下,在层间启动分子扩散机制,强烈影响层状结构与组装过程,从而使层状膜与组装具有动态性质,表现在组装过程呈现出指数增长的规律,层状结构厚度从纳米过渡到微米,而平面均匀结构转化为明显的微纳结构,并可能带来自愈合和自修复等动态功能。 ▌ 传统层层组装从纳米级层累积成有足够强度、特定功能的微米级薄膜,需要几十次反复的组装技术。为实现功能膜的快速制备,以有机微粒、聚合物复合物为一个组分的厚膜技术应运而生,只需要几次组装就能达微米级的薄膜,从超薄膜到厚膜的进展可带来多功能协调及缓释等功能。 ▌ 层层组装在基底上进行,其最终产品是多层膜与基底的复合物,或形成特定基底的修饰层,有多方面的用途。若剥离基底制得无支持的或称为自支持多层膜,可制成包括薄膜支架等多种形式的自支持多层功能膜,充分发挥多层膜的双面功能,实现分离、传感及其他功能等,层层组装因此可望发展成新的功能膜制备技术。但层层组装及其组装体要走向实用化,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 现代医学及诊疗技术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人们疑难病症的诊治、生活品质的提升、平均寿命的延长,直接带动着新兴学科及多学科的深度交叉与融合。重大的需求催生了巨大的商机,并已形成国际社会中重要的支柱产业。这些进展为生物医学材料,尤其是超分子层状结构材料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发挥超分子层状结构的优势,关注材料中多相复合体系的特征,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 生物医学功能的主体是生命体,与生命活动规律紧紧相联系的细胞生物学告诉我们,生命活动规律主要应该从细胞本身去探索。生物医学材料体系中引入细胞、干细胞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如活化因子、信号系统等,有利于组织或器官修复、再生及新的替代物的重构。 ▌ 生物医学功能要有载体,简而言之就是界面或表面。界面承载着细胞的黏附、迁移、活化、分化及代谢等功能,成为细胞诱导再生的界面;界面也承载着抗菌、抗凝血、缓释传递和识别等功能,可作为多功能界面及诊疗一体化芯片;界面还可作为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接口、有生命特征的材料与无生命特征的材料接口、各种复合技术的接口。当然,基于生命体的复杂性,将层层组装与细胞生物技术、界面、支架技术进一步整合起来,建立面对特殊功能及组装体的复合技术研发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超分子层状结构——界面及生物医学功能》 一书凝聚了过去十多年以来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多位研究者的工作积累,以及浙江大学生物医用大分子研究所多位研究者对层层组装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应用探索成果。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5 ISBN 978-7-03-047806-1 编著方式釆用分章节多人执笔的模式,以执笔者为代表的导师与研究生的研究成果为主,兼收同时期本领域各家之精华。并请浙江大学生物医用大分子研究所的计剑教授作为总联系人,对全书进行校正。 ▌ 第1 章 层层组装及动态特征 / 计 剑 沈家骢 ▌ 第2 章 快速组装与厚膜技术 / 孙俊奇 陈栋栋 张健夫 ▌ 第3 章 有序及图案化高分子复合膜 / 武雨昕 沈淮中 杨柏 ▌ 第4 章 单分子力谱与超分子结构 / 宋宇 张文科 ▌ 第5 章 层层组装与药物控释 / 常皓 计剑 ▌ 第6 章 多层膜理化性质调控及细胞响应 / 毛峥伟 高长有 ▌ 第7 章 层层组装:细胞和组织再生微环境仿生构筑的新手段 / 任科峰 计剑 ▌ 第8 章 层层组装与血管再生 / 计剑 ▌ 第9 章 层层组装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 仝维鋆 高长有 本书可供从事化学、生物医学材料、医学及转化医学研究工作 者与研究生参考,敬请国内外同行赐教。 沈家骢 2015 年12 月于浙江大学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沈家骢、计剑 等著 《超分子层状结构:界面及生物医学功能》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5)一书“前言”、“目录”,标题为编者所加。 《超分子层状结构:界面及生物医学功能》 在论述经典层层组装基本原理和方法学拓展的基础上,结合层层组装在近十年中的进展,论述层层组装在多层膜快速增长,多元微纳复合结构的构造及自修复和自愈合功能构筑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并进一步结合层层组装在解决生物医用表界面重大科学问题的潜力,阐述该方法在包括组织再生、药物和基因传递及仿生结构模拟领域的进展和发展潜力。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9437 次阅读|10 个评论
北宋—中国科技的“黄金时代”缘何衰落?
热度 11 sciencepress 2016-9-20 08:53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 在宋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科举入仕的官僚取代门阀士族成为统治集团的主体;对土地私有和买卖的承认宣告了封建领主制的最终瓦解;带有农奴色彩的部曲制和均田制被不包括人身依附关系的新型租佃制取代;此外,工商业的空前发展导致了市民阶层的壮大,并由商人和新地主、新官僚首次构成了特权阶层以外的富裕人群……(陈植锷,1992:59-77)。 凡此种种,被称为“唐宋变革”,这种变革的主要特征是封建等级制度——尤其是基于血统的血亲封建制的崩坏,贵族与平民、主户与佃户之间的身份差异被弱化甚至消解。因此,钱穆有“论中国古今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钱穆,1974)的论断;而一些国外学者更将宋代视为中国“近世”的起点(内藤湖南,1992;李华瑞,2003),甚至世界近代化的序幕(麦尼尔,1996:28-61;Sanderson,1995;McNeill,1995)。 与此同时,宋代也被公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的最高峰。 陈寅恪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陈寅恪,1980) 王国维亦认为:“宋代学术,方面最多,进步亦最著。”(王国维,1997) 而科技方面,李约瑟更一针见血地指出:“每当人们研究中国文献中科学史或技术史的任何特定问题时,总会发现宋代是主要关键所在。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李约瑟,1990:139) 一项由金观涛等(1982)前辈学者进行的定量性研究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科学技术发展的两个高峰,一在东汉,一在北宋。其中,北宋的高峰尤其令人瞩目,它像一座高临四围的孤峰,在它上面似乎有一道无形的屏障,后来的增长速度远比北宋低而难以逾越。” ▲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净增长曲线(以五十年为单位)。 资料来源:金观涛等(1982) 以上这些成就不仅令人神往,更给人以辽阔的想象空间,至有“如果宋朝文明的发展不被(女真族和蒙古族的入侵)打断,中国能否独立发展出现代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甚至“中国能否独立发展出现代科技”这样的假设出现。尽管被训练“只凭史实说话”的专业历史学家对此类假设性问题的态度一向是不予置评,但这的确是一个迷人的想法,并且吸引了众多年轻的 历史爱好者。 遗憾的是,这种想象恐怕永远只能停留在想象中。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事在历史上实际没有发生,还因为有证据显示,这些事从根本上就不可能发生——至少在科技方面是如此。事实上,早在“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灭亡的悲剧性事件前半个多世纪,宋人的科技创造力已经在明显下降了。按照金观涛等的科技成果计分统计,在11 世纪上半叶的科技高峰过去后,11 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科技成果计分直接跌落了几乎一半,并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继续迅速下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女真族入侵的12 世纪上半叶,这个计分下跌的幅度比之前和之后的承平年代相对还要缓和一些,而蒙古族在13 世纪后半叶的入侵和征服甚至看上去还带来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又一个小高潮。当然,战争对技术创新的刺激作用也许可以部分地解释这一结果——类似的例子在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不过这并不是重点, 重要的是,上述事实说明,相比于来自外部的干扰,宋代科技,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科技,在辉煌过后的迅速衰落,更可能是在某种内在趋势的作用下发生的。 特别是考虑到北宋灭亡的突然性——事实上直到“靖康之变”前夜,当时的北宋王朝还被时人视作完美的“太平盛世”,甚至是北宋建国以来形势最好的时期——这种衰落同样无法用大的历史政治背景或所谓“王朝兴衰周期率”来解释,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植根于每个宋人思维和行为方式中的无法逆转的原因。 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缘何衰落,或者说拥有辉煌科学文明史的中国为何没能发展出现代科学的问题被通称为 “ 李约瑟问题 ” ,历来是中国古代科学史领域讨论的热点。解答 “ 李约瑟问题 ” 可以说是大多数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史的长时段研究的终极目标。 笔者所著 《十一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尝试以集体传记方法为核心方法,辅以宋代的史料记录、对宋代科技成果的统计计量等数据材料,对宋代科学技术活动的活跃程度及其变化情况进行考察,评估了北宋科学和技术知识的生产、流通和使用系统的运行情况及各种影响因素。 无论对书中所陈述的各种情况作何种价值判断,有两个结论是本书作者比较有把握的: 第一,宋人对科技的热情,在庆历年间以后一直在直线衰退;第二,这种衰退与宋学的兴起,特别是与宋学对儒家核心价值理念的强化与弘扬同步。 但这并不意味着今人有立场批评指责什么,或者作出有利于科技发展的就是好的,不利的就是坏的这样的简单判断。科技并非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正如书中提到的,宋儒们的选择建立在极端理性的基础上。站在当时的立场上,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指责他们背弃科技,而将目光投向其他方面的选择。不要忘记,不但在靖康时代,而且在靖康之变一百五十多年后,崖山陆沉之日,宋人也仍然掌握着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民族的技术优势。宋人并不是因为技术落后而亡国的——两次都不是,先进的技术也没能帮助宋人避免亡国——两次都没有。而恰恰是在夫子们谆谆告诫的选贤任能、仁政爱民、“进君子退小人”等问题上出现的错误,最终断送了宋人的国运。宋人对科技的轻视,如果说产生了任何恶果的话,那么也是在八百年后。但是如果一种理念连百年之内的国家兴亡都无法拯救,指望它对八百年后的问题负责,岂不可笑?在世诸公,又有谁敢自诩负八百年之远虑? 更何况对于今人而言,宋儒们的观点及实践亦提供了一些颇具启发性的洞见。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进步和人本主义的勃兴,曾经摆在宋儒甚至孔子、墨子们面前的问题再次被提上了现代思想家们的书案。科技的发展是否必然带来幸福?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问题的答案恐怕在于我们选择视何者为幸福,视何者为个人、民族乃至人类前进的目标。 若以个人安逸为目标,则纵有家财万贯,所能受用者亦不过三餐之食、一席之地,杨朱之学可矣。若以国家安逸为目标,则苟能缨城自守、百姓足食,墨翟、陶朱之学足矣。纵以人类之安逸为目标,亦无非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未尝过孔孟所教。但如果以对自然界真理的认识为目标,则前进之路漫长修远、永无止境;则科技发展是否带来幸福的问题本身亦为可笑。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苏湛、刘晓力 著 《十一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8)一书。标题为编者所加。 (科学的历史与哲学丛书) ISBN 978-7-03-048894-7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在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地位尤其引入瞩目。 《十一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从北宋精英阶层对科技相关事务关注程度的变迁入手,分析地域文化、学派倾向、政策氛围及社会风尚变迁等因素对科技兴趣的影响,讨论宋代科技活动参与者群体的社会和职业构成,从文化传统、政治传统和社会经济结构等方面对宋人对科技相关事务的关注程度随时间不断降低的现象给出尝试性的解释;并通过与国外案例的对比,分析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发展环境与西方世界的关键性区别。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0997 次阅读|23 个评论
那些“回炉重造”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6-9-19 08:42
   城市矿产是对废弃资源循环利用规模化发展的一种形象比喻,是指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产生和蕴藏于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通信工具、汽车、家电、电子产品、金属和塑料包装物以及废料中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矿产资源通过开采、生产和制造变为供人们消费的各种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山里” 流通到“城里”。随着这些产品不断消费、更新换代和淘汰报废,大量废弃资源必然不断在“城里”产生,城市便成为一座逐渐积聚的“矿山”。城市矿产开发利用将生产、流通、消费、废弃、回收、再利用与再循环等产品全生命周期或多生命周期链接贯通,有助于形成从“摇篮”到“摇篮”的完整物质循环链条,日益成为我国缓解资源环境约束与垃圾围城问题的重要举措。2010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中提出要探索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矿产资源化利用管理模式和政策机制。2011年,“十二五” 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构建50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以推动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这些政策的出台和不断深入标志着我国城市矿产开发利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实际上,废弃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早期。例如,我国早在夏朝之前就出现了利用铜废料熔炼的先例,后续各类战争结束后铁质及铜质武器的重熔、混熔和修补成了资源循环的主要领域,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废钢铁等金属的利用也体现了资源循环的理念。上述实践是在一定时期内对个别领域的废旧产品进行循环利用。然而,以废弃资源为主要原料,发展成为规模化城市矿业的历史并不长,其走向实践始于人类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关注, 源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纵观人类工业文明发展进程,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自然资源短缺甚至耗竭等问题成为了城市矿产开发利用的两条主要脉络。一方面,随着环境污染和垃圾围城等问题的不断显现,人类逐渐意识到工业高度发达在带来物质财富极大满足的同时,也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直接关系到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寂静的春天》《只有一个地球》《增长的极限》等震惊世界的研究报告,唤起了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环境保护运动逐渐兴起,成为人类拯救自然也是人类拯救自身的一场伟大革命,世界各国共同为人类文明的延续出谋划策,为转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思想保障。另一方面,自然资源是一切物质财富的基础,离开了自然资源,人类文明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然而,人类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本身存量的有限性,必然会成为一对矛盾制约人类永续发展的进程,工业文明对资源的加速利用催生了上述矛盾的产生,人类不能再重复地走一条由“摇篮”到“坟墓”的资源不归路。综合上述环境与资源的双重问题,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循环经济作为其重要抓手,使人类看到了通过走一条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可能。由此,减量化、再利用与再循环的“3R”原则成为全世界应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共性手段。   城市矿产开发利用是助力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它抓住了21世纪唯一增长的资源类型———垃圾,利用了物质不灭性原理,实现了垃圾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的根本性变革,完成了资源由“摇篮”到“摇篮”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尤其是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较长,各种城市矿产的社会蓄积量大,随着它们陆续完成生命周期都将进入回收再利用环节,年报废量迅速增长并逐渐趋于稳定,为城市矿产开发利用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供应,并为其能够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提供了发展契机。1961年,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简雅各布斯提出除了从有限的自然资源中提取资源外,还可以从城市垃圾中开采原材料的设想;1971年,美国学者斯潘德洛夫提出了“在城市开矿”的口号,各种金属回收新工艺、新设备开始相继问世;20世纪80年代,以日本东北大学选矿精炼研究所南条道夫教授为首的一批学者们阐明城市矿产开发利用就是要从蓄积在废旧电子电器、机电设备等产品和废料中回收金属。自此,城市矿产开发利用逐渐由理念走向了实践。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利用现状及技术 郭福 马立民 编著 ISBN:978-7-03-049749-9   富含稀贵金属的废旧家电、电子垃圾被称为城市中的矿产。本书详细追述了废弃电子中资源回收再利用的发展历史,全面介绍了国内外的相关法律、体系以及技术资料。全书共分4章,内容包括废弃电子产品的分类及回收概念的提出和发展;资源回收产业化、正规化的必要性;国内外相关回收体系、法律法规以及行业现状,并重点分析了我国在这些领域所面临的问题;废弃电子产品主要回收技术;不同种类电器以及材料的回收流程;完善我国废弃电器电子回收途径及政策法规的建议。 (本文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041 次阅读|4 个评论
从介观尺度上调控热转化反应过程:解耦热化学转化
sciencepress 2016-9-13 08:45
热 化学转化是利用煤、生物质、废弃物等各种含碳燃料生产能源、燃油、化学品的主要技术方法, 其表 观上 的 热解、气化、燃烧等任何燃料热化学转化过程实质上包含了众多相互耦合、相互作用的化学反应。通过解除某些热化学反应间的耦合,即反应 “ 解耦 ” ,可实现对特定反应间相互作用的强化、抑制或利用,创新煤、生物质等燃料的热 化学 转化技术与工艺。 燃料热化学转化 燃料热化学转化,又称燃料热转化,是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质、有机废弃物等碳氢基燃料的主要技术途径,表观表现为燃烧、气化、热解 / 碳化、重整 / 裂解等不同的转化过程,如锅炉、气化炉、焦炉和延迟焦化炉分别代表典型的燃烧、气化、热解和裂解过程。 在化学本质上,热转化泛指在热的作用下,有时借助催化作用,使碳氢基燃料的化学结构发生断裂而生成较小分子产物,并同时发生能量转移的物质分子转变过程。因此,表观不同的热转化过程蕴含了类似的化学过程。在燃烧、气化、热解、裂解等宏观热转化过程中发生了类似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这些反应通过对温度等反应条件的依存性链接形成燃料热转化的反应链,同时通过中间及最终产物与反应间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燃料热转化反应网络。该反应链和反应网络中发生的各种相互作用,有的促进宏观转化进程、提高转化效率和降低污染物排放,有的则可能阻碍反应进行、消耗高价值产物组分并增加污染物排放。 优化燃料热转化过程中的反应链关系、调控反应网络中发生的中间及最终产物对转化过程中各种化学反应及物理变化的作用,可为优化热转化过程效率、调控产品品质与价值、抑制污染物排放提供本质性方法和途径。 以燃烧、气化、热解 / 碳化、裂解等为代表的现有典型热转化过程通常通过唯一的进料、反应器和排料而实现,使得转化过程发生的所有化学反应耦合在同一时空进行。因此,燃料热转化各阶段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完全耦合,使得反应链的各反应自然首尾相连,中间及最终产物对各化学反应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完全混合,无法针对任何单一阶段的反应、单个或几个反应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调控,以实现对整体转化过程的优化;也极大地限制了对转化效率、转化过程污染物排放以及转化过程对燃料适应性等方面的提升。 实质上,热转化过程发生的燃料热解或裂解、半焦气化、各种可燃物燃烧等反应的产物代表了对原始燃料中不同组分的分别转化,其产物具有不同的利用价值。例如,燃料热解/裂解代表了提取燃料中富氢组分的反应,利用该反应的转化过程可以生产富氢燃气和热解液体(如煤焦油)产品。利用这种富氢气体制备甲烷合成气(SNG)、化肥等要求高含氢原料气的下游能源及化工产品比基于完全气化生产的合成气原料可明显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减少生产过程能量消耗。而热解/裂解反应的液体产品,如煤焦油、渣油裂解油则是生产高价值含芳香环的化学品和燃料油的原料。如果热转化过程将燃料热解、半焦气化、可燃物燃烧等反应完全耦合,则无法分别利用不同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产物,难以同时实现燃料热转化过程的高效率化和高价值化。 燃料热转化中的解耦 解耦思想与方法广泛存在于电子、自控、社会经济等领域,以消除系统中各子过程、零部件间的关联和协同变化。在社会经济学领域,目前的工作热点就是研究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增加、环境污染加剧之间的解耦方法和模式。 以优化调控燃料热转化过程涉及的复杂化学网络中发生的中间及最终产物与各化学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目的,我们提出了应用于燃料热化学转化领域的解耦思想并归纳了实施解耦的基本方法或模式,即通过断裂反应网络中的某种链接关系而分离相互关联和作用的化学反应,进而对被分离的化学反应通过“隔离”和“分级”两种模式进行重组。 这里的“隔离”和“分级”是指对化学反应的隔离和分级,不同于在燃料热转化技术领域已经普遍认知的针对燃料、反应剂等物质向反应器的隔离或分级供给,如燃料燃烧、气化中普遍采用的“燃料分级”和“氧气/空气分级”等。 因此,燃料热转化中的解耦指“反应解耦”,必须以把握其复杂反应网络中发生的中间及最终产物与各化学反应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化学基础,以强化有益的、抑制无益的相互作用为目标,通过在反应网络中打断某个或某些反应与其他反应之间的链接关系,根据调控相互作用实现的解耦效果,按照隔离或分级两种模式而重新组合被解耦的化学反应,对应形成被通常称为“双床转化”和“分级转化”的两类解耦热转化技术。 这里,双床转化也包括利用两个以上反应器的多床转化技术。解耦热转化技术可促成诸多技术升级效果,包括热转化过程的联产、提高产品品质、降低污染物排放、减少过程消耗、提高转化效率和增强技术的燃料适应性等。 对燃料热转化过程的优化调控具有多种手段,包括从整体系统尺度改变反应器类型、反应压力、温度、介质和外场环境的宏观调控和通过使用催化剂、改变反应物形态(如粒度)的微观作用调控。通过对化学反应解耦而调控燃料热转化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中间及最终产物与化学反应间的相互作用,实质上代表了介于上述宏观与微观尺度之间的一种调控手段。 燃料热转化领域的反应解耦调控代表了对热转化反应过程的介观调控,是介观尺度上调控热转化学转化反应行为的一种思路和方法。 虽然解耦作为调控热转化反应相互作用的思想和方法于 2008 年才普遍使用,但国内外已开展了大量有关中间及最终产物与热转化各化学反应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研究,极大地支撑了基于反应解耦的众多新型热转化技术的研发。通过对燃料热转化过程发生的化学反应的隔离或分级,国内外已研发了系列新型热转化技术,这里通称为解耦热转化技术。 解耦热化学转化基础与技术 笔者所著 《解耦热化学转化基础与技术》(许光文、高士秋、余剑、曾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一书,以著者开展的相关工作为重点,对燃料热化学转化过程的反应解耦原理、方法和应用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和分析,总结了反应解耦思想方法的发展和针对煤、生物质形成的几种典型解耦热转化技术的原理、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如拔头多联产、双流化床气化、低焦油两段气化、低NO x 解耦燃烧,以及利用微型流化床的等温微分反应分析等。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ISBN 978-7-03-047341-7 《解耦热化学转化基础与技术》 全书共分11章,第1章总体分析燃料热转化过程通过解耦实施反应调控的原理方法,并简要汇总典型的解耦热转化技术;第2~9章分别对具体的解耦热转化技术的原理、针对其开展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进行详细论述;第10章论述为支撑解耦热转化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而研发了国内外首台微型流化床等温微分气固反应分析的方法、仪器及其应用;第11章对第2~9章未能涉及的其他重要燃料解耦热转化技术进行简要概述,并展望了解耦热转化方法与技术研发的重点。 第2~9章依次涉及的具体解耦热转化技术分别是:分级焦化的煤分级调湿预处理,煤炭拔头工艺及其多联产,工业纤维素残渣多孔炭一体化制备,煤与生物质双流化床气化,煤炭双流化床热解气化,煤与生物质低焦油两段气化,煤炭低NO x 解耦燃烧和生物质低NO x 解耦燃烧。 在具体技术的描述中,首先简要综述了国内外相关基础和技术研发及应用现状,进而详细描述了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提出的新技术工艺或改进方案,分析其机理,总结讨论了研究所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包括中试或示范工程所取得的成果。 《解耦热化学转化基础与技术》 的出版汇集了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众多研究人员的工作,由他们分别撰写了相应的章节。本书论及的各著者的大部分相关工作是在同所李静海院士的直接指导下完成的,中国科学院已故资深院士郭慕孙先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李洪钟院士和姚建中研究员也对本书的相关研发工作在方向把握、技术选择、难题攻关等方面提供了指导和支持。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李洪钟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系金涌院士和北京化工大学的刘振宇教授的指导和大力支持,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支持。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成果的获得还包括了除上述所列人员以外的许多实验人员、研究生、临时雇用人员的心血。在此,著者向他们表示真诚的感谢。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 解耦热化学转化基础与技术 》( 许光文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 一书“前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07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9月新书快递(一)
sciencepress 2016-9-9 16:55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9月新书快递(一)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9月新书快递(一).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机械切削加工常用基础知识手册 59 尹成湖 等 实用技术 机械、自动化 22-Aug-16 2 粒子群优化算法及其在电力电子控制中的应用 95 毕大强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5-Aug-16 3 教育评价学—理论 方法 实践 88 邱均平,王碧云,汤建民 考试用书 语言、教育 25-Aug-16 4 市场营销学(第二版) 45 徐大佑,吕萍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6-Aug-16 5 宏观经济学(第二版) 39 任保平,宋宇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5-Aug-16 6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理论与实践 138 冯耕中,卢继周,赵绍辉 专著 经济管理 22-Aug-16 7 你为什么花钱?--消费心理新洞察 58 庞隽 专著 经济管理 23-Aug-16 8 内蒙古中部新近纪啮齿类动物 298 邱铸鼎,李强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5-Aug-16 9 胶州湾大型底栖生物鉴定图谱 280 李新正,王洪法 等 图册 生物科学 19-Aug-16 10 踏遍神州情未了---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科学考察回忆录 280 本书编委会 综述 地球科学 16-Aug-16 11 全球地表覆盖遥感制图 198 陈军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3-Aug-16 12 鄱阳湖流域生态安全及其监控 128 王野乔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9-Aug-16 13 2016科学发展报告 98 中国科学院 报告类 语言、教育 23-Aug-16 14 2016高技术发展报告 88 中国科学院 报告类 语言、教育 22-Aug-16 15 生理学基础(内蒙版) 32.8 张海峰 中职教材 西医 25-Aug-16 16 心理健康(内蒙版) 20 朝洛蒙 中职教材 西医 23-Aug-16 17 医用化学(内蒙版) 25 马翼寅 中职教材 西医 23-Aug-16 18 数学(内蒙版) 28.8 庞翀辉 中高职教辅 西医 23-Aug-16 19 计算机应用基础 49.8 施宏伟 中职教材 西医 24-Aug-16 20 基础护理技术 79.8 季诚,罗仕蓉 高职教材 西医 26-Aug-16 21 护理学概论(第四版)(高专高职) 25 刁振明,许慧红 高职教材 西医 22-Aug-16 22 公共英语基础教程(上册) 29.8 秦博文 中职教材 西医 22-Aug-16 23 解剖组胚学(下册)(第四版)(高职高专) 41.8 曹庆景,胡小和 高职教材 西医 25-Aug-16 24 语文 39.8 孙琳,王斌 中职教材 西医 25-Aug-16 25 职业生涯规划 19.8 范永丽,汪冰 中职教材 物理(力学) 22-Aug-16 26 传统养生功法实训指导 29.8 陈屏 高等教辅 中医 22-Aug-16 27 推拿手法实训指导 35 张美林 高职教材 中医 22-Aug-16 28 针灸操作技术实训指导 29.8 凌宗元 高等教辅 中医 23-Aug-16 29 美容化妆品学(第2版) 34 李雪飞,晏志勇 高职教材 西医 26-Aug-16 30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高职检验) 83.8 谭红军 高职教材 西医 25-Aug-16 31 分布式存储编码与系统 76 李挥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8-Aug-16 32 遥感图象复原与超分辨理论及实现 186 李金宗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7-Aug-16 33 混沌系统自适应控制理论与方法 75 林达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5-Aug-16 34 从二维到三维--医学影像分析及器官三维重建 75 冯筠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5-Aug-16 35 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 35 赵鹏飞,翟成蹊,周艳 大学教材 西医 22-Aug-16 36 大学微型化学实验(第2版) 29.8 刘宗瑞 大学教材 西医 23-Aug-16 37 医学机能实验学 25 石瑞丽,薛永志 等 大学教材 西医 22-Aug-16 38 医学化学实验教程(第2版) 35 赵云山,刘全礼 大学教材 西医 23-Aug-16 39 医用化学 69.8 余瑜,何炜 大学教材 西医 26-Aug-16 40 医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学习指导 29.8 郑立红,陈萍 大学教材 西医 25-Aug-16 41 人体解剖生理学(案例版)(供药学类专业用) 59.8 邢德刚,付元山 大学教材 西医 22-Aug-16 42 机能实验学(第2版) 55 易光辉,谭健苗 大学教材 西医 26-Aug-16 43 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 29.8 易岚,李国庆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5-Aug-16 44 药用植物学(案例版)(供药学专业使用) 49.8 曾令杰,张东方 大学教材 西医 26-Aug-16 45 高等数学(案例版)(供药学类专业用) 39.8 黄榕波 大学教材 西医 25-Aug-16 46 卫生化学(案例版,第2版) 65 毋福海,张加玲 大学教材 西医 25-Aug-16 47 物理化学(案例版)(供药学类专业用) 59.8 王秀芳 大学教材 西医 25-Aug-16 48 系统解剖学(英语版,第3版) 99 刘执玉 大学教材 西医 23-Aug-16 49 毒理学基础(案例版,第2版) 69.8 张爱华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2-Aug-16 50 环境卫生学(案例版,第2版) 69.8 牛静萍 大学教材 西医 19-Aug-16 51 药学概论 42 胡昌华,周春阳 大学教材 西医 25-Aug-16 52 医药企业管理 39.8 朱民田,石岩,孔祥金 本科教材 西医 24-Aug-16 53 实用中医方药手册(第4版) 38 王世民,王永吉 专著 中医 26-Aug-16 54 肿瘤全程关护 58 李秋萍,林毅 专著 西医 23-Aug-16 55 计算机控制系统(第二版) 55 刘建昌 等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5-Aug-16 56 C语言程序设计习题与解析 32 王明军 等 大学教辅 计算机、通信 25-Aug-16 57 Web程序设计 43 王池社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2-Aug-16 58 线性代数 29 金大永,周永芳,孙光坤 大学教材 数学 23-Aug-16 59 大学英语口语教程 21 金晓玲,张丹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5-Aug-16 6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第三版) 46 杨世昌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2-Aug-16 61 统计学 39.8 张东光,袁岩 大学教材 数学 24-Aug-16 62 线性代数学习指导 27 牛玉玲 大学教辅 数学 26-Aug-16 63 大学物理(第五版)(下册) 49 郝玉英,周希坚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6-Aug-16 64 高等数学(基础版)(第二版) 34 朱砾,王文强,刘韶跃 大学教材 数学 22-Aug-16 65 线性代数(第二版) 25 陈建龙 等 大学教材 数学 19-Aug-16 66 数值计算方法与算法(第三版) 28 张韵华 等 大学教材 数学 26-Aug-16 67 高等数学(文科类) 25 赵艳敏,沈会焘,王惠婷 大学教材 数学 22-Aug-16 68 大学物理实验下册 49 詹卫伸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6-Aug-16 69 大学物理实验上册 30 詹卫伸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6-Aug-16 70 大学物理实验 49 彭魁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9-Aug-16 71 高等代数 59 左连翠 大学教材 农林 22-Aug-16 72 Altium Designer Summer 10电路设计标准教程 45 王渊峰,戴旭辉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10-Jan-12 73 别说你懂职场礼仪 29.8 陈乾文 应用技术 语言、教育 29-Nov-10 74 Dreamweaver CS5网页设计基础与项目实训(修订版) 39.8 张梅,陈广祥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3-Jun-14 75 水文遥感 198 刘元波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8-Aug-16 76 引汉济渭工程环境风险分析与管理 95 靳李平 专著 资源环境 22-Aug-16 77 带钢冷连轧工艺与自动控制 160 张岩,王军生,刘宝权 专著 机械、自动化 30-Aug-16 78 西南教育论丛(第1辑) 82 张诗亚,孙振东 专著 语言、教育 31-Aug-16 79 西南教育论丛第2辑) 88 张诗亚,孙振东 专著 语言、教育 31-Aug-16 80 西南教育论丛(第3辑) 79 张诗亚,孙振东 专著 语言、教育 31-Aug-16 81 西南教育论丛(第4辑) 92 张诗亚,孙振东 专著 语言、教育 31-Aug-16 82 税收理论与实务 39 谷彦芳,宋凤轩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9-Aug-16 83 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模式研究 72 徐大佑,汪延明 专著 地球科学 30-Aug-16 84 面向生态化转型的企业资源网络管理 92 王文平,单海燕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Sep-16 85 20世纪物理学(第3卷) 198 (美)Laurie M Brown等编;刘寄星等译 综述 物理(力学) 1-Sep-16 86 数说科普需求侧——网民科普行为数据分析 58 钟琦,胡俊平,武丹,王黎明 专著 语言、教育 29-Aug-16 87 清洁能源的世界 88 林伯强 报告类 经济管理 31-Aug-16 88 黏弹性流体动力学 128 李凤臣 专著 物理(力学) 2-Sep-16 89 大元三都 308 首都博物馆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2-Sep-16 90 边疆考古研究(第19辑) 15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6-Aug-16 91 汉魏六朝列女图像研究 150 陈长虹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Aug-16 92 医学物理学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第2版) 38 李宾中 大学教材 西医 29-Aug-16 93 药物化学(案例版,第2版)(供药学类专业用) 69.8 孟繁浩,余瑜 大学教材 西医 29-Aug-16 94 消化系统疑难肿瘤诊断解析 108 侯刚,王强修,温黎 专著 西医 31-Aug-16 95 现代肝炎病毒分子免疫学(第2版) 248 成军 专著 西医 29-Aug-16 96 现代细胞自噬分子生物学(第2版) 248 成军 专著 西医 29-Aug-16 97 今文《周书》词汇研究 82 杨运庚 专著 语言、教育 23-Aug-16 98 典型报道研究 78 朱清河 专著 语言、教育 23-Aug-16 99 医疗保险学 49.8 周绿林,李绍华 大学教材 西医 30-Aug-16 100 中药文献学 49.8 张丽 大学教材 中医 29-Aug-16 101 物理学实验(第4版) 32 侯俊玲,邵建华,刚晶 大学教材 西医 29-Aug-16 102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 49 沈霖 大学教材 中西医结合 29-Aug-16 103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2016年卷) 198 王喜军 专著 中医 30-Aug-16 104 大学计算机应用教程 48 胡树煜,张筠莉,赵文硕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9-Aug-16 105 大学计算机应用实践教程 29 胡树煜,赵亮,姚琳 大学教辅 计算机、通信 29-Aug-16 106 机械设计综合训练(第3版) 40 王明强,朱永梅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31-Aug-16 107 材料力学 43 黄云 大学教材 材料科学 30-Aug-16 108 大学计算机基础及应用 45.6 马睿,李丽芬,王先水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9-Aug-16 109 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实训指导 33.5 李珊,邵兰洁,王先水 大学教辅 计算机、通信 29-Aug-16 110 大学体育理论与实践教程(第三版) 47 罗林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30-Aug-16 111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 23 张华东,曹占东,张健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Sep-16 112 大学生文化素养读本--文化与心理面面观 29 鲁石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9-Aug-16 113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 34 曾陈萍,单瑾,岳付强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30-Aug-16 114 大学计算机基础 32 李琦,岳付强,刘明纲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31-Aug-16 115 大学计算机综合实训教程 26 张小莉,李盛瑜,代秀娟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6-Aug-16 116 管理学原理与实践 59.2 王博,张红,曾婧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9-Aug-16 117 统计学学习指导 31 栾文英,张伟 大学教辅 数学 30-Aug-16 118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 29 陈守满,王克刚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Sep-16 119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 49 陈守满,王克刚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Sep-16 120 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 36 冯光伟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9-Aug-16 121 基础化学实验(下册) 29 金淑萍 大学教材 化学 31-Aug-16 122 高等数学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 45 马少军,袁冬梅 大学教辅 数学 29-Aug-16 123 高等数学 43 马少军,张好治,李福乐 大学教材 数学 29-Aug-16 124 医学物理学(上、下册) 79 孟燕军,秦瑞平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5-Aug-16 12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工类) 35 廖靖宇,吴亚桢 大学教材 数学 25-Aug-16 126 高等数学(上册)(理工类) 35 吴志勤 大学教材 数学 30-Aug-16 127 大学物理实验(第三版)(上册) 29 朱泉水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9-Aug-16 128 经济数学应用教程——经济运筹方法 32 张从军 等 大学教材 数学 29-Aug-16 129 高等数学(下册)(理工类) 39 吴志勤 大学教材 数学 30-Aug-16 130 医用物理学学习指导与题解 32 吉强,王晨光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30-Aug-16 131 基础代数 29 席南华 大学教材 数学 29-Aug-16 132 中国的块菌(松露) 38 刘培贵 图册 生物科学 23-Aug-16 133 程序设计基础——基于C语言(第2版) 36 孙承爱,赵卫东 考试用书 计算机、通信 1-Nov-10 134 新疆常见矿物岩石的识别与鉴赏 33 蔡万玲 专著 资源环境 18-Aug-16 135 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 49 朱静平,蒋卉,王彬 专著 资源环境 18-Aug-16 136 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形成的生态基础 325 史宏志,刘国顺 等 专著 农林 24-Aug-16 137 泥石流动力特性与活动规律研究 128 余斌,唐川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8-Aug-16 138 稀疏表示及模糊支持向量机在卫星云图处理中的应用 86 金炜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5-Aug-16 139 长江中游航道整治建筑物稳定性研究 176 王平义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1-Aug-16 140 演变、形态、公共用途 98 杨震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8-Aug-16 141 读最好的美国高中——美国高中TOP 50 权威申请指南及案例分析 89.8 许轶 自考教材 语言、教育 22-Aug-16 142 云南省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 99 蒋天国 专著 地球科学 26-Aug-16 143 钎焊超硬磨料砂轮高效磨削理论与技术 149 傅玉灿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Aug-16 144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二版) 59 王亚平,周雪 大学教材 西医 22-Aug-16 145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版) 60 李明远 大学教材 西医 22-Aug-16 146 生物化学(第二版) 55 钱民章,陈建业 大学教材 西医 22-Aug-16 147 线性代数 20 张巍,阚海斌,倪卫明 大学教材 数学 22-Aug-16 148 呼吸道疾病与食疗 28 郑敏宇 生活健康 西医 22-Aug-16 149 慢性胃炎体质养生指导 28 张晓天,郑钰 生活健康 中医 25-Aug-16 150 失眠体质养生指导 28 张晓天,呼怡媚 生活健康 中医 25-Aug-16 151 更年期综合征体质养生指导 28 张晓天,缪佳 生活健康 中医 25-Aug-16 152 过敏性鼻炎体质养生指导 28 张晓天,郭丽雯 生活健康 中医 25-Aug-16 153 潜水医学 70 徐伟刚 大学教材 西医 25-Aug-16 154 机能学实验 39 王慧 大学教材 西医 22-Aug-16 155 微小卫星轨道工程应用与STK仿真 115 陈宏宇,吴会英,周美江,齐金玲 专著 航空航天 22-Aug-16 156 东苕溪鱼类图鉴 160 李建华,岛谷幸宏 图册 农林 22-Aug-16 157 城市污泥资源化技术——以印刷电路板业铜污泥为例 59 涂耀仁,张健桂 专著 资源环境 22-Aug-16 158 涪陵页岩气钻井故障与复杂分析问题及对策 58 游云武,项根苍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4-Aug-16 159 化工分离技术 40 唐强,杜娜,胡立新 高职教材 化学 22-Jul-16 160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 26.8 陈钢,李冬梅,周宝晗 高职教材 化学 1-Sep-16 161 典型化学品生产 36 胡传群,查振华,胡立新 高职教材 化学 24-Aug-16 162 微积分及其应用 58 曾华,阮正顺,熊晓龙 大学教材 数学 22-Jul-16 163 舰船水压场 69 张志宏,顾建农,邓辉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4-Aug-16 164 滦河流域水库群联合供水调度与预警系统研究 50 万芳,吴泽宁 专著 资源环境 24-Aug-16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增温停滞?科学圈众说纷纭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6-9-8 09:51
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科学领域已成为人类社会密切关注的全球性重大问题。2015年,世界各国、国际组织和科学团体在科学研究、战略布局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本文节选 中国科学院年度系列报告《2016科学发展报告》 中《 环境科学领域发展观察 》 一文部分内容以飨读者。原文标题为“ 全球增温停滞现象及其原因受到科学关注与争议 ” (作者: 曲建升 1 、廖 琴 1 、曾静静 1 、张志强 1,2 、朱永官 3 、潘根兴 4 ,1 . 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2.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3.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4.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880~2012年,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呈线性上升趋势,升高了0.85℃。 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模拟全球气温每十年增暖0.2℃,过去50年以来实际观测与模式结果一直较符合,但近十几年来实际观测增长趋势减缓。 多项研究表明,近年来的增温停滞是气候自然波动的结果,但同时有研究认为全球增温停滞并未发生。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气象学研究所和英国利兹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的科学家研究指出,气候变暖已经暂停。 英国气象局(Met Office)哈德利中心和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指出,气候变暖暂停期再持续5年的概率高达25%。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预测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和太平洋多年代际振荡(PMO)的变化趋势,及评估北半球外部和内在变化的相对贡献,认为全球变暖减缓的原因是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自然变化抵消了潜在的全球变暖。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指出,海洋储热模式的改变导致过去十年观测到全球地表温度下降。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从引起增温停滞的自然内部变率和外部驱动力出发,分析指出增温停滞现象是长期全球变暖趋势中的一个自然波动,并且预测停滞现象不会超过10年。 中国兰州大学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从动力和热力因素对温度变化的不同作用的角度解释了近15年来的增温停滞现象,指出动力因素的冷却作用是增温停滞现象的直接原因,这一现象背后的控制因素是气候年代际自然变率。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新的数学分形方法,证明了1998年以来的全球增温停滞现象由气候自然变率引起,是一个紧跟在增暖时期之后的自然变冷事件,并预测增温停滞现象将在2020 年之前结束。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在气候自然变率和温室气体增加的作用下呈阶梯式上升的趋势,在某些年份或地区,自然气候变率或者天气影响带来的温度变化可能暂时超过了全球变暖趋势,造成了增温停滞的现象。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全球增温停滞现象提出怀疑,他们利用新的统计方法进行时间相关性检验后指出,长期的全球气温统计数据中并没有出现增暖变化的中断、暂停或者放缓。 ( 本文编辑:刘四旦 ) ISBN 978-7-03-049050-6 《2016科学发展报告》 主要包括科学展望、科学前沿、2015年中国科研代表性成果、科技领域发展观察、中国科学发展概况和中国科学发展建议等六大部分。受篇幅所限,报告所呈现的内容不一定能体现科学发展的全貌,重点是从当年受关注度最高的科学前沿领域和中外科学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中,择要进行介绍与评述。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49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专著撰写要求
wzjeditor 2016-9-6 10:05
科学出版社专著类图书总体编写要求 一、总体要求 1 .专著的内容以“原创”为原则,但原创内容必须是公认的。没有定论的、似是而非的东西不要写入书稿。 2 .书稿不得剽窃和抄袭他人作品,不得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当为说明某一问题而引用他人观点、资料、数据、图表时,应以脚注和参考文献等形式加以说明。如有侵权行为,一切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由作者自负。 3 .书稿实行作者负责制,作者负责大纲的制订、重点章节的撰写、统稿,撰写过程的质量控制、与合作者的联系,并确保撰写进度。 4 .书稿要由审稿人(本学科专家)审稿,交稿时要附带审稿意见,审稿意见必须由专家提出本书的特点、是否符合本领域学科特色、目前存在的问题等内容。 二、技术要求 1 .严禁出现政治错误。 2 .文字精练,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概念表达准确无误。 3 .图表清晰,术语统一,上下文连贯,逻辑关系正确。 4 .各章节篇幅平衡,无过大的章和过小的章。 5 .无自拟定义。 6 .案例选取得当,不涉及真实单位名称、电话、账号等敏感数据。 7 .著作要有参考文献。主编对书中涉及的数据要核实其真实性、可靠性、科学性。 8 .每本书的总页数控制在 250 页至 300 页( B5 开本, 35 行× 36 列),即总字数控制在 30 万至 40 万字(版面字数)左右。 三、体例要求 ( 一 ) 交稿要求 1 .书稿要求做到“齐、清,定” 齐:书稿扉页(包括书名、作者名)、内容简介( 200 字左右,内容 + 特色 + 读者对象)、前言( 1000 字左右,内容包括学科现状、写作目的、写作思路等)、目录、正文、图表、后记、参考文献等完整、齐全。 清:书稿整齐,文字、图、表清楚。 定:经审定修改后的定稿,无重大问题,不得修改。 2 .提交内容光盘及打印稿(二者内容要 完全一致 ) 交稿时应提交内容光盘及打印稿。所提供稿件一律用 word 格式、 140mm × 220mm 版心、标准 5 号宋体、 1.5 行距。打印稿统一用 A4 纸。 3 .其他 ① 文中数字千分位处空半格,不用千分号,即 10 000 不能写成 10,000 。 ② 计算、表格中的数字必须以个位为准上下对齐。 ③ 算式中的分式一般成 ,文字中的分式写成 2 / 3 。 ④ 例题按章编写,由各书主编统一:例题中最好使用虚拟的企业名称,如光明厂、腾达公司等;不可使用“ XX 厂”、“ XX 公司”等。 ⑤ 数据应尽量接近实际,避免过大或过小。 ⑥ 引用数据应尽可能新,最好为近二三年内;不能使用过早的数据,如上世纪 90 年代的数据。 ⑦ 书稿中的数据全部用阿拉伯数字 ( 个别除外 ) 。 ⑧ 时间采用阿拉伯数字实际表示法,如 2007 年 5 月 8 日 ,避免使用“××年××月××日”表示法。 ⑨ 名词、术语、概念、标准、符号等前后一致。 (二)辅文 1. 扉页 ********** (书名) *** 著(或编著) 科学出版社 2 .内容简介 ( 用作图书宣传,由作者撰写 ) 用 200 字以内的简练语言,鲜明概括专著的内容、撰写特色、读者对象,以便读者购买。 3 .前言 ( 由作者撰写 ) 前言主要说明作者的写作背景、目的,本书的特点。读者对象,撰写分工等。 4 .目录 目录仅需标明章、节、小节三级标题,各级标题应规范、简洁、明确,能准确涵盖所述内容。作者在交稿前,务必仔细核对目录标题是否与正文标题完全一致。 5 .主要参考文献 所列文献必须是写作时参考了的或引用了的他人成果 ( 必须是公开出版物 ) 。主要参考文献应编排在书稿末尾,格式见后文。 (三)正文 B5 开本编排体例 成书: 720mm×1000mm 版心: 130mm×205mm 每面 : 35 行 ×36列 1 .文字 (上空三行,另面起) 第一章 #绪 论 ……三号 1.1 # □□□□□□ ……四号宋体居中占三行 1.1.1 □□□□□□□□□ ……五黑顶格占二行 (正文五号宋,38行×39列) ##1)□□□□□□□□□□ 注意无句号 ……五宋缩二格占一行 ##1.□□□□□□ 注意无句号 ……五楷缩二格占一行 ##(1)□□□□□□□□。 注意句号,接排正文 ## ① □□□□□□□□□ 注意句号,接排正文 2 .插图 图文六宋 图1.1 #□□□□□□□□ ……图题小五宋 注意:交稿时请将图和表插入正文适当的位置,并在行文中标明图表的位置。插入正文的是草图,另备一份正式的供制版用。 3 .表格 (表内六号) 表1.1# □□□□□□□ ## 注:1)□□□□□□。 2 )□□□□□□□□□□□□□□□□□。 半括号,表注均六号 4 .公式 公式变量斜体,上下脚标要清楚,居中排: A = B m + C n ( 1-1 ) 公式按章编号,靠右排 式中 : A —— □□□□ ; B —— □□□□□□ ; C —— □□□□ 。 5 .参考文献 示例如下(依次为图书、期刊、报纸、网络资料的格式): 朱志忠,彭喜锋. 2003 .保险学概论.北京:学苑出版社 杨淑雯. 1985 .光波导耦合系统的光束传输方法.通信学报, 6 ( 1 ): 71-75 著者.出版年月日.文章名.报名,版次 网络资料需提供直接的链接地址 6 .数据 这是最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小数点、多位数字多一个 0 少一个 0 ,都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务请各位主、参编人员再三核实。 7 .计量单位 一律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参见现代汉语词典一一附录)。正文使用的计量单位,应以文字表示;图表中的计量单位既可使用文字,又可使用符号表示,应全书统一。 联系人:吴卓晶 电话:010-62143239 手机(微信):18600116527 Email:wzjeditor@126.com OK-专著撰写要求.doc
个人分类: 资讯|3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郑新业:破解中国能源革命的“不可能三角”
sciencepress 2016-9-6 08:27
▲ 郑新业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能源与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非驻会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我国的能源需求及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并越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然而,我国能源储量先天不足,“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极大地限制了我国能源的供应能力,能源市场的供需缺口不断拉大,且扩大趋势并无逆转的迹象。为保证国内能源供给,我国进口了大量的石油、天然气,但进口地区均较为集中,在国际局势动荡的情况下有较大的政治风险。对能源的高进口依存度和能源供给的不可持续性引发的能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我国能源领域还存在能源价格非市场化扭曲、能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的问题。管制下的低能源价格扭曲了市场供给,严重阻碍了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还造成能源使用效率低下和能源消费结构僵化。此外,低能源价格还导致能源生产和利用过程中的负外部性成本无法内部化,巨大的能源消耗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影响我国国际形象的树立和居民的生命健康。 在我国能源领域面临需求过于旺盛、供给持续不足、能源安全备受威胁、能源价格扭曲、经济结构较重,以及能源负外部性等主要问题的情况下,推动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技术和能源制度四方面革命迫在眉睫。本书 ( 《突破“不可能三角”:中国能源革命的缘起、目标与实现路径》, 郑新业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03,下同 ) 认为: 能源革命的目标应该由确保能源供给、治理环境污染、调整经济结构、应对价格冲击、保障能源安全五个维度构成。 我们单看每个维度的改革,实现起来并不是十分困难。 ▲ 能源革命的“不可能三角”——单维改革 在五个目标维度中,做到“二维兼顾”也并不困难。 ▲ 能源革命的“不可能三角”——二维兼顾 问题的关键在于,同时实现多个维度的改革目标几乎毫无可能。 在既定条件下,很难找到一种能源结构和体制能够确保“既有能源用,又没有污染,价格还便宜”这三个目标能够同时实现,即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可能三角”。 ▲ 能源革命的“不可能三角” 因此,在对改革方案进行评估时,必须要对上述五个维度按照轻重缓急依次进行顺序评估,讨论改革方案能够在哪些维度解决能源领域中的问题,以实现改革目标。然后,评估出改革赢家与输家,并进一步探讨改革红利的分配方式和对输家的补偿方法。最后,对物价水平、国际竞争力、经济增长速度与地区发展等经济基本面所受到的影响也必须进行可靠的评估。 通过具体分析,笔者认为能源革命目标的先后顺序依次为确保能源供给、治理环境污染、调整经济结构、应对价格冲击、保障能源安全。 现阶段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保障能源的充足供应与有效缓解环境污染。本书最后一部分从能源革命重点领域出发,探索能源革命重点领域的困境和难题,对包括煤炭、油气、电力和核能等行业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各行业现有改革措施进行试评估,进而就能源革命实现途径从政府与市场改革方向展开探讨。 通过对能源革命重点领域的特点分析,以及从已有改革措施的效果可以看出,当前能源领域的计划经济色彩浓重,国家行政性垄断是产生各种能源问题的根源。行政性垄断引致价格的严格管制,市场无法有效发挥调节作用。而能源行业市场竞争机制的缺失会导致行业效率低下,长期的低能源价格既不能完全反映其成本,也抑制了企业的生产意愿,造成能源短缺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也诱发了寻租行为。而与国家过度管制相对应的是合理监管的缺失,过度的管制并未获得其预想的效果,而政府应管不管导致能源行业负外部性长期得不到纠正。长此以往,能源革命就将只是一纸空谈。 推进能源革命必须从市场有效与政府有为入手: 市场定位于有序竞争,形成合理价格;政府定位于监管监督,保证质量安全。二者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协调。 (书中观点并不必然代表作者所在单位,文责自负。)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郑新业 著 《突破“不可能三角”:中国能源革命的缘起、目标与实现路径》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03 )一书“前言”,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7566-4 《突破“不可能三角”:中国能源革命的缘起、目标与实现路径》 对中国能源发展状况及其面临问题进行一次系统梳理。随着经济的崛起,中国的能源需求总量及占世界比重不断增加,并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在此情况下,中国的能源革命势在必行。本书首先从学术角度阐述了能源革命的缘起,从七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强调了能源革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次,对中国能源革命的目标进行了提炼和归纳,并对能源革命目标的五个维度进行了严密的论证,提出能源革命的“不可能三角”。最后,本书提出了能源革命的根本实现路径,即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力学的发展创新:现代热力学标志着完整的热力学学科建成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6-9-1 09:03
作为热力学学科的核心基础理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更完整的表述——可在前人的经验总结再加上 王季陶 等1990年至今约25年间系统发展提出的低压人造金刚石热力学耦合理论的基础上得到. 目前这部分内容已经被国内外某些理工科大学所引用, 也已经被著名的倪光炯、王炎森著《物理与文化(第三版)》(国内100多所院校作为文科物理教材)一书的热力学部分所引用. 本文就最新的人类宏观经验总结的简单介绍, 整个介绍可以归纳为一句话: 完整的热力学学科就是由经典热力学和现代热力学两部分所组成. 1. 热力学是一门严谨的基础理论学科, 因此任何基本概念都必须有严谨、明确的定义和适用范围.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将近150年来热力学基本上一直停滞在经典热力学阶段. 考虑到所有自然界的宏观转变总是可以分成自发过程和非自发过程两大类,需要创新发展提出如下界定: 由上述所界定的 出发, 可得到如下的热力学学科的完整基本分类. 2. 热力学学科的完整基本分类 图1 适用于整个宏观世界或称大自然(不包括尚不清楚的其他宇宙部分)的能量和能量转换. (未考虑重力场等因素) 3. 热力学发展史上只有两次重大的突破机遇 (1).自发简单体系的(经典)热力学创建(1824-1920s): 热机的出现和卡诺定理突破了牛顿力学一统当时近代科学天下的局面. (2).非自发过程耦合体系的现代热力学创建(主要1990以后在前人经验总结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低压人造金刚石成功及其相应的热力学耦合理论突破了经典热力学一统热力学学科的局面! 4. 整体熵增原理(Global Entropy Increase Principle) 热力学学科的最重要创建人克劳修斯(Clausius)在1865就说: “第二基础原理, 在我所给出的形式中, 断定所有在自然界中的转变可以按一定的方向, 就是我已经假定是正的方向, 不需要补偿地由它们自己进行; 但是对相反的方向, 就是负的方向, 它们就只可能在同时发生的正转变的补偿下进行。” 但接着他在后面又提出: “宇宙的基本定律. 1. 宇宙的能量是常数. 2. 宇宙的熵趋向于极大值.” 这样就引发了 “热寂论”等争论, 实际上热力学仅仅适用于有限的宏观世界(或称自然界,不包括尚不清楚的其他宇宙部分等). 在20世纪克劳修斯1865年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扩展表述几乎完全被遗忘. 1865年克劳修斯的认识也存在历史局限性: 熵增和能量耗散的联系不明确, 也没有建立整体熵增原理.开尔文(Kelvin)随后证明孤立体系熵增 ( d S ) iso 和绝对温度 T (通常就是环境温度)的乘积 T ( d S ) iso 就是有效能量的耗散(退化). 但是也没有明确建立普适的整体熵增原理和数学表达式 d i S ≥ 0. 其中 “整体熵增等于体系的熵增加环境的熵增( d i S ≡ d S system + d S surr )”, T d i S 就是普适的有效能量耗散. 5. 低压人造金刚石的热力学耦合(化学泵)理论 1990年由复旦大学王季陶和瑞典Jan-Otto Carlsson共同提出, 低压人造金刚石的热化学(或化学泵)理论模型. 并且被国外学者在2001年 Nature 发表的论文中就给予了明确的肯定说: “… 通过反应(1)和(2)方式来阐明(低压)金刚石生成的热力学耦合模型已经被很好地发展出来了. (… the thermodynamic coupling model that can be used to explain the formation of diamond in reaction (1) and (2) have been well developed.)”其他国内外的肯定评论就在此省略了. 1995年复旦大学低压人造金刚石非平衡相图的定量化计算成功是热力学领域中的重大突破. 其中非平衡相图理论定量计算的理论基础就是现代热力学 的核心: 并由此创建了一个非耗散热力学 的全新领域. 对我的英文版非耗散热力学的专著J.-T. Wang, Nonequilibrium Nondissipative Thermodynamics – With Applica-tion to Low-Pressure Diamond Synthesis. Heidelberg: Springer, 2002, 254 pages. 欧美都有肯定的书评和评价公开发表. 法国珀斯和鲍鲁同 (M. Pons, D. Ballutaud) 在他们的书评结尾中说: “最后, 这是一本热力学和金刚石生长领域都值得一读的非常好的参考文献, 其中提出的新概念也很值得思考” (Finally, the book is an excellent bibliographic source, for the fields of both thermodynamics and diamond growth. It is certainly worth reading and the concepts presented worth thinking about.) 以及美国费尔斯克(J.D. Felske)在另一篇书评结尾处说: “总之, 此书不仅对从事金刚石薄膜制造的人而且对热力学家和生物化学家都是重要的” (Overall, this book should be of interest not only to those who work in diamond film production but to thermodynamicists and biochemists as well.) 6. 1873年瑞利提出耗散最小化原理. 热力学耦合的判据式 能全面体现能量耗散和耗散最小化定律, 包容了耗散的退化和耗散最小化的进化. 而任何发生实际宏观变化的耦合复杂体系就一定归属于耗散热力学 . 由于现代热力学的耗散热力学更多地涉及化学, 生命科学, 往往成为注重只有物理自发过程经典热力学的盲区而被隐藏或被其他学科的宏观课题所异化. 事实上, 1873年瑞利提出的 “耗散最小化原理” Lord Rayleigh’s “principle of the least dissipation of energy”)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关的人类经验一部分, 它之所以在过去常常被重视不够, 其原因正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其他内容一样, 它的推论需要得到实验的检验证明, 而不是在其他假定前提条件下对它进行理论 “推导”的结果. 7. 热力学的发展创新 上述具体内容和发展过程都具体体现在1998年以来的我们系列创新发展的专著中. 图2 我们在国内外出版发行的原创性现代热力学系列专著 201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第九本现代热力学系列专著: 现代热力学: 适用于非自发过程的耦合体系 (英文版) ,可以说这将成为完整热力学学科基本建成的标志. J.-T.Wang, Modern Thermodynamics: For nonspontaneous process in coupled syste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6) 整个发展过程最大的特点就是: 除了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发展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没有也不需要引入任何其他假定和前提! 热力学发展将会进一步在深度和应用(特别是非平衡冶金相图, 新材料和生命科学等)方面继续进行。 总之, 当今最新人类宏观经验的总结(热力学第二定律部分)可以表达为: “只有自发过程的简单体系都自动地趋向于能量耗散, 经典热力学数学判据式为 ; 而非自发过程只能在同时自发过程的耦合或补偿下进行, 总的(体系加环境)能量耗散不可能为负, 并趋向于耗散最小化, 理想的极限是零耗散(即非耗散), 现代热力学数学判据式为 .” 图1所标志的完整热力学学科的基本建成及其重要应用——低压人造金刚石非平衡相图定量化的计算被实验所证实也已经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也是检验现代热力学和热力学完整性的坚硬 “试金石”. 王季陶 (复旦大学: jtwang@fudan.edu.cn )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9121 次阅读|6 个评论
厚积薄发,看看中国科学院《2016科学发展报告》“发”了啥?
sciencepress 2016-8-30 08:37
1997年9月,中国科学院决定发布年度系列报告 《科学发展报告》 ,按年度连续全景式综述分析国际科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评述科学前沿动态与重大科学问题,报道介绍我国科学家取得的代表性突破性科研成果,系统介绍科学发展和应用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并向国家提出有关中国科学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特别是向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提供科学发展的背景材料,供国家宏观科学决策参考。 随着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持续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科学发展报告》 将致力于连续系统揭示国际科学发展态势和我国科学发展状况,服务国家发展的科学决策。 2016科学发展报告 (中国科学院年度报告系列) 中国科学院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08 ISBN 978-7-03-049050-6 《2016科学发展报告》 是该系列报告的第十九部,主要包括科学展望、科学前沿、2015年中国科研代表性成果、科技领域发展观察、中国科学发展概况和中国科学发展建议等六大部分。受篇幅所限,报告所呈现的内容不一定能体现科学发展的全貌,重点是从当年受关注度最高的科学前沿领域和中外科学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中,择要进行介绍与评述。 本文先将 《2016科学发展报告》 全目录首发在此,后续将陆续摘编一些文章以飨读者。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sciencepress-cspm)。 目 录 创造未来的科技发展新趋势(代序) / 白春礼 前言 / 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报告”课题组 第一章 科学展望   1. 1 等离子体物理发展展望 / 李建刚 朱少平 李儒新等 1. 2 引力波探测和引力本质研究——21世纪基础科学的革命性突破 / 吴岳良 1. 3 精准医学发展展望 / 金 力 杨 忠 徐 萍等 第二章 科学前沿 2. 1 宇宙线起源的天文学前沿问题 / 刘四明 2. 2   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现状与未来发展 / 赵振堂 王 东 陈建辉 2. 3 新型二维石墨炔碳材料研究进展 / 李玉良 2. 4 聚合物太阳电池的相关研究进展及未来挑战 / 侯剑辉 2. 5 锂空气电池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 徐吉静 张新波 李 泓 2. 6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前沿进展与展望 / 刘 洋 曹雪涛 2. 7 常见精神障碍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 张于亚楠 岳伟华 2. 8 近期青藏高原冰川变化及其影响 / 姚檀栋 杨 威 余武生等 2. 9 中微子振荡:新物理的突破口——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评述 / 曹 俊 2. 10   DNA 修复与基因组稳定性——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评述 / 孔道春 2. 11 抗击寄生虫病的里程碑——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述 / 刘 满 俞 强 第三章 2015年中国科研代表性成果 3. 1 逻辑系统的代数状态空间理论 / 程代展 齐洪胜 刘 挺 3. 2 发现宇宙早期黑洞质量最大的超亮类星体 / 吴学兵 3. 3 外尔半金属及外尔费米子的理论预言与实验发现 / 翁红明 戴 希 方 忠 3. 4 丰质子核 22 Mg和 23 Al的双质子发射实验测量 / 马余刚 方德清 3. 5 铁电材料中通量全闭合畴结构的发现 / 马秀良 3. 6 科学家实现多自由度量子体系隐形传态 / 汪喜林 刘乃乐 陆朝阳等 3. 7 二维超导中量子格里菲思奇异性的发现 / 王 健 3. 8 硫醇分子的生物学功能认知取得重要进展——两个小分子硫醇通过代谢偶联主导林可霉素的生物合成 / 赵群飞 王 敏 刘 文 3. 9 为绿色能源求解:人工合成光合作用水裂解催化中心 / 张纯喜 3. 10 表面分子分形结构研究进展 / 吴 凯 王永锋 3. 11 环内过氧桥键生物合成获得重要进展——α - 酮戊二酸依赖的单核非血红素铁酶催化的环内过氧桥键的形成 / 张立新 3. 12 解析细胞炎性坏死的关键分子机制 / 石建金 邵 峰 3. 13   NAIP NLRC4炎症小体激活的分子机制 / 胡泽汗 柴继杰 3. 14   CRISPR Cas系统中外源DNA 获取的结构基础和分子机制 / 王久宇 王艳丽 3. 15 神经环路精确化的竞争机制——钙黏蛋白/环连蛋白复合物介导树突棘的协同修剪与成熟 / 边文杰 于 翔 3. 16 人类三维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及其精准医学意义 / 朱菊芬 李国亮 阮一骏 3. 17 共生菌调控货物分拣促进共生 / 刘志华 3. 18   E3泛素连接酶Nrdp1负向调节CD8 + T细胞的活化 / 陈涛涌 曹雪涛 3. 19 植物气体激素乙烯作用的新机制 / 李文阳 马梦迪 郭红卫 3. 20 太平洋西边界流及其气候效应 / 吴立新 胡敦欣 林霄沛等 3. 21 地球内核内的核 / 宋晓东 3. 22 海洋驱动下冰架的变薄可加剧南极冰架的崩解和退缩 / 程 晓 刘 岩 惠凤鸣 3. 23 气候与地表覆盖对产水量作用的全球模式 / 周国逸 3. 24 未来的中国森林仍然是一个显著的碳汇 / 方精云 胡会峰 第四章 科技领域发展观察 4. 1 基础前沿领域发展观察 / 刘小平 吕晓蓉 黄龙光等 4. 2 人口健康与医药领域发展观察 / 徐 萍 许 丽 王 玥等 4. 3 生物科技领域发展观察 / 陈云伟 陈 方 丁陈君等 4. 4 农业科技领域发展观察 / 董 瑜 杨艳萍 邢 颖 4. 5 环境科学领域发展观察 / 曲建升 廖 琴 曾静静等 4. 6 地球科学领域发展观察 / 张志强 郑军卫 赵纪东等 4. 7 空间科学领域发展观察 / 杨 帆 韩 淋 王海名等 4. 8 信息科技领域发展观察 / 房俊民 王立娜 唐 川等 4. 9 能源科技领域发展观察 / 陈 伟 张 军 赵黛青等 4. 10 材料制造领域发展观察 / 万 勇 冯瑞华 黄 健等 4. 11 重大研究基础设施领域发展观察 / 李泽霞 孙 震 冷伏海 第五章 中国科学发展概况 5. 1   2015年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工作进展 / 傅小锋 李 非 周 平等 5. 2   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 / 谢焕瑛 5. 3 中国科学五年产出评估——基于WoS数据库论文的统计分析(2010~2014年) / 岳 婷 杨立英 丁洁兰等 第六章 中国科学发展建议 6. 1 改进我国科学评价体系,促进卓越科学研究 / 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工作委员会“全球化深入发展下的科学价值评估”咨询课题组 6. 2 关于设立国家生命伦理委员会的建议 / 中国科学院学部“生命医学伦理研究与生命科学前沿的发展”咨询课题组 6. 3 加强信息与生命交叉学科研究,促进信息科学与医学生命科学融合创新发展 / 中国科学院学部“信息与生命交叉学科研究与对策”咨询课题组 6. 4 全面推进我国湖泊与湿地保护的战略对策与建议 / 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水安全保障的战略与对策”重大咨询课题组 附录 附录一 2015年中国与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附录二 2015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新当选院士名单 附录三 香山科学会议2015年学术讨论会一览表 附录四 201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一览表 本报告的撰写与出版是在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长的关心和指导下完成的,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的直接指导和支持。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承担本报告的组织、研究与撰写工作。丁仲礼、杨福愉、解思深、陈凯先、姚建年、郭雷、曹效业、潘教峰、林其谁、夏建白、陈立泉、李永舫、邹振隆、李喜先、赵见高、聂玉昕、习复、王东、叶成、刘国诠、吴善超、龚旭、张利华、郭兴华、黄有国、程光胜、张树庸、吕厚远、顾兆炎、吴乃琴、卫涛涛、王新泉等专家参与了本年度报告的咨询与审稿工作,本年度报告的部分作者也参与了审稿工作,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战略研究处石兵处长、蒋芳同志对本报告的工作也给予了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报告”课题组)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中国科学院编 《 2016 科学发展报告 》 (中国科学院年度报告系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08 ) 一书“前言”、“目录”,标题为编者所加。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30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8月新书快递(三)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6-8-26 16:06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8月新书快递(三)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8月新书快递(三).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物联网工程开发与应用实例 68 马洪连,朱明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15-Aug-16 2 开放式遥感数据处理软件平台OpenRS的设计与实现 128 江万寿,呙维,张靖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5-Aug-16 3 过程控制系统与实践 95 丁永生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5-Aug-16 4 机器人大脑 128 肖南峰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7-Aug-16 5 心理学 39 李艳红 大学教材 心理、励志 19-Aug-16 6 社会工作导论 42 张兴杰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5-Aug-16 7 基于投入占用产出分析的水资源管理关键问题研究 58 刘秀丽,陈锡康 专著 经济管理 15-Aug-16 8 合作对策论理论基础 98 孟凡永,张强,谭春桥 专著 经济管理 11-Aug-16 9 投入占用产出技术 82 陈锡康,王会娟 专著 经济管理 15-Aug-16 10 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研究 89 李霁友 专著 经济管理 11-Aug-16 11 气候变化影响下中国水资源的脆弱性与适应对策 158 夏军,李原园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2-Aug-16 12 地理学发展之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科学活动回忆录1940-1999) 220 本书编委会 综述 地球科学 16-Aug-16 13 陈肇元自传——我的土木工程科研生涯 58 陈肇元 科普 历史地理、考古 15-Aug-16 14 北美水生态区保护 148 (美)罗宾·埃布尔等著;李冰等译 专著 资源环境 30-Jun-16 15 中国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战略研究 158 “中国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战略研究”项目组 基础理论 资源环境 17-Aug-16 16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四版) 69 丁运良,王见遐,郭家林 高职教材 西医 16-Aug-16 17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指导 27.8 施宏伟 中职教材 西医 15-Aug-16 18 医学统计学 42 贺生,刘元元,晏志勇 高职教材 西医 18-Aug-16 19 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 36 唐瓷,周鑫燚,王佳家 高等教辅 西医 15-Aug-16 20 中国玉器年鉴(2016) 498 于明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8-Jul-16 21 浙东文化论丛(二〇一五年第二辑) 68 宁波博物馆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5-Aug-16 22 新疆伊犁吉林台库区墓葬人骨研究 98 张林虎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2-Aug-16 23 医学物理学实验教程(第2版) 35 李宾中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7-Aug-16 24 药理学 68 徐晓燕,王巧云,曲梅花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7-Aug-16 25 神经病学(案例版,第2版) 98 赵斌 大学教材 西医 18-Aug-16 26 中医药学概论(案例版,第2版)(供药学类专业用) 69.8 郝丽莉 大学教材 西医 16-Aug-16 27 医药基础化学实验 32 张小林 大学教材 西医 19-Aug-16 28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 29.8 孙军 大学教材 西医 16-Aug-16 29 卫生法学(案例版) 36 石悦 大学教材 西医 15-Aug-16 30 生药学实验 29.8 姬生国,高建平 大学教材 西医 16-Aug-16 31 药事管理学 52 王玉琨,潘红春 大学教材 西医 18-Aug-16 32 医学高等数学(第3版) 49.8 张世强 大学教材 数学 17-Aug-16 33 药学综合实验指导 29.8 李悦山,张超 大学教材 西医 17-Aug-16 34 医学统计学 39.8 王福彦,赵宏林 大学教材 西医 16-Aug-16 35 心脏病与妊娠 188 吴沃栋 专著 西医 15-Aug-16 36 Access数据库技术及应用 28 李春宏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6-Aug-16 37 线性代数 26 郁大刚 大学教材 数学 15-Aug-16 38 证券投资学 38 张勇,戴亮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7-Aug-16 39 植物学(第二版)(全彩版) 69.8 贺学礼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18-Aug-16 40 植物基因工程实验技术指南 69 王关林,方宏筠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18-Aug-16 41 食品微生物检验原理与方法 39.8 贺稚非,刘素纯,刘书亮 大学教材 农林 16-Aug-16 42 医学物理学 59 王光昶,贺兵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7-Aug-16 43 医用物理学 54 吉强,王晨光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8-Aug-16 44 线性代数(理工类) 29 牛裕琪,岳晓鹏,王萍莉 大学教材 数学 15-Aug-16 45 统计热力学(第三版) 39 梁希侠,班士良 本科教材 经济管理 17-Aug-16 46 大学数学基础教程(上册)(第二版) 38 刘元骏 大学教材 数学 18-Aug-16 47 大学数学基础教程(下册)(第二版) 39 刘元骏 大学教材 数学 18-Aug-16 48 大学数学 35 张若军,王学芳 大学教材 数学 18-Aug-16 49 高维数据的特征选择——理论与算法 59 刘波,何希平 专著 计算机、通信 8-Aug-16 50 扬子地块西南缘前寒武纪铜-铁多金属矿床 128 宋昊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4-Jul-16 51 枇杷属植物图谱 69 林顺权,吕秀兰,刘月学 图册 农林 11-Aug-16 52 点源函数和边界元方法求解油藏渗流问题 68 李成勇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8-Aug-16 53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火山活动规律与油气成藏特征 98 李坤,赵锡奎,何建军 专著 地球科学 8-Aug-16 54 高等数学(下册) 59 李小玲 等 大学教材 数学 15-Aug-16 55 直升机计算流体动力学基础 128 招启军,徐国华 专著 航空航天 15-Aug-16 56 重点感染性疾病的防治 52 张文宏,卢洪洲,张永信 大学教材 西医 24-Nov-15 57 综合知识 52 王吉耀 大学教材 西医 26-Nov-15 58 颈椎病体质养生指导 28 张晓天,王莹 生活健康 西医 8-Aug-16 59 甲状腺疾病体质养生指导 28 张晓天,朱蕴华 生活健康 西医 8-Aug-16 60 海洋水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 150 朱蓓薇,薛长湖 专著 农林 1-Aug-16 61 微积分学习指导(第三版) 49 尹水仿,方瑛 大学教材 数学 2-Aug-16 62 微积分学习与提高(第二版) 42 柳翠华,王志宏,熊德之 大学教材 数学 22-Jul-16 63 数值计算方法 33 涂俐兰,李德宜 大学教材 数学 22-Jul-16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423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科学出版社位列全国出版社之首——2016年度出版基金公示
wzjeditor 2016-8-20 15:43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公示我社位列全国出版社之首   2016年8月2日,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公示经专家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委员确定的《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本次一共176个项目入围。其中,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有107个项目入围,占入选项目总数的61%,遥遥领先于第二名的10项,在全国出版社中稳居第一位。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自1997年设立,旨在支持优秀科技学术著作出版,繁荣科技出版事业,促进科技事业发展。基金由国家财政专项拨款支持,项目每年评审一次。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将有力地推动科学出版社精品图书和重大出版项目的建设,科学出版社也将一如既往地对入选项目的加工质量、生产印制、经费使用等环节严格管理,全力保障该基金项目高质量、高效率地出版。   科技部公示网站链接:    http://www.most.gov.cn/tztg/201608/t20160803_127014.htm
个人分类: 资讯|109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8月新书快递(二)
sciencepress 2016-8-19 17:02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8月新书快递(二)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8月新书快递(二).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中小学数独比赛题集2——团体组 42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4-Aug-16 2 公钥加密理论 198 薛锐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Aug-16 3 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6 146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专著 语言、教育 3-Aug-16 4 三江源区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研究 96 《三江源区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研究》课题组 专著 资源环境 29-Jul-16 5 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丛书(25分册) 3225 王浩 专著 资源环境 3-Aug-16 6 准噶尔盆地碎屑岩岩性油气藏地震识别技术及应用 188 娄兵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9-Jul-16 7 解剖学基础(内蒙版) 68 高尚 中职教材 西医 3-Aug-16 8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二版) 29.8 佘金文,刘新平 高职教材 西医 2-Aug-16 9 东亚都城和帝陵考古与契丹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320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Aug-16 10 外科基本技能学 32 王忠,李前龙 大学教材 西医 2-Aug-16 11 血管外科护理手册 39.8 罗艳丽,马玉奎 专著 西医 2-Aug-16 12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表格范本 46 李朝虹 专著 西医 5-Aug-16 13 普通外科诊疗检查技术 49 李南林,凌瑞 专著 西医 1-Aug-16 14 大学生心理卫生(第2版) 39.8 刘鲁蓉 大学教材 西医 2-Aug-16 15 机械工程图学(第四版) 49.8 侯洪生,闫冠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1-Aug-16 16 机械工程图学习题集(第四版) 32 谷艳华,闫冠,林玉祥 大学教辅 机械、自动化 1-Aug-16 17 中药多糖结构与功能及其机制 296 丁侃 研究生教材 生物科学 2-Aug-16 18 大学物理实验教程(第四版) 46 王云才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Aug-16 19 微积分(经管类)(第三版) 56 隋如彬 大学教材 数学 1-Aug-16 20 模糊偏好关系及其应用 49 王绪柱,武彩萍,薛娜 研究生教材 数学 1-Aug-16 21 天然气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与实践 85 胡勇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Jul-16 22 页岩气藏缝网压裂数值模拟 99 赵金洲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2-Jun-16 23 页岩气渗流机理及数值模拟 119 郭肖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2-Jun-16 24 深埋藏滩相白云岩储层形成机理 119 杨雪飞,王兴志,杨跃明,文龙 专著 地球科学 18-Jul-16 25 包容性视角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98 王超 专著 经济管理 14-Jul-16 26 Altium Designer 13电路设计标准教程 49.8 赵月飞,胡仁喜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22-Dec-15 27 天然食材养生宝典——菌菇藻类 32 张志华 生活健康 中医 25-Jul-16 28 人体解剖学 65 吕广明 大学教材 西医 21-Jul-16 29 陆氏伤科陆念祖学术经验集萃 60 李伟 专著 中医 25-Jul-16 30 航天红外成像探测器 138 陈伯良,李向阳 专著 航空航天 21-Jul-16 31 起航——上海市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十年实践 49 宋徽江 专著 西医 27-Jul-16 32 高等数学学习与提高(第三版) 55 杨建华,孙霞林,王志宏 大学教材 数学 4-Aug-16 33 高等数学(上) 49 张忠诚,杨雪帆 大学教材 数学 22-Jul-16 34 高等数学(下) 49.8 王志宏,柳翠华 大学教材 数学 22-Jul-16 35 中小学数独比赛题集2——中学组 38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5-Aug-16 36 中小学数独比赛题集2——小学甲组5~6年级组 38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4-Aug-16 37 中小学数独比赛题集2——小学乙组2~4年级组 38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5-Aug-16 38 中小学数独比赛题集2——新人组1年级组 38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4-Aug-16 39 计量经济学 36 朱长存 等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4-Aug-16 40 关键基础设施系统保护建模与仿真 72 韩传峰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9-Aug-16 41 非常规突发水灾害应急合作管理与决策 102 王慧敏,刘高峰,陶飞飞,佟金萍 专著 经济管理 9-Aug-16 42 生物事件应急管理 180 郑涛 专著 经济管理 9-Aug-16 43 地震应急医学救援两期三段研究--基于玉树地震医学救援实证分析 110 张鹭鹭,梁万年,康鹏 专著 西医 9-Aug-16 44 新常态下我国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研究-理论、政策、实证 88 张同功 专著 经济管理 12-Aug-16 45 油茶常见病及昆虫原色生态图鉴 180 何学友 图册 农林 4-Aug-16 46 芽胞杆菌 第三卷 芽胞杆菌生物学 328 刘波 专著 生物科学 11-Aug-16 47 胶州湾的化学环境演变 180 宋金明,段丽琴,袁华茂 专著 资源环境 8-Aug-16 48 中小河流洪水预警指标确定与预报技术研究 148 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 专著 资源环境 8-Aug-16 49 北方冬油菜北移与区划 148 孙万仓 等 专著 农林 8-Aug-16 50 计算机应用基础 29.8 简广智 中职教材 西医 11-Aug-16 51 诊断学(第四版) 68 张维,张红 高职教材 西医 9-Aug-16 52 应用文写作 29.8 张利利,吴颖斐,刘建 高职教材 西医 8-Aug-16 53 正交多载波探测技术 62 顾村锋,顾丹丹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Aug-16 54 时滞广义系统理论在动态投入产出模型上的应用 62 孙欣,邵永运,张庆灵,刘晓东 专著 计算机、通信 8-Aug-16 55 全科医学导论 35 刘铮然,王素华 大学教材 西医 12-Aug-16 56 物理化学实验 29.8 罗三来,吴文娟 大学教材 西医 8-Aug-16 57 药理学实验(第2版) 33 臧林泉,韦锦斌 本科教材 西医 8-Aug-16 58 分析化学实验 35 朱明芳 大学教材 西医 12-Aug-16 59 药剂学(案例版,第2版)(供药学类专业用) 69.8 龙晓英,田燕 大学教材 西医 11-Aug-16 60 健康教育学(案例版,第2版) 65 郑振佺,王宏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8-Aug-16 61 医学检验概论 79 冯书营 本科教材 西医 4-Aug-16 62 不忘初心:讲述·见证阜外医院60年历程(上) 88 杨进刚 论文集 西医 10-Aug-16 63 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管理手册 36 池迎春,张娜,王丽芹 专著 西医 9-Aug-16 64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生物学 398 郭顺星 专著 西医 29-Jul-16 65 化工热力学 36 王敏炜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8-Aug-16 66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 52 李红梅 大学教材 西医 12-Aug-16 67 医学物理学学习指导 35 王光昶,贺兵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8-Aug-16 68 数学实验与数学模型 30 薛凤,陈骑兵 大学教材 数学 8-Aug-16 69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35 宫华 大学教材 数学 11-Aug-16 70 数学分析中的问题与方法 69 李傅山 大学教材 数学 8-Aug-16 71 数学模型与建模算法 59 刘红良 大学教材 数学 12-Aug-16 72 专门水文地质学(第四版) 49 梁秀娟 等 本科教材 水利水电 2-Aug-16 73 成长与性套装(上下册) 70 语言、教育 17-Jun-16 74 鄂尔多斯盆地大面积致密砂岩气成藏理论 298 杨华,席胜利,魏新善,陈义才 专著 地球科学 8-Aug-16 75 高速铁路车网电气耦合理论 80 高仕斌,胡海涛 专著 交通运输 14-Jul-16 76 水电工程施工事故预警管理 56 郑霞忠,陈述,胡斌锋 专著 水利水电 22-Jul-16 77 南美洲含油气盆地类型与特征 85 雍自权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2-Jul-16 78 南海西北部陆坡形成、演化及油气成藏条件 79 韩建辉,王英民 专著 地球科学 22-Jul-16 79 可信软件与开发方法 69 崔梦天,赵翠新,王玉红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7-Jul-16 80 陆相断陷湖盆旋回沉积机理及成岩作用系统 89 谭先锋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2-Jul-16 81 铜铟硒类粉体光伏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60 薛钰芝,武素梅 专著 材料科学 10-Aug-16 82 中国典型丹霞地貌成因研究 168 朱诚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Aug-16 83 气候变化影响下我国典型海岸带演变趋势与脆弱性评估 268 丁平兴 专著 地球科学 1-Aug-16 84 经济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与策略 84 车秀珍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1-Aug-16 85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 36.8 卫春芳,张威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2-Jul-16 86 线性代数(第四版) 42.8 蔡光兴,李逢高 大学教材 数学 22-Jul-16 8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二版) 36.8 李寿贵,余胜春 大学教材 数学 22-Jul-16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28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时期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6-8-11 08:47
19 世纪中后期美国研究型大学相继建立之后,美国大学的状况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表现之一就是大学的专业性明显增强。大学教师的选拔由从牧师或官员中选拔改为从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学者中选拔。随着大学教师,尤其是学者型教师的不断增多,对大学组织文化和组织管理均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学者型教师的出现需要大学塑造一种新的文化,即以学术为旨趣的文化。在学者型教师的眼中,学术是大学最重要的内涵,大学的发展、学者的使命、学生的学习都是为学术存在的。在欧洲国家,研究型大学与学者文化的营造、保证学术自由管理方式的建设是相伴而生的,讲座制的管理方式牢牢树立了学者在大学中的绝对领导地位,这也就有效地实现了大学管理与其自身组织文化的匹配。这种由学者负责管理大学方式的出现也无疑对美国研究型大学传统的管理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美国大学的管理中也逐渐发展起教授联合会等机构,明确了教师参与大学管理的权利与范围。然而,在管理方式的选择上,美国研究型大学却并未采用德国的讲座制,而是创建了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大学中学术重要性的凸显,美国研究型大学并没有相应地把大学的所有权力都交到教授的手上,而是以服务于教师,让教师能够专心于教学与学术为由,在大学中逐渐发展起了一个新的管理阶层——行政管理阶层,由他们来专门负责教师和董事会所无暇顾及的事情。这个阶层也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一个与教师群体不同的阶层,并形成了美国大学独特的校—院—系三级管理运行方式。随着大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行政管理体系不断地膨胀,促使美国研究型大学在管理上逐渐形成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二元分立与共同参与。 ▌大学学术权力的发展及教师参与大学管理 学术权力是建立在学术基础上的一种权力体现,它基于学术、服务于学术。学术权力体现为由教授个人、教授团体或学者团体对大学管理的参与和影响。在美国的大学中,它是通过不断斗争以寻求保护学者利益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权力,学术权力从未实现对大学的完全管理。 1. 美国大学教授会的成立 1915 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家亚瑟·奥·洛夫乔伊(Arthur O. Lovejoy)和约翰·杜威(John Dewey)一起成立了一个组织来确保教师的学术研究自由,从而诞生了美国大学教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AAUP)。自此,“学 术自由”和教授治校逐渐发展成为影响美国研究型大学管理的一种新观点和新力量。 美国大学教授会自成立以来,通过一系列活动、声明和章程的出台不断加强了教授在大学管理中的作用。在1906 年的大学管理改革计划中,对大学管理进行了重新的设想。该计划认为大学董事会应由包括所有的大学教授、官员、校友及愿意缴纳税款的社区成员选举产生;教授由大学评议会和系选举产生,董事会投票表决任命。校长由教授选举产生,享受与教授同等的待遇。此方案在征求美国科学家的意见时,得到的较一致的答复是主张削弱董事会的权力,提高教授的权力。其中,大约85%的人赞成对现有的大学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美国大学教授会的负责人也都秉持了大学管理中应该有学者声音的观点,如1921~1922 年担任AAUP 主席的塞利格曼(E. R. A. Seligman)在就职演说时表达了如果教授不能参与学校管理会导致大学管理阻碍学术自由与学术发展的观点:“忠诚于学院是值得钦佩的,但是如果我们所在的学院不幸成为科学发展的阻力,我们必须尽最大的努力让同事和学校管理者认识其危险性……”面对大学里不断发生的行政权力阻碍学术权力发展的现状,教授们也逐渐形成一种共识,即认为董事会、校长、系主任这些学院的代言人不能代表学校的集体意志,为此,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组织和场所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2. 集体谈判、教授会影响的加大对美国大学管理的冲击 美国大学教授会的成立让教授及其团体代表的学术权力成为大学权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自身的联合斗争实现了对教师权力的保障,实施了对大学管理的影响。但教授会在发展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授会成员范围的局限。 1915 年,美国大学教授会的大会宪章规定,任何大学或学院的教师只要其学术或科研活动得到认可,且从事教学或科研 10 年以上,都可以申请加入。可见, AAUP 只是一个保护和实现学术精英权力的组织,而不是一个所有教师的组织。同时, AAUP 所关心的权力范围大都限于学术自由上,对经济制度未做过多关心。为此, 1916 年,美国教师联合会( 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 , AFT )成立。 AFT 的成立,标志着教师对学校管理权限的扩大。自成立以来, AFT 就主张提高教师工资,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保障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力,维护学术自由。 为了维护教师的权利,实现教师在大学中民主管理的参与,AFT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直至发起教师集体谈判运动,并在教师中引起了广泛的认同。卡内基委员会1969 年的调查显示,大约59%的教师赞同采用集体谈判的方式。同时在教师不断地运用权力保护自己的时候,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和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56%的被调查者对于集体谈判和参加学校董事会持赞成态度,还有33%的被调查者提倡教师参加董事会。 在AFT 的影响下,AAUP 开始逐步扩大关注范围。1966 年,AAUP 出台了《关于学院和大学管理的声明》,强调了教师、校长和董事会之间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师参与学校决策和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力范围。为了保障教师充分参与管理的权利,《关于学院和大学管理的声明》还要求学院和大学制定保障教师参与管理的组织原则与制度,建立学院、大学的各级教师代表机构,通过教师选举组成各级教师委员会及教师评议会、教授会,充分保障教师履行民主管理的权利。此外,“声明”还建议学院和大学建立教师、董事会、校长之间的长期协商机制,包括实行三方谅解备忘录的机制,建立特别联合委员会和董事会中的教师代表方面的措施。 从实现自我保护,到参与大学管理,美国大学的教授和教师逐渐寻找到了一条参与大学管理,在其中发挥自身影响的路径。从此,在美国大学的管理中增加了新的成员——教授和教师对大学管理的影响。 3. “ 学术寡头 ” 教授对大学管理的影响 在美国大学学术管理中,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一小部分教授的影响力。 “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教师个人对校园事务的管理权力得到了加强 …… 研究拨款、媒体的关注、有偿顾问工作、专业学会的学术奖励及学生的美誉使一些学者对其所在学校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 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些教授已超越了单纯的教授地位,他们凭借自身的学识及与政府部门的密切联系,在校内校外的管理中都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20 世纪以来,尤其是受到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美国联邦政府越来越依赖大学的智力精英为其提供智力和科技上的支持,开始着手改变对大学教育不干涉的状态,通过项目资助的方式与大学开展合作研究。这就使得一批在学术上有影响力的教授可以绕开学校,通过个人申请研究经费,直接与联邦政府建立联系,从而使得这批教授对所在大学的依赖性大大减弱。 其次,自从主张大学应该直接服务于社会的威斯康星思想盛行以来,一批大学教授开始走出校门,在政府机关中担任相应的行政职位或咨询、顾问职位。通过这种方式,这一批教授实际上正在运用自身的权力实行对大学管理的影响。“国家科学院和学会的领袖为政府提供咨询,科学咨询委员会在白宫中活动,教授和科学家委员会行使同行审查权,这已成为负责为科研和教学分配经费的主要政府机构的正常工作程序。” 因此,自20 世纪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中是学术权力不断发展并对大学管理产生有效影响的时期。通过不断加强学者的权力,美国研究型大学中教授和教师参与大学管理的范围与程度也在不断扩大并加强,并逐渐发展起一些适应大学组织特性的管理模式。 ▌ 大学行政权力的强化与大学科层制管理的形成 与德国大学管理中采用讲座制的方式不同,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系的结构成为大学的基本单位。自1825 年以来,哈佛大学就开始出现了系;发展至20 世纪初,系在美国的大学和学院中占据着牢固的地位;到20 世纪30 年代,“大学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变化同社会演变的方向是共同的,大学正是这种演变的一部分。这种演变使大学建立了系,并正在继续建立新的系;建立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所和学院”。 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系级建制的管理模式尽管也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一个学者参与的民主管理组织,如决议由教师集体商讨形成、系主任的轮流制等。但相对而言,系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官僚单位。因为在美国大学中,系主任的任命要经过行政部门同系成员的商讨,并按学校管理者的旨意开展工作,是美国大学整个官僚体系中的最下面一级。在这个官僚体系中,系主任需要对学院的院长负责,而学院院长一般由大学的最高官员任命,并作为中心行政机构的成员进行工作。在校一级的管理中则由副校长和校长的管理共同组成,校长直接服务于董事会。因此,美国大学实际上是一个五个层级的管理体系形成的行政组织体系。 20 世纪中期以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带来了大学规模的扩大及大学学科的不断分化,大学的管理特点也开始发生变化。作为大型组织的科层制管理也开始在大学的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克拉克·科尔(Clark Kerr)指出:“不管在什么地方,行政管理已成为大学的一个更为显著的特征,这是普遍的规律。由于机构变大了,所以行政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职能变得更加程式化和更为独立出来了;由于机构变得更为复杂,行政管理的作用在使大学整体化方面变得更加重要了。” 美国行政管理层级的底部是一大群行政人员,他们既不是教学人员,不受教授会控制,也不是州教育部的人员,不受其指挥。在招生、保管档案、人事政策、设施管理、图书馆管理、预算、公共关系、校友事务和大学计划方面,他们是专家,形成了一个行政机构,并在其中按照校长、副校长、财务主任和事务主任的旨意工作。 由此,自20 世纪以来, 美国研究型大学在管理上形成了两道鲜明的风景线: 一方面,大学的行政管理色彩逐渐浓厚。 美国大学的控制结构被认为是一种社团联盟,按官僚体系指挥,由院外人士监督。 另一方面,大学中学术自由和学术组织管理的特点也日益凸显。 从系级机构来看,系也被认为是围绕某一学科的共同利益而组织起来的相对统一的机构,在垂直结构上具有不太严格的等级性。而在学院一级,学术权力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每个学院都拥有一个或几个团体机构,如文理学院教授会、本科生院教授会、研究生院教授会等。这些机构不定期开会,听取各自的院委员会报告和院长的报告,并通过集体投票的方式进行决策。这就导致行政权力难以独自在大学管理和决策中发挥作用,从而形成了美国研究型大学一种比较独特有效的管理方式,即行政机构控制预算、教学人员监督课程,二者联合负责学生工作。这样一种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并存的二元结构模式构成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独特的管理模式,并使其得以稳健运行。也有人把这种行政人员和学者相互交织的管理模式称为 学者团体的官僚化联盟 。 大学内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不断加强使得董事会的影响在这一时期处于下降状态。“20 世纪早期,教师工作也变得更加专业化了,因此,学校的许多工作权力,尤其是关于课程、学术和人事的权力,一再地下放给教师。在有些学校甚至达到‘教师……逐渐认为自己就是大学。这种状况使得由董事组成的董事会在大学的(主要)功能——教学方面所拥有的权力几乎丧失殆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在1982 年的报告中也指出:“决策已经成为董事、校长和教师们的共同责任。尽管董事的法律地位并没有改变,但是,对于他们究竟应当拥有多大的权力却存在着很大分歧。” 由此观之,美国研究型大学从初创一直发展到20 世纪60 年代,基本可以被视为一个自组织的封闭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大学很少受到外部机构与环境的影响,基本上都是通过大学成员本身——包括校长、教授、教师或由学校选择的理事会来进行管理,以大学的内部事务——课程、教学与研究为主要管理内容,而很少关注外部事务。大学周围环境的些许变化尽管也让美国研究型大学为其自由和功利而挣扎过,也曾为是否应增设某些实用专业而展开过争论,但此时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是在一幅祥和的画卷下进行自我发展,大学只是在探索选择自身认为值得选择的道路,并无更多的外部忧虑,也不需要顾及太多的外部评价。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程永波、李雪飞 著 《嬗变与发展:美国研究型大学战略规划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3)一书“第一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战略规划的发端:走向战略管理的时代”,原文标题“学术组织的冲突与发展——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时期的“垃圾桶”式管理”。 ISBN 978-7-03-047492-6 《 嬗变与发展:美国研究型大学战略规划研究 》 一书 在追溯美国研究型大学战略规划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选择宾夕法尼亚大学、杜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等六所大学的战略规划进行文本分析。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战略重点中的竞争力战略,提出了基础性竞争力、创新性竞争力与合法性竞争力的分析框架,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战略重点选择进行了分类与研究,并对影响美国研究型大学竞争力重点的内外部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战略规划制订状况,提出我国研究型大学应以合理的战略规划推动大学科学发展,培育大学战略重点的发掘机制,以战略规划为契机重塑大学的内外部关系,通过战略规划推动大学更关注社会福祉。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741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8月新书快递(一)
sciencepress 2016-8-5 15:14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8月新书快递(一)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8月新书快递(一).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你不可不知的100个机械设计细节 49 杨晓辉,孙凤,任仲伟,田国富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8-Jul-16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体系 88 郑继江 专著 社会科学 28-Jun-16 3 外贸英语函电(第二版) 42 时敏,兰天 本科教材 经济管理 21-Jul-16 4 从岩石矿床地质学家到我国同位素地球化学奠基人—-纪念李璞先生诞辰100周年诞辰文集 198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等 论文集 地球科学 30-Jun-16 5 白垩纪松辽盆地松科1井大陆科学钻探工程 598 王成善,冯志强 等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30-Jun-16 6 气候变化背景下流域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评价与调控管理 148 杨晓华 专著 资源环境 19-Jul-16 7 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测试技术 150 刘昌岭 专著 资源环境 18-Jul-16 8 风电机组与风电场的动态建模 138 蔡旭,李征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8-Jul-16 9 凝析气藏相变传质渗流理论和高效开发技术 128 朱维耀,江同文,焦玉卫 专著 资源环境 13-Jul-16 10 生理学基础 29.8 陈桃荣,宁华 中职教材 西医 18-Jul-16 11 淅川下寨遗址——东晋至明清墓葬发掘报告 280 河南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16 12 冗余并联机器人构型综合与应用 76 郭盛,曲海波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0-Jul-16 13 经济数学基础教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9 张从军 等 大学教材 数学 18-Jul-16 14 高等数学(下册)(第二版) 29 何满喜,丁春梅 大学教材 数学 18-Jul-16 15 高等数学(上册)(第二版) 35 何满喜,丁春梅 大学教材 数学 18-Jul-16 16 四川省重要非金属矿产成矿规律(磷、硫、芒硝、石墨、钾盐) 99 郭强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2-Jun-16 17 地理信息采集与处理实验教程 42 何彬彬,官雨薇,周艳 研究生教材 地球科学 7-Jul-16 18 认知无线电网络中基于博弈论的功率控制算法研究 45 王正强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7-Jul-16 19 基层群体性事件的参与式治理研究 65 卢瑾 专著 社会科学 7-Jul-16 20 基于管理熵理论的水电流域开发战略和工程及信息管理 198 任佩瑜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2-Jun-16 21 川丹参及其近缘种资源植物研究 98 张利 专著 农林 7-Jul-16 22 政务微博中热点事件信息透明化影响机制 56 刘雪艳 专著 党政、哲学、宗教 7-Jul-16 23 星星在旅行 49 陈洪(执笔),姚国清,崔志宏 励志类 生活、文体娱乐 19-Jul-16 24 太湖历史演化记录与模拟研究 79 于革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9-Jul-16 25 长毛恐龙总动员 29.8 王小娟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19-Jul-16 26 精致数独III 45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28-Jul-16 27 精致数独I 45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28-Jul-16 28 精致数独II 45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28-Jul-16 29 小学生数独训练4套装 52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12-Jul-16 30 小学生数独训练2套装 47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12-Jul-16 31 小学生数独训练3套装 52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12-Jul-16 32 红外成像制导图像处理技术 88 刘刚,张丹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6-Jul-16 33 声学事件检测理论与方法 98 韩纪庆,石自强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5-Jul-16 34 区域协同创新风险预警 76 王卫东,佘廉 专著 经济管理 25-Jul-16 35 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 128 陈作红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8-Jul-16 36 唐仲璋院士纪念影册 198 唐崇惕 图册 生物科学 25-Jul-16 37 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二版) 59 吴启焰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8-Jul-16 38 核电站岩体地基抗震适应性评价技术 158 蒋宇静,杨磊 专著 地球科学 22-Jul-16 39 中国北方地区商周时期制陶作坊研究 120 王迪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8-Jul-16 40 卫生经济学(案例版,第2版) 55 高丽敏,刘国祥 大学教材 西医 25-Jul-16 41 实用心电图解读手册 56 陈韵岱,石亚君,卢喜烈 专著 西医 25-Jul-16 42 中西医临床医学PBL教程(学生版) 45 黄燕,王小云 大学教材 心理、励志 20-Jul-16 43 针灸临床特色技术教程 68 符文彬,徐振华 大学教材 西医 25-Jul-16 44 中药大品种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258 张铁军,刘昌孝 专著 中医 22-Jul-16 45 传热学 39 徐尚龙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2-Jun-16 46 信息与资产定价——基本分析、技术分析及中国市场证据 88 宿成建 专著 地球科学 14-Jul-16 47 裂缝性气藏压裂基础理论 69 李勇明 专著 地球科学 6-Jun-16 48 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古岩溶与油气储层 79 何江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2-Jun-16 49 草原生态环境要素遥感定量反演及应用系统 118 何彬彬,行敏锋,全兴文 专著 地球科学 14-Jul-16 50 钙华探秘 160 刘再华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4-Jul-16 51 新概念Office 2010六合一教程 39.8 成昊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11-Jun-12 52 造型设计完美风暴——Rhino 4.0完全实例教程 56 叶德辉,刘伟元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22-Nov-10 53 Adobe Flash CS5动画设计与制作技能实训教程 29 张梅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16-May-13 54 Adobe InDesign CS5版式设计与制作技能基础教程 32.8 刘悦,汪刚,肖静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16-May-13 55 物联网与智能矿山 89 赵小虎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5-Jul-16 56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以来环境考古 498 朱诚 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7-Jul-16 57 天然食材养生宝典——蔬菜 32 张志华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18-Jul-16 58 天然食材养生宝典——干果杂粮 32 张志华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18-Jul-16 59 天然食材养生宝典——豆类与豆制品 32 张志华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18-Jul-16 60 天然食材养生宝典——野菜 32 张志华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18-Jul-16 61 医学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 72 陈福祥,陈广洁 大学教材 西医 24-Jun-16 62 智力障碍成年人身体活动指南 42 吴雪萍 专著 西医 7-Jul-16 63 小学语文教师成长阶梯——教育教学工作理论与实践 78 袁媛 专著 语言、教育 26-Jul-16 64 高等学校政治理论知识要览(第三版) 29 李勇,韩丹 大学教材 党政、哲学、宗教 22-Jul-16 65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 35.8 曹芝兰,杨丽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2-Jul-16 66 线性代数及其应用(第二版) 33.8 刘吉定,罗进,刘任河 大学教材 数学 22-Jul-16 67 精化岩石圈结构的重力测量方法(英文版) 69 (捷克)罗伯特 滕策(Robert Tenzer) 研究生教材 地球科学 7-Jul-16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6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城变:政府力作用下的深圳旧工业空间再生产
sciencepress 2016-7-21 08:32
深圳的快速城市化演进是中国社会主义体制内生驱动和全球化外生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城市化过程的特殊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决定了深圳在当前步入深度城市化阶段的城市转型具有更为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更为激烈的冲突与矛盾。而旧工业空间再生产是实现这一城市转型的主要空间表现形式和物质演替过程。 因此,分析深圳制度安排下的旧工业空间再生产,对于揭示我国快速城市化地区步入城市转型阶段的空间再生产及其内在作用机制,丰富转型新阶段的城市治理理论,以及对其他城市的空间再生产调控与管理均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 在经历了快速工业化推动的快速城市化阶段后,深圳进入了城市产业经济转型期,其中的典型特征是城市经济表现出与西方发达国家去工业化城市相似的同质性以及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的特质性并存。 一方面,城市高端服务业比例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城市第二产业仍然保持较强劲的增长态势。 从制度演化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深圳旧工业空间再生产与相关制度变迁之间存在协同发展的演化路径,并最终形成与深圳旧工业空间再生产实际需要相匹配的制度安排体系。这一制度体系的确立,是深圳在不破坏上层次制度权责基础上的制度创新。 根据深圳旧工业现状问题的空间差异和以往城市二元管理体制的影响,深圳提出旧工业空间再生产分类分级策略。 旧工业空间形成具有历史累积效应,以往不同的空间开发模式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对深度城市化阶段的旧工业空间再生产形成路径依赖影响。对计划延续型旧工业空间、集体组织产权所有旧工业空间和产权分散旧工业空间的差异化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具体旧工业改造项目的制度安排的不同。 基于此,我们将深圳的旧工业空间再生产划分为计划延续型、集体优化型和政府统筹型三种类型。 计划延续型是原建设企业对其辖区内早期成片开发的旧工业空间的改造与升级,这种空间具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路径依赖性;集体优化型旧工业空间是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实现的集体组织产权的旧工业空间的优化;政府统筹型旧工业空间是政府对早期经营性开发模式所产生的产权分散型旧工业空间的政府主导式再生产。在每种类型中,政府制度安排对旧工业空间的再生产活动均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不同制度安排的旧工业空间再生产的类型划分 应当说,我们对深圳旧工业空间再生产作用机制的研究,对进一步理解深度城市化转型、城市经济升级、空间活动的社会化内涵优化等提供了新的视角。 与西方城市转型相比,中国快速城市化地区当前的深度城市化转型具有其独特的历史转型背景与动力机制。 深圳的快速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扩展,离不开市场经济力量的巨大推动。经济利益驱动与中国长期施行的二元城乡体制以及深圳独有的特区内外二元城市管理体制在城市地方背景的碰撞,使得深圳在完成各项现代城市指标达到基本城市化水平,进入转型阶段的深度城市化具有更为激烈的空间矛盾和尤为激烈的利益冲突。凭借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空间的外延式扩张,以往快速城市化累积效应所产生的空间资源严重紧缺与空间低效开发经营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深圳实现深度城市化转型的重要阻力和瓶颈。旧产业空间的物质更新、产业更迭是实现城市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深度城市转型的根本空间途径。 在快速城市化向深度城市化的转型过程中,政府对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的具体制度安排是政府推动城市发展,调解多种矛盾与驱动力的直接政策工具。政府由“放权”到“集权”的空间制度转向,是实现城市转型的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对旧工业空间向经营型空间的再生产,政府进一步规范空间商业性开发过程以及市场化运作的制度环境。 推动了城市市场活动的深入与优化,强化了政府对各种城市商业空间活动的控制力度与调控力度,创新了政府对市场行为的制度安排;对于培育市场环境,推动城市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对生产型空间和其他公共空间的再造,平衡了政府在城市转型过程对经济增长与区域、社会公平的兼顾和统一。解决了非盈利性空间的供给,满足了城市整体产业发展对新型生产空间的需求,并加强了城市社会空间公平和整体发展需求的公益性空间的供给。 可以说,旧工业空间的再生产是政府实现深度城市化转型,强化政府对空间的控制能力和深化政府对市场的管理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 在经济领域,旧工业空间的再生产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空间使用方式的市场化选择。在社会生活方面,附着与物质空间过程的社会权利关系、社会组织的重构与优化转型使深圳的旧工业空间再生产在城市社会结构优化、文化生活转型等方面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意义。在城市政治生活方面,政府的政治意愿和发展策略不断由以往单一注重空间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的量化目标向当前重视空间经济效益和综合发展效率的质化目标变迁,并进一步推动了政府对城市空间开发、运营、使用的公共治理转型。 严若谷著 城变: 政府力作用下的深圳旧工业空间再生产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6. 6 ISBN 978-7-03-049166-4 《城变: 政府力作用下的深圳旧工业空间再生产》 将新制度演化经济学和空间再生产等理论与深圳城市旧工业空间再开发实践活动相结合,从梳理深圳城市经济结构变迁与产业空间的响应入手,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旧工业空间再生产的政策安排、演化路径、产出结果与社会再生产效应,认识和理解政府力在旧工业空间再造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而丰富我国城市转型理论体系,为城市存量空间优化再开发提供实践指导。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9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7月新书快递(二)
sciencepress 2016-7-19 15:54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7月新书快递(二)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7月新书快递(二).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电动汽车——能量转换与动力控制 95 徐国卿,郑春花,张艳辉,徐坤 专著 交通运输 30-Jun-16 2 空间系统基础(第二版) 258 (美)文森特 L.皮萨卡内(Vincent L. Pisacane)著;张育林等译 专著 地球科学 30-Jun-16 3 备件保障的工程实践 88 李华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Jun-16 4 超声速飞行器的激光空气锥减阻方法 128 洪延姬 等 专著 航空航天 30-Jun-16 5 可溶岩应力-溶解耦合效应与理论分析 100 周辉 等 专著 物理(力学) 30-Jun-16 6 数据库学术理论研究方法解析 88 郝忠孝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Jun-16 7 路基连续压实控制动力学原理与工程应用 168 徐光辉 专著 交通运输 30-Jun-16 8 线性系统理论(第三版)上册 85 段广仁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Jun-16 9 线性系统理论(第三版)下册 98 段广仁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Jun-16 10 通信受限传感器网络的分布式信息融合估计(英文版) 120 张文安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7-Jun-16 11 现代中小学教学策略 78 李芒,李兰秀,时俊卿 专著 语言、教育 30-Jun-16 12 少数民族儿童汉语学习研究 98 陶云,刘艳 专著 语言、教育 30-Jun-16 13 弱势群体精神生活公共性失范与重构 88 侯玲 专著 社会科学 30-Jun-16 14 虚拟经济纵览 182 成思危 基础理论 经济管理 30-Jun-16 15 复杂产品系统集成商创新控制力 68 苏敬勤,刘静 专著 经济管理 30-Jun-16 16 人口结构多维转变下的中国经济 58 王伟同 专著 经济管理 29-Jun-16 17 六韬三略论管理 60 李文明,高明作 专著 经济管理 30-Jun-16 18 中国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研究 98 吴群,陈伟 专著 经济管理 30-Jun-16 19 现代管理的中国实践 88 刘人怀 论文集 社会科学 30-Jun-16 20 教育与科学管理研究 132 刘人怀 论文集 语言、教育 30-Jun-16 21 网络计算环境下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 192 吴应良 专著 社会科学 30-Jun-16 22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评估方法 82 刘小月,赵秋红,鞠彦兵 等 专著 社会科学 30-Jun-16 23 矿田地质力学理论与方法 238 孙家骢,韩润生 专著 地球科学 30-Jun-16 24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成因与分布 358 何治亮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9-Jun-16 25 北部湾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构建与决策支持系统研发及应用 278 胡宝清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Jun-16 26 黄河上游滑坡泥石流时空演化及触发机制 228 殷志强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9-Jun-16 27 变化环境下南方湿润区水资源系统规划体系研究 298 陈晓宏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Jun-16 28 中国大气PM2.5污染防治策略与技术途径 180 郝吉明,尹伟伦,岑可法 专著 资源环境 30-Jun-16 29 粉煤灰的综合利用 98 马北越,吴艳,刘丽影 专著 资源环境 30-Jun-16 30 土壤环境化学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88 于健 等 专著 农林 30-Jun-16 31 含钛高炉渣生态化利用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98 薛向欣,杨合,姜涛 专著 资源环境 30-Jun-16 32 南方山地蔬菜栽培 128 邵泱峰 等 专著 农林 30-Jun-16 33 冰草的研究与利用 108 云锦凤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30-Jun-16 34 常见贸易濒危与珍贵木材识别手册(英文版) 168 殷亚方 图册 农林 30-Jun-16 35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大全 第十三卷 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卷 240 黄宏文 专著 生物科学 29-Jun-16 36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鞘翅目 拟步甲科(一) 308 任国栋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30-Jun-16 37 黄河内蒙古河段河床演变研究 128 吴保生,王平,张原锋 专著 资源环境 30-Jun-16 38 巢湖流域水生态健康研究 168 高俊峰 专著 资源环境 30-Jun-16 39 生物能源概论 98 张海清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30-Jun-16 40 航天分析动力学 148 梁立孚,宋海燕,李海波 专著 物理(力学) 30-Jun-16 41 油藏数值模拟的理论和矿场实际应用 168 袁益让,程爱杰,羊丹平 专著 物理(力学) 30-Jun-16 42 煤矿高精度三维动态地质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139 祁和刚,毛善君,李梅,孙振明 专著 地球科学 30-Jun-16 43 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 79 张加龙 等 基础理论 地球科学 30-Jun-16 44 大自然的礼物——关于空气和水的科学之旅 68 (法)勒内·莫罗著;王晓东等译 科普 生活、文体娱乐 30-Jun-16 45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理论与计算化学 168 中国科学院 专著 化学 28-Jun-16 46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大气科学 5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 综述 地球科学 30-Jun-16 47 老工业基地城市的改造与发展 88 王劲松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30-Jun-16 48 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实现机理 58 陈艳莹,刘经珂 专著 经济管理 30-Jun-16 49 国际科学技术前沿报告2016 158 张志强 报告类 生活、文体娱乐 30-Jun-16 50 宋夏史探研集 86 李华瑞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16 51 现代化视野下的近代上海港城关系研究(1842-1937) 89 武强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16 52 夏商周三代纪年 65 张闻玉,曾鹏,桂珍明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Jul-16 53 中古中国外来香药研究 89 温翠芳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16 54 中东历史与国际关系 80 何志龙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Jul-16 55 嘉陵江流域历史地理研究 89 马强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16 56 中西早期历史比较研究 78 赵世超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Jul-16 57 清代学者名儒与陕西地方志的修纂 80 王雪玲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Jul-16 58 世界现代史探微 98 白建才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Jul-16 59 人类婚姻史 92 任凤阁,王成军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Jul-16 60 俄国史新论:从基辅罗斯、莫斯科罗斯到彼得堡罗斯 88 曹维安,郭响宏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Jul-16 61 中西文化结构与中西传记史学观念之异同 96 王成军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Jul-16 62 世界史背景下中西古典史学的比较与诠释 96 王成军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Jul-16 63 五陵原环境变迁与西汉陵寝文化研究 72 梁安和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Jul-16 64 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气藏描述:以陆东地区火山岩气藏为例 178 钱根葆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5-Jul-16 65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第二版) 69.8 陈典全,崔金梅 高职教材 西医 29-Jun-16 66 语文 22.8 侯瑛 中职教材 西医 5-Jul-16 67 语文学习指导(内蒙版) 19.8 侯瑛 中职教材 西医 5-Jul-16 68 医学免疫学(第四版)(高职高专) 49.8 孟凡云 高职教材 西医 29-Jun-16 69 医用化学基础 24.8 李湘苏,姚光军 中职教材 西医 6-Jul-16 70 美容医学造型艺术设计(第2版) 75 张秀丽,李雪飞 高职教材 西医 30-Jun-16 71 医学影像解剖学 66.8 刘荣志,夏克言 高职教材 西医 30-Jun-16 72 嵩山文明与中国早期王都——2014中国古都学会(郑州)年会论文集 168 中国古都学会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16 73 东方考古(第12集) 180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16 74 两个世界的徘徊-中古时期丧葬观念风俗与礼仪制度学术研究论文集 268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7-Jul-16 75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先进光刻理论与应用 260 韦亚一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Jun-16 76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案例版,第2版)(供药学类专业用) 69.8 曾明辉,李艳萍 大学教材 西医 29-Jun-16 77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3版) 59.8 陈娟,孙军 大学教材 西医 30-Jun-16 78 核医学(第3版) 55 张永学,高再荣 大学教材 西医 30-Jun-16 79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案例版,第2版) 99 张建国,阮标 大学教材 西医 29-Jun-16 80 医用化学学习指导 32 唐玉海,章小丽 大学教辅 西医 30-Jun-16 81 医用化学(第2版) 59 唐玉海,章小丽 大学教材 化学 30-Jun-16 82 物理学实验(第3版) 39.8 丘翠环 大学教材 西医 7-Jul-16 83 放射学征象 69.8 杨汉丰 大学教材 西医 30-Jun-16 84 妇产科护理 29 王春先,刘胜霞 中职教材 西医 30-Jun-16 85 急救护理技术 24 杨建芬 中职教材 西医 28-Jun-16 86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35 张伟建,程正兴 中职教材 西医 28-Jun-16 87 五官科护理 25 陈德荣 中职教材 西医 28-Jun-16 88 内科护理 45 董燕斐,张晓萍 中职教材 西医 28-Jun-16 89 护理专业技术实训 20 曾建平 中职教材 西医 30-Jun-16 90 护理学基础 49 王静,冉国英 中职教材 西医 30-Jun-16 91 卫生法律法规 20 李云芝 中职教材 西医 30-Jun-16 92 外科护理 39 王萌,张继新 中职教材 西医 30-Jun-16 93 心理与精神护理 26 杨明荣 中职教材 西医 30-Jun-16 94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 23 王燕,丁宏伟 中职教材 西医 30-Jun-16 95 中医护理 22 韩新荣,朱文慧 中职教材 中医 30-Jun-16 96 生理学基础 25 柳海滨,孙永波 中职教材 西医 30-Jun-16 97 解剖学基础 48 于晓谟,袁耀华 中职教材 西医 30-Jun-16 98 药物学基础 26 符秀华,付红焱 中职教材 西医 30-Jun-16 99 糖尿病居家调养全典(修订版) 46 胡新林,孟岩,贾兆通 科普 西医 30-Jun-16 100 《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推荐药物简明手册 18 王文 专著 西医 30-Jun-16 101 医院感染防控与管理(第2版) 68 倪语星,张祎博,糜琛蓉 专著 西医 30-Jun-16 102 包皮百问 16 王国耀 等 生活健康 西医 30-Jun-16 103 标准与法规(第1卷) 268 刘毅 等 专业工具书 西医 27-Jun-16 104 乳房美容外科精要 149 薛瑞,查元坤,姜宇禄 专著 西医 29-Jun-16 105 皮肤科治疗学(第3版) 498 吴志华 专著 西医 27-Jun-16 106 儿童肿瘤病理学诊断图谱 238 赖日权 等 图册 物理(力学) 27-Jun-16 107 临床实用心电图学 288 吕聪敏,汤建民 专著 西医 30-Jun-16 108 实用肝脏超声诊断学 78 吴嗣泽 专著 西医 30-Jun-16 109 地方病学名词 88 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地方病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 专业工具书 西医 30-Jun-16 110 健康向左 疾病向右——有关疾病防治与保健养生的辩证哲理实用书 29 吕国蔚,俞承谋 专著 西医 30-Jun-16 111 春秋左传集解释要 88 胡安顺 专著 语言、教育 30-Jun-16 112 中国研究生英语学术词汇知识研究 75 吴瑾 专著 语言、教育 30-Jun-16 113 实用十四经经穴速记手册 98 王珑 专著 中医 30-Jun-16 114 群药论 188 王世范 专著 中医 30-Jun-16 115 管理学 39 王小青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5-Jul-16 116 统计基础与实务 39 杜树靖,于声涛 高职教材 经济管理 30-Jun-16 117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三版) 59 沈文霞,王喜章,许波连 大学教材 化学 4-Jul-16 118 环糊精化学 98 纪红兵,沈海民,杨祖金 研究生教材 化学 30-Jun-16 119 高级动物免疫学 98 韩文瑜,雷连成 研究生教材 农林 30-Jun-16 120 量子力学(第三版)习题精解 60 张鹏飞,吴强,柳盛典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30-Jun-16 121 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教程 59 李响 研究生教材 地球科学 30-Jun-16 122 中文版Photoshop CS6从入门到精通 49 前沿文化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22-Dec-15 123 电脑组装与维修从入门到精通(第3版) 79 熊巧玲,田宏强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28-Nov-12 124 Word/Excel 2013从入门到精通 69 凌弓创作室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30-Jun-16 125 西南林业大学校园树木 50 邓莉兰 等 专著 农林 22-Jun-16 126 化工单元操作实验 32 顾丽莉 大学教材 化学 16-Jun-16 127 有机化学实验 38 黄超 等 大学教材 化学 16-Jun-16 128 传染病数据样本资源库建设指导 39.8 李宁,张永宏 专著 西医 6-Jul-16 129 走向优与美的好课堂——优质课堂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 129 张敬培 论文集 语言、教育 5-Jul-16 130 微积分I(第二版) 39 张运清,黄卫华 等 大学教材 数学 7-Jul-16 131 等离子体光学晶体理论 198 刘少斌,章海锋 等 专著 物理(力学) 30-Jun-16 132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治疗 80 朱生樑 专著 中医 28-Jun-16 133 微积分(经管类)(第三版) 48 蔡光兴,李德宜 大学教材 数学 16-Jun-16 134 多孔介质分形理论与应用 68 蔡建超,胡祥云 专著 地球科学 16-Jun-16 135 对等网和云计算中的行为信任 50 金瑜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6-Jun-16 136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战略研究 68 胡树华 专著 经济管理 16-Jun-16 137 图解电焊工现场操作实用技巧 39.8 王影建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4-Jul-16 138 复杂信号侦查理论及应用(上) 198 刘锋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Jun-16 139 长江中游河道崩岸机理与综合治理技术 158 姚仕明 专著 资源环境 13-Jul-16 140 城市交通出行行为机理及引导策略 100 陈艳艳,刘小明 专著 交通运输 12-Jul-16 141 深埋软岩隧洞稳定性控制理论与技术 110 张传庆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16 142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变形机理及其基本特性 110 陈花玲 等 专著 材料科学 11-Jul-16 143 地下油库水封性评价方法与应用 100 李术才,王者超 专著 资源环境 30-Jun-16 144 《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Eviews应用》练习册 26 郭存芝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4-Jul-16 145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 152 李善同,黄群慧 专著 经济管理 7-Jul-16 146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的改革政策与配套措施研究 152 欧名豪,陶然 专著 经济管理 7-Jul-16 147 管理科学技术名词 298 管理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基本资料 经济管理 30-Jun-16 148 海峡两岸心理学名词 180 海峡两岸心理学名词工作委员会 专业工具书 心理、励志 29-Jun-16 149 海峡两岸音乐名词 138 海峡两岸音乐名词工作委员会 专业工具书 文学艺术 29-Jun-16 150 地面电磁探测(SEP)系统及其在典型矿区的应用 169 底青云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Jun-16 151 高岭石插层、剥片及在橡胶中的应用 158 刘钦甫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Jun-16 152 汾河流域水文水资源集成研究 228 杨永刚,秦作栋,薛占金 基本资料 资源环境 30-Jun-16 153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大全 第三卷 180 黄宏文 专著 生物科学 29-Jun-16 154 漓江湿地植物与湿地植被 198 梁士楚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9-Jun-16 155 高等数学FIC八讲 49 卜长江 基础理论 数学 12-Jul-16 156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通史 第一卷 导论 108 吕变庭 专著 语言、教育 30-Jun-16 157 宋史讲习概论 72 吕变庭,张婷 研究生教材 历史地理、考古 8-Jul-16 158 电力系统稳定分析直接法-理论基础、BCU方法论及其应用 168 江晓东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Jun-16 159 深厚冲积层冻结法凿井理论与技术 258 李功洲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4-Jul-16 160 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 168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专著 资源环境 30-Jun-16 161 薄互层低渗透油藏压裂开发渗流理论与技术 128 朱维耀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7-Jul-16 162 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油气藏测井评价技术及应用 168 杨迪生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1-Jul-16 163 数学 29.8 赵明 中职教材 西医 11-Jul-16 164 中国大化玉 268 王时麒 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Jun-16 165 粟特人在中国: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的新印证(上下册) 480 荣新江,罗丰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16 166 丰都二仙堡墓地 198 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 报告类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16 167 新疆文物保护研究论文集(一) 2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古迹保护中心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9-Jun-16 168 新疆文物保护研究论文集(二) 18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古迹保护中心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9-Jun-16 169 丽泽墓地——丽泽金融商务区园区规划绿地工程发掘报告 328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报告类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16 170 郑州大师姑图录 428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13-May-16 171 不确定性知识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155 刘大有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Jun-16 172 医学物理学(第2版) 59.8 李宾中 大学教材 西医 11-Jul-16 173 药理学(第4版) 69.8 陈建国 大学教材 西医 8-Jul-16 174 皮肤性病学(第3版) 69.8 黄长征 大学教材 西医 12-Jul-16 175 无机化学实验 29.8 陆家政 大学教材 西医 11-Jul-16 176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 29.8 李荷,何凤田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12-Jul-16 177 基因诊断多重PCR和通用引物PCR 128 秦文斌 研究生教材 西医 30-Jun-16 178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手册 28 王峰,刘永晟 专著 西医 29-Jun-16 179 物联网医学 128 白春学,赵建龙 专著 西医 30-Jun-16 180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 49 王运,胡先文 大学教材 化学 13-Jul-16 181 有机化学实验 39 刘庆俭 大学教材 化学 11-Jul-16 182 战略环境评价中环境空气污染居民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及应用 86 李巍,谢元博,陈娟 专著 资源环境 12-Jul-16 183 嫩江流域典型区水生态风险监控系统研究 99 张静波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1-Jul-16 184 高等数学(上册) 59 夏大峰 等 大学教材 数学 11-Jul-16 185 离散数学 39 费文龙,彭茂,杨振启 大学教材 数学 28-Mar-16 186 天然食材养生宝典——瓜果 32 张志华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7-Jun-16 187 高中化学进阶实验 28 黄秀娟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7-Jul-16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40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何“炒书”? -----向科学出版社建言
dsm9393 2016-7-17 11:49
为何“炒书”? -- --- 向科学出版社建言 近来,我想从网上买一本“脑与认知科学”,在淘宝网搜索后发现,所有售书网商开的价都超过原书价 42 元。有的已是原书价 4 倍。 未来 10 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脑与认知科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编,一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 2012 年 1 月第 一 版 , 2012 年 1 月第一次印刷,定价: 42. 00 元 . 书的印数未标明。网上售书店相当多,是正版还是盗版不清楚。炒作理由是书绝版。其实出版才四年,算不上绝版。 另外,这本书是集体创作。鉴于我国生命科学师生人数相当多,又是热门学科。需求量相对较多。但是前沿学科知识的介绍和普及,更新也会快。希望科学出版社作些调研,既满足市场需求,又要打击盗版,净化图书市场。
个人分类: 杂谈|28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热度 18 sciencepress 2016-7-15 08:10
南海诸岛是我国人民最早发现、命名、开发、经营和记录的,也是我国政府最早进行连续不断行政管辖的,所以南海诸岛的古代史其实就是我国先民逐步发现、认知、开发经营和管辖南海诸岛的历史。 南海诸岛的发现与命名 南海诸岛是我国人民最早发现并且命名的。 汉武帝元封六年设南海九郡直属中央管辖,为我国南海诸岛主权的管辖奠定了基础。三国吴人万震《南州异物志》记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外徼人乘大舶,皆以铁叶叶之。至此关,以磁石不得过”。“涨海”为“我国古代对包括南海诸岛在内的南中国海之称谓”,“崎头”为“古代对海中的礁屿、浅滩的称呼”,“涨海崎头泛指南海诸岛礁滩”。这条史料表明,我国人民是最早发现、命名南海诸岛的。 历代文献对南海诸岛均有记载, 摘其要如下: 三国时候, 东吴万震《南州异物志》对汉代至马来半岛的航程有所记述,他谈到“句稚,去典游八百里,有江口,西南向,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这里的“涨海”具体指西沙群岛附近海面,也泛指我国广东以南的广袤大海。西晋郭璞在对《尔雅》的注文中提及“涨海”,曰:“螺大者如斗,出日南涨海中,可以为酒杯。”(按:今所谓鹦鹉杯者,出南海)。日南是当时中国南面的一个郡,在今越南。日南涨海,即是指自海南岛前往日南所要经过的西沙群岛及其海面。 西晋裴渊《广州记》记载“ 珊瑚洲,在(东莞)县南五百里,昔有人于海中捕鱼得珊瑚”。 这里“(东莞)县南五百里”的珊瑚洲,指的是今东沙岛。南朝沈怀远《南越志》中对涨海也有记载:“江鸥,一名海鸥,在涨海中,随潮上下,常以三月风至,乃还洲屿,颇知风云,若群飞至岸,渡海者以此为候。”这里的“涨海”泛指南海。 《隋书》记载隋朝时常骏出使航程经过西沙群岛,“(大业三年)十月。骏等自南海郡乘舟,昼夜二旬,每值便风。至焦石山而过,东南泊陵伽钵拔多洲,西与林邑相对,上有神祠焉”。这里的“焦石山”的“焦石”即是礁石,即西沙群岛,亦即日后万里石塘附近的红石山。“陵伽钵拔多”即陵山,在今越南归仁的燕子岬。 在唐之前,我国人民对于南海的认识或是将其作为中国之南广袤大海的泛称,或是具体指西沙、东沙等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唐以后,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我国人民对于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的认识加深,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出现了各自专门的古地名。如“九乳螺洲”“石塘”“长沙”“千里石塘”“万里长沙”等。 宋赵汝适《诸蕃志》记载:“海南,汉朱崖、儋耳也……至吉阳,乃海之极,亡复陆涂。外有洲曰乌里、曰苏密、曰吉浪,南对占城,西望真腊,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床。”这里的“千里长沙、万里石床”泛指西沙群岛、南沙群岛。 北宋曾公亮《武经总要》记载:“从屯门山,用东风西南行,七日至九乳螺洲,又三日至不劳山,又南三百里至陵山东,其西南至大食、佛师子、天竺诸国,不可计程。”这里的“九乳螺洲”指的即是西沙群岛。 《宋史》记载宋朝皇帝宋端宗赵因逃避元兵追击,曾驻跸七州洋,“十二月丙子, 至井澳,飓风坏舟,几溺死,遂成疾。旬余,诸兵士始稍稍来集,死者十四五。丁丑,刘深追至七州洋。执俞如以归”。这里的七州洋指的是西沙群岛。 宋赵汝适《诸蕃志序》中记载“ 汝适被命此来,暇日阅诸蕃图,有所谓石床、长沙之险,交洋、竺屿之限”。这里将我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界限定在“交洋”(交趾洋,今北部湾)与竺屿(今马来西亚半岛东岸以外的海岛)。当时,南海诸岛的中沙、南沙即是“石床、长沙之险”,都是在中国境内 。 到了明清,我国人民对南海诸岛的命名更加清晰。如: 明《郑和航海图》中所绘“ 万生石塘屿”,即指今南沙群岛。 明正德年唐胄《琼台志》记载:“琼古志云:外匝大海,接乌里苏密吉浪之州,南则占城,西则真腊、交趾,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北至雷州、徐闻。”这里的“千里长沙”、“万里石塘”指的是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 明王佐《琼台外纪》记载:“(万)州东长沙、石塘,环海之地,每遇铁飓携潮,漫屋田,则厉害中于民矣。”这里的“长沙”、“石塘”指的南海诸岛的南沙和西沙群岛。 清代郝玉麟《广东通志》记载万州辖治“千里长沙、万里石塘”,“琼以海为界,地饶食货,黎峒介峙,郡邑环之……万州三曲水环,泮宫六连,山障州治,千里长沙、万里石塘,烟波隐见”。这里的“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即指南海诸岛的南沙群岛、西沙群岛。 我国史料中对于南海诸岛的记载不胜枚举,证明我国是最早发现并最早对南海诸岛命名的。而南海周边国家对南海诸岛几乎一无所知,既没有其先民在南海活动的历史依据,也没有其先民发现命名南海诸岛的确凿证据。 南海诸岛的开发和经营 我国人民在南海诸岛上居住和开发的历史很古老。 《异物志》中记载,南海诸岛产有海龟和玳瑁。 晋裴渊《广州记》对中国人民在南海诸岛的捕鱼有所记述:“珊瑚洲,在(东莞)县南五百里,昔有人于海中捕鱼得珊瑚。”这里的“珊瑚洲”,上文已述为东沙岛。 由于南海诸岛地处偏僻,明清以前我国史料中对于我国人民在南海诸岛岛礁上的生活记载较少,但是在甘泉岛上发现的唐宋时期考古文化堆积表明我国人民曾长期在南海诸岛上居住。 到了明清时期,海南岛渔民到西沙、南沙群岛进行捕捞的人数逐渐增加,活动的范围也日益扩大。除了捕捞海产之外,还在岛上种植树木,开垦旱地,开发西沙、南沙群岛。 南海诸岛现在保存着不少明清时期的珊瑚庙,清代南海渔民留下的房屋、水井、椰树等,还有渔民的坟墓。例如在北二子岛有两座古碑,其一载“同治二年翁文芹”,另一载“同治十三年吴囗囗”,可见该岛早已成为我国人民生息居住死葬之所。 《更路簿》更是我国渔民开发南海诸岛的有力证据。《更路簿》至迟在明代就已经出现,它是我国渔民的航海指南,记载了渔民从海南岛文昌县的清澜港或琼海潭门港起航,到西沙、南沙各岛礁的航向和航程。现存《更路簿》记载,我国渔民在每年冬季11~ 1 2月(阴历)乘东北风南下,先至西沙群岛,有些船只留下生产、捕捞。另一些船停泊一二日后,继续前往南沙群岛。经过冬春二季大约半年时间的捕捞作业,至第二年的清明谷雨期间乘西南风北返。当时渔民在南沙群岛的最佳航线有三条,在双子群礁分路,第一条往东到半月礁、蓬勃礁、舰长礁一带,第二条往南到南通礁、南屏礁一带,第三条往西到南威岛、日积礁一带。 除了捕捞作业,我国渔民还在西沙、南沙群岛部分岛礁上住岛生产。每年5~11月,南海台风频繁,设备简陋的小渔船难以长期坚持海上作业。因此,不少渔民居住于岛上,待天气好再出海作业。清末以后,我国渔民住岛的人数逐年增多,西沙、南沙群岛凡具住人条件(有淡水、柴草等)的岛屿几乎都有我国渔民。 南海诸岛的行政管辖 南海及南海诸岛是中国的国土、疆域,19世纪末之前,贯穿整个古代史,其他周边国家对这一问题均未曾有过质疑。 自古以来, 海军巡视无疑是行政管辖、主权宣示的有力手段之一。早在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中郎将康泰与宣化从事朱应奉派到南海巡游,到达扶南(今柬埔寨)等国,回来著《扶南传》,其中提及“涨海中,倒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也”。这是我国对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第一次政府巡视行为,也是现存记载中世界上最早对这一区域的政府巡视行为。 南朝刘宋谢灵运《武帝诔》记载刘宋武帝刘裕对卢循的征伐,其中谈到武帝 “虎骑骛隰,舟师涨海”,即是刘宋武帝率领海军在包括南海诸岛在内的南中国海与卢循战斗,这说明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在东晋时期已在我国海军巡辖之下。 到了宋代,我国史料中明确地将西沙群岛纳入政府管辖。宋义大初《琼管志》记载“吉阳,地多高山……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上下渺茫,千里一色,舟舶往来,飞鸟附其颠颈而不惊”,“琼管”即琼管安抚督监。从这条史料可以看出,“千里长沙、万里石塘”是宋朝广南西路琼管吉阳军的海疆之一。 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宝四年(971年)平定南汉政权后,建立了军事管区,派军队驻守,并建立了巡海水师,巡管南海海面。在曾公亮的《武经总要》中有记载,“广州南海郡,即古百粤也……(本朝)置巡海水师营垒……从屯门山,用东风西南行,七日至九乳螺州……”这里的“九乳螺州”即是西沙群岛,是宋代巡海水师所到的地点。由内地去西沙群岛的航线是当时中、西贸易的航线,特别是在增设泉州市舶司后,贸易更加频繁,巡海水师的巡海行为更是起到保护贸易的效果。在宋仁宗庆历年间,更“招收广南巡海水军,予以旗鼓训练,备战守之役”。 而宋代舆图《诸番图》对当时中国南海的海疆边界也有所记载,“汝适被命此来,暇日阅诸蕃图,有所谓石床、长沙之险,交洋、竺屿之限”。把当时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界限定在交洋(交趾洋,今北部湾)与竺(今马来西亚半岛东岸的海岛),当时,南海诸岛的中沙和南沙,都在中国界限以内。 元代,最显著的南海诸岛主权证明是科学家郭守敬在西沙群岛上进行天文测量的记载。“于是太史郭守敬者,出其所创简仪、仰仪及诸仪表……而又当时四海测景之所凡二十有七,东极高丽,西至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是亦古人之所未及为者也”。《元史》记载的郭守敬当时四海测验“南逾朱崖”,即在海南岛以南的西沙群岛。而元代的版图更是将南海诸岛列入版图并区分为4个岛群。由此可见,元代疆域不仅包括南海诸岛,而且还派出官员到西沙群岛测绘并建立天文据点,行使主权管辖。 明清两代,我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行使显著表现在水师巡防以及政府地图绘制上。明代黄佐《广东通志》记载“海寇,有三鹿,摄巡海备倭冠军以守之,春末夏初,风迅之时,督发兵船出海防御”。而清代胡端书的《万州志》则记载明初派海军前往暹罗等国并抚护贡献来京的事,当时南海诸岛各群岛均在明朝海军的巡辖之列。文载“宣德四年,钦差内官俞端调本卫百户项贵,统精锐军,往暹罗等国公干。外番贡献,向如暹罗、占城、满剌加诸国,道经琼州,遣指挥千百户镇抚护至京”。 清代阮元的《广东通志》记载:“长沙海、石塘海,在城东海外。古志云万州有长沙海石塘海,然俱在外洋,莫考其实”,表明万州所辖有“千里长沙、万里石塘”。 清代《泉州府志》记载广东水师副将吴巡治“七州洋”,“吴,字源泽,同安人,本姓黄……擢广事副将,调琼州。自琼崖,历铜鼓,经七州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视,地方宁谧”。 列入行政版图,也是宣示国家管辖的手段之一。清代有大量的官方地图已经将南海诸岛纳入其中。如1709年《大清中外天下全图》中绘有“万里长沙”和“万里石塘”。“万里长沙”指东沙和西沙群岛,“万里石塘”指中沙和南沙群岛。1724年的《清直省分图》,1755年前的《皇清各直省分图》,1767年的《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1767年后的《大清万年一统全图》,1810年的《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等对于南海诸岛的各群岛均有绘制。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在任何情况下不受所谓菲律宾南海仲裁案裁决的影响。中国不接受任何基于该仲裁裁决的主张和行动。中国一贯维护国际法治以及公平和正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坚定致力于维护南海和平稳定,致力于同直接有关的当事国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法,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有关争议。 ——习近平 2016年07月12日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范伊然 著 《 南海考古资料整理与述评 》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3.6) 一书“第一章 南海诸岛简史”。 ISBN:9787030378781 出版时间:2013-06-01 范伊然所著的 《南海考古资料整理与述评》 一书集自秦汉以来的历史文献,从秦汉以来的正史、专书、地方志、历史舆图等资料中查找关于南海诸岛的历史沿革、称谓及归属变化、航路记载等历史信息;收集近现代相关档案材料,从近现代的档案材料中,查找南海诸岛的相关争端、归属及其有关国家行动的文件、档案等;收集南海诸岛的相关考古发现与调查成果;系统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一方面收集关于南海诸岛的气候、水文、潮汐、地理;贸易、交通史等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收集国内外有关南海及其周边海域的沉船资料,也包括部分中外陶瓷研究和出水文物保护的成果;对上述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和建档,在此基础上为下一步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工作设想和相关建议,并通过对以往工作的评估为国家关于南海的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资料支撑。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此处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230 次阅读|34 个评论
跨越战争苦难,见证近百年中日交往的大型考古报告《云冈石窟》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6-7-12 08:26
云冈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地,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16 千米武州山之阳,武州川之北。原称石窟寺,或称北台石窟寺,或称恒安石窟。明代为防边患,在云冈石窟旁设云冈堡,故近人调查时称之为云冈石窟。 ▲ 1940年云冈石窟全景图 (下图:全景;上图:局部)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都平城时期,是由皇室和高僧经营的国家石窟大寺。据《魏书》卷四《释老志》记载: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460)由著名禅僧沙门统昙曜主持雕造。开凿工程一直持续到北魏正光五年(524)。现存主要洞窟53 个,小龛1100 个,造像5 万余躯,是北魏时代规模最大的石窟寺。云冈之西还有鲁班窑、吴官屯和焦山石窟,是东西绵延15 千米的云冈附属小石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三《漯水》条记载:“武周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祇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崖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缔,山堂水殿,烟寺相望。”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一《昙曜传》则描绘了云冈石窟壮丽奇伟、冠于一世的风貌:“龛之大者,举高二十余丈,可受三千许人,面别镌像,穷诸巧丽,龛别异状,骇动人神,栉比相连三十余里。” 云冈石窟开创了中原地区石窟寺雕凿的先河。它是融汇了中西文化的精髓而创造出来的,被学术界誉为“云冈模式”,其影响遍及大江南北,在中国石窟寺雕塑艺术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和重要的学术价值。北京大学宿白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云冈石窟是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寺群,又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兴造, ……云冈石窟影响范围之广和影响延续时间之长,都是任何其他石窟所不能比拟的,……因此,云冈石窟就在东方早期石窟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它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研究东方早期石窟的关键,对它研究的深入与否,直接影响一大批石窟的研究工作。”(《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石窟 · 云冈石窟》,文物出版社,1991) 20 世纪初,云冈石窟就已受到学术界关注。从学术意义上来讲,云冈石窟最早的调查与研究是日本东京大学的建筑学家伊东忠太。1902 年,伊东忠太到云冈石窟进行了考察,并意识到云冈石窟的重要性,同年发表了云冈考察报告:《北清建築調査報告》和《 *** 山西雲岡の石窟寺》(《国华》第17 编第197、198 号,东京1906 年刊)。法国著名的汉学家沙畹(édouard Chavannes)从1907 年开始,陆续调查了云冈、龙门、巩县和山东济南石窟造像。1915 年,在巴黎出版了《北中国考古图录》(Mission archéologique dans La Chine Septenrioale, Paris, 1915),其中有关云冈石窟的图版是最早的一批图像资料。1925 年,瑞典学者喜龙仁(Osvald Sirén)编著的《中国雕刻——从五世纪到十四世纪》(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 London,1925)一书,以及1926 年,关野贞、常盘大定编撰的大型图录《***仏教史蹟》(第二辑),都著录了有关云冈石窟的图版。 ▲ 树下思惟的比丘(拓片) 上述著作,主要是初步的调查与研究成果,并不能完整地揭示云冈石窟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基于云冈石窟的重要性,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前身)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共同策划了对云冈石窟进行考古学调查的宏伟计划。从1938 年开始,对云冈石窟进行了全面调查、记录和实测工作,拍摄了大量图片。同时对部分窟前遗址(如第7 ~13 窟和龙王庙)作了小规模发掘。实地调查工作持续至1944 年,大部分洞窟的实测工作已经完成。遗憾的是,云冈石窟的7 年调查工作是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这期间中国人民蒙受了极大的战争苦难,日本人民也承受了战争痛苦。长广敏雄曾一度因其左倾思想而被禁止离开日本赴云冈调查;即便是云冈石窟调查团队日方队员,也有人在学术调查期间被强征当兵,死于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们转入室内整理和报告的编写工作。战败后的日本经济凋敝,社会贫困,那是物质极其贫乏的时期,然而水野清一、长广敏雄整理云冈石窟资料的工作始终没有停止。1951 ~ 1956 年,水野清一、长广敏雄以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的形式,陆续刊布了16 卷32 册大型考古学报告《雲岡石窟:西暦五世紀における中国北部佛教窟院の考古学的調査報告》(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印刷),前15 卷每卷包括图版册、文字记录和洞窟实测图,第16 卷为补遗和索引各一册,各卷均附有专题研究论文。这部专著卷帙浩大,内容广博,它全面总结了过去的研究成果,在云冈石窟开凿背景、渊源、开凿年代等问题的研究上都有了新的突破,是20 世纪50 年代日本学者研究云冈石窟集大成的代表作。 虽然《雲岡石窟》面世已经半个多世纪,现在看来,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但作为第一部大型云冈石窟考古报告,也是至今唯一的一部,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其一,丛书中大量早年清晰的图片和准确的实测图,与今日所见云冈石窟已经有了较大的差别,一些造像业已破坏或消失。因此,该丛书不但是目前研究云冈石窟最重要的资料,也是研究云冈石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自然与人为破坏进程,制定科学保护规划的重要资料。其二,这部丛书的研究部分,成为云冈石窟乃至中国石窟寺考古的重要参考。由此引起的学术思考、争论,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乃至东亚佛教考古的水平。 ▲ 明窗 西壁 鉴于《雲岡石窟》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在科学出版社东京分社的积极推动下,由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整理编译出版中文、日文版的 《云冈石窟》 。中文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实施。原版的《雲岡石窟》为日文和英文。通过中日学者研讨后普遍认为,在丛书中的专题研究和本文部分,以日文本为优;图版解说,英文本则简洁明了。据此,中文版编译工作分别以日文(正文)和英文(图版解说)为底本,各取所长。 同时,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保存一万余版云冈石窟的底版,其中未被《雲岡石窟》采用的多达数千余版。另外,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还保存了部分早期云冈石窟图片。这些图片可以与《雲岡石窟》互为补充,为学术界提供更详尽的图片资料,故拟选择适当图片,新辑为4 卷。这样本次出版的 《云冈石窟》 共计20 卷。 在战后的特殊环境下,最后一位离开中国的云冈石窟调查队日方队员于1946 年只身回到日本,他当时携带的部分云冈石窟的调查资料被留在了中国。1957 年,日本第一次学术访华团受郭沫若邀请来华,其中亦有水野清一。访问期间,日本学术访华团在考古研究所与夏鼐等中国考古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同时中方还返还了以云冈第十八窟测图为主的资料。1975 年,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刊布了《雲岡石窟續補 · 第十八窟實測圖》。跨越战争、跨越苦难的学术研究,为中日两国交流史增添了生动的一页。如今科学出版社在东京设立分社,致力于中日学术交流;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共同组织、编译 《云冈石窟》 ,这些都是中日两国考古学界友好交往的延续,甚为幸事。 《云冈石窟》 编辑出版委员会 ▲ 《云冈石窟》 经典学术全集 ▌ 知名考古学家王巍主编 ▌ 1938~1944年摄云冈实地照片4000余幅,其中近2000幅首次公开。 ▌ 日、中两国著名考古学家云冈研究成果汇集,全部照片和学术资料的中文版、日文版图书首次正式出版。 ▌ 全书大八开,共20卷,21函42分册,分三期3年内出版。 第一期 共7卷8函15分册,2014年3月出版,定价26600元 第二期 共9卷9函18分册,2016年1月出版,定价29800元 第三期共4卷4函约9分册,2016年12月出版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337 次阅读|11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7月新书快递(一)
sciencepress 2016-7-7 16:14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7月新书快递(一)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7月新书快递(一).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中国鸟类观察笔记 70 陈旭 科普 生物科学 30-Jun-16 2 基于overlay频谱共享模式的认知无线电传输机制与方法 80 谢萍,张明川,吴庆涛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Jun-16 3 新型水相吸附材料 160 于岩 专著 材料科学 28-Jun-16 4 有限体积法和非结构动网格 110 刘君,徐春光,白晓征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Jun-16 5 飞行器异源景像匹配制导技术 98 杨小冈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9-Jun-16 6 纳米纤维素的制备与功能化应用基础 80 李伟,刘守新,李坚 专著 材料科学 28-Jun-16 7 机械及结构动力学现代理论方法—非线性动力学的模态变换与建模 128 郑兆昌 基础理论 物理(力学) 28-Jun-16 8 第一性原理计算——Heusler合金 85 于金,吴三械 等 专著 材料科学 28-Jun-16 9 搅拌摩擦焊的数值模拟 128 张昭,张洪武 专著 物理(力学) 27-Jun-16 10 煤岩剪切细观开裂演化及其特征量化研究 120 许江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8-Jun-16 11 工业控制系统性能评估 88 苏宏业,谢磊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Jun-16 12 碳纤维生产过程的动态建模与智能控制 98 丁永生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8-Jun-16 13 信息物理融合能源系统 108 管晓宏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Jun-16 14 多模态复杂工业过程监测及故障诊断 95 王福利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8-Jun-16 15 车流运行动态特性及其控制 98 曲大义,杨建,张晓靖,杨万三 专著 交通运输 28-Jun-16 16 分数阶系统鲁棒性分析与鲁棒控制 80 廖晓钟,高哲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8-Jun-16 17 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及应用 98 郑宇军,陈胜勇,张敏霞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8-Jun-16 18 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 58 杨莉萍 专著 语言、教育 30-Jun-16 19 教育信息化促进少数民族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79 杨改学 专著 语言、教育 30-Jun-16 20 中国文化传统的哲学精神 88 杨晓宁 专著 党政、哲学、宗教 29-Jun-16 21 群书札记 98 (清)朱亦栋撰;李金松点校 基本资料 文学艺术 30-Jun-16 22 暴力电子游戏与青少年心理 66 高雪梅 专著 语言、教育 30-Jun-16 23 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理论 79 邹农俭 等 专著 社会科学 30-Jun-16 24 初中语文整合教学研究 66 张虹 专著 语言、教育 30-Jun-16 25 大学教师的学术职业分化 66 杨超 专著 语言、教育 24-Jun-16 26 秦岭碑刻的田野调查与价值研究 158 吴敏霞 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4-Jun-16 27 资产评估学 39.8 于艳芳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8-Jun-16 28 职业生涯规划 39.8 姚裕群,姚清,周小舟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9-Jun-16 29 公共关系学原理(第二版) 35 蒋楠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30-Jun-16 30 中级财务会计(第二版) 49 吴晖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30-Jun-16 31 高级财务会计(第二版) 45 张陶勇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7-Jun-16 32 高级财务会计(第三版) 39 余国杰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8-Jun-16 33 成本会计(第二版) 35 朱朝晖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30-Jun-16 34 会计信息系统(第二版) 39 许永斌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27-Jun-16 35 电子政务(第二版) 32 徐晓林,杨兰蓉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9-Jun-16 36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研究 152 严金明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4-Jun-16 37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62 李玉红,陈婧薇,宋阳,张炜华 专著 经济管理 27-Jun-16 38 保险的独立性及其与资本市场的融合-以日本为例 96 (日)久保英也著,王美译 专著 经济管理 23-Jun-16 39 历史遗留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调查与利用研究 96 刘燕萍,张富刚,胡振琪 专著 经济管理 29-Jun-16 40 农业发展新阶段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研究 86 刘新智 专著 农林 27-Jun-16 41 典型材料油气田腐蚀实验评价方法 88 刘智勇,李晓刚,等 专著 材料科学 30-Jun-16 42 原子层沉积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98 李爱东 专著 资源环境 28-Jun-16 43 基于区域蒸散的北京市水资源管理 158 吴炳方,胡明罡,刘钰 专著 资源环境 29-Jun-16 44 阿姆河右岸酸性气田井下作业技术(俄文版) 468 程维恒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7-Jun-16 45 光学与热红外陆地表层土壤水分反演方法 98 宋小宁,冷佩,张殿君,李召良 专著 资源环境 28-Jun-16 46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溯源-理论、技术与实践 118 杨信廷,钱建平,孙传恒 专著 农林 28-Jun-16 47 稀土材料理论及应用 150 王常珍 基础理论 材料科学 28-Jun-16 48 东北草地常见植物图谱 308 崔国文 等 图册 生物科学 28-Jun-16 49 中国动物志 无脊椎动物 第五十五卷 软体动物门 腹足纲 芋螺科 158 李凤兰 专著 生物科学 29-Jun-16 50 中国北部湾潮间带现生贝类图鉴 150 王海艳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9-Jun-16 51 “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研究进展报告 98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专著 地球科学 23-Jun-16 52 重点传染病识别与防制 98 贺雄 专著 西医 28-Jun-16 53 王家园昆虫 430 虞国跃,王合,冯术快 图册 生物科学 28-Jun-16 54 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 128 陈浩峰 专著 生物科学 27-Jun-16 55 电磁功能纺织材料 108 施楣梧,王群 专著 材料科学 28-Jun-16 56 卫星光通信瞄准捕获跟踪技术 138 于思源 专著 物理(力学) 27-Jun-16 57 先进复合材料压力容器 98 赫晓东,王荣国,矫维成,杨帆 基础理论 材料科学 27-Jun-16 58 生物光子学(第三版) 129 (德)顾樵(Qiao GU) 专著 物理(力学) 27-Jun-16 59 离散灰色预测模型及其应用 58 谢乃明,张可 专著 数学 27-Jun-16 60 张涵信论文选集 280 刘刚 等 论文集 数学 28-Jun-16 61 寻找暗物质:打开认识宇宙的另一扇门 38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等 科普 物理(力学) 30-Jun-16 62 溯源探幽:熵的世界 38 冯端,冯少彤 科普 物理(力学) 29-Jun-16 63 物质探微:从电子到夸克 36 陆琰,罗辽复 科普 物理(力学) 28-Jun-16 64 边缘奇迹:相变和临界现象 36 于渌,郝柏林,陈晓松 科普 物理(力学) 28-Jun-16 65 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王选传 98 丛中笑 科普 历史地理、考古 27-Jun-16 66 中外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基金)资助与管理汇编 118 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 等 基本资料 语言、教育 29-Jun-16 67 呼叫太空——中国未来空间科学计划研究报告(英文版) 68 吴季 专著 地球科学 28-Jun-16 68 地方认同、文化传承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75 孔翔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Jun-16 69 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重大科学问题 98 黄荣辉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7-Jun-16 70 出发吧,太空探测器 49 张唯诚 科普 地球科学 30-Jun-16 71 设计伦理学 69 赵迎欢 等 专著 党政、哲学、宗教 30-Jun-16 72 中国哲学导论 99 周海春 专著 党政、哲学、宗教 29-Jun-16 73 巴与楚 82 赵炳清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8-Jun-16 74 医护礼仪与形体训练 29.8 王颖 中职教材 西医 24-Jun-16 75 解剖学基础学习指导(内蒙版) 22 胡哲 中高职教辅 西医 28-Jun-16 76 体育与健康 32.5 王玉霞 中职教材 西医 27-Jun-16 77 职业生涯规划(内蒙版) 26.8 张彪 中职教材 西医 27-Jun-16 78 英语 24.8 王小如 中职教材 西医 27-Jun-16 79 药物学基础学习指导(内蒙版) 29.8 张冲 中职教材 西医 27-Jun-16 80 生理学基础学习指导(内蒙版) 28.8 张海峰 中高职教辅 西医 27-Jun-16 81 妇产科护理(内蒙版) 37 张海丽 中职教材 西医 27-Jun-16 82 病理学基础学习指导(内蒙版) 21 徐晓艳 中高职教辅 西医 27-Jun-16 83 医用化学(第四版)(高职高专) 26.8 刘德云,李平忠 高职教材 西医 27-Jun-16 84 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 79 吕瑞芳,朱峰 高职教材 西医 27-Jun-16 85 妇产科学(第四版) 53.8 兰丽坤,王雪莉 高职教材 西医 28-Jun-16 86 医学遗传学(第四版)(高职高专) 25 赵斌 高职教材 西医 27-Jun-16 87 健康评估(第二版) 68.8 陈云华,刁万祥 高职教材 西医 27-Jun-16 88 心理与精神护理 36 张小燕 中职教材 西医 30-Jun-16 89 外科护理学(第三版)(高职高专) 79.8 范保兴,张德 高职教材 西医 28-Jun-16 90 外科学(第四版) 64.8 米振生,王品琪 高职教材 西医 27-Jun-16 91 生理学(第四版) 51 高明灿,张义伟 高职教材 西医 29-Jun-16 92 先秦历史与考古研究 168 韩国河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4-Jun-16 93 从中心到边疆——汉帝国城市与城市体系的考古学研究 168 陈博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4-Jun-16 94 大数据挖掘的原理与方法--基于粒计算与粗糙集的视角 68 李天瑞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8-Jun-16 95 通信受限系统性能极限与设计 68 詹习生,涂建,吴杰,张先鹤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8-Jun-16 96 非成像光学设计 68 张航,严金华 研究生教材 物理(力学) 28-Jun-16 97 面向互联网的虚拟计算环境 76 卢锡城,王怀民,朱鸿,王戟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8-Jun-16 98 微结构光纤光栅特性、制备工艺与传感应用研究 60 毕卫红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8-Jun-16 99 数字助听器信号处理关键技术 68 邹采荣,梁瑞宇,王青云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8-Jun-16 100 科学技术发展史(第2版) 38 田长生 大学教材 西医 28-Jun-16 101 核医学 (案例版,第2版) 68 陈萍,王雪梅 大学教材 西医 24-Jun-16 102 药理学(第4版)学习指导 29.8 陈建国 大学教材 西医 30-Jun-16 103 医学机能学实验教程(第4版) 55 胡还忠,牟阳灵 大学教材 西医 30-Jun-16 104 康复医学(第3版) 59.8 励建安,江钟立 本科教材 西医 30-Jun-16 105 医学免疫学实验(第2版) 35 胡四海,张艳 本科教材 西医 29-Jun-16 106 生物化学实验与技术 38 田英,乔新惠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9-Jun-16 107 医学高等数学 29.8 申笑颜,关理 本科教材 西医 28-Jun-16 108 基础化学实验(第2版) 25 马汝海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30-Jun-16 109 社会医学(案例版,第2版) 55 邹宇华 大学教材 西医 28-Jun-16 110 中医学(英文改编版) 79 王新华 大学教材 中医 29-Jun-16 111 医学遗传学实验 28 彭翠英,刘俊 大学教材 西医 29-Jun-16 112 分析化学(案例版,第2版)(供药学类专业用) 69.8 胡琴,彭金咏 大学教材 西医 30-Jun-16 113 医药数理统计上机与实践教程 32 宁刚,王志超 大学教材 西医 30-Jun-16 114 手术室设备 88 漆小平,董海龙,付峰 大学教材 西医 30-Jun-16 115 介入放射学(案例版) 69.8 陈义雄,陈勇 大学教材 西医 30-Jun-16 116 儿科护理 35 黄力毅,李砚池 中职教材 西医 28-Jun-16 117 康复护理 22 封银曼,高丽 中职教材 西医 28-Jun-16 118 职业生涯规划 22 宋建荣 中职教材 西医 28-Jun-16 119 病理学基础 33 周溢彪,刘起颖 中职教材 西医 27-Jun-16 120 健康评估 28 张展,袁亚红 中职教材 西医 28-Jun-16 121 社区护理 22 吴苇 中职教材 西医 28-Jun-16 122 青少年心理健康 18 高云山 中职教材 西医 28-Jun-16 123 生物化学概论 21 高怀军 中职教材 西医 28-Jun-16 124 老年护理 24 生加云 中职教材 西医 28-Jun-16 125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25 饶洪洋,张晓红 中职教材 西医 28-Jun-16 126 护理伦理学 18 王晓宏 中职教材 西医 28-Jun-16 127 医用化学基础 25 张彩霞,张勇 中职教材 西医 28-Jun-16 128 全科医学概论(第2版) 49.8 刘学政,周文敬 本科教材 西医 28-Jun-16 129 遗传与优生学基础 20 田廷科,赵文忠 中职教材 西医 28-Jun-16 130 营养与膳食指导 19 靳平,冯峰 中职教材 西医 28-Jun-16 131 就业与创业指导 18 丁来玲,万东海 中职教材 西医 28-Jun-16 132 产科护理 35 潘洁,李民华 中职教材 西医 28-Jun-16 133 妇科护理 25 王月秋,吴晓琴 中职教材 西医 27-Jun-16 134 母婴保健 18 王海燕,王莉杰 中职教材 西医 29-Jun-16 135 骨科护士专科技能操作与考评 69.8 陈秀云,于梅 专著 西医 28-Jun-16 136 显微外科学名词 88 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显微外科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 专著 西医 23-Jun-16 137 帕金森病中西医治疗 68 乐卫东 专著 西医 30-Jun-16 138 中国粉螨概论 148 李朝品,沈兆鹏 专著 西医 28-Jun-16 139 现代药物活性筛选 68 段为钢,云宇 专著 西医 29-Jun-16 140 语言中的去时间化研究 78 莫启扬 专著 语言、教育 24-Jun-16 141 外语课堂师生意义协商:互动与优化 78 李航 专著 语言、教育 30-Jun-16 142 卫生经济学 58 周绿林,于彩霞 大学教材 西医 28-Jun-16 143 机械制图习题集(第二版) 37 程莲萍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7-Jun-16 144 机械制图(第二版) 39 吴艳萍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7-Jun-16 145 学拍微电影 25 张立新 中小学教材 文学艺术 30-Jun-16 146 大学英语口语测试手册-通用英语 42 王淑花,李海英 大学教辅 语言、教育 29-Jun-16 147 大学英语口语应用能力测试手册——实用英语 34 王淑花,李海英 大学教辅 语言、教育 30-Jun-16 148 中小学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26 吴伦敦,苌虹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30-Jun-16 149 中国现代新诗通识 32 耿宝强,李玉英 大学教材 文学艺术 29-Jun-16 150 基于java的软件开发全过程实战 26 周雪芹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30-Jun-16 151 大学化学 59 柯强,朱元强,段文猛 大学教材 化学 30-Jun-16 152 大学基础化学(第三版) 56 钟国清,蔡自由 高职教材 化学 29-Jun-16 153 化学与社会(第二版) 39 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 大学教材 法律 29-Jun-16 154 有机化学实验 48 黄艳仙,黄敏 大学教材 化学 30-Jun-16 155 有机化学实验(第二版) 78 丁长江 本科教材 化学 30-Jun-16 156 物理化学课程导读 69 阮文娟 大学教材 化学 30-Jun-16 157 分析化学实验 39 陈立钢,廖丽霞,牛娜 大学教材 化学 20-Jun-16 158 遗传学考研精解(第二版) 49.8 卢龙斗 大学教辅 语言、教育 28-Jun-16 159 无土栽培 59.8 王久兴,宋士清 大学教材 农林 27-Jun-16 160 生物质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功能应用 45 潘明珠,连海兰 等 大学教材 材料科学 28-Jun-16 16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 43 刘金山 大学教材 数学 29-Jun-16 162 经济数学 I ——微积分 45 李延敏,张继超,赵中建 大学教材 数学 30-Jun-16 16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6 崔向照,李春 大学教材 数学 30-Jun-16 164 现代计算方法(上册) 35 李永海 等 研究生教材 数学 30-Jun-16 165 数值计算方法 42 褚衍东,常迎香,张建刚 大学教材 数学 29-Jun-16 166 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 49 张海燕,华秀英,巩英海 大学教材 数学 29-Jun-16 167 地球概论(第二版) 48 余明 本科教材 地球科学 28-Jun-16 168 国土与房地产实习教程 39 滕丽,冯艳芬 等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28-Jun-16 169 旅游伦理学 59 白凯,王晓华 大学教材 党政、哲学、宗教 30-Jun-16 170 铅元素人为流动 130 毛建素 专著 经济管理 30-Jun-16 171 黑龙江省典型河湖水生态监测、评价与修复关键技术 99 郑国臣,张静波,冯玉杰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9-Jun-16 172 北方寒冷缺水型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和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 116 席北斗 专著 农林 30-Jun-16 173 微积分II(第二版) 49 张运清 等 大学教材 数学 30-Jun-16 174 国外含油气盆地丛书·北美洲含油气盆地 258 朱伟林 等 基本资料 资源环境 29-Jun-16 175 高寒江河源区水文多要素变化特征与模拟研究 68 杨涛,王超 专著 地球科学 27-Jun-16 176 脐疗法防治疾病一本通(第二版) 35 贾红玲,张永臣,李勇 生活健康 中医 12-Jun-16 177 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80 周永明,朱文伟 专著 中医 12-Jun-16 178 中西医结合推拿科临床手册 46 章家福,林强,刘洪波 专著 中医 20-Jun-16 179 中医阴阳球理论的构建与实践 68 包巨太 专著 中医 16-Jun-16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430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管是985、211,还是双一流,都绕不开高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
热度 12 sciencepress 2016-7-1 08:20
高等学校职能结构的多样性、设置标准的合法性、分类发展路径的复杂性,无一不被看作世界性难题。 为了便于认识与描述不断复杂分化的高等教育系统,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研究机构开发了各种高等教育分类框架。 ▌ 1976 年,第一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ISCED)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正式颁布,其目的是在国际范围内构建能够获得广泛共识的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框架与分类标准,以形成具备国际可比性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更好地描述日益复杂的世界高等教育。 ▌ 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对高校分类做出了首次尝试。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是美国最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框架,也是被世界各国广泛参考的高等教育分类法。在欧洲,2004 年,欧盟资助启动了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分类项目,也被称为“大学地图”项目(U-Map),填补了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分类的空白。 ▌ 2011 年版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则主要将高等教育从知识和内容上进行了相应划分,尤其强调在一定阶段的高等教育学习后学生所能获得的毕业级别。 ▌ 鲁米娜基金会和印第安纳大学高教中心于2015 年发布的最新版《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在卡内基分类法的基础上,增强高校准入标准、公平性、学位完成程度、国家证书教育体系等指标的权重,对美国4500 多家高等教育机构进行相关的分类。 从整体来看,世界三大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体系均呈现出分类标准精细化、分类框架多维化的发展趋势。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体系在描述和指导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思路已经从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扩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高和结构优化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有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并且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应当优化结构,应当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以促进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应当“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 201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修订条款,将实施专科教育的高等学校的审批权下放到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进一步促进了高等学校的多样化。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推进高校分类综合改革,形成多样化质量观指导下的立体化高等学校体系,成为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兼顾高等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 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指导下,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要求之一。 ▌ 2014 年,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将“制定政策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作为年度工作要点。 ▌ 2015 年,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又提出了“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具体内容,即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重点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 ▌ 2016 年,修订1986 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正式列入教育部“2016 年年度工作要点”。 由此,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与设置标准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要求,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之一。 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研究 构建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以指导高等学校多样化和有序化发展,已经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我国高等学校结构和布局的调整,2014 年教育部将“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研究”列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通过全国公开招标,本人成为该项目的首席专家和主持人。 项目立项之后获得了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为了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组进行了历时13个月的课题调研和数据收集工作, 使得本研究最终能够集思广益,最终建立在扎实而丰富的实证数据基础之上,处处闪现一流发展思路与卓越实践的话语之光。 ▌ 首先,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与科技司的大力协调下,课题组对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类高校及协创中心进行了实地调研。 ▌ 其次,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等司局的全力支持下,获得了我国相关发展数据。 ▌ 再次,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先后抽样访谈了各类高校领导及若干高教管理研究专家。 ▌ 最后,全国上百所本科高校的领导及学科带头人还专门反馈了课题组的问卷调查。 《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研究》丛书 丛书 主要包括 《国家高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实证研究》 、《高校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研究》、《国家首批“2011 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实证研究》及其他后续研究。 ▌ 《国家高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实证研究》 以“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研究”的第一批次访谈数据为基础,从实证角度出发,研究了我国高等学校分类的逻辑起点、现实依据、理想走向,以及我国高等学校设置基准修订的时代背景、路径选择,结合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办学实践,最终群策群力地提出了我国高等学校分类及其设置标准的政策建议。 ▌ 《高校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研究》以协同学理论、三角螺旋理论、I-E-O 评价模型理论和平衡积分卡理论等作为理论依据,探索了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基本路径,分析了内驱力影响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的内外部要素,构建了不同类型高校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国家首批“2011 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实证研究》则结合国家首批“2011 计划”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的调研数据,挖掘我国“2011 计划”协创中心的自发形成路径、所取得成绩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期对国家和地区层面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的指导,为高校创新驱动与双一流建设出谋划策。“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研究”的后续研究还在继续进行,这套丛书也将不断深入和完善。 ▌ 《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研究》 丛书瞄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沿问题、重大问题与难点问题,通过对我国高等学校办学实际情况进行大量的实证调查,梳理我国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与设置标准的发展现状及遇到的问题,试图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 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和设置标准问题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国家层面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促进我国一流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指导高等学校特色发展,打破高校千校一路的发展格局,形成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希望本丛书的出版,能够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落实和《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1986 版)的修订提供一定的参考,尽到高等教育研究者的一份责任。 史秋衡 厦门大学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厦门大学高教质评所所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高教研究机构协作组秘书长,中国职教质量保障与评估研究委员会副理事长和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史秋衡 著 《 国家高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实证研究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5)一书“丛书序”。 ISBN 978-7-03-048263-1 “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是设计大学章程、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亟待解决的重大攻关课题。 《 国家高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实证研究 》 为该项研究的主要成果,在八十余万字的研究数据基础上梳理而成,主要通过对深度访谈和案例材料进行定性研究。本书从实证角度出发,系统阐述了中国高等学校分类的逻辑起点、现实依据和理想走向,分析了中国高校设置标准修订的时代背景,提出了中国高校分类和设置标准的政策建议。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9747 次阅读|12 个评论
生物质资源纳米技术&先进功能材料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6-6-30 08:18
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调查(2009~2013)结果表明,全国森林覆盖率为21.63%,森林面积为2.08亿公顷,森林蓄积为151.3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的1/7。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木材产量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每年木材消费量约5亿立方米,年木材供需缺口达2.5亿立方米,这主要靠进口解决。此外,我国非木材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为7.2亿吨,虾、蟹和贝类等壳体水产品废弃物每年在300万吨以上,有的焚烧,有的废弃,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综观我国林木资源和非木生物质资源现状可见,木材供需矛盾突出,非木资源丰富。 运用高新技术和新的加工方法全面提升林木产品质量和高效利用农业、林业和水产品加工的废弃资源是当务之急,是解决木材缺口和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废弃物对环境危害的主要途径,这将对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也正是笔者编著 《生物质纳米材料与气凝胶》 一书的初衷和所期待实现的目标。 ▲ 不同尺度生物模板的遗态转化研究 自然界的生物形态多样,在制备材料时可根据目的材料的要求和用途,选择不同形貌和结构的生物体作为模板材料。图给出了利用不同尺度的生物模板制备的具有相应生物体精细结构的新型无机材料。左列所示为原始生物体结构,右列所示为合成的具有相应生物体结构的无机材料 笔者所在课题组自2007年开始,连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编号:30630052)、面上项目(编号:31270590)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1500468)的资助。在全国林业工程学科同仁的支持下,做了大量的实验,坚持了近十年的预研和立项研究工作,以多种功能化生物质材料与全组分气凝胶制备技术为核心,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理念,并结合未来的生产应用需求,编写了 《生物质纳米材料与气凝胶》 一书。 其主要特点如下 : 1. 研究对象全部为生物质废弃物。书中所介绍实验的原材料全部是废旧木(竹)材加工剩余物、农作物秸秆、虾壳、蟹壳、贝壳、椰子壳、松针、废旧报纸和海藻等数十种多类别的生物质废弃物,为今后这些废弃资源的利用找到了新的途径。 木质纤维素 ( lignocellulose ) 资源泛指植物可再生资源的主要化学组分 , 是具有众多细胞组成的生物结构 , 不仅包括木材 、 竹材 、 农作物 、 海藻等本原型农林水产资源 , 而且包括纸浆废物 、 各种草本禾本植物的根茎 、 各种作物秸秆 ( 稻秸 、 麦秸 、 麻秆 、 棉秆 、 芦苇秆 、 玉米秆 、 高粱秆 、 甘蔗秆 )、 工业纤维素基废弃物 ( 如蔗渣 、 废旧棉花 、 废旧报纸 ) 等 。 木质纤维素资源因其具有独特的可再生性和碳中性 , 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和研究意义 。 2. 制备技术源于多学科交叉融合。通过多尺度纳米技术、仿生智能化技术、半导体金属氧化物或有机质界面修饰技术和聚合物网络互穿技术等的交叉融合,获得了功能化的纳米材料和生物质中三种天然高分子物质同步转化形成的薄膜、泡沫和气凝胶等系列材料。 ▲ NFC和NFCH通过干燥技术的二次组装示意图 运用“自上而下”(top-down,即将较大尺寸物质拆解、分散制备小块纳米材料)技术,首先探索有效的方法制备出纳米纤丝化纤维素(NFC)和纳米纤丝化甲壳素(NFCH),进而运用多种二次组装技术,将这些一维纳米纤维作为新的纳米结构单元,利用包括氢键在内的次级键组装成新型具有宏观尺度的不同多级结构材料 3. 聚焦前沿、注重内容的先进性。书中引用了国外科技发达国家诸多研究者的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并审视其研究内容的先进性、前瞻性和实践性;注意运用多学科的科学理论与先进的分析表征方法及具体制备技术相结合。 ▲ 材料合成示意图 本书的整体思路是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方法,将天然高分子制备成多种新型多孔材料,在此基础上与无机氧化物纳米材料进行多种方式的复合,以期所制备的先进材料在有机化合物的光催化降解和吸附上有突出表现 我们希望 本书能够作为一个天然高分子在材料科学的前沿汇总,并刺激材料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其在清洁能源和环境中的应用。 这将是汇集环境科学家、经济学家、社会科学家、化学家、材料科学家、理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高度跨学科的多学科研究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本书是我国林业工程领域,以木(竹)材等生物质废弃物为原材料制备天然高分子全组分气凝胶的第一部著作。内容广博,学科交叉外延,撰写难度大,限于时间和作者水平,欠妥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赐教,谨致谢忱!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卢芸、李坚 等著 《生物质纳米材料与气凝胶》 一书“前言”,有改动,文中插图、栏目文字来源于正文。 ISBN:978-7-03-046091-2 《生物质纳米材料与气凝胶》 结合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及国际上的前沿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天然结构高分子气凝胶的制备工艺、形成机理与功能化后的应用。全书内容包括:生物体结构组织中高分子的种类、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海洋和陆地生物质资源分布概况;生物质结构的构造学特征和干燥工艺;纤维素的物化性质、化学结构、纤维素溶剂和纤维素气凝胶等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及性能;木质素与木质纤维素的化学性质、化学结构、木质纤维素溶剂和木质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方法、性能、组装理论和应用前景;甲壳素的物化性质、化学结构、甲壳素溶剂和甲壳素气凝胶等功能材料的制备工艺;天然结构高分子气凝胶功能化后的新型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578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6月新书快递(四)
sciencepress 2016-6-29 17:01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6月新书快递(四)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6月新书快递(四).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可靠性原理与方法(上册) 120 孙有朝,张永进,李龙彪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0-Jun-16 2 可靠性原理与方法(下册) 120 孙有朝,张永进,李龙彪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0-Jun-16 3 随机Markov跳变系统的有限短时间控制与综合 80 何舒平,沈浩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3-Jun-16 4 组合电器设备局部放电特高频检测与故障诊断 158 唐炬,张晓星,曾福平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Jun-16 5 突发事件应急方案选择的决策方法研究 96 樊治平,姜艳萍,刘洋,袁媛 专著 社会科学 20-Jun-16 6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研究——来自西藏的实践 72 章杰宽 专著 经济管理 23-Jun-16 7 中国生物质能开发与二氧化碳减排 98 张培栋,杨艳丽 专著 资源环境 16-Jun-16 8 舟曲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预警判据研究 198 于国强 专著 地球科学 17-Jun-16 9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战略研究 240 李文华 专著 农林 20-Jun-16 10 基于遥感和模型模拟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 180 王绍强 专著 资源环境 20-Jun-16 11 中国主要野生兰手绘图鉴 298 唐振缁,程式君 专著 生物科学 20-Jun-16 12 中国地衣志 第十三卷 厚顶盘目(I) 文字衣科(1) 128 贾泽峰,魏江春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23-Jun-16 13 中国高等植物彩色图鉴(全套) 4200 王文采 专著 生物科学 24-Jun-16 14 点石——世界矿产资源大势 380 陈其慎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1-Jun-16 15 地理信息科学方法论 218 齐清文 基础理论 地球科学 17-Jun-16 16 全球CCUS及其重要技术知识产权分析 88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专著 经济管理 20-Jun-16 17 发明传奇:电与磁的故事 36 葛世恒 科普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4-Jun-16 18 免疫探秘 38 秦志海 科普 西医 23-Jun-16 19 营养学基础(第三版) 25 刘定梅 高职教材 西医 23-Jun-16 20 健康评估(内蒙版) 35 高丽芳 中职教材 西医 24-Jun-16 21 传染病护理学 39.8 林丽萍,宝音陶克陶 高职教材 西医 23-Jun-16 22 社区护理(第二版) 29.8 徐国辉 高职教材 西医 12-Jun-16 23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75 王玉明 高职教材 西医 20-Jun-16 24 儿科护理学(第三版)(高职高专) 45 于海红,黄玲 高职教材 西医 24-Jun-16 25 药用植物学 46 吴立明,谈永进 中职教材 西医 20-Jun-16 26 汉代陵墓考古与汉文化 23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0-Jun-16 27 岩土类遗址保护工程档案编写初探 235 裴强强 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5-Jun-16 28 西部考古第10辑 108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0-Jun-16 29 视觉目标检测与跟踪 68 焦建彬,叶齐祥,韩振军,李策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7-Jun-16 30 辅酶Q10与心脏健康 30 吴铁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4-Jun-16 3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第2版) 45 何凤田,连继勤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3-Jun-16 3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习题集(第2版) 45 何凤田,连继勤 大学教材 西医 23-Jun-16 33 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教材 39.8 黄海溶 大学教材 西医 24-Jun-16 34 扫描脑血管病 39 秦海强 生活健康 西医 23-Jun-16 35 重症脑血管病病例荟萃 80 刘丽萍 专著 西医 23-Jun-16 36 基本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与图解(第3版) 68 王建荣,皮红英,张稚君 专著 西医 21-Jun-16 37 人类的边缘系统——情绪内分泌和慢性病指挥部 42 李秋 专著 西医 23-Jun-16 38 想象创造人自身——加斯东·巴什拉的想象哲学 75 张璟慧 专著 社会科学 23-Jun-16 39 神圣的地域文化承续:当代关中文学场的生成与建构探源 78 苏喜庆 专著 文学艺术 24-Jun-16 40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习题集 20 齐文春,华同曙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2-Jun-16 41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 48 齐文春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3-Jun-16 42 学术交流医学英语教程 42 廖荣霞 研究生教材 西医 17-Jun-16 43 基础化学实验 28 吉仁太 大学教材 化学 20-Jun-16 44 普通化学实验(第二版) 25 廖家耀 本科教材 西医 24-Jun-16 45 普通化学(第二版) 45 廖家耀 本科教材 化学 22-Jun-16 46 化工安全与环保 46 温路新,李大成,刘敏,刘军海 大学教材 化学 17-Jun-16 47 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第二版) 45 李金亭,段红英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16-Jun-16 48 云南马铃薯产业技术与经济研究 168 杨艳丽 研究生教材 经济管理 20-Jun-16 49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学 45 秦文,王立峰 大学教材 农林 22-Jun-16 50 数值代数 28 张诚坚,李东方 大学教材 数学 17-Jun-16 51 金融大数据统计方法与实证 39 杨虎,杨玥含 研究生教材 数学 20-Jun-16 52 仡佬族传统民居与居住文化 69.8 聂森 专著 土木、建筑 20-Jun-16 53 物理化学实验 35 白玮,苏长伟,陈海云 大学教材 化学 6-Jun-16 54 古园千秋——故宫宁寿宫花园造园艺术与意象表现 148 王劲韬 专著 土木、建筑 20-Jun-16 55 区域用水结构演变与调控研究 69 张玲玲 专著 资源环境 20-Jun-16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4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孟道骥:向几何学习
热度 13 sciencepress 2016-6-28 08:31
今天想与大家谈谈学习几何学的问题。我的学习,教学和科研主要与代数接触更多一些。对于几何学应该说我基本是门外汉。前些日子科学出版社与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一个几何课程的研讨会,他们也让我去参加了,并在会上做报告。今年恰逢陈省身先生诞辰百周年,陈省身数学研究所举办了纪念活动,我也回南开大学参加了这个活动。因此应该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在南京研讨会上的发言,也是我学习几何的一些体会,请大家指教。 1. 数学之源 中国的古书《易经》的第一卦是乾卦,这是古人对宇宙形成及宇宙的认识,在进一步的阐述中有这样的语句:“品物流形”。人类对品物流形的认识就是科学,数学其实也是对品物流形的认识。所以几何与(代)数是数学的源泉,也是科学之源泉。数学(主要是几何和代数)就自然地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中国的教育,大约是周朝,所教“六艺”,也就是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和数(计算)。说勾股定理,也称为商高定理是属于几何学的范围大家不会反对。这个成果是第一个得到国家级奖励的科学成果。被称为周公的周朝的开国“总理”去请教商高,先给商高戴高帽子。《周髀算经》记载: 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数安从出?”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故禹之所以治,此数之所生也。” 周公曰:“大哉言数!请问用矩之道。”商高曰:“平矩以正绳,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深,卧矩以知远。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 这里的“勾三股四弦五”就构成直角三角形边长的关系。这是很了不起的。在周朝初期,要成方圆,就得有规矩。矩的要害在画出直角,3,4,5就解决了这个大问题,所以应该受到奖励“大哉”。 长期的观察,实践积累了一个经验:“直觉不可靠,量度不精密”。真正要认识图形的性质,总结为规律,提升为科学需要逻辑推理。逻辑推理出现在几何学中,就是欧几里德几何学的产生。这就使数学由经验转向了理性。因而几何学成了数学科学的基础,甚至说科学的基础。说几何是数学的基础是指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几何学中的知识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另一个意思是说几何学的思维是数学思维的基础。数学的思维大致分成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人类首先具备的思维能力是形象思维的能力。形象思维(包括对空间关系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是与生俱来的,是更自然、更有力的思维。几何学突出地体现和表达了形象思维。而且几何的看法常常使复杂的数学结构变得简单,一目了然。 数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是几何与代数的结合——解析几何的建立。线性代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相当晚的事情了。现在是大学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少同学感觉线性代数比解析几何与数学分析抽象得多,内容太多,不太好学。其实,大家如果把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比较一下,就会看到: 1. 线性空间中的基本运算恰好是向量的线性运算; 2 . 线性代数中线性相关的概念不过是向量共线、共面的一般化; 3 . 欧氏空间的内积只不过是向量内积的推广; 4 . 二次型理论则是源于二次曲线,二次曲面,等等。 现代的数学从表面看是演绎的科学。演绎似乎就是逻辑的推理。例如,代数学起先是以计算和解方程为主,后来学到了逻辑推理,更是以此为主要的思维方式了。希尔伯特更把公理化引入几何中,真所谓“得意忘形”。公理化,也就是逻辑思维乃至影响到整个数学。 几何为数学不仅提供了知识(问题)的源泉,也提供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源泉。这是我的第一个体会。 2. 有容乃大 几何学能吸纳各科之长,用于自身的研究,促成几何学本身的不断发展。 几何学是研究各式各样的形体(流形)的,研究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如直接考察图形的综合几何法或纯粹几何法,主要研究点、直线、平面和圆、球面、圆锥曲线等。大家熟悉的初等几何自不待言。不考虑点之间的距离而得比欧氏几何更广泛的仿射几何。如果连平行性也不考虑则得到由画家最早提出的射影几何。射影几何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平面上任何两条不同的直线一定交于一点。如果要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的图形需要仿射几何、射影几何等。“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很好地体现了射影几何的意境。 以(线性)代数为工具的解析几何,研究的范围有很大的扩展,如二次曲面、柱面、锥面、旋转面等。 以数学分析为工具的几何学是微分几何(积分几何)。有了分析的工具,几何学不仅研究的对象扩大了,而且研究也更加深入了。例如,曲率、挠率、测地线、第一基本形式、第二基本形式等概念比以前更加深刻。研究通常空间(三维空间)中曲线、曲面的微分几何现在称为经典的微分几何。 在以上的研究中无论是逻辑思维还是形象思维都是很重要的。这些几何学著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图文并茂。 微分几何(不仅是微分几何)由研究具体图形到研究抽象的几何对象——流形。不仅是由低维到高维形式的推广,而且有了本质的发展。例如,从讨论一点处的切向量,而改为讨论切向量场,由用导数等表示切向量,而改为用微分算子来表示。如此等等就将微分算子理论、张量理论、外代数理论等引进来了,充分体现了几何的宽大胸怀。 在这种发展中,逻辑思维当然是很重要的。形象思维还没有用呢?其实仍是大有用武之地。 例如,现代微分几何(抽象微分几何)“流形”这个最基本的概念恰好是缝衣服的抽象。将一块一块的布缝在一起就可以做成漂亮的衣服。将欧氏空间中一个一个邻域光滑地粘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流形。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纤维丛”。在一块大地上长满了树,称为树丛;长满了稻子,称为稻丛。树、稻子都是纤维。如果把一个流形比成大地,每一点都长着一根纤维,那就是纤维丛了。如果纤维是直线(数的集合)称为“线丛”,如果纤维是流形在该点的切空间,称为“切丛”等。 顺便提一下,陈省身先生生前在他的演讲和举办的几何讨论班中不止一次说过:“微分几何的要害是微分。” 以多项式代数为工具的代数几何,主要研究由代数曲线、代数曲面推广而来的代数簇。现在有的学科分类将代数几何放在代数学中。 几何学可以用于各个学科促进它们的发展。 几何学不仅吸收各种各样的科学思想和方法,而且注意建立与它们的联系,广泛用于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初等几何、仿射几何和射影几何在机械工业中是必不可少的。以前工科专业有两门课程: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都是必修课。这两门课的公共基础就是初等几何、仿射几何和射影几何这三门几何课。建筑学更离不了射影几何。 微积分的建立就是两条途径,一是运动学:速度、加速度、动量、力、路程等;另一是几何学:曲线的切线、斜率、曲率、面积等。几何与物理本来就是亲家。 另一个经常举的例子是电磁学与几何的联系。爱因斯坦因相对论而在科学上立下了丰碑。从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用了十年时间,最终能得以突破,陈省身先生说是因为他由不懂黎曼几何,到掌握了黎曼几何。几何学最早的理解是研究图形的科学,与《易经》中流形联系起来了。那么与《易经》中的“品物”有没有关系呢?物体是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不仅如此,以后相继又发现,发展了基本粒子、振动着的弦、超弦等。这些学科都是在研究“品物”。弦、超弦从数学上看是特殊的流形(卡拉比-丘流形), 当然与几何密切相关。 李群最早是群与微分方程的结合,但是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将李群与理论物理最早的结合促进了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将微分几何与李群相结合得到了黎曼对称空间的分类。而且还得到有限维实单李代数和复单李代数的分类。促进将李代数的基域从实数域,复数域扩展到一般的域;将李代数的维数由有限维扩展到无限维。因而产生了模李代数,Kac-Moody代数等许多新分支。当然几何对代数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李代数。几何学在科学中的巨大作用的例子一千零一夜也是说不完的。这是几何学“有容乃大”的另一方面。 几何学家在几何学的宽大胸怀也有益于培养几何学家的宽大胸怀。例如,几何大师陈省身先生不仅学问博大精深,而且也是为人处事的表率。晚年回国后为中国整个数学而不仅仅是几何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举一个教学的例子。为自己的课争学时,似乎是人之常情。但是陈先生在指导南开大学数学试点班的教学改革时,不仅没有增加几何课的学时,而是建议大幅度增加抽象代数的学时和内容,由一个学期改为两个学期。真所谓“有容乃大”。 学习数学就要像几何一样要宽大一些,不要局限在一个小圈子中。这是我学习几何的第二个体会。 3. 几何会被“吃掉”吗? 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引起教育的变革。这种变革从基本教育也就是小学、中学就开始了。自然,数学教育也免不了。于是各种各样的改革方案都出台了。几何课内容被删减,体系被分裂。在高等教育中,解析几何、高等几何(射影几何与仿射几何)课被删除,微分几何只在部分学校讲授。因此几何课确确实实面临被其他课程“吃掉”的危险。 从长远说几何学因为其重要性和内在的魅力是不会被吃掉的。但是在一定的时期内被忽视是完全可能的。中国的科学发展史就足以说明这点,而且这里的“一定的时期”可能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这不是一个短时期了。 缺乏几何课的训练,形象思维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的培养都受到严重的削弱。特别中学学生证明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几何课。有同学就感觉做计算题还可以,做证明题(无论是几何的或是代数的)就比较困难。 因为数学是演绎的科学,逻辑推理固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形象思维也是不可或缺的。形象思维虽然是与生俱来的,好的几何直观却不是天生的,需要养成、摸索、磨练。教育有重要的作用,也是需要“从娃娃抓起”的。 《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说不能瞎折腾。教育也一样不能瞎折腾,要顺其自然。这里的自然主要有两个自然,一是科学体系的自然,要符合其本身的规律,不能任意割裂。一个是人认识能力发展的自然,教育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当然顺其自然,烹小鲜不是一成不变,一成不变就不用“顺”了,不用“烹”了。希望有关人士考虑考虑这个意见。当然教师们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不让几何被“吃掉”。 同学们经过学习就会认识到几何的重要性和无穷的魅力,进而弘扬几何,弘扬数学。中国成为数学强国就会指日可待!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孟道骥著《 代数之管见——漫谈代数学习 》 一书, 根据作者在宜宾学院给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报告整理而成 。 ISBN号:978-7-03-047251-9 《 代数之管见——漫谈代数学习 》 是根据作者退休后在一些学校、场合有关数学的一些讲话整理出来的,一个讲话列为一讲。前面12讲主要是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座谈:内容涉及介绍伟大的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回到祖国促进中国数学走向大国、强国之路;如何提高学习数学的动力,学习数学的方法;如何提高数学能力;几何学的重要性;代数学的一些特性;通过函数的泰勒展开得到欧拉公式及其推广体会微分学的精要;由河图、洛书到幻方、正交拉丁方介绍一点组合数学;用连续5次报告向同学介绍李群的产生、成长和发展。这12讲的内容都在宜宾学院讲过。第13讲则是作者在宜宾学院发展高峰论坛上的发言,说明这些讲话的初衷。第5讲与第14讲、第15讲是在科学出版社主办的有关课程研讨会上的发言。第16讲、第17讲是在黑龙江省高校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大学数学基础课程”骨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班上的讲话;最后一讲则是与教师们座谈培养学生的话题。本书还收集了一些有关照片和图片与大家分享。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625 次阅读|21 个评论
对建筑复制与拆真建假的反思
sciencepress 2016-6-23 08:27
当前,我国建筑中存在复制风和拆真建假风,是值得认真反思的。根据初步统计,全国复制美国国会大厦的建筑有11 处。 城市文化景观无法复制 复制的正面说法是模仿,通俗说法是“山寨”,学术评价是抄袭。有一点可以肯定,复制不是创新。复制的局限是取不了神。成功的建筑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建筑物的自然环境无法复制。庄子讲东施效颦的故事:西施有心病,常常抚心颦眉,是自然的流露,显得娇美。东施没有心病,学西施抚心颦眉的姿态,引人嫌恶。 建筑领域盲目复制犯了东施效颦的错误。 杭州市郊打出巴黎建筑风格招牌,修建了埃菲尔塔和凯旋门。一个半世纪前,钢结构开始兴起,埃菲尔塔是时尚建筑,成为巴黎和整个法国的标志。在一个半世纪里,科学技术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建筑艺术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再去复制那时的形式,本身就是不作为的表现。巴黎埃菲尔塔并不是孤立的,它有整个巴黎艺术的衬托,它是巴黎景点的一个环节。杭州埃菲尔塔被杂乱的建筑物环绕,没有相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 ▲ 杭州埃菲尔塔周边(刘晓宇) 天津武清有一个项目取名佛罗伦萨小镇。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是欧洲15 世纪重要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全市有40 多所博物馆,60 多所宫殿。佛罗伦萨是米开朗其罗,学习成长和工作的城市。西诺拉(Signora)广场有许多珍贵的雕塑,是艺术的橱窗。米开朗其罗创作的大卫雕像矗立在广场上,成为自由精神的象征。天津佛罗伦萨建了一座小桥,意在复制佛罗伦萨的旧桥。旧桥是文艺复兴先驱诗人但丁与恋人贝娅特丽齐相遇相爱的地方。这样的动人故事是无法复制的。 有些复制建筑引发国际纠纷。河北省石家庄复制埃及狮身人面像。埃及认为高仿狮身人面像涉嫌触犯国际公约,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投诉。 城市自然环境无法复制 丹麦的设计世界闻名。我国有些房地产项目全盘引进丹麦的住宅设计,在北方建起丹麦别墅,有露天餐饮、露天休闲的设施。丹麦是高纬度西风带海洋性气候国家。整个夏半年阳光柔和,空气清新,晒太阳和户外活动是人们的最爱。到了我国,夏天暴晒,有损健康,冬季寒流来袭,户外不能久留,春天常刮风沙,露天设施铺上黄沙,需要时时打扫。 ▲ 北京远郊的丹麦别墅(刘晓宇) 北京在修缮四合院时,为了提升休闲品位,院中设餐桌,摇椅,设有帏帐的长沙发。这些露天休闲设施是按照欧美的气候和生活习惯添置的,不适合北京的气候,与北京四合院的传统生活习惯不相符。 ▲ 有露天休闲设施的四合院(刘晓宇) 拆真建假不可取 优秀的建筑文化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召力,能够升华思想,激扬情感,醇化道路,陶冶灵魂。1997 年香港中文大学对香港同胞做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人对长城有自豪感的占78.8%,对国歌有自豪感的占41%,对国旗有自豪感的占30.1%。长城绵延万里,气势磅礴,是华夏文明的载体,是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剂。登上长城的华夏儿女,增添身为中国人的自豪。登上长城的国际友人,浮现对中华民族的钦佩。 有些残存的宫殿、庙宇、雕塑,可以引发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圆明园经历雍正、乾隆、咸丰一百五十年修建,称“万园之园”。1860 年英法联军和1900 年八国联军两次焚烧洗劫,圆明园成废墟。园中西洋楼观水法石质建筑残垣断壁,屹立至今。 ▲ 圆明园遗址(杨晓东) 残迹交织着民族的耻辱和历史的教训,促人深思,催人猛醒。张爱萍作《如梦令》词:“秋日偷闲郊游,圆明园址人流。怒目看废墟,不齿联军寇仇。整修、整修,还我河山锦绣”。 建筑文化的价值在于真。 拆真建假是破坏建筑文化价值的行为。 济南火车站的拆与建 1992 年7 月山东济南将德国人赫尔曼·菲舍尔1912 年设计的济南火车站拆了。2013 年8 月济南宣布投资15 亿元复建老火车站。人们评论是一蠢再蠢。巴洛克风格的济南火车站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近一百年来,火车站的钟楼是济南市的象征。不顾外界反对,拆除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建筑是蠢事。拆的是有文物价值的艺术精品。复建一座平凡的现代仿制品是再蠢。原火车站的图纸没有找到,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发生变化,按照几张褪色的照片重建,只能建座现代仿制品。 ▲ 1912 年设计的济南火车站(毛雯) ▲ 1995 年重建的济南火车站(毛雯) “拆旧房,建新房,看重的是老房子底下那块地,没有看到老房子的价值”。高楼大厦易建,文化遗产难觅。高楼大厦,两三年时间可以拔地而起。文化遗产是历史活动的结晶。我国城市缺的不是高楼大厦,缺的是历史文化。城市中高楼连着高楼,缺乏韻味,千城一面。城市有了公园、博物馆、文化遗址,才有张驰,才有韻味。遇到拆留有争议时,留是上策。破镜难圆,覆水难收。 拆了就永远消失了。留下来后发现确实没有价值,可以让后人去处理。拆除古建慎之又慎。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胡兆量、陈宗兴、崔海亭 编 《地理环境概述(第三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3)一书“6. 建筑中的地理环境烙印”。 (北京大学地理科学丛书) ISBN 978-7-03-047800-9 《地理环境概述(第三版)》 选用生动的案例和精美的图像阐述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和构筑基本规律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重点是地带性规律,旁及人地关系规律和距离衰减规律。基本概念的重点是区位,旁及景观、区域、边界和区划。可供地理专业学生和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政府管理等领域人士参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 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56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6月新书快递(三)
sciencepress 2016-6-21 16:15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6月新书快递(三)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6月新书快递(三).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内蒙古成矿地质环境分析—黄金重要矿床与找矿 235 雷国伟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4-Jun-16 2 中国中心城市交通联系及其空间格局 88 王海江 专著 交通运输 13-Jun-16 3 大跨度建筑结构太阳辐射非均匀温度效应 98 刘红波,陈志华 专著 材料科学 16-Jun-16 4 纳米压痕技术检测残余应力 75 王海斗,朱丽娜,徐滨士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7-Jun-16 5 间歇过程的过程建模与参数控制 118 高福荣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2-Jun-16 6 干部教育培训探索与创新 72 胡奕,李春茹 专著 语言、教育 7-Jun-16 7 浙江金华地区农业地学研究 158 黄春雷,龚日祥等 专著 地球科学 6-Jun-16 8 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 498 邓军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4-Jun-16 9 中国高等植物彩色图鉴 第一卷 苔藓植物 238 张力,左勤 专著 生物科学 12-Jun-16 10 中国高等植物彩色图鉴 第九卷 被子植物 蒟蒻薯科—兰科 358 金效华 专著 生物科学 13-Jun-16 11 中国高等植物彩色图鉴 第二卷 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418 张宪春,成晓 专著 生物科学 13-Jun-16 12 中国高等植物彩色图鉴 第六卷 被子植物 岩梅科—茄科 530 李振宇 专著 生物科学 12-Jun-16 13 中国高等植物彩色图鉴 第四卷 被子植物 罂粟科—毒鼠子科 510 于胜祥 专著 生物科学 13-Jun-16 14 中国高等植物彩色图鉴 第三卷 木麻黄科—莲叶桐科 580 王文采,刘冰 专著 生物科学 12-Jun-16 15 中国高等植物彩色图鉴 第五卷 被子植物 大戟科—山茱萸科 520 刘博,林秦文 专著 生物科学 13-Jun-16 16 中国高等植物彩色图鉴 第七卷 被子植物 玄参科—菊科 648 陈又生 专著 生物科学 13-Jun-16 17 中国高等植物彩色图鉴 第八卷 被子植物 香蒲科—翡若翠科 398 张树仁 专著 生物科学 12-Jun-16 18 气候变化对北方农业区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168 莫兴国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2-Jun-16 19 气候变化对南方典型洪涝灾害高风险区防洪安全=影响及适应对策 138 刘志雨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2-Jun-16 20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关键技术方法汇编 98 高鹏鑫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3-Jun-16 21 半导体激光器速率方程理论(下册) 138 郭长志 基础理论 物理(力学) 12-Jun-16 22 数理话红楼 68 安鸿志 基础理论 数学 15-Jun-16 23 对手规划的识别与应对 188 谷文祥,刘莹 专著 物理(力学) 8-Jun-16 24 预应力锚索锚固力损失机理及其监测技术 118 王清标 专著 物理(力学) 15-Jun-16 25 地理环境概述(第三版) 59 胡兆量,陈宗兴,崔海亭 专著 地球科学 31-May-16 26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98 张文忠 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3-Jun-16 27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自主学习题集 34.8 王玉明 高职教材 西医 15-Jun-16 28 敦煌莫高窟壁画病害水盐来源研究 85 郭青林,王旭东 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8-Jun-16 29 海南文物基础鉴定系列·黎锦 400 陈江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0-May-16 30 西域文史第十辑 138 朱玉麒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7-Jun-16 31 量化学习:数据驱动下的学习行为分析 56 刘三女牙,杨宗凯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2-Jun-16 32 肛肠外科学 56.9 李春雨 研究生教材 西医 12-Jun-16 33 医用传感器(第3版) 65 陈安宇 大学教材 西医 12-Jun-16 34 医院各科高血压协同诊疗指南 58 余振球 专著 西医 12-Jun-16 35 翻译学认识论 88 牛云平 专著 语言、教育 15-Jun-16 36 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 78 仝小林 专著 西医 15-Jun-16 37 大学生生产实训教程 33 李立明,唐先春,程明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5-Jun-16 38 计算机网络 38 杨振启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4-Jun-16 39 基础化学实训教程(第2版) 39 蔡自由,钟国清 高职教材 化学 13-Jun-16 40 普通化学简明教程 39 王明文 大学教材 化学 17-Jun-16 41 细胞生物学 68 桑建利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12-Jun-16 42 物业管理原理 36 宋建阳,林媚珍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2-Jun-16 43 卢嘉锡 100 历史地理、考古 12-Jun-16 44 电子元器件检测与维修从入门到精通(全彩版) 65 张军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3-Jun-14 45 中文会声会影X6从入门到精通(第4版) 49.8 柏松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3-Jun-14 46 Adobe Flash CS5动画设计与制作技能基础教程 32.8 王海翔,孙秀娟,张少斌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16-May-13 47 甜美人像摄影与修饰 69 徐马可 生活健康 文学艺术 16-Jun-16 48 成长与性(上册)(第二版) 35 胡萍 生活健康 语言、教育 8-Jun-16 49 成长与性(下册)(第二版) 35 胡萍 生活健康 语言、教育 8-Jun-16 50 GNSS完好性监测及辅助性能增强技术 89 战兴群,苏先礼 专著 地球科学 31-May-16 51 海洋天然产物与药物研究开发 150 于广利,谭仁祥 专著 地球科学 31-May-16 52 太赫兹光学差频源 85 黄志明 专著 物理(力学) 31-May-16 53 数学文化赏析 36 潘大勇,成庭荣,何先平 大学教材 数学 13-Jun-16 54 算法与数据结构实验指导 26.8 江世宏 大学教材 数学 13-Jun-16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6月新书快递(二)
sciencepress 2016-6-17 17:16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6月新书快递(二)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6月新书快递(二).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工业创意设计理论与实践 90 姚俊峰 专著 计算机、通信 8-Jun-16 2 证券投资学 42 刘用明,战松,肖慈方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8-Jun-16 3 公司金融 58 赵昌文,龚朴,朱武祥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2-Jun-16 4 企业信息管理学(第四版) 42 司有和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6-Jun-16 5 中国东部中-新元古界地质学与油气资源 468 孙枢,王铁冠 专著 地球科学 6-Jun-16 6 实用卫星遥感超分辨率理论及应用 108 周春平,宫辉力 专著 地球科学 8-Jun-16 7 1:300万中国及邻区盆地火成岩油气地质图 598 师永民等 图册 地球科学 30-May-16 8 中国锁阳 116 陈贵林,刘广达,靳尚武 专著 生物科学 8-Jun-16 9 中国东北豹种群和栖息地研究 198 姜广顺 等 专著 农林 6-Jun-16 10 东北亚南北综合样带的构建与梯度分析 128 江洪,王卷乐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6-Jun-16 11 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报告 108 欧阳华,陈毅峰 等 专著 生物技术 12-Jun-16 12 数斋随想 58 严加安 基础理论 数学 8-Jun-16 13 中国气候变化监测公报(2015) 98 周兵 专著 地球科学 12-Jun-16 14 现代雷达辐射源信号分选与识别 60 何明浩,韩俊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6-Jun-16 15 双论域粗糙集理论与方法 86 杨海龙 专著 计算机、通信 6-Jun-16 16 急诊内科实习手册 45 刘笑然 大学教材 西医 6-Jun-16 17 药事管理学(第4版) 49.8 孟锐 大学教材 西医 6-Jun-16 18 化工原理实验 28 贾冬梅 大学教材 化学 8-Jun-16 19 卓越联盟高等数学期末试题全解 40 尹逊波 大学教辅 数学 8-Jun-16 20 高等代数中的典型问题与方法(第二版) 45 李志慧,李永明 大学教材 数学 8-Jun-16 21 水体石油类污染遥感探测机理与信息提取方法 66 黄妙芬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6-Jun-16 22 细胞工程(第三版) 45 安利国,杨桂文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31-Mar-16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1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医改:慎于思敏于行
热度 6 sciencepress 2016-6-17 08:24
▲ 赵棣 曾任南方医科大学(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2015年4月退休。应里葡萄牙斯本大学学院(ISCTE-IUL)工作邀请,于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期间担任该校客座教授。近年来重点研究中国公立医院制度改革,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相关研究文章多篇,所提出的“冻(冰)河模型”对当今中国公立医院所面临的困境及改革路径做出了较为详细和客观的阐述,在业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究竟什么样的医疗保险与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够满足转型期中国的需要?这是一个尚未被全面、细致研究过的课题。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有今天全国各地多种多样的医改试点,也才会有各种各样的医患矛盾的不断爆发。 中国的医改,在兜兜转转中前行。 中国的医改,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政策制定者和媒体、大众的目光,一直紧盯着占中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90% 以上的公立医院。而过去几十年中,所采取的医改重大行动和重大决策,也几乎都是围绕着中国的公立医院这“一亩三分地”进行。中国的公立医院,背负着各方的希望与指责,步履维艰地生存与前行着。 “ 假如我们希望能够在更加可见的不久的未来,对于中国公立医院的改革,实现各方比较满意的、真正的突破,就不能不从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险网络的建立和健全、从更大的视野中的更大“格局”,包括对整体医疗卫生体系的布局与监控授权、医疗卫生领域的融资来源与持续保证、医疗卫生体系从业人员的管理标准与监控,几个大的方面,来重新审视中国公立医院的出路、中国医改的出路,以及未来所采取的行动的重点。 在这个重新审视与重新定位的过程中,政府、媒体、大众及社会各界的观念的改变,则是重中之重。观念的改变是否能够实现及怎样实现,始终是今天的中国最迫切需要思考与重新定义的一个首要问题。 具有挑战意义的是,除了沿用以往若干年中形成的“模式”进行医改,还有多少观念改变的空间和可能性? 在中国医改过程中,除了“低药品价格惠民”这个被使用、被沿用以至于已经形成习惯的观念,另外的一些同样的或类似的问题是: — 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是否越低越有利于民众福祉的提升? — 人人享有医疗救助的权利,是否可以靠降低药品价格和降低医疗服务的价格来实现? — 降低药品价格,究竟是否可以“让百姓能够看得起病”?是否可以解决所谓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 这些方面的问题,也是影响中国社会“集体思维”以至于影响中国医改方向和进程的社会观念,同样也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观念的问题。 观念的改变,涉及以往若干年中利益分配模式的改变,这就使得观念的改变困难重重、前路艰辛。 普及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险知识,是改变一些影响中国医改的方向和进程、改变观念的首要步骤。借鉴已经运行多年、为民众提供了较好保障的外国经验,是中国医改的必修课。 比如,芬兰正在实施的将预防工作放在第一位、将保护人民健康的环境保护工作放在第一位、将医疗机构的主要工作目标从治病转到保护人民健康的做法,这一切,仅仅是从观念方面,已经给世界上多数国家做出了表率,指出了借鉴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 “ 作为幅员辽阔的中国医改,是时候反思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中央政府决定医改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试点的做法,是否可以换个思路,改为强化地方政府医改方面的授权,由各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政府,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依据中央政府颁布的法规来具体界定每个政策的细节,包括融资建立和维持各地的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险项目的具体内容及标准。 加拿大的整体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与监管格局,有极大的学习与借鉴空间。从加拿大的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管格局来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集权与放权,是泾渭分明、有的放矢的。加拿大的长期实践,也证明了这种权责的划分与分别掌控,是可以保证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秩序和质量监控的。 从美国的经验方面,也会有所借鉴和启发:美国的各个州政府,是在遵守联邦政府指导方针的前提下,独立运行麦迪凯德医疗保险项目。美国联邦政府为各州制定的匹配原则,是根据各州的经济情况而界定的,各州的“贫穷”定义和标准不同,得到的资金匹配额度也不同。经济比较发达的富裕的州,仅得到美国联邦政府50% 的匹配,而相对贫穷的州,则麦迪凯尔处方药物覆盖计划能够得到更多的资金匹配。 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中国新一届政府在药品价格改革的进程方面所做出的改变。这种改变也反映出政府工作的“观念改变”。我们期待着,中国的医改能够出现更多的、由观念的改变而带来的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 比如,政府在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制法规的基础上,对于医疗保险行业的进一步的、全面的放开,从而形成一个有政府强力监管、借助于保险公司的力量实现的“无孔不入”的、对于医疗机构和行医者个人行医行为监督的巨大网络。 能够影响中国医改进程的观念的改变,还包括中国社会中的人民,对于自身幸福与保障的来源的观念的改变。 是否可以从“依靠政府”,进化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主动选择适合于自己、适合于自己家庭的保险项目与产品,从而实现基于制度建立的、人人可以得到的真正的对于风险的可靠规避。 中国的医改进程中,不乏对于国外经验的参照。但是对于借鉴和参照中的具体取舍,则反映出政策制定者的“政治智慧”和大众的观念的一种总体水平。 比如,国外经验中,对于管理式医疗保险项目的不足之处,也已经被辨认出来。最明显的一个缺点是,由于强调成本控制、分担财务风险,在管理式医疗保险项目覆盖之下的医疗机构或个体开业医生那里得到的医疗服务的质量,也是降低了的。 “ 任何对于免费或者低收费医疗服务同时伴随着高质量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都是“海市蜃楼”般的美好愿望。在设计中国的医改和医疗保险项目的具体细节时,这些要素都应该被纳入、被衡量。 政府对于国民所提供的社会保障或医疗保险项目,提供的只能是“保基本”。其他多种需求,需要在非公营的保险领域中得到供应、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再比如,实行管理式医疗保险项目之后,一些医生也抱怨和批评管理式医疗保险项目,由于严格控制医疗服务的费用成本,有时候一些病情很重的患者,确实需要在严格规定的住院期限之后还留在医院进行治疗,但是要与管理式医疗保险项目方面进行费事费时的谈判,使得医生们失去了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来制订治疗方案的自由。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失去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医生方面为了“逐利”而有可能产生的一些过度医疗的“冲动”。要综合平衡各种方案有可能产生的利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借鉴与汲取。 美国的医疗保险项目操作过程的经验中,对于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的政策倾斜,也有可能给中国医改的特定时期的特定政策提供借鉴。比如,2008 ~ 2009 年的美国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很高,联邦立法部门在2009 年之初颁布条款:给予原定需要缴纳102% 团体保险参保费用的符合条件者以65% 的参保保费的临时补贴,从而帮助那些失业者和他们的家属能够继续保留在保险项目之内。从这点可以看出,政府对于弱势人群的帮助,不是一定要直接提供免费医疗、不是一定要求医疗机构给予低价医疗服务,更加不是一定要发放现金给他们,而是给予一定额度的、参加保险项目的保费方面的“临时补贴”,帮助他们度过因为经济不景气而陷入的难关。 “ 最值得深思的是:这种采用“临时补贴”的帮助,不会鼓励产生“懒汉”、不会干扰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营、不会干预医疗服务的正常市场价格,也没有影响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行,而是一种在保证制度正常运行之下的、对于弱势人群体现关爱的“政府的干预”。 中国政府应该进一步开放保险业、鼓励各种资金进入保险业创办保险公司、运行更多的医疗保险项目,用市场的力量来补充由政府税收作为主要融资来源的、政府运行的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险项目的不足,满足更多更复杂的社会需求。 在进一步开放保险业市场的基础上,政府需要做的,是制定并颁布更加严格的法律条款与保险业监管规则,并且保证法律、法院与政府的保险监管部门的工作职责到位,从而保证保险业的良性运作,防止并处罚那些弄虚作假、侵害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险网络、侵害大众利益与福祉的犯罪行为。 社会的需求,在各个不同的社会阶段有着不同的体现。比如,活跃在中国医药市场上的一群职业经理人,他们的薪酬相比普通中国人要高出很多,已经有条件过上比较优裕的生活。他们担心自己的未来,担心一旦出现疾病需要救治时,会使得他们陷于困境,不仅仅是财务方面,还包括用药方面,因为很多新型的、先进的治疗药物没有被列入普通的保险偿付目录。他们很想在自己的职业圈子里开办一个什么方式的自助式的保险项目。 如果政府对于保险业的放开,伴随着的是非常严格的管制,这种管制,目的在于规范保险公司、保险代理人和经纪人的业务活动的开展,抑制可能有的违法违纪冲动并且将这种冲动有可能给社会、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害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程度中。这种开放,也必将产生一种更加繁荣的市场的景象,有更多的、内容各异的医疗保险项目出现,从而满足各个民众阶层不同时期的需求。而这些涉及社会稳定的各种需求,仅仅靠政府的力量极难满足。 中国老龄化社会到来之际,“长期护理保险”将会给人数众多的老年人、需要日常护理的病患及残疾人提供经济方面的保护,免于他们陷入灾难性的财务危机,也保护他们的家人不因此而陷入重大的财务危机、无法保持正常的生活。美国虽然有保障老年人基本医疗的保险项目,但是麦迪凯尔保险项目所能够偿付的合理费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在高级护理中心得到熟练技能护理的患者,麦迪凯尔偿付的部分最多只是100 天的护理费用,其他的要自付,所以人们为了得到更加全面的老年时的医疗照护,要未雨绸缪、要买私营保险公司运行的医疗保险。 同时,推广和销售类似“长期护理保险”这样极有现实意义的保险产品,同样需要一个完善的非公营保险领域的兴起和正常监管、运行。而这个领域的正常监管与运行,需要的不仅仅是可以从事保险行业专业工作的人员,更加需要专业的法律工作者、专业的符合规范的法律与法规,以及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最后,还需要国民的观念的改变,接受“我的人生我做主”的同时,也接受“我的人生我负责未雨绸缪”、保险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以及保险领域的正常运营和维护是“和谐社会”“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最坚强、最客观、最理性的制度化保障,而这个现代社会的制度化运行的保障网络,需要社会每个人的认真接纳、真正投入与无私监督,才有可能最终建成没有对未来危机与风险满怀恐惧的“幸福家园”。 “ 诚然,对于因为遭遇风险而陷于困境的人群和个案,社会的慈善事业发展很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依然是制度化的风险抵御,用制度的力量真正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在中国长期的医改过程中,不绝于耳的争辩,还包括到底是“美国模式”还是“欧洲模式”更加适用于中国的国情、为中国的医改提供借鉴。 如果我们将所获得的信息再细化些、将视野再拓展些,也许,我们可以说: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险领域中,根本不存在“美国模式”“欧洲模式”。真实的现状更加可能是: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的异同,推出最适合本地的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险项目。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经济发展和政治力量的角力的变换,每个国家与地区的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险网络,都有需要调整与改良的部分、都需要再次进行改良与调整,以使得这个体系更加针对本地具体情况、更加满足民众和时代的需求。这种改良与调整,这种针对本地具体情况的变革,是一种社会的进步,更加是一种制度衍变方面的进步。 即使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当今世界各国公认为医疗卫生体系方面的“楷模”的芬兰,在2013 年,还是明确提出了:在未来的几年中,将对芬兰的整体医疗卫生系统进行“大修”,也就是再次进行医改,从而使得这个系统可以更好地面对医疗卫生与社会福利方面所有的挑战、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芬兰2013 年开始的本次医改,目标将定位于保证各个城市有保持向市民提供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保持,要建立在全国范围内的更加公平的基础之上。 “ 中国的医改,也绝对不可能在某一天取得“全面成功”。更加可能的是:每一阶段实现一些目标,之后,按照社会进步所带来的人民需求方面出现的变化,继续界定下一阶段应该完成的医改目标。 我们希冀着,中国社会在已经获得的各方面进步的基础上,出现更多的社会观念的改变,出现更加有利于人民福祉、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制度衍变方面的更大进步。我们期待着,能够看到中国的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网络,在社会各方的共同付出和维护之下,变得更加健全、运行更加良好,从而中国的公立医院改革也能够在一条真正通向未来的路上走出困境,迈出实质性的、坚实的步伐,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多有益的事情。 “ 从观念的改变,到社会保障与社会公平,再到制度的运行、医疗保险项目和社会保障项目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管理要素,直到一些先进国家在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一些成功的做法,希望 《医疗保险与社会保障:中国公立医院的改革之路》 已经给出一个粗糙但是比较清晰的画面。而这个画面,可以引起读者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好奇,继而出现更多的探索与研究。 中国的医疗保险与社会保障网络建设与维护,任重道远。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赵棣 编著 《医疗保险与社会保障:中国公立医院的改革之路》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6.6)一书“第十章 慎于思敏于行”,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8385-0 《医疗保险与社会保障:中国公立医院的改革之路》 试图从制度与制度的进化,以及观念转变的角度,来阐述建立、健全一个运行良好的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并从介绍国外先进经验入手,对我国公立医院体制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 《医疗保险与社会保障:中国公立医院的改革之路》 适合政府相关政策制定部门工作人员、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以及对医疗体制改革感兴趣的公众阅读。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 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543 次阅读|9 个评论
重磅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精彩抢鲜看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6-6-14 08:32
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文忠研究员为首的宜居城市研究小组成员完成的《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今天在北京正式发布。 发布会由中国地理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院、科学出版社共同主办。多位从事城市地理、区域发展、城市规划研究的院士、专家参加新书发布会,就“宜居城市”建设这一与国家最新的城市发展方向高度契合的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978-7-03-048539-2 2016年6月 科学出版社 第1版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是首部中国宜居城市评价综合研究报告,立足以人为本的视角,构建了城市宜居指数,评价和分析了中国城市的宜居发展水平和特征,从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交通便捷性、自然环境宜人性和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六大维度对中国宜居城市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在对居民关心的幸福感和宜居北京建设等热点议题进行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方向。 ❀ ❃ 精彩看点 ❁ ✿ 一、我国城市宜居性三短板为安全、健康、 交通 报告对中国40个案例城市不同维度的城市宜居性评价比较发现,居民评价得分最高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依次是人文环境舒适度、交通便捷性、环境健康性和城市安全性。 二、直面居民诉求,建设和谐宜居城市 1. 中国宜居城市总体评价 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高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2. 中国宜居城市的分维度评价 一线城市的城市安全性评价较高。 城市安全性维度评价在6大指标中得分最低,平均值、中位数分别为55.76和55.91分,距离全国宜居指数平均值差距达到4分以上,成为制约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软肋。但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安全性评价均较高。 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评价整体领先。 公共服务设施维度整体评价得分较高,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62.38、61.38分,反映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得到居民的基本认可,成为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显著优势。公共服务设施评价最高的五个城市主要包括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一线城市,以及南京、青岛、成都、济南和昆明等著名的旅游城市,得分均超过65分。 东部沿海城市的自然环境宜人性更强 。自然环境宜人性评价也相对较高,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61.14、60.06分,获得了居民的基本认可,也是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相对优势内容。其中,自然环境宜人性评价最高的五个城市依次为深圳、上海、苏州、青岛和南京,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城市。 文化特质提升了城市人文环境舒适性。 人文环境舒适性评价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61.13、60.80分,成为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相对优势内容。其中,人文环境舒适性评价最高的城市主要包括深圳、上海、广州、成都和威海等城市,均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抑或包容开放的城市文化。 二三线城市的交通便捷性评价较高。 40个调查城市的交通便捷性评价相对较低且得分较为集中,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58.59和59.11分,属于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短板领域。而交通便捷性评价最高的城市分别为厦门、苏州、济南、海口和银川等,另外威海、石家庄和昆明的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高,主要以二三线城市为主。 东部沿海和西部高原城市的环境健康性评价较高。 40个调查城市的环境健康性评价相对较低,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58.24、59.17分,是制约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瓶颈。在40个案例城市中,环境健康性评价较高的不仅包括厦门、青岛和威海等东部沿海城市,还包括西宁和银川等西部地区高原城市。 三、调查显示:中等收入人群对城市宜居性的满意度最高 报告首次通过大量居民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反映了公众 真实的城市宜居性感受。一个有意思的结果是:不 同年龄、学历、户籍状况、家庭月收入等属性的居民对城市宜居性评价结果明显不同。其中,20-29岁、40-49岁、本地户口、高学历、家庭月收入5000以下和2万元以上等社会群体的城市宜居性评价较低。也就是说中等收入群体的满意度要高于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 四、中国最幸福的城市在哪里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排名最高的依次是厦门、威海、宁波、济南和苏州。 本文责编:安静。 更多有关人居环境的图书信息,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今日微信:《人,科学地栖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10085 次阅读|5 个评论
从逻辑探究科学的发现和解释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6-6-13 08:21
阿丽色达对溯因的研究是基于逻辑的,并围绕科学的发现和解释展开。其出发点是一个古老的但仍悬而未决的问题: 科学方法论中有逻辑吗? 许多类型的科学推理一直在为科学发现和说明提供重要的方法论,但是自身涉及的许多逻辑的及计算的属性仍处于争议之中。这些推理类型包括归纳、溯因、基于模型的推理、说明及确证,这些问题和信念修正、理论发展和知识同化密切相关。所有这些问题一直是科学哲学、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等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各领域采取的方法不同,且彼此相隔太远,所以无法形成一种统一的解释。 《溯因推理:从逻辑探究发现与解释》 (以下简称“本书”)旨在科学的发现和解释,出发点在于解决一个古老的,但是仍未解决的问题:科学方法论中有逻辑吗?首先,关于这种问题如何产生有很多种相互冲突的观点,更不用说解决了。每一种方法都依赖于自身关于科学方法论的范围和限制的假设以及对逻辑的态度。这些问题在不同的研究传统中形成,出于不同的动机和目标,而且这些事实从本质上决定了研究方法。就此而言,问题产生的时候答案就已经很明确了,这绝不是“是-否”所能回答的问题。 因而,对这个问题的各方面进行更细致的观察是合理的。尽管大家都清楚,科学实践中涉及科学发现和科学解释两方面的内容,但是分歧的第一点就在于科学方法论的适合范围。在20世纪科学哲学的主流观点中,创造性和发现被简单地排除在哲学反思的领域之外,因此上述问题主要集中在解释和检验的问题上。众所周知,伟大的哲学家和数学家毫无例外地在科学发现的问题上展现了聪明才智,但是他们的贡献并没有为科学方法论的研究设立新范式,反而激发了认知科学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因此,对计算的科学发现问题的研究快速增长,这些充斥着计算机程序的研究对哲学上的“发现的语境”无法形式化处理的断言形成了挑战。因而,在这种传统中,发现和解释一样,是科学方法论的一部分。 至于逻辑的作用,也有多种逻辑说明上述问题形成的例子。一方面,在20世纪的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中,演绎逻辑曾是解决解释和评价等问题的主要形式框架。从一开始就很清楚,归纳逻辑所能提供的对科学方法论的逻辑分析是很有限的,而且提供了可选择的命题空间,如波普的猜想与反驳的逻辑方法。另一方面,计算机主导的研究显示逻辑具有“寻求方法模式”的特点,这种观点符合以上问题的规则系统和经验的研究方法。在任何情况下,对关于发现的“逻辑”术语的使用,为它们的设计提供了很少的逻辑基础,在数理逻辑的传统构想中或者是人工智能的逻辑研究中,二者都将推论作为隐含的逻辑观点。很明显,经典逻辑无法提供一种扩展性的推理形式,并且迄今为止,人工智能领域所发展的逻辑工具受到了关注,它们中的很多并没有被应用到科学哲学中的发现问题。 溯因 , 一种特殊类型的科学推理的逻辑分析 我在本书中提供了一种特殊类型的科学推理的逻辑分析,即溯因。这是一种从观察数据到其可能原因的推理模式。这种方法自然地导致了科学哲学中的经验进展与解释理论的“联姻”,导致了人工智能中的信念变化的计算导向理论的产生,导致了由皮尔士提出的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立场,“溯因”这一术语名称也是由他提出的。 我的分析是建立在几个一般假设上的。首先,我假设,总体而言,科学实践中不存在单一的逻辑方法,尤其是溯因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的观点是多元的。可以肯定的是,溯因并不是一种新的推论;相反,它是一种主题-依赖的解释性推理的实践,可以由多种经典的或者其他的推论的观点支持。然而,我并不是想通过这个假设宣称,我可以对所有的以及每个部分的科学的疑问提供逻辑分析。就此而言,我的计划是适度的,我并不期望能够为庞大的科学发现提供逻辑的分析,或者是发展出一套逻辑系统提供新的规范以做出新的发现。我的目的更在于为探寻一些形式属性而设置逻辑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可以产生或者评价新观念。我们能从这个最适度的研究路径中获得对科学发现和解释进程中某些部分的逻辑特征的深入洞察。这是一条广为流传的科学哲学的线路,即传统中发生的一些现象,一些类似于库恩在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之间所做的区分。因此,另一个一般假设就是,我提出的这种类型的科学发现的逻辑分析是适用于常规科学的,即我们并不否定其他类型的科学革命的逻辑分析可能占有的地位,但是这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内。 另一个一般假设是,在发现的语境(contexts of discovery)和确证的语境(contexts of justification)之间所做的方法论的区分是人为划定的。如果我们将溯因描述为一个过程,而不是描述为一个现成产物本身来供我们研究,这个假设就能够被消解。科学发现的历史研究以及计算导向的研究非常明显地表明:新观点并不仅仅是源自灵光一闪(即使有时候会有灵感闪现的情形),而且发现的过程也常常包括了大量的解释、评价和检验的方法。所以,描述科学的确证部分完全可以由自身完成,正如当代哲学一直所做的那样,这或许是可能的。但是,一旦发现问题产生,就需要对两种语境进行统一的说明。 《溯因推理:从逻辑探究发现与解释》 内容描述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 ① 概念框架; ② 逻辑基础; ③ 应用。每个部分概述如下: 第一部分描述了采取逻辑进路的背景。 第一章提供了科学哲学、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领域中关于发现事业的逻辑,以及科学方法论中的逻辑的作用的总体性概括。其主要论证是,逻辑应该同其他历史的或者其他形式的计算研究一起,在科学方法论的规范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第二章提供了溯因研究的一个概况,它表明:虽然存在一般特征,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的灵感来自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但是每种研究方法都采用了不同的路径。为了更准确地勾勒我们的主题,建立某种秩序,我提出溯因推理的一个一般分类系统。几种形式的溯因通过三个参数来说明:涉及推理的(如演绎的或者统计的)类型、诱发溯因的观察类型(新奇,或者与背景理论的反常)以及产生解释的类型(事实、规则或者理论)。 第二部分设定了逻辑基础。 在第三章,溯因是作为一种逻辑推论的观点被探讨的。已经表明,这种推理能够在不同的逻辑结论中作为一种基本的推论,即作为一种经典推论(回溯演绎)、统计的或者是某个类型的非单调推理。这些多样的“溯因解释类”的逻辑属性可以在“逻辑结构的分析”中得到研究,就像人工智能中的非单调推论关系以及形式语义学中的推理的各种动态类型。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不同的结构规则来为溯因分类。第四章介绍了一种产生溯因推理的计算逻辑分析过程,运用并且扩展了语义树结构的数学框架。本章展示了如何运用各种搜索策略产生不同形式的溯因解释。本部分最后的结论是,溯因过程是我们首要关注的,并将溯因的解释推论作为次要“产物”。 第三部分是对先前分析的挑战,也是科学哲学和人工智能领域中的现存主题的基础。 具体说,第五章分析了众所周知的亨普尔式的科学解释模型(演绎-法则的和归纳-统计的)作为一种溯因解释论证的形式,也是溯因推理的最终产物。这些已经在第三章中提供了结构的逻辑分析。第六章论述了经验进步的动力问题,包括理论改进和理论评价两个方面。我遇到了凯珀斯(Theo Kuipers)所提出的挑战 ,即实施“工具论者的溯因”任务,也即理论修正瞄准经验进步。本章采用第四章所提到的类型,提供了一种依据凯珀斯的语义树结构重构的(扩展)框架,并且表明这是对某些具体的经验进步研究的一种富有吸引力的方法,这一方法目前还是空白。 本书最后两章形成了一种共同辩护,即溯因可以被看做信念修正的认识变化过程。 这是一种与皮尔士的溯因概念以及彼得·伽登福斯(Peter Gärdenfors)著作中的信念修正概念自然地联系起来,并因此表明了哲学和人工智能之间的一种直接联系。在第七章中,我探索了溯因和实用主义之间的联系,正如皮尔士所建议的,这种联系表明了前者作为一种逻辑探究的认识过程而被认可,而且这自然也构成了后者的基础,并作为哲学反思的一种方法以及产生“明确观念”的最终目标而得到认可。此外,我主张这种视角的溯因可为人工智能中的信念修正提供动态模式。出于这个目的,第四章中的语义树结构的扩展版提供了延伸和缩减操作的一个新的表征,所有这些构成了第八章的内容。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阿托卡·阿丽色达 著, 魏屹东、宋禄华 译 《溯因推理:从逻辑探究发现与解释》 一书“前言”,略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978-7-03-047739-2 《溯因推理:从逻辑探究发现与解释》 采取逻辑进路,首先探讨了科学哲学、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领域中发现的逻辑以及科学方法论中逻辑的作用。其次将溯因作为一种逻辑推论,运用语义树结构框架分析产生这种推理的计算过程。再次将科学哲学中的解释模型怍为一种溯因论证形式,提供了表征结构的逻辑分析。后将溯困与信念修正相联系,表明了溯因与哲学、人工智能及实用主义之间的密切联系,也表明了溯因作为一种逻辑探究的认识过程,自然构成了哲学和人工智能的基础。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126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6月新书快递(一)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6-6-8 11:27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6月新书快递(一)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6月新书快递(一).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中小学积极心理辅导活动课程 58 高永金,张瑜 励志类 语言、教育 16-May-16 2 复杂电磁场边值问题分域变量分离方法 88 马西奎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0-May-16 3 红山文化研究(上下册) 680 刘国祥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8-May-16 4 重构中国上古史的考古大发现-郑州地区重大考古发现纪实 280 阎铁成 综述 历史地理、考古 16-May-16 5 文明之光-古都郑州探索与研究(上下册) 420 顾万发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3-May-16 6 鲁山杨南遗址 288 河南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3-May-16 7 汤阴五里岗战国墓地 320 河南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2-May-16 8 淅川赵杰娃墓地 280 河南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2-May-16 9 淅川阎杆岭墓地 328 河南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3-May-16 10 淅川全寨子墓地 298 河南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2-May-16 11 许昌考古报告集(一)(襄城前顿与许昌十王墓地) 218 河南省文物局 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6-May-16 12 郑州文物考古与研究(三) 480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1-May-16 13 新砦遗址与新砦文化研究 268 赵春青,顾万发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9-May-16 14 下川——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发掘报告 48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8-May-16 15 剪纸上的郑州 500 顾万发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12-May-16 16 辽代墓葬的考古学研究 98 刘未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9-May-16 17 西周至汉晋时期中国外来珠饰研究 150 赵德云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0-May-16 18 监控视频高效编码与智能分析 118 黄铁军,田永鸿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3-May-16 19 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 39 王明军 等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3-May-16 20 昆虫资源学理论与实践 55 雷朝亮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13-May-16 21 海平面上升对长江河口的影响研究 198 程和琴,陈吉余 专著 地球科学 31-Mar-16 22 中学物理教学实用技能 35 孟桂菊,王小兰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9-May-16 23 Unity 4.x游戏开发实例指南 68 (加)Ryan Henson Creighton著;张宇译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27-May-16 24 模糊—冲突矩阵中的利益博弈: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运行研究 65 王正惠 专著 语言、教育 23-May-16 25 自我边界的结构、功能及神经基础 66 夏瑞雪 专著 心理、励志 20-May-16 26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区域差异及差别化调控研究 126 中国科学院大学房地产研究组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0-May-16 27 复杂时间序列预测技术研究 68 汤铃,余乐安,李建平,汪寿阳 专著 经济管理 23-May-16 28 硅化钼的氧化 88 张厚安,古思勇,张勇,麻季冬 专著 材料科学 20-May-16 29 北部湾鱼类图鉴 298 刘静,吴仁协,康斌,马琳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23-May-16 30 空间目标激光测距技术及应用 78 赵春梅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3-May-16 31 突发事件及其链式效应理论研究与应用 118 袁宏永,苏国锋,陈建,陈涛 等 专著 社会科学 25-May-16 32 儿科护理实训教程 32.5 朱鹏云 高职教材 西医 24-May-16 33 巩义黄冶窑(上下册) 580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4-May-16 34 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 320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等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23-May-16 35 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 玉器篇 300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等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23-May-16 36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 青铜斝卷 159 吴伟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0-May-16 37 车辆联网感知与控制 72 王云鹏,田大新,沃天宇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3-May-16 38 现代心脏病学进展2016 88 葛均波,方唯一 专著 西医 20-May-16 39 心力衰竭现代教程 108 黄峻 专著 西医 25-May-16 40 呼吸系统介入放射学 158 范勇,程永德 专著 西医 25-May-16 41 医学病毒图谱 98 洪涛,王健伟 基本资料 西医 20-May-16 42 量子图像处理及其应用 76 闫飞,杨华民,蒋振刚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May-16 43 环境安全教育研究 69 吴坚,许振成 专著 语言、教育 25-May-16 44 现代印章印文司法鉴定 298 杨旭,施少培,徐彻 专著 语言、教育 29-Mar-16 45 射频电路设计原理(英文版) 98 刘轶,严伟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6-May-16 46 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特征提取方法及应用 60 蒋洪波,刘文平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7-May-16 47 现代电力中压交流真空开关设备——基于柔性分合闸技术 145 施文冲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4-May-16 48 陶瓷与金属的连接技术(下册) 110 冯吉才,张丽霞,曹健 专著 材料科学 2-Jun-16 49 企业数字化学习研究 72 吴峰 专著 语言、教育 27-May-16 50 科学与传承:基于学科史的化学教学 59 孟献华 专著 语言、教育 30-May-16 51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15 10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 专著 经济管理 1-Jun-16 52 基于随机规划的多阶段投资组合选择 56 赵大萍,房勇,汪寿阳 专著 经济管理 27-May-16 53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行为与公司治理 110 陈其安 专著 经济管理 24-May-16 54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完善中国公募基金治理结构研究-基于投资策略的视角 92 齐岳,蔡宇,廖科智 专著 经济管理 30-May-16 55 商业模式研究全景图 66 汪寿阳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Jun-16 56 金属组学 50 李玉锋 等 专著 化学 30-May-16 57 超分子层状结构-界面及生物医学功能 138 沈家骢,计剑 等 专著 化学 2-Jun-16 58 林业碳汇与林业经营管理专案研究 118 刘惠民 等 专著 农林 30-May-16 59 黄土区露天煤矿重构土壤特性定量表征理论与方法 108 王金满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7-May-16 60 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综合科学考察数据集 138 杨雅萍,王卷乐等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31-May-16 61 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科学考察报告 108 张树文,朱华忠 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1-May-16 62 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与管理 138 戴铁军 专著 经济管理 31-May-16 63 中国滇南第一峰——西隆山种子植物 350 税玉民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30-May-16 64 微波超材料与超表面中波的行为 188 赵晓鹏,刘亚红 专著 材料科学 30-May-16 65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智能解译 168 方涛,霍宏,马贺平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5-May-16 66 极端环境微生物学 198 刘光琇 专著 生物科学 30-May-16 67 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78 张文忠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Jun-16 68 郑州地区湖泊水系沉积与环境演化研究 98 于革 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7-May-16 69 新砦陶器精华 580 赵春青,顾万发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9-May-16 70 邯郸考古研究——乔登云考古文集 258 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5-May-16 71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 9850 王树声 基本资料 土木、建筑 2-Jun-16 72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第三卷·戴家湾卷 159 任雪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0-May-16 73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第七卷·青铜壶卷 159 裴书研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0-May-16 74 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29.8 胡田庚 等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31-May-16 75 国外含油气盆地丛书·中亚里海含油气盆地 298 朱伟林等 基本资料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30-May-16 76 权力阳光:江苏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实践模式研究 99 忻超 专著 社会科学 31-May-16 77 计算机基础教程(第二版) 34 彭李明,周建芳,李光军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0-May-16 78 算法与数据结构 39.8 江世宏 大学教材 数学 20-May-16 79 数据结构实验与课程设计教程 40 李志敏,李纪平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0-May-16 80 光纤光学(第三版) 43 刘德明 等 本科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May-16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338 次阅读|2 个评论
基于全局与局部信息的人脸识别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6-6-7 08:28
在当前高度信息化、网络化及数字化的社会环境下,信息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具有普遍性、唯一性、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等特点,因此成为当前信息安全领域中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在众多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中,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种自然、直观、友好、安全、实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成为当前领域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之一。此外,人脸识别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近几十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并涌现出大量的识别方法。尽管已有的人脸识别技术能够获得优越的性能,但由于人脸图像易受光照、表情、姿态等外界因素变化的影响,人脸识别仍然是一个复杂性的问题。因此人脸识别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关键技术有待于进一步解决与完善。 六种新的人脸识别方法 笔者在 《基于全局与局部信息的人脸识别》 一书中 针对已有人脸识别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六种新的人脸识别方法,并将它们与现在流行的人脸识别方法进行比较。大量实验结果验证了本书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主要工作如下。 1. 针对局部敏感判别分析(LSDA)方法未能有效地处理包含局外点样本的数据集,将类内散度矩阵引入LSDA 方法中,提出一种改进的局部敏感判别分析(ILSDA)方法。 最小化类内散度矩阵能够使局外点样本与其类中心更近,因此ILSDA 不仅能够保持数据的局部判别结构,还能获得更为紧致的低维特征。此外,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求解投影矩阵。最后,分别在三个标准人脸图像数据库(Yale、FERET和ExtendedYaleB)和两个公开使用的基因数据库(Colon和Lymphoma)上进行了大量对比实验,大量实验结果验证了本节提出的ILSDA 方法的性能要优于其他对比方法。 2. 针对全局非负矩阵分解(NMF)和其扩展方法没有同时考虑高维数据的类别标签信息、数据的局部几何结构信息和基图像的稀疏结构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约束的判别非负矩阵分解(SCDNMF)算法。 首先,为了考虑基图像的稀疏结构性,引入像素散布惩罚约束项保证基图像具有一定的稀疏结构。其次,为了增强低维特征的判别能力,利用数据的类别标签构建类间邻域图和类内邻域图,并计算局部类内散度和类间散度差作为约束项。然后,将上述两个约束项整合到NMF方法框架中形成统一的目标函数。最后,分别在两个标准人脸图像数据库(Yale和ORL)和一个物体图像数据库(COIL20)测试SCDNMF方法的性能,并与其他主流的算法进行比较。大量实验结果验证了SCDNMF方法的有效性。 (a)SDA (b)SODA 图 不同方法在COIL20人脸图像数据库上学习到的基底图像 每个子图中的图像表示基底图像,白色、黑色和红色三种像素分别表示基底图像中正值、零值和负值元素 3. 针对全局半监督非负矩阵分解(SNMF)方法未能利用少量标记样本与大量未标记样本之间的分布关系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标签传递半监督非负矩阵分解(LpSNMF)的特征提取方法。 在LpSNMF方法中,首先通过标签传递(LP)技术充分考虑了标记样本与未标记样本之间的几何分布关系。然后,结合LP与NMF两个过程形成统一框架,从而实现了低维特征提取与训练集中未知样本标签预测的双重目的。由于在LpSNMF方法中标签传递与特征提取两个过程交替进行并且彼此相互影响,因此LpSNMF方法不仅能够获得具有判别能力的低维特征,而且还能为未标记样本提供更为准确的预测标签信息。此外,提出了一种交替迭代更新优化算法求解LpSNMF方法的目标函数,并分别从理论分析与数值实验两方面验证了优化算法的收敛性。大量实验结果验证了LpSNMF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4. 针对全局人脸识别方法的性能容易受外界因素(如光照、表情、姿态等)变化影响的问题,基于结构保持投影(SPP)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平滑判别结构保持投影(SS-DSPP)的有监督局部人脸识别方法。 首先,为了缓解外界因素变化对识别性能的影响,SS-DSPP方法将人脸图像划分为较小的子图像块。其次,为了提取判别能力局部低维特征,SS-DSPP方法不仅考虑了同幅人脸图像、不同子图的之间的构形关系,而且还考虑了每个子图集的判别几何结构信息。最后,为了在特征提取过程中保持二维图像的空间结构信息,提出了一种简单且灵活的空间平滑约束(SSC)准则,并将其融合到SS-DSPP方法目标函数中。大量实验验证了SS-DSPP方法的性能要优于其他对比方法。 5. 针对有监督局部人脸识别方法存在不能处理数据集中未标记样本及忽略不同子模式集内在关系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半监督局部岭回归(SSLRR)的局部人脸识别方法。 在SSLRR 方法中,首先利用自适应加权多图标签传递(AWMGLP)技术将少量标记样本的标签信息传递给未标记样本。然后,为了避免“样本外”问题,利用局部岭回归(LRR)方法构建预测标签矩阵与子模式集的线性关系。最后,将AWMGLP与LRR 两个过程整合成统一框架。因此,SSLRR方法不仅能学习到准确分类器函数,还能为未标记样本提供更为准确的预测标签。针对SSLRR方法的目标函数,提出了一种交替迭代优化算法进行求解,并获得其局部最优解。另外,同样从理论分析与数值实验两方面验证优化算法的收敛性,并给出了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大量实验结果验证了SSLRR 方法的性能要优于其他对比方法。 6. 针对稀疏表示分类(SRC)方法及其扩展方法在表示待查询样本时没有考虑待查询样本与训练样本的关系,同时在处理局部人脸识别问题时没有考虑不同局部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约束的联合动态稀疏表示分类(LCJDSRC)算法用于局部人脸识别中。 在LCJDSRC算法中,将联合稀疏表示和局部约束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框架。它不仅考虑了来自于同一幅人脸图像中不同子图像间的相关性,而且也将数据的局部信息引入稀疏表示模型中。同时,基于贪婪的匹配追踪算法提出一种有效的优化算法求解LCJDSRC算法的目标函数。最后,采用四个标准的人脸数据库(ORL、Extended YaleB、AR和LFW)进行实验,大量实验结果证明了LCJDSRC算法的性能显著优于其他对比算法。 展望 由于人脸识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仍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因此,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未来工作展开研究。 1. 基于图框架的学习方法是目前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但这类方法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图的构建。已有的大多数方法都是将图构建过程与学习过程分开独立进行的。虽然目前有研究学者针对联合图构建与学习过程的问题展开初步研究,但如何构建“高质量”图的问题仍然有待于深入研究。 2. 现有的标签传递方法仅能解决未标记样本与标记样本来自相同类别集合的数据集的问题,即未标记样本的类别标签属于已标记样本的类别标签。因此,如何解决未标记样本的标签不属于已标记样本类别标签集合的问题,从而改善已有方法的性能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 3. 已有的大多数人脸识别技术都是基于单源数据进行的。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采集数据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可以获取大量的异源数据(多源数据)。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多源数据进行人脸识别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孔俊、易玉根、王建中 著 《 基于全局与局部信息的人脸识别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3)一书。 (智能科学技术著作丛书) ISBN978-7-03-047462-9 近几十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并涌现出大量的识别方法。 《基于全局与局部信息的人脸识别》 针对已有人脸识别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六种新的人脸识别方法,并将它们与目前流行的人脸识别方法进行比较。大量实验结果验证了本书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书理论清晰、内容翔实、实验丰富,适用于信息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可供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698 次阅读|4 个评论
LED灯点亮21世纪
sciencepress 2016-6-3 10:38
半导体本身是个长寿命的器件,如果没有人为的损坏几乎是半永久型的,要是用半导体做照明灯,基本上可以达到灯永久用不坏的目的。 ——李晋闽 自古以来,照明光源的历史就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照明光源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见证,更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 图 人类照明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1879年,Thomas Edison发明了白炽灯,使人类进入了电气照明时代,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此之后,照明光源飞速发展,荧光灯和高压钠灯等相继出现,充当着重要的照明工具。然而,白炽灯发光效率低,荧光灯含汞等有害物质,高压钠灯显色性差,这些光源的致命弱点预示着它们终将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人类文明对于节能环保的高度需求。在人们致力于研究开发新光源的同时,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带领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也越来越关注,发光二极管(LED,light-emitting diode)便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1962年,Nick Holonyak Jr.使用GaAsP为发光材料,发明了第一颗p-n结红光LED。在随后大约四十年中,GaP(550nm,绿色)、GaAsP(650nm,橙色和黄色)、GaAlAs(680nm,红色)、AlInGaP(590-620nm,黄-橙黄色)等多种材料体系的LED相继推出,不过发光波长均长期局限于红色和黄绿色,难以实现更短波长的蓝光LED。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左右,日本名古屋大学的赤崎勇(Isamu Akasaki)和天野浩(Hiroshi Amano),以及日本日亚公司的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通过不断努力成功解决了高质量GaN薄膜的生长与p型掺杂问题,才实现了商业化的高效率氮化物蓝光LED。GaN基蓝光LED的发明被誉为“爱迪生之后的第二次照明革命”。他们三人也因为“发明的高效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带来了明亮而节能的白色光源”而获得了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奖公布现场展示的使用蓝光LED拼成的A. Nobel字样 Ⅲ族氮化物半导体包括氮化铝(AlN)、氮化铟 (InN)、 氮化镓(GaN)及其合金,属于全组分直接带隙半导体,辐射复合动量守恒,辐射跃迁效率高,其带隙能量涵盖了从近红外到深紫外的宽光谱范围,是目前实现高效率发光二极管的理想材料,也是宽禁带半导体中最具吸引力的材料。然而,在生产实际中,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会受到材料、器件、封装等多种环节和技术的影响,这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众多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图 发光二极管的制作流程与LED的效率 2014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声明中说:“ 白炽灯点亮了20世纪,21世纪将由LED灯点亮。 ”短短的二十余年,Ⅲ族氮化物LED技术不仅仅在照明、背光、显示等领域广泛应用,引领着现代照明技术的进步,也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向着生物、农业、医疗、保健、航空、航天和通信等“超越照明”的领域发展,为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随着LED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新应用领域的不断出现,也会涌现出很多与通信、控制、传感、信息处理、电子、软件、光学等多领域技术交叉的新的基础科学问题,亟需去解决。 半导体行业已经形成数千亿美元的巨大产业,2014年我国的LED应用产值超过了3500亿元。半导体照明很有特点,它是在科学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同时,市场已有了大量的应用,简单的说就是半导体照明市场的驱动力太强,不像其他新兴产业完全是靠技术来推动的。可是当应用到一定阶段,如果科学问题还未得到解决,后面的发展就会很困难。要加强基础科学方面的研究,否则产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国在Ⅲ族氮化物发光二极管技术方面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尤其是从2003年我国启动“半导体照明工程”以后,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科学技术研究,在MOCVD装备制造、外延材料生长、芯片制造工艺、封装集成技术各环节均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工作。我们研发的白光LED在350毫安的工作电流下,发光效率从2004年的20流明/瓦提高到2014年的160流明/瓦。LED的发展也为我国的节能减排和经济建设发挥着巨大贡献。 《Ⅲ族氮化物发光二极管技术及其应用》 是以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十多年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国际上最前沿的研究进展和动态,从Ⅲ族氮化物发光二极管的材料外延、芯片制作、器件封装和系统应用等方面详细介绍了Ⅲ族氮化物LED的基本原理、材料性质;外延生长理论,InGaN/GaN多量子阱材料及蓝、绿光LED,AlGaN/GaN多量子阱材料及紫外LED;Ⅲ族氮化物LED量子效率提升技术、关键制备工艺、封装技术及可靠性分析,LED的应用及前沿等内容,集学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希望可以帮助LED领域的相关科技工作者在学术参考和研究领域发展趋势有所帮助,敬请广大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 随着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的深入,Ⅲ族氮化物发光二极管技术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和产业发展。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李晋闽、王军喜、刘喆 著 《 Ⅲ族氮化物发光二极管技术及其应用》 (科学出版社,2016.3)一书“第一章 绪论”。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7264-9 《 Ⅲ族氮化物发光二极管技术及其应用》 以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详细介绍了Ⅲ族氮化物发光二极管(LED)的材料外延、芯片制作、器件封装和系统应用,内容集学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全书共12章,内容包括:Ⅲ族氮化物LED的基本原理、材料性质及外延生长理论,InGaN/GaN多量子阱材料及蓝、绿光LED,AlGaN/GaN多量子阱材料及紫外LED,Ⅲ族氮化物LED量子效率提升技术、关键制备工艺、封装技术,可靠性分析,LED的应用,以及当前氮化物LED的一些研究前沿和热点。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9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利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战略报告关注6大关键科技问题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6-6-2 09:03
水利科学与工程问题来源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其目标是认识自然规律并通过多种工程技术措施,对自然界的水和水域进行人为地控制和调配,以防治水旱灾害,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当今,我国水安全问题新老交织,仍然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突出表现在水资源短缺严重、水污染问题突出、水灾害威胁加重、水生态退化严重等方面。同时,超强地震、超标洪水及特大地质灾害等因素,威胁高坝水电站长期安全运行,甚至诱发高坝失事、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从科学与技术层面来看,我们仍面临许多重大瓶颈科技问题需要突破。 为此, 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部署了“水利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由张楚汉院士和王光谦院士负责组织实施,并于2014年9月在北京举行了“水利科技前沿与水安全”论坛,百余名专家、学者讨论了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我国水文趋势和水资源安全、河流水沙过程与调控、洪旱灾害与防灾减灾、河湖近海生态环境问题的安全与对策、高坝水电站枢纽长期安全高效运行等问题,围绕我国水利科技前沿与水安全的现状、国家需求和发展趋势,深入探讨了保障国家水安全面临的挑战和主要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水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等相关建议。在近3年的研究历程中,项目组按学科方向分为16个组,包括水文学、水资源、农田水利学、河流动力学、环境水利学、水旱灾害、水能利用、海岸工程学、工程水力学、水工建筑学、水工混凝土、岩石力学与工程、土力学、水力机械动力学、水利工程管理和水利移民工程等学科方向。最后编写形成的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水利科学与工程》 一书反映了近年来水利学科与交叉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系统地梳理了水利学科与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凝练出关键的科技问题,提出了水利学科领域战略发展建议。 6个关键科技问题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水利科学与工程》 着重围绕下列6个关键科技问题展开: 1. 变化条件下的水文、水资源与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 2. 河流、海岸水沙与生态环境的演变与调控。 3. 洪旱灾害成灾机理、风险评价与防御。 4. 水能开发利用与风能、太阳能等其它可再生能源调节互补。 5. 梯级高坝水电站群长期安全高效运行。 6. 水利工程智能化管理以及水利移民工程的科学化与可持续发展。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条件下的水文水资源与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 通过对近百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具有重要的影响。上世纪年代,我国雨带南移,降水呈南涝北旱趋势;进入本世纪后,雨带北抬,南方降雨减少,但暴雨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情况下,我国未来水文情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状水资源供需矛盾在未来愈加突出。 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涉及未来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的前沿科技问题,包括变化环境下流域水循环演变、水资源系统科学与管理,以及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提出未来我国水资源安全面临的科技前沿问题。 前沿科技问题 1.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条件下未来全球-流域/区域-田间多尺度水文过程与水资源变化情势研究; 2. 我国地面-地下-天空径流相互转换与调控机制研究; 3. 以水信息为基础的水文水资源预测评价模型与方法研究; 4. 实施我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因素研究,包括开源-节流-治污-调配等综合措施; 5. 跨流域调水的经济、社会影响、环境生态效应与关键技术研究; 6.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节水灌溉的水文及生态环境效应和粮食安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等。 二、河流、海岸水沙与生态环境的演变与调控 内容涉及泥沙运动力学与河流、海岸水沙环境演变的相关内容,包括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学、环境水利学与海岸工程学等。本世纪以来,随着水土保持与工程调控措施取得显著成效,黄河下游断流与严重淤积现象得到缓解,然而我国河流-湖泊-近海泥沙与生态环境仍面临严峻形势,表现为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河流数目减少;河流泥沙淤积,导致河流功能衰减和河道萎缩、水环境恶化,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水质污染问题突出;气候及人类活动综合作用引起黄河长江来水来沙量减少,,导致近年河湖关系变化、河口海岸退蚀,生态系统受到一定影响。由此可见,我国河流-湖泊-近海的物质通量发生了巨大变化,河流梯级化明显。 前沿科技问题 1. 水沙运动与生态环境的多尺度交互作用机理,包括泥沙-河流-流域地貌演变的物理过程以及河流泥沙、氮、磷等物质通量和流域(河湖、河网、湿地)生态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相互作用; 2. 人类活动因素,如工程开发、土地开发、工农业用水与污水排放、城镇化、生活用水、水土保持等因素相互耦联作用; 3. 河流系统的宏观平衡与生态环境修复的关键水动力、地貌和生物多样性要素; 4. 长江、黄河未来水沙情势与环境生态要素预测等。 三、洪旱灾害成灾机制、风险评价与防御 内容涉及水旱灾害的成因机制、预测预报与风险决策的研究,涉及江河洪水、城市洪涝、山洪泥石流、沿海风暴潮以及干旱等灾害。我国洪旱灾害频繁,每年损失巨大,中小河流、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公共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受极端气候条件和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水旱灾害尤其是大中城市区的城市洪涝、山地丘陵区的山洪与滑坡泥石流威胁日趋严重。目前,我国大江大河防洪减灾体系已基本形成,但防御特大洪涝灾害能力仍较薄弱。水旱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仍占GDP的1.28%。 前沿科技问题 1. 水旱灾害机理特别是大中城市洪涝灾害研究; 2. 灾害时空分布规律与预报预警方法; 3. 变化条件下灾害动态风险管理系统; 4. 洪旱灾害防御中的信息化与决策应急系统研究等。 四、水能开发利用与风能、太阳能等其它可再生能源调节互补 涉及水力发电(包括抽水蓄能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以及未来海洋能利用等在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作用与前沿科学问题。我国的“科学-绿色-低碳”能源战略要求逐渐减少对煤炭能源的依赖,以缓解环境-生态的压力。水电能源开发具有防洪、发电、供水、航运、改善环境等综合效益的同时,还对我国未来大规模风电、太阳能发电并网起调峰补偿功能,而且中小型水电对山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支撑作用。然而在一定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环境下,水能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综合高效利用流域水能资源的同时,如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解决水库移民问题。 前沿科技问题 水电能源开发需要研究的前沿科技问题有: 1. 水电能源开发与我国资源配置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协同规划问题; 2. 梯级水电站群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和生态环境等综合优化调度研究; 3. 水电能源开发导致的河流梯级化流域生态环境演化机制与调控问题; 4. 移民问题; 5. 水电与风、光、海洋等可再生能源的调节互补问题等。 五、梯级高坝水电站群长期安全高效运行 高坝梯级水电站的长期安全运行涉及坝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水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0年我国已建在建30m以上大坝5564座,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高坝梯级水电站建设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区,主要特点为坝高超过300m级、装机、库容、泄洪流量等均超过国内外已有水平,同时坝址又处于地震高烈度区,设防烈度达8-9度以上,地质条件复杂,地下电站规模巨大等。因此,强震、复杂地质和洪水等严酷自然条件下高坝水库群的长期运行安全是水安全保障的基本战略目标。这方面内容涵盖于工程水力学、水工建筑学、水工混凝土、岩石力学与工程、土力学,以及水力机械动力学等各领域。 前沿科技问题 1. 高坝水电站长期性能与流固力学行为研究; 2. 高坝地震从震源到介质传播到高坝响应全过程模型、高坝-水库-地基强非线性响应,以及强震作用下库群灾害链研究; 3. 岩石地基与坝体材料宏细观力学性能及其非平衡演化与破坏机理研究; 4. 高坝泄洪消能与高土石坝洪水溃坝过程研究; 5. 综合经济投入-工程安全-灾害-人员、经济损失与环境影响的风险评价体系研究等。 六、水利工程智能管理与水利移民工程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转型,水利工程在大发展的同时经历了建设管理模式的巨大转变,面临水资源综合利用、包括移民在内的各利益相关方和谐管理、以及人与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化发展等严峻挑战,由此引起的社会问题突出。所以,水利工程是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及各利益相关方的复杂系统。基于我国水利工程的成功实践和经验积累,实现水利工程复杂系统的科学化、可持续化、智能化管理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内容。 主要前沿问题 1. 水利水电工程各利益相关方合作共赢的理论、基于系统论的工程决策、建设过程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研究; 2. 水利移民补偿理论和模式、移民社会系统及其重构过程,以及水利移民实施管理研究。 在本战略研究报告的研讨与撰写过程中,由专家组提出总体框架和编写大纲,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与了书稿的撰写工作,并由主审专家组逐章对文稿进行了审阅和提出修改建议,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工作表示诚挚谢忱。我们在本战略研究报告中力求全面反映水利学科及其各分支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但由于篇幅的限制,仍有部分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未能收入,在此谨表歉意。此外,由于认识局限,书中难免存在缺陷和不足,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文 由刘四旦摘编自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 编 《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水利科学与工程》 一书“前言”部分,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7110-9 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基础,突出水利科学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兼顾近期进展和未来展望、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交叉趋势和发展方向,重视国家重大需求与科学前沿的统一,强调变化自然环境条件下应用与基础研究的前瞻性,形成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前瞻性、指导性强的研究报告,起到指导把握学科方向,引导研究选题,为科研管理部门提供重要的咨询意见的重要作用。具体包括:(1)通过对水利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做出科学的判断和预测;(2)指导学术界和科研机构把握学科发展方向;(3)为科研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咨询意见;(4)引导科研人员选择前沿课题和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创新研究。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319 次阅读|5 个评论
于军: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的整体观问题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6-6-1 13:27
基于基因结构和序列变化的基因组学研究无疑必须转入到以生物学和医学核心命题为目标的研究。基因组学技术和规模化的特征将会延续并发扬,都在不断地催生新的科研思路和新的思维境界。 从“DNA 到RNA 再到蛋白质”和各类“组学”研究,最终将汇集在一个或者数个生物学命题下(如癌症、代谢疾病、脑发育与认知、生殖力的可塑性等),形成一种整合性、更高层次的“数据—信息—知识”消化和理解过程。 二十多年前胡德博士提出的“多系统生物学”开辟了新的思维和方法,但是他并没有将其研究内容具体化、思维框架化。尽管他思想的追随者们开发了很多高通量技术,产生了很多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数据,基因表达关联数据,还开发了网络分析方法等,但是一个既宽容,又有序的思维框架还是呼之欲出,或隐或现。 首先,基因组学在新形势下已经完成了从基因组学(以DNA 序列为研究主体)到基因组生物学(以生物学命题为研究主体)再到基于谱系的基因组生物学(以生物谱系,如哺乳动物为研究主体)的“凤凰涅磐”。 未来会有诸多物种的基因组序列在名目繁多的理由下,将被不断测定,数据迅速积累成为必然。比如人类基因组在过去500 代(假设20 年为一代人)里积累的群体多态性会在未来的五年内全部找出来,这些多态性与人类疾病的关系也会在未来的十年里基本搞清楚,模型哺乳动物(如小鼠和大鼠)基因组的相关信息也会被逐渐全部获取。又比如,DNA 测序可以用来确定DNA 分子上的种种化学修饰,这些化学修饰可以用来评价基因表达调控机制;DNA 测序可以用来评估染色体的构象,而染色体构象与个体发育和细胞分化都密切相关;DNA 测序可以用来研究单个细胞的基因表达,而单细胞里单个基因的表达是基因功能调控的最基本信息;DNA 测序可以用来评价染色体的物理状态,如核小体的定位和组分(如组蛋白)蛋白质的化学修饰等,这些信息与基因在高层次的调控有关。可见,DNA 测序将不再停留在测定基因组本身的序列和多态性,也将会延伸到其他相关“组学”领域的研究。 其次,我们至少要界定生物学的基本系统,不是系统分类的系统,也不是类似于骨骼、肌肉等的生理系统,更不是基因型-表型相关联的遗传学系统,而是可以用来整理和分析分子和细胞层面信息和知识的新系统。 这个系统的特点是并不摒弃原有的生物学系统,而是有机地将它们界定好,并且整合起来。 第一是 “信息流”(Informational Track)系统 ,主要研究对象是DNA、RNA 和蛋白质序列信息,相关研究领域包括分子遗传学、分子进化和比较基因组学等。尽管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从传承来讲是遗传学的研究内容,但是越来越多的表型被分到可塑性的研究范畴,大样本量的研究也必然要与生态学结合在一起。简单地将基因变异(编码部分)与复杂的生物学现象相关联是不能够完全解决重要生物学问题的。例如,金-威尔森(King-Wilson)在1975 年提出的“两个调控水平”假说,简单地认为基因调控序列本身的不同决定了基因调控的不同,从而导致近缘物种间的种种表型不同,但是最近发现这些调控区的不同有的其实是组蛋白调控差异所引起的,并不是序列变异本身。信息流的研究素材主要是基因组DNA 序列、基因组群体多态性和详细的表型信息。 第二是 “操作流”(Operational Track)系统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实验内容和生物学命题。操作流是个比较复杂的体系,它包括了以DNA(Epigenomic,表观基因组学)、RNA(Ribogenomic,RNA 组学)、蛋白质(Proteomic,蛋白质组学)为主体的各种穿插交错的调控机制。 第三是 “平衡流”(Homeostatic Track)系统 ,主要是药理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研究精华。平衡流包括三个基本部分:物质(Material)流、能量(Energy)流和信导(Signaling)流。重要的物质流研究对象包括血红素(如血红素与生物节律的关系)、生物激素(如生长激素与发育的关系)、神经递质(如生物递质与神经发育的关系)等等。重要的能量流物质研究对象包括dNTP、NTP、多聚磷酸、各类单糖、各类多糖等。DNA、RNA 和蛋白质等作为主要细胞组分也会与能量流和物质流密切相关。例如,人类的生命周期(发育、更年、衰老等)和生殖周期的生理学就是这个“流”所要研究的部分基本内容。病理状态,比如人群中高发的代谢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也在其中。信导流,也就是信号传导,显然已经是分子生物学家几十年来的研究对象。 第四是 “分室流”(Compartmental Track)系统 ,它涵盖发育生物学、解剖学、生命起源等领域所涉及的核心科学问题。分室流将以单细胞和细胞群为研究对象,揭示细胞分化、个体发生和发育、组织形成等分子机制。由于生命起源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细胞到多细胞,所以分室流也将揭示生命起源和细胞器形成等分子机制。干细胞研究也是属于分室流研究的范畴,主要是在分子水平上解释胚胎、诱导干细胞、特定组织干细胞等的差别和如何解释干细胞的自然发生、诱导发生、定向分化和异常分化。同时,也要建立测定干细胞分化定向性和定向分化潜能的维持和诱导因素。 第五是 “可塑流”(Plasticity Track)系统 ,主要是研究表型和行为的可塑性。前者囊括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后者包括神经生理和心理学等研究内容在分子水平的命题。举一个例子,就是生物节律之一的休眠,例如哺乳动物常见的冬眠(如棕熊和黑熊)和夏眠(如热带蝙蝠)。冬眠其实是一个由中枢神经系统参与的主动行为,也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同时又受环境因素的严格制约。动物的迁徙和休眠行为在进化的框架下,既有趋同进化也有趋异进化,也具有相当强的表型和行为可塑性以及两者的交织和重叠。揭开表型和行为的可塑性之谜显然不是简单的遗传和遗传多态性的问题,是要集成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最新的概念和技术。 此外,这个“五流”是否涵盖了生命科学的全部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能!但是,知识在不断高速积累,科学要不断发展和提高,概念和理论必须不断更新,第一步一定要走出去。 最后,无论如何生命是一个整体,生命的最小单元——细胞也是一个整体,就连基因这一生命编码的最小功能单元也是由不同的序列和相互作用原件组成的。 因此,五流即各自可分,在分子水平研究基因与基因产物的功能;也可在细胞水平和整体(甚至群体)水平研究基因的相互作用和产生的结果。将不同的“流内”要素关联起来至少考虑一些基本参数,比如时、空、量、域等。“流间”要素也会有诸多的关联,有的可能会分不开,有的可能只是范围的界定。比如,通用内含子(universal introns)的大小和GC 含量的变化在人群多态性的水平上就很难分开,大部分的插入与高GC 含量呈现正相关。 生命科学研究的真正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些基于不同概念界定的,由不同技术和方法获取的,被不同领域科学家们所收集的,停留在各个不同理论和信息层面上的知识编织成一个有机的网络或系统。而这恰恰就是生命的特点,也可以说是揭示生命本质的终极途径。生物医学研究与临床医学实践的精准度也正是由这些研究学科前沿的进步来决定的。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美国科学院研究理事会 编、 于军 等译 《基因组科学的甲子“羽化”之路: 从人类基因组测序到精准医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3)一书中,于军所撰“生物医学新征途:从人类基因组基本信息到精准医学”一文。 ISBN 978-7-03-047326-4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项里程碑式的伟大科学计划,该计划的完成带动了生物医学的迅猛发展。精准医疗则是目前国际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已经有包括美英在内的11 个国家启动精准医学计划,该计划的实施将实现个体水平的精准医疗。 《基因组科学的甲子“羽化”之路: 从人类基因组测序到精准医学》 分上下两篇,分别介绍两个伟大计划的路线图。上篇阐述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涵盖了图谱定位、基因组测序的基础原理、技术发展和应用趋势,同时包括了信息和材料的收集、数据库的发布,以及该计划的实施与管理。下篇分析了精准医学的迫切需求和充分条件,描述了疾病知识网络和新型分类法,列举了实现目标的多个经典模型和研究实例,如百万人基因组计划、代谢组模式等,据此可以展望基因组学基础研究与医学的有效结合,实现个体健康状况的精准咨询、预防和诊疗。本书堪称基因组计划与精准医学的框架导航图,可供广大生命科学工作者和基础医学、检验医学工作者以及对精准医学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参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457 次阅读|1 个评论
卸荷岩体力学研究及未来展望
sciencepress 2016-5-31 08:34
众所周知,天然岩体中存在初始应力状态,工程中岩体开挖会导致这种应力卸荷,使岩体中产生应力重分布。对于含有节理、裂隙等结构面的岩体 ,加载时其仍具有很好的力学性能,而一旦遭遇卸荷,特别是当卸荷导致岩体出现拉应力时,岩体的力学特性将发生本质变化,这将导致岩体质量迅速劣化,其力学性质与加载状态下的力学特性有着本质区别。因此,在对复杂卸荷岩体工程进行分析研究时,必须重点考虑卸荷这个影响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复杂卸荷岩体工程的开挖特征。 ——钱七虎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卸荷岩体力学理论与方法来源于工程实践,从开始研究到现在,应该说经历了二十多年,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该研究工作是在哈秋舲教授的直接指导和参与下,由刘国霖教授、李建林教授、张永兴教授、陈洪凯教授、朱可善教授等合作,逐步发展、不断完善完成的。研究初期还在三峡大学(原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组成了以刘国霖教授、李建林教授、王康平教授、朱子龙高级工程师等为主的研究团队。刘国霖教授主要负责工程地质方面的研究工作,李建林教授主要负责卸荷岩体非线性力学特性方面的研究工作,张永兴教授主要负责卸荷岩体分析方法方面的研究工作,陈洪凯教授主要负责渗流与排水方面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工作相互关联,各有交叉,强调协作,初步构成了岩体力学研究的一个完整系统。 卸荷岩体力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卸荷岩体力学原理与应用》 是 李建林及其科研团队 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近十年来有关卸荷岩体力学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的系统总结,涵盖卸荷岩体力学研究涉及的各个方面。本团队的研究工作促进了卸荷岩体力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无论是试验研究、理论探索,还是工程实践,均取得较大的进展,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 1. 系统地总结了本团队从事卸荷岩体力学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涵盖了卸荷岩体力学研究的全新、全部内容,包括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卸荷岩体质量评价,卸荷岩体的各向异性、尺寸效应、流变特性、断裂性能、屈服准则、本构关系和加固机理,卸荷岩体地震作用,开挖优化设计与分析方法,以及卸荷岩体参数反分析和卸荷岩体力学的工程应用等方面。 2. 通过对岩体分类的系统研究,提出了将岩体开挖卸荷效应中的卸荷量作为国际上通用的工程岩体分类方法(rock mass rating, RMR)中的一个因素进行考虑,揭示了岩体RMR值随开挖后卸荷量的增大基本呈线性递减的趋势,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改进后的RMR方法更适合于开挖卸荷岩体的工程分类与质量评价。 3. 为了深入研究卸荷岩体的各向异性特性,通过对含显著平行、垂直层理和不同夹角节理的砂岩进行三轴加、卸荷各向异性试验研究,揭示了节理岩体变形特征、强度特征和破坏特征的各向异性变化特性与规律,并给出了相应的各向异性力学参数计算公式。 4. 通过对完整及节理岩体进行三轴卸荷流变力学特性试验研究,揭示了岩体的卸荷流变变化规律,掌握了节理对岩体流变长期强度弱化作用明显的特点,得出了不同倾角的节理岩体流变长期强度差异性显著的结论,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损伤演化方程,建立了新的岩石非线性卸荷流变损伤模型。 5. 为了掌握卸荷岩体的本构理论,进行了大量的三轴卸荷流变力学试验,并根据砂岩保持应力差不变的卸围压试验和升轴压卸围压等方面的复杂应力试验研究,建立了增量型的卸荷弹脆塑型本构模型-根据岩体卸荷应力应变关系为曲线的特征,提出了卸荷双曲线型非线性弹性本构模型。这些本构模型均已应用于实际工程的计算中。 6. 在模拟岩体加固理论与方法方面,采用等效计算试块法,揭示了加锚裂隙岩体在不同加卸载路径作用下力学特性差异性较大的特征,验证了裂隙岩体加固前的应力状态对加固效果有显著影响的结论。由此得知,在分析卸荷岩体边坡加固时,必须考虑裂隙岩体卸荷历史作用所带来的影响。此外,还提出了岩体加固的区域、时间、措施优化等问题。 7. 为了确定开挖边坡的最优开发体型,基于边坡岩体的开挖卸荷效应原理,综合考虑开挖边坡的稳定性和经济性两大因素,提出了工程中如何确定边坡开挖体型的最优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开挖卸荷效应后,开挖边坡的计算参数的选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但工程造价则会相应提高。 8. 为了有效地确定岩体宏观力学参数,在人工神经网络法中考虑岩体的开挖卸荷效应,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来反演岩体力学参数,并运用反演结果对开挖卸荷岩体进行正分析计算。与实际工程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该方法比传统分析方法更加贴近工程实际。 9. 针对拱坝的受力特点,提出并考虑了岩体开挖卸荷效应影响下坝肩开挖边坡与坝体的相互作用问题,基于该方法的计算成果与监测结果较吻合。研究表明,在实际工程中应该考虑岩体的开挖卸荷效应,也就是要运用开挖卸荷岩体力学理论来研究坝体与边坡的相互作用问题。 10. 通过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本团队进一步完善了卸荷岩体力学理论与方法体系,极大地丰富了卸荷岩体力学的研究内容,凝练了开挖卸荷岩体工程的分析思路与流程,并将该理论成功地应用于国内.#余个复杂条件下的水利水电工程中,解决了工程中存在的一些关键科学技术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卸荷岩体力学研究的前景与展望 本团队通过近二十年的研究积累,虽然在卸荷岩体力学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解决了一些科学技术问题,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是对卸荷岩体力学问题研究自身来讲,只能说是刚刚起步,还有许多科学问题亟待解决。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工程建设过程中还会有许多新的技术难题出现,需要我们把握好这些技术难题中的科学问题,加快研究,产生新的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来加以解决。 科学研究成果的水平来自于科学问题的提炼,科学问题的提炼来自于工程实践的实际,工程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是提炼科学问题的关键。因此,科学问题要围绕工程中的技术难题来提炼。同时,已研究解决的工程中的科学技术难题将进一步指导新的工程实践。 随着水利水电、道路交通、铁道运输、矿山煤田等工程建设向西部地区的转移,而西部地区大多是高山峡谷地区,环境条件恶劣,地质构造更为复杂,工程建设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一地区的岩体承受高地应力、高渗透压力、高温度应力作用,加之该地区受地震作用比较大,其岩体力学问题的复杂性可想而知。 西部地区各类工程的特点是深挖和深埋,岩体特点是结构复杂,受力特点是地应力高、渗透压力高。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这些特点更加突出,如高陡边坡、高坝岩基和地下洞室等均如此。此外,水利水电工程都会涉及大体量的岩体开挖,是一个典型的卸荷岩体力学问题。在这些岩体工程中,还面临着许多新的、复杂的问题。 一 是复杂地质环境、构造、特性的认识与确定问题。这一问题也是如何认识岩体的问题,包括岩性、地层、断裂、结构面、地应力、渗流的探测等,尤其是超深度地质条件探测,包括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由于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复杂性,高地应力的准确测量十分困难,研究和探讨新的地应力探测技术和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深部岩体结构的复杂性和难度大,岩体结构的准确探测也十分困难,研究和探讨岩体结构探测的新技术和方法也十分必要。 二 是岩体的力学特性认识与质量评价问题,包括岩体在各种力学条件下的力学特性及其参数的确定问题,以及岩体质量的评判方法等问题。由于赋存环境和作用因素的复杂性,深部岩体的力学特性十分复杂,岩体质量的评价难度大,尤其是在卸荷条件下的力学特性和岩体质量问题未得到很好解决,如何掌握其力学特性和岩体质量是关键,因此,深部岩体力学特性和岩体质量的进一步研究意义重大。 三 是高地应力作用下岩体的开挖卸荷问题。显然,这些问题比常规地应力作用下的要复杂的多。此外,岩体的卸荷流变问题,尤其是在高地应力作用下的卸荷流变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难题。一般来讲,西部地区岩体工程的开挖体量大,而开挖引起大面积卸荷,又导致卸荷量级较大,岩体的二次应力分布的过程和方式复杂,岩体卸荷的判别准则、岩体卸荷区判别与划分、岩体卸荷区的演化机理、岩体卸荷损伤机制、卸荷区有效控制、卸荷岩体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和卸荷岩体加固的理论和方法等是十分复杂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都有待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解决。 四 是复杂条件下大型工程(边坡、洞室、坝基)的安全性问题,包括岩体稳定性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工程施工的理论与方法、加固设计理论与方法、监测的理论与方法、监测技术等。例如,高地应力作用下地下洞室施工过程中的岩爆问题,研究掌握其产生机理、发生规律、分析方法和判别标准十分重要。 五 是高渗透压力作用下,地下渗流的分析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渗流分析本身的问题,还要考虑到与应力的耦合分析问题,有时还要考虑其他作用的耦合问题,相当复杂。在地下洞室的施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地下水,地下突水超前预测预报与处理也是一个技术难题。此外,还有降雨、库水位变化等工况的组合作用问题。 六 是地震等动力问题的分析。西部地区一般是地震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动力作用下卸荷岩体的力学特性研究还不多见,并且在地震作用下卸荷岩体的安全稳定性研究更少。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十分必要。 七 是岩体工程与水工建筑物的相互作用问题。这类问题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比较常见,比如拱坝,拱坝坝体与边坡的相互作用问题是工程安全的前提。由于相互作用的复杂性,许多问题,包括相互作用的原理、力学模型、计算方法、处理措施等都未能很好解决。 八 是大型水库的库岸安全性问题。河流边坡经常出现滑坡等地质灾害,水库建成后,由于库水位的变化、库岸边坡受到水流的冲刷,库岸再造,可能诱发滑坡等新问题,还有库区的高切坡带来的问题等。 总而言之,卸荷岩体力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多,领域十分广,前景十分广阔,应用也十分广泛。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成果将越来越丰富,对推进岩体力学学科发展和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出现,如神经网络、灾变理论、分形理论等,并迅速应用于岩体工程的研究,加上计算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应用十分迅速。除此之外,断续介质力学理论也被引入卸荷岩体力学的研究中。但是,这些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取决于人们对岩体工程的认识程度和理论与方法的假定条件。这些理论与方法必须与岩体的实际力学情况相一致,否则,脱离实际将事与愿违。 我们要防止理论与实际脱节,再先进的理论与方法都应与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要解决问题的实际相一致,否则解决不了岩体工程的实际问题。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李建林、王乐华 等著 《卸荷岩体力学原理与应用》 一书“前言”“绪论”,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978-7-03-046306-7 《卸荷岩体力学原理与应用》 是三峡大学过去十年来有关卸荷岩体力学的新研究成果,涵盖了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卸荷岩体质量评价,卸荷岩体各向异性、尺寸效应、流变特性、断裂性能、屈服准则、本构关系和加固机理,卸荷岩体地震作用,开挖优化设计与分析方法,以及卸荷岩体参数反分析和卸荷岩体力学的工程应用等内容。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 江南环境史研究小札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6-5-25 08:33
生态文明史是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不同心态的人,不同的环境,共同编织着传统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下降期也是人文传统的丧失期、残酷政治的迫害期、环境的破坏期。道德与人伦败坏,往往伴随着优美环境的消失。 (元)赵孟頫《水村图》中 广阔的 水环境 江南的生态环境核心为水环境,丰富的水环境形成了丰富的生态与文化内涵。太湖、鉴湖、西湖是中国最为美丽的湖泊,长江、吴淞江、钱塘江环绕下的长江三角洲河网区有着最为发达的灌排系统,以水稻、小麦、油菜、桑树等作物为核心的种植业养活了大量人口,以水生植物和水面构成的景观以及由竹林、松林、太湖石等构成的园林与庭院景观,构成了人与环境关系的丰富审美内容。 江南以其强大的生态承载能力,成为中华民族最纵深、最美好的家园,承载着几千年的汉民族的生息繁衍。 采莲女、采桑女一年又一年地在这块水域和土地上劳作,华夏最优秀的士人在这块土地上浅吟低唱。陆机临刑,念华亭鹤声;张翰思退,忆吴中之莼鲈;李煜、白居易、苏东坡用最优美的诗词怀念江南,这是历代游子魂牵梦绕的故乡,中华民族最美好的家园。 古代江南有以水环境为核心的自然生态方法,这是江南生态文明非常核心的部分。古人会利用自然水利生态,维持水环境平衡,保护美丽的水乡。 汉唐时期官方对大圩的管理,有极好的制度与规范。宋代是进入近代文明的一个时代,这里有范仲淹和苏轼这样谙熟江南水利的官员,也有像郏亶父子和单锷等民间水利专家。他们既有治理江南环境之能,又对江南的生态有丰富的审美情结。到明清时期,士大夫可以深入民间而珍惜自然环境,徐光启研究水灾后稻苗的生长,林应训精通治水和地方水利,耿橘和孙峻精通江南水学,他们不但熟悉江南的水流动态,也继承了士大夫热爱自然的传统。为了江南的美好,他们在这片负担着沉重赋税的土地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小圩与河道的研究,《筑圩图说》中的溇。 江南是北方社会混乱的缓冲之地,是中华民族恢复文化与文明的地方。 瘐信的《哀江南赋》,讲了一个更大范围的关于江南的故事。唐末,韦庄在《秦妇吟》中讲到北方城市沦为自然野生地的过程:“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采樵斫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动乱中的人们期望着逃向江南:“妾闻此老伤心语,竟日阑干泪如雨。出门惟见乱枭鸣,更欲东奔何处所?仍闻汴路舟车绝,又道彭门自相杀。野宿徒销战士魂,河津半是冤人血。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我们的民族在惨遭家国沦丧时,先民们一心要逃向这块避乱之地。宋末,江南遭到一次大规模的洗劫,园林被毁,水道封闭。而真正的破坏出现于明末,嘉定园林遭到了大规模破坏。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用很长的篇幅详述了嘉定园林被破坏的惨状。动乱之后,西湖依然美丽,南湖上的烟雨楼再废再建。 在传统时代,再大的生态压力都难以摧毁生态系统的水环境基础。 传统社会末世的江南,遭受到越来越强的剥削压力和人口压力,却一直保持着传统时代的基本风采,这一区域是中国最不贫穷的地方,士人学子都集中于此。20 世纪初,美国的土壤学家富兰克林·H.金对江南农村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科学考察。其书中的细节与清人钱载等人的描述对比,大体一致,由此推知,古人对江南的描述也大多是可信的。明清时期,尽管生态出现衰退,但生态与发达的文化相结合,江南仍然是生活与艺术审美最为发达的地方。苏州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姑苏人聪慧好古,亦善仿古法,为之书画之临摹、鼎彝之冶淬,能令真赝不辨。又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其赏识品第本精,故物莫能违。”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是生态文明最发达的地方。 传统时期的战争破坏并没有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崩溃,真正的损害更多源于和平时期的愚昧,鉴湖消失,吴江成陆,黄浦改道,都是过度开发引起的变化。 人们对公共环境管理的冷漠,加上人口增长和开发过度,环境衰退往往造成难以逆转的后果。20 世纪下半叶以来,江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挑战。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环境也随之大变,清风明月都难以看到,优雅的传统只是少数人的怀旧。上海在大规模地扩展,苏杭等地失去了那种依赖密集河网的小生境园林。城市建设搞填浜筑路,现代化高楼林立。河道污染,水稻土污染,河网之水不再活水周流,沉水植物因为没有清透的水质而不再生长。古人在野外生境减少后,退守在小生境的庭院下,对清风明月仍然保持着艺术审美。现代化的污染,几乎使人不再有优雅的私人环境可以隐逸。传统的江南不但生息了最为密集的人口,也培育了最为优美的文化。古代人追求天人合一的情怀,在自然审美中赞美造物主的安排,通过一草一木的审美追求心灵的净化。 自然美被破坏,伴生着文化衰退与心灵败坏。历史与自然的对立,往往伴随着文明的衰退。 庞大的帝国废墟往往诉说着生态环境崩溃的故事。生态系统衰退,景观破碎,污染产生时,往往也是人与人关系紧张、仇恨与压迫空前的时期。人心里面的美好遭到大规模的破坏,社会动乱也随时会发生。心灵家园荒废时,欲望过度,人性扭曲,兽性泛滥,其结果往往伴随着美好家园的消失。就江南的生态环境整治而言,许多人完全知道应该怎么做,却无感于环境的破坏与崩溃,这是当前社会的重大危机。 环境衰退能否止住,可能不在乎技术的发明创造,而在乎家国天下情的复兴。 忆江南 唐 ▪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王建革 著 《江南环境史研究》 一书。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9787030477057 《江南环境史研究》 以水环境为主体,围绕与之相关的湖泊与河道、圩田与地形地貌、水旱灾害、桑基农业、水生植物、园林景观和环境认知等几方面展开论述。可以概括为太湖以东长三角地区水环境的演变和形成、嘉湖地区水乡生态、人与环境审美感知和江南生态文明演进的特征。本书将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将环境史、农业史、历史地理的问题推进至生态文明史的研究,对当时生态建设与传统文化的继承,有积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005 次阅读|4 个评论
基于数值模拟的先进设计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6-5-23 08:32
基于数值模拟的设计技术作为当前及未来发展高端装备的必要手段, 对于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数值模拟是理论分析和实验测试并重的基础研究方法,是复杂物理问题和工程问题最有力的分析工具。先进设计的数值模拟技术综合机械、力学、材料、计算机、物理等多个学科将实物装备数字化,是当前及未来实现装备创新设计及自主研发的重要手段,也是先进设计数字化、知识化、智能化的综合体现。 数值模拟作为连接装备基础数据与服役性能的桥梁和纽带,在装备模型表达的可重用性,装备开发过程的可控性,装备性能的可预测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数值模拟技术在机械装备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制造、装配、服役和维护期间的综合性能,能大大减少物理样机试制和测试的次数,缩短设计周期,有效克服传统串行设计中面临的设计质量、效率、成本等方面的瓶颈。 图1 数值模拟在先进设计领域的典型应用 目前,数值模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中,图中展示了在船舶、汽车、航空、航天、能源等复杂装备领域的应用。 对于极端环境下特种装备的开发更加依赖甚至必须借助数值模拟技术来实现。 (a)登月器着陆模拟 (b)嫦娥三号登陆器 (c)神州九号与天宫一号 (d)美国好奇号火星车 图2 极端物理环境下星际飞行器的数值模拟与开发 在极端物理环境的星际航行和外星着陆探索中,数值模拟技术在飞行器及着陆器的开发与服役等方面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a)近水面爆炸模拟;(b)某超高速导弹 (c)直升机安全迫降 图3 基于数值模拟的特种装备研制 由于试验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对复杂物理过程理论分析能力的不足,水下爆炸、超高速导弹、直升机水上迫降等武器装备研制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基于数值模拟技术的设计。 虽然数值模拟在机械设计中具有突出的优越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现阶段我国装备制造业中基于数值模拟的设计并不普及,工程应用程度也非常有限。可例举笔者曾参与完成的若干工程实例来说明当前数值模拟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导致的现代设计方法在实际装备开发中的局限。 (a)油气悬挂系统非线性特性 建模时若采用线性化简化的油气悬挂刚度曲线和阻尼曲线,则很难精确地对装甲车辆的动力学特性进行模拟和设计;缺乏较完备的载荷谱,数值模拟导弹的飞行轨迹和车辆的道路行驶性能会产生较大的偏差; (b)某高速重载齿轮摩擦特性 没有精确的轮齿时变刚度和摩擦阻尼参量,高速重载齿轮的设计结果可能很难满足实际运行需求; (c)汽车碰撞中的假人模型 缺乏充足的亚洲人体数据库和精确的人体模型,基于欧洲人种开发的假人模型用于亚洲汽车被动安全性设计会产生较大的偏差。 图4 精确数值模拟及关键建模参量对设计的影响 总体而言,对基于数值模拟对复杂装备进行设计研发时,将面临计算模型的精度、高维设计变量下的模拟效率、多设计目标的均衡、不确定性对结构设计的影响等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这使得基于数值模拟的设计在“精度、效率、功能和可靠性”等方面难以得到保证,大大制约了数值模拟在实际装备设计开发中的贡献率和应用程度。 围绕上述机械装备设计与分析中的共性难点问题,有必要发展装备设计、制造与服役过程中数值模型的精确建模方法,加强数值模拟的基础理论和快速计算方法研究,开发面向多功能需求和考虑不确定性的结构优化设计技术。为此,作者多年来致力于数值模拟和机械设计的相互融合,较系统全面地发展了面向复杂装备的基于数值模拟的先进设计理论与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 (1)基于计算反求的高精数值建模方法,有效保证机械装备的设计品质; (2)复杂机械装备模拟的快速分析方法,为结构高效设计提供重要计算工具; (3)高性能的工程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为多功能需求下装备综合性能的优化提供核心设计手段; (4)不确定性建模及优化设计方法,有效保证极端工况及不确定性环境下复杂装备设计的可靠性。 《基于数值模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就是作者及指导的博士生近年来在机械设计共性技术方面研究与应用成果的总结与提炼,是一本全面系统论述基于数值模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专著。全书分四部分,结构如图5所示,研究内容具体如下。 图5 主要内容及结构 《基于数值模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所论述的反求建模、快速分析、结构优化和不确定评价,较完整地形成了基于数值模拟的结构设计的基本框架,将有望促进数值模拟数据向设计信息和设计知识的有效转化,为机械装备的自主创新设计提供有效途径,推动机械装备设计研发中数值模拟由辅助性分析工具到主导性设计的关键转变。也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跃升及尖端领域重大装备的自主研发提供重要设计工具,在高端机床、工程机械、国防特种装备、车辆工程、航空航天等领域将有广泛应用前景。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韩旭 著 《 基于数值模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 一书“前言”“绪论”,有删减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号:978-7-03-045938-1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9147 次阅读|10 个评论
《2016中国绿色设计报告》发布,中国各地绿色设计总水平见高低
sciencepress 2016-5-20 08:30
以 牛文元 教授为首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所编纂的 《 2016 中国绿色设计报告 》 , 是国际上第一部系统研究绿色设计的理论成果 , 得益于该团队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中的长期积累 。 全书涉及绿色设计的内涵、分类、理论与方法、标准通则、指标体系等内容 , 并首次试对我国各省市的绿色设计能力和水平进行了测评 , 还列举了世界绿色设计案例 , 反映出中国学者在绿色设计领域的研究见解和探索 , 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绿色发展 , 也是中国学者对于世界绿色发展新的思考与贡献 。 我期望该成果在绿色发展的实践中进一步经受检验 , 并得到不断的丰富与提高 。 —— 路甬祥 中国各地区绿色设计能力的指标体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和严密的定量式大纲,该指标体系既可以分析、比较、判别和评价中国各地区绿色设计发展水平的状态、进程和总体能力的态势,又可以还原、复制、模拟、预测中国各地区绿色设计能力发展的未来演化、方案预选和监测预警。 《2016中国绿色设计报告》 依据“绿色设计”的理论内涵、结构内涵、功能内涵和统计内涵,建立了由“可创新能力、可循环能力、可清洁能力、可接受能力和可持续能力”五大体系组成的衡量中国各地区绿色设计能力和水平的指标体系。 表1 中国绿色设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各地区绿色设计水平数据统计 依照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主要应用《中国统计年鉴2015》 《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4》和《中国节能减排发展报告2015》 提供的基础数据,在统计规则的统一比较下,完成2014 年中国各地区绿色设计水平以及五大分项的计算。由于数据标准的原因,排序中暂未列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同时,由于统计数据的缺失,西藏自治区虽然列入,但未进行统计。 中国绿色设计能力总水平由可创新能力、可清洁能力、可循环能力、可接受能力、可持续能力共五个分项能力共同决定,根据领域内专家对中国目前绿色设计水平宏观把控,将各项分能力映射到区间 ,最终由五项分能力综合判定绿色设计能力总水平。 表2 中国各地区绿色设计总水平 在本报告中将绿色设计水平划分为七个阶段,值越大代表绿色设计水平越强。 ① 0.9 ~1.0 为第一级“全绿”阶段; ② 0.8 ~0.9 为第二级“深绿”阶段; ③ 0.6 ~ 0.8 为第三级“重绿”阶段; ④ 0.4 ~0.6 为第四级“中绿”阶段; ⑤ 0.2 ~0.4 为第五级“微绿”阶段; ⑥ 0.1 ~0.2 为第六级“渐绿”阶段; ⑦ 0 ~0.1 为第七级“初绿”阶段。 图1 中国各地区绿色设计总水平 经过测算,目前中国五个地区(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 的绿色设计水平处于第五级“微绿”阶段,两个地区(甘肃、新疆) 的绿色设计水平处于第七级“初绿”阶段,其余地区的绿色设计水平均处于第六级“渐绿”阶段。从整体看,我国绿色设计水平处于初级阶段,还有长期发展的潜力和空间。 中国分区域绿色设计总水平分析 按我国经济区域划分的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分区域对绿色设计总水平和各项分项能力进行对比分析。 东部包括: 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中部包括: 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西部包括: 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东北包括: 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表3 中国分区域绿色设计总水平 图2 中国分区域绿色设计总水平 1. 从2014 年各地区绿色设计水平来看,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属于绿色设计水平较好的地区,属于绿色设计“微绿”阶段水平,这些地区均处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除甘肃和新疆外,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地区的绿色设计水平属于“渐绿”阶段水平,亟待提高。 2. 从各地区五项分能力上看,可清洁能力和可持续能力明显优于其他分项能力,其次是可创新能力和可循环能力,可接受能力最差,尤其表现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以上地区应重点发展其可接受能力水平。 3. 中国四大直辖市中,北京、上海、天津均处于绿色设计水平发展较好的位置,分列前三名,重庆也处于全国绿色设计水平发展前十名。北京、上海、天津在可循环能力、可创新能力、可接受能力、可持续能力方面表现优异,但相比其他四个分项指标排名,上海和天津在可清洁能力上有待加强;重庆则在可接受能力和可创新能力方面急需加强。 4. 从中国四大强省来看,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分别处于绿色设计水平第四到第七名,其中浙江和江苏属于“微绿”水平,广东和山东紧随其后,属于“渐绿”水平。浙江和江苏在五个分项能力上均排位全国前十;广东除可循环能力位于全国第十一位外,其余分项能力也均排位全国前十;山东则有可清洁能力、可循环能力和可接受能力三项排位全国前十。 5. 从区域划分来看,中国东部省份绿色设计水平第一,其可清洁能力、可循环能力、可创新能力、可接受能力、可持续能力也均位于四大区域之首;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在不同分项度量能力上各有所长,其中,中部地区的可清洁能力、可循环能力和可接受能力优于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东北部地区可创新能力和可持续能力方面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在三个分项能力上均落后于其他地区,绿色设计水平有较大上升空间,也存在重大的挑战。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牛文元 主编、 WGDO绿色设计研究院 编著 《 2016中国绿色设计报告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5)一书第六章、第七章,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978-7-03-047887-0 绿色设计是推进绿色发展的第一杠杆。创意、研发、设计、标准是在源头为转型升级开路的四个先锋。 《2016中国绿色设计报告》 是世界第一份专业研究绿色设计的年度报告。本报告在以下六个方面做出了系统创新: 在世界绿色设计组织框架下,系统提出绿色设计定义、分类和源流;总结出绿色设计的五大理论和五组方法;应用“道格拉斯变体方程” 创建绿色设计贡献率模型;在全球首次推出绿色设计指标体系;独立提出“绿色设计标准通则(草案)”;系统总结绿色设计的世界案例;本报告可为规划者、设计者、科研人员、大专院校提供参考。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4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5月新书快递(二)
sciencepress 2016-5-19 16:55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5月新书快递(二)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5月新书快递(二).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3D打印技术 68 周伟民,闵国全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2-May-16 2 全民交通行为安全性提升综合对策与实施策略研究 110 张永,任刚,王卫杰,赵星 专著 交通运输 6-May-16 3 系统性金融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 98 陈守东,王妍 专著 经济管理 5-May-16 4 贫困地区山地灾害风险与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118 田宏岭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1-May-16 5 热浸镀及相关技术研究 80 高波,李世伟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5-May-16 6 北京地情概览 40 北京市方志馆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0-May-16 7 2016中国绿色设计报告 160 牛文元 专著 资源环境 11-May-16 8 空间信息技术原理及其应用(下册) 129 赵忠明 等 研究生教材 地球科学 28-Apr-16 9 塔里木河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与评估 198 陈曦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5-May-16 10 地震灾害遥感综合评估与示范 96 张景发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1-May-16 11 新乡金灯寺墓地 180 河南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6-May-16 12 秦墓遗珍-宝鸡益门二号春秋墓 328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0-May-16 13 华美与灵动——院藏文物精品三维动态鉴赏 280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11-May-16 14 青海省西宁市陶家寨墓地人骨人类学研究 98 张敬雷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9-May-16 15 智能家居技术 82 付蔚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May-16 16 系统解剖学知识体系图谱 98 胡光强,王继丰 大学教材 西医 10-May-16 17 乡村与社区高血压防治规范 46 余振球 专著 西医 11-May-16 18 县医院高血压诊疗规范 68 余振球 专著 西医 11-May-16 19 建筑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方法与技术(第二版) 75 周颖,吕西林 研究生教材 土木、建筑 9-May-16 20 城市详细规划设计(第二版) 69 段汉明 大学教材 土木、建筑 27-Apr-16 21 敏感材料与传感器 69 蒋亚东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7-Apr-16 22 云南木本观赏植物资源(第一册) 138 王继华,关文灵,李世峰 专著 农林 14-Apr-16 23 云南木本观赏植物资源(第二册) 138 王继华,关文灵,李世峰 专著 农林 14-Apr-16 24 数据包络分析——让数据自己说话 49 (美)Joe Zhu著;公彦德,李想译 基础理论 计算机、通信 18-Apr-16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2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可轻视的全民交通安全问题!
