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认识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也说卷积--认识论表达
热度 3 caoyuanzhiye1 2011-3-24 17:18
也说卷积--认识论表达
事物的传递属性是事物的一个权力,可以是时变的,也可能是非时变的,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如果是线性时不变的,它就是一个权系数。 生活中经理对职工奖金分发时乘系数、请媒婆或婚介公司找对象时的添言加醋、运输过程的损耗、易中天和于丹讲国学时私货都是具体事物系统的传递属性之一,当然还有一个延时,就是姜文所谓的“让子弹飞”,要飞一会儿。这个思想认识过程的语言描述,用抽象符号表达出来,这就是数学上的卷积.
6182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热度 4 sheep021 2011-3-20 12:11
应该是《毛泽东文集》第八卷 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第320页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 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 。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 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 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 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根据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六四年出版的《毛泽东著作选读(乙种本)》刊印。 感想: 主席的文章,俺不敢评论,仅作一点感想 地震预测的理论从哪里来? 实践中来,不是从沙堆中来。 有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还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但是 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认识还不够深刻,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 对于地震可以预测、中医可以治病这样简单的问题,也觉得不可理解。 因此,对我们的这些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地震预测工作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都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思想差距咋这么大呢?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262 次阅读|4 个评论
信息之缘(5):梦竟成真?
热度 3 zlhua 2011-3-15 12:06
刚才在看洪昆辉先生的博文时突然有些恍惚,感觉这种情景好象曾在梦中出现过...真奇怪感觉... 这学期又在上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两门课程,又很有兴趣地跟我的学生探讨信息的本质的问题... 从第一次上MIS到现在,8年过去了...基本上也开始形成了自己对信息的一些看法....总体还是受钟先生的影响比较大,总期望能从哲学和心理学找到揭示信息本质的突破口... 最近这段时间,在科学网闵应骅老师的指导下,在张铁萌热心帮助下,我开始尝试从另外一个视角思考信息的本质...从 工程 的角度,从 实际应用 出发,结合实际应用的 理论需求 和 实践条件 来思考信息的定义... 至今为止,所有信息定义中,我还是觉得钟先生的信息定义最好,特别是他提出的信息定义体系的想法,以及本体论层次信息定义和认识论层次信息定义给我很大启发.... 让我开始尝试通过 自问自答 的方式解析信息本质...澄清自己的信息观点;尝试结合 认知心理学 知识更深入理解钟先生的认识论层次信息定义;尝试从 控制论层次 ,在主体的基础上,再引入 客体 这一约束来定义信息... 具体思路如下: 本体论 从哲学的角度,就事论事. 认识论 引入主体这一约束, 控制论 在主体基础上,再引入客体这另一约束 信息科学的发展受到自然科学的制约, 需要结合的学科很多,比如物理学,化学...认知心理学,数学(概论论与数量统计),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博弈论... 这不是一个人就能解答的事情,需要一个团队...期待中....