热度 6 sciencepress 2016-5-18 09:33
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公认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发展危机,随着机动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如何减少道路交通伤害、保障人身安全,已成为各国政府、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到20世纪末,世界道路交通事故从总体上来说或趋于下降,或趋于稳定,但状况依然不容乐观。车祸是人类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统计,2000年全球共有126万人死于车祸。据专家推算,到2020年,世界车祸致人死伤的排名将居第三位,远远高于艾滋病、疟疾等传染性疾病。 我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家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汽车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得到迅速发展,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机动车和驾驶人保有量急剧增加。但是,在这些增长的背后,交通事故还在不断发生。表1给出了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总体情况。在2012年,道路交通事故共发生204196起,死亡人数达59997人,直接财产损失达9.26亿元。因此,预防交通事故,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已经成为全民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表1 1980~2012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状况统计 人作为道路交通的参与者,对道路交通的安全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据日本的事故调查报告显示,95%的交通事故是由人引起的;而公安部每年对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统计表明,由于落后的交通意识和不文明的交通行为(不遵守交通法律、法规)而引发的交通事故也占到95%以上。因此,要解决道路交通安全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管理问题,这也是治理交通安全问题、预防交通事故的一项根本措施。 我国交通安全趋势 从2003年开始,经过有效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总数出现下降势头,并在2012年减少到204196起(图2)。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也开始逐年下降,2012年死亡人数为59997人,比上年减少了8390人(图3)。这说明从该年开始我国的道路安全形势开始有所好转,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取得了实质性成效。但是,道路交通事故情况仍然处于高位,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图2 我国历年道路交通事故起数(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图3 我国历年道路交通死亡人数(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生产经营性车辆导致的伤亡事故比例较高,2013年,全国共接报涉及人员伤亡的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起数49094起,死亡人数20910人,分别占同期总量的26.77%和37.8%。全国危险品运输车辆、校车肇事导致死亡人数显著增加,分别为总事故起数的0.23%和0.21%。虽然,校车事故总数少许下降,但致死率却呈现上升趋势。 分析交通事故与驾龄的关系(图4)可以看出,6年以上驾龄的驾驶人肇事增多,而驾龄在6~10年的驾驶人发生事故的概率最高。这些驾驶人往往自以为驾驶经验丰富,麻痹心理严重,在开车时表现为漫不经心、随心所欲、注意力分散,极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同时,驾龄在1年以下的驾驶人发生事故数较大,但随着驾龄的增长,驾驶经验的积累,1~5年内发生事故数逐渐下降。而对于驾龄在20年以上的驾驶人,他们驾驶技术娴熟,且驾驶风格趋向于稳重,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很小。 图4 关联事故起数与驾龄的关系 交通事故与不安全行为 人作为交通行为的主体,是诱发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往往是导致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最直接因素。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受社会环境、遵章守纪意识、安全意识所主导。 机动车驾驶人在道路安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驾驶水平、经验、安全意识、驾驶状态及年龄分布等都与交通事故的发生密切相关。由于驾驶人违法驾驶、注意力不集中、驾驶技术水平低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大量存在;尤其是超载(超员)、违法超车和超速行驶等“三超”现象更是引发重特大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另外,非机动车骑乘人员和行人缺乏交通安全意识,自我防范意识差,无视交通规则(如非人行横道横穿公路、与机动车辆抢行等)而引发的交通事故也为数不少。据2013年我国交通事故统计,因机动车驾驶人违法行为、操作不当造成交通事故的占94.45%,非机动车驾驶人违法占5.37%,行人、乘客违法占0.12%,道路及其他因素占0.06%。 伴随着机动车和驾驶人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交通违法行为总数也不断攀升。2013年,全国公安交警部门共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5.3亿人次,其中机动车超速行驶1.1亿人次、货车超载208万人次、无证驾驶206万人次;非机动车违法2387万人次;行人违法2642万人次。 1.交通事故与机动车不安全行为 根据交通事故数据库中的驾驶人关联事故数据显示,由机动车驾驶人引发的交通事故总数和造成的后果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图5)。2005年机动车驾驶人共发生事故数346442起,2010年下降至170041起,平均每年下降15.3%;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也从71769人下降到50424人,平均每年下降率为7.31%。同时,交通事故造成的受伤人数和直接财产损失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图5 2005~2010年机动车驾驶人关联事故数及死亡人数(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整体上看,驾驶人引发的事故总数表现为逐年下降,其安全性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也应注意到,在事故总数下降的同时,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及直接财产损失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远小于事故数的下降幅度,这就意味着驾驶人关联事故的严重性表现为上升的趋势。 自从禁止酒后驾驶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后,机动车驾驶人酒后驾驶肇事情况明显减少,而超速行驶、未按规定让行、无证驾驶成为肇事致人死亡最多的三大违法行为。2013年,90.92%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是由机动车驾驶人肇事导致的。其中,酒后驾驶肇事导致4886人死亡,占事故死亡总数的2.46%,为机动车驾驶人违法行为肇事致人死亡因素的最大降幅。根据最新事故原因统计数据,机动车违法行为引发事故情况如图6所示。 图6 2010年机动车肇事主要原因示意图(资料来源:交通事故统计年报) 2.交通事故与非机动车不安全行为 非机动车事故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占有相当比重。据统计,就在事故中负有主要责任而言,自行车导致的交通事故占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总数的30%左右;就死伤人员而言,自行车导致的交通事故受伤人数占全国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总数的35%左右,死亡人数占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25%左右;而在我国城市交通事故统计中,与自行车相关的交通事故占35%左右,其中死亡事故与自行车有关者占30%。因此,研究自行车骑行人的交通特性,分析自行车诱发交通事故的原因,对预防和减少此类交通事故、保护自行车骑行人的交通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电动自行车的广泛使用,电动自行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电动自行车的速度提升,所引发交通事故的严重程度也在逐年加剧。在电动自行车是否应该上路的争论上,安全问题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了解我国电动自行车的安全现状,对下一步深入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3.交通事故与行人不安全行为 当前,我国行人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淡漠,违反道路交通法规的现象十分普遍,行人闯红灯、跨越隔离设施或不走人行横道、在机动车道内行走、在封闭式机动车专用道或专供机动车通行的立交桥、高架桥、平台桥等道路上行走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行人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淡漠、不遵守交通法规已成为现代文明的一大公害。 本文由李文超摘编自 张永、任刚、王卫杰、赵星 著《 全民交通行为安全性提升综合对策与实施策略研究 》(2016年4月,第一版),内容略有删节改动。 ISBN:978-7-03-045944-2 《全民交通行为安全性提升综合对策与实施策略研究》 针对如何提升交通参与者交通行为安全性的关键问题,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开展深入研究,依托大量的调查分析与评价我国交通参与者交通行为安全性产生动因及提升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针对城市交通环境适应性、交通倒计时设施及交通安全宣传有效性三个突出内容开展调查并构建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从生态健康理论和行为干预两个角度构建起提升交通参与者交通行为安全性的理论路径,以此从由内而外和自上而下两个角度详细提出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健康群落培育、交通安全制度建设、交通安全技术支撑、交通安全设施五大对策模块,最后提出“十三五”提升交通参与者交通行为安全性的对策思考。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840 次阅读|12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5月新书快递(一)
sciencepress 2016-5-13 17:06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5月新书快递(一)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5月新书快递(一).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代数之管见——漫谈代数学习 49 孟道骥 大学教材 数学 20-Apr-16 2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竞争态势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 62 李欣,黄鲁成 专著 经济管理 30-Mar-16 3 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演进研究 78 毛中根 专著 经济管理 30-Mar-16 4 中国家庭能源消费研究报告2015 82 郑新业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9-Apr-16 5 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安全第一投资组合选择 78 哈明虎,杨扬 专著 社会科学 30-Mar-16 6 突破不可能三角:中国能源革命的缘起、目标与实现路径 72 郑新业 专著 经济管理 30-Mar-16 7 张量投票方法及其在机器视觉中的应用 120 邵晓芳,孙即祥,田素芬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8-Apr-16 8 精确几何拟协调分析 90 胡平,祝雪峰,夏阳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8-Apr-16 9 中国西部重要成矿区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258 肖克炎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Mar-16 10 四川盆地天然气动态成藏 386 蔡希源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Mar-16 11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砂岩气藏井眼稳定性研究理论与实践 178 谢润成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Mar-16 12 甘肃北山区域-盆地-岩体多尺度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 138 李国敏,董艳辉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1-Mar-16 13 中国动物志 纤毛门 寡膜纲 缘毛目 308 沈韫芬,顾曼如 专著 生物科学 30-Mar-16 14 碳足迹分析:概念、方法、实施与案例研究 118 (美) M J 弗朗凯蒂等著;张志强等译张志强 专著 社会科学 29-Mar-16 15 水工混凝土声波检测关键技术与实践 238 张建清,刘润泽,李张明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Apr-16 16 质子和重离子治疗及其装置(修订版) 199 刘世耀 基础理论 物理(力学) 15-Apr-16 17 信息几何导引 58 孙华飞 等 专著 数学 20-Apr-16 18 公钥密码学的数学基础(英文版) 98 王小云 等 基础理论 数学 15-Apr-16 19 21世纪中国新型城镇化(英文版) 198 方创琳,Yu Danlin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Mar-16 20 卸荷岩体力学原理与应用 268 李建林 等 专著 物理(力学) 30-Mar-16 21 阴山南麓高铝煤研究 128 孙玉壮 专著 地球科学 30-Mar-16 22 医用化学 29.8 陈哲洪,于辉 高职教材 西医 20-Apr-16 23 石窟寺研究(第6辑) 180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0-Mar-16 24 丝路豹斑——不起眼的交流,不经意的发现 168 冉万里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1-Mar-16 25 镇赉文物精粹 168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31-Mar-16 26 浊漳河上游早期文化考古调查报告 328 中国国家博物馆 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9-Apr-16 27 顺山集——泗洪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368 南京博物院,泗洪县博物馆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0-Apr-16 28 空间X射线通信概论 98 赵宝升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5-Apr-16 29 生命质量研究导论——测定·评价·提升 68 万崇华 等 研究生教材 西医 18-Apr-16 30 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测评与应用 148 万崇华 等 研究生教材 西医 19-Apr-16 31 介入肾脏病学(中文翻译版) 368 (美)Arif Asif等著;刘炳岩等译 专著 西医 20-Apr-16 32 翟双庆解读黄帝内经——五脏篇 39.8 翟双庆 科普 中医 19-Apr-16 33 奇彩化学 45 夏年利 等 科普 化学 5-Apr-16 34 证券市场停牌制度研究 69 李平,廖静池 专著 经济管理 30-Mar-16 35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42 杨守良,廖长荣,张东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5-Apr-16 36 动物学野外实习手册 34 石红艳,刘昊,杨丽红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30-Mar-16 37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计算 42 王月明 大学教材 交通运输 30-Mar-16 38 小学语文微课课例分析 45 余虹 大学教辅 语言、教育 22-Mar-16 39 数学建模竞赛优秀论文选评 38 李海燕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30-Mar-16 40 创新型企业的形成路径:基于资源能力禀赋与创新战略的研究 75 何建洪 专著 经济管理 5-Apr-16 41 土地估价理论与实践 72 何伟 专著 经济管理 7-Apr-16 42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诊断与修复 69 李昌晓,魏虹 专著 资源环境 11-Apr-16 43 边坡典型挡土结构的抗震机理与设计理论 69 曲宏略,张建经,杨长卫 专著 地球科学 7-Apr-16 44 工程岩体微震机制及其应用 69 张伯虎,邓建辉 专著 地球科学 7-Apr-16 45 钨矿选矿技术问答 59 刘全军,邓久帅,刘俊伯 专著 地球科学 7-Apr-16 46 四川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 128 陈文宽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7-Apr-16 47 中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形成与识别研究 69 沈冰 专著 经济管理 5-Apr-16 48 深水半潜式平台横撑断裂理论研究 79 梁政,王飞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7-Apr-16 49 集团公司产业平台战略要素、类型与效能研究 60 陈青姣 专著 经济管理 7-Apr-16 50 基于产业视角的流域生态规划研究 78 赵兵 专著 经济管理 7-Apr-16 51 西南低涡年鉴(2014) 498 李跃清 等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30-Mar-16 52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2014) 580 彭广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30-Mar-16 53 Structure-preserving algorithms for oscillato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I 99 吴新元,刘凯,石玮 专著 数学 31-Mar-16 54 新版学电工就这么简单 44 黄海平,黄鑫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5-Apr-16 55 离心泵内部流动与运行节能 198 袁寿其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Mar-16 56 手机时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和社会化问题研究 60 何安明 专著 语言、教育 21-Apr-16 57 中国环境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6 98 宋马林,张宁 专著 资源环境 25-Apr-16 58 地震学导论 148 万永革 专著 地球科学 31-Mar-16 59 海南植物图志 第十四卷 428 杨小波 等 图册 生物科学 28-Apr-16 60 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经济性综合评价方法 98 朱磊,范英,莫建雷 专著 经济管理 26-Apr-16 61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教育巡礼 68 本书编委会 图册 语言、教育 25-Apr-16 62 数据分析方法及SPSS应用 108 陈方樱,沈思 基础理论 数学 27-Apr-16 63 世界主要国立科研机构管理模式研究 98 胡智慧等 专著 语言、教育 25-Apr-16 64 护理研究 26 方丽霖,陈若冰 高职教材 西医 25-Apr-16 65 基础护理技能实训教程 39.8 李馨,谭淑娟 中职教材 西医 25-Apr-16 66 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 208 姜生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2-Apr-16 67 五华狮雄山 228 尚杰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2-Apr-16 68 孝感叶家庙 358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著;刘辉主编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0-Apr-16 69 白城永平辽金遗址2009-2010年度发掘报告 398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报告类 历史地理、考古 28-Mar-16 70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 第二卷 青铜盘卷 159 张婷,刘斌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5-Apr-16 71 中国科研信息化蓝皮书2015 148 中国科学院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5-Apr-16 72 SCRATCH创意编程 29 艾奉平 中高职教辅 语言、教育 11-Apr-16 73 智能决策分析与支持 39 郭剑毅,余正涛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5-Apr-16 74 雷电防护基础 68 林刚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4-Apr-16 75 四川省铜矿成矿规律及资源评价 98 李仕荣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8-Apr-16 76 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59 许树华 专著 经济管理 5-Apr-16 77 劳务输出大省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制度困境与政策选择 68 胡俊波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5-Apr-16 78 食品标准与法规 49 艾志录 大学教辅 农林 7-Apr-16 79 西藏高原水文特征及其数学模拟 180 程根伟,王小丹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8-Apr-16 80 虚拟中的交互:网络学习情境性评价研究 59 黄越岭 专著 语言、教育 5-Apr-16 81 同时同频全双工原理与应用 109 唐友喜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2-Apr-16 82 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研究——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分析 49 罗红霞 专著 社会科学 5-Apr-16 83 流体力学与传热学基础 36 次英 本科教材 物理(力学) 25-Apr-16 84 严寒地区绿色村镇生态适宜性及观光产业发展决策评估 68 陆明,许大明 专著 资源环境 21-Apr-16 85 数学物理方程 36 操华胜 大学教材 数学 18-Apr-16 86 拥塞型服务设施优化建模理论与方法 56 胡丹丹,刘智伟,王国利 专著 社会科学 18-Apr-16 87 基础力学实验 26.5 张红旗,李瑶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8-Apr-16 88 网络化系统的量化控制策略分析与设计 45 闫晶晶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8-Apr-16 89 供应链环境下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研究 92 白宝光 专著 农林 3-May-16 90 半导体激光器速率方程理论(上册) 148 郭长志 基础理论 物理(力学) 3-May-16 91 半导体偏微分方程引论 128 张凯军,胡海丰 专著 数学 5-May-16 92 圣彼得堡数学学派研究 108 徐传胜 专著 数学 3-May-16 93 钱临照、钱令希纪念文集 68 侯建国,钟万勰 专著 生活、文体娱乐 3-May-16 94 回眸与展望——路甬祥科技创新文集 198 路甬祥 论文集 生活、文体娱乐 28-Apr-16 95 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 89 周卫荣 专著 社会科学 5-May-16 96 自生伊利石年代学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 168 张有瑜 专著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30-Mar-16 97 新中国心理学发展史研究 128 霍涌泉等 专著 心理、励志 3-May-16 98 Asian Archaeology 4(亚洲考古第四辑 英文版) 135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May-16 99 物联网视频图像感知新技术 88 刘尚旺,孙林 专著 计算机、通信 5-May-16 100 纠删码存储集群系统设计与优化 69 黄建忠,曹强,秦啸,谢长生 专著 计算机、通信 5-May-16 101 基于FPGA的数字系统研究与设计 99 杨军,余江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5-May-16 102 大数据治理:形势、对策与实践 98 单志广,房毓菲,王娜 专著 计算机、通信 5-May-16 103 空域矩阵滤波及其应用 55 韩东,张海勇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5-May-16 104 标准多发性骨髓瘤诊疗学 88 吕跃 专著 西医 3-May-16 105 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必读 69.8 樊朝美 专著 物理(力学) 5-May-16 106 四川省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发展研究 36 李伟彬、张弓、张洁 专著 语言、教育 3-May-16 107 《庄子》文学阐释接受史 138 刘生良 专著 文学艺术 5-May-16 108 临床试验溯源 39 刘保延,谢琪,刘雅莉 专著 西医 3-May-16 109 数控机床运动控制及应用实例 45 李茂月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5-May-16 110 植物生理学实验(第二版) 32 刘萍,李明军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5-May-16 111 跨越五大洲——各国各地缤纷异彩(第二版) 168 姚士谋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9-Apr-16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44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谢平:进化理论之审读与重塑
热度 11 sciencepress 2016-5-13 08:22
“误入”了进化论的“歧途” 我主要研究淡水生态学,但生态学在现代进化论中却难有一席之地,在达尔文时代也仅停留于描述性的博物学阶段。我在过去20 多年的专业研究生涯中,其实与进化论毫无关系,只因一次偶然而“误入”了进化论的“歧途”:在写作《从生态学透视生命系统的设计、运作与演化——生态、遗传和进化通过生殖的融合》(谢平,2013)一书时对有性生殖介导的进化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那本书对进化只是轻描淡写而已。之后,我在《生命的起源-进化理论之扬弃与革新——哲学中的生命,生命中的哲学》(谢平,2014)一书中对进化论花费了相当的笔墨。 书影 但是,当我将与进化相关的内容转载于科学网时,一些读者批评我未涉及较为近期的进化理论(如中性假说、表观遗传学等)。因此,我决意写作一本书—— 《进化理论之审读与重塑》 ,力图对进化理论进行更为全面、深入而系统的审读与梳理。有人或许会质疑为何像我这样背景的人居然去写进化之作。这又有何奇怪呢?现代遗传学的基本理论不也是由一个奥地利牧师(孟德尔)在1866 年所创建的吗(虽然被埋没了30 多年)?我告诫自己应该心无旁骛,不要在意尘土般的功名,不必畏惧时代的“骄儿”,更要坦然面对辛辣苦涩之言!要坚信,“真容”总有一天会从乌云的帷幔中出露! 同源结构:所有现代四足动物均具有一个基本的五趾型前肢结构,虽然在各个不同种类中行使不同的功能(引自Reece et al. 2012) 进化理论之审读与重塑 生命是地质历史过程的产物,走过了30 多亿年的演化征程。大自然创造出数以千万计的物种,之后又将其销毁,终而复始,生生不息。对进化这样涉及数以千万计的物种、覆盖整个地球表面以及跨越数十亿年的历史过程来说,即便汇集全人类的所有经验,也不过是沧海之粟。何谓生命?何谓物种?何谓进化?何谓变异?物种如何进化?物种为何进化……这些似乎易于感知或想象,却十分难以准确作答。 人类对进化的认知与其自身的生物学演化一样,都是历史的产物,从古代的哲学猜想延续到现代的科学论证。关于进化,可谓众说纷纭,但每一种学说都只映射了一个或少数侧面。本书旨在构建一种多维的进化视角,对达尔文主义、拉马克主义、孟德尔遗传学、群体遗传学、表观遗传学、中性进化论、直生论、古生物学、生态学、行为学、发育生物学以及哲学等进行了跨越范式的整合,并借助希腊古贤关于事物存在的哲学范式,提出了进化“四因说”。从本质上来说,有机体也是质料、形式、动因和目的的统一,进化是种族承载于无数个体的一种生命运动,是多层次运动的复合,承受遗传•生理•生态等诸多动因的联合驱动。 表 各种进化理论的比较 进化论,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存在巨链”扬帆启航,搭载19 世纪的拉马克和达尔文学说,在20 世纪“现代综合”的喧闹声中,又重新驶回了亚氏的理性港湾——“四因说”,这在表象上看似回归,而在本质上却是重塑! 《进化理论之审读与重塑》 绝非进化理论及其历史的简单罗列,而是批判性地审读与革新式的重构。 第一章 定义——生命、物种和进化 一、何谓“生命”? 二、何谓“物种”? 三、何谓“进化”? 四、直线进化与分支进化 五、进化的证据 六、进化依然留下许多未解之谜 第二章 古代哲学家的朴素生命进化观 一、阿那克西曼德——人是从鱼而来 二、恩培多克勒——“适者生存,自然选择”思想的萌芽 三、亚里士多德——“存在之链”与生存斗争 四、列子——类无贵贱 五、庄子——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 第三章 启蒙运动时期——不变与进化之激烈交锋 一、生物学家施旺麦丹——万物同源,但第一种动物由上帝创造 二、外交官和旅行家马耶——物种总在变化,新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 三、分类学家林奈——上帝创造基本结构,自然通过杂交填补上帝计划中细节上的空缺 四、博物学家布丰——生物因环境变化而变异,并遗传给后代,因此物种可变 五、哲学家狄德罗——如果生命是偶然的,那就没有理由保持不变 六、博物学家邦尼特——造物主塑造了存在之链上的种源序列 七、博物学家罗宾奈——存在之链上只有连续的个体,而没有物种 八、哲学家霍尔巴赫——自然规律支配着一切物质的运动和结构,人类也是自然的产物 九、哲学家康德——自然界由没有计划的机械力产生出从粗糙的物质到人的存在之链 十、诗人歌德——生物同宗说 十一、医生伊拉斯谟——上帝设计的生物可自我完善,通过获得性遗传发展出新器官 第四章 纷杂的前奏——从拉马克到华莱士 一、博物学家拉马克——动态化的存在之链,直线性的种系进化 二、解剖学与古生物学家居维叶——器官相关法则,按结构的分类动摇了存在之链 三、动物学和胚胎学家塞因特-希莱尔——通过原型分化对(趋异)类型进行统一 四、哲学家黑格尔——沿着存在之链进化与流射的统一 五、园艺学家马修——没有先前生物的模型或胚种,也可能产生新类型 六、发育生物学家冯贝尔——胚胎发育中留存的演化痕迹 七、赖尔——均变论,将连续性引入到创世过程中 八、地质学家布赫——环境变化驱动新种从较旧的形态中形成 九、业余博物学家钱伯斯——生命通过上帝赋予的冲动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向人类线性发展 十、博物学家奥肯——复杂有机体是纤毛虫的聚合体,结构可缓慢改变 十一、动物学和古生物学家欧文——区分“同功”与“同源”结构 十二、植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翁格尔——所有植物从某个早期植物(通过植物的内部变化)演变而来 十三、博物学家华莱士——自然选择理论的共同发现者 第五章 进化论的圣歌——逢迎伟大的达尔文 一、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个体变异、生存斗争与自然选择 二、新物种如何得以形成? 三、大灭绝——旧类型被新类型排挤的结果 四、共同祖先理论 五、近亲交配导致衰退 六、从不同视角对达尔文进化论的透视 第六章 达尔文之后的进化论 一、海克尔——“生物发生律” 二、直生论——进化的趋势是线性的,但是非适应性的 三、德弗里斯——生物进化的“突变论” 四、一些哲学家的进化观 五、新达尔文主义和综合进化论 六、“中心法则”真的是否定获得性遗传的利器吗? 七、分子进化的中性理论 八、古生物学家的“间断平衡”理论 第七章 对达尔文的物种形成观之解读 一、成种的内在条件——连续变异的累积 二、成种的外在条件——没有空缺的位置就没有自然选择 三、成种的过程——新旧变种更替 四、地球上物种的分化趋势——不可能无限增加 五、物理性隔离——重要,但未必那么? 六、淡水——安逸的天堂? 第八章 对达尔文进化论之诘难 一、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一种定义的循环? 二、来自恩格斯的批评——马尔萨斯的“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唯一手段吗? 三、不是所有的性状都是有用的——达尔文的“相关生长” 四、达尔文理论能解释在进化的独立路线中出现相同器官的现象吗? 五、达尔文理论能解释“不可降低的复杂性”吗? 六、进化论——以辩护代替求证的理论? 第九章 变异从何而来? 一、拉马克和达尔文(博物学家)——环境与适应决定变异 二、魏斯曼(发育遗传学家)——有性生殖是变异的唯一来源 三、柏格森(哲学家)——生命的原始冲动是变异的根本原因 四、德弗里斯(遗传学家)——新物种通过突变(而不是微小的连续变异)而形成 五、薛定谔(物理学家)——只有突变才能遗传 六、遗传突变——复制错误、染色体重组与多倍化 七、变异在群体中的保存与扩散——孟德尔的性状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 八、对种内个体间表型变异之疑惑 九、种内个体在分子水平也存在高度变异 十、为何存在杂合性? 十一、因果关系之颠倒 十二、个体变异性的本质 第十章 谁选择?为何选择?选择什么? 一、自然选择概念的历史回顾 二、谁选择?为何选择? 三、选择什么? 四、自然选择之我见 第十一章 坐什么井观什么天 一、月见草与果蝇的随机变异——突变论 二、拟态物种的微小变异的连续累积——渐变论 三、长颈鹿的脖子、洞穴动物的眼睛及人类的诞生——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四、“爱尔兰麋鹿”的过度发育——直生论 五、“完美”适应或自然选择的代价与命运 第十二章 浅尝辄止——谁是谁非? 一、渐变与突变,孰对孰错? 二、随机(偶然)性或目的性? 三、什么才应该是自然选择的真正含义? 四、马尔萨斯的“斗争”对物种分化真的是如此重要吗? 五、生物界之目的性——既有也没有 六、进化依然留下许多未解之谜 第十三章 自然选择——有无方向? 一、何为“自然”? 二、复杂化vs 简化 三、何为“进步”或“高等”? 四、为何自然界不同等级生物能够共存? 五、自然选择之方向性——依赖于物种的生态功能与生存环境 六、分解者之选择方向性——快速的分解代谢,因此细菌独霸天下 七、陆生植物之选择方向性——最大的光能利用,因此群落结构立体化 八、海洋藻类之选择方向性——漂浮于表层获得阳光,进化停留于原始微藻 九、动物之选择方向性——捕食与被捕食的军备竞赛,虫与花的互惠进化 第十四章 物种——缘何如此纷繁? 一、地球上的物种——已知有175 万种,以昆虫最多 二、物种不断地多样化 三、关于物种创造的先人之见 四、物种创造的遗传学机制——源自有性生殖物种基因库的反复分裂 五、物种创造的生理学机制——氧化环境对物种分化的巨大贡献 六、物种创造的生态学机制——生态位的不断创造与细分 七、有性生殖物种的分化速率随体积增大而降低 八、无性生殖微生物的种类稀少,从公共基因库中组合物种实现快速适应 九、体制越简单,可塑性越大,成种速率越快 第十五章 划时代的生命三域说——真理or 谎言? 一、“三域”说横空出世 二、为古菌域“站台” 三、醉人的幻想? 第十六章 拉马克主义之还魂——后天是先天的延绵与超越 一、分子遗传学家率众“围剿”拉马克主义 二、达尔文也曾为拉马克站台 三、用一个22 代老鼠尾巴的切割实验就能否定获得性遗传吗? 四、“为了要在一边消费,自然就被迫在另一边节约” 五、鱼变成人,兽变成鲸——“使用”难道毫无意义? 六、动态特征偶联“用进废退”,而静态特征偶联随机变异 七、难道生理适应性就不会留下任何遗传痕迹吗? 八、先天本能vs 后天习性 九、先天免疫vs 后天免疫 十、行为印刻(imprinted)——架起“先天”与“后天”连接之桥 十一、表观遗传变异——环境对基因表达的可遗传塑造 十二、生命 = 种族的记忆 + 个体的学习 十三、灵魂缺失——从结构主义俯视进化论 第十七章 白云苍狗——“积木”搭建起生命世界 一、用质子拼装出各种化学元素 二、用小分子模块拼装出生物大分子 三、细胞器的内共生起源——将细菌吞噬与同化 四、用细胞堆砌出五颜六色的生物个体 五、个体发育——用模块搭建躯体 六、物种演化与模块重组 七、为何模块化? 第十八章 进化之“四因说” 一、未竟的综合 二、若干进化概念之审读 三、演化是一种漫长的生命运动——方向、速率和动因 四、进化论:一个理论,一个侧面,一种视角 五、进化之“四因说” 附I 揭开遗传密码子的起源之谜——ATP 中心假说 附II 揭开细胞核和“性”的起源之谜 漫笔 一、进化论——难以求证? 二、综合进化论vs 进化“四因说” 三、生态位——物种模子? 四、进化——同质性的撕裂? 五、遗传系统为何是核酸与蛋白质配对? 六、为何生命倾向于产生同质性个体? 七、为什么信息? 八、进化如何秉承起源? “ 我祈盼自身的进化思维,从往昔的灰烬中走出,携带上神奇的生命分子及其被禀赋的遗传规律,重返绚丽多姿的大自然——在阳光沐浴下由形形色色的有机体编织出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复杂网络系统…… ”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谢平 著 《进化理论之审读与重塑》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一书。 ISBN 978-7-03-047329-5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638 次阅读|30 个评论
有了它,钻具才能在数千米深的海底实现钻进
sciencepress 2016-5-12 08:30
深水钻井与陆地钻井最大的区别是钻具要通过几百甚至数千米长的隔水管系统进入海底实现钻进。隔水管系统是连接钻井平台与海底防喷器的关键通道,其在海水中要同时受到海洋环境载荷以及钻井工况的耦合作用,力学行为十分复杂,且对深水钻井作业的安全有重要的影响,对其进行系统的、准确的力学分析是确保深水安全钻井关键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意义。 ——潘云鹤 深水隔水管系统组成 钻井隔水管及防喷器系统是深水浮式钻井必不可少的设备,是指从海底防喷器到月池的一段管柱,主要功能是隔离海水,引导钻具,循环钻井液,起、下海底防喷器组,系附高压节流和压井管线、泥浆补充管线、液压传输管线等。 深海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油气资源,未来世界石油地质储量的44%将来自深海,我国也将未来油气勘探开发的战略目标转向深海。然而,开发深水油气资源,不仅需要钻井平台,隔水管系统也是关键设备之一。隔水管系统是连接海底防喷器与海面钻井平台的唯一通道,在深水钻井作业时,隔水管的主要功能是隔绝海水,形成钻井液的循环通道,建立钻具进入地层的通道,串接附加管线。一旦隔水管失效,将无法正常钻进,严重时甚至影响平台安全。 隔水管在海水中既要承受自重和顶张力,同时还要承受外部海洋环境载荷以及内部钻柱、钻井液等钻井工况的耦合作用。在这些作用下,隔水管会产生变形,以及磨损,此外,隔水管还会在静态变形基础上产生涡激振动,因此其受力、变形和振动状态十分复杂,致使隔水管在现场安全控制中存在一系列问题:①缺乏对隔水管工作过程中海洋环境载荷以及隔水管力学分析的准确计算模型,缺少科学的隔水管力学评价分析方法,对复杂恶劣海况下,隔水管力学机理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完善;②缺乏真实模拟深水钻井工况的隔水管力学实验系统以及实验方法,对于海洋环境与钻井工况耦合作用下以及剪切流作用下的隔水管力学行为研究较少;③缺乏科学的隔水管系统及浮力块配置方法、优化设计方法,导致现场设计人员常常只能根据经验完成隔水管系统及浮力块的设计和配置,缺少可靠的设计和力学评价工具软件。我国南中国海海况恶劣,深水钻井过程中隔水管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和失效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深水钻井作业的安全。因此,深水钻井隔水管力学行为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隔水管系统的所受载荷情况 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寄希望于仪器实测隔水管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及变形难以实现。目前,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隔水管力学分析模型,开展室内相似实验来探索不同工况下隔水管力学规律,预测不同工况下的力学行为,在此基础上进行管柱力学评价以及优化设计。 隔水管振动示意图 我们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隔水管系统工作环境以及海洋环境载荷,充分考虑隔水管系统结构变化以及浮力块的特点,研究风、浪、流等环境载荷规律,建立了隔水管动力学分析模型,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工况下,隔水管的变形、弯矩、应力、转角等力学特性;建立了隔水管三维涡激振动分析模型,系统地研究了隔水管系统涡激振动下的三维形态特征;研制了基于海洋环境与钻井工况耦合作用下的隔水管力学行为实验系统,并开展了系列实验研究,探索了剪切流、均匀流以及钻井工况下隔水管力学行为的变化规律;基于理论与实验研究结果,开发了隔水管系统力学分析及优化设计软件,为深水钻井隔水管系统配置及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海洋环境载荷理论研究 分析涡激振动产生原因,总结涡激振动基本参数、漩涡作用机理;推导涡激振动尾流振子分析模型,确定模型关键参数;总结浅海、深海以及我国重点海域海洋环境特点,总结风、浪、流形成原因,分析风、浪、流等海洋环境载荷计算方法,形成一套适合深水的海洋环境载荷计算方法,并分析风、浪、流参数对海洋环境载荷的影响规律。 (2)深水钻井隔水管力学行为实验装置的研制 基于相似理论设计深水钻井隔水管力学行为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模型尺寸与材质以及实验参数;研制一套具有张紧力系统、钻井液循环系统、钻柱旋转系统、隔水管系统、钻机系统等组成的深水钻井模拟装置,确定海洋环境载荷施加方法;基于光纤光栅测试技术布置光栅光栅传感器并确定实验数据采集方法与处理方法。 (3)深水钻井隔水管力学行为实验研究 利用深水钻井隔水管力学行为实验装置开展隔水管力学行为实验研究;采用模态分析法和快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实验数据,获得不同工况下的隔水管位移标准差空间分布、应变时间历程及其对应的响应频谱和隔水管各个测点的运动轨迹;分析均匀流作用下隔水管涡激振动响应机理,剪切流作用下隔水管涡激振动响应机理以及钻柱对隔水管力学行为的作用机理。 (4)深水钻井隔水管动力学理论研究 建立深水钻井隔水管动力学分析模型,采用数值算法对动力学模型进行求解;编制了隔水管动力学分析程序并分析顶张力、海流、风速、平台偏移等因素对隔水管变形的影响规律。 (5)深水钻井隔水管三维涡激振动理论研究 建立了深水钻井隔水管固有频率计算方法,分析了隔水管长度、顶张力、壁厚对深水钻井隔水管固有频率的影响规律;针对隔水管实际工况中受三维载荷的影响,建立了深水钻井隔水管三维涡激振动模型,采用数值算法对三维涡激振动模型进行求解;编制了隔水管三维涡激振动模拟计算程序并利用实验结果对程序进行验证;模拟不同海流流速下隔水管形态特征及其三维空间形态。 完井工况下隔水管力学分析界面 《 深水钻井隔水管系统力学行为理论及应用研究 》 紧紧围绕隔水管力学行为以及应用问题展开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在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 深水钻井隔水管力学行为问题的复杂性,涉及的具体理论和实际难点很多。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周守为、刘清友 著 《 深水钻井隔水管系统力学行为理论及应用研究 》 一书,有删减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6380-7 《深水钻井隔水管系统力学行为理论及应用研究》 总结分析了国内外隔水管力学行为分析的技术现状、存在的技术问题;系统阐述了风、浪、流等海洋环境载荷计算方法,建立了隔水管动力学分析模型与三维涡激振动分析模型,详细分析了不同张力、海流流速、波浪参数、风速、平台偏移下隔水管的动力特性以及不同流速下隔水管涡激振动特性;研制了基于海洋环境与钻井工况耦合作用下的隔水管力学行为实验系统,并开展了系列实验研究,重点分析了均匀流、剪切流作用下隔水管涡激振动特性以及钻柱对隔水管动力特性作用机理;基于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开发了“深水隔水管力学分析系统”,最后以南海某口深水井为例对其隔水管系统配置进行设计分析。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写作与出版的伦理道德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6-5-11 08:11
论文写作的伦理道德是一个原则性问题,反映了一个人的科学操守。 期刊出版的风格无所谓正确还是错误,仅仅是一种便于同行交流信息的规定而已。不同学科有不同的风格,但基本的伦理道德是一致的。 写作伦理道德的遵守是为了两个目标: 保证科学知识的准确性; 保护知识产权。 学术不端行为 2009 年《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把学术不端分为: ①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②篡改他人学术成果; ③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 ④伪造注释; ⑤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 ⑥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 ⑦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其中①②属于剽窃,③④属于伪造问题,⑤⑥属于署名问题。 也可以从以下五方面来说明。 1 实事求是地报告研究结果 科学方法的本质是能够被他人重复和验证,所以应该如实地报告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不应伪造数据或篡改结果以支持原先提出的理论假设,也不应忽略研究中的错误。例如,实际被试多少人,有效被试多少人;实际观测数据有多少,参与统计处理的有效数据有多少,哪些极端数据被删除,为什么要删除……这些都应在报告中如实地说明。研究者不应为了所谓研究的“漂亮”而忽略一些无效的数据,更不应该删除那些不利于研究假设但却是有效的数据。如果做了5 个实验,只有3 个实验比较理想,虽然研究结果只包含了3 个实验的结果,但在研究报告中也要说明是做了5 个实验而不是3个实验。 严谨认真地准备稿件是投稿的基本要求,但有时错误还是难以避免,编辑部不能保证所发表的文章没有任何错误。如果论文出版后发现错误,作者有责任与有关的期刊编辑部、数据库联系,以便及时做出更正。 2 剽窃 在论文写作中,如果直接引用其他研究者的原话,应该把原话用引号括起来,并注明出处;对其他研究者的思想的重新阐释,也应注明出处。关键是不要把别人的思想或工作当做自己的。尤其是在研究报告的问题提出和讨论部分以及综述性文章中,当引用或参考他人的思想或工作时,一定要注明出处,在文后的参考文献表中列出来。这不仅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也对心理学的健康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所有的论文都不注明出处,势必会给整个研究领域带来混乱,读者(包括作者自己)也就无法知道某个研究思想的源头在哪里。 引用他人资料注意事项 在研究中引用他人的资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直接引用少于40 个字用引号; ◎ 多于40 个字应另起一段; ◎ 引用要忠实原文,即使原文是错误的; ◎ 省略部分用省略号; ◎ 额外的解释放在括号内; ◎ 不要忽略引用中的引用,但在参考文献中不必列出 。 3 论文的署名 论文作者不仅是执笔人,还包括那些对研究做出过实质性科学贡献的人,他们可能参与提出问题假设、构思实验设计、统计分析、结果解释及文章主要部分的写作。对于辅助人员(如设计或制造仪器、统计分析的建议、数据收集或录入、调试计算机程序、找被试或观察动物等)没有必要列入作者名单,但应在正文后的致谢栏里注明。承担日常性事务的人也不应列入作者名单。 论文署名的基本原则是按贡献的大小排序。在有多个研究者参与的合作研究项目中,合作者之间应该事先商定好研究的分工、谁有论文署名权以及署名的先后。 在论文中所有署名的作者都应对文章的准确性负责,所以,在论文投递前,每个作者都应认真审阅。一旦论文被接受,有的期刊还要求每个作者都应签名确认。 4 论文的重复发表 论文的重复发表似乎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而实际上却是对宝贵资源(期刊版面、编辑和审稿人的劳动)的一种浪费。论文的重复发表还会导致版权纠纷。作者在投稿的同时,等于默认把论文的专用使用权转让给编辑部或其他出版机构。但不能同时把专用使用权转让多家。 已经发表过的论文不应再投稿。以简报形式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也不能扩充全文后重新发表。但以摘要形式(如会议摘要)或在狭小范围内传播的非正式出版物(如某机构的年报)上刊出,这种做法是允许的。 不应为提高命中率而一稿多投。如果在3 个月内没有接到编辑部对稿件的处理通知,作者有权把稿件再投向其他期刊,但在投递前应通知原先投稿的期刊。 为防止论文的重复发表,作者在投稿时,还须通知编辑有哪些类似的相关文章在何处发表或被何处接受、正准备向何处投稿,以便编辑做出适当的判断。如果发现违规,则将被无条件退稿,并被存档备案,这将影响作者以后的投稿信誉。 尽可能地节约期刊资源也是作者应尽的义务。研究结果应尽可能地写成一篇论文,以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不赞成把一个研究拆成多篇文章发表。把一个研究拆成多篇文章发表的作者应向编辑说明,如果编辑要求知道详细情况,作者应提供。 禁止拆分发表并不包括根据新的理论和方法对已发表过的数据进行重新分析。特别是在时间跨度大的纵向研究中,发表多篇研究报告是必要的,也是适当的。但基于纵向研究发表的多篇研究报告,应引用以前的研究报告,以便读者进行准确的评价。 有时期刊文章经修改后成为一本书的一个章节,作者有责任向读者说明这一部分在何处发表,并作为参考文献列入。如果存在版权问题,还须得到出版者的许可。 5 原始数据的保存 在审稿和出版过程中,如果编辑或审稿人对研究数据的准确性或统计方法提出质疑,作者应随时能够提供原始数据。所以在文章发表之后,作者还应把原始数据(包括原始的调查问卷、研究程序等原始资料)保存5 年以上,以备他人查证或重复分析。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中国心理学会 编 《心理学论文写作规范》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年2 月第二版)一书。有删减。 ISBN 978-7-03-047301-1 为了学术交流的便捷,科技论文写作都有一定的规范要求。美国心理学会的《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在国际心理学界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都有广泛的影响。 《心理学论文写作规范》 基于《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第六版),同时根据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要求编写而成。 《心理学论文写作规范》 主要对心理学论文各部分的写作进行规范性说明,同时根据科研新技术、新方法增补了有关内容,旨在规范我国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论文写作,同时给向国外投稿的学者、学生提供帮助。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278 次阅读|7 个评论
2015中美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的表现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6-5-9 08:19
化学与材料 科学领域 是中国所有 10 个热点前沿均有核心论文入选的唯一领域,也是唯一一个中国表现优于美国的领域。 在基础研究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 SCI 论文产出国家。本 文 分别 就 中国和美国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 19 个前沿的前沿贡献度、前沿引领度、潜在贡献度和潜在引领度 4 个指标 进行 比较分析, 供您 较为全面地掌握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和优势。 热点前沿 中国在 7 个热点前沿的核心论文数与署名通讯作者核心论文数上均排名第 1 ,在另外 2 个前沿核心论文数与署名通讯作者核心论文数上均排名第 3 ,还有一个前沿核心论文排名第 4 ,署名通讯作者核心论文数上排名第 3 。而美国在 9 个前沿有论文入选核心论文簇,其中 2 个前沿排第 1 名, 2 个第 2 名, 4 个第 3 名, 还有 1 个第 4 名。 表1 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10 个热点前沿的核心论文中美国和中国的贡献度和引领度 “MoS2 薄膜电解水催化剂”和“用于有机合成的磁性可循环催化剂”两个热点前沿,美国的贡献度和引领度都排名第1,而中国的核心论文排名分别为第3 和第4,署名通讯作者核心论文排名均为第3。这两个前沿是美国表现优于中国的2个前沿。 而其他8 个前沿,中国的表现都优于美国。其中,“超分子凝胶化学”前沿中国贡献的核心论文8 篇,且通讯作者署名均为中国,核心论文数与署名通讯作者核心论文数均排名第3,而美国排名第4,中国在该前沿比美国有微弱优势。 其他7 个热点前沿——“聚集诱导发光化合物的合成、性质和用于细胞成像”“过渡金属化合物用于荧光探测生化分子”“MoS2/ 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作锂离子电池负极”“用于白光LED 的荧光粉”“用于活体成像硫化氢分子的荧光探针”“高能量转换效率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和“铜催化的烯烃三氟甲基化反应”,中国的核心论文数与署名通讯作者核心论文数均排名第1。而且有6 个前沿,中国贡献的核心论文份额均在50% 以上,最高的达到了84.1%。只有“铜催化的烯烃三氟甲基化反应”前沿,中国贡献的核心论文份额为39.3%,但也有11 篇论文入选核心论文簇,可见中国在过去的5 年中是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这7 个热点前沿中贡献较多的国家,引领着这些前沿的发展。这7 个前沿是中国当之无愧的优势前沿。 表2 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10 个热点前沿的施引论文中美国和中国的潜在贡献度和潜在引领度 在潜在贡献度和潜在引领度方面,中国全面占领该领域所有10 个热点前沿的施引论文数和署名通讯作者的施引论文数的第1 名。虽然,美国在10 个热点前沿中,有5 个第2 名,3 个第3 名,2 个第4 名,但中国贡献和中国通讯作者的施引论文数,至少为美国的2 倍,有的前沿甚至达到了10 倍,从绝对施引论文数足以表明中国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热点前 沿的潜在贡献度和潜在引领度的绝对优势 。 新兴前沿 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的新兴前沿方面,中国相较美国的优势不如在热点前沿表现突出,但中国和美国各有侧重,都有各自的优势前沿。在该领域的 9 个新兴前沿中,中国缺席了 2 个新兴前沿的核心论文簇,其他 7 个前沿的核心论文数排名,其中 2 个新兴前沿排名第 1 , 3 个前沿排名第 2 , 1 个前沿第 3 ,还有 1 个前沿排名第 4 。美国缺席了 3 个新兴前沿,在 6 个新兴前沿中有论文入选核心论文簇,核心论文排名 5 个第 1 , 1 个第 2 ,与这 6 个前沿对应的署名通讯作者的核心论文排名均为第 1 。 表3 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新兴前沿核心论文中美国和中国的贡献度和引领度 具体而言,在“菲啶衍生物的合成”和“Fe3O4@C 纳米材料作锂离子电池负极”前沿,中国贡献的核心论文分别为16 篇和7 篇,核心论文份额分别为80%和63.6%,核心论文数均排在第1 位,并且署名通讯作者的核心论文排名也均为第1,这表明中国在这两个新兴前沿表现了最强的贡献度和引领度。 “金属锂电极的枝晶抑制”“非贵金属电解水催化剂”和“1,2,3 – 三氮唑衍生物用于合成杂环化合物”前沿,中国贡献的核心论文排名和署名通讯作者的核心论文排名均为第2,而在这2 个前沿排名第1的恰恰是美国。可见在这2 个新兴前沿,中国略逊于美国,只表现出较强的贡献度和引领度。 在“用于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的空穴传输材料”前沿,中国贡献的核心论文排名第3,署名通讯作者的核心论文排名第2,而该前沿美国缺席了核心论文列表。在“用于不对称氢化反应的钳式铁化合物催化剂”前沿,中国贡献的核心论文1篇,排名第4,且该篇论文不是中国署名通讯作者。这表明在该新兴前沿中,中国的贡献度表现尚佳,更无法言及引领度。 表4 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新兴前沿施引论文中美国和中国的潜在贡献度和潜在引领度 中美两国贡献的施引论文和署名通讯作者的施引论文覆盖了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所有9 个新兴前沿。中国在“用于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的空穴传输材料”“Fe3O4@C 纳米材料作锂离子电池负极”“用于不对称氢化反应的钳式铁化合物催化剂”“非贵金属电解水催化剂”“菲啶衍生物的合成”和“1,2,3- 三氮唑衍生物用于合成杂环化合物”6 个新兴前沿,贡献的施引论文和署名通讯作者的施引论文均排名第1,而这两项指标的排名,美国均在第2 到第4 名的位置,可见这6 个前沿中国明显超过美国,表现出最强的潜在贡献度和潜在引领度。 在“金属锂电极的枝晶抑制”“有机光伏电池的电荷分离机理”和“生物正交化学”3 个新兴前沿,施引论文和署名通讯作者的施引论文中国均排名第2,第4和第4,而这几个前沿中这两项指标排名第1 的都是美国。可见在这3 个前沿中,中国略逊于美国,但也表现出了较强的潜在贡献度和潜在引领度。 总体来讲,在贡献度和引领度上,中国与美国在不同的新兴前沿各有侧重,美国稍胜一筹,而在潜在贡献度和潜在引领度方面,中国则略占优势。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新兴技术未来分析联合研究中心 著 《 2015研究前沿及分析解读 》 (科学出版社,2016. 4)一书。 ISBN 978-7-03-047596-1 《 2015研究前沿及解读分析 》以文献计量学中的共被引分析方法为基础,基于汤森路透的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ESI) 数据库中的10839个研究前沿,首先,遴选出2015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10个大学科领域排名最前的100个热点前沿和49个新兴前沿,重点选择一些研究前沿进行详细统计分析和解读;其次,以高度概括的视角对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中国和日本6国在149个前沿的基础贡献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描述;最后,在10个领域分别展开中国和美国在100个热点前沿和49个新兴前沿参与情况的比较分析,以期较为全面地掌握中国与美国等科技强国的差距和优势。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264 次阅读|10 个评论
污名效应:你被贴过“不良标签”吗?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6-5-4 09:10
污名概念的溯源 “污名”(Stigma)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是刻在或烙在身体上的表示某人不受欢迎、道德败坏或行为缺陷的标记(如奴隶,叛徒等)。随后,该词汇的内涵逐渐得到了丰富,包含了所有知觉到或推断出的偏离社会正常情况的特征或符号。20世纪60年代,学者Goffman正式将污名的概念引入到心理学研究领域。以此为起点,在近50年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从不同的视角对污名的概念进行了修订、完善或者重新定义。更新后的污名概念已经可以应用于许多不同场合的研究,包括精神病、艾滋病、同性恋、肥胖、贫穷、吸毒、种族、宗教、智力低下(迟缓)、癫痫病、麻风病、银屑病等多种群体污名。 早期概念 1963年,Goffman最早提出了污名的概念,他认为由于个体或群体具有某种社会不期望或不欢迎的特征,降低了其在社会中的地位,污名就是社会对这些个体或群体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污名使被污名者在他人眼中由“完美、有用的人”变为“有污点的、没有价值的个体”,使其无法充分获得社会接纳。虽然Goffman对污名概念的界定对于当前的多数研究已经没有什么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但是几乎所有的污名研究者在回顾相关文献时,都不会忽略Goffman及他提出的污名概念。也许Goffman的污名概念价值不在于概念本身,而是在于它的纪元意义,因为以此为起点,它开创了一个非常重要但并未受到关注的研究领域。 在Goffman之后,又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污名定义,如Jones等认为污名是代表所有被知觉为或推断为偏离社会正常情形的标记或特征,它可以将个体与不受欢迎的消极特征(刻板印象)联系在一起;Stafford和Scott将污名理解成个体所具有的与社会群体规范(个体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适当的行为)相抵制的属性特征,等等。 污名概念的发展 随着污名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污名的界定也逐渐变得更加科学和完善。Crocker, Major和Steele强调被污名的个体所具有的(或者相信拥有)某种消极品质或者不受欢迎的性格特征,能够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标示出个体丧失了部分价值的社会身份。污名化的特征是与外表(如身体上的缺陷)、行为(如虐待儿童)或者群体身份(如非裔美国人)联系在一起。并且,他进一步提出污名是特定关系和特定情境的产物,并不存在于个人,而是存在于社会情境中。Corrigan将污名的概念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的概念。公众污名是指社会公众对某些特定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自我污名是认同公众污名产生之后被污名者出现的自我评价降低和自我效能减弱的现象。 与这些学者的视角不同,Kurzban等从进化论的角度提出了另一个污名的定义。他们认为,为了避免潜在的缺陷伴随群体生存,人们已经进化了认知适应能力,允许他们将具有(或者相信具有)某些特定特征的人排斥到他们的群体之外,即污名化。这些认知能力为人们避免结交卑劣的社会伙伴、加入合作性的团体(目的是为了群体间的竞争和剥夺)、回避与带有群体寄生特征的个体接触提供了可能。所以,污名化是人们为了种族生存长期进化的必然结果。 尽管后来的污名定义已经比较深入,但是也有着很多的不足,如过于强调了污名发生情境性和理解视角的独特性(如分别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理解污名),造成污名的定义缺乏普适性;另外,最重要的一点不足是不够科学和严谨,忽视了影响个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过程。 鉴于这些局限,Link等人从存在要素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污名化的概念。他们认为,当下面五个相关的成分同时出现时,污名就存在了:第一,人们区分并标签人类的差异;第二,主流文化的观念将被标签人与不受欢迎的特征(即消极的刻板印象)相联系;第三,主流群体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把“我们”从“他们”中分离出来,将被标签的人置于独特的类别中;第四,被标签的人经历着不公平的处境,丧失了地位并遭到了歧视;最后,被污名的程度完全视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力的可得性而定,只有一个群体有足够的影响力来左右公众对另一个群体态度的时候,污名才会存在。因此,“污名是指在一个允许污名各种成分显露的社会情景中,贴标签,刻板印象,地位丧失和歧视同时发生的情况。”这一定义克服了以往关于污名定义的种种不足,清晰地指出了污名现象中包括的各种群体以及他们的地位和关系,并考虑到了社会文化在污名发生中的作用,使人们对污名的理解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结合以往学者提出的污名和污名化的概念,我们认为污名化是指由于拥有的不受社会欢迎的身份特征,个体在其他人眼中逐渐丧失其社会声誉(或地位)和社会价值,并因此被贴上消极标签、消极刻板化、地位丧失、遭到歧视和排斥的过程。 污名形成的原因 功能主义视角的解释 功能主义视角的观点认为污名对污名施予者具有重要的心理功能,可以提升他们的自尊,增强群体认同,合理化所具有的社会资源(社会地位),缓解焦虑和增加控制感等等。Turner认为污名化是一个为了突出自己心理上的优势地位而对他人进行毁誉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污名化是为维持高自尊或者积极社会认同的需要而诋毁他人的特殊形式的社会比较;与此相类似,Major等认为人们可通过污名化或贬低他人来提升个人自尊。通过与不如自己的人相比,可以增加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进而提升自尊。因此,社会文化主流群体成员的存在会因被污名者的存在而在心理上获益。Crocker和Major对污名功能进行了总结,认为污名他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①提升自尊心,获得个人的优越感;②增强对自己群体的认同感;③增强对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合理化认识。 制度合理化 制度合理化的视角则强调要在特定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中理解污名形成的原因。Sidanius和Pratto主张,为了减少群体间的冲突,建立在群体基础上的不平等地位必须被合理化。基于此,制度合理化理论认为污名可以合理化社会中处于不同水平群体之间不平等的地位。地位高的人通过污名化地位低的人来证明他们所具有优势的合理性,使外界相信他们所拥有的(丰富资源)是理所应当的,进一步表明能够使部分人获益的社会体系也是公正的。也就是说,该理论视角强调污名化是由社会背景创造的,且社会背景允许并维持了污名化的态度和行为,对于社会文化主流群体成员而言,他们只是按照社会规范去行为和做出反应而已。 生物文化视角 生物文化视角相信污名化是生存和繁衍的必要策略和手段。Neuberg等认为什么人类所具有的某些属性被污名化存在跨文化的共性。人们对其他群体成员施加污名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物文化需要——在有效的群体中生活。根据进化论的观点,为了使群体生活环境适应生存和基因遗传,人类必须努力减少群体内部的威胁。于是,人们需要一种能鉴别出那些危害群体或妨碍群体功能发挥的个体的有效机制,将这些人贴上适当的标签,提示其他群体成员防备这些人从群体中获益,必要时将这些人从群体中分离出去。污名就是符合这一条件的一种机制。因此,污名化是一种生存和繁衍的策略,是主流群体为给基因传递创造更好条件而导致的“歧视”倾向。 这些理论在解释污名发生原因时各有各的优势和局限,如功能主义视角的理论在大多数情境中都能有效解释污名发生的原因,但是它不能预测人们依据哪些特性来对他人实施污名,不能解释污名内容跨文化、历史、甚至物种的相似性,也不能说明人们对待受污名个体的方式的差异等等。生物文化观点可以很好解释了人们为什么和对他人施加污名,但是却缺乏有力的资料支持,有待继续发展。 环境对被污名者的影响 社交环境中的情境线索对被污名者有着重要影响。Inzlicht和Good用威胁性情境(threatening environment)这一术语来描述存在某些线索的社交情境对被污名者的影响。他们认为,由于特殊的社会身份特征,在威胁性情境中被污名者会怀疑自己是否遭遇到了被污名化,是否遭遇了歧视和身份贬损。在这样的情境中,个体被迫思考他们特殊的社会身份特征及与这些特征相联系的不被社会认可或被边缘化的消极刻板印象。对于被污名者而言,暗示存在这些刻板印象的任何情境线索都将会强化社会身份的显著性,启动消极刻板印象,进而增加区别感、自我意识、对偏见的警觉性以及对他人的不信任感。一旦被污名者在威胁性的情境中思考他们的社会身份,往往能够导致一系列的低成就事件,引发遭遇拒绝的感觉以及对取得消极结果时产生的特定情感等。 Aronson 和Spencer认为,威胁性的情境可能是通过刻板印象威胁的动机现象影响到被污名个体的各种行为表现的。他们认为刻板印象威胁是指处于可能存在消极刻板印象的情境中时,被污名个体知觉到的不舒服的感觉。在知觉到刻板印象威胁时,由于相信其他人对自己持有消极刻板印象,被污名者的心理唤醒增强,焦虑水平提高。特定社会情境通过刻板印象威胁对被污名者的行为表现产生了广泛影响。 本文由李文超摘编自 张宝山 著《 校园中的污名效应:“学习不良”对青少年的影响 》(2015年12月第一版),内容略有删节改动。 ISBN:978-7-03-046672-3 污名是社会对某些个体或群体的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与群体相关的污名对被污名者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当前中小学校园中,由于学习成绩仍然是评价学生的一个关键指标,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或多或少都会被“差别性”对待,“学习不良”在某种程度上仍然被污名化。 《校园中的污名效应:“学习不良”对青少年的影响》 以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污名对学习不良少年的效应为主题,检验了青少年对学习不良学生的态度和学习不良少年污名化知觉的特点,系统地探讨了“学习不良”相关污名的特征和对青少年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揭示了学习不良青少年通过隐匿学习成绩应对污名的心理过程,对提升青少年学习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621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与东盟间的各种合作对话机制
sciencepress 2016-4-29 09:35
目前,东盟已从一个区域性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为亚太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10+1”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开展了积极的区域合作。经济合作是“10+1”合作的首要内容。随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 的建成,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已进入全面和深入发展的新阶段。在投资领域表现为从制造业拓宽到农业和服务业领域,投资合作方式更加多元化,金融领域的合作全面展开。经过 20 多年的实践,中国与东盟之间已形成了一整套开展经济合作的机制。 随着区域主义新一轮浪潮的到来,目前亚洲出现了几个相互竞争的一体化进程并存的局面:TPP、RCEP 和中日韩 FTA 协议等。由于中日韩 FTA 属于次区域合作的范畴,且中日韩之间因历史积怨和领海争端很难在短期内达成一致。因此,在通向亚太地区广域一体化的路径上,经过多年博弈和演进,客观上形成了以东盟为主导的亚洲机制和以美国为主导的亚太机制两条主要路径,即“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与 “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 两个合作机制,这两种合作机制将影响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设与发展。 RCEP的提出与进展 东盟 2011 年提出 RCEP,重点考虑了区域内和区域外两个方面的因素。从区域内来讲,东亚一体化路径长期存在“10+3”(东盟+中日韩)和“10+6”(东盟+中日韩澳新印)的争论。2004 年,中国提议在“10+3”基础上建设“东亚自由贸易区”(EAFTA),但 2006 年日本主张以“10+6”为核心建立“东亚全面经济伙伴关系”(CEPEA)。面对伙伴国积极讨论 EAFTA 与 CEPEA 的取舍问题,东盟国家的态度相对消极。从其自身角度出发,东盟此前分别与中、日、韩、印、澳、新签署的 5 个相对独立,又都围绕东盟展开的“10+1”FTA 对其最为有利。因此,东盟提出在 5 个“10+1”基础上建设 RCEP,并且很快得到了所有参与国的积极响应。 从区外因素来看,美国主导下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推进速度很快,到 2014 年 2 月已进行了 20 轮谈判。值得注意的是,TPP 目前 12 个成员中已包含 4 个东盟国家(新加坡、文莱、越南及马来西亚),而且泰国已表示有兴趣加入谈判,菲律宾也表示将积极研究,这使得东盟内部可能出现 TPP 成员与非 TPP 成员两大阵营,如果任由其发展,东盟很可能面临被分化的危险。于是,东盟适时提出 RCEP 设想,既能整合现有 5 个“10+1”FTA,减少“面条碗效应”,又能进一步巩固东盟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的主导权,缓解 TPP 带来的冲击和压力。2012 年 8 月,《RCEP 谈判指导原则和目标》达成,截至 2014 年 8 月,RCEP 已完成三轮谈判,具体见表 3-l。 表3-1 RCEP的进程 TPP 的提出与进展 TPP(Trans-PacificStrategic Partnership)即《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1998年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和智利希望通过缔结优惠贸易安排来推动 APEC 内部的贸易自由化。2002 年 10 月在墨西哥举行 APEC 会议时,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新加坡、新西兰和智利三国就建立 FTA 开始谈判,2005 年 4 月文莱宣布加入。2005 年 7 月四国在 APEC 框架内签署了“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该协定于 2006 年 5月 28 日生效成立,至此,四国成功缔结 FTA,简称“P4”,TPP 即由此发展而来。 四国签署TPP的目的是通过深化贸易与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以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各成员方按照协定将在 2015 年实现所有商品零关税。 由于新加坡、新西兰、智利和文莱四国在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上都比较小,加上当时世界上的大国都将主要精力放在纠结于贸易博弈或推动“多哈回合”上,TPP 在成立之初并没有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直到 2008 年美国的高调加入,TPP 谈判才进入了各国共同关注的视野,并使得 TPP 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见表 3-2)。 表 3-2 TPP 谈判进程(2013 年 10 月至 2014 年 9 月) 2008 年 2 月美国宣布加入,并于当年的3 月、6 月和 9 月就金融服务和投资议题举行了三轮谈判。2009 年 11 月奥巴马总统宣布全面参加 TPP,并主导 TPP 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美国的要求和积极推动下,澳大利亚、秘鲁、越南先后表示愿意加入 TPP,2010年 3 月美国、澳大利亚、秘鲁和越南正式加入 TPP,并参加了 TPP 于该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第一轮谈判。 在本轮谈判中,美国较为强调的内容包括推动清洁能源等新兴行业的发展,目的在于促进其自身制造业、农业以及服务业的商品与服务出口,并强化对其本国知识产权的保护。2010 年 10 月,TPP 又在文莱达鲁萨兰举行了第三次谈判,马来西亚加入谈判,至此成员国增至 9 个。2011 年 11 月 12 日,在 TPP 9 个 APEC 成员国(美国、澳大利亚、秘鲁、马来西亚、越南、新西兰、新加坡、文莱、智利)领导人会议上,通过了 TPP 纲要文本。随着 TPP 谈判的不断深入,其谈判的参与国已经增至12 个。这 12 个成员一起将形成约 8 亿人口的市场,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经济的 4 成,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CAFTA的提出与进展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是指在中国与东盟 10 国之间构建的自由贸易区,即“10+1”。 2000 年 9 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上,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得到东盟有关国家的赞同。2001 年 11 月,在文莱举行的东盟首脑会议期间,中国和 10 个东盟成员国宣布了将在未来十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2002 年 11 月 4 日,第六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和东盟 10 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宣布 2010 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从而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 1991~2014 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从79.6 亿美元增至 4803.94 亿美元,增长 60 多倍,年均增长率高达 20%以上,2010 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来,中国-东盟贸易增长迅速,继 2012 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超过 4000 亿美元之后,2014 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到 4803.94 亿美元,同比增长 8.3%,增速较中国整体对外贸易平均增速高出 4.9 个百分点。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比重达 11.16%。中国已经连续 5 年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继续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TPP 与RCEP 的博弈及其影响 由于有着相同的目标:贸易自由化与经济一体化,故 RCEP 与 TPP 的竞争将难以避免。RCEP 被认为是 TPP 谈判的天敌。比较而言,TPP 的目标更雄伟:TPP 旨在建立进一步使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的区域 FTA,而且目标则是高标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尽管目前 TPP 的谈判国数量不如 RCEP 多,但美国一直鼓励其他 APEC 成员的加入,认为这样才能包容经济合作的相关要素,适应 21 世纪经济挑战。而东盟提出的 RCEP 框架是为了将目前有关的 FTA 整合为一个区域经济协议,因为东盟与诸如中国、韩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已经建成了 FTA,当然 RCEP 的目标比现有的 FTA 协议要建立更加深度的经济合作。两者最大的差异是 TPP 追求的一体化程度比 RCEP 更深:除了促进商品、服务和投资贸易,还涉及知识产权等其他议题。而 RCEP 将会是一个部分范围超 WTO 的协议,侧重货物贸易、一些服务贸易和投资贸易。 比较而言,TPP 对发达经济体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 RCEP 对发展中经济体的吸引力比 TPP 更大。尽管 TPP 不仅涵盖了普通 FTA 的议题,而且包括下一轮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条款,但是一些规定对发展中经济体来说很难满足。除非其对所有成员设计统一的让步和承诺,否则 TPP 非但不能克服亚洲重叠的 FTA 的“面条碗效应”,还将在当前碗内添加另一碗面条。相反地,RCEP 的灵活性,例如,允许其通过任何商定的方式作出决定,并使东盟成员有特殊和差别待遇,使各国的需求得到充分考虑,更好地满足供应链和创新需求。此外,中国和印度目前并不是 TPP 的谈判国成员,而双方已经加入了RCEP 谈判,因此 RCEP 一定会彰显与 TPP 的相对差异(表 3-3 和表 3-4)。 表 3-3 RCEP 和 TPP 的对比 表 3-4 TPP、RCEP 特点异同比较 由此可见,TPP 和 RCEP 都属于广域一体化范畴,两者的参加方在亚太地区有很大的重叠性,两者的作用有替代性。两者的发展会相互影响、相互架空。谁发展得快、发展得好,谁就可能在亚太地区设立新的贸易规则,推行有利于自己的贸易标准,这意味着谁可以在今后的经济贸易中有更多的主动性,这使得两者的竞争和摩擦不可避免。而这种竞争和摩擦无疑会给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包括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带来深刻影响。 本文由安静摘编自 燕永锋 等著《 “一带一路”视角下的中国与东盟矿业合作问题研究 》(2016年3月 第1版)第三章,有删减。 978-7-03-047802-3 《“一带一路”视角下的中国与东盟矿业合作问题研究》 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阐述中国与东盟进行矿业合作的可 能性与必要性;对中国与东盟矿业合作的地质基础及成功合作案例进行论 述;介绍有关矿业跨国合作经营国际协调方面的问题;深入分析了“一带 一路”的内涵与影响及推行思路并提出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议; 深入研究东盟各成员国的矿业基本情况及矿业合作的方向并提出配套政策; 在深入分析研究矿业跨国经营投资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适 合中国涉矿企业投资东盟的具体模式及矿业合作中的风险自留与控制问题。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2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诗经》中的玉文化
sciencepress 2016-4-27 08:54
玉文化是中国有特色的文化,尽管在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也发现了古玉,但都不象我们中国人那样重视玉器,并且赋予其丰富的精神内涵。玉器的发展史,是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从古代文献中大量玉文化资料的存在即可证明。玉文化的研究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实物和文献资料。玉文献资料既可以印证实物资料,又可以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探讨其反映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诗歌305篇,其中最早的诗歌雏形可能诞生于五帝时代,最晚的止于春秋时代。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经典,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内容丰富。迄今为止,人们已从艺术、历史、民俗、动物、植物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 在《诗经》中,与玉有关的资料近四十处。根据其所反映内容的不同,我们把这些资料分成六类。 玉是美化人之外表的饰物 从广义上说,玉属于一种美石,许慎《说文》中释玉为石之美者。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在制作石器的过程中逐渐将玉与石区分开来。在我国,迄今为止年代最为古老的玉制品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辽宁海城县小孤山发现的。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兴隆洼文化的一些遗址中,出土了一定数量的玉器,如玦、匕形器、管珠、蝉等动物形玉器,主要用于人们的佩戴。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玉器带有更为浓郁的原始宗教色彩。在商代,玉器的地位受到青铜礼器的冲击而退居其次,玉更多地进入到装饰领域,例如,殷墟妇好墓出土了大量的头饰、发饰和颈饰。 《诗经》中提到的玉饰物主要是耳饰,即瑱或充耳。如《鄘风·君子偕老》中“玉之瑱也”。《卫风·淇奥》中“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齐风·著》中“ 俟我于著乎,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 ”一般认为瑱与充耳是一回事,但对它们的形制和装饰耳朵的方法却有着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瑱或充耳以美石来充当,即上文中提到的“琇莹”、“琼华”、“琼莹”和“琼英”,它们通过紞即彩带悬于耳边,而彩带则系于头上的发簪之上。上文中提到的素、青和黄就是紞的不同颜色。也有人认为瑱或充耳系贯入耳垂之物,其形以圆棒状为主,两头大,中间略细,塞于耳孔后,下可附其它饰物。但后一种观点无法解释《齐风·著》中的耳饰现象。佩戴瑱或充耳的既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如《鄘风·君子偕老》描写的主人公据说是卫宣公的夫人宣姜,是位女性,她佩戴着瑱。《齐风·著》描写的是一位接新娘的新郎官,他佩戴着充耳。《卫风·淇奥》描写的对象是一位女子心目中的白马王子。 玉是祭祀用器 以玉为祭器,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已经出现。周代祭祀自然神的玉器为“六器”,《周礼·春官·大宗伯》曰:“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黄礼北方 ”。《诗经》中提到了六器中的三器:圭、璧和璋。关于圭,曾有许多学者对其形状和种类进行过研究,所持的观点也不大一致。周南泉先生认为典型的圭是一种扁体,剖面长方形或近长方形,下部:底边与两条侧边垂直;上部:即首部,若等腰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两腰与两侧边成大于90度的折角,即肩。他还指出考古发掘报告中称为圭的玉器虽五花八门,但典型意义上的圭并不多见,一般说来,体扁平,底部平直,上部尖锐或弧圆,剖面呈长方形或近长方形的便可称之为圭。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尔雅·释器》载:“ 肉(器体)倍好(穿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但从近年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古人在制作玉器时,对于玉璧的孔径与器体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夏鼐先生建议把《尔雅》中璧、瑗和环总称为璧、环类,或简称为璧。璧的功用在不同时期似有不同。史前时期的良渚文化一些墓葬中有大量玉璧随葬,或认为是财富的象征,或认为是祀神的礼器。关于玉璋,历来争议比较大。现在一般认为璋呈长条形,由柄、阑、身和双尖下弧刃组成,有的柄部或柄与身之间带穿。《说文》有“半圭为璋”之说,一般认为汉代人的说法没有根据,是不对的。但也有人认为半圭形的璋代表了璋演变过程最后阶段,甚至还有人在陕西出土的西周玉器中识别出了半圭形的璋。 《诗经》中没有提到圭、璧和璋的形制,但揭示了这三种玉器的某些功能,或者说是使用环境。如《大雅·棫朴》中 “ 济济辟王,左右奉璋 ”,周文王兴师讨伐之前郊祭神灵,跟在身后一起祭祀的人手捧玉璋。从中可以看出,玉璋用在大战之前向神灵祈祷胜利的祭祀中。《大雅·云汉》中“ 圭璧既卒,宁莫我听 ”。周宣王时期,天下大旱,周王为了禳灾求雨,祭祀自然神祇和祖先,其中祭祀自然神祇是在郊外,使用的祭品中有玉圭和玉璧。祭祀之后,还把玉圭和玉璧等祭祀用品埋入了地下,即“ 自郊徂宫,上下奠瘗 ”。 此外,《诗经》中提到的祭器还有玉瓒、圭瓒。商周时期有一种重要的典礼—祼,即把酒洒在地上,来祭奠先王。瓒就是这样的仪式中的盛酒器。据考证瓒为玉柄铜勺之器,玉柄为圭状时称圭瓒,为璋形时称璋瓒。《大雅·旱麓》中有“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 ”。周王出行陕南之前,郊祭神灵,祭礼上盛黄酒的就是瓒。从中可以看出,在周代,玉瓒不仅在祖庙中用在祭祖的礼仪中,还用在祭祀神灵的禘祭中。《大雅·江汉》中有“ 釐尔圭瓒,秬鬯一卣 ”。这是周王用玉瓒盛黑黍香酒赐给召公,召公把酒洒在地上祭祀先王。 玉是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玉所具有的基本属性,使人产生直观的美感,这是玉指代美好事物的原因之一。 在《诗经》中,有以玉来形容容貌之美,如《召南·野有死麕》中“ 有女如玉 ”,是以玉来比喻美丽的少女。《魏风·汾沮洳》中“ 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则是以玉来形容俊美的贵族男子。《小雅·白驹》中“ 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据说是赞美殷王之后箕子之词。此外,还有以玉的某一特点来形容美的,如《卫风·竹竿》中“ 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 瑳是指玉色鲜白。在这里,用玉色之美来形容洁白的牙齿。 实际上,以玉为祭器,其所具有的神秘色彩和奇异功能,也是古人用玉来形容美好事物的重要原因。比如,《卫风·淇奥》中“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这是一位女子对男子的赞美,她用圭和璧来赞美心仪的君子。君子是高人一等的人,是通晓礼法的“士”。《大雅·卷阿》中“ 颙颙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 ”。据说,“卷阿”是召公奭赞美并劝勉周成王的诗,他用玉圭和玉璋来形容周成王美好的品质。这种文化现象一直留存到现在,人们对那些具有高尚品行的人称为“有圭璋之质”。 甚至玉的制作工艺也用来形容美。如《卫风·淇奥》中“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琢和磨是玉石加工的不同工序。把玉石雕琢,加工成你想象的东西,叫琢。通过打磨使玉石发出绚丽的光彩,叫磨,是玉器制作中的最后一道工序。 玉不仅用来形容美,而且引伸为达到某种美好状态的意思。《大雅·民劳》中,有“ 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这里的玉当“成就”讲,虽是个动词,也是以玉代表美好事物的意义的引申。再如《小雅·白驹》中“ 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就是说不要把你的音讯当成金当成玉,与我疏远了。在这里,玉为珍惜之意,是玉代表美好事物的引申。 玉是身份和德行的象征 佩玉是周代贵族身份和德行的象征,是周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周人的佩玉是“由多种形状的玉件按照一定组合规则穿缀而成的”。佩玉的组件有珩、璜、冲牙、琚瑀等,珩处于整组玉佩的最上方,具有使佩玉保持平衡的功能,穿缀时凸面向上,凹面向下。文献中记载其“似磬而小”,但尚需出土资料的证实。《小雅·采芑》中“ 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 ”,周宣王的大臣方叔佩玉中有青色的珩,这位统帅在南征途中仍然戴着佩玉。佩玉既体现等级和身份,等级越高的人佩玉越长,越繁复。则方叔的佩玉可想而知如何累赘,但他为了自已的身份,征途中仍不去佩玉。《郑风·有女同车》中“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中的佩玉属于一位青年女子。从出土的实物资料来看,在西周至春秋早期,女性贵族的佩玉与男性贵族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玉璜的数量上。 佩玉的各组件在佩戴者行走时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也是体现身份的一个方面。《礼记·玉藻》曰:“ 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月。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 ”。这段话生动地描绘了佩玉者在不同的行动中玉组件相互撞击发出的声音,强调了所佩玉饰的安排要合于五音,从而体现身份等级关系。《诗经》对此颇有体现。《秦风·终南》中有“ 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赞美了秦襄公佩玉发出的声音。《郑风·有女同车》中 “ 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在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赞美中,特别提及她的佩玉的各组件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 从西周开始,儒家便把玉在质、色、纹理、声音等方面的自然特性与社会道德规范结合起来,使玉成为谦谦君子的一种象征。《秦风·小戎》中有“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是用玉质之温润来形容人敦厚的品质。 此外,某种玉器也是男性贵族身份的标志,比如玉璋。《小雅·斯干》中有“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是说要是生了男孩之后,就给玩弄玉璋。而生了女孩子呢?就给她玩陶瓦,“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 ,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从这种对比中也可看出,小型玉璋是男性贵族身份的一种表示。 玉用于社会交往 玉的社会功能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在发生着变化。史前时期,玉器在原始宗教方面的功能尤显突出。商代,玉在宗教领域中的特殊地位被取代,装饰用玉器增多,并出现陈设玉。在商都玉器的来源中,有一部分可能是方国贡奉之物。周代,佩玉盛行。从《诗经》来看,佩玉还用于社会交往或男女之间表情达意。佩玉载德,以玉赠人,不仅是重礼,也是以已之德待人的一种表示。如《卫风·木瓜》中有“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之句。《孔疏》:“ 琼者,玉之美名,非玉名也 ”。据《说文》讲,琚、瑶和玖均为似玉之美石,色有不同。在周代的组佩中,把珩、璜、冲牙等玉件穿缀起来的是各种颜色的玉珠,这一点已为考古出土的周代佩玉所证实。琚是其中的一种色红的珠子,瑶和玖也当是指这种功能的珠子。琼琚、琼瑶和琼玖是朋友之间的赠物,用以表达礼尚往来、以更好回报人好之意。再如,《郑风·女曰鸡鸣》中“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 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杂佩当指成组的玉佩,与上文中提到的佩玉是一个意思。这里的杂佩是夫妇之间表达感情的东西。《秦风·渭阳》中“ 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这里的佩玉是甥送别舅时的礼物。《王风·丘中有麻》中“ 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有人认为诗是女子等待情人而情人不来时所作。贻我佩玖也是其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则可以看出玉佩在男女表达情意时的重要作用。 玉为赏赐品 圭在玉制“六瑞”中排在第四位。《周礼·大宗伯》:“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也就是说以玉圭和玉璧来区别贵族的等级和职务,朝见天子或者是贵族之间相见时,都要按手执这种玉礼器,以表明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王的大圭可以赏赐于臣下,其中可能含有特别恩宠之意,目的是希望受圭者效忠天子,保一方平安。比如《大雅·嵩高》中有“ 锡尔介圭,以作尔宝 ”。介圭就是大圭。周宣王送自已的母舅申伯前往封地,赐了他很多东西,其中就包括大圭。《大雅·韩奕》中有“ 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入觐于王 ”。按理王腰间插大圭,长三尺;或手执镇圭,长一尺二寸。诸侯执信圭,但因何韩侯朝见周宣王时,手执大圭呢?从《大雅·嵩高》可以看出,韩侯所执的大圭当为周宣王所赐。宣王中兴,不得不依靠诸侯的力量,以大圭赏赐,说明了周宣王对诸侯的笼络,也暗示了地方力量的强大。所以,以玉圭赏赐臣下的背后,有更为深刻的政治内涵。 本文由李文超摘编自 穆朝娜 著《 玉论 》一书,内容略有删节改动。 ISBN:978-7-03-045679-3 玉文化是中国的传统特色文化,迄今至少已绵延八千年。本书作者以古代玉器作为研究方向,坚持实物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原则,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释了自己对玉文化的见解。其中,既有对高古玉的专题性讨论,也有对某类玉器的个案分析;既有结合所从事的古代玉器系列展工作的心得体会,也有对馆藏品的梳理与把握;既有对玉器专题展览的回顾与思考,也有以文学性的语言描述玉器文化带来的内心感受,是作者多年在古代玉领域耕耘的收获。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4月新书快递(二)
sciencepress 2016-4-22 16:48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4月新书快递(二)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4月新书快递(二).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冠军数独2 38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科普 科普读物 5-Apr-16 2 裂隙岩体非线性流变力学 95 朱珍德,阮怀宁,平扬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5-Apr-16 3 神华铁路30t轴重重载运输成套技术 198 薛继连 等 专著 交通运输 30-Mar-16 4 陶瓷与金属的连接技术(上册) 128 冯吉才,张丽霞,曹健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1-Mar-16 5 光纤白光干涉原理与应用 210 苑立波,杨军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Mar-16 6 扰动状态概念理论及其应用 118 吴刚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Mar-16 7 高温超导变压器原理与装置 95 金建勋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1-Mar-16 8 冻土力学 149 (俄)Л. T.罗曼著;张长庆,张泽译 基础理论 物理(力学) 31-Mar-16 9 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工程示范——以东江流域快速发展支流区为例 218 胡勇有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Mar-16 10 图解纳米科技 39 任红轩 基础理论 材料科学 31-Mar-16 11 大气化学动力学 128 葛茂发,佟胜睿 等 专著 化学 30-Mar-16 12 兽药多组分残留分析技术 298 庞国芳 专著 化学 31-Mar-16 13 渤海中部生态环境监测图集 226 曲克明,崔正国 图册 地球科学 29-Mar-16 14 渤海生态环境监测图集 280 曲克明 专著 地球科学 29-Mar-16 15 中国农业害虫绿色防控发展战略 128 我国昆虫不育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 专著 农林 28-Mar-16 16 芽胞杆菌 第二卷 芽胞杆菌分类学 428 刘波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9-Mar-16 17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 双翅目 鹬虻科 伪鹬虻科 226 杨定,董慧,张魁艳 专著 生物科学 30-Mar-16 18 偏微分方程引论 118 韩丕功,刘朝霞 研究生教材 数学 6-Apr-16 19 黄河宁蒙段河道洪峰过程洪-床-岸相互作用机理 148 师长兴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Mar-16 20 草原植被遥感监测 69 徐斌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9-Mar-16 21 汪应洛传 79 李志杰,吕绚丽 科普 历史地理、考古 31-Mar-16 22 中国科学家思想录·第九辑 86 中国科学院 报告类 社会科学 31-Mar-16 23 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门窗文化研究 168 李琰君 专著 土木、建筑 31-Mar-16 24 矿产资源形成之谜与需求挑战 78 翟明国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1-Mar-16 25 2015研究前沿及分析解读 78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等 专著 语言、教育 30-Mar-16 26 发达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机制研究 148 发达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机制研究课题组 专著 语言、教育 31-Mar-16 27 煤岩破坏电磁辐射效应及其应用 138 聂百胜,何学秋,朱郴韦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Mar-16 28 含煤系统理论体系及应用 158 李增学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Mar-16 29 “一带一路”国家国情手册 168 汪应洛,黄伟,徐立国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6-Apr-16 30 病理学实验教程 32 方义湖,章晓红 高职教材 西医 30-Mar-16 31 急救护理学习笔记 31.5 杨凤琴 中高职教辅 西医 6-Apr-16 32 内科护理实训教程 44.8 熊良圣 高职教材 西医 5-Apr-16 33 儿科护理学学习笔记 31.5 朱鹏云 中高职教辅 西医 5-Apr-16 34 内科护理学学习笔记 46 杨玉琴,洪春凤 中高职教辅 西医 6-Apr-16 35 护理学基础实训教程 39 曾晓英,全能花 高职教材 西医 5-Apr-16 36 预防医学(第四版) 39.8 马骥,赵宏 高职教材 西医 5-Apr-16 37 中医学(第三版) 35 金玉忠,杨利慧,李力强 高职教材 中医 31-Mar-16 38 人际沟通与交往(第二版) 26 李占文,钟海 高职教材 西医 30-Mar-16 39 玉论 260 穆朝娜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6-Apr-16 40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案例版,第2版) 49 黄晓鹂 大学教材 西医 6-Apr-16 41 病理学实习指导(PATHOLOGY A Practical Guide for Students 70 申丽娟 大学教材 西医 31-Mar-16 42 实用眼外伤手册 25 颜华 研究生教材 西医 31-Mar-16 43 2016心脏病学进展2016 108 林曙光 专著 西医 31-Mar-16 44 同等学力考研西医综合辅导-真题篇 69.9 魏保生 大学教辅 西医 6-Apr-16 45 包皮疾病诊疗手册 59 王国耀,彭弋峰,涂响安 专著 西医 28-Mar-16 46 图解胸外科手术配合 78 许宁惠,黄智慧,龚仁蓉 实用技术 西医 31-Mar-16 47 食管癌(早期和中晚期)大体标本图集 158 王国清 专著 西医 29-Mar-16 48 实用乳腺肿瘤学 238 吴凯南 专著 西医 31-Mar-16 49 四川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英文写作案例分析 36 段成 大学教辅 语言、教育 6-Apr-16 50 情商与智慧人生 58 董宇艳,荣文婷 大学教材 心理、励志 6-Apr-16 51 英语专业实用科研方法指导及实践 78 周骞 专著 语言、教育 31-Mar-16 52 放血(视频版) 39 柴金苗 专著 中医 30-Mar-16 53 健康保险市场调查与预测 48 张开金,陈浩 大学教材 西医 6-Apr-16 54 健康保险法律制度 58 黑启明,金浪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6-Apr-16 55 民间草根药膳 88 宋纬文 专著 中医 30-Mar-16 56 轨道车辆电力电子技术 66 吴鑫 大学教材 交通运输 31-Mar-16 5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8 丁俊兰 大学教材 心理、励志 6-Apr-16 58 教育技术博物馆建设与场馆学习 80 丁卫泽 考试用书 语言、教育 31-Mar-16 59 昆虫意象的哲学观照 59.8 李芳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31-Mar-16 60 现代岩溶学 98 袁道先 等 研究生教材 地球科学 30-Mar-16 61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二版) 45 萧鸣政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6-Apr-16 62 科技型中小企业担保融资案例分析 80 熊熊,邹高峰,张小涛 专著 经济管理 29-Mar-16 63 互联网金融监管研究 108 张健华 专著 经济管理 28-Mar-16 64 策略性消费行为的应对机制与供应链协调 58 张新鑫,申成霖 专著 经济管理 7-Apr-16 65 数据结构实训教程 26 计算机、通信 5-Apr-16 66 Flash综合案例实训教程 26 计算机、通信 5-Apr-16 67 数字视频处理技术实训教程 26 计算机、通信 5-Apr-16 68 摄影摄像实训教程 26 计算机、通信 5-Apr-16 69 ASP.NET案例分析与教程 49 刘宝龙,李浩,喻钧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2-Mar-16 70 生物化学 39 李明元,关统伟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2-Mar-16 71 校城融合下城市型大学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68 王清远 等 基础理论 语言、教育 17-Mar-16 72 复杂场景粒子滤波目标跟踪技术 45 闫河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2-Mar-16 73 风电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 79 王磊,高瑞贞,陈柳,宋永端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7-Mar-16 74 地下道路立交建造与运营技术 160 蒋树屏,林志 专著 交通运输 30-Mar-16 75 气井井筒温度压力预测 69 郭肖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Jan-16 76 地质灾害下油气管道力学 119 梁政,张杰,韩传军 专著 地球科学 5-Apr-16 77 铸海——中国海洋钻井装备飞跃发展30年 168 朱江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Mar-16 78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运行与管理创新 99 殷群 专著 经济管理 31-Mar-16 79 线性代数教程(第三版) 33.8 罗从文 大学教材 数学 21-Mar-16 80 基于一致流形学习的人脸超分辨率算法研究 40 江俊君,黄克斌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5-Mar-16 81 盲信号技术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 108 胡祥云,左博新 专著 地球科学 21-Mar-16 82 Unity 2D游戏开发实例教程 58 (英)Venita Pereira著;张宇译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14-Apr-16 83 精确制导武器侵彻效应与工程防护 198 任辉启 等 专著 材料科学 30-Mar-16 84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原理(第二版) 258 赵振华 专著 地球科学 31-Mar-16 85 空间技术与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黄山对话会成果 88 洪天华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30-Mar-16 86 火山岩油气储层图册 358 朱如凯 等 图册 地球科学 30-Mar-16 87 实用称量技术辞典 150 (瑞士)Roland Nater著, 刘新民 李彤阳译 专业工具书 化学 12-Apr-16 88 中国检验检疫数字标本图录II 128 李莉,魏春艳 图册 农林 31-Mar-16 89 进化理论之审读与重塑 180 谢平 专著 生物科学 29-Mar-16 90 农业源温室气体监测技术规程与控制技术研究 148 王立刚,邱建军 等 专著 农林 29-Mar-16 91 印尼北苏拉威西海常见珊瑚礁鱼类图集(英文版) 150 杜建国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1-Apr-16 92 海南植物图志 第十三卷 380 杨小波 等 图册 生物科学 30-Mar-16 93 海南植物图志 第十一卷 380 杨小波 等 图册 生物科学 30-Mar-16 94 魏江春科学论文选集 420 魏江春 论文集 生物科学 31-Mar-16 95 广东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配置研究(上、中、下) 500 樊杰 专著 经济管理 30-Mar-16 96 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优化理论与方法 298 方创琳 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0-Mar-16 97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土壤生物学 88 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专著 生物科学 31-Mar-16 98 江南环境史研究 139 王建革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8-Apr-16 99 大文化与小传统--民俗文化学论萃 92 赵宗福,米海萍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2-Apr-16 100 陟彼阿丘:首届晋学与区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09 张有智,张焕君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0-Mar-16 101 现代水利信息科学发展研究 228 胡彦华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1-Mar-16 102 复杂矿资源高效利用过程的互补效应与和谐选矿 128 童雄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Mar-16 103 煤矿采空区岩体结构及地面建筑地震安全防护 168 魏晓刚,麻凤海,刘书贤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1-Mar-16 104 阴离子黏土插层构建与环境修复技术 98 吴平霄,黄柱坚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Mar-16 105 异常地层压力分析方法与应用 158 樊洪海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Mar-16 106 西北区页岩气(油)资源调查评价与选区 168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1-Mar-16 107 克拉通碳酸盐岩构造与油气——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256 邬光辉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8-Apr-16 108 解剖组胚学(上册)(第四版)(高职高专) 58 董博,付世杰,魏宏志 高职教材 西医 7-Apr-16 109 安阳墓志选编 428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0-Mar-16 110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18卷 9850 专著 土木、建筑 13-Apr-16 111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 青铜豆卷 159 张翀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8-Mar-16 112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第四卷·青铜卣卷 159 马军霞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8-Mar-16 113 日本旧石器-古坟时代考古学 98 陈国庆 大学教材 历史地理、考古 15-Apr-16 114 非结构网格生成:理论、算法和应用 118 郑耀,陈建军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2-Apr-16 115 医学生实用口才教程(第2版) 29.8 李平 大学教材 西医 12-Apr-16 116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 35 王宏兰,李淑艳,潘洪明 大学教材 西医 12-Apr-16 117 临床检验装备大全 第3卷 试剂与耗材 下册 388 丛玉隆,陈文祥,高尚先,毕少辉 专业工具书 西医 30-Mar-16 118 临床检验装备大全 即时即地检验 368 李文美 等 专著 西医 30-Mar-16 119 临床检验装备大全 第3卷 试剂与耗材 上册 300 丛玉隆,陈文祥,高尚先,毕少辉 专业工具书 西医 30-Mar-16 120 消化内镜新技术治疗图谱 118 叶丽萍,张金顺 专著 西医 15-Apr-16 121 基于双语语料库的汉英体转换规则的形式研究 88 瞿云华 专著 语言、教育 31-Mar-16 122 异域之镜:哈佛中国文学研究四大家-宇文所安、韩南、李欧梵、王德威 78 孙太,王祖基 专著 语言、教育 31-Mar-16 123 二语复句加工研究 78 任虎林 专著 语言、教育 31-Mar-16 124 多语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语言使用变异研究 78 曹湘洪 专著 语言、教育 29-Mar-16 125 殷商西周散文文体研究 192 梅军 专著 语言、教育 30-Mar-16 126 火疗(视频版) 39 杨俊刚 专著 中医 12-Apr-16 127 2016中国房地产市场回顾与展望 68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产业研究中心 专著 经济管理 12-Apr-16 128 中小企业信托融资模式:理论与实践 98 邹高峰,熊熊,张小涛 专著 经济管理 29-Mar-16 129 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扩散机制研究 86 王丽平,田东奎 专著 经济管理 8-Apr-16 130 移动健康服务用户行为研究 58 邓朝华 专著 经济管理 7-Apr-16 131 游艇活动设施建设与开发 62 丰景春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8-Apr-16 132 南海海洋鱼类原色图谱(一) 238 陈国宝 等 图册 生物科学 31-Mar-16 133 功能农业 49 赵其国 专著 农林 31-Mar-16 134 医学机能实验学(第二版) 40 张晓 大学教材 西医 29-Jun-15 135 人体寄生虫学(第二版) 42 陈艳,叶彬 大学教材 西医 29-Jun-15 136 2015司法鉴定能力验证鉴定文书评析 210 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 专著 西医 31-Mar-16 137 外科学 98 史宏灿,王正兵 大学教材 西医 24-Nov-15 138 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临床手册 50 郭裕,阮岩 专著 西医 29-Mar-16 139 金匮要略杂病解 80 张再良 专著 中医 31-Mar-16 140 河道大型底栖动物监测与水质评价技术手册 49 陈小华,康丽娟,付融冰,孙从军 专著 资源环境 31-Mar-16 141 新型激光晶体材料及其应用 76 徐军 等 专著 材料科学 31-Mar-16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3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PM 2.5监测技术发展概况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6-4-21 10:37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增长,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以颗粒物为首要污染物的重污染天气频发。 细颗粒物( PM 2.5 )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μm的颗粒物。 与粗颗粒物(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2.5~10μm范围内的颗粒物)相比,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 PM 2.5 易于载带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可进入人体肺泡并沉积,其载带的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随着人体循环系统转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引起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损害。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尘埃可消光、导致能见度下降,如 《诗经·邶风》 中有风吹尘土的记载,包括 “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曀曀其阴” 四种天象。近代随着工业发展,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等不断排入大气环境,颗粒物成分愈加复杂,引发的污染关联效应愈加深广。 19世纪后半叶,人们已经注意到了大气中的细微粒子并开始研发仪器进行观测,产生了气溶胶科学和气溶胶测量方法学。20 世纪中期《气溶胶力学》( Mechanics of Aerosol )出版后,人们认识到工业气溶胶和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研发和使用了多种气溶胶采集方法。20世纪60年代,微电子、激光、计算机技术、现代化学和电镜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颗粒物监测技术的进步,发展了适合大气环境的颗粒物滤膜采样和化学分析方法,极大提升了颗粒物自动监测仪器的精密度和准确度。20世纪70年代开始,各国空气质量标准中均纳入了颗粒物的指标,经历了从总悬浮颗粒物(TSP)到 PM 10 再到 PM 2.5 的过程,浓度限值逐步收紧,颗粒物监测技术也随之不断发展。 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首次发布于1982年,分别经 1996年、2000年 和2012年3次修订。1996年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增设了 PM 10 的标准限值,规定 PM 10 一级标准年均和日均浓度限值分别为40 μ g/m 3 和50 μ g/m 3 ,二级标准年均和日均浓度限值分别为100 μ g/m 3 和150 μ g/m 3 。2012年2月29 日,环境保护部对GB 3095—1996 进行修订,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加严了 PM 10 的二级标准年均值到70 μ g/m 3 并首次增设 PM 2.5 的标准限值,规定 PM 2.5 一级标准年均和日均浓度限值分别为15 μ g/m 3 和35 μ g/m 3, 二级标准年均和日均浓度限值分别为35 μ g/m 3 和75 μ g/m 3 。GB 3095—2012 自发布之日在全国分阶段分地区实施,于2016年1月1日起全国范围全面实施。 我国与其他国家/组织现行 PM 2.5 标准比较如表 1 所示,新标准 PM 2.5 一级年均浓度限值与WHO 的过渡时期目标–3 值一致;一级日均浓度限值与美国、日本一致,略低于WHO 的过渡时期目标–3值;二级年均浓度和日均浓度限值均与WHO 的过渡时期目标–1值相同。另外,某些国家在制定 PM 2.5 浓度限值标准的同时还规定了达标统计要求,如欧盟 PM 2.5 年均值标准不允许超标,美国、加拿大 PM 2.5 日均标准要求连续3年每年日均值不少于98%的达标率,印度 PM 2.5 日均标准要求每年日均值不少于98%的达标率且连续超标天数不超过2d等。我国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未对达标统计要求做具体规定。 表1 各个国家/组织现行 PM 2.5 标准比较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由“城市站”、“国家环境空气背景监测站(背景站)”、“区域站”和“重点区域预警平台”组成。根据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国家地表水、环境空气监测网(地级以上城市)设置方案的通知》(环发〔2012〕42 号),国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由113 个重点城市扩大到地级以上城市(包括部分州、盟所在地的县级市),共338个城市1436个空气点位。已建成14个国家环境空气背景监测站,建成31个农村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在建我国南海海域西沙国家环境背景综合监测站,并拟针对区域污染物输送监测需要新增65个站点。 我国将基本形成覆盖主要典型区域的国家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在监测数据发布方面,2013年发布74个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实施城市496个监测点位六项污染物的实时浓度和 AQI信息,完成87个新标准第二阶段监测实施城市388个监测点位的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能力建设。于2014年发布161个城市884个监测点位的实时空气质量状况,并每月进行空气质量排名。同时,各地也可通过电视、网络、手机App 等不同方式及时发布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为:http://113.108.142.147: 20035/emcpublish/,近期还建成全国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下载共享平台。另外,Aqicn平台(http://aqicn.org/map/world/)提供世界实时空气指数视觉地图,为人们展示世界各地实时空气质量指数、污染物分指数、气象参数数据等,且支持多国语言。为方便比较,Aqicn将世界各地空气质量指数统一换算为美国AQI 指数。 自2011年起,我国相继发布了颗粒物监测仪器和监测方法相关标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行)》(HJ 664—2013)规定了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原则和要求、点位布设数量、开展监测项目等内容。《环境空气 PM 10 和 PM 2.5 的测定重量法》(HJ 618—2011)标准,对测定环境空气中 PM 10 和 PM 2.5 浓度的重量法手工测定进行了规范;《环境空气颗粒物( PM 2.5 )手工监测方法(重量法)技术规范》(HJ 656—2013),对环境空气颗粒物( PM 2.5 )手工监测方法(重量法)的采样、分析、数据处理、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环境空气颗粒物( PM 10 和 PM 2.5 )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 93—2013),对环境空气颗粒物( PM 10 和 PM 2.5 )采样器的技术要求、性能指标和监测方法做了具体规定;《环境空气颗粒物( PM 10 和 PM 2.5 )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 653—2013),对环境空气颗粒物( PM 10 和 PM 2.5 )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生产和检测做了具体规定;《环境空气颗粒物( PM 10 和 PM 2.5 )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和验收技术规范》(HJ 655—2013),对环境空气颗粒物( PM 10 和 PM 2.5 )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调试、试运行和验收技术要求做了具体规定。上述标准的发布,对颗 粒物采样器的设计、生产和检测,环境空气 PM 10 和 PM 2.5 手工监测和连续自动监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为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责任,强化监督管理,加快改善空气质量,国务院办公厅于2014年4月30日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简称《考核办法》)(国办发〔2014〕21 号),随后,环境保护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能源局为加快落实考核工作,于7月18日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实施细则》(简称《实施细则》)(环发〔2014〕107 号),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年度考核各项指标的定义、考核要求和计分方法。 《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明确指出,考核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完成情况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两个方面,考核结果划分为优秀(≥90 分)、良好(70 分≤评分结果<90 分)、合格(60 分≤评分结果<70 分)和不合格(<60 分)。 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完成情况以各地区细颗粒物( PM 2.5 )或可吸入颗粒物( PM 10 )年均浓度下降比例作为考核指标。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长三角区域(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珠三角区域(广东省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等 9 个城市)、重庆市以 PM 2.5 年均浓度下降比例作为考核指标,以2013 年 PM 2.5 年均浓度为考核基数,2014年、2015年、2016年年度 PM 2.5 年均浓度下降比例达到《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简称《目标责任书》)核定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10%、35%、65%,2017年年度终期考核完成《目标责任书》核定 PM 2.5 年均浓度下降目标。 其他地区以 PM 10 年均浓度下降比例作为考核指标,考核基数以2012年 PM 10 年均浓度为基础,综合考虑空气质量新老标准衔接进行确定,2014年、2015年、2016年年度 PM 10 年均浓度下降比例达到《目标责任书》核定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10%、30%、60%,2017年度终期考核完成《目标责任书》核定 PM 10 年均浓度下降目标。 考核工作由环境保护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能源局等部门负责,考核结果于每年5月底前报告国务院,经国务院审定后向社会公开。 考核结果作为各地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中央财政安排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对未通过年度考核的地区,由环境保护部会同组织部门、监察机关等部门约谈省(区、市)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有关负责人,提出整改意见,予以督促,并暂停该地区有关责任城市新增大气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民生项目与节能减排项目除外)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取消国家授予的环境保护荣誉称号。 本文由安静摘编自 杜世勇、白志鹏、侯鲁健 等著《 PM 2.5 监测 方法与应用 》(2016年3月 第一版)第一章,内容有删减。 978-7-03-047755-2 环境空气中 PM 2.5 浓度能否测得准,数据是否可靠,区域间是否有可比性,是全国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书是在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城市环境空气中 PM 2.5 监测技术与规范研究”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编写而成。内容涵盖城市环境空气中 PM 2.5 监测优化布点、手工和自动监测影响因素及监测技术规范和激光雷达遥感技术等方法;基于环境空气中 PM 2.5 手工监测技术和自动监测技术的标准规范建议等方面。可为后期国家制订相关标准技术规范提供技术支撑,为我国缺乏的环境空气 PM 2.5 监测仪器的适用性、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提供技术支撑。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659 次阅读|6 个评论
美丽的价值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6-4-20 09:11
文化资源作为资源的一种形式,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具有鲜明的精神内涵和明确的社会功用性。“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 贲》)就中国古代对“文化”的一种理解。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及全球文化的融通,非物质性的消费日益成为一种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文化在成为国家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商业资源。 文化符号 “凡物都有一个名称—— 符号的功能并不局限于特殊的状况,而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原理,这个原理包含了人类思想的全部领域。”蝉、蝴蝶、蚕、蜜蜂、蟋蟀等昆虫意象不仅是格物致知的科学符号,也是情感载体与文化符号,其符号意蕴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季节的符号:“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蝴蝶是春天的使者,蝉是夏天的歌者,蟋蟀低吟则意味着秋天降临。其二,生命短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古人从昆虫短暂的生命历程感发生命脆弱、时光匆匆的慨叹。其三,化生变化:昆虫的变态、蜕变、化蛹、羽化等生命现象,暗合了生命的化生流幻,与事物的内化转化。其四,重生意蕴:昆虫的羽化、飞升寄寓着古代先民对生命再生、循环、生生不息的期许。 审美价值 外形美。爬动的小虫似乎很不起眼,但如果就近端详,或者在放大镜聚焦之下,它们绚丽多彩,体态各异、造型独特,极富对称、均衡、和谐、灵动的外形美与多样统一的韵律感。蝴蝶是外形美的杰出代表,蝴蝶以头、胸、腹组成的直线为对称轴,其结构匀称,翅膀上的图案与颜色也是对称的。而且蝴蝶的后翅与前翅,无论是宽度的比值,还是长度的比值,都符合黄金分割比例,加上其艳丽的色彩,轻盈洒脱、婀娜多姿的飞翔姿态,极富视觉美感。 蜻蜓、豆娘长着一对明亮的大眼睛,轻盈洒脱的飞行姿势引人注目、惹人爱怜;鞘翅目的甲虫常常具备金属光泽与鲜明的对比色,在日光的照耀下,更显得绚烂夺目、熠熠生辉,堪称“活宝石”;大拟叩头虫(鞘翅目拟叩头虫科)形体色彩构成十分有趣,它的体色通身为黑色,但是唯独前胸背板呈现橙红色,艳丽的光泽与强烈的色彩对比,有惊艳之美。半翅目的椿象,它们的翅膀质地一半是革质,一半是膜质,就好像套了件马甲。大红星蝽象通身大红色,尾端的一个大黑点显得格外醒目;麦克齿蛉(广翅目齿蛉属)的脉序看起来十分随意,却极富律动感;蜣螂头顶、前胸、背板长而弯曲的角状突,构成了蜣螂头部突兀怪异之美,蜣螂能够无中生有地推出一个大粪球的举动,颇有些魔幻色彩。 四个小圆从左到右,从上到小依次为:红裙幽袖蝶(Heliconius hecale)、小天使翠凤蝶(Papillo polinurus)、荨麻蛱蝶(Aglais urticae)、青凤蝶(Graphium colonna)。右边大圆 型:拟斑蛱蝶(liment arthemis astyanax) (左)瑞士邮票:皇蜻蜓(Anax imperatorr)(右)卢旺达邮票:突眼蝇 (Diopsis sp.) (左)泰国邮票:红显蝽(Catacanthus iucarnatus)(右)土耳其邮票:绿色虎甲(Cicindela campestris) (左)多哥共和国邮票:紫天牛(Purpuricenu skaehleri)(右 )巴布亚新几内亚邮票:犀牛甲(Rhinoceros beetle) (左)越南邮票:金斑虎甲(Cicndela aurulenta)(右) 立陶宛邮票:红楸甲(Lucanus spp. )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突眼蝇的眼睛就堪称一奇,它的眼睛不是长在头壳上,而是长在头上伸出的两根长柄上。这两根长柄的长度,竟然超出它自身长度的1.5倍,就像触角一般。 昆虫的拟态也具备审美效应,拟态是一种生物在形态、行为等特征上模拟另一种生物,从而使一方或双方受益的一种生态适应现象。许多昆虫的色彩与环境融为一体,枯叶蝶因静止时形如枯叶,惟妙惟肖而得此名。竹节虫栖息在树枝或竹枝时,活脱脱就是一支枯枝或枯竹。许多甲虫受惊后落在地上,还能装死不动,就像一个形体表演艺术家。而广翅蜡蝉的幼虫拟态更为优雅,它的尾部呈放射状展开,白色的花冠好似一朵盛开的小白花,也像一小朵柳絮,在微风中荡漾。 生活在圣弗朗西斯科湾的女艺术家JoWhaley 用相机聚焦昆虫世界,展示昆虫世界的惊艳之美:在她的镜头下,圣甲虫充满一种角斗士般的尊严和雄性气概,云斑天牛周身布满非洲部落花纹,带着神秘气息;天堂凤蝶放大100 倍后如同一个震撼人心的图腾符咒。 动态美。螳螂体态健美,举止优雅。绿色的翅膀就像是一套燕尾服,再加上它那迷人的小蛮腰,像是一位彬彬有礼的绅士,螳螂前足发达,举起前肢的动作像祈祷的教徒。《后汉书• 袁绍传》中,“运螳螂之斧,御隆车之隧”,说的是螳螂的一对发达的前足,形如刀斧,左右开弓,运通神速。“游蜂高更下,惊蝶坐还起”,描述了蜜蜂从高处俯冲的飞行姿态,以及蝴蝶在花丛中竖起双翅,如同坐在花上的生动形态。 “剑埋犹有气,蠖屈尚能伸。”尺蠖只有两对腹足,它是一伸一屈像拱桥一样爬行前进的。尺蠖以曲为伸,就像君子能屈能伸;而苏轼笔下的天牛:“两角徒自长,空飞不负厢,为牛竞何益? 利吻穴枯桑。”天牛幼虫钻蛀树干危害桑树实在可恶,而天牛成虫长着一对长长的触角,似乎也有几分可观之美。 娱乐价值 娱乐性(观赏性)昆虫主要是指体型较大、色彩艳丽、形态奇特、鸣声动听、好斗成性及具备发光特性的昆虫,主要类群有:鳞翅目的蝴蝶、蛾类;蜻蜓目的蜻蜓、豆娘;鞘翅目的步甲、虎甲、瓢虫、萤火虫、独角仙;同翅目的蝉;直翅目的螽斯、蟋蟀;螳螂目的螳螂;竹节虫目的竹节虫;等等。观赏昆虫有独特的外形与质感、惟妙惟肖的拟态、悦耳的鸣叫、独特的生活习性、奇妙的变态历程等生物学特性,也有环境敏感性、栖息地的多样性等生态学特性。 蟋蟀是典型的娱乐性昆虫。畜养鸣虫(善于鸣叫的昆虫)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五代时期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提贮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也。”宋陶谷《清异录》也记载唐代长安城里有人养鸣蝉取乐,在宋代斗蟋蟀已经形成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形态,而后逐渐被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而捕捉、繁殖、出售鸣虫,造办鸣虫器物已经成为一种专门产业。 蝉在晋、两汉时期就被饲养用于娱乐。陶毂的《清异录》记载了唐代长安有赛蝉的风俗,称为“仙虫社”。《益州方物记》记载:“金龟子,体绿色,光若金,里人取之,以佐妇钗环之饰。”《癸辛杂识》也有“甲能飞,其色如金,绝类小龟,小儿多取以为戏”的记载。这表明金龟子在七八百年前已经用于装饰品和赏玩。陈常器有“吉丁虫,甲虫也,背正绿,有翅在甲下;出岭南宾澄诸州,人取代之,令人喜好相爱”。可见,几丁虫也被用于观赏与装饰。 蝴蝶的观赏价值和美学价值世人皆知,从我国的文学、艺术、诗歌、绘画、服饰中处处可见蝴蝶的影响。观赏昆虫在国际市场上的年交易额达几千万美元,甚至上亿美元,主要以蝴蝶工艺品为主。著名作家冯牧的《澜沧江边的蝴蝶会》生动描述了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的“蝴蝶会”奇观:“草坪中央几方丈的地方,聚集着数以万计的美丽的蝴蝶,它们互相拥挤着、攀附着、重叠着。站在千万只翩然飞舞的蝴蝶当中,我们觉得自己好像是多余的了……我完全被童话般的自然景象所陶醉了。” 蜜蜂采蜜、蝶憩香花、蜻蜓点水,昆虫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是生态美的生动体现。生态美的实质是生命间相互支持、互惠共生,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和谐性。如果说昆虫的旅游价值是一棵树,那树的根底就是昆虫本体的生态价值,昆虫的生态美是其旅游休闲价值的核心要素。因此,从生态文化建构角度,品赏昆虫——认知生态——生态审美——学习领悟昆虫的生态智慧——提升公众的生态理念,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发展生态旅游、传播生态文化,是开发昆虫旅游资源生态教育价值的上佳选择。而昆虫文化、昆虫习俗、昆虫节庆都具备旅游经济、科普教育开发价值。 历史考证价值 中华民族有着绵延千年的文明历史,“过去作为一个整体,在每个瞬间都跟随着我们……而我们正是通过自己的全部过往去产生欲望,去发出意愿,去做出行动……这样‘过去’与‘历史’就成了文明所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它形成记忆,影响人的当下行动,并最终以生命冲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历史研究主要依赖史料文献与考古记录,由于社会动荡、流变频发,历史资料的收集、记录、保存都有许多缺漏。而大量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不仅为我们描绘、呈现了生动形象的昆虫意象,也无意中透露了当时农业生产、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生态环境、习俗风尚乃至害虫防治等丰富的信息。“诗史互证”(陈寅恪),诗歌不仅可以与现存的史料相互印证,也可以用来弥补史料之不足。例如,大量的农事、养蚕、捕蝗诗歌,生动反映了社会经济、乡村习俗、风土民情、害虫防治的情况。 大量的咏虫诗歌直接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图景,映射出时代心理与社会变迁,如咏蝉诗在唐代最为兴盛,从初唐、中唐到晚唐,虽都不乏感伤之作,但总体基调大不相同。初唐虞世南的《蝉》清新疏朗,充盈着初唐气象;“穴蚁苔痕静,藏蝉柏叶稠”,中唐时期贾岛的蝉声低沉婉转,给人以虫吟草间的冷僻之感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晚唐李商隐的《闻蝉》趋向一种绝望与悲凉之境。从昆虫意象中,我们可以探寻祖先对自然的认知与心路历程,考察社会变迁、风俗民情、历史事件与社会发展。 总之,昆虫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凝聚着农耕民族的情感积淀、民族记忆与文化心理,研究昆虫文化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立体地了解昆虫、了解社会、了解生态。 本文由李文超摘编自 李芳 著《 昆虫意象的哲学观照 》(2016年3月 第一版)第三章,内容略有删节改动。 ISBN:978-7-03-046477-4 《昆虫意象的哲学观照》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是纵向源流梳理,阐释经典昆虫意象的起源、发展、流变;第二章,横向展开,从历代经典诗歌中,凝练昆虫意象的内涵,阐释诗意背后的科学,第三章是昆虫价值论,主要从物质与文化,直接与间接两方面论述昆虫的多元价值;第四章阐释昆虫文化的哲学内涵;而第五章(昆虫意象的当代诠释)与第六章(昆虫意象的多维视角)应该是第三、第四章的纵向提升与横向绵延。如果说,这本小书有何中心思想,那就是:小小昆虫,大有乾坤;以虫为鉴,可察天地之道。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116 次阅读|8 个评论
大脑计划:推动人工智能跨越发展
sciencepress 2016-4-19 09:59
计划来源 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和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划时代的三大科学工程,它们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生物实验结果和信息学的完美结合,人类基因库将为人类健康、疾病诊断、药物开发、生态平衡和生物学研究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许多科学家认为,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应该是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和人类脑计划。 人类脑计划包括神经科学和信息学相互结合的研究,其核心内容是神经信息学。 脑科学和信息学是当今国际科学研究的两大热点,神经信息学是这两大学科相结合的新兴的边缘学科。其目标是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使神经科学家和信息学家能够将脑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结果联系起来,将不同层次有关脑的研究数据进行检索、比较、分析、整合、建模和仿真,绘制出脑功能、结构和神经网络图谱,从而解决当前神经科学所面临的海量数据问题,从基因到行为各个水平加深人类对大脑的理解,达到认识脑、保护脑和创造脑的目标。 人脑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我们当前的认识能力,传统的细胞生物学等的实验室研究对于解决人脑对复杂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加工及高级认知功能的机制,犹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神经信息学工具和数据库的应用,使得我们可能从有限的实验数据中找出神经信息获取、处理和整合的规律和法则,提出在各种刺激条件下,脑内信息加工的数学模型的实验假设和用计算机模拟脑内神经信息网络。可以说,人类脑计划近 20 年的发展历程处处与神经信息学紧密相连。 1997 年人类脑计划在美国正式启动,美国 20 多家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所参加了这个研究计划,50 多位神经信息学的课题负责人得到该项目的基金资助。他们充分利用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优势条件进行研究,相互间建立合作关系,利用电子网络互通信息,运用数据库进行资源共享。 1996 年在巴黎的政府间实体——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科学论坛批准建立以美国为牵头国家的神经信息学工作组,参与国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典、挪威、瑞士、澳大利亚、日本等 19 个国家,欧洲委员会也作为正式成员参加。 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副主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信息学部主任——考斯陆博士是全球人类脑计划的负责人。考斯陆博士是一名神经药理学家,他在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药理学等领域出版了多本著作,发表了 100 多篇科研论文,还得到了十几个不同的荣誉和奖章。考斯陆博士创建 NIH 第一个神经科学项目,并出任 NIMH 基础与临床神经科学部主任。几年前,他又创建了著名的人类脑计划并出任该机构主任,该机构当前已资助数千万美元专项科研经费用于人类脑计划和神经信息学的研究。美国的几个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康乃尔大学等都承担了人类脑计划的研究课题。 没有一个国家能独立完成“人类脑计划”这项巨大的工程,它需要像人类基因组计划那样开展国际间的大规模协作。当前,国际性的神经信息合作组织已在全球召开了 4 次工作会议,共同策划“全球性人类脑计划和神经信息学”。具体已提出几项重大建议:创建全球性的神经信息学电子网络,开发先进的神经信息学工具、方法和数据库,通过数据资源共享和建模仿真来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推动科学进步。 2013 年 1 月和 4 月,欧盟和美国分别宣布投入10 亿欧元和 38 亿美元,启动大脑研究计划。其中,欧盟的“人类大脑计划”(Human Brain Project)旨在用巨型计算机模拟整个人类大脑,而美国的“大脑活动图谱计划”(Brain Activity Map Project,或称 Brain Initiative)则着眼于研究大脑活动中的所有神经元,绘制详尽的神经回路图谱,探索神经元、神经回路与大脑功能间的关系。 理解大脑的运转机制,是人类与科学面临的最伟大的挑战之一。两个宏观“大脑计划”的推出,将极大推动神经科学领域研究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因此被誉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后最宏大的研究项目。“大脑计划”的成果将有助于人类彻底理解大脑的运行方式,进而阐明意识的发生、思维过程等一系列科学谜题,也为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大脑疾病的治疗奠定坚实基础。 2013 年 3 月,美国公布一项名为“脑活动绘图”的计划,参与者包括国家卫生研究院、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国家科学基金会等联邦机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艾伦脑科学研究所等私营机构,以及神经学家和纳米科学家组成的团队。他们将共同推进对人类大脑近千亿神经细胞的理解,加深对感知、行为以及意识的研究。这一计划也有助于加深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等疾病的理解,找到一系列神经性疾病的新疗法,并有望为人工智能领域的进展铺平道路。 以阐明脑的工作原理为目标的脑科学是 21 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前沿领域之一。2013~2014 年,美国、欧盟和日本先后启动了大型脑研究计划。在中国,脑科学研究已被列为“事关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之一,正在积极酝酿启动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脑计划”。李彦宏2015 两会提案中建议设立“中国大脑”计划,希望多部门携手投入专项资金,搭建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和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产业研究成果转化等,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研究目的 揭示大脑的奥秘是新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生命是什么?“人活着”是怎么一回事?大脑如何思维?数不清的疑问浮现在人类的脑海中。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有别于其他物种,是因为人类有极其复杂的大脑,是千百万年进化的结晶。 在过去的六亿年中,生物体通过进化产生出由大量神经元相互联结而形成的神经网络,解决了在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中人脑如何处理各种复杂信息的问题。尤其是人的高级认知功能的高度发展,使得人类成为万物之首,具备了主宰世界的能力。 科学研究发现,一个成人大脑重约 1.4kg,脑内有上千亿个神经细胞,还有超过 10 14 个神经突触。大脑是生物体内结构和功能最复杂的组织,是接受外界信号、产生感觉、形成意识、进行逻辑思维、发出指令产生行为的指挥部,它掌管着人类每天的语言、思维、感觉、情绪、运动等高级活动。人脑也是极为精巧和完善的信息处理系统,是人体内外环境信息获得、存储、处理、加工和整合的中枢。 由于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极其复杂,需要从分子、细胞、系统、全脑和行为等不同层次进行研究和整合,才有可能揭示其奥秘。为此,世界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专门研究,美国把 20 世纪 90 年代最后十年定为“脑的十年”,欧洲确定了“脑的二十年研究计划”,日本将 21 世纪视为“脑科学世纪”,脑科学的研究热潮遍布全球。科学家们提出了“认识脑、保护脑、创造脑”三大目标,人们相信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将为人类更好地了解自己、保护自己、防治脑疾病和开发大脑潜能等方面做出重要的贡献,“了解大脑、认识自身”是 21 世纪的科学面临的最大挑战。 发展过程 脑计划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又一国际性的科研计划。2005 年以来,Nature、Science、Trends inNeuroscience 等著名学术期刊对人类脑计划与神经信息学纷纷进行了报道。他们认为人类脑计划比基因组计划更大,囊括了更加广泛的内容,是一项更加伟大的工程。 1996 年,以美国为首的神经信息学工作组建立,其目的是组织和协调全世界神经科学和信息学家共同研究脑、开发脑、保护脑和创造脑。根据规定,成员国之间可利用电子网络寻求研究协作伙伴,进行数据交换和科研协作,可以免费使用通用神经信息学数据库和信息工具,承担科研任务,同享科研成果和脑研究资源。 2001 年 7 月,唐一源教授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信息学部主任、全球人类脑计划负责人考斯陆博士的邀请,访问美国 NIH 人类脑计划与神经信息学总部,并做专题报告“中华人类脑计划与神经信息学的进展”,使考斯陆博士及美国其他科学家认识到中国的实力和决心。于是考斯陆博士发出专函“同意中国唐一源、唐孝威和尹岭博士参加始建于 2000 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全球科学论坛神经信息学工作组”。考斯陆博士认为中国专家参加这一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将有助于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国际发展保持同步,中国的参与将会对全球神经信息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001 年 10 月 4~5 日,我国科学家赴瑞典参加了人类脑计划的第四次工作会议,成为参加此计划的第 20 个成员国。中国科学家表示,要积极配合国际神经信息网络及数据库,建立中国独特的神经信息平台、电子网络和信息数据库,才能在合作中不受制于人,更好地和国外科学家协作,共享科研成果和国际资源。 产生影响 人工智能是 21 世纪最为前沿的技术之一,其发展将极大地提升和扩展人类的能力边界,对促进技术创新、提升国家竞争优势乃至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当前,人工智能正迎来新一轮创新发展期,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从国家战略层面加紧布局,以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大潮。而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研究积累、应用实践经验和科技创新投入较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且国家层面尚未制定针对人工智能的全面推进计划。 建立新学科 1970~2000 年,美国神经科学学会的会员人数增长了近 30 倍,2000 年达到28 000 人左右,每年年会的论文摘要增长了近 100 倍,2000 年已达到 15 000 篇左右,遍布神经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以往有关脑的研究包括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病理、神经生化、神经免疫、神经电生理、神经心理等,已经获得了大量有关动物脑和人脑的实验数据和研究结果。2005 年以来分子神经生物学研究从基因水平来揭示人脑的奥秘,先进的基因芯片技术每秒钟就可以得到大量的实验数据。脑功能成像(fMRI、PET 等)的应用使我们能够从活体和整体水平来研究脑,好比窥探脑的窗口,可以在无创伤条件下了解到人的思维、行为活动时脑的功能活动。这些新方法、新技术极大增强了我们从微观与宏观两个水平上进行脑研究的能力,同时也产生了海量的实验数据。 面对这样的信息爆炸,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以往的科研模式是否需要变革?答案只有一个:新的需要产生新的学科,新的模式产生新的突破。神经科学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能否灵活有效地管理数据,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数据,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研究和人力、物力的浪费。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方案,信息工具的应用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创造了条件。所以,建立全球神经信息数据库和神经信息电子网络,已经迫在眉睫。神经科学家和信息学家都在呼吁,应加强神经科学和信息学的合作和相互渗透,采用一种新的研究模式,即实验数据→数学理论→计算机模拟和预测→生物学实验验证→数学模型与验证后的理论,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大大加快脑的研究进程。 中国大脑计划 对中国大脑计划的解读 百度 2014 年研发投入比例超谷歌。李彦宏 2015 年的提案,希望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高度。李彦宏建议设立国家层面的“中国大脑”计划。“这个项目是要做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把相应大规模的服务全集中建立起来,并开放给科研机构、民企、国企、创业者等社会各个层面,让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尝试语音识别、视觉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智能机器人等。”所谓大规模服务,则是以智能人机交互、大数据分析预测、自动驾驶、智能医疗诊断、智能无人飞机、军事和民用机器人技术等为重要研究领域。 “中国大脑”是李彦宏认为中国未来创新政策应该具有的模式,即创新不该政府来主导,应该由政府来带动。“政府利用一个大的项目建立一个基础设施,然后把它开放给整个社会,谁愿意参与进来都可以,最后不管谁做出来,都是政府引导的结果。” “中国大脑”计划路线图 中国大脑计划路线有以下几点。 一是瞄准前沿技术,布局重点领域。 例如,智能人机交互领域的语义理解、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自动驾驶领域的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控制等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市场预测、公共健康等领域的大数据分析预测技术;智能医疗诊断、智能无人飞行器、军事和民用机器人等相关技术。 二是创新科研机制,提升研发效率。 将国家传统“相马模式”的科研机制,转变为“赛马模式”的市场机制,吸引相关各方的广泛参与。同时,尽快搭建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和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各计划参与方的数据调用、模型调试和应用开发,高效对接全社会的智力、数据、技术和计算资源,依托统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研发创新。 三是加强协同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在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共享方面,充分引入市场机制,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研究成果向相关产业高效转化,带动传统工业、服务业、军事等领域的融合创新,激发产业活力,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加入人类脑计划共享神经信息资源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个宏伟的全球性科研大计划中,我国科学家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争取到 1%的测序任务。然而,就是这 1%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效益,再一次向世界宣告,中国科学家具有做出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能力,使中国跻身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行列,站到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前沿,并理所当然地分享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成果。 唐一源教授与美国 NIH 神经信息学部主任、国际人类脑计划与神经信息学工作组织总负责人考斯陆博士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经过持续不懈地努力,考斯陆博士终于同意唐一源教授作为特邀代表,首次参加在日本理化研究所举行的“全球科学论坛神经信息学工作组”第三次会议。唐一源教授在这次会议上,首次向全世界19 个国家的代表介绍了中国在本领域的工作,引起强烈反响。同时应邀访问美国几个重要的“人类脑计划与神经信息学”研究基地,与负责人广泛交流探讨,探索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参与人类脑计划。此举使考斯陆博士及美国其他科学家认识到中国的实力和决心。 2001年 9 月,中国正式成为参与人类脑计划与神经信息学研究的第 20 个国家,意味着中国在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和国际接轨。 计划前景 李彦宏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经过大概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已经到了一个即将要出现“井喷式”创新的阶段,这主要是由于计算资源越来越丰富、成本也越来越低。中国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上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美国相比都不算落后,这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机会,而这也是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机提出设立“中国大脑”计划的建议。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脑科学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在某些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解放军 301 医院、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积极参与并组织关于中华人类脑计划和神经信息学的工作,在近一年中,先后召开了两次“中华人类脑计划和神经信息学”的专家研讨会,专家们就许多关键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同年 9 月由国内 40 余位神经、化学、数学、信息等方面的专家会聚香山,召开了题为“人类脑计划与神经信息学”的第 168 次香山科学会议,专家们认真讨论了国内外脑研究的状况、我们如何应对国际形势等问题,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已逐渐明朗——凭中国特色加入国际人类脑计划。 在美国人类脑计划的资助下,美国各相关科研机构已初步汇集和建立了各种神经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处理工具,并正与超级计算机中心、欧洲联盟等联网合作,建立全球神经信息工作平台,该系统有数据质量控制的标准和规定,也有一系列数据检索、分析、整合、建模等工具。当前人类脑计划开展的国际大合作,使用通用数据库,统一格式、统一标准,将脑的结构和功能、微观和宏观的研究结果联系起来,绘制出健康和疾病状态下脑的功能、结构、神经网络、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图谱”。成员国的科学家们可以在数据库中进行搜索、比较、分析和整合,并进行数学模拟和仿真计算,这将十分有利于理论假设的形成和研究者之间的电子合作,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性研究。 我国专家在深入探讨、反复论证后,普遍认为,在浩大的人类脑计划中,中国不可能处处涉足,必须发挥自己的长处,利用我们人类脑资源丰富和计算机信息学研究方面的一定优势,在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医学(如针刺等)、汉语认知与特殊感知觉的神经信息学研究等领域深入开展工作。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脑计划和神经信息学研究项目加入全球人类脑计划之中。 开展中国特色的人类脑计划与神经信息学研究,无疑将大大加深人类对大脑和自身的认识。可以预料,像人类基因组计划一样,在国家的支持下,引进新的科研协作和风险投资运行模式,通过国内本领域的专家齐心协力、联合攻关,以开放的新模式吸纳社会资源,从研究、产业等几个方面同时启动,必将会极大推动人类对自身的认识,造福全人类。 本文由安静摘编自 刘海滨 编著《 人工智能及其演化 》(2016年3月 第1版)第8章部分内容,有删减。 978-7-03-047353-0 《人工智能及其演化》 综合了数十年来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结合作者多年从事人工智能科学研究和实践中的积累,从时间推进、学科分支及理论到实践演进三个维度对人工智能及其演化作了详细介绍。本书主要以当今热门的六个人工智能领域“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人工生命”、“专家系统”、“知识工程”和“深度学习”为主,阐述了其理论知识、基本算法、应用方向,并辅以经典算例,从进化发展的视角,深入浅出地展现了全面、立体、发展中的人工智能,为广大读者了解、学习和研究人工智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萌宠做合格的家庭医生
sciencepress 2016-4-14 09:26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喜爱以犬、猫为代表的小动物,饲养小动物的家庭数量随之快速增加。人们已经将小动物视为一个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活伴侣。然而小动物也有生病的时候,它们并不能通过语言来告诉我们哪里疼痛和不适,所以掌握一些对宠物疾病基本的诊断方法可以让你的爱宠进行及时的治疗,尽快恢复活泼健康。本期内容通过简单的方式教给宠物的主人们如何对家中爱宠进行全身状态的检查。 精神状态 精神状态的检查可根据宠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及行为表现而判定。主要观察行为、面部表现和眼、耳的动作。健康宠物两眼有神,反应敏捷,动作灵活,行为正常。 1、正常状态 健康的犬活泼可爱,精神抖擞,行动灵活,双目有神,两耳常随声音转动,即使是睡觉时也始终保持警觉状态,听到一点细微的动静就竖耳侧听,双眼盯视有动静的方向,表示出非常机灵的精神状态。 2、临床诊断价值 当中枢神经功能发生障碍时,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被破坏,具有临床诊断价值的是病畜常表现为过度的兴奋或抑制。 (1) 精神兴奋 是中枢机能亢进的结果。依据其病变程度不同可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轻度兴奋。 病畜对外界的轻微刺激表现为强烈反应,经常左顾右盼、竖耳、刨地、不安乃至挣扎。可见于脑及脑膜充血和颅内压增高与某些毒物中毒疾病,如脑与脑膜的炎症、日射病与热射病的初期等。 精神狂躁。 病畜表现为不顾一切障碍向前直冲或后退不止,反复挣扎乃至攻击人畜。多提示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重度病例,如脑膜炎的狂躁型、狂犬病等。 (2) 精神抑制 是中枢神经紊乱的另一种形式。依据程度不同可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精神沉郁。 可见病畜离群呆立,委靡不振,耳耷头低,对周围事物冷淡, 对刺激反应迟钝。见于患一切热性病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体力衰竭时。 精神嗜睡。 表现为重度委靡,闭眼似睡,或站立不动,或卧地不起,给以强烈刺激。才引起其轻微反应。多见于重度的脑病或中毒性疾病。 精神昏迷。 动物有重度的意识障碍,可见意识不清,卧地不起,呼唤不应,对刺激几乎无反应或仅有部分反射功能。多见于脑及脑膜疾病的后期。重度昏迷是预后不良的征兆。由大失血、急性心力衰竭或血管功能不全引起急性脑贫血时,临床上表现出一时性昏迷的状态称为休克或虚脱。如果病程好转,随着脑供血功能的改善,动物的精神状态即行恢复。 营养状况 宠物的营养状况观察主要是根据肌肉的丰满程度、皮下脂肪的蓄积量及被毛的状态和光泽、惊醒情况来判定。健康宠物应肥瘦适度,肌肉丰满健壮,被毛光顺、富有光泽,人看后有一种舒适感。临床上把宠物的营养状况分为3类。 1、营养良好 营养良好的宠物,肌肉丰满,皮下脂肪充盈,结构匀称,骨骼不显露,皮肤富有弹性,被毛有光泽。 2、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的宠物,机体消瘦,肌肉松弛无力,被毛粗糙无光、焦干,尾毛逆立,毛焦肷吊,皮肤松弛缺乏弹性,骨骼显露明显等。常常是宠物患有寄生虫病、皮肤病、慢性消化道疾病或某些传染病的表现。 3、营养中等 营养中等的宠物介于营养良好和营养不良之间。 体格发育 健康犬、猫的骨骼及肌肉发育程度良好,与年龄和品种相称。体格发育与年龄品种不相称,或头颈、躯干及四肢各部的比例不当,则为发育不良。 姿势 1、正常姿势 健康宠物均采取自然姿态,行走步态自然,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2、临床诊断价值 异常姿势的改变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1)强迫站立姿势 木马样姿势。 表现为头颈平伸,肢体僵硬,四肢关节不能屈曲,尾根竖起,鼻孔开张,瞬膜露出及牙关紧闭等,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多见于宠物患破伤风疾病。 四肢疼痛性强迫站立姿势。 单肢疼痛表现为患肢提起,健肢负重站立姿势;多肢疼痛多见于蹄叶炎、骨骼疾病、关节疾病、肢体肌肉风湿病,常常表现为四肢聚于腹下的站立姿势,或肢体频频交替负重站立,健康肢替代负重的姿势。 (2) 强迫伏卧姿势 四肢骨骼、关节、肌肉疼痛。 宠物喜卧,站立时困难,并伴有全身肌肉震颤。见于骨软症、风湿病等。 衰竭性疾病四肢无力。 喜卧不动,多见于长期消耗性疾病。 截瘫性强迫伏卧。 多见于两后肢的截瘫,宠物呈“犬坐”姿势,严重的病例表现为后躯感觉、反射功能障碍及排粪、排尿失禁。 (3) 强迫运动姿势 共济失调。 运动时四肢配合不协调,呈醉酒状。可见于脑脊髓的炎症,多为病原侵害小脑的结果。 盲目运动。 无目的徘徊、前冲或后退,或呈圆圈运动,或以一肢为轴呈时针样运动。多提示为脑、脑膜的炎症,中毒性疾病或脑的占位性病变。 运动 健康小动物运动自如、协调。当骨骼、关节、肌肉损伤时,表现为跛行、运动障碍。 行为 当犬、猫发出异常叫声、摇头、食欲异常增加或减少、多饮多尿、摩擦臀部等表现时,根据其行为的变化,可判断病变的系统与器官,以便有重点地详细检查。 本文由李文超摘编自 高利、范宏刚、李金龙 主编 《小动物疾病学》 (2016年1月第一版)第一篇,内容略有删节改动。 ISBN:978-7-03-045244-3 《小动物疾病学》 介绍了犬、猫的疾病学,包括小动物诊疗技术、小动物传染病、小动物寄生虫病、小动物内科病、小动物外科病、小动物产科病、小动物血液与免疫疾病七篇,五十章内容。 诊疗技术部分包括小动物物理保定技术、临床基本检查、一般检查、系统检查、特殊检查、治疗技术及实验室检验技术。 疾病治疗部分将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内科疾病等的概念、原因、症状、诊断和治疗一一系统介绍。 本书既有理论又兼顾实践,并配有相应的图表,好学易懂。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4月新书快递(一)
sciencepress 2016-4-8 17:05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4月新书快递(一)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4月新书快递(一).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数字图像置乱技术 98 邵利平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8-Mar-16 2 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应用 98 郭其一,黄世泽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9-Mar-16 3 先进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理论及其应用 95 张勇,巩敦卫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8-Mar-16 4 语音处理及人机交互技术 88 张毅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5-Mar-16 5 飞艇飞行力学与控制 98 郑伟,杨跃能 专著 航空航天 30-Mar-16 6 机电产品三维造型创新设计与仿真实例 98 杨咸启,褚园,钱胜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Mar-16 7 边坡可靠度非侵入式随机分析方法 108 李典庆,蒋水华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Mar-16 8 创新方法研究 98 冯立杰,冯奕程 专著 语言、教育 29-Mar-16 9 复杂冶金过程智能控制 168 吴敏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Mar-16 10 钛、锆、镍湿法冶金技术 108 齐涛 专著 材料科学 31-Mar-16 11 岩体裂隙网络各向异性损伤力学效应研究 120 陈新,杨强,李德建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1-Mar-16 12 山地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基于景观信息链视角 98 冯维波 专著 土木、建筑 29-Mar-16 13 含瓦斯煤岩破坏失稳力学作用机理及其应用 120 彭守建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1-Mar-16 14 网络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与设计 85 关治洪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8-Mar-16 15 智能粒子群优化计算——控制方法、协同策略及优化应用 98 介婧,徐新黎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1-Mar-16 16 配网选线保护与故障定位 168 束洪春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1-Mar-16 17 “一带一路”视角下的中国与东盟矿业合作问题研究 158 燕永锋 专著 资源环境 31-Mar-16 18 PM2.5监测方法与应用 68 杜世勇,白志鹏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9-Mar-16 19 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战略研究 80 孙宝国 专著 农林 28-Mar-16 20 工业产品儿童危害与防护 150 李晶,费学宁 专著 资源环境 28-Mar-16 21 生物电子学最新进展(英文版) 128 顾忠泽 专著 生物科学 28-Mar-16 22 烤烟氮素养分管理 108 李志宏 专著 农林 29-Mar-16 23 线性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 108 陈利顶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30-Mar-16 24 中国畜禽线虫形态分类彩色图谱 420 廖党金 专著 农林 25-Mar-16 25 中国动物志 无脊椎动物 第五十六卷 软体动物门 腹足纲 凤螺总科 玉螺总科 158 张素萍 专著 生物科学 28-Mar-16 26 管理与决策 68 山西大学管理与决策研究中心 专著 经济管理 31-Mar-16 27 生态管理审核体系的建立与认证 88 郭日生,彭斯震 专著 资源环境 30-Mar-16 28 基因组科学的甲子“羽化”之路-从人类基因组测序到精确医学 79 美国科学院研究理事会编;于军等译 专著 生物科学 28-Mar-16 29 约束力学系统的梯度表示(上) 98 梅凤翔,吴惠彬 专著 物理(力学) 29-Mar-16 30 约束力学系统的梯度表示(下) 128 梅凤翔,吴惠彬 专著 物理(力学) 29-Mar-16 31 质子治疗系统的质检和调试 178 刘世耀 专著 物理(力学) 28-Mar-16 32 半导体激光器能带结构和光增益的量子理论(下册) 168 郭长志 基础理论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8-Mar-16 33 Ⅲ族氮化物发光二极管技术及其应用 148 李晋闽,王军喜,刘喆 基础理论 物理(力学) 24-Mar-16 34 半导体激光器电子能带结构和光增益的量子理论 178 郭长志 基础理论 物理(力学) 30-Mar-16 35 等离子体物理学导论 98 (美)弗朗西斯 F.陈著;林光海译 专著 物理(力学) 31-Mar-16 36 土质岸坡变形破坏浸泡-渗流耦合驱动理论及应用 88 陈洪凯,唐红梅,曾云松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Mar-16 37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可解性理论及其应用(英文版) 148 张学梅,冯美强 基础理论 数学 30-Mar-16 38 青海湖流域湿地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128 李小雁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5-Mar-16 39 输血的故事:科学革命中的医学与谋杀 45 霍莉·塔克著;李珊珊,朱鹏译 科普 生物科学 30-Mar-16 40 超越自由:神奇的超导体(修订版) 35 章立源 科普 物理(力学) 31-Mar-16 41 中国科学家思想录·第十辑 68 中国科学院 报告类 社会科学 30-Mar-16 42 产业转移与中国区域空间结构优化 138 李国平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30-Mar-16 43 和谐论:理论·方法·应用(第二版) 88 左其亭 专著 社会科学 29-Mar-16 44 重大决策事项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 68 朱德米 专著 社会科学 28-Mar-16 45 消费碳减排政策影响实验研究 108 王建明 专著 资源环境 30-Mar-16 46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以北京为例 58 赵继敏 专著 语言、教育 28-Mar-16 47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结构模式研究 68 方玉梅 专著 经济管理 29-Mar-16 48 城市地下管线运行安全风险评估 118 朱伟,翁文国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30-Mar-16 49 科学计量学 148 邱均平,赵蓉英,董克 等 专著 语言、教育 30-Mar-16 50 论当代中国价值观 119 江畅 专著 社会科学 23-Mar-16 51 山东陶瓷艺术发展史 98 魏嘉,高纪洋,郑艳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9-Mar-16 52 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史研究 98 黄正林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1-Mar-16 53 石刻墓志与唐代东亚交流研究 80 拜根兴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0-Mar-16 54 野蛮与文明 90 任凤阁,王成军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1-Mar-16 55 社会变迁的一个面相:票据 68 梁宏志 专著 经济管理 31-Mar-16 56 从底层社会看历史:国家、企业、乡村与票据 64 梁宏志 专著 经济管理 31-Mar-16 57 日月其迈:山西文化名人访谈录 89 张焕君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8-Mar-16 58 洵美且异:山西历史文化研究 82 张焕君,林宏跃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8-Mar-16 59 中国经济史问题探索 90 王双怀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1-Mar-16 60 微电网技术及应用 98 王成山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Mar-16 61 矿井特殊开采方法 128 郭惟嘉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3-Mar-16 62 论语言概念空间的基础概念基元——图灵脑理论基础之四 168 黄曾阳 专著 语言、教育 28-Mar-16 63 校园中的污名效应:学习不良对青少年的影响 59 张宝山 专著 语言、教育 31-Mar-16 64 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与服务 96 甘健侯,袁凌云,张姝 专著 语言、教育 28-Mar-16 6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 86 赵波 等 专著 语言、教育 28-Mar-16 66 移动学习的影响因素与优化研究 59 赵慧臣 专著 语言、教育 30-Mar-16 67 残疾人士无障碍旅游入华史及其发展 58 熊红霞,王文轲,郑涛 专著 旅游 31-Mar-16 68 世界公民教育思想研究 56 姜元涛 专著 语言、教育 31-Mar-16 69 护理学基础学习笔记 44.8 曾晓英,邓红 中高职教辅 西医 30-Mar-16 70 中医护理学学习笔记 29.8 赵顺祥 中高职教辅 西医 31-Mar-16 71 社区护理实训教程 35.8 廖晓春,邓红 中高职教辅 西医 30-Mar-16 72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学习笔记 29.8 丁勇 中高职教辅 西医 31-Mar-16 73 健康评估实训教程 29.8 王绍锋,张颖 高职教材 西医 31-Mar-16 74 医学伦理学学习笔记 25 朱庆欣 中高职教辅 西医 31-Mar-16 75 医学心理学(第二版) 32.8 汤雅婷,陈劲松 高职教材 西医 30-Mar-16 76 岱海地区东周墓群发掘报告 328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8-Mar-16 77 重读郑州——一座由考古发现的中国创世王都 328 阎铁成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9-Mar-16 78 超算竞赛导引 49 吉青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1-Mar-16 79 大数据时代的心理学研究及应用 48 朱廷劭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8-Mar-16 80 无线光通信 68 柯熙政,邓莉君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Mar-16 81 复杂曲面物体多视角激光点云3D建模关键技术研究 55 张梅,文静华,杨滋荣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8-Mar-16 82 大规模强化学习 96 刘全,傅启明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8-Mar-16 83 人工智能及其演化 88 刘海滨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8-Mar-16 84 生物特征数字水印技术及应用 56 李春雷,王蕴红,马彬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Apr-16 85 结构可靠性分析与优化设计的非概率集合理论 78 王晓军,王磊,邱志平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Mar-16 86 薄膜光学(第4版) 178 (美)H.Angus Macleod著;徐德刚等译 基础理论 物理(力学) 29-Mar-16 87 临床肿瘤学(案例版,第2版) 59.8 杨顺娥 大学教材 西医 28-Mar-16 88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程 29.8 孙玉萍,陈锋 大学教材 西医 28-Mar-16 89 Biochemistry: A Textbook for Medical Students,2nd ed(生物化学,第2版) 79 赵宝昌,关一夫 大学教材 西医 30-Mar-16 90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指导 32 胡君萍,王晓梅,王新玲 大学教材 西医 28-Mar-16 91 药物化学实验指导(中英双语) 25 木合布力.阿布力孜 大学教材 西医 28-Mar-16 92 阿尔茨海默病分子生物学 118 蔡志友,赵斌 研究生教材 物理(力学) 28-Mar-16 93 关爱乳房健康——远离乳腺癌 39 孔令泉,吴凯南,厉红元 生活健康 西医 29-Mar-16 94 关爱甲状腺健康——远离甲状腺癌 32 孔令泉 等 生活健康 西医 28-Mar-16 95 实用骨科康复护理手册 69.8 宁宁,侯晓玲 专著 西医 31-Mar-16 96 腹腔镜手术配合 48 张军花,侯晓敏,周萍 专著 西医 28-Mar-16 97 经阴道超声诊断学(第3版) 198 常才 专著 西医 30-Mar-16 98 血液净化相关并发症 148 李宓 专著 西医 30-Mar-16 99 中西融通与文学互鉴 78 王西强 专著 文学艺术 25-Mar-16 100 天鹅最美一支歌:莎士比亚其人其剧其诗 78 罗益民 专著 文学艺术 28-Mar-16 101 笔译资格考试构念效度研究:测前理论效度的视角 78 杨冬敏 专著 语言、教育 29-Mar-16 102 美国经典诗歌研究 78 胡选恩,胡哲 专著 文学艺术 30-Mar-16 103 萨义德人文主义文化批评研究 78 张春娟 专著 经济管理 28-Mar-16 104 明清女性作家戏曲创作研究 78 刘军华 专著 文学艺术 23-Mar-16 105 自我调控词汇学习策略教学设计研究--从理论到实践 78 马萍 专著 文学艺术 30-Mar-16 106 汉语指称问题的语义——语用界面研究 78 李虹 专著 语言、教育 23-Mar-16 107 高考自主命题条件下英语测试质量控制研究 78 王昉 专著 语言、教育 29-Mar-16 108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保护调查研究 88 罗骥,余金枝 专著 语言、教育 31-Mar-16 109 药物贴敷(视频版) 39 张天生 专著 中医 30-Mar-16 110 小儿捏脊(视频版) 39 韩国伟 专著 中医 30-Mar-16 111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 38 王利胜 大学教材 中医 28-Mar-16 112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二版) 48 任小中 本科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Mar-16 113 基于博弈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54 齐再前 研究生教材 语言、教育 30-Mar-16 114 轨道车辆检测技术 42 岳建海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1-Mar-16 115 嵌入式Linux编程与实践教程 48 王粉花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9-Mar-16 116 地市级城市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40 朱涛 高职教材 语言、教育 31-Mar-16 117 职业礼仪 32 潘红,陈少雄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30-Mar-16 118 职业道德与安全教程(第二版) 29 袁希平,胥留德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30-Mar-16 119 线性代数 26 孙波,张丽春 大学教材 数学 29-Mar-16 120 中学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研究 45 王后雄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31-Mar-16 121 艺术美学经典导读 56 许佳,巴胜超 大学教材 文学艺术 30-Mar-16 122 环境工程概论(第四版) 49 朱蓓丽,程秀莲,黄修长 大学教材 资源环境 30-Mar-16 123 基础化学实验(第二版) 38 罗世忠,魏庆莉,王小燕,解从霞 大学教材 化学 28-Mar-16 124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 59 何炜,游文玮 本科教材 化学 30-Mar-16 125 分析化学实验 25 刘霞 本科教材 化学 30-Mar-16 126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第二版) 56 薛思佳 大学教材 化学 28-Mar-16 127 化工原理实验 33 王建成,陈振,陈艳丽 大学教材 化学 30-Mar-16 128 农作学(第二版) 39.8 李军 大学教材 西医 28-Mar-16 129 小动物疾病学 69 高利,范宏刚,李金龙 大学教材 农林 31-Mar-16 130 数学分析技巧(上、下册) 139 杨世藩 大学教材 数学 28-Mar-16 131 形势与政策基础教程(第二版) 32 赖廷谦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30-Mar-16 132 公司金融学(第四版) 45 杨丽荣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31-Mar-16 133 财政学(第二版) 38 李汉文,徐艺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9-Mar-16 134 工程经济学(第二版) 45 李忠富,杨晓冬 大学教材 西医 28-Mar-16 135 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工作手册 58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司 基本资料 社会科学 24-Mar-16 136 2016中国社会治理发展报告 68 西安交通大学 等 专著 社会科学 30-Mar-16 137 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作用机制研究 96 齐佳音,张一文 专著 社会科学 29-Mar-16 138 谣言传播规律与突发事件应对策略研究 76 赵来军 等 专著 社会科学 29-Mar-16 139 嬗变与发展:美国研究型大学战略规划研究 68 程永波,李雪飞 专著 社会科学 31-Mar-16 140 美国研究型大学竞争力发展策略研究 68 李雪飞 专著 社会科学 31-Mar-16 141 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辑刊(第2辑) 62 陈畴镛 论文集 经济管理 30-Mar-16 142 考虑消费者策略购买行为的创新产品定价 52 杜鹏,许垒,陈秋双 专著 经济管理 24-Mar-16 143 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尼作用研究 92 薛伟贤 专著 经济管理 28-Mar-16 144 跨文化管理:理论和实践 58 唐宁玉,王玉梅 专著 社会科学 28-Mar-16 145 知识产权学术演化研究——基于信息可视化技术的视角 98 冉从敬 专著 社会科学 28-Mar-16 146 信息技术与都市区商务服务业空间分布--基于IT能力的视角 56 武健,钱昇 专著 经济管理 23-Mar-16 147 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驱动发展研究 86 刘凤朝,马荣康等 专著 经济管理 31-Mar-16 148 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的影响机理及治理机制研究--以大型客机产业为例 108 彭本红,谷晓芬 专著 经济管理 28-Mar-16 149 The frontiers in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research(volume 3) 68 刘金全 专著 经济管理 29-Mar-16 150 辽宁前清建筑文化遗产区域整体保护模式研究 86 王肖宇 等 专著 土木、建筑 30-Mar-16 151 信号检测与估计理论 88 甘俊英,孙进平,余义斌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Mar-16 152 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第二版) 39 赵礼峰 等 大学教材 数学 31-Mar-16 153 复变函数论 35 张太忠 大学教材 数学 31-Mar-16 154 车辆组合定位与导航系统——理论、方法及应用 98 王庆,张小国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Mar-16 155 空气净化技术与应用 89 杜峰 专著 资源环境 31-Mar-16 156 水资源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淮河沿海支流通榆河 88 许崇正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1-Mar-16 157 飞机结冰及其防护 79 朱春玲,朱程香 专著 航空航天 28-Mar-16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3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脑海中作画——视觉表象的产生与训练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6-4-8 09:41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相当普遍地存在着枯燥乏味、抽象难懂、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等现象。难道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吗?我们的教育理论是否存在某些缺失?这些问题时常困惑我们,因而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酝酿,我们把教学改革的思考聚焦到形象思维上 —— 以发展形象思维为突破口,探索一条教学改革的新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人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协调运作的结果,而表象是形象思维主要的加工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表象是研究形象思维的基础,也是研究创造性思维的深层基础。因此,我们需要对表象尤其视觉表象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何为表象? 表象又叫意象或心象 ,是指感知过的物体不在眼前时,头脑浮现出该物体的形象。作为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记忆、感知觉、思维、情绪情感过程等方面有密切联系。感知觉是物体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通过感官 —— 眼、耳、鼻、舌、身的协同整合,产生对外界事物不同属性的感觉,人脑又将来自这些不同感觉通道的刺激转化为整体形象的过程。而表象则是物体不在眼前呈现时,人在头脑中提取并出现了这个物体的形象,而且可以对这个物体在空间进行旋转或操纵,是非言语的思维过程。如,我们可以在头脑中回忆一个红苹果,旋转苹果的各个部位,把苹果切开等,就像无声电影似的非言语的思维活动。 表象起源于感觉、知觉,表象的操作过程即是对感知物体形象的再加工过程。同时,表象的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表象与记忆等认知内容有着部分共同的神经机制,表象的加工来自于工作记忆对长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操作。表象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根源,它既依赖于知觉又具有非推理性,因此目前空间智能、创造性思维研究的主要对象均以视觉表象为主。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言语的认知主要以概念或者命题的形式存在,而绝大多数的空间认知却是以实物的表象作为其表征形式。因此作为空间认知的重要成分,表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表象研究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运动员的表象训练、室内的装潢设计、3D动漫游戏的开发、飞行员选拔及地理测绘等一系列活动都涉及到表象。表象不单单对于人类研究空间智能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同时它兼具现实价值,生理学中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和物理学中相对论的创立都是依靠表象功能而实现的。 人类每天都在吸收大量的资讯,而这些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来自于视觉和听觉通道,它们以言语表征或者表象表征的形式进行储存。表象按照不同的获取渠道,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触觉表象等。表象领域中研究最多的是视觉表象,视觉表象由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构成,其中想象表象是对记忆表象的再加工过程,而记忆表象是指人们对于感知过的物体重新在人脑中浮现出的直观形象。 视觉表象加工是在工作记忆中完成的,它一方面依靠工作记忆从短时记忆中提取感知信息来存储,产生表象表征,另一方面它又利用工作记忆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表象进行加工,视觉表象的加工包括表象产生、心理扫描、表象旋转、运动推断及表象保持等主要过程。 每个人的表象加工能力都存在个体差异,并非每个人都能完成表象旋转、表象扫描等任务,而且完成的程度和质量也差异很大。 表象研究的历史 表象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始于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等人认为表象是思考的元素,19世纪英国心理学家、测量学家高尔顿也对表象进行了测量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把表象定义为“头脑中出现的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即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比如,说起“北京四合院”,“八达岭长城”,这时候在你的头脑中就会出现“北京四合院”和“八达岭长城”的映像,这就是所谓的表象。但是,在20世纪初,行为主义在心理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认为表象毫无功能上的意义,唯科学主义认为一切不可科学逻辑论证的都是伪科学,一切主观的、非理性的、直觉的东西都被排斥在科学研究之外,所以,关于表象的科学研究陷入了停顿状态。直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表象作为人们信息加工、贮存的基本方式才又受到重视,表象研究也成为认知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是人们在头脑中以形象的方式对物体进行操作和加工,是物体不在面前时关于物体的心理复现。换言之,表象是通过间接方式出现在头脑中的事物映像,它在知觉基础上产生,但又不只是知觉的翻版,而是对原有知觉映像进行加工概括的结果。 表象存在于人的多种意识状态之中,从觉醒、半觉醒到梦境状态下都存在知觉表象。表象作为一种表征,在人的信息加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出现在意识水平上,有时是人们意识不到的。故表象作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具有内隐性。表象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哲学思辨阶段(前科学阶段),测量研究阶段,和认知(认知神经)研究阶段。 在哲学思辨阶段,表象被认为是心理的主要成分,并且有时被认为是思想的元素。表象是古希腊哲学家们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重要讨论主题,后来英国的经验主义者也都对表象进行了探讨。亚里士多德曾提出概念来自表象的观点,在他看来,外物作用于特殊感官产生感觉。感觉遗留下表象,一物多次留下表象,就形成对于物的简括的形象,即经验。人从这些经验中概括出概念或概括成原理,以进行思维。因此他说过“灵魂不能无表象而思维”。休谟把人的经验分为两种:印象和观念。印象即感知觉,它比观念更有力,更生动;而观念是印象的“微弱的摹本”,在强度上与印象是有区别的。哈特莱认为,感觉重复多次就留下“感觉的简单观念”,即表象。不同感官的表象在强度上有区别。视觉、听觉的表象较强,而嗅觉、味觉的表象较弱,也较少见。 对表象的定量评估可以追溯到高尔顿,他向100个人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在问卷中请人们回忆他们的早餐桌子的表象并询问了一些相关问题。调查结果基本没有揭示表象过程,但发现有些人报告的表象与最初的知觉一样清晰,而另外一些却相当模糊。高尔顿还考察了表象的性别、年龄和其它个体差异。表象的测量引起了一些研究人员如Titchener和Betts的兴趣。他们的调查内容之一是让被试评定他们视觉化特定物体的能力,如苹果、脸庞和夕阳。 但对表象测量的兴趣由于行为主义思潮的兴起而逐渐沉寂。行为主义者的宣言是否认内省,而内省恰恰是表象测量的关键。华生认为内省并不是心理学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认为思考只是发音器官的轻微活动。新兴起的行为科学致力于对外显反应的客观观察,因此诸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和表象等名词决不应使用。自此数年后对表象的研究一直偃旗息鼓,但对表象的兴趣却并非就此消失。表象的主观体验是深刻复杂的,影响也是广泛的,一些心理学家对表象孜孜不倦的探索终于使其又回归到认知研究的主流当中。 20世纪60年代心象的研究在两条战线同时复兴。其一是继续保持定量评定的研究方向,将之作为心理治疗的工具。此外Paivio等人的研究虽然也与表象的评估有关,但其理论倾向更强。其二是将表象吸纳到认知模型当中,着眼于信息的表征,在这些认知模型中信息的内部表征被当作中心课题。该观点在Shepard和Chipman的研究,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尤为明显。这些心理学家都从独特的视角对表象进行了研究。当前,认知心理学对表象的研究几乎都是有关视觉表象的,很少涉及其他感觉道的表象。 表象研究的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由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协调运作的结果,而表象是形象思维主要的加工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讲,表象是研究形象思维的基础,也是研究创造性思维的深层基础。 什么样的人才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如何鉴定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以智愚来品鉴人类能力的观念自古就有。采用科学方法评定智力高低的历史,迄今也有100多年。1905年比奈与西蒙受法国政府之委托而编制的比奈-西蒙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其目的在于预测学习可能会有困难的学生。随后,智力测验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智商也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度量人们智能高低的重要标准。虽然这种传统的智力测验满足了人们行事上的便利,例如,可以很快地利用测验进行分班,但是由于理论与测量方法的偏失而潜在地制造出更为严重的问题,即传统的智力测验通常仅将智力的范围局限在逻辑方面,并假定个体特质能被单一的、标准的、可量化的数据所描述。由于合理化的采用单一的课程、教法,以及“标准化”测验来对待所有学生,而忽视了个别差异的重要性,这就忽略智能的多元发展,忽略了形象思维的培养,造成许多除逻辑思维以外的具有天赋与才能的学生受到忽视。可以说,由于教育思想观念上的偏颇,浪费和扼杀了一些不擅长逻辑思维的人才。 近百年来,高度重视逻辑思维的教育教学是世界教育的主流方向。为改变这种状况,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当时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和该院的“零点项目”研究所所长。“零点项目”研究所的创始人尼尔森·古德曼教授认为,过去教育的最大弊端是人们花费大量精力和金钱以改进逻辑思维和科学教育,对形象思维和艺术教育的认识却微乎其微。“零点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此理论在当前美国教育教学改革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并且已经成为许多西方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据称,美国已有上百所学校自称为多元智能学校,许多教师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思想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并取得显著成绩。这说明,人们正在为改变不完善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进行着艰苦的研究和努力。 温寒江先生通过各中小学优秀教师的讲课,不断分析他们教学效果的优势,最后总结了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忽视形象思维的培养。他在近15年的时间里,率领一大批立志改革的优秀教师和研究人员,致力于形象思维的研究,提出了“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造力”的研究思想。他的想法与多元智能的提出者不谋而合。 温寒江先生和加德纳教授都提出,现今教育的弊端是忽视形象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其根本原因是在教育理论上忽视表象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上对表象训练认识不足。要想真正的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就要研究形象思维加工的主要材料 —— 表象。所以,对表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由李文超摘编自 宋晓蕾 著 《视觉表象的产生与训练:一个整合的视角》 (科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第一版) 第一章,内容略有删节改动。 ISBN:978-7-03-045607-6 表象亦称意象或心象,是指客观事物不在眼前时头脑中所出现的该事物的形象,是对当前不存在物体或事件的一种心理表征。《视觉表象的产生与训练:一个整合的视角》以Kosslyn的视觉表象加工子系统理论为基础,对视觉表象的产生及训练作了较详尽的研究,特别是对不同类型视觉表象产生的加工特性及其神经活动进行了专门论述。通过认知行为实验和两种脑功能成像技术的结合研究来探索神经和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了解人类在视觉表象产生时脑功能的时空动态变化历程,以揭示视觉表象产生加工的时空机制,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提供行为和认知神经科学的依据。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378 次阅读|4 个评论
了不起的聚乙二醇修饰
热度 8 sciencepress 2016-4-7 08:26
聚乙二醇化学修饰 是将聚乙二醇高分子链化学偶联到蛋白质分子上,通过增大药物分子体积以有效延长其体内半衰期,同时遮蔽其免疫位点以显著降低免疫原性,是国际上公认的最为有效的长效蛋白质制剂化技术之一。 1. 聚乙二醇修饰的起源 怎样把来自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蛋白质 做成适合于人体应用的药物? 20世纪70年代, 美国罗杰斯(Rutgers)大学的图书馆, 经常可以见到生化教授Frank F. Davis的身影。那时还没有计算机, 他不得不在一排排书架中搜索。幸运的是已经有了复印机, 他充分利用这一条件, 复制了大量的文献。 当时, Davis教授正在准备申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基金, 但却需要找到一个创新的课题。他苦苦思考和调研的课题是怎样把来自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蛋白质做成适合于人体应用的药物。当时并没有DNA重组技术, 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成了蛋白质药物的主要来源, 但是直接使用这些蛋白质却产生了人体的免疫反应。Davis教授认为, 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是将一个亲水的大分子连接到蛋白质分子上, 利用亲水性大分子的屏蔽作用, 避免或减少外源蛋白质产生的免疫反应。 什么样的大分子能够满足这一条件?Davis教授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 把注意力聚焦在多糖类生物大分子上。一些多糖分子不仅水溶性好, 而且生物亲和性好, 不易引起免疫反应。但是, 多糖分子大都结构复杂, 反应位点太多, 很难做到反应产物的均一、可控, 而且文献上已经有前人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再去研究并不具备新颖性和创新性, 而且前人研究的结果也没有解 决根本的问题。 一天, 他正在翻阅一本医疗期刊, 忽然发现一篇将聚乙二醇和聚丙二醇嵌段共聚物溶液输入人体血液的论文, 其目的是在器官手术中避免脂肪栓塞。这篇论文很有意思, 因为聚乙二醇和聚丙二醇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化工产品, 和药物治疗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但现在医生把它用于输液, 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说明这种化合物的生物安全性。于是,Davis教授立即把着眼点放在聚乙二醇这一亲水性化合物上, 开始进行新的调研。随着调研的深入, 他对聚乙二醇分子越来越感兴趣。 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是一种线型的高分子, 由环氧乙烷聚合而成。分子式简写为 其中n表示乙氧基单元的数量。PEG不仅溶解于水, 而且还溶解于一部分有机溶剂, 而当加入另一些有机溶剂时,又能从原来的溶液中沉淀出来。 和多糖不同, PEG只有末端的羟基可以活化并与蛋白质反应, 可以避免反应的复杂性和产物复杂性。但PEG也有两个羟基, 如果和蛋白质反应, 也可能形成不同交联程度的“PEG–蛋白质–PEG–蛋白质”的偶联物, 甚至可以出现沉淀。是否可以找到一种只有一个末端羟基的聚乙二醇?Davis教授又进行了调研。他翻阅了大量的文献, 没有结果; 他又查找化工厂的产品目录, 终于使他眼睛一亮: 在一个工厂的产品目录上有单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mPEG和普通PEG的区别是, 一个末端为单甲氧基, 而另一个末端为羟基, 分子式为 对这个羟基进行活化引入活化基团并与蛋白质反应, 就只能在羟基末端形成PEG-蛋白质偶联物, 而不会形成交联物。教授迅速和该厂家联系, 获得了单甲氧基聚乙二醇。他从图书馆兴冲冲地赶回实验室, 带领他的学生开展了实验研究。 20世纪70年代, 是Davis教授课题组迅速崛起的时期。他们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资助。实验取得了非常理想的结果, 证明经过PEG修饰以后, 牛血清白蛋白和牛肝过氧化氢酶在动物体内的免疫原性大大降低, 而且延长了其在体内的半衰期。随后, 更多的蛋白质被他们用于PEG修饰, 全都显示了免疫原性下降、体内半衰期增加的结果。他们在国际期刊 J. Biological Chem. 上连续发表的学术论文, 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 1977年, Davis教授申请了美国发明专利, 内容为聚乙二醇或聚丙二醇修饰蛋白质和多肽, 所用的聚乙二醇或聚丙二醇的分子量范围为500~20 000, 修饰产物在注射到动物体内后没有免疫原性。 1983年, Davis教授的博士毕业生Abuchowski找到了投资方, 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把聚乙二醇修饰技术作为主营的生物技术公司Enzon公司。经过一段坎坷的产业化道路,Enzon公司已经成为国际著名的聚乙二醇修饰技术公司, 已有十几个药物先后上市或处于临床阶段, 总资产达到六亿美元。 2. 聚乙二醇修饰带来的益处 对蛋白质进行化学修饰的历史已经很长了。从研究蛋白质结构开始, 生物化学家就采用各种化学方法对蛋白质的氨基酸侧链基团如巯基、氨基、咪唑基、胍基、吲哚基进行修饰, 连接各种化学基团考察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因此, 当Davis教授PEG修饰蛋白质的研究内容发表后, 并没有在生物化学界引起多大的反响。而且当对酶进行修饰以后, 测得的催化活性都下降, 甚至很大。从这点出发, 有人对PEG修饰持否定的态度。尽管修饰可以降低蛋白质的免疫原性, 但生物活性的大幅度下降使得研究者常常放弃了进一步的探索。然而, 当人们将修饰后的蛋白质输入动物, 测量其体内生物活性时, 却发现体内的生物活性出乎意外地高, 而且持续很长时间。这个发现使生物技术公司振奋了, 因为他们可以借助这项技术发展长效的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体外活性低, 体内活性高, 成为PEG修饰蛋白质的普遍现象, 也是很多人之前没有想到的。 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 体内活性的提升与PEG的分子量相关: 分子量增加通常能够增加体内的药物半衰期(或半寿期), 由此促进了聚乙二醇生产企业去合成更高分子量的mPEG, 从1万增加到2万、3万甚至4万。分枝化的PEG也被合成出来, 并表现出比相同分子量的直线型PEG更好的延长体内半衰期的作用。到目前为止, 上市的聚乙二醇修饰蛋白质药物都比原药的半衰期提高几倍以上, 使用药由原来的每天1针改为每周1针, 极大地方便了患者, 同时也提高了药效。例如聚乙二醇修饰干扰素用于治疗丙肝, 其效果就优于未修饰的干扰素。因此聚乙二醇修饰从原来的克服免疫原性的初衷, 已经发展为延长药效、提高治疗效果的主要手段。 3. 聚乙二醇修饰是否安全 PEG修饰药物是否安全?经常有人问这样的问题。虽然这项技术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 药物上市也已20多年, 但像任何药物一样, 从严谨、科学的角度出发都不能回答说“没问题”。一种药物的副作用, 特别是隐匿的、长期使用的副作用, 常常需要经过许多年后才知道。目前可以说的是, 现在还没有关于PEG修饰药物出现重大事故的报道, 但人们, 特别是医药领域的专家们, 都在关注、研究这些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聚乙二醇(PEG)作为医用辅料有更长的历史。早期美国FDA批准的人血丙种球蛋白冻干粉制剂中就有PEG作为配方之一。不过这里添加的PEG是双端为羟基的聚乙二醇, 也就是常规的PEG。关于常规的PEG, 20世纪40年代就有人做过动物安全性试验(Smyth et al., 1947), 并对其代谢进行了探讨(Schaffer et al., 1950)。试验表明, 分子量较小, 例如只有几百的PEG, 有一定的肾毒性; 当分子量大于1000以后, 毒性不够明显,例如分子量1450、3350、6000的PEG对兔子静脉注射给药, 总剂量高达10g/kg, 没有发现动物有毒性反应。关于代谢的试验表明, 肾排除是低分子量PEG从体内被清除的主要方式, 随着分子量增加, 粪便排除亦是从体内清除的一种方式。 由于单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和PEG极为相像, 仅仅是末端一个羟基被替换, 因此人们最初从早年PEG动物试验数据推论mPEG也具有生物安全性。也有文章表明分子量4万mPEG修饰的干扰素是通过肝脏代谢(Modi et al., 2000)经粪便排出体外的。但是近年来已有研究发现, mPEG修饰的蛋白质药物会引起机体产生对PEG的抗体, 从而加速了药物的清除。这种抗体的产生可能与其末端的单甲氧基有关(Armstrong et al., 2007; Sherman et al., 2012)。到目前为止, PEG抗体的发现还仅限于所报道的PEG修饰蛋白质药物如尿酸氧化酶,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药效, 但是否会产生对人体的负面影响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4. 聚乙二醇修饰的前景 关于其药物副作用或潜在问题的研究, 标志着PEG修饰药物技术及其应用正在走向稳定和成熟。如今, 几乎所有的生物制药公 司都有人在研究PEG修饰技术: 从PEG修饰延伸到其他修饰, 如白蛋白修饰、脂肪酸修饰、多糖修饰等。 作为生物修饰技术最典型、最受重视、已取得巨大经济效益且在某些疾病治疗如丙型肝炎上作用突出的代表, 聚乙二醇修饰仍然是我们研制新药、去除药物副作用、提升已有药物疗效的重要方法。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马光辉、苏志国 等编著《 聚乙二醇修饰药物: 概念、设计和应用 》一书“写在前面——关于聚乙二醇修饰”,有删减 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7265-6 《 聚乙二醇修饰药物: 概念、设计和应用 》由来自中国科学院、吉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家著名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多位专家共同撰写。作者基于20多年从事聚乙二醇修饰蛋白质研究、教学的经验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对蛋白质的聚乙二醇化学修饰研究领域相关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和阐述,并重点对定点修饰进行了探讨。全书共分为七章,包括:单甲氧基聚乙二醇的合成、单甲氧基聚乙二醇的活化、聚乙二醇修饰蛋白质的反应控制、聚乙二醇-蛋白质偶联物的分离纯化、聚乙二醇-生物大分子偶联物的分析与质量鉴定、聚乙二醇化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PEG修饰长效药物。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可 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8576 次阅读|14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3月新书快递(三)
sciencepress 2016-3-31 15:34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3月新书快递(三)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3月新书快递(三).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储层岩石细观结构表征与变形破坏行为 98 杨永明,鞠杨,彭瑞东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4-Mar-16 2 绿洲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模式选择 88 唐宏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4-Mar-16 3 复合地基固结理论 98 卢萌盟,谢康和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Mar-16 4 荒漠肉苁蓉栽培技术手册 60 屠鹏飞,郭玉海 等 专著 中医 14-Mar-16 5 实变函数论 38 王晶昕,王炜,任咏红 基础理论 数学 15-Mar-16 6 空间光电技术与光学系统 128 姜会林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7-Mar-16 7 2016-2030年空间科学规划研究报告 68 吴季 等 专著 航空航天 14-Mar-16 8 草原可持续发展知识读本 48 张利华 科普 农林 16-Mar-16 9 政策模拟导论 98 王铮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8-Mar-16 10 中国科技口述史研究—以河北传统造纸和造船为例 79 李涛,高红雨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6-Mar-16 11 海洋油气混输管道流动安全保障 128 宫敬,王玮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Mar-16 12 深水钻井隔水管系统力学行为理论及应用研究 98 周守为,刘清友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Mar-16 13 富油气凹陷进源勘探理论与实践-以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段 138 谷团 专著 资源环境 14-Mar-16 14 大学生的认识信念 66 周琰 专著 语言、教育 14-Mar-16 15 河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史前遗址 230 河北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1-Mar-16 16 河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古建筑 400 河北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1-Mar-16 17 河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古代遗址及墓葬 350 河北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1-Mar-16 18 河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 320 河北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1-Mar-16 19 下一代无源光网络 86 熊余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4-Mar-16 20 颅面形态信息学 148 周明全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5-Mar-16 21 心灵解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第2版) 45 黄雪薇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6-Mar-16 22 双相情感障碍及其非典型症状识别与优化治疗方案共识 32 孙学礼,张旭 等 专著 心理、励志 15-Mar-16 23 乳腺肿瘤心理学 68 孔令泉,吴凯南 专著 西医 14-Mar-16 24 电路信号系统分析基础 49 李哲英,刘佳,钮文良 本科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6-Mar-16 25 基础分析化学 49 黄承志 本科教材 化学 16-Mar-16 26 细胞生物学考研精解(第二版) 39.8 洪一江,盛军庆 高等教辅 生物科学 9-Mar-16 27 食品安全学 39.8 王硕,王俊平 大学教材 农林 16-Mar-16 28 线性代数(中英双语版) 49.9 牛大田,袁学刚,张友 大学教材 数学 14-Mar-16 29 热力学与传热学基础 49 郑宏飞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5-Mar-16 30 创新方法学 39 冯研,贾鸿莉,曹雯雯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5-Mar-16 31 绩效管理 42 罗帆,卢少华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6-Mar-16 32 成就目标导向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86 张昊民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4-Mar-16 33 段富津医案精编 48 段富津 专著 中医 7-Mar-16 34 云冈石窟(第二期) 29800 (日)水野清一,长广敏雄著;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译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4-Mar-16 35 海洋涡旋探测与分析 198 董昌明 专著 地球科学 14-Mar-16 36 植物学理论与实验学习指导 26 戴锡玲,曹建国,王全喜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7-Mar-16 37 C语言程序设计 39.9 卫春芳,张威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4-Mar-16 38 数值计算方法 43.9 何汉林,李薇,王炜 大学教材 数学 2-Mar-16 39 数学建模(第二版) 39.8 李德宜,李明 大学教材 数学 2-Mar-16 40 序与拓扑 59.8 徐晓泉 大学教材 数学 2-Mar-16 41 人机交互及实验设计 30 孙明,周晔,杨林权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4-Mar-16 42 创青春: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回望录(2011-2015) 96 夏强 科普 语言、教育 23-Mar-16 43 移动通信系统中广播多播技术与应用 110 田霖,周一青,石晶林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5-Mar-16 44 基于全局与局部信息的人脸识别 95 孔俊,易玉根,王建中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1-Mar-16 45 合成孔径雷达微动干扰 98 王雪松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3-Mar-16 46 柔性电子制造:材料、器件与工艺 150 尹周平,黄永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3-Mar-16 47 电纺纳米纤维膜固定化酶的制备、性能及应用 100 牛军峰,殷立峰,代云容,沈珍瑶 专著 资源环境 21-Mar-16 48 不锈钢矩形端面电极电阻点焊技术 80 张小奇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3-Mar-16 49 解耦热化学转化基础与技术 265 许光文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1-Mar-16 50 带有通配符和长度约束的模式匹配(英文) 98 吴信东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7-Mar-16 51 模式识别技术及其应用 98 杨帮华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3-Mar-16 52 直流输电线路雷击分析及保护与测距 138 束洪春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2-Mar-16 53 碳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 80 李福山 专著 材料科学 22-Mar-16 54 矿产资源高强度开采区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 168 范立民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2-Mar-16 55 长三角区域霾污染特征、来源及调控策略 128 王书肖 等 专著 农林 22-Mar-16 56 高分子物理化学 98 沈青 基础理论 化学 15-Mar-16 57 聚乙二醇修饰药物——概念、设计和应用 128 马光辉,苏志国 等 专著 材料科学 21-Mar-16 58 禽蛋蛋白质 98 马美湖 专著 农林 17-Mar-16 59 铝合金半固态加工理论与工艺 138 王平,刘静 基础理论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1-Mar-16 60 农业标准化导论 168 李鑫,刘光哲 基础理论 农林 23-Mar-16 61 泛喜马拉雅植物志30卷(十字花科)(英文版) 298 Al-shehbaz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17-Mar-16 62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四) 158 刘静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4-Mar-16 63 能源安全与煤炭清洁化利用 98 李世祥 专著 资源环境 22-Mar-16 64 中国能源战略研究 198 杜祥琬 论文集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17-Mar-16 65 多元分布拟合优度检验基础 108 苏岩 专著 数学 21-Mar-16 66 现代产业创新战略 120 邓金堂,李进兵,王德平 专著 经济管理 23-Mar-16 67 科学哲学问题研究 98 郭贵春 专著 党政、哲学、宗教 21-Mar-16 68 水利科学与工程 238 中国科学院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4-Mar-16 69 太阳能应用中的热物理问题 96 郑宏飞,苏跃红 专著 物理(力学) 21-Mar-16 70 外科护理学笔记 45 唐迅 中高职教辅 西医 23-Mar-16 71 病理学学习笔记 29.8 方义湖,章晓红 中高职教辅 西医 22-Mar-16 72 医学专业英语(第三版) 34.8 陈沁,王炎峰 高职教材 西医 22-Mar-16 73 常州博物馆藏世界名蝶 368 常州博物馆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18-Mar-16 74 荥阳薛村遗址人骨研究报告 228 河南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4-Mar-16 75 弱条件稳定时域有限差分方法 55 陈娟,王建国,许宁 专著 机械、自动化 15-Mar-16 76 临床营养学(第3版) 59.8 孙秀发,凌文华 大学教材 西医 21-Mar-16 77 流行病学(配光盘,第2版) 65 李志华 大学教材 西医 18-Mar-16 78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 32 唐玉海 大学教辅 西医 17-Mar-16 79 临床检验技能学 55 伊正君,高昆山 大学教材 西医 22-Mar-16 80 预防医学与卫生检验学实验方法与技能 69.8 王素华,王丽 大学教材 西医 24-Mar-16 81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研究 78 赵颖 专著 语言、教育 23-Mar-16 82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 42 李绍华,柴云 大学教材 西医 23-Mar-16 83 社会保险学 58 刘同芗,王志忠 大学教材 西医 23-Mar-16 84 大学生就业创业与职业发展指导 36 鄢万春,吴玲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8-Mar-16 85 信息检索(第二版) 32 杜伟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2-Mar-16 86 轨道车辆传动与控制 48 宋雷鸣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2-Mar-16 87 航天器系统工程 78 闻新 等 研究生教材 航空航天 22-Mar-16 88 经济数学 42 蒋秋浩,郑桂梅 大学教材 数学 21-Mar-16 89 中学语文教学论学程 52 陈勇,梁玉敏,杨宏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4-Mar-16 90 食品原料学 58 石彦国,孙冰玉,易华西 大学教材 农林 22-Mar-16 91 新编大学物理(第二版)习题集 16 白晓军,段利兵,李东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8-Mar-16 92 数字高程模型教程(第三版) 39 汤国安,李发源,刘学军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21-Mar-16 93 ArcGIS Engine组件式开发及应用(第二版) 69 李崇贵 等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24-Mar-16 94 自然地理学原理与实践 58 李继红,宁静,梅晓丹,辛颖 本科教材 历史地理、考古 21-Mar-16 95 信息管理概论(第三版) 38 刘红军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3-Mar-16 96 金融学(第三版) 45 李成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1-Mar-16 97 基于网络大数据的社会经济监测预警研究 98 许伟 专著 经济管理 21-Mar-16 98 政策文献量化研究 150 黄萃 基础理论 社会科学 21-Mar-16 99 复杂模糊多属性决策理论与方法 86 廖虎昌 专著 社会科学 23-Mar-16 100 中国三农重要政策执行情况及实施机制研究 126 宋洪远 专著 经济管理 22-Mar-16 101 新兴市场国家的逆向创新:影响因素、实施路径与案例 78 徐雨森 专著 经济管理 21-Mar-16 102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知识创新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 72 王玉梅 专著 经济管理 21-Mar-16 103 不孕症问答简释 40 谢蜀祥 科普 西医 7-Mar-16 104 物联天下 传感先行——传感器导论 39 蒋亚东,谢光忠,苏元捷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7-Mar-16 105 云数据中心资源管理与调度技术 99 孙罡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Mar-16 106 进出象牙塔:沉思与遐想 68 方泽强,欧颖 专著 语言、教育 3-Mar-16 107 城市轨道交通设备 58 闫海峰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9-Mar-16 108 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与空间决策支持信息系统 118 杨昆 专著 地球科学 14-Mar-16 109 车身数字化设计技术基础 45 侯文彬,靳春宁,李宝军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2-Mar-16 110 人的发展经济学教程——后现代主义经济学 68 许崇正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1-Mar-16 111 符号之水——知识科学的方法与探索 89 周丰 专著 语言、教育 18-Mar-16 112 粒子物理学导论 98 肖振军,吕才典 研究生教材 物理(力学) 21-Mar-16 113 稀土激光晶体材料及其应用 80 徐军 等 专著 16-Mar-16 114 不确定数据信任分类与融合 95 刘准钆 等 专著 文学艺术 21-Mar-16 115 汉阳陵帝陵外藏坑遗址展示厅的文物保存环境研究 120 曹军骥 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3-Mar-16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系统中的群体行为模式
热度 9 sciencepress 2016-3-16 09:12
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似乎并不是我们在生活中面临的最复杂的选择,我们就像光束,或者众所周知的乌鸦的飞行一样,只是选择最直接的路径,保持一个适合自己的速度前进。但实际上徒步探索和行走于我们的环境很少会这么简单。如果我们中途遇到障碍怎么办?机器人工程师们很早就意识到,如果不突然转向,那么要在行动轨迹的直接和流畅二者中取得平衡是困难的。如果地势变化又怎么办——有些路是平坦的,有些则是草丛或是泥泞不堪。最棘手的情况是,挡在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东西本身也在移动,而且还有其他去往不同方向的行人。面对这些情况要怎么办?群体如何在一个开放空间中移动是一个复杂的集体谈判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和别人的互动。 在人群中行走是一件复杂的事 非同寻常的是,许多个人的决定能够在没有一个组织者协调的情况下产生一个自组织的行动,这在鸟成群结队飞行、鱼或蜜蜂成群行动、蚂蚁的觅食行为中也有明显体现。这些自然界中的集体行动几乎是复杂性科学的象征,协调一致的行为模式可以从简单的行为规则中突显出来——我们已经知道,成群飞行只不过是由于每一只鸟都对它的邻居的行为做出简单的反应,并且因为它们没有被“上级”强迫,这种集体行动能够高度适应变化的情况,如应对捕食者。 但是人类社会的集体行动通常都没有这么优雅,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人群的目标通常不具有那样的一致性。在繁华的城市购物中心的消费者有着上百个不同的日程和目的地。有些人非常匆忙,有些人则在漫步聊天;有些人带着家眷,也许还有小孩;有些人穿着轮滑鞋而有些人可能身有残疾。但是至少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不想撞到别人。而这,几乎就足够促使人群找到一个自组织的方法,这个方法的效率常常惊人得高。 了解人们如何在公共场所移动能让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们的设计方案更加高效和安全。商店和画廊的设计者会希望他们的平面设计能够允许并且促进每个人走遍每个角落。建筑师想要知道在哪里放置门廊能够让它的使用率最高。同样地,公园的设计者要决定人行道的路线。城市空间中的“死角”会阻碍人流和交易,并滋生犯罪和导致衰退。 有越来越多的理由让我们迫切地想知道群体如何移动。摇滚音乐会、体育赛事和宗教节日都出现过人群拥堵而产生碾压导致伤亡的悲剧。避免这样的惨剧在一定程度上在于如何识别瓶颈和动乱,但这也依赖于理解人群的移动是如何及为何能够进行高效的自我改变。也就是说,要弄明白:是什么使得拥挤的人群从拥挤但有序的行进变为惊慌的互相踩踏?什么样的集体行动是安全的?什么样的又预示着灾难? 计算机中的行走 社会学家长久以来一直提到是“社会力量”在控制行为。早先的一些群体动力复杂模型对这个概念的阐述停留在非常字面的层面上,他们假设人们之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决定了他们的路径。事实上我们并不是真的受到这些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只是我们的行动看起来好像是受到它们的影响一样。尤其是当我们避免与人冲突时,就好像是排斥力阻止了我们撞到对方。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与前一章描述的交通模型有些相似的步行者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每个人在空间中以一定的速度朝着他们的目的地移动,为了避免碰撞,他们可以减速或者改变方向。当这个简单的步行者场景在计算机中模拟时,产生了自发的复杂行为。这些行为看起来不但让人联想到现实中的情形,而且充满了智慧、希望,甚至很有礼貌。 在最简单的情景中,我们把这些步行者设置成在一个狭长的走道中双向移动,如果人群密度很高,那么你预想中的情况可能会出现混乱和拥堵。但是这个“模拟人群”能够通过遵循集体的秩序来避免这种情况。行人们排列成两道逆向的人流,在队列中每个人都沿着前方的人的路线走。跟着前方的人走意味着你和另一方向来的人相冲突的可能性变小。但是模型中没有促使跟随行为持续出现的因素——只有当规则进一步展开时才会出现这种因素。 在小巷中穿行的人流电脑模型 通过增加柱子之类的障碍物可以增强这种人流,障碍会使人群分流,甚至在没有指定人们应该从哪一边绕过的情况下也是这样。同样地,行人来到一个多向交叉口时会自发地使人群慢慢地形成一个有效率的循环系统,就好像在一个环形交通枢纽上一样。如果在这个交叉口的中央设置一个如柱子这样的障碍物,这种循环的模式也会得到增强。在出入口的位置上,去往不同方向的人流的行为就像在交通灯控制下的车流一样,两个方向交替着出现大规模的人流穿过出入口——对于减少拥堵来说,这是相对有效率的一种方式。每一队人间歇性地停下来给来自另一个方向的人让路,仅仅由于极力想要避免碰撞,人群表现出了一种非常真实的相互配合。 行人穿过十字路口的景象 红色人群占据通道时的情况 蓝色人群占据通道时的情况 在一些动物群体中,还发现了自发形成“车道”的情形,如觅食的蚂蚁会留下信息素来吸引同伴。这能够让离开蚁穴和返回蚁穴的蚂蚁避免碰撞。人类不会那样追踪气味,但是有另一种情况促使我们即使看不到别人,也会去追随别人的脚步。比如,在公园的宽阔草坪上,我们会趋向于沿着别人踩过的草行走,一方面因为这样更省力,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有一种“跟随着路径”的心理冲动。因此,行人在公共空间中开辟的路径成为跟随别人的行为和想走最直接路径的折中。这样一来,自发形成的路径就被创造出来并且不断地被加强,最终形成一种关于路径偏好的集体共识。这条路径必须被不断使用,如果它被遗弃,那么渐渐地又会被草丛掩盖。 在草坪上自发踩踏出的道路是弯曲的,好像是被组织过的。 在步行者模型中也出现了这种现象 步行者模型能够解释人们的活动轨迹为什么会形成一些不易察觉的几何形状。随着时间的推移,起点和终点之间的直线被弯曲的路线取代,在交叉口的中心留下一个草坪孤岛。这个信息能够指导规划者和建筑师们将道路设置在会被使用的地方,而不是强加一个行走模式,那样的模式的作用只会被削弱或者被忽视。 惊慌 自组织的群体可以据此找到一种集体行动的模式,这种模式能够缓解人流的压力,让人们在人群中穿行时感受到的拥堵和不适大大降低。但不是所有的群体都这么文明。在拥挤灾难中,惊慌会让人们推倒并踩踏他人。暴乱、纵火、体育场和摇滚音乐会上的踩踏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而这是由惊慌引发的人潮失控所导致的。 步行者模型展示了这样一种转变:由于想要快速移动的愿望超过了想避免碰撞的想法,人群从有序运动变为了惊慌无序。如果每个人都想快速通过一个单一的通道,那么这时人群就会堵塞。比如,想要逃离一间着火的房间的时候就会这样。人们在门口互相推搡,会陷入一个圆拱形当中,无法向前。即使组成这个圆拱形的每一个颗粒都小得足够穿越门洞,但他们还是会被卡在门口。这个结果和直观感受相反:当每个人都想要更快地移动时,人群穿过通道的速度比每个人保持有所克制的、适当的步调时要更慢。堵塞的人群容易引发很高的压力,在真实的拥挤中,这种压力高得能够压弯铁护栏或者撞倒墙。一些计算机模型演示的逃离淹水房间的老鼠展示了“逃离恐慌”,在模型中群体的流动呈现出短暂的、间歇性爆发的特征。 这些模拟惊慌的实验得出的一个关键发现在于,通道的使用效率常常不高:有些会堵塞而有些则根本没人使用。这可能是群体行为导致的:人们更倾向于跟随他人而不是自己寻找通道。理论上应该存在一个群体跟随行为的最佳水平能够使通道的使用变得有效率:过少的人群说明人们不能从已经找到路的人身上获益,而太多的人则意味着一些通道会堵塞而另一些则无人使用。无论是哪种情况,根据所有通道被平均使用的情况来计算如何疏散房间里的人是不恰当的,它不能很好地预测这些通道在紧急情况下的情况。 一个模拟群体想要快速离开一个房间会陷入惊慌状态导致的堵塞,人们只能零星地、缓慢地逃离 更好的规则,更好的数据 虽然说基于吸引力和排斥力的步行者模型似乎在再现一些现实行为时有一些合理性,但它几乎不能反映出现实中控制人们行动的规则。这些更多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模型用一种所谓的探索方法来代替那些假设出来的动力:经验法则能更加近似地模拟出我们是如何做决定的。比如,行人似乎是根据他们对碰撞出现的时间的预估来调整他们的速度和方向,以及寻求最少的偏离前往目的地的笔直路线的路径。也就是说,行人会寻求他们周围那些畅通的、方便的路径而不是受到其他路人的排斥。运用这种启发式的规则,步行者模型能够对行进轨道进行相当精确的预测,在这个轨道中人们要穿过障碍和其他行人。 这些群体行为模型在定性方式上展现出了很多真实的行为特征。它们也突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实际上我们并不很确切地知道人们怎么行走。长期以来,为群体管理和群体安全做计划都依赖于广泛搜集信息,如统计特定通道或路径的使用程度,但是这些粗糙的信息不能反映出每个人的路径,更别说反映出是什么控制了他们。那些纯粹是经验主义的发现并不能确定集体行为在何时改变、如何改变及为何改变。比如,什么时候一个有序的行动会陷入混乱。它们也不能直截了当地让我们理解或者预测群体行为背后潜在的约束条件改变时产生的影响(如行走线路的改变)。 简而言之,对行人移动的研究需要更多的数据。新技术让信息搜集变得越来越容易。例如,安全且隐蔽的射频标签已经被用于追踪被认为有潜在危险的个体的去向。这些技术可以被用于搜集关于移动或面对面相遇的信息。一项在学生身上的实验就采用了这些技术,这项研究想要弄清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接触如何影响传染病的传播。事实上,以手机的形式,我们大部分时间已携带着这种追踪设备,这可以被用来推断出我们在个人的世界中如何行动的。 佩戴在身上的传感器不仅能够揭示出我们在哪儿,还能显示我们是如何移动的。比如,加速度感应器(许多手机都配备这个功能)能够记录速度和方向的变化。在近期的一项研究中,加速度感应器被用来记录在马耳他的一件公共事件中人们的行走速度。在不同的群体行为中能够看到不同的特定模式。排队行为的特征是在一段时间的稳定后,会有间歇性突发的运动,而沿着走廊行走的行为则导致周期性的堵塞。通过比较每个人的数据,我们可以推测出哪些人走在一起,形成一个群体,从而有可能识别出个人行动的信号,而这些信号预示了整个群体行动的动力规则。这只是信息和通信工具低成本地丰富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复杂性认识的一个例子。 公共空间规划 城镇规划者和建筑师常常按照他们认为人们应当的移动方式来设计公共空间,而不是根据事实上人们喜欢怎么移动来设计。研究结果显示,一些城市开发区里的行人,如居住区的居民,或多或少地是在随机地跨越空间:从统计上看,他们看起来像是迷路了。这些空间在设计时显然没有考虑到人们的需要。这样的结果不仅阻碍了人们意图的实现,而且会让我们的移动和决策受到环境的控制和制约。同样地,英国泰特美术馆中游人的移动轨迹的模拟也显示出,不考虑各个展厅展出的内容,各个展厅游客人数的差异中超过70%是源于美术馆平面布局的影响。 就像丘吉尔曾经说的:“我们制造建筑然后它们塑造我们。它们掌控了我们生活的流向。” 步行者模型能够帮助我们塑造建筑和空间而不是让建筑和空间来塑造我们。它们现在被使用在了建筑设计方案中。比如,总部位于伦敦的空间句法(Space Syntax)公司使用它们来协助设计特拉法加广场的步行街,这是伦敦中心一处繁华的旅游目的地。同时这些模型也在解决伦敦、吉达(沙特阿拉伯)、北京等城市的城市设计问题中发挥作用。 步行者模型还用于协助设计大型公共事件中有关群体管理和群体安全的措施。在一项研究中,模型模拟了伦敦西部诺丁山狂欢节中人群的移动,并且确认了很有可能发生危险拥挤的几个爆发点。这样一来,就可以在这些点上加强服务和人群控制的力度。每年穆斯林前往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朝圣,更需要这种模型研究朝圣者的行动。这一被称为“Hajj”的朝觐行动,每年会吸引超过300万朝圣者参加,而由于过度拥挤和踩踏,总会有数百人在这个过程中丧生。在1990年,超过1000人在通往米纳镇附近的贾马拉大桥的步行隧道中被踩死。在米纳镇,作为朝觐仪式的一部分,人们要往代表魔鬼撒旦的柱子上投掷石头。尽管经过了重新设计,但是米纳镇的石堆依然是灾难的易发点,从1994年以来,发生了6次恶性死亡事件。2006年1月,超过300位朝圣者死亡,伤者则更多。 在这个事件中,摄像头记录下了人群的移动。记录显示,贾马拉大桥上的行人密度越来越高,稳定的人流变成了走走停停的波动状流量,就像拥挤的交通一样。而随着行人密度进一步增大,人们像发生地震时一样互相推挤,这种情况被称为“人群湍流(crowd turbulence)”,失控的人群冲击波让人们失去平衡,在人群中跌倒。 人群密度是一个决定因素,当行进速度的变化导致的人群密度上升超过了一个特定的阈值时,危险的湍流就会出现。通过录像对人群密度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能够提前预警这种高度危险情况的发生,以便我们采取干预措施来缓解人群的压力,避免灾难。 在人群模型的指导下,2007年,一条朝圣者营地和贾马拉之间的新路线被开辟出来,同时可以通过对日程进行安排来限制和分散朝圣者人流。新设计的路线发挥了效果:尽管朝圣者人数比往年更多,朝圣过程中却没有出现事故。这表明步行者移动模型能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发挥实在的、迅速的影响,帮助我们创造更有益的、可达性和安全性更高的环境。 本文由李文超摘编自 Philip Ball 著; 韩昊英 译《 社会为何如此复杂:用新科学应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一书,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ISBN:978-7-03-046838-3 《社会为何如此复杂:用新科学应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旨在表明,将社会系统作为复杂系统理解,以及在许多情况下以这种思维设计和管理社会系统是可能和富有成效的。这种方法在一些案例中已被证实是有效的:在其他更传统的理论和方法都失败时,这种方法能够解释社会现象,并提出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本书所选择的一般性题目和具体案例研究的范例并不全面,主要是为了展示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同时,为了证明这种方法的普遍有效性,本书还有一个更详细的议题,认为社会科学的复杂系统观点现在已经足够成熟,能够理想地、可能必不可少地达成一个更大的目标:将这些成果整合成一个统一的体系,以研究、理解并最终规划和预测我们所建立的世界。该体系将不会构成一个单一的“通用模型”,而是通过结合一套现实模型和对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探索社会及其与物理环境的互动。通过动员和联合许多不同的研究团体,这个愿景目前将要成为可能,这也许能让我们找到一种有效的新方法,去解决那些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重大全球问题,如冲突、疾病、金融动荡、环境掠夺和贫困,并同时避免计划外的政策后果。这能让我们预测与缓解危机,至少开始解决一些21世纪最棘手的问题。本书的最后简要介绍了一个包含这些目标的项目。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755 次阅读|23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3月新书快递(二)
sciencepress 2016-3-15 16:41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3月新书快递(二)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3月新书快递(二).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新能源材料科学与应用技术 168 《新能源材料科学与技术应用》编委会 专著 材料科学 29-Feb-16 2 SMA路面就地热再生关键技术 128 黄晓明 专著 交通运输 1-Mar-16 3 高地应力隧道稳定性及岩爆、大变形灾害防治 258 李天斌,孟陆波,王兰生 专著 地球科学 29-Feb-16 4 振幅调制原子力显微术 80 (西)里卡多·加西亚著;程志海,裘晓辉译 专著 物理(力学) 23-Feb-16 5 雨水集蓄利用——农业和供水应用(英文版) 220 朱强 等 专著 农林 25-Feb-16 6 可持续发展管理学 68 牛文元 等 专著 社会科学 4-Mar-16 7 绿色二次电池的材料表征和电极过程机理 159 杨传铮 等 专著 材料科学 29-Feb-16 8 半导体光谱测试方法与技术 128 张永刚,顾溢,马英料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Mar-16 9 新型纤维状电子材料与器件 118 彭慧胜 专著 材料科学 2-Mar-16 10 分析中的问题研究(第二版) 76 李文荣,张全信,田家财 专著 数学 29-Feb-16 11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4年度报告 258 廖小罕 专著 地球科学 22-Feb-16 12 露天矿边坡工程 228 王家臣,孙书伟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Mar-16 13 海岱考古 第八辑 300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5-Feb-16 14 丰镐考古八十年 20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6-Feb-16 15 诊断病理学教程 128 何松,陈莉 本科教材 西医 26-Feb-16 16 麻醉学实验教程 45 杨小霖,万勇 大学教材 西医 3-Mar-16 17 卵圆孔未闭与心脑血管疾病 248 张玉顺 等 专著 西医 29-Feb-16 18 临床营养支持与治疗学 180 杜光,胡俊波 专著 西医 29-Feb-16 19 家园和哀悼:华兹华斯诗歌的主题研究(1797—1807) 78 李玲 专著 文学艺术 2-Mar-16 20 李今庸临床研究与经典医教 78 李今庸 专著 中医 22-Feb-16 21 脑卒中与醒脑开窍(第2版) 238 石学敏 专著 中医 24-Feb-16 22 邹德琛学术经验集 118 张友堂,邹存清 专著 中医 1-Mar-16 23 土木工程施工 49 陈旭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Feb-16 24 Vis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 41.8 陈宇,彭玉华,唐芳萍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Mar-16 25 数学实验 29 秦喜文,董小刚 大学教材 数学 25-Feb-16 26 社会舆情的网络分析方法与建模仿真 98 刘怡君 等 专著 社会科学 2-Mar-16 27 社会为何如此复杂:用新科学应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78 (英)Philip Ball著;韩昊英译 专著 社会科学 25-Feb-16 28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功能疏解与产业协同:基于首都核心区的视角 96 郑新业,魏楚 专著 经济管理 25-Feb-16 29 玉米农艺性状遗传与改良——荣廷昭论文选集 268 荣廷昭,李晚忱等 论文集 农林 25-Jan-16 30 独立学院与产品供给——诸方博弈及市场运作 108 张震,祝小宁 专著 语言、教育 25-Jan-16 31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58 肖少北,申自力,袁晓琳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4-Mar-16 32 科学技术-产业发展-社会进步——观察与思考2 98 施尔畏 专著 社会科学 25-Feb-16 33 环境水力学基础 39 华祖林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4-Mar-16 34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学习与实践指导——基于SQL Server 2014(第2版) 39 贾铁军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3-Feb-16 35 中药资源化学——理论基础与资源循环利用 380 段金廒 专著 中医 24-Nov-15 36 长江三角洲海岸侵蚀灾害辅助决策系统关键技术及实现 91 李行,周云轩,陈沈良,田波 专著 资源环境 26-Nov-15 37 大学物理实验 35 李传国,余雯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Mar-16 38 激光原理与技术 45 夏珉 本科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4-Mar-16 39 临近边坡精确延时控制爆破及振动分析 45 钟冬望 等 研究生教材 物理(力学) 2-Mar-16 40 水介质爆炸容器动力响应分析与优化设计 45 钟冬望,李琳娜 研究生教材 物理(力学) 2-Mar-16 41 云计算安全 80 陈晓峰,马建峰,李晖,李进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2-Feb-16 42 云计算数据安全 90 陈龙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7-Mar-16 43 原子探针显微学 135 巴普蒂斯特·高尔特(B.Gault) 等著,刘金来等译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7-Mar-16 44 金属材料微观组织的电子结构理论 80 王海燕,任慧平,高雪云 中职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7-Mar-16 45 渝东南山地传统民居文化的地域性 88 冯维波 专著 土木、建筑 3-Mar-16 46 高超声速飞行器建模及模型验证 128 宗群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9-Mar-16 47 烃源岩地球生物学 198 谢树成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7-Mar-16 48 秦岭勉略构造带与中国大陆构造 348 张国伟 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6-Feb-16 49 有机合成安全学 98 徐继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7-Mar-16 50 井下极端环境核磁共振科学仪器 150 肖立志 专著 物理(力学) 7-Mar-16 51 21世纪初云南稻作地方品种图志 380 徐福荣,戴陆园,韩龙植 专著 农林 3-Mar-16 52 黄渤海软体动物图志 298 张素萍 等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4-Mar-16 53 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158 樊杰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9-Mar-16 54 黄土高原流域侵蚀产沙及其植被重建响应 158 朱清科,秦伟,张岩 专著 农林 7-Mar-16 55 雅鲁藏布江黑斑原鮡的生物多样性及养护技术研究 88 谢从新 等 专著 农林 8-Mar-16 56 生命的跃升:40亿年演化史上的十大发明 48 (英)尼克·莱恩(Nick Lane)著;张博然 译 专著 生物科学 10-Mar-16 57 北洋史研究新论 90 张华腾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Mar-16 58 性别史论稿 80 焦杰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Mar-16 59 河套历史地理新探 90 艾冲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Mar-16 60 系日山房丛稿 88 周晓薇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Mar-16 61 西北能源富集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基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的调查分析 78 方兰 专著 经济管理 3-Mar-16 62 非常规油气地质实验技术与应用 96 柳少波,田华 等 基础理论 资源环境 7-Mar-16 63 心理学论文写作规范(第二版) 49.9 中国心理学会 专著 心理、励志 4-Mar-16 64 大学探究精神的重生与衍化:以西南联大为个案的诠释 59 王喜旺 专著 语言、教育 9-Mar-16 65 社会困境中的合作: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 68 刘长江 专著 语言、教育 3-Mar-16 66 贵南尕马台 228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7-Mar-16 67 龟兹石窟保护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60 新疆龟兹研究院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7-Mar-16 68 成都考古发现(2013) 250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7-Mar-16 69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 浙江卷 600 王树声 图册 土木、建筑 4-Mar-16 70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 上海、江苏卷 490 王树声 图册 土木、建筑 4-Mar-16 71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内蒙古卷) 390 王树声 图册 土木、建筑 4-Mar-16 72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 山西卷 650 王树声 图册 土木、建筑 4-Mar-16 73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 北京 天津 河北卷 700 王树声 图册 土木、建筑 4-Mar-16 74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 天下卷 350 王树声 基础理论 土木、建筑 4-Mar-16 75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卷 550 王树声 图册 土木、建筑 4-Mar-16 76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 陕西卷 560 王树声 图册 土木、建筑 4-Mar-16 77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 云南 贵州卷 480 王树声 图册 土木、建筑 4-Mar-16 78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 重庆、四川、西藏卷 700 王树声 图册 土木、建筑 4-Mar-16 79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 广东 广西 海南 香港 澳门卷 700 王树声 图册 土木、建筑 4-Mar-16 80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 湖南卷 450 王树声 图册 土木、建筑 4-Mar-16 81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 湖北卷 500 王树声 图册 土木、建筑 4-Mar-16 82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 河南卷 650 王树声 图册 土木、建筑 4-Mar-16 83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 山东卷 600 王树声 图册 土木、建筑 4-Mar-16 84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 江西卷 550 王树声 图册 土木、建筑 4-Mar-16 85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 福建、台湾卷 480 王树声 图册 土木、建筑 4-Mar-16 86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 安徽卷 450 王树声 图册 土木、建筑 4-Mar-16 87 社会化标注系统中个性化信息推荐模型研究 45 武慧娟 专著 计算机、通信 7-Mar-16 88 移动机会网络 45 袁培燕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7-Mar-16 89 寄生虫病影像学 148 李宏军 专著 西医 4-Mar-16 90 流行性感冒影像学 98 李宏军,陆普选,施裕新 专著 西医 7-Mar-16 91 Taylor空间支架原理与应用 128 康庆林,柴益民 专著 西医 7-Mar-16 92 刘柏龄骨科学术思想传承 58 弓国华,李振华,赵长伟 专著 中医 7-Mar-16 93 刘尚义临床常用中药百味选 78 杨柱 专著 中医 7-Mar-16 94 李今庸医惑辨识与经典讲析 68 李今庸 专著 中医 7-Mar-16 95 刘尚义常用药对辨析与临证应用 78 唐东昕 专著 中医 7-Mar-16 96 中医骨伤科学 138 刘钟华,赵长伟,闻辉 专著 中医 7-Mar-16 97 刘柏龄医案集 78 黄丹奇,赵长伟 专著 中医 7-Mar-16 98 石学敏针灸全集(第2版) 328 石学敏 专著 中医 7-Mar-16 99 种子学(第二版) 39.8 张红生,胡晋 大学教材 农林 8-Mar-16 100 数学物理方法(第四版) 49 汪德新 本科教材 数学 9-Mar-16 101 现代精算风险理论——基于R(第二版) 69 (荷)R. 卡尔斯等著;魏丽,周明译 大学教材 数学 8-Mar-16 102 基础代数学选讲 45 郭聿琦,胡洵,陈玉柱 大学教材 数学 7-Mar-16 103 中国地理(第二版) 68 吕拉昌 本科教材 历史地理、考古 9-Mar-16 104 管理信息系统(第二版) 39 秦秋莉,邵丽萍,刘会齐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9-Mar-16 105 会计综合实验(第二版) 25 樊晓琪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8-Mar-16 106 单片机与FPGA实训教程 45 周晓林,廖磊,何巍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9-Jan-16 107 流域旅游开发的组织管理创新研究 60 朱晓辉 专著 经济管理 24-Feb-16 108 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乡村经济探微 71 常明明 专著 经济管理 24-Feb-16 109 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协作模式及机制研究 49 王昕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9-Feb-16 110 长江上游航道整治建筑物水毁机理及监测修复技术 158 王平义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Mar-16 111 农村教育投入:绩效、机制与模式 69 杨斌 专著 语言、教育 19-Feb-16 112 旅游城市饭店业供需系统耦合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76 吴冰 专著 经济管理 24-Feb-16 113 乡村旅游景观资源生态规划 99 赵小汎 专著 资源环境 8-Mar-16 114 油田含油污泥生物-电化学耦合深度处理技术及其应 用研究 106 魏利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8-Mar-16 115 上海卫生政策研究年度报告(2015) 140 上海市卫生和计算生育委员会 等 专著 西医 3-Mar-16 116 工程力学教程(第三版) 35 章向明,刘燕,冯贵层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4-Mar-16 117 工程力学实验教程 29.8 杨少红,刘燕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4-Mar-16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4346 次阅读|0 个评论
闵恩泽先生的学术成就概览
热度 11 sciencepress 2016-3-9 09:13
闵恩泽 (1924 ~2016 ) ,四川成都人。石油化工催化专家,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中国绿色化学的开拓者。 1980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院士 ) , 1993 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4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 世纪 60 年代参加磷酸硅藻土叠合、铂重整、小球硅铝裂化、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的研制,打破封锁,填补空白,奠定中国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的基础; 70 年代倡导分子筛裂化催化剂、一氧化碳助燃剂以及钼镍磷加氢催化剂等的研发、生产和应用; 1980 年以后,指导开展新催化材料和新反应工程的导向性基础研究,包括非晶态合金、负载型杂多酸、纳米分子筛以及磁稳定床、悬浮床催化蒸馏等; 90 年代开拓中国绿色化学领域,指导化纤单体己内酰胺成套绿色制造技术的开发。 21 世纪以来,指导建设生物炼油化工厂,研发从农林生物质可再生资源生产生物柴油及化工产品。科研成果大多已工业化,有些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曾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和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获 2007 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成长经历 1924 年 2 月 8 日,四川成都红照壁街上,已连生三女的闵建侯家分外喜庆,一个男孩出生了。闵建侯用漂亮的小楷激动地写下了儿子的名字 : 恩泽。国民革命军 21 军军长刘湘战胜刘文辉霸据四川后,给书信秘书闵建侯派了个乐山县征收局长的肥差,闵家日渐宽裕。闵建侯秉承 “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 的家训,请来廖先生教儿子学习。闵恩泽每天早上必须背熟一大段《古文观止》方可吃饭,上午临摹王羲之和赵孟的字帖,下午学算术。十岁时,闵恩泽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薰中学。 刘湘死后,闵建侯开了家棉纱店,却因经营不善而家道衰落。全家靠微薄收入和闵恩泽的舅舅吴晋航每月援济的 100 元法币生活。吴晋航年轻时好学上进,后来在金融业成为颇有成就的实业家。舅舅给闵恩泽上的第一课是,树立目标、坚持理想、孜孜以求、顺应环境。闵恩泽上到初三时,母亲吴珮苍病逝。失去慈母比失去优越生活的打击更沉重,他决心在长江上建一座大桥来纪念母亲。 闵恩泽以优异成绩考入四川省立成都中学后,还不到一个学期,侵华日机的轰鸣声就打破了安静的课堂,学校被迫搬迁到成都郊外的东岳庙。在恶劣的环境下,闵恩泽坚持苦读,高中毕业后保送进了重庆国立中央大学。为实现建桥的愿望,他选择了土木工程系,后因舅舅想建化肥厂而在大学二年级时转学化工。 1946 年 5 月,闵恩泽大学毕业后,先在重庆一家肥皂厂实习,后又到上海第一印染厂参加培训。在前途暗淡和生活苦闷中,闵恩泽怀着求学报国的理想,考取了公派自费留学生。 1948 年3 月,闵恩泽赴美求学。他依靠每月 60 美元的奖学金完成学业,于 1951 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系获博士学位,并与同年取得博士学位的陆婉珍女士结为至今已逾金婚纪念的终身伴侣。其后,闵恩泽进入美国芝加哥纳尔科化学公司,研究燃煤锅炉中的结垢和腐蚀等问题。 1955 年 10 月,闵恩泽夫妇冲破阻挠,绕道香港,辗转回国,分配到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筹建处。自此,闵恩泽一直工作在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科研开发的第一线。 闵恩泽曾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简称石科院 ) 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和化学学部副主任,中国工程院筹备小组成员,第三至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石科院高级顾问,中国石化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鉴于他为中国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为开拓新能源,保护和改善中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需求做出了卓越贡献,国务院授予他 2007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术成就 一、打破封锁,填补空白,奠定中国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基础 闵恩泽刚回国时,大型油田尚未探明或开发,石油炼制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催化剂产品全靠从苏联进口,先进的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又掌握在美国手里,对中国严密封锁。不能自主生产催化剂,石油炼制技术就缺乏核心。学化工出身的闵恩泽带领团队进入催化剂领域的研制。他们从北京石油学院借来几间平房和实验室,开始了全新的催化剂研制生涯。他心中有一个信念 —— 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责任。 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用于生产航空汽油,原从苏联进口。 1960 年,中苏关系紧张,苏联开始以次品供应,催化剂大量破损影响了装置运转。石油工业部决定自力更生,部长余秋里把建设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工厂的技术重任交给了闵恩泽。闵恩泽一面在石科院组织开展催化剂制造技术的研究,一面去兰州炼油厂设计室指导工厂设计,负责确定加工流程和设备选型。 1963 年,苏联完全中断了对中国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的供应,国内库存又十分紧张。石油工业部紧急组织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生产会战。在对制备过程各步骤的摸索中,新上任的副总指挥闵恩泽认识到,胶球干燥工艺是整个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实验室研制中的技术关键。 经过多次试验,他们终于发现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湿胶球内部毛细管的压力,又设计出多段控温控湿的移动式干燥带,还攻克湿胶球干燥不均等难关。生产的小球完整率超过 92 %,高于苏联同类产品 86 %的水平。总结这段工作经历,闵恩泽认识到,在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的催化剂研制过程中,要从全局来部署各项科研生产工作。 三个月后,闵恩泽不幸罹患肺癌。但两片肺叶切除和一根肋骨抽离并没有击倒他,康复后不久,闵恩泽又投入到工作中。 20 世纪 60 年代初,大庆油田的开发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石油工业部决定要建设年加工能力 250 万吨的炼油厂,并采用世界最先进的流化床催化裂化装置加工重油。这种工艺技术当时为美国所垄断,其核心为制造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闵恩泽调研发现,美国戴维逊公司刚刚工业化一种制备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的二氧化碳法,比常用的分步沉淀喷雾干燥法和共胶油柱成型法生产成本低、技术先进。 1963 年春节,石油工业部下达任务,要求在一年内提出建设催化剂厂的设计数据,并尽快建成投产。闵恩泽虽已在二氧化碳法上取得初步成果,但考虑到工业生产时另需建二氧化碳生产车间和回收系统,中试还要开发气液反应器。相比之下,若采用硫酸法先制备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的前体硅铝胶,不仅反应器比较简单,硫酸又易购得,科研与基建的工作量较少。为争速度、抢时间,闵恩泽果断选择硫酸法建厂。以后的实践证明,这条技术路线比较符合国情,加速了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的工业化进程。 在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研制开发中,闵恩泽逐渐掌握了从全局出发、整体部署科研的工作方法。他们开发出一种至今仍在使用的专用喷嘴,筹建起所需的中型喷雾干燥器,解决了通过喷雾干燥成型制得筛分组成和磨损强度合格的微球这一关键技术难题。他们在建立催化剂活性评价装置的同时,根据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体积等物化性质与活性的关系,利用物化表征方法及早开展了实验室催化剂制备的研究,赢得了时间。他们利用石科院中型装置培训催化剂厂的技术干部和工人,为开工做好人才准备。他们选用了真空转鼓过滤机、气流干燥器等先进化工单元设备,除成胶外,均实现了连续、高效的大规模生产。这些措施使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从研制到工业化仅用了四年多的时间。一座年产 8000 吨的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厂于 1965 年建成投产,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和荷兰后另一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1960 年前后,闵恩泽发明了 “ 混捏浸渍法 ” 制备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其强度和耐水性均优于进口产品,这项成果荣获 1964 年国家科技成果发明奖,第一套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制造装置也于 1962 年顺利投产。他采用价廉易得的氢氧化铝代替价高、进口的高纯度金属铝,利用活性炭吸附脱除杂质生产高纯度氧化铝载体的方法,开发成功铂重整催化剂,并于 1965 年在抚顺石油三厂建成铂重整催化剂车间,该项成果1 978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到 1965 年,中国已经掌握了主要石油炼制催化剂的生产技术,建立了催化剂制造工厂,并成为少数几个能生产各种石油炼制催化剂的国家之一。这些石油炼制催化剂的相继开发成功,不仅填补了中国在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领域的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而且 “ 催化 ” 着中国石油炼制工业快速发展。 同时,闵恩泽也锻炼成名副其实的催化剂专家。他总结了十年来从催化剂实验到工厂建成投产的工业化成功经验 : ① 结合我国实际,选择适当的催化剂制造技术路线; ② 在实验室研究制备方法,掌握制备规律; ③ 进行中型试验,采用高效通用的化工设备,研究专用的特殊机械,提供工厂设计所需数据; ④ 建立原料、半成品、产品的成套分析评价方法; ⑤ 研究使用催化剂的技术,包括装置开工方案、环境控制和再生方法; ⑥ 考虑原料质量波动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⑦ 加强环保措施; ⑧ 做好报废催化剂中贵金属的回收。此外,还要依靠科研、设计、生产紧密的三结合,大力协同,团结奋战。 1966 年,踌躇满志的闵恩泽正待率领团队继续蓬勃发展时,却在 “ 文化大革命 ” 中被送进 “ 牛棚 ” 。在 “ 牛棚 ” 里,他借写交代材料的机会,把以前催化剂研究过程中的得失成败都写了下来,那时的 “ 不老实 ” 变成了他日后催化剂研究经验的宝贵积累。 走出 “ 牛棚 ” 后,他先在实验室当裂化催化剂评价装置的操作工,后又被派去抚顺参加沸腾床加氢等 “ 三氢大会战 ” ,去吉林扶余参加原油浸没燃烧炼油化工厂方案制订。直到 “ 四人帮 ” 被打倒之后,才回到北京。 二 、 开发新一代炼油催化剂,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跨越发展 1978 年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在 3 月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闵恩泽主持的 “ 稀土分子筛裂化微球催化剂 ” 等六项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他个人也荣获 “ 在中国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 ” 称号。在小组发言时,他用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表达了自己的昂扬激情和旺盛斗志。 催化裂化是石油炼制技术的核心工艺。提高炼油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扩大原料反应物的来源。当时,大庆原油中只有 350 ~500℃ 的馏分可以作为催化裂化原料,这仅占原油的 30 %,另有约 40 %的渣油被作为低附加值的燃料油。而要开发以渣油作为催化裂化原料的裂化催化剂和工艺,关键是研制出超稳 Y 型 分子筛。 20 世纪 80 年代初,国外已开发出 “ 水热法 ” 制备超稳 Y 型 分子筛,即将分子筛中的 Nay 交换成 NH 4 Y ,再在高温流动水蒸气下焙烧处理。这种制备方法简单,但由于抽铝过程中晶胞收缩,形成过多空穴,易造成产品的水热稳定性差。闵恩泽指导研究生通过对 RE(OH) 3 -SiO 2 -NH + 4 体系在高温水热处理条件下各种组分转换和迁移机理的研究,在 Y 型 分子筛上沉积无定形 SiO 2 来填补空穴,同时又沉积 RE(OH) 3 来提高其水热稳定性,从而发明出一种新的超稳 Y 型 分子筛制备方法。以其为活性组分的催化剂, 1993 年实现工业生产时命名为 CHZ- 2 型催化剂。这种催化剂经长岭炼油厂、广州石化分公司等炼油企业使用证明 : 在转化率和焦炭选择性相当的情况下, CHZ- 2 比常规分子筛催化剂的渣油裂化能力强,汽油收率提高了 3.70 个百分点。他又通过指导研究NaY 分子筛液相抽铝补硅机理,用化肥工业副产物氟硅酸代替氟硅酸铵作为抽铝剂,研制出骨架富硅 Y 型 分子筛。以其为活性组分,长岭催化剂厂生产出 CHZ- 3 型催化剂。与 CHZ- 2 相比,又进一步提高了渣油裂化催化剂的焦炭选择性和裂化大分子烃的能力,汽油和轻柴油总收率提高了 1.10 个百分点,液化气产率提高了0 .63 个百分点,而焦炭和干气产率均更低。 以上两种超稳 Y 型 分子筛,不仅是渣油裂化催化剂的重要组分,也因其可降低催化裂化中氢转移反应的程度而成为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的裂化催化剂的重要组分,至今仍广泛用于多种裂化催化剂的制造配方中。 20 世纪 80 ~90 年代,闵恩泽还主持开发成功采用苏州高岭土代替全合成硅铝,以铝溶胶为黏结剂的半合成分子筛裂化催化剂制造方法,至今仍被普遍使用。他指导研制成功的一氧化碳助燃剂,既提高了裂化催化剂的再生效率,又降低了能耗,直接经济效益每年超过 1 亿元,获 1985 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攻关项目 “ 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 ” 中,他主持开发成功了中国第一代常压渣油裂化催化剂,并获 1987 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目前,中国催化裂化能力为年加工 3600 万吨渣油,居世界第一,仅此一项每年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效益即超过百亿元。另外,他通过指导研究加氢精制催化剂的制备规律而开发成功的高脱氮活性RN - 1 催化剂,获 1989 年中国专利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发的专利金奖及 1991 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十几年来,他高兴地看到,中国炼油催化剂品种不断丰富和齐全,并形成系列,不但大大满足了国内炼油生产的需要,而且能与 AkzoNobel 、 GraceDavison 等世界催化剂生产巨头同台竞技;部分炼油催化剂出口意大利、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地。中国也逐渐成为世界少有的裂化催化剂供应国之一。 三 、 自主创新,开发新催化材料和新反应工程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石油炼制催化技术已基本满足当时炼油工业的需求,但石油化工催化技术还依靠引进。石油化工是以石油及其伴生气 ( 天然气 ) 为原料生产化学制品的工业,从 20 世纪 20 年代起随石油炼制工业的发展而形成,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世界各国都对与现代炼油和化工过程密不可分的催化剂与催化工艺给予高度重视。如何开发性能更优异的石油炼制催化剂和中国自主创新的石油化工催化剂及相应工艺等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使闵恩泽认识到根本出路是技术创新。 1978 年,他在石科院组建了基础研究部,随后又主持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 “ 催化科学技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 的专题调研。在研究国外重大化工技术进步的历史规律,大量调研国外催化剂和工艺创新的经验以及总结中国内地的科研实践后,闵恩泽认识到 : 技术创新领域的选择应围绕以企业生存、竞争或长远战略发展的有关科技前沿为核心;创新的途径是开展导向性基础研究,积累科技新知识,帮助形成技术新构思,然后开展开拓性探索,以考察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创新的基础是以企业为自主创新基地,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团队。 结合石化研究领域,他提出新催化材料是创造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工艺的源泉,新反应工程是发明新工艺的必由之路,新反应的发现和原有反应的新应用是发明新工艺的基础,新催化材料与新反应工程的集成往往会带来集成创新的石化催化技术。 对于新催化材料的选择原则,闵恩泽从 1976 年美国纽约州科学院 “ 固态无机物的催化化学 ” 专题讨论会报告中得到启示 : 首先应分析催化材料的物质结构特点和对催化反应可能带来的影响;然后在催化材料物质结构稳定的前提下,允许材料元素、组成变化的范围要大,这涉及寻找优异催化剂范围的大小和成功的机会;最后还要考虑材料的耐热、耐水蒸气、抗氧化性能,这涉及新催化材料可以应用的催化反应种类的多少。 基于全面的调查研究,闵恩泽决定从新型分子筛、非晶态合金等新催化材料领域和磁稳定床、悬浮床催化蒸馏等新反应工程领域开展导向性基础研究,作为创新方向的突破口。十几年的埋头苦干,终于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在他领导下发明异晶导向合成和磷酸铝改性的新方法,合成出含稀土、硅、铝及磷元素的ZRP - 1 新型分子筛,被评为 1995 年度国家十大科技成就之一。这种新型分子筛支撑了重油催化裂解制取低碳烯烃新工艺 ( DCC ) 的成功开发,实现了石油炼制向石油化工的延伸。它被列入美国 Hydrocarbon Pro ce ss ( 《烃加工》 杂志 ) 的 Refining Handbook ( 炼油工艺手册 ) 专栏,并登上美国 Oil Gas ( 《油气》 杂志 ) 1998 年 10 月的封面专题。中国内地利用 DCC 已建成 7 套工业装置,并先后将此工艺转让给泰国和沙特阿拉伯。 2005 年,导向性基础研究又结硕果, “ 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 ” 获得 2005 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晶态型雷尼镍催化剂是镍铝体系,由美国科学家 Murray Raney 于 1925 年发明,一直广泛用于有机合成中的加氢反应。但其制造过程易污染环境,催化性能也有待提高;而且工业应用中只能采用釜式反应器,反应效率低,分离困难。受技术进步S形曲线的启示,闵恩泽认识到,要提高雷尼镍催化剂的加氢活性,必须转移其科学知识基础,把雷尼镍从晶态转移到非晶态。 1984 年,闵恩泽与在纯金属催化剂表征方面具有优势的复旦大学化学系和在急冷法制备非晶态合金方面具有优势的东北工学院材料系合作,采用冶金工业急冷法,首先合成出共熔点低、相对合成难度较小的镍硼、镍磷非晶态合金。虽然它们结构是非晶态,但比表面只有 1 m 2 /g ,达不到 140 m 2 /g 的晶态雷尼镍的加氢活性,但这前期实验的初步成功给了他们很多实际经验,为后来用镍铝体系制备非晶态镍合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克服镍铝体系熔点高、黏稠、易氧化,用一般急冷法制备合金难度大的困阻,他们设计了特殊的坩埚、喷嘴和铜辊。为提高镍铝非晶态合金的比表面积,他们采用催化剂制备中化学抽铝的办法。但在抽铝时,迅速释放出的大量氢气非常容易爆炸,而且抽铝废液还污染环境。他们不断调整、优化制造工艺,终于利用抽铝生成的偏铝酸钠废液合成了分子筛,不但提高了成品率,还实现了零污染排放的清洁生产。曲折的研发经历中,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能给他们极大的鼓舞,直到开发成功具有工业化价值的非晶态雷尼镍合金催化剂。 接下来,闵恩泽开始思考如何开发配套的新反应器。由于非晶态镍合金具有优异的低温加氢活性,同时又具有磁性,正符合磁稳定床加氢催化剂的要求,他联想到将非晶态镍合金与磁稳定床集成。虽然有关液固磁稳定床的文献报道极少,但他们从头做起,通过大量的冷模试验得到了磁稳定床的操作相图,设计出均匀磁场的磁稳定床反应器的结构。最后,他们终于实现了将非晶态镍合金催化剂与磁稳定床反应器应用于己内酰胺加氢过程,开发成功这种独特的新工艺,在国际上的首次工业化。 回顾这段开发历程,闵恩泽指出,实现技术自主创新,一要转移现有技术的科学知识基础;二是创新来自联想,联想源于博学广识和集体智慧;三要发挥优势单位优势人才的力量,形成团队,具备不断战胜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 四、 开发绿色石化技术,为根治环境污染不懈努力 20 世纪,化学工业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国际科技界已经提出,化学工业在 21 世纪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是开发从源头根治环境污染的绿色化学技术。 1995 年,已年过七旬的闵恩泽率先进入绿色化学领域,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 “ 绿色化学与技术 —— 推进化工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 院士咨询课题组组长。结合国内情况,咨询组提出了发展绿色化学与技术、消灭和减少环境污染源等 7 条建议。同时,他逐步将自己在石油化工催化方面的科研活动引上了绿色化学化工之路。 1997 年,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联合资助的 “ 九五 ” 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 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与化学反应工程 ” 正式启动,闵恩泽任项目主持人,他组织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优势研究力量,围绕开发绿色石油化工工艺技术的科技前沿,在新催化材料、新催化反应和新反应工程三方面开展导向性基础研究。 “ 喷气燃料临氢脱硫醇 ” 就是利用新催化反应导向性基础研究成果开发的典型绿色炼油工艺技术之一。喷气燃料中的硫醇不仅使油品发出臭味,而且对飞机材质有腐蚀,还影响燃料的热稳定性。为脱除硫醇,国外先是采用液体碱催化剂的方法,但排放的废碱对环境污染较大;后又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尝试开发固体碱催化剂以求缓解污染,效果仍不明显。为了根治污染问题,利用喷气燃料中的硫醇最易加氢脱除的原理,闵恩泽另辟蹊径,提出低压、低氢 / 油比、低温等缓和条件下加氢脱硫醇的新构思,并在短时间内开发成功喷气燃料临氢脱硫醇 ( RHSS ) 新工艺,使得废渣排放降低 99.8 %,且显著降低操作费用,还特别适合从多种原料油生产合格的喷气燃料。目前中国内地利用该工艺,已建成 7 套 15 万 ~100 万吨喷气燃料的工业装置,年总加工能力 420 万吨,占国内新建或改建装置加工能力 80 %的份额。 己内酰胺成套绿色制造技术是运用新催化材料、新催化反应和新反应工程导向性基础研究成果开发绿色石化新工艺的集中体现。中国石化巴陵分公司和石家庄化纤公司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共花费 62 亿元人民币,从国外引进两套年产 5 万吨的己内酰胺生产装置,生产中产生了大量污染物。 2000 年前后,由于国外己内酰胺倾销等原因,两套装置年亏损合计近 4 亿元。 2002 年,闵恩泽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 十条龙 ” 科技攻关组副组长,利用一系列导向性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绿色技术,策划、咨询、现场指导两套己内酰胺生产装置的绿色化扩能改造。 这些技术包括石科院的环己酮氨肟化、磁稳定床加氢、超临界 CO 2 再生催化剂,湖南大学的环己烷仿生氧化和湘潭大学的苯法甲苯法组合工艺等。改造后,两套装置分别扩建至年产 14 万吨和 16 万吨,设备改造投资分别为原引进装置的 1/4 和 1/5 。 2005 年,不仅实现了年盈利共 2 亿元的扭转,而且消除了废渣、废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己内酰胺成套绿色制造技术作为中国石化的世界领先技术在国内外展览,引起业内生产企业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 在绿色化学的道路上,闵恩泽不仅科技成就丰硕,还于 2005 年 11 月组织筹建中国化学会绿色化学专业委员会,积极推动绿色化学在中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系统的发展绿色化学的学术思想 : 促进人类社会,尤其是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发展绿色化学技术需要依靠技术自主创新,利用无毒无害原料和可再生资源,开发无毒无害催化剂、溶剂以及原子经济反应和高选择性反应,实现从源头根治环境污染;产品环境友好,可生物降解,回归自然。 2001 年起,近 80 岁高龄的闵恩泽指导博士生开展生物柴油生产工艺研究。目前已开发成功了利用餐饮业废油为原料,环境友好的 “ 近临界醇解 ” 生物柴油生产新工艺, 2008 年已建成工业示范装置。 2006 年,他主编出版了《生物柴油产业链的开拓 —— 生物柴油炼油化工厂》 ( 中国石化出版社 ) ,系统介绍了生物柴油产业的现状以及原料、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与发展趋势,提出了发展中国生物柴油炼油化工厂的设想。为开发以可再生生物资源为原料生产高附加值、可生物降解环境友好专用化学品技术, 2008 年 10 月闵恩泽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创建了 “ 恩泽生物质精细化工实验室 ” ,并亲自担任实验室主任,指导相关基础和应用研究。 2007 年,他主持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项目 “ 生物质炼油化工厂 —— 推动能源化工迈上碳水化合物新时代 ” 。通过对国内外生物质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的调研,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建设木质纤维素、淀粉和油料等不同原料类型生物质炼油化工厂的模型、需要开发的关键技术和相应技术开发方向。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中国生物质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撑,推进中国可再生能源研究向可再生资源研究的转变,将中国生物能源化工引领到一个新高度。 1955 年,中国只有三座年产各 10 万吨的炼油厂,被国外讥为 “ 小茶壶 ” 炼油,石油炼制催化剂领域是一片空白。在石油工业部正确决策的引导下,闵恩泽持续 50 多年直接参加、指导或组织领导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催化剂研究和开发,为建立和发展齐鲁、长岭、兰州和抚顺四大催化剂厂打下坚实的基础。它们的产品占据国内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为 50 多家炼油厂的 1.5 亿多吨油产品和 5000 万吨化工原料提供生产上必需的各种催化剂。石油炼制催化剂生产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炼油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炼油厂规模已发展至年产千万吨,中国炼油能力和催化裂化装置加工能力均列世界第二位。进入 21 世纪,喷气燃料加氢精制、己内酰胺成套绿色制造技术等,中国首创的绿色炼油和石化新工艺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辛勤工作、不断钻研科学的同时,闵恩泽始终没有忘记积极培养中国科技发展的后继力量。从 1987 年起,他先后指导了 50 多名学生,包括博士生 20 多名,博士后 10 多名。他通过实践认识到,进行催化剂研究的人才有了,但真正能够把催化剂从实验室做到工业化的人才还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成长起来。耄耋之年的他不仅没停止在科研域的耕耘与播种,还把自己 50 多年自主创新的经验和教训写下来,编撰成《石油化工 —— 从案例探寻自主创新之路》一书, 2009 年 1 月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所选案例真实生动,容易理解,有助于培养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型人才。 回味多年科研和生产工作的风雨曲折,闵恩泽觉得,要成功,先做人。他常对学生说,做人首先要勤奋,资历浅陋没关系,只要肯下工夫,花两倍、三倍的时间和精力,总能把事情做好;还要严谨做事,开拓创新。在处事上,要诚信、宽容和谦虚,这样才能团结别人、使自己融入集体,发挥团队的力量,共结硕果。 2016年3月7日5时,闵恩泽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沉痛悼念闵恩泽先生 愿闵先生一路走好! 闵恩泽先生为科学出版社55周年社庆题词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白春礼主编《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化学卷 第四分册)》一书姚志龙撰写“闵恩泽”传记部分。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个人分类: 科学人物|9581 次阅读|11 个评论
我们是如何首创推出矩阵半张量积理论的?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6-3-8 09:01
推出矩阵半张量积的过程是艰难的,开始,几乎没有人相信在矩阵乘法这样一个初等概念上会有什么有意义的突破。 假如有人问道:“什么是数学?”许多人大概首先会想到几何学,那个在公元前三百年由欧几里得总结的,从五条几何公理出发而推出的整个完美的几何学结构。 欧几里得开创了严密的逻辑证明的方法,展示了一切数学命题之证明必须从定义出发,根据公理和由公理推出的定理,再运用正确的逻辑规则进行推理,得到的结论才是在数学上可以接受的命题。从那时开始,公理化体系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成就了数学的形象。数学,仿佛成了最严密、最无懈可击的科学。 20世纪初,由于集合论中罗素悖论等的出现,直接冲击了古典数学基础。于是,希尔伯特希望建立一个 包罗万象的形式化的公理化体系 ,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数学基础问题。但在1931年奥地利数学家哥德尔证明了:对于任何一个公理化体系,都存在“既不能证明它对,也不能证明它错”的命题。这是对公理化体系的一个冲击,但它并没有动摇大多数人对严格数学证明的信心。毕竟,只要接受少数公理,即被大众直觉承认的真理,能够证出来的东西就应该认为是对的。 然而,近年来 对公理化的证明的怀疑却是由于对一些过于复杂的证明的不信任而引起的 。例如怀尔斯证明费马大定理,文章长达200多页。据说,全世界看得懂的不超过20人。于是有人质疑:“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是不是一种正在消逝的文化的最后挣扎呢?怀尔斯是一位杰出的遗少吗?”还有的数学家认为:“把数学在原则上简化为形式证明是20世纪所特有的一个不可靠的念头,高度形式化的证明比那些借助更直观的证明更有可能出毛病。” 与可靠性相比,更重要的是这种证明的有效性 ,有科学家指出:“背离传统的证明的潮流或许是不可避免的。单靠人的思维无法证明的东西是一片汪洋大海,与这片大海比起来,你能证明的东西,或许只是一些孤零零的小岛,一些例外情况而已。” 另一方面,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当代高科技中涌现出的许多数学问题,逼得人们不得不去面对那一片汪洋大海。计算机的出现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有力工具。众所周知,甚至连一些看似简单的常微分方程,也常常无法得到闭式解。而有限元方法却对较之复杂得多的偏微分方程几乎无所不能。 在计算机的帮助下,数值方法成了对付那片汪洋大海的有力工具。 即使对纯粹数学问题,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当1852年提出的四色问题让许多最杰出的数学家们痛苦了一百多年后,在1976年由计算机证明了。此后,在复杂系统等的研究中,人工生命、多自主体涌现等都在计算机中首先得到发现或验证。最近看了一个研究报告《面向2020年的科学》,报告称:“ 从计算机支持科学家做传统的科学研究转变为计算机科学嵌入到科学的具体结构和从事科研的方式中,这一转变将会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根本性变革。 ” 自从17世纪后期牛顿-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开始,以微积分为代表的连续性数学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起着重大作用,在数学中占有统治地位。计算机的出现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正在动摇微积分的统治地位。计算机真正能处理的是有限值的情况,它凸显了离散型数学的重要性。实际上,自然界的演化过程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基于连续变量的动力学过程,如行星运动、机器人行为、化学反应等,它们可以用以微积分为代表的连续数学工具,如微分方程等来描述和研究。人类在这个方向上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数学工具也很丰富。另一类是逻辑过程,如布尔网络、博弈或决策过程,它们通常只能用逻辑或离散量来描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后者似乎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许多人相信: 在计算机时代,数值化的离散型数学将会取代微积分的统治地位。 《面向2020年的科学》中提到“关键性新概念工具(如微积分)或技术工具(如望远镜、电子显微镜)的发明,构成了曾经在历史和社会进程的科学革命基石的典型代表。此类概念和技术工具现在正出现在计算机科学、数学、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的交叉领域。”作者相信,数值化的离散型数学正是这种在交叉领域不断成长和逐渐成熟的一种新的概念和技术工具。 计算机从本质上说只能处理离散的、有限个数值的情况。因此,当处理连续性问题时就必须首先进行离散化处理。当对象本身就是离散或有限值时,或直接从离散或有限的对象出发,研究其静态的映射规则与动态的演化规律,得到的规律或许就会逐步形成这种新型的数学。 《 有限集上的映射与动态过程——矩阵半张量积方法 》(下称“《方法》”) 的目的,就是要以有限集合为对象,考虑有限集合上的映射的表达及其性质,有限集合上的动态系统的演化规律及控制。研究的主要工具是我们自己首创的矩阵的半张量积。 矩阵的半张量积最初目标是处理高维数组的运算。处理高维数组的想法来自计算机内存,即靠运算法则自动寻找表示数组层次的指针,指针的指针……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解决多线性及非线性问题在计算机上的运算——基于矩阵形式,而它的任何一个有意义的例子和应用都必须在计算机上验证或实现。也许,这就是它难以在缺少计算机的时代出现的原因。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多线性及非线性成为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半张量积的内涵是多线性映射的矩阵化,它的难点是计算的复杂性,因此,它为使用计算机解决非线性问题提供了有力工具。 如果把矩阵半张量积理论称为 计算机时代的矩阵理论或矩阵算法 ,大概是有道理的。 推出矩阵半张量积的过程是艰难的 ,开始,几乎没有人相信在矩阵乘法这样一个初等概念上会有什么有意义的突破。 在多次失败的尝试后,第一作者转向国内并将基本概念结合应用问题推出。第一篇关于矩阵半张量积的文章是结合控制系统的Morgan问题数值解而提出的。接着,半张量积的主体结构给出。此后,结合电力系统稳定域、非线性控制设计,以及其他数学物理等问题,矩阵半张积理论与方法得到应用和发展。这些工作主要研究的都是连续系统。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作者出版了一本专著《矩阵的半张量积——理论与应用》(程代展,齐洪胜,科学出版社,2007),它成为“现代数学基础丛书”中的一本。清华大学梅生伟教授等继续在半张量积的电力系统应用方面工作,得到一系列新进展。 在《矩阵的半张量积——理论与应用》中有一章,是关于逻辑的半张量表示。这个工作的初衷是一种纯数学的兴趣。2008年元月,第一作者在香港第三次中瑞双边控制会议上听到清华大学赵千川教授关于布尔网络的报告。当即感到矩阵半张量积,特别是逻辑的矩阵表示,可能成为分析布尔网络的拓扑结构的有效工具。此后两年多,半张量积在布尔网络的研究中取得成功,初步形成了确定型布尔网络控制理论的完整框架,相应结果发表于多篇相关国际期刊论文,并形成专著。这方面的工作得到国际同行很高的评价,文献 (D. Cheng, H. Qi. Controllability and observability of Boolean control networks. Automatica, Vol. 45, No. 7, 1659-1667, 2009) 获得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颁发的Automatica(三年一篇)最佳理论/方法论文奖。同时,引发了一系列后继研究。 矩阵半张量积在多方面的应用,促使笔者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矩阵半张量积的本质,它的优势和它所能处理的问题?思考的结论是: 矩阵半张量积为刻画有限多个有限集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个清晰而又便于计算的方式。因此,它可以方便地应用于有限集间的映射和有限集上的演化系统的研究。 这就是 《 方法 》一书 的出发点,它以矩阵半张量积为工具,重新审视一系列重要的有限集间的映射及其性质;有限集上的演化系统的动态规律及控制。《 方法 》 也会涉及多线性问题。多线性映射虽然涉及连续集,但它们完全由其基底性质决定。因此,只要对有限基底的性质弄清楚了,问题也就解决了。这就是半张量积对多线性映射的研究十分有效的原因。 《 方法 》 的大部分结果,是作者近年的工作。 它们代表了在矩阵半张量积的帮助下,人们对逻辑系统与逻辑动态系统的新探索。许多结果带有方向性和启发性,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作者期待更多年轻人的加入,共同开拓这块人们刚开始涉足的处女地。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程代展、齐洪胜、贺风华 著《 有限集上的映射与动态过程——矩阵半张量积方法 》一书“前言”,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6376-0 应用矩阵半张量积这一新工具, 《 有限集上的映射与动态过程——矩阵半张量积方法 》研究有限集合之间的映射的表达和性质, 以及有限集合上的动态系统的演化规律与控制。内容分三部分: ① 矩阵半张量积与有限集映射, 包括矩阵半张量积; 有限集映射的代数表示; 命题逻辑与布尔函数、布尔多项式、布尔代数、布尔矩阵; 逻辑函数的复合分解。② 有限集上的动态系统, 包括逻辑动态系统及其代数状态空间表示; 逻辑控制系统的能控、能观性, 干扰解耦, 稳定性与镇定; 逻辑系统辨识。③ 有限博弈, 包括非合作博弈; 演化博弈; 势博弈; 有限博弈的空间分解; 对称博弈; 合作博弈; 演化博弈的优化控制。对于这些问题, 本书利用新的工具, 从新的角度审视, 给出一系列新的结果。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041 次阅读|14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3月新书快递(一)
sciencepress 2016-3-4 16:59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3月新书快递(一)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3月新书快递(一).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大学物理实验 39 张昌莘,方正良,王德明 科普 物理(力学) 23-Feb-16 2 砾性土液化原理与判别技术──以汶川8.0级地震为背景 168 曹振中,袁晓铭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2-Feb-16 3 森林植被-土壤-大气连续体水分传输过程与机制 98 余新晓 等 专著 农林 22-Feb-16 4 中国食用昆虫 198 冯颖,陈晓鸣,赵敏 专著 生物科学 19-Feb-16 5 典型脆弱生态系统的适应技术体系研究 180 吕宪国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2-Feb-16 6 药学前沿精品讲坛 180 蒋华良 专著 西医 24-Feb-16 7 自动微分方法与最优化 58 张海斌,高欢 专著 数学 26-Feb-16 8 气体物理力学 78 赵伊君,姜宗福,华卫红,许中杰 专著 物理(力学) 25-Feb-16 9 岩爆和冲击地压数值模拟与评估预测方法 128 周辉,杨凡杰,张传杰,卢景景 专著 物理(力学) 25-Feb-16 10 数字近景工业摄影测量(理论、方法与应用) 129 黄桂平 专著 地球科学 16-Feb-16 11 区域土壤环境质量 139 陈同斌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9-Feb-16 12 健康评估学习笔记 24.8 滕艺萍,熊红霞 中高职教辅 西医 22-Feb-16 13 医学遗传学(第4版,配光盘) 39.8 王培林,傅松滨 大学教材 西医 22-Feb-16 14 医用物理学(第2版) 45 张延芳 大学教材 西医 22-Feb-16 15 超声诊断学(第3版) 98 龚渭冰,李颖嘉,李学应,罗葆明 大学教材 西医 25-Feb-16 16 基于远程医疗平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救一体化系统构建与应用 80 赵杰,翟运开,孙东旭 专著 西医 2-Feb-16 17 “互联网+”时代的远程医疗服务运营关键问题研究 108 翟运开,赵杰,蔡雁岭 专著 西医 22-Feb-16 18 朱良春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 138 朱婉华 专著 中医 22-Feb-16 19 机床数控技术 46 倪俊芳,宋昌才,何高清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2-Feb-16 20 机械设计基础 42 陈浩,邓茂云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2-Feb-16 21 轨道车辆运用与维修 42 王斌杰,焦风川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2-Feb-16 22 建模与估计(第二版) 59.8 邓自立,王欣,高媛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2-Feb-16 23 超材料与变换科学 68 黄铭,李廷华,杨晶晶 研究生教材 材料科学 22-Feb-16 24 分析化学(第三版) 79 王玉枝,张正奇 大学教材 化学 22-Feb-16 25 《病原生物学》第五版 69 罗恩杰 大学教材 西医 24-Feb-16 26 遗传学实验(第三版) 35 杨大祥 大学教辅 生物科学 24-Feb-16 27 新编大学物理(第二版)(下册) 39 罗春荣,郑建邦,段利兵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2-Feb-16 28 高中数学实验活动选编 45 冯伟贞 大学教材 数学 22-Feb-16 29 数值分析与算法 54 王泽文,邱淑芳,阮周生 大学教材 数学 25-Feb-16 30 设计、创意与素描 42 陈进文,周立新 大学教材 文学艺术 25-Feb-16 31 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管理的模型与方法 98 裘江南,王雪华 等 专著 社会科学 18-Feb-16 32 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与推演方法 112 王宁,仲秋雁 专著 社会科学 18-Feb-16 33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资源协调优化及仿真研究 118 王旭坪 等 专著 社会科学 18-Feb-16 34 积极消费行为研究 60 武瑞娟 专著 经济管理 16-Feb-16 35 电工电子基础实验指导--天煌教仪非电类配套教材 32 崔远慧 大学教辅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5-Feb-16 36 无机化学实验(第二版) 39 高明慧 大学教材 化学 24-Feb-16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40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天,你吃虫了吗?
热度 15 sciencepress 2016-3-2 08:51
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生物类群。已定名的昆虫种类有100万~160万种,占地球已知生物种类的2/3 以上,但很多种类还未被人类研究和定名,据估计,全世界昆虫种类有3000万~ 5000万种。昆虫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具有种群数量大、繁殖力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为人类服务,如工业原料昆虫(紫胶虫、五倍子蚜虫、白蜡虫、胭脂虫等)、传粉昆虫(蜜蜂、蝴蝶等)、药用昆虫、食用昆虫等。昆虫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人类食用昆虫的习俗可以追溯至几千年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食用昆虫习俗,食虫习俗与各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饮食文化密切相关。历史上,食用昆虫在一些地区曾经是重要的营养和蛋白质来源。随着农业、食品科学技术的发展,食用昆虫在一些地区已经不再重要,人们转而利用一些较易获得的食物资源,尽管食用昆虫不再是主要的蛋白质和食物来源,但食虫习俗仍然在世界许多地区保留。近年来,世界人口快速增加、耕地不断减少、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农业减产等因素,使得全球食物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食用昆虫这种传统食物资源再次引起了关注。昆虫由于其在营养价值、环境友好、可人工培育等方面的显著特点,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推荐为未来可大力开发利用的食物资源。 中国食用昆虫的历史与现状概述 中国是利用食用昆虫最早的国家之一,古代食用昆虫十分普遍。据著名昆虫史学家邹树文先生和昆虫学家周尧先生考证,我国古代就有许多有关食用昆虫的文字记载。食用昆虫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 天官》和《礼记· 内则》,尽管其成书的确切年代不详,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记载的蚁卵、蝉、蜂等3 种昆虫在秦朝以前就是帝王食品,是贡奉皇室的珍品。栽桑养蚕起源于中国,蚕农一直有取食蚕蛹的习惯,我国的养蚕史至少始于5000年前,蚕农食用蚕蛹应该是常见的,如果以食用蚕蛹来算,食用昆虫的历史就可能长达5000多年。我国古代就有食用记载的昆虫还有蝗虫、天牛幼虫、蛴螬、龙虱等,在古籍中还记载了食用昆虫的采集和烹调方法,由此可见,食用昆虫在我国古代是普遍利用的食物材料。现代,我国对食用昆虫的考证始于20世纪50年代,邹树文和周尧分别出版了《中国昆虫学史》,在他们的专著中分别记载了对我国食用昆虫的历史考证。我国对食用昆虫较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80年代,近几十年来,发表了许多与食用昆虫相关的论文和专著,内容涉及食用种类介绍、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等。文礼章主要以墨西哥食用昆虫研究成果为基础,出版了《食用昆虫学原理与应用》一书,介绍了国内外食用昆虫的一些情况。陈晓鸣和冯颖在多年考察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等地少数民族食用昆虫的基础上,整理其他省和地区的食用昆虫记录记载,出版了专著《中国食用昆虫》,书中记载了我国常见的177 种食用昆虫,介绍了常见食用昆虫的虫态、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食用习俗等,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记载中国食用昆虫种类和食用习俗的专著。近年来,还有一些食、药用昆虫的养殖,昆虫菜谱等方面的书籍出版。这些工作为我国食用昆虫研究和利用、食用昆虫知识的普及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虽然食用昆虫在我国食物结构中变得不再重要甚至微不足道,但迄今在我国许多地区,食用昆虫的习俗仍然十分普遍,常以山珍、民族特色食品、地区食品、土特产的方式被人们食用和接受。食用蚕蛹在我国南北方均十分普遍,辽宁、山东等地食用柞蚕蛹,湖南、贵州、广西等地饮用虫茶,广东等地食用龙虱,浙江等地喜食知了(蝉)等。由于地理、气候、民族习俗等,中国南方对食用昆虫的接受度相对更高,在一些较偏僻的山区和少数民族集居区,保留有丰富的食用昆虫习俗和文化。传统食用昆虫多直接从野外采集,每种昆虫常有地域和季节的限制。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可能是我国食用昆虫最普遍的地区,食用昆虫的种类繁多,占中国食用昆虫种类的80%以上。在云南各个地区,食用竹虫、蚱蜢、蚂蚁、白蚁、蚁卵、蜂蛹、蜚蠊、蜉蝣、蝉、蝽象、竹象、蝼蛄、豆虫、香蕉虫等多种昆虫,几乎在每个季节都能在餐馆中吃到。云南名菜“虫草汽锅鸡”、“油炸竹虫”、“油炸蜂蛹”等已成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昆虫佳肴。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来源于自然的昆虫食品逐渐受到青睐。特别是对昆虫食品在未来人类食品安全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食用昆虫研究逐渐增多,少数食用昆虫人工养殖技术已较成熟,如东亚飞蝗、黄粉虫等。对一些传统不直接食用的昆虫,如蝇蛆、水虻等,由于其可转化牲畜粪便和垃圾,在环保和循环农业上具有重要作用,也开展了人工养殖技术、蛋白质提取、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但产品主要作为饲料利用。中国科学家还对昆虫在未来太空站和长期太空飞行中提供蛋白质来源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于生态系统原理将生物技术与工程控制技术有机结合,构建了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 “月宫一号”,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如氧气、水和食物,可以在系统内循环再生,为人类提供类似地球生态环境的生命保障。植物中人不吃的部分,如作物的秸秆、蔬菜的根和老叶败叶,被用来饲养黄粉虫,为宇航员提供优质的蛋白质和更合理的氨基酸配比。 食用昆虫的保健作用 对一些昆虫及其提取物的研究发现,昆虫本身或者提取物具有免疫调节、抗疲劳等保健功效,可作为保健食品开发利用。其中研究较深入的是家蚕、冬虫夏草和虫茶。家蚕是最早被人类驯化饲养的昆虫,其饲养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主要生产目的为获得蚕丝,但其副产物幼虫、蚕蛹等均可在食用和保健方面开发利用,除中国外,其他蚕丝生产国如韩国、泰国等也有家蚕作为食品和保健品利用的报道。与其他昆虫比较,我国在家蚕保健价值方面的研究开展得最好,对人工饲养的黄粉虫也进行了较好的研究,其他昆虫如蚂蚁、蝗虫等也有研究。我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观念,对具有保健价值的食物接受度较高,其实在民间,许多食用昆虫都被认为具有一定的保健价值而被人们接受。采用食用昆虫开发保健食品,可以改变昆虫的“虫”形态,应该成为食用昆虫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现有的昆虫保健功能研究主要有免疫调节、抗疲劳、抗氧化、抗突变、降血脂和降血糖等,这些功能都按照相关评价程序,通过动物试验得到了验证,其中家蚕的抗疲劳功能还进行了人体试验。 一、免疫调节作用 动物试验结果表明,白蜡虫雌成虫粉可特异性地增强小鼠对特异性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能力,可使致敏小鼠血清中溶血素含量增加;同时有明显的刺激小鼠淋巴细胞的转化增殖作用,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白蜡虫有明显的免疫应答调节作用。黄粉虫幼虫粉液可提高小鼠外周淋巴细胞转化率,具有提高免疫力的功效。蜜蜂雄蜂幼虫能显著提高试验小鼠的免疫功能,理想剂量为3.62g/kg。用环磷酰胺造低免疫力小鼠模型,用美洲大蠊虫粉给小鼠灌胃,试验结果发现,美洲大蠊虫粉具有提高免疫力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经酸水解的蚕蛹氨基酸能提高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使免疫器官脾脏和胸腺的质量增加,还能增强小鼠外周血单核吞噬细胞碳粒廓清的能力。 二、抗疲劳作用 动物试验表明,蚂蚁、雄蚕蛾、蜂花粉、蚕蛹等可提高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具有很好的抗疲劳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蚂蚁的草体乙醛和微量元素、雄蚕蛾激素、蜂花粉中的黄酮等成分、蚕蛹多糖等有关。黄粉虫幼虫粉液具有提高小鼠抗疲劳的能力。通过试验小鼠爬竿、游泳、血乳酸、尿素氮、乳酸脱氢酶、肝糖原等的测定,发现蜜蜂雄蜂幼虫的抗疲劳作用显著,低剂量时就表现出了效果。中华稻蝗成虫乙醇提取液含有17 种氨基酸和铁、锌、铜、硒,灌胃昆明种小白鼠,负重游泳试验表明乙醇提液显著延长小鼠的游泳时间,降低游泳后的血乳酸值,可显著提高小鼠的抗疲劳能力,还可增加小鼠血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降低血清过氧化脂质、心肌脂褐素、肝脏脂褐素的含量,具有一定的延缓衰老的作用。在人体试验方面,方子龙等选择10名年轻男性志愿者口服蚕粉(0.3g/d),连续服用4周,另外10名受试者口服等量的安慰剂,观察蚕粉对人体的抗疲劳作用。结果发现,蚕粉能降低稳态运动试验时的心率,并提高氧脉搏;提高无氧运动试验的平均功率;防止血清睾酮/ 皮质醇值降低;提高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力,表明蚕粉对人体具有较好的抗疲劳作用,分析认为,蚕粉具有的抗疲劳作用与其含有的游离氨基酸、活性多肽、SOD、维生素和海藻糖等有关。张丽萍等选择了58名年轻男女志愿者(其中男18人,女40人)作为受试对象,31名受试者口服蚕蛹蛋白(0.3g/d),另外27名受试者口服等量的安慰剂,连续服用4周,试验期间,所有受试者均进行运动训练,观察蚕蛹蛋白对人体的抗疲劳作用。结果表明,食用蚕蛹蛋白不会引起明显的体内尿酸代谢失衡,出现高尿酸血症;可以降低受试者运动后血乳酸升高,增加机体的抗疲劳能力;可升高受试者最大耗氧量值,增加机体的运动耐力;蚕蛹蛋白对人体具有较好的抗疲劳作用。 三、抗突变作用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发现,白蜡虫雌成虫粉高剂量组(3g/kg)喂饲小鼠30d,注射环磷酰胺后,小鼠微核发生率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以48h处死时出现的微核率降低得更为明显,说明白蜡虫具有抗突变作用。黄粉虫幼虫粉液具有提高小鼠抗环磷酰胺致突变的能力。 四、抗氧化作用 以大黑甲(又名大麦虫)幼虫脱脂粉为材料,分离水溶蛋白、酸性蛋白、碱溶蛋白和醇溶蛋白,进行体外抗氧化试验,发现大黑甲各蛋白质组分均具有体外抗氧化作用,随着浓度增加,各蛋白质组分的总还原能力、对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增强,其中水溶蛋白含量高,经纯化后,抗氧化作用增强。欧晓峰等采用胰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对脱脂后的虫粉进行酶解得到酸性多肽,试验发现,酸性多肽对超氧阴离子、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并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且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五、降血脂作用 在试验小鼠的高糖高脂饲料中添加3%的蚱蝉若虫、豆天蛾幼虫、黄粉虫幼虫、东亚飞蝗成虫、蟋蟀成虫及家蚕5龄幼虫冻干粉,检测发现,所有供试昆虫对小鼠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效果,家蚕5龄幼虫对小鼠的血清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均具有极显著的降低作用;对总胆固醇的调节作用以蚱蝉和家蚕的效果最大,对三酰甘油的调节作用以蟋蟀和家蚕最为明显。单独对黄粉虫幼虫粉的试验发现,饲喂占大鼠体重3% 和10% 剂量的黄粉虫幼虫粉均可显著抑制高血脂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的升高(P < 0.01),说明黄粉虫幼虫粉有较明显的调节血脂作用。试验发现,中华稻蝗油脂可有效降低试验动物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动脉硬化指数,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中华稻蝗的黄酮粗提物可降低试验动物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动脉硬化指数,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表明其具有调节血脂的功效。 六、降血糖作用 在试验小鼠的高糖高脂饲料中添加3%的蚱蝉(又名黑蚱、黑蚱蝉)若虫、东亚飞蝗成虫、家蚕5龄幼虫冻干粉,检测后发现,3种昆虫具有降低高能量饲料小鼠血糖的作用,家蚕5龄幼虫对小鼠的空腹血糖、食后血糖具有极显著的降低作用,东亚飞蝗对小鼠的空腹血糖有显著的降低作用,蚱蝉能显著降低小鼠的食后血糖。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结果表明,家蚕全蚕粉和全蚕粉复合物对糖尿病小鼠和糖尿病患者均有降血糖作用,同时具有降血脂作用。 常见的食用昆虫 蝉类 在我国陕西、山东等食用蚱蝉较为普遍,云南许多少数民族也有食用蚱蝉的习俗,主要食用方法是用油炸或炒后食用,常称为蝉蛹、知了猴等。 云南餐馆中常见的食用蝉 广东餐馆中的油炸金蝉 西塘古镇餐馆中出售的蝉 蚱蝉是近年很受食客欢迎的昆虫。每年夏季5~7月的夜晚,老熟若虫从土里钻出爬上树干羽化之际,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省一些地方的村民会打着手电筒到果园或树林中,捕捉树干上的金蝉食用或出售。有的老百姓还摸索出了小技巧,天黑前,在树干上缠上胶带,蝉若虫就无法越过光滑的胶带,只能在胶带之下的位置羽化,方便了村民捕捉。云南以吃蝉的成虫为主,对成虫也有一些充满童趣的捕捉方法。例如,夏季的傍晚,在空旷的河边竖起带树叶的小树枝,人站在树枝旁或蹲坐树枝下,使劲摇动装着玻璃珠或小石头的铝饭盒,吸引到河边取水的蝉到小树枝上停留,然后迅速捕捉。蚱蝉在陕西关中一带5年发生1代,以卵和若虫分别在被害枝木质部和土壤中越冬,若虫共4龄,若虫孵化后钻入土中,以吸食植物根系为生,若虫在土中生活4年,老熟若虫6月底7月初出土羽化,7~ 8月成虫数量最多,老熟若虫出土时刻以21~22 时为盛期,此时是捕捉的最好时机。成虫具群居性和群迁性,雄成虫善鸣。据分析,蚱蝉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鲜虫体中粗蛋白含量21.4%,脂肪2.6%,碳水化合物4.3%,干虫体中蛋白质含量达68.83%,脂肪9.15%。其含有多种脂肪酸,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4% ~37%;还含有维生素A(9μg/100g)、维生素E(0.65μg/100g),丰富的钙Ca(133mg/100g)、铁Fe(18.7mg/100g)和锌Zn(12.52mg/100g),黄酮含量8.22mg/g,酚类25.23mg/g,具有食用和药用保健价值。 蚂蚁 我国的医学和营养学研究人员十分重视对蚂蚁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对部分蚂蚁种类进行了较系统的营养和其他成分分析,对一些种类蚂蚁的食用、药用价值和药理作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证实蚂蚁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蚂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是很好的蛋白质资源。蚂蚁体内含有一些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消炎、护肝、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血化瘀、保护血管和心脏等功效。现代药理的研究成果带动了蚂蚁研究和开发利用热潮,并相继开发出“蚂蚁补酒”、“蚁王酒”、“玄驹壮骨酒”、“玄驹茶”、“蚁王保健茶”、“蚂蚁粉胶囊”、“蚂蚁乙肝宁”、“玄驹琼浆口服液”、“中国蚁精口服液”等产品。近年来我国生产蚂蚁粉上百吨,用于医药和保健品。 蚂蚁酥(双齿多刺蚁菜肴) 蚂蚁摊蛋(双齿多刺蚁菜肴) 中国民间食用蚂蚁十分普遍,尤其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哈尼族、傣族、彝族等多种少数民族用蚂蚁待客仍是当地少数民族招待贵宾的一种方式,有直接食用蚂蚁卵、蚂蚁与鸡蛋一同油煎、用蚂蚁卵做成的蚁酱、将蚂蚁制成酸醋食用等多种方式。由于蚂蚁具有消炎和活血化瘀等药用记载,在民间常用蚂蚁泡酒饮用,据说有治疗风湿、强身健体的功效。国外也有食蚂蚁的习惯,墨西哥人把蚂蚁作为蛋白质和维生素的一大来源,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把蚂蚁制成各种食品、菜肴,并在商店、餐馆中出售。我国具有较大食用、药用价值并已鉴定可利用的蚂蚁主要有10 多种,如双齿多刺蚁、黄猄蚁、丝光蚁、黄毛蚁、日本弓背蚁、北方蚁、凹唇蚁、叶形刺蚁、梅氏多刺蚁等。 本文由李文超摘编自 冯颖、陈晓鸣、赵敏著 《 中国食用昆虫 》一书,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ISBN:978-7-03-047057-7 《中国食用昆虫》是在作者多年对我国民间食用昆虫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同时广泛收集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全书共分上、下2篇15章。上篇较系统地总结了对中国食用昆虫的研究和利用现状,介绍了国外食用昆虫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分析评价了昆虫的营养保健价值和食用安全性,提出了食用昆虫利用和养殖过程中的安全性评价和环境保护原则,概述了中国部分食用昆虫的养殖技术。下篇记载了我国分属于11目64科173属的食用昆虫和已分析了营养价值的昆虫324种,较详细地描述了它们的食用习俗、食用方式和营养成分,记载了部分种类的药用保健价值,书中配有彩色图片261张。书后的附录为中国常见食用昆虫名录和部分昆虫食谱相关书籍介绍。本书是迄今我国较为详尽的食用昆虫专著,可作为广大昆虫学和营养学科技工作者、食用昆虫爱好者、农村食用昆虫养殖者、农林院校学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929 次阅读|27 个评论
丛树铮: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母及黄万里老师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6-2-27 08:23
水文、气象现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与水有关的水文、气象、气候方面的现代研究,有很大部分是涉及或针对不确定性的研究和处理的。这无疑都需要使用概率统计方法。与此同时,作者也注意到,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在应用概率统计方法的历史中,也有不正确应用的实例。这正反两方面的事实使作者感到有必要写一本专著,首先使读者能建立严谨、正确的概率统计概念,然后能够掌握各种现代的概率统计方法,从而能在应用中正确使用,并在应用及研究中予以发展、创新,以造福社会。 ——丛树铮 在中外近代历史上,有两个人是我最尊敬的。一位是我的老师黄万里,另一位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 我之所以尊敬他们,不仅是由于他们在科学上和事业上的成就,而且更是由于他们高尚的品格。在我看来,他们堪称知识分子的精神楷模。在此,谨摘录他们的一些言论与事迹片段,作为《 水科学技术中的概率统计方法 》一书代序,奉献给读者,特别是年轻的学生。 黄万里 (1911~2001) 是蜚声中外的水利、水文学家。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他一生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只说真话,不说假话。他鄙视那种为了谋取私利而歪曲真理、损害公益的可耻行为。他在最后病重时对自己的学生说:“知识分子,特别是决策者的错误认知,是最大的祸国殃民。我们受之于民的太多了,要竭尽自己所能报效国家。” 爱因斯坦 (1879~1955),世界著名科学家。他在《我的世界观》(the world as I see it ) 中写到:“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 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简朴的生活。”“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与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他远离权势,把一生献给了科学和反法西斯及反战事业。1952年他拒绝了以色列请他担任总统的邀请。他的最后时日是这样度过的:“1955 年4 月13日,动脉瘤破裂。4 月15 日进入Princeton 医院。4 月16 日儿子Hans Albert 从Berkeley来到Princeton。4 月17 日,他打电话给Helen Dukas,要求给他书写的工具以及他最近所作的计算手稿。4 月18 日凌晨1:15 去世。他的遗体于当日下午4 时于Trenton 火化,骨灰撒落于未予透露的地方。” 相信他们的精神会后继有人。 1981 年6 月,由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 主编的《水文学的概率统计基础》一书(以下简称《基础》)。我作为该书的主编人,曾想修改、增订,惜未获得时机。1988 年,本人赴美。后在美国大气海洋总署(NOAA) 下属天气局(NWS) 所属的水文局(OHD) 工作,于2006 年7 月退休。在此期间,学习和使用了多种概率统计方法。利用退休后的三年时间,专门编写了《 水科学技术中的概率统计方法 》(以下简称“《方法》”),以供国内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水的重要性日益明显。一方面,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无水即无生命。可水的数量是有限的,特别对人口众多的中国更是如此。要对有限的水资源作有效的利用,我们就必须对水的量和质做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洪涝、干旱又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因此我们对水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必须进行研究。这可以说是一项万世不朽之业。 “天有不测风云。” 我们的祖先早就知道水利、天气、气候现象,具有不确定性。 关于必然性、偶然性(不确定性、随机性) 的概念,哲学家们和理论物理学家们仍在争论、研究和探讨(Peat,2002)。但20 世纪60 年代提出的混沌理论(Lorenz,1993),无疑是一个巨大进展。它使我们知道,天气预报的不确定性(随机性) 却源于表述大气过程的方程组的确定性。粗略地说,这是由于描述大气运动的这组非线性、确定性的方程,对系统的初始条件非常敏感。而大气的初始条件,由于其空间上的广袤,我们无法得到准确的答案。从而不可能对天气做出长期的准确预报。地球上的淡水,都源于降水,而降水又是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因此,混沌理论使我们对水在时间、空间分配上的不确定性有了进一步了解。 概率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随机的现象,并因此与现实世界有密切的联系。广义地说,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分析和表述资料的知识领域”(McGraw-Hill,1982)。但就很重要的方面来说,统计学可视为概率论应用的一个领域。 在水科学技术中,我们应用概率统计方法,就是要对不确定性进行估计、定量,以做出推论和预测。 水科学技术中应用概率统计方法的一个重要实例是通过洪水(暴雨) 的频率分析,来研究具有一定超过频率的洪水(暴雨) 值,以此为工程措施的设计提供依据。这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科学技术中应用概率统计方法的重点将转移到对水资源及水资源工程、措施的管理运用方面,即通过对水的预报、预测来获取最大的运用效益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 在水文预报的领域内,已广泛地使用概率统计方法。这包括近年来刚发展起来的集合预报(ensemble forecast)。这方面的经济社会价值,将会日益明显。 因此,《方法》特设两章分别介绍集合预报(第12 章) 及预报检验(第13 章)的内容。这两个专题的内容,在美国水文界也正处于发展阶段。特别是集合预报,应该说,其内容并非都完全成熟。但作者认为,每一新生学科,在初始阶段,都具有这种特点。通过这种介绍,可使国内的专家学者及时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从而在发展集合预报、预报检验的理论、技术及应用方面,作出贡献。 另外,空间资料的统计分析,在地学领域有很多应用与发展。这类方法,在美国水文界也有很多应用。但在国内的水科学技术界应用尚不普及,因此也辟专章(第11 章) 予以介绍。 《方法》其余各章简述如下:第1 章,集合概念,为全书的基础。这在一般的概率统计书中并不多见。作者认为,这是掌握全书的基础。第2~5 章为概率统计的传统内容,但增加了多元亚正态分布、正态分位数变换、二元gamma 分布以及Wishart 分布等新近内容。第6 章,参数估计的理论与方法,强调参数估计的理论,也介绍了现代常用的各种方法。第7 章,假设检验,强调了假设检验的理论,着重介绍了两种错误的概念,然后再介绍常用的一些方法。第8 章,回归分析,除一般回归分析的概念与方法外,还介绍了它在水文气象预报中应用的情况。第9 章介绍了时间序列的统计分析,包括时域分析及频域分析两个方面,强调了时间序列在水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第10 章,统计试验方法,一般统计书中并不常见,但这是研究工作中一个有力的工具。 《方法》虽力求题材广泛,但仍有许多水科学技术中有用的概率统计方法未能涉及。如非参数方法、资料同化(data assimilation)、Kalman 滤波以及Wavelet 等。有需要的读者可参考有关专著。 最后,应该说明,由于《方法》的性质属于应用数学范畴,读者对象为水科学技术界的科学家、工程师、教师与学生。因此书中的数学陈述在许多情况下并不具备纯数学的严谨性。 作者认为,就应用角度而言,概率统计方法的重要方面都是和主题的概念(idea) 而非技术细节相关联的。 因此,《方法》的重点是介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只有牢固地掌握了这些内容,才有可能在工作中正确、灵活和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丛树铮 著《 水科学技术中的概率统计方法 》一书。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25586-0 定价: 86.00 元 《 水科学技术中的概率统计方法 》介绍了概率统计的基本理论与在水科学技术中常用的近代方法。概率部分,包括Bayes 定理的应用、亚正态分布、分位数变换及多元Gamma 分布等;统计部分,包括参数估计的理论与各种近代方法、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空间资料分析等在水科学中的应用,并附有大量实例。本书还首次介绍了水文集合预报的概念与方法,以及水文预报检验的价值、理论与方法。 【版权申明】本文为科学出版社地球科学订阅号—— 赛杰奥(sci_geo) 原创发布,转载请保持内容及公众号相关信息的完整,违者必究! 地球为你而转! 欢迎关注:赛杰奥(sci_geo) 科学出版社 地球科学 订阅号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501 次阅读|4 个评论
比较教育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6-2-24 09:28
真理是什么?我们真能知道什么?我们如何确信我们具有真理?我们如何确定我们能完全知道任何事物?何为知识?它为什么重要?知识是一种心理的状态或只是一种信念的形式?如果我们知道某事,那么我们必然知道自己知道此事吗? ——波伊曼(Louis P. Pojman) 何为认识论? 认识论在一般意义上被认为是关于知识的哲学学说,是关于人们认识的研究。它涉及知识的性质与来源等有关人类认识的问题,是对人类认识本身的认识和反思,是关于认识的认识,是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哲学的一个重要部门。其最早是基于一般认识问题的研究,即讨论人的认识何以可能。据说是英国哲学家洛克(J. Locke)开创了现代认识论的先河,他不再谈论人类认识是否可能的问题,而是直接研究人类知识的来源,即著名的“白板说”。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学科分类也成为必然。与此同时,一些比较成熟的学科如数学、科学、比较法学等不仅在自身研究领域已获得大量知识,而且对自身知识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哲学研究,并形成了学科自身的认识论。可以这样说,凡是人类认识的各个领域,因其对象的特殊性,人们对其的认识及获得成果的过程都有差异,而对不同领域的认识之研究即可形成一门学科或一个领域的认识论。这是在目前诸多出版物中可以明显感受到的现实成果。例如,数学有数学认识论、科学有科学认识论、哲学有哲学认识论,还有非理性认识论、社会认识论、社会科学认识论、媒介认识论、比较法的认识论及音乐社会学认识论,等等。 比较教育认识论的由来与意义 正如其他学科一样,教育这门学科也有自身的认识论。就我国而言,在教育研究中也已有人对其认识论进行过相关探索,并有专门的著作问世。而且,在其他教育认识论研究中均强调认知方式的转变,强调从原来唯科学理性认识论的弊端转向更为全面的认识论,教育学科的认识论将面临着重要转向。 比较教育作为与教育学科密切相关的一个分支,发展至今已近200年,从知识积累的角度看,现已具备大量有关教育事实与理论的各种知识,也具备将学科从知识积累转向学科知识本身的反思与研究所需的诸多可能条件。而且,如果比较教育要进一步发展和提升,也必须对自身进行反思和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还未见从认识论的角度将比较教育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以进行系统探索的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同时,任何一个学科的进一步发展都有赖于该学科学术共同体对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及所积累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反思和研究,即对本学科自身的研究进行再认识。唯有如此,才有利于一门学科自身的理论建设,也才能从认识论的视角确立一门学科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学科得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也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切实根基,比较教育也不例外。因此,比较教育学科在此背景下关注其自身认识论的建构应该说是顺理成章之事。 从已有资料情况来看,虽然曾有人提出“比较教育认识论”这一术语,但并未对其进行系统究。也有人对比较教育的知识论问题进行过相关探索,但却并非从认识论视角进行分析与阐释。不过可以肯定的是, “比较教育认识论”这一问题已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既是人们在比较教育理论研究偏弱的情况下试图加强其学科建设之理论研究的自觉性,进而巩固其学科地位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在学科认识论的研究已取得诸多成果的前提下试图建构比较教育学科认识论的一种尝试。 比较教育虽然具有较为漫长的历史,但人们真正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与认识的时间又非常短暂。从法国朱利安(Marc-Antoine Julian)发表《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1817)到现在不过近200年。在此期间,有关比较教育的认识与研究成果也可谓汗牛充栋。它虽然在近200年的发展历程中曾为世界各国的教育做出了不小贡献,也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资源,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其应用研究的比例远远高于理论研究,而且在所做的贡献中,往往在极大程度上仅限于应用方面。在现有的比较教育理论研究中,关于方法论的研究和应用其他社会科学理论以分析教育问题的研究较多,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理论研究较少,与整个成果相比又显得较为薄弱,尤其是关于比较教育认识论方面的研究更是少见。 比较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应有完整的概念体系,这就有赖于学科理论研究。比较教育的学科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彻底解决,恐怕与其理论研究偏弱有诸多关联。比较教育要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就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就必须寻求比较教育研究领域带有普遍性的法则,以形成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因为“任何特殊领域中的知识必须预设一套非常普遍的原则,并与这些原则相适应,否则它就不成其为知识”。人文学科知识与自然学科知识的“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在人文学科中,这些原则虽然也如同在自然科学中那样是有效的,但似乎是应用于更为特殊得多的问题,因而察知它们也要更加困难得多”。此外,全球化进程在当代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个侧面都已得到充分体现,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已经历或正在经历全球化。在“全球化‘需要’国家,国家‘需要’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比较教育的发展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它已实现从最初对教育制度的关注与研究到学科方法论体系研究的转变,如今逐渐转向对教育中的知识之研究,尤其是知识与制度、知识本土化等问题逐渐成为当前比较教育研究的主题。也正因为如此,加强比较教育的理论研究,并对其认识情况进行系统探索与分析,从而逐渐建构比较教育的学科认识论就显得更加迫切。所以,在此背景下对比较教育认识论给予关注和研究,就是比较教育研究者们的应有之责。虽然有太多困难,但对比较教育自身学科的发展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比较教育认识论的内涵与要素 从认识论的视角考察比较教育,我们将其作为认识教育的一种方式或活动,是人类普通认识活动的组成部分,它有着不同的内涵。从认识对象的角度看,它是关于“他者教育”的认识,以及对这种认识的认识。从这种认识的性质层面讲,比较教育的认识既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就比较教育认识论的层次而言,它由四个层次的认识所构成。它的构成要素有主体、客体与中介,采用深度层面分析的方法,依据主体进入“他者教育”之文化的深浅程度,可将其分为纯粹本文化者、浅层异文化者、熟悉异文化者和高度异文化者四个层面;根据客体与中介的主体性体现程度,可将其分为教育设施客体、社会规范客体、制度系统客体、主体视域客体及活动主体客体和物理手段中介、相关理论中介、组织机构中介、教育文本中介及活动主体中介五个层面。 比较教育的认识动力与目的 比较教育的形成首先根源于人们的好奇心理,这是认识“他者教育”的原初动机,是人们最早认识“他者教育”的直接动力源泉;社会运动不仅促使人性得以解放并以理性的方式探索教育,而且由此产生的现代科学理性还直接影响到了比较教育的认知方式,从而使人们对“他者教育”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国际竞争则促使人们对“他者教育”制度进行系统考察,这缘于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使人们对“他者教育”的认识进入常规化发展阶段。比较教育的形成,也与人们认识“他者教育”的三类目的密切相关。其中,认识与求知是为满足人们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比较教育的认识所具有的知识性目的;借鉴与改革是满足特定地域或国家的教育之现实需要,是人们为“应答”自身当下教育问题之“询问”而做出的寻求思想资源的不同路径之选择,这是比较教育所具有的实用性目的。比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国际、民族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对话。理解是对话基础上的理解,对话是理解中的对话。通过理解和对话,使人们向世界教育敞开,从而揭示世界教育的真理所在。 比较教育的认识路径与理论范式 迄今为止,比较教育已从不同认识路径分析、认识与解读教育,时空路径是其中之一。在传统的时空观念中,比较研究的空间通常与民族和国家相关,空间就只意味着一种在感官角度的意义上能被固定的、定界和触及的空间,而时间概念通常指在西方现代历史中的线性的编年表。此外,比较教育分析和认识教育的科学路径也曾成为比较教育发展的主流路径,文化路径则是比较教育在以上两种路径之外认识和理解教育的另一出路。同时,在比较教育的发展史上,从不同认识路径分析和认识教育,由此形成了历史主义、功能主义、全球主义及文化主义等几种不同的理论范式。虽然各种理论都有其局限,但都从不同角度阐明了各自的观点和立场,对比较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相应贡献,各种理论基于不同认识路径,都有其相应的合理性。 比较教育的认识条件与功能限度 比较教育作为认识“他者教育”的一种方式或活动,需要主体的个人条件和特定社会所能提供的条件。这不仅要求其认识主体应具备相应的条件,认识活动的发生也需要耗费相应的各种成本,而且认识“他者教育”还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同时,比较教育作为认识教育的一种方式还具有一定的功能。其中包括认识的功能、借鉴与改革的功能和对自身进行反思的科学功能。但不论哪种功能,都因各种条件限制而具有明显的限度。 比较教育的认识轨迹与知识特征 人们对比较教育发展历史的认识,一般将其学科诞生作为开端的标志,或将学科诞生之前的漫长时期作为学科的史前阶段或孕育阶段。但这种认识是基于比较教育是一门学科的基础而进行的认识,它未能明确比较教育这种认识活动久远历史发展轨迹的统一范畴。重新考察比较教育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展史就能发现,比较教育的整个认识轨迹是围绕教育及比较教育学科本身的实然与应然而展开的,并向全球的复杂性路向迈进。就比较教育的知识特征而言,不管是我们的单纯认识“他者教育”的活动,还是以“他者视域”反观“我者教育”的活动,都是认识主体从“他者视域”看待教育的认识活动。所以,比较教育知识的明显特征首先表现为“他者视域”。正如科学知识的建构一样,比较教育的知识是对教育知识的二次建构。人们在认识“他者教育”进而反观“我者教育”的基础上,试图建构适合人类发展的教育,以实现对整个全球教育的二次建构。从历史角度看,比较教育不仅天生具有跨越不同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而且还具有明显的跨越和解读全球的特征。 本文由李文超摘编自 王涛 著《 比较教育认识论 》前言,略有删减改动。 ISBN:978-7-03-046047-9 《比较教育认识论》从认识论视角考察比较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 认为比较教育的初始目的是认识与求知 , 之后是借鉴与改革 , 以及理解与对话。 比较教育作为认识 “ 他者教育 ” 的一种方式 , 既需要认识主体具备相应条件 , 也需要认识活动得以展开的各种成本及技术要求 。 比较教育作为认识教育的方式 , 其认识轨迹始终是围绕教育及比较教育学科本身的实然与应然而展开 , 并向全球复杂性路向迈进 , 由此形成 “ 他者视域 ”、 二次建构及解读全球的知识特征 。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168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月新书快递(二)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6-2-23 16:52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2月新书快递(二)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2月新书快递(二).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带钢冷连轧液压机与伺服控制 120 刘宝权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Feb-16 2 Chinese Leaf Beatles(中国叶甲) 298 杨星科 专著 生物科学 27-Jan-16 3 新生物学年鉴2015 98 《新生物学年鉴2015》编委会 专著 生物科学 1-Feb-16 4 战时环境下日本在华棉纺织业研究(1937-1941) 86 王萌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8-Jan-16 5 高考分数线与专业排名2016—2017 49 邱均平 考试用书 语言、教育 29-Jan-16 6 弱势儿童心理弹性干预的理论与实践 88 赵俊峰 等 专著 心理、励志 28-Jan-16 7 医用化学学习笔记 26 章耀武 中高职教辅 西医 29-Jan-16 8 妇产科护理学学习笔记 39 张莉 中高职教辅 西医 29-Jan-16 9 生物化学 41 杨平,潘克俭 高职教材 西医 1-Feb-16 10 基础护理学(第二版) 50 柯彦,纪秀君 高职教材 经济管理 1-Feb-16 11 临床医学概要(高职检验) 69.8 王改芹 高职教材 西医 29-Jan-16 12 人体解剖学 35 李健,李鑫 高职教材 西医 1-Feb-16 13 三代考古(六) 19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9-Jan-16 14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 29.8 袁栎 大学教材 西医 26-Jan-16 15 护理心理学 45 曲海英,高岩 大学教材 西医 29-Jan-16 16 生物医学常用实验技术 25 林旭,佘菲菲 研究生教材 西医 26-Jan-16 17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40 翟国栋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Jan-16 1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程 24 韩玉芳,李阅民,顾坚男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29-Jan-16 19 大学生创业体系的科学构建 29.6 杨志群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9-Jan-16 20 有机化学(第四版) 65 张生勇,何炜 大学教材 化学 2-Feb-16 21 仪器分析(第三版) 49 陈浩 本科教材 化学 29-Jan-16 22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56 胡志刚 大学教材 化学 1-Feb-16 23 人类发育与遗传学(第三版) 68 赵彦艳,孙开来 大学教材 西医 1-Feb-16 24 生物材料学(第二版) 39 徐晓宙,高琨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9-Jan-16 25 药理学(模块版) 58 淤泽溥,林青 大学教材 西医 29-Jan-16 26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指导 28.8 邵泽军 大学教材 数学 2-Feb-16 27 新编大学物理(第二版)(上册) 41 罗春荣,郑建邦,段利兵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Feb-16 28 大学物理实验(第五版)(修订版) 56 魏怀鹏,张志东,展永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Feb-16 29 数学与名画 59 梁进 大学教材 数学 28-Jan-16 30 统计学习题与案例解析 15 吴风庆 大学教辅 经济管理 29-Jan-16 31 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同步综合练习 38 李军华 大学教辅 经济管理 29-Jan-16 32 证券投资学(第二版) 36 余学斌,翟中伟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9-Jan-16 33 基础会计(第二版) 39 陈引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Feb-16 34 行政法学(第三版) 29 温晋锋,徐国利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29-Jan-16 35 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的商业模式适应性演进:动因、机理及效应 62 吕鸿江 专著 经济管理 29-Jan-16 36 基于平台的商业模式创新与服务设计 132 赵先德,简兆权,傅文慧 专著 经济管理 1-Feb-16 37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研究--以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为例 62 乔晗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9-Jan-16 38 旺苍米仓山地区地质实习教程 19 范存辉,杨西燕 大学教材 资源环境 19-Jan-16 39 生态文明视角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研究 55 曹洪华 专著 经济管理 18-Jan-16 40 渔业管理生物经济学 88 (美)Lee G.Anderson等著;陈新军 等译 专著 经济管理 18-Jan-16 41 河北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 98 赵建成,谢晓亮 专著 生物科学 26-Nov-15 42 路绍祖针灸临证经验集萃 80 崔瑾,路绍祖,陈盼碧 专著 中医 24-Nov-15 43 高速公路网与城镇体系的区域整合: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98 林涛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Nov-15 44 隧道工艺力学 120 邵珠山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Feb-16 45 中国科学院年鉴2015 98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 基本资料 语言、教育 2-Feb-16 46 信息分析(第二版) 88 沙勇忠,牛春华 等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8-Feb-16 47 中国碳市场:从试点经验到战略考量 98 范英,滕飞,张九天 专著 经济管理 2-Feb-16 48 北京城市发展与空间结构演化 148 于伟,宋金平,韩会然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Feb-16 49 高能物理实验统计分析 128 朱永生 专著 物理(力学) 16-Feb-16 50 湍流问题十讲——理解和研究湍流的基础 58 赵松年,于允贤 基础理论 物理(力学) 16-Feb-16 51 轻小型无人机遥感发展报告 298 廖小罕,周成虎 报告类 地球科学 2-Feb-16 52 河道生态基流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以渭河关中段为例 198 徐宗学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Jan-16 53 文化遗产保护 吕舟文化遗产保护团队论文集 350 吕舟 论文集 土木、建筑 25-Jan-16 54 荆楚文物(第2辑) 128 荆州博物馆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6-Jan-16 55 边疆考古研究(第18辑) 10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Feb-16 56 医学遗传学实验指导(第4版) 25 王修海 等 大学教材 西医 18-Feb-16 57 有机化学(第2版) 39.8 唐玉海,卫建琮 大学教材 西医 19-Feb-16 58 医学信息检索与实践 59.8 韩立民,朱卫东 大学教材 西医 17-Feb-16 59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第2版) 49.8 葛明荣,孙承毅,王晓静 本科教材 语言、教育 17-Feb-16 60 医药化学实验 34.8 韦正友 大学教材 西医 15-Feb-16 61 儿科学(双语版) 69.8 谭建新,柳国胜 大学教材 西医 17-Feb-16 62 医学物理学实验 35 鲍艳,赵元,叶福丽 大学教材 西医 3-Feb-16 63 汉语藏语科普知识宣传读本 40 何烨,何进全,白晓 大学教材 西医 2-Feb-16 64 创客进行时--用Arduino去创造 25 王波 中小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9-Feb-16 65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49 陈炜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Feb-16 66 简明无机及分析化学 35 王香兰,赵秀琴,董元彦 本科教材 化学 19-Feb-16 67 文博揽胜 168 王武 李佳敏 魏洁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Feb-16 68 现代教育技术 36 姚巧红,王晶,褚芸芸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5-Feb-16 69 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 49 陈希章,薛伟 本科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5-Feb-16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2774 次阅读|1 个评论
李小建:我的经济地理之旅
热度 6 sciencepress 2016-2-20 07:11
从1982年初在大学工作算起,我从事地理学教学与研究已有34个年头。如果算上读大学地理专业的4年,算上在海军部队从事测绘工作的4年又5个月,与地理学的结交有四十多年了。这期间,从学习地理学、认识地理学,逐渐到从一个方面(经济地理学)进入地理学并做了一些探索研究,发表了一些文章、出版了几本著作。在有些研究问题上,积累了些许研究体会。为交流学术思想,求教于同行,我基于几十年在经济地理学研究探索上的一些文章,重新组合编纂成《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探索 》一书,供大家参考讨论。 经济地理之思 经济地理学从1893年大学开设课程算起,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上个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个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较快发展。60年代的数量革命促使经济地理学研究由描述走向解释。沿着这一脉络发展,区域科学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一些地理学家沿着对经济地理现象解释的方向,追根溯源,从各个不同角度探索其影响动力及影响因素。诸如,上个世纪70年代产生的政治经济学派强调政治和社会力量对空间经济形成的影响,认为经济景观不是区位理论中的理性选择结果,而是不同社会力量介入并长期较量的结果。相应地,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上出现了制度转向、文化转向、关系转向、尺度转向等。同时,在研究方法上,也从数量模型和统计检验转向包括定性案例分析的多元研究方法。90年代的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学派强调地理研究中对人、文化制度以及女性的关注,等等。继演化经济学的出现,也有些学者从演化视角看待经济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从而形成 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多元化共存的局面。 回到国内,经济地理学是长期以来最受社会持续关注的人文地理学科。上个世纪前半期,经济地理学以引介西方理论和结合中国实际的经济地域考察分析为主,中期一段时间,在学习原苏联经济地理学的基础上,围绕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进行考察和规划工作。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相关理论和方法引入和拓展,特别是中国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地理学兴盛带来了难得机遇。新的研究主题不断出现,研究区域类型、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尺度、研究方法迅速多元化。但与西方相比,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多元化有一些不同。除了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多元化之外,中国学者还注重自然地理要素对经济现象的影响,同时,中国政治体制不同对经济地理学研究提出不同的决策需求。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多元化给人以云雾缭绕的感觉,不少人在这些林林总总的术语罗列面前,难以厘清前进的方向。我自己就曾这样徘徊,在困惑中不断思考,试着理一理思路。 在30多年的研究思考基础上,大致梳理出这样的逻辑思维脉络。 第一个问题,经济地理学中的“经济”和“地理”是什么关系? 经济地理学一开始出现,就融入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从两个学科角度的持续探索。虽然两个群体不断学习、取长补短,但不同的学科背景有各自不同的出发点和观察问题的视角,其研究成果及其积累形成的学科框架明显带有各自的特点。尤其是,20世纪上半叶的区位伦、中期的区域科学、后期的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在经济地理学领域产生重要的理论影响。特别是经济学家P·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更大程度上促使社会、甚至学术界,从偏重经济学角度认识经济地理学。 但探求源头,“经济地理学”这个术语,首先是由地理学家提出的;经济地理学课程也是首先在大学的地理学院系开设的;最早的Economic Geography 学术期刊也是地理学家主办的。从科学术语的角度,经济地理学首先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应该带有地理学的一般属性;其次,依上述逻辑,经济地理学应该是从地理角度研究经济现象,注重地理圈层(包括人居圈、大气圈、水圈、地貌、土壤圈等)对经济活动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第三,经济学家的经济地理学所注重的空间分布、空间差异等,只是经济现象的地理性的一部分,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其他活动的经济后果等也是很重要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内容。 从这个角度看,西方经济地理学新近出现的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以“多元转向”为标志的地理学科的“新经济地理学”,以数学与计量模型为代表的经济学科范畴的“新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对该学科发展具重要促进作用,但这绝不是完整的经济地理学,尤其不是地理学科的经济地理学。 第二个问题,经济现象怎么认识? 经济现象包罗万象。从经济活动主体的角度,有全球公司、跨国公司,有中小企业、农户;从经济景观角度,有基于大城市、特大城市形成的体量巨大的经济集聚体,也有村落、工厂等较小的经济空间;从与行政关联角度,有与国际经济组织相关联的跨国经济合作体,也有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层级政府相关的区域经济体系;从外在显示角度,有的经济现象可以明晰从外部看出,有些根本从外部无法判断(如互联网经济)……。在这些众多的经济现象中,如何把握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研究者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人觉得,这些经济现象都很重要,都值得研究。但在力量有限情况下,应有轻重缓急之分。如果从由浅入深角度,第一,不妨先研究国家以内的区域经济现象,再逐渐扩大视野,研究国家或全球经济地理主题。除了国际经济问题比较复杂之外,其很多研究中的问题离不开区域尺度的分析,如全球经济中心转移,是个全球性的经济地理研究主题,但经济中心本身又离不开区域甚至城市的基础研究。此外,其他一些学科,如经济学同样关注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同样关注全球经济变化。如果不具有很好的区域经济研究功底,很难突出经济地理学在这方面的研究特色。第二,不妨先关注具良好可视化的经济地理景观研究,再逐步转向外部难以判断的经济地理现象研究。尤其运用现代遥感技术、大数据处理挖掘和分析技术,可能很有利于取得令人信服的成果,占领为社会经济服务的重要阵地。第三,不妨先关注微观经济活动主题的研究,再逐渐向其他影响经济活动的相关机构延伸。这些经济主体是地球表面经济现象差异形成的最直接决定者,其他机构和相关制度只是间接作用于这些主体。 第三个问题,什么是经济地理学中的“地理”?换句话说,什么是经济活动的地理角度? 广义上说,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不是在各个地方同时出现和以同样的速度进行,经济现象都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空间性。空间分布、空间差异、空间联系等空间性属于“地理”,但并不等于“地理”。“地理”在空间性之外有更多的内涵。如,经济现象的空间性与其他地理圈层(大气圈、水圈、地貌、土壤圈、人居圈等)的关系,一般的经济空间分析很少涉及,但它却是重要的经济地理学中“地理”所包含的内容。 以上个人对经济地理学的认识,虽然不断有所变化,但对自己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经济地理之旅 本人1986年考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从事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当时,中国改革开放虽有7个年头,但整个经济仍然带有非常浓厚的计划色彩。虽然外资企业已经进入,但整体上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自主作用非常有限。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多从政府需求的视角出发。南开大学成立有大洋洲研究室,我当时的论文设想主要围绕澳大利亚经济地理。在查看英文文献的过程中,接触了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期刊,对于其中 公司地理 的文章,感到非常新颖,做了一些读书笔记。 1988年初,经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推荐和澳大利亚大使馆考试,我获得中澳交换留学生计划的资助,以博士生联合培养名义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理系学习研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有一个太平洋研究学院,集聚了一批国际有影响的学者。其中,做过较多公司地理研究的麦克·泰勒(M Taylor)教授就是队伍成员之一。虽然,他刚去澳大利亚联邦交通部任职,但仍与大学保持密切的学术联系。在这样氛围下,我原来对公司地理的兴趣有了继续发展的条件。在博士论文的选题中,逐渐考虑形成一个思路: 集中于常规区域分析与公司地理分析的结合部位,对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工业区域变化与公司活动进行研究,审视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为解决工业过度集中而选择远离都市区的增长中心分散发展举措,揭示其为什么最终不成功的原因。 论文完成后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举行的报告会上,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 1990年4月回国后,我继续沿着这一方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和留学人员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先后从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企业、具有中外交合特征的外资企业和具有计划经济特点的国有企业的研究。研究内容除了企业与区域关系之外,还涉及企业空间扩张、环境与企业发展的相互关系、不同类型的企业的空间结构等问题。 在实际研究的基础上,1999年初步理出公司地理的研究框架,出版了系统阐述公司地理的专著《公司地理论》,并于2002年修订再版。 所主编的《经济地理学》教材(1999年第1版,2006年第2版)也是围绕企业作为经济地理现象的主题来组织其框架结构的。 公司地理,尤其是大型公司研究中,接触公司案例对研究非常重要。我对外资大型企业的研究,主要调查位于上海的公司。这对于工作地在河南的研究者,有诸多不便。沿着聚焦经济活动主体的思路,我开始考虑具有河南特色的农区经济地理研究。由于中原地区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又加强了农户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 本世纪开始,我从不同角度研究农户作为主要生产单元下的农区经济问题。 包括,农户对发展的期望和途径与环境的关系、农户生产的投入产出与人地关系、农户居住行为、农户生产区位、农户外出务工区位、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农户群体的经济地理行为等。尤其是2005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下,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农区、农户调研,为后续的多角度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由于该研究方向具有突出的地域优势,我的同事、博士生们相继开展了围绕农户的研究,形成了有初步影响的研究群体。 在关注经济活动主体的同时,我也开始考虑在地理单元上,经济地理学如何从微观角度入手。 传统的农村聚落是长期人地相互作用的产物,同一聚落的居民经济活动具有一定同质性。可否从聚落入手探索农村地区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微观单元? 沿这个思路,本世纪开始,引导博士生选题围绕村域进行。例如,通过详细的地块调查,研究村域内人地系统投入产出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村落地理环境与专业村形成的关系,研究村庄之间外出务工的差异等。博士生乔家君教授还沿着这个方向,出版了《典型农区村域人地系统定量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和《中国乡村地域经济论》(科学出版社,2008)。博士生李二玲教授进行了村域农户经济社会网络的研究,出版了《中部农区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网络》(科学出版社,2011)。博士生高更和教授进行了村域农户经济活动区位的研究,出版了《中国中部农区农户经济活动区位研究——以河南省南阳市6个村为例》(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在进行村落地理研究中,也借助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进行更小尺度的人地关系探索。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中,根据研究区各点位(如用TM影像数据的30×30m)的生境条件和一段时间内人类利用情况,建立相关判断基准,来评估各点位变化是否更趋于可持续发展。     经济地理学微观单元的研究,背后关联着经济地理学中科学研究哲学的变化。 经济地理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强调综合论,着重应用归纳法。这些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对促进经济地理学研究起有重要作用。微观单元的研究,可用“还原论”哲学思维来解释。一些人认为,科学发展历史的核心特征是还原论和可重复性。还原论强调对研究对象简化,对研究对象挑选;可以用低层次的规律解释高层次现象;可以把复杂现象打碎,逐个元素进行分析。如物质世界那么复杂多样,但都离不开到目前为止发现的118种化学元素,这些元素是物质世界最简单、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这些元素的状况、它们的组合状况,影响各种物质的性质。沿着这一思路,找出基本单元、基本单元的特征、基本单元的组合特征、基本单元组合体的特征,不失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另一探索方向。只是经济地理现象有很多人文因素的参与,研究对象比自然现象更复杂多变,机理具有不可重复性,找出其中的基本单元更难。但艰难中的探索,更具有挑战意义。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对学科更具有引领影响。 由于一段在澳大利亚学习和在美国做客座教授的经历,又有几次在香港的合作学术研究,我在一段时间内,研究选题以追随西方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或研究研究趋势、进行中国相关研究为重点。公司地理、跨国公司与中国区域发展等选题主要是这种影响的结果。相关研究在国际期刊连续发表,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在国际期刊发表文章最多的国内经济地理学者之一。在研究中,我也 不断反思着所进行的工作,尤其是对欧美主流经济地理学受社会思潮影响所产生的各种“转向”,以及经济学家从事的经济空间现象研究形成的“新经济地理学”,逐渐形成一些看法。 感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角度与思路,以及它们对经济地理学中的逻辑定位,与中国均存在一些错位。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遇到的不同经济问题,中国与欧美国家的不同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禀赋,不同的政治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价值,对经济地理现象产生不同的影响,使我们从独特国情角度考虑发展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尤其从逻辑角度,经济地理学不能脱离地理学,必须加强其与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的联系。但西方经济地理学近期发展,不能清楚看到这一发展趋势。为此,我在经济地理学结合中国实际的研究中,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了一些文章,和同行一起讨论。 探索永无止境 编完这部近50万字的《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探索 》书稿,回想起 三四十年与经济地理学的结缘。 十分荣幸在偶然中遇到地理学,并终身从事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尽管有十多年接触大学的管理工作,但钟爱的地理学术事业始终是永远放不下的心结。习惯渐渐成瘾,周末和节假日总要进入这片天地,或重温旧情(原有研究领域),或结识新友(学习新的知识)。这部书稿的文字背后,或根植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与维多利亚州交界处小城调研的记忆,或隐含着河南乡村企业、农户访谈的点点滴滴;或渊源于大师们指点下的灵感顿开,或受惠于同行或学生们的研讨辩论之中……。在学术研究期间,本人借助财经类大学的管理机会,较多地接触了经济学、管理学及计算机、数学等学科的专家,在不同学科的切换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从事管理工作,会较多考虑管理或决策者的需求,也引导我逐渐由纯学术研究转向社会经济的需求。 结合经济地理学的应用特点,在研究中我不断反问自己,研究中的某些发现(或某种观点)究竟有什么实际应用意义? 研究工作的进行也受益于多次访学机会。在南开大学读博士期间,我以博士生联合培养的名义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习研究两年多,开启了问题导向的研究思维。1995至1997年,在美国匹兹堡州立大学客座教授期间的教学经历,又加深了解了美国学生对地理问题的理解逻辑。其后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短期研究,可以较深入地分析相关研究主题的国际文献,进入一定深度的探索之中。而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堪萨斯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的短期访问研究,得以在过去一定实证研究基础上,暂时忘却身边琐事,静静地从国别比较角度思考经济地理学的一些发展问题。 这种慢踱步、冷思考对于学术研究至关重要。 从与本书关联角度,我要专门感谢纽卡斯尔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Centre for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申请该校研究委员会资助,以客座教授(Visiting Professor)身份邀请我进行两个月的访问研究。利用这段时间,我集中精力 完成该书关键问题的梳理编写工作。最后,借到纽卡斯尔两周后的一篇观感结尾,希望经济地理学汲取中国沃土中的丰富营养,长成在世界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大树,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成为国际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支撑!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更养一方树木。在纽卡斯尔大学附近的公园、在美丽杜伦(Durham)小镇、在这个周末去的比美西露天博物馆(Beamish Open Air Museum),都见一种高大的树木,非常出类拔萃。今天刚好遇到一位喜欢植物的英国女士,告诉这种树木叫Sycamore,查字典中文叫西克莫槭树。仔细观察,这种树年轻时树冠很像国内的法国梧桐,外形呈纺锤状。再成长时树冠变大,圆圆的很标准,远远看去像上尖的心型。长成大树后,像强壮的男子汉。树干粗大,树枝有力,从树底下向上看,很像结构合理的建筑骨架。骨架上的嫩绿硕大树叶,更增添了生命体的活力。大树的树冠层次感很强,一层一层叠加,给大地覆盖了厚厚绿色。如果天空靠大地支撑的话,这里的西克莫槭树最先触碰着北英格兰蓝色的天空,刻画着地平线的轮廓。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李小建 著《 中国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探索 》一书作者“序”,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6138-4 《 中国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探索 》基于作者李小建近30年的研究,对国际背景下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进行了多视角的探索。全书分为经济地理学理论探索、农户地理研究、公司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的小尺度研究、区域研究,共5篇48章。近一半的内容曾在《地理学报》和国际著名英文期刊上发表,被广泛引用。 【版权申明】本文为科学出版社地球科学订阅号—— 赛杰奥(sci_geo) 原创发布,转载请保持内容及公众号相关信息的完整,违者必究! 地球为你而转! 欢迎关注:赛杰奥(sci_geo) 科学出版社 地球科学 订阅号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9223 次阅读|16 个评论
自然界令人叹为观止的生物体结构和功能,智能仿生能超越吗?
热度 6 sciencepress 2016-2-19 08:27
道法自然,向自然学习,是原始创新科学研究的源泉,是创造新材料和新器件的重要途径,一直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其结构与功能已达到近乎完美的程度。例如,自然界生物表面的特殊浸润、黏附性能,飞鸟骨骼系统具有质量轻、强度大的构造形态,贝壳的珍珠层具有高的韧性和硬度等优异的力学性能,蜘蛛丝兼具独特的高强度、高弹性和高断裂功等机械性能和良好的可降解性和与生物组织的相容性等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生物体具有的这些优异的结构和功能均是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多级次、多尺度的组装而实现。因此,向自然学习是新型高性能纳米复合结构材料发展的重要思路。 具有特殊表面浸润、黏附性能的生物体 自然界生物体中独特的微米、纳米结构赋予其特殊的表面浸润、黏附性能。浸润性是材料表面的重要特征之一,表面可控浸润性的研究无论在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荷叶的自清洁性。 荷叶“出淤泥而不染”及以及一些昆虫翅膀 (如蝉、蜻蜓、蝴蝶翅膀等) 表面的自清洁性,就是由于它们表面特殊的微观结构使固/液界面形成了气膜,水滴不能浸润而达到超疏水性引起的。 ◁ 水稻叶的各向异性滚动性。 一些生物体如水稻叶、鸭和鹅的羽毛、蝴蝶翅膀等,水滴在其表面具有滚动的各向异性,即沿与表面主干平行和垂直的方向滚动性不同,这与表面微观结构的排列方式有关。 ◁ 仙人掌叶的连续雾水收集 ◁ 玫瑰花瓣的黏附性 ◁ 水黾腿的超疏水力。 水黾腿具有超级疏水力使得水黾能够在水上自由行走。 ◁ 蚊子复眼防雾性。 蚊子的复眼具有很好的防雾能力。 ◁ 蜘蛛丝的挂水能力。 蜘蛛丝的方向性集水性能。 ◁ 水下鱼对油的低黏附性 作者课题组从仿生的角度出发,在研究自然界具有特殊浸润性材料的基础上,构筑多种纳米/微米复合结构的特殊浸润性界面和智能界面,研究纳米材料和结构对表面浸润性的影响,并研究以浸润性为主的多响应性表面、多功能性超疏水表面和控制制备微纳米材料,这些材料在微流体控制、智能视窗、分子分离和分析以及药物控制缓释领域有着很大的潜在应用前景。 自然界中具有光学特性的生物 自然界中的生物拥有各种各样的颜色,但是这些颜色并不都是通过生物体内所含有的色素对光的吸收所引起的颜色,而有些生物如色彩绚丽的孔雀羽毛、蝴蝶翅膀、天然蛋白石、珍珠等与生物体的微观结构有关,这些颜色是光在生物体的亚微米结构中的反射、散射、干涉或衍射所形成的颜色。 ◁ 孔雀羽毛结构色 ◁ 蝴蝶结构色 ◁ 天然蛋白石结构色 ◁ 甲虫结构色 由于这种颜色与结构有关而与色素无关,因此也称为 结构色 。结构色中最著名的是光子晶体,是一类特殊的晶体,其原理很像半导体,有一个光子能隙,在此能隙里电磁波无法传播。例如,蛋白石的组成仅是宏观透明的二氧化硅,其立方密堆积结构 的周期性使其具有了光子能带结构,随着能隙位置的变化,反射光也随之变化,最终呈现了绚丽的色彩。对生物结构色中光子晶体的研究,为开发新一代光子材料、存储材料以及显示材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北极熊毛吸收红外线性。 除了结构色,自然界的很多生物还有其独特的光学系统。北极熊的体色从外表看是白色的,实际上它的皮肤是黑绿色的。电子显微镜研究结果表明,北极熊的毛是空心无色的细管,这些细管的直径从毛的尖部到根部逐渐变大。 北极熊的毛看上去之所以是白色的,是因为细管内表面较粗糙引起光的漫反射所致。当人们利用自然光对北极熊拍照时,它的影像十分清晰,而借助红外线拍照时,除面部外在照片上却看不到它们的外形。可见北极熊的皮毛有极好的吸收红外线的能力,而且具有较好的绝热、保温性能。很多鸟类的羽毛和北极熊毛一样,都具有极为精细的多通道的管状结构。由于其具有优异性能,很多科学家对这种多通道管状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仿照北极熊的毛管,可以制成隐形、保温、节能的人造中空纤维。作者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多流体复合电纺/喷技术,并成功地制备出了具有仿生多通道结构的TiO ₂ 微米管/球,管/球的通道数/空腔数可以调节,这种技术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 甲虫侦测红外线。 一种名为 Melano philaacuminate 的甲虫可以感知80 km以外的森林火灾。它们通过特殊的陷窝器来侦测红外线,每个陷窝器都由50~100个15 μm 的传感器组成,这些传感器能够吸收波长为3 μm 的红外线辐射,而这恰好是一场猛烈的火灾所释放的主要波长形式。火灾所产生的红外线辐射热量使传感器膨胀,从而启动了甲虫的机械性刺激感受器,适时地给予甲虫森林火灾的信息。这种优异的传感能力必将对人类的遥感技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些昆虫的翅膀及眼睛所具有的减反射性质,也是由特殊的表面微结构引起的。 ◁ 蝉翅膀具有减反射性 ◁ 蛾的眼睛具有减反射性 生物启发对先进的材料科学和光学系统的创造性设计,已经成为研究人员和科学家的新兴课题。模拟生物体先进的光学系统,利用实用性具有可定制光学特性的聚合物,应用软平板印刷术和三维微尺度处理技术,可以快速构建复杂的设计,如受到光敏性海星的启发设计的微流体双重透镜。 自然界中轻质高强复合材料的微结构 …… 人们在了解和掌握生物材料的设计方法以及材料最短长度尺寸的功能后,就可以学会构建轻质、高强度的仿生合成复合材料。这种从生物获得灵感的无机材料合成方法就是所谓的仿生材料合成或者仿生形貌生成方法。例如,如果我们使用比构造出贝壳的原材料强度更高的材料,以其相同的设计,就有希望生产出强度更高的复合材料,用于装甲复合材料系统或机翼复合材料结构。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江雷 等编著 《 仿生智能纳米材料 》 一书“ 第一章 仿生智能纳米材料概述 ”。有删减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5894-0 仿生智能纳米材料是利用自然的仿生原理来设计合成的具有特殊优异性能的功能和智能材料。它是材料、化学、物理、生物、纳米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热点之一。仿生智能纳米材料的设计、可控制备和结构性能表征均涉及材料科学的最前沿领域,代表了材料科学的最活跃方面和最先进的发展方向,它将对经济、社会、科学 技术的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 仿生智能纳米材料 》一书汇聚了作者多年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介绍了国内外同行最新的研究进展。本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从具有特殊优异性能的生物原型材料入手,将仿生材料的设计理念、材料结构与功能关系、智能驱动原理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0569 次阅读|13 个评论
卫星导航系统由于太有用而非常脆弱,科学家如何应对?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6-2-16 08:06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应用几乎无所不在,但又非常脆弱,因为它极易受到各种恶意和无意识的干扰,包括压制性干扰(窄带和宽带)、欺骗式干扰、多径干扰和脉冲式干扰等。如何提高干扰环境下和突发情况下(比如卫星失效)GNSS的稳健性和快速恢复能力,已成为当前全球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热点。 无所不在的GNSS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是各种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增强系统的总称,可以在任何时候为任何人或物体提供精确的定位、测速和授时(Position、Velocity、Time,PVT)服务。GNSS作为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体现。目前世界主要大国或组织都竞相发展GNSS,包括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欧洲的“伽利略”(Galileo)、中国的“北斗”(BeiDou)系统、印度的区域导航卫星系统(Indian Regional Navigational Satellite System,IRNSS)和日本的准天顶卫星系统(Quasi-Zenith Satellite System,QZSS)。美国于1996年启动了GPS现代化工程,近年来发射卫星计划是自1993年以来最密集的,2016年计划发射首颗GPS III卫星。中国北斗系统按照“三步走”战略,2012年已经建成亚太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并投入使用(世界第三个投入运行的国家),并正向全球系统稳步推进,已经发射了三颗全球导航实验卫星。未来,这些系统将被全部集成起来,成为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of Systems,并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加可靠和精确的服务。 GNSS的应用几乎无所不在,只要人能够想到的地方都可能找到其应用,包括空中、海上和地面运输与管理,智能电网,电讯系统,移动手机定位,智能载运工具,勘探测绘,罪犯跟踪,应急救援,疾病控制,捕鱼作业,石油勘探,精密农业,还有武器精密制导与打击等国防应用。GNSS像一个隐身技术,在背后默默无闻地支持着以上应用,并且为许多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重要基础设施提供了支撑,如智能电网(授时服务)、银行运行(授时服务)、交通运输系统(定位和授时服务)和通信系统(定位和授时服务)。 无所不在的GNSS 由于太有用而非常脆弱GNSS 由于导航卫星离地面20 000~30 000km,卫星信号非常微弱(相当于22 000km外50W左右灯泡的功率),通常比噪声还低20dB以上,极容易受到各种恶意和无意的干扰。无意识干扰包括电离层闪烁、太阳无线电脉冲干扰、多径干扰、射频干扰(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RFI)、航空无线电保护频段内DME(Distance Measuring Equipment)和TACAN(Tactical Air Navigation System)设备产生的脉冲干扰等。恶意干扰包括大功率压制式干扰(jamming)和欺骗式干扰(spoofing)。压制性干扰将导致接收机失锁,但压制式干扰监测和抑制相对来说要成熟一些,可以从雷达领域借鉴很多相关技术。欺骗式干扰利用GNSS民用信号的公开透明性和可预测性,产生与卫星信号极其相似的干扰信号,更具有隐蔽性,危害更大,可以在用户不知道的情况下,产生定位和授时错误,甚至达到控制目标接收机的目的。由于各种干扰的存在,使得GNSS不能安全和可靠地提供服务。 GNSS中干扰原理示意图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压制性干扰设备,如个人隐私保护设备(Personal Privacy Device,PPD),它们可以非常便宜地从网上购买到。2011年11月,发生了一起让全世界震惊的事件,美国中央情报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CIA)的一架侦查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被伊朗捕获,只是起落架有点小损伤,估计是降落引起的。至今原因没有公布。伊朗的工程师声称,他们是先干扰了美国无人机操作员和飞机之间的通信链路,导致无人机切换到自动驾驶模式,仅依赖飞机上的GPS设备将其导回到其阿富汗的基地。当飞机处于此工作模式时,伊朗工程师说他们利用欺骗式干扰将飞机诱捕到伊朗。美国的一些专家认为,伊朗工程师的说法值得怀疑,因为CIA的无人机一般使用军用编码,难以被欺骗。但是,专家们设想了以下情景,伊朗方面同时使用压制性干扰和欺骗式干扰分别干扰了GPS的军用和民用信号,无人机被设置为在军用信号被干扰时退回使用民用信号来导航的模式。无论何种解释,似乎无人机同时受到了压制式和欺骗式的恶意干扰。 2001年,美国运输部评估了GPS的脆弱性对交通运输设施的影响,并首次表达了对于欺骗式干扰威胁的担忧。2008年,研究者演示了通过从一般商店购买元器件,利用软件无线电技术搭建的低成本欺骗式干扰设备,可以生成欺骗式干扰信号。受美国国土安全部的邀请,2012年6月,Todd Humphreys教授领导的无线电导航实验室开展了2项公开的测试研究,评估欺骗式干扰对于民用无人机(将来要融入国家空域系统)和智能电网的影响,结果表明,它们都很容易受到欺骗式干扰的影响。2013年7月,该实验室还通过现场实验,用欺骗式干扰成功地控制了一艘船偏离航线。 以上事件表明,GNSS的稳健性和安全性面临很大的挑战。美国国土安全部下设了科学与技术局(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rectorate),专门评估压制性干扰和欺骗式干扰的影响,研究抗干扰措施,并为关键设施保护提供最好的实践手段。2014年6月,美国国防部长Ashton Carter表示对于缺乏稳健的PNT表示悲痛。美国一个政府高级官员甚至声称:“GPS如此脆弱,我们应该用新的惯导设备加芯片级的原子钟来替代它”。据悉,美国正在评估各种可能与GPS互补的替代PNT方案,希望通过集成融合,提高GPS的稳健性和安全性。 GNSS中的干扰监测和抑制引起了全球的高度关注。2011年,国际GNSS委员会ICG(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GNSS)推动设立了专门的IDM论坛(workshop on Interference Detection and Mitigation),2012年首届会议在奥地利联合国维也纳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主要讨论不同GNSS系统之间的兼容互操作和干扰监测与抑制问题,迄今已经连续召开了4届。在ION(Institute of Navigation)举办的GNSS学术年会上,IDM也一直是讨论的热点和焦点。2015年9月14~18日,ION GNSS+ 2015会议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坦帕市召开,30个分组和专题讨论中有5个与IDM直接相关,有近50篇论文也与IDM有关,参加分组讨论的人数也最多,讨论也最热烈。 我是如何进入卫星导航抗干扰技术研究领域的 我1985~1991年在西北工业大学首届本硕连读教改试点班学习,硕士阶段即参与了超分辨率阵列信号处理的科研工作。1991~1994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参与了中国科学院保铮院士领导的机载预警雷达空时自适应信号处理(Space-Time Adaptive Processing,STAP)技术的研究团队,这是国内最早系统性开展STAP研究的团队,课题组取得了与国外同步的科研成果,国外首本STAP专著的作者Richard Klemm博士在序言中把美国与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相提并论,讲“There are activities all over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USA and China”(全世界均有相关的研究,特别是美国和中国)。1994~1996年,我在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工程学院做博士后,参与了中国工程院马远良院士领导的航空吊放声纳探潜系统的科研团队,主要研究复杂阵列结构下宽容波束形成这一技术难题。1997~2002年先后三次以博士后和访问教授的身份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谱分析实验室工作,与IEEE会士、美国总统青年研究者奖获得者Jian Li教授合作开展基于信号分离估计理论的谱估计和稳健Capon波束形成技术的研究。2004年,以国家首批高级研究学者的身份到英国帝国理工大学从事Galileo抗干扰技术的研究。可以说,我的研究兴趣一直围绕传感器阵列信号处理(超分辨率测向、自适应空域和空时域滤波)和现代谱分析及其应用。 2002年夏天,我应邀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谱分析实验室做访问教授,主要研究稳健Capon波束形成技术及其应用。在那里,看到了美国斯坦福大学Sayed教授科研团队关于卫星导航系统稳健波束形成的介绍,更引起我注意的是,看到了美国MITRE公司Ronald L.Fante等人发表在 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上的一篇文章“Wideband cancellation of interference in a GPS receive array”,把机载预警雷达中的STAP技术推广应用到卫星导航中,用于抑制宽带干扰和色散多径干扰。与我相似,Fante本人原来就是搞机载雷达信号处理的。这两篇文章引起了我对于卫星导航抗干扰技术的浓厚兴趣。 美国的空基PNT执行委员会直接受白宫领导,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是其咨询机构,该执行委员会由国防部和交通运输部担任共同主席,由此可见,除了国防应用,交通运输是GPS最重要的用户。交通运输主要包括航空、海上和陆地运输,相对而言,航空运输对于GNSS的性能要求最高。对于陆地和海上运输,卫星导航主要关注精度(Accuracy),但对于航空运输则要求同时满足精度(Accuracy)、完好性(Integrity)和连续性(Availability)的要求,其中完好性要求非常高。民航基础设施包括飞机、空管设备和机场地面设施,未来空管系统主要采取基于卫星通信和卫星导航的空地协同系统,由于前述各种恶意和无意识干扰的存在,民航应用中GNSS的稳健性和安全性成为一个非常严重且日益增长的关切点,因为民航对于国民经济影响很大,以美国为例,航空公司每年运输8亿人,通用航空每年运输1.5亿人,FAA估计民航运输贡献了美国GDP的5.4%。 无线电干扰是一直困扰民航界的技术难题。2003年我成功申请到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主要从事卫星导航和VHF地空通信抗干扰技术的研究。2006年,又得到了科技部“863”项目的资助。这几年,又持续得到了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围绕不同干扰情况下的卫星导航抗干扰技术,以及不同的应用领域(尤其是民航领域)开展研究。 国内首本卫星导航自适应抗干扰方面的专著 《卫星导航自适应抗干扰技术》是国内首本卫星导航自适应抗干扰方面的专著。2015年9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出席ION GNSS+ 2015会议期间,我特地花了425美金全程参加了Todd Humphreys教授主讲的一个名叫“Robust and Resilient Navigation”的综述报告,专门向他询问国际上是否有相关专著出版,他的答案是没有,他在即将于6个月后出版的一个关于卫星导航系统的手册中专门有一章是他写的,章节名称是“Robust and Resilient GNSS Navigation”,这个章节内容与我们专著相关,也是他本次综述报告的主讲内容。我有幸提前看到章节内容,感觉像篇比较长一点的综述文章(手册形式),没有太多涉及抗干扰技术的细节。 就在校对本书样稿的过程中,我们突然在网上发现,最近Artech House Publishers出版了Fabio Dovis的著作“GNSS Interference Threats and Countermeasures”。从网上公布的该书章节目录来看,它主要介绍了干扰的影响和检测技术(8章中占5章),而在干扰抑制部分重点介绍了该作者研究较多的基于变换域(如小波变换)的脉冲干扰抑制技术,其他的抗干扰技术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而且集中在基于单天线的时域信号处理方法。本书的重点则是介绍各类干扰(种类更多)的自适应抑制技术,尤其是基于阵列信号处理的方法。 本书内容涉及压制式(含高动态)、欺骗式、多径和脉冲干扰抑制,主要研究了基于阵列信号处理的方法,含空域和空时域自适应滤波、波达方向估计。这些方法都充分利用了卫星信号的特点(如卫星信号功率小、周期重复、扩频码已知),都考虑自治系统,即不需要其他传感器(比如惯导)提供辅助信息。我们重点研究了对于阵列流型误差不敏感的稳健自适应滤波方法。波达方向估计和多径时延估计都用到了我们基于信号分离估计理论的方法,即把多个混合信号参数估计的问题,通过一种特殊结构的循环优化算法,转化成一系列单信号参数的估计问题(剩下来的关键是保证单信号参数估计的精度和计算效率),它具有计算简单有效、收敛性好、对于模型误差不敏感的特点。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吴仁彪、王文益、卢丹、王璐、贾琼琼 著《 卫星导航自适应抗干扰技术 》一书“序言”部分,有删减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5980-0 《 卫星导航自适应抗干扰技术 》 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卫星导航自适应抗干扰的专著。全书共分6章。第1章介绍了卫星导航系统原理基础及各种干扰对于GNSS的影响。第2章介绍了压制式窄带和宽带干扰抑制技术,包括时域/频域/时频域,空域和空时域自适应滤波方法。第3章介绍了高动态环境下压制性干扰的抑制技术。第4章、第5章和第6章分别介绍了欺骗式干扰、多径干扰和脉冲干扰抑制技术。全书重点介绍了著者们提出的充分利用卫星信号特点(功率低、周期重复、扩频码已知)的稳健阵列信号处理方法和基于信号分离估计理论的方法。该书内容全面丰富,可以作为卫星导航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参考读物,也可以作为相关领域研究生的教材。该书对于从事雷达、通信、声纳等领域抗干扰技术和阵列信号处理(超分辨率测向、自适应阵列、空时自适应处理)的研究者也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价值。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223 次阅读|4 个评论
赛小编们送祝福啦!
sciencepress 2016-2-7 07:39
放假公告 春节放假, 科学网 科学出版社机构博客 、 科学出版社 (sciencepress-cspm)、 赛杰奥 (sci_geo)、 赛拉艾芙 (sci_life) 微信 订阅号从今日起暂停更新, 将于2月14日起继续与您一起阅读科学!
3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启发的智慧路由机制与协议
sciencepress 2016-2-5 09:46
生物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分布式自治系统,其运行机制能够为多个科学和工程领域提供富有成效的技术和方法,如人类社会、蜂群、生物免疫系统等大规模系统己形成许多重要的原理和机理,可用以启发人们采用科学方法和工程技术策略满足未来Internet的需求。 互联网络自出现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并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技术在各行业中的广泛部署和应用,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设备的不断更新,多种异构网络并存成为信息网络的重要特征。当前常见的信息网络类型包括有线网络、无线Mesh网络、无线传感网络、移动Ad hoc网络、车载Ad hoc网络等。在这种多种异构网络并存环境下,当网络设备接入到不同异构网络时,由于路由协议不能适应多种异构网络,会造成路由传输效率低下,严重影响网络的性能。 此外,随着应用类型的不断增加和信息量的急剧膨胀,互联网络已经在数据安全、传输效率等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据IDC研究报告,互联网2011年的信息量达到1.8ZB,是2006年信息量的9倍;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人员在2010年ACM SIGCOMM国际会议上指出,现有网络的骨干网链路利用率仅在30%-40%;西班牙电信的研究人员在2011年ACM SIGCOMM国际会议上指出,现有网络的接入网链路利用率不到10%。 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内外多数研究者致力于将网络向智慧化发展,并且将智慧路由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智慧路由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智慧路由是未来信息网络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随着网络中新型应用模式的不断涌现,互联网在数据安全、访问效率等方面已暴露出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升级安全防护程序、网络带宽及主机配置等资源以满足广大用户的应用需求。由于路由协议的智慧化是解决现有信息网络高速、高效通信的基础。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因此,智慧路由是未来网络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对解决现有网络的通信效率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 智慧路由的研究符合未来信息网络的发展需求 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对信息灵活、动态、智慧、高效的访问。智慧路由研究的目的是形成一套智慧的路由机制与协议,从根本上支持网络路由的智慧化,这对未来网络路由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生物启发(Bio-inspired),即通过研究生物的运行机制,对其规律、机理和特性进行总结、抽象和建模,并将其应用于理论研究或工程问题的解决之中。 《 生物启发的智慧路由机制与协议 》 基于当前路由机制与协议的研究成果,受生物系统启发, 利用蚁群、蜂群、粒子群、绒泡菌等生物启发方法研究智慧路由机制与协议, 在智慧路由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取得了以下成果。 1. 面向多种网络环境的智慧路由协议 多种异构网络并存已经成为当前信息网络的重要特征。然而,由于不同网络的特征不同,一种路由协议难以适应多种网络。本书针对不同网络的特征,提出多种生物启发的智慧路由模型(包括蚁群、蜂群、绒泡菌等模型),以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 2. 协议与网络的智慧适配模型 在异构网络环境下,当同一个网络设备由于各种原因进入不同异构网络时,其路由协议需要适应网络的变化。本书受控制与数据分离思想启发,根据网络状态的特征信息适配相应的路由协议。经过与网络适配的智慧路由协议能够高效率地满足相应网络下的通信需求,提高网络性能。 3. 生物启发算法在未来智慧协同网络中的应用 目前,针对现有互联网体系的路由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然而,随着互联网中应用类型的不断增加,信息量急剧膨胀,基于TCP/IP协议的现有互联网在数据安全、访问效率等方面已暴露出诸多问题。智慧协同网络是一种新型未来网络体系,它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实现资源的动态适配。在资源动态适配的前提下,基于Physarum觅食模型构建的支持资源动态适配的可重构路由协议,不仅考虑某个具体传输任务,而且考虑族群内所有的资源和任务匹配,选择最合理的方案完成族群内的任务,满足资源动态适配网络路由协议的智慧性需求。 本由刘四旦摘编自 张明川、郑瑞娟、吴庆涛 著《 生物启发的智慧路由机制与协议 》一书“前言”。 ISBN 978-7-03-044792-0 《 生物启发的智慧路由机制与协议 》 在归纳分析国内外关于智慧路由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蚁群、蜂群、粒子群、绒泡菌等生物启发方法研究智慧路由机制与协议,主要内容包括:在蚁群算法中引入感知技术,提出感知蚁群的智慧路由模型;基于绒泡菌形体自我调节的特性,提出绒泡菌启发的智慧路由模型;利用蜂群的觅食行为,提出蜂群智慧路由模型;结合多种生物启发方法,提出多生物启发的智慧模型;结合网络环境的多变性,提出协议与网络适配的路由机制;讨论生物启发路由在未来网络中的应用。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巫山玉米洞发掘记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6-2-3 09:26
在周围村民眼中,玉米洞只是一个种植蘑菇和收藏杂物的地方,可在黄万波教授迈步走入的一刹那,他立刻意识到这应该是一座史前人类的豪宅…… 结束了玉米洞的试掘工作,回到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同仁相见,十分高兴。大伙为试掘取得的成果祝贺、赞扬。拿魏光飚所长的话说:“从两块‘叩门骨’到大量石制品的发现,坚定了把玉米洞作为三峡古人类研究所重点开发的信念。” 光飚所长在一次研究工作小组会上还说,为了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已向国家文物局、重庆市文物局申报了科研项目,从今年(2012年)秋季起,将对玉米洞开展系统、规范的考古发掘。 组建发掘队 明确了奋斗目标,工作起来就有了劲头。很快,玉米洞发掘队组建好了。魏光飚任领队,贺存定任执行领队。 参加人员有:黄万波、陈少坤、刘光彩、张真龙、龙代清和莫冰。 按计划,于是年8月5日出发,行程450公里,午后4时许抵达目的地——巫山庙宇镇,留宿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 该研究所是因发现巫山猿人而建立的,面积3亩多地,二层楼的水泥结构,近10间住房,非常适于考古队在此工作、生活。笔者是该研究所所长,十分欢迎考察队的到来,在研究所看管员龙代清的安排下,队员们很快进入了角色。 晚饭后,贺存定领队召开个短会。把本次发掘工作计划向队员们作了解读。其大意是: (1)布方发掘,探方面积暂定5米×5米,隔梁1米,明天到现场后依据实际情况再落实。 (2)每一件出土物,要求按照发放的表格(玉米洞遗址 2013年野外发掘记录表)填写,做好三维空间记录和图件资料的收整。 (3)每个探方要求绘制堆积地层剖面图和剖面岩性说明。 (4)宣布各探方主持人及相关人员职责: T3探方张真龙。其职责,除了主持探方发掘工作,还要兼顾化石修理、保管和洞内照明设备的维修。 T4探方刘光彩。其职责,除了主持探方发掘工作,还要兼顾资料保管及化石登记名目。 黄万波,担任学术指导。 龙代清,负责修理探方及地层剖面。 莫冰,负责开车及维修。 会议结束后,贺领队、刘光彩把预先准备好的考古发掘规章、文物保护条例、作息时间安排等资料、图件,分别张贴在标本室和会议室里,以此引起队员的关注和执行。 第二天一觉醒来,床头上的闹钟时针已过7点,依照习惯是该起床的时候了。穿衣、洗漱花了半个多小时,转眼就该用早餐了。刚一出门,就听到了炊事员老龚的叫声:“吃饭啰!” 出征 早饭后,大伙儿收拾行装,拿铲拿镐,忙个不停,犹如出征上“战场”。 去工地的交通工具仍旧是那辆三菱牌越野车,驾驶员还是我们的好助手——莫冰。 说莫冰是个好助手,是因为他除了开车技术好外,一有时间就帮厨。他做的重庆酸菜鱼、水煮鱼,一旦上了舌尖,谁都会举起双手叫好! 其实,莫冰就坐在笔者身旁的驾驶座上,对他的夸奖他听得一清二楚,只是由于山路狭窄,不便与大伙儿答话罢了。 说话间,不知不觉来到了岔路口,由此往右行驶十来米,就是余家大院门外的空地了,这个地方略为宽畅点,好停车、好倒车。 不用说,去玉米洞的交通,只能靠双腿了。不过,路程不远,花上十来分钟便可到达目的地。 当我们爬上缓坡,抵达唐大妈的住宅时,早已在此等候的民工立刻欢腾起来,像久别的亲人,嘘寒问暖,唐大妈连忙拉着笔者的手说:“黄老师,身子骨还是这样硬棒!” “还行,还能在玉米洞工作,不把玉米洞的主人请出来,是不会罢休的!” 原来,昨天刚到住地不久,贺存定就与玉米洞周围的农民工取得了联系,欢迎他们前来玉米洞参加考古发掘。 唐大妈住宅边的玉米洞 唐大妈屋后就是玉米洞,近在咫尺。大伙寒暄几句后便随贺领队进洞了。 进洞了 进入角色 规范发掘是考古工作者必备的素质。进入角色后的第一步是测量洞穴形态,绘制洞穴横、纵剖面。接下来是清理洞室地表滚石、砂土,测算洞穴面积,定基线,布探方,等等。 诚然,这些工作可根据实际情况排先排后。就玉米洞的实情来说,由于空间比较宽敞,地表比较平坦,于是把洞室测绘工作后延,布方工作提前操作。 布方前的商议 玉米洞是一个水平型的溶洞,走向南西—北东,南西段洞室空荡,地面平坦,面积近1000平方米,北东段洞室也是空空荡荡的,但地面不平坦,面积也有近1000平方米。依据魏光飚所长的设想,先开发南西段,布设2个探方,结合陈少坤上半年布设的两个探方,共计4个探方:T1、T2、T3、T4。 依据旧石器考古发掘规程,凡是出土文物,不得随便离开原生层位,必须做完三维空间定位、填写野外发掘记录表和拍照之后,方可脱离土层,然后将标签和标本一同装入标本袋。 发掘工作准备就绪,只听领队一声令下,开工啦! T1~T4探方编码及分布图 一位姓陈的民工提了个建议:今天是开工日,能不能放下鞭炮,以示庆贺? 领队听后,接连说了好几个从简、从简……接着又补充了一句:“如果我们今后在发掘过程中有了重大突破,比如找到了‘人脑壳’,那可是要庆贺庆贺的!” 说完把手一挥:各就各位开始发掘吧! 按照领队的布置,张真龙在T3探方、刘光彩在T4探方,笔者机动,协助他们工作,诸如辨别化石、岩性描述、层序划分等。 起初几天,工作进展较快,主要是清理表土或扰乱层。进度稍快点的T3探方已挖下15厘米,考古材料不多,只采集了几件现生小哺乳动物的肢骨和单个牙齿。此时,负责该探方的张真龙问笔者:“这里的化石似乎比T2探方少?” 讯问与回答 笔者接着张真龙的话题说道:“这是正常现象,一旦进入文化层,其内涵就会丰富起来。从玉米洞的堆积土质分析,越往下岩溶型黏土会逐渐增多,这种岩性的堆积层多半是气候较为湿热的环境下生成的,湿热的环境极有利于动植物的繁衍,而动植物的繁衍带来了富集的遗骸。在安徽和县猿人遗址发掘期间,遇到的情况就是这样逐渐展示的,开始一无所获,当下到有岩溶型黏土的堆积层时,就出现了大量草食类动物如野猪、肿骨鹿和班鹿的牙齿、肢骨等。考古发掘不可心急,看准了目标就稳扎稳打。” 发掘工作又过了一周,两个探方的进度都下到距离地面35厘米,见到的仍然是一些现生小哺乳动物的化石。 但是,没有过多久,T3探方出现了一件被砍断的鹿角,给了大伙儿一个小小的惊喜。 这天,即5月21日,龙代清在清理T3探方堆积层剖面,当他清理完边角,瞄一瞄剖面的整体结构是否在同一水平线时,感到在眼前不远处显得凸凹不平,于是用地质锤敲打了几下,出乎预料,一小块骨片掉了下来,随即拾起递给了笔者。 T3探方鹿角出土地点 笔者接过一看,不由得哎哟一声:“它不是骨片,是鹿角。” 张真龙一听是鹿角,立刻兴奋起来,并把掉下的碎片用502胶粘了回去。 笔者走近剖面一看,鹿角的基部朝外,主枝和眉枝均埋藏其内。龙代清说:“教授,想完整地取出来,必须把四周的泥巴扒开。” “对头,必须扒开。建议先扒掉上方的泥巴,以便看清楚鹿角的产状。” 张真龙双手扶着角基,大龙清理泥巴。一点一点地往下刨,哪知快接近角的主枝时,一块石头挡住了去路。 大龙自言自语地说了句:“咋办?” 笔者递给他一根剔针,建议用剔针先把鹿角与石块间的泥巴剔掉,然后用棉纸填入,以防石块脱落压坏鹿角。 大龙依其所述,不一会儿就把覆盖在鹿角上的土石全给清除了,一件完好的鹿角露了出来。 谁砍断了鹿角的主枝 我们把黏附在角枝表面的泥巴擦净之后,随即作了测量、记录和拍照,然后对张真龙说: “你瞧,这件标本在埋藏过程中未经风化腐蚀,表面光洁如初。但是,它的主枝在埋藏前却被砍掉了。” 被砍断主枝的水鹿角(左:外侧观,右:内侧观) 大龙一听有砍迹,也注视着笔者所指的地方。“是呀,真像刀砍的。”大龙的话音刚落,真龙就立即问道:“那个时候的人有刀吗?” 笔者急忙插话:“真龙,大龙的意思是个比喻而已。” 接着,笔者拾起鹿角继续对他们说:“它的外侧砍痕与内侧砍痕各不相同,这种性状的出现,反映出执行者的智商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大龙问道:“此话怎么理解?” “说得俗点儿,就是执行者为了省点力气,采取了内外夹攻的办法,即内外两侧各砍掉一半,然后用力往石头边角一摔,这不就一分为二了吗!由于内外两侧的作用力不同,因而在被砍的鹿角断面上,呈现出了不同状态的砍痕。” 外侧砍痕 内测砍痕 说完了砍痕,笔者又对这个鹿角的属性做了解读: 这只鹿角只保存了角环,显然是自然脱落的,若带有角基和顶骨,那就不是自然脱落的,很可能是意外死亡。 这只鹿角仅有3枝,即眉枝、主枝和第二枝,眉枝与主枝的夹角较大。就此而言,这个鹿角在生物学的系统分类上应归属水鹿。这种鹿的地理分布在华南较为广泛,无论是化石还是现生分子都是如此。 事后不久,在T3探方又出土一件水鹿角,角尖部分也有砍痕。从鹿角的粗壮程度看,是个鹿崽。 看来,玉米洞的居住者,常与鹿子打交道。 “是呀,鹿肉可口,鹿角有用,谁不以之为之。”一个农民工风趣地说。 张真龙把鹿角包装收拾好后,贺领队告诉大伙:“收工了。” 大伙一听收工了,便忙着清理探方、收拾工具、打扫地表。等这些事宜做完后,才可以依次出洞回家! 回家啰! 本文由李文超摘编自 黄万波、魏光飚、易军 著 《远祖谜踪:巫山玉米洞发掘记》 一书中第七章,内容略有删节改动。 ISBN:978-7-03-045974-9 玉米洞遗址是关于史前人类文明的重大发现,它的石器具有独一无二的技术特征,其器型和打制技术等都与众不同,受到国内外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远祖谜踪:巫山玉米洞发掘记》 生动地讲述了玉米洞发掘的曲折历程,展示了远古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珍贵器物、化石等图片,反映了玉米洞独特的文化内涵,带领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入地探知人类文明史。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082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月新书快递(一)
sciencepress 2016-2-2 17:04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2月新书快递(一)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2月新书快递(一).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英汉化学化工词汇(第五版) 198 科学出版社名词室 工具书 化学 27-Jan-16 2 电渣冶金学 160 姜周华,董艳伍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Jan-16 3 膜法水处理工艺膜污染机理与控制技术 120 黄霞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Jan-16 4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 木兰科 298 杨科明,陈新兰,龚洵,王亚玲 专著 生物科学 26-Jan-16 5 中国周边地缘环境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与制图 118 董卫华 等 专著 土木、建筑 21-Jan-16 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版) 29 段鑫星,赵玲 大学教辅 语言、教育 25-Jan-16 7 量子场论导论——电磁作用的阿贝尔规范理论 98 姜志进 专著 物理(力学) 25-Jan-16 8 光镊技术 178 李银妹,姚焜 专著 物理(力学) 25-Jan-16 9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2016-2017 49.8 邱均平 等 考试用书 语言、教育 28-Jan-16 10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索 80 黄润龙 专著 社会科学 25-Jan-16 11 视觉表象的产生与训练:一个整合的视角 76 宋晓蕾 专著 语言、教育 22-Jan-16 12 管理:如何起作用? 66 郭威 研究生教材 社会科学 21-Jan-16 13 叠复连续油气藏成因机制与预测方法—以南哈大气田的勘探与发现为例 360 庞雄奇,廖勇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Jan-16 14 预防医学基础 36 戚林 中职教材 西医 22-Jan-16 15 生物化学(第2版) 39 李秀敏 中职教材 西医 26-Jan-16 16 微生物检验技术(高职检验) 79 李剑平 高职教材 西医 25-Jan-16 17 药理学学习指导 29.8 云宇 高职教材 西医 27-Jan-16 18 医药卫生类“三校生”技能考核培训教材 49.8 余珊,陶剑 中高职教辅 西医 27-Jan-16 19 血液学检验技术(高职检验) 69 曾小菁 高职教材 西医 27-Jan-16 20 临床检验基础(高职检验) 64.8 陈少华 高职教材 西医 25-Jan-16 21 沈阳考古文集(第5集) 220 姜万里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5-Jan-16 22 卫辉大司马墓地 268 河南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5-Jan-16 23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 228 吴春明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5-Jan-16 24 病理学(双语版,第3版) 89.8 陈莉,周士东 大学教材 西医 27-Jan-16 25 临床医学概论(案例版,第2版) 59.8 陈垦,杨建新 大学教材 西医 25-Jan-16 26 实用中医诊断学 158 邓铁涛,陈群 专著 中医 25-Jan-16 27 张大宁补肾活血法研究 98 张勉之,杨洪涛,王莹 专著 中医 21-Jan-16 28 苏荣扎布学术思想宝泉 58 布仁达来 专著 中医 21-Jan-16 29 李今庸医学选要 108 李今庸 专著 中医 21-Jan-16 30 张大宁中医基础学 68 张勉之,王耀光,李立 专著 中医 21-Jan-16 31 张大宁医学论文集 88 徐英,张敏英,樊威伟 专著 中医 21-Jan-16 32 刘柏龄脊柱病学 88 闻辉,赵长伟 专著 中医 22-Jan-16 33 张大宁谈保健与养生 68 张宗礼,张文柱,张勉之 专著 中医 25-Jan-16 34 张大宁临证医案选 108 徐英,张勉之 专著 中医 25-Jan-16 35 李济仁中医时间医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118 李济仁 专著 中医 25-Jan-16 36 李济仁养生保健体悟 59 李济仁 专著 中医 25-Jan-16 37 李济仁解读中医经史 118 李济仁 专著 中医 25-Jan-16 38 李济仁新安医学考证 128 李济仁 专著 中医 25-Jan-16 39 张大宁学术思想研究 98 张勉之,张文柱,李树茂 专著 中医 25-Jan-16 40 创造学与创新实践 45 陈吉明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2-Jan-16 41 信息检索与利用(第二版) 39.8 邹广严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2-Jan-16 42 工程训练 33 刘元义 本科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Jan-16 43 工程训练练习册 17 刘元义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Jan-16 44 计算机三维机械设计基础 42 丁华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5-Jan-16 45 离散数学 33 杨振启 大学教材 数学 29-Jan-16 46 机械设计(第二版) 52 安琦,顾大强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1-Jan-16 47 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程 49 吉根林,陈波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5-Jan-16 48 建筑材料 48 马立建 大学教材 材料科学 25-Jan-16 49 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 45 李慧民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5-Jan-16 50 电路分析(第2版) 49 董维杰,白凤仙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8-Jan-16 51 操作系统设计原理 48 鞠时光,詹永照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9-Jan-16 52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 39 罗淼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6-Jan-16 53 大学生就业指导 41 朗全发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7-Jan-16 54 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评析 35 张一春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6-Jan-16 55 VisualFoxpro程序设计教程 28 张小莉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6-Jan-16 56 大学语文 42 梁玉金,史玉梅 大学教材 文学艺术 25-Jan-16 57 线性代数 22 孙爱玲,沈俊 大学教材 数学 29-Jan-16 58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第二版 45 陈燕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9-Jan-16 59 线性代数 29.8 蒋永泉,贾志刚,黄建红 大学教材 数学 25-Jan-16 60 演讲艺术 35.8 薛念文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5-Jan-16 61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 49.8 杜芳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5-Jan-16 62 大学物理实验教程 39.8 杨留方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5-Jan-16 63 如何撰写和发表SCI期刊论文(第二版) 39.8 金坤林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6-Jan-16 64 食品卫生学 39 柳春红,刘烈刚 大学教材 农林 26-Jan-16 65 植物病理学 59.8 董金皋,康振生,周雪平 大学教材 农林 28-Jan-16 66 食品理化分析实验 39.8 刘邻渭,雷红涛 大学教材 农林 27-Jan-16 67 大学物理(第五版)(上册) 39 王纪龙,杨毅彪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8-Jan-16 68 线性代数 34 高志强,庞彦军 大学教材 数学 22-Jan-16 69 大学物理实验 29 代锦辉,杨培林,田荣刚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9-Jan-16 70 经济数学 (III)——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1 管建民,曲爽 大学教材 数学 25-Jan-16 71 电动力学教程 29 赵玉民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6-Jan-16 72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39 蔺小林 等 大学教材 数学 25-Jan-16 73 大学物理(第三版)学习指导与题解 35 康颖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25-Jan-16 74 数学分析教本(中册) 34 太原理工大学数学学院 大学教材 数学 25-Jan-16 75 村庄规划教程(第二版) 55 安国辉 等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25-Jan-16 76 统计学(第三版) 35 吴风庆,王艳明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5-Jan-16 77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第三版) 36 朱建平 大学教材 数学 25-Jan-16 78 投资学(第三版) 42 李学峰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2-Jan-16 79 现代人事管理学同步综合练习 38 潘文庆 大学教辅 经济管理 25-Jan-16 80 成本会计 39.8 张力上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8-Jan-16 81 资产评估学 35 徐茜,黄辉,刘俊萍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7-Jan-16 82 电子政务概论(第三版) 29 徐双敏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25-Jan-16 83 中级财务会计 39.8 王莉莉,王雁广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2-Jan-16 84 基础会计模式实训 39 亓玉芳, 徐贵丽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5-Jan-16 85 绩效管理(第二版) 39.8 方振邦,冉景亮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6-Jan-16 86 现代学校管理学 39 王世忠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5-Jan-16 87 会计学 39 钱润红,胡北忠,邱静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5-Jan-16 88 现代劳动经济学 36 董志强 大学教材 农林 25-Jan-16 89 知识系统工程(第二版) 126 王众托 基础理论 语言、教育 27-Jan-16 90 石油价格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及其预警知识库系统研究 68 鞠可一,周德群 专著 经济管理 25-Jan-16 91 中国能源技术创新对节能减排的影响:理论与实证 58 杨忠敏 专著 经济管理 25-Jan-16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43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来,我们一起切磋数字化物理学!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6-2-2 08:55
数字化物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快速计算和数字绘图等有利条件,用图像或动画片模拟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复杂物理现象以及相互作用过程,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复杂的物理规律数字化。 数字化成果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而且还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物理规律; 具体问题的数字化研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提高科研能力,特别是能引导学生参与到具体物理实例的数字化研究过程之中——先提出初步方案和目标、编写程序,经过反复调试与运行、改进研究方案和目标,最后得到正确描述复杂物理规律的精美立体图或动画片,这样的实践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两个氢原子本征态叠加的概率角分布随时间演化过程,它们是一对“粘连的饼”绕 z 轴作逆时针旋转。 到目前为止,数字化物理学教材(特别是有深度的专著)很少见。鉴此,作者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编写《基于Mathematica的数字化物理学》一书,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精选一批在传统物理学教科书中无法深入讨论的重要问题,借助Mathematica强大的符号运算和数值计算能力、杰出的绘图功能,图文并茂地展现各个实例的物理内涵。本书内容有电场、磁场、动力学微分方程的数值解与运动轨迹、量子力学四章以及两个附录。选题经典,方法新颖,分析深入。许多实例的研究方法和程序设计思想以及所得到的数值结果都具有重要的教学和学术价值,读者从中可以学到在传统教科书中难以学到的物理知识,而且通过对这些实例的模拟,可以学习物理问题数值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Mathematica各种重要命令的使用技巧。 作为数字化物理学的基础教材,本书的选题原则是既能展示数值计算的特色和优势,又不会因算法过于复杂而淹没了物理内涵。作者经过反复尝试与取舍,精选了一批在力学、电磁学和量子力学等传统教科书中无法深入讨论的重要问题(本书的选题大多数源自经典教材的重要知识点,一部分还是物理教学类期刊的热点问题),借助Mathematica强大的符号运算和数值计算能力以及杰出的绘图功能,图文并茂地展现各个实例的物理内涵和韵味。 第1章从最简单的点电荷系统入手,逐步介绍Mathematica的各个重要功能及其在电场数值分析中的应用,对于这些有解析解的问题,Mathematica的优越性得到了展现; 到均匀带电(非导体)薄圆盘和带电导体薄圆盘的电场空间分布问题,Mathematica的魅力就充分展现了出来,相较于传统电动力学教材复杂的勒让德级数表示法,不仅代之以直观优美的立体彩色图,而且能够展示导体圆盘为等势面与电荷密度分布函数的微妙关系。 第2章讨论多个重要磁场的空间分布,分别是载流圆线圈的磁场、亥姆霍兹线圈的磁场、有限长螺线管的磁场、有限长密绕螺线管的自感、充电圆平行板电容器极板电流和考虑边缘效应全电流的磁场等。这些都是传统教科书中无法深入讨论的重要问题。利用Mathematica强大的符号运算能力和杰出的数字绘图功能,对这些重要磁场进行数字化研究, 具有积极的教学和学术意义。 24小时内极地轨道卫星的运动轨迹 第3章研究动力学微分方程组的数值解与运动轨迹,既有相对简单的抛体运动和橡皮筋摆,又有复杂的磁约束问题——电子在一对同向载流圆线圈的磁场中往返运动,这是数值积分和微分方程组数值解法有机结合的范例。特别是,对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数值模拟结果,会让读者感到一些意外和惊喜。 第4章首先模拟电子圆孔衍射的动态过程,接着讨论一维有限深双势阱和二维量子围栏的数值解、电子概率角分布和电子云的绘制,这些讨论对于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教学都是有帮助的;最后研究电磁场中氢原子高激发态能级分裂的全自动快速计算,这是符号运算与方阵特征问题数值解法巧妙结合的范例。 在对以上物理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作者也力求通过各个实例向读者介绍物理问题数字化的基本方法、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以及Mathematica中一些重要命令的使用技巧。书中给出各个问题的主要程序,而对于类似的、只需做一些修改就可以得到的程序, 则留给读者来完成。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先模仿已经给出的程序,完成本书中未给出的程序(可以只完成感兴趣的部分), 或者做一做每章后面的习题; 积累足够的经验之后,可以提出新的物理问题并独立进行数字化研究,当然也可以对书中的实例进行改进或补充。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江俊勤 著《 基于Mathematica的数字化物理学 》一书“前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6369-2 《 基于Mathematica的数字化物理学 》 精选一批在传统物理学教科书中无法深入讨论的重要问题,借助Mathematica强大的符号运算和数值计算能力、杰出的绘图功能,图文并茂地展现各个实例的物理内涵。本书内容有电场、磁场、动力学微分方程的数值解与运动轨迹、量子力学四章以及两个附录。选题经典,方法新颖,分析深入。许多实例的研究方法和程序设计思想以及所得到的数值结果都具有重要的教学和学术价值,读者从中可以学到在传统教科书中难以学到的物理知识,而且通过对这些实例的模拟,可以学习物理问题数值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Mathematica各种重要命令的使用技巧。 本书也可供理工科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物理教师(包括中学教师)、科研人员以及物理学爱好者学习参考,也可作为数字化物理学的教材或参考书。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691 次阅读|9 个评论
物理学家们的“哥本哈根精神”
热度 10 sciencepress 2016-1-29 08:25
尼尔斯·玻尔 “ 人们普遍认为, 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 ( 1965年,更名为尼尔斯·玻尔研究所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理论物理学家的圣地。在玻尔的指导下,研究所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量子力学的形成发展到顶峰和彻底变革物理学的集聚地。在后来的岁月里,玻尔与他的合作者一起发展出了新物理学的“哥本哈根解释”,即,绝大多数物理学家所接受的一种立场。 ——芬·奥瑟鲁德 物理学家通常用所谓的“哥本哈根精神”来描述他们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玻尔研究所的生活情节。 在出版物中,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第一次使用了这个术语,更确切地说是德语 der Kopenhagener Geist 。1930年,海森堡在他的关于量子理论的教科书中,提到了“量子理论的哥本哈根精神”,意指有关物理学概念问题的一条特殊进路,这本教科书是基于海森堡1929年春天在芝加哥大学的一系列讲座编写成的。此后,这个术语用来指工作氛围和风格,而不是指特殊理念。我在这里将考虑后一种含义。 总的来说,哥本哈根精神意指研究问题的一条普遍进路和人们追求自己研究的自由。 20世纪30年代在玻尔研究所工作过几年的一位奥地利物理学家维克托·威斯科普夫(Victor Weisskopf)指出,玻尔的特殊能力是提出各种独立思想,而不是委派具体工作。威斯科普夫的意思是说,在这方面,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是唯一能与玻尔相媲美的人,卢瑟福是玻尔在哥本哈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赴曼彻斯特工作时的老师。来自波兰的斯特凡·罗森塔耳从1938年到玻尔研究所一直工作到二战结束前夕,他把致使人们追求自己独立研究的这种自由看成是任何物理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动力需求。对于罗森塔耳来说,物理学研究是无法被引导的,而是由环境培育的。 根据曾在玻尔研究所工作过的物理学家的观点,这种学术独立性的培养包括鼓励在工作与玩儿时营造一种不拘礼节的学术氛围和社会氛围。 20世纪30年代曾在研究所工作过几年的德国实验物理学家奥托·罗伯特·弗里西(Otto Robert Frisch)讲述了他刚到研究所不久所经历的这样一件茫然之事:他去参加一个讨论会,在这个讨论会上,他发现,玻尔与俄国物理学家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Lev Davidovich Landau)正在热烈讨论问题。朗道平躺在桌子上,而玻尔似乎并不在意这种不寻常的姿势。弗里西发现,这种非传统的行为完全不同于他在汉堡和伦敦时的经历。针对朗道的事件,弗里西后来写道,“我花了一段时间才习惯了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的这些不拘礼节的行为,在那里,完全是根据一个人的清晰而直接的思考能力对他作出判断。”许多人把研究所里十分轻松随便的氛围追述为是哥本哈根精神的核心要素。 这种轻松随便的氛围超出了物理学讨论的范围。 例如,几位物理学家提起,玻尔喜欢美国西部电影,他们经常同他一起观看。下面的这个故事,至少有两位访问者喜欢:玻尔在同几位访问物理学家看完西部影片之后,提出了一套理论来说明,为什么在由罪犯发起的枪战中总是英雄获胜的原因所在。玻尔的推理是,根据自由意志作出的决定总是会比无意识地作出的决定更费时;因此,企图疯狂杀人的罪犯的行动不如自发反击的英雄的行动敏捷。为了以科学的方式检验玻尔的理论,这群人买了两支玩具枪。扮演罪犯角色的俄罗斯的乔治·伽莫夫(George Gamow)对抗扮演英雄角色的玻尔,结果,充分检验和证实了这一理论。 从左往右:约尔丹、泡利、海森伯、玻尔等人在研究所全神贯注地听报告,约1930年 然而,玻尔并不赞成所有的年轻科学家们的恶作剧。例如,丹麦物理学家克里斯坦·莫勒(Christian M?ller)曾说过,玻尔不反对在研究所的图书室里打乒乓球;他反对伽莫夫执意用书做球拍。同样,弗里西回想起享德·里克·卡西米尔(Hendrik Brugt Casimir)穿着衣服横渡哥本哈根湖的行为,认为这样的行为同玻尔的个性及其研究所的管理不一致。深感抱歉地说,弗里西的意思是应该把物理学家的这种幼稚行为解释成是他们作为人的特质:“科学家不得不像孩子那样有好奇心;也许,人们能够理解,他身上还有其他的幼稚特征。”弗里西似乎意指,玻尔与年轻物理学家相处的特殊能力并不是他纵容这些幼稚行为。更确切地说,玻尔意识到,当这种行为是对物理学家的好问精神的一种必要表达时,他很明智地不会加以阻止。在所有这些记述中,玻尔就像一位慈父,满怀喜悦地遥望着他的孩子们,当他的年轻同事们玩儿的太出格时,他才会客气地告诉他们,他不赞成这么做。 玻尔作为父亲般的形象,在他与他的年轻同事如何进行学术交流的许多记述中,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对于许多物理学家来说,这是哥本哈根精神最有价值的方面。 在哥本哈根交流科学(或非科学)理念的最普遍和最有效的语境不是正式的讲座和讨论会。遇到玻尔,最记忆犹新的事情是私人讨论,这些讨论发生在研究所、玻尔的避暑别墅里或沿丹麦海岸坐船旅行期间。 在这些经历中,特别令人喜欢的记忆是在玻尔家中的非正式聚会,尤其是当玻尔在1932年从研究所的住处搬到嘉士伯(Carlsberg)公馆之后进行的非正式聚会。这所19世纪的房子被其主人嘉士伯啤酒厂的董事长雅可布·克里斯坦·雅可布逊(Jacob Christian Jacobsen)在他1914年去世时遗赠给了“由于那些在科学、文学、艺术或其他方面的活动而被社会敬仰的人来居住”。事实上,弗里西只是凭着古希腊的印象唤起了他在嘉士伯的经历。弗里西写到: “ 我在这里感到的是,苏格拉底又回来了,把每一次论证都推向更高的层次,激发了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和固然没有的)智慧……而且,当我穿过弥漫着紫丁香或小雨的哥本哈根街道骑车回家时,我感觉陶醉在令人兴奋的柏拉图式的对话中。 ” 在充满青春活力印象的类似陈述中,玻尔在20世纪30年代的亲密合作者比利时的列昂·罗森费尔德(Leon Rosenfeld)写道: “ ……当(年轻物理学家)加入到围绕在这位和蔼可亲的大师身边的这群追随者中时,他真的感到自己融入了精神家园,紧密团结在尼尔斯·玻尔的父亲般的呵护下。 由玻尔联想到苏格拉底和耶稣意味着,对玻尔的极其尊敬和强调了玻尔周围的这群年轻物理学家之间的亲密性。 玛格丽特和玻尔在嘉士伯公馆外 玻尔的特殊交流方式,被他的合作者视为有益于开创科学工作,这不只是玻尔吸引和激励学生的部分策略,而且反映了玻尔个性的基本特点。 玻尔由于讲话声音很低,经常被描述为是一位不完美的演讲家,这时,他发现,以发表独白的方式,很难表达他的物理学推理。根据他的许多同事的观点,玻尔为了解决他在物理学或其他方面的学术问题,总是需要一位共鸣者。罗森费尔德从1931年到1940年在研究所工作期间,有能力充当了这一角色。在此之前,荷兰人亨德里克·安东尼·克喇末(Hendrik Anthony Kramers)、瑞典人奥斯卡·克莱茵(Oskar Klein)、德国人沃纳·海森堡和奥地利人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Pauli)同样都担任过玻尔的“助理”。从1936年秋天到1937年初,罗森费尔德不在时,魏斯科普夫从事这项工作,当罗森费尔德在1940年2月离开之后,斯特芬·罗森塔耳(Stefan Rozental)延续了这一惯例。 罗森费尔德、魏斯科普夫、罗森塔耳都说过,玻尔派给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他准备即发表的手稿。就这项工作而言,他们实际上不得不随叫随到。除了时间长而无规律之外,这项工作实质上非常辛苦;记录玻尔的思想是这项工作的起码要求。玻尔总是指望助理对他的建议作出有意义的回应,随时注意玻尔的想法。因为玻尔的工作能力很强,即使对于他的很年轻的助理来说,这也不是一项小任务。助理从来不指望玻尔第二天早晨对前一天完成的手稿感到满意,这就增加了工作压力。经过了“带着问题入睡”——玻尔最喜欢的一种表达——之后,玻尔可能会要求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非难正在研究的主题。玻尔甚至在考虑发表一篇文章之前,通常会对草稿进行多次修改。物理学文章如此,更流行的文章或哲学类文章也如此。 许多物理学家回忆说,这种不愿发表与其说反应了玻尔在阐述精湛思路时的完美主义,不如说反应了他相信书面语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完全统一。 每一种新的阐述都不只是改进陈述,而是延续思维过程本身。在仔细审查每一句话时,玻尔都和他的助理展开坦诚的学术交流。与玻尔密切合作需要完全诚实与坦率。 因此而暴露出的弱点(如果有的话)很少会引发猜疑和妨碍关系,这见证了玻尔和他的助理之间的这种关系的力量。 以更直接的物理学方式与玻尔合作可能是痛苦的。 哥本哈根圈子里的许多奇闻异事之一讲述的是,罗森费尔德的妻子如何为其丈夫能获得博士学位证书,奉劝他限制工作时间的故事。这件事情在研究所里产生了许多饶有风趣的议论,它表明,为玻尔工作可能很容易与越来越传统地理解的家庭关系形成竞争。的确,玻尔的许多合作者都说过,玻尔在物理学研究中精力充沛,即使他们比玻尔更年轻,通常也会发现难以跟得上玻尔的步伐。玻尔的精力持续地贯穿于他的工作热情中,似乎他能够永无止境地讨论最迫切的物理学问题。 结果,担任玻尔助理的这种压力,使他们难以从事独立的科学工作,他们乐意承认这一事实。然而,甚至没有人会因为玻尔要求太多而责怪他。相反,应邀担任玻尔的助理工作,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幸,并且,这项工作事后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人生经历之一。虽然研究的问题通常由玻尔来决定,但玻尔的助理们从未有强迫感。相反,他们把自己看成是参与老师的思维过程,甚至有时还有所贡献。他们完全接受卷入这些琐事,这再一次表明了玻尔与他的年轻合作们之间更亲密的关系。 像大多数家庭那样,孩子对父亲的让步是有限的,不管对他多么尊敬。有时,人们对失去自立的恐惧可能会胜过与玻尔一起工作的快乐。在一次采访中,威斯科普夫就表示怀疑这份工作总是“完全积极的经历”。他半开玩笑地用了“牺牲品”乃至“奴隶”这样的术语来代替更令人欣慰的“助理”一词,并且意指,长期与玻尔工作可能带来的后果是,泯灭了被认为是独立思想家的年轻物理学家。 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研究所里,除了特别积极的经历之外,我只能找到两个例外。 第一个例外,也是最著名的例外,是美国物理学家约翰·克拉克·斯莱特(John Clarke Slater)的回忆,斯莱特于1923年10月到达哥本哈根根据自己的想法从事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研究工作。他在这一年初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他在来到哥本哈根之前,曾在剑桥大学度过了秋季学期。 斯莱特访问的成果是与玻尔及其助理克喇末合写的一篇著名论文。这篇文章中包括的对微观过程的能量守恒概念的反驳,很快由于违反实验证据,而被放弃。此外,在文章发表时,玻尔还是不接受作为粒子或光子的光的概念。换言之,这篇玻尔—克喇末—斯莱特合作的文章很快成为物理学历史上的一个时代性错误。 根据斯莱特自己的回忆,他从来不同意放弃能量守恒概念。事实上,他回忆说,当玻尔和克喇末接受了他的一个想法之后,他们俩坐下来开始写论文,没有让他参与写作过程。他们只是在论文完成之后才邀请他署名。关于玻尔和他的弟子之间的关系,斯莱特指出: “ 尽量像一位聪明的爸爸,告诉小男孩,他必须知道如何处理与这位伟人的关系或如何对待这位伟人的行为举止。啊,这完全是伟人和(在角落里的)小男孩的情形。我不习惯这样,在哈佛大学,从来没有人这么做。 斯莱特把他在哥本哈根的日子形容为是“可怕的”。他甚至讲过,有时文章投稿之后,理解他的女房东提出,让他躲避到她的避暑别墅里。他在丹麦剩下的时间,就是在那里度过的,即,自己独立工作,在停留的这段时间里,他再没有与玻尔见面。 从左往右:米顿·S.皮勒塞特、玻尔、菲力兹·卡尔喀、爱德华·泰勒和奥托·罗伯特·弗里斯在研究所讨论事情,约1934年(照片由约翰惠勒提供) 在研究所里,另一个消极经历是著名的美国分子化学家和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的回忆。鲍林最初的职业是一名物理学家,1927年春天,他以此身份在研究所访问了一个月。鲍林讲过,在他访问期间,玻尔对他的工作毫无兴趣,并且,他可以记得在研究所里根本没有讨论会。相比之下,他发现阿诺德·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是一位杰出的老师,总是对他的学生的工作作出回应,鲍林在到达哥本哈根之前,曾在慕尼黑与索末菲一起度过一年时光。正如鲍林所提出的那样,一个月的时间太短了,不能对哥本哈根的环境下定论。的确,鲍林和斯莱特没有使他们融入玻尔周围的群体,这恰好见证了那里的群体本来具有的密切关系。例如,威斯科普夫承认哥本哈根物理学家的这种精英主义。他也记得某种反美情绪,他坚持认为,这不能追溯到玻尔。 至于斯莱特和鲍林回忆的这两种奇特的例外情况,物理学家们在他们对研究所的评价中也非常赞同。在我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和玻尔与研究所相关人员的通信和对他们的采访中,大多数人都像那些文献中描述的那样热情地叙述他们的经历。 物理学家们完全不受教学或行政外部压力的限制,能够把他们的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物理学研究。在这种努力尝试中,玻尔,这位学术的激励者和核心,起到了引导者和凝聚点的作用。 在理论物理研究所黑板前的热烈讨论,约1930年。从左往右:玻尔、泡利、诺德海姆等人(照片来自AIP Niels Bohr Library: Landé Collection)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芬·奥瑟鲁德 著, 成素梅、赵峰芳 译《 科学的转型:尼尔斯·玻尔、慈善事业和核物理学的兴起 》一书“序言”部分。有删节,原文标题“哥本哈根精神”。 ISBN号: 978-7-03-046175-9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有组织的私人慈善事业资助基础科学的全盛时期。 《 科学的转型:尼尔斯·玻尔、慈善事业和核物理学的兴起 》 以玻尔研究所从量子力学研究转向核物理学研究为线索,以时任所长E皮尔的科研工作与决策工作为中心,以相关人员的回忆、玻尔的科学通信、未发表的文献以及大量珍贵的馆藏资料等为基础,把理论物理学的发展置于一个更大的历史语境中,揭示了玻尔研究所从创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占领丹麦后停止研究这段时期所经历的科研发展与基金来源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美国的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科研资助政策的变化对玻尔研究所的转型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阐述了生物学研究计划在玻尔研究所的转型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论证了玻尔作为研究所的决研究的一门多重交叉的新型学策者和筹资者为研究所的发展付出的鲜为人知的努力。这种研究对于理解基础科学及其经济资助渠道之间的复杂关系至关重要。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9475 次阅读|19 个评论
宇宙的奥秘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6-1-27 10:42
神话传说与科学 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流传着 盘古开天地 的神话。 很久很久以前,天地一片混沌,分不清哪儿是天,哪儿是地,盘古便沉睡其间。有一天,盘古醒来,感到十分气闷。于是,他大吼一声,双手擎起了天,双脚踏实了地。后来,又逐渐有了山川万物。这是我们的祖先通过观察、想象、又经过多少代的流传而形成的故事。 随着历史发展,观察仪器和手段的进步使科学家得到关于宇宙的更接近实际的看法。 我国东汉时代的科学家张衡发明的 浑天仪 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天地观:大地如鸡蛋黄,天空如蛋壳,日月星辰在天穹上运动。所以,人们才看到,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越过天空,到西方落下。 浑天仪 这种混天说实际上是一种 地心说 。西方中世纪盛行的地心说的大意是,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环绕地球运动。 15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 日心说 :不是太阳绕着地球旋转,而是地球绕着太阳旋转,绕行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表面上看到的太阳升落的原因是地球在自转,自转一周要一天。 日心说是天文学上一场革命性变化。它开辟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今天我们知道,除了地球绕着太阳旋转之外,还有八颗星星绕着太阳旋转。我们把它们叫做行星。依照距离太阳的近远,它们分别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地球在金星和火星之间。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有一个小行星带,其中有成千上万颗小行星。大行星往往还有卫星绕其旋转。月亮就是地球的卫星。它绕地球一周要用一个月少一点的时间。在各行星之间还有许多彗星穿行。太阳和它的行星、彗星、卫星等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 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发现,许多星系都正在远离我们而去;60年代,科学家又发现了宇宙背景辐射。为了解释这些观测事实,科学家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理论,这就是所谓的标准模型。 标准模型 通过观测,人们已经知道,我们所看到的宇宙目前正在膨胀着。再从宇宙学原理出发,根据引力场方程,就可以解得宇宙物质运动发展的情况。它确实是膨胀的,与天文观测的事实一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因此叫做标准模型。 标准模型的成功,在于它给出了一个膨胀的宇宙,与天文观测一致。物理学的理论必须与实验或观测一致。否则,理论本身再完美,理论的提出者再有名,一段时间内拥护者再多,它也无法逃避被淘汰的命运。历史上的地心说、以太说等事例不胜枚举。今后,这样的事还会不断发生。这就是物理学前进的基本模式。 关于标准模型,还有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大众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 时间 。 1、时间不可逆与因果律 因果律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规律。没有父母的结合,就不会有子女的出世。这是一个人人尽知的道理。没有阳光、水等,植物就不会生长……这些是生物界因果律的常见的例子。没有外力,物体就会保持其原有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是牛顿第一定律,也是因果律在物理学界的一个例子。在化学界……总之,因果律的例子是随手可以拈来的。简单地说,有因才有果,没有因就没有果;因在前,果在后。决不可能倒过来。子女不可能出生在父母出世之前;果不可能结在花开之前;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不可能发生在外力施加之前…… 因果律生动地反映了时间的不可逆性。物体在某时刻的运动状态是其在此时刻之前的运动状态以及与其它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后者是前者的因。在诸多的因中,有的对这个果起主导作用,有的起次要作用。人在每一时刻的状态都是之前时间的作为以及周围环境的果。自然,这个情况比物体运动复杂多了。 因果律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学通过方程表达某(些)因与某(些)果之间的联系,从而由某个因可以预先知道一系列的果。比如,通过牛顿引力定律(方程)和某彗星目前的运动形态(因)而预先知道它将来的情况(果)。医学通过探索致病的因而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没有因果律就没有自然科学。 总而言之,因果律是不能违反的,时间是不可逆的。 但是,在标准模型的时空框架内,时间与空间的地位完全等同。时间的不可逆性是要靠人为地来保持的。 所以,在讨论和应用标准模型时,要特别注意。只注意防止时间倒流比较困难。因为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所以它依赖物质的运动形态。不同运动形态的物质有不同的时间,需要经常协调,时间的先后不容易始终控制得正确。 通过注意不违反因果律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时空隧道 在许多动画片中,都可以看到类似的如下情节:主角(或者与他的伙伴一起)通过一个神奇的门,立刻(或者很快)就来到相距极为遥远、时代也相差许多的另一个世界。这就是人们熟知的时空隧道。它如果只出现在动画片所表现的神话故事当中,则完全不必大惊小怪。神话本来就是可以随意想象的。 但是,有的相当有影响的科学家在世界著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来讨论这种手段。这就不能不让人认真对待了。现在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对时空隧道做一些讨论。 (1)时空隧道赖以存在的第四维空间或第五维时空没有事实根据。 (2)“回到过去”违反因果律。 (3)弯曲封闭的四维时空是时空隧道的理论根据。 将时间与空间完全等同看待,理论本身并不禁止时间反转。据分析,引力和膨胀等都需要第四维空间。这些正是时空隧道的存在基础。 3、时间无起点 按照标准模型,我们的宇宙始于一场大爆炸。并将那一时刻定为时间的起点。但是,实际上时间不应该有起点。理由如下: (1)因果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因总是另一个(或一些)因的果。例如,任何一对父母总是其自身父母的子女;任何一粒种子必然是一株植物的果实,或者是其根、茎、叶、细胞;物理上,某物体的某个状态一定是该物体前一状态和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所以说,对于任何一个状态,人们都要探寻其成因。就拿宇宙大爆炸来说,人们也要问:大爆炸为什么会发生?找到了大爆炸的原因,就会多少了解大爆炸之前的物质形态和运动情况。也就是说,大爆炸并不是时间的起点。 (2)能量守恒定律是从未找到过违反事例的最普遍的规律。它表明,物质的运动是不灭的。运动是永恒的,自然不应该有起点。 本文由李文超摘编自 张邦固 著 《宇宙奥秘》(第二版) ,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 ISBN:978-7-03-045817-9 《宇宙奥秘》(第二版)用通俗简洁的语言介绍了宇宙整体的运动、观测宇宙大小的方法和表明星系退行的观测证据,以及作为大爆炸火焰遗迹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基本特征;简单介绍了关于宇宙的理论,这些理论的成功与不足;本书后半部分还介绍了作者近年来的工作,说明宇宙未来会收缩,计算了宇宙年龄和下一次宇宙大爆炸的时间。最后,本书设想了人类躲避宇宙收缩的一些可能方法。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313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1月新书快递(三)
sciencepress 2016-1-25 17:06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1月新书快递(三)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1月新书快递(三).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基于数值模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120 韩旭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4-Jan-16 2 多电平交-交直接变换技术及其应用 95 李磊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6-Jan-16 3 Hilbert-Huang变换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120 刘志刚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Dec-15 4 中国喜马拉雅山冰碛湖溃决灾害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 120 王欣,刘时银,丁永建 专著 水利水电 29-Dec-15 5 中国西南岩溶区旱涝灾害演变机理及水安全 120 郭纯青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4-Jan-16 6 葡萄学:解剖学与生理学 98 Markus Keller著;王军 等译 专著 西医 6-Jan-16 7 化学药物高效液相色谱标准图谱 88 李效宽 专著 西医 4-Jan-16 8 食品变温压差膨化联合干燥理论与技术 128 毕金峰 等 专著 农林 31-Dec-15 9 石墨烯基功能材料在环境中的应用 88 刘承斌,唐艳红 专著 材料科学 4-Jan-16 10 水稻转基因飘流 128 裴新梧 专著 农林 4-Jan-16 11 基因组学概论(译) 138 (美)A.M.莱斯克著;薛庆中等译 专著 生物科学 31-Dec-15 12 贵州常用民族药用植物原色图鉴 150 孙超,谢华 专著 军事 31-Dec-15 13 迭代方法和预处理技术(下册) 158 谷同祥等 专著 数学 4-Jan-16 14 自适应Fourier变换:一个贯穿复几何,调和分析及信号分析的数学方法 178 钱涛 专著 数学 31-Dec-15 15 扩散方程计算方法 128 袁光伟 等 专著 数学 4-Jan-16 16 如何避免与纠正错误 108 郭开仲 专著 农林 4-Jan-16 17 社会语言学 80 刘宝俊 专著 语言、教育 29-Dec-15 18 比较教育认识论 66 王涛 专著 语言、教育 7-Jan-16 19 2016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精练(上) 26 佘金文 中高职教辅 西医 7-Jan-16 20 2016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精炼(中) 26 谢玲莉 中高职教辅 西医 7-Jan-16 21 2016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精炼(下) 26 刘美萍 中高职教辅 西医 7-Jan-16 22 病理学基础(第2版) 45.8 许煜和,黄光明 中职教材 西医 31-Dec-15 23 计算机应用基础 49.8 韦红,张海燕 中职教材 计算机、通信 5-Jan-16 24 健康评估(第2版) 49.8 王峰 中职教材 西医 5-Jan-16 25 微生物基础(中职药剂) 53 潘运珍 中职教材 西医 5-Jan-16 26 医药商品基础(中职药剂) 49.8 梁碧岩 中职教材 西医 5-Jan-16 27 药物制剂技术(中职药剂二版) 65 栾淑华,刘跃进 中职教材 西医 5-Jan-16 28 有机化学(高职检验) 49.8 于辉,赵桂欣 高职教材 西医 6-Jan-16 29 寄生虫检验技术(高职检验) 64.8 陆予云 高职教材 西医 31-Dec-15 30 南方民族考古(第十一辑) 158 四川大学博物馆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4-Jan-16 31 文物研究(第21辑) 128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4-Jan-16 32 神经科学精要(原书第三版) 298 (美)西格尔等编著;郭庚,赵元立译 专著 西医 31-Dec-15 33 PLC电气控制与组态设计(第三版)(含光盘) 48 周美兰,周封,徐永明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7-Jan-16 34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实训 39 何俊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4-Jan-16 35 基础医学概论(第三版) 59.8 钮伟真,樊小力 大学教材 西医 28-Dec-15 36 大学物理(第三版)上册 35 康颖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6-Jan-16 37 大学物理(第三版)(上下册) 56 袁玉珍,陈钦生,张化福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31-Dec-15 38 大学物理教学同步习题册(第三版) 12 袁玉珍 等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31-Dec-15 39 复变函数 25 郝志峰 大学教材 数学 4-Jan-16 40 数理逻辑与集合论 49 房元霞,赵汝木,盛秀艳 大学教材 数学 5-Jan-16 41 数学分析(下册) 51 夏大峰,肖建中,成荣 大学教材 数学 6-Jan-16 42 2016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 68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 专著 经济管理 4-Jan-16 43 集群式供应链:创新管理 62 黎继子 专著 经济管理 29-Dec-15 44 《极地国家政策研究报告》(2014-2015) 162 丁煌 专著 社会科学 31-Dec-15 45 模拟植物生长算法原理及应用 78 李彤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1-Dec-15 46 知识型员工胜任特征研究:理论、模型、评价与开发 62 贾建锋,朱珠,孙新波 专著 经济管理 7-Jan-16 47 两型工程管理概论 112 陈晓红 等 专著 社会科学 5-Jan-16 48 中国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模式与管理研究 65 丁宁 专著 经济管理 29-Dec-15 49 农村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与发展路径研究 56 李放,张娜,沈苏燕 专著 经济管理 6-Jan-16 50 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知识协调管理理论与方法 180 党延忠,等 专著 经济管理 5-Jan-16 51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教育引导与农户参与 49 华春林 专著 农林 28-Dec-15 52 中国矿产资源发展报告(2014)——我国典型矿业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70 成金华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5-Dec-15 53 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三卷 基干下孔类 哺乳类 第二册(总第十五册) 原始哺乳类 195 孟津,王元青,李传夔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19-Jan-16 54 阿姆河右岸酸性气田井下作业技术 198 程维恒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1-Jan-16 55 米糠深加工技术 68 张敏 专著 农林 14-Jan-16 56 高黎贡山蛾类图鉴 428 杨平之等 专著 生物科学 18-Jan-16 57 中国石蝴蝶属植物 268 邱志敬,刘正宇 专著 生物科学 18-Jan-16 58 濒危和珍贵热带木材识别图鉴 150 殷亚方,姜笑梅 等 图册 农林 18-Jan-16 59 气候变化对我国重大工程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78 丁一汇,杜祥琬 专著 资源环境 15-Jan-16 60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模拟 118 (英)冯辉等著;杨志勇等译 专著 资源环境 18-Jan-16 61 层状铝硅酸盐矿物热活化原理与应用 118 李光辉,姜涛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9-Jan-16 62 有限集上的映射与动态过程--矩阵半张量积方法 148 程代展,齐洪胜,贺风华 专著 数学 18-Jan-16 63 地震差动与结构非线性输出-方法、程序开发及实践 98 柳国环,赵大海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2-Jan-16 64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原著第8版) 69 (美)张康聪著;陈健飞 等译 应用技术 地球科学 18-Jan-16 65 气候变化经济学集成评估模型 128 王铮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8-Jan-16 66 中国城市区域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与发展战略 75 孙斌栋,魏旭红 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0-Jan-16 67 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历史演进 62 杜智萍 专著 语言、教育 15-Jan-16 68 量范畴的类型学研究--以贵州境内的语言为对象 78 惠红军 专著 语言、教育 13-Jan-16 69 2016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模拟试卷 26 胡小和 中高职教辅 西医 15-Jan-16 70 传染病护理 29.8 李大权 中职教材 西医 18-Jan-16 71 解剖生理学基础(中职药剂)(第2版) 69.8 覃庆河 中职教材 西医 18-Jan-16 72 护理心理学 29.8 陈礼翠,江群 中职教材 西医 18-Jan-16 73 中医护理基础 25 伍利民 中职教材 中医 22-Jan-16 74 疾病概要(中职药剂) 49.8 江景芝 中职教材 西医 13-Jan-16 75 中医药基础(中职药剂)(第2版) 49.8 何绪良 中职教材 西医 15-Jan-16 76 有机化学(中职药剂二版) 39.8 李湘苏 中职教材 西医 12-Jan-16 77 药事管理与法规(中职药剂) 39.8 杨林 中职教材 西医 18-Jan-16 78 分析化学(高职检验) 69 邹继红,司毅 高职教材 西医 20-Jan-16 79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英语 35 蔡惠芳,董谦 高职教材 西医 20-Jan-16 80 无机化学(高职检验) 54.8 姜斌 高职教材 西医 18-Jan-16 81 西部考古(第9辑) 108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8-Jan-16 82 湘阴青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312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4-Jan-16 83 卫生统计学(第2版) 65 罗家洪,郭秀花 大学教材 西医 18-Jan-16 84 卫生统计学计算机操作教程(第2版) 69 罗家洪,郭秀花 大学教材 西医 18-Jan-16 85 有机化学 49.8 付彩霞,王春华 大学教材 化学 22-Jan-16 86 麻醉机能实验学(第2版) 49.8 戴体俊,张咏梅,秦迎松 大学教材 西医 20-Jan-16 87 软件应用基础——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与习题集 27 任艳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0-Jan-16 88 软件应用基础——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 38 郭文强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0-Jan-16 89 机床数控技术及应用(第三版) 49 陈蔚芳,王宏涛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8-Jan-16 90 电工电子应用技术(电工学Ⅲ)(第3版) 46 史仪凯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Jan-16 91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实训教程(第二版) 32 刘红霞,万是明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0-Jan-16 92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学习指导 35 王金刚 大学教材 化学 20-Jan-16 93 生物学专业英语 39.8 周延清,陈晓春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4-Jan-16 94 食品罐藏工艺学 42 汪秋宽 大学教材 农林 19-Jan-16 95 大学物理(第三版)下册 36 康颖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5-Jan-16 96 简明大学物理(第三版) 39 张丹海,洪小达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8-Jan-16 97 电磁学与电动力学习题解答 33 胡友秋 等 本科教材 物理(力学) 22-Jan-16 98 力学与理论力学习题解答 36 杨维纮,秦敢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22-Jan-16 99 工作分析同步综合练习 38 李强 大学教辅 社会科学 18-Jan-16 100 货币金融学(第二版) 46 张红伟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1-Jan-16 101 高级财务会计 38 黎明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8-Jan-16 102 会计学基础 39.8 张志康,陈新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8-Jan-16 103 薪酬管理同步综合练习 38 朱琪,王忠 大学教辅 经济管理 13-Jan-16 104 国际劳动力市场与海外就业同步综合练习 38 曹宗平 大学教辅 经济管理 18-Jan-16 105 市场调查方法与实务(第二版) 49 杨凤荣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1-Jan-16 106 劳动社会学 35 林勇,曾晓涛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15-Jan-16 107 基于网络理论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研究 82 李守伟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0-Jan-16 108 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战略与对策--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 105 卢新海,韩璟 专著 经济管理 18-Jan-16 109 农业转移人口的流动和融入——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 98 田明 专著 社会科学 13-Jan-16 110 泸州市中草药图谱及民间药人(第一册) 118 张华安,吴贵阳,王曙 图册 生物科学 13-Jan-16 111 航天器对接机构 85 张崇峰 等 专著 航空航天 24-Nov-15 112 斜坡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的工程地质研究 240 唐辉明 专著 资源环境 6-Jan-16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2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指南 | 科研必备
热度 10 sciencepress 2016-1-25 09:34
【编者按】科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2015年11月29日、12月6日刊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大全(Ⅰ)(Ⅱ)(摘编自 殷国荣、郑金平先生主编《医学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第3版)》一书中、方强先生撰写“第6章 医学科研课题的申请” ),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联合基金项目以及申请作了深入全面的介绍,得到粉丝广泛好评。本期小编遴选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编著的《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一书中的申请指南、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内容,以期继续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须知 依托单位和申请人在申请2016年度科学基金项目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关于申请人条件 1. 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作为申请人申请科学基金项目,应当符合《条例》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有两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部分类型项目在此基础上对申请人的条件还有特殊要求(详见本《指南》正文部分)。 依托单位非全职聘用的境内外人员作为申请人申请科学基金项目,应当提供依托单位的聘任合同复印件,并提供包含聘任岗位、聘任期限和每年在依托单位工作时间的说明(依托单位人事部门盖章),作为附件随申请书一并报送。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人应当是在地区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详见本《指南》正文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部分)依托单位的全职工作人员,以及按照国家政策由中共中央组织部派出正在进行三年(含)期以上援疆、援藏的科学技术人员,其中援疆、援藏的科学技术人员应提供受援依托单位组织部门或人事部门出具的援疆或援藏的证明材料,作为附件随申请书一并报送。地区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依托单位的非全职工作人员、位于地区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区域内的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属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及地区科学基金资助范围以外的科学技术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2. 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具备《条例》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经与在自然科学基金委注册的依托单位协商,并取得该依托单位的同意,可以申请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不得申请其他类型项目。 该类人员作为申请人申请项目时,应当在申请书基本信息表中如实填写工作单位信息,在个人简历部分详细介绍本人以往研究工作情况,并提供与依托单位签订的书面合同(要求详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基金工作管理办法》第十三条),作为附件随申请书一并报送。 3. 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科学基金接收申请截止日期时尚未获得学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各类项目,但在职人员经过导师同意可以通过受聘单位作为申请人申请部分类型项目,同时应当单独提供导师同意其申请项目并由导师签字的函件,说明申请项目与其学位论文的关系,承担项目后的工作时间和条件保证等,作为附件随申请书一并报送。受聘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在职研究生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各类项目。 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可以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及部分联合基金项目(特殊说明的除外),但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非受聘于依托单位的境外人员,不能作为无依托单位的申请人申请各类项目;受聘于依托单位的境外人员,不得同时以境内、境外两种身份申请或参与申请各类项目。如果已经作为负责人正在承担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或者作为合作者正在承担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包括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与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在项目结题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其他类型项目;反之,如果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上述2类项目以外的其他类型项目,在项目结题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或作为合作者参与申请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包括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与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5.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可以作为申请人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其他类型项目。该类人员作为申请人申请项目时,应当提供依托单位的书面承诺,保证在项目资助期内在站工作或出站后留在依托单位继续从事科学研究,作为附件随申请书一并报送。 6. 正在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负责人,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除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外的其他类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一年度内,已经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人,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二、关于申请书撰写要求 1. 申请人在撰写申请书之前,应当认真阅读《条例》、本《指南》、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和有关受理申请的通知、通告等文件。现行项目管理办法与《条例》和本《指南》有冲突的,以《条例》和本《指南》为准。 2. 申请书应当由申请人本人按照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的个人简历填写应规范,并注意在申请书中不得出现任何违反法律及涉密的内容。申请人应当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3. 根据所申请的项目类型,准确选择或填写“资助类别”、“亚类说明”、“附注说明”等内容。要求“选择”的内容,只能在下拉菜单中选定;要求“填写”的内容,可以键入相应文字;部分项目“附注说明”需要严格按本《指南》相关要求选择或填写。 4. 根据所申请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按照本《指南》所附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准确选择申请代码,特别注意: (1)选择申请代码时,尽量选择到最后一级(6位或4位数字)。 (2)申请人选择的申请代码1是自然科学基金委确定受理部门和遴选评审专家的依据,申请代码2作为补充。部分类型项目申请代码1或申请代码2需要选择指定的申请代码。 (3)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联合基金项目等对申请代码填写有特殊的要求,详见本《指南》正文相关类型项目部分。 (4)2016年进一步推进“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的规范化使用,申请人在填写申请书简表时,准确选择“申请代码1”及其相应的“研究方向”和“关键词”内容。 (5)申请人如对申请代码有疑问,请向相关科学部咨询。 5. 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本人应当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主要参与者中如有申请人所在依托单位以外的人员(包括研究生),其所在单位即被视为合作研究单位,应当在申请书基本信息表中填写合作研究单位信息并在签字盖章页上加盖合作研究单位公章,填写的单位名称应当与公章一致。已经在自然科学基金委注册的合作研究单位,须加盖单位注册公章;没有注册的合作研究单位,须加盖该法人单位公章。 主要参与者中的境外人员被视为以个人身份参与项目申请,其境外工作单位不作为合作研究单位,如本人未能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则应通过信件、传真等方式发送本人签字的纸质文件,说明本人同意参与该项目申请且履行相关职责,作为附件随申请书一并报送。 1个申请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特殊说明的除外)。 6.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申请人或者主要参与者的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在申请书中详细注明: (1)同年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各类科学基金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 (2)与正在承担的各类科学基金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 7. 申请人申请科学基金项目的相关研究内容已获得其他渠道或项目资助的,请务必在申请书中说明受资助情况以及与申请项目的区别和联系,注意避免同一研究内容在不同资助机构申请的情况。 申请人同年申请不同类型的科学基金项目时,应在申请书中列明同年申请的其他项目的项目类型、项目名称信息,并说明申请项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8. 申请书中的起始时间一律填写2017年1月1日。终止时间按照各类型项目资助期限的要求填写20 ** 年12月31日(本《指南》特殊说明的除外)。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作为申请人申请相关类型项目,应当按照依托单位的书面承诺,填写到所申请项目终止年的12月31日。 9. 申请人及主要参与者均应当使用唯一身份证件申请项目。 申请人在填写本人及主要参与者姓名时,姓名应与使用的身份证件一致;姓名中的字符应规范。 曾经使用其他身份证件作为申请人或主要参与者获得过项目资助的,应当在申请书中说明,依托单位负有审核责任。 10. 各类项目申请经费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部分,申请人只需填报直接费用预算,间接费用由系统自动生成。预算编制的具体要求详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本《指南》所列2015年度和2016年度项目的资助强度均为直接费用部分。 三、关于依托单位的职责 1. 依托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条例》、本《指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基金工作管理办法》、有关受理申请的通知通告、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组织本单位的项目申请工作。 2. 依托单位应当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格负责,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不得提交有涉密内容的项目申请。 3. 依托单位如果允许《条例》第十条第二款所列的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通过本单位申请项目,应当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基金工作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的要求履行相关职责,并签订书面合同,作为附件随申请书一并报送。 4. 依托单位应当对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申请项目提供书面承诺,保证申请人在项目资助期内在站工作或者出站后继续留在依托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每份申请的书面承诺由依托单位盖章附在申请书后一并报送。 四、关于限制获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累计满3项的项目负责人申请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说明 为均衡扶持地区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的科学技术人员,引导和鼓励上述人员参与面上项目等其他类型项目的竞争,提升区域基础研究水平,自 2016 年起,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累计已满 3 项的科学技术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2015 年以前(含 2015 年)批准资助的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不计入累计范围。 五、关于申请受理的条件 按照《条例》规定,申请科学基金项目时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将不予受理: (1)申请人不符合《条例》和本《指南》规定条件的; (2)申请材料不符合本《指南》要求的; (3)申请项目数量不符合限项申请规定的。 六、特别提醒 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避免重复资助,特别提醒申请人注意: (1)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以不同类型项目向同一科学部或不同科学部申请; (2)受聘于一个以上依托单位的申请人,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通过不同依托单位提出申请; (3)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以不同申请人的名义提出申请; (4)不得将已获资助项目,向同一科学部或不同科学部提出重复申请。 自然科学基金委将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申请书内容进行比对,以上情形如有查实,将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对确有学术不端行为者将提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处理。 限项申请规定 1. 各类型项目限项申请规定 (1)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同类型项目[其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中的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除外;联合基金项目指同一名称联合基金]。 (2)上年度获得面上项目(包括一年期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联合基金项目(指同一名称联合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包括一年期项目)、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特殊说明的除外)、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资助的项目负责人,本年度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同类型项目。 2. 连续两年申请面上项目未获资助后暂停面上项目申请1年 2014年度和2015年度连续两年申请面上项目未获资助的项目(包括初审不予受理的项目)申请人,2016年度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面上项目。 3.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的限制规定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以下类型项目总数合计限为3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联合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时不限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时不限项)、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直接费用大于200万元/项的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仅限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负责人承担,作为参与者不限)、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含承担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以及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应急管理项目。 仪器类项目总数限1项: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含承担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以及科技部主管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总数限1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获得资助后,项目负责人在结题前不得申请除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外的其他类型项目。 4. 作为项目负责人限制获得资助次数的项目类型 (1)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仅能获得1次资助。 (2)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自2016年起,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资助累计不超过3次,2015年以前(含2015年)批准资助的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不计入累计范围。 5. 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的限制规定 (1)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的项目数合计限为1项;作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在结题当年可以申请面上项目。 (2)在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项目研究工作的前提下,作为主要参与者申请或者承担各类型项目数量不限。 6. 不受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限制的项目类型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数学天元基金项目、直接费用小于或等于200万元/项的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外国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应急管理项目中的局(室)委托任务及软课题研究项目、资助期限1年及以下的其他类型项目,以及项目指南中特殊说明不限项的项目等。 注意事项 (1)处于评审阶段(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的申请,计入本限项申请规定范围之内。 (2)申请人即使受聘于多个依托单位,通过不同依托单位申请和承担项目,其申请和承担项目数量仍然适用于本限项申请规定。 (3)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晋升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后,作为负责人正在承担的项目计入限项范围,作为参与者正在承担的项目不计入限项范围。 (4)现行项目管理办法中,有关申请项目数量的要求与本限项申请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本文由安静摘编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编著《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ISBN: 978-7-03-046868-0 《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和项目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发布了2016年度申请须知和限项申请规定以及各类项目资助政策,指导申请人自主选题、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指南》就研究项目系列、人才项目系列、环境条件项目系列等各类项目分别进行介绍,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人必读的参考文献。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2717 次阅读|16 个评论
牛!中国科学家依据“仿生学”与“点格局”原理低覆盖度治沙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6-1-24 07:44
本 文由科学出版社 生命科学 微信订阅号 赛拉艾芙(sci_life) 原创发布。生命因你而精彩,敬请关注! 中国科学家依据“仿生学”与“点格局”原理营造的“低覆盖度治沙体系”,把能够完全固定流沙的固沙林覆盖度从40%左右降到20%左右是沙漠治理历史上的重大进步。 沙漠化防治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截至2009年年底,其面积达262.37万 km 2 ,占国土面积的27.33%。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亿元,全国每年有4亿人的生活受荒漠化影响。防沙治沙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建设任务之一,国家先后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在修复半干旱区沙地、拯救退化沙化土地与植被资源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西部大开发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对防沙治沙新技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例如,开发干旱区的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保护交通干线、厂矿、能源基地及绿洲等需要新技术。因此,研究推广具有高防风固沙效益、低生态用水及长寿命的防风固沙技术成为沙漠学界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其推广应用前景巨大。 “以林为主”还是“以草为主” 50多年来的沙漠治理研究,取得了成千上万项研究成果,支撑了我国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其中一项重要成果:“植被覆盖度大于40%为固定沙地,10%~40%为半固定、半流动沙地,小于10%为流动沙地”,成为我国防沙治沙工程中最重要的效果指标。执行这项指标的结果是治理初期效果显著,但是,中幼龄林开始衰败或成片死亡、大量地消耗了有限水资源、建立的固沙林等植被不能自然修复等,致使多数地区必须再造林,或已固定的沙地再度活化,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在经历地质年代的漫长演变与适应后,形成了现代荒漠生境,虽然降雨稀少却能够支撑与当地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条件相适应的天然稀疏林分,密度一般低于800株/hm 2 ,覆盖度低于30%。这种乔、灌木疏林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而延续下来的,是符合干旱半干旱区水量平衡条件的,能够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并与当地生境相适应,这些乔、灌木植被在林学中被称为“疏林”(《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和《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而且,这种疏林构成了以其自身为主要树种的植被类型,大部分能够正常生长发育;但在自然条件下,这种低覆盖度的疏林是不能够完全固定流沙的,不能够达到人类固定流沙的目标。 一方面是“高覆盖度”的固沙林能够完全固定流沙却出现中幼龄林衰败或死亡,另一方面是“低覆盖度”的固沙林不能够完全固定流沙,达不到人类固沙的目标,引发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的一场是“以林为主”还是“以草为主”治理沙地的大论战。低覆盖度治沙从其沙地修复过程的原理与林、草的贡献角度得出:“固沙林为先,修复草必要”的理论,试验证明:低覆盖度治沙的修复速度比封育的快2-5倍。 探索接近自然地带性植被的修复技术 在种群生态学中,一般把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分为3种类型:随机分布(random distribution)、均匀分布(regular distribution)和集群分布(clumped distribution),而行带式格局是一种特殊的集群分布格局。研究表明:植物种群格局决定着水分的利用效率,在水分非常少的干旱区,不同配置格局的植物固沙林,可能在水分利用方面差异显著,研究确定更加合理高效利用有限水分的格局意义重大。行带式分布的固沙林显著改变了降水截留、渗透与植物利用机理,明显的边行生长优势可依靠从边行向外侧形成的一个由低到高的含水率梯度支撑,并明显出现高土壤水分带,成为土壤水分渗漏补给带。因土壤水分渗漏补给带无树冠对降水的截留,更加有利于降水在土壤中的渗透,故含水率高;这个带有可能确保降水在多雨年份下渗补给地下水,并能够在干旱年份保证固沙林的水分供给。 近十几年来,我们首先对现有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的天然植被进行了广泛调查,在深入研究后, 依据“仿生学”与“点格局”原理,按照“近自然林业”的概念 ——强调尽可能按照当地自然分布植被的特征(如固沙造林时选用乡土树种、设计的固沙林在成林后覆盖度应尽量接近自然植被盖度等),营造接近当地自然植被的固沙林。 在确保营造的固沙林能够稳定正常生长的条件下,提高其防风固沙效益。探索既能够充分发挥乔、灌、草各自特性,又能形成复合的、生态作用互补的、接近自然地带性植被的修复技术,成为低覆盖度治沙的目标。 通过十多年的研究证明,这个选题和思路是正确的,研究发现低覆盖度固沙林具有多项生态优势。 1)覆盖度在15%~25%的稀疏固沙林,乔、灌木个体分布格局是影响疏林防风固沙效益的重要因素,疏林的灌(丛)间出现了类似“狭管”抬升风速的现象;覆盖度在15%~25%时,配置成合理的集群分布格局(如行带式)则能够完全固定流沙,比同覆盖度的随机分布格局的疏林防风效果提高25%~50%,实现了行带阻风低覆盖治沙。 2)把覆盖度降低到与当地自然植被覆盖度相似的水平,确保了固沙林的水量平衡,配置成为集群格局(如行带式)后,降低了林分截留消耗和地表蒸发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0%~20%;在多雨年份,确保有降雨渗漏补给土壤深层或地下水,不但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而且避免了因“土壤干旱”导致的“地气不通现象”,基本解决了中国防沙治沙中中幼龄林衰败死亡的问题。 3)营造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后,组合出多个林(乔、灌)草界面,巧妙地把生物物流与能流特别活跃的界面生态学(林学的边行优势)原理应用到固沙植被建设中;带间形成的生态小气候效益和景观界面(landscape interface),即生态过渡区(transition zone),又是边际效应(edge effect)产生区,这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界面上的物质、能量及信息传递和交换的活跃带,具有良好的界面生态过程与生态效益,相比较非行带式固沙林生物生产力提高8%~30%。 4)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形成了窄的林带与宽的自然植被修复带组合,固沙林起到防风固沙作用后实现了治沙的第一目标。沙面稳定后,有利于自然侵入或人工播种的以草本为主的带间植被发育,使植被和土壤恢复速度提高3~5倍;在促进沙漠(地)土壤、植被发育、修复沙漠(地)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沙漠(地)环境修复的必要条件;且形成的乔、灌、草复层结构,多树种带状混交的固沙林,显著提高了固沙植被的稳定性。 5)低覆盖度固沙体系具有调节湿润年与干旱年水量补给不均衡的作用,缓解“卡脖子”干旱导致的衰败死亡现象,可以抵御20年一遇的干旱年份导致的干旱胁迫衰败死亡现象。 6)低覆盖度防风固沙体系可降低固沙造林成本30%~60%及林分生态用水量20%~30%。在干旱区,能够降低生态用水的生态修复技术尤为重要,而低覆盖度固沙林恰恰起到了既能够防风固沙又能够显著减少生态用水的功能。 由此,我们定义了“低覆盖度治沙体系”—— 以防风固沙、修复退化土地为目标, 按照自然植被的覆盖度,选用乡土树种, 从提高水分利用率、植被稳定性和加快修复速度角度出发,控制成林覆盖度在15%~25%的条件下,营造植树占地15%~25%、空留75%~85%的土地为植被自然修复带的固沙林,在确保完全固定流沙和林木健康生长的条件下,形成能够促进土壤与植被快速修复的乔、灌、草复层植被,构成防沙治沙体系。 结合我们研究的水量平衡、治沙格局等,在确保固沙林完全固定流沙和正常健康生长的条件下,按照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3个区,分别研究得出3个区的适宜固沙林造林密度。同时,在极端干旱区,为控制过量的、不合理的生态用水,提出了固沙造林的造林密度上限。 低覆盖度防沙治沙体系属于疏林的范畴,其成林标准应该为:半干旱区乔木林郁闭度0.15,灌木林覆盖度25%,乔、灌混交林覆盖度25%;干旱区乔木林郁闭度0.1,灌木林覆盖度20%,乔、灌混交林覆盖度15%;极端干旱区乔木林郁闭度0.1,灌木林覆盖度15%,乔、灌混交林覆盖度10%。 任何植物(包括乔木、灌木)都有自己的生理寿命,作为林分中的一株植物,最终都是要“寿终正寝”。充分调查我国近50年来建植的人工生态林后发现:人工生态林(除经济林)达到过熟林(也包括死亡或衰退的中幼林)死亡后,只能人工更新,直到目前,还没有方法能够使人工固沙林到达寿命后自然修复。因此,我们认为:人工固沙林应该是一种“长寿命生物沙障”,而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是具有促进自然植被和土壤快速修复功能的、能够长久固碳和提高生物生产力的生物沙障;所以,营造行带式固沙林,充分发挥其生物沙障的作用,利用带内自然植被快速修复和土壤发育的功能,使沙地土壤、植被向地带性土壤与植被演变,直到人工固沙林“寿终正寝”后,确保自然修复的植被和土壤更加接近地带性植被和土壤,同时能够继续稳定生长发育。这样,行带式固沙林能够较好地实现人工植被向自然植被的和谐过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工林不能自然更新的缺陷,达到可持续固定流沙的最终目标,这也是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的重要生态功能之一。 自然科学是边研究边实践的科学,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我们结合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在不同气候区推广营建了617万公顷低覆盖度防风固沙林,形成了较完整的防沙固沙体系。在推广过程中,我们在覆盖度为15%~25%的条件下,尝试了行带式、网格式等多种模式,在极端干旱区,应用滴灌技术,在交通干线、厂矿及绿洲周边等也尝试了低覆盖度防风固沙体系的营建。截至目前,低覆盖度固沙林林分稳定、生态效果非常理想;随着低覆盖度固沙林林龄的延长,在半干旱区,带间土壤与植被的修复效果越来越明显,极端干旱区减少生态用水的效果也更加突出。 从2003年到现在,我们对低覆盖度条件下防风固沙体系进行了持续的研究,从机理上、模式配置上、修复效果上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上百篇论文,为确保研究资料的广泛性与可靠性,注册申请了8项发明专利,支撑我们的研究,在2012年,低覆盖度固沙专利(专利号:ZL 200919241513.0)获国家授权。 把能够完全固定流沙的固沙林覆盖度从40%左右降到20%左右是沙漠治理历史上的一大进步;特别是国家把生态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社会建设体系后,沙漠治理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固沙造林问题,还是一个最重要的生态建设与资源修复问题,低覆盖度防风治沙体系是开创一个源于自然生态(近自然林业),又具有人类创新的新的学术领域,也是生态建设的一个新的技术体系,是一个近十年来刚刚起步的新领域。 虽然我们研究发现了一些原理,提出了一些模式,也开展了一些试验示范,但这仅是一个开头,仅仅是一个初步的结果。我们认为:固沙林的覆盖度在15%~25%,仍然有许多诸如水分效率、界面优化、土壤植被修复等的机理问题需要探索,也有许多诸如树种选择,混交配置,乔、灌、草组合等技术问题需要研究。在低覆盖度条件下,可以通过试验示范探索出更多、更优秀的模式,我们希望把多年零散的研究结果加以系统化,把低覆盖度固沙林营建后的降风阻沙机理、水分利用与调控、界面生态机理、土壤和植被修复机理等几个不同学术领域的变化及其结成的脉络展示出来,形成一个粗浅的低覆盖度治沙原理,以对未来有志在低覆盖度防风固沙体系领域开展研究工作的研究者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同时,也为推动干旱区防沙固沙进入低覆盖度新阶段、提高生态修复效益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工程提供科技支撑。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杨文斌、李卫、党宏忠、冯伟、卢琦、姜丽娜、杨红艳、吴雪琼 等著《 低覆盖度治沙:原理、模式与效果 》一书“前言”部分,有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6039-4 《 低覆盖度治沙:原理、模式与效果 》是对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从理论到实践的较系统、全面的研究。共分八章,第1章回顾了我国防沙治沙工作的发展历史与重要发展阶段,介绍了低覆盖度防风固沙林概念从萌芽到逐步形成的发展历程,系统阐述了低覆盖度行带式防风固沙林的概念与内涵。第2~3章重点从基础理论方面系统阐述了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的防风固沙机理、效应以及水分利用机制。第4~5章对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促进带间土壤、植被修复的效应进行了全面阐述。第6~7章阐述了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通过界面效应形成的生长优势及对小气候的改善效应。第8章总结分析了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典型优化模式、结构及构建、抚育管理技术。 【 版权申明 】本文为科学出版社 生命科学 订阅号—— 赛拉艾芙(sci_life) 原创发布,转载请保持内容及公众号相关信息的完整,违者必究! 生命因你而精彩! 赛拉艾芙(sci_life) 科学出版社 生命科学 订阅号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576 次阅读|13 个评论
过去10年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的国际比较
sciencepress 2016-1-23 08:16
本文为科学出版社 地球科学 微信订阅号: 赛杰奥(sci_geo) 原创发布, 敬请关注! 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的统计,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WoS数据库收录的地球科学领域(Geosciences)文章共329 061篇,截至2014年6月底这些文章共被引用3 420 944次,篇均被引频次为10.4次/篇。中国地球科学研究的论文量为40 673篇,仅居美国之后,在世界排名第2位;这些文章共被引用324 384次,在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之后,排名第5位;篇均被引频次为7.98次/篇,排名较后。 图 美国、英国、德国和中国地球科学领域发文量的年度变化 从地球科学领域的论文总数上看:美国遥遥领先,论文数占国际地球科学论文的31.50%,中国的论文数仅次于美国,但只占总数的12.36%,不及美国的一半,但近年来增长迅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呈现出赶超美国之势。 在2004—2013年的10年时间里,国际地球科学、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研究的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中国在整个地球科学领域的文献数量增长上表现突出,年均增长率均超过国际平均水平。 论文产出规模及其影响力 ── · ── 我国地质学研究经过2007年的飞速发展,至今与美国的论文数量不相上下;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的论文数量从2009年以来仅次于美国,但与美国相比差距还比较明显;矿物学研究论文年均增长速度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接近,但近年来增长速度很快,在2010年超过英国,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2位。 我国生态学研究论文年增长率的增幅最大,是国际平均水平的4.5倍,但目前还只排在第8位,要赶超主要发达国家还需要一定时间;环境科学研究的论文数量在2005年之后仅次于美国,且有迎头赶上之势;自然地理学的论文量在2013年超过了英国和德国,目前也排名第2位;我国关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和应用的论文数量在此期间稳步增长,一直在美国之后且向其不断靠拢。 我国海洋科学研究论文在2012年超过了英国,位居第2,大气科学研究论文从2010年以来都排名第2位,但两个学科的论文量与美国相比目前仍存在较大差距,如要赶上美国尚需假以时日。 表 相关学科领域文献计量指标的国内外比较分析 学科名称 全球论文年均增长率( % ) 中国论文年均增长率( % ) Top15 国篇均被引频次(次 / 篇) 中国篇均被引频次(次 / 篇) Top15 国被引频次 ≥ 50 论文所占比例( % ) 中国被引频次 ≥ 50 论文所占比例( % ) 深层地球系统科学 地质学 4.47 15.60 10.5 8.7 4.1 3.2 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 4.77 16.72 13.6 9.9 4.5 3.9 矿物学 2.72 2.74 10.3 13.6 2.6 5.9 表层地球系统科学 生态学 4.17 18.64 17.0 9.1 6.4 2.3 环境科学 8.47 21.32 13.1 10.5 4.8 3.4 自然地理学 9.44 18.78 13.0 9.1 4.1 2.3 地理信息系统 8.24 15.45 10.3 7.3 3.2 1.8 海洋科学 4.14 16.00 11.8 5.7 3.4 1.2 大气科学 6.47 22.46 15.6 10.3 6.0 3.5 从论文的影响力方面来看,主要国家地球科学领域的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都大于10,我国除矿物学的篇均被引频次高于平均值外,其他各相关学科的值都低于平均值。其中,主要国家生态学和大气科学的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高,我国虽然这两个领域的论文量都增长比较快,但篇均被引频次与平均值相比差距明显,此外,我国海洋科学的篇均被引频次与平均值相比差距最大,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科论文的快速增长主要集中在最近几年,论文被引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同时也表明这些学科论文的国际影响力尚有待大力提升。 从被引频次≥50次的高被引论文所占比例来看,国际地球科学领域各学科的高被引论文比例分布情况与篇均被引频次大体类似。中国在高被引论文比例方面,也是除矿物学外都明显低于主要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与平均水平的差距最小,海洋科学的差距最大。 对国际主要研究机构的发文量分析表明,中国科学院关于地质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和大气科学研究的论文数量都排名世界第1位;在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矿物学领域排名第2位,仅次于俄罗斯科学院;在海洋科学领域,中国科学院在俄罗斯科学院、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之后排名第4位。除矿物学以外,中国科学院在其他学科的篇均被引频次和高被引论文比例等方面都偏低。 除中国科学院外,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震局、中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大学、吉林大学、香港大学等在深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表现突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在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表现突出;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等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表现突出;中国气象局、北京大学、中国气象科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在大气科学研究中表现突出。 我国地球科学取得的科研成就 ── · ── 关于深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国在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中对华北克拉通、青藏高原等研究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此外汶川地震的大量研究成果也获得国际同行认可;在矿物学方面,对榴辉岩、坡缕石等矿物的吸附特征、流体包裹体,以及矿物在层状双氢氧化物和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等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今后需继续推动相关高端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和新兴技术的应用,加强基础研究成果与应用研究的结合,推动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国计民生需求。 关于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国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对青藏高原、东亚季风等特色领域的研究赢得国际同行的赞许;在遗传多样性、生态保护、物种丰富度、种系发生等生态学方面有比较多的研究成果;在重金属污染、吸附处理、沉积物、土壤、气候变化、环境动力学、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等环境科学方面有较多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重视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高新技术在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我国疆域辽阔,拥有许多独有的地域特色,这有助于推进我国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开拓创新,形成具有国际优势的特色研究方向。 关于大气科学研究,中国的研究热点是数值模拟、热带气旋和气溶胶等,特色研究区域也是青藏高原,目前已在气候变化、降水、数值模拟、热带气旋、气溶胶、电离层、厄尔尼诺等方面有比较多的研究成果。 关于海洋科学研究,中国在周边海域研究及长江河口、珠江河口等研究方面具有地域优势,这也凸显出我国海洋研究主要局限于海岸带和近海,对深海大洋研究却明显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应在确保原有研究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将海洋研究向深海大洋推进。 地球科学学术产出人才队伍发展 ── · ── 基于论文作者的姓名统计,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科领域的学术产出人才队伍规模及论文高产作者的分布情况。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中文姓名拼音简称存在比较多的重名现象,这可能会导致我国的分析结果偏高,因此这部分数据仅供参考。 表 地球科学领域各子学科学术产出人才队伍状况 学科名称 研究人员总体规模 发文量前 200 位科学家的入围情况 深层地球系统科学 地质学 美国排名第 1 位,中国排第 2 位,队伍规模约为美国的 64.3% 美国排名第 2 位,占 12.0% 中国排名第 1 位,占 19.0% 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 美国排名第 1 位,中国排第 5 位,队伍规模约为美国的 28.2% 美国 排名第 1 位,占 38.0% 中国 排名第 4 位,占 5.5% 矿物学 美国排名第 1 位,中国排第 4 位,队伍规模约为美国的 40.8% 美国 排名第 1 位,占 1 3.5% 中国 排名第 9 位,占 4 .5% 表层地球系统科学 生态学 美国排名第 1 位,中国排第 4 位,队伍规模约为美国的 20.9% 美国 排名第 1 位,占 30.9% 中国 排名第 4 位,占 18.7 % 环境科学 美国排名第 1 位,中国排第 2 位,队伍规模约为美国的 59.2% 美国 排名第 1 位,占 27.9% 中国 排名第 2 位,占 12.6% 自然地理学 美国排名第 1 位,中国排第 4 位,队伍规模约为美国的 28.4% 美国 排名第 1 位,占 2 1. 6 % 中国排名第 4 位 , 占 6.9 % 地理信息系统 美国排名第 1 位,中国排第 2 位,队伍规模约为美国的 35.5% 美国 排名第 1 位,占 26.3% 中国 排名第 2 位,占 7.9% 海洋 科学 美国排名第 1 位,中国排第 2 位,队伍规模约为美国的 27.2% 美国 排名第 1 位,占 40.8% , 中国排名第 9 位 , 占 2.8% 大气 科学 美国排名第 1 位,中国排第 2 位,队伍规模约为美国的 29.5% 美国 排名第 1 位,占 46.1% 中国 排名第 2 位,占 21. 7 % 由表可见,美国的地球科学学术产出人才队伍规模最大,中国除地质学和环境科学的学术产出队伍规模是美国的2/3左右外,其他相关学科的队伍规模都在美国的1/3左右,国际上的排名在第2位到第5位之间。在发文量排前200位的作者中,除地质学外,都是美国位于榜首。中国在地质学、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和大气科学的高产作者比例较高,排在前2位;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的高产作者排名第4位;矿物学和海洋科学的高产作者比较少,排在第9位。 以上分析表明,在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美国的优秀人才最多,中国的人才队伍总体规模不断壮大,当前国内学术界的考核评价机制也催生了一批高产作者,但与传统科技强国相比,高影响力的科学家比例还比较低,将来需要继续在储备丰富的专业人才队伍中培养长期稳定的高端人才队伍。 结论与启示 ── · ── 综上所述,我国在过去10年,特别是过去5年以来,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的国际论文产出量增长迅速,超过国际相关学科的平均增长水平,我国近年来科技投入的增加对科研文献的快速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由于相关研究论文大量发表于最近几年,还未迎来引用高峰期,因此这些论文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我国地球科学领域除海洋科学外,其他各学科的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都在7次以上,均高于我国科技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6.92次,尤其是矿物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在发达国家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中国在地球科学领域的许多研究方向已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但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令世界瞩目的重大研究成果还不够多,与我国庞大的研究人员基数相比,领域优秀人才的比例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所差距。因此,我国应不断健全完善科研考核评价的体制机制,加强对关键核心领域的支持力度,培养具有创新力的高端人才和优秀团队,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思想与技术,促进高水平、高质量、高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产出,真正推动世界相关科学研究的进展,并积极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产生更多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切实提高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张志强、郑军卫、王雪梅 等编著 《 地球科学资助战略与发展态势 》 一书中 张志强、王雪梅 撰写“第十七章 国际地球科学文献计量分析结论与启示”,有删节调整,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978-7-03-046144-5 《 地球科学资助战略与发展态势 》介绍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巴西和韩国等1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基金资助机构的地球科学资助战略及其发展趋势,观察分析了较长时期国际地球科学的资助和研究重点的发展规律。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主要数据源,进行了过去10年(2004~ 2013年)的科研产出文献计量分析,揭示国际地球科学各领域科研产出现状及其影响力。 【版权申明】本文为科学出版社地球科学订阅号—— 赛杰奥(sci_geo) 原创发布,转载请保持内容及公众号相关信息的完整,违者必究! 地球为你而转! 欢迎关注:赛杰奥(sci_geo) 科学出版社 地球科学 订阅号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7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带你一起观天象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6-1-20 12:02
宇宙中有无数的天体在不停地运动着,但日月两天体给地球人的印象是最深刻。由于日月地三天体绕转,除了在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四季五带外。还有特殊天象的产生。日月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远比太阳系其他天体鲜明得多。比如月相变化给人的印象远远超过金星位相的变化;日食的壮观远超金星凌日现象的数倍;日月引潮力的影响远远超过太阳系其他天体对地球引力的作用等…… 月相 人们观测月球,很容易发现月球的视形象有圆缺的变化,我们把月球圆缺的各种形状称为月相。它是人们最常见的、也是最熟悉的一种天象。 月相图 月相的成因 我们知道月球、地球本身都不发光,两者只能反射太阳光。那么,在太阳照射下,月和地总是被分为两部分,即光明和黑暗两部分。人们在地球上观察明暗两部分的对比,虽然时刻发生变化,但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种变化视日、月、地三者的相对位置而定。当月球和太阳在天空中投影大致重合,称为“朔”,从地球上看,此时月球是全暗的。以后,月球逐渐沿着它自己公转的轨道向东运动,月球逐日与太阳拉开距离,当月球投影与太阳投影约成90°时,称为“上弦”,这时从地球上看,则见到月球的西半面被太阳照亮,约在日落时位于中天附近。当月球投影与太阳投影相差180°时,由地球上看到满月,称为“望”,太阳在西方落入地平时,月球从东方升出地平。当月球投影与太阳投影有270°时,称为“下弦”,下弦月要在后半夜才能看到,这时我们看到月球东半面被照亮,随着月球投影与太阳投影大致重合时,又是“朔”。从一次朔到另一次朔所经历的时间叫“朔望月”,平均长为29.5306日,朔望月是月球圆缺变化或盈亏的周期,也是月球同太阳的会合周期。 月相成因示意图 月相的意义 自古以来,有多少诗人墨客在吟诵、描绘月亮,抒发自己的情思。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多少人期盼团圆的愿望。月相对人类的意义关系密切。 (1)月相与历法:利用月相周期,提供可作为一种计算时间的尺度,为编制历法提供参考。如太阴时,阴阳历的初一、初二……,十五等。 (2)月相与夜晚照明:利用夜晚月亮照明,尤其在满月可以自然照明。 (3)月相与地球上方位:依月相定方位。可根据月相出现的空间位置,可大致判断地表方向,如峨眉月上弦月凸的方向指向西边;下弦月、残月凸的方向指向东边。 利用月相定方向 (4)月相与潮汐相关:涛之起也,随月盛衰。沿海的潮汐活动就是主要由由月亮引力作用产生的,如初一、十五大潮,初七、八、二十三,四是小潮。 (5)月相与信仰:某些宗教活动与月相有关,特别是伊斯兰教对月球是十分崇拜的。 (6)月相的“寓意”:常有“花好月圆”、“月有阴晴圆缺”等说法,而满月往往代表着圆满、顺利和吉祥的意味。 (7)月相与人生:明月当空照,常给人以舒畅、欢乐的心情,而在没有月亮的夜晚,人们的心情容易是忧郁、沉重的。月亮与人生的关系或许是相当密切的。就月球相对于地球与太阳的位置来说,有四个关键的日子,即朔,上弦、望与下弦,有研究者对人群进行统计分析有证据认为人的出生、人的精神状态与月相有关。 关于月相的小故事: 法官利用月相规律办案 事情发生在法庭上,有个被重金收买的证人一口咬定他亲眼目睹罪犯犯罪的全过程。供词是这样的:1997年9月9日,下半夜约凌晨3时,明月高挂,本人看到被告正在偷窃,因有月光,看得一清二楚。可法官根据证人的“证词”,查阅了历书后,就断定证人的“证词”是谎言,属于伪证,证人犯了诬告罪。可此证人不服,法官请天文学家作证。天文学家讲述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并指出1997年9月9日是农历初八,上弦月,下半夜不可能看到月亮。法官正是运用了科学知识,分析了当天晚上的月相以后,才作出判断的。伪证人在铁的事实面前只好心服口服,最终才证明了被告是无辜的。 交食 所谓月食,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原本可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有部分或全部不能被直射阳光照亮,使得位于地球的观测者无法看到普通的月相的天文现象。所谓日食指的是当月球运行在日地之间,月球的影子落在地球上,使得地球上的人们暂时看不到太阳活看到部分太阳的现象。日食和月食是一种天文自然现象。我们把日食和月食统称为交食。 交食的成因 日、月食的发生与日、月、地三者运动有关,为了把其中原理说明清楚,我们在此先从天体投影谈起。 太阳能够发光,而地球和月球不会发光。当阳光照射到地球或月球上时,其身后会有一个投影,影子的结构可分为三部分,即:①投影的主体,指顶端背向太阳的会聚圆锥,这叫本影;②本影延伸,是一个与本影同轴而方向相反的发射圆锥,这叫伪本影;③在本影和伪本影的周围是一个空心发散圆锥,这叫半影。在本影里,阳光全部被遮;在伪本影里,太阳中间部分的光辉被遮;在半影里,部分阳光被遮。 天体的影子 天体投影的大小和长短是变化的,它决定于发光天体和投影天体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由于日、地、月三者的大小是基本固定的,所以,月、地投影的范围主要由日地距离以及月地距离所决定。一般来说,两者的距离越大,投影就越长。 地球比月球大得多,若地球处在日地平均距离上,它的本影长达1 377 000千米,而月地平均距离只有384 400千米,月球要是始终在这个平均位置上,地球本影的截面比月球大圆的截面大得多。因此,月球完全有可能整个进入地球的本影和半影,发生月全食和月偏食。月影笼罩在地球上,发生日偏食或日全食或日环食。而实际上,日地有近日点和远日点,月地有近地点和远地点,所以月球不可能老进入地本影;月影不可能笼罩整个地球,只能在地球上的部分地区扫过,但月球的影子也不可能老笼罩在地球上。又因为,无论日、地、月之间的距离怎样变化,地球的本影总比月地距离长得多,故月球不可能进入地球的伪本影。 当日、月合朔时,月球本影的平均长度为374 500千米,比月地平均距离略短。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只有月球的伪本影或半影可能会扫过地球。当月球处在近地点和地球处在远日点(此时月球离日亦较远),又日、月合朔时,月球的本影就可能落到地球上。从另一个角度讲,太阳的平均视半径为15′59″. 6,月球的平均视半径为15′32″.6,在通常情况下,月轮不可能全部遮住日轮,只有当月球离地近和离日远且又日、月合朔时,月球的视半径才会略比太阳的视半径大,月轮便可全部遮掩日轮。 根据上述讨论,也可以概括为当地球上部分地区进入月影时或月球的影子落在地球部分区域时,那里的人就可以看到日食;当月球进入地影时或地球的影子遮掩月球时,地球上向月半球的人就会看到月食。 交食的观测 日、月全食是宇宙间最壮丽的天文现象之一。地面观测受限天气影响。 观测日食现象时,不能用肉眼直接看太阳,否则对眼睛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建议要用减光设备,如:(1)戴墨镜观测;(2)将玻璃涂上墨后观测;(3)将墨汁倒入一盆清水中,通过反射的影像观测太阳,中国古人观测日食时用的就是这种方法。(4)利用两块板子,在其中一块板子上挖一个小洞,让阳光穿过这个小洞投影到另一块板子上,这时太阳的像就会投射到上面,用肉眼观测很安全。即针孔投影观测。(5)利用望远镜投射板观测投影。但是千万不要用望远镜直接看太阳,否则将烧坏眼睛致盲。如果要用望远镜观测,必须在镜片上加上滤光片。注意:摄影者也不可以用没有采取滤镜保护措施的相机直接拍摄太阳。 观测月食机会比日食会多,人们可以直接用肉眼或借助望远镜观测。 日食和月食除日轮被食与月轮被食这一根本性区别之外,观测日月食在现象上还有不少区别,在日全食时,还可很好地观测太阳的色球和日冕,并进一步了解太阳大气的结构、成分和活动情况及日地间的物理状态;能更好地理解日月地三天体的运动状况。 关于交食的小故事 故事之一:月食救了哥伦布 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在环球旅行途中,遇到了麻烦,长时间得不到食物,当时处境颇为危险,幸好他既是航海家,又是天文学家,对日月地天体运动规律很熟悉,经过计算他推算出1504年5月1日晚上要发生月全食,他事先不说,等到了那一天,哥伦布就对加勒比人说,如果再不供应食物,夜里就不给他们月亮。果然,当天月亮一升起来就慢慢被食。这一招还真灵,加勒比人马上把哥伦布奉为神明,向他献上丰盛的食物。这就是古代曾记载的“月食救了哥伦布”的故事。 故事之二:日食带来和平 事情发生在公元前6世纪,当时在小亚细亚的地方,吕底亚和麦底亚两大部落为争夺地盘,已经打了5年仗。战争拖得越久,双方积怨越深,百姓遭受苦难也越重。天文学家泰勒斯痛恨这种无谓的厮杀,决定利用一次难得的日全食来消除战祸。于是他公开宣布:“上天对这场战争十分厌恶,特皆日食向大家示警。如若不肯停战,将有大灾难临头。”不久,地中海和小亚细亚地区果然出现了日食,战场上空逐渐变得天色昏暗,很快连太阳都看不见了,阴风阵阵。两军将士早都听到泰勒斯的预言,此时惊慌万分,纷纷仍下武器,对天祈祷。尽管太阳过一会儿就出现,可是,这场仗却打不下去了,双方当即讲和。这也是第一次有记录的日食预报。 潮汐 潮汐是因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各处引力不同会引起的水位、地壳、大气的周期性升降现象。海洋水面发生周期性的涨落现象称为海潮,地壳相应的现象称为陆潮(又称固体潮),在大气则称为气潮。这三种潮汐中海潮最为明显。中国古代对海潮早就作过细致的观测。汉代哲学家王充在他的《论衡》一书中提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就指明潮汐与月相变化有关。十七世纪,牛顿用引力定律科学地说明海潮是月球和太阳对海水的吸引所引起的。至于陆潮和气潮,都是相当小的,一般必须用精密仪器才能测出。所以潮汐现象并不局限海洋,但是最明显的潮汐现象发生在海洋。海洋潮汐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天文因素。 潮汐的地理意义 潮汐对地球自转有一种制动作用,能使地球自转逐渐变慢,这在上述已经提及。潮汐现象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种海洋事业、海岸带发展都与潮汐涨落密切相关。 (1)人们根据潮汐涨落规律,张网捕鱼,引水晒盐,发展滩涂养殖业。 (2)潮汐发电。潮汐是沿海无污染、廉价的电力来源。它也是最早被人们认识并利用的是潮汐能。 1913年,德国在北海海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潮汐发电站。1967年,法国朗斯潮汐发电站是世界上 最大的海洋能发电工程。近期在 苏格兰艾莱岛西部一个崎岖不平的半岛上又建一座具有开创性的潮汐发电站,它可以向英国的国家电网供电。这是潮汐能首次得到商业利用。 1957年, 我 国在山东建成了中国第一座潮汐发电站。 据统计我国目前沿海有7个潮汐电站。 (3)潮汐与港口。潮汐作用的范围也影响到港口建设,海运的发展。因为现在有些船舶(如超级油轮、超级集装箱等)吨位很大,吃水就很大(超过15米)。在港口的水深设计上就要考虑涨潮的水位,所以有些船舶要等潮水才能靠泊。 (4)潮汐与旅游。潮汐对旅游业发展有影响。例如:我国最大最壮观的潮汐是钱塘江潮,潮头高达8米左右,潮头推进速度每秒达近10米,其壮观景象,汹涌澎湃,气势雄伟,犹如千军万马齐头并进,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实为天下奇观。钱塘江在杭州湾流入东海,河口外宽内窄,宽处达100千米,狭处只有几千米。 钱塘江观潮 钱塘江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潮头初临时,江面闪现出一条白练,伴之以隆隆的声响,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潮头推拥,鸣声如雷,顷刻间,潮峰耸起高高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 (5)领海划定要考虑潮汐。因为国际规定领海以海水落得最低时候的海,所以决定一个国家的领海,就与潮汐现象有关。 (6)岸线划分以潮汐为准。在中国开拓固体地球潮汐形变研究,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重力潮汐基准,发展顾及侧向不均匀性、椭圆、滞弹性、自转地球的潮汐理论。为在国际和中国建立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交叉新领域——动力大地测量学做出重要贡献。 本文由李文超摘编自 余明 编著 《日月地与人类》 一书第五章,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ISBN 978-7-03-045609-0 《日月地与人类》 系统阐述与人类最为密切的日月地所具有的一般特征,以及日地、月地和日月地之间的关系。介绍人类从地心说、日心说及无心说的认识,到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及保护人类家园地球的重要性;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到阐述所产生的地理意义;从日月地关系到分析月相,交食和潮汐主要天象以及探讨日、月与人类的关系。从日地关系及月地关系总结人类探索太阳及月球的成果。本书内容包括八大部分:浩瀚宇宙与人类家园;地球自转与昼夜更替;地球公转与四季五带;极移岁差及相关影响;日月地系与特殊天象;地球卫星和人类探月;日地关系与太阳活动;日月地系与时间历法。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411 次阅读|4 个评论
图解坡面地质灾害的柔性防护系统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6-1-19 08:50
我国是个多山国家,特别是西部和东南部山区,各种地质灾害常有发生,加之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各类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分布广泛、规模庞大、数量众多,必然地要带来大量的坡面地质灾害问题,在铁路、公路这样的串联式线状工程沿线尤为突出,灾害的发生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等特点,在有限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 条件下防护治理非常困难,甚至防不胜防,成为威胁临坡工程正常运营和各种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在斜坡坡面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广大岩土工程技术人员积累了大量经验,建立了以加固、护面、拦挡等为主,以危石清除、排水、植被绿化等为辅的各种工程防治措施,并尤以浆砌片石和喷射混凝土护坡、锚固、浆砌片石拦石墙和简易钢结构栅栏等最为常见 。现行坡面地质灾害主要的工程防治措施及其分类如下图所示。 图 坡面地质灾害主要工程防治措施及其分类 各种坡面地质灾害工程防治措施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原理、防治功能和适用条件,其技术经济指标也各有优劣,而坡面地质灾害的复杂性、随机性、区域差异性决定了其防治措施必须根据防治目的、地质条件、安全度要求和技术经济条件等来加以综合选择,以实现防治工程的最优化。 本文仅简单介绍其中柔性防护系统的相关内容。 主动防护系统 从功能上讲,主动防护系统都是为了实现坡面孤危石及浅表层岩土体的加固,从而避免落石或局部崩塌的发生,抑制浅表层岩土体的变形移动,阻止或缓解各种自然营力对坡面的侵蚀作用。从方法上讲,主动防护系统都是将柔性网尽可能紧贴地覆盖在坡面上来约束岩土体的变形移动或运动。从基本构成上讲,主动防护系统都是由柔性网、锚杆和连接构件三部分组成。 图 主动防护系统结构类型示意图 根据锚杆和柔性网网片的布置方式,主动防护系统可区分为矩阵式锚固的网片单元式布置系统和梅花形锚固的网片连续布置系统两类 落石防护系统 柔性防护系统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应用源起于落石防护,其“以柔克刚” 的结构性功能优势在 落石防护系统 中也表现得更为突出,相关技术的发展也最为迅速,并逐渐形成了以被动防护系统、围护系统为代表的落石防护体系,同时也出现了缓冲系统、柔性棚洞这样的用于特定条件下落石防护的系统形式,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都不以改变潜在落石即孤危石的存在条件和失稳时的初始启动条件为目的,而是在落石运动路径上通过改变其后续运动路径和速度,使其最终停止并堆存在预定的保护区域之外,从而实现该预定保护区域内的各类设施和人员的安全防护。 定型化被动系统 在柔性防护技术领域内,被动系统也就是拦石网始终走在发展的前列,新型构件不断出现,结构形式不断优化,防护能力不断提高,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技术体系。其中的关键就是实现了系统产品的定型化,以下为迄今为止的主要定型化系统,这一方面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型号被动系统的防护能力与基本构成要求,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不同系列被动系统演进特征的了解,既能让我们认识它们的优劣,从而有利于做出合理的设计选型,也能启发我们进一步优化改进被动系统的思路。 图 钢丝绳网类被动防护系统( RX系列)的基本构成与结构布置图 图 多跨式布置的环形网类被动防护系统(RXI-A系列)的结构布置及其缓冲区连接方式 图 采用U形消能件和链式绞织网的被动防护系统(GBE系列)的结构布置及其缓冲区连接方式 图 采用U形消能件和环形网的被动防护系统(RXE系列)的结构布置及其缓冲区连接方式 围护系统 图 围护系统结构布置示意图及典型工程图片 在各类坡面地质灾害柔性防护系统中,围护系统的结构形式最为简单,地将柔性网悬挂在由锚杆提供固定支承的上缘支撑绳上,形成一种形同“窗帘” 的悬挂于坡面上的帘幕式结构。在防护理念上围护系统仅主要用于落石防护,且并不以阻止落石的发生为目的,而是通过控制落石的运动范围来避免其形成危害,这类防护系统实际发挥的是被动防护功能。 缓冲系统 图 缓冲系统结构示意图及典型工程图片 缓冲系统实际上就是将拦石网与围护系统进行适当的组合,利用拦石网的拦截功能首先使来自上坡面的落石动能有所衰减后,将其导入系统尾段的围护网,使落石在围护系统的约束作用下被继续向坡下引导,直至下一级缓冲系统或落石堆积区域。 柔性棚洞 图 悬臂式柔性棚洞 图中所示三类悬臂式柔性棚洞均采用了斜向坡外的顶棚形式,其目的非常明显,就是将落石尽可能顺畅地导向系统之外,使其成为一种能够自行清理落石的防护系统。 图 在山区人流集中的景区行人通道上应用的廊道式柔性棚洞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阳友奎、原振华、杨涛 著《 柔性防护系统及其工程设计与应用 》一书。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4696-1 《 柔性防护系统及其工程设计与应用 》构建了柔性防护系统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以边坡加固和落石防护等坡面地质灾害柔性防护系统为主线,系统地阐述了柔性防护系统的作用原理、结构与构件特征、设计选型方法、施工安装与运营维护原则。全书共十章,前七章主要阐述了坡面地质灾害及其工程防护措施、柔性防护技术的防护理念及其发展历程、柔性防护系统的标准化体系、常用柔性防护系统的基本构成与作用原理、现有定型化柔性防护系统的基本配置、柔性防护工程设计方法及其施工安装与维护原则、柔性防护系统应用中的常见问题等,后三章主要介绍了柔性防护系统在泥石流防护、雪崩防护、安防工程等其他领域的应用及其基本形式,展示了柔性防护技术在不同应用领域的独特优势。本书在内容和著述方式上综合考虑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点突出了相关问题的基本原理或原则以及应如何正确应用柔性防护系统的论述,对促进柔性防护技术及其系统产品的进一步发展,规范防护工程的设计与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版权申明】本文为科学出版社地球科学订阅号—— 赛杰奥(sci_geo) 原创发布,转载请保持内容及公众号相关信息的完整,违者必究! 地球为你而转! 欢迎关注:赛杰奥(sci_geo) 科学出版社 地球科学 订阅号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267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蟒蛇不得不说的事儿
热度 13 sciencepress 2016-1-17 07:11
蟒蛇是地球村的古老居民,见证了地球生物圈里许多物种的兴衰和存亡,显示了蟒蛇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自然沧桑巨变的能力。可以说蟒蛇是地球巨大变迁和自然选择的幸存者、人类的朋友,也是爬行动物中的成功者。 蟒蛇(Python bivittatus),也称为蟒、缅甸蟒(Burmese python)、缅甸岩蟒(Burmese rock python)、蟒蛇双带亚种(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蟒蛇是一个充满神奇传说而引人瞩目的巨型爬行动物。虽然人们听说过蟒蛇,也可能在动物园、网络、电影、电视、报纸、书籍里见过蟒蛇,或者见过家养的宠物蟒等,但是由于野外的蟒蛇大部分时间深藏不露,昼伏夜出,很少有人见过真正的野生蟒蛇。此外,由于国内外专门研究缅甸蟒的学者不多,至今也没有出版过有关缅甸蟒比较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专著,已经发表的缅甸蟒论文也很少,而且大多是缅甸蟒的个别研究。在世界各地的动物园和自然历史博物馆里,也很少有蟒蛇知识的详细介绍。因此,无论是爬行动物科学研究人员或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还是普通的大众,对蟒蛇生物学特性的了解都很粗浅且支离破碎,在某些方面甚至还存在许多误解和未知的内容。 体型巨大的蟒蛇 在人们的印象中,世界各地的蟒蛇大多以巨型猛兽的形象出现,如缅甸蟒、网纹蟒(Python reticulatus)、绿水蚺(Eunectes murinus)等。古往今来,关于蟒蛇的记述有许多真假难辨的传说和逸闻。一方面,人们常常看到养殖的宠物蟒温顺可爱,任人摆布,另一方面,世界各地也时有蟒蛇吃掉其他动物,甚至吃人的传闻,因此人们对蟒蛇的神秘感从来就没有消除过。相比之下,人类对虎、豹、熊、狮的恐惧和敬畏原因比较简单,因为怕被它们捕捉到以后,会一口一口地撕碎吃掉!只要想象一下那个血腥恐怖的场面就不寒而栗。自古以来被这些猛兽吃掉的人类不在少数。但是比起被体型巨大的蟒蛇整个吞进肚子里的场景,虽然不一定鲜血淋淋,但是后者好像更为恐怖。关于蟒蛇或者绿水蚺吃人的传闻,国内外每隔几年就会有媒体报道。但是几乎无一例外被证实是子虚乌有,或者道听途说,或者陈年旧闻的翻新。实际上,蟒和蚺偶尔咬人并不稀奇,但是吞掉一个活人的案例确为十分罕见。 一些猎物被体型巨大、力大无比的蟒蛇缠绕并且囫囵吞掉,似乎要比被温血有毛的食肉动物吃掉更为可怕。世界各地有关蟒蛇和绿水蚺吃人的传说、故事、电影不少。不过电影中的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实际上都是被电脑特技制作的假蟒吃掉的,而不是被真正的蟒所吃掉。网络上蟒蛇吃人或者吃掉其他大型哺乳动物的视频也很多,不过大多是恶意的编造,经过电脑加工的照片和特技制作的视频等,由于这些视频过于违背常识,而且漏洞百出,因此很容易被识破。 嬉戏 体型很大的蟒或者蚺突然用嘴咬住猎物,上下颌多达6 列的细长而后弯的牙齿深深地刺进猎物的皮肉,使猎物无法逃脱。如果攻击部位是猎物的头部或者颈部,则可能使猎物眩晕或者窒息,很快失去知觉。巨蟒迅速用身体缠绕猎物、束缚其四肢,结合蟒蛇自身的肌肉强力收缩,越缠越紧,猎物会失去平衡而倒地,徒劳地挣扎或者束手就范。蟒蛇紧束猎物,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压力即可致命,猎物很少有机会逃脱。如果猎物的体积很大,蟒吞下整个猎物的过程将十分耗时和费力。在缠绕猎物的过程中,蟒的嘴先咬住猎物的头部,然后逐渐地用力把完整的躯体吞入腹中,根据猎物的大小,在5~10 天的时间里消化掉。大型蟒和蚺确实有能力吞吃一个人。但是这种悲剧发生的前提条件是蟒蛇的体型和力量也要足够大才行。实际上一条体长4.0~5.0m 及以上的蟒或者蚺,只有在身强力壮的情况下,才有吞食大型猎物的能力。 在南美洲的热带雨林里,大型蛇类中,只有绿水蚺才有吞掉一个人的能力。虽然巨蚺(Boa constrictor)的体型也不小,但是还没有达到足够大的体型。因此巨蚺的名字虽然令人生畏,其实它对人类的生命并没有多大的危险。 体型巨大的绿水蚺大多栖息在浑浊的泥水里,这样可以减轻体重给爬行带来的巨大负担,便于移动,而且水中的能见度极为有限,隐蔽性极好,是绿水蚺经常出没的地方。即使在很浅的清水里,绿水蚺身体上的花纹也提供了极佳的伪装,而且它可以悄无声息地游弋,在短距离内也几乎不能被看到。半水栖的成年绿水蚺身强力壮,体型巨大,能捕食中等到大型哺乳动物,完全具备吞食一个人的能力。如果在浅水里被一条6.0m 长,体重超过100.0kg 的绿水蚺攻击,猎物不是被勒死,就是被淹死。不过,人类极少因遭受绿水蚺的攻击而丧命。在1978 年和1992 年,曾经有两起大型水蚺攻击人类的可靠的、第一手报道,分别发生在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实际上人类被绿水蚺吃掉的例子非常罕见。恰恰相反,人类一直在捕捉和杀死绿水蚺并且不断炫耀其战果,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两小无猜 在非洲的一些地区,特别是中非和南非,成年的非洲岩蟒(Python sebae)具有吞掉一个人的能力。但是非洲岩蟒大多远离人类活动区域,几乎没有捕食人类的机会,而且极少有可靠的证据能证明哪个人确实被非洲岩蟒吃掉了。实际上,在非洲岩蟒的栖息地里,能够与非洲岩蟒遭遇的人,大多数是那些以非法捕捉蟒蛇为业的偷猎者。除此以外,其他有非洲岩蟒的地方,一般都是人工养殖非洲岩蟒的场所。 在东南亚,由于成年网纹蟒和缅甸蟒的巨大体型,人们很容易相信它们吃人的传说。在互联网和世界各地的报纸或者周刊上,为了吸引眼球,经常发表一些改头换面的照片,重复多次地显示一条大的网纹蟒,或者缅甸蟒张开大嘴,正在吞食一个人,或者从大蟒切开的肚子里露出一个人体来。不过有经验的人很容易看出这些照片都多次在媒体上露面,有明显的电脑加工痕迹。 虽然蟒蛇体型巨大,实际上与人类对蟒蛇的一些想象相反,蟒蛇的危险性与其体型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 不熟悉蟒蛇的人,在第一次看见那些体重100.0~200.0kg 及以上的蟒蛇时,难免被其巨大的体型所震撼,或者对它那不断吞吐和摆动的叉状舌头、低沉的出气声所震慑。不过,这些看上去十分吓人、体型巨大的家伙,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危险性,而且在野外也很少能见到。此外,这种体型的蟒蛇大多年老体胖、老态龙钟、很少活动,就连抬起头部离开地面的力气都没有,而且食欲很差,即使把牛、羊送到其嘴边,也未必能引起它们的兴趣和食欲,甚至连缠绕和吞咽的力气都没有。 作者与体重100.0kg 不愿意活动 的蟒蛇 实际上,真正对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有杀伤力和危险性的蟒蛇,反而是那些年轻力壮、体型中等、体重在20.0~50.0kg 的蟒蛇,而且雄性比雌性更加富有攻击倾向,更加凶猛。雌性蟒蛇在孵化(incubation)期间为了保护下一代的安全,驱赶来犯之敌,要比平时更加凶猛。一般人在野外是很难遇到野生大型成年蟒蛇的,即使有人想被蟒蛇吞入腹中,这个意愿也不太容易实现。 丛林中的蟒蛇 蟒蛇的物种名称也是不断变化的,至今也没有统一起来,但这并不妨碍对蟒蛇的研究,一般也不会引起混淆和误解。随着新的物种特征陆续发现,蟒蛇的种名从最早的印度蟒和缅甸蟒共用的Python molurus, 到后来把印度蟒和缅甸蟒单列为Python molurus 的两个亚种:Python molurus molurus 和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在2009 年,缅甸蟒又升格为单独的物种Python bivittatus( Jacobs et al., 2009)。 海南岛的蟒蛇与缅甸蟒十分相似,一般认为二者为同一物种。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海南蟒在中外著作中的学名,从19 世纪最初的Python molurus(Swinhoe, 1870) 沿用到20 世纪20 年代(Pope, 1924)。到了20 世纪90 年代,海南蟒又与缅甸蟒共享学名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 赵尔宓, 1998)。21世纪以来,海南蟒不同于缅甸蟒的许多特征被陆续发现。本书总结了海南蟒一些不同于缅甸蟒的新的发现和新的特征,同时建议把海南蟒列为Python bivittatus的一个亚种,可以把这个新亚种定名为Python bivittatus hainannus。 交配 值得指出的是,对于想研究野生蟒蛇的人来说,今后研究缅甸蟒,特别是海南蟒的困难会越来越大。作为一个濒危物种,野生蟒蛇的数量和栖息地已经越来越少,野外观察或者得到原生态野生蟒蛇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因此对于试图长期深入研究野生蟒蛇的人来说,即使没有资金和人员方面的困难,也有野外蟒蛇活体来源少、研究技术和方法上有难以攻克的障碍等。虽然研究机构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越来越先进,蟒蛇某些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报告也时有发表,但仅仅是在实验室里,通过少量标本的个别实验,在宠物养殖中获得心得体会,或观察研究笼子里人工养殖的蟒蛇等也有一些收获,但无论在宏观水平,还是在微观领域,都难以做到对这个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全面、深入的了解。 海南岛是中国野生蟒蛇最大的栖息地,岛上蟒蛇数量最多、密度最大,而且拥有国内唯一的蟒蛇人工养殖企业和唯一的蟒蛇研究所。本书通过多年对蟒蛇研究积累的成果,以中国海南岛的蟒蛇为主,兼顾东南亚地区的同类,客观全面地介绍蟒蛇的生物学知识、生活习惯和活动规律,分析了作为一个低等的蛇类,能生存到现在的主要原因,同时还介绍了海南蟒蛇的特点、野生蟒蛇的保护常识、 人工养殖蟒蛇的相关技术,消除了人类对蟒蛇的许多误解,使人们了解蟒蛇目前所处的濒危状态,具有保护野外蟒蛇种群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意义。 海南岛的蟒蛇饲养员正在给体重200.0kg 的蟒蛇喂鸡吃 由于蟒蛇这个物种的特殊性,无论是野外调查,还是人工环境下的研究,都没有先例可以参考,也无法借鉴其他物种的研究经验,这就给蟒蛇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研究的不可预见性。特别是蟒蛇野外种群的调查更是如此。每次踏上野外考察的旅途,谁都不知道能否见到蟒蛇、何时何地能见到蟒蛇、何时能再次遇到埋置了芯片或者无线电跟踪器的蟒蛇。对于科学考察人员来说,在野外每次对蟒蛇的不期而遇,都有紧张刺激的感觉、心跳加速的体验,而且会带来后怕的回味、巨大的惊喜和满足。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虽然蟒蛇在人的掌控之中,但是关于蟒蛇的生物学特性仍然有许多未解之谜。关于缅甸蟒的生物学特征,国内外一直缺少第一手的观察证据和全面且客观的论述。而获得这些基本的研究资料,如果没有长期的野外考察和大量个体的观察比较,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决心,特别是耐得住寂寞,与蟒蛇零距离的长时间接触或者不间断的昼夜蹲守,没有异想天开的创意和别出心裁的技术设计,是根本无法捕捉蟒蛇稍纵即逝的精彩瞬间,目击和记录到隐秘的行踪,并且逐渐揭开蟒蛇世界的神秘面纱的。虽然这个过程漫长而艰难,很多时候是毫无结果的期待,一次又一次的无功而返,但是探索自然界里这个巨型爬行动物的好奇心及挑战性、偷窥蟒蛇私密生活的刺激性、偶尔被蟒蛇伏击有惊无险的经历、胳膊和腿上留下的蟒蛇牙痕、突然发现某个蟒蛇的新突变特征、成功抓拍到蟒蛇迷人瞬间的那种满足和成就感……,使研究人员觉得任何付出都值得的。 到了这个阶段,任谁都无法到此为止,谁都会更加喜欢这个神情安详、安静憨厚、充满神秘色彩,而又从容淡定的生灵。 科学出版社 生命科学 订阅号—— 赛拉艾芙(sci_life) 原创发布,敬请关注!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张立岭 著《 蟒蛇 》一书“概论”部分,有删减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4562-9 《 蟒蛇 》是国内外第一部蟒蛇专著,包含丰富的蟒蛇科学研究成果和精彩纷呈的蟒蛇图片,既有蟒蛇的一般常识,又有蟒蛇鲜为人知的奥秘;既有野生蟒蛇生物学新的发现,也有人工养殖蟒蛇研究的新进展;既有蟒蛇保护的理论和技术,也有科学养殖蟒蛇的方法。无论您出于对蟒蛇的好奇,还是为了求得新知,都能从本书得到很多的收获。 本书可供动物学专家、大中专院校的教学科研人员、野生动物管理部门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爬行类爱好者和饲养者、动物园蟒蛇饲养管理人员和兽医、蛇类科普工作者、热爱大自然和动物的青少年等查阅参考。 【 版权申明 】本文为科学出版社 生命科学 订阅号—— 赛拉艾芙(sci_life) 原创发布,转载请保持内容及公众号相关信息的完整,违者必究! 生命因你而精彩! 赛拉艾芙(sci_life) 科学出版社 生命科学 订阅号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8369 次阅读|26 个评论
权威发布 | 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评估
sciencepress 2016-1-16 10:52
IPCC发布的《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增强气候变化适应特别报告》明确指出,不断变化的气候可导致前所未有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具有高信度的是,与天气和气候灾害有关的经济损失已经增加。发生在中国的各类自然灾害中,与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有关的灾害占据70%以上。 1 中国因气候灾害造成的年均死亡人数有下降的趋势、直接经济损失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中国气候灾害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影响程度日趋严重。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防灾减灾应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内容 气候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呈下降的趋势。由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每年5000人左右,下降导到本世纪平均每年2000人左右。气候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上升的趋势。1965~1989 年中国年均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013 年价格)达1192 亿元,1990~2013年中国年均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3079亿元,翻了2.6倍。在气候灾害中,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气候灾害经济总损失的比重最大。 图1 中国1950~2013年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及占当年GDP百分比 数据来源:1950~2013年统计年鉴 中国气候灾害影响范围逐渐扩大。1950~2013年,旱灾面积以年均15.5万公顷速率扩大。受台风影响省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84年的1.6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8万亿元(未计台湾省)。北京、上海、广州受高温热浪影响的人口,由1984年的2668.5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5822.6万人。中国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36.22%增加到2013年的53.73%,气候灾害暴露度随之增加。 上世纪70年代至2013年间,年均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绝对量虽然是增加的,但气候灾害的损失率(直接经济损失/GDP,2013年价格)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下降速率为每10年1.5个百分点。灾损率的显著下降与中国GDP基数增速较快有关,也与中国近10年来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明显提升有关。 图2 全球变化下中国综合气象灾害相对风险等级 应对重、特大气候灾害的能力仍十分有限。小灾的灾损率从20世纪60~90年代的3%~8%减小到本世纪的1%~3%,而大灾的防灾减灾效果不明显。因此,应把防灾减灾、特别是重、特大气候灾害的防御,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内容。 2 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及灾害风险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最大,其中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大于稻谷;省域行业经济产出对气象条件敏感性北部大于南部,西部大于东部;中国气候灾害风险等级为东部高于西部,总体等级处于全球的较高水平。应该把气候变化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1980~2000年经济G气候模型评价结果,气候变化对全国平均粮食总量的影响可达±3.61%,其中小麦产量和稻谷产量的比例分别为±5.56%和±2.52%,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降水和干旱的天数每增加1%,中国农业经济产出弹性系数分别为-0.112%、-0.031%、-0.033%和-0.047%,不同区域差异较大。林业也是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地行业,气候变化将增加原木的生产力。中国森林林龄普遍偏小,碳汇潜力大。 在控制资本和劳动力影响因素的条件下,农业对气象条件波动敏感性高于其他行业。各省域行业经济产出对气象条件敏感性影响呈现为北部大于南部,西部大于东部。粮食产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西部大于东部,北方大于南方。 全球变化下中国气象灾害综合风险等级在全国呈现出“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格局。其中,长三角及长江下游沿江地区、淮河流域、华北平原及京津唐地区、两湖地区、汾渭盆地、四川盆地、下辽河地区成为全国综合气候灾害高风险地区(图2)。从全球尺度看,中国的自然灾害风险等级处于全球较高的水平,明显高于欧洲和北美。 3 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禀赋决定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挑战 (1)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社会为主体的时期,减排和适应具有很大难度,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 与已达的到富裕生活水平的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就要面对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中国产业结构中高能耗产业所占比重较高,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长存在巨大的刚性需求,减排对我国能源部门和高耗能的化工与钢铁产业影响显著。城镇化蕴含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也是中国CO2排放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我国人口城市化对CO2排放增长的贡献已超过了人口增长和家庭结构变化的贡献。当前减排与适应措施主要由政府推动,企业和公众风险意识和积极参与意识不够,减缓和适应措施相关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也增加了我国主动应对气候变化的难度。 现阶段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付出较高成本。在减缓方面, “十一五”期间中国平均每形成1吨二氧化碳的减排能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投入资金达167元。在相同减排率下,中国的GDP损失率与美国相当,明显低于欧盟;但中国能够承受的最大减排率为45%,而美国和欧盟能够承受的最大减排率为75%。如果中国每年降低0.2%的排放增长量,到2050年GDP会比不控制排放下降5.12%。在适应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加,气候敏感区域(尤其是城市)的社会财富和人口暴露度增加,脆弱性和风险将会增大。目前关于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成本的定量研究还比较少。沿海地区适应2020年海平面上升的年均工程费用可能达GDP总和的0.01%。2010~2030年间东北和华北地区抗旱适应成本约1000亿人民币,全国适应成本达5000亿人民币。 (2)现有能源与环境禀赋进一步增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难度。 中国当前能源消耗90%以上为化石能源,其中碳排放系数最高的煤炭约占总消耗的70%;石油的60%和天然气的30%依靠进口,且许多石油来源于多矛盾冲突的国家和地区,或途经不安全的地区,存在巨大的风险。另一方面,目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成本较高,相比传统化石能源,水电、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均较大程度地受气候变化影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区,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灾害发生更为频繁,增加适应难度和成本。在贫困地区气候变化问题更为突出。贫困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高度敏感区,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区。我国贫困地区往往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带,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复杂,贫困地区人口的经济不发达,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相对更弱。 (3)协调好发展与适应、减缓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是现实的需求。 兼顾国家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现阶段的客观诉求。随着环境危机日益加剧,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大规模消耗资源和能源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因此,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积极探索既能满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又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发展的方法和经验,非常必要。妥善处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兼顾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任务,绝不能以牺牲社会发展,特别是不能以维持或扩大国际社会不均衡发展为代价。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要做到减少碳排放与增加碳汇并举、减缓与适应并重。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减排的需要,要把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消费限制在“环境容量”之内,并稳步推进碳汇造林工作。另一方面以提高防御和恢复能力为目标的适应措施将降低各行业的气候灾害风险,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损失,减小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气候政策不是要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之间做出选择,而是应最大化两者之间的协同效应,提高各项行动的成本效益。 4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契合中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也为中国未来经济转型和发展带来机遇 (1)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国家战略目标相契合。 全球正经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中国走低碳发展道路、节能减排的动力并不是源自国际气候谈判的压力,而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中国自身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在守护环境底线基础上精心设计的发展过程,需要平衡三个根本性目标:能源安全、低成本和环境友好,使这三个目标整体最优,即系统的达到优化配置和动态平衡。我国发展方式转型内涵丰富,包括推动我国绿色低碳战略、低碳社会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缓解气候变化的林业、促进垃圾分类、创新城市化模式等,转型还将推动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力带动国家基础研究的进步。 (2)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可能给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机遇。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产能严重过剩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能够促进解决我国产业自身存在的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和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 化解能源危机,保障能源安全。通过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降低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低碳产业比重等减排措施,实现低碳发展可以优化我国产业和能源结构,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刚性需求,缓解我国化石能源储量不足、能源供应对外依存度大、能源运输通道安全隐患等问题,降低我国能源供应的风险。 减排可能带来可观的环境协同效益,主要表现在改善环境和提升人类健康福利等。中国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同根同源,到2030年,我国若能减排14.69亿吨CO2,将能使周边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下降12%~32%,在降低呼吸系统疾病等方面有超过100亿美元的人体健康相关经济效益。 推动就业和民生的改善。新技术投资能够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其中10%为直接带动的就业,90%的新增就业来自能源成本下降和相关投资增加导致的间接和引致性就业效应。在2005~2020年间,中国主要行业实施低碳发展至少可以创造3000万个直接与间接就业岗位,2005到2020年间,中国绿色投资累计将为中国创造近530万个绿色就业机会。能源结构调整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到2020年,将利用可再生能源累计解决无电地区约1000万人口的基本用电问题,改善约1亿户农村居民的生活用能条件。农作物秸秆和农业废弃生物质的能源利用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预计达到2020年开发利用规模时,可增加农民年收入约1000亿元。 推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应对气候变化首先可能推动加强水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的策略群,包括节水工程、留水工程、水质保护和污染治理等,保障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环境完全。其次可加强国家对污染和对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和生态与环境的监测体系。应对气候变化还将有利于提高广义智能能源网建设,进一步提高基础数据库的形成和发布能力建设。 推动城镇化模式的创新。在我国正在进行的城市化进程中,引入低碳城市规划理念,引导城市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采取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为主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控制城市化速度,则可能在保证GDP增长的同时实现低碳转型。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将为有助于有效地提高未来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5 发展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缓碳排放大趋势下,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经济社会向低碳发展转型,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的战略选择和发展潮流,进而引发国际政治、经济、贸易和科技竞争格局的变化。 中国与发达国家低碳产业起步差距相对较小,在某些低碳能源技术开发甚至走在国际前列。中国水电装机容量已是全球首位,水电开发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具有世界最大电站(三峡大坝)的建设经验,也具备成熟的小水电建设技术。中国太阳能产品已经出口150多个国家,2010年出口总额达2.5亿美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将会极大促进低碳能源技术提高,为中国这些能源产业带来巨大发展契机。 提高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竞争能力。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较低端,高排放部门的产品在我国总出口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单位GDP的碳排放高于发达国家。通过发展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中国产业从高碳向低碳的转变尚存在很大空间,我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竞争能力也将得到提升,也可以降低可能的贸易壁垒对中国经济和高耗能行业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的风险。 6 随着世界经济和排放格局的变化,中国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治理角色重要性不断增强,需要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高度,扎实走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适应全球挑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从经济体量上来看,中国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从80年代初的不足2%提升到2013年占世界12.34%,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种经济数据均表明:中国已成为国际经济格局中举足轻重而且地位仍在快速攀升的一支重要力量。于此同时,中国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世界排放的比例,从1990年的1/10上升到2011年的1/4。 从现实来看,中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阶段,考虑市民化水平的城市化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3年人均GDP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5%,美国的13%。 世界的经济和排放格局在变,但是国际气候治理的话语体系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制度构建,既需要有责任担当意识,又不能超越我们的发展阶段和能力。减缓、适应气候变化、气候资金机制构筑和资金援助以及技术转让等领域的的国际应对,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虽有现实压力,但存长远机遇。以“互利共赢,务实有效”的原则,积极参加,统筹整合防灾减灾、南南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和联合国后2015发展议程,缓减压力,抓住机遇,为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中国应将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与谈判作为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挑战转变成为机遇,将机遇加以拓展、延伸和放大,理解并利用国际社会对中国角色定位转换的理性预期,构建话语体系,提升话语水平,推进全球气候进程,加速中国生态文明转型。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编写委员会 编著的 《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 一书。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978-7-03-045481-2 《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由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多部门共同组成的编写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共有18位领衔专家、96名首席作者、442名贡献作者组成的编写专家组参与了评估报告的编写。这是中国第三次组织编写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 内容包括“气候变化的事实、归因和未来趋势”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减缓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经济社会影响评估” “政策、行动及国际合作”5个部分,共42章。《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以满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需求为目标,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 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全面反映中国科学界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展示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成果。 【版权申明】本文为科学出版社地球科学订阅号—— 赛杰奥(sci_geo) 原创发布,转载请保持内容及公众号相关信息的完整,违者必究! 地球为你而转! 欢迎关注:赛杰奥(sci_geo) 科学出版社 地球科学 订阅号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数据:生物学变革新契机
sciencepress 2016-1-15 08:21
“大数据”这一名词自2012 年在奥巴马国情咨文中被重点提及后,近几年来发展迅猛,已经在很多行业得以体现。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开启一次时代的重要转型。 生命科学作为新世纪最活跃的学科,也正在经历一场数据革命,全世界每年产生的生物数据总量高达EB 级,生物大数据已成为“大数据”重要的组成部分。 国际著名商业咨询机构BCC Research 的分析报告《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Emerging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Global Markets》指出:“2013 年,全球新一代测序和数据分析市场总额为5.1 亿美元,至2018 年,这一市场总额将增长至76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71.6%。”生物大数据蕴涵着巨大的产业价值,今后将成为与能源、矿产一样的战略资源。 究竟大数据会对生物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带来哪些变革,生物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又包含着哪些关键技术,全球哪些国家正在生物领域对大数据展开布局,我国发展生物大数据的现状又是怎样? 目前,大数据建设已引起生物学界与产业界的广泛重视,大数据的重要性在生物研究与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得以体现,如在最近被炒得很热的精准医学领域,大数据作为精准医学发展的基础,是提升个人遗传密码数据整合与分析能力的关键。因此占领大数据高地,对于各国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3 年,美国政府为全面推动生物医学大数据基础研究发展,启动了Big Data to Knowledge 计划,大力推动和改善与生物医学大数据相关的收集、组织和分析工具及技术。2014 年3月,在伦敦举行的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会议上,英国大学与科学国务大臣David Willetts 宣布,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将投资3200 万英镑资助首批5 大项目,来加强医学生物信息学的能力、产能和核心基础设施建设。这项“医学生物信息学计划”预计总投资5000 万英镑,将通过建立耦合复杂生物数据和健康记录的新方法,来解决关键的医学难题。 发达国家对生物大数据“野心勃勃”,我国在生物大数据的发展方面却尚不尽如人意。当前,中国已是生物数据产出大国,但目前还远不是生物大数据存储和应用的强国。 面向生物大数据的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尚未建立,技术研发宏观规划和引导缺乏,专业人才队伍储备不足,核心分析技术创新不多,数据共享规则制定不完善等都是制约我国生物大数据发展的“瓶颈”。发达国家生物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早,早在20 世纪80 年代起,美国、欧洲和日本相继开始建设世界级生物数据中心——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BI)和日本DNA 数据库(DDBJ)。目前,这三大生物数据中心掌握并管理着全世界主要生物数据和知识资源,处于数据垄断地位。 相对于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我国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更加紧迫,因为专业人才培养周期较长,无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除了硬件和人才建设外,适宜的政策法规和社会文化软环境对生物大数据发展也相当重要。数据共享规则不完善,缺乏对数据权益的保护,不利于形成良性发展的数据共享生态系统。 即使如此,我国在生物大数据领域也具有遗传资源多样、临床数据丰富、基础研究人员众多等诸多优势,更重要的是,大数据的内在哲学观点及其认识论本质是整体论,与东方传统哲学中的整体和集体思想暗合,而且中国社会易于集中、易于统一组织的传统社会特质与文明特性将十分利于生物医学大数据的建设发展。这为我国未来大力发展生物大数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之间的竞争是战略层面的竞争,是国家意志的较量,在美、欧、日已形成大数据发展战略形势下,我国尽早形成完整明确的生物大数据国家战略,对今后的学术、技术和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无论是从产业发展潜力还是国家战略安全角度,中国作为日益强大的世界大国,都必须在大数据领域有所作为。 如何对整个生物大数据领域作长期的全局规划,形成有特色的生物大数据体系,是新时期摆在我国大数据建设面前的关键问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 大数据:生物学变革新契机 》 应运而生, 呈现生物大数据的历史变革及其产生的重大影响: 阐述了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的历史背景,主要国家对生物大数据发展进行的战略布局,生物大数据带来的革命性意义,生物大数据开发与利用的关键技术,生物大数据的未来市场,生物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困境。相信其对相关的专业人士以及对该领域有兴趣的普通读者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张旭 主编《 大数据:生物学变革新契机 》一书 陈润生 所撰“前言”部分,略有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6189-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正在由资本经济时代向数据经济时代过渡,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资源,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力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大数据研究与应用投入的不断加大,生物大数据带来了生物产业的一次变革,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已成为全球生物产业发展的新助力,给生物产业的发展带来划时代的意义。 《 大数据:生物学变革新契机 》正是呈现生物大数据的历史变革及产生重大影响。全书共分6 部分,首先阐述了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的历史背景,主要国家对生物大数据发展进行的战略布局,生物大数据带来的革命性意义,生物大数据开发与利用的关键技术,生物大数据的未来市场,生物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困境。 【 版权申明 】本文为科学出版社 生命科学 订阅号—— 赛拉艾芙(sci_life) 原创发布,转载请保持内容及公众号相关信息的完整,违者必究! 生命因你而精彩! 赛拉艾芙(sci_life) 科学出版社 生命科学 订阅号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8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1月新书快递(二)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6-1-14 15:52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1月新书快递(二)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1月新书快递(二).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基于数值模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120 韩旭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4-Jan-16 2 多电平交-交直接变换技术及其应用 95 李磊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6-Jan-16 3 Hilbert-Huang变换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120 刘志刚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Dec-15 4 中国喜马拉雅山冰碛湖溃决灾害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 120 王欣,刘时银,丁永建 专著 水利水电 29-Dec-15 5 中国西南岩溶区旱涝灾害演变机理及水安全 120 郭纯青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4-Jan-16 6 葡萄学:解剖学与生理学 98 Markus Keller著;王军 等译 专著 西医 6-Jan-16 7 化学药物高效液相色谱标准图谱 88 李效宽 专著 西医 4-Jan-16 8 食品变温压差膨化联合干燥理论与技术 128 毕金峰 等 专著 农林 31-Dec-15 9 石墨烯基功能材料在环境中的应用 88 刘承斌,唐艳红 专著 材料科学 4-Jan-16 10 水稻转基因飘流 128 裴新梧 专著 农林 4-Jan-16 11 基因组学概论(译) 138 (美)A.M.莱斯克著;薛庆中等译 专著 生物科学 31-Dec-15 12 贵州常用民族药用植物原色图鉴 150 孙超,谢华 专著 军事 31-Dec-15 13 迭代方法和预处理技术(下册) 158 谷同祥等 专著 数学 4-Jan-16 14 自适应Fourier变换:一个贯穿复几何,调和分析及信号分析的数学方法 178 钱涛 专著 数学 31-Dec-15 15 扩散方程计算方法 128 袁光伟 等 专著 数学 4-Jan-16 16 如何避免与纠正错误 108 郭开仲 专著 农林 4-Jan-16 17 社会语言学 80 刘宝俊 专著 语言、教育 29-Dec-15 18 比较教育认识论 66 王涛 专著 语言、教育 7-Jan-16 19 2016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精练(上) 26 佘金文 中高职教辅 西医 7-Jan-16 20 2016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精炼(中) 26 谢玲莉 中高职教辅 西医 7-Jan-16 21 2016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精炼(下) 26 刘美萍 中高职教辅 西医 7-Jan-16 22 病理学基础(第2版) 45.8 许煜和,黄光明 中职教材 西医 31-Dec-15 23 计算机应用基础 49.8 韦红,张海燕 中职教材 计算机、通信 5-Jan-16 24 健康评估(第2版) 49.8 王峰 中职教材 西医 5-Jan-16 25 微生物基础(中职药剂) 53 潘运珍 中职教材 西医 5-Jan-16 26 医药商品基础(中职药剂) 49.8 梁碧岩 中职教材 西医 5-Jan-16 27 药物制剂技术(中职药剂二版) 65 栾淑华,刘跃进 中职教材 西医 5-Jan-16 28 有机化学(高职检验) 49.8 于辉,赵桂欣 高职教材 西医 6-Jan-16 29 寄生虫检验技术(高职检验) 64.8 陆予云 高职教材 西医 31-Dec-15 30 南方民族考古(第十一辑) 158 四川大学博物馆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4-Jan-16 31 文物研究(第21辑) 128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4-Jan-16 32 神经科学精要(原书第三版) 298 (美)西格尔等编著;郭庚,赵元立译 专著 西医 31-Dec-15 33 PLC电气控制与组态设计(第三版)(含光盘) 48 周美兰,周封,徐永明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7-Jan-16 34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实训 39 何俊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4-Jan-16 35 基础医学概论(第三版) 59.8 钮伟真,樊小力 大学教材 西医 28-Dec-15 36 大学物理(第三版)上册 35 康颖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6-Jan-16 37 大学物理(第三版)(上下册) 56 袁玉珍,陈钦生,张化福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31-Dec-15 38 大学物理教学同步习题册(第三版) 12 袁玉珍 等 大学教辅 物理(力学) 31-Dec-15 39 复变函数 25 郝志峰 大学教材 数学 4-Jan-16 40 数理逻辑与集合论 49 房元霞,赵汝木,盛秀艳 大学教材 数学 5-Jan-16 41 数学分析(下册) 51 夏大峰,肖建中,成荣 大学教材 数学 6-Jan-16 42 2016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 68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 专著 经济管理 4-Jan-16 43 集群式供应链:创新管理 62 黎继子 专著 经济管理 29-Dec-15 44 《极地国家政策研究报告》(2014-2015) 162 丁煌 专著 社会科学 31-Dec-15 45 模拟植物生长算法原理及应用 78 李彤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1-Dec-15 46 知识型员工胜任特征研究:理论、模型、评价与开发 62 贾建锋,朱珠,孙新波 专著 经济管理 7-Jan-16 47 两型工程管理概论 112 陈晓红 等 专著 社会科学 5-Jan-16 48 中国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模式与管理研究 65 丁宁 专著 经济管理 29-Dec-15 49 农村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与发展路径研究 56 李放,张娜,沈苏燕 专著 经济管理 6-Jan-16 50 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知识协调管理理论与方法 180 党延忠,等 专著 经济管理 5-Jan-16 51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教育引导与农户参与 49 华春林 专著 农林 28-Dec-15 52 中国矿产资源发展报告(2014)——我国典型矿业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70 成金华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5-Dec-15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289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不再做“草莓族”!
sciencepress 2016-1-13 09:31
在我国大学校园里曾流传着这样一段话,比较形象地描述了多数大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状况:大一在玩中度过,是和老同学、老乡、现在的同学、寝室朋友等尽情享受高考后的休养时间;大二在关注情感问题中度过;大三在恋爱和彷徨中度过;大四在就业压力中度过。这段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的大学四年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四年的“准备期”中也没有做好准备,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大学生在面对考研和就业时不知所措、焦虑、迷茫和痛苦的原因之一。实际上,综观国内近年有关大学生生涯发展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的生涯发展状况确实不尽如人意,是大学生群体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当代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与现状 现如今,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化和新经济的出现,使得工作和职业生涯的特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也比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刻都更需要应付常常令人困惑不解的各种转变。时代发展所带来的这种快速变化也必然会给当今人们的生涯发展和生涯心理带来诸多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对传统心理学关于人生命阶段的划分形成冲击。我们知道,在心理学上,我们一般将人的生命历程划分为:童年期、青少年、成年期和老年期四个阶段。现在有学者认为,人的生命中至少有六个阶段:童年期、青少年期、奥德赛期(odyssey)、成年期、积极的退休期、老年期。所谓“奥德赛期”通常是指在青少年期与成年期之间的尝试、选择、徘徊、游荡;进入高校,或者离开校园;与朋友同居或赖在父母家里;恋爱或者失恋;尝试一份工作或者换另一份工作……其典型特征就是流动、徘徊与漂泊。研究者认为,奥德赛期的出现多是因时代变迁造成的,如他们所面临的工作环境是流动的,高学历不再确保找到工作,职业生涯不再清晰稳定、循序渐进,也不再有权威可靠的生涯规划指导,相反,人生规划的菜单上有大量的选择,很多机会过去闻所未闻。 罗锡莉与 张进辅 的研究发现 , 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出现职业定向不稳定 , 对职业期望普遍偏高 , 择业观功利色彩日益浓厚 , 受物质利益影响严重 , 怕吃苦 , 社会责任感淡薄 , 自我评价不准确 , 对职业了解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 , 择业技巧、临场心理调解能力欠缺等情况。 吴薇 针对上海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则发现,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存在着生涯规划意识不强、自我认识能力偏弱、社会环境认识有限,参与生涯辅导被动等问题。 另外,还有众多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性表现一般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当代大学生生涯发展现状的不理想也为社会所认同,批评当代大学生的声音也屡见于诸多媒体和报刊 上。 在台湾社会,人们将当代大学生冠以“草莓族”的称呼,借此来讽刺大学生生长在良好的温室环境,外观漂亮,但不耐磨和碰撞,面对压力容易受伤和放弃;在中国大陆则是“啃老族”现象的蔓延,成为扶不起的“阿斗”。 可见,提升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以 促使他们在充满变化和困难的生涯道路上更有效地发展 已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为大学生的生涯辅导提供理论指导的必要性 从当下我国大学生生涯发展的现实来看,“啃老族”、“草莓族”现象的蔓延表明很多个体即使步入了成年阶段(生理成熟阶段),其生涯适应力并没有发展到相应的水平,这一状况与我国高校教育工作中存在相应的缺失有关。 大学生生涯的顺利发展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特别是有针对性的生涯辅导。众所周知,高校生涯辅导的有效开展必须以深入了解大学生生涯心理的发展特点为前提,但目前我国在大学生生涯心理方面的研究多侧重于传统职业指导理论视角下的相关专题研究,如人境适配理论下的职业兴趣、职业人格和职业价值观等的研究以及Super生涯发展理论下的职业成熟度和职业决策等方面的研究,而这些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职业生涯辅导发展的需求。现代的生涯辅导强调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一个人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强调不仅职业世界是可变的,个体的职业兴趣、能力、价值观等也可能发生变化。若高校的生涯辅导还停留在只强调生涯的确定性、稳定性、有序性,而忽略生涯的不确定、动荡、无序,这种方式在阐释静态、线性的社会状况中尚可,但是在急速变化的环境中,面对不按固定逻辑和既定路线发展的现代世界显然已力不从心。当学生一旦面临某一生涯目标无法达成的情况,就容易陷入对自我的否定并对生涯规划本身的意义产生质疑。因此,当下高校的生涯辅导并不是要帮助学生选择一个现存的职业或者为一个假设的职业做准备,而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以促使他们在充满变化和困难的生涯道路上更有效地发展。 生涯适应力的影响因素 人格特质 关于人格特质在个体生涯发展中的作用,职业心理学领域研究最多的就是“大五人格” (Big Five Personality)。Tokar,Fischer与Linda曾整理过去1993到1997年关于人格特质和生涯发展的关系的文献发现,与个体生涯发展皆具有相关的人格特质为严谨性、外向性和神经质,而开放性和亲和性则在部分研究中有相关,部分研究中无显著相关。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也继续对生涯发展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做更深入的探讨,但结论依然有所差异。关于人格特质对个体生涯发展的影响机制今后还有待做更深入地探讨。 此外,生涯决策风格( career decision-making style )是 制约个体生涯发展的另一重要的个性变量。所谓生涯决策风格是指个体在应对需要作出决策的情景时经常采用的反应方式或反应倾向与态度,它往往牵涉个体自身的人格特质。一般而言,不同的决策风格有其不同的特色、决策效果及其影响。相关实证研究表明,个体所采取的生涯决策风格会影响其生涯决定,非适应型决策风格对个体的生涯决策有负面影响 。 不过,在具体的生涯决策风格类型上,哪些是适应型,哪些是非适应型,研究者们有不同的看法。 父母的影响 国外众多研究都曾发现,许多青少年声称在其日常生活中经常与自己父母谈论生涯问题,并认为父母是他们在学校 —— 工作转换期间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意味着父母在他们生涯发展中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对父母影响青少年生涯发展的考察主要都集中在亲子关系上 , 例如,依恋关系、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以及家庭功能的失调等方面,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安全型依恋、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积极生涯探索行为、较高的生涯自我效能以及职业认同的更快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而家庭冲突以及家庭功能失调,则不利于青少年的生涯自我效能和职业认同的发展。 教师的影响 有研究者认为,教师的角色以及同伴关系对于个体的生涯发展亦具有重要的影响。 Helwig 的一项 10 年的纵向研究发现,当研究者要求被试回顾与其生涯发展有关的中学经历时,这些被试都指出,中学教师对他们的生涯发展有影响;在随后其另一项 15 年的纵向研究中也证实了教师能够在中学生的生涯指导和生涯准备上发挥重要作用。 Found 与 Guillen 的研究则发现,学校咨询师的角色功能与生涯咨询的介入对于学生在生涯发展与决定上有促进作用。另有研究发现, 教师的支持与青少年的学校投入、生涯适应力以及生涯期待有正相关。但也有研究表明,在社会系统中,仅家庭支持能够直接预测青少年的生涯决定水平,而教师和同伴支持则与生涯决定程度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学校的生涯服务 学校的生涯服务(career services)主要指青少年所在学校是否可以为学生提供职业兴趣测验,是否开设了生涯规划课程以及是否设置了生涯指导中心等。有研究表明,学生对学校生涯服务成效之受益评估越高,则其生涯决定程度也越高,即越倾向于生涯已定状态,且所具备的生涯应对策略也较佳。另外,也有众多研究表明,学校生涯课程的开设也有助于青少年的生涯发展。 学业成就 研究者们一般认为,学业表现也是预测个体生涯发展的一项重要预测变量。如国外研究者Rojewski曾以乡村地区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发现学业不佳学生的生涯成熟均低于一般的学生。Luzzo的研究则发现,学业表现是大学生生涯成熟的显著预测变量,学业表现较佳者之生涯成熟度也较好。在台湾,亦有不少学者证实了,生涯成熟度与学业表现之间有相关存在。另外,萧智真的研究还发现,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生涯发展状况为正相关,表现为学习动机越强烈,其生涯发展的探索和定向状况越明确。关永馨与齐隆鲲的研究则发现,大学生学校适应情形越好者在生涯发展信念、生涯计划、生涯决策及自我了解等向度上表现也越好。但国外也有研究者发现,高中生的生涯成熟与学业成绩表现不存在显著相关,对此结论,研究者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当前高中生的生活较为多元化。例如,打工经验的历练及信息的接受较为方便,对生涯阻碍的知觉也较为敏锐等。因此有些因素对生涯成熟度的影响力可能大于学业成绩变量,进而影响研究结果。 对 大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正是他们 生涯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是因为 大学阶段是多数大学生进入职场和社会前的最后一个准备期。如果个体能够把握好这个时期,获得较好的准备,将有助于他 / 她缩短奥德赛期,顺利度过成人初显期 。 本文由李文超摘编自 赵小云 著 《当代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研究》 一书,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ISBN 978-7-03-045609-0 《当代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研究》 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生涯发展现状,研制了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与生涯阻碍知觉量表,系统地考察了我国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研究与生涯阻碍知觉的发展特点,初步建构了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效应模型,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不同生涯适应力水平的大学生在生涯相关事件上的认知加工特点,并为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提升提出建议。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作者、书名、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语言是人类拥有的最复杂的认知功能之一,我们对此获得了哪些认知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6-1-12 08:20
语言是我们拥有的最复杂的认知功能之一。 不仅如此,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特征。我们的文化主要取决于人类交流思想和创造艺术的能力,这些都需要借助自然语言。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际互动与合作的基本要素。另一方面,现存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多样性是由人类交流环境决定的。 语言表型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他们在所有组织层面都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现今通行的语言有6000多种。它们在声音样例,语法结构和经由词汇表达的语义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某些语言使用的声音样例只有十几个音素,而另一些有多达百余个。某些语言具有非常精细的形态学标记系统,另一些语言的形态学变化极为有限。某些语言在一个范畴做语义区分,另一些在别的范畴进行区分。更进一步,手语是通过手和面部运动表达,而口语是通过声道运动表达。 除了世界语言的多样性之外,任何一个特定的语言群体内部也存在着语言技能的个体差异。 某些人只能掌握有限的词汇和简单句法结构,而另一些人能够通晓数种语言,用多种语言流利讲话,或做同声翻译。 尽管语言之间和个体语言技能之间存在如此差异,多数儿童能够在他们生命的最初四年中掌握母语(口语或者手语),几乎不需要明确的指导。早在有能力系鞋带或者进行简单的加减数学运算之前,他们掌握的母语在复杂度和计算娴熟度上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而且,他们自发地进行交流,用姿势和发声进行“初始会话”,并且在不会说话之前就能被动理解。 这说明,人类大脑表现出一种其他物种所不具备的语言准备状态。 人类大脑的语言准备状态是由什么造成的?哪些遗传指令决定了大脑结构?语言能力如何在知觉、动作、记忆和认知控制等其他系统的基础上形成?这些都是非常核心而又尚未得到解答的问题。 尽管如此,近几十年来,研究者对语言的基本认知组织已经形成了大致的了解。语言以其三重结构为特征,使我们能够把声音映射到意义(听),或者把意义映射到声音(说)。声音和意义之外是句法,使我们能够合理地把词汇组成更长的话语。通常意义上讲,对于这三种信息类型(声音、句法和意义),我们可以区别两个关键成分,即通常认为在语言获得过程中,对语言知识的基本单元所进行的编码和巩固。 在我自己的工作中,称之为人类语言系统的记忆成分,而在心理语言学领域通常称之为 心理词典 。但关键在于,语言加工不仅是词汇知识提取,也不仅是所提取词汇的简单连接。人类语言的表现力在于以新的方式对记忆成分进行组合的可能性。基于这种创造性特征,Wilhelm von Humboldt (1829)将语言形容为一种“使用有限手段达到无限用途”的系统。我把这种用词汇单元建构新的复杂意义的过程称之为 整合 (Hagoort, 2005, 2009, 2013, 2014)。在这里整合指的是,在语境和世界知识的参与下,把词汇单元在线组装成更大的结构。它把语言学理论中常说的语义合成性加以具体化。 记忆和整合的认知基础结构由人脑的神经生物学结构所支持。言语是进化的原始系统,阅读和书写系统是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以言语为基础构建起来的 。 对于这些系统,记忆和整合成分也是至关重要的。 以上所述语言学知识和语言加工过程的一般组成,又进一步参与了四种主要的语言技能:说和写,听和读。而且,多数人不仅获得一种语言的技能,至少有第二语言或者多于两种语言的技能。简言之,我们需要解释多种语言是如何同时或者先后获得的。 毫不奇怪,人类借助自然语言进行交流的这一复杂特性,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来加以认识。 《 心理语言学 》很好地总结了目前所知的语言加工的各个方面,分四个部分给出了系统的综述。 第一部分从语言系统的基础开始,分别介绍了语言系统的结构特征,人类心理与脑的认知基础和神经结构基础。第二部分讨论了理解的各个方面,引导读者从词汇识别和语义提取,到句子和语篇理解。语言理解是从声音和文字到意义的投射,而说话过程则经历了相反的投射轨迹。在这里,前语言信息需要对应到一系列的言语声(说)或者字母(写)中。这给语言使用者提出了一系列完全不同的要求。例如,在理解中我们常常在没有完成语法分析时,依赖语境理解说话者想要传递的信息。但是在说话过程中,如果想要说出完好的话语,就不可能跨越语法之类的核心语言学信息。第三部分讨论了语言产生(包括说和写)。 必须知道,语言相关的所有信息(声音、词汇、句法、语义等)都要掌握。而且,语言技能必须自动化。 以惊人的速度说一种语言是人类的非凡能力。 在一秒之内我们很容易说2-4个单词,为此要有百余块肌肉在时间上以相互协调的方式进行活动。尽管如此复杂,这个过程却惊人的准确无误。言语错误会有发生,但在所产生的每1000个词中,平均仅有一个错误。通常,人类进行这项复杂活动无需太多努力,而且相当自动化。但是当构成语言基础的神经结构受损时,情况会发生急剧变化,例如由于大脑中语言相关部分受损引发的失语症。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可能出错,例如特定的语言障碍和阅读障碍。第四部分讨论语言获得与发展,讨论绝大多数人们如何在成年期以前发展成为流畅的语言使用者。 综上所述,人类独有的语言能力的所有相关部分,在这四个部分中都作了讨论。 在我看来,对于那些有兴趣了解人类语言系统复杂组织的研究者和学生而言,本书是一个丰富和不可或缺的知识来源。我相信,它对于语言研究领域在中国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Peter Hagoort, PhD 德国 马普学会心理语言学研究所所长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杨玉芳 编著 《 心理语言学 》 一书“序一”,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2771-7 《 心理语言学 》 试图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背景下,系统阐述心理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介绍近年来在语言理解、产生和获得等各个方面的前沿和进展,反映中国学者的贡献与成就,为学者和学生们了解与研究心理语言学提供一个窗口。本书由导论和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语言与认知,介绍与心理语言学相关的语言学理论,语言与认知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关系。第二至四部分分别介绍语言理解、产生和获得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展。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 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426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1月新书快递(一)
sciencepress 2016-1-8 14:09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1月新书快递(一)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1月新书快递(一).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中国互联网+发展研究报告 68 本报告研究小组 经营管理 经济管理 16-Dec-15 2 岫岩陨石坑星球撞击遗迹 68 陈鸣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4-Dec-15 3 油源孢粉学(英文版) 300 江德昕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Dec-15 4 中国食品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战略研究 238 旭日干,庞国芳 专著 农林 9-Dec-15 5 大型水生植物对藻类的化感作用 198 吴振斌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Dec-15 6 储藏物甲虫 198 张生芳,樊新华,高渊,詹国辉 专著 生物科学 2-Dec-15 7 数字草业:理论、技术与实践 198 辛晓平 等 专著 农林 2-Dec-15 8 烤烟清香型风格形成的生态基础 108 李志宏 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Dec-15 9 生物碳汇扩增战略研究 80 中国工程院生物碳汇扩增战略研究课题组 专著 生物科学 2-Dec-15 10 海南植物图志 第十卷 350 杨小波 等 图册 生物科学 7-Dec-15 11 海南植物图志 第九卷 298 杨小波 等 图册 生物科学 7-Dec-15 12 海南植物图志 第十二卷 280 杨小波 等 图册 生物科学 7-Dec-15 13 偏微分方程数值解的有效条件数(第二版) 138 李子才,黄宏财,魏益民,程宏达 专著 数学 14-Dec-15 14 水沙水质类水利工程问题数值模拟理论与应用 198 李春光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4-Dec-15 15 分数阶偏微分方程数值方法及其应用 178 刘发旺,庄平辉,刘青霞 专著 数学 14-Dec-15 16 数值线性代数及其应用(第二版)(英文版) 88 金小庆,魏益民,赵志 专著 数学 27-Nov-15 17 非线性优化算法 118 韦增欣,陆莎 专著 数学 21-Nov-15 18 全球陆地碳汇的遥感和优化计算方法 178 陈镜明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30-Nov-15 19 激光雷达森林参数反演技术与方法 129 李增元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Nov-15 20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应对气候变化典型案例集 98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 专著 资源环境 17-Nov-15 21 中国碳同化系统及其应用研究 89 陈报章 专著 资源环境 30-Nov-15 22 干旱区生态环境遥感研究---以中亚干旱区为例(英文版) 158 陈曦,周启鸣 专著 资源环境 30-Nov-15 23 民族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研究--以丽江纳西族学校为个案 68 井祥贵 专著 语言、教育 7-Dec-15 24 护理专业课程知识点达标测试标准 39.8 蒋淑昆,李娜,杨明莹 高等教辅 西医 11-Dec-15 25 丝绸之路史前史 180 (俄)叶莲娜·伊菲莫夫纳·库兹米娜著;李春长译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Dec-15 26 首届世界考古论坛会志(英文版) 34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5-Dec-15 27 首届世界考古论坛会志 30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5-Dec-15 28 2013年保国寺大殿建成1000周年系列学术研讨会论文合集 280 余如龙 论文集 土木、建筑 30-Nov-15 29 大学化学 49.8 唐玉海,张雯 大学教材 化学 15-Dec-15 30 医药高等数学学习辅导(第4版) 24.9 杨松涛,钱微微 大学教辅 西医 9-Dec-15 31 医药数理统计(第5版) 34.8 马志庆,周介南 大学教材 西医 4-Dec-15 32 医药数理统计学习辅导(第4版) 24.9 汪旭升,曹敏 大学教辅 西医 15-Dec-15 33 群英汇聚--中国中医科学院人物志 198 王志勇,张伯礼,王炼 基本资料 中医 16-Dec-15 34 辉煌历程--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史 198 王志勇,张伯礼,王炼 专著 中医 16-Dec-15 35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咨询案例教程 29 吴剑,王雷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6-Dec-15 36 有机化学实验(第二版) 37 崔玉,王志玲 大学教材 化学 11-Dec-15 37 细胞生物学实验教程 29.8 王亚男,马丹炜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14-Dec-15 38 数理统计(第二版) 46 韦来生 大学教材 数学 14-Dec-15 39 基于复杂客户网络的SOC芯片产业化模式研究 52 李东军,李想,李宇萌 专著 经济管理 15-Dec-15 40 XBRL财务报告的元数据语义形式化 72 潘定 专著 语言、教育 9-Dec-15 41 低碳经济理论与中国实现路径研究 68 田泽,马海良 专著 经济管理 9-Dec-15 42 中小企业自主品牌成长路径与政策扶持工具 58 黄永春 专著 经济管理 4-Dec-15 43 武汉市清洁生产模式及应用研究 60 李俊杰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3-Dec-15 44 美国宏观调控演进及启示 76 鲍金红 专著 经济管理 7-Dec-15 45 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研究——基于要素替代视角 52 杨冕 专著 经济管理 8-Dec-15 46 柔性化:制造业企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78 陶俐言 专著 经济管理 3-Dec-15 47 促进工业领域节能的财税和价格政策研究:以江西为例 98 王乔,席卫群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3-Dec-15 48 粉笔字实训教程 28 刘飞滨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4-Dec-15 49 石材加工与利用 69 刘强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Nov-15 50 产学研创新联盟知识转移机制及运行效果的实证研究 82 刘敦虎 专著 社会科学 26-Nov-15 51 施秉白云岩喀斯特药用及食用植物图集 228 汤晓辛,乙引,张潮 专著 生物科学 19-Nov-15 52 基于Mathematica的数字化物理学 108 江俊勤 专著 物理(力学) 15-Dec-15 53 广西红壤肥力与生态功能协同演变机制与调控综合报告 168 赵其国,黄国勤 等 专著 农林 30-Nov-15 54 机能学实验教程(第三版) 43 陆源,孙霞,饶芳 大学教材 西医 24-Nov-15 55 简明食物功效手册 28 唐华伟 生活健康 西医 24-Nov-15 56 财经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与方法 55 孙铮 专著 经济管理 24-Nov-15 5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治疗 80 季光,李军祥 专著 中医 24-Nov-15 58 硅基光电子发光材料与器件 90 杨德仁 等 专著 材料科学 24-Nov-15 59 直升机减速器微量润滑研究 48 管文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5-Jun-15 60 乔伊和他的动物星球 35 王欣 科普 生物科学 26-Nov-15 61 方面级观点挖掘理论与方法 45 吕品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3-Nov-15 62 地球物理电磁理论与方法 175 (美)Michael S. Zhdanov著;李貅等译 基础理论 地球科学 18-Dec-15 63 戴金星文集——天然气地质学(卷一) 398 戴金星 论文集 地球科学 30-Nov-15 64 戴金星文集——天然气地质学(卷二) 398 戴金星 论文集 地球科学 30-Nov-15 65 戴金星文集——天然气地球化学(卷三) 398 戴金星 论文集 地球科学 30-Nov-15 66 生殖免疫学理论与临床新进展 128 韦相才,朱伟杰,钟兴明 专著 生物科学 16-Dec-15 67 海湾生态系统的理论与实践——以胶州湾为例 208 孙松 专著 生物科学 21-Dec-15 68 广西北部湾海洋硬骨鱼类图鉴 298 赖廷和,何斌源 图册 生物科学 18-Dec-15 69 非线性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第二版) 58 王宜举,修乃华 研究生教材 数学 22-Dec-15 70 调和分析导论 78 张新建,王红霞 研究生教材 数学 24-Dec-15 71 无网格方法(下) 158 程玉民 专著 数学 18-Dec-15 72 回家——一只灰喜鹊受伤之后 38 谢立军 科普 生物科学 30-Nov-15 73 西双版纳奘寺学童现象及其教育法规因应研究 78 刘晓巍 专著 语言、教育 15-Dec-15 74 城市与郊区的现代化 78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论文集 语言、教育 23-Dec-15 75 孩子与美的邂逅: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研究与实践 62 章献明 专著 语言、教育 15-Dec-15 76 宋代长江中游的环境与社会研究:以水利、民间信仰、族群为中心 79 陈曦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6-Dec-15 77 固体充填回收房式开采遗留煤柱理论与方法 98 张吉雄,巨峰,周楠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8-Dec-15 78 药物化学基础(第二版) 45 胡兴娥,钟辉云 中职教材 物理(力学) 15-Dec-15 79 天门龙嘴 328 孟华平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1-Dec-15 80 沈阳地区旧石器考古发现与研究 198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1-Dec-15 81 湖北史前城址 280 孟华平,向其芳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8-Dec-15 82 机器视觉检测理论与算法 68 孙国栋,赵大兴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4-Dec-15 83 病原生物学学习纲要(第2版) 39.8 王兆军,何平 大学教辅 西医 21-Dec-15 84 医药高等数学(第5版) 39.8 严云良,郑洁钢 大学教材 西医 3-Dec-15 85 唐祖宣四肢血管病论治精选 78 许保华,唐文生 专著 中医 3-Dec-15 86 唐祖宣经方发挥 78 桂明忠,唐丽 专著 中医 18-Dec-15 87 清宫膏方精华 58 陈可冀 专著 中医 23-Dec-15 88 青少年信息安全实践 28 贾志勇 中小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7-Dec-15 89 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 72 郑宝江,赵敏 大学教材 资源环境 23-Dec-15 90 可再生能源工程 59 刘荣厚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4-Dec-15 91 栅栏技术及其在食品加工和安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68 王卫 研究生教材 农林 30-Nov-15 92 代数学基础(上册) 36 孙毅,杨柳,陈殿友 研究生教材 数学 21-Dec-15 93 代数学基础(下册) 29 杜现昆,马晶,杨柳 研究生教材 数学 23-Dec-15 94 社区管理(第二版) 35 张兴杰,叶涯剑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22-Dec-15 95 社区发展规划 35 游艳玲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23-Dec-15 96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血液保障理论与方法 92 马祖军 等 专著 社会科学 21-Dec-15 97 非常规突发事件运行机理与应急决策 96 李勇建,乔晓娇 等 专著 社会科学 21-Dec-15 98 中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内涵、目标与路径 98 汪光焘,陈小鸿 等 专著 社会科学 17-Dec-15 99 医药之痛:药品安全和医药分开 116 赵林度 专著 西医 21-Dec-15 100 区域知识产权政策研究-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 56 刘凤朝,汪锦 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8-Dec-15 101 沼气工程 78 邓良伟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Nov-15 102 低渗透油田注入流体渗漏和窜流机理研究 99 刘建军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9-Nov-15 103 油气工程测井理论与应用 118 刘向君,梁利喜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Nov-15 104 查干凹陷中生代热体制及油气资源评价 75 左银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Nov-15 105 酸矿废水中砷矿物学和处理方法研究 92 刘璟,邓仕明,谌书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Nov-15 106 天外来客 陨石 50 徐伟彪 科普 历史地理、考古 30-Nov-15 107 结构健康监测先进技术及理论 138 吴智深,张建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Nov-15 108 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手册 30 付金荣 专著 西医 26-Nov-15 109 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促进 120 刘一平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4-Nov-15 110 基于免疫理论的智能故障检测与诊断方法 85 田玉玲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Dec-15 111 砂泥岩颗粒混合料工程特性研究 128 王俊杰,方绪顺,邱珍锋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Dec-15 112 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4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基本资料 社会科学 30-Dec-15 113 农业全程信息化建设研究 88 孔繁涛 等 专著 农林 24-Dec-15 114 有限元语言及应用 II(英文版) 138 梁国平,周永发 专著 数学 28-Dec-15 115 有限元语言及应用 I(英文版) 108 梁国平,周永发 专著 数学 28-Dec-15 116 固体激光材料物理学 138 罗遵度,黄艺东 专著 物理(力学) 28-Dec-15 117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 209 秦大河 专著 地球科学 29-Dec-15 118 中国陆上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248 魏国齐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9-Dec-15 119 心理语言学 168 杨玉芳 专著 心理、励志 29-Dec-15 120 大学教授的使命与责任 78 张意忠 专著 语言、教育 28-Dec-15 121 人口生产转型与内生农业发展 79 郭剑雄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4-Dec-15 122 电磁场有限元与解析结合解法 80 马西奎 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Dec-15 123 2003~2013贵州基建考古重要发现 298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9-Dec-15 124 基础医学概论(第2版) 78 李卫东 大学教材 西医 31-Dec-15 125 唐祖宣伤寒论解读 98 郑卫平,罗德轩,刘韧 专著 中医 30-Dec-15 126 唐祖宣金匮要略解读 108 郑卫平,冀文鹏 专著 中医 30-Dec-15 127 轨道车辆强度基础 32 王文静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Dec-15 128 经济数学(二) 34 林谦,陈传明 大学教材 数学 31-Dec-15 129 普通遗传学(第二版) 46 卢龙斗 本科教材 生物科学 28-Dec-15 130 大学物理(上册)(第三版) 39 胡成华,夏川茴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30-Dec-15 131 大学物理(下册)(第三版) 39 周平,冯庆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30-Dec-15 132 简明数学物理方法教程 36 张超 大学教材 数学 29-Dec-15 133 数学模型简明教程 27 朱婧,胡志兴,郑连存 大学教材 数学 25-Dec-15 134 水文学第二版 39 管华 本科教材 资源环境 29-Dec-15 135 灾害地理学 58 许武成 本科教材 资源环境 30-Dec-15 136 网上技术市场:理论与实践 58 蒋芬,魏建良 专著 经济管理 25-Dec-15 137 水资源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72 张国兴,何慧爽,郑淑耀 专著 经济管理 28-Dec-15 138 制造战略要素关系结构与世界级制造 52 杨槐 专著 经济管理 28-Dec-15 139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机制与配套政策研究 126 洪俊杰,赵晓雷 专著 地球科学 29-Dec-15 140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战略分析与战略对策 72 郭本海,刘思峰,方志耕 专著 经济管理 24-Dec-15 141 科技创业服务链建设探究--以江苏为例 65 夏春阳,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2-Dec-15 142 宇宙与人生的秘密 45 怯之 励志类 语言、教育 7-Dec-15 143 第7届世界数独锦标赛赛题解:陈氏解法 48 陈金康 科普 语言、教育 7-Dec-15 144 药物化学实验教程 28 袁吕江 大学教材 西医 4-Dec-15 145 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制度述源及变迁研究 49 夏茂林 专著 语言、教育 4-Dec-15 146 深水码头大直径钢护筒嵌岩桩承载性状研究 75 王俊杰,刘明维,梁越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Dec-15 147 大地之子:侯光炯学术思想研究 78 谢德体,申丽娟,丁恩俊 专著 农林 30-Nov-15 148 移不变抗混叠多尺度几何分析及其在SAR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78 闫河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7-Dec-15 149 中国风景名胜区边界(英文版) 79 王连勇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4-Aug-15 150 农村非点源生活污水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CH4排放驱动及控制研究 89 罗鸿兵 专著 经济管理 4-Dec-15 151 地下工程岩土变形破坏机理与控制 120 陈洪凯 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Dec-15 152 燃烧合成Ti-Al-C三元碳化合物 49 郭俊明,陈克新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4-Dec-15 153 人体解剖学 65 吴洪海 大学教材 西医 24-Nov-15 154 内科学 98 张育,顾健,朱妍 大学教材 西医 24-Nov-15 155 肾脏纤维化——基础与临床 200 刘必成 专著 西医 24-Nov-15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13条主要结论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6-1-8 08:36
由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多部门共同组织编写的 《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是中国第三次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以满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需求为目标,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 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全面反映中国科学界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展示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成果。 本文分享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13条主要结论如下: 1. 最新的百年器测气温序列显示,近百年(1909~2011年)来中国陆地区域平均增温0.9~1.5℃,高于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平均增温0.5~0.8℃的结论。近十五年来气温上升趋缓,但仍然处在近百年来气温最高的阶段。 2. 近百年和近6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均未见显著的趋势性变化,但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差异,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近30年变湿,降水呈持续增加趋势。我国沿海海平面1980~2012年上升速率为2.9mm/a,高于全球平均速率。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冰川面积退缩约10.1%,冻土面积减少约18.6%。 3. 未来,中国区域气温将继续上升。到21世纪末,可能增温1.3~5.0℃,全国降水平均增幅为2%~5%,北方降水可能增加5%~15%,华南降水变化不显著。未来极端事件增加,暴雨、强风暴潮、大范围干旱等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增加,洪涝灾害的强度呈上升趋势。海平面将继续上升。 4. 气候变化对我国影响利弊共存,总体上弊大于利。 ① 目前观测到的有利影响包括农业光热资源增加、部分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森林等生态系统受益。 ② 对粮食产量与品质、水资源、海洋环境与生态、城市等为不利影响,如1980~2008年气候变化引起小麦和玉米单产降低1.27%和1.73%,对我国粮食自给率产生影响。 ③ 对未来时段的预估显示,进一步的增暖将主要造成不利影响。 5. 我国自然灾害风险等级处于全球较高水平,对气候变化敏感性高,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呈现向经济社会系统深入的显著趋势。 ① 在我国各类自然风险中,与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有关的灾害占70%以上,灾害损失呈上升趋势,灾害风险具有明显区域差异,风险等级东部高于西部。 ② 气候变化对农业、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南水北调工程、电网等能源设施的不利影响愈发明显,未来水资源量可能总体减少5%,粮食安全指数呈先降后升趋势,水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在气候变化影响下进一步交织和复杂化。 6. 伴随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不断增长,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2013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28.5%,经过进一步努力,2020年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上线目标。 7. 尽管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但是技术升级、产品价值提升、第二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对节能减碳的效益贡献较大。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对未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 8. 各行业部门均具有较大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林业碳汇是当前和未来重要的增加碳汇途径,减排与增汇应并举。 ①2030年,能源供应部门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可达45亿t左右,工业生产过程减排潜力7.7亿t,造林和森林经营减排增汇潜力约4.92亿~8.11亿t。 ②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具有深度减排潜力,虽然当前总体处于研发示范阶段,但2030年仍有望达到每年数亿吨的减排潜力。 ③ 煤炭清洁利用对我国意义重大,清洁煤技术可将当前38%的发电效率提高4%~7%,替代现有机组可在2030年实现减排4.2亿~7亿t。 ④ 能源供应部门、工业部门等均有大量负成本减排技术,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标准等措施推动这些技术广泛应用。 9. 技术进步对我国节能减碳发挥了重要作用,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单产能耗显著下降,技术节能效果明显,火电煤耗、水泥和钢铁能耗下降30%~50%,技术节能在全社会节能量中比重较大。未来需要继续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常规适用技术扩散应用,并积极部署电动汽车、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先进核能等重大战略技术研发示范。 10. 2030年左右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与城镇化,为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提供了条件。目前峰值研究有不同结论,但多数研究表明中国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但发展方式、政策导向和科技创新等都将对峰值时间和水平带来不确定性。 11. 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显著成效,相关政策和行动仍有进一步大幅优化完善的空间。 ① 我国现有的减缓气候变化政策具有较强的实施性,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显著成效。 未来,减缓政策应更多从转变发展模式入手,探索行政手段、市场机制、财税政策等综合政策措施,以有效降低减缓难度和成本。 ② 与减缓相比,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都很不够,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特别是提高政策目标与资源匹配的一致性、强化适应气候变化决策科学基础、提高各层面适应意识和能力、提高基础设施标准和防灾减灾能力等。 12. 我国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尚未完成,在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妥善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挑战与机遇并存。 ① 我国当前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禀赋增加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难度,成本相对较高,“十一五”期间每1t二氧化碳减排能力的形成需要财政投入167元。 ②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契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能够为转方式、调结构、促就业、助创新提供新的动力。 ③ 要统筹协调好发展、适应、减缓之间的关系,坚持适应与减缓并重,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3. 随着世界经济和排放格局的变化,我国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治理角色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应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扎实走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适应全球挑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编写委员会 编著的 《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 一书。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978-7-03-045481-2 《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由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多部门共同组成的编写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共有18位领衔专家、96名首席作者、442名贡献作者组成的编写专家组参与了评估报告的编写。这是中国第三次组织编写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 内容包括“气候变化的事实、归因和未来趋势”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减缓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经济社会影响评估” “政策、行动及国际合作”5个部分,共42章。《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以满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需求为目标,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 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全面反映中国科学界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展示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成果。 【版权申明】本文为科学出版社地球科学订阅号—— 赛杰奥(sci_geo) 原创发布,转载请保持内容及公众号相关信息的完整,违者必究! 地球为你而转! 欢迎关注:赛杰奥(sci_geo) 科学出版社 地球科学 订阅号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129 次阅读|2 个评论
固体力学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自然单元法
sciencepress 2016-1-5 08:25
20 世纪60 年代初问世的有限单元法因其理论基础严密、物理概念清晰,加上其方便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快速发展,迅速从结构的强度分析计算扩展到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成为一种丰富多彩、应用广泛并且实用高效的数值分析方法,业已成为解决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力学问题最强有力的工具。 随着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有限单元法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弱点。例如:有限单元法的离散和插值是基于网格的,需要较大的前处理工作量;对于无限域问题,有限单元法通常只能取有限域进行计算,存在区域的截断误差,如果是波动问题,还需要对截断边界进行特殊处理;通常的有限单元法的应力精度较低,对于应力集中问题存在网格尺寸效应;对于大变形问题,网格还会产生畸变;对于裂纹扩展模拟和冲击爆炸等破坏分析问题,则涉及网格的重构,给问题的研究带来很大的不便。 鉴于上述情况,国内外学者一直在探索新的数值方法,目的就是改造传统有限单元法的内部结构,摆脱网格的束缚,使其更加灵活和有效,从而适合处理上述问题。近年来,相继提出了各种无网格数值方法,本文所介绍的 自然单元法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求解偏微分方程的无网格数值方法。 自然单元法可以看做是介于有限元法和无网格法之间的数值方法,具有无网格方法和经典有限元方法的优点,又克服了两者的一些缺陷,在裂纹扩展、板壳问题、接触问题、弹塑性大变形问题等固体力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章青及其研究小组在自然单元法相关研究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自然单元法形函数计算、数值积分和自适应分析、中厚板弯曲问题、裂纹和材料边界问题、应力强度因子计算以及弹塑性力学问题、动力学问题、大变形分析、区间分析等方面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 《 固体力学问题的自然单元法 》就是这些研究成果的最新结晶。内容涉及自然单元法的形函数构造、试函数的单位分解增强、平衡方程等效弱形式及其离散化、数值积分方案的选择、自适应方案等内容,并就自然单元法在材料边界、板壳问题、材料非线性分析、几何非线性分析、动力分析、断裂力学问题以及区间分析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 阐述了自然单元法的基本原理和数值实施方法。 详细介绍了自然单元法形函数的构造方法和特点,给出了二维情形下Sibson 插值和non-Sibson 插值形函数的具体计算方法,推导了自然单元法离散系统总体刚度矩阵和荷载列阵的计算列式,通过算例验证了自然单元法求解弹性力学问题的可行性。 (2) 基于Laserre 提出的凸多面体的体积算法,对二维自然单元法Sibson 插值和non-Sibson 插值形函数及其导数的计算方法进行研究。 给出具体的计算列式,对计算过程中可能导致计算失败的情形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几何解释,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和对策,为自然单元法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3) 分析非凸边界上自然单元法形函数的计算特点,提出一种实用的非凸边界上自然单元法形函数的计算方法。 通过对边界结点及其相邻关系的简单描述,在区域三角化和形函数计算时对涉及的自然邻点关系进行修正,实现了近似函数在任意边界上的线性变化。所提出的方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对结点布置和区域边界的凹凸程度并无限制,因而可方便地处理包括裂纹边界和材料边界在内的各种非凸边界问题。并采用复合函数的链式求导法则,获得了三维自然单元法non-Sibson形函数导数的显式格式。 (4) 对自然单元法的数值积分方案进行研究。 分析引起数值积分误差的主要因素,揭示其共同本质,结合自然单元法形函数的特点,采用基于Voronoi 单胞分解的背景网格积分方案和平均应变结点积分方案,检验其可行性。基于Z-Z 后验误差估计方法对自然单元法的误差估计和自适应细化进行研究,开发出能根据恢复应力进行自适应分析的自然单元法程序,通过算例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5) 基于考虑剪切变形的Reissner-Mindlin 板弯曲理论,通过变分原理导出总体刚度矩阵和荷载列阵的计算列式,将自然单元法应用于中厚板的弯曲问题计算。 由于对板的挠度和中面法线转角采用相同的插值形式,对于厚跨比较小的薄板可能会夸大虚假的剪切变形影响,对剪切自锁现象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开发厚薄板通用的自然单元法计算程序提供依据。 (6) 将自然单元法应用于断裂力学问题。 在单位分解框架下将裂纹缝尖渐近位移场函数嵌入到自然单元法的位移模式中,以反映裂纹尖端的奇异性质。为避免对积分子域进行子划分,通过边界结点方法定义裂纹面,以实现裂纹边界上位移的不连续性。推导刚度矩阵和荷载列阵的相关列式,并应用相互作用能量积分方法计算混合模式裂纹问题的应力强度因子。 (7) 对自然单元法在弹塑性问题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给出线性强化模型下的相关计算公式和实施方法。 采用增量切线刚度法对非线性控制方程进行迭代求解计算。采用应力折算法确定弹塑性过渡状态下的比例因子和执行一致性条件,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并通过算例验证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为实际工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8) 进行了结构动力学问题的自然单元法研究。 从结构动力学的相关基本理论出发,应用伽辽金方法建立了无阻尼动态自然单元法模型和有阻尼动态自然单元法模型,并采用中心差分法、Newmark 法、Wilson-μ 法三种直接积分方法进行求解,分别结合这三种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算例分析和比较,展示了动态自然单元法在对结构动力学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中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9) 探讨和建立了几何非线性问题的自然单元法模型,包括小变形几何非线性问题和大变形几何非线性问题。 对于小变形几何非线性分析问题,在格林应变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自然单元法模型,给出了求解过程和计算格式。在大变形几何非线性分析中,考虑变形过程中的位形变化,给出了基于TLD 描述方法的相关方程,通过伽辽金方法建立了相应的自然单元法模型,并给出了具体的求解格式。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小变形基础上的材料-几何双重非线性问题。通过算例表明了所建立模型的正确性、可行性和合理性。 (10) 区间分析方法是研究不确定性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本书提出并建立了区间分析的自然单元法模型。 主要针对材料参数、边界条件以及几何参数等为区间值的三种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各项参数分别研究了涉及区间值时的处理技术,探讨了计算中的扩张问题和区间方程组的解法,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区间自然单元法的有效性。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章青 等著 《 固体力学问题的自然单元法 》 一书“第1章 绪论”,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6361-6 自然单元法是一种求解偏微分方程的无网格数值方法。与大多数其他的无网格方法不同,自然单元法形函数具有严格的插值性能,满足单位分解条件和线性完备性,可以方便地直接施加本质边界条件。自然单元法在理论和应用方面的成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注意。 《 固体力学问题的自然单元法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围绕固体力学的若干领域,对自然单元法在其中的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内容涉及自然单元法的形函数构造、试函数的单位分解增强、控制方程等效弱形式及其离散化、数值积分方案的选择、自适应方案等,并应用于平衡问题、动力学问题、材料非线性问题、几何非线性问题、断裂力学问题、中厚板弯曲问题以及不确定性问题等。通过算例分析和比较,验证了自然单元法所建立模型的正确性,展示了自然单元法的广阔应用前景。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6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人的力量与独立思考精神的养成
热度 17 sciencepress 2015-12-29 08:04
从众行为与“一个人的力量” 20世纪中叶,美国心理与行为科学家阿希(Asch)研究了从众行为。 阿希的基本假设是,美国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主义为导向的社会,文化中强调的是个体的独立精神,亦即不轻易受他人影响, 而坚持自己的主张和个性的精神。因此, 如果让一个普通人与一群陌生人坐在一起, 共同面对一个简单的任务,这些人彼此应该会给出独立的、正确的答案。为了检验这个假设, 他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线条长度判断的任务。他先让被试看一张图,上面画了一条线段,然后再展示一张图,上面画了三条长短不一的线段。被试的任务是判断第二张图中的哪一条线段与第一张图中的那条线具有相同的长度。经过反复的实验,阿希发现了一个令他吃惊的结果, 那就是,虽然有四分之一的被试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坚持自己的正确答案;但是居然有四分之三的被试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起码会随波逐流一次,给出错误的答案。 但是有意思的是,阿希在进一步对从众现象的边界条件, 特别是“众口一词”的效应进行探索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相当出人意料的结果。 所谓“众口一词”效应,指的是在你发言之前有多少人表述了彼此相似,但与你的观点相左的意见。如果在你发言之前所有的人都作了如此表述,那么你改变初衷的可能性就会相当的大,也即“众口一词”效应。阿希在后来的实验中系统地改变了这些给出错误答案的成员人数,从一个、两个、三个一直到十四个。 结果发现,在所有这些成员之中,只要有一个人表达不同的意见,其他人从众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这甚至发生在有十三个成员都众口一词,而只有一个成员没有附和的情况之下。更有意思的是,这一个成员即使不发表反对意见,而是保持沉默、一言不发,其效果也同样显著。阿希之后的研究者也重复发现了同样的实验结果。 与此同时,他们发现,“持不同意见者”的表态能够冲击甚至毁掉大多数人所建立的共识,而对后来的人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起到极大的鼓励作用。由此显示了与从众正好相对立的效应,即“一个人的力量”。 研究表明,从众者并不是真正从内心接受众人的观点。在多数情况下,从众者只是为了“合群”,为了不被别人排斥。因此,一旦这种社会压力去除或者不存在,人们就会重新回到自己原有的立场。 而在少数人影响多数人的过程中,情形则恰恰相反。少数人本来“势单力薄”, 即使多数人中有人同意他们的观点,迫于“压力”,也常常不敢表达,以便划清自己与他们的界限。 但是,少数人的观点却常常会挑战多数人的想法,使他们在头脑中激起思考的涟漪,使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思考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但一旦思考的结果使他们看到“少数意见”的合理性,他们反而更可能从内心深处接受你的“异端邪说”,而产生内心的认同。 因此,认识少数人的力量能够帮助我们坚定保持独立思考精神的信念。 科学研究中的独立精神 科学研究是发现新知识,追求真理和发现事物发展之客观规律的过程, 为了保证知识的客观性、真理性,研究者必须保持理性的、客观的研究态度;必须具有独立思考精神才可能使研究过程不受或者少受主观因素和其他偏差的影响,才可能使研究结论客观公正。 保持理性、中性、客观的、旁观者的态度来研究科学问题是具备独立思考精神的前提。 理性、中立、客观的态度是指研究者事先没有对某种结果或导向的偏好, 在研究过程中充分搜集证据和事实,运用客观分析的手段,得出结论。如果发现结果与假设不一致,会去思考是假设出了问题还是结果有问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是否严谨,然后做出基于事实的判断, 或肯定或修改假设。而独立思考精神,就是能够从多重角度或者独到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和阐释现象,坚持用一贯的科学研究标准来对事物进行判断。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 独立思考是一种做学问的态度,也是学者的基本素养。 我们的思维活动受制于许多内外因素,比如思维的习惯、已有的经验,我们的希望和动机以及外在的干扰等等,要做到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十分不易。我们的头脑被灌输了许多“既定”的知识和框架,必须摆脱这些既有的事物对思维的影响和控制。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我们或多或少被“洗脑”, 无意识地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 常常只看到我们想看的东西(选择性偏差),有时甚至无视事实,或者把相反的事实看成是对自己假设支持的证据。 在研究领域里,“追逐热门”就是违反独立思考精神的。 比如追逐时髦的课题,认为时髦的才是先进的,并认为统计方法也有先进落后之分,因而追逐时髦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 而忘记方法是为研究的目的服务的,不能为方法而方法。 追逐热门和将“某概念进行到底”的现象在中国文化中表现突出的重要原因可以用美国社会心理与行为科学家艾森和费希班(Ajzon Fishbein)的合理行动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加以解释。该理论假设人都是理性的,在采取某一行动(如追逐热门)之前会作充分的权衡考虑。而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无非两个,其一是个体对该行为的态度或内心认同程度;其二是个体所知觉到的社会规范,即对“如果我做或不做此事别人会怎么看我”的知觉。当这两个因素一致时,个体会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而当二者不一致时,是根据个人的喜好行事还是按大众的规范行事就变得不明确。许多跨文化心理与行为科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强调个体主义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多数人会以个人的态度决定行为;而在强调集体主义(个人与他人联系)的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多数人则会以社会规范来决定行为。因此,在强调集体和人际关系的文化中,在相当程度上,一个人的行为更多反映的是社会的表面价值取向,而非个体内心深处认同的观念。 一个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生活成长的学者要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所要做的挣扎和努力就比在个体主义文化中生活的学者要大得多。 追逐热门有可能导致短期的成功,因为你研究了热门的课题,使用了热门的方法,赢得了论文评阅人的好感,研究成果得到了发表。但从长远来看,因为热门的话题不断演进,不断变化,如果你不能够紧紧跟住潮流,一直都把关于那个热门课题的最前沿知识有所把握的话,要持续发表关于“热门课题”的论文就会相当困难。因此从长远来看,追逐热门会使研究者失去自己的身份特征(personal identity),研究了几十年,到后来自己也搞不清自己的研究专题是什么,东一榔头,西一棒锤,没有系统性。 因此,不能保持独立思考态度的学者, 很可能产生随波逐流的研究倾向,而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就难以成就大学者。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刘金平 编著 《 心理与行为研究入门指南 》 一书“第一章 科学方法和心理与行为研究”。略有调整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号:978-7-03-045587-1 《 心理与行为研究入门指南 》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学的研究概述,研究选题,研究假设,研究取样,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数据收集方法(包括实验法、准实验法、心理测验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等),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包括t检验、F检验、卡方检验、相关检验),研究报告的写作。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669 次阅读|35 个评论
美、日、德、法四国怎么进行战略石油储备?
sciencepress 2015-12-25 08:37
石油是保障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须臾不可少的重要动力。保持石油安全、稳定供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战略石油储备作为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其主要作用是保持原油不间断供给,平抑石油价格,减少供给中断造成的经济损失。 当前,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建成,石油储备量也随之快速增加。然而,如何科学地管理战略石油储备,石油储备的运作会对市场产生何种影响,石油储备能否在危机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些问题都与石油储备的运作和决策密切相关。 石油储备运作和决策的核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储备管理的体制问题,石油储备的规模问题,石油储备的收储、释放和补仓问题,以及国际市场上石油储备的合作与博弈问题。本文仅就国际战略石油储备管理体制进行简要介绍。 战略石油储备模式主要包括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两种类型,采取何种储备模式应因地制宜,根据本国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储备模式。一些石油储备体系成熟的IEA 成员国为我国储备模式选择提供了经验。 战略石油储备构成示意图 美国 美国实行政府主导型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石油储备体系分为两个层次:政府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体系相对独立,企业储备完全市场化运作。美国的企业石油储备完全是市场行为,既没有法律规定企业储备石油的义务,政府也不干预企业的储备和投放活动,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和实力自主决定石油储备量和投放时机。政府主要通过公布石油供求信息来引导企业,免除石油进口关税和进口许可费等政策也起到鼓励企业增加石油储备的作用(张绍波,2012)。 德国 德国 的石油储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政府战略储备、政府参与的企业储备联盟和企业储备。法律规定了政府和企业储备联盟的储备义务。政府战略储备由联邦财政支付,承担17天的储量。企业储备联盟是德国石油储备的主体,由大型炼油企业、石油进口公司、销售公司和使用石油发电厂组成,承担90天的储备义务。企业储备联盟根据联邦政府的指令投放石油,企业储备费用来自银行贷款和消费者交纳的储备税。另外,德国的法律还规定石油炼油厂要保持15天的储备,石油进口公司和使用石油的发电厂保持30天的储备量,政府不干预企业储备的投放,费用也由企业自己承担(石宝珩,2002)。 日本 日本的石油储备分为三个层次:国家石油储备、法定企业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有关法律就规定了企业的石油储备义务。1974年日本加入IEA,建立了政府石油储备。政府建立石油专门账户,通过征收石油税筹集储备资金。根据日本《石油储备法》,一定规模以上的炼油厂、销售商和进口商都要按规定比例承担石油储备任务,企业向市场投放储备石油时要经过通产省批准。政府为法定企业储备提供低息贷款、加速折旧等政策。法律规定以外的企业商业性储备由企业自理(张魁中,2009)。 法国 法国是最早建立企业石油储备制度的国家,以法定企业储备为主。早在1925年,法国的《石油法》就规定,在发放进口原油、石油副产品的经营许可证时,要求经营者有前12个月经营量的储备能力。1993年实施的新《石油法》规定,每个石油经营者都要承担应急石油储备义务,并维持上一年原油和油品消费量26%的储量,相当于95天的储备量。法国石油储备专业委员会(CPSSP)代表政府负责制定储备政策和战略储备地区分布计划,向石油公司征收建立和维护石油储备的费用等,并代理一部分企业的石油储备任务。1998年,CPSSP管理和支配950万吨战略石油储备,占全国储备义务的58%。CPSSP并不具体运行和管理石油储备站点,而是委托石油公司和安全储备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运作管理(张新安和刘伟,2002)。 四国战略石油储备比较 我们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建设石油储备的历史经验,展开对比研究,选取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等国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这四个国家都是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其石油进口依赖度都较高,历史上都曾遭受过石油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因此,四国均将战略石油储备作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对上述四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情况进行总结比较如下表所示。 表 各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比较 美国 日本 德国 法国 储备模式 政府储备 资源储备 商业储备 政府储备 义务储备 商业储备 政府储备 商业储备 联盟储备 政府储备 机构储备 商业储备 动用机制 全面动用 有限动用 测试性动用 抑制石油需求 动用民间储备 动用政府储备 发布紧急投入法令 确定投放时间及数量 抑制需求 动用储备 资金来源 政府财政 石油公团 民间石油公司 银行贷款 会员交纳的会费 政府财政 专门机构 石油生产经营者 储备方式 盐矿洞穴 地面储备 半地下储备 地下洞穴储备 海上储备等 地下盐洞 地面油罐 地下储油 盐丘储油 岩洞储油 储备油品 原油 原油 石油产品 石油气 原油 汽油 中间馏分油 成品油 原油 资料来源:王向青.2011.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的规模问题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四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的经验可以总结如下: 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组织体系和法制体系完善;财政与金融支持体系由行政拨款、低息贷款、专项基金、石油税收、政府担保债券和非公开债券等组合而成;综合储备主体体系由政府、政府控制的公司和民间储备等组合而成;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加国际能源组织体系。 发达国家的石油储备布局总体上都体现了集中布局的形式,且与石化工业布局相吻合。 尤其是美国、德国、法国,集中度更为明显。这是因为这些国家在石油储备选址时都遵循了建设储备基地的基本原则:①储备费用最低;②安全可靠,保存风险小;③运输条件好;④接近市场。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周德群、白洋、周鹏 著《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研究 》一书“第二章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管理体制”。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3687-0 石油是保障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须臾不可少的重要动力。加快推进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实现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提升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石油储备量也在快速增加。然而对石油储备运作策略的研究却相对滞后。 《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研究 》 针对石油储备决策和运作方面的核心问题,如储备管理体制、储备规模、收储、释放 及补仓策略、石油储备国际合作以及博弈等展开讨论,在已有文献基础上,进行模型和仿真研究,较为系统地呈现了储备运作和决策领域的研究脉络。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书名、作者、封面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6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理学长于事实而短于理论?看看这个与时俱进的理论地理学体系!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5-12-24 08:00
我参与翻译哈维的《地理学中的解释》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 地理学长于事实而短于理论 ”。哈维认为“这不仅使大多数地理学思考和活动只能归属于经验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归纳,而且也限制了这种整理和归纳的能力”。哈维在这部被誉为“新(理论)地理学圣经”的著作结尾呼吁道:“地理学者们应当创造理论结构,这些理论结构反过来又将给我们的学科以它目前如此迫切需要的特性和方向。没有理论我们就不能指望对事物作自洽和合理的解释,没有理论我们就很难声称了解自己学科的特点”。此外,在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的深入发展使得地理学本身有分裂危险的情况下,统一理论的构建对维护地理学整体性的意义也不可低估。因此,近现代一些重要的地理学家对地理学的理论建设给予高度重视。 地理学理论很多,但理论地理学应该是地理学理论的理论,即地理学各种理论的概括和“结晶”。 从这个意义上看,可以称之为“理论地理学”的专著为数不多,其中明示有“理论”和“地理学”的有阿努钦的《地理学理论问题》、邦奇的《理论地理学》(这两本书的中文版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分别为1994、2009)、牛文元的《理论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2)、马蔼乃的《理论地理科学与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书名未明示“理论地理学”的有哈维的《地理学中的解释》(商务印书馆,1996),未译成中文的有Haggett等的Locational Models(Edward Arnold,1977)(我念研究生时所修杨吾扬先生讲授的“理论地理学”课程,就以区位论和模型为核心)、Abler等的Spatial Organization: The Geographer’s View of the World(Prictice-Hall, Inc.,1971)。以上都是我手边就能查阅的专著;还有E. Wirth的Theoretische Geographie(Teubner Studienbuecher, Stuttgart, 1979),但我未见到,而且是德文版,国内学者很少知之。从这些著作中可见,何谓理论地理学?见仁见智,各有侧重,时代和作者的背景使然也。 最近看到 王铮教授和他的学生乐群、吴静所著《理论地理学》(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2005,第一版在1994年),使我学习和理解理论地理学又多了一部新专著(以下简称“该书”)。该书包括绪论、水文过程、地貌过程、气候过程、地生态过程、空间过程、区域过程、全球模型共八章,58万字,内容丰富,材料新颖,思路独到,框架严谨。 对比了手边的其他相关著作,我认为该书有其显著的特色。 第一,构建了一个自洽的、更为包容的理论地理学框架体系 前述我手边的几部理论地理学著作,或侧重地理思想的归纳总结(如阿努钦),或以哲学(如马蔼乃)和方法论(如哈维)角度抽象地理学理论,或聚焦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的模型(如邦奇、Haggett、Abler),皆不能包含现今已非常多样化的地理学研究领域和理论,王铮说“那里,地理学领域被严重缩小”。而且除阿努钦外,基本上都持逻辑实证主义立场,无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还需诸如人本主义、历史主义等哲学和伦理的视角。牛文元是第一位关照地理学研究广阔性的理论地理学家,他力图“概括学科的普遍问题或本质问题”。 王铮则认为“理论地理学的标志性特征是从机理角度阐述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该书“放弃了总体规律的追求”,“甚至没有强调规律的普遍性”,这就有了更大的包容性,顾及了地理学的多样化。但学科的多样化并非无序,必须有一个合理、自洽的学科结构。该书通过“强调模式和学说”来构建一个更为包容、合理、自洽的理论地理学框架体系。模式是“可被重复实证观察对象的理论抽象”,但“因为地球只有一个,地方也是独特的……一般的物理学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发展道路在全球、地方问题分析中失效。因此,把理论完成数学化的理论物理学模式在理论地理学构造体系中不完备。”于是需要学说,学说是“唯一性突出的对象的理论解说”,“对于学说的内容,数学形式不是本质的,重要的是逻辑清晰的概念体系”。如何把模式和学说统一起来呢? “从机理角度阐述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这就是“理论地理学的本质特征”。 这一框架把该书的全部内容组织得井井有条,并使每一部分既自成体系、剖析深入,又统一在一个合理、自洽的理论体系中。 第二,致力于理论的数学表达 王铮在该书自序中指出, 理论地理学“就是类似理论物理学那样,用具有科学严密性和演绎功能的数学形式表达理论”,“它试图归纳总结地理现象的数学模型,把它们表达为具有普适分析功能的地理观念的表达”。 这使我想到马克思曾认为一门学科的最高境界是能用数学方式表达;哈维在《地理学中的解释》中也总结道;要借助模型建构途径进行理论建设。但由于地理现象的复杂性,数学工具还不足以支撑建立像物理学那样逻辑实证化和数学化的地理学,理论地理学迟迟得不到发展。然而,系统论尤其是系统分析方法的发展和引入,使得复杂的地理现象也可以用数学表达了;计算机和计算方法的发展也使地理现象数值分析和非数值分析的很多操作题都得到突破。该书充分反映了这些进展,使得侧重原理的数学表达和模型建立的理论地理学和侧重模拟计算的计算地理学共同承担了理论地理学的功能。值的指出的是,王铮、吴静所著的《计算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11)可和该书相互辉映。而在我看来,理论地理学也为计算地理学指出了正确方向。因为理论地理学的精确概念、抽象命题和明晰理论,是应用数学语义系统、句法系统和算法系统的前提,随之才能有严密且自洽的普适性表达和计算;数学模型使用的合理性最终必须以其在科学认知和社会实践中发挥的作用和有效性来判断。 第三,吸收(甚至部分提出和发展)了最新的地理学概念和理论 该书以地理学视角纳入了诸如全球模型、碳排放、地球系统科学、新经济地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内容及其理论和方法,例如,综合了气候与经济的综合评估模型IAM(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DTCE(dynamic integrated model of climate and the economy)、RICE(regional integrated model of climate and the economy),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区位模型,多国GDP溢出模型,全球经济一体化模型等;也提出了一些新理论,如景观测不准学说、新三个世界的模型;还发展了一些新模型,如带有GDP溢出的多区域集成评估模型MRICES(multi-regional integrated climate economic model with regional spillover),使得理论地理学的面貌为之一新。 第四,将空间格局置于时间过程之中,以揭示其机理 我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理论地理学”词条中提出,理论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空间结构和空间行为(包括空间尺度、区位论、空间尺度关联、空间行为),地理过程,时空耦合,人地关系,区域系统综合等。而该书除绪论和最后一章“全球模型”外,其余六章都以“过程”为题,初看似乎忽视了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这类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细看则品味出该书的独到之处,即将空间格局纳入时间过程来认识,通过分析过程来揭示机理。于是,在“气候过程”和“地生态过程”中阐述了空间尺度,在“空间过程”中论述了区位与空间结构,在“区域过程”中诠释了区域结构、城镇体系、区域组织、空间网络等,地理学关于空间分布的若干核心概念在这种新的框架下得到了更深入的认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王铮似乎不以哲学为然,“因为地理学的特有性使得对总体规律的认识很容易陷入哲学层次,已有太多的地理学家成为哲学家了” 。诚然,地理学不是哲学,但地理学需要哲学尤其是科学哲学。“对总体规律的认识”之所以陷入“哲学层次”,问题不在哲学,而在地理学者对哲学的理解和应用不到位。正如哈维在《地理学中的解释》中指出的:要打破地理学理论的孤立主义,把当代科学哲学思想系统地引进地理学的理论思考中。此外,作者自己也指出“本书仍然没有文化地理和社会地理内容的章节”是“本书的一个遗憾”。 但瑕不掩瑜,该书作为一部与时俱进的理论地理学新著,必将对理论地理学的发展和推广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责编:刘四旦) 本文为蔡运龙为 王铮、乐群、吴静 等著 《理论地理学》 一书所写书评。标题为编者所加,原文标题“ 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地理学体系 ——王铮等著《理论地理学》评介 ”。 理论地理学(第二版) 王铮,乐群,吴静 等著 ISBN 978-7-03-043372-5 《 理论地理学(第二版) 》以地理过程和地理系统为线索,介绍了理论地理学的基本问题与原理,重点叙述了水文、地貌、环境的地理学理论和模型,并在第一版《理论地理学概论》的基础上扩充了区域过程、空间(经济)过程、气候过程和地生态过程的理论和模型。书中广泛总结了国内外有关理论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内容充实,叙述详尽,深入浅出。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 阅读原文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4977 次阅读|7 个评论
开启心理与行为研究的第一扇门
sciencepress 2015-12-23 09:17
早期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方法 艾宾浩斯曾说,心理与行为科学有长久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这句经常被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者引用的话,道出了心理与行为科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在19世纪中叶之前,心理与行为科学没有从哲学和神学中独立出来,到1879年,以德国心理与行为科学家、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与行为科学实验室为标志,心理与行为科学才真正独立于科学之林。 19世纪是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血腥扩张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科学上的第三次革命,促进了心理与行为科学在近代的发展。科学上的三大发现(能量转化与守恒、细胞、进化论)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哲学和心理与行为科学及其研究方法的变革。要求心理与行为科学摆脱那种思辨的、唯理的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的束缚,大力倡导和实际应用自然科学所用的研究方法。 工业的发展以及工业对科学的需要,引起了在科学研究中注重“经验”、“实验”、“观察”、“实证”等研究方法的热潮。赫尔巴特(J.F.Harbart)指出,科学研究应当从经验出发,注重自然科学的方法,反对思辨的方法。韦伯(E.H.Weber)在对感觉的研究中,将实验法与数量化的测量法结合起来,研究了触觉两点阈和重量感觉阈限,发现了感觉的差别阈限和最小可觉差,提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费希纳(G.T.Fechner)运用最小可觉察法、正误法和均差法等测量方法,对感觉量进行测量,并提出了韦伯-费希纳定律,这些研究就构成了当代实验心理与行为科学中的心理物理学内容。 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项具体研究课题的完成,包含了一系列的步骤:即选定研究课题,检索文献资料,形成理论构思,制定和实施研究计划,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得到的数据资料,最后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如图1所示。 图1 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中的“欺骗” 在心理与行为科学的研究中涉及到一个伦理问题:研究者有时为了达到某种研究目的不得不采用“欺骗”的手段,那么如何处理不得已的“欺骗”呢?事实上,欺骗行为和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已经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有人认为任何形式的欺骗都是道德上的错误,但也有人认为为了科学的目的,采用欺骗的手段也无伤大雅。一般来说,在心理与行为科学和行为科学研究中常见的欺骗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研究者并不告诉参与者研究的真正目的,而是给予错误的信息,使他们不知内情,蒙在鼓里;第二种情况是让参与者服用某种安慰剂;第三种情况是,只告诉参与者部分信息,而不让其知道研究的细节。 图2 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 一个有名的引起颇多争议的运用欺骗的研究是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关于服从的课题(见图2)。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引起了行为和社会科学界的伦理大讨论。他的研究兴趣来源于在二战期间人们对纳猝的盲目服从所带来的可怕后果的深深的担忧。在那个黑暗的时期,不可想象的东西变成了现实,成千上万的大人和儿童被屠杀于煤气房间里。米尔格拉姆做此实验的目的就是研究盲目服从并实施破坏行为的心理机制。特别是他想研究正常的成年人能多大程度上去服从权威的命令去伤害第三者。 米尔格拉姆欺骗自愿的参与者说,他们将作为教师对学生在执行任务中所犯错误进行电击惩罚,而且米尔格拉姆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行操纵,目的是看看当学生请求他停止电击的时候,参与者实施电击时会不会变得仁慈些。米尔格拉姆及其研究团队对研究结果简直不敢相信。许多参与者(老师)毫不犹豫地按照实验的命令“请继续”或“你别无选择,你必须继续”,继续提高电击的程度而不论学生怎么请求被试停下来。使米尔格拉姆感到惊讶的是,并没有人反感或抗议而退出实验。在不同的大学里重复做这个实验时,都出现令人震惊的相同结果。 尽管在这些研究中,学生是米尔格拉姆的助手,参与者并没有实施真正的电击。这一研究披露以后,引起了学者们关于该研究的伦理和价值问题的争论。有人批评说,该类实验可能使参与者产生负疚感、焦虑感等不良情绪,而米尔格拉姆认为主要的问题不是骗术的应用,而是参与者的服从,参与者显现出的极度紧张是研究者始料不及的,但研究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制造焦虑。确实,在实施研究之前,他已经询问过同事们对此实验结果的预测。没有一个专家能预料到结果中所出现的盲目服从。像那些专家一样,他也认为参与者将会拒绝服从命令。此外,他对是否对参与者造成伤害表示怀疑,尽管他们中出现了明显的焦虑表现。为确保参与者实验后不感觉情绪不适,他采用了一些预防措施。实验后,给予参与者一次和学生进行友好沟通的机会,并告知被试,学生没有受到危险的电击而是假装的。为了发现是否有大范围的负面影响,米尔格拉姆还发给参与者调查问卷以了解他们读了整个调查报告后的反应。接受测量的人中,不到1%的人说他们后悔参加,15%的中立或矛盾,超过80%的人说他们很高兴参加,米尔格拉姆把这一结果看作是为他的研究提供了道德上的判断。 米尔格拉姆认为,研究的参与者而不是实验者才是决定一个特定的“欺骗”是否为道德上所接受的最终仲裁者。 当代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多元化取向 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是基于研究课题的多元化以及科技进步而实现的。自从艾宾浩斯开创了用实验方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以来,后来的研究者针对记忆、思维、人格、情绪和动机等研究课题设计了相应的研究方法。近几十年来,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也有长足的发展,为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的数据处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生态化倾向 生态化是现代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的特点之一。控制条件下的实验室研究在探索心理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中起过重要作用,而当代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除了进行传统的理论研究与实验室研究之外,还十分重视现场研究。现场研究是在现实的情景和条件下控制和观察心理活动,测定和记录整个心理过程。现场研究可以验证实验室研究的结果,还可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量与质的结合 量的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与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心理与行为科学的研究过程是一个依据假设不断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以验证假设的过程。收集资料是通过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来实现的(如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 ),而分析资料是对收集到的资料加以整理以便得出结论的过程,一般来讲量化的资料要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而质的研究中的分析主要依靠归纳,而且所得结果,不是统计结果,是一种描述、说明、解释。虽然统计分析也可适用于质的研究中的部分数据分析,但它们毕竟不是质的研究中分析的主要部分。 心理学学科进入21世纪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虽然目前心理学的研究选题和研究手段主流还是跟随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潮流,但是已经出现了心理学扎根我国现实、力求解决我们面临的独特问题的尝试。在研究方法方面十分强调多元化,特别是运用ERP等高技术手段研究脑认知功能方面成绩突出。 本文由李文超摘编自 刘金平 著 《心理与行为研究入门指南》 ,略有删减改动。 ISBN 978-7-03-045587-1 《心理与行为研究入门指南》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学的研究概述,研究选题,研究假设,研究取样,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数据收集方法(包括实验法、准实验法、心理测验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等),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包括t检验、F检验、卡方检验、相关检验),研究报告的写作。对心理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学爱好者有重要参考价值。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那些轻盈曼妙的风力机叶片背后的复杂科学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5-12-22 08:18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快速, 累计风电装机容量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风电机组的国产化率也不断提高。 叶片是风力发电机组中最基础和最关键的部件,叶片设计中要进行空气动力学计算和结构力学计算等。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叶片外形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设计而成,为了满足叶片质量轻、刚度大、强度高和耐疲劳等特性,叶片主体部分由复合材料制作而成。 叶片涉及多学科领域 目前,大型风力机叶片通常为复合材料薄壁杆件结构,进行叶片结构设计时应从多方面多学科角度综合考虑结构设计的要求和原则。图中显示风力机叶片结构与多学科密切相关,包括气动、载荷、机械、工艺、材料、检测、维护维修等产品全生命周期。 从结构的角度看,风力机叶片结构分析的关键是“ 复合材料、薄壁杆件、结构力学 ”这12 个字。 结构力学 ﹀ 力学 , 是分析外部作用(载荷和位移) 与内部响应(应力和应变等) 之间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这也是叶片结构分析的依据。从静力学的角度看,叶片的结构通过合理的简化,经过气动和气弹的仿真,可以得到结构所需承担的外部载荷,将该外部载荷加到叶片结构上,分析各个细部的内部应变,确定未超出许用值。从动力学角度,以上气动和气弹仿真与结构分析过程应该有更深入的流固耦合分析,以目前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大多数气动和气弹模型中仅将叶片作为欧拉梁单元简化进行分析,而很少让整个结构的细节模型参与到流固耦合的分析中,由此方法产生的误差,目前在工程上是可行的,也是主流的方法。 结构力学 ,是一种层层分解的系统化、结构化的力学分析方法。通过工程方法层层细分的分析,或通过有限元方法的分析,亦或通过解析的方法对可解析描述的形状和奇点附近的结构进行分析,都是一种由全局逐步细化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对叶片的结构从宏观到微观有一个逐层深入的体现。 薄壁杆件 ﹀ 杆件 ,是某一方向的特征尺度远大于另两个方向特征尺度的结构。因为大型的风力机叶片长度为几十米,而宽度(最大弦长) 通常为几米,其展弦比在10 以上,所以可以用杆件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杆件的研究中有很多独特的方法,也有很多便于分析的简化,特别是采用梁理论进行简化。如采用欧拉梁理论,利用平面变形假设,将杆件所承担的弯曲与拉压效应和其所承担的剪切与扭转效应进行解耦,将复杂的三维结构求解问题简化为若干个二维等截面结构的求解问题,大大简化了每一个子问题的复杂度,然后再将各个二维求解的结果通过梁理论在三维内进行整合,又获得一个全局的效果。或者说,在对杆件理论理解深刻并简化得当的情况下,可以在全局上将3D 结构解耦为1D 梁和若干个2D 等截面或近似等截面梁。 薄壁 ,是壁厚方向特征尺度远小于其他方向特征尺度的结构。叶片壳体的厚度为几毫米到100mm(主要是叶根部位) 不等,而叶片的弦长通常在1m 以上(叶尖除外),所以径向特征尺度与壁厚特征尺度之比远大于10,通常大于30,所以可以用薄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由于是薄壁,对正应力的计算,可以将各种刚度特征线性叠加,在几何分析时也有很多忽略小量的简化分析方法,从而大大简化计算;对于剪应力的计算,也可以采用薄壁杆件通常使用的剪力流方法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将一个二维的平面问题简化为剪力流沿一维曲线的运动,即一维的微分方程,能够快速地进行分析。 在腹板的支撑作用下,整个叶片的大部分区域的截面形式是一种多闭室薄壁杆件。目前,风力机叶片通常采用三闭室薄壁形式,即两腹板的结构形式;在小型的风力机叶片中也有两闭室(单腹板) 或者单闭室(无腹板) 的形式,而更大型的风力机也会考虑采用截面内四闭室(三腹板) 等多闭室结构形式。这种多闭室的结构在杆件结构分析中,也有很多成熟的分析方法。 叶片结构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 叶片结构在复合材料叶片开发中属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技术环节,与气动、气弹、机械、工艺、材料和测试方面都有很密切的关联。 通过以上 薄壁+ 杆件 ,叶片上的三维空间的偏微分方程的求解,已经简化为沿叶片展向若干个独立截面下,若干个一维曲线上物理特性的常微分方程,且方程的自由度较低。自由度的大大降低,提供给工程师一种快速的进行工程计算的可能性。早期的叶片设计,主要是通过手算完成;后来,针对该方法开发了计算机程序;即便在有限元软件已经高度发展的今天,以上薄壁方法仍然作为工程人员经验的重要来源之一,可以避免有限元软件只见云图、不见原理的不足。 需要注意的是,在叶片的某些部位,以上薄壁杆件的前提条件并不成立,或者说存在例外而造成引入的误差会比较大,如对于杆件而言刚度突变或几何不连续的部位附近,如对于薄壁而言厚度突变的部位,如对于多闭室而言尾缘部位的连接方式等,这些特征的存在对直接分析整个结构提出了要求。对于这些部位,有限元分析方法仍然是最快速的分析方法。 复合材料 ﹀ 复合材料 ,存在比强度高、比模量高、可设计性强、热稳定性好、高温性能好等优点,但同时存在材料各向异性、材料分散度高、成本昂贵、韧性较差等缺点。整个叶片结构本身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几乎所有承力构件形式基本都是复合材料结构件,其中叶片承力梁主梁、前缘梁、尾缘梁和无夹芯的蒙皮部位均可作为复合材料层合板;叶片壳体芯材段及整个腹板结构可作为夹芯结构;叶片合模中的前缘、尾缘和腹板缘条黏接可作为胶接结构;叶根通过螺栓与变桨轴承、轮毂连接到一起可作为螺栓连接件。以上层合板结构、夹芯结构、胶接结构和螺栓连接结构四种结构,就是常见的复合材料结构件。对此四种结构的深入研究,可以建立起复合材料力学与风力机叶片结构之间的关系。 复合材料叶片构件 根据风力机叶片的受力特性,一般情况下叶片蒙皮和腹板蒙皮采用双轴布或三轴布铺层,主梁和尾缘梁等梁结构采用单向玻纤布的铺层,叶片外壳和腹板夹芯结构采用芯材,如Balsa 木、PVC 泡沫、PMI 泡沫、PU 硬质泡沫等。叶片整体采用合模黏接,前缘、尾缘和腹板缘条段采用胶接连接。同时,叶片整体需要与变桨轴承、轮毂连接,叶片叶根段采用螺栓连接。 综上所述,“ 复合材料、薄壁杆件、结构力学 ”12 个字是风力机叶片结构分析的关键,如下图所示,其中复合材料是材料特性,薄壁杆件是结构形式,结构力学是研究方法,只有充分理解以上理论的精髓,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对叶片的结构获得既深入又细致的理解。 复合材料薄壁杆件 《 风力机叶片结构设计 》基于五大学科基础,采取五种分类原则,逐节逐层介绍叶片结构设计与分析的方方面面。 表 基于五大学科基础的章节 划分 学科 基础分类 章节 复合材料件 四大构件 2 复合材料基础 12 层合板分析 13 夹芯结构分析 14 胶接连接分析 15 螺栓连接分析 薄壁杆件 四种方法 7 一维杆件方法 8 二维薄壁方法 9 三维有限元方法 10 其他方法 结构 两类部件 1 基本准则 3 结构设计基础 4 结构件设计 5 功能件设计 力学 N 种分析 6 结构校核准则 11 基本校核分析 16 疲劳分析 17 叶片抗冲击分析 18 断裂力学与层间分析 19 可靠性分析 测试 全尺寸测试 20 叶片全尺寸测试 风力机叶片结构应涵盖复合材料、构件、设计、校核甚至包括抗冲击、断裂力学这些高级校核, 用全方位的视角, 细致地雕琢叶片的每一部件、每一剖面、每一构件、每一层铺层、每一层纤维与树脂, 甚至可以研究到纤维微观方面的问题。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王同光 等著《 风力机叶片结构设计 》一书“绪论”部分。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6216-9 《 风力机叶片结构设计 》 系统地阐述了复合材料型风力机叶片结构应用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方案,包括风力机叶片复合材料应用、构件、设计、方法、基础校核及高级校核;重点介绍了风力机叶片结构设计校核的方方面面,涉及基础理论、设计方法、结构校核、全尺寸测试;并结合风力机国际标准和规范给出大量设计实例。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393 次阅读|6 个评论
唇齿间的烟香世界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5-12-17 08:57
烟草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商业性非食物作物,也是一种特殊的叶用经济作物,在文明世界传播已有500 多年的历史。烤烟的香型是卷烟风格的重要构成因素,是烟叶风格特色的重要表征,是进行烟叶品质区域划分的重要依据,是制订生产技术措施、实施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指标。所谓香型即烟叶燃吸时产生的香气风格,由香气和香韵共同组成。其中烤烟香气包括香气量、香气质和香型,香韵是用来描述发香物质或加香制品所带有的某种香气的韵调。目前关于香型划分的研究较多,但是关于烟叶香型的定位和划分依据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丁瑞康等(1958)把烤烟香型划分为清香型、中间香型和浓香型三大类。2009 年朱尊权院士在《“中华”卷烟的研制和生产》一文中,又对三大香型的主要特征作了简明的叙述。清香型有烤烟本身香味,但不浓郁,同时具有怡人的突出香气。以云南烟为代表,福建永定烟叶具有另一特征的清香,邓县烤烟具有较独特的清香。浓香型烤烟本身具有的浓郁香味是卷(烤)烟的基本香味,以许昌烟叶为代表。中间香型既有烤烟本身较浓的香味,同时又有突出的气味特征。这些气味特征有些是怡人的,有些是不受欢迎的,如花粉气等,以贵州、青州烟叶为代表。李志刚(2011)研究发现我国烤烟的香型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南方主要表现出清香型及中间偏清香型风格,其中清香型主要分布在西南烟区和华南烟区;北方则主要表现为浓香型及中间香型,其中 黄淮烟区为典型浓香型风格。 影响烤烟香型的关键是生态条件,包括地形、土壤和气候,DEM是地形的数字表达方式,海拔指DEM的数字高程,海拔属地形因子。前人研究表明,气候(温、光、水)、土壤、海拔是影响烤烟香型风格特色的关键生态因子。 海拔 海拔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清香型烤烟种植区域的最高海拔可达2200m,不同海拔烤烟的化学成分、香气物质、香型风格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与气候条件改变导致烤烟风格改变有类似之处,不同海拔改变光热资源重新分配,这可能是海拔影响烤烟风格的本质。 表1 云南清香型烤烟种植区海拔和化学成分(C₃F) 表1是2012 年云南清香型烤烟种植区烟叶样品根据海拔分级的化学成分表,样本量96个,海拔为782~2212m,其中,烟叶氯、淀粉、总钾等含量没有表现出随海拔变化而呈规律变化,故在表1中没有列出。根据表1,在取样海拔范围内,随海拔升高,总糖、还原糖先降低,而后增加。从样品分布来看,云南中部表现为随海拔升高,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始终增加,统计数据中低海拔的高值出现,主要原因是普洱低海拔,而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较高,导致平均值也较高。总氮和烟碱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变化趋势与总糖相反,多酚含量随海拔升高始终表现出 增加的趋势,而石油醚提取物则表现为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趋势。 土壤 土壤是烤烟生长的基本环境,提供烤烟矿质营养和水分,土壤空气是烤烟根系保持活力的基础,同时,土壤也是维持烤烟根系生长温度相对稳定的恒定器。不同土壤类型有不同的水、肥、气、热条件,相同的土壤类型在不同区域,其养分状态也不同,最终影响烤烟生长和烟叶风格特色。 植烟土壤类型相对复杂,清香型烤烟种植区的主要植烟土壤类型包括水稻土、红壤、紫色土,也是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福建省等清香型烤烟分区区域的主要土壤类型。云南省玉溪市、红河州、曲靖市、文山州、普洱市、保山市以红壤为主,局部有以红壤发育的水稻土;云南省大理市、楚雄州以紫色土、红壤为主,局部有紫色土和红壤发育的水稻土;福建省以红壤和水稻土为主;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凉山州以紫色土和红壤为主,局部有紫色土和红壤发育的水稻土;贵州省黔西南以红壤、黄壤和水稻土为主,贵州省水稻土主要以黄壤母质发育。 1. 红壤 形成条件 中亚热带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年降水量为1200mm 左右,大多集中于上半年,7~8月常有干旱,干湿季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5~22℃,≥10℃积温为4500~6500℃,最冷月均温2~4℃,最热月均温28~30℃。母质多种多样,主要有花岗岩、玄武岩、砂页岩、石灰岩的风化物及第四纪红色黏土。 烤烟生产特征 烤烟以成熟叶片作为收获产物,要求烟叶有良好的外形和风格突出的内在品质,养分需求要求有以下几点。①烟叶钾含量高,红壤质地偏重,黏土矿物以高岭石,水云母为主,能够保持较为持续的钾营养供应。②土壤微量元素铁含量高,有丰富的铁营养供应。③烤烟对氮素要求“少来富,老来贫”,质地偏重导致后期土壤氮素矿化过高,不利于烟叶的烟碱控制。 2. 紫色土 形成条件 位于中亚热带及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水热条件充沛,夏季雨量集中,冬季温暖少雪;紫色土的母岩多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紫红色砂页岩和泥岩,钙、磷、钾和微量元素丰富;第三纪、志留纪及侏罗纪前期的紫红色岩层营养元素较低,呈微酸性反应。由于母岩类型不同,以致母岩的风化特征,土壤的理化性状、肥力及抗蚀能力也不相同。母岩类型影响紫色土发育的地形条件,紫色页岩、泥岩形成的紫色土地形呈宽谷低丘或不连续的残丘;厚层紫色砂岩形成的紫色土多为陡壁和平顶丘陵;薄砂岩、厚页岩水平岩层发育的紫色土多为自然阶地。 烤烟生产特征 烤烟的生产特征有:①土壤微量元素及中量元素钙、镁含量丰富,有利于烟叶香气物质合成,形成风格特色突出的烟叶。②土壤钾含量丰富,有利于优质烟叶获得高钾含量。③土壤疏松,通气状态良好,有利于保持烤烟根系活力。④保水能力相对较弱,易造成烤烟干旱。 3. 水稻土 形成条件 第一,建立田面灌溉水层;第二,修建灌排渠系,土体内常形成较强直渗水流或侧渗水流;第三,水耕与旱耕交替,水耕时间少者80~90d,多者200d,土壤中还原与氧化条件亦随着交替进行。 烤烟生产特征 烤烟的生产特征有:①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营养元素的库容大,有利于烤烟的养分平衡吸收。②土壤质地偏重,烤烟各生育期土壤均有较高的土壤有机质矿化从而释放营养元素,能够保持养分的持续供应,对烤烟需求较大的钾素营养有利。③质地偏重同时会保持土壤较高的水分含量,一方面会供应烤烟水分,另一方面也可能对根系生长不利,且后期氮素矿化也不利于烟碱含量的控制。 土壤与烟叶品质 土壤对烤烟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烤烟以成熟叶片作为收获产物,且需要保持叶片良好的外形和风格突出的内在品质,其养分需求非常独特,优质烟叶要求钾素含量高,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各种化学成分协调,尤其是总氮、烟碱含量保持在适当的水平。 气象 作物生长要求一定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环境,超过某一极限指标则会导致作物无法生长,气候决定作物能否生长、决定作物能否很好地生长发育、决定作物能否完成生命周期,气候决定作物生长的生态区域,气象指标是生态区划的关键因子。气候对烤烟风格特征影响主要在两个时期:一是旺长期,决定物质积累的关键时期;二是成熟期,决定积累的物质转化为香气物质的关键时期。 生态条件对烟叶风格特色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生态区域的烟叶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目前,清香型烟叶产区面积占我国烟区面积的一半左右,主要集中在云南、福建,以及四川、贵州靠近云南的部分地区,所产烟叶清香型风格特色较为突出、产量稳定、质量较好,是中式卷烟的主体原料。但清香型烟叶质量稳定性方面略显不足,部分区域清香型特色仍不够鲜明。通过研究不同香型典型产区及清香型产区不同区域的气候、农业地质背景、土壤性质等生态环境条件,分析生态条件与烟叶风格特色的关系,明确清香型产区典型生态特征及清香型产区不同区域的生态特征,确定影响清香型风格特色形成的关键生态因子,并探明其对清香型风格特色的影响机制,从而明确清香型生态优势产区和适宜产区,优化区域布局,也对促进清香型产区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由李文超摘编自 李志宏、张云贵、李军营、刘青丽等 著《 烤烟清香型风格形成的生态基础 》,略有删减。 ISBN 978-7-03-045706-6 《烤烟清香型风格形成的生态基础》 是国家烟草专卖局行业科技重大专项“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 之课题二“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生态基础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本书以清香型特色烟叶产区为研究对象,论述了清香型烟叶产区分布、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等概况,系统分析了清香型烟叶产区气候特征、土壤特征、地质背景等生态条件。详尽阐述了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生态因子对烟叶风格形成的影响机制,明确了影响清香型风格的关键因子。依据生态因子与香型风格关系,构建了烟叶香型风格判别模型,将清香型产区划分为5个亚区,并详述了不同亚区的区位、产能、生态特征和烟叶特色,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清香型产区布局和彰显特色的建议。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作者、书名、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056 次阅读|2 个评论
宇宙学能否回答宇宙万物从哪里来?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12-15 08:21
核科学揭开了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使我们能遨游在原子核及其组成的亚原子世界。同时,核科学的许多知识和研究方法又与宇宙学交叉在一起,将宇宙学带入了物理学的领地,开创了近代宇宙学的时代。人们朝着认识宇宙万物本源的方向又前进了一大步,让我们看到在宇宙巨大的尺度上借助于核科学表示的描述万物起源与其遵循的定律的壮观、优美和和谐。核科学也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中不断地发展自己。 目前,现代宇宙学已经利用现代物理学尤其是核科学的成果,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质能等效定律以及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上,对宇宙的起源作了描述,这就是大爆炸理论,与已有的观测结果一致。但是对宇宙是否有一个开端,在宇宙起源的10 -43 秒之前现有的物理定律都失效的情况下,是否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去描述它,至今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 要想预言宇宙的未来,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基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大爆炸理论至少存在以下四个重要问题未被解答。 (1)为何早期宇宙如此之热? (2)为何宇宙在大尺度上如此一致? (3)为何宇宙在介于坍缩和无限膨胀之间的速率中膨胀了100 亿年? (4)为何宇宙在大尺度均匀的情况下又存在局部的无规性,如星系、诸星? 为了解释这些疑问,发展了诸多关于宇宙大爆炸早期的宇宙模型,如暴涨模型、新暴涨模型、紊乱暴涨模型等。 暴涨模型认为在早期宇宙可能存在过一个非常快速膨胀的时期,在远小于1s 的时间内,宇宙的半径增大了 10 30 倍,在这样一种加速膨胀过程中,开始宇宙的任何不规则性都将被抹平,就像现在看到的宇宙在各方向的均匀一致的状态(可以用吹气球来比喻),而随后宇宙再由于引力的作用进入目前所处的缓慢减速膨胀的状态。至于为什么宇宙中会有那么多物质,暴涨模型也作出了解释。在宇宙开始时,总能量是等于零的,从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中可知质能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因此,物质可以认为是由正能量构成的,物质之间由于质量而互相吸引,而把物质拉开的引力场则可以认为是一种负能量。所以在宇宙进入膨胀状态后,宇宙的体积加倍,此时正物质能与负引力能都加倍了,而宇宙的总能量却仍为零,因为零的加倍还是等于零。这样,用于制造粒子的总能量可以变得非常大,宇宙就这样从“一无所有”变成了如今的无边无垠的物质世界,有人把这称为“最彻底的免费午餐”是不无道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宇宙是真正的 “无中生有”。 暴涨理论解释了部分宇宙开端的问题,下面介绍霍金量子引力论作出的解释。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证明了,在经典广义相对论的框架中,一般条件下,空间- 时间一定存在一个奇点,宇宙大爆炸处就是一个奇点,在奇点处,所有定律和可预见性都失效。奇点可以看成空间时间的边缘或边界。要预测宇宙的演化,必须要给出边界条件,而这个边界条件只能是宇宙外的造物主给出,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推动。而在大爆炸处引力场变得如此之强,以至于量子引力效应变得重要,经典广义相对论失效。如果将量子力学和引力结合在一起,就没有奇点,空间-时间就没有边界,就不需要上帝的第一推动了。 霍金提出:宇宙的量子态是处于一种基态,空间-时间可看成一有限但无界的四维面,正如地球表面一样,只不过多了两维。宇宙中的所有结构都可以用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关系带来的起伏来解释,如恒星、星系的成团结构和大尺度的各向同性和均匀性的矛盾就变得可以理解了。霍金的量子宇宙论是一个自足的理论,原则上可以预测宇宙的一切。如果宇宙确实是自足的,没有边界或边缘,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它就是存在的。 霍金认为,他的贡献是:在经典物理的框架中,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变越大;在量子物理的框架中,黑洞因辐射而变得越来越小,大爆炸奇点不仅被量子效应抹平,而且整个宇宙正是起源于此。 人们期望有这样一种大统一理论,可以把制约自然界的4 种基本力统一起来,得到一个宇宙的终极理论,可以对已经观测到的天体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并可以预言宇宙的未来。 目前,已经建立了除了引力之外的其余3 种力的统一理论。在宇宙学中,制约引力的定律尤为重要。我们知道:虽然引力是自然界4 种力中最弱的一种,两个电子间的引力只有其电磁力的 10 -43 倍;但是引力是万有的,每一个粒子都因其质量或能量而感受到引力;引力又是长程的,而且总是吸引的。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力使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就是因组成太阳和地球的所有粒子的微弱引力的叠加产生的。而其他3 种力则是短程的,或者吸引或者排斥,在大的尺度上或者等于零,或者吸引与排斥互相抵消而不产生效应。是引力的作用使得宇宙在大尺度上构造成形,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弯曲也是由引力场的存在所致的,引力与广义相对论相关,而其余3 种力则基于量子力学。虽然现今量子引力理论还不是一个完整而协调的理论,但是它的一些特征已经显现出来,可以说霍金的工作对建立宇宙统一理论是一种推动。 如果建立了宇宙的终极理论,而且是统一的、其一般原理能为普通人所接受的,就能回答宇宙万物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是从哪里来的问题。这将是人类理智和科学的胜利。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吴明红、王传珊 编著 《 核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与未来 》 一书“ 第六章 辐射的来源、危害及其防护 ”。略有改动。 978-7-03-045922-0 《 核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与未来 》 是关于核科学技术的导论性书籍,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核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核科学技术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全书共分十三章,内容涵括了核科学的基础知识,核能的利用,核科学技术与医学、材料、环境、宇宙学等学科的交叉,以及辐射加工、辐射防护、剂量学等内容,尤其介绍了蒙特卡罗方法及其在核科技领域的应用实例。本书还对反应堆、核电站、同步辐射、医用加速器等大型辐射设备的原理、构造、屏蔽、应用和发展前景作了介绍。本书在较为全面地介绍核科学技术过去、现状及未来的基础上,提供了大量翔实的材料,包括国内外最新技术成果,可供对核科学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作者、书名、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65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篇英文SCI文章的投胎之旅
热度 7 sciencepress 2015-12-11 08:58
本文给出了一篇英文SCI论文的投稿、评审、修改答复及校样过程。论文从初稿投出到最终录用经历了多次评审及答复修改,全程历时14 个月,其中有很多经验都值得读者借鉴。 英文SCI 论文原稿 英文原稿全文略,在此对论文简介如下。 二次最小化问题作为一种凸优化问题,其广泛存在于科学和工程领域当中。作为优化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许多研究者致力于该问题的求解,并取得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然而,当前研究者主要关注静态优化问题(含静态二次最小化问题)的求解,在很多实际应用中,人们往往需要求解时变优化问题,而现有的方法会产生很大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论文作为新型连续递归神经网络(ZNN)的延伸研究,是在作者及其团队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离散类型的ZNN 模型。具体而言,论文中三种离散ZNN 模型首次被提出并用于时变二次最小化问题的求解,此外还采用拟牛顿BFGS 方法(即quasi-Newton BFGS 方法)来消除矩阵求逆操作。另外,在时变系数的时间导数信息已知与否的基础上,将所提出的离散模型分类。 投稿及编辑建议 选择合适的期刊非常重要,而且这项工作需要尽早进行。 很多科研工作者认为只要期刊收稿领域与论文研究内容的大类一致即可,而这样理解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一般而言,在选择投稿期刊的过程中,除了本书其他章节所提及的事宜外,读者还需要注意以下三点内容。 1)不能简单地通过期刊名称来推测其发表论文的领域。 有些期刊为了增加其学术地位,会紧跟该学科的前沿或研究热点。显然,除非特别约稿,把一篇并非当前热点的学术论文投稿至这样的期刊,会大大增加被拒稿的可能性。 2)需要注意期刊的侧重点,并适当调整论文的内容。 例如,有些期刊倾向于理论研究,那么研究者所投稿的论文需要有充足的理论分析,包括大量的证明及数学推导等。有些期刊倾向于实验验证,那么一篇包含有较多仿真和实际实验的论文可能会更加受到审稿人的青睐。 3)需要特别留意期刊的影响因子,并根据论文研究成果的重要性适当调整期望发表的期刊。 每位研究者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发表在影响因子尽可能高的期刊上,但是千万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学术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深厚的研究实力及文字功底,切不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尝试等级远高于自己实际能力的期刊。一篇研究肤浅且漏洞百出的论文,不仅仅会直接被拒稿,还会给编辑留下不好的印象,导致将来再次投稿时出现不确定的麻烦。 论文的研究成果是求解时变二次最小化问题的离散ZNN 方法和拟牛顿BFGS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内容具有较高的创新度,相应的理论推导严谨,数值实验内容丰富。因此,我们选择某控制领域权威SCI 期刊(以下简称ITS)作为投稿目标。该期刊作为控制领域的专业期刊,影响因子较高,与本文的研究成果较为吻合。 此外,英文写作时须特别关注语言的准确性以及论文前后的逻辑性。 英语与汉语在表达上有诸多不同,很多时候,完全正确的汉语表达被逐字翻译成英语时会产生歧义或者逻辑错误。这种技术性的错误会大幅度地降低编辑和审稿人对论文学术价值的评判,从而增加论文被拒稿的风险。 第1个月, 主编初审意见与答复 论文在投稿近1个月后,我们收到了主编的初步评审意见(略)。 在答复信中我们针对主编提出的评审建议,对参考文献等一些细节进行了调整。 充分且恰当的文献引用有助于提高论文成功录用发表的概率,同时也可以减少评审时间。 第4个月, 一审评审建议、答复与修改 在论文按照主编的要求进行修改并重新投稿3 个月后,我们收到了评审者的详细评审建议(略)。 四位评审者中,第一位评审者给出了较为主观的评审意见。因此,需要对第一位评审者的评审意见慎重并且正面回答,由于评审者及相应的问题较多,应逐个答复评审者的问题,切不可忽略某一评审者或某一问题。另外,需要特别注意修改时限。 在答复信中,我们针对所提出的建议做出了非常详尽的回答。同时在论文中,如果有相应的修改也用不同颜色字体进行了标注,以方便编辑或评审者查看。如果有必要,也可以使用图形或表格对问题做进一步阐述。 针对第一位评审者的建议,我们进一步完善了离散ZNN 模型的理论和应用基础,具体而言,我们在论文修改稿中补充了多点数值微分公式的相关研究和一个机械臂运动规划实例。而针对其他评审者的建议,我们的答复重点大致如下。 1)在论文修改稿中增加了一个注释,即Remark 1,详细阐述了连续ZNN 模型与离散ZNN 模型之间的区别。 2)在论文修改稿中增加了注释2(Remark 2),详细给出了求解时变二次最小化问题的离散ZNN-BFGS 模型的具体设计过程。 3)阐述了ZNN-K、ZNN-U、ZNN-BFGS-K、ZNN-BFGS-U 模型与ZNN-S、ZNN-BFGS-S、GNN 模型的区别,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利用了时变系数的时间导数信息。 4)在论文修改稿中添加表1(Table 1)来展示论文中所有涉及的离散模型,以方便读者查看和对比。 第6个月, 二审评审建议、答复与修改 在第一次的答复信和修改稿投出2 个月后,我们收到了主编返回的第二次评审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在这次评审中,第二位评审者和第三位评审者对我们上一次的答复修改已较为满意和认可,并推荐论文发表。但是第一位评审者还有一些问题和建议,可以大致总结如下。 1)详细阐述利用连续ZNN 模型开发离散ZNN 模型存在的困难或挑战。 2)使用三点数值微分公式对连续ZNN 模型进行离散没有研究价值。 3)在每个时刻进行考虑,时变优化问题退化为传统优化问题,其求解不存在任何困难。 4)需要与现有的离散方法进行对比。 5)论文过于冗长,应当对其进行删减。 答复信一般可由三个部分组成:对编辑和评审者处理论文表示感谢;对答复和修改进行概要性的说明;针对每一位评审者进行一一对应的答复。这样的答复信结构可使编辑和评审者对于修改情况一目了然。 本次答复和修改的重点还是第一位评审者的评审意见,我们再一次对评审建议进行详细的答复,并对论文进行相应细致的修改。概述如下。 1)详细阐述了利用连续ZNN 模型开发离散ZNN 模型的困难。具体而言,开发离散ZNN 模型不可以使用将来的数据;开发的离散ZNN 模型需要有较小的计算时间;开发的离散ZNN 模型需要有简化的结构。 2)求解时变问题的难点在于利用现在或者过去的信息进行计算,而计算结果是给将来时刻使用。答复信中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讨论。 3)指出了研究三点数值微分公式的原因是其计算是基于现有或之前的数据而不是未来未知的数据。另外,许多现有数值离散方法被考虑在内,但是它们并不适用于求解时变问题。 4)依据评审者的建议,删除了论文中的实例1(Example 1),并且简化了离散ZNN 模型和GNN 模型的构建说明,使论文修改稿由15 页缩短至13 页。 第11个月, 三审评审建议,答复与修改 第三次评审建议在第二次答复信和修改稿提交5个月之后返回。 第一位评审者仍然对论文持谨慎态度,再一次提出了他/她所关心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要有任何的抵触或者不满情绪。一位严格的审稿人不仅可以保证期刊的学术声誉,更可以有效地促进作者对于论文的整体把握,从而提高论文的质量。评审者主要关心的问题可以大致总结为以下三点。 1)在论文的引言部分,作者应当关注离散时变二次最小化而不是定常二次最小化的应用。 2)利用连续ZNN 模型开发离散ZNN 模型的困难没有添加到论文中。 3)所提的离散ZNN 模型对于初始条件比较敏感。 在收到第三次评审建议后,我们针对具体内容起草答复并针对论文进行修改,重点针对第一位审稿人的问题再一次做出答复。 答复信的详细内容从略,大致内容如下。 1)根据评审者建议,在论文修改稿中删除了有关定常二次最小化的内容。 2)关于利用连续ZNN 模型开发离散ZNN 模型的困难的相关讨论被添加到了修改稿的第三节(Section 3)当中。 3)基于之前的研究可知,连续ZNN 模型在求解时变问题时具有全局收敛特性。而离散ZNN 模型本质上是对连续ZNN 模型的一种近似实现,因此,它同样具有全局收敛性能。另外,所有的仿真和数值实验结果也显示,初始值可以从理论初始值附近随机选取。 第13个月, 录用与校样 在提交最后一次答复与修改约2 个月后,我们收到了主编的录用通知邮件,并且要求提交最终版的Latex 源文件和版权转让协议。我们及时回复了主编,在投稿系统中妥善提交了相应的文件并签署好了电子版权转让协议书。以下是我们的回复邮件。 随后论文正式进入出版程序。在填写好版权转让协议后约15 天,我们收到了出版商的邮件,要求我们进行校样。我们针对论文,包括正文、作者姓名和单位、图表、参考文献等进行细致核对,以消除所有错误,达到正式出版要求。值得指出的是,在校样邮件中,我们需要对出版编辑提出来的作者疑问(Author Query)进行细致的思考和回答。例如,我们对出版编辑所提出修改题目的建议进行了确认。 以下是我们具体的校样邮件。 小结 通常情况下,高水平SCI 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有些研究者简单阅读数篇论文,略有心得后便草率开始论文的写作,并将其投稿至非常顶级的刊物。作者作为审稿人就曾多次遇到过这类论文,它们普遍的特征是逻辑不够严谨,格式存在很大问题,语言错误更是数不胜数。这样的论文只会被拒稿,因为任何一位审稿人在面对满目疮痍的论文时,都很难再去关注论文的创新和贡献。 研究者只有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努力完善每一细微之处,不断借鉴与学习他人所长,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前行。当真正具备相应实力时,高水平SCI 论文的发表也就水到渠成。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张雨浓、廖柏林、谭洪舟 编著 《 新型神经网络及其英文SCI 论文评审论辩 》 一书,“第五章 离散递归神经网络求解时变二次最小化”。有较大篇幅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6019-6 《 新型神经网络及其英文SCI 论文评审论辩 》主要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以英文SCI论文为载体详细介绍作者及其团队在三类新型神经网络(新型连续递归神经网络(即连续ZNN)、新型离散递归神经网络(即离散ZNN)和采用权值结构双确定(WASD)算法的新型前向神经网络)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第二方面,以新型神经网络的研究进展为线索,详细介绍了英文SCI论文选刊、投稿、评审、申诉、答复修改和校样等方面的过程、知识、经验和技巧。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5772 次阅读|14 个评论
城市污泥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12-9 09:5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污水的产生及其数量在不断增加,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城市建成并投入运行。大量污水处理厂的兴建对防治我国的水污染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此带来的污水处理副产物——城市污泥产量随之激增。根据住建部资料显示,截止到2013 年年底,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超过3500 座,全国湿污泥(含水率80%)产生量在3000 万~3500 万吨。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我国污水处理厂所产生的污泥,有80%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污泥的含水量高,易腐烂,成分复杂,不仅含有大量有机质、N、P、K 等营养元素,而且含有大量的病原菌、细菌、寄生虫卵及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及致癌物质,不当存放时会产生强烈恶臭。同时,若污泥不经处理随意堆放,经过雨水的侵蚀和渗漏作用,极易对地下水、土壤等造成二次污染,直接危害环境安全和人类身体健康。目前,我国污泥随意堆放所造成的污染与再污染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并且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城市污泥产生与排放状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泥的产量逐年升高。据环保部统计,至“十二五”期末我国湿污泥量(含湿量80%)将突破4600 万t。到2013 年3 月31 日,我国各城市、县总共有3451 座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量达到1.45 亿 m 3 。到2014 年12 月,全国正常运行的生活污水处理厂达到4000 座,“十二五”期间污水处理能力还将持续增加。我国的污水处理工艺大都以活性污泥法(占到86.2%)为主。其处理污水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其数量约占处理水量的0.3%~0.5%(以含水率 97%计)。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量(干重)约为1000 万t/a,占我国总固废量的3.2%,并且正以大于10%的年增长率逐年增长。 随着污水处理量的日渐提高,污水厂污泥产量也大幅上涨。据污水处理处置市场报告(2010),2009 年我国城市污泥总产量达到2050 万t,2010 年上涨至3000 万 t,若按照15%的年增长率变化,“十二五”期间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产量将突破4600 万t。截至2014 年年底。全国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仅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43.4%,即224.81 万t/a,这比国家规划的污泥处理量少293.29万t/a。我国现有污水处理设施中,有污泥稳定处理设施的还不到25%,多数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办法是将污泥经适当浓缩运至垃圾填埋厂或直接堆放,易造成二次污染和资源浪费,如何合理处置污泥已成为非常紧迫的任务。 城市污水厂污泥来源 城市生活污水污泥(简称城市污泥)是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泥状物质总称,其来源和形成过程十分复杂,不同来源的污泥,其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学特性也不同。由于我国生活污水性质和处理工艺的相似性,使得城市污泥的来源和性质在总体上具有相似性。我国实行二级处理的城市污水厂污泥产生量中,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两者占到总量的90%以上,这也是污泥处理与处置的主要对象。表1列举了不同来源的污泥及其特性。 表1 污泥来源及其特性 污泥厌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的原理 根据经典厌氧消化理论,可将城市污泥厌氧发酵产酸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污泥颗粒的分解、大分子物质水解为小分子物质、小分子可溶性物质的水解发酵产酸和产氢产乙酸阶段,如图2所示。 图 2 污泥厌氧发酵产酸过程 1)污泥颗粒的分解阶段 城市污泥是由固体颗粒、微生物、有机高分子和阳离子形成的多孔菌胶团。在此阶段块状的污泥颗粒分解为易被胞外酶水解的小颗粒物质,污泥颗粒粒径变小。 2)大分子物质的水解阶段 此阶段的产物以氨基酸、单糖和长链脂肪酸为主。污泥中的主要有机成分可分为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类物质。大分子蛋白质在微生物分泌的蛋白水解酶作用下,在肽键处裂解,生成多肽,再生成二肽,多肽和二肽可在肽酶作用下水解生成各种氨基酸;而碳水化合物在相应的水解酶作用下分解为多糖、再生成寡糖,寡糖最后水解成各种单糖;脂类物质则在脂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链脂肪酸。 3)小分子可溶性物质水解发酵产酸阶段 此阶段产生的物质主要包括各种挥发性有机酸(VFAs)如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戊酸和异戊酸等以及醇类和酮类物质等。底物不同,发酵产酸的代谢途径也不同。单糖一般通过EMP、HMP 或ED 途径酵解为丙酮酸,然后丙酮酸在厌氧条件下被各功能厌氧微生物经不同的代谢途径形成多种VFAs 代谢产物。氨基酸主要通过两条途径降解产生VFAs:一条为单氨基酸在食氢厌氧微生物拉动下水解或还原脱氨,再形成VFAs,如丙氨酸、谷氨酸、组氨酸等。另一条为Stickland 反应,即在两种氨基酸之间,一种氨基酸作为电子供体,另一种氨基酸作为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脱氨基反应。在以蛋白质为主的底物厌氧发酵产酸过程中,单氨基酸经非耦合脱氨途径产酸的方式一般在体系中缺少作为电子受体的氧化性氨基酸时才发生。 4)产氢产乙酸阶段 发酵阶段的末端产物(VFAs、醇类及乳酸等)在此阶段进一步转化为乙酸、氢气、碳酸等物质。需要说明的是此阶段的反应只有在乙酸浓度和溶液中氢分压都较低时才能发生。其反应如下: CH 3 CH 2 OH + H 2 O → CH 3 COOH + 2H 2 CH 3 CH 2 COOH + 2H 2 O → CH 3 COOH + 3H 2 +CO 2 CH 3 CH 2 CH 2 COOH + 2H 2 O → 2CH 3 COOH + 2H 2 CH 3 CH 2 CH 2 CH 2 COOH + 2H 2 O → CH 3 CH 2 CH 2 COOH + CH 3 COOH + 2H 2 成分复杂的有机废弃物厌氧降解产酸过程涉及的代谢途径众多,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厌氧产酸代谢途径的分析多集中于简单的有机底物如葡萄糖等,而对于有机成分复杂的底物如城市污泥等厌氧生物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的主要代谢途径鲜有探讨。 污泥产挥发性脂肪酸的资源化利用 污泥厌氧发酵所得到的有机酸为混合的挥发性脂肪酸,常见的为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异丁酸、异戊酸等,而这些酸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具有广泛的用途 。 乙酸也叫醋酸,2005年全球醋酸产能约1018.8万t/a,产量787.4万t,我国醋酸生产能力约200万t/a,占世界醋酸总生产能力的20%,产量为137万t,虽然国内醋酸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产量不断上升,但尚不能满足国内需求,进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10.36万t增至2005年的54.2万t。醋酸本身也可以作为一种小分子有机酸,可以作为微生物的碳源,也是一种良好的发酵底物。醋酸的价格随市场变化变动较大。 丙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橡胶、塑料、油漆、涂料、香料、医药、农药、印刷等领域。全球2003年丙酸需求量约为25万t,国内目前丙酸的需求量达2.5万~3.0万t/a。主要用作饲料和食品工艺的防腐剂,农业上的除草剂和杀菌剂,医药工业生产维生素B6 等。目前中国市场价格在11000~12000元/t 之间。 目前我国的污泥处理形势十分严峻,多数情况下仅实现了污泥的转移,而未能将污染成分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率更是亟待提高,引进国外的技术和相关设备不仅昂贵的投资费用难以接受,而且由于污泥成分的差别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为了加快我国污泥处理工艺的更新换代,以满足对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结合具体国情,依靠自身力量对城市污泥的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开展基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由李文超摘编自 刘和 著《 城市污泥厌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原理与应用 》一书,略有改动。 978-7-03-046193-3 《城市污泥厌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原理与应用》 是作者多年来在污泥厌氧发酵产酸资源化利用领域研究的结果,系统总结了城市污泥的理化特性及其对厌氧发酵产酸的影响,阐述了污泥产酸的微生物学原理,着重阐述了污泥产酸发酵的各种工艺,最后对污泥产有机酸在污水脱氮除磷领域的应用进行了阐述。本书是作者对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863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的整理和提炼,系统阐述污泥产酸及其资源化利用的专著,提出了很多新观点和新理论,其内容新颖、理论体系完整,具有科学性、前沿性、实践性和指导性。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作者、书名、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597 次阅读|2 个评论
傅恒志:定向凝固面临的新挑战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5-12-8 08:39
“ 定向凝固技术在航空涡轮叶片制备上的成功应用及以成分过冷理论为代表的定量凝固科学的出现,使定向凝固工艺的实验研究逐步进入精确定量阶段并与先进的航空航天材料相结合,开辟了金属间化合物、高温合金、单晶合金、难熔合金以及先进陶瓷材料为代表的新型材料的凝固加工。同时,为适应先进航空航天动力系统对高温构件冶金质量和性能的苛刻要求,一批具有创新特点的定向凝固技术,如高梯度超细化定向凝固、电磁约束成形、电磁冷坩埚定向凝固、晶体生长及单晶取向控制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等项目支持下先后被开发探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成功。 ——傅恒志 中国工程院 院士 八十年代以前,发动机用材除少量高分子材料外,主要为Fe、Ti、Ni及其合金,飞机机体也主要是树脂基复合材料及钢和Al、Mg合金。这些金属材料从凝固加工角度考察,基本上都是以金属键结合为主,熔化熵值较低,粗糙(弥散)型固/液界面的非小平面型的固溶体加弥散强化相的合金材料,它们在凝固中的液/固相变、晶体生长、形态演化与扩散行为都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和经验可循,其变化规律也大多在掌握之中。 根据航空航天材料的发展趋势,当前及近期人们关注的先进材料的键合特性与结构特征却有很大不同,其化学键中共价键与离子键所占比重增加。 据计算,TiAl金属间化合物中非金属键(共价与离子)所占份额已近70%。众所周知,共价键、离子键与金属键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前两者具有明显的方向性(见表1)。 表1 金属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 性质 金属键 离子键 共价键 A 和 B 的电负性 A 电正性 B 电正性 A 电正性 B 电负性 A 电负性 B 电负性 键合特性 电子气 - 无方向性 静电吸引 - 有方向性 共有电子 - 有方向性及局域性 结合力性质 自由电子和金属离子间吸引 A + 和 B - 间静电吸引 成键电子将 A 、 B 结合在一起 结合的几何形式 金属原子密堆积 A-B 间最大地接近; A-A 间、 B-B 间远离 由价电子数控制 键强度性质 6 个价电子最高,大于 6 和小于 6 都逐渐减小 由离子大小和电价决定 由净成键电子数决定 注:表中A和B表示相互成键原子 随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促使新型材料不断出现的大背景下,材料键合特性变化的示意如下图所示。与之相应,共价或离子键合过程中伴随的元素间的电子迁移也会造成材料及其组成相结构的复杂化和多种化合物相的出现。 不同材料与键合特性的示意关系 各种材料体现位置粗略地以开始广泛使用前后为序,面积大小不代表其应用广度或重要性,红色加粗表示金属键特性较强,金属箭头表示相关材料至今仍在不断发展。 材料化学键特性与结构变化在凝固加工领域将导致材料熔化熵及反映固/液界面特性的Jackson因子的改变,从而引起材料凝固特性的改变。键合特性变化导致材料熔化熵变化,而材料不同熔化熵会带来有巨大差异的凝固过程和组织结构。 不同材料的熔化熵 1—金属、合金; 2—结构金属间化合物;3—硅、锗半导体;4—化合物半导体;5—金属/非金属间化合物;6—非晶合金;7—金属陶瓷;8—结构陶瓷;9—聚合物;10—氧化物陶瓷;11—高温超导氧化物;12—复杂分子化合物;13—碳、硼及其化合物 表2给出具有低熔化熵值的普通金属与高熔化熵金属化合物各方面凝固和晶体生长的差异。 表2 凝固特性与熔化熵(相变熵) 金属 / 合金(低熔化熵) 凝固特性 非金属 / 化合物(高熔化熵) 弥散型 液固界面 类锐型 非棱面 界机结构 棱面 各向同性 生长特性 各向异性 连续吸附就位(连续生长) 生长动力学 台阶 / 面扩散 / 扭拆(不连续生长) 简单立方 / 六方 晶体结构 复杂结构 平 / 胞 / 枝 结晶组织 平胞 扩散控制 生长机制 BCF 螺旋位错控制 亚稳简单原子团簇(短程序) 熔体结构 亚稳复杂原子团簇 单原子 / 准单原子 液相扩散机制 尚不清楚 规则 共晶生长 不规则 金属键占主导地位的普通金属和合金固溶体在发生液/固相变时,其热效应(潜热)一般较小,在DSC曲线上峰变也较小,而金属间化合物相变时的热效应则明显大于普通合金,反映出它们的高熔化熵特征。这种高熔化熵合金在凝固结晶过程中发生较大的热效应(热焓∆H),呈现较大的无序或有序化。 Al-35at%Ni降温DSC曲线,10℃/min 可看出对应于 Al 3 Ni 2 及 Al 3 Ni 的形成析出,其升温与冷凝曲线均出现较大的吸热与放热效应,它们结晶过冷也明显较大。 晶体生长时的动力学特性因晶格构造和界面结构的不同,可以在非常宽的范围内变化。纯金属及其固溶体的数量级约在1~3m/(s▪K),Ge和Si等半导体类材料在0.1 ~ 0.5m/ (s▪K) ,而具有简单结构的金属间化合物在0.001 ~ 0.01 m/ (s▪K) ,准晶或其它复杂结构的相在0.0001 ~ 0.001 m/ (s▪K) 。相应地,它们的动力学过冷度会成数量级地增大。一般情况下,对于纯金属、半导体单质及其固溶体,由于其固液界面形貌为非小平面,动力学效应基本可以忽略。但是,对于金属间化合物,当固液界面呈现为小平面生长形貌时,生长动力学效应是不能忽略的,并且生长动力学效应在晶体生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非小平面材料连续生长与小晶面材料侧向生长过程中生长速率随过冷度变化情况 可以看出,在较低生长速度范围所对应的动力学过冷度,小平面材料远高于非小平面,表明具有金属间化合物特性的材料在一般定向生长条件下很难获得正常连续生长的晶体。 还需要提及的是单晶高温合金与金属和非金属化合物等高温材料由于化学键各向异性所造成的晶体结构的各向异性,使得材料晶体的物理和力学性能也呈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另外单晶高温合金在不同温度下各晶向呈现不同的蠕变特性与其变形机制有关。 金属晶体中的滑移通常沿原子排列密度最大的结晶学平面和原子排列最密的方向发生,因为沿这些平面滑移需要的能量最少。镍基单晶合金为面心立方晶体结构,八面体和立方六面体是高密度原子晶面。因此,沿八面体和立方六面体晶面滑移是镍基单晶合金的主要变形机制,但在不同的温度范围,产生变形的滑移系不完全相同。因此确定最优晶体取向也必须要视构件服役的具体条件而定。对高温结构陶瓷及TiAl、NiAl等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它们的力学性能的各向异性也非常明显,必须依服役要求确定择优晶体取向。这就提出一个重要问题,即构件在定向凝固条件下如何确保晶体的生长是在严格控制特定取向的条件下进行。 换句话说,材料化学键各向异性导致的晶体结构力学性能的各向异性,促使我们在构件凝固加工过程中要研究使晶体按特定的方向生长的规律以控制晶体生长取向,进一步获得最佳的力学性能。 蠕变性能不仅取决于晶体的位向,而且测试温度、应力、合金成分等均对其产生影响。文献中公布的结果均在特定的条件下完成,因而规律不尽相同,有些甚至完全相反。比如,由于试验温度与载荷差异,材料在试验中的蠕变机制会有所不同,一般会由较低温度较大载荷下的滑移机制变为高温低应力下的扩散机制。而且各晶体的各向异性也可能随试验或服役条件的不同发生变化。 对晶体生长取向的研究发现、材料晶体力学性能的择优晶向与定向凝固中晶体生长的择优取向虽然并非完全一致,但在许多情况下最佳力学性能的晶体方向也是晶体的择优生长取向。比如作为发动机叶片材料的镍基单晶合金,其最佳抗蠕变性能的晶向多数公认为001,因该晶向所对应的晶面具有最小的界面能,最大的界面粗糙度,最小的熔化熵,因而沿该晶向001生长耗费最小的能量,故被称为易生长方向(Easy growth direction),是镍基单晶合金的择优生长方向。而且从抗疲劳性能要求,镍基单晶合金的叶片轴向的最佳性能方向也对应于001晶向。由于涡轮叶片的受载主要是高温蠕变与疲劳以及二者的复合作用,所以对于叶片类的构件,控制晶体001晶向沿定向凝固的轴向生长就成为定向凝固的关键技术。 航空航天高温结构材料定向凝固中遇到的另一类重大挑战是合金在熔化、铸造、凝固中产生各类夹杂的问题。 广泛应用的含高铝钛镍基单晶合金,新型高温γ-TiAl合金、难熔合金以及其他富含活泼元素的高温材料,按传统的Bridgman方法定向凝固,Al、Ti、B、Zr等化学活性元素在高温与陶瓷坩埚和铸型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和产生各种非金属夹杂,严重损害材质的冶金质量,恶化材料的性能,已经成为严重制约空天产品的关键瓶颈。 为解决合金熔体与构件的纯净度和冶金质量问题,西北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先后开展了无坩埚和冷坩埚电磁约束定向凝固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以及进一步探索超高温度梯度的定向凝固。 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水冷铜坩埚技术(包括真空自耗电极冷坩埚、凝壳冷坩埚等)摒弃了氧化物陶瓷坩埚在钛合金等高活性材料熔炼中的应用,解决了合金的污染问题。但是这类冷坩埚技术只能熔铸坯锭或熔化后将合金液浇注入铸型中凝固成形,不能得到定向凝固的组织。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热加工重点实验室开发出 电磁冷坩埚连续成形定向凝固技术 :在分瓣水冷铜坩埚外施加电磁场,利用涡流将母合金熔化过热,优化电磁压力使熔体半悬浮并与坩埚壁保持软接触状态,抽拉坯锭连续冷却获得定向凝固组织。 实现TiAl合金的冷坩埚定向凝固,电磁场起到热源和约束熔体悬浮成形的双重作用,而且热和力(电磁)要相互匹配,相辅相成联手完成一个熔化过热和定向凝固同时进行的过程,包括既要保证固/液界面的平直度,形成基本的单向热流又要造成固液界面足够的温度梯度,同时还要减小界面处冷坩埚的侧向散热,阻止界面前沿侧向形核。 钛基合金试样定向结晶组织的宏观组织照片 在反复改进冷坩埚系统设计以及对冷坩埚电磁场和温度场系统测试和模拟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了从圆柱到矩形坯锭的多年试验研究,获得了表面质量较好且具有定向凝固组织的 钛及钛铝合金 样件。其拉伸性能,特别是在适当的定向结晶工艺参数条件下,其定向凝固试样的强度与塑性都比非定向的铸态及锻态试样有比较明显的提高。 近十多年来,许多先进材料 (如:镍基高温合金、TiAl、NiAl及其它高熔点金属间化合物)往往由于它们熔点高、活泼易氧化及难加工等特点,目前的一些成形和加工制备技术,不能满足高活性、无氧化、高洁净、无污染的制备要求。冷坩埚熔化技术虽可满足熔化各种合金的要求,但组织控制较难,电热效率较低,目前仍在研发之中。迄今航空发动机或工业燃气轮机叶片的制备,主要采用告诉凝固法( HRS ),以实现凝固组织的定向排列,改善力学性能,从而成为当今制造高性能航空发动机叶片及工业燃气轮机叶片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法。但这种方法由于冷却条件的限制,温度梯度比较低,比如德国ALD公司生产的定向凝固设备,其温度梯度约在100 K/cm左右。研究表明如果将温度梯度提高,使组织细化,高温合金的蠕变强度和寿命会成倍提高。 针对特种金属材料这一特点,西工大提出了 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技术: 利用电磁场的加热作用及其对熔体表面的电磁压力对合金进行加热熔化的同时,按设定形状进行约束成形,并通过抽拉进行连续的定向凝固;或利用电磁场的加热作用及其对熔体表面的电磁压力来对合金进行加热熔化的同时,用导热性很好的薄壳材料与电磁力共同对合金熔体进行约束成形,并通过抽拉实现连续的定向凝固。 这样既可以得到一定的外部形状,同时避免(或减弱)了熔体与坩埚、模壳之间的接触,可以实现合金的无(少)污染熔化与成形。并且由于冷却剂对合金表面的直接强冷,可以获得高的温度梯度和高的冷却速率。最终,在一个过程中同时完成部件的成形和凝固组织的控制,实现特种金属短流程、高温度梯度、高冷却速率及组织定向的无污染熔化与凝固成形。 这种全新的材料制备方法的提出,在难成形、高熔点、活泼易氧化的特种合金的成形制备中展示出明显的优势和先进性,但也必然涉及到许多新的技术和工艺问题,同时该新技术的特点是在多物理场作用下,将凝固和成形融为一体。因此,在理论方面,也会存在其特有的新规律、新理论,涉及到电磁场、成形力场、成形力场和加热能力的耦合以及与成形形状关系等的理论模型,以及在这些模型基础上的模拟计算和在实际条件下对多种合金进行的定向凝固成形实验。 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技术中关键难点之一是异形(非圆形)截面试样熔化部分表面每点的熔体重力、表面张力与电磁压力的平衡。任何局部的失衡都会导致熔体的溃散。而重力、张力与电磁压力每一项又都是磁感应强度、频率、功率、温度等多参数的函数,而且是动态变化很难精确测定的。因此,研究工作是在试验与模拟结合的方式下进行。 利用电磁场实现对材料的熔化与定向凝固的无接触与冷接触加工,无疑是制备高熔点、高活性或特种材料构件的新型技术,可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迄今的研究开发还处于初始探索阶段。要想成为成熟的先进工艺,用于高科技产品的制备,还有长远的路程,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里所介绍的一些研究积累只是最初的尝试。希望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发展,这些新的尝试能开出成熟之花。 相关阅读《 看看航空航天材料,才知道什么是先进材料! 》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傅恒志 等著《 航空航天材料定向凝固 》一书“ 第1章 绪论 ”。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5733-2 《 航空航天材料定向凝固 》 涉及定向凝固理论、技术以及典型航空航天材料三部分内容,分为绪论、多元多相合金定向凝固特性、定向凝固晶体生长取向与界面各向异性、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电磁冷坩埚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定向凝固、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定向凝固和陶瓷材料定向凝固共八章。介绍航空航天材料的凝固特点及其制备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首次全面系统展示晶体生长取向控制、电磁约束成形和冷坩埚定向的研究成果及其独特优势。分析高温合金、高温金属间化合物和氧化物共晶陶瓷等材料的定向凝固制备技术、组织和力学性能。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869 次阅读|6 个评论
王中林院士与纳米发电技术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5-12-2 09:37
今年9月,汤森路透集团发布2015年度“引文桂冠奖”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华裔科学家王中林榜上有名。 王中林在纳米能源领域做出了原创性重大贡献,从2006年开始,王中林团队先后发明了压电式纳米发电机,热式纳米发电机,混合型纳米发电机和摩擦纳米发电机等,并且逐步克服纳米技术输出电流小、电压高,难以直接给用电器有效充电的这种缺陷,逐步显示出了在产业当中应用的潜力。 本文从 王中林 先生在科学出版的 《 自驱动系统中的纳米发电机 》、《 压电电子学与压电光电子学 》 两种重要著作中摘选部分内容,简要介绍其相关学科内容。 王中林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校董事讲席教授、Hightower终身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fellow),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美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士,美国显微镜学会会士。荣获美国显微镜学会1999年巴顿奖章,佐治亚理工学院2000年、2005年杰出研究奖,2001年S. T. Li奖(美国),2009年美国陶瓷学会Purdy奖,2011年美国材料研究学会奖章(MRS Medal),2012年美国陶瓷学会爱德华·奥尔顿奖。 王中林 发明了纳米发电机并发展出其技术路线图。他关于自驱动纳米系统的研究激发了世界学术界和工业界对于微纳系统电源问题的广泛研究,这已成为能源研究与未来传感器网络研究中的特色学科。通过在新型的电子器件和光电子器件中引入压电势控制的电荷传输过程,他开创了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学科并引领其发展,这在智能微机电系统或纳机电系统、纳米机器人、人与电子器件的交互界面以及传感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 王中林著作被引情况 (来源于www.nanoscience.gatech.edu)。 截止2015年9月27日王中林著作已被引用超过85583次,论文被引用的 h 因子( h -index)是141。 自驱动系统中的 纳米发电机 “ 纳米发电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科学故事。 ——王中林 运行功率的量级 特定操作所需的能量紧密依赖于进行这一操作的尺度范围和具体应用。在全球范围内,需要太瓦量级的能量。而对于驱动一个小的器件来说,尽管运行这类器件所需要的总能量不大,但是也需要微瓦量级的能量。能量对于这类系统的运行来说是必需的,甚至是无价重要的。针对不同量级的能量问题必须开发不同的技术来解决世界能源问题。 纳米系统是多功能纳米器件的集成系统,具有感知、控制、通信和激励/响应等多种功能。系统的低功耗决定了可以从外界环境中收集能量来驱动这一纳米系统。对于那些独立、可持续工作、无需维护的植入式生物传感器、远程移动环境传感器、纳米机器人、微机电系统乃至便携式/可穿着个人电子器件来说,通常需要微瓦量级的功耗。 基于纳米技术的大量器件大概需要微瓦到毫瓦量级功率的电源才能运转 尽管所需功率小,电源都是必需的,不管成本怎样!虽然在很多情况下电池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从环境中收集能量可能可以完全替代电池或者延长电池的时间,从而使得器件可实现持续运转瓦量级的功耗。 我们于2006年首先提出了自驱动纳米技术,并且为自驱动系统研发了纳米发电机 这种纳米发电机利用压电氧化锌纳米线阵列把随机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纳米发电机的发电机制依赖于在外部应变下纳米线上产生的压电势:纳米线的动态应变使得外部负载电路中的电子在压电电势的驱动作用下发生瞬时的流动。利用纳米线的优势在于它们可以被微弱的物理运动激发,并且激发频率可以从一赫兹到几千赫兹,这对于收集环境中的随机能量来说是非常理想的。通过把几千根纳米线的发电输出集成起来,一个轻微的应变可以产生1.2V的电压,这足以驱动一个发光二极管和一个小型液晶显示器。 纳米发电机的发明,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为2006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2008年,基于纤维的纳米发电机被英国 Physics World 评选为物理领域重大进展之一;英国 New Scientist 期刊把纳米发电机评为在未来十到三十年以后可以和手机的发明具有同等重要性和影响的十大重要技术之一;2009年,纳米压电电子学被MIT Technology Review 评选为十大创新技术之一;2010年,纳米发电机被 Discovery 杂志评为纳米技术领域的20项重大发明之一;2011年,纳米发电机被欧盟委员会评为六大未来新兴技术之一,将在下一个十年里受到资助。 压电电子学与 压电光电子学 “ 王中林院士和他的团队提出的纳米压电电子学和纳米压电光电子学是纳米电子学向实用方向迈进的一个突破口。预计通过压电电子学器件将机械激励信号集成到电子系统中将是未来人与CMOS接口技术的重要方面。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夏建白 我的研究组分别在2007年和2010引入创立了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的基本概念。当具有非中心对称性的纤锌矿结构材料(如氧化锌、氮化镓和氮化铟等)受到外加应力时,由于晶体中离子的极化而在材料内产生压电电势(亦称压电势)。由于压电半导体材料同时具有压电和半导体特性,所以晶体中产生的压电势可显著影响界面/结区的载流子传输。压电电子学器件是利用压电势作为“门”电压调节/控制接触处或结区载流子传输过程的电子器件。压电光电子学器件则利用了压电势来控制载流子的产生、分离、传输和/或复合过程,从而提高诸如光电探测器、太阳能电池和发光二极管等光电器件的性能。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器件提供的功能是对传统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技术的补充。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器件与硅基技术的有效集成可望在人机接口、纳米机器人的传感和驱动、智能化与个人化的电子签名、智能微纳机电系统、纳米机器人和能源科学等领域提供独特的应用。 压电电子学、压电光电子学和纳米发电机研究应用的前景和展望。 这是今后在未来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方向和领域。图中央: 压电、光激发和半导体性质三元耦合的示意图。 压电、光激发和半导体性质的三元耦合是研究和应用压电电子学(压电与半导体性质耦合)、压电光子学(压光电子学电与光激发性质耦合)、传统光电子学(半导体性质与光激发性质耦合)和压电(压电、半导体与光激发性质耦合)的基础。上述各种耦合的核心依赖于压电材料中受应变产生的压电势。这是研究和应用压电电子学、压电光子学、传统光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的基础。 压电电子学已成为目前纳米科学和技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引起了国际学术界以至企业界的广泛关注。2009年,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技术综述》(MIT Technology Review )期刊把压电电子学评选为十大新兴科技之一。 “树”的概念总结了王中林研究组过去十余年致力于开创和发展的研究领域 包括-收集多种类型能量的纳米发电机和混合电池,自供能系统,压电电子学,压电光电子学,以及将来的压电光子学。这些新兴领域的根基是压电势和半导体物理,以纤锌矿结构材料作为基本的材料体系。所有上述领域都是以此根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整理自 王中林 著《 自驱动系统中的纳米发电机 》、《 压电电子学与压电光电子学 》的两种重要著作。 《 自驱动系统中的纳米发电机 》(ISBN 978-7-03-034397-0)主题是介绍纳米发电机的基本原理。首先阐述了基本的材料生长;随后描述物理机制和基本理论;然后展示获得高输出功率的工程方法;最后,提出纳米发电机和其他能量收集技术的结合。书末,展示了自驱动系统的原型。 《 压电电子学与压电光电子学 》 (ISBN:978-7-03-035790-8) 介绍了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的物理原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器件单元的设计、制造、测试和应用。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171 次阅读|3 个评论
生活中的放射性污染
热度 8 sciencepress 2015-12-1 09:39
人类的生存环境就是一个充满辐射的环境,辐射是人类和一切生物体生存必不可少的,但是过量的辐射对人体又是有害的。因此,我们建立了辐射剂量学,以便定量地控制生物体接受的辐射,同时建立了各种核辐射的防护方法和技术,使核技术能更安全地为人类服务。 人类始终处于辐射环境之中 人类在生活中受到的天然辐射的构成 人类生活在充满辐射的环境中,不论你是在高山之巅,还是在大海深处,也不论你是在陆地行走,还是在空中飞行,即使你乘坐在宇宙飞船上飞行,处于真空环境中,宇宙射线的辐射同样包围着你。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各种核辐射的影响。我们喝的水,呼吸的空气,里面都含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我们每个人体内都积累有相当量的放射性元素,给我们带来从内到外的核辐射。还有来自太阳的辐射和宇宙的高能辐射,在大气层里这些辐射会产生大量的次级辐射,被包围地球的大气层中的电磁辐射带所捕获,我们就生活在核辐射包围的环境中。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人类不仅已经适应了辐射环境,而且辐射也是人类进化的动力。所以可以说,没有辐射就没有生命。 居室中放射性污染 ─ • ─ 在人体受到的各种天然放射性的辐射中,氡气是最主要的。 造成居室中放射性污染的元凶——氡 氡,元素符号Rn,在自然界大多以气体形式存在,故也称氡气。自然界中的氡是怎么来的? 222 Rn 是 238 U 经4 次α 衰变以后产生的。氡有27 种同位素,大部分半衰期都很短, 222 Rn 的半衰期为3.8 天,放出的α 粒子能量为5.489 兆电子伏特,经衰变最后变成 206 Pb。虽然氡的半衰期较短,但是其母体 238 U 寿命极长,而且存在于土壤、岩石中,所以氡也随着不断生成。氡气是自然界中最重的气体也是唯一的天然放射性惰性气体,无色无味,不易被人察觉到。氡进入人体后本身不造成伤害,但是氡衰变发生的α 粒子可在人的呼吸系统中造成辐射损伤,诱发肺癌。 有研究成果表明,氡是除吸烟以外引起肺癌的第二大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把它列为19 种主要的环境致癌物质之一,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也认为氡是室内重要致癌物质。 既然氡如此有害,我们要怎么防护它呢?因为氡无处不在,遍布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想完全避免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想办法把氡对人类的影响降到最低。先看看氡的特性:氡可微溶于水和血液,易溶于煤油、汽油、苯、甲苯、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特别是能溶于脂肪。氡及其子体能被许多固体物质吸附,吸附力最强的是各种活性炭,其次是橡胶、石蜡等。这是一种物理吸附,其吸附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急剧下降。例如,常温下活性炭能吸附几乎100% 的氡,加热到350℃,氡又全部解吸附下来,此特性常用来除去气体中的氡及监测环境和生物样品中的微量氡。 室外氡气的浓度不高,但是在室内尤其是厨房和卧室,空气流动较差,氡的含量较高,需要我们特别警惕。 室内氡的 主要 来源 ❈ 从房基土壤中析出的氡 在地层深处含有铀、镭、钍,岩石中也可发现高浓度的氡。这些氡可通过地层断裂带进入土壤和大气层。在建筑物里,氡就会沿着地的裂缝扩散到室内。对北京地区的地质断裂带进行的检测表明,三层以下住房室内氡含量较高。 ❈ 从建筑材料中析出的氡 1982 年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指出,建筑材料是室内氡的最主要来源,如花岗岩、砖砂、水泥及石膏之类,特别是含放射性元素的天然石材,易释放出氡。从近期室内环境检测中心的检测结果来看,此类问题不可忽视。 ❈ 从户外空气中进入室内的氡 在室外空气中,氡被稀释到很低的浓度,几乎对人体不构成威胁,可是一旦进入不通风的室内,就会造成大量的氡积聚。 ❈ 从供水及用于取暖和厨房设备的天然气中释放出的氡 只有当水和天然气中氡的含量比较高时才会有危害。 减少室内氡的危害 ❈ 为了减少氡的危害,我们要保持室内良好通风。 试验证明,一间氡浓度在151 Bq/m 3 的房间,开窗通风1 小时后,室内氡浓度就降为48 Bq / m 3 。 ❈ 在建筑施工和居室装饰装修时,尽量按照国家标准选用低放射性的建筑和装饰材料。另外,减少或禁止在室内吸烟也有一定的效果。 现在室内普遍用空调,人们经常在使用空调时把房门、窗子紧闭,使室内密不透风。殊不知这样对健康极其不利,氡气在室内积聚的浓度会越来越高,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也增加了。冬天,我们宁可多穿点衣服,也不要总是待在密闭的空调房间内;夏天,我们也要经常给空调房间通风,不要只顾一时舒服,而吸进去太多的氡气。 ❈ 我们要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倡节约电力,少用空调,不搞过度装修,这些都是减少氡气危害的自我保护方法。 食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 • ─ 除氡外,还有一种生活中处处都有并部分存在于食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40 K。已发现的钾同位素从 32 K到 55 K 共25种(其中 38 K 有两种不同的能量状态),常见的稳定的钾是 39 K 。钾的放射性同位素一般是指 40 K 和 41 K ,所占份额分别为0.0117% 和6.7302%。 40 K 放出β 射线和1460 千电子伏特的γ 射线,半衰期为1.277×10 9 年。 蔬菜、海草、肉类、牛奶、大米等都含有 40 K ,摄入体内后,用灵敏的特殊仪器可检测到我们身体里发出的射线。有人会问,放射源进入体内会对内脏器官造成伤害,那么 40 K 进入人体后为什么没有明显的反应呢?问题是 40 K 的半衰期为13 亿年,而人的平均寿命只有80 年,在有限的生命期间, 40 K 放出的辐射量是微乎其微的,就是 40 K 在人身体中一辈子不被排出,释放的辐射剂量也是微不足道的。 饮用水的核污染 ─ • ─ 饮用水源地需加强环境保护,谨防饮用水受到核污染。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不能直接饮用。如果用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浇灌农作物、蔬菜,其放射性物质含量会增高,食用有害人体健康。我国矿泉水水源丰富,其中也有不少水源在流经途中受到人工或天然的放射性污染。据报道,某些盲目开发的矿泉水水源中含氡浓度超标,长期饮用会危害身体。因此,各地有关执法和监督部门,对矿泉水的开发项目要严加管理,不仅要严格控制商品矿泉水的卫生指标,还要重视它是否受到放射性物质的污染。 煤的放射性污染 ─ • ─ 近些年来,人们对于核武器和核电站对环境的污染已有较深刻的认识,但是对于传统的煤电站是否会增加环境中的放射性污染,人们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1982 年,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根据环保局提供的数据进行过计算,煤中铀和钍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3 μg/g 和3.2 μg/g,全美国的燃煤电站耗煤6.16 亿吨/ 年,实际上以不被察觉的方式将801 吨铀和1971 吨钍释放到环境之中, 其中 235 U 为11471 磅。推而广之,全球的煤年消耗量为27 亿吨,释放的铀为3640 吨,其中 235 U 为51700 磅,钍8960 吨。相比之下,1982 年美国的111 座核电站仅使用540 吨核燃料发电。因此,《橡树岭国立实验室评论》指出:“ 从煤燃烧释放的核成分远超出美国的核燃料消耗量。 ” 我国科学家也曾做过煤对环境的放射性污染调查。江西省工业卫生研究所对江西萍乡的安源、巨源、青山煤矿和江西另一较大煤田的丰城、新华煤矿取样检测,发现它们的平均铀和镭的含量为2.4 μg/g。 煤对环境水源放射性污染,主要来自烧煤烟囱、水幕除尘及水洗炉灰的废水 、煤矿坑道水和选煤废水,以及露天煤场受雨水淋洗的渗出水。在对某电厂的废水和某选煤厂的废水进行检测后,发现铀的含量是普通水的20 倍,镭含量则为普通水的15 倍。 煤对大气的放射性污染,主要来自烧煤工厂烟囱、选煤厂干燥煤的烟气和生活用煤排出的烟尘等。某电厂周围大气中氡的放射性浓度在下风侧污染区高于上风侧对照区,污染区平均浓度比对照区高约2 倍,而且污染区的浓度已超过放射防护规定对广大居民区的允许水平。另外,还可以得知对照区每次测定都基本稳定在同一水平,即天然本底水平,而污染区则随风速的大小略有变化,每次测定总是高于对照区,这肯定是受电厂煤烟污染所致,因为煤中铀、镭衰变产物在燃烧过程中可呈放射性气溶胶形式从烟囱排入大气中,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成年人每天大约呼吸2 万升空气,在污染区生活的人吸入的氡是不容小觑的。 煤燃烧产生的煤灰渣是主要的放射性污染源。在“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的综合防治回收利用过程中,为煤灰渣找到了新用途。例如,利用煤灰渣作原料制造煤渣砖、煤渣水泥;含钾、钙、磷 、镁高的煤灰渣还可以直接施放农田作肥料用。但是煤灰渣中的放射性物质并没有除掉,仍然随着制成品扩散到环境中。煤灰渣或制成品在水的作用下,都会有一部分放射性物质被溶解出来,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煤灰不仅可以污染水,还可以污染大气,因为煤灰中的放射性衰变产物氡可以扩散于大气中。 目前,大部分国家和机构并未察觉到烧煤的电站具有这种像核电站一样的危险,甚至更危险——这是因为大量的铀和钍并未作为放射性废物对待。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吴明红、王传珊 编著 《 核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与未来 》 一书“ 第六章 辐射的来源、危害及其防护 ”。略有改动。 978-7-03-045922-0 《 核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与未来 》 是关于核科学技术的导论性书籍,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核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核科学技术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全书共分十三章,内容涵括了核科学的基础知识,核能的利用,核科学技术与医学、材料、环境、宇宙学等学科的交叉,以及辐射加工、辐射防护、剂量学等内容,尤其介绍了蒙特卡罗方法及其在核科技领域的应用实例。本书还对反应堆、核电站、同步辐射、医用加速器等大型辐射设备的原理、构造、屏蔽、应用和发展前景作了介绍。本书在较为全面地介绍核科学技术过去、现状及未来的基础上,提供了大量翔实的材料,包括国内外最新技术成果,可供对核科学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作者、书名、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1411 次阅读|19 个评论
中科院学部咨询报告摘要 |应对中国老龄健康的挑战和对策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5-11-30 08:43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生育率迅速下降,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所带来的寿命延长,我国快速地进入到老龄化社会。 一、中国老龄化现状 (一)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速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在欧洲用了近80 年时间,而在中国仅仅用了20 多年的时间。 截至2013 年年末,中国大陆有2 亿多60 岁及以上老人,约占总人口的14.8%,规模超过欧洲老龄人口总和。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的老龄化程度尤其明显,例如,截至2013 年年底,上海市户籍60 岁及以上老龄人口387.62 万,占总人口的27.1%。由于农村庞大的流动人口,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高于城市,2011 年的统计表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达到15.4%,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个百分点。从2011 年到2015 年,全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 亿增加到2.21 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 万;老龄人口比例由13.3%增加到16%。到2030 年,中国65 岁以上人口占比有可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此外,中国人口的高龄化程度也有明显的增加,近10 年来,中国80 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增加了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 万;上海市目前有80 岁及以上高龄老龄人口71.55 万,占60 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的18.5%。到2050 年,中国80 岁以上高龄人口将占65 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的三成左右。 (二)老龄人口的健康问题更加突出 随着人口寿命的增加,老龄人口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 医学界公认,年龄是慢性病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年纪越大,发生慢性病的可能性就越大。当前,中国老年人群正面临着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代谢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各种重大慢性病的巨大威胁,据统计,中国60 岁以上老年人余寿中有2/3 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2009 年发布的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四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分析报告指出,2008 年调查地区居民年老年人(≥60岁)的慢性病患病率城市为53.2%,农村为38.9%。每年花费在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和相关费用远远超出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据有关数据预测,2015 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中用于老年人的卫生费用将占到一半左右,达到20 456 亿元,占同期GDP 的3%;2020 年将增至42 731亿元。因此,健康老龄化不仅关系老年人自身的利益,也显著地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慢性病通常难以治愈,疾病的预后很差。因此,人们认识到抗击慢性病的最佳策略是,对慢性病进行早期监测与早期干预。需要将研究重心放在保护健康方面,开展健康管理、亚健康监测与干预。在原卫生部2012 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将抗击疾病的关口前移,把过去以疾病治疗为主的临床医学模式向早期监测和早期干预为主的健康医学模式转变,从而达到保护人群健康,有效遏制慢性病流行的目的。显然,“关口前移”的策略对于健康老龄化的实现是非常重要的。 除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的情况外,由于自然衰老呈现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年人目前已经有3750 万人。预计到2015 年,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000 万人。在失能方面,4.0%的老年人长期卧床;7.3%的老年人很难听清楚;14.5%的老年人说话有困难;4.3%的老年人视力存在极度困难。目前,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生活起居需要照顾的比例已经分别上升为14.1%和12.8%。显然,照顾这些失能人群的维护成本和护理人员资源对家庭和社会都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如果能够显著增加老年健康人群在老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延长健康期,缩短带病期和失能期,尽可能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状态和自理能力,就将在相当大程度上解决我国老龄化社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压力。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是这样定义的: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即人的健康主要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一般认为,社会适应性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健康主要是指“身”、“心”两个方面的健康。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咨询小组将调研的重点放在分析目前中国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状态和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国家的养老保障体系在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健康之间所发挥的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赡养人的数量和能力远不能满足居家养老的巨大需求 目前把“居家养老”作为中国老龄社会主要模式的策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家庭赡养人的数量和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居家养老的巨大需求。当前我国已经出现老龄化与少子化并存的人口结构特征。2010 年,我国家庭平均人数为3.1 人,2030 年将缩小到2.6人,到了2035 年,对于每两位老人,将仅有1 名孩子。此外,由于年轻人异地工作等社会流动性的迅猛发展,父母与子女异地居住的空巢家庭也在迅速增加,目前全国城乡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接近50%,达9000 万。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将面临严峻的赡养人数量匮乏的困局。 (二)支撑居家养老的资源和服务非常有限 中国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即“未富先老”。国家和社会用于支撑居家养老的服务资源和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 我国在1997 年确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是,目前该项制度正在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从目前全国养老金收入和支出来看,基金缺口逐年加大。随着未来老年人数量的迅速增加,国家财政和社会养老资金需求压力会越来越大。中国在2010 年大约5 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 个老人,而在2020 年将变为约3 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个老人,到2030 年则为约2.5 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 个老人。在21世纪后50 年,社会总抚养比迅速上升,达到80%以上,意即每10 个劳动年龄人口至少抚养8 个人。也就是说,用于赡养老年人的费用将在中国社会未来产生的GDP 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三)居家养老模式未考虑老龄健康的需求 目前我国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居家养老的模式没有充分考虑老龄健康的需求,而大量的科学数据表明,“宅”在家里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国内一项调查表明,老年人不去参加社区组织和居委会活动等各种社会聚会的比例高达61.71%。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和朋友在一起比和家人在一起更为愉快。在预测生活满意度时,朋友关系比家庭关系更加重要。值得注意的是,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相对空巢老年人功能退化更严重。老年人受到过度的照料,造成老年人过度依赖他人,导致过早的废用性衰退。人类最重要的特征是社会性。老年人的社交活动对维护老年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状态非常重要。拥有高质量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的老年人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自尊和幸福感。 因此,需要改变现有的养老模式,建立一个有利于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健康的新型的社区家庭老年互助合作制度,以此为抓手确实促进老年健康人群占老龄人口比例的增加;尽可能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和老年人群的整体自理能力,并有效地缓解人口老龄化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 三、建立新型社区家庭老年互助合作制度 我们认为,应该把家庭个体养老资源和社区及社会养老资源紧密整合起来,把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受助式养老”的居家养老模式,转变成基于社区或村庄的“集中互助式养老”的社区家庭互助式养老新模式。 (一)健康型养老 这种社区家庭互助式养老新模式有助于健康型养老。 通过把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整合,把彼此熟悉的老年人以适度规模组织起来,避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完全“宅”在家里,帮助老年人与不同的人群交流,延缓认知功能减退;同时老年人又不需离开自己的住所和熟悉的环境,能够经常与家人和朋友、熟人进行互动,能够使得老人有机会生活在丰富的环境内,获得心理和感情的良性沟通。更重要的是,老年人通过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相当于进行了适宜的身体锻炼。 (二)主动型养老 这种新型养老模式的另一要点是主动型养老。 通常是由健康的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行动不便或空巢的老人提供上门探访、生活帮助、精神慰藉等各方面的服务。这种模式激活了社区中巨大且潜在的人力资源—低龄、健康老人,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和成就感,促进提供服务的低龄老年人与接受服务的高龄老人双方的健康老龄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养老护理与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 (三)互助式养老—“时间银行”支撑 这种社区家庭互助式养老模式是建立在积极老龄化的新型经济关系的基础之上,让老年人从目前单向的、被动的社会供养模式改成双向的,在接受社会支持的同时主动参与社会活动。 把退休的人视为仍然对社会和他人有用,仍然能够创造经济价值之人。为此,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将采用一种当前在国际上流行的互助经济形式—“时间银行”作为支撑其运行的基本机制。在“时间银行”里,没有实物或货币形式的流通,时间是唯一的“货币”,将人们为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服务用时间来量化;参加者通过为他人提供服务来储蓄“时间货币”;当自己需要帮助时,再从“时间银行”中提取自己以前储蓄的“时间货币”,以支付他人为自己提供的服务。通过“时间银行”这个中介,人们能够实现劳动成果的延期支付,从而在社区达到互助共济的目的。 这种新型的社区家庭老年人互助合作体应该采用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多方筹集资金进行建设和运行。 首先,中央政府给予这个互助共同体相应的建设经费;其次是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为这个互助共同体提供一定的运行费用或者补贴;再就是个人按照自愿的原则加入这个互助共同体,然后作为个人会员缴纳一定的费用。虽然国家和社会在前期需要为建设这种社区家庭老年人互助合作体提供资金支持,但是这种体制一旦建成,就可能成为当前中国老龄化社会最为理想的养老模式。这种社区家庭老年人互助合作体制不仅充分调动和利用健康、低龄老年人的工作能力,为社区内行动不便的高龄或者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提供了“免费”的养老服务人力资源,而且让提供养老服务的老年人获得了将来享受别人为其进行服务的“经济收入”。 因此,社区家庭互助式养老模式能够明显地增加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劳动力资源,并由此能够缓解国家和社会养老资金方面的压力。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中国科学院学部“维护中国老龄健康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咨询项目组 发布的《 维护中国老龄健康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立新型社区家庭老年互助合作制度 》报告“摘要”。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5780-6 《 维护中国老龄健康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立新型社区家庭老年互助合作制度 》在深入分析我国老龄人口健康现状,以及面临的家庭赡养人数量和能力远不能满足居家养老巨大需求、支撑居家养老资源和服务有限、居家养老模式未考虑老龄健康需求等挑战基础上,特别提出了建立新型社区家庭老年互助合作制度的建议,并对建立互助合作制度需要的支撑条件提出了相关具体意见。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328 次阅读|3 个评论
高速列车运动的三维仿真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5-11-26 08:50
因技术问题,“ CRH5三维运动仿真视频 ”请您关注“科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见文末相关信息)今日微信。 将虚拟仿真技术和高速列车运动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计算机上重建线路设计方案,再现一个真实的铁路运行环境,对评价和优化线路设计结果、高速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旅客舒适度以及列车运行控制策略等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集中于采用视景仿真软件和三维建模软件,模拟较短的线路进行列车的运动仿真,与实际的线路有着较大的区别,所建的列车模型也主要是单节车辆模型,仿真控制比较简单。缺少基于线路设计与高速列车运动可视化仿真建模的研究。 基于三维线路设计应用的高速列车运动仿真可视化建模的难点在于: 1. 整车模型数据量大,不再是单节列车模型,运动过程中要求实时加载和装配模型,对运动仿真计算算法有较高的要求,在保证加载和装配实时性前提下,必须还具备较高的运动仿真速度; 2. 列车各组成单元模型之间的约束关系以及与线路约关系复杂,既有整列车的运动与三维线路之间的约束关系,又有各列车各单元之间的约束关系,实时运动过程中坐标计算、控制更复杂。 从系统工程的角度,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通过引入可视化、三维建模技术和三维动画技术,在所建立的动车单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动车单元模型和三维模型之间建立模型解释和映射机制,将动车几何模型之间的几何约束关系、单元模型和三维线路场景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一并装配在集成模型树中,建立虚拟环境列车三维运动仿真系统,实现三维可视化线路设计与动车运动仿真有机结合。 一、 基于面向对象方法 的系统分析 面向对象方法 面向对象方法认为,对象是一个有局部状态和操作集合的实体,一个模型及场景的构成如下: 模型场景(Model Scene):: ={S_Object1, S_Object2,…, S_Objectn,NS_Objrct1, NS_Objrct2,…, NS_Objrctm} 动车组模型场景构成为: 动车组模型场景(Model Scene) ={头车1,中间车辆1,中间车辆2,头车2,ID号,名称,纹理,材质,颜色,模型树,光照…} 模型的简化及参数确定 由于机车车辆—轨道耦合模型是一个多变量、多自由度的系统,尤其三维线路场景的动仿真中,系统的复杂性大大加强,所以需要将模型进行简化。 系统模型的面向对象结构 其中动车刚体以轮对和路基对象中的钢轨之间以三个空间方向规定了各对象之间的空间约束关系。本图以动车中间车辆为例,图示其在三维场景中与线路的耦合模型对象组成。 系统模型的对象继承关系图 其中CRHObject代表动车车辆刚体对象,B1,B2等代表派生的动车车辆子对象;RoadObject代表线路整体对象,R1、R2等代表派生线路子对象。两者共同构成动车车辆运动仿真整体对象。 二、 机车车辆几何模型 的建立及模拟 车辆仿真系统的组成 机车车辆仿真系统的单元组成及动车整体运动系统模型图 为了能够更有效、更逼真的进行列车运动仿真,根据动车特点和单元模型化的概念,建立的动车组仿真模型由两辆头车和两辆中间车辆组成。按照组成方式,组成动车整体运动模型示意图。 机车车辆运动系统的建立 系统的坐标系组成 整个仿真场景有1个全局坐标系,定义在车体质心垂直于轨面的交点处,每1个组件有1个局部坐标系,位置随车在线路上变化而变化。本图以中间车辆为例,图示其在1个相对静态的时刻系统运动坐标系的构成。每个局部坐标系相对位置的变化,严格参照主坐标系的变化而变化。 列车单元模型建模方法 采用3D Max建立动车组三维单元模型, 模型最终效果图 。 轨道几何模型的模拟 要实现列车运动的视景仿真,建立逼真的列车运行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包括了铁路信号、铁轨、轨枕、接触网等基础设施,及机车、车辆等信息,还包括了周边的地理环境信息共同构成了列车运动仿真的基础。 轨道三维几何模型及三维场景 三、 系统动态运动的生成 系统运动数据的生成 为了提高动车组仿真运行和计算速度,在将动车组单元模型存储到数据库时,分别计算不同类型动车组单元模型的几何数据,包括最小最大x、y、z坐标,一同存储到模型数据库中。运用建立标识集来识别三维对象模型库里的目标单元对象的方法,在运动开始阶段从数据库中调入动车组单元模型和读取单元模型的几何参数等相关信息。系统根据运行速度、位移、动车组类型等参数,进行动车组三维场景的装配,从而形成三维动车组模型一个确定的运动数据链。 系统运动数据的生成流程 基于线路函数的动画关键帧的生成 某一时刻图像关键帧数据的生成流程 系统的运动情况可由以上流程来抽象描述。每个机车车辆单元模型及其组成的构件(轮对等)在某一时刻的行程数据,必须与其在三维运动模型系统中所处的位置相匹配;同时每个车辆单元模型也必须与其它车辆单元模型相匹配,以减少不必要的误差。 图像帧的数据结构定义及实现 图像帧的数据结构描述 鉴于处理数据的序列性,将每个图像帧序列有序地存储在一个多重线性链表中,定义一个Animation控制集,在该集中存储一个Framelist链表,每一个Framelist链表又包含两个子链表,用于存储当前帧的车辆刚体集和轮对悬挂集。 四、 系统集成框架设计与实现 系统集成框架 机车车辆——轨道耦合模型的系统结构 综合考虑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模型细节,系统设计方法是系统集成的关键和纽带,这里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系统的三维几何模型和计算模块相对独立,计算模块联结线路三维模型和动车组模型。面向对象不但规定了动车组各单元模型及其各构件之间的几何约束关系,还规定了几何模型和计算模块间的相互对应关系,形成模型解释机制。模型经相应的解释后,产生了系统模型结构的数据对应表和动车组各单元模型及构件的几何表面模型,这些都一并装配在模型树和三维线路仿真场景中。仿真的相关数据和图形的操作都可以依据场景中的模型构件表示作相应的处理。 机车车辆动态运行场景的参数设置 机车车辆动态运行场景的参数设置 为了能够对不同类型的动车组进行运动仿真模拟,可通过参数设置模块选取不同类型的动车组模型。在参数设置模块同时也显示了不同类型动车组模型的长度、高度、宽度等几何参数和模型的最大、最小x,y,z坐标。而这些坐标将会用在计算模块中,对动车组各单元模型进行空间定位和运动参数计算。 五、 机车车辆动态运行 3D声音的实现 DirectSound 的3D模拟空间 声源、听者不同移动组合产生的3D音效 为了动车组运动仿真过程中,同时实现运动仿真的3D声音音效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仿真效果。DirectSound 3D由微软公司所推出,利用声音大小的比例调整与多普勒效应,来达到以软件来模拟3D音效的效果,创立了在三维空间定位音效文件的标准方式。 基于DirectSound 声音实时仿真实现 3D音效参数设置 DirectSound提供了对声音处理的强大的API,特别是DirectSound的声音实时混合功能和3D效果处理功能,使得DirectSound成为很好的声音实时仿真手段。利用DirectSound对象对数字声音的实时播放,实现虚拟环境中列车运动的3D声音效果,提高了列车运动仿真的真实感和沉浸感。 六、 列车动态运行 场景 的仿真模拟 经过对象的组合、模型的解释和装配以及3D音效,系统以一种有序的方式集成在综合仿真平台下,形成了车辆—轨道耦合运动仿真环境。系统以车体重心在轨道平面的投影点作为世界坐标系的原点,轨道沿线路的延伸方向作为行进方向,根据不同的车辆和线路参数建立不同的动车组模型。以下为不同类型动车运动仿真结果。 CRH1动车组运动仿真结果 CRH2动车组运动仿真结果 CRH3动车组运动仿真结果 CRH5动车组运动仿真结果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吕希奎 著《 线路三维可视化设计理论、方法与应用 》一书。 ISBN978-7-03-044796-8 在三维可视化环境中进行线路方案设计与决策,实现线路的三维可视化设计,使设计过程更加形象直观,对提高线路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直观的查看设计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已成为线路工程设计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线路三维可视化设计理论、方法与应用》以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目前最主要的两大线路工程为研究对象,全面论述了线路三维可视化设计理论、方法与应用。 分为两篇共十五章。内容涵盖了三维地形数据采集、海量三维地形建模、线路三维可视化设计理论和方法、线路三维景观建模方法、高速列车运动仿真、线路三维景观建模、三维地质环境建模与线路设计应用、城市三维景观建模、数字管线三维建模、数字管线三维建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三维地质建模理论与方法、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三维建模与设计、线路三维漫游等内容。基于研究成果,开发了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三维可视化设计系统,并给出了应用及实例,以软件系统进一步展示研究内容和成果。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108 次阅读|6 个评论
啊哦,等离子体!
sciencepress 2015-11-24 08:20
✲ 从微电子工业到航天器推进系统乃高效光源,低温射频等离子体在各种前沿技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它是物理学、化学及工程学之间相互交叉的一个学科。 等离子体是一种包含自由运动的电子、离子的电离气体。 等离子体通常非常接近电中性,也就是说,等离子体中的负电荷粒子的数密度等于正电荷粒子的数密度,正负电荷的数密度偏差在千分之几以内。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是相互耦合的,因此它们的运动会对外加电磁场作出集体响应。在低频电磁场中,等离子体表现为导体;当外加电磁场的频率足够高时,等离子体的行为更像电介质。在弱电离等离子体中(工业应用中大部分属于这种情形),除了电子和离子之外,还存在大量中性粒子,如原子、分子和自由基团等。 从质量和体积两方面来看,等离子体是宇宙中可见物质的主要存在形式。 恒星是由等离子体构成的,同样,星际空间也充满等离子体。这两种等离子体有很大差别:恒星的星核是高温稠密的等离子体,而星际空间则是稀薄的冷等离子体。 地球上人造等离子体也有同样的差别:既有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也有低温低密度等离子体。 受控热核聚变堆就是一种高温高密度的人造等离子体,它是完全电离的。 目前,对于受控热核聚变研究,其挑战性的问题是如何长时间地约束这种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从而使其发生轻核聚变,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 另一类温度较低的弱电离等离子体,又被称为低温等离子体,包括从照明到半导体工艺等各种工业应用等离子体。低温等离子体可通过气体放电来产生,放电电源的频率可以从直流(Direct Current, DC)到微波波段(GHz)。放电气压可以在小于1Pa到数倍大气压( 10 5 Pa)之间。 表 等离子体源的频率范围 等离子体发生器常常使用交变电源驱动放电,其频率范围在1 MHz到200 MHz之间。这个频率范围属于射频波段,射频波段是特别有意义的。 对于低频端的射频放电,除了重离子外,等离子体中的其它各种粒子的运动均可以跟上射频电磁场的变化;而对于高频端的射频放电,等离子体中只有电子可以响应射频电磁场的变化,离子由于惯性较大,只能响应时间平均的电场。在射频的整个波段,电子都能即时响应射频场的变化。特别地,频率为13.56 MHz及其谐频通常被工业及医疗所选用,而其它射频频率被分配至通讯领域。空间等离子体推进器所用的螺旋波等离子体源的工作频率也在射频波段,通常为13.56 MHz。材料处理工艺所使用的等离子体还可以采用直流和低频放电产生,也可以采用微波放电。 对于具有金属电极的大气压直流放电,通常是工作在强电流区,其中在由带电粒子和中性粒子组成的等离子体中形成了一个狭窄的电流通道。在这种直流大气压等离子体中,带电粒子和中性粒子接近热平衡(各种粒子大致处于相同温度,大约10 000 K)。相似的情形也可以在巨型闪电及用于焊接和切割的电弧等离子体中看到。由于中性气体组分的温度过高,电弧等离子体不适于软材料表面的处理。 但是,如果可以抑制达到热平衡的条件,就可以避免大气压放电中气体的过度加热,从而产生一大类被广泛应用的等离子体,即非热(平衡)等离子体。 在这种等离子体中,电子的温度远远高于离子和气体原子的温度。 产生非平衡等离子体的方法之一是射频 (RF)激励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这种放电装置中,在电极表面覆盖一层电介质,这样在电极产生弧光放电前,电介质表面的电荷积累会自动终止放电。短脉冲介质阻挡放电通常工作在丝状放电模式,每个丝状放电通道的电流很小,但其中的电子密度及电子温度足以使相当一部分中性气体解离和电离。中性气体仍处于低温状态,而且在一个电流脉冲内,等离子体中的各种组分来不及达到热平衡状态。DBD等离子体在低成本工业应用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例如在医用材料的消毒,以及空气中可挥发有机化合物的去除等方面的应用。 在一些情况下,某些气体的放电会呈现出比DBD更强的扩散模式。对于这类气体放电,由于约束等离子体的空间过于狭小,以致等离子体各组分之间难以达到热平衡。在大气压下,这种放电形式被称为微放电,其特征放电尺度小于1mm 。 射频等离子体发生器。 可以用很多方法产生射频电磁场,射频电磁场能量耦合效率,以及等离子体的均匀性,均强烈依赖于射频激励电极、线圈或天线的设计。工业中应用的两种典型射频等离子体发生器分别为:电容耦合等离子体(Capacitively Coupled Plasma,CCP)发生器,如图中(a)所示,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ICP)或变压器耦合等离子体(Transformer Coupled Plasma,TCP)发生器,如(b)所示。 在低气压下更易于产生大面积低温非热平衡等离子体。低气压放电系统通常由真空室(典型尺度为几个厘米)、配气系统及馈入电能的电极(或天线)构成。在低气压下,放电过程发生在所谓的辉光区,此时等离子体几乎占据整个放电室,这与大气压丝状放电模式下观察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照。低气压辉光放电中,放电室中大部分区域充满准中性等离子体,在等离子体和放电室器壁之间有一层很薄的空间正电荷层。这些位于器壁表面的空间正电荷层,或者称为“鞘层”,其空间尺度一般小于1cm。鞘层源于电子和离子迁移率的差别。等离子体中的电势分布倾向于约束电子,而把正离子推入鞘层。 由于电子首先吸收电源的馈入能量,然后被加热至数万度,而重粒子几乎处于室温。正是由于低气压等离子体具有这种非热力学平衡的特性,使其在工业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温度高达10,000 K的电子能量分布中,有相当一部分能量用于解离工作气体分子,使之成为活性物种(原子、基团和离子)。因此,非平衡等离子体实际上是将电能转变为工作气体的化学能和内能,并且可以将这种化学能和内能用于材料表面改性。等离子体鞘层在材料表面改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鞘层区中的电场可以将电源的电场能转变为轰击到材料表面的离子的动能。轰击材料表面的离子能量是材料表面改性的一个主要工艺参数,这个能量可以轻易地增加到小分子及固体原子结合能的数千倍。正是低温等离子体的这种非热力学平衡现象,带来了等离子体处理技术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可以从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活化一直到半导体离子注入等一系列应用中看出。 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在很多制造业中得到应用,特别是在汽车、航空及生物医用部件的表面处理方面。因为减少了有毒液体的使用,等离子体技术在环保上显示出优越性。同时,由于兼容纳米制造,等离子体技术在大规模工业制造中也具有优势。 等离子体技术对制造业的最大冲击体现在微电子工业上。如果没有等离子体的相关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制备就不能实现。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多层金属介质互连 。 集成电路中包含精心设计的多层半导体、电介质、导体薄膜,并由具有复杂架构的金属布线相互连通。首先是借助于等离子体工艺来沉积这些薄膜,并进一步使用反应性等离子体对其进行刻蚀,最终形成尺度为数十纳米的图形。集成电路中各种薄膜刻蚀的特征尺度小于人体头发直径的百分之一。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帕斯卡·夏伯特、 尼古拉斯·布雷斯韦特 著, 王友年、徐军、宋远红 译《 射频等离子体物理学 》一书。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5919-0 《 射频等离子体物理学 》主要聚焦在物理学方面,不仅对射频等离子体的前沿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包括了一些等离子体物理基础知识,如有界等离子体的输运及电学诊断。本书的风格有助于激发读者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物理图像和数学分析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将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留有超过100道的简答题,让读者能够快速掌握新知识,有信心解决与实验相关的物理问题。主要适用于应用物理及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及科研人员。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译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9147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看航空航天材料,才知道什么是先进材料!
热度 12 sciencepress 2015-11-23 08:17
航空航天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军事应用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是人类在这个产业部门所取得的巨大进展,对国民经济的众多部门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推动并改变着世界的面貌。进入21世纪之后,航空航天高技术产业将为人类认识和驾驭自然注入新的强大动力,航空航天活动的作用将远超科学领域,对政治、经济、军事以至人类社会生活都会产生更加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不断地创造出崭新的科技成果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航空航天飞行器在超高温、超低温、高真空、高应力、强腐蚀等极端条件下工作,除了依靠优化的结构设计之外,还有赖于材料所具有的优异特性和功能。由此可见,航空航天材料在航空航天产品发展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航天航天产品在追求轻质和减重方面可以说是“克克计较”,图1为飞行器每减重1kg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与飞行速度的关系。如对航天飞机来说,每减重1kg的经济效益将近十万美元。 图1 减轻结构所得经济效益(相对值) 飞行器每减重1kg后所得经济效益与飞行速度的关系 新型材料及改型材料在军机结构减重中的重要性及发展趋势见图2,从中可见,新型材料和改进型材料与主动载荷控制、颤振抑制、自动化设计及先进结构概念等相比,在飞行器结构减重中占有主导地位,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比强度和比模量这些概念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图2 新型材料及改进型材料在军机结构减重中的重要性及发展趋势 高温材料是制约航空航天产品性能的另一类关键材料。飞机和发动机的发展对工作温度的需求见图3。 图3 飞机和发动机发展对服役温度的需求 由图可见目前飞机蒙皮的最高温度达1000℃以上,而发动机的工作温度则高达近2000℃,不同的航空航天材料的耐温性见图4。 图4 航空航天材料的耐温性 可见,为了支撑航空航天产品提高工作温度的要求,许多新型材料如金属间化合物、陶瓷、碳/碳及各种复合材料正在加速发展之中。 高性能航空航天结构材料对于降低结构重量和提高飞行器的结构效率、服役可靠性及延长寿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航空航天材料的主要发展趋势。 航空航天结构材料的高性能主要是:轻质、高强、高模、高韧、耐高温、耐低温、抗氧化、耐腐蚀等性能。 近来在航空航天产品设计中引入损伤容限设计的概念,意味着对材料的韧性要求更高了,有时宁可牺牲一点强度,也要确保韧性的要求,这是由于航空航天产品已发展到高可靠性、高耐久性和长寿命的要求。 对于航空航天飞行器的动力装置来说,特别重要的是耐高温、耐低温、抗氧化、耐腐蚀等性能要求,这几乎是结构材料中最高的性能要求。 高性能材料在新一代飞行器动力装置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如航空发动机中的单晶涡轮叶片材料和航天固体发动机中的高能推进剂材料等。 航空发动机相当于飞机的心脏,是确保飞机使用性能、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决定因素。第四代战斗机配套的推重比为10的发动机已投入广泛使用,如美国的F119发动机已装备了F22战斗机。民用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如GE90、PW4073/4084、Trent800等为B777、A380等大型宽体客机所选用。提高推力重量比或功率重量比、提高涡轮前进口温度、提高压气机平均级压比和降低油耗是高性能军用发动机的发展方向。与军用发动机相比,民用发动机的推重比虽增加不大,但其涡轮前温度、涵道比和总增压比的增加,已促使耗油率大幅度下降,仅为军用发动机的1/3-1/4。发达国家航空发动机的产值已占整个航空工业产值的25%-30%,其性能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温材料的性能水平。如新型高温合金和高温钛合金、金属间化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热障涂层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和碳/碳复合材料等。在一台先进发动机上,高温合金和钛合金的用量分别要占发动机总结构重量的55%-65%和25%-40%。 发动机材料的发展目标和重点见表1。 表1 航空发动机对航空材料发展的需求目标和重点 特点 对材料要求 重点发展的材料 1. 发动机主要特征参数 压气机出口温度: 908 K(635 ℃) 高压涡轮进口温度: 1988 K(1751 ℃) 加力燃烧室温度: 2050 K(1777 ℃) 压气机总增压比: 25 2. 寿命要求 冷端部件: 4000 h 热端部件: 2000 h 3. 采用推力矢量喷管 1. 某些部件必须采用轻质高温材料 2. 大量采用高温 / 轻质 / 高比强 / 高比模材料 3. 需求大量钛合金构件 4. 材料抗氧化能力要求更高 5. 密封、隔热、润滑、轴承要求更高 1. 单晶叶片材料 2. 粉末冶金涡轮盘材料 3. 金属基复合材料 4. 高温高分子材料及其复合材料 5. 高温、高强钛合金 6. 金属间化合物及其复合材料 7. 高温无机材料 8. 高温密封、润滑、隔热材料 9. 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 ( 陶瓷、 C/C) 及难熔金属材料 ) 10. 高温材料损伤容限数据测试及方法 11. 材料无损检测技术 液体火箭发动机通常以不锈刚、高温合金、难熔金属及合金加抗氧化涂层或者碳/碳复合材料加涂层材料为主。涡轮泵是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关键部件,其中涡轮盘和叶片工作条件最为苛刻,早期曾采用不锈钢,后来发展演化为铁基、镍基、钴基的高温合金以及它们的金属间化合物。 当代高性能固体火箭发动机的主要特征是“高能-轻质-可控”,三者互相关联,而且是以材料和工艺技术为基础集成起来。 先进的材料及新工艺的全面应用是提高固体火箭发动机性能的一项决定性因素。表2列出液体和固体火箭发动机对材料的需求。 表2 液体和固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需求 应用部位 材 料 液氢 / 液氧火箭发动机 1 、电铸材料及电铸工艺技术 2 、新型高温合金材料及成形工艺技术 3 、超低温( -253 ° C )钛合金材料及成形技术 4 、高强钛合金薄壁管材技术 5 、金属间化合物及以其为基的复合材料与成形技术 液氧 / 煤油火箭发动机 1、 新型不锈钢材料技术 2、 新型铸造不锈钢材料及工艺技术 3、 新型高温合金及特种工艺技术 固体火箭发动机 1、 新型芳纶 / 环氧复合材料技术 2、 高强中模碳 / 环氧复合材料技术 3、 四向碳 / 碳喉衬材料和工艺技术 4、 碳 / 碳喷管材料和工艺技术 从前面列举的航空航天材料的发展历程和趋向可以看出,先进航空航天产品构件越来越多地采用高性能的新型材料以满足日益提高的性能要求,特别是在承受高温的构件方面,以金属间化合物、高温合金、单晶合金、难熔合金及先进陶瓷材料等为代表的新型材料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 图5 航空航天未来发动机用材的预测(NASA) 图5为美国航空航天局对先进航空发动机用材趋势的预测,可以看出,到2020年Ti基复合材料、TiAl及Ni、Fe基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难熔合金与Ni基高温及单晶合金等将占发动机用材料的百分之八十五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关键高温构件要采用凝固和塑性加工制备。就以TiAl基合金来说,GE公司宣布,波音787选用的GENX发动机低压涡轮后两级叶片采用TiAl合金可减重200公斤,表3为GE公司TiAl基合金的应用情况与发展计划。 表3 GE公司等TiAl基合金的应用情况与发展计划 构件 合金 合金优势 风险 应用情况 过渡风道支撑 Ti-48Al-2Nb-2Cr 高温强度 低 实际运转正常 密封壳体 Ti-48Al-2Nb-2Cr 阻然性能 低 将用于先进发动机 密封支撑 Ti-48Al-2Nb-2Cr 刚性 低 GE90 发支动机铸件 燃烧室主涡流器 Ti-45Al-2Mn-2Nb-0.8TiB2 高温强度 低 计划中 压气机静子 Ti-45Al-2Mn-2Nb-0.8TiB2 所有 中 计划中 低压涡轮翼片 Ti-45Al-2Mn-2Nb-0.8TiB2 高温强度 中 已完成 MTU 实验台实验 低压涡轮翼片 Ti-48Al-2Nb-2Cr 高温强度 中 转子已转到 GF6-80C2 试验发动机试验 轴承支座 刚性 中 计划中 喷嘴零件 高温强度、刚性 中 计划中 压气机叶片 Ti-45Al-2Mn-2Nb-0.8TiB2 所有 高 零件已准在 PWA/RR/GE 样机试验 燃烧室壳体和结构件 改进的 TiAl 基合金 高温强度、刚性 高 建议中 涡轮机架 改进的 TiAl 基合金 高温强度、刚性 高 建议中 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2011-2022年先进材料与热工艺技术发展重点计划中也将高性能TiAl合金及冷坩埚熔铸和定向凝固作为研究开发的重点,如表4。 表4 2011-2020年先进材料与热工艺技术发展重点 材料 工艺 应用 效果 高性能 TiAl 高温合金应用研究 1. 铸造合金 2. 变形合金 3. 耐热 -1100 ° C 推重比 10 ~ 15 航空发动机、高超音速飞机,航天飞机 显著减重 新型 TiAl 基合金定向凝固精密铸造技术及应用 1. 冷坩埚感应熔铸 2. 钛铝合金定向凝固固设备 3. 制造出定向凝固 TiAl 合金叶片 4. 定向凝固构件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推重比 10 ~ 15 、功重比 9 ~ 12 发动机压气机叶片等 1. 定向凝固技术改型 TiAl 合金性能,铸造钛铝合金叶片,减轻发动机重量 2. 水冷铜坩埚感应熔铸技术可以获得性能更优良的钛铸件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傅恒志 等著《 航空航天材料定向凝固 》一书。标题为编者所加,原文标题为“航空航天先进产品与先进材料”。 ISBN 978-7-03-045733-2 《 航空航天材料定向凝固 》 涉及定向凝固理论、技术以及典型航空航天材料三部分内容,分为绪论、多元多相合金定向凝固特性、定向凝固晶体生长取向与界面各向异性、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电磁冷坩埚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定向凝固、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定向凝固和陶瓷材料定向凝固共八章。介绍航空航天材料的凝固特点及其制备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首次全面系统展示晶体生长取向控制、电磁约束成形和冷坩埚定向的研究成果及其独特优势。分析高温合金、高温金属间化合物和氧化物共晶陶瓷等材料的定向凝固制备技术、组织和力学性能。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作者、书名、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6567 次阅读|24 个评论
纪念胡耀邦同志:坦荡无私 亦官亦民
热度 26 sciencepress 2015-11-20 08:19
李瑞旭,男,科学出版社,曾任《中国科学》刊物的负责人。 提到胡耀邦同志,我眼前立即浮现出他那坦诚亲切的光辉形象,内心激泛起崇敬的怀念之情。 有幸与胡耀邦同志相识,是我在科学出版社党的领导小组任职期间,恰逢 胡耀邦同志到中国科学院主持工作, 才有了在工作中的近距离接触。尽管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有限,但他对党绝对忠诚的信念,坦荡的胸怀,质朴的言行和做人、做事的方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在此,仅举两个与耀邦同志在工作中接触的例子,用亲身感受表达自己对耀邦同志的思念之情。 1975年8月2日上午,胡耀邦同志与院宣传出版局的有关领导同志到科学出版社视察工作。那天上午安排了四项工作:一是听取科学出版社党的领导小组的工作汇报;二是看望出版社各处室的同志和了解工作情况;三是亲自到《中国科学》编辑部召开座谈会;四是在召开的全社职工大会上讲话,传达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 领导小组安排我陪同耀邦同志等领导到各处室看望大家并视察工作。每到一处,耀邦同志都亲切地问候大家,很自然地就融入群众之中。他关切地询问工作情况、工作条件、工作中的困难和大家的生活情况。大家也无拘无束地回答、提问、反映情况,气氛融洽热烈。在这短暂的接触中,同志们好似有说不完的话。耀邦同志听了大家的话后,指出要努力工作,要讲团结,困难是暂时的,条件会改善的等几方面要求和希望。在亲切的气氛中,同志们得到了领导的鼓励,感受到了领导的关怀,受到了鼓舞和教育。在陪同耀邦等领导同志视察工作的过程中,我没有感觉到领导与被领导,领导与群众,官与民的界限等级,非常自然和谐。耀邦同志也边走边问了我的一些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工作情况,特别问我有困难吗? 我深切地感受到耀邦同志对基层年轻干部的关怀。我如实地讲了自己当时的工作情况,接着耀邦同志又问我,困难大吗? 我满怀激动和感谢地一一作了回答。耀邦同志拍了拍我的肩膀,亲切地鼓励我说: “年轻人,好好干,你们那个地方干部太少了!” 这是领导对年轻人的热切要求和希望,也是鼓励和鞭策,似亲人的关爱,似长辈的期盼,令我倍加珍惜。我决心思考消化并付诸实际工作,不辜负领导的爱护和鼓励。这种鼓励和鞭策对我的影响很深,令人终生难忘。 在《中国科学》编辑部的座谈会上,胡耀邦同志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针对“《中国科学》不登政治性论文是个错误” 和“有人看不懂《中国科学》就是脱离工农兵”的说法,明确指出: “这种说法不准确,最高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毛主席的东西。” 作为高层领导,端正办刊工作思想和工作方向,排除干扰,澄清基层工作人员思想上存在的疑虑和混乱,这对当时从事科技书刊编辑出版工作的同志们来说,是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解决了当时办刊人员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刊登政治性论文和不转载两报一刊文章就可能犯政治性错误”的思想压力和疑虑。通过这次工作思想和工作方向的清理与梳理,办刊工作步入了应循的轨道,在当时的情势下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中国科学》的同志开始放开手脚,向着办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水平的自然科学刊物的目标迈进。《科学实验》的领导、编辑、记者们走出去,深入到科学技术研究实验和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的第一线,采访组稿,及时掌握科研、生产建设中所取得的新成就、新成果和新发现,如倪志福钻头、新型内燃机车、煤矿巷道液压支架、防沙治沙成就、引种油料作物——油沙豆等,组织报道、宣传、交流,催生扩大其效应。同时走访相关科技情报部门,采访查阅国外最新科技信息,以及专访一些专家,了解专项重大科技成果的情况,等等,使工作呈现出新的面貌,扭转了那种无法正常工作或不敢放开手脚工作的不正常状态。 与之相对比的还有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当时,我们为了推进工作,带着科技期刊要不要刊登政治性文章,甚至转载其他报刊的政治性文章的问题, 去向一位相关领导请示, 请求对工作给予指示、指导。然而这位领导同志听了我们的汇报和请示后,竟然也认为科技期刊要突出政治, 不能出现政治性问题, 不要犯政治性错误, 并强调说:“在这一点上,我是要保留批评权利的。”我们听后大失所望,本来我们是抱着很大希望来的,希望得到领导指导,推动工作。结果非但没有解决我们的问题,获得支持,反而在原有的思想疑虑中进一步增加了我们的压力。相比这下,耀邦同志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在那种政治形势下,他能坚持真理,勇于站出来讲观点,讲真话,真是非常了不起! 他不但指导了我们的工作,还大大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认识,我们大家都钦佩这位无私无畏的好领导———胡耀邦同志! 在与胡耀邦同志接触中,还有不少深刻的感触。譬如,在那个拿着讲稿讲话都怕讲错、被人发难的特殊时期,耀邦同志多数情况下不用讲稿,就能把中央和上级领导的重要指示、文件和政策精神讲得准确而不走样,联系实际贴切又可操作,效果好,感召力强。我想这不仅是他的水平高、逻辑思维强、口才好,这些都只是表象;他身居要职要位,在特殊时期, 能够那么大胆自信地坦言, 究其根本是他对党、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心中无私念;在于他联系实际,尊重实际和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在于他联系群众,扎根于群众,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他把对党、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与自己肩负的使命、责任感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群众利益至上融汇在了一起,才会有旗帜鲜明、坚持真理、无私无畏、实事求是讲真话的根基和气度,自然也赢得了群众的爱戴、敬仰和怀念。 (2007年5月31日)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编写的《难忘的120天——忆胡耀邦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的日子》一书中,李瑞旭撰写的《坦荡无私 亦官亦民》一文。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278 次阅读|22 个评论
张永德:数学计算只是外衣,物理思想才是灵魂!
热度 9 sciencepress 2015-11-19 08:21
《高等量子力学》是作者有关量子理论的几本书之一。对于采用“ 高等量子力学 ”作为书名作者是有些犹豫的。且不去说“ 高等 ”二字当前给人的感觉,单从内在逻辑自洽性角度看,“ 高等 ”“ 量子 ”“ 力学 ”这三个词有一种古怪而常被人们忽略的“三体排斥作用”:三者之中无论去掉哪一个,都可以构建逻辑自洽(至少较为自洽)的理论体系。高等力学、量子力学、量子场论等都可以。但三者凑到一块儿必定构建不出比较“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比如,既然已是“高等”的“量子”,难免要涉及粒子的产生、湮没和转化,粒子数真的不守恒了! 这就超出了只限于研究物体受外力作用在时空中运动的传统“力学”的范畴。也有用“高等量子理论”的,但此名称又宽泛得与量子场论牵连不清,也许还让人感觉只重理论的偏颇。思前想后,只得是“ 前面的书名爬,后面的书名跟着爬 ”了。 20世纪80年代初,作者由四川三线国防单位转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甫始即为研究生讲授“高等量子力学”这门课程。其后近三十年时间里,不断执教着它或是周边课程。与此同时,也一直从事与量子理论有关的研究工作。这本书便是在这样的科研教学背景下,根据作者多年讲稿,结合科研成果和体会整理修订而成。其中也包括一些我的学生和国内外学者的适宜纳入本书的研究成果。 写作本书过程中,作者尽力做到体系清晰、内容清新、叙述清楚。关于选择内容、叙述角度、掌握深度等问题,作者遵循的主导思想是: 其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对物理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形势要求教师在传授高等量子力学中,在保持系统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同时,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向前看,顺应科学发展趋势,适当提高标准,不断吐故纳新,缩短与前沿的距离。这对培养高素质研究人才十分重要。 其二,要讲清当然,更要尽力讲清所以然。注意分析概念实质、揭示理论意图、挖掘物理内涵,揭示理论意图,交代清楚所讲内容与周边课程的衔接与分界。 其三,众所周知,总体上说,量子理论还存在许多基本困难和尚未弄清楚的重要问题。有鉴于此,作者本着开放思维,力求说清物理内涵,指明认知边界,叙述问题不回避、不含糊、不偏执。虽时有临笔踌躇,颇费思量,但对此方针仍是不离不弃。 其四,除个别章节外,全书选材大体偏重低能、偏重非相对论量子理论。这是为了顾及物理类多数专业(还有材料物理、量子化学、量子信息等)研究生的需要,也有展示量子理论内在逻辑自洽、结构优美的考虑。 涵括从非相对论量子力学到相对论量子场论,以及周边量子课程的整个量子理论,其领域广阔无垠,架构雄伟壮观,风姿绚丽卓绝,禀性精灵古怪。 不像其他物理理论,量子理论是大批杰出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的共同创造。 她是迄今物理学中最宏伟壮丽的宫殿群落,也是应用领域最为宽广的物理理论。 她不仅是整个近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甚至正在成为包括纳米材料科学、近代化学、近代生物学、量子信息科学的几乎整个近代科学的理论基础。她不但是一部厚重的科学理论,更是哲学和认识论的重要源头活水。总之,她堪称为人类文化的一块瑰宝奇珍。诚如朱熹所说: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高等量子力学虽属“可道”之“道”,却也是一泓清澈明亮的湖水,徘徊激荡着微观世界的天光云影,令人流连忘返。倘若读者在阅读辛劳之后从书中得到这份愉悦,那正是作者的追求和期盼。 从2008年年底《高等量子力学》出版,到这次历时一年的第三版修订,这是作者对本书力所能及的最后一次修改。改完书稿,本着韩愈的“ 传道,授业,解惑 ”精神,对初学者说几句学习和思考方法问题。 不像经典理论,量子理论问题思考起来时常比较困惑,加之高等量子力学问题计算起来通常也比较繁杂,初学者容易被炫惑。但这时更应当设法直面这些物理困惑,摆脱数学炫惑,注意问题本身(和展开内容)的物理动机、物理思想、物理概念、物理逻辑、物理分析、物理图像、物理结论、物理本质、物理关联……一般而论, 数学计算只是外衣, 物理思想才是灵魂! 不要 让人看见你只有手,而要令人感觉你有脑袋。不要对人对己说: Shut up,Caculate! 不要 类似于人们熟知的劝导: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而要多想想Feynman在学习量子力学的时候,为什么会说: Young氏双缝是量子力学的心脏! 这里“不要”的两种说法都是片面的、误导性的。对于抱侥幸、想偷懒、不懂事的孩子,这些说法是必要的。但是,对于已经立志做研究的研究生和做学问的人,他们并不抱侥幸也不打算偷懒。 这些说法的主导思想中带有一些匠气,缺乏灵气,不注意提升悟性,偏于造就“匠人”! 一般地说,成功有四个要素: 天资,勤奋,方法,机遇 。其中, “ 方法 ”就是“ 治学之道 ” 。如果想避免“ 一生辛劳,所获不大 ”的结局,除了不由自己做主的“天资”和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无法在事前事中讲究,应当讲究这个可以由自己管控的“ 治学之道 ”! 不可被前面两种说法所误导:以为“ 勤 ”就是一切,“ 苦 ”就是一切,“ 计算 ”就是一切,物理内涵是不去多想的! 灵性和悟性是不重要的! “ 治学之道 ”是不必讲究的! 总之,终己一生的整个治学过程都应当是 驭使小道, 讲究中道, 追求大道! 这里的“ 大道 ”就是 勤奋多思求悟! 如何去“求悟”? 这大体是一个“ 大道无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的题目,是“ 不拘一格降人才 ”的“ 见仁见智 ”的题目了。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张永德 著《 高等量子力学(第三版) 》(上下册)一书“第一版前言”、“第三版前言”,文字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978-7-03-045431-7 《 高等量子力学(第三版) 》共12章,分别为:量子状态描述、对称性分析补充、全同多粒子非相对论量子力学——二次量子化方法述评、量子变换理论概要、非相对论量子电动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及缺陷、量子力学的路径积分表述、多道散射理论(Ⅰ)、多道散射理论(Ⅱ)、近似计算方法、量子纠缠与混态动力学、量子理论述评.外加9个附录. 本书致力于阐述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全书体系清晰、内容翔实、叙述清楚、分析透彻,适合作为物理类研究生的公共理论基础教材,也是物理学工作者有用的参考书.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746 次阅读|18 个评论
从5匹马到5,告诉你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史
热度 14 sciencepress 2015-11-17 08:54
对任何一个学科来说,研究其历史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数学这一学科尤为重要,这是数学学科自身的特征决定的。 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史 这个问题可谓前人之述备矣。但在这里我们还是要把一些要点说出来,以给学生们启发。 英国哲学家里德(T.Reid,1710—1796)说: “ 数学系统一旦在少数公理和原始定义的基础上完美地建立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坚如磐石的基础。然后年复一年地发展和成长,最终形成一种能为人类理性所引以为自豪的坚固结构。” 这就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数学思想的起源与传播有其自身规律,相对其他学科来讲有更强的连续性。数学理论体系从未发生推倒重来的情况,数学发展史上的每一次突破都奠基于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因而,温故知新成为数学传播研究的必由之路。注意一下就会发现:数学是建立在公理的基础上的,而其他科学是建立在假说的基础上的。这才导致数学拥有与其他科学不同的特征,数学史的研究也显得十分重要了。数学的实质在于有一套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普遍理论和方法。相对数学而言,科学的证明依赖于观察、实验数据和理解力;数学的证明是依靠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在思维严密的数学家眼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都是经验科学,难以达到数学定理证明所具有的绝对程度,只能提出近似于真理的概念。 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王后”,同时也是自然科学的“仆人”,一直忠实地服务于其他科学。这完全是缘于她的能力。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所有的科学问题在本质上都是简单而有序的。物理学所有的定理都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出来。人类的智慧坚持用简单的概念阐明科学的基本问题,数学就是一个基本的方法。 数学是历史积淀的产物,只有了解数学史才有利于对数学作整体的把握。数学史研究的是历史上的数学,探讨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规律,以及受其他社会因素影响的数学问题;还要研究数学在萌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思想及其传播和继承的规律。不仅涉及过去的和现在的数学,还探讨未来数学的发展趋势与特点,以指引当前数学科学的走向,为现代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服务。 数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在解决诸如不变与变,有限与无限,部分与整体,具体与抽象,离散与连续,确定与随机,精确与近似等矛盾的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除了少数专业数学工作者研究纯数学,大多数数学家或科技工作者从事的是应用数学的研究。应用数学是利用数学的方法来发展经验科学的学科。应用数学始于经验性事实,止于对经验性事实进行规律性预测,这些规律还必须被其他的实验数据所证实。从研究过程可以看出应用数学的真谛:从自然现象出发,回到自然现象。因此,用数学理论来发展经验科学往往又会向数学提出深刻的挑战,并启示纯数学研究的新方向。 关于数学历史与创新的关系,吴文俊院士有深刻的论述,他说: “ 假如你对数学的历史发展,对一个领域的发生和发展,对一个理论的兴旺和衰落,对一个概念的来龙去脉,对一种重要思想的产生和影响等这许多历史因素都弄清了,我想,对数学就会了解得更多,对数学的现状就会知道得更清楚、更深刻,还可以对数学的未来起一种指导作用,也就是说,可以知道数学究竟应该按怎样的方向发展可以收到最大的效益。” 近代应用数学发端于英国,牛顿是其鼻祖。为了解释观察到的大量天体运行的资料,解释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牛顿建立起天体运行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划时代的三大力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但是,力学定律的内涵超越了那个时代传统数学的范围,牛顿不得不开拓新的领域,发明了微积分,然后再用微积分、力学定律和万有引力,求得了行星运行的规律。在19世纪末的英国,所有的理论物理被称为应用数学。人们运用“概括法”从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中概括出关键的物理因素,然后再用数学进行分析。 学习数学史要达到的几个目的 李文林先生说过,研究数学史通常有三种态度:为历史而历史,为数学而历史,为教育而历史。 对于我们从事高等教育的人来说,当然免不了要把数学史的研究和学习与教育联系起来。我们想达到的目的当然很多,但其中的几个需要特别提出。 1.对数学抽象性的认识 抽象是数学的特点,也经常成为学习的难点。在此,让学生们认识到抽象的基本过程和抽象的作用是必要的。抽象不仅是高度的概括和提炼,而且越抽象的东西应用范围也越广。 数学史上最早也是最重要之一的抽象是正整数的出现。数学问题本来就源于“实在的”而不是抽象的问题。早期的数值十分具体,而不像今天的数据那么“抽象”。 因此,从5匹马到5个“东西”再到“5”便成就了数学史上巨大的精神飞跃。 接下来就是另一个“飞跃”。正整数的出现自然驱使人们去研究它的运算规律。如果单纯探讨2+3=3+2, 5+8=8+5等等的具体结果就会陷入无休止的罗列中。人们巧妙地引入了符号: a+b=b+a 这里a、b可以代表任意正整数。 随着符号的引入,数学进入了从“数”到“类”的飞跃,从而从算术阶段进入了代数阶段。 相信学生们在此会“顿悟”的,也许学习过程中从来没有人给他们点透过。就好像学生在应试过程中做了无数的对数题目,却没有意识到对数运算法则的实质——降低运算级别: “ …by shortening the labours, doubled the life of the astronomer。 (以缩短计算时间使天文学家寿命加倍) ——Pierre-Simon Laplace 2.对世界各个文明所做贡献的客观认识 在公元前2000年,古巴比伦数学的发展就已经开始。而他们对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的研究在至少公元前1700年就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出土的泥板中有大量的数学文献,包括15组勾股数。其中最大的一组勾股数按照现代的计数方法,斜边是18541,一条直角边是12709。 事实上数学史上有四个伟大时代:古巴比伦时代、古希腊时代、牛顿时代以及始于19世纪初直至现在的黄金时代。 3.了解中西方数学思维的差异 中国人擅长计算,而古希腊人擅长逻辑推理。泰勒斯(Thales, 约公元前624—前547)开逻辑证明之先河:他不满足于人们看到的一个圆被其任一直径分割为相同的两部分,还要想办法“证明”它们是相等的。他认为靠直观观察毕竟是有限的,系统的证明才更加可靠和长久。 4.了解前人的奋斗历史和治学精神 这也是“为教育而历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选择生动、丰富、典型的历史事件或史实,并用恰当方式展现在课堂或课程中,让学生切实“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惠威尔(W.Whewell)在《归纳科学史》中写道: “ 除了顽强的毅力和失眠的习惯,牛顿不承认自己与常人有什么区别。当有人问他是怎样做出自己的科学发现时,他的回答是:‘老是想着它们’。另一次他宣称:如果他在科学上做了一点事情,那完全归功于他的勤奋与耐心思考,心里总是装着研究的问题,等待那最初的一线希望渐渐变成普照一切的光明 。 ” 希尔伯特在1930年退休时被柯尼斯堡授予荣誉市民称号。他发表了演说,并以著名的六个字作为结束,以表达他对数学的热爱以及奉献于数学的一生: We must know, we shall know! 5.了解数学的发展过程和教材、专著的差别 数学论文和专著一般都是经过“包装”的,也就是说,是按逻辑顺序从定义到性质、定理等等组织内容、精心撰写的。那些数学真理、数学定理又是怎样被发现的?往往很少涉及,或语焉不详。而对于学习、研究和应用数学的人来说,这一点又恰恰至关重要。而且常常书籍之中展现的结果刚好跟实际演变过程相反,自然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给予点拨。 对于数学史及数学思想的灌输,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应该传授给学生以思想和方法。可以说数学思想和方法比数学计算更重要。当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李晓奇,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史。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吕变庭 主编《 科学史研究论丛 第1辑 》一书中, 李晓奇 《 对数学史及数学思想的认识及教学实践 》 一文。标题为编者所加,有删减。 ISBN号:978-7-03-045827-8 《 科学史研究论丛 》是河北省科技史学会会刊。200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先生为会刊题写刊名,并为之题词:“科学之道贯古今,跨越发展在创新。” 《 科学史研究论丛 》创办的宗旨,不仅要把 “科学之道” 发扬光大 ,而且还有高举“创新”旗帜,办出特色,逐渐提高其在学界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末作者、书名、封面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0328 次阅读|28 个评论
走向更加成熟的科学实验哲学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11-12 08:31
“ 《科学实验哲学》是2000 年6 月15 ~17 日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哲学系为期三天的研讨会“走向更加成熟的科学实验哲学” 的结晶。 ——〔荷〕汉斯·拉德 《科学实验哲学》( The Philosophy of Scientific Experimentation ) 是一本以会议文集形式专门讨论科学实验哲学的著作,从多个方面、多种角度讨论了科学实验的哲学问题。作者们深入科学实践的具体形态(如实验、观察和实验室活动过程),探讨实验、观察和理论三者的关系、科学仪器的作用、客观事物知识的形态等具体问题,为科学实践的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内容和深入的分析,给了忽视实验的哲学研究传统一个矫正剂。 在此,请允许我讨论本书的几个重要方面。 首先,观察与实验在科学实践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特别有趣的问题。 对关于“观察/ 实验负载理论” (theory-laden observation /experiment ) 命题的重新考察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个命题曾一度成为实证主义的克星,并成为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重要理论观点支柱。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汉森提出并且论证了这个命题,而后这个命题被科学哲学普遍接受,成为对经验与理论两分的致命一击。一旦它为我们接受,观察/ 实验和理论的关系就不复存在。一旦三者成为三位一体的混合东西,关于科学理论的进步、比较、真理等问题都因为缺乏必要的、合理的基础而成为令人困惑的问题。相对主义兴盛也与这个命题有关。重新使观察/ 实验特别是实验成为理论必要和适宜的基础,并且为此提供科学史案例的充分论证,对纠正极端理论优位的科学哲学观点,复归实验与理论、科学积累与科学突变的复杂辩证关系的观点有重要意义。 因此,科学实验哲学成为科学实践哲学的近亲与同道。 以往的科学哲学往往把观察与实验混为一谈。这是因为,观察和实验的作用对于逻辑主义或者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来说,很少有本质上的意义差异。它们都为理论提供证据,是理论联系被表征的世界的经验桥梁和中介。并且,实验和观察还有用来检验理论的作用,实验和观察为明确的理论假设导引,即观察/ 实验负载理论、渗透理论。 在科学实验哲学中,特别是在新实验主义科学哲学的视野中,实验常常有自己的生命,实验也常常有许多种类的生命( Hacking,1983a: 150,165);实验不是为明确理论导引,而是为值得研究事物的暗示以及对如何开展这样的探索的把握导引。科学实践哲学更重视实验,因为在科学实践哲学中,科学是作用于世界的方式,而不是观察和描述世界的方式。“实验一直担当着知识论的重任。” 这样,实验或者观察和理论在品格方面就有了重要的区别。因此,在科学实践哲学中明显地表现出更重视实验的特征。实验目标,实验设计,实验所采用的手段、仪器和获取的现象都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 科学实践哲学中的新实验主义研究进路集中批判一直以来强烈影响着科学哲学的观察/ 实验渗透理论、观察/ 实验负载理论命题。哈金认为: 第一,观察与陈述不是一回事,以往的逻辑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哲学家太注重陈述,而作为活动的观察则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第二,理论和实验的相互关系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在自然科学里它们不都有同样的形式;第三,更基础的真实研究往往要先于任何相关理论;第四,按照理论和实验术语来划分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误导,因为它把理论处理为同一种类的东西,把实验处理为另一类同一的东西(Hacking,1983a: chaps.9-10)。新实验主义通过大量实验、观察先于相关理论的案例或者独立于理论的案例(如戴维观察到沼气的案例、赫谢尔对未知天体的观察发现、布朗运动的观察和发现的无理论性) 说明存在不负载理论(theory-laden free ) 的实验,新实验主义科学哲学相当有力地驳斥了观察/ 实验负载理论命题。当然,我们认为,实验、观察和理论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那种逻辑上只存在一类可以概括全体的关系可能是幻觉,实验可以有自己的生命,理论也可以有自己的生命,实验和理论还可以有相互纠缠的双螺旋缠绕在一起的生命。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深入科学实验、实验室,探询这种多重关系,而不是冠以一个简单的说明。 新的科学实践哲学给予实验室以重要地位。 因此,连带地,在科学实践哲学中,实验室被赋予新的认识论地位和意义,它是一个认知概念,而不仅是认知的场所。事实上,早在科学实践哲学诞生之前,在SSK 中,诺尔-塞蒂纳就认为,科学实验室概念已经代替实验概念之于科学史和科学方法论的意义;实验室语境由仪器和符号的实践构成,科学的技能活动根植于此。正是实验室使得实践概念成为一种文化实践的概念。实验室在科学哲学研究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概念,实验室本身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代理者。诺尔-塞蒂纳甚至认为,这个代理过程是: 实验室研究成为事物被“带回家中” 的自然过程,使自然对象得到“驯化”,使自然条件受到“社会审查”。实验室重要的意义在于提升“社会秩序” 和“认知秩序”。 传统科学哲学仅仅认为,实验室是产生知识的场所,仅仅在科学知识产生的源头给予实验室一个位置,而后科学知识和理论的发展均与实验室无关。这使得实验室有点像牛顿框架下的空间。新的科学实践哲学给予实验室以重要地位。新的科学实践哲学认为: ①实验室是建构知识的研究场所与情境。由于知识是地方性的,因此知识作为其实践的维度,必定含有实验室特征,对象经过巨大改造之后,已经不再是纯粹自然的东西。②实验室的作用是:隔离-操纵对象,使得被研究的事物清晰化。③实验室以工具、设备和技能介入研究,实验室本身就是研究活动的组成。④实验室还提供追踪实验过程的全程性认识。⑤提供新科学资源的实践性理解、文化性理解。 正如本书主编拉德指出的,目前新实验主义的科学实验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tific experimentation) 主要研究的主题包括: ①实验的物质实现;②实验和因果关系;③科学-技术关系;④实验中理论的角色;⑤建模和(计算机) 实验;⑥仪器使用的科学和哲学意义。 拉德指出,在实验里,我们能动地与物质世界打交道。无论按照哪种方法,实验都包括一种实验过程的物质实现(研究的对象、仪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是: 科学实验的活动和产品特性对于哲学上关于科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论题的争论有什么意义? 新实验哲学认为,其本体论意义在于: 一种关于实验科学的更适当的本体论说明需要相应的某些配置性概念,如关于实验设计的实践、实验再生产能力的角色和自然作为机器概念的考察,在实验中必需的图示符号使用、“虚拟观察” 的程序、仪器使用中的专家角色、人的精神在实验本体中的作用(如可能性、能力、倾向、可能应进入实验科学的本体论研究)。其认识论意义在于: 实验的干预特征同样引发认识论问题。贝尔德提出一种新波普尔主义关于“客观事物知识” (objective thing knowledge) 的说明,其知识是被封存在物质事物中的。对这种知识进行举例说明的是沃森和克里克的物质双螺旋模型、Davenport 的旋转电磁发动机以及瓦特和Southern 的蒸汽机指示器。贝尔德认为,这些例证本身就是把类似于标准认识论的真理、辩护等概念移位到事物知识上的案例。例如,在对工具的讨论中,贝尔德提出事物知识(thing knowledge) 概念,并且把它们分为: 模型知识(model knowledge),如DNA模型;工作知识(working knowledge),指一种工具或者机器在运行中的规则性和可靠性方面的认知;测度知识(measurement knowledge)。这些区分涉及波普尔的世界1 ~ 世界3 的划分以及相互作用的形而上学问题 。 拉德还认为,对实验的理论的和经验的研究非常适合因果关系论题的探究。我们发现,在实验主义者看来,一个因果主张基本就是,如果一个确定的实验被运行,那么将发生什么的观点。在实验的因果关系上至少可以发现三种不同研究进路。第一种进路认为,在实验过程和实验的实践中,因果关系的角色是可以分析的。第二种进路包括对解释和检验因果主张的实验角色的分析。因果推论可能仅仅在通过(可能的假说) 实验干预时才能被证明,而不能通过观察来证明。第三种进路是在行动和操作的概念基础上说明因果关系的概念。 如果哲学家继续保持对科学的技术维度的忽视,实验就将继续仅仅被视为理论评估的数据供给者。如果他们开始认真地探讨科学-技术的相互关系,研究技术在科学中作用的一个明显的方法就是集中于实验室实验中使用的工具和设备。在本书中,贝尔德论证事物知识与理论知识同等的重要性。朗格主要强调实验科学和技术在概念和历史上的近亲性。 科学实验哲学的中心论题,是科学和实验的关系。 目前,这个论题被两个方面的进路所探究。第一种进路是在实验实践内研究理论的角色。这关涉关于实验科学区别理论的(相对的) 自治性主张。如前文所说,针对“观察/ 实验负载理论” 的观点提出,实验是无理论负载的观点。另外,海德伯格论证实验中的因果论题可以并且能够从理论论题中区分出来。同样,在科学工具分类中可以做出相同的区分。海德伯格认为,以工具“表征” 的实验是负载理论的,“生产的”、“构造的” 或者“模仿的” 工具使用的实验是有因果基础的,是无理论负载的(Heidelberger,见本书第7 章)。第二种进路对实验-理论关系附加理论如何能够从物质实验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或概念化如何从物质过程到命题、理论知识的转变。当然,即便实验研究不仅仅是达到理论知识的唯一手段,实验也伴随科学理论形成相关的认识角色。把两者的关系置于平衡之论题的哲学研究既得益于“相对主义的” 科学研究进路(Gooding,1990: 180,211-215),也得益于“理性主义的” 认识论研究进路(Franklin,1990: 2,3,160;Mayo,1996: 405-408)。特别是,梅奥通过主观贝叶斯主义的批判研究,通过错误改进实验推进科学理论的研究,重新梳理和说明实验、观察和理论三者的合适关系。 实验、建模和(计算机) 模拟的相关研究在科学实验哲学中获得重要推进。拉德指出,在过去的10 年中,对计算机建模和模拟的科学意义的认识有了巨大的增长。许多现代科学家都参与他们所谓的“计算机实验”。除了计算机实验的内在兴趣和论旨外,这个发展还激起一种哲学讨论,即这些计算机实验以什么方式进行,它们如何与普通实验联系。在本书中,凯勒和摩根详细研究这个主题。他们共同提供计算机建模和模拟的分类。一是计算机模拟,即以计算机模型去模拟已有的现象;二是真正意义的“计算机实验”,即通过计算机程序产生的对象进行实验研究;三是试图去建模迄今为止还未理论化的现象,如“人工生命” 研究(Keller: 198-215;Morgan: 151-216;见本书第10 章、第11 章)。 科学工具的研究是一种科学实验哲学的富矿。 事实上,这样的研究细致地反映出科学工具研究进路和趋向。科学工具的研究是一种科学实验哲学的富矿。例如,设计、操作和工具广泛应用的各种特性及其哲学意蕴、示意图解、图示符号在设计科学工具中的重要性,存储在这些图像中的知觉和功能信息,视觉知觉的本性,思想和视觉之间的关系,再生产性作为某种实验规范的作用,工具性中介实验输出的表征模式问题,都是传统科学哲学忽视的,而今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获得新的分析资源,形成新的方向和进路。 本书所谈到的新实验主义仍然有一些缺陷,这或许是新实验主义自身的问题,也许是实验主义仍未能兴盛的原因之一,即各章所表述的新实验主义立场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有些章节之间的观点还存有争论。例如,在关于知识的性质、人工与自然的区别等方面存在很多争论。写作和论述风格也不完全相同。所以,在读本书时,不要把它看做是铁板一块、首尾一贯的一个体系,而应进行比较、分析研读。 ▁▂▃▄▅▆▇██▇▆▅▄▃▂▁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荷〕汉斯·拉德(Hans Radder) 主编, 吴彤、何华青、崔波 译《 科学实验哲学 》一书“译后记”。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5773-8 《 科学实验哲学 》 以科学实验为基础对科学哲学做出解释和说明:提出和论证客观事物知识的存在和重要性;指出科学实验等科学实践是科学的基础,讨论理论与实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等重大科学哲学问题。 《 科学实验哲学 》是 “理解科学译丛”的一种。 当今世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科学技术。如何树立科学观念,弘扬积极的科学精神,仍是现代社会高度关心的问题。 “理解科学译丛”从科学技术的哲学研究、方法论研究、史学研究、社会研究以及传播普及研究等多个视角,系统地选择翻译国外的重要教材和著作,以飨有志于推进理解科学的有识之士和关心理解科学的广大爱好者。 “ 理解科学译丛 ” 第一辑书目 《伊斯兰技术简史》 《理解科学推理》 《理工科学生科研指南》 《表征与干预》 《 科学实验哲学 》 《科学的社会史》 ▁ ▂ ▃ ▄ ▅ ▆ ▇ █ █ ▇ ▆ ▅ ▄ ▃ ▂ ▁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书名可购买相关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257 次阅读|1 个评论
井震联合新技术预测火山岩储层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11-9 08:01
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不仅在成岩、岩性、岩相、储层及含气性方面十分复杂,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各向异性特征,诸多难题仅靠普通地面三维地震手段很难解决。例如,近地表吸收衰减影响问题;火成岩内部的复杂构造成像问题;火成岩储层(垂向和横向) 空变剧烈的岩相分辨问题;与各向异性有关的裂缝识别问题;复杂气水关系问题等。 这些难题都需要井筒地震与地面全方位地震联合进行资料采集、处理解释攻关解决。 【一】 火山岩储层预测的 井震联合新技术探索 2008 年大庆油田在徐家围子断陷徐深21-1区块通过采用当时国际上最大级数(160 级) 的3D-VSP 观测设备与全方位地面地震观测相结合,并通过极限井-地联合地震全方位的立体观测技术,针对火成岩储层进行地震采集、井-地联合地震数据处理进行复杂火成岩成像处理、井-地联合解释中地面地震数据宏观的地质解释优势和3D-VSP数据的微观地质解释优势等方法,探索性地进行了火山岩储层的井-地联合研究。 一、徐深21-1开发区块 徐深21-1 区块工区位置图 徐深21-1区块位于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徐东斜坡带西南侧,是徐深火山岩气田的主力区块,含气层为下白垩统营城组一段火山岩。该区火山岩具有如下勘探难点: 多期次喷发的火山岩构造成像及速度场复杂,近地表吸收衰减严重;储层埋藏深(构造主体部位埋藏在2500m 以下);岩性、岩相类型多样,空间相变剧烈;井间物性差异大、非均质性较强;裂缝和断裂发育,各向异性和裂缝成像研究困难;无统一的气水界面,气水关系复杂。 常规地面地震方法很难满足该区气藏精细开发的技术需求。 二、采用160 级(目前国际上最大级数) 的3D-VSP 与全方位地面地震观测联合采集。 3D-VSP+全方位地面地震资料采集 针对研究区的深层火山岩特征和160 级的3D-VSP 观测设备及全方位地面地震观测系统的特点,设计了零井源距VSP (ZVSP)、8 方向的变井源距VSP (Walkaway-VSP)、3D-VSP 和全方位地面三维地震联合采集等观测方法。通过将3D-VSP 纵向识别能力和全方位地震横向观测能力相结合,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从而提高地震的空间成像分辨率,加强了对断层、尖灭点、火山岩边界的识别能力,有效增加了地震信息量。 全方位地面观测复杂地质体的成像能力示意图 全方位地面地震观测优势是当今随地震勘探硬件技术的发展(上万道采集设备)而逐步形成的地震主要观测方式。具有类似外科手术无影灯的特点 ,既可很好地获得复杂构造成像,又可较好地克服上覆复杂地质体的影响,获得其下部地层成像。该观测方式具有较高的覆盖次数、对各种相干噪声采样更充分、保留远炮检距成分较多。图(b) 为一个复杂盐丘体和下覆简单平层的地质模型,由图可见,采用任何方向窄方位观测都会引起下覆层的影响,而采用宽方位观测则能够获得正确的地震成像信息。研究区地表存在诸多村庄等障碍物,会导致激发的空白区,采用全方位观测可以穿越地表障碍物获得更好的地震成像效果。 全方位裂缝型储层地震能力示意图 能够较有效地解决各向异性地层的参数求取和成像问题。针对火山岩裂缝各向异性储层特点 ,全方位地面地震勘探能够识别裂缝方向的方位角地震成像结果和方位角速度差异,从而识别裂缝储层 。若再结合3D-VSP 就能够较准确地求取VTI 和HTI 各向异性参数 ,则可以更好地进行火山岩裂缝储层的成像和识别。 三、通过井-地联合地震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复杂火山岩成像处理 3D-VSP+全方位地面地震资料联合处理 零井源距VSP 也称为零偏移距VSP 或ZVSP。针对火山岩复杂成像问题,在3D-VSP+全方位地面地震联合处理技术中,第一步进行零井源距VSP (ZVSP) 与地面地震联合处理。 零井源距VSP (ZVSP) 与地面地震联合处理流程 第二步进行ZVSP 与非零井源距(也成为非零偏移距VSP 或Walkaway-VSP、WVSP)、3D-VSP 的联合处理。 ZVSP、WVSP、3D-VSP 联合处理流程 在常规VSP 技术中,零井源距VSP 和非零井源距VSP (也称为非零偏移距VSP 或Walkaway VSP、WVSP) 的处理是常规技术,在本次实例中将3D-VSP 也放在一起进行联合处理,这样在处理效率上、参数的一致性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 过徐深21井位置不同方位角观测的地震成像剖面 基于全方位观测的优势,形成过徐深21 井不同方位地面地震剖面。由穿越徐深21 井的0°、45°、90°和135°的成像地震剖面(红色箭头部位) 对比可见,在地面进行不同方位角地震观测会引起地震成像的不同,最终导致火山岩复杂相带成像的不同。 不同方位角地震相干数据体等时切片 由火山岩顶(T4c) 向下104ms 的不同方向地震相干数据体切片对比可见,不同方位角地震相干数据体的断裂和裂缝成像结果明显不同。分析结果表明,应用VSP 求取的各向异性参数和垂向与水平地震成像属性能够预测裂缝方向及裂缝发育带。 三、通过地面地震数据宏观地质解释和3D-VSP 数据微观地质解释的井-地联合解释技术,并结合火山岩岩石物理特征研究对目标区复杂火山岩储层进行综合评价。 井-地联合层位标定 层位标定是连接地震资料与地质资料的桥梁,是构造解释和精细储层描述的基础。 源于3D-VSP+全方位地面地震的采集和处理的优势,采用井-地叠前标定,包括VSP地震的桥式标定,地面地震、VSP 走廊叠加剖面、3D-VSP 及地面地震的嵌入式叠加标定四种方式,大大提高了标定的精度。 徐深21-1井VSP资料与地面地震信息联合标定 徐深21-1井地面三维与VSP走廊叠加剖面合成记录综合标定 图为徐深21-1 井地面地震资料、VSP 走廊叠加剖面、高分辨率的VSP 走廊叠加剖面以及不同频率的合成记录所作的标定。VSP 剖面、地面地震剖面与合成地震道的波组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表明层位标定结果的准确性。 运用上述方法选取其他4口井进行合成地震记录辅助层位标定,从而对各主要地震反射层和储层进行精细标定。 徐深21-2—徐深21—徐深21-1井联井层位标定 全方位地震横向观测能力与3D-VSP 纵向识别能力,大幅度提高了研究区地震资料的空间成像分辨率。利用地面地震数据宏观地质解释优势和3D-VSP 数据微观地质解释优势相结合,提高对火山岩地层的断层、尖灭点、河道及砂体边界的精确解释能力。 井-地联合解释火山岩储层 火成岩储层宏观地质解释: 基于火山岩储层地震切片空间解释和地震剖面的垂向解释,最终建立火山岩储层宏观地质解释模式。 过徐深21-1井营城组火山喷发地震解释剖面(Inline120) 徐深21井位于局部构造的高部位,钻遇了火山通道相和侵出相。由图可见,其地震反射波具有三个相互叠置杂乱反射段,可解释为营城组分为三期火山岩喷发旋回。 营城组火山喷发地质解释模式 由上述营城组火山相带的解释,最终建立该组火山岩的地质解释模式。沿营城组底T41断裂系统形成了第一期火山喷发,而后经历了另外两次火山喷发的地质认识。火山岩的不同相带形成了地震剖面上不整合的反射界面关系,三次火山喷发通道相是沿相同的断裂火山通道向上延伸,地震反射特征表现为点状不连续垂向反射,这些部位具有明显的HTI各向异性传播特性。 火山岩储层空间分布定量预测 采取以下步骤对主要含油气层段营一段火山岩储层进行定量描述: ①对储层进行岩石地球物理分析,找出对储层反应敏感的参数。通过分析发现营一段火山岩具有相对低速度、低密度特征,因而表现为低波阻抗特征,尤其含气储层的波阻抗更低。②在确定波阻抗为储层敏感参数后,利用钻井资料和波阻抗资料进行储层空间分布的预测,计算营一段各气层组储层厚度。③利用AVO 气层检测技术预测本研究区的含油气范围,再结合波阻抗计算的储层厚度和钻井结果,预测本研究区营一段气层组有效储层厚度。 营一段Ⅰ气层组上段有效储层厚度预测图 营一段Ⅰ气层组上段是本研究区的主力产层,有效储层发育。有效储层厚度与火山锥位置、构造发育情况,特别是储层厚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有效储层总体表现为中部厚,四周薄,北角和西北角有效储层缺失。厚度一般为15 ~60m,最厚处发育在徐深21 井东北,为80m 左右。本研究区已完钻的五口井均发育该套有效储层,其中获工业气流徐深21 井有效厚度为66m。 【二】 3D-VSP+全方位地面地震 联合火山岩预测应用前景 为了使地震技术在油田勘探开发中得以广泛应用,多项技术的联合勘探已成为当今地震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VSP 地震与地面地震相比,具有下述优势: 1、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更加直接、明显及灵敏。 地面地震通过观测波场在水平方向的分布研究剖面垂向变化。VSP 地震剖面则是通过观测波场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研究剖面垂向变化。 2 地表观测离介质内部有意义的界面较远,与界面有关的波需要经过复杂过程才可到达地表。 VSP 地震能够在介质内部紧靠界面附近观测,因而可直接记录到与界面有关的较纯的地震子波波形。 3 . 地面地震的主要干扰来自上部,造成地面记录波的识别与对比困难。 VSP 地震由于在介质内部的点上直接观测,因而能避开和减弱低降速带干扰,易于识别波的性质。 4 . VSP 地震资料不仅能够得到更为精准的时深关系,还可以估计地层的吸收衰减参数、地层的岩性及流体性质等。 根据地层中的衰减测量,通过补偿地震波振幅,从而为地面地震资料的精细处理提供准确信息。 VSP 地震资料分辨率高,但覆盖范围小,只能研究井周围的地层变化。而地面地震资料覆盖面积广,但纵向分辨率低。因此联合两者优势,利用3D-VSP 和全方位地面三维地震立体观测采集、处理及解释综合勘探技术手段,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这种联合勘探能够探索最优化勘探目标,在解决井周三维精细成像、地震属性和各向异性、裂缝性油气藏描述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井-地联合地震勘探的技术结合关键点 随着井-地联合勘探新方法的不断提出及更多实践,在下述几方面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1 . 利用VSP 资料研究岩石的吸收衰减特性。 VSP 地震由于检波器通过井置于地层内部,因此同时能够接收上行波和下行波,可在井下不同深度直接观测震源子波的变化,能有效提供有价值的地震衰减信息。利用实际的衰减测量结果,从而对地震波能量和频率损失进行补偿。对于振幅和相位补偿后的高分辨率及高精度的VSP 资料,有望建立井中地质界面和地震反射层之间的可靠联系。 2 . 多波VSP 资料纵横波速度、泊松比等各种弹性参数的反演。 VSP 资料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资料信息丰富。多波多分量VSP 资料同时含有纵横波速度及密度等信息,VSP 资料的反演将使得岩性和孔隙流体性质的预测成为可能,最终为储量估算、提高采收率等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3.VSP 资料和叠前地面地震资料的联合反演。 叠前地震资料的弹性波阻抗反演需要纵横波速度及密度信息,通常大多数测井数据缺失横波信息,因此横波速度信息的求取至关重要。VSP 数据能够得到丰富的波场信息,通过对波场的分离等处理,可以得到不同波分量的波场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反演获得的VSP 弹性波阻抗作为先验信息,可获得整个研究区的弹性波阻抗与纵横波速度、密度的关系,从而与地面叠前资料的弹性波阻抗反演相互补充及验证,最终准确预测储层及流体。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陈树民、姜传金 著《 盆地火山岩储层地震预测理论与方法 》一书“第八章 火山岩储层预测的井震联合新技术探索”。标题为编者所加,有删减。 ISBN 978-7-03-044675-6 《 盆地火山岩储层地震预测理论与方法 》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 项目“火山岩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 中解决火山岩油气藏的地球物理响应这一科学问题的课题“火山岩及油气藏地球物理响应和评价技术” 的成果总结。本书作为盆地火山岩油气藏地震预测的专著,从火山岩储层地质特征、形成机理到地震理论、实验与识别方法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全书共八章: 立足973 总项目地质研究成果的最新认识,系统开展火山岩岩石物理特征分析、火山岩地层及火山机构的地震波场模拟、火山岩岩相及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研究,建立了叠前、叠后地震资料的储层预测及含流体性检测等方法,形成了一套适合盆地火山岩特点的地震识别技术系列,最后探索了三维VSP 与全方位地面地震联合观测的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火山岩油气藏识别的方法。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 阅读原文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576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工听觉新视野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5-11-5 09:06
《人工听觉:新视野》是2011年Springer“听觉研究手册系列”丛书中 Auditory Prostheses New Horizons 的中文版。原书邀请了全世界30多位专家,全面总结人工听觉发展的各个方向, 关注最新技术进展 ,介绍新的评估手段,将视野扩展到今后研究。 人工听觉的新进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工耳蜗的功效已经被极大地提升,被应用于更广泛的听觉相关疾病的治疗。 一方面,听觉感知可由多种形式的能量诱发。正常的听觉通路中,声波能量被转换为机械振动,并进一步转换为电势能。在有缺损的听觉通路中,根据听觉损失的种类和程度,可分为不同的治疗方法。 图1 对听觉系统听力重建的不同刺激方法。 助听器图片摘自www.starkey.com,中耳植入系统图片摘自www.medel.com,人工耳蜗图片来自www.cochlear.com,以及光学刺激图片来自www.optoiq.com 大多数耳蜗受损的患者,症结在于听觉通路中机械放大功能受损。助听器可以对声信号进行放大,通过佩戴助听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声音传导中的损失(图1第一条通路)。为了增大放大倍数和减少不良声学反馈,声音可以直接被转换成机械振动来刺激中耳(图1中第二条通路)。但对于重度耳聋患者,传统的人工耳蜗跳过了听觉通路的前端部分,将声信号转换为电脉冲,来直接刺激耳蜗内残存的听神经(图1第三条通路)。最近,光学刺激也被发现可以直接激活神经组织(图1第四条通路)。这将很有可能取代传统的电刺激,成为一种新的刺激手段,用于神经刺激器。 另一方面,刺激听觉系统的不同部位,可以用来治疗不同类型的听觉受损疾病。 助听器可以将声音放大来治疗耳蜗损伤。对佩戴助听器的人来说,放大的声刺激通过耳道传至鼓膜(听力正常者的鼓膜接收的声刺激直接来源于外耳道,没有经过人为放大)。整个中耳听骨链中从砧骨到蹬骨都可以进行机械式刺激,提供更大的放大倍数,用于治疗与外耳道塌陷或慢性耳科疾病相关的传导性听力损失。用电脉冲或激光直接刺激听神经,可以让人产生听觉感知。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内毛细胞缺失的患者。通过刺激从耳蜗核到皮层的整个听觉中枢系统,可以治疗听神经瘤及其他神经疾病。另外,电刺激已经被应用于治疗听神经病、耳鸣和多种其他疾病(Trimble et al.,2008;van de Heyning et al.,2008;Teagle et al.,2010)。 单侧人工耳蜗技术成熟后,很自然地扩展到双耳植入。 在过去十年(2000~2010年)里,双侧植入的数量剧增,相关的科学理解也逐渐成熟。早在1993年,van Hoesel就开展了第一例双侧人工耳蜗研究(van Hoesel et al.,1993)。在第2章,他将系统地综述双侧植入的原理、进展和现存问题。 在第3章,Turner和Gantz关注于 声电联合刺激(electro-acoustic stimulation,EAS) 这个话题。与仅使用电刺激相比,声电联合刺激可以大大提高植入者的使用效果。未来,EAS甚至可能被用于老年性聋的治疗。 近期(2000年之后), 人工中耳技术 圆满地填补了助听器和人工耳蜗之间的技术空白。Snik在第4章清楚地描述了这项复杂的技术,并给出了其医学的适应症范围。 眩晕和平衡失调症是与耳科相关的主要疾病。这类症状也是可以通过电刺激治疗的,直至最近,这方面的研究才开展起来。Golub,Phillips和Rubinstein在第5章对 前庭系统的病理学和功能紊乱机制 进行了全面的综述。 针对传统人工耳蜗的新技术也不断涌现。 采用 光刺激 的方式,较电刺激而言,应当显著提高了刺激的空间选择性。Richter和Maric在第6章探讨了光刺激的机制并报告了他们初步的动物实验数据,从而展示了光刺激人工耳蜗的光明前途。第7章,Middlebrooks和Snyder从传统的电刺激着手,但通过使电极直接接触神经组织,以获得较好的选择性。 对于缺失耳蜗功能或听神经的患者,只能通过刺激听觉通路的更高层来恢复听觉。与该领域的先驱Robert Shannon,Derald Brackmann和 William Hitselberger一道,在第8章,McCreery和Otto从一个独特的亲历者的视角,专业地回顾了 耳蜗神经核听觉假体或称为听觉脑干植入系统(ABI) 的研发。 下丘是听觉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轮廓分明的片层结构及容易手术到达,是听觉通路上一个潜在的,可以通过电刺激使患者恢复听觉的部位。在第9章,作为 听觉中脑植入系统(AMI) 的发明人,Lim,M. Lenarz和T. Lenarz探讨了这项技术的科学原理、工程设计及初步的临床实验结果。 功能康复与评估的发展 继续研发创新的产品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合理地评估这些产品的效果,更近一步,这些产品为什么和怎么样做到能够重建患者的听觉?听觉系统输入输出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决定了植入后的康复和评估是充满挑战的。 图2 一个用于理解人工耳蜗植入功能表现的系统性示意图。 听觉系统的输入可以完全依赖于电刺激听觉或声刺激听觉,或两者皆有。同时,听觉系统的输入可以结合视觉的因素,如唇读;也可以结合触觉。输出可以表现为个体对言语的理解、音乐的感知、语言发展或多感官感知的集成。可以通过多种人工听觉假体来帮助解决听觉系统输入的缺失,帮助植入者恢复听觉,也为研究大脑发育、可塑性和功能性这些基本科学问题提供了机会。 第10章,Sharma和Dorman综述了 大脑皮层可塑性 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覆盖了由耳聋导致听觉被剥夺后的大脑皮层可塑性,另一方面也讨论了由人工耳蜗恢复听觉后,经验依赖的皮层可塑性。 第11章,Fu和Galvin论证了 听觉训练 对于人工耳蜗植入者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是否能获得正常语言发展?这是人工听觉领域的一个经典问题。 在第12章,Ambrose,Hammes-Ganguly和Eisenberg通过回顾正常的语言发展过程,听力受损对言语的负面影响和人工耳蜗取得的非凡成就,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虽然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多数儿童植入者还是取得了和同龄正常听力者类似的语言能力。 但音乐感知对人工耳蜗植入者来说仍然是挑战。 除了在节奏的感知上与正常听力者类似,人工耳蜗植入者在对旋律和音色的辨别上的表现非常糟糕。第13章,McDermott将对该领域的研究和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并从人工耳蜗设计和植入者在心理物理和心理声学两个角度分析音乐效果差的原因。 类似地,声调的产生和感知对母语是声调语言的植入者来说也是挑战。 第14章,徐立和周宁对声调语言处理的声学因素进行了总结,同样地,当前的人工耳蜗缺少对时域精细结构信息的编码,也是导致植入者对声调语言习得困难的原因。 近年来,有关 人工耳蜗植入者多感官处理 的话题非常热门。这是研究大脑可塑性和多感觉整合性的一个非常特别和有趣的角度。第15章,Barone和Deguine综述了这个新方向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统一补偿模型”来说明在植入人工耳蜗后观察到跨感官活动明显增多现象。 尽管与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多感官处理相关的神经科学发展迅猛,但多感官感知用于康复的研究还明显落后,这将是一个提高人工耳蜗植入者效果的潜在点。 人工听觉新视野 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多通道间隔刺激信号处理策略,使得人工耳蜗的效果稳步提升。人工听觉以其三大特色在21世纪的前十年迈入了一个新纪元。 第一个特点是“多部位多种刺激”:多种刺激包括双耳电刺激、声-电混合刺激、机械和光刺激、视觉和触觉刺激。 多部位不仅包括了传统的声和电的通路,即助听器在耳道放大声音,人工耳蜗在鼓阶释放电刺激;还包括新的刺激部位,用表面电极或刺入式电极直接刺激听神经、脑干,直到中脑。 第二个特点是提高人工耳蜗的效果不只仅针对言语识别,也包括语言发展、音乐感知和声调语言的处理。 提高人工耳蜗效果的手段包括了最优植入时间的考虑、术前的筛查,还包括了听觉训练和多感知的集成。 第三个特点是将人工耳蜗的技术延伸到治疗其他神经性疾病,如听神经病、耳鸣和眩晕。 《人工听觉:新视野》不仅收录了人工听觉的新进展,也希望将视野扩展到今后研究。 毋庸置疑,现在的技术将继续前行,包括提高现有人工耳蜗——更精细的时间控制和更尖锐的空间选择性,改善电极-神经接口,更多更好地利用低频残留听力,系统地学习和多感知地训练,通过生物学手段保护甚至增加神经的存活。 还有一些革命性的新方向: 第一,当前迅猛发展的生物医学工程和再生医学将会产出更接近自然、更高效、更有效的神经-电极接口。 有可能产生图1之外的第五条通路,通过重建神经突触产生化学刺激,激发听觉感知。 第二,听觉刺激器和其他外周及中枢刺激器集成(如前庭刺激器和深脑刺激器)用于治疗所有相关症状 (听觉损失和与其相关的问题,包括耳鸣、眩晕和抑郁症)。 最后,神经科学的进展,尤其是无创大脑监测技术的进步使得监测和记录人工耳蜗植入者所有的脑电活动成为可能。 脑电监测可以用从术前预测和术后的表现评估,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用于“闭环”的调试、使用和优化人工耳蜗。 致谢  作者感谢Grace Hunter,Tom Lu和Dustin Zhang的技术支持。该工作得到NIH基金RO1-DC-008858和P30-DC-008369的资助。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曾凡钢 、 〔美〕 Atrhur N. Popper、 Richard R. Fay 编, 平利川 等译《 人工听觉:新视野 》一书第一章“听觉神经假体的发展”。标题为编者所加,有删减。 ISBN 978-7-03-044263-5 《 人工听觉:新视野 》 是2011年Springer出版的“听觉研究手册系列”丛书的一卷Auditory Prostheses New Horizons的中文版,覆盖了当前人工听觉的最新进展。原书邀请了全世界30多位专家,全面总结人工听觉发展的各个方向,介绍最新的研究进展。本书共15章,主要内容包括听觉神经假体的发展、双侧人工耳蜗、声听觉与电听觉的结合、适用于传导性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的植入式听力设备、前庭植入系统、光刺激听神经、贯穿听神经式电极阵列、耳蜗神经核听觉假体、中脑听觉植入系统、CI植入后中枢听觉系统的发展和适应、CI植入者的听觉训练、小儿人工耳蜗植入者口头及书面交流的发展、音乐感知、声调语言与人工耳蜗、CI植入者的多感觉处理等。书末附彩图以便查阅。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761 次阅读|7 个评论
泥沙运动的动理学理论
热度 7 sciencepress 2015-11-3 08:39
迎之不 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语出《老子·第十四章》 泥沙研究的根本困难在于,既要考虑单个泥沙颗粒表现出来的在微观运动特征上的个性,又要考虑由大量单个颗粒构成的颗粒群体表现出来的在宏观输运特征上的共性。这一特点要求在理论上必须搭建一座桥梁,将个性与共性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系统描述泥沙运动的全貌。 泥沙运动涉及问题的时空尺度差异巨大,既可能是几何量级小至 10 -6 m 泥沙颗粒的运动,也可能是几何量级大至 10 6 m 的河流演变过程。同时,泥沙运动的载体——水流的紊流力学研究仍然存在大量尚未很好解决的难题,当水流中携带泥沙颗粒时,由于固液两相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更为复杂,使得水沙两相流动成为自然界最为复杂的物理过程之一。总体上看,泥沙运动的理论研究仍然不够完善。 张瑞瑾教授曾感叹道,“ 与其称泥沙研究为科学,不如称其为艺术更贴切 ”,表达了他对泥沙运动的复杂性及其研究方法局限性的深刻认识。 表 传统泥沙运动力学研究理论方法及存在问题 关键问题 理论和方法 存在问题 现有解决方案 水流流动 单相流流体力学 适用低浓度 经验修正 悬移质输移 扩散理论 适用小颗粒 / 低浓度 经验修正 推移质输移 多种分析方法 缺乏通用性,精度差 经验公式 床沙冲淤 质量守恒定律 未能反映动力因素 经验公式 上表总结了传统泥沙研究中对几个关键科学问题采用的理论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泥沙研究理论工具还存在局限性,处理跨尺度的复杂物理过程的困难较大,特别是在处理非均匀颗粒群运动规律的动力学统计特性时,难以在机理上对问题的实质加以阐释,现有的解决办法大多采取经验修正和经验公式,使所得公式理论基础不够。 泥沙基础研究所面临的新问题促使必须从最基本的理论研究着手,继承传统泥沙研究已经取得的认识,发展可能适应未来泥沙研究发展的理论体系。那么,如何来构建这个理论体系呢? 无论一个学科的发展程度如何,由于工程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同时研究者对学科本身存在问题的不断反思,才能不断促进学科的深入发展。就学科自身所涉及的研究对象而言,抛开泥沙运动的特殊性,如推移质存在滚动、滑动、跃移、层移等多态性,我们其实始终关注的是水流及其所携带的泥沙颗粒这两类基本物质的运动过程、内在机理及其数学和力学描述,当然还有应用这些理论对自然界泥沙输移及其产生的河流地貌演化及工程效应的研究、分析和预测。无论是它们的输移多样性,还是输移尺度差异性,都不能掩盖挟沙水流是固液两相流这一基本事实。因此,泥沙研究中,至少追溯到20 世纪70 年代,就已经有不少学者将工业流动研究中形成和不断完善的两相流理论应用于泥沙研究,并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在泥沙研究中表现出解析水沙运动细节的能力,使得两相流理论成为一种研究泥沙运动的重要理论工具。 在泥沙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两相流理论的双流体模型,在该模型中将挟沙水流中的液相和颗粒群均进行连续介质化,依据连续介质力学的守恒定律,应用适当的平均方法得到描述挟沙两相流动的宏观动力学守恒方程(Wu and Wang,2000)。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双流体模型具有严谨的理论基础,在研究体系上也相对完整,因此在泥沙研究中受到广泛的关注。尽管两相流理论在工业多相流流动研究中已经完全成为主流的理论和方法,但它自身仍然存在一些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Li et al., 2012)。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在泥沙研究中应用的两相流理论及基于连续介质力学发展起来的双流体模型并非针对完全不同于工业两相流的河流中的水沙运动建立的,而是直接移植了工业两相流研究中得到的理论和方法,显然这是不可取的。 原因在于,与工业两相流相比,河流边界复杂且为可动边界,流动尺度跨几个数量级,这导致两相流理论中的双流体模型涉及的一些关键模式、本构关系无法直接移植。 表 挟沙水流研究中两相流理论存在的问题 关键问题 理论或方法 存在问题 现有解决方案 水流流动 ( 液相 ) 连续介质力学 ( 双流体模型 ) 紊流封闭困难 借用工业两相流结果 悬移质输移 ( 颗粒相 ) 连续介质力学 ( 双流体模型 ) 紊流封闭困难 借用工业两相流结果 推移质输移 ( 颗粒相 ) 连续介质力学 ( 双流体模型 ) 床面区连续介质 假定可能被破坏 尚未解决 床沙冲淤 界面动力学条件 界面速度待定 经验公式 除上表中所列显而易见的困难和问题以外,一般两相流理论用于泥沙研究时还会遇到更为本质的困难。在对泥沙颗粒群体进行连续介质化时,不可避免地模糊了泥沙的颗粒性对泥沙颗粒统计属性的影响,从而在关键本构关系、紊流封闭等方面遇到巨大困难。 那么,是否能够建立一种新的理论体系,既可以与两相流理论一样能够给出大尺度水沙流动的宏观变化过程,又能体现颗粒自身的微观动力学特征对颗粒全体宏观输移特性的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 事实上,在一些两相流理论中,研究者已经开始重视如何将微观动力学属性与宏观输移表象联系起来的方法,即采用非平衡态统计力学来建立多相流方程。非平衡态统计力学中的动理学理论非常适合于涉及大量粒子、跨尺度物理过程的研究,是研究不同几何与时间尺度问题的有力工具,因此不仅在气体分子运动研究中广泛使用,而且在颗粒流、地质流动(泥石流、散体碎屑流等)等涉及松散颗粒运动问题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注意到这一事实,王光谦首次将动理学引入泥沙研究,并发表了相关论文。此后Wang 和Ni(1990,1991)、Ni 等(2000)、Zhong 和Zhang (2004)、Fu 等(2005)、钟德钰等(2007)、Wang 等(2008)、Zhong等(2011a,2011b,2012,2014),Fan 等(2014)、范念念(2014)应用该理论对悬移质泥沙浓度分布、颗粒速度分布、悬移质输沙机理、推移质运动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在机理上对泥沙输移中的重要过程进行了阐释,而且理论与室内外观测结果具有很高的一致性。更为重要的是,动理学理论是一种跨尺度的理论模式,基于这一理论体系,可以研究小至颗粒起动、大至不平衡输沙这样尺度完全不同的泥沙运动问题,并且在理论方法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自洽性。虽然这些研究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但该理论显示出了联系单个颗粒运动特性与颗粒群宏观动力学统计规律的能力,是泥沙研究中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理论方法之一。 动理学理论是基于颗粒速度分布函数及其演化方程建立的,描述了在外力作用下,颗粒在速度空间、几何空间及时间上运动状态的演化过程,既可用它来描述颗粒运动的基本统计特性,也可以作为基础建立宏观守恒过程的动力学方程。 该理论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它是介于微观的单颗粒质点动力学和宏观的连续介质力学之间的一种介观理论,是联系颗粒个体运动特性与宏观输运规律的桥梁和纽带,非常适合泥沙研究中跨尺度的问题。 第二,它是基于经典力学研究大量粒子统计规律的统计力学,与以往一些泥沙研究中采用的统计学方法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它具有把颗粒动力学属性嵌入到宏观统计规律和输沙特性中的能力,能够在泥沙输移宏观属性中准确反映颗粒的个性,适合研究泥沙的输移。 第三,通过建立水流和泥沙运动所涉及变量的各种矩方程,可以直接得到宏观守恒方程及相关的本构方程,如扩散系数、各种应力(碰撞、弥散、扩散应力),形成完整、封闭的描述水沙输移的控制方程。 基于动理学理论建立描述泥沙运动的新理论体系是未来泥沙理论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泥沙运动的动理学理论》一书就是我们近30年来就此所作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试图通过建立泥沙研究的新理论框架来促进泥沙基础研究的发展,为应对未来水利工程所面临的更具挑战性的泥沙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泥沙运动的动理学理论》 包含如下主要内容: 第一、二章对泥沙运动已有研究和基本认识作了简要回顾。 第三章对统计力学作了简单介绍。 第四章对挟沙水流动理学方程进行了详尽推导。 第五、六章介绍了描述挟沙水流宏观运动规律的守恒方程的详细推导。 第七~十章基于泥沙运动的动理学理论对基本泥沙输移现象进行了分析。 我们有理由相信,动理学理论具有解析微观力学特性与宏观统计规律的能力,在未来的研究中它能够对更广泛的泥沙输移现象的力学背景给出更深刻的解释。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钟德钰、王光谦、吴保生 著《 泥沙运动的动理学理论 》一书。 ISBN 978–7–03–043376–3 《 泥沙运动的动理学理论 》 介绍了泥沙运动的动理学理论。书中基于统计力学建立了水沙两相流介观尺度上的动理学方程和宏观尺度上的双流体方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描述挟沙水流运动的两相浑水方程和关键本构关系。本书在严格的动理学理论框架下,分析了挟沙水流的流动特征,通过揭示颗粒微观运动特性与宏观泥沙输移统计规律间的本质联系,阐述了床面泥沙的冲刷与沉积、推移质泥沙的输移,以及悬移质泥沙悬浮的力学本质和内在规律。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617 次阅读|22 个评论
两句“不恰当”评论引发一段理性学术评论的典范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5-11-3 08:20
我社的一篇博文招来了 王毅翔 博士“不恰当”的评论。 由此引发了论文作者 王春儒 教授的回应…… 唇枪舌战,刀光剑影,战鼓声声,春雷阵阵…… 人未仰马未翻,天未遮日未蔽—— 且看,这段堪称科学网理性学术评论的典范: 《 中科院化学所发明恶性肿瘤“分子手术刀”:精准靶向阻断肿瘤血管 》 在此向所有参与、践行理性学术评论的博友们致敬!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2624 次阅读|8 个评论
把脉“地球内热”
热度 14 sciencepress 2015-11-2 08:46
地球内部包含有巨大的热量,这些热量简称地球内热。 地球的内热以传导、对流、辐射等形式由地球内部向地表传输,形成火山、温泉,产生岩浆活动、地震活动以及构造运动。 地球表面不同区域及垂向尺度上的热源构成示意图 地球内热在全球范围主要以地表缓慢散热的形式释放热量。每年由地球内部流出的总热能约为14.6×10 20 J/a。 地球内热的起因,主要源自两个方面:地球形成过程中重力位能转化储藏在核幔的热和壳幔放射性同位素衰变产生的热。除此之外,还有月球和地球之间相互摩擦吸引而产生的摩擦热、硫化矿物与地下水接触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的热等。 地热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内热及其实际应用的科学。 理论上,它阐明地球的热状态、热历史以及全球热场分布;研究地球各圈层之间能量平衡的热信息,诸如岩石圈热结构、地幔热对流、地幔热柱等。同时它亦研究地球内热与太阳辐射外热之间的关系,根据现今地热资料推断过去地质历史时期中的古气候变化。应用上,它研究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及其开发利用途径;研究各类能源、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甲烷水合物等形成时的古地热条件,特别是含油气盆地的热体制、热历史;研究矿区、尤其是煤矿区的深部地温预测、矿井致热因素分析和矿山热害防治的地质-工程措施。等等等等。不难看出,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要对象的理论地热研究或“理论地热学”乃是地球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与“重、磁、电、震”一起构成地球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热学的应用部分或称“应用地热学”涉及的面比较广,从内容上看应属地质学范畴。 地球内部结构与热扰动示意图 ①陆根,②相变面,③地幔高速体,④热柱,⑤幔核过渡带,⑥内外核过渡带 地球的内热在向地表传输的过程中,受局部地质因素制约,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深度形成地热异常区。依据地球结构以及构造运动模式,可以研究和探讨地球内热活动。例如液态外核、上地幔软流层、地壳低速层、地表岩浆活动等,都是地球内热在某种因素(相变、电磁场、各向异性、重力场等)影响下发生热扰动的结果。通过研究电磁场、应力场、重力场,可以深入了解地球内热状态。 必须指出,地球内热是推动整个地球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原动力。在45~47亿年前的地球形成早期,地球内热促成了核、幔、壳的分异,使地球从一个太空中未曾分异的“混沌体”演变成现今所看到的多圈层的地球;在现今,地球内热驱动着诸如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火山作用等一切内力作用,使地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将来,可以预见,地球内热仍将是各种内力作用的原动力。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地球就像是一架在宇宙太空中不停运转着的“热机”,其原动力就是地球的内热(汪集暘,1978a)。 地球内热演化历史 Lubimova曾于1958年计算表明,在地球不同深度,都出现增温过程。在图中给出的地幔熔点曲线(I)、地核熔点曲线(II)与计算地球内热演化地温曲线的交汇处,分别对应上地幔软流层、液态外核。此外,在地球的早期,由于吸积增温所释放出的热量有限,不足以使原始地球熔化,也就不存在地幔、地核的分异。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地球目前正处于她的壮年期。据估算,每年从地球内部以传导方式传到地表,尔后散发到宇宙太空中去的热量为47TW的量级,远远超过全球每年通过地震、火山以及其他水热活动所释放出来的能量。众所周知,地球的年龄为46亿年,据地球主要放射性生热元素U、Th、 40 K 丰度估算,地球还能再“活”46亿年。也就是说,地球目前正处于她的壮年期,因此有源源不断的能量要散发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地球上当今地震频发、火山活动强烈、温泉广布的根本原因所在。与太空中其他星体相比,处于壮年期的地球是研究其内热的最好场所和最佳时期。我们知道,月球已经是一个“死”去的冷星体,目前在月球表面几乎已观测不到从其内部散发出来的热量。金星已处于其演化的“老年”阶段,最多只能再“活”15亿年,其内热已所剩无几。因此也不是研究行星内热的理想场所和最佳时期。 最后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地热学的两部分研究内容和/或研究对象是密不可分的。举例来说,地热资源的探测必须以区域地热场分布特点、地壳高温带的时空迁移规律作为其理论基础。矿区深部地温预测、井下热害防治等也要以区域热背景、产生矿井高温的各种地质因素等地热理论研究为依据。反之,许多实际问题的深入又提出了一系列有待解决的理论课题。譬如目前国际上十分热门的所谓“干热岩”(Hot Dry Rock)或“增强地热系统”(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则更与地壳上部放射性生热元素分布、岩石圈热结构以及地幔热柱等理论问题密切相关。又如各种能源、矿产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形成时的古地热条件则更要求恢复整个地区或盆地的热演化历史,这又是理论地热课题。总之,理论和应用两方面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应用”提出问题,“理论”解决问题;理论是基础,应用是目的(汪集暘,1978b)。 和一切自然科学一样,地热学研究方法可概括为观察(Observation)-实验或模拟(Experiment or Modeling)-解释和/或推演(Interpretation or deduction)。这里观察是基础,实验或模拟是手段,解释或推演是结果。从地热学的发展来看也是如此。 众所周知,大地热流密度(简称大地热流或热流密度),即地球表面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由地球内部以传导方式传至地表、而后散发到宇宙太空中去的热量,数值上它等于地温梯度(G)与岩石热导率(K)的乘积。为得到一个高质量的大地热流值,人们首先要在钻孔中测量地温随深度的变化,从而得到地温梯度值,同时还需获取足够的岩石样品在实验室内测量岩石热导率。大地热流是在地球表面能直接观测到的表征地球内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是研究地热的基础,因而国内外地学界都对其特别关注。国际上1939年E.C.Bullard和A.E.Benfield分别在南非及英国本土首次进行陆地大地热流测量并得到全球第一批陆上热流数据。1952年,R.Revelle 和 A.E.Maxwell在太平洋海底热流测试获得成功,取得第一批海洋热流数据。由于国际地热学界对大地热流数据十分重视,1963年在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IASPEI)下面成立了“国际热流委员会”(International Heat Flow Commission-IHFC),负责对全球大地热流数据的搜集、分析、整理工作,并作出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解释。 中国大陆地区热流测点分布图 随着热流测点的增加,中国大陆地区各构造单元均有热流测点分布,测点的覆盖率已得到明显改善,但测点的地理分布仍很不均匀。 另一个与地球内热有关的重要参数为岩石生热率或热产率(a),即单位时间内由单位岩体所产生的热量,只有通过实验进行测定。前已述及,地球内热的主要来源为放射性元素U、Th、 40 K 的衰变,因此这三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和分布也就成为决定一个地区热状态的主要因素。经过大量的取样分析,人们发现U、Th、 40 K 多分布在上地壳的最上部,并与岩性有关:其中花岗岩等酸性岩类最高,橄榄岩等基性、超基性岩类最低,沉积岩类居中。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揭示的生热率垂向分布特征 (据He et al.,2009) 图(a)为岩性;图(b)中散点代表实测值,直线代表平均值,阴影为标准偏差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岩石生热率是演绎岩石圈热结构的基础。所谓“热结构”是指大陆地区在地表所观测到的大地热流值的构成,即在不考虑“构造热”(Tectonic Heating)的情况下,多少来自地壳中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多少来自地幔。我们上世纪90年代的研究表明,我国大地热流的分布具有“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点,但“东高”和“南高”在热量的来源和组成上,即热结构上是完全不同的。东部主要为华北地区,高的大地热流总量大部分来自上地幔,而南部主要是藏南一带,高的大地热流总量却主要源于地壳。这与中新生代以来两个地区地壳稳定性和构造演化史直接相关,因此有很大的地球动力学涵义(汪集暘,黄少鹏,1998a)。 地热数值模拟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它能对许多地热问题进行正、反演计算并弥补实际观测、实验数据的不足。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将有限单元法引进到地热研究中来(张菊明,熊亮萍,1986),并将该方法在华北盆地地热研究和南海莺歌海盆地的热史恢复重建中加以系统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家知道,华北盆地基底构造十分复杂,“隆”“坳”相间并有大量断裂存在,我们用有限单元法对盆地不同构造部位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其结果与实际观测值十分吻合(熊亮萍等,1983,熊亮萍与高维安,1982)。南海是一个新生代的“热”盆,目前观测到的今地温即是盆地的最高古地温,因而无法采用古温标方法重建其热历史,而只有用盆地动力学的数值模拟方法才能奏效(何丽娟,1998)。 南海热流站位及热流趋势分布图 断裂1至8分别为莺歌海1号断裂、越东断裂、万安断裂、卢泊尔断裂、李准、廷贾断裂、乌卢根断裂、古南海俯冲带位置和马尼拉海沟。位于北部下陆坡的“XXX”带是新识别的高热流带 至于“解释”和/或“推演”应该说是一件既容易、又困难的工作。一般情况下,在拥有大量观测资料,同时又有大量实验数据的情况下,“解释”或“推演”起来比较容易,所得结果可信度也很高。但在观测和实验数据资料较少的情况下,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就十分困难。这就需要科研工作者认真分析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分散的断篇残简、蛛丝马迹汇集起来,变成一个完整的东西,也就像通常所说的那样,要“编”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并能“自圆其说”。就拿前面提到的南海来说,其热历史与整个南海盆地的构造演化史是密不可分的,而后者至今仍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在内。只有随着南海探测的实际资料不断积累,才能给出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的结论。又如前几年我们作的有关四川盆地热体制的工作,只有当二叠纪峨眉山地幔热柱确定之后,才使许多反映当时古地温的地球化学指标如 R 0 等数据变得更加有用起来,在解释当时四川盆地热体制时起到很大作用。 总之,地热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从学科层面来说,可以概括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三个方面。 众所周知,地球物理只能探测现今,如我们观测到的大地热流是现今从地球内部散发出来的热量。而地球化学可以记录过去,也就是要找到能记录过去地质历史时期中的各种古温标或地质温度计,这样才能恢复或重建一个地区、特别是含油气盆地的热历史。但大家必须牢记,上述三者中地质是基础,只有将各种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汇集起来,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才能将故事“编圆”,建立起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地质模型或对各种现象作出地质解释,这里“细致”和“耐心”是关键,只有孜孜以求、锲而不舍,才能得出比较接近实际的结论! 中国大陆地区热流图 我国大地热流测量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热组1979年公布了我国华北第一批大地热流数据25个,而今热流数据总数已达921个,据此,我们更新了热流数据库并编制了中国大陆地区新版热流图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汪集暘 等著《 地热学及其应用 》一书。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07-03-045734-9 《 地热学及其应用 》分上、下两篇共计11章。上篇基础篇为理论地热学,从热传导基本概念说起,直到地球内热、海陆大地热流、全球热场分布和岩石圈热结构,基本涵盖了理论地热学的全部内容;下篇应用篇为应用地热学,包括资源地热学、含油气盆地地热学、矿山地热学、全球变化地热学和天然气水合物地热学五大部分。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可 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6241 次阅读|74 个评论
曾被公认为经济高效的生物吸附技术走向何处?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5-10-30 08:23
生物吸附现象是自然界以及人工构筑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在环境地球化学、废水生物处理工艺中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吸附法处理废水典型工艺流程图 生物吸附最初作为一种廉价的、环境友好的生物治理技术加以研究,希望用于废水处理、环境污染修复。但在重金属废水治理的实际应用中碰到了问题。 生物吸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生物吸附现象自上世纪40年代即被发现,之后经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研究的繁荣发展时期,进入21世纪,虽然仍有大量科技文献发表,生物吸附技术却仍然没有实现商业规模应用,应用发展不尽如人意。生物吸附作为一种曾经公认的经济高效的生物治理技术,为什么碰到应用上的瓶颈?生物吸附是否还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环境治理技术?未来如何研究?它将向何处去? 分析生物吸附的研究与实践,发现生物吸附法已丧失了部分甚至重要优势。至少存在如下问题,阻碍了生物吸附成功商业化运作、达到工业规模应用。 1.成本较高 为适应废水处理要求(耐水力冲击、有一定去除效果等),通常利用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学方法,将生物原材料进行固定化/改性/基因工程改造等,制备出满足工业运行要求的生物吸附剂。因此,生物吸附法中用到的生物吸附剂,尽管生物原材料较为便宜,但是其制备环节造成生物吸附剂生产成本昂贵。 为商业化运行制备的生物吸附剂,目的是为了如商业离子交换树脂一样使用。但是,生物吸附剂在废水实践过程中,发现反应器易于被堵塞,再生循环效果不佳。再生过程进而带来更高成本问题。生物吸附剂的最终处置技术不成熟,也存在如活性污泥或化学沉淀污泥一样的问题,及最终处置问题。浓缩的金属离子缺乏回收价值,难以真正弥补生物吸附剂制造成本。 目前,许多研究者利用各种低成本农业废弃物,例如秸秆、树叶,开展生物吸附研究。降低原材料成本原本可以期望减轻生物吸附剂的制备成本,但是这些材料,生物吸附量偏低,一般低于微生物的吸附量;选择性差;这些便宜的农业废弃物,难以直接拿来利用,通常还需要用各种物理化学方法进行改性修饰,但成本迅速增加;产生的大量材料不具有再生回收价值,一次性应用后即废弃,处理废水后仍然产生大量如化学沉淀污泥/活性污泥类之类的废弃物。因此,廉价农业废弃物在成本以及处理效果上无显著优势。我们实验室利用甜高粱发酵乙醇后的秸秆进行各种方法修饰改性,目前还未估算制造成本,但从生物吸附量来看,不如酿酒酵母对重金属的吸附量 。 上述因素,使得生物吸附法几乎失去了相对于物理化学技术处理污染的生物技术最显著的优势之一,即成本低廉的优势。 2. 工艺操作复杂 生物吸附剂的再生、清洗等过程使得生物吸附法操作繁琐。生物吸附剂由易于腐烂生物体组成,不及时处理,会带来味道。 3. 生物吸附剂的最终去向及处置问题 尽管人们常常提到生物吸附法无二次污染问题,但是这种提法实际是有问题的。因为生物吸附法不可避免地产生吸附一定数量的重金属/放射性核素等污染物的吸附剂,即使洗脱再生,在实际应用中也必然要碰到废弃生物吸附剂的去向以及处置问题。 目前,人们研究的生物吸附剂的再生问题,包括用酸或碱再生。但是绝大部分生物吸附研究,忽视了或者避而不谈废弃生物吸附剂的最终处置问题。如果随意丢弃,也存在严重二次污染问题。正如化学沉淀法中产生的大量难处理污泥或活性污泥一样,出现生物吸附剂二次污染、去向及最终处置问题。 现有最终处置技术不成熟。当前生物吸附对此研究相当少,或者在研究中根本不考虑这个现实问题,只是一味强调生物吸附作为一种生物技术的好处、成本低、无二次污染,这些并不符合目前生物吸附发展的实际情况。 4. 生物吸附法本身的缺陷 生物吸附法的本质仍然是物理化学过程,与生命过程无关。 与物理化学方法比较,生物吸附法似乎不占优势。生物吸附是不依赖于新陈代谢活动、主要依靠细胞本身成分捕获污染物。因此,现有生物吸附法,从本质上来说,更应归类为物理化学技术,难以作为真正的环境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以及废水处理。这样,如果用物理化学技术的特点来评价生物吸附法,生物吸附法优势几乎不存在:反应过程慢、效果不是最好、不能大规模应用、生物体容易腐败等后续处理问题、基因工程菌带来潜在风险不可知等。 在反应速度上,虽然比活体细胞要快,但与物理化学的快速仍不可比拟,物理化学吸附也许几秒、几分钟内就完成,例如,离子交换树脂、膜技术、无机物的吸附等。而生物吸附相比,需要几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时间上不占据优势。 在处理效果上,与物理化学方法比较,也很难称为高效处理技术。与无机吸附剂比较,例如Ti、Zr-磷酸盐的表面积是生物体的几百倍,对重金属的吸附量也高的多。机械强度低的生物质,在悬浮体系中难以维持长期废水冲击 (Fomina and Gadd 2014)。在大量矿山废水处理中,化学沉淀法是主流应用技术,虽然产生了大量难处理污泥,但是成本低、反应迅速、基本达标,获得了广泛应用。生物吸附法,利用生物吸附剂例如固定化细胞代价高昂,大规模废水处理,代价难以承受,技术本身不够成熟,更难以应用。 生物吸附剂来源、种类、修饰产品多样化,不标准,没有统一标准的产品,因此无法预测生物吸附剂对废水治理等净化效果。 生物吸附法在市场化过程中,难以受到使用者的青睐,从而放弃选择没有确定处理效果的生物吸附法,转而更喜欢采用成熟的、具有可预测处理效果、稳定的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法市场巨大,每吨离子交换树脂大约800-1500美元全世界消费额大约到165亿美元/年。离子交换法的优点是运行稳定、效果可预测。而花样繁多的生物吸附剂,其稳定性、处理效果还有待考验。而且,任何改善生物吸附剂性能的操作,都将大幅度增加生物吸附剂生产成本 (Fomina and Gadd 2014)。 5. 技术的成熟性和市场接受度 生物吸附技术在有毒有害重金属废水/放射性废水处理方面,成功应用实例较少。 6. 生物吸附研究有待突破与创新 许多研究者似乎没有注意到生物吸附面临的困境,在缺乏数据支持的情况下,仍旧习惯性地将生物吸附称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的废水处理技术 (Gaur et al. 2014)。 从广度上来看,目前人们的研究是拓展各类生物吸附剂种类,并对其进行各种物理、化学、生物方法修饰。考察生物吸附效果(吸附量、吸附等温线、动力学、热力学等)和影响因素。但是,目前仍然缺乏生物吸附性能特别突出的生物(新)材料(高生物量、高选择性、耐冲击负荷等)。 污染物种类,已经包括各类放射性核素、重金属、类金属、有机物。重金属研究相对较多,放射性核素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于对铀的去除研究,Cs、Sr也相对较多,但主要采用非放射性同位素方法开展实验室水平研究。 从深度上来看,细胞-污染物相互作用复杂。尽管已经利用了各类先进分析手段(物理、化学、生物、纳米、材料)开展研究,但仍缺乏系统性的总结和深入的理论构建。 大量微观层次的机理研究,虽然应用了多学科方法进行了多年的积累,但是相关成果对于成功应用生物吸附技术处理废水,似乎没有明确的指导意义与贡献。由于活细胞参与下生物吸附机制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生物吸附定义不明确,也导致国际同行交流困难。 生物吸附法的发展方向 尽管生物吸附的研究与开发进入了发展瓶颈期,但目前缺乏真正、深入的讨论,缺乏相应的国际同行间的交流。当前情况下,应该认真总结现有研究成果,深入分析生物吸附研究以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以及实践探索,充分发挥生物吸附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作用。 1. 重新认识生物吸附的研究意义 2. 进行生物吸附法成本核算与比较 3. 深入探讨生物吸附法的本质及特性 以下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 生物吸附法去除污染物的能力(深度、广度)到底有多大?当污染物浓度在什么范围内,利用生物吸附法占有优势?例如,对于微污染水,当废水中重金属/放射性核素浓度很低时,生物吸附法的浓缩效果、程度如何?与其他物理化学方法比较如何?对实际废水治理效果如何?存在什么问题?通过这些问题,从而使生物吸附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 现有各类生物吸附剂有什么特点?怎样更好地评价生物吸附剂?是否某类生物吸附剂吸附性能更为突出?原因是什么?上述问题可指导生物吸附剂的筛选。 ▷ 生物吸附剂对目标污染物选择性有多大?应该怎样研究?如果需要,特别是对于低浓度放射性Cs、Sr的吸附,是否可以增强生物吸附剂选择性?潜力到底有多大? ▷ 模型模拟生物吸附行为,目前主要局限于Langmuir等经验模型。而且对现有数据缺乏仔细、深入的分析比较。应认真总结归纳生物吸附的特点,将其应用到合适的场合。 4. 探索生物吸附法与其他技术的综合利用 5. 开发出类似于离子交换树脂的商业化生物吸附剂 6. 加强生物吸附机理研究 7. 扩大生物吸附法的应用领域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王建龙、陈灿 著《 重金属生物吸附 》一书。标题为编者所加,有删减。 《 重金属生物吸附 》是一本关于重金属生物吸附基础及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专著,是作者十多年研究工作的系统总结与提升,引用了作者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及博士后的出站报告。本书全面、深入地论述了重金属与生物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特性及机理,以及生物吸附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全书共8章,主要内容包括重金属及其污染、生物吸附基础、生物吸附剂及其改性与再生、生物吸附影响因素、生物吸附机理、生物吸附过程模拟以及重金属废水的生物处理等。本书理论与应用并重,内容丰富、新颖,实用性强。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 阅读原文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100 次阅读|7 个评论
网络时代应运而生的信息隐藏学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5-10-26 08:11
现代许多应用与服务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提供的,这些服务包括:视频图像、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购物等。然而,在通过计算机网络提供这些服务时,存在很严重的问题:这些服务很难进行保护——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作品极易被非法复制,这使得有恶意的个人或团体可以随意复制和传播具有版权的内容,而并未得到版权所有者的许可。因此,如何既能充分利用互联网便利性,又能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就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于是,信息隐藏学(information hiding)应运而生。信息隐藏是集数学、密码学、信息论、概率论、计算复杂度理论和计算机网络以及其他计算机应用技术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课题。 信息隐藏技术 信息隐藏是把一个有意义的信息隐藏在另一个被称为载体(cover)的信息中得到隐蔽载体(stego cover)。 非法者不知道这个普通信息中是否隐藏了其他信息,而且即使知道也难以提取或去除隐藏的信息。所用的载体可以是文字、图像、音频以及视频等。为增加攻击的难度,也可以把加密与信息隐藏技术结合起来。 从广义上看,信息隐藏有多种含义:一是信息不可感知;二是信息的存在性隐蔽;三是信息的接收方和发送方隐蔽;四是传输的信道隐蔽等。信息隐藏就是将保密信息隐藏于另一非保密载体中,以不引起检查者的注意。广义上的信息隐藏技术包括隐写术、数字水印、数字指纹、隐蔽信道、阈下信道、低截获概率通信和匿名通信等。从狭义上看,信息隐藏就是将某一秘密信息秘密隐藏于另一公开的信息中,然后通过公开信息的传输来传递秘密信息。 信息隐藏不同于传统的密码学技术。 密码技术主要是研究如何将信息进行特殊的编码,以形成不可识别的密码形式进行传递;而信息隐藏则主要研究将某一秘密信息秘密隐藏于另一公开的信息中,然后通过公开信息的传输来传递秘密信息。对加密通信而言,可能的监测者或非法拦截者可以通过截取密文,并对其进行破译,或将密文进行破坏后再发送,从而影响信息的安全;但对信息隐藏而言,可能的监测者或非法拦截者则难以从公开信息中判断秘密信息是否存在,因而难以截获秘密信息,从而能保证信息的安全。 信息隐藏系统的一般模型 根据信息隐藏的应用可分为数字水印技术和数字隐写术(steganography)。 数字水印技术是利用数字作品中普遍存在的冗余数据与随机性,向数字作品中加入不易察觉但可以判定区分的秘密信息“水印”,从而起到保护数字作品版权或完整性的一种技术。数字隐写术是将秘密信息隐藏在正常的载体中进行传输而不被察觉,从而不会引起攻击者的怀疑,以达到安全地隐秘通信的目的。 数字隐写与传统的密码通信的最大区别在于隐蔽后的载体在外观上与普通载体基本相似,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重要信息的存在,因此外人无法知道秘密通信的存在。对数字隐写的基本要求是要有极高的隐蔽性和足够的信息隐藏容量(capacity of information hiding),其中以隐蔽性为主要技术指标。 根据信息隐藏的不同目的和技术要求,信息隐藏技术存在以下特性或要求。 1. 安全性(security) 是指隐藏算法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即必须能承受一定程度的人为攻击,而使隐藏信息不被破坏。隐藏的信息内容应是安全的,应经过某种加密后再隐藏;同时隐藏的具体位置也应是安全的,至少不会因格式变换而遭到破坏。 2. 鲁棒性(robustness) 是指不因图像文件的某种改动而导致隐藏信息丢失的能力。这里的“改动”包括传输过程中的信道噪声、滤波操作、重采样、有损编码压缩、D/A或A/D转换等。 3. 不可检测性(undetectability) 是指隐蔽载体与原始载体具有一致的特性。例如,具有一致的统计噪声分布,会使非法拦截者无法判断是否有隐蔽信息。 4. 不可感知性(imperceptibility)或透明性(invisibility) 是指利用人类视觉系统或人类听觉系统属性,经过一系列隐藏处理,使目标数据没有明显的降质现象,而隐藏的数据却无法看见或听见。 5.自恢复性(recovery) 是指经过操作或变换后,原图可能会产生较大的破坏,但依据留下的片段数据仍能恢复隐藏信号,且恢复过程不需要宿主信号。 6. 对称性 通常信息的隐藏和提取过程具有对称性,包括编码、加密方式,减少存取难度。 7. 可纠错性 为了保证隐藏信息的完整性,使其在经过各种操作和变换后仍能很好地恢复,通常采用纠错编码方法。 8. 嵌入强度(信息量) 是指载体中应能隐藏尽可能多的信息。 数字水印技术 提到水印,人们会联想到钞票中防伪的纸张水印(paper watermark)。数字水印的概念就是源于很早就出现的防伪纸张水印。纸张水印广泛应用于印刷品中,简单地说,就是在纸质纤维中嵌入的标志,用作鉴别、防伪等,如在纸币以及一些商业单据中印制的水印标记。 数字水印正是借用了传统的纸张水印的概念,将其在数字媒体中推广应用。 大部分学者认为,数字水印技术就是利用数学计算方法把具有可鉴别性的数字信息嵌入其他信息中的技术。所嵌入的信息称为水印信息,而被嵌入水印的信息称为宿主信息。宿主信息的可用性不受水印信息的影响,并且在需要时能够恢复出来。水印信息可以是图像、声音、文字、符号、数字等一切可作为标记、标志的信息,其存在以不破坏原数据的欣赏价值、使用价值为原则。数字水印技术实际上是利用了数字产品的信息冗余性,把与多媒体内容相关或不相关的一些标志信息直接嵌入多媒体内容中,再通过计算机或专用检测器件把水印信号检测和提取出来。利用隐藏在多媒体内容中的水印信息,达到确认内容创建者、购买者,或者多媒体内容真实完整性的目的。 纵观目前大多数的数字水印方案可以发现,数字水印系统一般由两部分组成:水印嵌入系统和水印检测系统。 下图分别给出了水印的嵌入与检测过程,图中的虚线部分为可以不被包括的可选部分。 水印嵌入模型 水印检测模型 在水印嵌入系统中输入端为水印信息W、宿主数据I、可选的私/公钥K,其中私/公钥K可有可无,它用于增强系统的安全性。若水印是不可感知的,则只有拥有密钥的合法用户才能够正确提取或检测水印。水印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如序列号文本信息或图像标志。输出端为嵌入了水印信息后的数据I′。在水印检测系统中输入端为待检测的水印载体数据I′、水印信息W或宿主数据I、私/公钥K,其中私/公钥K及水印信息W或宿主数据I可根据具体算法决定是否需要。输出端则为提取出的水印 W* 或检测提取出的水印与原始水印相似程度的结果。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蒋天发 著《 数字水印技术及其应用 》一书。 ISBN 978-7-03-045251-1 数字水印技术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兴起的一个前沿研究领域,与信息安全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在媒体信息版权保护、真伪鉴别、隐蔽通信、监视非法复制和电子身份认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数字水印技术及其应用 》 内容包括:数字水印技术概述、小波变换及其在图像数字水印中的应用、二值图像数字水印技术、基于小波变换的二值图像盲数字水印算法及图像自适应水印算法、基于三维小波变换和人类视觉系统的视频水印算法、混沌理论及其在数字水印中的应用、基于混沌的二值图像数字水印算法、MPEG-2压缩标准和I帧的提取技术、基于I帧角点的MPEG-2视频水印算法、基于最佳置乱的自适应图像水印算法、基于量子计算理论图像水印算法的软件设计与功能实现、多功能图像数字水印软件著作权案例以及案例的部分源代码。书中总结了作者多年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同行的有关工作。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 阅读原文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556 次阅读|4 个评论
指纹、虹膜和人脸之后,身份认证领域的新热点:手背静脉识别
热度 6 sciencepress 2015-10-22 08:29
手背静脉身份识别作为生物特征识别的方法之一,是近十几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方法,也是目前身份认证领域最关注的热点之一。 手背静脉 手背静脉拥有很好的唯一性和普遍性,在人与人之间和同一个人的两只手之间,手背静脉的血管纹理结构是不相同的,并且个人的血管纹理结构不随时间变化;手背静脉血管位于体表内部,不易受到污染和划伤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并且不易被仿制;手背静脉图像在采集过程中相对于人体其他部位的采集更易被接受,所有的这些特性使得手背静脉身份识别技术成为一个合格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现有生物识别方法存在的不足 虽然指纹、人脸和虹膜识别近年来经过不少学者和专家的研究,得到了长远的发展,而且已经找到了许多鲁棒性好、速度快的识别方法,但是,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方法都具有难以克服的缺点。 1.指纹识别 指纹是人生而就有的物理表皮结构,每个人指尖的沟壑纹理是不同于其他人的。指纹识别是最古老的生物特征识别,其概念被大众所熟悉,所以现代指纹识别技术容易被人接受,只需要少量指导便可实现轻松采集。此外,指纹特征占据的存储空间较小,设备轻巧,易于和移动设备结合。但是,由于指纹是暴露在外面的表皮纹理,其结构信息会受到灰尘、油、水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断纹、无指纹以及脱皮和伤痕等问题影响图像采集质量,导致指纹识别困难。 手指脱皮 另外,当手与一些物体接触时,会在这些物体表面留下指纹,这样就容易被别人仿造,制造出各种指纹套,欺骗指纹识别系统。而且,对指纹套的活体防伪检测也是当前的难点问题。 指纹套 2.虹膜识别 虹膜识别是采集人眼虹膜区域的近红外图像进行识别。虹膜的纹理结构与生俱来,不会随时间改变,其中含有丰富的信息量,大约是指纹纹理结构中所含信息量的6 倍。虹膜识别是世界上精度最高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应用于高安全级别部门如军队、银行等。但在虹膜识别中,一个最为主要的问题是使用者容易存在心理上的排斥,所以,通过近红外光照射人眼获取虹膜图像,不易被人接受。另外,在虹膜图像采集过程中,需要眼部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点上,通过适当的训练才能够获得更好的采集效果,这会很大程度地影响虹膜识别技术的推广。 虹膜图像及其采集识别 3. 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系统根据采集图像的维数可以分为二维人脸识别系统和三维人脸识别系统。在二维人脸识别中,人脸会因为生长发育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识别率,如长胖、变瘦、长出胡须等;另外,由于人具有丰富多彩的表情,也降低了识别的准确性;而且,人脸还受周围环境,如遮挡、光照等影响。 人脸的衰老情况 人脸表情变化 三维人脸识别虽然不会受光照和拍摄角度影响,但是在大规模数据库中效率缓慢,所以目前仍处在研发阶段。 手背静脉识别的鲜明特色 近年来,研究者一直在试图寻找更为鲁棒的身份识别手段。新型生物特征身份识别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耳形、掌纹、步态等身份识别方法也时有报道,其中手背静脉身份识别在各种新型生物特征识别手段中脱颖而出,成为目前研究和应用的热点之一。 手背静脉身份识别的原理框图 相比较指纹、虹膜和人脸识别,手背静脉识别具有鲜明的特色。 1.手背静脉特征具有很好的普遍性和唯一性。 解剖学著作 Gray's Anatomy (《格式解剖学》)已经证明,个体的手背静脉在形成、发育生长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唯一性,手背静脉身份识别技术即使是双胞胎或者同一个人的左右手,也会因为发育过程的随机性导致手背静脉分布结构的差异。当人体发育成熟,20 岁后手背静脉的分布结构除非进行手术或药物作用,否则不再变化,因此手背静脉作为一种新的生物特征是可行的。 2. 活体识别特性和内部特性。 由于血液和皮下脂肪对近红外光的吸收率不同,通常采用近红外反射成像,获得对比度清晰的手背静脉纹理图像,进而完成特征提取与识别研究。另外,手背静脉血管位于体表内部,不易受到污染和划伤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手背静脉很难被仿造,安全性较高。 3.近红外反射成像设备属于非接触类型,且造价低廉,用户和制造商容易接受。 在部分国家特别是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手背静脉识别产品如韩国的VP-II 和日本富士通的Palm Secure,都已经进入了实用领域。 静脉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 静脉识别技术最早是由研究者MacGregor 和Welford 于1991 年提出的,并开始受到关注。1995 年,Cross 和Smith发表的综述性文章对手背静脉识别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完整描述,从此手背静脉识别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997 年,韩国BK System公司发布了亚洲第一个商用手背静脉验证产品BK-100。2006 年IBG 对日立公司的静脉验证产品TS-E3F1 和富士通公司的静脉验证产品Palm Secure 的测试结果表明,静脉识别技术和虹膜识别技术的性能指标相当。在算法研究方面,2005 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Leedham 等利用热红外成像技术,使用局部自适应分割方法提取手背静脉特征,2008 年Leedham 等提出了基于细节特征分析的热红外手背静脉识别方法,2009 年香港理工大学的Kumar 等提取静脉血管的结构信息和关节信息作为特征,并使用决策融合的方式进行识别,2010 年克卢日-纳波卡技术大学的Septimiu 等提出了低成本设备的成像质量控制问题,2011 年在香港举办了第一届关于手的生物特征识别国际会议,人们对手背静脉身份识别科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在国内,从2002 年开始,清华大学的林喜荣等发表了多篇文章,自主设计了近红外血管图像采集仪,提取血管造影的原始图像,并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归一化和增强处理,对特征提取和特征匹配算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2006 年,他们利用分水岭算法提取特征点,并使用二阶矩和统计的方法进行多分辨率滤波得到多维特征向量。 2005 年,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王科俊等发表了三篇文章,针对手背静脉图像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细化算法和分割算法。吉林大学的韩笑等在文章中提出了利用带方向因子的小波(脊波)对手背静脉血管和手指静脉血管进行增强,并使用神经网络进一步判断血管特征点的方法。2006 年,静脉识别技术首次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这也是目前国内静脉识别领域第一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2007 年同济大学设计了嵌入式的手背静脉辅助定位系统。2010 年北京大学的李文新等采用迭代的线性追踪方法提取线性特征并将其分块编码,实现手指静脉在大型数据库中的搜索。2011 年天津大学的刘铁根、王云新和李秀艳提出了一种基于加速鲁棒性特征的手背静脉识别算法,并设计了k 近邻分类器和支持向量机相融合的分类器进行识别。2010 年复旦大学的郑英杰和顾晓东使用二维Gabor 相位编码特征与直方图特征相结合的方法提取手背静脉特征。2011 年东北大学的贾旭等使用多尺度下轮廓波变换的子带能量作为特征,分别建立了隐马尔可夫模型并进行融合,实现真假匹配的区分。这些研究工作说明手背静脉技术越来越受到研究工作者的重视,同时说明该项研究工作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 虽然手背静脉识别技术的研究在国内外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商业应用价值,但是目前比较成功的商用系统,如韩国的VP-II 和日本富士通PSN800 都是采用身份认证技术(即1∶1 验证),很少有系统关注1∶N 身份识别问题。研究身份识别问题,尤其是大样本条件下的手背静脉身份识别,非常有限,目前发表的研究论文虽然对识别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实验大多在较小规模的数据上进行,并且研究中未针对在大样本情况下的手背静脉识别实际问题深入研究。面对我国人口众多、人员流动频繁的具体情况,十分有必要研究大样本条件下手背静脉身份识别的关键问题。 手背静脉身份识别技术 存在的关键问题 相比指纹、人脸和虹膜识别技术的成功,如何在大样本条件下实现手背静脉的鲁棒身份识别,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对深入推动手背静脉身份识别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在大样本条件下,手背静脉身份识别技术存在的关键问题如下。 1.样本集规模与识别精度的理论问题。 下表是几种典型的手背静脉识别方法,其结果都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但这些结果都是在几十人的小样本情况下得到的。从理论上讲,样本集规模的增大,会导致识别率的下降。目前关于样本集规模与识别精度之间理论分析的研究未见报道。 表 手背静脉识别方法 2.大规模近红外手背静脉图像的质量问题。 手背静脉图像质量与识别率有直接的关系,Lin 和Fan 在文献中通过实验证明了图像亮度的改变对识别率有着直接的影响。显然,除了图像亮度,图像的其他质量参数也会影响识别率,但是现有的各种手背静脉数据库的图像质量在亮度、灰度分布、对比度、平滑度、尺寸大小和图像活体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为了建立统一的大规模手背静脉数据库,进行各种识别算法的比较,急需研究手背静脉图像质量问题。 3.大规模数据库中多人种、老龄化和非线性形变的鲁棒特征提取问题。 西方人手背毛发浓密,手背静脉图像中毛发噪声的随机分布会严重影响识别效果。随着年龄的增加,皮肤弹性变化造成血管粗细的变化和皮下脂肪对近红外光吸收和反射特性的变化,也将导致血管粗细和分布特征的不稳定。在识别过程中,使用者手的握力和姿态等各种非线性形变同样会造成特征的不稳定。针对多人种、老龄化和各种非线性形变的特殊情况,鲁棒特征提取是必须研究的问题。 4. 面向大规模数据库实时识别系统的分类决策问题。 目前发表的研究论文虽对识别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实验大多在较小规模的数据上进行,小样本情况下的距离分类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器和融合分类器等都有报道,也都取得了较高的识别率。但在大样本情况下,分类决策如何保证识别精度,同时满足识别速度的要求,仍有许多理论与方法问题需要解决,动态模型在线学习和快速相关处理分类器是较好的解决方案之一。 综上所述,相比较指纹、虹膜和人脸识别技术的成功使用和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前期国内外关于手背静脉身份识别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在大样本情况下,手背静脉身份识别在样本集规模与识别精度理论分析,手背静脉图像的质量评价标准,多人种、老龄化和非线性形变的特征鲁棒和面向大规模数据库的实时识别四方面需要深入的研究。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建立手背静脉身份识别的理论框架体系,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解决实时识别速度与实用性问题。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王一丁 著《 手背静脉身份识别技术 》一书。 ISBN 978-7-03-045857-5 《 手背静脉身份识别技术 》是作者团队在手背静脉身份识别方面多年研究成果的归纳与总结。全书共9 章,首先分析了指纹、虹膜和人脸识别技术的成功使用和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手背静脉身份识别的鲜明特色和重要研究意义,然后从手背静脉图像采集设备的设计和实现、手背静脉图像数据库的建立、手背静脉图像的质量评价、手背静脉图像的容量分析、手背静脉图像纹理结构的特征提取、手背静脉图像的分类决策、手背静脉图像的活体检测和手背静脉身份识别系统这几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对深入推动手背静脉身份识别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1318 次阅读|11 个评论
人脸识别是怎么回事?图解人脸表情分析与识别
热度 9 sciencepress 2015-10-21 08:54
图像是空间数据挖掘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用图片形象地解读如何使用云模型和数据场进行人脸表情分析和识别。 一、 基于云模型的人脸表情分析 实验的原始数据取自JAFFE(Japanese Female Facial Expression)数据库(Lyonsetal., 1998)。JAFFE 数据库是一个开放的人脸表情图像数据库,包括KA、KL、KM、KR、MK、NA、NM、TM、UY、YM共10个不同的日本女性,每个人有AN、DI、FE、HA、NE、SA、SU共7种不同表情的人脸图像,分别为愤怒、厌恶、害怕、快乐、无表情、悲哀、惊讶,每种表情有3、4 张样本图像,总数是213张表情图像。原始图像为256×256 像素。 基于云模型的JAFFE人脸表情分析。 不同人的相同表情分析。 作为输入的原始图像的图像云滴,反映的是1种表情在10个人表现的不同个性特征。在{Ex,En,He}图像中,Ex 揭示的是1种表情的基本共性,为其标准表情,可以反映表情的平均状态;En 揭示的是10个不同人对1种标准表情的偏离程度,可以反映10个不同人对1 种表情的表现程度,即受个人性格、环境影响的程度;He 揭示的是10个不同人对1种标准表情的偏离程度的离散度,可以反映10个不同人对1种表情的表现程度的差异,即个人性格、环境等因素对不同人的影响程度。 相同人的不同表情分析。 作为输入的原始图像的图像云滴,反映1个人的7种表情的不同个性特征。在{Ex,En,He}图像中,Ex 揭示的是1个人的基本共性,为其标准人脸的正常表情,可以反映1个人心平气和的状态;En 揭示的是1个人的不同表情对标准人脸的偏离程度,可以反映1个人在内外因素影响下的情绪波动的程度,即受环境影响的程度;He 揭示的是1个人的不同表情对标准人脸的偏离程度的离散度,可以反映1个人在内外因素影响下的情绪波动的程度的差异,即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不同人的不同表情分析。 输入的原始图像,反映的是不同人不同表情的个性特征,输出的数字特征{Ex,En,He}图像,反映的是不同人不同表情的共同共性特征,尽管输入的图片是不同人的不同表情图像,但这些输入的图像是在共同共性特征基础上添加了不同的个性特征。在{Ex,En,He}图像中,Ex 揭示的是人与表情的基本共性,为其标准人脸表情,可以反映人脸表情的平均状态;En 揭示的是不同人不同表情对这种标准人脸表情的偏离程度,可以反映不同人不同表情对这种标准人脸表情的表现程度,即受个人性格、环境影响的程度;He 揭示的是不同人不同表情对这种标准人脸表情的偏离程度的离散度,可以反映不同人不同表情对这种标准人脸表情的表现程度的差异,即个人性格、环境等因素对人脸表情的影响程度。 把人脸图像的每个像素点看作二维空间中的数据对象,把每个像素点的灰度归一标准化到 区间,并视为数据对象的质量,那么在1幅图像中,每个像素点都向周围辐射能量,所有像素点的相互作用构成数据场。 二、 基于数据场的人脸表情识别 基于人脸图像数据场的面部识别具体流程图。 预处理后的标准人脸图像。 基于人脸图像数据场的面部表情识别,首先对原始人脸图像进行尺度归一化,具体来说,就是以原始人脸图像的左、右两眼中心为基准,对图像进行旋转、切割和缩放,并结合椭圆掩模消除头发和背景的影响,最终得到32×32 像素的标准化人脸图像 人脸图像数据场的等势线分布。 对JAFFE 数据库中213张人脸图像进行统一处理,并采用基于数据力场的聚类算法对“特征脸”空间中的投影数据进行聚类划分,图为影响因子σ=0.05时相应的人脸图解像数据场的等势线分布。 显然,代表不同面部表情的简化人脸图像在二维“特征脸”空间中具有相对较好的可分性。最终的识别结果如上表所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正确识别率。 基于特征点的简化人脸图像。 对标准化人脸图像进行灰度变换,采用基于人脸图像数据场的特征提取方法提取每幅人脸图像的重要特征点,形成简化人脸图像; 对简化人脸图像集合进行K-L变换得到的 前6个主特征向量所对应的“特征脸”图像 。对简化人脸图像集合进行K-L变换,计算总体离差矩阵的特征向量,构成公共“特征脸”空间。 测试人脸图像在“特征脸”空间的二维投影。 将简化人脸图像投影到公共“特征脸”空间中 ,得到的前两个主特征向量张成的二维“特征脸”空间中投影数据分布 ,以相应的投影系数作为人脸图像的逻辑特征 。 最后,根据逻辑特征,所有人脸图像在新的特征空间中形成二次数据场,根据数据间的相互作用和自组织聚集性实现人脸图像的聚类识别。 具体地,再从JAFFE 数据库中 选出10 幅不同表情的正面人脸灰度图像 ,其中7 幅图像来自同一个人,另外3幅来自3个陌生人。 生成人脸数据场: 可以得到自然聚类的人脸拓扑结构: 基于数据场的自然聚类。 显然3个陌生人I、H、J的聚类速度最慢。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李德仁、王树良、李德毅 著 《 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第二版) 》 一书。 面向大数据, 《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第2版) 》提出数据场、云模型、地学粗空间和空间数据挖掘视角,构建空间数据挖掘金字塔,给出挖掘机理,介绍概念格,总结空间数据源,导出清理空间观测数据的选权迭代法。 面向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研究空间的关联规则、分布规则、概化规则和聚类规则的挖掘,从图像中发现指导图像分类、特征提取、表情识别的空间知识,以及时空分布的视频数据挖掘。这些理论,在滑坡监测、车轮形变、银行选址、土地利用、人脸识别、公共安全等实际领域,获得了有价值的应用成果,自主研制了空间数据挖掘原型系统GISDB Miner和RSImage Miner。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9401 次阅读|15 个评论
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天地一体化网络
热度 6 sciencepress 2015-10-20 08:43
太空域和信息域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军事斗争的两个重要战略制高点,空间信息资源已成为各个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 天地一体化网络以其战略性、基础性、带动性和不可替代性的重要意义,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大基础设施,其所具有的独特位置与地域优势以及特有的信息服务能力,可带动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具有巨大潜力的核心竞争力和民族创造力。 天地一体化网络的特点 天地一体化网络(Space-Ground Integrated Network,SGIN)是综合利用新型信息网络技术,以使命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信息流为载体,充分发挥空、天、地信息技术的各自优势,通过空、天、地、海等多维信息的有效获取、协同、传输和汇聚,以及资源的统筹处理、任务的分发、动作的组织和管理,实现时空复杂网络的一体化综合处理和最大有效利用,为各类不同用户提供实时、可靠、按需服务的泛在、机动、高效、智能、协作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决策支持系统。 天地一体化网络的目标是对事件进行全面高效协同的处理。利用多维信息,协同各个工作模块,增强事件的处理能力;结合空、天、地各类网络和系统各自的优势,实现功能互补,扩大可处理事件的范围;利用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综合信息系统强大的机动性能、广泛的覆盖范围、全局的协作能力和对信息的智能处理能力,实现对事件和任务的高效处理。 天地一体化网络,简称一体化网络,是由通信、侦察、导航、气象等多种功能的异构卫星/卫星网络、深空网络、空间飞行器以及地面有线和无线网络设施组成的,通过星间星地链路将地面、海上、空中和深空中的用户、飞行器以及各种通信平台密集联合。地面和卫星之间可以根据应用需求建立星间链路,进行数据交换。它既可以是现有卫星系统的按需集成,也可以是根据需求进行“一体化”设计的结果,具有多功能融合、组成结构动态可变、运行状态复杂、信息交换处理一体化等功能特点。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组成示意图 。天地一体化网络以卫星网络作为骨干,由深空网络、邻近空间网络、地面网络共同构成。其中,卫星骨干网一般称为天基网,包括各个轨道层面执行不同任务的卫星,深空网包括航天飞机、火星探测器等其他节点;邻近空间网络称为空基网,包括飞机、热气球、飞艇、直升机、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地面网则包括轮船、潜艇、火车、汽车、坦克、手机等地面节点。这种高度综合性的异构网络系统打破了各自独立的网络系统间数据共享的壁垒,能够有效地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包括轨道资源、载荷资源、通信资源等),不仅可以为作战提供一体化的侦察、导航、作战指挥等服务,也可以为海—陆—空通信、海洋气象预报、导航、应急救援等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从组网、传输和路由等方面看,天地一体化网络具有典型的大时空尺度属性,是一个大时空尺度网络,具有鲜明特征。 天地一体化网络典型特征 天地一体化使得网络具有鲜明的特征。建设天地一体化网络,将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国防安全和科学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天地一体化网络是未来国家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 天地一体化网络系统建设关系到国家经济和国家安全发展战略,是国家竞争实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突破西方发达国家高技术封锁、对抗霸权主义、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有力保障,将成为国家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基础。 2. 天地一体化网络是实现多系统、多信息融合和协同的重要平台。 天地一体化网络是大容量、多层次异构网络,承载海量、多维、协同信息,适应实时、高动态通信环境,它是构建空间信息从获取、处理到应用的快速、高效的信息走廊。在天地一体化网络条件下,空间信息的获取涉及卫星、邻近空间飞行器、航空器等多种平台,有光学、红外、雷达、高光谱等多种手段,空间信息多源、多维、异质,其时间、空间和谱段分辨率不同,信息数据量庞大,存储模式、处理模式、信息服务时效性要求各异。天地一体化网络已经成为具有超前性和创新性的交叉研究前沿领域,科学意义和战略意义重大。 3. 天地一体化网络可以带动信息电子、航空宇航、空间科学、光学、材料、仪器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天地一体化网络是人类利用空间的基础,利用天地一体化网络可以实现多维、多源、精细空间信息的一体化获取、传输、处理、网络化共享与应用服务等应用需求,涉及信息电子、航空宇航、空间科学、光学、材料、仪器等多个学科。大量的研究表明:空间宽带网络将形成巨大的空间产业;航天信息直接支持作战有赖于网络化支持;天地一体化网络所具有的独特位置与地域优势可形成特有的信息服务能力,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巨大潜力。其研究成果将为未来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对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与趋势 从研究发展角度来看,天地一体化网络逐渐从单层拓扑结构向多层复杂结构演变,尤其是大椭圆轨道卫星、邻近空间飞行器、深空探测器等网络节点的出现,使网络拓扑不再局限于低、中、高轨卫星和地面站组成的传统星座结构;路由方式由面向连接式转为面向非连接式,并寻求与Internet 无缝对接的可扩展路由方式;传输策略从基本的单测度、最短路径策略向多测度、多路径、自适应策略转变,综合考虑网络吞吐、负载均衡等整体性能;对信息传输QoS 的优化,从单目标代价函数值最小化算法向启发式多目标优化算法演变;同时,网络层与其他层间的交互也逐渐得到了增强,并且出现了非层次协议结构下的设计方案。 国内现有技术基础 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虽然较西方国家起步晚,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在863、973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众多的科研机构和院校开展了天地一体化网络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等。总体看来,国内的天地一体化网络技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非常零散、缺乏积累,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天地一体化网络的相关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OSI 七层结构及互联网四层结构与新网络体系结构模型比较。 北京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在天地一体化网络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过对传统信息网络分层体系结构理论的长期研究,提出了基于服务层和网络层的一体化两层体系结构模型,即网通层和服务层,并对网通层和服务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设计。但是侧重点主要在地面异构网络(如移动3G 网络、WiMax 等)的融合方面。 天地一体化网络主要问题分析 总的来说,天地一体化网络是一个由深空通信网络、同步卫星中继网络、中低轨卫星网络、平流层网络、航空自组网络、地面有线/无线以及移动网络、航天器、海上舰艇等组成的复杂巨系统。天地一体化网络整体呈现高动态、多层次、大时空跨度、高延迟等特点。 纵观现有天地一体化网络关键技术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国内外对天地一体化组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规则的单层和多层卫星网络,其特点就是每层都是由轨道高度相同的卫星按照一定的规律构成的星座,同层网络内不考虑有其他类型卫星存在,如下图所示。但是,天地一体化网络是非同种异构系统,它是一个集侦察、导航、通信等卫星以及其他航天器和地面网络的综合一体化信息网络。由于混合组网的规律更加复杂,所以需要从顶层上对组网结构和协议体系进行研究来保证一体化网络的应用。 一般研究涉及的网络结构 2. 现有一体化信息网络架构与组网研究大多片面地集中于深空段行星骨干网、空间段卫星骨干网和陆地无线传感网,且仅满足单一服务需求。 其着眼点主要在地球同步空间,未涉及各网段之间的立体化通信。更重要的是,大多数空间信息网络架构设计与组网技术在自重构和自优化等自组织特性方面考虑不够充分。 3. 现有针对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动态时变图模型研究大多考虑节点移动的规律性,且节点总数趋于稳定,并未涉及应急通信等场景下的“节点爆炸和拓扑膨胀”问题。此外,图内链路参数简单,节点能力表征不够完善,无法直接应用到天地一体化的大时空尺度空间信息网络中。 4. 现有天地一体化网络路由算法设计正处于百家争鸣阶段,普适性较差;现有传输协议主要面向深空段、空间段或邻近空间段的星际间或星地间通信,天地一体化的联合路由和传输协议研究仍是空白。 5. 已有的路由算法在拓扑发生变化时(不考虑是链路故障还是链路拥塞)采用的都是重路由策略,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但是对于一体化效率较差,对于天基环境下这种拓扑变化非常快的网络就显得不太适合,导致的后果是资源消耗大、传输效率低。如何在拓扑改变时,根据出现故障的原因设计高效的路由策略(根据产生的原因,确定是采用源节点重路由、从故障点重新路由还是在故障点等待恢复)就显得尤为重要。 6. 目前联合考虑陆地、远洋、天空、空间与深空资源的大时空尺度空间信息网络仿真测试平台尚不完善,实验范例缺乏,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差距。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刘立祥 著《 天地一体化网络 》一书第一章概论,有删减。 978-7-03-044567-4 《 天地一体化网络 》是作者十多年来在卫星组网、天基网络和一体化网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针对如何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展开分析和研究,内容新颖、深入、全面,涵盖一体化组网的各个方面。首先,对天基环境的特点及其对网络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然后,对构建一体化网络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包括网络流量预测与均衡机制、位置管理策略、网络的QoS保证模型、一体化网络体系结构与模型、一体化传输协议和路由协议等。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书名、作者、封面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8311 次阅读|12 个评论
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的重要性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10-16 08:42
由于重金属的需求量、生产量大幅度增加,以及环境保护要求日趋严格,重金属污染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重金属污染治理任重道远,需要寻找新型高效的污染治理技术。其中,利用生物技术治理重金属污染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适用于大体积、低浓度重金属废水的治理,逐渐成为重金属污染治理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微生物与植物协同作用共同修复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大面积土壤/水体,被认为是目前最具潜力的绿色修复技术,是当前环境领域和工程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对于有毒有害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大规模工业应用的实例报道还很少,目前,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往往定位于物理化学治理技术的补充技术。 目前,利用活体生物的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其工程应用实例有 (Fomina and Gadd 2014): ▷ 传统活性污泥法 ▷ 膜生物反应器 ▷ 厌氧消化 ▷ 人工芦苇床和/或(人工)湿地 ▷ 土壤及水的环境修复 ▷ 植物修复 ▷ 生物浸出(采矿) 生物吸附技术是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的一种,利用细菌、真菌、藻类等生物体细胞或其衍生物治理重金属污染,一直受到关注。上世纪40年代,人们就发现了生物体(如活性污泥)具有吸附放射性核素(如Pu)的特性。生物吸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重金属离子吸附到生物体细胞表面,是重金属离子-生物体细胞相互作用的第一个步骤。 无论在天然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地下水环境,还是废水处理中,都涉及到各种微生物参与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微生物细胞,作为一种广义的颗粒物,在微界面过程进行着各种物理化学甚至生化反应以及迁移转化过程,从而完成环境生物净化功能。 水体颗粒物(包括微生物细胞)的界面过程,微界面形态的赋存形态结构的认识,是环境问题中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但是,由于水体颗粒物组成的以及微界面过程的复杂性,人们对此仍缺乏明确而深入的认识。 重金属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技术中,一个核心问题是生物体细胞与重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机制,目前的理解还很有限,限制了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重金属离子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特性及机理,对于有效应用生物技术处理重金属废水以及生物修复受重金属污染的水体和土壤环境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金属/核素-微生物相互作用 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物质(如重金属、放射性核素、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积累或生物吸附行为,是自然界以及人工构筑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该图显示了生物吸附在重金属-微生物相互作用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人们可以利用活细胞的某些过程开展污染治理、环境修复。 由于生物机制的复杂性,开展环境生物修复技术治理重金属污染,需要从重金属废水治理的共性问题着手,综合利用多种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材料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数学等多学科(交叉学科)知识,探索微观层次上微生物细胞与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以及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的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王建龙、陈灿 著《 重金属生物吸附 》一书。 《 重金属生物吸附 》是一本关于重金属生物吸附基础及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专著,是作者十多年研究工作的系统总结与提升,引用了作者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及博士后的出站报告。本书全面、深入地论述了重金属与生物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特性及机理,以及生物吸附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全书共8章,主要内容包括重金属及其污染、生物吸附基础、生物吸附剂及其改性与再生、生物吸附影响因素、生物吸附机理、生物吸附过程模拟以及重金属废水的生物处理等。本书理论与应用并重,内容丰富、新颖,实用性强。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 作者、书名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165 次阅读|5 个评论
始终引领时代的发展的“凝固”
sciencepress 2015-10-15 08:22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凝固始终引领时代的发展,以至于一些历史时代划分都是按当时所能冶炼的合金命名的。 凝固过程与我们生活诸多方面密不可分,无论是橱窗上结霜,还是在冰盒中制冰,无论是电路板上焊料的固化、还是工业用铝和钢的铸造,都离不开凝固过程。 公元前约4000年~公元前约1200年是青铜时代,那个时代由铜合金制造的武器和生活用具盛行于整个欧亚大陆。 铜器时代的武器(由images.encarta.msn.com授权使用) 然而,自公元前1200年左右,铁合金熔铸技术被掌握后,凭借其优异性能迅速取代铜合金,一跃成为制备武器、礼器和其它生活器具的首选材料。 铁器时代的斧头(由Glenn MeKechnie拍摄, 2005年4月) 不过在古代,一些特殊钢种,如远近闻名且极富传奇色彩的大马士革钢(Damascus steel)是通过机械方法制造的。 1858年,贝西默(Bessemer)转炉炼钢法的问世使得钢水得以大规模生产,并可铸成不同形状铸锭以便后续锻造加工。该方法作为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之一,为铁路运输业和后来的汽车工业奠定了基础。同样,诞生于1886年的Hall-Héroult炼铝法使铝合金铸件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20世纪航空工业的蓬勃发展。 掌握金属的冶炼技术使得人们能够顺利调整控制合金成分成为可能,从而得到不同成分的最终合金成品件或者半成品铸锭。半成品铸锭接着在固态条件下又可以被压制成板材、带材或其它锻件。 凝固是上述工业生产过程的关键一环,其决定着零件在后续加工过程中的成分及初始结构。 整个20世纪上半叶,冶金学家一直在探索如何理解铸件性能同凝固工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1964年,Chalmers里程碑式著作《凝固原理》的出版标志着凝固艺术与实践走进了工程科技领域。该书提出了描述合金凝固过程中溶质分配的一些基本数学模型,并解释了平界面和球形生长中组织形态(诸如枝晶)的演化机制。 1974年,Flemings的《凝固技术》扩展了上述建模方法,并提出了新模型用以描述微观结构特征的演化,例如枝晶臂间距和偏析形态。该模型首先开始定量研究凝固参数(如冷却速率和温度梯度)以及其同合金固有性质(如凝固区间和基本相图)的交互作用对最终铸件微观结构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十年间,人们在凝固组织花样形成规律,尤其关于枝晶生长尺度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其中尤以1984年Kurz和Fisher合著的《凝固基础》最为出名,该书对合金组织演化过程进行了颇为详尽的描述。 2009年, J. A. Dantzig 和M. Rappaz合著《凝固》(Solidification,一下简称“《凝固》 ”)是上述研究发展的延续。自从Kurz和Fisher的专著出版后,大规模计算被引入到凝固研究中,极大地促进了凝固理论及其应用方面的发展。相场方法的发展可以用来更深入地理解复杂凝固组织的演化。同时,低成本大规模计算机和商用软件包的广泛应用允许人们直接对宏观热传输、溶质传输以及实际形状中流体流动进行实际模拟。体积平均理论和微观结构统计学表征则在微观和宏观尺度间架起了桥梁。 其间有大量关于凝固的专业书籍出版,但遗憾的是,没有一本能够系统阐述凝固中基础理论、解析模型和计算方法的书籍。 《 凝固 》的目标就是将这些早期著作中的模型以及最新发展的模型进行整合:以基本概念为基础,逐步引入重点内容,即解析模型和数值模型的实际应用。 《 凝固 》以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范围内所涉及的各种凝固现象为主线。在宏观长度尺度上,几何形状及加工条件决定了不同位置的凝固过程。 不同长度和时间尺度所涉及的不同凝固现象示意图 该图以六缸发动机缸体为例,零件的长度大约1m,凝固时间长达30min。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热传输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如图中所示,可得到特定时刻铸件中的温度分布。 微观组织的研究大概在1μm~1mm这一较小长度尺度范围内。图中也显示了从初始平界面向液相生长的一排枝晶。由于微观尺度上存在化学偏析,因此可以直接观察到枝晶。当凝固过程存在液体流动,溶质原子的输运距离将大于局域微观尺度,造成宏观偏析。 在原子至纳米长度尺度上发生的一些过程对于凝固现象同样重要。因为固/液界面的性质以及原子附着的方式同样可以影响到晶体的生长模式。例如表面能的各向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微观尺度上所观察到的枝晶形貌。 《 凝固 》由译者团队耗费两年半时间翻译完成,是凝固理论技术方面的代表性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凝固中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全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和宏观现象,包括溶体的热力学理论、平衡相图、传输现象以及液固相变中一些重要问题。第二部分运用形核、枝晶生长、微观偏析、共晶/包晶凝固、组织形成竞争等基本概念对凝固微观组织进行描述,重点讨论组织形成过程中宏观、微观现象的耦合。这三部分讨论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缺陷,重点介绍空位、热裂和宏观偏析。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J. A. Dantzig 和 M. Rappaz 著, 刘峰、介万奇 译 《 凝固 》(Solidification )一书。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 阅读原文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146 次阅读|0 个评论
青蒿素抗疟研究大会战
热度 6 sciencepress 2015-10-14 08:37
曾美怡 李国桥 李 英 李泽琳 《 青蒿素是如何发现的? 》 续 为了加快青蒿素抗疟的研究,全国523领导小组于1975年4月在成都召开523中草药专业会议,国家有关部委、军队总部和10省(自治区)、市和军区所属几十个单位的科技人员代表和有关领导共70多人出席。会上报告了云南黄蒿素治疗恶性疟疾和救治重症疟疾的疗效,以及山东黄花蒿素治疗间日疟的疗效。会议对青蒿素的研发进行了全面部署,一是尽快肯定青蒿素的速效、低毒、无交叉抗药性的基本评价;二是确定化学结构,进一步开展化学合成或结构改造;三是研制复方、简易制剂,便于军民就地取材群防群治和提高疗效。围绕这些重点的研究工作,组织全国“大会战”(资料13)。 1975~1977年,全国各有关单位同心协力,完成了一系列研究,调查植物黄花蒿的资源分布,确定青蒿素的生产工艺,研究青蒿素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特性,鉴定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开展青蒿素结构改造,制订青蒿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和质量标准,扩大临床验证。特别是在下述几方面工作,动员了全国的有关科研机构,共同攻关。 1. 扩大临床验证 1975年重点任务是完成足够的临床试验病例数,以确认青蒿素的疗效和特点。1975年,李国桥小组在海南乐东县医院继续进行黄蒿素鼻饲救治脑型疟研究,并与东方县医院等合作,用黄蒿素鼻饲给药救治脑型疟36例,治愈率达91.7%,进一步肯定了黄蒿素用于救治脑型疟等重症疟疾的疗效 。同年7月,由全国523办公室安排,李国桥在乐东县医院举办了临床试验研讨班,并制订全国统一的临床试验方案。 成都会议后,用青蒿素各种制剂在我国海南、云南、河南、山东、江苏、湖北、四川、广西,以及老挝、柬埔寨治疗疟疾共2099例,其中恶性疟588例,间日疟1511例,平均退热时间和平均原虫转阴时间明显快于氯喹。青蒿素口服剂和注射剂近期疗效均达到100%;口服剂3天疗程的复燃率为50%左右,油混悬注射剂的复燃率为10%左右;用青蒿素鼻饲给药、油混悬和水混悬注射剂共治疗脑型疟141例,治愈率为91.5%。用于治疗孕妇患者,也未见不良反应;在海南、云南等地,对氯喹治疗失败的143例恶性疟病例,用青蒿素治疗均获成功,表明它与氯喹无交叉抗药性,适用于抗药性恶性疟的治疗。同期各地用青蒿提取物等简易制剂治疗4456例,疗效良好(资料14)。 2. 确定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中药研究所分离到青蒿素Ⅱ以后,曾经测试了它的熔点、比旋度、红外光谱、元素分析。1973年在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林启寿教授关于确定功能基团及制备衍生物的建议下,用硼氢化钾等试剂与青蒿素Ⅱ进行反应,试图探索分子中是否有酮、醛类羰基存在。将反应产物和青蒿素Ⅱ的红外光谱相比,羰基峰消失,出现了羟基峰,当时认为青蒿素Ⅱ中含有酮基(资料15)。 中药研究所为加速结构测定的进展,1973年商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有机化学所)合作进行青蒿素化学结构测定的研究。1974~1976年初,中药研究所先后派倪慕云、樊菊芬和刘静明到有机化学所与吴照华、吴毓林和周维善一起进行结构研究工作。1975年初,因青蒿素Ⅱ样品一度供应不上,由全国523办公室协调,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和云南药物所为化学结构测定支援了纯度较高的青蒿素结晶 。 1974年年初,倪慕云到有机化学所后,吴照华按照结构鉴定的惯例,将青蒿素Ⅱ反复重结晶至熔点不变,重新进行元素分析,以后又测定了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高分辨质谱等,明确了青蒿素的分子式、分子质量及其15个碳原子的种类。 吴照华和倪慕云、刘静明、樊菊芬通过化学反应、颜色反应和定量分析确定了青蒿素Ⅱ中内酯基团的存在,结合红外光谱,确定了原先认为的酮基峰实为内酯基峰。以后他们又进行了系列反应,确证青蒿素分子中不存在双键、三元环环氧及游离酮、醛类羰基等 。 1975年4月受鹰爪甲素分子结构中含有过氧基团的启发,吴照华和吴毓林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证实青蒿素也含有一个过氧基团。其后,他们又进行了青蒿素的硼氢化锌和硼氢化钠还原反应,高产率地获得了还原产物,通过定性试验确证过氧基团保留,通过核磁共振谱证明青蒿素的内酯被还原,生成由一对差向异构体组成的半内缩醛,这是一个十分罕见的内酯还原反应 。综合已有的实验数据,推定了一些分子结构的片段;再参考南斯拉夫化学家1972年从黄花蒿中分离到的arteannuin B(青蒿乙素)的化学结构,1975年下半年提出了一个含有过氧基内酯环的可能结构式 。 为了进一步阐明青蒿素的整体结构,中药研究所同时商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协作。1975年年底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鹏飞等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先确证了青蒿素的相对构型,1976年初由该所梁丽等以X射线反常衍射的方法确定了青蒿素的绝对构型 。由此确证青蒿素是一个仅由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的含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是与所有已知抗疟药化学结构完全不同的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化学结构的确证,为新一代抗疟药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1976年2月全国523办公室下达研发青蒿素衍生物的任务,1977年年底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英等和广西桂林制药厂刘旭等迅速研发了疗效优于青蒿素的蒿甲醚和青蒿琥酯注射剂。 3. 建立含量测定方法和制订质量标准 青蒿素化学结构的确定,为建立青蒿素含量测定方法和制订质量标准提供了必要的前提。1977年2月由523办公室周克鼎主持,在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举办青蒿素含量测定技术交流学习班(资料16)。参加学习班的除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山东中医药研究所和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外,还有上海、广东、广西、江苏、河南、四川、湖北等地有关的药物研究所、制药厂等15个单位的专业人员,通过实地操作,交流各自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同年9月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再次举办含量测定技术交流学习班,以南京药学院和广州中医学院建立的紫外分光光度法为基础,讨论改进了操作方法,并在不同的仪器上比较其测定误差以后,一致认为此法的特异性、精密度和准确度都符合青蒿素原料药和制剂的测定要求,也便于基层药检部门执行。最后由沈璇坤(广州)、严克东(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罗泽渊(云南)、田樱(山东)、曾美怡(北京)共同完成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青蒿素的文稿。青蒿素质量标准则是以中药研究所曾美怡起草的质量标准为主,参考云南和山东两单位起草的内容,制订出全国统一的青蒿素质量标准。 4、项目鉴定和获国家发明奖 1977年底,已基本完成了青蒿素抗疟药的各项研究。 1978年11月23~29日,全国523领导小组在江苏省扬州市主持召开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科研成果鉴定会。来自卫生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总后勤部,有关省(自治区)、市、军区,各地区523办公室,主要研究单位和协作单位的一百多人参加会议。提交鉴定会的资料汇总,分为青蒿品种资源、青蒿素化学、药理学、质量标准、制剂工艺、生产工艺、临床和衍生物研发等12个专题汇报 。会议通过了青蒿素成果鉴定书。 1979年9月,由卫生部申报发明奖励,经国家科委评定,向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广州中医学院6个单位颁发了《抗疟新药——青蒿素发明证书》,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回顾青蒿素发现的曲折跌宕过程,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成功,是当年国家处于科技欠发达时期,我国科学家群体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团结奋斗而奏响的一曲社会主义大协作的凯歌。 【致谢】本节内容由当年523任务组织者和众多参与者,提供的大量原始资料和回忆记录写成。成文后又得到施凛荣、刘天伟、宁殿玺、焦岫卿等编委成员的修改和建议,黎润红提供参考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张剑方.迟到的报告——五二三项目与青蒿素研发纪实. 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6:1-8,16-19,21-23,26-28,32-35,36,50-52 李国桥,郭兴伯,靳瑞,等.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治疗脑型疟疾的临床研究. 中医杂志(英文版),1982,2(2):125-130 刘静明,倪慕云,樊菊芬,等. 青蒿素的结构和反应. 化学学报,1979,37(2):129-143 李英,吴毓林. 青蒿素类化合物的药物化学和药理研究进展// 白东鲁,陈凯先. 药物化学进展.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35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抗疟药青蒿素协作组. 青蒿素的晶体结构及其绝对构型. 中国科学B辑,1979,(11):1114-1128 参考资料 523中医中药专业组. 523中医中药专业座谈会简报(附件:1975年523中医中药研究计划表) 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 青蒿素鉴定书. 1978 章国镇. 中药研究所一九七三年科研工作总结. 1974 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 青蒿含量测定技术交流学习班简报(见:《疟疾防治研究工作简报1977年第一期》)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李国桥、李英、李泽琳、曾美怡 等编著《 青蒿素类抗疟药 》一书第一章第一节。 ISBN 978-07-03-045355-6 全球当今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无论单药或者复方,无论中国或者外国生产,无一不是中国人发明的。《 青蒿素类抗疟药 》记录了青蒿素类抗疟药的发明全过程和详尽的研究数据,为我国在新药发明史上留下一份既全面又真实的珍贵文献。同时本书既有中国40年来相关的研究结果,又涵盖了近年国际上的最新发展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第一章阐述发明历史和研发思路(以原始资料为据),第二章至第八章按植物学、化学、药物分析、药理毒理学、青蒿素类药各种制剂的临床研究和应用等系统阐述,先单药后复方。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072 次阅读|16 个评论
科研工作怎么做到不要让别人随便就能超过你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5-10-13 08:31
Ching-Jen Chen教授和Wolfgang Rodi教授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对我说过同一句话:“工作要做到不要让别人随便就能超过你”,细品一下这句话,还真有奥妙。 ——方红卫 在水利学科体系中,水沙学科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分支,是水科学、水工程、水管理之间紧密联络的关键桥梁。 我国受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的影响,水沙学科得以迅速的建立和发展,早期水沙学科的研究方向包括泥沙运动力学和河床演变学。经典的水沙理论包括Stokes沉速公式、Shields起动曲线、Einstein输沙律、Rouse悬移质垂线浓度分布、张瑞瑾挟沙力公式等,这些理论基本解答了泥沙输移的物理力学过程。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泥沙模拟模型技术得到发展,最早应用的是水沙物理模型试验,依靠比尺方法,在实验室中进行模拟水沙运动的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模型成为了水沙模拟的重要的方面,水沙数学模型主要基于描述水沙运动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以及封闭方程组所需要水沙运动的基本参数,采用数值格式的计算方法进行求解。 20世纪50年代水沙数学模型开始为大量的水利工程规划和设计服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提高,水沙数学模型发展也越来越快,从一维模型逐步发展到三维模型,从工程范围扩展到流域范围,目前 水工程的论证已经主要依赖于水沙数学模型 。 国内外针对水沙数学模型已有相关的论著,例如:谢鉴衡编著《河流模拟》,杨国禄编著《河流数学模型》,Wu WM编著 Computational River Dynamics 等,国内外每年也有大量文献和数学模型的源程序供人们阅读和参考,上述工作都极大地促进了水沙数学模型的研究和应用。 我1988年随郑邦民教授开始学习水沙数学模型,工作后又指导何国建博士研究三维水沙水环境模型的多种模式,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深感需要一本系统介绍水沙数学模型的教材,一方面尽量全面收集和总结水沙数学模型研究的最新成果,按照泥沙运动的基础理论、求解模型的数值方法、核心技术的紊流模式这样的逻辑提供基本素材;另一方面遵循水工程和水管理的需求,按照一维、二维、三维水沙数学模型的顺序撰写,并提供若干工程应用的实例,为研究生和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研究与应用水沙数学模型提供参考。因此有了这本由我和何国建、郑邦民编著的《 水沙输移数学模型 》。 我于1997年到美国访问,跟随Ching-Jen Chen教授学习有限分析方法,1998至2000年期间受洪堡基金会的资助,到德国跟随Wolfgang Rodi教授学习紊流模型。在此期间逐步领悟到 “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是掌握水沙数学模型的要旨,学习是指需要掌握数学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求解模型的基本方法, 这也是编写《 水沙输移数学模型 》一书的主要目的。 现在求解水沙数学模型已经有一些成熟的商业软件,用起来似乎也还方便,但如果仅按照商用程序中的菜单操作,而不去领会程序对于模式、参数、边界、算法等选择的道理,或者拒绝尝试自己动手编制和调试程序,整个计算过程就变成了一次失去乐趣的简单游戏。同时现在的理论均需基于将非线性数学模型进行线性化的假设,因此理论层面所能提供的结论有时并不可靠,这就需要实践。实践的过程是通过程序实现理论的思想、方法、逻辑,纠错等。实践越多,掌握水沙数学模型的水平就越高,这是北宋欧阳修公所著卖油翁中“ 惟手熟尔 ”,也是水沙数学模型学习的正确方法。 还要说一下学习工作的态度和诀窍,Ching-Jen Chen教授和Wolfgang Rodi教授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对我说过同一句话:“ 工作要做到不要让别人随便就能超过你 ”,细品一下这句话,还真有奥妙。 水沙数学模型的研究与所有的学术工作一样,任何取巧式或灵机一动式的工作,无论有何效应,终究昙花一现,难以长久。惟学习与研究的持之以恒,方能形成完整的学术体系,才会被掂量出其中的厚重,或许这也是学术的真谛和内在的吸引力。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方红卫、何国建、郑邦民 编著的《 水沙输移数学模型 》一书前言。标题为编者所加,文字有删减。 978-7-03-042062-6 《 水沙输移数学模型 》 主要介绍水沙输移数学模型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按照空间维度将内容分为三篇。第一篇描述一维水沙输移数学模型,涉及泥沙输移过程中的基本原理、方程构建、边界条件及主要参数的选用等;数值计算方法以多种差分离散格式为主,并重点讨论了复杂河网的数值计算。第二篇描述平面二维水沙输移数学模型,并讨论了河道展宽的数值模拟。二维水沙输移数值计算方法包括差分格式与笛卡儿坐标方法、有限元格式、有限分析格式、有限体积格式与非结构网格、随机游动方法等目前在水沙数值计算中常用的几种计算方法和格式。第三篇描述三维水沙输移数学模型,在重点讨论了各类紊流模式的基础上,以介绍目前常用的几种三维水沙输移数学模型为主,包括垂向分层三维的通用方程求解方法、斜对角三维笛卡尔坐标方法和交替方向的三维有限分析格式、一般曲线坐标变换方法及离散格式、三维非结构网格及求解方法等,讨论和介绍了河流及河口海岸区域的三维水沙模拟实例。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作者、书名、封面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060 次阅读|11 个评论
屠呦呦的主要学术成就
热度 11 sciencepress 2015-10-12 08:22
屠呦呦近日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向记者推荐的两本书中有一本是《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简称”概览“)。概览·医学卷·药学分册收录了屠呦呦的传文。本文节选其传文中主要学术成就以飨读者。 目录 屠呦呦简介 一、青蒿素发现历程 二、青蒿素及青蒿素类药物的诞生 三、青蒿素发明的国际影响 屠呦呦主要论著 ✎ 屠呦呦 简介 “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出自《诗经》,“芩” 泛指“蒿类植物”),父亲就是用《诗经》 这句诗文中的“呦呦” 二字,为自己的女儿取了个名,加上屠姓,她就是屠呦呦。 屠呦呦(1930 ~ ),浙江宁波人。药学家。1955 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 药学系,1955 年分配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 现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1959 ~1962 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1973 ~1990 年任中药研究所化学室主任,1979 年任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1985 年任研究员。1997 年开始任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1980 年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01 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1978 年,屠呦呦领导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523” 研究组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1979 年,“抗疟新药青蒿素” 获得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011 年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本土科学家首次获得的世界著名奖项。2015年10月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 生理学或医学奖 的华人科学家。 ✎ 一、青蒿素发现历程 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理由 1. 历史背景 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重大流行性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World Malaria Report 2011,WHO),2010 年99 个国家、33 亿人口受疟疾威胁,全球疟疾患者2.16 亿人,65.5 万人死于疟疾,其中86% 为5 岁以下儿童,特别是在非洲的一些国家更是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疾病。疟疾也是军队行动的无形杀手,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中,因疟疾流行造成部队严重减员,从而导致军事行动失败的战例,时有记载。有关资料报道,在越南战争中,1964 年,美军因疟疾造成的非战减员比战伤减员高出4 ~5 倍。1965 年驻越美军的疟疾发病率高达50%。因此抗疟药的研究就成了一项重大研究课题。美国为解决这一难题,专门成立了疟疾委员会,大量增加研究经费,组织了几十个单位,参加抗疟研究任务。至1972 年,美国华尔特里德陆军研究院,就已筛选了21.4 万种化合物,但没有找到理想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20 世纪60 年代初期,越南和我国是同志加兄弟的邻国,当时越南人民军也同样遭受到疟疾的严重困扰。据河内卫生局统计,1961 ~ 1968 年伤病员比例,除1968 年第一季度伤员多于病员外,其他时间都是病员远远超过伤员,病员中大多数患的是疟疾。鉴于此况,越南领导人访问中国向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提出请求,希望能帮助研制新型抗疟药。应越南的请求,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指示,有关部门要把解决热带地区部队受疟疾侵害、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影响军事行动的问题作为一项紧急援外、战备任务立项。因此,研制新型抗疟药就成为当时中国军队医药科技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1964 年起,军内开展了抗疟药的研究。1966 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和毒理药理研究所的专家们就进行了应急预防处方的研究,设计了防疟1 号、2 号片,使预防时间从1 周延长到10 天至2 周。鉴于提供防治恶性疟疾药物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只靠军队的科研力量在短期内完成这项任务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只有组织国内更多的科研力量,军民大协作才有可能更好地完成这一紧急援外战备任务。因此,针对热带抗药性恶性疟疾防治要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起草了三年研究规划草案,经过酝酿讨论和领导审定,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商请国家科委,会同国家卫生部、化工部、国防科工委和中国科学院、医药工业总公司,组织所属的科研、医疗、教学、制药等单位,在统一计划下分工合作,共同承担此项任务。国家科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于1967 年5 月23 日在北京召开了有关部委、军队总部直属和有关省、市、区、军队领导及所属单位参加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会议讨论确定了三年研究规划。由此,拉开了抗疟新药研究的序幕。由于当时这是一项援外战备紧急军工项目,为了保密,就以5 月23 日开会日期为代号称为“523” 任务。“523” 项目的任务十分明确,就是通过军民合作开发防治疟疾药物,同时对所开发防治药物的要求是高效、速效、预防药物要长效。自此先后有七大省市全面开展了抗疟药物的调研普查和筛选研究。至1969 年筛选的化合物和包括青蒿在内的中草药万余种,但未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2.接受任务 1969 年1 月21 日,全国“523”办公室主任白冰秋、副主任张剑方及田辛同志一行三人来到中医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研院”),高合年副院长和中药所章国镇副所长负责接待,屠呦呦等同志参加会谈。白冰秋、张剑方主任在介绍了“523” 任务的基本情况和研究进展后说: 该研究项目是备战的,美国非战斗减员比战斗减员还多,动员几十个单位搞研究。北京协作区已有好多单位参加了,希望中药所也能参加。特别提到“中药抗疟已做了好多工作,到流行地调查,曾收集验秘方来试验,有的有一定效果但不满意,用法、制剂等方面也存在问题。方子拿了不少,很多是大复方,这么多药怎么办,哪个方子好,什么起主要作用,我们经验少,办法少,希望你们能参加此项任务。” 当时的中研院是“文化大革命” 的重灾区,科研工作全面停顿,但考虑到这是政治任务,就接受了。中研院把任务交中药所来完成,指令中药所成立了科研组,屠呦呦任课题组长负责全面工作。从此,屠呦呦开始了艰辛的从中医药中探索发掘抗疟新药的研究之路。 3.初步探索 接受重任后的屠呦呦心情是激动的,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科研工作处于完全停滞状态下,能接受这样光荣的任务当然是振奋的,也是很幸运的。但她也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前人对于有记载和有临床实践的单味药、复方都已做过了筛选。 万事开头难,屠呦呦坚信有悠久传统历史的中医药一定会有精华,应该在努力发掘上狠下工夫。凭借熟悉中西医两门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她决定先从本草研究入手,广泛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查阅群众献方,请教老中医专家。仅用3 个月的时间,她就收集了包括内服、外用,植物、动物、矿物药在内的2000 多个方药,在此基础上精选编辑了包含640 个方药的《抗疟方药集》,并以中研院革委会业务组的名义油印成册,于1969 年4 月送交全国“523” 办公室,并请转送相关单位参考。之后,屠呦呦就开始进行实验研究。说是课题组,其实初期仅有屠呦呦一人,任务是寻找合适中药,以配伍解决常山碱致呕吐的副作用问题。她选取一些有止呕功效的中药配伍常山碱,在鸽子及猫的呕吐模型上进行药理实验。但是,最好的组合也只是对鸽子的呕吐模型较为有效,对猫呕吐模型基本无效。1969 年5 月起,她开始制备中药水提物、乙醇提物送军事医学科学院(以下简称“236”) 进行抗疟药筛选,至6 月底送样品50 余个,其中,发现胡椒提取物对鼠疟模型疟原虫抑制率达84% 。1969 年7 月,时值“523” 任务下海南疟区现场季节。全国“523” 办要求中药所去3 个人,并提出在上半年筛选样品中对鼠疟抑制率较高的胡椒及辣椒加明矾要带下去做临床疗效观察。此时,中药所派屠呦呦、郎林福、余亚纲3 人前往海南。 在海南疟疾疫区的临床验证发现,尽管胡椒和辣椒加明矾的多种制备样品对鼠疟抑制率达80% 以上,但对疟疾病人只能改善些症状,而不能使患者的疟原虫转阴。任务结束后,屠呦呦被广东省“523” 办公室授予“五好队员称号” 奖状。 1970 年,课题组的主要精力还是开展对胡椒的深入研究,2 ~ 9 月,先后送“236” 测试胡椒等各种提取物和混合物样品120 余个。经效价测定,发现胡椒经分离提取后,不能提高效价;调节成分比例,虽能提高效价,但远不如氯喹。同年9月,屠呦呦与余亚纲讨论扩大筛选范围,由余亚纲负责矿物和动物药筛选;屠呦呦负责植物药的筛选。然而,扩大筛选工作启动后,仅仅做了30 余个筛选样品,其中包括青蒿乙醇提取物,疟原虫抑制率68%。由于“236” 本身任务繁重,1970 年秋,难以再承担与中药所合作进行抗疟活性检测工作,而中药所自己又无抗疟活性检测条件,屠呦呦课题组的抗疟药物筛选也就下马了。 4.乙醚中性提取物(91#) 1971 年4 月15 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以(71) 国发文29 号的形式,同意并批转了卫生部军管会、燃料化工部、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疟疾防治研究工作情况的请示报告》。1971 年5 月22 日至6 月1 日,遵照国务院、中央军委(71) 国发29 号文的批示,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在广州召开了疟疾防治研究工作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北京、上海、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江苏等省、市、区革委会,广州、南京、昆明、成都军区后勤部和广西军区、上海市警备区后勤部具体做过这项工作的负责同志,以及部分专业人员代表共86 人。中研院派屠呦呦和针灸所的曹庆淑参加了会议。广州会议,传达了周恩来总理5 月28 日对加强热带地区恶性疟疾防治研究工作的重要指示,会议对前期全国抗疟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疟疾防治研究工作五年规划的重点与要求。 广州会议后,确定中研院要继续承担部分中医中药防治疟疾的研究任务。卫生部领导说: “523” 中医中药工作只能上,不能下。中研院领导对此极其重视,于7月初,在全院抽调相关人员,组成了中西医结合、基础临床结合、针药结合的疟疾防治研究小组,其中药物筛选工作由4 人组成,屠呦呦负责全面工作,郎林福负责建立鼠疟动物模型,开展药效筛选和评价。由此,中研院中草药抗疟研究课题组在调整和加强后,课题重新启动。同志们十分振奋,决心大干快上。1971 年7 月16日起,屠呦呦和同志们踏上了艰苦而漫长的抗疟中药筛选之路。至1971 年9 月初,他们马不停蹄地筛选了100 余种中药的水提物和醇提物样品200 余个。他们期盼着能有所收获,但结果令人失望。筛过的中药包括青蒿,对疟原虫的抑制率高时也只有40%左右。难道史书上记载不可信? 难道实验方案不合理? 难道在中医药这个宝库中就发掘不出宝来? 一个氯喹不可超越,一个常山已到了尽头,真的就无路可走了吗? 挫折面前不可气馁,困难面前不可低头,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励着屠呦呦,激励着课题组的同志们。冷静下来,她对前期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认真分析,并重温以往研究过的几个一度出现苗头的药物的历代文献。如青蒿,在中国的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 就有记载,青蒿治疗疟疾则始于公元340 年间的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之后宋《圣济总录》、元《丹溪心法》、明《普济方》 等著作均有“青蒿汤”、“青蒿丸”、“青蒿散截疟” 的记载。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 除收录了前人的经验外,还载有治疗疟疾寒热的实践,清《温病条辨》、《本草备要》以及民间也有青蒿治疗疟疾的应用。在反复研读文献过程中,《肘后备急方》 “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的描述给了屠呦呦新的启迪。为什么古人用“绞汁”? 既往的提取研究,一般中药常用水煎煮或者用乙醇提取,但结果都不好,难道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忌高温或酶的影响? 再有青蒿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绞出“汁”来,只有嫩的枝叶才会绞出汁来,这是否还涉及药用部分以及采收季节的问题? 后来实验证明,确实只有青蒿叶子才含有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占大量份额的坚硬茎秆是不含青蒿素的。屠呦呦终于找到了开门的钥匙,经过周密地思考,她重新设计了研究方案,对一些重点关注的药物,还设计了多个方案。如青蒿就设计了用低温提取,控制温度在60℃以下;用水、醇、乙醚等多种溶剂分别提取;将茎秆与叶子分开提取等方案。课题组从1971 年9 月起,启用新方案,对既往曾筛选过的重点药物及几十种新选入的药物,夜以继日地进行筛选研究。在试验研究中,发现青蒿乙醚提取物,对鼠疟模型有较高的效价,但杂质较多,且有一定毒性,遂又将提取物分为中性和酸性两个部分。实验证明,酸性部分具较强毒性又无效,而保留下来的中性部分才是抗疟药效集中的有效部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批批反复试验,终于在1971 年10 月4 日,编号为第191 号的乙醚中性提取物(出于保密,课题组将其命名91#) 展现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100%!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筛选工作终于出现了突破。此后,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又不断完善提取、精制方案,制备样品,同年12 月13 日到1972 年1 月并在猴疟模型上也获相同结果。确证乙醚中性提取物是青蒿抗疟的活性部位,这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一步。1972 年3 月8 日,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抗疟药研究内部会议上,报告了青蒿及其提取物对鼠疟、猴疟具有良好抗疟作用的重大发现,引起与会者极大的关注。会后,全国“523” 办公室要求中药所当年在海南疟区试用青蒿有效提取物,观察临床抗疟疗效。 要深入临床研究,就必须先制备大量的青蒿乙醚提取物,进行临床前的毒性试验和制备临床观察用药。短时间内提取大量的青蒿提取物,困难重重。“文化大革命” 期间业务工作都停了,根本没有药厂可配合。屠呦呦课题组只能土法上马,买来盛水的大缸充当提取锅用,她们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加点,星期天也不休息。每天接触大量化学溶剂,通风条件又不好,一天下来常常头晕眼胀,还有鼻子出血、皮肤过敏等反应,屠呦呦也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然而压力和困难没有压垮屠呦呦课题组的同志们。 乙醚中性提取物有了,但在进行临床前试验时,却出现了问题,在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发现了疑似的毒副作用。因此,搞毒理、药理学的同事认为需要进行反复多次试验,当确证无毒后,方能上临床。然而,经过几次动物试验,疑似问题仍然未能定论。是动物本身就存在问题,还是药物所致? 一时争论不休。然而,当年的临床验证机不可失,若错过临床观察季节,就要再等一年。综合分析青蒿古代的用法又结合实验动物的表现,屠呦呦认为不至于发生疑似的毒副作用。就此她当机立断,给领导打报告,愿以身试药,经领导研究,同意屠呦呦的申请。在课题组两位同志的响应下,屠呦呦等三人住进了医院,按照人体探路试服方案,在严密监控的情况下,于1972 年7 月,开始了青蒿提取物的人体试验。经一周观察,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三位受试者情况良好。考虑到临床用药方案可变动的灵活性,以充分显示其抗疟疗效,便又在所内补充五例增大剂量的人体试服。结果未发现疑似的毒副作用,才铺平了临床试用之路。就在屠呦呦整装待发准备赴海南时,屠呦呦的丈夫被下放去云南“五七干校”,家里孩子小又没人照顾,她只好恳请托儿所留下孩子全托。后来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干脆就把孩子送回了老家。用屠呦呦的话说: “在那个时候,我们绝对是事业第一,生活要给事业让路的。” 就这样,屠呦呦亲自携药赶赴海南昌江疟区与中研院已在那里的针灸研究所从事针灸“523” 任务的临床医疗队会合。在1972 年8 ~ 10 月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克服高温酷暑,跋山涉水,抢时间找病人。初次临床,慎而又慎,用药剂量从小到大逐步增加。根据自身试服经验,分为3 个剂量组。病人选择,从免疫力较强的本地人再及缺少免疫力的外来人口,疟疾病种,从间日疟到恶性疟。屠呦呦亲自给病人喂药,以确保用药剂量,并守在床边观察病情,测体温,详细了解血片检查后的疟原虫数量变化等情况。最终完成了21 例临床抗疟疗效观察任务,其中包括间日疟11 例,恶性疟9 例,混合感染1 例。临床结果令人满意,间日疟平均退热时间19 小时,恶性疟平均退热时间36 小时,疟原虫全部转阴。是年还同时在北京302医院验证了9 例,亦均有效。这一结果,令屠呦呦及课题组的同志们兴奋不已。1972 年11 月18 日,中研院批示: 请屠呦呦参加1972 年11 月20 ~30 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各地区“523” 办公室主任座谈会。会议上屠呦呦报告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首次临床30 例抗疟全部有效的结果。 从1972 年3 月8 日报告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动物实验有效到11 月底报告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临床抗疟全部有效,屠呦呦科研组这一年的工作成绩十分出色。这再次引起“523” 办公室及相关兄弟单位的高度重视。1973 年新年刚过,中药所就不断接到各地来信和来访。屠呦呦对此都很重视,亲自回信,寄资料,热情接待来访者,毫无保留地介绍青蒿、青蒿提取物及其化学研究进展情况,体现了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体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高尚情操。 5.发现青蒿素 发现有活性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后,在中研院和中药所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屠呦呦一边组织大量提取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准备临床验证用药,一边指导课题组对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紧锣密鼓地开展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工作。 从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中分离、提取青蒿素是一项无先例的探索性工作,后来发现在北京产的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仅有万分之几。可想而知,在当年那样的条件下他们的分离提取工作的难度之大,特别是大量提取青蒿素,以供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用药,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屠呦呦和课题组的同志们在探索中前进。他们选用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吸附剂,先用板层析探索合适条件再上柱子,用不同极性的溶剂洗脱,再进行动物模型验证是否有效,以便追踪有效物质,发现有效单体。 1972 年4 月26 日到6 月26 日,课题组先后得到少量颗粒状、片状或针状结晶。8 月1 日,屠呦呦在对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化学分离中,经硅胶板层析,发现用硅胶分离的效果为好。在屠呦呦去海南前,再次召开课题组会议,对进一步提取有效成分的方案进行了研究,并对人员安排做了部署,课题组人员分甲、乙两组,分别从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中分离活性成分。在她到海南验证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临床疗效暂离实验室时,由倪慕云主持工作。课题组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提取分离方法和条件,进一步去粗存精。这期间,屠呦呦也经常通过信件,了解课题进展情况,并提出建议。当年9 月25 日、9 月29 日、10 月25 日、10 月30 日、11 月8 日,倪慕云、钟裕容、崔淑莲相继分得多个结晶。 在圆满完成91#药临床验证任务后,屠呦呦就立即投入到化学研究工作。她和课题组讨论、比较分析了已得的化学单体,通过显色反应、板层析Rf 值等鉴别异同,整合所分得的成分,并开始在鼠疟上评价药效。12 月初,鼠疟试验发现,从11月8 日分得到的Ⅱ 号结晶有显效,小鼠口服每千克体重50 毫克可使疟原虫转阴。首次以药效证实了从青蒿中获得的具有抗疟活性的单一化合物(曾称为“青蒿针晶Ⅱ” 等,后定名为青蒿素)。课题组将1972 年11 月8 日定为青蒿素的诞生之日。这也是青蒿素发现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里程碑。 6.首次临床验证 实验室大量提取的流程修改完善后,屠呦呦和课题组的同志们开始了新一轮的奋斗。实验室的条件虽然简陋,但课题组的干劲十足。从1973 年年初到1973 年5月,已拿到青蒿素纯品100 余克。屠呦呦将其分成几部分: 一部分用于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一部分用于临床前的安全性试验;一部分制备临床观察用药;少部分留做备用。 1973 年第二季度,进行了青蒿素的一系列安全性试验研究: 青蒿素试验剂量无论大或小,对猫的血压、心率、心律和心电均无明显影响;三批次犬的毒性试验,除个别犬出现流涎、呕吐和腹泻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正常,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为了慎重起见,这次也同样做了健康人的人体试验。在制定了详细人体试服计划后,于1973 年7 月21 日至8 月10 日,四名科研人员参加了试服,结果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青蒿素的动物及人体的安全性试验已经通过,意味着新一代抗疟药即将诞生。大家都对临床验证翘首以盼。然而,青蒿素的临床验证却是一波三折。 中药所的同志把青蒿素片剂送到海南现场后,由已经在那里工作的针灸所的医生负责临床观察。1973 年8 月10 日至10 月15 日,用青蒿素治疗外来人口疟疾8例。实际是分两个阶段完成的,9 月22 日前,观察了青蒿素治疗外来人口恶性疟疾5 例,结果1 例有效,2 例血中疟原虫数量有所降低,因患者心律有期前收缩而停药,2 例无效,效果不够理想。青蒿素的首次临床观察出师不利。消息经电话传回 北京,大家都十分意外,一串的疑问困扰着屠呦呦课题组和中药所领导。大家开始查找原因。青蒿素纯度没问题,动物实验的数据没问题,问题难道出在剂型上吗?随即请在海南做临床试验的同志把片剂寄回北京。当检查剩余的药片时,大家感觉药片很硬,用乳钵都难将药片碾碎,发现是崩解度出了问题,影响了药物的吸收。大家经讨论决定,用青蒿素原粉直接装胶囊。赶在海南疟区现场观察季节结束前抓紧验证,以明确青蒿素是否有临床疗效。屠呦呦亲自动手,将该青蒿素装入胶囊,中药所业务副所长章国镇同志身负重任,携青蒿素胶囊赴海南,9 月29 日抵达疫区现场,观察了3 例外来人口间日疟,服药剂量3 ~ 3.5 克。结果表明,药后平均31小时内体温复常,18.5 小时血疟原虫转阴,全部有效,未见明显副作用。但因海南疟区现场观察季节结束,未能继续验证。这是青蒿素的首次临床试用,说明屠呦呦课题组所得到的青蒿素就是青蒿的抗疟有效成分。 当年向全国“523” 办公室汇报青蒿素首次临床观察结果的报告,是由针灸所的同志撰写,报告没有反映出8 例病人用的是两种剂型,更没有说明8 个病例是分两个阶段完成的。难怪后人对此报告做出错误解读,这实际上是一个历史误解。 在青蒿素的首次临床验证中,挫折与成功交织在一起。青蒿素胶囊剂治疗的3个病例说明,青蒿素的临床疗效与实验室疗效一致,一个新的抗疟药确实诞生了! 档案表明,1973 年4 月课题组就确定了青蒿素是一个不含氮的化合物,分子量为282,分子式为 C 15 H 22 O 5 ,属于倍半萜类化合物。这足以说明,1973 年下半年在海南临床验证有效的就是青蒿素。 1974 年4 月在河南商丘召开疟疾防治药物(化学合成) 研究专业会议,中药所派科教处陈玫同志携带青蒿研究汇报资料参会,在会议上报告了青蒿素、双氢青蒿素的研究情况,这也是青蒿素首次在内部专业会议上公开。 青蒿素结构的首次公开发表则是在1977 年。中药所曾先与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所协作研究青蒿素结构,后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用X 射线衍射方法合作研究青蒿素结构。1975 年年底,X 射线衍射方法确定了青蒿素的三维立体结构。之后,中药所经1976 年2 月和1977 年2 月两次请示后,国家卫生部同意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在《科学通报》 上公开发表。 7.双氢青蒿素的问世 青蒿素的发现,引起中研院及中药所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屠呦呦负责全面工作,在组织大量提取青蒿素,准备上临床的同时,工作的重点转向了青蒿素的化学研究。 1973 年年初起,屠呦呦与课题组就开展了对青蒿素的化学鉴定研究。她和同事们从熔点、旋光、氮元素及其他化学反应出发,元素分析又结合四大光谱数据,确定了青蒿素的分子量与分子式。随后请母校林启寿教授指导分析,明确为不含氮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属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并建议做衍生物,以确定其功能基团羰基的存在。 1973 年9 月下旬,屠呦呦即开展了青蒿素的衍生物实验,发现青蒿素经硼氢化钠还原,羰基峰消失,佐证青蒿素中羰基的存在,并由此在青蒿素结构中引进了羟基。经课题组同志重复,结果一致。此还原衍生物的分子式为 C 15 H 24 O 5 ,分子量284。这个还原衍生物就是双氢青蒿素(曾称还原青蒿素)。课题组的倪慕云在还原衍生物引进乙酰基,此乙酰化产物的抗鼠疟效价更高。这说明,青蒿素分子引进羟基之后,可以制备多种衍生物,为研究构效关系创造了条件。 1975 年,课题组对青蒿素、过氧基团去留、内酯环羰基还原、乙酰化等的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证实了青蒿素结构中过氧基是抗疟活性基团,在保留过氧基的前提下内酯环的羰基还原成羟基(即双氢青蒿素),可明显增效;在羟基上增加某侧链,药效可进一步增加,提示修饰青蒿素的部分结构,能改变其理化性质,增强抗疟活性。有关研究情况曾向“523” 办公室做过汇报。双氢青蒿素除本身具有强于青蒿素的抗疟活性外,它还是合成青蒿素类药物的前体。青蒿素类的其他抗疟药是以双氢青蒿素为基础的,如青蒿琥酯、蒿甲醚等。因此,双氢青蒿素的发现是屠呦呦及其课题组又一个重要贡献。 构效关系的研究结果也促使屠呦呦进一步思考,认定双氢青蒿素极具进一步研发价值,于是力排异议,在1985 年青蒿素申报“新药证书” 工作近尾声之际,在当时的国家中医管理局科技司和中药所领导的支持下,争取到当年的科研经费。以屠呦呦为项目负责人并从事药学有关工作,富杭育负责药理毒理实验研究,按照新药审批办法的要求,组织协作单位,开始了抗疟新药——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的开发研究工作。历经7 年艰辛,终于将发现于1973 年的双氢青蒿素,在1992 年获得新药证书,并转让投产。这是屠呦呦对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做出又一重要贡献。当年她主持的“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 研究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为此她被中研院聘为终身研究员。双氢青蒿素由北京企业生产,商品名叫“科泰新”,广泛用于各种疟疾的治疗。一段时间“科泰新” 曾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非洲必送的礼物,在那里“科泰新” 被誉为‘神药’,甚至有人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取名叫“科泰新”。 由于双氢青蒿素临床药效提高10 倍,用药量小,又复燃率降至1.95%,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 的特点。 8.全国“523” 项目大协作 青蒿素的研究历程与成果表明,这是全国“523” 项目大协作的产物。1978 年11 月28 日,在扬州召开青蒿素鉴定会时,主要研究单位就列了6 家,主要协作单位竟有39 家之多,参加鉴定会的人员达100 多人。有人说,搞一个新药用得着那么多单位,那么多人吗。请记住,那是在40 多年前,即使中药所这样的国家级研究所,也缺乏先进的仪器设备。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是当时全国化学研究条件最好的研究所,中药所与其合作研究青蒿素的化学结构持续了两年多,未能确定青蒿素的结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介入,采用更为先进的X 射线晶体衍射技术,青蒿素的立体结构才得以确定。青蒿素鉴定书有这样的记载: 1972 年以来,全国十个省、市、区用青蒿制剂和青蒿素制剂在海南、云南、四川、山东、河南、江苏、湖北以及东南亚等恶性疟、间日疟流行地区,进行了6555 例临床验证。(其中) 青蒿素制剂治疗2099 例。这么大的工作量,在那个年代,即使在今天,靠几个单位也是难以完成的。可见全国大协作对促进青蒿素的开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个大协作的组织、协调者,就是全国“523” 办公室。是全国“523” 办公室慧眼邀请中药所加入到“523” 项目,并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当中药所发现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对鼠疟、猴疟模型疟原虫有100% 抑制率时,就指示当年开展临床验证;当中药所拿到青蒿素单体时,又指示尽快临床验证。1974 年1 月10 ~17 日,在北京召开的各地区“523” 办公室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指示“有关青蒿的研究工作,由中研院组织云南、山东等地一起讨论交流,协调下一步工作。” 1974 年2 月5 日,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转发的“523” 办公室负责同志座谈会简报,提到要交流青蒿抗疟研究经验。中研院根据这一安排,于1974 年2 月28 日至3 月1 日在中研院里召开“青蒿素专题研究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山东中医药研究所、山东寄生虫防治所、云南药物研究院及北京中药所的科研人员和北京“523” 办公室的同志、中研院的领导。会议交流了3 年来青蒿的研究进展情况,为了加强协作、避免重复、协调任务、加快速度,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分工。中药所邀请参会的代表参观了青蒿素研究的各实验室,并作了详细介绍,从此拉开了全国大协作的序幕。一年后的成都会议,有全国8 个省、市的相关单位参加,对开展青蒿研究的“大会战” 进行了部署,使全国大协作达到了高潮,对加快青蒿素的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青蒿素的研发历程体现了全国大协作的优势与特色,其中全国“523” 办公室的组织工作功不可没。 ✎ 二、青蒿素及 青蒿素类药物的诞生 1978 年鉴定会上,认为治疗疟疾新药青蒿素的研究成功,是抗疟药研究史上继喹啉类药物之后又一突破。青蒿素是和已知抗疟药完全不同的新型化合物,从而为进一步寻找抗疟药物开辟了新途径。作为治疗药物与目前的抗疟药物比,有速效、低毒的优点。特别是在救治脑型疟疾和抗氯喹恶性疟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青蒿和青蒿素治疗疟疾研究成功是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一个重大科研成果。那时青蒿素还不是正式批准的新药,因此,专家建议,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改革剂型,尽快落实青蒿素及其制剂的投产。 随着青蒿素研究的深入,中药所抗疟课题组也日益壮大,植化、药理、剂型等研究室的许多科研人员参加了青蒿素的研究。1976 年,中药所考虑要搞一个好的剂型参加鉴定,提供临床使用。经研究确定搞栓剂,它特别适合恶性疟和儿童疟疾病人使用。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到1983 年8 月,完成了青蒿素栓的制剂研究。经药理、安全性和1、2、3 期临床试验,1986 年获得卫生部青蒿素(原料药) 批准文号: (86) 卫药试字x-01;青蒿素栓新药证书: (86) 卫药证字x-04 号,青蒿素栓批准文号(生产): (86) 卫药试字x-04 号。这是1985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和《新药审批办法》 后,卫生部批准的第一个原料药生产证书和青蒿素栓新药证书及青蒿素栓生产批文。从1973 年9 月青蒿素胶囊3 例首次临床初试全部有效,到1986 年青蒿素类制剂首次被批准正式上市,用了近13 个年头! 1981 年10 月经世界卫生组织致函中国卫生部,提议在中国北京召开青蒿素国际会议。由此“抗疟新药青蒿素” 为世界熟悉和认可。为了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的合作与联系,组织和协调国内正在研究和开发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等项目,1982 年3 月,国家卫生部和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决定,联合成立中国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研究开发指导委员会(简称青蒿素指导委员会)。在青蒿素指导委员会的协调、指导下,由上海药物研究所、广西桂林制药厂等单位先后以双氢青蒿素为前体,成功合成和开发了蒿甲醚和青蒿琥酯注射剂,并于1987 年取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之后,青蒿素指导委员会亦结束了历史使命。 ✎ 三、青蒿素发明的国际影响 随着“文化大革命” 结束,中国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国际交往日趋活跃。此时,青蒿素的发明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经与卫生部联系,请求以联合国开发计划开发署/ 世界银行/ 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研究和培训特别规划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的名义,在北京召开青蒿素国际会议。这就是1981 年10 月中国首次向世界全面公开青蒿素抗疟成就的大会。会议的组织工作由世界卫生组织和中研院共同组成的组织委员会负责。与会的美、英、法、印度等7 位专家,对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继承传统医学遗产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独特的科研成就,造福人类表示钦佩,对取得的成就表示衷心的祝贺。 屠呦呦代表课题组以《青蒿素的化学研究》 为题,第一个作报告,会议主席WHO 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阿南德教授高兴地评论说: 青蒿素的发现和青蒿素类衍生物的研究成功,其重要意义在于该类化合物的独特结构以及抗疟作用方式是和任何已知抗疟药毫无雷同之处。这就为今后设计合成新抗疟药提供了新思路。会上,药理、毒理、临床等专家也作了详尽的报告,青蒿素由此为世界所熟知。 WHO 从1995 年起,陆续将我国研发生产的蒿甲醚、青蒿琥酯和蒿甲醚-苯戊醇复方列入WHO 第9、11 和12 版《基本药物目录》,推荐给世界各国。由我国自行研制的青蒿素类抗疟药进入WHO 基本药物目录,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青蒿素类药物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大幅度降低了全球疟疾病死率,成为全球疟疾治疗的首选药,得到世界公认。 青蒿素的发明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结构的抗疟新药,解决了长期困扰医学界的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耐药性的疟疾的治疗问题,这是中国对世界医学所做的重要贡献,其中饱含了屠呦呦和其同事的艰辛努力,充满了中西医药融会贯通的智慧。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是屠呦呦名字的出典,她的人生同蒿草真的结下了不解之缘,她降伏了这小草,令这小草焕发出耀眼的光芒。青蒿素发现至今已经过去了40 多个春秋,如今她已年过八旬。耄耋之年的她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收获了诸多的荣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她仍然活跃在科研岗位上,还在为扩大青蒿素类药物适应症研究操劳着,还在为合理使用青蒿素类药物遏制抗药性的产生奔波呼吁着。真可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这就是屠呦呦,一个既无博士学历又无院士头衔的普通而杰出的科技工作者。她是科技工作者的楷模,是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 屠呦呦主要论著 屠呦呦,楼之岑.1958.半边莲的生药学研究∥中国药学会中药研究委员会.中药鉴定参考资料·第一集.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52-260. 屠呦呦.1959.银柴胡∥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中药志·第二册.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520-526. 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1963.中药炮炙经验集成.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1977.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科学通报,(3): 142. 刘静明,倪慕云,樊菊芬,屠呦呦(中医研究院),吴照华,吴毓林,周维善(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所). 1979. 青蒿素(artemisinine) 的结构和反应.化学学报,37 (2): 129-142. 青蒿研究协作组.1979.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究.药学通报,14 (2): 49-53.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青蒿素协作组.1979.青蒿素的晶体结构及其绝对构型.中国科学,(11):1114-1128. Qinghaosu Antimalaria Coordinating Research Group. 1979. Antimalaria studies on qinghaos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92 (12): 811-816. 屠呦呦.1981.抗疟新药——青蒿素.世界发明,(1): 6. 屠呦呦,倪慕云,钟裕蓉,等.1981.中药青蒿素化学成分的研究Ⅰ.药学学报,16 (5): 366-370. 屠呦呦,倪慕云,钟裕蓉,等.1981.中药青蒿的化学成分和青蒿素衍生物的研究.中药通报,6 (2): 31. Tu Y Y, Ni M Y, Zhong Y R, et al. 1982. 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s of artemisia annua Part Ⅱ. Planta Medica,44:143-145. 屠呦呦,尹建平,吉力,等.1985.中药青蒿化学成分的研究(Ⅲ) .中草药,16 (5): 8-9. 屠呦呦,朱启聪,沈星.1985.中药青蒿幼株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药通报,10 (9): 35-36. 屠呦呦.1986.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国争光.中西医结合杂志,(6): 174-177. 屠呦呦.1987.中药青蒿的正品研究.中药通报,12 (4): 2-5. 屠呦呦,张衍箴,张定媛,等.1988.青蒿∥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中药志·第四册.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441-449. 屠呦呦.2009.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主要参考文献 陈敏章,贺建国.1988.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第二卷.长春: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506-508. 沈斌.1996.屠呦呦∥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医学编·药学卷1.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566-575. 屠呦呦.2009.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科技档案.内部资料. 撰写者 周兴(1951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研究员。感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袁亚男、刘盈同志为本文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中药研究所姜廷良、廖福龙等老专家给予的指导。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刘德培 主编的《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医学卷·药学分册 》一书中 周兴 撰写的《 屠呦呦 》传文。编者在简介部分增补了最新获诺贝尔奖信息。 ISBN 978-07-03-041517 《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医学卷 》按基础医学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与护理学、药学、中医学与中西医结合学科方向结集卷册,卷首简要回顾20世纪的中国医学发展概况,卷尾附20世纪中国医学大事记。这与传文两相映照,力图反映出中国医学领域的百年发展脉络。全书以突出学术成就为重点,力求对学界同行的学术探索有所镜鉴,对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有所启迪。 医学卷记述了100多位医学家的研究路径和学术生涯,其中药学分册共收录了42位医学家。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书名、作者、封面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4272 次阅读|18 个评论
青蒿素是如何发现的?