个人分类: 自省自立|2609 次阅读|22 个评论
凯尔森“规范法”思想的认识论启示
xiaojiyun 2011-2-28 13:39
凯尔森“规范法”思想的认识论启示 ——从福柯与康德对“启蒙”的分析加以展开 一 纯粹法学派首创者,美籍奥地利人凯尔森( 1886~1973 )在其代表作《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用很大的篇幅阐述他的动态法思想,即有关法律秩序与规范等级体系的理论。他从法律的基本规范入手研究,认为次级法律规范的效力来源于更高一级的法律规范,最高级的法律规范则是法律的“基本规范”。在解释国际法的效力根据时,他同样运用这种思路,即是说国际法的效力来源于“协定必须遵守”这一基本规范,而这个基本规范的效力是从法律解释国家行为时假设的。 二 康德在其著名文章《何谓启蒙》中定义“启蒙”为:启蒙说是人摆脱他自己造成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没有别人指引就不会运用的理智。这种不成熟是自己造成的,因为其原因不是缺乏理智,而是缺乏决心和勇气。换言之,启蒙的关键在于,不是用什么外来原则或思想来驱散和消除自身的蒙昧,而是能够独立运用自己的理智来思想。 在以同样题目,即《何谓启蒙》的文章中,福柯对上述观点分析道,对于康德来说,启蒙既不是一个人的所属的时代,也不是一个其信号为人们所感知的事件,也不是一个成就的开端。康德是以近乎否定的方式将启蒙规定为“出路”。启蒙并不是在一种总体性或一种未来的成就基础上理解现在,它只是寻找不同。它是一个过程,一项任务,一种能让我们摆脱不成熟而获得成熟的途径。他认为康德的理路可以被描述为对历史时代的不断批判。这种批判“将不再实践在寻找有普遍价值的形式结构中,而是作为一种对那些引导我们构成我们自己,将我们自己认作我们所做、所思、所说的东西的主体的事件的历史研究。在此意义上不是先验的,它的目标不是使形而上学可能:它在其结构上是普系学的,在其方法上是考古学的。考古学的——而不是先验的——是在这意义上,它不寻求认同一切知识或一切知识的道德行为的普遍结构,而是谋求将表示我们所思、所说和所做的话语例子当作如此多的历史事件。这种批判将在这种意义上是谱系学的,它不从我们是什么的形式中推出我们不可能做和认识的东西,但它将使我们成为所是的偶然性中区分出不再是、做、思我们是、做或思什么的可能性。它不是寻求使最终成为一门科学的形而上学可能;它是寻求尽可能广远地给自由的未确定工作一个新的推动。” 三 我们需要的正是福柯的态度,即一方面批判我们所是的,同时又历史地分析历史安放在我们身上的种种限制。其结果是,很容易摒弃一种先验的绝对主义立场。福柯向我们展示的是,他不明确某种善,某种伦理——政治的固定立场,而只是在粉碎我们最根深蒂固,最心安理得的信念。这无异说,并不是一切都是坏的,而是一切都是危险的,所以我们总有事可做。那么,是什么使某事物危险呢?倘若一切都危险的话,是什么使得某种危险比别种危险更危险?这里得有一个立场(标准),即一个评价性伦理——先入之见在起作用,否则无从谈论危险。因之,我们无法放弃道德立场和价值判断,坚守怀疑与自我批判。 但仅此还不够。怀疑与自我批判最终仍要有某些先入为主的成见作为出发点,否则人们将陷入无限循环而无法提出真正的问题。 凯尔森“规范法”思想努力寻找这种自由,由此他把法律秩序安排在一种动态的语境下,虽然看上去仍在先验立场上摇摆,但是法律秩序的逻辑(抑或科学性)使然。他认识到最终的标准——基本规范的缺失与循环界定相藕合这一现象,是值得称道的。 当然,我们仍有一种任务——亟须在问题的不断展开中对怀疑与自我批判的前提进行质疑。在这个开放的世界里,对立场的承认与肯定不等于不能改变这种立场。故而,我们需要提问、对话,需要秉持一种民主的思维方式,去真正展开问题,面对问题,而不是取消问题,漠视问题,从而通向真理,走向至善与福祉。我相信,对于什么是前提(标准),什么是公理(道德),什么是普世价值,就像对凯尔森玄虚的基本规范是什么进行质疑一样,我们不应该怀疑这些东西本身是否存在,但应质疑它们的内容的千篇一律。否则,这个世界赖于存在的基础将丧失,其“所是”的链条将被切断,其将陷入无限循环中而万劫不复,而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里。 注释: 参见 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24-184 页;参见申建明:《关于国际法效力根据的学派述评》,载 1992 年《中国国际法年刊》。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第 22 页。 福柯:《何为启蒙》, 载汪民安等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下卷),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58 页。