热度 18 sciencepress 2015-10-10 08:37
疟疾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的寄生虫传染病,其中,恶性疟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最大,死亡率也高。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恶性疟原虫对常用抗疟药氯喹等产生抗药性,在东南亚地区、南美洲和非洲蔓延,全球防治疟疾的形势十分严峻。我国科技工作者从传统中药中发现了青蒿素,开始了我国抗疟药创新历程。由于青蒿素化学结构新颖,能高效、速效治疗恶性疟和间日疟,对氯喹等抗疟药无交叉抗药性等特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和创新的青蒿素类复方,在全世界各地遏制恶性疟的行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介绍我国科学家发现青蒿素的过程。 当年研究抗疟新药的工作从两方面展开:一是选择已有化合物进行筛选和人工合成新化合物,先后合成了磷酸咯萘啶、本芴醇和磷酸萘酚喹;二是从中医药方面筛选天然化合物。在1967年制订的3年研究规划中,建议作为重点研究的7种中草药中就有青蒿 。当年有的单位也对青蒿做过初筛,但未发现其抗疟作用,这可能和青蒿植物产地、品种不同,提取方法各异等因素有关。后来证实,只有来源为菊科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的中药青蒿才有抗疟作用;有效成分青蒿素的含量因南北产地、采收时间不同而差别很大;青蒿素在黄花蒿的花蕾前盛叶期的叶子中含量最高。这些关键因素也是在后来科研实践中被认识的。 1. 疟区民间治疟草药的调查研究 我国的中草药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历代本草和医籍等中医药文献中记载的中医用药,即传统中药;另一类是地区性民间草药。523项目成立了中医药专业协作组,他们在查阅中医药文献和民间经验资料的同时,分赴海南、云南边疆、广东、广西、四川、江苏、浙江等疟区,深入民间访问,收集治疗疟疾的单方、秘方和验方,采集中草药样品,在实验室初步制备,经动物药效及安全性试验,就地试用观察,试图从中找出可供深入研究的备选药物。如1967~196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单位,与云南、江苏和广东的科研人员组成民间药调查小组,在广东民间发现植物鹰爪 的根有抗疟作用,经实验研究和临床试用,疗效较好,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于德泉的主持下,与广州中山医学院、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协作,分离出有效单体鹰爪甲素,梁晓天、于德泉等 证明其为一种新型的倍半萜过氧化物。因植物资源缺乏,鹰爪甲素的稳定性又差,故未继续开发,但是鹰爪甲素的发现,对后来同属于倍半萜类过氧化物的青蒿素化学结构的确定有很大启发。 2. 疟疾单秘验方药物的筛选 1969年1月,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药研究所)参加523任务。该院领导指定屠呦呦任组长,组员为余亚纲。他们两人都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今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受过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并都在中医研究院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毕业,了解本草学的发展史。同年4月,中医研究院革委会业务组编写了含有640余方的《疟疾单秘验方集》(油印本) 。他们将从中遴选的单味中药或复方的提取物,交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做鼠疟抑制试验,发现胡椒、辣椒加明矾的提取物对鼠疟的抑制率达80%以上。同年7~10月,屠呦呦和余亚纲、郎林福携胡椒和辣椒加明矾的提取物参加海南岛疟区现场试验工作,共进行44例临床效果观察,两药仅各有1例原虫转阴,最后,因效果不理想而终止研究(参考资料1,简称资料1,下同)。1970年初,全国523办公室安排军事医学科学院正从事523中草药抗疟研究的顾国明到中药研究所,与余亚纲合作进行中药提取和鼠疟筛选的研究 。屠呦呦因另有任务,未能继续参与组内的研究 。 3. 初识青蒿的抗疟作用 余亚纲和顾国明继续查阅文献并进行中药提取,开展鼠疟筛选。余亚纲以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整理的《疟疾专辑》和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的“疟门”为主要参考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归纳后,提出:“重点筛选药为乌梅、乌头、鳖甲、青蒿等”,认为这些药“有单方应用经验,在复方里也出现频繁,值得反复动物筛选”。他所列的表格第一个记述青蒿的方剂是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用法:“青蒿一握,水二升,捣汁服”。余亚纲以“523组”的署名整理出《中医治疟方、药文献》手稿 。余亚纲和顾国明所做的中药提取物由军事医学科学院焦岫卿等做鼠疟筛选,据顾国明回忆:“挑选在抗疟中药方剂中出现频率较高者,作为我们筛选研究对象,其中包括青蒿、鳖甲等,经水煎或乙醇提取,送筛选组进行鼠疟筛选,发现青蒿具有一定的抗疟作用,大概在60%~80%的抑制率”(资料2)。正是余亚纲和顾国明首先通过实验证明青蒿的抗疟作用,为后人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余亚纲把青蒿提取物的鼠疟抑制率较高的结果报告了屠呦呦 。1970年9月,屠呦呦将青蒿列入筛选名单 。此后,余亚纲因接受其他任务被调离523课题组,顾国明也回原单位工作。1970年9月至1971年5月中药研究所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工作处于停滞状态(资料1,资料3)。 4. 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发现 1971年5月下旬,在广州召开“疟疾防治研究工作座谈会”,卫生部领导和523办公室一再强调523任务的重要性,于是中药研究所重新组织力量进行研究(资料4)。屠呦呦仍任组长,与组员钟裕蓉继续提取中药,他们经过100多个样品的筛选,不得不再考虑选择新的药物,同时又复筛过去显示效价较高的中药 。他们曾做过青蒿95%乙醇提取物,鼠疟抑制率仅为40%,后来他们改用常规乙醚提取,效价显著提高,鼠疟抑制率达到99%~100%,但毒性偏大。在去除其酸性部分后,得到抗疟效价高、毒性小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资料5),青蒿抗疟研究由此取得了新进展。 1972年3月,在南京召开的523中草药专业会议上,屠呦呦代表中药研究所报告了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对鼠疟抑制率可达100% 的结果(资料5),引起全国523办公室和与会单位的关注。 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代号91#)经过动物毒性试验和人体试服,证明无明显副作用后,1972年8~10月,屠呦呦和戴绍德到海南岛进行临床观察,3种剂量组均有效,其中大剂量组(总剂量36g)疗效更明显。治疗间日疟11例(含混合感染1例),全部有效;恶性疟9例,有效7例,无效2例(资料6)。在523办公室协调下,解放军302医院临床验证9例间日疟,也全部有效。临床试验共29例,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 中药研究所通过动物模型和疟疾患者临床观察均证实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抗疟作用,尤其是治疗恶性疟的效果,为后来青蒿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得知这一信息后,1972年10月用当地的黄花蒿制得的乙醚中性提取物也证实了对鼠疟的良好效价 。1973年又在当地用于治疗间日疟,也取得很好的疗效 。 5. 抗疟单体青蒿结晶Ⅱ的发现 1972年8月,屠呦呦在海南岛观察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疗效期间,其组员倪慕云将青蒿乙醚提取物中性部分进一步纯化,但用氧化铝进行柱层析时,未得到任何值得注意的单体。组员钟裕蓉改用硅胶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洗脱,于1972年11月8日,分离得到3种结晶,编号为结晶Ⅰ、结晶Ⅱ和结晶Ⅲ(资料1,资料3)。药理室叶祖光进行鼠疟筛选,证实结晶Ⅱ是唯一有抗疟作用的单体,该结晶50~100mg给小鼠灌胃,可使鼠疟原虫转阴。后来中药研究所将此结晶Ⅱ改称“青蒿素Ⅱ”(资料1,资料3)。 6. 青蒿素Ⅱ临床试验初步显示对间日疟有效 中药研究所用柱层析分离青蒿素Ⅱ的数量有限,在做了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后就进行健康人试服,由3名科研人员试服青蒿素Ⅱ,3天总剂量1例为3.5g,其余2例均为5g,经心电图、脑电图、肝功能、肾功能、血液生化和尿常规检查,服药后均无明显变化 。1973年9~10月由李传杰带领临床小组到海南岛昌江地区对青蒿素Ⅱ进行临床观察。据临床报告记录:“其中外来人口间日疟3例,胶囊剂总剂量3~3.5g,平均原虫转阴时间为18.5h,平均退热时间为30h,复查3周,2例治愈,1例有效(13天原虫再现)。外来人口恶性疟5例,1例有效(原虫7万/mm3以上,片剂用药剂量4.5g,37h退热,65h原虫转阴,第6天后原虫再现),2例因心脏出现期前收缩而停药(其中1例首次发病,原虫3万/mm3以上,服药3g后,32h退热,停药1天后原虫再现,体温再升高),2例无效”(资料7)。此次青蒿素Ⅱ临床试验初步看到对间日疟有一定效果,但未能确证对恶性疟的疗效。1974年,中药研究所由于诸多原因未能提取青蒿素Ⅱ,未再进行临床试验。 7. 黄蒿素治疗恶性疟显特效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云南药物所)的罗泽渊受中药研究所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临床疗效的启示,试图从同属植物中寻找有抗疟作用的药物,1973年3~4月她将采集到的苦蒿用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和甲醇连续提取,得到多种结晶。从乙醚提取物中得到的编号为“苦蒿结晶Ⅲ”,黄衡用鼠疟抑制试验证实其有显著抗疟作用。后经植物学家吴征镒鉴定,“苦蒿”是黄花蒿的大头变型,简称大头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 f. macrocephala Pamp.),遂将“苦蒿结晶Ⅲ”按原植物名改称“黄蒿素”(1978年以后统一称青蒿素)。同年6月,由于当地原料不足,到四川药材公司采购到酉阳地区产的中药青蒿(植物黄花蒿),其黄蒿素含量比大头黄花蒿高10倍。他们分离得到的黄蒿素为药理、化学和临床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试验用药。1973年10月完成了黄蒿素的药效和毒性试验,证明对鼠疟疗效高,毒性不明显 。该所詹尔益、罗泽渊等进而建立了黄蒿素的“溶剂汽油法”提取工艺,为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 。 1973年秋,全国523办公室的周克鼎和中药研究所张衍箴到云南药物所了解大头黄花蒿研究进展情况和他们的提取方法。罗泽渊向他们做了提取分离黄蒿素的详细介绍,并送了一些黄蒿素给中药研究所作为对照品。1975年,中药研究所刘静明等到云南药物所交流学习提取工艺,了解到黄花蒿优质原料产地等情况,使中药研究所得以自行解决青蒿素供药问题(资料8),体现了单位之间的互相支持。 1974年9~10月,云南临床研究组到云县进行黄蒿素治疗恶性疟临床试验,因难找到病例,未有结果。全国523办公室的领导张剑方等到现场检查工作,临时决定将黄蒿素的临床试验任务交给正在云南省耿马县医院开展脑型疟救治研究的广州中医学院523小组 。李国桥从最初3例患者的试验中观察到,患者口服黄蒿素后,恶性疟原虫纤细环状体停止发育并迅速减少的现象,认定黄蒿素对恶性疟原虫的速杀作用远超奎宁和氯喹。为了对治疗恶性疟的疗效尽快作出评价,他立即制订黄蒿素鼻饲给药救治脑型疟的方案,派人到中缅边境沧源县南腊镇卫生院设点,争取在耿马县人民医院和沧源县南腊镇卫生院能收到脑型疟病例进行试验。10~12月,他们共收治了18例患者,其中有1例脑型恶性疟、2例黄疸型恶性疟和11例非重症恶性疟,4例间日疟,全部迅速临床治愈(资料9)。这是首次在临床上证实青蒿素治疗恶性疟的疗效及其速效、低毒的特点,是对青蒿素临床应用价值的重要发现 。他们建议尽快制成注射剂用于救治重症疟疾。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的魏振兴受到北京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临床有效的启示,1973年11月,从当地的植物黄花蒿中提取出有效单体,命名为“黄花蒿素”(1978年以后统一称青蒿素)。1974年5月和10月,他们在山东巨野县用黄花蒿素治疗间日疟19例,“原虫迅速转阴,症状迅速控制,未见明显副作用”(资料10)。 上述1973年青蒿素Ⅱ的临床试验结果与1974年黄(花)蒿素大不相同。由于当时中药研究所为临床试验提取分离青蒿素Ⅱ遇到诸多困难,因而难免混有相当量的杂质,加以对刚获得的青蒿素Ⅰ、Ⅱ、Ⅲ的认识尚粗浅,又误认为“青蒿素Ⅲ与青蒿素Ⅱ以等量配伍之后,可减少青蒿素Ⅱ用量,仅用原剂量的二分之一,即可显示相同的(鼠疟)效价”(资料11),因而临床试验用的青蒿素Ⅱ可能混有较多的青蒿素Ⅲ就可以理解了。青蒿素Ⅱ和黄蒿素对恶性疟的疗效显然不同已如前述,就是从间日疟的剂量和疗效分析,青蒿素Ⅱ与黄(花)蒿素也有很大的不同。青蒿素Ⅱ 3天疗程总剂量为3~3.5g,临床治愈3例中,1例13天就复燃;山东的黄花蒿素3天总量0.6~1.2g,19例全部迅速临床治愈;云南的黄蒿素治疗4例间日疟,只用1天疗程,总量0.2~0.3g,都迅速临床治愈。临床事实表明,青蒿素Ⅱ中含有的真正青蒿素太少。 综上所述,中药研究所于1972年首先分离到有效单体青蒿结晶Ⅱ,1973年的青蒿素Ⅱ临床试验初步看到对间日疟有一定效果,但未能确证对恶性疟的疗效;1974年云南、山东两地对14例恶性疟、23例间日疟的临床观察,初步证实青蒿素治疗疟疾尤其是恶性疟和救治凶险型疟疾的速效远超氯喹和低毒的优点。全国523办公室认为云南、山东的临床试验结果“对深入开展青蒿研究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资料12),为在全国开展更大范围合作研究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 【致谢】本节内容由当年523任务组织者和众多参与者,提供的大量原始资料和回忆记录写成。成文后又得到施凛荣、刘天伟、宁殿玺、焦岫卿等编委成员的修改和建议,黎润红提供参考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曾美怡 李国桥 李英 李泽琳) 参考文献 张剑方.迟到的报告——五二三项目与青蒿素研发纪实. 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6:1-8,16-19,21-23,26-28,32-35,36,50-52 黎润红. “523任务”与青蒿抗疟作用的再发现.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1,32(4):488-500 梁晓天,于德泉,吴伟良,等. 鹰爪甲素的化学结构. 化学学报, 1979,37(3):215-230 李雅民. 青蒿素发现始末. 天津网-数字报刊 黎润红,饶毅,张大庆. “523任务”与青蒿素发现的历史探究.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3,35(1):107-121 屠呦呦编著. 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1-2 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药理研究室. 青蒿的药理研究. 新医药杂志,1979,(1):23-33 参考资料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中国中医科学院发现青蒿素的主要历程(1969~1973年). 2012 顾国明. 关于参加部分青蒿研究工作的回顾. 2004.6.5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史研究组. 中药研究所发现青蒿素的历程(1969~1973年).2012 章国镇. 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 把五二三工作促上去. 1975年5月16日,7月16日稿 中医研究院疟疾防治小组. 用毛泽东思想指导发掘抗疟中草药的工作. 1972 3.4 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523”临床验证小组. 91# 临床验证小结. 1972 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青蒿抗疟研究(1971~1978年).1978:26-34 徐天生. 中药研究所科研工作简报1975年第三期 广州中医学院523小组. 黄蒿素治疗疟疾18例总结(原稿). 1975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 黄花蒿素及黄花蒿丙酮提取物简易剂型治疗间日疟现症病人初步观察(见: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中医药研究资料“黄花蒿素专辑”:57). 1980 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中药青蒿抗疟研究. 1975,11:6-7 全国523办公室. 关于青蒿抗疟研究的情况. 1977.10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李国桥、李英、李泽琳、曾美怡 等编著《 青蒿素类抗疟药 》一书的第一章第一节。 ISBN 978-07-03-045355-6 全球当今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无论单药或者复方,无论中国或者外国生产,无一不是中国人发明的。 《 青蒿素类抗疟药 》记录了青蒿素类抗疟药的发明全过程和详尽的研究数据,为我国在新药发明史上留下一份既全面又真实的珍贵文献。 同时本书既有中国40年来相关的研究结果,又涵盖了近年国际上的最新发展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第一章阐述发明历史和研发思路(以原始资料为据),第二章至第八章按植物学、化学、药物分析、药理毒理学、青蒿素类药各种制剂的临床研究和应用等系统阐述,先单药后复方。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 文中 书名、作者、图书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1290 次阅读|35 个评论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5-9-30 08:13
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度增加及由此引起的以气候变暖为标志的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产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气候和自然环境领域的问题,而且也是涉及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领域的重大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陆地表层生态及自然环境特征复杂多样,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区域差异性,服从地域分布规律。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影响、适应和减缓等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为认知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可能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格局变迁是由自然界气候本身的变化引起,而过去几十年和未来21世纪的自然环境格局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 本文分别从历史时期、20世纪和未来三个时间段来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格局的影响。 ☽ 历史时期 自然环境格局的演变 根据考古、孢粉和历史记载等资料,历史时期以来,中国自然环境格局曾发生过多次较大幅度的迁移。 竺可桢(1972)指出,过去5000年来中国桔、竹等亚热带植物类型分布的位置发生明显变迁。龚高法等(1987)研究表明,在距今约8000~3000年之间的全新世中期气候最适宜时期,普遍较现今温暖,中国东部地区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3℃左右,相应的气候带的位置比现在偏北;中国东北地区当时普遍生长以阔叶林为主的阔叶-针叶混交林,其中含有许多喜温的阔叶树种;亚热带气候几乎控制了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京津地区已接近亚热带北缘,燕山山脉南麓处于由暖温带向亚热带气候过渡地带。整个历史时期,在最温暖时期亚热带北界曾北移5~6个纬度,达到黄河以北的华北平原,在寒冷时期曾南移约2个纬度,移至长江以南,现代(20世纪)亚热带平均位置处于比历史时期以来平均位置偏南,但较明清小冰期偏北。 在18000~15000 a B.P.的末次冰期最盛期,中国东部松嫩平原已无森林,北方针叶林带在中国北方较现代南移4~10个纬度,在欧洲南移16~17个纬度,森林迁移后则由草原、草甸或苔原所代替。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中国东北、北欧、北美的泰加林又重新占据了以前的苔原带或森林苔原带;青海湖畔分布松、云杉和冷杉,为半湿润气候;藏南羊卓雍错湖畔有桦、栎林;苔原带从西伯利亚北部消失(崔之久,1991)。在气候最适宜时期,华北平原北部分布的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京津地区及冀中、冀南平原有一些亚热带植物种属,华北平原中南部分布有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及一些喜暖乔灌木种属,与现代地带性植被分布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在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初期,全球气候出现一次寒冷期,在中国东部地区,亚热带北界南移,甚至越过淮河,向南移了约1个纬度,华北平原北部曾出现过的一些亚热带植物种属消失,华北平原中南部的自然植被已不再具有北亚热带森林性状,而大部分地区变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朱士光,1994)。 ☽ 20世纪气候变化 对自然环境格局的影响 决定自然环境格局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条件和干湿状况差异,两者对多数自然现象和过程都有影响,并且其变化可能引起一系列生态与自然环境变动。 温度是决定陆地表层大尺度差异、影响作物与植被生产生长的重要因素(黄秉维,1993)。一定界限的温度,尤其是日平均气温为10℃以上时期的活动积温及其持续日数在自然区域划分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通过对比1981~1999年和1951~1980年的日平均气温≥10℃期间的积温和持续日数的变化幅度,发现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中国东部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普遍北移,其中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北移明显;中国西部地区除了滇西南、青藏高原和内蒙古西部所处的各温度带有北移或上抬趋势外,其他地区变化不大或略有南压和下移(沙万英等,2002)。根据195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逐年青藏高原各地日均温≥10℃期间日数、最暖月气温和最冷月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发现高原各气候带过去40年的总体变化特征为动态稳定,各个冷暖期的气候带界线稍有变动,但气候带的性质基本稳定(赵昕奕等,2002)。 自然格局的长期演变可通过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过去百年气候数据集来分析。 从1901~1925年段到1926~1950年段,中国区域温度带的变化不是十分明显。但是在西南地区的南亚热带北界,后一阶段明显比前一阶段偏北;东北地区寒温带的范围后一阶段也比前一阶段小。1951~1975年间,部分地区温度带界线又往南有所回缩;而1976~2000年,大部分地区温度带界线开始北移,如亚热带北界、热带北界、寒温带等,尤其寒温带的范围最小。 基于CRU的过去百年(1901~2000年)中国温度带格局变化 1951~1975年时段中国西北地区极端干旱区域范围最广,1976~2000年时段明显缩小,这与中国西北部分区域降水有所增加是密切关联的。20世纪四个时段中,干旱区的范围变化不明显;1976~2000年时段,半干旱区的范围明显扩大;四个时段里,湿润地区的范围从第一个25年到第二个25年先缩小,到第三阶段扩大,而到第四阶段又开始缩小。过去百年干湿格局的总体变化特征是极端干旱区范围缩小,而湿润区的范围也缩小。 基于CRU的过去百年(1901~2000年)中国干湿格局变化 ☽ 未来气候变化对 自然环境格局的可能影响 黄秉维(1993)曾按照IPCC估计的2100年全球增温3℃,预估未来中国寒温带大部分变为中温带,中温带大部分变为暖温带,暖温带有一半变为北亚热带,北亚热带全部变为中亚热带,中亚热带小部分变为南亚热带,南亚热带全部变为边缘热带,边缘热带一部分变为中热带。干湿地区较气候变暖前的分布差异减少,从而缓和了自东向西水分急剧减少的趋势(赵名茶,1995)。随着温室气体的增加,全国范围内气候变干的趋势明显存在,极端干旱区和亚湿润区增加的幅度较大,半干旱区增加的幅度较小,干旱区的面积基本上变化不大(慈龙骏等,2002)。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CIS(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s for Impacts Studies)模拟分析中国未来21世纪的区域气候变化(分辨率为50km×50km),在IPCC的《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的B2情景,未来中国大部分区域将是升温的趋势,与基准时段(1961~1990)相比,B2情景下中国2011~2020年将平均增温1.16℃,2041~2050年为2.20℃,2071~2080年为3.20℃(许吟隆,2004)。SRES B2情景与IPCC最新发布的RCP 6.0(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情景对未来21世纪气温的预估相近(Rogelj et al., 2012)。 未来SRES B2情景下中国温度带变化 基于PRECIS系统的区域气候变化,分析了生态地理区域对未来气候变化可能的响应范围。未来中国的生态地理区域温度带将产生显著变化,未来温度带将可能普遍北移,寒温带很可能从中国消失,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和高原温带预估面积扩大;寒温带、中温带和高原亚寒带预估面积缩小。未来远期(2051~2080年)相对于基准期(1961~1990年),暖温带北界、亚热带北界和高原温带北界北移最大幅度分别为6.6个纬度、5.3个纬度和3.1个纬度(Wu et al., 2010)。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由于对气候系统理解方面的局限性、社会经济情景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分析的不确定性,以及气候模式系统不够完善等原因,造成气候变化和区域响应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郑度 主编《 中国自然地理总论 》一书 “ 第一章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作者:杨勤业、郑度、戴尔阜、尹云鹤。内容略有删减。 ISBN 978-7-03-045397-6 《 中国自然地理总论 》系《 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 》第一分册,也是本系列专著的综述。 由郑度院士主编。全书总结了我国20世纪自然地理研究的精华,纳入了21世纪我国自然地理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思想以及新数据、新资料,代表了我国现阶段自然地理研究的最高学术水平。 内容包括5篇21章。第一篇,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概述。综合分析了中国自然环境的主要形成因素。分章阐述了气候、地貌、海洋、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动物地理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第二篇,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论述了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方案与系统。第三、四、五篇,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综述了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发展方向、治理途径与生态环境保护等。书中附有丰富的图表资料。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推荐、评论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该系列图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1276 次阅读|10 个评论
储氢材料的发展挑战及研究方向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9-29 08:26
氢不仅广泛存在于各种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合物中,如水、碳氢化合物等,也是大量使用的重要工业原料。但是氢能的规模利用必须解决氢的制取、储存与输运、氢能转换等关键技术。发展高性能的储氢材料是解决氢的储存与输运的重要途径。 氢的温度压力相图 纯氢通常以气态方式存在,即两个氢原子结合生成一个氢分子(H₂)。标准状态下H ₂ 的密度为0.0899 kg/m 3 。由图可见,氢气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需冷却到-252.9℃(20.3 K)的低温下才能转变成液态,液氢的密度是70.8 kg/m 3 。而得到固态氢则需更-262℃的苛刻条件。 储氢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已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过去近50年的研究发展不仅使储氢材料的种类不断增加、性能不断提高,也使储氢材料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经济作用。其应用领域已涉及可充电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热泵、氢分离、核能等技术领域。 目前储氢材料主要朝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满足车载动力要求的储氢材料,即能够实现用氢取代传统的汽油等燃料的工作要求。我国目前的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2亿辆,各类机动车超过2亿辆。2011年机动车的氮氧化物排放量超过600万吨,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的四分之一。排放颗粒物62.1万吨,机动车排放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采用燃料电池对减少汽车污染排放作用巨大。如果按每辆汽车的氢燃料箱使用100 kg储氢材料,储氢材料需求将达数百万吨,这将形成巨大的产业。 二是应用于智能电网系统中的储能和分布式发电,即通过电解制氢将电网用电低谷的剩余电能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并网使用,或是与太阳能、风能等配合,形成分布式能源供应系统。大规模使用智能能源网技术,对于节能减排意义重大。这种技术如果大规模使用,对储氢材料的需求不言而喻。 ▊ 利用氢能是未来的低碳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能源解决方案,储氢材料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部分氢化物的储氢性能 给出了部分固态储氢材料的储氢容量和工作温度范围。一般而言,无论是采用哪种储氢方式,储氢装置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① 储氢密度大(包括储氢质量密度和储氢体积密度);② 满足使用要求的吸/放氢压力和温度;③ 良好的动力学特性,能较迅速并可控地吸氢、脱氢,满足使用装置的功率输出特性要求;④ 寿命长,在吸/放氢的反复循环中保持稳定的性能;⑤经济环保,在成本上与现有的能源装置相比具有经济竞争力。同时,在全过程中是环境友好的。 然而,储氢材料发展面临的挑战也十分巨大。 氢能要真正走向大规模的应用,储氢材料就必须满足前述应用要求。 ▊ 从储氢材料的研究历程可以看出,尽管近年来储氢材料在新体系创制、纳米调控、催化修饰、多相复合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但距真正大规模应用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性能上,目前已发展的储氢材料在性能上还不能完全满足应用系统的要求。由于热力学或动力学、或二者兼有的限制,储氢容量高的材料体系通常不能在适宜于实际应用的工作条件下吸氢和放氢。而能够在适宜条件工作的储氢材料,其储氢密度一般偏低,达不到储能密度的要求,这一点对于车载储氢特别重要。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是,不应片面追求储氢材料的高储氢容量,而是应该根据应用的具体要求,综合考虑储氢容量、工作条件、经济性等因素。 轻质高压储氢罐的结构设计 第三代高压氢气瓶采用铝合金做内胆,用碳纤维缠绕内胆以保证强度,第四代高压氢气瓶甚至采用了塑料内胆,以进一步减轻气瓶质量。 其二,从经济性考虑,高容量储氢材料应该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价格,但目前开发出的许多高容量储氢材料体系的材料成本高昂或是材料合成的成本高昂,大规模使用显然还不现实。必须发展廉价的材料体系和材料合成方法。 其三,从材料来源看,一旦大规模应用,储氢材料的用量将数以百万吨乃至亿吨计,因此,必须发展资源丰富且易于开采的材料体系。 其四,目前仍有许多储氢材料的制备和再生涉及复杂的化学过程,从环境保护看,应使储氢材料在生产、使用和再生的全周期是环保无污染的,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符合发展氢能的基本要求。 其五,从储氢材料的工程应用看,储氢材料需装填在箱体中,组装成氢燃料箱,因此,储氢材料的物理状态参数,如传热传质、膨胀以及储氢燃料箱设计,对储氢系统能量密度和工作特性等至关重要。而对于许多新的储氢材料体系,这方面的积累很少。 因此,储氢材料与系统集成的工程技术也是需要解决的重要挑战。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正积极开展工作,解决上述挑战,稳步推动氢能应用的发展。 主要的研究努力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金属与氢的键合作用的理论计算和氢化物的结构分析。由于新型高容量储氢材料的成分、结构较为复杂,在长期积累的半经验准则和大量的实验探索的基础上,十分需要发展金属与氢的键合作用和氢化物结构的理论计算方法,提高用理论指导新型高容量储氢材料设计的能力。 第二、 探索新氢化物体系并揭示其储氢机理,这样可能会导致发现新的储氢材料,从而更好地满足氢能应用的要求。 金属有机框架( MOFs)的结构示意图 MOFs 材料主要是以含羧基有机阴离子配体为主,或与含氮杂环有机中性配体共同使用,它们大多具有高的孔隙率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其孔结构易于控制,且比表面积大。基于这样的结构特点,MOFs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用于气体的吸附与分离、催化剂、磁性材料和光学材料等。另外,MOFs作为一种超低密度多孔材料,在存储甲烷和氢等燃料气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第三、发展低维和纳米结构储氢材料并深入认识其储氢机理、纳米尺寸效应,使材料具有更高的性能。组织结构的纳米化能改变储氢材料吸/放氢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已成为共识。研究组织结构的纳米化对储氢材料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影响的规律和理论有重要意义。同时,如何保证低维纳米材料在吸/放氢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也十分关键。 第四、 多相多尺度结构储氢材料及其反应机理。在多组元相构成的体系中,利用第二相对基体相储氢反应的催化作用,或是通过不同相之间的协同作用,对改变材料的储氢性能十分有效。因此,研究多相多尺度体系中组元相在储氢反应中的相互作用和机理将为探索高性能多相储氢材料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五、 非可逆可控制氢储氢材料和氢源系统。非可逆储氢系统具备典型的氢“制储运”一体化特征,在车载氢源和便携式氢源等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开展节能和环境友好的可控 制 氢氢化物再生技术基础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随着各种新型高容量储氢材料的出现和为提高储氢性能而大量采用的低维化与纳米化处理,在储氢系统集成中材料低堆密度与系统高储氢密度要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针对轻质储氢材料特性的储氢系统开展传热传质和系统设计研究,对于储氢材料的应用意义十分重要。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朱敏 主编的《 先进储氢材料导论 》一书。 ISBN 978-7--3-44905-4 《 先进储氢材料导论 》主要内容包括镁基合金储氢材料、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金属-N-H体系储氢材料、氨硼烷及其衍生物储氢材料、金属有机框架(MOFs)与共价有机框架(COFs)储氢材料等高容量储氢材料,储氢材料的制备与表征,储氢材料的应用,既全面深入论述储氢材料特别是新发展的储氢材料的基础理论,也注重材料制备、表征与应用。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先进储氢材料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和新理论,且全面提供了各种储氢材料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能,具有很强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参考价值。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您评论、推荐、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末 作者、书名及封面 可直接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出版动态|15435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35亿年前的天然纳米物质到纳米制造时代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5-9-24 08:32
如今,纳米制造的时代己经到来,纳米科学的曙光已经初现. 随着人们对纳米技术研究的深入,纳米技术的应用不断拓展,纳米技术已成为当今最受追捧的学科之一.在 Science 和 Nature 杂志的年度科技评比中,有关纳米技术的研究成果总在前列.许多国家纷纷制定计划,将开发纳米技术定为国家战略,在开发纳米技术上的经费逐年递增. ✎ 然而,纳米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天然存在的纳米物质(如活细胞、细菌、烟尘等)到人工操控原子、分子制造纳米材料,这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设想到理论上的突破再到制造应用的过程. 自然界中存在的纳米物质 § 细胞 35亿年前,首批出现的活细胞即是天然存在的纳米物质.细胞是自我复制的分子纳米机器的集合体,它的内部容纳了蛋白质、DNA、RNA 分子等众多的纳米生物机器.这些纳米级的细胞“器官”各司其职.建造蛋白质、进行光合作用使生物能迅速地生长,使地球的原始表面布满了微生物、植物等种种有机物质,它把地球大气大部分CO₂转化为O₂,彻底地改变了地球的表面和大气.可见,在自然界的演变过程中,这些纳米机器集合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天然无机纳米颗粒 除有机体内部存在各种复杂的纳米物质外,自然界中还存在着天然的无机纳米颗粒.在古代中国,人们用收集蜡烛燃烧的烟尘来制造精墨,这种烟尘就是纳米级尺寸的碳黑;在古代铜镜表面有一层薄薄的防锈层,经过检验发现这种防锈层是由纳米氧化锡构成的薄膜.这些天然无机纳米物质为人们进行纳米技术研究提供了天然素材. 纳米技术的早期发展 § 早期理论发展 公元前400年,Democritus和Leucippus提出了原子论(atom),原子论为纳米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即通过一些技术手段由下而上构造新物质成为可能.科学家对纳米技术的理论研究始于19世纪60年代,Thomas Graham使用明胶溶解扩散后制备了胶体,胶体粒子的直径为1~100nm.后来科学家对胶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建立了胶体化学理论.1905年,Albert Einstein由糖在水中扩散的实验数据计算出一个糖分子的直径约为1nm,人类第一次对纳米尺度有了一个感性认识.直到1935年,Max Knoll和N. Ruska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实现亚纳米级的成像,为人们探索微观世界提供了观察工具. § 早期技术酝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田良二教授为日军导弹探测器研制一种红外辐射吸收剂,在惰性气体的保护下,利用真空蒸发法制备了纯锌黑,锌黑的平均粒度小于10nm.然而还没有应用于实际,战争就结束了.后来,德国科学家也通过类似的方法制备了纳米金属粒子,当时还没有纳米材料这个概念,就把这种材料称为超微粒子(ultra-fine particles),这可能是人类有目的地制造纳米材料的真正开始. 纳米技术起源 § 费曼预言 1959年12月,诺贝尔奖获得者Richard Feynman在美国物理学会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在底部还有很大空间》 (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的演讲.他以“由下而上的方法” (bottom up)出发,提出从单个分子甚至原子开始进行组装,以达到设计要求.他说道,“至少依我看来,物理学的规律不排除一个原子一个原子地制造物品的可能性.”并预言,“当我们对细微尺寸的物体加以控制的话,将极大地扩充我们获得物性的范围.”尽管真正属于“纳米”范畴的技术在几十年后才出现,但在这篇讲稿中,费曼预见到了纳米科技的未来,对纳米技术起了界定作用,为纳米范畴的研究提供了最早的理论基础.事实上,以后许多科学家在纳米尺度上获得的研究成果在极大程度上是受了这篇讲话的启发. § 纳米技术的诞生 纳米技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1968年,Alfred Y.Cho和John. Archur及其同事利用分子束外延生长技术,在表面上沉积出单层原子;1969年Esaki和Tsu提出了超晶格(super lattices)理论,它由两种以上不同材料的薄片周期性地交替生长所构成.1971年,张立纲等利用超晶格理论和分子束外延生长技术,制备了能隙大小不同的半导体多层膜,并实现了量子阱和超晶格,观察到了极其丰富的物理效应.其中量子阱中的量子限制效应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许多新型的高性能光电子和微电子器件.1974年,谷口纪男(Norio Taniguchi)发明了“纳米技术”这个词,用以表示公差小于1μm 的机械加工,这使得纳米技术真正成为一种独立技术展现在历史舞台.但是,当时纳米尺度上物理学的完整图景还远不明朗. 纳米技术的重大突破 § 纳米革命的象征——STM 1981年,Gerd Binnig和Heirich Rohrer根据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它通过探测固体表面原子和电子的隧道电流来观察固体表面的形貌和操纵.STM 的发明是显微领域的一场革命,它是“纳米革命的象征”.在STM 的基础上,人们研制出了一系列的扫描探针显微镜,如原子力显微镜(AFM)、磁力显微镜和激光显微镜.STM 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可以实时地观测在物质表面单个原子的排列状态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化性质,Gerd Binnig和Heirich Rohrer因此获得198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发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科学家Gerd Binnig(左)与 Heinrich Rohrer。图片来源:IBM § 人类对单个原子的首次操纵 1989年,IBM 公司Almaden 研究中心的Donald M. Eigler研究小组在STM 的辅助下,将吸附在金属Ni (110)表面上的35个Xe原子移动,并组成了IBM 三个字母,这是人类第一次实现单原子操纵,成为1990年世界十大科技新闻之一.科学家们从这种操纵单个原子的纳米技术中,看到了设计和制造分子大小的器件的希望. 纳米技术飞速发展 1990年7月,第一届纳米科学技术学术会议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这次会议正式把纳米材料科学作为材料科学的一个新的分支.以此为起点,在整个90年代纳米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 1991年,日本学者Sumio Iijima电子显微镜首次发现了多壁碳纳米管,标志着碳纳米管的问世.两年后Iijima和IBM 公司Donald Bethune制成了单壁碳纳米管. 1995年,研究者利用原子层外延(ALE)技术制成了在80K温度下工作的量子点激光器,今天量子点激光器大量应用于光纤通信、光盘存取、显示器等. 1990年,L.T.Canham 发现了多孔硅发光现象,这为在硅片上实现光电集成开辟了一个新的前景,解决了器件之间电互联造成的时间滞后弊端,大大提升集成电路性能和计算机速度. 1997年,明尼苏达大学电子工程系纳米结构实验室采用纳米平板印刷术成功地研制了纳米结构的磁盘,磁盘尺寸为100nm×100nm,它是由直径为100nm、长度为40nm 的钴棒按周期为40nm 排列成的量子棒阵列,其存储密度达到41011比特/英寸. 纳米技术全面发展 进入21世纪,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百花齐放,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纳米技术定为国家战略. 2000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宣布启动国家纳米技术计划(National Nanotechnology Initiative,NNI),使纳米技术的研究经费获得大幅度增加,知名度大为提高,并因此掀起了全球研究纳米技术的高潮. 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02年度预算里将拨款301亿日元(约合2.34亿美元),实施“纳米技术综合支援计划”. 在欧洲,由国家计划、欧洲合作网络和各大公司共同提供纳米技术研究和投资所需资金.同时欧盟的研究计划最为庞大,研究机构设置也最多,覆盖的领域比较广泛.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政府就高度重视纳米科技的发展. 在1991年11月召开的纳米科技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上,一致认为纳米科技是正在兴起的战略性科技领域.将纳米材料的制备科学与性能研究列为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在“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发展纳米科技作为科技进步的一项重要任务.据不完全统计,有一半的省市将纳米材料列入当地“十五”期间的发展规划. 2001年初,国家还成立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纳米科技研究开发力量,制定有关规划.2001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纳米科技发展纲要”. 2006年,国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围绕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纳米科学技术的重大前沿基础科学问题,以深化基础研究和促进产业化为主线,促进我国纳米科学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 目前,工程纳米材料已经广泛应用到医药工业、染料、涂料、食品、化妆品、环境污染治理等传统或新兴产业中.根据美国国家纳米技术计划的预测,到2020年,纳米技术所带动的经济产值可达3万亿美元;全球纳米相关产业从业人员将达600万人.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唐仕川、常兵 主编《 工程纳米材料职业健康与安全 》一书。 ISBN:978-7-03-044956-6 纳米材料因其特殊的物理、化学、力学性能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随着纳米材料的普及,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已经不知不觉地接触到了这种新型的材料。但是,纳米材料对人体潜在的健康风险并不为人所知,且不为人所关注。 《 工程纳米材料职业健康与安全 》 从纳米材料的定义与特性出发,探讨了纳米材料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特征;以纳米材料应用为主线,纵览了目前世界范围内纳米产业现状及健康安全的研究进展;逐一针对纳米材料的暴露评价方法和步骤,工程纳米材料的潜在健康影响(从体外实验、动物实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和生态学研究四个角度),纳米材料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以及纳米材料暴露控制的工程方法展开论述。从而从整体上构建了以纳米材料健康风险为核心的概念、理论、方法体系。是国内第一部针对新型纳米材料健康风险的理论著作。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评论、推荐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1112 次阅读|8 个评论
三峡库区崩滑体的涌浪致灾
sciencepress 2015-9-17 08:38
江水历峡,东径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 ——《水经注》 三峡库区库岸斜坡地形地貌特征有明显的差异性,可以清楚的划分为高陡峡谷区和平缓宽谷区.相对高差大于500m 且平均坡角≥45°的岸坡段可归为“高陡岸坡”,有些岸坡上部陡立成崖、下部为缓坡呈阶梯状;有些岸坡上部陡崖、中部缓坡、下部陡崖、峻坡呈陡缓相间折线状,通常也将其归为“高陡岸坡”.总体上,三峡库区高陡岸坡较集中发育分布于西陵峡、巫峡、瞿塘峡三个峡谷中.三个峡谷山高坡陡,居民聚集地少,很多岸线甚至无人居住. 三峡库区高陡岸坡重点分布区域 但不是没有居民居住在斜坡上,高陡岸坡的失稳就不会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它们失稳后,同样也会危害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也会造成巨大的社会伤害和经济损失. 长江三峡高陡岸坡失稳致灾案例 龚家坊崩塌灾害事件 龚家坊斜坡位于横石溪背斜NW 翼,在巫峡口一带岩层呈单斜产出.坡体陡峻,山顶高程750m 左右,相对高差600m 左右.原始平均坡度为53°,原始长江水位为90m.坡体内发育狭窄的冲沟,滑坡体以冲沟外侧的山脊为界,后缘高程为450m.龚家坊滑坡位于两冲沟之间的突出山梁部分,使得滑体呈现三面临空的形态. 龚家坊斜坡原始地貌图(摄于2006年) 自然斜坡总体呈撮箕状,斜坡方向161°.斜坡侧缘以两侧季节性冲沟为界,坡角约30°~40°,中部较陡坡角约60°~65°,后缘地形坡度约为40°~45°,坡顶呈略为下凹负地形. 龚家坊斜坡工程地质剖面图 2008年11月23日崩塌发生后,出露的新鲜面呈近等腰梯形.通过对滑坡部分全站仪测量,上部宽45m,水面处宽194m,上游腰长267m,下游腰长272m,高差210m.坡度上部64°,下部44°.经过前后地形对比计算,滑动方向为160°,面积有25178m 2 ,平均厚度为15m,体积有380000m 3 .崩塌后,在225m 高程以下自然堆积成坡度为30°的倒石堆.在崩塌堆积区随机挑选一个2m×2m的区域进行了块体大小统计,测量区内的中值块度在25cm 左右. 龚家坊崩塌区照片 龚家坊斜坡失稳破坏是从前缘开始的,整个滑面贯通是两侧缘裂隙同时向后缘延伸形成的.这一过程中不仅伴随着巨大的声音,而且两侧和前缘不断有物质滚落水中.在录像1.96 时后缘出现黄白色的岩石面(它是新暴露出来的岩石面),标志着总体上破坏面的贯通. 龚家坊滑坡发生过程全记录 从破坏面贯通后各个时段来看,崩塌体在运动中有破碎撕裂的现象,崩塌体不是刚性的,而是不断变形的.他们反映出崩塌体在开始阶段存在局部锁固段,因此速度和加速度均非常小.当局部锁固段拉张或拉剪破坏后,崩滑体开始加速运动,并出现最大的加速度值.但由于入水的部分不断增加,水阻力不断增加,水的浮托力增加,有效重力减少,造成速度变大的同时,加速度又开始变小.当水面上滑体约1/2滑体入水后,速度达到最大;然后水中的阻力开始大于下滑力,速度开始减缓. 涌浪产生过程图 滑体在入水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粉尘.在运动气流的作用下,笼罩在入水河面附近,并逐渐向对岸扩散,阻碍了对涌浪形成及传播的观测.在37″时开始有波浪突破粉尘包围圈,可见部分涌浪的发展和传播.对能捕捉到的涌浪进行了有限的波浪特征分析(略). 2008年11月23日龚家坊涌浪爬高情况 2008年11月24日对龚家坊滑坡涌浪的沿岸爬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涌浪的爬高为中心总体向两侧递减,越靠近中心区,递减速率越大.龚家坊北岸上游300多米处产生涌浪爬高13.1m,在距崩塌体上游5km 的巫山码头产生1.1m 爬高浪,波浪来回波动近半小时才停止.在其下游6km 横石溪水泥厂处涌浪爬高2.1m. 涌浪造成沿岸航标灯塔和其他设施受到不同程度损毁,停靠在码头的多条船只缆绳拉断,多条大型旅游船只船底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万元. 高陡岸坡成灾模式分析 我们对4起典型崩滑体灾害案例进行了分析,具体伤亡和损失统计表如下. 部分崩滑体伤亡及损失情况统计表 即便是滑坡上有大量居民(新滩滑坡和千将坪滑坡),因为成功的地质灾害预警,大部分居民都可以安全撤离,伤亡较少.但由于事发突然且没有涌浪预警,大面积水域航道受到影响,并发生了与陆地相当甚至超过陆地上的人员伤亡数量.在损失方面,滑坡运动区域被完全破坏,滑体外形成的涌浪也影响了很长距离,入江岩土体(形成的堰塞坝)恶化了航道,并造成了相当的经济损失.而典型的高陡岸坡失稳(如龚家坊崩塌和昭君大桥崩塌),崩滑体上既无人员伤亡也无财产损失.在崩塌体外,形成的涌浪却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财产损失,并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高陡岸坡失稳后主要致灾区域不在崩滑体本体上,而在河道及沿河区域;致灾的原因不是崩塌或滑坡,而是崩塌滑坡形成涌浪造成的. 三峡水库干流河面宽度最窄处都有近450m 宽,滑坡崩塌堰塞现今河道的可能性较小,支流产生堰塞的可能性依旧存在.高陡岸坡失稳后产生的涌浪灾害效应具有巨大危害性,可能对其波及水域的一切造成即时性危害;波浪传播至坝址时,也会对水工建筑物造成损毁. 三峡库区高陡岸坡失稳的成灾模式可以总结为以下两个模式: 三峡库高陡岸坡成灾模式图 ①高陡岸坡失稳,形成涌浪,涌浪对长距离大范围水域内船只及沿岸人员设施造成危害.② 支流高陡岸坡失稳,形成涌浪,同时形成堰塞坝,水位抬升,自然溃坝,则形成第二次涌浪,危害涌浪作用范围内的人员及设施. 干流高陡岸坡的成灾模式多为第一类,支流的成灾模式则多为第一、二类的复合.两类模式的成灾手段均为涌浪. 三峡库区崩滑体产生涌浪主要的威胁对象为长江航道、沿岸基础设施以及沿岸生产生活的居民.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黄波林、刘广宁、王世昌、陈小婷、齐信 著《 三峡库区高陡岸坡成灾机理研究 》一书。 ISBN 978-7-03-045128-6 《 三峡库区高陡岸坡成灾机理研究 》 系统总结了三峡库区各段高陡岸坡倾倒、滑移、剥落和倾倒转滑移等主要的变形破坏现象。基于茅草坡斜坡、龚家坊4#斜坡、箭穿洞危岩体、青石滑坡、横石溪危岩体5处典型高陡变形岸坡的详细调查和长期观测研究,提出三峡库区部分消落带岩体正在劣化,揭示库水波动加速了典型高陡岸坡的变形破坏。这些高陡岸坡失稳的主要致灾模式为涌浪,涌浪灾害影响范围更远更大。建立了三峡库区干流和支流崩滑体涌浪概化模型,开展了大量概化涌浪试验和龚家坊崩滑体缩尺试验,推导形成了刚性块体和散粒体的一系列滑坡涌浪公式,研究了涌浪的三维地貌效应。引入局部水头损失公式,初步建立了可计算全河道涌浪的公式法计算体系。针对崩塌落石和支流滑坡产生的涌浪问题,建立了N-S方程的流体固体耦合涌浪分析方法。针对长距离、大范围的涌浪灾害问题,构建了基于波浪理论的滑坡涌浪数值计算方法。并利用滑坡涌浪案例进行了各方法的有效性验证。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您评论、推荐、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书名、作者、封面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9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填补“生命之树”关键环节的中国脊椎动物化石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5-9-15 08:06
德国生物学家厄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1834—1919)最早尝试绘制包括所有已知生命形式的生命之树(引自Barton et al., 2007)。这棵树有三个主要的分支谱系——原生生物、植物和动物,脊椎动物位于动物界的一个顶端。 “从鱼到人”是“生命之树”中最受学术界与公众关注的一个枝杈。由于生物的灭绝,现生脊椎动物各大类群间皆存在着很深的形态学鸿沟,这些“缺失的环节”直接影响到脊椎动物谱系的建立。 现生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引自Pough et al., 2009;括号中的数字为物种数)。经过数百年的发掘与研究,许多形态奇特的化石脊椎动物先后重见天日,这些化石告诉我们现生脊椎动物源自何方,为绘制脊椎动物“生命之树”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实证资料。 中国脊椎动物化石的研究虽然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已为重建“生命之树”脊椎动物枝杈的很多关键环节提供了影响深远的实证,填补了脊椎动物演化很多“缺失的环节”。 下面列举一些处于“生命之树”关键环节上的中国脊椎动物化石。 1 海口鱼类:早寒武世澄江生物群中发现的海口鱼类(昆明鱼、海口鱼和钟健鱼)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对于探讨脊椎动物、头索动物和尾索动物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 盔甲鱼亚纲:盔甲鱼亚纲是化石无颌类中与骨甲鱼亚纲、异甲鱼亚纲并列的三大亚纲之一,仅发现于中国与越南北部。盔甲鱼的脑颅为无颌类鼻垂体复合体在颌起源之前的分裂提供了化石实证,从而佐证了颌演化的异位理论,为解开颌的起源之谜提供了关键证据。 曙鱼(Shuyu zhejiangensis),无颌类盔甲鱼脑内颅的三维虚拟重建为颌的起源提供关键证据( 来源: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网站) 3 云南鱼类:盾皮鱼类中的胴甲鱼类是目前所知最原始的有颌脊椎动物,其晚期种类缺失成对偶鳍中的腹鳍。在中国南方与越南北部志留纪—早泥盆世地层中发现的云南鱼类是胴甲鱼类中的最原始种类,但发育了腹鳍,显示腹鳍的出现并不晚于颌的出现。 4 全颌鱼:软骨鱼纲、硬骨鱼纲以及已灭绝的棘鱼纲共同组成了有颌类的冠群。全颌鱼的发现为现生有颌类最近共同祖先的形态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它将过去只有硬骨鱼纲才有的典型颌骨特征追溯到盾皮鱼纲,在盾皮鱼纲和硬骨鱼纲两大支系间架起了直接的桥梁,其研究改变了我们对于早期有颌类演化的传统认识。 5 早期硬骨鱼类:斑鳞鱼、无孔鱼和鬼鱼等早期硬骨鱼的发现,填补了硬骨鱼类与非硬骨鱼类群之间的形态缺环,为探讨硬骨鱼纲的起源与演化带来新的启示。鬼鱼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古老的保存完整的硬骨鱼乃至有颌脊椎动物化石,也是志留纪唯一完整保存的有颌类,为辐鳍鱼类和肉鳍鱼类分化时间提供了精准的分子钟校正点。 6 肉鳍鱼类冠群的原始代表:肉鳍鱼类冠群包括肺鱼、空棘鱼和四足动物三大支系。杨氏鱼和奇异鱼是肺鱼支系的原始代表,其发现与研究曾引发过去30余年对肉鳍鱼类各大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的热烈讨论。云南孔骨鱼是最古老的空棘鱼类化石代表,头部显示典型的空棘鱼类特征,表明空棘鱼类在其演化初期就已高度特化。东生鱼是四足动物支系的最原始代表,脑颅研究指示与陆地生活相关的某些重要脑部特征在四足动物演化初期即已出现,对追溯四足动物祖先的演化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7 早期滑体两栖类:燕辽和热河生物群中的两栖类化石包括原始的无尾类与有尾类,对探讨滑体两栖类的早期分化十分重要。大量的蝾螈类化石、包括从幼年到成年不同发育阶段的个体,为研究其个体发育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8 最原始的龟类:贵州三叠纪地层中发现的半甲齿龟,已有完整腹甲,但吻部尚有小柱状尖齿,背甲还没有形成,仅由脊板和加宽但并不相连的肋骨组成。该化石为厘清龟鳖类特有特征的来源提供了实证资料。 9 带毛恐龙:继首件带毛恐龙(中华龙鸟)标本被报道以来,热河生物群中已记述了大量带有不同形式的羽毛或丝状皮肤衍生物的兽脚类恐龙,如尾羽龙、原始祖鸟、北票龙、中国鸟龙和小盗龙等。这些材料成为研究鸟类起源、羽毛和飞行起源的重要资料,有力地支持了鸟类的恐龙起源说以及鸟类飞行树栖起源的假说。 10 早期鸟类:热河生物群中已发现各种早期鸟类近30种。这些鸟类化石反映了鸟类演化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发展和快速分化,填补了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晚期大约7000万年间鸟类化石记录的空白,其发现与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学术界对鸟类起源与早期分化的研究。 11 基干下孔类(似哺乳爬行动物):晚三叠世 “禄丰蜥龙动物群”中的卞氏兽已具有哺乳动物的某些特征,如牙齿已开始分化,因此在哺乳动物起源研究中处于一个相当关键的位置,一经发现就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中国是似哺乳爬行动物化石的重要产地,除卞氏兽外,还记述了中国颌兽、吉木萨尔兽、中国肯氏兽、西域肯氏兽和副肯氏兽等,这些材料对于厘清哺乳动物重要特征的出现序列具有重要价值。 12 多瘤齿兽类、三尖齿兽类和对齿兽类:哺乳动物干群包括似哺乳爬行动物和一些传统定义上的原始兽类(多瘤齿兽类、三尖齿兽类和对齿兽类)。热河生物群中的很多原始兽类都保存有完整骨架,对于我们认识这些早期的哺乳动物的整体形态和某些关键部位的解剖特点作用巨大。在燕辽生物群中发现的翔兽发育有用于滑翔的翼膜,是最早的会滑翔的哺乳动物。 13 哺乳动物冠群的原始代表:在热河动物群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后兽类——中国袋鼠。燕辽生物群中发现的侏罗母兽更是把基干真兽类的出现时间提前到了距今约1.6亿年。这些化石的发现为哺乳动物冠群的分化提供了重要的分子钟校正点。 14 低等灵长类:在湖南、湖北发现的距今5500万年的德氏猴和阿喀琉斯基猴支持了现代灵长类起源于亚洲的假说,也为确定类人猿与其他灵长类的分异时间和早期演化模式提供了非常关键的证据。阿喀琉斯基猴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灵长类动物化石,为眼镜猴类已知最早的记录。 阿喀琉斯基猴(Archicebus achilles)化石及复原图( 来源: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网站) 15 高等灵长类:在江苏发现的距今4500万年(中始新世中期)的中华曙猿是高等灵长类的一个早期代表,对于探讨高等灵长类的起源具有重要价值。 16 古人类:“北京猿人”(直立人)的发现与研究曾被誉为近代中国在国际学术舞台获得的第一块有分量的奖牌。在人类演化研究中,来自中国的化石材料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蓝田人”、“元谋人”、“丁村人”、“马坝人”、“山顶洞人”。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朱敏 等编著《 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一卷鱼 类第一册(总第一册)无颌类 》一书中的 脊椎动物总论 。 9787030429513 《 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一卷鱼 类第一册(总第一册)无颌类 》 包括脊椎动物总论和无颌类两大部分,共附有 143张插图。在脊椎动物总论中简述了脊椎动物在“生命之树”中的位置,概述了脊椎动物的骨骼构造与其他主要特征,讨论了现代动物分类学与脊椎动物的分类,介绍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发展简史,并附有28张插图。无颌类部分分为导言和对无颌类在我国所发现属、种的系统记述。导言中简述了无颌脊椎动物的分类及各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与地史、地理分布,讨论了牙形动物之谜,重点介绍了盔甲鱼亚纲的解剖学特征,总结了中国无颌类化石研究历史,并附有21张插图。系统记述部分记述了截至2013年年底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无颌类化石,包括海口鱼目、圆口纲、花鳞鱼亚纲和盔甲鱼亚纲,共18科61属82种,并附有94张化石照片及插图。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大多数阶元的记述之后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评论、推荐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195 次阅读|5 个评论
增强现实技术:改变人们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sciencepress 2015-9-14 08:30
20 世纪90 年代初,伴随着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的发展,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技术应运而生。 增强现实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借助显示技术、交互技术、传感技术和计算机图形技术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与用户周围的现实环境融为一体,使用户从感官效果上确信虚拟物体是其周围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增强现实技术具有虚实融合、实时交互、三维注册的特点,在军事、医疗、科研、工业、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增强现实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比较 虚拟人体内脏图,是 虚拟现实应用领域 之一的虚拟教育示意。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的人体,形象化地理解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加州大学的 Hoffman研制的系统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虚拟人体的胃脏,检查胃溃疡并可以“抓取”它进行组织切片检查。 AR辅助医疗手术过程,是 增强现实 领域 的辅助教学与培训。医生不仅能够手持手术探针实时的对病人进行胸部活组织切片检查,而且系统可根据此时获得的切片组织情况决定手术探针的位置,指导医生完成病人的手术。 由上两图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增强现实系统中由于真实环境的存在,不仅能够使用户对融合环境的感知更具真实感,同时能够增强用户对虚拟环境的感知。因而在某些应用领域,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技术相比更具感知优势。 十多年前,增强现实技术对于大众来说或许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那时的增强现实技术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在虚实融合方面,由于增强现实技术需要同时融合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因此研究的重点主要是设计开发能够实现虚实融合显示的显示器设备,即不同种类的显示器原型系统,从头盔显示器、视网膜显示器、投影仪、手持式显示器到空间式显示器相继出现;在实时交互方面,电磁和光学人体动作跟踪器以及后期出现的语音、手势乃至体感交互技术,实现了人与虚拟和现实世界自然交互的愿望;在三维注册方面,重点是实现用户与自然场景间的实时六自由度位置和方位跟踪计算,更准确、更鲁棒、更实时的姿态计算算法是这一方向的研究重点。该技术经历了早期的基于标志物的六自由度跟踪注册,并逐渐过渡到基于自然特征的六自由度跟踪注册。从增强现实系统来讲,20 世纪90 年代末期的增强现实系统将用户局限在室内较小的工作范围内,用户的运动范围受限。21 世纪初期开始出现了户外移动增强现实系统。虽然用户的运动范围得以扩展,但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增强现实系统的重量以及便携性成为发展的瓶颈。而所有这些技术的进展基本都仅局限在实验室,不为大众所熟知。 基于增强现实的虚拟魔术交互表演。是Marco Tempest在TED大会上分享的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投影追踪和绘图系统,该系统包括了手势跟踪、脸部追踪以及基于Kinect深度图像控制的“global magic dust”。人自身具有多种感官感知功能,虚拟环境可以为用户提供真实的高沉浸的感官体验。通过手势、身体姿态、语音甚至对眼睛视点捕捉都可以作为增强现实系统中的交互方式。此外还可以通过触觉、嗅觉、听觉、力反馈等作为输出,从而实现多通道的增强现实交互。其研究的关键技术是如何实现多种交互方式与用户意图的结合。 近年来,随着增强现实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高性能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结合自然场景的增强现实技术悄然走进了大众的视线。 2009 年,荷兰的一家软件公司面向智能手机开发的首款增强现实浏览器问世,预示着增强现实技术开始从实验室阶段迈向了商用阶段。2012 年,谷歌眼镜的横空出世直接将增强现实技术这一陌生的科技名词推向大众,激发了人们对增强现实技术的研究热情。2015 年初,微软公司全息眼镜产品的发布,更让业界为之振奋,一时好评如潮。佩戴上该款头盔显示器,用户可置身于奇妙的增强现实世界中,实现了虚拟与真实环境的良好融合、自然的用户交互以及精准的三维定位,从而将数字化的信息世界与真实的三维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将会涉及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直接影响人们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北京理工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增强现实关键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从20 世纪90 年代末期就已着手研发适用于增强现实系统的头盔显示器与跟踪注册技术:先后设计开发了视频透视式增强现实头盔显示器与光学透视式头盔显示器;跟踪注册技术的研发也经历了从有标识跟踪注册到无标识跟踪注册的阶段性发展。21世纪初期,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设计开发了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定点观察设备,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圆明园的数字化场景重现中。 (a)圆明园的真实场景 (b) 圆明园虚实融合场景 圆明园的真实场景与圆明园虚实融合场景。 北京理工大学的圆明园数字化重建项目,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将昔日圆明园辉煌的景观叠加到目前的遗址上,以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方式实时展现,虚拟的三维模型与周围的真实环境完美的融为一体。 该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增强现实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所著,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增强现实的专著,从增强现实技术的概念与起源、增强现实的显示设备、标定技术、注册定位技术以及移动增强现实系统应用研究等几个方面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增强现实技术,并以轻量级增强现实飞行模拟器、定点增强现实观景器为例介绍了增强现实的实际应用。相信该书会给从事增强现实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带来有益的启示,并对我国增强现实技术研究、应用系统开发和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5年4月9日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王涌天、陈靖、程德文 著《 增强现实技术导论 》一书中, 赵沁平 所作序言。标题为编者所加,文中插图及图注摘自本书正文。 ISBN 978-7-03-044025-9 增强现实技术的目标是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与用户周围的现实环境融为一体,使用户从感官效果上确信虚拟环境是其周围真实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增强现实技术具有虚实结合、实时交互、三维注册的特点。围绕这三方面, 《 增强现实技术导论 》 主要介绍增强现实系统的标定方法、实现虚拟与真实环境无缝融合的显示设备、有标识的六自由度跟踪注册技术、无标识的六自由度跟踪注册技术以及适用于移动终端的增强现实系统,并给出了典型的应用实例,包括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轻量级飞行模拟器开发和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圆明园数字重现定点观察设备。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推荐、评论、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1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跳出鱼缸,不存在与图像或理论无关的实在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9-11 08:29
“ 一群金鱼被养在圆形的鱼缸里,看到的世界和我们所处的世界,哪个更真实?…… 我们怎么知道,我们不在一个更大的我们没有观察到的圆形鱼缸里呢? ——张泉灵辞职日记 爱因斯坦 :玻尔,亲爱的,上帝不掷骰子! 玻尔 :爱因斯坦,别去指挥上帝应该怎么做! 霍金 :上帝不但掷骰子,他还把骰子掷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去! 几年前,意大利蒙扎市议会禁止宠物的主人把金鱼养在弯曲的鱼缸里,其理由是:因为金鱼向外凝视时会得到实在的歪曲景色,所以将金鱼养在弯曲的鱼缸里是残酷的。 金鱼的实在图像与人类的不同,但金鱼仍然可以表述制约它们以后,所观察到的鱼缸外面物体运动的科学定律。例如,由于变形,人们观察一个自由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会被金鱼观察成它是沿着一条曲线运动。尽管如此,金鱼可以从它们变形的参考系中表述科学定律,这些定律总是成立的,但比我们的参考系中的定律更为复杂。所以说,简单性只不过是口味而已。 金鱼在一个缸里游动,他们观察的景物是什么样子呢? 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 约公元85—165) 在公元150 年左右提出一个描写星体运动的模型,这是一个实在的不同图像的著名例子。它认为地球是一个球形的、静止的、位于宇宙中心,行星和恒星在非常复杂的轨道上围绕着地球运行。由于人们没有觉得脚下的地球在运动,这个“地心说”模型似乎是自然的。直到1543 年,哥白尼才在他的著作《天体运动论》中提出另外一个模型,认为太阳处于静止,而行星以圆周轨道围绕着它运转。哥白尼模型引起关于地球是否静止不动的狂烈辩论,这个辩论于1633 年因伽利略受到异端审判而达到高峰。1992 年,罗马天主教廷终于承认谴责伽利略是错误的。 那么,托勒密系统或哥白尼系统,哪个是真实的?尽管人们时常说哥白尼证明了托勒密是错误的,但那不是真的。正如我们的正常观点和金鱼的观点相比较的情形,人们可以利用任一种图像作为宇宙的模型。对于我们天空的观测,既可以从假定地球处于静止,也可以从假定太阳处于静止得到解释。事实上,哥白尼系统的真正优势在于太阳处于静止的坐标系中运动方程要简单得多。这有点像大学一年级学生在力学课程,选择惯性系和非惯性系,列出物体满足的动力学方程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有时候后者比前者简单。 我们在科学中制造模型,一个物理理论和图像是一个模型(通常具有数学性质) 以及一组将这个模型的元素和观测相连接的规则的思想。例如:电子是一个有用的模型,它能解释在一个云雾室中的轨迹和电视显像管上的光点这类观察结果,以及许多其他现象。1897 年,汤姆孙在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发现了电子。他利用在真空玻璃管中的电流来做称为阴极射线现象的实验。从实验中,他获得了一个大胆的结论,神秘的射线由微小的“微粒”构成,这种微粒是原子的构成物质,那时原子被认为是物质的不可分的基元。汤姆孙没有看到“电子”,他的实验也没有直接或清晰地证明他的观测。但是从基础科学到工程的应用中,这个模型是关键的,而现在所有的物理学家都确信电子的存在,即便看不到它。 我们也看不见夸克,它是解释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性质的一个模型。虽然说夸克构成质子和中子,因夸克之间的束缚力随着分离而增大,因此孤立的自由夸克不可能在自然界存在,所以我们永远观察不到夸克。尽管如此,根据依赖模型的实在论,夸克存在于一个和我们对亚核粒子如何行为的观察一致的模型中。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包景东 编著《 格物致理·批判性科学思维 》一书。 批判性思维是高等教育的精髓,不时品味,你将感悟科学的真谛并发现自己的短板,实现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跃升。 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人才培养提出了素质、能力和知识三个基本要求,其中在创新能力方面,首次强调了培养学生应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 格物致理·批判性科学思维 》目的在于使理工科学生更富于批判性地思考我们周围的这个科学世界。探讨了批判性思维的几个核心要素:解读、分析、评价、推理的意义;对论辩、悖论和博弈论进行了深度解读;列举了大量物理实例来阐明科学发现中质疑、逻辑和想象的作用;最后还设计了一些思维能力测试选择题目。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评论、推荐、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古代的天气预报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5-9-10 09:50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不断在勘察自然的真相,渴望能预知未来。 中国古人的天气预报 ☀ 按照“天命论”的观点,日出日落和潮涨潮落是周而复始的自然周期变化现象。人们对这些周期性变化能够做出较准确的预报。然而,人们又常常看不到规则的日出日落和潮涨潮落。这时,人们又指望能预先知道那些不规则的或异常的现象。 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着对天文、对地震和对气象的预测。 古代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口号。前句是要臣民服从皇帝。后句是要皇帝听信天意。天意给皇帝的行动有了制约。这些天意多来自对天(如日食)和对地(如地震)的不认识,对极端天气和异常气候,如雷电、旱灾、水灾、火灾、蝗虫灾害等的不可预测。对自然灾害的上(皇帝)下(臣民)无知为臣民们发表意见大开了方便之门。 早期,天文和气象是不分家的,天文和气象都要观测和预报。 三千年前,我国甲骨文中,就有了关于天气实况的记录,包括风、云、虹、雨、雪、霜、霞、龙卷、雷暴等。自从有了文字并记载了大量的天气事件后,一些知识分子终于有了对气候的认识。在我国古代,观测天文气象,制定历法,了解和预测气候,最明确的用途是为了安排农事生产、祭祀及其他活动。卜辞中还反映出人们已经有预知天气状况的要求,这些都是和当时农业生产的需要相适应的。如远在春秋时代,古人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与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如果大署时节的气温不高,霜降时节无霜,大雪时节没有发生过降雪,大寒时节气温不低,说明天气反常了。可见,古人已经有了气候及其变化与极端天气和异常气候之间相对关系的意识。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是人类历史上制定的第一个反映年循环的“气候钟”。明确的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就是自然的外强迫,即气候动力学。不按照这个气候钟规律出现的天气称为异常(极端)天气。现在知道,那是大气运动出了异常问题。 几千年来,水手、渔民、农民和猎人看云、看风、看天象、看物象来预测天气,探索作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成了一套民间技艺。 古代人观天象,测风云。前者是肉眼和简单仪器能够观测到的天空状况,不但观测日月星辰的变化,还记录了各种过去和当前发生的自然现象,并把总结的经验与当前观测结合起来,做出天气预报。《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借东风火烧曹军战船和大雾天草船借箭的故事,都是因为诸葛亮认识了长江流域的气候和异常天气变化特点做出的短期天气预报在军事上的应用。15世纪的压板风速仪,以及唐玄宗王宫使用的相风旗和清道光年间的相风鸟,它们都是早期的风向或风力观测设备,表明仪器是天气预报走向定量化不可缺少的手段。 西方古人的天气预报 ☁ 天气预报是一门应用科学。科学的成就发端于思想。 大约在公元前340年,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气象学专著——《气象通论》(Meteorologica)。书中阐述了飓风、焚风和风的成因与分布,晕、虹、雷电等大气光象,云、雨、雹和霾的形成,以及气候变化等。亚里士多德将先前所有的各种气象学思想和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提出了自己对各种天气现象的见解和理论,使之成为一门有系统的科学—古代气象学,即古代天气预报的思想基础。 当时局地天气观测的描述决定了天气预报也是局地的。亚里士多德把局地天空分成了上下两个部分:一曰天域(Celestial region)——月球轨道以外的区域,一曰地域——月球轨道以内到地面的范围。前者是天文学的观测和研究范围,后者中发生的大气现象属于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干暖的发散物即构成风,湿冷的发散物构成水汽,即雨水的来源,所以空气是水汽和风的媒介物,云、雨、雪、霜、露都是由于空气温度的变化而形成的。 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主宰了西方气象学理论长达两千年之久。 在17世纪末以前,西方所有有关气象学的著作和论著都没能脱离亚里士多德气象学的影响(许小峰,2011)。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浦一芬、戴新刚、张人禾 等编著《 大气科学研究方法 》一书。 ISBN 978-7-03-043404-3 《大气科学研究方法》 收集了大气科学发展过程中一些导致重大科技创新或转折性突破的经典案例,系统总结了这些案例中科学思维的突破、技术或工具的创新,归纳成可供借鉴和运用的大气科学研究方法。特别着重剖析了在大气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型案例,如Rossby波(罗斯贝波)的发现、Lorenz(洛伦茨)混沌理论的提出等。其内容涉及大气探测技术方法、天气预报发展过程、数值天气预报及其理论基础、气候系统概念、海气相互作用、短期气候预测、全球变暖、非线性及可预报性研究等。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评论、推荐、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326 次阅读|8 个评论
全球变暖及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
热度 6 sciencepress 2015-9-6 08:11
大气CO ₂ 和其他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所可能引起的全球变暖已成为目前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 … 全球变暖 • IPCC第四次科学评估报告指出,最近一百年(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其中近50年的线性增暖趋势(0.13 ℃/10年)几乎是近100年的两倍。 全球变暖的证据不仅来自于地表温度的观测。资料表明:对流层中下层温度的升高速率与地表温度记录类似。另外,自1961年以来的观测表明,全球海洋平均温度的升高至少已扩展到3000m深度,海洋已经并且正在吸收90-93%被增添到气候系统的热量。这一增暖引起海水膨胀,并造成海平面上升。 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在增加。至少从1980s年代开始,无论在陆地和海洋上空,还是在对流层上层,平均大气水汽含量都有所增加。地表温度的上升导致蒸发增加,而较暖的空气能够容纳更多的水汽。这提供了全球气候变暖的间接证据。 南北半球的山地冰川和积雪总体上都呈退缩状况。冰川和冰帽的大范围减少造成的融水,通过径流入海,也导致海平面上升。20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约0.17m,在1961至2003年期间,其上升的平均速率为1.8mm/a左右,但1993年以前验潮仪测量的值可能偏低,在1993至2003年期间卫星测量的结果约为3.1mm/a。尽管这种较高速率所反映的是年代际变率还是长期增加趋势目前尚不清楚,但最新资料显示,格陵兰和南极冰盖范围(面积与厚度)的减小,很可能造成了上述期间的海平面上升。 总之,观测事实表明,气候系统(不仅是大气温度)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暖。 图 全球能量平衡(绝对单位,年平均)示意图(Trenberth, Fasullo, and Kiehl, BAMS, 2009, March)。 对于气候系统能量平衡的任何扰动将导致地球气候的变化, 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经常使用辐射强迫一词来 表征地球辐射收支的变化对气候状态的影响。辐射强迫在数值上定义为某种辐射强迫因子变化时所产生的对流层顶平均净辐射的变化(太阳辐射+红外辐射),单位:W/m2。 … 全球变暖的可能原因 • 地球气候可以在一切时间尺度发生变化(从 10 -1 年到5× 10 9 年),而引起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的原因(或称驱动力)是不同的。有的是来自地球系统本身,如火山喷发、海—陆—气相互作用、地壳运动、地球转动等,有的则是地球以外的因子,如太阳变化、银河系尘埃等。不同因子引起的气候变化,不但时间尺度不同,而且空间范围和强度均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较短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其空间范围和强度也相对较小。对于当代气候变化研究来说,目前比较关心的是,百万年尺度的地质年代、万年以上的地球轨道尺度、千年尺度,特别是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百年尺度。 如果考虑人类诞生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则可以将其原因归结为自然因子(例如,太阳变化与火山喷发等)以及人为因子。在人为因子中,主要是(1)地球大气组成的变化;(2)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变化(LUCC)。关于如何评价自然或人为因子的气候效应,目前已经提出了若干种方法。例如:地面温度的变化、辐射强迫、全球增温潜能(GWP)与全球温变潜能(GTP)等。 图 不同类型强迫因子和机制的全球平均辐射强迫(据 Forster et al., 2007)。图中显示了 工业革命以来不同强迫因子和机制(包括人为的和自然的)产生的全球平均辐射强迫及其不确定范围;图中还同时给出了各种辐射强迫的气候效率因子与其他特征,包括其时间和空间尺度以及科学理解水平。 注:图中气候效率因子并未用来修正图中的辐射强迫数值;时间尺度表示对于某一给定的辐射强迫项,当有关的释放和变化停止后,它仍将在大气中持续的时间。由于CO₂从大气中的清除涉及大量跨越不同时间尺度的过程,对这些过程目前尚未充分了解,因此很难精确地给出一个CO₂强迫的时间度。 自1750年以来,所有人为辐射强迫因子产生的全球平均辐射强迫约为1.6 W/m 2 ,这表明人类活动极有可能对全球气候变暖产生实质性影响。人为辐射强迫很可能至少是太阳变化(总辐射通量密度变化)的辐射强迫的5倍以上。因此,在1950~2005年这50多年间,与人为强迫相比,自然强迫(太阳辐射通量密度变化与火山气溶胶)使全球变暖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 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 • 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次通过气候模式科学团体(community)对气候模式所做大量数值试验进行大规模协调、资料管理和资料发布,来自全球各地14个模式中心的23个全球气候系统模式参与了大约14组成因和预估数值试验,其范围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而且为了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估,有些复杂的全球气候系统模式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分辨率已经高达20 km。 综合多模式多排放情景预估结果表明,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增温1.1~6.4℃,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预估范围为18~59cm。在未来20年中,气温大约以0.2℃/10年的速度升高。即使所有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浓度稳定在2000年水平,每10年也将进一步增暖0.1℃。如果排放处于SRES各情景范围之内,则增暖幅度预计将是其两倍(0.2℃/10年)。如果21世纪温室气体的排放速率不低于现在,将导致气候的进一步变暖,某些变化会比20世纪更明显。 目前对变暖的分布和其他区域尺度特征的预估结果较第三次评估报告更为可信,包括风场、降水、极端事件和冰的某些方面的变化。预计陆地上和北半球高纬地区的增暖最为显著,而南大洋和北大西洋的变暖最弱;积雪会缩减,大部分多年冻土区的融化深度会广泛增加,北极和南极的海冰会退缩。极热事件、热浪和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很可能将会持续上升;年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的强度可能会更强,伴随着更高峰值的风速和更强的降水;热带以外的风暴路径会向极地方向移动,引起热带外地区风、降水和温度场的变化;高纬地区的降水量很可能增多,而多数亚热带大陆地区的降水量可能有所减少。 由于各种气候过程、反馈与时间尺度有关,即使温室气体浓度趋于稳定,人为增暖和海平面上升仍会持续数个世纪。 海洋和陆地生物圈对CO₂吸收的自然过程大约清除了人为CO₂排放的50%~60%,海洋对人为CO₂的吸收,导致了表层海水酸化程度的不断增加。预计21世纪全球平均大洋表面的pH值将会降低0.14~0.35个单位,加剧了工业化前至今0.1个单位的降幅。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浦一芬、戴新刚、张人禾 等编著《 大气科学研究方法 》一书。原文作者:石广玉、王标。 标题为编者所加,文字有缩减。 ISBN 978-7-03-043404-3 《 大气科学研究方法 》收集了大气科学发展过程中一些导致重大科技创新或转折性突破的经典案例,系统总结了这些案例中科学思维的突破、技术或工具的创新,归纳成可供借鉴和运用的大气科学研究方法。特别着重剖析了在大气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型案例,如Rossby波(罗斯贝波)的发现、Lorenz(洛伦茨)混沌理论的提出等。其内容涉及大气探测技术方法、天气预报发展过程、数值天气预报及其理论基础、气候系统概念、海气相互作用、短期气候预测、全球变暖、非线性及可预报性研究等。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3408 次阅读|16 个评论
不同发育程度的城市群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发展模式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5-8-24 08:16
首届中国城市群发展高层论坛观点综述之五: 不同发育程度的城市群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发展模式,如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优化模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扩围模式、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 “ 两条腿 ” 并行模式、辽中南城市群的空间整合模式、哈长城市群的 “ 井 ” 字型空间组织模式、中原城市群的战略整合模式、关中城市群的均衡组织模式等。 一、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空间布局优化模式 清华大学顾朝林教授认为,要优化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布局及规划的协调机制。做研究不是做决策,也不是做自主决策系统,主要是给做决策的机构、领导提供基本框架、数据。但京津冀发展面临挑战与城镇空间布局的调整。表现为:一是区域生态退化,环境污染严重;二是产业转型升级滞后,重化工倾向严重;三是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未来发展要科学突破生态系统的极限,遵循城市系统与生态文明法则,保持自然平衡,维护城市的生态系统。摒弃传统的以规模论城市的发展思路,组织结构和形态,建设特色自立新城。科学认识城市群水资源,从长远看,通过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可以为首都圈绿色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也能够解除背景首都圈发展水资源短缺的后顾之忧。要突破“摊大饼”单中心城市结构,建多中心、功能区、通道脊、网络城市,早期“摊大饼”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未来构建“双核多心网络”城镇布局空间格局。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京津冀地区城镇空间布局将形成“众星拱月”状的“双城记”城镇空间布局形态。构建沿海经济产业带、环首都东南新兴产业带、环首都西北绿色产业带和扶贫开发与特色生态产业带。建立分圈层的空间发展框架,建立拓展圈、通勤圈、同城化发展圈、城际间紧密协作圈、北京经济辐射圈、统筹发展圈6个圈层空间发展框架。以京津冀城镇一体化发展为核心,构建“两纵四横”的城镇空间发展轴。京津冀的水资源最重要,要维护城市群的发展,必须要解决水的问题。 北京大学杨开忠教授提出,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使命与责任在于,构建“一圈、一极、一体、两区”的协同发展格局。“一圈”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都市圈;“一极”是国家空间经济协同发展极;“一体”是国家创新中心区域共同体;“两区”指国家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建设示范区和国家区域治理现代化首善区。并建议京津冀城市群总体布局形态为飞机型,一轴两翼加沿海一带。一轴:京津发展轴;两横:京唐秦发展轴和石黄发展轴;两纵:滨海新区发展轴和京石邯发展轴;三区:北部生态涵养区、中部发展引领区和南部绿色崛起区。五圈:北京通勤圈、天津通勤圈、唐山通勤圈、石家庄通勤圈、沧州通勤圈。多中心:双两城:北京、天津 四副心:唐山、石家庄、沧州、邯郸;七次中心:秦皇岛、邢台、保定、张家口、承德、廊坊、衡水;四新区:滨海新区、曹妃甸区、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建议把石家庄、沧州、黄骅港这条线上升到战略发展,把沧州建成区域中心城市。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扩围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研究员认为,长三角世界超级城市群将基本形成世界第一超级经济区,长三角世界超级城市群扩围后的定位为:全球经济科技的新中心,是长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区的枢纽和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总枢纽。建设沪苏浙皖长三角超级经济区的基础坚实、前景广阔,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这一超级经济区的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主要体现为:战略与规划相对滞后;空间瓶颈制约经济外溢,城市病日益凸显;利益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公共治理体系严重缺失;产业集群程度与创新能力不足;基础设施体系缺乏协调。应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各方参与”的开发模式,具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制定促进区域合作的战略规划。优化带动纵深发展的空间布局,按照“北进南优、西联东拓、中扩提”的布局原则,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构建以上海为中心的扇形空间结构。完善平衡各方利益的协调机制。建立深化区域一体的公共治理体系。培育提升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构建支撑全域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将沪苏浙皖长三角经济区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修改长三角规划,把安徽纳入,重视江苏的江北地区开发。 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面临的挑战与“两条腿”并重的发展模式 中山大学周春山教授认为,珠三角城市群是中国最早的三大城市群之一,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国家级城市群。从历史回顾看,珠三角城市群经历了农村工业化主导和城市主导的城镇化两个过程,市场力量和政策力量分别推动了城市群发展,可以划分成农村工业化、城镇区域化和大都市区化三个发展阶段。从发展现状看,珠三角城市群表现出经济逐步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过渡、人口增长趋缓、产业东西岸分工差异明显、内外联系加强、珠三角建设用地逐渐趋缓、环境治理初见成效等一系列特征。在未来的发展中,珠三角城市群应充分把握好海上丝绸之路、新技术和新的全球分工带来的机遇,积极面对劳动力供给、大市场转变、路径依赖突破、粤港澳合作、包容性增长和空间紧缺带来的挑战,为将珠三角城市群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努力奋斗。珠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应该“两条腿”并重,建成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同时建成面向全球特别是亚非拉地区的核心经贸区和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枢纽。 四、辽中南城市群发展面临的空间割裂问题与空间整合模式 辽宁师范大学韩增林教授认为,辽中南城市群建设面临着空间割裂与整合。辽中南城市群内部,客观上存在沈阳、大连两大核心城市,并且围绕两大核心城市逐渐形成辽中和辽南两大城市地域组团。即以沈阳为中心的辽中城市组团,以大连为中心,包含营口和丹东的辽南城市组团。这种地域分化在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出台后,进一步强化。空间割裂导致的主要问题为:两大战略客观上强化了行政分割,为省级决策层协调增加了难度;两大板块在产业发展方向上的冲突,加剧结构趋同;港口恶性竞争加剧,并导致临港产业布局乱象。促进辽中南城市群空间整合的对策建议为:成立省级层面的两大区域统一协调机构,制定统一的区域产业联动发展战略,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区域合作。 五、哈长城市群的空间范围识别与“井”字型空间组织模式 东北师范大学杨青山教授认为,哈长城市群划界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明确国家战略意图;科学划定城市密集区;借鉴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确定划分原则;划分结果评价与论证。哈长城市群的空间培育战略为“二核、三群、四轴、一网”的城市群空间格局,“二核”即哈尔滨都市圈和长吉一体化都市区;“三群”即哈大齐绥城镇组群、吉林中部城市组群和沿边城镇组群;“四轴”即哈大城镇发展轴、哈大齐牡城镇发展轴、图乌城镇发展轴和东部沿边口岸城镇发展轴,不仅突出了传统滨州滨水的轴线,也突出了哈大齐,更突出了空间开发的“中蒙大通道”轴线,同时也突出了东部延边经济带轴线,构成“井”字型的空间发展框架;“一网”即是在“点-轴”系统基础上形成城市群发展的网络。哈长城市群的培育战略主要包括“内聚外联”的开发开放联动战略,“枢纽—枢纽区域—枢纽网络”的培育战略,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战略。 修春亮教授认为,哈长城市群的培育应该是分进式一体化。有序、分阶段地推进;通过局部的、次级尺度的一体化进行城市群的培育,作为重要的基础阶段;分部门推进。近期,推进哈尔滨都市圈、长吉一体化区域、长春经济圈建设,形成比中心城市尺度更大的经济核心区,防治大城市病;中期,推进轴带式一体化综合开发;远期,进行网络式一体化开发,形成哈长城市群“风车”型高速(快速、城际)铁路网;建设高水平的中部城市群公共信息平台;形成完善的城市群区域治理体系,促进城市群的一体化实质性发展。 六、中原城市群培育的迷失反思与整合模式 王发曾教授认为,中原城市群整合的归宿是大郑州都市地区,大郑州都市地区必将在发展势能的内聚中矗立中原,在发展动能的外联中俯仰中华! 苗长虹教授认为,中原城市群在构建中存在着迷失,中原城市群从9个城市到全省18个地市、再到中原经济区32个市(县)的扩展是否已超越了城市群概念的内涵?为什么会这样?如果城市群作为一个实体,它的边界怎么划分?是9个地市?是全省18个地市?还是中原经济区32个市(县)?此外,城市群和经济区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很多时候把城市群概念和经济区概念套在一起来使用。另外,还有主体功能定位的冲突,中原经济区的定位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中原城市群的定位是“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和人口集聚,建设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两个主体功能定位实际上是有冲突的。 七、关中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均衡组织模式 陕西省建设厅陈天如主任认为,关中城市群建设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撑点,是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陕西省推进城镇化的引擎,是加快陕甘宁革命老区发展的迫切需求。关中城市群拥有良好的自然基底,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领先的科研教育资源,雄厚的产业发展基础和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关中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综合发展水平较低,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门户发展程度不高,通道特征明显,大中小城市缺乏协作,首位度比较高,西安一城独大,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生态问题突出,环境保护压力大。关中城市群发展思路为拓展规划范围,将延安、商洛纳入关中城市群规划范围,优化城镇发展空间结构;扩大辐射范围,将关中城市群紧密联系的汉中、安康和甘肃的庆阳、平凉、天水都作为经济的辐射区。打造“一主两副、两带多中心”的均衡发展空间格局,“一主”指关中城市群核心区,也就是目前的西安、咸阳,包括西咸新区。“两副”指延安、宝鸡;作为革命圣地打造陕甘宁边区城镇化发展范例,另外西部的宝鸡,作为装备制造的基地。“两带”指丝绸之路经济带陕西段城镇发展主轴带、革命圣地—华夏故都城镇发展主轴带,“多中心”指渭南、铜川、商洛、杨凌、韩城等城市。总体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新起点,彰显华夏文明传承示范区,革命圣地推进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军民融合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示范基地。 首届中国城市群发展高层论坛观点综述全纪录 争鸣及探索 ︳首届中国城市群发展高层论坛观点综述之一 争鸣及探索 ︳城市群基本内涵和空间识别范围标准存在的争论与思考 争鸣及探索 ︳城市群选择和培育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争鸣及探索 ︳中国城市群空间格局正在形成不同的组织方案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方创琳、毛其智 主编《 中国城市群选择与培养的新探索 》一书。 《中国城市群选择与培养的新探索》收集了首届中国城市群发展高层论坛上近40多位在国际国内研究城市群方面最权威专家的学术观点与争论,多学科、多维度、多视角辨识了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基本标准、空间范围的识别方法、形成发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未来发展格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公共财政制度、综合协调机制、保障对策措施以及不同空间尺度城市群的发展重点,提出了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科学选择和分级梯度发展中国城市群的基本方案与对策建议,提出了重点建设5个国家级特大城市群、9个区域性中等城市群和6个地区性微小城市群的空间格局设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569 次阅读|5 个评论
温柔的批判与强悍的颠覆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8-21 08:48
在传统的性别身份认同上,甚至在一些被认为是女性特有的认知和做事的方式上,温柔似乎是典型的特征之一。然而,从女性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进行研究和思考,其有意义的成果,往往意味着某种对于传统认识的强悍颠覆。 非常欣喜地得知, 章梅芳 的《 女性主义科学编史学研究 》一书终将出版。在此,简要地写下一些相关的背景和想法,权作药引子。 首先,无须回避,该书所写的,其实是一个非常偏门的学科中的非常理论性的问题。其背景是,几十年来,在国际范围内,女性主义的学术研究,从更早的女权主义运动和实践中生长出来,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的传统学术研究领域中,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显学。 但与此同时,我们要注意到这样几个现象。其一,虽然女性主义学术研究整体上有相当充分的发展,但在与历史更为悠久的学术传统的抗争中,甚至与那些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传统学术立场的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相比,女性主义学术研究仍然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其二,在整个女性主义学术研究的谱系中,和文学、历史、社会学等学科相比,对于科学的女性主义研究(这里当然不是指一阶的科学研究,而是指对于科学的历史、哲学,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人文的研究),在女性主义学术研究中只占据相对边缘的地位,尽管今天科学自身的影响力是那么显赫。其三,在中国学界,虽然近些年来女性主义学术研究与以往相比开始有相对迅速的发展(这一点从相关研究论文的发表和研究生论文的选题数量可以看出来),但与国际学界相比,我们在这方面的进展较为缓慢。 在这多重比较之下,在中国,女性主义对于科学的研究,其边缘性自然可想而知。并且,就该书来说,从书名对论题的界定,我们还会发现,该书在上述几重边缘化之外,还要加上一重,即哪怕是在科学史这个本来就不那么主流和被人重视的学科中,科学编史学研究又是在更上一个层面上处于更边缘化的学科领域。 被边缘化的弱势研究领域,同样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 被边缘化的表征,便是一种弱势,经常表现为被误解、曲解、批判以及更为广泛地漠视。但是,被边缘化的弱势研究领域,同样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从学术研究的规律来说,往往那些边缘的领域会有着更强大的生长潜力。并且,就像分形研究中的自相似问题一样,这种非常边缘的子领域研究,其实同样可以具有在更上一层的意义上的学理相似意义。当然,对于具体的研究者来说,做这样的研究的困难,往往更大。 就像作者在该书中总结的, 《 女性主义科学编史学研究 》 前几章从科学哲学、科学史和女性主义等角度入手,对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学术发展脉络进行历史梳理,并对其编史理论基础、编史实践与编史方法论问题进行理论和案例分析,以传统西方科学编史学的演变和发展为背景,从整体把握女性主义科学编史学纲领的内涵及其在西方科学史领域的位置,并从科学观、科学史观等角度对女性主义与科学知识社会学、人类学的科学编史学纲领进行比较分析,在进一步揭示女性主义科学编史学纲领的独特性的同时,阐明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并将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及女性主义技术史等问题纳入讨论的范围。可以说,作者非常理想地完成其设定的任务,非常全面、深入地揭示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特色、价值、意义与启发。 该书作者章梅芳曾在我的指导下在清华大学攻读科技哲学博士学位。在就学期间,其学术理解力、研究能力和成果已经获得我所在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许多老师的一致好评。2008年,她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二届妇女/性别研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一等奖空缺)。该书最初的基础,就是她于2006年申请博士学位的论文。但与现在常见的那种为了某种功利目的而将博士学位论文仓促出版成书的做法不同,在毕业后的这些年中,她一直保持着对于女性主义与科学的继续研究探索,并将这些年中取得的新的研究成果补充到该书之中,使得该书的内容更加全面和充实。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 《 女性主义科学编史学研究 》 是国内在性别与科学研究方面最深入扎实的研究专著之一。 在传统的性别身份认同上,甚至在一些被认为是女性特有的认知和做事的方式上,温柔似乎是典型的特征之一。然而,从女性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进行研究和思考,其有意义的成果,往往意味着某种对于传统认识的强悍颠覆。对于科学,对于科学史,亦是如此。希望这样的工作,对于人们从一个新的视角去理解世界、理解科学本身、理解历史、理解科学的历史、理解性别和人类自己,会有着积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同时,希望章梅芳能够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在性别与科学的研究中取得更新的成果。 刘 兵 2015年1月5日于北京清华园荷清苑 本文摘编自 章梅芳 著《 女性主义科学编史学研究 》一书序。 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它运用独特的社会性别视角关注被传统科学史忽略的“科学与性别”议题,历经4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科学史领域新颖而极具潜力的一个重要分支。本书从科学编史学的角度出发,较为系统地考察并梳理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兴起与发展的学术背景和基本脉络;探讨不同时期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编史实践;揭示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方法论特征;总结和讨论女性主义科学编史学纲领的基本内涵;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女性主义科学编史学纲领的独特性及其在西方科学史领域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最后,对女性主义科学编史学纲领的学术困境与当下现状进行具体分析,探讨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本土化探索问题的思考。此外,还对西方女性主义技术理论和技术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及其案例工作做了专门的分析和总结。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分享、评论,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52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折点:创造性的本质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8-20 08:26
科研评价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在决策和制定政策时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评价科研实力和预测影响力的新指标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然而,如果仔细探究各种方法背后的实质,并透过各种类型指标的表面去看其本质,我们就会接连不断地遇到一些问题: 科学创造力的本质是什么? 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提前预知意义深远的新发现? 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选择通往创造彼岸的正确途径? 我们能否系统地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科学理论有两种类型,即具有指导性的理论和不具有指导性的理论。指导性理论能够对现象背后的根本机理做出解释,这让我们知道应该如何行动才会更加有所作为。 我们就是要寻求一种对创造力形成机理的更好解释,尤其是针对实现和评估科学发现本身而言。 首先, 《转折点:创造的本质》 (下称《转折点》)一书旨在识别一些规律,而这些规律对于在广泛多样的知识来源基础上所产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还将解释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那些由主观想法和自我认知系统而导致的偏见和缺陷。 其次, 《转折点》 将介绍一种具有解释性和计算性的科学发现理论,并通过知识域研究中的一系列不断改进的定量方法来展示其指导意义。 最后, 《转折点》 还讨论了从理论推演出的测量变革性研究的潜能计量指标,并对其测量影响力能力予以验证。该理论大大地简化了对一些问题的解释。例如,已经发现的一些能够很好地预测一篇文章被引数量指标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的理论揭示了其中的同一内在机理。 发现理论的思想主要受到了一系列横跨多领域的经典研究成果的启发,特别是万尼瓦尔 ·布什( Vannevar Bush)的《诚如我思》(As We May Think)和他在 Memex(memory and index)中对 知识空间的洞察力 、托马斯 ·库恩( Thomas Kuhn)的 科学革命范式转换理论 、亨利 ·斯莫尔( Henry Small)的 共引网络分析方法 、罗纳尔 ·博特( Ronald Burt)的 结构洞理论 ,以及彼得 ·皮罗利(Peter Pirolli)的 最佳信息觅食理论 。我们正在通过开发和应用 CiteSpace系统来尝试综合这些意义深远的思想。我从 2003年开始,就一直在开发和维护 CiteSpace,让研究者和学生们认识到可以使用该免费软件进行文献分析,所谓 科学计量就是将定量方法应用于科学研究活动的分析 。同时,来自各个研究领域的众多使用者们给出的反馈、提出的问题,以及对 CiteSpace新功能的要求,也驱使我们去寻找能够合理解释那些在文献中出现的各种规律的相关理论。 《转折点》 的主要论点是, 创造性思维和问题求解的机理是相通的 。如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机理,那么我们就能够将其相互融合,并进一步利用计算技术加以实现。本书通过回顾不同领域的文献得出的另一个重要的启示是,创造力是关乎发现新观点的能力和意愿,它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些对我们来说也许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知识转折点概念的出现是很自然的,库恩的竞争范式之间的格式塔转换,以及黑格尔的命题和反命题的升华便是知识转折点的体现,它们改变了人们看问题的视角。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幸运或不顺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立场,当我们在搜寻解决问题的方式时,显而易见的事物往往会很轻易地从眼皮下溜走。我希望本书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有助于研究科学及其社会作用的视角,以及对创造力本质的深刻见解,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好地认识创造性想法,并为更多创造性想法的产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为了给研究者、学生、政策制定者和资助机构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我们特别要关注一些经验教训。 第一,像“风雨欲来”这类公开辩论中表现出来的自我评估及长期面对质疑的勇气,对于维持国家的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竞争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预测—监测( foresight-seeking)活动需要纵向随访评估( longitudinal follow-up assessments)。回顾性评估( retrospective assessments)应不仅密切关注早期确认的优先领域如何发展,也要密切关注在同一时间框架下整体显现出来的科学突破,这些科学突破也许未曾被确定为战略优先领域。资助机构应该以独立和联合的名义委托更多 TRACES类的研究,以便对变革性科学技术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事件进行密切跟踪、了解和传播。 第三,应该结合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普适与特定机理系统地研究人类认知和决策中存在的偏见和缺陷。 第四,基于觅食和经纪人理论的变革性发现理论是有价值的,因为它能够将大量可能因素削减为少量的更为重要的因素。当然,这种发现理论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发现。因此,识别出适用于其他类型发现的相应机理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可视化和定量分析方法在追踪科学领域知识动态演变方面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功能。应该开发更多的理论用来指导这类工具的设计与使用。 《转折点》 最重要的两点启示是: 第一, 创造力往往源自对彼此冲突观点的详尽缜密的思考 。 第二,随着对创造力的生成机理、可能的早期迹象,以及对自觉规避偏见、误会和认知陷阱的理解更为深入,我们可以通过训练来提升创造力。 创造力就是用开放的心态拥抱未知的能力和意愿! 我在准备本书的时候,希望能对以下几类读者有所帮助: 第一,对创造力本质好奇,并且想知道创造力是否有不拘泥于偶然性的观点。 第二,需要对创造性工作做出艰难抉择的分析师、评估师及政策制定者们,他们的决策会影响创造性工作的命运。 第三,那些不仅仅拘泥在自己研究领域范围内,并且希望自己在研究前沿中具有竞争力的研究人员和学生们。 第四,科学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 陈超美 于宾夕法尼亚州费城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陈超美 著, 陈悦、王贤文、胡志刚 等译《 转折点:创造性的本质 》一书。 ISBN 978-7-03-045141-5 创造性的本质是什么?在科学、技术、艺术等领域,不乏对创造和发现各种各样的生动而深入的描述。其中最为常见的关键因素往往归结为灵感。然而,灵感的出现与否及其出现的时机,常常属于可遇而不可求的范畴。以灵感为核心的对创造性的诠释,固然引人入胜也令人神往,却忽视了除此而外是否还有哪些是我们可以一步一步、主动地、系统地增强自身创造力的。 本书的目的是探索这些系统的方法和它们的原理,不仅探索创造性的本质,同时也研究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的思维方式。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分享、评论,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329 次阅读|2 个评论
控制科学在中国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5-8-19 08:35
控制科学传播到中国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真正有规模地进入中国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所是50年代中叶,这得益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国内高校、研究所纷纷设置了与自动化学科相关的一批系与专业并引进和翻译了一些苏联的控制科学教材;另一方面,钱学森先生回国,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讲授其著作《 工程控制论 》,同时又有一批留学生从欧美回国了,其中一些是从事和了解控制的。 清华大学于20世纪50年代在电机系设置了工业企业电气化与自动化、自动化与运动学等专业,后来在1970年成立了自动化系,是国内最早的自动化系之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筹委会成立于1956年10月,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国有自动化研究机构。1958年3月,在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召开了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执委会会议,中国是发起国之一。此后,许多高校成立了自动化系(专业)。1961年,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组织召开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学会并同时举行学术交流活动,会后成立了首届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1962年关肇直在钱学森的鼓励和支持下,在数学所成立了控制理论研究室。这些都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工程控制论”创始人钱学森先生及其 著作《工程控制论》 自动化学会成立后,我国在控制理论的研究上曾出现了几年的活跃期,这期间代表性的工作有宋健与韩京清关于线性系统的最速控制;黄琳、郑应平和张迪的关于线性二次最优控制的存在唯一性,线性控制律、求解的迭代法和独立证明的单输入系统极点配置定理;李训经的关于时滞系统绝对稳定性的频域判据;张嗣瀛的关于末端受约束的最优控制;毕大川与王康宁的关于分布参数系统;范祟惠的关于脉冲系统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涉及当时刚刚兴起的现代控制理论的主要方面,其中不乏国际领先的重要成果。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科技事业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高等学校首当其冲:正常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被禁止,队伍流失,学校搬迁,而这一切刚好发生在国际上控制科学大发展的时期。中国刚刚起步并已取得进展的控制科学研究被迫中断。“文化大革命”后期,一些工业部门和中国科学院先行恢复了一些研究工作,高等学校的恢复相对较晚。“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控制科学的破坏使我们相对国际水平落后了至少十年。 1978年,中国自动化学会在太原召开,这标志着控制科学在中国开始了复兴之路。 在随后的30多年里,中国的控制科学取得了十分重要的进展,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以航天工程为代表的国防工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①继稳定发射各类卫星之后,返回式飞船、空间站、分三期的探月工程等相继展开并取得重要进展;②四代与五代战机、预警机与大飞机相继研发;③“辽宁号”航空母舰列装和蛟龙号海试成功。这一系列成就既推动了控制在国防上的应用也对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2)随着工业生产的巨大进展,从事控制器和控制系统生产的自动化技术公司数以百计。其中与中国科学院的院所或高等院校结盟而具有先进技术优势的企业,与控制有关的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和各部委的重点实验室为控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好的条件、机遇和动力。 (3)随着很多大学成立了自动化学院或系,国内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自动化与控制科学的研究与教学队伍。与此同时,在一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中形成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群体,他们在非线性系统、随机系统、分布参数系统、鲁棒控制、网络与多智能体系统、运动体控制、过程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4)1986年由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和杨嘉墀建议而实施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从一开始就设立了自动化方向,20多年来持续对与控制相关的领域进行了资助,随后科技部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有关项目上也设立了与控制相关的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其前身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开始就一直持续资助控制学科的研究。国防部门、各部委乃至地方政府对包括控制在内的技术科学研究在近十年来的资助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5)反映控制科学学术活动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已经有好几个系列,如中国控制会议已经连续举办32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和过程控制会议均已举办24届。2009年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控制与决策会议与中国控制会议在上海联合举办,近年来在国内会议上已有相当多的国际学者参加,做报告与学术交流,已呈现出逐步国际化的态势。以行业特点为主的一些学会,如航空、航天、机械等,一些省、市或地区,如华东、中南等地也举行各种与控制科学有关的论坛、研讨会及学术会议,呈现出控制科学的学术繁荣局面。以华人为主的国际会议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WCICA)也已举办9届,特别是1999年,IFAC在中国举办了世界大会取得了很大成功。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中国自动化学会还是其下属的专业委员会,如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过程控制专业委员会、空间及运动体控制专业委员会等,以及其他学会,如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宇航学会等与控制相关的专业委员会均成为在相关领域有效组织、领导与举办学术活动的群众性学术组织,都为中国控制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重要贡献,这些也表明了控制科学的繁荣发展。 现今从较广的意义上讲,华人已是国际控制杂志作者群的主力,但真正在理论上深刻或便于应用的原创性成果仍然较少,基于控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也不多见。 我国的工业与科技以前均相对落后,近年来取得了重大发展,但一些高级精密的装备仍依赖进口,尤其包括建模在内的控制技术不能自主研发而成为发展的瓶颈。这与处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和用先进科技支撑的科技强国的目标是不匹配的。当前我国正面临工业生产转型,控制科学理应也可能为新的高水平的生产创造条件。我国的空间探测事业还刚刚起步,距离能制造出类似哈勃望远镜实现观测宇宙,从控制的水平考虑差距还相当大。我国已经将乌克兰瓦良格舰成功地改造成一艘可供教学、训练和试验的航母,但距离具有以航母战斗群为主的综合海上作战平台仅从控制的角度考虑差距也很大。 目前我国控制理论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前沿,但中国控制科学若能从大国实现到强国的转变,还必须从战略层面上进行思考。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中国科学院 《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 控制科学 》一书。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是中国科学院组织数百位院士专家联合研究的系列成果,涉及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控制科学 》包含控制科学发展战略总体报告、控制理论、航空航天与运动体控制、过程控制、网络控制、交叉学科及其他六个部分,对控制科学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进行了阐述,对控制科学发展趋势与需求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分享、评论,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066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8月新书快递(第2、3期)
sciencepress 2015-8-18 09:21
各位老师: 我社8月新书信息分享如下,敬请参用。 详细信息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8月新书快递2-3.xls 科学出版社8月新书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学科 出版时间 1 石墨氧化-还原法制备石墨烯材料 89 孙红娟,彭同江 材料科学 26-Jun-15 2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实验教程 32 刘诺,任敏 等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8-Jul-15 3 微电子制造技术实验教程 29 王姝娅,戴丽萍 等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9-Jul-15 4 铁路工程施工与维护 58 赵坪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8-Jul-15 5 水沙输移数学模型 129 方红卫,何国建,郑邦民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Aug-15 6 PH模型在城轨交通车站中的应用 68 蒋阳升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8-Jul-15 7 地下空间结构耦合防护理论与抗爆震数值模拟 59 吕祥锋 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Jul-15 8 微生物矿化的工程应用基础 99 钱春香,王瑞兴,詹其伟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Jul-15 9 分析化学(下册)(第四版) 55 胡育筑 化学 4-Aug-15 10 基础化学(第三版) 35 谢吉民 化学 5-Aug-15 11 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 29 陈雅茜,雷开彬 计算机、通信 18-Jun-15 12 多智能体机器人系统信息融合与协调 75 范波,张雷 计算机、通信 3-Aug-15 13 海面目标雷达散射特性与电磁成像 128 张民,郭立新,聂丁,周平 计算机、通信 10-Aug-15 14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Complex Neural Networks with Delays 150 王占山,刘振伟,郑成德 计算机、通信 10-Aug-15 15 实木智能化在线检测与分选 96 张怡卓,李超,曹军 计算机、通信 10-Aug-15 16 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与贸易结构优化 60 陈丽静 经济管理 16-Jul-15 17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分工和专业化研究 68 杨丹 经济管理 27-Jul-15 18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动态一般均衡(DGE)框架研究 58 李海明 经济管理 27-Jul-15 19 嘉陵江下游考古报告集 380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15 20 汉唐中原 280 河南博物院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15 21 垣曲商城(二)——1987~2003年度考古发掘报告 600 中国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研究中心等 历史地理、考古 31-Jul-15 22 边疆考古研究(第17辑) 108 朱泓 历史地理、考古 5-Aug-15 23 文明的演化(第一卷) 59 叶文虎,甘晖 历史地理、考古 26-Jun-15 24 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人居环境考察报告 150 李旭祥 等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15 25 河北考古教程 85 衣长春,艾虹 历史地理、考古 31-Jul-15 26 考古发现与西藏文明史·第一卷:史前时代 150 霍巍,王煜,吕红亮 历史地理、考古 11-Aug-15 27 食品分析 45.8 王喜波,张英华 农林 3-Aug-15 28 茶树次生代谢 98 宛晓春,夏涛 等 农林 8-Jul-15 29 饲用矿物元素配合物的研究与应用 69 舒绪刚 等 农林 9-Jul-15 30 环境灵敏的思茅松天然林生物量模型构建 89 欧光龙,胥辉 农林 20-Jul-15 31 农田面源污染监测方法与实践 128 刘宏斌等 农林 7-Aug-15 32 生物技术综合实验 22 陈毅坚,邓芳轶,熊勇,熊华斌 生物科学 18-Jun-15 33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 28 付爱玲 生物科学 14-Jul-15 34 生物反应工程原理(第四版) 45 贾士儒 生物科学 10-Aug-15 35 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五册(总第九册) 鸟臀类恐龙 128 董枝明,尤海鲁,彭光照 生物科学 6-Aug-15 36 概率统计(第二版) 29 赵彦晖 数学 3-Aug-15 37 线性代数(第三版) 29 孟昭为 等 数学 3-Aug-15 3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二版) 39 徐雅静 等 数学 10-Aug-15 39 简明线性代数 24 游宏,顾燕 数学 13-Aug-15 40 高等数学学习指导(第2版) 54 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数学教研室 数学 3-Aug-15 41 线性代数学习指导(第二版) 34 孟昭为等 数学 7-Aug-15 42 量子系统的辛算法 78 丁培柱 数学 10-Aug-15 43 微分方程数值解:有限差分理论方法与数值计算 148 张文生 数学 10-Aug-15 44 连续介质力学:基础和应用 49 康国政,蒋晗,阚前华 物理(力学) 16-Jul-15 45 变分渐近理论及在复合材料结构性能分析中的应用 59 钟轶峰 物理(力学) 16-Jul-15 46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二版) 65 艾洪滨 西医 29-Jun-15 47 护理管理学 26 王静成 西医 29-Jun-15 48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程 26 邓君 西医 20-Jul-15 49 制药工艺学实验教程 26 邹祥 西医 27-Jul-15 50 医学统计学实习指导及SPSS17.0的应用 35 刘军祥,叶运莉 西医 3-Aug-15 51 健康保险营销学 49 姚东明,赵成文 西医 10-Aug-15 52 医疗保险国际比较 39 张晓,黄明安 西医 10-Aug-15 53 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道德培养 18 胥洪培 西医 13-Aug-15 54 内科护理实训指导 39 张小来 西医 12-Aug-15 55 医疗纠纷的鉴定与防范 135 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 等 西医 26-Jun-15 56 洛克与颜元体育思想比较研究 72 韩淑艳 语言、教育 29-Jun-15 57 智力障碍适应体育理论与实务 106 吴燕丹,杨家辉 语言、教育 29-Jun-15 58 信息检索与利用(第二版) 29.8 张俊慧 语言、教育 13-Aug-15 59 卓越教师培养:方案设计与改革实践 69 杜伟,任立刚 语言、教育 14-Jul-15 60 班级主题教育活动读本(上、下册) 94.8 仪忠,刘金荣,孙秋云,田立刚 语言、教育 28-Jul-15 61 国际视野下试卷质量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 89 梅松竹 语言、教育 20-Jul-15 62 土地资源学 45 陈常优,王喜 资源环境 3-Aug-15 63 三峡水库常年回水区水沙输移规律及航道治理技术研究 130 杨胜发,黄颖 资源环境 16-Jul-15 64 四川省地质构造与成矿 98 张建东 等 资源环境 27-Jul-15 65 四川盆地及周缘下古生界富有机质黑色页岩 228 刘树根 等 资源环境 27-Jul-15 66 三峡库区高陡岸坡成灾机理研究 156 黄波林 等 资源环境 3-Aug-15 67 城市地表热环境遥感分析与生态调控 98 匡文慧 等 资源环境 5-Aug-15 68 云南鹤庆湖泊深钻研究 98 沈吉 等 资源环境 7-Aug-15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4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源解析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5-8-17 08:3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怎样实现环境风险的防范与规避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从国际经验来看,各国在突发环境事件防范与应急响应方面的经验也是逐步积累起来的,这些经验教训主要来自历史上发生的重特大污染事故的分析。 通过探讨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系统组成和对历史上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案例特征的研究,归纳总结风险源识别与分级的影响要素,进而为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防控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系统构成分析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在瞬时或短时间内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质,致使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和土壤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对社会经济与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恶性环境事件(环境保护部,2010)。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往往是一种或多种风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毕军等(2006) 在对区域环境风险系统的研究中,提出环境风险系统由风险源、初级控制机制、次级控制机制和风险受体4 部分组成,环境风险系统由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区域环境风险。曾维华在开展环境污染事故风险预测评估模式研究时,提出了环境风险系统的逻辑结构,即环境风险源、控制机制、风险场及其相互间的关联。借鉴区域环境风险系统理论(Zeng and Cheng,2005),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系统可以归纳为4 个组成部分,即风险源、风险释放与传播途径、风险控制过程、环境风险受体,系统组成如下图所示。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系统组成示意图 风险源 是指可能产生环境危害的源头,风险源的存在是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先决条件。突发事件发生时,其环境危害和影响后果与风险源的强弱相关。本研究关注的是风险源的环境危害性,不关注风险源发生事故的概率,只要有可能,即概率不为0,则认为风险源存在环境危害性。 风险释放与传播途径 主要指可能引起风险释放的风险因子和诱发因素,并确定风险传播及危害范围,以及对影响风险传播的自然条件控制因素。美国EPA在事故危险性排序分析中定义了污染物传播的5 种途径: 地表水、地下水、空气流动、直接接触与燃烧爆炸。 风险控制过程 主要指对风险源的控制机制及影响风险释放和传播的有效控制措施,包括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初期对风险源的阻控措施,事故发生后对环境风险受体的隔离和保护措施等。 环境风险受体 是指突发环境事件中可能暴露并受到危害的人群、动植物、敏感的环境要素以及社会财富,如居住区、学校、医院等人群聚集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系统,水体、土壤和大气等环境要素。 在突发环境事件危害作用过程中,风险源、风险释放与传播途径、风险控制过程和环境风险受体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环境危害和影响程度。 突发环境事件的影响要素分析 突发环境事件危害程度通常由风险源、风险释放与传播途径、风险控制过程、环境风险受体4部分组成。风险源的识别主要依据固有风险属性,判断其是否具备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条件。风险源的分级则主要依据其风险水平大小,即突发环境事件一旦发生,由风险源可能导致的环境危害程度的大小。因此,评估风险源风险水平仍需要综合考虑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系统的组成。风险源风险水平可表达为式: 风险源风险水平= f(风险源固有属性,风险释放与传播途径,风险控制过程,环境受体) 风险源固有属性要素 1.风险源属性分析 风险源的固有属性分析,有助于客观地了解环境风险源的本质特征,为环境风险控制提供必要、科学、可靠的依据。尽管突发事件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能造成环境危害后果,都可归结为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和能量,这两方面因素的失控或它们的综合作用,导致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释放。因此,风险源属性分析可分为两部分: 物质的危险性分析和工艺过程的危险性分析 。 (1) 物质的危险性分析 生产使用环境风险物质的企业,尤其是化工、石油企业,原料及其产品大多数为有毒和易燃易爆的化学品,如苯、甲苯、氨、氯等,潜在风险性高。了解和掌握生产或使用的环境风险物质的性质和数量是风险源识别的基础。环境风险物质具有多种属性,从不同的角度均可以对环境风险物质进行分类。 表 环境风险物质分类表 (2) 工艺过程的危险性分析 生产工艺过程和设施是环境风险物质的载体,其危险性直接决定并影响风险物质的释放。不同的工艺过程具有不同的原料、产品、流程、控制参数,其危险性也呈现不同水平。工艺过程的危险性表现可归纳为如下几种情况: 放热的反应过程;含有易燃物料且在高温、高压下运行的反应过程;含有易燃物料且在冷冻状况下运行的反应过程;在爆炸极限内或接近爆炸极限的反应过程;有高毒物料存在的反应过程;储有压力能量较大的反应过程。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危险性较高的反应过程主要有: 催化、裂解、氯化、氧化、还原、加氢、聚合、硝化、烷基化、胺化、缩合、重氮化、磺化、酯化、酸化、偶合等。 造成工艺过程设施的破坏因素包括污染、腐蚀、化学分解、爆炸、火灾、热和温度、湿度、氧化、放射线、机械冲击等。 2.事故源强评估 风险释放的强度、规模、频度、速率都将影响环境风险的大小。按照下图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案例分析,可以确定事故的诱发因素以泄漏为主,因此事故源强计算主要考虑泄漏情景。 环境污染事件诱发因素分析 环境风险释放与传播要素 环境风险释放与传播要素,主要考虑事故诱发原因和风险释放途径,事故诱发原因包括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污染物意外释放或超标排放、爆炸或火灾引发的有毒有害物质泄漏,以及自然灾害事故、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等引发的有毒有害物质释放;传播途径考虑地表水、地下水、空气流动、直接接触与燃烧爆炸等,环境风险因子在环境介质中传播,与自然环境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还需考虑大气环境中的风向、风频等以及水环境中的河网分布、水系流向等因素。 风险控制要素 工业化国家的统计表明,有效的应急控制系统可将事故的损失降低到无应急控制系统的6%。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控制因素主要包括风险防范与控制技术措施和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与风险管理机制。 (1) 风险防范与控制技术措施 1) 工艺设备保障设施: 风险源涉及的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高温、高压反应装置,应具有完善的装置检查和维护计划,定期对设备保障设施,如抑爆装置、应急电源、紧急冷却装置、电气防爆装置等进行维护,保障这些设备能够正常工作。 2) 风险源监控预警设施: 企业内部应具备监控与预警设备,一旦出现异常现象,应及时反应、发出警报,以便主管机构及时采取必要的控制手段,从而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提早预防,降低风险。应保障故障报警、泄漏检测装置、风险源监控系统等设施正常运行。 3) 风险减缓和控制措施: 主要考虑风险单元的风险防范措施,包括高风险装置周边的事故围堰、阻火系统、防渗系统等,以及企业内部是否有事故应急池以接纳泄漏液体或事故废水、消防废水等。 (2) 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与风险管理机制 1)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 应急预案是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事件所做的预案准备,以尽可能消除或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后果。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源应制定完整的应急预案,包括现场应急预案与厂外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预案演练。应急预案的制定应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动态性。 2) 人员的管理与培训: 高环境风险企业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环境应急管理教育与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应急处理处置能力和素质,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环境应急实战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技能,增强实战能力。 3) 应急救援物资储备: 高环境风险企业应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处置物资,包括个人防护装备器材、消防设施,进行污染物快速处理处置的吸附剂、消解剂等,污染物收集器材和设备。 4) 风险交流和信息公开: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尽快对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和可能产生的危害范围等情况作出迅速判断,按照信息披露制度,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对可能遭受危害的地区进行预警,并对公众进行指导防护,正确引导媒体,避免盲目恐慌,合理疏散群众。 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要素 以下重点从人群健康、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系统等因素进行分析。 (1) 人群健康 人群是突发环境事件中最敏感的环境风险受体,对人健康的伤害是划分确定突发环境事件级别的最重要依据。人群的抵抗力是指人易遭受某类风险因子的危害程度,以及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抵抗力的影响因素包括人群密度、人群的年龄结构、暴露程度、人们对于风险的认识等。突发环境事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类型通常有3 种: 可能的死亡、重伤、轻伤。其中,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危害主要考虑人群健康危害。 突发环境事件对人群健康危害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人口数量和密度、人的暴露程度、暴露途径、暴露时间等。 人群健康危害主要是分析和预测突发事件的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等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对人身健康的危害。主要通过污染物危害鉴定、污染物暴露评价和污染物与人体的剂量-反应关系分析等,定量评估污染物对人群健康危害的潜在影响。尽管目前世界各国对污染健康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模型存在较大差异,但其原理基本一致,并且都包括致癌与非致癌风险评价模型两部分。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中,由于暴露时间短,理论上不会产生致癌风险,因而健康风险评估中常采用人群健康危险度来计算事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常采用急性威胁生命和健康浓度阈值(IDLH) 划分危害范围,评估危害范围内的受伤害人数。如没有指定IDLH则可以采用半数致死浓度LC50 (30min) 的10% 作为毒性物质的IDLH。 (2) 饮用水水源地 饮用水水源地或水源保护区作为高敏感环境风险受体,极易受到其上游或周边地区重大风险源的威胁。不同级别的水源地取水中断也是评估突发环境事件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通过案例特征分析可知,50%以上的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直接导致饮用水水源污染,造成自来水停水事故甚至危害人群健康。评估饮用水水源地危害影响程度的因素有服务人口数量、突发环境事件导致的停水时间、行政区跨界影响等。 (3)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湿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 生态系统的恢复力是指系统能够承受,且可以保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特性,以及对结构、功能的反馈在本质上不发生改变的扰动大小。有些环境污染事件直接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生态系统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 事故发生时,危害范围可能覆盖的区域内生态损失与生态环境有直接关系。考虑到事故从发生到结束过程的短暂性,评价生态环境损失可以通过可能受影响的区域的生态环境面积间接反映。 (4) 社会经济损失 社会经济系统损失,主要考虑突发事件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主要包括事件直接导致的经营生产单位停产经济损失,污染导致的渔业、农业等经济损失;对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包括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的影响,必要的群众疏散、转移等对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事故发生时,危害范围所可能覆盖的区域内经济损失与价值分布状况有直接关系,应考虑到不同敏感区价值密度的差异。 (5) 风险源所处位置的环境敏感性 自然灾害等环境要素也是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重要原因,由于自然条件因素主要与风险源所处地理位置相关,故将其列入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要素分析中。主要考虑的自然条件因素有以下几种。 1) 风险源是否受洪水影响,发生洪水的频率和洪水等级。 2) 风险源是否受台风影响,可能遭遇台风频率和等级。 3) 风险源是否位于泥石流、山体滑坡多发地带。 4) 风险源是否处于地震多发带上。 基于以上分析,下面归纳总结了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系统及影响风险源识别与分级的主要影响要素,如下图所示。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系统要素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宋永会 等著《 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 》一书。 ISBN 978-7-03-043549-1 本书是国家“863”重大项目课题“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的研究成果。本书论述了环境风险源分类、识别和分级的理论与技术方法;阐述了构建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指标体系与监控技术库的方法。阐明了基于信息采集技术、传输技术、数据库与网络架构技术的重点环境风险源动态监控技术;详述了将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应用在典型化工园区和典型区域的案例;介绍了环境风险管理的法律体系、行政体系、管理机制与管理原则等;展示了基于Web-GIS 的环境风险源识别软件系统、重点风险源动态监控系统的构架和功能。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分享、评论,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105 次阅读|7 个评论
那些走上餐桌的外来水生动物
热度 11 sciencepress 2015-8-13 08:27
中国已成为外来物种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最新的统计结果,目前入侵中国的外来生物超过500 种,在全球最具威胁的外来入侵生物中,中国就有50余种。这些外来物种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元,其造成的生态损失更是无法估计。 中国对外来生物的研究和防控虽已开展多年,但主要研究对象为昆虫和植物,特别是一些与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相关的物种,如红火蚁、烟粉虱、稻水象甲、橘小实蝇等。与植物、昆虫不同,鱼类、克氏原螯虾等水生动物入侵的防治有很多困难,主要是因为:① 生态学家和渔业管理者在水生动物入侵的问题上尚存在分歧,特别是对于一些渔业支柱性产业,如罗非鱼、革胡子鲶、克氏原螯虾等 ;② 对外来水生动物的具体分布和数量等信息大部分来自新闻媒体,缺乏系统的调查和评估,对其危害也没有明确的界定。 罗非鱼、福寿螺、革胡子鲇、小龙虾等这些餐桌上的佳肴都是外来物种,在我国南方的主要水域均广泛分布。其中一些种类在部分水系已成为优势种。调查发现,人为引种和放生是这些外来种传播及扩散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引种和养殖规范,减少养殖逃逸和人为放生,能有效避免和减少外来水生生物入侵的危害,同样也是外来物种防控的一个重要手段。 本文遴选几种常见的作为养殖品种引进的外来水生动物物种,介绍其生态风险。 1.罗非鱼 罗非鱼 (Tilapia,俗称“ 非洲鲫鱼”) 原产于非洲和中东,为中小型热带鱼类,咸、淡水中均可生存,自然分布遍及非洲内陆及中东大西洋沿岸咸、淡水海区。 作为养殖品种引进,是我国华南地区自然水域的常见种,广泛分布于江河及田间沟渠中。 通过竞争性替代, 罗非鱼 将本土鱼类从其适宜的栖息地排除,影响本土鱼类的生存和繁殖。 罗非鱼杂食性,食量大,过量捕食藻类和浮游生物,导致其他鱼类的食物来源减少,从而改变水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 捕食本土鱼类的鱼卵及幼鱼,影响本土鱼类的生存和种群的延续。 由于罗非鱼的挖掘和扰动行为,引起水体浑浊,导致光合作用减弱,减少水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 2. 斑点叉尾 斑点叉尾 (Ictalurus punctatus,异名:沟鲇、美洲鲇) 原产地北美洲。1984 年作为养殖品种引入我国。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在广东省北江和西江均有发现。 与本土鲇类形成竞争, 挤占其生态位;捕食小型鱼类。 3. 革胡子鲇 革胡子鲇 (Clarias lazera,别名:埃及塘虱、埃及胡子鲇)。 原产地非洲尼罗河流域。1981 年作为养殖品种引进我国。目前已分布到全国各地,特别以华南地区为主。 革胡子鲇生长速度快、食量大、食性杂,捕食性强,一旦进入养殖水域,能对整个水域的鱼类产生毁灭性的影响,从而导致渔业减产甚至绝收。我国多地均有革胡子鲇进入养殖水域,导致养殖鱼类减产的报道。 在自然水域,捕食其他物种,导致其他物种数量的减少,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挤占本地底栖鱼类的生态位,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繁殖。 4. 大口黑鲈 大口黑鲈 (Micropterus salmoides )。原产地美国。作为养殖品种引入我国。在我国南方多个省市均有分布。 掠食性强,对其他鱼类的生存和生长造成影响,降低鱼类生物多样性。 5. 蓝鳃太阳鲈 蓝鳃太阳鲈 (Lepomis macrochirus)。原产于北美洲五大湖流域。作为食用和观赏鱼类引进。我国南方大部分水域均有分布。 食量大,与其他鱼类竞争食物资源,挤占其他鱼类的生存空间,影响本土鱼类的生存。 6. 麦瑞加拉鲮 麦瑞加拉鲮 (Cirrhina mrigala )。 原产地印度、孟加拉国等地。 作为养殖品种引进。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主要水域。 与其他鱼类(特别是本土常见鲮鱼)产生竞争,影响本土鱼类的生存。 7. 福寿螺 福寿螺 (Pomacea canaliculata。异名:金宝螺、苹果螺、大瓶螺、夭寿螺),原产地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1981年作为养殖品种引入我国。经过30 余年的扩散,目前福寿螺已经入侵到了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常见于稻田、水渠、池塘等地。 直接啃食农作物,危害农业生产。 携带寄生虫危害人畜健康。 通过竞争排斥土著螺类,捕食其他水生生物,威胁生态系统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8. 牛蛙 牛蛙 (Rana catesbeiana,异名:美洲牛蛙、喧蛙、食用蛙)。 原产于加拿大、墨西哥、美国( 除夏威夷外)。 1959 年作为养殖品种引入我国。除西藏、海南、香港和澳门外,北京以南的所有地区( 包括台湾) 均有饲养。已经在我国浙江、四川、云南等地建立自然种群。 捕食土著两栖类,排挤和强占它们的栖息地,导致土著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携带人畜共患的致病菌O1 群稻叶型霍乱弧菌( Vibrio cholerae ) 的非流行性株。 9.小龙虾( 克氏原螯虾) 克氏原螯虾 (Procambarusclarkii,异名:红螯虾、淡水小龙虾)。 原产地中美洲、南美洲和墨西哥东北部地区。1929 年作为养殖品种引入我国。现分布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天津、北京、辽宁、山东、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及台湾等地。 破坏水生生态环境,通过捕食、竞争及传播疾病等导致入侵地生物多样性降低。 能够将一些比较常见的外来水生生物,图文并茂、简明扼要地编撰成册,告诉不具有相关知识的人们,引导大家认识这些外来生物种,关注它们的动向,对于防范其中某些物种或可能引起入侵危害必有可观的作用。 ——罗建仁 2014 年10 月22 日于广州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胡隐昌 主编《 我国常见外来水生生物识别手册 》一书。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3238-4 《 我国常见外来水生生物识别手册 》 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外来生物风险评估中心多年来对外来水生生物的监测和研究结果,以及对常见的外来水生生物进行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结合相关资料,对我国常见外来水生生物的分类、形态特征、生态特征、生态风险,以及在我国的分布和防控措施进行了描述,并附上相应图片,以期通过科普宣传的形式,加强公众对水生外来种的认识。 本书可供水生动植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相关研究领域的工作人员参考,也可供水生生物研究、生产和经营管理等相关工作的人员和关注外来水生生物领域的广大爱好者使用,以及农林院校师生学习使用。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您分享、评论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4230 次阅读|24 个评论
脑磁共振波谱学:神经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最新临床应用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5-8-12 08:25
这是一部涵盖磁共振波谱技术及其应用各个方面的、专门面向神经科学研究者和临床医师的唯一顶级参考书,由磁共振波谱学领域的全球领军人物编写,全面而专业地介绍了磁共振波谱技术在神经病学、精神病学、放射学和基础神经科学中的应用,将使神经科学研究者和临床医师熟练地将磁共振波谱技术应用于研究和实践中成为可能。 磁共振波谱 ▽ 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是一种无创技术,其采用与水分子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相同的物理原理和检测方法,再增加另一个信息维度以检测代谢物的共振频率。根据共振频率(被称为化学位移)和这些共振峰的其他特性,可确定生化物质的种类、浓度和稳定同位素富集(stable isotope enrichment)。应用最广泛的 1 H MRS 是Robert G Shulmanf 教授实验室的Behar 及其合作者于1983 年首次应用于大脑的研究(Behar et al., 1983)。在这项开创性的研究中,对置于垂直孔腔磁体中的大鼠进行了磁共振波谱分析,确认了N-乙酰天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谷氨酸、谷氨酰胺、胆碱、肌酸和乳酸等共振峰。这些生化物质依然是活体 1 H MRS 研究中最重要的代谢物。在此项研究后的数年间,英国牛津仪器公司(Oxford Instruments)首次建立了用于人体扫描的高场强磁体(1.5T 及以上)。1985 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的Bottomley 及其合作者发表了第一张人脑定域磁共振波谱(localised human brain MRS spectra)(Bottomley et al., 1985)。1986 年,荷兰飞利浦公司的den Hollander 及其同事在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 Society of 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的会议上展示了磁共振波谱在人类疾病的首次应用,多个研究小组随即对卒中、肿瘤和其他临床疾病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在这些和其他开创性研究之后,多年来 1 H MRS 作为一种研究脑神经化学的方法一直被应用于临床神经科学中,成为认识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关键。 但是,常规临床扫描仪相对较低的信噪比限制了 1 H MRS 的应用。近年来,随着高场和超高场扫描仪使用的增多,以及对代谢物在神经能量转换(neuroenergetics)和神经冲动传递(neurotransmission)中关键作用认识的提高,MRS 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并在转化神经科学和临床神经科学的MR 学界中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采集技术和分析方法的进步使MRS 在传统临床实践和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引起更多关注。尽管已经有面向物理学家的、涉及MRS 技术的优秀书籍,但是目前尚无面向临床医师和神经科学家的、涵盖MRS技术各个方面的专著。本书试图满足这种需求,这本参考书并非为物理学家而设计,而是面对应用MRS 的专家,如神经病学家、精神病学家、放射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但是,我们希望本书中实用技术和基本方法的范围能使涉及这一领域的物理学家从中获益,甚至使其他领域中经验丰富的磁共振物理学家也能使用本书中的先进技术。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将本书分成如下4个部分。 第一篇 采集磁共振波谱的技术方法 ▽ 第一篇中我们召集了MRS 数据采集与处理领域的专家,提供了这一领域的简介及最新方法学的概况。虽然数学运算的内容已被控制到最低限度,但技术细节的描述也足以让读者能够理解其基本原理及其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在第一章中,Christoph Juchem 博士和Douglas L. Rothman 博士以基本原理为中心描述了磁共振的基础,并概述了用于MRS 和化学物质测定的一些最常见方法。 在第二章中,Hongxia Lei 博士、Lijing Xin 博士、Rolf Gruetter 博士和Vladimir Mlynárik 博士描述了单体素 1 H MRS 的研究现状和目前最新方法,如超短回波时间MRS。此章描述了须满足MRS 体积定位严格要求的方法,因为MRS 中具有水分子和头皮脂肪的高大共振峰。提高磁场均匀度和抑制体素内水信号的重要意义及最佳方法,以及未满足适当标准所致伪影的内容亦予以了详细描述。MRS 的信息可以大脑中单体素(或多体素)或代谢物图像(metabolic image)的方式呈现。 在第三章中,Vincent O. Boer 博士和Dennis W. J. Klomp 博士提供了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ic imaging,MRSI)的简介及其在超高场强(如7T)中的应用。此章展示了MRSI 的巨大潜力并综述了其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多与在整个成像容积内必须建立足够的静磁场和射频磁场均匀度相关(单体素MRS 只需在脑内很小区域优化场均匀性)。随着主磁场均匀度的不断优化和主磁场强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代谢物由于其共振频率(化学位移)不同而得以区分;但是,较低浓度的代谢物如γ-氨基丁酸(γ-amino butyric acid,GABA)在临床3T 磁场下仍不能分辨。为了克服波谱重叠的局限性,已经开发出以共振频率和单分子内共振峰间的量子J-耦合(quantum J-coupling)为基础分离共振峰的MRS 方法。这些方法通常被称为“波谱编辑”(spectral editing),因为它们可把特定化学物质的共振峰从相互重叠的其他化学物质中编辑出来。 在第四章中,Robin A. de Graaf 博士提供了关于最新波谱编辑及相应的磁共振二维谱方法的指南。这些方法大多局限在研究专用型MR 系统上,但临床用3T 磁共振系统的发展已经大幅度拓展了这些方法的应用范围。 尽管使用了最佳数据采集方法,但MRS 的分析与校准方法对所获得结果的准确度与精确度仍起关键作用。在第五章中,Jamie Near 博士论述了用于分析和定量MRS 谱线的具体方法及其优缺点。 第一篇 采集磁共振波谱的技术方法 目 录 第一章 磁共振波谱学基础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磁共振波谱方法学 第三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定域单体素磁共振波谱的技术要点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容积定义的工具性影响 第三节 影响波谱质量的因素 第四节 1 H MRS 基本定位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多体素磁共振波谱成像的技术要点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多容积选择 第三节 空间编码 第四节 快速梯度编码法 第五节 基于先验知识的编码 第六节 水峰抑制 第七节 脂质抑制 第八节 B 0 匀场 第九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波谱编辑与二维核磁共振波谱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标量耦合 第三节 活体γ-氨基丁酸编辑 第四节 二维核磁共振波谱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波谱定量分析和波谱数据解读 第一节 引言:波谱定量的简单示例 第二节 测定谱峰强度 第三节 污染信号 第四节 波谱定量分析软件包 第五节 信号参照和绝对定量 第六节 质量控制 第七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篇 磁共振波谱信号的生物化学基础 ▽ 第二篇论述了主要神经化学物质的生物化学性质,根据脑内这些化学物质增加或减少的水平可推断出的结论和不能解释的问题,为诠释MRS 结果提供了一个现代策略的描述。 在第六章中,John Moffelt 博士、Prasanth Ariyannur 博士、Peethambaran Arun 博士和Aryan Namboodiri 博士论述了健康与疾病的中枢神经系统中的N-乙酰天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和N-乙酰天冬氨酰谷氨酸(N-acetylaspartylglutamate,NAAG)。NAA 是活体脑 1 H MRS 研究中最先被识别的代谢物,因其高浓度和甲基单峰(因质子多重性使敏感性增加3 倍)的存在,使NAA 成为临床MRS 研究中的主要生化物质。尽管NAA 应用广泛,但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功能及如何解释其在MRS 谱线中产生的变化,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本章论述了目前所知的关于NAA 和NAAG 作用的证据,描述了其生物化学基础及其在临床MRS 研究中的意义。 在第七章中,Clare Turner 博士和Nicholas Gant 博士论述了MRS 谱线中可测量的另一种重要代谢物——肌酸(creatine,Cr),也同样是因为其具有高浓度及存在甲基单峰。肌酸通常被用作MRS 谱线中的参照浓度(见第一篇第五章),使认识其浓度发生变化的条件显得非常重要。 临床MRS 研究中通常使用的代谢物是含胆碱化合物的复合共振峰。在第八章中,Nicholas Gant 博士和Joanne Lin 博士详细论述了脑内胆碱(choline,Cho)的生物化学和功能作用,以及胆碱水平所反映的疾病。 胆碱、肌酸和NAA 的变化往往相对缓慢,比贮存池生物合成置换的时间(更新时间)晚数天。但是,MRS 也可观察到代谢物通过参与能量代谢和神经传递所表现出的动态变化。在第九章中,Jun Shen 博士描述了谷氨酸在脑能量代谢和神经传递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使用 1 H MRS 和 13 C MRS(详见第三篇和第四篇)研究这些作用。本章还描述了MRS测定谷氨酸的其他背景。 在第十章中,Jonathan Best 博士、Charlotte Stagg 博士和Andrea Dennis 博士论述了肌-肌醇(myo-inositol)、GABA、谷氨酰胺和乳酸的生物化学和功能作用。GABA 和谷氨酰胺分别为评价占脑细胞绝大多数的BABA 能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以及谷氨酸能神经元(构成大部分的谷氨酸信号)的代谢提供了一种方法。 1 H MRS 测定的GABA 水平也与GABA 能紧张性抑制相关,这为MRS 应用于神经科学开启了道路(详见第三篇)。由于乳酸产生于无氧糖酵解过程中,所以乳酸水平对脑组织的氧合状态高度敏感(详见第三篇),可用于诊断肿瘤坏死和其他疾病如脑缺血。肌-肌醇似乎主要位于胶质细胞内,其共振信号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脑渗透性改变(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血氨症)的存在高度敏感。 第二篇 磁共振波谱信号的生物化学基础 目 录 第六章 N-乙酰天冬氨酸和N-乙酰天冬氨酰谷氨酸的生物化学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N-乙酰天冬氨酸 第三节 N-乙酰天冬氨酰谷氨酸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肌酸的生物化学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肌酸和高能磷酸化合物代谢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肌酸激酶 第四节 治疗性肌酸补充 第五节 脑内肌酸的磁共振波谱定量分析 第六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胆碱的生物化学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胆碱的生物合成 第三节 胆碱的生物学功能 第四节 生物膜损伤的标志物 第五节 磁共振波谱中的胆碱峰 第六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谷氨酸的生物化学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脑内谷氨酸的作用 第三节 谷氨酸浓度的调节 第四节 谷氨酸浓度变化的原因解析 第五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其他重要的代谢物生物化学:肌-肌醇、γ-氨基丁酸、谷氨酰胺和乳酸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肌-肌醇 第三节 γ-氨基丁酸 第四节 谷氨酰胺 第五节 乳酸 第六节 小结 参考文献 一部由磁共振波谱学领域的全球领军人物编写的神经影像学专著,也是一本临床神经科学的优秀教材。 一部让科学出版社根据新书预告和目录即做出翻译出版决定的书。 第三篇 质子磁共振波谱的应用 ▽ 理论上任何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均可产生MRS 信号,但是迄今为止用于研究的最常见原子核是氢质子。在活体内的原子核中氢质子具有最大的旋磁比,也是脑内含量最为丰富的原子核。这两个因素意味着 1 H MRS 具有相对较高的信噪比,因为氢质子存在于所有受关注的参与新陈代谢的化合物中,具有用于脑研究的极大可能性。另外,MRI 是对水分子进行成像的,意味着临床MR 扫描仪可用于 1 H MRS 而无需购买理论上向广大用户开放使用的其他昂贵的硬件。 本书第三篇讨论了 1 H MRS 在临床和神经科学应用中毋庸置疑的巨大潜力,以及推广应用中存在的技术缺陷。 在第十一章中,Carles Majós 博士、Margarida Julià-Sapé 博士和Carles Arús 博士讨论了MRS 在肿瘤检测与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探讨了MRS 在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应用。MRS 可用于鉴别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有助于临床医师在获得病理诊断前确定肿瘤的性质,可通过区分肿瘤再生长和治疗后改变来监测治疗转归。 在第十二章中,Nicola De Stefano 博士和Antonio Giorgio 博士讨论了MRS 对炎症性疾病特别是多发性硬化在明确诊断和监测进展中的潜力。虽然MRS 可作为多发性硬化潜在治疗办法开发中可提供有用信息的生物标志物,但是目前各种MR 扫描仪存在着不能采集可重复数据的局限性,本章对这一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进行了讨论。 在第十三章中Julie Pan 博士和Hoby Metherington 博士着重讨论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癫痫,MRS 所具有的定量神经能量转换的能力意味着 1 H MRS 对研究癫痫的病理基础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本章还叙述了 3 1 P MRS 和 13 C MRS(详见第四篇)对评价致痫组织能量改变的补充性作用。 在第十四章中Andrew Bivard 博士、Peter Stanwell 博士和Mark Parsons 博士评价了MRS 在研究卒中康复超急性期代谢活动中的潜力及在后续数月中作为一个了解功能恢复的窗口的拓展应用。但是,和所有神经疾病一样,对这些患者 1 H MRS数据的采集和解读存在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在病变部位内部和周围采集的数据因组织不均匀性导致谱线显著增宽。对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和解读这些数据可能存在的误区也进行了讨论。 在第十五章中,Kim Cecil 博士讨论了MRS 在儿科疾病研究中的独特潜力,可无创性获得诊断信息(如无需注射放射性示踪剂)可能是最突出的价值。对先天性代谢缺陷如脑白质营养不良特别是Canavan’s 病中的研究,可更清晰地揭示这些疾病的病理机制。 第十六章着重讨论 1 H MRS 在增进我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中的潜力。Matthew Taylor 博士着重论述了精神障碍和心境障碍中已经明确的神经细胞代谢和谷氨酸能信号转导中出现的一系列异常。 脊髓MRS 被认为具有毋庸置疑的临床应用价值,在第十七章中Amber Hill博士和Olga Ciccarelli 博士讨论了这种在技术上具有挑战性的方法。尽管由于脊髓的径线和活动度相对较小使得从中采集优质谱线存在困难,但是已经进行的数项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结果表明脊髓MRS 在未来有可能成为应用更为广泛的方法。 第十八章转为讨论1H MRS 在神经科学问题中的应用。Velicia Bachtiar 博士和Charlotte Stagg 博士概述了使用MRS 研究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的潜力,特别是提高了我们对基本生理学机制驱动下行为和可塑性个体差异的认识。 在第十九章中Dallas Card 博士、Margot Taylor 博士和John Sled 博士讨论了MRS 在自然老化研究中的应用,这些研究特别关注宫内发育期胎儿大脑的快速发育和老年期大脑的快速退化。讨论了这些数据的价值和纵向研究的挑战(特别是婴幼儿)。 在第二十章中,Jennifer Brawn 博士和Katy Vincent 博士讨论了MRS 在研究激素对大脑的影响中的作用。直到最近激素对大脑活动的实质性影响才被认识,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激素及其前体和衍生物均对神经细胞代谢和细胞信号转导有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对月经周期的作用进行了相当详细的讨论,因为在其他情况下解释研究结果时考虑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在第二十一章中,Nicola Sibson 博士和Kevin Behar 博士讨论了 13 C MRS 在脑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应用。虽然不如 1 H MRS 那样应用广泛,但 13 C MRS 对活体脑能量转换和新陈代谢的研究具有独特的潜力。 13 C MRS 已经为动物模型中的脑功能提出了许多新的认识;随着技术的持续改进, 13 C MRS 在人体脑功能研究中的潜力开始得以实现,更为详细的描述见第四篇。 第三篇 质子磁共振波谱的应用 目录 第十一章 质子磁共振波谱在脑肿瘤临床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1 H MRS 的采集和正常值 第三节 1 H MRS 在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第四节 1 H MRS 在脑肿瘤分类中的应用价值 第五节 1 H MRS 在胶质瘤分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第六节 1 H MRS 在脑肿瘤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多发性硬化和炎症性疾病的质子磁共振波谱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多发性硬化 第三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癫痫的磁共振波谱学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癫痫患者中高能磷酸化合物的 3 1 P 磁共振波谱研究 第三节 癫痫的 1 H 磁共振波谱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脑卒中和脑缺血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缺血性脑卒中 第三节 出血性脑卒中 第四节 脑卒中的磁共振成像 第五节 波谱学: 1 H MRS 第六节 缺血半暗带和梗死核心区的MRS 第七节 波谱编辑 第八节 远隔功能抑制 第九节 脑卒中与抑郁症 第十节 MRS 对卒中后脑修复的评价 第十一节 脑卒中时MRS 采集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质子磁共振波谱在先天性代谢缺陷病中的应用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原发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第三节 溶酶体贮积症 第四节 过氧化物酶体病所致脑白质营养不良 第五节 氨基酸尿症 第六节 有机酸尿症 第七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精神疾病的质子磁共振波谱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疾病发作期的MRS 表现 第三节 临床痊愈后的MRS 异常 第四节 高危人群的MRS 异常 第五节 MRS 的临床价值 第六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脊髓 1 H 磁共振波谱的临床前及临床应用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1 H MRS 发展的重要性 第三节 方法学挑战和注意事项 第四节 脊髓 1 H MRS 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应用 第五节 1 H MRS 在脊髓中的应用前景 第六节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行为和可塑性的个体差异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γ-氨基丁酸代谢概述 第三节 来自可塑性诱导动物模型的数据 第四节 人类活体内γ-氨基丁酸的定量分析 第五节 章节纲要 第六节 与行为相关的γ-氨基丁酸个体差异 第七节 临床试验人群中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变化 第八节 可塑性诱导中γ-氨基丁酸的变化 第九节 MRS 评估的GABA 与源于其他成像模式的信息之间的关系 第十节 小结与未决问题 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 生长发育和生命历程中的磁共振波谱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概述 第三节 脑发育早期的磁共振波谱 第四节 整个人生阶段的磁共振波谱 第五节 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 激素对磁共振波谱测量的影响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激素生物学概述 第三节 神经化学物质的性别特异性差异 第四节 关于雌二醇和孕酮的总结 第五节 男性性类固醇激素与神经化学变化 第六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一章 神经能量转换和神经信号传递中的磁共振波谱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脑能量代谢的 13 C MRS 测定 第三节 神经递质流量的MRS 测定 第四节 13 C MRS 在人类疾病中的应用 第五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篇 非质子磁共振波谱的应用 ▽ 尽管大多数中枢神经系统活体MRS 研究使用的是氢核,但是使用其他原子核可获得大量的互补信息,如碳核( 13 C )、钠核( 23 Na )、氧核( 17 O )、磷核( 31 P )和钾核( 39 K ) 。使用这些原子核的研究已经获得了对脑能量代谢和功能的深刻认识,其中的数项研究结果见第二篇和第三篇。因为这些原子核比氢核在更高的磁场下敏感性增强,所以超高场强系统如7T 更加普遍地成为标准。 在这一篇中,我们讨论这些原子核的应用状况和发展前景,以及如何在脑代谢和功能的临床诊断和基本认识中增添更多的信息。 在第二十二章中,Keith Thulborn 博士和Ian Atkinson 博士提供关于钠核、氧核和磷核MRS、MRSI 和MRI 最新进展的简介,并描述了在超高场强下进行钾核成像的可能性。钠核和钾核磁共振成像对检测可能严重影响脑功能的临床电解质失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甚至可能成为一种更为直接的功能成像方式。作者进一步在这些测量结果的临床应用中提出了生物学标度(bioscales)的概念,为超越常规MRI 和 1 H MRS 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论据。 在第二十三章中,Henk De Feyter 博士和Douglas Rothman 博士讨论了 13 C MRS 结合 13 C 标记的脑底物(brain substrate)(如葡萄糖和乙酸)的方法和应用。尽管由于需要注射稳定同位素使之成为MRS 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但也已经为脑功能和疾病提供了新的认识并对各种临床疾病(包括阿尔兹海默病、健康老年人、恶性肿瘤、发育障碍、糖尿病、抑郁症和卒中)显示出高度的敏感性。这也是可用于研究人体细胞类型特异性代谢(cell type-specific metabolism)及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能神经传递的唯一方法。 使用 13 C MRS 的另一个限制是其敏感性比 1 H MRS 相对较低,导致空间分辨率也相对较低。虽然可使用反转 1 H- MRS 特别是在高场强下来解决,但是总体可实现的空间分辨率仍远低于PET 扫描和其他代谢成像方法。不过,最近超极化 13 C MRS 的发展已经克服了这种局限性。MRS 信号与平行和反平行于主磁场的核自旋数量的差异成正比。通常情况下,超额量是核总数的一小部分,但是由于 13 C 标记前体在注射前超极化使超极化 13 C MRS 的检测敏感性(以及原则上的空间分辨率)可提高超过10 000 倍。在第二十四章中,Brian Ross 博士描述了脑超极化 13 C MRS 的研究现状。由于超极化 13 C MRS均难以在常规MRS 扫描中完成,而且也难以将超极化化合物在其通过驰豫恢复到正常极化水平(失去增强效应)之前输注入大脑,使这项应用非常具有挑战性。不过,本章中描述的最新突破性进展有望对患者实施这样的超极化 13 C MRS 扫描。 第四篇 非质子磁共振波谱的应用 目录 第二十二章 人脑钠、氧、磷、钾定量代谢磁共振成像:生物学标度临床应用的原理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定量分析磁共振信号的合理性 第三节 磁共振信号的定量分析 第四节 定量 23 Na 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 第五节 定量 17 O 磁共振成像的应用前景 第六节 定量 3 1 P 磁共振成像的应用前景 第七节 定量 39 K 磁共振成像的应用 第八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三章 碳( 13 C)磁共振波谱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及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能量转换的动物与细胞模型研究 第三节 活体人脑的 1 3 C MRS 研究 第四节 人体 1 3 C MRS 研究的未来展望 第五节 小结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十四章 脑部超极化磁共振成像与波谱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从超极化MR 研究中通过动力学分析导出活体代谢率 第三节 超极化MR 在神经科学和神经病学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李 龙 李建奇 杨蕊梦 译)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英)斯塔格(Stagg, C. J.)、(美)罗思曼(Rothman, D. L.) 主编, 李龙 等译《 脑磁共振波谱学:神经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最新临床应用 》一书。 《 脑磁共振波谱学:神经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最新临床应用 》以磁共振波谱技术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为主线,详细描述了人脑活体磁共振波谱的采集技术和定量分析方法,阐述了磁共振波谱信号的生物化学基础,总结了质子磁共振波谱在神经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探讨了非质子磁共振波谱的发展前景,全面介绍了磁共振波谱学在神经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最新进展。本书将有力地促进神经科学研究者和临床医师熟练地将磁共振波谱技术应用于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 本书既是一部神经影像学专著,也是一本临床神经科学的优秀教材。适合于从事神经科学、神经影像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神经生物学、神经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学科的科研人员、临床医师和研究生参考。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923 次阅读|5 个评论
今天,我们去追“台风”
sciencepress 2015-8-11 08:41
台风(泛指热带气旋) 灾害是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其致灾体是生成于热带洋面或亚热带洋面的对流性天气系统,即热带气旋。全球热带气旋的分布及其发展趋势是台风灾害评估与风险管理的基础。 本文精选对全球台风的多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展示全球台风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全球台风分布 ▽ 全球台风(热带风暴数) 分布 全球台风发生在南、北纬的海水温度较高的洋面上。从全球看,平均每年发生被命名的热带气旋86个左右,其中一半左右的热带气旋达到飓风强度。从半球看,热带气旋主要发生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北半球、东半球热带气旋发生数分别为全球热带气旋发生总数的2/3 左右,南半球、西半球热带气旋发生数各占全球热带气旋发生总数的1/3 左右。 具体到各海域,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为全球生成热带气旋最多的海域,占全球热带气旋生成数的近1/3。发源于东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数位居第二,占全球热带气旋生成约1/6。包括西北、东北太平洋的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数占全球热带气旋生成数的近1/2。北半球大西洋海域生成数位居第三。北半球中北印度洋地区热带气旋生成数最少,仅占全球热带气旋生成的6.5% 左右。南半球西南太平洋生成数最多,其次为西南印度洋。东南印度洋热带气旋生成数全球最少。南大西洋很少有热带气旋发生,东南太平洋至今未有热带气旋发生。 全球各海域台风生成源地 ▽ 全球台风源地分布(1970~2010年) 来源: 中国气象视频网.http://www.mywtv.cn/ 因为热带气旋是热力性质的,所以均生成在热带洋面上,一般在5°S及5°N到南、北纬回归线之间生成,但可以移到40°N到45°S的地方。 全球各大海域的台风生成各有一些较为集中的区域,西北太平洋主要集中在菲律宾以东洋面、关岛附近的马里亚纳群岛和加罗林群岛、南海中部。东北太平洋的飓风生成区一般都在10°N~ 30°N,90°W~125°W,主要集中在10°N~15°N。北大西洋飓风的主要生成区在10°N~30°N,60°W~100°W。北印度洋海域的主要源地在7°N~18°N,65°W~90°W。南印度洋热带气旋主要生成在5°S~25°S、65°E~105°E。 各海域热带气旋的平均移动路径 ▽ 全球台风主要路径 来源: 中国天气网.http://www.weather.com.cn/ 不管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全球热带气旋生成后的主要路径方向,都是自偏西向偏东方向移动的,而后有的登陆消失,有的转向,进入高纬度海域后消失。 热带气旋路径朝极地伸展的消失范围,有明显海域上的变化。其移出热带后能否继续维持受到海面温度、环境流场特征和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在东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典型地遭遇冷的海面温度,并在进入西风带转向之前消散,一般消失于20°N 以北、120°W~140°W。而在西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相对暖的海面温度允许热带气旋很好地维持进入副热带,甚至在转向以后进入西风带,最北可达到50°N 以北。南半球海面温度在同样的纬度比北半球要低,导致南半球向极地运动的热带气旋比在北半球类似的气旋在更低的纬度就失去了它们暖中心的结构,热带气旋一般在30°S~35°S 消失。 全球台风的季节变化 ▽ 全球台风频数季节变化 全球热带风暴频数活跃季节(夏秋活跃) 全球热带气旋的生成频数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北半球一般在7~10 月热带气旋频数最高,南半球1~4 月为热带气旋的活跃季节,北半球及南半球的热带气旋均是夏、秋季最为活跃。 登陆台风频数与地点分布 ▽ 全球台风登陆路径与地点分布(Weinkle et al., 2012) 注: 红色区域为登陆时为台风,绿色区域为登陆时为热带风暴 全球各海域中,西北太平洋登陆的台风最多,其次为北大西洋,南半球登陆的台风总数次之。北印度洋鲜有台风登陆,然而一旦登陆,往往是超级强台风,且由于登陆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人口众多,常常带来更大的威胁和社会影响。从各海区的登陆比例来看,西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北印度洋台风登陆频数占生成频数的比例较高,近一半台风能够登陆。南半球次之,登陆的百分比为21.15% 。而东北太平洋生成的台风年均数不少,但是登陆比例最低。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隋广军、唐丹玲 等著《 台风灾害评估与应急管理 》一书。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4704-3 台风灾害是全球发生频率最高、影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 台风灾害评估与应急管理 》 结合最新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台风灾害的分布和影响、台风灾害的损失评估及应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了由“风险管理”、“应急管理” 和“决策管理” 组成的完整的“台风灾害应急管理” 理论框架体系。 该研究具有重要理论研究意义和社会实践价值,可为台风相关、灾害相关、危机管理相关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研究生提供多角度、多层面的新思维与新参考,为台风等相关自然灾害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提供重要决策、方案和建议。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分享、评论,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上过分漂亮的结论很有可能是以无中生有的方式编造出来的
热度 25 sciencepress 2015-8-10 07:57
本文为统计陷阱之七:伪造数据式陷阱 19 世纪的英国著名宰相狄斯雷利(Disraeli, 1804~1881) 曾说过: 有谎话, 极端恶毒的谎话及统计数字. 法国革命时代的女杰罗兰夫人(Jeanne Roland, 1754~1793) 被革命党送上断头台之前曾说: 哦, 自由, 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 . 据此,我们不妨也可以这样说:哦, 伟大的统计数字啊!能假借你说出多少美妙而令人置信的谎话呀! 伪造数据显然是制造谎言的最主要手段, 也是人为恶意设计陷阱的主要方式. 人们常说连数字都不可信, 那么还有什么东西可值得相信呢? 数字本身不会说谎, 问题就在于说谎的人会伪造数字. 换句话说, 数字本身没有错, 错就错在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伪造的数字(据) 说谎. 伪造数据显然是制造谎言的最主要手段, 也是人为恶意设计陷阱的主要方式. 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里, 数据造假的现象屡见不鲜!越来越严重的社会诚信危机已经引起所有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 然而, 要改变这种现象恐怕来日方长. 基于政绩与利益的考虑, 政客与商人伪造数据也许合乎情理, 可是作为真理的代言人, 尤其是一些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也伪造科学数据, 似乎有点太让人们不可思议. 以下是布罗德(W. Broad) 和韦德(N. Wade) 在其合著的名作《真理的背叛》中所提到的几位著名科学家伪造数据的事件(详见C. R. 劳著的《统计与真理》,科学出版社). (1) 被称为是古代最伟大的天文学家 托勒密 (Claudius Ptolemaeus, 90~168),他的绝大多数天文观测不是夜间在埃及海岸进行的, 而是白天在亚历山大市的大图书馆中进行的. 他盗用了一位古希腊天文学家的著作, 并不断把这些称为是他自己的研究结果. (2) 被称为近代科学方法之父 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 1564~1642), 这是因为他坚持认为不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实验, 才是真理的仲裁. 但是这位17 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的同僚因为非常困难展现他的实验结果, 而怀疑他是否真的做了那些实验. (3) 19 世纪伟大的化学家 道尔顿 (J. Dalton, 公元1766~1844), 他发明了化学链法则并证明了不同种类原子的存在, 并发表了一系列高深的实验结果. 但是当代的化学家没有一个能再现他所发表的实验结果. (4) 美国物理学家 密立根 (R. Millikan, 1868~1953), 由于他首先测量了电子的电荷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是为了让他的实验结果看起来比实际结果更具说服力, 用大量数据伪造了他的工作. 为什么某些著名的科学家要去篡改事实呢?如果这些科学家更诚实一点儿, 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 人们必须认识科学发明的几个方面——首先找出事实(数据信息), 然后假定一个理论或是一种法则去解释事实和现象, 以及科学家期望建立优先权去获得同行的承认和由这种承认所得到的利益. 当一个科学家确信他的理论时, 便存在一种诱惑, 使得他去寻找事实 或歪曲事实以便拟合他自己的理论. 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与理论一致的概念, 直到假设检验的统计方法出现之前, 是不存在的. 可以认为:一个与数据信息更接近的结论意味着更准确的理论和更使人信服的证据来使同行接受. 由于统计思想的出现, 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 若某理论的结果与数据信息太接近, 则可能意味着是一个伪造的理论! 这就是说, 科学上过分漂亮的结论很有可能是以无中生有的方式编造出来的. 相关统计陷阱全纪录 ▷平均数陷阱│揭秘伤不起的平均工资 ▷ 投向统计学的重磅炸弹:辛普森悖论 ▷ 女人对男人有多坏!? ▷ 统计陷阱│统计学犹如比基尼, 掩盖的是最重要的地方 ▷ 4月出生的人成为数学家的可能性比较大? ▷ 折上折?瞅瞅,这些百分数陷阱! 赵焕光其他相关文章 ▷ 文化数学欣赏 | 梦想相遇无穷 ▷ 文化数学欣赏 | 相识无穷 呼唤信仰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赵焕光、章勤琼、王迪 著《 真理相遇统计 》一书。 《 真理相遇统计 》从统计学科的特色、人文欣赏的视野着手,运用通俗生动的语言,精彩有趣的故事、丰富典型的案例,介绍统计文化的常识及其统计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主要内容包括为何学统计、统计应用概说、统计陷阱概说、统计历史人物故事精选、统计数据概说、统计数据收集、统计数据组织、统计数据概括、统计指数概说、时间数列概说、随机抽样与抽样分布、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检验与方差分析及其相关与回归分析.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所有专业的本(专)科生、硕士生、中学智优生、中学数学教师,具有一定数学与统计基础的高校教师以及其各行各业的行政管理人员的数学与统计文化修养提高读本,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本(专)科各个专业的选修课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评论分享朋友圈!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0998 次阅读|47 个评论
驾驭光,美国在行动!
热度 7 sciencepress 2015-8-7 08:05
光学与光子学技术是现代生活的中心。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通过了一项决议,将2015年定为国际光学年。近年来,光学与光子学技术在全球的发展和应用得到了显著提高,这对全球经济和人民是鼓舞人心的趋势,同时也对美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导地位提出了挑战。本报告 ( 《 光学与光子学—美国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 》 ) 中的各章节重点论述了自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NRC)报告《驾驭光:21世纪的光学科学与工程》出版15年来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随之产生的技术机遇和美国及国外的技术前沿现状,并提出了确保美国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的建议。 ——美国国家科学院 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 这本报告集( 《 光学与光子学—美国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 》 )揭示了光学和光子学技术在现代社会方方面面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对于中国和中国的同行们来说,本报告集还有一个特殊作用——处处把中国当做一个特别的竞争对手,几乎每提竞争必涉及中国,这本身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数据资料。和15年前相比,中国在光学和光子学的所有领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我们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然而下一个15年呢?竞争将更加激烈,“后发优势”的效果将递减,显然,我们必须加倍努力。 ——曹健林 2014年12月 《 光学与光子学: 美国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 》 报告内容和主要建议 ▽ 《 光学与光子学—美国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 》 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划分成章节,分别论述光子学对国民经济、先进制造技术和战略物资的影响。第1章是绪论(相关微信内容《 美国在光学与光子学领域的五个重大挑战性问题 》),第2章讨论光子学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第3~10章分别论述某个特定领域的技术应用。在每个应用领域的论述中,通常先回顾自《驾驭光:21世纪的光学科学与工程》发表以来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提出最新的技术机遇;然后提出发展和保持美国在全球领先地位的建议和措施,包括短期和长期目标、可能的参与者和负责的创新机构。各章节还依据各自的主题,评估美国和国外的光学科学与工程发展现状,包括公立与民营机构的研究趋势、市场需求、将光子学创新成果转变为全球竞争优势(包括小型企业经营活动)的实例、劳动力需求、基础设施建设及光子学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本文将对第2章到第10章内容的概述,包括每章中提出的主要建议。 第2章 光子学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第2章论述光学与光子学对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该章以激光器为案例,讨论评价光子学发明对经济产生影响的概念性挑战。同时指出如果采用“公司级别”的数据来指证“光子学部分”在美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将出现的方法问题。此外,还讨论了光子学创新流程结构性变化如何反映美国经济创新来源的广泛变化。本章亦关注了其他高技术领域的公立/民营机构及公司间合作研发的最近经验对光子学部分的影响。委员会认为最重要的发现是光学和光子学作为使能技术的普遍性。 主要建议:委员会建议联邦政府发起光子学整合计划(在很多方面类似于《国家纳米技术计划》),力求聚集学术界、工业界和政府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制定更加综合且能够统筹工业界和政府用于光子学研发费用及相关投资的方法。 这项建议基于委员会的下述判断:光子学领域正在经历跨越部门、市场和行业的快速技术进步与应用延伸。实际上,尽管光子学领域的某些部分(例如光学)已进入成熟期,但委员会认为该领域在整体上可能正经历机遇及应用的增长期,这些机遇和应用将组合成更加符合人们期待且富有活力的新兴技术。但是,这些光子学领域的应用和技术逐项来看面又很窄,阻碍了政府和行业共同制定协调一致的发展策略。 国家光子学计划将确定联邦政府应长期优先资助的关键技术。除了提供跨联邦机构的经费外,该计划还应该向行业主导且注重特定应用的研究联盟(由用户、厂商、材料及设备供应商组成)提供相应的资金配套,详见本报告第3章。委员会认为,针对联邦政府近期限制增加甚至减少研发支出的压力,制定统筹的光子学计划非常必要。 委员会评估后认为,目前光子学的研发支出、光子学领域就业现状及销售状况等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严重不足。开发更好的、能收集和分析历史及当前数据的机制和方法是国家光子学计划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主要建议:委员会建议提出的国家光子学计划将为收集和报告与光学、光子学机构相关的研发状况和经济数据方面起到先导作用。这些工作包括建立一套涵盖光学与光子学北美行业分类体系(NAICS)代码;收集该领域就业、产出、用于光子学研发的私募基金数据;报告所有联邦机构和项目中用于光子学研发的投资。 通过如本文所提出的光子学计划倡议,能够获得综合衡量的投入-产出数据,保证国家政策能获得当地技术和经济现状的信息支持。 第3章 通信、信息处理和数据存储 第3章论述通信、信息处理和数据存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经彻底地改变了商业模式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而光子学是推动这场通信革命的关键因素。委员会预计,这场革命将会继续进行,更多的需求会促使带宽显著增长,从而进一步加重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迄今为止,每隔十年便会出现一次容量提高百倍的变革,然而,在实现下一个百倍增长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巨大的技术障碍。 主要建议:美国政府和私营工业界应该与学术界共同努力发明能实现下一个容量增长百倍、成本更加低廉,覆盖长途、广域以及本地局域网的光学网络技术。 光学与光子学界的专业人士应该向资助机构、信息及娱乐提供商指明在满足不断增长的网络容量及适应性需求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障碍。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包括公司联盟在内的各方面通力合作,探索包括信息传输、放大、开关转换等在内的新技术,以保证在下一个十年周期内实现至少一次信息容量的“百倍增长”。 主要建议:美国政府,尤其是国防部应努力协调光学和硅电子学,建立新的、易于制造和使用的综合光电平台。 美国政府还应该支持那些由最好的光学和电子学技术转化来的成果,这些低成本高密度的电路和系统能无缝地提供通信、信息处理、生物医药、遥感、国防和安全等应用方面的解决方案。 政府资助机构、国防部以及对该技术有需求的公司联盟等均应通力合作,落实这项建议。该技术的实现有助于完成本章所提出的第一条主要建议:使互联网容量提高百倍。 主要建议:美国政府和私营工业界应推动美国成为全球数据中心业务服务的光学技术领跑者。 数据中心内部以及数据中心之间的光纤连接在数据中心能力提升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委员会认为,用户、内容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之间以及企业、政府和大学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对于确保美国研发出必要的光学技术,支持本国保持数据中心业务领导地位而言至关重要。 第4章 国防与国家安全 第4章论述国防与国家安全。毋庸置疑,传感器系统是下一个情报、监视和侦察等领域进行技术角逐的“主战场”。拥有能对某地区相关信息进行全方位获取,并使用高带宽和移动平台进行信息通信的能力将是一项巨大的的国防优势。激光武器攻击可以显著提高美国军队的战斗力,而防御导弹(尤其是弹道导弹)的攻击也是一项重要的国家安全需求。光学系统可提供适用于所有这些领域的综合支撑能力。 主要建议:美国国防与情报机构应资助光学技术研发,以更好地支持用于广域侦察、远距离目标精确识别、高带宽自由空间激光通信、“光速”激光打击,以及寻的导弹和弹道导弹防御的未来光学系统发展。达成这些实战目标需要部署可长时间驻留的低成本平台。 这些综合功能将充分利用并融合高功率激光器、多功能传感器、光学孔径变换、基于全新传感器性能的算法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这些技术原来都曾被分别研究,现在建议将它们进行综合以获得协同效应。维持这种协同性的一个方法是定期检查有关机构的协同情况。 第5章 能源 第5章关注光学与光子学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讨论与国家重点需求相关的能源生产和高效利用问题。光子学技术能提供可再生太阳能,而固态照明技术有助于降低照明能源的总需求量。 主要建议:能源部应在2020年之前制定全美国的电网平价规划。 这里的“电网平价”定义为任何能源的使用费用都不高于电网提供的电力费用,例如,太阳能发电站应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提供廉价且可供选择的电力。显然,与美国西南部相比,新英格兰州更加难以实现这一点,但能源部仍应努力在这两个地区实现电网平价。 太阳能技术在成本降低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美国政府仍需花大力气将太阳能成本降到在无补贴的情况下与当前其他可替代能源相同。政府应在研发和制造这些太阳能产品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不仅是为了满足提供价格合适的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也是为了创造相应的就业岗位。太阳能电池成本的降低将同时依赖于技术和生产的进步。 固态照明技术还有助于提高美国的能源安全性。 主要建议:能源部应积极鼓励开发用于通用照明及其他应用领域的高效发光二极管(LED)技术。 例如,能源部应积极鼓励开发高于150流明/瓦、显色指数高于90、色温为2800K左右的“21世纪灯泡”。由于某一家大公司已公布了能满足21世纪灯泡技术要求的结果,能源部应当考虑尽快发布竞争情况。固态照明技术正在取得显著进展,该技术明显优于目前的照明技术,它具有热损耗小、开启时间快等特点。美国应该继续发扬在固态照明技术方面的专长,使该技术逐渐成熟并实现市场化。 第6章 健康与医疗 第6章讨论光学与光子学技术在健康和医疗领域的应用。光子学在很多与健康相关的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医疗成像是一项广泛使用并持续快速发展的技术,它在众多医疗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医疗成像技术,可方便地了解患者当前的病情并指导治疗。除用于眼科之外,激光器还可用于多种其他治疗。光学与光子学技术在未来医药领域中的应用仍有巨大潜力。 主要建议:美国光学与光子学界应开发能用一个血样同步检测所有免疫系统细胞的新型仪器设备。免疫系统是我们亟需深入理解的重要领域之一,很多健康问题都与免疫系统息息相关。 主要建议:工业界和学术界应研究新的方法,或对现有的方法和仪器设备进行深度改善,提高安全开发新药并进行有效验证的速度。这些方法的研究需要政府和民营机构对光学方法进行投资,使其能与快速自动取样机器人技术及微观样品分子组成评价方法相结合,以提高对特定抗体、酶和重要细胞类型的检测灵敏度与指向性。 第7章 先进制造业 第7章关注先进制造技术及其与光学和光子学的联系。先进制造技术对于美国的经济利益是至关重要的。美国在大批量低成本制造竞争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在小批量高端制造技术方面仍保持很强的竞争优势。增材制造技术可实现在接近终端用户的地方生产零部件而无需考虑产品设计在何处完成,因此,如果最终用户在美国,美国就是产品打印或生产的地方。光学方法(如激光烧结)是三维(3D)打印的重要技术。 主要建议:美国应积极开发并应用增材制造技术。 增材制造技术是当前制造领域小批量高端制造技术的一种。该技术通过不断提高位置精度和表面处理水平而具备持续增长的潜力。这种技术还能实现在接近终端用户的地方3D打印零部件,无需受设计者所在地点的限制。 主要建议:美国政府、工业界和学术界应开发软X射线光源技术、光刻成像技术和3D制造技术。 桌面软X射线光源技术的进步对光刻和光学制造技术具有深远的影响。应增加在这些领域的投资,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产权并保持在相关应用领域的领先地位。 第8章 先进光子测量技术与应用 第8章讨论与光学和光子学有关的传感、成像和计量等技术。自NRC 1998年的报告发布以来,传感、成像和计量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众多的研究成果因为显著地提高了时间测量的精确度而获得奖励(其中包括至少一项诺贝尔奖)。目前我们已研制出了单光子探测器,但只能在探测出光子后的停滞时间内使用,不具备探测所有入射光子的单光子灵敏度。极端非线性光学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软X射线辐射和成像提供了可能。纠缠光子和压缩态是光学与光子学的新研发领域,会为我们提供前所未有的新传感手段。 主要建议:美国应该大力开发基于预排列光子结构的光源,因为预排列光子结构能够产生比传统激光性能更好的光。 这里提到的预排列光子结构包括给定时空区域内特殊量子态光的产生,如20dB正交场光子压缩态、10光子Fock态、超过99%纯度的纯单光子或纯双光子纠缠光子态。上述技术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应该与高效率(99%)多谱段光子探测技术一同开展。 新研发的设备应能在室温下工作,且与时下最新的传感、成像和计量系统的工作速度保持一致。美国资助机构应优先资助在这个基础领域进行研究的大学和国家实验室,使美国科技立足于传感、成像和计量等领域的最前沿。如果这个领域的开发工作取得成功,则可在未来的几十年内获得诸多技术转化产品。 主要建议: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小型美国企业在开发大规模消费产品的同时,抓住市场机遇,将研发成果用于利基市场(也称缝隙市场)。这些基于美国本土研究成果的市场,可带来美国本土就业机会的大幅增长。 第9章 战略性光学材料 第9章论述战略性光学材料。当前对光学与光子学材料方面的主要研发进展是发现了超材料,并随之迫使我们意识到美国在这种关键材料的储备方面是多么地不足。目前,某些此类材料仅能在中国找到。 主要建议:美国研发界应在纳米材料的研发中发挥越来越多的引领作用,使其具有可设计和可剪裁的光学特性,并能保证材料生产的一致性。 第10章 显示技术 第10章论述显示技术。目前显示器行业主要使用美国发明的技术,但这个行业的制造业务主要在海外进行。人工成本是其中一个因素,但其他因素如资本可用性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因素。美国在很多新兴的显示技术方面处于优势地位,仍能在相关的新兴市场中保持一席之地。 主要建议:美国私营公司和国防部门应支持与新材料有关的研发来保证美国的领先地位。这些新材料主要用于柔性、低功耗、全息和三维的显示技术。 结论 在回顾报告中所涉及的各种技术时,我们发现了若干有潜力的未来机遇。这使我们对未来有这样的憧憬:我们可在眼内植入电子成像装置使盲人恢复视觉;使用能打印各类材料且价格低廉的桌面3D激光打印机;能像对待单个电子一样产生、探测和操控单个光子,并用一个光子综合环路完成所有的这些过程;可采用光学技术实现集成电路芯片之间的互连,以获取更高的能效和速度;可用能展开柔性显示屏的智能手机并在家中观看全息影像;拥有可移动且能以较高的精度和速度远程消除各种威胁的激光器……这些都只是本研究论述的技术实现后,一小部分有趣的成果转化实例。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 (NRC) 编, 曹健林 等译《 光学与光子学—美国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 》一书。 ISBN 978-07-03-043728-0 光学与光子学技术是现代生活的中心,一直作为最重要的使能技术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并毋庸置疑地将在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光学与光子学—美国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 》报告分10章,分别论述了近15年来光学与光子学领域的科技进步、随之产生的技术机遇和美国视角下的世界技术前沿现状,并提出了确保美国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的建议。其中第1章是绪论,第2章讨论光子学技术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第3章到第10章分别论述某个特定领域(分别为通信、信息处理和数据存储、国防与国家安全、能源、健康与医疗、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光子测量与应用、战略光学材料、显示技术)的技术应用。 用您的手指点 亮 科学! 欢迎您评论、分享!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774 次阅读|12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8月新书快递(一)
sciencepress 2015-8-6 09:18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8月新书快递(一)简要信息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8月新书快递1.xls 科学出版社8月新书(一)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学科 出版时间 1 极化SAR理论、方法与应用 69 张红,王超 等 地球科学 23-Jul-15 2 隧道突水突泥灾害源超前地质预报理论与方法 145 李术才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Jul-15 3 三支决策:复杂问题求解方法与实践 88 于洪 等 计算机、通信 31-Jul-15 4 基于住宅优势度的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研究 69 王洋 经济管理 22-Jul-15 5 工业生态学研究(英文版) 120 陆钟武,岳强等 经济管理 27-Jul-15 6 武当山柳树沟墓群 268 湖北省文物局 等 历史地理、考古 22-Jul-15 7 西域文史(第九辑) 128 朱玉麒 历史地理、考古 23-Jul-15 8 汾河流域人水关系的变迁 69 孟万忠 历史地理、考古 22-Jul-15 9 甲醇制烯烃 158 刘中民 等 能源 25-Jun-15 10 食品分析(第二版) 49 谢笔钧,何慧 农林 21-Jul-15 11 转折点:创造性的本质 148 陈悦 社会科学 27-Jul-15 12 酶工程(第二版) 38 陈守文 生物科学 27-Jul-15 13 生物化学习题解析(第四版) 49.8 陈钧辉,等 生物科学 27-Jul-15 14 数学软件与数学实验(第三版) 29.8 汪晓银,周保平 数学 14-Jul-15 15 高等数学(第三版) 45 方桂英,崔克俭 数学 22-Jul-15 16 一线串通的初等数学(第二版) 78 张景中 数学 23-Jul-15 17 几何新方法和新体系(第二版) 69 张景中 数学 23-Jul-15 18 本·琼森宫廷假面剧与自我作者化研究 78 王永梅 文学艺术 30-Jun-15 19 内科护理(第3版) 52.8 钟华,江乙 西医 27-Jul-15 20 汉语语用标记之语用法化研究 78 唐瑞梁 语言、教育 30-Jun-15 21 外语学习倦怠与动机关系研究 78 杨涛 语言、教育 30-Jun-15 22 俄语被动句的多维研究 78 王志坚 语言、教育 30-Jun-15 23 水代谢、水再生与水环境承载力(第二版) 168 曾维华 等 资源环境 30-Jun-15 24 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地理环境背景科学考察报告 136 庄大方,徐新良,姜小三等 资源环境 30-Jun-15 25 贵州喀斯特高原山区土地变化研究 398 蔡运龙等 资源环境 30-Jun-15 26 台风灾害评估与应急管理 236 隋广军,唐丹玲 资源环境 1-Jul-15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5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争鸣及探索 ︳中国城市群空间格局正在形成不同的组织方案
sciencepress 2015-8-5 08:31
首届中国城市群发展高层论坛观点综述之四: 未来中国城市群空间格局正在形成不同的组织方案。 总体来看,各种方案对于重点建设的5个国家级城市群达成了高度共识,对于建设的若干个区域性城市群基本达成共识,但数量不一致,对于建设的地区性城市群的方案争论很大,意见不一。 在论坛中各位专家分别从不同视角提出了中国城市群空间组织格局的不同方案,包括“5+6+11”的空间组织格局、“5+9+6”的空间组织格局、“3+7+17”的空间格局、“3+3+7+17”的新格局、“10+6”的新格局、“10+3”的新格局,等等。 一、中国未来城市群建设的“5+6+11”的新格局 中国工程院徐匡迪院士提出了中国未来城市群建设的“5+6+11”的新格局,即建设5个国家核心城镇群,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地区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11个区域支撑城镇群,包括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关中—天水、北部湾、黔中、太原、呼包鄂榆、宁夏沿黄、兰州—西宁、淮海(徐淮)城市群;建设6个战略支点城镇群,包括海峡西岸、海南(南海)、天山北坡、哈长、滇中、藏中南地区。并提出从现在起到203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重点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城市化”以及“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新时期的城镇化要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注重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协同,“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并将生态修复与水资源保护、绿化隔离带建设放在城市群规划的首要位置。 二、中国未来城市群建设的“5+9+6”的新格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方创琳研究员根据城市群识别的基本定量标准,提出了中国未来城市群建设的“5+9+6”的新格局,建议重点从培育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作用区的角度出发,科学培育大、中、小不同层级规模和梯度发展的中国城市群,分层次建设好5个国家级的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9个区域性的中等城市群(哈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和天山北坡城市群)和6个地区性的小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兰西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促进大、中、小不同层级规模的城市群协同发展,形成由大、中、小城市群协同发展的“5+9+6”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新体系。 三、中国未来城市群建设的“3+3+7+17”的新格局 清华大学顾朝林教授在中国城市体系空间格局中,将全国划分为三个大都市连绵区、三大城市密集区、七大城市群和17个城市发育区,其中:三大都市连绵区包括长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区、珠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区和京津地区大都市连绵区;三大城市密集区包括辽中南城市密集区、胶济沿线城市密集区和闽东南沿线城市密集区;七大城市群包括江汉平原城市群、中原地区城市群、松嫩平原城市群、湘中地区城市群、四川盆地城市群、三峡地区城市群、关中地区城市群;17个城市发育区包括河北中南部城市发育区、苏鲁皖交界地区城市发育区、广东南部城市发育区、广西南部城市发育区、海南东部城市发育区、黑龙江东北部城市发育区、吉林中部城市发育区、山西中部城市发育区、安徽中部城市发育区、江西北部城市发育区、内蒙古中部城市发育区、宁夏内蒙古黄河上游沿线城市发育区、甘肃青海城市发育区、新疆天山北麓城市发育区、贵州中部城市发育区、云南东部城市发育区、西藏城市发育区。 四、中国未来城市群建设的“10+6”的新格局 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肖金成研究员将城市群划分为十大成熟城市群和六大新兴城市群。十大成熟城市群包括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六大新兴城市群包括北部湾城市群、江淮城市群、湘东城市群、吉林中部城市群、哈大齐城市群和天山北坡城市群。 五、中国未来城市群建设的“10+3”的新格局 华东师范大学宁越敏教授根据大都市区空间分布的研究结果,认为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半岛城市群、哈尔滨—齐齐哈尔城市群、长春—吉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闽南地区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10个地区均有两个人口百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区以及一批人口在50万~100万人的都市区,这些都市区沿交通干线相互连接,形成了彼此间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的城市群。此外,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3个地区虽无两个人口百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区,但核心都市区的人口超过200万人。这样,中国大陆合计有13个规模较大的城市群。 六、中国未来城市群建设的“6+7”的新格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所姚士谋教授1992年在其论著《中国的城市群》中提出了“6+7”的划分方案。6个超大城市群包括沪宁杭地区城市群、京津唐地区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区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地区城市群、四川盆地城市群。7个近似城市群的城镇密集区包括关中地区城镇密集区、湘中地区城镇密集区、中原地区城镇密集区、福厦城市密集区、哈大齐城市地带、武汉地区城镇群、台湾西海岸城市带。 七、中国未来城市群建设的“3+7+17”的新格局 清华大学武廷海教授基于对不同城市及其联系的定量分析,进一步考虑城市的行政等级、战略意义、国家规划定位,提出我国城市群的基本空间格局由3个一级世界级城市群、7个二级重点城市群和17个区域性城市群共27个城市群组成,其中,3个一级世界级城市群包括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大北京地区;7个二级重点城市群包括成渝城市地区、中原城市群、大武汉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和济南都市圈;17个区域性城市群包括长株潭城市群、徐州都市圈、石家庄都市圈、阜阳都市圈、关中城市群、潮汕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合肥都市圈、南昌都市圈、温—台城市群、哈尔滨都市圈、贵阳都市圈、长春都市圈、襄阳都市圈、琼州海峡城市群、太原都市圈和兰州都市圈。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微信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方创琳、毛其智 主编《 中国城市群选择与培养的新探索 》一书。 《中国城市群选择与培养的新探索》收集了首届中国城市群发展高层论坛上近40多位在国际国内研究城市群方面最权威专家的学术观点与争论,多学科、多维度、多视角辨识了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基本标准、空间范围的识别方法、形成发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未来发展格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公共财政制度、综合协调机制、保障对策措施以及不同空间尺度城市群的发展重点,提出了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科学选择和分级梯度发展中国城市群的基本方案与对策建议,提出了重点建设5个国家级特大城市群、9个区域性中等城市群和6个地区性微小城市群的空间格局设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合物(可燃冰)研究进展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5-8-4 07:32
天然气水合物 (简称水合物,又称“ 可燃冰 ”) 作为一种新能源,已经引起了政府、各大公司和高等院校的广泛注意,他们纷纷开设相关研究部门和新能源学院以加强水合物方面的研究。有关水合物的概念、结构和机理及其在自然界的分布成为热点。本文对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进展进行评述。 天然气水合物及其研究意义 ▽ 天然气水合物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冰态、结晶状笼形化合物(Paull and Dillon,2001;Sloan and Koh,2008)。它是自然界中天然气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分布在一定水深(通常300m) 的海底以下和永久冻土带。在自然界中,天然气水合物常常以甲烷水合物为主,其包络的气体以甲烷为主,与天然气组成非常相似,这种化合物具有小的分子质量,化学成分不稳定(即成分可变),可用通式M·nH 2 O表示,式中,M 为水合物中的气体分子,n 为水分子数。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单种气体水合物,虽存在着多种气体混合的水合物,但比较少见。在自然界发现的水合物多呈白色、淡黄色、琥珀色、暗褐色等轴状、层状、小针状结晶体或分散状结晶体。从目前所取得的岩芯样品来看,水合物主要以以下方式赋存: ①以球粒状散布于细粒沉积物或岩石中;②占据粗粒沉积物或岩石粒间孔隙;③以固体形式填充在裂缝中;④出现在海底的块状水合物伴随少量沉积物(Lee and Collett,2009;Boswell and Collett,2011;Zhang et al.,2014)。 天然水合物结构示意 天然气水合物被认为是一种巨大的高效清洁能源。据研究人员估计,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总量换算成甲烷气体为 1.8 × 10 16 ~ 2.1 × 10 16 m 3 ,有机碳储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矿物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 的两倍(Paull and Dillon,2001)。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十分巨大,通常是陆地冻土带的100 倍以上(Paull and Dillon,2001)。天然气水合物的显著特点是分布广、储量大、高密度、高热值,1m 3 天然气水合物可以释放出164m 3 甲烷气和0.8m 3 水。因此,天然气水合物,特别是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被认为将是21世纪的前景能源。 与此同时,天然气水合物既是一种十分棘手的自然灾害( MacDonald,1990),又是一种十分有用的技术。水合物的分解可能引发海底天然气的快速释放,造成温室气体的增加;水合物分解使沉积层液化,导致海底滑坡(submarine landslide)、重力流和海啸等地质灾害,对海洋工程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作用。由于天然气水合物引发地层失稳、溢流、井涌和导管下沉等,也成为深水钻井地质灾害研究的“三浅” 地质之一(吴时国等,2011)。在深水油气田的生产过程中,由于水合物造成的井筒、处理装置和输气管线堵塞一直是困扰油气生产和运输的棘手问题,开发研制经济环保的水合物抑制剂是当前的热点之一。同时,水合物技术正在应用到资源、环保、气候、油气储运、石油化工、生化制药等诸多领域。其中,典型的例子有以水合物的形式储存、运输、集散天然气,用水合物法分离低沸点气体混合物(如乙烯裂解气、各种炼厂干气和天然气),用水合物法淡化海水,利用 CO 2 水合物法将温室气体 CO 2 存于海底以改善全球气候环境等。 甲烷可能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暧、冰期终止和海洋生物灭绝的重要原因之一,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会释放大量甲烷,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海洋生态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 天然气水合物在海洋沉积物中的分布 ▽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出现往往形成一种特征的地震反射——似海底反射层,这是由于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底部的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与含游离气沉积层之间的波阻抗差引起的(Shipley et al.,1979;Collett,2002;宋海斌,2003)。 天然气水合物一般分布在海底以下300m 深度范围内的浅层沉积物中,从目前钻遇水合物的海区来看,主要集中在三类构造背景: 1.被动大陆边缘,如美国大西洋布莱克海台(Blake Ridge)、墨西哥湾(Gulf of Mexico) 盆地、挪威大西洋被动陆缘、美国阿拉斯加陆坡、印度被动陆缘克里希纳-戈达瓦里(Krishna-Godavari,KG) 盆地等; 2.汇聚大陆边缘弧前盆地,如美国俄勒冈外水合物脊、加拿大卡斯凯迪亚(Cascadia) 俯冲带、日本南海海槽、新西兰希库兰吉(Hikurangi)等; 3.边缘海盆地,如日本海东南缘上越(Joetsu) 盆地、韩国郁陵(Ulleung)盆地、中国南海、鄂霍次克海等。最近,在北极海域也发现了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因此,天然气水合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十分广泛,从赤道到极地海域大量富集。 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图(Collett,2014) 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进展及趋势 ▽ 人们从开始认识天然气水合物至今已有200 年的历史。早在1810 年就已发现天然气水合物,但天然气水合物的晶体结构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得以确定。 从水合物研究的历程来看,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810 ~1933 年) 为实验室探索研究 在这一阶段,研究人员在实验室确定哪些气体可以和水一起形成水合物,以及水合物的组成。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Davy在1810 年首次人工合成了Cl 2 水合物,随后法国、美国等许多国家的化学家也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气体水合物,并引起了各国化学家对其化学组分和物质结构的激烈争论。虽历经百年,但人们对自然界的水合物仍知之甚少。 第二阶段(1934 ~ 1992 年) 为天然气水合物应用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是工业界对管道水合物的预测和抑制技术。20 世纪30 年代,人们发现输气管道内易形成白色冰状固体填积物,给天然气输送带来很大麻烦,石油地质学家和化学家便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消除管道中天然气水合物堵塞的问题中。在这一阶段,水合物研究获得了很快的发展,水合物的两种主要晶体结构得到确定,基于统计热力学的水合物热力学模型诞生,热力学抑制剂在油气生产和运输中得到广泛应用。后期在陆地永久冻土带和海底陆续发现了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1968 年苏联在开发麦索亚哈气田时,首次在地层中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并采用注热、化学剂等方法成功地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天然气水合物矿藏,掀起了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空前的水合物研究热潮。 第三阶段(1993 年至今) 是天然气水合物全面研究时期 此阶段以第一届国际水合物会议为标志,为水合物研究的全面发展和研究格局基本形成阶段。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人类未来的潜在能源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高度重视,水合物生成/分解动力学等基础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天然气固态储存等新技术的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动力学抑制剂取代传统热力学抑制剂的研究不断深入,天然气水合物和全球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受到关注,形成了以基础研究、管道水合物抑制技术开发、天然气固态储存和水合物法分离气体混合物等新型应用技术开发、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与开发、温室气体的水合物法捕集和封存等为基本方向的气体水合物研究格局。同时在西伯利亚、马更些三角洲、北斯洛普、墨西哥湾、日本海、日本南海海槽、孟加拉湾、印度大陆边缘、中国南海北坡等地相继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并开始了广泛的钻探和试采(Lee and Collett,2009;Boswelland Collett,2011;Riedel et al.,2012;Zhang et al.,2014)。我们相信水合物全面开采和利用的时代即将来临。 当前国际上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与研究趋势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查研究范围迅速扩大,钻探、试验开采工作不断深入。美国、日本、德国、印度、加拿大、韩国等国家成立了专门机构,投入巨资,制订了详细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研究计划,正在积极探明本国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分布,并为商业性开采做前期试验开采技术准备。 2.找矿方法上呈现出多学科、多方法的综合调查研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及印度等国家通过地震调查并结合已有资料,已初步圈定了邻近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分布范围,广泛开展了勘查技术、经济评价、环境效应等方面的研究。 3.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综合评价方法有待完善,国际上流行的估算方法有常规体积法、概率统计法两种,虽然有许多方法出现,如地球物理方法、地球化学方法、生物成因气评估方法、有机质热分解气评估方法,以及以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状态来评估的方法等,但都带有很大推测性。 4.现在进行的天然气水合物计划集中目的在于提高了解自然环境中天然气水合物的特征来发展用于水合物开采的技术,确定来自自然和诱导驱气的环境影响,提高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区常规石油开采的安全性(Allison and Boswell,2009)。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研究趋势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研究 呈现多元化,传统的加热、注剂、降压逐步深入, CO 2 置换、等离子开采等新方法探索,同时大型、可视开采模拟装置成为物理模拟的主要方向,室内模拟、数值模拟与试开采、工业开发正在实施(蒋国盛等,2002)。有关水合物在能源、环境、油气储运、边际气体新型储运技术,水合物可能带来的环境灾害和对海上结构物和作业影响等多方面的研究逐步引起工业界的重视。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吴时国、王秀娟、王志君、陈端 新 等著《 天然气水合物地质概论 》一书。 ISBN 978-7-03-043659-7 《 天然气水合物地质概论 》总结了天然气水合物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系统地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地质理论。针对我国南海海域,建立了一套估算无井和有井地区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的方法,阐述了天然气水合物富集机理,并对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进行了远景资源评价。 本书是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系统总结,无论是基础理论的创新,还是对勘探实例的分析都有独到的见解,可为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工作者和地质专业学生,以及对新能源有兴趣的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0907 次阅读|7 个评论
4月出生的人成为数学家的可能性比较大?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5-8-3 08:04
本文为统计陷阱之六:样本有偏陷阱。 样本有偏, 通常包括样本太小、样本以偏概全(不具代表性) 等情形.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选择偏向于有利于自己利益或观点的有偏样本说事,而对不利于自己的样本有意地将其遗忘或掩盖, 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下面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案例一: 某边远地区一中学的高考本科上线率高达97%! 某年高考成绩出来后, 发现某边远地区的中学的高考成绩斐然, 本科上线率高达97%!这个指标的最大值也就是100%, 能达到97%真是不一般, 给人的震撼力还确实不小!事实上, 该校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仅30 人, 而且全部是复读生, 大多是上一届高考上了三本线的学生. 这么小的群体(即小样本), 且还包含了不少学习基础不错的学生, 即使取得100%的本科上线率也不足以说明该校是多么好的学校. 案例二:4月出生的人成为数学家的可能性比较大? 欧拉、高斯、庞加莱, 他们三人当中一个是18 世纪的世界头号数学家, 一个是19 世纪上半叶的世界头号数学家, 还有一个是19 世纪下半叶的世界头号数学家, 他们都是4 月出生的. 此外, 20 世纪的克莱因、E. 嘉当、科尔莫戈罗夫、哥德尔、阿蒂亚、香农(信息论之父)、怀尔斯(费马大定理解决者) 等一流数学家, 也都是4月份出生的, 约占20 世纪大数学家的四分之一强. 1936 年到1986 年的30 位菲尔兹奖得主中, 4 月份出生的竟有9 个, 占30%. 我们是不是应该得出结论:4月出生的人成为数学家的可能性比较大?这里的问题还是出在样本太小, 如果人数足够多, 那么才有可能给予肯定的回答. 案例三:NBA,无三分不冠军? NBA深锐观察是新浪NBA的一个著名专栏, 在2012年2 月深锐观察:无三分不冠军?湖人痼疾不除只能等死 这一期中, 作者列举了NBA1980~2011 年季后赛三分球数据, 其中包括总冠军出手次数联盟平均出手次数总冠军命中率联盟平均命中率4 项. 作者在文中声称, 三分球的命中率是最后的总冠军球队一个重要的指标. 为了说明无三分不冠军的观点, 作者选择收集了1980~2011年NBA 三分球数据. 但是作者仅选取了表格中能支持作者观点的前几行与最后几行数据. 后经仔细观察不难发现, 2010 年、2006 年、1998 年、1997 年、1996 年等多个年份的数据都不能支持作者的结论. 这里运用了局部描述的方法, 为了让那些不仔细看表格的读者相信作者的观点是有数据支撑的. 案例四:中国人的信仰 2011年1月初, 凤凰网与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联合主办的一项关于国人生活信条的大调查——征集中国人的信仰, 凤凰网在网上发布了调查问卷, 活动共收集了63707 个有效样本, 组织者称调查覆盖了来自社会各界、各阶层的人士. 果真如此吗?对于第一个问题您有自己的信仰吗? 有76.9%的人回答有;然而对于第二个问题您认为这是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吗? 有92.6%的人回答是. 这看似矛盾的结果是由于统计样本覆盖不全造成的, 凤凰网将调查问卷挂在网上本身就屏蔽了平时不能上网、知识水平较低、家中经济条件不佳等人群. 而凤凰网本身面对的群体也主要是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人, 这类样本与我国普通民众是有一定距离的, 因而多数人选择有 信仰. 对于第二个问题, 他们是依据对于这个社会的总体印象去回答这个问题, 所以看似矛盾的答案是受到调查方式的局限而造成的. 本号( 科学出版社微信号│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已揭示统计陷阱(点击标题可阅读全文): 统计陷阱│统计学犹如比基尼, 掩盖的是最重要的地方 揭秘伤不起的平均工资 折上折?瞅瞅,这些百分数陷阱! 女人对男人有多坏!? 投向统计学的重磅炸弹:辛普森悖论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赵焕光、章勤琼、王迪 著《 真理相遇统计 》一书。 《真理相遇统计》 从统计学科的特色、人文欣赏的视野着手,运用通俗生动的语言,精彩有趣的故事、丰富典型的案例,介绍统计文化的常识及其统计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主要内容包括为何学统计、统计应用概说、统计陷阱概说、统计历史人物故事精选、统计数据概说、统计数据收集、统计数据组织、统计数据概括、统计指数概说、时间数列概说、随机抽样与抽样分布、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检验与方差分析及其相关与回归分析.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所有专业的本(专)科生、硕士生、中学智优生、中学数学教师,具有一定数学与统计基础的高校教师以及其各行各业的行政管理人员的数学与统计文化修养提高读本,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本(专)科各个专业的选修课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709 次阅读|8 个评论
生态环境变迁与宋代畜牧业
sciencepress 2015-7-30 08:54
2006年,联合国发表的一份关于牲畜与环境的报告中指出:“ 无论是从地方或全球的角度而言,畜牧业都是造成严重环境危机前三名最主要的元凶之一 ”。如何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的和谐发展,成了当前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探讨十至十三世纪生态环境变迁与宋代畜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十至十三世纪是历史上生态环境变迁异常显著的一个时期,频繁的战乱,水患的肆虐,大量的毁林开荒,人口的飞速增长以及农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变化与畜牧业的发展相互制约和影响。全面系统地梳理这一课题,既是十至十三世纪生态环境史、农业以及畜牧业研究的需要,又是推动这一时期历史纵深研究的必要。 张显运 的新著 《 十至十三世纪生态环境变迁与宋代畜牧业发展响应 》 通过全面的阐释宋代环境的变化、自然灾害、农牧争地、畜牧业空间分布、畜牧业发展保护的应对措施等内容,尝试性的开启了生态环境变迁与畜牧业发展的响应研究。 从生态史的角度研究畜牧业,从畜牧史的角度来观照环境变迁。 无论对畜牧史的研究还是环境史的研究而言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相信本书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必将为学界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方法论的借鉴意义。 兹将相关成果摘述如下。 宋代环境变迁及其对畜牧业的影响 ▽ 畜牧业生产是生物的再生产,各种牲畜都与其周围的环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进行持续的能量与物质交换。正因为如此,环境的变迁对畜牧业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畜牧业的发展也会直接作用于环境的变化。本章探讨了宋代的地质地貌、气候变化、水土流失状况、森林植被的分布、野生动物的南迁等生态环境变迁的状况及原因,以及这些变化对宋代畜牧业造成的影响。不可否认,这些影响是相互的。如两宋时期由于农田的大量开垦和畜牧业向内地的拓展,严重威胁到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迫使虎、象、犀牛等大型兽类南迁到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巴蜀和岭南、闽南一带,有些兽类到元朝时期在中国内地逐渐消亡。 宋代自然灾害及其对畜牧业的影响 ▽ 两宋是自然灾害极为频繁的 一个时期。主要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瘟疫等。造成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有气候的异常、森林的过度砍伐、农田的大量开垦和过度的放牧。毋庸讳言,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给畜牧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轻者导致牧地土壤沙化,载畜量减少,重者致使牲畜大量患病,甚至大规模死亡。有宋一朝,官营畜牧业之所以很难兴盛,除了传统的畜牧基地的丧失外,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亦不可小觑。 十至十三世纪的农牧争地问题 ▽ 十至十三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分裂和大融合时期。随着气候的寒冷,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大举南下,与中原王朝展开了激烈的争锋。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不仅侵占了大量的领土,也将其传统生产方式畜牧业扩展到中原地区。随着五代时期幽云十六州的丧失,中原王朝失去了抵御北方民族政权的天然屏障,同时也失去了西北地区传统的畜牧业基地。正因为如此,五代后晋、后周和宋王朝不得不将畜牧业由西北地区转移到黄河沿岸这些传统的以农耕为主的地区,农牧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五代、辽、宋、夏、金、元等王朝受传统生产方式或战争对畜牧业迫切需求的影响,最初基本上都大力发展畜牧业。一旦政权稳定下来,转而逐渐退牧还耕,走上了大力发展农业的道路。尽管采取了一系列协调和解决农牧之间冲突的措施,但因人口的增长,国际形势的紧张,农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始终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宋代畜禽的空间分布与生态环境变迁 ▽ 宋代由于疆域的狭小和传统畜牧业基地的丧失,畜牧业生产不得不集中到传统的农耕地区。由于各地气候、温度的差异,光照和降水的多寡不同,无论是官营畜牧业还是私人畜牧业都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由此可见,在古代科技较为落后的情况下,生态环境要素气候是决定牲畜种类和数量的根本因素。但不可否认,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因素对畜牧业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能动作用。比如,京师开封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人口高度集中的区域,对肉、蛋奶和畜力的需求量大,故畜牧业较为发达;东南地区因农业的迅猛发展,客观上为畜禽提供了饲料,故饲养业有显著的发展。 宋政府为保护生态环境与 畜牧业发展采取的应对措施 ▽ 十至十三世纪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一个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畜牧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一带,以及淮河流域一些人口相对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和畜牧业进行保护,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总括起来包括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禁止非时捕杀动物、废田为湖,加强牧地的管理与畜病的治疗等几个方面,虽然有些措施并没有不折不扣的落实,但它对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减轻水土流失的危害、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仍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张显运 著 《 十至十三世纪生态环境变迁与宋代畜牧业发展响应 》一书。 《 十至十三世纪生态环境变迁与宋代畜牧业发展响应 》一书,可以说是目前国内从生态环境角度研究两宋时期的畜牧业发展的一部较有深度的专著。 ——张全明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文彦肝病辨证思维
sciencepress 2015-7-29 08:17
作者:卢秉久 品学并举,潜心育人——恩师王文彦,系河北饶阳人氏。生前供职辽宁中医药大学,任主任中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13年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家训,13岁从父习医,弱冠悬壶沈阳城。他躬身好学,熟读经典,通晓诸家,学验俱丰,颇有独到,自成一派。 身心并治, 社会医学模式的先行者 ▽ 做事先做人,医病先医心。老师常说,医生的态度和行为,可以帮助患者克服恐惧不安的心理因素,尤其是遇到病情较重的患者时,不能恐吓患者。如一位中年体胖男性,因其父患肝癌,他在床前伺候陪伴2个月之久,其父终因治疗无效病故。由于劳累与悲伤,使他支撑不住而病倒,精神疑虑倍增,认为自己也遗传患了肝癌,少食懒言,乏力,胁背酸痛,到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晚期肝硬化,不除外肝癌。从此他更加一蹶不振,恶心、呕吐、食甚少,昏睡,不欲见人,7日未大便、腹胀满,精神委靡不振,并让家属安排后事。当被抬进王老诊察室时,患者流着泪,有气无力绝望地说: “大夫救救我吧。” 经王老认真、细致地询问病史,查体、诊脉,并通过肝功能、彩超等理化检查,诊断为高脂血症、脂肪肝、肝郁症。王老用疏肝活血、通腹化滞之法施治,又耐心、详细讲解病因、病机,消除患者悲观情绪,解开肝郁之谜。服药3剂,患者面带笑容,步入诊室。诸症悉减,感谢王老救命之恩。继续服3个月药,脂肪肝消失。恩师嘱患者注意饮食卫生,增加运动,1年后随访患者一切正常。 重后天,济先天, 扶正祛邪有新意 ▽ 恩师精研脏腑理论,尤其重视对后天之本脾胃的调养。老师对于肝胆、脾胃疾病的医治造诣很深,并且勇于探索和创新。老师的学术思想重视后天,善调脾胃;认为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之源告竭,百病丛生;而他脏有疾,通过调治脾胃,使脾胃和健,生化而有源,气血充盈,正气旺盛,诸疾自可渐复。在用药方面,凡苦寒伤中、厚腻碍脾之品,慎之又慎,强调中病即止,不可过用,以免损伤中土。调理脾胃则取法于李东垣之温补、叶天士之濡润,融温补、升阳与甘凉和降于一体。师古而不泥古,继承创新。以“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的理论,用“萎而润之”大法治疗萎缩性胃炎数十例,经胃镜复查证明疗效确切。某患者胃痛3 年余,服中西药不计其数,效果不明显,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轻度萎缩性胃炎,1年后复查已发展到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症见: 消瘦,面色白无华,精神不振,食少纳呆,便结,胃脘胀隐痛伴灼热感,口干无唾液分泌,进食无法咀嚼,吞咽困难,只有汤水泡饭而进,舌红绛无苔,有裂纹,脉细。证属胃热灼津,胃阴不足所致。依“萎而润之” 大法,予以清热生津、滋阴养胃之剂 。 剂后三诊,面色红润,体重增加6kg,体力基本恢复,精神状态佳,舌红、薄白苔,舌体无裂纹。又加益气活血之品继服两个月,胃镜复查病灶消退,病理检查示轻度浅表性胃炎,已无肠上皮化生。此后王老还用“养阴润燥法” 治疗多例地图舌、龟背舌、镜面舌及干燥综合征等,均收到满意疗效。王老常说: “百病之法,贵在一线,气机得疏,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有一失眠多年患者,经中西医治疗服用过大量的镇静安神剂,如朱砂安神丸、牛黄清心丸、猪心含朱砂蒸偏方等。而地西泮片,曾1次服过6片,也未安眠,反而食欲越来越不好,消瘦乏力,纳呆加重。经王老会诊,切其脉,观其色,闻其声后问我: “舌胖大,色无华,语声低应是哪脏病变?” 答曰: “脾虚胃弱之病。” 乃属胃不和则卧不安之症。老师投以养胃汤和安胃汤加减6剂而愈。王老说: “此患者用大量镇静、安神及苦寒之品,胃受克伐所致。得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治病不可忘记中焦脾胃,慎记、慎记!” 又一发热患者,形瘦体弱,发热已月余,伴恶寒,食少纳呆,住院静脉滴注抗生素无效,请王老会诊,舌淡红,苔黄腻,脉细弱,证属素体脾胃虚弱,复感寒湿,郁而化热所致,予以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茵陈30g、黄芩20g,6剂而愈。王老认为: 愈病祛邪全赖一身正气,所以扶正即是祛邪。 调气血,畅气机, 整体观念谱新篇 ▽ 调畅气机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方法,旨在顺应脏腑升降出入之特性,从而使阴阳平衡,恢复脏腑的生理功能。王老根据《素问 · 至真要大论》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疏令气调,而致和平,则其道也” 的理论以及周学海《读书随笔》 中“内伤之病,多病于升降,以升降主里也,外感之病,多病于出入,以出入主外也”、“升降之病极,则亦累及出入矣;出入之病极,也累及升降矣,故饮食之伤,亦发寒热,风寒之感,亦形喘喝” 的理论提出: 气机失调是脏腑、阴阳、气血、经络等病理变化的根本机制,也是中医整体观念的理论核心。故在临床中依据“肺主宣降”、“肝主疏泄”、“脾主升清”、“胃主通降”、“肾主封藏”、“心肾相交”、“肝升肺降” 等各脏腑功能特点,把调节经络气机和调节三焦气机相结合;调节脏腑局部气机和调整整体气机相结合,使得气在体内升降有序,出入平衡,从而恢复和保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老师质朴无华,稳重寡言,素无炫耀自诩,甘于默默奉献。身教胜于言教,得到学生们由衷崇敬及患者们的由衷信赖。终成一代中医临床大家。 本文摘编自 卢秉久、张艳、郑佳连 主编《 王文彦肝病辨证思维经验集 》一书。 《 王文彦肝病辨证思维经验集 》将辽宁中医药大学建院元老之一——王文彦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收集整理,分为三个部分展现给读者。第一部分:王文彦肝病辨证思维经验,收集论文8篇,包括王老中医经典的解读发微和对肝病临证辨证思路总结,并附大量的医案和按语。第二部分:王文彦疑难杂病辨证思维经验,收入论文8篇,包括整体辨证思维、疑难病辨证思路、医案及分析。第三部分:杏林随笔,为王老临证之余对中医治未病,临床遣药组方的切身体会,尤其是对枳椇子等单味药,结合典故和药性特点来阐释,既彰显药理又妙趣横生。《 王文彦肝病辨证思维经验集 》为王文彦教授学术精髓和临证经验的结晶。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人物|40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植物细胞分化与器官发生 ︳第6~11章摘要
sciencepress 2015-7-28 08:28
令科学家们困惑不解的是这些丰富多彩的绿色生命个体无一例外都是由一个单细胞的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发生过程形成。在高分辨的显微镜下,植物的形态结构更加变幻多姿。其中的奥妙令无数学者为之付出毕生精力探究,前赴后继。 ——李家洋 《 植物细胞分化与器官发生 》一书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植物细胞分化与器官发生”创新群体名称作为书名,以“植物细胞分化与器官发生”创新群体成员和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为主线,系统地描述了植物细胞分化与器官发生的概念、问题和研究体系,全书分11章。阐述了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囊泡运输的原理以及它们在植物发育中的作用;另外对被子植物花器官的起源与演化、开花启动以及花器官发生的研究进展做了较为细致的阐述,内容涉及春化信号的感受、花发育模型、花器官发生调控网络、MADS-box基因家族;对花粉管极性生长、植物表皮毛极性生长、根的发育和干细胞功能调控也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本博继 第1~5章内容摘要 分享之后, 现继续将第6~11章内容摘要分享如下。 第6章 根毛发生、发育和顶端生长 根毛的存在可以扩大根毛区表皮细胞的面积,从而增大了根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根的营养吸收。同时,根毛又能分泌一些有机酸,使土壤中难溶性的盐类溶解,大大增加了根的吸收效率。因此,根毛的生长和更新对于植物根系完成水分和无机盐吸收以及与微生物的互作非常重要。此外,根毛也为研究一些重要的细胞生理学过程( 如细胞发育和分化、细胞凋亡和细胞极性生长等) 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细胞学系统。由于根毛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不是非常必需的,这为采用遗传学手段创制各种根毛发育突变体进而深入研究根毛相关发育生物学及调控机理提供了条件。近年来,由于充分利用了拟南芥强大的功能基因组学和遗传学手段,极大地增进了人们对根毛的发生、发育和顶端生长的调控机制的认识。本章节主要对根毛发生、发育、顶端生长以及成熟的不同阶段的调控机制分别进行阐述,其中重点阐述微管和微丝细胞骨架在根毛顶端生长过程中的功能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此外,本章节还对根毛研究中的一些常用研究技术进行简单介绍。 第7章 植物胚胎发育的分子调控 胚胎发育是高等植物有性生活史的重要一环。在双受精过程中,来自花粉的两个精子分别与胚囊中的卵细胞和中央细胞融合形成二倍体的合子(zygote)和三倍体的初生胚乳核。合子经历了合子激活、极性建立、模式建成及器官分化等过程,形成具有根尖和茎尖生长点以及子叶、下胚轴等结构的胚胎。根尖及茎尖生长点的分生组织为植物胚后新器官的形成提供了细胞来源。合子的激活标志着胚胎发育的起始,其第一次分裂为非对称性,为胚胎的极性建立奠定了基础。原胚经过模式建成,形成具有不同组织类型的胚胎。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周期调控、激素信号转导和转录因子基因的有序表达对胚胎发生至关重要。本章将围绕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及关键调控因子探讨这一领域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第8章 茎尖分生组织 茎尖分生组织(SAM)是植物地上部分所有器官发生的地方,SAM 的稳定性对于植物正常的生长至关重要。在SAM 的中央部位分布有干细胞,在干细胞下方的一个小细胞群体称为干细胞组织中心,在该中心专一性表达的转录因子WUS 可以向上迁移,决定了SAM 中央部位细胞的干细胞特性,因此WUS 基因的表达水平是SAM 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在SAM 中,CLV3 和几个激酶一起限制WUS 基因的表达区域;同时在SAM 中存在的细胞分裂素对WUS 的表达有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蛋白质直接或间接地调控WUS 的表达,这就保证了多个因素协调控制WUS表达时空。存在于SAM 中的WUS 蛋白可以直接结合CLV3 基因的三个不同的位置,激活CLV3 的表达,保证干细胞的恒定。在花芽启动和花器官的发育过程中,WUS 和LFY 分别与AG 基因的不同位置结合,共同激活AG 基因的表达,决定最后一轮花器官心皮的形成。随着心皮的发育,AG 蛋白直接结合在WUS 基因的特定位置,招募染色质修饰的一组蛋白,抑制WUS 表达。因此由WUS 参与的两个反馈调节环分别在SAM 的无限性和花分生组织的有限性方面发挥极为关键的作用。 第9章 根的发育与干细胞调控 根是植物的地下器官,具有精细的组织结构,起支撑及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作用。在垂直轴上,根据其细胞形态和细胞分裂活性不同自下而上可分为根冠区、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或称为成熟区);在辐射轴上,由外而内依次为表皮、皮层、内皮层和中柱。根起源于胚胎发育早期,在心形胚时期建立由静止中心及周围干细胞所组成的根尖分生组织。根的发育不仅受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及多肽激素的调控,也受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影响。同时,诸多转录因子参与根尖功能分化调控,如参与干细胞维持及分化的PLT、WOX、SCR和SHR,参与表皮细胞分化的WER、CPC、GL3 和EGL3,参与根冠细胞分化的FEZ、SMB、BRN1 和BRN2 等。此外,根的发育也受外界环境因子如土壤中的根际微生物如根瘤菌和非生物因子如水分、氮、磷、钾等的影响。本章将就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根的结构和发育调控进行综合评述。毫无疑问,对根生长和发育信号网络的解析将有助于提高根的营养吸收效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第10章 开花启动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开花启动是一个重要的发育事件,植物通过感知外界环境的改变并协调自身的发育状态,选择最合适的时机完成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生殖发育,完成种族繁衍。植物这种精准的协调外部环境信号及内在发育状态来调控开花转变的机理,一直以来都是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几十年来,科学家们在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中,通过大规模的人工诱变得到了许多与开花启动相关的突变体,通过对这些突变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积累了许多开花调控的研究成果。目前,植物开花启动的主要信号途径包括:光周期与生物钟途径,春化与自主途径,GA信号途径,环境温度调控途径,发育年龄调控途径以及同这些途径有交叉的染色质重组复合物的调控途径等。这些信号途径又共同作用于一些开花调控因子,或称为开花整合因子(FT、SOC1),来协同调节花原基响应的特征基因(如AP1、LFY、SPL、AGL24),从而改变SAM 中某些细胞的分化状态,向花原基转变,进而启动花器官的形态建成,最终完成植物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开花转变过程。在本章中,我们将基于目前已有的对于开花启动的理解与认识,根据以上各途径对调控开花启动这一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进行综合述评。 第11章 花器官决定 花作为被子植物特有的创新性状,在生命的繁衍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形态各异的花器官是植物经典分类学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研究植物器官发育、遗传调控基因和形态进化三者之间关系的理想对象。一朵典型的被子植物的花从外到内依次由花萼、花瓣、雄蕊和心皮四轮花器官组成。但是不同的被子植物花的大小、数目、形态和颜色以及内部花器官的数目和排列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花器官的发育受到环境因子( 如光周期、温度等) 的诱导,又受到自身内部因素( 如转录因子、激素等) 的控制。通过对模式植物拟南芥、金鱼草花同源异型突变体的研究,科学家提出了经典的花发育“ABC 模型”,并逐步完善发展成“ABCDE 模型”和“四聚体模型”。目前,已知的控制花器官决定性和发育的基因中,MADS-box转录因子家族基因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外,miRNA 和花器官边界基因等也被发现参与花器官的发育过程。本章将根据近二十余年来的研究结果对单、双子叶植物花的起始和花器官的属性决定和发育调控进行综合评述。 《 植物细胞分化与器官发生 》 是在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新近进展的背景下,重点以研究思路为主线,以相关研究组主要研究成果为基础,以突出相关研究特色为核心,纵论动态,力求做成图文并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具有特色的学术专著。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许智宏,种康 主编《 植物细胞分化与器官发生 》一书。 《 植物细胞分化与器官发生》 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植物细胞分化与器官发生”创新群体成员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为主线,围绕细胞分裂和分化、器官发生和发育这些基本科学问题,介绍了从分生组织到器官形成的分子机制。本书在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的背景下,突出各位作者的研究特色,纵论动态,力图做成图文并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学术专著。全书共11章,系统全面地描述了植物细胞分化、器官发生的概念、问题和研究体系,阐述了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囊泡运输在植物发育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的研究技术;另外还对花器官的起源与演化、开花启动和花器官决定等的研究进展做了较为细致的阐述,内容涉及春化信号的感受、花发育模型、花器官发生调控网络、MADS-box基因家族;对花粉管极性生长、植物表皮毛极性生长、胚胎发育以及根尖和茎尖分生组织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全书结构精练、信息量大,既有理论、研究进展,又有研究方法。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星空引领人类思想的航程
sciencepress 2015-7-27 08:12
几乎所有动物都有视觉,但只有人用“身外之物”成功地延伸了自己的视觉,这其中,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是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但望远镜刚刚出现的时候,也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很漫长,我认为几乎占了望远镜观测史中四分之三的时间。这时望远镜的倍率很小,分辨率低,还只能在可见光波段上观测,所以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还是相对缓慢的。然而,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人类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获得了重要突破。人们纠正了很多以前用肉眼观测星空时的错误,清除了很多传统思维的屏障,涌现了一批最伟大的科学巨匠,如伽利略、牛顿、赫歇尔等。 到后来,望远镜又把人类视觉的范围覆盖到了“不可见”的波段,包括红外光、紫外光、X射线和无线电波。于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宇宙就是一个“多波段”的宇宙了,这是人类视觉的又一次革命----扩展。到了这个时候,地球上所有的物种,不论它们拥有多么敏锐的目光都不能与我们人类的视觉相提并论了。 二十世纪是人类认识星空的黄金时代,正是在这100年里,人类拥有了巨型现代望远镜、多波段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和太空望远镜,这样的进步毫无悬念地把我们对宇宙的观察活动带进了新纪元。人们借助现代科技,包括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现代摄影技术,把普通的望远镜装备上了现代科技的翅膀。 所以,用望远镜观测星空就堪称一次不断突破视觉极限的传奇之旅,一次延续了400多年的视觉装备“马拉松”比赛,它对人类思想史的贡献怎么评价都不会过高。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说,我们正生活在一个非常幸运的时代,因为望远镜正在最大限度地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想想400年前,人们仰望星空,脑海里只会塞满无数无解的问号,而答案的获得却遥遥无期。我相信,正是这种想求得答案而不得的焦虑促使人类的先贤们前仆后继地探索星空,他们的劳动为后世的人们提供了无比可贵的知识财富。 小时候,我也是个好奇的孩子,时常望着星空思考漫无边际的问题:星星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多,这么亮?它们来自何方,归向何处?我相信,全世界的孩子都会毫无例外地思考同样的问题。即使我们长大了,变成了大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也一定保留着那个儿时的园地——那份对星空的来自本能的好奇。 我的《 镜收眼底:天文望远镜中的星空 》一书就是为这样的读者而问世的,它不是望远镜的简单介绍,也不是天文学的系统叙述,而是穿插天文新发现的星空描述,当然还包括人们用望远镜发现星空的有趣历史。我希望它能为你提供一幅“现代版”的美丽星空,向你呈现宇宙的神奇和星空的浩瀚;我还希望它是好读的和有趣的,这也是本书编辑,科学出版社的何况老师在我写作的过程中一直提醒我做到的。何老师说,如果一本科普书要贴近读者,它就应该是通俗易懂和生动有趣的。我知道这很难做到,但也是我追求的目标。 另外,我希望 这本书 是真实的,我认为科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真。俗话说,“眼见为实”,把这话用在用望远镜观测星空这件事上是再恰当不过了。 以上各点,只是我力图企及的目标,至于做没做到,还期待你的批评。 最后我要说的是,观察星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过去,人们依靠天上的星辰辨别方向,不论走路还是航海,星空都起到使人不迷失方向的作用,而现在,这样的作用依然存在,它存在于全人类的思想领域中。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从何处来,到哪里去,以及我们在宇宙中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一旦知道了这些,我们就仿佛得到了一个思想的“坐标”,人类的一切思想成果都离不开这个“坐标”,所以说,正是星空在引领着人类思想的航程。 张唯诚 2015年3月18日于汉口万松园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张唯诚 著《 镜收眼底:天文望远镜中的星空 》一书前言,略有修改删减。 《 镜收眼底:天文望远镜中的星空 》一书 力图全面生动地描述人们通过望远镜所看到的星空。本书在展示天文望远镜中的星空世界的同时也展示人们发现星空的有趣的历史,让读者在领悟了星空的奇妙和宇宙的浩瀚之外,也为人类探索宇宙,寻求真理的伟大精神所感动。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409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对不敢面对的历史 ——三位“文革”中被逼自尽的地质学家
热度 9 sciencepress 2015-7-24 08:11
十年浩劫期间,无数中国知识分子秉承“士可杀不可辱”的古君子之风,选择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仅中国地质界在1966—1968 年间,就有谢家荣(1898—1966)、李璞(1911—1968)、司幼东(1920—1968) 三位著名地质学家被 逼自尽。 我们对这些地质先辈最好的纪念就是真实地记录他们朴实平淡而因为地质工作丰富充实的不平凡的一生,后人会记住历史的真实。仅仅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著书立传,将他们树立为旗帜,塑造成模范典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直面其间所受的侮辱和折磨,才会让他们英灵得以安息,精神得以传承。 高山安可仰,当世一名贤 谢家荣先生生于1898年9月7日,卒于1966年8月14日。 1966 年8 月13 日。那天,谢家荣回来得很晚。那天他是走一路歇一路回到家的。他回来后,吃了一点饭就睡了。后来他又从床上爬起,说他今晚可能通宵睡不好,还是睡到客厅小床上去,不然会弄得吴镜侬也通宵不得安生的。他就这么睡到了客厅。第二天早晨,吴镜侬和保姆才发现:他已经走了。吴镜侬当即昏了过去。 他的身旁,有一个装安眠药的空了的瓶子,他留下了一张字条,是给吴镜侬的: 侬妹,我先走了,望你保重。 他自己躺在客厅的一张小床上,身上已罩上一条床单。 几天以后,谢家保姆回安徽老家了,住在女儿家的吴镜侬乘女儿不在,她给女儿谢恒留了个条子:“我回百万庄了,今天晚上你不要来,你们明天早晨有空的话,可以来看看我。” 白天,谢恒要参加政治运动。这天,她偏下班又晚了点,她回家看到母亲的条子,慌了。她马上和丈夫一起朝百万庄父母家跑,先到谢学锦那里,把他叫上,一同去父母家。进门时,是晚上十一点。 吴镜侬穿着一套干干净净的衣服,睡着了。她用一条洁白的布单罩在身子上,头和脚都罩着了。她的身旁,有一个装安眠药的空瓶子。有一张写给女儿的条子,条子旁,留着一筒山东阿胶。条子是这么写的: 女儿:我走了,去追赶你的父亲,他得有人照顾。留下一筒阿胶,这种药,你快用得着。另外,有几个小箱子放在你家里,你们兄妹五人,一人一个,上面贴好了名字的。你们的父母没有遗产留给你们,箱子里装的是过去的一点小东西,权当念物吧…… 这就是一对单纯的中国知识分子夫妇,君子与淑女向自己亲人做的最后诀别。 士可杀不可辱 李璞在英国剑桥大学地质系攻读博士学位期间 1968 年4 月26 日下午2 点一刻,李璞先生在刚刚南迁贵阳不久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单身宿舍里写下了他人生最后的文字:“致党组织:我因为害怕斗争,才不想活下去了,我的罪行已经交代清楚了,这一点我一点也没有保留,对不起党,对不起一室和全所的革命群众……一室同志对我的斗争全是对的,是按照毛主席语录做事的……今后活着也不能为人民做什么事情……”这个期间是否李璞先生已经刎颈或割腕生命垂危不得而知,在他人生的最后几秒钟里,他在两页小笔记本中,断断续续地写道:“祝一室的同志把珠峰的工作做得更出色,把我们执行的一套修正主义路线批判透,再踏步前进,能够真正按照毛主席的科研路线搞科研。”他又空了一行写道: “可以批判,还可以空( 污) 陷我是叛徒,但叛徒是这次当的,我秋毫没有欺骗你们。”最后在他的签名前,他又写道:“曾经和你们一道工作的一个堂堂正正资产阶级剥削分子和历史上犯过大罪的人。”在他最后的签名旁边的空白处,李璞先生最终写道:“一个人想死还是很难的。”这个思路零乱字迹游荡的最后绝笔,字字在鲜血流尽时刻的喷发,是一个活着的人无论如何也无法诠释的。一个惨无人道的时代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李璞先生被逼自尽后的当天晚上,大卡车将其尸体运走火化。一个月后同所司幼东先生在房间中割腕自尽,同年6 月刘东生先生被从西藏珠峰考察的野外召回北京由他的三名学生押送到贵阳,到达火车站后被学生出卖直接押送春雷广场送红卫兵批斗并遭到暴打,后关入牛棚隔离。其他民国时代培养的知识分子,在国民政府机构中工作过的人,都有同样的下场,只是后来地化所没有再死人。这就是1968 年在贵阳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发生的事情。李璞遇难后,他的妻子池际尚先生也被隔离,没有能为他收尸安葬,他的独子李池17岁到延安插队,迫于形势,想的是与他的“叛徒、反动权威,自绝于人民”的父亲划清界限。那真是个善恶颠倒的时代。时间过去47 年了,为了让死者安息,让历史不再重演,我们必须面对这段一直不敢面对的真实历史。 李璞先生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家,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室主任,一个英国留学归国的博士,一个早年到过延安思想激进的热血青年。多年来他的思想一直是活跃的、不成熟而又是犹豫不定的,在他找到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而全身心投入将做出巨大成绩的时刻,人祸降临。回国十八年他几乎一帆风顺,他也功成名就,安居乐业,独子已经长大成人。他为什么选择自己结束57 岁正值盛年的生命呢?上面的遗言已经写得再清楚不过了,一室是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室,以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李璞先生是研究室主任,他的带领工作多年的下属,他辅导过的学生和与他一起共事的同事批斗他说他是叛徒,他受不了了。他出事的那一段时间,有的老同事回忆,李璞先生曾说:“把人整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我不想活了。” 谢家荣先生是“文革”中被逼自尽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与李璞先生和司幼东先生事件一样成为震惊地质界的惨案。直接触发这些惨案的人有的还苟且偷生地活着,有的也已在后半生的忏悔中离开了人世。目前社会上有不少向“文革”中的名人做公开的道歉和忏悔,比如教育界被迫害惨无人道活活打死的原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老校长卞仲耘(1916—1966) 女士。中国科技界好像鲜有类似的忏悔甚至平反恢复名誉也要家属去催问与督办。这些是我们后代子孙应该永远牢记的灾难。 本文摘编自 刘强 主编《 百年地学路 几代开山人:中国地学先驱者之精神及贡献 》一书。 由刘四旦 根据 刘强 《高山安可仰,当世一名贤》、《面对不敢面对的历史 ——缅怀“文革”中被逼自尽的地质学家》两篇文章 摘编整理而成。 《 百年地学路 几代开山人:中国地学先驱者之精神及贡献 》 主要从几十位地学家后辈亲友的视角,以回忆性文章的形式,忠实地记述民国时期中央地质调查所为主体的中国地学家群体的科学人生经历与主要历史贡献。书中同时收录了与此主题相关的中国地质史学术研究成果及曾经发表过的数篇纪念文章。 本书用民间资料的形式做一梳理和记录,使中国地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不朽事迹在历史真实性、系统性和连续性方面以文字的形式得以客观反映和传承,也为中国地质史学界提供一些珍贵的史料,以供后人学习、研究、思考。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3970 次阅读|7 个评论
一种新兴的自主导航方法:X射线脉冲星导航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7-22 08:22
当前,航天器的导航信息大多通过地面测控系统提供。然而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在轨航天器数目日益增多,极大增加了地面测控系统的负担,并降低了航天器在特殊情况下的生存能力。此外,日益复杂的空间任务也对航天器自主运行技术提出了紧迫需求。 为此,大力发展 自 主导航技术 是应对日益复杂空间任务的迫切需求,也是提高航天器生存能力、降低运营费用的关键所在。 自主导航 航天器的导航系统通常分为自主和非自主两大类。航天器自主导航是指航天器不依赖外界支持,完全依靠自身搭载设备,与外界不发生光、电联系的导航定位技术。美国学者Lemay提出用下列四个特点来表示航天器自主导航的概念: (1)自给或者独立;(2)实时操作;(3)无辐射;(4)不依靠地面设备。 工程实践一般认为,不依赖地面支持,航天器能利用星上自带设备能实时确定自己状态的方法,都称为航天器自主导航。 一种新兴的自主导航方法:X射线脉冲星导航 X射线脉冲星导航是一种新兴的航天器自主导航方法,通过处理脉冲星辐射的X射线光子信息,可提供航天器的位置、姿态等参考信息,从而实现对航天器状态的估计。相对于卫星导航,X射线脉冲星导航的适用范围不局限于近地空间,且不受人为干扰;相对于传统天文导航方法,X射线脉冲星导航可以同时提供位置、姿态、时间等完整的导航信息。X射线脉冲星在X波段特征明显,可以避免空间各种信号的干扰,适当限制X射线的能量可以将探测器小型化,且有足够的流量敏感度和时空分辨率。 X射线脉冲星导航 脉冲星是一种高速自转的中子星。天文观测和天体物理研究表明,质量较大的恒星演化到晚期,其内部核原料大部分已经消耗,导致辐射压大幅降低,难以抗衡引力从而引起塌缩,形成了诸如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等的致密星。其中,一颗相当于太阳质量中子星的直径大约为10km,核心密度达到 10 12 kg/cm 3 ,磁场强度可达 10 4 ~10 13 Gauss。 脉冲星的自转轴和磁轴不重合,两个磁极可发射辐射波束。当星体自转且磁极波束扫过测量设备时,测量设备就可接收到一个脉冲信号,犹如海上为船舶导航的灯塔一样。脉冲星自转周期的长期稳定性极佳,若干毫秒脉冲星自转周期的长期稳定度可媲美当前的原子钟。根据辐射频段的不同,将在射电频段上辐射信号的脉冲星称为射电脉冲星,在X射线频段上辐射信号的脉冲星称为X射线脉冲星。X射线属于高能射线,易于小型化探测设备,但难以穿过稠密的地球大气,因此只能在外部空间进行观测。 脉冲星“自转”模型 通过在太阳系质心(Solar System Barycenter,SSB)处建立脉冲星的相位时间模型,可以计算出某一脉冲到达太阳系质心的时间。同时,通过在轨处理光子测量数据,可以得到该脉冲到达航天器的时间。测量时间和预估时间之差,反映了航天器相对于SSB的位置在脉冲星方向上的投影。通过处理不同方向的测量信息,可以估计出航天器的位置和时间。与星敏感器的定姿原理类似,基于脉冲星的方位测量信息可以确定航天器的姿态。 作为天文导航的一种,X射线脉冲星导航具有天文导航的共性特点:自主性强,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可同步定位定姿、导航误差不随时间积累。除此之外,X射线脉冲星导航还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供高精度的参考时间基准 X射线脉冲星的自转周期高度稳定。对于部分毫秒脉冲星,若观测时间大于8年,其长期稳定度可达到 10 -15 量级。利用脉冲星的观测信息,一方面可以建立综合脉冲星时,用于维持航天器导航系统时间,另一方面可在实现航天器定位的同时校正星载原子钟钟差。 2、 导航精度高 传统天文导航方法通过测量参考天体与航天器的空间角来实现航天器定位,其导航精度依赖于航天器到参考天体的距离。对处于巡航段的深空探测器,传统天文导航方法仅能获得几千公里的定位精度。然而,在相同情况下,X射线脉冲星导航的精度可优于十公里。 3、 对导航敏感器精度要求较低 除了航天器与参考天体的距离,传统天文导航方法的性能主要受测角敏感器精度的限制。为了提高导航性能,势必需要研发高精度的敏感器。由本书的后续章节可知,X射线脉冲星导航的性能可通过增加信号累积时间来提高,因此在满足基本的时空分辨率前提下可降低探测器的精度要求,节省成本。 除此之外,同卫星导航相比,X射线脉冲星导航还具有可同时服务于近地航天器、深空探测器的优势。 验证X射线脉冲星导航系统的可行性 Bell(右)和Hewish 自Bell和Hewish于1967年发现了第一颗脉冲星开始,科学家逐渐认识到脉冲星的自转周期具有长期稳定性,可作为天然时钟使用。基于脉冲星的自主导航方法最早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在40多年的时间里,Downs、Chester、Hanson、Sheikh等做了大量的工作,从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导航方案。 为了提高导航系统的可靠性、扩展适用范围,国内外学者从导航定位方法、基于X射线脉冲星的外部参考时间基准、姿态确定方法、信号处理方法、时空参考框架以及X射线脉冲星导航的空间应用策略等方面对脉冲星导航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为X射线脉冲星导航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为了验证X射线脉冲星导航系统的可行性,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科学试验和科学计划。 USA 试验 1999年2月13日,由斯坦福大学线性加速器中心(Stanford Linear Accelerator Center,SLAC)和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NRL)共同设计、研制的非常规天体试验(Unconventional Stellar Aspect,USA)系统搭载在ARGOS卫星上升空。USA试验在一个万向节结构上安装了两个大型X射线探测器,为X射线脉冲星导航提供了试验平台。 USA试验是ARGOS卫星搭载的8项试验中的一项,也称NRL-801,主要基于掩星法的思想,验证利用空间X射线源进行航天器轨道和姿态确定及利用X射线脉冲星进行时间保持的可行性。在NRL-801试验中,GPS接收机一方面用于辅助记录X射线光子到达探测器的时间,另一方面向卫星提供精确的位置信息。ARGOS卫星的整个任务周期原定为3年。2000年11月,USA试验使用的气体正比计数器产生气体泄漏,USA试验被迫终止。尽管如此,USA试验积累的观测数据开启了后续关于X射线脉冲星导航技术的研究。Hanson、Sheikh等多位学者,基于USA试验的数据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推导和仿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X射线脉冲星导航这一前瞻性、创新式方法是可行的,且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XNAV计划 2004年,美国DARPA的战术技术办公室启动了XNAV计划(X-ray Source-based Navigation for Autonomous Position Determination)。XNAV是一项应用空间X射线源进行自主定位、定姿和授时的研究和发展计划,其目标是验证利用X射线源进行航天器导航的可行性,研制开展空间试验所需要的有效载荷,研究成果将为近地空间和深空探测提供有效的导航手段,为GPS提供可靠备份。 XNAV计划的主要任务包括:测试X射线探测器性能;检验X射线脉冲星导航精度;测定旋转供能X射线脉冲星参数;确定试验平台上载荷最佳方位角;为试验平台研发设计X射线探测器系统;设计适用于空间飞行任务的载荷;飞行演示试验;建立导航性能的评价机制。 XNAV计划自2004年启动,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2004~2006年是概念可行性阶段,主要进行脉冲星特征描述、导航算法开发、探测器原型设计、应用效果评估等;2006~2008年是设备研发阶段,设计、开发相关硬件,并进行地面试验;2008~2009年是演示验证阶段,通过在航天飞机、国际空间站或其它航天器上的搭载试验确认方案的有效性。2005年11月,DARPA选择鲍尔航天技术公司领导XNAV计划第一阶段研发工作。2006年6月,XNAV第一阶段任务完成,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出于某种原因,当时DARPA主任Tether决定DARPA不再支持进一步的飞行试验,XNAV计划因此未步入第二阶段。然而,XNAV计划的思想并未终止,仍然致力于提供不依赖于GPS、适应整个太阳系的航天器自主导航能力。 SBIR资助计划 2007年以后,原XNAV计划的相关研究成果及硬件建设转由NASA接手管理,NASA继续通过“小型企业创新研究”(SBIR)计划为XNAV相关研究提供资金支持。 在NASA小型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资助下,美国Microcosm公司开展了脉冲星导航研究。该研究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Microcosm公司论证了X射线脉冲星导航的可行性,分析了不同星际航行任务下X射线脉冲星导航可以达到的精度,对导航可用脉冲星进行了初步编目,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导航误差的影响。第二阶段,Microcosm公司将针对NASA关心的一些飞行任务,详细评估X射线脉冲星导航的性能,开发适用于近期XNAV飞行演示验证使用的飞行试验软件。第三阶段,Microcosm公司计划将研发的飞行试验软件与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GEONS(GPS Enhanced Onboard Navigation System)软件集成,研发组合导航系统以提高导航的精度和可靠性。目前该计划进展顺利,研究工作已进入第二阶段。 XTIM计划 Sheikh于2005年从马里兰大学毕业后,成立了ASTER Labs宇航公司。2009年,ASTER Labs得到了DARPA的一个培育项目支持,研究利用X 射线脉冲星辅助美国国防部时间系统的方法。2010年,DARPA提出了X射线计时(XTIM)计划,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负责实施。XTIM计划试图建立一个全局的脉冲星时系统,并准备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进行试验。该计划于2012年初通过了设备的关键设计评审。 SEXTANT项目 2011年,NASA的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GSFC)联合美国大学空间研究联合会启动了“空间站X射线计时与导航技术试验”(SEXTANT)项目。SEXTANT同时结合了服务于科学目标的“中子星内部构成探测器”(NICER)项目与验证新概念的“X射线通信”(XCOM)项目,即:SEXTANT=XNAV+NICER+XCOM。SEXTANT仍使用XNAV这个缩写,不过全称变为“X-ray Navigation”(X射线导航)。XNAV、NICER与XCOM将使用同一套设备并安装在国际空间站同一个平台上进行试验,前两者还将观测相同的脉冲星。SEXTANT/XNAV的目标是通过观测2~3颗脉冲星实现低轨航天器1 km的实时定轨精度,研究脉冲星时的长期稳定性,并对其他候选脉冲星的参数进行测定。GSFC目前已经构建了“戈达德X射线导航试验台”(GXLT),下一步将基于GXLT开发星载XNAV软件并进行实时的硬件在回路测试。如果NASA批准了SEXTANT的进一步研制计划,SEXTANT载荷将于2016年夏天发射并安装到国际空间站上,进行为期30个月的空间试验。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郑伟、王奕迪、汤国建、刘利 著《 X射线脉冲星导航理论与应用 》一书。《 X射线脉冲星导航理论与应用 》是作者及其团队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在总结提炼近10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 X射线脉冲星导航理论与应用 》首先论述了X射线脉冲星导航研究进展,接着介绍了X射线脉冲星导航的支撑理论,X射线脉冲星信号处理方法,定位/守时/定姿方法,系统论证了系统误差的传播机理,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补偿方法,建立了以X射线脉冲星观测为主的多测量信息融合导航框架和基于X射线脉冲星观测的卫星星座定向参数测定技术,设计并构建了X射线脉冲星导航地面仿真验证系统。 《 X射线脉冲星导航理论与应用 》的特点在于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提升X射线脉冲星导航系统性能,拓展其应用范围的措施,包括系统地分析了导航系统误差的传播机理,并提出相应的补偿方法;提出了以X射线脉冲星观测为主的多观测信息融合导航方法,弥补了X射线脉冲星导航存在的观测周期过长,难以适用于机动轨道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卫星间相对观测脉冲星,控制卫星星座整体旋转的方法,为实现自主抑制卫星星座整体旋转提供了崭新思路;设计并构建了X射线脉冲星导航地面仿真验证系统,为系统地验证该导航系统的性能提供了途径。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0005 次阅读|0 个评论
烟花算法的未来发展方向
sciencepress 2015-7-20 07:45
本博之前介绍了《 一种新型群体智能算法——烟花算法 》及《 烟花算法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点击蓝色标题可了解详细内容),在此继续介绍烟花算法的未来发展方向 。 目前,烟花算法的研究还非常初步,正处于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新的思想和算法还在不断涌现,许多方面的研究还很肤浅,还存在空白,需要广大有兴趣的研究人员对其进行广泛探讨和深入研究。 烟 花 算 法 的 未 来 发 展 方 向 ▼ 烟花算法的未来发展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算法的理论基础和分析(稳定性、收敛性、收敛特性、参数灵敏度分析)。 2.各种改进方法的深入研究(各种因素对烟花算法性能的影响,如何有效控制和调整,重点是子烟花间的协同机制建立和研究,发展出协作型烟花算法)。 3.混合方法的研究。 4.大数据问题的求解(如何处理巨大数据、如何处理大量目标的协同优化)。 5.动态优化问题的求解(优化目标值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群体机器人的动态目标追踪搜索问题)。 6.发展更为广泛的应用。 未 来 五 年 内 需 要 研 究 的 25 个 问 题 ▼ 根据我们对烟花算法的长期研究,经过归纳整理可以提出未来五年内有关烟花算法需要研究的25个问题。 1.研究烟花算法求解轨迹特点。 2.研究烟花算法的收敛性、稳定性、全局性能。 3.研究建立烟花算法求解的概率模型,分析其求解性能。 4.研究烟花算法的求解效率,即如何充分利用已经获得目标函数值信息提高搜索效率。 5.研究烟花算法各种参数的作用和如何合理设定。 6.研究烟花算法爆炸算子的作用。 7.研究更少设定参数的简化烟花算法。 8.研究不同概率分布类型的随机数对烟花算法的影响。 9.研究莱维(Lμevy) 烟花算法。 10.研究烟花算法的协作和竞争机制,发展协作型(Cooperative) 烟花算法。 11.研究现有烟花算法的改进方法。 12.研究混合型烟花算法,即其他计算方法与烟花算法结合的高效方法。 13.研究多目标烟花算法,以及求解许多目标的优化烟花算法。 14.研究烟花算法求解动态优化问题。 15.研究求解约束优化问题的烟花算法。 16.研究求解组合优化问题的离散烟花算法。 17.研究处理大数据的烟花算法。 18.研究高维空间搜索的烟花算法。 19.研究烟花算法的并行化实现方法。 20.研究基于GPU 的并行烟花算法。 21.研究烟花算法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问题。 22.研究烟花算法在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中的应用问题。 23.研究烟花算法在群体机器人搜索控制中的应用问题。 24.研究烟花算法在语音、图像处理与分析中的应用问题。 25.研究烟花算法在互联网搜索技术中的应用问题。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谭营 著《 烟花算法引论 》一书。 《 烟花算法引论 》 系统描述了作者提出的一种新型群体智能算法——烟花算法,它的产生、算法实现、理论分析、算法改进及其应用,为读者勾勒出了烟花算法的全景图像。 主要内容包括:烟花算法的基本原理与实现及其性能分析、收敛性和时间复杂度分析、多种改进算法、混合方法、离散烟花算法、烟花算法的并行化实现,以及几种应用实例。书中重点介绍了烟花算法的参数设定,各种改进方法、并行化实现、与典型群体智能算法的性能对比分析等。书中还包括了烟花算法的最新资料和一些重要算法的流程图,以及源代码的链接,供感兴趣读者参阅和使用。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X行星到冥王星:两代星缘及小女孩伯尼
热度 7 sciencepress 2015-7-17 08:32
美国“新地平线号”探测器为地球传来了冥王星首张清晰的照片,刷爆了大家的手机——好吧,今天我们为您奉上的是人类探寻发现冥王星背后的更多故事。 帕西瓦尔·罗威尔: 从超级火星粉丝到寻找X行星 相对于金星,人们对火星有着更多的奇想。在观测火星的“超级粉丝”中最牛的要数美国天文学家帕西瓦尔·罗威尔。他出生名门,又是成功的商人,由于读了一本名为《火星》的书,又潜心研究了一位意大利天文学家描绘的火星图,罗威尔便迷上了火星。为此,他建立了自己的天文台,以极大的热情观测火星,宣布看到了火星上的“运河”,还声称有火星人。这个观点深入人心,影响久远。1938年,当英国作家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世界大战》被改编成广播剧播出时,很多人都相信火星人入侵了地球。人们逃离家园以躲避火星人的进攻,这样的混乱持续了好几天。 美国天文学家帕西瓦尔 · 罗威尔 罗威尔把天文台建在亚利桑那州干燥的沙漠中,那里观测条件非常好。1894年,正值火星离地球很近的时候,罗威尔天文台落成。此后十几年,罗威尔便一头扎进对火星运河的研究中,他拍摄了几千幅火星照片,描绘了200幅画有运河的火星图画。但现在我们知道,火星运河只是想象加错觉的产物,也肇因于望远镜的分辨率太低,其实那应该是排成长串的陨石坑,不过这一点是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后才搞清楚的。 罗威尔绘制的火星,上面有整齐的运河 当发现海王星的消息传到了罗威尔那里后,这位资深的火星粉丝便再也无法安心地搞他的火星运河了。他想,既然天王星之外存在海王星,那么海王星之外难道就没有其他行星吗?他认为一定是有的,于是他把这颗假想的行星暂时称为X行星,他用望远镜在天空中搜索,还计算了X行星的位置,这样的工作持续了很长时间。然而遗憾的是,像他的火星运河一样,他对X行星的努力同样毫无结果,所有心血都打了水漂,付诸东流。 1916年,罗威尔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他的火星运河没有被世人接受,他寻找X行星的努力也半途而废了,只留下了他的罗威尔天文台,这个天文台一直到现在还在发挥作用,他还留下了一个未了的心愿,那就是找到X行星。罗威尔天文台的后继者们决心实现他的遗愿。 克莱德 · 汤博: 发现了那个小点 罗威尔去世的时候,在美国堪萨斯州的一个农场里生活着一个喜欢观察星空的农家男孩,他只有十岁,叫克莱德 · 汤博。十三年后,这个小男孩长大成人,他需要一份工作了,于是向罗威尔天文台递交了一份求职申请。申请中,他自制望远镜的经历打动了罗威尔天文台,这一年是1929年,汤博来到了罗威尔天文台,他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搜寻X行星。 克莱德 · 汤博 寻找行星不是一件浪漫的事,它其实非常乏味,尤其在汤博的那个时代,由于设备的落后,所有工作都要手工完成。 在接下来的整整一年里,汤博把望远镜对准选定的天空重复拍照,然后将不同时段拍下的同一天区的照片进行仔细对比以寻找类似于行星的移动的物体。 那移动的物体时常非常暗淡和可疑,汤博要将它们从布满繁星的背景中找出来,然后加以甄别,这一过程需要超常的耐烦和细心。 然而汤博做到了。1930年2月18日,他终于发现了那个小点,那个他要寻找的X行星。 小女孩伯尼:它 应该叫“普路托” 消息很快传到英国。那年五月的一天,一个年仅11岁的英国小女孩维妮蒂娅 · 伯尼在进完早餐后告诉她的爷爷说,她觉得那颗新发现的星星应该叫“普路托”,于是小女孩的爷爷给罗威尔天文台发了一封电报,转达了小女孩伯尼的建议。 普路托是死亡之神,希腊神话中的冥王,人们觉得“普路托”这个名字非常适合这颗在幽暗的轨道上运行着的行星,而且这个词的前两个字母还正是罗威尔的姓名缩写。 就这样,天文学家们一致同意了小女孩伯尼的建议,将那颗当时认为的太阳系第九大经典行星定名为“普路托”,在汉语中,它被译为“冥王星”。 时间过得飞快。2006年是汤博100周年诞辰。这年1月19日,人们向冥王星发射了一艘探测器“新地平线号”,这艘飞船要用约10年时间飞往冥王星,它携带的仪器将分析冥王星的大气组成,确定冥王星是否拥有光环,研究和发现冥王星的卫星,还要拍下清晰的照片。 在“新地平线号”上,人们将汤博的一部分骨灰放在了一只容器里。这位天文学家发现冥王星时只有24岁,此后终生痴迷星空,还发现了十几颗小行星。和罗威尔一样,汤博也非常好奇,总是声称一些稀奇古怪的发现,如飞碟、火球之类,他逝世于1997年1月17日,享年91岁。 人们还在“新地平线号”上安装了一个探测星际尘埃的“尘埃计数器”,这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第一次在一个行星探测任务中使用了由学生们研制的仪器。为了向为冥王星命名的伯尼表示敬意,人们将这个仪器命名为“维妮蒂娅 · 伯尼学生尘埃计数器”。时年87岁的伯尼闻讯后说,“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时隔这么多年人们依然记得我,还向冥王星发射探测器,这真太不可思议了。”这位当年的小伯尼活了90岁,2009年4月30日在英格兰辞世。 新地平线号搭载了冥王星发现者克莱德·汤博(Clyde Tombaugh)的骨灰。 那个终其一生也没有看清冥王星的人,终于成为了全人类离它最近的人。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张唯诚 著《 镜收眼底:天文望远镜中的星空 》一书。文中标题略有改动。 《 镜收眼底:天文望远镜中的星空 》一书 力图全面生动地描述人们通过望远镜所看到的星空。本书在展示天文望远镜中的星空世界的同时也展示人们发现星空的有趣的历史,让读者在领悟了星空的奇妙和宇宙的浩瀚之外,也为人类探索宇宙,寻求真理的伟大精神所感动。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215 次阅读|12 个评论
烟花算法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sciencepress 2015-7-16 09:02
自从烟花算法的开创性论文“Fireworks algorithm for optimization”由 谭营 于2010 年在首届国际群体智能大会上发表以后,业界对烟花算法的研究就逐步深入和铺开了。本文详细介绍了烟花算法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综述了到目前为止的烟花算法研究文献。 通过对原始烟花算法深入、细致的分析,针对原始烟花算法存在的不足,相继提出了大量的改进方法,并据此发展了各种改进算法,以及几种混合型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原始烟花算法的性能,丰富了烟花算法的研究内容。进一步,研究了烟花算法求解不同类型优化问题的能力,还有大量的研究人员进行了烟花算法的应用研究,给出了一些典型的成功应用案例。 1、 理论研究方面 在收敛性的理论分析工作方面,Liu 等从理论上详细分析了烟花算法的收敛性,指出烟花算法是一个吸收马尔可夫过程,进而给出了收敛性定理,并给出严格的数学证明。此外,在本书中,我们首次研究了随机数对于烟花算法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烟花算法对于随机数产生器的要求不高,不同的随机数生成方法对于算法性能的影响不明显。 2、 算法研究方面 烟花算法研究的开创性论文是由作者发表于首届国际群体智能大会。该文首次提出了受烟花爆炸启发的群体协同优化算法,即烟花算法。详细介绍了算法的组成、各个算子的要求和原则,以及各个算子的具体实现方法。该文指出烟花算法包括爆炸算子、高斯变异算子、映射规则和选择策略,并给出了满足原则的具体实现方案。为了验证烟花算法的有效性,实验对比了两个典型群体智能算法——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和克隆粒子群优化算法,在由11 个测试函数组成的集合上,烟花算法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Pei 等研究了适应度函数估计对于烟花算法加速性能的影响,讨论了不同适应度函数值的估计方法对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二次多项式模型和随机选择样本策略的性能最优,并且相对于烟花算法其性能优势非常明显。Ding 等提出一种并行烟花算法GPU-FWA,它是基于图形处理单元(GPU) 的烟花算法的高效并行实现方案,可以全面加速烟花算法的运行速度,在当前流行的GPU 硬件和CUDA 平台下,实现了近200 倍的加速性能。相对于烟花算法,GPU-FWA 做了一些算子上的改动,主要目的是减少烟花之间交互的同时使得性能损失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在文献中,烟花之间每隔一定代数才会计算爆炸半径和爆炸幅度。这极大地降低了烟花之间的交互,提高加速比。Zheng 等对烟花算法的算子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针对烟花算法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改进,并最终提出增强烟花算法。改进的工作包括基本烟花算法中的爆炸算子、高斯变异算子、选择算子,以及映射规则等4 个方面。Zheng 等和Li等细致地研究了烟花算法中爆炸幅度的自适应策略,分别提出了动态搜索烟花算法和自适应烟花算法。此外,有部分学者研究了烟花算法和其他算法的混合算法。Zheng 等和Yu 等分别尝试将烟花算法和差分演化算法进行混合。混合算法FWA-DE 相对于烟花算法和差分演化算法在测试函数集合上具有更好的性能。Gao 等将烟花算法和文化算法进行混合,并应用到滤波器设计的优化问题中,同时对比了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和自适应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实验结果表明文化烟花算法具有更好的性能。此外,Zhang 等提出了生物地理学优化{烟花混合算法(BBO-FWA),该算法的性能要远远优于所基于的BBO 和FWA 两种算法。Pholdee 和Bureerat 系统比较研究了24 种元启发(meta-heuristic) 算法的优化性能,他们主要是针对具有动态约束的桁架(truss) 质量最小化问题,在不同问题规模的多种情况下仔细地比较了这些算法的性能,给出了客观的排名,其中烟花算法处于中上游,并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算法。 3、 求解不同类型优化问题方面 连续优化问题又分单目标问题和多目标问题。前述的大量算法都是针对单目标优化问题进行的,已经产生了大量的高效算法。对于多目标优化问题,目前研究的还不多。Zheng 等最先将烟花算法应用于多目标问题,并提出多目标烟花算法(MOFOA),应用到施肥问题的求解中。相对于其他著名的多目标群体智能算法和多目标进化计算方法,MOFOA 表现出了非常优异的性能。 目前,我们也在进行着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基于S-metric 的多目标烟花算法,研究成果将另文报告。此外,我们首次尝试使用离散烟花算法用于求解旅行售货商问题,提出求解旅行商问题的离散烟花算法(TSP-FWA),并将其应用到标准TSP 数据集上,取得了很不错的实验效果。 4、 应用方面 目前,烟花算法及其改进算法已被应用到了许多实际优化问题求解中。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方程组求解、非负矩阵分解(NMF) 计算、垃圾邮件检测算法中参数优化、方向性特征距离度量、数字滤波器FIR 和IIR 的设计、油料作物的施肥问题、群体机器人多目标搜索、电力系统重构问题等。同时,我们也尝试将烟花算法扩展应用到文本聚类和模式识别问题优化中,即如何将烟花算法有效地应用于大数据的文本聚类问题。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谭营 著《 烟花算法引论 》一书。 《 烟花算法引论 》 系统描述了作者提出的一种新型群体智能算法——烟花算法,它的产生、算法实现、理论分析、算法改进及其应用,为读者勾勒出了烟花算法的全景图像。 主要内容包括:烟花算法的基本原理与实现及其性能分析、收敛性和时间复杂度分析、多种改进算法、混合方法、离散烟花算法、烟花算法的并行化实现,以及几种应用实例。书中重点介绍了烟花算法的参数设定,各种改进方法、并行化实现、与典型群体智能算法的性能对比分析等。书中还包括了烟花算法的最新资料和一些重要算法的流程图,以及源代码的链接,供感兴趣读者参阅和使用。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95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女人对男人有多坏!?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5-7-15 09:27
信息不充分, 也就是统计角度不充分. 统计数据是诱人的, 然而即使统计数据是精确的, 由于隐藏在数据的背后原因没有被披露, 或者由于数据解读理解不到位,将会导致人们没有根据地曲解数据, 从而不知不觉地陷入统计信息不充分陷阱. 下面举几个有趣的例子. 案例一: 有关交通意外事故的数据 在日常生活中, 常常有人有意无意忽视总体规模的大小, 用不匹配的统计数据达到蒙人的目的. 最为常见的是有关交通意外事故的数据. 如果不懂得它们是极其不匹配的数据, 无论哪种交通手段的事故记录, 都可能让人们得出错误的结论. 公安部发布的2005 年中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数据指出:2005 年, 全国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272840 起, 造成76689 人死亡, 其中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造成6407 人死亡, 二、三级公路上交通死亡事故最多, 共造成47448 人死亡. 这给人的感觉好像二、三级公路比高速公路更容易出事故. 其实不然, 虽然我国的高速公路近年发展很快, 到2005 年底, 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4.1 万公里, 位居世界第二位, 但全国的二级公路有24.6 万公里、三级公路有34.5 万公里, 合计达59.1 万公里. 在营运里程14 倍余高速公路的二、三级公路上出现的交通事故较多是很自然的事, 因为二、三级公路的营运里程长, 行驶的车辆和行人更多, 出现事故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案例二: 新乳腺癌患者的比率上升 在1980 年到1987 年之间, 确诊的美国新乳腺癌患者的比率上升了32%. 这是个坏消息, 毋庸置疑吧?其实不然, 它反而很可能是个好消息. 医学家认为, 大多数甚至全部的新增病例, 是乳腺癌监测技术进步的结果, 这可是对人类有益的一项进步呢! 案例三: 女人对男人有多坏 有个男性团体想指出女人对男人有多坏. 该团体引用一个支持他们的证据: 在等待处决的女死刑犯中, 一半是因为谋杀了亲夫, 而等候处决的男死刑犯中,只有1/3 是因犯了杀妻罪. 如果我们补充上该团体略而不言的另一个事实:等候被处决的女死刑犯人数只有7 人, 而等候处决的男死刑犯数目为2400人. 那么, 我们还相信这一团体的所谓证据吗?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赵焕光、章勤琼、王迪 著《 真理相遇统计 》一书。 《 真理相遇统计 》从统计学科的特色、人文欣赏的视野着手,运用通俗生动的语言,精彩有趣的故事、丰富典型的案例,介绍统计文化的常识及其统计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主要内容包括为何学统计、统计应用概说、统计陷阱概说、统计历史人物故事精选、统计数据概说、统计数据收集、统计数据组织、统计数据概括、统计指数概说、时间数列概说、随机抽样与抽样分布、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检验与方差分析及其相关与回归分析.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所有专业的本(专)科生、硕士生、中学智优生、中学数学教师,具有一定数学与统计基础的高校教师以及其各行各业的行政管理人员的数学与统计文化修养提高读本,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本(专)科各个专业的选修课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417 次阅读|9 个评论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赞美20世纪物理学
热度 11 sciencepress 2015-7-14 08:30
一位网友给的图注:众神的合影,各种单位、常数、方程、定理的人类形态……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赞美物理学在20世纪所取得的成就。 1900年到来之际,由Newton,Maxwell,Helmholtz,Lorentz以及许多其他人的思想奠基的辉煌的经典物理学大厦似乎已近乎完美;然而经典物理学的这一高度发展状态显现出了某些结构上的瑕疵,结果证明这些瑕疵远非看起来那样肤浅。在世纪转折前后几年的实验和理论发现直接导致了改变物理学家基本观念的革命:原子结构,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但是必须强调,此前的经典成就并未被抛弃,它们最终被视为更为一般的概念的特殊情况,因此现代物理学家仍然必须对经典动力学和电磁学保有正确的理解。除去最为先进的高技术之外,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掺和到大多数技术应用中毫无必要;除去极少数例外情况,经典物理对日常发生的事件和使用的装置都能做出有效的描述。 尽管如此,朝本质上属于本世纪创造的近代物理学的转换极大地扩展了物理科学的范围。在近代物理的框架内,不仅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乃至原子核的组成部分的结构,而且处于大小尺度的另一端的整个宇宙,均已变得可以观察、讨论并使研究者能做出有根据的想象。量子力学阐明了原子的结构并且在它被发明之后的一两年内即表明,至少在原则上它可以解释化学键的来源。 本世纪50年代,用晶体学方法对几个最简单的蛋白质和DNA双螺旋结构的阐明改变了对生物学机理的研究。这当然完全不是说化学和生物学是物理学的分支学科,化学家和生物学家在处理他们那些极为复杂的材料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法。物理学家单独处理这些问题时,完全没法与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相匹敌。但物理学家只要确信其它学科只是运用物理学思想阐明自己的发现,而不是注入迄今未知的自然规律从而毁掉自己领域的研究,他们仍然可以在这个方向上继续自己的探索。 从一开始我们就意识到,我们编辑的《 20世纪物理学 》这几卷书只是撰写这部历史的第一步。在当前阶段这部历史的撰写不能仅仅留给专业的科学史专家,我们所期望的,是本书可以激励他们在以后承担这个任务。书写这部历史的第一步,是由物理学家们指出哪些是他们自认为的本领域中最重要的发展,并且尽可能地剥离掉那些不仅在外行人看来而且即使从事物理学研究的同行们看来也非常困难的复杂问题,使得大家都明白物理学是如何发展的。 我们希望给学习物理学的学生们(也包括教师们和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讲述一个展现这部历史中某些事件的故事,这个故事将使他们受到鼓舞而不是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即使我们最后离达到这个目标仍有某些距离,我们至少给严肃的科学史专家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这段近代史的起始点。事实上,对近代物理学某些领域的历史已有相当深入研究,但这三卷书将清楚地表明,对近代物理学历史的研究还仅仅是开始。我们这样说,绝无低估已有成就之意。 本世纪初年还有一些顶尖的物理学家能保持与各个活跃的物理学研究方向接触,现在已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了。这不仅仅是因为现在已完成的研究工作比过去多得多,而是因为在不同领域工作的研究者们,除了他们学生时期所学的东西之外,已很少有共同的东西了。基本粒子物理理论和技术近来已很少有能向固体物理转换的内容,而由超导研究的进展曾激发起来对基本粒子物理的重大贡献,也已经过去了好几十年。除去要求各位专家们撰写他们所从事领域的内容并希望他们能指出与其他领域的联系之外,我们别无选择。书中以页边旁注方式给出的交叉引用汇集了一些领域间的联系,它们有助于表明某些领域发展的具体思想所涉及到的其它领域。 无论如何,这套书仍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遗漏,我们谨向那些发现他们喜好的观点或他们自己的重要贡献被忽略了的读者致歉。尤其遗憾的是,我们找不到一个作者来讲述电子线路系统如何由无线电通信开始,通过雷达和电子计算机,直到其技术威力支配了实验设计、数学分析及计算的发展史。今天去参观任何一个物理实验室都会使人惊叹,如果没有发明晶体管,还有哪些研究可能进行或值得开展?这仅是技术发展与物理学研究密不可分的一个事例,但也许是最惊人的事例,这段历史完全值得与物理思想发展的历史并行研究。 我们也意识到,我们对物理学的社会作用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例如,物理学发展在战争中的应用以及由军事项目积累起来的对物理学发展的利益(抑或可能的危害?)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我们还忽略了科学资助政策(特别是“大科学”的资助政策)、研究者之间、实验室之间和国与国之间的科学成果的交流以及其它一些主题。对于科学哲学与物理学的关系我们仅给予了极少注意,其实二者关系极大。我们并非认为这些问题不重要,与此相反,阐述这些论题需要远比这几卷书大得多的篇幅,我们希望这些论题以更为完整的方式得以处理。也许我们的工作可以为这种努力提供有用的背景。 他们是真正懂得何谓杰出的。 我们在这几卷书里所采取的低调描述,可能会引起一些普通读者以及活跃的物理学家们的惊奇:因为前者已经习惯了新闻记者式的夸张,后者则对诸多研究论文和快讯中常见的对自己结果首创性吹嘘的现象感到无奈。如果任何人有资格使用那种高调语气,一定是那些为自己所撰写的工作付出一生并亲自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他们是真正懂得何谓杰出的。正如那些与Einstein或Heisenberg或Feynman(以及其他物理学的英杰)交谈过的人绝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滥施夸奖一样,我们的科学英杰们都不会做出夸大的宣称。当他们最终突然认识到真理时也许会感到激动不已,一些人在向他人解释自己的发现时甚至会略显炫耀,但他们都知道所有这些早已在那里等待着被发现。他们通常并不是从无到有的革命性的创造者,而是像他们的先辈一样,先在一件纺织品上发现瑕疵,然后找到如何去修补这些瑕疵的方法,并为这件纺织品重新展现的美丽所陶醉。 谈到整套书的安排组织,指出以下几点或许是有益的。 第一卷 主要涵盖了本世纪前半期的材料,该卷的各章大部分由物理学兼物理学史专家撰写,也就是说,这些作者以前曾撰写过有关的物理学及其历史的著作。 第1 卷目录 第1章 1900年的物理学 第2章 引进原子和原子核 第3章 量子和量子力学 第4章 相对论的历史 第5章 核力、介子和同位旋对称性 第6章 固体结构分析 第7章 热力学与平衡统计力学 第8章 非平衡统计力学:变幻莫测的时间演化 第二卷 和第三卷则含有更强的专业味道,主要处理本世纪后半期的较重要主题。 目录 第2卷 第9章 20世纪后半叶的基本粒子物理学 第10章 流体力学 第11章 超流体和超导体 第12章 晶体中的振动与自旋波 第13章 原子分子物理 第14章 磁学 第15章 原子核动力学 第16章 单位、标准和常量 第3卷 第17章 固体中的电子 第18章 20 世纪的光学及光电子学物理 第19章 材料物理学 第20章 电子束仪器 第21章 软物质:概念的诞生与成长 第22章 20 世纪的等离子体物理学 第23章 天体物理学与宇宙学 第24章 计算机产生的物理学 第25章 医学物理学 第26章 地球物理学 第27章 对20世纪物理学的省思:散文三篇 本世纪的一些伟大物理学家的照片和传略散见于全书的各章中。这些物理学家并不是按代表排名前50之类的标准去刻意选择的,而是要求每位作者在自己所撰写的领域内挑选几个做出最突出成就的学者的结果。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向读者奉献了一个具有多样性的现代物理缔造者们的样本。近代物理学的历史告诉我们,这些学者以及难以数计的其他一些人,尽管并非个个聪明绝顶,但却都具有天才并献身于他们所从事的、他们认为无比重要的事业。这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故事,如果这一套书的讲解能鼓励他人更好地来讲这个故事,我们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Lurie M Brown Abram Pais Brian Pippard爵士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美) 布朗(Brown, L.M.) 等编、 刘寄星 等译 《 20世纪物理学 》一书。第1、2卷已出版。 20 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 物理学在20世纪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改变了世界以及世界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 20世纪物理学 》 是由英国物理学会、美国物理学会组织发起, 由各个领域的知名学者(有很多是相关领域的奠基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执笔撰写, 系统总结20 世纪物理学进展的宏篇巨著, 其内容涵盖了物理学各个分支学科和相关的应用领域. 全书共分3卷27章, 最后一章为3位物理学大家对20世纪物理学的综合思考和对新世纪物理学的展望.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506 次阅读|22 个评论
生物怎么入侵新生态系统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5-7-13 08:18
外来种通过各种途径到达某一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就能造成危害,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从“移民”到“侵略者”的转变。外来种的入侵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学过程,通常包括种群传入、定殖、潜伏、扩散、暴发等几个阶段。 图 入侵生物学学科的体系框架(万方浩等,2009,2011b) 种群传入是生物入侵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指物种离开原产地(或原分布区)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种群传入必须经过某一途径才能实现,而这些物种传入所凭借的自然或人为的方式、方法称为入侵途径(introduction pathway)。入侵的途径是多样化的,总体上可以分为自然传入、无意传入和有意引入三类(徐汝梅和叶万辉,2003)。 一、自然传入 自然传入(natural introduction)指的是在完全没有人为影响情况下物种自然扩散至某一区域。植物种子(或繁殖体)等可以通过气流、水流自然传播,或借助鸟类、昆虫及其他动物的携带而实现自然扩散。 例如, 紫茎泽兰、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虽然主要是通过交通工具的携带而从中越、中缅边境传入我国,但风和水流也是其自然扩散的原因之一。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可能是以种子通过气流从东南亚传入我国广东省的。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别称:小花假泽兰,是目前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危害最严重的一种杂草,也是IUCN 所公布的全球100 种最具威胁的入侵种之一(图8-14)。薇甘菊的种子细小而轻,长1.5~2.0 mm,宽0.2~0.5 mm,千粒重仅0.0892 g(相当于3~5 粒稻谷的质量),且具冠毛,冠毛由40 条左右的刺毛组成,这些特征十分有利于其借助风力进行远距离传播扩散。 一些杂草种子具有芒、刺、钩或者黏液,能黏附在动物皮毛上和人的衣服上传播,如金盏银盘(Bidens biternate)、大狼把草(Bidens frondosa)、狼把草(Bidens tripartita)、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苍耳(Xanthium sibiricum)、窃衣(Torilis scabra) 等杂草种子具芒、刺或钩, 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种子具黏液,有助于其传播。 苋属(Amaranthus)杂草、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等种子可被鸟类摄食并随其排泄物传播扩散。 动物可依靠自身的能动性(靠近地面迁移、空中飞行等)及气流、水流等自然力量而扩展分布区域,从而形成入侵,如灰斑鸠(Streptopelia decaocto)、麝鼠(Ondatra zibethica)、美洲斑潜蝇等。 延伸阅读:灰斑鸠 灰斑鸠 (Horia Varlan 摄;http://en.wikipedia.org/wiki/Streptopelia_decaocto;2014-11-15) 灰斑鸠体型中等,平均体长32 cm,翅展47~55 cm,灰黄至灰红色,后颈具一半领状黑斑,斑周边白色。无迁徙行为,但扩散和定殖的能力很强,是北美洲等地区入侵性最强的鸟类之一。 19 世纪末,灰斑鸠主要分布于亚洲的暖温带、亚热带地区。在欧洲,灰斑鸠最早来源于印度、斯里兰卡和缅甸,16 世纪通过自然扩散和引种扩散至土耳其和巴尔干半岛地区,此后一段时期内,灰斑鸠的分布局限在较小范围内。但从20 世纪初开始,其分布范围迅速扩大,在大约50 年的时间扩张到了欧洲大部分地区及非洲西北部。据估计,在欧洲,灰斑鸠的扩散速度为每年45 km 左右(Hengeveld,1988)。 在美国,灰斑鸠于20 世纪80 年代早期经由佛罗里达入侵,其初始个体可能来自巴哈马群岛(位于佛罗里达海峡口外的北大西洋上),即70 年代中期,当地笼养的灰斑鸠逃逸后建立的野外种群。与在欧洲相比,灰斑鸠在美国的扩张速度更快。以阿肯色州为例:该州对灰斑鸠的报道最早见于1989 年,从1997 年开始,灰斑鸠从该州的东南端向西北方向扩散,只花了5 年时间即到达西北端,平均每年扩张的距离达100 km。分析发现,灰斑鸠之所以能在美国迅速扩张,人类活动影响下道路、农业生产区域等景观格局的改变是重要原因之一(Fujisaki et al.,2010)。 灰斑鸠传入后,可能会与一些土著鸟类发生竞争,如哀鸽(Zenaida macroura)、白翅哀鸽(Zenaida asiatica)、普通地鸠(Columbina passerina)。但是,尚无确切证据表明灰斑鸠会对其他物种及生态系统直接产生不利影响。尽管如此,由于入侵性很强,灰斑鸠的潜在威胁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微生物的自然传入方式更多样化一些,它们既可借助非生物因子如气流、水流进行传播和扩散,还可随其宿主动物、宿主植物(种子、繁殖体等)的活动和扩散而 实现入侵。 小麦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图为受小麦矮腥黑粉菌侵染的小花及菌瘿(Goates,1996) 二、无意传入 无意传入(unintentional introduction 或accidental introduction)是外来种借助人类各种类型的运输、迁移活动等传播扩散而发生的。发生无意传入的主要原因是在开展这些活动时人类并未意识到传入外来种的风险,或者没有足够的知识、技能来识别潜在的外来种,从而导致生物入侵。 一些物种由于个体微小或发生较为隐秘,常被人们忽视或难以发现,故十分容易随其他物品进行传播。 国际地区间大量客货运船只携带的压舱水、海洋垃圾导致了大量水生生物入侵,如哈氏泥蟹(Rhithropanopeus harrisii)、沼蛤(Limnoperna fortunei)、斑马贝(Dreissena polymorpha)等均可随压舱水进行传播。斑马贝原产于里海和黑海,早在19 世纪上半叶即随船只入侵到了北美海域及河流湖泊,在当地造成严重的生态和经济影响,目前被IUCN 列为全球100 种最具威胁的入侵种之一。 哈氏泥蟹(战爱斌提供;Briski et al., 2012)。 哈氏泥蟹原产于加拿大东部的大西洋海域,现已入侵至欧洲及北美洲西部地区。 哈氏泥蟹生殖力强,照片示雌性携带的大量卵粒。 沼蛤(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Francisco Sylvester 摄于阿根廷Río de la Plata)。 沼蛤原产于我国,20 世纪90 年代入侵到了南美洲等地。 外来种可随进口农产品或货物运输带入。红火蚁主要借助货物、运输工具调运等途径而长距离入侵。2005 年、2006 年和2007 年,广东各口岸从进口的废纸、原木、木质包装、水果、废旧塑料上分别截获了43 批次、62 批次和95 批次红火蚁。在进口的粮食中常发现植物种子。由于进口粮食的国别多、渠道广、品种杂、数量大,加之杂草种子常与粮食颗粒相似,难以检测、检查到,因此携带有害杂草籽的风险很高。例如,石茅(又称假高粱)(Sorghum halepense)的颖果出现在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从美洲进口的粮食中。仅1998 年,我国大连、青岛、上海等12 个主要口岸就截获了547 种杂草和5 个变种,分属49 个科。这些杂草来自30 个国家,主要在进口食品、饲料、棉花、羊毛、草皮和其他经济植物的种子时带入。 一些物种易在被人类活动改变的环境中传播并扩展分布区域,从而形成生物入侵。人们在农田、林场工作时,交通工具、工作工具、鞋底的泥土、运输的苗木等都可以带入外来种。例如,小叶冷水花(Pilea microphylla)、草胡椒(Peperomia pellucida)等物种常随带土苗木传播;非洲大蜗牛(Achatina fulica)的卵和幼体可随观赏植物、木材、车辆等传播,卵还可混入土壤中进行传播。 松材线虫危害状(李中安提供)。松材线虫主要依靠人为调运感染疫病的或者携带寄生有松材线虫的天牛的苗木、松材、松材包装箱及松木制品进行长距离传播。 一些物种能适应长途运输条件,常隐藏于运输工具和设备中,从而导致生物入侵,如老鼠、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等。众所周知,老鼠的长距离传播、入侵是跟随着人类的探险、贸易步伐同步进行的,也是较早被注意到造成灾难后果的入侵种。较早时候世界上一些地方没有老鼠分布,如美国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1780 年,一艘日本海船从挪威装载货物后航行到阿留申群岛附近失事,在挪威悄悄进入船舱的老鼠逃逸到了岛上。由于岛上没有树木,海鸟也不愿在此栖息,因此这些老鼠失去了天敌。这里很快便成了老鼠的乐园,乃至这个岛后来被称为鼠岛。舞毒蛾主要以卵块随运输工具、集装箱、木材及其他货物作远距离传播,该虫卵抗逆性较强,可忍受极端温度、湿度。例如,卵的过冷却点低至-27℃,因此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存活率高,入侵风险大。 有些物种与人类引入栽培、养殖的物种外形相似(如杂草种子、鲤科小鱼),或者寄生于其他物种上[一些寄生生物、病原微生物,如栗疫菌(Endothia parasitica)],或者与其他物种共生,这些物种也容易造成生物入侵。 有一些外来种原栽培或饲养于动植物园中(或被人为限制在小区域内),它们逃逸出来成为入侵种。在植物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荞麦(Fagopyrum sagittatum)、南苜蓿(Medicago polymorpha)、圆叶牵牛(Pharbitis purpurea)、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海州常山(Clerodendrum trichotomum)、小叶冷水花等。 黄花茅(Christian Fischer 摄于德国北部;http://en.wikipedia.org/ wiki/File:AnthoxanthumOdoratum.jpg ;2014-11-13)。黄花茅在国外分布于欧洲、西伯利亚等地,我国仅见于江西庐山,可能是从国外无意传入的。黄花茅常用于制作草坪;由于植株能散发类似香草植物的气味,成熟时穗部呈亮丽的金黄色,也用于室内装饰。 三、有意引入 我国从国外或外地引入优良品种有着悠久的历史。 大部分引种以提高经济效益、观赏和保护环境为目的,其中有部分种类由于引种不当而成为有害物种。 对外来植物而言,有意引入(intentional introduction)的目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①作为牧草和饲料而引入的, 如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凤眼蓝(Eichhornia crassipes) 等;②作为观赏物种的,如荆豆(Ulex europaeus)、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圆叶牵牛、马缨丹(Lantana camara)、南美蟛蜞菊(Sphagneticola trilobata) 等;③作为药用植物的,如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④作为改善环境植物的,如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大米草、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等。 我国引入的几种观赏植物(示花的形态)。 A. 荆豆(夏威夷大学Forest Starr 和Kim Starr 摄; http://en.wikipedia.org/wiki/Ulex_europaeus ;2014-11-18);B. 加拿大一枝黄花;C. 马缨丹;D. 南美蟛蜞菊。 引入动物的主要目的则是用于养殖,如许多螺、贝、虾、鱼、蛙类动物,或用于观赏,如一些龟、鸟类动物。 水产养殖中引进频率最高的10 种动物 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 鲤(Cyprinus carpio) 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鳙(Aristichthys nobilis)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水生物种引进数据库。 大部分引种以提高经济效益、观赏和保护环境为目的,其中有部分种类由于引种不当而成为有害物种。例如,在我国,作为饲料从南美洲引进的凤眼蓝,已对我国的水生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危害。从欧美等地引进的大米草原本为了保护沿海滩涂,近年却在沿海地区疯狂扩散,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虽然这些外来入侵种数量较少,但给世界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容忽视。我国目前已知的265 种外来有害植物中,超过50% 的种类是人为引种的结果。 延伸阅读:大米草 大米草原产于英国,我国于1963~1964 年从英国、丹麦引进,1964 年在江苏射阳县育苗成功,1978 年推广到海滩种植,用于促淤。但目前仅在江苏有促淤价值,沿海其他省份已控制引种。 大米草繁殖力极强,种子随潮漂流,见土扎根,根系极其发达,且具根状茎,一旦传入便能迅速繁衍和扩散。在入侵地,大米草不但侵占沿海滩涂植物的生长空间(图2-5),而且导致沿海养殖的多种贝、蟹、鱼类窒息死亡,使涉禽等鸟类难以找到食物,由此降低物种多样性,严重影响滩涂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因此,大米草目前已被控制引种。 大米草在沿海滩涂大量生长 作为经济动物从南美洲引进的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已成为我国部分地区尤其是南方水域的严重入侵种。图为 福寿螺的发生和危害。 A、B. 分别示稻田发生和稻株被害状;C、D. 分别示荷塘和水沟中大量发生;分图B、C 植株上的红色块状物为福寿螺卵块。 同样,在国外,有许多有意引入的物种已发展成为入侵种,如从外地引入到欧洲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引入到全球许多沿海水域的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 延伸阅读: 太平洋牡蛎 太平洋牡蛎(David Monniaux 摄;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Crassostrea_gigas_p1040847.jpg;2014-11-15) 太平洋牡蛎原产于日本等地,常栖息在潮间带及浅海的岩礁海底,以左壳固定在岩石上。太平洋牡蛎因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被世界许多地区引种和养殖,在一些地区已成为一种严重的入侵种。在我国,太平洋牡蛎先由浙江于1979 年从日本引进并用于养殖,现为南方沿海养殖贝类的主要品种之一。 在欧洲西北沿海,太平洋牡蛎的引进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引进后扩张速度很快,目前已成为当地最有名的外来种之一。有趣的是,针对太平洋牡蛎的生态影响,人们褒贬不一,目前尚存争论。一种观点是,由于该牡蛎能形成复杂的牡蛎礁(oyster reef)结构,故发生后有助于提高生境的异质化程度,从而有利于提高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尤其在一些江河的入海口,受人类活动影响生物多样性下降明显,对此牡蛎礁能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此外,从长远来看,牡蛎礁有助于促进水底沉积物的积累,保护滩涂免受侵蚀,从而减轻海平面上升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种观点则是,由于与土著双壳贝类竞争空间、食物等资源,太平洋牡蛎大量发生时会显著缩小土著种的生态位宽度,最终可能取代某些土著种,降低生物多样性,并还可能通过级联效应对其他营养层产生负面影响。不论人们的观点如何,已存在的现实是,太平洋牡蛎引入欧洲西北部的50 年中,已使当地众多河口的生态系统发生显著变化(Troost, 2010)。 太平洋牡蛎的分布(Molnar et al.,2008)。 蓝色示原发生区域,棕色示已明确发生的区域,浅黄色示发生状况尚不清楚的区域。 另外,太平洋牡蛎的养殖和运输可促进其他外来种的入侵。在欧洲,多种非脊椎动物、水藻的入侵与太平洋牡蛎有关,它们附着在运输牡蛎时所采用的包装材料上、牡蛎壳上或寄生在牡蛎内部组织中进行传播(Savini et al., 2010)。 太平洋牡蛎形成的牡蛎礁(Troost,2010)。 A. 位于荷兰东斯凯尔德河口的牡蛎礁;B. 幼期牡蛎聚集在一起的情形 总体而言,绝大部分的生物入侵是由 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因而生物入侵可以看成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全球变化之一。 外来种入侵的途径可能是多方面的或者是相互交叉的,有些物种可能是经过一种以上的途径侵入的,而且在时间上、地点上也可能是多次传入,最终成功入侵并迅速发展。例如,近年来入侵澳大利亚的猫爪藤(Macfadyena unguis-cati)种群可能是单次传入或最初传入的种群数量很小,而棉叶珊瑚花(Jatropha gossypiifolia)入侵种群是由不同来源地多次传入或者是由遗传多样性丰富的来源地多次反复传入而形成的。 在我国,目前已知的544 种外来入侵种中,大多数属于有意引入或无意传入,经自然传入的仅占2% 左右,另外有1/4 的物种其传入途径不清楚。 中国大陆外来物种的传入路径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万方浩、侯有明、蒋明星 主编《 入侵生物学 》一书。 《 入侵生物学 》包括入侵生物学概论、外来种的入侵过程、入侵种的生物学特性、生物入侵中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可入侵性、生物入侵的预防与控制、生物入侵的管理、重要农林入侵物种共8章内容,重点介绍了生物入侵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预防、控制和管理入侵生物的策略、技术和方法,以及我围33种重要农林入侵物种的入侵生物学和防控技术等。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945 次阅读|6 个评论
傅延龄:任何离开剂量去评价经方疗效的话都站不住脚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5-7-10 08:51
张仲景方剂又称为“经方”,是众方之祖,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但经方的本原剂量是多少,却是一个百家争议、千年难决的历史疑问。 我关注经方本原剂量,并把经方本原剂量问题作为我的研究兴趣之一,前后已有十多年的时间。我曾经怀疑经方药物计量采用的是汉秤,所以也同持有相同观点的人们一样,努力寻找一个我可以接受的“真相”,而且我的寻找是锲而不舍的。 我曾先后建议我所指导的不同年级的3名博士研究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去进行探索,他们是2002级博士生黄英杰,2006级博士生谭曦然和2008级博士生韩美仙。我记得我给他们三人都讲过这样的话:中医历来重视继承前人的经验,按前人的经验用药;在数千年的历史里,中医师传徒,父传子,薪火相传,代代不绝,如果经方药物计量采用的是汉秤,那怎么会经过宋、明,药物的常用剂量竟然下降了六到七成?这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啊!所以经方药物计量采用的应该不是汉秤,也就是说经方药物计量的1斤,其量值不应该是250g,或者220g;它的1两,其量值不应该是15.6g,或者13.8g。记得2000年我去台湾讲学,遵朋友的安排去一家中医诊所访问,诊所的主人是一位从美国中医学校毕业的年轻女医师,她把她的一些处方拿给我看。我见大多数都用的是经方,药物用量很大,白术、干姜、茯苓、桂枝、芍药等都是三五十克重,很诧异,其回复为:“我用的是张仲景的量啊。”原来她就是将经方的1两折算为15.6g。当时我对她说:“要慎重哦!”虽然没有直接说那样折算是不对的,但言下之意是很明显的。还有一次,在我校校园里我遇到郝万山教授,向他请教经方本原剂量的有关问题。我知道郝老师认为经方1两的量值是15.6g,他发表了论文,并多次在讲座中谈到他的观点。我记得当时我的问题或许有一点不太礼貌:“像您啊,还有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柯雪帆老师啊,都认为经方1两合今约15.6g。可是您与柯老师在临床上也不这样用啊?” 后来,我参加了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仝小林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973项目,承担“基于文献及临床经验分析的中医方药剂量理论研究”课题,仝老师多次催促我赶快把经方本原剂量考证结果拿出来。在前两年里,我的所有研究、所掌握的所有文献,都指向一个事实: 经方对药物的计量采用的是汉秤 。但是我仍然不敢发表文章。我曾不止一次地说,真的不敢仓促做结论,因为这一次不是发表我个人的观点,这次发表的观点将是973课题的研究结果。 近来在读书时,看到有关认识堡垒问题的一些议论。一个人,他的所见可能是不真实、不全面的,他所接受的知识甚至有可能是不正确的,这些都有可能在他的思维里形成一道樊篱,一个将他的思维团团围住的认识堡垒。如果不出现裂缝,不出现缺口,他的认识将走不出去,他的观点将改变不了。 金元以后,特别是明代以来,人们之所以不接受经方计量单位的1两只约为今秤重量的13.8g或15.6g,其实就是受到认识堡垒的阻碍。金元以后,明清以来,普天之下,医生的用量皆小。汉唐大汤剂是几百年前的事,是超过二十代人以前的事。人们久用散剂,遂忘汤法,对大汤剂完全陌生。试想普天之下,三四百年间,医家用的都是小剂量,他们怎么可能设想经方的剂量在数倍甚至十倍以上? 但是后来我和我的团队在973课题的压力、动力和助力下,对经方本原剂量问题再一次进行了彻底的研究之后,我便坚信经方药物计量的确采用的是东汉官秤。这次研究我改变了思路,主要不是对两汉的度量衡量值进行考证。两汉度量衡量值早已被度量衡史专家依据大量的文物和文献,全面考古,细致考证,研究得比较透彻。那是几代度量衡史专家的努力,而且不少专家是倾其毕生精力从事古代度量衡研究。大多数医家是没有能力,尤其是没有精力进行那样深入、全面、细致的研究的。大多数医家所进行的考证、所撰写的文字,都不过是借用、参考度量衡史专家的研究结果而已。我这次的研究思路,我称之为“ 综合逻辑考证 ”,集中精力回答一个问题:经方药物计量不用官秤吗?最后我的答案是,经方药物计量一定要用官秤。我们把理由概况为“四无”: 无胆、无需、无力、无它 。我们可以问一问,当时的医家有必要在官颁度量衡之外,另外搞一个权衡吗?他们有这个能力吗?当时没有印刷术,书本很少,即使某位特立独行的人物在某种思想的驱动下要搞,他能够实现吗,能够推广吗?如果伊尹或者张仲景本人在著书的时候另搞一套权衡,又有几个人能看到他们的书? 当然我们提出的依据和理由远不止这“四无”。 在此我还想说说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研究的意义。有些人认为经方本原剂量问题不是一个问题,没有研究意义。他们说临床上该用多大的量就用多大的量,不需要问经方本原剂量是多少。那么让我们看看经方疗效评价问题吧。历史上曾经有“古方今病不相能”的说法,而另外也有经方效如桴鼓、效如影响的赞誉。如果剂量都不清楚,如何评价经方的效果?当下网络上有一句话“任何脱离了量去谈毒性的话都是耍流氓”。回到经方疗效问题上来,我们可以说,任何离开了剂量而评价经方疗效的话都是站不住脚的。 最后,我还想告诉读者一点个人的体会。方药量效研究十多年,特别是五年的973课题研究,对我临床处方用药影响很大。我常说, 任何药物的应用都要看剂量是否合适;不是用了没有,而是用够量没有、用了合适的量没有 。 北京中医药大学傅延龄 甲午年仲秋于北京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傅延龄、宋佳、张林 著 《 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研究 》 一书作者自序。标题为编者所加,文字略有删减。 《 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研究 》是《中药临床用量研究丛书》分册之一,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之“基于文献及临床经验分析的中医方药剂量理论研究”课题成果。 张仲景方剂又称为“经方”,是众方之祖,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但经方的本原剂量是多少,这却是一个百家争议、千年难决的历史疑问。著者采用综合逻辑考证方法,基于严谨细致的文献分析、文物对照和药物称重,结合医理与药理,充分论证经方药物计量只能采用东汉官秤,其1两的量值合今约13.8g。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055 次阅读|8 个评论
织布机与计算机
热度 6 sciencepress 2015-7-8 08:45
图中左边为一台古老的织布机,右边是一台现代的电子计算机,它们两者之间会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织布机乃是一种非常原始的半机械化布料织造工具。考古发现,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中就出土了纺轮、卷布棍、梭形器和机刀等器物,据推测这些可能属于原始织布机的附件。这些出土器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除了手工编织以外,已经发明了原始的织布机械。 现在电子计算机是人们工作和学习不可缺少的现代化设备。当前人们普遍认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为1946年由美国政府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开发的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但现代计算机的历史绝不是从这时才开始的。在此之前已经存在大量的理论储备和试制研发。如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公元1916-2001年)的信息论,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公元1894-1964年)的控制论,乔治·布尔(George Boole,公元1815-1864年)的布尔函数,阿兰·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公元1912~1954年)的图灵机,约翰·阿坦那索夫(John Vincent Atanasoff,公元1903-1995年)的ABC计算机和查尔斯·巴比奇(Charles Babbage,公元1792—1871年)的分析机,……,如果再继续往前追溯,就联系到古老的织布机了。 大家可能很难想像,事实上现代计算机的编程思想就是来源于织布机的花纹编织。 1、 老式提花机 普通织布机只能织造平纹布料或斜纹布料,如果要织造花纹布料就需要采用提花机。老式提花机是中国古代重要发明之一,早在商代时期就有使用。 图 老式提花机的织造场景 如图所示,工作时,一人在上提综操控经线,一人在下踏杆引导纬线。东汉王逸《机妇赋》中描述了老式提花机的织造工作场景,“纤纤静女,经之络之,动摇多容,俯仰生姿”,真是好一幅美伦美奂的动人画面。 2、 雅卡尔提花机 十九世纪早期的法国里昂是世界闻名的丝织之都。里昂的丝织工人们织出的丝绸锦缎图案绚丽,精美绝伦,被人们视为珍品,然而他们使用的工具却还是老式手工提花机。这种机器需要有人站在上面,费劲地将经线一根一根地提起、放下,就好像演员在操纵牵线木偶一样。可想而知,这种方式的工作强度非常之大、工作效率非常之低。 1804年,法国人约瑟夫·玛丽·雅卡尔(Joseph Marie Jacquard,公元1752-1834年),在老式提花机的基础上发明了穿孔纸带控制编制花样的提花机,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雅卡尔提花机工作效率是老式提花机的25倍。其工作原理就是预先根据需要编制的图案在纸带上打孔,根据孔的有无来控制经线与纬线的上下关系。雅卡尔的穿孔纸带不只为丝织行业带来了巨大技术革命,同时也为全人类打开了一扇信息控制的大门。 图 雅卡尔的穿孔纸带提花机 3、 计算机鼻祖—巴比奇 1836年,雅卡尔去世两年之后,计算机科学先驱、著名的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比奇(Charles Babbage,公元1792—1871年)制造了一台木齿铁轮计算机,用来计算很多数学难题。在这台木齿铁轮计算机中,巴比奇利用了雅卡尔穿孔纸带原理进行计算机编程。当时巴比奇的助手,爱达·洛夫莱斯(Ada Lovelace,公元1815-1852年)戏称这台木齿铁轮计算机就如同提花机织布一样,在编织着代数模型。虽然巴比奇没有使用语言编程(一个世纪以后才正式出现),但他毕竟提出了为计算机编程的思想理念,这一理念启发了20世纪的计算机科学家们。因此,人们将巴比奇称为计算机的鼻祖。其助手爱达为巴比奇的分析机设计了求解伯努利方程的程序,因此人们称她为世界上第一位计算机软件工程师。为纪念爱达的伟大贡献,后来美国国防部的标准程序语言以“ADA”命名。 图 巴比奇的木齿铁轮计算机 4、 美国IBM计算机公司 继巴比奇之后,1889年美国统计学家赫尔曼·霍尔瑞斯(Herman Hollerith,公元1860-1929年)根据雅卡尔提花织布机的原理,利用穿孔卡片,开发了穿孔卡片制表系统用于人口普查,大幅提高了人口普查工作效率。霍尔瑞斯的穿孔卡片制表系统,其实就是一套机械式计算机系统,被认为是现代计算机的雏形。如今大名鼎鼎的IBM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当时就是靠卖穿孔卡片制表系统起家的。1935年IBM公司在穿孔卡片制表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型号为IBM601的穿孔卡片式计算机,如图 7-17所示。该产品迅速占领了美国市场,IBM公司也因该产品的大量销售而积累了雄厚的财力和强大的销售服务能力。由此,IBM公司奠定了它在全球计算机领域的霸主地位,并引领全人类快速进入到一个崭新的计算机时代。 图 IBM601穿孔卡片式计算机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罗建举 等著《 木与人类文明 》一书。《 木与人类文明 》研究木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从木与生活、木与科学、木与人文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木与生活篇,通过分析人类衣、食、住、行基本生活方式演进过程,揭示了人类生活对木的依赖和木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木与科学篇,讨论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和现代计算、测量、计时与能源科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木的重要作用和贡献。木与人文篇,探讨了木对音乐、美术、文学和文化传播技术的起源、产生与发展的关键作用和重大影响。通过系统的分析研讨,充分认识到木对于人类文明发育与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没有木,就没有现代的人类文明。木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木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核心。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2203 次阅读|14 个评论
一种新型群体智能算法——烟花算法
热度 27 sciencepress 2015-7-7 08:33
烟花算法 是我在观察现实中的烟花在空中爆炸这一现象,受到启发而提出的一种具有爆炸搜索机制的全局优化求解的新型群体智能算法,它在求解复杂优化问题中表现出了非常优良的性能和很高的效率,已经逐渐获得了业界的高度关注和跟踪研究。通过近5年的发展,已经相继提出了二十余种烟花算法的改进方法、收敛性分析和多项典型应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群体智能算法。 1、烟花算法的 起源与动机 记得小的时候在四川老家,每逢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到来时,我都会邀上几位要好的小伙伴或同学一起到空旷的操场或人烟稀少的街道上,尽情燃放一种在空中爆炸的爆竹花炮。有时,几个小伙伴还会一起进行比赛,看看谁的爆竹扔得高、放得响,在空中燃放出最美丽的图像。这些都是伴随着我们儿时快乐和美好的时光,在我儿时的脑海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迹。 2006 年春节,我来北京大学任教将近一年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对进化计算投入了较多的精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因此,在这段时间不管在干什么和遇到什么新鲜的事物都会看看它们是否与进化计算能联系上。恰好在这一年春节期间,北京将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改为限放,首都市民都迫切地期待着除夕之夜的到来,盼望着过一个更加热闹和欢庆的春节。这年的除夕之夜,北京的天空尽情地开放,市民们都争相燃放。人们燃放出了大量绚丽多彩的礼花,将漆黑的夜空照得亮如白昼,五彩斑斓的烟花,燃放出各种美丽的图像,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儿时回忆,心情无比的畅快和愉悦。 此时,我的脑海里突然将烟花的爆炸图像与进化计算中随机搜索建立起了联系,产生了一种可以用像烟花爆炸图像一样的方式来对问题解空间进行有效搜索的新方式。 通过模拟烟花爆炸的方式来进行多点同时爆炸式搜索,这也许是一种高效的搜索方式,是有别于现有其他方法的新型搜索方法,从而有了研究这种爆炸搜索方式的想法,当时为其取名烟花算法(fireworks algorithm,FWA)。 虽然烟花算法这个名称比较直观和简洁,但是由于它没有直接与优化等求解问题建立直接的联系,此后有些研究人员有时也用其他别称来称呼我们的烟花算法,如烟花优化算法、烟花爆炸算法、烟花爆炸优化算法、烟花爆炸搜索算法、爆炸搜索方法等。尽管有这些不同的别称,这里统一采用原始的名称烟花算法,以免混淆。 我们对烟花算法的研究动机是希望寻求一种求解复杂问题的全局最优解的高效方法。尤其是对具有多模特性的复杂优化问题能够找到高效求解的新途径。 在2006 年的夏季学期,我招收了来自吉林大学的朱元春同学做我的直博生,并安排他来我的实验室从事毕业设计工作。我将之前的想法和研究烟花算法的任务交代给他来实现,并将他的毕业设计题目拟定为“烟花算法的研究与实现”,与他一道开始了对烟花算法的全面研究。 经过半年时间的深入研究,我们共同设计了烟花算法的各个主要要素、组成和基本框架,并以“爆炸算子”为基础搭建了基本的烟花算法。到2007 年5 月份,我们就完成了对烟花算法的基本研究工作。 但是,在接下来的近两年的时间里,因为忙于主持一项国家863 计划项目,只得暂缓了对烟花算法的相关研究工作,直到2009 年夏才有机会重新展开对烟花算法的研究。2010 年,在首届国际群体智能大会上发表了题为“Fireworks algorithm for optimization”的开创性学术论文。自此烟花算法的研究开始受到业界的关注,对其的研究才开始在群体智能领域逐渐展开。 2、 烟花算法属于群体智能优化算法研究范畴 群体智能(swarm intelligence,SI) 是指由许多简单个体组成的群体呈现出的涌现(emergence) 行为所表现出的集体智能,是单个个体所不具备的强大能力,如生物群体系统有蚁群、鸟群、蜂群、鱼群、蜘蛛、萤火虫、细菌等。鸟群掠过天空、蚁群寻觅食物、鱼群在水中游荡、烟花在空中爆炸、蜘蛛的爬行等,这种群体的运动称为群体行为。尽管这些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非常简单,但大量个体组成的群体所表现出的集体行为却是非常复杂的,呈现出了智能的特色。 群体智能是进化计算的一个活跃分支,隶属于计算智能的范畴。近几十年来,计算智能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包括人工神经网络、模糊逻辑与系统、进化计算、混沌计算、模拟退火、禁忌搜索,以及各种混合策略等,都是通过模拟或揭示某些自然现象或过程来实现的。 优化问题是一个古老且永恒的研究问题,也是解决众多问题的基础。大量学者和实际工作者都致力于对其进行不懈的研究。不同于经典优化算法采用确定性规则的方式,群体智能优化算法利用一种概率转移方式,通过各种随机因素结合元启发性规则,采用群体中的多个个体同时对解空间进行并行搜索的方式,通过群体中个体的相互协作与竞争来实现对优化问题的最优解的有效搜索,具有随机性、自适应性、鲁棒性、并行性等显著特点。在求解复杂优化问题时,群体智能优化算法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优势,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群体智能优化算法可以分为基于生物群体的群体智能优化方法和基于非生物群体的群体智能优化方法。 前者包括蚁群优化、粒子群优化、鱼群搜索、虚拟蜜蜂算法、萤火虫算法-I、萤火虫算法-II、布谷鸟算法、蝙蝠算法、人工蜂群算法、人工鱼群算法、磷虾群算法、细菌觅食优化算法等。后者包括烟花算法、水滴算法、头脑风暴优化算法(BSO)、磁铁优化算法等。目前,群体智能算法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算法、求解问题类型、应用。其发展趋势包括混合算法、求解大规模问题(面临维数灾难、大数据难题)、新型改进算法、理论分析等。 通常,群体智能优化算法都有一定的共性,即由组成群体的多个个体(社会昆虫、或粒子) 的相互协同,具有交互传递信息(直接或间接地) 和交互式地适应环境的能力,使群体中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逐代变得越来越好,逐渐求得问题的全局最优解的足够好的近似解。 群体智能优化算法所具有的这种协同交互能力能够打破没有免费午餐(NFL)定理的魔咒,预示了存在并且能够发展出具有性能更加优良的高效算法。 这预示着对群体智能优化算法的深入研究将可能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想的益处,因此激励更多的研究人员从事群体智能的研究和在更多的实际领域里积极采用群体智能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得群体智能可以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 3、 烟花算法的组成与研究内容 烟花算法的基本组成框架如下图所示,主要由爆炸算子(explosive operator)、变异操作(mutation operation)、映射规则(mapping rule) 和选择策略(selection strategy) 四大部分组成。爆炸算子包括爆炸强度、爆炸幅度、位移变异等操作;变异操作主要包括高斯变异操作等;映射规则包括有模运算规则,镜面反射规则和随机映射规则等操作;选择策略包括有基于距离的选择和随机选择等操作。 图 烟花算法的基本组成框架图 烟花算法的工作过程与一般群体智能优化算法相似,首先随机选择N个烟花初始化群体,然后让群体中的每个烟花经历爆炸操作和变异操作,并应用映射规则保证变异后的个体仍处于可行域内,最后在保留最优个体(即精英策略) 的前提下,应用选择策略从生成的所有个体(烟花和火花) 中选择出余下的N-1 个个体共同组成下一代的群体。这样周而复始,逐一迭代下去。通过这种交互传递信息(直接或间接地) 使群体对环境的适应性逐代变得越来越好,从而求得问题的全局最优解的足够好的近似解。 目前,对烟花算法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理论分析、算法研究、求解问题类型和应用研究。 (1) 理论分析。 研究烟花算法的求解机理、收敛性质、演化轨迹特点,各参数对算法性能的影响等理论问题,为开发新的算法和改进现有算法提供理论指导。 (2) 算法研究方面。 在算法研究方面,通过对烟花算法基本组成的各个成分进行深入分析和调整,不断改进烟花算法的性能(收敛性、解的精度、时间效率),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改进烟花算法。同时,通过与其他方法的结合,取长补短,发展出高效的混合型方法。 (3) 求解问题类型。 由于烟花算法的通用性,可以用于求解下列不同类型的问题,即单目标优化问题、约束单目标优化问题、多目标优化问题、约束多目标优化问题、许多目标优化问题、组合优化问题(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problem,COP)、动态优化问题(dynamic optimization problem,DOP)、其他优化问题。 (4) 应用。 烟花算法是一类群体智能优化方法,具有求解复杂问题的全局最优解的能力,同时对求解问题的目标要求很低,不要求问题的目标函数的梯度信息,所以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因此,烟花算法可以应用到许多实际应用领域,求解人们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 4、 烟花算法的 优点与特色 烟花算法不仅继承了现有群体智能优化算法的许多优点,还具有明显的自身特色,归纳起来,烟花算法具有下面一些优点。 (1)爆发性(explosive)。每次迭代开始,需要让烟花进行爆炸,在辐射范围内产生许多与该烟花本身不同的火花。之后,依据特定选择策略选择N 个火花或烟花做为下一代烟花群体,恢复烟花数目,并为下次爆炸过程做好准备。 (2)瞬时性(instantaneity)。烟花算法中爆炸产生的火花,如果没有在选择策略中被选中成为下一代的烟花,这些火花或烟花本身都将在本次迭代中消亡,也就是说,一次特定的爆炸只存在于一次特定的迭代之中,具有瞬时存在性。 (3)简单性(simplicity)。每个个体只能感知局部信息,个体的能力或遵循的规则非常简单,因此算法的组成和实现都非常简单。 (4)局部覆盖性(locality)。对于某一个烟花而言,它的爆炸范围是整个自变量取值范围的一个小部分,其爆炸出的火花是这个爆炸范围内的一些局部点,只是对爆炸范围的区域内的点有一定程度的随机覆盖,但是不会涉及爆炸范围外的点,因此说这种爆炸具有一定的局部性。 (5)涌现性(emergent properties)。使用简单交互规则,通过协同与竞争方式个体间相互作用,其群体总体表现出来的单个个体不具有的复杂行为,呈现出智能的特点。涌现现象是以相互作用为中心的, 它比单个行为的简单累加要复杂得多。 (6)分布并行性(distributed parallelism)。群体中个体相对简单,没有一个直接的中心控制约束,每个个体进行局部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一个分布式方法,呈现出高度并行的特色,特别适合并行化处理。 (7)多样性(diversity)。首先,烟花个体的多样性,我们通过一定的选择机制,使选择保留下来的烟花具有不同的位置,以保证算法的多样性特征。其次,爆炸强度和爆炸幅度的多样性,即在爆炸强度的作用下,根据各个烟花的优良度不同(适应度函数值大小不同),各个烟花产生不同个数的火花。在爆炸幅度的作用下,根据各个烟花不同的优良度,各个烟花产生的火花拥有不同的变异幅度。最后,爆炸算子中的多种变异共存,正如烟花有多个隔层那样,我们设计出的爆炸幅度中存在有多种变异。目前有两种变异:一种是位移变异;另一种是高斯变异。其中,第一种位移变异是跟自变量的取值区间,以及粒子本身的优良度(决定了变异幅度的大小) 相关的一种变异;第二种高斯变异只与烟花本身的位置有关。这两种变异是本质上不同的变异,保证了变异的多样性。 (8)可扩充性(scalability)。由于个体相对独立,个体间的协作通常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信息交流,增加或减少部分个体,对系统的影响都不剧烈,从而保证系统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 (9)适应性(adaptability)。由于只使用各个个体的适应性来对系统求解能力进行评估,因此对所求解问题的要求非常低,甚至不要求所求解问题具有显式的表达。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谭营 著《 烟花算法引论 》一书。 《 烟花算法引论 》系统描述了作者提出的一种新型群体智能算法——烟花算法 ,它的产生、算法实现、理论分析、算法改进及其应用,为读者勾勒出了烟花算法的全景图像。主要内容包括:烟花算法的基本原理与实现及其性能分析、收敛性和时间复杂度分析、多种改进算法、混合方法、离散烟花算法、烟花算法的并行化实现,以及几种应用实例。书中重点介绍了烟花算法的参数设定,各种改进方法、并行化实现、与典型群体智能算法的性能对比分析等、书中还包括了烟花算法的最新资料和一些重要算法的流程图,以及源代码的链接,供感兴趣读者参阅和使用。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9758 次阅读|68 个评论
见识食人鱼
sciencepress 2015-7-6 08:20
食人鱼的种类繁多,已明确鉴定命名的接近40 种,其中分布最广泛而有名的当属 红腹食人鱼 (Pygocentrus nattereri)(别称:红腹锯脂鲤)。 红腹食人鱼作为 外来种的危害在于,一旦在入侵地建立种群,即成为水域食物链顶级动物,强烈挤占土著水生动物的栖息地,由此改变水生生物群落结构,降低生物多样性。此外,红腹食人鱼还能携带可侵染其他鱼类的病原线虫,如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p.)、嗜子宫线虫(Philometra sp.)等。若这些线虫随着食人鱼进入我国,寄生到我国土著鱼类体内,有可能给我国的渔业造成严重损失。 1、 入侵历史及分布 红腹食人鱼原发生于南美亚马孙河流域,主要分布在亚马孙河流域及巴西东北部沿海河流,其中巴西的索利蒙伊斯河(Rio Solimoes)和委内瑞拉的奥里诺科河(Orinoco)中的分布最为密集。另外,食人鱼也分布于巴拉那流域,圭亚那的巴拉圭和埃塞奎博盆地,巴西的圣弗朗西斯科及Prata 盆地等区域。所处流域的环境变化,可导致食人鱼发生迁移和扩散,由此入侵另一片适合其生存的流域。同时,当地人垂钓、贩卖食人鱼也可能造成食人鱼的入侵。 在美洲以外的国家,食人鱼入侵主要是人为有意引进所致。引进目的各有不同,有的是作为水族箱的观赏鱼类,有的用于食人鱼行为研究,有的出于猎奇心理。2003年之前,出于经济目的,食人鱼曾被引入我国,各大水族馆将食人鱼养在水族箱中,供人参观。不过,随着2003 年初南京海底世界的19 条食人鱼被处以“死刑”后,我国市面上不再有食人鱼公开销售或公共展览。但市场上仍有一些个人或团体出于经济目的,未经批准将食人鱼引进中国,进行贩卖。 2、 分类地位及识别特征 红腹食人鱼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脂鲤目(Characidae)脂鲤科(Characins)锯脂鲤属(Pygocentrus)。“红腹”因其腹部鲜红色而名。因其与我国于1982 年引进的经济养殖鱼类短盖肥脂鲤的外形极其相似,故又名食人鲳。 图 红腹食人鱼(引自李家乐等,2007) 体卵圆形,侧扁,颇像一块大铁饼;两颚短而有力,下颚突出有刺,牙齿为尖锐的三角形,上下相互交错排列。色泽鲜丽,体呈灰绿色,背部墨绿色,腹部鲜红色,体侧散布银色斑纹。成熟期的雌雄外观相似,雌性个体较大,颜色较深,性成熟时腹部膨胀,雄鱼颜色较艳丽,个体较小。背鳍和臀鳍前部均无硬刺,但背鳍后方具脂鳍,背鳍条16~18 根, 臀鳍条27~30 根, 尾鳍顶端微凹,呈“叉”形。 3、 入侵生物学及其适应特性 红腹食人鱼适应亚热带气候,适宜水温为22~28℃,对水质要求不高。繁殖场所多位于水生植物丰富的水域,雌鱼产下卵后离开,留下雄鱼看守,为保护鱼卵,此时的雄鱼表现较为凶残。在亚马孙河流域,每年有两个生殖高峰期,分别在4 月和12 月,与当地水域的水位有关。 红腹食人鱼食性凶残。尚无确切的证据证实食人鱼会攻击及杀死人类,但已有研究证实其能吃人的尸体。据报道,巴西一位25岁的姑娘掉进河里4h 后,被打捞上来时仅剩下骨架。鱼卵孵化4d 后,个体长至约1in(2.54 cm),此时即能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随后主要以蚊子幼虫为食;当长到一定阶段时,食人鱼开始混在其他鱼群中,以捕食其他鱼类的鱼鳍和鱼鳞为生;成年食人鱼则主要以较大型动物为食,其中主要是其他鱼类。具有群体觅食习性,会聚集在人群聚居地的河道附近,等待人们清理鱼类抛下的内脏。在亚马孙河,雨季期间资源丰富,食物繁多,此时食人鱼倾向于捕食年老的、受伤的鱼类,较少袭击大型的温血动物;但当旱季来临、资源紧缺时,食物竞争会导致食人鱼饥不择食,此时食人鱼群会变得极具危险性,遇到猎物时,数分钟之内即可将其啃食殆尽。 食人鱼的视力差,嗅觉不甚灵敏,故主要依靠猎物发出的声音来捕食。同时,食人鱼自身也会发出三种特定频率的声音来传递信号,三种信号分别与三种特定的行为即对峙、围圈捕食、追逐有关,这种功能有助于不同个体协作,共同制服猎物。 4、 监测检测技术 潜在入侵风险预测表明,我国南方多数区域是红腹食人鱼的高度适生区。应在这些高度适生区向公众发放食人鱼图片、相关形态鉴别特征资料,一旦发现食人鱼或近似属种的鱼,即应立即交给相关机构、实验室进行鉴定,并调查食人鱼入侵的时间和是否已在野外建立种群等信息。可收集食人鱼骨骼、耳石等标本,以便对疑似样品及时分析比对。 5、 预防与控制技术 在我国,虽然有过关于食人鱼在野外发现的媒体报道,但目前尚无其野外建立种群的科学报道。在国外,有报道称食人鱼曾在佛罗里达和斯里兰卡的野外建立种群。因此,对食人鱼的潜在入侵风险不能掉以轻心,尤其在我国南方的高度适生区,应加强预防和监测,严防其入侵和建立种群。 应加强对水生鱼类的检疫和排查,阻止有意或无意引入。地方政府建立严厉的规章制度,取缔未经许可养殖或贩卖食人鱼的店铺及网店,同时对民众加大宣传教育,树立健康的生态伦理价值观,不允许私自饲养食人鱼,更不可以放生,使其流入野外。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万方浩、侯有明、蒋明星 主编《 入侵生物学 》一书。 《 入侵生物学 》 包括入侵生物学概论、外来种的入侵过程、入侵种的生物学特性、生物入侵中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可入侵性、生物入侵的预防与控制、生物入侵的管理、重要农林入侵物种共8章内容,重点介绍了生物入侵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预防、控制和管理入侵生物的策略、技术和方法,以及我围33种重要农林入侵物种的入侵生物学和防控技术等。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眼动跟踪:透视人类的“思维”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5-7-3 08:43
眼睛视网膜的结构清晰地表现出了高分辨率视网膜中央凹的有限视野。本图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关于中心凹视觉和周围视网膜视觉区别的例子。注意中央凹和周围视网膜视觉的奇妙的不同,在图中,图像的一个有凹的角落,不用移动你的眼睛,将你的注意力转到图像的另一个角落。有趣的是,你会感觉中央凹区域的线交叉处的白色点,但在周围视网膜区交叉处却显示为黑色点。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运动规律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极为有用的途径,让人类透视自己的“思维”。事实上,这可能是当前科技允许的条件下,探知人类注意力最为直观的一条线索。正因为如此,眼动跟踪这个神奇的研究方向,吸引了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探索者。此类研究最早的记录见于十八世纪八十年代。但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于第一台非侵入式眼动仪的发明,眼动跟踪及其应用的研究才开始普及。近年来,随着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和图像处理技术等的飞速发展,眼动跟踪的应用领域,也从早期对于人类心理活动的研究,飞速拓展到医学、工业工程、军事、教育、体育等众多领域,成为当前各科技强国投入巨资的研究热点,展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 美国克莱姆森大学Andrew T. Duchowski教授的 《 眼动跟踪技术:原理与应用 》 ,是最早全面、系统论述眼动跟踪原理与应用的专著,至今已是 第二版 。由于源于为大学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编写的讲义,并经过教学和学生学习实践的考验发展而成书,因此,该书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图文并茂、概念清楚,是相关人员进入眼动跟踪领域的一本必读书。 眼动跟踪的新发展 (第二版前言) 自第一版出版后,眼动跟踪领域在短短的几年里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步。更为重要的是,眼动跟踪技术有了显著地改善。由于计算机处理器速度的增加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改进,眼动跟踪制造商已经开发出了如下所列的第四代设备。 1 第一代:埋置式眼动测量技术,如巩膜接触镜/测定线圈、眼电图法; 2 第二代:图像和视频眼动图法; 3 第三代:基于模拟视频并结合瞳孔/角膜反射的眼动测量法; 4 第四代:基于数字视频并结合瞳孔/角膜反射的眼动测量法,此类方法的实现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器(DSPs)。 通常情况下,最理想的眼动跟踪输出类型(例如,人机交互可用性研究)是对观察者注视点(Point Of Regard, POR)投影的估计,即用户视线在计算机显示器上的(x,y)坐标。第一代和第二代眼动仪一般不提供这种类型的数据。(对于第二代系统,眼动分析依赖于人对图像或视频帧离线的、一帧一帧地肉眼观察,因此,很难轻易地完成POR的计算)。基于视频瞳孔/角膜反射原理实现的眼动仪在经过标定之后,很容易提供POR坐标,这已成为当代眼动仪基本功能。由于快速模拟数字视频处理器的使用,第三代眼跟踪仪能够提供实时完成POR计算。近年上市的第四代眼动仪使用了数字光学器件,由于使用了集成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s),眼动跟踪技术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其易用性、精确性和处理速度获得了显著地提高。 下表通过对新旧设备功能的简单对比,说明了眼动跟踪的技术现状。对于初读本书和不了解眼动跟踪设备的读者,可以暂时跳过表中的对比,阅读并思考后面表中列出的新旧眼动仪的使用方法。 眼动仪功能比较 比较方面 先前系统 目前系统 技术 标定 光学 通信 同步 模拟视频 5到9个点 机器控制 手动对焦/阈值 串口 ( 流处理 ) . 状态字节字 数字视频 任意点 应用控制 自动对焦 TCP/IP ( 主机、客户端 ) . API 回叫 眼动仪使用过程比较 旧系统的典型使用过程 1. 登录控制台。 2. 打开眼动设备。 3. 打开眼睛/场景监视器。 4. 打开眼动电脑。 5. 运行眼动程序。 6. 打开照相机。 7. 打开照明控制 。 8. 调整头拖或者下巴支撑器。 9. 调整 平移/倾斜 装置。 10. 调节相机照射区域。 11. 调节相机焦点。 12. 调整 瞳孔 /角膜阈值 。 13. 标定校队。 14. 运行。 新系统的典型使用过程 1. 登录控制台。 2. 打开眼动电脑。 3. 运行眼动程序。 4. 标定校队。 5. 运行。 不同光学器件(相机)的使用导致了新旧眼动系统使用上的差异。新式系统趋向于使用自动聚焦数字相机,例如,将相机嵌入平板显示器中。将相机嵌入到平板显示器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户使用仪器时的位置,但是这个位置一般会被设置在一个对用户而言舒适的范围内(例如,50至60厘米焦距位置)。与旧式系统不同,只要用户坐在这个范围内,就不再需要下巴托和进一步的参数调整。与此相反,旧式系统需要使用平移/倾斜装置去定位相机,相机必须手动聚焦和缩放镜头,此外还要给软件设置适当的瞳孔和角膜反射检测阈值。而新式系统不需要这些烦琐的操作。 新式系统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开发者可以自己完成标定,这对开发应用程序而言,尤其重要。相应地,当开发者采用旧式系统测试一个新功能时,他或她必须招募一个非常有耐心的实验对象进行测试。这是很大的问题。新式系统的标定技术相对于旧式(第三代)有了长足的进步,因而显著加快了程序和应用技术的开发速度。 本书第一版是基于第三代眼动技术撰写的,第三代眼动仪曾广泛应用于大部分的眼动跟踪研究。新式系统的出现促成了第二版的写作。因此,第二版填补了一些第一版缺少的重要内容,包括: 1 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的眼动跟踪客户端应用程序开发; 2 客户端控制的显示、校准和数据采集; 3 新的编程实例。 除了更新客户端编程的技术说明,第二版还包括了第一版所没有的眼动仪使用的方法论概述,指的是为进行眼动跟踪研究所需要的实验设计方法。第二版简要综述了实验设计方法,提供了一些将眼动度量指标用于研究(例如,可用性)的指导方针,并提供了研究案例。 最后, 第二版 书扩充了第三部分“眼动跟踪应用”的内容。由于新技术的驱动而涌现了大量新兴的、令人兴奋的眼动跟踪研究工作。事实上,从眼动跟踪和眼动的研究报告中已可窥见令人振奋的转变。因此,本书的作者们将描述的重点放在由用户注视点和注意力所呈现的客观证据所支撑的科学成果上,而不是眼动仪令人兴奋的技术进步以及获取眼动数据的技术内幕上。眼动跟踪似乎最终进入了主流科学研究领域,眼动仪不再是稀罕物而是一种工具。希望第二版能够激励读者进行简单的眼动跟踪应用(由于第四代眼动仪的使用,这已经很容易了),并在新的眼动应用和科学探索道路上继续前行。 Andrew T. Duchowski 2006年4月于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克莱姆森大学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美)Andrew T. Duchowski 著、 赵歆波 等译《 眼动跟踪技术:原理与应用(原书第2版) 》一书。这是一本全面论述眼动跟踪原理与应用的专著。眼动跟踪技术近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应用领域日新月异。为此,作者在前一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此书。全书共四部分,用20章的篇幅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眼动的生理心理机制、眼动跟踪系统开发原理、眼动跟踪方法论以及典型眼动跟踪应用。本书特色鲜明,内容新颖,图文并茂,理论和实用性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有关眼动跟踪的专著。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5992 次阅读|9 个评论
人口健康与医药领域的重要战略规划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5-7-2 08:39
1. 新版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规划出台 近几年,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地区及新兴经济体出台了众多的生物技术与生物经济规划。2014年,一些国家又推出了新版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规划,以适应生命科学发展的新变化。2014年1月,南非推出了“生物经济战略”,其目标是制定指导生物科学研究和创新投资的总体框架,并将国家开发生物技术的重心从能力开发转移到生物经济上;2月,印度政府发布了“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Ⅱ期(2014~2020),这是在2007年发布第一版战略基础上,对学科会聚的新态势进行分析后形成的新战略;6月,日本内阁发布了《科技与创新综合战略2014》,将推进健康医疗战略计划列为五大行动计划之一;德国在9月通过了新版《高科技战略》,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在解决当前人类发展面临的挑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作为重要内容列入未来任务研究领域和关键技术中。 2. 会聚、精准、系统深入发展,进一步推动4P医学发展 进入21世纪,生物医学研究已经从发病后治疗转为监测和预防,更易预测(predictive)、个性化(personalized)、预防(preventive)和患者参与(participatory)的“4P”医学成为研究新模式。会聚、精准、系统深入发展,进一步推动了4P 医学发展。 学科“会聚”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次提出。2014年5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 会聚:促进生命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等领域的跨学科整合 》报告,提出了科研机构开展会聚研究的挑战,并从知识交叉的深度和广度、人员结构和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培训、合作机制建设、资助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会聚研究未来发展的实施战略。2014年11月25日,欧盟11个国家参与的系统医学协调行动网络(Coordinating Action Systems Medicine, CASyM),公布了未来十年“CASyM 路线图———欧洲系统医学实施战略”,旨在将系统医学发展为能够协助医疗决策,并设计个性化预防与治疗计划的可行性体系,还阐述了系统医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基于系统的方法和实践,大幅度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精准医学”的概念由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NRC)在2011年首次提出,其内涵为在正确的时机向正确的患者提供正确的预防治疗措施,总体思路就是要利用系统生物学策略获取和分析个体的生物学大数据,据此制定预防和治疗方案。2014年3月,欧盟发布的创新药物二期计划战略研究议程(IMI2SRA),将实现精准医学确定为主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2015财年预算将重点资助精准医学,预算额为9.7亿美元,通过开展治疗药物新靶点的合作研究及其他创新项目,研究适合个体特质的治疗手段。 3. 生命科学进入大数据时代 测序技术和组学的发展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引领生命科学进入大数据时代,为了迎接这一新的研究形势,相关计划陆续出台。历经两年的酝酿,2014年美国NIH “从大数据到知识”(BD2K)计划宣布投入3200万美元资助首批项目,通过支持数据科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应用和培训,发展全新标准、方法、工具、软件,并培养相关能力,增强生物医学大数据的使用。与此同时,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公布了“癌症基因组学云试点项目”,投入1930万美元,将从海量数据中获取关键的NCE数据集,以推进癌症研究。2014 年,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宣布投资5000 万英镑设立“医学生物信息学计划” (Medical Bioinformatics Initiative),通过开发耦合复杂生物数据和健康记录的新方法,解决关键的医学难题。 4. 神经退行性疾病受各国关注 伴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神经退行性疾病受到各国关注。2014年,多个国家频繁出资资助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2014年4月,OECD发布《释放大数据能量用于阿尔茨海默病和痴呆症研究》,倡导加快全球开放式合作来加速阿尔茨海默病和痴呆症研究创新。7月,美国NIH 继续投资2400万美元资助阿尔茨海默病基因组前沿研究,并于11月投入2340万美元资助老年疾病转化研究;8月,澳大利亚国家卫生和医学研究理事会(NHMRC)宣布启动2亿美元政府预算“推进痴呆症研究”计划;9月,德国赫尔姆霍茨研究会投入200万欧元启动大型阿尔茨海默病项目;加拿大13所机构共同投入5550万美元启动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加拿大联盟合作研究项目,加拿大政府将为其提供3150万美元的资助;法国政府也于11月发布了《神经退行性疾病国家计划(2014~2019)》,资助额达1.7亿欧元。 启示 对各国及国际组织等出台的政策规划以及领域重要进展、前沿进行分析,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命科学与医学是各国着力发展的重要科技领域之一; 二,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大数据时代; 三,学科会聚成为生命科学与医学发展“新常态”。 学科会聚推动生命科学快速发展,转化医学完善科研链条,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融会贯通;以系统的理念研究疾病,实现个性化的精准治疗,这些将加速实现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健康医疗新模式。 建议 在新形势下,我国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布局生物大数据相关技术管理机制。当前,我国生物数据存在着数据分散、数据标准不完善,以及数据共享、管理和利用的水平低下等问题。应在数据标准、相关存储和共享政策制定、技术开发等方面进行规划。 二、制定有利于针对健康科学领域的学科会聚的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资助体系等政策。 三、面向社会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问题,凝练重大主题,如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精准医学等给予重点支持。 本文由刘四旦 节选 自 中国科学院 最新发布的《 2015科学发展报告 》一书。 原文 《 人口健康与医药领域发展观察 》, 作者: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吴家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徐萍、许丽、王玥、李祯祺、苏燕、于建荣 。 《 科学发展报告 》自1997年起开始发布,今年是第18本。报告全面综述分析2014年度国际科学研究前沿进展,展望研判国际重要科学领域研究发展趋势,报道介绍我国科学家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研究成果,观察综述国际主要科技领域研究进展及科技战略规划与研究布局,概括介绍我国科学研究整体发展状况,并向国家提出有关中国科学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咨询建议,为国家宏观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878 次阅读|10 个评论
方药用量流域的变化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6-30 08:00
纵观两千年历史,中药临床流域时而宽泛,时而狭窄,它们的变化也与相应时期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人文等方面的情况密切相关。比如五加科植物的人参,在汉唐时期,其常用剂量范围很大,后来渐渐地变得很小。有资料显示,在汉唐时期,五加科植物人参在山西上党(今山西长治)一带亦有生长,资源丰富,所以当时临床应用甚为普遍,常用剂量范围亦广。后来由于大量采挖,加之气候变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人参植物资源锐减,导致价格上涨,贫者多难承受,其应用随之减少。魏晋朝野盛行服食,这种人文现象也影响到中药用量,常用中药用量流域图上亦有所反映,表现为紫石英、钟乳石等药物最常用剂量改变及其最常用剂量范围缩窄。再如唐末出现“安史之乱”,交通不便,商贸受阻,药材短缺,人们被迫节省药材,古已有之的煮散剂得到重用,这直接导致了宋代由政府推广煮散剂,煮散剂大行其道,临床中药用量普遍下降。这一主要由社会原因导致的中药用量下降,在流域上也反映出来。 一、 方药临床用量的历史变化 有方剂就有方药的用量。在张仲景之前,记载方药用量的文献不多。所以在方药用量流域的问题上,人们多以张仲景药物用量为源头。在我国历史上,国家度量衡标准曾出现过许多次较大的变化,而国家度量衡标准的变化对方药临床用量流域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对经方药物用量经验传承的文献进行研究,最好要以医案为依据。因为医案能够如实记载临床方药用量。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存医药文献中,属于秦汉时期的文献并不多。而且,直到宋、明,属于医案记载的文献也很少。《史记》虽然也记载有西汉名医仓公淳于意的“诊籍”,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医案,一共有25条,但这些医案都没有记载药物的用量。从三国到晋、唐,时间又过了七、八百年,医药文献里还是缺少医案方面的内容。 当然,我们现今仍然保存有从三国到晋、唐时期的不少医药文献,其中晋·王叔和的《脉经》、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唐·孙思邈的《千金方》,以及唐·王焘的《外台秘要》保存最为完整。由于没有医案记载,而且大部分方剂都是对其前人著作中所载方剂的转录,比如《千金方》收录了很多张仲景方剂,但这并不能如实反映孙思邈本人临床方药用量的大小。这样的状况影响我们准确了解那一时期的医家在临床上的方药实际用量水平。不过经过研究,我们认为三国、晋、唐时期医家的临床方药用量与张仲景保持着大致相同的水平。 唐末五代时期,由于战乱,以及由此导致的交通不便和生产受阻,引起了严重的药材短缺,进而引起临床药物用量的显著下降。一般人所认为的发生在宋代的方药用量下降,其实早在唐末就开始了。按照北宋医家庞安时的说法,唐代的医家已经开始对临床药物用量进行“裁减”,而且,他们还在自己的著述中详细介绍了裁减药物用量的具体方法。 宋代医家在临床上主要采用煮散剂,其方药用量进一步缩小;与汉唐医家相比,其用量一般只及其1/3~1/9;在少数情况下,宋代医家的方药用量甚至不及汉唐医家的1/10。不过,在需要用较大剂量的时候,宋代医家也会通过增加煮散剂服药次数,或者改用汉唐大汤剂的方法,增大药物用量,其用量也接近或达到汉唐水平。 金元医家的临床方药用量,一般而论,继续着宋代医家“小剂量、窄范围”的特点。 到了明代,在经过宋金元约四百年的普遍应用煮散剂之后,人们“久用煮散,遂忘汤法”,似乎忘记了前人的汤液疗法,所以明代医家对汉唐时期的大剂量业已陌生。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提出“古方一两,今用一钱可矣”,这个说法似乎成为继李时珍以后,多数医家在应用古方时确定处方剂量的一个尺度。我们知道,汉唐时期方药计量单位1两的量值合今约13.8g,而明代的1钱合今约3.75g。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明代医家方药用量下降到汉唐时期平均水平的约27%。 民国时期,医家的方药用量延续着明清医家的特点。不过,需要指出的是,1928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拟定《中华民国权度标准方案》,于1928年7月8日公布实行。当时的政府确定采用万国公制,1标准制斤为1000g,1市用制为1/2标准制斤,即500g。这样,过去沿用了千年的以约600g为1斤的制度,改为以500g为1斤。然而,当时并没有彻底改为十进制,依然采用16两制,1两之重由过去的37.5g变为约31g,1钱之重由过去的3.75g变为3.1g。这种改变对于中医临床处方来讲,似乎是一个静悄悄的改变。医家仍然像明清医家那样开方,常用处方药物剂量仍然是2钱、3钱、4钱、1两,等等。不过,这时的2钱、3钱、4钱、1两,其量值分别下降了0.8g、1.95g、2.6g和7.4g。 当代中医师在临床上的药物用量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究其原因,似乎主要与当代使用的药材质量下降有关。近数十年来,野生药材资源越来越少,医生们在临床上使用的大多为种植药材。药农为了提高产量,通常会使用肥料催长,由此生产的药材往往肥壮而力弱。不少人指出,当代中药用量变大与医药界的一些人唯利是图有关。另外还有重要的一点,笔者认为当代药物用量增大也与现代中药药理学、毒理学研究进步有关。人们对中药的药理、毒理认识比以往更加清楚,现代研究结果告诉医生更宽的安全用量范围。不过,虽然当代医家在应用经方和经方所用的药物时,用量有增大的趋势,但由于受到《药典》的限制,所以临床药物用量并没有特别增大。 二、 中药临床用量流域的影响因素 自然河流可以分为河床、河滩,河流两岸之间过水的部分为河床,也叫河槽或河身。河滩为河边水深时淹没、水浅时露出的地方。常用中药用量流域也有类似于河床、河滩的部分。在笔者测绘的中药用量流域图中,最常用剂量范围( D 25% ~D 75% )类似于河床,该范围以外的部分类似于河滩。影响中药用量流域的因素有很多。 1、 医家个人知识与经验 纵观历史,有一些医家对于某些药物药量的应用具有突出的特点,比如明代张景岳对熟地的用量特别大。近代名医陆仲安在临床上惯于大量使用黄芪,有“陆大黄芪”的美誉;余无言先生在临床上对生石膏、大黄的用量特别大;当代北京许公岩先生善于大剂量用干姜、甘草;江苏朱良春先生善于大剂量用虫药;广东邓铁涛先生也善于重用黄芪;已故河北医家李可先生善于大剂量用附子。这些具有明显个人特点的用量经验对于相应中药的用量流域都有影响。此外,明清以来个别医家提出的“柴胡劫肝阴、葛根劫胃汁”的观点,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柴胡、葛根用量流域缩窄。 2、 年月气候与疾病特点 不同年份的气候、六气盛衰,其特点是不一样的。张仲景方剂主要来源于殷·伊尹《汤液经》。殷末周初是历史上的寒冷期,大概由寒邪导致的疾病和寒证多发,相应的是麻黄、桂枝、附子、干姜应用较多,用量也大。宋金元以来,温病学说发展较多,这是否与一个时间段的气温升高有关?气温高,医家对于温热邪气就会给予特别多的重视,相应的是黄芩、石膏、知母、地黄用量较大。自公元前4000年以来,世界范围的气候经历了多次冷暖干湿变化。气候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临床医家的药物用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等到医家经过临床实践,总结经验,创制方剂,形成理论,著书立说,公诸于世,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笔者没有研究一年春夏秋冬不同季节里的药物用量,不过相信药物用量应该存在差别。那些通晓五运六气学说的医家,他们在临床上对药物用药的把握,应该参考着当年的运气特点。 3、 不同学术流派因素 中医学术存在鲜明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象。张仲景学术、金元四大家学术、温病四大家学术,以及唐容川血证论、当代的火神派学术,这些学术都有大量的传承人,它们对临床医家的处方药量都会产生影响。经方学派每用麻、桂,东垣学派动辄参、芪,明清温病学派畏麻、桂若蛇蝎,火神派用桂、附如谷黍,学术观点影响临床医生的用药,包括药物的用量。 4、 经济、政治、地域、商业、交通因素 此一方面的因素,本文在前面已有提及。庞安时说:“近世常行煮散,古方汤液存而不用……唐自安史之乱,藩镇跋扈,至于五代,天下兵戈,道路艰难,四方草石,鲜有交通,故医家省约,以汤为煮散。”这段话全面地道出了经济、政治、地域、商业、交通是影响药物用量流域的因素。古代人参的最常用剂量范围的缩窄也与地域、商业等因素有关。如今随着人参种植业的发展,价格下降,人参用量已经显著增大。 5、 现代科学因素的影响 现代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对中药用量流域的影响是巨大的。朱砂、细辛等药物的用量渐趋于小,马兜铃、关木通的用量几归于零,葛根、丹参的用量渐趋于大,凡此种种,都是由现代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影响中药临床用量的结果。细辛用量下降受传统科学认识的影响,大多数人都按照“细辛不过钱”用药;朱砂应用减少,包括其用量下降,与人们认识到其中含有重金属有关;马兜铃、关木通的应用趋停,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其中含有马兜铃酸,以及马兜铃酸损害肾脏;葛根、丹参用量趋大,是因为现代研究证实,它们有很好的心脑血管作用。这些都是对传统认识和应用的突破和发展进步。 6、 政府管理规定的影响因素 以前,历代政府对于医生的临床药物用量是不加管理的。药量大小是医生自己的事。《新修本草》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药典,但它并没有药量方面的规定。1953年,我国发行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药典》)。1958年,国家药典委员会增聘中医药专家,组成中医药专门委员会,根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经验,起草中药材和中成药标准。由此开启了政府管理医生临床处方中药用量的历史。药典是保证用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指导性法规,然而各版《药典》似乎对中药安全性的关注远远超越了对中药有效性的重视。在对待中药用量的问题上,人们似乎把用药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而把中药的有效性放在次要位置。这极有可能让人感觉到在中药用量的问题上,首先要保证的是安全。而为了保证用药安全,他们采取了一个最为简单但并不合适的做法:一刀切地严格甚至极度控制用量。现在中医临床药物用量流域缩窄与《药典》规定有很大关系。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傅延龄、张林、宋佳 主编《 中药临床用量流域研究 》一书。 《 中药临床用量流域研究 》是《中药临床用量研究丛书》分册之一,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之“基于文献及临床经验分析的中医方药剂量理论研究”课题成果。 《 中药临床用量流域研究 》以历代重要医家的大量文献资料为依据,用“方药用量流”和“方药用量流域”的观点和方法,全面研究两千多年时间里的临床方药用量情况,还原不同年代方药用量传承与变化的历史,并深刻分析其原因;通过对临床常用50种中药在两千多年时间里的最大用量、最小用量、平均用量、最常用量和最常用量范围的统计,绘制每一味药物的“用量流域图”,直观、清晰地展示各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用量特点;选择古今部分重要医家,分析揭示其临床方药用量规律。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87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位女士与奶茶的故事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6-29 08:17
现代统计学之父——罗纳德·艾尔默·费希尔 (1890~1962) 费希尔完成于1935 年的著作《试验设计》首次创立了随机对照试验的体系, 在这本书中提到一位女士和奶茶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20 世纪20 年代末的英国,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 许多英国绅士与女士们在室外的餐桌旁享用美味的红茶. 这时, 有一位女士说道: 奶茶是先放红茶还是先放牛奶, 味道完全不一样, 我一下子就能品尝出来. 就连这个看上去只是随口说说的事情, 随机对照试验也能够对其进行科学证实.在场的大部分绅士都对女士的说法一笑了之, 根据他们学过的科学知识, 红茶和牛奶只要混在一起, 就没有任何化学性质上的区别. 但是, 只有一位身材矮小, 戴着厚厚的眼镜, 留着小胡子的男子对女士的说法很感兴趣, 并且提出那么我们来做个试验. 这名男子正是现代统计学之父——罗纳德·艾尔默·费希尔. 费希尔迅速地将茶杯摆成一排, 在女士看不到的地方准备了两种冲泡方法不同的奶茶. 然后, 他让女士按照随机的顺序品尝奶茶, 并且将女士的回答记录下来, 用概率进行了计算. 据说,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次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 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验证女士的话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让我们先考虑一下如果不用这种方法, 究竟应该如何判断女士的话是否正确? 例如, 给女士一杯先放红茶的奶茶, 就算她的判断是对的, 也不能证明她真的有准确的分辨能力. 因为女士完全靠猜也有50% 的概率可以猜中, 所以不能将其作为判断依据. 接着, 交替给女士先放红茶的奶茶 和先放牛奶的奶茶, 如果女士每次都说中, 那么结果又如何呢? 虽然这种方法比只有一次的试验稍微强一点, 但其准确性仍然很低. 因为如果有交替重复 这种规律存在(而且女士也知道这种规律, 或者偶然间发现了规律),那么只要偶然猜中第一杯奶茶的结果, 那么后面的答案也就全都随之揭晓了. 当然, 先连续给她5 杯先放红茶的奶茶, 再连续给她5 杯先放牛奶的奶茶 的方法也不推荐. 因为这样只要第一次偶然猜对, 接下来只要猜出第几杯开始更换 就可以了. 而且, 之前品尝的先放红茶的奶茶 肯定比后来先放牛奶的奶茶 的温度更高, 单凭温度进行判断也可以被她偶然猜中.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做才好呢?只要将两种奶茶随机交给女士, 然后看她能够猜中几个就好了. 这就是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思考方法. 因为奶茶是随机选择的, 而且是在她看不见的地方倒好的, 所以根本无法预测顺序. 费希尔还在《试验设计》中详细地分析了应该如何对女士进行试验说明、应该准备多少杯奶茶, 还有预测女士的回答结果, 以及对女士完全凭借猜测进行回答得出正确答案的概率 进行计算. 虽然在费希尔之前也有科学家进行过类似试验, 但是他们却只记录了10次试验中10次全部准确的现象, 或者10次试验中只有1次准确的现象, 结果却有人将这仅有的1次作为试验成功的证据. 究竟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试验, 并且在10 次中成功多少次才算是被科学证明呢, 在费希尔之前没有人考虑过这个问题. 而费希尔所考虑的为了进行科学证明而选择的顺序 中,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随机. 在《试验设计》中, 并没有记录女士回答的结果和试验的结论. 但是, 据当时也在场的另一位统计学家H. 费尔菲尔德·史密斯回忆, 那位女士的回答全部正确.也就是说, 如果那位女士随机品尝了5 杯奶茶, 那么偶然猜对的概率就是 1 / 2 5 , 即1/32(约3.1%), 而如果那位女士随机品尝了10 杯奶茶, 那么偶然猜对的概率就是1/1024(约0.1%). 如此之低的概率显示, 这位女士确实有某种方法可以分辨奶茶的冲泡方法. 女士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英国皇家化学协会在2003 年发表的一篇十分具有娱乐精神的官方报告《一杯完美红茶的冲泡方法》, 或许给出了答案. 冲奶茶时应该先倒牛奶, 因为牛奶蛋白会在75 ℃时发生变化. 如果后倒牛奶,那么牛奶就会被高温的红茶包围起来, 必然导致牛奶蛋白发生变化. 而将红茶倒入凉牛奶之中, 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连冲奶茶都如此讲究, 确实很有英国人的风格. 由此可见, 除了费希尔之外的绅士们, 认为不管顺序怎样, 化学性质都不会改变 的想法似乎是错误的. 如今, 随机对照试验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工作, 而且也是商业竞争与揭穿社会中大多数骗术的有力武器.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赵焕光、章勤琼、王迪 著《 真理相遇统计 》一书。 《 真理相遇统计 》从统计学科的特色、人文欣赏的视野着手,运用通俗生动的语言,精彩有趣的故事、丰富典型的案例,介绍统计文化的常识及其统计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主要内容包括为何学统计、统计应用概说、统计陷阱概说、统计历史人物故事精选、统计数据概说、统计数据收集、统计数据组织、统计数据概括、统计指数概说、时间数列概说、随机抽样与抽样分布、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检验与方差分析及其相关与回归分析.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所有专业的本(专)科生、硕士生、中学智优生、中学数学教师,具有一定数学与统计基础的高校教师以及其各行各业的行政管理人员的数学与统计文化修养提高读本,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本(专)科各个专业的选修课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077 次阅读|2 个评论
建立“生态草业特区”的构想
sciencepress 2015-6-26 09:48
“生态草业特区”既是生态草业及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技术和制度范式,又是草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样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主粮消费减少,肉奶蛋消费增加。但是,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并没有进行与之相适应的调整,对饲料(包括牧草)生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方面加剧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使传统牧区的生产方式改革严重滞后,导致其生产力低下、草原长期退化。为此,中国科学院学部组织有关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在我国草原牧区建立“生态草业特区”的建议。 一、 建立“生态草业特区”的构 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了多个城市经济特区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它们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带动和牵引作用。但在面积辽阔的草原地区,还没有生态草业经济技术综合示范区,牧区生态文明建设也缺乏抓手和成功的模式。按照“先试点、再推广”的通行做法,根据“特事特办”的原则,借鉴我国在特区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在广阔的草原上建设生产和生态双赢的实验特区,即建立“生态草业特区”,是破解我国当前畜牧业发展和草地退化诸多困境的有效途径。 “生态草业特区” (下称“特区”)是指, 在一个独立的县(旗)或国家划定的特定区域内,基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集成现代科技成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细管理,发展以人工草地和现代化畜牧业为主、多种特色生物产业和文化产业为补充,并大幅提升草地生态功能的科技先导型示范实体。 它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生态草业发展模式的大型示范区,是我国草原牧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本。 “特区”的“特”字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特有的发展模式、创新的管理机制、强大的核心技术和特色的产业结构 。 不同于以高新技术为发展牵引、技术密集型为生产方式的其他经济特区(如深圳),“生态草业特区”是以草原土地为保护和生产利用对象,其土地空间异质性大、自然依赖性强,生产活动需要有较大的回旋空间。因此, “特区”建设要求有足够大的面积(大于1万平方千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同时其生产的生物产品才能形成规模和市场。 “特区”建设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科学配置草地的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实现生产和生态双赢,即利用约10% 水热条件适宜的草地,建立集约化人工草地,使优质饲草产量提高10倍以上,从根本上解决草畜矛盾;对其他90% 的天然草地进行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提升其生态屏障和生态旅游功能。 “特区”的主要产业概括为“四产业一联营体”(简称“四业一体”),即 精细人工草业、现代化肉奶业、特色生物产业、草原文化旅游产业 和 草牧科工贸联营体 。作为联营体的终端销售平台,“特区”将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建立大型有机食品专卖超市,直销“特区”生产的各类有机食品。 二、 建立“生态草业特区”的政策需求 基于上述思考和广泛调研,我们建议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与内蒙古自治区共建“生态草业特区”,成立“特区”筹建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统一协调和推进特区的筹建工作。建立“生态草业特区”,需要在行政体制机制、土地管理与生产方式、资源开发与利用、社会组织化、人才引进、税收、牧民教育与培训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特区的建设地点初步建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区(如乌拉盖开发区或正蓝旗)。具体建议如下。 1、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由中国科学院与内蒙古自治区联合成立“建设生态草业特区”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统一协调和推进特区的筹建工作,完成特区行政区域的选定,细化特区规划方案和产业布局,完善核心技术体系,开展生产方式与管理体制创新方面的探索与试点工作。 待“特区”筹备成熟,适时成立特区管理委员会和特区政府。特区管理委员会由科技、企业管理、经济、政策等方面的专家和当地优秀行政人员组成,决策特区的重大行政管理事项,制定特区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特区政府执行特区管理委员会的决议,接受其指导和监督。特区管理委员会和特区政府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2、 创新土地和草场管理体制,建立新型生产经营和牧区组织体系 开展牧区土地和草场管理体制及牧区组织化创新试点工作。按照“特区”统一的土地规划,由特区政府主导,实施新型的土地管理体制,将土地和草场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牧场、牧民合作社、大型企业流转,加大对土地和草场的投入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土地和草场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 3、 创新税收政策,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目前,牧区矿产资源的国家与地方税收分配政策、草畜产品加工税收政策等不尽合理,难以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投资牧区建设,也不能为牧区生产方式创新提供长期的财政和税收保障;草原生态保护补偿与奖励机制的法律法规体系还较薄弱,对利益相关者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界定不够明确,对补偿内容、方式和标准缺乏完善的规范。“特区”建设要破解这些政策瓶颈问题,积极提升其“造血功能”,尽快实现“特区”由生态补偿向利税返还的转变。 4、 制定优惠的人才政策,加强牧民职业培训。 对自愿到“特区”工作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各类人才,以及长期在牧区工作的技术人才和专家提供多方面的优惠政策。选拔具有相关专业训练、管理能力强、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担任“特区”各部门的主要技术和管理负责人;聘用优秀大学毕业生担任村、乡长官,切实执行特区政府的各项决策;建立职业学校,培养新一代草产业、畜牧业工人及技术和管理人员;积极组织牧民职业技能培训,解决牧民就业问题,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5、 在“特区”建立一流的草业和畜牧业实用技术研发与转化中心。 以此为“特区”生产和生态功能双赢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和储备,在牧区实践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特区”拥有多元的产业构成,涉及品种选育、牧草种植与收获加工、畜禽养殖、管理、产品深加工和物流等多个技术环节,需要有强大的技术体系来支撑。“中心”采取企业化运营机制,以建立资源节约、高效、低成本、环境友好的技术体系为目标,解决“特区”生产实践的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并积极向周边牧区辐射,带动其他牧区的技术升级和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本文由刘四旦节选自 中国科学院 最新发布的《 2015科学发展报告 》一书中,由 方精云 院士任组长的 中国科学院学部“探索牧区经济发展新模式的战略研究”咨询课题组 提出的《 关于建立“生态草业特区”探索草原牧区新发展模式的建议 》一文。 《 科学发展报告 》自1997年起开始发布,今年是第18本。报告全面综述分析2014年度国际科学研究前沿进展,展望研判国际重要科学领域研究发展趋势,报道介绍我国科学家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研究成果,观察综述国际主要科技领域研究进展及科技战略规划与研究布局,概括介绍我国科学研究整体发展状况,并向国家提出有关中国科学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咨询建议,为国家宏观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达国家雾霾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热度 10 sciencepress 2015-6-25 08:05
自2013年初开始,中国大面积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雾霾天气。雾霾频发和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健康的影响激起了全社会普遍的抱怨,唤起了公众对解决环境污染的诉求,同时也推动了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从最初为雾霾“元凶”争论不休到政府陆续推出各项政策防治大气污染,治霾治理得到了社会最广泛的跟踪和支持。 如今雾霾治理成为了中国最热门的话题之一。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出重拳强化雾霾治理。“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同呼吸,共命运。”雾霾治理是关系到中国环境、能源、经济发展的划时代的事件,它使得中国环境保护与能源政策有了“看得见、可以衡量的目标”。 事实上,从国际上看,雾霾的现象并不唯一,它的出现是中国经济高增长,能源高消耗的伴生产物。对中国政府和中国大众而言,雾霾的治理充满新的挑战,但对欧美发达国家而言,雾霾的治理已经具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因此,总结归纳欧美发达国家的雾霾治理经验,并从本质上厘清雾霾出现的根本原因,从根源上杜绝雾霾出现,是中国现阶段治理雾霾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20世纪美国能源发展与环境历史趋势示意图 历史告诉我们,美国、英国、以及日本无一例外地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经历了雾霾的高发期。而这些时期,普遍的特征是能源消费快速增长,和煤炭在能源消费占有比较高的比重,与中国现阶段的能源消费特征相对一致。因此,本书 ( 《发达国家雾霾治理的经验和启示》,下同 ) 结合目前中国治理雾霾的重要需求,重点关注美国、英国、日本治理雾霾的经验和教训。从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历史趋势及现状出发,分析了各个国家能源发展过程中,环境的变迁,同时总结归纳了各个国家环境治理的政策和手段;最终得到了各个国家的环境治理经验对中国雾霾治理的启示。 对于目前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通常的说辞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不可避免;随着今后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提高后,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会变高,会主动采取环境友好措施,进行更多的环境投入,即经验上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这种说法的理论基础是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它是关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一个理论,试图说明一个国家的整体环境质量或污染水平,会随着经济增长和经济实力的积累呈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也即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呈先污染后治理的倒U形曲线的关系。隐藏在曲线背后的发展模式是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经验。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的成功,似乎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推论:快速增长发展阶段(城市化工业化发展阶段)环境污染不可避免,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快速增长,尽快超过对环境不利的发展阶段,抵达对环境有利的发展阶段。如果经济发展是曲线出现的充分条件,那么低收入水平下的环保政策可能是奢侈的而且没有必要的。 然而,西方国家的环境污染治理的成功经验,在中国成功复制显然有一定的困难。首先,今天中国面临的污染方式、资源条件和国际经济环境大为不同。在庞大的人口压力下,高速度经济增长和大规模能源消费可能会使环境污染接近或者超过资源和环境的临界点,更加难以治理。其次,由于能源价格愈走愈高,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成本难以承受。再次,发达国家倒U形曲线的快速实现常以不发达国家的加速污染为代价,即污染生产转移。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和收入显然尚未达到可以把高污染产品生产转向其他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进一步说,基于中国的经济规模,世界上也很难有地方可以接受中国生产的转移。因此,中国雾霾治理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我们需要有这个思想准备。 20世纪英国能源发展与环境历史趋势示意图 总结西方发达国家雾霾治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雾霾治理至少应当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 雾霾治理的艰巨性 总结三个发达国家治理雾霾的经验说明,有效治理雾霾需要尽快改变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将煤炭占能源结构比例降低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对于中国来说,煤炭替代的难度很大。因为需要考虑到满足能源需求增长和能源成本,煤炭的资源替代是个大难题。中国水电受到潜能限制;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太阳能基数太小,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改善能源结构的作用比较小;核电可以大规模替代煤炭,除了安全问题,还需要比较长的建设期;相对清洁的天然气近五年或许可以替代5个百分点的煤炭,如果非常规天然气如煤层气和页岩气没有大规模商业开发,由于国内天然气资源储量小和对外依存的考虑,进一步替代煤炭有困难;石油价格昂贵而且对外依存已经接近60%。 2 雾霾治理需要树立新的环境成本思维,整体提高社会承受成本意愿 雾霾治理技术上没有问题,如何消化成本才是雾霾治理的关键。就环境成本来说,需要明确三个方面。一是现有环境成本估计基本上都是被低估,因为环境影响“未知”,只能对已经认识到的环境影响做出评估;二是今天防治和治理环境污染肯定比未来治理更节省费用;三是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放任环境恶化,会出现环境上的“不可逆”。雾霾天气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同样不会因为经济发展后期治理环境而逆转,其成本也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因此,对环境污染带来的成本需要重新认识、评估和宣传,才可能提高承受成本的意愿。 3 治理雾霾成本分摊需要公平有效 成本分摊是治理雾霾的关键点,市场对环境外部性的无力,使得治理雾霾将主要依靠政府,这也是为什么目前治理雾霾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的原因。一般而言,行政手段见效快,但成本比较高,因此要求政府尽量采取相对市场化的手段参与雾霾治理过程,设计公平有效的税费和补贴。减少雾霾治理成本,政府需要做好两个平衡,才能使环境治理的利益最大化。一方面需要平衡消费者的承受力和环境空间,对各地环境治理标准不能一刀切;另一方面需要进行平衡各种环境治理投入的边际收益,优先选择雾霾治理收益高的治理措施。成本分摊显然不是简单的收费算账。 4 雾霾治理的长效机制需要配套政策组合 改善环境主要依靠收入水平提高、经济结构调整、资源效率提高、技术进步等,这些影响因素都受能源价格驱动。通过设立环境标准和约束指标,以及能源价格改革,来反映环境和能源资源成本,促使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提升废物回收利用率等,从而有效引导对常规能源的替代和增强清洁能源技术的竞争力。现阶段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整体环境污染,很难很快地用技术措施来消除和缓解。因此,除了从供应侧进行治理雾霾,政策上还需要从消费侧引导改变消费方式,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崇节能减排,真正有效治理雾霾。 日本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和相关法规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林伯强 编著 《 发达国家雾霾治理的经验和启示 》一书的前言。 《 发达国家雾霾治理的经验和启示 》 结合目前中国治理雾霾的重要需求,重点关注美国、英国、日本治理雾霾的经验和教训。从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历史趋势及现状出发,分析了各个国家能源发展过程中环境的变迁,同时总结归纳了各个国家环境治理的政策和手段,最终得到了各个国家的环境治理经验对中国雾霾治理的启示。本书的内容为下阶段中国环境,特别是雾霾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779 次阅读|22 个评论
投向统计学的重磅炸弹:辛普森悖论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5-6-24 08:37
本文为统计陷阱之三:辛普森悖论式的陷阱。 辛普森悖论式陷阱 辛普森悖论, 英国统计学家辛普森在1951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 在某些情况下, 在分组比较中占优势的一方, 可能在合并后的总评中成为失势的一方 . 先考察一个简单的例子. 案例一:药效悖论 某研究单位研究出一种新药, 为了检验药是否有效, 人们对一组患者进行试验. 试验中, 给予一些患者真正的新药, 而其余患者则给以安慰剂(不含药物的药片). 结果见表1. 表1 药效试验表 试验次数 成功次数 平均 药物 100 66 66 % 安慰剂 40 24 60 % 这一试验似乎成功地确认了新药比安慰剂更有效——试验中, 66%服用新药的患者有改进的表现, 而服用安慰剂的患者有改进表现的只是60%.因为结果相近, 另一位研究者决定对这一更大的患者组重复这实验. 得到如下结果(表2). 表2 药效重复试验表 试验次数 成功次数 平均 药物 200 180 90 % 安慰剂 500 430 86 % 服用新药的患者的表现又一次胜过服用安慰剂的患者. 两位研究者对这一发现感到兴奋, 决定把他们的数据合并起来公布结果. 但是, 他们困惑地看到了最意想不到的结果(表3). 表3 药效试验合并表 试验次数 成功次数 平均 药物 300 246 82 % 安慰剂 540 454 84 % 尽管在两次试验中新药都曾比安慰剂成功, 但是将两项试验合并起来时, 服用安慰剂的患者竟然比新药更成功. 这个结果是否太让人感到惊奇了?这里的疑惑,其实就是辛普森悖论的翻版. 辛普森悖论 还有许许多多的现实版. 下面再介绍两个有趣的例子. 案例二:录取率悖论 20 世纪70 年代,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就曾讨论过录取时出现的所谓女性歧视. 《科学》杂志甚至发表过一篇文章, 阐明这其实是一个辛普森悖论的经典案例. 申请与录取人数的确切数据见表4. 表4 申请与录取人数数据 系别 男性申请者 录取 比例 / % 女性申请者 录取 比例 / % 英语 825 512 62 108 89 82 俄语 560 353 63 25 17 68 西班牙语 417 138 33 375 131 35 意大利语 373 22 6 341 24 7 总计 2175 1024 47 849 261 31 我们再次清楚地看到:每个系的女性录取率都高于男性, 但总体上女性录取率还是要低一些——只有31%被录取. 这能说明女性受到了歧视吗? 从表4 可以发现:申请英语系的人多数被录取(共约64%), 意大利语只有6.5%. 由于男性大多选择容易被录取的系别, 迫使大部分女性只能选择录取条件更高的两个系. 所以总和上女性录取率低就不足为奇了. 案例三:准点率悖论 美国航空协会每年要会出版一部《准点率汇总》. 此书调查30 个入选机场中航班到港的误点百分率. 每个航空公司都有其中心区 或空中十字路口——航空网络的枢纽, 航线由此出发呈放射状向四面八方分布. 西美航空的枢纽是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 那里的天空整年都很蓝. 过去, 30 个大型机场中, 较小的阿拉斯加航空公司只能飞往其中的5 个. 其位于美国中心地区的航空枢纽是西雅图, 位于最西北端, 是一个真正的多雾之地. 1991 年, 两家公司飞经的5 个机场误点数据见表5. 表5 个机场误点数据 阿拉斯加航空 西美航空 航班数 误点率 / % 航班数 误点率 / % 洛杉矶 559 11.1 811 14.4 菲尼克斯 233 5.2 5255 7.9 圣迭戈 232 8.6 448 14.5 旧金山 605 16.9 449 28.7 西雅图 2146 14.2 262 23.3 总计 3775 13.3 7225 10.9 阿拉斯加航空公司在所有5个机场都更为准点, 但总体上却是西美航空公司更为准点!可是何种考察方式才是正确的呢?是总体观察还是注重细节?完全可以说:详细的图表为我们提供了表面现象之外的信息, 并可以将此现象完全导向其反面. 从表5 中可见, 小航空公司不论天气好坏都比其竞争对手更为准时. 点评从以上几个典型的辛普森悖论真实翻版中, 我们可以得到有益的生活启示: 拿一个团体和另一个团体比较的统计方法很容易犯错, 其原因是一个团体中个别成员的差异远大于团体与团体间的差异. 辛普森悖论被人们称为是投向统计学的重磅炸弹. 不合情理, 却无可挑剔; 精致无比, 却让人难以接受. 然而, 如果稍微探究其数学实质, 那么不难发现, 在它诡异的外表掩藏下, 内部却十分简单: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赵焕光、章勤琼、王迪 著《 真理相遇统计 》一书。《 真理相遇统计 》从统计学科的特色、人文欣赏的视野着手,运用通俗生动的语言,精彩有趣的故事、丰富典型的案例,介绍统计文化的常识及其统计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主要内容包括为何学统计、统计应用概说、统计陷阱概说、统计历史人物故事精选、统计数据概说、统计数据收集、统计数据组织、统计数据概括、统计指数概说、时间数列概说、随机抽样与抽样分布、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检验与方差分析及其相关与回归分析.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所有专业的本(专)科生、硕士生、中学智优生、中学数学教师,具有一定数学与统计基础的高校教师以及其各行各业的行政管理人员的数学与统计文化修养提高读本,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本(专)科各个专业的选修课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9114 次阅读|10 个评论
被称为“最雅的中国”的那个时代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6-23 08:47
这是一个被国学大师钱穆倾慕向往的“极优美、极高尚、极细腻雅致的时代”,这是一个被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思视为人类文明史中承前启后的“轴心时代”。这个时代的魅力究竟在哪里?本文为您揭示出一个丰满生动的“最雅的中国”。 宰我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某一天,他向老师孔子抱怨为父母守“三年之丧”未免太久,宰我说 :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论语·阳货》)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礼坏乐崩”或“礼崩乐坏”的出典,春秋时代也常常被后人描述成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现在,让我们把春秋时代的总体特征作一个扼要的总结。 政治上,曾经的“赫赫宗周”灭于西北戎狄之手,平王东迁,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周天子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西周时代曾经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小雅·北山》)已经变成远去的梦想,“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这是“礼坏乐崩”的一个体现。 社会结构上,西周时代确立的宗法制度在春秋时期得到大发展,诸侯国内是世卿大族林立,鲁之三桓、郑之七穆、晋的六卿,都有压倒公室的力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再演变为“自大夫出”乃至“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这是“礼坏乐崩”的又一体现。 宴乐渔猎攻战纹展示图(战国) 社会状态上,可以一言以蔽之,就是大国争霸,这也是夏商周三代以来第一次社会大分裂阶段。而不幸中的大幸是,春秋时代的战争尚能秉持“争义不争利”的观念,强调“以礼为固,以仁为胜”(《司马法·仁本第一》),与战国时代的兼并战争迥异。争霸之战,以服人为目的,而不必赶尽杀绝;相反,兼并之战,以屠人为目的,必以灭国绝祀为功。 社会生活上,尽管春秋时代是一个战争不断的时代,但以钟鸣鼎食为外在表象的礼乐文明则依然盛行,而且从某种角度上讲,比西周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贵族文化、礼乐文化的最高峰。 宗教生活上,周人重视报本返始,强调崇德报功,祭祀成为“国之大事”。天神、地示、人鬼三大祭祀体系中,尤重人鬼,这是宗法制度发达使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伦的必然结果。 思想观念上,崇德、尊礼、利民、守信和重义成为当时有识之士提倡的主流观念,贤人君子层出不穷,嘉言懿行不绝于书,令后人景仰并心向往之。 丧葬习俗上,“事死如生”是最为基本的原则,所以墓室如居室,聚族而葬宛如聚族而居;同时,笃信人死后魂魄分离,且灵魂有知,须臾不可离开祭祀,所以对死者祭奠不断。 在种族上,注重华夷之辨,强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成公四年)。华夷之别,不重血统,更重政治和文化上的差别,所以戎狄可以进化为华夏,而华夏子孙也会蜕变为戎狄,春秋时代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 在婚姻关系上,既追求两情相悦的男欢女爱,又受限于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既强调婚礼的必要和完备,又多见私奔和野合;既褒奖贞女烈妇,又盛行私通和再婚。春秋时代,既是一个“男女有爱”的时代,更是一个“男女有别”的历史阶段。 而孔子的出现让春秋时代成为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轴心时代。春秋现实中的孔子,如他自己所承认,是“累累乎如丧家之犬”,但他的影响则彰显于后世,孔子和儒家思想造就了此后的中国文化。 《春秋》绝笔,战国七雄就要走上历史舞台,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崭新而又残酷的阶段。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条为我们进行了这样的对比: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言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不待始皇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这就是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一个被雅斯贝思称为“轴心”的时代,一个被钱穆先生赞誉为“中国古代贵族文化已发展到一种极优美、极高尚、极细腻雅致的时代”,一个令无数士人“心乡(向)往之”的时代。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孙庆伟 著《 最雅的中国:春秋时代的社会与文化 》一书。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是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和思想的关键时期。《 最雅的中国:春秋时代的社会与文化 》从周族起源、周人建国、宗周覆亡和平王东迁出发,利用文献和考古的“二重证据”,对春秋时代的社会结构、列国争霸、礼乐文明、祭祀礼仪、伦理观念、丧葬制度、民族构成、婚姻习俗和儒家教育等不同侧面进行了系统而又扼要的描述,为读者揭示出一个丰满生动的“最雅的中国”。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555 次阅读|2 个评论
二委一部一局:中科院提生态环境机构改革方案全披露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5-6-18 09:03
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刚刚出版的《 2015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重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提出了中央部委生态环境管理职能重组的建议方案。《 报告 》提出了三个备选方案,并提出了综合建议方案,即建议未来国家生态环境管理相关职能配置可形成“相对集中、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所谓“ 二委一部一局 ”的格局,即把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职能相应整合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委员会、资源与环境保护部、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估局。 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上,要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出发,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开、开发与保护分离的原则,坚持大部制的改革方向,把当前分散在十多个部门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自然资源管理等职能集中到重组的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综合经济等少数几个部门。 ——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 王毅 中央部委生态环境管理职能重组的目标是将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自然资源管理的制度供给、组织执行、监督执法、协调合作、提供环境公共产品等职责进行合理配置,从而减少职能交叉,降低行政协调成本,实现权力制衡上的协调一致,提高体制运行效率。 一、 改革方案设计及比较 在职能配置上,把污染防治职能与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职能分置在不同部门的方案是比较可行的,但生态保护如何配置还有较大争议。根据这些职能的不同归属,提出以下三种改革方案。 1、 自然资源监管与生态保护统一,并与污染防治相分离的方案 该方案的主要特征是将生态保护与自然资源监管由一个部委进行统一管理,环境保护部专门负责污染防治。这主要是考虑到现有立法规范、部门职能和管理能力,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可能更具专业能力来行使领土范围内国土空间用途管理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和修复。 其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权;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部负责统一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环境保护部定位于污染防治的“大部制”,负责生态文明制度框架下的污染综合防治。 自然资源监管与生态保护统一,并与污染防治相分离的方案 该方案需要现行管理体制做出以下调整:第一,梳理分散在各部门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职能,组建集中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委员会;第二,把分散在国土、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的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保护等职能集中起来,组建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部,统筹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第三,把分散在海洋、水利等部门的污染防治职能集中到环境保护部。 2、 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统一、并与自然资源监管相分离的改革方案 该方案主要特征是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由一个部委负责,统筹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与保护,实施全面管控,其理论基础是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工作息息相关,互相影响,污染防治是生态保护的前提,生态保护是污染防治的目的。 其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自然资源监管委员会负责统一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生态环境保护部负责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统筹处理。 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统一,并与自然资源监管相分离的改革方案 该方案需要现行管理体制做出以下调整:第一,梳理分散在各部门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职能,组建集中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委员会;第二,把分散在国土、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的自然资源保护职能集中起来,组建自然资源监管委员会;第三,把分散在海洋、水利、国土、交通等部门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职能集中起来,组建生态环境保护部。 3、 资源与环境统筹的大部制方案 该方案把自然资源监管、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集中在一起,由一个部(委)进行统筹管理,具有较强的决策、监督、管理职能。 其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资源与环境保护部负责统一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统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 资源与环境统筹的大部制方案 该方案需要现行管理体制做出以下调整:第一,梳理分散在各部门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职能,组建集中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委员会;第二,把分散在环保、海洋、国土、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的自然资源保护、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等职能集中起来,组建资源与环境保护部。 4、 方案比较 为便于比较,现将上述三种改革方案的优缺点列表如下。 表 三种改革方案优缺点 改革方案 优点 缺点 方案1: *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委员会 * 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部 * 环境保护部 *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管理分离,有利于相互监督 * 从现有能力看,资源管理部门更具能力进行山、水、林、田、湖的统一修复 * 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之间仍需要一定的部际协调 方案2: *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委员会 * 自然资源监管委员会 * 生态环境保护部 *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管理分离,有利于相互监督 * 有利于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统筹协调 * 从阶段看,环境保护部门缺乏足够的能力;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之间仍需要一定的部际协调 方案3: *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委员会 * 资源与环境保护部 * 资源与环境保护部具有较强的决策、监督、管理职能,其管辖范围和权威都有较大扩大和提高 * 对部门负责人的能力有较高要求, 内部行政协调成本较高 二、 建议改革方案 综合各方面的考虑,建议方案是未来国家生态环境管理相关职能主要由“二委一部一局”负责,分别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委员会、资源与环境保护部、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估局。 生态环境管理职能配置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环境与发展综合协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作为综合部门,负责环境与发展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化”的协调工作,把生态环境保护贯穿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 该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负责专项规划与综合规划的协调;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结构调整、重大建设项目和生产力布局第三章 改革政府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等领域;组织拟订并协调实施能源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规划和政策措施;综合分析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综合协调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2、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自然资源资产管理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的职责,保护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权益。 自然资源的资产管理,应当有效区分商业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并实行不同的管理目标、原则和制度。商业资产包括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及经济林木、矿产等资源。对商业性资产,进一步实行市场化改革,并建立相应的资产经营监管体系。公益性资产,包括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及公益林等特殊生态保护区域和各种政府的公共用地。对公益性资产,要采取公共行政管理手段加以管理,严格禁止和限制经营性利用等。 从具体职能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统一确权登记,建立自然资源产权的统一登记制度,进行自然资源分类;建立自然资源使用的行政许可制度,明确使用者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及特定的义务;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制定国有自然资源使用权出让收益分配和使用政策,保障所有者权益;建立基于用途管理的灵活的交易制度;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 3、 资源与环境保护部:负责自然资源保护监管、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 组建资源与环境保护部是一个统筹改革方案,对部门行政管理的综合协调和专业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主要负责自然资源保护监管、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等职能。 资源与环境保护部采取“一部多局”的内部设置模式,充分考虑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的属性差异,实行专业化管理和综合管理相结合。在部下面可设若干部门管理的国家局,分别负责土地、海洋、林业等监管、公共服务等职责。专业领域以国家局为单位进行管理,综合交叉事务由部委进行协调管理。 从具体职能看,资源与环境保护部应重点围绕制度建设与环境质量结果考核开展工作。主要职责包括:第一,负责建立全面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监管的基本制度,协助拟订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监管的法律草案,制定相关法规和行政规章。第二,编制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负责污染综合防治、生态环境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工作。第三,组织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基准和技术规范。第四,参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增强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职能。 4、 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估局:负责监测、评估和预警 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估局是独立于资源和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管理机构,直接向国务院负责。 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估局及其下设机构实行垂直管理。该部门应当承担以下职责:第一,制定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和技术规范、布局,确立大气、地表水、地下水、海洋、土壤等领域的监测指标。第二,组织实施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对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独立调查评估;第三,联合中国气象局等单位,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预测预警,为实施应急措施提供支持;第四,组织建设和管理国家生态环境信息网;第五,建立和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统一发布国家重大环境信息与综合环境评估报告。 本文由刘四旦节选自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最新发布的《 2015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 》中第三章 改革政府生态环境管理体制 。 本文相关阅读: 十大部门:生态环境管什么? 《 2015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 》主题为“重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报告针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治理格局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构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总体框架,并对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改革所涉及的法制保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企业责任、社会治理、创新治理、全球治理、以及重大制度安排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全面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和编制“十三五”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报告利用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和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对全国各地区1995年以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2000年之后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估。同时对世界主要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战略分析。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901 次阅读|5 个评论
奔腾不息两千多年的中药用量流域图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5-6-17 08:58
中药的临床用量,如果用历史的眼光,从上下时间的角度全面地去看,也如自然界的河流一样,是以年代为长度、以用量为宽度的流域,可以称为“中药临床用量流域”。从先秦到如今,中药始终处于临床实际应用之中,由此形成一条长达两千多年的用量流和用量流域。中药用量流域时而宽阔,时而狭窄,它承载着、也反映着科学、自然、社会、人文等多个方面的丰富内容。 ——北京中医药大学 傅延龄 方药用量流、用量流域是我在研究经方药物历代用量特点时提出来的两个概念。方药的应用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句话讲述的事实看似简单,如果仔细想一想,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这里讲的是相同的经方,相同的药物,如桂枝、麻黄、葛根、柴胡,以及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小柴胡汤,它们的应用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桂枝、麻黄仍然是桂枝、麻黄,桂枝汤、麻黄汤仍然是桂枝汤、麻黄汤,没有变化。一如我们几千年前吃大米、小麦,至今仍然吃大米、小麦没有变化。化学药物也有经久不衰的,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硝酸甘油,但毕竟推陈出新,不断淘汰,不断创制,是大局面,是主旋律。中医历史上也曾有关“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观点,但临床历史证明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经方具有永远而旺盛的生命力。 经方和经方药物的应用薪火相传,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形成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所以,经方药物的用量,如果我们把祖孙父子师徒的用量相缀,也形成绵绵不绝的长河。分而言之,一首经方,一味药物,它们的用量,当我们把一代一代医家的用量连缀起来,你就会发现这是一条条连贯的,不绝如缕的细流。于是我便提出来“方药用量流”的观点。 方药的用量并不总是相同的,不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医家,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医家,他们的方药临床用量可能是不相同的。这就恰如一条河流,它从源头向下流去的时候,时而平缓、时而湍急,时而宽阔、时而狭窄。 我们对方药用量流,也要把它看成一个四维的事物,而不宜把它看成一条细狭的、平坦的线条。于是我便提出来“方药用量流域”的观点。 《中药临床用量流域研究》 正是我和我的团队采用“方药用量流”、“方药用量流域”的观点进行历代方药临床用量特点研究结果的反映。我们选择了经方常用50味中药为代表,依据历史文献进行全面的统计,得出了50味中药的5个基本数据:最小用量、最大用量、平均用量、最常用剂量、最常用量范围。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经方常用50种药物2000年的用量流域图,同时对每一幅图的图形特征,从其形成原因,结合医家的经验进行分析。相信这些工作能够帮助读者全面认识历代方药用量,拓宽视野,去掉人们在方药用量认识上的局限和枷锁。 石膏 用量流域图。笔者运用 “方药用量流”和“方药用量流域”的观点和方法,全面研究两千多年时间里的临床方药用量情况,通过对临床常用50种中药在两千多年时间里的最大用量、最小用量、平均用量、最常用量和最常用量范围的统计,绘制每一味药物的“用量流域图”,直观、清晰地展示各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用量特点。 谈到药物用量流域图,不能不说到我的遗憾。我曾设想采用计算机技术,把流域图做得更好一些,我想或许可以用颜色的浓淡来表达药物不同用量使用频次的多少。本书的流域图没有把药物不同用量的频次表达出来,这是不足的,应该承认这是缺点。 我这里还想谈一谈我关于方药用量的四个阶段划分。第一个阶段是汉唐时期:在这一时期,临床所用剂型主要为汤剂,用量很大,大抵皆如张仲景著作中记载的剂量,庞安时等人称之为“大汤剂”。第二个阶段是唐末两宋及金元时期:在这一时期,临床所用剂型主要为煮散剂,药物的用量很小,大抵相当于张仲景方药用量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甚至更小。第三个阶段为明清民国时期:在这一时期,汤剂再次成为临床所用主要剂型,煮散剂的应用减少,退居为次要剂型。不过在药物用量上,由于经过从唐末到金元几百年,特别是北、南两宋煮散剂应用,医家已经习惯于小剂量,即使汤剂应用回归,但剂量却没有重新回到大剂量。第四个阶段为当代:在这一时期,虽然单味药物的用量仍与明清以来的用量不相上下,但每一个处方的药味数却大幅度增加。众所周知,经方的药味数很少,宋代以来,虽然也有少数医家常常一个处方用很多药味,但绝大多数医家通常一个处方仅用寥寥数味药物。而到了当代,处方药味数多逐渐成为普遍现象。北京某中医院对处方药味数的统计表明,该院一个处方平均药味数是18.5味,超过经方平均药味数的3倍。人们现在习惯把这样的处方称为“大处方”。这样的大处方,每一单味药物的用量与汉唐相比虽然不大,但每一个处方的药物用量总量却不小于甚至超过汉唐。笔者根据上述四个阶段的药物用量特点,把它们分别称为大汤剂、煮散剂、小汤剂和新大汤剂阶段。 黄芩用量流域图。 从汉代到现代,黄芩在用量及治疗范围方面有显著变化。在汉唐时期,黄芩剂量范围不是很宽,但是其常用量、平均用量大。宋代黄芩的剂量范围最宽,但是其平均用量及最常用量较汉唐时期明显降低,呈现出显著的宽范围小剂量的特点。宋代之后黄芩的最常用量、平均用量基本变化不大,在各朝代略有起伏。金元时期以及明代剂量较宋代范围明显缩窄,其平均用量及最常用量也略有降低,表现出窄范围小剂量的特点。清代由于部分医家重用黄芩的原因,剂量范围较明朝拓宽,属于宽范围小剂量。清朝之后,黄芩的剂量范围变窄,应用范围较广,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但是其剂量范围窄、用量小,仍是属于“窄范围、用量小”的特点。 古谚曰:“礼失求诸野”。又曰:“耕当问夫,织当问婢。”临床病症是复杂的,多样的,因此药物的用量也应该是多样的。我们对历代药物临床用量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近两千年的历史里,药物临床用量符合多样性的特点,药物的用量范围很宽。虽然在宋代以至金元,由于煮散剂是临床应用的主要剂型,临床药物用量呈现“小剂量、窄范围”的特点,但汉唐、明清及民国,药物的用量范围并不狭窄。而即使是两宋、金元,一些医家对于那些用“不可煮散”方剂的病例,药物的用量范围依然很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是,进入当代,临床药物用量的个性化、多样化逐渐丧失。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两个方面的主要因素有关:其一,从1956年开始办规范化的中医药大学教育,至今近六十年,毕业学生数以万计。他们所受到的教育给了他们临床药物常用量范围。 其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中药的常用量范围也有规定,虽然《药典》并未说明其中给出的用量范围是不可逾越的法圈。 在这两个方面的因素的作用下,众人束手,天下归一。于是我们常常看到,即使很重的病情,医生开的中药仍然在常用量范围之内,一日一剂,不越雷池一步。当然,这样的情况主要存在于“规范管理”的医院。在那些非规范管理的医疗机构,时常还能见到不拘常规的应用。是耶?非耶?这的确是值得我们很好思考的问题。 我常常给学生讲这样一句话:知道常用量范围、法定常用量范围是重要的,而知道非常用量范围,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突破常用量范围,那却是更重要的。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傅延龄、张林、宋佳 主编《 中药临床用量流域研究 》一书。《 中药临床用量流域研究 》是《中药临床用量研究丛书》分册之一,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之“基于文献及临床经验分析的中医方药剂量理论研究”课题成果。 《 中药临床用量流域研究 》 以历代重要医家的大量文献资料为依据,用“方药用量流”和“方药用量流域”的观点和方法,全面研究两千多年时间里的临床方药用量情况,还原不同年代方药用量传承与变化的历史,并深刻分析其原因;通过对临床常用50种中药在两千多年时间里的最大用量、最小用量、平均用量、最常用量和最常用量范围的统计,绘制每一味药物的“用量流域图”,直观、清晰地展示各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用量特点;选择古今部分重要医家,分析揭示其临床方药用量规律。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595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SCI论文的五年表现
热度 31 sciencepress 2015-6-16 08:50
基于科研产出对科研活动进行测度,是评估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视角之一。科学论文是科研产出的主要形式,也是文献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科研评价的主要依据。汤森路透集团发布的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收录了全世界10000余种重要科技期刊,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科研产出的概况。本文基于WoS数据库论文(按照国内科研界的习惯简称为SCI论文),对中国的科研产出进行定量分析,并与世界主要科技国家进行比较,揭示2009~2013年中国科学整体发展态势。 2009~2013年,中国的SCI论文表现出以下文献计量特征。 一、产出规模 2013年,中国继续以SCI论文产出大国的形象活跃在世界科技舞台上:SCI论文数量达到21.9万篇,占世界总量的16.2 ,进一步缩小了与美国SCI论文量的差距。整体而言,中国SCI论文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符合新兴科技国家处于起步阶段的典型特征。 2009~2013年TOP10国家/地区SCI论文数量(a)及论文世界份额(b) TOP10国家/地区按2013年论文数量遴选 2009~2013年TOP20国家/地区SCI论文数量增长率 TOP20国家/地区按2013年论文数量遴选 二、学术影响力 中国SCI论文的学术影响不断提升。2009~2013年的引文数量列世界第3位;2004~2008年、2009~2013年这两个五年期相比,论文的篇均引文由3.19次增加到4.54次,论文引用率从55.22 上升至63.35 。但数据显示,论文总量的快速增加是中国整体学术影响力提升的主要原因,与欧美科技强国相比,中国SCI论文的影响力仍有待提高。 中国科研成果的总体影响力主要源自中国研究规模迅速扩张带来的红利。 2004~2008年、2009~2013年主要科技强国与新兴科技国家的篇均引文 2004~2008年、2009~2013年主要科技强国与新兴科技国家的论文引用率 三、学术引领性 2008~2012年,中国引领指数的世界排名从第13位上升至第9位,在全球引用网络中的影响力有所提高。与引文数量排名居世界第3位相比,中国论文的引领指数表现不及前者。这说明中国论文的被引总量虽高,但被其他国家引用不够广泛,学术影响力的辐射范围相对较窄。如何产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提升中国科研工作的学术引领性,将是未来需要着力思考和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 2012年TOP10国家的引领指数( 按2012年引领指数遴选和排序 )。 在2012年引领指数得分排名TOP10国家中,美国的引领指数为0.278,其余国家的得分均在0.1以下,这表明美国在全球引用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学术影响力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 2008年、2010年、2012年TOP25国家/地区引领指数排名 (按照2012年引领指数得分遴选和排序) 。 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在3个时间节点稳居排行榜的前4位。除俄罗斯外,中国、韩国、印度等新兴科技国家的引领指数排名呈现稳步上升的状态。这说明新兴科技国家正逐步走向国际科研舞台的中心位置,科研成果被引用的强度和广度都不断提升。 四、国际合作 2013年,主要科技国家/地区的国际合作率相对于2009年均有所提高,揭示出各国/地区积极推进国际合作研究的整体趋势。中国在2013年SCI论文的国际合作率比2009年上升了1.6个百分点,为25.9 。同期,中国开展了更密集、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在国际合作网络中的位置日趋核心。 (a)2009年国际合作网络图 (b)2013年国际合作网络图 2009年、2013年国际合作网络。 ①在合作频次阈值均为300次的前提下,2009年国际合作网络中有49个国家/地区,2013年国际合作网络中有57个国家/地区。②图中连线粗细代表国家/地区之间的合作频次的差异,国家节点颜色的差异表明该国合作国家的数量有所不同,可以揭示不同国家合作广泛程度的区别。 2009年,中国的国际合作接近中心度为0.6,位列世界第13位。2013年,中国这一指标上升到0.757,世界排名跃居至第6位。表明中国在这五年正在逐渐向合作网络的中心位置靠近,在国际合作中的表现日益活跃。 中国在已经过去的十年完成科技发达国家花了更长时间才能够完成的科学积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但是,科学活动的规律表明:从科技起飞阶段进入科技成熟阶段需要时间的积淀,急于求成可能欲速则不达。因此需要中国科研人员的潜心钻研,更需要科研决策者客观认识中国科学所处发展阶段,摈弃“短、平、快”的发展策略,为科学家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制定长期可持续的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发展政策。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中国科学院 最新发布的《 2015科学发展报告 》。原文标题为《 中国科学五年产出评估 ——基于WoS数据库论文的统计分析(2009~2013年) 》, 作者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岳婷、杨立英、丁洁兰、孙海荣 。 《 科学发展报告 》自1997年起开始发布,今年是第18本。报告全面综述分析2014年度国际科学研究前沿进展,展望研判国际重要科学领域研究发展趋势,报道介绍我国科学家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研究成果,观察综述国际主要科技领域研究进展及科技战略规划与研究布局,概括介绍我国科学研究整体发展状况,并向国家提出有关中国科学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咨询建议,为国家宏观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2954 次阅读|61 个评论
NASA是如何让“公众理解科学”的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5-6-15 08:48
作为航天强国的美国多年来一直在深入挖掘空间技术的社会价值,高度重视“公众理解科学”活动。本文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为例,梳理分析NASA 促进空间技术与社会互动发展的具体做法,探求对我国的相关启示。 在英国科学政策专家Colin MacUwain看来,能抓住每个人想象力的科学使命是一件极为罕见和珍贵的东西,而空间技术就是这样一项科学使命。为此,在西方国家,不管是高深的科技研究计划还是资助机构,都会要求项目组把部分力量用于将研究工作以浅显的文字和图片方式介绍给社会大众,将各种复杂的科学原理和实验转化成易理解的表述,以更大众化的方式取得公众对太空探索的认知和理解。 在这方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充分利用人们对其重大航天项目的关注,发挥太空探索独特的学科特点,利用其世界一流的设施和优秀的科学家队伍,将空间技术发展与教育、科学传播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人们对航空航天及其相关科技领域的了解,激发公众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研究的兴趣和灵感,赢得他们的支持,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这些领域和航天事业的队伍中来。 NASA教育的主要内容 NASA作为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行政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民用太空计划和开展航空科学暨太空科学的研究。除了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计划任务之外,教育一直是NASA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航空航天法案》要求“此法案之下开展相关工作所产生的信息都必须接受公众的检查”,并“通过促进建设一个强的教育基地和培训活动来增进公众对空间资源的理解、评估、发展和应用,广泛而迅速地传播知识和技术”。 1.NASA教育的目标、框架 NASA 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升NASA 和国家未来劳动力的质量,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STEM 领域,使更多的美国人参与到NASA 的使命中。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NASA 于2006年制定了教育战略框架,将NASA 教育分为4个层次,并明确其对象和产出。 NASA教育的战略框架 2.NASA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NASA 教育的战略框架下,NASA 启动了4 个方面的业务,确保在美国STEM 教育中NASA 的工作是独特的。这些业务包括:STEM 参与、教育工作者职业发展、机构参与、NASA 实习和研究员机会及奖学金。 NASA 教育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提供了丰富的线上线下资源。 为了让公众尽可能地参与空间探索,NASA 一直将国家航天计划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免费公开。在其官方网站上,媒体、教育者、爱好者等都可以免费下载到精美的航天图片。NASA 针对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Grades K-4)、小学高年级和初中(Grades 5-8)、高中(Grades 9-12)、大学生和研究生(Higher Education)知识水平的不同,分别开发了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或者教材,以及相关的游戏、视频,使老师和学生可获取精确到年级的科普资料。同时,NASA 还开展了大量的参观体验活动,让公众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太空探索,并且充分利用博物馆这种传统的模式进行宣传教育。 NASA 网站(http://www.nasa.gov)是世界著名的科普网站 此外,NASA 还与娱乐公司开发游戏、电影、玩具等产品,用多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传播太空知识,赢得公众对太空探索的理解与支持。例如,2011年,NASA 授权Wisdom Tools使用虚幻3引擎开发了太空网游“太空旅行者:月球,火星和更远的地方”,NASA 授权乐高集团发布4款航天飞机插件玩具产品,等等。 第二,实施了形形色色的教育计划。 NASA 充分利用了航天飞机、国际空间站这个航天教育平台,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学生实验和教育活动。2011年,NASA 共完成45项教育计划,其中K-12教育29项,非正式教育4项,高等教育12项,涉及400所大学的4000名大学生和研究生,以及70万名中小学生。 NASA教育计划的内容 概 括起来,NASA 教育计划主要包含了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 ▓ 一是为学生设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这些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或者科技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是专门为学生设立的,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 二是在教室中完成的太空实验。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太空特殊环境(如微重力、辐射)的影响,学生们在他们自己的教室中完成模拟太空相应条件的实验,或者进行空间站上专业研究人员正在进行的实验。 ▓ 三是参加NASA的研究实验。NASA 的很多研究是招募学生们来帮助完成的;其中的一些实验是专门安排来“激发下一代探索者灵感”的;另一些是学生们作为“配角”,参加到太空实验中。 ▓ 四是参加国际空间站的工程活动。参加者主要是高等院校和大学生,他们参加国际空间站硬件的研发,或在科学支持中心工作,学习如何参与科学操作活动。 ▓ 五是教育性示范活动。 为了提供航天教育的特殊资源和激励学生们学习航天知识的兴趣,NASA 将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作为一个特殊的“教室”,让航天员在太空进行简单有趣的太空实验,并将它拍摄下来,做成视频教材,提供给学生们,以便进行航天教育,或者允许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向太空飞行的航天员提问题。这些变化多样的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扩展了他们的课堂知识。 第三,启动了“创新夏季”计划。 2010年,为有力地支持奥巴马总统提出的“创新教育”行动,NASA以其雄厚科技实力为依托,提出并实施了“创新夏季”计划。在2010年的整个夏季假期,NASA 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并与联邦、州和当地政府、非营利机构、大学和高校教师开展合作,为参与该计划的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制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计划,既有涉及各学术领域的知识讲座和课程,也有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设计竞赛,更邀请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到NASA众多的任务和项目中,与专家一道开展科研开发和实际操作。同时,该计划将一直持续下去,在假期结束重返校园后,NASA仍会为那些投身其中的教师和学生继续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对NASA教育的进一步探讨 “理解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行星;探索宇宙,找到地球外的生命;启示我们的下一代去探索宇宙”是NASA 作为一个美国国立航天机构的使命。 现在看来,对于理解地球、探索宇宙和教育启迪3项工作来说,NASA 都做到了世界一流。 1.NASA教育的动机和效果 教育是《国家航空航天法案》对NASA 的要求。但一般认为,对于一个科研机构来说,每年投入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开展教育活动是由美国拨款体制所决定的。为了让国会通过预算,NASA 不仅需要通过卓越的科研成果来证明预算的价值,而且需要取得社会广泛的支持。为此,NASA 于1996 年发布名为“空间和太空科学:NASA 科学政策导引”的政策指导文件,该文件中对于教育提出了特别要求: “NASA 的政策就是运用其空间研究任务和计划、人才队伍、研究和发展资源,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改革,特别是大学前教育改革中作出重大的贡献以贴合国家的目标,并从总体上提升全国公民的科学技术素养。NASA 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将教育与科普项目正式嵌入NASA 和其所支持科学家的地面和空间飞行研究中以更好地实施这一政策。” 近年来,美国中小学生对数学和科学等知识的兴趣不断减弱,学习动力明显不足,成绩显著下降。例如,在2006年国际学生评估比较项目中,美国学生在30个发达国家中,科学排位第21名,数学排位第25名。长此下去,将对美国国家竞争力产生巨大威胁。在此背景下,2009年11月23日,奥巴马在全美范围内发起了“创新教育”行动,呼吁联邦政府和所有企事业、科学界联手致力于“创新教育”,动员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媒体宣传、电视节目、社区活动、互动游戏、趣味课程等方式,为大量培养下一代顶尖STEM 家和发明家打下坚实基础。对此,NASA 也启动了“创新夏季”计划。但从“创新教育”行动的内容来看,与其说NASA 启动了“创新夏季”计划支持了国家行动,倒不如说,NASA 教育契合了国家发展需求,美国联邦政府将NASA 成功的科学教育经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拓展。 NASA教育通过卓有成效的努力,深入挖掘太空探索独特的社会价值,增强美国学生在STEM 等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将一个机构的使命与培养国家下一代科技人才的战略行动有机结合起来,为美国保持世界科技领先优势,维持其科技、经济头号强国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2.NASA教育的保障机制 充足的经费预算是NASA 教育的重要保障。 NASA 教育与其他5个主要研究领域平行,单独作为NASA 的一项研究任务纳入规划,并获得财政预算支持。以2011~2014财年的年度经费预算为例,教育专项经费预算保证在1亿~2亿美元,占当年NASA 总预算的0.7% 左右。此外,在一些研究领域中也有部分的教育预算。充足的预算也为相关科研活动的推广提供了稳定的经费支撑。 有效的协作机制是NASA 教育成功的基础。 NASA 教育的协作机制主要表现在机构内部和机构外部两个层面。 NASA 的组织管理分为总部事务管理和业务事务管理两个层次。 总部事务管理由各职能办公室完成,业务事务管理由航空研究任务委员会、载人探索与运行任务委员会、科学任务委员会负责,每个任务委员会承担的任务由NASA 下属的10个研究中心完成。各研究中心设立教育办公室,一方面在任务委员会和总部教育办公室的领导下具体实施NASA 教育项目和活动,另一方面在研究中心的资助下独立地开展不同研究方向和任务的相关教育项目。总部教育办公室主要负责NASA 教育的政策、NASA 教育项目的计划、监督及各中心教育项目的协调和指导工作,确保有限资源的优化使用,也使得教育活动成为NASA 不同机构和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彼此复制或者竞争。 NASA的外部协作体现在与相关机构建立起有效的合作网络,主要包括科学中心、博物馆、天文馆、教育机构、大学与研究生院、科研机构、娱乐公司等,通过项目与计划、专项经费资助活动、教育培训与咨询、出版发布与共享等途径,不断提高相关产出的质量,提升NASA教育的影响力。此外,NASA 教育计划的成功实施,与同其他政府机构所开展的相应计划之间的紧密合作也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及其支持的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共享教育和科普资源,开展有效的合作。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中国科学院 发布的 《 2015高技术发展报告 》一书中 杜鹏《 空间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发展——以NASA为例》 一文。 《 高技术发展报告 》自2000年起开始发布,全面关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与能源技术”及“航空航天和海洋技术”四大领域,每年聚焦一个领域,4年一个周期。 《 2015高技术发展报告 》的主题是航空航天和海洋技术。 报告综述了2014年高技术发展动态,着重介绍了航空航天和海洋技术领域技术及其产业化新进展,分析了中国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与创新能力,探讨了高技术与社会等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及海洋和空间技术的思路和政策建议。报告有助于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了解高技术,特别是航空航天和海洋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动态,理解高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381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地学先驱者的精神群雕
热度 16 sciencepress 2015-6-11 09:10
1922 年7 月17 日地质调查所图书馆和陈列馆举行开幕典礼合影。前排左起:李捷、李学清、谢家荣、王竹泉、袁复礼; 第二排坐者左起:葛利普、谭锡畴、丁文江(左5)、章鸿钊(左6)、卢祖荫(左7);第三排:黎元洪(坐者左3) 这是一本对中国地学家群体的回忆文集。 几十位地学家后辈亲友,以回忆性文章的形式,忠实地记述了民国时期中央地质调查所为主体的中国地学家群体的科学人生经历与主要历史贡献。同时收录了与此主题相关的中国地质史学术研究成果及曾经发表过的数篇纪念文章。 科学精神的传承是以历史的真实性、系统性和连续性为基础的,而这个基础是有时间和地域限制的。作为中国地学家的后代子孙,我们希望能够将中国地学家前辈这一非常独特的科学群体的人生经历、事迹与科学精神,利用民间的资料做一个梳理和记录,为中国科学界,尤其是地学界提供一些我们认为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以供后人研究参考。 ——刘强 实事求是 格物致知 (中国科学院谢学锦院士以九十二岁高龄,在养病期间特别为本书写序) 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社会制度的桎梏,中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落在了世界的后面。20 世纪初,延续了2000 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被辛亥革命的熊熊烈火埋葬,西方的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先后留学日本和欧洲的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积极筹划创办了地质研究所,培养了我国本土的第一批近二十名地质学家,其中贡献最为突出的有谢家荣和叶良辅等,进而建立起了中国地质调查所。由于他们和他们的学生们的努力,使地质科学走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最前列,成为了旧中国科学的一枝奇葩,担当了现代科学学科在中国本土化的先锋。 1933 年夏,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合影于北京豆芽菜胡同葛利普寓所 地质调查所的建立是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起点。以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谢家荣、孙云铸、杨钟健、裴文中、尹赞勋、黄汲清、李春昱等为代表的为数不多的地质学家们,为着祖国的富强,在极其艰苦和恶劣的环境中,奋力工作,用他们的智慧和血汗,取得了当时世界公认的优秀地质调查成果,创造了中华民族那段历史上的辉煌。由这些世界知名的中国地质学家组成的群体,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我们也要永远铭记这些名字:赵亚曾、许德佑、陈康、马以思——他们为祖国的地质事业以身殉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该书主要是这个群体的后代的回忆录,它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生动地反映了这个群体中每个人的学习、理想、工作、生活和一生奋斗的足迹。科学救国的崇高理想、刻苦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这些最基本的品格是他们成功的基本保障。 青年,是我们的未来。老一辈地质学家的这些优秀品格,是青年地质工作者的榜样。期望年青一代的地质工作者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地质学家的优良传统,为祖国地质事业的发展,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 谢学锦 2015 年1 月于北京 目 录 序一 传承理想 创新发展│徐冠华 序二 实事求是 格物致知│谢学锦 序三 溯古观今 继往开来│孙 枢 序四 饮水思源 崇敬先贤│翟裕生 前言│刘 强 地质研究所部分同学1915 年合影。从左至右,卢祖荫、叶良辅、徐渊摩、周赞衡、徐韦曼、朱庭祜、刘季辰、 李学清、谢家荣、赵志新。王竹泉、谭锡畴、李捷未在照片中 ▓ 倚剑长天一放歌——缅怀章鸿钊先生│刘 强 ▓ 对于丁在君先生的追忆│翁文灏 ▓ 20世纪的徐霞客│丁明远 丁海曙 潘云唐 ▓ 丁文江先生与中国科学之发展——是先锋,是热心工人│〔美〕葛利普(著) 高振西(译) ▓ 先贤们的精神永垂不朽——有关地质先贤丁文江的两份资料│刘 强 ▓ 回忆一些我国地质工作初期情况│翁文灏 ▓ 我所知道的翁咏霓——一个朋友病榻前的感想│丁文江 ▓ 翁文灏抗战期间与对华军售及经济援助│龙 翔 ▓ 从大同盆地到庐山——李四光和中国第四纪冰川│邹宗平 ▓ 爷爷李四光的几件事│邹宗平 ▓ 继承和发扬袁复礼教授的高尚品德——谨以此文纪念父亲诞辰120周年│袁 疆 袁 刚 袁 扬 袁 方 袁 鼎 ▓ 著名地质学家李捷先生与第四纪研究——纪念李捷先生逝世三十周年│陈梦熊 ▓ 三代英贤 丰碑长存——科学大师是如何在中国诞生的│任葆薏 ▓ 怀念老君庙油矿早期的三位地球科学家——孙健初 翁文波 卞美年│张锡龄 ▓ 谢家荣先生科学工作思想│程裕淇 张立生 ▓ 高山安可仰,当世一名贤│刘 强 ▓ 马廷英教授简传│马国光 ▓ 李善邦记事│李建荣 ▓ 回忆父亲裴文中生活和工作中的几个片断│裴 申 ▓ 风雨岁月——记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院士│黄浩生 ▓ 难忘的记忆——写在父亲黄汲清诞辰110周年之际│黄洁生 ▓ 一位老地质学家的追梦人生——忆父亲李春昱一生的坎坷与坚定│李勤媛 ▓ 牢记外祖父李春昱的教诲│廖含英 ▓ 在中央地质调查所任职时期的回忆│方 俊 方 夏 ▓ 南延宗和他的地质矿产事业│南君亚 ▓ 黔里孤坟,何处话凄凉——纪念为科学献身的地质学家许德佑、陈康、马以思│刘 强 ▓ 父亲崔克信:104年的奇迹│崔龄燕 ▓ 面对不敢面对的历史——缅怀“文革”中被逼自尽的地质学家│刘 强 ▓ 父亲程裕淇留下的……│程学林 ▓ 宋达泉及其土壤调查同行纪略│宋俊焕 ▓ 宋达泉赴台湾参加中国地质学会年会及土壤考查纪略│宋俊焕 1945年6月宋达泉(右1)与赴美考察土壤组合影。左起:徐叔华、史瑞和、陈祥、张守敬、吴志华(女)、 金继汉、裴保义、冷福田、屠啟澍、赵畯田、胡济生、孙枢、黄希素、宋达泉 ▓ 新中国铀矿地质开拓者——缅怀我的父亲佟城│佟延燕 ▓ 我们的父亲黄秉维│黄以平 黄永平 ▓ 黄劭显与中国的铀矿地质及其对国防事业的贡献│黄祖英 ▓ 记新中国地质界卓越领导人宋应同志的二三事│孟桂之 佟延燕 ▓ 父亲李星学的贺兰山情结——重读《踏上贺兰山缺》感怀│李克洪 ▓ 父亲李星学追忆丁文江大师│李克洪 ▓ 地学前辈谢毓寿先生访谈录│侯 江 ▓ 回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地质地理气象学系│陈梦熊 ▓ 桃山“五七”干校的那段时光——忆父亲陈梦熊│陈泽行 ▓ 地质学家的“圣经”——野外科学考察记录本中的人物和故事│刘 强 ▓ 父亲姜达权点滴——从三峡大坝选址说起│姜一新 ▓ 在“文革”中认识家父韩德馨的母校——西南联大│韩 震 ▓ 新中国首批留美返国的地质学家胡伦积——纪念胡伦积教授逝世十周年│韩 震 ▓ 父亲施雅风对创立泥石流研究和科学普及的贡献│施建平 施建成 ▓ 生命不息,追求探索不止│施建平 ▓ 坦荡地生活和工作着——独肾米翁别传│陈述彭 ▓ 永恒的铭忆——怀念父亲陈述彭│陈子南 ▓ 张锡龄与石油探勘│曾弘志 ▓ 地学家的摇篮——走出48位院士的地质调查所│章其华 詹庚申 陈彦瑾 顾国华 张 为 侯鹏飞 曹宏慈 ▓ 前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土壤学者及其学术活动│龚子同 张甘霖 杨苑璋 ▓ 抗战胜利后南海诸岛回归的见证及考察│宋俊焕 陈泽行 ▓ 西南联大时期的德国地质学教授米士博士——著名地质学家、登山运动员、水彩画家│张 珂 刘 强 ▓ 葛利普——中美科学家友谊的桥梁│佟延燕 ▓ 中国最早的科学基金资助研究——记中华教育与文化基金会对1930年全国性第一次土壤调查的资助│刘 强 张立生 侯 江 后记 百年地学路遥长,几代开山人已殇; 笔墨春秋今淡看,高山仰止写沧桑。 ——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教授 孟津 2015年3月10日与美国纽约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整理自 刘强 主编《 百年地学路 几代开山人:中国地学先驱者之精神及贡献 》一书。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9202 次阅读|35 个评论
十大部门:生态环境管什么?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5-6-10 08:53
我国的生态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是在传统的土地、自然资源国有和集体所有制框架下,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和资源开发计划管理体系下建立的,并伴随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市场化改革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恶化,逐步发展形成现在的以政府主导和行政监管为特征的体系,具有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特征(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研究课题组,2014b)。 横向关系 在中央一级,当前的国务院组成部门,以及相关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中,有超过十个部门承担着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相关职责。根据职责定位、法律和国务院授权,大致可分为“ 协调机构、职能部门、支撑部门 ”三类。 第一类是生态环境协调机构 ,指由有关政府机构组成、协调政府部门间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事务的协调议事机构。根据是否有高层领导的参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国务院领导参与的协调机构,主要有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等,成员一般是国务院领导和各部委部长等;另一类是部际联席会议,如重金属污染防治、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等部际联席会议,成员级别相较前一种略低,除会议召集人可能是正部级官员外,一般都是各部委的副部长,并根据议事的必要性,邀请地方政府作为成员。协调机构是临时性的议事机构,因工作任务而设立,也因任务结束而解散。 第二类是生态环境职能部门 ,大致可分为综合经济和产业部门、资源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三类。 生态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的“三大部门板块” 综合经济部门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代表。从职能领域看,国家发改委主要负责环境与发展协调、循环经济发展、应对气候变化、节能等工作;从具体职能看,承担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划制定、政策指导、经济政策制定、投资项目等职能。产业部门(如工信、交通、住建等)承担各自领域的污染防治职能。 资源管理部门主要承担资源开发保护与和生态保护职能,但也承担部分环境保护职能。按照资源门类,我国设置了国土、农业、水利、林业、海洋等部门,负责各自领域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包括耕地保护、水资源及水生物、草原、森林、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等。根据管理的需要和法律授权,这些部门建立了各种保护区,如国土部门的地质公园、林业部门的森林和湿地公园等。 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责以污染防治为主,并与其他综合、产业和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的污染防治职能共同形成“统一监督管理,分工负责”的格局。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责涉及水体、大气、土壤、噪声、固体废物、机动车等各个领域,对这些领域的污染防治进行监测、监管执法并建立管理制度。 第三类是生态环境的支撑部门 ,也就是依附于各个职能部门的事业单位,主要指从社会公益角度出发,由行政机关举办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据统计,生态环境职能部门的直属事业单位大都超过15个。 总体上,我国的生态环境职能在横向配置上存在以下特征。 一是职能相对分散。 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职能按资源门类分散在国土、水利、林业等部门,尽管有助于根据资源的属性进行专业管理,但也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有所冲突。而在污染防治领域,由于环保机构成立时间较晚,原先的管理职能分散在各部门,在环保机构成立后,只注意对新机构的授权,并未完全撤销原部门的环保相关职能(王金南等,2007)。由于“以部为单位”甚至“以司为单位”的决策模式广泛存在,生态环境政策存在不协调、相互冲突的局面。 二是开发与保护往往由一个部门管理,导致缺乏制衡的部门格局。 从我国过去经验看,这种体制安排容易导致“重开发、轻保护”,尽管近年来保护优先的战略方针得以提出,但在实践中仍没有完全落地。 十大部门的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职能 发展改革和经贸部门 职能领域 ☑ 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协调 ☑ 循环经济发展 ☑ 应对气候变化 ☑ 资源和能源节约 具体职能 ☑ 综合分析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 综合规划及国土、资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规划编制的协调和审查管理;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及组织实施 ☑ 农业、水利、林业、气象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生态建设重大项目、城市环保设施项目等的审核 ☑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相关领域中央财政性资金安排意见;重点项目国家财政性补助投资安排建议 ☑ 会同有关单位制定排污费征收标准,拟定重要商品价格 环境保护部门 职能领域 ☑ 环境污染防治(水体、大气、土壤、噪声、光、恶臭、固体废物、化学品、机动车等) ☑ 生态保护 具体职能 ☑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包括规划、标准等 ☑ 重大环境问题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 ☑ 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 提出环境保护领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国家财政性资金安排的意见 ☑ 受国务院委托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及重大经济开发计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 指导、协调、监督生态保护工作 ☑ 负责环境监测和信息发布 国土资源部门 职能领域 ☑ 土地资源 ☑ 矿产资源 ☑ 地质环境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地下水等) ☑ 地质公园 具体职能 ☑ 建立保护和优化配置国土资源、耕地保护、地质环境管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等的制度,包括起草法律法规草案、规划和标准 ☑ 拟订土地、矿产资源参与经济调控的政策措施 ☑ 不动产产权登记;国有和集体土地产权登记和证书核发,集体土地征收,建设用地出让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登记和证书核发,探矿权、采矿权出让转让 ☑ 负责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地下水开采的监督管理 ☑ 全国地质环境、土地利用、地下水数据监测统计 农业部门 职能领域 ☑ 耕地质量管理 ☑ 草原生态保护 ☑ 水生生态系统保护 ☑ 农业生物物种资源 ☑ 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具体职能 ☑ 拟订耕地及基本农田质量保护与改良政策 ☑ 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全国草畜平衡工作,依法承担全国草原保护的执法工作;负责对地方草原监理工作的指导、协调 ☑ 拟订休渔禁渔制度,保护渔业资源、水产种质资源、水生野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湿地。组织协调各类水生生物保护区的划定、建设和管理工作 ☑ 制定并实施农业生态建设规划,承担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关工作;负责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组织重要涉渔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补偿 ☑ 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 水利部门 职能领域 ☑ 水资源开发利用 ☑ 水资源保护 ☑ 节约用水 ☑ 水土流失防治 具体职能 ☑ 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节约用水、水土流失防治的规划和政策 ☑ 取水许可管理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水价管理、水权交易 ☑ 水资源统一规划和管理,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的规划和管理等 ☑ 负责水文水资源监测、国家水文站网建设和管理,对江河湖库和地下水的水量、水质实施监测 建设部门 职能领域 ☑ 污水处理厂 ☑ 垃圾处理场 ☑ 建筑和工程施工污染防治 ☑ 风景名胜区 具体职能 ☑ 拟订城市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战略、规划 ☑ 指导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配套建设 ☑ 指导城市规划区的绿化工作 ☑ 指导小城镇和村庄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 交通部门 职能领域 ☑ 铁路机车、机动车船、民用航空器的环境污染防治 具体职能 ☑ 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的监督管理 ☑ 指导、督查公路、水路行业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 ☑ 交通运输行业公路、水路环境统计工作 工信部门 职能领域 ☑ 工业、通信业的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 具体职能 ☑ 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政策 ☑ 参与拟订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规划和污染控制政策 ☑ 组织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林业部门 职能领域 ☑ 森林 ☑ 湿地生态系统 ☑ 野生动植物 ☑ 沙漠化防治 ☑ 湿地公园、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 具体职能 ☑ 制定林业及其生态建设、造林绿化、湿地保护、荒漠化防治等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标准等 ☑ 参与拟订林业及其生态建设的财政等经济调节政策,组织、指导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 湿地利用、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林业的监督工作,以及全国森林公安工作的指导监督 ☑ 农村林地承包经营合同管理 ☑ 组织开展森林资源等的调查、动态监测和评估;沙尘暴灾害预测预报和应急处置 海洋部门 职能领域 ☑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具体职能 ☑ 组织拟订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标准、规范和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并监督实施 ☑ 负责组织编制并监督实施海洋功能区划 ☑ 海域使用权登记和核发证书,海域使用权审批和出让,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出让,使用金征收管理 ☑ 制定海洋环境监测监视和评价规范并组织实施,发布海洋环境信息 纵向设置 纵向关系上,我国存在较为普遍的职责同构现象,在生态环境领域亦是如此。 省、地、县等各级地方政府参照中央部门,设置了总体上类似的职能机构,包括国土、农业、水利、林业、海洋渔业、环境保护。为了配合执法监督的需要,地方政府还建立了监察和监测机构。 生态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的纵向架构 依照《环境保护法》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环境质量的好坏,地方政府是责任主体。因此,在中央和地方生态环境机构关系上,实行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双重领导,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的人事任命、财政预算均由地方政府主导,中央部门对地方部门实行业务指导。 为了监督地方政府落实国家法律法规,中央探索建立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监督制约机制。一是在环保、流域、林业等领域设置了区域督查机构,负责各自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事务协调和督查。二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纳入政绩考核当中,并不断提高其所占比重。但是,由于权威性和结果应用不足等原因,这些机制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 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是否有效履行了对本辖区环保质量负责的义务,在某种程度上仍然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手段进行制约。 本文由刘四旦节选自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最新 发布的 《 2015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 》中第三章 改革政府生态环境管理体制。 《 2015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 》 主题为“ 重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 报告针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治理格局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构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总体框架,并对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改革所涉及的法制保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企业责任、社会治理、创新治理、全球治理、以及重大制度安排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全面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和编制“十三五”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报告利用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和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对全国各地区1995年以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2000年之后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估。同时对世界主要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战略分析。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595 次阅读|8 个评论
统计陷阱│统计学犹如比基尼, 掩盖的是最重要的地方
热度 15 sciencepress 2015-6-9 08:31
对统计学的一知半解常常造成不必要的上当受骗, 对统计学的一概排斥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愚昧无知. ——印度著名统计学家C.R.劳 在信息不断膨胀的现代社会中, 人们必须了解统计的基本知识应对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 尤其需要了解一些如何防止上当受骗的统计常识, 以免自己掉进各种各样的统计陷阱之中. 可以说, 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恶化, 统计陷阱比比皆是, 而且还不断推陈出新. 因此, 我们解读现实中的各种各样的统计结果时, 务必要多一些警惕的心理与多一点批判的眼光, 以免铸成不必要的大错. 我们将陆续为您揭示7种典型的统计陷阱.今天首先考察的是“统计滥用式陷阱”. 统计滥用式陷阱 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 统计的滥用是人为恶意设计陷阱的一种方式. 持怀疑论调的19 世纪英国史学家托玛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 1795~1881) 痛斥 统计学家 能证明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事情 . 其实, 从古到今对统计滥用的指责与讽刺一直不断, 诸如: ▓ 统计分析经常意味着对有分歧的数字进行篡改, 用意义含糊不清的办法去解决不明确的问题. ▓ 统计学家使用统计就如同一个醉汉使用街灯一样, 是用来支撑而不是用来照明. ▓ 统计学犹如比基尼游泳衣, 它暴露的是明显的地方, 而掩盖住最重要的. ▓ 政府有关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是根据其自身需要拼凑出来的. 滥用统计的例子 历史上, 滥用统计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 下面列举两例. 第一个例子 研究 罪犯的头颅大小 . 在19 世纪, 科学家对罪犯的头颅大小进行了大量研究, 他们想找出头颅大小或形状间的差异, 借此揭示一个人的犯罪倾向. 他们比较了一组罪犯的头颅和一组普通人的头颅大小. 当然, 研究人员发现了差异. 给定两个独立的测量数据组, 比较之后, 通常都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 问题不在于是否存在差异, 而在于差异是否明显. 虽然得出了最终结论, 但是人们大都放弃了对头颅大小和犯罪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 第二个例子是 智力测验 . 过去一百多年里, 智力测验成为一项专题研究. 研究人员对许多学生进行测验, 根据测验结果, 判断被测学生是否比一般人聪明. 例如,在某个智商测验中, 有一人的智商测验分数为98(误差为±3 分), 而另一人的分数是101(±3 分), 这测试告诉我们的信息等于零. 这些数字的意义是, 这位测试分数为98 的人, 智商为95 ~ 101, 而那位得到101 分的人, 智商为98 ~ 104. 这就是说,测出98 分智商的人, 有可能比那位测出101 分智商的人, 智力商数还高上3 分. 更何况这些结论有时还受到如下统计假设的影响:学生是普通人口的不错的样本. 而这一假设恰恰是错误判断的根源. 例如, 一些学生的母语不是英语, 而测验用的是英语. 如果一个人都不能看懂测验内容, 怎么能指望他取得好成绩?显然, 测验是为这些不属于学生的群体而设计的. 测验结果会对学生的教育机会有显著影响, 但是不能反映那些不熟悉英语的学生的能力. 有无数这样错误的例子. 从这种错误的统计假设得出的任何统计结论都值得怀疑. 不幸的是, 要想设计一个不伤害总体中部分的标准测验, 是极其困难的. 滥用统计所获得的有趣发现 接下来, 我们再列举若干滥用统计所获得的有趣发现: ▓ 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萨那博士做了个实验, 表明上行电梯的人参与慈善活动时比下行电梯的人更慷慨. 站在自动扶梯上端时比站在下端时更愿意捐钱. 或许在大楼顶层开会, 老板更容易激励员工. ▓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克劳斯博士发现, 社会地位高或自以为富裕的人, 比起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 更不善于判断他人的情绪. 对陌生人说话时,富人比穷人更粗鲁, 而穷人比富人更乐善好施. ▓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克利森菲尔德等发现, 男性比女性幽默, 但只幽默一点点;可是曾有一项实验表明, 女性的幽默不逊于男性. ▓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的斯塔克等发现, 爱听乡村音乐的人自杀率高. 其解释是:乡村音乐的主题往往关乎有自杀倾向的人的问题, 如婚姻、酗酒、失业等. 对此, 贡德拉赫开玩笑说, 要挽回婚姻、找到工作, 就得把乡村音乐倒过来放. ▓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亚戈尔和斯坦福大学的莱珀研究发现, 如果让消费者在6 种果酱中挑1 种购买的可能性, 是在24 种果酱中挑1 种购买的10 倍. 过多选择会使人无所适从. 为此, 商家都想方设法进行品牌宣传. ▓ 英国伦敦大学的里斯教授发现, 脸书(facebook) 狂人 的脑袋比较大, 不仅如此, 脸书好友比较多的人, 大脑的灰质也更多. 但是目前并不清楚, 是否经常上网的人的大脑有了变化, 只是这种人更喜欢上网. ▓ 法国图卢兹国立兽医学校的一群科学家研究发现, 狗身上的跳蚤比猫身上的跳得更高——平均相差20 厘米. ▓ 日本教育机构研究表明, 经常吃早饭的人学习成绩比较好. 在算术知识回答中, 每天吃早饭的学生回答正确率达到83.7%, 完全不吃早饭的学生正确率只有66.3%;在语言能力上, 每天吃早饭的孩子正确率达64.0%, 完全不吃早饭的孩子只有44.0%.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赵焕光、章勤琼、王迪 著《 真理相遇统计 》一书。 《 真理相遇统计 》从统计学科的特色、人文欣赏的视野着手,运用通俗生动的语言,精彩有趣的故事、丰富典型的案例,介绍统计文化的常识及其统计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 主要内容包括为何学统计、统计应用概说、统计陷阱概说、统计历史人物故事精选、统计数据概说、统计数据收集、统计数据组织、统计数据概括、统计指数概说、时间数列概说、随机抽样与抽样分布、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检验与方差分析及其相关与回归分析.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所有专业的本(专)科生、硕士生、中学智优生、中学数学教师,具有一定数学与统计基础的高校教师以及其各行各业的行政管理人员的数学与统计文化修养提高读本,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本(专)科各个专业的选修课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大众教育|17269 次阅读|33 个评论
环境科学发展观察
sciencepress 2015-6-8 08:18
曲建升 1  曾静静 1  张志强 1  朱永官 2  潘根兴 3 (1. 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2.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3.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并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2014年,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科学团体积极应对环境问题挑战,在环境污染、环境与健康、气候变化以及环境科学研究的新工具与新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和行动持续深入,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一、重要研究进展 1. 环境污染机理问题备受关注并持续取得进展 亚洲大气污染对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候影响研究获得新突破。美国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和北京大学的科学家采用新的层级模拟方法和观测分析,证明了过去30年间的亚洲污染对中纬度气旋的影响。这一研究表明:亚洲污染增强了纬向热传输变化,使西北太平洋海域的冬季气旋加剧;使降水量增加了7% ;改变了区域辐射通量,使大气层顶端和地球表面的净云辐射强迫分别增加了1.0瓦/米 2 和1.7瓦/米 2 。研究结果清楚地揭示了大气悬浮颗粒物,尤其是人为排放的污染颗粒物对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建议在开展全球气候预测、制定相关政策时,科学评估除温室气体之外的悬浮颗粒物的影响。 全球水资源污染问题与河流治理受到重视。德国科布伦茨—兰道大学的一项元分析研究表明,来自全球73个国家11300份地表水研究样本中有超过一半的农药浓度已经超过管理阈值,即便在管理严格的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国际水协会、大自然保护协会等机构发布报告对全球530个大中型城市的饮用水源地进行了深度分析,研究发现全球前100个最大城市的5亿人口的饮用水来自高沉淀物水源,其中还有约3.8亿人口的饮用水取自富营养化水源。地下水资源也面临巨大压力。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和波恩大学研究指出,印度、美国、伊朗、沙特阿拉伯和中国的地下水枯竭显得格外突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研究指出,地下水资源的急剧消耗破坏了人类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应对水资源短缺的恢复力。 2014年4月,美国环保署(EPA)提出方案,建议对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工业活动之后,遭受了农药、重金属、二英、多氯联苯(PCBs)和其他污染物侵蚀的帕塞伊克河8英里长的下游河段进行清理,以清除高达430万立方米的污染底泥。2014年9月24日,美国发布“五大湖恢复行动计划”,将联合联邦政府各机构积极采取措施,在未来5年内实现北美五大湖流域的水质保护、控制物种入侵、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水系栖息地恢复的目标。 2.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科学认识不断深入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其造成的损失研究取得一系列新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关于空气污染的最新估计指出,2012年全球约700万人的死亡与空气污染(包括室内空气污染和室外空气污染)有关,中低收入国家受影响最大,这些国家因空气污染死亡人数占全球的1/8,这一数据是先前估计的两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报告指出,城市空气污染引发的健康问题和过早死亡给发达经济体以及中国和印度等国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额高达3.5万亿美元,而OECD成员国的空气污染约50% 来源于道路交通,其中,柴油车尾气排放危害程度最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的一项案例研究发现,燃煤电厂关闭前孕育的婴儿脐带血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含量明显低于电厂关闭后出生的婴儿,BDMF是一种参与脐带血中神经元生长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对大脑发育至关重要,该研究证明了孕妇对空气污染的长期暴露将影响儿童的神经发育,提供了燃煤电厂关闭后有益于儿童健康的直接证据。 3. 对海洋微型塑料及其危害的认识取得多项重要突破 有关海洋微型塑料的迁移和聚集规律,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安全的威胁取得多项重要认识。近年来,海洋环境的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有关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塑料垃圾研究也迅速增加。2014年6月23日,在首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报告指出,海洋里大量的塑料垃圾日益威胁到海洋生物的生存,保守估计每年给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30亿美元。美国达特茅斯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在北冰洋海冰中也发现数量巨大的微型塑料,总量比泛太平洋垃圾带里的塑料碎片要高3个数量级。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马拉斯皮纳(Malaspina)海洋考察队发现海洋上存在与环流特征相关的五大塑料碎片聚集地,该考察队同时指出,海面可能还不是塑料垃圾的最终目的地,大量的塑料碎片或许已经进入海洋食物链,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4. 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和应对行动取得更多科学认同 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不断深入。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发布报告指出,人类社会正处在将气候系统推向突然、不可预测和潜在的不可逆变化的风险中,这将带来极具破坏性的影响。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将增加未来大气的静稳事件,进而导致全球多地空气质量的持续恶化。荷兰环境评估署、荷兰能源研究中心、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和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调查发现,90%的受访的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家认为是人为因素主导了全球变暖。瑞典、澳大利亚、丹麦等国研究机构开展的一项研究,称由于人类活动,地球的9个界限目前已有4个被突破,分别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损失、土地系统变迁、生物化学循环改变,每一个界限的显著改变都可能将地球系统推入一个危险的状态。有关全球大气 CO 2 浓度的监测工作取得新发现,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基于全球40个观测站的大气样本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月平均浓度首次突破400mg/kg(ppm),再一次有力证明了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增加的趋势。 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强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全球科学家完成了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和应对机会的新一轮评估,陆续发布的评估报告再次强调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2014年3月发布的IPCC第二工作组报告指出,尽管管理气候变暖风险的难度不断增加,但应对这些风险的机遇依然存在。2014年4月发布的第三工作组报告指出,通过采取各种技术措施以及行为改变,有可能将全球平均温度升高幅度控制在不超过工业化前水平的2℃范围内。但是,只有通过重大体制和技术变革,才更可能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上述阈值之内。2014年11月发布的综合报告指出,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正日益突出,如果不加以制止的话,气候变化将很大可能会增加人类和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的、无处不在和不可逆转的影响。 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进入全新阶段,新一轮气候变化行动框架逐步浮出水面。 世界主要国家陆续提出自主贡献减排预案目标,以积极姿态迎接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截至2015年5月,已经有37个国家提交了自主贡献减排预案目标方案。中美两国于2014年11月发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使国际气候政策进入一个新的水平,为巴黎大会达成新的气候协议奠定良好基础,该协议的达成也拉开了由煤炭时代向清洁能源时代过渡的新篇章,并将大大刺激清洁能源及相关技术的研发需求。 5. 应对环境问题的新工具和新方法的研制工作更加受到重视 浙江大学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科学家研究指出,水喷雾地球工程方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非常有效地将大气 PM 2.5 污染减少至35微克/米 3 (根据喷雾方式的不同,可以在几分钟到几小时或几天内取得显著效果)。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指出,目前评估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方法还存在局限,科学家需要考虑使用“准实验方法”(QE)进行分析评估。美国华盛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和挪威哥本哈根大学的科学家指出,对于许多物种和生态系统,特别是水生和海洋环境,缺乏实用的监测方法,环境DNA(eDNA)科学在改善环境管理方面前景广阔。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与西班牙洛维拉·依维尔基里大学的科学家共同开发出一种新的超灵敏、低成本和便携式的监测环境水体中汞的方法。美国未来资源研究所评估了世界银行的室外空气污染暴露的损害成本和相关经济成本的估计方法,并建议用全球疾病负担(GBD)团队的计算方法来替代当前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成本估计方法。全球疾病负担团体将卫星数据与大气化学输送模式结合起来,对细颗粒物暴露进行全球评估。奥地利应用系统研究所的科学家提出用 PM 2.5 浓度造成的寿命损失(LLE)来评估人类暴露在细颗粒( PM 2.5 )之下所受到的健康影响。在2009年2月发射首颗“轨道碳观测者”(OCO)卫星失败之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2014年7月成功发射了探测精确度远高于同类探测器的OCO-2,2014年12月18日,科学家首次发布了来自该卫星的首批图像。 二、领域重要战略规划 针对环境问题这一人类社会的共同挑战,世界各国在2014年持续加强对主要环境问题的研发投入和科技布局的优化调整,推出了一批国家战略规划与工作计划。 1. 欧美环境机构优先考虑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挑战 2014年1月21日,欧洲环境署(EEA)发布《2014—2018年的多年工作计划:扩展政策实施和长期转化的基础知识》,指出鉴于自然环境挑战,在2014—2018年需要优先考虑并持续关注空气污染、气候变化、水管理、自然保护、土地利用和自然资源、废弃物管理、噪音、沿海和海洋保护等领域。通过收集数据、信息/指标和评估,适应和进一步发展EEA 信息系统,向欧盟委员会申报国家数据,以适应国家预期的变化,在以下9个主题领域,支持并告知政策制定和实施:①空气污染、交通和噪声;②工业污染;③减缓气候变化和能源消费;④气候变化的影响:脆弱性和适应性;⑤水资源管理、资源和生态系统;⑥海洋、沿海环境和海洋活动;⑦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农业和森林;⑧城市、土地利用和土地;⑨废物和材料资源。 2014年4月10日,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发布《2014—2018财年美国环境保护署战略计划》报告,提出5项战略目标、4项跨部门战略和总体核心价值,支持管理层和EPA 重点工作的实施。5项战略目标分别是解决气候变化和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美国水资源、清洁社区和推进可持续发展、降低风险和增加化学品安全性、依靠法律的执行与遵守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EPA 的研究将继续集中于最关键的主题,为解决人类健康和环境问题找到更加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在应对环境挑战时,EPA 将继续延续科学、透明、法治的核心价值;将以最好的数据和研究以及透明度和问责制的承诺作为工作导向。 2. 联合国机构全力推进国际社会积极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2014年6月27日在内罗毕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共通过16项决定和决议,推动国际社会采取行动应对空气污染、打击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管理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健全化学品与危险废物管理等主要环境问题。大会再次重申了成员国在《我们想要的未来》中做出的承诺,特别是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环境支柱部分和第88款加强环境署的作用。联合国环境大会期间举办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2015年后发展议程(包括可持续消费和生产)全体部长会议呼吁把环境支柱彻底地纳入可持续发展进程当中,承认健康的环境是实现有雄心的、普遍的和可实施的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必要条件和关键因素。其他决议关注以下问题:①需要加快推进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包括资源效率和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②通过所有国家全方位的合作,采取紧急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包括全面实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③培养并鼓励合作伙伴关系,应对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挑战,特别是即将在萨摩亚召开的第三届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国际大会需要讨论通过的优先事项;④需要加强科学与政策的结合,为更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技术手段;⑤需要确保多边环境协定和其他国际与区域环境承诺的全面实施;⑥需要加强减少生物多样性流失、防治土地 荒漠化和土地退化的工作。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2014年6月发布《UNEP年鉴2014》,重新审视并评估了过去十年的年鉴所关注的十大紧迫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包括了氮元素过剩造成的环境影响、传染性疾病、海洋里的塑料垃圾、海洋水产养殖、甲烷水合物、公众科学潜力,空气污染、野生动物偷猎、土壤氮保护、北极的迅速变化等领域,并提供了新的应对方法。2014年年鉴再次证实环境对维持和改善人类及生态系统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鼓励所有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此外,人们越来越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及时、可靠的环境信息,以便能够识别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行动和政策对其做出应对。 3. 国际机构积极部署应对水安全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3年11月发布国际水文计划第八阶段战略计划—— 《水安全:应对地方、区域和全球挑战》,重点围绕与水相关的灾害和水文变化、变化环境中的地下水、解决水短缺和水质问题、水和人类住区的未来发展、面向可持续性的生态水文学、水安全教育等六大主题,以及水资源风险管理、水安全的不确定性、地下水水质保护与可持续管理、生态水文学系统解决方案和生态工程、城市生态水文学等30个重点研究问题进行了科技战略规划。 世界银行与中国水利部联合完成《中国国家水资源合作战略(2013—2020)》报告并于2014年5月发布,该报告以提高我国国家水安全保障为目标,提出了中国在实现2020年战略目标进程中实施水资源综合管理及解决各类问题的要素与策略。 报告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依然受制于水问题,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面临洪灾风险、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生生态系统退化以及水资源管理水平等五个战略性问题。我国政府和世界银行针对关键性战略问题,共同确定了防洪减灾战略、应对水资源短缺战略、水污染防控战略、水生态环境修复战略、水资源管理战略、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等六方面具体战略,以及流域综合管理、生态脆弱与河流管理、缺水地区水量分配、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政策和战略对策、洪水风险管理、应对气候变化、流域生态补偿、地下水管理、饮用水安全、水利信息化建设和水价改革等12个近期工作重点。 4. 未来地球计划确定未来3~5年的优先研究领域 2012年6月,“未来地球计划”(FutureEarth)在“里约+20峰会”上宣布成立,原有的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将停止或部分停止。该计划着眼于运用跨学科观点和研究方法,开展动态行星地球、全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性转型三大主题研究,以催生深入认识行星地球动态的科学突破,推动提出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2014年11月6日,未来地球计划科学委员会和过渡参与委员会发布《未来地球2025愿景》,制定了未来10年“未来地球计划”研究活动的框架体系,并提出将推进以解决方案为导向的研究,与社会各方合作伙伴协同设计、协同实施,不断增进新的科学认识并将科学知识联系起来,以扩大科学研究的影响、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寻找新的方法,实现人类社会向可持续发展加速转型。2014年12月4日,未来地球计划发布《战略研究议程2014》呼吁研究的逐步改变,以解决严重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挑战,敦促私营部门、政府和民间社团与研究人员合作,协同设计、协同实施一个更灵活的全球创新体系。 三、发展启示建议 总览2014年全球应对环境问题的科学进展与科学行动,世界各国环境压力总体不断增大,重视程度也持续增加,主要国家加强了环境科学领域的战略规划和科技布局的优化调整,科学问题进一步聚焦,研究手段得到进一步改善,新的科学成果在环境问题的应对决策和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在环境科学领域也取得了若干重要成果,并在全球应对行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议我国环境科学领域继续加强以下工作: 1. 继续加大环境问题的研发投入,破解环境污染治理难题 我国3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留下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建议从环境问题的科学机理研究与环境问题治理手段和对策的开发两个方面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实现摸清环境问题现状、认清环境影响机理、找准环境治理方法、推动环境质量改善的目的。 2.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协调环境、能源和水问题 气候变化及其应对行动与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影响,也正因其复杂性,难以以单一手段解决。建议以环境与发展的全局观审视气候变化问题,将气候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水问题和发展问题纳入统一框架中进行科学布局,抓住经济增长转型的重要时期,破解气候变化与发展难题。 3. 结合可持续发展主题,布局环境问题研究,落实“未来地球计划”相关工作 未来地球计划作为全新的全球环境变化科学组织框架,将围绕“动态行星、全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性转型”三大主题组织科学研究,我国已作为国家成员启动相关工作,但科学研究工作尚待进一步推进。建议围绕水、能源、食物、健康、低碳转型、区域发展、环境变化适应、自然资源保护等布局一批重要研究选题,并鼓励面向解决方案、科学支持决策的研究工作,实现科学研究范式的全面转变。利用未来地球计划推出整合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之际,梳理我国原有全球变化计划的组织框架,并将其中活跃的且可与未来地球计划相对接的组织/团队作为项目/工作组吸收到未来地球框架中来,并结合未来地球计划学科交叉、面向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的特点,新设计和征集新的科学工作组。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中国科学院 最新发布的《 2015科学发展报告 》。《 科学发展报告 》自1997年起开始发布,今年是第18本。报告全面综述分析2014年度国际科学研究前沿进展,展望研判国际重要科学领域研究发展趋势,报道介绍我国科学家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研究成果,观察综述国际主要科技领域研究进展及科技战略规划与研究布局,概括介绍我国科学研究整体发展状况,并向国家提出有关中国科学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咨询建议,为国家宏观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 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注意,是火星板块构造!
热度 11 sciencepress 2015-6-4 09:21
最新研究表明了地球和火星板块构造过程之间存在重大差异。地球板块构造是在全球范围内运行的,所有主要的板块运动在动力上都与地球固定的热点格局有关。而火星与地球不同,它的板块仅仅表现出原始的形态,其运动不是全球性的,而是局部性的。 塔希思隆起 (Tharsis rise) 的位置及其邻近的主要地形特征 (引自Yin, 2012b) 。火星上明显的二级地貌特征是塔希思隆起,它切穿北部低地和南部高地之间的边界。图中也显示了四个最大的火星冲击盆地:贺拉斯、乌托皮亚、艾斯迪斯和阿盖尔。 具体地说,火星的板块构造过程表现在一个3500 km 宽,6000 km长条带地区。 塔希思隆起地图及 叠加位置图。 (A)塔希思隆起地图,其中标明了文中提到的地名。(B)塔希思隆起的在北美周同样比例尺的叠加位置图(引自Yin, 2012b)。 在这里,板块运动的形式是板片回转,并且这个过程已经持续了35亿年。这个回转过程所影响的总面积仅占火星面积的25%,而其余地区则是稳定的。据推测,大约在40亿年前整个内太阳系经历了一次巨大的碰撞( bombardment) 时期,其中一次大撞击事件产生了巨厚火山沉积( 10 km),沉积物向下的压力造成火星原始岩石圈的破裂以及局部板块俯冲,通过撞击坑的统计及其火星岩石单元年龄的指示,火星主要走滑断层移动速度大约平均为50mm/Ma。相反,地球上主要的转换断层,如美国西北部圣安德里亚断层则以平均50mm/a 的速度运动,这几乎比火星上的要高出三个数量级。这表明,在火星上通过多个局部板块的对流造成统一(coalesced) 的板块体系速度是极其缓慢的。 塔希思隆起的形成模式( 据Yin, 2012b )。 (A)阿盖尔撞击在撞击盆地的北西边缘产生溅射堆积和火星壳的加厚。(B)倾斜的撞击在溅射区域产生熔体的富集。(C)加厚火星壳的载荷造成岩石圈的弯曲和在隆起外缘的张应力的集中。(D)火山沉积物的积累造成了向下弯曲和在火山堆积物下面的张应力。(E)在火山堆积物的加载和熔体的迁移之间的正补偿(feedback)进一步增加了岩石圈的弯曲。(F)火山堆积物的载荷最后压断了下方的岩石圈,并使其陷进火星幔。随着板块向下运移,它的空间被年轻的火星壳所替代,这种壳是由于地幔上涌充填裂缝所形成的。(G)在俯冲板块中水的出现使镁铁质壳向榴辉岩的快速转变得到了保证。厚的榴辉岩化镁铁质壳为俯冲提供了额外的驱动力。此时,应该发生了快速的板块反卷(rollback),这在火星幔的上升过程中再次产生了大量的熔体,从而导致了在表面的火山喷发和地下年轻的火星壳的形成。(H)较冷的火星幔容许俯冲的板块到达核幔边缘。冷而强硬的板块可能停顿形成一个停止定的俯冲体系。(J)暂时的停止俯冲板块由于连续热力的减薄(weakening)最后折断了岩石圈,新的榴辉岩化镁铁质壳将再次驱动俯冲作用。 三维断块示意图 (引自Yin, 2012b) 。说明了跨过塔希思隆起的俯冲系统的可能构成。此图关键特征是俯冲型式在塔希思的蒙特斯-乌拉诺伊斯(Montes-Uranius)和奥林帕斯的蒙斯-阿尔巴(Mons-Alba)环形火山链之间的沿走向的变化。北部低地在塔希思的蒙特斯和奥林帕斯的蒙斯下面岩石圈发生大规模(whole-scale)的俯冲,那里是阿尔巴和乌拉诺伊斯环形山火山中心下初始北部低地岩石圈中脱层的火星幔岩石圈发生俯冲的地方。这种结构要求奥林帕斯的蒙斯和塔希思蒙特斯是由火星幔明显增加水的熔融造成的,当时在阿尔巴和乌拉诺伊斯环形山下因在(板块)快速迁移和火山链的重建过程中压力释放发生熔融。在正文中看查看详细信息。注意,尽管塔希思隆起是在海沟快速后撤中岛弧岩浆作用和弧后岩浆作用产生的年轻火星壳控制的,但是在构造省中存在塔希思之前的基地碎块,这些构造省已经极大地扩张,侵入了年轻同塔希思时代的侵入岩。 既然在太阳系形成的早期阶段地球和火星具有相同的演化历程,观察到的火星板块过程应可以作为了解在整个地球历史中板块构造如何引发和发展的指南。 板块俯冲的启动和早期地球全球板块体系的示意图(引自Yin, 2012b) 。(A)在后巨大撞击期中的撞击事件可能产生由于板块反卷诱发的孤立俯冲体系的条板(strip)。在条板俯冲体系之外地区可能受火星幔柱(plume)及其产生的玄武岩高地的影响,相关地堑(graben)结构在粉红色区域标示出来。(B)俯冲带的伸长最后弧-弧碰撞和更大板块的形成。注意,转换断层和三联点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C)弧-弧碰撞可能导致新的俯冲带的产生,这在悬挂壁中圈定了(bound)一个更大的板块。(D)在反转板块导致的弧和玄武岩台地之间的碰撞终止了图中右边撞击诱发的俯冲带。同时,在图左边长的俯冲带则继续发展。 为什么有些岩石质行星存在板块构造,而另外一些则不存在? 假如在火星和地球上板块构造已经运转,那么是什么使这两个行星如此特别呢?一种可能的解释(insight)源于考虑两种可能的影响因素:(1)壳的俯冲性能,和(2)启动板块俯冲的机制。假如大的撞击作用是折断岩石圈造成最初的板块俯冲的话,那启动板块构造的问题就变成在遭受巨大的撞击下岩石质行星壳是否可俯冲性的问题。如Yin(2012)的解释,在巨大撞击晚期控制板块构造是否被启动的关键因素是:(1)在这个时间壳的厚度,(2)决定行星幔岩石圈厚度的冷却速度。 就像在地球和火星板块构造所启示的,对于一个行星,在遭受撞击时,它的壳越薄、冷却速度越高,对通过撞击作用启动板块构造就越有利。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翟明国、肖文交 主编《 板块构造、地质事件与资源效应———地质科学若干新进展 》一书中 尹安 《 火星板块构造及其对早期地球板块构造启动的启示 》一文。《 板块构造、地质事件与资源效应———地质科学若干新进展 》所述的科学问题都是当前地质科学的前沿问题。 最近20 年来,我国地质界以及身居海外的华裔学者对地质科学重大和前沿问题的研究已大大提升了地质科学的水平和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国际地位, 本书的许多作者都是为此做出卓越成绩的贡献者和群体的重要成员, 他们以广阔的视野展现了当代地质科学相关领域的新面貌和新进展: 从火星的板块构造到地球板块构造的俯冲带、造山带、克拉通……从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白垩纪大洋红层到第四纪冰期, 既涉及地质科学的重大基础理论,也涉及资源、能源、环境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战略。 目 录 从地学大国走向地学强国 ( 序 ) ▓ 尹安 , 火星板块构造及其对早期地球板块构造启动的启示 ▓ 牛耀龄 , 俯冲带形成、后撤和板块构造动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全新解释 ▓ 周新华 、 张宏福 , 中国华北大陆岩石圈转型与熔/ 流体交代作用 ▓ 李正祥 , 华南大地构造演化综述 ▓ 蔡克大 、 孙敏 、 袁超 、 肖文交 、 龙晓平 , 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地质格架与古生代构造演化 ▓ 高俊 、 龙灵利 、 钱青 、 王信水 , 中亚造山带古生代大陆地壳生长的两阶段模型 —— 以西天山为例 ▓ 肖文交 、 韩春明 、 袁超 、 孙敏 、 Shoufa Lin 、 陈汉林 、 厉子龙 、 李继亮 、 孙枢 , 新疆北部古生代复合增生造山作用与中亚大陆侧向增生 ▓ 翟明国 , 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与华北克拉通早期构造演化 ▓ 王成善 、 胡修棉 , 白垩纪大洋红层与富氧事件 ▓ 程海 , 冰期之终止 ▓ 王清晨 , 造山带隆起剥蚀过程与沉积记录 ▓ 罗晓容 、 张立宽 、 雷裕红 ,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方法与应用 ▓ 车长波 、 杨虎林 、 朱杰 、 张道勇 、 刘成林 , 我国油气资源潜力与发展前景 ▓ 秦克章 、 唐冬梅 、 苏本勋 , 造山带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研究进展与展望 ▓ 孙卫东 、 丁兴 、 凌明星 、 李贺 、 李聪颖 、 周继彬 、 杨晓勇 、 王光杰 ,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部晚中生代成岩成矿 ▓ 孙卫东 、 李贺 、 丁兴 、 凌明星 、 李聪颖 , “ 俯冲工场 ” 研究进展 ▓ 董树文 、 姜建军 、 谭永杰 、 陈宣华 、 熊嘉育 、 叶锦华 、 李三忠 、 王成善 、 余际从 , 我国地质工作与地质科学发展战略思考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9525 次阅读|23 个评论
新能源电力系统是什么样?