3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认识论中的哲学问题
热度 1 yanghualei 2011-2-9 08:47
1. 结构分析法 结构问题也就等价一个方向性问题 , 这种方向不是讲的区域上的方位,而是不同性体现在条件、性质、内容、影响、量、原则、目的、立场、客体以及途径载体等上;在化学中讲的是个元素的组合,在物理上讲的是方向矢量;在数学上讲的是个基的问题;故只要它存在结构,就说明此物可以分,只要可分则它的属性就构成就有部分组成,属性的任何一个方向就是一个维度;基是一个存量,一个时间的累计量,时间来自无穷远但截止到现在。 基的结构类型有三种 1. 包含型 2. 嵌套型 3. 形式上独立但存在超距作用 ; 物的性质是基和交互基性质的叠加 ; 研究基的层次 1. 有那几个基构并且属于那种结构 2. 基在量上的程度 3. 基 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分析法的目的和研究方向性问题既不揭示事物本质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2.认识的全面性 对任何一物的认识,都有两个方面: 在任何一个时刻对一事物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包括自身对自己的认识和别人对自己的认识;人作为一个群体,人类自己不可能把自己认识完,只认识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只有靠外星人和人类的地球上的朋友,譬如动物、 植物以及微生物等来帮助完成。 3. 人们对小的物品的热爱 人民爱小苹果可以一天消费一个,是因为就象零钱一样,他们可以更便捷的实现连续和离散的,不必在为分解和结合耗损,主要体现在操作上的实用简便; 连续性和离散性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连续和绝对的离散,只是在不同尺度和条件下的定义的;微观上也许世界的某个部分是不连续的,但在宏观上可能其实现了连续。
个人分类: 自然哲学|2954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搞,故我在 吴国林
热度 6 ssglwu 2011-1-27 09:29
我搞,故我在  吴国林
我搞,故我在。 吴国林 2011-01-27 众所周知,笛卡尔有一著名论断: “ 我思,故我在。 ” 这开启了对主体研究的新视域。事实上,人除了能 “ 思 ” 之外,人也能做、干、弄等,如人造一个水坝、人造一把枪等。 “ 思 ” 仅关注概念、理论等,而没有把人的创造人工物、改造世界等意思表达出来。我国学者李伯聪在研究工程哲学时,提出 “ 我造物,故我在 ” 。而现在 我提出 “ 我搞,故我在 ” ,就能够将人的概念、思想、理论与实际的造物统一起来了。 我们先看几个句子: “ 来,我们搞几杯。看,谁把谁搞倒。 ” “ 你把那事搞得如何了? ” “ 搞通思想。 ” “ 那想法搞得如何了? ” “ 最近,他又搞了一个有意思的概念。 ” “ 他又搞了一个新的样式。 ” “ 计划搞好了吗 ?” “ 这理论搞得好。 ” “ 这个车搞得好。 ” “ 那产品搞得实在。 ” “ 我们搞一点核武器完全是为了自卫。 ” “ 这工程搞得漂亮。 ” “1958 年,我们搞了人民公社。 ” “ 这个镇搞了两个工厂。 ” “ 生产搞好没有? ” “ 你把那娘们搞得如何了? ” “ 结婚都三年了,还没有搞出来? ” “ 要搞好群众关系。 ” “ 要把关系搞好。 ” “ 要搞科学研究工作。 ” “ 他是搞运输的。 ” “ 你脚上怎么搞的 ?” “ 这个人什么都搞。 ” “ 别搞那么多菜了。 ” “ 他将尽力为你搞到这个职位。 ” “ 他们把这个组织搞得乱七八糟。 ” “ 搞政治。 ” “ 那总统把好好一个国家搞得一团糟。 ” 从上面的句子来看,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 “ 搞 ” 的。 “ 搞 ” 是一个动词,涵义丰富。从上面的字义来看,其涵义包括:做,弄,干,办; 进行,开展;暗中使用;拟订;生产;玩弄;挣;设法得到;等等。 由于 “ 搞 ” 是一个动词,就涉及到 “ 谁 ” 搞的问题。尽管在生产中,机器可以搞,但最终还是人在搞。所以说, “ 搞 ” 的主词是 “ 人 ” 。尽管动物也可以搞一些东西出来,但动物搞不出概念与理论来,更搞不出人造卫星来。 从字义来看, “ 搞 ” :形声字。从手,高声。而 “ 高 ”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可见, “ 搞 ” 就是用手作用于重叠的东西。由于 “ 搞 ” 是形声字, “ 高 ” 用于标注声音,同时也参与意义的构成,因此, “ 搞 ” 就是借助于人的手做出一个增加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原来没有的,也可能是原来就有的,这样一个过程就是 “ 搞 ” ,当然, “ 搞 ” 也包括了 “ 搞 ” 的结果,因为过程与结果是统一的, “ 搞 ” 的过程的任何一个时刻就是一个结果,或者连续的结果就构成为一个过程。 “ 搞 ” 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涌现的过程。 从这一意义来讲,我们是否可以说:人的本性就是 “ 搞 ” 。 “ 搞 ” 不仅包括观念、概念、理论的 “ 搞 ” ,也包括技术、工程与生产的 “ 搞 ” 。 当我们用 “ 搞 ” 来概括人的本性时,我们既能够包括 “ 劳动创造了人 ” 、 “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 等意义。因为, “ 劳动 ” 就是一种 “ 搞 ” ,社会关系就是人在 “ 搞 ” 中形成的关系。 当然这里我们还可以将动词的 “ 搞 ” 转化为名词 “ 搞 ” 。 至于 “ 搞 ” 的英文、德文如何翻译,也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我们知道海德格尔认为人就是 “ 此在 ” ,其德文是 Dasein 。有人说 Dasein 就是 “ 搞 ” 。但是, Dasein 是一个名词,因为海德格尔是从存在论角度来讨论 Dasein 的。是否德文与英文的 “ 搞 ” 都用 Dasein 来翻译,还需要讨论。
个人分类: 追求真善美|3349 次阅读|13 个评论
为香山会议热身(3):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尊重客观事实 突破解剖学盲点 开拓经络研究新局面
热度 1 人为峰 2010-10-7 00:11
至今为止,经络没有得到解剖学上的证明,这给很多人以否定经络的口实,这包括相当多的中医人士也不承认经络为客观实在。而有些科学家也不能科学地对待科学,竭尽所能否定经络的存在。经络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中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令人遗憾的是:国家花费了数以千万计的经费,得到绝对是黑色幽默的一句话:证实经络的循经感传。这样一句大实话,真不能想象有关人员和部门怎样开这个口?!当然,别的研究领域像这样重大的成果也并不鲜见。 现在解剖学所存在以下关键的盲点: 1. 以光学(图像)为主来观察生物组织。如果有石英玻璃和有机玻璃两种形状一样的杯子,仅凭肉眼能够分辨否? 2. 用光学显微镜能够看到的是细胞尺寸以上的图像; 3. 而电子显微镜等也只能看细胞的结构,而且是离体的细胞结构。 上述解剖学的盲点,不可能观察到经络细胞的功能,特别是在体经络细胞的功能! 上千年的医疗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经络的作用(虽然也掺杂了不少的臆测的、不确切的东东),但足以证明其客观存在和功能。只是采用怎样的技术手段去研究、证实而已。 对于经络的假说,不应该与现有的细胞理论相违背,也绝对不存在所谓生物场。 限于篇幅,就经络的实质与机理的讨论与研究思路,请参见本博客的相关拙文。
个人分类: 观点|453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香山会议热身(2):测量就是科学 测量就是诊断
热度 2 人为峰 2010-10-6 20:16