热度 6 sciencepress 2015-6-3 08:19
随着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电力在电力系统中比重的增加,传统电力系统的结构特性、运行控制方式将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从而形成新能源电力系统。 解决人类未来的能源问题将依赖于新能源电力,新能源电力安全、高效的生产与利用将是新能源时代永恒的主题。 电力已成为能源发展的中心、国民经济的“先行官”、人民正常生活的必需品。无论传统化石能源还是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转化为电能,坚持以电力为中心是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电力是能源利用的基本形式 迄今为止,电力是能源利用的基本形式: 首先,各类一次能源,包括化学能、热能、动能、核能等能量转化为电能之后才能被方便利用。 其次,电力可以规模化生产、远距离传输和大范围优化配置。 第三,电力呈现给受端用户时,是一种清洁、便捷、安全的理想能源形式。 第四,人们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所使用的各类设备和产品需要持续优质的电能提供保障。 新能源电力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能源电力发展越来越迅速,目前已初具规模。据统计:2011年,世界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容量约占所有新增装机容量的一半以上。其中,作为新能源典型代表的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分别占总装机的40%和30%。增幅明显;截至2011年底,世界新能源(即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约为390GW,同比增长24%。在发电量的统计中,世界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长也超过了平均电量增长水平,达到17.7%,其中风电增长了25.8%,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中所占比例首次过半。 图1 世界风电总装机容量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EIA)的预测,到2035年全球新能源发电和水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总发电量每年将会有2.7%的增幅,高于煤炭、天然气和石油等其他能源发电增长比例。其中,太阳能发电的装机容量增幅最为明显,平均每年8.3%,风电机组的年增长率为5.7%,地热能为3.7%,水电为2.0%,其它可再生能源比如废木材料、废气(沼气)和农业秸秆等的每年的增幅比例为1.4%。 因此,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各类新能源发电将迎来大规模发展时期。但从目前各类新能源发展的技术成熟度和成本来看,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无疑最具发展潜力。 图2 我国近十年风力发电装机容量陡增曲线图 (数据来源:中国风能协会, Chinese Wind Energy Association, CWEA) 图3 世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BP) 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将成为人类解决化石能源枯竭以及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关键,新能源电力的规模化开发利用将是大势所趋。 综合新能源电力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新能源电力的发展规划来看,新能源电力在电源结构布局中的比例将逐步增加,以化石能源为一次能源的传统发电比例将逐渐降低。尽管如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传统化石能源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仍然不会改变。图4给出了我国2015~2050年发电装机构成的规划及预测,由此可见,未来几十年我国仍将处于一种传统能源与新能源此消彼长的“混合能源时期”,新能源将由现在的辅助能源、补充能源逐步过渡成为主导能源、替代能源。 图4 我国2015~2050年发电装机容量构成规划 新能源电力系统及其特征 随着以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电力的开发利用,接入电网的新能源电力比重日益提高。众所周知,电力的基本特征是难以大规模储存,电力的生产与消费必须同步进行。电力系统通过统一的调度指挥,使电力的生产跟随负荷需求的变化,保证电能的实时供需平衡。对于传统的电力系统来说,电力调度中心根据用户负荷需求变化对发电单元发出调度指令,发电单元执行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调度指令改变发电负荷,满足用户负荷需求,维持电网安全稳定,保证电能质量。当发电侧的可调度容量难以达到负荷侧需求以及发生可能影响电网安全稳定的情况时,电力调度中心将采取切除用户负荷等措施,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对于传统的火电、水电、核电、油/气发电而言,发电单元一般具有良好的可调度性能。发电机组在一定的容量范围内可以按照电网调度AGC指令变更发电功率。因此,在发电装机容量可满足用户最大负荷的前提下,整个电力系统是可调可控的。 风电、太阳能发电区别于传统发电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的随机波动性。由于产生电力的一次能源来自于自然界空气的流动与太阳光的辐射,不仅不可储存,而且受到季节、气候和时空等的影响,具有很强的随机波动性和间歇性,因此,对于具有一定装机容量的新能源发电单元来说,其实际出力首先取决于现时刻的风力、太阳光强度的约束。当风电、太阳能发电规模化接入电网后,电力系统就必须在随机波动的发电侧与随机波动的负荷侧之间实现电力的供需平衡,保持电网的安全稳定。如图5所示。 图5 电力系统电能实时供需平衡示意图 新能源电力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的能量密度低。例如:当风速为3m/s时,其能量密度为20W/m 2 左右,而太阳能即使是在天气晴朗的正午,太阳垂直投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密度仅为1000W/m 2 左右,这样使得新能源发电设备的单机容量不可能过大。大量的小容量发电机组接入电网,使电力系统受控发电单元呈爆炸性增长趋势。截至2012年底,我国火电机组累计装机819.17GW,单机6MW及以上的火电机组总数约为6600台;同期,风电机组的装机总量仅为75.324GW,装机数量却达到了53764台,超过了火电机组数量的8倍。 按照我国风电装机2020年将达到200~300GW的预期,以目前风电的平均单机装机容量来计算,到时需要并入电网的风电机组数量将达到14万至21万台! 随着新能源电力的规模化开发和电网中新能源电力比重的增加,使传统电力系统的基本特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性、可控性、安全性、整体性、智能化。进而将推动电力系统的结构形态、运行控制方式以及规划建设与管理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将逐步形成新一代电力系统,即新能源电力系统。 新能源电力系统发展模式 电力及电力系统已经过了100多年发展的历史,成为当今以化石能源为主体、以大容量发电、远距离输送、集中统一管理的现代电力系统。随着新能源电力的规模化开发以及电网中新能源电力比重的增加,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特征将日益凸显。实际表明,传统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不能解决新能源电力系统所面临的问题,需要深入认知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特性,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在发展智能电网技术的基础上,从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出发,构成基于电源响应、电网响应和需求侧响应为一体的新能源电力系统发展模式,如图6所示。 图6 新能源电力系统发展模式 新能源电力系统建模与控制 2011年以来,依托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围绕本领域共性基础问题及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公共平台建设,作者团队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新能源电力系统特性及多尺度模拟;规模化新能源电力变换与传输;新能源电力系统控制与优化。2012年,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智能电网中大规模新能源电力安全高效利用基础研究”(编号:2012CB215200),主要研究内容有新能源电力系统多元互补机制及协同调控理论方法;新能源电力设备及系统故障演化机制与防御策略。2013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英国工程与自然研究理事会合作项目“含大规模分布式储能的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分析与控制”(编号:513111122),推进本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研究团队还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多项电力企业的研究课题,部分研究成果得到了实际应用,解决了相关理论与技术问题。 《 新能源电力系统建模与控制 》就是作者及团队在新能源电力系统领域多年来研究成果的总结。在提出新能源电力系统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基于电源响应、电网响应与负荷响应的新能源电力系统发展模式。围绕新能源电力系统建模与控制问题,在分别讨论电源、电网与负荷三个环节建模与控制问题的基础上,重点讨论整个系统的关联性与整体性,试图打破把电源、电网、负荷相割裂的传统模式,构建针对整个新能源电力系统建模与控制的理论框架与体系。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刘吉臻 等著《 新能源电力系统建模与控制 》一书。随着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电力在电力系统中比重的增加,传统电力系统的结构特性、运行控制方式将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从而形成新能源电力系统。本书旨在总结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系统建模与控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为推进新能源电力系统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与思路。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8566 次阅读|6 个评论
宗教与科学关系发展的新趋势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5-6-2 08:53
新无神论者以新媒体为依托向宗教发起猛烈的攻击,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走向何方?本文节选 王智慧、魏屹东 《 宗教与科学关系发展的新趋势 》一文两小节以飨读者。 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宗教认知科学(the cognitive science of religion )的兴起与新无神论(the new atheism ) 运动的勃兴,利用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诠释和批评宗教信仰再次成为学术热点。虽然宗教认知学者并不急于表明他们反宗教的立场,而是专注于解释而非解构,但新无神论者则有些迫不及待,他们以新媒体为依托向宗教发起猛烈的攻击。对于科学咄咄逼人的气势,宗教的捍卫者选择在宗教与科学之间搭建桥梁寻求融通,渐进的创世主义与进化论的创世主义以不同的方式阐释宗教,它们试图突破创世论与进化论难以共存的问题,其目的是解除科学的进步带给宗教的潜在风险,增加宗教存在的合法性。 新无神论对宗教的批评 对于宗教神学而言,最大的敌人莫过于无神论。有神论与无神论的对立就像它们的名称一样不可调和。无神论拥有和有神论一样悠久的历史,并于17世纪开始形成一种社会科学的工具以攻击宗教,但那种攻击还比较隐晦,直至21世纪新无神论运动的出现。 新无神论运动兴起于21世纪初,其代表人物有萨姆·哈里斯(San Harris )、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维克多·J. 斯滕格( Victor J. Stenger ) 以及克里斯托弗·希金斯( Christopher Hitchens )。新无神论以进化论为基础,主要内容是否定和批判上帝,借助现代科学发展的成果,批判宗教信仰在科学性与合理性等方面的不足。与传统无神论相比,新无神论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更强的攻击性、更坚实的科学理论依托。 新无神论思想的流行有两个现实的动因。一方面,新无神论者在出版业的加持下,通过畅销书的形式在更大范围内宣传无神论思想,普通民众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这种思想。另一方面,在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新无神论者敢于大胆阐释自己的无神论主张。 新无神论者比传统无神论者更具攻击性,对宗教的否定更为大胆和直截了当。2010年,著名新无神论者、进化生物学家道金斯甚至在伦敦大巴上投放广告,“世上本没有上帝,大家别再担心、享受生活吧。” 而丹尼特亦大胆宣称,必须打破科学“不能研究宗教” 的魔咒。道金斯宣称: “成为无神论者是一种现实的志向,并且是一种勇敢的和值得高度赞赏的志向。你能够成为一名幸福、安宁、有道德、充满理智的无神论者。”在道金斯看来,没有宗教,人们一样可以幸福和快乐地生活,所以人们应该放弃迷信上帝的行为,追求完全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道金斯的“模因论” 反映出他对宗教的态度。按照他的想法,宗教是一种流行的“文化病毒”,宗教的传播,如同计算机病毒的复制,带有盲目性,是一种非常不理智的行为。其实,休谟曾论及人类的这种盲目性: “如果一个文明的民族也相信了某种传闻,人们发现它们是从其野蛮无知的祖先那里接受过来的,他们的祖先以其接受信仰时总是伴有的那种不可触范的敬意和权威,把这些传闻传给了他们。”按照休谟的说法,现代人对宗教的信仰更多源自一种惯性,盲目地继承造就盲目的信任,这与道金斯的思维不谋而合。道金斯认为,现代人应该完全理性地看待上帝、看待宗教,既然是虚幻的东西就应坚决予以摒弃,世上根本没有什么神灵鬼怪。 人类的思想和情感源于头脑里物质实体之间极其复杂的互相联系。这种哲学意义上的自然主义无神论者,相信自然界和物质世界之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可观察的宇宙后面没有隐藏任何超自然的智能造物主,肉体消亡后不存在灵魂,不存在奇迹。 —— 理查德·道金斯 新无神论者要否定宗教,就必须说明人类在没有宗教的情况下能够处理感性问题。人是复杂的动物,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理性与感性并存的人生才充满意义。道金斯并不否认人类的感性问题,他一直宣称自己是“一个充满宗教情感的非信徒”。在一次访问中,他被问到关于探索地球生命事业中是否有情感的一面,道金斯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在他看来,相信超验的情感和无神论不矛盾,那是一种准宗教的情感。道金斯宣称,爱因斯坦自称相信宗教,但是却不相信神,其实便是这种准宗教感觉。罗素在这一点上似乎也有同样的观点,“人们常常把那种深入探究人类命运的问题,渴望减轻人类苦难,恳切希望将来会实现人类最美好前景的人,说成具有宗教观点,尽管他并不接受传统的基督教。”现实中,常常有人将宗教信仰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讨论,宗教也的确在某些时候展现人间大爱。因此就出现了一种论调,信仰缺失导致道德沦丧。如果这种假设成立,人文关怀依附于宗教信仰品质,即如果没有宗教,相应的人文关怀即会随之消失,若果真如此,人们永远都离不开宗教了。而道金斯认为,没有宗教信仰,我们依然充满爱,只是人类并不寄望于超自然的力量帮助我们改变这个世界。 新无神论的侵略性必然招致宗教人士的激烈批判。这些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 反宗教的新无神论著作是出版业所主导的,在宗教极端主义与布什政府强烈的宗教倾向等语境下,其背后有利益原因;新无神论著作是“新瓶装旧酒”,是经过重新包装的过时的无神论,没有新思想、新观念;新无神论是一种极端的科学主义,假科学之名,行反宗教之事,其实是另一种类型的原教旨主义。 这些批评多数来自新无神论的敌对阵营,当然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但如果上述批评是合理的,那么新无神论注定不会长久,只能是一种文化潮流,影响力会逐渐减弱和褪去。因此,新无神论者须不断地取得理论突破,解决人们对其持久性的怀疑。若新无神论无法彰显其深刻的理论价值,不可能使所有人都信服,也就是说,新无神论必须被证明,它在一个更为平和的语境下亦具有理论价值(而不是在伊斯兰恐怖主义与美国政府的基督教民主政治对抗的前提下,借助于畅销书的推动而获得广泛影响力)。 客观地分析,新无神论亦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激进和盲目。在新无神论者对宗教的批判中,充斥着一些情绪化的倾向和立场,显得不够理性。比如,他们认为宗教可以导致暴力、导致极端主义。暴力与极端主义并非宗教所独有,而属于人类自身的问题,即便没有宗教,这些人性中最晦暗的部分仍挥之不去。再比如,新无神论者认为宗教可以阻断人类用理性的方式思考问题,用未经证实的东西解释自然和人类现象。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宗教,人类亦不可能达到完全理性地思考世界。人类的复杂性在于理性与感性的融合,在特定的语境下,感性地解释世界是一种需要,并且会行之有效。例如,对于古代人而言,不能利用科学解释雷电的时候,他们会寻求其他解释,无论对错,人类寻求解释的这种倾向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一个将死之人而言,帮助他相信来世的存在,而不是大胆告诉他人类的灵魂将随肉体消失,是一种积极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办法。在这种意义上,做不到纯粹理性的人,也不能用纯粹理性要求宗教。 在我们看来,新无神论运动背后最深刻的原因乃是科学的发展,无论是道金斯还是丹尼特,这些新无神论者的第一身份其实都是科学家,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是卓有建树的,对宗教的批评不是无中生有。但新无神论者对宗教的批评显然也“用力过猛” 了,给人的感觉是批评多过解释,情绪化的攻击多过缜密的论证。从这个角度看,理性的人们更愿意坐下来研究道金斯的“思维病毒”理论,而不是关注公交车上“上帝根本不存在” 的广告。 无论如何,由新无神论所引发的对宗教的讨伐代表了一种倾向,虽然对抗走向对话的宗教与科学关系是总体趋势,但宗教与科学根本上的差异预示着,在特定的时候双方暴发冲突是极有可能的,至少我们可以认为,在21世纪,科学与宗教不完全是对话的。新无神论对宗教的大胆揭露和无情攻击,目的是消除宗教存在的合法性,不过,我们并不赞成科学过于强势地批评宗教,科学地反宗教也可以是温和的,不必过于激进,就如宗教认知科学那样,专注于理论价值,不必剑拔弩张,亦同样可以具有理论影响力。 宗教与科学关系的新思考 无论是新无神论运动对宗教的批判,还是宗教认知科学对信仰的诠释,对于宗教而言,都是科学向它们提出的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宗教的回应亦从侧面折射出二者关系不对等的发展趋势。尽管保守的宗教学者不愿意承认,宗教在与科学的对抗中处于被动局面,然而现实情况是“从哥白尼以来的这段时期里,每当科学与神学发生分歧时,科学总是取胜的。” 科学的发展一方面给人类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另一方面影响人类对宗教的信任度。 生物学家维丁根认为,科学单凭自身就可以成为人类生活的可靠指导,并不需要其他思想。因为“首先,它是前后一致的、和谐的;其次: 能够使我们自由地行使客观的理性,而这个客观的理性是我们物质进步所依赖的。”而实证主义也认为,科学是知识和真理唯一的合法来源,是唯一可能回答人类一切问题的学科。我们知道,科学专注于持续地进步,宗教则直面永恒的价值。作为一种处理现实的工具,科学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对人类的进步而言具有最积极的作用。“任何可获得的知识,它必然是用科学的方法获得的;而科学不能发现的东西,人类是不可能知道的。”因此罗素断言,“与神学相对立的科学世界观的普及,迄今是有利于幸福的。”在他看来,科学固然不能解决价值问题,而一旦涉及真伪,人类理智便是不二选择,这便排除了宗教在客观上影响世界的能力。 宗教在与科学的对抗中已处于弱势。宗教起初将一切纳入自己的掌控范围,随着科学对世界解释的深入,宗教解释不断调整,试图努力证明在一个科学规律决定的世界里,上帝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学并不需要攻击宗教确立自己的合法性,也不需要迎合宗教而做出改变,而宗教则需要随着科学的进步给出新的诠释,与科学的融通是当下宗教界最为重要的课题。正如卡尔·萨根所言“一种宗教,新的抑或是旧的,只要它重视由现代科学所揭示的宇宙壮丽,便能唤起惯常思想无法获得的尊严和敬畏。”过度保守地执著于传统而无视被科学证明的事实注定会失去说服力,毕竟宗教须取信于人,信任是宗教发挥作用的基本元素。而“真正卓越的东西不可能与毫无根据的信条难分难解地联系在一起。”宗教因此不断尝试与科学融通。智能设计理论可以解决上帝缺席的问题,又不用否定自然规律的运行。但它与科学的融通不够彻底,若科学的进展可能填补智能设计论者所谓的“空缺”,那么建立在这种理论之上的信仰则有崩塌的危险,进化论的创世主义在宗教解释方面似乎能更好地与科学融合,无论如何,神学家的努力都是希望确保信仰的法则不受挑战。总的来说,在对立与融合中发展仍将是宗教与科学关系的主要趋向,宗教认知科学与新无神论风潮以及宗教的回应都是这一趋势在当下的典型表现。 宗教和科学尽管不可能完全和谐共生,但在某些时候,它们作为两种潜在的互补视角看待世界是完全可能的。科学可以消除一些盲目的崇拜,但客观上无法消除宗教影响,“只要宗教存在于某种感觉的方式中,而并不存在于一套信条中,那么科学就不能干预其事。”即使我们相信科学可以穷尽所有知识,却不可能放弃对未知领域的推测与臆想,这是人类思维的内在特征。科学对于终极问题的解释过于冷酷,而价值与理想不需要一成不变的固定答案,人类思维有时候喜欢超越现实,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类这种需要。从此种意义上说,科学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信仰的终结。急于解构宗教的神无神论者应该明白,既然人类无法绝对理性地看待世界,那么属于人类的宗教也不能完全利用科学的合理性去批判,宗教具有现实的需求,其存在应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信奉宗教就如同信任一个人,不能完全凭理性行事,不需要原因和证明,因此也不会被轻易解构。 从认知的角度看,宗教的产生是偶然的,但这种偶然产生的超自然崇拜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情感要求,具备帮助人类进化的功能。况且,若将信仰视为一种个人的生活方式,科学其实无力干涉。对此,E. O. 威尔逊有着清醒的认识,在他看来,“科学能解释宗教,但却不能降低其实质的重要性。”罗素也承认,“一种纯粹的私人宗教,只要它愿意回避那些科学可能会驳斥的主张,就是在科学极盛时代也可以安稳地幸存下去。”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郭贵春 主编《 科学哲学问题研究(第三辑) 》一书。“科学哲学问题研究专辑”作为“科学技术哲学文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年度专辑形式推出,是以具体问题研究为导向,涵盖一般科学哲学、数学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论题,反映年度科学哲学前沿动态和热点领域研究现状。 《 科学哲学问题研究(第三辑) 》 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学术研究团队阶段性最新研究成果的结集。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855 次阅读|2 个评论
太和殿如何做到300年没漏水?
热度 11 sciencepress 2015-5-28 08:43
自2006年1月6日开始,故宫太和殿实施保护修缮,进入为期两年零八个月的维修实施期。本文的第一作者张克贵先生当时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已经32年。太和殿在他的记忆里,已经非常熟悉了,也似乎很深刻。但真正接触太和殿,或曰零距离接触太和殿时,仍然被太和殿所具有和表现出来的高超创造力、非凡的艺术成就、倔强的生命力所震撼和感染。在这里仅撷取其中一个片段,简要介绍给读者。 太和殿的屋面没有漏水渗水之处 屋面没有漏雨,乍听起来,似乎太平凡、太一般了。可对于太和殿这样大体量的建筑,且经历风风雨雨数百年,就不能不让人惊叹!固然,太和殿在作为宫殿使用时,不能漏雨;民国时期,大部分时间有人管理并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更做到了必要的维护保养。但笔者在这里要说的是,这么大面积的屋面,虽然经过保养,但做到不漏雨水,且没有一处渗水,一个重大的保障是其屋面。屋面覆盖着高质量的琉璃瓦件。 筒瓦 太和殿屋面覆盖的为二样琉璃瓦。在古代建筑里,官式建筑的瓦件分为两种:一种为青瓦,即黏土瓦。黏土瓦的规格称为号,无论筒瓦、板瓦,从大到小的排列共有五个规格,即头号、1号、2号、3号、10号,其他饰件同瓦的号数即规格相配套;另一种就是琉璃瓦。琉璃瓦烧制的基本材料是煤矸土、琉璃釉(个别地方也有采用其他土质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琉璃瓦件的规格称为样,自明代以来按大小排列共有十样。一样琉璃瓦只相传在明代使用过,却没有发现确凿的记载和实例。到清代,一样、十样琉璃瓦已没有传说,更无使用的了。因此,一样琉璃瓦件的规格和重量几乎无从考证。自清工部《工程做法》始,至现今所有的资料、著文,均只列二样至九样的各类规格、尺寸、重量。太和殿用的是二样琉璃瓦,太和殿作为天下第一位的建筑,所有用材可谓无所不用至极,但为什么没有采用一样瓦,还需要进行研究,本文不做论述。从太和殿瓦件的质量分析,是那个时代最大的规格,所使用者,都为上乘。经过按百年计的风霜雪雨,仍然发挥了良好的防水作用。它们中釉面大多已经斑驳,甚至保存无几,但作用不减。 太和殿屋顶用二样黄色琉璃瓦。瓦顶由上下两层瓦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围脊、四条戗脊组成。屋面琉璃构件主要起到防止雨水渗漏和美化建筑外观的作用。 大屋顶最易渗雨水的部位为脊部、腰线,而脊部采取了既坚固又美观且防水效果极佳的正脊和垂脊。太和殿屋面顶层有正脊、垂脊五条,下层四条戗脊,实际还有四条围脊。所以,太和殿共有各种脊十三条,组成各种脊的琉璃构件有六十余种。它们镶嵌在双坡屋面和山面上,把整个屋面连接围合在一起,雨水不透;在腰线上,一是为了适用曲囊的形成,同时增加了瓦的用量;在下层檐的滴水部位,太和殿还采用了铜瓦。太和殿共用琉璃瓦件,包括勾头、滴水,不包括脊饰件,共80 319件,其中筒瓦23 289件、勾头1079件、板瓦54864件、滴水1087件。 在本次的维修中,对脱釉较多的筒瓦进行了复釉,一共复釉筒瓦4340件。所谓复釉,是琉璃瓦的面釉脱落严重,将其上釉复烧再使用。复釉的几个关键环节是:选择拟复釉的瓦件,除去面釉脱落严重外,瓦胎必须完好,不能是出现裂痕的残瓦;用机械工具将坚硬的留存釉面打磨干净;用传统方式重新上釉;用烧制新瓦的火窑进行复烧。本次大修,在太和殿之前的几处古建筑维修中,采用了这种复釉方法,但发觉损伤较大,所以在太和殿的维修中,只复釉重烧了部分筒瓦。这种方法是否可取,是否值得延用,另当别议。 铜板瓦 太和殿旧瓦虽然釉面脱落,但瓦胎完好。新砖旧瓦,黏土瓦如此,琉璃瓦也具有同样性质,其防水性能仍然保留,尤其是质地好的瓦胎,又经数百年的使用,其密实度已经培育的更好。本次维修中对旧瓦进行了清洗,清洗掉了瓦面霉斑后继续使用,其利弊,也当别论。 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屋面的琉璃瓦及脊件,迎接着风雨,成为太和殿的第一屏障。 太和殿屋面采用的是灰背,其保存完好的状况,令人称奇。该灰背采用的是白灰苫背,这在紫禁城所维修过的屋面中,还是首例。所谓灰背,是区别于泥背而言。一般屋面望板上为护板灰、泥背、青灰背、瓦泥、瓦面。太和殿采取的是油满、灰背、瓦灰、瓦面。太和殿在揭除瓦面后,我们发现,除檐头局部外,整体灰背完好无损,没有任何开裂、沉陷、塌落、滑动,这已经形成了太和殿屋面的第二道屏障。 太和殿屋面老灰背 与一般青灰背做法不同,太和殿屋面采用白麻刀灰做灰背,在紫禁城内,这种做法仅用于早期重要的宫殿建筑中。 从木望板基层向上共分三层: 第一层:望板防腐层, 平均厚1毫米; 第二层:护板灰,平均厚2毫米,翼角与角梁交接处、望板缝等处厚度达20毫米左右; 第三层:白麻刀灰背,分两层苫 ,下层厚40毫米至80毫米, 上层灰背平均厚20毫米,下金部至檐部逐渐减薄。 太和殿望板上涂刷了油满。油满是用在古建筑望板上的保护层。一般由生油、血料等原材料组成,用于比较重要的建筑上。在已有的维修建筑中,我们不曾发现过,只是听老师傅讲过该道工序和材料。在太和殿的望板上,我们见到了实例,它很好地保护了望板,阻止了望板的糟朽,同灰背形成了绝好的保护层。太和殿屋面揭瓦后,发现灰背的完好状况,故宫博物院曾两次邀请几位相关专家,进行现场咨询,最后一致同意除因探查而出现损伤部分的两山坡面重做灰背外,其他部位,尤其是上、下檐前后坡,要完整保留原有灰背。最后的维修做法是在原有灰背的上面增加灰背层再进行 瓦。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张克贵、崔瑾 著《 太和殿三百年 》一书。《 太和殿三百年 》是第一部较为全面、详细介绍北京故宫太和殿的著作,从太和殿的肇建和石质构件、大木结构、琉璃屋面、墙体构筑、建筑装修、油饰彩画、瓦面维修等多个方面,展示了太和殿所具有的独特结构、工艺,图文并茂、资料翔实。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1829 次阅读|22 个评论
5案例阐释会聚观,拓宽科学新视野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5-5-27 08:45
本文对5个会聚型案例进行讨论,阐释 会聚观 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富有内涵的理念,并证实会聚研究在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中具有开辟科学新视野的能力。 用于改善疾病治疗的知识网络 精确医学是指针对患者的治疗与诊断方法越来越关注患者的个性化和具体需求;这也是会聚研究所带来众多可能性中最令人兴奋的方向之一。 ——Harvey Fineberg 生物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带来了数据的爆炸性增长,而会聚研究能够用于发展“精确医学”的概念——更精细、更准确的疾病分类,为诊断、治疗和临床决策带来革命性变化,从而进行更为个性化的治疗并获得患者更好的治疗效果。例如,随着基因组测序的成本不断降低,可获得的基因组数据随之增加,从而有助于人们理解某种疾病和症状(例如高胆固醇症)的根本原因。通过基因组数据,科学家已经发现,大量高胆固醇症患者含有编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非功能性基因拷贝。对于这些患者,单纯采用饮食或运动等保健干预疗法无法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病率。对这类患者,需要提醒他们的医生在早期阶段使用他汀类药物,而不是首先通过饮食和运动来控制胆固醇水平。 生物医学、技术、临床和监督管理领域的会聚,通过整合多源信息,将有助于为精确医学创建知识网络。收集生物分子数据、个人病史、社会和物理环境信息及健康状况信息并持续更新,并使这些数据对研究团体、医疗保健提供者和公众开放。分析不同数据集之间的联系,例如患者基因组和环境暴露组信息,将有助于科学家提出并验证疾病发生机制,帮助临床医生为每位患者实施基于疾病特征的、量身制定的新疗法。 构建用于基础研究和药物发现的生物医学知识网络。综合性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的中心是一个信息共享空间,它包括与单个患者相关的疾病信息,并随着常规医疗保健过程中观测研究产生的大量新数据导入而不断更新。 来源:NRC 2011a,p. 52 通过这种方法生成的知识网络可以成为一种工具。知识网络所产生的影响之一是可用于改善治疗方法,提高社会阶层及收入能力不同的各类人群的疾病生存率;但这需要生命科学、医学、行为学、社会学和系统科学研究者的参与。意识到导致健康差异性的社会因素、提高医疗建议遵从度、改善医疗保健的组织与交付方式等方面的重要性,将为会聚更多领域的专业知识提供更多机会(Pescosolido et al. 2012)。 三维打印技术将带来新的医疗保健选择 在忍受了数年关节炎带来的痛苦后,患者Brook Hayes 迫切需要进行髋关节置换,但是她的骨科医师认为,Brook 身材娇小且髋关节畸形严重,这意味着标准的髋关节置换手术未必有用,她需要定制的髋关节移植物。为了制作这些材料,她的医疗团队转向三维(3D)打印技术(Mayo Clinic 2013)。 当前工程学和生物技术的会聚研究已经把3D 打印技术推进到医学界。根据计算机断层扫描方法扫描患者身体获得的信息,医生能够定制关节移植物及其他医疗器械(例如齿科移植物或助听器),并按照需要进行组装。打印完成的装置不仅与患者需要的尺寸和形状一致,而且快速装配的模型也能为外科医生在进入手术室前,提供针对困难手术操作的练习机会。 虽然大多数3D 打印机使用塑料制作物件,但是全球的研究者也在研究如何使用活体细胞进行3D 打印,构建用于研究和移植的器官和组织。传统组织工程技术要求在一个人造的支架上接种活体细胞,从而构建软骨、骨骼或肌肉。与之不同,生物3D 打印技术理论上允许研究者控制细胞及其他组件的位置,从而更贴合自然结构(Fountain 2013; Ozbolat and Yu 2013)。 器官和组织的3D 打印的概念模型。细胞和生物材料的液流通过3D 装置被逐层放置。一个独立的喷嘴建立了循环灌注介质的微流体通道。 来源:版权2013 IEEE。授权复制于Ozbolat and Yu 2013,图5 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3D 打印技术要求整合多种学科的知识:在生命科学方面,需要了解如何在打印过程中维持细胞的活性;在材料科学方面,需要寻找生物相容性支架来支撑细胞;在电气和机械工程方面,需要设计并构建装置。整合多个领域共同处理这一研究前沿问题,将取得单独一门学科无法实现的进步。 联邦机构实施的会聚项目:ARPA-E 会聚研究不仅发生于学术领域,还深嵌于政府部门的创新性项目。DOE 先进能源研究计划署(ARPA-E)于2007 年获得《美国竞争法》法案授权,并于2009年正式部署研究计划,其目标是“将科学转化成为能源技术领域的巨大进步”(Majumdar 2013)。在其短短的历史上,ARPA-E 已经成功实施了若干会聚研究计划。其中一个计划旨在整合合成生物学、微生物学、化学领域的知识来发展电燃料(electrofuels),这是一种新型的、效率可能更高的可再生能源(Ritter 2011; ARPA-E 2014)。 科学家在一次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提出了发展ARPA-E 电燃料计划的设想,但计划一经提议便遭到质疑。然而,不到18 个月,电燃料计划就汇集了产业和学术界的各种专业知识,并以氢和二氧化碳作为输入源成功发明了一种电燃料。这里介绍一个案例:OPX 生物技术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科罗拉多州的可再生化学公司,它利用极端微生物为各种工业应用生产能量充足的长链脂肪酸分子。同时,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合成生物学家研发了一种把脂肪酸转化成液体燃料的化学工艺。为了发明新的电燃料,研究人员分离得到一种天然利用氢气和二氧化碳生长的细菌,并利用一种名为“高效导向性基因组工程”(EDGE)的专利技术对这种微生物的基因组加以修饰,使之把用于生长的能源和碳源转向为产生脂肪酸——从而更加高效地生产燃料。最后,合成生物学家利用一系列化学工艺把脂肪酸转化为液体运输燃料。这个计划展示了会聚观如何吸收多种领域研究人员的专业知识并互相补充,来优化电燃料的生产。 产业界中发生的会聚:生物技术 产业界通常自发通过跨学科视角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产业界也是很多会聚工作中的盟友和伙伴。 商业化生物技术的会聚研究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在产业背景下支持研究和创新的组织文化的发展历程。例如Illumina 公司的创立历程,这个案例将帮助我们了解培育会聚研究的过程,并将这些知识应运用于商业部门以外的机构。 会聚案例:Illumina 有限公司 Illumina 公司的创建与发展是一个典型的会聚案例,它需要整合科学家、工程师、风险资本家和商业经理人的知识和才华,还需要一些好运气。Illumina 公司的“磁珠阵列”(BeadArray)技术的关键设想由塔夫斯大学的David Walt 及其实验室提出,而这又源于他们对于光纤传感器和化学监测方法的研究。最初,他们在劳伦斯利物莫国家实验室使用高能激光器和通过艰辛工作获得了少量光纤维。而这些工作又极大受益于电信行业廉价而强大的光学组件。无独有偶,材料科学的自主研究能使小型反应孔被蚀刻在光调制表面上。核酸合成和基于磁珠的组合化学的平行工作激发了蚀刻孔“微阵列”的灵感,每个蚀刻孔中容纳了随机沉积的光学编码化学探针磁珠。新系统的高密度、内部冗余、再现性和灵活性,使其拥有广泛应用前景(David Walt,个人通信)。 认识到上述特性和核酸测量的潜在市场机遇,风险投资者于1998 年支持创建了这家公司。公司的持续成功需要进行科学技术专家与商业专家的深层会聚,其中涉及市场分析及产品应用的开发。Illumina 的一项决策是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单倍体图型计划,编排人类遗传变异的目录,这为Illumina 提供了一个展示其技术的机会。2007 年,Illumina 收购的Solexa 公司也帮助其扩充了技术体系。Solexa 是根据剑桥大学Shankar Balasubramanian、David Klenerman 等先期研发的核酸“边合成边测序”(SBS)技术创建的。这项集合了化学和信息科学的技术能够随着增长DNA 链延伸读取单一的DNA 碱基。Illumina 的核心磁珠阵列技术和SBS 技术为最近推出的HiSeqX 高通量测序平台打下了基础。据报道,该平台每天能够生成高达600GB 的基因组数据。公司声称,HiSeqX 10 平台集合了10 个HiSeqX 系统,专为巨大规模的人类基因组测序所设计,其测序价格已经能触及1000 美元1 个基因组的理想目标;这一直是生命科学界长久以来努力的目标(Illumina 2014)。 商业创新者既能加速也善于推广会聚研究的社会收益。他们在生物医药事业中的定位,促使他们接近并接受会聚观的挑战和机会。商业化组织的制度灵活性能够降低会聚研究的障碍,因为一个动态的商业部门会在追求新机遇时主动忽略学科边界并清除屏障。此外,商业组织在会聚研究与可能加速或阻碍新发展的广泛社会环境的交汇界面上都表现得更为活跃。那些非技术领域,包括金融、经济、国家政策和企业管理的专业知识的加入,既可以看作是会聚研究发展的有利因素,也是其收益的成果。 正在发展的生物学领域的会聚革命将带来更多可转变为商业或社会效益的机遇。一个可能的例子是处于萌芽领域的合成生物学,从很多方面来看,它是系统生物学的必然结果。倘若能够利用工程原理和设计原则来理解和预测生物系统的行为,那么也可以使用这些知识来设计具有预期性质的新型生物系统,并应用于健康、能源、农业、制造、环境及信息与计算等广泛领域。合成生物学的关键需求在于制造大量新的候选元件(例如基因)用于进一步构建生物实体。Gen9 和Ginkgo BioWorks 等刚刚创立的公司正致力于满足这一会聚需求。 会聚观加速生物经济的发展 最后一个关于会聚应用的案例关注会聚观在加速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这一创新生态系统出现在学术研究中心附近或与其合作的过程中。很多会聚型研究机构和项目包含了创业这一元素。例如,加利福尼亚大学定量生物科学研究所(QB3)就训练其研究生和博士后如何创建公司,并以“研究所内的初创公司”概念支持他们。据报道,在过去2 年内,这项服务帮助其研究生和博士后创立了140家公司,其中35 家小型初创公司目前持续运转,并以象征性的费用及低成本的设备费使用或租用QB3 的空间。据报道,QB3 的孵化器增加了300 多个就业岗位,为小型公司带来了1.5 亿美元的商业项目资金、天使投资或风险投资资金,而QB3仅投资了100 万美元(Kelly 2013)。这些收益是QB3 创建共同体的结果,共同体内大量利益相关者围绕开发新的产品与应用进行广泛互动,而这一生态系统正以新的方式进行会聚。据报道,哈佛大学威斯研究所同样不仅仅以在期刊发表文章这一典型学术指标来评价其研究人员,他们还关注知识产权、企业联盟、许可协议和5 年技术储备等指标,这使得其研究所的文化不同于传统的学术机构,而更像一个初创技术公司。 定量生物科学研究所(QB3)的会聚创新生态系统涉及政府与大学和产业合作伙伴之间的动态互作。 来源:加利福尼亚大学定量生物科学研究所(QB3)主任Regis Kelly 惠赠 很多会聚项目的重点在于跨越发现和应用,它与《ARISE II 推动科学和工程研究:释放美国研究创新事业的潜力》报告提出的建议遥相呼应——我们需要横跨学科和利益相关者的整合。曾有人表示,在人们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在能发挥人们创造性的校园和附近研究机构的人们往来间,创新不断地实现。这种现象在波士顿大都会区得到证实——技术公司集中坐落在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等机构周围。在这种生态系统中,新型公司跟着学术中心迁入或建立。类似的生态系统坐落于斯坦福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北校区研究综合体等会聚枢纽的周边。 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分布在麻省理工学院附近,成为由会聚活动所创造和维持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来源: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所教授Phillip A. Sharp 惠赠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美国科学院研究理事会 编, 王小理 、熊燕、于建荣 译, 吴家睿 校《 会聚观:推动跨学科融合 》一书,有删减。 生物学研究正处于重大变革之中,而美国科学院研究理事会“健康与会聚面临的关键挑战”咨询委员会调研报告指出,“会聚观”是推动生物科技革命的战略思想和方法。本书正是该委员会的调研报告全文。 报告一方面讨论了关于交叉和会聚观等核心概念与思想,阐述了正在发生的生命科学与物质科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跨界趋势;另一方面总结了影响会聚研究的重要体制、机制和文化因素,介绍了美国科技界推动会聚活动的重要实践案例,并提出加强会聚研究的一系列策略和建议。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884 次阅读|10 个评论
是走还是留:土壤有机污染物环境界面行为
sciencepress 2015-5-26 08:22
在实际环境中,界面行为决定了污染物的赋存形态,影响其源汇机制和迁移转化等环境过程;界面行为也决定了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并影响其生物效应和环境风险。界面行为研究是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的重要基础,也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沿基础领域。 环境有机污染 有机污染物,特别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已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POPs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能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进而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这些有机污染物不仅具有较高的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而且能够导致生物体内分泌紊乱、生殖及免疫机能失调以及其他器官的病变,导致皮肤出现表皮角化、色素沉着或引起心理疾患症状等。更为严重的是,一些POPs可通过其生殖遗传毒性影响后代,导致婴儿先天性畸形、新生儿免疫力下降、以及儿童性早熟等现象。POPs污染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健康的重大环境问题,愈来愈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土壤是由固-液-气-生物构成的多介质复杂体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由于大气的干湿沉降、污水灌溉、化肥农药施用等导致土壤污染日趋严重。我国土壤有机污染已从局部蔓延到区域,从单一污染演变为复合污染,并通过土壤-植物系统迁移积累,影响农产品安全和人群健康。这里涉及一系列的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行为。在实际环境中,界面行为决定了污染物的赋存形态,影响其源汇机制和迁移转化等环境过程;界面行为也决定了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并影响其生物效应和环境风险。界面行为研究是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的重要基础,也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沿基础领域。 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源汇机制 环境有机污染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天然源:生物合成,森林、草原火灾,火山爆发等均可产生有机化合物,浓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就形成有机污染;(2)人为源:工业、农业和生活活动中都可能产生并向环境排放有机污染物,如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多种PAHs。环境有机污染是各种源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源排放的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各不相同,贡献率也不一样。因此,源解析是有效控制环境有机污染的重要前提之一。 环境介质中有机污染物的汇机制主要包括:化学转化、降解(如光化学降解、生物降解等)、富集锁定、迁移到其它环境介质等。有机污染物的多介质环境过程,特别是污染物在大气-土壤、土壤/沉积物-水、土壤-植物间的迁移转化,决定其污染范围及影响,受到广泛的关注与研究。有机污染物进入大气后,可通过“全球蒸馏”和“蚱蜢效应”等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分配。一般来说,温度较高的低纬度地区会成为POPs的源,高纬度地区则会成为POPs的汇。干、湿沉降是空气中有机污染物的主要去除机制,也是土壤/沉积物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源。 有机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行为 有机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可在大气-土壤-水体-生物系统中发生一系列的迁移、积累及转化等多介质界面行为。有机污染物多介质环境界面行为包括发生在固-液/气界面的吸附-脱附、挥发等物理过程,沉淀-溶解、氧化还原、络合、水解等化学过程,还包括发生在固/液/气-生物界面的吸附富集、跨膜/转运、转化/降解等生物过程。进入环境的有机污染物可在土壤/沉积物-水-空气-生物介质间发生迁移转化过程。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水-空气-生物介质间的迁移转化 例如,大气中有机污染物可通过干、湿沉降进入土壤/水体,有机污染物也可通过污水灌溉、农药化肥施用、地表径流等途径进入土壤;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可经挥发作用进入大气;通过淋溶、解吸作用等,随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或下渗进入地下水;有机污染物也可在土壤中发生化学降解和生物降解,其中微生物降解对有机污染物的转化起重要作用;有机污染物还可被植物吸收迁出土体,通过土壤-植物系统、经由食物链最后进入人体。土壤有机质及矿物质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可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并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及区域环境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大气中有机污染物可以气态和颗粒态形式存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光化学降解,也会通过干、湿沉降进入土壤和水体或吸附在植物叶、茎表面。国内外对大气中有机污染物的源汇机制及长距离传输过程已有较多研究。但对有机污染物多介质微界面过程研究有待深入,如有机污染物在气/水界面的环境行为会受水中溶解有机质和共存污染物影响,也受温度、水力学条件等影响。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行为非常复杂,可以溶解在水中或与悬浮胶体结合随水迁移、挥发进入大气、沉积到底泥、被微生物降解或光化学降解,也可以吸附在水生生物表面或进入其体内随食物链迁移。国内外对有机污染物的水环境行为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许多问题仍需深入研究,如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赋存状态(吸附态与溶解态)及影响因素,以及吸附态与溶解态之间的转换机制等;水中溶解有机质对有机污染物在底泥、悬浮颗粒及水生生物上的吸附/解吸行为和毒性效应的影响机制等。 土壤是有机污染物重要的源和汇。大气干、湿沉降是土壤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如过去100多年中因大气沉降造成英国南部土壤PAHs残留量增加了4-5倍。近几年,国内外学者较深入地研究了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来源,特别是大气沉降的输入通量,但有关生物质燃烧等对土壤有机污染贡献率的研究相对较少。土壤中PAHs等有机污染物的赋存形态、释放行为、生物有效性(可直接利用、潜在可利用、不可利用等)等信息比较少,导致难以科学制定合理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标准。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汇机制涉及多介质环境过程,包括通过土-气交换作用或扬尘重新进入大气;经地表淋溶、径流进入地表水或地下水;经根系摄取或叶面吸收进入农作物;通过与土壤各组分(有机质、矿物质、微生物等)的相互作用、微界面行为,形成状态各异的赋存结合物,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入。 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脱附行为是影响其迁移转化、归趋、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特别对其挥发、光解、水解和生物降解等环境化学行为有重要影响。因此,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上的吸附-脱附行为及其机理是土壤和环境科学界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大量研究表明,土壤有机质(SOM)是主要吸附介质。1979年,Chiou提出非离子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沉积物-水间的分配系数与其有机质或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与土壤与沉积物的类型无关。1980s,人们发现了低浓度有机污染物的非线性吸附现象,并开展了深入的研究。Chiou认为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上的吸附主要由SOM的分配作用(partition)所决定,也存在其它特殊作用(specific interaction)。Pignatello和Xing将SOM区分为玻璃态和橡胶态,认为橡胶态SOM对有机污染物产生分配作用,玻璃态产生表面吸附和孔填充作用(hole-filling)。Weber等则提出“软碳”和“硬碳”概念,认为“软碳”部分对有机污染物产生分配作用,而“硬碳”部分和黏土矿物则产生表面吸附作用。进入土壤的有机污染物可通过不同吸附机制与土壤各组分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赋存状态,显著改变其生物有效性和脱附动力学行为,进而影响土壤污染控制和修复方法的有效性。发现土壤黏土矿物、有机质、黑炭、纳米颗粒是有机污染物非线性吸附的贡献源,其中有机质是非线性吸附的主导源,土壤/沉积物中纳米颗粒的团聚重组及其选择性结合有机质,可导致有机污染物脱附的滞后性,从而影响有机污染物的非线性界面行为。 有机污染物与土壤有机质、矿物等组分发生作用的时间越长,有机污染物越不容易脱附,其生物可利用性越低,逐渐出现“老化”(aging)现象。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老化是由土壤介质的锁定作用(sequestration)引起的,影响老化作用的因素有SOM 的含量、土壤组成和性质、土壤孔隙结构和大小、污染物性质和浓度、共存有机物的组成和性质、土壤湿-干循环过程等环境条件、不可逆吸附及介质的反应性等。土壤中各种污染物之间也可通过交互作用形成复合污染,如进入土壤的各种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物可影响共存有机污染物的多介质界面行为及生物有效性,由此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老化锁定产生重要影响。老化作用导致难以准确预测或评价土壤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行为和生态风险,同时使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效率降低、所需时间延长、成本增高,乃至造成修复失败。因此,研究土壤有机污染物的锁定作用机理、影响因素及调控机制,对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标准有重要意义。 因此,为高效实施环境有机污染控制与修复,需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赋存状态、复合污染过程、老化锁定机制、多介质非线性界面行为与调控技术原理等,以解决有机污染控制与修复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有机污染物环境质量标准、拟订绿色经济高效的有机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表面活性剂强化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示意图( a:表面活性剂增溶洗脱;b:增强微生物降解;c:促进植物吸收)。 利用化学方法强化生物修复有机污染土壤,其中最具潜力的是表面活性剂增效生物修复(Surfactant-Enhanced Bioremediation,SEBR)技术。它是利用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将吸附在土壤上的有机污染物解吸出来,并增溶到土壤溶液中,改善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显著增强微生物降解、促进植物吸收积累有机污染物,由此提高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朱利中 著《 土壤有机污染物界面行为与调控原理 》一书。 土壤污染日益受到人们重视,而其中有机污染物的界面行为及其调控原理是目前国内外土壤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 本书共5章,第1章介绍了有机污染物环境界面行为与调控技术原理及其研究进展,后续4章依次详细阐述了典型区域环境有机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及源汇机制、有机污染物在土壤微界面的吸附行为及机理、土壤-植物系统有机污染阻控原理与缓解技术、有机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等内容。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3432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容姣好?那得合乎科学!
sciencepress 2015-5-25 08:29
面部协调关系和参考线可以从正面观 和侧面观分别进行观察、分析。 正面观 1 . 中线 中线是将眉间点、鼻尖、人中及颏点相连形成的一条假想线,它将面部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互为镜像。中线是垂直线,通常与瞳孔连线相垂直。 2 . 水平参考线 (1)瞳孔连线:是指通过两眼球瞳孔中点的假想直线。理想状态下,这条线与水平线平行,与中线垂直。 (2)口角连线:是指连接两侧口角的直线。理想状态下,这条线与水平线平行,与中线垂直。 (3)面部三等分:正常人面部可分为三部分,由眉间点(或鼻根点)到发际为上部,由鼻底到眉间点为中部,由鼻底到颏下点为下部 。 通过测量可以得出,三部分一般是协调的,但距离并不一定是相等的。 3 . 唇齿关系 (1)上下颌切牙的显露:当下颌在姿势位时,上下唇微微分开,上颌切牙切缘在唇下显露1~2 mm,个别人可显露5 mm。下颌前牙与唇平齐。 随年龄增长,由于切缘磨耗和口周肌肉松弛,上颌切牙显露部分逐渐减少。下颌切牙也会随着口周肌肉松弛而逐渐显露。如果希望微笑时显得年轻,修复时要注意增加上颌牙的暴露程度。 (2)唇丰满度: 在正常咬合关系下,无论在牙尖交错位还是下颌姿势位时,唇部丰满适度,不显突出、凹陷。唇能自然闭合,口角对着上颌尖牙的远中部分或第一双尖牙的近中部分。 (3)切缘曲线与下唇关系:微笑时显露出上颌切缘连线的曲线,从正面观为凸向下的曲线,与微笑时的下唇曲线一致。 大多数人这两个曲线相平行,比例高达85%。 有的人微笑时,切缘曲线与下唇曲线相接触,或者下唇覆盖上牙的切缘。 侧面观 口颌面的侧面分析,可以利用标准化的头部侧面X线片(头影测量X 线片)评价牙列和咬合与其他颅部结构的关系。根据人体标志点和平均值,评 价颅面部的生长发育类型、比较个体之间的变异的程度。 参考平面 1.眶耳平面 (Frankfort plane) 由眶下缘最低点到外耳孔上缘连成的平面称眶耳平面。当人端坐、头直立时,此平面与地面平行。此平面是口腔医学的重要参考平面,可用作牙列、咬合及下颌运动相对照的基准平面。 2 . 鼻翼耳屏线 (Comper’s line,ala-tragusline) 从鼻翼的中点至耳屏中点的连线,与 牙合 平面近乎平行。鼻翼耳屏线与眶耳平面的交角为15°。 N:鼻根点;P:颏前点;G:下颌角后下点 3 . 面平面 (facial plane) 通过鼻根点(鼻骨和额骨交界点)和颏前点(下颌骨中线上最前端的一点)。与Frankfort平面成角的平均值是87.7°(范围:82°~ 95°)。这个角度用来评价颏部的后缩或前突。面平面还可以用来参考比较切牙和牙槽突的前后向位置关系。 4 .牙合 平面 牙合 平面与Frankfort 平面的关系取决于面部骨骼的形状:短方形脸的平面近于平行,而窄长脸者平面间的交角比较大。倾斜的 牙合 平面与Frankfort平面交角的平均值是+9.3°(范围:1.5°~ 14°)。因此当头部直立时, 牙合 平面通常不与水平面平行。 上下颌中切牙与参考平面的关系 上颌中切牙的牙长轴与眶耳平面的唇向交角约为70°,与下颌中切牙的牙长轴交角约为140°。上颌中切牙的唇面线与眶耳平面的交角约为80°。 牙形、牙弓形与面型的关系 牙形、牙弓形与面形三者通常是相互协调的。面部呈方圆型者,面部发育较宽者,两条颊线(髁突到下颌角外侧面连线)接近平行,其颌骨亦可能较宽,牙弓亦较宽。面部呈尖圆型者,面部发育较窄者,两条颊线自上而下明显内聚,其颌骨亦可能较窄,牙弓亦较窄。较宽的牙弓适宜于较宽的牙齿排列,较窄的牙弓适宜于较窄的牙齿排列。但在个体发育上,又有其独特的变异性,是个体的特点。因此在某些个体可表现为牙形、牙弓形与面形不相互协调的情况。 主编简介 谢秋菲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临床口腔生理研究室负责人,担任 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编委、《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和 Chinese J Dent Res 审稿专家,中华口腔医学会颞下颌关节病与 牙合 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口腔医学会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牙医学研究协会( IADR )会员。 1982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口腔医学系,获学士学位; 1985 年获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牙医学院Doctor of Dental Science(牙医科学博士)。 长期从事口腔修复的临床诊疗工作,以及口腔生理、 牙合 学的教学与科研。迄今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1篇。主编长学制教材1部、专著1部,参编全国统编教材和专著8部。 曾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北京大学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人才、优秀教师及师德先进奖。先后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等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 项。 本文摘编自 谢秋菲 主编的《 临床 牙合 学——成功修复指导 》第2版,由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修复科、临床口腔生理研究室谢秋菲教授组织多位著名专家教授,集数十年临床经验编写而成,侧重“ 牙合 学”理论的临床应用,图文并茂、循序渐进地讲解了口腔临床关注的咬合问题。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破解中医不传之秘——方药量效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5-5-22 08:51
自古有云:“中医不传之秘在药量”。目前,中医药的发展最根本的还是疗效问题!开展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解开剂量这一中医不传之秘,将推动中医药进入“量化时代”,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方药量效关系研究与中医药临床疗效密切相关,与西医相比,方药量效关系有自身的特点,如何进行中医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是否能照搬西药量效关系的研究模式?本文对中医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的关键问题、难点和研究策略等进行初步探讨。 方药量效学 长期以来,由于对方药剂量理论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使其始终停留在传统、模糊的描述与概括阶段,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临床合理选择剂量、安全有效用药方面仍缺乏科学支撑和理论依据,因此,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的突出而关键的科学问题之一。迷失的经方本原剂量、过于保守的中药剂量阈、未成系统的方药剂量理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临床医生的识量和用量水平。 方药量效学 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方药剂量与疗效的关系、规律、影响因素、临床合理用量及用量安全等,探索方药剂量理论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以医为本体”的用量策略及“以药为本体”的剂量规律等内容。 量效关系研究的目的,是阐明药物剂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为新药研发、临床合理用量提供重要的依据。从量效关系中可以得到阈剂量(最小有效量)和治疗窗(产生治疗效应的药物浓度范围)等重要参数。但对于效应成分不清晰的中医方药,量效关系研究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方药量效学可谓是一门新学科,研究需集成循证医学研究、文献研究、药理学、药效学等多个交叉学科,其研究目在于指导临床合理用量。 方药量效学 研究的关键问题 1 方药量效关系与临床疗效 疗效是中医生存的命脉,提高临床疗效必然是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的根本目的之一,也是研究的关键问题。因此,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立项资助了中医行业第一个以临床为主的研究课题——“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研究首先通过临床疗效评价验证几个示范方剂的临床疗效,证实量效关系的存在,得出粗略的量效理论,并通过药理、药学、汤药煎煮、超分子构造等研究进一步探讨其科学内涵,从而形成“以药为本体”的剂量规律。同时通过系统的文献研究,及葛根芩连汤和麻杏石甘汤的“随症施量”策略的临床研究,提炼出“以医为本体”的方药用量策略,从而初步构建系统的方药剂量理论。 2 方药量效关系研究中的继承与创新 中医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对量有了一定认识,前辈和同行在经方剂量考证、随证施量策略、方药量效关系的方法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充分继承现有成果是本研究的基础。但是,经方本源剂量的考证多停留在文献上,缺乏临床实际应用;方药剂量理论散在分布于古今文献中,尚未形成体系;方药量效关系的药学研究多采用化学药研究模式,其结论难以指导中医临床;总而言之,方药量效关系研究尚缺乏成熟的模式,继承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代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的需求,因此,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已成为本研究的关键问题。我们认为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首先应从思路上创新,以临床为核心,从临床出发,选择药少而精、效专力宏的经方为研究对象;其次,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创新,多学科、多层次、多技术的结合将有助于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方药量效学 研究的难点 经方大家曹颖甫先生在《经方实践录》中谈到剂量: “麻黄一钱、桂枝一钱、炙草八分、杏仁三钱。佐景按:此吾师早年之方也,观其药量之轻,可以证矣。师近日所疏麻桂之量,常在三五钱之间。因是一剂即可愈疾。师常诏余侪曰:予之用大量,实由渐逐而加来,非敢以人命为儿戏也。夫轻剂愈疾也缓,重量愈疾也速。医者以愈病为职者也,然则与之用重量,又岂得已也哉?……恽先生苦读《伤寒论》有年,及用轻剂麻黄汤,尚且绕室踌躇,足见医学之难。” 由于中医方药复杂性的特点,量效关系研究仍将面对许多难题。 以下将从临床角度初步探讨最为困扰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的3个难点。 1 方药用量策略 对临床医生而言,仅掌握量效理论的知识是无法满足临床需要的,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成果最终都将转化并总结为用量的策略指导临床,告诉医生如何用量才最安全、最有效。 通过既往的研究,我们初步概括了以下用量策略:根据病情合理用药是处方的基本原则,该大则大、该小则小,随病施量、随症施量,大小剂量,各得所宜;大量小量、柔道霸道,各领风骚,霸药斩关夺门取捷效,小剂轻舟飞渡有妙用。临床上药物剂量的大小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如病情重者宜大,轻浅者宜小,药质轻者宜小,质重者宜大,急病大其治,慢病小其治,慢病发作期大其治,缓解期小其治,下焦大其治,上焦病小其治,病实体壮者大其治,病弱体虚者小其治,等;大其治者,以汤荡之,小其治者,以丸散膏丹调之,此大剂小剂之概略也。 用量策略之所以是研究的难点,在于医生用量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悟性”,难以提炼更难以统一,进一步探索用量策略的研究方法将是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的重点。 2 方药量效关系研究中的复方疗效评价 疗效评价是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量效关系研究的成果能否最终转化到临床,必须通过过疗效评价这一关。但是,与成分明确的化学药物相比,复方量效关系更加复杂,复方的量不是一味药的剂量,而是君、臣、佐、使多味药的量,也是君、臣、佐、使的相对量(用药比例);复方的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病情变化而变化;复方的效不能简单概括为有效和无效,更应包括效的强与弱、起效的快与慢、效果持续的短与长等。面对方药复杂变化的量和多方面的效,如何评价量效关系临床研究的疗效?能不能全盘采纳西医疗效评价的方法?尚待深入探讨。 3 经方本原剂量考证 经方是东汉名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方,被后世誉为“群方之组”,然其本源剂量却迷失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一宗悬案,现有将经方1两折合1g、3g、9g、13.75g、15.625g等,令人莫衷一是。 经方是我们进行量效关系研究的切入点,经方本原剂量考证可谓本研究的基石。目前经方本源剂量研究仍处于“惑、缺、乱”的状态:剂量传承存在误区、理论体系未成体系、临床应用剂量混乱。由于汉代距今已1700余年,度量衡发生了巨大变化,缺乏证据级别高的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经方本原剂量尚难定论。望今后能集文献、考古、计量等领域学者之合力,取得剂量考证的突破。 方药量效学 的研究策略 在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几个研究策略。 1 临床策略 以临床研究为核心,以提高临床疗效为主要目标。 2 经方策略 以药少而精、效专力宏的经方为切入点,作为量效关系研究的示范方剂。 3 多学科合作策略 努力集合医学、药学、系统生物学、循证医学、统计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历史等多学科人才力量,集思广益。 4 转化医学模式的应用 引入转化医学模式,提高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的应用价值。 5 安全性与有效性的统一 在量效关系研究中遵循安全性与有效性的统一,探索安全范围内的最佳有效剂量。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仝小林 主编《 方药量效学 》一书,有删减,经作者最后确认。 《 方药量效学 》是国家973计划项目“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的重要科技成果之一。针对方药量效关系这一影响中医临床疗效的重大问题,本书从文献、中药学、药理学、药物化学、代谢组学、系统生物学、临床评价、中医临床各方面实践等多学科、多角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方药量效学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全书内容分两部分:总论部分包括了方药量效学的概念、研究范畴、研究进展以及目前该领域存在的关键问题;各论部分主要介绍“以医为本体”的方药用量策略、“以药为本体”的剂量规律、方药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多学科交叉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专辟章节详细探讨了用量策略的临床实践,并附多家医案以飨读者。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230 次阅读|5 个评论
英法联军侵华之役时的中西火炮
热度 15 sciencepress 2015-5-21 08:33
19世纪中叶火炮是中西方军队对抗方式最重要的武器。英法联军侵华之役时中西军事技术的总体水平如何?中西火炮射程、精度、射速等技术性能方面的差距有多大?还原19世纪中叶的中西火炮技术和性能差异的一些细节,追寻真正的中国军事技术失败之因,让国人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古训。 中西军事技术的总体水平比较 ➹ 清军军事技术的总体水平 迄至19世纪中叶,处于传统农业经济发展阶段的清朝军事技术的总体水平仅处于欧洲17世纪“木质风帆时代”的初期水平,处于封建制晚期的中国与处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欧洲诸国军事技术相比差距较大,已经连续两次错失了欧洲16至17世纪、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期的军事技术革命的机会,军事装备处于冷热兵器混用时代,这是清军不敌英法联军的时代背景。 1860年法国画师绘制的联军攻打通州八里桥清军的情景图,可见加农炮和炮架形制。 资料来源:秦风编.西洋版画与北京城.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8. 12 7 ➹ 联军军事技术的总体水平 欧洲军事技术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发展速度加快,几乎所有的技术革新都在1840-1864这短短的20多年间宣告完成。即世界第三次军事技术革命正在发生,正处于从“木质风帆时代”向“蒸汽铁甲舰时代”的过渡期。其工业革命已持续了将近百年,第二次技术和工业革命又即将发生,尤其是有了轮船和铁路运输等技术后,能把地球表面统一起来,将较弱的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置于一个以欧洲为中心并由欧洲管理的市场体系;在英法联军侵华之役,削弱清廷用以和联军抵抗的力量、同时让清廷聚集强大的力量去镇压难以对付的内部叛乱,成为联军军事和外交的主要任务。 中西火炮分类比较 ➹ 清军火炮的分类 从13世纪末开始中国把火炮用于战争后,一直没有按用途作明显的区分。我们今天按照其弹道和弹药装填方式的不同对其划分,主要有六种类型:重型红夷炮、铁模炮、抬炮、冲天臼炮、子母炮以及纸质基体的火箭炮等。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军才结束了新旧枪炮混杂、冷热兵器并用的落后状况,按作战需要分为步兵野战炮、炮兵野战炮和野战重炮、攻守城炮、山炮等不同类型。 江苏扬州东门遗址露天展示的1843年清朝造的1.2万斤(7254千克)“奮威鎮遠大將軍”双层体铁炮,为目前发现的清朝中期最重的铁炮,后尾已残,应是由制造“耀威大将军”、“振武将军”的同一批官员负责制造的。残长291厘米,口内径:口外径:底径=20.2厘米:56.5厘米:72厘米。 ➹ 联军火炮的分类 在16世纪前,欧洲火炮名称也非常繁杂。法国人瓦利叶在1732年建立的火炮系统被公认是历史上的第一个火炮系统。到了1830年,英法两国都用了单一口径的武器装备,发射同样口径的炮弹。在英法联军侵华之役,英军在陆海战中除使用了传统的前装滑膛火炮外,诸如已有370多年历史的主导性火炮—加农炮,17世纪末期以来创制的榴弹炮、陆海兼用的臼炮、1752年英国人发明的海上用卡龙炮、1805年英人康格里夫发明的直杆式火箭炮等外。还使用了刚发明的后装线膛、发射锥头柱体炮弹的阿摩士壮火炮。 侵华法军使用的火炮大致和英军相同,但以使用了拿破仑12磅弹前装线膛铜炮为其特色。 19世纪中叶欧洲海军加农炮及辅助工具图。架在滚轮木质炮车上的铸铁炮便宜而实用,适合在战船上使用。资料来源:(英)伊恩·迪基、(美)马丁多尔蒂等著.图解世界战争战法·战略、武器、指挥官和舰艇:海上战争(公元前1190年至今).孔刚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172 中西火炮分类比较 ➹ 清军火炮的射程 19世纪中叶的中西火炮射程主要指的是战场上的有效射程。在1650-1850年间的木质风帆时代,中西部队都在使用着主导型的前装滑膛加农炮,发射药都为黑色有烟火药,因此,射程都不可能太远。史料反映出中西不同类型火炮射程不同、最大射程与有效射程差距很大。 从明朝万历年间西洋耶酥会士利马窦来华迄至清朝洋务运动的中国许多史籍上,一些军事家们及学者对火炮射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花费了太多的笔墨记载,但大都以讹传讹;我们根据近代火器的设计与发射原理、中西人对加农炮射程的确切记载、该炮在许多战役中的表现,以及今人对之的求证,可大致推出清朝红夷岸炮的有效射程当在1.5千米之内,最大射程达5千米之内,不过远射程的重炮为数不多,发挥作用有限。清朝百斤至二三千斤重的红夷舰炮和岸炮,发挥作用的有效射程只五六百多米。 在英法联军之役,清军火炮主要是架在海防或江防炮台上的重型岸炮,轻型火炮大多装备于陆上或船上机动作战。主导型红夷重炮的射程近于联军火炮,杀伤力小,常造成清军被动挨打的局面。 ➹ 联军火炮的射程 中西军队交战时主导型加农火炮通常都是平射,或者比水平线略高出一点。球形弹常用“打水漂”的方式以达到多次杀伤的目的,有效的最大射程也可翻倍。在野战中,加农炮的有效最大射程不应该超过2千米,榴弹炮大约为0.6千米。 19世纪中叶的西洋舰炮和岸炮种类和规格相对统一,射程较清军同种类和同规格火炮要远。加农炮有效射程有2千米之内,最大射程5千米之内;在英法联军之役,联军野战炮和舰炮通常在清军火炮射程之外发挥作用。 1847年4月5日等待清朝钦差大臣耆英到来的英国广州商馆前的英陆军士兵陈列及其它们的双轮野战炮。 资料来源:香港艺术馆编.香江遗珍─遮打爵士藏品选.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2007.71 中西火炮射速比较 ➹ 清军火炮的射速 19世纪中叶的中西前装滑膛炮的技术原理、黑火药的黑烟和其效能低下、其刚性炮架的承载装置决定了其射速不可能很快;清军重炮发射时使用的附件众多,通常需五六名炮手的相互配合。 白口铸铁材质的铁炮性能低劣,导热率较低、吸震性不如西洋灰口铁材质的火炮好,造成其射速低;各地火炮制法互异,炮位尺寸与大小不一,与此匹配的炮弹型号各异,操作艰难;火绳点火方式影响射速,其陆海用炮架大多用粗劣木料制成,尚未标准化,机动性不强;炮手疏于操练以及防御为主的笨拙战法影响射速。 在英法联军之役,清军重炮的射速大约是0.6发∕3分钟,仅是联军火炮的十分之一。 19世纪中叶清朝火炮在陆地的发射情景图。资料来源:(清)丁拱辰撰.演炮图说后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藏书,1851:9 ➹ 联 军火炮的射速 在19世纪中叶,侵华西洋舰炮与三个世纪前使用的大炮在主要方面并无区别,但在火炮材质、制式、装弹、瞄准、炮架、点火技术方面做了许多精心改进,使其射速加快。 到17世纪末,装填和发射前膛炮的附件已发展得比较成熟。火炮制式统一,弹药装填自然容易统一,以及因药力提高的缘故、发射爆炸弹时仅点燃火门处烘药即可,此无疑会提高些射速,“舷炮线式齐射”战术更使其如虎添翼。 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以来,陆海火炮通常有五名炮手操作发射,从19世纪30年代海军训练系统化,此都会影响到射速的。至19世纪中叶,火炮射速约为6-10发/3分钟。 19世纪中叶法国36磅弹炮发射情景。 资料来源:Chris Henry,Brain Delf,Napoleonic Naval Armaments 1792-1815.Oxford:osprey Publishing Ltd,2004,p.D 中西火炮射击精度比较 ➹ 清军火炮的射击精度 在19世纪中叶,中西前装滑膛火炮的设计原理与制造技术决定了其射击精度很差。舰炮的射击精度通常比岸炮、野战炮更低。 清朝火绳点放的铁炮材质的低劣和泥模铸造火炮技术的局限,如此,在笨滞的炮架上的巨炮发射时会出现偏差;此时的清人的弹道学知识不会超过17世纪时期国人的理解水平;明末以来的国人一直不曾发明出如西洋矩度、铳尺、比例规之流的量具。因此,西方利用量具以提升火炮射击精度的操作方法,则一直是中国炮手的盲点。 在英法联军侵华之役,清军曾利用瞄准器瞄准和用矩度测量火炮发射远近不同,但火炮射击精度在实战中普遍不好,与清军训练荒疏、在实战中主要依靠经验等密切相关。 ➹ 联军火炮的射击精度 西洋击发点放的炮身材质好,机器加工的炮膛工艺精细,炮架机动性也好,致使射击精度提高不少;至19世纪西洋炮手已能对数学和射击弹道学原理熟练掌握;从16世纪以来发明的矩度、铳规、矩尺、立表等工具以及炮表在实战者的运用为当时操炮瞄准的关键技术;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炮手成了正规的士兵和拥有军衔,如此为炮兵的集中使用和射击精度提高创造了条件。 西洋史料对侵华联军火炮射击精度好的状况有不少记载,不过其精确度仅是相对清军而言的。 19世纪中叶西洋加农炮在900米内发射霰弹时运用的不同弹道效果图。 资料来源:J.Logie.Waterloo:The Campaign of 1815.Stroud, Gloucestershire: Spellmount Ltd.2003.26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刘鸿亮 著《 中西火炮与英法联军侵华之役 》一书。 本书是国内首部研究英法联军侵华之役中西火炮技术和性能优劣的重要力作 。19世纪中叶前后,中西方军队对抗方式主要是陆海炮战,火炮是最重要的武器。清朝在战争中失败的原因颇多,中西方军事技术尤其火炮技术的悬殊差距是一个极为重要却不争的事实。《 中西火炮与英法联军侵华之役 》指出清军铁炮的劣势和作战方式的陈旧,是其守卫失败的关键;英法联军铁炮的优势和新作战方式的采用,是其侵略得逞的原因;军事技术变革与整个社会政治制度、文化生活的变革存在着互动关系。《 中西火炮与英法联军侵华之役 》可加深国人对清军“炮不利”与侵华联军“炮利”问题的理解,进而对近代中西军事史以及技术社会史的研究有所提升。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5474 次阅读|21 个评论
会聚观:一场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正在发生
热度 6 sciencepress 2015-5-19 08:36
会聚观 ,体现了一种对于研究过程模式和研究策略的新思维方式,在不断面临科学及社会挑战的当今社会能有效突破相关领域的原有界限,一场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正在发生…… 会 聚 “会聚”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整合生命科学领域和物质科学、数学及计算科学、医学和工程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形成一个全面、综合的框架,以应对特定的挑战。会聚观虽然以各学科中取得的重大进展为基础,但体现了一种对于研究过程模式和研究策略的新思维方式,这一特点使其在不断面临科学及社会挑战的当今社会能有效突破相关领域的原有界限。因此,会聚观涉及两个维度:一是解决一系列研究问题所必需的专业知识的会聚,二是在支持科学研究及促成相应科学进展向新形式创新和新产品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合作网络的形成。 对于传统的以学科为组织基础进行科研活动的学术研究机构,会聚观代表着组织文化的变革。促进及维持会聚研究所必需的整体生态系统,不仅需要学术研究者的贡献,也越来越多地聚集了来自国家实验室、产业界、临床机构和基金组织中的利益相关者、合作者的思想的交流碰撞,同时还融合了经济学、社会学及行为学等方面的意见。会聚的过程可适用于基础科学发现及其转化应用。因为实施会聚研究通常关注寻找前沿知识领域中特定挑战的应对措施,因此,很多会聚研究取得的成果都包含了有利于新公司形成的环境及经济创新方面的创业行为。 一场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正在发生 在推进基于研究的知识发现及其应用的过程中,20 世纪曾见证了许多突破性进展,这些进展主要源于物质科学与工程学的学科交叉。基于卫星的全球定位系统,应用了用于引力及大气效应校正的精确原子钟开发等一系列物理知识,为当今的车辆导航定位系统打下了基础,也为无处不在的手机和平板电脑应用程序提供了定位数据(IOP 2009;Lucibella 2012)。研究者研制了电荷耦合装置这类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图像传感器,发展了可以将信号处理成可存储及打印的图片的能力,以及能处理百万像素级别的数据技术。这些技术及能力的整合促成了数码相机的应用,使得第一台消费型数码相机在20 世纪80 年代末期至90 年代初上市。纳米技术建立在如扫描隧道显微等分析技术,以及材料科学和表面化学发展的基础上,这使得科学家能够在原子水平上理解并掌握物质的性质;当今,从印刷电子学的导电油墨到新型电池,纳米材料出现在各个领域(NNI 2014)。在上述每一个案例中,物质科学及工程学的方法和工具的整合对于新知识和产品创新都是关键因素。 由于人类在理解生命的分子基础,以及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新的方向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很多人认为21 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Venter and Cohen 2004; Dyson 2007)。1953 年DNA 结构的确定导致生物学“中心法则”提出,也促成了一系列涉及DNA 结构和复制、翻译机制相关原理的提出,并首次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概念体系,用于解释信息如何在细胞和不同个体之间进行传递。在随后的20 年间,科技界不仅开发了测序及合成基因的方法,还具备了组合各种基因或者基因片段的能力,开创了生物技术的时代。50 年来,用于测序、计算比较、处理人类基因组复杂性的技术,以及以较低成本应用这些技术,反过来也引发了从基因组学到生物信息学领域的革命。 在21 世纪,一个关键的发展维度是生命科学更进一步融入物质科学及工程学领域。同样,物质科学及工程学也将更多地融入生命科学领域。我们需要通过众多不同学科的努力,以充分利用当前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以及其他组学研究中获得的大量信息。我们需要把以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学科交叉研究为代表的第一次革命和以基因组学为代表的第二次革命推向以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医学及工程学等学科会聚为特点的第三次革命(Sharp and Langer 2011; Sharp et al. 2011)。 图 建立在前期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革命的基础上,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医学及工程学不断地整合代表了生命科学领域的第三次革命。 来源:麻省理工学院学院教授Phillip A . Sharp 提供 在生命科学、健康科学、物质科学及工程学之间,以及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会聚程度越来越大,这一趋势将有可能在未来的几十年间从根本上影响研究的组织和开展。为何会聚的过程代表了知识的新兴前沿方向?特定组织架构的研究机构以何种策略才能促进会聚研究的实现?理解这些问题对于处于科技事业“大厦”下的所有科研机构来说,既是机遇,也将是一个持续的挑战。 最后,以案例形式列出能够受益于会聚方法的这类研究挑战。 案例 微生物组工程治疗疾病: 一项需要专业知识和相互合作的挑战 人类微生物组是指生活在人体上的巨大微生物群体,其中包括皮肤和肠道上的微生物。为了识别并将这些微生物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状态关联起来,科技界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例如,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支持的人类微生物组计划(Human Microbiome Project)。通过了解微生物组与微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有可能开发出通过改变关键的微生物组成进行疾病治疗的全新疗法。例如,研究人员最近研制出一种肠共生细菌,它能够产生一种信号传导分子,诱导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降低其霍乱毒素等致病因子的表达。如果小鼠在感染霍乱弧菌前摄入这种特定的工程菌,这些小鼠能够降低与毒素的结合,使存活率增加。 将特定疾病与某种特定的微生物或微生物组合相关联,进而研发出一种或多种关键微生物的优化组合,并将这些发现应用于疾病治疗,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挑战性工作。而完成这项工作,需要来自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与众多合作伙伴的会聚。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标,将有可能需要: ❀ 通过DNA 测序技术,获得体内微生物组的相关遗传信息; ❀ 通过生物学实验与化学实验,进一步分析检测到的微生物; ❀ 通过数学与计算工具,分析实验产生的相关数据,进行序列比对,并识别与目标疾病相关的潜在基因; ❀ 通过公共卫生研究,更好地了解微生物在特定疾病状态下如何发挥作用; ❀ 通过工程学与合成生物学的相关专业知识,设计改造基因表达的微生物; ❀ 通过材料科学的知识,将改造过的微生物封装到递送系统中,例如可摄取的药丸; ❀ 通过临床试验与监管机构的合作,批准可用于人的新型药品; ❀ 通过产业合作伙伴,不断扩大生产与制造规模; ❀ 通过社会和行为干预,以受益人群为目标,开展特定的新型治疗。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美国科学院研究理事会 编, 王小理、熊燕、于建荣 译, 吴家睿 校《 会聚观:推动跨学科融合 》一书。 生物学研究正处于重大变革之中,而美国科学院研究理事会“健康与会聚面临的关键挑战”咨询委员会调研报告指出,“会聚观”是推动生物科技革命的战略思想和方法。本书正是该委员会的调研报告全文。 报告一方面讨论了关于交叉和会聚观等核心概念与思想,阐述了正在发生的生命科学与物质科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跨界趋势;另一方面总结了影响会聚研究的重要体制、机制和文化因素,介绍了美国科技界推动会聚活动的重要实践案例,并提出加强会聚研究的一系列策略和建议。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411 次阅读|13 个评论
分散的生活污水是这样处理的!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5-5-18 10:25
分散生活污水是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污水治理方法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传统的处理技术存在着诸多弊端而难以作为治理分散污水的技术得以推广。土地处理法为分散生活污水的治理提供了一种低费用、低能耗的处理技术,相对于其它分散生活污水的处理工艺,土地处理技术是一种生态循环效率更高的自然处理系统。土地处理系统在技术和经济上都具备了处理分散生活污水的许多有利条件。 分散式生活污水 远离城区居民点的生活污水难以也不可能全部收集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这些城市污水管网收集不到或集中处理不经济的生活污水称为分散式生活污水 ,主要包括各种疗养院、度假村、别墅区、远离城区的一些单位以及零星分布的公寓型村镇等产生的生活污水(郭永龙等, 2004)。分散式生活污染源产生或排放的污水由于得不到很好的治理,随意就地排放,最终汇入江河、湖泊等水体(张建, 2002),对水环境质量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影响了饮水安全,制约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张家玮等, 2011; 孙宗健等, 2007)。 分散生活污水来源 分散生活污水按来源成分,可分为5类 (王晓昌等, 2004) : ❀ 含粪便的污水; ❀ 以尿液为主的污水; ❀ 洗衣水、洗碗水、淋浴水、洗澡水和清洗水等; ❀ 厨房洗涤水; ❀ 不适合就地处理和回用的固体废物产生的废水 。 分散生活污水特点 分散生活污水的特点主要有: ❀ 相对于城市生活污水而言,排放量较小; ❀ 有机物含量偏高,生化性较好; ❀ 氨氮含量偏高; ❀ 污水就近直接排放沟渠,冲刷土壤,浊度特别高; ❀ 间歇排放波动大,波动系数为3.5~6.0。 在我国,分离收集仍未得到推广,故分散生活污水的混合程度较高,成分变化幅度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分散污水处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分散生活污水处理概况 在考虑分散式污水处理的问题上,既要满足当前的达标排放,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又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到回用的需要(贾宏宇等, 2001; Wu et al., 2011)。针对分散污水产生地区的地形地势、道路交通条件以及居民住宅建设布局等具体情况,探索出因地制宜的分散污水的小规模收集处理方式,既解决当前分散生活污水的达标排放问题,又充分考虑了今后污水回用的需要,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这是确定分散式污水处理方式应该考虑的关键因素。 目前可以在小型社区、分散单位机构和农村应用的分散污水处理工艺大致可分为2类: (1)利用土壤作为处理载体和排放载体的自然生态处理系统,包括土壤快速渗滤、慢速渗滤、地下渗滤和人工湿地等,以及一些污泥和化粪池污泥处理系统;( 2)利用复杂的生物和物理过程的传统处理系统,以各种池体、水泵、鼓风机和其他机械作为一个处理整体,这些处理包括微生物悬浮生长、附着生长以及两者混合生长的形式。 第2种处理方式是从各种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中简化而来的,有的甚至是污水处理厂的一种微缩版(Oiler et al., 2011)。由于其工艺复杂、运行管理费用高等原因一直很难被推广利用,为此需要寻找一种简单、低成本的处理技术,以土地处理系统为代表的第1类污水自然生态处理技术适应了这一要求(李慧等, 2004)。 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体系 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以土地处理方法为基础,是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以土壤介质的净化作用为核心,在技术上特别强调在污水污染成分处理过程中植物-微生物共存体系与处理环境或介质的相互关系,特别注意对生态因子的优化与调控(孙铁珩等, 1997)。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加工程学方法而形成的生态学污水处理技术,其实际上是追求土壤、含水层和植物的“处理”与“利用”两个功能的总体实现。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可以定义如下: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将污水投配在土地上,通过土壤-植物系统,进行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吸附、过滤与净化作用和自我调控功能,使污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污染物得以降解、净化,其氮、磷等营养物质和水分得以再利用,使水质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实现废水资源化与无害化的常年性生态系统工程(高拯民等, 1991)。 污水土地处理技术有5种基本类型: 慢速渗滤、快速渗滤、地表漫流、湿地和地下渗滤处理法 (孙铁珩, 2004)。土地处理系统工艺类型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土壤性质、透水性、地形、种植作物种类、气候条件和对污、废水处理程度的要求等来选择。 1. 慢速渗滤处理法 慢速渗滤土地处理法是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壤或种有植物的土壤表面,污水在流经土壤表面及土壤-植物系统内部时垂直渗滤并得到净化的土地处理工艺(Ralhhun et al., 2012)。慢速渗滤系统必须经过周密的设计才能为系统的安全运行打下良好的工程基础,其中水力负荷和有机负荷是重要的设计参数,也是目前国内外进行工程设计时比较关注的参数;水力负荷大小的选用,除了与污水本身的水质因素有关外,主要依赖于土壤性能和选择作物的耐氮性能。与传统污水灌溉相比,该系统不仅利用污水中的水肥资源,而且通过对单位面积污染负荷与同化容量的严格计算,确定最低限制因子,同时采用多样化的生态结构,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地上;针对不同污染负荷设计不同的水力负荷的有效分配,保证系统在最佳状态下连续运行(Morton, 2001)。慢速渗滤处理法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①小水量大面积类型:在中国缺水的北方地区,以兼用水、肥资源和水处理为目的,在地广人稀、土地资源充足的地区,采用尽可能大的土地面积处理小水量污水的类型;②大水量小面积类型:在城镇郊区,土地资源紧张,以处理污水、再生水为主要目的,在尽可能小的面积上以高水力负荷处理污水。从国内外实际运行的工程实例来看,慢速渗滤系统对污水的净化效果较好,主要是因为土壤-植物系统包含了过滤、吸附和生物氧化等十分复杂的综合过程。由于土壤是多相、多孔,高度分散的体系,所以它有使污水得到净化的特殊功能。慢速渗滤系统的污水投配负荷一般较低,渗滤速度慢,故污水净化效率高,出水水质优良。目前,慢速渗滤已发展成为替代三级深度处理的重要水处理技术之一,在一定条件下尚可替代二、三级处理。 2. 快速渗滤处理法 快速渗滤处理法是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具有良好渗滤性能的土壤表面,污水通过重力作用在向下渗滤过程中经过生物氧化、硝化、反硝化、过滤、沉淀和还原等一系列作用而得到净化的污水土地处理工艺(Bouwer et al., 1980)。其工艺目标主要有:①污水处理与再生水补给地下水;②用地下暗管或竖井收集再生水以供回用;③通过拦截工程措施,使再生水从地下进入地表;④再生水季节性地贮存在具有回收系统的处理场之下,在作物生长季节用于灌溉。适用于土层较厚(大于1.5 m),渗透性能良好的粗质地土层,如亚砂土、砂质土等。要求地下水深在2.5 m以上,地面有一定的坡度,距离人口密集区有一定的距离。在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关键工艺参数主要有:①土壤渗透系数为0.36~0.6 m/d;②年水力负荷为6~150 m/a,年有机负荷为3.6×104 kg BOD/(hm2·a)。快速渗滤工艺的显著优势是可保证终年运行,即使在寒冷的北方地区也是如此。快速系统对COD、BOD都有较高的去除率,美国的典型快速系统渗滤出水水质与慢速渗滤工艺的效果相当,BOD达到0~8 mg/L。 3. 地表漫流处理法 地表漫流处理法是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生长多年生牧草、坡度缓和、土地渗透性能低的坡面上,使污水在地表沿坡面缓慢流动过程中得以充分净化的污水土地处理工艺。该系统的净化机理是利用“土壤-植物-水”体系对污染物的巨大容纳、缓冲和降解能力,分布于地表的生物膜对污染物有吸附、降解和再生的作用,植物起到了均匀布水的作用,阳光既可以提高系统活力,又可以杀灭病原体及促进污染物的分解,大气给了微生物良好的呼吸条件,即污水地表漫流土地处理系统构成了一个“有活力”的生物反应器。研究表明,在进行污水地表漫流土地处理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场地工艺参数主要包括:地面最佳坡度为2%~8%;土壤类型选择渗透性能低的土壤,以粘土、亚粘土最为适宜,或在0.3~0.6 m以下有不透水层;植物选择以根系发达,耐污性强,固定吸收污染物强的植物为主;对于城市污水,水力负荷通常采用2~4 cm/d;污水投配频率为5~7 d/周;污水投配时间为5~24 h(李慧等, 2004)。地表漫流系统对污水预处理要求程度较低,出水以地表径流收集为主,对地下水影响最小,在处理过程中,除少部分水量蒸发和渗入地下外,大部分再生水经集水沟回收。 4. 湿地处理法 湿地处理法是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壤-植物-微生物复合生态系统,并使土壤经常处于饱和状态,污水在沿一定方向流动过程中在耐湿植物和土壤相互联合作用下得到充分净化的土地处理工艺(Chen et al., 2008)。该处理系统的工艺目标包括:①直接处理污水;②对经人工或其它工艺处理后的污水进行再处置或深度处理;③利用污水营造湿地自然保护区,为野生群落提供有价值的生态栖息地(Donner et al., 2010)。在进行湿地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工艺参数包括:①土壤渗透系数≤0.12 m/d;②年水力负荷为3~30 m/a,年有机负荷为1. 8×104 kg BOD/(hm2·a);③地面坡度2%,土层厚度0.3 m;④最常用的修复植物有芦苇属、灯芯草属、香蒲属和簏草属植物。湿地废水处理法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低,可常年运行,运行管理方便;处理效果好,出水水质优于生物处理,对氮、磷、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物也有较好的处理效果;湿地植物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5. 地下渗滤处理法 地下渗滤处理法是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具有一定构造和良好扩散性能的地下土层中,污水在经毛管浸润和土壤渗滤作用后向周围和向下运动并在此过程中达到处理、利用要求的污水处理工艺(Zhang et al., 2005)。该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采用在土壤亚表面布水的方式投配污水,使污水中的污染物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进行降解,净化水质,使污水中的能量通过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逐级充分利用,以维持生态系统正常发挥的中小规模的自然生态处理工程(Hossain et al., 2010)。该处理系统主要应用于分散的小规模污水处理,其工艺目标主要包括:①直接处理污水;②在地下处理污水的同时为上层覆盖绿地提供水分与营养,使处理场地具有良好的绿化带镶嵌其中;③产生优质再生水以供回用;④节约污水集中处理的输送费用。地下渗滤处理法具有不影响地面景观、基建及运行管理费用低、运行管理简单、氮磷去除能力强、处理出水水质好、可用于污水回用等特点。地下渗滤目前成为就地处理分散污水的常用方法,适用于农村、乡镇、远离城市的分散度假区等,由于污水直接引入土层深处,较少引起环境污染问题。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潘晶 著《 污水地下渗滤系统研究 》一书。 《 污水地下渗滤系统研究 》阐述了地下渗滤系统的基础理论, 对于丰富分散污水处理和资源化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为地下渗滤技术在我国分散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内容包括:地下渗滤处理系统,地下渗滤系统土壤基质优化研究,地下渗滤系统构建、启动周期及运行参数研究,地下渗滤系统土壤基质中微生物及其多样性和酶活性特征,地下渗滤系统强化脱氮研究,地下渗滤系统去除环境激素类物质效能研究,地下渗滤系统堵塞机制研究,地下渗滤系统预防与控制基质堵塞研究。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添加关注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121 次阅读|4 个评论
教材怎样启发创新思维?
热度 8 sciencepress 2015-5-14 08:32
我国高等教育常常被指责为启发创新不足, 以致多年来培养不出科学大师和杰出的创新人才。把这样的后果完全归罪于高等教育, 我不敢苟同, 曾经写文章辩驳过。不可否认, 高等教育负有一定责任, 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主, 照本宣科, 缺乏创新思维的激励与启迪是普遍现象。此外, 许多教材因袭传抄, 人云亦云, 缺乏创意, 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年前我收到从法国寄来的B. Cagnac, L. Tchang-Brillet 和J.-C. Pebay-Peyroula 所著的 Physique Atomique: Atomes et rayonnement: interactions électromagnétiques (Dunod, 2005) 一书, 非常高兴。该书的第一版的英文译本在20 世纪80 年代初曾由张泽慈和俞雪珍译成中文, 以凯格纳克和裴贝-裴罗拉著《近代原子物理学(上册) 基本原理》 为名, 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与我们当时的原子物理教材有很大不同,很有特点, 能启发创新思维, 是我们编写《量子频标原理》时的主要参考书之一。第二版多了一位作者L. Tchang-Brillet, 增加了三分之一内容, 不少地方改写了, 几乎是一本新书。当时就想到应该翻译出版, 但由于版权等问题, 一直到2009 年末, 我才开始断断续续进行翻译。 第一版的英文译本 《近代原子物理学(上册) 基本原理》于 198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第一作者B. Cagnac 是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大学) 和巴黎高师(ENS) 教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Kastler-Brossel 研究所的研究员。该中心就设在此两所大学内。这个研究所产生了独特的法国原子物理和光学学派, 出了三位诺贝尔奖得主:1966 年的Kastler(因发明光学射频双共振和光抽运)、1997 年的Cohen-Tannoudji(因在原子的激光冷却与陷俘上的贡献) 和2012 年的S.Haroche(因发明光子的无破坏检测而实现单个量子系统的测量与控制)。Cagnac 和Cohen-Tannoudji 都是Kastler 的学生, Cagnac 在这些领域和精密光谱上也取得了优秀的科研成就。 这个研究所与中国建立了传统友谊。1964 年中法建交后, Kastler 率先访问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 1978 年Brossel 和Cohen-Tannoudji 也访问了中国。1983 年Cagnac 也来到中国, 当时该书中译本已经在中国出版, 他很想了解本书在中国的使用情况, 我曾陪同他访问了科学出版社。我与这个研究所的友谊可以追溯到近半个世纪以前。1963 年, 我开始从事光磁共振和量子频标研究, 当时对现在已经习以为常的光频移 现象的解释感到困惑, 恰逢Cohen-Tannoudji 在Annales de Physique (1962, 7: 423, 该期只登载了这一篇论文) 上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 对此现象做了全面的实验和理论的描述与解释, 我如获至宝。但论文是法文的, 我完全读不懂, 只能从别人的英文介绍中知道些梗概。我很想读懂全文, 从此开始了我的法语学习, 并开始关心和钦佩他们的工作。1981 年我第一次出国访问, 就到了法国。1983~1984年, 我到巴黎做访问学者, 聆听了Cohen-Tannoudji 在法兰斯学院的激光冷却系列讲座, 在Cagnac 小组工作, 并有幸成为巴黎第六大学的访问教授。这段经历对我后来的研究工作和编写《原子的激光冷却与陷俘》帮助很大, 书中也大量引述了他们的工作。 这本教材就是在Cagnac 和他的同事们杰出的研究成果和坚实的科学背景下产生的, 与众不同, 对于当今我国高等教育要重视在教学中激励和启发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 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区别于一般原子物理教材的最显著特点, 就在于它鲜明地展示了原子物理学发展演变的历史径迹, 使读者可以从中领会物理思想的产生与演化及一些精彩实验是怎么样提出并实现的, 这对激发创新思维绝对是重要的。 例如, 书中通过与原子相互作用交换动量引出光子动量的概念时, 作者的处理手法是按照历史线索, 分别讨论了光压实验、康普顿效应、光子吸收发射、穆斯堡尔效应和原子束的光偏转等一系列实验, 直到原子的激光减速与冷却。通过这样一些实验及其分析, 读者就会对光子动量概念产生清晰而又实际的概念。再如, 磁共振是近代物理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有广泛应用。其根源是原子和原子核都具有角动量与磁矩, 但是从单个电子、原子和原子核的角动量和磁矩运动到它们的磁化现象宏观表现、建立描述磁共振的布洛赫方程, 一般读者是很难直接想象的。因此, 他们要么归功于科学家的天才, 要么半信半疑、囫囵吞枣地承认实验结果。本书通过描述爱因斯坦-德哈斯实验、巴尼特实验, 从微观角动量和磁矩到物体的宏观转动与磁化(一般物理书都忽略了这些细节, 最近的物理学进展表明, 其实从这里还可以引发许多新思想), 再过渡到磁共振和布洛赫方程就顺理成章了。从这里可以看到,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重大贡献, 不是突然冒 出来的, 而是大量为一般学生所不知道的许多小进展积累起来的。这样的历史线索的理解对于启发创新思想、建立创新的信心都是十分必要的。而穿插其中的一些构思巧妙、十分精彩、寻常教材中很少提到的实验, 如证明光子只能与其自身干涉 的反向光干涉实验, 测量自由电子 g 值反常 的实验等, 对启迪创新思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本书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联系实际。联系实际有两重意思:一是指教材的叙述不过于抽象和理论化, 是从实际问题出发的, 有血有肉; 二是紧密结合物理学前沿进展和实际应用。 这里先说前一点, 我国多数物理教材在描述一些著名关键实验时往往基本上只有十分概括的原理叙述, 而忽略了大量次要 的细节。其实, 实验的成功固然首先要有正确的原理设计, 但实验失败却常常是由于忽视次要 的具体细节、没有恰当解决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本书在讲述实验中比较注意这一点, 叙述比一般教材充分(当然不可能十分详细), 许多地方还给出了数量级概念。例如, 对圆偏振光照射下薄晶片的旋转实验和对测量电子朗德因子 g - 2 实验的描述, 都十分细致。对于中国学生这是很重要的, 因为中国学生一般比较缺乏具体的物理想象,容易过于抽象地思考问题, 这其实也限制了他们的实验动手与创新思维能力。至于第二点, 本书中一些基本物理现象凡能用新近精彩实验解释的都尽量用新的, 所以可以说它是比较贴近前沿的。例如, 光子、中子、原子束的干涉实验(都在20 世纪末), 激光减速和冷却原子, 磁共振成像等, 它们在目前一般原子物理或近代物理书中还比较少见。这样可使学生较快地接近当代物理科学前沿, 而不至于面对前沿感觉茫然。应该说, 本书对有些题材的描写还颇为贴近生活, 或采用了特别浅近的手法。例如, 把难度极大的经典光压实验与日常小玩意儿走马灯 的旋转相比较; 把一般要用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或傅里叶谱分析来解释的频率测量中的测量不确定性受测量时间限制这个关系用非常简单的电子计数器±1 的计数误差来推导和说明, 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启发和实际意义的, 便于把学生带进实际科研, 尤其是对实验物理工作者来说。对我们中国学生这特别有意思, 因为他们大都不大会用物理原理来观察、解释与处理身边发生的大量物理现象, 并从中获得教益。 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也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支柱。概念的严密是物理学的特点。我们物理人常说, 学物理一定要抠概念。什么是抠概念, 怎样抠概念? 实际上, 这就是从人对物理现象认识的历史角度去了解物理概念提出、发展的实际背景和意义, 了解它的应用条件、范围和局限。这些概念不能凭一个人冥思苦想去抠, 只能密切结合实际、结合物理学的演化发展来思索,而对物理概念表述的要求则是非常严密和严谨的。 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正是叙述十分严密, 数学表达比较严谨。这是法国物理学派的一个优点。但也许受法语表达习惯的影响,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 文字表述稍嫌烦琐了些。 这本书另一个好处是对一些需要注意或重要的细节问题用附注 的方式来说明, 对一些更为深入的问题则采用补充 的办法来加以完善。这样就给一些有余力、需要了解更多的学生留下了空间, 符合教学的因材施教 原则。 正是由于这样一些特点和优点, 本书的内容和篇幅都远远超过我国同类教材(实际上完全相似的教材我国没有)。因此, 它一般只能成为讲授和研读原子物理的教师和学生很好的参考书。但对专门从事原子分子物理、光学、波谱学和量子电子学的学生, 它绝对是一本优秀教材。从启发创新思维角度, 这本书的取材和编写方法也很值得我们中国同行在编写教材时参考。 尽管本书与原书第一版已经有很大不同, 几乎成为一本新书, 但终究是原书的第二版, 不少地方还保持了原样。因此, 在翻译本书时, 原来也想尽量保持30 年前出版的《近代原子物理学》的风格, 名词和人名译法维持照旧。但后来发现, 30 年来物理名词也有了一些变化, 完全照旧 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而且, 该书有的地方可能英文原本也没有切合原意, 所以就索性自由翻译、不参照原译本。可以说, 这个译本完全是新译。不过, 后来部分地与原译本对照了一下, 个别地方觉得原译本更能传达原意的, 就沿袭了原译本。 由于语言所承载的思维习惯不同, 即使是对于科学著作, 两种文字之间完全贴切传神的翻译几乎是不可能的, 同一个词汇的含义不可能完全用另一个词汇代替。翻译实在是一个苦差事, 为了达到信、达、雅, 理解原意要冥思苦想, 找出适当语词来表达更要反复推敲。不过作为科学著作, 我们首先还是要求做到信, 因此,我们采用的完全是直译的方法, 这样中文表达就难免有点别扭。只有少数地方,完全按照原文直译成中文实在难懂意思, 才做些调整, 个别地方在叙述顺序与方法上做了较大变动, 以保证读者能够领会意思(这些地方在原译稿上标出, 经过审校同意后正式采用)。原文的个别印刷错误, 译文做了纠正。 译者的法语水准只能说是粗通, 对译稿是否十分贴切地传达了原书意思没有充分把握。因此译稿经同样是粗通 法语、但有多年原子物理教学经验、自己也编写过原子物理教材的郑乐民教授的初审, 又经法国里昂大学讲授原子物理课程的俞进教授有重点地复审。值得庆幸的是, 本书第二版的作者之一L. Tchang-Brillet(张万愉) 教授是一位华人, 她在上海上学一直到高中二年级, 汉语修养很好,并且熟悉当代汉语物理名词(这也许和她曾把不少中国科技资料译成法语介绍给法国有关)。她在百忙中热情审阅了全部译稿, 对译文做了认真仔细的校对、改正和润饰, 为保证译文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有了这些权威审校, 我对这本翻译书就放心了。为此, 我对上述几位教授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书第一作者Cagnac 教授自始至终对本书翻译工作给予了亲切关怀和鼓励,并专门给中国学生读者写了致词。科学出版社编辑对本书出版做了重要贡献。这里一并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2010 年10 月 2015 年1 月修订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B.卡尼亚克、张万愉 J-C.裴贝-裴罗拉 著、 王义遒 译《 原子物理学 》上册中的译者前言。 《 原子物理学 》阐述近代原子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实验。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论述原子和电磁辐射场的相互作用,下册主要内容是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上的原子结构。本书 在内容取舍和叙述风格上与国内多数同类教材显著不同,独具特色,密切联系应用实际,贴近科研前沿,启发创新思维。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9667 次阅读|17 个评论
植物中的蛋白磷酸化│总结与展望
sciencepress 2015-5-13 08:15
磷酸化修饰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总结植物蛋白磷酸化相关生理过程调控的分子机制,注重体现其中一些重要发现的研究策略与技术手段。 蛋白磷酸化 磷酸化 (phosphorylation)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一般通过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和蛋白磷酸酶(protein phosphatase)对底物(substrate)蛋白的特定氨基酸进行调控,在真核生物的生命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表明磷酸化修饰调控蛋白质的构象、活性、稳定性和亚细胞定位等,因而对底物蛋白发挥功能具有重要决定作用。 1953 年,Watson 与Crick 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由此揭开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序幕。现在,“DNA-RNA-蛋白质”的“中心法则”几乎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常识,但是蛋白质要行使功能仍需要不同的加工和修饰。在翻译完成后,蛋白质会发生如磷酸化、糖基化、乙酰化、甲基化等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其中,可逆磷酸化(reversible phosphorylation)是一种最常见的修饰,由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负责调控。 图 G蛋白可逆蛋白磷酸化反应示意图。 蛋白激酶以ATP作为磷酸基团的供体,通过与底物结合进行磷酸基团传递,将其转移到底物的羟基上;而蛋白磷酸酶可以通过水解反应去除底物羟基上共价结合的磷酸基团。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激酶、磷酸酶都可以与底物结合,可以通过检测蛋白互作的方法,也可以通过放射性核素32P标记的ATP(γ-32P-ATP)在试管中模拟磷酸化反应证明激酶与底物的反应可否直接发生。 目前的研究表明蛋白磷酸化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调控机制,几乎参与了每个生命活动过程和整个生命周期。质谱分析数据显示人类蛋白质的70%可以被磷酸化,而且一般具有多个磷酸化位点。在人类、酵母与植物等真核生物中,蛋白磷酸酶与蛋白激酶的总量可以占到基因组编码蛋白质的2%~4%。拟南芥基因组中大约编码了150个左右的蛋白磷酸酶,与约1050 个蛋白激酶(Kerk et al., 2008)。普度大学在其PlantsP 数据库(http://plantsp.genomics.purdue.edu/index.html)中对拟南芥的蛋白激酶与蛋白磷酸酶作了系统的分类及芯片信息的整合,基本明确拟南芥基因组中有130 个蛋白磷酸和989 个蛋白激酶。而在水稻中有1508 个蛋白激酶(Rice Kinase Database, RKD; http://rkd.ucdavis.edu)。从近年来的磷酸化组分析结果来看,植物全蛋白质组的大量蛋白质都可以被磷酸化,考虑到植物基因组所编码的大量蛋白激酶与蛋白磷酸酶,不排除植物与人类等具有相当比例的蛋白质受磷酸化调控(Uhrig et al., 2013)。 图 植物类受体激酶(RLK)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响应。 类受体激酶在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响应的各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CLAVATA1、CLAVATA2和ACR4对维持植物茎顶端分生组织和根顶端分生组织十分重要;ERECTA调控叶片气孔细胞的排列;BAM1、BAM2和EMS/EXS与雄蕊体细胞绒毡层分化有关;TMK1、BRI1和SR160等能够识别植物激素信号;FLS2、Xa21和EFR等在植物应对有害生物侵袭方面十分关键。 真核生物的蛋白磷酸化可以发生在线粒体、叶绿体、胞质、细胞核、高尔基体,甚至于细胞外。从目前的研究报道和磷酸化组结果来看,尽管植物基因组中并未编码典型的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s),但植物蛋白质组中却有相当数量的蛋白质可以在酪氨酸位点上发生磷酸化修饰。植物蛋白质组的磷酸化位点中,丝氨酸(serine, Ser, S)约为84%~86%,苏氨酸(threonine, Thr, T)约为10%~12%,酪氨酸(tyrosine, Tyr, Y)约为2%~4%,这样的比例与其他真核生物比较类似(Uhrig et al., 2013)。 总结与展望 20世纪80 年代末至今,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正向遗传学的兴起,生物化学、蛋白质组学和结构生物学的发展,植物蛋白磷酸化的研究取得了重要发展,人们对蛋白磷酸化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有了相当的了解。特别是近10 年以来,对蛋白磷酸化的研究表明其参与了植物细胞间信息交流、胞内信号转导、免疫反应和表观遗传调控等许多重要过程,在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响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调节作用。人们也发现除蛋白激酶和磷酸酶对特定底物的调控外,一些磷酸结合蛋白也参与了相关信号转导过程。我们将对植物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的分类、生物化学特性和重要功能作系统阐述,并总结蛋白磷酸化相关生理过程调控的分子机制,注重体现其中一些重要发现的研究策略与技术手段,以为今后的蛋白磷酸化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植物蛋白磷酸化的研究伴随植物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特别是近20 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磷酸化修饰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参与了胞间信号交流和“植物-环境”相互作用等多个过程,对各个“激酶/磷酸酶-底物-表型”关系的明确和相关机制的深入了解,有助于人们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生命过程。近年来发展的结构生物学、化学遗传学和磷酸化组学等技术为蛋白磷酸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手段。 在蛋白磷酸化的研究中,要清楚一个蛋白激酶或蛋白磷酸酶的作用机制,证明酶与底物的关系十分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体外实验(如yeast twohybrid、GST pull down、in vitro kinase assay 甚至晶体结构分析)来证明酶与底物的直接互作或修饰关系,为可能的分子互作提供一个模型。进一步要想证明体内这种情况是否发生,以及这种互作关系的生理功能,就需要根据体外实验得到的线索,比如互作的结构域、基序及修饰的位点(某个氨基酸)对酶或底物作相应的突变或重组,进行体内验证。体内、体外实验的相互佐证,才能够有效地证明蛋白磷酸化的生理功能。 图 蛋白磷酸化机制与功能研究的一般模式。 要证明某个蛋白激酶或磷酸酶通过对底物磷酸化调控而参与到某个生命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通过“试管”中的一系列体外试验,证明酶与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磷酸化修饰关系、三维结构、磷酸化位点、活性中心位点等,说明某个酶与底物具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要证明体外实验室的结果是植物体内,乃至生物体内发生的生命活动的原因,需要通过对酶与底物的表达水平、相互作用、修饰位点、相互作用区段进行细致研究,检测其对相关生命活动的影响。体内、体外实验室结果的相互验证和补充才能充分说明该酶与底物的修饰关系确为特定生命活动的调控机制。 从目前蛋白磷酸组的质谱数据来看,细胞内全蛋白的相当大一部分都受到磷酸化修饰,且蛋白激酶或磷酸化酶的数量远远不是“一酶一底物”这种一对一的关系。由于许多蛋白激酶具有类似的生化性质,表明一个蛋白激酶或蛋白磷酸酶可能负责体内许多底物的修饰,从而参与不同生理过程的调控。从这点看,质谱技术的发展为全面研究某个激酶或磷酸酶的功能及机制提供了新手段,即不仅可以直接鉴定某个特定底物的磷酸化位点,也可以高通量地在全蛋白质组的基础上鉴定可能的底物(如Jiankang Zhu 实验室对SnRK2 的研究, Wang et al., 2013)。此外,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让人们从整体上了解某个途径成为可能,如前面已述的Peter McCourt 实验室对ABA 信号途径的系统生物学研究(Lumba et al., 2014)。 图 PP2C-SnRK2所介导的核心ABA信号通路发现示意图。 结构生物学研究不仅可以帮助阐明受体作用的重要位点,也为设计同源类似物(analog)提供了借鉴,如在PP2C 调控SnRK2 的作用机制方面提供了普通生化手段不可能发现的有效信息。质谱技术及系统生物学、结果生物学的发展为进一步研究蛋白激酶或蛋白磷酸酶的功能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思路,也是未来植物蛋白磷酸化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本文由刘四旦节选自 《 新生物学年鉴2014 》 一书中 《 植物中的蛋白磷酸化 》一文,作者: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薛红卫、谭树堂、晏萌 。本文 对植物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的分类、生物化学特性和重要功能作系统阐述,并总结蛋白磷酸化相关生理过程调控的分子机制,注重体现其中一些重要发现的研究策略与技术手段,以为今后的蛋白磷酸化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 新生物学年鉴2014 》 为一本由《新生物学丛书》6位编委组稿并把关、各地大学及研究所骨干研究人员撰写的文集,包括植物功能性状研究、植物蛋白激酶在生态学领域的应用、免疫生物学研究、神经科学研究,以及哺乳动物全脑神经测量等内容,共6篇文章。这些文章的内容均为撰写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年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生物学领域的发展现状。 《 新生物学年鉴2014 》文章目录 1. 刘晓娟、马克平, 植物功能性状研究进展 2. 薛红卫、谭树堂、晏萌, 植物中的蛋白磷酸化 3. 邓子木、许可、刘小龙, 抗原受体V(D)J基因重排 4. 黄海艳、汤其群, 脂肪细胞的发育分化与代谢 5. 尚春峰、穆宇、杜久林, 以透明脑,观澄明心:斑马鱼神经功能研究进展 6. 龚辉、李向宁、袁菁、吕晓华、李安安、陈尚宾、杨孝全、曾绍群、骆清铭, 基于直接测量的哺乳动物全脑神经——血管网络精细结构及三维可视化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41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洋之广珠峰之高南极之遥都阻挡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大气传输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5-5-11 09:05
一、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专指那些一旦进入环境便持久存在于其中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多数是半挥发性的物质,可以长距离传输并且在全世界广泛分布。它们同时具有生物蓄积性,能够通过食物链产生生物放大作用,随时间累积有可能在生物体内达到足够高的浓度,对野生动物或人类产生负面影响。有一些POPs因为其特殊的性质可用于特定的工业或商业目的而被合成、生产。例如,DDT生产成本不高,是一种有效的杀虫剂,用于热带地区蚊虫等疾病传播媒介的防治。PCBs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是电力系统很好的绝缘材料。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具有很高的表面活性,很强的热稳定性和耐酸性,被用于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制造。还有一些POPs如多氯联苯并二噁英和呋喃(PCDD/Fs)是各种燃烧过程的副产物,不是人们有意识地合成与生产的。不幸的是,POPs那些特殊的性质使之一方面成为有特定用途的工业和商业产品,一方面又对环境和人类造成潜在威胁。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根据POPs的定义,国际上公认POPs具有下列四个重要的特性: ☀ 持久性(P,Persistent),在大气、土壤、水、沉积物及生物体等不同的环境介质中抵抗降解的能力。 ☀ 长距离传输潜力(LRTP,Long-range transport potential),POPs自身的属性能使之传输到从未生产和使用过POPs的边远地区。 ☀ 生物蓄积性(B,Bioaccumulation),POPs在生物体内蓄积的能力使之浓度水平高于周围的环境介质。 ☀ 毒性(T,Toxicity),对人类或生态环境形成负面影响的能力。 二、 POPs长距离传输研究 正是因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长距离传输能力,POPs从源区的局地问题逐步演变成一个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问题;POPs因此成为斯德哥尔摩国际公约的主题,POPs环境污染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和决心携手应对的环境问题。 来源:Pozo K, Harner T, Lee S C, et 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2008, 43(3) POPs的长距离传输有多种形式,包括洋流的输送、鱼类的洄游、鸟类的迁徙;其中最具普遍意义、最具规模的当属大气长距离传输,在POPs全球循环与分布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斯德哥尔摩国际公约把大气环境确定为最适于监测POPs的环境介质之一,POPs的大气浓度可以直接、及时、敏感的反映POPs污染状况、分布特征和演变趋势。国际国内的POPs大气传输研究既有大陆尺度、大洋尺度、半球尺度、全球尺度的长距离传输研究,也有城市-郊区剖面区域性的工作;这些研究获得的新数据、新认知逐步拓宽和深化了POPs大气传输研究,有利于更好的理解POPs时空分布和演变趋势、POPs的来源和受体地区、POPs的传输方向和通道、以及有关的环境交换和分配过程。 来源:USEPA, www.epa.gov 为了提供大气污染物长距离传输的证据,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给出了从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到美洲地区的风沙尘跨越大西洋的卫星遥感图像;同样也用卫星遥感图像说明了中亚地区戈壁和沙漠发生的典型沙尘事件跨越北太平洋的整个过程的演变情况。模型研究预测了POPs污染物有类似的长距离传输现象,但是当前的技术水平还没有办法提供这样的图像。大气传输的主体和驱动力量是大气环流,是天气过程;各种气态或颗粒态的污染物是大气中的微量杂质成分。所以风沙尘和生物质燃烧烟雾可以看作是指示物(indicator), 其图像可以用以表征大气污染物的大气传输过程,具有普遍意义。 另一方面,必须指出各种污染物具有自身特定的理化性质,会有不同的环境行为,不能简单的类比。有一些大气污染物降解迅速,半衰期短,其大气寿命不长,难以长距离传输。例如,在欧洲Alps山脉高海拔点位的观测研究发现SO 2 和NO X 的源区分布差异很大。作者认为这应该归因于SO 2 和NO X 不同的化学性质和传输特点,前者可以从源排放区域长距离传输到Alps山脉高海拔点位,而后者在传输过程中很快降解,消于无形,所以只有周边较邻近区域的排放可以观测和识别。又例如,Lavin等报告了在新西兰一个高海拔点位的研究成果。毒死蜱(Chlorpyrifos)是一种在用的农药,广泛应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农业区域。但是现场观测的化学成分与气象数据表明只有位于采样点南方的新西兰农业区可以识别为来源区,位于西北方的澳大利亚的农业区却没有贡献。作者指出毒死蜱的半衰期只有一天左右,来自澳大利亚的排放贡献应该是降解于大气传输途中。 我们所关注的POPs化合物一般均难降解,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具备大气长距离传输的能力。但是化合物之间的性质差异是值得充分注意的,而且这些性质差异为我们深入研究POPs的大气传输提供了特殊的“视角”和“切入点”。 三、 跨太平洋的POPs大气长距离传输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农业发达,历史上农药使用量较大,在一些研究中被认为是可能的排放源区。中科院广州地化所王新明研究组报道了2003年夏季在我国破冰船雪龙号上进行的一次长途的太平洋航行观测HCHs和DDTs的研究结果。 来源:Ding X, Wang X M, Xie Z Q, et 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2007, 41(15) 从渤海开始,途径北太平洋,直至北极地区HCHs大气浓度(pg/m 3 )逐渐降低,在东亚是32.5、在北太平洋是17.0、在北极地区是7.3;和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同类数据比较,HCHs大气浓度下降了一个数量级。HCHs大气浓度沿纬度上升(37-80 ° N)而减少, α / γ -HCH比值沿纬度上升而显著增加,有明显的规律性。因为这个比值在环境中会改变,那就不能通过简单的比较边远地区大气和HCHs技术化合物的 α / γ -HCH比值来判断HCHs来源。 α -HCH手性分析的数据表征了海-气交换过程,以及对大气浓度的贡献。逸度计算表示在北极地区 α -HCH和 γ -HCH均处于从海水向大气净挥发的状态,北冰洋发挥着HCHs二次源的作用。从长期的历史演变观点看,一种POPs化合物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开始进入环境,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停产和禁用之后,也会有一个从多到少,从有还无的过程,也就是演变的过程。对于远离源区的边远地区的生态系统,一种POPs污染物会有一个从输入过程为主,到输入输出大体平衡,演变至输出为主的过程。逸度计算所提供的信息有利于了解POPs的污染状况和演变趋势。 加拿大环境部Harner研究组从2001年8月14日至30日在北美洲西海岸比较了飞机高空航测和地面观测的POPs数据,在4400米高度的七次飞行中发现有三次 α -HCH大气浓度明显大于地面两个点位的浓度水平;反向风迹分析指出相应的气团来自亚洲大陆,从而捕捉到了跨太平洋的 α -HCH的长距离传输过程,提供了现场实验数据和实例。 四、 南极洲的POPs大气长距离传输 南极洲是自身人类活动最少、距离其他人类活动区域最远的地区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南极洲也是理想的观察与研究POPs长距离传输过程的地方。一般认为南极洲人类活动如此之少,而且POPs的浓度水平是如此之低,只要检出POPs就可以认为是长距离传输的贡献。如果POPs的检出同时还具备广泛分布和均匀一致的特征,是可以这么推论的。除此以外还能有什么解释呢?例如,2005年的一项研究在南极洲大气中检出频率较高的有机氯农药为HCB、HCHs、七氯和环氧七氯。水气交换的逸度计算表明,对于HCHs主导的交换过程是大气沉降过程。在以往的20年间大气中HCB和HCHs浓度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七氯和环氧七氯浓度是大体持平的。这些南极洲的有机氯污染物均系长距离大气传输的贡献。 来源:Dickhut R M, Cincinelli A, Cochran M, et al.,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2012, 46(6) 但是,如果发现在很低的、大体均匀的背景水平上出现个别的高值,那是不能用长距离传输贡献解释的,必须考虑南极洲当地的污染来源。Dickhut和同事报道了这样的情况。他们于2001至2007年期间采集了南极洲的空气、海冰、冰雪等样品,分析了多溴联苯醚(BDE-47,-99,-100,-209)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在南极洲的夏季和冬季,BDEs所经历的大气传输等环境过程区别较大。用大流量采样器采集的大气样品的数据表明,BDEs主要存在于颗粒物之中,在气相中都处于检出限以下,只有BDE-47在三分之一的样品中可以检出。BDEs的浓度水平很低,即便和北极地区的大气颗粒物样品相比较,也低4~33倍。但是在2001年9-10月于南极洲Marguerite Bay采集的样品中BDE209出现极高值。BDE209是十溴联苯醚商业产品的主要成分(≥97%),作为塑料和聚合物的阻燃剂用于电气和电子产品以及纺织品。2001年9月28日在附近的Rothera研究基地发生的一次火灾烧毁了一个实验室可能就是南极洲Marguerite Bay出现BDE209极高值的来源。 正是由于存在BDE209的当地源排放,导致BDE209和其他BDE化合物之间的相关性不再具有统计意义( p ≥0.14)。另一方面,五溴联苯醚商业产品中的几种主要成分(BDE47, -99,-100)之间都是显著相关的。更重要的是这种显著相关性提供了南极洲BDEs来源与大气传输过程的宝贵信息。五溴联苯醚化合物的光降解半衰期递减的顺序是:BDE100BDE47BDE99;也就是说BDE99是三者之中最容易光降解的。现在BDE99/BDE100比值和BDE47/BDE100比值均可以用以表征光降解程度。在南极洲的春、夏季节的大气颗粒物BDE99/BDE100比值的平均值为2.45±0.41,低于两种主要五溴联苯醚商业产品的比值(DE-71: 3.71与Bromkal 70-5DE: 5.37),而且也低于加拿大北极地区的Alert点位的比值(5.4±1.4),这就表明BDE99在大气长距离传输过程中的优先降解现象,以及南极洲距离五溴联苯醚排放源所在的大块陆地比加拿大Alert点位还要更远些,虽然Alert点位处于很高的纬度(北纬82°)。 南极洲夏季大气颗粒物中BDE47/BDE100比值和BDE99/BDE100比值的情况类似,但是海冰样品中颗粒物的数据有所不同。BDE47/BDE100比值为5.41,BDE99/BDE100比值为4.59,和两种主要五溴联苯醚商业产品的比值(DE-71: 2.92与Bromkal 70-5DE: 5.47)基本一致。作者具体讨论了南半球的气候和地理情况以及BDEs的理化性质。结论是BDEs在南半球的冬季向南极洲大气传输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大气颗粒物的形式参与其中,而且没有发生明显的光降解。 五、 青藏高原的POPs大气长距离传输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的第三极在POPs大气长距离传输研究中可以发挥独特作用,这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张庆华研究组采集了喜马拉雅山北坡沿3689米至6378米的海拔梯度的15个点位的表层土壤样品,系统分析其中PCBs和多溴联苯醚(PBDEs)同系物,发现4500米以上的高海拔点位出现比较规律的现象,经土壤有机碳校正的POPs浓度沿海拔上升而增加,而且挥发性弱的同系物比挥发性强的更易在高海拔富集。这是基于大气传输过程的山区冷捕集效应的典型表现。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王小萍等在喜马拉雅山北坡的研究发现PAHs总量在土壤样品中沿海拔梯度升高而增加,而在植物样品中有相反的分布情况;松针中的有机氯农药,挥发性较强的如 α -HCH和 γ -HCH的浓度和海拔高度呈正相关,而挥发性较弱的如DDTs则呈负相关;DDTs化合物之间的浓度比值表明在这个区域有DDTs的近期输入。 四川西部山区处于青藏高原东缘,在一年四季东风的影响下,成为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旺盛的成都平原下风向的受体区域。成都市和卧龙自然保护区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同步实施的大气被动采样的结果表明,卧龙山区的有机氯污染物,除了HCB,均表现出明显的夏高冬低的季节变化。在总体上,卧龙山区有机氯污染物大气浓度处于低水平,沿海拔梯度没有明显的变化,反映了山地风的迅速混合作用,指示其主要来源是大气传输过程的贡献,很可能源自成都平原方向。成都和卧龙山区两地的大气有机氯污染物相对组成的高度相似性;浓度水平的差异;表征降解过程的比率参数( α -HCH/ γ -HCH, p , p' -DDE/ p , p ' -DDT)的相对大小;均表明两地之间存在一种明确的 “源区-受体”关系。 来源:Wang X P, Gong P, Yao T D, et al.,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44(8) 王小萍及其同事们在广袤的青藏高原设置了大气被动采样的网络,包括16个采样站点,覆盖了东经80 ° 至97 ° ,北纬28 ° 至36.5 ° 的广大区域。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为期一年的被动采样的分析数据表明,青藏高原存在零星和分散的 o , p’ -DDTs的高值,可能与三氯杀螨醇的使用有关;森林火灾也能引起临近点位的某些有机氯污染物的浓度高值;而中印边境附近高于4000米的几个高海拔点位的HCHs与硫丹的高浓度水平则指示了来自南亚次大陆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大气长距离传输的贡献。有机氯污染物相对组成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指出沿雅鲁藏布江河谷东西向分布的7个点位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一狭长的河谷区域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空域;而HCB的高浓度和人口密度正相关,是城镇点位的显著特征。被动采样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青藏高原POPs的来源、空间分布和大气传输贡献的重要信息。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Wania教授汇总了青藏高原纳木错湖泊、喜马拉雅南坡和青藏高原东缘卧龙自然保护区三个地点的研究数据,认为青藏高原同时表现出山地冷捕集和极地冷捕集的效应,是因为它同时具有山地高海拔和海拔梯度急剧变化的特征和极地广袤、低温和稀少降水的特征。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刘咸德、郑晓燕、王宝盛、江桂斌 著《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被动采样与区域大气传输 》一书,标题为编者所加。该书基于大气被动采样和其他环境介质的观测数据,讨论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我国天津-山东长岛地区、成都-卧龙山区等地的浓度水平、组成特征、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进而研究其区域性大气传输、山地冷捕集效应、土-气分配、森林过滤效应等环境过程,也分析了POPs的主要来源,源区和受体地区关系,区分其历史残留和近期输入。同时,还详细介绍了POPs相对组成探针技术方法,其具体应用从几百至几千千米尺度,应用实例包括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全球范围的大气观测与研究;大气被动采样的原理、技术方法与装置;并综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大气传输研究的现状与动态。 介绍了大陆尺度、区域尺度、城市-郊区-农村剖面等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性分布和大气传输研究的观测与成果。这些研究大多数是依托大气被动采用技术实现的。这方面内容是本书的重点。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355 次阅读|5 个评论
林伯强:美国“能源独立”搅动能源变局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5-5-8 08:27
1973年的石油危机对美国的打击,使得美国从无节制挥霍国际石油资源,改变为谨慎应对危机,由尼克松政府首次提出了国家“能源独立计划”,旨在加快国内能源资源开发,希望依靠自身力量满足国家能源需求,其本质是进口石油依赖减少或降低到对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稳定不造成较大影响的程度。 此后,美国历届政府都持续追求“能源独立”,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相关政策,涵盖了联邦和州法案、产业计划、专项条例等多个领域。关键性的能源政策大致包括:1974年尼克松的《独立运动计划》、1975年福特的《能源独立法案》、1978年卡特的《国家能源法》(系列法案)、1987年里根的《能源安全报告》、1991年老布什的《国家能源战略》、1997年克林顿的《联邦政府为迎接21世纪挑战的能源研发报告》,2001年小布什的《国家能源政策报告》,以及奥巴马政府的《能源安全未来蓝图》和《2011年战略规划》。从战略和政策演变看,美国能源独立战略思路经历了一系列转变,从需求管理到供给管理,从石油天然气供给保障到发展非常规油气和替代能源,从政府的积极干预政策到主要依靠市场力量配置能源资源的政策。 2013年全球原油国际贸易主要流向(单位:百万吨) 来源:BP,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4 经历40年的发展、修改和完善,美国建立了完善而系统的能源安全政策体系,包括政策主体、决策进程、制度保证、法律保障等庞大体系,总体上是制度化、机制化和法制化的产物,其战略与政策具有延续性和可预期性。事实上,美国能源安全政策的基本框架、政策目标、政策重点和政策工具、措施和手段等都已经成熟且体系化。在政策工具上,则涵盖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手段。客观地评价,美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和政策在保障国际能源安全、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和平稳发展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所取得的出乎意料之外的成功,为其实现“能源独立”提供了可能性和广阔前景。2013年美国页岩气产量接近3000亿立方米,而2013年中国天然气总消费量仅仅为1676亿立方米。2010年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首次降到50%以下; 2012年美国原油产量增至890万桶/日,其国内原油产量已经能够满足国内83%的能源需求;2013年美国一次能源自给率达到了83.7%。 一个国家的能源独立不是说这个国家所有的能源消费都自己生产满足,而是说这个国家能源对外依存可控,其宏观经济、社会稳定和外交政策不为能源依存所影响(绑架)。IEA预测,至2035年美国将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石油进口可能降低到30%以内,此时美国”能源独立”可以基本实现。相反,IEA预测,到2035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可能会接近80%,而本项目研究预测中国天然气2035年对外依存将接近50%。 美国”能源独立”将影响中国主要油气进口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和稳定。美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给其能源和外交政策带来了矛盾和冲突,这一情况在中东、伊拉克、里海油气运输管道等问题上得到了典型体现。这使得中国能源安全也可能受到“美国其他外交政策的优先目标”的影响,如伊朗和苏丹等问题。随着美国“能源独立”的逐渐实现,美国一方面可能会松动以往对中东产油区“维稳为主”的基本战略,进而使中东未来局势更加动荡;另一方面可能会加大对伊朗和苏丹等美国眼中的“问题国家”,但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石油进口国的制裁和打击力度。上述两方面都会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较大负面影响,并导致中美在部分国际问题(如伊朗核问题等)上的战略冲突。 美国”能源独立”将削弱中国能源进口通道的安全性。在世界六大石油运输咽喉要道中,中国能源进口至少严重依赖其中两个:霍尔木兹海峡与马六甲海峡,且目前这种依赖有增无减。美国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维持着上述通道的安全,这意味着中国的能源生命线严重依赖于美国的政治和军事保障。在中国缺乏相应手段维护海上主要商业航道安全的情况下,中国石油供应的“低可靠性”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美国“能源独立”和对上述通道依赖程度的下降,美国维持这些通道的“可靠性”努力是值得怀疑和警惕的。从维持全球霸权的角度看,虽然美国撤离上述通道的可能性比较小,但也不排除美国利用“中国进口石油的脆弱性”的可能性,尤其是当中美出现矛盾和冲突时。 美国”能源独立”将强化中国应对国际能源价格波动的脆弱性。美国“能源独立”对国际能源价格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能会强化美国对国际能源价格的控制,主要体现在美国将增加对国际油气市场的供应;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减弱美国对国际能源价格的控制,主要体现在美国越来越依赖国内能源供应,从而忽视维护国际能源市场稳定,甚至有意利用国际油价的不稳定。上述两个方面都意味着中国将越来越暴露于国际油气市场波动风险之中,对中国获取可预期的、稳定价格下的油气供应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强化中国应对国际能源价格波动的脆弱性。 不同天然气种类产量——历史及未来预测数据(单位:万亿立方英尺) 资料来源:美国能源署(EIA):Annual Energy Outlook 2013 Reference Case Natural Gas Production by Category 美国”能源独立”将增加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美国“页岩气革命”对其能源消费结构产生了重要且长期的影响。美国借助页岩气,近年来已经成功地减排大约3亿吨的二氧化碳,其趋于清洁化的能源消费结构将使美国有条件更积极面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在气候变化谈判领域,美国强调“共同的责任”,而中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原则。这一根本分歧将会随着美国“能源独立”而得以强化,使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尚未完成时,就面临更加紧迫的大气污染减排问题。 美国”能源独立”将由于“亚太再平衡战略”而恶化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历史上,由于美国对国际油气资源的严重依赖,其大量军事和外交资源用于维持国际油气资源的供应和价格稳定上。美国“能源独立”使其有更充足的资源和更多的灵活性投身于“亚太再平衡战略”。尽管美国一再声称该战略并不在于遏制中国发展,但近两年的实践表明,它在客观上的确恶化了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可以预期,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进,维护周边安全将牵制中国更多的经济和外交资源,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带来负面影响。 美国”能源独立” 将使得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得于实施,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出口产生负面影响。美国“能源独立”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国内油气资源价格尤其是天然气价格迅速下降,并带动整体能源成本的持续下降,为其推进“再工业化”战略提供了较低成本的能源动力。由此,美国能源价格尤其是天然气价格持续下降,其降幅已经超过了80%(与2008年相比),是目前全球最低水平。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竞争对手,据调查,已有相当多的美国跨国公司表示有意向或已经将生产车间由中国转回美国。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尚未完成之时,上述趋势将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出口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政府应该制定应对方案和完善能源安全战略。随着中国对国际油气资源依赖程度的加深,能源安全日益成为国家重要利益, 美国“能源独立”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当前,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不完整、不统一,在实践中也多变、易变。建议评估美国“能源独立”的潜在影响和借鉴美国经验,制定应对方案和完善能源安全战略(包括具体的能源规划和路线图),并将能源安全上升为国家法律。可考虑制定《国家能源安全法》,涵盖基本框架、政策目标、政策重点和政策工具、措施和手段等,在综合已有法律法规(如《清洁能源法》)的基础上,吸收相关政策措施,如石油战略储备制度、能源进口多元化、能源国际合作等。 中国应该坚持国内节能减排和拓宽国际油气资源来源渠道“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将节能减排由政策上升为基本国策,使各级政府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实施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旗帜下,扎实做好节能减排。另一方面, 中国需要尽快拓宽国际油气资源来源渠道。最近中俄签署的天然气协议是中国天然气进口多元化的重要一步,基本完成了中国天然气通道的“四角战略”(西北、西南、东北及海上(LNG)通道)。然而,在拓宽国际油气资源来源渠道的过程中,很难避免与美国利益的交汇和融合,为了尽快完成中国国际油气资源来源渠道的布局,需要争取时间,因此,要尽可能防止在寻找油气资源中和美国发生冲突。 中国应该通过能源企业“走出去”和积极运用市场机制,构建我国能源安全市场化体系。与拓宽国际油气资源来源渠道相配合,海外“份额油”是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导致中美能源冲突的矛盾点,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份额油”都会运回中国。中国应强化能源企业“走出去”的商业色彩,并通过多种场合游说美国(和其他国家)尊重中国“走出去”战略,可以减少中国“走出去”的难度。另一方面,国内要加强市场机制安排,打破油气垄断、支持民营资本参与能源走出去战略、扩大油气资源开采中的金融支持等,通过市场方式提高中国能源安全。能源“走出去”战略还应该包括深化合作双方的利益共享机制,既可以降低风险,又可以避免落入“资源掠夺方”的口实。 中国应该开展积极有为的能源外交。广义的能源外交包括:国际能源对话、多边合作机制、支持能源企业“走出去”等等。中国能源外交的战略思路可以考虑:设置能源事务协调的常设机构,该机构可由国安会领导,主要职责是强化能源安全中的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理能力;将能源外交纳入外交部的核心工作任务之一,通过外交手段,尤其是与能源输出国发展良好、稳定的关系等来降低能源安全风险,同时也为能源企业“走出去”铺路搭桥;强化中国能源政策的国际宣传,通过利益共享、关注环境等友善行为破解国际社会对中国能源“走出去”的防范、误解和“攻击”。发展多层次的能源合作关系,根据对中国能源安全重要程度的不同,与供应国设置层次不同的能源对话和合作机制。有效的能源外交不能就能源论能源,应在能源合作中注入经济、文化、环境、民生等合作方感兴趣的内容,提升能源合作的可靠性。而对不稳定的油气供应国,在不干涉内政的前提下,与国际社会积极合作,同时运用中国特有优势提出更为具体、可操作性外交手段,展现负责任、有所作为的大国形象。 中国应该积极研究和落实中美能源合作,减少美国因素的负面影响。中美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对话和讨论渠道较多,但实际措施较少,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双方在能源安全问题上的猜忌、怀疑和误解。应着力促成两国在具体实施层面的合作,例如,如果美国同意采取实际措施鼓励本国能源公司与中国公司开展战略合作,中国可以考虑更多地向美国公司开放极具潜力的国内下游市场。又如,在页岩气开采方面,中国可以考虑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提高美国公司的利益分享,吸引美国资金和技术进入中国页岩气市场。总之,通过制度性的安排和具体措施使中美能源关系建立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可以减少美国因素的负面影响,有助于提高中国的能源安全。要重视中美能源技术合作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机遇,目前中国政府为改善环境质量的努力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是一致的,中美两国在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合作将使两国乃至国际社会都受益。 2015年管网布局图 资料来源:中国工信部公开资料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index.html 中国应该积极考虑加入国际能源安全领域的多边合作机制。目前,美国正努力把中国纳入致力于应对地区和全球性资源挑战的论坛、研讨和国际机构中。但中国的策略似乎更多的是参与和协调,而非制度上加入。事实上,加入多边合作机制,并履行其中的相关承诺,主动积极介入国际能源对话和能源多边合作机制安排,有助于消除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能源安全问题上对我“单边能源外交”的疑虑和猜忌,也有助于我更及时掌握美国和其他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的能源外交动态,以及缓解美国因素的负面影响。当然,在国际重大安全机制安排上,应仔细考量利弊,确保不伤害国家利益。 页岩气支持下的美国“能源独立”初见成效。美国能源价格,尤其是天然气价格的持续下降,其降幅已经超过了80%(与2008年相比),是目前全球天然气的最低价格。这一价格趋势至少已经有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优化了(清洁化)美国电力供应结构,降低了美国发电成本;第二,能源成本的下降助推了奥巴马政府的“再工业化”战略,缩小了中美制造业成本上的差距,对其经济稳定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美国“能源独立”对我国能源安全有可能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中国必须未雨绸缪,尽早作出合理的评估和具体的应对预案。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林伯强 编著《 能源变局 》一书前言部分。近年来,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所取得的出乎意料的成功,为其实现“能源独立”提供了可能性和广阔前景。随着中国对国际油气资源依赖程度的加深,能源安全日益成为国家重要利益,美国“能源独立”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而根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的预测,预计2015年中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将突破60%。本书从美国石油产业变化、中东能源政策以及页岩气发展等角度分析美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和政策,并结合对中国能源安全现状及能源“走出去”的分析,提出美国能源独立对中国的战略影响以及中国能源安全策略的政策建议。 林伯强 林伯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Santa Barbara )。现任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能源经济与能源政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是 2008 年教育部 “ 长江学者 ” 特聘教授 , 新华都商学院教授。其目前主要的研究和教学方向为能源经济学和能源政策。国内兼任国家能源委员会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价格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学会副会长 , 新华社特聘经济分析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约观察员。国际方面现兼任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能源顾问委员会委员,和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低碳能源理事会委员。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705 次阅读|5 个评论
肝癌治疗的学术展望
sciencepress 2015-5-7 08:53
陈志奎,林振湖 肝癌是最常见的10种恶性肿瘤之一,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肝癌的诊断、治疗均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是尽善尽美。本文盘点了肝癌研究的难点并展望。 肝癌研究中的难点 ①虽然小肝癌的诊断方法已取得飞速的发展,但AFP阴性的肝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仍未有突破性进展; ②虽然影像学的进步使越来越多的小肝癌得以发现,但对肝内小结节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③肝癌的局部治疗方法繁多,但目前很多治疗仍缺乏规范化,导致疗效不一,使医务工作者或患者难以选择; ④绝大多数的大肝癌及晚期肝癌整体疗效不佳,但目前尚未找到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的化疗方法,各种方法的综合治疗经验与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生物靶向治疗肝癌的可行性还需进一步科学评价; ⑤门静脉癌栓是影响肝癌预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现有的治疗方法较多,都各有优点及不足之处,但仍未取得明显的疗效; ⑥由于肝癌的生物学特性等原因,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其复发率仍相当高,尤其是肝内早期复发是造成生存率低的重要原因,但复发转移的机制仍未明了,尚未在众多可能导致复发的因素中寻找到导致复发的直接因素; ⑦肝癌患者原伴有的疾病如肝功能损害、肝硬化、糖尿病、高血压等继续治疗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目前肝癌的治疗是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结合肿瘤局部消融、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放疗等多种方法的综合治疗。我国大多数肝癌患者是在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确诊时多处于疾病中晚期,患者肝功能不好,或肝癌呈多结节性,故仅约15%肝癌患者可以从外科手术获益。研究表明,约65%以上的肝癌伴有各级门静脉分支的癌栓,约40%小于2cm肝癌已经存在门静脉侵犯。门静脉癌栓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严重影响了肝癌患者预后,也是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无法得到根本性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肝癌的治疗还存在瓶颈,但我们相信,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下,会在不久的将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自20世纪80年代起,有关肝癌靶向治疗的研究逐渐兴起,至今已经发展为器官、细胞及分子水平的靶向治疗。肝癌器官水平的靶向治疗主要指在各种影像技术引导下的肿瘤局部消融治疗,包括物理消融与化学消融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原位灭活肿瘤组织,同时保护正常重要组织结构免受破坏,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对于晚期病例则属于姑息治疗,远期疗效欠佳。 肝癌的细胞水平靶向治疗指利用某些细胞具有靶向肿瘤的特性,直接实施免疫攻击或作为受体细胞携带病毒载体、外源基因进行治疗,包括一些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但目前细胞水平的靶向治疗技术仍不成熟,许多关键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分子水平的靶向治疗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肿瘤治疗新方法 。 目前研究较多的肝癌分子水平靶向治疗主要包括偶联特异性肝靶向分子的肝靶向抗癌药物治疗及直接针对肝癌细胞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靶向治疗。肝靶向抗癌药物有抗体介导的免疫靶向治疗药物和受体介导的肝癌靶向药物。国家一类新药利卡汀是I与美妥昔单抗的偶联物,经肝动脉插管到肝固有动脉或肿瘤供血动脉后注入药物,可与分布在肝癌细胞膜蛋白中的HAb18G抗原结合,将其荷载的放射性碘输送到肿瘤部位,具有一定的抗肝癌作用,但价格比较昂贵,今后仍需积累较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以进一步评价其疗效。 受体介导的肝靶向抗癌药物以肝细胞表面存在的特异性结合受体为靶标,将抗癌活性药物与受体的特异性配体偶联形成抗癌复合物。目前研究较常用的受体有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甘露糖受体、脂蛋白受体、甘草酸/甘草次酸特异性受体等。受体介导的肝癌靶向治疗可明显提高肝脏的药物浓度,并且可促进药物通过受体内吞途径进入细胞内。但由于上述受体不仅分布在肝癌细胞表面,同时也分布于正常肝细胞表面,因此,受体介导的肝靶向治疗在杀伤肝癌细胞的同时,亦可能损伤正常肝细胞。 机体正常组织的血管内皮间隙多小于100nm,而恶性肿瘤组织的血管内皮间隙明显增宽,可达700nm,因此,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粒径介于正常组织与肝癌组织的载药纳米粒可将抗癌药物靶向转运到肝癌组织。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超声科实验室制备了靶向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的多西他赛高分子共聚物纳米粒,粒径约200nm,联合超声辐照肿瘤组织产生的热效应、空化效应、机械效应等,使肿瘤血管扩张,通透性加大,进而促进纳米药物转运到肝癌组织,具有物理靶向肝癌的效果。此外,超声生物效应可提高肿瘤细胞膜通透性,促进药物进入肝癌细胞内,具有生物、物理双重靶向的治疗效果,并且可保护正常肝组织免受化疗药物的损害。 肝癌分子靶向治疗是指针对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关键的生物大分子,通过特异性阻断细胞信号转导,改变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或通过阻断肿瘤血管生成,进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发挥抗肿瘤作用。目前用于肝癌分子靶向治疗的靶点主要有Raf/MAPK/ERK传导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等。索拉非尼是首个主要针对Raf激酶的口服多靶点抗肿瘤药物,为晚期肝癌患者带来了一线曙光,但其客观疗效仍较低,且药物价格较昂贵。相信随着对肝癌病因、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更多治疗靶点与靶向药物的发现,肝癌分子靶向治疗会拥有更加诱人的应用前景。 超声微泡介导的肿瘤靶向治疗是一种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肿瘤治疗新方法。 超声微泡介导的肿瘤靶向治疗,将抗癌药物或基因连接到微泡表面或包载于微泡内,静脉注射后,在肿瘤局部进行超声辐照,使载药微泡在肿瘤部位定点释放药物,同时,利用微泡破裂增强的超声生物效应促使药物进入肿瘤细胞内,达到靶向治疗的效果。但目前研究较多的多为脂质微泡造影剂,粒径约3μm,难以透过血管内皮间隙,同时脂质微泡体内半衰期短,无法达到真正的肿瘤靶向治疗作用。液态氟碳纳米粒为肿瘤超声分子诊断与靶向治疗开拓了崭新的思路,含液态氟碳的纳米粒可通过血管内皮间隙达到肿瘤细胞,通过纳米粒表面偶联的抗体或配体与肿瘤细胞结合,再通过超声辐照等方法使液态氟碳发生相转变,转变成惰性气体,使纳米粒粒径变大,变成超声造影可见的微米级造影剂,并且在肿瘤局部释放药物,可达到肿瘤超声分子靶向诊断与治疗的效果。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林礼务、薛恩生 主编 《 超声介导化学消融治疗肝癌 》 一书。 《 超声介导化学消融治疗肝癌 》 在原发性肝癌及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与超声介入治疗方面提供了大量的资料,重点介绍超声介导化学消融治疗肝癌的方法、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的处理等,并对特殊部位的肝癌、严重肝硬化合并肝癌、老年肝癌患者等超声介导化学消融方法与注意事项等做了较深入的介绍。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2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教授治学与大学章程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5-6 08:18
覃正 覃正,男,汉族,中共党员。出生于陕西西安,祖籍湖南石门。1991年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1994年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期间曾任校研究生会主席。1996年于西安交通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1996年至2005年任教于西安交通大学,1996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9年破格晋升教授,2000年晋升博士生导师,期间曾任校学生处副处长,2002年悉尼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5年至2011年任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院长。2011年6月经全国公选被聘为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 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 ——英国高等教育家阿什比 史秋衡(2013)认为,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前提,“完善治理结构”是建设的关键,目前这些改革均任重道远。为此,需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加强宏观管理,由重过程管理转向重目标管理,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由以审批项目、分钱分物为主转向以搞好规划、调控、监督和服务为主。在学校自身运转方面,也要由过去主要根据上级的指令、指示、项目办学,转变为在国家大政方针指导下,学校依法办学和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这需要健全学校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在大学与其它利益相关方关系方面,还应探索社会各利益群体参与治理的方式。  大学治理的多元性关涉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配置与作用方式,包含治校和治学两方面内容。大学治理不是绝对的学术治理,但大学治理绝对不能忽视学术治理。 史秋衡(2013)认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是大学区别于政府和企业等其他非学术机构的显著特征,也是中国大学区别于西方国家大学的中国元素。党委作为大学事业的领导核心发挥着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的重要作用,是维系国家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实施的重要力量;校长作为大学行政的主要负责人则对党委会决策的具体落实负责。西方大学章程根据大学条例授权而制定,中国大学章程也应在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学术制度之间起到启下承上的作用,以学术价值内化之章程对学校内外部关系予以规制。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悠久的依据大学章程进行大学自治的传统,大学章程在中国大学内部治理中的学术规范作用也在不断强化。大学治理的多元性关涉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配置与作用方式,包含治校和治学两方面内容。大学治理不是绝对的学术治理,但大学治理绝对不能忽视学术治理。相反,大学章程作为外部立法框架下的学术软约束力,要积极发挥其在学术治理方面的内部自主规定性的作用。因此,大学要在《高等教育法》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在大学章程中以教授治学规范和民主管理机制为核心,发挥教授在学术管理中的中心作用,扩大教师在学校学术建设中的话语权,为教授治学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术环境。 大学章程与教授治学的历史,不仅需要追忆,还需准确复原和解读。 刘海峰(2011)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其中的大学章程建设和教授治学问题,更是受到高度关注。在谈起这两个问题的时候,不少人都会提起历史上有过的大学章程和教授治学。确实,梳理清末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史,自从西学东渐,引进西方大学制度之后,中国的大学曾普遍立有章程,并实行过教授治学。只是大学章程与教授治学的历史,不仅需要追忆,还需准确复原和解读。毕竟,当今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不是简单的回归或恢复,而需要重建或重构。现在大学制度要做好从教授治校到教授治学的转变。在谈论现代大学制度的时候,人们往往热衷于议论“教授治校”,而且西方大学中多数都有教授会,民国时期大学也有教授会,实行过教授治校。民国时期一些著名大学如蔡元培主政时期的北京大学、梅贻琦主政时期的清华大学和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等都设有教授会组织,教授会在学术发展、大学管理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民国时期并不是一直实行教授治校,而是有过起伏进退,且不同大学差别很大,并非普遍实行,即使同一大学在不同时期也颇不相同。民国时期的“教授治校”制度主要表现在设置评议会和教授会。1912年,由担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主持颁布的《大学令》规定,大学设评议会和教授会。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互选若干人为会员,大学校长可随时召集评议会,自为议长。评议会审议的事项包括:各学科之设置及废止、讲座之种类、大学内部规则、审查大学院生成绩及请授学位者之合格与否、教育总长及大学校长咨询事件。凡关于高等教育事项,评议会如有意见,得建议于教育总长。教授会以教授为会员,学长可随时召集教授会,自为议长。教授会审议的事项为:学科课程、学术考试事项、审查大学院生属于该科之成绩、审查提出论文请授学位者之合格与否、教育总长与大学校长咨询事件。 由此可见,民国初年的《大学令》所规定的评议会,决定的事项较宏观、较重要,评议会实际上还是由校长主导,而教授会所审议或“治理”的事项则较具体,还是由担任议长的学长(相当于当今的系主任或院长)主导。《大学令》从法令上将西方大学教授会制度引进中国。但是,到1917年9月,在教育部公布《修正大学令》中,只有大学设评议会的条款,却没有了教授会的条款。而1917年12月,由蔡元培任校长的北京大学评议会却决定设各科教授会。教授会会员从教授、讲师中产生,教授会主任由会员公举,任期二年。1919年改门设系后,改称各系教授会。各系系主任由教授会投票选举。教授会负责规划本系的教学工作,如课程设置、教科书的采择、教授法的改良、学生选科的指导及学生成绩考核等。 蔡元培曾说过“我希望本校以诸教授为各种办事机关的中心点”,建立了以评议会、教授会制度为核心的教授治校体系。不过,在蔡元培离开北京大学后,《国立北京大学评议会规则》和《国立北京大学学科教授会组织法》实际上也逐渐成了一纸空文。1929年颁布的《大学组织法》,以校长领导下的校务会议、院务会议及系务会议三级管理体制,取代民国初年《大学令》中的评议会和教授会。1930年,蒋梦麟正式执掌北大,提出“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十六字方针,这更切合大学的管理实际,也是在当时国民政府加强对大学控制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变化。 从民国初年政局动荡时的“教授治校”,演变为政府稳定之后的“教授治学、校长治校”,既体现出大学管理发展的内在逻辑,也体现高等教育发展受政治经济和文化制约的规律,这与民国时期学分制演变为学年学分制遵循的是同一逻辑。 大学章程建设和教授治学在20世纪前半期早已出现并实行过,只是在20世纪后半期有过中断。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当今一些高等教育改革实际上是部分回归到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高教体制。只是时过境迁之后,当今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不是简单的回归或恢复,而需要重建或重构。现在有许多人十分追慕怀想民国时期的大学或高等学校,津津乐道当时的教授会如何民主如何以学术为本。不错,当时大学是比较自由,在社会动荡和民族危亡的时候,多数大学教师都能安贫乐道,认真向学,且许多教授具有知识分子的风骨,教师群体素质总体较高。但是,也不要将民国时期大学和大学教师的水平想象得太高了。因为即使是民国时期的大学或高等学校,也是鱼龙混杂,也有类似于钱钟书在《围城》中所描写的“克莱登大学”毕业的教师。历史是一个巨大而无形的筛子,通过书写、诉说和演绎,往往只留下特别值得记住的东西。经过时代和社会的变迁,隐恶扬善,现今人们对民国时期大学的记忆多数集中在一些著名大师和校长身上,不断重复一些学术佳话,再加上一定程度的放大,结果往往使当代人忽视了当时大学也一样存在着许多默默无闻的普通教师,当时也有一些学店或“野鸡大学”。民国时期的教授会也不是普遍设立,主要是在部分大学部分时期实行得较好而已。 比较可行的是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过去的大学是高度精英化的,大学教师总人数不多,教授人数更少。现在的大学教授人数众多,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平均素养与民国时期的教授不同,更难实行教授治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现在多数的大学已经变成规模巨大的十分复杂的机构,要实行教授治校是非常困难了。比较可行的是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大学中真正形成尊重学术、尊重学术自由的氛围,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让管理干部真正为教学科研服务。蔡元培是在清末民初中国社会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出现的特殊人物,作为进士登科翰林出身的科举精英,通过留学德国实现了现代转型,在风云际会的民国初年高等教育舞台上留下了许多佳话,谱写了一段高等教育传奇。然而,蔡元培的抱负只能在20世纪20年代得以施展,即使是三四十年代也无法复制,更不用说出现在当代。三四十年代胡适当北大校长,就不能像民国初年的蔡元培那样大展宏图。 历史可以追慕,却无法复制。时势造就了蔡元培那样的英雄,蔡元培这位政界与高教界的英雄也造就了时势。因此,不用慨叹“至今已无蔡元培”,因为已经不可能有了,那是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特定历史人物。英国高等教育家阿什比在《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一书中说过一句名言:“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目前中国大学受环境的影响较大,而遗传的因素受到较多的限制。重构现代大学制度,中国大学不仅要考虑环境的制约因素,还需更多地发掘中国历史上大学的遗传基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利用宝贵的历史资源,参考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值得借鉴的制度和做法,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如果大学章程能够很好地建立,教授治学能够普遍实行,就有望使“现行大学制度”或“现今大学制度”真正变成“现代大学制度”。 本文由刘四旦 摘编自 覃正 编著《 中外大学章程 》一书。 《 中外大学章程 》 全书共分3章,第1章介绍大学章程的内涵和定义;第2章介绍中外大学章程,重点介绍中外大学章程的历史沿革及现状,分析中外大学章程的构成主干及差异,比较中外大学的文化及发展;第3章介绍大学章程专家观点,主要是中国部分教育界专家学者对制定大学章程的诸多观点,包括2014年两会期间教育界委员关于大学章程的发言。附录编入了已通过教育部审核的部分大学章程原文及国外的部分大学章程翻译稿,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人物|3407 次阅读|2 个评论
给年轻创新者的一封信
热度 11 sciencepress 2015-5-5 10:42
托尼·瓦格纳 托尼 · 瓦格纳, 1946年出生,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目前担任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负责人,哈佛大学技术与创新中心首席研究员,教育改革领导小组计划负责人,《教育周刊》撰稿人;曾任高校教师和校长、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高级顾问、全美教育人员社会责任组织创办人,是畅销书《教育大未来》的作者,并还相继出版了《改变领导力》《通向成功之路》《学校应如何改变》等著作。 亲爱的青年创新者: 我今天给你写这封信,不仅是作为一个研究如何培养创新者的学者,同时也是作为一个默默尝试在自己的人生中做一个创新者的人。所以这封信里的内容,不仅来自我的头脑,也来自我的内心。 首先,你必须明白,直面自己内心的愿景并坚持追求你的激情是多么重要——不管你的激情所在是什么。 这件事很重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你如果不这样做很可能会不快乐。如果你选择放弃,或向传统妥协,你可能会取悦你的家人以及其他一些难以接受你的不同之处的人。但是这会有一个代价。你可能会失去你的自尊感。你可能变得意志消沉。你的内心有一个声音,想要创造一些东西,用史蒂夫·乔布斯的话说,想要“在宇宙中留下回响”。我知道,要相信你能够做到自己内心渴望的事情,并相信这件事的价值是很难的。但只有你那根植于好奇心与想象力的创造力,才能给予你生活的意义与方向。 玛莎·葛兰姆(Martha Graham)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舞蹈者和编舞者之一。她曾经说: 有一种生命力、一种兴奋、一种能量,通过你转化为行动。因为古往今来只有一个你,所以这种表达是独特的。如果你限制这种力量,它将无法通过任何其他媒介存在于这个世上。它会就此消失,世间便无此物。你并不需要判断这种力量的好坏,也不必衡量其价值,也不用与其他表现力做比较。你的职责就是清楚而直接地保持这种能量,保持通道畅通。 第二个原因很简单,你的国家需要你。当然你不会只是为了促进美国的经济增长而充满动力,我懂的。金钱对你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至少不像你父母眼中那么重要——这也没问题。你想要做一些对世界有影响的事情。你希望对地球的环境保护作出贡献。你希望能够缩小如今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你希望使人们能够有更健康更满足的生活。我对此心怀感激,因为我们迫切需要这一切变化。但是也请你明白,在追求这些目标的时候,不管你做出的是渐进式的创新还是突破式的创新,都会同时创造工作岗位并增加国家的财富,而我希望你们也能拥抱这个目标。 创新者以及他们创造的东西是我们经济的命脉,其意义在这个时代里更甚往昔。我们国家不再制造许多东西了。大多数的制造工作能够在其他地方以更低的成本完成。而其他许多常规工作——既包括白领也包括蓝领,也都要么被外包到海外,要么被自动化技术取代。我们也不能仅仅通过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来维持我们的生活水平了。因为消费负债已经很严重了,他们无法承受更多。正如你可能已经知道的,美国现在有将近六分之一的劳动力没有在工作,而且这种低就业率持续时间之久可以算得上是经济大萧条以来最长的一次了。所以你们的国家需要你,需要你创造新的思想、新的产品、新的服务,这些会是全世界需要的东西,这些会创造工作机会和财富,会让这个国家乃至其他国家的人们过上更加幸福、更加健康的生活。如果没有你,我们的国家可能会面临持续的经济衰退和不断加大的财富差距。 你们许多人的父母是消费者,他们是对于地球的财富和你的未来都毫不知情的消费者。而现在轮到你们这一代了,你需要做出选择:你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创造者。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你作为创新者的人生会有哪些困难,你又该如何面对。 你需要做的最重要但也是最困难的事情之一,就是相信自己,相信你的愿景。 我知道你很多时候都是孤独的。你用不同的方式思考,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你的所思、所言、所行都不按常理出牌,也通常都不能被你身边的人理解。因此,隔离感和孤独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你需要有信念。随着你不断追逐你的志向,你会变得更加自信,更加自律。你会找到与你分享那份激情或思想的人,这些人会因为你有勇气不向传统低头而尊重你。当你真的找到这些与你相似的灵魂时,你们必须彼此保持联系,并相互支持。最好能组建一个团队。别以为你能够单枪匹马实现你想做的事情。你做不到的。 学校,又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一个智者曾经讲过,“当你选择学校的时候,也就是在选择抱怨的对象。”除非你够幸运,能去像高科技高中、媒体实验室或奥林工程学院这样的地方,否则你的学校经历很可能是无聊而没有意义的。我想说:“不要让学校学习妨碍了你的教育。”但是并没有这么简单,对吧?有些时候我们在学校里也学到了重要和有用的东西,而且我们往往需要学位文凭和信誉作为实现目标的敲门砖。有的时候,学点新东西还很让人兴奋呢。 所以我的建议是,首先要寻找那些对自己的学科真正有热情的老师——不管是什么科目。通常在有激情的人身边是非常振奋人心的,而且你很可能从他们身上学习到比专业知识更多的东西。对于你感兴趣的科目,多花时间,斩获高分,与此同时试着不要太过担心其他科目。从那些不太吸引你的课程中尽量有所收获,起码完成作业,把知识消化掌握好。尽可能争取使学校的要求与你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相吻合,即使这意味着你需要寻求老师特别的许可也在所不惜。最后,不管在课内还是课外,要深度研究那些你在乎的东西,发展一个领域的专长。通过持续的付出与努力掌握某一个智力上有挑战的东西,这本身会让你不亦乐乎。这种追求会提高你的自律能力,并培养成功所需的专注力与耐久力。而且如果你真的懂行,那么人们也会更愿意好好听你讲话 另一个难题是:你一定会失败的,而且很可能不止失败一次。如果你没有经历失败,那么可能你太过患得患失了。失败的创伤着实很痛——尤其是那些在公共场合的失败。但是你会从失败中学到最有价值的经验与教训——远比你从成功当中学到的要多。当你反思失败的原因时,你会更好的了解你自己,了解你的优势和劣势,你将会相应地调整你的志向。同时你会对你所希望实现的事情有更清楚的理解,更明白实现目标需要达到哪些条件。把失败当作反复修正、不断学习的机会。 你需要做的最重要但也是最困难的事情之一,就是相信自己,相信你的愿景。要保持那样的自信是很困难的,尤其在面对失败的时候。但是如果对你想做的事情没有这种来自内心的确定,你就不能坚持下去。一些人可能把你的自信当作自负,他们会说你就是错了。你别理那样的废话。 但是你也确实需要保持谦虚。如果你成功了,人们会奉承你,让你自我膨胀,他们会说你有多了不起。你也不要理那些聒噪。 你需要修炼倾听各种不同人的声音和观点。正如社会改革家卡尔·马克思所写的那样,“要想让冰封的世界舞动起来,你需要用他们那个世界的旋律来歌唱。”要倾听你周围的声音。要成为一位熟知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人类学家,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对你想要创造的改变产生推进或阻碍作用。要阅读历史和经典的小说,以更好地理解文化与人性。要提出许多问题,同时认真地观察。倾听建议,虚心接纳。要保持激情,但不要固执己见。既要相信自己的想法,也要保持适度的怀疑。保持好奇。试着理解并欣赏不同类型的人——他们的背景、想法、信仰,这是迷人而有趣的事情。 一方面要享受对于乐趣的追求,另一方面你也需要培养一些自律的习惯。 说到乐趣,一定不要忘了给自己留些乐子。适当的放松。做一些接近大自然的事情,比如散步。定期锻炼。听音乐。学习绘画和摄影。做志愿者。所有的这些事情会帮助你集中注意力,并保持平衡,会让你获得身心的能量,也会使你更加有耐力。 一方面要享受对于乐趣的追求,另一方面你也需要培养一些自律的习惯。其中之一就是,“无他,唯努力耳”。在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书《异类》中,他写到,要想在某件事上达到精熟的水准,需要至少投入一万小时。所以不要只是吊儿郎当地寻找灵感。我记得爱迪生说过,天才在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因此你很可能需要对你的工作设计一个常规性的日程表,形成自己的惯例。 另一个习惯是专注。因为你天然就是充满好奇并且富有创造力的,所以你将会被情不自禁地区探索许多东西,同时追求多个目标。在一定时期内这样做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大学的早期。但是从某个时刻开始,你就必须保持专注了。尽管你不希望被工作一叶障目,也不想成为工作狂,但是你如果不能保持专注,你将一无所成。专注把一件事做完,然后再转到你感兴趣的新项目上去。 最后的一个你需要培养的习惯是自我反思。这个可以是需要通过冥想,或者坚持写日志,或者散步,或者瑜伽。存在许多种不同的方式,去倾听贵格会(Quakers,又称公谊会或者教友派,是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所说的“内心平静而微弱的声音”。无论你用什么方式,你都需要经常反思,而不能只是等到有心情的时候才做。正如思科集团的安玛莉与罗伯特所说的,你越是了解自己,就越能做出明智的决定。这个修炼也会帮助你提高洞察力:知道何时倾听,何时屏蔽他人的声音;知道该倾听谁,不该听谁;知道要为怎样的公司效力,对怎样的公司避而远之。 做一名创新者和创业者,既是一种福分,也是一种诅咒。之所以是福分,是因为你有能力看到和做到其他人可能做不到的事。而之所以是诅咒,是因为你需要在许多方面孜孜不倦地努力,才能实现你创造的潜力。但是你能够坚持,也必须坚持。因为你个人的满足感以及国家和地球的未来都在此悬于一线。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托尼·瓦格纳 著、 陈劲 等译 《 创新者的培养:如何培养改变世界的创新人才 》 一书。在本书中,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托尼·瓦格纳有力地论证了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背后的逻辑。他探讨了家长、教育工作者和雇主们应该如何培养年轻人,使他们具备创新者的能力。 瓦格纳教授通过对一些典型的美国年轻创新者的研究发现:知识可以学习,创造性思维可以培养,可教育真正的挑战在于一年轻人是否有动力去成长为卓越的创新领导者,而创新者的内在动力会经历三个阶段的演化发展,从童年时期的创造性玩耍,到青少年时期的激情,再到成年时的觉悟。家长、老师和雇主们在年轻人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帮助和支持他们发现自我、创造自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瓦格纳向我们阐释了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要如何应用上述道理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他带领读者们深入全球最前沿的学校、大学、公司和机构,看老师和雇主们是如何基于协作、跨学科思考和内在驱动力,建立起创新的文化。这个过程的成果就是一份与时倶进、极具挑战而又鼓舞人心的宣言,这份宣言会改变我们看待学校、公司和机构的眼光,为我们培养明日世界的变革者指出一条明路。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人物|16530 次阅读|22 个评论
徐光宪与《稀土的溶剂萃取》
sciencepress 2015-4-29 10:07
我国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4月28日上午去世,享年95岁。他不仅在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方面取得重大研究成果,还热心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化学人才,也为中国科技出版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徐老是科学出版社知名作者,其重要的学术著作均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兹选编一篇徐老重要著作《稀土的溶剂萃取》的相关文章以表达缅怀之情,纪念徐老。 徐光宪院士 一辈子搞稀土,我喜欢,把咱们宝贵的资源利用得更好,这是一种乐趣,它紧紧连着我和我的祖国。 ——徐光宪 在20世纪现代自然科学的大多数领域,从来都是中国人向外国人学习,反过来外国人认真向中国人学习的项目极少。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由北京大学化学系徐光宪教授领衔的稀土的萃取分离科学项目即是其中凤毛麟角的一项。1987年科学出版社特地出版了他的著作《稀土的溶剂萃取》,记录了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就。 《稀土的溶剂萃取》书影 徐光宪院士是一位理论化学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教育的中国化学家很多都是在徐先生的《物质结构》影响下成长的,后来徐先生的《量子化学》(上、中、下三册)又为理论化学在中国的建立打下了基石。虽然徐光宪院士大部分研究是在理论化学领域,但他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总是义无反顾地以国家任务为先。1972年,徐光宪接受了一项特别的紧急军工任务:分离稀土元素中性质最为相近的镨和钕,纯度要求很高。52岁的徐光宪踏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这项任务涉及10多个稀土元素混合物的萃取分离。 徐光宪院士重要学术著作书影 稀土是什么?稀土是17个金属元素的总称,在许多高精尖技术领域,如通信、石油、新能源、国防等领域关键材料稀土都是不可替代的,故被美、日等国列为21世纪的“战略元素”。对于稀土的萃取,国内外的传统方法是:先进行“摇漏斗”的小试验,得到一套大致可行的工艺参数后,再进行中试验、扩大试验和工业试验,多次逐级放大、反复优化工艺流程,然后才能正式投产,耗时、费力,成本高。而徐光宪巧妙地从物理模型着手,将流程的纯度要求、对分离程度的要求化解为约束条件,找到了最优化方程,实现了数学的最后求解,跨出了建立串级萃取理论的关键一步。强有力的理论为后来的计算和实验验证铺平了道路。最初徐光宪发明了实现计算用的图解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原料组成、不同的产品纯度要求,在几天时间内就拿出一个最优化的新的工艺流程的条件。后来用上计算机之后,模拟实验更快了,大大节省了实际实验所需要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加速了研究开发的进程。 徐光宪教授的团队创建的“稀土萃取分离工艺一步放大”技术,使原本繁难的稀土生产工艺“傻瓜化”,并可以直接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在萃取的“流水线”上,稀土原料液从混合澄清槽的输入口进入,各种化学试剂,如萃取剂、洗涤剂、反萃剂从另外位置的输入口流入,各种高纯度的稀土元素就能从不同位置的输出端口连续不断地输出。线上分析、实时控制的自动化程度很高,其效率使世界同行大为称赞。徐光宪和他的团队最终解开了这道曾让世界头疼的萃取分离难题。 1978年,徐光宪开办“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将他的科研成果在国营工厂里无偿推广开来。很快,徐光宪教授领导的稀土元素分离科学及其化工产业异军突起,使我国稀土工业由弱变强,稀土提取技术更是领先于世界,法国、美国和日本在国际稀土市场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中国实现了由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大国、出口大国的飞跃,被国际稀土界称为“China impact”(中国冲击)。《中国稀土学报》英文版很快成了国际学术界极受关注的刊物。世界大国头一回认真地向中国学习自然科学。1985年世界稀土学术会议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在当时的中国那还是极为少见的学术盛会。 阅读徐光宪的《稀土的溶剂萃取》一书,整个串级萃取理论包括多达200多个方程,不仅遐想:当初哪怕有一个方程想不出来,那不全局皆输了吗?正如在冷兵器时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是的,现代科学往往卡在这样的隘口处。科学家必须独自面对最具体的问题、苦苦思索,熬过那度日如年的时光。徐光宪教授从摇漏斗、做实验,到推导理论方程,环环相扣,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这是他一贯的科研作风。他长年凌晨三四点钟天未亮即起身,全神贯注伏案工作到天明。这是他戏称的“最出活”的时段。待到大家上班时,他已经解决了最棘手的问题了。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徐先生直接用于稀土研究的时间实际上只占他学术生涯的一小段时间,虽然年轻时曾短期学过化学工程,但他整个学术生涯是在理论化学、物质结构、配位化学、核燃料化学、放射化学的教学科研中渡过的。他从化学工程到理论化学大跨度的学术造诣,长期勤思博学,遂能厚积薄发。正因为如此,他对问题的感受更细致、更精辟,更独具慧眼。当今21世纪模拟计算在化学、物理、工程、技术各个领域都成了热点,其实70年代末徐光宪教授的稀土萃取走的正是这条路,只不过那时路还没有,徐先生是披荆斩棘的开路人。这与当今学界的浮躁成鲜明对比。 2008年徐光宪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的生活依旧淡泊如常,一心扑在科研、教学上,他思考的都是学术的问题,其他的事他都显得那么不经意,正所谓决千金者不计锱铢。徐先生是大科学家,他对这个社会的重大影响不仅在物质层面,而且在精神层面,因为他为人师表的处世态度长年深深感染着他周围的人。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科学出版社编《 科学出版60年 》 一书,撰文:陈敏伯 。 该书为科学出版社成立60年纪念文集。从国家和科学院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展示科学出版社的工作,体现科技出版国家队的功能和作用,通过里程碑意义出版物,记载我社与中国科学院乃至中国科学一路同行的历史。以学科为线索,划分15个学科,每个学科精选10种左右标志性图书,每种图书以1000字左右介绍,发掘图书背后的历史故事。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人物|88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史蒂文·温伯格:真空空间的能量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5-4-23 08:58
【编者按】此文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史蒂文·温伯格 2001年 12月在斯德哥尔摩 一个历届诺贝尔奖得主的大聚会上所做的报告—— 一个 与我们整个宇宙有关的科学问题的报告,这就是暗能量的问题,一个空间中小小的能量寄居者。 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物理和天文学系教员、Josey Regental科学教授。温伯格教授197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1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这个问题在我的大脑中已经徘徊了许久,1988年,在准备哈佛大学系列演讲时,我审视过各种为什么存在暗能量的解释,如果它存在的话,是如此之小以致一直没能被探测到的解释,并且得出结论,只有一种解释可能行得通,这就是多重宇宙的想法。1998年在得克萨斯大学,雨果·马特尔(Hugo Mantel)、保罗·萨皮洛(Paul Shapiro) 和我一起对这种思路所能得到的暗能量做了一个估计,我们发现它将大到足以产生一个可观测的宇宙膨胀的加速。在同一年,两组天文学家发现: 宇宙的膨胀确实在加速。 ——史蒂文·温伯格 我的题目是真空空间的能量。这似乎有点像非常不靠谱的课题。不过,真空空间真的是空的吗? 不完全如此。事实上,我们对真空空间能量了解的失败是今天基础物理和宇宙学未来发展最重要的拦路虎。 海森堡的不确定原理告诉我们空间不可能是真的真空。在我们最熟悉的形式中,这个原理告诉我们: 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位置的变化率——粒子速度——不可能同时都具有确定的值。类似的不确定原理可以应用到场,诸如电、磁和引力场。在任意给定点的场和它的变化率不可能同时都具有确定值。特别是,这些场中的任意一种场在假定的空的空间中不可能保持为零;如果一种场碰巧在某一瞬间为零,则它的变化率可能具有任意值,所以在以后的任意一刻,这个场就能有任意的可能值。这些连续涨落着的场把能量赋予自身的任意空间,该能量正比于这部分空间体积,不论这部分空间是否包含正常物质。 谁会在意它呢? 通常来说重要的不是能量,而是能量之差。为了解从一个滚下山的球中能获得多少能量,我们必须要问球在山顶和在山脚下的重力势能的差是多少。然而,不管那里有什么东西,空间中的能量总是在那里,因而对任何两个态的能量差都没有影响。 自然界中确实有一件事与能量本身有关,而不是仅仅与能量差相关,那就是引力。太阳的引力场不仅仅来自于太阳的质量,还来自于它的热能,如果太阳是冷的,地球还要保持在它的轨道上,就要绕太阳转得稍快一些。在宇宙中有很多空间,它的能量对宇宙的引力场有贡献, 而引力场反过来又主导着宇宙膨胀的方式。这样就提供了真空空间能量的实验上限。根据它的符号,太多的暗能量要么在现在之前就已经中止了宇宙的膨胀,要么已经把宇宙的膨胀加速得太快了,以至于已经没有时间去形成银河或星系。 那么我们期望在每立方英尺的真空空间中有多少能量呢? 乍一看,似乎电、磁和引力场的量子涨落会给每一立方英尺的真空以无穷大的能量,但这荒唐的结果仅适用于这样一种情况: 在那里包括了从一英尺降到零的、任何可能的波长的涨落贡献。这并未被证实,因为我们真的不太清楚很小波长涨落的行为。如果我们在这个计算中只包括比在粒子加速器中已探测过的最短距离———大约 10 -16 厘米大的波长,则计算将给出一个每立方英尺有限的能量,但这是一个比宇宙正在这样膨胀的观测结果所限定的值要大得多的能量,太大了。事实上,大了 10 56 倍。如果暗能量真的要这么大,那么宇宙将会演化得太快,以致没有时间让银河系或行星或生命出现。 这是个谜,但不是佯谬,因为暗能量还有其他来源的贡献。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在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中引入一个修正,就是熟知的宇宙常数,它等价于把一个每单位体积的恒定能量赋予空的空间。所以,如果量子场的涨落给予真空某种巨大的正能,比观测所允许的值要大 10 56 倍,我们可以假定,爱因斯坦的宇宙常数应给出一个同样巨大的能量,但是是负的,以致这两种能量互相抵消。但是,要避免与观测结果相矛盾,这种抵消要精确到小数点后56位,这似乎太不可思议了。 这个谜是现代物理行为方式的一个非常好的展示。发明一个符合所有数据的暗能量理论并不困难。我们可以按照爱因斯坦的方法,引入一个宇宙常数,调节它的大小,以致纯的暗能量可以小到能避免与观测结果相冲突的程度。但是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发展一些与观测结果一致的理论,我们的理论要能解释自然界为什么是它现在的样子。迄今为止,我们尚未达到对这种真空能量的理解。 这种神秘性在物理学家的大脑中已经存在了几十年。我们大多数人假定存在着某种还未被发现的、要求能精确抵消暗能量的基本原理。我们认为我们最宏伟的引力和其他力统一的理论的最大不足,就是没能给出这种抵消的基本原理。而1998 年天文学的观测结果让人大吃一惊,虽然真空能大大地小于所料想的那个数,但明显不为零。它似乎约等于包含在宇宙组分的质量中的能量(根据 E = mc 2 关系) 的2倍。(这给我们提出了另一个疑问: 单位体积内的能量通常假定大约是个常数,然而在粒子质量中单位体积的能量在宇宙膨胀时自然减少,那么它们为什么会在宇宙历史的这个特定时刻有相似的值?) 暗能量的这个值是从宇宙膨胀的研究中推断出来的,是由遥远星系急速离开我们的方式所认定的。如果我们观测的星系从开始就以一个恒定速度移动,那么任何星系的距离都应正比于它的速度。在缺失暗能量的情况下,我们预期星系会在它们相互间引力的作用下减速,这样它们在发射出现在看到的光时的速度,要大于它们在发射出光以后的速度。那么它们的实际距离就要小于如果它们的速度是常数时的距离。事实上,似乎这些距离比如果它们的速度是常数时的距离大,这说明它们不仅没有慢下来,反而加速了。这就是所预期的正的暗能量引起的效应。顺便说一下,如果宇宙继续加速膨胀,就会存在一些星系,它们发出的光将永远到达不了我们这里,并且最终所有超出我们本星系群的星系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可见的。 不论暗能量是否真是零或具有最近观测所确定的值,毫无疑问,与我们依据量子场涨落能量的估计值所期待的数值相比,它难以置信的小。人们提出了很多种解释,可能一些场自动调整它的值以几乎抵消所有的暗能量,也许某个未知的物理原理支配宇宙向暗能量为零的状态演化,所以,由于我们的宇宙已经很老了,现在暗能量才这么小。也许宇宙大爆炸只不过是多元宇宙中的一个情景,而在这个多元宇宙中有无数个大爆炸已经发生,并且将要发生,每个大爆炸事件对类似暗能量那样的基本物理常数都有不同的值。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要询问暗能量的人都必须处在某个大爆炸产生的宇宙中,而这个大爆炸中的暗能量纯粹偶然地足够小,可以让时间演化到允许他问这个问题的那个时刻。任何真正的解释注定都是有意思的。 自这篇短文发表以来,对宇宙微波辐射背景(从大爆炸只有38万岁的时刻遗留下来的无线电波微弱的飒飒声) 的研究确认了暗能量的存在。现在天文学的热点问题是,要测量在空间单位体积内的暗能量是否一直保持为常数,或者当宇宙膨胀时随时间演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能源部共同资助了一个联合卫星发射任务,旨在测量在过去的100亿年中的不同时刻暗能量的大小,天文学家也有用地基望远镜进行类似测量的计划,诸如在西得克萨斯(West Texas) 州的霍比-埃伯利(Hobby-Eberly) 望远镜。 ——史蒂文·温伯格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史蒂文· 温伯格 著、 丁亦兵 等译《 湖畔遐思:宇宙和现实世界 》一书。 正如亨利·戴维·梭罗 “常在康科德(Concord)旅行”一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史蒂文· 温伯格透过他书房可以俯瞰奥斯汀湖的窗口观察世界。温伯格被许多人认为是当今在世的理论物理学家中的佼佼者,本书延续了他宽宏的思维风格。这种风格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用纽约时报记者詹姆斯·格兰茨(James Glanz)的话说,他是一位“能写出既富有启迪性,又能触动人心的作品的大散文家。” 《湖畔遐思:宇宙和现实世界》 展现了温伯格对从宇宙学到军事、政治、宗教等各方面问题的看法。即便超出了科学范畴,每篇文章仍能折射出他作为理论物理学家的阅历。正如著名的《仰望苍穹:科学和它的文化对手》(Facing Up:Science and Its Cultural Adveraries)一样,这些文章传递出的是一个理性主义者、现实主义者、世俗非宗教人士的观点。每篇文章从一个新增加的介绍开始,解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并在必要时对文章内容进行更新。 作为一个散文家,温伯格坚持观察事物的本质,锲而不舍并充满幽默感。虽然肯定会触怒读者中的那些后现代文化评论家、载人航天飞行或导弹防御计划的拥趸、经济保守主义者、科学社会学家、反犹太复国主义者和宗教狂热分子,但本书提供了与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感兴趣的科学大脑之一直面交汇的乐趣。 毫不夸张地说,温伯格无愧于诺贝尔奖的评语:一位真正的智者、卓越的理论物理学家。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883 次阅读|5 个评论
高士其回忆录是如何产生的?
sciencepress 2015-4-22 08:30
《 高士其自传 》近日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本特殊的回忆录,由高士其先生晚年在住院期间亲笔撰写。高老用平淡而朴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他极其传奇的一生和内心的独白。 那么高士其的回忆录又是怎样产生的呢?高志其先生讲述父亲传记背后的故事。 高士其,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在长达近60年的瘫痪生涯中,克服了巨大的病痛和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撰写了数百万字的科普作品,引导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走上科学道路。他用自己传奇的一生谱写了爱国知识分子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终身不懈地传播、普及科学文化的生命奇迹。他被称为“中华民族英雄”,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也将3704号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 凤凰卫视在《清华名人录——高士其》的开篇中这样说道:“高士其——毛泽东时代的一位旷世奇才”。那么,这样一位旷世奇才是怎样产生的呢?从高士其的这本回忆录(《 高士其自传 》)中我们可以得到清晰的答案。那么高士其的回忆录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高士其对秘书高仰之说道:“如果哪一天我开始吃不下饭了,那也将是我生命终结的开始。”进入八十年代后,这一生命阶段真的慢慢开始了。他吞咽十分困难,饮食经常进入气管,造成吸入性肺炎。 1983年北京医院的大夫们终于做出了停止进食的决定,而改用鼻饲疗法。从此,他既丧失了饮食的快乐,也停止了呛咳的痛苦。他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要竭尽最后的气力,拨亮生命的火焰,为后人多照亮一段路程……从此,他一天到晚握着笔,不停地写啊写,他写的就是回忆录。 夫人金爱娣每天十分忙碌地照料他的饮食起居,每当他要写作时,便递给他一个笔记本,这样高士其的回忆录便断断续续地写在了几十个大小不一的笔记本上。直至1985年1月3日北京医院南楼定向爆破,大量的尘埃通过门窗涌进房间,高士其正在握笔书写,尘埃引起他猛烈的咳嗽,从而引起了强烈的吸入性肺炎,开始了三年卧床不起的生活,直至最终的离世,而那一天也恰恰是他的回忆录刚刚写到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之时,于是高士其回忆录便在那里画上了终结的句号。但他也终于写出了他一生中最传奇的人生际遇,如童年时节、清华岁月、美国留学、上海创作、延安生活等等,从而展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真实的高士其,向读者端出了一颗赤诚的心灵。 回忆录的内容空间跨度,从宗教,文化,哲学,科学,到自然科学的技术,社会科学的政治,人文科学的艺术、诗歌、音乐、摄影,思维科学的各种思维形态,俱皆包罗。 回忆录中事件的时间跨度,从满清末年、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第一次国共合作、南京国民政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一一囊括。 在这本回忆录中,时空的交替与回溯宛若电影的倒叙与穿插,时而是以往的回忆,时而是现实的论述与对比,而这一切都是在北京医院的病房里完成的。 他的内心世界幽默、风趣与乐观,充满了向前向上的精神,丝毫没有一点残疾人的气息、残疾人的心态,他特有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尽管他坐着轮椅,但在别人眼里,却觉得他与健康人无异,细思量,这也是一种奇特的感觉。在高士其回忆录中,处处体现了这样的幽默、风趣与乐观,与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作品风格如出一辙。高士其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在他身边工作过的或帮助过他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他洒满阳光般的欢乐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高士其顽强地与病魔斗争了60年,同时倾尽全部心血,毕生致力于把科学交给人民和教育青少年的事业中。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他友善地待人,友善地看世界;他热爱人,热爱人类,更热爱少年儿童,为此,他的作品,不是单纯的科学文艺,而是人文科普,人性科普,因为充满了人文的关怀与人性的关爱,这也是为什么高士其的作品成为科普经典,被誉为“成才宝典”,选入大中小学的教材之中而至今屡屡再版的原因。 他的作品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迄今已达到一百多种不同的版本,并被译成世界语、阿拉伯语、朝鲜语等多种文字,版权授致台湾、香港等地区。 值得指出,高士其自传是科学家传记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传记之一,尽管它平白如话、朴实无华,但却是无需润色与添加的天然影视剧本,无论是对童年民风民俗的描写,还是对苦难人生旅程的叙述,愈读愈觉处处生动而感人,甚至随着他人生遭遇的起落而悲喜,并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灵,盖为高士其内心真实的流露,无丝毫矫揉、虚饰与渲染,它真实地显露了一颗诗人的心灵、科学家的心灵,也是一颗循着文化、哲学与宗教之谛的内在走向的心灵。  无疑,通过真实的传记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心路历程。 同时,由于高士其回忆录只写到新中国开国大典,为了较为准确地反映高士其的一生, 我们又根据他生平的照片资料编撰了“新中国成立后高士其生活篇章”,作为高士其后半生生活、学习、工作、社会活动的情景写真,俾使读者获知他的一生的经历,从而对其留下一个完整的形象。 “新中国成立后高士其生活篇章”的编写过程是比较漫长的,这个过程长达五六年之久。这一方面是由于我患上了严重的疾病,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在不断地回忆、收集、采访,所以读者会看到我在2010年之际完成的一篇后记,这也是这一过程的佐证。在这一章的编写过程中,获得了曾经在高老身边生活、工作过的林超先生偕其夫人段晓岩的大力帮助。他们两次特地从上海赶到北京,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精心地设计和组织全书的照片编排与文字说明,并整理各种典籍与资料,正是他们提出了“新中国成立后高士其生活篇章”这一出色的设想。彼时,我正在病中,没有他们援之以手,我则无以完成这一工作。 本书的出版还得到科学出版社各级领导的全力支持。 在此,我们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高志其 2015年3月5日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高士其 著《 高士其自传 》一书中 高志其 先生撰写的前言。这是一本特殊的回忆录,是由高士其晚年在住院期间亲笔撰写的。高老用平淡而朴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他极其传奇的一生和内心的独白。在这本回忆录中,既能看到他一些鲜为人知的童年趣事和求学经历,又能看到他走上科普创作之路中的艰辛和坚韧,还能看到他与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之间的交往和友谊。从本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高老的一生是苦难而悲壮的,但他却以无比幽默乐观的心态走完了这看似苦难悲壮的外在生活历程。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石墨烯——让构成已知生命基础的碳元素又一次惊动了世界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5-4-20 08:18
碳是元素周期表中最具魅力的元素,近三十年来,碳纳米材料(富勒烯、碳纳米管、石墨烯)一直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 石墨烯 是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理想二维晶体,具有独特的量子效应和电学特性,在未来的纳电子器件与集成电路、柔性电子器件、超灵敏传感器等新型电子器件的构建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自2004年Geim教授和Novoselov教授剥离出石墨烯后,其令人惊叹的性质激发了人们对这一材料的强烈兴趣。石墨烯由六方蜂巢晶格排列的碳原子组成,仅有一个原子层厚。由于“对二维材料石墨烯的开拓性研究”,他们获得了201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构成地球上所有已知生命基础的碳元素,又一次惊动了世界。 ——瑞典皇家科学院2010年年发表的诺贝尔奖新闻稿如是说。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给了曼彻斯特大学的Geim和Novoselov,以奖励他们对二维材料石墨烯的开拓性研究。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获奖理由并未使用“发现”意味的字眼,这是因为石墨烯究竟是谁发现的仍存在争议。自从日本NEC公司的Iijima于1991年发表了那篇触发碳纳米管研究的里程碑式的论文,人们对于碳纳米管的发现也有过类似的争论。相对而言,Curl爵士,Kroto和Smalley 因发现富勒烯而获得199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则争议不大。 虽然佐治亚理工大学的 de Heer 指出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在科学背景资料方面存在大量事实错误,但不可否认的是,Novoselov等发表于2004年、2005年的论文确实促使石墨烯的研究风靡全球。由曼彻斯特的研究组发展的胶带机械剥离法制备石墨烯具有简单、高效和廉价的特性,从而迅速被世界各地的研究组所采用。正是这种简便性赋予了石墨烯研究足够的动力,使其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发展。虽然这种技术早已应用于裂解石墨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但是从未用于石墨烯优良电学性质的研究。 对石墨烯的狂热也引发了人们对其他二维材料如六方氮化硼、硅烯、过渡金属氧化物、过渡金属二硫化物、石墨烷以及氟化石墨烯的兴趣。石墨烯的应用研究正在兴起,包括低成本海水淡化、高强度复合承重材料、高频晶体管、太阳能电池、传感器、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诸多方面。 de Heer 关于石墨烯的开拓性工作应该得到认可,他的研究组独立地利用碳化硅合成了石墨烯,并完成了单层石墨烯电学性质的测定。在2004年,Novoselov等的工作发表之前,de Heer 就已经意识到石墨烯将会带来奇迹。他的研究组报道了超薄外延石墨薄膜的二维电子气特性,并开启了一条通向大规模制备石墨烯纳米电子器件的道路。2005年,哥伦比亚大学Kim的研究组发表了对石墨烯量子霍尔效应和Berry 相的观测结果并对此进行进一步研究,在发现石墨烯令人惊异的电子学特性上作出了诸多重要的贡献。他们制备石墨烯的方法和Novoselov在2004年所报道的类似。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Ruoff 教授也一直致力于发展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石墨烯,该方法采用金属为催化剂,这对石墨烯的商业价值至关重要。石墨烯研究领域有非常多的领军人物,在此无法一一列举。在这里,对所有在石墨烯研究上作出贡献、获得广泛科学影响并帮助建立和完善各个领域的年轻的或资深的学者表示感谢。 石墨烯领域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碳纳米管和富勒烯领域的学者,是他们将自己的兴趣投向了这个新的领域。表征石墨烯的仪器和方法通常与碳纳米管的类似,如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器件的构筑、衍射和拉曼光谱。这些方法快速提升了我们对于这种新型二维晶体特性的理解,或许会发现石墨烯的新特性。 石墨烯是构筑富勒烯、碳纳米管和石墨结构的基本单元,但是它在最后才被研究,考虑到它分离的简易性,这着实令人惊异。 许多不从事石墨烯研究的人质疑它是否被过分夸大了,类似的质疑也曾发生在富勒烯(1985年)和碳纳米管(1991年)的研究上,因为它们缺乏实际应用,并且未对人们的生活带来改变。富勒烯、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之间最大的差异是在制备方面。除了 C 60 和 C 70 ,大量制备高纯富勒烯仍颇具挑战性。富勒烯的一些最有趣的和最有用的特性需要靠掺杂或者添加分子官能团来实现,但是这也大大增加了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的时间,导致其价格昂贵。与石棉纤维类似,吸入碳纳米管也对人体有害,因此备受批评。学者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以确认碳纳米管中残留金属催化剂的毒性。尽管碳纳米管在单器件水平上表现出优异的性能,但是碳纳米管还存在手性混杂的问题,这使其同时具有半导体和金属的电子传输行为,从而严重限制了其在电子器件方面的应用。碳纳米管作为一维纳米线的最佳代表,对其的深入研究仍将继续。石墨烯制备上的挑战似乎已经解决,采用碳化硅和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石墨烯已被证实可以满足电学应用的要求,而化学剥离法制备的石墨烯则适用于基于溶液过程的铸件喷涂和聚合物共混等方面。为了使石墨烯能更有效地投入应用,必须使其附着于其他材料的表面,尤其是半导体纳米材料。在不久的将来,研究者们极有可能可以找到廉价制备高质量石墨烯的方法。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使得石墨烯先于碳纳米管获得了诺贝尔奖,尽管碳纳米管也显示出了十分优良的电学和力学性能,并牢牢吸引了世界上众多学者的关注长达十多年。 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用石墨烯制备出7寸触摸屏,可以随意卷曲(华龙网李辉摄) 专家视点 作为由 sp 2 杂化碳原子网状连接而成的最薄的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石墨烯拥有无与伦比的特性。石墨烯中的载流子迁移率远高于传统的硅材料,室温下本征迁移率高达 200000cm 2 /(V•s) , 而典型的硅场效应晶体管的电子迁移率仅约 1000cm 2 /(V•s) 。 石墨烯拥有已知材料中最高的热导率 、 极高的杨氏模量 ( 1.06TPa ) 和断裂应力 ( 约 130GPa ) , 以及巨大的比表面积 ( 2630m 2 /g ) , 加之其良好的柔韧性和透光性,使其成为过去十年的超级明星材料。石墨烯在高性能复合材料、柔性显示与柔性电子器件、电化学储能、光通信、超高频电子器件、光电检测与传感器件等诸多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受到国际上的广泛重视。 中国是石墨烯研究大国,拥有一支庞大的石墨烯研究队伍。目前,中国科学家发表的学术论文总数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在石墨烯的产业化研发方面也有可圈可点的表现,在锂离子电池、手机触摸屏等领域已进入量产阶段。毋庸置疑,石墨烯研究已经逐渐走出象牙塔,进入产业化阶段。在未来二十年间,石墨烯制品将陆续走进人们的生活。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刘忠范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英】 Warner J. H. 等著、 付磊 等译 《 石墨烯:基础及新兴应用 》 一书。 《 石墨烯:基础及新兴应用 》就石墨烯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绍,内容涉及石墨烯的结构和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制备技术、表征方法以及潜在应用。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9094 次阅读|10 个评论
咄咄怪事科学出版社反科学?!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5-4-15 11:46
日前,我社发表一篇博文《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转基因食品有哪些安全性问题? 》,得到几位老师的推荐和评论。 其中有 蔡小宁 2015-4-7 20:10 科学出版社反对转基因?世界真奇妙!我看应该改名为“反科学出版社”了 博主回复(2015-4-8 09:23) : 谢谢蔡老师的质疑 就这篇文章也谈不上反基因吧,这只是转基因争论中涉及的可能产生的影响。此文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系列文章六篇中的一篇,是想做些转基因知识普及的,蔡老师方便时不妨关注下我们的微信 以为事情就此告一段落。孰料今日偶然发现,此文让 蔡小宁老师“眼界大开”,发出了《 咄咄怪事科学出版社反科学? 》的宏议。 “反科学”——事大了!赶紧在其文后发表了评论解释。 ~~~~~~~~~~~~~~~~~~~~~~~~~~~~~~~~~~~~~~~~~~~~~~~~~~~~~~~~~~~~~~~~ 咄咄怪事科学出版社反科学?! 不说废话了,立此存照 : “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系列文章(点击文章名可阅读全文) 农业转基因生物 4起著名的转基因食品事件 国际社会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不同认识 转基因食品有哪些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食品的管理与法规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系列文章摘编自 曹小红 主编《 食品安全与卫生 》(科学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绝扣帽子、揪辫子、打棍子)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大众教育|3711 次阅读|9 个评论
朱兆祥先生和他的《材料本构关系理论》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5-4-14 09:24
朱兆祥(1921-2011),力学家、教育家和科技事业活动家。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的早期组织者,协助钱学森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从事爆炸力学和冲击动力学的研究,在应力波的传播及其引起的损伤和屈曲以及高分子材料的非线性本构关系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在中国科技大学,建立和发展了我国第一个爆炸力学专业。是宁波大学的创建者。 材料本构关系在力学中的重要性 材料本构关系在连续介质力学发展中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回顾一下力学的各基本分支学科的形成和分类,如一般力学(刚体力学)、流体力学、固体力学等,实质上不正是以本构关系的不同而相区分的吗。如果说连续介质力学控制方程组中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方程反映了各力学分支学科的普遍共性的话,那么材料本构关系则反映了这些基本分支学科各自不同的特性。 相应地,连续介质力学常常随着材料本构关系的研究进展而发展。经典弹性力学是建立在小应变下材料遵循线性可逆Hooke定理(率无关本构关系,可逆热力学)的基础上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大量实际问题的解决已不再是经典弹性力学所能回答的了;各种现实问题一方面对于大变形的刻画(几何非线性)、以及大变形下本构关系的刻画(物理非线性)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又对包含耗散过程本构关系的刻画(塑性耗散,黏性耗散,率相关本构关系,不可逆热力学)提出了挑战(如弹塑性、黏弹性、黏弹塑性、热黏弹性、热黏弹塑性等)。何况应变和应力本身是张量,更进一步增添了数学上和物理上的复杂性。然而再复杂的各种本构关系,也都要遵循一些共同的基本规律,例如:客观存在的材料本构关系应该与参考标架的选择无关(标架无关原理或客观性原理),以及满足热力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等等;为了在诸多复杂因素中抓住主要因素,也需要作一些合理的简化假定,例如:假定质点的行为只由其附近很小的邻域中的运动历史和温度历史所确定(局部作用原理),以及假定材料对于较久远的历史易于遗忘(减退记忆原理)等等。正是这些实际需求和学术上的复杂性,促进了现代本构关系理论的发展,进而推动了连续介质力学新学科分支、多本构关系学科和跨学科分支的发展。事实上,这些年来一方面以新材料本构关系为特征的新学科分支如高分子力学、复合材料力学、冰力学、相变材料力学、纳米力学等等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以探索材料本构关系物理机制为目的的位错力学、损伤力学、多尺度力学等等也不断涌现,无不与材料本构关系密切相联系。无疑,这一发展趋势仍将继续着! 我国材料本构关系理论的先驱者 朱兆祥先生 朱兆祥先生是我国在材料本构关系理论进行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先驱者。他很早就洞察到这一发展趋势,并率先投身于此领域。在1956年协助钱学森先生创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时,他的主要工作是钱学森所长任命的力学研究所学术秘书,但同时还参与塑性力学组的研究工作,与李敏华先生和王仁先生等共同推进塑性力学在我国的启动和发展。195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译著《非线性弹性力学基础》(原著:诺沃日洛夫,1948),给我国力学界提供了第一部这方面的著作,也说明他早就开始关注以非线性本构关系为特征的力学的发展。 随后,他被调离力学所去中国科技大学任教,他仍在逆境下钻研材料本构关系的基础理论—理性力学。我曾经读过他在那时期写的一篇随笔《初到科大》(未发表),其中除了发人深思的一句话“世界上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外,还钦佩他在那样的逆境下刻苦钻研的韧劲:“……从图书馆借来Clifford Truesdell主编的《理性力学和分析》杂志(Archive for Rational Mechanics and Analysis),重新开始由于反右而中断的《弹性和流体动力学基础》的翻译。这位作者,钱学森叫他‘神经病’。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力学界中风传着一句话‘凡是搞理性力学的人,都是最没有理性的人。’我在坎坷的困境中,竟终日沉湎在‘没有理性’的人群的魁首所写的理性力学中……”。 改革开放迎来了科学研究的第二春,也在全国掀起了新一波的学习高潮。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和高考后,朱兆祥先生在中国科技大学亲自为爆炸力学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先后开设新课程—材料本构关系理论(现代连续介质力学),领全国高校之先。听课的不仅有研究生们,连爆炸力学教研室的教师们几乎都参加了。他认为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上应该坚持“基础宽厚”、“起点要高”的原则,以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他把《材料本构关系理论》列为中国科技大学力学专业必修课之一。此后,还先后应邀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核防护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工业大学、全国应用数学和力学讲座等处,以此课程内容进行专题讲座,使这门新知识在全国得到广泛传播。凡听过朱先生讲课的人都有一个共同感受:他常常亲自准备讲义(早期还自刻蜡纸印刷),授课时则重点突出、删繁就简、由浅入深、深入浅出、联系实际、引人入胜。可惜的是,他在中国科技大学任教期间先后开了十几门课、编写了数百万字教材,却一直由于他坚持严谨态度而未能正式出版。 《 材料本构关系理论 讲义 》出版始末 2003年末,我高兴地收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图书信息中心负责人朱涛来信,说力学研究所想将朱兆祥先生的《 材料本构关系理论 讲义 》出版,朱先生本人已表示同意,希望我能够参与整理。联想到钱令希老先生也曾经嘱咐过我这件事,我当然义不容辞;并推荐多年从事理性力学研究的、钱伟长先生高足沈利君共同进行校核整理。朱涛考虑得很周到,为便于校核,先安排专人把讲义文稿和附图(1983年长春版)转录成电子Word版。2004年八九月间我们收到了全部电子文本,开始进行校核整理。历时约一年,第一校完成。2005年8月沈利君携《一校稿》赴京向朱先生作了汇报。是年10月朱先生回宁波大学时,还专门找我们两人讨论了书稿事。朱先生非常严谨认真,总想在正式付印前,再由他自己从头到尾审核一遍。然而,此后朱先生的健康情况发生明显变化,愈来愈力不从心。在他2006年4月5日给我的信中,以潦草抖动的字迹写道:“……这半年零一些的日子里,家人多不让我上街,也使我感到十分苦闷。最苦闷的是在目前形势下,我不被家里人准许到力学所处理我们的文稿。我希望这条禁约被较快地解决。”我明白他所说的“我们的文稿”就是指准备提交出版的《 材料本构关系理论 讲义 》的校稿,他把它看成是“我们的”,朱先生就是这样一贯地谦待学生辈。其实邓爽老师附信说:“……他现在记忆力较差,耳朵‘背’,我们担心他自己上街搞不清路线,或听不清过街车信号,怕出事故,所以既或他不十分情愿,我们还是说服他,每次出门总有人陪伴。至于去所里工作查材料,从来都有人陪伴。他苦闷,那是他不够理解我们的用心……”。弹指一挥间,直到2011年11月28日朱兆祥先生与世长辞,他遗憾地未能实现对书稿再亲自审核一遍的愿望。 现在力学研究所决定正式出版朱兆祥先生的《 材料本构关系理论 讲义 》书稿,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对书稿作了第二次校对整理。鉴于朱先生已经故去,书稿基本上保持朱先生原稿内容和章节安排,除个别明显的笔误和印误才帮他修正;也基本上保持朱先生原稿的独特风格,仅统一了全书文字和图中的符号。书中的“第七章 弹塑性”,按照朱先生生前嘱咐,请黄筑平教授作了校核。 与20世纪70年代末朱先生首开《材料本构关系理论(现代连续介质力学)》时的情况相比,国内目前在这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已有长足的进展,也出版了多部精彩的大作。但这些丝毫不会影响朱先生这本著作的出版价值。朱先生本人是爆炸力学专家,书中“第六章 弹性”的第二节“热弹性流体”实际上讲的正是爆炸力学中高压下流体动力学本构模型;紧接着还导出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著名的Mie-Grüneisen状态方程,体现了本书把准静态与冲击动态相结合、统一演绎的特点。朱先生本人还是新的一类弱非线性热黏弹性本构方程(被称为“朱-王-唐方程或ZWT方程)的创建者,书中的第八章对此有严格的理论推导和实验证明,不失为本书的创新点之一。凡此种种,都说明本书是一本简明深入、富有特色的著作,尤其适合那些见到大部头著作可能会望而生畏的初学者,一旦入了门,再去研读大部头著作就比较容易了。 愿本书的出版再一次深深寄托我们对朱兆祥先生的衷心崇敬和绵绵怀念! 王礼立,沈利君 2013年7月于宁波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朱兆祥 著《 材料本构关系理论讲义 》一书后记。文中标题均为编者所加。 《 材料本构关系理论讲义 》是根据 朱兆祥 先生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长期讲授“材料本构关系理论(现代连续介质力学)”的讲义整理而成,简明深入,尤其适合初学者入门使用。 全书共8 章。第1 章是张量和矩阵,第2 章是运动和变形,第3 章是动力学分析,第4 章是变形热力学,第5 章是本构方程的一般原理,第6 章是弹性,第7 章是弹塑性,第8 章是黏弹性。本书既侧重基础,又反映作者在结合爆炸力学应用研究方面的成果,独具特色。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850 次阅读|4 个评论
脑研究的挑战和方向
sciencepress 2015-4-13 08:56
脑是人类和其他高等动物最重要、最复杂的器官。诸多脑的奥秘有待探索,认识脑、保护脑、创造脑对人类有着重大意义。目前,脑研究已成为全球最具有战略意义的科研主题。本文总结了全球脑研究计划的部署,展望了未来脑科学研究存在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目前,脑研究已被许多国家视为科技战略的重中之重 2013年,欧盟和美国分别启动脑研究计划。欧盟的“人脑计划”(Human Brain Project, HBP),旨在解读超过上兆个脑神经细胞的联结,以研究人类情感、意识与思维。而这些复杂的运算,将通过超级计算机多段多层的模拟来实现。美国的“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Brain Research through Advancing Innovative Neurotechnologies, BRAIN)拟研发新型脑研究技术,以更高的时空分辨率建立脑活动图谱。未来十年,这两大脑研究计划预计投入分别超过10亿欧元和30亿美元。在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已将“脑科学与认知”列入基础研究科学前沿问题;2011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分别启动了一系列脑研究的重大计划。 这些重大的脑研究计划极大地促进了脑研究的进展 美国已在介观层次鼠脑连接组方面实现了不同脑区结构连接的定量分析;德国和加拿大则在数字人脑的精细结构获取方面拔得头筹;日本先后发展了全脑透明的Scale和CUBIC技术并用于获取全脑精细结构……我国脑研究同样勇立世界科研潮头。目前,我国已在分子及细胞神经科学、发育神经科学、脑认知科学、脑疾病机制、计算神经科学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在动物模型、光遗传、光学成像、人工智能、脑网络连接组等新技术和新方法方面有重要进展(详见《生命科学》2014年第6期脑科学研究专刊)。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骆清铭教授课题组发明了一系列MOST/fMOST技术;成功获取了荧光标记、Golgi染色、Nissl染色和印度墨水染色的小鼠全脑数据集,三维分辨率达到1μm;开发了适应于海量数据集的自动分析技术,展示了对小鼠全脑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和可视化的能力。未来几年,有望完成小鼠全脑真实尺度神经-血管精细结构3D脑图谱。 用MOST系列技术获得的小鼠全脑及神经元形态、神经环路、细胞构筑和血管结构的可视化结果 “认识你自己”,脑研究的发展任重道远、充满挑战 纵观世界,目前仅实现了小鼠全脑真实尺度的精细结构成像;与单个细胞水平可视化完整人脑的梦想还非常遥远。已经知道,以单神经元分辨率采集一个单色标记小鼠脑的数据量都是TB级,单层冠状面图片的数据量是几百兆甚至数GB。如果进行多色成像或对灵长类动物全脑成像,其数据量更是成倍增长。 推进脑研究前进的第一个挑战是:大样本、高分辨率、高通量光学成像。对于灵长类全脑(包含人脑)如何保持光学分辨率并实现高通量成像,这里面有许多技术问题亟待研究;同时,还有必要实现规范而工业化的流程产生图像数据。 第二个挑战是:特定神经通路和特定样本的优化标记。对某一通路的稀疏标记、对不同成分的多色标记、对灵长类大脑的特异性标记,都是有待深化和改进的方向。 第三个挑战就是:大数据的可视化和信息化。按照预期的工程化速度产生大数据,对于目前现有的数据存储、图像处理与分析、数据管理和共享等方式已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 同时,由于神经元类型和形态的高度复杂性,面对已获取的大数据图像,不可能采用过去手工分割图像的做法,必须发展新的方法,以实现自动地对多层次、多类型、多形态、高密度的神经结构和功能图像的数字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实现单神经元分辨的全脑可视化和定量分析的目标。 最后,如何对获取的脑数据加以整合和模拟,实现脑功能的认知,发展人工智能,研究人类智力,也是从理解脑到发展脑的飞跃将是更进一步的挑战。 挑战与机遇并存 目前,正是脑研究发展的黄金时期。不难预见,脑研究将凝聚物理、生物、化学、数学、信息和认知等多学科力量,催生一系列相关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必将成为新兴产业的重要引擎。当前,我国政府已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统筹规划;研究团队正在团结协作、勇攀高峰。脑科学是我国的优势学科之一,我国脑研究有望在若干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全人类更好的“认识脑、保护脑、创造脑”做出重要贡献。 本文由刘四旦节选自 《新生物学年鉴2014》 一书中 《 基于直接测量的哺乳动物全脑神经——血管网络精细结构及三维可视化 》一文,作者: 龚辉、李向宁、袁菁、吕晓华、李安安、陈尚宾、杨孝全、曾绍群、骆清铭 。本文从研究脑的需求出发,简要阐明基于直接测量以神经元和毛细血管的真实尺度大小,实现哺乳动物全脑三维可视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围绕标记、数据获取及可视化全脑神经-血管精细结构的目标,对相关标记技术和组织样本处理、光学成像、三维可视化等技术进行了综述和分析。结合作者课题组的工作,介绍了基于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新技术获取小鼠全脑神经-血管精细结构的进展。最后,总结了全球脑研究计划的部署,展望了未来脑科学研究存在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新生物学年鉴2014》 为一本由《新生物学丛书》6位编委组稿并把关、各地大学及研究所骨干研究人员撰写的文集,包括植物功能性状研究、植物蛋白激酶在生态学领域的应用、免疫生物学研究、神经科学研究,以及哺乳动物全脑神经测量等内容,共6篇文章。这些文章的内容均为撰写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年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生物学领域的发展现状。 《新生物学年鉴2014》文章目录 1. 刘晓娟、马克平, 植物功能性状研究进展 2. 薛红卫、谭树堂、晏萌, 植物中的蛋白磷酸化 3. 邓子木、许可、刘小龙, 抗原受体V(D)J基因重排 4. 黄海艳、汤其群, 脂肪细胞的发育分化与代谢 5. 尚春峰、穆宇、杜久林, 以透明脑,观澄明心:斑马鱼神经功能研究进展 6. 龚辉、李向宁、袁菁、吕晓华、李安安、陈尚宾、杨孝全、曾绍群、骆清铭, 基于直接测量的哺乳动物全脑神经——血管网络精细结构及三维可视化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作者须知】科学出版社专著出版流程
热度 1 wzjeditor 2015-4-9 10:34
【作者须知】科学出版社专著出版流程 —— 吴卓晶 (农学博士 / 科技传播博士后) 电话:18600116527(微信)或010-62143239 QQ: 107588822 Email: wzjeditor@126.com 1. 咨询编辑 2. 填写“科学出版社书籍介绍表 (选题申报用) ” 3. 选题论证及评分 4. 签订出版合同 2 出版 合同一式三份,由 第一作者签字 或 第一 作者签字+单位盖章 ,快递发送给编辑; 2 编辑办理合同中乙方的签字 + 盖章; 2 办理好的完整合同,寄给作者一份;如果作者汇款需要发票的,请与编辑联系。 5. 作者提交书稿 (按照科学出版社图书编写规范撰写完成) 6. 进入流程 (初审、复审、终审及三校流程,经录排、印刷、入库、发书等) 2 整个生产周期约4个月 注:此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吴卓晶 电话:18600116527(微信)或010-62143239 QQ: 107588822 Email: wzjeditor@126.com
个人分类: 资讯|7318 次阅读|2 个评论
极富前瞻性和前景性的分子生药学
sciencepress 2015-4-9 09:21
自从1995 年 黄璐琦 提出“ 分子生药学 ”(Molecular pharmacognosy)的概念以来,已经经历了20 年的发展。现在,分子生药学在研究内容、技术方法、科研成果、人才队伍等方面日趋成熟,已经成为中药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表现了巨大生命力和活力。 生药 自古以来,人类就将自然界的草根树皮等作为药物医治疾病。这在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古国都大体上是一致的。人们经过漫长历史的实践经验积累,才有了众多的“生药”。生药是指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的新鲜品或经过简单的加工,直接用于医疗保健或作为医药用原料的天然药材。生药一词兼有生货原药的含意。从一定意义上讲,传统中药、草药和民族药皆在其研究范围之中。 在我国“生药”一词出现很早,它是相对“熟药”而来的。宋代官府设立“熟药库”、“熟药 所”等机构,负责炮制、修合、储藏、出售药物饮片或成药制剂。与此相对,生药则是指未作加工或经简单加工但未精制的药材。古代,生药一词运用很广泛,连戏剧、小说中也常出现。例如,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自家姓卢,人道我一手好医,都叫赛卢医,在这山阳县南门开着生药局。”《水浒传》第二十六回:“武松包了妇人那颗头,一直奔西门庆生药铺前来。” 分子生药学(Molecular pharmacognosy) 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中药的鉴定、品质形成、资源保护与生产的一门科学,是中药学领域一个极富前瞻性的分支。 分子生药学的产生 1995年, 黄璐琦在《中国中药杂志》上发表《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一文, 首次提出了“分子生药学”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的概念, 到现在为止, 分子生药学已有近20 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2000 年, 黄璐琦主编的《 分子生药学 》第一版在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 标志着一门崭新的分支学科———分子生药学在国内诞生。此后, 此书成为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教材。2006 年《 分子生药学 》第二版出版, 2008 年适合高等院校本科生使用的《分子生药学》教材出版。迄今,全国已有20 余所高等院校开设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2012 年, 黄璐琦主编的《 分子生药学 》(英文版) 由Springer 出版社发行, 该书的出版, 标志分子生药学获得了国际的认可。 国内外“分子生药学”的提出和发展 2012年, 分子生药学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培育)。经过近20 年的建设和发展,分子生药学研究硕果累累, 如建立高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鉴别中药材乌梢蛇真伪方法,被2010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 这是分子鉴别方法首次收载于国家药典; 发现了一条丹参酮特有的二萜生物合成新途径等。与此同时, 相继建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生药分子鉴定” 三级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道地药材生态遗传重点研究室、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以及蒙药分子生药学实验室和贵州特色分子生药学实验室等研究平台。 2000 年以来,分子生药学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和发展,为分子生药学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增添了新的生命力。同时,分子生药学开始由理论探讨向实际应用转化,并获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中药分子鉴定 中药分子鉴定是分子生药学最初的研究任务,2000 年之后,中药分子 鉴定快速发展。分子鉴定技术主要分为3 大类:①基于PCR的DNA指纹技术,如RAPD、ISSR等;②基于分子杂交的DNA鉴定技术,如RFLP和DNA芯片技术等;③基于序列分析的DNA鉴定,可分为PCR-RFLP、等位基因特异扩增PCR和DNA条形码等技术,尤其是DNA条形码在国内外生物物种鉴定研究中的兴起和迅速发展,使应用DNA条形码进行中药分子鉴定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学者的重视,且发展迅速。同时,随着分子鉴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中药分子鉴定实现了快速、高通量和低成本鉴别,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黄璐琦等应用Cytb序列对蕲蛇和乌梢蛇设计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鉴别,该分子鉴别方法首次正式写入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并研制了相应的鉴别试剂盒供中药质检部门使用。同时,相关中药分子鉴定专著相继出版。例如,2010 年,黄璐琦和胡之壁主编的《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应用》系统介绍了中药分子鉴定的原理和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分子鉴定工作;2012 年,陈士林出版了《中药DNA条形码分子鉴定》。2006 ~2010 年发表的中药分子鉴定主要研究论文统计近200篇。 2.道地药材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道地药材是我国特有的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医长期临床实践中产生的、公认的优质中药材,道地药材历经千年的临床实践,其疗效得到普遍公认。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道地药材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少学者就道地药材科学性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例如,胡世林主编的《中国道地药材》 、《中国道地药材原色图说》等著作是当代道地药材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近年来,从分子水平探讨道地药材形成机制,取得了重大进展。自从1995 年以来,黄璐琦等利用分子生药学技术深入研究道地药材形成的生物学本质、道地药材形成的模式假说、道地药材属性及研究对策、环境胁迫下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与道地药材的形成、道地药材的分子机理及遗传学本质等,并以道地性(主要是指道地药材表型特征变异)= 遗传机制+环境机制的理论为总纲,以道地药材表型特征变异为核心,分别在道地和非道地产区采集或收集药材样品、遗传分析样品及土壤样品(土壤、气候、植被等)后,多层次、多水平地比较道地和非道地药材在化学组成及含量、遗传背景及环境因子方面的差异,研究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提取道地药材的表型特征,明确道地药材的遗传及环境机理。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道地药材的科学内涵,提出道地药材形成的模式假说,通过受控实验结合生产实践进行应用和验证,并开展了大量道地药材保护和生产的研究。这些研究有利于从分子水平认识到道地药材是一类典型的地理标志产品,是天地人结合的产物,道地药材的理念正逐步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认可,该研究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保护 在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保护研究方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等运用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综合的方法,开展了系统的保护性利用研究,形成了急需保护的5种中药资源类型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模式,即野生种源不清的“种源保护”模式,珍稀中药资源的“种群保护”模式,野生资源供不应求的“种植保护”模式,濒危中药资源的“新药源开发保护”模式,用于工业原料的中药资源的“生物技术”保护模式。例如,银杉遗传变异水平低,族群间又强烈分化,势必造成族群内严重近交,产生近交衰退等一系列后果,最终导致银杉的进一步濒危。因此对银杉保护应采取特殊策略,即应该保护较多族群,对于特定等位基因的单株和亚族也应予以保护。而鹅掌楸族群遗传多样性并不比广布品种的低,其濒危过程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渐变过程,较长的进化历史使鹅掌楸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第四纪气候动荡导致鹅掌楸居群不断地收缩扩张,复杂的地形结构有助于鹅掌楸在末次大冰期形成多个避难地,生境的片段化、有限的基因流和种群扩张能力,导致鹅掌楸居群间遗传分化严重。因此可以说,当前的鹅掌楸居群遗传结构是内部遗传因素和外部不良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多样性并不比广布品种的低,其濒危过程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渐变过程,较长的进化历史使鹅掌楸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第四纪气候动荡导致鹅掌楸居群不断地收缩扩张,复杂的地形结构有助于鹅掌楸在末次大冰期形成多个避难地,生境的片段化、有限的基因流和种群扩张能力,导致鹅掌楸居群间遗传分化严重。因此可以说,当前的鹅掌楸居群遗传结构是内部遗传因素和外部不良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4.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与调控机制研究 在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与调控研究方面,目前已知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超过20 万种,主要包括萜类、生物碱类、苯丙烷类及其相关酚类等,其中萜类化合物在25 000 种以上。在人参生物合成研究方面,2005年,在日本已经建立了人参细胞培养系统,其产量达到20t。2011 年,韩国科学家在克隆与鉴定原人参二醇合成途径关键酶的基础上构建了可以生产原人参二醇的酵母细胞,2012年又鉴定了催化原人参二醇产生原人参三醇的细胞色素P450(CYP716A53v2) 。2014年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学礼课题组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黄璐琦研究员课题组合作,构建了可同时产齐墩果酸、原人参二醇和原人参三醇的“人参酵母”细胞工厂。同时,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赵国屏院士组织下,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周志华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岳建民研究组联合研究,鉴定了一个来源于人参的UDP-糖基转移酶(UGTPg1),它特异性催化达玛型四环三萜化合物中的C-20S 羟基糖基化,在酵母底盘细胞中将其与人工构建的原人参二醇合成途径共表达,实现了从单糖到稀有人参皂苷CK 的生物合成。同时,丹参酮类和人参皂苷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及其相关功能基因方面的研究取得进展,Guo 等采用合成生物学策略,通过功能基因组学技术鉴定了其合成前体次丹参酮二烯的两个酶(SmCPS 和SmKSD),并构建了高产丹参酮合成前体的酵母工程菌株,次丹参酮二烯的产量达365mg/ L。同时,通过比较转录组学技术,鉴定了与丹参酮积累相关的14个细胞色素氧化酶修饰基因,并通过基因表达和体外酶活性筛选,发现一种基因(CYP76AH1)催化转化次丹参酮二烯生成铁锈醇,从而为丹参酮下游相关基因发掘、微生物合成丹参酮奠定基础。在人参皂苷合成生物学研究方面,合成生物学解析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并转化微生物创建“细胞工厂”,力求在实验室合成中药活性成分丹参酮,具有不受自然环境影响、生产规范化、生产周期比药材种植提取短、质量产量更稳定等优点,为中药活性成分低成本、可持续的生物合成产业化的获取提供技术路径,有望成为中药材保护性生产的一个新途径,尤其对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保护利用意义重大。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黄璐琦、刘昌孝 主编 《 分子生药学》(第3版) 一书。黄璐琦研究员、刘昌孝院士组织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化研究所等20余家单位,对分子生药学近20年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形成了 《分子生药学》(第3版) 。本着紧跟前沿、注重原创、强调应用的原则,本书呈现了分子生药学的最新进展,本书共12章,第1章介绍分子生药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第2章至第12章,分别介绍药用植物分子系统学、生药分子鉴定、道地药材的形成分子机制、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组、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和代谢调控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3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咄咄怪事科学出版社反科学?
热度 5 bioxncai 2015-4-7 21:18
科学出版社的一篇博文真让人大开眼界! 不说废话了,立此存照: 就是这篇博文,拿据说是某院士过去说过的一段话帮助其做反转基因宣传,如果该院士真是那么说的,是很不专业的,有很多专业人士指出过其错误。不过前一段时间看到一篇报道说,媒体曲解了他的意思。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尚无定论?这其实是一个老掉牙的反转基因宣传了。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是有定论的!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权威机构和科学界都对此做了肯定的回答:经过审查后批准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换句话说,如果不安全,有关部门敢批准吗?美国人吃了近二十年转基因食品,以美国的社会体制和法律体系,如果真的有害,早就闹翻天了吧,美国律师岂能放过发财机会?是不是?我很不理解,堂堂的科学出版社为什么不用“科学”思维一下,就妄出此言? 所谓需要两代人的试验的说法,早就被批驳过无数次了。现在世界各国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试验都参照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原则,你们这个以“科学”命名的出版社如果认为CAC错了,请拿出科学实验证据来,否则就不要乱说。 看看下面这张图, 孙根年,蒋继平,赵斌为什么积极推荐此文?他们可都是科学网大名鼎鼎的反转基因骨干分子! 一些网友也指出了贵出版社的错误,看到了吗? 蔡小宁 2015-4-7 20:10 科学出版社反对转基因?世界真奇妙!我看应该改名为“反科学出版社”了 farmerlin 2015-4-7 13:17 上世纪末吃过转基因食品的人的孩子有十几岁了,算不算两代人了?这些孩子有问题吗? 吃转基因饲料的牛、猪、鸡已经有十几代了,有问题吗? 文克玲 2015-4-7 12:56 可以找一部分人来当小白鼠那样进行试验吗? 怎么评价试验结果? 文克玲 2015-4-7 12:54 “人食用转基因食品两代人没问题才安全。” ---------------------- 请提出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3322 次阅读|10 个评论
森林调控PM2.5等颗粒物的研究
热度 7 sciencepress 2015-4-3 09:30
一、森林植被调控PM2.5等颗粒物机理 森林通过其叶片、枝条以及复杂的冠层结构来起到阻滞吸附颗粒物的作用,是削减城市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措施。森林对大气颗粒物的阻滞吸附吸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5个方面实现: 减尘作用 ,覆盖地表减少颗粒物的来源(杨进怀,2012); 滞尘作用 ,叶面吸附直接捕获颗粒物(王赞红等,2006); 吸尘作用 ,叶孔组织容存吸收颗粒物; 降尘作用 ,降低风速促进颗粒沉降; 阻尘作用 ,改变风场阻拦颗粒物进入局部区域(Sehmel,1980)。 二、 森林对于PM2.5等颗粒物调控作用 1 森林植被对于PM2.5等颗 粒物的滞尘作用 全美国城市中的灌木和乔木每年大约能够沉降215,000吨的PM10颗粒物(Nowak DJ et al., 2006)。英国城市中,植被绿化面积大约为城市面积的四分之一,其植被对PM10的减少量在2%到10%之间(McDonald AG et al., 2007)。Yang 采用模型研究北京森林覆被对于PM10的滞尘,研究结果表明每年每公顷可以滞留PM10 720吨占到总颗粒物的61%。Nowak采用模型分析了美国亚特兰大城市森林的滞尘情况,研究表明树木可以移除4.7吨—64.5吨的颗粒物。 Fowler等研究表明, 乔木植被对于大气中的气体、颗粒物以及气溶胶的截留和吸收要比陆地上其他下垫面效果都要好 。乔木组成的植被拥有更大的树冠表面积,同时可以影响林带内的空气湍流扰动,所以它们相比矮小的植被能更有效地吸收大气颗粒物。国内外对于不同林带结构对PM2.5的调控、林带内PM2.5的运移规律、林带内小气候对PM2.5的影响、林带内哪些要素会对PM2.5的扩散和运移起主要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较少,而这些方面却是目前急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城市森林对削减大气颗粒物、改善空气质量具有明显作用,城市森林植被覆盖率越大,对颗粒物的阻滞吸附能力也就越强。 唐明等以北京市城区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可吸入颗粒物与土地覆盖的关系,结果显示植被覆盖率和绿地百分比与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呈负相关关系,海淀区和石景山区植被覆盖率最大,颗粒物浓度也最小(唐明,2011)。McDonald等模拟了英国西米德兰兹郡和格拉斯哥郡空气中PM10与植被覆盖率的关系(McDonald et al.,2007),模拟结果表明:(1)当西米德兰兹郡的植被覆盖率由3.7%提高到16.5%时,PM10的浓度将下降10%,每年消除10t大气中的PM10,当植被覆盖率达到理论最大值54%时,PM10浓度下降26%,每年消除PM10的质量达200t;(2)对于格拉斯哥郡,当其植被覆盖率由3.6%增加到8%时,PM10的浓度下降2%,覆盖率增加到21%时,PM10的浓度将下降7%。以色列类似研究发现,当植被覆盖时增加了19%—25%,PM10浓度减少5—20%(Freiman et al.,2006)。 森林边界影响着森林斑块的许多生命因子和非生命因子,包括大气中化学物质等的传输转移。边缘效应能够使风速和湍流发生变化,因此也影响了PM2.5等大气颗粒物的干沉降模式。在不同的林分配置下,林缘的颗粒物沉降量总是最大(Wuyts et al.,2008),到林缘的距离和林缘的过渡形式都显著影响着颗粒物的沉降量。Ould-Dada等通过风洞实验发现,随着从森林与草地的边界进入到森林内部,放射性铀的沉降通量逐渐减少(Ould-Dada et al.,2002)。对荷兰森林的干沉降的研究指出干沉降受森林密度、森林边缘的影响,并认为荷兰50%以上的森林面积都受到边缘效应的影响(Draaijers et al.,1994)。 林分的透风系数对颗粒物的沉降也有着重要影响。Gardiner等的研究结果表示,稀疏森林冠层内的风速更高(在一定范围内,林木滞留颗粒物的能力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加),在相同的有效收集区内,稀疏的森林林木的滞尘量较大(Gardiner et al.,1997)。Wuyts等发现稀疏森林林缘区域的颗粒物沉降量平均比密集森林林缘沉降量高40%(Wuyts et al.,2008)。Tiwary等通过模拟实验也证明了稀疏森林对颗粒物的捕获效率较高(Tiwary et al.,2006)。对上海浦东某条街道绿地的研究发现最适宜的林冠郁闷度和林带孔隙度分别是0.70—0.85和0.25—0.33(Shan et al.,2007)。 2 叶表面微形态对颗粒物滞留的影响 不同树种的形态特征不同,不仅叶面积大小会影响叶片对颗粒物的捕获效率 ,叶表面一些特殊形态,如毛状体(Smith et al.,1997)、气孔(Hewitt,2003)和叶表面角质层蜡的化学成分和结构(Jouraeva et al.,2002;Kaupp et al.,2000)等,也能够促进颗粒物的沉积吸附。 我国学者对叶表面微形态影响滞尘能力的研究较多,俞学如等从定量角度分析,发现植物叶面滞尘量随着气孔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毛被数量多的滞尘量大,且毛被短而多的滞尘能力强(俞学如,2008)。柴一新等通过电镜叶表面进行观察,发现叶表皮具沟状组织、密集纤毛的树种滞尘能力比具瘤状或疣状突起的树种强(柴一新等,2002)。针叶树叶表面结构也对其滞尘能力有较大影响:叶表面平滑,细胞与气孔排列整齐,滞尘量较小;叶表皮较粗糙,细胞与气孔排列不规则的树种滞尘量较大;沙松、冷杉和东北红豆杉等的叶断面形状呈四棱形,叶片扁、平,滞尘量最大(陈玮等,2003)。叶片表面不同微形态结构越密集、深浅差别越大,越有利于滞留大气颗粒物,这些微形态结构滞留大气颗粒物的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绒毛、沟槽、叶脉+小室、小室、条状突起(王蕾等,2006;齐飞艳,2006)。 叶表面微形态结构不仅影响着叶片滞尘量,也影响着颗粒物在叶面的附着牢固程度。例如侧柏和圆柏叶表面具有密集脊状突起的沟槽,可牢固藏纳大量颗粒物;油松叶表面光滑,颗粒物容量较低,且附着不牢固,易被降雨和大风带走(王蕾等,2004)。 3 不同树种对颗粒物的滞留能力分析 不同树种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其滞留颗粒物的能力也不同。 就北京市常见园林植物的滞尘作用而言,滞尘能力最强的常绿乔木类首选(陈自新等,1998)桧柏、侧柏、洒金柏,其次为油松、华山松、雪松、白皮松;滞尘能力最强的落叶乔木类首选槐树、元宝枫、银杏、绒毛白蜡、构树、毛泡桐,其次为栾树、臭椿、合欢等。 针叶树比阔叶树有更小的叶子和更复杂的枝茎,能够滞留更多的大气颗粒物。Beckett 、Freer-Smith等通过风洞模拟实验证明,针叶树对颗粒物的沉积速率和捕获效率均大于阔叶树,针叶树具有更强的滞留颗粒物的能力(Beckett et al.,2000;Freer-Smith et al.,2004)。刘霞等对青岛市城阳区主要绿化树种滞尘能力的研究(刘霞等,2008),也证明了这一观点。 几种针叶树种的滞尘能力云杉>杜松>圆柏>油松 (郭鑫等,2009)。 几种阔叶树种的滞尘量大小为悬铃木>紫叶李>紫薇>连翘>火棘 (李海梅等,2008)。 针叶树不仅具有较大的颗粒物滞留量,且更易吸附细小颗粒物,王亚超等对南京市典型树种叶面颗粒物粒径的研究证明,雪松、侧柏等针叶树相对于阔叶树滞留细小颗粒物的能力更强(王亚超,2007)。俞学如等发现叶面尘粒径呈双峰分布,阔叶树主峰在 10—100μm 范围内,针叶树主峰在 0—10μm 范围内;在所研究的29种植物中,对PM2.5滞留能力较强的 5 种植物分别是:雪松、桧柏、龙柏、桂花、落羽杉(俞学如,2008)。 4 不同植被类型阻滞吸附颗粒物的比较 不同类型植物滞尘能力不同,就单位叶面积来说,滞尘能力大小排序为草本植物>灌木植物>乔木植物>藤本植物;但就植物个体而言,常表现为乔木植物>灌木植物>草本植物 。树木较其他土地覆盖类型有更大的表面积,树木冠层提供了比树木本身所占面积大2—10倍的叶面积(Gallagher et al.,1997),有很大的表面粗糙度,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树冠结构导致空气湍流运动,增加了叶表面颗粒物的沉积(Fowler et al.,1989),湍流气流和气流引起的撞击是导致大气颗粒物沉积在树木而非较矮植被的主要机制。 大量研究已经证实, 有林地比灌草植被具有更有效的拦截气态污染物、颗粒物和气溶胶的能力 。冯朝阳等测定了北京门头沟区常绿乔木、落叶阔叶乔木、灌木以及草地4种不同植物类型的平均滞尘能力,并结合叶面积指数,评估了自然植被总体的滞尘能力和滞尘量,得出常绿乔木林的滞尘能力高于草地、落叶阔叶乔木林的滞尘能力略高于灌木林的结果(冯朝阳等,2007)。周志翔等对武钢厂区绿地景观类型的空间结构及滞尘效应的研究,发现多行复层绿带滞尘效果最好,其次是乔木防护林,专类园和观赏草坪的滞尘效果最差(周志翔等,2002)。张新献等测定了乔灌草型、灌草型、草坪三种绿地类型的减尘效应,结果显示乔灌草型绿地减尘作用最为显著(张新献等,1997)。从城市绿地群落的垂直结构来看,乔灌草型绿地具有相对较好的滞尘能力,是目前阻滞大气颗粒物较为理想的绿地类型。 Fowler等研究了英国西米兰德地区草地和森林的气溶胶干沉降,发现森林土壤中沉积的210Pb浓度比草地土壤中的高;草地气溶胶沉降速度平均为3.3mm/s,森林内气溶胶沉降速度平均为9mm/s,森林的降尘作用远远大于草地(Fowler et al.,2004)。Bunzl等研究发现云杉林放射性铯和放射性钌的沉降量比周围草地的沉降量分别高出20%和24%(Bunzl et al.,1989)。Ould-Dada等发现森林边缘内铀的沉降通量是附近草地上方沉降通量的3倍(Ould-Dada et al.,2002)。Branford等测定了荒野与森林干燥土壤样品中的210Pb和137Cs,测量结果表明,森林相对荒野增加了36±12%的沉降量(Branford et al.,2004)与采样点隐性沉降的独立测量和模型的估计相一致(Bunzl et al.,1989)。这些均为森林调控大气颗粒物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明显的证据。 森林削减大气颗粒物不仅具有环境效益,更是一种经济措施 (Jim et al.,2008 ;Escobedo et al.,2008)。Escobedo等比较了圣地亚哥管理城市森林和街道树木与其他控制策略(如替代燃料)减少PM10的经济效益,确定城市森林的效益类似于这些其他的空气质量改进措施。在营造城市绿地时,充分考虑园林景观的基础上,选择滞尘能力强的树种,合理配置绿地结构,最大可能地在提高城市绿地质量的同时,又具有良好的环境价值和经济效益。 三、 影响森林调控PM2.5等颗粒物的影响因素 影响森林滞尘的因素是复杂的,植物特性、气象条件以及颗粒物浓度植物也会排放出一些有机挥发物,这些物质在特殊的天气情况下也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和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气溶胶,这也会导致林带内颗粒物浓度升高。 这些因素都是影响森林去除PM10和PM2.5的重要因素。通常来说常绿树种因为叶片能够四季更新,这使其能够长时间的固定颗粒物。树种的大小也影响着CO2的吸收,速生树种能够更快的吸收CO2,这样可以有充足的叶面积来吸收颗粒物(Nowak et al.,2002)。 叶片特性也影响着植物对于颗粒物的截留,研究表明具有多毛、树脂、有鳞、粗糙表面的叶片能够捕获更多的颗粒物,而叶片光滑则滞尘较少。不同树种的形态特征不同,不仅叶面积大小会影响叶片对颗粒物的捕获效率,叶表面一些特殊形态,如毛状体(Smith et al.,1997)、气孔(Hewitt,2003)和叶表面角质层蜡的化学成分和结构(Jouraeva et al.,2002;Kaupp et al.,2000)等,也能够促进颗粒物的沉积吸附。 我国学者对叶表面微形态影响滞尘能力的研究较多,俞学如等从定量角度分析,发现植物叶面滞尘量随着气孔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毛被数量多的滞尘量大,且毛被短而多的滞尘能力强(俞学如,2008)。柴一新等通过电镜叶表面进行观察,发现叶表皮具沟状组织、密集纤毛的树种滞尘能力比具瘤状或疣状突起的树种强(柴一新等,2002)。针叶树叶表面结构也对其滞尘能力有较大影响:叶表面平滑,细胞与气孔排列整齐,滞尘量较小;叶表皮较粗糙,细胞与气孔排列不规则的树种滞尘量较大;沙松、冷杉和东北红豆杉等的叶断面形状呈四棱形,叶片扁、平,滞尘量最大(陈玮等,2003)。叶片表面不同微形态结构越密集、深浅差别越大,越有利于滞留大气颗粒物,这些微形态结构滞留大气颗粒物的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绒毛、沟槽、叶脉+小室、小室、条状突起(王蕾等,2006;齐飞艳,2006)。 叶表面微形态结构不仅影响着叶片滞尘量,也影响着颗粒物在叶面的附着牢固程度。例如侧柏和圆柏叶表面具有密集脊状突起的沟槽,可牢固藏纳大量颗粒物;油松叶表面光滑,颗粒物容量较低,且附着不牢固,易被降雨和大风带走(王蕾等,2004)。 四、 森林调控PM2.5等颗粒物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对PM2.5等颗粒物的监测多是区域性监测,数据零散且间断、系统性较差,观测的结果有限,不能全面地反映我国颗粒物污染的整体状况(杨春雪等,2011),难以深入分析和比较。 近阶段对植物叶片滞尘的研究要么只侧重于植物滞尘能力,要么只侧重于大气污染物质对植物的伤害作用,对林木结构与其减尘、滞尘、阻尘等功能的作用机理等还未开展深入研究。尽管部分研究表明森林的确能有效滞留颗粒物,但是,对城市绿地的研究多以小范围绿地,不能很好地在全局上反映绿地对城市的滞尘作用。 森林能有效滞留PM2.5(Tomasevic et al., 2005),但目前对森林减少空气颗粒物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总悬浮颗粒物(TSP)和PM10等大粒径粉尘上,对净化PM2.5的研究成果还很少。只有少量的关于不同植被对PM2.5等颗粒物的阻滞和吸附的定性研究,关于植被对PM2.5的阻滞和吸收作用仍没有定量化的研究。尽管部分学者建立了植被覆盖率与颗粒物浓度的模型,对于森林阻滞吸附颗粒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由于很多模型缺乏模型验证支持,且影响颗粒物浓度的参数较多,适用性需要进一步研究,难以推广应用。 国内外对道路林带阻滞颗粒物的研究主要是林带削减颗粒物浓度的效率,国外学者对影响林带阻滞吸附颗粒物的机理虽然有一些阐述,但是由于此机理受众多因素影响,并没有全面的数据资料可以参考。在目前的研究中,对林带结构阻滞吸附颗粒物效果仅仅是刚刚起步。 国内外的研究虽然明确森林植被能够有效降低空气中PM2.5等颗粒物,但具体什么树种能最有效的降低PM2.5等颗粒物,森林如何配置,在城市中如何合理布局还急需深入研究。城市森林中经常存在地表覆盖缺乏的现象,如何通过改善森林结构而增强其滞留PM2.5等颗粒物的整体能力的结构调控技术急需开发。 绿地系统的滞尘研究今后将侧重于定量地分析出某个区域以阻滞吸附颗粒物为目的所需要的绿地系统的面积,及系统内植物种类配比和不同植物种类的数量,即通过对不同绿地系统滞尘的研究,根据一定区域内空气中的粉尘含量及阻滞吸附目标,制定出针对此区域绿地系统的一套绿化标准。 开展长期的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的基础性研究,确定森林削减大气颗粒物的主要作用机理及过程,定量分析和评价典型森林生态系统阻滞吸收PM2.5等颗粒物的功能和调控技术,对于北京大都市和其它区域城市森林恢复和重建意义重大,这也将是未来研究必要的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学者对各园林树种的滞尘能力的研究较多,下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将是针对一定宽度的绿化林带滞留颗粒物的能力,特别是城市主要交通要道和高速路上的绿化林带滞尘能力的研究。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余新晓 等编著《 水土保持学前沿 》一书中“ 水土保持与PM2.5防治原理与技术 ”专题。 《 水土保持学前沿 》 立足于水土保持学最新理论研究和学科前沿,分11个专题,系统地阐述了当今水土保持学的最新理论、方法和技术,为今后水土保持的学科发展与实践经验推广起到推动作用 。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1268 次阅读|12 个评论
欧阳自远:中国的探月梦
sciencepress 2015-4-3 09:11
宇宙是无穷无尽的,探索也是无穷无尽的。 —— 欧阳自远 【编者按】3月27日上午,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的欧阳自远先生为科学出版社“科学之光”院士专家论坛开讲,做了一场精彩的《中国的探月梦》科普讲座。欧阳院士的讲座首先揭开了月球的神秘面纱,介绍了月球的起源和各种性质与特征,揭示了小天体撞击地球的“祸”与“福”;介绍了人类第一次探月高潮——美、苏的空间霸权竞争,第二次月球探测高潮——军事、能源、资源和特殊环境的前景;作为“嫦娥之父”他还重点介绍了中国月球探测的起步与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使命与拓展试验重返月球的缘由,嫦娥三号与嫦娥工程的后续发展等等。笔者根据讲座提纲,以上述主题从《 奔走天地间——欧阳自远科普文选 》一书中摘编相关内容以飨读者。原文整理于2012年,编者作了个别更新。 我们中国人在地球上有很多事情要做,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中国人在地球上的事情都做不完,那么为什么还要去探测月球呢?月球的探测对中国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究竟有何意义?况且,美国和前苏联已对月球探测过一百多次,而中国加入探测月球的行列又会有何创新和发现?中国现在已经发射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和 嫦娥三号 ,那么我们究竟做了些什么?花了多少钱?今天我想把这些问题作一些说明。 月球的概况 1 惊天动地的“太空婚礼”———月球的诞生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只对两个天体非常熟悉:太阳和月亮。光芒万丈的太阳给予地球光明和温暖,使整个地球的万物生长、欣欣向荣;它还恩赐给地球很多的礼物,特别是煤、石油、天然气,而事实上它们全是地球历史发展过程中太阳能的储存。 关于月球的起源有很多假说,其中最有名的是“大碰撞说”:在45亿年前,地球形成后不久,有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了地球,两个天体都撞出了很多碎片,这些碎片就在地球周围汇集,最后形成了月球。在45亿年前的太空中发生了一场非常悲壮的“婚礼”,而这场“婚礼”的后果是撞击了地球的天体不知去向,而月球却由此诞生。所以,月球是地球的“女儿”,一直守护着地球,而地球也一直呵护着自己的“女儿”,永远把她带在身边。 2 月球是地球的忠实伴侣和保卫者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40多亿年以来月球一直是地球的忠实伴侣,伴随着地球共同经历荒古的演化过程。观察月球的表面,我们可以看到月球表面布满了千疮百孔的撞击坑。其实原本会有一些小天体可能撞击到地球,从而对地球造成巨大的灾难。但是因为其外围有月球在运行,至少有一些小天体撞到了月球上却无法接触到地球,月球的千疮百孔换来了地球的勃勃生机,所以月球是地球忠实的保卫者。除此之外,月球的存在也给地球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例如海洋潮汐的产生主要归功于月球。因此,月球对地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月球将圣洁的光辉洒向大地。自古以来,人们对月球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与憧憬,并由此而萌发出各种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以及风俗传统。古人根据月球的阴晴圆缺编制历法,月球的一次盈缺轮回便是一个月。古时的农历将一年定为12个月,这对古代农耕时令的安排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嫦娥奔月,作者:白伯骅,来源于网络 3 关于月球的古老传说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很多关于月球的古老传说,比如嫦娥奔月。我了解到全世界各个民族都有其关于月亮的古老传说,也都有自己的月亮神。日本的月亮女神叫辉夜姬,她是日本古老传说《竹取物语》中的主人公,是在月亮上诞生,尔后落入凡间的美貌女孩。传说中,一位伐竹子的老翁在竹子芯里发现了一个可爱女孩,便把她带回家去抚养。3个月后女孩就长成妙龄少女,美貌举世无双,且全身散发着异香,取名“辉夜姬”。日本天皇因其美丽而看上了她,但她并没有跟随天皇,而是在一个中秋之夜迎来月宫使者,驾着天车奔向了月宫,和嫦娥一样孤独地留在了月宫中。除此之外,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古印度以及其他国家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月亮神及其传说。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民族所信奉的月亮神都是女性,没有男性。这也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女性的一种崇拜和依恋。 我国的宗教也很崇拜月亮。例如道教封月亮为“太阴妙果素月天尊”。佛教也有“月亮神像”供奉月亮。 在人们的心目中,月亮象征着和谐、美丽、亲情和团圆。中国有非常多赞美月亮的诗词歌赋。我们编写了一本书叫《说月》,汇集了几百首最好的赞颂月亮的诗词,还有赞美月亮的歌曲、戏曲,月亮的神话故事与风俗习惯。另外,中国人还有一个特点,喜欢给月亮取名字,至少有50多个。比如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就是月亮。 4 月球的真实面貌 过去由于时代的局限,因此没有人知道月亮的真实面貌。1609年,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用自己研制的望远镜观测月亮,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望远镜观测月亮的科学家,并将月亮的外貌描绘在手稿上。当他向全世界发表这份手稿后,世人都不相信,因为大家认为月亮是美丽而圣洁的,而伽利略笔下的月亮却极其丑陋。其实伽利略的观测结果是可信的。随着望远镜的升级换代和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月球的外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一直到今天,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了月亮的真实形貌。 月球上有几块大的黑斑,也是古代中国人想象的广寒宫或是月球上的吴刚砍不断的桂花树,这些黑斑的面积加起来比我们中国的领土面积还要大。人们借助望远镜观看月亮上的黑斑时,误以为它们是一片片辽阔的海洋,因而命名为雨海、静海、丰富海和风暴洋等。但实际上我们知道,月球表面没有水,没有“海洋”,只有广阔的平原。而这些黑斑之所以是黑的,是因为它们是受大型小天体撞击后挖掘出来的盆地,后来由于火山喷发,火山熔岩流把这些盆地填平,最终使之成为了广袤的平原。这些“平原”上的岩石颜色比较黑,反光能力较弱,这是月球上之所以会有这些黑斑的原因,而另一种颜色比较浅的石头则使得月球其他地方发亮,实际上就是月球上颜色深浅不同的岩石反光的差别。 5 第一次探月高潮 从1958年以来,美国和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空间霸权,为了冷战的需要,展开了一场探测月球的竞争。当时全世界也只有这两个国家有能力去探测月球,在1958年到1976年之间,他们总共发射了108次月球探测器,但仅成功了52次。在竞争初期,苏联处于领先地位,这使得美国当时的总统肯尼迪下决心要将苏联彻底打败,所以他决定将美国人送上月球,实现载人登月。经过一番努力,美国终于实现了载人登月计划———六次载人登月总共有十二名美国宇航员被送上了月球,取回了381.7千克的月岩样品;而苏联却没有一名宇航员登上月球,且三次机器人取样也只取回了0.3千克的月岩样品。在这场军事竞争中,美国人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而苏联则彻底失败了。 上个世纪的月球探测实现了各种形式的探测,包括软着陆、硬着陆、载人、不载人等,在之后的三十年中,美国没有再实施登月工程,而是将注意力投向了航天飞机的制造和发射以及空间站的建设。 来自月球的“石头” 来自月球的“石头” ——阿波罗17样品的研究 1978年5月8日美国总统卡特的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的时候,送给华国锋主席两件礼品:一件是一颗月球岩石样品,一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而且这面五星红旗曾被阿波罗登月飞船送上月球,最后又带回了地球,所以它非常珍贵。布热津斯基走后,华主席提出五星红旗无法考证它是否曾带到过月球而又被带回到地球上,但是那颗‘石头’却可以进行研究证明是不是月亮的石头?于是,那块月球岩石样品最后就转到我手中了。 被镶嵌在有机玻璃里面的月球岩石样品看起来有大拇指般大,可是当我一打开却惊讶地发现它其实只有小黄豆般大,重量大约1克。于是,我才发现有机玻璃制作成凸透镜形状,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我立刻组织了全国各方面的力量全面解剖这块“石头”,大家就其研究结果一共发表了14篇文章,终于证明了这块“石头”的确来自于月球。最后,我把这块“石头”剩下的一半,大约只有半克重的月球岩石转送给北京天文馆收藏,而北京天文馆则将其作为镇馆之宝向国人展示。 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 1 月球的各种性质与特征 月球的表面积为3800万平方千米,相对于地球而言显得很小,但是却有四个中国版图面积那么大(中国的领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无论何时,站在地球上永远只能看到月亮的一面。因为月球永远都是一面(这一面习惯上被我们称为正面)朝向我们。而另外一面,月球的背面的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恐怕连几亿年前的恐龙也未曾见过。这是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绕地球的公转周期完全相等,也就是说月球的一天相当于地球上的一个月,所以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向着地球。 月球表面有一层土壤,这层土壤将来会为人类社会的能源需求做出巨大贡献。月球表面没有水,也没有任何生命,但是其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月球内部的结构非常像鸡蛋,由外到里越来越密、越来越重,从外向内划分为月壳、月幔、月核,就像蛋壳、蛋清、蛋黄,地球也是这样的。月球的探测证明月球内部有一些大小不等的瘤子,有些直径达到几百千米,我们称为“质量瘤”。“质量瘤”的出现表明月球内部的温度不高,不能把月球形成时内部团块状的物质熔融后再按物质的比重调整。也因为月球内部温度不高,表明月球内部的能源消耗殆尽,所以每一年产生的月震都很微弱,它只相当于地震释放能量的一亿分之一。如果把月球比作老人的话,月球是一位躺在病床上的临终的老人,没有活力。 另外,月球形成后具有一个类似于地球的偶极子磁场,在距今31亿年前,月球的磁场消失了,表明月球内部没有全球性的电流运动,因而磁场消失。月球的历史很简单,从距今45亿年到31亿年前,月球有强烈的构造岩浆和火山活动,也有强烈的月震活动,但很快强度减弱,到了距今31亿年,作为天体的月球衰老了,没有火山和岩浆活动,现在月球实质上是一块大石头绕着地球转,任凭小天体撞击表面。这就是我们的月球。 嫦娥二号全月球7m 分辨率影像图 2 月球的表面环境 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是38万千米,但月球表面基本上没有大气,大约是10 -14 大气压,处于超高真空状态。月球表面几乎没有大气分子,声音不能传播,月球表面就成为一个死寂的、毫无声响的世界。在地球上,我们能够听到说话的声音是因为有空气分子这一媒介,空气分子的振动将声波传达到耳膜,引起鼓室振动产生听觉。此外,没有空气的月球上也无法进行热传导。月表平均温度为107℃(白昼)至–153℃(夜晚),向阳面与背阳面的温度为120℃至–150℃,夜晚和太阳不能照射的阴影区的温度仅为–180℃至–160℃,最高与最低温度分别为–180℃和130℃。这就是真空状态下的月球表面。 月球的表面千疮百孔、坑坑洼洼,既有大的撞击坑,又有小的撞击坑,直径大于1千米的撞击坑在月球表面有33000多个,小的撞击坑难以计数。另外,在太阳系凡是具有固体表面的天体,如水星、金星、火星、矮行星、小行星等天体的表面都遍布着千疮百孔的撞击坑这是太阳系具有固体表面的天体的重要特征。 3 恐龙灭绝之谜 恐龙灭绝的说法之一———小行星撞击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就是由于一个10千米大小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小行星在行星际空间运行的速度是每秒45千米,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行速度是每秒30千米,若两个天体对撞相对速度达到每秒75千米;若小行星从后面追上地球相对速度至少为每秒15千米。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动能很容易计算出来。我描述一下小行星砸下来的整个过程。它砸下来的速度非常快,压缩大气,产生超高温超高压,形成强大的冲击波撞击地面。这比氢弹的威力大多了,连地球上全部核武库加起来的爆炸能量还要大上千倍。而如此强大的高温高压冲击波将点燃地球上一切可以点燃的物质,引起森林大火甚至引发全球大火。另外,强大的冲击波撞击地面会产生巨大的地震,其破坏程度比汶川地震的还强一千倍左右;它还会引起巨大的海啸,并在地面挖掘出一个直径约200千米的巨型撞击坑。冲击波将撞击坑内的岩石都汽化、熔融、破碎,并向四周溅射;大量的岩石粉尘、燃烧的灰烬弥漫到整个的平流层中,遮住了阳光,挡住了80%的太阳光线。因而在地球上看我们的太阳是昏暗的,地球是黑暗的,地球的表面是寒冷的。我们测出当时的气温十分寒冷,其年平均温度下降了16℃。在这样一种巨大的气候环境灾变的环境下,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这就导致大批的植物死亡;而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由于食物链的中断,大批的动物(包括恐龙)也必然会死亡。所以这种恶劣的气候环境灾变导致了当时地球上以恐龙为代表的70%的物种一下子就灭绝了,它们的尸体被埋在地层里面,都可以被找到。 4 小天体撞击地球诱发气候环境灾变与生物灭绝 小天体撞击地球将对地球造成巨大的灾难。举一个例子,以恐龙为代表的70%的物种为何会因为小天体撞击地球而灭绝?当时并不只有恐龙这一个物种,而是全世界70%的物种一下子都消失了。当时,小行星撞击的位置在墨西哥北部的尤卡坦半岛上,撞击之后形成了希克苏鲁撞击坑,撞击坑的一部分分布在连接半岛的海底。我们研究过地球上被小行星撞击形成的撞击坑,大约还残存有168个,比月球表面的撞击坑少多了。由于我们的地球上会出现刮风、下雨、地震、山崩、火山、海进海退、泥石流等现象,相当多的撞击坑被破坏了或被掩埋了而辨认不出。但不管怎样,还是有很多的撞击坑可以十分清晰地辨认出来。科学家就对希克苏鲁撞击坑进行过深入地勘测,发现这里曾发生过强烈的地震和海啸,大量的撞击熔融产物、岩石碎块广泛分布在撞击坑的四周。小行星撞击所溅射的尘埃、全球大火燃烧的灰烬弥漫分布在大气层,它们都会慢慢沉降下来。假如是沉降在陆地上,地面受到风雪雨霜气候变化的影响而难以保存,但是如果沉降到海洋里面,就会慢慢沉积到海底保存下来。 我们是在西藏的拉萨附近岗巴的地层中,找到了全部沉积下来的尘埃,大概有一公分厚。为什么能在西藏找到呢?因为在6500万年前,西藏还没有喜马拉雅山,也没有珠穆朗玛峰,而是一片海洋,称为特提斯海。1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形成的喜马拉雅山的不断上升将底下的岩石都推上来了,保存了小行星撞击的全部证据。不管撞击事件发生在全世界的哪个地方都是一样的,与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位置没有太大的关系。 5 防御小天体撞击地球,人类是地球的保护神 因此,地球上的生命曾经历过多次的灭绝,按照不同规模分为小灭绝、中灭绝、大灭绝。而恐龙灭绝这一次还只能算是一次中等的灭绝,不是巨大的灭绝。古生物学家统计出从古到今,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物物种越来越多,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大量物种灭绝的事件时有发生。恐龙灭绝事件是在中生代白垩纪末与新生代第三纪初的交界时期。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地球上的物种一直在十分艰难的演化着。他们本身是很脆弱的,但其生命却一直延续不息,虽然经历过如此多的劫难也从未全部灭绝,也从来没有发生过从零开始再来一个新的轮回,这所有的一切也都是有证据的。因而生命虽然很脆弱,但是其演化是极其顽强的。根据现在的研究,未来地球还会再次面临这种灾难,这是肯定的,这也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现在大约有4700颗小行星在我们地球的周围,一直威胁着我们地球的安全。而天文学家也经常报道某年某月某日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科学家正在想办法来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 长期以来,天文学家对小行星和彗星的轨道、运动特征、成分、类型、结构等进行过精细的观测和研究。人类完全有能力和智慧防御引起极大灾害的小天体撞击地球事件,发射一个航天器去靠近这颗小行星(它基本上没有引力),把它调整到和小天体平行,并使两者的相对速度为零,然后附着在小行星上,计算好了朝哪一个方向稍微推一下,或者持续地给一个力,使它的轨道发生改变,最后小行星与我们的地球擦肩而过。这个非常神奇,就像俗语所谓的“四两拨千斤”,轻轻地一拨就可以避开了。所以人类应该是地球的保护神。 谁控制了月球,谁就控制了环地球太空,因而谁就控制了地球。因为月球是当代最高的制高点。 重返月球的缘由 现在美国、欧空局、日本、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乌克兰、奥地利、巴西、印度、韩国,还有我国都有月球探测计划,目前共发射了九个月球探测器(包括中国的两个),其他国家发射的探测器与嫦娥一号非常相似。 对于这么一个没有活力的月球,为什么有这么多国家对它感兴趣、非得去探测呢? 1 军事原因 月球有着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是太空战的新制高点。众所周知,在战争中,制空权、制海权、制陆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们仍不是最重要的,当前人们公认的最重要的是制天权。所以早在20世纪60年代,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就说过一句名言:“谁控制了太空,谁就控制了地球。”在已进入信息战的今天,更是如此。现在有人提出:“谁控制了月球,谁就控制了环地球太空,因而谁就控制了地球。因为月球是当代最高的制高点。”月球这个制高点可以快速地打击近地空间所有的设施,而你却无法攻击月球上的设施。 2 月球有丰富的能源 第一种能源是太阳能,月球表面具有丰富而稳定的太阳能,月球上太阳能的能量密度也比地球大,所以可以无限制地设置太阳能电池板,已经解决了月球上的太阳能发电传回地球的技术。有位科学家建议给月球设计一条“腰带”,即围绕月球1.1万千米长的赤道建一条太阳能发电带,这条发电带宽约400千米。如果这条发电带能够做成并且它所发的电能够输送到地球,那么我们以后可以不用任何其他的能源,因为这些能源可供地球上子孙几万代人使用。 第二种是受控核聚变发电能源。几十亿年来,太阳犹如一个巨大的核聚变反应装置,无休止向外辐射着能量。科学家根据该原理制造出氢弹,氢弹已经制造出60多年了,但仍未得到和平利用。科学家一直想像控制原子弹一样控制氢弹,将其用来发电,受控核聚变发电也许是人类社会终极能源。科学家们尝试造“人造小太阳”,现在全世界已经建立了200多台实验装置,我国安徽、成都均建有这种实验装置。 1998年,国际热核反应堆(ITER)工程设计出台,预计2020年在法国建成。要完成此工程计划共需100亿欧元,我国也加入到了其中,中国已交纳了100亿人民币(包括设备研制费用),成立了中国受控核聚变研究中心。我觉得利用地球上的风能、太阳能都可缓解能源问题,但要解决全人类的能源问题这是远远不够的,而这种能源便有望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终极的能源问题。所以科学家们正在想方设法地实施这个计划,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这种能源的点火温度要达一亿摄氏度以上。直到2009年美国能源部宣布,投资约合24亿英镑,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利弗莫尔劳伦斯国家实验所的“国家点火装置”(点火温度可达一亿以上摄氏度)建成合格,点火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到2050年,近四分之一的美国所用能源将来自核聚变产生的能源。 核聚变使用的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但是氚不够理想,因为氚是放射性同位素,具有放射性。氘和氚聚变反应后产生中子,不易防护。所以科学家们设想能否用氦的另一种同位素———氦-3来替代氚。但是地球上几乎没有氦-3,后来才发现月球上有大量的氦-3。太阳对所有天体都注入了氦-3,但是地球周围的磁层、电离层、大气层将氦-3阻挡在了人类宜居环境之外,而月球上没有任何保护层,因此它的表面土壤能够接收大量的氦-3。未来人类掌握了核聚变发电技术,核聚变发电实现了商业化,将月球上的氦-3大量采集回来,那么它将成为人类社会长期、稳定、安全、清洁、廉价的可控核聚变的能源原料。 因此,嫦娥一号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探测全月球土壤层的厚度与分布,最终换算出可用的氦-3的资源量。我们中国每年耗费的石油将近3亿吨、煤十几万万吨、天然气几万方等等,中国仍然能源短缺,能源安全也有问题。一旦这种利用受控核聚变发电方法建厂实施,仅需要用8吨氦-3就可以提供中国一年所用的能源,100吨氦-3可以满足全地球人类社会所需要的能源,而月壤中氦-3的资源总量可达100万到500万吨,至少可以解决全人类一万年的能源需求。这是人们关注月球的第二个原因。 3 月球的特殊环境可供人类开发利用 月球无大气(高真空状态)、无磁场、重力小、无污染等独特环境可供我们生产很多新产品,包括新材料、生命制品等。 4 月球极其丰富的资源 月球的资源极其丰富,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由于经济成本太高,目前还没有人去开采。 基于上述原因,很多国家将重新探测月球。面对严峻形势,中国不能无动于衷,不能置之不理,因为如果我们没有探测月球的能力,就没有对月球的话语权,也就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联合国规定不能在月球上占有领地,但是可以开发利用,我们要有自己的发言权,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必须有探测月球的能力。 世界各国的探月计划 1 中国月球探测的战略发展 1993年后,中国具备了探测月球的经济实力、科技能力,于是我们进行了月球探测工程的论证。1995年,我们完成了第一个较完整的《中国开展月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报告》。随后我们又在1999年制定了国家长远的规划和发展的战略———《中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发展战略与长远规划》,该规划提出了现今被广泛接受并作为立项目标的“绕落回”(绕月卫星探测、软着陆探测、月球取样返回)三步走的设计思想。2000年,我们完成了《月球资源探测卫星科学目标》研究报告,确定了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和有效载荷配置,提出了卫星研制总要求、轨道设计和测控通信方案。历经了三年多时间最终设计出了中国第一次探月的方案。2003年9月27日,中央专委同意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后续工程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前前后后进行了十年艰难的论证。最后论证结果非常成功,我们便把整个探月的工作安排提出来。 2004年1月23日,温家宝总理等国务院领导批准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立项实施,总经费14亿人民币———恰好相当于北京市修建两公里地铁的费用。由此可以看出,修建两公里地铁的经费,我们中国人就能够实现中国的第一次月球探测;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利用这些经费将月球探测工程的基础设施基本上建设起来。 中国人的月球探测,第一步是无人月球探测,其中又分为“探、登、驻”三期:第一步的无人月球探测,还不能将宇航员送上月球。现在,我们虽然已有能力将宇航员送上月球,但还没有能力将他们平安送返地球。还没有“返程票”,所以我们不能冒险把宇航员送上月球。第二步是载人登月;第三步是月球基地的建设和开发利用月球。 2002年,我们公布了全中国的探月计划,而布什总统也在2004年1月14日公布了美国的新航天计划。2005年9月,美国宇航局前局长迈克尔·格里芬曾向美国参议院这样陈述:“航天飞机和空间站是误入歧途,是代价高昂的战略性错误。我们被限制在低轨道已经有太长的时间,使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简称)丧失了正确发展的机会。我们国家空间计划的重心,应该是开发太阳系。”即进行月球、火星及太阳系的探测。因此在2005年,美国政府宣布2010年航天飞机将全部退役,对国际空间站的投资也将停止,以便将省下来的经费用于月球和太阳系探测。2005年9月19日,迈克尔·格里芬宣布2018年美国将载人重返月球,实现第七次载人登月。这项投资将花费美国政府1040亿美元,同时,2025年美国将载人登上火星,而这项投资需花费美国政府2170亿美元。 2006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美国,与美国总统布什会谈,双方一致同意在空间探测特别是在月球探测上实现合作。但是在关键性的问题上,美国绝对不会支持中国的行动。比如我们这次嫦娥一号工程,美国宣布不会向我们提供任何一个元器件。欧洲对我国实行的军事禁运实际上也是在封锁中国。还有部分国家,他们生产的元器件产品质量不好;更可恶的是,个别国家向我国出售这些元器件,但每一批里总有少数元器件不合格。 按照合同,存在不合格的产品要对这些国家罚款。后来我们发现,在这种形势下,最吃亏的是我们中国,因为耽误了我们的时间。我们深切体会到没有哪个国家希望中国强盛,也没有哪个国家希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透过我的亲身经历,我感觉到中国若要进行月球探测,就只有一条路可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再没有其他的路子。外国总是会企图扼杀中国的计划,因为当今的世界充斥着强权政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只有自己争气,否则就没有前途。 美国大幅度地调整政策,目的就是保持美国空间科技的引导地位,控制未来的能源,占有军事领先的优势,这也正是美国重新探测月球的根本动力。 2 其他国家的探月计划 俄罗斯的探月计划首席科学家告诉我们,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开发月球的能源,以解决地球的能源危机问题。印度最近正在大力宣传探月计划,官方声称“印度要举全国之力大力发展载人登月事业,并计划将比中国早四年,以夺回主动权”。我和印度的首席科学家经常交换意见,我认为印度提出这种口号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印度也是大国,它的发展目标就是把焦点集中在中国上,想要超越中国。我认为我们不能干涉别国的发展,不能不允许它超过中国。我跟印度这位首席科学家讨论了很多问题,我对他说:“印度载人登月相对于中国来说困难更多。”他说:“这确实是事实,但请你们理解印度的心情。”印度政治家们就是要调动全国的积极性来支持载人登月。因此,我觉得我们中国也只有埋头苦干,自主创新,踏踏实实,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 作为“嫦娥之父”, 欧阳自远 重点介绍了中国月球探测的起步与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使命与拓展试验,嫦娥三号与嫦娥工程的后续发展等。 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在人类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中刷新了中国高度。我们把“玉兔号”的足迹刻在了月球上,也把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刻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光辉史册上。 —— 习近平 中国的“嫦娥工程”: 中国现在已经发射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 嫦娥三号 ,我们究竟做了些什么? 嫦娥一号卫星的进展与成果 1 嫦娥一号卫星的关键技术的突破 嫦娥一号月球卫星的任务是对整个月球进行全球性、整体性与综合性的探测,对月球表面的地貌、地形、地质构造、环境与物理场进行首次探测,对有开发前景的资源和能源的分布与规律开展研究。我们在地球上需要全面建设各类基础设施,同时也需要培养一支年轻的科研队伍,因为未来是属于他们的,一定要把他们带好,让他们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和责任。 在准备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技术上的困难。第一,要如何到达月球?我们中国从来没有到过那么远的空间,中国以前虽曾发射了100多个卫星和一系列的“神舟号”飞船,其中也包括了载人飞船,但所有的这些航天活动都未曾离开过地球。因此,可以这么认为嫦娥一号卫星代表中国第一次离开地球。既然嫦娥一号卫星的意义如此重大,那么如何设计它的轨道让它到达月球呢?嫦娥一号的设计路线非常复杂:让其先绕着地球转圈,在这过程中不断加速,最后奔向月球。设计路线计划好之后,最重要的便是对其进行测控,尽管国内有很多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它们可以在太平洋对其进行测控,但是对嫦娥一号的测控精度仍然不够,因此我们增加了一套甚长基线干涉测量设备。例如,上海佘山天文站有一台直径25米的射电望远镜和乌鲁木齐还有一台直径25米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当时直径最大的望远镜),我们在云南天文台新建有一台更大的直径40米的射电望远镜,而在北京的国家天文台密云观测站新建一台直径50米的射电望远镜,其网面相当于六个篮球场的大小。这四个望远镜的所在地都充分利用了中国的国土———东西向从上海至乌鲁木齐,南北向从北京至昆明,地理位置上构成四个三角形,精确地对嫦娥一号进行测控。另外,从事通讯工作的人都知道信号的传输与距离的平方相关,距离越远信号衰减得越快,但最后利用北京和昆明的两台中国最大的接收天线实现了月球科学数据的接收。还有很多关键技术问题我们都全部攻克了。 2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的科学目标 相比其他国家,我们开展月球探测的时间较晚,这就要求我们探测月球要达到的既定科学目标也应比其他国家更为精确和深入。嫦娥一号肩负的四大科学任务有:第一,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第二,分析月球多种元素、矿物与岩石类型的含量和分布;第三,探测月壤厚度,估算氦-3资源量;第四,探测并记录4—40万千米间的地月空间环境和近月空间环境。 3 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和轨道 经过嫦娥工程科技人员三年多的准备之后,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终于在西昌成功发射,并在精确时间段里成功实现了星箭分离。嫦娥一号历时13天14时19分,行程206万千米才到达月球。嫦娥一号若按直线轨道到达月球则不用飞行如此长的时间,但为了其运行稳当和便于我们精确控制,科学家们给它设计了轨道让其绕地球转了很多圈。 4 嫦娥一号卫星取得的科学成果 嫦娥一号卫星上的CCD立体相机采用三线阵推扫成像方式,获取前视、正视和后视三条连续的二维影像,利用不同视角的图像数据合成月面立体图像。这样一圈圈拍摄后,图像相互叠加,最后形成覆盖整个月球的立体图像,其单圈运行里程为1万1千公里,总共运行了1年零4个月。这些数据通过北京和昆明的天线接收并传送到北京天文台的地面应用系统的数据处理中心,由科学家们进行各种处理。 嫦娥一号卫星上还装有一台激光高度计,用于测量月球表面的地形高程。它1秒钟测量一点的高程,嫦娥一号运行了1年4个月,这样一千多万个高高低低的高程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立体图像。最后,激光高度计获得了近1000万个有效高程数据制作的全月球数值高程模型图。 另外,我们在嫦娥一号上还用了三台仪器测成分,分别测出了各种重要元素的成分含量及其分布等。我们还有一种设备称为微波辐射计,利用月球土壤层的各种电磁特性来反演其厚度。我们设置了高能粒子探测器和低能离子探测器探测近月空间的环境。 上面提到的月球土壤层厚度及其分布是别国科学家以前没有探测和研究过的,而我们测出的月球表面土壤层的厚度和氦-3资源量,可供人类使用1万余年的结论。另外,对于月球附近环境的探测,我们也有新的发现。因此全世界都对中国嫦娥一号的科学探测成果十分关注。 但是,在嫦娥一号圆满完成任务后,我们不得不将其撞月,因为让其自由运行最终还是会撞击月面,我们也难以获得撞击时的科学数据。最后嫦娥一号被控制撞击在月球的丰富海地区。在撞击过程中,科学家们首先将其运行轨道调至15公里的高度往月面撞击目标飞行,渐渐地高度越来越低,最后成功撞在月面上。在撞月的过程中,照相机并没有停止拍摄,其总共记录的撞月过程的里程为1469公里,飞行时间为14余分钟。 根据嫦娥一号的观测数据制作的全月球照片 (最下图为红框内放大图, 未展示月球南北极) 嫦娥一号为我们提供了系统而完整的科学探测数据,现在我们已将这些数据公开无偿地提供给全中国的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我们的经费是纳税人做出的贡献,这些数据理应为全国人民所共享,最后国家同意我们将数据在互联网上公布,如今国际上的研究学者也在利用我国嫦娥一号发回的数据。 嫦娥二号卫星的使命与拓展试验 嫦娥二号卫星本是嫦娥一号的备份星,其初始造型与嫦娥一号完全相同。因为在发射嫦娥一号时没有人敢保证其发射过程必然成功,于是首长问我们时,我们也只是回应说“力争成功”。事实证明,嫦娥一号的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对嫦娥一号非常依恋,因为它是千万人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为了取得系统而完整的科学探测数据,撞击月面,粉身碎骨,壮烈牺牲,报效祖国,为祖国增添了荣耀。 由于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因此我们不能将一模一样的嫦娥二号发射到月球上。我们对嫦娥二号进行了诸多改进,以完成它的特殊使命。嫦娥二号卫星于2010年10月1日成功发射。由于预期中的嫦娥三号探测器要直接着陆于月球,我们便将嫦娥二号作为嫦娥三号的先导星进行一系列技术演练。因此我们根据嫦娥三号的要求,直接将嫦娥二号发射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另外我们将其运行轨道降低至100千米高的极轨工作轨道,并演练15千米高的着陆轨道(只比地球上的飞机飞得略高一点),而且在38万千米以外对其进行远程控制使其保持15千米的高度飞行,还建立了X频段快速精确测控体系。虽然远程控制很困难,但结果都很成功。但是,为什么我们要拍摄降落地区的地形,而且要取到一米分辨率的精细影像图,因为能够把一米大小的东西分辨出来,这本身很难做到的。我们还要对全月球获取分辨率为7米的影像图,于是把照相机改造成两个视角,把轨道改成100千米高,这样嫦娥二号的拍摄就更清晰了。 嫦娥二号虹湾1m分辨率的局部影像图 嫦娥二号能精细地勘测到月球的每一寸土地。最后我们交了一张全月球分辨率七米的全月球影像图,这是世界上最好的一张图,但现在都是电子产品。假如把它打印出来,这张图有足球场那么大,因此把月球展现得巨细无遗。 另外,我们之所以要把飞行高度调到15千米是因为嫦娥三号要降落在月球的虹湾地区,降落起始点的高度是15千米。 最后嫦娥二号完成任务后该怎么办呢?我们绝不忍心让它又砸下去,我们又想了一个办法使它背负起更艰难的使命,得到大量可以向全国公开发送和索取的科学数据。我们后来想了一个办法让它能飞得更远。2011年6月9号,我们命令嫦娥二号离开月球,听从指挥奔向第2拉格朗日点。由于轨道很复杂,所以直到8月29号(经过了77天的飞行)才进入了第2拉格朗日点(这是监视太阳活动最好的一个位置),并进行观测太阳,监视太阳的活动与爆发。嫦娥二号在拉格朗日L2点的环绕轨道运行了235天,积累了大量对太阳的探测数据,于2012年4月15日受控飞向距离地球大约1000万千米深邃的太阳系空间,择机开展对小行星的飞越与交会试验,为未来的小天体探测积累经验。 在整理这份材料准备发表期间,嫦娥二号在距离地球700万千米处,与4179号“战神号”小行星相距1千米的位置精确交会,拍摄到“战神号”小行星形状、大小与结构的图像,小行星长4.6千米,厚度2.4千米。当前嫦娥二号已经飞离地球8900万千米,成为围绕太阳飞行的人造小天体。2029年,嫦娥二号还将飞临地球,相距地球大约700万千米。 嫦娥二号拍摄的4179 号“战神” 小行星形貌图 嫦娥三号和 “嫦娥工程”的后续发展 1 嫦娥三号的目标与任务 嫦娥三号探测器2013年12月2日发射升空,12月14日实现月面软着陆,12月15日进行两器分离和互拍成像。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全面实现,中华民族跻身世界深空探测先进行列。 嫦娥三号着陆区影像图 嫦娥三号的任务是在月面软着陆。嫦娥三号将实施月球探测历史上首次着陆器的就位探测与月球车的巡视探测的联合探测,实现人类在月球上首次开展“巡天、观地与测月”的科学目标。嫦娥三号的月球车是中国最高智能的机器人,完全自主导航,自己选择路线,自己上下坡,绕开障碍,自己找到重要的位置,指挥它身上的照相机、X射线谱仪、红外光谱仪等仪器进行探测。月球车的底部还有一台雷达,能够探测30米深度的月壤层的结构和140米深的地下结构,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实施的探测项目,所以,它在行驶的过程中,能够把月球表面切开一定的深度来进行了解,而且它还边行驶边探测,把所有探测的数据独自发回地球。 嫦娥三号飞行轨道示意图 着陆器由于降落之后不能动,只能开展就位探测。着陆器上安装有多个照相机和国际上首次开展科学探测的一台天文望远镜,进行巡天观测;一台极紫外望远镜,监视地球外围等离子体层的密度与结构变化,了解地球整体的环境变化。近紫外天文望远镜、极紫外相机和测月雷达这三台仪器共同实现人类首次“巡天、观地与测月”的任务。 2 嫦娥三号遇到的难题以及解决方案 当然,嫦娥三号也将面临很多的难题,例如,嫦娥三号怎么着陆?像嫦娥一号那样撞上去是绝对会撞坏的,因此要采取软着陆,但软着陆在月球上是绝对不能用降落伞的(笑声),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自由落体是加速度,所以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托住它,向上缓推它,让它慢慢地降落下去。因此,我们控制着陆器到100米高度时,着陆器自己选一个比较平坦的地方,然后我们慢慢缓推,大概到达距离地面4米的地方停止缓推,让它自己自由降落。这个4米的降落就是软着陆,最后所有的数据直接传回地球表面。在月球的特殊环境条件下,月球车实现在月球表面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巡视,涉及移动、环境感知、路径规划、自主蔽障,以及遥分析、遥操作和虚拟现场等技术。 嫦娥三号动力下降段飞行过程示意图 这是我们国人第一次在地外天体上着陆,但问题是,它们怎么过夜呢?月面条件比近地环境更加恶劣,温度可下降至–180℃,而且时间长达半个月长。所有的电子学仪器因为温度太低将全部被冻坏,所以要对它们加温。但是由于没有太阳,所有的电池都不管用,这些因素迫使我们研制了一种新的电池———原子能电池,这种电池可以延续工作30年(惊叹声)。第二天,太阳出来了它们自动醒来,继续工作。工作了一个白天,它又要“冬眠”。 月球车示意图 3 月球探测第三期工程———嫦娥五号取样返回的目标 嫦娥五号将实现自动打钻取样,自动收集样品,最后在月球表面自己发动发动机离开月球,进入月球的空间,加速冲出月球奔向地球的目标。到达地球空间后,只需要返回舱用降落伞降落下来,然后取回样品。但现在有一个问题,由于需要发射的装置太重,而我们的火箭没有那么大的推动力,所以要研制一个新火箭,这个火箭已经在天津滨海新区研制,命名为“长征五号”。由于“长征五号”的直径过大,难以运进内地的三个发射场,因此在海南省的文昌新建现代化的新发射场。 做完了这三期探月工程,我们一定可以将中国人送上月球。而这个时候我们才更有把握让我们的航天员安全完成任务,安全返回地面。 总之,环月卫星探测、月面软着陆探测与月球车勘察、月面软着陆探测与采样返回的实施为载人登月和月球基地建设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技术。 在深空探测过程中,中国人应该飞得更远! 中国开展太阳系探测的必要性 深空探测是指探测器在不以地球引力为主的引力场空间开展的科学探测活动,当代的深空探测是人类全面探测太阳系并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太阳系探测的主要科学问题:①太阳系生命信息的探寻。主要探测对象火星,包括火星生命信息的探寻,火星过去曾经发育过生命的探测,评估火星过去存在过生命的环境探测。其次探测小行星、彗星和巨行星卫星的生命信息。②行星的起源与演化和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侧重类地行星的磁层、电离层、大气层、表面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物质组成与岩石类型和内部结构的探测和比较研究。③太阳和小天体活动对地球的灾害性影响。④地外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以支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探测对象月球。取得一批原创性的重大科学成果,建立较为完善的深空探测科学研究体系,带动我国高新技术的突破与跨越发展;推动我国基础与应用科学的创新与发展;培养与成长一大批青年科学技术骨干队伍;使我国由航天大国成为航天强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历史贡献。 深空探测是当今世界极具挑战性、创新性与带动性的航天活动之一,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提高民族凝聚力,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激发科学探索精神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中国开展太阳系探测的初步设想 中国开展火星、金星、小行星、木星和太阳探测的初步设想。 1 火星探测 我国火星探测工程计划全球遥感探测、软着陆与巡视探测;自动采样返回。 2 太阳探测 通过对太阳的定点进行高分辨率、多波段的观测,认识太阳磁场的基本结构和演化特征,揭示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中能量存储和释放的机理,探索太阳活动对近地空间环境的灾害性影响。 通过对太阳极区磁场,速度场和辐射场的太阳极轨观测,研究高速太阳风的起源,认识太阳极区物理场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探索太阳整体磁场的形成过程。 通过深空探测器阵列对太阳进行大尺度射电干涉成像观测,结合多数多波段太阳观测和空间环境探测,追踪太阳风暴在行星际空间的传播和演变,探索太阳风暴对近地空间环境的影响。 3 小行星探测任务 首次近地小行星探测任务:精确确定小行星轨道和相关特性,评估其撞击地球可能性;同时开展科学探测研究。第二次小行星探测———主带小行星采样返回探测通过对目标小行星的飞越、伴飞和附着探测、取样返回,探测其运行轨道及其变化、表面形貌、物体特征、物质成分、太阳与小行星的相互作用、地外有机物质可能的生命信息等的探测。评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探索太阳系的早期演化历史形成过程,研究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4 金星探测 通过环境和浮空探测,获得金星大气的组成与结构、温度场、电离层与磁层、地形地貌与物质组成等的探测数据,开展金星大气层的闪电和气辉、温室效应、大气环流等的成因机制以及大气整体演化过程,大气层、电离层与太阳风的相互作用过程;水逃逸机制等研究;开展金星表面改造的地质营力和地质构造演化史的研究;开展金星内部结构的综合性研究。 5 木星系统探测 通过木星系统环绕探测,获取木星的磁层结构,大气环流等探测数据,研究太阳风与木星磁场的相互作用,大气环流模式与动力学机制;探测木卫二空间环境和表面冰层形貌,研究冰层厚度分布特性、木星潮汐作用对木卫二地下海洋的加热效应。 通过巡航段行星际太阳风结构探测,研究太阳风在行星际空间的传播特性;通过巡航段生物舱试验,研究地球生命在地外环境的生存特性。 总之,在深空探测过程中,中国人应该飞得更远! 真诚的希望 最后我想说的是,“嫦娥工程”一直得到中央的亲切关怀与坚强领导,全国公众也给予了热忱的支持并寄予着殷切的厚望,我们深受鼓舞,一定会继续艰苦奋斗,竭尽全力、精益求精地做好后续工作,圆满完成任务!我们还将积极进取,攻克难关,加速开展太阳系的全面探测。我们热切地希望有关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能够投入到嫦娥工程和探索宇宙奥秘的行列中来,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繁荣昌盛做出历史性的贡献!谢谢大家!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奔走天地间——欧阳自远科普文选 》一书。该书精选汇集了75 篇 欧阳自远 院士在各类科普刊物与报刊上撰写的科普性文章,展示了欧阳自远院士从事地球科学、地外物质、天体化学、月球科学和比较行星学的研究历程;反映了他在完成繁重的科研与工程任务的同时,热心科学传播的强烈责任心。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农业转基因生物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5-4-2 10:02
【编者按】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首次将转基因科普与研发和安全管理并列。现从 曹小红 主编《 食品安全与卫生 》一书中摘录有关“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内容分期以飨读者,以助于读者深入了解转基因技术,正确看待转基因议题。 转基因技术 根据联合国粮 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法典委员会及《卡塔尔生物安全议定书》的定义,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外源遗传物质导入活细胞或生物体中产生基因重组现象,使之遗传并表达,有时也称之为“遗传工程”、“基因工程”和“遗传转化”。转基因技术常用的方法和工具包括显微注射、基因枪、电击法及脂质体等。 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手段,还存在不成熟和不确定性,使得与之相关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转基因生物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GMO)是指遗传物质基因发生改变的生物,其基因改变的方式是通过转基因技术,而不是以自然增殖或自然重组的方式,转基因生物包括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微生物三大类。 转基因食品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GMF)是指利用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在物种基因组中嵌入了(非同种)外源基因的食品,包括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农业生产调整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化学农药和肥料使用、改进农业生态平衡等重大任务,为此需要极大的提高农作物对各种生物的或非生物的逆境抗性,向市场提供数量更多、品质更好、营养更丰富的“绿色”食品和饲料,而转基因技术将为实现上述目标作出重要贡献。此外,转基因技术正在将植物和动物转变成制造药品、塑料、强力纤维等的“生物反应器”,农业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人类获取纤维、化工原料、药物以及可再生能源等的生产源泉。 农业转基因生物 由于基因添加和基因剔除这两大类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使之产生了相应的转基因农作物和基因剔除农作物。 转基因农作物 基因添加的例子很多,包括转入各种抗虫、抗除草剂、抗病、抗逆基因以及作物某种生产性能的基因。 1 抗虫转基因作物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它的诞生为害虫的防治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抗虫转基因作物的推广使用可以极大的地少农业中各种杀虫剂等农业化学控制物质的使用。 2 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关于除草剂的作用机理和生物对除草剂抗性机理的研究成果,为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除草剂植物新品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推广使用可以使作物在喷洒除草剂时不受影响和伤害。 3 抗病转基因作物 随着植物本身内在的抗病基因不断被发现,对各类病原菌致病机理也有了深入的了解,利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得抗病品种的策略也越来越丰富。抗病转基因作物包括抗细菌、抗真菌和抗病毒转基因作物。 抗细菌转基因育种主要集中在利用抗菌肽和抗菌蛋白方面,抗菌肽于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惜比古天蚕蛹中发现,其具有较强抗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活性,目前国外已将抗菌肽基因转入烟草和马铃薯中,我国也获得了抗立枯病的转基因马铃薯植株。 在抗真菌方面,转基因作物也有比较快的进展。几丁质是真菌细胞壁的组分之一,几丁质酶可破坏几丁质,现已从灵杆菌中分离出几丁质酶基因。并已将几丁质酶基因导入番茄、马铃薯、葛芭和甜菜。这一技术对蔬菜和果实类植物抗真菌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因工程研究的进展给病毒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途径,其中利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遗传转化将病毒外壳蛋白编码基因转入受体细胞中并使之表达。这些病毒外壳蛋白在植物细胞中的积累,能够抑制侵染病毒的复制,从而减轻症状或推迟病毒发生的时间。 4 抗逆转基因作物 抗逆基因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逆境条件下才能表达的某些基因和抗逆代谢过程中某些酶的研究。现已分离出大量与抗逆代谢相关的基因,如与抗(耐)盐有关的脯氨酸合成酶基因,及与抗冻有关的鱼类抗冻蛋白基因的研究。除了以上两类抗逆基因外,目前还克隆了一些与抗旱有关的基因,如茧蜜糖合成酶基因等。 5 品质改善的转基因作物 通过基因插入的方法还可以提高植物产品的品质。目前,植物品质的改良已成为植物选育的主要目标,一些有价值外源基因的导入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基因剔除农作物 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使植物某个基因的表达减少甚至消除,即它的mRNA或蛋白质减少以至完全消失,从而获得期望获得的作物生产性能或特性,这种剔除过程需要使用反义技术来完成。例如,番茄是一种呼吸跃变型果实,在储运过程中,由于迅速成熟而且不易控制,造成果实不宜储运而引起巨大损失。番茄果实成熟期间内部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包括色泽、风味和质地的改变),这些变化和衰老的发生是有关成熟基因表达的结果。其中,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在果实软化过程中起降解细胞壁的作用。因此,为了改变番茄的软化情况,就可利用反义技术抑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表达。目前,对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抑制已经产生了一种可以比普通番茄在茎蔓上保持更长时间不软化的番茄。 反义基因剔除技术除用于延长农产品的保存期外,还可被用来改良农作物的许多农艺和园艺性状,包括抗病毒能力、花色调节以及代谢途径转向等。 国外转基因食用作物的进展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最早开始进行转基因食用作物的研究,并在1996年将其商业化。之后世界上众多国家也都开始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研究并使部分研究成果进行商业化运作。目前,转基因作物在世界广泛种植,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是种植转基因作物面积最大的国家。我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量居世界第四,主要为转基因棉花。世界各国已经商业化转基因食用作物主要有大豆、甘薯、马铃薯、木薯及香蕉等。 美国杜邦公司培育了抗营养因子(如寡糖、水苏糖、棉子糖和半乳糖等)水平较低的大豆新品系。在大豆油品质改良方面,他们也取得若干新进展。目前这种新品系已开始大规模种植。 1998年,在第二届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大会上,美国科学家Prakash博士报告了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甘薯蛋白含量及品质方面的进展。他们将人工合成的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储藏蛋白基因整合到甘薯基因组后,两个转基因品系的储藏蛋白含量比对照增加2.5~5倍,而且产量也略有增加。 布宜诺斯艾利斯遗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创建了16个转基因马铃薯新品系,每个新品系均具有、个不同的抗病毒、抗真菌或抗细菌病基因。 木薯是世界上继水稻和玉米之后的第三大热量来源植物,也是非洲国家的主食之一。木薯产量因真菌、细菌和病毒病的危害而徘徊不前。国际热带农业和生物技术实验室(International Laboratory for Tropical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ILTAB)、国际热带农业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ropical Agriculture, CITA)和木薯生物技术网络共同发起的木薯基因组计划,旨在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加速木著的品种改良。该计划定位了300多个分子标记,而且已利用PVFHY创立的农杆菌介导体系将抗木薯花叶病毒基因和一种表达复制酶的抗病基因导入到木薯基因组中,并得到了转基因植株。 香蕉的转基因研究主要集中于提高抗病性和可食疫苗上。比利时科学家已经将编码抗Mycosphaerella fijiensis (香蕉最严重的真菌病害)的基因整合到香蕉的基因组中。 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现状 在近几年开展核酸扫描、基因定位和克隆技术、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已获得一批新的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如与水稻抗细菌、马铃薯富含赖氨酸蛋白、水稻胰蛋白酶抑制剂、天麻抗真菌蛋白、菊芋抗虫凝集素、水稻耐寒、耐盐碱等性状相关的基因,并已获得抗病、抗虫或改良品质的转基因水稻、玉米、烟草及花卉植物(如白掌、红掌、菊花、非洲菊等)。此外,韧皮部或果实中特异表达或诱导性启动子的分离,外源基因在体内表达的调控,从模式植物基因文库中筛选目的基因等基础工作也都取得了较好进展。在产业化开发方面,已涌现出10多种有实用价值的转基因植物进入大田试验,并已推广或商业化,如抗CMV及TMV的烟草、抗鳞翅目害虫的棉花、抗成熟和软化的番茄、抗CMV的甜椒和番茄、抗螟虫的水稻、抗鳞翅目害虫的杨树及抗病毒的马铃薯等。 近年来,利用动植物(特别是植物)为反应器生产药物和工业原料在国际上相当活跃,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十分薄弱。但我国转基因动物及其产业化研究正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转基因动物研究即运用基因动物乳汁生产基因药物的乳腺生物反应器技术,因其成本低、周期短及效益高等显著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已经成功获得了转基因小鼠、鱼及转基因猪、羊、鸡等具有快速生长能力或有抗病力的家禽、家畜等种系。转基因动物产品主要是药物,如干扰素等。此外,还有植物用、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产品等。总之,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农业生物技术大国。 但应注意,虽然生物技术产品显现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它对我国农业生产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之前还必须解决一系列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理地解决生物安全性问题,从而保证农业生物技术产品最终被社会广泛接受。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曹小红 主编《 食品安全与卫生 》(2013年6月第一版)一书。内容略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 食品安全与卫生 》从食品安全隐患的角度出发,从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污染三个方面进行讲解,并结合当前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预防和控制措施。 同时还介绍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生产过程的卫生安全管理、食品安全性评价与毒理学基本知识及食品安全管理等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 食品安全与卫生 》较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食品安全主要问题的基础知识与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420 次阅读|3 个评论
袁江洋:从历史的时空中理解科学及其历史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4-1 08:26
将哲学的思考与历史的探究密切结合在一起,在长时段的历史时空中理解科学及其历史。 这里呈现的是一个无形学院十余年持续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及成果。这个无形学院的大本营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学文化研究中心,其成员现在分属不同的学术机构。有关工作始于这样一种构想:将哲学的思考与历史的探究密切结合在一起,在长时段的历史时空中理解科学及其历史。 在这种长时段的视角中,我们可以找到两条相互交织的研究线索,其一是科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其二是科学实践的制度化进程。 在第一个维度上,我们可以在柯瓦雷(A. Koyrè)的科学思想史研究纲领、霍尔顿(J. Holton)的“基旨分析”,乃至在文德尔班(W. Windelband)关于“人类思想的永恒结构”的探讨中找到编史灵感;同时,也可以在默顿(R. K. Merton)社会学研究的“中层策略”中发见基于学科史的研究界面,如以物理学史、化学史等学科史为基础展开哲学思考,并将对于科学的哲学思考建立在这种思考之上。从科学编史学思考上升至科学哲学思考,这意味着,要回到原点重新思考一切问题,甚至有必要对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现的概念框架进行系统更新。 在思想史中,我们尝试沟通思想史方法与社会史方法,探讨新的综合的进路。 通过引入“SMV分析”(S:Science;M:Metaphysics or Methodology;V:Value analysis),我们尝试解析个人、群体乃至整个文化的知识传统及相关的科学传统。无论是对于一个像牛顿这样的“完整的人”,还是对于完整的科学家群体或科学文化,通过比较不同的思想家、不同的群体及不同的文化之间在S、M、V这三个界面上的差异,理解相关的历史互动进程。这种做法实际上预设这样一个前提,任何人类社会均是知识社会,只是不同社会或文化在不同时期对知识的类型有不同偏好。西方的知识传统中历来容纳着一个具有系统和相对独立意义的科学传统,而在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缺乏这种系统性,不存在与西方自然哲学相对应的完整的自然知识体系。最近,我们做了一个科学文化史的系统研究方案,对“人文传统”进行分类,借鉴柏拉图情感、理性、意志三分法,识别三类人文传统。其中, 以理性为特征的人文文化及相关传统,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文化及科学传统,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如启蒙运动以科学为典范。在此意义上,科学本身即是一种人文。 越出思想史界面,从哲学思考角度重置思考与分析进路,需以库恩、哈金(Ian Hacking)这样的当代科学哲学家乃至后现代相对主义论者为参照,而不仅仅是在由霍尔顿、默顿、萨顿(G. Sarton)、柯瓦雷等史学思想家构成的学术语境中思考问题。当然, 作为职业科学史学者,我们从来就不曾怀疑,在科学理论(指可演绎出可观察语句的理论)的背后,存在着一套形而上学的东西,这些东西,从科学史角度看,可谓根深蒂固、经久不变。它们是科学理论之母 ,可以保护理论,也可以孕育新理论。 在此意义上,科学本身即是一种人文。 转入科学史-科学哲学的综合思考,我们有以下一些明确的目标: 1 它要为实验正名,因此需要分析实验在哲学思考中、在历史上兴起与失落的过程,需要探讨20世纪以“假说-演绎模式”为核心来发展的科学哲学思潮,探讨何以由此走向相对主义。 2 它要回避简单回到逻辑经验主义老路的做法,因此,它从一开始便承认“观察渗透理论”,但却不认同“范式不可通约论”,因此,它要回答何以跨范式、跨style乃至跨文化理解是可能的——在此方面,我们可以以外部世界同一性及卡尔纳普“相似性原理”为参考资源,而且是必要的——因为这类理解和思考是创新的源泉。 3 它要从着重探讨空间上并置的“科学共同体”转向在长时段历史上的“学术思想谱系”,同时,要将科学-创新进程理解为“多主体游戏”,以“学术联合体”概念替代“共同体”。 4 它要基于学科史上的重要案例,揭示形而上学的长时段的历史作用。这些形而上学,是人类探索自然现象及过程的基本的智力底座,没有它们,连外部世界的同一性和统一性都无法为人类思想者所意识到,也就没有自然哲学,没有物理学、化学了。落实在学科史的界面上,如在化学史上,我们便可以看到元素论化学和原子论化学这两大化学传统(我们称之为元化学理论),自古希腊以降,这两大传统及相关实践相互交织、相互砥砺,终于在拉瓦锡(A. L. Lavoisier)、道尔顿(J. Dalton)时代导致了现代化学学科的诞生。光学史及其他许多学科史上亦存在类似现象。 5 它要揭示在理论缺位(前科学时期、科学理论更替期等)情形下,正是这些元科学理论引导着相关的实验探索,使之不致成为一盘散沙,由此,要研究或然性的“猜想”“推理”过程,如最佳说明推理(皮尔士“溯因推理”)等,借以说明人的智慧与人的经验探索之间的互动过程。 6 它要对实验探索进程作系统理解,区分实验的类型、层次(可将实验层次分为“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两个层面,下属各类平行实验、对照实验、探究性实验等),描述“实验的精致化进程”;它要恢复实验的判决性意义,以实验系统(而非单个实验,如单个可观察语句的检验)的整体支持与反驳来解释科学理论的接受或遭受拒斥的过程。 7 还有,它要以历史为指归,要趟过“史料的雷区”,在一系列的案例研究中站住脚跟,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研究的案例涉及波义耳(R. Boyle)、牛顿(I. Newton)、拉瓦锡、麦克斯韦(J. C. Maxwell)、海森伯(W. K. Heisenberg)与玻尔(N. Bohr)等。 《 科学的历史与哲学 》这套丛书的一半内容就是表现上述科学思想史-科学哲学探究进程的部分结论的。还有一半的内容用于呈现我们关于科学制度化进程研究的结果。 科学制度化的动因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者以求真为直接目标(如近代科学)、一者以致用为直接目标(如宗教、医疗)、另一者兼顾前二者,或表述为“求真+致用”(学院科学),或表述为“致用+求真”(国家科学)。 制度化研究通常属于社会学范畴,但这套丛书旨在从历史角度来考察制度化进程。历史方法就社会学研究而言,本来就是一种基本方法,与经验调查方法相当,如《金枝》《17世纪英格兰科学技术与社会》等作品均大量使用历史手法。 社会学中的制度研究主要涉及人才、资源、评价、互动机制等方面的制度,描述其结构与功能,并通过经验调查来呈现研究者的理论构造。历史视角下的“制度化进程”当然也涉及前述内容,但视角变化后,我们主要研究科学制度化进程的不同相态、动因及深层理念的制度表达。 现代科学的制度化进程,从历史角度看,可分为四个相互交错的相态,其一是科学技术学会的出现与发展,在此方面,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子类:以科学为主的(如皇家学会)、以技术为主的(如富兰克林学会),以及科学-技术兼顾型的(如月光社)学会;其二是现代科学诸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我们的研究只涉及化学学科)及相关社会化进程;其三是科学的国家化进程,所谓科学的国家化进程,系指科学作为子系统整合于国家机器之中并形成科学—技术—经济—军事—文化综合体的进程,在此进程中,科学系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往往随之下降;其四是超国家界面的科学,如苏东阵营、欧盟的科学技术体系以及国家之间合作兴办的科学事业。 除分相态研究外,丛书还包括一本带有 论述 制度化进程及动因的理论 著作。它试图说明,科学传统总是生长于更广泛的知识传统之中,由于各种文化传统相异,科学传统的发展路径亦相异;近代科学传统是世界文化长期汇聚之果;科学原发国家与后发国家的科学发展机制及路径相异;科学制度化进程不同相态在时间始于不同历史时段,其具体制度特征与相应的社会-文化与境及时代特征有关;科学制度化的动因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者以求真为直接目标(如近代科学)、一者以致用为直接目标(如宗教、医疗)、另一者兼顾前二者,或表述为“求真+致用”(学院科学),或表述为“致用+求真”(国家科学)。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袁江洋 主编《 科学的历史与哲学丛书 》的总序。 《 科学的历史与哲学丛书 》 贯彻从历史案例出发研究哲学、在哲学理念指导下分析历史的编撰理念。丛书分为科学哲学和科学制度化两个系列 ,每个系列五册,分别围绕同一个核心议题从五个不同方面展开研究,而同时每册著作又自成一部独立、完整的学术专著。 科学哲学系列 主要围绕科学认识的基础这一科学哲学中的关键性议题展开研究,试图立足于科学史,重构观察—理论—实验三者间的关系,通过引入元理论、实验系统等的新概念,重新分析科学史上的经典“判决性实验”,恢复实验在科学认识中的基础性地位。 《 判决性实验:拉瓦锡化学革命研究 》 (已出版) 《 牛顿光学思想研究 》 《 元科学理论与溯因推理 》 《实验、理论与形而上学》 《十一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制度化系列 从制度化进程的视角来研究科学发展的历史,这一视角基于这样的一种核心理念:科学的发展并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一种鼓励科学探索的精神理念和文化传统,一套鼓励并为科学探索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的制度及相应的机构逐渐建立、完善和推广的过程,我们将从这些角度出发,对现代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行重新解读。 《 科学无国界:欧盟科技体系研究 》 (已出版) 《 早期的富兰克林学会( 1824-1837 ) 》 (已出版) 《技术范型》 《 现代科学制度化进程研究 》 《 伯明翰月光社:科学、技术与工业的纽带 》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525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气化学领域的热点难点: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特征及模拟研究
sciencepress 2015-3-31 08:34
大气中的二次有机气溶胶 (SOA)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大气氧化的产物,是城区、郊区及偏远地区大气细颗粒物( PM 2.5 ,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 μm的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数千种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的有机组分的集合体,其中绝大多数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除此之外,二次有机气溶胶还和能见度降低、光化学烟雾、酸沉降、气候变化等局地、区域乃至全球尺度的环境问题相关,日益引起学术界、公众以及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能源、工业、交通等活动的日益频繁,我国的大气污染类型逐渐由单一的煤烟型污染向以城市群为中心的区域复合型污染转变。复合型污染的最终结果是二次污染物,尤其是以二次有机气溶胶为代表的细颗粒大量增加、大气氧化性增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城市细颗粒物污染形势十分严峻。 2003年~2012年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情况 2012年全国120个城市各首要污染物及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比例 2000年至今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表明,虽然经过了多年、多阶段的大气污染控制,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的比例有所上升,但大多数城市空气质量仍没能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而可吸入颗粒物几乎是所有这些城市的首要污染物。此外,我国城市有机气溶胶含量高,约占到 PM 2.5 质量浓度的三分之一,呈现出有机颗粒物污染严重的特征。这些都表明对颗粒物污染的控制,尤其是有机气溶胶污染的控制,将是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目前和未来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大气污染控制的重点和难点。 虽然二次有机气溶胶逐渐成为大气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但由于其成分和生成机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大气含量低、分析检测困难,也成为大气化学领域的研究难点。目前,我国针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研究甚少,研究工具、研究方法等也尚未形成系统。而作为我国城市大气细颗粒物最重要的组成之一,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的控制对细颗粒物的控制至关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大气污染特征、形成机制,并对其进行实验室和模型模拟十分必要。 SOA的研究方法 SOA的研究方法包括外场观测研究、实验室(烟雾箱)模拟研究和模型模拟研究等。 外场观测是指在所研究的地区通过实地布点、采样或直接测量的办法取得SOA数据,是了解SOA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最直接的手段。 实验室模拟研究通常利用烟雾箱进行,主要研究SOA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以及为SOA模型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模型模拟主要基于实验室研究结果,利用计算机模拟VOCs物种在大气中形成SOA的过程。 表 几种模拟SOA生成的大气化学机理比较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学院的前身)从2003年开始合作开展对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研究。研究针对我国颗粒物污染,尤其是二次粒子污染严重的特征,综合运用外场观测、烟雾箱实验和模型模拟等手段,重点考察高浓度的颗粒物对大气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影响。首先,以外场观测积累的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典型地区北京的二次有机气溶胶大气污染特征,并指认了对其生成贡献较大的挥发性有机物物种,为后续烟雾箱实验提供依据。其次,利用烟雾箱实验系统,重点考察了各主要前体物的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无机颗粒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的影响。最后,在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箱式模型和大尺度空气质量模型中分别引入实验室研究的量化结果,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评价。 北半球一些城市中心(蓝色)、城市下风向(黑色,城市下风向160 km以内)和偏远地区(紫色,城市下风向160 km以外) PM 1 的平均质量浓度及化学组成。北京的 PM 1 浓度( 71 μ g/m 3 )远高于其他城市和地区,是世界上空气污染严重的特大型城市之一。 作为上述研究的承担者,我们深悉信息的交流与分享是促进科学研究进步与发展的动力,我们有责任将目前国内外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研究进展和我们积累的成果与方法进行发表,供二次有机气溶胶外场观测、实验室模拟和模型模拟的研究者以及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控制的决策者参考,并向同行专家求教。 《 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特征及模拟研究 》全书共分为13章,从外场观测、实验室研究、模型模拟三个角度展开,主要内容包括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研究意义和方法、大气污染特征、烟雾箱实验技术和结果、箱式模型模拟以及大尺度空气质量模型的模拟等。在编写上既考虑了专业研究人员的需要,又考虑了普通读者的需求。全书力图将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理论研究与其控制决策相关联。 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相关研究是大气环境化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涉及多学科的复杂问题。愿本书的出版对读者了解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的形成规律和控制途径有所帮助,并进一步推动该方向的研究和技术发展。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郝吉明 、吕子峰、楚碧武、武山、赵喆 等著 《 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特征及模拟研究 》 一书 郝吉明 撰写的 前言 ,标题为编者所加。 二次有机气溶胶是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成分之一,对人体健康、空气质量、气候变化等都有严重影响。 《 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特征及模拟研究 》系统地阐述了二次有机气溶胶的概念、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及模型模拟等。 基于外场观测的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数据,本书研究了典型地区北京的二次有机气溶胶大气污染特征,指认了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贡献大的挥发性有机物物种;利用烟雾箱实验系统,考察了二次有机气溶胶各主要前体物的气溶胶生成潜势,研究了无机颗粒物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的影响规律;构建了甲苯光氧化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箱式模型,分别在箱式模型和大尺度的空气质量模型中引入烟雾箱实验量化结果,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评价。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阳自远院士为科学出版社“科学之光”院士专家论坛开讲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3-30 09:37
科学出版社继在2014年成功举办科技出版论坛及系列讲座后,2015年的系列高端论坛和讲座——“科学之光”院士专家论坛也拉开序幕。2015年3月27日上午,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的欧阳自远先生应邀来到科学出版社,作为“科学之光”院士专家论坛的首期嘉宾,为参会者做了一次精彩的科普讲座。  欧阳院士的讲座首先揭开了月球的神秘面纱,介绍了月球的起源和各种性质与特征,揭示了小天体撞击地球的“祸”与“福”,介绍了人类第一次探月高潮——美、苏的空间霸权竞争,第二次月球探测高潮——军事、能源、资源和特殊环境的前景。作为“嫦娥之父”他还重点介绍了中国月球探测的起步与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使命与拓展试验重返月球的缘由,嫦娥三号与嫦娥工程的后续发展等等。 参加讲座的听众除科学出版社全体编辑外,还有科研工作者代表和来自美术馆后街小学的60多名师生。欧阳院士的报告历时两个多小时,向听众展示了大量的幻灯片和珍贵的视频资料,报告图文并茂、讲解深入浅出,现场听众随欧阳院士一起遨游太空,接受了一次航天探月科普知识的洗礼。 “科学之光”院士专家论坛由科学出版社主办,论坛将自2015年起持续举办,主要邀请两院院士、科学家为出版、学术、教育界人士普及科学知识,介绍科学前沿动态,以达到拓宽科技视野、接触科技前沿、增长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为各界人士共襄科技传播大计提供交流平台,为科学普及与传播工作尽绵薄之力。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2859 次阅读|2 个评论
你酗酒吗?你抑郁吗?从医生的问诊要点了解神经系统问题
sciencepress 2015-3-30 09:06
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往往是许多系统疾病的首发表现。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非常困难,因为神经系统大部分结构在查体时无法直接触及,仅靠表面的观察也难以了解其复杂的组织结构和完整的功能。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过程中,需要详细地采集病史,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神经系统正常或异常的结论。 运动小人, 显示运动中枢与皮质支配定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1.脚趾;2.踝;3.膝;4.臀;5.躯干;6.肩;7.肘;8.腕;9.手;10.小指;11.环指;12.中指;13.食指;14.拇指;15.颈;16.眉;17.眼睑与眼球;18.面;19.唇;20.颊;21.舌;22.吞咽;23.咀嚼;24.泌涎;25.发声 摘自Penfield W, Rasmussen T. The Cerebral Cortex of Man. New York, Macmillan, 1950 并非所有的神经科问题都那样复杂深奥,我们先从医生判断患者是否酗酒的例子开始吧。 你酗酒吗? 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是否饮酒、吸烟、吸毒、饮用咖啡/ 茶或软饮料等。如果患者已经改变原来的习惯,还要追问其改变的原因。患者一般不会主动提供自己酗酒或吸毒的病史,当被问及时,往往会含糊其辞或矢口否认。有些酗酒者只承认自己少量饮酒,因此所获得的有关吸毒和酗酒的病史通常并不准确。为了准确掌握饮酒对患者生活的影响,可以采用CAGE 调查表。 判断患者是否酗酒的提问方法 CAGE 问题 你是否曾经想过减少饮酒量? 是否有人批评你饮酒而让你感到生气? 你对自己饮酒行为是否感到内疚? 你是否曾经在晨起时使用某种方法让自己消除醉意、保持清醒? HALT 问题 你是否常常通过饮酒让自己兴奋? 你喜欢独自一个人饮酒吗? 你是否经常有渴望饮酒的感觉? 你是否注意到自己好像对乙醇耐受了? BUMP 问题 你是否有过失去知觉的情况? 你是否曾经过量饮酒(喝酒比预计量多而且喝了很多之后还要继续喝)? 你是否曾经为了治疗某种疾病而饮酒(控制焦虑抑郁或手抖)? 你是否经常存储酒类以备饮用? 如果对CAGE问题中有一个回答“是”,要怀疑患者可能酗酒,如果四个问题的回答均为“是”,则肯定为酗酒。HALT 和BUMP 调查表的功能与CAGE相似。 这其实就是医生神经系统病史采集过程中了解患者生活史的一个片段—— 怎么样,你酗酒吗? 神经系统病史 在疾病诊断过程中,病史无疑具有重要作用,神经科疾病诊断也不例外。在神经科许多常见病的诊断过程中,几乎完全是依靠病史的采集,比如反复发作的头痛、头晕、睡眠障碍、发作性意识丧失等。这些疾病仅表现为主观症状,而没有任何体征,对此只能通过患者的描述来了解病变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病史采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对诊断有利的临床资料。在很多情况下,医生可以从患者的主诉中获得其他方式无法得到的重要诊断信息。了解患者的个人史、生活史及患者自身对疾病的反应等对于诊断也同样重要。 今天我们就从医生采集患者神经系统病史的过程中,通过神经 系统回顾(ROS) 的一些问诊要点,让您了解掌握一些有关神经系统疾病的基本知识。 在社区基层保健单位中,通过系统回顾(ROS)可以发现患者主诉以外的健康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可能不需要处理。在专科临床工作中,通过系统回顾,可以发现本专科以外其他系统的问题,这对于目前疾病的诊断可能具有重要的辅助价值,因为神经科疾病可能会累及多个系统。对于临床表现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通过对神经系统不同功能的进一步回顾,也可以发现除了患者主诉以外的其他神经系统问题。 以下列出了对神经系统进行全面回顾的主要内容。 神经系统回顾:对于有神经系统主诉患者的问诊要点 有无癫痫发作或原因不明的意识障碍 头痛 眩晕或头昏眼花 视力下降 复视 听力下降 耳鸣 语言或吞咽困难 无力、动作缓慢、动作异常 麻木、刺痛 震颤 步态异常、平衡或协调障碍 括约肌障碍或性功能障碍 思维或记忆障碍 失眠或睡眠增多 抑郁症状(见下表) 注: 摘自Campbell WW, Pridgeon RP. Practical Primer of Clinical Neurology. Philadelphia: Lip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2002。 有些患者同时伴有抑郁,下表列出的为抑郁症的主要症状,可供参考—— 你抑郁吗? 提示抑郁症的一些症状 抑郁情绪,悲伤 不明原因的体重增加或减少 食欲亢进或减退 睡眠障碍 精力减退、厌倦、疲乏 日常活动失去兴趣 快感缺乏 罪恶感或无价值感 自杀想法 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 性功能障碍 注意力不集中或做事犹豫不决 记忆力下降 注: 摘自Campbell WW, Pridgeon RP. Practical Primer of Clinical Neurology. Philadelphia: Lip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2002。 涉及全身的系统回顾有助于为当前疾病提供重要的信息。 全身系统回顾:主要项目及可能相关的疾病 一般情况 体重下降(抑郁、肿瘤) 精神委靡(抑郁) 寒战/ 发热(不明原因的感染) 头部 头痛(多种原因均可) 外伤(硬膜下血肿) 眼睛 折光状态、晶状体、折光手术史 一过性的视力丧失(黑矇) 进行性视力下降(视神经病) 复视(多种疾病均可) 上睑下垂(重症肌无力) 眼干(干燥综合征) 光敏感(偏头痛) 眼痛(视神经炎) 耳 听力下降(听神经瘤) 分泌物(胆脂瘤) 耳鸣(梅尼埃病) 眩晕(前庭病变) 疱疹(带状疱疹) 鼻 嗅觉缺失症(嗅沟脑膜瘤) 分泌物(脑脊液鼻漏) 口 舌体刺痛(营养物质缺乏) 颈部 疼痛(神经根病) 强直(脑膜炎) 心血管系统 心脏病(可见于多种情况) 跛行(神经性或血管性病变) 高血压(脑血管病) 心律失常(脑栓塞) 呼吸系统 呼吸困难(神经肌肉疾病) 哮喘(系统性血管炎) 肺结核(脑膜炎) 胃肠道 食欲改变(下丘脑损害) 过度口渴(糖尿病、尿崩症) 吞咽困难(重症肌无力) 便秘(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神经胃肠型线粒体脑肌病) 呕吐(颅内压增高) 肝炎(血管炎、冷球蛋白血症) 泌尿生殖系统 尿失禁(神经源性膀胱) 尿潴留(神经源性膀胱) 阳痿(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多尿(糖尿病或尿崩症) 习惯性流产(抗心磷脂综合征) 性传播疾病(神经梅毒) 尿色改变( 卟啉病、横纹肌溶解症) 月经史 末次月经间隔时间和避孕方法 口服避孕药史(脑卒中) 激素替代疗法(偏头痛) 内分泌 泌乳(垂体瘤) 停经(垂体功能不足) 手足增大(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疾病(可见于多种情况) 肌肉骨骼 关节炎(结缔组织病) 肌肉痉挛(ALS) 肌痛(肌病) 血液系统 贫血(维生素B12 缺乏) 深静脉血栓(抗磷脂综合征) 皮肤 皮疹(莱姆病、药物反应) 叮咬伤(莱姆病、立克次体感染、蜱性麻痹) 胎记(斑痣性错构瘤病) 精神症状 抑郁(可见于多种情况) 精神症状(CJD) 幻觉(路易体病) 夸张(神经梅毒) 在进行系统回顾时,偶尔会遇到主诉繁多的患者,多个系统均有不适,但不能用任何器质性疾病来解释。Briquet综合征患者有躯体化障碍,往往会有多种躯体疾病的主诉;其叙述病史时极为生动,并且言语夸张。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William W. Campbell 著, 崔丽英 等译 《 DeJong神经系统检查 》(中文翻译版,原书第7版) 一书。 《 DeJong神经系统检查 》自1950年首次出版至今已经是第7版,一直备受欢迎,被公认为是百科全书式著作。 本书面向临床,将解剖、生理和症候学相结合,图文并茂,内容既丰富细致,又简明实用,对神经系统检查做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其内容编排有助于临床思维的培养。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464 次阅读|0 个评论
纳米技术的发展远景:美国国家纳米计划(NNI)十年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3-27 08:17
作者: Mihail C. Roco 纳米技术的定义 (始于 1999 年的“纳米技术研究方向”) 纳米技术是指在 1-100 nm范围内操控原子和分子尺度的物质,并利用这一尺度下单个原子或分子或其集团行为的特性和现象的能力,旨在通过设计其小尺度结构来创建具有全新特性和功能的材料、器件和系统。这是经济有效地改变材料特性的终极前沿,也是制造业和分子医学的最有效尺度。相同的原理和工具用于不同的相关领域将有助于为纳米尺度科学、工程和技术建立统一的平台。从单个原子或分子行为向原子和分子组装集体行为的过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纳米技术充分利用了这一天然的界限。 1999 年制订的纳米技术构想推动了美国国家纳米计划(NNI) 和其他国内国际研发规划的设立,激起了全球的纳米技术研发热潮。 图 分两个基本阶段创建一个新的领域和社区(“NS &E”指纳米科学和纳米工程) 在该计划的第一个十年期间,主要工作集中在建立纳米尺度的基础知识。截至2009年,在价值约1万亿美元的全球纳米产品市场上,由新知识产生的产品约占四分之一,其中约910亿美元为美国产品,包括纳米元件。 图 工业原型开始和纳米技术商业化的时间轴:2010~2020 年新一代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引入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到2020年它将成为一项通用技术,这期间会产生四代产品,按其结构和动态复杂性递增的顺序:①被动的纳米结构;②主动的纳米结构;③纳米系统;④分子纳米体系。到2020年,纳米科学和工程知识以及纳米系统的集成将更进一步增加和拓展,纳米技术将大量应用于工业、医药、计算领域,更好地理解和保护大自然。 图 碳纳米管电缆和片材平台 (由 Nanocomp Technologies, Inc. 的 Peter L. Antoinette 以及 R. Ridgley、NRO 提供,2010) 纳米技术在全世界的迅速发展见证了这一概念和趋势的变革力量,并展现出一幅多种科研领域协同创新的宏伟蓝图。 本文在此简要叙述2000年以来NNI在国际范围内发展所获得的经验教训,以及最重要的——纳米技术界应该如何应对未来的发展。 经验教训 1.经过十年发展后尚未完全实现的目标 实现纳米尺度“材料设计”和复合材料的通用方法:阻碍发展的原因是直接的理论建立、建模和模拟工具以及具有足够分辨率的测量技术尚未就绪。 可持续发展项目:用于能源解决方案的纳米技术仅在计划启动五年后便形成了良好的势头,而用于水过滤、海水淡化和气候研究的纳米技术的研发经费仍然不足;目前,我们尚不清楚是否由于利益相关方比其他部门更缺乏组织,拉动作用和协作不足,从而导致这些主题纳米技术研发的资金短缺。 传播纳米技术的公众意识;对纳米技术有所认知的公众比例较低,约为 30%;这对增加公众参与监理来说是一大挑战。 2.2000打破质疑,2010 达成目标 科学论文和发明数量激增:纳米技术的增长速度为准指数(年增长18~35%),比其他科学领域平均值高出至少两倍。 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的重大进展:纳米技术的研发推动了大量跨学科项目、组织和共同体的建立。 据估计,美国纳米技术研发投资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约 30 %(政府和私营部门,深入的纵向发展和新领域的横向发展):2000–2008 年期间发展速度始终保持在 25~30%。 3.十年发展后超出预期的成就 2002~2003 年后的主要行业参与:例如,超过 5400 家美国公司在 2008 年发表了论文、专利和/或产品;摩尔定律在过去十年中持续得到验证,尽管在 2000 年曾有人严重质疑发展趋势是否能够继续到纳米级。 多个科学和工程领域发生超过预期的发现和进展,包括等离子体、超材料、自旋电子学、石墨烯、癌症检查和治疗、药物输送、合成生物学、神经形态工程和量子信息系统。 国际纳米技术团体的形成及其不断增长的实力,包括纳米技术的 EHS 和 ELSI:这些发展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而监管研究的推出更是意料之外。 4.十年的主要经验教训 需要对纳米尺度的理论、直接测量和模拟继续进行重点投资;纳米技术仍处于形成阶段。 除了研发新的纳米结构金属、聚合物和陶瓷外,传统行业中也潜藏着纳米技术研发的绝佳机会,如纺织、木材和造纸、塑料、农业和食品行业。需要改进公私合作机制,为有针对性的发展计划建立财团或平台。 有必要促进科学、工程学与转化型研究之间更紧密的结合,同时创造就业机会。 有必要继续加强利益相关团体和公众参与纳米技术监管。 未来纳米技术研究和发展的愿景 本报告总结了各方对未来纳米技术研究和发展的愿景,从整体和各领域角度出发进行了论述(工具、制造、应用、基础设施、监管等),旨在根据纳米技术界的顶尖专家们提供的咨询,为纳米技术研发提供长期和及时的愿景报告。 整体而言,近十年来,NNI 一直是美国乃至全球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发展与应用的主要推动力,由于意识到该技术的基础科学、经济和社会价值,许多其他国家还将继续快速扩大其纳米技术相关研发项目。 除了产品、工具和医疗外,纳米技术研发无疑还将对教学、成像、基础设施、发明、公众接受程度、文化、法律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的架构产生深远影响。1997~2000 年,美国科研机构制定了纳米技术研发愿景,这一愿景在国家纳米计划的第一个十年(2001~2010 年)中已经实现。本报告的目的是将这一愿景延伸到未来十年,即 2020 年及更远的未来。 长期愿景是 NNI 最初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目标是探索新现象和过程、开发统一的纳米级科学与工程平台,利用分子和纳米尺度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提高生产效率。为了配合这些目标,纳米技术研发作出了广泛的社会承诺,包括预计到 2015 年,每年以纳米技术为主导的产品总值将达到 1 万亿美元,这将需要 200 万具备纳米技术相关技能的工人。纳米技术论文和专利的数量以每年 25% 的增长率迅速增加,市场增长率将紧随这一发展趋势,预计到 2020 年,以纳米技术为主要性能组件的产品总值将达到约 3 万亿美元。纳米技术市场及相关就业机会预计将每三年翻一番。 纳米技术不断迎来各个领域的新科学和工程挑战,如纳米系统组装、纳米生物技术和纳米生物医学、开发先进工具、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影响研究。论文、专利和全球投资趋势仍有望实现准指数增长,几年内可能出现潜在拐点。因此需要利益相关方参与持续的长期规划、跨学科活动和采取预见性措施。 未来十年,由于多个主流发展趋势发生了转变,纳米技术的挑战可能会转向新的方向: 从专注于创建单一纳米元件到专注于建立复杂的主动式纳米系统; 从专业或原型研发到先进材料、纳米化工、电子、医药中的大规模使用; 从先进材料、纳米电子和化学工业应用扩大到新的相关领域,如能源、食品和农业、纳米医学以及纳米尺度的工程模拟等需要高竞争力解决方案的领域; 从纳米尺度的第一原理认知到加快知识发展,应用领域中的发现率仍有极大变化; 从几乎没有专门的基础设施到为纳米技术研究、教育、工艺、制造、工具和标准建立完善的方案和设施。 虽然我们可能高估了纳米技术在短期内的发展,但如果我们在未来几年内加大教育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力度,纳米技术在医疗、生产效率和环保方面的长期影响却被低估了。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必须在未来十年内关注纳米技术发展的四个不同方面,包括:①加深对自然界的理解,推动知识进步;②寻求经济和社会解决方案,推动材料进步;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推动全球进步;④全民参与监管,推动道德进步。 作者 Mihail C. Roco 曾作为 NSET 小组委员会创会主席,帮助协调 NNI 计划,并与国际纳米技术政策领域进行了大量互动。本文是作者根据自身在纳米技术领域的丰富经验编写而成,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NSTC/NSET 或 NSF 立场。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米黑尔·罗科、查德·米尔金、马克·赫尔萨姆 主编, 白春礼 等译 《 面向2020年社会需求的纳米科技研究 》 一书。 纳米科技作为新兴的前沿科技领域,是全球关注的焦点,正在对社会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纳米科学与技术:面向2020年社会需求的纳米科技研究》 为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出版的科技政策报告。 该书简要地叙述了过去十年中纳米技术在基础知识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发展,同时探讨了2020年以后美国和全球纳米技术企业的发展潜力,旨在重新定义纳米科学与工程学融合的研发目标,在未来十年中使纳米技术成为一项通用技术。纳米技术未来愿景借鉴了美国该领域专家的科学见解、过往的经验教训,此外,由主要作者主办或联合主办的5次国际头脑风暴会议中,来自35个国家的参与者也提供了宝贵的全球视野。 全书共13章,涉及纳米科技的各个领域,包括理论计算、纳米制造、生物医学、能源存储、环境健康与安全等,全面总结了过去十年纳米科技的成就,规划了未来十年纳米科技的发展计划和重点领域。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655 次阅读|2 个评论
传承精神,延续经典——纪念郑国锠院士诞辰100周年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3-25 10:06
郑国锠传略 郑国锠(1914~2012),江苏常熟人。植物细胞学家、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博物系。曾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他长期从事生物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1978年编写国内第一部高等院校教材《细胞生物学》并草拟《细胞生物学教学大纲》。1980年在国内首先开设细胞生物学专业,并主持召开了全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成立大会。多次举办了全国细胞生物学师资讲习班和实验课班,为国内培养了大量细胞生物学教学与科研人才。 在科学研究方面,他长期从事植物细胞融合和细胞工程的研究。早期他发表的有关植物体细胞染色体减数的论文提出,体细胞同源染色体在前期分离,后期形成双纺锤体、最后形成4个单倍体,这被国际细胞学公认为体细胞内出现的染色体减数机制之一。在细胞融合方面,研究了细胞融合的起因、机理及其生物学意义;近年来又进行了胞间连丝和胞质通道生物发生的过程及其功能,细胞骨架和核骨架与细胞融合运动的关系的研究。首先肯定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运动是自发的正常生理现象,发现核液运动和收缩蛋白与染色体穿壁运动有密切的关系,而染色体穿壁运动后出现的染色体突变又与核型进化和B染色体的起源有关。他的科研成果,于1985年和1986年两次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3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贾鹏飞,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郑国锠院士一直致力于研究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的起因、机制及其生物学意义,取得了具有创见性的成果。图为电镜拍摄的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的过程。 1978年,郑先生授命编写了国内第一部高等教材《细胞生物学》,并草拟《细胞生物学》教学大纲,1980年《细胞生物学》出版,连续印刷8万余册,1992年又出第二版,并多次重印。2014年正值郑先生诞辰100周年,他的两位学生杨维才、贾鹏飞共同编著,特此出版《郑国锠细胞生物学》,纪念郑先生为中国细胞生物学科研与教育工作所作贡献,并把他的科研成果传承后世。 谨以此书 纪念郑国锠先生诞辰100周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教授为 《郑国锠细胞生物学》 题写书名: 前 言 2006年9月15日回母校参加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院60周年庆典暨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学术研讨会,其间去看望恩师郑国锠先生,先生提出让我们修订《细胞生物学》一书,至今已有八年多了。原计划修订完后作为先生百岁生日献礼,不曾想先生于2012年10月12日突然仙逝,未能见到修订完的版本,实在遗憾。为了纪念恩师郑国锠先生及其对我国细胞生物学做出的贡献,现以《郑国锠细胞生物学》出版,以表达我们对先生永恒的纪念。谨以此书献给郑先生一百周年诞辰纪念! 郑国锠先生编著的《细胞生物学》于1980年3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我国第一本细胞生物学教材,对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大学生有较大影响。本书是在原郑国锠先生所著《细胞生物学》(1991年第二版)的基础上,根据作者多年科研和教学的经验,大规模修订而成。由于距第二版出版时间间隔较长,因此本书除在写作风格和章节结构上与原书基本保持一致外,在内容、插图及版式上均做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和更新,注重了本书的可读性和完整性。 全书图片540余幅,全彩印刷,使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 本书在结构上共分为3篇17章,包括细胞及其研究方法、细胞质和它的细胞器、细胞周期与细胞生长调控三大部分基本内容。在章节结构上,去掉了第二版中第15章《细胞遗传与细胞工程》、第17章《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新增第15章《细胞衰老与死亡》和第16章《细胞通信》。同时,在第14章的细胞增殖中增加“癌细胞”,在第17章中增加“细胞分化和干细胞”等新内容。在内容上,对原书60%以上的部分进行了更新,增加了有关“最新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细胞质膜识别和融合”、“内质网质量控制”、“内质网胁迫”、“线粒体自噬”、“蛋白质转运机制”、“过氧化物酶体生物发生”、“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细胞衰老与死亡机制”、“动植物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以及“细胞分化和干细胞研究”等多个领域的最新进展。这样,在知识点上,不仅涵盖了细胞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同时,也紧紧抓住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为读者展示了各个不同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学科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几乎全部图片均为重新绘制的3D示意图或作者最新实验活动的显微镜照片,制作精美。 本次修订中,还对书中所有的插图和照片进行了精心的制作和选择。所有插图均由专业的绘图公司重新绘制,尽可能多的采用三维制作方法绘制出立体的结构和示意图,使读者能比较容易的理解众多微观和抽象的细胞学结构和原理。文中所采用的照片,绝大部分由作者提供,也有少量来自其他学界同仁的无私馈赠,这些照片大大提高了本书的质量和可读性。此外,本书在排版时,采用全彩色图片和文字,排版方式也采用目前国际通用的模式,这些都提高了本书的质量,从而使读者能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文中内容。 杨维才,贾鹏飞 2014年12月30 《郑国锠细胞生物学》名家评论 郑国锠先生是我国细胞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开创者之一。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兰州大学读书时就受教于先生,而先生编著的《细胞生物学》也是我们当年使用的基本教材,对我后来从事细胞生物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八十年代的很多生物学学生就是读了先生的书而得到了细胞生物学的启蒙教育。八年前,先生委托他的弟子杨维才和贾鹏飞两位学者对他编著的《细胞生物学》进行修订。经过两位学者艰苦的努力,这本纪念郑国锠先生100周年诞辰的《郑国锠细胞生物学》终于完稿并出版了。 《郑国锠细胞生物学》给我总体的感觉是清晰、翔实、新颖。该书总体结构清晰明了,文字简明易懂,书中所配的插图和照片美观精确;该书各章节内容翔实,较全面的涵盖了动物和植物两大类细胞的基本知识;此外,与先前的《细胞生物学》版本相比,该书还包含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研究方法。因为该书的清晰、翔实、新颖,我认为它不仅是一本优秀的细胞生物学基础教材,也是细胞生物学领域学者一本很好的工具书。 舒红兵 中国科学院院士 武汉大学 2015年1月4日 八十年代始读郑国锠先生的《细胞生物学》,在那国内教材稀缺的年代,曾如获至宝。九十年代再读郑先生的《细胞生物学》第二版,以及郑先生与翟中和先生共同主编的《细胞生物学进展》I、II、III卷等著作,犹如随师入门、叹观殿堂楼宇。今有幸又读新版《郑国锠细胞生物学》,既怀续学之心,又兼授业之需,内心百感可知。新著由郑先生高足杨维才和贾鹏飞续订,取舍有致,为读者编撰了精确、易懂、悦读的细胞生物学相关信息,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动物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知识,同时还尽力引入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新的研究方法,使读者能够适时把握该学科发展的前沿和趋势。全书结构清晰,言语简明易懂,插图美观精致,章节内容充实。提要和复习为本书又一亮点,使读者能够迅速查找、加深理解并强化记忆本章基本知识和重要概念,恰如点睛。新著不仅是一本优质的细胞生物学基础教材,还将为相关领域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开启一座知识宝库的大门。 张传茂 北京大学 《郑国锠细胞生物学》 结构完整,内容详实,涵盖了动、植物两大类细胞的基本知识,是一本难得的细胞生物学教科书。该书兼顾基础知识教学与学科前沿进展介绍,使之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广泛的读者群。其文字严谨准确;叙述简明易懂;图表精致美观,形象地阐述了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领悟,也便于学生们复习与自学。课后的提要和小结更有画龙点睛之妙,加深了读者对知识要点和重要概念的学习与记忆。此外,该书对一些相关研究方法的推介有利于学生对实验技能的了解与掌握,使得该书不仅是本科生,也是研究生们的良师益友。 孙蒙祥 武汉大学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生物学卷》(第二分册)与《 郑国锠细胞生物学 》 两种书。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80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世界气象日 │ 风云可测——叶笃正和他的气象学专著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5-3-24 08:55
叶笃正(1916.2—2013.10),中国现代气象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原副院长。1940年叶笃正毕业于清华大学气象系,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50年10月回国投身新中国气象事业,坐看风云七十载。 1916年,中国有了第一份气候记录,但是在1949年以前,中国的现代气象科学几乎是一片空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因气象科学对农业、国防、民生都有重大影响,国家通过建立气象网点、培养人才等方式发展这门科学。在故国的召唤之下,留学在外的叶笃正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于1950年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的怀抱,以满怀的激情和坚定的决心投入到国家的科学建设中。继竺可桢、赵九章、涂长望等人之后,中国从此又多了一名气象学科的大家。 叶笃正是中国近代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高原气象学、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东亚大气环流、大气运动理论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高成就。他的研究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有开拓性的作用。20世纪40年代以前,国外气象学界普遍认为,大气环流主要是因为气压分布不均匀产生运动的结果。只有少数人认为大气环流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风场。大气环流究竟是气压场还是风场起了主导作用?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也是天气预报的关键之一。叶笃正不迷信权威,下定决心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他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建立了大气运动适应尺度理论。他认为:不同空间尺度的大气运动都有特征尺度,当实际运动的空间尺度大于特征尺度时,气压场起主导作用;当运动的空间尺度小于特征尺度时,风场则起主导作用。叶笃正的理论在当时来说是具有独创性的,他的研究成果成为数值天气预报的重要理论基础。叶笃正还深入研究了东亚大气环流的演变,他打破了当时人们认为的“东亚大气环流的演变是渐变的”这一观念,认为突变才是东亚大气环流的演变规律。在大气环流理论和动力气象理论的基础上,他对高原上天气系统作了一系列的探讨。叶笃正对高原天气的探索让国际上接受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的概念,为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基础。 叶笃正和国内同行们的经年探索,充分证明了气象是可以被预测的。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无一不在国际上引起轰动,并为天气预报、气象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叶笃正笔耕不辍,不间断地向世人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气象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出版社开始陆续出版叶笃正气象学方面的研究著作。1958年《大气环流的若干基本问题》(叶笃正、朱抱真合著)出版后,引起了国外气象学界的反响。叶笃正的这一发现为研究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季风的爆发和撤退,以及开展气候的季度预测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60年叶笃正和陶诗言、杨鑑初、顾震潮等合著了《西藏高原气象学》,1979年他又和高由禧一起发表了《青藏高原气象学》。这些著作是在他多年与同事们在青藏高原所做的艰苦考察基础上撰写的,著作的发表标志着气象学中一个新的分支学科——“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建立。而这一学科直到现在依然吸引着世界各地气象专家不断开展研究。 科学出版社在1962年还出版了叶笃正、陶诗言、杨鑑初合著的《北半球冬季阻塞形势的研究》,这部专著分析了阻塞形势,对天气预报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1988年叶笃正编著的《动力气象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由此,科学出版社在气象学方面出版了一系列参考性强、有重要影响力的著作。 提到叶笃正,不能不提的就是《动力气象学》一书。这部书虽然出版于1988年,但是追溯它的起源就要到20世纪50年代了。1958年,叶笃正担任了由赵九章创办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教授,并为首任系主任。除了主持系里的日常业务之外,他还为学生开设动力气象课程。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和大量的气象学资料,亲自编写了“天气动力学”课程讲义。在其他大学里的气象专业里,普通气象学、天气学和动力气象学是作为三门课程分开教授的,叶笃正却打破常规,认为这三门课程彼此之间联系性很强,于是便将三门课的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为学生们讲授。叶笃正抓住了这三门学科既互相联系又彼此区别的地方,教学方式深入浅出,热情洋溢地在这门课上宣讲了自己半生以来的学术思想。他授课水平很高,理论联系实际,常常在课上谈起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令学生们耳目一新。叶笃正为青年人打开了知识世界的大门,因此深得学生爱戴。他的这份讲义旁征博引、资料丰富,也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半个世纪以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气物理专业1958级的老校友们回忆起当年的授业恩师叶笃正来仍然记忆犹新。但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叶笃正的研究工作便被迫中断了。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叶笃正才赢来了他的科学生涯的另一个春天。 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并结合当时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叶笃正于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设的“天气动力学”时所编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王必魁和李崇银最终完成《动力气象学》一书,经叶笃正审定后由科学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这部约50万字的著作系统而清晰地阐述了动力气象学的基本内容,更囊括了20世纪20—80年代国内外关于动力气象学的研究进展。这部著作是叶笃正多年研究动力气象学理论的总结,也反映了这门学科在当时的发展情况。这本气象学经典教科书在问世以后,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重要的基础教材;时至今日,它仍然是气象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参考书目之一。 本文 作者 胡晓菁, 由刘四旦摘编自 科学出版社编《 科学出版60年 》 一书 。 该书为科学出版社成立60年纪念文集。从国家和科学院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展示科学出版社的工作,体现科技出版国家队的功能和作用,通过里程碑意义出版物,记载我社与中国科学院乃至中国科学一路同行的历史。以学科为线索,划分15个学科,每个学科精选10种左右标志性图书,每种图书以1000字左右介绍,发掘图书背后的历史故事。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766 次阅读|8 个评论
世界森林日,带您走进森林文化之旅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5-3-23 09:03
森林文化 森林是人类的发源地,是人类文明的滥觞。人类从森林中走来,创立了灿烂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人类既依托森林、又毁坏森林;既离开森林,又渴望回归森林,这反映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与森林的复杂关系,以及人类社会进步对森林提供产品不断变化的新需求。 森林文化是人和森林形成的一种互动关系,也是在人类经营森林的过程体现出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此为您讲述一些森林与人文精神、文学艺术之间的故事。 森林文化与人文精神 森林有可直观感知的美学价值,而且,面对人性、人格建设的需要,它还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借鉴价值。表现为以森林为载体所表现的人文精神。如以松柏象征挺拔独立,四季常青;以竹比喻虚心劲节,刚直不阿;以梅表征凌霜傲雪、不惧严冬。再如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像胡杨的宁死不屈,凤凰木的热烈奔放,玉兰的素洁飘逸,柳树的婀娜多姿,桑梓的厚实稳定,木棉的新奇瑰丽等,集中体现了森林的包容、坚韧等精神内涵。自古有“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之说,当代称红柳、胡 杨、沙枣为大漠三友,表达的正是森林的人文情怀。 森林文化与社会习俗密切相连。森林文化最初与乡土民俗、风情交织在一起,而后受道、儒、释诸家的影响,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与丰富内涵的文化体系(叶文凯,1989)。森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所处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繁荣程度密切相关,同时,森林文化又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影响并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与社会习俗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森林民俗文化是人类在森林经营管理实践中,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具体表现为民俗、风俗、礼俗、习惯等。 地带的差异造成森林文化的差异。不同民族在认识和利用森林过程表现出了不同森林背景和不同文化品位。诸多的少数民族,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山地森林环境,其宗教、风俗、习惯、情趣,以及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表达,显出个别性和差异性,正是这种个别性和差异性,造成了森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森林文化在森林民俗领域中,可以通过人们对山林的祭祀活动、有关森林的节庆日及森林图腾崇拜等具体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哈尼族的“分区育林”与“种子孙树”,布朗族的“龙林”崇拜与盗树罚种规约,白族民间的“族中公约”与“立树惩戒”,京族的“翁管制度”与畲族的“罚酒禁林”。人们在村前社坛植树,在亲人的墓地种植松柏,在山林边缘树立护林防火的石碑等也是森林行为文化的一部分。 森林文化与森林类型分布相关。我国版图辽阔,森林类型多样。北方和南方,干旱和润湿,山地和海岛,各有不同类型森林分布,从而显示出不同地域森林文化的特征。闽、粤、台、沿海一带,广植榕树,城乡榕荫,随处可见,这一带人对榕树特别崇拜,形成崇榕文化。海南以椰树为对象,椰树、沙滩、大海、构筑椰树文化。南方的林区如闽西北、湘西南、桂西南等杉木用材林区,植杉护杉用杉,并有“女儿杉”习俗。北方多以柏、槐、柳为主,诸多古柏、古槐、古柳均在长江以北,大家熟知的孔林、孟母林、关林等基本由柏树组成。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洪洞县西北,相传为明代洪武三年山西移民聚集地,虽古槐已朽,又植新槐,但歌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传流至今。洪洞大槐树便非同一般古槐了。与南方的杉文化、棕榈文化、榕文化不同,北方是以柏文化、槐文化、柳文化为主。东北地区,是红松故乡,沿袭的是红松文化。白桦林灰白素洁,景观独特,成为许多摄影家、画家制作的背景。东北大兴安岭地区,住桦皮屋,划桦皮船,用桦皮桶,形成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白桦文化。江南水乡,则以梅花、桃花为主调,传播梅花文化和桃花文化。南方一带山民吃梅、赏梅,还以梅花五瓣寓意欢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等五福。说到桃花,既有春天“山桃红花满上头”,又有故乡“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桃花源还是诸多文人说不清的理想境界。 森林文化与文学艺术 森林具有人类最普遍的审美意义和强大的生命力,森林之美具有超越时间、空间、地域、民族和意识形态的特点。马克思早就指出,社会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并进一步指出,自然之美是真美,森林之美是美中之美。森林不仅陶冶人们的性情,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而且可以培养人们爱祖国、爱社会、爱人类、爱自然的高尚情操。因此,森林文化是健康的人民大众的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都得益于森林的灵感与启迪。如奥地利著名音乐家施特劳斯(Strauss)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其优美的旋律,既有跌宕起伏之势,又有行云流水之美;而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等作品中,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都离不开森林,千姿百态的森林景观、花草树木成了他们笔下借物抒情的工具,并融入其名篇佳作之中。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是以草木花果作为传递感情之信物,如折杨柳以送别,插茱萸以思亲,借萱草喻忘忧,托红豆寄相思等;以飞禽走兽的啼鸣引发幽思愉悦之情;如虎啸威风、猿啼悲凉、杜鹃啼血、鹧鹄鸣愁、黄莺欢唱、莺歌燕舞等。打开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可以说,有多少文学艺术大师曾被雄奇秀丽的山林泉石之美所陶醉,他们的情感在森林之美、自然之美的熏陶之中得到净化与升华,创作出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和流传百世的水墨丹青。 在人类文化的宏伟大厦中,森林成为艺术的基础,是许许多多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如绘画、雕塑、造型艺术及工艺制作等文化作品都是建立在森林文化基础之上而形成和发展的。著名的画家、摄影家、书法家都有不少描写自然美、森林美的佳作。世界很多的名人名家受益于自然和森林,在自然和森林中寻觅创作灵感。如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董其昌主张的“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也以诗为境”体现的是物我两化的境界。俄罗斯民族对森林的执著、深厚的热爱,造就了18 世纪、19 世纪的庄园文化,它是园林、建筑、雕塑、绘画、戏剧等艺术的综合体现。肖邦《仲夏夜之梦序曲》描写了夏天密林中寂静和神奇色彩;德国古典音乐家韦伯的《自由射手》一开头就描写射手在森林中驰骋场面;柏利兹的《幻想交响乐》第三章,娓娓叙述夏日傍晚的乡间小路、牧歌、森林。 我国古代不少森林文学作品具有朦胧的生态思想,尤其着重表现了农耕文明时代崇尚和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念与理想。像陶渊明所表现的归隐山水、物我两得的生态思想,“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杜甫《江畔独寻花七绝句》(其六)的生态意识则比较隐蔽,“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述的是江畔黄四娘家花蹊的春天景象,呈现了一个真情真性、自在自由的纯粹自然。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当代语境下,森林文学的生态意识、生态思想日益强烈和突出,并成为生态文学的一支重要力量。龚举善《“21 世纪文学”的八大趋向》说:“20 世纪70 年代末期以来,‘森林文学’、‘湿地文学’、‘草原文学’、‘动物文学’等次第登场,随着现代生态思想的产生与崛起,森林生态文学作品的数量及其在森林文学中的比例急剧增长。”森林文学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文学生态思索的排头兵,其中张长的《希望的绿叶》是早期森林生态文学的代表作。20 世纪80年代以来,一大批作家涉足森林生态文学创作,其中报告文学以徐刚及其《伐木者,醒来》等为代表,小说以哲夫的“黑色生态批判”系列等为代表。 因此,从森林的文学功能来看,森林美的形态(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生态美),森林美的范畴(优美、崇高、雄壮、秀、奇、灵、色、香等),森林对于人的各种情感体验,森林所固有的自然生态形态等都是文艺作品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陈幸良 等编著 《 中国森林供给问题研究 》 一书。 《 中国森林供给问题研究 》从森林的功能和作用入手,首次引入森林供给的概念,系统地对中国森林供给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主要内容包括森林供给的理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森林供给、中国森林现状分析、森林供给的政策环境、森林生态服务供给、森林实物产品供给、森林文化服务供给等。本书应用最新公布的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研究了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与森林相关的重点问题,分析了森林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的供给趋势,提出了政策建议。 世界森林日 更多精彩文章: 《 世界森林日│“森林浴”及森林医学 》 《 世界森林日│森林调控PM2.5等颗粒物的研究》 另有周末重磅文章 《 详解 | 2015年度十大新兴技术 》,敬请关注: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163 次阅读|4 个评论
水稻的一生
sciencepress 2015-3-20 08:49
早在10年前我就萌生要撰写一本关于 水稻生殖器官发育图谱 专著的念头,如今这一愿望终得以实现,也让(我这个)“水稻迷”有了新“归宿”,即我已从当年在农场进行水稻丰产试验的宏观实践转入到了在细胞和亚细胞水平上探讨稻米粒重和品质形成的微观研究。 ——王忠 王忠,江苏无锡人,从事植物生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77年江苏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留校任教。1982年江苏农学院应用植物生理学研究生毕业,同年获中科院生物学部理学硕士学位。1991年和1998年曾两次由国家公派赴日本留学。1993年破格晋升教授,1998聘为博士导师。现任扬州大学植物生理学教研室主任,植物学科博士点带头人,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扬州市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委员。 国以民为本,民以粮为安,粮以稻为先。水稻(rice,Oryza sativa)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世界上有1/3以上的人以稻米为主食,我国更是水稻生产与稻米消费的第一大国,水稻栽培面积约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1/3,产量接近粮食总量的1/2,以稻米为主食的人口有2/3。稻米产量的高低及其品质的优劣与国民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国的生物学家和农学工作者都十分重视水稻的研究和生产。 从生长(growth)的角度看,水稻一生,即水稻的全生育期可分为营养生长(vegetative growth)和生殖生长(reproductive growth)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划分通常以幼穗分化(panicle dierentiation)为界限。从种子萌发到幼穗分化前为营养生长阶段,主要进行根、茎、叶和分蘖等营养器官的扩大生长;从幼穗开始分化到稻谷成熟为生殖生长阶段,主要进行幼穗、颖花、子房和颖果等生殖器官的形成和发育。 图Ⅰ 水稻一生示意图( 王忠和郑彦坤 制作) 图Ⅰ展示了水稻一生中植株形态、主要器官的生长曲线和生育时期的划分。根据水稻植株发育的状况,可将水稻一生粗分为幼苗期、分蘖期、长穗期和结实期4个时期。前两个时期植株进行营养生长;第三个时期为幼穗分化到抽穗的长穗期,茎叶和幼穗同时生长,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并进期;最后一个时期植株主要进行生殖生长。根据水稻植株外部形态,又可将水稻整个生育期细分为幼苗期、有效分蘖期、无效分蘖期、长穗期、开花期、乳熟期、腊熟期和完熟期共8个生育时期。即将粗分的分蘖期细分为有效分蘖期和无效分蘖期2个时期;粗分的结实期细分为开花期、乳熟期、腊熟期和完熟期4个时期。 从生命周期(life cycle)的角度看,水稻一生,即从发生到死亡要经历无性和有性两个世代,无性世代也称孢子体世代(sporophyte generation),有性世代也称配子体世代(gametophytic generation)。水稻的孢子体是由根、茎、叶、穗、颖花、颖果等构成的植物体,而配子体是由雄蕊花药中产生的花粉粒和由雌蕊子房胚珠中产生的胚囊构成。孢子体世代包括:种子萌发长成植株,到开花前雌蕊中的胚囊母细胞的形成和雄蕊中花粉母细胞形成为止的这一阶段,而配子体世代是从胚囊母细胞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大孢子四分体(未成熟胚囊)和小孢子四分体(未成熟花粉粒)开始直到成熟胚囊和花粉粒形成为止的整个阶段。虽然水稻的世代交替是孢子体的无性世代占绝对优势,配子体还寄生于孢子体上,其发育离不开孢子体的营养供应;然而,植物完成生命周期离不开配子体的发育,只有配子体世代和孢子体世代有规律地交替进行才能完成世代延续。由于水稻的配子体微小,并深藏在孢子体中,非肉眼所能窥见,因而有关水稻有性世代过程至今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探明。图Ⅱ是著者根据现有知识绘制的水稻生命周期的图解,展示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的过程和两者间的关系。 图Ⅱ 水稻的生命周期的图解( 王忠 制作) 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营养生长的好坏决定着生殖器官形成和物质积累的数量和质量。水稻生殖生长主要进行颖花发生和颖果生长发育,生殖生长的好坏,尤其是颖果的发育和充实状况决定着稻米的产量和品质形成。因此,了解水稻一生各时期的生育特点,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发育规律,生命周期中两个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变化过程,协调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之间的关系,促进颖果的发育和物质积累,对水稻高产优质生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 Ⅲ 水稻开闭颖的过程(王忠和成勤勤) 《 水稻的开花与结实:水稻生殖器官发育图谱 》 主要总结我们课题组在水稻开花结实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介绍稻穗的形态建成和颖果的发育过程。着重从显微和超微结构上描述生殖器官形成和结构的特点;描述雌雄蕊、浆片、胚、胚乳等器官在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从生理上阐明水稻开闭颖、胚胎形成、胚乳发育和贮藏物质积累等机理。同时也介绍营养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旨在为水稻的高产优质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 图 Ⅳ “血糯”颖果发育过程中形态和色泽的变化(柳敏和王忠,2011)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王忠 著 《 水稻的开花与结实:水稻生殖器官发育图谱 》 一书。 《 水稻的开花与结实:水稻生殖器官发育图谱 》 图文并茂,注释详尽,在简述水稻幼穗和颖果发育过程的基础上,着重从显微和超微结构上描述水稻小穗轴、浆片和雌雄蕊在开闭颖过程中及胚和胚乳在颖果发育过程中的结构变化;从生理上阐明水稻开闭颖、双受精、胚乳细胞发育和贮藏物质积累的机理;并简要介绍了水稻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小麦、大麦、玉米和高粱等颖果生长和胚乳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变化。全书有200个精致图表,展示了著者在以水稻为主的五大谷物上进行的开花结实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这些成果为水稻等谷物的结构和生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45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宋健的科学家风范
热度 7 sciencepress 2015-3-19 08:36
【编者按】近日,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控制论、系统工程和航空航天技术专家宋健获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在此摘编 《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中有关 宋健先生的部分纪传文字以飨读者,展示科学家的风范,也向宋先生致敬并祝贺! 宋健(1931 ~ ),山东荣成人。控制论、系统工程和航天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立了最优控制场论、线性系统的最速系统综合理论和点测控相耦合的分布参数系统理论。首创人口控制论交叉学科,建立了人口控制模型,发现和证明了“人口生育双向极限定律”。在导弹控制系统和反导反卫武器设计,以及通信卫星的发射定点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成功发起“星火计划” 和“ 火炬计划”,推动了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发起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中国古代史研究开辟了新道路。 不论是早期作为科研人员,还是后来身居领导岗位,勤奋治学是宋健的一贯作风。从20 世纪50 年代末到21 世纪初,他在系统控制论、导弹航天、人口控制论以及交叉科学研究领域,先后发表科学论文180 余篇,科技著作10 余种。宋健有强烈的追求知识的激情和敏锐的洞察力,有能力同时对多种学科发生兴趣,且又不是浅尝辄止。这是他能集多方面成就于一身的重要原因。 由于在控制论科学领域的开创性成就,宋健于1978 年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1979 年获国防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98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工程控制论》 (钱学森原著修订版) 1982 年获全国优秀科技著作奖。由于“人口控制论” 的创立和“人口发展稳定性理论” 的发现,于1987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际数学建模学会最高奖——爱因斯坦奖。1989 年获苏联宇航奖。1997年获意大利列奥纳多·达·芬奇杰出贡献奖。1998 年获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终身成就奖。 宋健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 ~2002 年出任中国工程院院长。曾先后被聘为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和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是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与数学研究院荣誉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校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他是美国哈佛大学、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和得克萨斯大学的访问教授,美国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终生荣誉教授。被授予美国休斯敦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创价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是俄罗斯科学院、瑞典皇家工程院、美国国家工程院、塞尔维亚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以及墨西哥工程院、阿根廷国家工程院通讯院士。 勤奋,是伴随宋健一生的特质。他克己奉公,一丝不苟。担任行政领导时,每天工作至凌晨两点。完成当日公务之后,才开始控制论和其他科技领域的研究和学习。虽然他的工作繁忙而紧张,但生活却很有节奏。虽已年逾八旬,仍坚持早八晚六,每天到办公室上班。晚上,他经常散步,不论春夏秋冬,风雨无阻。这已成为他锻炼身体和思考问题的特有方式。 宋健思路敏捷。与人交谈时,连珠炮似的新想法令人应接不暇。他珍惜时间,工作效率很高。每次出差,随身的拉杆箱里装的是满满一箱书,且绝对不托运。其他的东西能丢,书是万万丢不得的。在飞机上、火车上随时阅读各种中外文科学书籍,或向随行的专家请教自己不熟悉的学科知识和讨论该领域世界发展前沿动态。出国工作访问之余,书店是必至之所。他逐期阅读英国《自然》 周刊和美国《科学》 杂志等中、外文期刊,数十年不辍,已成习惯。宋健的知识涉猎和阅读兴趣非常广泛。他随身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各个领域的知识。他对地质学、天文学、生物学等专业知识的钻研深度令人叹服。在国外参观访问时,拉丁文的物种学名以及生物学、医学英文名词常能脱口而出。 宋健平易近人,从不以官位自居。他非常尊敬老一代科学家,对前辈革命家、科学家有深厚感情。他钟爱着科技界同侪,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他为青年一代科学人才的成长和接班殚精筹谋,积极倡导培养和造就青年一代科学家和工程师。 宋健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管理者,是一位身体力行、言行一致的卓越实践者、开拓者。多年的知识积累和勤奋严谨的治学作风,使宋健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修养于一身。宋健多次申明自己的信念: 大自然安排我们出生在这个大地上,中国人民哺育我们成长,为中国人民的幸福和利益而生、而战、而死,这是“天赋人责”。 宋健主要论著 宋健,韩京清. 1962. 线性最速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综合理论. 数学进展,5 (4): 264-284. 宋健. 1963. 具有一般质量指标的最优控制系统的综合方法. 自动化学报,1 (1): 12-21. 宋健,于景元. 1975. 带有常微分控制器的分布参数反馈系统. 中国科学,(2): 141-166. 宋健,于景元. 1979. 点测量点控制的分布参数系统. 中国科学,(2): 131-141. 钱学森,宋健. 1980/1981. 工程控制论. 上、下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宋健,于景元,李广元. 1980. 关于中国人口发展问题的定量研究报告. 世界经济调研,5. 宋健. 1980. 人口发展的双线性最优控制. 自动化学报,6 (6): 241-249. 宋健. 1981. 推力和阻力作用下火箭横向振动分析. 国防科技报告. 宋健,于景元. 1981. 人口系统的稳定性理论和临界妇女生育率. 自动化学报,(1): 1-12. 宋健,于景元. 1985. 人口控制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宋健,于景元. 1991. 人口生育率双向极限. 中国科学(B 辑),5: 505-511. 宋健. 1991. 科学与社会系统论.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宋健. 1998. 论科技兴邦.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宋健. 1999. 宋健科学论文选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宋健. 2001. 高维函数和流形在低维可视空间中的最优表达. 科学通报,46 (12): 977-984. 宋健. 2002. 世纪之鹄.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宋健. 2007. 航天纵横.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宋健. 2011. 觉醒悟远.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宋健,等. 2011. 中国百年人口. 北京: 中国人口出版社. 宋健. 2012. 悬理与真理. 前沿科学,(1): 4-16. ( 任洪涛,郑晓光)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信息科学与技术卷 》 (第一分册)一书。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千位华人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和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321 次阅读|10 个评论
求解食品安全 │ 肉禽蛋食品安全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5-3-16 08:12
【求解食品安全】 系列 之三,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课题“食品原料安全控制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成果。 本期直面肉禽蛋食品安全问题,深入剖析我国肉禽蛋食品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以及在肉禽蛋食品安全控制技术方面的差距。 根据2006-2012年国家质检总局和各省市质监局监督抽查结果显示,我国肉禽蛋食品安全水平趋势稳中趋好。其中肉与肉制品抽检合格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鲜肉不合格项主要集中在兽药残留超标,肉制品主要集中在微生物超标和食品添加剂的超量使用上。蛋品合格率更高,部分省市的蛋制品抽检合格率甚至达到100%。 与全国质量监督抽查结果相对应的是,肉禽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依然高发。2001至2013年中央电视台报道的69件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中,与肉禽蛋食品相关的事件共20起,占到了近29%。可见与肉禽蛋食品整体安全水平相比,肉禽蛋食品安全的局部问题仍很突出,病死肉、注水肉、以次充好、掺杂使假、违法使用违禁药物等现象,仍然是食品安全治理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通过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可以看出,养殖和生鲜环节是肉禽蛋食品安全事件高发区。 2001-2013年中央电视台报道的与肉禽蛋食品相关的食品安全事件 一、 肉禽蛋食品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1、 源头污染潜在安全隐患 农作物滥用农药、化肥等造成农药残留过高,最终导致饲料污染;转基因农作物作为饲料是否存在潜在安全风险,需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饲养环节非法使用违禁或淘汰药物(如瘦肉精),滥用兽药(如抗生素、激素、兴奋剂等),最终导致兽药残留过高;违法喂食非食用物质,如在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硫酸铜等,以提高蛋白质指标或皮毛价值;新饲料的应用及饲料的不规范使用,导致原料肉磷酸盐含量过高;污染水体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会在畜体中富集,进而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害。 2、 屠宰加工环节潜在安全隐患 新的“注水肉”潜在风险:局部地区出现在生猪饲料中添加特殊药物,药物经体内代谢后,使猪感到口渴,进而大量饮水,且不排泄,待时机成熟对过度饮水的猪进行宰杀,从中牟取暴利;检验检疫技术及装备水平落后,检验检疫成本高,导致屠宰环节漏检率极大,实现头头检疫根本不现实;交叉污染现象较为严重,加工装备设施、加工媒介、加工过程、健康病畜交叉接触等造成致病菌污染; 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不健全,屠宰、冷冻、冷却、分割温度控制不合理,导致腐败变质。 3、 肉制品加工环节潜在安全隐患 超量超范围使用添加剂(如亚硝酸盐、苯甲酸钠等),使用成分不明的复配型添加剂,躲避监管;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如在肉制品加工中使用含有致癌物的皮革蛋白粉;使用掺假作伪或差、劣、病等原辅料:使用皮毛动物如貉子、狐狸等生产肉制品(多集中在河北、东北地区),如“酱牛肉”、“酱驴肉”。主要存在两方面安全隐患:一方面未经检验检疫,另一方面重金属超标;违规使用老母猪肉,通过注射牛肉香精、加入色素等方法,冒充其他畜肉来欺诈消费者,如用老母猪肉制作“酱牛肉”等;利用过期肉进行回收,作为工业生产原料;违法销售病死畜禽,使用病死畜禽加工肉制品。屠宰企业对病死畜禽不进行无害化处理,不法商贩收购加工病害畜禽,违法进行制售活动;以价格低廉的鸡肉、鸭肉为原料,添加牛油、羊油制成调制品,冒充价格高昂的牛羊肉等;以鸡肉、鸭肉或宠物肉等为原料,通过牛羊油、排泄物等浸泡,冒充烧烤肉类食品;肉制品中新资源食品的应用缺少风险评估,如鳄鱼肉、貉子肉、狐狸肉等,需要有严格的审查制度作为保障;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畜禽杂碎进口国,由于畜禽杂碎的特殊性,更易蓄积有害物质,重金属、农兽药残留量比一般的肉高很多,存在很大的食品安全隐患;使用品质低劣的香辛料、辅料等,香辛料存在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过高等问题,植物性辅料中含有蛋白过敏因子。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单胞增生李斯特菌、肉毒梭菌等病原微生物是造成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4、 流通销售环节潜在安全隐患 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冷链体系不完善,存在冷链中断等问题;存在流通环节制假贩假、以次充好、将腐败变质食品重新流通等现象;运输、储存过程中卫生条件差、从业者素质较低操作不当造成二次污染。 二、 我国肉禽蛋食品安全控制技术 存在的差距分析 1、 畜牧养殖水平差距分析 目前,我国畜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和新的起点。畜牧业发展对现代农业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在逐步加大,但同时面临一系列棘手的矛盾和问题,严重阻碍着现代畜牧业的建设步伐。良种资源方面,国外商用杂交种大量“侵入”,致使国内名优品种资源濒临灭绝。目前我国大多数育种公司的繁育体系中顶端核心种畜禽资源长期依赖进口,对于种畜禽我国都处于“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恶性循环中,许多引进品种都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畜禽疫病防治方面,我国畜牧饲养60%以上采取分散户养方式,生产及防疫不规范,防疫难度大,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由于各地区的技术和管理的差异,使得我国对畜牧业疫病的监控力度参差不齐。总体说来,兽医防治体系不健全,与国际兽医卫生组织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畜禽疾病问题严重。畜禽产品安全方面,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物和饲料添加剂等在畜牧业中的广泛应用,因操作和使用不规范以及监督措施不到位,造成畜产品中时有兽药、重金属和激素的残留。养殖场和产品加工厂存在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直接污染畜产品,限制了出口和内销。生态环境方面,畜牧业环境污染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大多数养殖户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忽视排污设施建设,污染治理设施简陋,治理手段落后。大剂量使用高铜、高锌及其它金属元素等矿物质添加剂,造成排泄物中矿物质含量超标而影响土壤生态。草原生态也面临危害,90%的可利用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草原超载过牧严重。我国畜牧养殖业亟待破解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2、 产业化水平差距分析 我国是世界第一畜禽生产大国,但不是畜禽生产强国。生产加工能力较低,整体水平急需提高。作为全球肉类产量最多、生产增长最快的国家,我国肉制品的加工量与巨大的生肉产量不太相称。我国肉类行业的发展基础还相当薄弱,肉类产业的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大规模的现代生产方式与传统的小生产方式并存,先进的流通方式与落后流通方式并存,发达的城市市场与分散的农村市场并存。肉类加工企业数量庞大,技术装备落后,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不强,在物流配送、保鲜包装、营销手段等方面,传统落后的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没有形成现代化的经营体系,很大部分产品是通过集贸市场销售的。尤其是技术落后的小企业众多,影响了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我国肉类加工企业规模偏小,工业化程度和生产集中度有待于提高。以猪肉为例,2006年我国行业前三强双汇发展、雨润食品和大众食品(金锣)的屠宰总量不到我国生猪屠宰总量的5%,而美国前三家肉类加工企业总体市场份额已超过65%。我国猪肉加工前四强双汇发展、大众食品(金锣)、雨润食品和得利斯的加工能力占规模以上企业加工能力的比重不到10%,而美国猪肉前四强加工能力的比重在50%以上,荷兰猪肉前三强加工能力比重超过74%。目前,我国的屠宰及肉制品产业非常分散,全国肉类行业有3万多家畜禽定点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96家,行业集中度比较低。 3、 加工水平差距分析 目前我国肉类工业仍以初加工产品居多,精深加工产品比重较低,2010年我国肉类制品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15.1%,而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则达到60%~70%。近年来,我国肉制品深加工率稳步提高。在未来的几年中,随着规模以上企业的快速发展、中式传统肉制品的工业化等众多因素的共同推动,肉制品深加工的比重将得到迅速提高。国内畜牧养殖、肉类生产的产业链还比较脆弱。 加工产品方面,在发达国家市场上,低温肉制品为主导产品,而我国低温肉制品起步较晚,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整体上在原辅料初始菌数控制、加工环境工艺操作等卫生条件的有效控制技术、食品加工高新技术的应用(辐射技术、微波技术、超高压技术、抗菌包装技术和新型气调包装技术)、冷链流通保障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我国,传统风味肉制品品种约有500多种,主要是为数不多的腌腊、酱卤、烧烤、干制品和一些低档的肠类制品,生产工艺大多为非连续性生产,问题主要表现为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开发能力不足。 4、 加工装备水平差距分析 加工装备水平是一个行业发展的标志,也是行业发展的保障。我国在肉类加工相关机械设备和肉类烹饪相关设备方面还是短板,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近年来,我国食品机械的研制、生产水平虽有进步,但其内在性能、外观等方面仍有诸多缺点,整体水平较发达国家落后近20年,主要是与一些关键技术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滞后有关,缺乏食品本身科研成果的基础性支撑。以包装机械为例,我国食品包装机械已基本满足国内的需求,传动复杂、技术含量高的设备,并呈现出现规模化、成套化、自动化的趋势。当前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提高包装机械及整个包装系统的通用能力和多功能集成能力,已将微机控制、激光技术、人工智能、光导纤维、图像传感、工业机器人等高新技术成熟的应用于包装机械,使得包装机械产品的性能、外观质量有显著的提升。而我国的包装机械在产品品种、成套数量、产品稳定性、可靠性,以及新产品开发能力等方面差距较大。 在畜禽屠宰、肉类加工机械方面,我国许多产品主要还是仿制国外产品,引进后稍加国产化改进,难以做到开发创新。并且在产品研制上以西式肉制品设备为主,传统中式肉制品连续生产设备缺乏。这是中式肉制品难以达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大力开发传统肉类食品加工机械,是我国肉类食品机械行业未来的希望。 5、 技术创新体系差距分析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类加工产业研究比较薄弱,急需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例如对传统肉制品品质形成机理不清楚,使得质量难以控制,加工难以规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传统肉制品面临巨大挑战;由于对成熟作用认识不够,对其机制研究不够,我国大部分牛羊肉嫩度不够,难以出口,高档产品还依赖进口;由于对凝胶形成机理研究不够,使我国肉制品整体品质较差,为了达到良好胶凝效果,大量使用胶凝剂,影响了肉品工业的形象;由于对加工过程中有害产物了解不够,加上消费者偏好油炸类食品,未能很好控制致癌物质产生;由于对肉品质量缺乏研究,一方面使我国肉类工业因保水问题每年损失达十多亿元,另一方面,一些注水肉不断在市场中出现;对肉制品动物源、植物源成分鉴别研究不够,致使肉制品中掺杂使假现象难以有效监控;对肉类中腐败微生物和致病微生物研究不够,造成防腐剂滥用,甚至肉类食品难以达到预订保质期而腐败,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畜禽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不够,造成大量可利用资源浪费,并污染了环境。 6、 质量标准体系差距分析 肉类食品标准覆盖面不完全,某些重要标准缺失。中式肉制品中如肉羹肉汤类产品、熏烤类等肉制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但是国内相关的标准还很少,使得此类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当前市场上不断涌现出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等)、非热加工技术生产的食品,利用添加益生菌和酶制剂等技术生产的食品,目前对于这类新技术食品,我国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标准,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与肉类食品质量安全密切相关的掺杂使假问题,目前国家也没有出台完备的检验检测标准。 标准制定程序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定的科学依据需要强化。与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肉类相关标准相比,我国肉类标准的制定程序不够严谨,法律规定较为原则和抽象。如CAC法典将风险评估作为制定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的前提条件和科学依据。而我国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类的添加使用、残留限量要求等标准制定中缺乏必要的风险评估资料的支持。 现行标准与国际标准不接轨。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大了对国际标准的采用力度。但是我国在跟踪国际标准变化方面,难以做到及时跟踪和应对,例如,我国在2008年对“ISO 4133:1979肉与肉制品 葡萄糖酸-δ-内酯含量的测定”修改采用为“GB/T 9695.17-2008”国标,但是此ISO标准已经于2002年废止。 7、 社会化服务体系差距分析 欧美澳新等发达国家肉类生产加工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相对比较完善,从畜禽品种选育到疾病防治、检疫监测及其产品保鲜、物流供应等方面都有相关的科研单位、协会、组织机构等进行指导。这些国家的科研服务机构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多单位、多部门协同合作,形成了科学研究、农业生产、食品工业、市场营销为一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先进的科研服务体系和健全的推广体系使这些国家的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居世界领先水平。而我国相关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相关行业协会在连接政府和生产企业,连接科研机构和成果应用企业方面还没有发挥出应用的桥梁作用;国内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不完善,造成新的科研成果难以快速应用于生产领域;产学研联合体系不完善,许多科研成果难以应用到实际生产,而企业急需技术却难以获得。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孙宝国 主编的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课题成果《 食品原料安全控制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 一书中 ,由 北京食品研究院乔晓玲、臧明伍编写《肉禽蛋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一文 。该书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食品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战略研究”之课题“ 食品原料安全控制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的成果。 从食品添加剂、粮食行业、肉禽蛋行业、乳品行业、水产品行业五个食品重点行业入手,详细阐述了国内外在这个五个重点行业的安全控制技术水平现状与趋势,提出了我国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中长期发展方向和政策咨询意见,为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控制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保障我国食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更多【求解食品安全】系列文章,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 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微信。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006 次阅读|9 个评论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sciencepress 2015-3-14 08:12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微信! 周六(3月14日)微信,9:00发布: 这个世界怎了?专家解读传染病一波接着一波来袭的风险因素 媒体报道北京今年麻疹超500例,流感疫情或回升。想及近年来SARS、H7N9、埃博拉……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一波接着一波来袭,专家解读导致疫情的主要风险因素。 周日 (3月15日) 微信,9:00发布 求解食品安全 │ 肉禽蛋食品安全 【求解食品安全】 系列 之三,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课题“食品原料安全控制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成果。 本期直面肉禽蛋食品安全问题,深入剖析我国肉禽蛋食品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以及在肉禽蛋食品安全控制技术方面的差距。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2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求解食品安全 │ 食品添加剂
热度 9 sciencepress 2015-3-12 08:39
【编者按】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几年来,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此,我们从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课题“ 食品原料安全控制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成果摘编部分内容,重点关注食品添加剂、粮食、肉禽蛋、乳品、水产品五大重点食品行业在安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食品原料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和安全管理经验,以飨读者。本期关注 食品添加剂安全 。 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力地推动了整个食品工业的发展进程。可以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目前,近97%的食品中使用各类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 我国《食品安全法》中将 食品添加剂定义为“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食品添加剂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为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因此,它一般不单独作为食品来食用;二是既包括人工合成的物质,也包括天然物质;三是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 按功能的不同,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将食品添加剂分为23类,主要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剂、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食品用香料、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及其他。 我国食品添加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监管制度 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的监管体系,以食品的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为主,确立统一领导、各部门分段,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体系。但无法避免 部门之间不能有效协调配合,常常出现真空区和互相推诿不作为的情况,这是我国现在食品安全改善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 表 中国食品添加剂的有关管理法律法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的规定,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与使用,必须严格按照《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不得经营、使用不符合《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的食品添加剂。但是《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中很少涉及到对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以及使用等方面的规定,而对生产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的具体要求和规定是《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卫生规范》。《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中规定,应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有关规定为依据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者实施卫生管理与监督,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与食品添加剂相关的法律条款,仅在标识、实施以及检验等方面有所体现,其他方面的卫生监督管理规定一般仅适用于食品,而不能被广泛的用于食品添加剂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之中。 食品添加剂的生产过程中,对于不符合卫生管理标准的生产行为无处罚依据。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往往与《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卫生规范》的要求不相符合,通常会出现以下情况:在对食品原料及相应的食品添加剂进行加工、处理、储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处理方式不合理,场所欠缺的问题;在流水线上未采取专业的分区管理模式,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设备、工具、以及存放容器等没有进行专业分区管理;内外环境不符合卫生管理标准;食品添加剂生产人员的个人卫生工作没做到位等。 图 我国食品添加剂相关标准。包括使用标准、产品标准、生产规范、标签和检测方法五类。 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实行许可审批管理,但许可内容和方式在《食品安全法》实施前后有所不同。《食品安全法》实施前,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许可按照卫生许可证的要求审核、批准,主要审查企业的生产环境和条件是否符合食品添加剂生产的卫生要求,这部分由原国家卫生部负责,食品添加剂产品的标准由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负责,而产品的检验则由原国家质检总局负责。《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取消了食品添加剂企业的卫生许可证,改为申领食品添加剂产品的生产许可证,不仅每个品种都要申领许可证,而且规定必须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才能申领生产许可。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和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14880)中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500多种,我国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仅有465项,导致我国批准使用的大部分食品添加剂都没有质量规格标准(国外也不是所有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都制定国家标准),而且还有大量的复配食品添加剂和制剂类产品都不可能全部制定国家标准。这样就造成许多食品添加剂品种因为没有国家或行业标准无法取得生产许可证而不能生产。 食品安全法实施后,一些食品添加剂企业就陷入“被无证”的境地,2011年上半年,各地质检部门开始对“无证”企业进行查处,要求“无证”企业停止生产、销售,并召回已销售的产品,使无标准的单一品种食品添加剂和复配食品添加剂行业遭受重大损失,全行业在2011年上半年的生产和销售首次出现负增长,给行业发展带来沉重打击。同时,一些地方的监督执法部门对法规和标准的理解不一致,使得一些本是合法的生产经营行为受到查处,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对食品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市场上相继出现了一些与食品添加剂相关的新型企业,如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分装的加工单位,然而《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并未对该部分生产企业作出规定,致使食品添加剂的加工单位无法申请领证,而卫生监督部门更是没有依据对其实施监督。 二、 企业生产经营 1. 企业经营者法律意识薄弱、道德诚信淡漠 我国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销售商数量众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有许多人员(包括经营者)缺乏对食品添加剂相关法规的认识,在无知中违规;有些人员明知违法、违规,但抱侥幸心理,毫无道德观念和诚信心理;更有甚者,有些添加剂的生产企业、销售商缺乏职业道德和行为自律,故意引导用户违法使用添加剂,以求增加销售。 2.管理混乱,技术水平低下 一些违法生产企业大多数是私营、个体企业或家庭作坊式生产,企业管理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没有灭菌设备;无检验人员和检验手段,有的甚至没有精确的计量器具,生产者仅凭经验添加防腐剂。对食品添加剂的性质不了解,不能正确用防腐剂和甜味剂,产品出现腐败变质、保存期短时,不是首先从生产条件、生产工艺、环境和人员卫生、包装和杀菌条件等方面加强管理和改进,控制微生物污染,而是一味依靠添加防腐剂。 同时由于监管部门存在着相互交叉、责权不清的问题,监管体系还存在一定的漏洞,有关食品添加剂滥用及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止,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这些事件使得社会和公众对食品中添加的物质产生疑问,增加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影响到食品添加剂甚至食品产品的正常销售。近年来,我国食品添加剂超量、超范围及非法添加物引起的主要食品安全事件如下: (1)超量及超范围使用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必须按照使用卫生标准中规定的使用量添加才能对人体健康无害。事实上,目前不按国家规定标准而随意添加的现象较为突出。如:超量使用着色剂亚硝酸盐加工肉类;在一些乳饮料、果汁饮料、蜜饯中大量加入防腐剂苯甲酸、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和人工合成色素等以延长其保存期和降低成本;泡菜中超量使用胭脂红、柠檬黄等或超范围使用诱惑红、日落黄等;水果冻、蛋白冻类超量使用着色剂和防腐剂或超范围使用酸度调节剂己二酸;腌菜中着色剂 、防腐剂、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等)超量或超范围使用;面点、月饼中馅中乳化剂(蔗糖脂肪酸酯等)的超量使用、超范围使用防腐剂、超量或超范围使用甜味剂;面条、饺子皮中超量使用面粉处理剂;糕点中超量使用膨松剂(硫酸铝钾、硫酸铝铵等)、保水剂磷酸盐类(磷酸钙、焦磷酸二氢二钠等)、增稠剂(黄原胶、黄蜀葵胶等)和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等);红牛饮料中添加不允许添加在维生素功能饮料中的人工合成色素胭脂红;油条中超量使用膨松剂(硫酸铝钾、硫酸铝铵);小麦粉中超量使用过氧化苯甲酰和硫酸铝等。 (2)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 为达到提高产量和感官增效等目的,一些企业非法使用未经国家批准或被国 家禁用的添加剂品种及以非食用化学物质代替食品添加剂 ,如苏丹红、吊白块、三聚氰胺、柠檬黄等。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的犯罪行为,同时也是阻碍我国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 消费者 消费者对我国食品添加剂现状的认识存在误区。 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纷纷曝光,很大部分消费者谈“剂”色变。认为食品添加剂是毒药,一定是具有危害性的消费者很普遍。这反映出我国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缺乏,科学素养有待提高。国家已于2006年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强调具有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部分。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由于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高,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燃点”很低,社会上不少新闻媒体为追求关注度,新闻报道夸大其词,甚至报道失实。广大消费者面对舆论信息,应该提高辨别能力,加强学习的自觉性,利用各种网络、图书馆、科普杂志等渠道丰富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精神,具有辨别能力,做出合理的判断。 四、 基础研究薄弱 我国应用食品添加剂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民间就采用凝固剂盐卤点制豆腐,并流传至今,但真正全面、系统地研究食品添加剂却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食品添加剂在品种数量、生产技术、原始创新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目前全球开发的食品添加剂已有14000多种,其中经常使用的约有5000种。目前我国已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只有2500多种,其中属于我国原始创新的食品添加剂,除历史悠久的豆腐凝固剂外,只有甘草素、罗汉果甜苷、甘草抗氧化物和竹叶抗氧化物等极少数几种。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剂量、毒理学指标等基础数据大都来源于发达国家,因饮食文化的差别,这些数据未必适合我国。几种食品添加剂复配使用后是否具有协同效应或拮抗作用,又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食品添加剂在生产、加工和使用环节中存在的原料安全性问题及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等问题。如热反应肉味香精制备中可能产生的氯丙醇、丙烯酰胺、杂环胺等问题,其形成机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发达国家食品添加剂产业发展的经验 一、 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 1. 美国 作为世界上食品添加剂消费量较多的国家之一,添加产业发展最主要的特色是严格化管理。美国把添加剂使用申请规范化,内容详细负责,提高门槛,限制了不法食品添加剂“混水摸鱼”,并对其用量和用途都有严格规定。 2. 欧盟 作为一个统一的市场,食品添加剂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功经验---注重细节管理。欧盟在食品标签上对食品添加剂也实行管理。欧盟对食品标签总体要求是食品标示不得令消费者对产品的属性产生误解,并规定标示必须按照成分重量的顺序列出所有成份,这包括按配料的名称或E编码或功能分类(如色素、抗氧化剂等)列出食品成份。香料可标示为“香料”或更准确的名称(如香兰素),同时要求要特别注明转基因有机物配料、包装气体、甜味剂、阿斯巴甜和阿斯巴甜与安赛蜜混合物、糖醇、金鸡纳霜和咖啡因这些成分。对于一些易对人体造成过敏反应的添加剂,应该统一规范,在食品包装上面作出明确标注。 欧盟食品添加剂标准的变迁 3. 日本 主要的成功经验—高度重视国民健康问题。通过严格立法、细化添加剂种类和严格检测等方法等,日本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特别是在日本要求添加的食品添加剂遵守有益健康的原则,当一种食品可用可不用食品添加剂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添加了食品添加剂被认为是不合理的。 日本食品添加剂的审批程序 二、 在法律法规制定 及 监管体系方面的经验 发达国家在法律法规制定及监管体系方面的共同之处: 1. 法律法规体系健全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顺利推行的基础,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多建立了涵盖所有食品类别和食物链各环节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制定监管政策、检测标准以及质量认证等工作提供了依据。 2. 整合资源实行统一监管 在不断改进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过程中,不少国家和地区纷纷将食品安全的监管集中到一个主要部门,并加大各相关机构间的协调力度,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因职能交错造成的管理体系混乱。 3. 涵盖食物链的全程管理 强调“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有效控制,监管环节包括生产、收获、加工、包装、运输、贮藏和销售等各个方面,监管对象包括化肥、农药、饲料、包装材料、运输工具、食品标签等。通过全程监管,对可能会给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危害的风险预先加以防范,避免重要环节的缺失,并以此为基础实行问题食品的追溯制度。 4.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完善 这些标准既包括对掺杂、掺假食品的一般禁令,也包括对食品中不同化学残留允许量的具体限制,既包括对产品本身的标准规定,也包括对加工操作规程标准的规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5. 监管工作公开透明 实践经验表明,通过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让社会公众参与其中,可使相关制度更加完善,管理更为有效,同时也能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信心。 三、 生产经营 方面的经验 食品添加剂行业的成功还需要可靠的产品质量和质量的稳定性(尤其对功能性产品来说更加重要,如乳化剂和稳定剂及色素)、有竞争力的产品价格(尤其对日用品添加剂更加关键,如淀粉)、技术服务(尤其对酶、稳定剂和色素的技术服务)、有效的地区销售网,无论是子公司还是经销商、以及为突然紧急订货提供货物的能力。 具体的成功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1. 具有深度的食品行业知识并了解消费者需求。 通常好多方案都是和消费者合作制定出来的。因此,大部分添加剂供货商都有实验装置,试验装置的生产步骤同加工商的相同。总之,添加剂供货商已经变成食品生产技术的专家。 2. 对预混合料进行成本和性能分析的能力。 了解配料复杂的相互作用以提高口味、质地、营养价值、保质期和产品的外观。 3. 生产和应用技术方面。 牢固的采购地位;生产费用和原料采购费用低廉,优化成本,尤其是指原料,具有价格竞争力;公司内部有产品的开发和专门的配料技术;彻底了解食品的加工要求先进的质量保障程序(HAASP)和有ISO资质的设备。 4. 经过 技术培训 ,具有专业的销售力量,有能力解决消费者提出的技术难题。 5. 有很强的研发能力。 有足够进行产品开发和获取FDA许可程序的财力和技术资源;集中的研发程序;能对生化和营养添加剂作临床试验。 6. 在产品质量、服务和交货方面有很好的声誉。 建立产品配送和经纪人网络以便为小型需求商服务;足够的生产能力和适当的采购渠道,为消费者提供稳定的产品供应。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孙宝国 主编的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课题成果《 食品原料安全控制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 一书。该书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食品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战略研究”之课题“ 食品原料安全控制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的成果。 从食品添加剂、粮食行业、肉禽蛋行业、乳品行业、水产品行业五个食品重点行业入手,详细阐述了国内外在这个五个重点行业的安全控制技术水平现状与趋势,提出了我国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中长期发展方向和政策咨询意见,为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控制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保障我国食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151 次阅读|20 个评论
《寂静的春天》如何来到中国的
热度 21 sciencepress 2015-3-11 09:40
蕾 切尔·卡森《 寂静的春天 》1962年在美国问世时,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是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其中译本197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在我国环境保护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蕾切尔·卡逊 《 寂静的春天 》播下了新行动主义的种子,并且已经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1964年春天, 雷切尔·卡逊 逝世后,一切都很清楚了,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 寂静的春天 》的出版应该恰当地被看成是现代环保运动的肇始。 ——艾尔·戈尔 1971年在干校劳动了两年多时间,有一天干校办公室突然通知我与其他三人(原国家科委)调回北京,到科学出版社工作。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心中既高兴又有些紧张。高兴的是因国内政治原因已停顿了多年的正常工作可以恢复了,紧张的是以前大学所学的专业以及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现在要进行的工作没有直接的相关联系,是一个陌生的领域,需要重头学习。到科学出版社报到后没几天,出版社的领导告知我说前些时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目前是最好的宣传时机,要尽快组织编写一些环保方面的书藉,同时将有关环保方面的工作交由我去完成。此后我涉猎了这一新兴的领域,努力学习,了解国内外环境保护的新动向及环境科学各学科的理论与观念,经过几年的努力编辑出版了多品种有关环保类的书藉,同时也把这个新兴的学科知识编撰成一个系列丛书——“环境保护科普丛书”,增加了不少的选题,把通俗易懂的知识、环境保护理念介绍给广大读者,以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得到了各方的好评。 一次在专业环保的会议上,我认识了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一位科研人员,他告诉我,他们正在翻译一本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环境保护的科普著作——《 寂静的春天 》,已将有关章节翻译稿在他们的学术刊物《环境地质与健康》上发表。在以往从事的环保工作中,我知悉这是一本有着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的环保科普书,可以作为我国环保普及指导图书。因其涉及到一些政治敏感问题,我向领导做了详细的汇报以及自己对这本书的想法,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示后迅速着手与译者联系,尽快编辑出版此图书。 此书内容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对环境的认识、教育和宣传;二、有关生态平衡的观念;三、环境与人们的和谐共存。此书详细解读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问题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无论是谁不能为了个人的一已私利而损害大环境。《 寂静的春天 》一书在美国出版后,引起强烈的反响,得到美国某些行业和广大市民普遍的关注,但也遭到美国大工业财阀的激烈反对,甚至遭到来自资资本集团抵制,作者也遭受了人身迫害。作为一个科学家,环境保护的倡导者——作者蕾切尔·卡逊女士对环境科学理论的论述及她多年从事科学研究的数据大量证明了工业生产、日常生活排放的大量污水、烟雾及化学有毒物对人类造成的极大伤害,她多次在群众大会上演讲,甚至在美国国会与资本集团公开辩论,使得当时的美国总统以此书为讨论标题指定了一个专门调查小组调查她数据的科学性、完整性和正确性。 卡逊女士以她对环境爱护的极大热情,唤醒数以万计的民众支持她、追随她。随着宣传教育的深入一些资本企业家也开始慢慢认同她的观点。美国副总统柯尔·戈尔对《 寂静的春天 》英文版重印作序时写到:“……很少有人走过的道路。一些人已经上路,但是很少人像卡逊那样将世界领上这条路。她的作为,她揭示的真理,她唤醒的科学研究……是对个体做出的不凡之举的有力证明。”《 寂静的春天 》的出版应该恰当地被看成是现代环境保护的肇始。 1992年,由卡逊女士编撰的《 寂静的春天 》一书被美国一家权威机构推选为5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书。2000年,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同一批学者、教授、资深编辑、媒体和政府有关部门共同评选出20世纪我国最佳科普书籍100种,其中就有1979年由科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中译本。随后《科技时报》以“不能忘怀:影响中国100年的科普佳作”为题 做了专题报导。《 寂静的春天 》以文笔流暢,内容详实,有理论有实例得到了读者的喜爱,中译本发行128 000多册,创造了当时科普图书销售的新高。2012年11月,上海电视台经济频道记者专程来京采访就此书当时的成书情况,内容选择及对我国环境保护领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以便他们将此有关内容在他们一个栏目上向上海媒体介绍。 此事已过去30多年,现在《 寂静的春天 》中译本的版权由吉林出版社购得,本人获知此信息甚为高兴,因为卡逊女士的有关环境的科学理论、宣传教育等方面仍对目前的环保工作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他们继续踏出了新的一步。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对环境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广大群众已有改善环境的要求,对各行企业产生的污水、大气污染等环境污染治理要求更迫切,前些年,由于国家的经济着重点不同、对环境状况恶化程度估计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虽然一些工矿企业家、科技人员、地方官员及环保官员都做出了努力,由于当时的客观条件,以及急于解决追求单一污染处理模式——如各污染企业单位单一的、各自为界、各扫门前雪的治理方法——因此收效甚微,也走了不少弯路。近些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又有了飞跃提升,特别是对大环境的理论观念的认知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极至融会——形成环境生态平衡和人与环境和谐的一条生物链,这一共识成为全国人民治理污染的动力。 作为一个环境保护工作者,宣传者,对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充满一个美好的期待。希望: 春天不再寂静,蔚蓝的天空百鸟齐鸣; 江河湖泊海,水清洁净鱼虾暢游; 森林广茂,田野无垠,尽享大自然馈赠的氧吧; 广阔的原野,五谷丰登,干干净净的环境,平平安安的家园,快快乐乐的生活,人民丰衣足食; 这就是美好的期待——中国梦! (作者: 张锡生,原科学出版社编辑 )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科学出版社编《 科学出版60年 》 一书, 增补了成书因篇幅所限删减的部分文字。 该书为科学出版社成立60年纪念文集。从国家和科学院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展示科学出版社的工作,体现科技出版国家队的功能和作用,通过里程碑意义出版物,记载我社与中国科学院乃至中国科学一路同行的历史。以学科为线索,划分15个学科,每个学科精选10种左右标志性图书,每种图书以1000字左右介绍,发掘图书背后的历史故事。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5396 次阅读|42 个评论
宇宙之大遇上粒子之微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5-3-10 08:24
人类对物质微观结构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微观层次结构逐层深入,每个微观结构层次下面为研究相应微观层次结构的物理学和物理模型。 微观世界到底有多小?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正负电子散射实验证实, 在 10 -17 厘米(十万万亿分之一厘米)尺度上没有发现电子有内部结构, 即电子仍然可看做点粒子。 德国的e-p 对撞机 (HERA) 高能电子探针已经可以探测质子深达 10 -18 厘米(百万万亿分之一厘米),仍然没有探到微观世界的“底”(没有探到比夸克更深一个层次的物质,如亚夸克或Preon之类的东西)。人类从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夸克→ …… 微观结构不断深入的探测中发现, 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但是,每深入一个层次,物质的形态并非重复“原子的太阳系结构”,而是有新的特点。例如,由强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的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核更像一锅粥,而不像原子中电子和原子核的“松散”结构。“基本粒子”如质子和中子等强子的夸克胶子结构是另一种新的形态:夸克由于禁闭机制而永远不能被打出来而成为自由运动的粒子。 这使得强子的内部结构更加新奇,才会在高能重离子碰撞中(RHIC)产生新的物质形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探测到电子、 μ 子、 τ 子等轻子的内部结构。夸克和轻子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也许只有在将来的超高能宇宙线实验或在极高能量的 e + e - 直线对撞机实验中才可能作出回答。 对探测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粒子物理, 世界各国都在加大投入。日本正在建造“supper B factory”, 欧洲核子中心正在运转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并讨论未来建造Higgs工厂的可能性。 中国也在讨论在欧洲核子中心之前建造质心能量约250 GeV 的 e + e - 环形对撞机(Higgs工厂)的计划。 欧美一些国家还正在研究建造 μ 子储存环(中微子工厂)和 μ + μ - 环形对撞机(Higgs工厂)的可能性。 μ + μ - 环形对撞机(Higgs工厂)的优点是比 e + e - 环形对撞机(Higgs工厂)能量辐射损失小得多。关键问题是如何获得准直的 μ 子束流。这个难题还没有解决,各国正在研究。 以上这些计划正在把物质微观结构的研究推向深入。 宏观世界到底有多大? 我们的宇宙到底有没有“尽头”, 或者说有没有“边”? 今天人类已经把对宇宙的观测延伸到了130亿光年的距离(一光年等于光线走一年的距离即10万亿公里),仍然没有看到宇宙的“边”! 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已经建成了或正在建造超大型天文望远镜和卫星探测器等新型设备来探测宇宙空间。 由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 宇宙不管往大的方向还是往小的方向延伸都没有“尽头”, 两个方向的延伸都是无限的! 人类向宇宙的大和小两个方向探索时,一个奇妙的现象发生了: 这两个方向上的延伸逐渐统一起来。往小的方向延伸的科学-粒子物理却应用于往大的方向延伸的科学-宇宙学和天体物理。 宇宙大爆炸后的暴涨,宇宙物质和星系的形成和发展, 物质和反物质(重子和反重子)的不对称等的研究都和粒子物理紧密相关。可以说, 粒子物理把大宇宙和小宇宙联系起来了, 形成了粒子宇宙学和粒子天体物理等交叉学科。这些新方向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粒子物理的发展前景也不可限量。 2014年6月美国粒子物理优先项目专门组Priorization Panel(P5)建议未来十年优先研究的五大方向, 这些优先方向值得研究和借鉴。 未来十年优先研究的五大方向 1. 以Higgs 粒子为工具的新发现; 2. 和中微子小质量有关的物理; 3. 确认与暗物质相关的新物理; 4. 理解宇宙加速:暗能量和暴涨; 5. 探索新粒子, 新相互作用和新的物理原理。 最后,我们列出粒子物理中未解决的十大问题作为本文的结尾。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粒子物理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的共同努力。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悬而未解的十大问题 1. 能否把自然界所有的力统一为一种力? 2. 是否存在额外维空间? 3. 为什麽存在如此多种类不同的粒子? 4. 为什麽夸克和轻子只有三代? 5. 粒子质量的起源是什么? Higgs粒子的发现并未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6. 什么是暗物质?如何找到它? 7. 什么是暗能量?如果是标量场提供,如何在实验中找到它? 8. 中微子在宇宙演化中的作用是什么? 9. 为什麽今天的宇宙中只有物质而没有反物质? 10. 是否还存在新的相互作用和新的物理规律?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杜东生、杨茂志 著 《 粒子物理导论 》 一书。本书着重介绍粒子物理的基础知识, 同时尽可能多地介绍相关领域前沿的情况和最新成果。书中从对称性出发, 相继详细介绍强子的夸克模型、电磁作用和弱作用、弱电统一理论、强作用的规范理论QCD。书中还介绍了中微子振荡及轻子系统的CP 破坏。此外, 对超出标准模以外的各种新模型, 如大统一理论和超对称模型等,也作了简要介绍。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转载本文请联系“ 科学出版社 ” ( 微信号: sciencepress-cspm )授权 同意。 转载请在文前明显位置注明: 本文转载自科学出版社 ( 微信号: sciencepress-cspm ) 出版, 杜东生、杨茂志 著《 粒子物理导论 》一书 。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0671 次阅读|11 个评论
伊斯雷尔奇维利的学术传奇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5-3-9 08:47
J. N. 伊斯雷尔奇维利 (Jacob N. Israelachvili,1944~),现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化学工程系和材料系教授。长期从事分子间力和表面力、胶体分散体系、流变学和摩擦学表面研究。曾获Alpha Chi Sigma 化工研究奖(美国)、黏附学会的黏附科学卓越奖、材料研究协会奖(黏附与摩擦领域)、美国化学学会国家奖(胶体和表面化学领域)、美国化工学会沃克奖(化学工程刊物卓越奖)、摩擦学金奖。2008年,被美国化工学会提名为“百名现代化学工程师”之一。《 分子间力和表面力 》是其成名作,第三版中文版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一、早期岁月,1944年-1971年(以色列和英国) 1944年8月,伊斯雷尔奇维利出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市,是波兰人和乔治亚人的后裔。7岁时,父母送他到英格兰布赖顿两位堂亲那里的寄宿学校求学。“在那个时代,如果你能够负担得起,这里有全欧洲最好的教育。”伊斯雷尔奇维利很好地适应了寄宿学校的学习生活和英语学校体系,这样的体系鼓励学生尽早选择特定的学科,而伊斯雷尔奇维利选择了科学。“从那时起我已经知道我内心希望从事物理或者工程研究,”他说。“年幼时,我总是利用棍棒和石块来制作物品,因为当时我们还没有乐高、麦卡诺或者建造模型。” 当完成中等教育之后,伊斯雷尔奇维利返回以色列完成其义务兵役。随后怀着对英式教育的更多渴望,他考入了剑桥大学(剑桥,英国)学习物理学并获得自然科学优等考试项目资格,该项目要求学生在确定专业之前学习多门类的科学知识。在1968年获得学士学位之后,他继续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博士),导师是著名的实验表面物理学家David Tabor。 “Tabor对我有着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深远影响,”伊斯雷尔奇维利说,“因为这种影响更多是精神上或者是潜意识上的。”他回忆Tabor采取了苏格拉底式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并且以问题的形式引导他们而不只是告诉他们如何去做。更为重要的是,Tablor从来没有强制性地影响学生。“现在看来这种方式似乎并不新鲜,但是在当时欧洲各类学校中教授们曾经有这样的共识,如果你有位著名的教授作为导师,他课题组的所有人都会是他的某种信徒,”他说,“他们必须相信他所相信的,但是Tablor不是这样的。” 在Tablor指导下,伊斯雷尔奇维利的博士论文是测定表面间的范德华作用力,伊斯雷尔奇维利构建了一套装置,其可以测定空气中最低间距为15Ao的表面间的相互作用力,该装置测量精度达到了埃级。这是开创性工作,使得测量首次能够达到该尺度范围和测量精度。伊斯雷尔奇维利的装置最终被命名为表面力仪(surface force apparatus,SFA),成为测量表面间引力和斥力的一种有价值的工具。“但是在当时它还没有名字。它仅仅是我为了得到博士学位而制作的工具”他说。他从来没有想到之后许多人想要使用这个装置和它的衍生品,他也从未想到他将因此被授予多项专利。 二、中期岁月,1972年-1985年(英国、瑞典、澳大利亚) 在接下来的几年,伊斯雷尔奇维利没有运用先前发展的技术,因为他走上了一条不同的研究道路,以适应他所接受的严格的自然科学优等教育。1971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伊斯雷尔奇维利继续留在卡文迪许实验室从事了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领域为材料摩擦和剪切强度。之后,他去了斯德哥尔摩大学(斯德哥尔摩,瑞典)担任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研究员。在斯德哥尔摩,他开始从事生物磷脂中脂质分子运动方面的研究,转向了生物物理学领域。研究领域的转换不是他自愿的选择,而是受迫于资金因素和其它外部因素。“但是现在回头看,”他说,“这是非常美妙的,因为这些年是我的成长岁月,我非常庆幸没有在整个生涯中只做同样的事情”。 1974年,伊斯雷尔奇维利前往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堪培拉,澳大利亚)开始第三个博士后研究。在那里他回归其早期表面力方面的工作,只是从空气环境转向液体环境,这灵感源自关于水性质的不寻常发现,当时对于水性质的研究方兴未艾。“水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循环:人们时常会说水具有神秘的或者奇怪的性质。冷聚变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此外水具有记忆能力的观点(“记忆水”)也是类似案例。当时关于聚合水存在广泛的争论,”他说。“聚合水的故事源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俄国科学家Boris Derjaguin所提出:如果水被加热,然后通过石英毛细管,水将凝结形成比液态水更加稳定“聚合”状态”,其呈现令人惊讶的性质。如果操作合适,水可以在室温条件下形成凝胶甚至固体,”伊斯雷尔奇维利说。 因为水的表面力似乎诱导这个现象,伊斯雷尔奇维利决心研究和设计新的表面力仪来测量液体中表面间(最初是云母)相互作用力。当时研究者仅仅能够(直接)测量真空或者空气中的力。但是伊斯雷尔奇维利研究发现在这些所谓的特殊条件下,水表现得更像正常的液体。很快,其他持怀疑观点的研究者发现了“不光彩”的事实:观察到的所有与聚合水相关的水性质的变化仅仅是由于有机和无机物质污染所致,例如毛细管表面脱落的硅胶。 这些早期的测试很快引领了一系列测量不同液体中不同表面间作用力的实验。除了水之外,其他液体也被用于测试,对于每种液体,诸如溶质浓度和温度等不同参数的改变将有助于识别作用力微小的变化。当时伊斯雷尔奇维利关注这个领域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模拟变得非常强大,例如蒙特卡洛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足以用于处理复杂流体间相互作用。当他继续这些研究时,他很自然地着眼于生物相关表面,例如受体-配基或者抗原-抗体相互作用,这增加了额外的复杂性。“与非生物胶体系统相比,现在表面不再具备对称性,”他说,“并且存在全新类型的相互作用,例如生物特异性相互作用”。 一组特殊的测量催生了有相当深远影响的研究。在1980年,与同事Roger Horn合作,伊斯雷尔奇维利测量了表面间振荡力,该力是由吸附在表面上的溶剂结构所导致(有序或者层状结构)。这些力依据溶剂分子尺寸的改变而周期性地从吸引力向排斥力转变。但是在意识到所观测到的事实之前,伊斯雷尔奇维利和Horn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测量这些作用力。“就像英国谚语所说,硬币的降落需要时间,”他说。“我们从各处获取数据,但是它没有任何意义。我们认为表面存在污染层,但是并没有任何迹象。最终我们发现了它…欧,你可以得到连续的和有意义的图,其由分散的点组成。”伊斯雷尔奇维利和Horn希望他们的数据能够遵从线性或者曲线,但是他们(起初)没有意识到衰减正弦波可以完美的拟合数据。“这是令人震惊的发现,”伊斯雷尔奇维利说,他现在仍然无法相信这耗费如此长的时间才意识到这个明显的结果,“但是它也让我意识到,即便是我认为在观测中没有丝毫偏见,但是事实上我还是具有如此的科学偏见。” 三、美国时期,1986年-现在(加州大学) 液体中表面力的研究深深地吸引了伊斯雷尔奇维利。起初他只打算在澳大利亚生活2至3年,但是实际上他在那里整整生活了12年。当他两个女儿逐渐长大,他的家庭面临抉择。“我们考虑‘我们是否应该永久地生活在这里?’澳大利亚是个很棒的地方,这里的生活非常舒适,但是太隔离了,”他说。他们起初计划返回欧洲,并且伊斯雷尔奇维利开始寻找职位,但是很快他的意愿发生了改变,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SB)提供了教职。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正在扩充其工程系,并且希望伊斯雷尔奇维利能够加入该团队。“当我得知该消息,我说‘但是我并不是一位工程师’,而他们说‘嗯,你就是一位工程师!你已经从事了在美国所被认可的工程方面的工作,’”他说。他同意访问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那里的院系和所引进的高质量教职人员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他也被那里适宜的天气所吸引。MIT著名生物物理学家George Benedek也影响了他,Benedek告诉他:“通过学习物理,你已经获得了坚实科学基础;现在是离开物理并将你所学应用到其它领域的时候了”。因此,1986年伊斯雷尔奇维利加入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化学工程系和材料项目组-该项目组很快发展成为材料系。 来源于欧洲和澳大利亚的背景,伊斯雷尔奇维利承认他对美国科研和基金系统感到有点儿惊奇。“我对此依然感到震惊,”他说。“其一是这里更像是一个企业。”当时在欧洲和澳大利亚,研究所或者大学通常从机构内部获得大量的资助,但是在美国伊斯雷尔奇维利现在不得不申请他自己(外部)的基金。尽管这个过程增加了不确定性,有种成败全靠自己的感觉,他很快发现其提供了更加合作的氛围,这是预想不到的。“我可以自由地与其他教授合作,因为我们不会为同一个基金而彼此竞争,”他说。“然而在我曾经工作过的其它地方,所有的都是内部的,你知道如果你得到更多的资助,那么走廊中就有其他人没有得到。”尽管美国系统中无需提供更多的资金担保,但是其给出了更多承诺。“在这里,人们有点限制,但是更多地是无拘无束。而在其它地方,存在清楚的限制。”他说。 伊斯雷尔奇维利充分利用了美国的合作氛围,并且在过去的28年中拓展了其研究领域。“我拥有前所未有的机会来发展我的工作,并且在所有不同类型的体系中寻找基本作用力和相互作用。”他说,“我既为公司进行非常实际的工作,也做基础研究”。他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有些有点儿深奥,比如包括:研究巧克力和蛋黄酱的流动和摩擦(口感);壁虎如何能够快速在墙壁和天花板上奔跑;地面采油;岩石形貌如何随(地质)时间变化;如何消除开车时按下离合器或者使用刹车时的有害振动;研究导致骨关节炎的关节处润滑机制的破坏原因;生物细胞膜和病理疾病之间的关系,诸如多发性硬化等自免疫疾病中引起中枢神经系统(CNS)中膜膨胀的髓鞘中脂质和蛋白质间相互作用:“我认为,对于从事临床领域的人,他们通常不会以物理作用力的方式考虑这些变化,而这些是一个崭新的方法。”他说。 四、依然沉迷于理解水和餐后演讲 聚合水和记忆水已经被归入科学幻想的范畴,但是水的一些奇特性质依然存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疏水效应或者“疏水键”。“疏水相互作用是水性质之中尚未完全了解的问题之一,”伊斯雷尔奇维利说,“虽然自从人类开始测量和记录疏水相互作用已经超过60年了,它们似乎是与水结构相关的某种敏感的相互作用,或者是氢键网络,或者甚至是质子在水分子间跳跃迁移,这就使其区别于任何其它流体或者实际的化学键。但是这种相互作用依然导致了最强和最重要的生物相互作用。它是蛋白质折叠和生物膜维持在一起的原因,与具有方向性的其它共价或者离子键不同,这种相互作用的美妙之处在于其虽然很强但是允许物质保持柔性。这就是细胞容易发生形变但细胞膜依然完整的原因。”连续测量将很快提供决定性答案,其将破译疏水效应的本质和水的其它特性,也将提供用于全部或者部分疏水(和亲水)表面的统一方程(如果存在的话)来描述相互作用势。 伊斯雷尔奇维利偶尔会被劝说发表餐后演讲来介绍他最新的工作(例如壁虎或者疏水相互作用),他乐于分享知识:科学历史和哲学。因为在他求学时期,他乐于阅读历史资料和关于历史上具有最伟大科学头脑人的传记,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比如伽利略;科学恶棍,比如本杰明·汤普森(也被称为伦福德伯爵),他将科学与政治阴谋混在一起;“文静”——在当时——未得到充分欣赏的思想家,比如约西亚 · 吉布斯——第一位得到工程博士学位的美国人,也是伊斯雷尔奇维利最欣赏的人之一。所有这些科学家都给他提供了一种惊奇和灵感,而不是提供消遣。 五、奖项、社团成员和其它科学活动 伊斯雷尔奇维利现在是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伦敦皇家学会院士和美国物理学会院士,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学会院士和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他也得到一些重要奖项,包括1991年阿尔法气西格玛化工研究奖(美国),2002年粘附学会的粘附科学卓越奖,2004年材料研究协会奖(粘附与摩擦领域),2009年美国化学学会国家奖(胶体和表面化学),2012年美国化工学会沃克奖(化学工程刊物卓越奖),2013年摩擦学金奖。在2008年,他被美国化工学会提名为“百名现代化学工程师”之一。 值得指出的是,伊斯雷尔奇维利因其教科书“ 分子间力与表面力 ”而出名,1985年为第一版。他为多个化学和医药公司提供咨询,包括3M,基因泰克,安捷伦,埃克斯石油公司,宝洁,欧莱雅,通用汽车公司。在过去几年中他已经设计或者改善了几种设备,例如直接测定表面力和其它界面现象的表面力仪(SFA),也是一家制造和销售SFAs公司——SurForce LLC的总裁。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美)J.N. 伊斯雷尔奇维利 著, 王晓琳、唐元晖、卢滇楠 译 《 分子间力和表面力(原书第3版) 》 一书。 在过去的近30年,原著一直是英文科技图书销售排行榜经久不衰的畅销书籍,无可非议是当今国际胶体与界面科学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 中科院院士范守善 中科院院士 李亚栋 联合推荐 《 分子间力和表面力(原书第3版) 》详细阐述、解释和演绎了物理学、化学、化学工程学及生物学等学科领域与“分子间力和表面力”密切相关的诸多现象,以及过去50多年在“分子间力和表面力”理论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展。 本书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原子和分子间力,第二部分论述粒子和表面间力,第三部分论述自组装结构和生物系统。本书可供从事胶体与界面科学方面相关科技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物理、化学、生物、化工、材料、医学、环境等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研究生在胶体与界面科学方面的课程教科书。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转载本文请联系“ 科学出版社 ” ( 微信号: sciencepress-cspm )授权 同意。 转载请在文前明显位置注明: 本文转载自科学出版社出版, (美)J.N. 伊斯雷尔奇维利 著,王晓琳、唐元晖、卢滇楠译《 分子间力和表面力(原书第3版) 》 一书 。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137 次阅读|9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月新书快递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5-3-6 10:05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2月出版新书简要信息发布如下。 更多包括教材在内的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2015年2月新书.xls 科学出版社2月份新书快递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渔业遥感应用理论与技术 139 陈雪忠,樊伟 等 基础理论 地球科学 29-Jan-15 2 国际岩溶研究中心陆年历程 598 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等 图册 地球科学 29-Jan-15 3 智慧旅游战略研究 68 马洪江 专著 地球科学 30-Jan-15 4 未来地球计划初步设计 90 未来地球计划过渡小组著;曲建升等译 专著 地球科学 5-Feb-15 5 现代谱学 65 陶少华,刘国根 研究生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9-Feb-15 6 信息光学数字实验室(Matlab版) 36 钱晓凡 研究生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0-Feb-15 7 金属基复合材料设计与制备——表象学研究 48 权高峰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9-Jan-15 8 绿色介质创新与过程节能 188 张锁江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3-Jan-15 9 岩石爆破损伤机理及对围岩损伤作用 88 杨小林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Jan-15 10 从碳排放到环境效率评价--测度方法与实证检验 62 宋马林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Jan-15 11 农村水电站安全风险评价 79 蔡新,郭兴文,徐锦才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an-15 12 石墨烯:基础及新兴应用 150 (美)杰米 H. 沃纳等著;付磊等译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Feb-15 13 土体气压劈裂原理与工程应用 89 章定文,刘松玉,韩文君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Feb-15 14 系统工程讲堂录(第二辑) 143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研究生管理部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Feb-15 15 灰色预测技术方法 58 党耀国,王正新,钱吴永,熊萍萍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Feb-15 16 制造创新方法链 180 创新方法研究会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6-Feb-15 17 智慧城市 158 熊璋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9-Feb-15 18 超声速气流中的火焰稳定与传播 88 王振国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9-Feb-15 19 环境纳米科学与技术 120 江桂斌等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9-Feb-15 20 基于性能退化的长寿命产品寿命预测技术 66 孙权,冯静,潘正强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9-Feb-15 21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抗震性能 98 孔宪京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0-Feb-15 22 平动点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 88 孟云鹤,张跃东,陈琪锋 专著 航空航天 30-Jan-15 23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卷·材料科学与工程分册 209 干勇 基本资料 化学 11-Feb-15 24 舆情信息分析与处理技术 90 尚明生,陈端兵,高辉,佘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4-Feb-15 25 目标跟踪前沿理论与应用 89 刘妹琴,兰剑 专著 计算机、通信 9-Feb-15 26 无线局域网可视电话原理及应用 85 龙昭华,张林 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0-Feb-15 27 智慧城市空间信息公共平台 100 池天河,彭玲,杨丽娜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1-Feb-15 28 知诸网-网络科学及其在艺术、金融和社会学中的应用 48 刘肖凡,谢智刚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1-Feb-15 29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经济学卷·第三分册 198 张卓元,厉以宁,吴敬琏 基本资料 经济管理 11-Feb-15 30 中国旅游业管理制度变迁机制及理论体系研究 67 杨春宇,曾曦,朱靓,王荷 专著 经济管理 27-Dec-14 31 管理蜜罐理论研究 56 李红霞,陈均明 专著 经济管理 22-Jan-15 32 空间规划管制下群体福利均衡与农田生态补偿研究 58 蔡银莺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3-Jan-15 33 新旧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之方法研究 56 左金隆 专著 经济管理 23-Jan-15 34 农地金融制度构建研究 58 邹新阳 专著 经济管理 28-Jan-15 35 科技资源的时空配置论-以高技术产业为例 52 肖泽磊 专著 经济管理 29-Jan-15 36 践行财政“联邦制” 98 (美)安瓦·沙(Anwar Shah)编著;贾康等译 专著 经济管理 2-Feb-15 37 网络众包模式下的开放式创新机制及激励政策研究 68 叶伟巍,陈钰芬 专著 经济管理 2-Feb-15 38 人口少子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日本为例 58 施锦芳 专著 经济管理 2-Feb-15 39 上市公司价值创造能力——基于公司治理与资本结构视角 58 阮素梅 专著 经济管理 3-Feb-15 40 新型职业生涯的挑战与应对 68 郭文臣 专著 经济管理 3-Feb-15 41 扬州蜀岗古代城址考古勘探报告 29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Feb-15 42 上海市文物工作手册 100 上海市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6-Feb-15 43 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研究(第3辑) 280 王巍,孟松林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Feb-15 44 志丹苑——上海元代水闸遗址研究文集 228 上海博物馆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Feb-15 45 金元科技思想史研究(下) 82 吕变庭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Feb-15 46 金元科技思想史研究(上) 88 吕变庭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Feb-15 47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考古学卷·第一分册 202 王巍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1-Feb-15 48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考古学卷·第二分册 226 王巍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1-Feb-15 49 藏北无人区百日科考纪行 68 范云崎,文世宣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1-Feb-15 50 良好农业规范GAP百问百答 49 王霞,肖兴基,王磊 等 应用技术 农林 9-Feb-15 51 花生深加工技术 88 王强 专著 农林 4-Feb-15 52 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林火响应特征及趋势 108 王明玉,舒立福 专著 农林 9-Feb-15 53 海参精深加工的理论与技术 108 薛长湖 专著 农林 9-Feb-15 54 发展饲用作物 调整种植业结构 促进西南农区草食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 158 本书项目组 专著 农林 10-Feb-15 55 蔬菜食品加工品质调控与质量安全新技术 98 张愍,孙金才,卢利群 专著 农林 11-Feb-15 56 创新年轮 攀登足迹——中国科学院第十三届科星奖获奖作品选 150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 报告类 社会科学 2-Feb-15 57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卷·第一分册 138 周干峙 基本资料 社会科学 11-Feb-15 58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研究 89 袁林 专著 社会科学 3-Feb-15 59 科学的认知基础 95 (美)彼得·卡鲁瑟斯等编;范莉译 专著 社会科学 3-Feb-15 60 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滥用及我国应对研究 58 高华 专著 社会科学 10-Feb-15 61 中国淡水藻志 第二十卷 绿藻门 88 胡鸿钧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11-Feb-15 62 四川省古蔺县黄荆老林植物 298 李良千,马欣堂,李敏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12-Feb-15 63 蜜蜂生物学理论中若干问题研究 168 曾志将 等 论文集 生物科学 3-Feb-15 64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生态学 98 苏建荣,刘万德,李帅锋,郎学东 专著 生物科学 3-Feb-15 65 芽胞杆菌 第一卷 中国芽胞杆菌研究进展 280 刘波,陶天申等 专著 生物科学 9-Feb-15 66 新生物学年鉴2014 98 《新生物学年鉴2014》编委会 专著 生物科学 27-Feb-15 67 高等数学中的若干问题解析(第二版) 98 舒阳春 基础理论 数学 2-Feb-15 68 数学教育研究方法论 36 李士錡 研究生教材 数学 6-Feb-15 69 微尺度拉曼光谱实验力学 98 雷振坤,仇巍,亢一澜 专著 数学 30-Jan-15 70 高等分层分位回归建模理论 118 田茂再 专著 数学 9-Feb-15 71 模式拓展下的群体评价方法及应用 58 张发明 专著 数学 9-Feb-15 72 与神共舞——非洲雕刻艺术 268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3-Feb-15 73 精编病理生理学 45 王万铁,汪洋 研究生教材 西医 4-Feb-15 74 阿尔茨海默病 98 赵斌,蔡志友 专著 西医 10-Feb-15 75 分子生药学(第3版) 158 黄璐琦,刘昌孝 专著 西医 28-Feb-15 76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 2015—2016 49.8 邱均平,赵蓉英,董克,杨思洛等 考试用书 语言、教育 5-Feb-15 77 大学排名与高考志愿 2015—2016 39.8 邱均平,赵蓉英,董克,杨思洛 考试用书 语言、教育 5-Feb-15 78 CNN主播教你用英语环游世界 58 LiveABC 文学艺术 语言、教育 6-Feb-15 79 中国政府卫生支出健康绩效实证研究 50 杨玲 专著 中西医结合 10-Feb-15 80 方和谦医案医话集 68 范春琦 专著 中医 11-Feb-15 81 李今庸特色疗法 68 李今庸 专著 中医 27-Feb-15 82 礁滩储层地震识别 108 文晓涛,黄德济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7-Dec-14 83 盐渍土壤石油—重金属复合污染修复技术及示范研究 108 崔兆杰,成杰民,王加宁 专著 资源环境 2-Feb-15 84 塔里木河下游河岸生态水文演化模型 60 刘登峰,田富强 专著 资源环境 6-Feb-15 85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 80 王雁林,郝俊卿,赵法锁等 专著 资源环境 9-Feb-15 86 含硫天然气的形成与分布——以四川盆地为例 98 刘文汇,腾格尔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0-Feb-15 87 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特征及模拟研究 98 郝吉明 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0-Feb-15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108 次阅读|5 个评论
正月里来正月正,为您奉上一席菜肴装饰的视觉饕餮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5-3-6 09:08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宴会靠气氛,菜品靠点缀。”菜肴装饰又称“菜肴盘饰”、“菜肴围边”、“菜肴点缀”、“盘边装饰”、“餐盘装饰”、“碟头”、“镶边”、“盘饰”、“盘头”等。菜肴装饰在整个菜肴的制作过程中属于辅助地位,但是一项制作精良、寓意深刻的菜肴装饰能够起到美化菜品、提高菜肴的品位、增强食欲、营造情趣、烘托气氛的作用。本文为您奉上一席菜肴装饰的视觉饕餮。 一、果蔬莱肴造型装饰 连理相映点缀造型 紫嫣点缀造型 菊花鱼 牡丹鱼 富贵牡丹虾 鱼茸葫芦 水果气鼓天鹅(面点) 两吃鱼丸 冰清玉洁 菊花里脊 二、果酱画莱肴造型装饰 鲤鱼果酱画菜肴装饰 盛夏荷塘果酱画菜肴装饰 雄鸡果酱画菜肴装饰 石榴枝果酱画菜肴装饰 三、糖艺菜肴造型装饰 月季花糖艺菜肴装饰 畅游糖艺菜肴装饰 蝈蝈白菜糖艺菜肴装饰 珊瑚水母糖艺菜肴装饰 四、面塑菜肴造型装饰 玉兰花面塑菜肴装饰 觅食面塑菜肴装饰 如鱼(玉)得水面塑菜肴装饰 童趣面塑菜肴装饰 静思 赐福 对弈 荷香 五、其他类型菜肴造型装饰 水葫芦糖霜菜肴装饰 月眉明琼脂类菜肴装饰 菊花台琼脂类菜肴装饰 天鹅冰雕模具菜肴造型装饰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李伟、张琼瑜 主编 《菜肴装饰》 一书。 转载本文请联系“ 科学出版社 ” ( 微信号: sciencepress-cspm )授权 同意。 转载请注明: 本文转载自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李伟、张琼瑜主编《菜肴装饰》 一书 。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501 次阅读|4 个评论
穹顶之下│ 全球PM2.5分布
热度 8 sciencepress 2015-3-4 09:00
1 全球PM2.5分布 PM2.5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后,美国等国家陆续对其开展了一些研究,积累了很多资料。我们根据已发表的文献数据以及我们研究组未发表数据,不完全统计了全球PM2.5浓度分布概况(图1)。 图1 实测全球大气PM2.5质量浓度分布图(不完全统计)(曹军骥, 2012) 在全世界范围内,美国所做观测最多,获得的数据点密度也最高,其PM2.5质量浓度远小于其他观测区域。统计的美国近200个数据点显示美国全国PM2.5平均浓度约为7.0μg/m3,其中美国西南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浓度较高,为3.3~37.1μg/m3。西欧各国家的PM2.5质量浓度差距较大,德国、法国等国家浓度较小,PM2.5仅几微克每立方米,而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等国家的浓度较高,约为几十微克每立方米;就发展中国家印度、孟加拉国及我国而言,PM2.5质量浓度明显高出很多。印度首都新德里全年PM2.5质量浓度接近150μg/m3。孟加拉国首都达卡PM2.5质量浓度更是高达300μg/m3。我国PM2.5污染情况形势也较为严重,质量浓度介于100~300μg/m3(曹军骥,2012)。 图2 利用Mozart模式模拟的2001-2006年全球PM2.5浓度分布图 本研究组铁学熙研究员利用MOZART(Model of Ozone And Related Tracers)模式模拟出全球PM2.5的分布图(图2)。结果显示北非、中东、南亚和东亚的浓度最高,上述区域邻近地区以及欧洲中部、南美大陆中部以及澳大利亚中部次之。北非、中东和澳大利亚中部的PM2.5来源主要为沙漠地区自然沙尘排放,而东亚(如华北、华中和四川盆地)、南亚及东南亚(中南半岛北部和印度北部等)、欧洲中部以及南美中部PM2.5主要来源于局地的人为污染排放,如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烧等。此结果与van Donkelaar 等(2010)利用卫星数据绘制的PM2.5全球分布图相似。 这类全球空气污染地图显示了全球各地区PM2.5的污染水平,有助于了解我国PM2.5的污染形势与空间分布及其在全球分布中的状况,并为制定我国PM2.5污染控制措施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2 我国PM2.5时空分布 我国已有的PM2.5浓度数据 一是在线数据,主要为全国各地环境监测站实时监测并发布的PM2.5数据,该数据为小时平均值,在相关的官方网站上实时发布。 二是各地科研单位及高校的研究人员利用相关仪器采集的滤膜样品,此类样品可分析PM2.5中的化学成分。这类数据成本较高,目前仅局限于少数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开展较长时间的观测,其他地区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且大都是短期观测。 三是利用排放清单数据和相关模式 ,或者利用卫星资料等已有的光学数据反演出其浓度。 我们不完全统计了全国不同类型区域(城市、公园或自然保护区)的PM2.5浓度水平(图3)。所有数据点采集于1995年(兰州和重庆)到2012年(三亚、贵阳、克拉玛依等)之间,大部分为2000年以后采集得到。由图可以看出:PM2.5的浓度最大值出现在新疆塔中(640μg/m3),随后为吉林通榆和陕西西安;浓度最低值出现在海南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μg/m3),随后是台湾的花莲和青海湖地区。所有统计点PM2.5质量浓度的平均值为102μg/m3±88μg/m3,约为国家PM2.5二级年均标准(35μg/m3)的2.9倍,是2012年USEPA二级年均标准(15μg/m3)的6.8倍,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标准(10μg/m3)的10倍。 图3 实测全国大气PM2.5质量浓度分布图(不完全统计)(曹军骥, 2012) 采用POLDER卫星上搭载的第三代POLDER传感数据的卫星信息,反演出2010年全年我国细模态颗粒物光学厚度分布图,显示四川盆地的细模态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居全国之首,这可能与卫星反演数据受大气水汽含量显著影响有关(曹军骥,2012)。全国季节变化如下:在春季(3~5月),四川、广东和广西等地PM2.5质量浓度水平显著位于高值,可能是受到本地及东南亚国家春季燃烧生物质的传输影响;在夏季(6~8月),华北、华东成为高污染区,全国其他地区的质量浓度显著降低;进入秋季(9~11月),全国范围内颗粒物浓度都呈现下降趋势,华中和四川盆地略高;在冬季(12~2月),全国范围内的质量浓度普遍偏高,四川盆地仍然是全国的极高区。 图4 2013年5月至10月全国PM2.5分布图 (数据来源: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 在我国,由国家和地方共投入9.5亿元的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于2013年1月1日正式运行,公众可通过网络在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上查询全国74个城市国控点,包括PM2.5浓度在内的6个基本项目实时监测数据和AQI指数信息。根据全国74城市2013年5~10月的月平均PM2.5浓度值绘制了我国PM2.5浓度分布图(图4)。由图可知北方地区PM2.5的污染形势较严重,6个月均超过国家二类区空气质量年均标准(35μg/m3),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为华北地区(如河北、山西),10月份的污染区域最大,而7、8月份的污染相对较轻。入秋后,9、10月份的PM2.5重污染范围逐渐增加。中国南方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及西藏浓度均低于国家标准,其中7月更低于USEPA标准(15μg/m3)。 环境保护部于2015年2月2日发布了 2014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和直辖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共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 。结果显示,《大气十条》实施一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初显成效,与2013年相比,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改善,表现为:达标城市比例和达标天数增加;主要污染物浓度下降;重污染天气发生频次和强度均降低。与2013年相比,74个重点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由60.5%提高到66.0%,达标城市数量由3个增加到8个。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42.8%。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17.0%,高于74个城市11.4个百分点。超标天数中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天数最多,其次是PM10和O3。长三角区域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69.5%。超标天数中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天数最多,其次是O3和PM10。 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81.6%。超标天数中以O3为首要污染物天数最多,其次是PM2.5和NO2。但目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三大重点区域仍是空气污染相对较重区域。京津冀区域13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11个城市排在污染最重的前20位,其中有8个城市排在前10位,区域内PM2.5年均浓度平均超标1.6倍以上。二是复合型污染特征突出。传统的煤烟型污染、汽车尾气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叠加,部分城市不仅PM2.5和PM10超标,O3污染也日益凸显。三是重污染天气尚未得到有效遏制。2014年全国共发生两次(2月和10月)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重的大范围重污染天气过程,重污染天气频发势头没有根本改善。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曹军骥 等编著 《 PM2.5与环境 》 一书。 文中更新了环境保护部发布2014年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图文顺序因此有所调整。 2011年末我国发生多次大范围雾霾事件,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PM2.5概念被迅速广泛传播。这不仅是公众生产、生活的社会热点问题,更是国内外科学研究的焦点问题。 《 PM2.5与环境 》通过对全国PM2.5外场观测、遥感反演、实验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工作,以PM2.5浓度水平和理化组成为基础,阐述我国PM2.5的来源和时空分布特征,提出我国PM2.5污染的管理体系和控制建议,同时深入总结了PM2.5的环境、健康和气候效应。 本书内容丰富,数据翔实,案例充分、针对性强,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研究与管理应用相结合。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转载本文请联系“ 科学出版社 ” ( 微信号: sciencepress-cspm )授权 同意。 转载请在文前明显位置注明: 本文转载自由科学出版社 ( 微信号: sciencepress-cspm ) 出版 、 曹军骥 等编著《 PM2.5与环境 》 一书 。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7416 次阅读|13 个评论
穹顶之下 │ PM2.5与癌症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5-3-3 09:16
癌症发病与死亡是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居民癌症负担,制定防控策略的重要信息。2013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把大气颗粒物升级列为一类致癌物。 专栏 │ WHO致癌物质分类 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对致癌物质进行了归纳和分类: 一类致癌物质:指有足够证据证明其致癌性的物质。如酒精、甲醛、二恶英、芥子气、中子辐射、镭等放射性元素、石棉、黄曲霉素及PM2.5为代表的大气污染物等。 二类致癌物质:指有一定证据证明实验动物致癌性,但有限证据支持其存在人体致癌性的物质。如铅及其化合物、多氯联苯和滴滴涕、萘、硝基苯等。 三类致癌物质:指缺乏足够证据证明其人体致癌性和实验动物致癌性,但存在足够理论支持其具备致癌性的物质。如苯胺、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苏丹红等。 PM2.5在诸多癌症中与肺癌发病率上升最为密切。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研究,2002年全球肺癌的男性发病率为35.5人/10万人,发病97万人,死亡率为31.2人/10万人,死亡85万人;女性发病率为12.1人/10万人,发病39万人,死亡率为10.3人/10万人,死亡33万人(Ferlay et al., 2004)。2006年卫生部调查显示,我国肺癌死亡率增加趋势明显,较20世纪90年代升高了75%,排除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也增加了33%,是我国人群死亡率上升最快的癌症(陈万青等,2010)。 图 人体呼吸系统吸入及沉积曲线(改自Chow等,2012)。人体的鼻腔和口腔并不能很好的阻挡PM2.5和PM10,约50%的PM2.5和PM10粒子分别渗透进了鼻腔及口腔,而少部分粒径更小的颗粒物能深入到人体气管及下呼吸道内。 PM2.5相比粒径较大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更大是因为:①相同体积的颗粒物,PM2.5数目更多。②PM2.5更容易进入鼻孔、穿过气管、进入肺部,甚至血液,也更易吸附对人体健康有毒有害的物质。③在空气中停留时间长,被人体吸入机会大。④大多数对人体有致癌和严重危害的物质富集于PM2.5中。⑤比表面积大,有毒有害物质在肺中更容易溶解,在人体内与目标细胞相互作用的活性强(王平利等, 2005;Pope et al., 2006)。 表 PM2.5中对健康影响较为显著化学成分的来源与危害 PM2.5化学成分复杂,仅以多环芳烃(PAHs)为例说明。PAHs是最早被发现的环境致癌化合物,也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危害最大、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致癌化合物之一。石油、煤等化石燃料及木材、烟草等物质在不完全燃烧的过程中均会产生PAHs。它可直接进入大气,并主要附着在2μm以下的颗粒物上。 专栏 │ PAHs健康风险评估实例 Chow等和Tang等于2002~2003年对我国重庆市铜梁县大气PM2.5中的PAHs进行了化学分析和健康效应研究。研究期间,铜梁县PM2.5的日均质量浓度为115.0μg/m 3 ,颗粒态PAHs的浓度为255.5ng/m 3 。本研究对该地区不吸烟女性群体所生产的新生儿脐带血中PAH-DNA加合物、铅及汞的浓度水平进行抽样分析。PAH-DNA加合物是一种研究PAHs暴露风险的生物指标。另外,本研究还跟踪调查了受测儿童的发育商数(developmental quotients, DQs)。结果表明,受测儿童至少一项或多项的发育商数与其脐带血中PAH-DNA加合物和铅的浓度水平相关,未发现与汞存在如上关系。孕期女性及新生儿暴露于大气污染物,尤其是富含PAHs和铅的PM2.5中,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Tang et al., 2008;Chow et al., 2006)。 表 新生儿脐带血中PAH-DNA加合物和铅对受测的两岁儿童发育商数 (格塞尔婴幼儿发展量表)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n =110) 推测PM2.5在肺癌的发生中起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作为载体将有毒有害物质带入下呼吸道,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支气管黏膜及肺上皮细胞突变;另一方面是其颗粒性引起的免疫反应抑制辅助性T淋巴细胞(helper T lymphocyte, Th)1型细胞,降低Th1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 IL-2)的活性,导致Th2型细胞优势,增高人群对肺癌的易感性(阮素云等,2002;龚非力,1998;Alessandrini et al., 2006)。 图 PM2.5健康效应概念模型,PM2.5在导致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过程中具有相互交织的复杂关系。 云南省宣威市是我国肺癌的高发区,1973~1975年间,该市肺癌高发区肺癌死亡率为151.78人/1万人,高发区的室内空气中颗粒物、苯并芘(BaP)、SO 2 等含量均高于低发区几倍到几十倍。实验表明,宣威空气颗粒物随粒径减小而致突变活性和致癌性逐渐增强,推测宣威地区的肺癌高发是由于当地原煤中富含PAHs,煤炭的不完全燃烧产生大量PAHs吸附于大气颗粒物中而导致(余淑懿等,1993)。另外,Tie等(2009)通过对广州1954~2006年52年间的灰霾测量数据(灰霾一定程度上与PM2.5浓度正相关)、肺癌资料、吸烟率以及气象资料统计分析,表明肺癌发生率伴随空气污染事件的显著增长而大幅增加,在考虑7年滞后期的情况下,广州市肺癌致死率和气溶胶浓度(使用消光系数表征)的相关系数(R)高达0.97。显示灰霾对市民身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可能成为导致肺癌的主要因素之一。 图 广州市1954~2006年间肺癌致死率与灰霾的关系(改自Tie et al., 2009)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曹军骥 等编著 《 PM2.5与环境 》 一书。2011年末我国发生多次大范围雾霾事件,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PM2.5概念被迅速广泛传播。这不仅是公众生产、生活的社会热点问题,更是国内外科学研究的焦点问题。 《 PM2.5与环境 》通过对全国PM2.5外场观测、遥感反演、实验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工作,以PM2.5浓度水平和理化组成为基础,阐述我国PM2.5的来源和时空分布特征,提出我国PM2.5污染的管理体系和控制建议,同时深入总结了PM2.5的环境、健康和气候效应。 本书内容丰富,数据翔实,案例充分、针对性强,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研究与管理应用相结合。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转载本文请联系“ 科学出版社 ” ( 微信号: sciencepress-cspm )授权 同意。 转载请在文前明显位置注明: 本文转载自由科学出版社 ( 微信号: sciencepress-cspm ) 出版 、 曹军骥 等编著《 PM2.5与环境 》 一书 。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0815 次阅读|15 个评论
穹顶之下 │ 几张表看懂国内外PM2.5标准
热度 9 sciencepress 2015-3-2 09:02
根据WHO(2005)对空气污染造成的疾病负担评价,每年有超过200万人过早死亡归因于室内外空气污染,其中一半以上的疾病在发展中国家。所以制定合理的空气质量标准对于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降低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直接推动作用。 1.美国环境空气PM2.5标准 随着对颗粒物污染控制及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颗粒粒径越小对人体健康危害越大。1997年7月18日美国国家环保署(USEPA)对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进行修订,将PM2.5纳入标准中,并制定为期17年的长远工作执行计划,积极进行PM2.5污染的防治。 USEPA制定的PM2.5标准值、AQI、空气质量和健康警示(USEPA,2012) PM2.5被认为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潜在物质。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长期或短期暴露于高浓度排名PM10或PM2.5环境中与多种健康指示如就诊率、呼吸系统发病率、肺活量降低和死亡率等之间的联系。哈佛大学对六城市的研究结果建立了PM2.5与健康的直接联系(Dockery D W et al.,1993;Chow J C et al.,1986a,1986b)。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包括从呼吸道发病率增加、病症加剧到未成年人死亡的危险性增加(预期寿命大为缩短)(Peters A,2005)。PM2.5的短期和长期暴露对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有着显著的关系,PM2.5长期暴露可能是癌症发病的重要原因(USEPA,2009)。 美国为达到PM2.5排放标准而制定的实施进度 2.欧洲环境空气PM2.5标准 2008年,欧盟通过了新的空气质量法令(2008/50/EC)。开始严格监督执行空气质量标准,对超标行为进行严厉惩罚,超标城市面临每天高达70万欧元的罚款。2008年5月,欧盟发布(关于欧洲空气质量及清洁空气法令》,规定了PM2.5的目标浓度限值、暴露浓度限值和削减目标值。 欧盟制定的PM2.5的目标浓度限值、暴露浓度限值和削减目标值 3.WHO环境空气PM2.5标准 2005年WHO发布的《空气质量准则》对PM10和PM2.5的年均浓度和日均浓度设定了准则值和三个分级的过渡时期目标值。表中准则值的要求最为严格,是根据研究得出的较理想、健康危险较小的颗粒物限制标准。WHO设定的准则值标准很严,即使是部分发达国家,也难以马上实现。因此,WHO 在设立准则值的同时,又对PM2.5和PM10确立了三个分级的过渡时期目标值,过渡时期目标值的要求比准则值相对宽松。WHO认为,通过采取连续、持久的污染控制措施,这些过渡时期目标值是可以逐步实现的,过渡时期目标值有助于各国评估努力减少颗粒物浓度过程中所取得的进展。 WHO制定的PM2.5准则值和目标值 4.我国环境空气PM2.5标准 2012年2月,我国首次制定环境空气PM2.5浓度标准,将PM2.5浓度限值正式纳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PM2.5标准对比 我国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实施计划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曹军骥 等编著 《 PM2.5与环境 》 一书。2011年末我国发生多次大范围雾霾事件,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PM2.5概念被迅速广泛传播。这不仅是公众生产、生活的社会热点问题,更是国内外科学研究的焦点问题。 《 PM2.5与环境 》通过对全国PM2.5外场观测、遥感反演、实验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工作,以PM2.5浓度水平和理化组成为基础,阐述我国PM2.5的来源和时空分布特征,提出我国PM2.5污染的管理体系和控制建议,同时深入总结了PM2.5的环境、健康和气候效应。 本书内容丰富,数据翔实,案例充分、针对性强,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研究与管理应用相结合。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转载本文请联系“ 科学出版社 ” ( 微信号: sciencepress-cspm )授权 同意。 转载请在文前明显位置注明: 本文转载自科学出版社 ( 微信号: sciencepress-cspm ) 出版 、 曹军骥 等编著 《 PM2.5与环境 》 一书 。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4109 次阅读|16 个评论
钱嘉陵:现代磁学的黄金时期
热度 10 sciencepress 2015-3-1 09:18
现代磁学 在过去的25年时间里进入了黄金时期。每一年几乎都不平凡,总有一些新鲜有趣的发现引人关注。一些怀疑论者曾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给出的若干悲观预言都一一被超越。 钱嘉陵 (Chia-Ling Chien)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物理学首席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是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同时也是南京大学、兰州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名誉教授,亚洲联合磁学协会第一人。 2004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的David Adler奖 。 三十年前的1984年,当我还是霍普金斯大学一个年轻教授的时候,一位著名的物理大师X教授(这里隐去他的姓名)来到霍普金斯大学讲学。其间我们偶遇,X教授问我:“你现在在哪一个领域里做研究?”我答道:“磁学。”他说:“ 磁学已经死了 !”他又问:“你还做什么其他研究?”我答道:“超导。”他惊叫道:“ 超导也死了! ”不言而喻,当时那种惊人而令人沮丧的场景至今还记忆犹新。然而,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很快在1986年发现了高温铜氧化物超导体,1988年发现了巨磁电阻(GMR)效应。这两大事件显著改变了凝聚态物理的进程及其技术景观,并分别于1987年和200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事实证明X教授是大错特错了,而 我们在过去的25年时间里已经进入了现代磁学的黄金时期。 这里,让我从1986年开始,大致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提及一些重要的进展: ☀ 层间耦合; ☀ 纳米多层膜和颗粒膜中的巨磁电阻(GMR)效应; ☀ 交换偏置; ☀ 电流垂直平面(CPP)的巨磁电阻(GMR)效应; ☀ 自旋阀GMR传感器; ☀ 铁磁性纳米线; ☀ 基于AlO x 势垒的磁性隧道结(MTJ); ☀ 庞磁电阻(CMR)效应; ☀ 用于测量自旋极化率(P)的安德列夫(Andreev)反射谱; ☀ 自旋转移力矩(STT)效应及其磁翻转和微波振荡; ☀ Landau-Lifshitz-Gilbert (LLG)微磁学模拟; ☀ 具有100%自旋极化率的半金属,如CrO 2 ; ☀ 磁随机存取存储器(MRAM); ☀ 多铁性材料; ☀ 纳米环和纳米环磁性隧道结; ☀ 稀磁半导体; ☀ 有机自旋电子学; ☀ 具有巨大隧穿磁电阻效应的MgO势垒磁性隧道结; ☀ 自旋霍尔效应(SHE); ☀ 逆自旋霍尔效应(ISHE); ☀ 磁畴壁运动; ☀ 纯自旋流现象; ☀ 横向自旋阀; ☀ 自旋泵浦; ☀ 石墨烯自旋电子学; ☀ 自旋塞贝克效应; ☀ Rashba效应; ☀ 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及其磁翻转; ☀ Skyrmion材料; ☀ 电压调控的磁翻转; ☀ 拓扑绝缘体,等等。 每一年几乎都不平凡,总有一些新鲜有趣的发现引人关注 ,并且上述这些专题内容基本上都被涵盖在这部书( 《自旋电子学导论》 ) 中。 人们常说微电子学使现代技术得以实现,但这只说对了一半儿。 更确切地讲,微电子学和高密度数据存储(HDDS)是现代技术发展的两个主要驱动力。它们共同使得过去只能由专业研究机构拥有的房屋尺度大小的计算机,变成了现在人人可以拥有的笔记本电脑和真正便携式的各种掌上电脑(PDA)。 自1947年以来,每单位集成电路所含晶体管的数量按摩尔定律稳定增长,至今已超过10 10 /IC。同样引人注目的是,1955年磁记录开始应用以来,高密度数据存储(HDDS)技术的记录密度持续增长至今天,也远高于摩尔定律的预测、超越了10 12 bit/in 2 。 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因发现巨磁电阻(GMR)效应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GMR效应引发了硬盘“大容量、小型化”的革命。 非常有趣的是,一些怀疑论者曾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给出过若干悲观的预言。 当巨磁电阻(GMR)效应发现后,一些人认为,由于需要非常大的磁场GMR效应无法应用,但随后自旋阀式GMR器件巧妙地避免了这个困境。当采用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探测系统第一次观测到具有非常小电阻的电流垂直膜面(CPP)的GMR效应后,一些悲观者又宣称CPP-GMR效应永远不会被应用。但今天,三维尺度均为几十纳米的CPP-MR磁读头被广泛地使用在硬盘驱动器(HDD)之中。在20世纪90年代,有一个最高磁记录密度不可能超过40 Gb/in 2 的著名终极预言。该预言仅盛传了几年之后就被无情地悄然打破。今天,磁记录密度已经超过上述预言极限值的30倍,并且仍在继续攀升。公正地说,该预言并没有真正预见到现代磁学中一系列的发现对高密度数据存储(HDDS)的推进所起到的作用;不过,主动做出预言与占卜有一点相似,它们均具有一定的风险。 这本书由自旋电子学领域里的众多前沿专家共同编写,收录了上述现代磁学黄金时期那些令人兴奋的、方兴未艾的持续研究进展。我个人也熟知这本书里的许多作者,并且受益于与他们之中几位作者的合作研究。 这部书 的唯一缺憾是它采用中文撰写,这会让那些非汉语科学家们无法分享它的丰富内容。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钱嘉陵先生 为 韩秀峰 等编著 《自旋电子学导论》(上、下卷) 一书所作的序言。文中图片及图注来源于网络。 自旋电子学是凝聚态物理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新兴学科和研究领域之一,其将电子自旋相关效应与传统微电子学相结合,为研发具有全新功能的下一代微电子器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自旋电子学导论》 由工作在自旋电子学研究领域里的国内外50余位学者撰写而成。 全书分两卷、共28章,各章均由该领域富有研究经验的知名专家负责,较全面地介绍和论述了目前自旋电子学研究领域中的各个重要研究方向及其进展,并重点关注自旋电子学的关键材料探索、物理效应研究及其原理型器件的设计开发和实际应用。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转载本文请联系“ 科学出版社 ” ( 微信号: sciencepress-cspm )授权 同意。 转载请在文前明显位置注明: 作者: 钱嘉陵, 转载自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韩秀峰 等编著 《自旋电子学导论》(上、下卷) 一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2783 次阅读|20 个评论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精美绝伦的西南民族生态画卷
热度 8 sciencepress 2015-2-28 08:18
收核桃(余海青 傈僳族) 民族植物学家和民族生态学家许建初研究员,长期活跃于我国西南山地、喜马拉雅山区和亚洲许多地区,从事科研调查、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正是这样的工作和生活经历给予他许多机会体验、观察和收集民族民间的艺术素材和大量的民族生态学信息,他与擅长民族植物画艺的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级实验师杨建昆一道,从民族生态学的视角,精心编辑出了我国第一本富有民族生态学意义的绘画专集《 西南民族生态绘画 》,希望不仅能够唤起公众对我国西南地区民族生态和民族文化的关注,更能唤起人们自身生态意识的提高,共同构建美好未来。 该书以民族生态学和生态文明为指导,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深入浅出,并附有百余幅美丽的图画。对普及生态学知识和增强民族自豪感都具有重要意义。 ——李文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放鸭(郗发显 傣族) 100余幅民族生态绘画作品均来自云南省农村民间画家及爱好者,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在社会各阶层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大部分是农民,也有学生、乡村教师、兽医、乡村医生、神职人员、民族部落头领,有的是当地的土专家及民族传统知识的专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掌握当地的传统知识或不同程度地关注传统知识,对本土传统知识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用手中的画笔对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抒发着心中的情感。 我国西南山地是一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这里孕育着中国乃至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民族文化多样性。《 西南民族生态绘画 》一书以民族生态学的视角向世人展现出了一幅精美、朴实而丰富多彩的人类生存状态的画卷,其风格之别开生面,其内容之丰富多彩,其文化内涵之深刻动人,十分令人感动! ——裴盛基 2014 年10 月12 日于云南昆明 这些画卷所展示的人们生活和生存状态,以及大自然的美景和万物生灵的可爱,人们勤劳耕作收获的喜悦,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化表达,无不展示着这片土地的多姿多彩和神奇。 神山圣境(杨建昆 汉族) 云南民族生态绘画项目用最为直观、直接的方式解读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协同进化这一基本原理。在这一原理的作用下,当地生态景观呈现出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自然环境中的森林、山脉和湖泊有了生命、有了灵魂,成为神树、神山和圣湖,结合各个民族中的宗教礼仪、传统节日和社会活动,成为当地民族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 梨园家园(段学松 白族) 大理洱源山清水秀,这里每年春季一片花的海洋,秋季硕果累累。水果种植是当地主要副业,梨和梅是特色水果,洱源被称为“梅果之乡”。 采岩蜂蜜(余海青 傈僳族) 怒江峡谷里的岩蜂选择在离地数十米、能遮风避雨的山崖上筑巢。日积月累,岩蜂巢就成了清香四溢的大“蜜饼”。山崖太高太陡,当地的傈僳人享用岩蜂蜜除了有特殊的工具外,还要具备攀岩的本领。采蜜人先攀上岩顶将藤索固定,再顺藤索溜下,在下面用烟熏,驱赶岩蜂,把桶放置在“蜜饼”下方,之后砍下“蜜饼”或加热,让蜂蜜流淌到桶里。 致富民谣(余海青 傈僳族) 云南保山山多交通不便,当地的农副业主要是茶叶、烟叶、干果、水果。图展现了保山地区能让农民致富的栽培植物:核桃、银杏、烤烟、茶叶、各种水果。 社区图(和秀东 纳西族) 纳西族的东巴绘画更多是围绕着东巴文化展开的,它的每一个形象文字符号都有着特定的含义和多层含义,这取决于它与不同的符号组合变化。东巴文字符号有着很明确的指示性,在绘画中利用它们与其他的形象组合,反映或代表的内容更直接,更简单明了。 “修曲”神鸟(和华强 纳西族) 展示的东巴神话传说反映了纳西族的生态观。画中的鸟是东巴教的保护神“修曲”神鸟,它嘴里叼着的蛇是“自然神”。很久以前,人类很贪婪,不爱惜自然,“自然神”愤怒了,惩罚人类,不与人类和睦相处。东巴什罗派来“ 修曲” 神鸟, 强行把“ 自然神”叼在嘴里让它放弃惩罚行动。“自然神”提出条件,要求人类必须停止乱砍滥伐,遵循在大自然中生存的规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彝族社区生态图(曲比类类 彝族) 描绘了彝族地区代表性的生态环境:郁郁葱葱的天然林、水源林、草场、人工林,河流,湖泊,耕地,村庄,牧场。山下的耕地和山上的牧场里,彝族人辛勤地耕地劳作。人与自然是这般的和谐友爱。在彝族人的生态观里人只是自然神的一个渺小的兄弟。人只是人世间的一个物种。 凉山彝族社区生态图(曲比尔日 彝族) 社区生态图是研究者给这类图画取的名,画中的信息能反映本社区的大致生活环境及当地的生态情况,以及变化情况。绘制者通常是村里的老人或其他知情者,也有多人共同讨论绘制的。它的功能特点是能直观简洁地反映某地区的基本情况及特点。社区生态图可塑性很强,可根据需要不断添加信息内容和信息数量。它有一定的条理性,但又不受逻辑思维和时空的限制,在一幅画中可表现多个领域的元素。但选择何种符号来表现具体内容这取决于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他们习惯的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 摘木瓜(吞也 傣族) 木瓜是热带有代表性的水果。云南热带很多民族都有种植的习惯。《摘木瓜》表现了傣族妇女采收木瓜的丰收情景。 山乡春早(罗丽珍 汉族) 呈贡汉族绘画受服饰刺绣的影响,装饰性很浓,更注重颜色的搭配,利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不同的内容,用颜色来渲染气氛。虽然他们受正统绘画教育的影响颇深,但民间画的色彩还是很浓郁的。 湖中世界(朱树珍 汉族) 《湖中世界》记录了滇池部分水域的水生生物物种。画作既是装饰,又是很完整的水生生物物种分布图。反映了大众对生态的认知程度,它就是西南民族眼中的生态系统。 祈雨(龙子辉 壮族) 雨水是农作物生长的必然条件,特别在山区, 在雨季到来之前农民们就祈祷着风调雨顺,有一个好收成,在很多民族的农事节日里都有祈雨的内容。图中描绘的是祈雨的场景,村民常常在仪式中戴上青蛙面具跳舞,希望将音乐和祈祷告诉居住在水田里的青蛙,因为它们不但是雷公的使者,也是能吃祸害庄稼的害虫。 跳舞的妇女(王建才 苗族) 妇女衣服上刺绣的图案讲述了苗族祖先迁徙的历史,记录下他们走过的山川、河流和森林的故事。 哈尼族农事历(妹兰 哈尼族) 农事物候在应用中多是以口传的方式流传,它和当地的生计息息相关,是当地人长期农耕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晶。农事历是记录当地农事物候的绘画,它对当地的农耕物候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今日瑶山(陈卫 傣族) 金平瑶族依山而居,山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得到合理应用。河谷海拔低种甘蔗、木薯,往上是种植香蕉、菠萝、木瓜,再高些种植橡胶树,村旁是竹林,海拔更高的地方是他们传统中必须保护的水源林。 记得1998年年末我在云南红河州元阳哈尼族和彝族自治县做参与式农村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规划时,被那里村民的绘画能力惊呆了。我组织村民代表在一所小学开会,当地很多哈尼族、彝族、苗族妇女由于没上过学,无法写字,我就让她们用简单的绘画来描述她们的家园、村寨和生产生活状态。一天下来,整个小学挂满了上百幅充满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的画卷,情景蔚为壮观。让我敬佩的是,她们在描述未来愿景图时是那样认真,画作充满浪漫、幸福的气息,似乎憧憬的未来就在眼前。十多年来,此情此景时常萦绕着我,不能忘怀。 ——许建初 2014 年12 月26 日于北京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许建初、杨建昆 著《 西南民族生态绘画:民族视角中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 》一书。 《 西南民族生态绘画:民族视角中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 》 收录了云南、四川两省17个民族100余幅画作,作品表现形式多样,有年画、版画、水彩画、浮雕、装饰画、农民画、钢笔画和社区图等。在内容上更多地反映了环境、生态和生活的场景,展现出各少数民族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现状。 画中蕴含了当地居民的世界观、价值观,与当地环境有紧密联系的生态学知识和技术经验,以及当地民族管理自然资源的实践活动和行为准则等。本书体现了西南地区多民族民族文化鲜明、地域性强等特征,是我国西南地区民族传统生态知识宝库的一个缩影。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号: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转载本文请联系“ 科学出版社 ” ( 微信号: sciencepress-cspm )授权 同意。 转载请在文前明显位置注明: 本文转载自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许建初、杨建昆 著《 西南民族生态绘画:民族视角中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 》 一书 。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715 次阅读|19 个评论
吉羊如意
sciencepress 2015-2-13 23:59
致博友: 春节长假( 2月14日至2月26日 )期间,科学出版社博客暂停更新。 感谢您与我们一起阅读科学的日子,祝您 吉羊如意 : 扬眉吐气 喜 洋洋 三阳开泰 羊羊羊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3638 次阅读|0 个评论
陈述彭:一部空间数据挖掘的里程碑式力作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2-12 08:47
空 间数据挖掘的里 程碑式 力作 ——序《 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 》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 使得计算机从仅仅代替人工计算, 逐渐扩展为以计算机系统来模仿人类的视觉、听觉及其思维等高级智能. 人们曾经为建立计算机专家系统而努力工作, 但不久就遇到了难以建立专家知识库的问题.随后, 计算机专家们就转向机器学习, 试图让计算机像人一样, 有自学习功能. 但这种努力也遇到问题, 即让计算机从哪儿学习呢?正在步履维艰之时,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大量的数据通过文字、图表影像、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被送到计算机中, 数据库体之大可以达到上千个TB 的量级. 到了20 世纪90 年代, 数据挖掘(或知识发现)作为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的集成而变得愈来愈引人注目. 人们终于认识到很多知识原来就隐藏在大量的数据之中. 从数据库中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程序可以获得信息;而从数据库中通过一个知识发现的工具应当可以获得知识, 这些知识可以自动构成计算机专家系统的知识库. 李德仁院士和李德毅院士兄弟 1993 年, 李德毅院士把计算机科学界开展数据挖掘的研究动向告诉了其兄长李德仁院士. 当时, 李德仁院士认为空间数据库的数量、大小和复杂性也都在激增, 特定问题或特定环境下的空间数据, 似乎是一种原始的、混乱的、不成形的自然状态积累, 但又是一种可以从中生长出秩序和规则的源泉, 为什么不可以研究空间数据挖掘呢?1994 年, 李德仁院士在加拿大第5 届GIS 年会上提出了“Knowledge Discovery from GIS”的理念, 建议在智能化GIS 中利用从数据库发现知识(KDD)的方法, 透过表观上的千头万绪、杂乱无章, 去挖掘蕴含其中的规则性、有序性、相关性和离群性. 随后, 李德仁院士和李德毅院士兄弟二人筹划共同指导空间数据挖掘的博士. 由于该项研究的难度较大, 直到1995 年邸凯昌决定跟随他们做博士论文后, 他们的上述想法才得以初步实现. 1999 年, 在邸凯昌博士答辩时, 他们发现王树良对空间数据挖掘有浓厚的兴趣和一定的研究基础, 于是又指导王树良在邸凯昌的基础上继续向前研究.后来, 他们组建了自己的研究团体, 目前已经发展为由数十名院士、教授、副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组成的老、中、青相结合,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的梯队. 兄弟二人敏捷的思维、渊博的学识、高屋建瓴的学术视野、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执着的人生信念和宽以待人的品质, 引导和激励着整个研究团体, 在空间数据挖掘的道路上逐步前进. 2006 年10 月, 李德仁、王树良、李德毅 三人合作出版了《 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 》一书. 在这部力作中, 系统研究了空间数据挖掘的国内外进展, 在概述了可用于空间数据挖掘的理论方法的基础上, 主要提出了云模型、数据场、地学粗空间和空间数据挖掘视角等新技术, 构建了空间数据挖掘金字塔, 全面分析了空间数据挖掘的数据源及其清理方式, 导出了空间观测数据清理的选权迭代法,研究了基于空间统计学的图像数据挖掘, 提出了“数据场-云”聚类算法、基于数据场的模糊综合聚类算法和基于数学形态学的聚类知识挖掘算法, 研究了基于归纳学习的空间数据挖掘、基于概念格的遥感图像数据挖掘和GIS 数据挖掘. 为了展现空间数据挖掘的可操作性, 最后具体研究了长江三峡宝塔滑坡监测、银行经营收益分析及选址评价、遥感图像土地利用分类、土地资源评价、火车运行安全检测等多个关系国计民生的空间数据挖掘实例. 最后, 自主研制了一个空间数据挖掘原型系统. 可见, 作者们既有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背景, 又具备计算机科学的知识, 从事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多年, 而且都有所建树. 这些研究成果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在空间数据挖掘中真正有机的交叉、融合和升华, 同时可以满足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学者掌握计算机科学的要求, 以及计算机科学的学者了解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需要.在研究空间数据挖掘时, 他们紧密围绕空间数据的特点,理论切实联系实践, 并始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要旨. 在科学界, 如果说兄弟院士不多的话, 那么不同学科的兄弟院士共同指导的博士就更少了. 更进一步, 兄弟院士联合指导博士, 联名著述的, 就更少之又少了. 李德仁院士和李德毅院士, 为其中之一, 令人敬佩!他们第一次把自己十几年来在空间数据挖掘中的丰富研究成果汇集熔炼, 凝聚了系列国家重大课题的创新研究及其横向应用成果, 汇总了十几名教授、副教授、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的智慧. 创新内容突出, 利用自己的创新成果研究空间数据挖掘, 而不是单纯利用已有的数据挖掘策略. 绝大部分成果都已经被邀请在国际会议上作口头报告, 并在交流时获得与会国际同行学者的赞同. 而且, 部分成果已经被国际学术期刊发表, 为SCI, EI, ISTP 等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理论研究始终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为要旨, 积极把理论成果应用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中, 服务社会, 造福人民. 如长江三峡滑坡监测. 全书内容丰富, 结构严谨, 层次清晰, 逻辑严密. 成稿后多人阅读, 多次征求意见, 力求精益求精. 这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值得称赞和学习. 目前, 空间数据挖掘开始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兴趣,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的热门课题. 祝作者们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做出更大的成就! 愿空间数据挖掘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开放出更多、更鲜艳的花朵! 2005年1月28日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李德仁、王树良、李德毅 著 《 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第二版) 》 一书。 —— 热烈祝贺 —— 李德仁、王树良、李德毅著 《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第二版)》 荣获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 面向大数据, 《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第2版) 》提出数据场、云模型、地学粗空间和空间数据挖掘视角,构建空间数据挖掘金字塔,给出挖掘机理,介绍概念格,总结空间数据源,导出清理空间观测数据的选权迭代法。 面向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研究空间的关联规则、分布规则、概化规则和聚类规则的挖掘,从图像中发现指导图像分类、特征提取、表情识别的空间知识,以及时空分布的视频数据挖掘。这些理论,在滑坡监测、车轮形变、银行选址、土地利用、人脸识别、公共安全等实际领域,获得了有价值的应用成果,自主研制了空间数据挖掘原型系统GISDB Miner和RSImage Miner。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科学出版社│微信号:sciencepress-cspm 转载本文请联系“ 科学出版社 ” (微信号: sciencepress-cspm )授权 同意。转载请在文前明显位置注明: 本文转载自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李德仁、王树良、李德毅 著《 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第二版) 》一书。 本书相关精彩内容,见《 时空视频数据挖掘:让罪犯无所遁迹 》一文。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039 次阅读|4 个评论
民间传说中动物群对盐资源的识别
热度 6 sciencepress 2015-2-11 08:14
人们通过动物的食盐习性实现了开发食盐的转换过程,我们在对三峡地区盐业考古研究中,检阅了大量文献史籍以及地方志书,发现不少的有关盐井(卤)的发现都是由动物先识别而后才被高智商的人类发现并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的。 人类对盐的认识和使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此前各类动物对盐的本能的依赖也启发了人类对盐资源的有意识的开发和利用。 张良皋教授认为“所有哺乳动物都需要盐。草食动物依靠大量食草来摄取盐分。肉食动物依靠捕食动物来摄取盐分。猿类,包括人,是杂食动物,靠采集植物充食不足以供应盐分,就各自设法猎食动物,人类也就为此努力打猎捕鱼”,而“草食动物都有直接摄取盐分的本能”。人们通过动物的食盐习性实现了开发食盐的转换过程,我们在对三峡地区盐业考古研究中,检阅了大量文献史籍以及地方志书,发现不少的有关盐井(卤)的发现都是由动物先识别而后才被高智商的人类发现并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的。这类受动物启发进而开发盐资源的传说故事,无论是在三峡还是在成都平原乃至云南地区,都有相似的说法。 1. 三峡地区 巫溪大宁河畔的宝源山山麓有一涌流不断的天然盐泉,其泉名曰“白鹿泉”。白鹿泉出于一洞穴,此洞穴较其后面溪水的水面高出7米左右。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八十《大宁监》记载说:“宝山咸泉,其地初属袁氏,一日出猎,见白鹿往来于上下,猎者逐之,鹿入洞不复见,因酌泉知味。意白鹿者,山灵发祥以示人也。”有关白鹿引盐的传说故事在《巫溪县志》《巫溪县盐厂志》《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巫溪县卷》、清乾隆《大宁县志》、光绪《大宁县志》等地方史志中亦屡有记载。从这些文献和地方史志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传说中的这个“白鹿引泉”的故事在巫溪地区已流传了相当长的时间了。 自古有“盐都”之称的云安镇,其地南距云阳城(老县城)约15 千米。据有关文献记载,公元前206 年,云安开始开凿井盐,距今已有2000 余年的历史。在汤溪河下游河畔的汤溪河床上,古盐井密布,盐井总数接近200 口,其中位于汤溪南岸的白兔盐井是这些古盐井中最著名的一口盐井。民间传说汉高祖刘邦为汉王时,由将军樊哙陪同,从东乡(今宣汉县地)进入朐躵境内募兵招贤,樊哙射猎到云安,见一白兔,于是跟踪追击,白兔忽然入地不见,哙命掘地三尺,有盐泉涌出,刘邦下令就地掘井煮盐,其后,此井即名“白兔井”。据测量,该井深43.33 米,井底比河面低18.23 米。 云安古镇 2. 四川盆地 具有千年盐都之称的古城自贡,是镶嵌在中国西南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产盐历史可追溯到距今1900 多年前。在自贡众多的古盐井中,数富顺县城的一口古盐井历史最为悠久。此盐井被称为自贡地区的“第一口盐井”。在自贡盐场发现史中,自古亦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在晋太康元年(280 年),夷人梅泽出门打猎时,见一白鹿在舔食石缝中流出的泉水,出于好奇,他也尝了一下泉水,发现泉水味咸,于是在这里凿井300 尺,采出卤水,并煎煮成盐。梅泽死后,人们为纪念他发现盐泉的功劳而为他建庙祭祀,尊他为“井神”和自贡盐业的始祖与保护神,官府亦为他立祠,后蜀时朝廷还封他为“金川王”、通利侯。 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的盐源(古为定筰县)也有著名的古盐井。据清光绪《盐源县志》卷十《人物·仙释》记载,一位牧羊姑娘在放牧时,见“羊饮于池,迹之,见白鹿群游,尝其水而咸,指以告人,因掘井汲煎,获盐甚佳”。也就是说,这位牧羊姑娘受羊和白鹿等动物的引导而发现了盐泉,于是在这里开凿盐井,开始了井盐生产。后来这里的人们便将这位牧羊姑娘供奉为“盐神”,尊称为“开山姥姥”。 3. 云南地区 地处我国西南一隅的云南,也是我国重要的井盐区之一。据有关文献记载,此地开凿井盐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2000 年以前的西汉时期。云南古盐井的发现亦多与动物有关,如这些古盐井中的“狼井”“猴井”“黑牛井”“白羊井”等,都暗示着动物识别盐泉的历史传说。 据倪辂辑《南诏野史》记载:“楚雄黑井佳。若狼井、黑井,因狼与黑牛舐地知盐,故名之。”明代刘文征撰《滇志》卷十七也记载:“李阿召,大理人。居七局村,所养之黑牛饮池中,肥泽异常,因得卤泉,报蒙诏开之,是为黑井。”《新纂云南通志》卷一四七中亦有相似的记载。又据《康熙安宁州志》卷一二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年),有东川人阿宁牵牛过此(安宁),牛舐地不去,取土尝之,味咸,遂掘地为盐池。”这就是“安宁井”的由来。明刘文征撰写的《滇志·地理志》记载:“石羊,即白盐井。昔洞庭爱女牧羊于此,有羝舐土,因得盐泉。”《滇志·杂志·灵异》“羝羊石,蒙氏时,有牧人于今白井提举司东一里许,见有一羝羊舔土,驱之不去,掘地,遂得卤泉,名曰白羊井。人即地立圣母祠。及开桥头井,得石羊,云即舔土之羝羊也,后归于圣母祠。其井,即白盐井也。” 云南楚雄的白羊镇即是著名的石羊古镇。历史上,石羊被称为白井,至今还保留着特种制盐装置——晒盐篷,又称枝条架。 上面这些传说表明,起初,人们并不知道这类泉水、地层含盐,但在生活及劳作中,人们多次发现鹿、牛、羊等动物常爱舔舐这些泉水和土石,有些动物甚至因此而膘肥体壮,这样便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于是这些地区的先民们从动物的行踪上发现了盐泉、盐源,从而有意识地取卤熬盐,在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之后,便有了后来对盐井的主动开掘,并从中提取卤水而进行带有工业色彩的利用和开发,从而将凿井制盐技术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杨华 著 《 三峡夏商时期考古文化 》 一书。 《 三峡夏商时期考古文化 》以三峡地区夏商时期考古资料为线索,结合相关学科知识,从多角度对三峡地区夏商时期的历史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在三峡地区夏商时期文化中,由新石器时代晚期发展而来的文化为本地区的主体文化,其遗存被认为是早期巴文化遗存,而北来的中原文化和西来的蜀文化,也在三峡地区汇聚交流。《 三峡夏商时期考古文化 》探讨了三峡地区夏商时期农业、饲养业、渔猎业、盐业、手工业等的发展情况,介绍了房屋建筑及丧葬习俗文化,并结合有关文献,从出土遗物、地层叠压关系、人骨资料等方面阐述了巴人起源于鄂 西、三峡地区的观点,评述了巴文化研究的兴起和深入过程。此外,还开展了对三峡地区夏商时期长江洪水遗迹的研究,对三峡远古时期的长江河 床的演变及河道走向进行了探索。《 三峡夏商时期考古文化 》是一部研究长江上游东部,长江中游西部地区夏商时期历史的重要著作。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转载本文请联系“ 科学出版社 ” ( 微信号: sciencepress-cspm )授权 同意。 转载请在文前明显位置注明: 本文转载自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杨华 著《 三峡夏商时期考古文化 》 一书 。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320 次阅读|12 个评论
水的生态服务功能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5-2-10 09:12
伴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经济用水过度挤占生态环境用水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与水资源的经济价值研究相比,目前水资源的生态价值研究是滞后的。生态水文学科的发展给水资源价值的评价工作带来了契机。 水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是生态水文学原理中水分与生态相互作用机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一、水的生态服务功能内涵 水的生态服务功能中的“水”指的是水循环。所谓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以各种不同的形态(气态、液态和固态) 通过大的生物物理环境(大气、海洋、陆地、水中和地下环境) 进行运动的过程。水循环在生态系统中是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的必要条件。水资源通过水本身,与这个大环境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相连。水循环中已普遍得到认可的两个组分,被称之为“蓝水”(所有受物理过程控制的水) 和“绿水” (所有受植被蒸腾等生物过程影响的水)。 水的生态服务功能中的“生态”指的是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湖库生态系统以及河流生态系统。植物与水分关系是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的核心内容。植被生态过程(碳循环、植被动态生长等) 与水文过程通过各种物理和生物学过程发生交互作用,其密切联系和交互作用渗透到水、热、碳等物质和能量传输的各个环节。 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是基于生态水文相互作用关系的,以水循环过程中形成的蓝水和绿水为服务主体,为维持森林、草地、河流、湖泊、水库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过程提供的条件和效用。 二、水的生态服务功能的双层服务结构 水的生态服务功能具有双层服务结构,水循环过程中形成的绿水和蓝水对植物在群落、种群和个体层次上的生态学和生理学过程的支撑作用被作为水的直接生态系统服务,水的间接生态系统服务是指植被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所提供的服务,具有植被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水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水的双层生态服务结构 1.水的直接生态服务功能的辨识 流域植被生态水文问题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鉴于流域水文过程与植被生态过程的紧密相互作用,水的直接生态系统服务以植物水分生理为基础,侧重于水分为植被生长、繁衍提供的服务。植被释放氧气和增加生物量是水分支持植物生态的外在表现形式,故将释放氧气和增加生物量作为水的直接生态系统服务。 植物生物量增加是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和海藻生物碳循环的结果。生物碳循环是绿色植物和海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分,固定大气中CO 2 ,释放O 2 ,将生成的有机物质储存在自身组织中的过程。 每公顷陆地植被每年净光合吸收碳: 热带林为4.5~16t,温带林为2.6~11.25t,寒带林为1.8~9t,草地约为1.3t。 2. 水的间接生态服务功能的辨识 水的间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大致分为两大部分: 植被生物多样性服务功能以及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植被生物多样性又可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植被生物多样性所提供的服务功能就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服务功能。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又大致可分为河流、湿地、湖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体的说,水的间接生态服务功能主要有产品生产功能和生命支持功能。产品生产功能主要有提供淡水、木材和纤维、食物、娱乐和生态旅游,生命支持系统功能则包括净化环境、涵养水源、土壤保育、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保育等。 产品生产功能 植被多样性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树干、树冠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木材以及枝丫、叶、果实等,除了用做木材和燃料外,还是重要的食物和工业原料,另外森林和草原又是人类娱乐和消遣的地方。 水生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主要包括为生产和生活提供的水资源、航运、水电,以及鱼、水生蔬菜和水生花卉等水产品,此外给人们带来河流湖泊风光的美学体验和感官享受,划船、钓鱼、游泳等在河流湖泊内进行的娱乐活动以及沿河岸的露营、野餐和远足等休闲活动。 生命支持系统功能 植被多样性在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地圈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植被生态系统作为以中国特殊的下垫面,在一定程度上对周围湿度、降水、温度、风力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本身的树冠、枯枝落叶和根系能够起到蓄水、净化水质、保持水土的作用; 此外,植被除了吸收自身需要的化学营养物质外还会吸收一些不需要的或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污染物质),从而达到净化环境的功能。另外,植被多样性形成的生态系统通过复杂的组织结构,成为自然界物种生存、繁殖和进化的庇护所。 湿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其生态系统服务已经得到人类的高度关注。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是一个近期才有的现象,历史上,湿地一直被看做是有一定价值的废弃地,只能通过排浚和破坏才能提高其价值。今天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湿地能提供很多有价值的生态系统服务,但在区域湿地是否具有最高经济使用价值、应该在何种程度上对湿地进行保护和恢复等问题上,仍存在着持续的争论。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统功能主要包括提供物种生境、水质净化、休憩娱乐、洪水调蓄等。 河流、湖库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系统功能主要体现在调蓄洪水、水资源蓄积、土壤保育、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3. 水的直接生态系统服务和间接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 水的生态服务功能之间有以下4层关系: ①水的直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水的间接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直接生态服务功能决定着水的间接生态服务功能的有无与好坏。对于陆地生态系统,水分支撑植被的生长、繁衍,进而保证植被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对于水生态系统,水体本身提供水生生物生境,从而可使水生态系统发挥服务功能。②水的间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水的直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衍生品。这些服务的价值要超过水的直接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③水的直接生态系统服务的服务对象是生态系统中的植被,而水的间接生态系统服务的服务对象是动物和人类。④由于人口增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水的衍生生态功能需求逐渐加大,造成生态用水、用地被挤占的现象比较突出,水的直接生态服务功能有所削弱。 水的生态服务功能与水资源价值的关系 水的生态服务评价的结果是为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数据支撑,其中水的直接生态服务功能与水的间接生态服务功能中的生命支持系统功能一起反映了水资源的生态价值; 陆地植被生物多样性以及水体生态系统服务所提供的产品生产功能则反映了水资源的经济价值。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严登华 著 《 应用生态水文学 》 一书。 《 应用生态水文学 》对近十年来应用生态水文学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总结。 应用生态水文学从提出应用生态水文学入手, 全面、系统地从监测手段、过程模拟、定量评估、综合调控和集成管理, 最后结合应用生态学研究的战略地位, 提出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 指出变化环境下应用生态水文学的发展方向。 一起阅读科学!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转载本文请联系“ 科学出版社 ” ( 微信号: sciencepress-cspm )授权 同意。 转载请在文前明显位置注明: 本文转载自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严登华 著《 应用生态水文学 》 一书 。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0226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式过马路”背后的科学
热度 9 sciencepress 2015-2-9 08:22
行人过街交通秩序混乱,在交叉口不注意信号灯、随意穿越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随处可见。本文展现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分析行人过街行为的部分科研成果: 行人过街等待的心理极限是多少秒?不同群体行人过街时怎想的?神了,用Maslow需要理论解释行人违法过街行为:领头者主导从众违法过街,领导最影响结伴过街行为…… 一、行人过街等待心理极限 有调查显示,行人对路口红灯的等待时间忍耐限度:德国是60s,英国是45s,美国是40s,日本的调查数据则为30s。 国内大城市行人信号控制交叉口处,行人强行穿越行为非常普遍,相当部分原因是行人等待过街的时间超出了行人可接受的程度。针对行人过街时的心理状态和安全感知,设计了调查问卷(见下图),随机抽样了598个过街行人进行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过街等待心理极限、过街环境安全感知、违法过街行为的成因等。 关于等待时间,调查对象被问到:您认为过街时等待多少秒比较合理和满意;您能忍受的最长等待时间是多少秒? 男性认为的合理等待时间(18.62s)以及能忍受的最长等待时间(49.55s)都比女性要短。说明 在交通活动中,男性比女性更为急躁 。另外一个原因是男性的工作压力更大,时间价值较高,在过街时往往更渴求较高的效率。 分析不同年龄组的调查结果可知,老人和儿童认为的合理等待时间比中年人要长,能够忍受的最长等待时间也更长,尤其是老年人在交通活动中显示出较好的耐性。18~39岁这个群组能忍受的最长等待时间最短,这个年龄范围主要是青年人,一方面青年人年轻气盛,另外,青年人在家庭和事业上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对交通活动中的时间要求也更高。 二、过街环境安全感知 采用 利克特五分制 ,调查了行人对过街交通安全现状的评价。 “非常差~非常好”分别赋值:非常差,-2;差,-1;一般,0;好,1;非常好,2。调查问题如下: (1)您认为现在的信号控制交叉口人行横道空间的交通秩序怎样?非常差~非常好 (2)您认为现在的信号控制交叉口人行横道空间的安全状况好不好?非常差~非常好 (3)您认为现在的红绿灯配时合理性好不好?非常差~非常好 (4)闯红灯通过交叉口时,会感到危险?非常不危险~非常危险 人行横道的交通秩序的调查结果为-0.2587,行人过街安全状况的调查结果为-0.3049,两个问题的答案均是介于一般和差之间,可见现状的过街环境并不令人满意。 对于红绿灯配时现状,行人也是不满意的(均值为-0.1203),因此,需要进一步从人性化角度改善现有的行人过街信号设计。 当被问到闯红灯通过交叉口时的感知时,大部分行人还是认为危险的(均值为1.5384),调查结果介于危险和很危险之间。但是,即使认为闯红灯危险的情况下,行人还是要违法过街,说明其他因素如为了省时、方便等,对行人而言已经超过了危险性的约束而排到了前面。即 行人虽然认识到危险,但是并没有把危险性当成一回事。 三、行人违法过街行为的 Maslow 需要理论解释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A. H. Maslow提出了著名的“金字塔形”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行人过街过程中的需求,按照不同的层次和类别也可以划分为安全需要、省时省力需要、社会认同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下图)。前两个层次的需要为低级需要,属于物质需要,后三个层次是高级需要,属于精神需要。 Maslow层次需求理论的层次不是绝对分明,不是一个刚性的结构,层次之间可以重叠。同一时期内,个体可以同时存在几种需要。每一时期内总有一种需要是占支配地位的,这种最强烈的并制约其他需要的因素称为“ 优势需要 ”。 安全需求属于优势需要,然而这种优势并不是完全一成不变的。当其为优势需要时,行人会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当安全需要不占优势时,其优势地位就会被其他方面的需要所取代,往往是其上一层的省时省力需要会取代安全需要,因而就会出现某些对交通安全不利的违法过街行为,如红灯时冒险激进过街等。行人在较长的等待过程中,省时省力需要逐步上升从而超越了安全需要,形成了尽快过街的动机。此时,道路上虽然并没有可穿越间隙,行人也会冒险违法穿越。首先,要从设施设计的角度减少行人的节省需要,如红灯时长减少、人行横道不需要绕行都能有效降低行人违法行为发生的概率。当然,也可通过在醒目位置设置标语,提醒行人安全比省时省力更重要,减少行人的节省需要的心理比重。 信号交叉口最常见的违法情况是,行人在红灯时间等待时会观察路边的交通情况,若发现道路上暂时无车或车辆间的间隙较大时,会不顾信号是红灯的情况,直接过街。原因是此时行人已经满足了安全需要,为了实现上一层次的省时需要会出现违法行为。 另外,行人过街中常见的从众违法行为,则是由行人已经满足了安全需要、省时需要,往更上一层要满足社会认同需要才发生的。因为跟随大家一起在红灯时间过街,因为人数多目标比较大,机动车会减速让行,能满足行人的安全需要。闯红灯本身就能节省时间,所以正好也满足省时需要。此时,社会认同需要起到了关键作用,大部分行人都这样,自己千万不能成为异类的想法让行人很快就成为集体闯红灯过街中的一员。这种情况下,最有力的控制措施就是防止这种一起闯红灯群体的形成。 这种群体都是临时性的,领头者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 要控制临时性闯红灯群体的形成,需要从领头者入手。如可以实行差分的罚款制度,带头闯红灯的行人罚款较重,这样行人会进行自我约束,不愿意做领头违法者。 四、各种违法过街行为统计分析 调查问卷共给出常见的7种违法过街行为。其中,“如果有电话来,会边打手机边过街”行为本身虽然不是违法过街行为,但是不安全行为,且发生较为普遍,因此对此问题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网络调查收到926份有效问卷,统计各种违法过街行为的比例统计见下表。 从表中可知,“没有来往车辆,会在红灯期间过街”行为发生得最为普遍,超过60%的人的发生频率是“偶尔有”、“经常是”和“总是如此”。在心理层面,行人肯定觉得这种行为危险性低,不容易发生事故。“为了方便,不会注意交通信号”行为发生最为少见,接近50%的人从来不会不注意信号灯,只有2.81%的人总是不注意信号灯。可见,现在城市居民对于交通信号灯的存在已经非常熟悉,绝大多数人懂得交通规则。“在红灯期间,冒险激进过街”行为发生的也不多,63.29%的人从来不会或很少发生这样的行为。 结伴过街时,行人因为与结伴者交谈而没有注意信号灯的情况不算严重,只有1/4左右的行人会经常或总是发生。而因为与结伴者交谈导致没有注意到人行横道的情况却很常见,只有7.56%的行人从来没有发生过这个行为。 五、行人结伴过街行为受 不同参照群体的影响 将问题答案“非常小”至“非常大”(“减少许多”至“增加许多”)分别赋值1~5,统计了行人在与不同参照群体结伴过街时的相关问题答案。 从表可知,在过街行为受到结伴者的影响方面,领导在五个参照群体中对行人的影响程度是最高的。 行人一般是愿意跟随领导,与领导的行为保持一致,即“领导违法过街,我就违法过街;领导在路边等绿灯,我也等”。 相对应地,与领导一起过街时,行人大多也不会首先主动违法过街。社会心理学中的研究表明,渴望群体(人们渴望加入或仿效的群体)是对人行为最有影响力的参照群体,因此领导会对行人过街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有趣的是,行人结伴过街时受朋友的行为影响大于受家人的影响。朋友是由于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而组成的群体,人更容易接受他们的意见,受到他们的行为影响。家人因为非常亲近,行人过街时较为随意,相对而言不易受到他们的影响。但是在违法过街行为的变化上,行人与家人一起过街时,不易首先主动违法过街,可能是行人考虑到违法过街的危险性,为了保护家人,倾向于等信号灯变绿再过街。 六、 不同群体行人过街时的心理特征 不同群体行人由于不同的出行目的、动机、兴趣、能力、性格等个体差异性,在过街行为发生时,往往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 1.儿童行人 儿童行人的过街行为心理特征如下: (1)穿越道路时,儿童很难客观地理解周围环境和所见事物,不会像成年人那样注意观察和确认穿越时的安全,特别是在强烈愿望和需要的影响下,往往不顾一切地去实现愿望和满足自己的需要。据英国的一些研究发现,10岁以下儿童发生行人事故的可能性比成年人发生行人事故的可能性多8倍。 (2)儿童由于法规意识较为薄弱,对复杂交通情况应变能力差,穿越道路时,不懂得观察和确认是否安全,判断常有失误。因此,在行走中也常出现捷径心理和停顿心理以及行停不定心理,常常跑步穿越道路,会突然出现在行车道上,或靠汽车前后穿越。 (3)在家附近,儿童的胆子会更大,经常在道路上玩耍,会冲动性地跳出到道路上,敢于冒险在汽车前后穿越,导致事故发生。 (4)有成人带领时,儿童对成人有依赖性,认为有成人保护可任意行动。对车辆速度的判断,是依据父母关于快速车危险的教育做出反应,而不是依据视觉线索来判断的。成年人在走近道路边时会观察交叉口的情况,而儿童却很少注意交叉口情况。因此,儿童很少能够合理地依据当前的交通情况作出行动准备。如果成人忽视了对儿童的照管,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2.中青年行人 中青年生命力旺盛,感知敏锐,反应快,应变能力强,对交通法规较熟悉,一般不易发生行人事故。但他们的社会工作和家庭负担较重,出行时间多,增加了发生交通事故的客观因素;且有较强的好胜心、不甘示弱,有的人在汽车临近时敢强行横穿,有的在公路上并排行走,经常任意穿越道路,听到喇叭声也不在乎,更有甚者,车刚进站就蜂拥而上,一跃抓住车门,吊在车上随车前进等。据统计,青壮年在车祸中的死亡率,约占交通事故总死亡人数的30%以上。 青壮年行人中,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心理特征也有所差别: (1)中青年男性行人由于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感知敏锐,反应快,应变能力强,出行时间较多,行走距离较远,对交通环境熟悉得快,有较强的好胜心,不甘示弱。这个群体感知敏锐,反应迅速,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交通知识也较丰富,遇到紧急情况可以迅速避让。另一方面,中青年男性走路时麻痹大意,横穿道路时警惕性不高。 (2)中青年女性行人喜欢成群结队穿越人行横道,机动车驶近时能使其警觉,此时常出现胆大者向对面穿越,胆小者就地避让,也有跑出几步后发现同伴未跟上来又往回跑。带小孩妇女更是小心谨慎,横穿马路的速度很慢。该群体女性手中常提有物品,有时会妨碍其过街。如果需要穿越的街道两侧有商铺,她们的注意力往往被吸引到对面的商业环境而不是周围的交通环境。另外,女性行人喜欢穿比较艳丽的服饰。她们极易被驾驶员发现而避免不必要的行人交通事故,这一心理特征,有利于自身保护。 3.老年行人 老年人视力不佳,耳朵听力不灵,行动迟缓,常常不能正确估计车速和自己横穿马路的速度,准备横穿时犹豫不决,有时行到中途看到车来又突然退回,使驾驶员措手不及而造成事故。 另外,由于腿脚不灵,所以躲避不便,特别是老年妇女更是如此。老年人喜欢穿深颜色的衣服,在夜间或傍晚时,不易被发现。但老人比较谨慎,胡乱穿马路的不多,在与车子同方向前进时,常避让路旁,目送车子离去后才走。与车子相对行走时,一般都主动让车,等待过街时比较有耐心。 4.乡村行人 乡村道路交通管理没有城市严格,因此,乡村人普遍缺乏交通法规意识,他们在乡村道路上行走时常常表现出随心所欲、我行我素的心理。乡村人进城,由于对道路不熟,又不懂交通法则,所以在道路纵横交错、车辆穿梭的繁华市区走时,常会感到生疏和无所适从。在横穿道路时慌慌张张,有的人在来车距离较远时。徘徊犹豫,不敢穿越,当车距较近时反而突然横穿道路,有的人行走时出于好奇心理,东张西望,对汽车行进缺乏警惕,有的人一旦遇到复杂交通情况,尤其在听到众多机动车鸣笛时,常常会惶恐不安,以致乱闯乱跑。 5.残疾行人 残疾人由于先天或后天生理缺陷,行动不是很方便。聋哑人由于听觉器官失去功能,在行走时,外界的音响刺激不能促使其对车辆引起警觉,因此表现出置若罔闻。盲人虽然对道路交通的通行情况不能直观所见,但可借助听觉和触觉器官来提高其行走能力,由于盲人先天视力不足,所以在行走过程中表现出步数频率小,脚踢出的高度高于正常人,行进小心翼翼,不左顾右盼,昂首挺胸,动作迟缓。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周竹萍、王炜、任刚 著 《 面向安全提升的行人过街行为研究 》 一书。 步行是最古老的出行方式,也是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项交通活动。随着我国交通安全形势的日趋严峻,行人交通安全已开始成为学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 面向安全提升的行人过街行为研究 》 以信号控制交叉口、人行天桥与地道、路段过街人行横道等过街设施处的各种过街现象为基本出发点,以提升行人过街交通行为的安全性为应用目标,运用交通规划、数理统计、系统科学、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复杂网络理论、生理学等理论与方法,在大量数据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行人过街的交通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以行为分析结论为基础,选取行人过街行为安全性评价指标,提出行人过街行为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通过量化研究不同类型人车冲突和违法过街行为的危险度,从交叉口改进措施、安全过街策略、安全过街宣教等方面提出行人过街行为安全性提升方法,为制定和实施行人交通安全提升对策提供理论支撑。 一起阅读科学!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转载本文请联系“ 科学出版社 ” ( 微信号: sciencepress-cspm )授权 同意。 转载请在文前明显位置注明: 本文转载自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周竹萍、王炜、任刚 著《 面向安全提升的行人过街行为研究 》一书 。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641 次阅读|20 个评论
现代瘟疫——埃博拉病毒病
热度 10 sciencepress 2015-2-6 08:36
“埃博拉” 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说它 “熟悉” ,是因为早在1976年科学家就发现并分离了埃博拉病毒,并且此后作为一种高致死性烈性传染病病原,倍受国际生物安全和传染病防治领域机构和学者关注; 说它 “陌生” ,是因为过去的埃博拉疫情总是发生在非洲偏远农村一隅,悄然而来,飘忽而去。2014年这场西非埃博拉疫情大暴发,一改既往模式,蔓延范围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感染与死亡人数之多,肆虐了西非三国包括首都在内的几乎所有城市,历史罕见。尤其是由于在西非感染的外籍人员回国医治,相继在美国、西班牙、英国、印度等多国产生输入性病例,并且因医治过程中的不当医院防护,在部分国家发生了新的院内感染,更使全世界人民感到了现实威胁。 这次疫情给人类,也给我国敲响了警钟,埃博拉离我们不远! 埃博拉病毒的 “捉迷藏” 游戏 自从埃博拉于1976年首次在前扎伊尔和苏丹暴发以来,并不是规律地每年出现,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与人类感染相关的四种埃博拉病毒以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出现频率最高,苏丹埃博拉病毒次之;只有1976同时出现了扎伊尔和苏丹埃博拉病毒的暴发,2007年同时出现了苏丹和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的暴发,2012年同时出现了苏丹和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的暴发。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在1978-1993、1997-2000、2004、2006和2009-2012年没有暴发流行;苏丹埃博拉病毒在1977-1978、1980-1999、2001-2003、2005-2010和2013-2014年没有暴发流行的报道;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只是零星出现,只在2007年和2012年有过两次暴发流行的报道;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只有在1994年有过个案报道。对于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和苏丹埃博拉病毒暴发的静息期现象,与其他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鼠疫的静息期类似。鼠疫在自然疫源地中,也常常有类似的静息期的现象,至今也仍是个谜。对于埃博拉病毒的静息期,流行病学家开展了大量艰苦的调查工作,曾经在多个地区调查了大量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啮齿类动物、床虱、臭虫、蚊子、蜱虫和蝙蝠等。科学界一直关注的问题包括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是什么?节肢动物是否可以传播该病毒?病毒在静息期内躲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埃博拉病毒是否有中间宿主(如像禽流感病毒一样在猪或家禽中扩增后传播给人类)? 图1 埃博拉病毒病暴发的静息现象 图中黑色代表某个病毒所致的暴发,白色表示当年没有暴发流行 埃博拉病毒病从流行病学角度讲,存在着如图1所示的“捉迷藏”现象,但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否病毒本身在自然生活史中受到某种媒介或宿主的限制因素,是否存在着病毒与可能的宿主、媒介以及其他动物的相互作用,是否存在病毒地理分布的特征,是否存在病毒与气候、生态密切相关的因素等,都是围绕这种静息期现象的重要问题,揭开上述之谜,有利于我们对埃博拉病毒病的预警和防控。 目前暴发埃博拉地区的生态特点 目前已经确认埃博拉病毒属包括5个种: 扎伊尔、苏丹、塔伊森林、本迪布焦和雷斯顿埃博拉病毒。 除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外,其余4种埃博拉病毒都有人感染发病的报告。目前,全球已经暴发28起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自然状态发生的疫情除个别病例发生在美国、西班牙外,其余均发生在非洲大陆,大规模暴发疫情主要集中在非洲10°N—10°S 的地区。发生疫情的非洲国家有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共和国、乌干达、苏丹、加蓬、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马里、塞内加尔和尼日利亚。 在2013~2014年以前的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相对封闭的偏远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经济贫穷落后,医疗卫生资源极度匮乏,而且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往往迅速恶化并死亡,几乎没机会传染给新宿主,因此,以往一般疫情主要集中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但2013~2014年改写了以往关于埃博拉暴发的规则。此次因埃博拉而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了自1976年首次有记载的埃博拉爆发以来的死亡总数。病毒也已经在足够多的国家突然出现:先是几内亚,然后是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塞内加尔、马里、西班牙、美国等——意味着世界上首次埃博拉病毒大流行出现了。但 2013~2014年暴发疫情出现了非常不同的特点,病毒袭击了一些毫无准备的西非国家,它们之前毫无应对埃博拉的经验,并且迅速扩散到人口稠密的热点城市(图2)。 埃博拉暴发地区主要集中在中非和西非的热带雨林气候区,该地区终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之间,年降水量可达2000mm以上,季节分配均匀,无干旱期,植被是茂密的常绿阔叶林。生态位研究预测结果显示超过50%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埃博拉出血热适生区内,其他土地覆盖类型不超过埃博拉出血热适生区面积的5%。埃博拉出血热的暴发受到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不同地区主导因素不尽相同 。温度和降雨在埃博拉出血热的暴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普林斯顿大学学者研究了目前已经发生的28次埃博拉出血热暴发疫情和温度、降雨之间的关系,筛选出最优模型显示每次暴发疫情与前2个月的温度和前3个月的绝对湿度密切相关。 图2 历史上埃博拉出血热暴发疫情时空分布图 五角星表示发生时间,底图是人口密度,颜色从灰色到红色表示人口密度由低到高 埃博拉出血热暴发疫情除与植被、气候等自然相关外,也与暴发地区的社会政局、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纵观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暴发史,尽管疫情经常神秘地袭击热带雨林地区,但是暴发地点不是随机分布的。埃博拉暴发疫情常常发生在政局不稳、社会贫穷、经济落后、医疗公共卫生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自然生态因素可能引起埃博拉病毒起源于丛林地区,但是社会政治格局决定了疫情的发展趋势,一次疫情究竟是会单独孤立的病例还是持续的暴发。社会政治经济对埃博拉出血热的影响往往是多方面的:第一,贫困驱使人们为了生计去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乱砍乱伐,到森林更深处进行捕猎、采矿,增加了接触埃博拉病毒和其他病原体的风险;第二,不幸被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到医疗资源缺乏的医疗机构进行就诊时,将毫无防护医护人员感染,发生院内感染。医院内感染患者又回到自己家庭、社区引起进一步的传播;第三,社会政局不稳、政府效率低下、医疗资源匮乏,导致疫情进一步蔓延。2013~2014年埃博拉暴发疫情重点发生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而且疫情迟迟控制不住,与这三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格局密不可分。 宿 主 动 物 埃博拉病毒作为一种典型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尽管科学家们非常努力地搜寻其宿主动物,但到目前埃博拉病毒的宿主动物依然十分神秘。要想成为埃博拉病毒的宿主动物需要满足五个方面的条件: (1) 易感性,该动物必须能感染埃博拉病毒,而且对埃博拉病毒的感染率高; (2) 耐受性,该动物机体在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反应轻微或呈隐性感染,如果动物耐受性很差,很快就会因感染而死亡,就起不到贮存宿主的作用,因而能作为宿主的动物必须具有相当的耐受性,即感染博拉病毒后不易发病。最好是隐性感染,不发病并可长期携带博拉病毒; (3) 传播性,作为贮存宿主的动物在具有良好的易感性和耐受性前提下,必须有适于传播博拉病毒的途径和方式; (4) 生存力,宿主动物的生存力十分重要,宿主动物的寿命长,博拉病毒在其体内繁殖的时间也就长,作为贮存宿主的作用就大。反之,生存力弱,存活时间短,则可能起不到贮存宿主的作用; (5) 种群数量充足而稳定 若动物具有上述各方面条件,但只是稀有种群,数量很少,稍有不测就处于濒危状态,这种动物至多也只能起到易感带毒的作用,不可能成为贮存宿主。 从1976年科学家发现埃博拉病毒开始,科学家们就非常努力搜寻埃博拉病毒的宿主动物,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确定埃博拉病毒的非人类脊椎动物宿主或节肢动物媒介。科研人员从中非共和国共捕获242只啮齿类动物(鼠科、鼩鼱科)并采集其脏器,从标本中利用RT-PCR方法检测到扎伊尔型病毒RNA,并提出了小鼠、鼩鼱作为埃博拉病毒可能的储存宿主。非常遗憾的是,并没有通过血清学检测、抗原检测或病毒分离获得扎伊尔 埃博拉 病毒的直接证据。 有趣的是,在实验室里埃博拉病毒可以感染非洲野生果蝠和食虫蝙蝠,病毒可以在果蝠和食虫蝙蝠体内复制,但动物表现出隐性感染症状,这符合经典动物宿主的特征。2005年,在中非的一次调查中,研究人员共检测了1000只动物,679只蝙蝠,其中有3种非洲果蝠[锤头果蝠( Hypsignathus monstrosus )、富氏饰肩头果蝠( Epomops franqueti )和小领果蝠( Myonycteris torquata, 又称孤领果蝠或环颈鼠果蝠)]体内检出扎伊尔型病毒RNA和抗体,非洲的果蝠很可能是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这三种蝙蝠在非洲是普遍存在的。这是首次发现蝙蝠可能携带埃博拉的证据。可通过接触分泌物或污染的水果而传播给大猩猩或人类。多起人类暴发疫情中的指示病例的可能感染来源指向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也有将感染源头指向果蝠,但仍有部分疫情指示病例的感染来源缺乏明确线索(表3-1)。其中1976年和1979年在苏丹N’zara同一工厂为暴发源头的两起苏丹埃博拉病毒病得暴发都与该工厂内大量栖息的一种蝙蝠相关。在肯尼亚的艾利根山(Mount Elgon)的山洞内栖息这大量的蝙蝠,至少有两人因接触了它们而被感染了马尔堡病毒。 埃博拉病毒传播给人类最有可能是通过接触蝙蝠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或接触其他终端宿主如大猩猩、黑猩猩等而感染。2007年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暴发疫情调查结果提示,村民食用捕猎的迁徙过程中的锤头果蝠,在剖杀过程中被感染,虽然首发病例痊愈了,但他传给了自己4岁的女儿,很快发病死亡。按照当地的传统,他的女性亲属和朋友给她准备葬礼,其间,一个妇女被感染,继而引发埃博拉的爆发,最终导致246人发病,186人死亡。 这是首次报道与蝙蝠有关的暴发。 2013~2014年西非暴发疫情调查结果显示:此次埃博拉的最初源头是由一种受感染的果蝠咬了一名两岁男孩所致。那个男孩被蝙蝠咬过后,其母亲也被感染,两人都在一周内死亡。此后,该病被参加葬礼的哀悼者传播到各地,进而引起此次埃博拉出血热大暴发。除人类暴发疫情外,还有非洲的大猩猩、黑猩猩、狒狒等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感染埃博拉病毒发病、死亡。从1985年到2000年,在喀麦隆、加蓬和刚果开展的一项调 查中,检测了20种790只非人灵长类动物。因为已有报道,人类暴发往往伴随着非人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的暴发。在喀麦隆,18%(21/119)黑猩猩抗体阳性,说明它们感染过埃博拉病毒;另外,在大猩猩和狒狒中也发现了阳性。在洞中刚出生或正在养育的年幼动物中没有检出阳性血清,说明这些动物还没有接触自然界中生存的埃博拉病毒。 表 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宿主一览表 年份 首发病例发病地点 波及国家 病毒型别 宿主 2014 赤道省,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苏丹型 可能是果蝠 2013 ~ 2014 Gu é ck é dou, 几内亚 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 扎伊尔型 果蝠 2012 东方省,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本迪布焦型 不明确,与食用丛林肉有关 2012 基巴莱区,乌干达 乌干达 苏丹型 不明确 2008 ~ 2009 开赛省,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扎伊尔型 不明确 2008 ~ 2009 本迪布焦区,乌干达 乌干达 苏丹 7 型 不明确 2007 开赛省,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扎伊尔型 果蝠 2004 延比奥县,苏丹 苏丹 苏丹型 不明确 2003 Mbono 区,刚果 刚果 扎伊尔型 大猩猩 2002 ~ 2003 Mbono 和 K é ll é 区,刚果 刚果 扎伊尔型 可能是小羚羊,黑猩猩和大猩猩 2001 ~ 2002 Makokou 和 M é kouka, 加蓬刚果边境 加蓬刚果 扎伊尔型 可能是小羚羊,黑猩猩和大猩猩 2000 ~ 2001 Gulu, Masinsi 和 Mbarara 区,乌干达 乌干达 苏丹型 不明确 1996 ~ 1997 Boou é , 加蓬 加蓬 扎伊尔型 黑猩猩 1996 约翰内斯堡,南非 南非 扎伊尔型 去加蓬旅行感染 1996 Mayibout, 加蓬 加蓬 扎伊尔型 黑猩猩 1995 基奎特,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扎伊尔型 可能是果蝠 1994 Ta ï 国家公园 , 象牙海岸 科特迪瓦 塔伊森林型 黑猩猩 1994 M é kouka, 加蓬 加蓬 扎伊尔型 大猩猩 1979 恩扎拉和马地,苏丹 苏丹 苏丹型 不明确 1977 坦达拉,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扎伊尔型 不明确 1976 Yambuku ,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扎伊尔型 可能是羚羊或猴子 1976 恩扎拉和马地,苏丹 苏丹 苏丹型 可能是果蝠 在中非,埃博拉病毒对大猿猴存在着自然感染。灵长类动物学家发现在2001年的加蓬埃博拉暴发前,在森林中有大量的动物尸体。此次暴发后,当地的大猩猩和黑猩猩种群数量大大下降,估计有数千只动物死于埃博拉。在2002年10月到2013年1月,8个大猩猩种群消失了(约143只)。在塔依森林和象牙海岸等地也有类似的观察与报道。 在非洲的森林羚羊和豪猪中也曾有疫情报告。从历史上看,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只发现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暴发。但在2008年,菲律宾第1次发现家猪感染雷斯顿埃博拉病毒,该病毒与之前发现的同型病毒高度相似。6名负责饲养和屠宰的工人检出抗体但未发病,并造成人类隐性感染。 中国2011年的研究也证实上海农场中家猪感染了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在2011年2月至9月上海三家农场养殖家猪呈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症状后,研究人员除了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外,还进行了雷斯顿埃博拉病毒的检测。共从上海三家养猪场采集137头猪的脾脏标本,脾脏标本研磨后利用TRIzol试剂(Invitrogen, USA)提取总RNA,后使用RT-PCR方法进行扩增385-bp的目的片段。这些标本中,经检测4份标本雷斯顿埃博拉病毒阳性,阳性率为2.92%(4/137)。所有4份阳性标本是来源于8周龄以下的仔猪,而且4分标本同时检测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属于两种病毒复合感染。经过测序和序列比对、系统进化分析发现,4份雷斯顿埃博拉病毒核苷酸同源性为95.1%~97.2%。本项研究提示在上海家猪中存在雷斯顿埃博拉病毒感染。遗憾的是,并没有分离到雷斯顿埃博拉病毒 。这些研究都提示其他潜在宿主的可能。这提示人类和上述动物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终末宿主,而非自然储存宿主。非人灵长类动物(如大猩猩、黑猩猩)、森林羚羊和豪猪,以及果蝠等可能将埃博拉病毒传播给人类,但具体跨种传播的机制和过程尚不明确,也不能排除存在其他中间宿主的可能。 1983年在一次调查无出血热病史的正常人时,发现9.7%的人呈埃博拉抗体阳性,在森林居住者的年轻人中和雨林居住者中的阳性率最高。说明埃博拉病毒在非洲自然循环,且能够引起亚临床感染。抗体调查还显示,农村地区人群的抗体水平比城市人群高,猎人比农村人群高,因此,提示埃博拉病毒可能以某种形式在非洲某处藏匿着。 中 间 媒 介 目前科学家们还不能确定埃博拉病毒是否可以通过中间媒介动物进行传播。传播媒介是中间宿主比如节肢动物,只是机械地将病毒从储存宿主传播给易感者。例如登革病毒和黄热病病毒都可以通过节肢动物媒介-蚊子进行传播疾病。一些证据提示媒介昆虫在埃博拉病毒的传播中可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第一,埃博拉病毒核苷酸序列相对保守。即使与几十年前分离到的病毒相比,不同亚型病毒在核苷酸水平保持稳定。病毒这种稳定性特点使得病毒可以在多种宿主中维持。第二,埃博拉病毒通过患者污染的针头来传播,这类似于自然界中蚊子或其他节肢动物的叮咬。其他由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一般也是不能通过直接接触或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第三,有些科学家通过实验验证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节肢动物传播的假说。有研究者研究尝试在蚊子和蜱中接种雷斯顿 埃博拉病毒 ,但是没有接种成功。然而,其他研究已经表明,马尔堡病毒可以在蚊子体内存活长达三周,但是病毒并没有复制。即使马尔堡病毒没有在蚊子体内复制,但是蚊子依然可以起到机械性传播病毒的作用。 埃博拉的可防特性 人们对埃博拉的恐惧来自于对其的不甚了解,虽然埃博拉具有很高的病死率,但其并非不可防控。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长度为970nm,呈长丝状体,单股负链RNA病毒,有18959个碱基,相对分子质量为4.17×10 6 。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大小100nm×(300~1500)nm,感染能力较强的病毒一般长(665~805)nm左右,有分支形、U形、6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长的纤突,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性RNA分子和4个毒力结构蛋白。较长的奇形怪状的病毒粒子相关结构可呈分枝状或盘绕状,长达10μm。 从上面对埃博拉病毒的介绍可以知道,其具有包膜,那么它就对化学药品敏感,75%乙醇、乙醚、去氧胆酸钠、β-丙内酯、福尔马林、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同时EBOV虽然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56℃不能完全灭活,但60℃ 1h便可以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2min可使之完全灭活。钴60照射、γ射线也可使之灭活。 再者,埃博拉经过证明是通过体液接触传播,还没有发现其通过空气传播的证据,这也就是说其可防可控,只要严格避免直接间接接触确诊患者体液就可以阻断埃博拉的传播。病毒主要存在于病人的体液(血液、排泄物、呕吐物、乳汁、尿液、精液等)中,因此对病人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各种穿刺针、插管等,均应彻底消毒,最可靠的是使用高压蒸气消毒法。埃博拉高危人群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病人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医务人员、检验人员、在埃博拉疫情现场的工作人员等,在与上述人员接触时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做好防护措施。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埃博拉通过体液传播,但其致病力特别强,实验表明1~10个病毒就可以感染人;再者其潜伏期2~21天,比较长,这也就增加了对病毒携带者的管控难度。 本文由安静摘编自科学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 杨瑞馥 等主编 《 现代瘟疫——埃博拉病毒病 》。 《 现代瘟疫——埃博拉病毒病 》 是中国援助塞拉利昂抗击2014年埃博拉疫情的第二批实验室检测队和医疗队队员在弗里敦抗埃前线的心血结晶。作者在完成危险而艰巨的埃博拉实验诊断和临床救治任务的同时,全面总结了埃博拉病毒病发现以来的病毒学、流行病学、生态学、致病机制、免疫机制、疫苗与药物、检测与鉴定、临床救治、疫情防控以及生物安全操作等的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对埃博拉病毒及其所致疾病的研究前景进行了积极展望,对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转载本文请联系“ 科学出版社 ” (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授权 同意。 转载请在文前注明: 本文转载自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杨瑞馥 等主编《 现代瘟疫——埃博拉病毒病 》一书 。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7146 次阅读|15 个评论
富兰克林学会第一届展览会:1824年的美国工业品展览会展什么?
sciencepress 2015-2-5 08:52
1824年10月, 富兰克林学会 第一届展览会举办,这是费城第一次举办这样的工业品展览会,种类繁多的300余件展品展出3天,显示了美国工业的力量和发展潜力,从中感受工业化给当时民众生活带来的变化。 1824年,在英美两国的机械师学会运动之中, 富兰克林学会 (the Franklin Institute)于美国费城成立。作为一个由科学家、技术专家、工业家、教育家等组成的团体,富兰克林学会的目标是促进和鼓励制造业、机械和实用技术,而开办制造业产品展览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之一,先前纽约成立的机械师学会已经这么做了。纽约是费城在经济发展上的最大对手,竞争对手的动向使得费城工商界也作了同样打算。1824年4月15日,富兰克林学会在成立后的第一次董事会就提出要在10月份举办美国工业品展览会,为此成立了奖励和展览委员会。董事会认为,这样的展会,能够扩展学会的声望,刺激会员的热情,可以鼓励制造商和工匠,促进他们之间的公平竞争,激发所有爱国者和希望国内制造业有所发展的人士的骄傲和自豪。 富兰克林学会 第一届展览会于1824年10月的18日、19日、20日三天召开。下面我们就详细看一下这次展览会的盛况,具体地感受一下处于工业化中的商品生产,感受一下工业化给民众生活带来的变化。 一 获得奖励的展品 展览会设置“设奖名录”,学会针对商品的不同类别设立了各自的评审委员会,挑选那些最值得鼓励的行业,为该行业中最好的展品设奖,以此促进行业内的竞争,促进业界关注该领域;不仅要奖励新产品,而且对于那些做工完美的展品进行奖励,鼓励会员参展。这是学会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试图引导美国尤其是费城工业发展的努力。 为保证公平,所有的评审委员会不能给自己的成员任何奖项,学会的理事也不能获奖。 ——1824年7月15日,富兰克林学会董事会 根据1824年10月26日奖励和展览委员会的报告记录。 ☀ 30个奖励项目中,只有 8项有人 提出申报: (1)泡钢,5人申报,James Rowland获得银奖。(3块样品,评审委员会经过实验验证,这些产品适于做弹簧,耐热、延展性好;与英国产品相比,不适合做切削工具,如凿子;有理由相信,很快美国货就能和英国货竞争) (2)条形铁,2人申报,设奖目录中提出的“在作为炼钢的原料上讲,该展品必须与进口品质量相当”这一要求,正在等待委员会通过实验来验证哪个样品质量更好。颁发两份荣誉奖。 (3)漆器,2人申报,都获得银奖。 (4)宽幅布料,来自巴尔的摩和俄亥俄的两家工厂的布料质地柔软、结实、颜色多样、价格适中。前者用国外撒克逊羊毛做原料,质量、颜色优于后者。后者是用美国羊毛为原料,设计上优于前者。总体上二者不分上下,都属非常好的美国产品,跟进口品差不多,因此都获得银奖。 (5)缎纹棉毛呢,虽质量很好,但还没有达到授奖标准。 (6)黑人布料,宾夕法尼亚州聋哑学校的产品最好,获得银奖。 (7)橱柜,1人申报,获得银奖。 (8)草帽,评判标准包括用料、编制方法、设计、颜色,其中颜色是重点。宾夕法尼亚州聋哑学校的学生编的莱亨帽和费伦贝格学校(Fellenberg School)的学生编的草帽,都获得银奖。 ☀ 奖励名录没有涉及的那些展品中的精品,已审展品: (1)一个火炉制造者使用的切铁板、打孔的机器,使用人力,一人在一分钟内通过一次操作可切出三块,授予银奖。 (2)家用毛毯,编织和设计都很好,获得银奖。 (3)一个工具箱,这是家庭手工业的重要产品,非常值得鼓励,获得银奖。 (4)巴松管(乐器),获得铜奖。 ☀ 获得荣誉奖的展品: (1)大理石的壁炉架。 (2)烧煤的炉子。 (3)涂漆的托盘。 (4)透镜,表示镜玻璃(spectacle glass),这是美国新兴的产业,展商希望能够得到学会的支持。 (5)钢琴。 (6)鲍尔温的刻版铜制滚筒,用来印染白棉布,当时白棉布行业已是美国制造业的重要部分,这个滚筒解决了一个行业中的巨大障碍,使得美国的棉布印染行业完全可以和国外竞争。 (7)刻花玻璃器皿。 (8)艺术品:雕像。 (9)螺丝灯,由美国发明的机器,用自己炼的铁,一次操作所制造的螺丝钉。质量优于进口,制造商希望能得到普遍的应用。 (10)Joseph Saxton的钟表,擒纵轮是否依据全新的原理,评委还在审查中(最后的评审结果:擒纵轮是新型的补偿钟摆,摩擦很小,不用油润滑,应给银奖)。 二 第一届展览会所有展品目录及委员会的评审意见 1824年11月4日,奖励和展览委员会又提供了详细报告,包括评审委员会目录、所有的展品的目录及委员会的评审意见。 ☀ 设立17个评审委员会名录 ①布置展品。②钢铁。③铜。④化学。⑤棉线。⑥羊毛制品。⑦皮革。⑧陶器。⑨玻璃。⑩家具。⑪机器。⑫草帽。⑬文具。⑭艺术品。⑮乐器。⑯农业用具。17染料。 ☀ 第一届展览会所有展品的目录及委员会的评审意见,共计17大类,140小类。 (1)钢铁。①泡钢,3块样品,评审委员会经过实验验证,这些产品适于做弹簧,耐热、延展性好;与英国产品相比,不适合做切削工具,如凿子;有理由相信,很快美国货就能和英国货竞争。②条形铁。③铸铁制的公园长凳,最大特点:可以旋转。④铸铁管,孔径1.3~8英寸。奖励名录中要求:内径1英寸的铸铁管,用来代替消防龙头上用的铅管,希望下次展会能实现这种工艺。⑤漆器,2家展商,质量远高于进口。⑥印刷用的排字盘。⑦裁缝用的剪刀。⑧改进的富兰克林烤架。⑨螺钉。顶部抛光、工整,螺纹深,光滑规整,这是个新兴的行业,授予荣誉奖。 (2)钢和黄铜。①黄铜制的铲、钳、拨火棍。②订书工具。③铜质雕版印刷滚筒。 (3)化学品。①结晶的锡。委员会不熟悉生产工艺,样品也无特殊性,因此不做评论。②仿制的镶嵌材料,降低了产品价格,但质量有待提高。③磨剃刀的皮带、磨石。④刀片,质量很好。⑤铁皮炉子,制作精美,但表面上用的是易损坏的漆,不易散热,美观但不太实用。⑥烧煤的壁炉,顶棚不易散热。⑦一种得到了广泛使用的炉子。⑧肥皂,与进口品质量相当。⑨冷榨的海狸香。 (4)机器。①用来生产炉子的机器。剪切机由铸钢制成,已使用了一年,仍不需要磨尖。②用来提水的机器模型。③各种型号的铅制管子,用来引水。④双管来复枪,委员会没有进行实弹射击。⑤船和运河水闸的模型,委员会没有能力去评审。⑥两个空气泵。⑦外科手术用具,费城医生学校制造。⑧一种印刷机器。⑨蒸汽船模型,介绍了汽船的简单工作原理。⑩用来印染草帽的机器,制帽行业很重要,规模大,这种机器必有广泛用处,应鼓励。⑪一种机械闹钟。虽然闹钟不是新发明,但这种闹钟的独特运行结构却是新的。⑫跳动捶模型,由水车带动,用于锻铁。⑬钟表。⑭军用单桅帆船模型。⑮旋转车床。⑯织工用具:笳、综、飞梭。17获得专利的一种马车货车,车身结构可以调整。18驱动船的机器,人驱动绞盘,带动一杠杆,杠杆驱动嵌齿轮,进而驱动船的桨。19秤杆,可以测量大型重物,董事会决定把这次产品列入下届展会的授奖名录中。 (5)玻璃制品。罐壶,玻璃水瓶,平底玻璃杯,曲颈瓶,玻璃把手。希望下届能有啤酒杯、门窗玻璃、药水瓶。 (6)陶器。①红釉或黑釉的茶壶、咖啡壶,装饰有锌铜合金的或有光泽的大水罐,国内产品在质量、花色和价格上已经战胜了外国货,结束了美国对外国陶器品的进口。②陶制的火炉,便携式,箍有钢圈。③耐火砖。 (7)棉和亚麻。展品少,展商不了解这样的展会,要加大宣传。①新奥尔良棉花制的灰色衬衫衣料,与同类进口品相比,质量相同,价格便宜。②条纹织物。③海军用蓝色印花棉布,可以与英国竞争。④棉布条纹织物。⑤蓝色的棉布,颜色和质量上模仿英货,但价格要低。其中一些展品颜色不太好但质量很好,价格更低,非常适于南美市场。⑥缎纹棉毛呢,宾夕法尼亚州聋哑学校的产品。⑦白色棉缎。⑧机器编织的棉袜。⑨衬衣布料。⑩亚麻布餐巾。⑪棉布条纹织物。⑫棉质方格呢披肩格子布料。⑬床套。⑭粗布。⑮纱线。⑯棉被。17鞋带。18悬吊带。19棉格子小花呢。 (8)羊毛制品。①宽幅布料,与进口品相比,价格便宜。②羊绒。③缎纹棉毛呢。④宾夕法尼亚州聋哑学校的“黑人布料”。⑤绿色法兰绒。⑥白黄法兰绒。⑦厚羊毛毯,可以替代进口货。⑧家用地毯。⑨获得专利的漆油桌布,铺地织物。⑩火炉口毡。⑪水獭呢帽子。⑫孤儿院生产的袜子、手套。⑬镀金纽扣,镀金方面很好,但磨光上不如英货。 (9)皮革。①鞋底皮。②羊皮纸。③摩洛哥革(做书皮、鞋面)。 (10)橱柜、家具。①打牌用的小桌子,各种凳子、椅子。②有凹槽的桌子腿,由一种机器生产,值得关注。③写字台。④浴盆,由一个十岁小孩做成,展示了机械制造才能。⑤单板锯。⑥一种犁。 (11)草帽。评价的标准:所用的草的细度,编辫子的简洁程度,以及与最好的进口品相比,颜色是很重要的标准,暂不考虑饰品。①宾夕法尼亚州聋哑学校学生编的莱亨帽。②费伦贝格学校的学生编的草帽。③霍普金斯女士的草帽。④一卷麻绳,使用外国的原料(吕宋麻),希望有人引入这种植物,在国内生产。⑤龟壳做的梳子。 (12)艺术品。①伏尔泰的半身像石膏。②刻版印刷的银行票据,多年来伪造者一直没能仿制。③半身的拉斐特(Lafayette)石膏像。④取代木头,而在皮革上进行的翻版印刷,很有创新性,但效果不如木头。⑤石版印刷。⑥石头雕刻。⑦30英寸的银制托盘,银制罐壶,银咖啡壶。⑧监狱犯人制造的船模型。⑨大理石的棋子。⑩大理石壁炉架。⑪铜像。⑫风景画。⑬装饰用的金粉。 (13)颜料。①铅白。②红丹。③铬黄。④水彩颜料块。 (14)文具。①墙纸,与法国货相比,光泽度、宽度和厚度,都优于进口货,费城的这项工业很发达。②账本。③铅版印刷的《圣经》。④祈祷书。⑤工具包,包括:首饰盒、小笔记簿、写字案。⑥旅行包。⑦一种小桌子。⑧旅行包。⑨挂毯,由罗马天主教孤儿院制作。⑩篮子,由一位8岁女孩做成。⑪复印纸。⑫机器制的纸,可以制出任意尺寸的纸。⑬扑克牌。⑭骆驼毛、貂毛笔、画家用的工具笔。⑮地图集,包括24张地图,美国各州。⑯Wilson的鸟类学书籍,四开本,共九册。17蚕茧。18生丝。 (15)乐器。①钢琴。②军乐队用的低音鼓。③低音提琴。④长笛。⑤低音管(音域上有了较大的扩展,得到奖励)。 (16)农业。①自锐犁,获得了宾夕法尼亚州农业协会的奖金,因此不能再次在学会的展览会上获奖。②铡草机,塞缪尔·梅里克的工厂生产的,生产工艺简单,机器的效率高。 (17)杂类。①儿童帽。②温度计。③教堂用的灯罩。④工具箱。⑤印刷用的铅版。⑥木版印刷。⑦马蜂窝的模型。⑧药箱。⑨透镜。 1824年的第一届展览会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这些人在那之前对国产商品的范围和质量毫无了解,通过展览会,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反应。 ——1874年,富兰克林学会首任秘书弗雷利 这是费城第一次举办这样的展览会,在卡彭特大楼中,来自缅因州、马萨诸塞州、罗德岛州、纽约市、马里兰州和俄亥俄州,以及费城和邻近地区的种类繁多的300余件展品展出了3天,显示了美国工业的力量和发展潜力。观众很兴奋,他们注意到了自己国家的产品已经能够和外国产品进行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民的爱国之情。 第一次举办这样的大型活动,必然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富兰克林学会董事会在1824年10月21日的第三次季度报告中提到,学会缺乏相关的经验,展览会筹备得比较匆忙,由美国造币厂的制模工瑙斯负责的制模工作尚未完成,因此在颁奖时没有颁发奖章,只能事后再补发。由于时间紧迫,宣传工作不够,外界对这次展览会不是很了解,展品比预期的要少。但是这次展览会也证实了举办展览会是一个成功的工作,扩大了富兰克林学会的社会影响,会员大量增加,这增强了学会的信心,因此学会决定每年办一次展览会。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董亚峥、袁江洋 著《 早期的富兰克林学会:1824-1837 》一书。富兰克林学会1824年成立于美国费城,一直活跃至今。《 早期的富兰克林学会:1824-1837 》从富兰克林学会与工业化、科学文化的关系入手,以学会在成立初期的各项活动为具体事例,展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共生共变关系,展现了科学技术只是从持续创造到广泛使用的历史进程,探索了费城科学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传统的科学史研究对富兰克林学会的关注很少,《 早期的富兰克林学会:1824-1837 》将研究视角从科学知识史转向科学技术的社会文化史,从此来展示、探讨富兰克林学会的历史意义,弥补传统科学史研究之不足。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转载本文请联系并征得“ 科学出版社 ” ( 微信号: sciencepress-cspm ) 同意。 转载请在文前明显位置注明: 本文转载自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董亚峥、袁江洋 著《 早期的富兰克林学会:1824-1837 》一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石匠学│图解司母辛大方鼎的保护修复
热度 10 sciencepress 2015-2-4 08:18
“金石匠学”题解 古物收藏与研究,催生了一种技艺——文物修复和仿制复制。宋时已露头角,而清乾隆发扬光大至前无古人之境地。现代考古学兴起,出土文物数量巨大,其修复工作需要高超技术和优秀人才。虽各方大力培植,至今仍是人才匮乏,高手难求!又,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物保护成为新兴显学,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文物保护修复变成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紧密结合之学问,其业者须兼具巧匠与科学家之品质——科研人员要有匠心匠能,练好手上基本功;技术人员要有科研意识学术思想,勤于学习思考——故此以“ 金石匠学 ”名之! 本文以 司母辛方鼎的保护修复为例,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文保科技人员精湛技艺。 司母辛方鼎的保护修复,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大鼎强筋壮骨延缓其生命, 再次恢复其真实完整的原有形态, 充分保留了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1. 司母辛方鼎 司母辛方鼎 司母辛大方鼎出土于殷墟五号墓,是新中国成立后出土最大最重的铜鼎,对研究商代历史,特别是武丁时期政治、经济、手工业、文化艺术等诸多社会问题,意义极为重要,同时对商代铜器断代及殷墟布局、与方国或族的关系等,都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鼎 通高80、壁厚0.8cm,重117.5kg。口呈长方形,长64、宽47.6cm,方唇折沿;两耳直立于宽边口沿上,耳高15.3 cm;器身下承四根粗壮圆柱形空心足,足高31.5、孔深 28cm。口下长边一面的内壁中部有铭文“司母辛”三字。从外底的长方条范线,以及四角与四足内侧明显的范线来看,应该是铸造成形。 司母辛方鼎出土时口部稍残缺,经过复原。限于当时条件及诸多因素,造成部分焊锡处开裂。现口沿中间有裂纹,并有变形。口沿裂纹自口部始,斜穿腹部到底部,造成一足活动。 2. 检测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其材质与曾修复过的部位,对其进行 检测分析 ,可以准确地指导修复方案的制订,采用有针对性的修复工艺。 2.1 成分分析 表 考古所化验室对 司母辛大方鼎(M5:809)检测分析报告 司母辛方鼎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殷商铸铜工匠在长期实践中,已经有了合乎科学的青铜冶铸经验,在铸造不同器物如礼器、兵器、工具时,对铜合金配比已经有了丰富经验。 2. 2 X射线成像检测分析 方鼎侧面X射线成像图。 采用X射线成像技术,可以清晰辨别出司母辛方鼎锈蚀下的裂痕,表面做旧掩盖下的焊锡部位也能一目了然,这种无损探伤既保证了文物的安全,又减少了修复中的盲目性,同时为修复司母辛方鼎展现出肉眼无法看到的内部结构、损伤状况等多方面的信息,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3. 修前纪录与建档 3.1 修前影像记录 修复前的照片 器内内壁修前照片。 使用Nikon D80相机对大方鼎进行多角度拍摄,并对局部裂缝做特写摄影记录,以最大限度保留原始信息资料。摄影结果一方面可以监督检查“医生是否开错刀”,另一方面也为大方鼎定期“体检”提供依据。 这项工作是现代科学修复不可缺少的步骤,是对传统青铜器修复技术的完善。它翔实地记录了修复前的现状,以备存档,使日后可随时调档查阅。 3.2 病害图 根据国家文物局2008年发布的相关标准绘制的司母辛方鼎病害图。为了便于对青铜器 病害加以评估,制作保护修复档案,同时规范地编制保护修复文本,需要绘制病害图并对病害分类表述。 3.3 目测现状描述 几十年来,由于自然环境、人为因素,以及工艺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造成司母辛方鼎出现再次损伤。经目测及使用简单设备观察,在有铭文的一面方鼎口部有数处修复痕迹,中间两处出现裂痕,外侧左上角锡焊裸露约5cm,裂痕向下延伸被做旧。从器内壁看,在铭文左侧从口沿直至底部有一曲折的破裂痕直冲到底,左上角焊接处自口沿斜穿纹饰带至腹中部,与前缝汇合,呈三角形分布。在裂缝底部有一近似方形孔洞缺损,其裂缝拐向右侧柱状足,以致使鼎足活动不牢。 从断口处观察,色泽青黄有耀眼的金属光泽,说明铜质很好。口沿部位因原始的自由浇注,产生明显的铸造缺陷。由于本体的铸造应力未释放,再加上器壁厚重又难以焊透,连接强度不够,在外力作用下造成方鼎开裂。 3.4 建立保护修复档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的要求,填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的“文物保护修复信息记录表”,将器物名称、编号、时代、质地、等级、文物来源、提取日期、提取经办人、保护修复人、修复方案等一一填写完整。这个档案非常重要,犹如一个人的病历或体检表,一旦某件文物出现病害,进入“文物医院”(即文物保护修复部门),可使“文物医生”(保护修复工作者)一目了然作出是旧病复发、还是又添新病的判断,可以依据档案资料合理制定保护修复方案。 4. 保护修复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修复馆藏文物,不得改变馆藏文物的原状”的原则。 本着对历史和后代负责的态度,结合现代文物保护修复理念,同时采用青铜器传统修复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按下述原则制定大鼎保护修复方案:① 真实性与完整性;② 可再处理性;③ 最小干预性;④ 可识别性;⑤ 安全性。 5. 保护修复技术路线 针对大鼎破裂现状及大鼎的历史状态和修复史,在前人修复的基础上,制定出修残补缺、恢复应有原始造型和信息的保护修复技术路线,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初始形态(如范线)、历史形态(如锈蚀的色泽)等,将其真实和完整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鼎修复的关键点是要矫正变形和增强焊接强度,由于大鼎的金属性能良好,决定采用传统青铜修复工艺。通过对前人曾做的修复效果看,尽管采用了一些措施,由于保护修复材料的时效性,导致焊接强度降低,应对口部、腹部及底部的结合点加强连接强度,并在解体过程中矫正变形部位。修复时应先清除裂缝老旧焊锡,拆除后整形,并以银锭扣接头形式加强连接强度,再焊接修正,最后作色以适应展陈需求. 6 .保护修复过程 6.1 清除锡焊 依据X射线成像结果和以往的实践经验,将做旧的颜料腻子清除,使焊口裸露出来。由于司母辛方鼎器壁较厚,使用热风枪和500W电烙铁熔除原焊接焊锡,将近三角形的残片取下,并将焊面残留焊锡打磨干净。 去除原焊接焊锡 打磨残留老旧焊锡 6.2 整形 木棒整形。 病害状况为大方鼎有铭文一面向内偏移变形,造成器口不平,需采用顶压矫形工艺,且保证矫形时不产生新的应力损伤。采用简易的传统棍支矫形法,即在方鼎另一侧完整内壁上面垫10mm厚木板,选用直径3mm的坚固木棒,根据矫形需要确定木棒长度尺寸并顶在厚木板,然后在木棒一头备楔,以求将器壁向外撑出。 千斤顶整形。 传统棍支矫形法时间长且效果不明显,改进矫形方法,选用型号 OE122的千斤顶增强支撑力。在顶撑的过程中需要时紧时停时松,再紧再停再松,数次调整支撑力,以消除矫形时的金属内应力,同时也便于观察矫正力度。 矫正器腹。 器腹矫正是全器的关键,但其他部位也不可偏废,为了保证整体的完美和焊口平整严密,分别在器口与器底、器口与鼎足卡两个长卡子,不断拧紧丝杠使其紧固,视焊口平整为准,以便焊接。 6.3 焊接 1.锉银锭扣接头 锉银锭扣接头。 为了用最小代价保全大鼎免遭二次损伤,决定采用传统的银锭扣接头,在器壁和器底表面无纹饰处锉银锭扣接头( 在裂缝两侧分别锉出燕尾槽,两个燕尾槽拼对一起即一个银锭扣)加强裂缝连接能力。 2.做银锭扣 锉出小面器底外角的银锭扣接头,然后分别在每个银锭扣形上,拓纸样,将纸样粘贴在与器壁厚度相应的铜板上,锯锉成银锭扣形,分别在各自位置吻合即可,将铜质银锭扣镶焊其中。 3.做锔钉 器口锔钉及其下芯孔。 为了确保三角形残片与主体连接强度,除在器壁做银锭扣外,在口沿处再做销钉和锔钉增强连接强度。 器口锔钉。 为焊接三角形残片的银锭扣和口沿锔钉,焊后口沿锔钉处表面平整未高出器表。 焊后口沿锔钉。 4.焊接前的处理 焊前先将原有的焊锡及锈蚀、油污全部清除干净。 5.锉出铜碴露出金属光泽以备焊接 用500W电烙铁焊底部焊口。 由于断面较厚,需要先在断碴表面热镀一层焊锡,以便合缝拼对。现采用大功率500W电烙铁,在焊接大型厚壁青铜器时,还使用热风枪辅佐预热。 6.用500W电烙铁焊底部 焊口预热到一定温度时涂抹饱和氯化锌溶液焊剂,然后立即将500W 电烙铁置于拼好的焊缝处,使焊锡熔入焊缝中。由于焊缝不严密且较宽,需内外配合进行两面焊操作。 焊接外侧焊口 焊接内焊口 焊后将高出器表多余的焊锡锉去,有焊不严的地方再补焊一下以使焊缝结合牢固。 7.用纯净水浸泡 全部焊完后,将被焊接面浸入特制的水槽中,用纯净水刷洗焊口以清除氯化锌残液,然后更换纯净水浸泡三次,每次24小时,以进一步清除有害氯离子。 6.4 修整及灌注黏结剂 部分焊缝因500W粗大的烙铁头焊不到,以及鼎足高浮雕兽面纹均需修整造型以恢复原貌,因而对焊不到的细小裂缝采用机械方法,即用小刀等自制工具清除裂缝锈蚀,以便灌注环氧树脂进行黏结加固。选用流动性相对较好,黏度较低的AAA黏结剂,按比例调匀后,略加一点绿色矿物颜料,追求与大鼎地子色泽接近以便同后期做旧相协调。为了使黏结剂浸润到缝隙深处,用热风枪烘烤裂缝至约60℃左右后,再用竹签将黏结剂涂抹到缝隙处,第一遍涂抹的黏结剂不加任何填料,以便更好地涂抹到断碴表面增强黏结力,其后第二遍、第三遍涂抹的黏结剂加绿色填料。 无论焊接还是黏结,修复面要力求最小最窄,由于对大鼎预热加速了黏结剂的固化时间,所以在涂抹灌注第二遍、第三遍时,视其渗透状况随渗随抹,直至抹平。等黏结剂全部固化以后,再次锉磨修整与器表齐平。 灌注AAA黏结剂 6.5 着色做旧 涂抹硝基清漆。 表面着色处理直接关系修复后的美感,也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修复特色所在。在认真观察分析大鼎地子和锈色基础上,采用以磁漆做地子,以虫胶漆加颜料做锈色的方法做旧(即做锈蚀)。做地子和锈色前要在焊口涂抹一层较稀的硝基清漆,以增强与器物的黏合力。 7 .修复后资料整理 经修复后,最后再摄影,并将相关的X光片、病害图,以及修前、修中、修后照片等资料,编码整理归档。 修复后的方鼎内壁 修复后的大方鼎 8 .结语 尽管青铜器材料的劣化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但是只要采用科学的保护修复技术,采取有效的预防保护措施,同时加强日常监测和养护,及时发现存在的危害因素,定可使司母辛大方鼎“子子孙孙永宝用”。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所编 《 文物保护修复理论与实践——金石匠学之路 》 一书。《 文物保护修复理论与实践——金石匠学之路 》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文物保护修复研究部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科技人员,近年来在提高科学研究能力、钻研理论知识、增强学术意识基础上,弘扬优秀保护修复传统技术过程中,将文物保护修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部分科学技术成果的总结。 《 文物保护修复理论与实践——金石匠学之路 》内容包括考古发掘出土铁质文物、青铜器、彩绘陶器、彩绘木质文物保护修复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实施,馆藏文物病害调研与应急保护处理的实践,以及文物修复与复制中一些具体应用技术的探索。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转载本文请消息联系并征得“ 科学出版社 ” ( 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 同意。转载请在文前明显位置注明: 本文转载自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所编《 文物保护修复理论与实践——金石匠学之路 》一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514 次阅读|19 个评论
世界湿地日│ 湿地生态水文与水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及科学前沿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2-3 10:45
针对目前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湿地水文情势改变、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及生态退化的现实问题,以及未来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水文及水资源带来进一步的严峻挑战,透视国内外有关湿地水文、生态水文、水资源等领域的重大研究计划和重要学术会议,结合国际湿地日的主题和21世纪“湿地保护与恢复”对水文水资源的需求,系统总结和展望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 湿地生态水文与水资源管理研究 的热点及科学前沿。 水文对湿地功能的影响以及生物对湿地水文影响反馈的概念图。 湿地发育于水、陆环境过渡地带,湿地系统的特性决定了其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水文系统,湿地水文过程被认为是决定各种湿地类型形成与维持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湿地水文过程可直接、显著改变湿地诸如营养物质和氧的可获取性、土壤盐渍度、pH 和沉积物特性等物理化学环境,影响物种的组成和丰富度、初级生产力、有机物质的积累、生物分解和营养循环及使用,进而影响湿地的类型、结构与功能,控制着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和演化。反过来,湿地生物组成通过多种机制对湿地水文及理化环境进行反馈作用,从而影响控制湿地水文过程(Mitsch and Gosselink,2007)。 湿地水文水资源研究 是湿地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自1997年开始设立每年的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其主题直接涉及湿地与水文、水资源的就有 :1998年的“ 湿地之水,水之湿地 ”、2002年的“ 湿地:水、生命和文化 ”、2003年的“ 没有湿地就没有水 ”、2009年的“ 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 ”和2013年的“ 湿地和水资源管理 ”。 国际国内涉及湿地水文、生态水文与水资源的重大研究计划有 :①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国际水文计划(IHP)等,都列有湿地水文与水资源研究议题,特别是IHP第六阶段计划(2002~2007年)将湿地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主要目标之一是:评估作为水文循环调节器的湿地的重要性。建议开展的活动包括:评价湿地对洪涝的影响;湿地生态水文学研究;关于湿地地下水管理的研究等(陈宜瑜和吕宪国,2003);②我国2011年启动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973计划) “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演变及环境生态效应与调控”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湖泊与湿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生态恢复对策研究”,以及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课题“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与风险评估技术”和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气候变化对长江中游典型湖泊湿地的影响”等。近期举办的有关重要学术会议有:①第5届国际湿地会议于1996年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佩斯(Perth)举行,大会的主题是“湿地的未来”(Wetlands for the Future)。会议旨在讨论增强湿地效益,防止和解决湿地丧失、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及保护与重建湿地的策略和措施。会议认为,保护湿地及其价值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保护湿地,在于优先保护湿地水文,应有一种全球性和地区性的用水策略,以保证湿地的可持续发展(王仁卿等,1997);②2004年在荷兰乌得勒支市成功召开第7届国际湿地会议主题包括综合水资源管理中湿地的作用、环境管理中的湿地科学、湿地的生物地球化学功能、湿地环境中植物的作用、湿地的保护和管理、湿地恢复和重建、湿地和全球气候变化、湿地改善水环境的作用、热带湿地的功能和合理利用9部分。其中湿地在综合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涉及的议题包括:洪水管理与自然恢复的结合条件和需求;以科学为基础的大流域水资源管理研究;在水资源综合管理中作为水需求实体的湿地的环境流需求分析;水资源综合管理中的湿地地下水地表水的交互作用(左平等,2005;胡金明,2003);③第8届国际湿地大会于2008年在巴西科亚巴市举行。会议的议题集中在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区域性和全球性影响以及湿地如何影响气候变化;④2014年9月,湿地国际在荷兰鹿特丹市组织召开以“水、人和自然的湿地解决办法”主题的成员大会,提出了“ 湿地国际2015~2025年战略 ”,其中第一项内容为水安全,以湿地保护和恢复作为主战略,全面应对水安全,作为核心方案全方位解决水粮食能源挑战;⑤近几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IAH)及国际湿地会议(IWC)分别专门设置了“湿地与地下水流”、“地下水与湿地的相互影响”及“生态系统中地下水的作用”等专题,在全世界引起了关于湿地地下水交互作用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与探讨(范伟等,2012)。 Fan和Gonzalo(2011)提出了水文控制湿地的一个简单的概念模型,用来说明不同气候排水状况组合下水文对湿地的控制。从左到右,气候条件由冷湿的高原气候变为暖干的沿海气候;地势条件由陡峭的高坡变为平缓的洼地;土壤由浅层基岩变为厚厚的砂质海岸平原沉积物。气候、地形和地质条件的过渡转变导致水文条件的过渡改变,由左侧的局部径流到右侧的区域地表、地下汇集。反过来,水文条件的过渡变化导致了湿地形成机制的不同。 湿地-A:依靠降水和局部地表径流补给;湿地-D:依靠地表汇聚但由潜水位支持;湿地-E:依靠地下水补给,位于区域地下水汇聚区;湿地-B和湿地-C:介于端元之间的连续体。气候、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是决定自然湿地水文的主要控制因素。 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 湿地生态水文与水资源管理研究 的热点及科学前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湿地水文过程及其生态效应 湿地水循环是物质迁移转化的基础,是决定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结构与功能的关键。精细模拟湿地水文过程的具有物理基础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研发,湿地水文过程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尺度转换及耦合机制,以及湿地地表水地下水水量水质转化机制及其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理研究,是湿地生态水文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2 .湿地生态需水量计算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湿地生态需水量的确定是湿地水文恢复与水资源调配的前提和基础,在考虑水量需求的同时必须重视水质条件对湿地生态需水机理的影响,建立具有物理学机制的湿地生态水文模型与湿地水量水质生态综合模拟模型,确定湿地保护与恢复所需要的适宜生态水资源(包括水量和水质条件)及其阈值。 3 .湿地水文功能定量评估及其维持机制 主要包括湿地水文调节和水质净化功能模拟与评估,回答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引起的湿地景观格局、面积、功能等变化如何影响流域径流、调蓄洪水、补充地下水等水文调节功能,揭示自然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机理及其功能的阈值,提出维持合理的流域湿地水文功能的对策措施,同时为基于水安全保障的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景观格局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发挥湿地的涵养水源、蓄洪防旱和面源污染控制等生态水文服务功能,维护流域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4 .面向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的水文调控技术 Richardson 等(2005)认为缺少对湿地水文和湿地生物过程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恢复湿地未来演变动态的准确预测,是湿地生态恢复失效的主要原因。因此,弄清湿地水文指标与生态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是通过调控水文过程进行湿地生态恢复的必要前提。研究的热点包括湿地水文情势(水位、流量、水文周期等)恢复的多维(包括空间上的纵向、横向、垂向和时间维度)调控技术、洪泛平原洪水管理与湿地水文过程恢复技术、湿地河流水系连通技术和水库生态调度技术等。 5 .流域湿地生态水文过程模拟与水资源综合管理 其核心是实现湿地水循环与流域水循环的紧密耦合,在流域尺度上揭示湿地水文过程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反馈机制,构建流域湿地生态水文模型,模拟计算湿地生态需水量和流域水资源量,并将湿地作为重要、优先用水单元进行全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在此基础上,进行流域湿地生态水文调控与水资源综合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集成,建立科学合理的流域湿地水资源管理模式,并落实相关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国家级重要保护湿地进行应用示范,为流域水安全、湿地生态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6 .全球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水文的影响及水资源适应性管理对策 揭示气候因子变化与湿地生态水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理,创建气候变量水文过程湿地生态响应耦合模型(简称湿地气候水文生态过程耦合模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湿地水文情势变化及生态演替趋势,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湿地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综合协调的管理机制。 7 .湿地水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管理研究 探讨基于湿地研究背景下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模型、概念、信息的集成(Vanetal.,2004),从生态水文学和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入手拓展湿地水资源整体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揭示湿地水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构建湿地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耦合模型,从“人—水—湿地”和谐论和生态经济学角度考虑湿地水文恢复与水资源综合管理,将极大地促进湿地生态恢复与保护。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章光新、张蕾、冯夏清、范伟、董李勤 等著 《 湿地生态水文与水资源管理 》 一书。《湿地生态水文与水资源管理》从湿地生态水文与水资源管理研究过程中关注的理论方法和实践需求出发,以湿地水循环为基础,贯穿湿地的水文过程→生态水文过程→生态需水量→水资源管理整个研究思路,系统阐述了湿地生态水文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与理论方法,创建了基于水循环模拟的流域湿地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提出了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水文的影响及水资源适应性管理策略研究框架,并成功应用到典型流域湿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实践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转载本文请联系并征得“ 科学出版社 ” ( 微信号: sciencepress-cspm ) 同意。 转载请在文前明显位置注明: 本文转载自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章光新、张蕾、冯夏清、范伟、董李勤 等著 《 湿地生态水文与水资源管理 》 一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941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1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5-2-2 14:39
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1月新书快递.xls 科学出版社1月份新书快递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学科 出版时间 1 材料力学(Ⅰ、Ⅱ)(第二版) 62 常红,赵子龙 材料科学 9-Jan-15 2 大气运动的波包动力学——卢佩生文选 168 曾庆存,曾晓东 地球科学 30-Dec-14 3 偏振遥感物理 129 晏磊,陈伟 等 地球科学 13-Jan-15 4 信号与系统 42 周晓林,赵仕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Dec-14 5 通信电子线路(第二版) 48 严国萍,龙占超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4-Jan-15 6 长虹平板电视电源维修精要 58 何金华技能大师工作室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2-Jan-15 7 新版经典电工电路——识图、布线、接线、调试、维修 39.8 黄海平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1-Jan-15 8 储能聚合物电介质基础 59 徐建华等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Dec-14 9 自旋电子学导论:下卷 160 韩秀峰等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Dec-14 10 电力系统广域动态稳定辨识与控制 108 陆超,张俊勃,韩英铎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6-Jan-15 11 可重构计算 180 魏少军,刘雷波,尹首一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3-Jan-15 12 机械学科发展历程 85 雷源忠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Jan-15 13 土木工程材料 48 王冲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Jan-15 14 精密模具设计与制造 24 李恩田,刘光虎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Jan-15 15 模具数控加工技术 33 袁永富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Jan-15 16 航空弧齿锥齿轮摩擦学设计与制造 68 王延忠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Jan-15 17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四版)上册 110 翟婉明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Dec-14 18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四版)下册 120 翟婉明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Dec-14 19 配置高强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力性能试验研究及评定方法 88 周建民,陈硕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Dec-14 20 煤与甲烷共采学导论 88 李树刚,林海飞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Dec-14 21 面向2020年社会需求的纳米科技研究 150 (美)米黑尔·罗科等著;白春礼等译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Dec-14 22 主体功能区的空间效应评估与类型分界方法体系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89 陈诚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4-Jan-15 23 复杂曲面高性能多轴精密加工技术与方法 98 孙玉文,徐金亭,任斐,郭强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5-Jan-15 24 现代通用航空基础与实务 98 覃睿,赵嶷飞,黄燕晓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7-Jan-15 25 铼合金的制备与性能 98 魏世忠,韩明儒,徐流杰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7-Jan-15 26 生态工程的生态效应研究 89 王让会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7-Jan-15 27 中国城乡统筹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南京的探索与实证 89 官卫华,王耀南,周南平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Jan-15 28 西洋近代建筑旅游价值评价与保护利用 148 肖星,严江平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Jan-15 29 化学史人文教程(第二版) 36 汪朝阳,肖信 化学 29-Dec-14 30 瓜环化学 138 陶朱,丛航,黄英,倪新龙 化学 9-Jan-15 31 PHP程序设计与开发技术 55 朱勇 计算机、通信 26-Dec-14 32 过程控制系统(第三版) 38 陈夕松,汪木兰,杨俊 计算机、通信 27-Dec-14 33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 45 夏超英 计算机、通信 27-Dec-14 34 Access2010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第二版) 49 冯伟昌 计算机、通信 12-Jan-15 35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版) 38 李小艳,王绪梅,段学东,詹春华 计算机、通信 23-Jan-15 36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与习题(第二版) 24 李小艳,王绪梅,段学东,詹春华 计算机、通信 23-Jan-15 37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 49.5 周斌,王新颖,王继鹏 计算机、通信 23-Jan-15 38 软件测试: 原理、方法与管理 40 张剑波,尚建嘎,李圣文 计算机、通信 23-Jan-15 39 Access数据库应用技术实验指导(Access2010版) 55 郝选文 计算机、通信 27-Jan-15 40 Access数据库应用技术(Access2010版) 65 郝选文 计算机、通信 27-Jan-15 41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与应用教程实验指导与习题 25 范立南,张宇 等 计算机、通信 4-Jan-15 42 人机界面(HMI)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 24 张强,王赛,黄应强 计算机、通信 28-Jan-15 43 智慧教育与大数据 78 唐斯斯,杨现民,单志广,代书成 计算机、通信 28-Jan-15 44 制度经济学 39 董景荣 经济管理 27-Dec-14 45 生产运作管理(第三版) 48 马士华,崔南方,周水银,林勇 经济管理 26-Jan-15 46 金融学(第三版) 35 杨利,伍瑞凡 经济管理 26-Jan-15 47 中级财务管理 42 唐现杰,武志勇 经济管理 26-Jan-15 48 世界经济学(第三版) 48 庄宗明 经济管理 28-Jan-15 49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习题集 26 孙建,王晓棋 经济管理 27-Dec-14 50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习题集 24 李录青 经济管理 12-Jan-15 51 仓储与配送 35 李权,钟洪发 经济管理 28-Jan-15 52 采购与供应实施 26 陆辉,王天霞 经济管理 28-Jan-15 53 国际货代 36 卢琳,吴斯科 经济管理 28-Jan-15 54 复杂数据统计推断理论、方法及应用 118 田茂再 经济管理 29-Dec-14 55 产业安全工程学 188 李孟刚 经济管理 26-Jan-15 56 生物能源产业生态系统研究 78 赵军 经济管理 28-Nov-14 57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征及运行机制研究 68 张同斌 经济管理 19-Dec-14 58 从裁决到裁判:中国征地争议裁判制度研究 58 莫晓辉 经济管理 19-Dec-14 59 生态文明建设与湖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62 张新平,谭徽在,吴祖梅 经济管理 27-Dec-14 60 游艇俱乐部经营 62 周海炜,臧德霞 经济管理 4-Jan-15 61 经济转型期中国居民消费储蓄行为及其影响 58 邓翔,姜洋等 经济管理 4-Jan-15 62 基于GERT网络的创新科技人才成长机理与溢出效应研究 58 程永波,陈洪转 经济管理 7-Jan-15 63 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的轨迹 68 石敏俊 等 经济管理 8-Jan-15 64 中国发展质量研究报告2014 128 当代绿色经济研究中心研究组 经济管理 13-Jan-15 65 中国旅游上市公司成长性研究 56 张红 经济管理 26-Jan-15 66 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评估及政策研究 56 张娟 经济管理 26-Jan-15 67 顺昌元坑古镇 138 福建省文物局等 历史地理、考古 7-Jan-15 68 淹城——1958至2000年考古发掘报告 280 南京博物院等 历史地理、考古 28-Jan-15 69 贵州田野考古报告集(1993~2013) 238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历史地理、考古 4-Jan-15 70 水濂山观音文化陈列馆 198 马小其 历史地理、考古 27-Jan-15 71 万州大丘坪墓群 228 重庆市文化局,重庆市移民局 历史地理、考古 27-Jan-15 72 南城探源 268 东莞蚝岗遗址博物馆,马小其 历史地理、考古 28-Jan-15 73 海岱考古(第七辑) 228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历史地理、考古 31-Dec-14 74 博物馆学刊(第四辑) 108 四川博物院 历史地理、考古 4-Jan-15 75 河北省考古文集(五) 198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历史地理、考古 13-Jan-15 76 孤帆遗珍——南澳I号出水文物精品图录 458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历史地理、考古 29-Dec-14 77 中华文明本源初探 118 索全星 历史地理、考古 4-Jan-15 78 长江三角洲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89 靳诚 历史地理、考古 9-Jan-15 79 内蒙古主要草原类型区保护建设技术固碳潜力研究 98 侯向阳等 农林 30-Dec-14 80 南方红豆杉濒危机制及保育技术 98 徐刚标 等 农林 4-Jan-15 81 湖泊营养物基准制定的压力-响应模型及案例研究 80 霍守亮,席北斗 等 农林 6-Jan-15 82 北方草原区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 98 侯向阳等 农林 26-Jan-15 83 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院史知识竞赛试题与报告集 58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 社会科学 4-Jan-15 84 京津冀雾霾治理一体化研究 67 吴志功 社会科学 4-Jan-15 85 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践 32 王晓进 社会科学 12-Dec-14 86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卷.第二分册 138 周干峙 社会科学 4-Jan-15 87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医学卷·基础医学与预防医学分册 158 刘德培 社会科学 4-Jan-15 88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卷·冶金工程与技术分册(二) 118 干勇 社会科学 8-Jan-15 89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卷·冶金工程与技术分册(一) 108 干勇 社会科学 8-Jan-15 90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信息科学与技术卷第三分册 158 金国藩 社会科学 23-Jan-15 91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哲学卷 第一分册 229 汝信 社会科学 23-Jan-15 92 微表情分析 39.9 邵磊 社会科学 16-Jan-15 93 魔镜 杨振宁,原子弹与诺贝尔奖 45 张轩中 社会科学 22-Jan-15 94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力学卷(三) 228 郑哲敏 社会科学 22-Jan-15 95 殷鸿福文集 325 殷鸿福文集编辑委员会 社会科学 23-Jan-15 96 战略生态位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82 张光宇,谢卫红,刘艳,邓晓锋 社会科学 26-Dec-14 97 老庄道家与环境哲学会通研究 72 谢扬举 社会科学 30-Dec-14 98 德政之分与德政之合:中西德育范式的逻辑 76 冉亚辉 社会科学 6-Jan-15 99 城市星球 98 (美)安杰尔·什洛莫著;贺灿飞等译 社会科学 8-Jan-15 100 《极地国家政策研究报告》(2013-2014) 130 丁煌 社会科学 9-Jan-15 101 分布式创新网络中的知识黏滞研究 60 刘国新等 社会科学 9-Jan-15 102 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中的图像记录研究 56 徐红梅 生活、文体娱乐 9-Jan-15 103 生命科学与伦理 32.8 吴能表 生物科学 28-Jan-15 104 北京梅花 240 许联瑛 生物科学 27-Dec-14 105 RNA 纳米技术与治疗 268 (美)郭培宣(Peixuan Guo)等编著;马润林等译 生物科学 4-Jan-15 106 现代瘟疫——埃博拉病毒病 108 杨瑞馥 等 生物科学 6-Jan-15 107 遗传学:基因和基因组分析(第八版) 198 (美)D.L.哈特尔等编著;杨明译 生物科学 14-Jan-15 108 金佛山野生观赏植物资源 98 易思荣,肖波 生物科学 28-Jan-15 109 线性代数 23 王定江 数学 27-Jan-15 110 线性代数(第二版) 26 钟玉泉,周建 数学 27-Jan-15 111 复变函数 25 纪友清,曹阳,侯秉喆,张敏 数学 28-Jan-15 112 经济应用数学 24 张毅,邵文凯,阮杰昌 数学 28-Jan-15 113 工程数学 23 张毅,阮杰昌,邵文凯 数学 29-Jan-15 114 现代非参数统计 128 薛留根 数学 31-Dec-14 115 随机金融数学引论 128 王玉文,刘冠琦,王紫,陈婷婷 数学 4-Jan-15 116 数学教育初论——比较研究和数学教学 128 江春莲 数学 5-Jan-15 117 板壳自由振动问题的精确解 168 邢誉峰 数学 29-Dec-14 118 组合矩阵的结构指数 98 柳柏濂,黄宇飞 数学 12-Jan-15 119 简明工程力学教程(第二版) 40 江南大学力学教研室编著;范本隽主编 物理(力学) 30-Jun-14 120 热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上册)(第二版) 36 曹烈兆,周子舫 物理(力学) 4-Jan-15 121 热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下册)(第二版) 34 周子舫,曹烈兆 物理(力学) 4-Jan-15 122 物理量测量(第四版) 49 袁长坤,张静华,袁文峰,王家政 物理(力学) 7-Jan-15 123 大学物理实验 32 夏川茴,兰明乾,殷鹏飞 物理(力学) 26-Jan-15 124 新编基础物理学学习指导与能力训练 29 王祖源,滕琴,刘钟毅 物理(力学) 28-Jan-15 125 粒子物理导论 139 杜东生,杨茂志 物理(力学) 28-Jan-15 126 螺旋波动力学及其控制 169 王光瑞,袁国勇 物理(力学) 1-Dec-14 127 主动声呐检测信息原理 下册:主动声呐信道特性和系统优化原理 118 朱埜 物理(力学) 6-Jan-15 128 主动声呐检测信息原理 上册:主动声呐信号和系统分析基础 118 朱埜 物理(力学) 6-Jan-15 129 现代光伏器件物理 78 彭英才,赵新为,李晓苇 物理(力学) 12-Jan-15 130 药理学 55 李悦山,罗健东 西医 30-Dec-14 131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 25 唐微,朱名安 西医 13-Jan-15 132 人体显微结构学实验 59 刘雨清 西医 26-Jan-15 133 皮肤性病学(英文版) 45 宋智琦 西医 26-Jan-15 134 医学微生物实验学(第4版) 39.8 黄敏 西医 28-Jan-15 135 SPSS软件与应用 32 王在翔 西医 28-Jan-15 136 病理学(第二版)(高职考点版) 68.8 刘红 西医 29-Dec-14 137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版)(药学高职) 54.8 季常新,丁玉琴,胡小和 西医 29-Dec-14 138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五年制高职) 62.8 周洁 西医 29-Dec-14 139 急危重症护理学(高职考点版) 39.8 毛静芳,彭美娣 西医 29-Dec-14 140 护理心理学(五年制高职) 35 章虹 西医 29-Dec-14 141 康复护理学 29.8 徐军,贾勤 西医 29-Dec-14 142 中医护理学(五年制高职考点版) 39 张俊平,王丽 西医 30-Dec-14 143 内科护理学(五年制高职) 69.9 陆一春,刘海燕 西医 4-Jan-15 144 生物化学(五年制高职) 38 刘家秀 西医 8-Jan-15 145 护理药理学(五年制高职考点版) 49.8 姚永萍 西医 8-Jan-15 146 急救护理学(五年制高职) 29.8 胡颖辉 西医 8-Jan-15 147 药理学(第三版)(药学高职) 56 樊一桥,陈俊荣,方士英 西医 12-Jan-15 148 分析化学 38 徐茂红,褚劲松 西医 12-Jan-15 149 药剂学(第二版)(药学高职) 69.9 朱照静,贾雷 西医 12-Jan-15 150 药理学实验教程 14 王芳 西医 13-Jan-15 151 药物分析(第三版)(药学高职) 54.8 张士清,孟彦波 西医 13-Jan-15 152 生物化学(第三版)(药学高职) 35 黄纯 西医 14-Jan-15 153 医药市场营销(第三版) 38 沈志平 西医 16-Jan-15 154 有机化学(第三版)(药学高职) 49 邬瑞斌,徐伟刚 西医 26-Jan-15 155 美容口腔技术(第2版) 59.9 于江,张津平 西医 27-Jan-15 156 药理学(第二版)(案例版) 49 刘斌 西医 28-Jan-15 157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五年制高职) 74.8 赵斌 西医 28-Jan-15 158 护理学基础(五年制高职) 79 王慧玲 西医 28-Jan-15 159 护理导论(第二版)(高职考点版) 28 侯玉华,陈明瑶 西医 29-Jan-15 160 2015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模拟试卷 23.8 胡小和,方敏 西医 27-Dec-14 161 药理学学习笔记 39.9 杨莉莉 西医 6-Jan-15 162 生物化学学习笔记 26 曹华 西医 6-Jan-15 163 2015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精练(上) 25 佘金文,李耀军 西医 7-Jan-15 164 2015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精练(下) 24.8 刘美萍,彭月娥 西医 7-Jan-15 165 2015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精练(中) 26.8 谢玲莉,刘东 西医 7-Jan-15 166 2015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考点精粹 69.5 陈云华,陈炼红,余尚昆 西医 7-Jan-15 167 护理心理学学习笔记 19.8 章虹 西医 14-Jan-15 168 预防医学学习笔记 34.8 赵宏 西医 16-Jan-15 169 内科护理学 54.8 唐宗琼 西医 14-Jan-15 170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操作常规 88 黄浩,张青,李卡 西医 26-Dec-14 171 物理医学与康复名词 78 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名词审定分委员会 西医 4-Jan-15 172 大学生创新理论与实践 35 王晓进 语言、教育 12-Dec-14 173 科技信息检索(第六版) 28 陈英 语言、教育 13-Jan-15 174 中国科学院年鉴 2014 98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 语言、教育 27-Dec-14 175 中国科协组织建设 86 李森 语言、教育 27-Dec-14 176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高校科技创新研究 72 夏季亭,帅相志 语言、教育 29-Jan-15 177 营养与膳食(第二版)(高职考点版) 25 宾映初,马景丽 中西医结合 6-Jan-15 178 让医生告诉你:1~12个月婴儿如何保健 28 姚国英 中西医结合 26-Nov-14 179 张琪论伤寒与临证 69.8 张雅丽,刘娜 中医 29-Dec-14 180 茉莉韵——全球重要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茶 118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州市委员会 中医 30-Dec-14 181 张琪论养生与防病 68 张晓昀,黄彦彬 中医 5-Jan-15 182 任继学医案精选 49 王之虹,宫晓燕,王健 中医 16-Jan-15 183 中医药信息学 128 崔蒙,吴朝晖,乔延江 中医 23-Jan-15 184 黔北务正道铝土矿成矿理论及预测 168 黄智龙,金中国 等 资源环境 4-Jan-15 185 山地环境理论与实践 198 钟祥浩,刘淑珍等 资源环境 19-Jan-15 186 水文科学的挑战与机遇 118 美国国家科学研究理事会著;郑春苗,刘杰译 资源环境 23-Jan-15 187 乌江流域水库汞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环境效应 138 冯新斌 等 资源环境 27-Jan-15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5255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东北分社兼职学术图书策划编辑招聘启事
jianghong1228 2015-2-2 14:23
招聘单位: 科学出版社东北分社 · 职位性质: 兼职。 · 招聘人数: 若干。 · 待遇水平: 面议。 职位要求: · 学历要求:高等院校或研究所在读硕士、博士、博士后或老师均可。 · 专业要求: 控制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冶金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能源工程、环境工程 相关专业者优先。 · 其他要求:具有较强的信息捕捉和沟通能力,认同“传播科学、创造未来”的出版宗旨。 岗位职责 1. 关注所在学习、教学和科研领域的发展动态,善于捕捉前沿热点,发现出版资源; 2. 与出版社编辑保持良好沟通,及时交流出版信息。 本招聘启事长期有效。 请有意者将个人简历发至: jianghong@mail.sciencep.com 如有疑问qq咨询:672761327 简历请注明导师及所在课题组信息 。收到简历后我们会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科学出版社 简介 科学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在国内拥有完善的出版、发行网络,下设纽约公司、东京公司等 19 家分、子公司。同时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 100 多家出版公司建立了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 科学出版社秉承多年来形成的 “ 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 ” 和 “ 严肃、严密、严格 ” 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始终坚持为科技创新服务、为普及科学知识服务、为科学家和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依托中国科学院和 “ 科学家的出版社 ” 的品牌优势,充分挖掘国内外优良出版资源,重视重大出版工程建设,形成了以科学( S )、技术( T )、医学( M )、教育( E )、社科( H )为主要出版领域的业务架构。 东北分社位于沈阳,专门为东北地区作译者和读者服务,以工程类学术专著和教材的策划组稿为要务。欢迎对图书策划有兴趣的人才与我们合作,共创学术出版新天地。
2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粪便博士”全京秀的生态主义道路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5-1-29 09:06
全京秀 著名生态人类学家,韩国首尔大学教授,韩国人类学学会会长。发表论文300多篇,著述30多部,其代表作为《环境人类学》。因其《粪便是资源》一书,被称为“粪便博士”。 人类的生存史就是环境的发展史,亲环境即亲人类。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人类中心主义。 悲剧性的文化变迁一旦酿成,受到损害的不仅是文化本身,还会危及当事人的精神支柱,更可怕的还在于将会引发严重的生态恶化。 ——全京秀 中国学者对全京秀了解不多,这仅是一个机遇问题,一旦了解了他,中国学者肯定会对他的学识和人品充满崇敬。他于1949年生于韩国釜山市,本科和硕士攻读的都是文化人类学,而且都是在首尔大学取得学位。他的早期研究对象集中在韩国西南海岛上,特别是珍岛,因为这里是韩国传统文化保存最好的地带之一。1976年以后,他进入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1982年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在美国期间,他先后接触了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萨林斯、拉帕波特等,其中与拉帕波特的交往最为密切。同时他还因为在美国的研究成果受到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的高度重视和赞誉,并与他结为忘年之交。1982年至今在母校韩国首尔大学担任人类学系教授。全京秀不仅是知名的人类学家,而且精通英语和日语,西方和日本的很多人类学名著往往都是经过全京秀介绍到韩国的。 全京秀的代表作有《粪便是资源》、《韩国人类学百年》、《环境·人类·亲和》,以及新作《粪便也是资源》。此外,他还用多种文字在世界著名期刊上发表过论文300多篇,可惜的是,这些有影响的著作还没有来得及翻译、介绍到中国来。《 环境人类学 》就是将《环境·人类·亲和》与《粪便也是资源》合并为一本,并以“环境人类学”的书名在国内由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 《粪便是资源》这本书一发表就立即引起了轰动,但反应却大不相同:有的人感到惊讶,一个知名的学者竟然如此认真地去讨论粪便;当然也有人认为,全京秀的想法会影响韩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有人认为,全京秀提出的环境对策缺乏可操作性。然而这本书却打动了韩国的很多民众,他们从这本书中找到了回归传统的理论依据。因而,尽管有人因为这本书的出版将全京秀戏称为“粪便博士”,但韩国著名的人类学家金容汉教授却始终支持全京秀的观点。因而, 全京秀本人并不介意别人称他为“粪便博士”,反而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环境人类学应当正视的大问题。 他的这一立场在1994年获得韩国江源大学人类学教授金容汉的支持,并为全京秀的著作,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书评,使得该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同时催生了全京秀的另一本著作《环境·人类·亲和》出版,并激励了全京秀修订《粪便是资源》的决心,结果在2005年全京秀推出了另一部新作《粪便也是资源》。 韩国济州岛生态再循环的典范 “通西”( 猪圈茅厕)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韩国的现代化进程驶入了快车道,出于应对国际环境压力的需要,韩国政府当局大力从欧美引进了现代化的技术和装备,刺激韩国农业的发展,希望尽快摆脱粮食短缺的困境,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围海造田。在韩国围海造田最容易操作的区段就是韩国的西南浅海区,而这一地区正好是全京秀长期研究的田野工作基地,因而由此引发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全京秀极为敏感,并及时的在他的著作中得到反映,同时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可行的对策。此外,化肥、农药的滥用,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也是全京秀十分关注的课题。他的很多著作都是来自于韩国传统文化对这些问题做出的回应,有关成果在《环境·人类·亲和》一书中有较为系统的反映。 正当韩国政府盲目引进外来技术,无意中损害了韩国“共同体文化”时,韩国的民众也积极地做出了回应。他们对政府的草率决策表示不满,并组成了很多群众团体,掀起了“ 亲环境农业运动 ”。他们要求维护韩国农业的存在价值,同时向都市居民宣传传统农业产品的安全和优质,力图在都市居民和农民之间建立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社会氛围。“亲环境农业运动”在20世纪末,已经席卷了韩国全境,而韩国西南部的全罗南道和全罗北道,和韩国东南部的庆尚南道和庆尚北道都成了这个运动的中心。韩国农民的社会实践对全京秀的研究发挥了深远的影响。全京秀的研究不仅配合了他们维护生态的努力,还给他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性建议,全京秀与韩国农民也成了好朋友。就这个意义上说, 全京秀不仅是一个学者,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社会工作者。 全京秀代表性的专著《粪便是资源》(韩国首尔:桶木出版社,1992)和《粪便也是资源》(韩国首尔:知识社,2005),完全可以视为是“亲环境农业运动”的理论概括和哲学透视。 全京秀从人与生态必须和谐这一立场出发,审视了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外来技术引进的副作用。其中,他特别关注由此导致的韩国传统文化的变迁,当然,也更加关注人在这场技术快速引进中的遭遇。他企图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在引进外来技术时,不能够受感情和利益的驱使,使该技术贴上先进的标签,而贬低本民族的传统。他立场鲜明地指出,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不存在好坏之分,但对特定的人群而言合适、适用才是好的技术,也是值得引进的技术。在引进外来技术时,绝对不能上推销商的当和外国企业的当,应当先看看我们需不需要,能不能把它用好,这才是决定是否引进技术的关键。否则的话,随着外来技术的疯狂引入,韩国传统文化必然蒙受重大的冲击而发生悲剧性的变迁,最后不仅不能消化和改进这些技术,反而会成为这些技术的奴隶。在这里, 全京秀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对唯技术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维护了韩国传统文化的尊严。 悲剧性的文化变迁一旦酿成,受到损害的不仅是文化本身,还会危及当事人的精神支柱,更可怕的还在于将会引发严重的生态恶化。全京秀正是从这一理解出发,列举了大量的事实,意在表明,随着文化的变迁,韩国的生态环境正在极度恶化,土地、水源等都受到了污染,特别是韩国西海岸的传统渔业收成几乎是江河日下,这都是各种外来技术间接种下的祸害,并且都是人祸而不是天灾。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全京秀将生态的失衡与共同体文化的危机联系起来。生态失衡并不是作者的新创,而是从生态学引进的概念,但“共同体文化”却是作者首次启用的学术术语。作者提出这个术语有他的特殊用意。原来韩国的民族构成十分的单一,全国90%以上的居民都是高丽人,因而,在韩国的现代化进程迅速扩大时,韩国的城市和农村出现了令人震惊的二元结构。城市的都市化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而农村却能较长时期的保存着本民族的传统,但韩国农村也不是乐土。都市的飞速现代化,诱发了严重的生态失衡,这样的生态失衡也反冲到了农村。更可怕的还在于,伴随着生态失衡而来的是思想的改观,最后使得即使在农村,传统文化也难以为继。韩国的农民也像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那样,大批地涌进城市,使得农村空壳化。很多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的礼仪乃至传统的观念都面临着延续的危机,这显然不是个人行为导致的结果,而是一个文化群体面对冲击后,被迫做出的选择。 为了揭示韩国农村的这一巨变,同时又得顾及到韩国的城市和农村是同一个民族这一个客观国情,全京秀才有意识地引进了“共同体文化”这一特有术语,意在强调文化的社群属性。要挽救文化的危机,得靠社群的努力。他的这种考虑显然有他的道理,但如果考虑到文化的集体共享性,早已是文化人类学圈子内的共识。强调“共同体文化”,对中国学术圈而言意义并不大,仅是对韩国有其特殊的价值而已。但重要的在于,全京秀并没有把生态失衡孤立起来,做自然科学似的解读,而是把生态失衡与人类的群体行为联系起来,进而认为,如果生态失衡对人类而言是一场灾祸,那么这场灾祸应当是人祸而不是天灾。因为,在他的田野调查点上,观察到的事实正在于,生态失衡与共同体文化危机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 要确保生态恢复平衡首先该抢救的不是生态环境而是共同体文化,这一点对我们国家当前的生态建设正好具有直接的启迪价值。 原生态文化保护,并不是为保护而保护,而是出于生态建设的紧迫需要去采取的保护措施。听任原生态文化的消失,生态建设必将失去来自于集体社会合力的支持与协调,如此生态建设也难以做好。 人类通过文化去占有和改变自然环境的同时,人类自身也在发生改变。但如果人类自身选择的发展方向不同,那么人类的命运也是可以改变的。 人类要么选择有序的稳态延续发展模式,要么选择损害子孙利益的发展方式,但后果人类自己应该知道。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全京秀 著, 崔海洋 、杨洋 译的 《 环境人类学 》 一书。 《 环境人类学 》是韩国著名生态人类学家全京秀教授的代表作。 作者认为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人类中心主义。过去一个世纪,人们一直强调人类的主导作用,忽略环境的影响,犯了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作者通过系统考察朝鲜半岛历史中的生态和人文环境,旨在探索一条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主义道路,并通过评述人类学中关于环境问题的基本争论,为读者呈现了环境人类学的基本脉络,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粪便哲学。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转载本文微信请消息联系并征得“ 科学出版社 ” ( 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 同意。 转载请在文前明显位置注明: 本文转载自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全京秀 著, 崔海洋、杨洋 译的《 环境人类学 》一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9863 次阅读|4 个评论
痛别小文:永恒的“序”
热度 7 sciencepress 2015-1-27 08:55
此文为 晏磊先生 在科学出版社《偏振遥感物理》发布会暨李小文先生遥感物理光学学术追思会上的发言。感谢晏磊先生惠赐稿件,转载需要征得作者本人同意。 李小文先生约定参加2015年1月16日科学出版社举办的《偏振遥感物理》发布会,等来的却是他的遗体告别仪式。先生于2014年11月6日从医院出来的第一件事情就为本专著写序,也成为他留给科学界的永恒之“序” 2015年1月10日我的学生焦健楠的短信:“晏老师,您不是16日邀请李小文院士出席《偏振遥感物理》致谢发布会吗?他今天走了。”“啊?”我的回复,我的惊愕,短信显示着22:16。我和科学出版社相关同志、拟出席发布会者郭华东院士、万卫星院士、偏振遥感第一人赵云生教授,不用商量,1月16日上午原定的会议,将跟随治丧委员会公布1月16日上午八宝山遗体告别仪式而改变。 李小文先生是世界著名遥感物理几何光学奠基人之一。2015年1月8日先生答应参加原计划2015年1月16日上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遥感物理光学学术研讨会暨科学出版社《偏振遥感物理》发布会和国家自然基金委偏振遥感重大仪器申请论证会。 李小文先生于2014年11月6日从医院出来的第一件事情就为本专著写序,认为此书是填补领域空白、中国领先的遥感物理光学的突破进展。1月8日先生说出席此会是他对偏振遥感物理光学的两个希望:一是见证偏振遥感专著出版并致辞,二是希望在基金委重大仪器立项实现突破,成为光学遥感基础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但不幸的是,2015年1月10日先生与世长辞。1月16日上午在八宝山遗体告别仪式,我们这个会议也因此推迟到16日下午举行,以告慰、追思先生的在天之灵,以继续我国光学遥感基础研究的开拓进取。 我与小文院士有五次单独见面。 第一次,1998年下半年,经北大徐希孺老师推荐我联系上李老师,他请我到他当时刚一个人回国后住处,在中关村东南小区916号楼一个非常窄小的住房里。我向他请教了物理光学他正在努力申请的973项目情况,他给了我认真的解答,了解到我的光电学背景,建议我深化数字成像工作并关注地物波谱技术;最后当我把我的专著《资源环境生态巨系统结构控制》给他介绍时,他就像一个孩子听得入迷,非要我签名给他。 一谈就是4个多小时,我要走他居然不让,非要请我吃饭,我吃了他的第一顿饭。 第二次,2004年,当我把手机带有遥感图像电子地图成果去北师大他的办公室给他看时,他让我坐在椅子上,自己却蹲在我旁边看得入迷,我真的震撼住了:一个世界有名的科学家、中科院遥感所所长,居然这么谦恭随意,没有半点架子。我请他也坐,他却说: 这样蹲着看得真切 。我没有办法再坚持让他坐,而是就这样我演示、他观看每个功能,居然这样蹲了大半个小时!他了解到我开始进行偏振初步研究,建议我深化其一,持之以恒必定成功。 第三次,2006年,我到中科院他的所长办公室向他告诉我已经全身心开展偏振遥感研究,他高兴得像个孩子。中午了他拿出白酒,让我陪他喝,我告知我不会喝,他就自斟自饮陪我吃着盒饭讨论学术问题。他的夫人刚好过来让他少喝,先生答应了,待夫人离开了,他给我做了个无可奈何的姿势,说 “管得严啊” 。 第四次,2014年10月26日,我的《偏振遥感物理》专著请他写序,他对起草的文字一个字一个字地改。他看到书稿, 非常开心我们取得的成果 ,说这是填补空白、超越国外的成果。最后先生感觉疲劳了,告诉我,他回家再改。可直到11月6日,他给我电话一再抱歉,说他住医院了刚刚回来,马上完成最后的内容。次日早就拿到了先生亲笔签名的序。 第五次,也就是约定的2015年1月16日上午科学出版社召开的《偏振遥感物理》发布会,也许成为了 他留给科学界的最后一个约定 ,等来了他的噩耗,他的遗体告别仪式。先生1月8日的允诺,也许是 他留给科学界的最后一个允诺 ,他说:写序只是文字上的,但专著发布才是一个见证。也许,这第五次见证的“序”,成为一个永恒,一个升华,一个远在天国的祈望和保佑……愿偏振遥感光学腾飞与发展,愿李先生为人类开拓的遥感几何光学成为永远闪烁在遥感物理光学天际里的启明星…… 先生你已驾鹤仙去:愿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点击查看《 李小文偏振遥感物理序 》原文 1月8日先生说出席《偏振遥感物理》发布会是他对偏振遥感物理光学的两个希望:一是见证偏振遥感专著出版并致辞,二是希望在基金委重大仪器立项实现突破,成为光学遥感基础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 ●●● ●●●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或“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人物|8382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国GDP质量全盘点, 京沪领先略有缺憾
sciencepress 2015-1-26 08:36
中国的GDP质量指数是修补世界的第五种尝试。 ——美国《大西洋月刊》2012年11月19日 “中国GDP质量指数”为全球GDP评价体系中饱受学界诟病的理论问题找到了新的解决路径,丰富了GDP理论。 ——国务院参事、著名经济学家 汤敏 针对当前GDP所无法真实反映绿色发展的几大问题,以及现有GDP将增长与发展割裂开来的状况,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提出并创制“中国GDP质量指数” ,用该指数(质量表征)同每年公布的名义GDP(数量表征)进行逐一对比,可以从宏观上和更深层次中去发现各地区在形成GDP过程中所走的路径和方式。 理论上, “中国GDP质量指数”试图回答3个问题:GDP将如何反映真实财富?GDP将如何反映可持续发展?GDP将如何反映社会和谐水平? 应用上, “中国GDP质量指数”与单纯的绿色GDP不同,它并不是只考虑资源与环境的代价(自然资本),它也平行地考虑社会和谐与民生幸福(社会资本),同时还考虑到发展观念与管理水平(行政资本)。 因此,“中国GDP质量指数”无论在理论的开拓上,还是在实际的应用上,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中国GDP质量指数”的理论模型 “中国GDP质量指数”的理论模型,是在“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中,围绕着GDP质量生成的“发展度”(数量维)、“协调度”(质量维)、“持续度”(时间维),求取在平衡状态下的目标函数最大化。GDP质量监测的理论框架,是建立在区域的发展过程与综合行为的本质之中,因此它必须处于生态响应(自然)、经济响应(财富)和社会响应(人文)的三维作用之下。 图 GDP生成理论的三维解释。图中的矢量,代表了规范意义下获得GDP的最佳发展行为。凡是偏离或背离这个矢量,均被认为是在不同程度上对于GDP最佳发展行为的失误。 中国GDP质量指数的指标体系 “中国GDP质量指数”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质量、社会质量、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管理质量五大子系统及其分属的15个要素。 GDP质量指数的指标体系 1)经济质量 表明GDP生成中资源占用情况所反映出的经济增长质量,是对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度量,主要体现在生成GDP的过程中,对于物质消耗、能量消耗的水平,以及在宏观视野下从GDP中可以支配的科技投入。 2)社会质量 表明在生成GDP过程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及其反馈作用的效应,强调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它既是GDP生成的出发点,也是GDP生成的潜在支撑。社会质量由登记失业率、城乡差异率和事故发生率三项组成。 3)环境质量 表明生态环境对于GDP生成所付出的代价或成本外部化效应。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下,生态环境强调绿色发展原则,强调环境与发展的平衡,强调对自然的索取应当与对自然的回馈相平衡。环境质量由单位GDP三废产生率、生活垃圾处理率、森林覆盖率三项组成。 4)生活质量 表明居民的生活水平、幸福感、宜居程度以及与民生相关的方方面面,它强调对于GDP生成的支持与意愿。生活质量由预期寿命、人均收入水平、社会参保率三项组成。 5)管理质量 表明政府的决策水平与管理水平,强调对于GDP生成的调控能力以及这种能力的精准性、流畅性、前瞻性。管理质量由公共安全投入、可持续能力建设、财政自给率三项要素组成。 中国GDP质量指数的统计分析 依照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应用《中国统计年鉴2013》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发布的2012年中国各地区年度统计数据,在统计规则的统一比较下,我们完成了2013年中国各地区GDP质量以及五大分项的计算。由于数据标准的原因,排序中暂未列出香港、澳门和台湾。同时,由于统计数据的缺失,西藏虽然列入,但未进行统计 。 中国GDP质量指数总水平 中国GDP质量总水平分析 从2012年各地区GDP质量指数来看,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天津、江苏属于GDP质量为优的省份,GDP质量发展为良的省份是福建、山东、海南、辽宁、重庆,除辽宁和重庆外,这些省份都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GDP质量发展为中的省份是江西、陕西、四川、河南、湖南、湖北、吉林、广西、河北、安徽、黑龙江、内蒙古,这些省份大多位于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 GDP质量发展一般的省份是山西、云南、贵州、新疆、青海、甘肃和宁夏,除山西外,这些省份都位于我国西部地区。 中国四大直辖市中,北京、上海、天津均处于GDP质量发展为优的位置,重庆处于GDP质量发展为良的位置,其中北京和上海分别位于全国第一名和第二名。北京、上海在经济质量、社会质量、生活质量、管理质量表现优异,但相比其他四个分项指标排名,在环境质量上有待加强;重庆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位于全国前列。 从中国四大强省来看,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均处于GDP质量前10名。广东各项指标水平都大于0.6,表明广东的GDP质量各项指标发展相对比较均衡,江苏在经济质量、社会质量和环境质量水平上表现优异,山东在经济质量和环境质量上表现优异,浙江在经济质量、社会质量和生活质量上表现优异。 从区域划分来看,中国东部省份平均经济质量、社会质量、环境质量、生活质量、管理质量都位于四大区域之首。中部地区省份平均经济质量、环境质量优于东北地区省份的平均值,而在社会质量、生活质量和管理质量上,东北地区平均优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需要继续加快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以创新驱动带动经济增长,在提高环境质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东部要发挥在改革中“排头兵”的作用,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中部地区应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和管理质量,西部地区在GDP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也存在较大的挑战 。 分地区中国GDP质量指数 中国GDP质量与GDP数量对比分析 仅从数量的角度来考察经济发展水平有失偏颇,合理科学的评价方法应该是不仅要考察GDP数量还要考察相应的GDP质量。因此,需要将GDP数量和质量综合起来衡量才能更加科学地对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做出评判 。 2012年各地区GDP数量和质量的对比分析 以全国各地区GDP数量均值、GDP质量均值为中心划分出四象限,可将各地区分为四种类型:高数量高质量型、高数量低质量型、低数量高质量型、低数量低质量型。 GDP数量与GDP质量象限分析图 我国2012年各地区GDP发展水平有近一半呈现低数量低质量的状况,这些省份大多位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河南、河北、四川、湖南、湖北的GDP数量虽然较高,但其GDP质量则相对较低。北京、江西、天津、重庆、海南虽重视了GDP的生成质量,但其GDP数量较低。只有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地区的GDP呈现高数量高质量的发展态势。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GDP数量高并不代表其质量高,如果用较低的发展代价获得较高的GDP数量,那么这样的增长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有质量的增长;如果高速的经济增长伴随着资源的大量投入、社会和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那么这样的GDP就是没有质量的增长。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由 当代绿色经济研究中心研究组 编著的 《 中国发展质量研究报告2014 》 一书。新常态下,中国的GDP增长将呈现规律性的下行。但是,为了保证三个不下降,即GDP的含金量不下降、GDP支持社会民生的功能不下降、GDP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不下降,就必须从发展质量的提高上找答案。 《 中国发展质量研究报告2014 》依据十八大报告“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将建立国家发展的大质量观,在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于GDP质量生成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在世界上首次提出GDP质量指数,进行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暂未包括港、澳、台)的统计分析,并作出了GDP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对比分析,完成了中国GDP质量生成的“资产负债分析”,提出了三项国策建议。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或“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转载本文需征得博主同意。转载务请在文前明显位置注明: 本文转载自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当代绿色经济研究中心研究组 编著的《 中国发展质量研究报告2014 》一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0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子振动谱学领域的一些重要思路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5-1-22 08:23
分子振动的这些非线性性质,包括混沌乃是具体实在的物理存在。 我们采用代数的方法,来处理分子振动,则在非线性方法和谱学之间架构起了一个链接的桥梁和通道。 吴国祯 ,台湾清华大学化学系、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化学博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此,我们将 主要综合、总结并强调几点关于将非线性和混沌的概念应用到分子振动谱学领域的几个重要的思路。 首先,这个方法认识到, 分子振动体系中非线性耦合的存在,同时,因为体系是多体的,所以其动力学的空间会是多维的。 非线性耦合往往导致这个体系是不可积的,守恒量被破坏了,体系因此会是混沌的。说到此,人们或许会问,分子的振动是微观的体系,我们不是要从解其运动的薛定谔方程著手,来求得它的波函数,用这样的方法来入手。同时,因为用来描述它的状态是波函数,而波函数是几率的概念,怎能还有经典的非线性、混沌的概念或存在呢?关于这个问题,分两点来说:其一, 一个物理体系,它的物理本质是第一性,用什么方法来描述它,则是第二性。 人们所熟悉的采用解薛定谔方程,求取波函数的方法只是诸多方法中的一个,不是舍此无他。其二, 微观的体系,固然有诸多性质是量子化了,但不能说它的所有性质只能从其波函数来体现。 微观的体系,用波函数来描述的体系,固然具有非经典力学的性质,但不是说,它已全然不具有经典力学的性质了,恰恰相反,一个微观的量子体系不仅具有量子化的物理量,还具有大量的,非量子化的,经典的物理性质,而这些性质就不是用波函数这样的工具所能很自然地体现出来。所以说,采用波函数的方法不是必然的,绝然的,非它不可的,相反,波函数的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回到物理本质是第一性这个问题, 分子的振动既然是多体的、非线性耦合的体系,则且不论其是微观的量子体系,它也必然具有经典非线性力学所揭示的一些非线性的性质,包括混沌。 而这些非线性的性质,混沌的现象,就不是波函数所能充分表达的。我们得认识到,分子振动的这些非线性性质,包括混沌乃是具体实在的物理存在。我们不能说,波函数所不能体现的性质,就不是物理的性质和本质。一个物理体系同时具有经典和量子的性质,并无何不可(更何况分子振动高激发时,就逾接近经典状态),分子振动体系除了具有量子化的性质外,也能具有经典的非线性、混沌的性质,此二者同存,并无何矛盾之处。 分子振动的非线性和混沌本质还是一个等待人们继续开发和了解的课题。 我们采用代数的方法,来处理分子振动,则在非线性方法和谱学之间架构起了一个链接的桥梁和通道。经由这个链接也让我们看到量子和经典力学之间的关联。 我们采用代数的方法,也结合了分子振动能级是量子化了的本质。代数的方法使得分子振动体系的非线性、混沌的性质容易地表达出来,而这些,就不是波函数所能体现的。总之,这个代数的方法让我们对于分子的振动有一个新的视角和图像,而这些图像往往为波函数所‘屏蔽’掉了的。说得更具体,这个方法使得我们了解到非线性和混沌的一些重要概念,在分子振动体系中是有其角色的。 一段时间以来,我时应邀到一些地方,做关于这个领域的报告。要在一、二小时内,把关于用非线性的概念、用代数的方法,来处理分子高激发振动体系的课题,提纲挈领地说明清楚,并且听众对象往往对于非线性、混沌等概念是一无所知,其难度可想而知。这样,我就试着 用形象的思路,选择一些直通物理本质的核心概念,而不拘泥于一些技术性的细节,来做叙述和介绍。 这样的报告方式和内容还多为认可。这些很重要,但却不为人们所重视和熟知的一些主要的基本概念罗列如下,但不可能是所有的概念。 ☀ 概念1 :莫尔斯振子 图 莫尔斯振子的势能和能级,以及束缚态、解离态、分界线三个动力学范畴。莫尔斯振子具有非等间距的量子化能级,在接近解离时,其相邻能级间距趋于零,并且能级的数目是有限的。这些都和简谐振子不同。从动力学的角度言,它则具有束缚态、解离态、和其间的分界线三个动力学范畴,这些性质也为简谐振子所未有,这是非线性体系的特征。 ☀ 概念2 :单摆的动力学 ☀ 概念3 :共振与单摆动力学 ☀ 概念 4:与共振联系的守恒量,polyad数 ☀ 概念 5:代数哈密顿量 ☀ 概念 6:海森伯对应 ☀ 概念 7:能态的相空间 ☀ 概念 8:混沌和李雅普诺指数 ☀ 概念 9:近似量子数 ☀ 概念 10:共振的重叠 ☀ 概念11 :能级间距的经典内涵 ☀ 概念12:动力学势 图 DCO的28个能级中,(a) 这些能级的平均最大李雅普诺夫指数, λ 。(b) 弯曲坐标的动力学势能。(c)实验的共振态(稳定态,以竖实线表示)和散射态(解离态,以竖点线表示)。破折线表示经过计算是稳定的态。实验上,这些态,因为它们太大的共振谱宽而没有报导。能级是以零点能(在势能底之上2380.075cm-1)为基准的。图中(a)来自实验,(b),(c)分别来自不同的概念和计算,然而,它们均指向同一个结论。 ☀ 概念 13:不动点的重要性 ☀ 概念 14:经典概念的必要性 图 量子体系中,仍然蕴含着经典的信息和性质。这些信息和性质对于我们了解其物理本质是不可或缺的。黑圈示意经典性质的范畴。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吴国祯 著 《 分子的高激发振动——非线性和混沌的理论(第三版) 》 一书。 《 分子高激发振动--非线性和混沌的理论(第三版) 》系统介绍如何运用李代数,李群的陪集空间表示方法,来研究分子高激发振动态的非线性动力学性质。 书中并介绍相关非线性动力学的基础知识,如混沌,分形,准周期,共振,李雅普诺夫(Lyapunov)指数等,以及这些观念在分子高激发振动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或“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转载本文微信务请在文前明显位置注明: 本文转载自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吴国祯 著《 分子的高激发振动——非线性和混沌的理论(第三版) 》一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493 次阅读|4 个评论
挑剔的发芽条件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1-20 08:31
科学是什么?科学是“大自然与心智的对话”。通过短期的学习,人们可以掌握知识,但领会科学的意蕴不仅需要时间的积淀,更需要智能的开启。 对科学充满无穷好奇心的星儿是个勤学好问的男生,对很多自然现象都会追根问底。他这天跟着爸爸妈妈到爷爷家串门,一进门就见爷爷在浇花,星儿走过去东看看,西看看,都不知道那些盆栽叫什么名字。爷爷见他过来,便笑笑说: “ 秋赏菊,冬扶梅,春种海棠,夏养牵牛,不过最有趣的莫过于每天醒来看到那嫩绿的芽,那种勃勃的生机,让我感觉自己都年轻了好多。 ” 星儿听了爷爷的话,摸摸头,问道: “ 爷爷,种子埋在土里会发芽,什么时候会发芽你是怎么知道的? ” 爷爷一下子被问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时,帮助星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光子精灵出现了,他看看星儿说: “ 这个问题,我来告诉你。其实植物的芽在秋天就形成了,随着季节的推移,环境温度越来越低,不适宜芽种生长,所以芽到秋冬季节就休眠了。来年春回大地,休眠芽中的叶原基开始生长,打破休眠活动、促进萌发生长必需的酶开始合成,进而促进生长所需的蛋白质的合成,芽种就开始生长了。” “ 影响植物发芽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日照时长。春天来了,日照时间变长,植物有更长久的时间进行光合作用。春天的温度和光照能够满足大多数植物的开花要求,以及后续果实的成熟时间。” “事实上,每种植物的生长开花都有自己特定的温度和光照要求,而果实的品质与光照有直接关系。光的光强、光质、光照时长对生物有着深刻的作用。 ” “ 在光子的世界中,光子的身份是由频率决定的,所以光子的种类很多,地球上的生物与各种光子有自己独特的相处方式。尽管生物生活在相同的日光下,但不同光质对生物的意义是不同的,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 ” 星儿: “ 那么不同的光子怎么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呢? ” 光子精灵说: “ 以我们常见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举例来说,红、橙光是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成分,其次是蓝、紫光,而绿光几乎不被吸收,因此绿光又被称为生理无效光。 ” 星儿: “ 哦,也就是说只有一部分光子可以参与光合作用,而绿色的光子常常被拒之门外? ” “ 不错,是这样的。这是植物对不同光子的适应作用,例如,长波光可以促进植物的延长生长:红光可通过抑制光合产物从叶中输出来增加叶片的淀粉积累,促进菜豆叶片伸展;短波光则会抑制茎节的伸长;蓝光调控叶绿素的形成、气孔开启,以及光合节律等生理过程,而且蓝紫光、紫外线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对碳的利用而言,蓝光促进新合成的有机物中蛋白质的积累,而红光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增加。 ” “ 森林中树木重峦叠嶂,阳光不容易穿透,大部分能量被树冠层截留,为了争取到面积最大的阳光,树冠长成像伞一样的形状,这样植物自身光合作用就越大,制造的养料也越多。而且,由于紫外线抑制了植物茎的生长,所以很多高山植物都有像莲座状的叶丛。由于日光被树冠截留,到达最下部树木层的日光不仅强度大大减弱,能被植物利用的红光和蓝光也所剩不多,所以生活在那里的植物一般都很矮小和稀少。 ” 星儿: “ 原来是为森林底部植物服务的光子数目大大减少了,怪不得大森林中树木都那么高,树木底部却没有小树苗,只有一些杂草和苔藓植物。那为什么在热带雨林中有很多藤蔓植物呢? ” 光子精灵: “ 热带雨林中植被丰富,生长于此的乔木一般高达 30 米,而盘旋于其中的木质藤本植物,有的茎长可达 300 米 ,茎粗在 20 厘米以上。这些树藤穿行于高层树木之间,利用树缝间隙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所以藤蔓植物在热带雨林中生长得十分发达。这种情况下,光子仍旧鲜少到达底部。仔细观察的话,热带雨林的下部真正灌木较少,只有大量附生的蕨类,多是耐阴湿生类型的腐生或寄生植物。 ” 星儿: “ 我经常听天气预报,里面有一项是紫外线指数,说明当日紫外线的强弱,那么紫外线光子对生物有什么特殊的影响吗? ” 光子精灵: “ 紫外线的波长、强度和照射时间都会对细胞生命产生十分复杂的影响。用适量的紫外线照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作用,用紫外线照射种子,可以提高玉米、春小麦、羽扇豆等种子的发芽势和植株产量,还能促进小麦、亚麻、烟草等作物的营养生长,使其分枝增加、叶面积增大、籽粒干重增加,提高整体产量。适量的紫外线还能使黄瓜提早成熟,防止樱桃、番茄腐烂等。此外,紫外线还能引起植物的向光性运动,促进叶绿素、维生素、胡萝卜素、花青素的合成等。 ” “ 然而高强度的紫外线照射可使细胞核变形膨大,而线粒体和质体会先膨大而后液泡化,体积缩小,原生质流动减慢甚至停止、凝固,这样光合作用的进行被抑制,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也受阻碍,致使植物生长发育受到破坏。 ” 星儿: “ 原来紫外线光子也是必不可少的呀,只是不能要的太多,过量就有危害了。就像美味的奶油蛋糕,吃多了会对身体有害。 ” 光子精灵说: “ 对呀,凡事过犹不及,恰当就最好了。 ” 光 子小札 光质即指光谱成分。所谓光质不同,就是指光线所含的光谱成分不同。光质变化的一般规律是:短波光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冬季长波光增多,夏季短波光增多;一天之内中午短波光较多,早晚长波光较多。 本文由王芳 摘编自 陈长水 著 《 光子精灵漫游记 》 。 本书作者 从自然界的光学现象入手,选取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与植物和动物相关的现象来进行科学的解释叙述,接着进行物理光学的基本原理介绍,最后重点介绍激光光学及其多种应用。 全书力图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循循善诱的表达来引导读者的兴趣,遵循格物致知的原则,还设计了一些有问有答的会话场景,来让读者思考与探究。作者想告诉读者的, 不仅是科学的神奇,更希望他们能体验到这神奇,从而领会科学的奥秘。 本书通过塑造光子精灵这个形象,在各种活泼的生活场景中与伙伴们的交流,带领他们发现身边的光学现象并解释和探索其中蕴含的物理本质,避免了以往科普书中介绍光学知识的生硬难懂的语言形式, 适合所有对科学有兴趣的读者阅读,同时也是刚接触光学知识的学生的重要参考读物,有助于培养其对现代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陈长水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光子纳米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并获得中国科学院硕士、博士学位,中南大学博士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访问教授,中国光学学会环境光学分会常委与激光加工专委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委会常委,中国仪器仪表协会环境与安全检测仪器分会理事,广东省神经科学学会生物物理分会副主任。主持和完成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申请发明专利多项。主要研究方向:纳米光电子技术、激光光学、激光生物学等。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或“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725 次阅读|2 个评论
神奇的3D生物打印技术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1-16 09:47
近年来,3D打印持续受到全球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注。作为一项前沿制造技术,3D生物打印 正逐渐 应用于生物医疗领域。人们在惊叹于这一技术的神奇的同时,也寄希望于它给人类生物医疗的发展带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3D生物打印成为3D打印的前沿领域 3D 生物打印即以计算机三维模型为基础, 通过软件分层离散和数控成型的方 法,定位装配生物材料或活细胞, 制造医疗辅具、人工植入支架、组织器官等生物医学产品的3D 打印技术, 3D 生物打印是目前3D 打印技术研究最前沿的领域。Lux Research 预测, 随着3D 扫描技术、打印机和材料价格下降, 3D 生物打印会被医疗行业迅速采用。这一市场在2012 年仅价值1100 万美元并仍处于萌芽期, 预计2025年将增长到19 亿美元。3D 生物打印发展空间巨大源于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全球医疗领域的开支巨大, 为3D 打印技术提供了潜在的发展空间; 二是3D 打印技术因其快捷、准确, 加之其个性化制造能力与患者需求差异性的充分结合, 在人工假体、人工组织器官的制造方面产生巨大的推动效应; 三是相对其他领域来说, 3D 打印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更具有经济性(图 1 )。 对于3D 生物打印技术, 欧美国家依旧是走在前列, 已有大量的学术机构、企业参与进来, 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并且3D 打印在临床上也有成功的案例。美国圣地亚哥的一家名为Organovo 的公司, 是使用3D 打印技术应用于再生医学的先驱者。该公司使用名为“生物打印机” 的3D 打印机, 为医学研究和再生治疗打印功能性人体组织。从应用领域来看, 3D 打印在医学界的最直接应用是构建各式各样器官或组织的3D 模型。2013 年4 月26 日, Organovo 公司已经利用这一技术打印出深度为0. 5 毫米、宽度为4 毫米的微型肝脏, 使人造器官有了新的可能性, 将解决移植器官不足的全球性难题。除器官外, 3D 生物打印的产品还包括假肢、牙冠、隐形眼镜、助听器、组织工程支架和植入物, 以及3D 细胞打印。 图 1  3D 生物打印的市场需求 数据来源: Lux Research, 2013, 《2025 年3D 打印市场发展形势预测分析》 中国3D 生物打印尚处培育阶段 国内3D 打印技术起步晚, 但是自3D 概念一出, 立即受到了热捧, 3D 打印技术近年来在国内日趋升温。但是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3D 打印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国内3D 打印应用仍主要停留在科研阶段, 并未实现在工业及个人消费领域大规模推广。 1. 中国3D 打印进步显著 中国3D 打印技术及设备开发已取得较大进展。我国3D 打印技术, 过去称为快速成型技术的研究始于1991 年。近几年来, 我国3D 打印技术飞速发展, 已研制出与国外立体光固化成型(SLA)、分层实体制造(LOM)、选择性激光烧结(SLS)、熔积成型(FDM) 等工艺方法相似的设备, 并逐步实现了商品化, 其性能达到了国际水平。我国3D 打印技术应用初见成效。目前, 我国3D 打印技术主要应用于产品设计、快速模具制造、铸造、医学等领域。 2. 政策引导促进3D 打印产业化 对于正处于培育推广阶段的中国3D 产业而言, 政府的重视与政策扶持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已有多省市成立了地方3D 打印产业联盟, 并在相关政策中提及要重点发展3D 产业。2014 年6 月, 《国家增材制造发展推进计划(2014—2020 年) 》(征求意见稿) ( “增材制造” 俗称“3D 打印” ) 已初步制订完成, 年内将会出台。该推进计划对3D 打印的发展目标、政策保障及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明确阐述, 为我国3D 产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政策引导有望加速3D 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3. 中国3D 生物打印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 如何加快掌握3D 打印技术以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当前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1) 机遇 政策支持力度将不断加大。 “十二五” 时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 业转型升级、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的关键时期, 智能制造装备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3D 打印技术作为制造史上的巨大突破, 对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两化深度融合” 具有重要意义; 3D 打印设备则是智能制造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国家对3D 打印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必将不断加大。 亚洲制造业协会推动组建产业联盟, 中国3D 打印技术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 亚 洲制造业协会首先在国内推动3D 打印技术的发展。在国家工信部的大力支持下, 2012 年10 月15 日协会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滨湖机电、华曙高科、南京紫金立德等国内主要科研机构及领先企业在北京发起建立中国3D 打印技术产业联盟。利用亚洲制造业协会的会员网络、政府资源和企业交流平台, 中国3D 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未来将在搭建国内外3D 打印技术科研机构和企业交流平台, 加强与国家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的对接, 推动3D 打印技术上升为国家战略,促进中国3D 打印技术及应用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在产业联盟的推动作用下, 中国3D 打印技术无疑将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 (2) 挑战 总的说来,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3D 打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D 打印技术本身发展不够成熟。 该领域研究队伍比较薄弱, 资金投入有限, 设备尚未完全达到商品化, 成型材料急需国产化, 与3D 打印技术配套的后续技术尚不完备。 3D 打印技术未能有效地在企业中得到应用。 企业界对3D 打印技术重要性认识不足, 缺乏企业的有力支持, 目前投入的研发资金几乎都是由国家承担, 企业没有发挥其主导作用。对于已引进3D 打印技术设备的企业, 也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由于目前的3D 打印技术设备价格太昂贵, 因此广大中小型企业很少能得到3D打印技术服务。 没有建立发展3D 打印技术的统一协调管理体系。 目前存在相当多的“低水平重复” 现象, 使得有限的投入未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尤其是在学、产、研结合方面力度不够, 影响科研成果的商品化, 直至产业化。 本文由赵静荣摘编自 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编著《 2014中国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报告 》。 《 2014中国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报告 》介绍了2013年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生物技术应用开发 与 产业发展的 主要进展 情况,阐述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神经科学、 合成生物学等 前沿 热点 学科的国际发展态势, 对2013年的生命科学论文和生物技术专利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2014中国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报告 》分为总论、基础研究、热点前沿、应用研究、生物产业、产业 前瞻、 投融资 、 文献专利8 个 章 节 ,以 详实的 数据、丰富的图表和充实的 内容 ,全面展示了我国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或“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转载本文务请在文前明显位置注明: 本文转载自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编著《 2014中国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报告 》 一书 。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95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小文千古,一路走好!
sciencepress 2015-1-16 07:42
今日李小文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无法前往,特草绘小文一幅肖像聊表缅怀之情,并为之送行。 小文西辞巡天去 空留千古扫地声 本文转载自我社刘四旦博文《 老邪千古,一路走好 》,文字略有改动。
个人分类: 科学人物|24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敬请扫码关注东北分社微信公众号
sanyuan13 2015-1-14 15:13
各位博友,科学出版社东北分社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敬请扫码关注。同时请关注作者读者编辑交流qq群378361220,扫码关注三方交流微信群。
个人分类: 学术出版|24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代西方人视野中的西安人
热度 7 sciencepress 2015-1-14 09:03
作为行色匆匆外来旅行者的 近代西方人对于西安人的印象 大多浮光掠影,难言深刻、全面。而长期在西安工作、生活的传教士、教习,以及虽然驻留时间短暂,但对西安民众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和访谈的记者等群体,则能对西安各类人群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与认知。 近代西方人 对西安人的感知与评述是否深刻、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教育背景、观察能力、基本立场、汉语水平、活动目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在西安驻留时间的长短。毕竟,行色匆匆的 外来旅行者 往往忙于赶路,逗留时间较短,难以对西安城乡各地的不同阶层和社会群体进行深入观察,也缺少与西安民众进一步交流的机会,由此获得的对于西安人的印象大多止于浮光掠影,难言深刻、全面,评述有时也缺乏客观性。而长期在西安工作、生活的 传教士、教习 ,以及虽然驻留时间短暂,但对西安民众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和访谈的 记者 等群体,则能对西安各类人群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与认知。 1. 鲜明的乡土自豪感 在近代西方人看来,西安民众最为普遍的特征就是“ 对陕西作为中华民族最早家园和中国人起源之地倍感自豪 ”在西安人通过种种言行表现出来的群体性品质当中,“乡土自豪感”给域外人士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乡土自豪感”是基于西安和陕西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在民众当中逐渐形成,并代代相传、越积越浓的一种热爱家园的乡土情怀。作为十三朝古都所在地,“都城时代”的西安民众似乎比其他地方的人有更多的理由为作为首善之区的一分子感到骄傲和自豪。即便是到了都城东迁的“后都城时代”,西安人仍时常会沉浸在往昔的荣光之中,追忆城市发展曾经达到的巅峰和无限辉煌。1892年,德国学者佛尔克自潼关前赴西安,便深感沿途民众均“自豪于他们所拥有的悠久历史” 。 在近代诸多西方文献有关西安人特征与性格的记述当中,美国纽约《基督教先驱报》记者尼科尔斯的观察和描述可谓细致、精准。由于尼科尔斯已经在直隶、山西、湖北、上海等地与不同阶层的各色人等打过交道,因而有机会将西安人与其他省区的人加以比较。在他看来,西安人具备了很多其他省区的人所没有的优点:一是更为达观冷静、富有思想;二是热爱学问,有着温文尔雅的正义感;三是他们对自己的传统了然于胸,引以为豪;四是极为谦恭有礼。正是基于对西安人诸多优点的了解,尼科尔斯对西安民众的印象颇佳。 西安人具有极强的历史自豪感和乡土荣誉感,在其谈古论今时便表露无遗,他们喜欢谈论伏羲时代的事件,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说到本国的历史,他们很少提到最近1500年来发生的事情。在他们看来,蒙古征服者仅仅算得上是近代人,引不起他们的兴趣。陕西人乐于称呼自己为“汉人”,以纪念陕西在公元前3世纪汉代定鼎西安的荣耀时代。 尼科尔斯推测,“在今天的西安人中,大量家族的血脉中流淌着那些帮助建立了西汉皇权的人的血”,而在关中平原上有许多王侯将相的后裔在田间耕作。在问及他们的世系时,“他们会告诉你:‘是啊,鄙人的祖上正是某位王侯’”。据尼科尔斯观察,由于当时都城北京是朝廷所在地,“市民所讲方言比帝国任何其他方言更接近于官话”,于是便有北京人“吹嘘”说,在他们的城市“乞丐都能讲官话”。然而在清末的陕西,北京话并不流行。即便衙门官员用北京话致辞,但绅士们并不用它来交谈。在西安,有一位年迈的学者曾对尼科尔斯谈到,陕西人讲的才是纯正的汉语,“我们才不屑于像鞑靼人那样说话”。 虽然汉唐都城时代的无限荣光已经随风而逝,但在长期辉煌历史的台基上构建起来的乡土自豪感让西安人拥有了足够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和自豪从另一角度来说,也是不少西安人故步自封、视野狭窄,缺少开拓进取精神的重要原因。 2. 质朴敦厚的人情 在近代西方人士对西安城乡地区民风的记述中,既有经过细致观察和深思熟虑后总结出的印象,精当而发人深省,也有行程途中依凭一时一事形成的观感,仅针对某一现象就事论事。 美国记者尼科尔斯载称:“西安人对浮华、轻佻的娱乐并不感兴趣。在陕西省会的社会生活中,戏院对这里的影响要比对其他大城市小得多。通常,中国人喜欢的无非是戏院里叮当铿锵、并不悦耳的表演。但是在西安,我经常听到对演戏的批评性言论。有几个人信誓旦旦地对我说,他们从未去过戏院,因为孔圣人对此表示反对。” 1907年,日本东亚同文书院豫秦鄂旅行班学生在对比不同省区民风人情时亦载云: “河南人阴险狡猾,陕西人朴直,有古人风范,湖北人开化而勇猛,皆属风物之不同”,其中西安以“人情质朴敦厚”备受好评。 西安民风古朴的认识也为民国时期来陕西调查的日本学者认同:“西安普通市民民风质朴守旧,敬老念厚,男女有别的观念颇为严格。”民国前期印行的《支那省别全志》第七卷《陕西省》中对西安人情质朴敦厚的特点进一步记述道:“西安人一般都散发着剽悍气质,具有正直气概。不像南方人优柔寡断。言语明晰、行动敏捷、勇猛果断、临事不犹豫,真正是秦人的特点。” 不过,凡事均为利弊两兼,西安人敦厚耿直的性格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们富有气概,但缺乏忍耐心;意志刚毅,在一气呵成的战斗中十分强悍,而在持久战中则弱点凸显”;二是“西安人理财观念淡薄,因而利权被邻省山西人所垄断。西安的富商大贾大部分都是其他省份的人”。在日本人士看来,西安人与江户(即东京)人的气质有相似之处:“(西安人中)容易出现杀伐之辈,在战争中作战能力强,但在商业贸易方面容易急躁而失败,与我国江户人的气质有相似之处。” 西安作为都城的历史长逾千年,无形中会给当地人的言谈举止、精神面貌等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清末到访西安的美国学者罗斯就看到,“在这座设有三道城门的城市里,人们的脸庞气质突然变得与别处不同,有的是一种精致的充满智慧的脸庞。希腊人那种纯洁的气质随处可见,漂亮的小孩也很常见”。可以说,厚重历史和文化积淀对西安城市居民气质的熏染、塑造是其他地方城市所无法比拟的。 对文化和风雅的崇尚与追求也是西安民众的鲜明特征之一,这从以戴眼镜为习尚就能略见一斑。 清代后期至民国时期,西安城乡地区从官员、知识分子到下层苦力都喜好配戴眼镜。1892年,令到访的德国学者佛尔克感到吃惊的是,西安城乡地区配戴眼镜的人的比例高得异乎寻常,既有视力不佳的人,也有普通的工匠、农民,还有“偏爱”戴眼镜的人,原因就在于“戴眼镜的人看上去会更有学问”。1907年,丹麦探险家何乐模在西安也见到过“戴着巨大的、龟壳状镶边的蓝色眼镜”的官员,使其看上去“博学多识、老成持重”。苦力虽然社会地位较低,从事的劳作也无需配戴眼镜,但仍有商人向其推销“平板玻璃”做的眼镜,理由是戴上眼镜会令其看上去“极像学者”。这种眼镜对苦力而言,除了可以抵挡风沙和作为装饰之外,并无改善视力的效果。美国地质学家韦勒在西安考察过程中,特别留意到人们所戴眼镜的样式:“这里男人们戴的眼镜看起来十分有趣,镜片是圆形的、直径至少有2英寸,眼镜腿不是挂在耳朵上,而是两只夹子在耳后把头紧紧夹住,这样使得戴眼镜的人显出像猫头鹰一样的十分严肃的表情。”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史红帅 著 《 近代西方人视野中的西安城乡景观研究(1840-1949) 》 一书。 《 近代西方人视野中的西安城乡景观研究(1840 -1949) 》以西文史料为基础,结合中文史志舆图,对1840-1949年间前往、行经西安的西方人所记述、观察、评析的西安城乡自然与人文景观进行系统论述 ,以尽可能客观地复原清末民国时期西安城乡景观面貌及其变迁,并进而揭示近代西方世界西安观乃至西北观的形成、发展与传播的过程与途径,以图促进近代西安历史城市地理、城市史、中西交流史等领域的深化与拓展。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884 次阅读|13 个评论
时空视频数据挖掘:让罪犯无所遁迹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1-12 08:13
职业犯罪行为普遍存在着行为时空跨度大和伪装、隐蔽水平高的特点。如果能够从城市视频监控系统PB级别的视频监控数据中成功检测出罪犯的异常行为,并由此检测出由一系列异常行为组成的异常事件,将对视频监控的预警起到重要作用。 数字城市中地理空间数据的数据量达到TB级,而智慧城市中视频数据量可望达到PB级,两者的结合使人们能实现对城市的四维时空监测。 基于GIS的视频数据挖掘,其目的不仅是进行智能的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时空分布的视频数据挖掘,自动区分出正常行为人、车、物和异常行为人、车、物,从而可大量删除与人们正常活动有关的、需要保护的隐私活动的大量视频数据,只留下那些可疑行为人、车、物和需照顾人(如痴呆老人、弱智儿童等)的相关数据。 这项工作属于 视频数据挖掘 的范畴。 图1 监控云存储示意图。云存储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 视频数据的“查不准” 人工从大量的视频数据中查找出所需要的有用数据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实验表明,一名专业监控人员同时查看两台视频监控器的情况下,22min之后将会错过95%的应监视目标。 近20年来,国际犯罪行为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跨区域流动作案成为犯罪行为的主要方式。由于涉案区域的不断扩大,需要检索的视频数据快速增长。 一旦案件发生,侦查人员采用人工浏览的方式来逐个排查嫌疑目标,既低效费力又容易错过最佳的破案时机。 为了高效地利用视频监控数据,提高破案效率,如何利用视频检索技术,在海量的视频数据中快速检索出所需要的资料就显得至关重要。 图2 我国刑事案件未破案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数据来源:中国法律年鉴) 一、基于内容的视频数据检索 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是根据视频的内容和上下文关系,对大规模视频数据进行检索的技术。它在没有人工参与的情况下,自动提取并描述视频的特征和内容,是一种监控视频中常用的视频检索技术。 图3 视频的基本结构图。 视频作为一种表达信息的媒体,它有着自己独立的结构。一般地,一段视频由一些描述独立故事单元的场景构成;一个场景由一些语义相关的镜头组成;而每个镜头是由一些连续的帧构成,它可由一个或多个关键帧表示。 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技术,首先将视频分割成各个镜头,并实现对各个镜头的特征提取,得到一个尽可能充分反映镜头内容的特征空间,这个特征空间将作为视频聚类和检索的依据。其中, 特征提取包括关键帧中的视觉特征和镜头的运动特征的提取。 所谓关键帧,即指从视频数据中抽取出来的、能概括镜头内容的一些静态图像。通过一定算法,实现对这些静态图像的视觉特征提取,主要从颜色、纹理、形状等几个角度来进行。镜头运动特性提取通过对镜头的运动分析(主要针对镜头运动的变化、运动目标的大小变化,视频目标的运动轨迹等)来进行,方法主要有基于光流方程的方法、基于块的方法、像素递归方法和贝叶斯方法等。 然后,根据提取的关于镜头的动态特性和关键帧的一些静态特性进行索引。最终,用户可以通过一种简单方便的方法浏览和检索视频。 二、时空视频数据挖掘 虽然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查不准问题,但是由于涉案区域的不断扩大,需要检索的视频数据快速增长。小范围数据搜索输出的检索结果尚可通过人工甄别、剔除其输出的虚警数据,但规模急剧增长的大范围涉案视频数据导致系统检索效率和输出的虚警数据规模均超越人工处理的极限 。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用时空数据挖掘的方法,利用其时空信息,过滤无效的视频数据,达到降低虚警数据规模的目的。 时空数据挖掘是指从时空数据库中提取用户感兴趣的时空模式与特征、时空与非时空数据的普遍关系及其他一些隐含在数据库中的普遍的数据特征。 时空数据挖掘的方法丰富多彩,主要有数学统计方法、归纳方法、聚类方法、Rough集方法和云理论。以上方法不是孤立应用的,为了发现某类知识常常要综合应用这些方法。知识发现方法还要与常规的数据库技术充分结合,如在时空数据库中挖掘空间演变规则时,首先可利用空间数据库的叠置分析等方法提取出变化了的数据,再综合统计方法和归纳方法得到空间演变规则。 1、时空视频数据挖掘的难度 社会安全事件 全生命周期一般包括起因、策划、实施、发生、逃逸五个阶段,职业犯罪行为普遍存在着行为时空跨度大和伪装、隐蔽水平高的特点。虽然犯罪准备期行为有迹可循,但国内现有技术只能针对现有局部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难以从多尺度多类型的媒体数据中检测社会安全前期时空行为异常事件。而国际上一些先进的犯罪预测软件,能够一定程度上检测罪犯的异常行为,对犯罪预防起到重大作用。例如,在洛杉矶,使用一套名为“PredPol”的犯罪预测软件(图4)的地区,其犯罪率降低了13%,而同一时间段内,全市的犯罪率增长了0.4%。 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建成的视频监控系统每天获取PB级别的视频监控数据,但对城市犯罪行为完全没有发挥预警作用。如果能够成功检测出罪犯的异常行为,并由此检测出由一系列异常行为组成的异常事件,将对视频监控的预警起到重要作用。 行为分析和事件检测是监控视频异常行为检测和预测的基础技术。 图4 PredPol犯罪预测软件系统界面 2、行为分析 视频目标的行为分析是事件检测的基础,是指在对视频进行前期图像处理的基础上,对视频场景中感兴趣目标的时间和空间数据(有时还包括其与背景物体的关系)进行研究,最终得出对视频目标在特定时间段内所做行为的理解或解释,从而辅助决策系统作出相应的反应。 从数据处理的角度上来看,由于视频目标的轨迹信息序列是以时间为顺序的,故可以简单理解为多维时间信号,于是对视频目标的行为进行分析理解即是对时间序列进行合理分段(有时还需计算各时间段与背景目标的空间关系),并将其与模型库中的典型行为元素模型进行匹配,从而完成分类辨识。目前存在的视频目标的行为分析方法主要有累积模板技术的行为分析方法、贝叶斯网络的行为分析方法、有限状态机方法、陈述性模型(基于逻辑的方法)以及基于Petri网的方法等。 图5 异常行为自动挖掘 通过视频数据挖掘软件,自动获取视频录像中人体行为的关键信息,如聚集、跑动、翻墙、徘徊等(图5),有利于刑侦人员聚焦观测和分析嫌疑对象。美国波士顿爆炸案就是从视频图像中发现了在爆炸后作案人的逆人潮的异动行为而破案的。 3、基于时空视频序列的事件检测 视频语义事件是指时空分布视频序列中具有一定语义信息的某种行为或者是一系列行为,而行为是指视频序列中一系列具有一定语义和时间延续性的动作。因此, 事件检测是指在视频中发现感兴趣的或者明显与众不同的事件,并对其包含的行为作出适当的分析 (图6)。 图6 时空分布视频数据的事件检测 语义事件的检测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基于预定义事件模型的事件检测方法、基于训练数据学习事件模型的事件检测方法、基于聚类分析的事件检测方法。 基于预定义事件模型的事件检测方法是使用预定义规则或限制条件来构建事件模型,由于需要相关环境的先验知识,只能用于特定领域下的事件检测,因而具有很大局限性。基于训练数据学习事件模型的事件检测方法在提取特征之后,采用隐Markov模型或者动态贝叶斯网络等方法来分析各个关键帧特征值之间的关系,进而挖掘各个镜头之间的语义关系并检测出一些典型的事件。基于聚类分析的事件检测方法包括时空衍生和协同嵌入式原型等,都是通过对权重矩阵进行谱图分割来检测出事件片断,权重矩阵通过计算视频片断之间的相似性来确定。 三、基于地理信息空间分布的视频时空数据挖掘系统 将视频与GIS相结合,通过连续的视频数据自动挖掘得到连续的信息,再由GIS得到空间的信息,两者结合可进行有意义的时空关联分析和异常行为分析 (图7)。基于地理空间信息分布的视频时空关联异常分析是研究视频信息与地理空间信息的综合与交互应用。 图7 时空关联分析和异常行为分析 但是,随着高清视频信息的普及,带来了两个新问题: (1)高清视频比标清的视频数据多占用几倍的存储量,海量视频数据的存储难以长期存放,缺少一种快速有效的视频检索机制查找有意义的视频信息。 (2)高清视频的信息量大,对计算速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应用需求 传统地理信息分析由人工检索目标,费时、费力且不稳定, 基于地理空间信息分布的视频时空分析具有普适化、人性化和智能化等特点,可以实现静态空间背景数据和人、车、物的连续数据的实时分析和挖掘。 它可广泛应用在自动安防、应急响应、公路养护、河流整治、城市管理、移动监控、旅游观光等领域。 图8 在交通中的应用。为GIS客户端将地理数据通过地图引擎显示在客户端的地图上面。对地理数据与视频信息进行时空分析,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固定监控点、移动监控车辆位置,并且提示告警信息,用户可以纵观监控系统中所有监控摄像机的工作状态,直观、快速地查看各个监控现场的地理信息。根据情况,快速切换到相应摄像机的监控区域,为远程指挥提供科学的依据。 2、时空数据挖掘内容 国家多级联网监控工程即将基本建成(图9)。 图9 国家多级联网监控工程 视频数据挖掘需要攻关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运动轨迹异常分析。 ①提取线性轨迹及其特征,求其特征加以辨识分类;②解决轨迹交叉分离等问题;③解决多目标重叠异常分析。 图10 视频运动轨迹异常分析 (2)基于混合模型的目标分析。 其中,包括色彩模型分析、形状模型分析、特征区块或特征点分析(如基于Hog算子的行人分类,见图11)。 图11 基于Hog算子的行人分类 (3)结合模式识别的分类。 如SVM、Ann、Boost快速分类技术对运动目标进行分类识别。 (4)多摄像头时空分析。 对于同一时段目标,因摄像头摆放位置固定,目标出现的时间顺序相互关联,借助这种关联信息,结合图像目标匹配技术实现时空关联分析。 (5)不同时期摄像头视频分析。 提取不依赖于环境光照、对比度等与时间有关的信息的图像特征,对于不同时期出现的行人或车辆的自动检索辨认。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李德仁、王树良、李德毅 著 《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 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第2版) 》 一书,本书被《科学通报》誉其为“ 空间数据挖掘的里程碑式力作 ”。面向大数据, 《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第2版) 》提出数据场、云模型、地学粗空间和空间数据挖掘视角,构建空间数据挖掘金字塔,给出挖掘机理,介绍概念格,总结空间数据源,导出清理空间观测数据的选权迭代法。 面向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研究空间的关联规则、分布规则、概化规则和聚类规则的挖掘,从图像中发现指导图像分类、特征提取、表情识别的空间知识,以及时空分布的视频数据挖掘。这些理论,在滑坡监测、车轮形变、银行选址、土地利用、人脸识别、公共安全等实际领域,获得了有价值的应用成果,自主研制了空间数据挖掘原型系统GISDB Miner和RSImage Miner。 热烈祝贺 以李德仁先生为第一带头人的武汉大学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创新团队获得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 。李德仁先生是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横跨中科院、工程院的“两院院士”,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的主编。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8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沉痛悼念李小文院士,李院士一路走好!
sciencepress 2015-1-11 08:32
个人分类: 科学人物|3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技智库成果引人瞩目
sciencepress 2015-1-9 09:00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视察中国科学院时提出“四个率先”要求 ,其中要求中国科学院要“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在长期开展战略研究、决策咨询和科学文化传播过程中积累的一批重要成果,正陆续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思想库”系列出版物的形式面世,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1997 年开始,中国科学院陆续以年度报告形式发表《科学发展报告》《高技术发展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受到各级政府领导特别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普遍重视,成为大家制定政策和建言献策的重要参考读物。 2007 年“中国科学院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出版十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曾进行专门报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科学院科技咨询工作的坚持不懈和扎实深入。 秉承“面向决策 面向公众 走近科学”的宗旨,已连续发布17年的“中国科学院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 然而,这只是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主要科技智库机构研究成果的冰山一角。中国科学院长期以来组织广大院士、专家面向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了大量战略研究、决策咨询和科学文化传播的工作,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的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2 年以来,这些成果陆续以“ 国家科学思想库 ”系列出版物的形式面世,形成“学术引领”“决策咨询”“科学文化”三个特色鲜明的出版系列。 2014年12月31日晚,习大大致新年贺词的办公室书架上出现了疑似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丛书(图中箭头示意位置),为中国科学院“国家思想库”中一个系列。 学术引领系列 :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 、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 等 决策咨询系列 : 中国科学家思想录丛书 等 科学文化系列 : 科学与中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 丛书等 “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丛书 把握学科研究规律与前沿 实现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 600多位专家,历史两年多,涵盖19个重要学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 丛书凝聚着600多位院士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了解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机开展科学创新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科技管理工作者和社会公众了解学科发展现状及趋势的权威读本。 “ 中国科学家思想录 ”丛书 融汇诸多学科前沿思想 凝聚院士专家集体智慧 服务创新战略科学决策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学部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长期以来围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国防安全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咨询意见和建议,为中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本套书较为系统地对这些重要报告和院士建议进行了梳理和精编,记录了广大院士在科学研究基础上服务国家科学决策的丰富思想,将对各级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公众理解科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 ”丛书 尽览院士风采 历数科海传奇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中国科学院院士都是为国家做出过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的优秀科学家,是全社会奋发图强和爱国奉献的榜样。 “ 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 ”丛书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组织,真实再现了这些科学家热爱祖国、艰苦奋斗、追求真理、用于创新的精彩人生和传奇故事,融科学性、思想性、客观性和可读性于一体,不仅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成长励志的有益读本,也是我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史生动详实的新史料。 随着这些先进科学思想成果的传播,中国科学院“ 国家科学思想库 ”在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的 同时,也将在服务社会、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出版动态|13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15图书订货会重点图书推荐
sciencepress 2015-1-8 15:26
2015北京图书订货会,将于2015年1月8日至10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馆)隆重举行。科学出版社精选了一批优秀著作,呈现给大家,兹择重点推荐如下。 一、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及重大出版项目成果 1. 《纳米科学与技术》,典藏版共计80册。 国内最全面、规模最大的纳米科技出版项目 一套凝聚我国纳米科学界众多优秀科研工作者心血和思考的精品之作。 2.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国家“十一五”重大出版工程,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千位华人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 3.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研究与应用丛书 中国自动化学会与科学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孙优贤院士强力推动,集中了国内自动化领域的高端资源。 4.21世纪先进制造技术丛书 集中展示我国制造学科的最新成果 充分代表了我国制造技术的发展水平,是一套对我国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文库。 5.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丛书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主编,973重大项目研究成果。 6.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丛书(12卷) 国内煤炭及相关领域的30位院士、400多位专家和95家单位共同参与,对煤炭的开发、输配、转化、利用全过程和中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和分析研究。 7.信息科学技术学术著作丛书 这是一套关于信息科学基础理论,信息安全等未来信息科学技术重点发展领域的优秀科研成果。 二、医学生物类 1.现代骨科学 骨科难懂,好书不易!历时十载,经典再现! 2.医学笔记系列丛书(第3版,15册) 融内容记忆、考试训练、英文词汇于一体,既有传统讲义的知识点辅导作用,又有针对应考的指导作用,更有激发兴趣和启迪思维的作用。 3.Lippincott 护理丛书 国内首套以漫画形式展现护理过程的丛书! 4.中医基本理论 国医大师临床研究系列,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编写。本书为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关于中医基本理论的阐述。 5.临床血管外科学(第4版) 本版编写仍遵循前三版的编写宗旨,对我国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作重点介绍,但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均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 6.神经生物学:从神经元到脑(原书第五版) 神经生物学领域的世界级名著! 7.心血管超声分子影像学 从超声分子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等方面,对心血管超声分子影像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回顾和阐述。 8.现代瘟疫——埃博拉病毒病 第一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紧密结合的埃博拉病毒病专题著作 三、科学报告类 1.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5)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面向社会公众和决策人员的年度研究报告,有助于社会公众了解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以及各领域发展态势和政策走向。 2.2014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区域比较 全面分析和测度我国省市的绿色发展程度,通过“绿色体检”表的形式展示了省市绿色发展的进展与变化。 3.2015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推出的系列年度经济预测报告。 4.中国股市回顾与展望:2002--2013 成思危先生最新力作,对中国股市近十几年的发展给出了一个客观的评价。 四、科普类 1.人类大家庭:长期失去联系的表亲--灵长类动物学历史的透视 这不仅是一部灵长类动物学的史书,而且展现了欧洲科学发展的基本路径与段落,可谓为西方生物学史之精要缩影。 2.光子精灵漫游记 这是一本令人着迷的关于光的科普读物。 3.左耳与右耳的对话——一位精神科医生的临床手札 这是作者58年来在多家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及10多年的精神司法鉴定经历所积累的见闻。不是小说,也不是报告文学,而是一本关于精神卫生知识的科普图书。 4.宇宙的诞生及历史(翻译) 详细展现了人类自古到今对宇宙诞生及演变这个主题的思考。 5.带你走进“麻醉”世界 将“麻醉与麻醉人”的真实面貌,通过朴素、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辅以形象生动的漫画,呈现了一个清晰而生动的麻醉世界。 五、大众人文类 1.茉莉韵: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 国内系统介绍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第一本专著,也是当下对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文化知识的一次百科全书式的集中展示。 2.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中国营养学会组织近百位营养学专家编写而成,汇集了近十年国内外营养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科学共识,指导中国居民合理摄入膳食营养素,预防营养缺乏和过量,减少慢性病发生危险。 3.心灵制图学——哲学与心理学的交集 探索心灵哲学与科学心理学二者之间的潜在互动性的著作。 5.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报告集 第八辑 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和前沿,了解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欢迎路过的老师莅临科学出版社展位指导做客: 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馆)8号馆 8A.054-057,058-061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71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12月份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5-1-6 11:50
各位老师,兹将科学出版社12月份入库新书发布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12月新书快递.xls 科学出版社12月新书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学科 出版时间 1 材料本构关系理论讲义 58 朱兆祥 材料科学 28-Nov-14 2 宇宙的诞生及历史(翻译) 160 (加)卡雷尔·威兰 地球科学 26-Nov-14 3 生态环境参数遥感协同反演与同化模拟 198 张显峰,廖春华等 地球科学 28-Nov-14 4 激光雷达大气参数测量——中国东部重要大气参数高分辨率垂直分布探查 159 王英俭,胡顺星,周军,胡欢陵等 地球科学 28-Nov-14 5 中国民族地理 198 潘玉君,伊继东,孙俊 等 地球科学 28-Nov-14 6 地磁活动性概论 368 徐文耀 地球科学 2-Dec-14 7 震控成藏导论 69 曹俊兴,刘树根,何晓燕 地球科学 10-Dec-14 8 深水油气地震成像研究与实践 98 常旭,王一博 地球科学 28-Nov-14 9 江河之子 128 刘国纬 地球科学 27-Nov-14 10 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应用----成像模型、处理算法及应用技术(第二版) 98 张永生,刘军,巩丹超 等 地球科学 17-Dec-14 11 B2B电子交易市场:供应链管理视角 52 邢伟,汪寿阳等 地球科学 15-Dec-14 12 对流层大气波导 80 康士峰,张玉生,王红光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6-Nov-14 13 自旋电子学导论:上卷 180 韩秀峰等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9-Dec-14 14 超高强度钢组织、性能与腐蚀行为 80 钟平,肖葵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4-Dec-14 15 不确定性结构系统的重要性分析理论与求解方法 100 吕震宙,李璐祎,宋述芳,郝文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Dec-14 16 盾构隧道内部双层车道结构预制化设计技术 65 黄俊,徐国平,李勇,赵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4-Dec-14 17 建筑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分析方法 120 孙建琴,李从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9-Dec-14 18 中国古代金属材料显微组织图谱总论 99 韩茹玢,孙淑云,李秀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Nov-14 19 中国手工竹纸制作技艺 89 陈刚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Nov-14 20 现代核分析技术与中国古陶瓷 59 程琳,金莹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Nov-14 21 知识工作生产率层次结构理论及其应用 78 戴昌钧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Nov-14 22 机械工程图学基础教程 68 顾正彬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5-Dec-14 23 典型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营运实操 35 汤兵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5-Dec-14 24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理论与应用(第二版) 198 吕西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Nov-14 25 常见汽车火灾的分类预防与鉴定 48 赵龙庆,何超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Nov-14 26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继电保护 29 陈丽华,李学武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Nov-14 27 电力牵引交流传动控制与调制技术 68 宋文胜,冯晓云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Nov-14 28 高温服役材料激光冲击强化技术 79 任旭东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Nov-14 29 离心叶轮内流数值计算基础 78 张启华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Nov-14 30 巧接电工电路一本通 38 黄海平,黄鑫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3-Dec-14 31 双馈风力发电系统设计与并网运行 80 夏长亮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5-Dec-14 32 基于Copula理论的岩土体参数不确定性表征与可靠度分析 100 李典庆,唐小松,周创兵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9-Dec-14 33 海峡两岸材料科学技术名词 180 海峡两岸材料科学技术名词工作委员会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Dec-14 34 航天信息化综合集成 138 张峰,薛昱,薛惠锋 航空航天 3-Dec-14 35 飞机风挡鸟体冲击实验与分析技术 85 岳珠峰等 航空航天 17-Dec-14 36 伯胺在萃取分离中的应用 80 曹宏斌,陈继,宁朋歌 化学 4-Dec-14 37 高能化合物的分子设计 198 朱卫华,李桂香,贡雪东,肖鹤鸣 化学 4-Dec-14 38 化工原理实验 22 刘天成,王红斌,杨志,李宏利 化学 17-Nov-14 39 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化学(第二版) 198 徐如人,庞文琴,霍启升等 化学 22-Dec-14 40 Processing互动编程 46 任远 计算机、通信 28-Nov-14 41 混合信号设计方法学指导 98 布瑞恩·贝利(Brian bailey)等著;陈春章等译 计算机、通信 2-Dec-14 42 学习机器翻译 98 (加)西里尔·古特(Cyril Goutte)等著;曹海龙等译 计算机、通信 2-Dec-14 43 云计算软件工程:云软件自动生成原理及方法 64 周相兵 计算机、通信 10-Dec-14 44 智能科学研究前沿 60 赵川 计算机、通信 10-Dec-14 45 支持推测并行化的多核事务储存体系结构研究 56 王耀彬 计算机、通信 17-Nov-14 46 数据恢复技术基础实验教程 48 郭果 计算机、通信 10-Nov-14 47 生物信息学中的机器学习分析方法 69 王雪松,程玉虎,张林 计算机、通信 28-Nov-14 48 数字港航建设与发展 80 杜敬民,庞雪松 计算机、通信 17-Dec-14 49 Raspberry Pi创意项目制作 48 (美)Donald Norris著;倒立工坊译 计算机、通信 15-Dec-14 50 互联网舆情理论分析 36 李维杰,刘晖,吴世忠 计算机、通信 19-Dec-14 51 低碳经济模式下钢铁企业战略联盟发展之路 89 张霜,叶大军,张红达,龚明 经济管理 27-Nov-14 52 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 88 李冬琴 经济管理 28-Nov-14 53 中国热带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85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经济管理 2-Dec-14 54 公共管理学 45 于水 经济管理 4-Dec-14 55 高新技术企业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研发投资的关系研究 58 罗富碧 经济管理 9-Dec-14 56 内部劳动力市场中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与治理 56 叶晓倩 经济管理 2-Dec-14 57 黔中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 58 蔡绍洪,赵普,肖小虹,单晓娅 经济管理 2-Dec-14 58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68 陈琴,张述林 等 经济管理 18-Nov-14 59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研究:理论与实践 89 张述林,李源,刘佳瑜等 经济管理 18-Nov-14 60 旅游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 50 张宏梅,杨钊,陆林 经济管理 18-Nov-14 61 金融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 56 余丽霞 经济管理 17-Nov-14 62 专利战略中的实物期权与期权博弈 73 蔡强,曾勇 等 经济管理 26-Nov-14 63 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建设与经济增长 75 何伟,卢敏 经济管理 28-Nov-14 64 ATO产品族供应链补货与协调 52 黄波,李宇雨 经济管理 19-Dec-14 65 物流系统选址调度——模型与算法 68 李大卫,王莉,熊焱 经济管理 19-Dec-14 66 大规模定制下客户需求识别与产品智能配置 68 但斌,经有国 经济管理 10-Dec-14 67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62 李梅 经济管理 15-Dec-14 68 跨国研发的战略对策:以江苏为例 56 张阳,丁源 经济管理 19-Dec-14 69 软件提供商竞争策略研究——基于企业用户转移行为背景 58 严建援,郭海玲,胡海清 经济管理 19-Dec-14 70 战略-生存与发展之本 126 王阳元,王永文 经济管理 22-Dec-14 71 财政学(第二版) 42 王曙光 经济管理 25-Dec-14 72 领导力与决策——来自MPA课堂的精彩案例(第二辑) 39.8 高颖 经济管理 24-Dec-14 73 基于适配的虚拟团队沟通管理研究 58 闵庆飞,陈尚 经济管理 19-Dec-14 74 知识产权教程 52 闫文军,唐素琴 经济管理 23-Dec-14 75 中国低碳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56 袁潮清 经济管理 23-Dec-14 76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的结构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 68 王文亮,肖美丹等 经济管理 19-Dec-14 77 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风险评价与预警研究 68 田泽 经济管理 24-Dec-14 78 电子商务与信息化创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 70 孙德林 经济管理 24-Dec-14 79 港城融合模式下上海临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 56 张效莉,宗传宏,谢童伟,周剑 经济管理 22-Dec-14 80 精选数独:高级 25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科普读物 24-Nov-14 81 精选数独:中级 25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科普读物 24-Nov-14 82 精选数独:骨灰级 25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科普读物 24-Nov-14 83 精选数独:入门级 25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科普读物 24-Nov-14 84 精选数独:初级 25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科普读物 24-Nov-14 85 关于时间:大爆炸暮光中的宇宙学和文化 48 (美)亚当·弗兰克(Adam Frank)著;谢懿译 科普读物 28-Nov-14 86 科学无国界:欧盟科技体系研究 68 高洁,袁江洋 历史地理、考古 28-Nov-14 87 早期的富兰克林学会(1824-1837) 68 董亚峥,袁江洋 历史地理、考古 28-Nov-14 88 秦始皇帝陵与中国古代文明 168 刘九生 历史地理、考古 2-Dec-14 89 湖北南水北调工程考古报告集(第五卷) 268 湖北省文物局等 历史地理、考古 10-Dec-14 90 前世·今生--偃师商城遗址考古与保护 60 杜金鹏,于龙成,李志鹏 历史地理、考古 3-Dec-14 91 出土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180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等 历史地理、考古 5-Dec-14 92 磨砺集——韩汝玢冶金史论文选 158 韩汝玢 历史地理、考古 9-Dec-14 93 港口后勤区域空间组织机理 98 梁双波 历史地理、考古 28-Nov-14 94 涪江遗韵——绵阳不可移动文物 328 绵阳市文物管理局、绵阳博物馆 历史地理、考古 11-Dec-14 95 首届“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评选优秀案例 198 宋新潮 历史地理、考古 11-Dec-14 96 文物保护修复理论与实践——金石匠学之路 28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历史地理、考古 11-Dec-14 97 无限悠悠远古情:佟柱臣先生纪念文集 298 佟柱臣纪念文集编委会 历史地理、考古 16-Dec-14 98 周原汉唐墓 218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周原博物馆 历史地理、考古 17-Dec-14 99 成都考古发现(2012) 238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历史地理、考古 22-Dec-14 100 渤海上京城存真 280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赵虹光 历史地理、考古 24-Dec-14 101 泛北部湾地区秦汉时代的古族社会文明 150 谢崇安 历史地理、考古 22-Dec-14 102 玉米全价值收获关键技术与装备 120 陈志 农林 5-Dec-14 103 中国生物种质资源科学报告(第二版) 128 刘旭 农林 19-Nov-14 104 云南及周边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农业生物资源 198 刘旭,游承俐,戴陆园 农林 24-Nov-14 105 中国综合水产养殖的生态学基础 150 董双林 农林 21-Nov-14 106 天然产物多糖结构和功能研究——基于大粒车前子多糖和黑灵芝多糖的深入研究 108 谢明勇,聂少平 农林 5-Dec-14 107 稻谷加工机械 88 黄亮,林亲录 农林 10-Dec-14 108 甘薯深加工技术 88 木泰华等 农林 3-Dec-14 109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43 王龙昌 农林 28-Nov-14 110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实习指导 49 侯明生,蔡丽 农林 28-Nov-14 111 烟叶生产良好农业规范应用与实践 48 陈风雷等 农林 28-Nov-14 112 低产水稻土改良与管理——理论·方法·技术 148 周卫 等 农林 15-Dec-14 113 农药水生生物基准制定方法与技术 98 周军英,葛峰 农林 28-Nov-14 114 猪传染病病理学彩色图谱 120 何希君,胡守萍等 农林 24-Dec-14 115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报告集·第八辑 38 白春礼 社会科学 28-Nov-14 116 知识发现与智能决策 100 张文宇,薛昱,苏锦旗,薛惠锋 社会科学 2-Dec-14 117 宪法与行政法学 38 于水 社会科学 4-Dec-14 118 春风细雨润芳华——全国科研院所党建研究成果选编 98 王庭大,何岩 社会科学 10-Dec-14 119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信息科学与技术卷 第二分册 149 金国藩 社会科学 5-Dec-14 120 王阳元文集(第三辑) 98 王阳元 社会科学 22-Dec-14 121 二十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力学卷第二分册 208 郑哲敏 社会科学 25-Dec-14 122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哲学卷第二分册 229 汝信 社会科学 25-Dec-14 123 环境人类学 79 (韩)全京秀著;崔海洋 生物科学 28-Nov-14 124 人类大家庭:长期失去联系的表亲--灵长类动物学历史的透视 69 (澳)科林·格罗夫斯著;刘志霄译 生物科学 28-Nov-14 125 土壤生物学前沿 168 贺纪正,陆雅海,傅伯杰 生物科学 28-Nov-14 126 中国真菌志 第四十六卷 98 张中义,张陶 生物科学 17-Nov-14 127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襀翅目 叉(虫责)总科 210 杨定,李卫海,祝芳 生物科学 24-Nov-14 128 外来动物疫病 228 林祥梅,韩雪清,王景林 生物科学 19-Nov-14 129 2014中国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报告 168 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生物科学 28-Nov-14 130 常用生物统计学与生物信息学软件实用教程 38 张祥胜 生物科学 28-Nov-14 131 虚拟现实——从阿凡达到永生 39.8 (美)吉姆·布拉斯科维奇等著;辛江译 生物科学 28-Nov-14 132 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生物学 180 周泽扬 生物科学 15-Dec-14 133 蕈菌生物学 59 郭成金 生物科学 15-Dec-14 134 生物多孔支架三维快速成形工艺数值分析 88 汪焰恩 生物科学 15-Dec-14 135 鱼类远缘杂交 208 刘少军 生物科学 22-Dec-14 136 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 88 陈艳萍,鲁祖亮,刘利斌 数学 28-Nov-14 137 湍流初级教程 98 (美)H.田内科斯等著;施红辉等译 数学 28-Nov-14 138 分形几何学及应用(下册) 128 王兴元,孟娟 数学 28-Nov-14 139 分形几何学及应用(上册) 218 王兴元,孟娟 数学 28-Nov-14 140 哈密顿系统指标理论与多解问题(英文版) 58 董玉君 数学 28-Nov-14 141 鱼皮鱼骨胶原肽制备及生物活性研究 68 庄永亮,侯亮,林琳 数学 5-Dec-14 142 爆炸焊接动力学及其计算方法 59 谢飞鸿 数学 10-Dec-14 143 线性代数同步学习辅导 19 陈绍林,唐道远 数学 21-Nov-14 144 线性代数 22.5 陈绍林,唐道远 数学 21-Nov-14 145 可积系统与数值算法 58 孙建青,何益,胡星标,常向科 数学 16-Dec-14 146 高等数学(轻工类)(第二版)(下册) 36 慕运动,焦万堂 数学 15-Dec-14 147 数学分析(第一册) 42 周民强 数学 18-Dec-14 148 数学分析(第二册) 45 周民强 数学 18-Dec-14 149 数学分析(第三册) 42 周民强,方启勤 数学 18-Dec-14 150 非线性超分辨纳米光学及应用(英文版) 120 魏劲松 数学 19-Dec-14 151 走进教育数学(第二版) 58 沈文选 数学 19-Dec-14 152 连续时间金融模型的非参数统计分析 69 陈萍,冯予,赵慧秀,蔡井伟 数学 19-Dec-14 153 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 43.8 王公宝,李卫军,何汉林 数学 12-Dec-14 154 光子精灵漫游记 29.8 陈长水 物理(力学) 28-Nov-14 155 医药数理统计(第三版)(药学高职) 39.8 高祖新,尹勤 物理(力学) 17-Dec-14 156 临床血管外科学(第4版) 280 蒋米尔,张培华 西医 28-Nov-14 157 医用放射诊疗设备学 78 何洪林,赵育新,黄文才 西医 24-Nov-14 158 临床肿瘤学(第四版) 65 万德森 西医 27-Nov-14 159 生理学(第二版)(高职案例版) 35.8 马恒东,要瑞莉 西医 8-Dec-14 160 外科护理学(五年制高职) 69 刘梦清,余尚昆 西医 9-Dec-14 161 健康评估实验实训教程(高职高专考点版) 25 刘旭东,王绍锋 西医 3-Dec-14 162 人体解剖学(第二版)(英文版) 69 顾晓松 西医 5-Dec-14 163 实用高等医学教育管理学 60 许劲松 西医 18-Nov-14 164 腺相关病毒——从病毒到临床 82 许瑞安 西医 24-Nov-14 165 患者隐私保护与护理服务规范 52 赵爱平,栾伟 西医 18-Nov-14 166 心血管超声分子影像学 128 陈智毅 西医 12-Dec-14 167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第二版)(高职案例版) 54.8 潘丽红,高江原 西医 12-Dec-14 168 老年护理学(高职考点版) 39 张静芬 西医 10-Dec-14 169 护理心理学(第二版)(高职考点版) 35 张贵平 西医 11-Dec-14 170 内科护理(第三版)(高职高专) 69.8 张小来,陆一春 西医 15-Dec-14 171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三版)(药学高职) 61.8 蔡凤,祝继英,陈明琪 西医 17-Dec-14 172 精神科护理学(高职考点版) 29 鲍淑兰 西医 17-Dec-14 173 药事管理与法规 49.9 陈红艳,时健 西医 15-Dec-14 174 生理学(五年制高职考点版) 35 顾承麟 西医 15-Dec-14 175 医药工作应用文(第三版)(药学高职) 38 阮田保,于晓泉 西医 16-Dec-14 176 预防医学(第二版)(高职案例版) 39 汪鑫 西医 22-Dec-14 177 临床医学概要(第三版) 54.8 於平 西医 22-Dec-14 178 儿科护理学(五年制高职) 54.8 沈维青,邱平 西医 22-Dec-14 179 药物化学(第二版)(药学高职) 59 徐宁,胡兴娥 西医 24-Dec-14 180 核医学教程(第三版) 69.8 李亚明 西医 23-Dec-14 181 医学微生物学(第三版) 49 戚中田 西医 21-Nov-14 182 现代医疗数字电子技术 48 林敏,王莉 西医 24-Nov-14 183 科学传播研究 98 陈鹏 语言、教育 28-Nov-14 184 如何开展负责任的研究 48 李真真 语言、教育 27-Nov-14 185 文科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98 洪晓楠 语言、教育 28-Nov-14 186 美国文学的精神创伤学研究 78 薛玉凤 语言、教育 28-Nov-14 187 汉语兼语式的语义重合与话语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 68 李香玲 语言、教育 28-Nov-14 188 赫斯顿民俗小说研究 65 张玉红 语言、教育 28-Nov-14 189 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 79 王佐书 语言、教育 14-Nov-14 19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3 郭朝辉,谢大欣,邓猛 语言、教育 10-Dec-14 191 英语学术论文的体裁分析:理论与应用 82 杨瑞英 语言、教育 28-Nov-14 192 委婉语研究新论——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 78 刘倩 语言、教育 28-Nov-14 193 推而行之:《中庸》英译研究 78 侯健 语言、教育 28-Nov-14 194 科研方法导论(第二版) 42 张伟刚 语言、教育 24-Dec-14 195 教学管理与学术研究-高校本科教学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56 陈杨健 语言、教育 22-Dec-14 196 2010~2012年度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成果选编 68 周国辉 语言、教育 19-Dec-14 197 药学名词(第二版) 108 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西医结合 30-Nov-14 198 儿童健康饮食与常见病食疗方 32 蒋一方 中西医结合 24-Nov-14 199 胃肠病与食疗 27 唐志鹏,张越 中西医结合 24-Nov-14 200 石纯农伤科医案医话选 60 周承扬,张国梁,李辉 中医 24-Nov-14 201 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80 张永煜,张玮,杨永清 中医 18-Nov-14 202 有毒中药的鉴别图谱 120 李西林,顺庆生,陈科力 中医 21-Nov-14 203 中医基本理论(第2版) 118 邓铁涛,吴弥漫 中医 15-Dec-14 204 中医护理学(第二版)(高职案例版) 29.8 马秋平,刘桂瑛 中医 10-Dec-14 205 亚洲夏季风西北缘千年尺度环境变化——猪野泽晚第四纪古湖泊学研究 128 李育,张成琦,周雪花 资源环境 28-Nov-14 206 中国黑戈壁研究 139 中国黑戈壁地区生态本底科学考察队 资源环境 28-Nov-14 207 黄山-太平湖及其周边地区地质实习教程 30 李双应 资源环境 28-Nov-14 208 洪泽湖湿地-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 108 王国祥,马向东,常青 资源环境 28-Nov-14 209 环境激素类农药识别与风险评价 79 单正军,韩志华 资源环境 28-Nov-14 210 煤矿区一张图建设的关键技术研究 69 陈国良,李钢,汪云甲,顾和和 资源环境 28-Nov-14 211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陕北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例析 188 张茂省,党学亚等 资源环境 24-Dec-14 212 青藏高原东部地震地质灾害成灾背景 298 张永双,郭长宝等 资源环境 25-Dec-14 213 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富集机理与勘探技术 178 郭旭升 资源环境 24-Nov-14 214 中国湖泊生态演变与保护管理 150 王圣瑞 资源环境 22-Dec-14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7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西文化孕育的精灵:福州茉莉花茶
sciencepress 2015-1-6 08:33
福州茉莉花茶是中国农耕文化的瑰宝,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 茶源中华,茉莉西来。在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中,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因其融汇中西农业文化精粹而格外令人瞩目。勤劳智慧的福州人民,在数百年的历史传承中创造出了繁复细腻的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也生产出蜚声海内外的福州茉莉花茶。 ——陈宗懋 联合国粮农组织副总干事赛梅朵(Semedo)女士、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委员会主席李文华院士授予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州市农业局供图)。 2014年4月29日,这是一个注定被世界茶业史所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联合国粮农组织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委员会和科学委员会上,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不负众望,成功入选“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这是继2011年福州被授予“ 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 ”、2012年福州茉莉花茶被授予“ 世界名茶 ”称号之后,福州茉莉花茶获得的又一项世界级殊荣,这是第一个大城市获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对福州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肯定! 福州茉莉花茶生来就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孕育出的精灵。 2000多年前,乘着海上丝绸之路的风帆,茉莉花远涉重洋,从西方来到中华,落户福州,并与神奇的东方树叶——茶相遇相融,成为中国茶叶王国中的奇葩——带着春天神韵与气息的—— 福州茉莉花茶 。 油画:19世纪中国塔(马尾罗星塔)商船繁忙的景象 闽水泱泱,闽山苍苍,煎茶地胜,物华天宝。天然的纬度、气候优势,独特的光照、土壤条件,让福州这片得天独厚的茉莉花栽培区和茶叶传统产区,孕育了鲜灵馥郁的单瓣茉莉和清香鲜醇的高山绿茶,成全了茉莉花和茶的完美相遇。时光的拣选,静夜的窨制,炭火的烘焙,福州先民执守千年、细腻而精湛的工艺,成就了福州茉莉花茶清香静雅的气韵和隽永鲜醇的滋味,使福州茉莉花茶当仁不让地成为花茶中的翘楚,其独特的韵味历千年而不衰。 宋庆历年间,蔡襄任福州知府,曾手植茉莉花。福州千年古泉“苔泉”两字为书法家蔡襄手迹。 穿过漫漫历史长河,福州茉莉花茶一路飘香,踏浪而来,曾有数不清月盈潮涨的辉煌时期,曾获得数不清的荣耀:皇家贡茶、外事礼茶、国宾礼茶、世界名茶……更有无数的名人大家成为她的拥趸。清代的慈禧太后至爱茉莉双熏,即把熏制好的福州茉莉花茶在饮用之前,再用鲜茉莉花熏制一次,以益花香;民族英雄林则徐以茶联勉励福州士子,将制茶与中进士相提并举,盛赞福州为中进士人数和煎茶技艺天下第一。孙中山先生甫饮福州茉莉花茶便赞不绝口,反复叮嘱要传承制茶工艺,“ 来日再来吃茶”;毛泽东主席在书房会见美国尼克松总统时,以福州茉莉花茶为国茶邀之品鉴,见证中美破冰之交。著名作家冰心念茶思乡,把对福州茉莉花茶的挚爱化作笔下的烟岚,“我们的家传却是喜欢茉莉花茶,因为茉莉花茶不但具有茶特有的清香,还带有馥郁的茉莉花香 。” 1972年毛泽东主席在书房用福州茉莉花茶招待美国尼克松总统(中新社王保胜供图) 近代以来,随着对外贸易的日益繁荣,福州茉莉花茶更是盛名远播、蜚声海外。在19世纪60—70年代茶叶贸易的鼎盛时期,福州港茶叶年出口量一度达到4659万磅,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港口。英国人对优质新茶的渴求,使把茶叶运达伦敦的商船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而运茶速度越快,获得的利润越丰厚,于是,一种更为快速的“中国茶叶飞剪船”应运而生,将航行时长缩短了一半——从闽江口到伦敦1.5 万海里,原来一般商船至少需要半年的水上航行,飞剪船只需99天。航运的便捷,加快了茉莉花茶的贸易扩张,不到半个世纪行程,茉莉花茶已飘香四海。 150年前世界最大茶叶港口——福州泛船浦 福州的茶叶贸易就这样以令人惊叹的速度拉近了福州与世界的距离。与此同时,福州茉莉花茶也以其不着痕迹的方式,改变着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印象。1867年,在被誉为“贵族的芭蕾舞台”的巴黎世博会上,三名福州茶女以轻盈雅致的茶艺向现场来宾展示了鲜爽隽永的福州茉莉花茶。欧洲权贵第一次近距离地领略了福州茉莉花茶的魅力。从那时起,福州茉莉花茶便成为风靡欧洲的时尚,也成为中国的重要标志,福州成为西方人向往中的“花与蜜的城市”。 1867年法国巴黎世博会上的福建茶艺少女 一朵花,一叶茶,成就福州茉莉花茶的传奇。一缕香,一座城,也成为福州人共同的家园文化。当花与茶完美结合,实用的创富功能,使这种花卉更加与众不同。千百年来,茉莉花一直是闽江两岸连片种植的农耕作物。茉莉花茶不仅使福州古城有了“茉莉花乡”之名,也为有福之州增添了独具的城市之味。曾经,福州城内外尽是“千家万户遍植茉莉,妇孺白首皆焙香茶”。在老福州人的记忆里,福州茉莉花茶曾给福州带来滚滚财源和“一担茉莉一担金”的荣光岁月。“天晴空翠满,五指拂云来。树树奇南结,家家茉莉开。”这首诗正是福州城内外茉莉花开繁盛景象的真实写照。当时的福州,花香氤氲,恍如一座花城。“闽边江口是奴家, 君若闲时来吃茶。 土墙木扇青瓦屋,门前一田茉莉花。”忙碌之馀,啜一杯茉莉花茶,哼一首小曲,听一折评话,在茶摊酒肆、在庭前院后、在日午月夜,清新诗意的田园风光和安逸恬淡的农耕生活,满满地充盈在福州这方土地上,镌刻在福州人的家园记忆中。 清代福州鼓山茶园梯田 城因茶靓,茶因城兴,在千百年的茶城互融互动中,福州茉莉花茶与福州城共生共荣,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福州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对外贸易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福州茉莉花茶产业也迎来了新的鼎盛时期。20世纪80—90年代,福州全城拥有茉莉花茶加工厂近千家,年产茉莉花茶近8万吨,占全国茉莉花茶产量60%以上,出口量居全国首位。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福州城市化进展迅猛,大量的茉莉花和茶叶种植园被征用,福州茉莉花茶生产效益持续下滑,产业规模一度萎缩,暗淡了福州茉莉花茶其应有的光芒。 秀水茶乡(林耘摄影)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运筹帷幄,审时度势地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扩大茉莉花种植面积,承办了“2011国际茉莉花茶发源地”等多场世界级茶叶盛会,推广福州茉莉花茶地域特色文化品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福州茉莉花茶产业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专家献智、企业出资,群众参与的复兴之路,迎来了产业发展的春天。 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先后批准福州茉莉花茶实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福州荣膺“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福州茉莉花茶荣膺“世界名茶”,“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入选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地域特色品牌的不断“走高”,随之而来的是福州茉莉花茶产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近年来,福州市内茉莉花种植面积、年产量、年产值呈逐年递增态势。目前,福州辖区的茉莉花种植面积达1.5万亩,辐射周边面积1.8万亩,闽江、乌龙江、马江、敖江、大樟溪等“四江一溪”沿岸形成了绿意盎然的茉莉花园生态走廊。闽清、罗源、永泰等7个高山县区的生态茶叶园区也已初步建成。2013年,福州茉莉花茶年产量1.1万吨,产值达20.2亿元,出口创汇近2000万美元。2014年,福州茉莉花茶品牌价值已达23.26亿元,位列全国十强,被评为最具经营力品牌。 高山有机茶园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今天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茶已然踏上再攀高峰的新征途。福州,这座世界茉莉花茶的发源地正在续写产业发展的壮丽篇章,福州茉莉花茶,必将在全球大放异彩,韵满天下!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州市委员会组编《茉莉韵: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 一书。 《茉莉韵: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 是 国内系统介绍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第一本专著,也是当下对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文化知识的一次百科全书式的集中展示。 全书系统介绍了福州茉莉花与茶的历史传承、遗址古迹、茶事茶俗、名泉佳茗、栽培与加工技艺,品鉴艺术、国内外贸易、保健功效、诗词书画、历史传说等知识,并纪实性地展示了福州市振兴福州茉莉花茶产业的重大举措以及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刘嘉麒:大自然的瑰宝——火山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4-12-26 08:38
火山,大家都很熟悉,它是地下岩浆通过一定的通道,喷到地表后形成的一些山、丘状地质体。它的形成大致有三个要素:岩浆、通道和引起岩浆上升喷发的动力。而且岩浆喷到地表才是火山,否则就不能称为火山。 火山活动是一个完整的地质过程,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地质作用。在自然界各种自然作用中,我想只有火山作用才能够从地壳深部一直延伸到地球的上空,就是各个圈层它都能够达到;而且从地球形成的时候到现在,一直都存在火山活动,所以它在时空演变上,在地球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说地球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那么火山应该算是它的鼻孔,岩浆是它的血液,地震是它的脉搏。将地球解剖开来会发现,它有很多构造和层圈,火山就是从这些构造活跃的部位喷出地表的(图1)。 图1 地球构造及火山 火山对地球演化、生命起源与生物演替及气候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在整个地球的形成过程中,火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或者说,没有火山就没有地球。 1 、 火山在地球形成演化中起重要作用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当中,除了木星的第二颗卫星有火山喷发之外,只有地球有火山喷发。所以,火山活动是星球有生命力的一种象征,是地球的灵魂,从这一点看,地球可能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年轻、最富有生命力的。 如果说太阳系的寿命已有 130 亿年,地球的年龄才 45.5 亿年,相比来说,地球还处于青壮年期。在其他的行星当中也有一些火山,但现在没有喷发。比如,在整个太阳系当中最大的火山在火星上,火星上的Olympus火山是迄今发现的整个太阳系当中最大的火山。这个火山高 16.5 英里,底座直径 372 英里,火山口深 40 英里。地球从早期形成到现在,已有 40 多亿年了。 地球是分圈层的,有地核、地幔、地壳等,从只有地核没有地幔,到有地幔而没有地壳的时候,地球应该完全由岩浆岩组成。那时的岩浆不发生浸入作用,主要通过火山活动,组成早期地球的岩石主要是火山岩;虽说当今的地球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组成,但究其本质还是由岩浆岩组成的,因为沉积岩和变质岩的主要物质来源于岩浆岩,而岩浆岩中火山岩又在早期占主导地位。所以,如果没有火山活动,可能就没有地球的形成。火山在地球形成过当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 2 、 火山作用可能与生命起源有关,对生物演替产生重要影响 火山除了在地球演化中发挥作用,对生物界和生命起源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一点可能大家一下子不太理解,火山这个热火朝天的东西怎么跟生命起源挂上钩了呢?如果仔细想一想,也是可以理解的。 生命的最后表现形态是氨基酸、核糖核酸,有了这种复杂的有机物就能有生命。那么核糖核酸是怎么形成的?它是比较复杂的有机质,这个有机质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往前推,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就是碳氢化合物,也就是甲烷和乙炔。这种甲烷和乙炔,只要有碳和氢这两种元素,在一定条件下就能化合。火山喷发就可以创造这个条件,尤其是在海底火山喷发的时候,火山喷发出大量的气体和岩浆,接触到海水,温度很快下降,从上千度一直降到几百度,在适当的温度下,再有碳催化剂作用,比如说铁族元素,这在火山喷发的物质中是存在的,碳和氢就可以化合成碳氢化合物,形成甲烷或者乙炔这样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它们进一步聚合,就可以形成更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比如说氨基酸,或核糖核酸,这样最终就形成了生命。所以在生命起源中,有一种假说或者观点是火山成因说,是值得考虑的,当然还需要进一步证明和探讨。 在整个地球形成演化过程中,发生过几次生物大灭绝,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生物灭绝?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观点,比如说,很流行的说法是陨石掉下来造成的生物灭绝。我们就认为火山活动是生物灭绝的重要因素之一,像二叠纪时的生物灭绝和侏罗纪的恐龙灭绝,都可能与当时的火山活动有关系。 3 、 火山作用对气候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火山活动对气候环境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大家知道,地球是分圈层的,到了地球表层就有地圈或者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一直到大气圈。从现在的研究来看,火山喷发能对各个圈层都产生影响。 火山喷发出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大规模的火山喷发能将火山灰和火山气体送上 35 ~ 40 千米的高空,然后在高空形成一个稳定的气溶胶层,相对稳定几年或者十几年,对整个环境产生影响。应该说,天空是不空的,大气圈的每一层都有一定物质,比如我们都用手机,若是没有电离层,手机还能用吗? 火山喷发会对气候环境产生很大影响,其中一个影响称为阳伞作用,即火山喷发以后,在高空形成气溶胶层,这个气溶胶层可以遮挡太阳光对地球的辐射,把太阳光辐射热量挡在气溶胶层,就好像在高空打着伞似的,使太阳光不能到达地球表面,促使地球表面温度降低,阴雨天增加。 反过来说,火山喷发也喷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一般升得不很高,好似暖房的棚顶笼罩在地球上空,阻挡地球表面释放热量,从而又产生了温室效应。所以,火山喷发后这两种作用都是存在的,一方面是阳伞效应,使地球表面接受的热量少;另一方面,又产生了温室效应,会使地球表面释放的能量不易向空间散发。另外,火山还会喷发出大量气体,这些气体到了高空与水蒸气化合,能形成酸雨。 火山喷发的气体和火山灰形成气溶胶层,会弥漫整个地球上空,对气候环境产生很大影响。 火山气体中的卤族元素,可以跟臭氧化合,从而破坏臭氧层,形成臭氧洞,也会给人类带来灾害。臭氧层起什么作用呢?太阳光和宇宙中都有一些射线叫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层可以吸收紫外线,一旦臭氧层被破坏,形成臭氧洞,紫外线就会长驱直入到地球表面,对人类和生物都会产生危害,如果人长期被紫外线照射,就会得皮肤病或者说皮癌。 高空的气溶胶层和火山灰,对航空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火山作用雕塑了大自然,创造了丰富的财富 火山作用雕塑了大自然,创造了丰富的财富。不夸张地说,火山浑身都是宝,所有的火山物质几乎都可资利用。尽管火山会造成一些灾害,它在十大自然灾害中排在第六位,但是火山这种自然现象跟地震有一点区别。火山虽然有有害的一面,但它有利的地方要远远大于不利的地方。火山是大自然的瑰宝,主要有六类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矿泉与温泉、地热资源、新型材料、旅游资源。 第一,土地资源。 例如,大洋中的岛屿或者陆地,很多都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如 夏威夷,所有的岛屿都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喷发虽然给航行造成影响,但同时它又给船只长途航行提供了中间站,试想如果没有岛屿,长途跋涉在大洋当中的舰船连靠岸的地方都没有, 想补给养都不行,那会是怎样一种情景?所以说,这些岛屿给大洋航行提供了驿站和港湾,给人们提供了新的居住、休憩的地方,扩大了人类活动的空间。 土地资源也包括由火山喷发形成的陆地,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即火山岩风化后形成的土壤,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等都能形成肥沃的土地。所以,通常火山区的生态环境都比较好。 第二,矿产资源。 不管是金、银、铅、锌、镍等金属矿产,还是硫黄、高岭石、火山灰等非金属矿产,以及钻石、石榴子石等宝石类矿物,许多都是在火山作用下形成的。 第三,矿泉与温泉。 火山区常常有丰富的矿泉和温泉。温泉和矿泉是两个概念,温泉水一般是不能喝的,矿泉水可以喝,且因含有多种元素和矿物质,具有很高的饮用和医用价值。黑龙江五大连池和内蒙古阿尔山火山区有非常好的矿泉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被称为“国水”;长白山、腾冲等火山区分布着众多的温泉。日本多火山也多温泉,很多旅馆都有温泉浴。 第四,地热资源。 地下有丰富的热能,通常深度每增加 100 米,温度就升高 3 ℃,整个地球是个热球,是个巨大的能源库,尤其是火山区地热资源更为丰富。地热资源可能是未来能够开发的一类很重要的能源。因为地热资源是清洁能源,并且可以再生。除了地热资源,油气资源与火山也有关系。 第五,新型材料。 大家都知道“点石成金”这个成语,过去说它是一种神话,如今却成了现实。比如说,火山岩当中有一类岩石叫玄武岩,它是由火山喷发出来的基性岩浆冷凝后形成的。玄武岩分布很广泛,在许多地方都能找到。从玄武岩中选择成分适宜者放到窑炉里,在 1400 ~ 1500 ℃下熔化,通过一定工艺就可以拉成像头发甚至比头发还细的丝,也可以制成岩棉(图 2 )。 图 2 玄武岩的形成与拉成的丝 这种玄武岩纤维有非常好的性能,可以与碳纤维、玻璃纤维等高性能的纤维媲美,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军事、交通及建筑等行业,高尔夫球杆、钓鱼竿等都可以用这种材料来做。因为玄武岩是一种无机硅酸盐,不含有害物质和有毒气体,生产过程无废气、废物排放,没有污染,被称为 21 世纪绿色工业材料。 第六,旅游资源。 除了上面谈到的一些矿产资源,火山还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可以这么说,地球上很多好看的地方都是火山区,比如,日本的富士山,美国的黄石公园、夏威夷,中国的长白山、镜泊湖、雁荡山等,都是火山区。自然界千奇百怪的美景,都是在自然作用下形成的,其中火山作用就是一个高级雕塑家。 富士山是火山的典型代表,研究火山无不以富士山为例。美国的黄石公园,也是由火山形成的,整个公园就是黄石火山,被认为是地球上第一大火山;火山分级中最大一级,即第八级,就是用黄石火山确定的。北爱尔兰北海海岸矗立着著名的巨人石,它们是由玄武岩形成的柱状节理 。 图 3  东非大裂谷北端的岩浆湖 图 3 是目前地球上存在的唯一的岩浆湖,它位于非洲埃塞俄比亚北部一个叫艾烈塔拉的地方,靠近吉布提。这个火山口从 2005 年喷发到现在还有岩浆,岩浆在火山口底部沸腾着,既不凝固,也不往外喷,好像是岩浆形成的湖泊。一般火山喷发几天或者几十天以后就不喷发了,喷出的岩浆也很快凝固成火山岩,像这样的岩浆湖在地球上绝无仅有。曾经有人说那里可能要慢慢裂开,形成新的大洋、大洲,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   智利东边太平洋中的复活节岛,也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岛上有很多巨人石雕像(图 4 ),是用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雕塑而成的。至今这些石雕像还是个谜。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岛很小,当初很少有人居住,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搬运工具,那么是什么人、什么力量搬运了那几十吨、上百吨重的石头并把它雕塑成人像?有人说是外星人搞的,但这外星人是从哪儿来的?即使有,他们有没有那么大力气和水平搞这种雕塑,又为什么只到复活节岛去搞?……总之,这是一个谜,复活节岛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 图 4  复活节岛上的巨人石雕像 再说说维苏威火山。维苏威火山位于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市市郊,公元 79 年的一次大喷发,把离它约 20 公里的庞贝城全埋了,到 1748 年才有人发现火山灰下面有城市迹象,后来这座古城的一部分被发掘出来,成为现今的庞贝古城遗址,供人们参观游览。这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处被火山毁掉却又保存下来的古城遗址,从这座遗址可以看到两千年前古罗马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的繁荣情况。 图 5 庞贝古城遗址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我们中国的火山。虽然中国近百年来几乎没有火山喷发,但是我们的火山也不少,火山景观也挺壮观,如长白山的天池、瀑布(这个瀑布落差 68 米)、鸭绿江大峡谷,黑龙江的五大连池火山群、镜泊湖熔岩洞,澎湖列岛几乎全由玄武岩组成,其柱状节理非常壮观(图 6 )。台湾阳明山火山风光也很秀丽。还有吉林靖宇四海龙湾、广东湛江湖光岩等,这些都是火山口形成的湖泊,是我们研究古气候很有用的载体。 图 6 澎湖玄武岩柱状节理 内蒙古阿尔山火山区的景观也很好,并且既有温泉,也有冷泉,还有矿泉,在不太大的地方同时存在温泉和冷泉很是特殊。而且,每个温泉含的微量元素不一样,有的可以治皮肤病,有的可以治关节炎…… 长白山的温泉温度很高,可以直接煮熟鸡蛋。中国温泉最多、最大的地方是云南腾冲,那里的大滚锅水量大、温度高,周围有数以百计的温泉,各泉的温度不同,所含的微量元素也不同,仅一个旅馆里就有20余个温泉,旅客可以选择不同的温泉浴。 总之,火山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地质作用,与地震密切相关。它贯穿于地球的整个时空和各个层圈,在地球形成演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全球变化产生重大影响,与生命起源和生物演替密切相关,是地球的灵魂…… 它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奥秘,在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造成灾难的同时,也塑造了气势磅礴、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财富。神奇的火山是大自然的骄子。 本文摘编自科学出版社 2015年1月第1版 《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报告集 第八辑 》 之刘嘉麒《大自然的瑰宝——火山》。 一起阅读科学!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 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010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美出版社联合出版可拓学专著《Extenics:...
anley 2014-12-16 08:20
中美出版社联合出版可拓学专著 《Extenics: Theory, Method and Application》 由杨春燕、蔡文撰写的 专著 《 Extenics: Theory, Method and Application》 ( 《可拓学:理论、方法与应用》英文版) 于 2013 年 3 月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和美国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该书详细介绍了可拓学的基本理论——可拓论和基本方法——可拓创新方法,并简单介绍可拓学在多个领域的应用研究情况。 ( 有关可拓学的详细资料请浏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和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研究所的可拓学主页 http://www.extenics.com/ 或 http://web.gdut.edu.cn/~extenics/ )
个人分类: 可拓学---学科介绍|8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著《可拓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anley 2014-12-15 07:49
专著《可拓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  者: 杨春燕,蔡文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3 版  次: 1 I S B N : 9787030414397 作  者: 杨春燕,蔡文 出 版 社: Science Press (China), The Educational Publisher Inc.(USA) 出版时间: 2013-3-13 版  次: 1 I S B N : 9787030359896 作  者: Florentin Smarandache 出 版 社: The Educational Publisher Inc.(USA) 出版时间: 2012 版  次: 1 I S B N : 9781599732039 作  者: 杨春燕,李小妹,陈文伟,蔡文 出 版 社: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8-1 版  次: 1 I S B N : 9787536139732 作  者: 赵燕伟, 苏楠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5-1 版  次: 1 I S B N : 9787030272454 作  者: 蔡文, 杨春燕等著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 版  次: 1 I S B N : 9787030218179 作  者: 杨春燕, 蔡文 著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8-1 版  次: 2 I S B N : 9787030194732 作  者: 李立希, 杨春燕, 李铧汶著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版  次: 1 I S B N : 9787030171252
个人分类: 可拓学书籍出版消息|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山西临汾不似尧都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4-12-10 09:01
从文献可知,尧舜禹时期出现了空前的民族融合,舜、禹所领导的部落先 后融入帝尧领导的部落,还吸收了周边皋陶、伯益、契、弃等部落。舜、禹之际,以长江中游地区为政治中心转而变为以中原为政治中心。这些记载与地下文物正相吻合,吸收了良渚文化多种因素的后石家河文化一步步北渐并使王湾三期文化与之近同,再萌生出二里头文化,并进而出现强大的商文化,从而推动了中原政治中心时代的到来。 —— 刘俊男 《吕氏春秋》:尧战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墨子 · 节葬下》:昔者尧北教夫八狄。 随着山西陶寺文化古城的发掘,尧都山西平阳之说大为盛行,笔者不以为然,分析如下。 山西临汾尧都说者的基本依据是《汉书 · 地理志》,其文曰:“河东……本唐尧所居”,颜师古在该篇“平阳”下注引东汉应劭之言:“尧都也,在平河之阳。”这是最早也是最明确的尧都山西临汾(古平阳)的记载。这条记载显得太晚,与诸多先秦记载相矛盾,难以凭信。另外,持尧都平阳说者还有如下三条理由,以为佐证,辨析如下。 其一,《史记 · 货殖列传》:“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笔者按:此“唐人”当为“夏人”之误,唐尧最先被分封于陶唐为诸侯,当天子只有一代,连丹朱在内顶多二代,何来“各数百千岁”?若有,那说的也是尧后裔所立之唐国,以服事夏商者(详见下引《左传 · 昭公元年》)。《史记 · 封禅书》云:“昔三代之(君) ,皆在河洛之间。”“三代”即夏、商、周也,先秦古籍将唐虞、夏、商、周并列,说明唐不能归入夏。因此,此“唐人”非指尧,而应当 指其后裔。 其二,《左传 · 哀公六年》引《夏书》五子之歌:“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笔者按:此处只云“有”,未云“都”、“居”,是说尧七十六年派大禹攻打此地后,将此地归为尧所有,并不能说明尧都于此。 其三,《庄子 · 逍遥游》:“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此为寓言。众注解者云:“姑射山”见于《山海经》,“藐”,遥远也。帝尧“北教乎八狄”,派大禹攻打曹、魏等国,统一天下后,去“遥远”的汾水边见“四子”。古平阳即今临汾,就在汾水边,至今临汾附近还有姑射山之山名,而此云“遥远的汾水边”,足见晋南地区非尧时之王畿。 《庄子·逍遥游》还有一段:“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或言此中“姑射山”又称“藐姑射山”,非也。历代注释者皆以“姑射山”释之,此中“藐”仍作“远离”解。 而先秦文献的记载则刚好证明尧本人未立都于平阳,分析如下。 第一,《左传 · 昭公元年》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其季世曰唐叔虞。” 第二,今本《竹书纪年》卷上:“(尧)七十五年,司空禹治河;七十六年,司空伐曹、魏之戎,克之。” 第三,《吕氏春秋 · 召类》:“禹攻曹、魏、屈骜、有扈,以行其教。” 第四,《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括地志》云:……《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史记 · 五帝本纪》正义引);“《汲冢竹书》云: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广弘明集》卷11法琳《对傅奕废佛僧事》引)“《汲冢书》云:舜放尧于平阳。”(《史通 · 疑古》引) 如前文所论,以上所谓“魏”当在今晋南,待大禹攻打才归入尧、舜、禹之华夏集团。 从上文第一点可知,在大夏地区,大禹营都之前还有一支帝喾的后裔——实沈家族居住。这个“后帝”一般认为是尧帝,也可能是高辛氏本人,因为据《路史 · 后纪四》、《礼祭法疏》、《诗 · 生民疏》、《月令疏》等引《春秋命历序》,“帝喾,即高辛氏,传10世,400岁”。此“唐人”当指尧之后代刘累之属,因为下文有“以服事夏商”一句。《括地志》云:“故唐城在绛州翼城西二十里,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童书业先生指出,“这唐同陶唐与尧丝毫没有关系”。由此可见,晋南之地非为尧都,只能说尧之后裔夏商之时在此居住过,并建有唐国。如何解释材料“第四”?据今本《竹书纪年》,尧七十年舜摄政,七十六年,舜派禹攻打古魏,此后舜也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将尧软禁在山西平阳。但不能将其理解为尧都于平阳,因为尧早在六年前即已委政于舜,七十六年禹伐魏之时,其年龄将近100岁了,不能去定都。 本文节选自 刘俊男新著《 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研究 》 一书“从传说看文明进程中的对抗与融合”部分。本书在经典作家文明理论的基础上吸收最新成果并以此为指导,从地下遗存角度对长江中游地区早期文明进程进行研究,认为 该地在经历了原始社会末期的酋邦后,大体经历了城邦、霸国、王国、帝国几个阶段;江汉地区拥有灿烂的远古文化,其文明起源可与西亚、埃及等古国比肩;南方文化北渐中原后,与北方文化汇聚,最终奠定夏商周中原文明中心的基础。 本书还辨析天帝与人帝,重新解读了上古帝王的相关史实与活动地望。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或“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415 次阅读|1 个评论
神经科学中悬而未决的问题
热度 14 sciencepress 2014-12-3 08:28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去留意脑是如何实施其功能的,如费德勒如何回击网球、鱼鹰如何潜水捉鱼或蜜蜂如何在特定的花上吮蜜等等。这种显而易见而对人类又有重要意义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大量存在,正因如此,神经科学在今天才变得如此吸引人。 关于神经系统和脑的悬而未决的问题,迥然不同于物理学、化学,乃至一般来说生物学中的那些问题。 不仅是本书 ( 尼克尔斯(John G. Nicholls)等著,杨雄里等译《神经生物学:从神经元到脑》(原书第5版) ,下同) 的读者能指出我们知识和理解上的重大缺陷,连科学圈之外的人也知道,我们并不了解高级功能(如意识、学习、睡眠)的机制,不了解协调运动如何产生,甚至不了解一个人如何随意地弯曲其手指。而同一个人,即使是睿智而又受到良好教育的,在相对论、粒子物理学、化学反应或遗传学等领域,要指出尚需探索的问题恐怕要难得多。这种显而易见而对人类又有重要意义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大量存在,正因如此,神经科学在今天才变得如此吸引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去留意脑是如何实施其功能的。为演示这一点,让我们以打网球这样的运动为例。一位网球高手,如费德勒,看到他的对手击球时,能迅速计算出球在何处着地,又将回跳得多高。球可能正在以100 km/h的速度飞行,但他能准确地冲向球的落点,伸出其手臂,用其网球拍的正中击中该球,而且用力恰到好处,把球准确地送至对方场地的边线(利用了他记住的对方反手的弱点),所有这一切都是在瞬息间完成的。我们还可以随手列举其他例子,如鱼鹰如何潜水捉鱼、青蛙如何用舌头抓苍蝇,或蜜蜂如何在特定的花上吮蜜。 在所有这些例子中,必需的功能,如呼吸、心率、胃肠道的控制,必须时刻与机体的需要相适应。把目标从庞杂的背景中辨认出来,必须计划好高度协调的运动,使之发动并进行调节,最后付诸实施。为此,必需的神经元连接必定以某种方式早已形成。此外,与维持生命活动有关的功能,如呼吸、心率、胃肠道的控制,则必须时刻与机体的需要相适应。 本文我们选择了一些神经科学中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在将来着手解决,并与 本书 强调的主题特别有关。 神经元功能的细胞和分子研究 在过去几年中,关于通道、受体、递质、转运蛋白、第二信使及突触部位的长时程变化的新信息与日俱增,今天提出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在您读到本书时可能已经有了答案。 对介导通道的开启、关闭和失活具有关键意义的结构变化仍不清楚。另一个仍处于研究早期的重要问题是,分子怎样转运至神经元那些精细的区域,如钠通道怎样转运至朗飞氏结、受体怎样转运至树突棘、突触囊泡怎样转运至突触前终末的活化带等。可以以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特化区的形成为例:虽已经鉴定了触发关键分子定位的信号,但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如何形成突触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图 遗传学证实的对神经肌肉突触结构形成和乙酰胆碱受体在运动终板聚集的关键性分子。(承蒙M. Ruegg提供) 对于众所瞩目的一些问题,如与学习和记忆相关的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压抑,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作了细致的分析,试图揭示其机制。对于记忆的贮存和提取是否还存在别的机制?说到记忆的提取,目前尚无严谨的假说可以解释我们如何在需要时记起旅馆房间的号码或母亲的生日,更不用说我们对产生意识的神经机制的一无所知,不管这种意识是产生于一条乞食的狗或是一名阅读本书的读者。 物质的细胞间转移在功能上的重要性 许多实验表明,在神经元之间,如自视网膜经外侧膝状核至视皮层,存在着氨基酸或蛋白质的跨突触转移。这种转移是肯定发生的,但我们对其转移的机制或功能意义,还缺乏关键的信息。小分子的细胞间转移也发生在由缝隙连接相连的细胞之间。有证据提示,细胞间转移是控制生长和发育的一种机制。一个相关的问题是胶质细胞在神经元信号运作中的作用,特别是从定量上看胶质细胞在其与神经元交流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这种交流对功能的重要性。 发育和再生 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神经元如何选择其确切的靶细胞仍不清楚。现在人们能在分子水平上去着手研究以下一些问题:神经轴索向靶细胞的定向生长,生长的终止,通过选择性修剪和细胞死亡使连接变得精致等。同时,对于连接的那种非凡的精细的配制(如肌梭在脊髓运动神经元上的传入纤维的终末)是如何实现的,我们仅能做些猜测。在每立方毫米组织中,有数千个神经元,在合适的部位,如何有选择地支配合适的运动神经元?通过什么机制,相同的感觉神经元在延髓的特殊的神经元上形成递质释放特性很不相同的突触?至于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再生问题,尽管对促进和抑制轴索生长的分子机制的了解已经有了可观的进展,但对为何不能再生的原因仍不清楚。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在生命早期经验对发育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关键期对高级功能(包括情绪状态和个性)成熟的影响,我们几乎一无所知。 用遗传学方法了解神经系统 很难预测遗传技术革命性的变化对阐明脑功能会带来何种影响。现时采用的转基因动物(其中某些已知基因已改变或已被敲除),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但由于功能存在冗余性,而且又有无法预期的副作用,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十分困难,由此影响了其应用。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们正在揭示在疾病和发育中发生变化的候选基因和分子。分析这大群信息,在重要的和无关紧要的方向作出分析,是繁复的任务。遗传疾病(如亨廷顿病)的研究是说明这一问题内涵的佳例。亨廷顿病突变的基因能通过对罹病家族的连锁分析而加以鉴定。虽然亨廷顿病基因序列的改变早已得到鉴定,但其蛋白质的功能仍不清楚。同样,编码电压门控钙通道的基因突变伴有家族性偏头痛和小脑共济失调。但是,在机制上还没有找到两者间清楚的联系。朊蛋白在正常脑中含量甚丰,在发生构象变化时产生传染性海绵样脑病(最广为人知的是牛海绵样脑病,或疯牛病),甚至对这样重要的分子,既不了解其正常的功能,对通过食用感染的脑而导致皮层组织感染的机制也没有完整的信息。人们长远的希望是,将会创制一些遗传疗法来处理这些疾病,以及引起视网膜变性的某些原因。目前遗传疗法正在黄斑变性和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身上进行临床试验。尽管如此,值得指出的是,对如亨廷顿病,以及其他早已确定的单基因疾病(如囊性纤维化,一种上皮阴离子转运体的缺损,其遗传原因发现于约25年前)治疗对策的设计,进展缓慢,这提示,开发出有效的基因疗法可能得假以时日。 从正面来看,人类(和动物)遗传突变的研究,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所提供的信息相结合,已经有力地推进了基础神经科学。在本书中阐述的控制睡眠和食欲的整个促醒素(orexin/hypocretin)系统的发现是其中一例。从小处看,M通道的分子结构只是通过对人类遗传性癫痛的遗传分析才得以解明。显然,应用已知的遗传信息,借助小干涉RNA和短hairpinRNA(siRNA,shRNA),将继续对某些单个蛋白质功能提供新信息。遗传学知识也能导致技术的重大进展,例如,对几种神经元有可能进行颜色编码,刺激这些神经元或使之安静,在位记录它们在脑中的活动。这些技术对厘清脑中的功能连接网络甚有价值。 感觉和运动整合 对于数量庞大的、无明显功能的神经元,我们的了解有着严重的缺陷,特别是数量远多于有髓鞘纤维的无髓鞘纤维。 本书 所举的例子是,为数众多(不下20种)的无长突细胞亚型怎样在视网膜的信息加工中起作用。另一个例子是来自肌梭的Ⅱ群传入纤维在脊髓功能中的作用。 协调运动的发动和控制机制代表了一类已取得进展、但仍悬而未决的问题。由于无创伤成象和刺激技术的发展,人们现在能获得脑活动的详细图象。但是,早在50多年前,Adrian就做过令人惊叹的、颇有见地的评论,他指出,一旦你已经学会了写你的名字,你立即能用脚趾握住笔来写。对于把这样的程序从一种效应系统转移至另一种效应系统的能力,我们还不能提供解释。 同样,对于感觉系统来说,阐明整合(如一只牛蛙或一头菊芋的完整图像)的神经机制,现在我们仍然力有未逮,更不要说关于外部世界的整合了。当这种讨论达到这一阶段时,一个可怕的“侏儒”常会现身——指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假想出来的、在脑中存在着某个细胞或小人,它实际上在看着我们之所见。嘲笑这种概念(指我们对整合机制所知有限)似乎是时髦的举止,是世故练达的标志。尽管如此,侏儒还真有一种有用的功能:它表示并不断提醒我们自己对皮层高级功能的无知。一旦找到答案,它即会像“燃素”这个概念一样自然死亡。我们还无法用计算机来取代它。 除了我们知识上这些明显的鸿沟外,体温、血压和肠功能精细控制的机制也仍然是黑箱。脑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是另一个活跃地进行研究的重要领域,它仍然处于其早期,还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数学建模和计算神经科学代表着另一些领域,这些领域紧密地依赖于对通道、膜、单个神经元、突触和网络的特性所进行的测量。Hodgkin-Huxley方程完备地描述了产生动作电位所发生的通透性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迄今为止,在其他领域中还没有任何一项类似的工作所取得的成功可与之比拟。一个主要理由是,对于复杂过程(如突触可塑性和整合)的建模所需资料还不完整。例如,在NMDA受体或传导阻滞发现之前,人们如何能希望对皮层回路建模呢?还有多少这样的机制有待发现呢?(重要的是,记住Hodgkin-Haxley模型,虽常称之为模型,但实际上并非是一个理论模型:那些方程是从精确的测量和曲线拟合推演而得的)。 节律性 在本书中论及的神经元节律性,包括呼吸节律、昼夜节律,以及小脑、海马、丘脑、脊髓中神经元放电的周期性。除了几种情况外,如龙虾的胃肠神经节和水蛭的游泳,我们对于放电模式的产生或规律性机制还缺乏详细的信息。此外,像脑电图的α波和β波那样著名现象中的电流振荡实施何种功能,也均不清楚。 图 猫的跨步方式。猫在行走、小跑、跑和奔跑时的不同行进步态模式。白色条带表示足离开地面的时间(摆动相,此时屈肌运动神经元兴奋)。蓝色条带表示脚接触地面的时间(支撑相,此时伸肌运动神经元兴奋)。行走过程中,四肢按次序移动,先一侧,后另一侧。小跑时用的是一种不同的肢体间协调模式:对角线位置的肢体一起抬起。在跑步时,节律再次改变,同侧的肢体同时抬起。更快的是奔跑,先是后肢,然后是前肢同时离地。IF,左前肢;LH,左后肢;RF,右前肢;RH,右后肢。(引自Pearson,1976。) 临床神经病学对脑研究的推动 多年来,神经病学不仅与神经生物学密切不可分,而且也为研究脑高级功能与脑结构的相关提供了唯一的方法。早年的神经病学家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应用自然发生的某些实验病例细心地把症状和损伤相关起来,从而描述各个脑区的功能。考虑到通过损伤来评估功能有可能落入陷阱,他们的成就尤使人惊叹。拥有现在所具备的新技术,如磁共振成像(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PET),神经生物学家第一次能直接对损伤加以定位和观察,在活体脑中追踪其进程,并对与皮层高级功能相关的脑区做出推断。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改进似乎已近在咫尺,这就使人们能实时地在微米和微秒的水平上跟踪产生决定、感知,或导致记忆贮存的神经元事件序列。 关于Phineas Gage的戏剧性故事,突出地说明了利用损伤和缺损来分析脑功能所存在的长处和陷阱。1848年,正在美国佛蒙特州铁路当一名建筑工人领班的25岁的Gage遭遇了一次严重的脑损伤。当他敲打铁钎把炸药的引信装进岩石时,炸药爆炸了,一下子使铁钎捅穿了他的前颅。Gage只是短暂地丧失了意识,接着便能坐立起来和说话。使医生惊讶的是,他复原得很快,在12年多的时间里能过相对正常的生活。但是Gage的个性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他本来是一个安静、认真、勤奋、细心的工人,讨人喜欢,事故后却变成了一个好大声嚷嚷、吹牛、急躁和无法安静的夸夸其谈的人。当时,人们对感觉皮层、运动皮层,视觉或听觉皮层均一无所知,但神经病学研究即已显示,前额皮层是与人的举止、个性这样一些最高级功能相关联的。 在确定参与高级功能的特定脑区方面,还可以举出一些在19世纪所做的神经病学观察作为例子,Broca和Wernicke的观察是其中一例。他们把语言缺陷与因血管意外或肿瘤而损伤的皮层区域相关起来。甚至当人们还不知道精细的脑区时,临床学家和神经心理学家已经能有把握地定义像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这样的过程,并将二者加以分离。 一侧(通常是右侧)顶叶损伤所产生的影响,乍一看来,是高度违背直觉的,很难理解。罹有这样损伤的患者,不再能意识到身体有两侧、外部世界有两侧。身体的左侧不再存在,患者不再意识到其左手是他自己的。当要求右侧顶叶损伤患者画一朵雏菊时,所有的花瓣均在右侧;画自行车轮时,所有辐条的情况也一样。下图显示的是一位右利手、罹有顶叶损伤的61岁的患者所绘的一幅猫的图画。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均是真正的神经病学缺损,而非患者的神经质反应。这种临床观察表明,我们的内部世界,似乎是如此的完整、如此之单一、如此之完备,但实际上却是由基本的单元组成的,这些单元融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图 右图系一名右侧顶叶大面积损伤的患者所绘的猫的图画。仅绘出图的右半侧,所有左半侧的细节均视而不见。这种缺陷通常见于此类损伤之后。(引自Driver and Halligan,图画承J.Driver提供,1991) 随着通过脑扫描成像及对语言、操作的精心设计的测试所获得的资料变得更加丰富,人们能够预期,对高级功能的探索将会更多依赖于来自认知神经科学和神经病学的贡献。此外,随着对人脑认识的进展,从Katz及其同事的工作可以清楚看到,对低等动物(如龙虾、果蝇)的遗传学研究也能解释高级功能(如特异的分子在攻击行为中的作用)。 基础神经科学对神经病学的推动 在基础和应用神经科学之间,很清楚地存在着一条双向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遗传技术,已经开始在诊断诸如视网膜神经胶质瘤和亨廷顿病这样的疾病中起作用,而用遗传工程化的细胞来进行治疗的可能性也正在肌肉营养不良症、帕金森病和脊椎损伤中广泛地进行研究。神经外科医生们正把复杂、高级的电生理技术用于单个神经元记录、埋藏电极(如用于膀胱控制)、无创伤刺激、设计人工假体来取代失去的功能等。但是,开发似乎是比较简单的技术,如长期植入电极选择性刺激神经元以缓解疼痛或诱发运动,困难重重。在未来,人们无疑将可能以相似于植入人工耳蜗的方式,为视觉受损者制造出有效的人工假体。进而,人们最终能截取中枢神经系统或脑的信号,用于在麻醉的肌肉产生协调的运动。 本书 描述的实验中,有一个例子能说明基础神经科学的研究如何能有助于为严重的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按照Hubel和Wiesel对新生猫和猴的感觉剥夺的研究结果,一位患有白内障的新生儿,显然应该尽快将其白内障摘除,这已经使无数婴儿免于失明。这可不是这些研究者在最初进行视皮层感受野的实验时所想到的结果。 对于大多数影响人类的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或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我们对其根本病因还一无所知,或所知甚少,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人们可能会争辩,最好是把用于基础神经科学的钱投资于应用科学或神经病学。但是,直接去发现治愈这些疾病的方法,是否就肯定比试图揭示神经系统是如何工作的更好呢?在强调应用研究更甚于基础生物学研究的情况下,至少可以说其结果总是使人失望的。例如,前苏联建立并支持了从事生理学和药理学应用研究的庞大的研究所,每个所都有几百名研究人员。研究者从事一项研究如果只是因为对其科学问题感兴趣并欣赏其完美,就会被认为是“资产阶级”而不被允许的。但是,在苏联存在期间,却没有开发出一种新药用于常规临床实践的。 事实上,研究神经科学的最佳理由,是真正揭示人和动物的神经系统是如何活动的。如果通过这种研究,我们对疾病状态是什么出了问题以及如何治愈它们有更好的认识,那将是一种丰厚的褒奖。当然,想努力去与可怕的疾病作抗争对于一名科学家是一种高尚的动机,但要是缺乏基本知识则很少会成功。只引述一个例子,Katz及其同事对蛙神经肌肉传递的革命性的实验最初并非是为治愈重症肌无力的希望所驱动的。但是,没有他们的工作,对于这种疾病我们都不会有很粗浅的认识,也不会有现代的治疗对策。Helmholtz是我们在本书中常提及的一位学者,他在1862年曾说过:“在科学的探索中,追求急功近利者总是无功而返”。 进展的速度 虽然关于脑和意识的书籍以惊人的速度问世,但是随意声称难度极大的问题的答案已近在咫尺,肯定是对这一领域帮倒忙。例如,如果人们考虑打网球所必需的神经回路,那么在1996年就作以下预言似乎有点操之过急了(在《科学》杂志(Science)的一篇社评中):“神经发育的主要原理将在本世纪末被发现”。科学家和期刊编辑都有这样一种自然的乐观倾向,往往向人们提供希望:许多难题即能迎刃而解。曾经不时声称,为治愈脊髓损伤只需7年或10年(早在15年之前!)。虽然这样的喧染对于在该领域耕耘的神经科学家可能是一种很好的鼓励,但对于患者,如果他们未能在设定的时间内被治愈,其影响是灾难性的。不幸,情况常常就是这样。 结论 面对范围如此广泛的动物行为,从蚁的导航至学生读一本教科书,我们应十分清楚,阐明神经系统如何工作,无疑是一个极其诱人,又引人入胜、而且永无止境的任务。 从历史可以作出明显的推论:病症治疗的方法常常在不意中产生于对一时原本是为解决很不相同的问题的实验。进而,对自然认识的增长本身就是一个富有价值的目标,没有这个目标,合乎逻辑地对神经病学问题进行防治只能部分地付诸实现。就此而言,对于任何特定的课题,在承担时几乎不可能去确定其“相关性”。诚然,当问及一个研究计划的“意义”时,最坦率的回答通常是十分简单的:“不知道”! 除疾病的治疗外,社会从了解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所获得的收益将远超过今日的想象。 本文摘编自 尼克尔斯(John G. Nicholls)等著,杨雄里等译 《神经生物学:从神经元到脑(原书第5版)》 一书。 《神经生物学:从神经元到脑(原书第5版)》 是神经生物学领域内的一本世界级名著 ,内容涵盖了神经生物学的许多重要方面,系统介绍了神经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其细胞和分子机制。作者应用许多生动的实例,通过严密的逻辑组织起来,以展示神经生物学的发展脉络。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或“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0592 次阅读|24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11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4-12-1 09:50
各位老师,现将科学出版社11月份入库新书简表发布如下,供您参阅。 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2014年11月新书快递.xls 科学出版社204年新书快递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学科 出版时间 1 黄劭显院士与中国铀矿地质-纪念黄劭显院士诞辰100周年暨逝世25周年 238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地球科学 27-Nov-14 2 遥感和GIS技术支持的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实证研究 69 何政伟,许辉煕,吴柏清,仇文侠 地球科学 6-Nov-14 3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5 130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地球科学 14-Nov-14 4 食品药品仪器分析实验实训 29 郑萍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Nov-14 5 UG NX 8.5 标准教程(含光盘) 69 宋昌才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0-Nov-14 6 大跨度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理论与应用 68 李勇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4-Nov-14 7 工业科学(第2卷)(英文版) 45 Guillaume Merle等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Nov-14 8 光纤器件制造理论与技术 80 帅词俊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Nov-14 9 船舶柴油机抗冲击性能分析与评估技术 80 汪玉,赵建华,欧阳光耀,黄映云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0-Nov-14 10 纳米传感器--物理、化学和生物传感器 138 (印)V.K.康纳主编;张文栋等译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Sep-14 11 异常高压底水气藏水侵规律研究 39 郭肖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9-Oct-14 12 大型风电场发电功率建模与预测 80 冬雷,廖晓钟,王丽婕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1-Oct-14 13 人体生理信号的情感分析方法 80 刘光远,温万惠,陈通,赖祥伟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Nov-14 14 岩土工程非确定理论研究与应用 88 王亚军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Nov-14 15 车车协同安全控制技术 70 鲁光泉,王云鹏,田大新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Nov-14 16 汶川地震中小型水库震害与数据库 180 陈国兴,景立平,李永强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Nov-14 17 金刚石膜制备与应用(上卷) 198 吕反修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Nov-14 18 金刚石膜制备与应用(下卷) 188 吕反修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Nov-14 19 煤洁净高效转化 80 谢克昌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5-Nov-14 20 煤炭提质技术与输配方案的战略研究 118 刘炯天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5-Nov-14 21 煤利用中的污染控制和净化技术 128 郝吉明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5-Nov-14 22 先进输电技术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138 李立浧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5-Nov-14 23 煤基多联产技术 80 倪维斗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5-Nov-14 24 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 228 谢克昌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5-Nov-14 25 先进清洁煤燃烧与气化技术 220 岑可法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5-Nov-14 26 先进燃煤发电技术 150 黄其励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5-Nov-14 27 煤利用过程中的节能技术 98 金涌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5-Nov-14 28 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技术与战略研究 98 谢和平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5-Nov-14 29 水资源水环境模型智能优化 98 李祚泳,王文圣,汪嘉杨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5-Nov-14 30 Highlights of the chinese Exposure Factors Handbook 68 段小丽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6-Nov-14 31 矿冶系统工程——五品联动模式实践与探索 128 邵安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Nov-14 32 污水处理碳中和运行技术 128 郝晓地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Nov-14 33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战略研究 230 谢克昌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Nov-14 34 煤体瓦斯运移理论及应用 98 聂百胜,李祥春,崔永君,卢红奇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Nov-14 35 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的建模与控制 110 鞠平,吴峰 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Nov-14 36 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 52 (印)B.S.穆尔蒂(B.S.Murty)等著;谢娟等译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Nov-14 37 石油烃污染场地土壤指导限值构建方法 89 李发生,曹云者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8-Nov-14 38 裂隙岩体应力渗流耦合特性及锚固理论 88 王刚,蒋宇静,李术才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Nov-14 39 城市公交IC卡数据分析方法及应用 79 陈学武,李海波,侯现耀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4-Nov-14 40 功能建模驱动的产品设计方案求解方法 78 唐敦兵,康与云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Nov-14 41 微电极及其在水处理研究中的应用 70 王磊,吕永涛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Nov-14 42 停车诱导信息系统规划理论与协同诱导策略设计 79 季彦婕,邓卫,赵德,潘大为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Nov-14 43 航天器系统工程(下册) 128 (英)Peter Fortescue等主编;李靖等译 航空航天 14-Nov-14 44 无人智能运载器航路规划方法及其应用 80 刘利强,李刚,赵玉新 航空航天 31-Oct-14 45 无人飞行器序列影像处理与运动分析 99 余旭初,张鹏强,于文率 航空航天 20-Nov-14 46 数据分析-面向论坛的网络内容分析报告2014 68 饶元 等 计算机、通信 26-Nov-14 47 SQL Server 2008 数据库应用教程 51 陈佛敏,陈博 计算机、通信 14-Nov-14 48 视频分析算法60讲 79 谢剑斌,闫玮 等 计算机、通信 28-Nov-14 49 《信息安全技术 云计算服务安全指南》解读与实施 39 陈兴蜀,罗永刚,罗锋盈 计算机、通信 20-Oct-14 50 流程工业组件化生产执行系统 108 荣冈,冯毅萍,赵路军 计算机、通信 3-Nov-14 51 复杂流程系统的实时模拟与优化 108 邵之江等 计算机、通信 3-Nov-14 52 间歇过程统计监测与质量分析 108 赵春晖,陆宁云,高福荣 计算机、通信 3-Nov-14 53 电子商务推荐系统导论 69 伍之昂,曹杰 计算机、通信 17-Nov-14 54 门级信息流分析理论及应用 72 胡伟,慕德俊 计算机、通信 27-Nov-14 55 中国边境旅游发展报告 78 葛全胜,钟林生等 经济管理 17-Nov-14 56 知识产权(第二版) 38 萧延高,范晓波 经济管理 26-Nov-14 57 世界现代化报告 首届世界现代化论坛文集 88 阿尔伯特·马蒂内利, 何传启 经济管理 14-Nov-14 58 甘肃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69 曹方 经济管理 6-Nov-14 59 企业市场影响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51 赵淳宇 经济管理 6-Nov-14 60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68 刘伟 经济管理 10-Nov-14 61 一个企业的世代创新史 康宁公司和创新的技能 188 (美)玛格丽特 B.W.格雷厄姆等著;施尔畏编译 经济管理 11-Nov-14 62 国际建筑市场的进入模式与模型分类(英文版) 69 陈传 经济管理 17-Nov-14 63 科技信用风险管理 88 王文寅 经济管理 19-Nov-14 64 科技园区与新兴产业集群-以长吉图先导区为例 99 毛健,李北伟 经济管理 24-Nov-14 65 面向安全提升的行人过街行为研究 78 周竹萍 经济管理 26-Nov-14 66 北京蛾类图谱 318 虞国跃 军事 11-Nov-14 67 奔走天地间-欧阳自远科普文选 198 欧阳自远 科普读物 3-Nov-14 68 中国古人类化石 458 刘武,吴秀杰,邢松,张银运 历史地理、考古 4-Nov-14 69 中国历代长城发现与研究 228 段清波,徐为民 历史地理、考古 3-Nov-14 70 隋朝科技人物志辑要 69 吕变庭,潘思远 历史地理、考古 11-Nov-14 71 中国古代居民的体质人类学研究 198 朱泓 历史地理、考古 19-Nov-14 72 薄膜太阳能电池 98 肖旭东,杨春雷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3-Nov-14 73 中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对比 80 李文英,谢克昌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5-Nov-14 74 特大型镍矿开采方案与回采工艺 180 刘育明,高建科等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10-Nov-14 75 农业气象观测与数据分析(第二版) 28 姜会飞 农林 17-Nov-14 76 人畜共患病学 49.8 柳增善,卢世英,崔树森 农林 24-Nov-14 77 养狐学 138 李明义 农林 17-Nov-14 78 藜麦生产与应用 98 (印度)Atul Bhagava等著;任贵兴,叶全宝等译 农林 28-Nov-14 79 竹类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 66 陈其兵等 农林 28-Oct-14 80 云南省江城县城子三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 69 段晓梅,刘佳 农林 28-Oct-14 81 中国热带作物学科发展研究 98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农林 17-Nov-14 82 中国水产种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68 唐启升 农林 19-Nov-14 83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哲学卷 第三分册 229 汝信 社会科学 3-Nov-14 84 论价值观与价值文化 99 江畅 社会科学 5-Nov-14 85 对现代规范伦理学的颠破 59 方熹 社会科学 5-Nov-14 86 心灵制图学-哲学与心理学的交集 98 (美)马西莫·马拉法(Massimo Marraffa)等编;樊岳红译 社会科学 11-Nov-14 87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有色金属卷3 168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社会科学 24-Nov-14 88 科学出版60年 280 科学出版社 生活、文体娱乐 21-Nov-14 89 生物安全发展报告——科技保障安全 92 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等 生物科学 14-Nov-14 90 狮山兰芷 178 姚家玲 生物科学 20-Nov-14 91 植物学实验教程(第三版) 30 赵遵田,苗明升 生物科学 11-Nov-14 92 试验统计方法及SPSS应用 43 龚学臣 生物科学 24-Nov-14 93 原核生物进化与系统分类学实验教程 25 隋新华 生物科学 24-Nov-14 94 动物病毒反向遗传学 198 刘光清等 生物科学 3-Nov-14 95 水稻的开花与结实(图谱) 158 王忠 生物科学 21-Nov-14 96 鱼类游泳运动——策略与适应性进化 65 付世建,曹振东等 生物科学 28-Oct-14 97 草地可持续性管理 108 赵萌莉,郑淑华,王忠武,韩国栋 生物科学 3-Nov-14 98 固氮微生物学 78 刁冶民 陈克龙等 生物科学 3-Nov-14 99 生殖生物学与生殖医学进展 98 刘见桥,朱伟杰 生物科学 3-Nov-14 100 中国植物检疫处理手册 118 王跃进 生物科学 11-Nov-14 101 海洋桡足类的实验种群生态学及培养利用 98 赵文 等 生物科学 13-Nov-14 102 现代植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208 钟章成,董鸣,陶建平,曾波 生物科学 17-Nov-14 103 生物信息学——从计算的视角 50 Shuba Gopal等著;李岭 等译 生物科学 17-Nov-14 104 数学分析选讲 39 隋振璋,丁亮,刘铭 数学 24-Nov-14 105 增补《详解九章算法》释注 79 (宋)杨辉原著;吕变庭释注 数学 17-Nov-14 106 流体力学中的数值计算方法 89 陆昌根 数学 3-Nov-14 107 数学所讲座2013 48 席南华 数学 3-Nov-14 108 应用迭代分析(英文版) 98 袁锦昀 数学 31-Oct-14 109 蒙特卡罗方法理论和应用 148 康崇禄 数学 5-Nov-14 110 清代三角学的数理化历程 79 特古斯,尚利峰 数学 17-Nov-14 111 固体与软物质缺陷与断裂理论基础(上册) 118 范天佑 数学 26-Nov-14 112 固体与软物质缺陷与断裂理论基础(下册) 118 范天佑 数学 26-Nov-14 113 大学物理实验及创新设计 29.5 杨昌权 物理(力学) 14-Nov-14 114 组织管理系统动力学 108 贾仁安等 物理(力学) 3-Nov-14 115 团簇组装多铁性薄膜 68 赵世峰,邢文宇 物理(力学) 14-Nov-14 116 病理学实验指导 24 马跃荣,肖桦 西医 31-Oct-14 117 Laboratory Diagnostics(实验诊断学 英文版) 49.8 李士军 西医 31-Oct-14 118 医学研究生教育概论 39.8 樊国康,游金辉 西医 3-Nov-14 119 大学心理学 35 李儒林 西医 3-Nov-14 120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程(第三版) 30 艾洪滨 西医 12-Nov-14 121 TextBook of Diagnostic Ultrasound(超声诊断学教程 英文版) 45 张宇虹 西医 13-Nov-14 122 系统解剖学 75 孙俊,薛黔 西医 14-Nov-14 123 医学细胞生物学(第七版) 58 胡火珍,税青林 西医 21-Nov-14 124 spss17.0在医学统计中的应用(第五版) 39.8 马斌荣 西医 24-Nov-14 125 医学生物学(第八版) 58 胡火珍 梁素华 西医 26-Nov-14 126 2015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医师直通车-高分突破 69.8 刘钫,魏保生 西医 10-Nov-14 127 2015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医师直通车-考点速记 49.8 刘钫,魏保生 西医 11-Nov-14 128 带你走进“麻醉”世界 79.8 郑宏 西医 13-Nov-14 129 内科护理 59.8 王芳嘉,熊素琼 西医 12-Nov-14 130 麻省总医院神经科手册 48 Alice W. Flaherty等主编;陈国华等译 西医 18-Sep-14 131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指南 28 熊宁宁,刘海涛,李昱,王思成 西医 4-Nov-14 132 移动医疗:医疗实践的变革和机遇 58 (美)科林(Colin K.)等著;时占祥等译 西医 5-Nov-14 133 经皮肺穿刺介入治疗难治性肺结核 49 杨书华 西医 11-Nov-14 134 药物发现的未来: 谁来决定治疗哪些疾病? 70 (美) Tamas Bartfai等著;王明伟等译 西医 17-Nov-14 135 骨折分类图表手册 80 张世民 西医 17-Nov-14 136 马绍尧治疗皮肤病临证经验医案集要 80 马绍尧,李咏梅,宋瑜 西医 20-Nov-14 13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9 杨小丽 语言、教育 20-Oct-14 138 中学化学教学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探析 32 樊敏,刘林,刘玉容 语言、教育 3-Nov-14 139 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能力训练教程 40 徐作英 语言、教育 3-Nov-14 140 普通话培训与测试教程 28 王莉, 党子奇 语言、教育 17-Nov-14 141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能力训练教程 39 帅晓红 语言、教育 17-Nov-14 142 大学生就业创业 28 朱远朝等 语言、教育 27-Nov-14 143 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2014-2015 66 邱均平等 语言、教育 10-Nov-14 144 英语语法就这么简单 36.8 马雍杰 语言、教育 17-Nov-14 145 诺贝尔科学奖成果的方法论研究 58 曹伟 语言、教育 3-Nov-14 146 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名词 68 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名词审定分委员会 中西医结合 19-Nov-14 147 方剂学 56 赵国平 中医 20-Nov-14 148 杨泽民内科临证经验医案集要 80 杨泽民 中医 3-Nov-14 149 杨春波论医集 230 黄恒青,柯晓,杨永昇 中医 11-Nov-14 150 李振华临证经验集 108 李郑生,郭淑云 中医 19-Nov-14 151 地图学 空间数据可视化 88 (荷兰)Menno-Jan Kraak等著;张锦明等译 资源环境 20-Nov-14 152 渤海海冰淡化原理与技术 99 顾卫等 资源环境 24-Nov-14 153 底水油藏水平井开采动态分析方法 45 郭肖 资源环境 29-Oct-14 154 鄱阳湖水环境 120 王圣瑞等 资源环境 3-Nov-14 155 土地生态学 128 谢俊奇,郭旭东,李双成,邱扬 资源环境 3-Nov-14 156 煤炭资源与水资源 98 彭苏萍等 资源环境 5-Nov-14 157 海河流域水环境演变机制与水污染防控技术 129 刘静玲等 资源环境 6-Nov-14 158 渤海海冰储量测算与品质评价 139 顾卫,史培军等 资源环境 10-Nov-14 159 河流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丹江口库区武当山剑河案例 68 李兆华,王宇波 资源环境 10-Nov-14 160 地球科学新的研究机遇 78 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编,张志强等译 资源环境 17-Nov-14 161 中国水资源安全报告 99 贾绍凤,吕爱锋等 资源环境 17-Nov-14 162 环境友好塑料 72 福建师范大学环境材料开发研究所 资源环境 20-Nov-14 163 黄山地区地理综合实习指导纲要 50 陆林,凌善金 资源环境 20-Nov-14 164 延吉残留断陷盆地油气地质特点及勘探潜力 158 张吉光,金成志,金银姬 资源环境 24-Nov-14 165 内蒙古大井矿床成矿作用 128 王玉往等 资源环境 24-Nov-14 166 湿地生态水文与水资源管理 159 章光新,张蕾 等 资源环境 27-Nov-14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48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糖尿病中医防治标准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4-11-26 08:17
糖尿病病机演变基本按郁、热、虚、损四个阶段发展 ,因郁而热,热耗而虚,由虚及损,为糖尿病的中医临床提供一条辨治思路。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属于中医“脾瘅”、“消渴病”等范畴。 “消渴”是从《黄帝内经》时代就明确提出的,其特征是因“渴”而“消”。它所涉及的疾病范围,不单是糖尿病,可能还包括了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尿崩症等。“消渴病”是由唐代的甄立言提出来的,它的特点是“尿甜”。但无论古代或近代中医在临证时都主要是根据“消渴”的症状来辨证论治而不是依据“尿甜”。所以,“消渴”和“消渴病”在临床实际操作层面上是一致的,都是糖尿病中症状表现比较典型的那一部分。而 现代糖尿病,有两个80%值得注意:80%以上患者肥胖;80%以上患者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也就是说,没有明显的“消渴”,这和过去有很大不同。 “消渴”和糖尿病之间有交叉,也有区别。所以,“消渴病”不能和糖尿病划等号。 糖尿病分型及诊断标准 A.1 按照1999年WHO专家咨询委员会的糖尿病的定义、分类与诊断标准 A.2 ADA 2010版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0) 仝小林教授在多年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将肥胖2型糖尿病分为实胖和虚胖,认为早期虽无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但其临床症状可归结为“郁”,而“郁”的病理因素各不相同。DM为食、郁、痰、湿、热、瘀交织为患。其病机演变基本按郁、热、虚、损四个阶段发展。 “郁”的阶段代表疾病的早期。 肥胖2型糖尿病多是由于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而致食郁,食郁中焦有碍脾胃升降,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胃气滞,肝疏泄不及形成肝脾气郁,郁久化热;肝脾气郁,中焦气滞,气机升降受阻,水液代谢失常,运化不健,则水湿不化,津液不布,为湿为痰;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血行艰涩受阻,也可为痰为湿。故以食郁为先导,形成食、气、痰、湿、热、血六郁。实胖型患者的病机多是以食郁为先导的六郁,且六郁相兼为病;虚胖型患者其病机以脾虚胃郁为根本;而瘦型患者其病机多是以肝郁为主。把“郁”做为糖尿病前期的主要病机特征也符合糖尿病的发病特点,这一阶段相当于糖耐量受损期,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胰岛分泌尚可代偿。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消渴症状,但多有多食少动的生活习惯,体重多超重。治疗上多以基础治疗为主,即改变不良的饮食及生活习惯,采取适当运动锻炼,有效的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能大大减少个体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 “热”的阶段代表疾病的发生。 郁久化热,究其脏腑不外胃热、肝热,亦可兼肺热、肠热,表现为消谷善饥(胃热)、易怒口苦(肝热)、大渴引饮(肺热)、便秘(肠热)。此期虽可耗气伤阴,有气阴不足的表现,但决非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治疗上应本着气由热损、津由热耗的思想,以大力清热为法,少佐养阴生津之味,热清而气阴自复。肝胃郁热证在这一阶段最为常见,患者多有形体肥胖、面红、口苦口干、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等表现,治法上以清泻肝胃郁热为主。 “虚”的阶段代表疾病的发展。 这一期是临床最常见的阶段,病机也最为复杂。燥热既久,壮火食气,燥热伤阴,气阴两伤为始,进而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这一阶段虽以各种不足为其矛盾主要方面,表现为肺胃津伤、肺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多种证型,但多虚实夹杂,可夹热、夹痰、夹湿、夹瘀等。燥热伤阴,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故肺胃肝肾阴虚多与肺燥胃热俱现;水谷精微不归正化,注于脉中,成痰成浊;由脾运不健渐致脾气亏虚,水饮失运,聚而生湿;瘀则贯穿疾病始终,气郁气滞可以致瘀,燥热内灼可以致瘀,津亏可以致瘀,阴虚可以致瘀,气虚可以致瘀,阳虚寒凝也可致瘀,临床患者多首先表现为舌下静脉的瘀滞,甚至瘀点、瘀斑。这些热、痰、湿、瘀既是糖尿病的病理产物,也是促使糖尿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说这一期是糖尿病的极期,临床常表现为虚实夹杂,治疗尤须着力辨清主次,当虚实两顾,灵活用药。 “损”的阶段代表疾病的终末。 这一阶段相当于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期,或因虚极而脏腑受损,或因久病入络,络瘀脉损而成,结合糖尿病的现代研究,这一时期的根本在于络损(微血管病变)、脉损(大血管病变),以此为基础导致脏腑器官的损伤。其病机多从气血津精亏损,脏腑功能衰败立论。自祝谌予提出糖尿病的瘀血病机,吕仁和教授提出糖尿病肾病的微型癥瘕学说,瘀血病机已经成为糖尿病中医研究的重要方面。瘀血内阻,使脏腑器官功能失调,机体正气益虚,体内各种代谢失衡,从而促进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糖尿病随着病情发展,致瘀因素越来越多,瘀血越来越重,因此只有在尽可能消除各种致瘀因素的基础上(或益气,或滋阴,或温阳,或清热),加用虫类活血通络之品才是有效的办法。总之,这一阶段之关键是要抓住瘀血病机,把握络瘀脉损的病理改变,同时结合各种慢性并发症自身的特点灵活辨治。 “郁、热、虚、损”四个阶段,因郁而热,热耗而虚,由虚及损,希望能为糖尿病的中医临床提供一条辨治思路, 但还需灵活把握辨证施治的原则,视虚实之轻重,权衡补虚与泻实。辨证必须首先分清目前疾病主要处在哪个阶段,向哪个阶段发展,然后标本兼治,既病防变,未病先治。糖尿病自身的病理特点决定了络瘀贯穿病程的始终,所以不能到了损的阶段,络瘀已著,才开始活血通络,应从早期即开始应用活血通络的治法,对于减轻高血糖的损伤,延缓并发症的出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我国是世界上认识糖尿病最早的国家之一。经过两千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医学在糖尿病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标准化工作。 《糖尿病中医防治标准》 研究编制工作基于2007年版《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的推广和验证工作,将已有中医国家标准(术语、诊断、治则治法、方剂、疗效评价等现行标准)应用于编写过程。在文献和临床证据的基础上,应用国家标准编制工具,在国家标准委员会专家组的指导下,确定本标准制定流程和方法,拟定统一使用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标准编制体例》,成立核心编写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采用行业内专家共识的方式形成初稿,之后经过7次行业内及行业外相关专家评审,最后经过名老中医及国医大师评审,共历时近4年时间,最终形成目前的 《糖尿病中医防治标准》 草案。 以糖尿病部分为例, 在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中糖尿病中医分型的基础上,通过对5465例社区人群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对其中2581例肥胖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分析,得出其主要证型包括肝胃郁热证、胃肠实热证、气滞痰阻证、脾虚痰湿证,将其中的主要证型肝胃郁热证及胃肠实热证应用中药治疗,确诊了中药在降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方面的疗效,该研究分别荣获2009年、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将得到临床验证的相应证型、方剂经临床再验证后,对 《糖尿病中医防治标准》 进行补充和完善。 糖尿病中医治疗模式 本文摘编自 仝小林主编 《糖尿病中医防治标准》 草案 一书。 《糖尿病中医防治标准》 草案共包括 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糖尿病泌汗异常、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糖尿病胃肠病、糖尿病合并心脏病、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糖尿病足、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糖尿病合并皮肤病 等15个部分。每个部分包括适用范围、引用标准、术语和定义、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五个条目,其中处理原则为每个部分的重点,包括基础治疗(饮食、运动、心理),辨证论治,其他疗法(中成药、针灸)和西医治疗原则等。全书 突出中医特色,展示了中医药在糖尿病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或“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550 次阅读|9 个评论
生物技术:国内外高新技术差距最小的领域
sciencepress 2014-11-21 08:52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具增长潜力的生物产业新兴市场,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既是主动抢占21世纪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当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实需要。 生物资源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生物种类极为丰富,生物多样性在全球居第8位。据统计,中国拥有约26万种生物物种,其中高等植物30000种,占世界的10%;脊椎动物6347种,占世界的14%。中国特有的高等植物17300种,中国特有的脊椎动物有667种,药用动植物资源有12800种。中国具有十分珍贵的人类遗传资源,至今已收集了3000多个家系样本;建立了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与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 生物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82年,当世界上第一个现代生物技术产品———基因工程生产的人胰岛素投向市场后不久,我国就把生物技术列为《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重点突破的6大领域之首。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大力培育和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特别是在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的专项扶持下,我国生物科技发展迅速,在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干细胞、生物信息、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生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成果,在农业、工业、环保等领域突破了一些关键技术,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工作,在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与应用、转基因植物研究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也日臻完善,废水处理新型反应器和新工艺的开发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一大批生物技术成果已申报专利,对产业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生物技术是我国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外差距最小的领域。 生物技术的产业化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我国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已粗具规模,生物农药、生物基材料等许多新产品、新行业快速发展。 生物医药方面, 国家从整个产业的各个领域进行政策的配套和资源资金的支持,来促进生物制药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从中国生物医药的发展方式和药品临床需求来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化的重点扶持领域为科研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临床必需产品、生产质量和水平不高的产品的再开发方面。在产业集聚方面,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分布进一步显现,初步形成以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为核心,珠江三角洲、东北等中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但区域发展凸显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差距将持续拉大,研发要素将进一步向上海、北京集聚,制造环节加速向江苏、山东集聚。 生物农业方面, 重点领域是生物良种选育,包括农作物和畜禽水产良种,动物疫苗和药物。转基因育种,是生物农业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发展最有潜力的一个领域,转基因抗虫棉是我国独立发展转基因育种、打破跨国公司垄断、抢占国际生物技术制高点的范例。生物农药方面,中国登记的生物农药品种达到140种;登记注册的生物农药生产企业200多家,已经形成10多个产值超数亿元、粗具规模的现代生物农药创新企业。在生物肥料、疫苗与酶添加剂等方面取得了成效,有些已实现产业化,高效固氮耐氮工程菌、饲料用植酸酶生产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畜禽药物、生物兽药使中国基本控制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疫病的发生。 生物能源方面, 我国从2002年开始燃料乙醇的试点,目前已经成为继巴西、美国之后的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和消费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五省,以及湖北、河北、山东、江苏部分地区已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普通无铅汽油。我国生物质能源的资源量是水能的2倍和风能的3.5倍,且分布在近东部沿海高能耗地区。每年可开发的生物质能源约合12亿吨标准煤,仅秸秆每年就有7亿吨以上,每年产生畜禽粪便、农产品(淀粉、酒精等)废水数十亿吨。在我国生物质工程兴起之初,先行者们就提出了“不争粮、不争地、不争糖(油)、不争利”的总思路;具体提出充分开发利用我国的秸秆资源,可产生相当于6座三峡发电站的生物质电厂,并促进农民每年增收800亿~1000亿元;利用非粮低质边际性土地种植甜高粱和薯类,每年可生产1亿吨燃料乙醇(相当于2010年全国石油消费量的1/4),并促进农民增收1000亿~1500亿元;开发畜禽粪便和高浓度有机废水等有机废弃物,每年可生产900亿米3 的生物天然气(相当于2010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并促进农民增收1000亿元等。 生物制造方面, 包括采用微生物细胞、生物酶,以及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和细胞融合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以酶转化和发酵为代表的近代生物技术成果形成的生物制造业。 制造的产品主要是大宗化工产品,包括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和化学品等。中国生物制造业已经进入工业化阶段,正在形成产业。我国生物制造领域与规模不断扩大,其中,氨基酸、维生素、有机酸等大宗发酵产品规模稳居全球第一,产值超过1000亿元;乙二醇、丁醇、 乙烯等实现生物法制造;生物塑料、生化纤维等新材料生物法生产粗具规模;泛酸、丙烯酰胺、乳链菌肽等占据世界市场的50%~70%;酶制剂产量从2005年的45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80万吨,年产值近100亿元,年增长率达到10.1%。 生物环保方面, 目前我国生物环保产业的某些环保产品和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起步较晚,并且受到相关产业技术水平的制约,我国的生物环保产业还很不成熟。我国生物环保产业粗具规模,2005年,全国专营或兼营环保产业企事业单位18000多家,其中专营单位近15000家,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3000多家;为满足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生物环保产品产业的开发与生产,生物环保产品品种增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服务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服务范围由过去的环保技术和咨询服务,拓展到环保工程总承包、环保设施专业化运营、投融资及风险评估等方面。 生物技术人才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有4万余人从事生物技术研发工作,与中长期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比,总体数量明显不足,缺尖端人才,少创新创业人才。据统计,1978年至今,超过58万名的生物技术领域的中国学生到海外深造,但仅有约15万人回国,约占留学总人数的25%。对此,中国提出了《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该规划指出,未来10年,中国将开展世界顶尖人才、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领军人才、产业人才、生物技术管理人才等五大培养行动。力争到2020年,在生物能源、重大疾病治疗等领域造就3~5名世界顶尖科学家;在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干细胞与组织工程、转基因动植物与克隆动物、神经生物学等方向培养造就30~50名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及若干创新团队;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领域培养造就领军人才300~500名、学科骨干3万~5万名;培养和造就30万名生物产业人才;培养和造就3000~5000名生物技术高级管理人才。 本文摘编自钟永恒主编《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分析报告 》。 一起阅读科学!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 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7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过度医疗的医学哲学批判
热度 20 sciencepress 2014-11-19 08:38
医学是关爱生命的阳光事业,不是可以经营的资本形态。一个文明的社会必须具有这样的理念:通过过度医疗在患者身上谋取利润是可耻的。 转变治疗观念,对于无治疗价值的疾病由“根治性治疗”转向“姑息治疗”,是减少过度医疗的新观念。 过度医疗是研究医疗手段的选择与运用适宜程度的医学哲学范畴。过度医疗直接危害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使敏感复杂的医患关系愈加混乱,有悖于医学人文关怀的本质。过度医疗与资本联手必将使得医学陷落不仁不义的绝境! 一、过度医疗的表象 (一)过度医疗的危害 过度医疗是超过疾病实际需求的诊断和治疗的行为,包括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 过度医疗的行为表现在 :不该住院治疗的住院治疗,不该做的检查做了检查,不该手术治疗的手术治疗,不该用贵重药品的用贵重药品,不该用贵重耗材的用贵重耗材。在诊断方面,做X 光检查可以解决的问题,却做了CT;而CT 能解决的问题,却做了磁共振。在治疗方面,一是不合理的高价用药,二是手术过度耗材,药物剂量用得过大,药物品种用得过多,治疗“档次”超标,治疗时间延长等。 过度医疗成为医患经济对立的焦点,人们忧虑的是,医学正在淡忘使命。过度医疗祸害至深:直接导致深为公众诟病的“看病贵、看病难”、毒化原已紧张的医患关系、颠覆医学人文的本质属性。学者们亦开始反思:过度医疗的表象下面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问题? (二)过度医疗的流行 过度医疗已成流行之势:病患不分轻重,轻至普通感冒,重至晚期肿瘤;医院不分大小,大至三甲医院,小至卫生服务站;机构不分公私,公有国家举办的医院,私有个人经营的诊所,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过度医疗的行为。 目前,发达国家癌症的治愈率为45%~50%,我国部分省市肿瘤医院的治愈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全国癌症平均治愈率只有20%左右。几乎80%的晚期癌症患者无休止地手术、放疗、化疗。由于每一种疗法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对人体有较大损伤,因此每一种疗法都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但在现实中这些原则并未被广泛重视和认真执行,无论是癌症手术的扩大化或是放疗适应证的扩大、剂量的增加,还是化疗药物滥用等,不仅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还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并损害了患者健康,甚至危及他们的生命。晚期癌症仍属不治之症,患者“病急乱投医”,有些医疗单位便理所当然地大行过度治疗之术。只要癌症患者 上门,无论是否有治疗价值,治疗不止:先外科手术治疗,再到化疗科化疗,再转到放疗科放疗,最后还有中医科的中医治疗。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80%的癌症晚期患者在有意或被迫接受着超过疾病治疗需要的“过度治疗”,最终仍然痛苦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全球肿瘤患者也有1/3 死于不合理治疗。因为“过度治疗”盛行,癌症患者的死亡率上升了17 个百分点。过度医疗的阴影不仅笼罩在肿瘤等难治性疾病治疗上空,也时常波及感冒、咽炎之类的常见病。 哪里有医疗市场化哪里就有过度医疗流行。 医学科技高度发达,医学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美国,患者备受过度医疗之苦: 太多的癌症筛查、太多的心脏测试、太多的剖宫产申请 。很多美国人,甚至包括奥巴马总统在内,都是被过度治疗了。 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文指出:上至总统下到百姓,美国人都被过度医疗了,心脏支架手术就是典型代表。数据显示,在接受心脏造影检查的美国人中,有1/5“非必须”。而且近一半的冠心病患者,都被放了不该放的支架,也就是说做了本不必要的手术。正如一位医学记者针对奥巴马的体检所作的评论,包括总统在内的美国人需要认识到“更多的治疗并不一定是更好的治疗”。 奥巴马的检查包括了前列腺癌症筛查和虚拟结肠镜检查。检查前列腺癌症的PSA 测试并不是对所有年龄段都推荐的常规测试,而结肠检查对于50 岁以下的人来说是不推荐的,而奥巴马接受该项检查时为48 岁。美国《内科档案》的主编里塔·雷德伯格在一篇网上评论中说,结肠检查将会把总统暴露在辐射中,“而可能会对他的治疗没有任何好处”。奥巴马的经历凸显了这种大量增加社会的财政成本的行为,而且这种行为将患者暴露于潜在的危害而不是好处之中。他还提到了奥巴马接受另一项使用辐射的检查——一项心脏扫描来检测其动脉中的钙含量。他说这项测试对于像奥巴马这样低风险人群来说,是并不推荐的。 美国的 前列腺癌筛检 中普遍地存在着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现象。为了发现前列腺癌,医疗机构多年来一直例行公事般地对中老年男性做PSA 筛检。一旦发现PSA 升高,患者就要接受一系列前列腺癌治疗,如前列腺切除术、放射治疗术等。1988 年接受过PSA筛检的年龄在60~84 岁的美国白人中有29%属于“过度诊断”,黑人则高达44%。 二、过度医疗的根源 过度医疗的存在是复杂现象,是医学认知水平、趋利行为、社会伦理观念、法律法规、医疗体制、医院管理、医务人员的医学人文素质等众多因素的交相作用的产物。 要彻底根治过度医疗行为,厘清其根由是必需的。 (一)认知局限 1. 医学认知水平的局限 医学对许多疾患及其医疗决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过程;同一时期的医生们对于同一疾病的治疗也会存在不同的意见。 只要不是出于商业目的进行诱导医疗消费,针对同一疾病是否需要治疗、怎样治疗、治疗到怎样的程度确实有不同见解。 “ 宫颈糜烂 ”这个医学名词大概已经有100 多年历史。在妇产科学教科书中,包括2005 年出版的第六版的五年制《妇产科学》,宫颈糜烂是慢性宫颈炎的一种病理表现,需要治疗消除糜烂面。有的专业文献认为宫颈糜烂的危害很大,会引发盆腔炎等更多妇科炎症,导致不孕、癌变、流产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轻度宫颈糜烂可采用抗生素进行药物治疗;中度和重度宫颈糜烂可采用物理治疗或采用手术治疗或微波治疗。医学已经认识到,宫颈糜烂是由激素引起的正常的生理现象,正常女性都会有。刚出生的小女婴当中大约也有1/3 会出现“宫颈糜烂”。这是母亲在怀孕时体内激素水平增高而影响到了女婴的子宫颈。出生离开了母体以后,新生女婴的这种糜烂也就自行消退了。而绝经以后的女性也不存在宫颈糜烂。 欧美国家的妇产科教科书早在十几年前已经废弃“宫颈糜烂”这一术语,改称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认为它不是病理改变,而属于宫颈生理变化。2008年,最新的第七版五年制的《妇产科学》出版,在宫颈炎症一章中第一次采用了新的概念,取消“宫颈糜烂”病名,以“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取代,取消宫颈炎的急性、慢性之分,也不再将宫颈糜烂、宫颈肥大、宫颈息肉等现象都归纳为慢性宫颈炎的病理类型。 既然宫颈糜烂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对宫颈糜烂的治疗,尤其是手术切除的治疗就属于过度医疗。但是,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对宫颈糜烂的手术治疗越来越多。除了趋利的因素,还有一个医学背景:HPV(人乳头状病毒)感染。HPV 感染是发生宫颈癌的主要原因,对于这个问题,也存在着认识的分歧。宫颈的鳞柱上皮交界处是容易受到HPV 感染的温床,但并非HPV 感染了就罹患宫颈癌。还存在根本没有检查是否存在HPV 感染的情况下,便把针对HPV 的各种治疗方法用在了治疗宫颈糜烂上,这就难避过度医疗之嫌。 “过度医疗”的定义不复杂,但在现实中的界定却不容易。 针对具体的疾病、具体的患者,医学也不是都能够说清楚什么样的医疗是适度的、什么样的治疗是过度的。哪些检查是正确诊断所必需的、哪些是多余的,用药的选择如何,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主要由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水平而定。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患者的利益,有时医生会采取“大包围”的诊疗手段。由于对过度医疗的判断没有一个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标,过度医疗难以规避。 过度医疗本身也是一个变动的过程。 即使是同一疾病,某种治疗方式对一个患者可能是适宜治疗,但对另一位患者可能是过度医疗,而对第3 位患者则可能是不足治疗;在某个时间这种治疗手段对该患者是过度医疗,但几年后可能就是适宜治疗。在乳腺癌的治疗过程中,对于雌激素和孕激素均阴性的患者来说,芳香化酶抑制剂只有不到10%的有效率,一般不作为辅助用药,对受体阴性的患者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一般可以认为是过度治疗。但是有些远处转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如果身体情况不允许化疗放疗,经济上不能承受或者不适合赫赛丁等生物治疗,只能把芳香化酶抑制剂当做最后一线希望,如果是有效的10%中的一员, 就可以延长生命,即使无效,对身体的损伤也不大。 判定是否过度医疗虽然有写作问题需要考虑,但 “过度医疗”判定有一个基本准则是,是否符合患者的最大利益,在总体上是有利于患者还是不利于患者。 具体的衡量要点是:是诊疗需要还是创收手段?检查和治疗是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还是增加了患者的苦难?是延长了患者的寿命还是减损了患者的寿命?是否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是否照顾到患者的心理感受?是否能体现患者知情同意等权利? 2. 患者认知的局限性 患者(家属)对医疗的非理性观念和行为产生的作用,是过度医疗行为发生和存在背景。 一些患者(家属)不理解某些疾病在目前无法根治,对治疗效果抱有较高的期望值;不知道某些检查对本身也是有害的,要求上不必要的检查;甚至不知道治疗目标在哪里,盲目认为贵的就是好的,急于求成,要求医生用好药;也有患者病急乱投医,听信广告或者道听途说,不惜巨额花费购买过度医疗。 有位患者患了种很罕见,但生物学行为比较良性的恶性肿瘤。这种病只要切除患病器官就好了。患者到了一家很有名的医院,不仅高高兴兴接受了手术,而且还要求医生做了两次化疗。但化疗后发生了骨髓抑制,导致肺部严重感染,花费数万元不说,到现在也没有脱离危险。 部分患者缺乏医学知识,将正常的生理现象误认为是疾病,对医生的告知将信将疑,忧心忡忡,辗转不同医院,甚至寻求不必要的治疗。 在临床中,很多妇女做超声检查,发现在直肠子宫窝(直立时人体盆腔最低处)有少许积液。过去超声检查仪器不灵敏,以致误以为腹腔内是没有液体的。现在的超声仪器非常灵敏,腹腔或盆腔内的几十毫升液体就可以查出。这种生理现象没有任何治疗的必要。这类患者多数会转而寻求其他医生的帮助。公立医院的医生不给开药,就去民营医院。 患者家属的 孝道观念 也是过度治疗行为得以实施的背景之一。有些患者家属认为,无论亲人是什么疾病,不给予积极治疗是有违人道、孝道的,或者担心舆论压力或日后后悔,虽然明白治疗没有价值,还是选择过度医疗。 即使是晚期癌症这样的疾病,有些患者家属不但不言放弃,而且抱有过高期望值。其实恶性肿瘤的治疗并不以是否治愈来评价疗效,而是以5 年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来评价。晚期恶性肿瘤各类方式疗效都差,花再多的钱,也难以获得满意效果。从医学角度来看,一般晚期恶性肿瘤合并转移后就属于无明显治疗价值的患者。而现实中由于患者家属的坚持,一部分恶性肿瘤患者陷入过度治疗的误区。 统计显示,我国癌症患者从治疗到死亡的平均治疗费用在20 万~30 万元,而晚期恶性肿瘤的生存时间平均不到3 个月。治疗成本过高往往使家庭因病致贫,企业拖垮。 (二)利益诱惑 英国纽菲尔德生物伦理委员会(一个由13 位哲学家、医生和科学家集团组成的精英团体)认为我们的生命被医疗化已成了超级趋势。在一份2002 年出版的报告中,这个国际著名的智库预言:“一个问题是,诊疗行为被扩大,或者说是疾病被扩大定义,越来越多的个人陷入诊疗的网中。”这群有先见之明的英国人认为,追求获利是其中的动力。 医疗行业的趋利性质是过度医疗行为的内驱力。 在利益诱惑面前,医院和员工结成利益共同体,冷面对待等待救治的患者,这种情况并非个别。公立医院需要过度医疗带来的丰厚利润来填平国家财政补贴的数额与支撑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之间的较大空缺。医院通过管理机制使过度医疗成为“合法行为”,如按科室收入完成情况来分配奖金和工资,科室和医生增加诊疗的项目、增加诊疗次数、提高用药档次、开“大检查”,可以“名正言顺”地获得较多的经济收益。医生的过度医疗行为直接获得的不仅是回扣,因为科室业务收入和个人收入是“捆绑”在一起的;以积极为医院“创收”的面目诱导过度医疗,从而间接地实现个人利益,既无责任且无风险,是以医德换金钱。更有甚者,竟有用白纸黑字账单造假,大玩“空手道”,丧尽天良牟取患者换命钱,是以违法获暴利。 严谨地说,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医院、医生诱导过度治疗在本质上是具有欺诈性质的非法行为。由于医学的专业性质,在求医心切、救命要紧的特殊情况之下,面对医生的诱导甚至是直接“医嘱”,患者却几乎丧失鉴别能力。这时候,医学的人文本质惨遭涂炭,医学的道德良知全线崩盘! (三)市场化机制 医学的市场化机制是过度医疗的根源。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政府曾经对于公立医院是否是公益性质发生认识偏差,不仅对公立医院投入少,还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医院的经营行为,客观上推动了医疗进入市场化。以药养医,医务人员的收入与经济效益挂钩等现象,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为医院管理的基本方略。至于拿取“红包”、吃药品“回扣”、借开单拿提成等违规违法行为,在理论上从来没有得到认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一直在“行风建设”的旗帜下进行着整肃,但病根未去,“疗效”可想而知。 医院管理陷入了市场化的怪圈:发展→营利→扩大规模→需要资金→贷款→追逐经济利益→卖药、卖检查。 医疗市场化机制把医患双方推到经济利益对立的地位,迫使医生扮演着有双重角色:救死扶伤的天使和卖药、卖检查的生意人。 《瞭望》载文指出,在现行体制机制下,医院要赚钱,赚钱就要扩大规模,扩大规模要有资金,资金靠贷款,还贷款就逼迫医生进一步赚钱,而医院、医生赚钱的办法就是卖药、卖检查。换言之,是体制、机制把医患推入冲突。 在市场化的医疗体制下,所有的公立医疗机构成了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追逐经济利润成了主要动力,医疗服务沦为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救死扶伤的医疗行业成为利润率最高的行业之一。几乎没有一家三级大医院不抱怨政府投入的卫生经费不足,但没有一家三级医院不是以超常规的速度,完成了从豪华的高楼建筑到先进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舆论追问:医疗管理部门监管职能在哪里?是医疗行业缺乏监管的依据规章制度吗?与其他行业相比,医疗行业的规章制度是最为健全的之一;是医疗单位隐蔽操作,监管部门没有获得相关信息吗?显然不是。 决策和管理的失误是根本的失误。过度医疗行为的预防、控制和治理,关键就在于有效的监管是否到位。 三、回归理性的医学 企图通过过度医疗来发展医学、壮大医院,从根本上来说是饮鸩止渴,也为文明社会所不齿。 (一)坚持公益性质 医学从过度医疗的歧途重回医学人文的轨道,必须远离市场。我国公立医疗机构为非营利性的公益机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公共产品。政府进行足够的卫生投入,建立有效补偿机制,逐步降低医院盈利幅度,将公立医院定位在不营利的医疗机构上,这是彻底解决过度医疗的根本之策。公立医院分配制度需进行改革,使得医生收入与服务数量脱钩,建立以服务质量、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二)转变治疗观念 生命无价,健康可贵,求生的渴望难以抑制,医疗需求具有无限趋高的性质。虽然医疗的无效投入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无法完全避免,但面对无法扭转、没有治疗价值的病例,是否要坚持无谓的浪费性治疗?转变治疗观念,对于无治疗价值的疾病由“根治性治疗”转向“姑息治疗”,是减少过度医疗的新观念。 世界卫生组织对 姑息治疗的定义是:对所患疾病已治疗无效的患者积极地、全面地医疗照顾。目的是使患者和家属获得最佳生活质量。 针对一位被诊断为不可逆转的重绝症患者,目前国外医疗机构的通常做法是对其进行“姑息治疗”,尽量让患者以较小的伤痛,怀着愉悦的心情,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历程。“姑息疗法”虽无“回天之力”,但通过综合的、合理的治疗,可缓解疾病造成的各种症状和疼痛,并能最大限度地延长无症状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对疾病的治疗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病为本”。 治疗只是手段,以最大限度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生存质量才是目的。对不能根除的疾病,不妨引导和教育患者在医学的帮助下与病共存。例如,对于晚期肿瘤,盲目地认为肿块没有了,病就好了,过于强调晚期肿瘤的消除和癌细胞的杀灭,其结果往往是“瘤还在,钱没了,人也没了”。有的晚期癌症癌细胞已多处扩散,根本无法手术,如果没有出现危及生命的合并症,则手术有害无益;有的患者反复化疗,严重损伤白细胞,身体虚弱,此时再化疗只会增加痛苦、加速死亡;有的放疗过度引起的后遗症比肿瘤还难治且痛苦万分。所以,对晚期癌症患者应针对病情,采用不同的对症治疗方法,以改善症状、减轻痛苦,让癌症患者与癌“和平共处”,从而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 (三)加强政府监管 过度医疗行为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防范和控制有难度。但加强监管是可以减少或控制的。 组建医疗服务监督机构,对过度医疗行为进行长效监控。出台相应的管理法规,严禁医护人员为了避免医疗纠纷而对患者进行包括过度用药、过度检查等在内的过度医疗。将落实防范和处置过度医疗行为纳入院长责任制范围,公立医院院长对此负全责。 制定严格评定标准,定期对公立医院进行考评。有过度医疗行为的医院,院长承担相应责任直至撤职查办;有过度医疗行为的医生要予以行政和经济处罚直至吊销其从医资格,并追查其上级主管部门是否失职。 过度医疗行为的存在,说到底是对医学公益性质和人文属性的认同问题,是各级卫生决策者和医务人员的医学人文素质水平如何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使政府资金投入到位,将医疗作为盈利手段的行为仍然会存在。医学是关爱生命的阳光事业,不是可以经营的资本形态。 一个文明的社会必须具有这样的理念:通过过度医疗在患者身上谋取利润是可耻的。 1936 年4 月17 日,面对蒙特利尔内外科学会的诸位同道,白求恩医生疾呼: 让我们把盈利、私人经济利益从医疗事业中清除出去,使我们的职业因清除了贪得无厌的个人主义而变得纯洁起来。 让我们把建筑在同胞们苦难之上的致富之道,看作是一种耻辱。白求恩医生用生命履行了他的誓言,用生命书写了医学人文的内涵,他的精神是穿透遮蔽的射线,透视着医学、医学人和医学行为内在的阴影,他的灵魂是巡回大地的幽灵,时刻在拷问着:医学,你是制造灾难的贪婪资本还是减轻灾难的天籁之音? 本文摘编自 刘虹 《医学哲学范畴》 一书,题目为编者所加。 《医学哲学范畴》 设六章,分别为医学观范畴、生命观范畴、医学哲学认识论范畴、疾病观范畴、医学哲学诊断观范畴和医学哲学治疗观范畴。本书集中 彰显了医学的精神、价值、目的、模式和人文取向 ,如医学精神、医学价值、医学目的、医学模式、医学人文与人文医学等范畴; 揭示了人的生命现象及其本质 ,如生命与死亡、健康与疾病、意识与潜意识等范畴; 阐述了医学认识的一般方法 ,如正常与异常、简单与复杂、精确与模糊、可逆与不可逆等范畴; 展示了医学哲学的批判性思维 ,如过度医疗、医疗差错、临床决策等范畴: 提供了临床认识主体临床思维的思维方法 ,如早期诊断、典型与不典型、误诊、治疗目的与治疗手段等范畴。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或“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777 次阅读|47 个评论
发明札记3则:工厂集装箱化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4-11-14 08:50
札记 1 : 集装箱化工厂 在 TG 试验室进行氰化渣回收工艺试验时, Z 总告诉我,含氰根尾矿没有价值时,环保处理将面临新问题。 在 ZZG 投建 200 吨 / 日脱锑选金系统时, ZZG 总经理告诉我,金精矿品位 40-60 克 / 吨就好。金精矿品位太高时,水分误差,异议很多。 我公司第一次卖金精矿时,金品位由 111 克 / 吨变成了 38 克 / 吨。这个事件给我印象很深。 归结起来,黄金冶炼产业存在几个问题:水分和品位异议;固废转移。金精矿品位是以克 / 吨计,没有伴生金属的金精矿, 99.99% 的东西都是固废和水分。 2007 年在几内亚考察时,我想过一个问题:如果把金精矿用集装箱运回国内处理,金品位下限多高合适?当时想的,金精矿金品位最低是 1% 。 我在发明湿法过程技术与装备过程中,一直萦绕一个思路:要实现选冶过程管道化,模块化,集装箱化。发达国家矿企走的是选冶过程装备大型化,要想赶上他们,几辈子是不可能的。唯有另辟蹊径,以小制大,以快制慢,瞄准中小型矿产资源实施技术与装备开发。 基于上述分析,我确定超声选冶装备要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实现选冶工厂集装箱化。这样的选冶工厂,便利运输,便利安装,便利维修,便利快速投产,便利星星之火燎原世界。 我在中科院第一届黄金科学技术年会上报告这个技术方向时,大家认为我是异想天开。当一步法超声浮选机,管式超声浸出机,管式超声置换机,管式超声洗涤机,一一铺开应用时,我想,选冶工厂集装箱化的现实,就不远了。 札记 2 : 喀什考察 网络信息显示,新疆氧化铜矿资源丰富,含钙镁较高,属于难选矿。我对一种氧化铜矿进行处理,吨铜耗酸仅 15 吨,与网上资料介绍有异。带着这个疑问,我到喀什考察了这个氧化铜矿项目。 处理氧化铜矿有 6 种技术方案。具体应用哪种技术方案,需要根据矿产资源、水电资源、环境条件进行取舍。 从长沙起飞,经停兰州,到乌鲁木齐,再转机喀什。飞行时间是 6 小时。 喀什地处新疆西南部 , 欧亚大陆中部 , 东经 71°39′ ~ 79°52′ 、 北纬 35°28′ ~ 40°16′ ,早上 5 点天亮、晚上 11 点天黑。喀什辖地 16.2 万平方公里,人口 400 万, GDP 近 600 亿元。喀什市区 面积 554.8 平方公里 ,常驻 人口 45 万 , 流动人口 15 万, 海拔 1289m ,无霜天气 8 个月,沙尘天气 2 个月,春秋季节短,夏冬季节长。 喀什矿产资源以金、铜、锌、镍、水晶和玉石为主。喀什周边 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5 国接壤,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 3 国 接近 ,是丝绸之路通往中亚、南亚、东非、北非与欧洲的进出境口岸城市。 喀什地区,电价 0.3 元 / 度;小水电入网电价 0.23 元 / 度,以冰山融雪为水源。市区内,生活繁华,秩序井然。 喀什对进驻企业实施 2 免 3 减半税收优惠政策;对投资小水电、装备出口等工业项目,按投资总额 100% 放贷;对符合特区产业发展政策的企业可优先上市。 第一天考察了提供氧化铜矿矿样的 PX 公司。其矿点靠近吉尔吉斯斯坦边境,海拔 3300m ,正在进行剥离和钻探详勘,附近没有水电。生产用水,需要打井取水或从雪山脚下引水。生产用电,需要从几十公里远的乌恰县变电站接电,或利用雪水自行发电。该矿点距离喀什 300 公里,要通过边检站。 第二天考察了乌恰县三家选厂。一家日处理 3000 吨氧化铅锌矿选厂,一家正在投建的日处理 3000 吨氧化铜矿选厂,一家日处理 300 吨硫化锌矿选厂。 DY 拟在乌恰县投建 1 万吨 / 年的电解铜厂。在伽师县,已运营 2 万吨 / 年的电解铜厂。 喀什市区供电不很稳定。我下榻的三星级酒店,晚上停电两次。 据日处理 300 吨硫化锌矿选厂老板 L 介绍,其锌收率是 85% 。我到车间走了一圈发现,导致锌收率较低的因素,与药剂制度、水温和含泥较高有关。该选厂生产用水是取自地下水渠的雪水。 L 还告诉我,当地氧化铜矿、氧化铅锌矿、氧化金矿选厂,铜、铅、锌、金收率都较低。 基于国家“一带一路”发展计划下的矿冶西部化、矿冶全球化战略,喀什依据“五口通八国,一路连亚欧”的地理条件,具备显著进出口优势。我国在国外的 2000 多家矿企,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从长远看,把超声选冶装备制造基地建在喀什,具有地利优势。 我没有与当地政府接触,也不了解喀什发展规划。但依我之见,在喀什乃至新疆地区发展矿冶产业,需要确立三个思路: 1 )矿冶产业与治沙产业同步推进 我国 PM2.5 微尘污染主要污染源是沙尘暴天气。要在几年时间内,对我国主要城市,在治理微尘污染上取得显著成效,难度很大。国外专家把中国微尘污染归咎于工业活动,有失偏颇。发达国家也是同步治理工业污染和沙尘污染。 基于荒漠化的客观存在,治理沙尘暴污染,是一个漫长过程。正是因为荒漠化因素,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缓慢。国家在西部地区强化投资,基于两个因素:一是中科院发现了荒漠藻,应用荒漠藻技术,可以绿化沙漠;二是我国矿产资源储量大量消耗,需要开发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尤其是进口矿产资源。 基于这个认识,每个到荒漠化地区投资的企业,都要坚持主产业与治沙产业同步推进的产业思路,矿冶产业更要坚持这种产业思路。开发矿产,绿化一方,政策配套,持之以恒。这样,尽管不可能在几十年内完成西部地区荒漠绿化治理,但沙尘暴天气频率就会越来越低, PM2.5 微尘污染源终会得到控制和治理。 2 )矿冶产业与水电产业同步推进 喀什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大量矿产资源不是储藏在城市附近,而是远离城市几百公里,尤其是赋存在高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地区投建输电线路,投资太大。但是,高海拔地区具有常年不化雪资源,利用雪水发电支撑采矿、选矿,是可行方案。 传统的水力发电系统,需要大量土建工程。在高海拔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尤其是昼夜温差大,土建施工效率很低,施工质量也难以保障。我的技术方案是:小水力发电系统集装箱化,取消土建工程。水力发电关键参数只有两个:一是水流流量;二是水流高差。采用集装箱化成套设备对接这两个参数是不难的。当然,利用雪水发电,每天只有 12~14 个小时可以发电,还是需要与柴油发电系统联合。这样,电价就降低到正常生产水平。 3 )集装箱化选冶厂装备优先推进 在高海拔地区,方圆几百里没有人烟,选厂土建工程施工是一大难题。福建矿主 C 在 7 年前告诉我:土建工程,在平原地区成本是 1 元钱,到了高海拔地区, 10 元钱也不一定做得下来。喀什一个日处理 3000 吨的选厂,投资 7 亿元,还没有包括治理生产区环境荒漠化。 看起来,集装箱化选冶厂的装备制造思路是正确的,除了大幅降低土建投资外,还可大幅缩短项目投产时间,效益更是突出。将缩短的土建施工时间用于生产,在这段时间之内,项目的全部投资可能就已经收回来了。当然,采用传统选冶技术与装备,要实现集装箱化选冶厂,是不可能的。 集装箱化选冶厂的技术方案,不是呆在实验室或设计室里想出来的。我刚提出这个思路时,很多专家认为这是一种幻想。这没有什么奇怪。在一百年前,采用一砖一瓦方式盖房,没有专家相信会取消这种盖房方式。我坚信,集装箱化选冶厂必将成为中国矿冶全球化产业的一道风景线。 札记 3 : 再说选冶工厂集装箱化 我读大学时,计算机是一门专业,要读四年。操作计算机,必须学会程序语言,学会编程。程序命令,通过打孔识别,计算机有房间那么大。在那个年代,没有人会想到,计算机会变成手掌那么小,更没有人会想到,操作计算机,不需要学编程了。 小时候看盖房子,都是一砖一瓦盖起来的。几十年后盖房子,不用一砖一瓦了,而是采用板式结构、箱式结构,整层楼房吊装拼接,或整层楼房整体灌注。 浮选系统是一排浮选机串联。没有人会想到,几台一步法超声浮选机,就可以完成浮选过程;更没有人会想到,一台一步法超声浮选机也可以完成浮选过程。 锌焙砂浸出几个小时,氧化铜矿浸出几个小时,金精矿浸出几十个小时,湿法冶金专家已经习以为常。没有人会想到,锌焙砂超声浸出只要几分钟,氧化铜矿超声浸出只要十几分钟,金精矿超声浸出只要几十分钟。 锌焙砂浸出后液置换净化过程,通常都是几个小时。没有人会想到,锌焙砂浸出后液超声置换净化过程只要十几分钟。 选冶过程时间缩短几十倍,设备体积缩小几十倍。由发明引致的这些变化,使我产生了选冶工厂集装箱化的设想。 选冶工厂是处理矿石的工厂。选厂是富集矿石目标矿物,抛除大量脉石,产出精矿。冶炼厂是处理选厂精矿,产出金属和废渣。如果冶炼厂距离选厂很远,就要转移大量脉石,就要增加大量运费。因此,在矿产资源地富集矿石,就地产出金属,在运费和固废处理成本上,就要大幅节省。 显然,处在城市附近的矿产资源早已被开采完了。现有的矿产资源都是远离城市,甚至是处于海拔很高、人迹罕至的地方。这些地方土建施工困难,施工成本很高,如果选冶设备也像活动板房一样,土建投资就可以大幅降低,设备安装效率就可以大幅提高,项目建设周期就可以大幅缩短。尤其是,设备在出厂之前就调试好了,设备是安装在集装箱中,厂房也不需要盖了,设备土建基础也不要了,就像起重机一样,打开支撑柱,起重机就可以起吊作业了。 在选冶工厂集装箱化中,要取消土建施工,困难最大的是球磨机。但选用轴传动球磨机,依然可以设计一个整体承重平台加以解决。设备基础可以采用打地桩的方式加以处置。 选冶工厂集装箱化后,设备维修怎么办?有两个方案:小修,就是常规检修;大修,就是更换集装箱。 显然,选冶装备大型化的时代,也将伴随巨型化矿产资源矿山的逐步消失而没落。对接中小型矿产资源利用的集装箱化选冶工厂,将成为矿冶全球化的主角。 本文摘编自 曾兴民 所著 《 追梦人的发明札记 》 一书。 这是一部发明人曾兴民自述体裁的札记,以“血性”的发明之魂,“死士”的创新精神,讲述发明人在追梦过程中的经历与实感。 作者成长为一名发明家的奋斗历程,更是学子投身发明、企业投资发明、国民推动发明的典范。 曾兴民 1955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冷水江市,1982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系。现任株洲市兴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工程师,已投资完成湿法过程技术与装备发明72项,其中公开发明专利35项,授权发明专利19项。 主要以发明技术与装备投资固废资源和难选冶矿选冶产业。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或“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578 次阅读|4 个评论
大炮打蚊子与鸟铳打飞机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4-11-5 11:03
10年发明,看太阳升起,看叶绿叶枯,看白发增生。 中国有亿万大学生,有千万工程技术人员,没有重大发明,就是缺少鸟铳打飞机的勇敢精神。 —— 曾兴民 2008年攻克超声选冶关键技术后,我对发明团队教授S说:“把超声技术用于净化低质白酒,可以制造神奇。”S说我:“ 搞重工业技术与装备发明的人去搞民品,简直就是大炮打蚊子。 ” 2010年我到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买几台立式磨矿机时,孟宇群博士说我:“一个民企做国家队的课题研究,不可思议。”孟博士这句话,使我想到“ 鸟铳打飞机 ”。我在中科院第一届黄金科学技术年会上报告《集装箱化选冶工厂研究》时,再次引起国家队专家瞩目。 选矿专家在超声浮选生产线考察 投资发明10年,我搞了72项发明,但只有3项发明以正统身份进入工业化应用,成为行业主流技术与装备。 这几项发明工业化赢利,只及发明投资的七分之二。投入产出比例失衡,影响了我的发明。我决定将重工业发明用于制造民品,同时发明实用民品。 好友L说:兴民科技,名称定位是“兴民”,发明定位是“兴国”。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写完《五月的雪花》之后,站在海拔3300m的高山之上,我开始思考发明投资转向民品。尽管清楚:国家不强,民富天下也是一个数字,但我不得不考虑公司生存。等我重新集聚资本,还是要推进一产技术与装备发明工业化,还是要让中国发明纵横世界。 民品发明定位,首先是“ 就汤下面 ”,把现有发明用于民品开发;其次是“ 触景生勤 ”,发现民生急需,要勤于发明。一年来,我发明了超声双化机、茶酒生产技术、地震救生舱、洪灾救生舱、实用滤纸、海选机、高速列车无损清洗机等。 超声双化机 已有企业生产,但现有企业制造的超声双化机,不适合酒厂使用。其缺陷是:没有考虑到在超声速环境下不锈钢成分会释放到酒液之中。诚然,一般情况下,不锈钢中的铬,在水中和空气中是不会释放出来的。如果把不锈钢板从几万公里的大气层外掉落下来,空气摩擦阻力足以使不锈钢板熔化掉。因此,材料的使用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现有超声双化机制造企业没有考虑到超声速环境因素,说明对超声波应用没有进行过科学的试验研究。 超声浸出机、超声浸提机、超声洗涤机、超声净化机、超声萃取机、超声硫化机、超声分散机,已批产制造。图为工业超声设备制造车间。超声硫化机硫化效率为常规硫化设备100倍。 茶酒生产技术 是在研究专利库近百项发明专利后,结合我的其他发明专利总结出来的。茶是茶,酒是酒,勾兑成茶酒。这是基本技术方案。不同之处是采用超声技术对茶成分和酒成分进行净化后再勾兑。也是一种可以直接产业化的发明技术。 地震救生舱 是针对我国民房缺乏抗震设计的一项发明,发生地震时,人要跑出屋外,几乎没有逃生时间,最可能的逃生方案,就是躲在金刚龟壳之内。但是,这种产品造价很高,一般百姓家庭买不起。 洪灾救生舱 实质是一种充气船或充气床,平时可以折叠收藏;需要用时,采用手工或电力方式充气。这是一种一次性使用产品。只要将技术方案交给真空包装袋厂,就可以产业化。 实用滤纸 是在试验过程中发现现有滤纸使用不便而发明的。只要将技术方案交给滤纸制造厂,就可以产业化。 200吨/日含金尾矿超声浮选生产线。公司通过小试、30吨/日中试、200吨/日工业试验,使超声浮选技术和设备进入工业化应用。对于石英脉石型金矿,跑尾含金稳定降低到0.1克/吨以下。 海选机 属于一产技术与装备,但民间选矿用量更大,也算是民品。加纳一个金矿老板来找我时,提出可否采用集装箱运输。集装箱内空宽度是2.35m,我设计的最小海选机,直径是3m,需要考虑组装结构方案。这样作,模具投资很大。因此,眼下还是采用整体制造出厂方案。 高速列车无损清洗机 属于大型工业装备,但是可用于清洗服务业。这是一种全自动清洗装备,现场制造和组装工作量很大,要用到数百吨不锈钢型材,包含供电系统、供水系统、供风系统、净化系统、控制系统等辅助系统。该产品所有技术都是成熟工业技术,只是没有人想到我的技术方法。 大炮打蚊子,是基于生存需要。 在没有发明不锈钢和瓷器的时候,英、法等国用银子作餐具,印第安人也用银子作餐具,锡合金被作酒壶,铜合金被作茶壶。当年基于生存需要而产生的东西,今天被当成豪华与奢侈消费的标志。 鸟铳打飞机,是一种不可能事件。但是,搞发明就是需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勇敢精神。 中国有亿万大学生,有千万工程技术人员,没有重大发明,就是缺少鸟铳打飞机的勇敢精神。 本文摘编自 曾兴民 所著 《 追梦人的发明札记 》 一书。文中工厂车间图片均来自于 株洲市兴民科技有限公司网站。 这是一部发明人曾兴民自述体裁的札记,以“血性”的发明之魂,“死士”的创新精神,讲述发明人在追梦过程中的经历与实感。 作者成长为一名发明家的奋斗历程,更是学子投身发明、企业投资发明、国民推动发明的典范。 曾兴民 1955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冷水江市,1982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系。现任株洲市兴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工程师,已投资完成湿法过程技术与装备发明72项,其中公开发明专利35项,授权发明专利19项。 主要以发明技术与装备投资固废资源和难选冶矿选冶产业。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或“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104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10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4-11-3 09:16
各位老师,现将科学出版社10月最新入库图书信息发布如下,供您参阅选用。 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10月新书.xls 科学出版社10月新书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高分子科学基础 50.00 萧聪明 基础理论 材料科学 2014-10-20 2 文化根植性与产业集群发展 62 魏江,向永胜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9-Sep-14 3 基于WebGIS的区域公路地质灾害管理与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88 王卫东 专著 地球科学 8-Oct-14 4 地理空间数据数字水印理论与方法 69 朱长青等 专著 地球科学 10-Oct-14 5 电子信息技术基础实验教程 39 周晓林,梁文海,廖磊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5-Sep-14 6 随机模型检测理论与应用 62 周从华 基础理论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Sep-14 7 电力监管理论与方法 60 黎灿兵,曹一家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Sep-14 8 C语言和MATLAB程序设计在电力谐波电流检测方法仿真中的应用 95 李自成,刘国海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9-Oct-14 9 运输商务管理 49 汤银英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 5-Sep-14 10 环境监测实验教程 22.00 陈建荣,王方园,王爱军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 2014-10-22 11 光伏发电原理与实践 38 尤源 高职教材 工业技术 9-Oct-14 12 新型阻变存储技术 98 刘明等 基础理论 工业技术 8-Oct-14 13 声空化物理 169.00 陈伟中 基础理论 工业技术 2014-10-20 14 追梦人的发明札记 49 曾兴民 励志类 工业技术 10-Oct-14 15 碳酸盐岩储层酸携砂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79 伊向艺,卢渊等 专著 工业技术 5-Sep-14 16 声震法强化煤层气高效抽采的机理 58 姜永东,鲜晓东,宋晓,郭臣业,周东平 专著 工业技术 11-Sep-14 17 近地表大气尘中元素的分布与分配规律 58 施泽明等 专著 工业技术 24-Sep-14 18 SHPB系统实验技术研究 60 陶俊林 专著 工业技术 24-Sep-14 19 空气泡沫驱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技术研究 73.00 李华斌,刘露等 专著 工业技术 2014-9-25 20 低温年代学:原理与应用 98 周祖翼 专著 工业技术 26-Sep-14 21 硬组织修复材料与技术 138 刘昌胜等 专著 工业技术 28-Sep-14 22 纳米碳催化 120 苏党生等 专著 工业技术 28-Sep-14 23 压缩感知雷达成像 55 黄晓涛,杨俊刚,金添 专著 工业技术 29-Sep-14 24 特厚复合顶板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 90 苏学贵 专著 工业技术 29-Sep-14 25 原位合成碳纳米管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98 赵乃勤,何春年等 专著 工业技术 8-Oct-14 26 阻变存储器材料与器件 148 潘峰,陈超 专著 工业技术 8-Oct-14 27 采矿地球物理理论与技术 95.00 窦林名等 专著 工业技术 2014-10-9 28 煤矿安全行为管理系统研究 95 栗继祖等 专著 工业技术 10-Oct-14 29 结构动力分析的MATLAB实现 69.00 党育,赵宏等 专著 工业技术 2014-10-11 30 新型稀土永磁材料与永磁电机 160 闫阿儒,张驰 专著 工业技术 11-Oct-14 31 材料科学与制造技术 120 《材料科学与制造技术》编委会 专著 工业技术 11-Oct-14 32 工程用镍钛合金 150 郑玉峰 专著 工业技术 11-Oct-14 33 纳米材料新特性及生物医学应用 138 阎锡蕴 专著 工业技术 11-Oct-14 34 纳米生物检测 160 庞代文,蒋兴宇,黄卫华 专著 工业技术 11-Oct-14 35 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下卷) 128 刘云圻等 专著 工业技术 11-Oct-14 36 纳米分析化学 98 朱俊杰等 专著 工业技术 11-Oct-14 37 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上卷) 138 刘云圻等 专著 工业技术 11-Oct-14 38 透明氧化物半导体 148 马洪磊,马瑾 专著 工业技术 14-Oct-14 39 中子和同步辐射在工程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138 (德)W.Reimers等编著;姜晓明等译 专著 工业技术 14-Oct-14 40 随机粗糙面与目标复合电磁散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98 郭立新,张民,吴振森 专著 工业技术 14-Oct-14 41 城市二元水循环系统演化与安全高效用水机制 110.00 陈吉宁,曾思育等 专著 工业技术 2014-10-17 42 轻质夹层板结构的声振耦合理论(英文版) 180.00 卢天健, 辛锋先 专著 工业技术 2014-10-20 43 仿生偏振光导航方法 59.00 高隽,范之国 专著 工业技术 2014-10-20 44 服务资源智能调度算法及其应用 49.00 杨琴,周国华 专著 工业技术 2014-10-20 45 SAR微动目标检测成像的理论与方法 80.00 黎湘,邓彬,王宏强,秦玉亮 专著 工业技术 2014-10-22 46 高速铁路安全运营的测度理论与监控方法 88.00 胡启洲,张卫华,张晓亮,胡军红 专著 工业技术 2014-10-22 47 中国新型工业化之路研究报告 98.00 牛文元 专著 工业技术 2014-10-22 48 粘结Nd-Fe-B永磁材料制造原理与技术 78.00 白书欣,李顺,张虹 专著 工业技术 2014-10-22 49 拉曼谱学--峰强中的信息(第三版) 128.00 吴国祯 专著 工业技术 2014-10-22 50 二十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环境与轻纺工程卷·第二分册 168.00 魏复盛 专著 工业技术 2014-10-24 51 石油工业环境典型应力腐蚀案例与开裂机理 80.00 李晓刚等 专著 工业技术 2014-10-28 52 机场多跑道安全运行理论 68.00 张兆宁,王莉莉,顾平辉,印春峰 专著 工业技术 2014-10-28 53 飞行员脑力负荷测量与应用 80.00 完颜笑如,庄达民 专著 工业技术 2014-10-28 54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报告 128.00 黄伟光,汪军 专著 工业技术 2014-10-29 55 航天器系统工程(上册)(原书第四版) 128.00 (英)Peter Fortescue等主编;李靖等译 基础理论 航空航天 2014-10-27 56 无机化学实验 32 刘晓燕 大学教材 化学 18-Sep-14 57 无机化学考研复习指导(第二版) 65 徐家宁,王莉,宋晓伟,张萍 大学教材 化学 28-Sep-14 58 基础化学学习指导(第三版) 43 慕慧,何西利 大学教材 化学 8-Oct-14 59 纳米材料生长动力学及其环境应用 138 林璋,吴智诚,庄赞勇 专著 化学 11-Oct-14 60 软件测试实践教程——基于IBM测试软件的实验指导 30.00 杨军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014-9-28 61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程 36 孔外平 高职教材 计算机、通信 10-Oct-14 62 嵌入式软件开发技术 68 何坚 基础理论 计算机、通信 29-Sep-14 63 计算固体力学 80 黄海明 基础理论 计算机、通信 8-Oct-14 64 软件漏洞分析技术 88 吴世忠,郭涛,董国伟,张普含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9-Oct-14 65 禁忌搜索算法及应用 60 刘光远,贺一,温万惠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9-Sep-14 66 区间数决策集对分析 78 刘秀梅,赵克勤 专著 计算机、通信 8-Oct-14 67 可信计算与信任管理 99 田俊峰,杜瑞忠,蔡红云,李珍 专著 计算机、通信 8-Oct-14 68 时滞递归神经网络的状态估计理论与应用 76 黄鹤 专著 计算机、通信 8-Oct-14 69 三维点采样模型的几何处理和形状造型 64 缪永伟,肖春霞 专著 计算机、通信 8-Oct-14 70 航空遥感图像配准技术 60 刘朝霞,安居白,邵峰,王雅轩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0-Oct-14 71 群体智能与多Agent系统交叉结合——理论、方法与应用 75 唐贤伦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0-Oct-14 72 容迟网络中的路由算法 79 李建波,肖明军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4-Oct-14 73 信息系统安全测评理论与方法 49.00 黄洪,韦勇,胡勇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014-10-20 74 自动泊车系统设计 60.00 朴昌浩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014-10-22 75 管理案例采编 52 朱方伟,孙秀霞,宋旲阳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8-Oct-14 76 启航2014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 118.00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 基本资料 经济管理 2014-10-16 77 当代会计评论(第6卷第2期) 52.00 曲晓辉 论文集 经济管理 2014-10-20 78 欧盟环境货物和服务部门统计使用手册 59 欧盟统计局编;董战峰等译 专业工具书 经济管理 14-Oct-14 79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绩效评估与应用研究 48 任平,周介铭 专著 经济管理 11-Sep-14 80 空间格局统计与空间经济分析 128 赵作权 专著 经济管理 10-Oct-14 81 中国西部资源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研究 59.00 揭筱纹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014-10-11 82 敏捷供应链管理——战略、运作与实施 79.00 綦方中,孙永军,仲智刚 专著 经济管理 2014-10-11 83 家长式领导与企业战略决策研究 52 陈璐 专著 经济管理 11-Oct-14 84 闭环供应链的定价及契约协调研究 58.00 李新然 专著 经济管理 2014-10-20 85 企业生产成本控制优化方法研究 120.00 蒙秋男 专著 经济管理 2014-10-29 86 2014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区域比较 152.00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014-10-29 87 科技创新案例选编 99.00 徐建培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014-10-30 88 十年决策--世界主要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研究 128.00 《十年决策》课题组 专著 经济管理 2014-10-31 89 平顶山黑庙墓地 188.00 河南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014-10-28 90 齐鲁文物(第3辑) 118 山东博物馆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6-Sep-14 91 胶州板桥镇遗址考古文物图集 228 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28-Sep-14 92 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 600.00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2014-10-21 93 跨湖桥文化研究 120 蒋乐平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8-Oct-14 94 三峡夏商时期考古文化 208 杨华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8-Oct-14 95 近代西方人视野中的西安城乡景观研究(1840-1949) 108 史红帅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0-Oct-14 96 历史流域学论纲 66.00 王尚义,张慧芝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014-10-29 97 中国叠合盆地油气富集门限与勘探目标优选 120.00 庞雄奇等 专著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2014-10-17 98 特大型镍矿生产系统优化与产能提升 98.00 杨志强等 专著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2014-10-22 99 长江下游渔业生态及暗纹东方鲀增殖放流技术手册 48 施炜纲 专著 农林 30-Sep-14 100 新大陆农作物的传播和意义 79.00 张箭 专著 农林 2014-10-11 101 土壤侵蚀模型及工程应用 220 姚文艺 专著 农林 11-Oct-14 102 蔬菜生长发育与品质调控——理论与实践 90 喻景权 专著 农林 11-Oct-14 103 牧草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规范 128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 专著 农林 15-Oct-14 104 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究 69.00 谢德体等 专著 农林 2014-10-20 105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经济学卷·第二分册 188.00 张卓元,厉以宁,吴敬琏 基本资料 社会科学 2014-10-24 106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与实践 78.00 曹杰,于小兵 专著 社会科学 2014-10-20 107 老年人保健与居家照护手册 49.8 胡秀英,陈茜 教辅工具书 生活、文体娱乐 14-Oct-14 108 100种利于人体健康的食物 25 李泽兵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10-Oct-14 109 微生物生物学实验教程 25.00 王颖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014-10-20 110 生物信息数据库建设、使用与管理指南 150 严志祥等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13-Oct-14 111 林浩然文集(上卷) 280 林浩然 论文集 生物科学 28-Sep-14 112 生物医用纳米材料对细胞的作用 150 顾宁,许海燕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8-Sep-14 113 中国动物志 环节动物门多毛纲 缨鳃虫目 178 孙瑞平,杨德渐 专著 生物科学 9-Oct-14 114 神经生物学:从神经元到脑(原书第5版) 298 (意)尼克尔斯(John G. Nicholls)等著;杨雄里等译 专著 生物科学 10-Oct-14 115 组织生态学 78 (美)迈克尔·汉南等著;彭璧玉,李煕译 专著 生物科学 15-Oct-14 116 林木蛋白质组学研究 108.00 张建国,何彩云,崔凯 专著 生物科学 2014-10-20 117 复域差分与差分方程 138 陈宗煊 专著 数学 8-Oct-14 118 椭球函数札记 30.00 梁昌洪 专著 数学 2014-10-30 119 紫禁城建筑保护与研究论文集 150 张克贵 论文集 土木、建筑 8-Oct-14 120 人体解剖学实验指导 29.00 米永杰 大学教材 西医 2014-8-26 121 病原生物学学习指导 66.00 宝福凯 大学教材 西医 2014-8-26 122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训教程 32.00 李红丽,苏炳银 大学教材 西医 2014-9-4 123 正常人体解剖学 69.00 杨代耘 大学教材 西医 2014-9-18 124 人体数理化 45 冯志强 大学教材 西医 28-Sep-14 125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 course(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 英文版) 28 徐跃飞,田余祥,孔英 大学教材 西医 15-Oct-14 126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程 36 秦旭军 高职教材 西医 8-Oct-14 127 生物化学实验教程 18 郏弋萍 高职教材 西医 8-Oct-14 128 生理学实验教程 19.8 叶颖俊 高职教材 西医 8-Oct-14 129 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实验教程 16 陈曼萍 高职教材 西医 8-Oct-14 130 医用化学实验教程 26 何丽针 高职教材 西医 8-Oct-14 131 骨关节影像诊断口诀 49.80 黄耀华 实用技术 西医 2014-10-23 132 血流动力学监测(中文翻译版) 48 (美)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编;陈三妹等译 应用技术 西医 9-Oct-14 133 心血管病护理(中文翻译版) 68 (美)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编;夏天等译 应用技术 西医 9-Oct-14 134 健康评估(中文翻译版) 58 (美)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编;蔡小红等译 应用技术 西医 9-Oct-14 135 伤口护理(中文翻译版) 59 (美)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编;胡月琴等译 应用技术 西医 9-Oct-14 136 医学遗传学学习笔记 28 高建华 中高职教辅 西医 8-Oct-14 137 生理学学习笔记 29.8 叶颖俊 中高职教辅 西医 8-Oct-14 138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学习笔记 38 虞春华 中高职教辅 西医 8-Oct-14 139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学习笔记 35 张周林 中高职教辅 西医 8-Oct-14 140 干细胞研究理论与应用 48 段海峰 专著 西医 8-Oct-14 141 健康整合--引领卫生系统变革 56 张亮,张研,唐文煕,叶婷 专著 西医 10-Oct-14 142 临床麻醉学热点——心血管问题剖析(暂定名) 148 李立环,彭勇刚 专著 西医 10-Oct-14 143 实用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学 120 叶文琴,王筱慧,张伟英 专著 西医 13-Oct-14 144 现代骨科学·关节外科学(第2版) 118 吴海山,朱振安,刘大雄,张玉发 专著 西医 16-Oct-14 145 现代骨科学·骨科基础卷(第2版) 168 汤亭亭,卢旭华,王成才,林研 专著 西医 16-Oct-14 146 现代骨科学 创伤骨科卷(第二版) 168 李增春,陈峥嵘,严力生,匡勇 专著 西医 16-Oct-14 147 现代骨科学·骨病卷(第2版) 118 蔡郑东,侯春林,王义生,邵增务 专著 西医 16-Oct-14 148 现代骨科学·脊柱外科卷(下)(第2版) 238 陈德玉,袁文,邱勇,吴德升 专著 西医 16-Oct-14 149 现代骨科学·脊柱外科卷(上)(第2版) 168.00 赵杰,倪斌,叶晓健,池永龙 专著 西医 2014-10-20 150 牙髄病学与牙周病学进展(英文版) 110.00 束蓉,梁景平 专著 西医 2014-10-20 151 当代口腔种植学进展(英文版) 120.00 赖红昌 专著 西医 2014-10-20 152 痴呆及认知障碍神经心理测评量表手册 80.00 王刚 专著 西医 2014-10-23 153 左耳与右耳的对话——一位精神科医生的临床手札 49.80 李雪荣 科普 医疗保健 2014-10-30 154 国际科学技术前沿报告2014 158 张晓林,张志强 报告类 语言、教育 8-Oct-14 155 孙子兵法谋略与大学生素质的提升 25.5 李永山,杨世国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8-Oct-14 156 微格教学实训教程 39.00 张建琼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014-10-16 157 法学通论 48 华鹰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6-Oct-14 158 青少年时间洞察力研究 68.00 吕厚超 专著 语言、教育 2014-10-22 159 农村住院服务过度需求——不合理入院的测量与管理研究 56.00 陈迎春 专著 中西医结合 2014-10-23 160 糖尿病中医防治标准(草案) 39.8 仝小林 基本资料 中医 8-Oct-14 161 中医药文化学 68 洪蕾 专著 中医 8-Oct-14 162 伤寒卒病新解 80.00 张再良 专著 中医 2014-10-16 163 21世纪初十年我国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 328.00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论文集 资源环境 2014-10-17 164 中国叠合盆地油气运聚门限与资源潜力评价 138.00 庞雄奇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013-3-28 165 泛环渤海地区地下水硝酸盐格局与控制 150 赵同科,刘宝存 专著 资源环境 29-Sep-14 166 全球变化背景下农作物空间格局动态变化 79 唐华俊等 专著 资源环境 8-Oct-14 167 印太海气相互作用对中国低纬高原降水及地质灾害的影响 139 曹杰,陶云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3-Oct-14 168 荒漠生态系统功能评估与服务价值研究 139.00 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与评估技术研究项目组 专著 资源环境 2014-10-17 169 地理计算智能与城市动态变化及开发强度模拟 65.00 刘明皓 专著 资源环境 2014-10-22 170 大气遥感定量反演算法与系统 98.00 陶金花,李小英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014-10-28 171 黄土滑坡风险评价与监测预警 118.00 唐亚明 专著 资源环境 2014-10-29 172 青藏高原河流演变与生态 98.00 王兆印,李志威,徐梦珍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014-10-29 173 森林生态系统固碳 65.00 (美)克劳斯·洛伦茨等著;罗勇等译 专著 资源环境 2014-10-30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45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光学谐振腔与引力波探测
sciencepress 2014-10-29 09:03
我国成为继美法俄后,世界上第四个具备独立研制激光陀螺能力的国家,为我国打破国际垄断,在精确打击武器的导航定位、姿态测量与控制、精确制导、平台稳定等方面全面赶超世界强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当人们研究电磁波时,总会遇到共振器。共振器的作用就是选出某一特定状态的电磁波供人们研究或者应用。例如,在无线电广播波段,共振器通常由一个电容-电感回路组成,习惯上称它为“ 谐振回路 ”。谐振回路的特点是:它的阻抗是电流频率的函数。当电流的频率等于谐振回路的共振频率时它的阻抗极大(或极小),而当频率偏离共振频率时,它的阻抗急剧地减小至极小值(或急剧地增大至极大值)。被谐振回路选出的电磁波具有一个特定的频率。此时电磁波的特征状态便由一个频率表征。 当电磁波的波长缩短至微波波段时,共振器便由谐振回路变为一个封闭的,形状规则的金属空腔,通常称它为“ 体谐振腔 ”。电磁波在体谐振腔内可以存在的状态由驻波条件决定,即由三个正整数和谐振腔的尺寸确定的一个频率和一个等效理想平面波波矢量的方向。具有这种特征状态的电磁波通常称为一个“驻波模”(亦称为“模”)。此时电磁波的特征状态便由一个频率和一个方向确定。 当波长继续缩短至光学波段时,封闭式的体谐振腔被开放式的谐振腔所代替。此时的共振器变为由两面反射镜相对放置构成的“ 光学谐振腔 ”。光学谐振腔的模是复杂的。对于广泛采用的自再现模的概念,它不仅有一个确定的共振频率,一个确定的传播方向,一个确定的衍射损失,还有一个确定的场分布结构和一个特定的在谐振腔轴线方向的电磁能量传播速度。 为了求得电磁场在谐振腔内的特征状态(即电磁模),必须求解波方程的边值问题。由于开式谐振腔的开放部分具有不确定的边界,严格求解波方程是困难的。因此采用某种理论找到谐振腔内电磁场特征状态的近似解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光学理论中谐振腔模的概念采用自再现模(或自洽模)的概念。 成熟的光学理论有两个:即几何光学和衍射理论。用这两种理论解决谐振腔的模式问题都获得了成功。 谐振腔的几何理论中电磁场特征状态是由特征光束表示的。 凯勒(J. B. Keller)首先提出了自再现光线模的概念。他将一个在腔内往返一个周期能自再现的光束定义为谐振腔的(光线)模,我们称它为“特征光束”。根据这一定义,本作者找到了特征光束应满足的矩阵方程。该方程的特征值是腔内特征光束口径往返一个周期的放大倍数。这个放大倍数可以是实数,它对应的特征光束是一个中心光束。这个放大倍数也可以是复数,它对应的特征光束是一个高斯光束。因此谐振腔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中心光束谐振腔和高斯光束谐振腔。当考虑到谐振腔反射镜的有限尺寸时,特征值的模量只能大于等于1。对于特征值的模量等于1的情况,自再现光束由初始光束的全部光线形成。我们称它为全束再现谐振腔。对于特征值的模量大于1的情况,自再现光束由初始光束的部分光线形成。我们称它为“半”束再现谐振腔。在历史上它们被分别称为“稳定”谐振腔和“不稳定”谐振腔。 谐振腔的衍射理论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在衍射理论中反射镜面上的场分布被选作本征模式的表象。由惠更斯-费涅尔衍射积分建立了谐振腔本征模式必须满足的积分方程。此方程的解直接给出本征模式在反射镜面上的场分布(振幅分布和相位分布),往返一周的衍射损失和附加相位移动。不难求得谐振腔的共振频率和场的角分布。 光学谐振腔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不仅为激光技术的问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提高中频波段引力波探测灵敏度做出了贡献。 自从激光技术问世以来,对光学谐振腔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经过五十多年的研究,已发表有近千篇的论文。光学谐振腔理论已趋于成熟。 首先,人们研究了 各种性能不同的谐振腔 ,如适用于低增益介质衍射损失很小的高斯光束谐振腔;适用于高增益介质横模损失间距很大的高倍中心光束谐振腔;能提高增益介质自聚焦破坏阈值的像散光束谐振腔;模场分布平滑的不均匀反射谐振腔;模自滤不稳定谐振腔以及超高斯反射不稳定谐振腔;具有波长选择性能良好的衍射光栅谐振腔;对介质畸变不敏感的位相共轭谐振腔;能消除空间烧孔效应的环形(行波)谐振腔;以及具有特殊模式结构选模性能良好的直角棱镜谐振腔,等等。 在谐振腔理论方面人们将光线传输矩阵与费涅尔积分相结合,得到了一个正则形式的几何-衍射积分表达式,从而使多重费涅尔积分得到了极大的简化。在此基础上,本作者提出了开环矩阵的概念。由于开环矩阵的引入,建立了多元件谐振腔的正则表述。极大的简化了多元件谐振腔的分析处理。正则表述的威力在处理直角稜镜谐振腔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光学谐振腔的应用方面也获得了巨大进展。谐振腔的应用首先是组成激光器,这是不言而喻的。除此之外,谐振腔的一个巨大应用是组成引力波探测器。 在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测器(天线)中包含有多个光学谐振腔。这些光学谐振腔起着重要作用。引力波探测灵敏度的提高要求:增加干涉仪的臂长,提高入射激光功率。在不增加干涉仪尺寸时增加干涉仪有效臂长的方法是采用光学谐振腔;不增加激光器输出功率的条件下提高干涉仪入射功率的方法仍然是使用光学谐振腔。为了提高系统的效率,各谐振腔之间的模式匹配是十分重要的。模式失配将引入背景噪声,降低探测器的实际灵敏度。基于谐振腔理论发展起来的自动准直控制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光学谐振腔在现代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测技术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此外 光陀螺本身便是一个环形激光器。在此环形激光器中运行的是高斯光束。 而光陀螺拍频的萨奈克公式是在将光波近似为理想平面波时求得的。由于高斯光束传播附加相位移动的存在,萨奈克光陀螺拍频公式中具有一个修正项。 此外历史上遗留下没有解决的某些问题将在本书中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 (1)附加相位移动出现的物理原因。 在谐振腔衍射理论中考察的场均为稳态场。在求解稳态波方程时,波的角频率(从而频率)是预设的常数。附加相位移动的出现表明腔内电磁波的波长改变了,从而腔内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改变了。因为麦克斯韦方程是相对论框架下的,电磁能量的传播速度不能超过光速c。由此又解决了高斯光束的两种附加相位表达式即科杰尼克-李表达式和另一个表达式正确性的判断问题。因为由科杰尼克-李表达式求得的电磁能量谐振腔轴线方向的传播速度是亚光速的。而由另一个表达式求得的电磁能量的传播速度是超光速的。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另一个表达式物理上是不对的。 (2)本征模式正交性问题。 我们知道,谐振腔本征模是由谐振腔积分方程确定的。谐振腔积分方程具有一个复对称积分核。它的本征函数应该是复对称正交的。事实上,人们求得的矩形谐振腔的本征函数,例如厄米-高斯函数,确实满足复对称正交条件。然而,人们求得的圆形谐振腔的本征函数却不是复对称正交,而是厄米正交的。研究表明谐振腔积分方程具有多个本征函数系。这些本征函数系可分为两类:基本本征函数系和派生本征函数系。基本本征函数系是复对称正交的。派生本征函数系可以是任意正交的。圆形谐振腔的本征函数不满足复对称正交条件这件事表明:人们求得的圆形谐振腔本征函数系是派生本征函数系,而不是基本本征函数系。本书求得了圆形谐振腔的基本本征函数系,并发现此本征函数对于角向指标(除去00模外)是两度简并的。 在这种情况下,本 作者尝试向读者提供一本涵盖宽阔,分析深透,理论成熟的光学谐振腔及其重要应用的专著 。希望本书能够满足读者更新知识,澄清误解的需要。 本文摘选自 方洪烈 著 《 光学谐振腔与引力波探测 》 一书序言。该书 详细地阐述了研究光学谐振腔的几何分析、衍射理论和正则理论。以正则理论为基本工具,系统地研究了各种类型光学谐振腔的模式结构,分析了各种扰动引起的模式畸变,并介绍了各种选模技术。 《 光学谐振腔与引力波探测 》详细地介绍了几种用于引力波探测的光学干涉仪,阐述了光学谐振腔在激光干涉法引力波探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了它们的传递函数,比较了各种干涉仪的性能,深入介绍了几种恰当使用光学谐振腔以提高探测灵敏度的措施,如干涉仪有效臂长增长技术、有效输入功率增强技术、有效减小背景噪声的模式匹配技术。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或“科学出版社”公众号
62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与人生 | 王大珩:他用“光”改变中国
热度 9 sciencepress 2014-10-28 08:44
王大珩, 江苏吴县人。著名光学专家, 中国近代光学工程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 1994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36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8 ~1948 年在英国学习, 获得硕士学位, 在应用光学及光学玻璃科学研究工作中有重要成就。回国后为国防现代化研制各种大型光学观测设备, 为中国的仪器仪表事业及计量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0 世纪50 年代创办了中国科学院仪器馆, 以后发展成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任所长, 领导该所历时30 余年。早期与龚祖同一起研制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 并领导研制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 使该所成为国际知名的从事应用光学和光学工程的研究发展基地。1986 年和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联名, 提出发展高技术的建议(“863” 计划)。还与王淦昌联名倡议, 促成了激光核聚变重大装备的建设。提倡并组织学部委员主动为国家重大科技问题进行专题咨询, 1992 年与五位学部委员倡议并促成中国工程院的成立。1985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 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99年9月18日,在“两弹一星”表彰大会上与江泽民同志握手 创建光学科研基地 1951 年, 王大珩接受中国科学院聘请筹建科学仪器研制机构。经他在东北地区调研并提出建议, 1952 年中国科学院决定在长春成立中国科学院仪器馆。1957 年仪器馆改名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研究所, 1960 年又与机械研究所合并称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 他先后被任命为馆长、所长。该所在他的领导下, 逐步在国内建立起现代光学仪器的各种技术学科基础, 为国家培养并输送了大批光学科技骨干。现在国内知名的光学专家, 有许多都在长春光机所工作过;国内几个光学专业研究所都与长春光机所有渊源关系; 国内有不少光学工厂的前期产品, 都来自该所的科研成果。因此, 长春光机所被赞誉为“中国光学的摇篮”。 1958 年, 长春光机所以研制高精光学仪器和光学玻璃的“八大件一个汤” 而闻名全国科技界。“八大件” 是指1 秒精度大地测量经纬仪、1微米精度万能工具显微镜、大型石英摄谱仪、中型电子显微镜、中子晶体谱仪、地形测量用多倍航摄投影仪、光电测距仪和高温金相显微镜, “一个汤” 是指融化态光学玻璃。这是王大珩创办仪器馆以来所花心血的结晶。这些成果打破了人们当时对精密仪器制造的神秘观念, 对推动中国仪器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他在长春光机所内注重学科的建设, 培养了一批富有朝气的青年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队伍, 奠定了中国光学科研的基础, 也孕育了1961 年中国第一台激光器在这里诞生。 为国防光学工程做出了贡献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 王大珩和他领导的长春光机所转向以国防光学技术及工程研究为主, 先后在红外和微光夜视、核爆与靶场光测设备、高空和空间侦察摄影等诸多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中国第一次核爆炸试验中, 指导改装了普通高速摄影机用于火球发光动态观测; 他为建立国防光学工程的学科基础, 最早在国内领导开展大气光学和目标光学特性研究; 他在太阳模拟器和空间侦察相机的研制中提出了先进的技术方案。特别是靶场光测设备, 他领导了以后多种型号的研制工作。 1980 年5 月, 中国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中, 在王大珩领导下, 长春光机所等研制的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及船体变形测量系统两项光学工程, 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 独立解决了当时世界远洋航天测量的稳定跟踪、定位、标校和抗干扰等技术难题。王大珩在测量船的光学测量布局以及船体摇摆和挠曲变形补偿与实时修正等方面均有重要创造。他对测量船上的观测设备, 在总体布局上提出的一体化建议被采纳, 因此保证了满意的观测效果。 由于王大珩在中国国防光学科研中所做的贡献, 1980 年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 年, “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术” 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王大珩是首席获奖者。 对发展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做出了贡献 1965 年, 王大珩参加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方案制定工作, 任中国科学院地面设备组负责人、总体设计组副组长。他对卫星采用的跟踪体制及地面跟踪系统的具体技术路线, 提出了有见地的看法, 并得到采纳。 1984 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开展中美太空科学与应用合作建议, 王大珩积极支持并参与由国家科委牵头的中美合作相关工作。1988 年春, 以美国为首发起国际空间年(ISY) 活动, 旨在协调各国有关全球环境研究的空间计划, 将保护和改善人类全球生存环境的“行星地球使命计划” 作为国际空间年的首要任务。1989 年, 第44 届联合国大会正式宣布1992 年为国际空间活动年。美方邀请中国参加并作为发起国, 王大珩受命代表中国参加这项工作。中国为此成立了国际空间年中国筹委会(ISY-CPC), 王大珩任主任委员。在任期间, 王大珩不遗余力地联系国内有关利用空间技术的14 个部、委联合工作, 不辞辛劳先后七次出国参加会议, 并促成一系列国际活动。 对发展中国激光科学技术做出了贡献 20 世纪60 年代初, 激光科学在世界上初露锋芒。王大珩预见到新学科的发展前景, 他在承担重大国防任务的同时, 积极支持青年科学家进行激光技术的研究。1961 年9 月, 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诞生于长春光机所。王大珩在激光器的结构设计中起了重要指导作用。1963 年9 月, 中国科学院召开激光工作会议, 会议上提出建立专门研究机构的建议。1964 年, 中国第一个激光专业研究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成立, 他兼第一任所长, 组织并指导了激光科研的深入开展。1980 年以后, 他多次在上海、北京、厦门等地主持国际激光会议, 发表专题演讲“中国激光科学技术的进展”, 受到国际激光界的重视。 “863计划”四位倡议者合影(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 1986 年, 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 中, 他坚持列入强激光技术主题。其后, 国内建立了强激光联合实验室。1989 年初, 基于国际上激光核聚变研究的新进展, 他与几位核科学家及激光专家向国家提出开展激光核聚变研究的建议, 得到中央领导的支持, 使中国成为拥有该类设备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王大珩在以后多次关于强激光的研讨会上, 要求大家重视激光的光束质量问题。他指出:激光的光束质量是核心问题, 追求高亮度, 要求相干性好。这一观点对中国发展高功率激光器起了关键指导作用。几十年来, 王大珩通过领导、参与学术活动, 现场指导, 国际交流, 对中国激光科学、技术与产业的发展, 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2001年2月19日,获863计划特殊贡献先进个人称号(左:杨嘉墀 右:王大珩) 对发展中国遥感、色度、计量及仪器仪表事业做出了贡献 1976 年, 由中国科学院和国防科工委联合组织, 王大珩主持编写了全国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 推动了中国遥感工作的迅速发展。1979 年, 在王大珩的倡议和领导下, 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在长春组织了一次综合性的航空遥感试验, 全国有60 多个单位400 余人参加。其后, 在他的主持下, 实施了“地球资源光谱信息及其应用”研究计划。由中国十多个单位参加的全国范围野外测试历时三年, 完成了包括岩矿、水体、土壤、植被、农作物等多方面的地物光谱测量。王大珩还参与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建设, 他对地面站的选址定点、机房建设、人才培养、运营服务等多方面提出指导建议, 为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系统成为国家空间信息的基础设施和全国广大遥感用户重要的技术支撑体系做出重要贡献。 早在留英期间, 王大珩曾学习色度学, 回国后他一直关注中国色度学应用于国民经济中的诸问题。20 世纪70 年代初, 中国着手发展彩色电视广播事业。为培养彩电专业人员, 1973 年广播事业局在长春及西安举办了彩色电视学习班。王大珩为此编写了《彩色电视中的色度学问题》一书, 向全国几十个单位近百人讲授了色度学原理, 指导设计了彩色电视摄像机中的分色棱镜, 解决了当时彩色电视中的彩色复现问题。他还一直关心建立中国色度标准。1988 年, 在他的积极倡导下, 国家成立全国颜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他任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1994 年, 由他主持的“中国颜色体系问题研究” 课题组制定的《中国颜色体系》、《中国颜色体系样册》正式通过国家标准审查, 并作为国家标准公布实施。在他的倡议和推动下, 《国旗国家标准》、《国旗颜色标准样品》等国家标准快速制定、制作完成。 王大珩还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20 世纪50 年代, 国家计量局初建, 他被聘为技术顾问。当时他在仪器馆, 指导开设了光度、温度、长度、电学等计量基准研究课题, 多次代表国家计量局出国考察。后来成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时, 长春光机所前期的计量研究工作成了计量院某些工作的基础。1977 年, 中国参加国际米制公约组织, 王大珩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计量大会和国际计量委员会工作。1979 ~1992 年, 他连任三届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 达13 年之久。1978 年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成立, 他当选为副理事长, 1983 年当选为理事长, 1989 年被推举为名誉理事长。王大珩多次呼吁加强计量的基础研究, 在他的倡导下, 成立了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组建的计量测试高技术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所开展的多项计量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王大珩特别关心中国仪器仪表事业的发展。早在1956 年国家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时, 他是仪器仪表事业规划的主要执笔人, 并任国家科技委员会仪器仪表专业组组长。1979 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成立后, 王大珩曾担任过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他曾组织专家向国家提出“关于加快仪器仪表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他积极指导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组办多国仪器仪表学术会议暨展览会(MICONEX)。多年来MICONEX 在国内成功举办, 已发展成为享誉国际仪器仪表界的知名盛会。2000 年, 王大珩再次与专家们联名向国务院领导提出加快仪器仪表工业发展的建议。“两部一委” 为落实这些建议组成专家调查团, 深入调查国内仪器仪表行业现状。王大珩当时已85 岁高龄, 不辞辛劳地完成上海、浙江、重庆等地的调查研究, 并指导写出了《加快我国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对中国仪器仪表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方案提出了详细建议, 为2001年国家制定第十个五年计划发展纲要及2003 年国家制定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王大珩曾精辟地指出: 仪器仪表是对物质世界的信息进行采集、测量、处理与控制, 是保证安全生产与规模化生产的技术手段和基础设施, 是信息产业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仪器仪表的这个准确定位, 对发展科学技术及国民经济乃至国防建设都具有战略意义。 热心科技教育事业 王大珩热心教育事业, 特别关心国内光学专业人才的培养。1952 年, 他建议在大学设立光学仪器专业, 浙江大学光学仪器系就是这样最早在国内成立的。1958年, 王大珩倡导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光学专业高等院校———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后为长春理工大学), 并兼任院长, 他亲自制定教学大纲, 讲授普通物理、近代物理等课程。1978 年, 王大珩受中国科学院委派, 筹办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后为哈尔滨理工大学), 兼任校长。王大珩虽然长期在研究所而不是在学校工作, 他同样是桃李满天下, 得到过他的工作指导和学术上受过他的教益的人, 遍布全国。 王大珩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 注重学术思想的启发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成材率很高。他负责筹建仪器馆之初, 从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分配来他当年教过的五名学生, 经实践工作中培养, 后来都成为光学界知名的学术带头人。优秀的青年科学家蒋筑英是王大珩20 世纪60 年代初培养的研究生。80 年代, 王大珩虽然年事已高, 领导工作繁忙, 仍不遗余力地指导博士研究生。在选定研究课题上, 他十分注意理论和实践并重。他对学生的论文审阅修改, 详尽而严格; 对曾是自己提出的新概念、新思想等内容, 从不计较个人署名。他曾为长春光机所和清华大学培养博士研究生10 余名。1984 年5 月, 参加全国人大第六届第二次会议期间, 联名提出设立“教师节” 的议案; 1997 年春, 与一些光学专家建议将光学工程学科专业设置为一级学科, 得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此后, 全国有近百所高校设立光学工程学科。 创建中国光学学会 1979 年, 王大珩与几位科学家倡议, 创建光学科技工作者学术团体。1979 年12 月中国光学学会在北京成立, 王大珩当选为光学学会首任理事长, 并在大会做“我国光学科学技术的若干进展” 的报告, 回顾了中国光学科技成长的历史, 提出了今后发展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其中关于加强光学和应用光学的基础与开发研究,改革管理体制等观点具有指导意义。 王大珩是中国光学界的组织领导者, 得到全国光学科技工作者的拥护和爱戴。他连续担任中国光学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长, 创办《光学学报》并任第一届主编; 通过学会组织国际学术会议, 加速中国光学科技和学术水平的提升。他作为国家科委光学与应用光学学科专家组组长, 主持制定历次全国光学发展规划。为使学会加盟国际学术组织, 他多次率领中国光学专家参加国际光学委员会(ICO) 大会,1987 年中国正式成为国际光学委员会成员, 为中国光学走向世界做出了努力。2005 年8 月, 国际光学委员会在长春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十届大会, 彰显了中国光学的成就。 为国家科技决策咨询 1983 年, 王大珩从长春调往北京, 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为了发挥学部对国家重大科技问题的咨询作用, 他积极倡导学部委员就国家重大科技问题提出咨询性建议, 得到各学部的赞同和主席团的支持。这些咨询建议, 往往由于超脱部门利益, 又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 大多得到高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这期间他的社会活动频繁, 除担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外, 他的科技活动已旁及技术科学的航空、航天、能源等许多领域。他提出的许多战略性建议, 得到中央领导与政府有关部门的采纳和实施, 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他提出的一些主要建议:关于发展国家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关于倡议建立中国工程院的建议、关于发展中国大型飞机的建议。 本文摘编自 金国藩 主编《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信息科学与技术卷 第一分册)》,本系列学术成就概览总主编 钱伟长 。 一起阅读科学!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或“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4923 次阅读|8 个评论
走近灰色系统论
sciencepress 2014-10-21 14:59
现代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出现了高度综合的大趋势,导致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系统科学学科群的涌现。系统科学揭示了事物之间更为深刻、更具本质性的内在联系,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整体化进程;许多科学领域中长期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随着系统科学新学科的出现迎刃而解;人们对自然界和客观事物演化规律的认识也由于系统科学新学科的出现而逐步深化。20世纪40年代末期诞生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产生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分形理论以及70年代中后期相继出现的超循环理论、动力系统理论、混沌理论等都是具有横向性、交叉性的系统科学新学科。 在系统研究过程中,由于系统内外扰动的存在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人们所获得的信息往往带有某种不确定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各类系统不确定性的认识逐步深化,对不确定性系统的研究也日益深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多种不确定性系统理论和方法被相继提出。 1982年,中国学者邓聚龙教授创立的灰色系统理论,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新方法。该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少数据”、“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挖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少数据”、“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灰色系统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1933年,邓聚龙出生于湖南省涟源县。他1955年华中工学院电机专业毕业后留校,转到自动控制工程系任教。读书期间,他十分重视数学课程的学习,并注意跟踪数学及相关科学领域的新思想、新发现,这无疑为他后来从事多变量系统控制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5年,邓聚龙基于对国产T61 K 重型机床进给系统控制的科学实验,提出了“多变量系统去余控制理论”。他撰写的题为“多变量线性系统并联校正装置的一种综合方法”的学术论文在《自动化学报》第3卷第1期发表后,当时的苏联科学院对他的研究成果作了摘要介绍。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美国召开的控制理论国际会议上,“多变量系统去余控制”被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方法给以肯定。 1965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扎德(L. A. Zadeh)教授提出了模糊集系统理论。邓聚龙开始积极关注扎德教授的工作,后来应邀担任过多种模糊数学期刊的编委。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风起云涌。为服务改革发展大计,邓聚龙教授在“经济系统预测、控制问题”研究方面投入了较多的精力。面对大量“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一类不确定性系统,如何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描述其运行行为和演化机制?邓聚龙教授和他的同事进行了十分艰辛而又卓有成效的探索。 1982年,北荷兰出版公司出版的《系统与控制通讯》(Systems Control Letters)杂志刊载了中国学者邓聚龙教授的第一篇灰色系统论文“灰色系统的控制问题”(The Control Problems of Grey Systems)(Deng Julong,1982);同年,《华中工学院学报》刊载了邓聚龙教授的第一篇中文灰色系统论文“灰色控制系统”(邓聚龙,1982)。这两篇开创性论文的公开发表,标志着灰色系统理论这一新兴横断学科的问世。当时的《系统与控制通讯》主编、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布洛基(R.W. Brockett)教授转给邓聚龙教授匿名审稿人对“灰色系统的控制问题”一文的评价:”这篇文章所有内容都是新的,灰色系统一词属于首创”,充分肯定了邓聚龙教授的创造性工作。 灰色系统理论诞生后,立即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广大实际工作者的积极关注,不少著名学者和专家给予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许多中青年学者纷纷加入灰色系统理论研究行列,以极大的热情开展理论探索及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工作。灰色系统理论在众多科学领域中的成功应用,尤其是在全国各地经济区划和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和制订过程中的大量应用,使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奠定了一门新学科的学术地位,其蓬勃生机和广阔发展前景也日益为社会各界所认识。 2007年,在首届IEEE灰色系统与智能服务国际会议上,邓聚龙教授荣获灰色系统理论创始人奖;2011年,在系统与控制世界组织(WOSC)第15届年会上,邓聚龙教授当选系统与控制世界组织(WOSC)荣誉会士(Honorary Fellow)。 社会、经济、农业、工业、生态、生物等许多系统,是根据研究对象所属的领域和范围命名的,而灰色系统却是按颜色命名的。在控制论中,人们常用颜色的深浅形容信息的明确程度,如艾什比(Ashby)将内部信息未知的对象称为黑箱(Black Box)。这种称谓已为人们普遍接受。再如在政治生活中,人民群众希望了解决策及其形成过程的有关信息,就提出要增加“透明度”。我们用“黑”表示信息未知,用“白”表示信息完全明确,用“灰”表示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相应地,信息完全明确的系统称为白色系统,信息未知的系统称为黑色系统,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的系统称为灰色系统。 请注意“系统”与“箱”这两个概念的区别。通常地,“箱”侧重于对象的外部特征而不重视其内部信息的开发利用,往往通过输入输出关系或因果关系研究对象的功能和特性。“系统”则通过对象、要素、环境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变化规律研究其结构、功能、特性。 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对象是“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少数据”、“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运用灰色系统方法和模型技术,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人们能够开发、挖掘蕴含在系统观测数据中的重要信息,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正确描述和认识。 “信息不完全”是“灰”的基本含义。从不同场合、不同角度看,还可以将“灰”的含义加以引申。 灰色系统的基本原理 差异信息原理 “差异”是信息,凡信息必有差异。 我们说“事物A不同于事物B”,即含有事物A相对于事物B之特殊性的有关信息。客观世界中万事万物之间的“差异”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基本信息。 信息I改变了我们对某一复杂事物的看法或认识,信息I与人们对该事物的原认识信息有差异。科学研究中的重大突破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信息,这类信息与原来的信息必有差异。信息I的信息含量越大,它与原信息的差异就越大。 解的非惟一性原理 信息不完全、不确定情况下的解是非惟一的。 “解的非惟一性原理”在决策上的体现是灰靶思想。灰靶是目标非惟一与目标可约束的统一。比如升学填报志愿,一个认定了“非某校不上”的考生,如果考分不具有绝对优势,其愿望就很可能落空。相同条件对于愿意退而求其“次”,多目标、多选择的考生,其升学的机会更多。 “解的非惟一性原理”也是目标可接近、信息可补充、方案可完善、关系可协调、思维可多向、认识可深化、途径可优化的具体体现。在面对多种可能的解时,能够通过定性分析,补充信息,确定出一个或几个满意解。因此,“非惟一性”的求解途径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求解途径。 最少信息原理 灰色系统理论的特点是充分开发利用已占有的“最少信息”。 “最少信息原理”是“少”与“多”的辨证统一,灰色系统理论的特色是研究“少数据”、“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其立足点是“有限信息空间”,“最少信息”是灰色系统的基本准则。所能获得的信息“量”是判别“灰”与“非灰”的分水岭,充分开发利用已占有的“最少信息”是灰色系统理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认知根据原理 信息是认知的根据。 认知必须以信息为依据,没有信息,无以认知。以完全、确定的信息为根据,可以获得完全确定的认知,以不完全、不确定的信息为根据,只能得到不完全、不确定的灰认知。 新信息优先原理 新信息对认知的作用大于老信息。 “新信息优先原理”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信息观,赋予新信息较大的权重可以提高灰色建模、灰色预测、灰色分析、灰色评估、灰色决策等的功效。“新陈代谢”模型体现了“新信息优先原理”。新信息的补充为灰元白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新信息优先原理”是信息的时效性的具体体现。 灰性不灭原理 “信息不完全”(灰)是绝对的。 信息不完全、不确定具有普遍性。信息完全是相对的、暂时的。原有的不确定性消失,新的不确定性很快出现。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通过信息的不断补充而一次又一次地升华。信息无穷尽,认知无穷尽,灰性永不灭。 本文摘编自刘思峰等著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7版)》 ,该书 为灰色系统丛书的首部著作,已经出版发行,丛书其他著作将陆续推出,这套丛书将成为灰色系统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作者简介: 刘思峰,男,1998年华中理工大学系统工程专业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席学科带头人、灰色系统研究所所长。是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和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苏省科技思想库、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团队首席专家。 主要从事“灰色系统理论”、“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成长”和“复杂装备研制管理”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担任IEEE灰色系统委员会主席、IEEESMC江苏-南京分会主席、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灰色系统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江苏省管理学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协决策咨询专家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务。2008年当选系统与控制世界组织荣誉会士(Honorary Fellow)。2013年入选欧盟委员会第7研究框架玛丽·居里国际智力引进计划Fellow。 成为从全球数千名优秀学者中选拔的184位杰出学者之一。“玛丽·居里国际智力引进行动计划”是欧盟针对成员国之外的优秀人才实施的专项资助计划,目的是吸引欧洲以外的优秀学者到欧洲开展研究、传播、交流活动,并进一步发展双方互惠的科学研究合作关系。 一起阅读科学 !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 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白春礼调研科学出版社
sciencepress 2014-10-20 16:29
10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一行到科学出版社进行视察调研,邓麦村秘书长陪同调研。   正逢科学出版社成立60周年,在其修葺一新、古色书香的四合院里,白春礼参观了科学出版社60年社史展览,并与科学出版社负责人、中层干部进行了座谈。   在座谈会上,科学出版社社长林鹏介绍了科学出版社60年来的发展历程、基本情况和下一步工作重点。作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科学出版社60年来经过几代科学人的辛勤耕耘,坚持和发扬“三高”、“三严”的优良传统,锻造了科学出版的优秀品牌。面对科技创新和出版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科学出版社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下阶段发展战略,加快了从传统出版企业向信息服务机构、向知识传播型企业转型的探索,致力于打造“中国科技出版旗舰”。   白春礼指出,科学出版社和中国科学同行,为我国科技进步、知识传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肯定了出版社这几年的经营工作业绩,以及全体干部职工所做的积极努力。   白春礼进一步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到中科院视察工作时,提出了“四个率先”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科技出版毫无疑问是科技智库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将体现一个国家的科技产出和科技思想,是国家科技软实力的象征。   白春礼对科学出版社的未来发展提出三条要求:   第一,科技期刊人才要“引进来”和“走出去”。未来科技出版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希望出版社考虑在关键岗位引进一些有科技出版经验的优秀人才,支持干部职工到国外去学习出版运作的国际经验。   第二,要创新科技期刊集团化经营模式。中国科技期刊数量庞大,但仍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集团化发展将是中国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希望出版社加强期刊的开放合作,形成合力打造“旗舰”。   第三,要加快科技出版发展数字化。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的信息技术为科技出版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希望出版社对行业发展的把握具有高度前瞻性,积极与信息产业公司开展紧密合作,加快科技出版数字化的步伐。   白春礼希望科学出版社在已有基础上,加快发展步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真正实现“中国科技出版旗舰”的目标。   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陪同调研。 白春礼讲话 参观科学出版社60年社史展览 座谈会现场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1437 次阅读|0 个评论
遗传标记
sciencepress 2014-10-14 09:28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检测动植物遗传多样性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即遗传标记。 与其他标记方法相比, 遗传标记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广义的遗传标记(molecularmarker)是指可遗传并可检测的蛋白质或DNA 序列。蛋白质标记主要包括同工酶及等位酶。狭义的遗传标记概念只是指DNA 标记,而这个界定现在被广泛采纳。目前,许多新的DNA 分子标记技术迅速发展;同时分析遗传学数据的统计方法及应用软件也相应发展起来,并结合到生态学研究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下面将按照遗传标记的发展历史逐一进行简要介绍。 同工酶和等位酶 同工酶(isozyme)指机体内催化同一反应的,但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酶,由不同基因位点所编码。等位酶(allozyme)指同一基因位点上不同等位基因编码的同一种酶的不同分子型。由于酶是由基因编码且通常不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饰变,其氨基酸组成变化能很好地代表DNA 分子的变化,表明等位基因和位点变化的存在,所以对酶进行分析可以间接揭示生物种群遗传结构,检测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也可鉴别不易从形态学上区分出来的物种或亚种。在电场作用下,不同分子结构的酶在凝胶中的迁移率不同,所以目前通常使用电泳来检测同工酶和等位酶的变异。但相对于DNA 遗传标记方法而言,它取材要求严格,酶活性可能受生理和环境状态影响,信息量偏低,所以进入20 世纪90 年代,由于各种核酸研究方法的普及,就整个分子系统学研究领域来看,酶电泳的应用大为减少,但研究水平却在不断提高,至今仍然是快速调查群体水平变异的有效方法之一。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作为分子标记是由Botstein 等提出来的,也是最早用于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的DNA分子标记。RFLP 技术的原理是检测DNA 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形成的特定DNA 片段的大小。因此凡是可以引起酶切位点变异的突变如点突变(新产生和去除酶切位点)和一段DNA 的重新组织(如插入和缺失造成酶切位点间的长度发生变化)等均可导致RFLP 的产生。此技术及其从中发展出来的一些变型均包括以下基本步骤:DNA 的提取、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DNA、用凝胶电泳分开DNA 片段、把DNA 片段转移到滤膜上、利用放射性标记的探针显示特定的DNA 片段(通过Southern 杂交)、分析结果。但RFLP分析对样品纯度要求较高,样品用量大,且RFLP 多态信息含量低,多态性水过分依赖于限制性内切酶的种类和数量,加之RFLP 分析技术步骤烦琐、工作量大、成本较高,所以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通常只用于种类鉴定或种内种群间的遗传进化研究,很少用于种上阶元的系统学研究。 DNA 指纹图谱 DNA 指纹分析技术是Jeffrey 等(1985)在对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遗传标记方法。该技术运用小卫星或微卫星DNA 序列为探针,与酶切后的基因组DNA 的凝胶电泳谱带杂交,产生出包含许多谱带的杂交图谱,且不同个体间杂交图谱千差万别,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因此,这种杂交图谱被称为DNA 指纹(DNA fingerprint)图谱。魏辅文等(2002)采用DNA 指纹图谱方法,对小熊猫(Ailurus fulgens)的种内遗传和亚种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川西亚种所有个体在分子质量约为8.4kb 处均有一条指名亚种不具有的共有谱带,指名亚种所有个体则在分子质量约为1.8kb 处具有另外一条川西亚种不具有的特有谱带。且这两条谱带可通过双亲遗传给子代。说明此共有谱带可分别作为区分小熊猫川西亚种和指名亚种的特征带。 基于聚合酶链反应的分子标记 1971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Khorana 教授最先提出聚合酶链反应,即PCR(polymerasechain reaction)技术的雏形,并发表一系列文章阐明其基本原理。美国Cetus 公司人类遗传研究室Kary Mullis 及其同事于1985 年发展了PCR 技术并使之成熟。1987 年Kary Mullis 等完成了PCR 自动化操作装置,使PCR 技术进入实用阶段。由于PCR 技术的出现,研究者可以对特定的DNA 序列进行扩增和分析,大大促进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随着PCR 技术的出现,近年来已发展起以PCR 为基础的多种分子标记技术。这些技术的优势在于易于操作,灵敏度高,有的技术还可在对目的物种无任何分子生物学研究基础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分析。当前应用较多的几种分子标记技术有如下几种: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 2.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 3. 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 4. 微卫星(microsatellite DNA)标记 5. Y 染色体微卫星位点(Y-chromosomal microsatellite) 6. 简单重复序列区间扩增多态性(ISSR)技术 基于DNA 序列分析的分子标记 1. 线粒体DNA 2. 线粒体核糖体RNA基因 3. 调控区序列 4. 蛋白质编码基因 5. 植物叶绿体DNA分子标记 6.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标记 7. 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 以上所介绍的标记多数在进化上属于中性的,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出现了以功能基因研究为主的一些选择性标记,如食性基因、视觉基因和毛色基因等逐渐应用到物种的适应性进化机制的研究当中。 本文摘选自 蒋志刚、马克平 主编 的 《保护生物学原理》。 一起阅读科学!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或“科学出版社”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琥珀——大自然的时空飞梭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4-10-13 09:10
每一个喜爱化石的人,都曾梦想过有朝一日能够坐上时光机器,回到遥远的过去,亲眼看看那些远古的生命,看看当时的环境与今天差别何在。穿越时空对于今天的我们实在太过遥远,然而,一种精美保存的特殊化石却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带来远古世界的真实情景。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回到过去,但是有一种化石却能够像时光飞梭一样,把过去带到我们眼前,这就是琥珀。在其深沉的光泽之下,保存着千万年前的生命,真实地呈现出了昔日的生命世界。 什么是琥珀 琥珀是一种很轻的有机物,通常透明,呈黄色或橙色。琥珀很容易雕刻和抛光,这使它成为了珠宝领域中一种常见的材料。琥珀是树木的树脂变成化石的结果,这些树脂往往通过树皮而流出,但却是在树木的心材部分形成的。树脂不同于在树木的心材中运输各种营养物质的树液。树脂通常能够封锁住树皮中的孔隙,从而保护树木本身。树脂本身具有防腐的性质,可以保护树木使之免生疾病,另外也很黏稠,可以胶结住那些啃食树皮或在树皮上钻孔的昆虫的颚。有些类型的树木可以产生大量树脂,特别是在树皮裂口或枝条折断处。渗出的树脂呈团状,或如石钟乳一般滴下,或顺着树干流下。通常树脂在渗出时,就有昆虫被裹挟,卷入到这种黏稠的物质之中了。这些树脂最终落到了地上,融入了土壤和沉积物中,经历了数百万年之后,最终化石化,成为了琥珀。融入其中的昆虫或其他生物都被良好地保存了下来。 不同类型的树木能产生不同类型和数量的树脂。松柏类植物以及某些特定的乔木型被子植物能产生大量树脂,尤其是在天气炎热的季节,而且高温还使树脂不再黏稠。在炎热的日子里,甚至可以看到成团的树脂从树皮的裂缝中缓缓流出,沿着树干缓慢淌下。这种情况很像是沿着蜡烛边缘缓缓流下的蜡液,只是并没有那么快而已。并非所有的树脂都能形成琥珀,大部分树脂滴落后都会腐烂。现代树木中,只有两类树木的树脂性质稳定,足以经历漫长的时间长河,变成化石琥珀。这两类植物分别是分布于东非和中、南美洲的豆科植物孪叶豆以及新西兰的南方贝壳杉。贝壳杉产生的树脂被称为贝壳杉胶,尽管它并不是真正的树胶。 琥珀是如何形成的? 树脂变成琥珀主要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这个过程被称为琥珀化。树脂中含有多种挥发性物质,如油脂以及多种酸和醇,其中包括具有独特树脂味道的芳香族化合物——两种著名的、异常芳香的树脂就是乳香和没药。这些挥发物从树脂中散发而出,树脂亦随之变硬。其后树脂要经历一个聚合作用的过程,其有机分子形成更大的聚合物。此时,变硬的树脂即为柯巴脂。柯巴脂进入土壤和沉积物中之后,能存留很长时间。柯巴脂继续发生聚合作用,失去挥发组分。当柯巴脂完全聚合后,不再具有任何挥发物时,就成为了惰性的琥珀。 科学家们认为,在树脂变成琥珀的过程中,时间是相当重要的因素,据估计,琥珀化的过程要持续200 万~1000 万年的时间。然而,琥珀化似乎还涉及其他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因素。世界上大多数琥珀都不是在其目前的产地所形成的——它们大都经历了土壤的侵蚀、河流的搬运后,再沉积在别处。比如,有1200 万年历史的婆罗洲琥珀,就产于砂质和黏土质的深海沉积物中。婆罗洲化石化的树脂完全嵌在砂岩层中,是毋庸置疑的琥珀。不过,产在黏土层中的树脂仍然含有一定的挥发组分,也就是说,它们仍属于柯巴脂。可见,保存树脂的沉积物类型对于琥珀的形成比时间因素要重要得多。但是目前尚不清楚树脂与水和沉积物之间的具体化学作用。 化学性质 琥珀是一种无定形的、聚合态的玻璃,其中的聚合物是萜类环链。一种常见的萜类物质就是松节油,它是一种从树脂中提取出来的挥发性液体,是常用的有机溶剂。琥珀通常含有约79% 的碳、10% 的氢和11% 的氧,也含有少量的硫。琥珀可不完全溶解于有机溶剂中,但是与大多数醇类不起反应。 物理性质 琥珀的莫氏硬度是2~3,也就是说,琥珀并不很硬(与指甲差不多),可以轻易打磨。琥珀的比重(相对密度)是1.04~1.10,只是稍微比水重一点而已(水的比重是1.00)。部分琥珀含有气泡,这降低了它的比重,使它能够漂浮在水中。因此,琥珀可以轻易地经历河流和浪潮的搬运。琥珀的熔点是200~300℃。但琥珀在熔化前就会变黑、变焦。在紫外光下琥珀会呈蓝色荧光,摩擦时琥珀会产生静电。琥珀摸起来温暖,破损处的断口具有环状纹路,类似于贝壳表面的样子。 外观特征 琥珀常被用于制作珠宝,其中包裹着昆虫或其他物质的琥珀很受欢迎,庞大而罕见的琥珀则更受欢迎。因此,琥珀价值高昂,而且常被造假。不过,假琥珀往往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无需进行破坏性测试,很容易就可以从外观上鉴别出来。 大量现代琥珀珠宝中都具有一些被称为星芒的圆盘放射状裂隙,它们是在加热和冷却琥珀的过程中形成的。带有星芒的绿色琥珀珠宝近来变得越发普遍,但其颜色并不是天然的。这种琥珀可能在高温下被放置在了可以使其改变颜色的高压气体中;或其背面被烤焦或涂黑,固定在银质底座之后,也可呈现出绿色。星芒对于真琥珀来说是很好的一项证据,但是近年来一些造假者也有办法能在塑料上造出类似的裂隙。 仅有几毫米长的昆虫内含物可能是真的,因为琥珀中具有小昆虫是很普遍的。标志波罗的海琥珀的天然特征,是含有栎树花朵的茸毛,以及在黑色裂隙中填充的微小黄铁矿晶体。波罗的海琥珀中的大型昆虫通常都不完全地包裹着一层白色物,那是昆虫腐烂造成的。这些特征都表明了这些标本的真实性。但并不是说,不具有这些特征的琥珀就是假的,因为很多琥珀完全透明,毫无任何内含物。 依靠雕刻或钻孔进行造假,即把一块真琥珀挖空后再嵌入一些物质,这种方式通过肉眼就可以鉴别出来。只要对周围的琥珀做下测试便可检验其真假。并且这些填充的内含物通常很大(长度超过10 mm)。掌握一些现代动物和琥珀动物类群差别的知识有助于识别这种形式的造假,因为只有极少数几种琥珀中的昆虫还生活在现代——其余的都灭绝了。造假的内含物都是现代物种,而通常只有专家才能分辨。如果琥珀曾被切开、挖空,利用显微镜仔细观察应该能分辨出琥珀中的人为切面。然而,琥珀中也有一些天然断裂和错面看起来与人为切面很相似。 压塑琥珀,或者被称为合成琥珀,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珠宝中很常见,常被用来制作烟斗的烟管。合成琥珀是利用高温高压将众多小而碎的琥珀融合在一起而得到的。其可以是透明或混浊的,也可以是透明中伴随着混浊的旋涡,颜色通常多种多样。黄色和橙色的合成琥珀与纯粹的琥珀非常难以分辨。合成琥珀并不能称得上是伪造琥珀,因为它们是由真正的琥珀造出来的。 本文摘选自 安德鲁·罗斯 著, 徐洪河、刘晔、王博 译著的 《 琥珀——大自然的时空飞梭 》。 琥珀是非常特殊的化石,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琥珀是绝佳的研究材料,对于爱好者来说,琥珀是媲美珠宝的珍藏。本书的作者和译者都是卓有成就的古生物学家和昆虫学家,他们汇集了国内外著名博物馆以及琥珀收藏者的资料,通过240余幅精美的图片,详细讲述了琥珀的来龙去脉,特别是其中蕴藏的种种美妙生物。本书是迄今为止对琥珀最详细而全面的科普性介绍,希冀读者能够通过本书,穿越上千万年时光,一窥当时生命的究竟。 通过本书,您将了解:琥珀是如何形成的,在哪里可以发现琥珀,以及如何区分真假琥珀。本书还阐述了琥珀在科学和艺术领域的多种用途,也探讨了从琥珀昆虫中提取DNA的艰辛过程。对琥珀中蕴藏的各种生物,本书还给出了许多精美的照片、图示以及必要的识别要点用于帮助鉴定。本书包含大量精美的琥珀图片,汇集了众多重要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的琥珀藏品。另外,书末还专门介绍了关于中国抚顺琥珀和缅甸琥珀的最新资料,对于琥珀爱好者来说,还提供了简单的分类体系,以及手工打磨琥珀的方法。通过本书,希望您能了解更多新知,并发现这种神奇物质中所蕴含的奇妙与美好。 一起阅读科学!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或“科学出版社”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058 次阅读|12 个评论
闵恩泽:不断创新,甘作奉献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4-10-11 10:11
闵恩泽(1924 ~ ), 四川成都人。石油化工催化专家,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 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中国绿色化学的开拓者。1980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 世纪60 年代参加磷酸硅藻土叠合、铂重整、小球硅铝裂化、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的研制, 奠定中国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的基础;70 年代倡导分子筛裂化催化剂、一氧化碳助燃剂以及钼镍磷加氢催化剂等的研发、生产和应用;1980年以后,指导开展新催化材料和新反应工程的导向性基础研究,包括非晶态合金、负载型杂多酸、纳米分子筛以及磁稳定床、悬浮床催化蒸馏等;90年代开拓中国绿色化学领域,指导化纤单体己内酰胺成套绿色制造技术的开发。21世纪以来 指导建设生物炼油化工厂,研发从农林生物质可再生资源生产生物柴油及化工产品。科研成果大多已工业化, 有些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曾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和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获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世纪,化学工业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国际科技界已经提出,化学工业在21世纪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是开发从源头根治环境污染的绿色化学技术。 1995年,已年过七旬的闵恩泽率先进入绿色化学领域,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绿色化学与技术——推进化工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院士咨询课题组组长。结合国内情况,咨询组提出了发展绿色化学与技术、消灭和减少环境污染源等7条建议。同时,他逐步将自己在石油化工催化方面的科研活动引上了绿色化学化工之路。 1997年,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联合资助的“九五” 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与化学反应工程” 正式启动,闵恩泽任项目主持人,他组织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优势研究力量,围绕开发绿色石油化工工艺技术的科技前沿,在新催化材料、新催化反应和新反应工程三方面开展导向性基础研究。 “喷气燃料临氢脱硫醇” 就是利用新催化反应导向性基础研究成果开发的典型绿色炼油工艺技术之一。喷气燃料中的硫醇不仅使油品发出臭味,而且对飞机材质有腐蚀, 还影响燃料的热稳定性。为脱除硫醇, 国外先是采用液体碱催化剂的方法,但排放的废碱对环境污染较大;后又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 尝试开发固体碱催化剂以求缓解污染, 效果仍不明显。为了根治污染问题,利用喷气燃料中的硫醇最易加氢脱除的原理,闵恩泽另辟蹊径,提出低压、低氢/ 油比、低温等缓和条件下加氢脱硫醇的新构思,并在短时间内开发成功喷气燃料临氢脱硫醇(RHSS) 新工艺,使得废渣排放降低99.8%,且显著降低操作费用, 还特别适合从多种原料油生产合格的喷气燃料。目前中国内地利用该工艺,已建成7 套15 万~100万吨喷气燃料的工业装置,年总加工能力420万吨,占国内新建或改建装置加工能力80%的份额。 己内酰胺成套绿色制造技术是运用新催化材料、新催化反应和新反应工程导向性基础研究成果开发绿色石化新工艺的集中体现 中国石化巴陵分公司和石家庄化纤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共花费62亿元人民币,从国外引进两套年产5万吨的己内酰胺生产装置,生产中产生了大量污染物。 2000年前后,由于国外己内酰胺倾销等原因,两套装置年亏损合计近4亿元。2002年,闵恩泽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十条龙” 科技攻关组副组长,利用一系列导向性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绿色技术,策划、咨询、现场指导两套己内酰胺生产装置的绿色化扩能改造。这些技术包括石科院的环己酮氨肟化、磁稳定床加氢、超临界CO2再生催化剂,湖南大学的环己烷仿生氧化和湘潭大学的苯法甲苯法组合工艺等。 改造后, 两套装置分别扩建至年产14万吨和16万吨, 设备改造投资分别为原引进装置的1/4和1/5。2005年,不仅实现了年盈利共2亿元的扭转, 而且消除了废渣、废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己内酰胺成套绿色制造技术作为中国石化的世界领先技术在国内外展览,引起业内生产企业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 在绿色化学的道路上,闵恩泽不仅科技成就丰硕,还于2005 年11月组织筹建中国化学会绿色化学专业委员会,积极推动绿色化学在中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系统的发展绿色化学的学术思想: 促进人类社会, 尤其是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 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发展绿色化学技术需要依靠技术自主创新,利用无毒无害原料和可再生资源, 开发无毒无害催化剂、溶剂以及原子经济反应和高选择性反应, 实现从源头根治环境污染;产品环境友好,可生物降解,回归自然。 2001年起,年近80岁高龄的闵恩泽指导博士生开展生物柴油生产工艺研究。 目前已开发成功了利用餐饮业废油为原料, 环境友好的“近临界醇解” 生物柴油生产新工艺,2008年已建成工业示范装置。 2006年, 他主编出版了《生物柴油产业链的开拓——生物柴油炼油化工厂》 (中国石化出版社),系统介绍了生物柴油产业的现状以及原料、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与发展趋势,提出了发展中国生物柴油炼油化工厂的设想。 为开发以可再生生物资源为原料生产高附加值、可生物降解环境友好专用化学品技术,2008年10月闵恩泽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创建了“恩泽生物质精细化工实验室”,并亲自担任实验室主任, 指导相关基础和应用研究。 2007年,他主持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项目“生物质炼油化工厂——推动能源化工迈上碳水化合物新时代”。通过对国内外生物质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的调研,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建设木质纤维素、淀粉和油料等不同原料类型生物质炼油化工厂的模型、需要开发的关键技术和相应技术开发方向。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中国生物质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撑,推进中国可再生能源研究向可再生资源研究的转变,将中国生物能源化工引领到一个新高度。 1955年,中国只有三座年产各10万吨的炼油厂, 被国外讥为“小茶壶” 炼油,石油炼制催化剂领域是一片空白。 在石油工业部正确决策的引导下, 闵恩泽持续50多年直接参加、指导或组织领导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催化剂研究和开发,为建立和发展齐鲁、长岭、兰州和抚顺四大催化剂厂打下坚实的基础。它们的产品占据国内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为50多家炼油厂的1.5 亿多吨油产品和5000万吨化工原料提供生产上必需的各种催化剂。 石油炼制催化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炼油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炼油厂规模已发展至年产千万吨, 中国炼油能力和催化裂化装置加工能力均列世界第二位。进入21世纪,喷气燃料加氢精制、己内酰胺成套绿色制造技术等,中国首创的绿色炼油和石化新工艺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辛勤工作、不断钻研科学的同时,闵恩泽始终没有忘记积极培养中国科技发展的后继力量。从1987年起,他先后指导了50多名学生, 包括博士生20多名,博士后10多名。 他通过实践认识到, 进行催化剂研究的人才有了, 但真正能够把催化剂从实验室做到工业化的人才还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成长起来。 耄耋之年的他不仅没停止在科研领域的耕耘与播种, 还把自己50多年自主创新的经验和教训写下来, 编撰成《石油化工——从案例探寻自主创新之路》 一书,2009 年1月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所选案例真实生动,容易理解,有助于培养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型人才。 回味多年科研和生产工作的风雨曲折,闵恩泽觉得,要成功,先做人。 他常对学生说,做人首先要勤奋,资历浅陋没关系,只要肯下工夫,花两倍、三倍的时间和精力,总能把事情做好;还要严谨做事,开拓创新。在处事上,要诚信、宽容和谦虚,这样才能团结别人、使自己融入集体,发挥团队的力量,共结硕果。 本文摘编自白春礼 主编《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化学学卷 第四分册)》。概览总主编为钱伟长先生。 一起 阅读 科学 !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902 次阅读|7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9月新书快递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4-10-10 11:43
各位老师,现将科学出版社9月新书整理发布如下,供您参阅选用。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9月新书快递.xls 科学出版社9月新书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学科 出版时间 1 地理教学论 39 曹玮 等 地球科学 16-Sep-14 2 海底构造与地球物理学 98 吴时国,张健 地球科学 22-Aug-14 3 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空间数据共享机制研究 78 范一大等 地球科学 25-Aug-14 4 湖滨带与缓冲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 68 金相灿等 地球科学 28-Aug-14 5 冻土力学 98 马巍,王大雁等 地球科学 12-Sep-14 6 地学景观文化 38 文海家 地球科学 28-Aug-14 7 油气藏调整改造与构造破坏烃量模拟 130 庞雄奇,周新源,向才富,庞宏 地球科学 1-Sep-14 8 中国变性土 158 吴珊眉等 地球科学 1-Sep-14 9 区域综合减灾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 48 胡俊锋等 地球科学 3-Sep-14 10 微波技术(第二版) 49 顾继慧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Jun-14 11 模拟电子电路 48 吴友宇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Sep-14 12 通信原理 48 蒋青,范馨月,陈善学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7-Aug-14 13 电工电子技术(第二版) 49 史仪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8-Aug-14 14 光子晶体光纤熔接与拉锥理论及技术 46.00 毕卫红,付广伟,付兴虎,金娃,齐跃峰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14-9-9 15 超导纳米电子学基础 158.00 Sidorenko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14-9-10 16 纳米技术 光、电及可再生能源 128.00 A A Korkin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14-9-10 17 光电器件半导体纳米结构:加工、表征与应用 148.00 GyuChul Yi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14-9-10 18 生物纳米电子学 138.00 D.Dragoman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14-9-10 19 工程设计制图(第二版) 35 张云辉,潘淑璋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Sep-14 20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 40 武充沛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Sep-14 21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第二版) 48 张鄂,买买提明·艾尼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Aug-14 22 现代机械工程制图 60 戴立玲,袁浩,黄娟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Aug-14 23 现代机械工程制图习题集 39 姚辉学,侯永涛,黄娟,戴立玲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Aug-14 24 轨道交通工程污染控制概论 36 贺玉龙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Aug-14 25 半导体物理导论 42 刘诺,钟志亲,张桂平,陈金菊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5-Sep-14 26 高分子溶液 88.00 (美)寺岗 严(Iwao Teraoka)编著;张广照等译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4-9-4 27 配电网防雷技术 95 李景禄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Sep-14 28 水力旋流器非牛顿流场理论研究 48 梁政,杨琳,任连城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Jul-14 29 活性炭-TiO2复合材料的合成、性质及应用 98 刘守新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2-Aug-14 30 电弧喷涂亚稳态复合涂层技术 100 梁秀兵,陈永雄,程江波,张志彬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Aug-14 31 数据支持与管理的SAS编程技术及实现案例 56 孙玉环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Aug-14 32 精密光学元件先进测量与评价 85.00 程灏波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4-9-9 33 城市水系统与碳排放 68.00 秦华鹏,袁辉洲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4-9-9 34 纳米结构材料及其应用 98.00 Logothe S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4-9-10 35 定向碳纳米管:物理、理念、制作与器件 128.00 任志峰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4-9-10 36 高边坡岩体流变试验与流变理论及工程应用 128.00 张强勇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4-9-11 37 纳米与介观力学 198 赵亚溥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2-Sep-14 38 耦合束团不稳定性测量与抑制 128 王筠华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2-Sep-14 39 超分子组装:结构与功能 138 陈传峰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5-Sep-14 40 探索介科学:竞争中的协调原理 80 李静海,黄文来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5-Sep-14 41 环境微波化学技术 98 王鹏,郑彤,张广山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Sep-14 42 矿区环境高分辨率遥感监测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80 何原荣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4-Aug-14 43 凹凸棒石棒晶束解离及其纳米功能复合材料 168 王爱勤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Sep-14 44 高速铁路通信信号综合防雷技术 98 付茂金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Sep-14 45 地下空间声环境 88 康健,金虹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Sep-14 46 声振模态分析与控制 65 (日)长松昭男等编著;于学华译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5-Sep-14 47 网络环境下代销直供模式的采纳研究——基于电子零售商的实证分析 59 程霞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5-Sep-14 48 综合化学实验 22 郭俊明,叶艳青等 化学 21-Aug-14 49 中学化学疑难问题剖析 29.8 王稼国,李荣强,林海量 化学 3-Sep-14 50 普通化学实验 25 刘霞 化学 22-Sep-14 51 药物生产技术 98 宋小平 化学 11-Sep-14 52 基于内容的音频检索技术 70 周明全,耿国华 机械、自动化 1-Sep-14 53 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实践与题解 33 梁敏 计算机、通信 1-Sep-14 54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 45 周雄,陈国彬 计算机、通信 1-Sep-14 55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程(第二版) 29 刘容,杜小丹 计算机、通信 2-Sep-14 56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42 姚玉开,张华,李新 计算机、通信 3-Sep-14 57 大学计算机基础 39 张新明,姜茸,匡玉兰 计算机、通信 25-Aug-14 58 大学计算机基础案例教程 25 杨柳 计算机、通信 25-Aug-14 59 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教程 30 章伟 计算机、通信 28-Aug-14 60 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版) 35 王端理 计算机、通信 28-Aug-14 61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 24 沈湘芸,沈俊媛 计算机、通信 29-Aug-14 62 计算机应用基础 34 尚庆生 计算机、通信 29-Aug-14 63 自动化导论(第二版) 36 周献中 计算机、通信 29-Aug-14 64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程 22 赵冬梅,张磊,师胜利 计算机、通信 15-Sep-14 65 高级Windows应用程序设计 29.8 李媛,孙阳光,李祥 计算机、通信 15-Sep-14 66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 37 赵冬梅,张磊,师胜利 计算机、通信 16-Sep-14 67 计算机科学导论(第二版) 48 邹海林,柳婵娟等 计算机、通信 19-Sep-14 68 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版)(含光盘) 48 李丽萍,潘战生等 计算机、通信 22-Sep-14 69 计算机文化基础辅导书--上机实验与等级考试 36.00 齐运锋,耿焕同 计算机、通信 2014-9-9 70 阻变存储器——器件、材料、机理、可靠性及电路 60.00 林殷茵,宋雅丽,薛晓勇 计算机、通信 2014-9-4 71 微纳机器人操控系统及其应用 158.00 福田敏男 计算机、通信 2014-9-10 72 严格反馈型非线性系统鲁棒控制及应用(英文版) 85 孙长银,余瑶 计算机、通信 15-Sep-14 73 工业物联网技术及应用 98 王平 计算机、通信 1-Sep-14 74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综合表达方法与实例(含光盘) 48 耿葵花 计算机、通信 3-Sep-14 75 物流企业的空间网络模式与组织机理 138 王成金 经济管理 29-Aug-14 76 经济管理系统仿真综合实验教程 38.00 何旭 经济管理 2014-9-9 77 市场调查与预测(第三版) 34.00 刘红霞 经济管理 2014-9-9 78 《企业内部控制》同步综合练习 38 聂新军 经济管理 16-Sep-14 79 现代物流学同步综合练习 38 冯晖 经济管理 15-Sep-14 80 《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同步综合练习 38.00 邓顺国 经济管理 2014-9-9 81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同步综合练习 38 黄兰秋 经济管理 22-Sep-14 82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同步综合练习 38 刘善敏 经济管理 26-Sep-14 83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报告2014 98 杨善林 经济管理 15-Sep-14 84 胖东来,你要怎么学? 46 王慧中 经济管理 25-Aug-14 85 当代会计评论(第6卷第1期) 52 曲晓辉 经济管理 16-Sep-14 86 房产税在中国:历史、试点与探索 56 侯一麟,任强,张平 经济管理 21-Aug-14 87 资源国国家风险——理论、评估方法与实证 68 李建平,孙晓蕾等 经济管理 27-Aug-14 88 中等收入陷阱的东亚式规避:韩国经验及其启示 60 宋宇,杨佩卿等 经济管理 11-Sep-14 89 物流金融创新:运作与管理 56 冯耕中,何娟,李毅学,汪寿阳 经济管理 15-Sep-14 90 企业复杂性管理—基于Agent建模与仿真的战略性解决方案 96 迈克尔·诺斯等著;陆云波等译 经济管理 17-Sep-14 91 物流供应链管理协同演进与实践 69 马林 经济管理 17-Sep-14 92 社会物理学--社会治理 98 刘怡君等 经济管理 18-Sep-14 93 中国经济转型之路 166 黄海峰等 经济管理 18-Sep-14 94 后改革时代城乡发展一体化理论研究与实践 56 白永秀 经济管理 22-Sep-14 95 绩效评估公正感问题研究----结构、前因及效应 68 陈丽芬,江卫东 经济管理 22-Sep-14 96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区域评价研究 56 钞小静 经济管理 26-Sep-14 97 经济与管理复杂自适应系统:个体行为、系统状态及演化 76 郑小京 经济管理 1-Sep-14 98 趣味养生/名医/中药 117 科普读物 99 湖北南水北调工程考古报告集(第四卷) 268 湖北省文物局,湖北省移民局,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 历史地理、考古 22-Sep-14 100 天津博物馆论丛(2013) 150 天津博物馆 历史地理、考古 25-Aug-14 101 商代盘龙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08 冯天瑜,刘英姿 历史地理、考古 11-Sep-14 102 边疆考古研究(第15辑) 10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历史地理、考古 11-Sep-14 103 唐崖土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8 湖北省文物局等 历史地理、考古 22-Sep-14 104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二) 208 大冶市铜绿山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 历史地理、考古 26-Sep-14 105 汉代西域考古与汉文化 22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历史地理、考古 26-Sep-14 106 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历史文本研究 98 肖爱玲等 历史地理、考古 25-Aug-14 107 夜郎文明的考古学观察 120 张合荣 历史地理、考古 27-Aug-14 108 郑州商城与早商文明 138 郑杰祥 历史地理、考古 22-Sep-14 109 禹会村遗址研究——禹会村遗址与淮河流域文明研讨会论文集 150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等 历史地理、考古 29-Aug-14 110 食品添加剂 40 马汉军,田益玲 农林 4-Sep-14 111 茶叶的保健功能 108 陈宗懋,甄永苏 农林 22-Sep-14 112 中国薄壳山核桃 118 姚小华,常君,王开良等 农林 22-Sep-14 113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渔业生物学 99 陈新军,陆化杰,方舟,刘连为,刘必林 农林 18-Aug-14 114 小麦生产数字化技术 98 马新明,张娟娟,席磊等 农林 29-Aug-14 115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信息科学与技术卷 第一分册 158 金国藩 社会科学 22-Aug-14 116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法学卷·第二分册 198 江平 社会科学 22-Aug-14 117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法学卷 第三分册 218.00 江平 社会科学 2014-9-10 118 走向创新型国家——徐冠华讲话实录 298 徐冠华 社会科学 25-Sep-14 119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研究 28 文丰玉 生活、文体娱乐 21-Aug-14 120 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7.00 王文鹏,贾喜玲,刘秋云 生活、文体娱乐 2014-9-9 121 三步决胜雅思高分听力 38.00 郭肇焱, 檀琦 生活、文体娱乐 2014-9-12 122 基因工程原理 36 文铁桥 生物科学 28-Aug-14 123 生态学(第四版) 45 李振基 生物科学 29-Aug-14 124 保护生物学原理 208.00 蒋志刚 生物科学 2014-9-3 125 刺参生物学——理论与实践 150 杨红生,周毅,张涛 生物科学 25-Aug-14 126 DNA纳米技术:方法与操作 138.00 Marinello 生物科学 2014-9-10 127 生物医药纳米技术 方法与操作 188.00 S J Hurst 生物科学 2014-9-10 128 山杏土壤生物化学活性变化与调控机理 168 杨承栋 生物科学 23-Sep-14 129 贵州桑科植物资源图鉴及利用现状 149 孙超 生物科学 14-Aug-14 130 琥珀:大自然的时间飞梭 49 (英)安德鲁·罗斯著;徐洪河等译 生物科学 4-Sep-14 131 猕猴桃属(英文版) 260 黄宏文 生物科学 4-Sep-14 132 材料力学习题精解 34.8 黄莉,郑立霞 数学 22-Aug-14 13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8 金少华,徐勇 数学 1-Sep-14 134 高等数学(上) 35 程贤锋,金本清 数学 1-Sep-14 13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42.8 温永仙 数学 1-Sep-14 136 工程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第二版) 33 尹水仿,李寿贵 数学 1-Sep-14 137 微积分与数学模型(上) 35 彭年斌,张秋燕 数学 1-Sep-14 138 大学文科数学(上、下) 59 徐岩 数学 2-Sep-14 139 抽象代数引论 26.8 陈引兰,施恩伟,左可正 数学 3-Sep-14 140 经济应用数学基础 45 张济民,邹庭荣 数学 3-Sep-14 14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5 邓泽清,陈海英 数学 3-Sep-14 142 数学实验——基于CDIO模式(第二版) 36 杨韧,秦健秋 数学 25-Aug-14 143 大学文科数学 28 云南大学数学系 数学 25-Aug-14 144 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案例教程 34 陈东升 数学 28-Aug-14 145 概率统计与数学模型 29 李秋敏 数学 29-Aug-14 146 工程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学习指导 25 王志明,肖自碧 数学 3-Sep-14 147 高等数学 38.00 孙美全 数学 2014-9-9 148 线性代数学习辅导与习题全解 35 张军好,余启港,欧阳露莎 数学 15-Sep-14 149 高等数学 28 蔡东汉,钟六一,黄正华 数学 15-Sep-14 150 线性代数学习指导 27 李亦芳 数学 27-Aug-14 151 概率论札记 60 梁昌洪 数学 25-Aug-14 152 网上拍卖下的库存管理 68 刘树人 数学 26-Aug-14 153 矩阵论札记 60 梁昌洪 数学 27-Aug-14 154 智能机器人系统建模与仿真 118 刘金国,高宏伟,骆海涛 文学艺术 5-Sep-14 155 力学实验 25 杨耀锋 物理(力学) 30-Jun-14 156 大学物理(下册)(第二版) 39.8 姜大华,郭凤岐,张琳 物理(力学) 22-Aug-14 157 新编基础物理学(下册)(第二版) 35 王少杰,顾牡,吴天刚 物理(力学) 1-Sep-14 158 大学物理学基础教程——电磁学分册 26 樊则宾 物理(力学) 1-Sep-14 159 大学物理学基础教程--光学和量子物理分册 24 李茂材 物理(力学) 1-Sep-14 160 大学物理基础教程——热学分册 18 段志刚 物理(力学) 30-Jun-14 161 大学物理学基础教程--力学分册 28 段鹏飞 物理(力学) 27-Aug-14 162 大学物理实验(第五版) 46 张志东,魏怀鹏,展永 物理(力学) 28-Aug-14 163 大学物理(下册) 29 王纪俊 物理(力学) 29-Aug-14 164 大学物理实验——提高篇(第四版) 42 李端勇,张昱 物理(力学) 19-Sep-14 165 大学物理实验——基本篇(第四版) 45.8 张昱,李端勇 物理(力学) 19-Sep-14 166 人体结构与功能 58 严晓群 物理(力学) 12-Sep-14 167 分子间与表面力 160 (美)J.N.伊斯雷尔奇维利著;王晓琳译 物理(力学) 22-Sep-14 168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流体动力学 180 中国科学院 物理(力学) 27-Aug-14 169 硅基异质结太阳电池物理与器件 118 沈文忠,李正平 物理(力学) 27-Aug-14 170 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程(第三版) 35 殷国荣 西医 1-Sep-14 171 内科疾病临床诊断思路实训指导 49 彭文,白宇 西医 15-Aug-14 172 医学寄生虫学(第四版) 39.8 殷国荣,王中全 西医 25-Aug-14 173 医学大体形态学实验(人体解剖学分册) 35 李文春,姚柏春 西医 25-Aug-14 174 人体解剖学实验 39.8 蒋吉英 西医 25-Aug-14 175 病原生物学实验 38 金志雄,杨树国 西医 25-Aug-14 176 医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实验 25 曾凡龙 西医 25-Aug-14 177 预防医学实验 25 郭怀兰,刘长俊 西医 25-Aug-14 178 大学生职业认知与学习规划 40 李秋平,王雪莲 西医 26-Aug-14 179 物理学实验(第二版) 39.80 丘翠环 西医 2014-9-3 180 医学基础导读——英文读本 58 张忠芳 西医 4-Sep-14 181 医学物理学实验 25.00 高斌,王洪雷 西医 2014-9-9 182 药学简明读本 53.5 余瑜 西医 12-Sep-14 183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 59 李红梅 西医 12-Sep-14 184 医学物理学 39.8 熊兴良,陈龙聪 西医 15-Sep-14 185 人体解剖学(第四版) 70 顾晓松 西医 22-Sep-14 186 《外科手术学实验指导(中英文对照)》 29.8 雷霆 西医 24-Sep-14 187 2015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题精编 54.8 王兴华,张庆明 西医 24-Sep-14 188 2015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点精解 59.8 王兴华,张庆明 西医 28-Sep-14 189 护理学基础 89 杜本琼 西医 3-Sep-14 190 人体特效穴位使用手册(第三版) 29.8 张永臣,贾红玲 西医 26-Aug-14 191 医学免疫学(第4版)研究生用 88 龚非力 西医 28-Aug-14 192 肿瘤学 68 李少林,吴永忠 西医 22-Sep-14 193 邓福树骨伤科学术经验集 108.00 王宏志,邓洁初 西医 2014-9-5 194 王德光学术经验集 108.00 王克勤 西医 2014-9-5 195 纳米医学与纳米生物技术 88.00 Logothe S 西医 2014-9-10 196 DeJong神经系统检查(原书第7版) 238 (美)William W. Campbell著;崔丽英等译 西医 10-Sep-14 197 口腔生物学基础(英文版) 130 陈万涛 西医 12-Sep-14 198 现代基因治疗分子生物学(第二版) 198 成军 西医 15-Sep-14 199 现代肿瘤基因分子生物学(第二版) 198 成军 西医 15-Sep-14 200 产科危重症监护及处理——精选病例分析 56 李颖川,黄亚绢 西医 18-Sep-14 201 牙科正畸学最新进展(英文版) 100 沈刚 西医 18-Sep-14 202 低成本健康集成技术 135 王磊 西医 22-Sep-14 203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成就概览 医学卷 药学分册 158 刘德培 西医 1-Sep-14 204 足疗 39.8 乔之龙,陈筱云 西医 3-Sep-14 205 腹针 36 韦玲,李蕾 西医 3-Sep-14 206 人体六大关节功能康复 20 李泽兵 西医 4-Sep-14 207 职业心理理论与实践 60 胡维芳,顾卫东,方翰青 心理、励志 4-Sep-14 208 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35 谭咏梅,崔立宏,庄瑞杰 语言、教育 1-Sep-14 209 高等学校政治理论知识要览(第二版) 28 李勇,史成虎 语言、教育 3-Sep-14 210 教育管理学(第二版) 55 王世忠 语言、教育 22-Aug-14 211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 49.9 贡建伟 语言、教育 25-Aug-14 212 拓展训练 26 胡炬波,王文利 语言、教育 25-Aug-14 213 英语国家文化 35 陈静 语言、教育 25-Aug-14 214 高职院校职业体育教程 34 楼一峰,马勇 语言、教育 28-Aug-14 215 高级新闻英语视听说(1)(含光盘) 39 朱其韵 语言、教育 28-Aug-14 21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程 29.8 李翠白 语言、教育 28-Aug-14 217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 29.8 陈奎庆,丁恒龙 语言、教育 29-Aug-14 218 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 32 吴伟 语言、教育 29-Aug-14 219 文学欣赏与实用写作 36 张子泉,王会凯 语言、教育 29-Aug-14 220 大学体育教程 33.6 高峰松,付春香,赵禹 语言、教育 29-Aug-14 221 形势与政策 29.00 龚培河 语言、教育 2014-9-9 222 民族高校体育与健康(第二版) 35 倪东业,张有平 语言、教育 15-Sep-14 223 高职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36 李忠民 语言、教育 28-Aug-14 224 三步决胜雅思高分口语 38 郭肇炎,檀琦 语言、教育 25-Aug-14 225 三步决胜雅思高分阅读 38 郭肇焱,檀琦 语言、教育 25-Aug-14 226 三步决胜雅思核心词汇 38.00 檀琦 语言、教育 2014-9-9 227 三步决胜雅思高分写作 38.00 郭肇焱,檀琦 语言、教育 2014-9-9 228 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4-2015 99 邱均平等 语言、教育 28-Sep-14 229 生活大小事英语这样说(含光盘) 58 LiveABC 语言、教育 26-Jun-14 230 教育中国梦 52.00 覃正 语言、教育 2014-9-9 231 包装名词在语篇中的态度意义研究 68 张俊 语言、教育 25-Sep-14 232 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68 段芸 语言、教育 25-Sep-14 233 语言的认知基础 68 文旭 语言、教育 25-Sep-14 234 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 CiteSpace实用指南 78 陈悦,陈超美等 语言、教育 25-Sep-14 235 心理学与心理健康 23.8 张鸣 中西医结合 28-Aug-14 236 医学创新的智慧与谋略 68 卢建华,李天萍 中西医结合 26-Aug-14 237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第3版) 34.8 谢宁,刘锐 中医 22-Aug-14 238 耳穴疗法 32 张永臣,贾红玲等 中医 12-Sep-14 239 邹燕勤治疗肾病临证经验医案集要 80 邹燕勤,孔薇 中医 24-Sep-14 240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环境与轻纺工程卷 第一分册 198 魏复盛 资源环境 24-Sep-14 241 中国土壤环境区划 --原理、方法与实践 108 郭书海,吴波 等 资源环境 9-Sep-14 242 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体系及案例研究 88 陈艳梅 资源环境 15-Sep-14 243 中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研究 238 陈亚宁等 资源环境 16-Sep-14 244 河流生态系统综合分类理论、方法与应用 100 高晓薇,秦大庸 资源环境 17-Sep-14 245 西沙海洋大气环境下典型材料腐蚀(老化)行为与机理 118 李晓刚,董超芳,肖葵,肖瑾 资源环境 22-Sep-14 246 河口湿地生态环境需水规律与调控管理--以辽河三角洲为例 90 苏芳莉等 资源环境 22-Sep-14 247 海河流域水循环多维临界整体调控阈值与模式研究(第二版) 168 曹寅白,甘泓,汪林 等 资源环境 22-Sep-14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5307 次阅读|4 个评论
阻断疼痛记忆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4-9-30 08:54
疼痛 这个词通常多用于医疗领域中,但人们往往不清楚其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都知道,疼痛是伴随着痛苦的一种感觉,但其实质或机制却只有一小部分被阐明。这与“意识是什么?意识的机制是什么?”不被人们了解是相似的。此外,身心的疼痛和意识具有无法分割的关系,对于两者的关系我们会在之后解释。 疼痛会破坏生物体的体内平衡 疼痛是痛苦的,也是不愉快的。不愉快的事物会变成精神上的压力,不愉快的精神压力持续会使生活质量下降。持续的疼痛,会通过脑中的 下丘脑 引起 自律神经系统异常 。自律神经系统异常会引起心脏、血管、消化道等的 功能障碍 。此外,不愉快的感情持续,会通过对 大脑边缘系统 的影响使人产生 精神症状 。同样也会通过对 脑干网状结构 这个脑部深层部分的影响,使人产生 失眠症状 。 已有报告指出,慢性疼痛会造成工作能力极度下降。如果生活中没有疼痛或痛苦,也许人生会变得更加丰富,但是实际上不可能存在不伴随身心疼痛的人生。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身心的疼痛,这是必然的。改变一下看法,也许人生可以说就是疼痛的持续。问题是我们如何来缓解并克服疼痛。我们需要借助医疗人士的力量,弄清疼痛的原因并克服它。 疼痛持续时,会影响下丘脑这个调节自律神经和荷尔蒙、位于脑下方的调节中枢,使身体丧失 体内平衡 ,造成身心障碍的恶性循环。 20世纪后期,缓解疼痛的方法飞速发展。在其发展的背后,是包括众多的基础研究人员和临床人员在内的前辈们的巨大努力。虽说疼痛的本质还没有被充分阐明,但一定会有缓解疼痛的方法。疼痛的种类是多样的,因此治疗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咨询专科医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对疼痛进行控制。 另外,疼痛与意识有很深的关系,与情绪也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觉得不安,则会处于对疼痛敏感的状态。反过来,如果精神上的紧张得到缓解,则痛阈值就会升高,即变得难于感觉到疼痛。此外,集中于做某件事情时,痛阈值也会升高。也就是说疼痛与意识的状态以及集中程度、精神状态都有很大关系。但是,谈及“疼痛是什么?意识是什么?”这个话题时,其实质和机制还没有得到阐明。疼痛和意识是个体性的,因此阐明其发生机制存在困难。 疼痛会被记忆 在神经科学领域中, 神经的可塑性 (plasticity)这个说法经常被使用。在学习和记忆的机制中,神经的可塑性起到重要的作用。疼痛持续时,连传导疼痛的 末梢神经 (第1级神经元)受体都会发生变化,因此在脊髓和脑中的 突触部 (神经与神经连接处的缝隙,进行 神经的化学传导 )发生的化学传导也会产生变化,由此神经网络(神经的网状结构)得以再构建,病性神经活动得以持续。 通过神经网络的再构建,神经的信息传导与原有的情况产生不同。在正常情况下,神经的可塑性变化是记忆和学习的神经生理学基础。疼痛也会引起神经的可塑性变化,即疼痛在中枢神经(脑和脊髓)中被记忆。 如上所述, 疼痛的记忆 是在人体中较早期产生的。在这些研究中,产生了 先行镇痛 的概念,此概念在临床中也得到了应用。例如,为了控制手术操作引起的疼痛刺激,使术后不发生疼痛,在手术前就应进行强力的镇痛处置。 研究发现疼痛会被记忆在脊髓、丘脑、大脑边缘系统的前扣带回部分,特别是在神经源性疼痛中,该病与疼痛紧密相关。此外,使神经化学传导物质中的谷氨酸受体敏感的,是 脑由来神经营养因子(BDNF) 等。BDNF是脑神经营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同时与忧郁症、躁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相关。 由此可知,疼痛需要在 早期阻滞 ,使其不要陷入到之前介绍的恶性循环中,即疼痛的治疗也是预防性的治疗。 阻断疼痛记忆 在慢性疼痛的疾病中,疼痛记忆与实质性病情有多少关联度还没有得到证明。但是,早期治疗可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此外,在疼痛记忆形成前开始治疗也是必需的。 在神经组织的损伤修复过程中,为什么疼痛会一直持续,即疼痛为什么会被记忆,其机制还没有被阐明。但疼痛持续不仅会影响自律神经功能,也会影响精神功能。疼痛本身不仅是病性的,也会使其他疾病恶化。 疼痛被记忆而持续,记忆被再现而伴随情绪波动,即疼痛持续会造成焦虑和忧郁等精神疾病。 因此,对于 疼痛需尽早缓解 ,这是阻止疼痛记忆形成的对策。 本文摘选自 下地恒毅 著 《 远离疼痛!缓解疼痛的科学 》。 一起阅读科学!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或“科学出版社”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306 次阅读|2 个评论
培养“量子空间想象力”
热度 21 sciencepress 2014-9-29 08:27
当你认真求解和深入讨论四、五个典型的量子体系之后,你的量子空间想象力就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你就会努力想象一个微观体系在那个看不见的量子空间所展示的种种特性。 —— 顾樵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运动规律的理论,它是在量子假设和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动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力学的建立方式迥然不同,由于量子理论的复杂性,它不是由一个人而是由多个国家的一群人建立、发展和完善起来的。量子力学的创立,作为多方智慧的融合与结晶,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最有魅力、最激动人心的篇章之一。它是一部最有标新立异、最具奇思妙想、最富诗情画意的科学思想史;也是一门严格、自洽、完整、实用的物理学理论。那么, 人类的创造力如何超越自身的想象力,从而铸就这一空前辉煌的科学丰碑? 量子论的哲学思想有悖传统的思维方式,它的基本观点至今没有渗透到大众的意识中去,这给它蒙上了一道神秘的面纱,使许多人望而却步。 我作为一介学习、研究、应用量子理论长达30年之久的“老兵”,面对量子力学的“神奇莫测”曾无数次陷于“迷惑”之中(玻尔语:“If you are not confused by quantum physics then you haven’t really understand it”);当然也常常因为领悟到它的奥妙与精彩而兴奋不已。我愿意携带着自己的感受,与广大读者一起,一步步地踏入量子力学这座神秘而充满流光溢彩的科学殿堂,去领略和欣赏由众多大师精心雕琢而成的那一件件具有艺术美感的科学瑰宝。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 普朗克 量子力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00年。这一年德国物理学家 马克思·普朗克 提出了“量子”概念并建立了著名的黑体辐射公式,这标志着一个新的物理学时代的开始。一个多世纪以来,量子理论已经开辟了极为广阔的科学天地,固体物理学、量子统计力学、量子场论、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量子电子学、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学、量子化学、量子生物学等等应运而生。再看看周围的世界,伴随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高科技产业层出不穷:电子显微镜、半导体、激光器、电视、电子计算机、电子通讯、光纤通讯、超导材料和各种新型材料、核磁共振成像等。它们的出现和应用已经极大地推进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所有这一切,无一不同量子力学相联系! 学习量子力学有一个潜在性问题,即所谓培养“量子空间想象力”。中学学习立体几何的时候,老师经常说培养“空间想象力”。它指的是由一个几何体的数学描述想象它的三维构象。 什么是“量子空间想象力”?量子世界是看不见的,在没有量子力学知识的情况下去想象量子世界,一定会下意识地沿袭经典物理学的思路。这样你无法想象下列现象: 量子体系的能量不是连续而是分立变化的,基态的能量是非零的,在基态之下没有状态存在; 微观粒子在运动中可以贯穿高于自身能量的势垒,出现透射现象; 谐振子可以出现在振幅以外的区域; 氢原子中的电子可能出现在空间的任何位置(不限于玻尔轨道); 电子不但有轨道角动量,还有自旋角动量,而自旋角动量在空间任何方向上的投影只能取两个值,即 ; …… 这些经典物理学中不可思议的“奇怪”现象正是量子理论的自然结果。这些知识和理念需要在求解各种量子体系中不断积累,与此同时一种“量子空间想象力”就在逐渐培养之中。 当你认真求解和深入讨论四、五个典型的量子体系之后,你的量子空间想象力就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你就会努力想象一个微观体系在那个看不见的量子空间所展示的种种特性。 20多年前我来到德国,一直从事生物光子学(属于量子生物学)的研究、应用、与开发。由于自身理论物理的学术背景以及研究所的工作需要,也经常开设一些学术讲座,主讲数学物理方法和量子力学。对于所使用的外文教材,作为一个注重严密逻辑推理的中国教授而言,我感到系统性与缜密性不足。因此,我总是按照自己认定的内容与方式授课,与学生手中的教材大相径庭。 近年,我常回中国讲学。除了介绍国外科学前沿与高新技术,也讲授数学物理方法和量子力学等基础课程。所用的通常是中文教材,面对母语颇感亲切。但对于一个熟谙西方治学方法的学者,又觉得欠缺灵活性与实用性。所以我的授课依然与学生的课本不相配合。而且不提供课件。学生给我发邮件诉求:“说句真心话,听顾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您讲课太棒了!不知您能否把课件上传,这样我们复习就可以节约一些时间”。问题还是没有称心如意的教材。许多学生以及听课教师问我为什么不出版自己的教材。我的想法是,有写教材的时间,不如去钻研重要的生物光子学课题。 但是,这样的想法随着听课人数的不断增加发生了改变,授课与课本不相配合产生的负面作用越来越明显,学生普遍感到压力很大。于是,渐渐萌生了写书的念头。就在这时,我发现不少学生已经设法将我的课件复制下来并传到网上。这说明学生们对课件的喜爱,但孰不知其中很多原创内容尚未公开发表。这个情况使写书的念头突然间上升为一种冲动。其实,平心而论,作为一名定居海外多年的学者,在讲学和研究之余,能为祖国留下几本教科书,以飨众多中国读者,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成书后的 《量子力学Ⅰ》 和 《量子力学Ⅱ》 是一套综合性专著。按内容分成17章,但就知识结构而言可以划为以下六个层次: 1.背景知识 在综述经典物理学(特别注重对量子力学直接有用的知识)的基础上,讲述量子力学的背景知识(附以真实有趣的历史故事),涉及量子概念与黑体辐射、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散射、原子结构与玻尔理论、物质波(波粒二象性)与波动力学。 2.基本理论 包括波函数与薛定谔方程,一维束缚态的性质,一维无限深势阱,势垒贯穿,线性谐振子,力学量的算符表示,类氢离子(氢原子),厄米算符(对易关系和测不准原理),表象变换与矩阵力学表述,微扰论,光的吸收与发射,散射问题,全同粒子与自旋,二次量子化等。 3.基本理论问题的新解法 例如利用德布罗意关系和亥姆霍兹方程推导定态薛定谔方程,用哈密顿算符的本征方程导出薛定谔方程的形式解,用驻波条件计算一维无限深势阱的本征能量,用傅里叶变换法求解δ势阱中的束缚态(包括双δ势阱和三重δ势阱),用薛定谔方程的数值解论证谐振子的量子化条件,谐振子问题的算符代数法及本征函数的合流超几何函数表示,类氢离子径向本征函数的合流超几何函数表示,用傅里叶变换法推导测不准关系,用格林函数法求解薛定谔方程进而讨论散射问题的玻恩近似,用算符代数法讨论角动量问题(导出角量子数取整数和半整数两种情况)。 4.重要专题讨论 例如自由粒子波包(包括自由粒子波包的箱归一化处理),原子核的α衰变,量子共振腔,电子流的加速,双势阱模型(中央势垒取低能和高能两种情况),普薛耳-泰勒势(复指标连带勒让德函数、束缚态和无反射势),双曲正切势(超几何函数和反射系数),惰性气体分子的伦纳德-琼斯势,双原子分子的莫尔斯势与振动能级,普薛耳-泰勒势阱(束缚态和极限行为),谐振子高斯波包的周期性振荡,无限深球形势阱(黎卡提-贝塞尔函数),碱金属原子的能级和波函数,密度算符与力学量的平均值,动量波函数(自由粒子的动量波函数、一维无限深势阱的动量波函数、基态氢原子的动量波函数等), 利用能量-时间测不准关系讨论激光的相干性,卢瑟福散射的经典与量子理论,无损耗传输线与单模辐射场的量子化,氢原子能级的精细结构(狄拉克方程和相对论量子力学微扰论)。 5.扩展到其他学科 例如分子物理学(克拉策分子势及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激光物理(光放大机制和激光的量子特性),固体物理(电子气模型和能带论),量子统计力学(玻耳兹曼统计、费米-狄拉克统计、玻色-爱因斯坦统计、化学势与费米能级、光子统计与热辐射、声子与德拜模型、库柏对与超导现象等),半导体物理(载流子、导带、价带、有效质量、迁移率等),量子光学(光子数态、混沌态、相干态、压缩态、非经典光等)和量子信息学。 6.联系到最新进展和前沿课题 例如有机物的着色机制(共轭链系统中的π电子),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双势阱中的周期性势垒贯穿(振荡频率为10的14次方Hz的光学钟),中微子振荡(一般双态问题),哈密顿替代法(微扰论),合作自发发射(超荧光和超辐射),光子晶体(光在周期性介质中的传播、色散曲线、光子晶体光纤),石墨烯(具有完美晶格结构的二维材料、能带结构、零带隙半导体、奇异的量子效应),薛定谔猫态(相干态之间的量子干涉),量子纠缠态(一个体系的微观状态与宏观状态的耦合),量子退相干,杰恩斯-卡明斯模型(单模辐射场与单个二能级原子的相互作用)和穿衣态,腔QED和量子计算机,反物质及应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反物质燃料、反物质武器等)。 物理学教授 顾樵博士 与通常的量子力学教科书不同,本书作为一部综合性量子力学专著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本科教学中可根据课时和需要加以取舍。书中所述知识绝非一个学期就可以完全掌握,需要长期反复思考与练习,所以本书对硕士生和博士生同样有用。另外,本人根据自己的经历深深感到,即使是从事相关教学、科研或工程技术多年的专业人员,也常常需要查阅量子力学的基础性知识。所以既为教学所用,又适应科研需要,是本书的宗旨。书中列出大量例题,读者可从中感受和领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却没有像普通教科书那样附上练习题。实际上授课老师寻找一些练习题布置给学生(或者学生自找练习题)并非一件难事。 在多年的学术讲座和授课中,国内外不少学生、听课教师和其他专业人员提出许多有意义的问题,使本书内容日臻丰富,在此向他们致谢。另外,作者感谢与Fritz A. Popp教授的有益讨论,与他在德国国际生物物理研究多年的学术合作使我受益匪浅。 本文摘选自 顾樵(Qiao GU)著 《量子力学Ⅰ》 和 《量子力学Ⅱ》 前言部分,略有删减、调整,标题为编者所加。 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综合性量子力学专著,根据作者20多年来在德国和中国开设量子力学讲座和相关研究成果提炼而成。 全书注重自身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严谨性、完整性与实用性。将中国传统讲授内容与国外先进教材相结合;将量子力学的纵向演化与知识现状相结合;将基本理论问题与相应的新解法相结合;将概念性表述与专题讨论相结合;将应用实践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将基础性知识与最新进展和前沿课题相结合。既为教学所用,又适应科研需要。 本书物理论述及数学推导力求简明、直观、详尽、易懂,可以作为各类人员的自学教材及参考书。 一起阅读科学!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或“科学出版社”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1404 次阅读|58 个评论
[转载]夜郎文化的新探索
sciencepress 2014-9-28 08:32
近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合荣先生的著作 《夜郎文明的考古学观察——滇东黔西先秦至两汉时期遗存研究》 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从不同的方面去探索夜郎文化,有许多值得注重的学术贡献。 张合荣先生是贵州本地人,早年在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求学期间,受过系统的考古学方法论、中国考古学和西南考古学的训练。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就是西南考古,云贵高原地区是西南考古的四个主要区域之一。毕业返回家乡就职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后,张合荣先生将自己的研究重点锁定在云贵高原考古上,并在这块山重水复、云遮雾罩的“夜郎故地”上,开始了自己的学术求索。 在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华看来,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不少以夜郎中心地域为主题或涉及到夜郎中心地域位置的研究论文,掀起了夜郎研究的一股热潮。不过,通过这些讨论,关于夜郎中心地域认识的分歧不是缩小而是增大了。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关于夜郎中心地域的位置只有6种观点的话,本世纪初就增加到了16种之多。史学界关于夜郎地王认识的分歧,没有随着夜郎考古的推进而逐渐缩小,歧异反而越来越大。这之中既有考古材料还不充分的原因,也有考古学界夜郎研究不够系统的原因,还有研究方法不够周密的原因。夜郎考古的方法,是探索夜郎应该注重的问题。张合荣先生这部有关夜郎考古的论著,有许多值得注重的学术贡献: 首先,作者通过多方面的细致举证,论述了与夜郎相关族群的分布地域在滇东黔西地区,古夜郎国的所在区域在南北盘江之间的观点。 其次,本书初步构建了滇东黔西地区的青铜文化谱系基本框架,填补了这一时期该地区文化谱系的空白。 其三,本书对滇东黔西青铜文化的源流、该文化区内部各小区间的文化关系、该文化区与外部其他文化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从而使人们对夜郎文明的形成及其融合于汉文化的过程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其四,本书对滇东黔西青铜文化及其前后的新石器文化和汉代文化许多具体问题上都颇多新认识,推进了相关问题的研究。 (《 贵州都市报 》 记者邬建玲 李屹 )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14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历史上的房产税
热度 8 sciencepress 2014-9-26 08:52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房产税可以追溯到唐朝.之后的其他朝代也偶尔开征过房产税.在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曾经在北京和上海课征过房产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也曾颁布法规来课征该税. 中国历史上房产税的产生和发展 唐朝以来,我国历史上曾经开征过专门针对房产的税,这种房产税曾有过多种称呼,如唐朝时的“间架税”,五代十国和宋朝的“屋税”,清末和民国时期在个别地区开征过的“房捐”等.唐朝安史之乱后,各地藩镇向中央缴纳赋税减少,西北边患加剧引发巨额军费支出,中央财政遇到困难.唐德宗大臣赵赞认为,“泉货所聚,在于富商”,即资产都聚集在富商手中.由于城市房产是财富的主要象征,因而他们认为,征收间架税相当于对富商进行课税并能获得较多的税收收入.出于筹集军费的需要,唐德宗采纳了赵赞的建议,于公元 783 年开征了间架税.在征收间架税时, “请税京师居人屋宅,据其间架,差等计入”(«旧唐书·食货志上»).以“屋二架为间,上间钱二千,中间一千,下间五百”, “匿一间,杖六十,告者赏钱五万”(«新唐书·奸臣下»).间架税开征之后, “邸店侯王,咸出屋税”,于是上下皆愤怒.公元 783 年十月,朱泚叛乱,攻入京城,宣布废除京城的间架税.扑灭朱泚叛乱后,唐德宗于公元 784 年正月正式废除间架税. 五代十国时期( 907 ~ 960 年),藩镇林立,军阀混战,被唐朝废弃的屋税成为当时朝代的新宠.从史料来看,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代皇帝都曾经对京城和各州城郭中的屋税进行过赦免.这从反面说明,五代都开征过屋税.据史料分析,后晋时期屋税按月计算,分春、秋两次缴纳;后唐时期,朝廷还曾预借五个月的屋税. 宋朝时,屋税也在开征之列.据载, “宋制岁赋其类有五”,其中之一便是“城郭之赋”,“宅税、地税之类是也”(«宋史·食货上二»).史料显示,宋朝屋税的开征涉及很多州的城郭.例如, 1008 年,宋真宗改年号为大中祥符,大赦天下.史载,南宋高宗时,屋税已经扩展到乡村地区.宋徽宗时期,屋税按等征税,“诸州县寨镇内屋税,据紧慢十等均定,并作见钱”. 宋朝时,屋税并不是主要税种.据«文献通考»记载,应天府“畿内七县共主客六万七千有余户,夏秋米麦十五万二千有零石,绢四万七百有零匹……是谓正税”,“外有沿纳诸色名目杂钱十一万三千有零贯……然虽有钱数,实不纳钱,并系折纳锦帛……惟屋税五千余贯,旧纳本色见钱” («文献通考·卷九·钱币考二»). 清朝前期,部分地区开征过地方性房产税.但是,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整顿,这些地方性房产税被废除.民国时期,北京和上海也曾在短时期内开征过房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1951 年 8 月政务院颁布«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规定:房地产税以标准房价为计税依据,按年计征,税率为1%;凡开征房地产税的城市,均须组织房地产评价委员会,负责房地产评价工作,每年进行一次,即房产税税基是以房产的市场价值来确定的.但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税制变革频繁,再加上没几年即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城市房地产税没有对财政收入做出过多少实质性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国务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国发〔 1986 〕 90 号)规定:房产税依照房产原值一次减除 10 %~ 30 %后的余值计算缴纳.减除幅度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没有房产原值作为依据的,由房产所在地税务机关参考同类房产核定.从价计征税率为 1.2 %.但是,该房产税对居民自住房不征收. 1986 年的房产税暂行条例保持了现代房产税的核心特征;然而,此时的房产税税基非常小,该税并没有带来多少税收收入.在 2010 年,该房产税仅占税收总收入的 1.08 %. 中国历史上的房产税与现代房产税的比较 中国历史上的房产税与西方现代意义上的房产税虽有一些共同点,但也有很大的区别.就共同点来看,中国历史上的房产税都是一种财产税,以房产这种财产为课征对象.唐朝的间架税相当于定额税;宋朝的屋税按房屋等级缴纳;新中国成立后的房产税是按价值征收,总之,房产多,纳税多.我们也可以想象,中国历史上房产税的弹性不大,这是由房产税本身的特性及其课征办法所决定的. 就区别来看,也有几点.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的房产税不是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唐朝仅将其视为缓解财政困难的权宜之计;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将其作为一种杂税;宋朝时,房产税也仅仅是一种辅助性财政收入.另外,与对土地税的分析类似,中国历史上的房产税仅仅可视为非常有限程度的受益税.至于房地产税、地区性公共服务和公共选择相互作用的机制,这在封建社会就不可能存在了.当然,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房产税在不同社会阶段被赋予的地位本就是不同的.无论如何,我们仍然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历史上的确存在以房产为课征对象的房产税.中国古代房地产税没有延续继而自然地发展演化为现代意义上的房产税,其中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进行深入的史料研究是经济史学家的工作,我们在这里只做简要的理论分析. 不稳定的产权关系 我们认为,只要拥有或使用财产———不论该财产是公有还是私有,就可以按照拥有或使用财产的价值进行课税.但无论如何,稳定的产权制度是影响房产税制度形成的重要因素.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相继进行.虽然国民政府和根据地政府有自己的产权制度,然而,政权更迭和战事频繁导致当时形成了不稳定的产权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宪法对土地所有权属性的界定不断变化.宪法 先是确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到了 1982 年,宪法 最终明确做出了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的界定.所以, 20 世纪产权关系的不稳定状态一直是影响和妨碍现代房产税制建立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和社会的曲折转型 现代税制的建立和完善蕴含在经济社会的转型进程中.自封建社会末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是在一个曲折的环境中进行的.由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北宋时期的商品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北宋鼎盛时期, 1078 年来自工商业的税收收入已经占到了总收入的 70 % (孙翊刚和陈光焱, 2003 ).南宋将贸易从内陆扩展到了海洋,开始了大规模的海上贸易.然而,到了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了海禁,并采取一系列政策将农民限制在土地上,商品经济的活力被大大抑制.清朝中期(乾隆时期),欧洲发生了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 18 世纪 60 年代~ 19 世纪中期),人类从此开始进入蒸汽时代.在欧美国家走向现代工业文明之时,中国的封建王朝却没有搭上工业革命的“班车”,遂开始走向衰退.当衰退的社会与先进的工业技术相互碰撞时,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大大放慢,最终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现代财产税制的建立和采用被长时间搁置,没有实现古老财产税制向现代财产税制的过渡. 非市场导向的人口流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流动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推动力,以便人尽其才,即人力资本的充分利用或者说效用最大化.由于房产不能随人口流动,人口流动的加剧意味着不动产交易频次的增加.随着不动产交易频次的增加,不动产价格逐步形成,并反映其市场价值. 新中国成立之前,人口在战乱背景下流动.尽管流动会形成市场价格,体现不动产价值,但这种流动显然不是在社会稳定条件下由市场规律导致的人口流动.新中国成立后至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的人口流动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进行的.正常情况下,国家通过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人口在城乡和不同城市之间的流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的大规模人口流动有两次:一次是 1958 ~ 1962 年“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人口流动;另一次是 1968 ~ 1980 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期间的人口流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人口流动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从西部到东部的流动.这一时期的流动比之前增添了若干市场经济的特征,不过仍然受户籍制度的约束.非市场导向下的人口流动没有对不动产价格的形成充分发挥作用.这也是抑制现代房产税在中国开征的重要因素. 前期着力于稳定与发展, 未有精力真正思考财产税完善问题 政府执政能力是政府驾驭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能力.从以上对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分析可以看到,政府执政能力强,则朝代兴旺;政府执政能力弱,则朝代走向衰亡.政府在控制财富分配差距、制定恰当的财产税政策、掌握财产税税源分布和采取强有力的征管措施方面的能力,是政府执政能力在经济尤其是财政和税收政策上的体现. 在清朝以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全世界领先位置.然而,从清朝中后期开始,中国经济和社会逐步走向衰落.民族资本和资产阶级未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国民政府时期,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促使政府将有限的资源用于维护统一和民族独立上;新中国成立后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政府更多地将精力用于探索民族独立和中国发展道路上. 纵观 20 世纪的大多数时间,政府没有更多的精力用于财政建设和税制完善.直到 20 世纪末和 21 世纪初,在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政府方才致力于财产税制的完善问题. 本文摘编自 北大-林肯中心丛书之 《 房产税在中国:历史、试点与探索 》 侯一麟 、 任强 、 张平著 。 一起阅读科学!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 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2608 次阅读|15 个评论
陈佳洱:毕生奋斗不懈,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4-9-25 09:00
陈佳洱,1934年生于上海。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家顾问组副组长。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物理科学院院长,亚太物理学会(AAPPS)理事长,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执委会(IUPAP)副主席等职。 科研成就 1954年吉林大学物理系毕业。长期在北京大学从事粒子加速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领导并主持设计、建造中国首台国产高性能4.5 兆伏静电加速器和第一台面向用户的的高精度、超灵敏加速器质谱计。主持并参与创建高效、新型整体分离环与分离作用重离子射频四极场加速器。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射频超导加速器实验室,发展了国际先进的多组元、实用性射频超导加速腔。首次阐明了扇型回旋加速器中心区束流衰减的物理机制,提出了越隙共振的实验判据及限制方法。在加速器与束流物理诸多前沿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通过自主创新取得重要成果,培养了一批高水平人才,是中国低能粒子加速器物理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对基础科学的战略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国家高技术“八五”先进个人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德意志联邦总统颁发的联邦功勋十字勋章等。 积极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不辱校长、主任使命 陈佳洱不但在学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而且长期担任多项行政领导工作。1984年陈佳洱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分管理科教学、科研和国际合作事宜。他坚持教学与研究密切结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高新技术三者协调发展的方针,针对当时理科的优势与弱点,努力在发扬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应用基础和开发研究。他组织文理相关学科全力支持王选教授新一代激光照排电子印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并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向相关产业大力推广王选创制的样机,还试点创办与大学相适应的校办高科技产业。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学校理科这三个层面的科研都兴旺发展。在他的领导和参与下,学校成立的北大新技术公司后来发展为著名的北大方正集团,成为当时全国校办产业的排头兵。 陈佳洱任北京大学首席教授 1996年8月陈佳洱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全面主持教学、科研与对外交流工作。他提出:聚精会神地抓好学科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质量是学校“安身立命”之本。为了建设一流的学科,他坚持把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作为首要关键。他认为大学的目的不只是向学生传授专门的知识、技能,更需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即人格精神的全面培养。这里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名师出高徒”在信息时代,仍是培育一流人才的关键。另一方面,造诣精深而又能团结带领师生攻关的学科带头人,更是对学校的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陈佳洱十分注意发现、培养和破格提升优秀中青年教师,他们后来大都成为学校跨世纪的骨干。任校长期间,每次只要听到有优秀的学者来访,他总要找机会与他们见面谈心,动员他们来北大工作或与北大合作。而每当他出差或出国前也总要了解当地有哪些优秀人才,并挤出时间与他们接触和宣传北大的人才政策。经过多年努力,北大吸引、凝聚和培养了相当一批高水平的优秀学术带头人,与相当多的著名学者建立了合作关系。北大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的数量和“长江学者”的数量,一直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1998年北京大学迎来了建校一百周年庆典,陈佳洱提出庆典以弘扬学术为主线,并且主持了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等一系列重大的学术活动。他多次阐述,大学作为社会培养人才、追求真理、创造和传播知识的中心,其历史使命在于培养高素质创造性的人才,并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理论创新方面,为民族的振兴和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大学的永恒的主题。5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百年校庆的盛大庆典上,陈佳洱在校长致辞中提出,面临新世纪的挑战,北京大学要继承和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培育具有高度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人才;要充分发挥学科齐全、基础雄厚和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的优势,使北大成为知识创新的基地,产生能深刻影响社会发展的思想,取得国际公认的重大学术成果,并成为古今融合、东西交汇的文化殿堂和人类友好合作的桥梁,使北京大学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这些也是他十多年来担任学校领导期间始终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百年校庆之后,他立即和清华大学王大中校长签订了携手共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协议,并在此基础上与清华联合建议国家启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即 985项目,为中国一流大学的建设取得国家的持续支持奠定了基础。 1999年12月陈佳洱受命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陈佳洱认为,面对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科学基金最重要的使命是有效地为提高中国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作出贡献。为此他强调要通过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平等竞争、鼓励创新”的机制,更好地发挥基金公正、透明、科学、民主的特色,营造体现以科学家为本,“尊重科学家独特的敏感和创造精神”,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良好环境,促使科技的源头创新上一个新的台阶。上任伊始,他即努力取得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的理解和支持,使科学基金的总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并恢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定位。之后,他积极推进管理创新,致力于设立重大研究计划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资助创新研究群体,完善和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启动项目连续资助机制,加强科学积累以及制定资助高风险非共识重大创新项目的办法等,改善基础研究资助环境,得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欢迎和肯定。 作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基础科学研究问题”战略研究专题组组长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专家顾问组副组长,陈佳洱与几十位科学家一起做了大量战略研究,为发展中国基础科学,加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毕生奋斗不懈——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陈佳洱的科研始终是和育人紧密相连的。几十年来他一直从事专业基础课“加速器物理基础”的讲授,即使在他任校长、主任最忙碌的日子,他都坚持亲自上课,遇到开会、出差,也要尽量赶回来。指导研究生更是贯彻他教书育人和科技创新相结合的理念。他培养的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共约40余人,其中有的已经成为教授、研究员,大学学院的院长,有的已成为国家大科学工程的总工程师、国家实验室的主要领导等。陈佳洱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他主编了《加速器物理基础》一书。该书物理概念清晰,注重启发新的思维,获得了1994年部级高校教材一等奖。在其基础上,2012年他又新出版了《加速 器物理基础》。 陈佳洱十分注意学科的发展趋势。他年逾古稀,还认真地探索学科前沿的新生长点。他注意到强激光驱动的粒子加速,可产生比现有加速结构高千倍的加速电场,可能引发加速器的新一轮革命。他就全力鼓励他原来的博士生颜学庆教授等对其进行深化研究,支持他们提出利用圆偏振光与纳米薄膜的相互作用,实现激光驱动下离子稳相加速的倡议;并在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而主持和帯领以北大颜学庆教授的科研组牵头,申请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基金项目“超小型激光离子加速器及关键技术研究”。它的任务是建造一台能量为1~15 MeV 可调,每束团达106~108 个质子的激光离子加速器,并开展其在核医学及核技术等众多领域内的应用研究。该项目为期五年(2012年10月~2017年9月),总经费达6200万元,现项目已获批准,并在顺利进行中,它的完成将开拓中国在激光加速技术及其应用的新领域。 他常说:“科研贵在创新”,这是他毕生锐意进取的方向。他对学科的发展方向有着十分敏锐和深刻的洞察力,他所开展的研究无一不站在当时国际发展的前沿,也无一不在其中做出了创新性的贡献。项目完成后,它们又处在不停的新的创新过程中,这种永不停止的创新精神,正是他取得成功和推动他不断前进的最重要的动力。 陈佳洱十分强调实事求是、踏踏实实的科学作风,一再告诫做学术研究,不能浮夸,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片面追求文章,他自己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他对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发表文章的要求非常严格,总是要求再三检查、反复修改、不断完善。他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挤出时间到实验室来同大家讨论、研究具体的问题。他工作十分勤奋,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工作上。 陈佳洱在完成科研任务中善于凝聚和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学术团队。他十分平易近人,待人歉虚、热情,没有一点架子。他尊重同事,善于团结有不同意见的人员,善于调动队伍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对于年轻人,他更是热情地帮助、扶持和鼓励。他把获得的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光华科技奖和国华杰出学者奖等全部奖项的奖金都拿来设立了奖励基金,用来重点奖励研究所每年评选出来的优秀青年人才。正是在他周围造就了这样一支高水平和年轻化的科研队伍,才使他能够在担负十分繁重的行政工作的同时,仍然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 总结他长期研究工作的经验,他常爱说的是:“科学事物,必须不断研究,认真实验,得寸进尺地深入、扩展,通过靱性的战斗,才有可能取得光辉的成就”。今天,陈佳洱仍然在科教战线上战斗不息! 本文摘编自陈佳洱 主编《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物理学卷 第一分册)》,本系列学术成就概览总主编钱伟长。 一起 阅读 科学 !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895 次阅读|1 个评论
鸟类飞行与游动的流体力学
热度 6 sciencepress 2014-9-23 08:20
动物外部表面在流体中运动时产生气动力或水动力的规律。 昆虫、鸟和兽(蝙蝠)的飞行,以及鱼类和哺乳类(鲸、海豚等)的游动是由作用于其上的气动力或水动力所决定的。匀速飞行或游动时,作用于动物的气动力或水动力决定了其运动速度和所需的能耗;运动受到扰动时或动物希望做机动运动时,气动力或水动力随时间的变化特性决定了运动的稳定性和机动性。运动速度的快慢、运动效率和持久性及运动的机动性与攫取食物、逃避敌害、追求配偶等生存需要密切相关。因而, 了解动物外部表面产生气动力和水动力的机制和规律,是研究相关动物的比较生理学、行为学、生态学及进化的基础。这些机制和规律也可为发展新型飞行器和水下航行器提供仿生学指导。 鸟类飞行时产生升力以托举其重量,产生推力以克服身体各部分阻力。可能是因为鸟的尺寸较大从而翅膀运动雷诺数较大及拍动频率较低,人们一般认为鸟产生升力的机制与飞机类似,即鸟翼是用传统的空气动力学原理产生升力和阻力的(这里“传统空气动力学”指定常、附着流的空气动力学)。这样,广泛用于飞机机翼、直升机旋翼和飞机螺旋桨的,基于叶素理论和动量定理的准定常方法,就可以用来计算鸟类的升力、阻力和能耗了。这些观点反映在早期的一些专著中。反过来说,如果用 叶素理论 和 动量定理 计算出的升力能平衡鸟的重量,也就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上述有关鸟类用传统空气动力学原理产生气动力的猜想。但是,要利用叶素理论,需要知道鸟翼每一剖面任一时刻的运动速度和攻角,以及剖面的升力、阻力系数随攻角的变化关系。获得这些数据是十分困难的(测量鸟翼拍动时的形态学和运动学参数比测量昆虫的这些参数困难得多)。因而,人们并没有系统地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早期的研究主要是用简单的力学原理估算气动力和能耗:升力等于重量(可测得);推力等于身体各部分阻力,其与 V 2( V 为飞行速度)成正比;产生升力所需的功率(称为诱导功率),用动量定理计算,其与1/ V (应用动量定理时假设鸟翼扫过的面积为一圆面)成正比。从而可知,飞行的需用功率由两部分组成:克服身体各部分阻力的功率,正比于 V 3;诱导功率,正比于1/ V 。这表明飞行速度较小或较大时,功率较大,而在某一中等速度下,功率最小,即功率随飞行速度的变化关系呈一U形曲线(飞机和直升机亦如此)。 上面应用动量定理的计算中将鸟翼的作用视为一圆形作用面,以常速(诱导速度)下排空气,这是对鸟翼与周围空气相互作用的一个很大的简化。人们试图知道鸟翼究竟是怎样与周围的空气相互作用而产生气动力的。鸟飞行时留下的尾迹是鸟翼与空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尾迹的流动显示和定量测量也相对容易一些。因而人们开始通过研究鸟的尾迹来推知和估算翼上的气动力。 最早的这类研究是Rayner的 尾涡理论模型 ,其对拍动运动做一些假设后,基于涡动力学理论认为,翼每次下拍产生一标准的圆形涡环(上拍无作用),尾迹由涡环串组成。给定鸟的重量,平均升力就确定了,从而涡环的强度和运动可确定,进而诱导功率可确定。当时的(较粗略的)流动显示实验也表明了尾迹中有环状涡结构。这一模型比动量定理的圆盘作用面模型更真实地反映了鸟翼与流体的相互作用,可更好地计算诱导功率,但其对尾迹和拍动运动都做了较大的简化假设,之后的许多流动显示实验都表明了这一点。 随着流场速度测量方法的发展,人们开始用 PIV方法 定量测量鸟类尾迹的速度场,从而可计算出涡量场;还建造了专门的风洞,并发展了新的训练鸟在风洞中飞行的方法Spedding等系统地测量了一种夜莺在不同飞行速度下飞行的尾迹速度场(离鸟约15个弦长之后的远场尾迹),从而获得尾涡结构和强度。结果表明: 飞行速度较低时,远场尾迹主要由一对对的涡环组成,下拍产生一直径较大、环量较大的涡环(非标准圆形),上拍产生一较小和较弱的涡环。飞行速度较大时,尾迹主要由两个分别发自左右翼尖的尾涡(流向涡)和连接它们的若干展向涡构成(形状犹如梯子);两尾涡的环量沿其涡轴线周期性变化,两尾涡的间距和两尾涡在垂直方向的位置也周期性地变化。在较小和较大速度之间,随着速度的增加,尾迹从前者逐渐过渡到后者。用测得的涡的环量,涡的几何形状和方位,可近似估算出翼上拍的平均气动力和下拍的平均气动力分别是多少。估算出的升力能近似平衡鸟的重量。这一工作的意义在于,它能告诉人们气动力是上拍还是下拍产生的,各产生多少,升力和阻力分别是多少。 接着,同一研究小组对形态和运动上各异的若干鸟类做了类似的实验研究,不同的鸟、同一鸟在不同飞行速度下,尾涡结构不同,但都与上述夜莺的某一种尾涡结构大体上相似。 到目前为止的尾迹测量能近似给出上拍或下拍的平均气动力,有时甚至可近似给出瞬时气动力,但是由于没有翼面附近的流场信息,这些工作不能解释气动力是如何产生的。有研究称,斑鹟的瞬时气动力合力系数最大可达2.7,如此大的力系数是不能用传统的空气动力学原理解释的,其产生的机制十分值得研究。今后的工作应着眼于翅膀拍动运动中形态学和运动学参数的细致测量,翼面附近的流场、翼面压强和翼的气动力的测量和(或)计算,这样才能揭示鸟翼产生升力和推力的机制。 上面有关鸟类飞行的研究简介,没有包括蜂鸟。与其他鸟不同,蜂鸟的拍动运动方式更像昆虫,上拍时可将翅膀翻转过来(翅背部作下翼面,底部作上翼面),产生与下拍同量级的气动力(其他鸟的上拍中,通常翅膀面积变小,攻角近似为零,产生很小的气动力或几乎不产生气动力)。因为可使蜂鸟在实验室条件下长时间悬停,对其流场的测量也更详尽些,有尾迹的结果,也有一些翼面附近的流场的结果。尾迹流场(从而涡量场)的测量结果给出了上拍和下拍分别产生的平均气动力。翼面附近的测量的结果表明翅上存在前缘涡,流动不是附着的。这表明蜂鸟有可能是用与昆虫类似的机制产生气动力,但这需要进一步的工作来证实,特别是需要翅膀气动力、翼面压力分布和翼附近的流场的测量和计算方面的工作。有关蜂鸟前飞的工作还没有开展。 本文摘编自 中国科学院 编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系列之 《 流体动力学 》 一书。 一起阅读科学!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或“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4159 次阅读|12 个评论
数学家与文学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4-9-19 09:15
数学家的文学素养 在普通人眼中,数学神秘而深奥,让常人难以捉摸。数学和文学风马牛不相及,前者是理性思维,后者属形象思维。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数学家生活在高耸入云的象牙塔里,埋头在成堆的公式和符号之中,日夜痴迷于数学,时时都在与数字和定理打交道。 事实上,历史上许多大数学家都有较好的文学素养,在他们身上数学与文学已熔于一炉,真正做到了文理渗透。更有一些数学家对诗歌情有独钟。 笛卡儿 认为“诗是激情和想象力的产物”,诗人靠想象力让知识的种子迸发火花。 莱布尼茨 从小就对诗歌和历史怀有浓厚的兴趣。他充分利用家中藏书,博古通今,为后来在哲学、数学等一系列学科取得开创性成果打下坚实基础。 高斯 在哥廷根大学就读期间,最喜好的两门学科是数学和语言,并终生保持对它们的爱好。他大学一年级从图书馆所借阅的 25 本书中,人文学科类就占了20本。正当将来是成为数学家还是语言学家的念头在脑中徘徊时,19岁的高斯成功地解决了正17边形的尺规作图问题,从而坚定了从事数学研究的信念。 继高斯之后的伟大数学家 柯西 从小喜爱数学,当一个念头闪过脑海时,他常会中断其他事,在书本上算数画图。他的数学天赋被数学家拉普拉斯和拉格朗日发现。据说拉格朗日曾预言柯西将成为了不起的大数学家,并告诫其父不要让孩子过早接触数学,以免误入歧途,成为“不知道怎样使用自己语言”的大数学家。庆幸的是,柯西的小学是在家里上的,在其父循循善诱下,他系统学习了古典语言、历史、诗歌等。具有传奇色彩的是,柯西政治流亡国外时,曾在意大利的一所大学里讲授过文学诗词,并有《论诗词创作法》一书留世。柯西的文学功底由此可见一斑。 G·波利亚 年轻时对文学特别感兴趣,尤其喜欢德国大诗人海涅的作品,并以与海涅同日出生而骄傲,曾因把其作品译成匈牙利文而获奖。 罗素 是著名的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理发师悖论”的发现者。但他也是一个文学家,有多篇小说集出版发行,不仅如此,非科班出身的罗素还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数学家 塞尔 是 迄今数学界唯一获得阿贝尔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三项大奖的“三冠王 ”。在他60岁时,他接受法国的记者采访,在谈到自己的文学阅读时说:“从我童年起,读书就是我的一大爱好……在我喜欢的作家中,我可以举出圣西门、司汤达、普鲁斯特、吉奥诺、凯诺、尤瑟纳、道尔麦森,还有诗人魏尔兰、兰波、佩斯,英国作家吉卜林、福斯特,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和伯尔,意大利作家布扎蒂、卡尔维诺;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谁能否认塞尔在数学研究上的造诣与其文学阅读广泛无关呢? 再看看中国的数学家。 著名美籍华人数学家 丘成桐 现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等。他在29岁时就攻克几何学上的难题“卡比拉猜想”,轰动国际数学界。被公认为是近20年来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鉴于他的杰出贡献,1982年被授予 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 。 丘成桐曾提出“他山之石可攻玉,文学数学巧结合,数学与文学、艺术有机碰撞”的学术观点。 丘成桐认为,中国古典文学对自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正是由于年幼时从父亲那丰厚的古典文学知识中得到的熏染,使他在思考数学问题和寻求事物的本质时,能够和大自然一起思考,看到很多独特的“风景”,才使得他对问题的看法有多面性,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能够“天之所开、不可当也”。 丘成桐曾说:“我本人曾经深受中国古代文学、古代诗词歌赋的影响,从《诗经》我看到比兴的方法对找寻数学方向的重要性,吟诵《楚辞》和《史记》激励起我对数学的感情,激励起我向大自然追寻真和美的感受。”丘成桐之语,不仅道出了文学之于数学创造的真谛,而且更是寄希望于数学学习的同时,热爱文学、阅读文学,借此去寻找数学的真和美。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 谷 超 豪 认为:数学和古诗词是相通的,古典文学可以对人的数学思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读理科要有文学功底作支撑;文学和语言的素养,对任何一个从事科学工作的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要学好数理不应仅仅是终日和数字、公式、公理、定理打交道,要注意提高文学素养。 他还认为,一方面文学作品很讲究逻辑,比如“诸葛亮舌战群儒”一段,诸葛亮与群儒都是聪明人,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很强,辩论起来,能使对方无懈可击。另一方面,中国文学作品中,非常精练、简朴的词句往往包含许多深刻的内容,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名句,在具体的事物中蕴涵深刻的哲理,即具体又抽象。在欣赏古典文学的同时也是对自身数学思维的一个拓展。 他曾告诫广大热爱理科的青少年,不要重理轻文,任何科学都需要语言的表达。他自己从小非常喜欢古典文学,小学四年级时就开始读《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等历史小说,四五年级时读《千家诗》《诗经》,中学时开始重视写作。 谷超豪在老年时还经常写诗自娱。“写到哪里是兴致所致,不一定非常讲究格律。我写诗是要以诗言志,有时就是把某一段时间里碰到的事情写下来,自娱自乐。” 在2005年的上海论坛IT分论坛上,著名数学家、台湾清华大学校长 刘炯朗 教授曾作了“数里有诗?诗里有数!”的发言,他认为,文学和科学是相通的。现在大学教育存在过于注重专业化的现状,这种现状应该得到改变。 他指出,用32块2×1格大小的多米诺骨牌填充一块8×8格面积的棋盘,会有多少种可能?让满屋的人闭上眼睛戴上或黑或白的帽子,如何根据他人所戴帽子的颜色知道自己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要解开类似智力题所需的数学原理,其实早已被聪明的诗人们运用自如了。诸如回文“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顶真格“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和数学中的“归纳”“列举”“递回关系”等原理无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刘炯朗说,尽管他的专业是离散数学及演算法,但他平时还喜欢写点散文,读点诗歌,“这对我的学术研究有着潜移默化的帮助。”刘教授对世界范围内大学教育都过于注重专业化的现状,表示出担忧。“我的理念是我们要培养通才。所谓通才,就是人文和科技并重,对专业要有非常好的基础。我在学校里,一直告诫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不能忽视培养文学素养。”其实,“不论是科学家眼中的世界还是诗人的眼中,世界都是美好的,人生也都是美丽的。” 著名数学家 徐利治 把自己的治学经验概括为:培养兴趣、追求简易、重视直观、学会抽象、不怕计算等五个方面。后来他又特意补上一条———喜爱文学,并谆谆教导后生,不可忽视文学素养。 数学家的诗 著名文学家雨果说过:“数学到了最后阶段就遇到想象,在圆锥曲线、对数、概率、微积分中,想象成了计算的系数,于是数学也成了诗。” 我国数学大师 华罗庚 能诗善文,他写的科普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他的名句“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和“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早已成为人们的座右铭。他为青年一代曾题过一首劝勉学习的诗: 发奋早为好,苟晚休嫌迟。 最忌不努力,一生都无知。 著名数学家 苏步青 自幼热爱旧体诗词,读过许多文史书籍。他把诗词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靠它来调剂生活。曾有诗集《原上草集》问世。其序曰: 筹算生涯五十年,纵横文字百余篇, 如今老去才华尽,犹盼春来草上笺。 数学家 许宝騄 自幼即习古典文学,10岁后学作古文,文章言简意丰,功底非同寻常。 数学家 李国平 不仅是中国的“复分析”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其诗集《李国平诗选》1990 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序言则是苏步青的一首颂诗: 名扬四海句清新,文字纵横如有神。 气吞长虹连广宇,力挥彩笔净凡尘。 东西南北径行遍,春夏秋冬人梦频。 拙我生平偏爱咏,输君珠玉得安贫。 曾被传为数坛佳话。 世界最高数学奖之一———沃尔夫奖得主,数学大师 陈省身 曾在中国科学院的座谈会上即席赋诗: 物理几何是一家,一同携手到天涯, 黑洞单极穷奥秘,纤维联络织锦霞。 进化方程孤立异,曲率对偶瞬息空, 筹算竟得千秋用,尽在拈花一笑中。 著名数学 家熊庆 来在他的学生杨乐宣读完自己的第一篇论文时也高兴地即席赋诗: 带来时雨是东风,成长专长春笋同, 科学莫道还落后,百花将见万枝红。 谷超豪院士曾在80高龄时题诗曰: 学海茫茫欲何之,惜阴岂止少年时。 秉烛求索不觉晚,折得奇花两三枝。 在数学名师 李尚志 教授心中,数学如中国诗词一般美丽。作为另一种语言形式,不仅使语言美达到极致,而且作为人类文化瑰宝世代流传不绝,不断发扬光大。 李尚志认为数学即是诗,诗即是数学。因此,他常常用诗来描述数学。比如他赋诗描述三角函数: 东升西落照苍穹,影短影长角不同。 昼夜循环潮起伏,冬春更替草枯荣。 他的解释是,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在苍穹中运转。运转过程中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变化,地面物体影子的长短也就随之变化。同一物体的影子长度与光线角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三角函数描述。此外,太阳东升西落昼夜循环、潮涨潮落、冬去春来、草枯草绿,都是自然界重要的周期现象,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 关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与幂函数,李尚志赋诗: 晨雾茫茫碍交通,蘑菇核云蔽长空。 化石岁月巧推算,文海索句快如风。 他的解释是,光线在晨雾中按指数函数快速衰减,所以“晨雾茫茫碍交通”。铀核裂变时放出的中子数和能量都按指数函数快速增长,引起核爆炸。由化石的放射性碳含量与化石年龄之间的对数函数关系可以推算出化石的年龄。将海量数据经过合理编排,可以使搜索资料所需工作量是数据量的对数函数,当数据大量增长时工作量增长很少,因此能做到“文海索句快如风”。 李尚志在数学建模方面很有研究,非常重视数学建模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的作用,他曾作有“咏数学模型”一诗,概括这种观点: 数学精微何处寻,纷纭世界有模型。 描摹万象得神韵,识破玄机算古今。 岂是空文无实效,能生妙策济苍生。 经天纬地展身手,七十二行任纵横。 可见,数学、诗歌、自然现象、甚至社会现象,在李尚志的大脑中,已经和谐地、自然地融为一体。 他是怎样走入这种境界的呢?李尚志亦赋诗一首: 白水东城忆少年,几分豪气几分痴。 五年苦读甘如蜜,六艺初探兴有余。 在劫难逃惊噩梦,执迷不悔索真知。 师恩胜似春晖暖,古国神游有所思。 数学与文学的关系 有人以为数学创新要受严格的逻辑限制,而文学创作却是自由的,其实,两者都需要想象力。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想象力决定创造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尤其在现代数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日益加深时。引发科学创造,培养创新能力,自然有多种途径、多种方法,但无论如何,加强文学阅读,增添文学素养,无疑是丰富情感、提高想象力、促进科学创造的有效途径。 中华文明五千年,有文学的历史也有三千年了。在漫长岁月里,中华民族创造了世界上极其丰厚、极富滋味、极有光彩的文学艺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遗表不随诸葛死,《离骚》长伴屈原清”,乃此之谓也。而深藏其中的价值观念、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审美情趣,都是可以审视、可以触摸、可以呼吸、可以体味的。在“许以千古,仰其光芒,沐其清新”之时,人们得以引发科学研究的兴趣,跃上科学联想的良骥,以至纵横驰骋于科学创造的疆场,此乃文学始料未及却是出乎必然的特殊功能。 数学和文学是相通的———数学以理性思维的形式描述人类的感觉经验,文学则以感觉经验的形式传达人类理性思维的成果。数学“以真启美”,文学则“以美启真”。数学是揭示隐秘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符号体系,文学则是揭示丰富精神世界千变万化的文字乐章。数学提高人类的素质,文学重建世界的和谐。 学习数学的人要注重提高文学水平,学习经济、学习文科的人要提高数学素养,这就是文理渗透、文理交融的道理。大家一定不要忽视这一点。 本文摘编自 张从军、李锦路、王育全、吴波 编 著的 《 感悟数学——数学文化与数学科学导论 》 一书。 一起 阅读 科学 !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085 次阅读|6 个评论
识别指纹的纳米晶体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4-9-18 09:37
这是一个关于金纳米晶体的简单而灵巧的生物分析应用。 指纹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人们熟悉的图案,显示脊和谷的拓扑结构。另一种了解得比较少,指的是从脊线上的毛孔中散发出的汗水中所含化学物质的分布图案,不过这个一般是看不到的。设想我们能否根据普通指纹识别身份,同时还可以通过智能颜色指纹编码,识别指纹中汗液中的特定化学成分。 上述概念已经于近期成功实现,通过分布在指纹上的抗体-纳米晶体复合物的可视荧光图像来识别汗水中特定的化学成分 。 抗体 - 纳米粒子复合物的图示。复合物通过沉积蛋白 A 而成形,蛋白 A 为生物交联剂,将抗可替宁( anti- cotinine) 抗体定位在金粒子表面。 SPDP = N- 琥珀酰亚胺 3-(2- 吡啶二硫代 ) 丙酸酯 人的汗水中含有身体自然产生的无机离子、乳酸、尿素、氨基酸和非自然的代谢药物、麻醉剂以及来自空气、水和食物的日常污染物。汗中的抗原可以选择性地结合抗体,从而提供高空间分辨率的荧光分布图以分辨出人类指纹的脊线、谷线和毛孔。 经抗体 - 功能基化纳米粒子处理过的指纹的不同比例荧光图,展示了指纹的详细信息。指纹取自成年男性吸烟者出汗 40 分钟后的拇指,并用 Alexa Fluor 546 标记的二次抗体片段进行显色。比例尺: 5 mm (A) , 2 mm (B) , 1 mm (C) 用移液管吸取纳米晶体滴在志愿者的手指上进行培养,然后冲洗掉未结合的自由纳米晶体。用荧光标记抗原处理手指,使其与手指上的纳米晶结合以便于荧光检测。 除了在法医和生物识别安全设备上的前沿应用,通过人体-化学颜色编码脊线-毛孔高保真图像得到的个人智能指纹,还可在多个领域大有作为,比如检测酒驾司机体内的酒精含量、检测运动员是否服用非法药品或者在医院急诊室内快速当场确认一个人的身份。 本文摘编自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Geoffrey Ozin教授等著,美国西北大学Mirkin先生作序,陈铁红译 《 纳米化学:纳米材料的化学途径 》 一书,该书是 纳米化学方面的首部教科书 。作者描绘了 一幅基于纳米结构单元合成方法的现代材料研究图景 , 通过自组装来控制纳米到微米级别的物质形态,使“自上而下”的固态工程物理方法和“自下而上”的分子-化学方法得到完美融合,其应用范围包括化学电池、燃料电池、光伏电池、数字成像和印记、微电子组装、可控化学释放、化学传感器、分子分离、催化和光催化、组合材料化学、微流体、芯片实验室、纳米电子学、纳米光子学和纳米磁学等各个领域。 一起 阅读 科学 !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988 次阅读|1 个评论
仓颉造字:史前文字及首次规范化
热度 15 sciencepress 2014-9-17 08:37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演进的又一个里程碑,故而,也曾流行过“文字是人类从野蛮跨入文明的标志”这种观点。 就中国文字而言,所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易·系辞》)—它一开始,就与“治”、即与天地先祖神灵的告诫以及统领人们思想行为的意旨有着直接的关联,而并非现今“常识”所认为的,是表达及记录劳动言语的工具。 从考古看,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掘出了距今8000年的甲骨契刻符号,与殷墟甲骨文某些字形相近。陕西一带出土的一些彩陶上,共发现684 种刻划符号,有的符号单独出现,有的则反复出现数次。距今5000 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了与甲骨文接近的方块形符号,形态规整,有的施彩,分布在千里之内,说明它是在一定范围内通行的表意符号。到了距今4500 年前后的龙山文化时期,则出现了与甲骨文相近的陶文,如山东丁公龙山文化的陶文,论者多认为是早期的象形文字,惜至今尚未能解读。 我国发现类似刻符的还有不少遗址,三峡、闽台等地的遗址中也发现少量刻划符号,但与北方迥异,应源于另一个原始文化系统。这说明不同文化区大体都各有自己使用的一套表意符号。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文字从陶文到后来的殷商甲骨文,都出现在彩陶、卜骨、鼎等神器之上,具有一种凛然至尊的宗教属性,这种属性一直伸延至近代“敬惜字纸”的民俗观念。由此可见, 中国文字产生的原因,并非在于作为一种日常用语的记录,而是作为一种人与神之间沟通的媒介而仅由巫及祭司所掌控应用,它具有与原始图腾相类的神圣功能,或者说,它是图腾内所蕴含的“密码”在某种程度上的展现,是图腾内涵更翔实、更具细节性的延伸。 颛顼宗教改革后,“绝地天通”之权集于“中央”,自然,主要用以记录及传达天意神旨的表意符号也必须相应由“中央”作出规范,以免“文”出多门,产生歧义,造成“治”的失序。于是,制定一套可令原先各古国方国都能领会的新表意符号就势在必行了。 所谓“仓颉造字”,看来是史前文字首次规范化的史影。 以上属于从考古学角度作出的逻辑推论。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里,仓颉是黄帝时的史官,创造文字之时,天上下起粟米、地下鬼灵痛哭。这象征着中国文字实行统一规范时所具有的“惊天地、泣鬼神”、万象为之一变的非凡意义。而把“仓颉造字”归之于黄帝之时,看来是后世为了加强文字权威而作出的附会。 龙山时代以降,“万国”间频密兼并往来,交流范围迅速扩大,原先人神沟通的表意符号就被引申至国与国上层社会的信息交流之中。但要使一种表意符号能在“万国”之间流行通达,就必须有一种万国服膺的权威力量通过行政手段对原先万国各自表述的原初表意符号予以统一,就这样,“万国”之间流通于统治阶级的“国际通用文字”出现了,这就是初始的中文—一套并非记录话语,而是凌驾于话语之上的、主要用以表意、记事、状形的文字系统。我们现在看到的商周甲骨文应是成熟了的“国际文字”,之前的陶刻符号可能是区域性表意符号,但这之间是如何过渡,具体在什么时候,是否确切地由“仓颉”受命编撰统一文字?这都有待于考古学方面提供进一步的实证。 中国“文言”这套基本上不是表达口语的文字系统,此后便一直置身于“庙堂之高”处,成为一种权力因素而为统治阶级所掌控,与国家暴力并驾齐驱,用以通神、记史、定律、制衡、录天文、堪地舆、布政令、施教化……文字发展到以后的科举,依然与“礼”一般“不下庶人”,如要脱去布衣,披上儒服,晋身“准统治阶层”,那就非要付出“十年寒窗”的代价去掌握文字不可。文字,仍是统治阶级“治”的专利。 中国文字这种迥异于西方的权威性,直至20 世纪帝制终结、民权开悟后方始式微 。 本文摘编自 江志文监制 《画说华之源》 。 一起阅读科学!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 ID : sciencepress-cspm或 “ 科学出版社”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3019 次阅读|31 个评论
江平:我能做的是呐喊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4-9-16 08:46
人生历程:法治天下 江平,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法学家、法学教育家、法学活动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1948-1949年,就读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51-1956年,就读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983-1990年历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校长;1988-1993年,担任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1988-1992年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1995-2012年连续担任五届北京仲裁委员。 江平1951年与法律结缘,从此踏上了为实现“法治天下”而奋斗终生的道路。他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民法、商法、比较法、行政法和宪法等。江平作为新中国建国后第一批留苏学生,有着深厚的法学基础功底。他总是站在中国法制发展的前沿,不畏惧公权和权威,主张为私权呐喊。他对新中国成立后的诸多法律的立法推动和实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法学教育 江平自1956年底留苏回国之后,便分到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北京政法学院从事法律教育工作,至今已近60年。其中,最为黄金的时期是在1978年北京政法学院复校之后,主要就是抓民法教学工作。当时的首要任务就是课程设置安排,江平率先提出开设“罗马法”和“西方国家民商法概要”课程,并亲自为这两门课编写了讲义教材,成为其他学校纷纷效仿的典范,推动了新时期中国民法学教学的进步。 江平对于法律教育的贡献还体现在法律教育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上。江平一直主张并积极推动学生自由择课、自由择师,营造一种开放的教育环境,促进教师队伍的优胜劣汰。这一措施促进了学校教师结构的优化,使众多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实际上,江平一直就是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其独到的授课方式,让看似枯燥乏味的法学理论,变得生动活泼。 留苏时代的江平 此外,江平认为在大学教育的问题上,应该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应当去行政化,实行校长负责制。打破学术禁区和学术垄断,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学术自由和人格独立。 人才培养 江平最初给北京政法学院的本科生上课,到1979年招收第一批研究生,再到1991年开始招收博士生。至今,江平培养了众多法学人才,近百名博士生,其中三十余名为港澳台和外籍博士生。江门子弟中很多人都已成为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领域的佼佼者,成为推动中国法学发展的一股新的力量。 江平表示,如果有可能,他来生还要选择当大学教授。因为“大学生阶段是一个人在选择职业、专业并形成他的目标的一个时期,而法学专业,又是实现他的法治天下、法治理念的最重要的四年。如果这时候,我能够从事教育工作,来为他们把自己的四年的法学教育搞的更好,无论当校长也好,不当校长也好,这都是作为法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价值的最大体现”。 在中国政法大学60年校庆上,江平讲到法律人应当以依法治国、法治天下为使命,而这需要成熟的法学教育。人才的培养,除了物质基础之外,更重要的是精神基础,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思路。 立法贡献 法治建设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中国的法治建设必须通过系统的立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江平一直关注并参与到立法工作中,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他为中国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9年,中央开始筹备第三次民法典的起草工作,江平参与了前期的起草工作,后期因被任命为北京政法学院的副院长而被学校召回主持教学工作。因客观条件不成熟,民法典的起草被暂时搁置,开始筹备制定《民法通则》。当时,江平和佟柔、王家福、魏振瀛被聘请为顾问,以专家的身份直接参与了该法的制定工作,为《民法通则》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为了重新启动民法典的起草,江平多次参与了一些民事单行立法的工作,包括《合同法》、《物权法》等,推动了中国民事法律体系的完善;同时还参与制定《公司法》、《信托法》、《证券法》、《合伙企业法》等商事法律,这些法律为商事活动提供了基本的规范。江平还曾担任行政法立法研究组组长,领导统筹了《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行政法类单行法的起草制定,为更好地保护和救济公民的合法权益提供了保障。在担任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及法律委员会副主任时期,江平也亲历了很多立法工作,包括修改《民事诉讼法(试行)》、通过《著作权法》、修改《中外合资企业法》等。 “我能做的是呐喊”——对公共事件敢于发声 江平从来不是一个只注重学术研究而忽视社会现实的法学家,他对很多社会热点、影响重大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一直在为建设法治国家努力,为私权呐喊、主张用法律对公权力进行限制,实现宪政,实现“法治天下”。 在他70岁以后,社会面临越来越多的矛盾,涉及宪法权利保障、私人财产强制拆迁、民营企业家财产保护、律师合法权益保护等公共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江平敢于自己发声,勇于面对质疑,这种魄力和胆识是法律人珍贵的品质,也是变革社会、走向法治天下的必须具备的品质。 江平奉行“法治天下”、“只向真理低头”,在中国法治进程中,执著地坚持、真诚地呐喊。他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法学家、呐喊者、实践者、变革者! 本文摘编自 江平主编《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法学卷 第一分册)》,本系列学术成就概览总主编钱伟长。 一起 阅读 科学 !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031 次阅读|2 个评论
概率论札记——概率论研究的兴起、对象与方法
热度 14 sciencepress 2014-9-15 08:20
本札记的核心主题是概率,研究的目标是随机事件的统计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即随机事件是单体的不可预测性;而统计规律是群体的频率稳定性。 众所周知,当前不论是数学还是工程数学的书籍都如汗牛充栋、触目皆是。本札记必须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争取应有的读者群,写作思想非常明确: (1)作者与读者平起平坐,讨论各种概念和问题; (2)把数学从“神坛”上请下来,向“他”请教各色各样的实际问题,以求得切实的进展和解决; (3)探索一条把数学与工程,理论与实践,抽象与具体结合的道路; (4)不怕水平低,不怕问题浅,如实揭示出这个领域的难点和要点。 赌博问题刺激了概率论的兴起 很多文献都羞谈概率论研究起源,这是因为历史事实是赌博问题刺激了它的兴起。 16世纪意大利学者 卡尔丹(Cardan Jerome) 首先发现:赌博的每次输赢存在极大的偶然性,但是,在很多次赌博中输与赢就存在一定的规律。他与塔塔利亚(Tartaglia Niccolo)从数学的观点研究了掷2个和3个骰子时总点数为9或10的可能性大小。通过计算,他们对赌博者进行了宏观的预测。卡尔丹由此写的一本《论赌博》的小册子是概率论研究的最初雏形。 严格地说,卡尔丹等人的研究只是研究了等可能性所占据总数之比例,而真正作为研究的奠基者当推17世纪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和费马。 1654年的一天,梅雷向 数学家帕斯卡 提出一个以后被称为“赌金分配”的著名问题。原问题是:赌博者梅雷和保罗两人相约掷骰子,各押赌金36个金币。事先约定,梅雷若先掷出3次“6点”,或保罗先掷出3次“4点”就算赢了对方。赌博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梅雷已掷出2次“6点”,而保罗则掷出1次“4点”。由于意外之事中断了这场赌博,以后也不再想继续。请问应该怎样分配他们的赌金。 对于这个问题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以早期帕西奥里(Pacioli Luca)为代表的当前结算思想,即以双方中断至胜局以比2:1作为赌注分配原则。具体地是梅雷48枚金币,而保罗24枚金币;第二种是全局预测思想,此即帕斯卡和费马提出的。据说,他们为了思考这个问题整整花了三年时间,他们主张一定要按事前约定的3局取胜原则,然后再用数学期望作出分配。 帕斯卡和 费马 假设他们的赌博再进行下去,则对于决定性的局次(即梅雷掷出6点或保罗掷出4点)最多是两局,且有表1所示的四种可能。 很清楚看出:前面三种期望,均为梅雷赢,只有最后一种可能是保罗赢,因此合理分配赌金应该是3:1 。具体地是梅雷得54枚金币,而保罗为18枚金币。 帕斯卡在他著作《论算数三角形》中给出了这一问题的通解。设甲得了 a 分,乙得了 b 分,先积满 s 分者赢全部赌注。且 a < s , b < s 时赌局中止。赌结束这场赌博最多还需( s - a )+( s - b )-1次。 甲乙两人合理分配赌注之比为 其中设 m = s - a , n = s - b 。 数学史认为,帕斯卡和费尔马预测了赌徒胜的可能性——也即事实上定义了概率。因此,概率的发展被认为是他们发端的。 值得提出:帕斯卡和费尔马均没有提出 数学期望 的概念。而正是荷兰数学家惠更斯在《论赌博中的推理》中才第一次明确提出:“在赌局开始之前,对每一个赌徒来说就已有一种关于结果的‘期望’。如果我们共有 N 种等可能的结果,其中有 n 种结果使他获得赌金为 a ,其余结果使他获得赌金为 b ,则他的期望为 至于雅谷﹒帕努利提出了大数定理,更使概率论建立在了客观的基础上。 概率论的对象 Norbert wiener 在他著名的奠基作品《控制论》卷首曾引了这样一首德国儿歌,这首短歌的大意是:“你知道有多少星星高悬在蓝色的天空?你知道有多少云朵漂浮在大地的上空?上帝对它们作过清点,数字虽然巨大,可是一无遗漏。”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儿歌竟概括了两个十分重要的科学领域,即天文学和气象学。从对天文和气象研究中,人们似乎已归纳出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现象:决定现象(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必然发生,或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必然不发生)和随机现象。 概率论正是以随机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随机现象的规律是统计规律,简单说来可概括为单体的不可预测性和群体的频率稳定性。因此,单体和群体构成概率论对象中的一对主要矛盾。 作为单体,它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然而作为群体它又有明显且稳定的统计规律性。概率论正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 就这方面而言,因为概率的思想和概念完全不同于我们平常的接触的确定性问题,所以常常容易出现错误。台湾前中央研究院院长著名科学家吴大猷先生曾幽默地举述两个错用概率的例子: 【例】 一个病人去医师处看病,经检查后医师告诉病人说,他需要动手术。病人问这项手术的死亡率怎样?医生说这项手术100个病人有50个要死的,但他立刻安慰病人说,已有50个病人死去了,所以病者不必害怕。 【例】 一个乘飞机的旅客问航空公司,飞机有人埋放定时炸弹的概率有多大?航空公司回答说是百万分之一的可能。这个旅客又问同时有两人埋放定时炸弹的概率有多大?回答是按概率理论应该是百万分之一的平方,即一万亿分之一。于是这位旅客自己带了一颗定时炸弹上飞机,自以为这样可以减低飞机有定时炸弹的概率。 作为著名的科学家,吴大猷先生在这里讲的绝不仅仅是笑话。而是要初学者加深随机现象中单体结果的不可确定性这一认识,也要大家提防用(人为的)非随机现象取代随机现象。这将会得出很多严重的结果。最近报道国内某地很多非法的B超性别检查,使出生的男婴还是女婴的一倍以上。 概率论的分析方法 所谓概率论的分析方法,首先是把随机现象分解为若干个,或一系列最基本的元素。只有这样才能便于数学管理。 随机试验 E 我们把人对于随机现象结果的实验或者反应称为随机试验。随机试验有下列几个特征: ☀ 每次试验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进行; ☀ 实现有明确的可区分结果,而每次试验的可能结果不止一个; ☀ 在进行试验之前,出现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上述随机试验E包含最基本的(称作基本随机事件),和组合的(通常称为随机事件)。为了把单体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分解为最基本的元素,我们的主要兴趣集中于基本事件。 值得提出 :随机现象的结果有时是有客观标准的,如天雨天晴、生儿育女等;但有时却包含人为主观因素,如产品合格不合格,血脂高不高等。 样本空间 S 随机试验 E 中所有基本事件所组成的集合称为样本空间 S 。基本事件是样本空间的元素或样本点。 于是,一般说来任何随机事件均可以看作是样本空间元素的某种组合。以后叙述将看到,对于古典概型,基本事件是等可能性的(即具有高度的对称性)。于是在这一基础上,构成了群体的频率稳定性。下图表述了概率论的分析方法。 必须指出:样本点构成事件的最主要元素。但是,从样本转入事件时,我们还引入了虚样本,即空集 Φ 。 Φ 样本不属于样本空间,而属于事件。 Φ 事件时作为 S 事件的对立而出现的。 只有引入 Φ ,才能保证事件的逻辑关系是完备的。 概率论分析方法 在数学史上,零的出现是一件大事。在概率论中引入“虚”样本也应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方法。 【例】 两个骰子的所掷点数,画出其样本空间图。找出点数和的事件并分析其最大可能性。 这是典型的有限样本空间。总共有6×6=36个元素。A+B两个骰子点数和出现最多的是7点,共有6个样本点;出现最少的是2点和12点,各只有1个样本点。 【评注】 两个骰子的点数和已经出现了中间大,两头小。即点数和小与点数和大的样本点少,而点数和中间的样本点多。这种特点对于多个骰子更为明显。 可以这样说,由多个试验组合的事件,中间大,两头小将是随机现象的普遍特点。 通过对随机现象的分析和分解,我们已经把对它的研究转化为采用样本空间来研究随机事件。 随机事件有逻辑关系和数量关系。逻辑关系采用集合论方法,而(等可能性事件)的数量关系采用排列组合方法。 本文摘编自 梁昌洪 所著 《 概率论札记 》 一书。该书是作者工程数学系列札记中的第四本。前三本分别是 《 矢算场论札记 》 (科学出版社,2007)、 《 复变函数札记 》 (科学出版社,2011)、 《 矩阵论札记 》 (科学出版社,2014)。尽管四本书所涉猎的领域完全不同,但却有着完全一致的目标,“ 推出一套把数学和应用紧密结合的工程数学书籍,使读者能在数学和工程之间这座桥梁自如跨越且掌握得心应手。 ”本书的核心主题是概率,包括:概率论基础、随机量分布和数字特征、大数定律、抽样分布到统计回归。书中讨论了概率论的应用实例,丰富的附录可以给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带来很大的方便。 一起 阅读 科学 !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3690 次阅读|28 个评论
黄祖洽:为什么要选修物理学
热度 17 sciencepress 2014-9-12 08:13
《述怀》 人生诚苦短,沟坎复何多。八九不如意,困厄逐逝波。忧患与生俱,璞玉赖琢磨。浪涛何惊惧,矢志苦航过。殚思求火种,深情寄木铎。山花今烂漫,何须绘麟阁。杏坛二三子,起舞亦婆娑。雏燕离巢去,良材异国挪。相依惟老伴,同唱白头歌。桑榆虽云晚,心旷不蹉跎。 ——黄祖洽 我不知道我们同学选学物理这个学科都经过了一些什么考虑。我只回想起当初我是为什么要选修物理的。我记得初中时候教物理的老师很好。他上课的时候,我听不懂时向他提一些问题,有的问题他当时就解释了,有些问题一时解释不了的,他就让我课后上他的休息室去,并且把他大学时的教科书翻出来。我还记得就是《Duff 物理学》。他借给我,让我自己看。我看后经过自己的思考,并且自己动手做了些计算,搞清楚了原来不懂的问题,感到很高兴。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对物理有了兴趣。 黄老中学时代的作文 后来上高中时,我也常找这位老师或到校图书馆借物理方面的书自学。越学兴趣越大,后来考西南联大时就选择了物理系。我想同学们选修物理多半也是因为你们对物理有了兴趣。物理学家运用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尽可能严格地揭示自然规律,这些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对其他自然科学也是适用的。物理学的实验设备、实验的及理论的方法的发展成为众多别的学科及其持续发展的基础。科学的严格数学化表述也是从物理学开始的。物理学一方面是基础科学,以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结构和运动的基本规律为目的,富有成果而且几乎包罗万象;另外一方面物理学又是对许多其他学科起带头作用的一门学科,对其他学科有着深远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物理学研究因而成为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各学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曾经是并且仍将是基于现代技术之上的经济发展的必要根基。所以,尽管生物工程、信息科学和材料工程等新兴学科,在进入21 世纪以来已经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仍然把2005 年确定为“世界物理年”,用来纪念20 世纪的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同时也提醒大家:不要忘了物理学在认识世界和知识创新方面的基础作用。 从历史上看,物理学的发展对全世界三次大的技术革命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主导作用。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很难举出人类哪一方面的知识领域是和物理学无关的。物理现象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发生在宇宙的每一个地方。物理学的研究成果源源不断地得到应用,而社会又对物理学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在科学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突飞猛进的今天,尤其需要从各种角度、各种层次来考察和探讨:物理学将给人们提供什么新的观念?物理学怎样推动社会前进?社会又将如何有效地发挥物理学的作用并促进物理学的发展?但是,近年来,社会公众的物理意识在削弱、淡薄,长此下去,物理学的发展势必受到影响。全球举行“2005 世界物理年” 活动,其主题是“物理学与社会”,它的宗旨是一方面鼓励和推动物理学工作者继续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做出新的贡献,同时,通过展示物理学在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全球范围内争取公众对物理学的理解与支持,坚定公众对物理学的信念,推动物理教育,培育物理人才,使物理学在21 世纪得到新的发展。事实上,物理学本身确实是非常奇妙、非常有趣的一门学问,学起来其乐无穷!它帮助我们深入地了解到自然界许多奥妙现象的本质。物理学最讲究实证,以观测和实验为基础;最推崇理性,不满足于观测和实验所揭示的现象,而要寻求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既善于根据对现象的概括和抽象,做出大胆的假设,对现象做出理论解释;又敢于大胆怀疑﹑寻根问底,考究已有的假设和理论是否真能符合实际。物理学研究令人振奋,使人陶醉。正如艺术创造力一样,理解和发现新事物是人类前进的基本动力。它不能被压抑、限制或禁止。在物理学研究中充满好奇和快乐、失败与成功,这种强烈的情感令研究者入迷。他们的动机是从新的认识中获得可能的新创造,从而服务人民,造福社会。物理学研究使人们有可能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发展有关这个世界的新思想,还能发展新技术。新技术又使人们的日常工作更为便利,更能够持久地享受生活。但我们必须意识到,技术有可能用于并曾经被用于破坏和滥杀无辜。 三位院士的合影:彭桓武(左二)、黄祖洽(中间)、何泽慧(右二) 科学家、包括物理学家在内的自然科学家,对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有着特殊的责任,因为他们拥有知识和洞察力。为了我们的后代,在保护自然和环境方面,他们的责任更为重大。他们应该在科学中倡导宽容、诚实和尊严,反对蓄意滥用科学。学术自由和民主是社会的财富,也是获取新知识的重要前提条件。物理学家应该同所有的科学家一样,发扬学术自由,提倡民主讨论。在科学上,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必须诚实和正直。拒绝科学中的不端行为,谴责造假、剽窃和篡改数据。参与批评并接受监督和检查。科学家之间也会有不同意见甚至利益冲突。在基础研究方面,固然经常有不同学派之间的论战;在应用型研究中,当其中的某些人负有政治责任或需要坚持原则时,这种冲突也是在所难免的。公平、公开、公正的,以实践检验为归依的学术争论,对科学的发展是有益无害的。解决矛盾的方法应该是平心静气的商讨和对不同意见的耐心考虑、宽容和尊重。科学家应该时刻反省自己的研究是否遵守法律和公德,物理学家也应如此。物理学带来的技术发展可能被滥用,甚至用于战争和恐怖活动。历史上,物理学家也曾多次公开明确地对技术本身的潜在危险和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军事应用提出警告。 我们学了物理学以后,对于自然界许多现象和规律固然会有所了解,可以加以运用,同时更会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对不了解的现象和规律去进一步研究;会引导我们去探索﹑去思考。从学习物理学得到的训练,会增加我们看待和处理事物时的理性成分。真正学懂物理学中认真﹑求实和创新的精神,对一个人一生都是有好处的。即使他以后转行,不再从事物理工作,物理学精神的熏陶,也会使他更容易判别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什么是可信的,什么是不可信的。换言之,会提高他理性判断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刚刚过去的20 世纪曾经是物理学的世纪。20 世纪纯粹物理学研究的成就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界基本规律的了解,其深度和广度都是在此以前无法想象的。在物理学中纯粹的研究及其应用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纯粹研究,就没有新知识产生;没有新的知识,文化和文明之花将凋谢。只有当一个国家的国民受到广泛的教育时,他们才可以判断某种新知识究竟是造福人类还是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将来,这种教育必定会日益建立在数学和科学教育(其中物理学教育是重要的一部分)的宽广基础上。 本文摘编自黄祖洽先生所著 《 现代物理学前沿选讲 》 一书。 一起阅读科学!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或“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人物|10781 次阅读|33 个评论
他日有进,当学韩愈——钱穆
热度 8 sciencepress 2014-9-11 08:44
我的二伯父钱穆,曾任职老江南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1895 年7 月30 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六月初九),二伯父出生于江苏无锡县南门外鸿声里七房桥的贫寒书香世家。7 岁入塾,修读古文。日识生字20 余,渐增至七八十,均强记不忘。后家迁无锡荡口,改聘华姓塾师,听讲《史概节要》和《地球韵言》等。随后师病失塾,在家竟日读小说,能通篇背诵《三国演义》,不差一字。 伯父10 岁时进入荡口镇私立果育学校。果育是清末乡间新式小学,尊师重教传统未改,师资质量甚高,既多宿儒任教,又有留洋学生讲课。伯父既得经史子集的国学教育,又接触西方新学。他发奋力学,屡得鼓励。体育教师钱伯圭是革命党人,启以民族观念与文化意识。国文教师顾子重学贯中西新旧,尤精历史地理,曾抚伯父脑袋,当众称赞:“文气浩荡,他日有进,当学韩愈。”伯父遂有学韩之志。暑期讲习班教师华紫翔是苏州中学英文教师,竟能讲授上古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各代诸体古文史册,伯父受益匪浅。因作文优秀,获《太平天国野史》和《修学篇》两册书为奖励。《修学篇》乃蒋万里所译,选述西欧诸位未进学校、自学成名者数十人之修习故事。此书对于伯父有志苦学不倦,自学成才的影响甚大。良师的点拨教诲,使学生受惠无穷。 1905 年伯父小学毕业前一年,祖父英年早逝(41 岁)。时伯父年仅十一,家徒四壁,唯祖母坚遵祖父遗志,定为钱氏保留几颗读书种子,不忍伯父等兄弟失学。1907 年冬,他与兄长一同考入刚成立的常州府中学堂,二伯父读中学班,大伯父读师范班,都是班上最优秀的学生。迫于生计,大伯父肄业,即回七房桥创办又新小学,并亲自任教,月薪10 余元,用以养家活口,同时供诸弟读书。二伯父中学毕业后,也即分挑了家庭负担,先后在三兼小学、荡口镇私立鸿模(即果育)学校、梅村镇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后宅小学担任乡村小学教师,辗转七年半。乡教既繁且碎,他却见缝插针,充分利用时间博览群书。吃饭看书,如厕看书,寒暑不辍。夏暑为防蚊虫叮咬,纳双足入瓮夜读,坐船往返梅村高四与荡口鸿模之间,安坐船头聚神读书。仿效古人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例,晨学经书,夜阅史册,午间兼读闲杂。授课之暇,亦读报章杂志,学而不倦,锲而不舍,自励不息,苦读十年,为他一生的学术造就与阐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奠定了深厚扎实的根基。 1922 年秋,伯父由好友施之勉先生推荐,应聘厦门集美学校,任高中部、师范部三年级毕业班国文教师,开始了他九年的中教生涯。1923 年秋,应钱基博先生相邀,入职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任教。三师对门是孔庙和无锡国学专修馆,他开始了著述大业。1927 年秋由三师同事胡达人先生推荐,转入江苏省立苏州中学任国文课首席教师,教最高班兼班主任,并带钱伟长去苏州读书。1928 年夏秋之交,忽家遭三变(丧儿、妻、长兄)。1929 年春,伯父在苏州续娶伯母张一贯,并迎祖母居苏州,共生三男二女,长子钱拙、次子钱行、三子钱逊、大女钱易、幼女钱辉。 1930 年秋后,顾颉刚先生特荐伯父应聘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开始了大学教授生涯。燕大时称各教会大学中最中国化的高校。伯父初到燕大,就在督学司徒雷登主持的招待宴上直抒感怀,“所谓中国化者实不然”。建议将那些洋文命名的楼宇统统改为中文名称。燕京大学特此召开校务会商议,终采纳伯父之建议,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以钱穆和胡适之名各命一楼,这在燕大传为一时佳话。但教会学校的氛围伯父终感不适,故一年后即辞职。1931 年夏,伯父应聘北京大学史学系副教授,携眷奉母北上,兼清华课程,再升教授。1934 年又兼燕大与北京师范大学教学。伯父当年在北大上课,似登辩论会场,不避争议,观点鲜明,博引详证,深入浅出、诙谐善喻、形象生动,尤其是满腔激情,激荡全室,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尽管伯父一口无锡官话,东西南北各地人士竟然都听得懂,来自校外的旁听者为数不少,每堂听讲者常达300 人,坐立皆满。伯父是北大最叫座的名教授之一。 伯父在北京大学执教八年,前三年利用北京和各校图书馆,后五年一意购置故籍孤本,常到琉璃厂、隆福寺各书店,店主几无不识。有限的薪金,除日用之外,尽数耗于此。历年所购书籍逾5 万部,20 余万册,内不乏珍本秘籍,可装20 余大箱,继而伯父在学术上也日益渊博。 1937 年,抗战爆发。北京各大学纷纷迁校西南,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南开三校合并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1938 年迁昆明,命名为西南联合大学,伯父在文学院任教。1939 年曾受聘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任教。北大来联大的史学系学生已全部毕业。遂告假一年,返苏州省亲,时伯母也携子女自北京返苏,持娄门荒废已久的榴园,更变姓名闭门不出,陪侍老母。1940 年夏,他经香港抵成都履职,又兼齐鲁大学课。1941 年2 月祖母病逝,得噩讯日夜伤悼。1944 年执教华西大学,1945 年又兼四川大学课。1946 年夏东归苏州,秋扶病赴滇,任昆明五华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兼任云南大学教授。 钱穆与其他亲友在上海送钱伟长赴美留学 1947 年,无锡荣氏家族创办私立江南大学,荣德生老先生慧眼识珠,屡邀伯父。10 月间,伯父归返乡里,就任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 年秋与唐君毅、牟宗三等教授,离开老江大后去了香港。他们看到港人受教于英伦文化,缺乏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度,而感到忧心忡忡,于是创办了香港亚洲文商学院,伯父亲任院长。此举终于打破了英式教育在香港一统天下的局面,掀起了“国学文化教育”热潮。1950 年亚洲文商学院改名为新亚书院,1963 年,香港中文大学诞生,新亚书院并入,并发展为该校的主干学院—— 文学院。伯父在香港授课期间经常谈起当年创办江南大学文学院的故事。伯父学生李木妙的博士论文主题论及“荣氏家族创办私立江南大学的历程与意义”,伯父把江南大学的文化传到了海外,后来又去美国、马来西亚、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讲学,直至1967 年10 月才迁居台北。1968 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组院士,1969 年任中国文化学院(后改为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首任博士班班主任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伯父古稀之年患青光眼,自此目力日弱,阅读困难,但伯父一向下笔千言,字甚工整,论文数千字,常只改数字即可付印。但凡展纸落笔,也只偶有一两字重叠,仍能著作,唯不能自己改订,必赖夫人诵读,再予增补。1978 年春目疾加剧,几乎失明。 1980 年、1981 年,伯父先后两度在港获得与留居大陆子女及长侄相见的机会,30 余年,海天违隔,幸能一晤,颇感快慰。我1984 年7 月去港,为伯父共贺90 寿辰,大陆子女与侄甥又得以与长辈相聚。1986 年3 月伯父以92 岁高龄发表《丙寅新春看时局》一文,谓和平统一是中国的大前途、大希望、大理想、大原则。此文首次为《人民日报》摘载。6 月9 日下午,伯父在“素书楼”为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班讲授“中国思想史”,这是伯父75 年教师生涯的最后一堂课。他殷殷寄语学生:“你是中国人,不要忘了中国,不要一笔抹杀本土文化,要从历史里探求本源,在大时代的变化中不负维护历史文化之重任。”伯父终以96 岁高龄平静安详逝于台北寓所,生前曾嘱遗体安葬故乡太湖之滨。遵其嘱,1991 年春终安葬于太湖西山。 回想伯父学历仅为中学,却成为最出色的国学大师,完全靠非凡的毅力和聪慧的秉性,刻苦治学,谈古论今,方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学术成就。他毕生著作甚丰,多达76 部(本),主要涉及经、史、子、集,被国内外学术界赞为“ 博通四部的国学大师”。 本文摘编自王武等主编的 《 良师轶闻 》 一书, 为钱穆先生的侄儿钱慈明在江南大学纪念钱穆先生一百周年诞辰大会上的发言。 钱慈明, 原无锡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1925 年出生于无锡的教育世家。1951 年毕业于江南大学食品系,1952 ~ 1958 年在南京工学院任教,1958 ~ 1959 年受国家指派在越南河内第二技术学校支教,曾获越南政府友谊奖和“胡志明”奖章,受到周总理和胡志明主席接见。1959 ~ 1988 年,历任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工业系党总支副书记、书记,无锡轻工业学院党委委员、常委,党委副书记、 书记。 一起 阅读 科学 !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9026 次阅读|16 个评论
三人行,必有我师——祝老师们节日快乐!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4-9-10 08:31
三人行,必有我师! 祝科学网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4918 次阅读|2 个评论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中国节气文化词语〡秋季篇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4-9-8 15:4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由于农业和气象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古代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中,总结了丰富的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经验.春秋时期,中国就有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确立,至今仍然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受到广大农民的喜爱, 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平均分布在四季,每季6个,每月2个.需要说明的是, “节气”所表示的含义并不是指历法规定的确切的某一天,而是从那天起接下来的十五天,这也是为什么古人将每个节气分三候. 在此,我们选择了秋季的6个节气文化词语,通过介绍每个节气的含义、气象物候、农事活动、节气民俗等内容,让您深入了解中国的节气文化. 秋季有6个节气,分别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春是生的季节,夏是长的季节,那么秋则是收的季节.秋天天气转凉,瓜果粮食丰收,最适合家人团聚在一起,享受辛勤劳动的果实,这也是中秋节设在此时的原因. 立 秋 在每年公历8月7日、8日或9日,就是立秋节气.立秋一到,传统意义上凉爽的秋天就开始了,但中国地域辽阔,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季.从气候上说,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过了立秋,很多地区仍然处在炎热中,所以民间就有“秋老虎”一说. 古代将立秋分三候:“ 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立秋过后,凉爽的秋风已经徐徐吹来;再过五天,早晨的田野间会有雾气产生;感受到阴气,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时,秋忙正式开始了.农作物基本都成熟了,人们要去收割稻麦.在中国江苏省北部地区有“摸秋”的习俗.在立秋这天,任何人都可以去别人家的园子里摸回瓜果,主人家丢了瓜果也不会追究,这就是“摸秋”,体现了秋天带来的丰收喜悦. 处 暑 在每年公历8月23日左右,农历七月二十六日.处,终止的意思,处暑就表示暑气即将结束,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暑气消退,气温开始下降.虽然暑气渐渐消退,但真正的秋凉仍然没有到来. 古代将处暑分三候:“ 初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此节气的十五天里,老鹰开始大量地捕鸟来吃;土地上的各类植物开始枯黄,凋零(常青树木除外);这个时候稻、花生、玉米、谷子等农作物成熟. 农历七月十五是鬼节,又叫中元节,也叫七月半.在这一天,有祭祖的习惯,在家、祠堂、墓地都可以举行祭祖活动.处暑其间,刚好鸭子长大了.在广西南宁,中元节一定要吃鸭子,一方面祭祖,另一方面庆祝丰收.总之,这些习俗都是跟祭祖有关. 白 露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节气.露的产生是因为温度降低,水汽在近地面凝结而成水珠.所以,白露的含义其实是气温下降,天气已经转凉. 古代将白露分三候:“ 初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白露节气时,大雁和燕子等候鸟准备飞到南方过冬,各种鸟类开始储备干果粮食,因为寒冷的冬天就要到来. 白露过后,白天和夜晚的温度差异可达十多度,人们会明显地感觉到凉爽的秋天已经到了.俗语:“ 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 ”意思是说,处暑的时候很炎热,每天用一盆水洗澡,到白露时,就不要赤身裸膊,以免着凉感冒. 秋 分 每年公历9月23日是秋分节气.秋分当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这一天全球昼夜平分,各十二小时,无极昼极夜现象.中国古代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刚好在秋季90天的正中间,平分了秋季,因此有“分”的含义. 古代将秋分节气分三候: “ 初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培户,三候水始涸. ”秋分过后,打雷的声音渐渐消失;要过冬的昆虫开始用泥土来制造洞穴,大部分的河流水量开始减少,逐渐干涸. 秋分的时候,秋高气爽,风和日丽,美好宜人,同时也是秋忙的时候,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正好就在这段时间. 寒 露 每年公历10月8日或9日是寒露节气.白露标志着气温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而寒露则标志着气温由凉爽向寒冷过渡. 古代将寒露分三候:“ 初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寒露节气时,大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队列飞往南方过冬;深秋季节,雀鸟都不见了,海边会突然出现很多蛤蜊,贝壳的花纹跟鸟的很相似,古人认为贝壳是雀鸟变的;菊花在此时也都普遍开放. “ 过来寒露,秋粮入库 ”,寒露时节正是粮食准备脱粒,晒干,贮藏的时候.因为气温开始降低,土地也会变得越来越冷,此时,把虫卵从土地里翻出,就会冻死. 霜 降 每年公历10月23日是霜降节气,它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时期,中国黄河流域大部地区已出现白霜,树叶枯黄,开始凋零. 古代将霜降分三候:“ 初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 ”霜降节气到来,豺狼将抓捕来的猎物收藏好准备过冬;大地上的树木枝叶枯黄,叶子开始掉落;蛰虫在洞中不活动也不吃东西,开始冬眠. 霜降其间,民间有吃柿子、栗子等习俗,这些食物对心肺脾胃都有好处,也顺应了在不同季节里身体机能的不同要求. 值此中秋佳节之际,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的关注与支持,诚挚地为您送上我们的节日祝福: 本文摘编自李仕春等编著 《中国文化词语教学要略》 一书。本书为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开篇 从空间和时间上简要介绍中国文化、接着再从整体着眼,将中国文化词语分为物态文化词语、制度文化词语、行为文化词语和心态文化词语四大类,选择有代表性的词语做重点介绍。 力图为纷繁复杂的中国文化词语整理出能反应中国文化的词语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展现出中国文化体系。 一起 阅读 科学 !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9145 次阅读|9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7、8月份新书
sciencepress 2014-9-4 10:02
各位老师,因忙于国际书展等其他杂务,书目更新延拖至今,请您海涵。 现将我社7、8月份入库新书发布如下。更多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7-8月新书快递.xls 科学出版社7、8月份新书目录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学科 出版时间 1 中国地质调查新仪器研发进展 268.00 连长云 地球科学 2014-3-26 2 多源地质空间信息智能处理与区域矿产资源预测 148 何彬彬,陈翠华,陈建华等 地球科学 24-Jun-14 3 遥感二次开发语言IDL 68 徐永明 地球科学 27-Jun-14 4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研究 238 袁道先 地球科学 27-Jun-14 5 GPS测量原理及应用 38 郑加柱等 地球科学 30-Jun-14 6 中国海相沉积体系与储层分布 188 朱如凯等 地球科学 30-Jun-14 7 稀土矿物加工 188 池汝安,王淀佐 地球科学 30-Jun-14 8 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 138 罗晓容等 地球科学 30-Jun-14 9 气象服务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78 吴先华,郭际,赵飞 地球科学 30-Jun-14 10 基础地理数据库更新信息传播 68.00 王育红 地球科学 2014-8-12 11 河流水沙生态综合管理 198 王兆印,刘成,余国安,何耘 地球科学 18-Aug-14 12 喀斯特人地系统研究 298 胡宝清等 地球科学 18-Aug-14 13 热红外地表发射率遥感反演研究 79 唐伯惠等 地球科学 19-Aug-14 14 海底构造与地球物理学 98.00 吴时国,张健 地球科学 2014-8-22 15 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空间数据共享机制研究 78.00 范一大等 地球科学 2014-8-25 16 湖滨带与缓冲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 68.00 金相灿等 地球科学 2014-8-28 17 无线通信基础 39 张炜,王世练,高凯,朱江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7-Jun-14 18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实验 38 夏玮玮,刘云,沈连丰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Jun-14 19 电工技术(电工学Ⅰ)(第3版) 37 史仪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Jun-14 20 多媒体通信技术 38 李晓辉,方红雨,王秩冰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Jun-14 21 电机学习题精解(第三版) 42 孙旭东,杨乐梅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Jun-14 22 微波技术(第二版) 49.00 顾继慧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14-6-30 23 《高频电子线路》(第二版) 39.00 刘波粒,刘彩霞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14-6-30 24 混沌电子学 98 柏逢明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Jul-14 25 现代信息化及其应用 航天信息化案例分析 110 薛惠锋,李翠,薛昱,王文胜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9-Jul-14 26 光电子器件设计、建模与仿真 95.00 李洵著;李蔚,陈四海等译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14-8-11 27 通信原理 48.00 蒋青,范馨月,陈善学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14-8-27 28 电工电子技术(第二版) 49.00 史仪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14-8-28 29 集成电路ESD防护设计理论、方法与实践 70.00 韩雁,董树荣等 电子技术 2014-8-8 30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在人工髋、膝关节中的应用(原著第二版) 88 (美)Steven M Kurtz编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Jun-14 31 辐射安全手册精编 42 潘自强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Jun-14 32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七版) 58 刘思峰,杨英杰,吴利丰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Jun-14 33 Wavelets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78 罗高涌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Jun-14 34 激光传感与测量 48 焦明星,冯其波,王鸣,刘君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Jun-14 35 工程力学(第二版) 46 杨庆生,崔芸,龙连春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Jun-14 36 铁路噪声与振动--机理、模型和控制方法 198 (英)David Thomson著;中国铁科院节能环保所译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Jun-14 37 聚合物微器件超声波成形与封接技术 48 王晓东,罗怡 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Jun-14 38 Applie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Related Topics with R 48 吴浪,邱瑾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Jun-14 39 线齿轮 70 陈扬枝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Jun-14 40 水下爆炸结构毁伤的数值计算 109 宗智,赵延杰,邹丽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Jun-14 41 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教程 38 王福军,王连君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14 42 认知纳米世界——纳米科学技术手册(原书第三版) 138 (白俄)V.E.鲍里先科等著;董星龙,李斌译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14 43 纳米磷灰石的制备、表征及改性(第二版) 88 李世普,王友法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14 44 纳米磷灰石的生物医学应用 第二版 98 李世普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14 45 环境声的听觉感知与自动识别 128 陈克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14 46 分子高激发振动--非线性和混沌的理论(第三版) 108 吴国祯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14 47 汽车车身装焊卡具设计技术 80 李兵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14 48 新型衬底上的蓝/白光LED外延材料与芯片 78 李国强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14 49 微电子封装超声键合机理与技术 150 韩雷,王福亮,李军辉,隆志力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14 50 汽车系统动力学与集成控制 85 陈无畏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14 51 碳纳米管、石墨烯纤维及薄膜 120 张兴祥,耿宏章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14 52 中国二氧化碳利用技术评估报告 80 彭斯震,张九天,李小春,魏伟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14 53 特大型镍矿充填法开采理论与关键技术 105 陈得信,蔡美峰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14 54 煤矿围岩控制 198 翟新献,翟俨伟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14 55 先进非能动轻水反应堆应急行动水平制定方法 70 岳会国,侯杰,陈莹莹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14 56 金属橡胶材料及工程应用 128 白鸿柏,路纯红,曹凤利,李冬伟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14 57 岩石动力学基础与应用 168 李夕兵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14 58 城市交通运行系统能源效率评估模型研究 120 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14 59 煤粉运移规律及井眼稳定性判识 55 赵贤正,秦义,赵文秀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14 60 三角网层析成像方法及应用 60 于师建,刘润泽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14 61 紫坪铺面板堆石坝的震害分析和数值模拟 65 孔宪京,邹德高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14 62 液压与气压传动 42.00 盛小明,刘忠,张洪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4-6-30 63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56.00 刘勇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4-6-30 64 工程设计制图习题集(第二版) 24 潘淑璋,谷艳华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n-14 65 爆破安全与测试技术 33.8 蔡路军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Jul-14 66 水力旋流器非牛顿流场理论研究 48.00 梁政,杨琳,任连城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4-7-25 67 高级红外光电工程导论 118 周世椿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l-14 68 机车车辆动力学 108 姚建伟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0-Jul-14 69 城市与建筑风环境的大涡模拟方法及其应用 100.00 顾兆林,张云伟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4-7-30 70 大型盐穴储气库群灾变机理与防护 185.00 杨春和,周宏伟,李银平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4-8-1 71 纳米化学:纳米材料的化学途径 150.00 (加)杰弗里·厄津等著;陈铁红译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4-8-4 72 光学谐振腔与引力波探测 128.00 方洪烈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4-8-4 73 飞机舱门系统可靠性分析、设计与实验 80.00 岳珠峰,刘永寿,刘伟,王心美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4-8-4 74 分子材料——光电功能化合物(第二版) 180.00 游效曾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4-8-5 75 复分析 58.00 崔贵珍,程涛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4-8-6 76 现代雷达目标检测理论与方法 88.00 王首勇,万洋,刘俊凯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4-8-7 77 流体中低浓度异质物含量的超声检测原理与应用 59.00 朱昌平,韩庆邦,单鸣雷,黄波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4-8-12 78 软岩大变形力学分析:原理、软件、实例 180.00 何满潮,陈新,周永发,宋彦琦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4-8-14 79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第二版) 128 金伟良,赵羽习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5-Aug-14 80 水信息学和数值天气预报在实时洪水预报中的应用进展(英文版) 160 刘佳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5-Aug-14 81 沥青路面再生利用理论与实践 99 黄晓明,赵永利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8-Aug-14 82 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技术 68 孙中峰,张雷,乔锋,宋康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8-Aug-14 83 活性炭-TiO2复合材料的合成、性质及应用 98.00 刘守新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4-8-22 84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第二版) 48.00 张鄂,买买提明·艾尼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4-8-25 85 电弧喷涂亚稳态复合涂层技术 100.00 梁秀兵,陈永雄,程江波,张志彬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4-8-25 86 数据支持与管理的SAS编程技术及实现案例 56.00 孙玉环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4-8-25 87 现代机械工程制图 60.00 戴立玲,袁浩,黄娟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4-8-27 88 现代机械工程制图习题集 39.00 姚辉学,侯永涛,黄娟,戴立玲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4-8-27 89 化学实验教学论(第二版) 38 马建峰 化学 30-Jun-14 90 结构化学(第三版) 55 厦门大学化学系物构组 化学 30-Jun-14 91 物理化学 59 宫宝安 化学 30-Jun-14 92 无机及分析化学学习指导(第二版) 49.8 钟国清 化学 30-Jun-14 93 无机化学学习指导 49 周春生,范广 化学 30-Jun-14 94 热能调控微纳结构材料 88 杨振忠等 化学 30-Jun-14 95 稀土有机-无机杂化发光材料 128 张洪杰,牛春吉,冯婧 化学 30-Jun-14 96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 138 戴松元,刘伟庆,闫金定 化学 30-Jun-14 97 碳基纳电子和光电子器件 98 彭练矛,张志勇,李彦,王胜 化学 30-Jun-14 98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创新研究 29.50 陈迪妹 化学 2014-7-24 99 无机化学 59 徐甲强,康诗钊,邢彦军,安保礼 化学 18-Aug-14 100 湍流燃烧火焰面模式理论及应用 88.00 孙明波,白雪松,王振国 机械、自动化 2014-8-8 101 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三版) 52 王建忠 计算机、通信 27-Jun-14 102 电磁计算中的辛算法理论及应用 65 黄志祥,沙威,吴先良 计算机、通信 27-Jun-14 103 系统辨识——辨识方法性能分析 135 丁锋 计算机、通信 27-Jun-14 104 计算机文化基础 49 耿焕同 计算机、通信 30-Jun-14 105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第二版) 43 杜小丹,刘容 计算机、通信 30-Jun-14 106 SAS软件实用教程(第二版) 23.8 张瑛,雷毅雄 计算机、通信 30-Jun-14 107 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 48 董卫军,索琦,邢为民 计算机、通信 30-Jun-14 108 物联网技术及其实验 35 胡静,沈连丰 计算机、通信 30-Jun-14 109 中国人文社科类一级学科数据分析报告 88 王继民 计算机、通信 30-Jun-14 110 参数计算导论 80 王建新 计算机、通信 30-Jun-14 111 医学图像三维重建和可视化--VC++实现实例 65 张俊华 计算机、通信 30-Jun-14 112 分数阶控制器设计方法与振动抑制性能分析 70 李文,赵慧敏 计算机、通信 30-Jun-14 113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 49 胡立坤,徐辰华,吕智林 计算机、通信 30-Jun-14 114 MEL脚本语言——鱿鱼游动的人工模拟教程 68.00 钱卫国,孔祥洪,沙锋 计算机、通信 2014-7-14 115 基于数字图像的大容量信息隐藏算法 50 谢建全 计算机、通信 30-Jul-14 116 Markov随机场在视觉和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96 (美)Andrew Blake等编著;谢昭等译 计算机、通信 1-Aug-14 117 可重构视觉检测理论与技术 62.00 赵大兴,孙国栋 计算机、通信 2014-8-4 118 密码旁路分析原理与方法 95.00 郭世泽,王韬,赵新杰 计算机、通信 2014-8-4 119 完美图解Arduino互动设计入门 98.00 赵英杰 计算机、通信 2014-8-8 120 多目标粒度支持向量机理论及其应用 80.00 熊盛武,刘宏兵,段鹏飞,陈琼 计算机、通信 2014-8-8 121 脑磁共振影像数据的时空分析 125.00 胡德文,沈辉等 计算机、通信 2014-8-13 122 数字图像的真实性鉴定技术 65 牛少彰,孟宪哲 计算机、通信 15-Aug-14 123 计算辩论与智能决策 125 姚莉 计算机、通信 15-Aug-14 124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 26 张小莉,丁明勇,李盛瑜 计算机、通信 21-Aug-14 125 橡胶轮胎行业信息化与技术创新 -- 两化融合实践应用 80 高彦臣,杨殿才,王海清 计算机、通信 22-Aug-14 126 大学计算机基础 39.00 张新明,姜茸,匡玉兰 计算机、通信 2014-8-25 127 大学计算机基础案例教程 25.00 杨柳 计算机、通信 2014-8-25 128 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教程 30.00 章伟 计算机、通信 2014-8-28 129 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版) 35.00 王端理 计算机、通信 2014-8-28 130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 24.00 沈湘芸,沈俊媛 计算机、通信 2014-8-29 131 计算机应用基础 34.00 尚庆生 计算机、通信 2014-8-29 132 自动化导论(第二版) 36.00 周献中 计算机、通信 2014-8-29 133 道路交通应急区域疏散管理理论、方法与实践 60 安实,崔建勋,崔娜 交通运输 30-Jun-14 134 道路路面性能评价理论及其应用 108 张金喜 交通运输 30-Jul-14 135 《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第11辑 62 陈劲,王焕祥 经济管理 24-Jun-14 136 空间经济:集聚、贸易与产业地理 52 梁琦等 经济管理 24-Jun-14 137 战略管理会计流程再造与控制研究——基于供应链视角 56 张华平 经济管理 25-Jun-14 138 经济增长理论史 62 任保平,钞小静,师博,魏婕 经济管理 26-Jun-14 139 2014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报告 85 现代服务业领域总体专家组 经济管理 30-Jun-14 140 质量管理学(第三版) 39 尤建新,周文泳,武小军,邵鲁宁 经济管理 30-Jun-14 141 中级财务会计学(第二版) 45 周晓苏 经济管理 30-Jun-14 142 统计学(第二版) 35 王涛 经济管理 30-Jun-14 143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实训 39 周勇,张敏 经济管理 30-Jun-14 144 航空运输经济学 48 吴薇薇 经济管理 30-Jun-14 145 《企业管理咨询与诊断》同步综合练习 38 吴忠培 经济管理 30-Jun-14 146 畜产品消费需求的预测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52 汪寿阳,杨翠红等 经济管理 30-Jun-14 147 营销徐谈 39 徐风云 经济管理 30-Jun-14 148 关于创业,我们常聊的那些事儿 39 王月平,胡越 经济管理 30-Jun-14 149 京津冀区域发展报告(2014) 118 李国平 经济管理 30-Jun-14 150 西部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 128 安树伟等 经济管理 30-Jun-14 151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价值创造——移动商务客户价值创造机制研究 62 章小初,吴晓波 经济管理 30-Jun-14 152 创业学习:家族企业跨代成长机理研究 78 陈文婷 经济管理 30-Jun-14 153 非线性经济周期模型与实证 56 李佼瑞,李伟,李爽 经济管理 30-Jun-14 154 传统制造业专业镇发展模式转型与产业升级 68 千庆兰,陈颖彪,余国扬等 经济管理 30-Jun-14 155 物流学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 78 周昌林,汪小京等 经济管理 30-Jun-14 156 选址创新--创新者行为与商业中心地的兴亡 68 (日)田村正纪著;吴小丁等译 经济管理 30-Jun-14 157 东亚经贸关系——中国的视角 56.00 王珏 等 经济管理 2014-8-4 158 管理与决策 2014(1) 48.00 刘维奇 经济管理 2014-8-5 159 中国旅游地理(第四版) 39.00 杨载田 经济管理 2014-8-6 160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与发展趋势 58.00 赵景峰 经济管理 2014-8-7 161 基础会计 39.00 徐贵丽 经济管理 2014-8-8 162 证券投资学 42.00 刘超,吴红良 经济管理 2014-8-11 163 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120.00 陈新忠 经济管理 2014-8-12 164 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同步综合练习 38 林勇 经济管理 18-Aug-14 165 客户服务管理同步综合练习 38 曹宗平 经济管理 21-Aug-14 166 房产税在中国:历史、试点与探索 56.00 侯一麟,任强,张平 经济管理 2014-8-21 167 会计学 36 高天宏,高红玫 经济管理 22-Aug-14 168 管理学原理 38 赵玉田 经济管理 22-Aug-14 169 经济法基础 32 孔令秋 经济管理 22-Aug-14 170 财务管理 38 李众宜 经济管理 22-Aug-14 171 胖东来,你要怎么学? 46.00 王慧中 经济管理 2014-8-25 172 资源国国家风险——理论、评估方法与实证 68.00 李建平,孙晓蕾等 经济管理 2014-8-27 173 丑九怪历险记 29.8 王小娟 科普读物 30-Jun-14 174 两粒沙新传 29.8 王小娟 科普读物 30-Jun-14 175 魔幻中生代 29.8 王小娟 科普读物 30-Jun-14 176 博物馆的一天 29.8 王小娟 科普读物 30-Jun-14 177 航天(第2版) 38 金邦领,金荣励 科普读物 30-Jun-14 178 食品安全的溯源管理与转基因食品 68.00 科普读物 2014-6-30 179 探秘蛇世界 68.00 科普读物 2014-6-30 180 给你一双慧眼--中医养生辨真伪 68.00 科普读物 2014-6-30 181 互联网时代:被计算技术影响的生活 68.00 科普读物 2014-6-30 182 餐桌植物园 68.00 科普读物 2014-6-30 183 寻找第二个地球 68.00 科普读物 2014-6-30 184 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 68.00 科普读物 2014-6-30 185 肿瘤的早期发现与防治 68.00 科普读物 2014-6-30 186 清洁发电与智能电网 68.00 科普读物 2014-6-30 187 激光与生命、能源、信息 68.00 科普读物 2014-6-30 188 应季养生 68.00 科普读物 2014-6-30 189 走进地球三极 68.00 科普读物 2014-6-30 190 探索宇宙与诺贝尔奖 68.00 科普读物 2014-6-30 191 菜市场的博物学 68.00 科普读物 2014-6-30 192 地震与防震减灾 68.00 科普读物 2014-6-30 193 纳米科技——从科幻到现实 68.00 科普读物 2014-6-30 194 中国极地科学考察 68.00 科普读物 2014-6-30 195 航天中的奇思妙想 68.00 科普读物 2014-6-30 196 月球与月球探测 68.00 科普读物 2014-6-30 197 金沙遗址考古发掘资料集(二) 208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历史地理、考古 26-Jun-14 198 黄土台塬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及生态安全 72 任志远,马彩虹,李冬玉 历史地理、考古 26-Jun-14 199 2015年中国天文年历 299 中国科学院紫金台天文台 历史地理、考古 27-Jun-14 200 中国水文地理 358 刘昌明 历史地理、考古 27-Jun-14 201 区域地下水演化与评价理论方法 239 张光辉,费宇红,聂振龙,严明疆等 历史地理、考古 27-Jun-14 202 片石千秋:隋代墓志铭与隋代历史文化 88 周晓薇,王其祎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14 203 华南大地构造演化概论及野外勘查(英文版) 118 李正祥,陈汉林,李献华,章凤奇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14 204 中国叠合盆地油气来源与形成演化——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130 李素梅,庞维奇,杨海军,张宝收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14 205 地震流体包裹体 168 刘斌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14 206 中国古代民族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90 黄聪,袁冰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14 207 晋城矿区瓦斯灾害隐患地震资料预测技术 118 邹冠贵,贺天才,彭苏萍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14 208 沈阳考古文集 第4集 150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历史地理、考古 28-Jul-14 209 呦呦鹿鸣--燕国公主眼里的霸国 228.0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博物院,首都博物馆 历史地理、考古 2014-7-29 210 呦呦鹿鸣--燕国公主眼里的霸国(珍藏手本) 60.0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博物院,首都博物馆 历史地理、考古 2014-7-29 211 庆祝张忠培先生八十岁论文集 280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历史地理、考古 30-Jul-14 212 山西朔州水泉梁北齐墓葬壁画修复报告 280.00 山西博物馆 历史地理、考古 2014-8-4 213 北城村——冀中平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50.00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等 历史地理、考古 2014-8-4 214 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中国社会(第一卷) 138.00 袁广阔,钱益汇 历史地理、考古 2014-8-4 215 民国时期中国农业合作金融研究(1923~1949) 65 康金莉 历史地理、考古 15-Aug-14 216 民乐八卦营——汉代墓群考古发掘报告 228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历史地理、考古 18-Aug-14 217 福建平潭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 300 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等 历史地理、考古 18-Aug-14 218 农户空间行为变迁与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研究 68 李伯华 历史地理、考古 18-Aug-14 219 夏商周考古探研 150 刘绪 历史地理、考古 18-Aug-14 220 天津博物馆论丛(2013) 150.00 天津博物馆 历史地理、考古 2014-8-25 221 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历史文本研究 98.00 肖爱玲等 历史地理、考古 2014-8-25 222 夜郎文明的考古学观察 120.00 张合荣 历史地理、考古 2014-8-27 223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氮循环 89 孙志高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27-Jun-14 224 中国能源报告(2014):能源贫困研究 80 魏一鸣等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30-Jun-14 225 水产养殖生物学 98 刘焕亮 农林 26-Jun-14 226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 45 李子义 栾维民 岳占碰 农林 30-Jun-14 227 土壤侵蚀原理 49 张洪江,程金花 农林 30-Jun-14 228 现代果树繁育技术 29.8 曹慧,夏海武 农林 30-Jun-14 229 季节性冻融区农田土壤氮素输移与负荷特征 68 程红光,蒲晓,郝芳华,王东利等 农林 30-Jun-14 230 长江珍稀鱼类增殖放流技术手册 38 危起伟,杜浩 农林 24-Jul-14 231 食品化学 36 赵国华 农林 18-Aug-14 232 猕猴桃研究进展(VII) 100 黄宏文 农林 18-Aug-14 233 猪营养需要(第11次修订版) 138 (美)国家科学院科学研究委员会著;印遇龙等译 农林 18-Aug-14 234 果蔬贮运加工学 58 王鸿飞 农林 21-Aug-14 235 中国环境基准体系中长期路线图 80 吴丰昌,孟伟等 社会科学 27-Jun-14 236 金融市场理论与实践 42 滕莉莉,王春雷 社会科学 30-Jun-14 237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4) 78 张同道,胡智锋 社会科学 30-Jun-14 238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法学卷·第一分册 210 江平 社会科学 30-Jun-14 239 启明之光——王启明院士从事科研活动60载回顾 200 中科院半导体所 社会科学 30-Jun-14 240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天文学卷·第二分册 188.00 叶叔华 社会科学 2014-8-4 241 陈昌曙文集 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卷 169.00 陈昌曙 社会科学 2014-8-4 242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信息科学与技术卷 第一分册 158.00 金国藩 社会科学 2014-8-22 243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法学卷·第二分册 198.00 江平 社会科学 2014-8-22 244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 32 李莹莹 生活、文体娱乐 27-Jun-14 245 时尚的力量 168 韦晓强等译 生活、文体娱乐 30-Jun-14 246 四大家鱼增殖放流技术手册 48 陈大庆,何力 生物科学 26-Jun-14 247 保护生物学 280 (美)普里马克,R.B.,马克平,蒋志刚 生物科学 26-Jun-14 248 真菌生物学实验教程 29.8 李颖 李明春 生物科学 27-Jun-14 249 中国淡水藻志 第十九卷 硅藻门 舟形藻科(II) 98 李家英,齐雨藻 生物科学 27-Jun-14 250 第二代测序信息处理 80 (美)布朗(Brown,S.M.)等编著;于军主译 生物科学 27-Jun-14 251 遗传学实验(第二版) 29.8 卢龙斗,常重杰 生物科学 30-Jun-14 252 农业植物病理学(第二版) 68 侯明生 生物科学 30-Jun-14 253 基因工程(第三版) 45 龙敏南 楼士林 杨盛昌 章军 生物科学 30-Jun-14 254 医学分子生物学(第二版) 55 胡维新 生物科学 30-Jun-14 255 医学生物学与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程(第2版) 25 李虹 梁素华 生物科学 30-Jun-14 256 生态学野外实习指导 25 朱志红 李金钢 生物科学 30-Jun-14 257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3版) 79.8 吴士良,魏文祥,何凤田,周泉生 生物科学 30-Jun-14 258 发酵工程实验教程 29.8 姜伟 曹云鹤 生物科学 30-Jun-14 259 病毒与免疫学实验教程 29.8 康友敏 张永亮 生物科学 30-Jun-14 260 中国井冈山地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 180 廖文波等 生物科学 30-Jun-14 261 内蒙古维管植物检索表 150 赵一之, 赵利清 生物科学 30-Jun-14 262 生命的起源-进化理论之扬弃与革新 168 谢平 生物科学 30-Jun-14 263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六十二卷 半翅目 盲蝽科 (二)合垫盲蝽亚科 148 刘国卿 生物科学 30-Jun-14 264 菌群优化与仿生管理 72 牛奔 生物科学 30-Jun-14 265 岱岳树木文化图考 348 钟蓓,冯广平等 生物科学 30-Jun-14 266 中国樱花品种图志 198 王贤荣 生物科学 30-Jun-14 267 植物学野外实习指导 62.00 李新国,吴世福 生物科学 2014-7-10 268 生物技术概论(第四版) 39.8 宋思扬 楼士林 生物科学 28-Jul-14 269 Ordovician and Silurian Stratigraphy and Palaeontology of Yunnan, Southwest China 185 张元动等 生物科学 28-Jul-14 270 大豆品质生物学与遗传改良 108.00 王绍东,夏正俊等 生物科学 2014-8-12 271 刺参生物学——理论与实践 150.00 杨红生,周毅,张涛 生物科学 2014-8-25 272 基因工程原理 36.00 文铁桥 生物科学 2014-8-28 273 生态学(第四版) 45.00 李振基 生物科学 2014-8-29 274 高等数学(经管类) 52 吴玉梅,古佳,康敏 数学 27-Jun-14 27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3 张好治,王健 数学 30-Jun-14 276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指导 26 张好治,王健 数学 30-Jun-14 277 线性代数 26 王秀丽 数学 30-Jun-14 278 高等数学(轻工类)(第二版)(上册) 42 慕运动,焦万堂 数学 30-Jun-14 279 线性代数(第三版) 32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 数学 30-Jun-14 280 微积分(经管类)(第二版)(上册) 33 罗瑞平 数学 30-Jun-14 281 高等数学(理工类) 63 乔花玲,马秦龙,周怀玉 数学 30-Jun-14 282 感悟数学——数学文化与数学学科导论 42 张从军,李锦路,王育全,吴波 数学 30-Jun-14 283 线性方程组的高效迭代算法 42 张理涛,吴世良 数学 30-Jun-14 284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同步学习指导(第二版) 35 包革军等 数学 30-Jun-14 285 现代数值分析方法 52 蔺小林 数学 30-Jun-14 286 衍射计算及数字全息(上册) 109 李俊昌 数学 30-Jun-14 28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同步学习辅导 25.50 邰淑彩,孟新焕 数学 2014-7-24 288 计算方法 31.80 江世宏 数学 2014-7-24 289 衍射计算及数字全息(下册) 119 李俊昌 数学 24-Jul-14 290 马蒂厄函数理论基础及应用 69.00 熊天信 数学 2014-7-25 291 微积分(经管类)(第二版)(下册) 32.00 张琴 数学 2014-8-8 292 高等数学(下册) 30.60 李德新 数学 2014-8-8 293 现代分析入门 68.00 赵焕光 数学 2014-8-11 294 数学文化与不等式——探究式学习导引 38.00 王术 数学 2014-8-11 295 可拓学 78.00 杨春燕,蔡文 数学 2014-8-13 296 医学图像处理中的数学理论与方法 68 孔德兴,陈韵梅,董芳芳,楼琼 数学 14-Aug-14 297 微积分(上册) 35 王立冬,张友 数学 18-Aug-14 298 MATLAB与数学建模 48 李伯德,李振东 数学 18-Aug-14 299 高等代数教程 49 郭聿琦,岑嘉评,王正攀 数学 18-Aug-14 300 高等数学 45 集美大学理学院数学系 数学 18-Aug-14 301 经济数学(一) (一元微积分) 32 林谦 数学 19-Aug-14 302 医学高等数学学习指导·精要 32 姚莉,罗亚玲,万里平 数学 19-Aug-14 303 扩展可积方程族的代数方法 78 冯滨鲁,张玉峰,董焕河 数学 19-Aug-14 304 医学高等数学 49 梁波,姚莉 数学 20-Aug-14 305 大学文科数学 36 祁传达,王娟,何俊杰,陈越奋 数学 21-Aug-14 306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6 杨殿武,苗丽安 数学 21-Aug-14 307 高等数学(上册) 38 王立冬,周文书 数学 21-Aug-14 308 数学实验——基于CDIO模式(第二版) 36.00 杨韧,秦健秋 数学 2014-8-25 309 大学文科数学 28.00 云南大学数学系 数学 2014-8-25 310 概率论札记 60.00 梁昌洪 数学 2014-8-25 311 网上拍卖下的库存管理 68.00 刘树人 数学 2014-8-26 312 线性代数学习指导 27.00 李亦芳 数学 2014-8-27 313 矩阵论札记 60.00 梁昌洪 数学 2014-8-27 314 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案例教程 34.00 陈东升 数学 2014-8-28 315 概率统计与数学模型 29.00 李秋敏 数学 2014-8-29 316 从一大无穷大/物理世界奇遇记/奇妙的物理学 92 数学 317 流域耗水管理方法与实践 118 任宪韶,吴炳方 水利水电 27-Jun-14 318 近代岭南传统建筑中的建筑材料运用研究 98 曾娟 土木、建筑 30-Jun-14 319 上海唐宋元墓 268.00 上海博物馆编著;何继英主编 土木、建筑 2014-8-4 320 桂林靖江昭和王陵考古发掘清理报告 180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等 土木、建筑 14-Aug-14 321 计算结构力学 32 阎军, 杨春秋 物理(力学) 30-Jun-14 322 大学物理实验 38 王玉国,门高夫,杜红彦 物理(力学) 30-Jun-14 323 时空与物质——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69 陈方培 物理(力学) 30-Jun-14 324 大学物理基础教程——热学分册 18.00 段志刚 物理(力学) 2014-6-30 325 新编基础物理学(上册)(第二版) 35 王少杰,顾牡,吴天刚 物理(力学) 30-Jul-14 326 大学物理学基础教程--力学分册 28.00 段鹏飞 物理(力学) 2014-8-27 327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流体动力学 180.00 中国科学院 物理(力学) 2014-8-27 328 硅基异质结太阳电池物理与器件 118.00 沈文忠,李正平 物理(力学) 2014-8-27 329 大学物理实验(第五版) 46.00 张志东,魏怀鹏,展永 物理(力学) 2014-8-28 330 大学物理(下册) 29.00 王纪俊 物理(力学) 2014-8-29 331 口腔医学实验实训教程 23.8 何洁 西医 30-Jun-14 332 口腔医学技术实验实训教程 29.9 杨家瑞 西医 30-Jun-14 333 急救护理学 23.8 唐宗琼 西医 30-Jun-14 334 组织胚胎实验学 23.00 陈永珍,黄晓燕,林巍巍 西医 2014-7-14 335 病理学实验指导 28.00 李素云,张悦 西医 2014-7-28 336 医学法律的伦理维度 48 李勇 西医 28-Jul-14 337 口腔颌面外科学最新进展(英文版) 132.00 郑家伟 西医 2014-7-28 338 介入放射学理论与实践(第三版) 168.00 杨建勇,陈伟 西医 2014-7-30 339 医学研究受试者的权益保护 56 姜柏生,汪秀琴 西医 31-Jul-14 340 内科疾病临床诊断思路实训指导 49.00 彭文,白宇 西医 2014-8-15 341 人体解剖学名词(第二版) 188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西医 15-Aug-14 342 放射医学与防护名词 128 医学名词审委员会等 西医 15-Aug-14 343 医学免疫学实验 28 宋文刚,李雅林,徐英萍 西医 21-Aug-14 344 眼耳鼻喉科护理技能实训 23.8 韩杰 西医 22-Aug-14 345 老年护理技能实训 32 孙红 西医 22-Aug-14 346 急危重症护理技能实训 25 王丽华,高岩,王欣然,刘钰 西医 22-Aug-14 347 康复护理技能实训 32 徐军,贾勤,胡春英 西医 22-Aug-14 348 医学寄生虫学(第四版) 39.80 殷国荣,王中全 西医 2014-8-25 349 医学大体形态学实验(人体解剖学分册) 35.00 李文春,姚柏春 西医 2014-8-25 350 人体解剖学实验 39.80 蒋吉英 西医 2014-8-25 351 病原生物学实验 38.00 金志雄,杨树国 西医 2014-8-25 352 医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实验 25.00 曾凡龙 西医 2014-8-25 353 预防医学实验 25.00 郭怀兰,刘长俊 西医 2014-8-25 354 大学生职业认知与学习规划 40.00 李秋平,王雪莲 西医 2014-8-26 355 人体特效穴位使用手册(第三版) 29.80 张永臣,贾红玲 西医 2014-8-26 356 医学免疫学(第4版)研究生用 88.00 龚非力 西医 2014-8-28 35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第二版) 29 张建华,张可 心理、励志 21-Aug-14 358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31 王晓蓉 语言、教育 26-Jun-14 359 生活大小事英语这样说(含光盘) 58.00 LiveABC 语言、教育 2014-6-26 360 图书馆利用与文献检索教程(科技版) 36 金耀 语言、教育 30-Jun-14 361 秘书学原理与实务 36 熊柱 语言、教育 30-Jun-14 362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28 闫春梅 语言、教育 30-Jun-14 363 科学前沿图谱:知识可视化的探索(第二版) 128 (美)陈超美著;陈悦等译 语言、教育 30-Jun-14 364 研究型大学校长:胜任力与职业化发展 58 刘晶玉,任嵘嵘,邢钢 语言、教育 30-Jun-14 365 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研究 58 易定红,董伟,戴昌军,董淑玲 语言、教育 30-Jun-14 366 基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幼儿教育实践探探究 50 孙永珍,蔡伟玲,杨蓉 语言、教育 30-Jun-14 367 高中综合文科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 52 陈斯风,戚青平 语言、教育 30-Jun-14 368 心理学名词 (第二版) 128 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语言、教育 28-Jul-14 369 教育学基础 35.00 赵慧君,李春超 语言、教育 2014-8-7 370 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英语 37.00 徐鹿,刘璐 语言、教育 2014-8-7 371 幼儿游戏的快乐与分享——从案例搜集到案例剖析 32.00 但菲,金芳 语言、教育 2014-8-8 372 大学图书馆利用基础教程(第二版) 28 肖凤玲,尹益民 语言、教育 18-Aug-14 373 “五经”名篇赏析 32 李寅生 语言、教育 18-Aug-14 374 教育管理学(第二版) 55.00 王世忠 语言、教育 2014-8-22 375 当代信息检索技术(第二版) 38 魏晟,吴晓川 语言、教育 22-Aug-14 376 规划引领人生——走进大学(第二版) 34 敬枫蓉 语言、教育 22-Aug-14 377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 49.90 贡建伟 语言、教育 2014-8-25 378 拓展训练 26.00 胡炬波,王文利 语言、教育 2014-8-25 379 英语国家文化 35.00 陈静 语言、教育 2014-8-25 380 三步决胜雅思高分口语 38.00 郭肇炎,檀琦 语言、教育 2014-8-25 381 三步决胜雅思高分阅读 38.00 郭肇焱,檀琦 语言、教育 2014-8-25 382 高职院校职业体育教程 34.00 楼一峰,马勇 语言、教育 2014-8-28 383 高级新闻英语视听说(1)(含光盘) 39.00 朱其韵 语言、教育 2014-8-28 38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程 29.80 李翠白 语言、教育 2014-8-28 385 高职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36.00 李忠民 语言、教育 2014-8-28 386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 29.80 陈奎庆,丁恒龙 语言、教育 2014-8-29 387 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 32.00 吴伟 语言、教育 2014-8-29 388 文学欣赏与实用写作 36.00 张子泉,王会凯 语言、教育 2014-8-29 389 营养与膳食(五年制高职) 35.8 贺生,刘俊须 中西医结合 26-Jun-14 390 健康评估(第二版)(高职考点版) 49.8 王绍锋,刘旭东 中西医结合 30-Jun-14 391 药理学 33.8 李伟民 中西医结合 30-Jun-14 392 康复护理学 29.9 袁伟,李忠爽 中西医结合 30-Jun-14 393 一个小儿外科医生的独白 68.00 Alberto Pena著;沈桢译 中西医结合 2014-8-15 394 职业道德与卫生法律法规 32.8 李前华,李定忠 中西医结合 18-Aug-14 395 佛教医学思想研究 56 顾加栋 中西医结合 21-Aug-14 396 医学创新的智慧与谋略 68.00 卢建华,李天萍 中西医结合 2014-8-26 397 心理学与心理健康 23.80 张鸣 中西医结合 2014-8-28 398 家庭实用小儿推拿图册 20 冯燕华 中医 26-Jun-14 399 金匮要略病证与方剂研究 98 张再良,叶进 中医 26-Jun-14 400 小偏方大功效:中医女博士的美容养颜经 29.8 莫雨平 中医 30-Jun-14 401 头针 29.8 焦黎明 中医 30-Jun-14 402 磁圆梅针 35 程艳婷 中医 30-Jun-14 403 穴位埋线 36 王海军 中医 30-Jun-14 404 蜂毒疗法 34 刘宁 中医 30-Jun-14 405 钩针 35 关芳 中医 30-Jun-14 406 耳针 35 张卫东 中医 30-Jun-14 407 放血 36 柴金苗 中医 30-Jun-14 408 药浴 29.8 任剑锋 中医 30-Jun-14 409 脐疗 39.8 高海宁 中医 30-Jun-14 410 李济仁痹证研究传承集 78 李艳 中医 30-Jun-14 411 中药和民族药液相色谱标准图谱集 138.00 李效宽 中医 2014-8-8 412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第3版) 34.80 谢宁,刘锐 中医 2014-8-22 413 英汉沙漠科学词典 188 王涛,赵哈林 资源环境 30-Jun-14 414 综合风险防范 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致灾因子与风险等级评估 169 徐伟,田玉刚等 资源环境 23-Jul-14 415 综合风险防范 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制图 198 史培军,王静爱等 资源环境 24-Jul-14 416 气候变化对欧洲湖泊的影响 139 (英)Glen George主编;白晓华等译 资源环境 28-Jul-14 417 地质信息科学与技术概论 198 吴冲龙等 资源环境 30-Jul-14 418 智慧环保体系建设与实践 116 姚新,刘锐,孙世友,刘俊 等 资源环境 20-Aug-14 419 力学与理论力学(上册)(第二版) 39 杨维纮 30-Jun-14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77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环境声的听觉感知与自动识别
sciencepress 2014-8-14 13:19
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在人类胎儿出生前的几个月,他就有了一定的听觉感知与识别的能力,能区分妈妈的声音并产生心跳加快和肢体运动的反应。这时胎儿的视觉系统还不具备最起码的视觉功能。在他出生以后,把所见和所闻**起来,才能逐步完成视觉系统的发育。这个事实告诉人们,声音的感知与识别,对人类而言先于视觉的感知。我们不禁联想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王大珩和汪德昭两位先生之间的 “ 声光对话 ” 。相传两人在一次会议上相遇,谈及光学和声学的重要性时,王大珩先生说, “ 眼见为实 ” , “ 百闻不如一见 ” ;汪德昭先生说, “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 , “ 闻其声如见其人 ” 。看来两位先生都非常热爱自己从事的专业,都说得很有道理。 当今世界,已经发展到多媒体的时代,人们对于声像感知的需求丰富多彩,声音和图像同样地大有可为。我们知道在听觉感知与识别领域存在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奥妙。例如,海豚的声呐一直令人着迷,它在海洋里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听觉感知为基础的。经过训练的海豚不但能够区分同样形状尺寸的金属圆管和塑料圆管,而且能够发现圆管厚度的微小变化,是水下特战队的能干助手。它为什么这么能干,人类能够复制其仿生行为吗?这些问题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人类生活在一个被声音包围的世界里,其中既有自然现象发出的声音,如大海的波涛声、丛林中的鸟鸣声、山涧的流水声、狂风暴雨的呼啸声,又有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如人的讲话声和演唱声、演奏乐器的乐曲声、车辆和航行器发出的噪声、建筑施工的嘈杂声。声音源于物体或特定区域介质振动发出的声波,广义上讲,声音既包括人类可以感觉得到的声波,也包括人类感觉不到、其他动物能够感觉到或现代仪器能检测到的声波,如次声和超声。 按声音的产生方式和所携带信息的特性分类,可听声又分为语音声 (speechsound) 、音乐声 (music sound) 和环境声 (environmental sound) 三大类。前两种声音分别简称为语声和乐声,它们是在人类大脑有意识的主动控制之下、由人的发声器官或操纵乐器发出的声音,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也是传递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载体。环境声是除语声和乐声以外所有声音的总称,也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重要的声音类别。任何声音的产生都源于声源,而声源的辨别在人类生活、生产与军事斗争中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现代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实现环境声的自动识别,在人类科学技术迅猛向前推进的进程中,其作用与地位日渐突出,是当今信息化和智能化仪器与设备必不可少的功能。 人类的听觉感知具有令人惊奇的卓越性能,它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通常人们可以直接判断声音响度的强弱;仅凭听音就能辨别鸟、水滴、风、乐器、关门声、电话铃声、人在木质或塑料板上走动、物体破碎或弹跳等日常声事件;可以通过语音进行交流;可以直接评判音乐的好与坏;接听电话时很容易就能判断出对方的性别和大概的年龄,甚至可以通过声音辨别对方是否是自己所熟悉的人;经过训练的声呐员通过声呐接收到的微弱声信号辨别水下目标类型,等等。这些简单的事实说明了听觉系统使得人类具备利用声音特性来感知声源或事件的能力。 人类的听觉感知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听觉感受与辨别和听觉定位。听觉感受是人感觉声音时主观感受的直接表现,而听觉辨别是人通过声音包含的信息来分辨差异的行为,又分为听觉参量辨识和声目标辨识两类。 本文摘编自陈克安 著 《 环境声的听觉感知与自动识别 》 ,图片来自网络。 一起阅读科学!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 ID : sciencepress-cspm或 “ 科学出版社”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8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之简影
wzjeditor 2014-8-11 11:05
第二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举办时间:2014-8-27---2014-8-31 举办展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 北京市顺义区裕翔路88号(地铁15号线国展站A口西北口) 主办单位: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出版协会、中国作家协会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简称“图博会”)创办于1986年,由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教育部、科学技术部、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主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二十届,是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国家文化发展纲要”的重要会展项目。每届有国内500多家出版单位及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家中外出版机构参展,参观读者约20万人次。经过不断创新和发展,图博会已发展成为兼具版权贸易、图书贸易、文化活动、展览展示等功能一体的国际出版交流盛会, 与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和美国BEA书展并称为四大国际书展 。 注:本次书展有免费送书的,有排队免费领取作者签名的书籍的,也有各种零售,也包括新媒体等前沿领域的展位,本人就是带了一个提箱过去,装了满满一箱书回来的,呵呵。 吴卓晶
个人分类: 资讯|238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币国际化不可逾越的军事障碍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4-8-6 08:21
国际货币地位如此诱人、如此显赫,令每个国家都怦然心动。然而,从一国的主权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并非随经济发展而自然加冕,在英镑和美元问鼎国际地位宝座的过程中,无不伴随着血雨腥风的军事角逐。虽然种族、语言相同的美英之间并未发生直接军事冲突,但美元替代英镑成为主要国际货币,最重要的原因仍然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英国的经济实力,导致英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综合力量下降,殖民地大量丧失,综合实力远远无法与美国相抗衡,这才不得不将国际货币地位拱手相让,成就了美元全球第一大国际货币的地位。 战争对于美元而言恐怕是一把“双刃剑”,在给美元戴上国际货币体系的王冠之后,又开始对美国的穷兵黩武予以惩罚。 20 世纪 50 年代的朝鲜战争, 70 年代的越南战争,大量消耗了美国的国力,使其黄金储备日渐减少,不能保证美元与黄金的正常兑换,因而危及美元的币值稳定性。 1971 年 8 月 15 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运行了 28 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顿时瓦解。美国这种公开的背信弃义,如果没有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引来国际武装干涉也不足为奇。在美元地位节节败退的时候,美国再次以其军事力量为筹码, 1973 年在以色列与阿拉伯的战争中,与中东地区最大的产油国沙特的国王定下盟约,为沙特提供军事保护,达成交易的条件便是沙特所有的石油出口交易都要与美元挂钩。意味着与黄金脱钩的美元,又与全球最重要的能源——石油挂上了钩,从此,对全球经济最有影响力的大宗商品石油成为了美元的货币锚,进而增强了美元作为第一国际货币的超级地位。 第一国际货币的地位,给美国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好处,真正实现了“美元流向世界,财富流向美国”,美国人于是可以不计后果地超前消费,寅吃卯粮。正因为如此,对任何可能危及美元霸权地位的行径,美国都会神经过敏,千方百计对挑战者进行政治、军事、经济综合打击。美国的十一个航母编队,则是军事打击手段的真正倚持。 20 世纪 80 年代,凭借快速增长的经济实力,日本在全球经济领域攻城掠地,美国则积累了巨大的贸易赤字,美元的国际货币声誉受到不利影响。 1985 年 9 月 22 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简称 G5 )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并达成协议,内容是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史称《广场协议》。《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走入升值通道,日本政府也企图趁机实现日元国际化。当时,基于强劲的日元升值预期,国际社会对日元的接受程度确实大幅提高,日元结算一度超过全球贸易结算总额的 15% ,日元国际化进程似乎是顺风顺水。市场有不可更改的铁血规律,过度升值的日元狠狠打击了日本的实体经济,出口大幅下滑,企业大规模转移到海外,日本经济出现空心化,房地产泡沫巨大。尽管日本政府不断干预外汇市场,希望引导美元升值,以减轻日元升值的巨大伤害。但是日本的对手是美国,作为美国的军事附庸,日本无论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金融方面都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筹码。结局可想而知, 20 世纪 90 年代初,日元快速国际化不到十年,日本泡沫经济彻底破灭,导致日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失去的十年”。 1999 年 1 月 1 日,欧元正式启动。当时欧元区人口总量达 3.74 亿,经济产值 8.84 万亿美元,已经超过了美国。毫无疑问,作为一种全新的国际货币,欧元已具备了与美元竞争的经济实力。当然,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欧元要得到各国的认同,要取代美元,需要时间和良好的国际接纳环境。很显然,美国不会给欧元这个强有力的挑战者任何时间与环境。就在欧元诞生两个月后,科索沃战争爆发,科索沃战争制造的恐慌使国际资本逃离欧洲,令欧元受到了严重打击,欧元兑美元的汇率由战前的 1.07 急跌至战后的 0.82 ,跌幅达到 30% 。一个币值下跌的新货币,很难得到国际社会的青睐,欧元因而一路跌跌撞撞,使用范围基本上固定在欧元区内,在亚洲、美洲和非洲的使用程度很低。究其原因,欧洲的经济实力与科技力量仍然不可小觑,足以和美国一比高下,但是其军事并不独立,依赖于美国主导的北约,这就注定了欧元无法挑战美元,不得不成为美元第一大附庸货币。 2003 年 1 月,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号召石油交易与美元脱钩,声称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将使用欧元计价结算,并希望各国更多地从波斯湾国家进口石油。如果萨达姆总统果真说到做到,美元挂在石油上的钩子就会松动,美元的币信、作为国际货币的交易功能都会受到打击,这是美国不能容忍的。 2 个月之后,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化学武器为借口发动了海湾战争,尽管至今美国也没有从伊拉克找到任何化学武器,但是伊拉克这个两河文明古国毁于战火,至今未能从政治动荡之中恢复过来,萨达姆本人也身受绞刑并被录相播出。 铁一般的事实告诉人们,霸权货币的更替从来没有温情脉脉的一面,没有独立的强大军事力量做支持去追逐本国货币的国际化,最终的结局或者沦为霸权货币的傀儡附庸,或者引致军事、经济等各种打击而身死名灭。 本文摘编自涂永红、戴稳胜著《 大国货币 I I 军事篇》,图片来自网络。 一起阅读科学!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 ID : sciencepress-cspm或 “ 科学出版社”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069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丽化学 〡美杜莎化学──石头的蝴蝶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4-8-5 08:11
在古希腊神话中,美杜莎是个臭名昭著的人物,因为她可怕的目光可以把和她对视的人变为石头。这是个很长的故事,不过她还是被塞浦路斯国王波里德克特斯派来的英雄波尔修斯砍了头。波尔修斯没有直接看美杜莎,而是机智地利用了盾牌的镜像,这样就避免了被变为石头。 把人变成石头不妨可以看做是利用生物材料做模板进行复制的极端假想,不过这个创意很清楚,即某种天然模板,其中的有机质引导了无机组分的成核、生长和组装,并成为模板自身的“硬”复制。 在材料化学和纳米化学世界,很多有机模板已经被用作结构导向剂,来复制多种多样的无机材料和纳米材料──简直就是现代版的美杜莎化学! 实验室通常使用的有机模板有烷基季铵盐、溶致液晶、嵌段共聚物和胶体晶体。这些模板已经用来合成了一些列纳米孔材料,具有均匀尺度和周期有序孔结构,孔尺度从埃到微米。如果孔结构的有序程度足够高,就可以衍射X射线或者可见光。可见光尺度的大孔材料也称为光子晶体。 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不用自然界中的衍射光栅,如闪蝶的翅膀,来通过“美杜莎化学”来变成石头?虽然这个听起来像是没有特别价值的小练习,不过 事实证明从蝴蝶翅膀中我们能学习到很多生物光学知识,并可以用在光子通信专用功能光子晶体的设计和构筑上 。蓝闪蝶的翅膀具有几丁质的光子晶体微结构,已经被用作天然模板来复制合成无机材料。要高保真地复制翅膀结构,复制过程必须在非常温和的条件下进行,以保证几丁质结构不被破坏。可以在100 ℃,通过低温原子层沉积(ALD)交替沉积三甲基铝和水,用这个方法,可以在整个蝴蝶翅膀上控制形成埃精度厚的氧化铝涂层。反向复制的氧化铝翅膀可通过在空气中800 ℃下热处理得到。在这个条件下,几丁质被除去,沉积的玻璃态氧化铝结晶成为颗粒约3 nm的纳米晶体。 蝴蝶翅膀的氧化铝复制。( a )氧化铝涂层的蝴蝶翅膀鳞片的光学图像,显示填充比例导致颜色从起始的蓝色到粉色。( b ) 在硅衬底上的氧化铝复制结构,有机模板已经除去。( c )氧化铝复制结构的 EDX 谱。( d )翅膀鳞片的氧化铝复制的精细结构。( e )氧化铝复制结构中的两个折断的细支架 蝴蝶翅膀微结构的纳米尺度精细复制,可以从上图中的电镜图片看到。原始翅膀和用不同体积填充比例的氧化铝反向复制,证实氧化铝复制结构继承了光子晶体的微结构和性质。值得注意的是,翅膀中的功能波导和分束器结构也被这个“美杜莎化学”过程忠实地复制了。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自然界中的生物光子晶格可以被基因工程改造并按照设计来制备完美的微结构和功能缺陷。将来有可能以“美杜莎”方式产生小型光学器件和回路用于光通信。 本文摘编自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Geoffrey Ozin教授等著,美国西北大学Mirkin先生作序,陈铁红译 《纳米化学:纳米材料的化学途径》 一书,该书是 纳米化学方面的首部教科书 。作者描绘了 一幅基于纳米结构单元合成方法的现代材料研究图景 , 通过自组装来控制纳米到微米级别的物质形态,使“自上而下”的固态工程物理方法和“自下而上”的分子-化学方法得到完美融合,其应用范围包括化学电池、燃料电池、光伏电池、数字成像和印记、微电子组装、可控化学释放、化学传感器、分子分离、催化和光催化、组合材料化学、微流体、芯片实验室、纳米电子学、纳米光子学和纳米磁学等各个领域。 同期微信还有 《 纳米化学:纳米材料的化学途径》 、《50000个针尖环绕》、《识别指纹的纳米晶体》 文章发表,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微信。 一起 阅读 科学 !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77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呦呦鹿鸣——燕国公主眼里的霸国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4-8-4 14:53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这些青铜器对研究燕国和霸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对探索燕国早期的青铜器的艺术具有非常重大的价值,这次展览是年度考古十大新发现,也获得了中国田野考古的最高奖——中国田野考古一等奖。 ——山西博物院院长石金鸣 7月29日至10月7日由首都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共同主办的 《呦呦鹿鸣——燕国公主眼里的霸国》展览在首都博物馆开展。同名图书也由科学出版社同步出版发行。 《呦呦鹿鸣——燕国公主眼里的霸国》通过燕国公主的视角,以其在霸国所经历的主要礼仪:婚礼、祭礼、丧礼、燕礼为框架,依托霸国墓葬出土的文物,展示了霸国的礼仪文明,同时揭示了霸国与燕国的交流历史。 现从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编著的 《呦呦鹿鸣——燕国公主眼里的霸国》 一书选取部分精彩图片以飨读者。 近年考古学家发现新的墓穴——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令史料中缺乏记载的失落王国——霸国得以为世人所知。公元前10世纪的某天,燕国公主嫁到霸国,霸国的故事也由此展开。180余组件文物,包括青铜器、漆器、原始瓷器、玉器等,丰富的文物展示了霸国独具特色的文化。 铜人顶盘(灯) 这件铜人形灯,与战国时期的豆形灯形态如出一辙,应当是战国灯具的源头。据考古资料看,此灯很可能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灯。 漆木人俑。 殷商时期普遍流行活人殉葬,霸国墓葬使用俑,是陪葬制度的重大变革。这两个漆木人俑,高1 米左右,双足站立于漆木龟上,双手作持物状。据推测其与礼制和宗教有着微妙的关系。在西周考古史上,墓内随葬漆木人俑这是第一次发现。 出嫁:合二姓之好 两姓同婚涉及两姓联姻的质量和稳定性,关系到宗族是否昌盛。《礼记》中明确记载,“昏(同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和燕国公主有关的器物埋葬在数百公里之外的山西霸国,最可能的原因是她嫁给了霸国的某位君主。燕国公主的出嫁,便蕴含着两个宗族之间诸多美好的期望。 公主出阁。 燕国公主是燕侯旨的小姑姑,为庆贺她嫁到霸国,燕侯旨特意铸造青铜器作为礼物。“玉骨久沉泉下土”,与燕国公主有关的器物在霸国墓葬被发现,揭开了燕霸两国联姻的历史。 大河口墓地铜銮铃出土照片 车马器名称示意图及出土的部分车马器 组佩即《诗经》所咏的杂佩。西周时期,组玉佩在服制和礼制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既有礼玉的性质,又有装饰的功能,随着其结构的复杂化和制度化,逐渐成为权贵身份的象征。《诗经》中的“佩玉将将”,是说走起路来玉器相撞,发出互相碰击的铿锵之声,从而显现出佩戴者的身份;同时在行走时倾听玉声,联想玉德,提醒自己恪守礼制。 宴饮:明君臣长幼相尊之义 体现霸国君臣之间互敬互融情景的玉鹿 宴饮是霸国人在闲暇时举行的礼仪活动。宴礼有严格的礼仪规范,参加人员都正襟危坐,遵守“礼荐而不食,爵盈而不饮”的礼节,整个宴席只是一个虚设。这种宴饮仪式主要为了体现尊贤和养老,尊贤是治国之本,养老为安邦之本。宴饮过程安乐而有秩序,宾客尊卑分明,礼数高低有别,宴饮之人快乐而不放肆,无论长幼都得到惠泽,没有人被遗忘。霸伯做到了正身安国,才有霸国君臣的和谐与国家的长治久安。 《乐记》中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在霸国的礼仪文化体系中,礼乐结合就是天地万物秩序的体现。君子聆听乐章,能从乐声中赋予新的理解。例如,钟声铿锵,壮气充满,君子会想起慷慨以当的武臣。磬声清响,节义分明,君子会想起死于封疆的大臣。琴瑟之声哀怨,婉妙不越,君子会想起志义自立的大臣。竽、瑟、箫、管之声丛聚,会集揽拢,君子会想起善于蓄聚其众的大臣。鼓鼙之声喧嚣,欢杂涌动,君子会想起击鼓进众的将帅之臣。这是霸国人宴饮用乐的精神追求。 霸伯制定出完整而森严的礼制,以维护其统治秩序。在礼仪活动中组合使用青铜器并赋予其特殊的意义,也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 青铜器是权力与等级的象征,其中又以鼎为最。鼎与簋、编钟及笾豆构成了霸国的礼器系统,礼器是显示人们礼仪规范最重要的器物,“贵贱有等”“上下有则”,是霸国等级制度的反映。 霸伯墓葬中共发现了24件青铜鼎和9件青铜簋,其中有方形的鼎2件——1件是方角方鼎,1 件是圆角方鼎。随葬方鼎的墓葬都是级别较高的贵族墓葬,一般的贵族是不能随葬方鼎的。文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等,霸伯墓葬出土的鼎簋数量为什么与文献记载的不相符呢?考古发现表明西周中期以前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鼎簋制度,中期以后才形成如文献记载所说的用鼎制度。 鸟形盉 的发现为商周时期青铜器增加了一种新器形。盉多与盘配套用于祭祀或宴饮活动中浇水洗手,这座墓里恰好出土了一件铜盘与这件鸟形盉相配,可惜盘已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李学勤教授对鸟形盉铭文释读如下: 乞立誓说:“我所作谋议如果不合君命,而是我自己私行策划,就受鞭刑。”乞亲自乘有车蔽的传车前往各地,重复所立誓言,说:“我已立誓要上合君命,假如我违反誓辞,便应该遭到流弃,使君命仍得执行。”乞因此铸造盘盉,传于子孙使用。 本文摘编自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编著的 《呦呦鹿鸣——燕国公主眼里的霸国》 一书。 一起 阅读 科学 !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38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京津冀区域发展报告(2014)》发布 三地功能定位新意可期
sciencepress 2014-7-25 08:17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 7月13日, 《京津冀区域发展报告(2014) 》(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大学发布。这个报告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牵头,联合京津冀三地研究部门,邀请32位权威专家共同编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一体化规划即将出台之际,这份近400页的报告就稳妥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建立京津冀区域协调机制等六方面进行了探讨。 构筑“一主一副、三轴、四区、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发展格局、打造“京津科技新干线”……报告中首次发表的诸多新观点颇为抢眼,也为国家及京津冀政府决策部门和研究部门提供了一个新的学界视角。 三地功能定位调整方向不同 7月13日上午,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研讨会暨《京津冀区域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在北京大学廖凯原楼举行,不大的会议室里挤满了与会者。 “一是京津冀区域的重要性,二是这本书的权威性。”一位参加发布会的专家认为,发布会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京津冀区域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点,而且,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牵头编写的这个报告,会为即将出台的京津冀一体化规划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和理论启发。 “报告中的很多观点非常鲜明,很有创新性,比如京津冀区域及三地的功能定位就准确把握了三省市未来发展的特点。”在研讨会上第一个发言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表示。 报告提出,京津冀区域的总体功能定位应为全球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世界级大都市圈,全国的政治、文化、科教、国际交往中心和北方经济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全国服务型经济中心区,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综合改革示范区。 在比较了京津冀三地的竞争优势之后,报告又明确提出 三地的功能定位: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北京特别是北京中心城区要“去功能化”,天津要“去加工化”,河北要“去重型化”。 北京属于典型的“知识型+服务型”城市 ,在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应兼顾首都功能和城市经济功能。从产业功能链上看,北京主要应该是总部、研发和销售功能,非核心的生产制造功能应渐次退出。 天津属于“加工型+服务型”城市 ,不仅拥有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和沿海比较丰富的土地资源,还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开放优势,也是人口上千万人的特大城市,在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基础上,需加快壮大服务业,实现服务和制造双轮驱动。从产业功能链上来看,天津主要应该突出其生产研发和加工制造功能,在部分优势行业承担一定的总部功能。 河北属于“资源型+加工型+服务型”地区 ,采掘业、重加工工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业优势突出,但工业结构偏重,因此应加速从重化工业向加工业和服务业的转型,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综合服务业、原材料工业和现代农业。从产业功能链上来看,河北现阶段主要是生产制造功能,在部分优势行业(主要是原材料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承担生产研发功能。 “河北重工业对国家经济建设、京津冀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但考虑到未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河北必须加速去重型化。”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解释说,“河北的工业发展阶段属于工业化中期,这个阶段应强调加工化和服务化兼具,重点放在加工化上,将来作为高端制造业的基地,但同时考虑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过程中需要加工化和服务化并驾齐驱,尤其是北京周边的一些地区更加要强调服务化。” 也有研究者认为,三地的功能定位并不是意味着北京高端,天津中端,河北低端,而是要明确网格化的区域分工,不排除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有高端部门和行业的存在。“比如在个别领域河北也应该有高端,像保定的新能源产业、石家庄的医药产业完全可以形成一个从总部研发到生产制造的完整链条。” 构筑网络化发展格局 报告中提到这样一组数据: 2012年,北京城六区的人口密度是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密度的9倍和42倍。 北京城六区集中了全市70%的产值和就业岗位,人均GDP是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近2倍和3倍。 北京80%的一级一类幼儿园、65%的重点小学、超过80%的三甲医院分布在四环内。 …… “很多人认为,北京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了,但其实,北京市域内存在巨大的区域差异,人口和经济分布的过密和过疏同时存在。”李国平认为,推进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首先需要在北京市域内的协同发展上下功夫。 对此,报告提出:北京应加快北京副中心和新城建设,进一步完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在市域内形成多中心空间发展格局;中心城区应主要承担“四个服务”功能,即政治、科教文化、国际交往等首都功能和金融、商务服务等高端服务功能,而其他经济功能和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应向郊区发展。 “中心城区的功能疏解不仅仅是将过度集中的功能存量向外转移和疏散,更应着眼于严格限制不合理集聚的城市功能的进一步集中,即对功能增量的疏解。”有专家如是认为。 跨越式的发展需要更大空间的支撑,这不仅需要在北京市域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更需要通过在京津冀地区打造若干个区域功能中心来实现。 报告中一篇名为《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及对策》的文章对此着墨较多。 文章提出,根据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条件、经济社会联系、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交通体系现状以及各城市发展定位等,京津冀地区应努力 构筑“一主一副、三轴、四区、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发展格局 。 “一主”为北京;“一副”为天津;“三轴”即形成沿京广铁路和京石高速的北京-保定-石家庄城市带轴线、沿京津塘高速的北京-天津城市轴线和沿京哈线、京山线和京沈高速的北京-唐山-秦皇岛城市带轴线;“四区”即以环渤海湾的秦皇岛、唐山、天津滨海新区、沧州等为核心的滨海临港发展区,以北京为起点向东南延伸的京津廊发展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廊坊),沿京广线向西南方向延伸的京保石—邯邢衡发展区,以及以环京津燕山和太行山区的承德、张家口等地区为核心的张—承发展区;“多中心”即在京津冀地区未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以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保定等为中心的多中心发展格局;“网络化”即以基础设施为依托,借助区域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将区域发展的多中心特征从形态上延伸到功能上。 对于“四区”产业发展定位,专家们的看法也颇为一致——借鉴国际经验,滨海临港发展区主要以加工业为主,京津廊发展区则重点发展创新性产业,京保石—邯邢衡发展区以现代制造业为主,张—承发展区则要发挥生态涵养功能。 “重要的是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藩篱。”李国平补充说,“所谓疏解首都中心城区的功能,就要以京津冀区域大尺度考量,在生产力布局最合适的地方配置生产要素,而不是局限于三地行政区划,比如北京土地资源比较稀缺,要素成本比较高,河北可能低一些,由企业自主决定搬到哪儿。” 打造 “ 京津科技新干线 ” “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京津冀区域的发展不如长三角、珠三角?学术界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京津冀地区的行政色彩太浓。”研讨会上,张文忠的一席话引来多方呼应。 “目前来看,京津冀过度行政化,珠三角过度市场化,而长三角是把两者结合较好的区域。”中国人民大学城乡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叶裕民也谈到,区域协同发展必须要靠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只有市场和政府良好互动才会减少矛盾。 报告认为,京津冀区域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对此,报告提出,伴随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综合改革示范区的建设以及天津滨海新区、河北省唐山市被列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京津冀地区具备了良好的协同创新基础。 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的模型应该是“一中心、两核、三带、多园区”,即形成中心引领、两核驱动、三带辐射、多园支撑和优势互补、对接产业的区域科技创新格局。 “一中心”指首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两核”包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综合改革示范区高端研发和知识服务核心区、天津滨海高新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核心区;“三带”包括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带、沿海现代工业技术创新示范带和环京津绿色发展创新创业带;“多园区”是通过“一中心”的引领带动,发挥“两核”的辐射作用,围绕“三带”产业特色和资源布局,打造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基地。 在专家们的设想中,还有一个更具创新性的方案—— 打造“京津科技新干线” 。 “‘京津科技新干线’是指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综合改革示范区到天津滨海新区的呈带状的高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密集区。”李国平解释说。 “引擎论”是区域经济学一个重要原理。学者们认为,就像京津冀经济发展的引擎锁定在滨海新区一样,京津冀科技创新的引擎应落在这一条自西向东的带状区域上。 报告还对这一设想提出了更为细化的安排,包括北京、天津共同建设“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共同建设“京津科技创新示范区”,以及支持园区间创新合作、设立重大创新合作专项等。 协同创新机制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主要驱动力,如何使其尽快生效? 报告创造性地提出组织协调体系的建设,即设立由三地主管领导组成的联合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加快组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并提出,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以发挥各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网络化治理结构。 “区域协同发展最重要的是构建机制,京津冀区域协调机制的构建是这个报告极为关心的内容。”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认为。 研究者分析认为,相比珠三角和长三角,京津冀区域的合作起步最早,却进展最为缓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整体区域合作的机制还在探索阶段;另一方面,具体合作协议的程序烦琐,没有专门的沟通部门和协调渠道,致使既有的很多协议履行进展较慢,达不到预期目标。 有专家直言:“从具体协议来看,近年来,北京、河北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部门签订诸多合作协议,合作领域广、合作内容丰富,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从协议到具体规划再到项目实施的过程往往程序烦琐,障碍较多。” 如何探索出一条新型合作机制,是京津冀区域合作亟待破解的难题。 研究者认为,可以从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市场开发机制、要素流动机制、创新区域合作机制等四方面探讨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建设,报告中一些提法颇有针对性,如建立政策协调机制,在税收、土地利用、人才流动、社会保障、争议解决等方面加强地区间的政策协调;加快区域一体化利用共创共享机制建设;加强合作产业园的税收与核算机制等方面的政策研究等。 还有学者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诸多难题只有靠机制的进一步创新来突破。 “至少有三个问题是必须靠机制来解决的。”中国人民大学城乡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叶裕民教授认为,“一是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河北的落后并非源于经济的落后而是公共服务的整体落后;二是人口吸引力问题,河北对于人口吸引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影响北京人口疏解的成效;三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面对京津冀区域过度行政化的现实,必须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有专家认为,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的构建已经迈入了考验期,只有敢于直指利益要害才能有所突破。 (河北日报记者 王博) 《京津冀区域发展报告( 2014 )》 报告聚焦日益受到高度重视和关注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问题,是面向京津冀区域、全面研究该区域发展现状和问题的综合性报告。 由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北京市科学技术评价研究所、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的京、津、冀三地的专家学者及政府实务部门人员共同编写完成。《报告》共分为总论篇、综合篇、地区篇和专题篇四大部分,对京津冀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空间发展和区域合作等领域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客观评价,重点分析研究了京冀产业合作发展的现状、趋势及路径,明确了京津冀各省市功能定位,提出了新时期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及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下,在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的新形势下,京津冀地区在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生态保护、交通建设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效,同时仍面临着 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区域分工体系尚未形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等一系列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对京津冀地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时期,京津冀地区未来应该从 明确功能定位、加速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进程、稳妥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提高首都对周边的辐射效应和建立京津冀区域协调机制 等六大方面全面推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 一起 阅读 科学 !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11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夏日如南美奇花之绚丽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4-7-23 10:29
巴西世界杯点燃了全球对南美大陆的热情。在这片美丽动人、热情洋溢的大陆上,就连那里的花卉也透露着那股热忱——绚丽多彩,争奇斗艳。 今天我们就从杨青(Qing Yang)、周嫦、杨弘远编著的《 赏花拾趣 Ⅱ》中撷取若干精彩图片, 让您的夏日一如南美奇花之绚丽! 蓝花鼠尾草 ,唇形科。开深蓝色唇形花,原产巴西,乌拉圭和阿根廷。 六出花 ,六出花科。是园艺杂交种,原产秘鲁,又被称为秘鲁百合,伞形花序,各式花色,具紫色斑点和条纹。 太阳花/半支莲 ,马齿苋科。原产巴西的肉质草本,习性极强,花色丰富多彩,从白色、黄色到紫红,几乎所有暖色应有尽有,而且有单瓣和重瓣,因此成为人们喜爱的庭园花卉。 极乐云实 ,豆科。原产阿根廷北部和乌拉圭。有个令人动心的英文名Bird of Paradise,意为“极乐鸟”。 古巴秋海棠 ,秋海棠科。洁白无瑕,玲珑剔透。 红花曼陀罗/红打破碗花 ,茄科。原产于秘鲁。花萼筒状,先端5 裂,花冠喇叭形,花大而优美,却有毒。 蓝花茄 ,茄科。原产巴拉圭和阿根廷。 茑萝 ,旋花科。一年生柔弱缠绕草本。聚伞花序,花直立,花冠高脚碟状,冠檐开展,5 浅裂,姿态美妙,颜色艳丽。 西番莲属杂交种 ,西番莲科。西番莲和总序西番莲的杂交种,副花冠丝状平直,花形奇妙。 火鹤花 ,天南星科。花序肉穗状,螺旋卷曲,黄色或红色,佛焰苞卵形,鲜红色。 鹦鹉蝎尾蕉 ,芭蕉科。原产巴西东部至西印度群岛。是著名的热带观赏植物,非常适合切花。 火鸟蝎尾蕉 ,芭蕉科。原产南美洲。有个绘影绘色的英文名Lobster Claw,意为“龙虾的爪子”。 珊瑚花 ,爵床科。原产南美洲北部。花密集形成短圆锥花序,粉红色,美丽而大方。 黄马利筋 ,萝藦科。聚伞花序顶生及腋生,花瓣及副花冠均为黄色。 猫爪藤 ,紫葳科。原产热带美洲的常绿攀缘藤本,能爬满树冠,最终可能导致其攀爬的大树死亡。花鲜黄色,明艳醒目。 蓝花楹 ,紫葳科。“在绝望中,静静等待离开的爱情”,蓝花楹的花语听起来如此忧伤,但现实中点缀在城市之间的蓝花楹却极为清秀、迷人。原产南美洲。 黑钻石文心兰, 兰科。为杂交品种,产自哥伦比亚。 镰形尾萼兰 ,兰科。花形相当奇特,呈美丽的三角锥形,色彩鲜艳夺目。 夏日如南美奇花之绚丽! 本文摘编自杨青(Qing Yang),周嫦,杨弘远编著的《 赏花拾趣 Ⅱ》一书。该书是 《赏花拾趣》( 杨弘远,Qing Yang,周嫦,2012,科学出版社)的姊妹篇,是一本花卉科普图册,以观赏花卉植物的相片为主体,适当辅以精简文字说明。 以新颖的视角、平易简洁的文字对植物的独特性、趣味性进行描述,带领您进入植物大千世界游历,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植物世界,在美的震撼中感受生命的魅力与本质。 一起 阅读 科学 !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9392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分子组装及其前沿研究方向
热度 9 sciencepress 2014-7-18 10:11
分子的组装或自组装是创造新物质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方法之一,自组装应看成是组装中的特殊情形。通过自组装,结构单元(可以是原子/分子,分子集团,纳米尺度聚集体、纳米材料等)借助分子间弱相互作用自发形成稳定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主要以非共价键结合的聚集体系。自组装虽然以化学过程为主,但又有物理过程或类似生物过程,与传统制备方法相比有明显区别,研究组装和自组装是一新兴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交叉学科方向。若干分子组装体的结构以及功能是用传统制备方法所无法获得的,分子组装技术在新物质创造及获得特定功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几种由自组装过程得到的组装体。从左向右依次为 DNA 的双螺旋结构,磷脂膜囊泡, ZnO 纳米材料,金单晶表面的紫罗兰分子组装结构 自组装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存在于生命系统之中,如DNA的双螺旋结构,蛋白质的聚集与折叠,细胞或某些生命体等等,它们都被认为是分子自组装的结果。 科学家们利用自组装技术制备各种自组装结构,其自组装的内涵和规律也被不断认识和发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随着信息、电子、生命、材料、纳米等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自组装技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当人们尝试用原子或分子或纳米尺度功能集合体作为基元来构筑器件(即“自下而上”-Bottom-up方法)时,发现依靠传统的加工技术(即“自上而下”-Top-down方法)是困难重重,甚至是无法实现的。此时,利用这些基元间的弱相互作用来自动“装配”,才有望得到具有特定功能的新的结构体或新的物质,才有可能满足人们在信息、生命、电子、材料和纳米等领域的应用需求,这里自组装的方法学意义和特定功能性都显得尤为重要。 理论计算优化的分子构象和 FTBC-C4 的单晶 X 射线衍射的晶体结构 纳米科技被认为是在纳米尺度上 (约在0.1-100 nm之间) 研究原子、分子和电子的运动规律和特点,并利用这些规律发展新材料、新工艺和新器件的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和技术。 纳米科学技术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利用以原子、分子及物质在纳米尺度上表现出来的新颖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特性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和器件,其中纳米器件的研制水平和应用程度应是代表纳米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而可控构筑纳米结构和纳米材料,实现对物质在纳米尺度上的加工,则是制备纳米器件的基础和前提。Bottom-up(自下而上)方法是纳米科学技术的重要技术和特点之一,也是人们利用单个原子或分子,在纳米尺度创造新的结构、新的物质和新的功能的方法之一。而自组装技术是“自下而上”方法中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自组装人们期望可以得到用传统化学合成或加工方法得不到的结果。但是,自组装结构的获得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溶剂、组装环境、外场作用、温度等对最终组装产物均有重要影响,且由于组装过程的复杂性,尚难以找到如化学反应方程式一样的普遍规律来控制自组装,一种材料因其组装条件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组装结果,具有不同的形态和性质。因此,人们对自组装的规律仍在不断认识和探索之中,既有挑战,又有机会。不过值得指出的是,自组装方法虽然有效,有时威力强大,且前景诱人,也并非是万能的方法,不是创造新物质,新的复杂体系和实现特定功能的唯一方法,如欲得到某种特定结构和功能,常需自组装方法和其它化学合成等方法的结合,也不必将传统的化学合成硬套上“自组装”的标签。 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近十余年的探索,科学工作者已经在组装和自组装研究领域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和实验结果,无论是固体表面组装,还是溶液等环境中的组装,无论是分子的表面图案化,还是纳米材料的制备等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不仅使物质世界更为丰富多彩,也确实为新物质新功能的创造提供了又一重要途径。 TMA 分子结构模型 (a), 通过氢键可以形成二聚体 (b) 和三聚体 (c) 目前,分子自组装研究中的科学问题主要集中在组装体中组装单元的成键的本质和规律,成键强度,优先性,方向性,成键的条件和预测,包括分子间,分子内,分子与基底间的相互作用等。技术问题主要集中在可控组装,即组装的开始与中止,组装过程的控制等。还有组装体系的集成,组装体的功能,以及组装过程的原位检测监视技术等。具体内容例如,性质明确和结构可控的功能分子和组装单元的合成,以及合成中分子内相互作用和组装单元内相互作用的研究,这些研究将为组装提供组装单元或功能基元。组装过程中和组装体体系的表界面研究,自组装过程动力学和组装体系热力学稳定性的研究,组装体系中成键的本质和规律,如化学键还是非共价键,成键强度,优先性,方向性,成键的条件和预测,这些研究将有助于理解组装规律,实现图案化组装,定向组装,集成组装,多元多层次组装,以及某些特定结构如手性结构的组装和控制。组装体的理论研究也非常重要,通过理论模拟,可以预测组装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另外,利用已有的分析检测技术并发展新的分析检测技术,实现对组装体系的性质研究以及原位观测也是当务之急。 FTBC-C4 的组装模型和模拟的 STM 结果。( a )( b )单分子和周期性结构的几何优化模型。( c )( d )分别是( a )( b )的侧视图。( e )以 up-down 结构为模型模拟的 STM 图像 归纳上述内容, 目前在分子组装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至少包括:(1)组装规律和组装方法学的研究。从复杂多样的组装体系中获得具有特定结构的途径,借此从“必然王国”达到“自由王国”。(2)对实现特定功能所需结构的认识,及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3)原位观察分析和检测组装过程、组装产物和组装体系功能的技术方法。 本文摘编自万立骏著 《固体表面分子组装》 一书。文章名由编者所加。万立骏先生于2005 年出版了 《 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术及其应用 》 (2011年再版)一书。多年来,致力于将电化学 STM 技术拓展到多领域的研究,技术上也发展成为化学环境下的 STM 技术,包括大气、水溶液、有机溶液、气氛可控等。利用该技术有选择的系统研究了多个系列的分子表面组装, 现今结集出版的 《固体表面分子组装》 是对相关工作的归纳总结。 一起 阅读 科学 !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8550 次阅读|11 个评论
王元:回忆我关于辞书的编写工作
sciencepress 2014-7-17 10:08
2004年8月,科学出版社知名作者奖获得者代表王元先生在科学出版社50周年社庆典礼上发言 由于数学的抽象及其分支领域与内容的繁杂,文献浩如烟海,令人望而生畏,即使是专业数学家,对其专业以外的数学领域,也往往了解有限,因此,各种层次的数学辞书的出版就很有必要了。 数学强国对于辞书的出版都很重视。对于已有的辞书,当然可以不分国家,互相使用与借鉴。 我参与过的国外重要数学辞书的翻译出版工作,计有日本出版的《岩波数学辞典》与前苏联出版并经美国数学家补充过的《数学百科全书》,均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对于我国数学的发展与普及起到了很显著的作用。我所做的事,主要是策划、推荐译稿人与审稿工作。 虽然我国还不是数学强国,但这不等于说,在条件具备时,我们也可以不从事数学辞书的编写工作,仅仅只要翻译外国的现成辞书就够了。应该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数学界及科学出版社对数学辞书的出版,都是积极支持的。我本人有幸多次参与这项工作。 由于华罗庚先生对解析数论的重大贡献,1950年初,德国Teubner出版社邀请他为专业数学百科全书撰写“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分册,华罗庚邀越民义与我做他的助手。由华罗庚用英文写出初稿,越民义和我分别作补充。最后,由德国数学家翻译成德文正式出版。该书出版后,反映很好,即被译成中文,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同时又被前苏联与英国译成俄文与英文出版。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仍为这一领域的一本基本参考书。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经历十年,经全国数学家的努力,编成了我国自己的百科全书中的数学卷,即《中国百科全书·数学》。我担任了其中“数论”领域的分主编,除对数论的辞条设置、撰稿人与审稿人的推荐外,我也撰写了不少辞条。 近三十年来,中国的数学有很好的发展,年轻数学家辈出,科学出版社审时度势,曾组织南开大学数学系编辑出版了《简明数学辞典》,积累了更多编写辞书的经验。 在上面的经验基础上,科学出版社与时俱进,大胆地提出组织编著规模宏大的《 数学大辞典 》,他们邀我担任主编。这本书是按辞条,分17个数学领域来撰写的。全书近300万字,自从2010年出版后,受到广泛欢迎。 通过我国自己编写辞书,特别是《 数学大辞典 》的编著,我有如下体会: 1.通过编著辞书,对中国的数学现状有了较好的估计,我们基本上弄清楚了我们掌握了数学的哪些内容,也知道了我们的不足之处,特别,哪些数学是我们的薄弱环节。 2.我们国家的体制,比西方国家更便于组织广大数学家参与这项工作。就以《数学大辞典》为例,约有280位数学家参与撰写,200位数学家参与审稿。这样庞大的队伍,涉及数十个不同的单位。在我们这里,我们将这个队伍组织起来了,得到了参与者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使他们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短短五年,就基本上完成了任务,应该说是很顺利与快捷的。这在西方国家是较难做到的。这是我们的优势。 3.如何组织大家工作?首先要充分发挥近500位数学家的积极性。为此,我们组织了17个分编委会,由他们分别领导他们所属学科的工作,包括辞条的设置、撰写与审稿工作。主编与副主编仅负责协调工作。这样既做到了有职、有责与有权,又充分保证了工作有序,且高质量地快速完成。 4.《 数学大辞典 》编委会关于辞条的撰写原则特别强调要牢牢把握质量关,即内容务必要严谨与正确,撰写的风格可以不强求一致。另外必须尽可能将数学的最新成就写入辞条。 一起阅读科学!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 ID : sciencepress-cspm或 “ 科学出版社”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5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机动车排放演变趋势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4-7-15 08:56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人们的出行需求持续增长,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1980年至2012年的32年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从135万辆增长到1.2亿辆,增长了近百倍,年均增长率达15%。 2012年,中国千人汽车拥有量达到88辆/1000人,其中大城市的千人汽车拥有水平更高,譬如北京市已达到250辆/1000人。 全国及几个主要大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情况 持续扩大的机动车车队逐渐成为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是城市空气质量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中国环保部(2010,2011,2012)发布的《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1980至2000年间,全国汽车(不含摩托车)CO、HC、NOx和PM排放量增长迅速,其排放量在20年内分别增加了12倍、10倍、6.7倍和5.5倍,进入2000年后,中国机动车加大了机动车排放控制的力度,尽管汽车污染物排放量仍在逐年增长,但增长势头明显放慢。 1980-2011 中国汽车污染物排放变化趋势 (中国环保部 ,2010,2011,2012 )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者对中国机动车引发的城市和区域污染越来越关注,开展了多项研究对中国及主要城市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测算,分析中国城市机动车的排放特征及排放贡献。 就全国而言,机动车已经成为污染物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从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其排放和贡献率一直攀升;最近十年,在国家持续有效的机动车排放控制下,机动车排放贡献率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 Zhang等(2007)的研究显示,1995至2004年间,中国汽油车和柴油车的NOx排放由161万吨增长到320万吨,对全国NOx总排放的贡献由14.8%增加到17.2%。2005年中国机动车的VOC排放贡献被估算为24-33%(Boetal.,2008;Weietal.,2011)。根据Zhang等(2009),2001年交通部门(含非道路交通)的CO和HC排放分别占全国总排放的26.8%和36.2%,2006年其贡献率分别下降至24.5%、20.2%和28.5%。Zhao等(2012a)估算中国道路机动车的CO排放近年来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且其贡献从2005年的12%下降至2009年的11%。Qin和Xie等(2012)认为机动车对全国黑碳(BC,blackcarbon)的贡献从1980年的2.9%上升到2000年的13%左右,随后2009年降至11%左右。 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机动车活动水平较高,因此机动车的排放贡献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Zhao等(2012b)的研究,2003年华北地区北京、天津和河北等6省2市机动车的NOx、VOC、CO、PM10和PM2.5的排放贡献分别为31%、55%、22%,7%和10%。在珠江三角洲地区,2006年机动车对NOx、VOC、CO、PM10和PM2.5排放的贡献被估算为36%、40%、67%、22%和36%(Zheng,2009a,2009b)。有研究显示,机动车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污染源,但其排放贡献率已经出现下降趋势,例如2000年至2009年间,机动车的NOx排放贡献率从41%下降至38%,VOC的贡献率从58%下降至53%(Luetal.,2012)。Li等(2011)估算了2004年长江三角洲上海、南京和杭州等16个城市的人为污染源排放,其中机动车的NOx、VOC、CO和PM2.5排放贡献分别为28%、60%、80%和6%,但Huang等(2011)对2007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机动车的排放贡献测算结果较低,其研究显示机动车的NOx、VOC和CO排放贡献分别为12%、12%和30%。 机动车活动多发生在人群密集的城市区域,所以在城市层面,机动车的排放贡献更高,危害更为突出。 在近20年里,城市机动车的排放贡献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多数城市的机动车CO和NOx排放分担率为80%和40%左右,在城中心其排放贡献更高。尽管有研究表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进入下降阶段(Wuetal.,2011;姚志良等,2012),但由于机动车在城市地区活动集中,排放的污染物容易在大气中形成高浓度,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引发二次污染,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和公众身体健康。 本文摘编自贺克斌、霍红、王岐东、姚志良编著 《道路机动车排放模型技术方法与应用》 一书。该书针对道路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发展动态,探讨了控制技术、行驶工况、交通流特征等因素影响机动车排放的作用机制及定量表征方法;论述了基于实验室测试、在路测试、现场调查和模型模拟等分析手段解析关键参数与排放之间定量关系的数学和物理建模技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分析层面总结并比较了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技术和排放清单建立方法的特点和应用优势;应用各模型技术方法定量分析了全国、区域和城市多种尺度和分辨率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特征。 一起 阅读 科学 !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864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6月新书快递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4-7-11 14:15
各位老师,现将科学出版社6月入库新书发布如下,供您参阅。 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6月新书.xls 科学出版社6月新书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学科 出版时间 1 南海深水区地震采集技术研究与实践 168.00 李绪宣,王建花 地球科学 2014-6-9 2 南华北叠合盆地新元古界-中生界沉积、层序及生储盖特征研究 198 田景春等 地球科学 13-Jun-14 3 西藏驱龙斑岩-夕卡岩铜钼矿床 148 秦克章等 地球科学 23-Jun-14 4 柴达木盆地油气地质成藏条件研究 238 付锁堂,袁剑英等 地球科学 23-Jun-14 5 植被定量遥感原理与应用 118 刘良云 地球科学 24-Jun-14 6 工程海岸学 228 朱大奎,王颖 地球科学 25-Jun-14 7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45.00 陈立万,罗映祥,王久玲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14-6-11 8 机械工程导论 32 戴勇,邓乾发等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8-Jun-14 9 阵列雷达低角跟踪技术 55 肖顺平,徐振海,熊子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1-Mar-14 10 虚拟网络映射技术 69 虞红芳,孙罡,狄浩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9-Jun-14 11 忆阻电路导论 45.00 包伯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14-6-9 12 多天线系统中的迭代信号处理技术 75.00 魏急波等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14-6-9 13 电信需求预测 62 张爱华,张丽贤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9-Jun-14 14 稀疏阵列天线雷达技术及其应用 80 李道京,侯颖妮,滕秀敏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4-Jun-14 15 混合直流输电 68 赵成勇,郭春义,刘文静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6-Jun-14 16 数字控制系统——设计、辨识和实现 118 (法)伊万·多尔·郎道等著;齐瑞云,陆宁云译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6-Jun-14 17 信息素养高级教程 45 钟柏昌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Jun-14 18 制造工艺规划与FMS 35.00 张英杰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4-6-9 19 金属工艺学 33 李长河,杨建军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Jun-14 20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 39 陆冬梅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Jun-14 21 中国工业产能过剩问题研究:形成、影响及监测预警 58 韩国高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1-Jun-14 22 热带亚热带土壤氮素反硝化及其环境效应 49 续勇波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9-May-14 23 多波高精度匹配理论与实践 75 程冰洁,唐建明,徐天吉,马昭军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9-May-14 24 光催化 80 (意)卡洛·阿尔贝特·比尼奥齐主编;张光晋,贺涛译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Jun-14 25 桥梁结构损伤诊断的统计学习理论 60 单德山,付春雨,李乔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Jun-14 26 接触网工程与设计 58 董昭德,李岚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Jun-14 27 复杂条件下高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设计理论与实践 69.00 洪永文,杜成斌,江守燕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4-6-9 28 飞机管道系统动强度可靠性分析与优化设计 80.00 岳珠峰,刘伟,刘永寿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4-6-9 29 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及其应用 98 李昌厚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2-Jun-14 30 军工企业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研究 72 侯光明,李存金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2-Jun-14 31 信息处理方法及其应用 58 吴青娥,高峰,胡伟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Jun-14 32 高功率激光装置的负载能力及其相关物理问题 120 郑万国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Jun-14 33 气候系统复杂网络及其应用 89 龚志高,支蓉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6-Jun-14 34 直觉模糊集理论及应用(下册) 88 雷英杰,路艳丽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9-Jun-14 35 直觉模糊集理论及应用(上册) 88 雷英杰,路艳丽,王毅,雷阳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9-Jun-14 36 环境监管无人机遥感技术与应用 120 王桥,杨一鹏,杨海军,张立福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3-Jun-14 37 应急疏散交通网络优化模型与方法 79 任刚,赵星,华璟怡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4-Jun-14 38 强度稳定综合理论 88 罗培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4-Jun-14 39 生物质热解原理与技术 118 朱锡锋,陆强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Jun-14 40 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 80 刘昌胜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Jun-14 41 盾构法隧道施工中的力学和控制论 148 黄黔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Jun-14 42 爆震组合循环发动机研究导论 95 范玮,李建玲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Jun-14 43 中高温蓄热技术及应用 128 杨晓西,丁静 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Jun-14 44 平面动力系统的若干经典问题(英文版) 138 刘一戎,李继彬,黄文韬文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Jun-14 45 结构化学 46 景欢旺 化学 12-Jun-14 46 分析化学实验 34 黄宝美,杜军良,吕瑞 化学 13-Jun-14 47 分析化学实验(第二版) 47 严拯宇,范国荣 化学 20-Jun-14 48 中学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 38 杜正雄 化学 20-Jun-14 49 有机化学(第二版) 58 李艳梅,赵圣印,王兰英 化学 23-Jun-14 50 精细无机化学品生产技术 98 韩长日 化学 23-Jun-14 51 稀土化学导论 98 洪广言 化学 3-Jun-14 52 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55 周青,魏壮伟 化学 3-Jun-14 53 强化学习原理及其应用 89.00 王雪松,朱美强,程玉虎 化学 2014-6-9 54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指导(第三版) 29 王建忠,周雄 计算机、通信 26-Jun-14 55 动态信任多Agent量化建模与方法研究 78 蒋伟进 计算机、通信 25-Jun-14 56 大型桥梁实用监测评估理论和技术 85 周建庭,张劲泉,刘思孟等 交通运输 3-Jun-14 57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 129 方创琳等 经济管理 3-Jun-14 58 物流运输管理 39 李文翎 经济管理 23-Jun-14 59 计量经济学(第三版) 39 庞皓 经济管理 24-Jun-14 60 中国能源消费低碳化发展模型与政策 60 孟明,牛东晓 经济管理 10-Jun-14 61 闭环供应链协调 56 熊中楷,梁喜,申成然,王凯 经济管理 30-Apr-14 62 再制造供应链的契约协调与优化 58.00 李琰 经济管理 2014-6-9 63 从碳关税和碳税视角分析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影响 52.00 成思危,汪寿阳,李自然等 经济管理 2014-6-9 64 项目融资风险分析与污水处理项目特许期决策 52.00 刘继才,唐丝丝,刘永胜 经济管理 2014-6-9 65 中国能源效率改进的增长绩效研究 56 师博 经济管理 11-Jun-14 66 知识协同理论与方法研究 60 俞竹超,樊治平 经济管理 19-Jun-14 67 知识异质性团队,知识网络与团队创新 50 倪旭东,张宏 等 经济管理 19-Jun-14 68 IT项目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 88 卢新元 经济管理 19-Jun-14 69 都市圈视角下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 59 刘俊 经济管理 23-Jun-14 70 配送系统优化中两级定位——路径问题建模及算法 52 陈久梅 经济管理 24-Jun-14 71 旅游可持续发展管理研究 56 袁国宏 经济管理 24-Jun-14 72 内外均衡冲突下利率与汇率政策的选择 58 赵天荣 经济管理 24-Jun-14 73 中国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研究 56 毕茜,彭珏 经济管理 24-Jun-14 74 时间框架效应与知识型任务冲突管理 70 袁国方,张钢 等 经济管理 25-Jun-14 75 宏观经济模型及应用 68 茹少峰 经济管理 25-Jun-14 76 信息技术项目风险控制研究 56 刘汕 经济管理 25-Jun-14 77 中外经济思想:理论与典籍 52 杨建飞,韦苇 经济管理 25-Jun-14 78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低碳效应与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65 张艳芳等 经济管理 25-Jun-14 79 集群创新的多层次网络机制研究--基于关系强度与网络密度的分析 52 吴结兵,潘松挺 经济管理 26-Jun-14 80 专家挖掘与综合集成方法 80 顾基发,刘怡君,朱正祥 经济管理 26-Jun-14 81 地理科学导论(第二版) 39 潘玉君,武友德 历史地理、考古 20-Jun-14 82 网格地理信息服务概论 45 王家耀等 历史地理、考古 23-Jun-14 83 西藏文物考古研究(第1辑) 180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历史地理、考古 13-Jun-14 84 文物建筑(第7辑) 80 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 历史地理、考古 17-Jun-14 85 句章故城——考古调查与勘探报告 280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历史地理、考古 18-Jun-14 86 石家庄元氏、鹿泉墓葬发掘报告 218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等 历史地理、考古 18-Jun-14 87 徐水东黑山遗址发掘报告 258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等 历史地理、考古 18-Jun-14 88 我们的老家——走进河北名镇名村 158 常素霞 历史地理、考古 24-Jun-14 89 太行风情——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藏当代铁板浮雕作品 78 常素霞 历史地理、考古 25-Jun-14 90 云冈石窟(第一期 第1-7卷 共15册) 26600 (日)水野清一,长广敏雄 历史地理、考古 5-Jun-14 91 景深延拓技术及应用 68 翟中生,吕清花,许忠保 历史地理、考古 24-Jun-14 92 土壤地面高光谱遥感原理与方法 79 史舟等 历史地理、考古 24-Jun-14 93 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研究 158 刘俊男 历史地理、考古 27-Jun-14 94 国外含油气盆地系列丛书·全球构造与油气分布 198 朱伟林,李江海,崔旱云等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23-Jun-14 95 油气地球化学定量分析技术 158 蒋启贵,张志荣等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12-Jun-14 96 中国天然气文化研究 78 刘彬,姜子昂等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13-Jun-14 97 水与能: 陆地蒸散发、热环境及其能量收支 50 邱国玉,熊育久等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25-Jun-14 98 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民 98 刘彦随等 农林 24-Jun-14 99 木材细胞壁力学性能表征技术及应用 98.00 费本华等 农林 2014-6-9 100 羊肉产地指纹图谱溯源技术研究 69.00 郭波莉,孙淑敏,魏益民 农林 2014-6-9 101 基因定位与育种设计 118 王建康,李慧慧,张鲁燕 农林 13-Jun-14 102 稻谷营养与健康 68 林亲录 农林 23-Jun-14 103 杂环农药——除草剂 98 储晓刚 农林 24-Jun-14 104 节水灌溉发展研究 98 黄修桥,高峰,王景雷,范永申 农林 25-Jun-14 105 吉林玉米高产理论与实践 145 王立春等 农林 27-Jun-14 106 二十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力学卷 第一分册 199 郑哲敏 社会科学 20-Jun-14 107 挑灯看剑集--贺郝柏林院士八十华诞 158.00 刘寄星,郑伟谋 社会科学 2014-6-9 108 高等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协同改革与实践 58 杜伟,赵德平,任立刚 社会科学 16-May-14 109 大学生就业能力论 59 康廷虎 社会科学 29-May-14 110 刘源张自传 68 刘源张 社会科学 3-Jun-14 111 公共安全工程常态与应急统合管理 168 刘宁 社会科学 11-Jun-14 112 系统工程思想史 68 薛惠锋 社会科学 11-Jun-14 113 网络时代的党建策略与反腐预警 56.00 曹兴信,佘廉 社会科学 2014-6-11 114 城市化进程中村镇主体空间行为的博弈研究 68 冯娟 社会科学 12-Jun-14 115 阅读的人文与人文的阅读 120 徐雁 社会科学 16-Jun-14 116 破坏性创新技术事前产生原理 98 檀润华,孙建广 社会科学 17-Jun-14 117 规则革命--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探索 60 陈荣耀 社会科学 19-Jun-14 118 郭可信传 48 叶恒强,王元明,郭桦 生活、文体娱乐 25-Jun-14 119 动物学实验指导 52 李利珍,俞伟东 生物科学 10-Jun-14 120 分子诊断学——基础与临床 180 姜傥 生物科学 10-Jun-14 121 生物化学(第二版)(高职考点版) 34.8 赵瑞巧 生物科学 11-Jun-14 122 现代生命科学概论(第三版) 55 刘广发 生物科学 20-Jun-14 123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第3版) 35 徐岚,钱晖 生物科学 23-Jun-14 124 微生物遗传学实验教程 25 王磊,陈芝 生物科学 25-Jun-14 125 植物学实验指导(双语教材) 26 马三梅,王永飞,孙小武 生物科学 25-Jun-14 126 食用菌学实验教程 29.8 王贺祥 生物科学 26-Jun-14 127 中国真菌志 第四十九卷 球盖菇科(1) 98 图力古尔 生物科学 23-Jun-14 128 中国真菌志 第四十五卷 侧耳-香菇型真菌 98 李玉,图力古尔 生物科学 24-Jun-14 129 中国真菌志 第四十八卷 火丝菌科 98 庄文颖 生物科学 27-Jun-14 130 食品生产加工过程危害因素分析综合教程 98 张欣 生物科学 16-Jun-14 131 云南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 128 李正跃 生物科学 16-Jun-14 132 外来树种生物入侵风险评价 98 郑勇奇,张川红等 生物科学 17-Jun-14 133 临床生物样本库 69 郭渝成 生物科学 18-Jun-14 134 肿瘤生物学导论 88 许兴智,朱卫国,詹启敏 生物科学 20-Jun-14 135 广西、海南地区植物资源利用与生物技术 158 王俊丽 生物科学 23-Jun-14 136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第二版) 98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生物科学 23-Jun-14 137 干细胞的细胞生物学 86 韩忠朝 生物科学 24-Jun-14 138 福建汀江源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 128 李振基 生物科学 27-Jun-14 139 解析几何 21 石勇国,彭家寅 数学 3-Jun-14 140 线性代数(第二版) 25.8 余胜春,李德宜 数学 4-Jun-14 141 线性代数学习指导(第二版) 25 赵喜林,余东 数学 4-Jun-14 142 实变函数(第三版) 25.00 周性伟,孙文昌 数学 2014-6-6 143 经济数学II——线性代数 24 邹尔新,王艳 数学 25-Jun-14 144 数值分析(第二版) 45.00 王开荣 数学 2014-6-9 145 动态几何软件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策略与示例 25 尚晓青 数学 30-Apr-14 146 多光谱图像与几何代数 60.00 徐晨,曹文明,刘辉 数学 2014-6-9 147 灰色预测系统建模对象拓展研究 65 曾波,孟伟 数学 11-Jun-14 148 高等数学物理方法 58 倪国喜 数学 12-Jun-14 149 多元统计分析 58 吴密霞,刘春玲 数学 18-Jun-14 150 差分方程及其应用 88 周义仓,曹慧,肖燕妮 数学 20-Jun-14 151 扩散模型的源项反演及其应用 78 李功胜,姚德 数学 20-Jun-14 152 分歧理论及其应用 68 代国伟,马如云 数学 20-Jun-14 153 代数学(英文版) 68 吴志祥 数学 24-Jun-14 154 建筑学名词 2014 198.00 建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 土木、建筑 2014-3-27 155 大学物理学 39.8 胡秀霞,古丽娜·乌迈尔 物理(力学) 3-Jun-14 156 医用电子学 49.8 张延芳 西医 3-Jun-14 157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第二版)(高职考点版) 72 罗建文 西医 16-Jun-14 158 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二版) 39 范珍明,张心明 西医 13-Jun-14 159 精神科护理 28 晏志勇 西医 23-Jun-14 160 实用腹壁外科学 120 顾岩 西医 28-May-14 161 口腔正畸学(第二版) 32 侯斐盈,何冰 西医 3-Jun-14 162 肺血管病多排螺旋CT成像及诊断 168 戴汝平 西医 4-Jun-14 163 消化道高分辨率测压图谱 148 侯晓华 西医 19-Jun-14 164 转化医学的研究与探索——解读NIH-CTSA 2.0 46 时占祥译 西医 20-Jun-14 165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13 8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 语言、教育 24-Jun-14 166 拯救我的GRE+TOEFL写作论据素材库·社会篇 35 姜伟生 语言、教育 5-Jun-14 167 中国文化词语教学要略 29 李仕春 语言、教育 12-Jun-14 168 信息检索 26 李明伍 语言、教育 25-Jun-14 169 大学生心理适应与发展 26 杨玉宇 语言、教育 26-Jun-14 170 用美剧,聊出国留学 38.00 金利 语言、教育 2014-6-9 171 用美剧,聊国外囧途(含光盘) 38.00 金利 语言、教育 2014-6-9 172 用美剧,聊日常生活(含光盘) 38.00 金利 语言、教育 2014-6-9 173 拯救我的GRE+TOEFL写作论据素材库·艺术篇 35.00 姜伟生 语言、教育 2014-6-9 174 拯救我的GRE+TOEFL写作论据素材库·科技篇 35.00 姜伟生 语言、教育 2014-6-9 175 拯救我的GRE+TOEFL写作论据素材库·哲学篇 35 姜伟生 语言、教育 19-Jun-14 176 拯救我的GRE+TOEFL写作论据素材库·历史篇 35 姜伟生 语言、教育 19-Jun-14 177 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改革与实践 80 杜伟,任立刚 语言、教育 16-May-14 178 寻找职业校长——民办高校校长职业化问题研究 58 董圣足等 语言、教育 28-May-14 179 英语变体·语言文化 92 戴卫平,孙旭东 语言、教育 3-Jun-14 180 智力落后儿童语用干预研究 62 李欢 语言、教育 5-Jun-14 181 知识计量学 118.00 邱均平,文庭孝,宋艳辉等 语言、教育 2014-6-9 182 上海民办教育发展报告(2005-2012) 120 李宣海,高德毅 语言、教育 10-Jun-14 183 高校优势学科群形成机理研究 65 梁传杰 语言、教育 24-Jun-14 184 老年护理实用手册 15 温州市民政局,温州医科大学 中西医结合 20-Jun-14 185 中医学概要 22 黄忠明 中西医结合 23-Jun-14 186 护理管理学(第二版)(高职案例版) 29.8 罗艳华, 薛军霞 中西医结合 26-Jun-14 187 求医问药一本通 18 杨柳 中西医结合 10-Jun-14 188 资源科学概论(第二版) 55.00 刘成武,黄利民 资源环境 2014-6-9 189 中国煤成大气田及气源 198.00 戴金星等 资源环境 2014-5-28 190 滤筒除尘器 88 薛勇 资源环境 29-May-14 191 景观生态学 79.00 张娜 资源环境 2014-6-5 192 煤层气藏高分辨率探测的地球物理方法 90.00 彭苏萍,杜文凤等 资源环境 2014-6-5 193 福建东山湾、罗源湾生态资本及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 135.00 陈尚,等 资源环境 2014-6-9 194 中国城市地质调查成果与应用-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南京、广州试点调查 169.00 程光华等 资源环境 2014-6-9 195 黄土高原草原生态系统研究——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8.00 程积民 资源环境 2014-6-9 196 浙江及福建北部海域环境调查与研究 206 徐韧 资源环境 10-Jun-14 197 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综合模拟(第二版) 120 贾仰文,王浩 等 资源环境 11-Jun-14 198 三维地籍 139 应申,郭仁忠,李霖 资源环境 17-Jun-14 199 太湖流域水污染及富营养化综合控制研究 129 余辉 等 资源环境 25-Jun-14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6191 次阅读|2 个评论
钟嘉猷:惟妙惟肖地模拟千姿百态的构造现象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4-7-10 09:16
张文佑先生生前曾对钟嘉猷先生说:“你保存了那么多实验照片,印本小册子给大家看看或许有用。” 《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图册 》(钟嘉猷著)中所展示的各种构造形态的实验结果,是我们在野外所观察到地质体中部分形变形式的室内再现,虽然实验模型所产生的构造形式与实际野外源体在岩石性质(即实验材料性质)、边界条件、力作用方式、时间即形变速率等,难与地质体在形变时的各参数相似,但我们选用了多种材料不同实验条件和方法,使模型在形变过程及其结果达到更近似于自然界产生的形变样式。所以,我们认为在研究地质构造形变体的成因机制时,用物理模拟实验手段来剖析大地构造、区域构造、局部构造、地震构造、油田构造、矿田构造等,都是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并可直接解析各种构造体的因果关系。它并不是构造样式的重复或再现,更大的意义在于从中发现其形变规律才是最终之所要。 兹摘录部分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图片以飨读者,许多实验构造变形惟妙惟肖,图像中许多细微之处耐人寻味。 湿黏土材料在侧向挤压下形成的剪切破裂及其破裂带上的伴生构造 模型基底为一条北西向断裂,断裂延伸中部有一折点,当横向拉张时,盖层材料形变过程 模型基底为锯齿状断陷,在侧向拉张作用下上覆盖层的形变 基底为S型断裂,在拉张作用下盖层的变形特征 模型由松散介质彩砂叠层而成,侧向拉张作用后模型剖面与表面的变形 一个松散介质彩砂模型的最后拉伸结果再次挤压的变形的现象 由松散介质做成的水平叠层模型在侧向拉张作用下局部的形变样式 松散介质做成的水平叠层模型在侧向拉张作用下的形变样式 松散介质材料做成的叠层模型,基底由塑性材料上涌后对上覆层冲顶形变样式以及上涌体的形态变化 散介质组成的水平叠层,底部由塑性凡士林材料上涌(呈尖顶状),形成的构造形态 塑性凡士林材料组成的模型,底部为先成褶皱构造,夷平后上覆水平叠层后,再次侧向挤压时的形变特征 模型下部为原始基底形态(均质体),上覆凡士林材料做成的水平叠层,在侧向挤压下形成的形变特征 松散介质水平叠层,底层为细砾厚层材料在侧向挤压下的变形,后经二次拉张作用的结果 本文摘编自钟嘉猷著《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图册 》一书。题目为编者所加。《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图册》是作者钟嘉猷多年来为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形态及其生成动力学机制所进行的诸多泥巴和其他种类实验材料的部分实验结果,这些实验照片反映了在构造模拟相似条件允许下进行的实验研究结果和实验模型形变过程。构造模拟实验对研究油田构造、矿田构造、大型构造、小型构造、地震构造、工程稳定性等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起 阅读 科学 !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432 次阅读|3 个评论
城市“地下造城”悄然兴起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4-7-9 08:4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进入高速发展期。我国在1985年的城镇化率只有23.71%,到了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2.57%,城镇化率在28年间的增加超过了28%,平均每年增长超过1%;而城镇人口由1985年的25094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69079万人,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将达到10亿~11亿人,届时中国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6%以上。 而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展,城市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被大量消耗、建筑空间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灾害频繁发生、城市综合防灾能力薄弱等诸多“城市综征症”问题。因此,正视城市生存环境的现状,综合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成为缓解上述问题的办法之一,也成为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土地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有较高的城镇化率,必须坚持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而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不仅可扩大城市空间容量,而且能节约土地资源、节省能源,有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谐城市。 另一方面,我国城市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防灾能力差、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地下空间为各种城市基础设施(如交通、市政管线、环卫设施等)提供了安全有效的空间,同时可增加地面绿化面积、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有利于创建环境友好型宜居城市。因此,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在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占有的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将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中逐渐增长的建设方式。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即将迎来高峰。 我国各大城市对地下空间的关注热情从2012年开始空前高涨。《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十二五”规划》正式印发,《昆明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利用与人防工程规划(2011~2020)》编制完成初稿……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北京、上海、重庆、南京、杭州、深圳、青岛等几十个城市编制了地下空间专项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即将迎来高峰期。 《沈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显示,到2020年,沈阳市地下空间总建筑面积将达到5000万平方米,相当于113个天安门广场,将形成8座新城,竖向深度将达-30米。如今沈阳地下商业街大多是地下两三层,而未来将有5层、甚至10层的地下商厦。 根据武汉城市规划设计院提供的资料,武汉规划在主城区684平方千米范围内,到2020年建成2000万平方米地下空间。 仅剩47万亩(1亩=666.67平方米)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已近极限的东莞开始目光向下,期待从地下商业中掘金。东莞市国土局局长刘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东莞将借鉴广深经验,在轨道交通站口发展地下商业。据他透露,国土局正在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管理办法、激励政策和出让细则。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州地下空间开发总量约1900万平方米,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总体偏小。未来5年,广州在建或待建地下空间项目将超过100万平方米。据最新发布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显示,到2020年广州地下空间开发规模约为9000万平方米,其中地下商业空间约800万平方米。 北京每年计划增加约300万平方米地下空间,到2020年将开发9000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人均面积为5平方米。 由于城市环境复杂,地表及地下建(构)筑物密布并且工程活动频繁,城市地下空间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风险,安全性已成为未来数十年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进而可能制约城镇化的进程。因此,深入研究城市地下空间风险的特征、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采取科学的控制手段以根治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是一项重要的理论课题和实践任务。 城市地下空间作为一个大型的系统工程,要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社会积极效应与特定灾害的预警活动,整体地置于城市自然生态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视野下,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环境损害、人为破坏等现象归属到城市地表与地下的总体空间的整体开发建设框架内。总之,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对于扩大城市容量,使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摘编自佘廉主编大预警丛书之《 城市地下空间风险预警管理 》,题目为编者所加,图片来自网络。 一起阅读科学!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 ID : sciencepress-cspm或 “ 科学出版社”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170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工光合作用面临的挑战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4-7-8 09:55
人工光合成是现代科学的“圣杯”。实际上,只借助在地球上均匀分布的太阳能辐射高效生产可用作燃料的高含能化学物质将为现代社会带来革命,提供几乎永不枯竭的能源。 人工光合作用代表了太阳能燃料生产的未来,这一概念的关键不是对自然系统的生物体外精确重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过于复杂并且效率低下,而我们的工作恰恰是掌握和改变这些原理,使其成为更小、更简单、更强大和更高效的人造阵列组合。 根据仿生学,光致氢气的产生需要功能分子或材料的模块化组织,以解决如下基本问题:(1)太阳光的收集与捕获;(2)通过电荷分离中心的光电转换;(3)H2 和O2 在催化歧管中的隔离析出及对应的分离电荷的捕获。在这个化学反应中,H2O 是可再生的多电子源,在氧化半反应中每分子可提供4 个电子。太阳能能量转换方程 (2H2O+4hν→ 2H2+O2)的核心问题来源于多电子/光子需求,而任何光致电荷分离通常都是单电子/光子步骤。因此关键问题是光吸收/电荷传输的可重复性,高效/强大的催化剂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控制产物以可持续的速率依次析出,该速率要足够快,以便克服与其竞争的电荷复合/最终失活。按照这一观点,需要在纳米水平上依次实现对光收集、电荷分离和催化的精确多级控制和操纵。最终的目的是使催化区域/光活性和导体材料达到最佳匹配设计,并将其集成在一个功能性几何/多阵列体系中,从而提高催化性能和增加界面电荷转移速率。 Mallouk 等提出的水解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相结合的示意图 将这些不同的组件集成在一个单一的运行器件中的工程学是当代化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而且目前依然是可持续氢经济最宏伟的目标之一。 本文摘编自由 C.A.比尼奥齐主编,张光晋、贺涛译《光催化》一书。该书 介绍的研究工作旨在为太阳能转换应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供解决办法,包括使用光电化学、光电 解或光电合成池,将太阳能储存在化学燃料中,以及通过选择性光氧化将有机物进行转化这一典型光催化过程。 一起阅读科学!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或“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296 次阅读|6 个评论
于渌:与郝柏林值得怀念的合作经历
热度 15 sciencepress 2014-7-3 09:46
1956 年我去苏联哈尔科夫大学读物理时就认识郝柏林,他是从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转学来的高年级插班生,我们的友谊至今已近六十载。我们共同经历了许多事情,分享过许多美好的时光。我从他这位学长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得到很多帮助。这篇短文记述的就是一段值得怀念的合作经历。 1982年(左起)于渌、周光召、伍法岳、郝柏林、蒲富恪合影 1969 年6 月我被派到湖北潜江“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1971 年7 月回所。当时的“军代表”已解散了物理所的理论室,我被分到超导实验室的超导天线组向实验同行学做实验,1972 年参加了郝柏林在磁学室重新组织的理论与计算组。当时成立这个组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郝柏林、蒲富恪等同事已经相当长一段时间从事天线研究,大量使用计算机;更直接的原因是郝柏林等利用外国公司在天津开展览、座谈的机会,从日本武田理研公司引进了一台美国的NOVA 1200 小型计算机,需要人掌握硬件、软件和推广应用,郝负责FORTRAN, 我负责 BASIC,诸克弘负责ALGOL。后来十多年,我国小型计算机的发展从“剖析”这台计算机中受益良多。 这段时间国内的氛围发生了一些变化,林彪事件后周总理主持工作,大力抓经济和科技工作。杨振宁先生1971 年首次到国内访问,1972 年再次访问。第一次毛主席接见他,第二次周总理见了。总理见他的时候,周培源先生作陪,杨先生主要谈基础研究如何重要,得到周总理的认同。周培源先生根据这次谈话的精神,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一篇整版的文章说明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我们读了非常兴奋,感觉应从“应用型”问题,如天线计算、推广计算机应用等转到“基础型”问题。就在这段时间郝柏林有机会去加拿大参加那里的物理学会年会,直接听到M. E. Fisher 关于相变和K. G. Wilson 工作的报告,他回来后我们就到图书馆去查文献。幸运的是“文革”期间科学院和物理所图书馆期刊虽未上架,但没有断,有影印本,还有些原版的。 通过对期刊的浏览,我们惊讶地发现,在中国“闹革命”的那些年,国际上在相变和临界现象理论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普通物理课程中描述的范德瓦耳斯方程,是描述相变现象最早的平均场理论,后来又以不同的形式被多次“重新发现”。朗道把它归结成非常简洁的唯象理论:在相变点附近可以把自由能按照序参量展开, 再作一些物理上合理的假定,就可以推算出描述相变点临界行为的“临界指数”。平均场理论物理图像直观,给出的临界指数与测量值大体符合。可是,到了60 年代,实验精度大大提高,测量结果与平均场理论预言的差别超出误差范围,对理论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在总结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如“标度律”“普适性”等,逐渐形成了相变新理论的基础。1971 年,一位搞场论的物理学家K. G. Wilson 采用“重正化群”的办法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提出了计算临界指数的新方法,因此获得1982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先把大动量、小尺度的涨落积掉,推导出描述较大尺度上涨落行为的有效哈密顿量,再作标度变换,退回原来尺度。这一系列变换在参数空间构成重整化群,根据它在不动点(对应物理上的临界点)附近的展开可以算出临界指数,与实验完全符合,并从理论上论证了“标度律”“普适性”等重要概念。当时我们与外界隔绝,没有任何直接交流,只能如饥似渴地分工阅读重要的文献,一篇一篇地“抠”,在组里仔细讲,反复讨论。不记得讲过多少次,但讲稿叠起来超过一尺。通过这种互教互学的办法我们较快地跟上了统计物理领域的这一重大进展。后来,郝柏林提议,我们在讲稿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些内容,先在《物理》杂志上发表了三篇综述性短文,后来扩充成一本小书,叫《相变与临界现象》,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前些年这本小书又再版了一次,陈晓松教授也参与了。 那时我们是“边学边干”,一方面“啃”K. G. Wilson 在《物理评论》发表的两篇长文(说实话很难读,物理图像还清楚,但计算细节很难重复);一方面试图用自己熟悉的方法独立地推导别人的一些结果。核心问题是计算连续相变的临界指数,就是找出各种热力学量在临界点的奇异行为。Wilson 指出空间维数超过4 时,平均场理论是正确的,可以利用ε =4-d(d 是物理体系的空间维数)作小参量,计算临界指数。他和 M.E. Fisher 用重整化群的方法计算,而 T. Tsuneto 和E. Abrahams 用“拼花图”(parquet diagram)的办法,都算到了ε 的二阶。Tsuneto 和 Abrahams 还宣称,他们的方法可以推广到高阶。郝柏林和我分别用“规矩的微扰论”和“拼花图”的方法对序参量有n 个分量的一般情形推导Tsuneto 和 Abrahams 的结果,发现他们讨论的是n=2 的特殊情形(用的是复数玻色场),而且并不了解任意n 时的拼图规则,所以不能简单推广到高阶。我们认真研究了“拼图”的规则,抓紧计算高阶效应,经过近半年的奋斗,终于将临界指数的计算推到了ε 的三阶。这个计算比较复杂,有一个高阶多维积分就算了两个月,当时用A3 纸当算稿,放在一起有好几十厘米厚。在计算的关键时刻,郝柏林的腰椎间盘突出犯病、卧床不起,但他坚持工作,隔一段时间我就去他床边核对独立计算的结果。虽然我们具体计算途径不同,但绝大多数情况结果都一致,当然很高兴。整个过程中就两次发现差别,经过反复核对,一次是我的错,一次是他出了点问题。这种并肩战斗、紧密合作的乐趣很难用语言描述。 1973 年底,就在我们准备整理计算结果的时候,在图书馆新收到的《物理快报》上看到Edouard Brezin 和他的同事用场论中的Callan-Symanzik 方程也做了这个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但方法不同。他们的文章总共2 页,没有任何推导。我们当然有些气馁,但可慰藉的是我们的结果得到了检验。由于是相互独立的计算,方法、途径不同,还是把它送去发表了。我们还直接计算了比热的临界指数,这是他们文章中没有的。他们的文章是1973年9 月份出版,我们收到杂志肯定要晚;我们的文章是1973 年12 月投的稿,但直到1975年才出版,连英文标题和摘要都没有。 由于与外界隔绝,当时没有人了解,也不可能在国际上有影响。但是,这段合作的成果对后来的学术交流和传承都发挥了作用。 1975 年在美中学术交流协会支持下美国物理学会组织了一个固体物理代表团到中国访问,调查、了解“文革”期间物理研究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团长是伊里诺大学的Charles Slichter,做核磁共振实验的,成员中有 John Bardeen, Nicolaas Bloembergen, Ivar Giaever 和Bob Schrieffer 等诺贝尔奖得主。他们在日本先开预备会,后开总结会,前后超过一个月,219 页的正式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固体物理学》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社出版。那时郝柏林去河北文安的“五七干校”劳动锻炼,我向代表团介绍了我们的计算。报告中说:“物理所磁学组的理论学家向我们描述了相当复杂,有想象力的连续相变临界指数计算,用的是重整化群和图解分析法,与西方及苏联当代最先进的研究类似。……我们看到中国多数固体理论学家关注经典及半经典唯象理论,这项研究是引人注目的例外。”这些交流对后来我们重回国际学术界起了一些作用,包括1978 年到比利时参加著名的Solvay 会议,1979—1981 年去美国当访问学者,以及后来邀请我到意大利的国际理论物理研究中心(ICTP)工作。 除了《物理学报》上发表的文章,郝柏林和我还花了不少时间学习、研究量子场论及重整化群方法在凝聚态和统计物理中的应用,先后在1978 年的中国物理学会庐山会议上和1982 年华中工学院的讲习班上与苏肇冰等其他同事一起向年青的研究生和同行们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文革”期间国际上有关研究的进展,对填补“文革”造成的空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后来,经郝柏林提议,将这些课程的讲义编写成《统计物理学进展》一书,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最近到台湾去才得知,这本书出了繁体字本,在那里还有相当影响。由于过去两岸关系紧张,这是一本“无头书”,没有作者姓名。这些年陆续在各处遇到不少国内和海外的华人物理学家(有些人已很有影响),都提到这本书和《相变与临界现象》,略感欣慰。 本文摘编自刘寄星、郑伟谋编《挑灯看剑集 —— 贺郝柏林院士八十华诞》一书。标题略有改动。文中个别图片来自于网络。 《挑灯看剑集 —— 贺郝柏林院士八十华诞》 是为庆祝郝柏林院士八十华诞而编的一本文集。上篇“怀旧祝寿篇”收录郝柏林的同学、好友、同事、学生的文章 13 篇,文章的作者们作为郝柏林各个历史时期活动的见证者,回忆了与郝柏林共同经历的往事,为他祝寿;下篇“沙场征战篇”收录郝柏林夫妇近年 13 篇自述和郝柏林的 21 篇代表性科学论文,编成从“少年时代”直到“转向生命科学”的 13 节文字,展现了郝柏林从 1951 年到 2014 年近 64 年的人生奋斗轨迹和战斗历程。本书对郝柏林科学生涯及成就的介绍,有助于读者特别是青年科学工作者了解老一辈科学家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 一起 阅读 科学 !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5708 次阅读|33 个评论
标尺边的中国土壤
sciencepress 2014-6-30 08:29
我国是一个自然条件多样、土壤资源丰富的国家。像中国这样既有温带又有热带、既有湿润区又有干旱区、既有平原又有山地、既有各种类型自然土壤又有大面积人为土壤的国家,是世界上罕见的。 以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基础的土壤系列分布模式 小编从龚子同所主编的《 中国土壤地理 》中选取的部分图片,向您展示的是各类土壤的典型剖面和景观。土壤类型、地点及拍摄人见图内文字标注。 本文图片来自于由科学出版社出版、龚子同主编的 《 中国土壤地理 》 一书。 《 中国土壤地理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持编写,反映了新时代水平、充分体现了我国的特点。本书以土壤作为地球系统中的一个圈层,全面揭示我国土壤在自然和人为作用下的时空变化,对从事资源、环境、生态、地理、土壤和农、林、牧业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有重要参考价值。 感谢众多科研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为我们提供了如此精彩的图片。致敬! 一起 阅读 科学 !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标尺边的中国土壤——是不是让你耳朵一亮?半小时内有奖竞猜!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4-6-27 16:23
今天科学出版社微信主推《标尺边的中国土壤》——是不是让你耳朵一亮了哈? 大家猜猜是什么内容、形式? 猜中有奖——奖品为 任选近期科学出版社微信中所选图书中的一种 。 猜中标准: 内容、形式最接近为第一标准; 相类似者以先发贴者为准; 其他说不清者大家裁决:) 时间: 2014-06-26 16:25—17:00 主要是周末了,祝大家周末愉快!!! 一起 阅读 科学 !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2684 次阅读|11 个评论
成思危:新能源与低碳经济
sciencepress 2014-6-27 08:27
可持续发展是涉及人类存亡的重大问题 人和自然的关系是随着历史而变化的,在原始社会,人们敬畏自然,出现了对太阳、对月亮、对火的崇拜;在农业社会,人们顺应自然,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在工业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认为可以征服自然。实际上恩格斯在1886年的时候就指出,“我们不应过分陶醉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报复了我们”。应该说他是很有远见的,但是当时恩格斯的名气不大,很多人没有注意这个警告。 20世纪50年代,卡尔森写了《寂静的春天》这本书,揭露了农药对生态和人的危害,才逐渐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随后各国的学者发表了一系列的有关环保的著作,从而使得联合国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就是说,我们既要满足当代的发展需求,但又不能损害满足后代发展需求的能力。实际就是说我们不能够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发展,而不顾子孙后代的发展。这个概念提出以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维护生态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全世界开始普及,而且相继采取了各种行动。 如果从历史的视角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以看到,人类经过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的农业文明和几百年的工业社会的工业文明以后,即将迎来的是知识社会,在知识社会中需要一种新的文明,那就是“节约资源,保护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笔者认为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对这样的文明即将到来的响应。应该看到,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真正使生态文明的概念深入人心,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还需要大大增强人民群众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理解,形成一股道德力量,推动可持续发展,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不可否认,在当前实际生活中,忽视保护环境,忽视节约资源,忽视维护生态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的。只有在全社会形成一股道德的力量,才能够真正保证生态文明的建设。在这个方面,除了政府和市场以外,我们要重视所谓“第三部门”的力量,也就是各种群众组织、非政府组织的力量,以此来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不足。 应当指出,现在西方环保主义盛行,甚至产生了一些偏激的环保主义者,他们反对所有发展的举措。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一种积极的环保概念,因为人类要不断地繁衍,要在地球上生存并不断地改善生存条件,就必须要发展。而人类的发展也不可能不对自然界有所影响。我们不是消极的环保主义者,退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当的。我们一方面要实现人类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非常重视环境的成本,要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我们的发展。 对环境成本应该高度重视,现在还没有人认真去计算。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等所造成的损失就是环境成本。笔者现在担任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和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的主任。我们中心做过一个测算,出了一本书,指出2005年我国的环境成本大约要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5%,而我国当年GDP的增长仅为10.4%。就是说如果我们不注意可持续发展,不注意生态文明的问题,就会把环境问题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样的发展肯定是不可持续的。总之,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的存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环境问题包括很多方面。在一般的情况下是指防止环境污染,如工业生产对周围社区环境的污染。从全球的角度看来,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还有防治荒漠化、保护臭氧层等。现在看来,引起普遍关注的就是气候变化所造成的温室效应。 科学家经过大量研究,认为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所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根据科学家的测算,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冰川融化等原因,海平面上升了47厘米,如果再不注意,气候变化会引起大问题。例如,印度尼西亚有17000个岛屿,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就会有约2000个岛屿消失。马尔代夫岛平均比海平面仅高1.2米,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则这个国家的存亡就成问题了。所以马尔代夫等岛国对今后的气候变化特别关注。目前许多西方国家的专家认为,应将全球的气温上升控制在2℃以内,为此应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维持在450ppm(parts per million)二氧化碳当量左右,这就要努力到2030年将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由2007年的288亿吨减少至264亿吨。 气候变化也会引起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还会造成生物物种的灭绝和生态多样性的破坏以及农作物的减产、各种疾病的流行。由此可见,气候变化是对人类最大的威胁,而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目前全球都在关注这个问题,低碳的概念就是从这个角度提出来的。低碳经济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定义,而且对于各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有各种提法,如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笔者理解的低碳经济是一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但是我们的观点和西方的观点有一点不同,我们并不是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作为我们发展低碳经济的唯一目标,而是把低碳经济的目标定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这“三低”。也就是说,我们在关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还要关注节能减排,要全面地发展低碳经济。 就笔者个人看来,要采取以下四个层次的措施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一是发展不排放二氧化碳的能源和生产工艺;二是通过高效能的能源利用和各种有关措施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三是尽量利用二氧化碳,除了简单地将二氧化碳用作饮料和其他的工业原料以外,在化学工业上也应开发用二氧化碳为原料来制造一些产品的技术,但是目前能利用的二氧化碳仅占总排放量很少的一部分;四是处理二氧化碳,即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封存。我国和世界上不少国家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据报道,荷兰政府已从2011年开始将1000万吨二氧化碳泵入距鹿特丹不远的巴伦德雷特小镇地下两千米处的两个废弃天然气田,直接封存二氧化碳。但目前看来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的成本还是很高的。 可以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的发展方式,它不仅仅会改变我们的能源结构,改变我们的产品结构,而且将进一步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工业部门要注意,而且每一个人都要注意,如何为发展低碳经济来改变我们自己的消费方式。现在有一句流行语就是“今天你低碳了吗?”这就是要求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上都要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从总体上看来,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特别是在当前的情况下。 新能源将引领下一次产业革命 对新能源现在也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定义,如“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等,其含义不尽相同。笔者认为新能源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狭义的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燃料等以前没有广泛利用的能源;广义的新能源则还包括核能、水能,甚至还包括清洁煤技术。 发展新能源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因为发展新能源有四个主要的好处:一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众所周知,在利用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等能源时,都不会排放二氧化碳,从而可以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是发展新能源可以减少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从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来看,最早用的是动植物,如烧树枝和树叶、点动物油脂等,然后进入到利用煤炭的时代,再进入到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的时代。但是从长远看来,石油、天然气、煤炭这些化石燃料总有耗尽的一天。根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的预测,石油、天然气及煤炭的产量将分别在40年、50年及120年后开始下降。当然这些预测可能没有考虑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可能通过改进开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技术等措施,延长化石能源枯竭的时间。但是不管怎么说,它们是早晚要耗尽的。 不仅从未雨绸缪方面来说要考虑发展新能源,还要从经济方面来考虑。当前化石能源,特别是石油的价格波动已经危及各国的经济稳定。目前石油的需求量大约是每天8000万桶到9000万桶(7桶约相当于一吨),即需求量的波动是正负10%。但是由于期货和石油经纪人的炒作,在近几年内石油价格的波动高达正负200%。每桶从最高近150美元到最低仅20多美元,这种石油价格的波动对各国经济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例如,目前我国石油的进口量约占我国需求量的一半,大约是14亿桶。如果每桶涨价10美元,我国就会损失140亿美元,而且供应还没有得到充分保障。我国很多进口石油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一旦出现特殊情况,就难以安全地供应,这对我国的能源安全造成威胁。 三是可以通过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为原料来制造生物燃料,这样可以腾出更多的耕地来种粮食,以应付粮食危机。美国、巴西对生物燃料的发展下了很大的力量,美国是用玉米做乙醇,巴西是用甘蔗做乙醇,这是第一代生物燃料技术。但我国不可效仿这种做法,因为我国有13亿多人口,应保证我国的粮食产量要达到年人均约400千克的水平,那就要保证我国有足够的耕地面积。我国和一些国家正在研究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来制造乙醇,这被称为第二代生物燃料技术,目前还处在研究阶段,但是看来通过优选菌种、改进分离技术等,还是很有希望突破的。我国也有专家提出用甜高粱秆来制造乙醇,这个技术可以说是1?5代生物燃料技术,也有可能取得成功。目前我国用粮食制造生物燃料只能是一种调剂手段,当玉米储存量太多而且储存期过长时,可以用来制造乙醇。但是从我国的国情来看,绝对不应依托用大量的粮食来制造生物燃料。 四是发展新能源将会给世界各国和我国在美国次贷危机以后提供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对我国造成的一个最大的影响就是发达国家由于金融危机而降低了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这就必然会导致我国的产能过剩。我国的外贸在2009年同比降低了13?9%。外需降低就必然造成工厂减产甚至停产,以及工人失业,所以这是一个对我国很大的威胁。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再强调要转变发展方式,原来依靠外需的那一部分的损失要通过发展内需来弥补。 我国很多产业部门实际上产能已经过剩。如果还是把投资用来发展传统的产业,那必然造成产能过剩、库存增加、效益降低和污染回潮。产能过剩问题不可忽视,据报道,我国钢铁的产能过剩约2亿吨,以每吨钢铁的投资为5000元计算,就有1万亿元的投资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美国次贷危机以后,我国经济的发展不能再走传统的路子搞重复建设,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采取新的发展方式。笔者认为新能源肯定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在世界上也是如此。 从更广的历史视野来看,人类经过的前三次产业革命,分别是以蒸汽机、电力和电脑为引领的,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使得世界的产业发展水平提高一大步,而且都会使消费者受益。笔者认为第四次产业革命将是由新能源引领的能源革命。 本文摘编自成思危、汪寿阳、李自然等著《 从碳关税和碳视角分析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图书《 碳关税对中国的影响 》等文摘在 科学出版社 微信公众号发布,敬请关注: 一起阅读科学! 搜索微信 ID : sciencepress-cspm或 “ 科学出版社”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吴征镒:我与植物学
热度 10 sciencepress 2014-6-26 08:16
1940 年带学生赴昆明西山三清阁留影,有黄浙、朱宁生、毕列舜、简焯坡等。 幼时,我对植物有天生的稚趣,“梦中竹林”春来发笋,节节上长让我惊奇。经过中学、大学,稚趣渐变成志趣,志趣在演变成终生志向。在颠沛流离的生涯中,我逐步树立起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了吃苦耐劳的体魄和坚韧不拔的性格,也锻炼了坚实的生物学、地学和化学等方面的基本功。我奉行凡事实践为先,科学实践中产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人独立形成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持续攀登的结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我一生依此立身行事。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我参与大规模资源调查,与罗宗洛、李庆逵、马溶之、刘崇乐和蔡希陶等学者共事,相互学习,又与前苏联生物学家、农学家、林学家合作考察和研究,开始用唯物辩证法观察热带种植业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植物与土壤、小气候间的相互联系、植物群落中上层树种和中下层树种(甚至地被)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矛盾统一问题,逐渐建立起生态系统的概念。在查明我国种植橡胶的宜林条件后,解决在我国北纬18°~24°地区开辟橡胶宜林地的难题,促成我国海南、云南橡胶种植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提出在我国宝贵的热带地区发展多层、多种经营建议(混交林和复层林),以适应自然规律,满足各方需要。 1976 年,西藏考察,在亚东垭口 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生物地理群落的长期观察和试验研究,为推进我国自然保护事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海南推广胶茶人工群落的成功,取得合理利用热带资源的经验。 自然保护与研究人工生态系统的实践,使我在“人类生态、植物资源和近代农业”问题上形成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自然保护事业必须与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密切结合,否则很难“有效”。因为人愈多,地愈少,必然对山林和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继续破坏甚至掠夺,从而促使我萌生应作某些前瞻性部署的设想,故而向国家领导人提出建立“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议。 绿色高等植物是一切生态系统中的第一生产者,作为持双面刃的主宰者,人类要保护其种质资源并提高增殖能力,才能使绿色高等植物在一切生态系统中起协调作用,才能解决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也就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系统的矛盾,也为今后人类上天的大工程进行某种准备。 1984 年, 在湘西考察 退居二线,我集中折节读书,国内、国外的都读,以增阅历。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只要有可能,都争取多一些实地考察,眼见为实嘛。在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上多下点功夫,得来的认识或许更符合科学规律。 从一天真稚童走到一古稀学者,我一直都与植物学息息相伴。能有今天的微薄成就,也是在自己的爱好和志向引领下,在老师们不断启发和殷切教导下,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探索、不断钻研的结果。正所谓“为人学,学为人,先立志,后献身。有三立,德言功。三尊重:事实遵;抓矛盾,苦追寻,学巨人,勤攀登,用‘五之’,三境经,从求实,求创新;尊师友,乃成人”,这段简短的“新编三字经”,就代表了我做人与问学的基本思想。 有人问:您的人生格言是什么?我说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再问:您的治学名言是什么?我说:中国历史学家王国维曾借用宋词来表达取得科学成就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他比拟的这三个彼此关联的境界,我认为这也可作为搞科学研究的三个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立志立题,确立科研思路的过程);(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殚精竭虑,百折不挠);(3)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上下求索,终有所得)。又问:您的业余爱好是什么?我回答:昆曲、摄影、收集贝壳、阅读古诗词。四问:对您影响最大书是那一部?我答:清朝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五问:促使您走上科学之路的最大动力是什么?我答:志趣和应用相结合。 本文摘编自吴征镒述、吕春朝记录整理的《 吴征镒自传 》一书。同书文摘《 吴征镒:我的昆曲情缘 》也在“ 科学出版社   ”   微信公众号发布,敬请关注: 一起 阅读 科学 !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人物|7898 次阅读|23 个评论
有效思考的5大元素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4-6-25 10:47
很多人认为聪明的孩子天生聪明,伟大的思想者魔幻般地产生伟大的思想:“A+”,好学生考了第一;“喀嗒”,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起飞”,莱特兄弟飞向了天空;“阿布拉卡达布拉”,J. K. 罗琳女士变出了哈利·波特;“赞成”,美国国父们集体决议通过了《人权法案》;“嗖”,拉尔夫·劳伦径直冲到时尚前沿;“有了”,爱因斯坦抓了抓自己的头发然后相对论就掉了出来。天才人物的这些不可思议的突破,我们可以幻想一下是源于奇迹的力量,但不要蠢到认为它们是真的。聪明的学生和伟大的改革者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通过指引成功的思维习惯最终成就自己的成功。尽管成功的过程并没有跨跃,但却有一些基本的思维策略可以带来高效的学习、领悟和创新。更重要的是,人人可以掌握和应用这些策略。 教育不仅限于正规的学校教育。不管你仍在学校或是早已毕业,你依然都还是个学生,而且希望永远都是。你仍然可以选择培养一些思维习惯来帮助自己应对生活中不断的挑战,无论这些挑战是来自于个人、职场,还是大的社会环境。 想想玛丽·居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威廉姆·莎士比亚他们的学生时代。现在我们都把他们看成是天才,但是当他们还在学校的时候,他们可没有戴着“未来天才”的徽章到处招摇。相反,他们只是善于以不同的方式来看待世界,他们善于运用一些思维习惯使自己容易发现和产生新颖且深刻的想法。 值得惊喜的是,只要通过学习,学会几种思考策略就可以使你在课堂上、董事会会议上,甚至客厅里都会表现得更加出色。你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五种习惯让自己变得更加成功。 深刻理解 不要直接面对复杂问题,要先深刻理解简单的概念。排除混乱的结构让最重要的内容显现出来。真诚且近乎残忍地直面自己懂和不懂的内容,看一下到底缺了什么,找出缺漏并将它们补上。不要受成见、偏见及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理解是有程度区分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命题),而你永远都能够提高你的理解。坚如磐石的理解是成功的基础。 犯错误 通过失败获得成功。故意犯错会使正确成为必然。错误是伟大的老师——它能突显难以预测的情况以及你在理解上的漏洞。同时,它能指引你下一步的方向并且激起你的想象力。 提问题 不断提出问题来澄清和扩展你的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问题?在错误的问题上纠结会浪费你的一生。想法如同飘浮在空气里的微粒——好的问题能够将它们聚合起来并且让你看到这些想法之间的联系;没有好的问题,那你将很难看见这些联系。 追随思想的连续性 回头找寻思想的来源,再往前看一看这些思想可能引向哪里。新想法只是一个新的开始而不是终结。想法是稀薄的——需要将它们提炼出来。追随细微的想法可以获得巨大的回报。 这四个组成单元即是有效思考的基本要素。我们发明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帮助你记住它们。你只需要回想一下哪些元素被古希腊人当成世界万物之源,曾一度被认为是构成自然和物质的基本成分。这几个元素在时间上比苏格拉底还要久远,并且对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思潮产生影响。它们是——土、火、气、水。为了刺激你的记忆,使你更好地应用这些技巧,我们将每种元素与促进有效思考、学习和创造的技巧进行了匹配: 土←→深刻理解 火←→犯错误 气←→提问题 水←→追随思想的连续性 通过掌握这些技巧,你将可以并且一定会发生改变。古代的自然元素还包括第五种特殊元素——精华,是指构成宇宙唯一永恒不变的物质。但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我们这个关于思维和学习的背景里,第五元素却是改变。 第五元素←→改变 改变 永恒的元素是改变。当你掌握了前面四种要素之后,你的思维和学习方式就会发生改变。你可以不断地从你获得的教育、自身以及生活中得到提升与成长。改变会让你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收获,这个要素是永恒不变的。 任何一部电影、戏剧或文学作品,如何才能确定谁是这个故事的真正主角?学者告诉我们,是在故事结束时改变最多的那个。生命是一个让人兴奋的旅程。当你拥抱改变时,你已将自己置于最前且最核心的位置,来决定该从哪里开拓人生的方向。这样做,你就成为了自己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那位英雄。 本文摘编自 (美)伯格(Burger,E.)等著;邹智敏等译《 有效思考的5大元素 》,图片来自网络。同书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一起阅读科学! 搜索微信 ID : sciencepress-cspm或 “ 科学出版社”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816 次阅读|4 个评论
丁仲礼:基础研究中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
热度 15 sciencepress 2014-6-24 08:26
米兰科维奇理论发展的历史性启示:基础研究中的科学思维方法 几年前,曾有西方学者在总结过去地球科学的历史时,提出四个方面的进展,一是岩石圈板块构造理论,二是气候变化的米兰科维奇理论,三是人类对地球系统观察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四是认识到人类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质作用营力。 米兰科维奇理论是无数地质学家和天文学家,通过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一步步趋于完备的。 回顾和分析这段历史,将有助于我们了解重要地球科学理论建立和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总结出对我们提高和改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有益的重要启示。在此, 笔者根据米兰科维奇理论发展的历史性启示,着重讨论在地质学研究中,如何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基础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发现有意义的问题,提出解决此问题的正确方案,并通过细致的工作落实此方案,在获得新材料、新证据的基础上,理解此问题并力图提出理论上的解释。 因此,人们常常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当我们开始做研究时,往往会发现几乎任何问题都有人在做,要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问题会非常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做地球科学研究,大多是从老问题出发去发现新问题。如何从老问题中去发现有意义的新问题?笔者认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努力是不可缺少的。 第一,获得“历史感” 固体地球科学发展到今天,尽管还有大量的未知领域,但真正没有被前人研究过的问题并不多。可以这样设想:假如我们研制出新的探测手段,无论是从微观、还是宏观的角度,探测前人从未接触过的对象,那就有很大可能揭示出前人从未发现过的现象,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就有可能提出自己的科学假说,甚至有可能发展成一个有影响的科学理论,从而成为先驱者和开拓者。但是,对于一个基础相对薄弱的后发国家来说,很难有这样的条件,因而我们只能是从老问题中去发现新问题。既然要发现新问题,就必须要彻底了解老问题,了解这个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围绕这个问题,前人从哪些方面入手做了哪些工作,已提出多少种假说,各种假说的核心证据是什么等等。这就必须做广泛的文献阅读,以对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有充分的了解,或许这就可以称之为“历史感”。比如说,米兰科维奇为何在其轨道变化、太阳辐射变化计算的基础上,将65°N附近夏季太阳辐射作为驱动冰期气候变化的主因?那是他在柯本、魏格纳的帮助下,对一百多年来有关大冰期的研究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已经获得的关键事实或证据有了充分的认识。这就是他们当时获得的“历史感”,这些历史感保证了米兰科维奇的新假说能够解释已经确立的观测事实。可以说,这样的历史感是使研究者能站在学科前沿,并能做出创新性工作的前提条件。 第二,比较各种假说 “标新立异”是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质,因此,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研究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力图提出自己的假说。在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中,许多问题往往是复杂的,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要认清其背后的原因及作用机制,又常常是困难的,这是针对同一地质现象经常有多种假说的重要原因。当我们准备着手研究一个问题时,一件必须花大力气去做的工作应该是对各种相关假说的优劣进行比较。这样的比较,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各个假说是否能够解释已经被充分揭示了的观察事实;二是这些假说是否是可检验的,尤其是能否被证伪;三是根据这些假说,能推衍出什么样的预测。在这里,我们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大约在二百六十万年前,北半球的冰盖快速扩大,进入第四纪冰期。这是一个让人印象十分深刻的现象,针对此现象,有几个重要的假说已经被提出,一是强调青藏高原的影响,认为青藏高原抬升到现今高度的一半时,改变了北半球的大气环流,致使西风环流“弯曲”,使得北半球变冷,最终导致第四纪冰期出现(Ruddiman and Kutzbach,?1989);二是强调巴拿马地堑的抬升,阻断了其对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水体交换功能,促使大西洋暖流及水汽往高纬输送,从而有利于冰盖的形成(Haug and Tiedemann, 1998);三是东亚季风在三百多万年前的加强,使地表土壤的化学风化作用加强,促使更多钙离子输送到海洋后形成碳酸钙沉淀,由此降低大气CO2浓度而使北半球变冷(Zhang et al., 2009)。如果仅仅从机制上分析,这些假说都有“道理”,但仔细分析,这些假说都很难令人完全接受,比如,构造的变化总是缓慢的,而气候事件为何表现为“突变性”?如何证明青藏高原在当时的高度?西风带弯曲在地质记录上如何证明?大西洋暖流可输送水汽到高纬,但也会同时输送热量,为何它会使北半球冰盖扩大?CO2浓度即使有降低,但其量并不大,为何能造成这么大幅度的降温?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我们就会明白,已经提出的针对这个现象的各种假说可能都有不足,因而存在提出新假说的机会。 第三,梳理证据链 套用“理论往往是灰色的”这句话,我们似可说“假说常常是有缺陷的”,因为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大部分假说终归会被淘汰,而淘汰这些假说的“营力”则是新证据,所以可以说,证据之树常绿。在解决某一重大地质问题的历程中,关键证据的获得者常常具有崇高的地位,更何况科学研究本身需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终究得从获得新证据的角度去入手。这样,在选择做自己的工作前,梳理清楚已有的证据就显得极其重要。笔者认为,一个地质理论的建立,常常基于一套证据,或证据链,而梳理现有证据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证据链中的缺失环节,从而发现创新的机会。 梳理证据链也应该从已有的假说开始,否则,我们就会淹没在文献的汪洋大海之中,理不清这个问题的脉络头绪。而从假说出发,我们就容易将已有的证据串起来形成链条。比如,大部分假说往往有其假设的前提,根据已有证据,这个前提是否成立?这是我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些假设依据的核心观察事实是什么?从这些事实到假说,逻辑上的内在联系是否紧密?这些观察事实本身是否可靠?即它们是仅仅基于一两次观察,还是被反复观察所确立的?核心证据是不是被多重观察事实所确立的?这些假说能推衍出什么预测?这些预测被后来的观察事实验证到何种程度?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应该在梳理已有的证据链时牢记在心。 还是以米兰科维奇理论为例。我们知道,这个理论并没有前提假设,因为无论是基于天文观察,还是天文学的理论计算,地球轨道是周期性变化的,而轨道变化将引起太阳辐射随纬度和季节作有规律的变化,这点也被理论计算所证明。大量的地质记录,无论是来自深海、黄土、冰芯、石笋,甚至湖泊,都已检出强烈的地球轨道三要素的气候变化周期,并且是通过多种气候指标得到反复证明了的。地球轨道变化驱动冰期气候变化假说中的一个重要预测已通过证据的检验。但是,到目前为止,它的单一敏感区的假说所推衍出来的预测并没有被地质记录所证明,甚至还存在着被证伪的可能。这点我们已经在前面介绍过,不再赘述。在梳理清楚这样的证据链后,我们就会明白,低纬气候变化的周期性以及冰期气候变化的耦合机制是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研究的前沿。 第四,清理问题的层次 针对某一问题,如果我们搞清楚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比较各种竞争性假说的优劣并梳理清楚已有的证据链之后,要发现新的问题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但当我们要选择一个具体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时,还得比较各个问题的意义和价值,认清我们将研究的具体问题在总的问题中处在什么样的地位,这就涉及到对存在的新问题的层次做出划分。 假如我们中国科学家准备围绕米兰科维奇理论开展工作,就会发现有许多事情可做。比如,我们选择黄土沉积,可以做某个前人没有做过的黄土剖面讨论气候变化的周期性,或者建立一种新的气候代用指标,或者完善黄土沉积的时间序列,我们可以相信,做完这些工作以后,都有可能或多或少获得一些新的信息,也可以被国际刊物所接受,但这样的工作在做之前,我们就可以想象得到,它们是难以达到学科前沿的,因为这类工作前人已做过很多,不大可能再突破前人的框架,更不大可能在完善、发展米兰科维奇理论上有所建树。 假如我们认识到,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内部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历史还没有很好地重建,假如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青藏高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条件,很可能是一个变化特别强烈的地区,青藏高原的变化又可能对周边地区产生重要的影响,另外,北半球高纬的冰盖变化信号难以通过冬季风传输到高原,由此该区的气候周期可能有其特殊性,那么,通过青藏高原内部的湖泊沉积重建该区第四纪气候变化历史,就可能有更多的新发现,其科学价值自然就可能更高。 前面说过,石笋记录已表明低纬度区的气候变化主导周期是二万年,同冰盖变化的十万年主导周期有别,这是米兰科维奇理论发展到今天碰到的一个大问题,因为这个观察事实是对65°N夏季太阳辐射为驱动因素的假说的一个重大挑战,意味着如果这个事实确立的话,米兰科维奇理论必须要修正。但是,我们对这样的挑战有必要采取保守的态度,因为石笋氧同位素变化究竟代表什么尚不清楚,我们只有在获得多重证据的情况下,才能将其作为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在这样的背景下,假如我们选择多种沉积记录,研究低纬地区气候变化的周期性问题,就有可能得到具有重大价值的成果。 石笋的最大优势是可以精确地测年,另外石笋在全球很多地区都有分布。假如我们选择南北两极之间的几条大断面,同时发展出从石笋中提取古温度信号的技术,那么,我们就有可能通过相位、周期、变幅等方面的全球比较,从根本上检验米兰科维奇单一敏感区的假说是否成立,这显然是最高层次的问题。 总之, 对许多研究工作来说,最终所获成果的重要性往往在问题选择之初就已决定, 而地质学研究,从着手做这个问题到最终获得结果,往往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因此,我们在选择问题时,应慎之又慎。 科学贵在创新,研究务求卓越,选择前沿问题和难题理应成为地学研究者的自觉行为。 问题一旦选定,就得 研制解决问题的整体方案,这当然非常关键,并且解决方案的好坏决定着最终成果的优劣。 但相对来说,解决方案的设计要容易一些,因为它可参考前人的工作。设计解决方案和将方案付诸实施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以下五个方面应予以特别的重视:( 1)新材料的选择。 地质学研究强调实证,如果你能获得别人没有的材料,就有可能获得新的信息,比如当年深海钻孔的获得,才使连续的全球冰量变化记录得以问世,为轨道驱动理论提供了核心证据; (2)研究工具的开发。 新工具常常是获得新证据的基础,这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比如,最近十年来用石笋做古气候研究,一个重大的进步是对石笋的精确定年,这使得不同地区气候变化的相位研究成为可能,从而为冰期气候的耦合机制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证据; (3)关注从证据到假说的连接。 实施研究方案后,研究者就会获得新的数据,这些新数据揭示的事实能否用已有的假说得到解释,这是首先应该关注的。在这个阶段,应采取“同者少论,异者深究”的原则,对不能用现有假说解释的事实,一定要做深入的探讨,用其评价现有假说的可靠程度,同时应该努力发展出自己的假说; (4)重视模型的建立。 模型是对动力学关系的刻画,既有概念模型,又有数值模型,它们代表了研究者对相关问题的理解程度; (5)保持终极追问。 所谓终极追问,就是不断地问为什么,将研究引向深入。 较之于以古希腊哲学为传统的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相对缺少思辨的传统,反映在科学研究上,表现为对权威的过分尊重以及怀疑精神的相对薄弱,对这一点,从五四运动以来的几代学者都多有述及。有鉴于此,很多论者都强调,科学方法应建立在科学精神之上,而科学精神的本质是质疑。笔者通过回顾过去一百多年来米兰科维奇理论的发展历程,深深觉得: 正是“永恒的追问”这种质疑精神,才是推动这个理论一步步发展的源动力 。 诚如许多学者经常指出的,在我们的文化中,存在着过于相信权威的传统,这对科学创新来说,是一种阻力,因为它将阻碍新问题的提出与探索。如果回顾我国近几十年的地球科学研究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极大部分研究都是以跟踪、模仿国外的研究为主,鲜有独立提出自己的问题而解决之的工作。这固然同我国学术积累较为薄弱有关,但不可否认的一个原因是, 在我们的文化中,确实缺少突破前人或权威所设定的框架的能力和勇气。 在科学研究历史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术权威所犯的错误往往比其同行要大得多。因此,建立尊重权威而不迷信权威的文化传统是推动学术进步的必要前提。 跟踪、模仿型研究工作往往会忽略对“本质性”(fundamental)问题的选择与探讨,也会在研制新的方法与手段上止步,这恰是我国近几十年来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弊端。正是由于忽略对本质性问题的探讨以及对新的研究方法的研制,我们的研究工作常常显得缺少“根基”,由此出现论文很多,重大的创新性突破甚少的尴尬局面。 本文摘编自丁仲礼主编 《 固体地球科学研究方法 》 一书中丁仲礼《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中的思维方法浅析——以米兰科维奇理论为例》一文。题目为编者所加,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另有该书中 《路甬祥:魏格纳等给我们的启示》 一文也在科学出版社微信发布,敬请您关注科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一起 阅读 科学 !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751 次阅读|28 个评论
那些“神”一样的典型工程机械设备
热度 9 sciencepress 2014-6-23 08:06
在未来的抢险救援中,特种和专用工程机械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兹从我社最新出版、由 陈晓东主编的 《救援装备》 一书中选取部分典型工程机械设备图文材料,向您展现这些神一样的典型工程机械救援设备,包括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起重机、自卸车、消防车等。 典型的挖掘机 挖掘机是用铲斗挖掘高于或低于承机面的物料,并装入运输车辆或卸至堆料场的土石方机械。它是用铲斗的斗齿切削土壤并装入斗内,装满土后提升铲斗并回转到卸土地点卸土,然后再使转台回转、铲斗下降到挖掘面,进行下一次挖掘。挖掘机在抗震救灾、泥石流抢险等自然灾害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抢险救灾多面手:ET110步履式挖掘机 ——一款具有科幻造型的ET110 步履式挖掘机,其钢铁蜘蛛般的外形和动作绝对震撼眼球,科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以 《“钢铁蜘蛛侠”——ET110步履式挖掘机》 专文展现,敬请阅览。 在众多品牌挖掘机中, XE230C挖掘机 凭借其强劲动力、高效率的工作成为了挖掘机中的代表。 中型挖掘机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款是 PC200-8挖掘机 。 2012年4月,世界首台套“ 全液压斗轮挖掘机 ”在我国试车成功,提高了我国在世界工程机械市场的竞争力。它长35米、高10米,在国际上率先采用了全液压动力系统,用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1000立方米硬土石方挖掘,这些工作量,一台传统挖掘机至少要一天才能完成。它的工作效率是传统单沟挖掘机的40倍以上。它在引水工程、煤矿开采、高速公路及地铁建设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2012年6月,世界上规格最大、技术性能最先进、生产能力最高的 WK-75型矿用正铲式挖掘机 ,在我国正式下线,标志着我国在重大装备领域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质的飞跃。WK-75型矿用挖掘机总长37.5米,宽17.3米,从履带到顶部高达23.5米,总重量近2000吨,其一个月的煤炭开采量可达到500万吨,相当于一座大型煤矿一年的产量。 典型的推土机 推土机是一种短距离自行式铲土运输机械,在土方施工机械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用于50~100 m的短距离施工作业。 2011年我国首台中等功率的 全液压推土机SD13YE 成功下线,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在整机性能匹配、静压传动系统匹配、智能化及故障自动检测、低排放发动机应用等领域SD13YE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采用的多项技术如液压系统匹配、新型减速结构、远程控制等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打破了长期以来世界推土机巨头的技术封锁,极大提高民族品牌的竞争力。 目前, 我国最大功率的推土机为SD52-5 ,功率392kW(520马力)。该款推土机设计先进合理,功率强劲、生产效率高,填补了我国空白,提升了我国工程机械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在大型履带式推土机中, D11T履带式推土机 凭借其优势性能在工程施工中表现出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典型的装载机 装载机是一种广泛用于公路、铁路、建筑、水电、港口、矿山等建设工程的土石方施工机械,它主要用于铲装土壤、砂石、石灰、煤炭等散状物料,也可以用来整理、刮平场地以及进行牵引作业,换装不同的辅助工作装置还可进行推土、起重和其他物料如木材的装卸作业。由于装载机具有作业速度快、效率高、机动性好、操作轻便等优点,因此它成为工程建设中土石方施工的主要机种之一。 2010年,我国研制出 首台天然气装载机600K(LNG) , 该装载机能有效减少有害气体排放,掀起了工程机械行业新能源技术革命。 世界上最大的装载机L-2350 ,其操作重量262吨,铲斗容量40.5立方米(载荷:72.6吨)。油箱的容量为3975L,使用当前全球最大的70/70-57 82PR轮胎,最大行驶速度为16.9km/h,铲斗放下时的长度为20.16m。 2011年,我国成功研制出 大吨位LW1200K轮式装载机 ,装载机额定装载质量12000kg,铲斗容量6.5 m3,卸载高度3410 mm,是我国首台最大吨位装载机,拥有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国际一流部件,体现质量、安全和环保的价值观念,也成功打破了大吨位装载机被巨头垄断的格局,对推动我国装载机行业的技术进步,引领装载机行业朝着高可靠性、高技术含量、高性能、大吨位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首台混合动力装载机L220F Hybrid。 典型的起重机 起重机属于起重机械的一种,是一种作循环、间歇运动的机械。按结构形式,起重机主要分为桥架型起重机和臂架型起重机两类;臂架型起重机又可分为门座式起重机、塔式起重机和移动式起重机。 2012年1月, 亚洲最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QAY1200 实验成功,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级别的轮式起重机。标志着我国吊装装备制造技术已迈入世界前列,将成为全球超大吨位轮式起重机技术发展的里程碑,掀开了我国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产业化发展的新篇章。 具有代表性的另一台 全路面起重机是LTM11200-9.1 ,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伸缩臂起重机,也是伸缩臂最长的起重机,长度达到了100米。 履带式起重机XGC28000 在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中性能优异,是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的典型代表。XGC28000履带起重机综合吸收世界先进技术,运用先进的设计手段,结构设计优化,起重性能卓越。 典型的自卸车 自卸汽车是利用本车发动机动力驱动液压举升机构,将其车厢倾斜一定角度卸货;并依靠车厢自重使其复位的专用汽车。自卸车在土木工程中,经常与挖掘机、装载机、带式输送机等工程机械联合作业,构成装、运、卸生产线,进行土方、砂石、散料的装卸运输工作,在抗震救灾中可以与多种工程机械相互配合起到疏通道路的作用。 目前, 世界上最大的自卸车 ,其总重量592t,额定载荷363t。 2011年8月, 我国最大吨级矿用自卸车HMTK-6000电动轮矿用自卸车 下线。电动轮矿用自卸车车体总长16.02m,宽9.56m,高7.55,轮胎直经4.03m,设计满载重量400t,相当于装载6节火车皮的标准总重,最高车速64km/h,可广泛用于各类大型露天矿山的开采和特大工程土石方的运输。我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生产此规格矿用自卸车的国家。 A40F自卸车 是铰接式自卸车中的代表。 我国所用的大型自卸车大多数为刚性自卸车,主要用于大型煤矿,提高了生产效率。我国铰接式自卸车起步较晚,而 AD250铰接式自卸车 是我国研制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自卸车。 典型的消防车 消防车,又称为救火车,是供灭火、辅助灭火或消防救援的机动消防技术装备,根据需要,设计制造成适宜消防队员乘用、装备各类消防器材或灭火剂的车辆。消防车是目前消防部队与火灾作斗争的主要工具,是最基本的移动式消防装备。消防车是消防队伍的最重要装备。消防车的品种、数量、质量和性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消防装备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消防实力重要标志之一。此外,消防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汽车制造水平。 目前, 举高消防车 能达到的世界最高工作高度为112m。在功能方面,不仅加强了固定供水系统,而且有些还在最后或者末端设计安装了一节折臂,提高了灭火能力,增强了灵活性;登高平台消防车上也出现了伸缩梯,在灭火的同时,加强了救援工作能力等。 亚洲第一高的纪录保持者是由我国生产的 88米登高平台消防车 。该消防车作业参数领先、安全性高,机动性好、作业范围大、越障救援能力强大,是大、中城市保证高居居民生命安全,减少灾难损失的必要装备。它可实现88米的最大工作高度、25米的最大工作幅度,将可救援的最高楼层提升到了29层,能够满足市场的普遍需求。DG88登高平台消防车是一款具有很高科技含量及综台救援能力的一款车型,将在未来的城市消防中发挥不可小视的作用。 目前,高喷消防车的需求主要集中在20m~30m级产品中,主要适用于石化、石油系统、消防系统安全保障。 JP32举高喷射消防车 是一种集水罐车、泡沫车、高喷车三者功能于一身的多功能消防车。该车可广泛用于扑灭石化复杂火场及多层建筑火灾,是工矿企业及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消防装备。 涡喷消防车是世界上具有高速行驶能力的、喷射功率最大的喷射细水雾或复合灭火剂的消防车,已在机场和油田消防中发挥出巨大灭火威力,主要用于油田、石化工厂、天然气泵站、机场等需要快速扑灭油气大火的场所。由我国自主研制的 WS5360涡喷双发消防车 ,该产品的涡喷双发技术属世界首创。 6×6轮式装甲消防车 。与普通消防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能进入普通消防车不能进入的火场,进行灭火作业并实施消防指挥,同时相比传统的装甲消防坦克,其快速集结和机动性,以及无人遥控指挥则是无可比拟的。该车主要用途为对石油化工、危险化学品企业发生火灾时扑火专用。 本文摘编自陈晓东主编 《救援装备》 一书。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题目为编者所加。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微信公众号 一起 阅读 科学 !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3822 次阅读|19 个评论
钟义信:我们的发现和进展——高等人工智能理论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4-6-19 08:32
钟义信教授获首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成就奖 钟义信教授积25年研究最新推出首创性 学术专著 《 高等人工智能原理 》, 提出的“ 机制 主义 模拟 ” 方法 和“ 信息转换 ” 原理 是当前国内外 人工智能 领域的最新 研究方法 和最新理论。该方法和理论统一了国际上“ 结构模拟”, “ 功能模拟” 和“行为模拟”三大主流学派的研究方法, 建立了 “ 意识、情感、智能 ” 三位一体的人工智能 新 理论, 2011 年曾 获得 首届 “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 之最高荣誉—— “ 成就奖 ” 。兹摘选部分文字以飨读者。 我们的研究发现,面对人工智能这类开放的复杂信息系统,发端于物质系统的“分而治之”方法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把复杂信息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的时候,丢失了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恰恰是开放复杂信息系统的活的灵魂和生命线;因此,按照“分而治之”方法论分别完成各个子系统的研究之后,却怎么也不可能通过对这些子系统的“拼装”恢复原有复杂信息系统的面貌和性质。这便明确宣告: 传统的“分而治之”和机械的“还原论”方法论在开放的复杂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失效! 传统方法论失效的事实既令人沮丧,又令人振奋。这是因为,只有丢掉了对于传统科学观和方法论的幻想,才会促使我们不得不义无反顾并全力以赴地探寻新的科学观和探索新的方法论。结果,终于发现: “信息观、系统观、机制观的三位一体”才是人工智能这类开放复杂信息系统所需要的科学观,“基于信息转换的机制主义方法论”才是开放的复杂信息系统所需要的方法论。 首先,关于“信息观”:由于“智能”系统(包括自然智能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是以信息为主导特征的复杂系统:没有信息便不可能有智能,信息不同就可能导致系统的智能水平的不同。因此,信息的因素和信息转换的规律就成为智能系统的核心灵魂和整体命脉;而智能系统所涉及到的物质因素和能量因素则只能看作是信息运动这个核心过程的支持性条件。于是,在研究和探索智能系统奥秘的时候,首先就应当抓住信息和信息转换的本质特征,而不应把物质结构和能量形式作为本质的特征。这是研究智能这类开放复杂信息系统与研究物质系统和能量系统的根本区别。 其次,关于“系统观”:对于智能系统这类开放复杂的信息系统,必须保持信息的内涵的完整性和信息转换过程的系统性,这种信息内涵的完整性和信息转换过程的系统性是正确认识这类复杂信息系统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在这里,信息内涵的完整性就是指信息的形式(语法信息)、内容(语义信息)和价值(语用信息)的三位一体(全信息);而信息转换的系统性就是指信息转换在时空领域的整体规律。如果这种信息内涵的完整性和信息转换过程的整体性被“分而治之”方法所不恰当地肢解和割断,甚至被丢失,就势必会使信息系统的本性遭到破坏,并可能导致智能能力的丧失。 第三,关于“机制观”:对于任何智能系统来说,“智能生成的机制”才是贯穿整个智能系统全局的灵魂和生命线;至于智能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则都是为实现和保障智能生成的机制这个核心灵魂和生命线而服务的;而系统的“行为”则是智能生成机制所实现的结果表现。因此,“智能生成的机制”是比“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更具本质意义的特征。抓住了智能生成的机制,才算真正抓住了智能系统的核心本质。 按照开放复杂信息系统的“信息观、系统观、机制观”的理念,智能系统(包括自然智能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智能(其实也包括基础意识、情感等智能要素)生成的核心机制便是以全信息为基础的信息转换。于是,水到渠成,“信息转换”便成为智能系统这类开放复杂信息系统的基本方法论。 事实上,正是按照 “以信息观、系统观、机制观的三位一体为科学观、以基于(全)信息转换的机制主义为方法论”,我们已经发现:智能生成的共性核心机制就是信息-知识-智能转换,简称为“信息转换”,也发现并阐明了与此相关的“全信息理论”和“知识生态学结构”,因而建立了与结构模拟、功能模拟和行为模拟方法在学术理念上全然不同的“智能生成的机制模拟方法”;进而还发现了“人工智能的结构模拟、功能模拟、行为模拟方法分别是机制模拟方法在不同知识条件下的和谐特例”,从而形成了“人工智能的统一的方法和理论” 。不仅如此,我们还欣喜地发现:“ 基础意识、情感、智能的生成机制其实都是在各自条件和各自目标下的信息转换” 。这是意义重大的发现! 综合以上这些发现和进展,一个 以信息观-系统观-机制观的三位一体为科学观念、以基于(全)信息转换的机制主义为方法理念的“高等人工智能理论”便浮出了水面 ,与现有的人工智能理论研究相比,高等人工智能理论研究的理念、方法、深度和广度全然面貌一新。 高等人工智能和现有人工智能之间的基本联系和主要差别 由此我们便发现:按照传统“分而治之”方法论形成的结构模拟、功能模拟、行为模拟三种方法之间之所以不能互相认可,不能形成合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各自依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掩盖和割断了事物内在的信息联系,因此难以真正触及到智能问题的深层本质,也难以互相沟通。而一旦运用新的更为先进的科学观和方法论阐明了智能的深层本质,它们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便会豁然显现出来!而且,更加深刻和更加科学的理论体系也便由此矗立在我们的面前。 本文摘编自钟义信著《 高等人工智能原理——观念·方法·模型·理论 》一书,图片来自于网络。 该书更多文摘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微信: 一起阅读科学! 搜索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或“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663 次阅读|12 个评论
数学科学与国家安全
热度 12 sciencepress 2014-6-18 08:37
国家安全非常依赖于数学科学。美国国家安全局拥有约1000 名数学家,当然,这个数字可能会减半或者加倍,取决于与数学交叉领域的研究人员是否定义为数学家。美国国家安全局每年雇佣40—50 位数学家,并试图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让数学科学界知道具有数学专业背景的人可以在国家安全局找到工作。美国国家安全局希望美国数学科学界健康发展,有足够多的经过良好数学教育的美国公民。美国国家安全局雇佣具有数学专业背景的人员大部分拥有研究生学历,其中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约各占一半。美国国家安全局招聘的数学科学人员的学科背景几乎覆盖数学科学的所有领域,而不是数学科学某一特定分支领域,因为没人能预测数学科学的哪个分支领域对国家安全的贡献最大。例如,一些数学家在数十年前猜测椭圆曲线对美国国家安全局具有重大意义,而现在椭圆曲线成为密码学的一个重要基础专业。 密码学很明显依赖于数学,数学科学和国家安全之间还存在许多其他联系。一个例子是网络分析,它对于国防至关重要。另一例子是科学计算。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创造第一台计算机的原始目的之一是,为了模拟氢弹中发生的情况,需要进行必要的计算。多年以后,随着空中核实验和地下核试验的禁止,美国再次依靠模拟,这一次是为了保持其核武器库的备用状态。由于国防依赖于尖端设备设计和制造,数学科学对先进工程设计和制造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国防还是依赖于数学科学。国防使用的数学工具的复杂程度逐渐加大。数学科学对于后勤、模拟训练和测试、军事演习、图像和信号分析、卫星和航天器的控制,以及新设备的测试和评估,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战场上或战场外的新设备产生了超过目前可以分析的、令人目不暇接的数据量。如何能够自动分析战场上或战场外的新设备产生的大数据,是数学和统计学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能否编程,让计算机自动分析一张卫星图像,以检测建筑物和道路,并分析图像中非季节变化因素导致的某一位置何时出现重大变化。如何通过分析高光谱数据(这些数据度量了所有频率频谱的反射光)来检测化学武器工厂的烟柱?能否在杂乱环境中识别敌方车辆和船舶?这些问题本质上都依赖于数学科学的进步。 以前没有出现过的一个非常严重的威胁是:关键性的网络在不断地遭受来历不明的盗贼、恶作剧者和黑客的复杂攻击。随着网络攻击日益复杂化,基于数学科学的自适应技术在可靠地检测和预防网络攻击、制定预防和防止网络攻击的新策略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美国国防部遴选了7 个科技领域,优先对它们进行投资,以维护国家安全。 (1)数据决策:依靠数据决策的科学和应用领域,以减少分析和使用大型数据集所需的周期和人力。 (2)工程化弹性系统:工程化的概念、科学和设计工具,用于防御武器系统的恶意妥协,以及用于发展灵活的制造业,以制造出值得信赖和放心的防御系统。 (3)网络科学与技术:发展有利于提高网络效率的科学和技术。 (4)电子作战/电子保护:新概念和新技术,以保护系统,并扩展整个电磁频谱的能力。 (5)反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提升美国国防部定位、保护、监控、标记、跟踪、拦截、消除和追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材料的能力。 (6)自主系统:实现自主系统的科学和技术,在各种环境中安全可靠地完成复杂任务。 (7)人类系统:增强人机界面的科学与技术,提高执行广泛任务的生产力和效率。 数学科学显然在优先领域( 1 )和( 3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学在支撑其他优先领域上也发挥重要作用。数学科学的进展使得我们能对复杂系统进行基于模拟的设计、测试和控制,这样的工作对于创建弹性系统是必不可少的。一些信号分析与处理方面的改进性方法(如关于模式识别的更快的算法、更敏感的方案)对发展电子作战和保护的能力至关重要。我们应用数学为分析社会网络而快速开展的工具(基于网络统计分析的新方法),也用于提高反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能力。机器学习方面的数学科学方法,对于提高我们的自主性和人机界面能力是必要的。计算神经科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学科学,同时它也是人机界面未来较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威胁检测”领域通常需要数学科学的多种技术。如何快速检测生物恐怖袭击引起的病原体传播的模式?如何理解恐怖主义网络结构?能否设计出具有最佳抵御攻击能力的电网、交通运输网络?一个新的威胁是不断升级的网络战。反击网络战涉及数学科学的多个领域:更好的加密、优化的网络设计,新兴的数学和统计学密集型异常检测技术。 本文摘编自美国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编著,刘小平、李泽霞译《2025年的数学科学》,标题为编者所加,图片来自于网络。更多2025年的数学科学,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 一起阅读科学! 搜索微信 ID : sciencepress-cspm或 “ 科学出版社”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1320 次阅读|28 个评论
刘源张:对中关村的记忆
热度 11 sciencepress 2014-6-17 08:15
往日的情景 1941 年 9 月到 12 月,我在燕京大学读书,常去海淀镇,但不知道有个中关村。 1942 ~ 1956 年我先后去了日本和美国,在那里生活、学习了 15 年。 1956 年 8 月回来不久,进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生活全在中关村。当时的中关村是近似荒凉的幽静。现在的中关村大街当时只是一条双车道的马路,两旁种的杨树已经成行。马路的两侧点缀着几所房屋。每次骑自行车进城,走在这条路上,心情会十分舒畅。缓缓走过,看见路旁的杨树一棵一棵显得一样又好像不一样,心中念叨,等它们都长高、长大时,会变得雄伟壮观了。快到西直门,远远望见城门,再从城门楼里骑进去,街道、房屋都有些破旧,但依然是古都风貌,重厚而又温馨。 研究所的北面有一片洼地,不知从哪里流进来的水,冬天这里就成了天然溜冰场。宿舍区的南面,就是现在四环路的北侧,有两个网球场,虽然简陋一点儿,还是有些人来打网球。我倒是从国外把冰鞋和网球拍都带回来了,但都不太会玩,于是很少去溜冰或打网球。不过,傍晚时分,我喜欢到溜冰场附近走走,到网球场看看,宁静处有稍许热闹,空气又那么新鲜,非常惬意。虽然一些细节我记不太清,这一个秋冬的中关村是我记忆里最好的中关村。 “文化大革命”前的中关村 1957 年的夏天,中关村开始变了。几年之间,陆陆续续的人增多了,精神上、物质上都变了。研究所的空气突然紧张起来,人们相互之间都好像有些戒备,我所尝到的那种从容和惬意一下子没有了。与此无关似的,楼房一栋一栋建立起来了。溜冰场和网球场却都没了。力学所搬进了新楼,一直到现在矗立在四环路的一侧。宿舍增添了南区,我家也从北区搬到了南区。宿舍的楼号从三十几楼长成了八十几楼。新修了一所“四不要”的大礼堂,还在那附近盖了一幢楼,楼下是饭馆,楼上是俱乐部。科学院的党组书记张劲夫同志每逢周末常到俱乐部,就是在这里他找我下过围棋,我们成了没有上下级关系的棋友。但是,这个俱乐部在一年多后也消失了,心理所驻进去了。那几个饭馆不过兴旺了一两年,碰上三年困难时期也就什么都没得吃了。郭沫若院长看到这种毫无文体消遣设施的窘境,捐资修建了一个游泳池,现在还在路旁躺着,宛似一个衣帽不整、满脸胡须的懒汉。 到 1966 年的 10 年里工作没有变化,仍旧是忙忙碌碌,生活也过得去。只是环境一年一年变得不如意了。 1966 ~ 1975 年我离开了中关村,因此这 10 年间中关村的样像,我是不知道的。 1976 年,等我再回到中关村,看见的首先是人多、孩子多。原来是一片菜地的地方盖起了宿舍楼,我现在住的家就是新的黄庄小区。中关村那条马路上的杨树全被砍光了,变成了一条车水马龙的大街。早上已是过往车辆排出的废气弥漫不散,再加上中关村大街两侧电子商店林立,外地来京打工的人们拥挤在一起,熙熙攘攘,使得我这个生怕人多的老人只好躲在家中。我喜欢散步,但是这个中关村已经没有可以散步的地方了。 21世纪的中关村 2000 年前后,中关村发展得更快、更大了。我心目中的中关村只不过是东到中关村东路,西到中关村大街,南到知春路、海淀南路,北到四环路的小圈子。一次中关村街道的党委书记来我家,谈起来,我才知道中关村大得很,好多地方我都不知道,也没去过。你叫我怎能谈中关村呢。就我所知道的中关村而言,坦白地说,坏印象比好印象多。 1999 年 10 月 11 日,我被任命为中关村文化艺术发展顾问,开会那天,季羡林老教授到会讲了话。他说,中关村发展高科技产业,别忘了文化建设;没有好的文化,不会有高的科技产业。他的话我没有忘,也不敢忘。尽管我记住了,怕也没有用,因为一无权二无钱,哪能促进中关村的文化建设呢?不过我倒更加关心我心目中这个小圈子的中关村的文化现象了。我家大院前的中关村南路西段大概是中关村最乱、最脏的一段路,不满 50 米长,满地是垃圾,路边放着一个垃圾桶,好像偏偏有人从垃圾桶里把垃圾掏出来,扔到路上似的。而且,一直到过街天桥的地上、栏杆上随处贴有的小广告。一次,原海淀区区长周良洛请我吃饭,我趁机对他说,请他到这段路来看看。可能他没有来,因为情况一直不见得到改善。 中关村南路短短一里路吧,竟有我知道的三位院士骑自行车在路上被人撞到。特别是我被撞到的那次,我骑得不快,又尽量靠路边骑,忽然有人从后面把我撞倒,幸亏我骑得慢,一脚着地没倒下,转头一看是个小伙子。我还没说什么,他倒骂了我一句“老不死的”。嫌我骑得慢,挡了他的路?唉!文化建设不止是楼堂场馆,更重要的是人心里的文化建设。我去中关村派出所反映,去海淀区交通大队反映,终于在黄庄小区大门前安装了红绿灯,画上了过路的斑马线。每次过马路,我都观察一下。 95% 的行人不遵守红绿灯的指示, 100% 的摩托车、大板车、自行车不遵守红绿灯的警告,勇往直前。对于这些人、这些车,红绿灯和斑马线形同虚设。如此起码的法规都不能遵守,如何去求法治? 现在好了,奥运在北京举办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口号响遍了北京城。中关村南路这段大大改观了,小广告不见了,垃圾从路上消失了,路两旁的饭馆门前也干净了。黄庄小区里的小公园修整得更喜人了,我也终于有了可以放心散步的场所了。如今我只有两条愿望:一是这些好现象在奥运会开完后能继续下去,变成中关村的新文化;二是红绿灯和斑马线能按照法规的要求起到作用。我相信,我们中关村人一定能办到这两件事。 思念 我在我的中关村工作、生活了近 60 年。虽然我是个不大交际,也不会交际的人,但见到的、听到的人和事却是不少的。如今回忆起来,是有几桩印象深的值得写下来。中关村是科学家聚集的地方,其中许多是大师,而我又有幸在钱学森先生和华罗庚先生两位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了 20 多年,因此或直接或间接地认识了许多著名科学家。我有不少与他们有关的故事。但我不想在这里写,因为若在中关村的故事里,再写科学家就太没趣了。还是写与中关村有缘的其他行业的人物比较好。 我初到中关村,第二年开春,见到了张劲夫同志。就像上面说的,是在中关村俱乐部跟他下围棋的时候。那天,很有意思,所里要我去跟一位张劲夫同志下棋,我去了,但我不知道张劲夫是谁,我也不管他是谁,反正不过是下棋。劲夫同志有时悔棋,有一次他又悔棋,我按住他的手说,不许悔棋。他哈哈大笑起来,旁边站着一位看棋的同志却向我怒目而视。下完棋,那位同志问我,你知道他是谁?他是院党组书记。我那时还真不知道,院党组书记是个多么大的官。这样,我认识了劲夫同志,他也认识了我。那以后,我多次蒙他照顾,但因为都不是在中关村,就不在这里写了。 还有一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 1956 年,梅先生率京剧团访问日本,在东京公开演出,我作为华侨代表到机场欢迎,又陪同团员一行乘车前往宾馆,以后梅先生的每场戏我都去看了。在这次的机会,我认识了梅葆玖和梅葆玥,他们得知我将回国,就要我回北京后到他们家坐坐。我把这些当作客气话,回来后哪敢真去梅府拜访? 1961 年 5 月 31 日,梅兰芳先生到中关村礼堂,演出《穆桂英挂帅》。我当然也去观看了。他的那场演出太让中关村人感动、感激了。孰料这竟是梅先生的最后一场演出。可以说我是跟梅兰芳先生有点缘分的特殊戏迷吧! 最后不得不提的一位是胡耀邦同志。 1975 ~ 1977 年,耀邦同志担任科学院的领导工作期间,为中关村人解决了许多切身问题,即所谓的“五子登科”。第一,“帽子”的问题。中关村的科研人员有的遭迫害,有的下放了,他都为他们平反,让他们归队。第二,妻子的问题。两地分居的,他把他们一起调回来。第三,孩子的问题。能安排工作的,他尽量为他们解决了工作问题。第四,房子的问题。“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关村每个单元的家家户户都挤进了好几家。我在 44 楼的家就挤进来了另外两家。三间屋,一家占一间。一个小厨房,放进三家的蜂窝煤炉,做饭时三家必须轮班进厨房。后来,他在中关村盖了一些房,调剂了一些房。我就是那时搬进了新盖的 808 楼的,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第五,炉子的问题。他搞来一批煤气罐,建立起灌气站,给中关村人把蜂窝煤炉换成了煤气灶。这大大解决了燃气问题,节省了我们的劳力和时间。我真怀念我们的耀邦同志。 希望 你看,我在上面写的个人印象里,好的几乎全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坏的几乎全是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的。这并不是说市场经济不好。其实,我还真不愿意那个计划经济再回来。中关村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是中关村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关村人必须要努力去适应这个趋势,并且在这个转变中锻炼、提高自己。现在,人们一说市场经济就想到钱。市场经济的社会是一个“钱”字就概括得了的吗?汶川大地震告诉了我们世上还有比钱更宝贵的东西,北京奥运会也告诉我们同样的事情。这就有了一个让中关村人找回自己从前的价值观的机会。中关村的老人,像我这样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回到祖国的人,已经不多了。我所说的中关村人几乎都是三四十岁的人,计划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人。我没有资格说三道 四,但总希望现在的中关村居民不要忘记当初建立中关村时的人们的期待,一个新文化的、厚德载物的、进步包容的中关村。 本文摘选自刘源张著《 刘源张自传 》,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 管理就是改变不良习惯 》文摘在科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发布,敬请关注: 一起 阅读 科学 !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9065 次阅读|25 个评论
大明宫的正门:壮丽的丹凤门
sciencepress 2014-6-16 08:16
20世纪50年代,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考古学报》1958年第3期上发表的《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一文,误以为丹凤门是三个门道。1959年出版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唐长安大明宫》所附“大明宫城址及宫殿分布实测图”中,丹凤门也是画成三个门道。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丹凤门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发表了简报,揭示丹凤门原来是五个门道的宫城大门。 过去发表的大明宫遗址图中,按照三个门道的中间门道为中轴起点,与含元殿当心间连接的中轴线与大明宫东墙(南段)和西墙不平行,而是向东北歪斜。也就是说,丹凤门的位置歪在西侧,而不在含元殿的中轴线上。20世纪50年代探查的误解,是因为考古队只铲探到门址西侧保存较好的西面三个门道,就作出只有三个门道的结论。对于丹凤门不在中轴线上的问题,笔者曾提出探查是否有误,应该慎重地进行复查;认为大明宫这样重要的宫殿群落,决不会出现主要宫门偏离中轴线如此重大的误差;而且唐人诗赋已经表明丹凤门是五个门道了,例如:李庾《两都赋》在描写含元殿部分时就说:“龙道双回,凤门五开”。所谓“五开”,即丹凤门开有五个门道;李华的《含元殿赋》对殿南丹凤门的描写则是:“其南则丹凤启涂,遐瞩荆吴;十扇开闭,阴阳睢盱”。所谓“十扇”,即五门道各有双扇门;另外,宋人的古图也是画作五个门道的,例如吕大防的《长安城图》刻碑,其中丹凤门就是表示为五个门道。 这一探查误判的案例(甚至有人据此对曾经亲眼目睹丹凤门五门道的唐人描述指责为“是错误的”),提示我们:田野考古不能仅凭简单的探测和发掘技术,而是要具备逻辑思维的学术研究的指导——建筑遗址的发掘工作,最好具备一点建筑考古学的知识,至少要重视有关的古籍材料的提示。 丹凤门是大明宫的南面正门,是含元殿正南、距离“四百余步”的正门,文献称门上的楼观为“丹凤楼”。丹凤门是唐高宗龙朔二年( 662 年)建设大明宫同时建造的。大明宫的南墙是利用长安外郭城的北墙,即拆开一段缺口而建成这座宫门的。同时建造的还有丹凤门左右的望仙门和建福门。这段作为大明宫南墙的长安城北墙,在开辟丹凤及其左右望仙与建福二门的同时,应是增高城墙与新筑的东、北、西三面宫墙等高,并 将墙上雉堞改设在南面。在建设丹凤门的同时,开辟了正对丹凤门的南北大街,宽“一百二十步 ” ,折合为 176 米,比长安城的中轴干道——宽 151 米的朱雀大街还要宽出许多,而成为长安城里最宽的道路 、 。这条丹凤门大街向南,与通化门内的东西大街作“丁”字交叉。由于丹凤门大街穿过宫前的 光宅、永昌二坊,于是形成了“田”字形的四个小坊——西北叫光宅坊,西南叫永昌坊,东北叫翊善坊,东南叫来庭坊。由于丹凤门大街穿过原来的光宅、永昌二坊的位置不在坊的中街而是偏东,所以改造后的四个小坊,其中西北、西南二坊稍大,东北、东南二坊稍小。 丹凤门平时关闭,不轻易使用,只有在皇帝驾御含元殿举行大朝的时候,才 开启丹凤门。当时的官员张祜写《元日仗》诗,描写大朝盛况是: “文武千官岁仗兵,万方同轨奏升平;上皇一御含元殿,丹凤门开白日明。” 敦煌晚唐138窟北壁画五门道的宫城正门形象——应是丹凤门的写照(敦煌研究院孙毅华研究员提供) 我们只看丹凤门五个门道墩台遗址,就知道它是对隋朝宫廷御用建筑大师宇文恺杰作明德门的模仿, 从其加大规模来看,应该是有 所创新的。 丹凤门的楼观——丹凤楼,其木结构楼观是这座宫城大门的精华所在,下面讨论它的形制: 由于这座宫门太大,墩台东西长达74.50米,按高四收一计算,台顶东西长也有70.82米,约唐尺二十四丈。这大约就是丹凤楼基座的东西长度。正衙含元殿夯土正阶东西长约60米,加上木构副阶也不过67.64米( 含元殿东西通面阔 58.21 米) 。丹凤楼基座的东西长度是70.82米,上面略挑出木结构平座,则门楼的通面阔仍然基本上还是70.82米,比正殿含元殿还大,这就违反宫廷规制了。所以丹凤楼体形必须化整为零,做成一座短于含元殿的殿堂,再加左、右夹庇,这样组合体形达到70.82米是可以的。这种建筑组合,敦煌壁画为我们提供了佐证。推测丹凤楼城观主体九间、两侧夹庇各二间,共计十三间。敦煌晚唐第138窟壁画所示的城门楼观,主楼观屋盖与夹庇屋盖都是四注式;唐朝建筑明间不加大,设定每间为5.20米,则十三间约为68米,就是唐尺二十三丈一尺。进深间寛设定为4.50米五间为22.50米,合七丈六尺五寸。 参考敦煌唐造第 9 窟、第 172 窟、第 196 窟等表现得更为明确的屋盖组织关系,夹庇屋脊在主体屋檐下。楼观的具体情况参考同期的大雁塔门楣石刻殿堂形象及日本法隆寺金堂以及宋式城楼复原。按照敦煌第 138 窟壁画,主观正脊中央设宝瓶、火珠装饰。 按照唐佛光寺大殿,当心间柱高等于面阔,应为5.45米。柱有生起,次、梢间柱高按等比级数依次递增。梭柱下部1/3处的最大柱径可能达到60厘米。柱础按照隋仁寿宫遗址出土的宝装莲花石础圈,覆莲高12厘米。铺作参考日本法隆寺金堂及五台山佛光寺大殿,设定为双抄单下昂、六铺作偷心造。檐出设定为420厘米,生起、生出各为50厘米。主楼观的大木结构用材,应该是宋《营造法式》所谓的“一等材”:以2厘米为1分,单材20×30厘米,足材20×42厘米。楼层的平座无雁翅版遮挡,在立面上暴露加厚的地板横断面,转角45°拼接。 城门墩台上设置木构平座、栏杆,再于台顶另设主楼观的平座式的木构阶级和夹庇的砖石阶基。主楼观的阶级高起约一丈二尺,即3.50米左右;夹庇阶基较低,仅可一尺,即0.294米左右。由于楼观主体南北和城台栏杆之间只有1米左右的宽度,所以南北两面不设踏道。东、西夹庇两侧有踏道;进夹庇后,有直对登上主城观的木构踏道。城观与城台平座的构造关系如复原剖面图所示。 以上,根据敦煌128窟壁画的五门道宫门形象做出的原状推测,是复原方案之一。 丹凤门(方案一) 另外,关于丹凤门的楼观,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旁证材料,就是去唐未远的北宋时人吕大防《长安图记》碑刻,兴庆宫残段上边缘所刻画丹凤门形象。当年应该流传有集体记忆的的丹凤门楼观式样,残碑所刻划的丹凤门楼观也是在主体屋盖两侧各有一个夹庇,但是屋盖形式不同,其屋盖为重檐显山(讹做“歇山”)。这样,就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即根据吕图做出的原状推测——作为复原方案之二。 丹凤门(方案二) 这两个复原方案。哪个可能符合原状,试做判断: 吕大防(1027~1097)是宋仁宗时人,他制作碑图的时间大约距唐亡百余年。当时他应该是目睹残存的丹凤门墩台,但是他的碑图中的两个丹凤门形象,其墩台却不相同;“大明宫”残碑的丹凤门是和遗址一致的一个大墩台;而“兴庆宫”残碑上的丹凤门,却是墩台两侧附加有小墩台。附加小墩台的错误,也许是这样造成的:吕氏当年所见,可能是因为墩台南面损坏,而北面,即宫内一面尚可辨认形制。他大概推测墩台两面是一样的,所以就按照北面墩台两侧有供登城马道的转折附加墩台,即呈主台及两侧副台的三部分组合体。至于为什么吕氏又画出与残存遗址相同的单一大墩台,或许是做出另一种推测、或者示意也未可知。 丹凤门被焚毁百余年后,吕氏所见应该只是一个残缺的墩台,关于这座宫门的楼观,或有父老相传主体带夹庇,是三个屋顶组合的大体式样。但是民间传说不是建筑专门家,不可能知道具体的屋顶类型——是四注水的所谓“四阿”式,还是九脊的所谓“显山”式。因此吕氏制图估计是据宋时流行的纤巧、华丽的高级屋顶——重檐显山,来推测的。 这样看来,两个复原方案中,根据唐人所画敦煌壁画推测的“方案一”的可能性比较大。 本文摘编自 杨鸿勋著 《 大明宫 》第三章,图片来自 该书。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 一起阅读科学! 搜索微信 ID : sciencepress-cspm或 “ 科学出版社”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0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的数学科学
sciencepress 2014-6-13 10:16
现代数学科学是指广义数学,包括数学、统计学和计算科学,以及它们与应用领域的交叉融合。广义数学对经济的增长、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和国家安全的保障都至关重要,这些事实让人们重新认识整个数学科学的资助特点和资助规模,并认识到应该重视数学科学教育。 许多数学家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研究领域的作用在不断扩大,这种情况限制了数学科学界培养学生和吸引更多学生的能力。数学科学界需要共同努力,重新设计大学数学课程;需要改进数学家与外界保持联系的机制,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数学科学队伍,储备更多的人才,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 数学科学通过对抽象结构的符号推理和计算来认识世界。数学科学一方面发掘和理解这些抽象结构之间的深层关系,另一方面对抽象结构进行建模、推理,用它们作为计算框架来捕捉世界的某些特征,然后再利用获取的特征对世界进行预测。这是一个重复迭代的过程。 还有一个方面是,数学是从数据出发,使用抽象推理和抽象结构对世界做出推测的过程。数学把经验观察转变为分类、排序和理解现实世界的方法。通过数学科学,研究人员可以构建一个知识体系,能理解其中的相互关系,可发现和使用在其中所理解的任何所需的知识。通过数学科学这一自然渠道,可将概念、工具和最佳实践从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 “2025 年数学科学委员会”发现,数学的学科范围正在不断扩大。随着其观点和思想跨越多个分支领域,数学科学的边界变得模糊,并且数学学科变得越来越统一。数学科学与其他研究领域之间的界限也在逐渐消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领域的许多研究人员在自己的领域和数学科学领域都很在行。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领域与数学科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样的人在不断增多。理论物理学家、理论计算机科学家很难将自己与数学家的研究工作区分开来,类似的交叉融汇现象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理论生态学、生物数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中。 现在,数学科学的扩展远远超出了机构的界限,现在学术研究部门、资助部门、专业协会,以及主要期刊都支持数学科学的核心领域。它们构成了一个丰富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某个领域专业背景的人在另一个领域做出贡献,一个领域的问题可能被研究人员意外地用另一个领域的思想来解决。 数学科学的研究人员带来了特殊的想法和技能,补充了其他专业背景研究人员所不具备的复杂的数学思维。数学与科学、工程、医学和商业等其他许多领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需要跨领域的思想交流,这使得拥有一个强大的数学科学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正如最近一篇对英国数学科学的评论写道:“对社会健康发展和繁荣的主要贡献来自于数学科学界的见解、成果和算法,涵盖最纯粹的数学、从数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中受启发得来的数学理论、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各种形式的统计以及运筹学研究中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2025 年数学科学委员会”的成员和数学家们认为,像其他许多审视数学科学的人一样,将数学科学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思考非常关键。“核心”数学和“应用”数学之间的区别越来越模糊,今天很难找到一个与应用不相关的数学领域。一些数学家主要证明定理,而一些数学家主要建立和求解模型,对数学家的评价要考虑这两种类型。任何一个研究人员都可能在这两种类型的工作中转换,许多领域专家都能同时做这两种类型的工作。英国工程与物质研究理事会很好地论述了这一点:数学科学界的贡献,应该视为一个整体。虽然一些数学家主要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但其他从事理论研究的数学家也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和提供了很好的成果,通过“好奇心驱动的研究”促进和加强了整个数学科学的发展。 总体上,数学科学共享具有共性的经验和思维过程,将一个分支领域的观点和思想应用于另一个分支领域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数学科学覆盖以多种不同方式应用的基本概念、结果,以及持续的探索,这些是联系各分支领域数学家的共同基础,这对于整个数学科学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数学科学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的两个主要驱动力是:无处不在的计算模拟(它建立在数学科学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和很多企业产生的呈指数级增长的数据量。 互联网使这些海量数据能随时随地被利用,放大了这两个驱动力的影响。科学、工程和工业的许多领域都关注建立和评估数学模型,并通过分析大量的观测数据和计算数据对数学模型进行研究。这些工作本质上都具有数学性质,现在人们不能明确区分是数学科学的研究工作,还是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工作,还是需要建模与分析的学科进行的研究工作。如果数学知识和数学人才都能够在这个大环境下轻松地流动,数学科学事业的健康和活力将得到最大化发展。“数学科学”的定义更加具有包容性:数学科学涵盖了各种类型的研究活动,无论从事该工作的人是否认为自己是数学家。 从事数学交叉领域的人员众多:地球科学、社会科学、生物信息学等方面的统计学家,由于历史原因,他们成为专门的统计学分支学家,科学计算和计算科学与工程的研究人员,为密码学做出贡献的数论学家,为机器学习做出贡献的分析师和统计人员,运筹学研究人员,一些计算机科学家,一些依靠复杂的数学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物理学家、化学家、生态学家、生物学家和经济学家,促进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的工程师。统计数据表明,最近几年,同时学习数学和其他领域(从生物学到工程)的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加。如果这种现象与委员会认为的一样,数学科学的研究生教育将促进科学与工程,以及交叉领域的发展。 本文摘编自美国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编著,刘小平、李泽霞译《2025年的数学科学》,图片来自于网络。《数学科学的本质》、《数学科学对国家安全的贡献》等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微信: 一起阅读科学! 搜索微信 ID : sciencepress-cspm或 “ 科学出版社”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9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林兰英:早逝的爱恋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4-6-11 10:55
林兰英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半导体材料学家、物理学家,是中国半导体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何春藩、王占国编著的 《 林兰英传 》( 科学与人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 传记 记 ) 以林兰英院士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出发点,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主线,以纪实的笔法和尽可能翔实的内容,真实地记录林兰英走过的85年的风雨历程——艰辛的童年生活、大学里的欢声笑语 、奋发进取的留学生涯,并再现了她对新中国的真挚 眷恋和她为祖国半导体科学事业奋斗终身的真实情景 ,反映了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科学事业的痴恋之情和不畏困难的艰苦创业精神。现选摘林兰英院士传记的一个片段以飨读者。 毕业的日子临近了,女同学们的打算五花八门,有的想要嫁人,嫁一个军官或者是商人;有的想要去教会寻一份差使,算是直接投入妇女的拯救运动;更多的是不知道将要去做什么,取一种听天由命的态度。 结婚、生育、过日子,这是大多数的中国女性在事实上走着的生活道路。只有少数的人才将目光投向大学。林兰英所想的,不是嫁人,而是继续读大学。 进入青年时代的林兰英(前) 在林兰英回忆当时的“谈婚论嫁”的事时,她总忘不了在砺青中学时所经历的一段往事: 砺青中学有两个毕业班,考试中有两个第一名,甲班的是林兰英,乙班的是男生关其昌。 关其昌在一天放学时等在校门外对面的街上,见林兰英走出,他便急匆匆的迎上来。他的表情有些尴尬,但还是鼓足勇气拦住了林兰英的去路。 “兰英……”他用一种从未使用过的称呼,轻轻地呼唤着她的名字,“你要是不着急回家,我们走走,跟你讲几句话,可以吗?” “可以啊,走吧!”难道他会有什么作业题要问我吗?林兰英感到茫然,也很诧异。 林兰英早就认识关其昌,只是没有来往而已。她还知道关其昌的爸爸妈妈都是教师,他是他们的独子。平日里他家的生活虽不阔绰,但是家教很严。他学习成绩优异,与家庭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在最初得知关其昌的妈妈也是教师时,她曾在心底好一阵羡慕过。 两人并排慢慢地走着,关其昌只是低头不语。见此情景,林兰英便睁着大眼睛望着关其昌,关其昌的目光似乎是胆怯地向一边躲避着。 两个人默默地走到交叉路口,关其昌竟然一句话也没有讲出来。 “我要回家了”。林兰英提醒道。 “哦哦!”关其昌如梦初醒似地说,“我送你到家门口吧!” 一直到林宅大院的门前,关其昌也没能说出他要讲的话。就在林兰英将要扣响门环的时候,他像逃命似地突然跑开了。 他到底要干什么呢?15岁的林兰英陷入了迷茫中。 有一天,林兰英在集市上碰见了关其昌和他的母亲,关其昌兴奋异常,忙不迭地介绍着:这就是林兰英同学,她是我们学校女生中最棒的! “啊,你就是林兰英!”他母亲、那位女教师高兴地迎上来说,“我们家阿昌总提到你呀。”他喜滋滋地打量着林兰英。小兰英直被看得不好意思低下头。片刻,她挎着的竹篮一沉,未等她反应过来,已见关其昌将一大堆香蕉荔枝塞了进去。她想推脱,却被女教师拦住:“拿着吧,阿昌给你的,你不要不好意思。”她热情地邀请兰英去家里玩。 女孩子长到了15岁了,对于当时的许多女孩子来说。已是她们生活的一个转折关头—-该谈婚论嫁了。林兰英的母亲14岁就已嫁到了林家。在母亲的观念里,女儿已该嫁人了。 初中毕业前夕,关家来人谈及儿女婚事,祖父摇了头。在他的想法中,还没有将兰英出嫁排上议程,他舍不得如此出息的孙女就这样匆匆将自己打发掉。母亲在一边不知该如何表态,也在犹豫之中。 这桩婚事从一开始起航就搁了浅—-现在出嫁不行,叫男方“上门”也不行,林宅大院是不接上门女婿的,况且关其昌还是个独子。 这事迅速地出现又迅速地消失。 在以后的日子里,林兰英看得出阿昌的忧伤,自己感到心里十分过意不去。 但是关其昌并不放弃努力,直到最后,他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 初中毕业了,男孩女孩又长大了,他们像鸟儿一样飞得高了一些。他们都考上了高中。所不同的是,关其昌的高中将在福州读了。他随父母去了福州。 福州之于莆田,可以说是个大都市了。进入这个城市的关其昌没有忘记家乡的姑娘,他始终想着她。 林兰英第一次接到一个男子寄自外埠的信她为此兴奋过。她在回信中叮嘱关其昌要多保重,因为她感到他的体质不很强健。 两个异地的高中生悄悄地在信纸上谈着话,关其昌显然比在莆田要坦率了许多。 阿昌在心中不掩饰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他在给林兰英的信中表白说,希望日后他们能够永远在一起,他说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将来我们结婚,共同到福州的一所中学去教书....... 阿昌的理想,未能在林兰英的心中引起共鸣,她反而感到他事业的眼光太浅,一个福州中学教师的职位就能够叫他悠悠然了吗?她在信中流露出了对小关的轻视之感。 林兰英无意中伤害了阿昌的感情,这是她后来才意识到的。 两个年轻人的书信来往在1935年的冬天戛然而止了。 那是一个不祥的冬天。在惶惶的心里,林兰英期待着福州的邮件。 然而,邮车再也没有向她开来。 有一天,林兰英在咸益女子中学的一位同学小心翼翼的问她:“你认识关其昌吗?” “是啊,认识。你也认识他?”林兰英诧异道。 “不,我不认识他,但我听我姑父谈到他。” 林兰英早已知道,这同学的姑父,是本校的一位老师。 “阿昌的父母认识我姑父,不久前,姑父和姑母一起去了趟福州……” 林兰英骤然感到自己的心跳有些急促,忙问:“你姑父见到关其昌了?” “没有,但是他听说了关其昌的事情。” “事情?什么事情?他……现在还在福州吗?” “关其昌,他死了。” 林兰英简直难以相信自己的耳朵。但这是真的。 关其昌死了。他在那一年的初冬时节,因患脑膜炎骤然病逝于福州。 林兰英找到师母问明事情的原委,然后她悄悄地哭了。 师母说,关其昌的父母告诉他们:关其昌在弥留之际还在呼唤着兰英的名字…… 林兰英愕然了。 在林兰英的心里,这是一次早逝的爱恋,一次难以忘怀的初恋。林兰英将它永远地埋在心底,从没对外人讲,乃至自己的亲人…… 重建后的林润故居(含林兰英故居)全景 林兰英生在旧社会,长在一个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极强的工商业者家庭。作为封建社会的女性,舆论上的压力,精神上的创伤,逼她奋起,促使她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对女性的自强、自立,有着强烈的向往。就这样,她在抗争与磨砺中,走完了她那童年时代的艰辛的路。 本文摘选自 何春藩、王占国编著的《林兰英传》( 科学与人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 传记 记),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一起 阅读 科学 !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4319 次阅读|2 个评论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征稿启事
sciencepress 2014-6-10 08:10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    》征稿启事        随着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导航定位等空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航天、通信和信息科学的有力支撑,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相关领域的研究在国家科研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我国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与新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列入国家重大专项;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这一领域的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设立产业化专项支持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工业与信息化部和科学技术部也启动了多个项目支持技术标准化和产业示范;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首次设立“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 目前这些研究进入了成果的收获期,把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相关的创新成果编著成书,集中发布,具有重要意义。它既能展示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的项目、973计划相关项目以及其他国家重大相关项目成果,又能促进领域内相关成果传播和交流,并引导未来学科的发展,同时也对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在我国科学界中地位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适应中国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的发展,科学出版社依托有关的知名专家支持,启动了《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出版工程。            选题定位              本丛书中每一本书的选择标准为作者具有深厚的科学研究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主持或参加过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的项目、973计划相关项目以及其他国家重大项目,或者所著图书为其在已有科研或教学成果的基础上高水平的原创性总结,或者是相关领域国外经典专著的翻译。 丛书编委会 顾问专家: 徐冠华 、 龚惠兴 、 童庆禧 、 刘经南 、 王家耀 、 李小文 、 叶嘉安 主编: 李德仁 副主编: 郭华东 、 龚健雅 、 周成虎 、 周建华 编委(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鲍虎军 、 陈戈 、 陈晓玲 、 程鹏飞 、 房建成 、 龚建华 、 顾行发 、 江凯 、 江碧涛 、 景宁 、 景贵飞 、 李京 、 李明 、 李传荣 、 李加洪 、 李增元 、 李志林 、 梁顺林 、 廖小罕 、 林珲 、 林鹏 、 刘耀林 、 卢乃锰 、 孟波 、 秦其明 、 单杰 、 施闯 、 史文中 、 吴一戎 、 徐祥德 、 许健民 、 尤政 、 郁文贤 、 张继贤 、 张良培 、 周国清 、 周启鸣 出版进展 本丛书自2009年10月启动,现已出版20多种图书,反映了我国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水平,并在学术出版领域受到重视,2011年和2012年经新闻出版署审批先后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丛书将继续出版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作为长期系列书出版,列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选题,计划交稿截止时间为2015年初,2015年底出版。 作者 出版时间 书名 龚健雅等 2009-12 地理信息共享技术与标准 马建文 2010-1 遥感数据智能处理方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版) 李德仁 2010-11 面向任务的遥感信息聚焦服务 马建文 2011-2 遥感数据自动化处理方法与程序设计 周建华等 2011-5 轨道力学 黄丁发等 2011-6 GPS增强参考站网络理论 邓敏,刘启亮等 2011-10 空间聚类分析及应用 袁林旺等 2011-12 基于几何代数的多维统一GIS——理论·算法·应用 陈圣波等 2012-1 遥感影像信息库 程承旗等 2012-3 空间信息剖分组织导论 李清泉等 2012-3 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前沿进展 刘国祥等 2012-8 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理论与方法 张兵,李俊生,王桥 2012-10 内陆水体高光谱遥感 周成虎 苏奋振 2013-3 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实践 顾行发等 2013-3 航天光学遥感器辐射定标原理与方法 陈富龙 林珲 2013-3 星载雷达干涉测量及时间序列分析的原理、方法与应用 余涛,王桥等 2013-3 环境一号卫星遥感数据处理 董超华,李俊,张鹏等 2013-3 卫星高光谱红外大气遥感原理和应用 余旭初 冯伍法等 2013-5 高光谱影像分析与应用 杜培军 谭琨 夏俊士 赵银娣 等 2013-6 城市环境遥感方法与实践 李德仁 王树良 李德毅 2013-11 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第二版) 张良培 杜博 张乐飞 2014-1 高光谱遥感影像处理 编写要求 本丛书为开放型系列,先后组织召开了四次编委会会议,讨论和评审选题,选题来源采用自上而下规划选题和自下而上自投稿两种方式。在正式列入出版计划之前,所有选题提供样章和前言、目录送编委会审查。选题内容强调原创性和科学性,编写要求按照国家出版规范。 投稿联系方式 科学出版社资环分社 朱海燕 彭胜潮 苗李莉 邮箱: zhuhaiyan@mail.sciencep.com pengshengchao@mail.sciencep.com miaolili@mail.sciencep.com 电话:010-64033517 010-64019816 010-64000849 地址: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邮编:100717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出版说明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生物科学和纳米技术三者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发展最快的三大领域。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是获得地球空间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与之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基础。 随着遥感、地理信息、导航定位等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航天、通信和信息科学的有力支撑,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相关领域的研究在国家科研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我国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与新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列入国家重大专项;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这一领域的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设立产业化专项支持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工业与信息化部和科学技术部也启动了多个项目支持技术标准化和产业示范;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将早期的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308、103)主题,首次设立为“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 目前,“十一五”计划正在积极向前推进,“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作为863计划领域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将进入科研成果的收获期。在这种情况下,把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相关的创新成果编著成书,集中发布,以整体面貌推出,当具有重要意义。它既能展示973和863主题的丰硕成果,又能促进领域内相关成果传播和交流,并指导未来学科的发展,同时也对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在我国科学界中地位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了适应中国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的发展,科学出版社依托有关的知名专家支持,凭借科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界的品牌启动了《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 丛书中每一本书的选择标准要求作者具有深厚的科学研究功底、实践经验,主持或参加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的项目、973相关项目以及其他国家重大相关项目,或者所著图书为其在已有科研或教学成果的基础上高水平的原创性总结,或者是相关领域国外经典专著的翻译。 我们相信,通过丛书编委会和全国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专家、科学出版社的通力合作,将会有一大批反映我国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水平的著作面世,成为我国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中的一个亮点,以推动我国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李德仁 2009年10月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47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14年5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4-6-9 08:21
各位老师,现将科学出版社5月新书发布如下,供您参阅选用。 更多详细材料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5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学科 出版时间 1 固体表面分子组装 128 万立骏 材料科学 21-May-14 2 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百问 25 中共中央统战部六局 党政、哲学、宗教 30-Apr-14 3 黔东南从江宰便铜铅锌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找矿预测 83 王劲松,周家喜等 地球科学 30-Apr-14 4 上海市海域水体环境调查与研究 238 徐韧 地球科学 30-Apr-14 5 地震散射波成像方法与技术 65 沈鸿雁 地球科学 30-Apr-14 6 黄土高原景观格局变化与土壤侵蚀 98 傅伯杰,赵文武,张秋菊,刘宇等 地球科学 25-Apr-14 7 面向对象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分析 69 朱俊杰,范湘涛,杜小平 地球科学 21-May-14 8 新版电工实用电路300例 32 黄海平,黄鑫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8-Apr-14 9 时间序列InSAR技术与应用 80 廖明生,王腾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9-May-14 10 交流电机绕组的变极理论 50 程小华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9-May-14 11 2013年度司法鉴定能力验证文书评析 190 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法医学重点实验室) 法律 30-Apr-14 12 文书司法鉴定技术规范及操作规程 120 杨旭,施少培,徐彻 法律 30-Apr-14 13 复杂过程单元与整厂控制设计方法 85 刘红波,罗运辉,蔡文剑 机械、自动化 30-Apr-14 14 燃料电池混合电源检测与控制 70 陈启宏,全书海 机械、自动化 30-Apr-14 15 高级在轨系统中的多路复用与差错控制技术研究 50 田野,冯永新,马玉峰 机械、自动化 30-Apr-14 16 动态差分进化算法及其应用 68 吴亮红,王耀南 机械、自动化 16-May-14 17 面向嵌入式系统的绿色编译理论与方法研究 65 何炎祥,陈勇 机械、自动化 14-May-14 18 基于配对的密码学 68 李发根,吴威峰 计算机、通信 4-May-14 19 安全的布尔函数构造 65 阚海斌,彭杰,王启春 计算机、通信 16-May-14 20 大数据搜索与挖掘 90 张华平,高凯,黄河燕,赵燕平 计算机、通信 14-May-14 21 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工具软件ByteExpress 78 黄衍弘 计算机、通信 8-May-14 22 大数据时代的科研活动 72 CODATA中国全国委员会 计算机、通信 14-May-14 23 计量经济模型与统计软件应用(1) 52 刘耀彬 经济管理 4-May-14 24 风电产业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58 王子龙 经济管理 19-May-14 25 一种创新型组织——高技术虚拟企业 52 高长元,单子丹,杨彩霞,田世海 经济管理 21-May-14 26 应急物资筹集与调配 58 王海军,王婧,杜丽敬 经济管理 21-May-14 27 中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89 张文忠,余建辉等 经济管理 19-May-14 28 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 168 昝廷全 经济管理 16-May-14 29 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 52 刘金涛 经济管理 15-May-14 30 国际小学数学竞赛试题解答 66 朱华伟,孙文先编译 科普读物 25-Apr-14 31 澳大利亚数学能力检测试题解析与评注 中学高级卷2006-2013 58 朱华伟,孙文先编译 科普读物 25-Apr-14 32 澳大利亚数学能力检测试题解析与评注 中学中级卷2006-2013 54 朱华伟,孙文先编译 科普读物 25-Apr-14 33 澳大利亚数学能力检测试题解析与评注 中学初级卷2006-2013 48 朱华伟,孙文先编译 科普读物 25-Apr-14 34 澳大利亚数学能力检测试题解析与评注 小学高级卷2006-2013 54 朱华伟,孙文先编译 科普读物 25-Apr-14 35 澳大利亚数学能力检测试题解析与评注 小学中级卷2006-2013 50 朱华伟,孙文先编译 科普读物 25-Apr-14 36 永顺老司城(上、中、下册) 980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历史地理、考古 30-Apr-14 37 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七辑) 128 沈卫荣 历史地理、考古 30-Apr-14 38 西域文史(第八辑) 108 朱玉麒 历史地理、考古 19-May-14 39 辉县汉墓(一) 186 河南省文物局 历史地理、考古 21-May-14 40 地理教学技能与三板设计 46 徐健 历史地理、考古 19-May-14 41 金属矿山尾矿钝化技术与原理 78 党志,刘云,卢桂宁,易筱筠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21-May-14 42 中国土壤地理 258 龚子同 农林 28-Apr-14 43 观赏水族疾病防治学实验指导 25 潘连德 农林 9-Oct-13 44 沙袋沙障防沙治沙技术 78 虞毅,高永,汪季,周丹丹等 农林 30-Apr-14 45 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85 孟凡娟,李炜 农林 28-Apr-14 46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90 谢永生等 农林 20-May-14 47 变革中政府组织的人才测评:基于实践智力的应用 56 周帆 社会科学 19-May-14 48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二十周年巡礼 18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社会科学 19-May-14 49 复杂疾病的遗传咨询 60 杨进 生物科学 30-Apr-14 50 中国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传统文化 98 薛达元 生物科学 22-May-14 51 中国近海甲藻包囊 120 蓝东兆,顾海峰 生物科学 16-May-14 52 细胞工程 45 王永飞 生物科学 21-May-14 53 生物化学实验(第五版) 35 陈钧辉,李俊 生物科学 22-May-14 54 算子代数及其映射的局部特征 80 朱军 数学 19-May-14 55 复分析基础 29 廖良文 数学 21-May-14 56 从数学观点看物理世界——基本粒子与统一场理论 128 马天 数学 7-May-14 57 混凝土随机损伤力学 108 李杰,吴建营,陈建兵 土木、建筑 21-May-14 58 振声学(第三卷)(英文版) 99 尼尔森A.C.,刘碧龙 物理(力学) 21-May-14 59 中国食物中毒细菌 168 房海,陈翠珍 西医 30-Apr-14 60 陈惠祯妇科肿瘤手术学(第3版) 180 蔡红兵,张帆,张蔚 西医 6-May-14 61 格莱比皮瓣百科全书:第1卷 头、颈部分(原书第三版) 200 (美)施特劳奇(Berish Strauch)等著;章一新等译 西医 30-Apr-14 62 消化疾病药膳治疗学 29 白长川,段志军 西医 2014-4-30 63 高级医学统计学 108 万崇华,罗家洪 西医 30-Apr-14 64 生理学 56 胡志安,王莎莉 西医 30-Apr-14 65 口腔材料学(第二版) 29.8 马冬梅,任彦萍 西医 30-Apr-14 66 卫生政治学 45 张晋 西医 16-May-14 67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第2版) 35 揭克敏 西医 19-May-14 68 趣味名医 39 张相勇,张一楠 医疗保健 19-May-14 69 趣味中药 39 张相勇,张一楠 医疗保健 19-May-14 70 趣味养生 39 张相勇,张一楠 医疗保健 19-May-14 71 秩边透水道 32 金晓飞 医疗保健 23-May-14 72 水疗 38 闫川慧 医疗保健 23-May-14 73 艾灸 38 窦志芳 医疗保健 23-May-14 74 磁疗 35 王军 医疗保健 19-May-14 75 点穴 29.8 王玉璧 医疗保健 19-May-14 76 穴位注射 36 毋桂花 医疗保健 9-May-14 77 人体耳、手、足反射区保健图册 20 张永臣,贾红玲,张春晓,张学成 医疗保健 8-May-14 78 飞针 36 孟立强 医疗保健 14-May-14 79 梅花针 39 李希贤 医疗保健 14-May-14 80 3~6岁父母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38 陶红亮 语言、教育 5-May-14 81 0~3岁父母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38 陶红亮等 语言、教育 5-May-14 82 优秀大学生成长手册(第15版) 48 (美)戴夫·埃利斯著;毛乐等译 语言、教育 4-May-14 83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48 马茂年,叶立军 语言、教育 6-May-14 84 中小学社会(思品)学科课堂教学创新 52 焦建英,童富勇,叶哲铭 语言、教育 5-May-14 85 高中语文学习的活动设计与实施 48 林荣凑 语言、教育 22-Apr-14 86 生活逻辑与主题学习: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理念与实践 52 杨志敏 语言、教育 22-May-14 87 幼儿美工制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52 金丽萍 语言、教育 22-May-14 88 全国名老中医王翘楚传承工作室经验集(2005年-2012年) 85 全国名老中医王翘楚传承工作室 中医 22-Sep-13 89 王翘楚治疗失眠症临证经验医案集要 50 王翘楚 中医 30-Apr-14 90 流域泥沙运动与模拟 138 曹文洪,张晓明 资源环境 2014-3-31 91 澜沧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格局与保护图集(中英对照) 680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 资源环境 17-Apr-14 92 入湖河流水环境改善与修复 80 金相灿等 资源环境 21-May-14 93 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治理 138 薛澜 等 资源环境 13-May-14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kongmoon老师的“词”评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4-6-4 08:04
6月2日 kongmoon 为我社博文《 文化数学欣赏 | 相识无穷 呼唤信仰 》作了评论,第二天上班看到评论的小编严重惊呆了,惊呆之余毫不犹豫地请求 kongmoon 加为好友。 2014-6-2 16:37 《江城梅花引》 是非对错有逻辑,对唯一,错唯一。 “我在说诳”,真假怎分析? 悖论推敲忽醒悟,纵真理,也难全、自证齐。 证齐,证齐,数论题!战袍披,斗志激。 算术体系,理是否、自证无遗? 否定回答,哥氏写传奇。 何用杞天忧电脑,依定理,任聪明、必可敌。 博主回复(2014-6-3 08:01) : kongmoon的评论再次展示:数学超有文化了,小编震呆了 孰料今天上班,又更惊呆, kongmoon 又对《 为什么他们可以成为大师:物理奇才 杨振宁 》《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进行评论,小编已经不知如何评价了,详细如下: kongmoon 2014-6-3 19:16 《满庭芳·宇称不守恒定律》 秋夜平湖,粼粼如镜,水天月共圆缺。 阴阳左右,宇称演和谐。 放眼微尘宇宙,玉律似、万物遵约。 见衰变,有违圭臬,伟论待开掘。 惜权威智者,陈规墨守,食废因噎。 李杨携,辟蹊径创绝学。 宇称守恒否定,诺氏奖、信手轻捏。 炎黄姓,名留定理,永世记豪杰。 kongmoon 2014-6-3 18:29 《更漏子·PM2.5》 氧潺潺,肺吐纳,生命怒燃不罢。 乌烟瘴,气息兴,拜鼻咽滤清。 尘埃细,几微米,可破层层掩体? 二点五,肺泡侵,毒尘直入心! 额的神,向 kongmoon 先生致敬! 科学网果然藏龙卧虎,这就是传说中的通人?
个人分类: 科学人物|3166 次阅读|2 个评论
水能梯级开发行为的流域影响
sciencepress 2014-5-29 08:33
  水能梯级开发 是我国水能利用的最主要开发形式 。 水能梯级开发 是指在河流或河段上布置一系列阶梯式水利枢纽的开发方式 , 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河流落差和渠化河道 , 最大限度地开发河流的水能资源 。 水能梯级开发在极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也 对 原有河流生态完整性形成破坏 , 成为流域生态安全保障的最主要限制因素 。 如何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 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 是水能梯级开发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 。 水资源特征 自然流域的水资源在时空尺度上具有循环性 、 相对规律性 、 状态不均一性及动态平衡性特征 , 以水为依托与纽带形成了流域丰富多彩且相对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 。 由于水能梯级开发行为在自然生态系统的镶嵌过程 , 导致流域水资源特征也发生改变 。 图 水能梯级开发对水资源的影响 ( 1 ) 在流域空间尺度上导致自然水体连续性阻隔 , 其自然的相对规律性及动态平衡性被破坏 , 而在流域时间尺度上打破了天然河道的丰期 、 枯期分界 , 水资源状态的不均一性丧失 , 在年际 、 年内流量过程上均呈均匀化特征 ; 水能梯级开发对流域水文的影响过程 ( 2 ) 在流域尺度上由于水量分配格局的变化 , 不仅相应的水流流速 、 水深发生改变 , 而且水域面积的改变影响蒸发 、 下渗作用 , 引起水资源循环性发生变化 , 进一步影响局地气候 。 梯级开发行为通过对水资源特征的改变作用 , 进而影响流域水生 、 陆生生物的栖息环境 , 在空间尺度上将影响整个流域范围内的生态系统平衡性 , 在时间尺度上将影响流域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 。 水环境特征 水能梯级开发行为的水环境特征主要体现在对水温 、 水质 、 泥沙等方面的作用 。 主要表现如下所述 。 ( 1 ) 水温 : 由于梯级水库的形成 , 梯级电站运行后完全改变了天然河道的水温年变化过程 , 春季 、 夏季电站下泄水温低于天然水温 , 秋季 、 冬季电站下泄水温高于天然水温 , 并具有时间累积效应 , 同时受梯级水库的影响 , 河道年内升温过程不同于天然河道 , 水温年变幅缩小 , 与天然水温相比 , 电站下泄水温年变化过程更趋于均化 , 并且越往下游梯级电站均化过程越明显 , 表现出梯级电站的空间累积效应 。 水能梯级开发对水温的影响过程 ‍ ( 2 ) 水质 : 对于水质而言 , 由于下泄量被梯级电站反复利用开发及库体的形成 , 水体滞留时间增加 、 水体流速减缓 , 增加了无机物的沉淀 , 氮 、 磷等有机物的滞留时间加长 , 水中浮游生物滞留时间增加 , 因此各梯级电站建成后水体多出现富营养化特征 , 并且梯级电站的形成导致水体自净距离减小 , 进一步导致水质恶化 。 水能梯级开发对水质的影响过程 ‍ ( 3 ) 泥沙 : 对于泥沙来说 , 由于梯级坝的形成 , 上游流域内流失的泥沙冲入水库内淤积 , 大量泥沙淤积影响水库调节能力 , 水库投运后改变了天然河流的水沙条件 , 坝下游河道挟沙能力处于不饱和状态 , 致使河床在一定时期内发生沿程冲刷 , 引起边滩变化 , 对下游堤防和岸边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 。 水温 、 水质 、 泥沙等要素均是水环境系统稳定的重要生境因子 , 也是梯级水库影响的最重大的生境因子 。 例如 , 低水温影响坝下游一定距离内鱼类的产卵 , 推迟产卵期 , 对水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 , 而水质及泥沙含量的变化也将影响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 , 进而从时空尺度上改变水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 。 水生态特征 流域生态系统是一个结构非常复杂的系统 , 在流域生态系统中 , 河流子系统和河岸子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 如栖息地 、 过滤与屏障 、 通道 、 源汇等 。 水能梯级开发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干扰与驱动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 ( 1 ) 在空间上可使自然河道的弯曲程度 、 岸滩湿地等发生变化 , 同时也影响河道纵横断面形态 , 如纵横断面形状 、 比降 、 河宽 、 水深等相关生境要素 , 形成生境的破碎化及质量改变 。 水能梯级开发对水生态的影响过程 ‍ ( 2 ) 水能梯级开发还可对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 、 物质 ( 悬浮物 、 生源要素等 ) 输送通量产生重要影响 , 导致其生态特征发生根本性改变 , 打破原有生态系统平衡状态 。 总体而言 , 水能梯级开发对流域水生态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征 , 其本质是造成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 削弱河道范围内横向连通性和纵向连通性 , 流域生态体现出生境破碎化 、 斑块化特征 , 引发种群数量 、 物种数量 、 栖息地等的变化 , 进而使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的改变 。 本文摘编自李绍才、孙海龙、龙凤著《水能梯级开发生态影响评价》一书,题目为编者所加。另有 《 我国最主要的水能开发形式:水能梯级开发 》《 水能梯级开发模式 》 文摘在科学出版社微信发布,敬请关注: 一起 阅读 科学 !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92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数学观点看物理世界 | 基本粒子与统一场理论
热度 13 sciencepress 2014-5-27 08:20
     科学出版社最近推出了 马天教授 “ 从数学观点看物理世界 ” 专著系列的第二部 著作。 第一部是《 从数学观点看物理世界 —— 几何分析、引力场与相对论 》 (2012) 主要 涉及微分几何与相对论方面的内容 ,第二部《从数学观点看物理世界:基本粒子与统一场理论》 (201 4 ) 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基本粒子与相互作用的统一场 。 这两个方向都属于受人们普遍关注的领域 , 也是物理学的中心课题 。  ‍ 最近 , 作者与汪守宏教授合作新发展了 Riemann 流形上张量场的正交分解理论、散度约束变分学、 SU(N) 上的表示不变性理论、统一场几何学以及色代数五个方面的重要数学理论 。 建立在前三个新的数学理论基础之上 , 我们提出了物理学两个基本原理 , 称为相互作用动力学原理 (PID) 和表示不变性原理 (PRI) 。 PID 在许多方面得到物理事实的强有力支持 。 而 PRI 是逻辑因果律的必然结论 , 它的实质意思是 , 相互作用的规范理论的正确性与表达它们的群表示坐标系的选择无关 。 根据 PID 和 PRI , 我们建立了统一场几何学 , 它与经典的几何学区别在于这个理论是以物理对称性原理决定背景空间 ( 数学上称为流形 ) 的几何结构 , 而不是像传统做法那样 , 流形的几何学是在事先赋予的结构 ( 如 Riemann 度量 ) 上展开 。 统一场几何学为物理统一场理论提供了坚实的数学基础 。 它给出了同时满足广义相对性原理、 Lorentz 不变性、规范对称性、表示不变性 (PRI) 四个物理学基本原理的作用量 , 此外也给出满足自发对称破缺的质量生成机制并且耦合四种作用力的统一场方程 。 这种从原理自动导出自发对称破缺机制要比 Higgs 的人工机制更自然 。 色代数是一种新的代数结构 。 这个数学理论的产生完全是源于量子色动力学 (QCD) 。 在 QCD 中 , 色量子数缺乏协调一致的运算规则 , 同时关于夸克的胶子辐射理论也存在色指标的转换问题 。 色代数的建立完全解决了 QCD 自身存在的这些色量子数不协调问题 。 以往所有关于统一场的尝试全部都是朝着寻找统一的对称性方向 , 以便在这种大对称性下将四种相互作用场耦合在一个统一的作用量中 。 这种作用量的统一模式存在着如下几点不可克服的困难 : ① 高度复杂性 ; ② 退耦困难 ; ③ 无法导出弱和强作用力公式 ; ④ 不能知道弱和强作用的力源是什么 ; ⑤ 破坏 PRI 对称性 。 事实上 , PRI 的发现某种意义上否定了在作用量上进行统一的方式 。 PRI 与 PID 一起给出了在场方程方面进行统一的道路 。 这种模式被证明具有简单性和高度的逻辑协调性 。 它能够在一个模型框架下同时解决暗物质暗能量问题 ( 不仅给出作用力公式 , 而且也给出物质形式 ) 、强和弱作用的力源问题 , 给出与实验相吻合的强和弱作用势公式 , 合理解释了夸克禁闭与渐近自由 , 为亚原子粒子提供了能级模型 , 为基本粒子的弱子模型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 , 合理地解释了所有的衰变、散射、辐射等粒子的跃迁现象 。 ‍ 本书介绍的弱子模型是彻底的基本粒子模型 。 它给出的六个基本粒子被称作是弱子 , 这是因为它们全部都带弱荷因而都参与弱相互作用 。 六个弱子都没有静止质量 , 其中三个带电荷 , 只有一个带强荷 。 所有粒子 ( 包括光子和胶子 ) 都是由这六种弱子构成 。 从弱子模型的最基本层次看 , 许多物理疑问已不再成为问题 , 许多守恒律在这个层次已不再有意义 。 最重要的一点是 , 所有粒子衰变与散射反应式的左右两端各种类型的弱子数保持严格相等 。 亚原子粒子的弱子组分是按量子数规则给出的 , 而粒子反应式是由实验给出 , 这两者之间表现出高度的协调一致性是对弱子模型有力的支持 。 此外 , 由统一场模型导出的弱作用和强作用势公式自然地给出弱子与夸克禁闭的机制 , 为亚原子粒子的跃迁提供了弱子交换机理 。 总之 , 这部专著正如其名 , 从数学与物理的相互关联中同时发现与建立这两个不同领域的新理论 。 本书中介绍的五个数学理论与弱子模型、 QCD 色指标理论、统一场模型这三个物理理论一起构成一个相互不可分割的整体 , 它们表现出高度的逻辑相容性与一致性 , 并且大范围地与自然现象相吻合 。 我们深信这是一条正确道路 。 最后就何为正确的科学研究道路以及如何进行知识能力训练与青年学者进行一些交流 。 现如今科学研究已变得非常功利化了 , 它已偏离了提高心智与升华心灵的方向 , 成为一些人炫耀世智聪辩、追求名利地位的工具 。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大量对人类毫无价值的研究工作:它们采用华丽的术语 , 以复杂的概念充当深刻 , 以人为制造的困难来突出成就 , 在科学中创造出大量人造品 , 它们是智力竞赛的产物 。 科学本是寻求宇宙真谛的一个窗口 , 因此探索大自然的优美旋律必须配以纯正的心灵、正直无为的心态 , 如此才能使人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 天道冥冥、自然有是 , 心灵纯正才能自然感应、暗合道妙 。 在为人要正的前提下 , 下面五种能力的训练与提升也非常关键 : (1) 全局性的眼光与洞察力 , 这需要宽广的知识作支撑 。 (2) 自然现象与数学之间的相互转换能力 , 这是一种双向的转换 , 也即自如地 将数学结构译成自然规律 , 反过来再将观测与实验资料转化成数学理论 。 (3)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 能直指事物本质 。 一旦这种能力被训练出来 , 在你的心 智中就没有所谓深刻的概念 。 所谓深刻是由于没有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所造成 。 (4) 从平凡现象中发现不平凡规律的能力 。 (5) 善于观察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 以上能力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潜力 , 只是要用正确的方式和纯正的品格才能挖掘出来 。 ‍ ‍ 本文摘选自马天著《 从数学观点看物理世界——基本粒子与统一场理论 》前言部分,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同期 《从数学观点看物理世界 | 几何分析、引力场与相对论》 一文在科学出版社微信发布,敬请关注: 一起 阅读 科学 !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5349 次阅读|26 个评论
胆大与胆小:儿童的行为抑制性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4-5-26 07:59
‍ 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 • 凯根 ‍ 行为抑制性—非抑制性是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 • 凯根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一种气质特征,所谓的气质特征就是我们日常生活里俗称的“脾气、秉性”,气质特征也是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凯根提出的行为抑制性是指人在面临陌生情境的最初一段时间内( 10 分钟到 15 分钟左右),表现出敏感、退缩、胆怯的行为特征;行为非抑制性则是指人在这段时间内表现出不怕生、主动接近陌生人和探索陌生环境的行为特征。在过去的近三十年中,国内外对行为抑制性进行了大量研究,而本研究对我国儿童 2 岁、 4 岁、 7 岁进行了纵向追踪研究,考察了我国儿童行为抑制性发展的稳定性、父母教养行为与儿童行为抑制性的发展的关系,以及我国儿童行为抑制性的学校适应状况,这些有意义的研究结果对我国行为抑制性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了借鉴作用。 ‍ 行为抑制性主要是人在陌生环境下,面对陌生人和陌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胆怯、退缩、恐惧、紧张、不敢主动接近陌生人和陌生物体的气质特征,这种气质特征就是我们俗称的“胆小”;而行为非抑制性是在陌生情境中,人主动接近陌生人和陌生物体,表现比较放松的气质特征,就是我们俗称的“胆大”。以往的研究者(陈会昌,张越波, 1998 )发现,我国 2 岁行为抑制型儿童占 10% ,行为非抑制型的儿童占 20% ,而凯根对美国高加索儿童进行的研究发现,美国行为抑制型和非抑制型儿童各占 15% ,可见,我国 2 岁儿童的行为抑制型的比例比美国的行为抑制型的比例高。本研究也发现,我国儿童 7 岁时在陌生实验室中,表现出更多的抑制性行为,例如,不太主动参加陌生同伴的游戏,尤其不主动邀请陌生同伴一起玩,而且,在与陌生同伴游戏和交往时,情绪比较内敛,不过多表露自己的情绪,很少明显表现出积极情绪,比如在游戏过程中欢呼、大笑或微笑,可见,我国儿童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得更多胆小、退缩、拘谨、紧张等行为抑制性的特征。然而,本研究还发现,我国儿童 2 岁、 4 岁、 7 岁的行为抑制性发展整体是不稳定的,随着年龄增长,我国儿童的行为抑制性和非抑制性都有向中间型发展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胆小、退缩、拘谨等行为抑制性特征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自信、胆大等行为非抑制性特征则受到社会的推崇,因而,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教养行为,对孩子的行为抑制性 - 非抑制性发展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 ‍ ‍ ‍ 本研究发现,我国 2 岁行为抑制性的儿童,教师报告他们 7 岁时在学校里的学习问题较少; 4 岁时行为抑制性的儿童,教师报告他们 7 岁时的攻击问题较少,忍受挫折的能力较强,任务定向能力也较强,但同时抑郁问题也较多。这些结果表明,胆小、退缩的行为抑制性儿童在教师和父母的眼中,是听话、文静的“乖孩子”,这样的孩子在学习上更专注,因而学习成绩也较好,同时他们也不会与同学发生冲突,出现攻击行为,遇到挫折也更能忍受。但是,由于行为抑制性的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的被动、退缩,也会使他们缺少朋友,这也更容易导致这样的儿童出现孤独、焦虑的症状,因而,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胆小、退缩的行为抑制性的儿童更值得教师的关注、引导和爱护。 ‍ 本文摘选自侯静《胆大与胆小: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儿童行为抑制性研究》,图片来自于网络。本文与 《胆大与胆小:行为抑制性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同期在科学出版社微信发布,敬请关注: ‍ 一起 阅读 科学 !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8977 次阅读|5 个评论
生态学的理解和大众观念 | 酸雨的例子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4-5-23 08:24
在公众话语中的科学结论有两个主要组成成分 。 一个建立在对科学知识确定性的公众期望基础上 ; 另一个体现在公众和科学领域内信仰观的差异上 。 ‍ ‍ 对科学结论的不同理解 : 酸雨的例子 “ 酸雨 ” 现象阐述了对科学结论的不同理解 。 最好称这个现象为 “ 酸性沉积作用 ” , 因为除了降雨 , 尘灰 、 雪和雾也能把酸性化学物质传送到生态系统中 。 通常在广播或出版物中常这样陈述 : “ 科学家认为酸的沉积作用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 ” 事实上 , 某些水域和陆地系统中的酸沉积的效应 、 原因和机制能达成一致 ( Ad Hoc Committee on Acid Rain 1985 )。 所以 , 在科学基础上 , 不应该使用 “ 相信 ” 这个公众内涵的名词 。 更确切地说 , 科学团体对酸沉积的原因 、 结构和具体效应能达成一个客观的结论 。 常识上看 , 某个人或社团选择减少酸化作用来源的行为或行动 , 这是一个 “ 信赖 ” 或 “ 相信 ” 的问题 , 即做这个行为或不做这个行为是个人或社会的价值观 。 媒体怎样对待科学的结论 , 不仅反映了公众对某种信赖的科学结论的理解 , 也反映了媒体对公平的基本渴望 。 来自各种媒体的记者遵循长期存在的公平性原则 , 习惯于提出某个主题的不同观点 。 对于某些类别的科学主题来说 , 这种方法仅仅是一张入场券 。 在知识前沿上 , 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确实产生了各种相对抗的理论 、 假说 、 模型和解释 。 这是科学运行中的一个很大的组分 。 这些选择被分类 , 并最后集中在一个最佳解释上 。 这个过程使科学家最终选择那个最匹配现象的理论 , 可获得最多独立检验的假定理论 , 有最多种证据的理论 。 科学的过程 , 在每个学科历史中的某些阶段 , 都能被合理地报道成一场极大的混战 , 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或得到一个正确的 、 可证实的理论 。 当在某一领域中科学已达成某些结论 , 那么它们就应该被报道 ( Linkens 1992 )。 如果发现某个结论能更好地匹配数据或如果新数据对已建立的理论产生挑战时 , 记者应意识到结论能发生变化 。 然而 , 任何时候存在的大多数科学理解都是未引起科学界争论的结论 。 在这类例子中 , 记者为了保证公正性而选择相对立的观点进行报道 , 就不能准确地反映科学的当前状态 。 这表明科学的报道应该遵循不同的模式而不是对许多问题都采取相对立的方法 。 ‍ ‍ ‍ 对记者来说 , 比较困难的部分是几乎总能找到一个科学家或某些其他方面的专家表达一个反对的观点 ; 总能找到一些持有过旧理论的人士 ; 总能发现一直尝试创立一个新的可替代理论的人士 ; 也总会出现声称拥有能推翻已接受的理论的数据的人士 。 在一些例子中 , 这些选择是正确的 ; 而在其他例子中 , 它们是错误的 。 有时一个科学争论正处于早期或发展状态 , 有时争议的解决获得了多样的团体或无偏见团体的认可 。 记者应该对围绕某个结论的科学舆论的影响极为敏感 , 因为科学是一个知识系统 , 而不是无联系的观点 ( 观点之间相互竞争以引起关注 ) 的一个超级市场 。 如果一个科学团体在仔细地 、 批判性地质疑某个结论后 , 明确地陈述了它的结构的话 , 那么公众就应该知道这个结论是什么 。 意见上的统一不仅是我们成功地解释世界的基础 , 也是科学在技术上和管理上成功应用的基础 。 刚刚讨论的大多数问题归结起来就是 , 科学中存在一个接受理论的连续体 (下 图 ; Baucer 1992 , Ziman 1978 )。 一侧是 “ 课本科学 ” , 这门科学中包含了大量已获得证实的理论 , 这些理论都强调经验内容 。 我们可能会发现与课本科学相矛盾的论点 。 另一侧 , 是 “ 前沿科学 ” , 前沿科学在建立新理论或从概念上审视和检验新出现的领域组分时 , 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最初尝试 。 这里也可能存在争论 , 因为事实和概念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 , 实际上 , 在概念与观察现象之间对话时 , 强调这些组分的重要性 , 也会引起争议 。 记者也许会通过确定某个实例是关于课本科学的 , 还是前沿科学的来消除自己和公众的困惑 。 也许更微妙的是 , 某个问题可能同时包括课本科学组分和前沿科学组分 , 因此对这两个方面加以区分能避免产生错误 。 一个外行应该怎样区分对某个科学问题产生的是合理的不同意见 , 还是偏见呢 ? 第一步 , 寻找某个科学结论产生的多种意见的基础 。 差异最大的观点很可能是来自科学问题的社会启示 。 它们能提醒科学结论的使用者提防不恰当的偏见 , 这些偏见能反映出科学家在社会或经济上的价值观 。 这类有争议的结论 , 使遇到某些环境问题的成本或可接受的环境风险水平时 , 产生个人或政治决策 。 因此 , 当然要呼吁记者或市民警惕在新闻中出现他们的个人偏见 。 ‍ ‍ 记者或公众评价科学观点的另外一个方式是 : 要意识到在 “ 科学 ” 这个瓷器商店中存在有裂纹的壶 。 通常 , 这些有裂纹的壶可看成放在不恰当位置上的专家 。 公众不太清楚当代科学中专门化研究的多样化程度 。 生理学家对更广义的进化理论进行的批判是值得怀疑的 。 因为这个批评常关注理论的夸张描述 , 而不是关注它的本质或应用 。 对理论的夸张描述的批判是对公众的一般告诫 , 它告诫公众在评价公众话语中的科学理解时 , 要格外小心 。 对 “ 适者生存 ” 的批判就是一个不恰当的夸张描述 , 它常引起对进化理论的批判 。 “ 适者生存 ” 包含了进化理论的一部分 , 却忽略了理论的大部分 , 并且甚至没有对自然选择给出一个合理的说明 。 正如 我们之前所述 , 自然选择在它的专业应用上 , 是一个以相互关联的条件命题形式存在的定律 , 每个命题都能从经验上给出检验 。 对裂纹壶的另外一种检验是寻找不持有任何理论的专业人士 。 如果一个专业人士甚至不能给出理论框架 , 以它精确的含义 ( 在这本书中所概括的 ) 从这个理论中衍生出他或她的解释 、 预报和与已接受理论的联系 , 那么这些解释或预报应该受到极大的怀疑 。 例如 , 对一场地震进行了一个据称是 “ 科学的 ” 预报 , 如果在某一时间 , 这个预报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失误 , 能与某个理论 、 具体数据和模型相关 , 那么这个预报行动才能被证明是合理的 。 ‍ ‍ 引导公众批判性目光的最后一种方式是瞄准工资名单上的专家 。 我们当然不是要暗示 , 由于专家在某种情况下得出了结论 , 而付给他们工资这点是无需质疑的 。 但是专家得出结论的各种情况可能需要检验以防止产生偏见 。 公众范围内的科学争论可能很难评价 , 因为它的内容是如此远离大众的经历和知识 。 然而 , 关于科学的 、 合理的公众命题应该具有某些特征 。 这个讨论得益于之前所述的观点 。 本文摘编自 《 深入理解生态学:理论的本质与自然的理论 (第二版)》( Pickett S.T.A. Kolasa J Jones C.G.编著, 赵设、何春光、盛连喜、王平、罗文泊、李振新、王大为译,科学出版社, 2014.03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 ‍ 一起 阅读 科学 !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890 次阅读|2 个评论
文化数学欣赏 | 相识无穷 呼唤信仰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4-5-22 08:16
‍ 数学需要相识无穷 , 时代需要呼唤信仰 。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说: “数学是关于无穷的科学” ; 他的得意门生外尔 (Weyl , 1885 ~ 1955) 说: “数学的本质就是研究无穷”、“无穷是数学的灵魂” 。 不管哪一句话都表明:无穷与数学结下不解之缘 。 在数学的世界里 , 如果没有 “ 无穷 ”, 那肯定是一个很无聊的地方 ; 如果没有 “ 无穷 ”, 数学家们就没有事情可干了 。 信仰是做人的灵魂 , 信仰也是做人之根本 。 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信仰 , 那么他活着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 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1879 ~ 1955) 曾断言 关于宇宙最不可理解的事情,就是宇宙可以被理解。 在某种意义上说 , 宇宙与无穷是同义词 , 其实要真正理解它们都比人类徒步登天还难 。 伽利略在其著作《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 (1638 年 ) 中曾经说: 无穷大因为它的巨大,无穷小因为它的微小,都超出了人们有限的认识范围 。 帕斯卡尔也认为无穷是不可知的 , 他在其论著《论人在宇宙中的存在意义》对此有其独到而且深刻的精彩论述 , 现摘录几个片断: 比起无穷来,人算得了什么呢?相对于无穷来说,他是虚无,相对于虚无来说,他又是万有。人是虚无和万有之间的一个中项,他根本无法理解这两个极限。万事的终结和起源,对人来说,是隐藏着的,是不能识破的秘密。人不能认识他想当然的虚无,也不能认识他陷入其中的无穷。 在自然界的无穷大和无穷小两个无穷之间,人们比较容易想象的是无穷大。人们没有认真地考虑这两个无穷,才轻率地研究起大自然来,不知量力地自以为他们同自然界是对称的。然而,他们研究一切事物的起源,以便对万物都有所认识。但他们的态度之傲慢,就像他们所要研究的对象一样地无穷。其实,要探求大自然的秘密,如果不具有自然一样的无穷智力,就是傲慢。 人类的理性总是为变幻无常的现象所欺骗。事实上,在两个无穷之间,不论什么有限的东西都不能固定,不论是什么样的庞然大物,无穷都会立即把它席卷而去。从无穷的观点看,一切有限的东西都是等同的,找不出什么理由来说明,为什么要特别认为其中的一个比另一个好,其实这种比较毫无意义,只不过是增加人们的痛苦而已。 ‍ 帕斯卡尔 ‍ 与哲学家、科学家相比 , 数学家们相识无穷的雄心要大得多 。 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大名鼎鼎的希尔伯特 , 他认为 在数学内部没有不可知 , 而且在他的墓碑上刻有誓言: 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将会知道 。 这句名言引领不知其数的杰出人物投入到数学这项伟大的事业中 。 相比而言 ,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拉普拉斯 (Pierre-Simon Laplace,1749 ~ 1827) 要低调得多 , 他的遗言是 我们知道的是微小的,我们不知道的是无限的。 到底谁的话更确切呢?实际上 , 数学工作者要真正认识 无穷 的本质是超越数学范畴的 。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上 , 非常不幸的事情发生在 1931 年 。 著名奥地利数理逻辑专家哥德尔 (Kurt Godel , 1906 ~ 1978) 在这一年发表了他的不完备定理 , 震惊整个数学界 ( 波及科学界 ) 。 用通俗的数学语言写出来 , 他的定理可陈述为: 在包含自然数的任何系统中,一定有这样的命题,它是真的,但不能被证明;任何包含了自然数的形式系统,如果它是相容的,那么它的相容性不可能在系统之内得到证明。 ‍ 哥德尔 ‍ 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告诉人们:数学的能力是有限的 , 任何数学体系都不可能证实它的相容性 , 不能证明所有真命题正确与否 , 都可能有自相矛盾的内容 ; 数学家也面临着传播谬误的危险 ! 这真是晴天霹雳 , 骤然粉碎了希尔伯特追随者们的美梦 ! 针对这种现象 , 外尔曾感叹说: 上帝是存在的,数学无疑是相容的;魔鬼是存在的,因为人们无法证明数学的相容性 。 为什么会这样呢?都是无穷惹的祸 ! 有一位西方哲学家说过 你不能与未来斗,时间不在我们这一边 。 与此相呼应 , 我们不妨说 谁都无法与无穷斗,真理总躲在迷雾中 。 哥德尔的发现对数学界的打击是巨大的 , 数学作为绝对真理的化身 , 由此丧失了其不该拥有的地位 。 美国数学史学家 M 。 克莱因 (MKline,1908 ~ 1992) 曾这样说 , 数学也像其他科学一样 , 作为一个整体已经历了数个黄金时代 , 现在数学圈的蜜月期行将结束 , 谁都无法阻挡 。 数学新的发现将会越来越难 , 小的改进将会成为主要目标 , 更加深入的理解将需要日益艰巨的思考才能达到 。 试问 , 既然这样 , 数学家们是否就该垂头丧气 , 什么事情都不干呢?答案显然是还要继续干 , 正如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里推石头 , 虽然他明知石头永远推不上山顶 , 但是还得永远推下去 , 除非他被压在大石头下面 ! 诚如南唐李煜 (937 ~ 978) 在《虞美人》中所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无穷 , 正像那无穷的江水 , 始终给数学家及喜欢探索无穷奥妙的科学家们添加无穷的困扰、无穷的愁 ! 神奇又怪异的 无穷 , 真是招人爱又惹人恨 ! 信仰是什么?说得更直白一些 , 信仰就是做人的方向 。 说得更具体一些 , 信仰就是指人们相信人生中有一种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 值得为之活着 , 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 。 信仰高于日常生活 。 信仰 , 就像日月星辰一样在我们头顶照耀 , 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 , 但是 , 它又不像日月星辰那样可以用眼睛看见 , 只不过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而已 。 ‍ ‍ 美国诗人詹姆斯 • 艾伦 (James Alan,1943 ~ ) 在其经典著作《做你想做的人》中写道: 人的思想就像一个花园,可以井然有序,也可以杂草丛生——但是不管是哪种结果,它都是拥有生命力的。如果没有将有用的种子种下去,到处都将是没有用处的杂草种,那么结果只会杂草丛生。 实际上 , 每个人都是自己灵魂的园丁 , 都是自己人生航船的掌舵者 。 要想让自己的思想花园不荒芜 , 就必须要在自己的心田里播上健康信仰的种子 。 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信仰 , 就不可能有纯洁的心灵 , 从而就不可能有高尚的思想 。 一个人如果没有高尚的思想 , 常常会陷入软弱、无助与痛苦中不能自拔 。 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健康信仰 , 就会丢失做人的原则 ; 没有了做人的原则 , 生命成长就会迷失方向 ; 人一旦迷失了方向 , 其精神就会死亡、生命就会堕落 。 《至尊奥义书》中说: 一味追求物欲者,将坠入人生的暗流;一味追求精神者,将坠入更深的暗洞。物质、精神比翼齐飞者,将今生幸福,来世快乐。 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 , 还有多少人真正在追逐精神信仰呢?似乎大多数人都在追逐物欲的无限: 我们的房子要住大的,哪怕被每月的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我们的交际圈要广些,哪怕每天奔命于吵闹的酒局、尴尬的应酬;我们的旅游要走的地方多,哪怕其实只是赶着在一个又一个景点拍张照片……。 ‍ ‍ 其实 , 我们拼命追求这些身外之物的满足 , 只不过是一种病态的快乐 , 病态的快乐越多 , 我们的敬畏之心就越远 。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 (Immanuel Kant , 1724 ~ 1804) 说: 人生需要对两样东西保持敬畏:一是头顶的星空,二是心中的道德律令 。 没有敬畏之心的人生 , 必然是病态的人生 ; 没有敬畏之心的社会 , 必然是病态的社会 。 有一位智者说过 , 人类的聪明可以发展出灿烂的文明,人类的愚昧也足以毁灭自己的家园 。 在由 “ 丛林法则 ” 主导一切的恶性竞争社会中 , 如果没有合理的制度予以抑制 , 如果没有达成天下如一家的共识 , 那么人类最终将会走上一条同归于尽的路 。 这就是说 ,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 , 没有健康的信仰是非常可怕的 。 没有信仰的人是精神残缺的人 , 没有信仰的社会是不会进步的社会 ; 只有人人都有健康信仰到来之时 , 我们的社会才会有长治久安到来之日 。 生活在竞争过度的后工业化时代中的人需要心灵有所依、灵魂有所系 , 每个人都需要认清自己的生命目标 。 唯有人人都用善良的眼睛看世界 , 世界才会有善良 。 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太需要呼唤健康信仰正常回归 。 也许人们永远不能相识无穷 , 也许呼唤健康信仰正常回归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 但我们应该明白 , 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不可为的 , 而且有时候明知不可为还得去为 。 也许这就是人之所以称为人的理由吧 ! (本文摘选自 赵焕光、应裕林、章勤琼著《梦想相遇无穷》后记部分,题目为编者所加,图片来自于网络。另有 《梦想相遇无穷》 同名文摘在科学出版社微信发布,敬请关注) 一起 阅读 科学 !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747 次阅读|9 个评论
PM2.5与环境 | 发达国家空气污染控制经验和教训
sciencepress 2014-5-21 08:58
‍ ‍ 纵观全球 , 发达国家在过去百余年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都不约而同地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发展初期环境污染非常严重 , 均出现了很多标志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 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 表 2-1 )。 ‍ ‍ 可以看出 , 先污染后治理 , 是以牺牲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福利为代价的 , 这与我国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截然不符 。 但发达国家在认识到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后 , 逐步采取各种控制管理措施 , 目前大体完成了常规污染物的治理与防控 。 在包括 PM 2.5 治理等空气污染控制方面 , 为我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 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白韫雯等 , 2013 ): (1) 建立严格和完善的环境法律体系并有效落实 。 面对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 , 美国于 1955 年 、 1963 年和 1967 年相继颁布 《 空气污染控制法 》、《 清洁空气法 》 和 《 空气质量法 》 , 后经过多次修订 , 于 1990 年修订完善并出台系统的 《 清洁空气法 》 , 不仅明确全国境内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标准 , 还对政府达标设定明确期限 , 对各行业的责任进行分解 , 也为全美各州污染治理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 。 在英国 , 1956 年议会通过 《 清洁空气法案 》 , 该法案是一部控制大气污染的基本法 。 1968 年 , 英国国会又颁布新的 《 清洁空气法案 》 。 20 世纪 70 年代后 , 英国又相继推出 《 空气污染控制法案 》 和 《 工作场所健康和安全法 》 , 规定工业燃料的含硫上限 , 并强制污染企业采取有效手段避免有害气体排入大气 。 在日本 , 60 年代相继颁布 《 煤烟限制法 》、《 公害对策基本法 》 、 《 大气污染防治法 》 。 (2) 定期审查空气质量标准 。 以美国为例 , 自 1971 年颁布 《 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 以来 , 对该标准进行了十多次修订 。 对颗粒物标准进行了三次重大修订 , 从 TSP 到 PM 10 , 再到 PM 2.5 , 浓度标准逐步收紧 。 USEPA 制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 是基于人体健康考虑的 ,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对健康的风险进行评估 。 USEPA 在制定新标准的时候 , 经常邀请有关的医学专家和医生到国会听证 , 以说明制定更严格标准的必要性 。 同时 , 美国法规规定政府每五年需要对标准进行定期评估 , 如果有新的科学证据 , 要重新评估现有标准对健康的影响 , 判断是否需要更新标准 。 ‍ ‍ (3) 重点城市重点治理 , 区域联防联控 。 一般来说城市是空气污染的重灾区 , 也是公众关注的重点 。 美国东部的匹兹堡市空气污染十分严重 , 终日浓烟笼罩 , 是美国有名的 “ 雾城 ” 。 后来随着美国钢铁工业产量的下降和产业衰退 , 以及对空气污染的治理 , 匹兹堡进入到城市转型阶段 。 这一成功转型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 其中包括采用天然气替代工业用煤以及居民煤炭采暖和炊事 , 高耗能的产业逐步搬离市区 。 与此同时 , 城市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 软件产业和服务行业 , 并围绕著名大学开发文化产业 。 现在的匹兹堡空气清洁 , 已成为美国东部著名的旅游城市 。 在联防联控方面 , 美国建立统一规划 、 监测 、 监管 、 评估和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 依据地理传输情况 , 对区域性能见度控制打破州的界限 , 将全国划分成十个大的地理区域 , 设立区域办公室进行统一管理 。 地区环保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 , 通过强制手段和监控 、 技术改进等方式 , 协调开展工作 。 (4) 改变能源结构 , 发展清洁能源 。 美国的城市和大部分地区都供应清洁能源 , 2011 年一次能源消费为 22.69 亿吨油当量 , 其中石油占 36.7% , 天然气占 27.6% , 煤炭占 22.1% , 核电占 8.3% , 水电占 3.3% , 可再生能源占 2% 。 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能源消费结构相比 , 煤炭利用的比重大幅下降 。 在城市能源消费中 , 除了交通部门的燃油消耗外 , 基本由天然气和电力供应 , 燃煤量很少 , 城市煤烟型的空气污染能够得到彻底解决 。 美国的风能 、 太阳能 、 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 , 尤其是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受到联邦和各州政府的鼓励 。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世界第二位 , 发电量占世界第一 ( 欧盟除外 ) , 生物质燃料产量 2825 万吨油当量 ( 约 4035 万吨标准煤当量 ) , 居世界第一 。 ‍ ‍ (5) 引进市场调控和经济手段 。 美国城市管理部门很少采取行政干预 , 而是采取经济手段调节 。 在城市交通中贯彻 “ 谁污染谁付费 ” 的原则 , 如提高油品质量和燃油效率的成本由开车人承担 , 在城市主要地段提高停车费等 。 与欧洲和日本相比 , 美国的汽油价低 、 燃油税低 , 提高燃油税以限制驾车在美国遇到重重阻力 。 加利福尼亚州对购买耗油量低 、 节能环保的汽车给予补贴 , 鼓励发展电动汽车以及混合动力汽车等 。 通过综合运用价格 、 财税等经济杠杆 , 增加驾车出行的经济成本 , 减少拥堵所造成的经济 、 社会和环境上的损失 , 在进行治理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 研究表明 , 美国 1970 年修订清洁空气法以来 , 在 1970~1990 年间 , 其累积成本支出约为 5000 亿美元 , 但其带来的收益接近 50 万亿美元 ( Bachmann J , 2007 ) 。 根据 USEPA 的报告 , 由于 《 清洁空气法 》 的实施 , 到 2020 年 , 通过大气中 PM 2.5 浓度的降低和臭氧层的保护将避免由死亡造成的 1.8 万亿美元的损失 。 (6)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 引导民间组织 。 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为执法提供了有力依据 。 例如 , 美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早期 , 对污染物的不同来源 、 成分和形成机制并不是完全了解 , 长时间内仅认为 VOCs 是臭氧的成因 , 忽视氮氧化物的作用 。 美国等在能见度和 PM 2.5 领域开展了很多研究项目 , 为 PM 2.5 污染的有效治理提供准确依据 , 同时 , 掌握较为成熟的针对各种污染源的减排技术 , 如燃煤电厂的脱硫 、 脱硝 、 除尘等 ; 先进的机动车排放控制技术结合清洁的燃油 , 能去除机动车尾气中的绝大部分污染物 。 非政府组织和各类环保团体的倡导和批评 , 媒体对事件及时 、 准确的报道 , 都极大地推动了企业污染物减排 , 并对政府执法和政策制定进行监督 。 ‍ ‍ (本文摘编自曹军骥等编著《PM 2.5与环境》一书,图片部分来自于网络。另有该书 文摘 《安芷生:一部专注于PM2.5的“尚好”参考书》 《写在前面》 同期在科学出版社微信发布,敬请关注。) ‍ 一起 阅读 科学 !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77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概念与大众观念:以进化理论为例
热度 7 sciencepress 2014-5-20 08:21
“ 科学语言有严格的限制 , 它要求 : 科学是公众的知识 、 内部一致 、 可再生 、 并且 ( 它的表达方式 ) 尽可能地明确 。” Raymo 1991:179 ‍ ‍ 理论的科学概念与大众观念 科学家常使用看起来普遍的日常用语去描述科学的过程 。 然而 , 这些看起来单纯 、 直观的名词的确切科学含义却不同于它们的平常用法 。 当在公众领域使用这类名词去描述科学的时候 , 去传达科学结论的时候 , 去评价科学争论的时候 , 就可能混淆科学理解和科学理论的本质 , 而不是我们认为的澄清了这些含义 。 为了避免对科学过程产生混淆 , 公众应该知道些什么呢 ? 对公众来说 , 应该了解科学过程的最重要特征 : 科学是理解的开放系统 。 通过进化理论 的例子, 科学家要说明的是一个获得充分证实的模型组或复杂概念系统 , 能解释自然世界中的生物多样性和它怎样随时间发生变化的 。 ‍ ‍ 作为已获得证实的完整理论的例子 : 进化 进化理论是一组模型 , 它由几个亚领域或更小理论构成 。 其中主要理论包括种群遗传学 、 古生物学 、 生物地理学和自然选择 。 种群遗传学关注生物种群内遗传变化的机制和模式 。 古生物学收集古代生物的数据并解释化石记录的长期模式 。 生物地理学研究生物体的空间分布 , 这是地球上生命物质的其中一个广泛模式 。 这些模型形成了一个由逻辑关系和论据所连接的综合网络 。 例如 , 基因时钟证明了黑猩猩与 700 万年前人类祖先分道扬镳 , 古生物学的证据也如此 。 古生物学和遗传上的证据共同表明人类起源于非洲 , 并能联合起来预测非洲最大的线粒体多样性 。 最后 , 进化理论包含了自然选择理论 , 它提出外界环境与生物体特征之间相 互作用如何推动进化的一个一般法则 。 这是一个普遍条件命题 : 如果一个生物实体的成员有遗传的变异性 ; 如果变异性影响了相对于环境的表演 ; 并且 , 如果它们复制的能力超过了环境承载力 ; 那么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 , 这些成员个体间的差异将在后几代中得到积累 。 ‍ ‍ 这个理论获得充分地证实 , 因为以上每个领域都有一个广泛的观察基础 , 并且有多种方式去检验 、 证实对这些理论的归纳 ( Eldridge 1999 )。 Lloyd ( 1988) 提出的证实的 3 种方式 —— 匹配 ( fit )、 多个证据的独立路线和证据的多样性 , 在较长期和较大尺度的理论上 ( 如古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 ) 是尤其重要的 。 理论的许多机制 , 如自然选择的组分 , 可通过实验直接获得检验 , 这是评价匹配的一种方式 ( Brandon 1996 )。 许多外行对进化的理解可能与刚刚概括的意思完全不同 。 外行常使用过时的意义来假定 “ 理论 ” , 这些过时的假定中常包含了意义的模糊 、 试探性和未被检验或证明的状态 (见下 图1 )。 当然 , 所有的科学理解 , 在它最后的分析时 , 都是暂时的 。 新的见解 、 观察或检验能使已证实的理论产生问题 , 并引入它的替代理论 ( 虽然完全替代的情况很少见 ) 然而 , 理论能从不同程度给予证实 , 所以最佳的科学知识应包括已获得证实的理论 —— 概念系统及它们与观察事件 、 实体之间已建立的联系 。 理论 , 从我们在整本书中所使用的专业意义上讲 , 是科学成就的集中体现 , 最佳的理论有发展成熟和明确阐述的组分清单 , 包括定律 、 证实的归纳 、 可证实的观察现象和事实 、 概念框架 、 模型 、 假定和明确的领域 , 公众常用于表达确定性的名词 ( 如事实 、 定律 ), 是科学中的理论组分 。 没有比一个证实的理论更好的了 , 因为这样一个理论既涵盖一切 , 又稳固可靠 。 ‍ ‍ ‍ 科学的大众观念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理论与现象之间的对话常牵扯出许多争论 。 例如 , 进化理论一直牵连许多关于渐进与点断之间的热烈争辩 。 渐进理论是经典进化理论的一个原则 , 它假定物种的亲缘变化趋势是渐变的 。 19 世纪 70 年代 , 一些古生物家认为 , 在许多物种的化石记录中之所以长期缺少变化 , 不是由于那个期间记录的不足 , 而是实际存在的物种发生了变化 。 一度激烈讨论的结果是 : 大多数进化生物学家现在认识到化石记录中长期缺少变化是进化模式的一个合理部分 ( Gould 1989 )。 在短暂的地质年代 ( 生态学上却是长期的 ), 如果物种的确发生了变化 , 那么变化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 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仍在持续 。 进化理 论内部发生的争论是由于科学对话起作用了 , 而不是进化生物学或它核心内容的失败 。 公众通过认识到日常用语的科学用法 ( 如理论 ), 认识到科学理解的易变性 , 将会改善他们对进化的理解 。 改变公众对某些名词的理解不太可能 , 也许更好的策略是对如 “ 理论 ” 这类公众易误解的名词使用修饰语 , 进而确保它在公众话语中获得准确的科学含义 。 ‍ ‍ 本文摘编自 《 深入理解生态学:理论的本质与自然的理论 (第二版)》( Pickett S.T.A. Kolasa J Jones C.G.编著, 赵设、何春光、盛连喜、王平、罗文泊、李振新、王大为译,科学出版社, 2014.03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本文与《生态学的理解和大众观念 | 酸雨的例子》同期在科学出版社微信发布,敬请关注: ‍ ‍ 一起 阅读 科学 !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372 次阅读|12 个评论
竹子文明的国度 | 中国竹文化
sciencepress 2014-5-19 08:54
中国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竹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竹子是建筑和造纸良材、食用和保健佳品,是优秀的编织和工艺材料、优良的生态和绿化树种,具有生长快、周期短、用途广、经济价值高的明显优势,更具有特殊的园艺观赏和人文审美价值。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中,竹子和松、梅并誉为“岁寒三友”,和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竹品竹节竹风骨,民风民情民精神。它不但是中国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被作为做人的品格和高尚精神的象征。中国是名副其实的“竹子古国”、“竹子大国”。 中国是世界上认识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也是与竹子有着最密切关系的国家。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东亚文明过去被称为“竹子”文明。从竹子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源远流长的关系、竹子在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发展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华民族物质文明进化的息息相关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熊文愈教授对此曾有精辟概括: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中国对竹子利用的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说明中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6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甲骨文及竹部文字 1954 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因为只有竹子已为人所用,才须为其创造一种文字符号来表示。实际上,在7000 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内也发现了竹子的实物,可见在原始社会竹子就和人们的生活有了密切关系。 从汉字中竹部文字的情况来分析,也可看出中国竹子利用的古老历史。古人把“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的植物称之为竹。从对竹子形态的认识开始,进而进行加工,制成用品,又以“竹”字衍生出竹部文字。随着人类对竹子的认识不断提高,竹类利用日益广泛,竹部文字也随之增加。中国辞海(1979 年版)中共收录竹部文字209 个,如笔、籍、簿、简、篇、筷、笛等。历代各类字典收录的竹部文字就更为可观。而诸如“竹报平安”、“衰丝豪竹”、“青梅竹马”、“日上三竿”之类的成语也都包含着与竹子相关的典故。这些竹部文字和成语涉及社会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反映了竹子日益为人类所认识和利用,反映了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竹子在生产生活多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竹简、竹笔和《汉书》 研究证明,中国在商代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有时用木片)上,再把竹片用绳串在一起制成“书”,汉字“册”即由此而来。竹简和木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称为“竹书”,用竹简写的信称为“竹报”。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是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址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战国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证。许多历史文献都是通过竹简流传于后世的,竹子在传播和保存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上确实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利用竹子的另一项伟大成果是造纸。早在9 世纪中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早约1000 年。关于用竹造纸,明代《天工开物》中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实际上在竹纸出现以前,制纸工具也离不开竹子。从竹简开始到竹纸出现,竹子在文化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竹箭、竹筏和竹乐器 中国古代竹子的利用涉及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和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例如,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已制造了利用杠杆提水的竹制工具,用竹筒提水灌溉的“高转筒车”。竹子在武器发展史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竹箭是最具代表性的竹制武器。从原始的竹弓射箭到春秋时期的抛石机、宋代的火药箭和竹管火枪等都是古代竹制武器。 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文明的标志之一,竹在交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交通运行工具和交通设施的起源与发展,均与竹有极密切的关系。以竹做筏作为水上交通工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古人取竹制造竹车、竹筏、船及桥梁,创造了世界交通史上许多第一例,对世界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竹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竹是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基本上是用竹制造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自周朝以后,历代使用定音律,晋代出现了以“丝竹”为音乐的名称,有“丝不如竹”之说。可见竹是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物质载体,对中国音律的起源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竹林七贤和竹溪六逸 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他们豪放不羁、不拘礼法、清静无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酣歌纵酒。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称为“竹林七贤”。唐开元二十五年,李白与山东名士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徂徕山竹溪隐居,时号“竹溪六逸”。他们对酒当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诗思骀荡。李白在《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一诗中曾有“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之句。六逸同隐的竹溪,位于徂徕山西南麓的乳山脚下,这里峰峦突起,竹岩上可见金人安升卿所书“竹溪佳境”四个大字。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也有《竹溪六逸》的代表作。 历代竹子史籍 《诗经》、《战国策》、《山海经》、《史记》、《汉书》等历史典籍中都有对竹子的记载。《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渭川千亩竹。其人与千户侯等,”说明中国汉代在陕西关中地区渭河流域已有大面积人工经营的竹林,并且通过经营竹林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由汉代至唐代,在竹产区设立了一个专门官员“司竹监”负责管理竹业,可见当时政府对竹的重视。 晋代戴凯之撰《竹谱》记载竹品种61 种,是世界上最早的竹类研究专著。其后,北魏贾思勰撰《齐民要术》有“竹篇”专述竹子。宋僧赞宁撰《笋谱》记载竹品种92 种,元代李衎著《竹谱详录》记载竹品种335 种(此外还记载似是而非竹品种23 种,有名而非竹品种22 种),明代李时珍撰《本草纲目》有竹子专卷,清代汪灏撰《广群芳谱》记载竹品种110 种。 本文摘编自辉朝茂、辉宇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少数民族竹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精彩关注科学出版社微信: 一起 阅读 科学 !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49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新改变世界 | 吴文俊的学术人生
热度 9 sciencepress 2014-5-15 09:27
自2003年年底开始,中国科学院推出面向在学研究生的创新案例系列讲座。已经在北京、合肥、上海、长春、哈尔滨等地举办了9场。吴文俊、李振声等15位院士和3位研究员先后作了报告。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组织力量根据录音对这18位科学家的报告精心编选,整理成《创新改变世界:18位著名科学家的创新故事》一书。今日选取吴文俊先生于2003年年底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所作的报告,来共同聆听这位著名科学家的创新故事,原文标题为《你打你的 我打我的》。 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在中国科学院举办的创新案例系列讲座上,作这个报告。我出生于1919年,正是“五四运动”发生的那一年,我国很多思想家和有识之士,提出了反帝反封建和科学救国等种种主张,这些主张影响了我的一生。我的科研工作,可以说就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之下进行的。 另外,成败决定得失,认识也有过程。在我的工作过程中,外界的种种影响在我的思想上、认识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我的科研工作,也经常发生变化。趁这个机会,把我的科研工作作一个总结,把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向大家报告,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 科学研究,首先要确定比较有意义的方向,其次要仔细考虑研究方法。 我开始科研工作,是在1946年的夏天。在这一年,我认识了当代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陈省身先生在那个时候才30多岁,可是由于他在数学上的突出贡献,已经成为举世闻名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当时主持中央研究院的数学研究所,他把我吸引到他的研究所作为实习研究员,也就相当于现在所谓的研究生。我在陈省身先生亲自指导下,体会到做研究工作首先要确定比较有意义的方向,其次,在方法上也要仔细加以考虑。当时数学的一个主流方向是拓扑学,特别是拓扑学里面所谓纤维丛、示性类这两方面的研究工作,陈省身先生有巨大的贡献,影响着整个数学的发展。我在陈省身先生亲自指导之下,到1947年春,给所谓Whitney乘积公式一个简单证明,这是我在科研道路上第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工作,这完全是在陈省身先生亲自指导之下进行的。 科学研究应有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必须重视交流协作、重视自由思考,甚至不拘一格。 1947年秋天,我去法国留学,先后跟着两位老师,一位是Ch. Ehresmann,一位是H. Cartan,两位都是在全世界有名的、对数学影响巨大的Bourbaki学派骨干人物。除了两位老师以外,我还跟R. Thom博士进行合作。当时我跟Thom先生都在法国的边远地区,到1949年秋天我到巴黎,与H. Cartan先生进行研究,同时跟Thom先生的合作还在继续进行。到了1950年的春天,我们的合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一方面,Thom先生证明了ST-WH示性类的拓扑不变性,另一方而,我引进了新的示性类V,它的定义是VX=SqX,这种示性类后来被称为吴示性类,并证明了ST-WH示性类完全可以用吴示性类明确表示出来,就是W=SqV,这个公式后来被称为吴公式。Thom与我合作所得到的这些成果,在拓扑学上面引起相当大的反响。 ‍ ‍ Bourbaki学派 同时在法国也出现了许多拓扑方面突出的进展。从1950年以来,引起了某些数学家所称的拓扑地震,使得法国就此成为世界拓扑学的研究中心。这些工作突出的年轻人里边,有这样一些人:J. P. Serre先生,他在1950年在求上同伦计算取得突破,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因此,他在1954年获得Fields(菲尔兹)奖。我们大家都知道,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挪威设立了Abel(阿贝尔)奖。Abel是数学家,27岁就去世了,他因在数学方面贡献杰出,已经被公认为19世纪为数不多的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Serre先生由于1950年的研究工作以及以后一系列在数学上各个领域的杰出的成就,获得了第一届Abel奖。另外一位就是前面已经提到的Thom先生,他在1950年证明流形ST-WH示性类拓扑不变性,另外在1954年创立了协边理论,后者引发了数学里面微分拓扑学这一学门。因为这些工作,Thom在1958年获得了Fields奖。20世纪70年代,Thom又创立了奇点理论与结构稳定性理论,对世界数学的发展具有很重大的影响。他在2003年去世。还有一位值得称道的是A.G.Rothendieck,他在数学上的知识非常广博,被法国人称为数学上的百科全书。他创立了K理论、Scheme理论等,在1966年获得Fields奖。法国由于这些杰出年轻人才的出现,自1950年以来,成为世界拓扑学的研究中心,而且也使得Bourbaki这一学派变成全世界学习的对象。 前面提到的Serre是核心人物。Thom虽然是Cartan先生的学生,但是他并不同意Bourbaki学派的思想方法,他与Bourbaki学派的道路有明显的不同之处。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Bourbaki学派被全世界所学习、推崇,我从在法国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这样的体会,即学术应有比较宽松的环境,必须重视交流协作,必须重视自由思考,甚至不拘一格。在这样的一种宽松的学术环境之下,法国就出现了许多具有创新思维的杰出人物,使得法国人才辈出,变成世界敬仰的数学的中心。 在数学上,所谓难的、美的,不见得是好的;所谓好的,也不见得就一定是重要的。 在跟陈省身先生学习和在法国学习的过程中,我对数学产生了这样一些认识,即在数学上,所谓难的、美的,不见得是好的;所谓好的,也不见得就一定是重要的。这个“重要的”怎么样来衡量呢?主要是看它对整个数学影响是怎么样的。这个影响有广度,有深度,还要考虑持久度。我记得我在法国留学期间,跟我合作的Thom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法国的国家博士学位要求是非常高的,博士论文的内容在当时是非常有影响的,可是这些博士论文在50年以后,还能经常被大家提起,这种论文是为数不多的。所以你要得到一个持久程度的影响,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个地方,我再顺便提一下,前面提到Bourbaki学派影响非常之大,在20世纪50年代,是全世界学习的内容,是被全世界所学习,所推崇的,可是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趋于衰落。这说明即使影响如此巨大的Bourbaki学派,在思想方法上,也有值得推敲之处。我们经常会看到社会上出现某种热门,大家热衷于这一种新的论文方向,我想给一些同志提个醒:这种情况是一时的,这种大家都热衷于跟随它的情形,是不是能够持久,应当思考一下。 ( 本文摘编自郭传杰、方新、何岩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创新改变世界:18位著名科学家的创新故事》 ,《吴文俊的学术人生Ⅱ》同期在科学出版社微信 发布 ,敬请关注。图片来自网络 ) 一起 阅读 科学 !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0343 次阅读|29 个评论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4-5-14 09:34
‍ 富含有毒有害物质及微生物的大气颗粒物累积到一定量时,会严重影响局地甚至区域的空气质量,危害暴露人群的健康。 20 世纪 50 年代前后在世界上不同地区发生了几起著名的空气污染事件,如 1944 年的洛杉矶烟雾事件、 1952 年的伦敦烟雾事件和 1961 年四日市哮喘病事件。对这些事件的研究证明空气污染物在短时间内的大量增加导致死亡率显著上升。如 1952 年 12 月伦敦烟雾事件期间及其后一周内,伦敦市区死亡人数从平时的 945 人激增至 2484 人,整个大伦敦地区死亡人数从平时的 2062 人激增至 4703 人,与历年同期相比多死亡 3500~4000 人;死亡原因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及心脏病为最多。分析发现,从居民炉灶和工厂烟囱排放出的烟尘由于逆温而停滞在低层无法扩散,大气中 SO2 和颗粒物的浓度分别高达 3.5mg/m3 和 4.5mg/m3 ;而死亡人数与这两种污染物的浓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 ‍ 在大气颗粒物的健康影响方面,主要的研究结果来自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进行的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这些研究揭示了长期或短期暴露于颗粒物(通常以环境空气中的 PM 10 、 PM 2.5 质量浓度表征)与多种健康指示如就诊率、肺活量降低、呼吸系统发病率、病症加剧和死亡率(死亡的危险性增加,寿命预期缩短)等之间的联系。表 1-3 概括了一些研究对于 PM 2.5 与 PM 10 的年均浓度增加 10 μg /m 3 所造成的健康影响的研究结果( WHO 1999 )。 Dockery 等( 1993 )对美国六个城市 8000 名 25~74 岁的成年人进行了为期 14~ 16 年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PM 10 与 PM 2.5 的浓度每增加 10 μg /m 3 ,相对危险( RR )分别为 1.10 和 1.14 ,即死亡率分别增加 10% 和 14% 。对于 PM 2.5 , RR 的 95% 置信区间为 1.04~1.24 。 Pope 等( 1995 )基于美国癌症协会( ACS )对美国 151 个城市 50 多万年龄超过 30 岁的成年人所进行的为期 8 年的研究,发现 PM 2.5 的浓度每增加 10 μg /m 3 ,死亡率增加 6.8% 。美国健康影响研究所( Health Effects Institute , HEI )于 2000 年对上述两项研究进行重新分析,确认了原始数据的质量并证实了其研究结果( Mechler 2002 )。“亚洲公共卫生和空气污染项目 PAPA ( Public Health and Air Pollution in Asia )” 在东亚和东南亚的四个大城市(曼谷、香港、上海和武汉)进行的研究表明, PM 10 浓度每升高 10 μg /m 3 将引起每日非意外死亡率升高 0.6% ( 95% 可信区间 , 0.3% ~ 0.9% )。这一效应估计值与美国和欧洲的多城市研究结果相似或更大。这种每日死亡率上升对应的暴露浓度( PM 10 平均浓度为 51.6~141.8 μg /m 3 )要比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大城市高数倍;而且,在日平均 PM 10 浓度较大变化范围内(甚至高达数百 μg /m 3 ),每个城市均发现每日死亡率的持续升高( Wong et al. 2008 ; HEI 2010 )。 如 下 表所示,颗粒物浓度的增加还导致支气管炎患病率显著上升,成年人与儿童的肺功能 FEV 1 (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over one second ,即 1 秒钟强力呼气容积)显著降低,其中 PM 2.5 比 PM 10 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更大。在我国广州、武汉、重庆和兰州四大城市进行的研究表明, PM 2.5 与儿童肺功能 FEV 1 /FVC 调整均值呈显著的负相关(魏复盛和胡伟 2002 )。 ‍ ‍ 尽管流行病学发现颗粒物尤其是细颗粒物浓度的增加与诸多健康影响之间密切相关,但迄今尚未能揭示这些健康影响是由颗粒物的何种成分或特性(粒径、化学组成、质量、数量或表面积)或何种病理生理学机理所致,即颗粒物的毒理学机理迄今尚未确立( WHO 1999; Patterson and Eatough 2000 )。表 1-4 列出了毒理学研究对颗粒物可能危害健康的一些基本假设( Tucker 2000 )。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的酸性颗粒物、含硫酸盐颗粒物、超细颗粒物(粒径< 0.1 m 的颗粒物)和含过渡金属的颗粒物可能主要来自于燃烧源。 由于细颗粒物比表面积相对于粗颗粒物要大得多,因而更易成为其它污染物的运载体和反应体;许多有毒、有害化学成分在细颗粒物中的富集度更高,如多环芳烃 PAHs 、有毒重金属等。 采用超细模态的 TiO 2 粒子对动物进行的实验已证实了这一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颗粒物对健康最严重的危害与粒径有关; 同样质量的超细颗粒物比粗颗粒表现出更强的生理学影响( Oberdorster et al. 1992; Oberdorster et al. 1995; Oberdorster 2001; Panyacosit 2000 ), 这可能是由于随着粒径减小,颗粒物的酸性增强并更深入下部呼吸系统( Panyacosit 2000; Smith et al. 2001 ) 。 ‍ ‍ 基于动物体外( in vitro )或体内( in vivo )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大气颗粒物的毒性与其化学组成密切相关 ( Alfaro-Moreno et al. 2002; Aust et al. 2002; Maciejczyk et al. 2005; Gao et al. 2005 ) 矿物组分、 SNA 和重金属元素等主要无机组分均对暴露人群存在多种健康影响。矿物颗粒中具有生物活性的的化学组分(如可溶性 Fe 、 Ti 等)可引发肺部炎症( HEI 2002 );粒径较小的纤维颗粒和富硅颗粒可滞留于肺部并导致肺功能紊乱,长期暴露于沙尘环境中还可能导致硅肺病( Dogan 2002 );矿物颗粒还可吸附有毒化学成分并提供反应界面,并携带传染性微生物等,从而进一步加剧其健康危害( Usher et al. 2003 )。 SNA 则主要通过改变颗粒物酸碱度来间接影响人体健康,例如:富集硫酸盐的强酸性颗粒物可引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且这些疾病与颗粒物中的 H + 相关性均高于其与硫酸盐、亚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等的相关性( Amdur and Chen 1989 );酸性颗粒物还可通过改变其表面吸附金属及其他化合物的反应活性而增加暴露人群的健康风险( HEI 2002 )。 颗粒物中的 Pb 可阻碍儿童智力和身体发育,并造成不可逆转的的伤害( He et al. 2009 );可溶性的 Zn 、 Ni 、 V 可导致肺细胞损伤并引发急性肺炎、导致 DNA 损伤和改变细胞的渗透性。 ( Kodavanti et al. 1998 ; Adamson et al. 2000 ; HEI 2002 ) 。 动物实验表明, BC 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的形成( Niwa et al. 2007 )。尽管时间序列整合分析显示硫酸盐较 BC 的健康效应要大,但在同时测量二者的少数研究中其差别并不显著( COMEAP 2009 )。 ‍ 云南省宣威县是我国农村肺癌的高发区,肺癌发病率是其它地区的 20 倍;在 1973~1975 年间该县高发区的肺癌死亡率高达 151.78 人 /10 万人。研究发现,该县肺癌高发区室内空气中的 TSP 、 BaP 、 SO 2 的浓度均高于低发区几倍到几十倍;随粒径减小颗粒物的致突变活性和致癌性均逐渐增强,并可能和多环芳烃富集在细颗粒物上有关; 60%~70% 的 PAHs 富集在 PM 2.0 上(赵伦 1997 )。最近的研究表明,该地区煤样中含有 13.5% (重量)的 Si ,而其它地区的煤样中 Si 等矿物元素含量甚微;当将 Si 和 VOCs 的相互作用潜势与流行病学数据相关联时效果更好( Large et al. 2009 )。 ‍ 本文摘编自贺克斌、杨复沫、段凤魁、马永亮著《大气颗粒物与区域复合污染》绪论部分,与《大气颗粒物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同期在科学出版社微信发布。下周二继续推出大气颗粒物对酸沉降、降水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影响。(文中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 一起 阅读 科学 !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479 次阅读|10 个评论
你身边的科学 | 牙科用麻醉剂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4-5-13 08:33
当你走进口腔门诊室,牙科医生手里拿着充满麻醉剂 (dental anesthetic) 的注射器来到你面前时,你不会知道医生即将注射进牙龈的是什么麻醉药,一般也不会问。 一般大家知道麻醉药叫什么什么卡因,如奴佛卡因 (novocaine) ,常把它作为通用名,包罗万象,实际上现在牙医用的麻醉药是一些新药。当然牙医都选择效果好的麻药,希望开始发挥效应的时间短一些,有效时间长一些。有些麻醉药,如苯唑卡因 ( 对氨基苯甲酸乙酯, benzocaine) 、利多卡因 (lidocaine) 、阿替卡因 (arti caine) 、马比佛卡因 ( 甲哌卡因, mepivacaine) ,可以很容易地想到,它们都是原有的局部麻醉药可卡因的衍生物。 可卡因 (cocaine) 是古柯叶中的一种生物碱,人类发现它有止痛作用已有 200 多年。将其分离出来没多久化学家就开始寻找不会使人上瘾的局部麻药。第一个替代物是奴佛卡因,商品名是普鲁卡因 (procaine) 。在 19 世纪后期合成出来,用于注射,患者不会成瘾,作为牙医的基本用药已使用了几十年。继普鲁卡因和“卡因”之后的化合物是具有类似骨架的两类氨基化合物:亲水的氨基和疏水的芳基通过酯键或酰胺键连接,根据连接键这两类化合物就被称为“氨基酯”和“氨基酰胺”。 关于麻醉的分子机制科学家持不同意见。芝加哥伊利诺依大学药物化学和生药学教授、麻醉药学专家 Matthias C. Lu 认为麻醉药分子与神经细胞膜上的特殊受体结合,相互作用。如果这个观点是对的,那么设计新生代麻醉药时,分子键应该有助于分子连接到神经细胞。其他药学家则认为,分子只是干扰了膜的结构,进而影响到受体,其过程并不是直接的。不管是什么机制,结果都是钠离子进细胞和钾离子出细胞的通道被堵塞,阻断了一个能使细胞将疼痛信号传递给大脑的生物化学链反应。 氨基酯类的麻醉药包括普鲁卡因,其缺点是不稳定和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原因可能是拟胆碱酯酶 (pseudocholinesterase) 将普鲁卡因转换为对 - 氨基苯甲酸,它是一个免疫系统的激活素。应该指出,几乎所有的麻醉药都有可能引起心脏停止跳动,尽管这种可能性很小。 在 20 世纪 40 年代化学家合成了氨基酰胺的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 ( 赛罗卡因 ) ,它不像酯酰胺那样有过敏反应,比普鲁卡因作用的时间要长一些。酯酰胺后来基本上不再使用了。 苯唑卡因是氨基酯类的一种,是牙医的主要局部麻醉用药,也是一种非处方用麻醉药,注射麻醉药之前医生会先用它麻醉你的齿龈,像治疗口腔溃疡的局部麻醉药 orajel( 含 10 %苯唑卡因 ) 一样。 氨基酰胺的新品种如阿替卡因和马比佛卡因已经广泛应用。阿替卡因用于口腔局部麻醉,特别适用于涉及切骨及黏膜切开的外科手术,是国内主要口腔专用局麻剂。一般与肾上腺素一起做成注射剂—大部分通过血管注射的牙医用麻醉药都含极少量的肾上腺素 ( 十万分之一 ) ,可以使血管收缩,防止注射的麻醉药过快地扩散到身体里。 当前局部麻醉药研究的重点是降低它的毒性,如相对较新的药左旋布比卡因 (levobupivacaine) 对心脏的副作用较其他麻醉药要小得多。 本文摘编自科学出版社 马金石、王双青、杨国强编著 《你身边的化学——化学创造美好生活》,在科学出版社微信与 《 液体绷带 》 一文 同期发布。敬请关注。图片来自网络。 一起 阅读 科学 !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8227 次阅读|10 个评论
对qingshanren老师留言的回复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4-5-9 08:28
qingshanren 老师在我社博文 《钱三强——折射20世纪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的另一人 》 中有如下留言: qingshanren 2014-5-8 21:38 能否贴点内容?特别是过去未见过的。 因手边没有该书电子版,故取样书拍下若干照片,尽量将该书与之前的《钱三强年谱》区别之处展现出来,希望能对 qingshanren 及各位感兴趣的老师了解该书有所帮助: 书部头比较大: 编辑说明: 文内示例: 谢谢qingshanren老师及各位老师对科学出版社的关注
个人分类: 学术著作|3332 次阅读|6 个评论
为什么他们可以成为大师:物理奇才 杨振宁
热度 15 sciencepress 2014-5-8 10:25
    杨振宁作为一名华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其成功的法则是什么呢?从他的一些观点中可见一斑。 反对“埋头苦读” 中国的一些古语不足为训,如“十年寒窗”之类就是,要学生苦读。杨振宁认为,一个人读书觉得很苦的话,要把学问做得好,要出成果,恐怕是很困难的。十年寒窗,埋头苦读,不是我的形象。我是顺其自然,发展自己的兴趣。 他认为,假如一个人读书觉得很苦的话,要把学问做好,作出成果,恐怕是很困难的。他否认自己的成就来自“埋首苦读,终日苦想”。他说:“什么叫苦,自己不愿做又因为外界压力非做不可才叫苦。我热爱物理,做物理研究没有苦,而是乐。 那么,如何让“苦读”变为“乐读”呢?杨振宁教授根据自己的“乐学”经验,提出以下三点意见:一是顺其自然、二是发展兴趣、三是学以致知。 钻对的牛角尖 中国有一则寓言,说有一只老鼠钻到牛角尖里去了。它跑不出来,却还拼命往里钻。牛角对它说:“朋友,请退回去,你越往里钻,路越狭了。”老鼠生气地说:“哼!我是百折不回的英雄,只有前进,决不后退的!”“可是你的6路走错了啊!”“谢谢你。”老鼠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我一生从来就是钻洞过日子的,怎么会错呢?”不久,这位“英雄”便活活地闷死在牛角尖里了。钻牛角尖,就是从这则寓言中来的。它告诉人们,不要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 其实,这个寓言有失偏颇。它只说出了钻错的一面,而没有说出钻对的一面。在当今世界,科学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对任何问题的研究,从来都是个渐进的过程,多一分研究,就多一分收获。研究的过程有时候会获得阶段性成功,有时会遇到暂时的“死胡同”,但如果坚持钻研和实践,不放弃,不气馁,多方面、多角度探索,就能获得突破性进展,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这样的牛角尖倒是应该钻一下。杨振宁就主张钻这样的牛角尖。他说:“牛角尖不是绝对不可钻,但是必须保持主动性,保持见机而退的能力和勇气。” 热衷“争论”的合作者 争论,是双方或多方对某一个问题各执一端、各抒己见、互相辩论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争论,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可以调动大脑中所有的智慧,可以激发你的学习热情,可以增进对对方的了解,最终找到正确的答案。喜欢对学习进行争论的人,大都是对理想有明确的目标,对学习有火热的激情,对问题喜欢刨根问底的人。杨振宁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说“争吵,使许多模糊的问题明朗,明白了许多公式后面的意义,争吵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渗透法”很重要 当我们专心学习某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我们的视野、思维和想象力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景色。这就是渗透性学习方法给学习者带来的益处。 渗透性学习方法是杨振宁提出来的。杨振宁从中学、大学直到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始终没有离开过这种学习方法。可以说,这种学习方法是他走向成功之路的重要因素之一。 什么叫渗透性学习方法呢?杨振宁解释说,就是在学习的时候,对学习的内容还不太清楚,但就在这不太清楚的过程中,已经一点一滴地学到了许多东西。这种在还不完全懂的情况下,以体会的方法进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科学新发现带来的阵痛 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尤其是一项新发现和新发明,它要经过漫长的探索过程,让人很痛苦、很沮丧,这就需要研究者具有顽强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需要有朝思暮想、魂牵梦萦的迷恋过程,需要经受住挫折和失败的打击,只有这样,才能有朝一日豁然开朗,实现新的突破。杨振宁说:“只要你有这种力量,有这种精神,敢于冒险,无所畏惧,能深入钻研非常复杂的事物,你就会有重大的科学发现。” 科学研究也有“风格” 杨振宁说:“科学是研究自然规律的,自然的结构有其美妙的地方,研究自然的人当然会感受到这种美妙,而不同性格的人也会对这种自然的美妙有不同的偏爱。这种偏爱也就造成不同的科学家各自选择不同的研究项目,而其研究工作也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 形成“风格”有妙招 风格,是一个科学家走向成熟的标志。杰出的科学家都具有独特的科学风格。没有科学风格的科学家不能被称为一流的科学家。因此,科学风格的形成对于一位有品位的科学家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 杨振宁教授的科研风格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形成的。这些因素体现在杨振宁的科学研究之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说:“在每一个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一个人的好恶,加上他的能力、脾性和机遇,决定了他的风格,而这种风格转过来又决定了他的贡献。” 杨振宁的“好高骛远” “好高骛远”这个成语,过去一直当做贬义词使用,指那些现实生活中不讲究实际的人,每天做着美好的梦,高唱着自己的理想,却不愿脚踏实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能用心地给自己打造一个璀璨的未来。这种人在生活中确实大有人在。但也有一部分人,他们在事业中追求高远、目标远大;在工作中从一点一滴做起,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奋斗着。这样的“好高骛远”值得提倡、值得学习、值得发扬。杨振宁,就是这样一位“好高骛远”的人。他说:“年轻人要有干大事的雄心,但同时要实实在在地做好每一件小事。” 漫漫成才路 杨振宁,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一位登上世界诺贝尔奖坛的科学伟人,一位让中国人骄傲的科学大师,他的漫漫成才路是怎样走的?从他登上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领奖台的那一天起,就有人在研究,在探索,在思考。除了前面阐述的几个方面外,似乎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广泛的兴趣与专一的物理学研究。第二,名师的指引与合理的专业选择。第三,批判的思维与坚韧的品质。第四,锲尔不舍与对科学的热爱。 ( 本文摘编自李凤岐著《为什么他们可以成为大师: 7位华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成功法则》, 该文 与 《 为什么他们可以成为大师 》同名文章 在科学出版社微信 同期发布。 敬请关注: 一起 阅读 科学 !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402 次阅读|29 个评论
钱三强——折射20世纪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的另一人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4-5-6 09:18
2013年10月份,在钱三强先生诞辰100年之际科学出版社推出了又葛能全先生编写的《 钱三强年谱长编 》。年谱遵循谱主钱三强“还我原来面貌”的冀望为宗旨,以翔实、可信和多视角的材料,纪录他的毕生历程,特别是作为一位原子核实验物理学家开始成长直到取得成就的沧桑岁月。本年谱分为谱前、正谱和谱后,展现了钱三强完整的人生轨迹,他出生于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世家,启蒙于“五四”新文化教育,执着追求科学强国的原子梦。由于处在特殊的年代,面临特殊的内外环境,担当起特殊角色,以及本人的鲜明个性,加以所触及事众面广、头绪纷繁等这些因素,钱三强的一生,真可谓丰富多彩,可歌可泣。年谱记录下的,是那个年代的一个钱三强,是钱三强所经历的那样一个年代。 最近看到《竺可桢全集》全部出齐的报道,忽然想到,从《 钱三强年谱长编 》作为史料的角度来看,钱三强可能是竺可桢之后目前能以个人独特经历折射出20世纪中国科技文化发展历程的另一人。
个人分类: 科学人物|3283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报告 | 2013年世界科技发展综述—航天科技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4-5-4 13:52
‍ 2013 年,世界各国继续研发和试验先进航天技术,深入探索人类未知的宇宙。 2013 年世界航天发射共进行了 81 次,其中俄罗斯 21 次、美国 19 次、欧洲 14 次、中国 13 次。 2013 年是历年来发射航天器最多的 1 年,共发射了约 211 个航天器,其中 199 个成功入轨工作。除发射通信、导航、遥感、气象、科学、军事等用途的卫星之外,还发射 13 次货运和载人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在航天运载器方面,美国的商业航天运输服务计划进展顺利。美国轨道科学公司成功进行了 “ 安塔瑞斯 ” 运载火箭的首次飞行,将质量 3800 千克的模拟载荷送入倾角 51.6 °、高度 240 ~ 256 千米的近地轨道。由该型运载火箭发射的 “ 天鹅座 ” 飞船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执行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商业轨道运输服务计划下的首次对接试验任务。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成功发射在 “ 猎鹰 -9 ” 火箭基础上改进研制的 “ 猎鹰 -9V1.1 ” 运载火箭,将加拿大 “ 级联小卫星和电离层磁极探索者 ” 空间气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其间进行了助推器重复使用点火启动验证。该公司的 “ 蚱蜢 ” 火箭在试验中创造了一项新纪录:火箭由发射台点火后飞到 744 米的空中,然后又垂直降落回发射台,这是研发垂直起降、完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关键一步。 在卫星导航系统方面,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 4 颗在轨验证卫星成功完成首次地面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定位,精度达 10 ~ 15 米。 ESA 完成对 22 颗伽利略完全运行能力 (FOC) 导航卫星中的头两颗卫星的测试,但因为准备工作的延迟,头 4 颗 FOC 卫星未能如期在 2013 年发射。 在深空探测方面,美国迈出构建下一代空间通信能力的第一步。月球大气与尘埃环境探测器 (LADEE) 成功进入 75 千米 /250 千米的椭圆形环月轨道,其搭载的月球激光通信演示 (LLCD) 终端在月球和地球之间 384400 千米的距离上实现创纪录的数据速率达 622 兆比特 / 秒的月地高速激光通信,以及数据速率为 20 兆比特 / 秒的地月无错数据上载,并完成高分辨率视频流的同时双向传输。 ‍ ‍ 我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搭载 “ 玉兔号 ” 月球车的 “ 嫦娥三号 ” 着陆探测器于 2013 年 12 月 2 日发射升空,并于 14 日成功落月。 “ 嫦娥三号 ” 任务是探月工程二期的标志性任务,其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能够克服月面软着陆、月面两器分离、月面自主移动、月面遥操作、月面生存等技术挑战。后续将继续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层体探测和月基天文观测三类科学探测任务。 9 月 12 日, NASA 正式确认,人类向外层空间派出的首位使者 —— 1977 年 9 月发射的 “ 旅行者 1 号 ” 探测器已于 2012 年 8 月 25 日前后飞出太阳系空间。 36 年来, “ 旅行者 1 号 ” 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于太阳系及太阳系外空间的认知。作为第一个走出太阳系的人造物体, “ 旅行者 1 号 ” 到达了从来没有探测器到过的空间,成为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在载人航天方面,俄罗斯 “ 联盟号 ” 载人飞船于 2013 年 3 月首次采用快速对接模式,升空 6 小时后与空间站对接。对接时间的明显缩短在技术层面并没有特别之处,只是将地面飞行控制中心的电脑程序由原来设定的飞行两昼夜后对接更改为飞行 6 小时左右后对接。这一调整可以进一步提高人员和物资的安全系数,并可携带更多种类的、对保质期要求高的生物化学试剂。 2012 年 9 月至 2013 年 9 月,美国、日本、欧洲、俄罗斯和加拿大在国际空间站上开展的科学研究实验数量比上一时期增加 25% ,达到 200 余项。同时也取得多项成果,如发现在没有重力的情况下,植物的根系仍向生长液方向生长;航天员首次实时、互动地远程操控位于 NASA 埃姆斯研究中心的 K10 机器人,有望未来用于远程操控深空探索机器人等。 2013 年 9 月, NASA 公布国际空间站自开展科学实验以来的十大科学成就,包括化疗药物新型靶向输送方法被用于乳腺癌临床试验、机器人协助脑部手术、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在暗物质观测方面取得进展、已有 4300 万名学生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应用与研究活动、了解细菌病原体变得高致命性的途径、发现 “ 冷焰 ” 燃烧新现象、利用电场下胶体自组装制造纳米材料、沿海海洋超光谱成像仪被用于海岸成像和海洋保护、理解骨质疏松症的机理及开发新的治疗药物、通过饮食和锻炼预防在空间中发生骨质流失等。 ‍ ‍ 我国 “ 神舟十号 ” 飞船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拉开序幕。 2013 年 6 月 11 日, “ 神舟十号 ” 飞船成功发射入轨,并于 6 月 23 与 “ 天宫一号 ” 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手控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进驻 “ 天宫一号 ” ,开展了航天医学实验、技术试验及太空授课活动。 ‍ 在空间科学研究方面,各国科学家取得众多新发现。研究人员利用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发现了作为宇宙线在空间中穿行的高能质子和原子在银河系的云状超新星遗迹中加速的首个直接证据。 2012 年 8 月登陆火星的 “ 好奇号 ” 火星车发现,火星的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氩气、氮气、氧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组成,而二氧化碳是其中含量最丰富的气体。研究人员利用 “ 卡西尼 ” 号探测器获得的数据绘制了土星最大卫星 —— 土卫六 ( “ 泰坦 ” ) 的首份地形图,显示土卫六上似乎存在着一条长达 400 千米、充斥着液态烃的 “ 水 ” 系。根据太阳动力学天文台 (SDO) 的数据,天文学家发现了长期寻找的太阳炽热表面上存在的巨大喷流,其中一些的长度足以跨越地月距离的一半。该喷流的单元结构比之前观测到的太阳表面上的其他结构更大,由此可以解释太阳在赤道附近的旋转速度比其两极附近快 30% 的原因。 科学家们一直认为我们地球附近只存在两个范艾伦辐射带 ( 即环绕地球的高能粒子辐射带 ) ,但 4 月公布的一项新发现推翻了该认知 —— 地球周围曾短暂地存在过第三层辐射带,这项有可能改写教科书的重要发现对基础科学造成了冲击。来自中国、美国和欧洲的科学家首次揭示了日冕物质抛射在整个日地空间的传播规律,即脉冲加速相、快速减速相和近常速传播相三个阶段。该工作有助于提高太阳风暴研究和空间天气预报水平。 ‍ ‍ 航天科技领域的其他重要进展还包括,美国实施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 (MAVEN) 探测任务,将在 1 年的任务期内 5 次深入高度达 125 千米的火星大气层中测量其上层大气;欧洲空间局的盖亚空间望远镜升空,将以空前精度绘制银河系 3D 全景图;美国成功发射界面区成像光谱仪 (IRIS) 卫星,开始对太阳低层大气进行观测,以提供更精确的空间天气预报;日本新型固体火箭首发成功,多项新功能备受关注;印度首颗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预计于 2014 年 9 月通过火星入轨机动插入预定的火星环绕轨道,如任务成功将创亚洲第一; “ 罗老号 ” 火箭发射成功,韩国进入太空 “ 俱乐部 ” ;欧洲发射新型通信卫星,多项指标创世界第一。 本文摘选自中国科学院《2014科学发展报告》中《2013年世界科技发展综述》一文“航天科技”部分。2013年,世界科技发展迅速,取得众多重大发现和成果,《2013年世界科技发展综述》从天文学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纳米科学技术、能源与环境及航天科技6个方面对其中的主要发现和成果加以综述。全文在科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分两期发布完毕,敬请关注: ‍ 一起 阅读 科学 !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903 次阅读|5 个评论
2013年世界科技发展综述 | 天文学
sciencepress 2014-4-30 10:23
   3 月,欧洲空间局 (ESA) 公布了根据 2009 年发射的普朗克卫星传回数据绘制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CMB) 图。这幅迄今分辨率最高 (5 角分 ) 的全天 CMB 图,让科学家以更高的精度刷新了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 (WMAP) 根据其 9 年观测结果获得的宇宙学参数:宇宙的年龄从 137.7 亿年更新为 138 亿年;普通物质的比例从 4.6% 提高到 4.9% ,暗物质从 24% 提高到 26.8% ,暗能量则由 71.4% 降低到 68.3% ;宇宙膨胀速率 ( 哈勃常数 ) 的值从每兆秒差距 69.3 千米 / 秒刷新为每兆秒差距 67.3 千米 / 秒。 国际空间站阿尔法磁谱仪实验 ( 空间中首个测量精度达到 1% 的实验 ) 初步结果正式发表:收集到约 40 万个正电子,其与电子的比例稳定随着能量增强而增加,没有观测到任何各向异性。这些结果与正电子源自于太空的暗物质湮灭相容,但尚待与如脉冲星等其他可能来源进一步甄别确认。 ‍ 恒星与星系形成与演化研究成果 天文学家借助夏威夷凯克 10 米望远镜上的近红外多目标摄谱仪,发现了迄今已知最远的星系 z8_GND_5296 ,其红移 z=7.51 ,距离地球约 130 亿光年,诞生于宇宙年龄 5% 的幼年时代。该星系每年诞生 330 个类似太阳的恒星,这比银河系高约 100 倍,意味着星系的恒星形成率在随时间下降。 哈勃空间望远镜在执行 CANDELS 项目时发现了爆发在 100 亿年前 ( 红移 z=1.914) 的超新星 UDS10Wil (昵称 “ 威尔逊超新星 ” )。这个破超新星最远纪录的发现打开了早期宇宙的一扇窗口,观测证据支持其爆发起因于两颗恒星残骸 —— 白矮星的碰撞合并,而非传统的白矮星吸积。 一个国际团队借助钱德拉 X 射线天文台的观测数据,发现银河系中心附近的气体 99% 外流,只有 1% 进入黑洞视界,从而解决了大多数星系中心尽管存在大质量黑洞,同那些活动星系相比,却显得如此平静之谜。 在经过 20 年的搜寻之后,到 2013 年 10 月,人类已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总数突破 1000 颗 ( 其中水星大小的 3 颗,火星大小的 7 颗,地球大小的 11 颗,超级地球 114 颗,海王星大小的 148 颗,木星大小的 727 颗 ) 。 2009 年升空、 2013 年夏季停止工作的开普勒探测器在其运行期间确认了 156 颗系外行星,另外还有超过 3500 颗正在等待进一步确认。根据开普勒探测器三年获得的资料估计,银河系内可能存在数以千亿计的行星,其中约一成可能是半径类似地球并且表面环境适合液态水存在的行星。 2013 年 1 月发现的 KOI172.02 已经被列为具有潜在生命可能性的首要候选行星。 10 月,欧洲天文学家宣布发现了首个与太阳系极为相似的系统:其中央恒星 KOI-351 距离地球 2500 光年,拥有 7 颗行星。 在我们地球所在的太阳系,赫歇尔空间天文台用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描绘出木星平流层水的垂直和水平分布,发现南半球的水比北半球多 2 ~ 3 倍,且大部分集中在 1994 年 7 月苏梅克 - 列维彗星和木星的剧烈撞击的撞击点附近,从而发现了彗星撞击是木星高层大气中水的主要来源的决定性证据。 2013 年 2 月 15 日,一颗小行星坠落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释放出超过 20 颗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能量,爆炸形成的火球最亮时的亮度比太阳还高 30 倍。在过去 20 年里,约有 60 个长达 20 米的陨石撞入地球,这比原来预计的要多得多,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可能威胁地球的小天体的关注。 本文摘选自中国科学院《2014科学发展报告》中《2013年世界科技发展综述》一文“ 天文学与物质科学”部分。 2013年,世界科技发展迅速,取得众多重大发现和成果。 《2013年世界科技发展综述》从天文学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纳米科学技术、能源与环境及航天科技 6 个方面对其中的主要发现和成果加以综述。全文将于今日在科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分两期发布完毕,敬请关注: ‍ 一起 阅读 科学 !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 ‍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529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难道就没有操守了吗
热度 3 cranelover 2014-4-29 09:15
吐槽刚买到的一本书。 《中国东北典型沼泽湿地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那晓东 著 科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 别的不说,先列一下数据。 1、页数:154 2、纸张:B5 3、字数:250000 4、定价:78元 拿到这本书,第一个感觉就是坑爹。页数少的可以、纸张薄的也够可以(从一面可以清晰看到另一面的字),关键是定价高的也够可以。粗略算一下字数,以字最多的一页计算(全书有大量图表,就全按文字算),全书总字数不超过15万,我不知道科学出版社的编辑怎么算出来25万字的。 这本书是在淘宝买的,当初买的时候首先是被书名吸引(和我目前的研究很相关),另外考虑到还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也没多看,就直接拍了。拿到书之后我这个后悔啊,又没理由退货,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没想到,网购这么多年,在这里栽了跟头。 分析起来,这本书出版的目的绝对不是传播知识,因为全书内容都可以在CNKI里看得到,几乎都是发表过的。从著者的角度,目的无非是为了交账,交某某基金的账,因为全书第一页就醒目标着国家某某科学基金某某项目资助。而且是不舍得投入经费出书,定价竟然虚高到74元一本。 从出版社的角度,也只为一个字“钱”。 学者和出版社沦落自此,可悲可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15 次阅读|9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4月新书快递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4-4-29 09:08
各位老师,现将科学出版社截止4月27日入库新书发布如下,供您参阅选用。 更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4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学科 出版时间 1 纳米纤维素——机械法制备与应用基础 60 陈文帅,于海鹏等 材料科学 31-Mar-14 2 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安全应用 118 陈春英等 材料科学 31-Mar-14 3 外场下镁合金凝固及锭坯制备 78 张志强,乐启炽,崔建忠 材料科学 31-Mar-14 4 现代骨组织修复材料及其评价 70 廖晓玲等 材料科学 31-Mar-14 5 材料力学解题指导 39 马红艳 材料科学 2014-3-31 6 语义分析方法与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 98 郭贵春 党政、哲学、宗教 31-Mar-14 7 塔斯基定理与真理论悖论 65 熊明 党政、哲学、宗教 31-Mar-14 8 理论与真理:基础科学中的哲学批判 58 (美)劳伦斯·斯克拉(Lawrence Sklar)著;马雷译 党政、哲学、宗教 31-Mar-14 9 辽东湾地区油气成藏规律与勘探方向研究 89 徐国盛,周东红,田立新等 地球科学 24-Mar-14 10 西藏综合自然与沙漠化图集 900 杨萍 地球科学 28-Mar-14 11 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构建 78 辛吉武等 地球科学 28-Mar-14 12 江南造山带新元古代构造-岩浆演化 99 周金城,王孝磊,邱检生 地球科学 28-Mar-14 13 遥感图像处理 98 赵忠明,孟瑜,汪承义等 地球科学 31-Mar-14 14 中国东北典型沼泽湿地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 78 那晓东 地球科学 31-Mar-14 15 福建海水养殖容量与新型潜在增养殖区评价与选划 98 方民杰,曾庆民,刘金海,张澄茂等 地球科学 31-Mar-14 16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图册 140 钟嘉猷 地球科学 31-Mar-14 17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第二版) 46 张新长,康停军,张青年 地球科学 31-Mar-14 18 成都平原第四纪地质与环境 45 梁斌等 地球科学 3-Apr-14 19 机载双天线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地形测绘原理与方法 68 谭克龙等 地球科学 15-Apr-14 20 许厚泽院士文集 468 许厚泽 地球科学 21-Apr-14 21 雷达信号处理的信息几何方法 75 黎湘,程永强,王宏强,秦玉亮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6-Mar-14 22 雷电放电数值模拟与主动防护 54 魏光辉,万浩江,潘晓东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7-Mar-14 23 绿色数据中心供电系统 62 金科,阮新波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1-Mar-14 24 电网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功效系统评价理论与方法 90 柳瑞禹,黄文峰,余晓鹏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1-Mar-14 25 无线光MIMO系统中空时编码理论 85 柯熙政,谌娟,邓莉君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1-Mar-14 26 粒子群优化算法及电磁应用 78 田雨波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1-Mar-14 27 电力系统恢复理论与技术 75 刘玉田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1-Mar-14 28 电能质量治理技术及应用 75 李圣清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1-Mar-14 29 供电系统故障诊断、故障隔离和供电快速恢复 98 梁志珊,夏鹏程,付英杰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1-Mar-14 30 软磁铁氧体器件设计及应用 39 苏桦,唐晓莉,张怀武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Apr-14 31 纳米级CMOS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可制造性设计 58 (美)Sandip Kundu等著;王志华译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Apr-14 32 图表细说电工基础 34 君兰工作室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8-Apr-14 33 图表细说电工技能 34 君兰工作室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8-Apr-14 34 图表细说电工电路 34 君兰工作室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8-Apr-14 35 图表细说电工识图 34 君兰工作室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8-Apr-14 36 新版电工技能——从基础到实操 36 君兰工作室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4-Apr-14 37 新版电工识图——从器件到电路 36 君兰工作室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4-Apr-14 38 新版电工维修——从诊断到排除 36 君兰工作室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4-Apr-14 39 新版机电一体化——从原理到应用 36 君兰工作室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4-Apr-14 40 新版电工电路——从趣味到应用 36 君兰工作室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4-Apr-14 41 新版电工基础——从原理到实践 36 君兰工作室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4-Apr-14 42 地方公共政策学 33 郭剑鸣 法律 31-Mar-14 43 铝冶金技术 108 张廷安,朱旺喜,吕国志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Mar-14 44 食品工业中的现代分离技术 60 黄惠华,王绢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1-Mar-14 45 资源环境与过程工程 88 李建强,徐哲,向军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1-Mar-14 46 新编大豆食品加工原理与技术 98 迟玉森等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1-Mar-14 47 食醋酿造学 135 张宝善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1-Mar-14 48 食品成分词典 68 (美)罗伯特 S. 艾戈(Robert S. Igoe)编著;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译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1-Mar-14 49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第三版) 46 潘永亮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1-Mar-14 50 食品保藏加工原理与技术 50 刘达玉,王卫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Apr-14 51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航天运输系统 58 中国科学院 航空航天 28-Mar-14 52 纳米复合纤维材料 128 朱美芳等 化学 31-Mar-14 53 大学通用化学实验技术学习指南 45 宋光泉,阎杰 化学 31-Mar-14 54 物理化学(第五版) 89 朱志昂,阮文娟 化学 31-Mar-14 55 现代甾体化学 78 崔建国,黄燕敏,甘春芳 化学 3-Apr-14 56 颜料生产技术 88 韩长日,宋小平 化学 3-Apr-14 57 染料生产技术 98 宋小平 化学 21-Apr-14 58 区间信号自动控制 35 刘利芳 机械、自动化 24-Mar-14 59 支持向量机建模及应用 80 王文剑,门昌骞 机械、自动化 26-Mar-14 60 机械工程名词(五):物料搬运机械、流体机械、工程机械、动力机械 198 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 机械、自动化 27-Mar-14 61 基于仿真的设计与评估 88 李妮 机械、自动化 31-Mar-14 62 微机电系统(MEMS)制造技术 88 苑伟政,乔大勇 机械、自动化 31-Mar-14 63 感应电机多变量控制 65 廖晓钟 机械、自动化 31-Mar-14 64 机械工程实训 33 廖凯,韦绍杰 机械、自动化 31-Mar-14 65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代数方法 65 Giuseppe Conte著;于黎明译 机械、自动化 31-Mar-14 66 液压与气压传动(第三版) 43 宋锦春,张志伟 机械、自动化 31-Mar-14 67 救援装备 238 陈晓东 机械、自动化 31-Mar-14 68 嵌入式系统原理及技术 39 杨峰,王磊 机械、自动化 3-Apr-14 69 虚拟机器人设计与实践 19.5 魏雄鹰,王戈,高馨介等 机械、自动化 10-Apr-14 70 单斗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关键技术研究 87 陈进,庞晓平 机械、自动化 17-Apr-14 71 树莓派应用速成 Raspbmc媒体中心 32 (英)Sam Nazarko编;符鹏飞译 计算机、通信 31-Mar-14 72 玩转.NETGadgeteer电子积木 48 (英)Simon Taytor著;叶帆,林子轩,牛彦青译 计算机、通信 31-Mar-14 73 树莓派应用速成 网络应用秘方 38 (美)Rick Golden著;符鹏飞译 计算机、通信 31-Mar-14 74 Blender大师建模·雕刻·材质·渲染 98 (英)Ben Simonds著;张宇译 计算机、通信 31-Mar-14 75 数字超声成像原理和架构体系设计 78 何为,王平 计算机、通信 31-Mar-14 76 数据结构(C语言版) 68 陈燕,曹妍,贾红雨,李晔 计算机、通信 31-Mar-14 77 高效能计算机系统设计与应用 52 王恩东等 计算机、通信 8-Apr-14 78 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实践教程 59 杨斌 计算机、通信 17-Apr-14 79 基于PROTEUS和汇编语言的单片机原理、应用与仿真 59 赵林惠,李一男,赵双华 计算机、通信 23-Apr-14 80 公共图形与导向信息设计 45 陈立民,李阳 交通运输 24-Mar-14 81 轮轨多点接触及车辆-道岔系统动态相互作用 108 任尊松 交通运输 31-Mar-14 82 Zappos模式:美捷步极致客户体验的五大核心法则 39 (美)约瑟夫·米歇利著;陈汝曦译 经济管理 4-Dec-13 83 金融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研究 68 孙伍琴 经济管理 28-Mar-14 84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62 陈彦斌等 经济管理 28-Mar-14 85 中国城镇居民物质消费水平变化趋势研究(1957-2011) 68 朱高林 经济管理 28-Mar-14 86 复杂项目管理:一个新的模型 62 (美)凯萨琳·哈斯著;李永奎等译 经济管理 28-Mar-14 87 供应链竞争与协调管理理论研究 88 鲁其辉,朱道立 经济管理 28-Mar-14 88 旅游工程管理研究 68 刘人怀 经济管理 28-Mar-14 89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方法与案例分析 48 何筠,陈洪玮 经济管理 28-Mar-14 90 好销售先要做减法:你非改不可的16个坏习惯 42 (美)马歇尔·戈登史密斯等著;陆静译 经济管理 31-Mar-14 91 企业外部技术获取与知识转化 88 朱方伟,于淼 经济管理 31-Mar-14 92 中国经济转轨中的金融发展 68 武志 经济管理 31-Mar-14 93 绿色企业管理指南 68 (英)吉赛尔·韦伊布雷赫特著;李雪松译 经济管理 31-Mar-14 94 海运物流与港口城市-区域发展 68 庄佩君 经济管理 31-Mar-14 95 文化供应链及区域发展 52 张潜 经济管理 31-Mar-14 96 企业资本流动安全性及效率性研究 62 唐现杰 经济管理 31-Mar-14 97 能源金融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70 何凌云 经济管理 31-Mar-14 98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120 颜世强等 经济管理 31-Mar-14 99 人才集聚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75 孙健 经济管理 31-Mar-14 100 美丽中国:从概念到行动 88 陈诗一,刘兰翠,寇宗来,张军 经济管理 2014-3-31 101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与评价研究 78 潘煜双,徐攀 经济管理 31-Mar-14 102 产品循环再利用运作管理 58 冯珍 经济管理 31-Mar-14 103 中国产业自主创新实证研究 58 王伟光 经济管理 31-Mar-14 104 产业组织模式对水海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研究 58 高小玲 经济管理 31-Mar-14 105 2014中国房地产市场回顾与展望 62 董纪昌,吴迪等 经济管理 31-Mar-14 106 游艇投资与产业 72 黄德春,徐敏,华坚 经济管理 31-Mar-14 107 集聚中实现包容性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回顾与前瞻 76 李善同,吴三忙等 经济管理 31-Mar-14 108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86 李仲飞等 经济管理 31-Mar-14 109 工商管理知识体系演进与研究前沿 88 侯剑华,朱方伟 经济管理 31-Mar-14 110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分析报告 168 钟永恒 经济管理 31-Mar-14 111 市场营销学 42 庞如春,刘文广 经济管理 31-Mar-14 112 新编经济与管理教程(第二版) 42 戴淑芬 经济管理 31-Mar-14 113 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中山市为例 39 张文敬,张一欣 经济管理 3-Apr-14 114 基于知识视角的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链升级研究:以贵州磷化工产业链为例 75 张伟 经济管理 3-Apr-14 115 应对气候变化:用市场政策促进二氧化碳减排 96 陈诗一,邓祥征,章奇,严法善 经济管理 8-Apr-14 116 少数民族山区长期贫困与发展型减贫政策研究 58 陈全功,程蹊 经济管理 2014-4-11 117 商务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英文版) 49 钟伟 经济管理 17-Apr-14 118 效率与效益——中国工业生产率的问题 65 刘源张 经济管理 21-Apr-14 119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理论与实践 72 王旭东 经济管理 24-Apr-14 120 林兰英传 59 何春藩,王占国 科普读物 31-Mar-14 121 每天玩一点图形思维游戏——越玩越有创意 39.8 益智游戏联盟 科普读物 31-Mar-14 122 第22届世界谜题锦标赛赛题集 39.8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科普读物 31-Mar-14 123 中国古代精神文化考古研究文献概览(1950-2011) 85 罗明 历史地理、考古 2014-3-25 124 甘肃古塔研究 350 甘肃省文物局 历史地理、考古 26-Mar-14 125 寻求规则与秩序:18-19世纪重庆商人组织的研究 88 陈亚平 历史地理、考古 31-Mar-14 126 中国古代金属冶铸文明新探 220 陈建立 历史地理、考古 31-Mar-14 127 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地理 86 王士君等 历史地理、考古 31-Mar-14 128 土司,考古与公众:海龙囤公众考古的实践与思考 168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历史地理、考古 31-Mar-14 129 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380 王旭东等 历史地理、考古 31-Mar-14 130 蔚县古戏楼 480 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蔚县博物馆 历史地理、考古 10-Apr-14 131 环境考古与盐业考古探索 128 王青 历史地理、考古 14-Apr-14 132 东北考古学研究 (一) 198 赵宾福 历史地理、考古 16-Apr-14 133 有色纺织纤维检验在法庭科学中的应用 80 王景翰,杨鸣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31-Mar-14 134 煤层瓦斯含量法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理论与技术 98 袁亮,薛生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31-Mar-14 135 特大型矿井通风系统优化与技术改造 105 王永前,赵千里等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31-Mar-14 136 高浓度大流量管输充填技术与工艺 135 姚维信,姚中亮等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31-Mar-14 137 新疆塔里木盆地野生药用植物图谱 218 李志军,杨赵平,邱爱军等 农林 27-Mar-14 138 现代甘蔗杂交育种及选择技术 88 吴才文等 农林 31-Mar-14 139 苦楝聚合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与核心种质构建 78 程诗明,顾万春 农林 31-Mar-14 140 无机质强化复合木材的性能与工艺学原理 58 林兰英,傅峰 农林 31-Mar-14 141 流域水文化 35 王健,吴发启 农林 31-Mar-14 142 山地烟叶的生理特性与栽培调控 98 王三根,张建奎 农林 3-Apr-14 143 丹参规范化生产 105 梁宗锁,董娟娥,蒋传中 农林 4-Apr-14 144 发酵食品原理与技术 60 张兰威 农林 8-Apr-14 145 在线协作学习中的互动分析——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 68 王永固 社会科学 26-Mar-14 146 公共科技政策导论 98 苏竣 社会科学 28-Mar-14 147 有效思考的5大元素 32 (美)爱德华·伯格等著;邹智敏等译 社会科学 31-Mar-14 148 为什么他们可以成为大师——7位华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成功法则 36 李凤岐 社会科学 31-Mar-14 149 创新改变世界——18位著名科学家的创新故事 35 郭传杰,方新,何岩 社会科学 31-Mar-14 150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98 蔡果兰,徐世英 社会科学 31-Mar-14 151 文化核心竞争力 78 赵秀玲等 社会科学 31-Mar-14 152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与社会风险评估研究 78 庞素琳,黎舒菡,廖天凡,舒迪远 社会科学 31-Mar-14 153 城市应急避难所规划建设理论与方法 68 赵来军,王珂,汪建 社会科学 31-Mar-14 154 管理实验 68 覃正 社会科学 31-Mar-14 155 工作分析与职位管理 39 袁声莉,毛忞歆 社会科学 31-Mar-14 156 管理文秘 32 徐顽强 社会科学 31-Mar-14 157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 30 张友琴,童敏,欧阳马田 社会科学 2014-3-31 158 德国科技创新态势分析报告 98 德国科技创新态势分析报告课题组 社会科学 31-Mar-14 159 民族地区农技推广与培训服务链危机预警研究 55 柳劲松 社会科学 8-Apr-14 160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资助者名录(上、下) 29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 社会科学 15-Apr-14 161 旅游者幸福研究 60 亢雄 社会科学 17-Apr-14 162 非营利组织创业与发展--孵化器、跨部门合作与市场导向 56 蔡宁,孙文文,江伶俐 社会科学 23-Apr-14 163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地学卷·古生物学分册 148 孙鸿烈 生物科学 31-Mar-14 164 野生动植物志标本制作(第二版) 98 肖方,林峻,李迪强等 生物科学 31-Mar-14 165 山东蕈菌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利用 88 图力古尔等 生物科学 31-Mar-14 166 土壤逆境下落叶松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及其养分释放 78 宋金凤,刘永,崔晓阳 生物科学 31-Mar-14 167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 128 李良千 生物科学 31-Mar-14 168 生物实验室管理手册(第二版) 98 (美) K.巴克著;王维荣译校 生物科学 31-Mar-14 169 动物细胞培养——基本技术和特殊应用指南(原书第六版) 280 (英)R.I.Freshney著;章静波,徐存拴等译 生物科学 31-Mar-14 170 华东植物区系维管束植物多样性编目 180 田旗 生物科学 31-Mar-14 171 资源与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程 29.8 杨金水 生物科学 31-Mar-14 172 微生物学实验(第二版) 30 赵斌 生物科学 31-Mar-14 173 微生物学考研精解(第二版) 35 杨清香,刘国生 生物科学 31-Mar-14 174 科学认识卵磷脂 36 张昭炜 生物科学 31-Mar-14 175 深入理解生态学:理论的本质与自然的理论(第二版) 88 (美)Steward T.A.Pickett等著;赵设等译 生物科学 31-Mar-14 176 吴征镒自传 180 吴征镒 生物科学 31-Mar-14 177 WetlandRestoration:ShanghaiDalianLakeProject 99 安树青,王利民 生物科学 1-Apr-14 178 生物化学考研精解(第二版) 46 毛慧玲 生物科学 25-Apr-14 179 平面有向几何学 128 喻德生 数学 28-Mar-14 180 剖分和组合——从七巧板到水立方 49 柳柏濂 数学 31-Mar-14 181 病虫害防治的数学理论与计算 98 桂占吉,王凯华,陈兰荪 数学 31-Mar-14 18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2 曾华,刘雁鸣,熊德之 数学 8-Apr-14 183 高等数学学习指导(下册) 39 杨雯靖,朱永刚 数学 11-Apr-14 184 大学数学实验基础 39 金裕红,瞿勇 数学 11-Apr-14 185 线性统计模型(英文版) 42 张进 数学 2014-4-17 186 水文学方法——基础篇 98 王文圣等 水利水电 2-Apr-14 187 蛇蟠岛大型古地下工程洞室群科学技术问题研究 100 杨志法,张中俭,张路青,祝介旺 土木、建筑 31-Mar-14 188 城市形态学、建筑类型学与转型中的城市(英文版) 70 田银生,谷凯,陶伟 土木、建筑 31-Mar-14 189 盾构隧道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及灾变控制 89 杨平,刘成 土木、建筑 31-Mar-14 190 半导体光谱分析与拟合计算 79 陆卫,傅英 物理(力学) 2014-3-21 191 强激光场中的原子、分子与团簇 78 刘杰,夏勤智,傅立斌 物理(力学) 31-Mar-14 192 太阳能电池基础与应用(第二版)(上册) 148 朱美芳,熊绍珍 物理(力学) 31-Mar-14 193 太阳电池基础与应用(第二版)(下册) 148 朱美芳,熊绍珍 物理(力学) 31-Mar-14 194 微波遥感导论 118 Iain H. Woodhouse著;董晓龙等译 物理(力学) 31-Mar-14 195 大学物理教程(下册)第2版 36 詹煜,张成义 物理(力学) 31-Mar-14 196 分形多孔介质输运物理 188 郁伯铭,徐鹏等 物理(力学) 1-Apr-14 197 弹塑性动力学基础(第二版) 68 杨桂通 物理(力学) 8-Apr-14 198 双/多基地声纳系统 56 张小凤,张光斌 物理(力学) 15-Apr-14 199 妊娠风险评估与干预案例评析 120 王磐石 西医 10-Mar-14 200 公共营养师(中、初级) 59 曾庆书 西医 28-Mar-14 201 临床超声心动图学(第三版) 498 刘延玲,熊鉴然 西医 31-Mar-14 202 医学超声基础 158 章东等 西医 31-Mar-14 203 医疗服务管理工程 68 苏强 西医 31-Mar-14 204 内蒙古自治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病临床路径及诊疗指南汇编 28 乌兰 西医 2014-3-31 205 实用急救教程(第2版) 20 邹圣强 西医 31-Mar-14 206 医学英语基础教程教学参考 22 廖荣霞 西医 31-Mar-14 207 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教程(第二版) 22 李桂忠,姜怡邓 西医 31-Mar-14 208 固定义齿修复工艺技术(第二版) 42.8 米新峰,毛珍娥 西医 31-Mar-14 209 外科护理学笔记(第三版) 34.8 杨玉南,杨建芬 西医 31-Mar-14 210 护理员(中初级) 39.8 张荣,李委 西医 31-Mar-14 211 育婴师(中、初级) 31 杨静 西医 31-Mar-14 212 3R和仁慈准则 38 Michael Balls著;程树军译 西医 31-Mar-14 213 实用淋巴瘤病理诊断 128 张凯,陈淑勤 西医 31-Mar-14 214 妇产科学笔记(第三版) 49.8 魏保生,白秀萍 西医 2-Apr-14 215 全口义齿工艺技术 29.8 杜士民,黄呈森 西医 3-Apr-14 216 医学免疫学笔记(第3版) 42 魏保生 西医 3-Apr-14 217 系统解剖学笔记(第3版) 49.8 魏保生 西医 3-Apr-14 218 病理学笔记(第三版) 49.8 魏保生,吴秀贞 西医 3-Apr-14 219 内科学笔记(第三版) 59.8 魏保生 西医 2014-4-3 220 组织学与胚胎学笔记(第3版) 42 魏保生 西医 8-Apr-14 221 药理学笔记(第三版) 58 魏保生 西医 8-Apr-14 222 儿科学笔记(第3版) 59.8 魏保生,闫一兵 西医 8-Apr-14 223 诊断学笔记(第3版) 58 魏保生,李军所 西医 8-Apr-14 224 生理学笔记(第3版) 49.8 魏保生 西医 8-Apr-14 225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第三版) 49.8 魏保生 西医 8-Apr-14 226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笔记(第三版) 58 魏保生,齐国海 西医 10-Apr-14 227 医学细胞生物学笔记(第三版) 42 魏保生 西医 10-Apr-14 228 格莱比皮瓣百科全书:第3卷 躯干、盆部、下肢部分(原书第三版) 200 (美)施特劳奇(Berish Strauch)等著;张世民等译 西医 11-Apr-14 229 口腔修复学(第二版) 45.8 李新春 西医 11-Apr-14 230 外科学笔记 58 魏保生,吴秀贞 西医 11-Apr-14 231 胸部影像学(第2版,中文翻译) 348 (美)W.Richard Webb主编;郭佑民,郭顺林译 西医 14-Apr-14 232 口腔医学美学 32 徐流亮,叶文忠 西医 14-Apr-14 233 实用法医学 598 刘耀,丛斌,侯一平 西医 16-Apr-14 234 病理生理学笔记 42 魏保生 西医 17-Apr-14 235 临床视光学(第2版) 128 杨智宽 西医 21-Apr-14 236 手术室专科护理学 98 高兴莲,郭莉 西医 21-Apr-14 237 新编临床实用医学英语 39.8 韩跃勤,郑愿华 西医 25-Apr-14 238 口腔内科学(第二版) 49.9 杜秋红,杨家瑞 西医 25-Apr-14 239 常用有毒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 118 杨军宣,蒲晓东 药学 31-Mar-14 240 小儿捏脊 35 韩国伟 医疗保健 28-Mar-14 241 灌肠 32 吴秋玲 医疗保健 28-Mar-14 242 蜡疗 38 芦玥 医疗保健 31-Mar-14 243 新九针 36 曹玉霞 医疗保健 2014-3-31 244 小针刀 36 张斌仁 医疗保健 31-Mar-14 245 药枕 35 成舍枝 医疗保健 31-Mar-14 246 火针 35 乔云英 医疗保健 31-Mar-14 247 手疗 45 李莉 医疗保健 31-Mar-14 248 刮痧 34 赵琼 医疗保健 31-Mar-14 249 醋疗 39 许凯霞 医疗保健 31-Mar-14 250 这样吃就对了——一本书揭穿吃饭的秘密 39.8 张晔 医疗保健 31-Mar-14 251 高血压——这样吃最有效 39.8 张晔 医疗保健 31-Mar-14 252 糖尿病——这样吃最有效 39.8 左小霞 医疗保健 31-Mar-14 253 高血脂——这样吃最有效 39.8 史文丽 医疗保健 31-Mar-14 254 我的第一本英文亲子故事书——亲情 39.8 金利 语言、教育 28-Mar-14 255 我的第一本英文亲子故事书——分享 39.8 金利 语言、教育 28-Mar-14 256 我的第一本英文亲子故事书——宽容 39.8 金利 语言、教育 28-Mar-14 257 我的第一本英文亲子故事书——自信 39.8 金利 语言、教育 28-Mar-14 258 亲密关系与青少年发展 88 李彩娜 语言、教育 28-Mar-14 259 商务语篇核心语汇情境解译 39.8 余祥越 语言、教育 31-Mar-14 260 蒋文生考试单词秘籍——SAT基础3500词版 29 蒋文生 语言、教育 31-Mar-14 261 蒋文生考试单词秘籍——SAT高阶11000词版 39.8 蒋文生 语言、教育 31-Mar-14 262 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教育研究 59 吴坚,许振成 语言、教育 31-Mar-14 263 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小学语文卷 59 许书明 语言、教育 31-Mar-14 264 科技文献检索与利用 29 马三梅 语言、教育 31-Mar-14 265 面向知识服务的知识组织理论与方法 96 苏新宁等 语言、教育 31-Mar-14 266 小学数学史料与数学教学 52 邵汉民 语言、教育 3-Apr-14 267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咨询案例教程 28 王雷,吴剑 语言、教育 9-Apr-14 268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南——从“活动设计”到“活动点评” 31 刘彦华 语言、教育 11-Apr-14 269 优秀大学生成长手册 精华版(第14版) 29.8 (美)戴夫 埃利斯著;何雨珈等译 语言、教育 16-Apr-14 270 形势与功能:英语左偏置构式的篇章语用功能研究 58 杨朝军 语言、教育 24-Apr-14 271 黄帝内经文献研究(修订版) 168 张灿玾 中医 31-Mar-14 272 张琪从五脏论治临证举要 68 谢宁,徐惠梅 中医 31-Mar-14 273 张琪医论医话集锦 68 江柏华,潘洋 中医 17-Apr-14 274 秦巴山区森林植被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129 白红英 资源环境 27-Mar-14 275 海峡西岸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调控机制 108 陈晓秋等 资源环境 31-Mar-14 276 智能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模拟 60 张鸿辉,曾永年 资源环境 31-Mar-14 277 石油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与原理 120 唐景春 资源环境 31-Mar-14 278 鄱阳湖生态安全 138 王圣瑞等 资源环境 31-Mar-14 279 中国重大气象水文灾害风险格局与防范 79 吴绍洪,潘韬,杨勤业 等 资源环境 31-Mar-14 280 区域生态环境遥感应用综合示范——以太湖流域为例 120 王桥,张峰,李旭文 资源环境 31-Mar-14 281 污染物总量管理区域分配方法研究 59 董战峰 资源环境 31-Mar-14 282 羰基硫低温催化水解技术 68 易红宏等 资源环境 31-Mar-14 283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理论、方法与案例 68 苏美容,杨志峰 资源环境 2014-3-31 284 现代消费社会水足迹 88 (荷)Arjen Y. Hoekstra著;吴普特等译 资源环境 31-Mar-14 285 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循环过程及其水文生态效应 120 陈喜,张志才等 资源环境 31-Mar-14 286 水能梯级开发生态影响评价 68 李绍才,孙海龙,龙凤 资源环境 31-Mar-14 287 信息运动生态协同演进研究 68 裴成发 资源环境 2-Apr-14 288 亚热带果园生态系统碳吸存及其管理 89 王义祥,翁伯琦,邢世和 资源环境 8-Apr-14 289 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核算 89 黄国如等 资源环境 15-Apr-14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5165 次阅读|1 个评论
《全国高校地理信息系统教学丛书》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4-4-28 14:46
2014年4月27日,《全国高校地理信息系统教学丛书》在科学出版社举行第一次会议。胡华强副总经理、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汤海副秘书长到会讲话,丛书顾问李小文院士、孙九林院士、何建邦院士,丛书主编、国家级教学名师汤国安教授,副主编李满春教授、刘耀林教授,以及来自全国31所院校的40余名编委出席会议。
个人分类: 出版动态|3726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静悄悄上线
sciencepress 2014-4-24 16:50
科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4月23日正式上线。首日推出《今日你阅读了没?》专题推荐出版社近年推出的科普图书。同期推出出版社成立前后的社史文章。 今日又推出《2013年世界科技发展综述》重磅专题,图文并茂的对天文学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纳米科学技术、能源与环境及航天科技6个领域的主要发现和成果加以综述。 一起 阅读 科学 !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更多精彩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官网: http://www.sciencep.com 新浪微博:@科学出版社官方微博 腾讯微博:@科学出版社 豆瓣小站:@科学出版社 科学网科学出版社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4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出版社医学英文版系列教材《中医学》编写定稿会在重医召开
sciencepress 2014-4-22 10:03
4月18日下午,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雷寒在袁家岗校区亲切接见了来校参加科学出版社医学英文版系列教材《中医学》编写定稿会的主编和副主编,并与该教材主编、广州医科大学校长王兴华教授等开展了广泛的交流。 4月19日上午9点,科学出版社医学英文版系列教材《中医学》编写定稿会在学校图书馆7楼学术会议厅举行。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共13所大学从事医学类专业外国留学生《中医学》课程教学的教授,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该教材副主编、学校中医药学院院长曹文富教授主持。 会上,学校党委副书记冯跃林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来自各高校的编委们表示热烈欢迎,并祝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科学出版社周万灏策编就教材的编写背景与目标进行了解说。教材主编、广州医科大学校长王兴华教授就本教材的编写背景、编写目的、编写特色和要求作了重点说明。此后,参会的编委们逐章、逐节进行了审定,就不足之处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并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关内容,突出本教材编写特色。参会编委都踊跃发言,热烈讨论,追求精益求精。 曹文富教授总结时说,本教材的编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医学类专业留学生《中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还将有助于为国外孔子学院学生学习中医学、为拟进行中医药国际交流的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教科书,对促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也具有相应的意义。 转自 重庆医科大学新闻网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2385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耀邦逝世25周年:胡耀邦在《中国科学》的座谈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4-4-15 23:13
胡耀邦 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 120 天 , 在中国科学院以及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史中添加了浓重的一笔 , 在科学院的广大干部和科技人员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怀念。 “文化大革命”中,自然科学各学会基本上已停止活动,而科学出版物也横遭摧残。 1975 年 8 月 2 日上午, 胡耀邦同志 在主持中国科学院工作不久,即与院宣传出版局有关领导到科学出版社视察。为了端正学术刊物的方向,胡耀邦专门同《中国科学》的领导进行了座谈: …… ( 当 X 谈到过去的《中国科学》存在“三脱离”问题时 ) 胡耀邦问:三脱离,哪“三脱离”? ( 当谈到《中国科学》过去规定不登政治性论文时 ) 政治论文太多了,也不行,也要有分工嘛 ! 要结合自然科学,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首先是自然辩证法拿来阐述自然科学。不是简单地拿《红旗》的文章来转载,那还用《中国科学》干嘛 ! “不登政治性论文是个错误”,这种说法不准确。我看办《中国科学》的思想政治路线不端正,是没有把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融化在《中国科学》的文章里去。…… ( X 汇报反映刊物看不懂,“脱离工农兵”等问题 ) 还有“脱离工农兵”?什么叫“脱离工农兵” ? 你们有《中国科学》,还有《科学头验》,总有个分工嘛 ! 当然,理论脱离实际那就不好了,主席讲过的。如果按照上边那种说法,即工农兵看不懂,就是脱离工农兵,外文版,对外的,就是脱离中国人,也脱离了我嘛,因为我看不懂。对外的嘛,洋文的,它有个分工嘛 ! 什么叫脱离工农兵,要讲准确些,“三脱离”当然不好,但要认真研究,搞准确些。没有登工农兵文章,也要分析。 ( 当汇报到文化大革命前《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是按英国皇家学会会刊和《自然》办的时 ) 这是不是讲得重了些。主席关于报纸有句话,学习外国的东西,是为了研究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在自然科学方面,我们也要作独创性的努力,并且要用近代外国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来整理中国的科学遗产,直到形成中国的学派。我也订了一份《科学实验》,一份《国外科技动态》。 ( 当谈到按 1975 年《红旗》第四期柯文的文章改造刊物时 ) 你们的依据还挺大哟,我没有看过这篇文章,但最高的根据是马克思主义、毛主席的东西,不要只根据××看文章,过去刘少奇、林彪的东西不是吹得不少嘛。 ( 当 X 谈到《中国科学》主要是对外的时候 ) 首先,“主要是对外的”,不对。我觉得应该首先对我们自己。主席讲,人家有人家的上帝,我们主要办好我们自己的事。对外宣传的目的是什么?要既使专家看得懂,有收益,外行也看得懂,这是需要的。 ( 当 X 谈到组织了一些开门办所的文章时 ) ,什么叫开门办所 ? 七机部开门办,原子能所加速器开门 ? 还要保密呢,连参观也不让。……嗳 ! 有些口号不知从哪里来的 ? 老是跟风转,可上当了。这方面经验可多了,有些人就是不觉悟。我不是批评你们,有些口号不知从哪里来的,你们难办!第一,你们有成绩要充分肯定;第二你们有许多困难,有难处。 ( 当 X 谈到工作中存在消息不灵的问题时 ) 有时候消息多有多的坏处,消息少有少的好处。消息多、消息少都各有好坏,都是两分法,看你怎么鉴别。 ( 谈到读者反映看不懂时 ) 一个杂志 60-70 %看得懂, 40 %看不懂,还可以。如果 90 %的文章看不懂,那花这么多钱买它干什么 ? …… 我们的《中国科学》刊物需要改进,恐怕需要大大地改进,要名实相符,《中国科学》嘛,怎么改 ? 现在我还讲不出来,将来院领导要专门讨论一下,现在先按你们这个办。不是一谈就是什么方向问题,真正代表中国的科学,要与名字相符 ! 形成中国自己的学派,每个学科又有自己的学派。……现在要做淮备,你们先考虑一下提高质量的目标是什么 ? 主要的关键是什么 ? 至于完成任务和条件问题,那好办,什么编委会、纸张、谁领导呀,都好办。有些条件改进,改善你们的条件,如何改进,现在我讲不清,大家可以讨论。军队有个《解放军报》,党中央有《红旗》杂志,中国的科学技术是一条战线,一条很大的战线。我们有二千多万知识分子,……科技战线有人告诉我三百七十五万,所以科技战线很大。……没有一个刊物,没有一个好的刊物,水平,好水平就反映不出来。马克思、恩格斯是办报出身的,列宁、斯大林也是办报出身的,毛主席也是办报出身,办《湘江评论》嘛,导师没有哪一个在一生之中不重视报刊,这是很好的武器嘛。当然,他们搞的是社会科学的……。 胡耀邦在全社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示科学出版社出版工作的正确方向,《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正确的办刊方针,使大家在浩劫中看到了光明。这对全社同志乃至全国科技界和出版界都是极大的鼓舞和激励 ,也预示着 “ 文化大革命 ” 后期我国科技出版事业正式恢复和发展的前景即将到来。 摘编自《胡耀邦在中国科学院》一书
个人分类: 科学人物|3227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李庚坤:一部超越地域的地域美术史——评《燕赵美术史》
sciencepress 2014-4-14 09:26
  经过几年的艰辛挖掘与研究,由汉风与郝琮等先生撰写的《 燕赵美术史 》最近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燕赵美术史》作为“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燕赵文化研究丛书”,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地域美术史,填补了燕赵美术史研究的空白。本书的历史跨度从史前泥河湾文化至21世纪,内容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墓室壁画、陶瓷、青铜器、工艺美术、设计、艺术理论等美术的各个方面。该专著以严谨的学术论证,宏观的历史视角、哲学式的美学思考以及开阔前卫的艺术视野,确立了燕赵美术和燕赵审美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十分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应该说,《燕赵美术史》是一部超越“地域”的地域美术史力作。 一、宏观的历史视角   《 燕赵美术史 》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具有宏阔的历史视角,而且这种历史视角是在一种当代性的的文化认知基础上完成的。这种认识论层面的着眼充分显示了作者的睿智和深厚学术功底。在全球化日益加深和后现代思潮为语境下的今天,对于“地方”、“区域”的关注取代了传统对“中心”、“整体”的宏大叙事,解构了中心主义的霸权。同时,随着近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级行政机关与学术研究机构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文化研究、保护和建设的工作。开展了许多具有时代性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史、艺术史的研究课题与项目,为我们国家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燕赵美术史》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一部美术史专著。   以现行的行政区划为范围的历史研究存在着一个非常明显而又经常被忽视的问题。法国年鉴学派的布罗代尔曾提出过“长时段”的感念,他指出传统史学的内容即 “事件”,仅是“短促的时间”内的事情,不足以说明历史的深刻潜在因素;而长时段理论主张史学应当着重考察那些发展缓慢、持续时间长久的“结构”和“势态”, 也就是要考察几十年、上百年或更长时间的历史演变。然而,现行的行政区划,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等概念则是一个“短时段”观念的产物。如果将“长时段”的历史、文化与艺术等纳入“短时段”的观念中,必然会打破历史的延续性、破坏文化的整体性和完整性。《燕赵美术史》的作者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种普遍被忽视的现象,并努力将具体的作品论述置放在更为宏大和久远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量和解读。正如《燕赵美术史》序言中所说的一样,此书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地域美术史”。作者以一种宏观的历史眼光,将华北地区的美术放入“燕赵文化”的“长时段”历史范围和地域范围内进行讨论,超越了现有行政区划的当代观念,避免了研究中的主观臆断和强行分割,保持了文化脉络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以这种综合性的宏观视角来研究区域性美术,在方法论上与巫鸿提出的“中层分析”具有相同的作用,那就是将研究对象还原到具体的时间、空间以及社会文化环境中,针对具体作品进行解读,从而揭示作品的特殊意义。《燕赵美术史》的体例和结构使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了这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深刻关切、自觉运用和探索精神。   二、哲学式的美学思考   《 燕赵美术史 》是一部哲学意识很鲜明的地域美术史。由于该专著的领衔作者汉风先生几十年从事美术理论和哲学研究,因此,任何一个时代的美术发展均被作者置于哲学思辨和哲学背景下进行解读。这对于深刻揭示那些隐藏在作品深处的内在人文精神和灵魂具有决定意义,它同时也决定了《燕赵美术史》的独特品质。美术史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肩负着揭示艺术内部规律、美学特征、精神指向的使命。被尊为现代“艺术史之父”的温克尔曼在《古代美术史》的序言里一开篇就明确指出:“美术史的目标就是要将艺术的起源、进步、转变和衰落,以及各个民族、时代和艺术家的不同风格展示出来,并要尽可能地通过现存的古代文物来证明整个美术史。” 并且,温氏并不是对于艺术家个人及其作品独立地分析,而是将他们纳入人类文化史的大框架之中。因此,他形容希腊艺术特征的一句短语“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成为了18世纪古典复兴运动的名言。而这也正是《燕赵美术史》的特征之一。   在《燕赵美术史》的领衔作者汉风先生的意识中,美术的发展直接建立在它的存在基础、文化基础和哲学基础上。美术的品质反映着它的文化品质和哲学品质。所以说,对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艺术来说,他的文化意识和他的哲学意识就显的非常重要。 《燕赵美术史》还告诉我们,燕赵美术的任何一次实质性发展都是在文化和哲学的嬗变和导引下而得以实现的。这是燕赵美术的重要特征,这同时也是所有艺术的重要特征。   被贡布里希视为“艺术史之父”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美术史写作和方法论上曾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黑格尔将所分析的问题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从发生、发展、衰亡的角度进行考察,而他所谓的历史,就是“理念”通过自然与人类社会不断实现自身的过程。他把史学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原始的历史,这种历史很肤浅,只是对事实的记录,未能认识到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只给后人留下相对真实的记录和阅读的乐趣;二是反思的历史,这种历史的记述得到简化与提炼,以抽象的观念来概括,并触摸到历史的内在精神;三是哲学的历史,这是对历史进行哲学层面的考察,旨在认识具有普遍意义的、决定历史进程的理性,也就是历史的一般规律。   此外,黑格尔还特别重视“民族精神”,他认为:“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体、民族的伦理、民族的立法、民族的风俗,甚至民族的科学、艺术和机械的技术,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这些特殊特质要从那个共同的特质——即一个民族特殊的原则来了解,就像反过来要从历史上记载的事实细节来找出那个特殊共同的东西一样。” 在美学上,黑格尔则认为“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   这些具有“历史决定论”、“历史集体主义”和“审美超验主义”色彩的观念和方法论,一直影响并指导着当下的美术史写作。   在《燕赵美术史》一书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正是以一种历史的眼光和哲学的眼光,从地域、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入手,通过美术作品为媒介,在美术史书写的同时,研究、梳理和概况燕赵文化和燕赵审美精神的发展规律和内在本质。正如作者在本书的序言中所说:“燕赵人民在漫长的熔炼和锻造中形成了一种豪迈、悲壮、刚烈、坚毅、淳朴、善良的地域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作为一种群体无意识,已经流淌在燕赵人民的血液之中。也正是这种性格特征,成就着燕赵美术独特的审美品质。”“不同民族、不同血统的人民在漫长的生存斗争中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从而成就着燕赵人民共有的性格特征和审美特征,同时也成就着燕赵美术。”   《燕赵美术史》的作者自始至终将一种哲学式的思考融入到整部美术史的写作中去,在研究、梳理和概况美术的发展规律和内在本质。同时,作者还将燕赵美术上升到了一种美学的层面与高度,即“大美”与“壮美”境界。“燕赵美术在儒学内圣外王、老庄哲学的天道意识、魏晋玄学的本末有无之形而上追问和佛教禅宗的问心自明等带有终极指导向的中国哲学体系的滋养下,始终表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和生命关怀。这些作品既具有神秘莫测的天道之美、浑厚博大的文化涵之美、悲悯沉雄的存在之美,更具有至刚至大的崇高之美,独特的民族血性透出的宏大气韵之美,对人类命运的深刻体悟和承当所表现出的存在之美。正是这一切,使燕赵美术的主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大美和壮美的境界。” 《燕赵美术史》以民族地域性格为基础,所进行的历史性、哲学性、美学性的思考,既延续了美术史学科建立以来的学术正脉,也是时代性和地域性结合的独特创造。   三、开阔前卫的艺术视野   除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特色之外,《燕赵美术史》一书还体现出作者的博大开阔的艺术视野与前卫开放的艺术史观念。从写作的时间范围来看,全书内容“从史前泥河湾文化人类的审美萌芽到当代具有鲜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的新时期美术”[。在章节分布来看,全书共十三章,其中现代美术、当代美术和民间美术,各自独立成章。“85`新潮运动”以来,京畿地区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场域。在这部专著中,作者卓有见地地讨论了在这片场域内的艺术交流、话语权的博弈和当代性的表征。由此可见本书作者对现当代艺术的重视与关注,这是一般地域性艺术史著作所缺失的,因此十分可贵。   在当代部分,作者在对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画、水粉画、漫画、连环画、插图等常规艺术门类进行记述之外,还特别关注了新兴的设计艺术,以及河北地区美术理论发展成就与现状。这些细节的关注,不仅丰富了燕赵美术史的内容、特色与成就,而且为《燕赵美术史》这部专著的学术价值增加了分量。   综上所述,这部由汉风、郝琮等撰写的《 燕赵美术史 》不仅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地域美术史,填补了燕赵美术史研究的空白,而且还为当代美术史写作提供了成功的案例与范本,同时对其他地区的地域美术史研究也具有新的思考和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说,《燕赵美术史》是一部超越“地域”的地域美术史力作。鉴于《燕赵美术史》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科学出版社已将该专著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申请“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项目,筹备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这对于提升燕赵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来源:2 014年04月11日10:44 长城网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1939 次阅读|0 个评论
韩鹏:一名科技编辑的困惑与思考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4-4-8 09:44
最近非常有幸,参加了科学出版社成立 60周年纪念画册的部分工作,要筛选60年来出版的名著。因此我有机会接触到了出版社自 1954年以来出版的图书总目录。当我打开目录文件浏览时,不禁为之震撼,不光是为它的数量之巨,更加让我汗颜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那些灿若星辰的大师的作品都一条条列在那里: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张文佑的《中国大地构造纲要》等等,让我感觉离这些科学巨匠仿佛很近。这些伟大的成果就在我所在的单位出版,从而影响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科技的发展,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但随着进一步浏览目录,又发现了一个令人有些沮丧的现象,就是随着时间推移到我所生活的时代,学术大师的书越来越少,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几乎列不出与以往同重量级的著作。能选上的书目,最晚的年代也就在20世纪末。这是一个很让人困惑的现象。时代虽然不断变迁,但现在科学出版社依然是科技出版的第一品牌,一如既往地吸引了大量的优秀成果在此发布,出版的图书从某种程度上还是代表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那为什么大师级的著作越来越少呢?   很多学者在谈到中国的科研和教育时,经常会提到“我们缺的是大师,而不是大楼”。媒体人高晓松在他的《晓说》中提到,“大师一般是扎堆来,扎堆走,现在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络上,学术腐败、科研经费被滥用的消息屡现,专家的发言更多地会被过分负评价,“院士”这个原来大师级的称号,如今也仿佛成了学术特权的代名词。科技编辑们谈起某些所谓“学者”的著作时,也经常负评价不断,感觉不是请人捉刀,就是堆砌数据而成。连各大科研项目都仿佛在“应付差事”。总之一句话,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一个物欲横流、道德底线不断被突破的时代,一个注定出不了大师的时代。没有大师出现,当然就没有大师的著作了。   如果就此做结论,大家都会觉得很悲愤、很无奈,进而有可能变得玩世不恭,影响工作态度。反正,现在也没什么大师,也不会出什么流传百世的大作品了。除了羡慕老编辑和大师同时代、同奋斗外,就剩苦闷地操作稿件了,成就感大减。但冥冥之中,我总感觉答案绝不应该是这样。无论如何,我们的科技显然还是在进步,我们的“神舟十号”已经上天,“嫦娥三号”已经登月,中国学者的高水平论文数量在世界上也居前列了。如果说“大师扎堆来”,也应该有来的道理,总不来也应该有它的原因。那就让我们回头看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时下的区别。   从科研投入上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研投入水平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据《建国初期我国科技人才的激励政策及启示》一文,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仅有六百多名有成就的自然科学家,科学技术人员不足五万人,仅有的三十多个专业科研机构也已名存实亡。就算到了 1950年中期,科研人员也才 40万人,科研机构才840个。科研人员奇缺,科技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需求。   而现在,我国仅两院院士就有一千四百多人。据科技部2012年的数据,研发人员已经突破了三百万人,居世界首位。另据报道, 2012年中国科研投入 2434亿美元,占GDP的1.98%,百分比已超过欧盟,预计2015年科研投入将占GDP的2.2%。在这样的大资金的投入下,好像理应有更多大师级的作品出现,但为什么看起来不是这样呢?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是机遇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一穷二白,各个学科基础薄弱,科研体系不完善,有大量的空白亟待填补。因为科技人员奇缺,所以当时潜心做科研工作,一般都会有些成就,更别说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科技人才。而且往往一个科研人员会涉猎好几个方向,如刘东生院士先后研究过鱼化石、古脊椎,还研究过地方病。归国的钱学森、邓稼先等人才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做出了伟大的成绩,填补了大量空白。而且他们多在幼年就受到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使他们思维开阔。那个建设祖国时不我待的历史时期,充分激发了人的潜能,如钱学森除了成为“中国航天之父”,后来在工程控制论、系统论等方面又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成就毋庸置疑,可以说“大师造就了时代”,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否也是“时势造就了英雄”。在那个被外国列强欺凌百年,亟需提振民族自信心的年代,这批科学家成为民族英雄式的人物,家喻户晓,进而对中国整个科学大厦架构影响长远。现在,全国科研人员突破三百万人,各个学科门类基本齐全,各个科研领域的架构已基本形成,各个方向越分越细,不少科研人员一生集中在自己的小专业里,在不断地完善已有的架构。就好比,老一辈科学家已经基本建成了科学大厦,现在的科研人员更多是在给大厦进行装修,难以形成突破性成果。   二是时代的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国人的公民意识在提高。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很多人物走下神坛。以往的大师级的人物慢慢褪去了神秘的光环,回归了他们与“常人”相通的一面。一篇《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就使陈景润家喻户晓的事情,几乎再难复制了。很多人不再像脱口说出“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那样,能说出“中国嫦娥之父”是欧阳自远了。我想,一个原因是能提升我们民族自信心的成果不再是那么一两个了,需要向公众宣传的重要成果越来越多了。   想到这里,我基本上能说服自己。我们这个时代是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积累的时代。前人构建的大厦正在被这一代人不断完善,完善到一定阶段必将有划时代的成果出现。不用沮丧所谓没有大师的时代,实际上可能有些人的水平已经超过了大师,只是时代不需要再给他们加上“大师”的光环。而作为科学出版社的科技编辑,我们所要做的依然是切切实实把当今优秀的科研成果———国家自然基金、 973项目、 863项目等等———争取到、整理好,为下一代“科学大师”的诞生提供学术的起点。(韩鹏) 来源:新华书目报
个人分类: 科学人物|395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大亚湾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出版
sciencepress 2014-4-8 07:56
近日,由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员王友绍所著的《大亚湾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为王友绍团队10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并在2012年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据了解,我国海岸线曲折绵长,沿岸海湾众多,形态各异。由于海湾是处于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纽带,因而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该书共分8章,主要阐明了大亚湾长期生态与环境变化特征、大亚湾海域物理—化学—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耦合机制、大亚湾海域氮的化学与生态过程以及大亚湾海域有机污染物、无机碳与有机碳等分布特征;揭示了重金属胁迫下红树植物逆境生理生态特征及其分子生态学机制;探讨了大亚湾湿地植物中国露蔸树和厚藤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其药理、大亚湾海域生物资源种类、分布特征及其维持机制等,并提出了大亚湾资源保护、利用及其发展策略。   《中国科学报》 ( 记者徐海、李洁尉 通讯员陈忠 ,2014-04-03 第4版 综合)
个人分类: 学术著作|2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3月新书快递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4-4-1 09:40
各位老师,现将我社3月新出版图书信息与您分享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3月新书快递.xls 科学出版社3月份新书速览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学科 出版时间 1 普通地质学(第二版) 38 陶晓风,吴德超 材料科学 18-Mar-14 2 纳米润滑材料与技术 128 周峰,王晓波,刘维民 材料科学 10-Mar-14 3 典型航空铝合金塑性成形与蠕变时效成形的工艺基础 68 蔺永诚,陈明松,夏雨驰,李雷霆 材料科学 10-Mar-14 4 金纳米棒的制备、性质及应用 98 吴晓春,陈春英,任红轩等 材料科学 14-Mar-14 5 易腐品网上逆向拍卖——基于priceline的研究 52 徐雅卿 材料科学 17-Mar-14 6 理论计算与模拟在光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128 赵宗彦 材料科学 18-Mar-14 7 工业木质素高效利用的改性理论与技术 160 邱学青,欧阳新平,杨东杰等 材料科学 24-Mar-14 8 块体纳米结构材料 68 朱心昆,陶静梅 材料科学 28-Mar-14 9 政府文明概论 58 尤春媛 党政、哲学、宗教 24-Mar-14 10 国土资源管理学 39 杨木壮,林媚珍等 地球科学 10-Mar-14 11 土壤地理综合实践教程 48 张科利,王志强,高晓飞,张卓栋 地球科学 10-Mar-14 12 遥感图像判绘 43 冯伍法 地球科学 26-Mar-14 13 遥感技术基础与应用 39 张安定等 地球科学 26-Mar-14 14 河流相层序地层学——以黄骅拗陷新近系为例 198 李勇,廖前进,肖敦清,蒲秀刚 地球科学 10-Mar-14 15 各向异性介质弹性波勘探理论及系列方法 120 李录明,罗省贤等 地球科学 10-Mar-14 16 成都平原第四纪断裂及其活动性 50 付小方,侯立玮,梁斌,李海兵等 地球科学 12-Mar-14 17 城市空间热环境遥感——空间形态与热辐射方向性模拟 88 陈云浩等 地球科学 14-Mar-14 18 贵州大竹园铝土矿矿床地质、地球化学与成矿规律 108 李沛刚,王登红等 地球科学 18-Mar-14 19 中国地质调查新方法新技术研发进展与成果 298 李金发 地球科学 24-Mar-14 20 福建典型海岛生态系统评价 78 胡灯进,涂振顺,杨顺良等 地球科学 24-Mar-14 21 大地震诱发滑坡分布规律及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 198 乔建平 地球科学 24-Mar-14 22 岫岩陨石撞击坑发现及研究 88 陈鸣 地球科学 25-Mar-14 23 新概念太阳电池 69 彭英才,傅广生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1-Mar-14 24 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特性及控制 58 焦留成,程志平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8-Mar-14 25 实用电工电路图集 35 黄海平,黄鑫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3-Mar-14 26 电工电路实践布线红宝书 36 黄海平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7-Mar-14 27 供排水控制电路红宝书 36 黄海平,黄鑫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7-Mar-14 28 电工常用按钮接线红宝书 36 黄海平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7-Mar-14 29 电工电路实践接线红宝书 36 黄海平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7-Mar-14 30 电动机控制电路红宝书 36 黄海平,黄鑫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7-Mar-14 31 电工电路实践维修红宝书 36 黄海平,黄鑫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7-Mar-14 32 微电子学导论(英文版) 69 赵策洲,方舟,陆骐峰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1-Mar-14 33 市场规制法理论与实务研究 48 冯宪芬 法律 24-Mar-14 34 发酵食品工艺学 56 樊明涛,张文学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0-Mar-14 35 航天器空间撞击建模与分析 88 沈怀荣,王卫杰,李怡勇,邵琼玲 航空航天 24-Mar-14 36 有机合成化学及实验 49 高桂枝,陈敏东,王正梅 化学 12-Mar-14 37 非晶态合金及其催化应用 58 李辉,徐烨,乔明华,李和兴 化学 19-Mar-14 38 营养药品合成工业化学 88 詹豪强 化学 25-Mar-14 39 天然产物全合成——策略、切断和剖析 (第二版) 60 王乃兴 化学 2014-3-25 40 机械自动化器件及其应用 43 要义勇 机械、自动化 10-Mar-14 41 真空镀膜原理与技术 38 方应翠 机械、自动化 19-Mar-14 42 液压传动技术 35 张敏 机械、自动化 24-Mar-14 43 机械工程名词(四)——汽车·拖拉机 138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机械、自动化 18-Mar-14 44 满意容错控制 79 张登峰,王执铨,韩笑冬 机械、自动化 18-Mar-14 45 汽车传动系的非线性估计与控制(英文版) 99 陈虹,高炳钊 机械、自动化 25-Mar-14 46 机械装置的图谱化创新设计 95 于靖军,裴旭,宗光华 机械、自动化 26-Mar-14 47 高等人工智能原理——观念·方法·模型·理论 128 钟义信 机械、自动化 28-Mar-14 48 多媒体信息安全 40 孔祥维,郭艳卿,王波 计算机、通信 10-Mar-14 49 ERP企业虚拟运营实训教程 32 王学颖等 计算机、通信 2014-3-28 50 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教程——学习指导、例题分析、习题解答与标准试题库(第二版) 31 黄德才,许芸,周红志,冯萍 计算机、通信 24-Mar-14 51 分布式实时系统 96 张凤登 计算机、通信 24-Mar-14 52 创客学堂Arduino 项目33例 48 (英)Simon Monk著;唐乐译 计算机、通信 26-Mar-14 53 复杂神经动力网络的稳定性和同步性 128 王占山 计算机、通信 21-Mar-14 54 TTCN-3语言及应用 65 蒋凡,程绍银 计算机、通信 25-Mar-14 55 元胞遗传算法及其应用 60 张屹,张虎,陆曈曈 计算机、通信 28-Mar-14 56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42 马驷,饶咏 交通运输 10-Mar-14 57 地下工程监测和检测理论与技术 33 周晓军 交通运输 10-Mar-14 58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 26 陈荣武 交通运输 2014-3-10 59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设计与施工 42 王明年 交通运输 10-Mar-14 60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3 129 李廉水 经济管理 14-Mar-14 61 宏观经济学(第二版) 36 赵德海 经济管理 2014-3-12 62 电子商务案例教程 30 翟丽丽,刘科文 经济管理 13-Mar-14 63 财务通论(第二版) 42 陈丽萍,龙云飞 经济管理 13-Mar-14 64 现代产业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46 刘志迎 经济管理 17-Mar-14 65 营销策划原理与实务(第三版) 45 董丛文,易加斌 经济管理 21-Mar-14 66 战略管理:创建持续竞争优势(第二版) 58 孟卫东 经济管理 24-Mar-14 67 高级财务会计(第二版) 38 张劲松,邱玉兴 经济管理 28-Mar-14 68 每天一堂管理课:企业核心管理团队学习手册 39.8 钱科宇 经济管理 20-Mar-14 69 数理经济学理论与应用 48 谌贻庆,陶春峰 经济管理 19-Mar-14 70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 45 刘耀彬 经济管理 21-Mar-14 71 旅游发展规划研究 59 张述林,高鑫 经济管理 18-Feb-14 72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保险应用研究 56 刘波 经济管理 12-Mar-14 73 企业孵化器与在孵企业技术创新 52 孙凯 经济管理 14-Mar-14 74 中国城市发展透视与评价:基于经济地理视角 79 贺灿飞,黄志基等 经济管理 17-Mar-14 75 区域耕地数量控制与质量提升实践 118 孔祥斌 经济管理 17-Mar-14 76 技术联盟知识转移行为研究 138 曹兴 经济管理 24-Mar-14 77 极差分解方法与金融市场预测研究 52 谢海滨,范奎奎,汪寿阳 经济管理 24-Mar-14 78 经济与管理前沿 第1辑 (英文) 68 刘金全 经济管理 25-Mar-14 79 蚁族群体住房供给模式研究 58 刘洪辞 经济管理 26-Mar-14 80 物流系统控制论 72 赵林度 经济管理 26-Mar-14 81 养老金制度精算设计及动态投资策略研究 56 高建伟 经济管理 27-Mar-14 82 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演化机理研究 58 孙冰,袭希 经济管理 28-Mar-14 83 企业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与管理 56 原毅军 经济管理 28-Mar-14 84 集装箱港口预测及其实证研究:基于TEI@I方法论 52 许利枝,汪寿阳 经济管理 28-Mar-14 85 安全监管保护你我他 25 李宗明,张家利,曹亚丽 科普读物 13-Mar-14 86 射线影响你我他 25 李宗明,张家利,曹亚丽 科普读物 13-Mar-14 87 核技术服务你我他 25 李宗明,张家利,曹亚丽 科普读物 13-Mar-14 88 核电造福你我他 25 李宗明,张家利,曹亚丽 科普读物 13-Mar-14 89 放射诊疗你我他 25 李宗明,张家利,曹亚丽 科普读物 14-Mar-14 90 射线相伴你我他 25 李宗明,张家利,曹亚丽 科普读物 14-Mar-14 91 冠军数独——2012、2013世界数独锦标赛中国选拔赛赛题及详解 32.8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科普读物 14-Mar-14 92 巴东谭家岭与宋家榜 280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 历史地理、考古 7-Mar-14 93 古代近东文明 36 李海峰 历史地理、考古 17-Mar-14 94 二十年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文物保护总结性研究(1992—2011年) 258 郝国胜 历史地理、考古 7-Mar-14 95 郧县上宝盖 198 湖北省文物局等 历史地理、考古 14-Mar-14 96 湖北南水北调工程考古报告集(第三卷) 258 湖北省文物局等 历史地理、考古 24-Mar-14 97 思考考古学 50 陈胜前 历史地理、考古 2014-3-12 98 图说诸葛南征 228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历史地理、考古 28-Mar-14 99 古代鎏金银器、玻璃器、香料保护技术——南京阿育王塔及出土文物保护技术研究 128 马清林,宋燕,沈大娲,马清林 历史地理、考古 12-Mar-14 100 史前的现代化——中国农业起源过程的文化生态考察 98 陈胜前 历史地理、考古 12-Mar-14 101 两河流域:从农业村落走向城邦国家 98 杨建华 历史地理、考古 18-Mar-14 102 吳越題銘研究 128 董珊 历史地理、考古 2014-3-21 103 滇东黔西青铜时代的居民 128 周志清 历史地理、考古 28-Mar-14 104 南海考古资料整理与述评 228 范依然 历史地理、考古 19-Mar-14 105 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与实践论文集——庆贺宋振骐院士八十寿辰 300 蒋宇静,谭云亮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6-Mar-14 106 安全管理学——事故预防的行为控制方法 68 傅贵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2014-3-14 107 煤层气开发过程储层动态地质效应 75 汤达帧等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28-Mar-14 108 作物育种学 59.8 席章营 农林 24-Mar-14 109 横断山高山冰缘带种子植物 258 徐波,李志敏,孙航 农林 20-Feb-14 110 少数民族竹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220 辉朝茂,辉宇 农林 7-Mar-14 111 应对气候变化与水资源高效利用以及粮食安全和绿色农业协同发展 75 张正斌,段子渊,徐萍,陈兆波 农林 12-Mar-14 112 黄渤海渔业资源增殖基础与前景 158 金显仕 农林 14-Mar-14 113 低碳稻作理论与实践 85 曹凑贵,李成芳等 农林 24-Mar-14 114 西北沿黄灌区盐碱地改良与利用 108 逄焕成,李玉义等 农林 24-Mar-14 115 黄顶菊入侵机制及综合治理 220 张国良,付卫东 农林 25-Mar-14 116 施肥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 88 徐明岗,曾希柏等 农林 27-Mar-14 117 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85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社会科学 12-Mar-14 118 2014高技术发展报告 88 中国科学院 社会科学 13-Mar-14 119 2014科学发展报告 98 中国科学院 社会科学 13-Mar-14 120 管理信息系统(第二版) 34 金敏力,矫庆军 社会科学 26-Mar-14 121 案例资源的组织与管理 58 王淑娟,马晓蕾 社会科学 24-Mar-14 122 2014中国社会管理发展报告 68 西安交通大学等 社会科学 24-Mar-14 123 公共危机中的网络空间:行为模式与现实影响 56 汤志伟,张会平 社会科学 24-Mar-14 124 交通领域中的聚类分析方法研究 62 李桃迎 社会科学 28-Mar-14 125 基于博弈论和CGE模型的碳税政策研究 52 乔晗,汪寿阳 社会科学 28-Mar-14 126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教程(第三版) 29.8 杨建雄 生物科学 19-Mar-14 127 现代生态学 49 丁圣彦 生物科学 18-Feb-14 128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69 宋方洲 生物科学 3-Mar-14 129 遗传学与基因工程实验指导 16.8 李建粤,崔永兰,崔丽洁,开国银 生物科学 10-Mar-14 130 中国植物志 第2-3卷(英文版) 260 吴征镒等 生物科学 6-Mar-14 131 中国植物志 第1卷(英文版) 260 吴征镒 生物科学 6-Mar-14 132 中国植物志 第2-3卷(英文版) 260 吴征镒 生物科学 6-Mar-14 133 鳜增殖放流技术手册 28 李为,刘家寿,张堂林,叶少文,李钟杰 生物科学 21-Mar-14 134 厚颌鲂增殖放流技术手册 28 张耀光 生物科学 21-Mar-14 135 河南昆虫志区系及分布 450 申效诚,任应党,牛瑶等 生物科学 17-Mar-14 136 大亚湾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 210 王友绍 生物科学 24-Mar-14 137 同步脑电-功能磁共振(EEG-fMRI)原理与技术 75 雷旭,尧德中 生物科学 24-Mar-14 138 线性代数学习指导 23 上海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研究室 数学 28-Feb-14 139 应用回归分析 29 唐年胜,李会琼 数学 10-Mar-14 140 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上下册)(第三版) 54 孟道骥 数学 20-Mar-14 141 高等代数研究 28 庄瓦金 数学 26-Mar-14 142 奇异摄动导论 79 张伟江主编;周明儒等著 数学 10-Mar-14 143 算子理论的Banach代数方法(原书第二版) 68 Ronald G. Douglas aft ;颜军等译 数学 27-Mar-14 144 梦想相遇无穷 59 赵焕光,应裕林,章勤琼 数学 28-Mar-14 145 研究生数学建模精品案例 52 朱道元 数学 18-Mar-14 146 拓扑群引论(第二版) 85 黎景辉,冯绪宁 数学 13-Mar-14 147 Hilbert C*-模理论及其应用 68 张伦传 数学 17-Mar-14 148 GAP入门导引 45 徐尚进 数学 18-Mar-14 149 非可加测度论与多准则决策 68 武建章,张强 数学 2014-3-24 150 极限论与微分学新探 128 定光桂 数学 24-Mar-14 151 有限群表示论 88 南基洙,王颖 数学 24-Mar-14 152 灰色系统气质理论 56 邓聚龙 数学 27-Mar-14 153 数理逻辑:基本原理与形式演算(第二版) 98 李未 数学 28-Mar-14 154 环境科学数值模拟的理论和实际应用 98 袁益让,芮洪兴,梁栋 数学 28-Mar-14 155 多股多层水平淹没射流新型消能工——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及工程应用 60 张建民,陈剑刚 水利水电 10-Mar-14 156 空化空蚀理论及应用-空化比尺效应研究 42 张建民,杨庆 水利水电 10-Mar-14 157 结构分析方法与程序应用 25 罗永坤,彭俊生,蔡婧 土木、建筑 10-Mar-14 158 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180 樊杰等 土木、建筑 17-Mar-14 159 室内热环境实验研究与能耗分析 78 唐中华 土木、建筑 18-Mar-14 160 掘进机隧道掘进概论 88 龚秋明 土木、建筑 24-Mar-14 161 西方废弃工业区的更新改造对策和实践 65 马航,宋聚生,戴冬晖 土木、建筑 24-Mar-14 162 生土建筑现场调查 85 张延年,郑怡,汪青杰,张瑞琴 土木、建筑 26-Mar-14 163 多彩坦桑——坦桑尼亚挺噶挺噶绘画艺术展 280 “多彩坦桑”巡展编委会 文学艺术 25-Feb-14 164 完整约束下转子-轴承系统非线性振动 68 李明,李自刚 物理(力学) 28-Mar-14 165 20世纪物理学(第1卷) 148 聂玉昕,刘寄星译 物理(力学) 2014-3-12 166 中国医学科技发展报告 2014 108 中国医学科学院 西医 2014-3-25 167 机能学实验教程 32.8 姜怡邓,李桂忠 西医 18-Mar-14 168 现代医学图像分析 35 陈武凡 西医 26-Mar-14 169 医学微生物学学习指南(第2版) 38 陈锋,王红英 西医 28-Mar-14 170 实用循证护理学 55 王新田 西医 28-Mar-14 171 人体结构与功能实验指导 26 严晓群 西医 28-Feb-14 172 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第二版) 39 姚树宾 西医 28-Mar-14 173 涂阳肺结核患者家庭密切接触者调查研究 29.8 成诗明,陈伟 西医 10-Mar-14 174 北京市预防接种工作技术规范 110 庞星火,卢莉 西医 17-Mar-14 175 妇产科护理学笔记(第三版) 29.8 赵国玺 西医 12-Mar-14 176 儿科护理学笔记(第三版) 25 张梅珍 西医 12-Mar-14 177 内科护理学笔记(第三版) 43 刘辉 西医 18-Mar-14 178 基础护理学笔记(第三版) 42 黄惠清 西医 2014-3-20 179 医药商品购销员(中、初级) 40 陈长艳 西医 28-Mar-14 180 上海卫生政策研究年度报告(2013) 140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 西医 18-Feb-14 181 医疗服务资源调度优化理论、方法及应用 58 罗利,石应康 西医 10-Mar-14 182 颅底外科手术学(第2版) 298 徐启武 西医 18-Mar-14 183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59.8 张亚林,曹玉萍 西医 21-Mar-14 184 道地药材数字地域药匣理论与实践 98 张文生,王静爱,尹圆圆 药学 26-Mar-14 185 明明白白做放射性核素治疗 25 陈绍亮,许兰文 医疗保健 28-Feb-14 186 药茶 29.8 贺文彬 医疗保健 24-Mar-14 187 眼针 35 葛惠玲 医疗保健 24-Mar-14 188 药摩 32 于晓强 医疗保健 24-Mar-14 189 药物熏洗 35 李钦青 医疗保健 24-Mar-14 190 药物贴敷 39 张天生 医疗保健 26-Mar-14 191 拔罐 32 李晓亮 医疗保健 2014-3-27 192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 39 赵波,段崇江,张杰 语言、教育 24-Mar-14 193 食品专业英语 29 吴澎,王超,朱法荣 语言、教育 10-Mar-14 194 中学化学教材分析与教学研究 49 黄梅 语言、教育 2014-3-24 195 剑桥雅思全真试题9最新解析 49 刘民,李秋 语言、教育 17-Mar-14 196 高考分数线与报考指南 2014-2015 39.8 邱均平,赵蓉英 语言、教育 21-Mar-14 197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 2014-2015 49.8 邱均平,赵蓉英,李小涛等 语言、教育 24-Mar-14 198 蒋文生考试单词秘籍——小学版 18 蒋文生 语言、教育 24-Mar-14 199 蒋文生考试单词秘籍——高考冲刺版 29 蒋文生 语言、教育 25-Mar-14 200 蒋文生考试单词秘籍——六级冲刺版 29 蒋文生 语言、教育 25-Mar-14 201 蒋文生考试单词秘籍——四级冲刺版 25 蒋文生 语言、教育 25-Mar-14 202 蒋文生考试单词秘籍——中考冲刺版 22 蒋文生 语言、教育 25-Mar-14 203 美国主流媒体上的“中国英语”实证研究 58 范勇 语言、教育 27-Mar-14 204 城市生态学(第三版) 60 杨小波,吴庆书等 资源环境 7-Mar-14 205 磷控型富营养化——机理与调控原理 65 黄怀曾,汪双清等 资源环境 7-Mar-14 206 选冶工业废水新处理技术 88 张雪峰,姚卫华 资源环境 2014-3-10 207 动态膜水处理新技术 68 张亚雷,禇华强,周雪飞,董秉直 资源环境 10-Mar-14 208 太湖湖滨带现状与生态修复 80 叶春,李春华 资源环境 17-Mar-14 209 农村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研究与示范 68 倪福全,邓玉 资源环境 2014-3-19 210 道路机动车排放模型技术方法与应用 128 贺克斌,霍红,王岐东,姚志良 资源环境 21-Mar-14 211 有限系统的生态能量核算:基本原理和案例研究(英文) 90 李金平,周少奇,王志石 资源环境 25-Mar-14 212 太湖有毒有害与高氮磷污染底泥环保疏浚规划研究 89 姜霞,张晴波,王书航等 资源环境 25-Mar-14
个人分类: 学术著作|6578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考古报告如何写出“味道”
sciencepress 2014-3-31 13:13
调查报告、发掘报告和发掘简报等基本形式的考古报告,是推进考古学术事业发展与服务 大众 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考古事业不断发展,但耐读的考古报告缺乏、发掘报告难产和发掘简报被误读却成为突出问题。多位学者对此进行了剖析。    好报告“见物又见人”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苏秉琦之前写作或主持编撰的《洛阳中州路(西工段)》、《西安附近古文化遗存的类型和分布》等几篇考古报告,曾产生过巨大影响。1954年至1957年,考古学家石兴邦主持半坡遗址发掘之后,于1963年出版了发掘报告《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 陕西 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魏京武认为,这部报告开创了我国史前考古发掘报告编写的基本模式,该报告除了按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详尽地描述了出土的遗迹和遗物外,还把这些遗迹和遗物与半坡先民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联系起来,达到了“见物又见人(活动)”的历史效果。    北京 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严文明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表示,苏秉琦和吴汝祚写的考古调查报告《西安附近古文化遗存的类型和发布》(《考古通讯》1956年第2期),“篇幅不大,字字珠玑”。他还将《洛阳中州路》(科学出版社,1959年)和《大汶口》(文物出版社,1974年)作为“比较好的考古发掘报告”加以推荐。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原馆长袁仲一介绍,秦俑坑是边发掘边开放的,考古所获得的一切成果均展现在公众面前。同时考古人员及时把发现的资料归纳整理,以简报的形式公之于众,这为推动秦俑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展开发挥了关键性、基础性的作用。    编写简报比写论文更费力   在严文明看来,较为出色的考古报告不能只提供资料和作者的结论,而应讲清楚这些资料怎么来的,怎么得出的结论,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完全解决。   他还提出,考古报告毕竟是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著作而不是通俗读物,不能一味追求通俗易懂而忽略严谨表达。   魏京武以《西安半坡》为例,阐述了什么是优秀的考古报告。   他说,《西安半坡》报告的第一章第一节简要描述关中地区的自然形势及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分布图、浐灞两河流域仰韶文化遗址分布图,使人们了然半坡遗址在关中地区仰韶文化遗址分布中的位置,感受到了史前居民活动的情景;第六章结合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等资料,对半坡氏族公社的生产活动、生活活动、社会组织、体质人种等问题进行综合考察研究,仿佛使人们回到了史前社会,达到了“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目的。   有学者提出,石兴邦、袁仲一等老一辈考古人白天忙发掘、夜晚写发掘简报的情形,映射着一代人的学术旨趣,成为一代人的经典记忆,也应该成为一代又一代考古人时刻汲取的精神养料。   与大部头的考古发掘报告相比,发掘简报更易被公众阅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阎毓民认为,考古简报不比发掘报告好写,写得不好就等于破坏考古成果;发掘简报也是集体成果,靠一人力量很难完成。“大凡编写过发掘简报的人,或许都有这样的体会:编写质量上乘的简报比写学术论文还要费时、费力。”   阎毓民提到,编写田野发掘简报的基本原则有三:科学性、资料性、启迪性。不能只写发掘经过,而对发掘方法语焉不详,甚至对一些发掘内容一笔带过。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作者: 陆航 张翼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2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社科类学术著作风靡日本
sciencepress 2014-3-28 09:07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日文版 由陈雨露等主编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一书日文版于2014年初在日本出版发行,受到日本读者广泛关注。日本最权威的经济类报纸《日本经济新闻》在本月初以《作为世界第三大货币的战略解说》为题刊登文章报道了该书的出版。   文章说,与中国其他问题同样,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评价或高或低各有不同。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撰写的这本书,以冷静客观的角度,根据人民币的国际化由无到有的突破,分析解说了所面临的现实和今后的课题。   可以预测二、三十年后,人民币将与美金和欧元并立成三大货币。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远远不具备作为结算货币所拥有的作用以及预备货币所应有的功能。因此,建议东南亚联盟、中南美等发展中国家,都应积极使用人民币。   具有这样的想法的背景在于:以美金作为结算货币的当今贸易体制,会使中国企业因外汇兑换率的变化而受损严重,由此产生了危机感。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的教训,使人们对金融衍生商品等交易超过实体经济而过于膨胀产生了警惕。   文章还指出,当年日本顺着经济发展的强风,金融制度的自由化得以发展,但经济崩溃和产业构造改革的失败,使得日元的国际化受到挫折,其结果是提高了美金的地位。   该书的执笔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政策委员陈雨露为主。日本经济界人士十分关心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货币人民币的战略走向,通过本书可以知晓中国政府有关通货的中长期战略。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日文版一书由科学出版社东京株式会社(简称东京公司)出版发行。该公司是科学出版社在日本国东京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东京公司充分利用中国内容资源出版发行日文版图书,以人文社科、时政经济学术专著,科学图鉴,文物图鉴,历史文化著作为主要方向。公司出版的日文图书均由日本主流图书发行渠道发行销售。   在时政经济学术领域,东京公司还组织翻译出版了《中国经济数字地图》、《中国区域经济数字地图》、《辩论中国模式》、《中国2030》、《中国集体领导体制》〉等著作。这些图书均由懂经济懂中文的本土译者监译和翻译,编辑、排版、印刷装订在日本土完成,内容语言和成书设计均符合本地读者习惯,为日本读者了解真实的中国提供了详尽可靠的资料。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345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于细微处感受郭慕孙先生
sciencepress 2014-3-24 14:10
郭慕孙( 1920~2012 ) , 祖籍广东潮州, 1943 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 1946 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工系获硕士学位, 1956 年回国协助叶渚沛所长筹建化工冶金研究所,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流态化研究室, 1978 年起先后任化工冶金所负责人、代所长、所长, 1986 年起任名誉所长; 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第四、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9 年获 “ 国际流态化成就奖 ” , 1994 年获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 1997 年当选瑞士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8 年入选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 “ 化学工程百年开创时代 ”50 位杰出化工科学家,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亚洲学者。 “ 所里最近情况怎么样? ” 这是每次到郭先生家里他都会主动问我的一句话。 在郭先生身边工作 8 年,耳濡目染先生平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工作中他是一位严谨治学、追求卓越的大家,生活中他又是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长者。一幕幕难忘瞬间好似电影片段在脑中浮现。 2005 年、 2010 年郭先生寿诞之际, “ 不搞庆祝活动而刊印本人的一些写作供后人参考 ” 是他始终如一的心愿。 85 岁时在所内印发的《随笔 —— 一些思维的萌芽》和 90 岁生日时正式出版的《思索 实践 创新 —— 我的一些专著、论文和手稿》是他留下的宝贵财富,他将一生践行的理念和研究成果都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 郭先生多次就开设过程工程课程的事情与所领导进行交流,非常关心课程设置、师资安排等方面的问题,并多次指导修改筹备方案。当郭先生跟我谈起这件事时,眼中顿时流露出无比的兴奋与激动,能够感觉到他是多么渴望把过程工程这门课程办起来,这是他多年的夙愿,研究所一定会全力把这件事情办好。 郭先生曾笑言自己做了一辈子编辑,认为编辑也有创新的内涵。他曾任国际化工著名期刊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的地区编辑长达 11 年,文稿中的逻辑问题、用词不当、标点错误等都逃不过他的 “ 法眼 ” ,反复修改几稿甚至十几稿都不足为奇。 2003 年,郭先生在 83 岁高龄的时候毅然承担起刚创刊的 PARTICUOLOGY (颗粒学报)主编的重任。他经常一坐几个小时在电脑前修改稿件。每次到他家,我们交谈最多的地点不是客厅,而是书房,打招呼时经常是来不及回头。 郭先生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能为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升贡献绵薄之力是他的愿望。郭先生在几何动艺方面的造诣令人折服,在家中挂满了巧夺天工、灵动绰约的作品,每件都蕴含着巧妙的构思和丰富的内涵。 “ 郭慕孙几何动艺实验室 ” 落户北京二中后,他亲自为同学们上了第一课,讲述了基本理念和创作思想, “ 道 ” 科学思想、 “ 术 ” 科学方法和 “ 验 ” 科学实践。注意到研究生科技英文论文写作能力的欠缺,郭先生在研究所共开设了八期科技英语写作讲习班,实行小班上课,每班十人,对学员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我多次遇到研究生带着论文上门求教,郭先生耐心细致地从头到尾将每处修改意见讲解得十分透彻,通过这种方式研究生能更好地掌握科技英文论文的写作方法与技巧。郭先生还将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写作完成了《怎样写好科技英文论文》一书, 2009 年由 科学出版社 出版,他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尽管年事已高,除了高血压等老年常见病外,郭先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一直比较好。但在 2012 年 11 月 14 日上午,这是我最后一次面对面与先生交谈,得知他颈椎、腰椎和腿痛后,我劝他抓紧时间看医生,随即与协和医院预约了 11 月 16 日的门诊。 11 月 19 日上午打电话询问病情时,他还跟我说用药后感觉有所好转, “ 我这两天感觉还好,医生开的药挺管用,谢谢你的关心! ” 这是郭先生在电话那头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万万没想到十几个小时后,我们将分隔两世,再见时他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面容显得如此安详平和。 现在,我经常跟同事一道去探望郭先生的夫人桂先生,陪老人家谈谈心、聊聊天。在客厅里,抚摸着先生常坐的那把圈椅,仿佛还能感觉到他留存于此的温度;在书房中,凝望着他常用的那台电脑,仿佛还能听到他敲击键盘的声音。每每都会触景生情,我心中多么渴望还有机会在他身边侧耳倾听,多么渴望还有机会为他多做一点事情,多么渴望还有机会让他再问问我所里的近况 …… 回忆是一种实在的拥有,这段记忆是我人生的财富,越难忘越珍贵! 《中国科学报》 ( 刘伟, 2014-03-21 第 10 版 印刻 )
个人分类: 科学人物|16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最新排行榜出炉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4-3-18 08:52
中国科学院 《 2014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公布了 2011 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排行榜(图 1 )。从全国 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来看,北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而西藏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则最弱。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在全国前十位的依次是: 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福建、辽宁、海南、山东 。位居后十位的依次是: 河北、广西、山西、新疆、云南、宁夏、贵州、甘肃、青海、西藏 。 可持续发展能力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有 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海南、陕西 。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 2010 年相比, 北京、 天津、 河北、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西藏 等 14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位序保持不变, 山西、辽宁、黑龙江、海南、四川、甘肃、宁夏 上升了一位, 重庆、陕西 上升了 二 位。 而吉林、安徽、江西、贵州、青海、新疆 下降了一位, 山东 下降了二位 ,湖南下降了三位 。 从中国东、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 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来看,东部地区高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呈现出比较显著的空间差异特征 。 本次综合评估由 415 个基础指标汇总而成。 图 20 11 年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序图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呈不断上升态势,空间格局出现明显变化 报告评估结果表明, 1995~2011 年,全国及 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 从全国整体的变化趋势来看,自 1995 年以来,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上呈上升态势, 20 11 年比 1995 年增长了 9.5 % 。 “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年均分别增长 0.49% 、 0.63% 和 0.63% ,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这同时也表明近年来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力度明显增强,并且成效显著。 从 东、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 来看, 西部 地区增长最快,为 9.93 % ,其次是 中部 地区 ( 9.92% ) 、东北老工业基地( 9.74 % ) 和 东部地区( 8.32 % ) ,西部、中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增幅高于全国 9.53 % 的平均水平。 从全国 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 来看, 陕西 是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增长最快的省份,而 西藏 则最慢。其中,可持续发展能力 增幅 位居全国前十位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依次是: 陕西、内蒙古、重庆、江西、宁夏、河南、甘肃、安徽、吉林、四川,这些省市集中在西部地区,尤其以西部地区为多,体现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快速提升。河北、湖北、浙江、新疆、海南、云南、广东、北京、上海、西藏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幅分别位居全国后十位。从不同时期来看,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西藏、陕西等 7 省、自治区从“九五”到“十一五”,年均增长速度呈连续递增态势。而在其它省市中,绝大部分省市“十一五”期间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幅低于“十五”期间增幅,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尽管这些省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不断增强,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 与此同时,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空间格局出现明显变化。 2008 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也对我国局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进而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空间格局中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北京自 2008 年起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超越上海稳居全国首位,而在此前的十余年里,上海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除个别年份外均居全国首位。而地处西部地区的陕西,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序从 1995 年的第 23 位上升到 2011 年的第 14 位,可持续发展能力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升到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水平最新排名 报告运用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对 2012 年全国及 31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 20 12 年,北京市的 两型社会建设水平 稳居全国之首,而宁夏则是全国 两型社会建设水平 最低的省份。 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海南、江苏、山东、福建、重庆 依次在全国 两型社会建设水平 排行榜中位列前十位,其资源环境综合绩效综合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 4 - 5.9 倍。这些省市 除重庆外,几乎全部 分布在东部地区。 两型社会建设水平 位列全国后 10 位的省市自治区依次为 黑龙江、江西、山西、内蒙古、云南、贵州、甘肃、青海、新疆、宁夏, 其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0. 3 -0. 8 倍。这些省市全部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尤其以西部地区居多数。由此可见,中国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水平 呈现出 比较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 从中国四大宏观地带来看, 中国的 两型社会建设水平 呈现东部地区高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东部地区资源 两型社会建设水平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 9 倍。而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 两型社会建设水平 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0. 72 -0.9 9 倍。 与 2011 年相比, 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福建、江西、山东、河南、广东、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位序保持不变, 山西、浙江、安徽、湖南 比往年上升 1 位, 吉林、四川上升 2 位,内蒙古、辽宁、湖北、广西、海南、陕西比往年下降一位,河北比往年下降 2 位 。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速度排名 报告还对 2000~2012 年间全国及 31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两型社会建设进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 就全国整体而言,自 2000 年以来,全国的两型社会建设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平均每年增长 8.3% ,说明全国的两型社会建设水平比 2000 年有了比较显著的提高。 就中国 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而言, 2000~2012 年, 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两型社会建设水均呈上升趋势, 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前十位省份依次是 北京、天津、上海、四川、山东、广东、辽宁、湖北、海南、广西 。上升幅度排在后十位的省份依次是: 贵州、山西、安徽、黑龙江、江西、宁夏、甘肃、云南、青海、新疆,其 上升幅度 绝大多数 低于全国平均增幅。 就中国东、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言(见下图),四大宏观地带的两型社会建设水平自 2000 年以来也基本上呈稳定上升趋势。 2000~2012 年, 东部 地区 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上升幅度最大,平均每年增加 11.1 % ;其次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平均每年增加 10.1 % ; 再者为 中部 地区, 平均每年增加 9.3 % ;最后为 西部 地区, 平均每年增加 9.1 % 。但是就 两型社会建设水平均 的空间格局而言, 自 200 0 年 后, 中国的 两型社会建设水平均 比较稳定地 呈现出东部地区依次高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同时,除东部地区外,其他三个地区的 两型社会建设水平均 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格局 未 发生变化。 中国 东、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环境 综合绩效指数变化趋势 ( 2000-20 12 )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407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创建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发布
sciencepress 2014-3-18 08:40
《 2014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主题是“创建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本报告围绕解读和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分析了当前环境与发展的国内外背景,总结了已经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实践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并通过未来情景分析及政策效果预估,对今后的发展阶段做出了科学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体系、实现路径及配套政策 , 重点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安排的重大任务,特别是立法保障、制度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和治理结构重组,为循序渐进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本报告利用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和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分别对全国和各地区 1995 年以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 2000 年之后的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估和分析,揭示了全国和各省的资源环境绩效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动态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 治理始于制度,灰霾止于行动 报告指出, 当前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已形成全球有史以来最为综合复杂的格局,构建科学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仅为解决包括严重灰霾污染在内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而且也会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未来十年,既是我国资源环境保护最艰难的时期,也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最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看到, 生态文明制度 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创建制度体系会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任务紧迫而艰巨。一方面,我们必须克服传统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各种既得利益束缚、解决新制度的理论难题,在实践探索过程不断完善。另一方面,政治上的共识、科技的创新、收入的提高都给创建生态文明制度提供了机遇。 治理始于制度,灰霾止于行动。 仅有制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和采取共同的实际行动,不断提高制度执行能力和治理能力,改善政策实施环境。 因此 ,我们有必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决定》出台的历史性机遇,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有效战略、实施步骤和支持政策,为塑造一个系统完整、运转高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治理模式而共同努力。 转型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能急于求成 报告认为,生态文明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落实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急于求成的现象,比如许多地方启动了多年停滞的地方环保立法,响应了民众的诉求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法律文本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硬伤”。 与生态文明建设一样,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也是一种新的理念,许多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理论上讲,无论是生态红线、生态补偿、国家公园制度,还是 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 机制 ,既没有成熟的理论研究和普适性的实践经验作为基础,又缺少上位法的支撑,因此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与严谨的“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转型期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存在改革与现行制度的冲突在所难免。应该很好地总结过去我们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试点等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并在下一步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中先行先试。因此,除了加强顶层设计、防止战略失误并落实到实施细则外,建立充分的咨询论证程序和纠错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上述 这些因素决定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 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通过 动态调整和系统创新取得实效。 我国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的路径依赖性 报告指出,我国现行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一是环境管理体系从一开始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并没有完善的总体设计,基本是随着问题而不断成长,单项制度走在综合性立法的前面,相关管理职能也分散于各个部门并固化为部门利益,综合管理只停留在口头上。二是传统环境管理脱胎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了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职能划分和事权财权分配存在交叉、重叠、缺位和责权不清的问题,同时还缺少有效的协调机制和解决跨领域、跨地区问题的制度安排。三是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为主,特别是行政审批和排放数量控制,惩罚力度低且执行不力,缺少有效的经济激励手段和环境质量控制目标,现代公共治理的制度安排不足。 从目前的落实情况看,改革任务正在层层分解细化,对于推动改革进程完全必要,但也存在隐忧。由于各方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行动上的不统一,行动有余而统筹不足,甚至可能因重复工作和部门误导而事倍功半,影响改革的进程。种种迹象表明,当前各个部门仍然依照传统的惯性思维开展工作,以巩固和强化部门地位为基本诉求,改革创新思维不足。 目前,无论是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指标和规划,还是推行生态文明试点上,各部门各行其道,未来产生冲突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例如, 迄今为止,各个部门和地方已经或正在制定各种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但不同的指标体系缺乏可比性,既反映各方认知存在差异,也体现出各政府部门在制定各种复杂抽象指标体系的同时恰恰忘记了其制定指标的目的。就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来看,除原有的试点外,又分别增加了水、海洋、森林、城镇、先行示范区等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试点,但是却未能很好地评价和总结过去的试点示范到底获取的经验和绩效等。 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与建设应该是加强 顶层设计而非部门主导。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避免简单地将改革任务按条块领域分解到各职能部门,防止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成为谋求部门利益和目标的“挡箭牌”,导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本意被扭曲。 针对《决定》未能清晰给出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分类及职能归属的体制问题,应充分听取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防止部门利益主导,积极稳妥地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大部制”改革进程。 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的建设方向 由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具有长期性,有必要 科学把握建设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制定更加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完善现行的有重大影响的制度,加快推进相对成熟的制度,指出并充分调研和论证具有争议的制度,做到统筹协调、分层分类、有序推进。 其建设方向是: 在指导原则上,充分认识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未来情景,在均衡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上强调保护优先,利用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来倒逼和引领发展方式转型,促进发展质量的提高,弥补透支环境红利造成的损失,实现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再平衡。 在法律制度方面,以《环境保护法》修订为契机,将《决定》中提出的成熟制度安排写入法律规定中,同时加快制定和修改其他重要单行法的进程。 在管理体制改革上,从 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出发,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开、开发与保护分离的原则,坚持大部制的改革方向,逐步形成以 资源和生态保护管理体制、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为核心的 生态文明管理 体制,构建多层次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治理体系。 在关键制度和政策层面,要围绕管理体制创新制度安排, 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特别是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力求在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新型市场,推进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鼓励特许环境服务和协议保护,加快资源环境税费改革,探索排污权和碳排放交易市场, 使资源能源、排放许可、生态服务等要素得到更高效率的配置和利用 。 创建生态文明 制度 体系的优先领域和对策 报告认为,构建系统完整的 生态文明 制度 体系 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改革和创新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保证正确的改革导向,避免既得利益干扰, 需要 进一步完善 顶层设计 ,加强战略部署,综合 各方面力量, 明确实施路线图和优先领域,保持目标、制度、政策的一致性和持续性, 争取 到 2020 年全面 实现系统 改革任务 。 报告提出了六大具体的优先领域。 ( 1 ) 进一步加强 制度体系建设的 顶层设计 , 制定时间表和实施路线图,优先推进节能、减排、治霾的协同效应 。 结合 中共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设立“经济体制与生态文明体制”专项小组的时机,开展跨部门和跨领域的总体设计,制定制度体系建设的时间表和实施路线图,作为各部门执行分工任务的指导方针,以避免各自为政和造成财政资源浪费。建议尽快出台“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在此基础上,选择优先领域健康有序地开展工作,分层次、有秩序、稳妥地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同时自下而上低开展多样化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鉴于当前公众普遍关心的大范围区域灰霾污染,其来源主要是化石能源的使用,应该建立协同控制的综合思维,并将之贯彻到各类规划、工程和项目设计中;建议“十三五”期间制定节能减排、防治灰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行动方案,以争取协同效应,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单项政策的风险。 ( 2 )将《决定》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制度安排深度融合到《环境保护法》修订方案中,加快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进程。 鉴于我国目前严重的大气和水污染状况,在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同时,建议加快《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修改进程和修改力度,特别是《大气污染防治法》要进行大幅度修改,通过法律制度的创新,制定针对大气污染物精细化管理的制度,强化刚性约束和惩罚规定,使之成为中国版的 《清洁空气法》 。 ( 3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体系,编制煤炭总量、消除灰霾和碳减排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根据人口、资源、环境、能源和发展目标及峰值时间表来制定实施路线图及配套的技术、资金和政策。包括构建以 PM2.5 浓度为核心指标的大气环境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在以 2030 年为全国目标年份的基础上,分区域制定大气环境质量达标时间表和将 SO 2 、 NO x 、 VOCs 等主要污染物减排路线图,以及相应的环境税政策等。与此同时,应结合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形势, 推动 目标指标转型, 从效率目标转向总量约束目标,从数量控制转向指标结构优化和环境质量目标的改善。 ( 4 )优先试点建立区域和流域环境综合管理体系,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 。 在目前情况下,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要推行生态环境保护大部制都存在一定难度,而且在区域和流域层面存在着一定的管理空白。但是无论解决流域性水污染还是区域灰霾,都需要必要的管理体制安排。根据我国国情,探索和构建我国区域或流域环境综合管理体系有可能成为推进大部制的突破口。 首先,要通过法律手段,规定区域性环境管理机构的职权,包括区域规划、环境监管、项目评估等方面的职权范围和分工协作机制。第二,利用现有流域机构和区域督查机构,通过部门合作开展试点,作为区域性资源环境保护派出机构,统一负责区域环境保护的监管工作。第三,根据区情,制定区域环境与发展综合规划,并结合国家层面在该区域布局的交通、能源和污染防治项目,明确各种大气 污染物减排时间表和区域空气质量达标时间表 ,并通过严格执法和制定各类配套政策,实施污染物精细化管理, 促进区域 大气联防联控。第四,鼓励区域各利益相关方参与,特别是通过更加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环境监督制度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促进社会公众的参与,鼓励环保公益组织的发展,构建区域治理体系。 ( 5) 结合经济体制改革,利用市场机制和创建新型资源产权和排污许可证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作用。 第一,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根据自然资源属性的多样化特征,要通过比较广泛的地方试验和试点示范,逐步修改完善现行法律有关国有和集体所有资源的产权制度规定,分类建立多样化的所有权体系。要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体系,建立完整的自然资源资产的调查、评价和核算制度,并完善国有和集体自然资源资产代理或者托管及其经营管理的制度体系。第二, 在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的基础上, 开展排污权、水权、碳排放权(节能量)的交易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建立统一规范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第三,在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市场规律的自然资源定价机制,加快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税收体系。第四,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环保事业的特许经营制度和特许保护制度,完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发挥市场激励的作用。 ( 6) 健全驱动绿色新兴产业的绿色创新制度。 建立健全绿色创新的 宏观统筹机制,打破部门分割,整合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科技部、环保部等部门的绿色创新资源,消除不同政策之间的冲突,形成协同创新的格局。 着力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制度,寻求涵盖生产工艺、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的绿色创新一体化解决方案,并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探索建立 绿色知识产权制度, 建立健全 绿色技术标准,抢占全球绿色技术话语权。 着力健全绿色 标志制度,推动绿色标志立法,将环境标志和能效标识认证标准及程序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逐步建成全国统一的绿色标准标识制度体系,引导绿色消费。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36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4-3-12 15:16
各位老师,我社1月17日至3月7日出版新书推介如下,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附件。 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学科 出版时间 1 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研究 49 唐庆宁,宋晓村 地球科学 24-Feb-14 2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天文学卷·第一分册 175 叶叔华 地球科学 4-Mar-14 3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2012) 580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等 地球科学 3-Mar-14 4 南海深水多次波压制理论与方法 98 刘伊克,金德刚,谢宋雷 地球科学 4-Mar-14 5 河川径流变化及归因定量识别 98 张建云,王国庆等 地球科学 6-Mar-14 6 线性集成电路器件设计、应用 78 (印)S.P.Bali著;张明莉,嵇令瑜译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6-Mar-14 7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第二版) 33 巢健茜 法律 4-Mar-14 8 犯罪论体系研究 48 于阜民 法律 28-Feb-14 9 饮料工艺学 40 崔波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7-Jan-14 10 环境一号卫星环境应用系统工程概论 108 魏斌,王桥,申文明,孙中平 航空航天 25-Feb-14 11 卫星与运载火箭力学环境分析方法及试验技术 128 马兴瑞,韩增尧等 航空航天 25-Feb-14 12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化学 第四分册 158 白春礼 化学 21-Feb-14 13 碳负离子化学 138 徐建华 化学 3-Mar-14 14 机械学基础(第三版) 48 蒋秀珍 机械、自动化 27-Feb-14 15 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教程(含实验教程) 48 李莉平,马冯 计算机、通信 24-Feb-14 16 程序设计及数据库编程教程(含实践教程) 56 陈丽花,李其芳,徐娟,沙莉 计算机、通信 27-Feb-14 17 ERP实验实用教程 39 ERP实验课程组 计算机、通信 3-Mar-14 18 ERP沙盘实训教程 19 鲁啸军 计算机、通信 4-Mar-14 19 C语言程序设计 39 王仲民 计算机、通信 6-Mar-14 20 虚拟企业分布式风险管理决策模型与算法 75 黄敏 计算机、通信 18-Feb-14 21 测试数据进化生成理论及应用 88 巩敦卫,姚香娟,张岩 计算机、通信 25-Feb-14 22 数字签密原理与技术 60 李发根 计算机、通信 28-Feb-14 23 群系统一致性 50 席建祥,钟宜生,刘光斌 计算机、通信 6-Mar-14 24 迈向教育高度发达的社会:国际比较视野下的高等教育体系 68 (德)乌尔里希·泰希勒著;肖念,王绽蕊译 教育 5-Mar-14 25 电子商务(第三版) 36 张润彤 经济管理 21-Feb-14 26 货币银行学 38 马雪峰 经济管理 25-Feb-14 27 企业运营模拟与竞争实训教程 25 张莉,章刘成 经济管理 4-Mar-14 28 创业模拟实训教程 28 孙晓红,章刘成 经济管理 7-Mar-14 29 科技创新系统研究:基于资源型经济转型案例的探讨 75 常涛,李志强等 经济管理 25-Feb-14 30 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空港网络优化配置研究 49 管驰明 经济管理 25-Feb-14 31 技术突变下后发国家自主技术创新战略研究 58 张世龙,马尚平 经济管理 25-Feb-14 32 中国农业经济地区差异及成因研究 62 陈飞 经济管理 25-Feb-14 33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长机理研究 68 刘思峰,方志耕,施红星,袁潮清 经济管理 25-Feb-14 34 游艇主题活动策划 66 钱旭潮,王龙,余菲菲,赵冰 经济管理 27-Feb-14 35 新型城镇化与经济转型 65 辜胜阻 经济管理 28-Feb-14 36 第8届世界数独锦标赛赛题集 38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科普读物 24-Feb-14 37 东方考古 第10集 150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历史地理、考古 3-Mar-14 38 西汉彩绘兵马俑修复与保护 168 李玉虎等 历史地理、考古 27-Feb-14 39 唐墓室壁画与彩绘陶俑修复与保护——以唐乾陵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为例 168 李玉虎等 历史地理、考古 2014-2-27 40 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 79 李和平,肖竞 历史地理、考古 3-Mar-14 41 空间功能分区理论、方法与应用实践 98 孙伟 历史地理、考古 2014-3-3 42 浅埋煤层条带充填保水开采岩层控制 50 黄庆享,张文忠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19-Feb-14 43 石煤提钒 120 张一敏等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24-Feb-14 44 煤层气的成因和类型及其资源贡献 69 陶明信等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3-Mar-14 45 公共管理学教程 35 黄德林,陈世香 社会科学 3-Mar-14 46 关键基础设施网间脆弱性分析及保护 52 马永驰 社会科学 3-Mar-14 47 基因工程原理(第二版) 39.8 徐晋麟,陈淳,徐沁 生物科学 25-Feb-14 48 现代生化技术(第三版) 37 郭勇,崔堂兵,于平儒 生物科学 7-Mar-14 49 岩原鲤、白甲鱼与中华倒刺鲃增殖放流技术手册 18 蔡焰值,蔡煜,雷晓中,汪亮 生物科学 25-Feb-14 50 珠江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技术手册 30 李新辉 生物科学 25-Feb-14 51 白蚁学 198 程冬保,杨兆芬 生物科学 6-Mar-14 52 蛋白质模拟的多尺度方法 118 Andrzej Kolinski编著;王存新主译 生物科学 2014-2-28 53 野生动物疫病学概论 150 何宏轩 生物科学 3-Mar-14 54 奶牛乳腺发育与泌乳生物学 258 李庆章等 生物科学 3-Mar-14 5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9.8 孟新焕,邰淑彩 数学 17-Feb-14 56 线性代数(第二版) 23.5 张军好,余启港,欧阳露莎 数学 17-Feb-14 5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三版) 28 刘安平,肖海军,奚先,田木生 数学 25-Feb-14 58 数值分析 28 李星 数学 25-Feb-14 59 数学模型在高等教育问题中的应用 65 化存才 数学 24-Feb-14 60 正则半群和非椭圆微分算子(英文版) 68 郑权,李淼 数学 25-Feb-14 61 系统学二象论:理论与方法 69 高隆昌,徐飞,陈绍坤 数学 25-Feb-14 62 多目标条件风险值理论 56 蒋敏,孟志青 数学 26-Feb-14 63 水库土石坝工程洪水分期调度关键技术及应用 69 莫崇勋 水利水电 4-Mar-14 64 建筑节能基础教程 59 孙林柱 土木、建筑 24-Feb-14 65 大学物理实验(第二版) 31 杨虹 物理(力学) 24-Feb-14 66 医学物理学实验 18 张鹏程 物理(力学) 24-Feb-14 67 大学物理实验 30.8 徐国旺,黄楚云 物理(力学) 24-Feb-14 68 大学物理实验 27.5 罗春霞,胡波 物理(力学) 24-Feb-14 69 大学物理(上册) 35 许伯强 物理(力学) 3-Mar-14 70 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在水体标量场测量中的应用 88 黄真理 物理(力学) 26-Feb-14 71 子午线上大气活动的钠激光雷达观测与研究 79 龚少华,杨国韬 物理(力学) 28-Feb-14 72 病理学 70 王娅兰,龙汉安 西医 17-Jan-14 73 组织学与胚胎学 59 祝彼得 西医 2014-1-17 74 医学人文与临床实践 46 张兴儒,石晓兰 西医 20-Jan-14 75 人体机能学实验 28 林建荣,喻格书,张国栋 西医 24-Feb-14 76 2015考研中医综合240分之路——冲刺高分篇 59.8 刘钫,魏保生 西医 28-Feb-14 77 基础护理学 60 柯彦,糜崇达 西医 27-Feb-14 78 军团菌和军团菌病 120 朱庆义,宋亚军,邵祝军,莫自耀 西医 20-Jan-14 79 卫生资源配置论 86 张鹭鹭 西医 2014-2-26 80 婴幼儿体表血管瘤非手术治疗 39.8 刘永义 西医 28-Feb-14 81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与案例分析 37 李晓梅,孔繁成 语言、教育 27-Feb-14 82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实训教程 29 拜五四 语言、教育 4-Mar-14 83 现代教师教与学 36 张华 语言、教育 4-Mar-14 84 高考志愿填报百宝书 2014-2015 39.8 刘峰 语言、教育 3-Mar-14 85 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 2013 120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语言、教育 26-Feb-14 86 形成性评估研究 58 李清华,王伟强,张放 语言、教育 28-Feb-14 87 双语背景下维汉语码转换社会语言学研究 68 曹湘洪 语言、教育 3-Mar-14 88 高校英语专业四级测试写作评分标准的设计与效度研究 58 李清华 语言、教育 3-Mar-14 89 计算机技术、语料库与语言测试 58 王永庆 语言、教育 3-Mar-14 90 语言接口视角下的英语冠词二语习得研究 58 韦理 语言、教育 3-Mar-14 91 2015考研中医综合240分之路——跨越考纲篇 59.8 刘钫,魏保生 中医 28-Feb-14 92 2015考研中医综合240分之路·实战规律篇 59.8 刘钫,魏保生 中医 6-Mar-14 93 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方法研究 90 王军等 资源环境 17-Jan-14 94 天津污灌区重金属污染及土壤修复 78 王祖伟,王中良 资源环境 24-Feb-14 95 晋江流域饮用水水源保护与管理 68 滕彦国等 资源环境 6-Mar-14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4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工作
热度 3 cathyfan 2014-3-11 09:13
说实话,在时下快餐文化盛行、高校成为企业的时代,学术编辑不是一个好工作,或者说是好做的工作。 原因有二。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管理者们不认为学术专著有什么作用,教授写书意愿不足,编辑工作不好开展。 他们更加重视SCI、EI文章的数量,这也是我国论文抄袭严重的原因之一,有一些教授无奈地开玩笑说我们国家的学者养活了国外的无数期刊。在这种价值导向下,本来就为了申请项目、项目评审、项目结题,还有研究生培养、本科生教学搞得焦头烂额的教授们哪里有更多的精力抽出来对自己的学术心得和成果做一个完整的梳理和总结呢? 原因之二是国内学术专著销售量非常的小,编辑的工作不被重视,收入也很低。 学术本来就是一个阳春白雪的事情,如果大家都很懂,那国家也不会投入大量的金钱和人力去研究了。一个学术方向,国内从事研究的人本来就不多,要想学术专著和莫言、韩寒、郭敬明的小说一样阅读者甚众,一下子卖出去几百万册那是白日说梦话,能卖出去3、5千册就已经是经典好书了。目前国内版权保护意识又极其淡薄,往往一本书,一个人买了就等于一群人买了,复印、扫描甚至直接翻印,作者和出版社的权益根本无从保护。写一本学术专著,尤其是理工科的学术专著,往往需要作者5-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不像文科甚至畅销书一样一年一本的频率,作者往往积累10多年后耗费2-3年才能写出来的一本书,而对于他的评职称等等却帮助不是很大,长此以往,作者也没有积极性了。 没人写书,写了也卖不出多少,编辑自然而然就不被教授、专家重视了,编辑工作也变得没有那么阳春白雪了。 当然,作为一个教授,首先是一个学者,而学者希望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心得写成著作加以流传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大部分时间,虽然很忙,在我们联系他们希望拜访他们,邀请他们在我们出版社出版专著的时候还是很客气、很高兴的。尤其是在我们交谈的时候,我们对于行业内的技术发展以及学科前沿比较了解的时候,教授们会觉得很吃惊,毕竟在外人眼里,编辑不过就是整理一下作者的著作,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浅薄、流于表面的看法。 在科学出版社有很多著名的老编辑,他们不仅能够编辑作者的书稿,锦上添花,将作者的著作以最好的形式推出,还能指出作者著作中的谬误,甚至能够和作者探讨学科研究前沿和专著的写作方向,使作者突破自身的视野盲区,跳出研究藩篱,从而使专著的学术价值更高。 有时候拜访老师也会受到白眼,甚至有的老师很不客气地把编辑归于直销卖安利之流,或者说是一个出版掮客,目的就是就是为了拉选题,这话也不错,我们的工作就是找到好的作者,做出好的书,虽然不敢高尚地自我标榜是为了学术的流传和文化的传播,但是也不单单是为了养活自己。 学者治学传道是目的,编辑也不单单就是为了出书而出书,我希望我的工作能挖掘到好的作者,多出好书。 这也是我的工作意义所在了。
4419 次阅读|6 个评论
《国家科学评论》2014年度正副主编会在京召开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4-3-6 15:16
3 月 3 日 上午,《国家科学评论》 2014 年度正副主编会在中国科学院院部召开。白春礼主编,蒲慕明常务副主编, 高松 、 周忠和 、 郭雷 、 欧阳钟灿 、 马克平 、 益小苏 等副主编和编委代表,科学传播局 周德进 局长、国际合作局曹京华副局长、科学出版社林鹏董事长及《国家科学评论》编辑部成员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蒲慕明常务副主编主持。会上,《国家科学评论》编辑部汇报了 期刊工作进展 ,各学科副主编和编委代表先后介绍了 2014 年度选题组稿计划。在随后 的 讨论中,与会人员就栏目建设、选题组稿、宣传推广等踊跃发言, 建言献策。 白春礼主编 在 总结讲话 中充分肯定了《国家科学评论》的选题 内容 和 栏目设置 ,并 感谢编委们为此投入的大量精力,感谢科学出版社提供的支持 , 希望 以 科学出版社作为支撑平台,努力把 《国家科学评论》 做好,做出品牌。 白春礼主编强调, 习近平总书记到中科院视察工作时,提出了四个 “ 率先 ” 的要求,其中之一是 “ 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 ” ,科技期刊的出版毫无疑问是科技智库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因为它将体现一个国家 的 科技产出 和 科技思想,是国家科技软实力的象征。 白春礼主编指出, 中国科技论文的 数量和 质量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国内科研评价体系等因素的限制,致使大量优秀研究论文发表于国外期刊, 使 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面临 着 严峻挑战,与国际期刊领先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对此国家高度重视,中科院 也 给予 了 重要支持。我们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完善体制机制,建立正确的办刊导向,办出精品期刊。 在谈到《国家科学评论》的办刊方针时,白春礼主编要求, 我们要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调整刊物定位,吸引更好的稿源,用独到的视角把有影响力的科研活动、科技事件报道出来,使 《国家科学评论》 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最前沿科技活动的一个重要窗口 ,获得广泛关注, 促进学术交流 。 白春礼主编表示, 我们 要以 全院之力 来 办 《国家科学评论》 ,相信我们 能够把《国家科学评论》 办好,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 《国家科学评论》 在我国重要学术期刊中起到 “ 领头羊 ” 的作用, 作为一个标志性刊物,为 提升中国科技成果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 做出贡献 。 《国家科学评论》(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简称 NSR )由中国科学院主管,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主办 和编辑出版,是 中国第一份战略性、导向性英文版综述 类 学术期刊 , 创刊号于 2014 年 3 月正式出版。
个人分类: 国家科学评论|1925 次阅读|2 个评论
由fields奖得主t.gowers主编的《普林斯顿数学指南》在互动网首发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4-2-12 09:20
由fields奖得主t.gowers主编的《普林斯顿数学指南》在互动出版网网首发 近日,科学出版社数学名著译丛又推力作, 由fields奖得主t.gowers主编的《普林斯顿数学指南》3卷在互动出版网网首发 。 《普林斯顿数学指南》是由fields奖得主t.gowers主编、133位著名数学家共同参与撰写的 一部巨著,极具权威性,对20世纪最后一二十年纯粹数学的发展给出一个概览, 总结过去指引未来,以帮助青年数学家学习和研究其最活跃的部分,本书内容生动鲜活,论文和条目都可以独立阅读,对于数学专业的师生以及对数学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失为一本必不可少的经典读物。 《普林斯顿数学指南》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PUP)2008年出版,由英国数学家Gowers (Sir William Timothy Gowers, 1963—)主编。Gowers 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的纯粹数学与数理统计教授,在三一学院担任Rouse Ball讲座教授,1998 年因为在泛函分析与组合学中的贡献而获得菲尔兹奖。此书由他领衔,组织了133位杰出的数学家(其中不乏为我国数学界熟知的知名学者,如M. Atiyah, A. Connes, B. Mazur, C. Fefferman, S. Kleinerman, P. D. Lax,陶哲轩等,按Gowers的说法,就数学在21世纪之始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各人就其所长,以摘要提纲的形式写成288个长短各异的条目。Gowers本人撰写了其中68条,包括一篇长达76页的引言。这部长达1000余页的巨著,获得了美国数学协会(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MAA)2011年欧拉图书奖。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6871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14年1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4-2-12 08:46
各位老师,祝您新春快乐。现将我社2014年1月新书整理发布如下,本期书目包括了2013.12.23~2014.2.9期间出版的新书,助您马上成功!更详尽信息敬请下载 1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先进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 88 李爱东,刘建国 专著 材料科学 23-Dec-13 2 木材表面化学镀 88 王立娟,李坚 专著 材料科学 6-Jan-14 3 材料发展报告 98 材料科学战略情报研究中心 专著 材料科学 14-Jan-14 4 意识的认知理论 98 伯纳德·巴尔斯(Bernard J.Baars)著;安晖译 专著 党政、哲学、宗教 2-Jan-14 5 量子理论的观念之争和认识论发展 68 李宏芳 专著 党政、哲学、宗教 2-Jan-14 6 技术科学论——范畴界定、历史分期与发展模式 96 刘启华 专著 党政、哲学、宗教 3-Jan-14 7 认知科学的历史基础 80 J.C史密斯(Smith,J.-C)编,武建峰译 专著 党政、哲学、宗教 7-Jan-14 8 西南低涡年鉴(2012) 598 李跃清等 基本资料 地球科学 24-Dec-13 9 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陈安泽文集 269 陈安泽 论文集 地球科学 2014-1-2 10 小秦岭幔枝构造与深部找矿 148 孙卫志,冯建之等 专著 地球科学 8-Jan-14 11 现代测量学(第二版) 44 李天文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16-Jan-14 12 柴达木盆地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及应用 168 付锁堂,马达德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3-Jan-14 13 光子、声子晶体的传输理论 65 刘启能,刘沁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8-Nov-13 14 风能技术(第二版) 99 (美)Tony Burton等著;武鑫等译 实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0-Dec-13 15 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 59 谢娟,林元华,周莹,胡文成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9-Dec-13 16 深亚微米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 68 (美)Bang-Sup Song著;刘力源译 实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7-Dec-13 17 硅通孔3D集成技术 150 (美)JOHN H.Lau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Jan-14 18 电磁场 36 汪泉弟,张淮清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6-Jan-14 19 电化学传感器构置及其应用 75 盛庆林,郑建斌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1-Jan-14 20 薄膜光学与薄膜技术基础 65 曹建章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1-Jan-14 21 电力系统暂态稳定的能量函数分析——网络结构保持模型 80 刘笙,陈陈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2-Jan-14 22 食品分析 40 李和生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Dec-13 23 甘薯蛋白及其酶解肽的营养代谢与生物活性 60 木泰华,张苗,孙敏杰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7-Dec-13 24 工程制图(含习题集)(第二版) 48 李广明,郭晓兰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Jan-14 25 蒙药降脂成分荜茇宁的发现 88 博·格日勒图 专著 化学 30-Dec-13 26 化学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颁发30年 50 中国化学会 论文集 化学 2-Jan-14 27 高分子科学简明教程(第二版) 59 董炎明 大学教材 化学 10-Jan-14 28 有机合成化学(第三版) 49 王玉炉 大学教材 化学 2014-1-10 29 分析化学 39 尚庆坤,崔运成,赫春香 大学教材 化学 10-Jan-14 30 高分子表面化学 88 沈青 专著 化学 15-Jan-14 31 分析化学 35 张雪梅,汪徐春 本科教材 化学 21-Jan-14 32 有机化学实验(第2版) 24.8 夏阳 大学教材 化学 22-Jan-14 33 简明有机化学 38 董元彦,范望喜,王旭 本科教材 化学 22-Jan-14 34 有机化学课堂精要 49 范平 大学教材 化学 22-Jan-14 35 电能变换器及其无源控制 38 王久和 实用技术 机械、自动化 23-Dec-13 36 环模制粒成型技术与装备 68 武凯,孙宇 专著 机械、自动化 27-Dec-13 37 可靠性工程基础 49 王金武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7-Dec-13 38 液浮陀螺仪性能改进技术 65 陈桂明等 专著 机械、自动化 14-Jan-14 39 非线性系统建模与故障诊断应用 50 孔祥玉,马红光,韩崇昭 专著 机械、自动化 22-Jan-14 40 汽车零部件生产线建模与仿真技术 68 王红军 专著 机械、自动化 25-Jan-14 41 面向物联网时代的车联网研究与实践 58 何蔚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8-Nov-13 42 基于规则与案例推理的临床决策支持 59 叶枫,周根贵,吕旭东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9-Dec-13 43 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建模 48 彭文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0-Dec-13 44 在线评论信息挖掘研究 69 丁晟春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3-Dec-13 45 Raspberry Pi:Python编程入门 38 (英)Simon Monk著;姜斐祚译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30-Dec-13 46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40 段新昱,苏静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31-Dec-13 47 Visual FoxPro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第二版) 35 段新昱,徐甜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31-Dec-13 48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第4版) 55 周敏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0-Jan-14 49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程(第2版) 29.8 周敏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5-Jan-14 50 网络通信原理 29 陈相宁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7-Jan-14 51 密码安全芯片与侧信道技术 45 李慧云,李大为,罗鹏,尹旭程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2-Jan-14 52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与应用教程(第二版) 39 范立南,张宇等 本科教材 计算机、通信 22-Jan-14 53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总体及转向架 43 王伯铭 大学教材 交通运输 2013-12-19 54 经济中介组织发展研究 42 原毅军,董琨 专著 经济管理 23-Dec-13 55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研究:以乌蒙山区为例 62 李俊杰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3-Dec-13 56 高技术企业跨边界学习策略 49 钟竞 专著 经济管理 25-Dec-13 57 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长效机制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39 孟利民,辛怡,孟士英,刘冬 专著 经济管理 26-Dec-13 58 混合渠道竞争与协调——基于软件即服务背景 52 严建援,胡海清,郭海玲 专著 经济管理 27-Dec-13 59 近似因子模型的面板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56 余壮雄 专著 经济管理 27-Dec-13 60 拍卖理论与应用——基于Cobb-Douglas效用函数的研究 48 王明喜 专著 经济管理 2013-12-30 61 产业技术路线图: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路径 52 曾路,汤勇力,李从东 专著 经济管理 30-Dec-13 62 企业知识集成能力研究 68 张小娣,赵嵩正 专著 经济管理 30-Dec-13 63 三重开放、交通设施完善与制造业集聚 86 韦素琼,陈松林等 专著 经济管理 30-Dec-13 64 物流管理学(第二版) 34 霍红,牟维哲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31-Dec-13 65 空间经济计量:理论与实证 76 林光和,龙志和 专著 经济管理 2-Jan-14 66 现代企业合作中资源优化配置——基于逆优化方法的研究 50 张相斌,林萍,刘立 专著 经济管理 6-Jan-14 67 企业研发联盟协同机制研究——互动学习、权益安排与关系资本 60 徐雨森 专著 经济管理 6-Jan-14 68 农民工的代际分化、行为选择与市民化 52 刘传江,董延芳 专著 经济管理 6-Jan-14 69 低碳供应链管理 62 杨红娟 专著 经济管理 6-Jan-14 70 转型经济中民营企业研发投资研究 43 陈爽英,井润田 专著 经济管理 6-Jan-14 71 数理经济学 35 茹少峰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10-Jan-14 72 中国土地税费的资源配置效应与制度优化 78 邹伟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0-Jan-14 73 农村发展中环境管理研究 90 曲福田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0-Jan-14 74 农村发展中土地资源保护机制 52 曲福田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0-Jan-14 75 2014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 62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 专著 经济管理 14-Jan-14 76 装备制造业虚拟库存管理及协同物流配送技术 54 黄有方 专著 经济管理 14-Jan-14 77 人才资本论 60 桂昭明 专著 经济管理 15-Jan-14 78 不确定性决策问题——多产品报童问题风险决策研究 62 周艳菊 专著 经济管理 20-Jan-14 79 中国区域中小企业融资及担保体系研究 68 赵爱玲 专著 经济管理 22-Jan-14 80 城市土地再利用产权处置及利益分配研究 58 何芳 专著 经济管理 22-Jan-14 81 面向绿色增长的创新(英文版) 158 穆荣平 专著 经济管理 22-Jan-14 82 制造服务创新方法和案例 52 顾新建,方小卫,纪杨建,李晓 专著 经济管理 22-Jan-14 83 会计学(第二版) 36 侯雪筠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6-Jan-14 84 微观经济学(第二版) 38 张英,郝大江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6-Jan-14 85 牛津军事心理学(中文翻译版) 128 Janice H. Laurence等主编;杨征,胡向军译 专著 军事 3-Jan-14 86 每天玩一点入门数独 第三辑 28.8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科普 科普读物 3-Jan-14 87 每天玩一点中级数独 第三辑 28.8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科普 科普读物 3-Jan-14 88 每天玩一点高级数独 第三辑 28.8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科普 科普读物 3-Jan-14 89 老年人健脑数独——送给爸爸妈妈的脑白金 上册 28.8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科普 科普读物 8-Jan-14 90 老年人健脑数独——送给爸爸妈妈的脑白金 下册 28.8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科普 科普读物 8-Jan-14 91 段位数独——中国数独段位考试训练题集 业余3-5段 28.8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科普 科普读物 10-Jan-14 92 段位数独——中国数独段位考试训练题集 业余1-2段 28.8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科普 科普读物 10-Jan-14 93 神农架野人传奇 29.8 黄万波,魏光飚,王頠,汤启凤 科普 科普读物 16-Jan-14 94 喀斯特景观与旅游开发 58 覃建雄,韦跃龙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9-Dec-13 95 成都考古发现(2011) 198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3-Dec-13 96 北京龙泉务窑辽代瓷器科技研究 286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3-Dec-13 97 成都考古研究(二) 180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3-Dec-13 98 重庆古塔 320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5-Dec-13 99 大辛庄遗址研究(研究卷 资料卷) 268 方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6-Dec-13 100 丰都镇江汉至六朝墓群 上下册 398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7-Dec-13 101 考古学集刊(19集) 180 考古杂志社编辑,刘庆柱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7-Dec-13 102 昂昂溪考古文集 18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0-Dec-13 103 楚丧葬简牍集释 95 刘国胜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3-Jan-14 104 安阳传统建筑修缮与研究 150 刘彦军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3-Jan-14 105 广东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上下册) 480 广东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6-Jan-14 106 齐鲁文物(第2辑) 118 山东博物馆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7-Jan-14 107 中国DNA——早期中国 古礼天下 80 卜工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7-Jan-14 108 广东文化遗产——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卷 320 广东省文物局 报告类 历史地理、考古 8-Jan-14 109 民权牛牧岗与豫东考古 228 张国硕,赵俊杰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8-Jan-14 110 金沙遗址考古发掘资料集(一) 208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8-Jan-14 111 广西百色盆地枫树岛旧石器遗址 180 王頠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0-Jan-14 112 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研究(第二辑) 280 王巍,孟松林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4-Jan-14 113 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研究(第一辑) 280 王巍,孟松林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4-Jan-14 114 郑州市大遗址保护规划汇编(第一辑) 320 郑州市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5-Jan-14 115 西夏陵突出普遍价值研究 180 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6-Jan-14 116 广东文化遗产——近现代重要史迹卷 320 广东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7-Jan-14 117 广东文化遗产——古代祠堂卷 358 广东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7-Jan-14 118 博物馆学刊(第三辑) 108 四川博物院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1-Jan-14 119 蒙古史研究(第十一辑) 90 中国蒙古史学会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2-Jan-14 120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能源与矿业工程卷 动力与电气科学技术与工程分册(二) 148 杜祥琬 专著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14-Jan-14 121 火山岩油气成藏机理与勘探技术——以准噶尔盆地为例 248 陈新发,匡立春,查明等 专著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20-Jan-14 122 云南烤烟生产关键实用技术原理与实践 168 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 专著 农林 30-Dec-13 123 中国常绿阔叶林: 分类、生态、保育(表格数据) 398 宋永昌 专著 农林 3-Jan-14 124 云南省新烟区与津巴布韦烟叶生产 198 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 专著 农林 22-Jan-14 125 维护农民权益机制研究——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政策分析 75 祁晓玲等 专著 社会科学 28-Nov-13 126 新一代互联网环境下用户生成内容的研究与应用 80 朱庆华,赵宇翔,谈晓洁,张薇薇 专著 社会科学 23-Dec-13 127 自主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路径与政策 76 仲伟俊,胡钰,梅姝娥 专著 社会科学 23-Dec-13 128 团队创造力生成机制 52 罗瑾琏,张波,钟竞 专著 社会科学 25-Dec-13 129 空间映射 40 覃正 专著 社会科学 3-Jan-14 130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成长研究报告 88 刘云 专著 社会科学 6-Jan-14 131 中国科学院统计年鉴 2013 280 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 专著 社会科学 6-Jan-14 132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55 郑伟 专著 社会科学 2014-1-7 133 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模式与决策方法 52 杨兴凯 专著 社会科学 17-Jan-14 134 管理学(第二版) 32 徐小平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26-Jan-14 135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五十年 110 胡宗刚 专著 生物科学 27-Dec-13 136 河南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 180 叶永忠,李培学,瞿文元 专著 生物科学 2-Jan-14 137 运动技术诊断概论 92 李世明 专著 生物科学 14-Jan-14 138 云贵高原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研究(三)——喀斯特植物生态、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 128 王震洪 专著 生物科学 2014-1-17 139 大巴山地区高等植物名录 138 贾渝等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24-Jan-14 140 围产期干细胞 98 韩忠朝 专著 生物科学 25-Jan-14 141 数学思想10讲 48 张广祥 科普 数学 19-Dec-13 142 纺织材料热湿传递数学模型及设计反问题 48 徐定华 专著 数学 20-Dec-13 143 线性代数 23 崔克俭,方桂英 大学教材 数学 23-Dec-13 144 数学开心辞典(第二版) 49 王青建 科普 数学 23-Dec-13 145 缺失数据的模型检验及其应用 45 许王莉 专著 数学 27-Dec-13 146 普林斯顿数学指南(第二卷) 148 (英)Timothy Gowers主编;齐民友译 专业工具书 数学 6-Jan-14 147 普林斯顿数学指南(第一卷) 128 (英)Timothy Gowers主编;齐民友译 专业工具书 数学 6-Jan-14 148 变分分析与广义微分II:应用 138 (美)莫尔杜霍维奇 著;李春等译 专著 数学 6-Jan-14 149 组合优化:理论与算法 148 越民义 基础理论 数学 6-Jan-14 150 数学建模(第二版) 29 陈东彦,刘凤秋,牛犇 大学教材 数学 8-Jan-14 151 现代分析基础及其应用 59 张福保 研究生教材 数学 10-Jan-14 152 时滞反应扩散方程与上下解方法 59 王长有,杨治国 专著 数学 2014-1-10 153 有限群初步 118 徐明曜 专著 数学 14-Jan-14 154 普林斯顿数学指南(第三卷) 138 (英)Timothy Gowers主编;齐民友译 专业工具书 数学 17-Jan-14 155 微分方程建模与分析 45 王春程,苏颖,陈珊珊,魏俊杰 研究生教材 数学 20-Jan-14 156 线性代数 21 张苏梅,杨殿武 大学教材 数学 20-Jan-14 157 工科数学分析系列开放式讲座 30 杨小远等 大学教材 数学 21-Jan-14 158 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 40 陈华友,周礼刚,刘金培 大学教材 数学 2014-1-21 159 微积分快餐(第三版) 30 林群 科普 数学 22-Jan-14 160 Finsler调和映射与Laplace算子 68 贺群,尹松庭,赵玮 专著 数学 22-Jan-14 161 应用数理统计(第三版) 35 孙荣恒 大学教材 数学 22-Jan-14 162 高等数学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同济第六版 下册 32 常桂娟 大学教材 数学 25-Jan-14 163 矩阵论简明教程(第三版) 32 徐仲,张凯院,陆全,冷国伟 研究生教材 数学 26-Jan-14 164 土壤水资源定量评价理论与实践 80 杨贵羽等 专著 水利水电 20-Jan-14 165 喷射混凝土衬砌隧道 88 (英)Alun Thomas著;梁庆国,欧尔峰译 专著 土木、建筑 8-Jan-14 166 应用群论 48 张端明,李小刚,何敏华 研究生教材 物理(力学) 20-Dec-13 167 振声学(第二卷)(英文版) 148 Anders.C.Nilsson,刘碧龙 基础理论 物理(力学) 2013-12-23 168 量子力学教程(第三版) 29 曾谨言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31-Dec-13 169 煤的热力耦合特性及其应用 56 万志军,冯子军 专著 物理(力学) 6-Jan-14 170 量子力学 42 陈洪,袁宏宽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8-Jan-14 171 大学物理实验 36 张晓宏,阎占元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0-Jan-14 172 大学物理实验学(第二版) 39 王青狮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0-Jan-14 173 大学物理实验(第二版) 41 徐建强,徐荣历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1-Jan-14 174 有限元方法及其工程案例 32 陈雪峰,李兵,曹宏瑞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1-Jan-14 175 大学物理 41 向鹏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4-Jan-14 176 激光冲击强化理论与技术 118 李应红等 专著 物理(力学) 25-Jan-14 177 大学物理学(上册)(第二版) 30 赵晏,吴淑杰,孙江亭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5-Jan-14 178 大学物理教程(上)(第2版) 33 詹煜,张成义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5-Jan-14 179 大学物理实验 40 袁敏,梁霄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6-Jan-14 180 新编基础实用医学英语 39.8 郑愿华 本科教材 西医 23-Dec-13 181 医学影像技术学(第3版) 79 余建明 大学教材 西医 26-Dec-13 18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第2版) 25 林德馨 大学教材 西医 31-Dec-13 183 预防医学概论 54.8 唐焕文 大学教材 西医 31-Dec-13 184 实用临床肿瘤学 198 李少林,周琦 大学教材 西医 2013-12-31 185 人体解剖学实践(下册) 35 王玮,赵小贞 大学教材 西医 31-Dec-13 186 人体显微形态学实验 49 晋雯,刘卉 大学教材 西医 31-Dec-13 187 人体解剖学实践 (上册) 45 王玮,赵小贞 大学教材 西医 31-Dec-13 188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 39.8 强华 大学教材 西医 2-Jan-14 189 体育与健康 32 鲍志煊,武立兵 中职教材 西医 8-Jan-14 190 预防医学(案例版 第2版) 49.8 曲巍,唐军 大学教材 西医 10-Jan-14 191 淋巴水肿——诊断与治疗 90 刘宁飞 专著 西医 10-Jan-14 192 医学免疫学 58 邬于川,左丽 大学教材 西医 10-Jan-14 193 组织胚胎学实验手册(英文版) 55 吴春云,Ling Eng Ang 大学教辅 西医 14-Jan-14 194 口腔组织病理(第2版) 56 葛秋云,杨山 高职教材 西医 15-Jan-14 195 口腔解剖生理(第2版) 42 马惠萍 高职教材 西医 15-Jan-14 196 传染病信息学与生物监测 128 Daniel Zeng等著;宋宏彬等译 专著 西医 16-Jan-14 197 急诊医学 75 曹小平,曹钰 大学教材 西医 17-Jan-14 198 医学实用多元统计学 45 姜晶梅 研究生教材 西医 17-Jan-14 199 肝内外胆管扩张诊断治疗学 238 吕云福,董家鸿 专著 西医 20-Jan-14 200 病理学实验指导 28 张建中,景丽 大学教材 西医 20-Jan-14 201 医疗纠纷与法律处理(第2版) 29 孔志学 大学教材 西医 20-Jan-14 202 社区护理学(高职高专) 24 代亚丽 高职教材 西医 20-Jan-14 203 实验病原生物学 65 李剑 大学教材 西医 22-Jan-14 204 医学形态实验学 Ⅱ ——组织胚胎学与病理学分册 69 李锦新,龙捷 大学教材 西医 22-Jan-14 205 医学形态实验学 Ⅰ ——解剖学分册 65 洪乐鹏 大学教材 西医 22-Jan-14 206 用药护理 45 戴长蓉 高职教材 西医 22-Jan-14 207 软组织肿瘤病理学诊断图谱 168 韩安家,赖日权 专著 西医 24-Jan-14 208 医学写作技巧与评价(第3版) 59.8 汤先忻,孙茂民 研究生教材 西医 25-Jan-14 209 生物化学精要与技术原理(第2版) 39.8 黄炜,陈新美 大学教材 西医 26-Jan-14 210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教程 38 夏忠玉 高职教材 西医 26-Jan-14 211 养生堂中药一本全 39.8 史成和 生活健康 医疗保健 24-Dec-13 212 全食物对症养生 39.8 左晓霞,王晶 生活健康 医疗保健 26-Dec-13 213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 50 李文昊 专著 语言、教育 20-Dec-13 214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研究 55 徐章韬 专著 语言、教育 20-Dec-13 215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研究 59 张项民 基础理论 语言、教育 27-Dec-13 216 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2013—2014 64 邱均平等 考试用书 语言、教育 30-Dec-13 217 职业道德与安全教程 29 袁希平,胥留德 本科教材 语言、教育 2014-1-15 218 网瘾是这样炼成的 49 明宗峰 励志类 语言、教育 16-Jan-14 219 教育统计与测评导论(第二版) 39 刘新平,张运良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7-Jan-14 220 中国科研信息化蓝皮书 2013 120 中国科学院等 报告类 语言、教育 20-Jan-14 221 中国科学院年鉴 2013 98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 基本资料 语言、教育 2014-1-20 222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 36 熊惠民 研究生教材 语言、教育 20-Jan-14 223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29 徐汉文 研究生教材 语言、教育 2014-1-20 22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第二版) 43 杨世昌,张迎黎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014-1-20 225 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理论与实践 48 谢同祥 专著 语言、教育 21-Jan-14 226 中国情报工作和情报学研究 198 包昌火 专著 语言、教育 23-Jan-14 227 英语文学名篇欣赏 35 周芳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3-Jan-14 228 影视课堂活力英语(1)(含光盘) 39.8 孙红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3-Jan-14 229 高级新闻英语视听说(2)(含光盘) 36 权立宏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4-Jan-14 230 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 45 李广洲,任红艳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5-Jan-14 231 幼科传承录——李乃庚儿科临证经验医案集要 80 李乃庚,李志武,张妍 专著 中医 12-Dec-13 232 脱落酸研究与应用 88 谭红,周金燕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8-Nov-13 233 环境监测设计实验 35 付新梅,杨秀政,黄云碧 大学教材 资源环境 28-Nov-13 234 湖泊沉积物-水界面过程:基本理论与常用测定方法 98 王圣瑞 专著 资源环境 23-Dec-13 235 湖泊富营养物标准方法学及案例研究 80 席北斗,陈艳卿,苏婧,霍守亮 专著 资源环境 27-Dec-13 236 西南山地退化生态系统评估与恢复重建技术 98 高吉喜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0-Jan-14 237 河流氮素污染源解析及控制技术 129 李家科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0-Jan-14 238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第三版) 48 马光等 大学教材 资源环境 14-Jan-14 239 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技术研究 120 秦延文,刘琰,刘录三 专著 资源环境 21-Jan-14 240 城市污水高效生物处理新方法及其技术原理 120 陈银广,张超,周琪 专著 资源环境 21-Jan-14 241 中国能源安全分析与预测预警 89 陈彬,刘耕源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5-Jan-14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5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5种图书入选第四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
sciencepress 2014-1-2 16:18
2013 年 12 月 26 日,第四届 “ 三个一百 ” 原创图书出版工程新闻发布会暨总结座谈会在京召开 。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 等领导 出席会议并向入选图书出版单位代表颁发证书。 来自全国100余家入选图书出版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 我社 林鹏 社长、总编辑作为 入选出版单位代表发言。 第四届 “ 三个一百 ” 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入选图书名单 正式公布。 第四届 “ 三个一百 ” 原创图书出版工程今年 3 月启动以来,出版界广泛支持和参与, 全国有 439 家出版社报送参评图书 1669 种,经过专家初评、终评、投票表决、质量检查和媒体公示,最终评审出 261 种原创图书,其中人文社科类 84 种,科学技术类 86 种,文艺少儿类 91 种。 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地理学方法论 》、《 干涉型光纤传感用光电子器件技术 》、《 大气颗粒物与区域复合污染 》、《 中国东北中生代昆虫化石珍品 》和《 吐蕃时代考古新发现及其研究 》 5 种图书 入选 。此前,科学出版已有 10 种图书入选前三届 “ 三个一百 ” 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名单。 “ 三个一百 ” 评选是国家于 2006 年开始实施的原创图书出版工程,收录的原创图书均为国内作者编著、国内出版社出版、确属精品力作的图书。该工程的评选已纳入到了国家出版单位分类管理的评估体系中,是在中国出版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国家级荣誉,不仅得到学术界、出版界的充分肯定,而且激发了广大作者的创作热情,带动一大批优秀原创图书的出版,在社会上形成鼓励原创、尊重原创、推动原创的浓厚氛围。 科学出版社 入选 “ 三个一百 ” 原创图书出版 工程名单 类别 书名 作者 届别 科学技术类 地理学方法论 蔡运龙 叶超 陈彦光 阙维民 著 第四届 科学技术类 干涉型光纤传感用光电子器件技术 王巍 丁东发 夏君磊 著 第四届 科学技术类 大气颗粒物与区域复合污染 贺克斌 杨复沫 段凤魁 马永亮 著 第四届 科学技术类 中国东北中生代昆虫化石珍品 任东 史宗冈 高太平 姚云志 赵云云 等著 第四届 人文社科类 吐蕃时代考古新发现及其研究 霍巍 著 第四届 科学技术类 微积分快餐 林群 著 第三届 科学技术类 先进材料定向凝固 傅恒志 郭景杰 刘林 李金山 著 第三届 科学技术类 包虫病图谱(中英文双语版) 温浩 丁兆勋 主编 第三届 科学技术类 遗传多样性与作物病害持续控制 朱有勇 第二届 科学技术类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与营养况状变迁的追踪研究 翟凤英 第二届 科学技术类 天生与人生——生殖与克隆 杨焕明 第二届 科学技术类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 秦大河 等主编 首届 科学技术类 免疫优化计算、学习与识别 焦李成 杜海峰等 首届 科学技术类 亚稳金属材料 胡壮麒等 首届 科学技术类 大熊猫迁地保护理论与实践 张志和 魏辅文著 首届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2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社3种图书入选2013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名单
sciencepress 2013-12-24 08:33
近日, 科技部组织开展 的 2013 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推荐活动 揭晓, 评选出 50 部优秀科普作品 向全社会推荐阅读。科学出版社有 3 种图书入选 : 杨焕明著 , 《 “天”生与“人”生: 生殖与克隆 》 ; [美]扎克·林奇著,暴永宁、王惠译,《 第四次革命:看神经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 》 ; 陈晓东著、摄影 , 《 天鹅之痛:中国野生鸟类行摄手记 》 。 2013 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推荐活动 是科技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深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进一步繁荣科普创作,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而 组织开展 的 。活动得到了各地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共收到参评作品 217 部,计 1085 本图书。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参评作品进行了形式审查和专家评议,评选出 50 部优秀科普作品经过公示无异议 后,面 向全社会推荐阅读,并对获推荐作品颁发荣誉证书以资鼓励。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282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12月新书快递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3-12-17 10:59
各位老师,现将截止12月15日我社出版新书信息发布如下,若需更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2013年12月上半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1 碳纳米管与石墨烯器件物理 80 H.S.菲利普·翁等著;郭雪峰,张洪涛译 专著 材料科学 2 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下册) 208 崔崑 专著 材料科学 3 信息意识研究:人格差异的视角 52 解敏 专著 党政、哲学、宗教 4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遥感影像图集 398 王智。徐网谷 图册 地球科学 5 高分辨率SAR图像船舶目标检测与分类 59 王超,张红等 专著 地球科学 6 雷达遥感机理 85 童玲,陈彦,贾明权 专著 地球科学 7 可达性与区域空间结构 108 张莉 专著 地球科学 8 过套管电阻率测井技术 50 张家田,严正国,包德洲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9 微电网分析与仿真理论 96 王成山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0 特高频无源标签码分射频识别 98 刘礼白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1 中国无线电频谱拍卖机制研究 79 尹华川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2 多速率数字信号处理和滤波器组理论 68 王光宇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3 炫彩LED创意制作 56 (美)Nick Dossis著;黄刚译 实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4 竹纤维制备技术 80 陈礼辉,黄六莲,曹石林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5 制造过程低碳优化模型及应用 75 杨海东,刘国胜等 基础理论 机械、自动化 16 碳化硅光学反射镜超精密加工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75 李圣怡等 专著 机械、自动化 17 工程结构不确定优化设计技术 148 邱志平,王晓军,许孟辉 专著 机械、自动化 18 语音信号增强技术及其应用 98 徐岩,王春丽 专著 机械、自动化 19 射频微机电系统的理论、设计、制备及应用 135 张海霞,缪旻,方东明 专著 机械、自动化 20 医疗外科机器人 75 王田苗,刘达,胡磊 专著 机械、自动化 21 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基于人脸与人耳信息 55 王瑜 专著 机械、自动化 22 物流配送的车辆路径优化方法 80 赵燕伟,张景玲,王万良 专著 机械、自动化 23 可编程自动化技术——CNC,ROBOT,PLC 68 (美)Daniel E. Kandray,P.E.著;杨德胜译 实用技术 机械、自动化 24 玩转Arduino——快速入门指南 46 (美)Maik Schmidt著;唐乐译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25 视觉仿生学原理与应用 58 谢剑斌,陈章永,刘通,闫玮,李沛秦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6 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48 孙绍荣,杜薇,刘晓露,刘伟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7 多媒体传输与视觉跟踪关键技术 49 杨戈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8 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与习题(第二版) 21 朱三元,涂俊英,焦家林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9 乐享 Arduino+Android+PC 创意制作 48 (美)Mike Riley著;宋明锐译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30 道路交通行为建模分析与应用 40 唐铁桥,黄海军 专著 交通运输 31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4 146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基础理论 经济管理 32 装配品企业技术链构建过程与影响因素 68 徐雨森 专著 经济管理 33 面向企业的大学知识溢出机制与效应研究 56 马艳艳,刘凤朝 专著 经济管理 34 知识溢出与产业集聚研究 56 段会娟 专著 经济管理 35 长三角制造业高级化及其节能环保效应研究 59 马珩 专著 经济管理 36 创业导向对在孵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孵化环境调节作用视角 48 王国红,邢蕊 专著 经济管理 38 洛镜铜华——洛阳铜镜发现与研究(上下册) 600 霍宏伟,史家珍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9 大遗址的文化地理空间分析:——以咸阳原为例 80 张祖群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40 蚌埠禹会村 28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41 热交换器防垢理论与方法 70 程延海 专著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42 盆地流体与油气成藏 118 陈中红,查明 专著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43 复杂气藏有效开发非线性渗流理论和开发方法 168 朱维耀,朱华银,刘卫东 专著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44 高超声速气动热力学 158 王保国,黄伟光 专著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45 中国东部地区耕地利用的综合优化模式——以浙江省浦江县为例 88 方斌,吴金凤 专著 农林 46 媒介消费诉愿管理研究 58 宋小卫等 专著 社会科学 47 极地国家政策研究报告(2012—2013) 150 丁煌 专著 社会科学 48 新编大众趣味体育竞赛游戏 36 郑志步等 生活健康 生活、文体娱乐 49 新生物学年鉴2013 118 《新生物学年鉴2013》编委会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50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五十七卷 直翅目 螽斯科 露螽亚科 198 康乐,刘春香,刘宪伟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51 云、贵、川地区植物资源利用与生物技术 160 王俊丽 专著 生物科学 52 生物质组分热裂解 78 王树荣,骆仲泱 专著 生物科学 53 流式细胞术——原理、操作及应用(第二版) 68 陈朱波,曹雪涛 专著 生物科学 54 世界玉兰属植物资源与栽培利用 260 赵天榜,田国行等 专著 生物科学 55 中国蕨类植物多样性与地理分布 98 严岳鸿,张宪春,马克平 专著 生物科学 56 麦类作物转基因技术与田间鉴定实验指南 128 (英)H.D.琼斯等主编;王建军等译 专著 生物科学 57 实验动物管理与使用委员会工作手册(第二版) 198 (美)J.西尔弗曼等主编;贺争鸣,李根平译 专著 生物科学 58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 59.8 梁金钟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59 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研究 80 张和民等 专著 生物科学 60 中国药用真菌 680 吴兴亮等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61 2013工业生物技术发展报告 120 马延和 论文集 生物科学 62 生物技术综合实验 39.6 曹军卫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63 数学的乐园——庆祝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成立60周年 58 席南华,尚在久,孙笑涛 论文集 数学 64 数学教育实践教程 35 黄忠裕 大学教材 数学 65 水泥混凝土微观孔隙构造及其作用 88 张金喜,金珊珊 专著 土木、建筑 66 地震地面运动及其人工合成 86 杨庆山,田玉基 专著 土木、建筑 67 高山仰止、大爱无疆——我们心目中的郭永怀和李佩先生 98 李家春 论文集 物理(力学) 68 内应力衍射分析 129 姜传海,杨传铮 基础理论 物理(力学) 69 量子力学 卷Ⅰ (第五版) 69 曾谨言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70 2014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精练(下册) 24.8 刘美萍,彭月娥 中高职教辅 西医 71 2014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精练(上册) 25 佘金文,李耀军 中高职教辅 西医 72 2014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模拟试题 22.8 胡小和,方敏 中高职教辅 西医 73 重症医学临床诊疗指南 44.8 李树生,占成业 实用技术 西医 74 放射诊断临床指南(第3版) 59.8 漆剑频 实用技术 西医 75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追源、评估与应对 48 陈晶 专著 西医 76 妇产科病理学 498 郑文新,沈丹华,郭东辉 专著 西医 77 手术解剖学(翻译版,原书第3版) 198 Carol E.H.Scott-Lonner等主编;王国斌译 专著 西医 78 现代创伤外科学(第2版) 298 赵定麟,李增春,严力生 专著 西医 79 普通外科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 54.8 陈孝平,易继林 专著 西医 80 利益集团博弈与中国医疗卫生制度变迁 48 夏冕 专著 西医 81 医学机能实验学 40 张晓 大学教材 西医 82 病理学 59.8 郑美蓉, 方义湖 高职教材 西医 83 2014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考点精粹 69 陈云华,陈炼红,余尚昆 中高职教辅 西医 84 2014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精练(中册) 25 谢玲莉,刘东 中高职教辅 西医 85 轻松护考——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点精编与试题精选 69.8 夏泉源 中高职教辅 西医 86 儿科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 69.8 罗小平,刘铜林 实用技术 西医 87 医学分子生物学 50 单可人,官志忠 研究生教材 西医 88 医学统计学 29.8 钟晓妮 大学教材 西医 89 超声诊断学 45 薛玉,吕小利 高职教材 西医 90 中国药物临床研究综合能力报告 49 本书编写组 基本资料 药学 91 药用植物教学践行录 98 王德群 大学教辅 药学 92 以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推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研究 45 房欲飞 专著 语言、教育 93 胆大与胆小: 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儿童行为抑制性研究 48 侯静 专著 语言、教育 94 中医药学名词:外科学 皮肤科学 肛肠科学 眼科学 耳鼻喉科学 骨伤科学 98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 基本资料 中医 95 张琪方药传薪 58 迟继铭,周亚滨 专著 中医 96 临床新导(中医临床思维学新说) 88 王伯章 专著 中医 97 辜孔进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80 李健强 专著 中医 98 张琪诊治疑难病学术经验传真 68 王今朝 专著 中医 99 张琪肾病诊治精选 68 张佩青,李淑菊 专著 中医 100 医学生态学 98 谭恩光 研究生教材 中医 101 湖泊富营养化控制理论、方法与实践 98 金相灿 专著 资源环境 102 空气洁净技术原理(第四版) 198 许钟麟 专著 资源环境 103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工程动力地貌响应 150 虞志英,李身铎,张志林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04 海河流域生态系统演变、生态效应及其调控方法 98 欧阳志云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05 区域干旱形成机制与风险应对 138 严登华,翁白莎,王浩,秦天玲,史晓亮 专著 资源环境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4751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13年11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3-12-9 14:51
2013年11月新书快递.xls 各位老师,现将我社2013年11月份出版的新书信息发布如下,供您参阅。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2013年11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作者 定价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2 霍普金森杆实验技术 卢芳云,陈荣,林玉亮,赵鹏铎,张舵 118 专著 材料科学 29-Oct-13 33 无机纳米光学探针的制备与应用 徐淑坤等 118 专著 材料科学 2013-11-28 135 图形化半导体材料特性手册 季振国 118 图册 材料科学 11-Nov-13 149 火焰中的碳纳米材料:从零维到一维和二维 潘春旭,张豫鹏等 198 专著 材料科学 11-Nov-13 150 氢脆和应力腐蚀:典型体系 褚武扬、乔利杰等 138 专著 材料科学 8-Nov-13 151 氢脆和应力腐蚀:基础部分 褚武扬、乔利杰等 150 专著 材料科学 2013-11-8 152 金属氮氢系固体储氢材料 张轲,曹中秋,张国英,张辉 68 专著 材料科学 8-Nov-13 34 范畴、语境与博弈:语言逻辑研究新视角 文学锋 49 专著 党政、哲学、宗教 25-Nov-13 35 信息技术与道德哲学 尤瑞恩·范登·霍文等主编;赵迎欢,宋吉鑫,张勤译 98 专著 党政、哲学、宗教 26-Nov-13 132 科学哲学问题研究 第二辑 郭贵春 135 专著 党政、哲学、宗教 21-Nov-13 3 城市地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程光华等 78 专著 地球科学 2013-10-29 25 地理探索与编辑研究 吴三保 169 论文集 地球科学 29-Oct-13 39 广州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 梁干,吴业彪等 198 专著 地球科学 14-Nov-13 40 稻城地区地质景观研究 李嘉,江媛,李奋生 38 专著 地球科学 4-Nov-13 41 上海市海岛调查与研究 徐韧 260 专著 地球科学 2013-11-18 42 上海市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 徐韧 230 专著 地球科学 9-Oct-13 43 空间关系理论与方法 邓敏,李志林,吴静 78 专著 地球科学 25-Nov-13 66 中国海底科学研究进展 刘光鼎,秦蕴珊,李家彪 198 论文集 地球科学 25-Nov-13 89 西安地裂缝灾害 彭建兵等 198 专著 地球科学 14-Nov-12 123 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第三版) 宋小冬,钮心毅 59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4-Nov-13 140 金翔龙文集 《金翔龙文集》编辑小组 298 论文集 地球科学 18-Nov-13 153 数字环境考古理论与实践 杨瑞霞,鲁鹏 78 专著 地球科学 8-Nov-13 154 地理国情监测理论与技术 史文中等 79 专著 地球科学 2013-11-12 155 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第二版) 李德仁,王树良,李德毅 78 专著 地球科学 13-Nov-13 156 雷电物理学 郄秀书,张其林,袁铁,张廷龙 129 专著 地球科学 11-Nov-13 157 中国城市地质调查技术方法 程光华,翟刚毅,庄育勋等 99 专著 地球科学 19-Nov-13 158 胶东玲珑金矿田地质 吕古贤等 259 专著 地球科学 19-Nov-13 159 广丰丹霞地貌 黄进 69 专著 地球科学 19-Nov-13 160 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邹逸麟,张修桂,王守春 189 专著 地球科学 8-Nov-13 161 暖通空调流体流动数值计算方法与应用 王汉青 128 专著 地球科学 2013-11-11 5 可靠性物理与工程——失效时间模型 (美)J.W.麦克弗森著;秦飞,安丹译 80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30-Oct-13 69 高级信号处理原理及应用 柏正尧 39 研究生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4-Nov-13 90 大规模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数值计算方法 汪芳宗 68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4-Nov-13 220 高频谱效率的波形编码理论——OVTDM及其应用 李道本 68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1-Nov-13 6 魔芋葡甘聚糖粒子与特性调控 庞杰等 80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5-Oct-13 7 冶金溶液热力学原理及应用 谢刚,于站良,赵群,李荣兴 128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8-Oct-13 44 风力机翼型及叶片优化设计理论 陈进,汪泉 96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6-Nov-13 115 氢脆和应力腐蚀:基础部分 褚武扬、乔利杰等 150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8-Nov-13 122 现代工程光学 李大海,曹益平 48 研究生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4-Nov-13 162 二十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能源与矿业工程卷·动力和电气科学技术与工程分册(一) 杜祥琬 138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3-11-12 163 最优化方法应用分析 刘兴高等 98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3-Nov-13 164 镁合金生物材料制备及表面处理 崔春翔,赵立臣 68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5-Nov-13 165 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抗震性能与可靠度 柳春光,李会军 108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8-Nov-13 166 涡轮叶片疲劳 闫晓军,聂景旭 80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2-Nov-13 221 工业科学(英文版) Guillaume 49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12-Nov-13 45 国际空间合作:欧洲空间局范例 (法)罗格·博奈等著;李磊译 59 专著 航空航天 26-Nov-13 8 木材化学流变学基础与应用 赵广杰,马尔妮 50 专著 化学 30-Oct-13 91 纳米技术标准 (美)费拉其米尔·穆拉绍夫等主编;葛广路等译 80 专著 化学 4-Nov-13 133 海峡两岸化学名词 海峡两岸化学名词工作委员会 180 专业工具书 化学 21-Nov-13 9 时滞系统低阶控制器设计:参数空间法 王德进 58 专著 机械、自动化 28-Oct-13 92 欠驱动机械系统控制 赖旭芝,佘锦华,吴敏 70 专著 机械、自动化 4-Nov-13 93 土压平衡盾构电液控制技术 杨华勇,赵静一 150 专著 机械、自动化 5-Nov-13 46 语义Web服务组合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何丰 35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1-Nov-13 134 网络信息搜索 刘骥巍,高馨介 19.5 科普 计算机、通信 15-Nov-13 147 DirectX 11高级图形开发技术实践 韩元利,王汉东 68 实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19-Nov-13 148 Raspberry Pi快速入门指南 (美)Maik Schmidt著;王峰,王江伟,王汝波译 35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15-Nov-13 167 应用最优化方法及MATLAB实现 刘兴高,胡云卿 95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9-Nov-13 168 三维打印设计与制造 杨继全,戴宁,侯丽雅 69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8-Nov-13 169 云计算中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 陆平,李明栋,罗圣美,钟健松 66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1-Nov-13 170 大城市公共交通空间网络规划 黄正东,刘学军 88 专著 交通运输 12-Nov-13 10 比较城市规划——21世纪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沉思 霍兵 126 专著 经济管理 29-Oct-13 11 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技术 陈志,杨方飞 98 基础理论 经济管理 2013-10-29 12 证券市场流动性研究 储小俊 58 专著 经济管理 25-Oct-13 47 新型工业化下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姚丽,黄贤金 88 专著 经济管理 19-Nov-13 87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 2013 柳卸林,高太山,周江华 118 报告类 经济管理 4-Nov-13 94 服务创新下的制造业新产品研发项目管理 钱钢,万军,白先松 58 专著 经济管理 4-Nov-13 95 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中契约协调机制研究 林强 78 专著 经济管理 4-Nov-13 96 中部农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理论与实践 李学鑫,苗长虹 78 专著 经济管理 4-Nov-13 97 珠江三角洲研究:城市·区域·发展 许学强 79 专著 经济管理 4-Nov-13 136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经济学卷·第一分册 张卓元,厉以宁,吴敬琏 178 基本资料 经济管理 8-Nov-13 171 绿色技术溢出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 陈艳春 49 专著 经济管理 11-Nov-13 71 老年人眼科疾病100问 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办公室 20 大学教材 科普读物 19-Nov-13 72 从了解自己做起老年人学看体检报告 上海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 大学教材 科普读物 19-Nov-13 131 李薰传 李望平,冼爱平 59 科普 科普读物 12-Nov-13 63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 江建新 320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7-Nov-13 64 四川古建筑测绘图集(第3辑)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198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2013-12-1 98 中国文化遗产展示体系研究 卜琳 80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4-Nov-13 116 偃师商城(第一卷)(上下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680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0-Oct-13 117 窦店与长阳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180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1-Oct-13 118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上、下册)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 458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Dec-13 119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记忆 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 138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013-12-1 120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文学作品集 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 148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Dec-13 121 辽金元陶瓷考古研究 彭善国 150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6-Nov-13 141 海岱考古(第六辑)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68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Dec-13 142 跨越五大洲——各国各地缤纷异彩 姚士谋 98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9-Nov-13 143 荆楚文物(第1辑) 荆州博物馆 98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Dec-13 144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青年考古文集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180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2-Nov-13 145 西南地区北方谱系青铜器及石棺葬文化研究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180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8-Nov-13 172 城市生态用地评价与规划 蔡云楠,肖荣波,艾勇军,李晓晖 128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5-Nov-13 173 中国旅游地理 王兴中 98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8-Nov-13 174 认知地理学:以人为本的地理信息科学 肖丹青 49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3-Nov-13 48 深厚表土长大综放工作面顶板运动灾害控制 刘金海,姜福兴,王乃国 78 专著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25-Nov-13 99 特大型镍矿安全生产管理与风险控制 杨志强等 88 专著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2013-10-31 137 环北极地区含油气盆地 朱伟林等 198 基本资料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2013-11-25 138 非洲含油气盆地 朱伟林等 208 基本资料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12-Nov-13 175 基于微焦点CT的煤岩细观破裂机理研究 赵毅鑫,赵高峰,姜耀东,吕玉凯 88 专著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8-Nov-13 176 瓦斯爆炸反应动力学特性及其抑制机理 梁运涛 98 专著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8-Nov-13 13 新型肥料 赵秉强等 75 专著 农林 30-Oct-13 14 森林医学 李卿编著;王小平等译 98 专著 农林 28-Oct-13 49 稳粮增收长效机制研究 汪金敖,丁爱群 88 专著 农林 25-Nov-13 73 动物病理解剖学(第三版) 高丰,贺文琦,赵魁 39 大学教材 农林 28-Nov-13 100 毛乌素沙地紫花苜蓿灌溉节水增产机理与调控技术 郭克贞,赵淑银等 79 专著 农林 4-Nov-13 177 滇西北农业植物资源传统知识 徐福荣,戴陆园 120 基础理论 农林 21-Nov-13 178 水稻植质钵育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汪春 128 专著 农林 14-Nov-13 179 旱区苜蓿 孙启忠,王宗礼,徐丽君 260 专著 农林 18-Nov-13 180 黄瓜连作障碍调控的研究进展 吴凤芝,周新刚等 90 专著 农林 11-Nov-13 181 沙柳沙障 高永,虞毅,龚萍,汪季 85 专著 农林 11-Nov-13 15 论联合演算 马雷 88 专著 社会科学 30-Oct-13 50 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管理理论与方法 胡广伟,吴云 128 专著 社会科学 25-Nov-13 51 知识创新战略 李喜先等 78 专著 社会科学 25-Nov-13 52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管理学卷 第二分册 王礼恒 138 基础理论 社会科学 27-Nov-13 65 科技创新推动民族复兴:纪念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十周年 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 498 基本资料 社会科学 29-Nov-13 67 人生之路——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盛纲 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160 论文集 社会科学 4-Nov-13 68 严师 诤友 慈祥的长者——共品科学人生 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 80 论文集 社会科学 4-Nov-13 101 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与实现机制研究 段一群 56 专著 社会科学 4-Nov-13 146 中国农地征用问题研究:治理、地方实践与国际经验 赵永军等 128 论文集 社会科学 13-Nov-13 182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北京的战略选择 刘志、李国平等 78 专著 社会科学 8-Nov-13 183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黄健元,王欢 68 专著 社会科学 11-Nov-13 184 中国科学与工程杰出人物案例研究(上、下册) 李正风,张成岗 198 专著 社会科学 22-Nov-13 16 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程积民等 150 专著 生物科学 31-Oct-13 23 秦岭植物志 第二卷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郭晓思,徐养鹏 150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29-Oct-13 24 中国植物志图集 第20-21卷(英文版) 吴征镒 260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28-Oct-13 30 生物信息学(第二版) Charlie Hodgman等编著;陈铭等译 59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8-Oct-13 53 陕西太白牛尾河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王开锋等 118 专著 生物科学 21-Nov-13 74 CT原理与技术 余晓锷,龚剑 35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8-Nov-13 139 中国淡水藻志 第十八卷 绿藻门 鼓藻目 鼓藻科 第3册 魏印心 128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18-Nov-13 185 海峡两岸生态学名词 海峡两岸生态学名词工作委员会 118 专著 生物科学 19-Nov-13 186 核酸扩增技术原理及应用 郑文杰,赵祥平 120 专著 生物科学 2013-11-11 187 地球是钟:固氮篇 程奇 108 专著 生物科学 19-Nov-13 188 中国小麦族内多年生牧草的远缘杂交研究 云锦凤,于卓 128 专著 生物科学 2013-11-25 189 纳米毒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技术 张智勇等 98 专著 生物科学 8-Nov-13 190 藻类固碳——理论、进展与方法 高坤山 148 专著 生物科学 2013-11-11 17 生物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综合 张庆灵,赵立纯,张翼 69 专著 数学 28-Oct-13 18 非线性演化系统的符号计算方法 李帮庆,马玉兰 79 专著 数学 30-Oct-13 19 数学化的场论:球面世界的哲学 任伟 198 专著 数学 28-Oct-13 54 DPS数据处理系统 第一卷 基础统计及实验设计(第3版) 唐启义 128 专著 数学 25-Nov-13 55 算子迭代与自相似集 许绍元 56 专著 数学 2013-11-25 56 DPS数据处理系统 第三卷 专业统计及其他(第3版) 唐启义 128 专著 数学 19-Nov-13 57 DPS数据处理系统 第二卷 现代统计及数据挖掘(第3版) 唐启义 128 专著 数学 25-Nov-13 86 人生相遇函数 赵焕光,黄忠裕 59 科普 数学 6-Nov-13 88 随机年龄结构种群系统(英文版) 张启敏,李西宁,岳红格 78 专著 数学 2013-11-6 102 广义估计方程估计方法 周勇 138 专著 数学 31-Oct-13 103 偏序集与数据包络分析 马占新 78 专著 数学 4-Nov-13 104 基于三角模的模糊逻辑理论及其应用 裴道武 98 专著 数学 4-Nov-13 191 模糊粗糙集理论与方法 陈德刚 58 基础理论 数学 21-Nov-13 192 发展方程边界元法及其应用 杜其奎,陈金如 58 基础理论 数学 11-Nov-13 193 奇异摄动问题中的空间对照结构理论 倪明康,林武忠 48 专著 数学 22-Nov-13 194 半参数模型的理论与应用 魏传华 56 专著 数学 2013-11-11 222 线性代数 张友,王立冬 29 大学教材 数学 13-Nov-13 58 社会水循环原理与调控 王浩,王建华等 228 专著 水利水电 2013-11-27 75 水力学 朱首军, 李占斌 28.6 大学教材 水利水电 29-Nov-13 105 曹妃甸滩涂开发利用与环境效应 陆永军。徐啸,潘军宁,陈求稳,季荣耀 118 专著 水利水电 5-Nov-13 195 海岸带空间规划与综合管理——面向潜在问题的创新方法 郭振仁 78 专著 水利水电 8-Nov-13 196 闸控大型河网水量水质耦合模拟及水环境预警 陈炼钢,施勇,钱新 65 专著 水利水电 13-Nov-13 197 基于低碳发展模式的水资源合理配置 严登华,秦天玲,王浩,翁白莎,宋新山 88 专著 水利水电 22-Nov-13 106 变电站主厂房抗震设计及减震控制研究 文波 80 专著 土木、建筑 4-Nov-13 198 现代多功能CPTU技术理论与工程应用 刘松玉,蔡国军,童立元 145 专著 土木、建筑 8-Nov-13 199 钻爆法施工的海底隧道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确定方法 李术才,徐帮树,蔚立元 120 专著 土木、建筑 12-Nov-13 20 完全性量子力学 黄湘友 48 专著 物理(力学) 30-Oct-13 21 工程噪声控制——理论和实践(第4版) (澳)D.A.比斯等著;邱小军等译 148 基础理论 物理(力学) 28-Oct-13 22 水下矢量声场理论与应用 杨德森等 98 专著 物理(力学) 2013-10-30 59 岩土材料质量分布与变形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第二版) 王靖涛 56 专著 物理(力学) 13-Nov-13 60 光纤传感器基础 方祖捷,秦关根,瞿荣辉,蔡海文 128 基础理论 物理(力学) 26-Nov-13 107 半导体异相光催化:热动力学机制研究和实验论证 刘保顺,赵修建 68 专著 物理(力学) 4-Nov-13 200 B介子物理学 肖振军 98 专著 物理(力学) 18-Nov-13 201 宇宙学基本原理 龚云贵 49 基础理论 物理(力学) 22-Nov-13 202 微/纳米力学测试技术——仪器化压入的测量、分析、应用及其标准化 张泰华 128 基础理论 物理(力学) 6-Nov-13 203 齿轮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与故障诊断 申永军,杨绍普 58 专著 物理(力学) 22-Nov-13 204 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的分析与计算 刘人怀 98 专著 物理(力学) 12-Nov-13 205 超短脉冲及混沌光纤激光器 杨玲珍 68 专著 物理(力学) 11-Nov-13 206 复杂网络和人类行为动力学演化模型 郭进利 68 专著 物理(力学) 11-Nov-13 1 血液病诊疗指南(第3版) 周剑峰,孙汉英,张义成 44.8 实用技术 西医 30-Oct-13 26 临床关节疾病图谱 吕厚山 78 图册 西医 31-Oct-13 27 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第二版) 董秀珍,俞梦孙 80 专著 西医 28-Oct-13 28 心肌再灌注损伤治疗学(中文翻译版) Juan Carlos Kaski等主编;陈良龙,方军等译 88 专著 西医 31-Oct-13 31 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 王伟,卜碧涛,朱遂强 64.8 专著 西医 25-Nov-13 32 康复医学临床指南(第3版) 郭铁成,黄晓琳,尤春景 59.8 实用技术 西医 13-Nov-13 76 医学机能学实验(第2版) 林默君 35 大学教材 西医 27-Nov-13 77 建设幸福班集体 葛明荣,王晓静 29.8 大学教材 西医 27-Nov-13 79 2014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临床医师直通车·考点搜记篇 魏保生 88 大学教辅 西医 8-Nov-13 80 2014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临床医师直通车·命题规律篇 魏保生 69.8 大学教辅 西医 8-Nov-13 81 2014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临床医师直通车·题库押题篇 魏保生 69.8 大学教辅 西医 2013-11-7 82 2014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临床助理医师直通车·题库押题篇 魏保生 68 大学教辅 西医 7-Nov-13 83 2014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临床助理医师直通车·命题规律篇 魏保生 68 大学教辅 西医 11-Nov-13 84 2014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临床助理医师直通车·考点搜记篇 魏保生 69.8 大学教辅 西医 8-Nov-13 85 急诊临床诊疗指南(第3版) 李树生 69.8 实用技术 西医 4-Nov-13 108 整合miRNA肿瘤学基础 高社干,冯笑山,刘刚 108 专著 西医 2013-11-4 125 护理实训教材 五官科护理分册(第四版) 耿莉华,宋雁宾,韩杰 23 中高职教辅 西医 4-Nov-13 126 护理实训教材 外科护理分册(第四版) 耿莉华,宋雁宾,杨莘 28 中高职教辅 西医 4-Nov-13 127 2014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题精编 王兴华,张庆明 54.8 大学教辅 西医 25-Nov-13 128 2014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点精解 王兴华,张庆明 59.8 大学教辅 西医 25-Nov-13 208 伦理委员会制度与操作规程(第3版) 熊宁宁,李昱,王思成,邹建东 78 基本资料 西医 7-Nov-13 209 心血管内科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 曾和松,汪道文 59.8 实用技术 西医 2013-11-11 210 老年疾病诊疗指南(第2版) 张存泰 59.8 实用技术 西医 11-Nov-13 109 中药微量元素分析 胡广林 58 专著 药学 4-Nov-13 12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谢春林,李国 32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4-Nov-13 207 科技入园模式与机制研究 尹继东,王珏帅,黄小勇等 55 专著 语言、教育 18-Nov-13 61 转化医学与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结合研究 吕爱平,张戈 59.8 专著 中西医结合 28-Nov-13 29 白兆芝临证经验集萃 白宇宁,白震宁 88 专著 中医 21-Oct-13 62 御医传人马骥学术经验集 于福年,马龙侪 128 专著 中医 28-Nov-13 78 人体解剖学(案例版) 聂绪发 68 大学教材 中医 25-Nov-13 110 章次公医术经验集(增补版) 朱良春 158 专著 中医 1-Nov-13 129 2014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医师直通车-高分突破 刘钫,魏保生 69.8 大学教辅 中医 2013-11-18 130 2014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医师直通车·考点速记篇 刘钫,魏保生 49.8 大学教辅 中医 18-Nov-13 211 当代中医药领域杰出人物案例研究 吕爱平 68 专著 中医 12-Nov-13 212 糖络杂病论(第2版) 仝小林 128 专著 中医 14-Nov-13 213 李玉奇学术思想及临床医案 王垂杰 98 专著 中医 25-Nov-13 214 白清佐先生临床经验辑要 陈重光,李长普整理,王世民校阅 48 专著 中医 4-Nov-13 215 藏医药领域杰出人物临床实践方法汇集 多杰 98 专著 中医 8-Nov-13 223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第2版) 张燕燕 49.8 大学教材 中医 25-Nov-13 4 城市内河生态修复的意愿价值评估法实证研究 张翼飞 96 专著 资源环境 28-Oct-13 36 中国湖泊富营养化及其区域差异 席北斗,许其功,曹金玲 80 专著 资源环境 25-Nov-13 37 城市环境危机管理:以深圳大鹏半岛为例 宋雅杰 58 专著 资源环境 25-Nov-13 38 工业企业搬迁遗留场地环境管理和调查 刘俐等 88 专著 资源环境 28-Nov-13 70 土壤污染物概论 毕润成 58 研究生教材 资源环境 26-Nov-13 111 中国农村生活污染与农业生产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研究 王金霞,仇焕广,王军飞,黄开兴 60 专著 资源环境 31-Oct-13 112 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秦大河 120 专著 资源环境 5-Nov-13 113 环境污染与健康特征识别技术与评估方法 于云江等 98 专著 资源环境 4-Nov-13 114 基于3S技术的乌梁素海湿地水环境研究 李畅游,孙标 79 专著 资源环境 6-Nov-13 216 我国城镇绿地发展及生态系统评价——理论与实证 张利华,邹波,黄宝荣 78 专著 资源环境 19-Nov-13 217 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 马放,杨基先,王爱杰 88 专著 资源环境 14-Nov-13 218 山西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研究 刘家宏等 100 专著 资源环境 2013-11-25 219 博斯腾湖生态环境演化 高光,汤祥明,赛·巴雅尔图 68 专著 资源环境 8-Nov-13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4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蕨类植物多样性与地理分布》出版
sciencepress 2013-12-9 13:26
由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严岳鸿博士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宪春研究员、马克平研究员所著的《中国蕨类植物多样性与地理分布》近日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蕨类植物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是一本保护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领域的学术专著,作者以中国蕨类植物本底资料为基础,结合GIS分析和聚类分析手段,对中国蕨类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及气候、地理、海拔等生态影响因子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全面的论述。全书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包括中国蕨类植物的基本概况及其影响因子、中国蕨类植物及中国特有蕨类植物地理分布格局、中国蕨类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中国珍稀濒危蕨类植物的现状和保护,及其一个附有中文名、别名、学名、原始文献、地理分布、海拔和生境、IUCN濒危等级的完整的中国蕨类植物名录。全书共计457000字308页,绝大部分原始数据和分析均为第一次发表,同时也是首次发表中国2452种蕨类植物IUCN濒危等级评估及其评估依据。   《中国蕨类植物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是辰山植物园首部保护生物学专著,内容新颖、数据翔实、资料丰富,对广大植物学和林学工作者了解中国蕨类植物基本概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23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薛冰:侯仁之先生签赠本《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
sciencepress 2013-10-31 11:34
《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侯仁之主编,科学出版社一九六二年七月版;十六开本,布脊纸面精装,八十页。扉页上端有钢笔题签:“美谔同志指正/侯仁之敬赠/一九六三年三月,/北京。” 侯仁之 先生不但是本书的主编,也是本书的主要撰稿人。他在《序言》中说明:“全书的编写,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四章的前四节由侯仁之(北京大学)执笔,第三章由徐兆奎(北京大学)执笔;第四章的第五节由曹婉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执笔。至于全书的结构和绝大部分的内容,则是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中国地理学史’一课的讲义作为基础的。”侯仁之执笔部分几占全书四分之三,而且他当时正是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主任。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一九一一年生,河北枣强人,一九三二年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先后为顾颉刚、洪业先生的研究生;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寇查封燕京大学,侯仁之被捕,因“以心传心,抗日反日”的罪名被判刑一年,后改处缓刑三年,取保开释;一九四六年夏赴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留学,获博士学位,并进入了历史地理学的新领域;一九四九年归国,在燕京大学开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撰《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发表于《新建设》,又应梁思成约,到清华营建系兼课,讲授市镇地理基础;一九五二年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历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兼地质地理系主任,《地理学报》编委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等。另著有《故都胜迹辑略》、《历史上的北京城》、《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及文化随笔集《步芳集》等。 受赠者任美锷先生,地貌学家和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一九一三年生。他是浙江宁波人,一九三四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一九三六年赴英留学,一九三九年获格拉斯哥大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历任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并曾任中科院南京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海洋研究会中国委员会主席,也是唯一获得世界地理学界最高荣誉奖——英国皇家学会维多利亚奖章的中国学者。任美锷二OO八年去世,但我买到这本书,已是十年以前的事情了。 就在编撰这本书的同时,侯仁之还主持编纂了一本《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可以看作《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的补充读物”,选注的是《禹贡》、《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和《徐霞客游记》,“约请了顾颉刚、谭其骧、黄盛璋、任美锷诸位先生分担进行”(见侯仁之《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序言》),可见侯仁之与任美锷早有合作。将“美锷”写成“美谔”,当是笔误。 这本《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虽然也被说成“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和全民大跃进的鼓舞下”的产物,但与同时期某些“放卫星”的应时之作,不可同日而语。编著者鉴于“到现在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可以适合当前要求的地理学史,尤其缺乏有关古代部分的写作。一般地理工作者以及大学地理系的师生,很需要了解过去我国在地理学上的成就,很需要认识我国地理学的发展所走过的道路”,所以他们“从无到有,初步整理了一个系统,以求阐述地理学在古代中国的发展”,不仅叙述史实提纲挈领,并能将地理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讨论;执笔人都是专家,“初稿完成之后,在编写小组的全体成员和两个单位的有关同志中都进行了讨论并作了若干修改”,而且“中国科学院竺可桢副院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和中央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陈原副局长都曾抽暇阅读全稿,并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可见态度之严谨。
个人分类: 科学人物|217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民进会员建议提高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职业教育质量
sciencepress 2013-10-31 09:42
近日,民进会员、 科学出版社 基础与服务分社社长沈力匀呼吁,应关注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职业教育问题。 本报讯 (记者 吕巍)“中国城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的不相协调,突出表现为‘土地’的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不同步。而制约农村‘人’的城镇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存在诸多问题。”近日,民进会员、科学出版社基础与服务分社社长沈力匀呼吁,应关注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职业教育问题。   沈力匀表示,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依然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由于制度建设滞后且执行不力,职业教育运行仍然缺乏软环境支持。而多元投资结构失衡,也使供求与收益不匹配,一边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技术人才,一边是一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此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也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使得农业科技对生产的总体贡献率仅为40%,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一半。   沈力匀认为,要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首先要简化组织结构,成立农村职业教育协调机构,同时,应完善制度建设,优化职业教育发展软环境。此外,还应尽快通过立法对企业开征职业教育税。“根据效率原则和财政原则,职业教育税的课税对象应指向企业的工资支出,课税权主体应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此基础上,建立职业教育的转移支付制度,对欠发达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实施成本补偿。”   沈力匀还建议实施知识更新工程,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可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采取多元化专业设置和形式多变的培训方法,充分依托农业中专学校,整体提高当地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合市场经济需要和产业化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从而将农村职教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及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沈力匀说。 来源: 人民政协报
1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云南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出版发行
sciencepress 2013-10-31 09:36
     2013年8月,由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编著的《云南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40.5万字,近330页,装帧精美,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有售。   该书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汇集了1990--2010年保护区建立20年来,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生物资源、保护管理、旅游资源等方面资料,是进行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旅游开发和管理的重要基础资料。适合从事生物多样性研究、自然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的科学研究和管理人员使用。全书共8章,第1章自然地理环境,介绍区域地质基础、地貌、气候、水文条件和土壤;第2章植被,介绍植被的演变和各类型的主要特征;第3章维管素植物,介绍植物种类及其区系组成和资源植物状况及其与黑颈鹤的关系;第4章陆栖脊椎动物,介绍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动物区系特征和珍惜濒危保护动物;第5章水生生物,介绍藻类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其时空分布;第6章黑颈鹤越冬期生活,介绍黑颈鹤及其在大山包的越冬栖息地和食物状况;第7章旅游资源,介绍旅游资源及其管理现状和建议;第8章社会经济与保护管理,介绍保护区社会经济状况、村民生活与黑颈鹤保护的关系及保护区管理现状并提出管理建议。   大山包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出版发行,不但为今后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更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郑远见)
个人分类: 学术著作|24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从“贪玩”中来
sciencepress 2013-10-14 08:54
《贪玩的人类》作者老多是中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开创者、地震学家李善邦之子李建荣。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刘畅采访了“藏”在多草堂里“玩”科学的他。   《贪玩的人类:那些把我们带进科学的人》、《贪玩的人类2:穿越百年的中国科学》,老多著,科学出版社出版 有这么一套“好玩”的科普书:书中没有宣讲枯燥的理论知识,也没有把科学家塑造成光辉伟岸的形象,更没有让人觉得科学是个和自己生活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 这套两本《贪玩的人类》系列图书中,作者老多向读者介绍了很多新奇、好玩的理念。“在马路上开车,很多人会乱插队,其实用科学的角度一想,插队会导致阻力变大,而阻力变大通行速度自然会变慢。”老多认为,公德是符合科学的,他希望能写一些非国学的故事来影响读者。 老多是中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开创者、地震学家李善邦之子李建荣。近日,记者采访了“藏”在多草堂里“玩”科学的他。 发掘有趣的科学史 看起来那么“金字塔”、那么玄乎的科学是从何而来的呢?《贪玩的人类:那些把我们带进科学的人》(以下简称《贪玩的人类1》)带着读者去找寻科学的源流:从公元前7世纪点燃科学之火的泰勒斯开始,到告诉我们不要过分依赖权威的罗吉尔·培根,到因为被砸而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一直到20世纪发现光也会拐弯的爱因斯坦……书中,老多把枯燥的科学史,演绎成了一部通俗好玩的故事集。 “大家都对光的速度很感兴趣,并且计算出了光的传播速度是30万千米/秒。这可让当时的爱因斯坦乐坏了,心想这下可有的玩了。他想如果人要能以光速运动,那这个世界会咋样呢?没想到这个想法却成了他研究相对论的根,那时他16岁。”老多把玩火箭的高达德、用脑子玩理论的霍金这些科学名人好玩有趣的故事写了一箩筐。 在《贪玩的人类1》上市后不就,老多就收到很多豆瓣网上的读者消息,在表示赞许的同时,希望老多更多地介绍中国人的“贪玩科学史”。有读者一句话点醒老多:我天朝的神威呢? 于是老多便创作了《贪玩的人类2:穿越百年的中国科学》(以下简称《贪玩的人类2》)。这本书里写的,就是中国人从觉醒到20世纪前二三十年,那些为中国的科学事业玩了一辈子、奋斗了一辈子的科学家们。全书12章中,每一章里都写了一个或几个人的故事。这些人的名字对于读者来说,可能有些熟悉,有些听说过,有些根本不知道。他们是中国科学各个学科的开创者。不过,在老多的书中,他们和所有人一样,也都是普通人。 “折腾”出来的科普路 作为李善邦最小的儿子,老多自小就受到父亲的“传染”,至今对大自然,对满天的星斗还充满了孩子一样的好奇。 老多从小就生长在中关村科学院大院,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天性爱玩的他的经历在外人看来也十分“折腾”。放弃了令人羡慕的中科院工程师职位,跑去珠海做广告公司。在2001年,老多又成立了一家数码技术公司,开始创作科普软件《娃娃学科学》项目,这是老多真正科普创作的开始。 《娃娃学科学》这个项目得到科技部创新基金资金的支持,公司也成为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北京软件协会成员。至2007年开发完成《娃娃学科学》交互式儿童科普软件8套。但老多不会做生意,软件开发期间由于资金紧张,从当时买房子的钱里拿出20万作为开发资金。2007年底项目开发完成后,老多不得已解散了公司,并开始科普图书的创作直至今天。 3年前,老多参加了一个志愿者组织的“阳光志愿者俱乐部”,利用周末在北京周边的打工子弟小学为孩子讲科普故事,受到孩子们的欢迎。阳光志愿者中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年轻人,老多是头发最白的一个,所以大家给老多起了一个雅号:阳光帅爷爷。如今,计划中的《贪玩的人类》第三部,也已经搬上了这位帅爷爷的案头。 贪玩与探索精神 黄历中蕴含着很深的天文学研究、从甲骨文新旧派中可以看出当时两个派别在斗争而不是更替的结论……老多认为,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历史,会发现更大的智慧。“胡适说过,科学分多种,但科学方法只有一种,这就是探索精神。” 看到现在人们对易经的认识,都只停留在将其用来研究玄学、风水、算卦上,老多十分痛心。“其实从科学的角度去看,八卦是从分类学中诞生的。几千年前,人们连文字都没有,古巴比伦的数字只能数到3,在这样的条件下都作出很多发明,今天我们有计算机、互联网,为什么取得不了先人的成就呢?” 老多认为,这正是探索精神的流失所造成的。科学的进步不可能源于应试教育,而是源于人类好奇的天性和对自由的探索。如果试着把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放在人类的一种天性—探索世界的兴趣、对未知的好奇、摆脱无知获得智慧的快乐—由这些兴趣推动世界变化时,人类的“贪玩”也能创造文明和文化。 “他用一种可想象的空间语言去描绘那个久远时代的场景,科学家们认真地发现、探索,在某一个时刻造福人类。”豆瓣网友蕾蕾豆在《贪玩的人类》书评中写到,是老多这些可爱的科普书让自己又重新爱上科学。 谈到自己创作时的情感,老多认为,现在一样要有当年科学家身上的精神。“深夜中,父亲在书房的背影是我走上科学路的最大原因。”在《贪玩的人类2》书中老多更是将自己对上一辈科学家的怀念化入了故事。 《中国科学报》 (2013-10-11 第14版 读书)
个人分类: 科学人物|2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老多的科学星空
sciencepress 2013-10-10 15:54
刘四旦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9月25日 24 版) ​ 2010年,老多推出了 《贪玩的人类:那些把我们带进科学的人》 ,“想让大家知道,科学很好玩,而且玩就是科学的动力和源泉”, “冒把自己看成蠢人的风险”,试图重新点燃我们已经从先辈们那里丢失了的“对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知识的强烈渴望”。于是,老多以玩的方式讲述了科学从无到有进而彻底改变人类生存状态的过程,泰勒斯、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一个个创造了伟大科学的人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老多还真玩出了名堂,此书推出即广受好评,年年重印,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中国书刊发行协会全行业优秀畅销品种一个个奖项收入了囊中。时隔四年,贪玩的老多又推出了 《贪玩的人类2:穿越百年的中国科学》 ,这次老多玩起了穿越,玩得更细腻,劲头更足,兴致更大…… 老多出生在学者之家,家学渊源使其能亲眼目睹和聆听过许多学者的音容,从小就对历史充满了兴趣,对历史上无论是伟大还是普通的人都充满了敬畏,尤其专注于那些与科学相关的人物。老多以“玩”起兴,在他的笔下,这些把我们带进科学的人和我们没什么两样,就是一群贪玩的孩子。到《贪玩的人类2:穿越百年的中国科学》老多拉近了焦距,向“不宜近写”的贪玩的中国科学人聚焦,越来越体现出他在这方面作为“玩家”的专业性与自信,孜孜矻矻地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姿、深邃寥廓的科学星空,一位位玩出了成果的中国科学家三五成群、星星点点地出现在老多的苍穹里…… 老多熟谙人类数千年的科学发展历程,这为他构筑中国的科学星空图提供了广角镜头:把世界带进中国的科学启蒙先行者,庚子赔款造就的第一代科学家,新文化运动中“德先生”们,穷山野岭的地质书生,清华的 “灵芝”,中央研究院的群星谱,玩龙骨的人,中瑞西北科考中的中国人,中国的“花仙子”,寻找烛龙秘密的人,天垂新气象的领路人,承九章绝学的数学大师……以一个或多个“星星”组成的星系,粲然绚烂其间,大小不一,姿态各异,深邃空灵,气象万千。老多是中国画式的写意高手,善用多点透视,笔墨酣畅淋漓,在局部中却又恪守西画的规制,将每个星系都置之于广袤的科学星空里,并不因其凸显某颗星而恣意夸大。 当我们穿行某星云时,迷雾扑朔,星光隐现,不用急,老多有他的超级望远镜导引,直可以上穷碧落下黄泉 ,纵横中西五千年,俨然让我们坐上了时空穿梭机开启了一趟趟深度主题游。好吧,现在开启的是科学中国之旅,在老多的导游下你可以看到,从17世纪开始,由满怀理想的徐光启、王徵、李之藻、魏源、曾国藩、李鸿章、容闳,一直到严复、梁启超、胡适等等这些伟大的玩家,如何把科学和现代文明一点一滴地带进了中国,最终让中国融入到整个人类的伟大文明之中。望远镜换个角度,我们穿越又进入另一星系,你看见了玩地质勘探的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灏、李四光、黄汲清等人,拿着小锤子在石头上敲来敲去,为我国最早的矿山、油田勘探挥洒着他们的汗水……老多神会于历史长河中众多的科学玩家,镜头切换娴熟连贯,穿越于深邃的星际空间,老多的技术绝对是孙大圣式的,天马星空,恣肆挥洒,不会像土行孙或者哈利·波特那样技术有缺陷,动辄被卡或者撞墙。 当然,老多知道在适当的时间、地方停下穿梭的步伐,让你在合适的距离认认真真地看看几颗最亮眼的星星。在老多的显微镜下,这些镶嵌在夜幕上的晶莹宝石都在各自演绎着悲壮或多姿多彩的一生:“为一名之立,而旬月踌躇”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几个纯粹中国词把达尔文进化论精髓第一次引进中国的严复,中国地质学的开山鼻祖、“惟愿身任前驱与倡之责而已”的章鸿钊,心怀“少数人的责任”、被称为“20世纪徐霞客”的丁文江,倡导通识教育、“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放弃科学家桂冠、选择走上教育救国不归之路的叶企逊,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的“能组织、能治事”傅斯年,六十述我“应知十年后,另登一高峰”的杨钟健,“乞得种树术,将以疗国贫”的胡先骕,“箴废疾,励志节”奋历做气的竺可桢…… 老多的星空里弥漫着一种对精神的关注与人文情怀的抒释。镜头聚焦的每位学者虽说性情各异,却有着共同的爱国情怀,秉持着科学救国的共识,在风雨飘摇、硝烟弥漫的20世纪里用他们的生命和心血书写了中国科学的历史,使得科学终如喷薄日出普照华夏大地。老多的叙述极注重平民视角,把正统史学里的这些大牛从圣坛上拉到你跟前,他们一个个就是跟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是隔壁阿三,抑或是李家大爷,不管是不是海归,家里有没有钱,只要对眼前广袤的宇宙和大自然揣满好奇,还有智慧和执着精神,你就可能成为这众多玩家中的一员。 老多言之有据的“忽悠”,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书里写到的所有近代学者都是真实的,他们的故事老多也想尽办法找到那些学者的后代审阅确证。 No Desire, No Science. No Science, No Civilization.. 这是《贪玩的人类》一以贯之的一条主线。中国梦、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科学,跟随老多穿越百年的中国科学,我们在对李约瑟难题、钱学森之问进行反思的同时,百年前中国科学启蒙者的科学精神、对梦想的追求,不也给了我们今天的教育、科研以更多的启迪和动力吗! 《贪玩的人类2:穿越百年的中国科学》 ,老多著,科学出版社2013年8月,35.00元
个人分类: 出版动态|1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多的科学星空
热度 1 splsd 2013-10-10 11:57
刘四旦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9月25日 24 版) ​ 2010年,老多推出了 《贪玩的人类:那些把我们带进科学的人》 ,“想让大家知道,科学很好玩,而且玩就是科学的动力和源泉”, “冒把自己看成蠢人的风险”,试图重新点燃我们已经从先辈们那里丢失了的“对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知识的强烈渴望”。于是,老多以玩的方式讲述了科学从无到有进而彻底改变人类生存状态的过程,泰勒斯、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一个个创造了伟大科学的人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老多还真玩出了名堂,此书推出即广受好评,年年重印,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中国书刊发行协会全行业优秀畅销品种一个个奖项收入了囊中。时隔四年,贪玩的老多又推出了 《贪玩的人类2:穿越百年的中国科学》 ,这次老多玩起了穿越,玩得更细腻,劲头更足,兴致更大…… 老多出生在学者之家,家学渊源使其能亲眼目睹和聆听过许多学者的音容,从小就对历史充满了兴趣,对历史上无论是伟大还是普通的人都充满了敬畏,尤其专注于那些与科学相关的人物。老多以“玩”起兴,在他的笔下,这些把我们带进科学的人和我们没什么两样,就是一群贪玩的孩子。到《贪玩的人类2:穿越百年的中国科学》老多拉近了焦距,向“不宜近写”的贪玩的中国科学人聚焦,越来越体现出他在这方面作为“玩家”的专业性与自信,孜孜矻矻地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姿、深邃寥廓的科学星空,一位位玩出了成果的中国科学家三五成群、星星点点地出现在老多的苍穹里…… 老多熟谙人类数千年的科学发展历程,这为他构筑中国的科学星空图提供了广角镜头:把世界带进中国的科学启蒙先行者,庚子赔款造就的第一代科学家,新文化运动中“德先生”们,穷山野岭的地质书生,清华的 “灵芝”,中央研究院的群星谱,玩龙骨的人,中瑞西北科考中的中国人,中国的“花仙子”,寻找烛龙秘密的人,天垂新气象的领路人,承九章绝学的数学大师……以一个或多个“星星”组成的星系,粲然绚烂其间,大小不一,姿态各异,深邃空灵,气象万千。老多是中国画式的写意高手,善用多点透视,笔墨酣畅淋漓,在局部中却又恪守西画的规制,将每个星系都置之于广袤的科学星空里,并不因其凸显某颗星而恣意夸大。 当我们穿行某星云时,迷雾扑朔,星光隐现,不用急,老多有他的超级望远镜导引,直可以上穷碧落下黄泉 ,纵横中西五千年,俨然让我们坐上了时空穿梭机开启了一趟趟深度主题游。好吧,现在开启的是科学中国之旅,在老多的导游下你可以看到,从17世纪开始,由满怀理想的徐光启、王徵、李之藻、魏源、曾国藩、李鸿章、容闳,一直到严复、梁启超、胡适等等这些伟大的玩家,如何把科学和现代文明一点一滴地带进了中国,最终让中国融入到整个人类的伟大文明之中。望远镜换个角度,我们穿越又进入另一星系,你看见了玩地质勘探的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灏、李四光、黄汲清等人,拿着小锤子在石头上敲来敲去,为我国最早的矿山、油田勘探挥洒着他们的汗水……老多神会于历史长河中众多的科学玩家,镜头切换娴熟连贯,穿越于深邃的星际空间,老多的技术绝对是孙大圣式的,天马星空,恣肆挥洒,不会像土行孙或者哈利·波特那样技术有缺陷,动辄被卡或者撞墙。 当然,老多知道在适当的时间、地方停下穿梭的步伐,让你在合适的距离认认真真地看看几颗最亮眼的星星。在老多的显微镜下,这些镶嵌在夜幕上的晶莹宝石都在各自演绎着悲壮或多姿多彩的一生:“为一名之立,而旬月踌躇”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几个纯粹中国词把达尔文进化论精髓第一次引进中国的严复,中国地质学的开山鼻祖、“惟愿身任前驱与倡之责而已”的章鸿钊,心怀“少数人的责任”、被称为“20世纪徐霞客”的丁文江,倡导通识教育、“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放弃科学家桂冠、选择走上教育救国不归之路的叶企逊,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的“能组织、能治事”傅斯年,六十述我“应知十年后,另登一高峰”的杨钟健,“乞得种树术,将以疗国贫”的胡先骕,“箴废疾,励志节”奋历做气的竺可桢…… 老多的星空里弥漫着一种对精神的关注与人文情怀的抒释。镜头聚焦的每位学者虽说性情各异,却有着共同的爱国情怀,秉持着科学救国的共识,在风雨飘摇、硝烟弥漫的20世纪里用他们的生命和心血书写了中国科学的历史,使得科学终如喷薄日出普照华夏大地。老多的叙述极注重平民视角,把正统史学里的这些大牛从圣坛上拉到你跟前,他们一个个就是跟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是隔壁阿三,抑或是李家大爷,不管是不是海归,家里有没有钱,只要对眼前广袤的宇宙和大自然揣满好奇,还有智慧和执着精神,你就可能成为这众多玩家中的一员。 老多言之有据的“忽悠”,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书里写到的所有近代学者都是真实的,他们的故事老多也想尽办法找到那些学者的后代审阅确证。 No Desire, No Science. No Science, No Civilization.. 这是《贪玩的人类》一以贯之的一条主线。中国梦、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科学,跟随老多穿越百年的中国科学,我们在对李约瑟难题、钱学森之问进行反思的同时,百年前中国科学启蒙者的科学精神、对梦想的追求,不也给了我们今天的教育、科研以更多的启迪和动力吗! 《贪玩的人类2:穿越百年的中国科学》 ,老多著,科学出版社2013年8月,35.00元
个人分类: 书评|463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大国经济比较暨《世界经济数字地图》出版研讨会”在京举行
sciencepress 2013-10-9 09:12
2013年10月09日04:24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户华为   为了从国际视野来探讨大国经济的发展规律,从而深入研究和阐释中国经济发展道路,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国产业结构演变中的大国因素研究”课题组和科学出版社联合举行“大国经济比较暨 《世界经济数字地图》 出版研讨会”。会议由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新中国历史研究中心主任武力主持,来自中央编译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对外贸易大学、南开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辽宁财经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所、亚太战略研究院等单位的著名专家及各书主编出席会议并发言。与会学者深入分析探讨了 美国 、印度、巴西、德国、 日本 等大国的经济发展经验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作用。会议还就科学出版社连续3年出版的年度 《世界经济数字地图》 相关情况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该丛书对于我们了解国外经济情况,吸取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很有必要。据悉,今年出版的丛书共8本,涵盖了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印度、巴西等六个国家和世界主要产业。三年来,丛书作者队伍不断壮大,社会影响力逐步增强。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16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8月新书快递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3-9-3 14:51
各位老师,本期新书快递汇集了我社8月12日至9月1日新入库图书,供您参阅选用。欲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点击下载 科学出版社8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中高温传热蓄热材料 98 丁静,魏小兰,彭强,杨建平 专著 材料科学 13-Aug-13 2 金属材料固-液成形理论与技术 148 罗守靖,姜巨福,陈强,李远发 专著 材料科学 14-Aug-13 3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实践教程 39 张洪江等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28-Aug-13 4 京杭大运河时空演变 79 毛锋,吴晨等 基础理论 地球科学 14-Aug-13 5 中国区域科学发展评价研究 89 李军,胡云峰 基础理论 地球科学 19-Aug-13 6 柴达木盆地典型构造剖面 980 付锁堂,肖安成,汪立群 图册 地球科学 14-Aug-13 7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集成理论与方法 69 荆平 专著 地球科学 20-Aug-13 8 油气矿藏地质与评价 348 牛嘉玉,蒋凌志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0-Aug-13 9 堰塞湖及其风险控制 128 刘宁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0-Aug-13 10 中国地貌 198 尤联元,杨景春 专著 地球科学 23-Aug-13 11 工业电气控制技术(第二版) 39.9 邓力,余传祥 本科教材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6-Aug-13 12 认知无线电技术(第2版) 129 (美)Bruce A. Fette等著;赵知劲等译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13-8-14 13 信号稀疏表示理论及其应用 50 刘光斌,刘光斌,余志勇,吴瑾颖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1-Aug-13 14 刑法学(第二版) 62 于阜民 大学教材 法律 28-Aug-13 15 食品工程实验技术 30 赵思明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3-Aug-13 16 无机化学 39 毛杰,王军锋 本科教材 化学 26-Aug-13 17 大学化学实验 26 张思敬 大学教材 化学 14-Aug-13 18 综合化学实验 32 罗娅君 大学教材 化学 22-Aug-13 19 无机及分析化学学习指导 39 魏琴 大学教材 化学 23-Aug-13 20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教程 59 胡国文,周智敏,张凯,王槐三 大学教材 化学 28-Aug-13 21 有机化学实验 65 吴美芳,李琳等 大学教材 化学 29-Aug-13 22 无机化学(第二版) 59 刘又年 大学教材 化学 30-Aug-13 23 二氧化碳化学 198 何良年 专著 化学 26-Aug-13 24 化学生物学学科前沿与展望 198 蒋华良,陈拥军,陈鹏,张礼和 专著 化学 2013-8-29 25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版) 39.8 梅晓榕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19-Aug-13 26 工程训练通识教程 36 周卫民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19-Aug-13 27 自动控制元件及线路(第五版) 42 梅晓榕,柏桂珍,张卯瑞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19-Aug-13 28 工程训练 38 王明川,刘晓微,张艳蕊 大学教材 机械、自动化 26-Aug-13 29 机械系统的光纤光栅分布动态监测与损伤识别 98 周祖德,谭跃刚 专著 机械、自动化 29-Jul-13 30 自动目标识别评估方法及应用 58 付强,何峻 专著 机械、自动化 26-Aug-13 31 鱼儿游泳的人工模拟教程 80 孔祥洪,钱卫国,郭阳雪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2-Aug-13 32 实用软件工程技术 32 郑延斌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5-Aug-13 33 计算机导论 41 李翠霞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5-Aug-13 34 C语言程序设计 38 乔保军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15-Aug-13 35 C#应用程序开发 53 车战斌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013-8-16 36 UML系统建模基础教程 29 薛均晓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0-Aug-13 37 计算机基础 32 罗永龙,方群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1-Aug-13 38 SQL Server 2008数据库应用教程 48 周文刚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3-Aug-13 39 计算机基础辅导及实验指导书 30 罗永龙,方群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6-Aug-13 40 C++程序设计教程 34 张晓如,华伟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013-8-26 41 大学计算机基础 35 舒斌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6-Aug-13 42 Oracle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38 王鲜芳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7-Aug-13 43 面向对象数据结构(C++版) 39 姜麟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7-Aug-13 44 C语言综合应用教程 25 刘华蓥、衣治安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29-Aug-13 45 HTML5+CSS3网页设计案例教程 49 姬莉霞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30-Aug-13 46 C++程序设计实践教程 25 王芳,张晓如 大学教辅 计算机、通信 26-Aug-13 47 C++程序设计习题与实验教程 33 祁云嵩,王芳 大学教辅 计算机、通信 26-Aug-13 48 爱上 Raspberry Pi 39.8 (美)马特·理查德森等著;李凡希译 应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19-Aug-13 49 网络学习社群信息聚集与推送机制研究 56 郭玉清 专著 计算机、通信 7-Aug-13 50 软件开发与软件架构 39 仲萃豪 专著 计算机、通信 22-Aug-13 51 财政学 34 李汉文,杨颖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1-Aug-13 52 市场调研——流程管理与操作方法 39 汪劲松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1-Aug-13 53 成本会计学 38 胡北忠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1-Aug-13 54 市场调研——行业发展与企业运营 40 汪劲松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1-Aug-13 55 财务管理 38 杜剑,张丹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2-Aug-13 56 经济法导论 38 张鸣胜,李瑾,王梓,邬小丽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3-Aug-13 57 财政学 37 尚可文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6-Aug-13 58 系统动力学(第二版) 39 钟永光,贾晓菁,钱颖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8-Aug-13 59 会计学原理习题、案例与解答 19 潘琰,袁寒松 大学教辅 经济管理 29-Aug-13 60 全国百佳茶馆经营指南 168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 经营管理 经济管理 26-Aug-13 61 山地经济:山区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88 冯佺光,翁天均 专著 经济管理 9-Aug-13 62 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研究 68 杜伟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2-Aug-13 63 稻米产业经济发展研究(2013) 80 杨万江 专著 经济管理 13-Aug-13 64 典型农业县财政自生能力研究 55 陈新 专著 经济管理 14-Aug-13 65 关于私有化的经济学:不一定总能得到你想要的 45 (美)埃利奥特.D.斯科拉著;李雪松,王磊译 专著 经济管理 16-Aug-13 66 能源消费经济学 68 吴巧生,汪小英,李世祥,汪金伟 专著 经济管理 16-Aug-13 67 中国汇市和股市的关系研究——基于分形长记忆模型 49 曹广喜 专著 经济管理 19-Aug-13 68 旅游地非线性成长与发展战略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58 姚宏 专著 经济管理 22-Aug-13 69 面板空间相关模型研究:理论和经验应用 56 钱金保 专著 经济管理 28-Aug-13 70 人力资本激励机制有效性研究 49 徐鹿 专著 经济管理 29-Aug-13 71 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8 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等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2-Aug-13 72 Asian Archaeology Volume1 120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14-Aug-13 73 蔚州文物珍藏 468 蔚县博物馆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5-Jul-13 74 玉中瑰宝——清代至当代玉器精品集萃 458 于明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2013-8-12 75 山东文化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卷 498 山东省文物局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20-Aug-13 76 山东文化遗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卷 268 山东省文物局 图册 历史地理、考古 20-Aug-13 77 吐鲁番出土文献语言导论 108 王启涛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013-7-24 78 国际化视野下的西安大遗址保护 80 朱晓渭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3-Aug-13 79 文化线路保护管理研究 80 周剑虹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3-Aug-13 80 中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制度研究 80 赵荣主编;陈理娟著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3-Aug-13 81 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 80 刘军民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23-Aug-13 82 尾矿资源二次利用的研究与实践 118 童雄 专著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22-Aug-13 83 生态高值农业:理论与实践 128 赵其国,段增强 论文集 农林 26-Aug-13 84 粳稻产量品质形成及调控对策 55 马莲菊,王术 专著 农林 16-Jul-13 85 古树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60 樊国盛,段男,曹丽,唐雪琼 专著 农林 22-Aug-13 86 山药种质资源描述和数据质量控制规范 48 黄东益,黄小龙 专著 农林 26-Aug-13 87 2012中国旱区农业技术发展报告 9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 综述 农林 26-Aug-13 88 管理统计 38 程龙生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26-Aug-13 89 信息检索与创新专利 32 刘二稳,许福运等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29-Aug-13 90 中国科学发展报告 2013 99 牛文元 专著 社会科学 13-Aug-13 91 中国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 128 方创琳 专著 社会科学 13-Aug-13 92 证据网络推理学习理论及其应用 48 姜江,陈英武,常雷雷 专著 社会科学 26-Aug-13 93 国际科学技术前沿报告 2013 158 张晓林,张志强 综述 社会科学 12-Aug-13 94 精编实用免疫学实验 29 薛雅蓉,刘常宏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12-Aug-13 95 植物生理学 49 王三根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15-Aug-13 96 简明动物学 39 宋憬愚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16-Aug-13 97 生态学(第二版) 44 林文雄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1-Aug-13 98 普通生物学 78 李连芳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9-Aug-13 99 长江鱼类监测手册 48 陈大庆 专业工具书 生物科学 8-Jul-13 100 蛋白质纯化指南(原书第二版) 180 (美)R.R.伯吉斯等编著;陈薇等译 专业工具书 生物科学 9-Aug-13 101 浙江野果200种精选图谱 220 李根有,陈征海,桂祖云 专著 生物科学 19-Aug-13 102 刺五加繁殖生物学 68 刘林德等 专著 生物科学 23-Aug-13 103 抗癌植物红豆杉的研究与应用 108 孔繁智,朱婉萍,谢雪娣,徐关兴 专著 生物科学 26-Aug-13 104 代数(法文版) 49 Marc Pauly 本科教材 数学 16-Aug-13 105 高等数学(经管类)下册 33 西南财经大学高等数学教研室 大学教材 数学 5-Aug-13 106 数学模型 28 郑列,朱永松 大学教材 数学 2013-8-7 107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教程 28 郑列,李家雄 大学教材 数学 7-Aug-13 108 高等数学(上下册)(第三版) 79 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数学教材编写组 大学教材 数学 12-Aug-13 109 信息论与密码学 27 邸继征 大学教材 数学 16-Aug-13 11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2 刘国祥 王晓谦 谢锋昌 大学教材 数学 19-Aug-13 11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5 张爱武 大学教材 数学 20-Aug-13 112 高等数学同步学习辅导 36 郭运瑞 大学教材 数学 23-Aug-13 113 高等数学(上册)(第三版) 48 李军英,刘碧玉,韩旭里 大学教材 数学 23-Aug-13 11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三版) 29 裘亚峥,陈亚力,刘诚 大学教材 数学 26-Aug-13 115 线性代数 29 蔡剑 大学教材 数学 26-Aug-13 116 应用数理统计 26 单伟,张苏梅 大学教材 数学 2013-8-26 117 高等数学(下册)(第三版) 48 周英告,秦宣云,刘旺梅 大学教材 数学 27-Aug-13 118 线性代数 17 王天泽 大学教材 数学 27-Aug-13 119 线性代数(第三版) 18 杨文胜,刘伟俊,韩旭里 大学教材 数学 28-Aug-13 120 高等数学 46 盛海林 大学教材 数学 29-Aug-13 121 数学分析学习辅导II——微分与积分 32 刘名生,韩彦昌,徐志庭,冯伟贞 大学教辅 数学 16-Aug-13 122 高等数学学习指导(下册) 30 孙法国,胡新利 大学教辅 数学 29-Aug-13 123 高等数学学习指导(上册) 38 孙法国,胡新利 大学教辅 数学 30-Aug-13 124 索伯列夫空间导论 118 陈国旺 基础理论 数学 2013-8-26 125 序信息系统与粗糙集 59 徐伟华 专著 数学 12-Aug-13 126 时滞微分方程---泛函微分方程引论 48 (日)内藤敏机等著;马万彪,陆征一译 专著 数学 16-Aug-13 127 线性锥优化 88 方述诚,邢文训 专著 数学 20-Aug-13 128 统计质量控制图理论与方法 96 王兆军,邹长亮,李忠华 专著 数学 26-Aug-13 129 SAR图像提高分辨率技术(第二版) 98 王正明,朱炬波,谢美华 专著 数学 26-Aug-13 130 变化环境下海河流域地下水响应及调控模式研究 98 汪林,董增川,唐克旺等 专著 水利水电 20-Aug-13 131 河北省严重缺水系统识别与综合应对方略研究 80 王建华等 专著 水利水电 20-Aug-13 132 材料力学 49 邓宗白,陶阳,吴永端 大学教材 土木、建筑 29-Aug-13 133 第三届山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60 赵万民 论文集 土木、建筑 12-Aug-13 134 集中空调系统状态空间建模及优化控制 75 姚晔 专著 土木、建筑 16-Aug-13 135 物理化学(第二版) 55 高丕英,李江波,徐文媛,熊振海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1-Aug-13 136 大学物理学 56 陈世波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1-Aug-13 137 新编大学物理实验(第二版) 40 周自刚,赵福海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22-Aug-13 138 空间听觉:人类声定位的心理物理学 98 (德)J.布劳尔特著;戴根华译 基础理论 物理(力学) 12-Aug-13 139 单光子与量子通信加密 49 张昭理,刘三女牙,张镇九 专著 物理(力学) 22-Aug-13 140 含裂缝介质中的弹性波传播特性 58 曾新吾,韩开锋,张光莹 专著 物理(力学) 26-Aug-13 141 小推力轨道机动动力学与控制 79 汤国建,张洪波,郑伟,王功波 专著 物理(力学) 27-Aug-13 142 医用高等数学(配光盘) 45 祁爱琴 本科教材 西医 16-Aug-13 143 医学文献信息检索实用教程 38 肖凤玲,李朝葵 大学教材 西医 12-Aug-13 144 医学免疫学 50 王迎伟 大学教材 西医 12-Aug-13 145 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第2版) 45 苑辉卿 大学教材 西医 12-Aug-13 146 医学高等数学(第三版) 32 马建忠 大学教材 西医 15-Aug-13 147 人体机能学实验(第2版) 39 周岐新 大学教材 西医 16-Aug-13 148 人体寄生虫学 42 陈艳 大学教材 西医 19-Aug-13 149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22 赵合运 大学教材 西医 20-Aug-13 150 临床基础实验(第2版) 35 李芳邻,孙靖中 大学教材 西医 21-Aug-13 151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第2版) 49.8 杨致邦,叶彬 大学教材 西医 2013-8-23 152 机能实验学(第2版) 28 孙湛,张建龙 大学教材 西医 23-Aug-13 153 医学形态学实验(第2版) 75 马保华,郝晶,丁兆习,韩博 大学教材 西医 23-Aug-13 154 内科护理学实验指导 29.8 邱丽清,蔡文智 大学教材 西医 23-Aug-13 155 医学物理学实验(第2版) 39 甘平 大学教材 西医 26-Aug-13 156 医学物理学(第二版) 40 孟燕军,易小林 大学教材 西医 28-Aug-13 157 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与评估 48 陈鸿雁 大学教材 西医 29-Aug-13 158 医学心理学 23 汤雅婷 高职教材 西医 12-Aug-13 159 医药基础化学实训教程 19.8 程家蓉,陈先玉 高职教材 西医 26-Aug-13 160 器官移植临床指南(第3版) 59.8 陈孝平 实用技术 西医 27-Aug-13 161 解剖组胚学学习指导(第三版) 29.8 王之一,王子彪 中高职教辅 西医 26-Aug-13 162 医学电镜技术及应用 48 汪克建 专著 西医 16-Aug-13 163 医学影像技术实验教程 35 黄小华 本科教材 语言、教育 22-Aug-13 164 大学生就业指导 22 于环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4-Aug-13 165 基础医学科技英语 49 曹民主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9-Aug-13 166 广告设计基础 35 朱平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0-Aug-13 16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6.4 韩方希,王月琴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1-Aug-13 168 大学体育健康教程 33 佟艳华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1-Aug-13 169 新时期秘书职业心理 32 汪媛,李嘉,李奋生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2-Aug-13 170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第二版) 36 向群英,黄诚,刘颖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7-Aug-13 171 形势与政策 29 龚培河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7-Aug-13 172 大学语文 39.9 杨经华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8-Aug-13 173 现代教育技术 32 柏宏权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8-Aug-13 174 新托业7大题型满分秘籍(含光盘) 60 LiveABC 考试用书 语言、教育 28-Aug-13 175 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 2013—2014 99 邱均平,赵蓉英,程斯辉等 考试用书 语言、教育 28-Aug-13 176 奥巴马震撼原声·激情辩论篇(含光盘) 39.8 成应翠,李雪 励志类 语言、教育 15-Aug-13 177 奥巴马震撼人生·励志成长篇(含光盘) 39.8 成应翠,李雪 励志类 语言、教育 26-Aug-13 178 奥巴马震撼原声·深度访谈篇(含光盘) 39.8 成应翠,李雪 励志类 语言、教育 29-Aug-13 179 重教为本 善教为荣——北京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与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巡礼 156 陈光巨 论文集 语言、教育 14-Aug-13 180 放飞知识 锐意创新——北京高等学校大学生科研创新与学科竞赛工作巡礼 150 张星臣,陈标华 论文集 语言、教育 14-Aug-13 181 压力与应对 28 吴汉荣 研究生教材 语言、教育 22-Aug-13 182 发挥优势 建设精品——北京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巡礼 126 郭福 专著 语言、教育 14-Aug-13 183 探究真知 培养能力——北京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巡礼 128 汪成楚 专著 语言、教育 14-Aug-13 184 内涵发展 彰显特色——北京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巡礼 130 张跃 专著 语言、教育 2013-8-14 185 志存高远 追求卓越——北京高等学校卓越人才培养工作巡礼 86 冯文全 专著 语言、教育 14-Aug-13 186 提升质量 改革创新——北京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建设巡礼 150 周建设 专著 语言、教育 14-Aug-13 187 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北京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巡礼 162 韩占生 专著 语言、教育 14-Aug-13 188 哲学维度的中西翻译学比较研究 58 曾文雄 专著 语言、教育 19-Aug-13 189 认知灵活性与高效率学习研究 52 齐冰 专著 语言、教育 23-Aug-13 190 中医经典精读 34.8 陈建章 高职教材 中医 2013-8-21 191 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 生态系统管理卷 169 李文华 专著 资源环境 1-Aug-13 192 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 可持续发展生态学卷 118 李文华 专著 资源环境 1-Aug-13 193 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 生态系统恢复卷 139 李文华 专著 资源环境 1-Aug-13 194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以川西矿区为例 65 张世熔,贾永霞 专著 资源环境 22-Aug-13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632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呈现液相放电理论与实验的完美结合
sciencepress 2013-8-26 08:18
由大连海事大学教授、世界液相放电等离子体研究领域的先锋者和领军人孙冰撰写的《液相放电等离子体及其应用》是一本具有原创性的专著,国内外尚未见类似专著出版。液体中实现等离子体并在多领域应用目前已成为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在材料合成、有机物分解、液相CVD、生物医学、海洋探测、液相等离子体化学等领域中,液相放电等离子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这部专著理论与实验完美结合,该书对于多种类型的液相放电及其应用形式进行了清晰而简洁地介绍。主题极具实用价值,全书逻辑有序、可读性强,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够通过此书很快了解熟悉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例如,文中所述及的实验仪器、实验技术和参考文献无论是对研究生、高校学者或是实验室研究人员而言都是极其有用的。 书中介绍了与液相非热放电相关的物理化学现象的基础知识,对于液相放电尤其是水中放电相关的所有主题和概念在文中基本上都有深入介绍。因而本书也可视为该领域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实验参考手册。 书中第一部分介绍了非热放电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并为液相放电进行了铺叙。此部分详细讨论了水中放电的特征及物理机理。各种类型的水中放电形式被逐一列举,如直流放电、微弧放电、脉冲放电(流光放电、火花放电、弧光放电)、介质阻挡放电、高频与微波放电。 书中第二部分专题记述了各种反应器的几何图形和各种类型脉冲高压电源。该部分探究了水中放电在液相中引起的化学反应,活性物质和自由基被逐一识别,其属性和化学动力学也被深入研究。每种类型放电形式所产生活性物质的属性均被详细说明。此部分还提供了自由基浓度和寿命的测量方法,如发射光谱法。同时对于液相放电的光谱特征尤其是紫外线作用下的光谱特征进行了深入讨论,并讨论了放电冲击波的产生及其特征频率。 书中最后一部分介绍了多种液相放电的应用形式,对与水处理相关的许多环境与生物技术课题均进行了专题讨论,例如挥发性有机物的分解、染料脱色、有害有机物去除、微生物灭活、海水除藻和生物修复;并对液体中除沙防堵塞技术进行了探讨。同时介绍了液相放电在物质合成和修复方面的应用,以及几种新的液相放电技术的应用与未来发展趋势。 该书深入浅出、 图文并茂、系统性强,并兼具基础性、前瞻性、引领性和应用性,可供等离子体技术、环境电工技术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参考使用,同时也可以用作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科书。相信它的出版必将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将进一步推动这个新兴学科的蓬勃发展和实际应用。 《液相放电等离子体及其应用》 ,孙冰著,科学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中国科学报》 ( 丁德文, 2013-08-23 第14版 读书)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24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3-8-12 14:16
本期新书快递汇总了科学出版7月23日至8月11日入库新书。更详细书目信息敬请下载 新书快递_2013-8-12_.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纳米摩擦学 128 钱林茂,田煜,温诗铸 专著 材料科学 17-Jul-13 2 青藏高原地质资料开发应用 80 颜世强,庞振山,丁克永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3-Jul-13 3 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 138 王佟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013-7-24 4 黄土地貌·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甘枝茂论文选集 108 甘枝茂 专著 地球科学 1-Aug-13 5 电工常用电路图集 42 黄海平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7-Jun-13 6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预测与测量——理论、技术和方法 80 邹澎等 专著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9-Aug-13 7 食品生物化学 43 辛嘉英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1-Jul-13 8 食品营养学 36 耿越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1-Jul-13 9 食品毒理学 38 单毓娟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31-Jul-13 10 准双曲面齿轮动态性能仿真 72 汪中厚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2-Jul-13 11 风能工程(导读版) 110 Pramod Jain 专著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3-7-29 12 相对论量子化学基础 60 曹晓燕,方维海,Michael Dolg 基础理论 化学 22-Jul-13 13 多酸化学 138 陈维林,王恩波 专著 化学 29-Jul-13 14 混合导体氧渗透膜——设计、制备与应用 68 金万勤,徐南平 专著 化学 6-Aug-13 15 模型预测控制 108 陈虹 专著 机械、自动化 29-Jul-13 16 操作系统原理 33 王迤冉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6-Aug-13 17 Haskell函数式编程基础(第3版) 129 (美)Simon Thompson 基础理论 计算机、通信 10-Jul-13 18 三支决策与粒计算 89 刘盾,李天瑞,苗夺谦,田国胤,梁吉业 基础理论 计算机、通信 1-Aug-13 19 ActionScript 3.0图像处理基础教程 98 (英)Todd Yard著;陈文登译 实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28-Jun-13 20 保险学教程(第二版) 37 池晶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22-Jul-13 21 财务活动理论与管理 55 陈和平 基础理论 经济管理 29-Jul-13 22 基于动态人车环境协同推演的汽车驾驶倾向性辨识 98 王晓原,张敬磊,Xuegang (Jeff) Ban 专著 经济管理 9-Jul-13 23 印度经济数字地图 2012-2013 158 刘小雪 专著 经济管理 17-Jul-13 24 人民币国际化道路研究 88 李稻葵 专著 经济管理 1-Aug-13 25 中国新创企业成长轨迹的实证研究 60 付宏,肖建忠 专著 经济管理 16-Jul-13 26 生态经济视野下的产业发展与生态补偿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58 陈厚义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9-Jul-13 27 世界产业数字地图 2012-2013 188 段文斌,胡秋阳 综述 经济管理 17-Jul-13 28 这都不懂?强壮理科神经的100个问答 35 (日)佐藤胜昭著;王丽丹译 科普 科普读物 28-Jun-13 29 小小螺丝钉的大学问 35 (日)门田和雄著;高丕娟译 科普 科普读物 28-Jun-13 30 刚柔并济话纤维 35 (日)山崎义一等著;谭毅译 科普 科普读物 28-Jun-13 31 啊!原来如此:记忆魔法书 35 (日) 夏本博明著;李梅译 科普 科普读物 28-Jun-13 32 梦幻的艺术——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藏当代绞胎作品 78 常素霞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13-Jun-13 33 中国玉器年鉴(2013) 428 于明等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9-Jul-13 34 襄阳黄家村(上、下册) 458 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26-Jul-13 35 边疆考古研究(第13辑) 10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5-Jul-13 36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七次学术年会论文集 188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26-Jul-13 37 大明宫 450 杨鸿勋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2-Jul-13 38 开启智能油田 45 陈新发等 基础理论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2-Aug-13 39 矿物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 98 徐志强等 专著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5-Aug-13 40 中兽医学 42 胡元亮 大学教材 农林 24-Jul-13 41 绿色生态烟叶开发 2012-2013 128 中国烟草总公司云南省公司 专著 农林 7-Aug-13 42 多功能林业规划模型 68 张德成,李智勇,白冬艳 专著 农林 26-Jul-13 43 社会化媒体的影响与应用 50 闵庆飞,王彦博 专著 社会科学 28-Jun-13 44 生物医学实验 59 王进科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30-Jun-13 45 庐山植物野外实习手册(全彩版) 48 廖亮,万慧霖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29-Jul-13 46 广西洞穴鱼类 208 蓝家湖,甘西,吴铁军,杨剑 图册 生物科学 1-Aug-13 47 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 生物多样性保育卷 129 李文华 专著 生物科学 1-Aug-13 48 三江源区饲用植物志 198 马玉寿,徐海峰 专著 生物科学 2013-7-30 49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4 邓爱珍,丁盈 大学教材 数学 29-Jul-13 50 高等数学(上、下册) 60 青岛科技大学数理学院 大学教材 数学 29-Jul-13 51 高等数学习题课教程(下册) 28 张志海,姬红艳,霍京京 大学教辅 数学 5-Aug-13 52 高等数学习题课教程(上册) 22 张志海,范杰,霍京京 大学教辅 数学 6-Aug-13 53 应用非参数统计 68 薛留根 基础理论 数学 5-Aug-13 54 局部群表示论, θ对应和Langlands-Shahidi方法 45 叶扬波,田野 论文集 数学 26-Jul-13 55 支持向量机的算法设计与分析 68 杨晓伟,郝志峰 专著 数学 24-Jul-13 56 能源数值模拟方法的理论和应用 198 袁益让 专著 数学 1-Aug-13 57 应用数学中的泛函分析 118 蹇人宜 专著 数学 7-Aug-13 58 有限元方法(英文版) 108 石钟慈,王鸣 专著 数学 1-Aug-13 59 水声学(第二版) 198 汪德昭,尚尔昌 基础理论 物理(力学) 24-Jul-13 60 临床常见病辨证施护 29.8 赵红佳,关风光 大学教材 西医 16-Jul-13 61 医学机能学实验(第2版) 49 李瑞峰 大学教材 西医 24-Jul-13 62 医用高等数学 32 刘启贵,顾作林 大学教材 西医 29-Jul-13 63 基础医学常规实验准备与操作技术 23 王迎伟 大学教材 西医 12-Jul-13 64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19.8 王琦,张艳丽 大学教材 西医 5-Aug-13 65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第2版) 35 周亚滨 大学教材 西医 2013-8-1 66 内科护理学(高专案例版) 59 封木忠 高职教材 西医 2013-7-22 67 临床护理指南(第2版) 59.8 汪晖 实用技术 西医 17-Jul-13 68 乳酸细菌现代研究实验技术 118 郭兴华,凌代文 专著 西医 24-Jul-13 69 药物分析及制药过程检测 58 梁冰 大学教材 药学 30-Jun-13 70 药物合成反应简明教程 98 魏运洋,罗军,张树鹏 基础理论 药学 26-Jul-13 71 生物学新课程教学论 35 陈秉初,陈志伟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12-Jul-13 72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钢铁学院)纪事 68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钢铁学院)纪事》编辑组 编 基本资料 语言、教育 2013-7-29 73 奥巴马震撼人生·第一家庭篇(含光盘) 39.8 成应翠,李雪 励志类 语言、教育 29-Jul-13 74 高校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研究 59 魏红,伊理,段从宇 专著 语言、教育 17-Jul-13 75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第3版) 46 郝钰 大学教材 中医 24-Jul-13 76 中医各家学说 33 张星平,张再康 大学教材 中医 31-Jul-13 77 宁夏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89 马有祥等 报告类 资源环境 1-Aug-13 78 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基础 79 谭徐明,刘建刚等 基础理论 资源环境 24-Jul-13 79 基于ET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规划 88 王浩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5-Jul-13 80 中国流域库坝工程开发的生态效应与生态调度研究 98 鲁春霞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4-Jul-13 81 水体营养物基准理论与方法学导论 80 席北斗,霍守亮,苏婧 专著 资源环境 5-Aug-13 82 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 全球变化生态学卷 139 李文华 专著 资源环境 1-Aug-13 83 荒漠蓝藻环境生物学与生物土壤结皮固沙 138 刘永定 专著 资源环境 24-Jul-13 84 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化方法研究与应用 169 李怀恩,李家科等 专著 资源环境 6-Aug-13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5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7书1刊入选中国科协“公众喜爱的科普作品”推介活动
sciencepress 2013-8-2 09:55
科学出版社7书1刊入选中国科协“公众喜爱的科普作品”推介活动,请您投票支持: 《畅游在两亿年前的海洋》(第一排第七个) 《大熊猫的起源》(第二排第一个) 《未来世界的100种变化》(第三排第五个) 《物理改变世界》(第三排第七个) 《“好玩的数学”丛书》(第四排最后一个) 《“天”生与“人”生:生殖与克隆》(第七排最后一个) 《贪玩的人类》(倒数第三排第六个) 我社科普杂志: 《科学世界》(科普期刊栏目下第三排第七个) 请您投票支持我社科普图书和期刊! 中国科协“公众喜爱的科普作品”推介活动网上投票地址: http://book.sina.com.cn/z/2013kepu/ ​
个人分类: 出版动态|3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汤涛:鹏举书林任翱翔——记科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林鹏
sciencepress 2013-7-25 08:36
  果 园绘   20多年前结识今天科学出版社的掌门人林鹏时,他刚从厦门大学毕业进入科学出版社,是出版界的新兵。   说到科学出版社的数学出版史,不得不提到中国计算数学大师冯康,正是他很早就洞察到学术出版的重要性。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创立了中国计算数学的旗舰刊物英文版《计算数学》,还主编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方法丛书”。也正是通过这套丛书,使我对林鹏和他的团队有了全方位的了解。这套丛书主要介绍不同时期计算数学的前沿方向和科研成果,也使许多从事计算数学研究的科研人员投身到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中。因此,“计算方法丛书”对计算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起到了非常巨大的影响。而林鹏作为该丛书责任编辑中承前启后的一位,为丛书的发展壮大立下汗马功劳。   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挑战是林鹏的一个特点。进入21世纪后,为适应新形势下学科发展需要,林鹏积极推动将丛书更名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丛书”,并组建了以石钟慈院士为主编的新编委会,为信息与计算科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搭建了崭新的传播交流平台。时至今日,这套丛书已出版60种,近期又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将继续发挥其强大的学术影响。而林鹏与石钟慈、林群、袁亚湘等院士在密切合作中建立起来的亲密友谊,已经成为学者与编辑合作的美好典范。   林鹏给我的印象是进取、敬业。上世纪80年代,出版社之间还谈不上什么竞争,但林鹏已经活跃在研究所或高校,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和短期训练班,建立与科研人员的密切联系,与高水平的作者、编委良性互动。这些做法造就了他敏锐的专业学术嗅觉,以及连续不断的策划成果。   难得的是,林鹏不但有学术品位,还有责任担当。成为出版社的领导后,林鹏致力于加强和传承科学出版社的优良传统。林鹏经过近30年的出版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有着深厚“科学社”烙印的“出版之道”。他要求编辑们秉承多年来形成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和“严肃、严密、严格”的传统与作风,始终坚持为科技创新服务、为普及科学知识服务、为科学家和读者服务的宗旨。具体表现在出版物的品位和质量、出版策划的创造性和时代性等方面。在林鹏和他的团队多年的苦心经营下,科学出版社形成了完善的、系统的专业化运作体系,不断优化出版结构、提升经营业绩,提升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在重大出版项目建设、国家级奖项评选等方面均有不俗表现,逐步建立和巩固了科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中的地位。   这几年和林鹏的谈话内容总是围绕着几个话题:期刊、内容、国际化,还有沉甸甸的责任。   高水平的期刊是顶级出版商的必争之地。作为具有战略眼光的出版者,林鹏把期刊作为未来中国出版业实现增长的突破点。期刊是发布最快、规模最大的文献载体,在国际大中型科技出版社的业务组成中,科技期刊业务的比重远大于科技图书,但这是国内出版企业的短板。对此林鹏前几年就开始了调研,加快科技期刊的突破发展,“点”、“面”结合。在“点”上以《中国科学》、《国家科学评论》等领头刊物形成重点突破,打造一批具备国际水平的高端学术期刊;在“面”上加快学科期刊集群的建设,选择我国在国际上具有领先优势的学科领域,积聚一批在专业学科领域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期刊群。这一策略将为中国的学术期刊发展注入活力。   林鹏多次强调内容是出版业的安身立命之本。林鹏认为,数字出版改变的只是阅读方式和出版形式,而内容资源才是关键中的关键。他将图书、期刊和科研资源数据都纳入其核心资源范畴,主张对内通过完善科技书刊出版和数字出版的业务结构,对外通过资产经营、联合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提升“科学”品牌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集聚国内优秀科技出版资源,快速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国际化是出版界的挑战和机遇。林鹏敏锐地意识到国际化的重要性。科技无国界,数字技术加速了出版的全球化。基于国际化发展构想,他规划了“中国科技出版‘走出去’海外基地项目”建设,推进从“借船出海”向“造船出海”、“买船出海”的转化,加快产品、运营、人才的国际化。他提出要力争融入国际科技出版主流,增强“走出去”的主动权,提升规模和层次,扩大中国科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进入21世纪,中国已成为世界科研内容产出大国,也是科技信息使用大国,但科研创新的资源平台和科技成果的发布平台却被几家国际出版巨头所垄断。中国科技出版界有责任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这对维护国家科技信息安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的领头羊,林鹏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我知道林鹏一直有个梦,那就是打造世界级的科技出版旗舰。我衷心希望林鹏的出版梦想早日实现!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23日 24 版)
个人分类: 科学人物|19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3-7-24 11:27
本期科学出版社新书快递包括7月10日~22日入库图书,更多详细内容敬请加载 2013年7月中旬旬新书.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书类 学科 出版时间 1 微纳加工及在纳米材料与器件研究中的应用 118 顾长志等 专著 材料科学 8-Jul-13 2 实在论与真理 88 迈克尔·德维特(Michael Devitt)著;郝苑译 专著 党政、哲学、宗教 28-Jun-13 3 科学的哲学基础 75 周昌忠 专著 党政、哲学、宗教 21-Jun-13 4 农业气象学(第二版) 34 姜会飞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30-Jun-13 5 固体地球科学研究方法 258 丁仲礼 论文集 地球科学 27-Jun-13 6 黄山花岗岩地貌景观研究 88 陈安泽,浦庆余等 专著 地球科学 28-Jun-13 7 表生环境中微量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 43.2 黄艺,倪师军,张成江 专著 地球科学 11-Jul-13 8 FPGA设计 52 张義和,苏蕾编修 实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7-Jun-13 9 电路板设计 58 张義和编著;苏蕾编修 实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7-Jun-13 10 电路图设计 56 张义和编著;苏蕾编修 实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013-6-27 11 电源电路设计技巧 58 (日)马场清太郎著;丁志强译 实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8-Jun-13 12 电工技术全程辅导及实例详解 55 张红,徐慧平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8-Jun-13 13 数字电子技术全程辅导及实例详解 55 肖看,王贞炎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8-Jun-13 14 酶技术及其在油脂工业中的应用 39 于殿宇 本科教材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013-6-30 15 有机化学(第3版) 46 吉卯祉,彭松,葛正华 本科教材 化学 2013-7-17 16 有机化学实验 39 张凤秀 本科教材 化学 30-Jun-13 17 大学化学实验 24 周仕林,顾颖颖,王璐 大学教材 化学 8-Jul-13 18 无机化学(上册) 39 胡宗球 大学教材 化学 30-Jun-13 19 材料化学 49 彭正合等 大学教材 化学 30-Jun-13 20 纳米科技创新与知识图谱 98 (美)陈炘钧等著;吴树仙,王琛译 专著 化学 30-Jun-13 21 煤的灰化学 98 李文,白进 专著 化学 28-Jun-13 22 H-矩阵类的理论及应用 108 徐仲,陆全,张凯院,安晓虹 基础理论 机械、自动化 8-Jul-13 23 PCB组装车间工艺规划和调度的动态集成优化 80 李宗斌,杜轩,李鸥 专著 机械、自动化 28-Jun-13 24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三版) 39 高锋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30-Jun-13 25 计算机辅助几何造型技术(第三版) 38 常智勇,万能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30-Jun-13 26 例说开源硬件Pinguino PIC18 32 邓颖 实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28-Jun-13 27 公路水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体系建设 89 王劼耘,刘昕,岑春 实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10-Jul-13 28 现代服务业商业模式创新:价值网络视角 36 吴朝晖,吴晓波,姚明明 专著 计算机、通信 30-Jun-13 29 物联网能力开放与应用 58 陆平,何军等 专著 计算机、通信 10-Jul-13 30 基于手机切换定位的道路行程车速采样提取技术研究 68 杨飞 专著 交通运输 11-Jul-13 31 县域农村金融市场分割下的金融发展研究 58 莫媛,褚保金 基础理论 经济管理 24-Jun-13 32 供应链配送系统库存与运输优化研究 50 李富昌 专著 经济管理 11-Jul-13 33 协调管理与制度设计 68 郭峰 专著 经济管理 11-Jul-13 34 中国矿产地战略储备研究 58 贾文龙,薛亚湘,吴强 专著 经济管理 30-Jun-13 35 休闲型旅游目的地培育研究——理论·实证·个案 64 罗明义等 专著 经济管理 11-Jul-13 36 瓶颈设施、网络接入规制与电信竞争 45 李美娟 专著 经济管理 2013-7-11 37 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构建与创新 68 冉光和等 专著 经济管理 28-Jun-13 38 国际化大都市特色研究——以西安为例 98 裴成荣 综述 经济管理 30-Jun-13 39 马大猷传 38 张家騄 科普 科普读物 30-Jun-13 40 科学夜话五日谈——学物理就这么简单 35 (日)竹内薰等著;温小琼译 科普 科普读物 28-Jun-13 41 淇县大马庄墓地 228 河南省文物局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30-Jun-13 42 功效空间组织机理与空间福利研究 98 金凤君等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8-Jul-13 43 简明考古统计学 55 陈铁梅,陈建立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11-Jul-13 44 猕猴桃病虫害原色图谱 30 丁建,龚国淑,周洪波,崔永亮 实用技术 农林 11-Jul-13 45 西瓜甜瓜育种与生物技术 150 栾非时等 专著 农林 12-Jul-13 46 小果油茶资源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60 姚小华,黄勇 专著 农林 8-Jul-13 47 难忘的120天——忆胡耀邦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的日子 68 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 基本资料 社会科学 28-Jun-13 48 科技人文学——自然科学的人生启示 78 董川 专著 社会科学 10-Jul-13 49 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 45 林国栋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3-Jul-13 50 细胞生物学实验教程 26 韩榕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30-Jun-13 51 伏牛山药用植物志(第五卷)上册 128 尹卫平等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3-Jul-13 52 江苏沿海地区原色种子植物志——双子叶植物合瓣花类和单子叶植物 280 于延球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28-Jun-13 53 中国海藻志 第二卷 红藻门 第四册 珊瑚藻目 98 夏邦美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2013-6-30 54 中国真菌志 第四十七卷 丛赤壳科 生赤壳科 88 庄文颖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30-Jun-13 55 蛋白质物理 98 (俄)A.V.芬克尔施泰因等著;李安邦译 基础理论 生物科学 12-Jul-13 56 分子杂交理论与技术(第三版) 58 王廷华,刘进,Jean Philippe Merlio 实用技术 生物科学 27-Jun-13 57 分子微生物学前沿 75 饶贤才,胡福泉 专著 生物科学 30-Jun-13 58 裸子植物花粉生物学 80 林金星,胡玉喜,吴鸿 专著 生物科学 15-Jul-13 59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五十九卷 双翅目 虻科 280 许荣满,孙毅 专著 生物科学 9-Jul-13 60 水资源数量与质量联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69 夏军,刘克岩,谢平 专著 生物科学 30-Jun-13 61 法语数学(法文版) 23 Marc Pauly 本科教材 数学 30-Jun-13 62 几何(法文版) 26 Marc Pauly 本科教材 数学 30-Jun-13 63 大学数学(第二版) 39.8 范远泽 大学教材 数学 3-Jul-13 64 运筹学基础 45 孙文瑜,朱德通,徐成贤 大学教材 数学 2013-6-30 65 数理统计(英文版)(Mathematical Statistics) 35 张进 研究生教材 数学 11-Jul-13 66 分形分析引论 78 胡家信 专著 数学 30-Jun-13 67 变分分析与优化 148 张立卫,吴佳,张艺 专著 数学 9-Jul-13 68 大数因子分解的合数模式特性 56 刘尊全 专著 数学 15-Jul-13 69 基于MATLAB的运动学、动力学过程分析与模拟 42 敖文刚,杜力,黄勇刚,李勤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11-Jul-13 70 相似系统和谐——生存发展之道 58 周美立 专著 物理(力学) 17-Jul-13 71 直觉模糊粗糙集理论及应用 78 雷英杰,路艳丽,孔韦韦,樊雷,田野 专著 物理(力学) 10-Jul-13 72 先进光功能透明陶瓷 98 潘裕柏,李江,石云 专著 物理(力学) 5-Jul-13 73 临床心理学 65 耿德勤 大学教材 西医 10-Jul-13 74 PCR理论与技术(第三版) 48 王廷华,刘佳,夏庆杰 实用技术 西医 30-Jun-13 75 基因克隆理论与技术(第三版) 69 王廷华,董坚 实用技术 西医 30-Jun-13 76 消化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 54.8 田德安 实用技术 西医 30-Jun-13 77 临床研究规范与准则——生物统计学与流行病学(中文翻译版,第3版) 80 John I. Gallin等主编;时占祥,王吉耀译 专著 西医 30-Jun-13 78 临床研究规范与准则——伦理与法规(原书第3版,含光盘) 88 John I. Gallin等主编;时占祥,冯毅译 专著 西医 30-Jun-13 79 临床研究规范与准则——技术转让、方案制订与项目资助(中文翻译版,第3版) 80 John I. Gallin等主编;时占祥等译 专著 西医 30-Jun-13 80 临床研究规范与准则——临床研究基础建设(原书第3版) 72 John I. Gallin等主编;时占祥,刘晓清译 专著 西医 30-Jun-13 81 锌与人类健康 160 Lothar Rink著;王福俤,王占友译 专著 西医 8-Jul-13 82 神经系统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学 148 杨华 专著 西医 30-Jun-13 83 新疆特色药用资源图谱 I 198 贾晓光,李晓瑾 基本资料 药学 28-Jun-13 84 让"胰岛"动起来——我是这样战胜糖尿病的(第3版) 39 焦耐芳 科普 医疗保健 30-Jun-13 85 职业意识与职业认知 25 吴光林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27-Jun-13 86 奥巴马震撼人生·成功处世篇(含光盘) 39.8 成应翠,李雪 励志类 语言、教育 28-Jun-13 87 奥巴马震撼原声·魅力演讲篇(含光盘) 39.8 成应翠,李雪 励志类 语言、教育 28-Jun-13 88 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 55 江洪 专著 语言、教育 3-Jul-13 89 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 55 赵呈领,万力勇 专著 语言、教育 2013-7-3 90 翻译的功能视角——从翻译功能到功能翻译 58 周红民 专著 语言、教育 28-Jun-13 91 有机化学习题及参考答案(第3版) 29.8 吉卯祉,张国升,赵骏 本科教材 中医 18-Jul-13 92 柴浩然医论医案集 128 柴浩然 专著 中医 30-Jun-13 93 段富津方剂学讲课实录 78 段富津 专著 中医 30-Jun-13 94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第二版) 78 陈玲,郜洪文等 基础理论 资源环境 8-Jul-13 95 低碳城市研究的模型与方法 59 秦耀辰 研究生教材 资源环境 28-Jun-13 96 城市环境遥感的方法与实践 79 杜培军等 专著 资源环境 30-Jun-13 97 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与功能 68 余新晓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8-Jun-13 98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流域生态水文响应 78 余新晓等 专著 资源环境 28-Jun-13 99 湖泊生态安全保障策略 98 郑丙辉 专著 资源环境 15-Jul-13 100 多尺度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风险区划 108 曾维华等 专著 资源环境 17-Jul-13 101 处理分散式生活污水的地下渗滤技术 48 王成端 专著 资源环境 11-Jul-13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50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出版社东京公司携手同业进军日本图书市场
sciencepress 2013-7-15 11:19
  本报东京7月12日电(驻 日本 记者 张建墅)日前,中国5家知名出版社与科学出版社东京公司,在东京中国文化中心签订了有关图书版权的交易合同。另有30多家中国主流出版社和多家日本著名出版商的代表共同见证了签约仪式。   据在场的出版界资深人士介绍,日本图书市场目前处于低潮期,但年销售额仍高达1.5万亿日元。日本图书市场是一个由出版社、中间商、销售商构成的极其封闭保守的产业链条,一些世界级的书商,只有通过与日本的中间商,才能进出日本图书市场。   科学出版社东京公司成立虽不到5年,但已经与“东贩”、“日贩”等主要日本图书中间商建立了较为良好的贸易关系。与该公司合作,对中国出版业界进军日本图书市场十分有利。   有关人士指出,图书出版业虽然有营利目的,更肩负着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责任。中国出版业应加强对外沟通渠道作用,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人民在认同中国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也认识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发展成就。 ​2013年07月13日02:29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个人分类: 出版动态|16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去年我国新闻出版业营业收入超过1.6万亿元
sciencepress 2013-7-10 10:14
《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发布,科学出版社总体经济规模在全国图书出版单位中位列第5。 新华网北京7月9日电(记者璩静 赵一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9日在京发布了《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去年我国新闻出版产业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6635.3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出版 图书 超过41万种,数字出版营业收入超1900亿元,各地各出版传媒集团不断做强做大,骨干作用进一步凸显。 去年 出版 图书超41万种 新版书超半数 去年,图书品种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国共出版图书41.4万种,同比增加4.4万种、增长12%。其中,新版图书24.2万种,增长16.6%。但图书、报纸、期刊总 印数 增长趋缓,增长速度均低于2011年水平。 主题图书和重点报刊发行量依然可观。《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十八大报告及辅导材料等51种书籍的单品种累计印数超过100万册。《读者》、《求是》等15种 期刊 平均期印数超过100万册。《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27种报纸平均期印数超过100万份。 数字出版占全行业收入比首次突破10% 去年,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935.5亿元,同比增长40.5%,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11.6%,首次实现突破10%。其中,电子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营业收入增长52.6%,超过数字出版整体增长速度,以网络动漫和在线音乐为代表的新型数字内容服务形态发展迅猛,收入增速高达291.2%。 总体来看,2012年我国 电子出版物 出版形势良好,共出版电子出版物11822种,实现营业收入9.2亿元,增长48.6%,利润总额2.3亿元,增长76.8%,这表明电子出版物出版发行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改善。 人均年拥有图书5.9册 去年,我国出版物消费与供给相互协调发展。据统计,2012年每百万人均拥有当年出版图书306种,增长11.6%;人均年拥有图书5.9册,增长2.3%;人均年拥有期刊2.5册,增长1.3%;每千人日均拥有报纸97.6份,增长2.7%。 尤值一提的是,去年版权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由2011年的2.1:1降至1.9:1。全国共输出版权9365种,同比增长20.3%,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数字出版物数量2043.9万册,同比增长31.2%。 出版集团新排名出炉 5家实现“双百亿” 2012年,全国图书出版、报刊出版和发行集团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33.9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和资产总额均突破100亿元。 从总体经济规模来看,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列全国前3位,而报刊类的前3位为成都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此外,经济规模排名前5位的图书出版单位依次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个人分类: 出版动态|210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7月9日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3-7-9 15:14
本期新书发布的是科学出版社截止7月9日新入库图书,共计195种。有 《 性别智商 》、《 你与世界,只差一场旅行 》、《 Web3.0: 互联网的语义革命 》、《 贪玩的人类2:穿越百年的中国科学 》、《 数学趣史 》等大众类图书请您关注。因篇幅所限,本文仅列图书基本信息,更多详细信息敬请点击下载。 2013年7月上旬新书.xls 书名 作者 定价 学科 书类 出版时间 锂离子电池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梁广川,宗继月,崔旭轩 80 材料科学 专著 25-Jun-13 当代科学哲学文献选读(英汉对照) 成素梅,计海庆 128 党政、哲学、宗教 论文集 1-Jul-13 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上) 龚育之 99 党政、哲学、宗教 论文集 30-Jun-13 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下) 龚育之 99 党政、哲学、宗教 论文集 30-Jun-13 社会工程的逻辑——从社会批判到社会建构 田鹏颖 68 党政、哲学、宗教 专著 26-Jun-13 哲学逻辑引论 张学立,董英东等 78 党政、哲学、宗教 专著 30-Jun-13 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平面变化及其影响与应用 左军成,杜凌,陈美香,徐青 99 地球科学 专著 30-Jun-13 气候变化对中国生态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与适应 许吟隆 吴绍洪,吴建国,周晓农等 79 地球科学 专著 30-Jun-13 上海海洋环境资源基本现状 徐韧,叶属峰等 260 地球科学 专著 18-Jun-13 土地利用分形模拟的空间尺度效应研究 吴浩,陈晓玲,赵红梅 50 地球科学 专著 2-Jul-13 中国中西部及邻区大陆板内火山作用 夏林圻等 218 地球科学 专著 27-Jun-13 微纳电子学 中国科学院 99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专著 30-Jun-13 模拟法庭 刘晓霞 41 法律 大学教材 28-Jun-13 微生物工程 汪钊 38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大学教材 30-Jun-13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策略研究 孙宝国,周应恒 98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专著 27-Jun-13 自催化气相生长与一维纳米结构 陈翌庆 58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专著 30-Jun-13 飞行性能与飞行计划 丁松滨 38 航空航天 大学教材 30-Jun-13 深空探测轨道设计与优化 崔平远,乔栋,崔祐涛 100 航空航天 专著 2013-6-30 无机化学 史苏华 44 化学 大学教材 28-Jun-13 石墨烯-新型二维碳纳米材料 陈永胜,黄毅等 118 化学 专著 27-Jun-13 机械制图 吴艳萍 33 机械、自动化 大学教材 30-Jun-13 现代PVD表面工程技术及应用 张而耕,吴雁 46 机械、自动化 研究生教材 2013-6-30 航空发动机的智能诊断、建模与预测方法 李应红,尉询楷,胡金海,侯胜利 98 机械、自动化 专著 27-Jun-13 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理论与应用 侯忠生,金尚泰 70 机械、自动化 专著 30-Jun-13 智能结构动力学与控制 毛剑琴等 98 机械、自动化 专著 30-Jun-13 JSP程序设计 于彬 45 计算机、通信 大学教材 2013-6-28 Linux配置与管理教程 史苇杭 42 计算机、通信 大学教材 30-Jun-13 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践教程 李凡,李赛红 34 计算机、通信 大学教材 30-Jun-13 计算智能与组合软件测试优化 王曙燕,潘晓英,孙家泽等 58 计算机、通信 大学教材 30-Jun-13 数据分析与R软件 李素兰 38 计算机、通信 大学教材 30-Jun-13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郭东恩 48 计算机、通信 大学教材 30-Jun-13 数字图像处理 蒋爱平,王晓飞,杜宝祥,朱福珍 39 计算机、通信 大学教材 30-Jun-13 中小学校园网建设与应用全程指导 丁卫泽 47 计算机、通信 大学教材 30-Jun-13 5天学会 Pro/ENGINEER Wildfire 5.0 李积武、娄骏彬 68 计算机、通信 实用技术 28-Jun-13 非平稳信号特征提取方法及其应用 范虹,孟庆丰 60 计算机、通信 专著 30-Jun-13 图像加密算法与实践——基于C#语言实现 孙燮华 80 计算机、通信 专著 28-Jun-13 自动指纹识别系统原理与实现 杨小冬 48 计算机、通信 专著 30-Jun-13 城市道路驾驶人跟驰行为 陆建,姜军 60 交通运输 专著 27-Jun-13 会计学原理 彭珏,王雅军 33 经济管理 大学教材 30-Jun-13 旅行者行为学 白凯 39 经济管理 大学教材 30-Jun-13 旅游规划原理 杨晓霞 35 经济管理 大学教材 28-Jun-13 现代发展经济学 任保平,何爱平 30 经济管理 大学教材 28-Jun-13 长江上游地区自然资源环境与主体功能区划分 白志礼,朱莉芬,谭灵芝等 58 经济管理 基础理论 2013-6-26 Web3.0: 互联网的语义革命 大卫·西格尔著;管策译 45 经济管理 经营管理 30-Jun-13 领导力与决策:来自MPA课程的精彩案例 高颖 39.8 经济管理 经营管理 28-Jun-13 耐力制胜:管理战略与创新的六大永恒法则 (美)迈克尔A.库斯玛诺著;万江平等译 45 经济管理 经营管理 2013-6-30 品牌传播战略:数字时代的整合传播计划 安东尼·杨著;梁雨晨译 42 经济管理 经营管理 30-Jun-13 造血转型:中国企业战略转型的8大模式 《经理人》杂志社 39.8 经济管理 经营管理 30-Jun-13 管理从讲故事开始——向世界顶尖商业领袖学沟通 (美)吉姆·荷杰著;任楠译 39 经济管理 励志类 30-Jun-13 区域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 刘耀彬 32 经济管理 研究生教材 30-Jun-13 巴西经济数字地图 2012-2015 柴瑜 148 经济管理 专著 2013-6-28 产业技术进步与中国省区经济增长 周吉梅 38 经济管理 专著 28-Jun-13 达尔文猜想——对社会与经济演化的一般原理 (英)Geoffrey M.Hodgson著;王焕祥等译 68 经济管理 专著 30-Jun-13 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供应链管理 栗东生,童利忠等 98 经济管理 专著 30-Jun-13 复杂产品系统技术创新管理 李煜华 48 经济管理 专著 30-Jun-13 顾客授权理论及实证研究 韩小芸 56 经济管理 专著 30-Jun-13 金融学中的优化方法 (美)Gerard Cornuejols等著;梁治安等译 85 经济管理 专著 1-Jul-13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及其效应研究 刘涛 76 经济管理 专著 30-Jun-13 流域生态产业理论与实践——以乌江为例 文传浩,程莉,马文斌等 52 经济管理 专著 30-Jun-13 审计市场集中度研究 侯晓靖 58 经济管理 专著 30-Jun-13 我国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 卢艳霞 58 经济管理 专著 2013-6-28 无标度网络及其应用 关峻,蒋同明 98 经济管理 专著 30-Jun-13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研究 文传浩,马文斌,左金隆 78 经济管理 专著 28-Jun-13 乡村旅游产业组织研究 周玲强等 48 经济管理 专著 28-Jun-13 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洪功翔,沈宏超,崔立志 85 经济管理 专著 27-Jun-13 中国经济数字地图 2012-2013 武力 188 经济管理 专著 28-Jun-13 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基于增长源泉的研究 唐家龙 88 经济管理 专著 27-Jun-13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苏敬勤,林海芬 72 经济管理 专著 30-Jun-13 中国食品安全研究报告(2012) 徐立青,彭奇志,杭争等 66 经济管理 专著 27-Jun-13 中国资本市场效率研究-判别原理、方法与改进途径 张信东,史金凤 58 经济管理 专著 28-Jun-13 战场环境概论 张为华等 58 军事 基础理论 30-Jun-13 解码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学生版,配光盘) 高胜利 等 18 科普读物 科普 8-Jul-13 数学趣史 徐品方 28 科普读物 科普 30-Jun-13 贪玩的人类2:穿越百年的中国科学 老多(李建荣) 35 科普读物 科普 30-Jun-13 史家心语——当代科技史名家访谈录 万辅彬,黄祖宾 78 历史地理、考古 基本资料 28-Jun-13 积极领导力 Kim Cameron著,张西超等译 32 历史地理、考古 经营管理 30-Jun-13 千年古韵蔚州城 李新威 168 历史地理、考古 专著 27-Jun-13 你与世界,只差一场旅行 陈阳,李溱 38 旅游 生活健康 30-Jun-13 煤层吸附特征及储气机理 张群,桑树勋等 59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专著 27-Jun-13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第三版) 明道绪 39 农林 大学教材 28-Jun-13 现代林业概论(第二版) 宋墩福,刘郁林,翟学昌 38 农林 大学教材 2013-6-30 主导协同经营导论——多功能林业的理论框架与政策选择 李智勇,温亚利,王登举 98 农林 基础理论 5-Jul-13 现代甘蔗糖业 张跃彬等 80 农林 专著 28-Jun-13 中国竹林碳汇项目开发指南 郭日生,彭斯震 68 农林 专著 30-Jun-13 重度盐碱地营造杨树人工林 祖元刚 75 农林 专著 2013-6-30 公共管理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第二版) 范柏乃,蓝志勇 40 社会科学 大学教材 28-Jun-13 新编统计学教程(第二版) 胡波,郭骊 39 社会科学 大学教材 28-Jun-13 社会物理学系列第4号——社会物理学 社会管理学 牛文元 98 社会科学 基础理论 30-Jun-13 创新改变世界:创新思维启示录 魏诺 45 社会科学 专著 30-Jun-13 创新文化生态系统研究 陈长杰,翟涛,韩子寅,杨星科 58 社会科学 专著 30-Jun-13 科技创新组织文化建设实例 关晓岗,罗晓梅,蔡长江,彭怡 78 社会科学 专著 30-Jun-13 提升竞争能力的新路径:让顾客参与共创价值 张祥 42 社会科学 专著 26-Jun-13 家庭自制养生营养汁大全 张晔 29.8 生活、文体娱乐 生活健康 30-Jun-13 中国茶叶 鉴赏 购买 冲泡 王广智 68 生活、文体娱乐 生活健康 26-Jun-13 动物学 刘敬泽,吴跃峰 49 生物科学 本科教材 30-Jun-13 分子生物学精要 赵亚华 39 生物科学 大学教材 28-Jun-13 基因工程实验 殷武 29 生物科学 大学教材 28-Jun-13 酶工程 聂国兴 45 生物科学 大学教材 27-Jun-13 生物化学实验(第二版) 王林嵩,张丽霞 25 生物科学 大学教材 2013-6-30 生物统计学(第五版) 李春喜,姜丽娜,邵云,张黛静 38 生物科学 大学教材 28-Jun-13 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第二版) 李春喜,姜丽娜,邵云 , 张黛静 29 生物科学 大学教材 30-Jun-13 饲草产品检验 玉柱,贾玉山,李存福 30 生物科学 大学教材 28-Jun-13 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樊金拴 40 生物科学 大学教材 28-Jun-13 遗传学实验 罗洲,程罗根 49 生物科学 大学教辅 30-Jun-13 中国淡水藻志 第十七卷 绿藻门 第2册 辐射鼓藻属 鼓藻属 胶球鼓藻属 魏印心 118 生物科学 基本资料 30-Jun-13 中国真菌志 第四十四卷 牛肝菌科 ( II ) 臧穆 98 生物科学 基本资料 30-Jun-13 细胞RNA干扰机制(导读版) Dirk Grimm 99 生物科学 基础理论 2013-6-30 真菌细胞生物学 邢来君,李明春 108 生物科学 基础理论 30-Jun-13 红树林遥感信息提取与空间演变机理研究 李春干 80 生物科学 专著 30-Jun-13 化学合成生物学 (意)Pier Luigi Luisi著;李爽译 98 生物科学 专著 30-Jun-13 十字花科植物遗传与基因组学 (德)Renate Schmidt等编著;卢长明译 180 生物科学 专著 30-Jun-13 细菌分子遗传学(原书第五版) (英)J.W.戴尔等著;王凤阳等译 88 生物科学 专著 28-Jun-13 微分方程(中法文版) Marc Pauly 30 数学 本科教材 30-Jun-1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陈灿 25 数学 大学教材 28-Jun-13 高等数学(经管类)上册 西南财经大学高等数学教研室 35 数学 大学教材 28-Jun-13 线性代数讲义 江惠坤,邵荣,范红军 35 数学 大学教材 28-Jun-13 运筹学实用教程习题与解答 吴薇薇,宁宣煕 25 数学 大学教材 2013-6-30 奇非线性波方程:分支和精确解(英文版) 李继彬 98 数学 专著 30-Jun-13 水文科学中的风险率与不确定性 徐宗学 89 水利水电 专著 30-Jun-13 水资源系统规划模拟与优化配置 顾世祥,崔远来等 128 水利水电 专著 30-Jun-13 近代土质学(第二版) 高国瑞 108 土木、建筑 专著 27-Jun-13 静力梁函数在结构振动分析中的应用(英文版) 周叮 120 土木、建筑 专著 28-Jun-13 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刘荣桂,曹大富,陆春华 78 土木、建筑 专著 28-Jun-13 钢琴伴奏与弹唱分级教学通用教程 裴建伟 26 文学艺术 大学教材 30-Jun-13 声乐基础分级教学通用教程 王磊,杨桂兰 25 文学艺术 大学教材 30-Jun-13 山西传统工艺史纲要 高策,姚雅欣 148 文学艺术 基本资料 30-Jun-13 数字媒体艺术 郑湛,朱国宾,,曾一昕 58 文学艺术 研究生教材 30-Jun-13 波动光学(法文版) Yves Dulac 39 物理(力学) 本科教材 30-Jun-13 物理中的数学方法(法文版) Yves Dulac 26 物理(力学) 本科教材 28-Jun-13 大学物理实验(第二版) 陈玉林,徐飞,丁留贯 49 物理(力学) 大学教材 28-Jun-13 反应扩散模型的动力学 聂华,吴建华,王艳娥,王治国 79 物理(力学) 基础理论 30-Jun-13 凝聚态物理学进展(第二版) 田强,涂清云 99 物理(力学) 基础理论 30-Jun-13 光散射理论及其应用技术 王亚伟 49 物理(力学) 专著 2013-6-28 物理学前沿——问题与基础 王顺金 58 物理(力学) 专著 28-Jun-13 岩土介质小孔扩张理论 余海岁著;周国庆等译 99 物理(力学) 专著 26-Jun-13 病理学(第3版) 黄启福,王谦 65 西医 大学教材 30-Jun-13 大学生营养与保健 王志凡 59.8 西医 大学教材 27-Jun-13 精神病学(案例版) 许毅 39.8 西医 大学教材 30-Jun-13 临床病理学 刘钧,文彬,李祖茂 35 西医 大学教材 30-Jun-13 临床护理学实验指导 马卫红 42 西医 大学教材 28-Jun-13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指导(第2版) 段义农,陈晓宁 29.8 西医 大学教材 2013-6-28 人体显微形态学实验(第2版) 汪维伟,王娅兰 78 西医 大学教材 28-Jun-13 医学分子生物学 田余祥,秦宜德 59.8 西医 大学教材 30-Jun-13 医学高等数学(第2版) 郭东星 32.8 西医 大学教材 28-Jun-13 医学伦理学 宫福清 32 西医 大学教材 30-Jun-13 医学细胞生物学 徐冶,王弘珺,田洪艳 35 西医 大学教材 30-Jun-13 肿瘤放射治疗学 李少林,吴永忠 118 西医 大学教材 28-Jun-13 组织学学习指导·精要 徐富翠,韩艺 24 西医 大学教材 4-Jul-13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李剑平,刘雪梅 45 西医 高职教材 28-Jun-13 食品安全与卫生 曹小红 138 西医 基础理论 28-Jun-13 超声诊断临床指南(第3版) 邓又斌,李开艳,黎春蕾 59.8 西医 实用技术 30-Jun-13 蛋白质理论与技术(第三版) 王廷华,张云辉,邹晓莉 65 西医 实用技术 30-Jun-13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 崔永华,刘争 49 西医 实用技术 30-Jun-13 妇产科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 马丁 59.8 西医 实用技术 2013-6-30 干细胞理论与技术(第三版) 王廷华,潘兴华 59 西医 实用技术 28-Jun-13 过敏性疾病诊疗指南 刘光辉 29.8 西医 实用技术 27-Jun-13 呼吸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 赵建平 59.8 西医 实用技术 27-Jun-13 抗体理论与技术(第三版) 王廷华,李官成,Xin-Fu Zhou 65 西医 实用技术 30-Jun-13 临床病理诊断指南(第2版) 王国平,李娜萍,吴焕明 79.8 西医 实用技术 28-Jun-13 临床营养指南 姚颖 32 西医 实用技术 30-Jun-13 泌尿外科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 叶章群 59.8 西医 实用技术 30-Jun-13 内分泌代谢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 余学锋 39.8 西医 实用技术 30-Jun-13 神经细胞培养理论与技术(第三版) 王廷华,张晓,John W. McDonald 58 西医 实用技术 27-Jun-13 肾脏病诊疗指南(第3版) 徐钢 39.8 西医 实用技术 30-Jun-13 实验诊断临床指南(第3版) 孙自镛 59.8 西医 实用技术 30-Jun-13 心血管外科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 魏翔,潘铁成 39.8 西医 实用技术 30-Jun-13 胸外科疾病诊疗指南(第三版) 付向宁 42 西医 实用技术 28-Jun-13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熊薇,赖晓全,徐敏 48 西医 实用技术 30-Jun-13 组织细胞化学理论与技术(第三版) 王廷华,Leong Seng Kee 68 西医 实用技术 27-Jun-13 胃癌病因及早诊早治 袁媛 98 西医 研究生教材 27-Jun-13 复杂疾病的遗传分析 杨进 58 西医 专著 28-Jun-13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学(第二版) 董为伟 198 西医 专著 26-Jun-13 医疗、卫生与世界之中国(1820-1937) 胡成 72 西医 专著 27-Jun-13 中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开发及制度设计研究(英文版) 方鹏骞 78 西医 专著 30-Jun-13 那些让你痛苦的,必是让你成长的 陈嘉倩 28 心理、励志 励志类 30-Jun-13 性别智商 (美)约翰·格雷(John Gray)等著;毛乐,徐丽译 38 心理、励志 励志类 30-Jun-13 实验教学安全管理概论 代显华 26 语言、教育 大学教材 2013-6-27 英美文化博览 王淑花,李海英,贾颖,张娜 39 语言、教育 大学教材 30-Jun-13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 袁从秀 34 语言、教育 大学教材 30-Jun-13 科学教育学 廖伯琴 38 语言、教育 大学教辅 30-Jun-13 师生教育话语研究 胡之琪 56 语言、教育 专著 30-Jun-13 佤族木鼓文化的源起与传承 梅英 62 语言、教育 专著 28-Jun-13 制度与范式:中国图书馆学的历史考察(1909-2009) 李刚 96 语言、教育 专著 28-Jun-13 中西医结合生理学 赵铁建 49.8 中西医结合 大学教材 30-Jun-13 中医外科学 杨柳,徐志峰 39 中医 大学教材 27-Jun-13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第3版) 陆付耳 44.8 中医 实用技术 30-Jun-13 陈雨苍中医妇科临床经验 谢德聪,陈应钟 68 中医 专著 30-Jun-13 何汝湛金匮要略探究 何汝湛著,黄仰模等整理 78 中医 专著 30-Jun-13 中国的藏医(汉文、藏文、英文) 格央 98 中医 专著 2013-6-30 环境规划 何德文,刘兴旺,秦普丰 45 资源环境 本科教材 30-Jun-13 地质信息系统 李安波,周良辰,闾国年 69 资源环境 基础理论 24-Jun-13 低碳城市发展途径及其环境综合管理模式 赵景柱 78 资源环境 专著 28-Jun-13 冻融区规模化农业开发生态环境效应 郝芳华,欧阳威 128 资源环境 专著 30-Jun-13 花岗岩红壤侵蚀区水土保持综合研究——以福建省长汀朱溪小流域为例 陈志彪,陈志强,岳辉 69 资源环境 专著 28-Jun-13 雾霾和沙尘污染天气气溶胶单颗粒研究 李卫军,邵龙义 88 资源环境 专著 30-Jun-13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4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6月科学出版社新书快递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3-7-2 14:57
感谢各位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与建议,现将科学社本月新书重新整理后发布如下,另有带有内容简介、读者对象等信息的详细书单请您点击下载。 201306新书1.xls 学科 书名 作者 定价 出版时间 书类 材料科学 材料表征的近代物理方法 杨序纲,吴琪琳 98 2013-6-26 专著 材料科学 纳米颗粒两相流体动力学 林建忠,于明州,林培锋,刘演华 98 2013-6-24 专著 材料科学 中国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指南 程光华等 88 2013-6-26 专著 材料科学 泡沫铝材料 姚广春等 118 2013-6-26 专著 材料科学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材料科学 中国科学院 75 2013-5-30 专著 党政、哲学、宗教 公务员制度 李德志,张顺,马力等 29 2013-6-17 大学教材 党政、哲学、宗教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马克思历史观新探 杨丽珍 65 2013-6-4 专著 地球科学 瞬变电磁法拟地震偏移成像研究 李貅,薛国强 68 2013-6-27 专著 地球科学 “地-电离层”模式电磁波传播特征研究 底青云,王妙月等 88 2013-6-21 专著 地球科学 地质信息系统开发与实践 周良辰,林冰仙,李安波等 69 2013-6-18 基础理论 地球科学 油源孢粉学 江德昕, 杨惠秋 98 2013-6-18 专著 地球科学 定量遥感:理念与算法 梁顺林,李小文,王锦地 118 2013-6-21 专著 地球科学 大气环流概论 李丽平等 38 2013-6-20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高光谱影像分析与应用 余旭初,冯伍法,杨国鹏,陈伟 69 2013-6-3 专著 地球科学 汶川地震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 殷跃平,张永双等 260 2013-6-6 专著 地球科学 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技术与方法——理论与实证研究 李廉水,孙健,陈云峰等 78 2013-5-31 专著 电子电工 全程图解电工电路 黄海平 34 2013-6-24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 常用电子元器件400问 刘修文,张建平,徐玮 46 2013-6-21 实用技术 电子电工 微电子技术的可靠性——互连、器件及系统 Johan Liu等著;郭福,马立民译 58 2013-6-21 专著 电子电工 黄师傅教你识读电工电路 黄海平 38 2013-6-21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 电子制作400问 刘修文,张建平,徐玮 46 2013-6-21 实用技术 电子电工 电子测量与电子电路实践 任维政,高英等 38 2013-6-14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 电机学(第五版) 李发海,朱东起 48 2013-6-17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 无线传感器网络 赵仕俊,唐懿芳 78 2013-5-31 研究生教材 电子电工 光信道编码 (美)Ivan Djordjevic著;白成林等译 98 2013-5-29 专著 法律 资本弱化税制研究 邱冬梅 45 2013-6-24 专著 法律 中国环境法学评论(2013年卷·总第九卷) 徐祥民 68 2013-6-3 论文集 工业技术 木质纤维生物质及其组分的理化特性与热解规律 武书彬,胡元,娄瑞,吕高金 70 2013-6-24 专著 工业技术 蓝宝石:材料、制造、应用 (美)埃琳娜.R.多布文斯卡亚等著;张月福等译 118 2013-6-26 专著 工业技术 陶瓷型芯的制备与使用 赵效忠 98 2013-6-27 专著 工业技术 发酵工程 杨生玉 48 2013-6-27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 辐照食品鉴定检测原理与方法 哈益明,周洪杰,王锋 150 2013-6-11 专著 工业技术 高速数控机床电主轴控制技术 吴玉厚,张丽秀 88 2013-6-4 专著 化学 化学计量学研究方法 卢小泉,陈晶,周喜斌 85 2013-5-21 专著 化学 波谱数据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解析(原书第四版) (瑞士) E. 普雷士等著;荣国斌译 85 2013-5-21 专著 化学 原子和分子薛定谔方程的严格解析解 王文信 50 2013-6-25 专著 化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习题汇编 董炎明,何旭敏 69 2013-6-21 大学教材 化学 有机化学学习笔记(第三版) 刘在群 59 2013-6-27 大学教材 化学 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 高效岳,杨辉鑫,陆天虹 49 2013-6-20 专著 机械、自动化 基于认知与计算的事件语义学研究 刘茂福,胡慧君 50 2013-5-27 专著 机械、自动化 双时间尺度的马尔可夫系统的应用 (美)Gang Geogre Yin等 80 2013-5-27 专著 机械、自动化 无穷区间受控马氏切换扩散系统先进最优准则 (墨西哥)Hector Jasso-Fuentes等 60 2013-5-27 专著 机械、自动化 空间系绳系统运动动力学与控制导论 (俄)扎伯罗特诺夫·尤里著;王长青,郑光华译 50 2013-5-27 专著 机械、自动化 区间多目标进化优化理论与应用 巩敦卫,孙靖 68 2013-6-24 专著 机械、自动化 近场声全息技术及其应用 陈心昭,毕传兴,张永斌,徐亮 65 2013-6-24 专著 机械、自动化 可变形模块机器人构形研究 刘金国等 72 2013-6-24 专著 机械、自动化 迭代学习控制的二维模型理论及其应用 王友清,周东华,高福荣 65 2013-6-24 专著 机械、自动化 复杂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优化控制 罗艳红,张化光,崔黎黎 55 2013-6-24 专著 机械、自动化 虚拟骨科手术系统建模与仿真 王沫楠 75 2013-6-27 专著 机械、自动化 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减损控制理论与方法 吴建军,程玉强,魏鹏飞,黄强 98 2013-6-25 专著 机械、自动化 智能优化的探索-开发权衡理论与方法 陈杰,辛斌 50 2013-6-6 专著 机械、自动化 自动控制原理题海与考研指导(第二版) 胡寿松 68 2013-6-7 大学教辅 计算机、通信 智能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第二版) 于海斌,梁炜,曾鹏 95 2013-5-27 专著 计算机、通信 OpenCV2计算机视觉编程手册 (加)Robert Laganiere著;张静译 45 2013-6-25 实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信息融合故障诊断技术 沈怀荣,杨露,周伟静等 88 2013-6-25 专著 计算机、通信 国民经济动员管理决策与仿真演练方法、技术及其应用 王红卫,王剑,陈曦 65 2013-6-24 专著 计算机、通信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第二版) 段新昱,陈卫军,刘凌霞 36 2013-6-24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JAVA基础程序设计 吴正江 47 2013-6-27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单片计算机原理及应用 尹勇,撒继铭,刘涛,李京蔚 40 2013-6-25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信息资源分类——方法与实践 单志广,吴洁倩,栾捷,武森 79 2013-6-14 专著 计算机、通信 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 温殿忠,赵晓锋 68 2013-6-14 专著 计算机、通信 海量网络多媒体信息高效处理: 概念与技术 庄毅 98 2013-6-14 专著 计算机、通信 安全远程网络投票协议 孟博,王德军 85 2013-6-18 专著 计算机、通信 面向复杂系统的群集智能 肖人彬,陶振武 99 2013-6-20 专著 计算机、通信 数据与事实检索 刘彩娥 48 2013-6-21 专著 计算机、通信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研究——李未院士七十华诞纪念文集 怀进鹏,徐宝文,许可 268 2013-6-13 论文集 计算机、通信 量子密码协议的设计和分析 杨宇光 60 2013-5-29 专著 计算机、通信 开源云OpenStack技术指南 唐宏,秦润峰,范均伦 78 2013-6-7 专著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业与现代物流业协同发展研究 杨咏中,张汉舟,钱勇生 68 2013-6-24 专著 交通运输 重交通沥青路面材料与结构一体化技术 李彦伟,周卫峰,史增朝 78 2013-6-21 专著 交通运输 航海模拟器 金一丞,尹勇 138 2013-6-27 专著 交通运输 公路代建管理综合绩效考核方法与软件 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等 60 2013-6-18 专著 经管 人物 雷军: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姜洪军 39.8 2013-5-28 经营管理 经济管理 复杂生产过程集成化管理理论与方法——基于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视角 薄洪光,刘晓冰 78 2013-5-29 专著 经济管理 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盛杨怿,陈继勇 35 2013-6-24 专著 经济管理 长三角地区能源与低碳转型研究 单胜道,毕晓航等 86 2013-6-26 专著 经济管理 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研究 高旭东,刘勇 98 2013-6-26 专著 经济管理 数量经济研究 (2013年3月第4卷 第1辑) 张屹山 58 2013-6-21 专著 经济管理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潘福林,姬霖,张春颖 68 2013-6-14 专著 经济管理 创业型并购中的知识员工整合风险研究 颜士梅 51 2013-6-27 专著 经济管理 分数布朗运动下股本权证定价研究——模型与参数估计 张卫国,肖炜麟 68 2013-6-27 专著 经济管理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理论、实证与方法 隋聪 52 2013-6-28 专著 经济管理 项目管理学(第二版) 戚安邦 49 2013-6-21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金融企业会计 彭珏,郭晓 42 2013-6-21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保险学 邹新阳,谢家智 45 2013-6-27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现代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陈伟达 79 2013-6-11 专著 经济管理 组织变革研究:基于知识图谱与实地调研的交互验证 高静美 58 2013-6-14 专著 经济管理 国际技术转移战略:以江苏为例 张阳,余菲菲,施国良 48 2013-6-17 专著 经济管理 跨国公司转让定价与政府规制研究 鄂立彬 56 2013-6-14 专著 经济管理 中国种业市场、政策与国际比较研究 仇焕广,徐志刚,蔡亚庆 62 2013-6-18 专著 经济管理 畜产品供需协调度和生产区域优化布局研究 刘秀丽,汪寿阳 52 2013-6-13 专著 经济管理 农业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与盈余管理——非经常性损益的视角 仇冬芳 49 2013-6-13 专著 经济管理 生态城市的发展机理 文宗川,文竹,侯剑 48 2013-6-20 专著 经济管理 财务管理(第二版) 陈良华 42 2013-6-17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工程经济学(第四版) 李南 36 2013-6-14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财务会计 毕茜 49 2013-6-20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财务会计学 张晓明 48 2013-6-20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国际金融 高云峰 33 2013-6-20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德国经济数字地图 2012-2013 史世伟,陈健平 148 2013-6-9 ​ 经济管理 日本经济数字地图 2012-2013 陈建 158 2013-6-9 基本资料 经济管理 中国区域经济数字地图:东部沿海地区 2012-2013 吴浙 148 2013-6-9 专著 经济管理 美国经济数字地图 2012-2013 韩毅,张兵 148 2013-6-9 ​ 经济管理 空间扩张视角的大中城市新区生长机理研究 李建伟 76 2013-5-30 专著 经济管理 能源碳排放系统分析 田立新等 88 2013-6-7 专著 经济管理 乡村聚落发展与演变——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研究 郭晓东 80 2013-6-6 专著 经济管理 非对称信息下不同阶段风险投资决策研究 郑君君 68 2013-6-8 专著 经济管理 管理会计(第二版) 周航,徐晶 39 2013-6-7 大学教材 科普读物 麻辣数独——挑战不规则数独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28 2013-5-23 科普 科普读物 麻辣数独——挑战杀手数独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28 2013-5-22 科普 科普读物 初级数独 科龙工作室 16 2013-5-24 生活健康 科普读物 超级数独 科龙工作室 16 2013-5-24 生活健康 科普读物 中级数独 科龙工作室 16 2013-5-24 生活健康 科普读物 高级数独 科龙工作室 16 2013-5-24 生活健康 历史地理、考古 动物考古学 (美)Elizabeth J. Reitz等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 98 2013-5-21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夏商周考古学 井中伟,王立新 120 2013-5-27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燕赵美术史 郝荣国 58 2013-5-23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发微求真 走进定窑——定窑考古全纪录(2009-201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85 2013-5-28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谢列姆贾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A.п.杰列维扬科等著;李有骞译 208 2013-5-20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天津博物馆论丛(2012) 天津博物馆 150 2013-5-27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 (法)布勒等著;李英华,邢路达译 180 2013-6-21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夏夷商三种文化关系研究 徐昭峰 108 2013-6-20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个旧市黑蚂井墓地第四次发掘报告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180 2013-6-17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丹江口牛场墓群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等 358 2013-6-17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文化遗产研究(第2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50 2013-6-20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英德牛栏洞遗址——稻作起源与环境综合研究 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岭南考古研究专业委员会等 168 2013-6-13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西域文史(第七辑) 朱玉麒 90 2013-5-31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四辑) 吉平 350 2013-6-6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宜昌杨家湾(上、下册)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580 2013-6-6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水洞沟——2003~2007年度考古发掘与研究报告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280 2013-6-8 基本资料 励志 学习方法 优秀大学生成长手册(第14版) (美)戴夫·埃利斯著;何雨珈等译 48 2013-5-31 励志类 农林 松嫩平原盐碱地改良利用——理论与技术 赵兰坡等 79 2013-5-22 专著 农林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 朱首军,黄炎和 35 2013-6-27 大学教材 农林 生物饵料培养学实验指导 黄旭雄 20 2013-6-18 大学教材 农林 设施蔬菜根结线虫防治基础与技术 陈志杰,张淑莲,张锋等 80 2013-6-13 专著 农林 彩色棉 王学德,袁淑娜 85 2013-6-17 专著 农林 木材无机纳米表面修饰引论 孙庆丰,卢芸,刘一星 68 2013-5-29 专著 农林 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 樊宝敏,吴水荣,王彦辉 98 2013-6-8 专著 社会科学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和科学逻辑 何传启 80 2013-5-27 专著 社会科学 基于知识视角的组织复杂信息技术吸收研究 陈文波 41 2013-6-21 专著 社会科学 变量筛选、模型分类及自动化建模方法 王惠文,孟洁 52 2013-6-14 专著 社会科学 脑与创新——神经创新学研究评述 陈劲,唐孝威 62 2013-6-18 专著 社会科学 应用统计学(第三版) 耿修林,谢兆茹 39 2013-6-17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六版) 刘思峰,谢乃明等 30 2013-6-21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农学卷·第三分册 石元春 157 2013-5-30 基本资料 社会科学 乡村生态社区的衰变与治理机制 理论与个案 王俊敏 68 2013-5-31 专著 社会科学 空间理论视角的外来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对苏南的考察 高峰 68 2013-5-31 专著 社会科学 基于复杂社会网络理论的产业结构研究 邢李志 88 2013-5-30 专著 生物科学 中国生物多样性本底评估报告 徐海根,曹铭昌等 98 2013-5-21 报告类 生物科学 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战略研究报告(2012—2013) 于建荣,娄治平 75 2013-6-25 报告类 生物科学 生物化学 杨荣武 58 2013-6-18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蛋白质工程 李维平 55 2013-6-27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遗传学 程罗根 78 2013-6-24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动物学实验教程 刘敬泽,吴跃峰 20 2013-6-24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二十一世纪新生物学 (美)国家研究委员会编,王菊芳译 58 2013-3-28 专著 生物科学 细胞生理学手册——膜生物物理学精要(上册)(原书第四版) (美)N.斯皮尔莱克斯(Nicholas Sperelakis)主编 150 2013-6-7 基础理论 生物科学 红树林生态系统评价与修复技术 王友绍 120 2013-6-17 专著 生物科学 生物启发的网络安全理论与方法 郑瑞娟,张明川 60 2013-6-20 专著 生物科学 山黧豆生物学 熊友才,焦成瑾,邢更妹 98 2013-6-21 专著 生物科学 微生物生理学 李颖,关国华 70 2013-3-29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中国杓兰属植物 刘仲健,陈心启,陈利君,李利强 240 2013-6-4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北京及其邻近地区的鱼类——物种多样性、资源评价和原色图谱 张春光,赵亚辉 180 2013-3-29 图册 生物科学 焦虑行为学与生物化学研究 熊正英,黎远军,吕仙利,熊勃 88 2013-5-31 专著 生物科学 青藏高原地区植物资源利用与生物技术 王俊丽 95 2013-6-4 专著 生物科学 薹草属菱形果薹草组(莎草科)的分类修订(英文版) 金孝锋 150 2013-6-7 专著 生物科学 动物行为仿生学 孙久荣、戴振东等 78 2013-6-4 专著 生物科学 丛枝菌根真菌-紫穗槐共生体系的研究 宋福强,王立,马放 75 2013-6-13 专著 生物科学 细胞生理学手册——膜生物物理学精要(下册)(原书第四版) (美)N.斯皮尔莱克斯(Nicholas Sperelakis)主编 148 2013-6-7 基础理论 数学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黄建雄,李康弟,钱道翠 30 2013-6-24 大学教材 数学 数学物理方法(第二版) 冉扬强 46 2013-6-27 大学教材 数学 数值计算基础 陆建芳 35 2013-6-24 大学教材 数学 运筹学实用教程(第三版) 宁宣熙 33 2013-6-13 大学教材 水利水电 非均匀悬移质不平衡输沙 韩其为 128 2013-6-24 专著 水利水电 南水北调水资源综合配置研究 王建华等 128 2013-6-18 专著 天文 空间数据库教程 毕硕本 30 2013-6-26 大学教材 土木、建筑 现代沥青路面结构分析理论与实践 黄晓明,汪双杰 89 2013-5-27 专著 土木、建筑 周锡元院士论文选集---地震工程和防灾减灾研究与实践 本书编委会 298 2013-5-27 论文集 土木、建筑 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 郭兰慧,马欣伯 78 2013-6-24 专著 土木、建筑 大跨度钢结构屋面风雪荷载 张延年 78 2013-6-21 专著 土木、建筑 公路工程爆破理论与技术 高文学,邓洪亮 88 2013-6-18 专著 外语 跟随电影看世界(含光盘) 金利 38 2013-6-8 考试用书 外语 跟随电影看英国(含光盘) 金利 38 2013-6-8 考试用书 外语 跟随电影看美国(含光盘) 金利 38 2013-6-8 考试用书 外语 单词狂人的十种武器 叶硕,周斯源,贾俊岩 39.8 2013-6-11 文学艺术 物理(力学) 光学体全息技术及应用 陶世荃,江竹青,王大勇,万玉红 88 2013-5-27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KAM方法和系统的KAM稳定性 从福仲 58 2013-6-24 专著 物理(力学) 量子几何相位概论——简单物理系统的整体性 李华钟 90 2013-6-17 专著 物理(力学)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理论与实践 严六明,朱素华 85 2013-5-29 专著 物理(力学) 有物理基础的LILAN分布式水文模型 李兰 79 2013-5-31 专著 西医 高等药理学 丁健 99 2013-5-27 专著 西医 新编实习护士工作指南(第三版) 刘业惠,肖凌凤 53 2013-5-30 基本资料 西医 免疫学原理(第三版) 周光炎 75 2013-5-27 大学教材 西医 护理伦理学(高专案例版) 徐玉梅,梅金姣 25 2013-5-29 高职教材 西医 简明医学统计学 王福彦 49.8 2013-6-27 应用技术 西医 遗传药理学(第2版) 周宏灏 98 2013-6-26 专著 西医 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与管理 方朝晖 45 2013-6-24 专著 西医 健康评估(高专案例版) 陈云华,刁万祥 59 2013-6-21 高职教材 西医 创伤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白祥军,廖忆刘 39.8 2013-6-17 实用技术 西医 皮肤病性病诊疗指南(第3版) 李慎秋,陈兴平,周礼义 54.8 2013-6-17 实用技术 西医 基层医院心力衰竭诊治规范与现代治疗 汤宝鹏 98 2013-6-13 专著 西医 眼科学(第2版) 管怀进 88 2013-6-18 本科教材 西医 基因工程实验教程 冯乐平,刘志国 29.8 2013-6-20 大学教材 西医 外科护理学 胡颖辉 42.8 2013-6-17 高职教材 西医 就业与创业指导 范永丽,郭保明 19.8 2013-6-17 中职教材 西医 口腔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 陈卫民 58 2013-5-31 实用技术 西医 核医学临床指南(第3版) 朱小华 42 2013-6-3 实用技术 西医 小儿外科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 冯杰雄,魏明发 58 2013-6-3 实用技术 西医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实践 顾文卿,张微微,樊东升,张俊 238 2013-6-6 专著 西医 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 党洁,钟慧军 19.8 2013-6-7 大学教材 西医 儿科护理学 李素玲 42 2013-5-27 高职教材 西医 生理学 周裔春 36 2013-6-13 高职教材 心理、励志 多车型动态交通分配问题研究 李曙光 60 2013-6-24 专著 医学 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疾病预防与控制培训教材 毕力夫 29.8 2013-6-25 大学教材 医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二版) 王晓冬,陈永珍,徐邦生 55 2013-6-6 大学教材 医学 医用化学实验(第2版) 余瑜,尚京川 25 2013-6-20 大学教材 医学 有机化学实验(第3版) 吉卯祉,黄家卫,胡冬华 19.8 2013-3-29 本科教材 医学 局部解剖学学习指导 刘学政,金昌洙 38 2013-6-27 大学教辅 医学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 孙玉宁 32.8 2013-6-25 大学教材 医学 医学细胞生物学(第三版) 胡继鹰,李继红 39 2013-3-29 大学教材 医学 医学化学实验指导 闫乾顺 19.8 2013-6-28 大学教材 医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指导 沈新生,黑常春,王燕蓉 24.8 2013-6-28 大学教材 医学 医用电子仪器 漆小平,付峰 45 2013-6-27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基于社会化标签的Web知识推送:网络分析视角 易明 68 2013-5-27 专著 语言、教育 良好的学生事务实践原则——促进学生学习的视角 Gregory S. Bilimling等著;储祖旺等译 45 2013-5-27 专著 语言、教育 数字图书馆建设体制与发展模式 郑建明 98 2013-6-20 专著 语言、教育 大学生职业心理研究——基于职业决策困难与创业心智的视角 王沛 58 2013-6-25 综述 语言、教育 大学学术组织变革与预警 凌四立,张凯 52 2013-6-25 专著 语言、教育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陈秀玲,张洁 35 2013-6-26 研究生教材 语言、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王卫军,郭绍青 29 2013-6-24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与微格训练 周晓庆,王树斌,贺宝勋 22 2013-6-25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教师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程 陈亚军,舒波,宋国琴,谢应涛 23 2013-6-27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竞技能力网络结构特征 杜长亮 52 2013-6-3 专著 语言、教育 医学英语基础教程 廖荣霞 34 2013-6-4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科学实验--教学·研究·学习·方法 王强,孙铭明,郑萍,张明珠 49 2013-6-13 大学教材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哈木拉提·吾甫尔,卜平 58 2013-5-30 大学教材 中医 清宫医案集成(上下册) 陈可冀 498 2013-5-20 专著 中医 中医骨伤科学 李波,卢勇 30 2013-5-30 大学教材 中医 中医基础理论 吕志平,董尚朴 26 2013-6-3 大学教材 资源环境 生态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证 董家华 78 2013-5-24 专著 资源环境 公共安全科学导论 范维澄等 108 2013-5-27 专著 资源环境 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指南 金相灿,李进军,张晴波 60 2013-5-27 专著 资源环境 城市生态安全评估与调控 杨志峰,徐琳瑜,毛建素等 129 2013-6-24 专著 资源环境 入海河口区营养盐基准确定方法研究——以长江口为例 郑丙辉 98 2013-6-20 专著 资源环境 水环境遥感应用原理与案例 王桥,吴传庆 75 2013-6-24 专著 资源环境 水环境管理责任机制研究 王亚华,吴丹,黄译萱,王大鹏 42 2013-6-17 专著 资源环境 农村饮用水源风险评估方法及案例分析 许秋瑾,郑丙辉等 126 2013-6-13 专著 资源环境 新型介体强化污染物生物还原 王竞,吕红 60 2013-6-18 专著 资源环境 藻-草-灌(-乔)综合治理荒漠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刘永定 60 2013-6-20 专著 资源环境 长江口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和决策管理 王开运,张利权 260 2013-5-22 专著 资源环境 气候变化再审视——非政府国际气候变化研究组报告 (美)C.D.伊狄梭等主编;张志强等译 130 2013-6-13 报告类 资源环境 中国湖泊水生态系统区域差异性 杨柳燕等 80 2013-6-7 专著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591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小编讲堂]2013年6月28日走近科学社活动预告
amyguo 2013-6-20 11:18
小编讲堂—— 走近科学社 (6月28日) 活动预告: 想了解我国最大 STME 出版社的最新动态吗?想知道我国出版科技期刊最多的出版社运作流程吗?想体验我国顶级科技期刊社的内部培训体系吗?想一起体会与思考科技期刊的出版道德问题吗 ? 请各位小编带上对于出版方面的疑问,参加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期刊中心、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杂志社联合承办的小编讲堂特别活动——“走近科学社”。 活动形式:座谈 报告 活动时间: 2013 年 6 月 28 日 14 : 00 — 16 : 40 承办单位: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期刊中心 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活动地点:科学出版社 1 号楼 6 层第 2 会议室 联系人:岳凌生( 010-64031792, 13910139108 ) 请参会者于 2013 年 6 月 26 日前将您的信息(姓名、编辑部、邮箱、手机)发至 yuelingsheng@mail.sciencep.com ,欢迎您踊跃参与! “ 学术小编 ”QQ 群 “小编讲堂”筹备组 2013-6-18 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 14 : 00 — 15 : 10 ):对话出版社 1. 出版社领导介绍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改革与发展情况 2. 期刊公司领导介绍公司组织结构与服务内容 3. 沙龙参与者介绍自己的情况,介绍过程中(或者介绍完毕后)向出版社、期刊社提问交流 合影、休息( 15 : 10 —— 15 : 30 ) 第二阶段( 15 : 30 — 16 : 40 ):体验 “ 科学编辑论坛 ” 主题报告:关于出版道德的体会与思考 报 告 人:安瑞 博士 背景介绍 小编讲堂 为促进青年学术期刊编辑交流办刊经验,共同提高业务能力, “ 学术小编 ”QQ 群( 26859603 )发起名为 “ 小编讲堂 ” 的沙龙活动。 “ 小编讲堂 ” 沙龙活动 主要面向北京地区的青年学术期刊编辑,每月定期活动一次,免费参与。每一位参与活动的青年编辑将陆续作为沙龙主讲人, 通过自己切身工作体会,与大家分享办刊亮点, 主题不限,形式不限。如果您在工作中有经验、有困惑,想学习、想交流,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与我们的活动。您是沙龙的主人,共同进步是我们的目标! 欢迎学术期刊编辑们参加! 科学编辑论坛 为加强编辑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提升编辑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搭建编辑交流沟通学术思想的平台,《中国科学》杂志社举办“科学编辑论坛”系列活动。原则上每月开展两次论坛活动,每月第一周和第三周的周三下午 3 点开始,地点视具体活动安排而定。主要面向杂志社所有编辑和领导,视情况邀请社外期刊编辑参加。 安瑞 ,女,副编审,记者。 2006 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植物学报》英文版( JIPB )、《自然科学进展》(中、英文月刊)和《科学通报》(中、英文旬刊)担任责任编辑,现任《中国科学》杂志社总经理助理,《科学通报》编辑部主任。在 Plant J, Plant Mol Biol, Planta 及《编辑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或社论 10 余篇,参与翻译《科技英语写作进阶》和《科技写作与交流:期刊论文、基金申请书及会议讲演》两部著作。 交通路线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暨科学出版社) 地址: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16 号 地铁路线 线路一:地铁 6 号线至南锣鼓巷站,出南口后向东步行至东黄城根北街右转 150 米 线路二:地铁 5 号线至张自忠路站,出西北口换乘电车 115 路至终点站东黄城根北口,下车向南走 30 米 线路三:地铁 4 号线至平安里站,换乘 13 路公车或 118 路电车(或直接换乘地铁 6 号线),到锣鼓巷下车,向向东步行至东黄城根北街右转 150 米 公车线路 13 路 和平东桥南—西城三里河 锣鼓巷 118 路      紫竹院南门—红庙路口东      锣鼓巷 104 路      北京站西—五路居         宽街路口南 115 路      康家沟—东黄城根北口       东黄城根北口 109 路      东大桥—北京西站南广场      沙滩路口西(换乘 112 路至亮果厂) 111 路      白石桥东—崇文门外        沙滩路口西(换乘 112 路至亮果厂) 103 路      北京站西—动物园         沙滩路口西(换乘 112 路至亮果厂) 685 路      城外城—动物园          沙滩路口西(换乘 112 路至亮果厂)
25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化石》杂志首次为宁夏古遗址做学术专刊
sciencepress 2013-6-8 11:42
本报讯(记者 鲍淑玲)今年是水洞沟遗址发现的90周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业学术杂志《化石》特出专刊并面市发行,专刊号2013年第2期,总第156期。据悉,这是《化石》杂志首次为宁夏的古遗址水洞沟遗址做学术专刊,也是继《化石》杂志为周口店遗址做专刊之后为具有典型代表性遗址做的第二个专刊。 据《化石》杂志主编郭建崴先生介绍,在《化石》杂志上能做专刊的遗址,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在学术界必须是有重要学术价值的遗址;二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有重要意义的遗址;三是近期内有集中的、好的科研成果的遗址;四是当地相关部门对遗址保护做得好,有宣传价值的遗址。只有具备了以上四点基本要求,才有可能在《化石》杂志做专刊。 (来源:银川日报, 2013-06-08 ,银川新闻网)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30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社新书探讨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sciencepress 2013-6-7 10:33
本报讯 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和科学逻辑》新书首发式日前在京举行。 二次现代化理论是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于1998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从18世纪到21世纪末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可划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前者指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后者指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 作者何传启在会上表示,该理论受到国际学界关注并已在一些国家得到实际应用。目前中国处于两次现代化并存阶段,2010年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已逾90%,第二次现代化水平仅为发达国家的2/5。 (雷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6-6)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2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5月新书快递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3-6-7 09:41
现将科学出版社5月学术著作新书发布如下,供您参用。 一级分类 书名 作者 定价 书号 开本 版次 丛书名 材料科学 光功能材料科学 樊美公,姚建年等 98 978-7-03-037140-9/O·5094 B5 101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教材系列 现代催化研究方法 辛勤,罗孟飞主编 98 978-7-03-024377-5/O·3513 16 310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 地球科学 中国中低丰度天然气资源大型化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 赵文智等 189 978-7-03-037308-3/P·2402 16 101 地球科学 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 李双成 98 978-7-03-037309-0/P·2403 B5 101 地理学思想与方法丛书 地球科学 地球动力系统及演化 周瑶琪等 148 978-7-03-034517-2/P·2270 16 101 地球科学 空间信息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赵忠明,严泰来,周天颖等 88 978-7-03-036492-0/P·2360 16 101 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应用丛书 地球科学 盆地火山岩 岩性 岩相.储层.气藏.勘探 王璞珺 冯志强 等 120 978-7-03-019668-2/P·1730 16 102 火山活动与油气盆地系列丛书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短波数字通信研究与实践 王金龙 88 978-7-03-037165-2/TN·1256 B5 101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纳米光子学及器件 程成,程瀟羽 75 978-7-03-037275-8/TM·656 B5 101 微纳技术著作丛书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电力电子变流设备控制板及应用 李宏 98 978-7-03-036654-2/TN·1243 B5 101 高科实用电力电子技术丛书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Green Micro/Nano Electronics 王阳元 218 978-7-03-036331-2/TN·1234 B5 101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电工电路现场实物接线200例 黄海平 48 978-7-03-037293-2/TM·657 16 101 法律 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法律机制研究 李粟燕 55 978-7-03-037078-5/D·311 B5 101 工业技术(化工、轻工、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铁矿造块数学模型与专家系统 范晓慧 58 978-7-03-036650-4/TF·90 B5 101 化学 化学计量学研究方法 卢小泉,陈晶,周喜斌 85 978-7-03-037271-0/O·5102 B5 101 化学 波谱数据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解析(原书第四版) (瑞士) E. 普雷士等著;荣国斌译 85 978-7-03-037327-4/O·5106 B5 101 药明康德经典译丛 机械、自动化 无穷区间受控马氏切换扩散系统先进最优准则 (墨西哥)Hector Jasso-Fuentes等 60 978-7-03-037348-9/TP·6298 B5 101 系统与控制丛书 机械、自动化 空间系绳系统运动动力学与控制导论 (俄)扎伯罗特诺夫·尤里著;王长青,郑光华译 50 978-7-03-037477-6/TP·6310 B5 101 机械、自动化 列车驾驶界面人因设计理论及方法 方卫宁,郭北苑,罗玲 98 978-7-03-036378-7/TH·572 B5 101 机械、自动化 双时间尺度的马尔可夫系统的应用 (美)Gang Geogre Yin等 80 978-7-03-037349-6/TP·6299 B5 101 系统与控制丛书 机械、自动化 基于认知与计算的事件语义学研究 刘茂福,胡慧君 50 978-7-03-037368-7/TP·6303 B5 101 智能科学技术著作丛书 计算机、通信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务 李超 72 978-7-03-035462-4/TP·6035 B5 101 信息安全技术丛书 计算机、通信 XQuery语言原理和实现技术 廖湖声 58 978-7-03-037366-3/TP·6301 B5 101 智能科学技术著作丛书 计算机、通信 基于FPGA的FFT处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杨军,丁洪伟 60 978-7-03-035590-4/TP·6058 B5 102 计算机、通信 智能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第二版) 于海斌,梁炜,曾鹏 95 978-7-03-037323-6/TP·6297 B5 101 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研究与应用丛书 计算机、通信 玩具机器人制作 (日)山名宏治著;唐伯雁,杨洋,李大寨,刘荣 28 978-7-03-015810-9/TP·3009 B5 108 图解趣味电子制作 计算机、通信 Arduino一试就上手(第二版) 孙骏荣,吴明展,卢聪勇 58 978-7-03-037314-4/TP·6295 B5 101 互动电子创意设计与制作 交通运输 高速列车耦合大系统动力学理论与实践 张卫华 93 978-7-03-036749-5/U·158 16 101 科普读物 0.618—— 宇宙的钥匙 钱志新 18 978-7-03-018402-3/O·2650 A5 103 科普读物 教你认星星——探索星空的奥秘 窦忠 15 978-7-03-012422-7/P·1433 A5 114 探索者系列 科普读物 第21届世界谜题锦标赛赛题集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38 978-7-5088-4043-7/G·3634 B5 101 科普读物 第七届世界数独锦标赛赛题集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29.8 978-7-5088-4028-4/G·3631 B5 101 科普读物 麻辣数独——挑战对角线数独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28 978-7-5088-4052-9/G·3643 B5 101 科普读物 麻辣数独——挑战杀手数独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28 978-7-5088-4053-6/G·3644 B5 101 科普读物 麻辣数独——挑战不规则数独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28 978-7-5088-4054-3/G·3645 B5 101 科普读物 小学生数独训练题集3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24 978-7-5088-4045-1/G·3636 B5 101 科普读物 小学生数独训练题集4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24 978-7-5088-4044-4/G·3635 B5 101 科普读物 小学生数独训练4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28 978-7-5088-4051-2/G·3642 B5 101 科普读物 小学生数独训练3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28 978-7-5088-4046-8/G·3637 B5 101 科普读物 高级数独 科龙工作室 16 978-7-5088-4049-9/G·3640 32 101 第三套脑保健操 科普读物 初级数独 科龙工作室 16 978-7-5088-4047-5/G·3638 32 101 第三套脑保健操 科普读物 超级数独 科龙工作室 16 978-7-5088-4050-5/G·3641 32 101 第三套脑保健操 科普读物 中级数独 科龙工作室 16 978-7-5088-4048-2/G·3639 32 101 第三套脑保健操 历史地理、考古 生物地理学 陈克龙 65 978-7-03-037337-3/K·1797 16 101 历史地理、考古 谢列姆贾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A.п.杰列维扬科等著;李有骞译 208 978-7-03-037180-5/K·1791 16 101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术译著丛书 历史地理、考古 天津博物馆论丛(2012) 天津博物馆 150 978-7-03-037352-6/K·1800 16 101 历史地理、考古 发微求真 走进定窑——定窑考古全纪录(2009-201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85 978-7-03-037404-2/K·1803 B5 101 历史地理、考古 夏商周考古学 井中伟,王立新 120 978-7-03-037445-5/K·1804 16 101 历史地理、考古 燕赵美术史 郝荣国 58 978-7-03-037261-1/J·197 B5 101 燕赵文化研究丛书 历史地理、考古 动物考古学 (美)Elizabeth J. Reitz等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 98 978-7-03-037292-5/K·1796 16 101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能源与矿业工程卷·矿业科学技术与工程分册 杜祥琬 148 978-7-03-036931-4/TD·81 大16 101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农林 烟草科学研究与方法论 鲁黎明 68 978-7-03-037200-0/S·856 16 101 农林 台湾桤木研究与引种 王金锡,王树椿等 60 978-7-03-037201-7/S·857 16 101 农林 森林空间结构分析 汤孟平,陈永刚,徐文兵,赵明水 68 978-7-03-037388-5/S·862 B5 101 农林 松嫩平原盐碱地改良利用——理论与技术 赵兰坡等 79 978-7-03-037138-6/S·854 16 101 农林 森林经营对多维目标功能的影响评价与模拟研究 何友均,覃林,李智勇 68 978-7-03-037119-5/S·853 16 101 社会科学 探路科技成果产业化 杨柏龄 50 978-7-03-037405-9/C·589 B5 101 社会科学 复杂系统学新框架——融合量子与道的知识体系 佘振苏 108 978-7-03-036199-8/N·493 B5 102 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系列丛书 社会科学 融入未来:预测、情境、规划和个案 路易斯·霍普金斯等编著;韩昊英,赖世刚译 86 978-7-03-037317-5/C·587 B5 101 社会科学 IT外包服务中的知识转移风险研究 卢新元 68 978-7-03-037296-3/C·586 B5 101 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研究 社会科学 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 中国科学院 80 978-7-03-037100-3/N·502 大16 101 社会科学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和科学逻辑 何传启 80 978-7-03-037413-4/N·505 16 101 第二次现代化丛书 生物科学 细胞生物学习题解析 王金发 29 978-7-03-014380-8/Q·1487 16 209 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国家理科基地教材 生物科学 中国生物多样性本底评估报告 徐海根,曹铭昌等 98 978-7-03-037374-8/Q·3113 大16 101 生物科学 中国植物志图集第19卷(英文版) 吴征镒,Peter H.Raven 260 978-7-03-032352-1/Q·2779 大16 101 中国植物志(英文版) 生物科学 中国植物志图集第23卷(英文版) 吴征镒 260 978-7-03-029781-5/Q·2619 大16 101 中国植物志(英文版) 生物科学 食用、观赏、药用植物新种类——费约果 王丹,张猛,黄仁华 120 978-7-03-037199-7/Q·3107 16 101 生物科学 青藏高原鸟类分类与分布 刘廼发,包新康 128 978-7-03-037311-3/Q·3110 16 101 生物科学 中国海洋微生物多样性 张偲等 260 978-7-03-037384-7/Q·3114 16 101 生物科学 药物发现中的药理学:了解药物反应(导读版) (美)T.P.肯内金(Terry Kenakin) 88 978-7-03-036929-1/Q·3089 16 101 生命科学前沿 生物科学 青藏高原高寒人工草地生产-生态范式 董世魁,蒲小鹏,胡自治等 128 978-7-03-037312-0/Q·3111 B5 101 生物科学 糖生物学概述(原书第三版) (英)莫琳·E·泰勒等编著;马毓甲译 88 978-7-03-036989-5/Q·3094 16 101 生命科学专论 数学 零过多数据的统计分析及其应用 谢峰昌,韦博成,林金官 58 978-7-03-037283-3/O·5104 B5 101 现代数学基础丛书147 数学 计算几何中的几何偏微分方程方法(英文版) 徐国良,张琴 128 978-7-03-036764-8/O·5050 B5 101 数学 矢算场论札记 梁昌洪 38 978-7-03-019889-1/O·2900 B5 204 土木、建筑 周锡元院士论文选集---地震工程和防灾减灾研究与实践 本书编委会 298 978-7-03-034416-8/TU·1021 大16 101 土木、建筑 现代沥青路面结构分析理论与实践 黄晓明,汪双杰 89 978-7-03-037259-8/U·161 16 101 土木、建筑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导论 程大章 78 978-7-03-035841-7/TU·1067 16 102 物理(力学) 光学体全息技术及应用 陶世荃,江竹青,王大勇,万玉红 88 978-7-03-036843-0/TN·1253 16 101 物理(力学) 窄禁带半导体物理学 褚君浩 198 978-7-03-014414-0/O·2093 B5 202 华夏英才基金学术文库·半导体科学与技术丛书 西医 事故倾性(英文版) 金会庆 128 978-7-03-037344-1/R·4405 16 101 西医 清宫医案集成(上下册) 陈可冀 498 978-7-03-025431-3/R·3016 16 102 西医 急危重症病理生理学 姚永明 338 978-7-03-037299-4/R·4390 16 101 西医 高血压科疾病诊疗规范(第三版) 余振球,祝之明,谢良地,王浩 168 978-7-03-037154-6/R·4365 16 101 高血压学科丛书 西医 高血压与脑 谢良地,林志鸿 128 978-7-03-037302-1/R·4392 16 101 高血压学科丛书 西医 眼科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 张虹,杜蜀华 49.8 978-7-03-037339-7/R·4403 窄32 101 临床医师诊疗丛书 西医 肿瘤临床诊疗指南(第3版) 于世英,胡国清 49.8 978-7-03-037301-4/R·4391 窄32 101 临床医师诊疗丛书 西医 临床输血指南 魏晴,王娟 28 978-7-03-037340-3/R·4404 窄32 101 临床医师诊疗丛书 西医 骨科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 陈安民,李锋 49.8 978-7-03-037305-2/R·4395 窄32 101 临床医师诊疗丛书 西医 神经外科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 雷霆 49.8 978-7-03-037307-6/R·4397 窄32 101 临床医师诊疗丛书 西医 感染性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 齐俊英,田德英 49.8 978-7-03-037263-5/R·4388 窄32 101 临床医师诊疗丛书 西医 常见恶性肿瘤介入治疗指南 程永德,程英升,颜志平 39.8 978-7-03-037396-0/R·4410 窄32 101 西医 麻醉临床指南(第3版) 田玉科 59.8 978-7-03-037303-8/R·4393 窄32 101 临床医师诊疗丛书 西医 风湿病诊疗指南(第3版) 胡绍先 24 978-7-03-037324-3/R·4399 窄32 101 临床医师诊疗丛书 西医 临床用药指南(第3版) 杜光,刘东,方建国,李娟 79.8 978-7-03-037304-5/R·4394 窄32 101 临床医师诊疗丛书 西医 免疫学原理(第三版) 周光炎 75 978-7-03-037231-4/R·4381 大16 101 西医 新编实习护士工作指南(第三版) 刘业惠,肖凌凤 53 978-7-03-037426-4/R·4412 16 101 西医 高等药理学 丁健 99 978-7-03-037328-1/R·4400 大16 101 心理、励志 优秀大学生成长手册(第14版) (美)戴夫·埃利斯著;何雨珈等译 48 978-7-03-037475-2/G·2405 B5 101 药学 中药学 彭康,张一昕 45 978-7-03-037232-1/R·4382 大16 101 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类系列教材 医疗保健 体格检查操作步骤图谱 范秀梅,马勇 32 978-7-03-037269-7/R·4389 A5 101 更多详细信息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5月出版新书.xls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519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薛留根教授、朱力行教授合著著作获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
splsd 2013-4-16 11:59
1306870AtVrf0_b.jpg 近日, 北京工业大学 数理学院薛留根教授和 香港浸会大学 朱力行教授合著的《Empirical Likelihood in Nonparametric and Semiparametric Models(非参数和半参数模型中的经验似然)》一书,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专著奖)一等奖。 获奖著作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于2010年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重点阐述了非参数和半参数经验似然的理论和方法,充分反映了非参数和半参数模型的近代发展水平,着重介绍了非参数和半参数统计推断的一般处理技术,力求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专著的主要内容是作者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其中有4篇论文发表在国际高端期刊《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B》、《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和《Biometrika》上,被SCI期刊论文引用100余次。 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是国家统计局所设,旨在表彰在统计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集体和个人,促进统计科学进步和创新,增进全社会对统计科研的重视和对统计科研工作者的尊重,推动全国统计改革与统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该奖每两年开展一次评选活动,奖励集体或个人在统计基础理论研究、统计应用研究、统计教育和统计信息技术研究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包括研究课题、学术论文、统计专著、统计教材、统计教学课件和软件等。第十一届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共评选出课题论文奖95项;专著奖6部,其中一等奖2部、二等奖4部;信息技术应用奖4项;统计教学奖25项,其中教材类10部、课件类3项、博士论文奖12篇。
个人分类: 科学报道|38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拓学最新专著——可拓学:理论、方法与应用(英文版)
anley 2013-3-26 15:37
由杨春燕、蔡文撰写的专著《可拓学:理论、方法与应用》(英文版)于 2013 年 3 月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和美国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该书详细介绍了可拓学的基本理论——可拓论和基本方法——可拓创新方法,并简单介绍可拓学在多个领域的应用研究情况。 * 今年,是可拓学创立卅周年,为此,由中国、美国、罗马尼亚、英国、法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德国等国家的教授筹备在2013年8月16-18日于北京召开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会上将组织“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祝活动”。这里,将陆续发表30年来有关可拓学的资料。 ( 有关可拓学的详细资料请浏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和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研究所的可拓学主页 http://www.extenics.com/ 或 http://web.gdut.edu.cn/~extenics/ )
个人分类: 可拓学书籍出版消息|1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塑性加工先进技术》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热度 1 ZhangSH62 2012-8-21 08:55
《塑性加工先进技术》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塑性加工先进技术 张士宏,程明,宋鸿武,刘劲松等编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7 ISBN 978 - 7 - 03 - 034992 - 7 本团队编著的《塑性加工先进技术》已经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获得中国科学出版基金资助。 塑性加工技术 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本书重点介绍塑性加工技术近十年来的最新进展,尤其是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应用给塑性加工技术带来的最新发展和应用。本书注重塑性加工技术关于材料特性与加工工艺相结合所带来的应用及相关的技术进步,注重塑性加工先进技术发展趋势和最新科研进展,具体包括体积成形技术、轧制与旋转加工成形先进技术、板材成形新技术及管材管件制备成形技术。本书内容包括本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与专利,并参考了近年来国内外出版的主要专著和大量科技论文。塑性加工技术领域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国际主要前沿领域,国内同行也取得了很多重要研究成果,其中不乏一些中国独立开发的国际领先科技研究成果,例如北京科技大学的楔横轧技术、大连交通大学的连续挤压技术、吉林大学的多点成形技术、东北大学的板带铸轧技术,这些内容都在本书中得到了反映。 全书理论与实践并重,在阐述基础理论的同时充分结合生产和工程应用实际,反映最新科技发展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掌握塑性加工先进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将理论分析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本书有助于我国塑性加工行业对国内外先进加工制造技术的引进、消化、推广与应用,从而提升我国塑性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本书内容分为 5 章:第 1 章为绪论部分;第 2 章介绍体积成形新技术;第 3 章介绍轧制与旋转加工成形先进技术;第 4 章介绍板材成形新技术;第 5 章介绍管材管件制备成形技术。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和参考。
524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转载:科学出版社竟然出版如此反智的书
热度 14 ymin 2012-7-4 11:09
科学出版社竟然出版如此反智的书    作者:数学工作者    这两天在新浪微博看到一些网友转载的帖子,说是科学出版社去年出版《统 一无穷理论》,其基本观点完全错误,甚至可以说是反智的。原来该书作者竟然 能断定自然数集与实数集等势! 这毫无疑问是极其荒谬的。 科学出版社竟然能 出版如此反智的书,除了可笑之外,也着实让人觉得可悲。    1. 先罗列一下我们的问题:    (1) 这本反智书的基本观点如此荒谬,违背基本的数学常识, 为 什么居然能通过审稿专家的评审?科学出版社为什么能出版这样的伪科学书籍 (想想看要误导多少读者)?良心何在?底线何在?如何向读者还交代?    (2) 诸如《无穷概念的重新统一》(见后面)这种连基本观点都错 误的学术胡扯论文, 为什么能发表? 审稿人为什么没把好关? 为什么这类胡 说八道的学术研究能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评审同行有没有认真审查过? 学术理论的底线何在?    (3) 有人辩称这本反智书是哲学书。 难道借着“哲学”幌子就能 够不顾基本事实和逻辑基础?到底是“泛逻辑”还是“反逻辑”(据以下资料称, 何华灿是所谓泛逻辑创始人)?    (4) 能提出如此反智观点的泛逻辑创始人,他的其他学术观点和学 术成果是否也应该重新接受同行的有效检验呢?    2. 这本书的详细信息可参看china-pub书店网站的链接   http://product.china-pub.com/1178376   或卓越亚马逊网站的链接    http://www.amazon.cn/%E7%BB%9F%E4%B8%80%E6%97%A0%E7%A9%B7%E7%90%86%E8%AE%BA-%E4%BD%95%E5%8D%8E%E7%81%BF/dp/product-description/B006QTE294   其中基本信息为: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25709 //出版日 期:2011 年12月    3. 我们从这本书的内容简介里的第三条可以看到(见以上链接), 作者 “断定完整的自然数集和单位区间实数集等势”。 而编辑推荐则更是搞笑:   “我国著名的人工智能学者、泛逻辑学专家何华灿教授,提出了统一无穷概 念和理论,撰写了专著《统一无穷理论》,他的贡献在于:纠正了传统自然数集 概念的局限性,证明了单位区间实数集与完整的自然数集一样大,2∞=∞,从而 修正了康托尔的层次无穷观,理清了潜无穷过程与实无穷过程的辩证关系,突破 了传统无穷观的局限性与片面性,展现了统一无穷观的协调性与和谐性。”   换言之,这本书的所谓“统一无穷”就是用掩耳盗铃的方式否认各类无穷的 差别,然后建立所谓的理论。   任何具有基本数学素养的人都知道以下的数学常识:自然数集与单位区间的 实数集不等势。 这个证明来自于康托的对角线方法。   大家也可以在以下网址看到该书摘要中的搞笑段落    http://www.philosophy.org.cn/article_info.aspx?n=20120411143952837695   其中第二段写道   “作者何华灿是毕生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研究的信息科学工作者, 晚年对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泛逻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逻辑学进而发现了 数学中的层次无穷概念和理论存在严重问题:本来是大而无外的无穷大怎么能无 限地升级?本来是小而无内的无穷小为什么仍然在无限地变小?整个信息科学已 经被这种畸形的无穷理论压缩到了一个狭小的零级无穷空间内无法伸展,让人感 觉窒息和无助。再仰望那层层叠叠的高级无穷空间,它是那样的漆黑一片,让人 感觉恐惧和渺小。于是作者产生了统一无穷概念和理论的强烈愿望,希望还信息 科学一片蓝天。经过数年跨学科的潜心研究,有了这本无穷问题的专著。”    4. 这本反智书之所以最近被网友提及,可能是因为张景中院士在顾森新出 版的《思考的乐趣:Matrix67数学笔记》的序言中委婉地批评了《统》--可参见 链接   http://product.china-pub.com/3662817   这里摘录序一中的部分段落   “简单而巧妙的数学推理得到很多人至今不肯接受的结论:实数比自然数多! 这是伟大的德国数学家康托的代表性成果。   说这个结论很多人至今不肯接受是有事实根据的。科学出版社去年出了一本 书名为《统一无穷理论》,该书作者主张无穷只有一个,不赞成实数比自然数多, 希望建立新的关于无穷的理论。他的努力受到一些研究数理哲学的学者的支持, 可惜目前还不能自圆其说。我不知道有哪位数学家支持“统一无穷理论”,但反 对“实数比自然数多”的数学家历史上是有过的。康托的老师克罗内克激烈地反 对康托的理论,以致康托得了终身不愈的精神病。另一位大数学家布劳威尔发展 了构造性数学,这种数学中不承认无穷集合,只承认可构造的数学对象。只承认 构造性的证明而不承认排中律,也就不承认反证法。而康托证明“实数比自然数 多”用的就是反证法。尽管绝大多数的数学家不肯放弃无穷集合概念,也不肯放 弃排中律,但布劳威尔的构造性数学也被承认是一个数学分支,并在计算机科学 中发挥重要作用。   平心而论,在现实世界确实没有无穷。既没有无穷大也没有无穷小。无穷大 和无穷小都是人们智慧的创造物。有了无穷的概念,数学家能够更方便地解决或 描述仅仅涉及有穷的问题。数学能够思考无穷,而且能够得出一系列令人信服的 结论,这是人类精神的胜利。但是,对无穷的思考、描述和推理,归根结底只能 通过语言和文字符号来进行。也就是说,我们关于无穷的思考,归根结底是有穷 个符号排列组合所表达出来的规律。这样看,构造数学即使不承认无穷,也仍然 能够研究有关无穷的文字符号,也就能够研究有关无穷的理论。因为有关无穷的 理论表达为文字符号之后,也就成为有穷的可构造的对象了。”    5. 新浪微博上最早介绍这本反智书的单位—按照我搜索的结果—应该是 “科学出版社工程技术部”(见其新浪官方微博主页)。 为什么是工程技术部 呢?    6. 何华灿出版过的书籍, 可参见以下链接(可能不完整)   http://search.china-pub.com/s/?key1=%u4f55%u534e%u707ft=2   对于何灿华以及泛逻辑(创始人)的介绍, 我们也可以参看   http://www.ycyz.com/html/1024ArticleShow_5230.html   及   http://www.ycyz.com/html/1024ArticleShow_5231.html   基于作者能写出如此反智的书, 我们有理由怀疑他的其他著作书是否也存 在问题。当然这就需要相关方面的同行验证并作出判断了。比如其《泛逻辑学原 理 》--据简介说“作者于1996年提出泛逻辑学”--这么一个玩意儿到底有专家 检验过没?   另外允许我们神经质地问一下:何华灿和何智涛是什么关系?(也许真没有 关系)   7. 我们也查阅了何智涛的学术论文(共查到6篇),其中一篇《无穷概念 的重新统一》(这俩人合作的) 让人忍俊不禁, 择其摘要如下:   “证明了实数可数、连续统假设不成立,实现了实无穷概念的重新统一,从 根本上解决了希尔伯特第一问题”   请注意这篇文章是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号: 60273087,60575034)   另外一篇《论第2次数理逻辑革命》(除他们之外还有一合作者),我们就 留给逻辑方面的同行去判断吧。 (XYS20120702)
个人分类: 杂谈|4342 次阅读|46 个评论
《计算机网络安全》教材征求合作者
hunanyufei 2012-6-10 17:30
0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李仁发主编、喻飞、朱淼良、周洲议等编写。曾被国内多所知名高校选为教材,如上海交大( http://cc.sjtu.edu.cn/able.acc2.web/ShowSystem/CourseDetail.aspx?fCourseID=10722OrgID=608 )。我们计划编写第二版,征求2-3名合作编写者,如您有意,请与本人联系。 本人联系方式:hunanyufei|126|com或feiyu|yandex|ru或yufei|hunau|edu.cn
个人分类: 论文组稿|62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庆贺自己的新书发行
热度 3 sendtogzh 2011-9-8 00:03
庆贺自己的新书发行
其实6月份已经出版发行了。出版社赠书一直在胡老师那里放着,今天拿到而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运筹与管理科学丛书之第11部。 丛书目录: 1. 非线性优化计算方法 作者 : 袁亚湘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2. 组合预测方法有效性理论及其应用 作者 : 陈华友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3. 博弈论与非线性分析 作者 : 俞建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4. 非光滑优化 作者 : 高岩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5. 整数规划 作者 : 孙小玲/李瑞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6. 动态合作博弈 作者 : 高红伟/彼得罗相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7. 蚁群优化算法 作者 : 马良/朱刚/宁爱兵 8. 锥优化的基于核函数的内点算法 作者 : 白延琴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9. 离散时间排队论 作者 : 田乃硕 徐秀丽 马占友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10. 锥约束优化 作者 : 张立卫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11. 竞争与合作:数学模型与供应链管理 作者:葛泽慧 孟志青 胡奇英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29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期刊编辑业务讲座材料下载
liwenbianji 2011-8-3 17:30
2011年8月2日,理文编辑物理学领域高级编辑Dr Richard Haase应邀到科学出版社做题为“Writing for Clarity and Cohesion”的编辑业务培训讲座。点击此处 EDANZ_SCP_Workshop.pdf 下载会议讲座材料。
258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南京分社简介
sciencepressnj 2011-3-1 14:43
科学出版社南京分社简介
科学出版社是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和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在国内拥有完善的出版、发行网络,同时与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出版公司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科学出版社是国家首批“全国优秀出版社”、“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获得者、“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科学出版社秉承多年来形成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和“严肃、严密、严格”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变革与创新,在“立足科技、面向教育、多种媒体、综合经营”出版方针指导下,依托中国科学院和“科学家的出版社”的品牌优势,充分挖掘国内外优良出版资源,重视重大出版工程建设,形成了以科学(S)、技术(T)、医学(M)、教育(E)为主要出版领域的战略架构。 科学出版社南京分社正式成立于2010年,是科学出版社重要的分支机构,南京分社立足江苏、辐射周边,通过与本地区出版资源和渠道资源的整合与合作,为分社业务区域内的科研、教育系统专家、教师提供优秀的出版平台。 南京分社以专著、基础理论图书、大学教材以及畅销书为出版方向,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领域。分社将秉承和发扬科学出版社“三高”、“三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通过专业高效的出版服务,努力成为科学品牌的建设者、业务发展的贡献者。 分社社长: 胡凯(025-86300571) 分社副社长:伍宏发(025-86300572) 分社成员: 罗吉 杨锐 顾艳 龚勋 李娟 张岩 周丹
51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试论复杂性的一般特征、产生根源和控制策略及其可能的应用
fangjinqin 2010-6-25 20:26
试论复杂性的一般特征、产生根源和控制策略及其在经济物理中的表现 与可能的应用 按语:这是6年前的一篇论文,2004年发表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复杂性科学研究进展上,实际上是全国第一、二届复杂性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近日一位朋友突然有兴趣,来函要求发给他,我顺便粘贴在这里,愿意与大家交流.因为是多年前的文章,难免不足。我在这里征求大家宝贵意见,有机会准备结合复杂网络进行补充修改。下面是来信。 (方锦清) 尊敬的方教授: 您好! 弟子想请您帮忙一件事: 您有一篇论文弟子想拜读:试论复杂性的一般特征、产生根源和控制策略及其在经济物理中的表现与可能的应用。书名:复杂性科学研究进展全国第一、二届复杂性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您的文章在书中的P15页开始。这本书我在杨启贵老师那里见到过,但我们图书馆没有,想请前辈帮忙能否提供电子版。 非常感谢! 弟子某某敬上 试论复杂性的一般特征、产生根源和控制及其应用(1) 试论复杂性的一般特征、产生根源和控制及其应用(2) 3
个人分类: 科学论坛|304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世界最大的科技出版社
mapletian 2009-9-19 14:58
世界最大的科技出版社是谁? ThomsonReuters, Elsevier, Springer, Pearson, McGraw-Hill ?都不是,而是中国的科学出版社。虽然这些跨国大公司的年营业额都上百亿人民币,但是,他们每年出版多少种书?状元培生集团( Pearson )旗下有两个集团,培生教育集团和企鹅集团,每年新书约4000种,企鹅出版的多为大众图书,种类占去了一大半,剩下的培生教育每年新书不到2000种。爱思唯尔( Elsevier )可以算作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出版商了,2008年的收入为46亿欧元( The Bookseller 2009年数据),位列榜眼,每年出版不到2000种新书;而位处探花的汤姆逊 - 路透社( ThomsonReuters )则几乎完全转为一个信息服务商,除很少一部分大部头的法典外,几乎没有纸质图书。 而科学出版社每年出版品种约8000种,其中新书约3000种。 正所谓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科学出版社竟然也是世界老大, 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 10~15% 的速度增长,突破万种大关,指日可待。
个人分类: 关于出版|6090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8: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