1. 马克思说过:一门科学成熟的标志的在于数学的充分运用 1.1 由于 物理学中的每一个定律、定理都是用数学描述的, 因而没有人怀疑物理学的科学性 1.2 也有人有意无意地以此否定中医或认定中医为伪科学 1.3 其实,不论中医还是西医,以这个角度来看至少不能称为成熟的科学 2. 马克思这句话的前提是度量 2.1 现代科学的发展与测量密不可分 2.2 探索客观世界,必须观察,而观察的最高境界是测量 2.3 如果没有质量、时间、长度、力、电压......等等的度量(量纲和计量),也就不会有牛顿定律、基尔霍夫定律.......,也就不可能有现代的公论最科学的《物理学》 2.4 也正由于这种原因(主要原因之一),西医有较多的仪器而被人们认为是科学,中医不是科学 2.5 其实,中医的度量思想也有其远远超出西医的东东,如长度单位寸,和系统辩证的四诊--表现出规范化下的个性化 2.6 综上所述,中医和西医目前也确实不能称为科学,但其疗效,证明主体都符合客观实际 3 中医征候的度量,需要从认识论、方法论和技术手段等进行彻底的变革 3.1 突破西医诊断仪器单一测量的思想 3.2 突破简单、表浅模仿中医的惯性 3.3 坚持中医系统、辩证的思想 3.4 用开放的思路、全局的高度去测量人体的各种信息,不论已有西医使用仪器,还是未来开发的新仪器。任何有关人体的测量信息,都可以用于中医征候的度量 3.5 中医征候的度量绝不是一个单一的生理、生化或病理指标,必定是多种医学信息来综合定义的 3.6 中医理论是虚拟的,应该由中医内部去传承和发展。而中医征候的度量既要参考中医理论,又要有所扬弃,决不能拘泥 3.7 中西医不是对立的、你死我活的冤家,而是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发展的人类对抗疾病、维护健康的、发展中的科学。 --这是标题党式的,不够严谨,但容易、能够表达我的一些观点 --有些可能是外行话,欢迎指教、探讨!!!
个人分类: 观点|428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香山会议热身(1):至今为止的中医诊断客观化基本上是自欺欺人
人为峰 2010-10-6 09:05
电影或电视大家都看过,可以说他们是一种欺骗人眼的艺术形式,即让观众感觉银幕(屏)上的人或物是在连续动作,实则在胶片上仅仅是一个个不连续的动作而已。还有蒙太奇手法,则更是这样一种欺骗人眼的艺术。 而至今为止的中医四诊的客观化,也基本上类似上述艺术,而不是科学与技术:说好听一点,是用技术获得类似中医诊断的主观感觉,说不好听的,则是自欺欺人。 舌诊中的舌色,用三原色去替代舌表面(包括一定的深度)的千变万化的成分、结构对难以计数波长的光的反射程度,最多能够欺骗人眼而已,以这样一种方式得到的信息去替代了对舌所携带的丰厚信息,怎能够达到诊断客观化的效果?! 又如脉诊:用传感器的一个点替代中医手指的一个面,用硬邦邦的传感器替代中医的柔软手指,用局部去替代全局,仅用脉诊去替代中医对患者的整体观察,用简单、静止、机械、被动的探测去替代中医主动地 深浅 切脉(施加扰动).......这样一种客观化,怎可能得到准确、全面、本质的信息?! 目前,没有任何一台中医诊断仪器能够应用于临床、或得到公论,足以证明至今为止的中医诊断客观化在认识论、方法论和技术手段上存在严重的问题。 但我们对中医诊断(征候)客观化并没有丝毫悲观,有名人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又有名人说过,冬天(发现严重的问题)已经来了,(解决问题的)春天还会远吗?
个人分类: 观点|4250 次阅读|4 个评论
北京共识VS华盛顿共识(2)——华盛顿共识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分析,兼及方舟子等对中医观点
热度 1 lvnaiji 2010-9-26 15:58
吕乃基 华盛顿共识在实践中的失败有其深刻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根源。 首先,华盛顿共识没有或较少考虑到心理和社会因素。心理学质疑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行为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决策的偏见和局限,指出市场决策需要有从试验和错误中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只存在有限理性选择。行为金融学发现金融市场波动受大众心理影响,经济决策不是个人独立的理性行为。演化生物学与演化心理学否定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认为人是贪得无厌的个体动物,证明任何生物的具体需求都有上下界。人本质上是社会动物,个人利益只有在符合群体利益的条件下才能获得充分发展。博弈论研究了多均衡与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竞争过程中促进合作行为。 其次,华盛顿共识忽略了市场失灵和政府 ( 制度 ) 对此的作用。信息经济学否认市场竞争在信息不对称下的有效性,指出政府规制和监管的重要性。非线性经济学发现规模效应导致路径依赖,先占市场而统治市场的技术标准不一定是最优的,垄断企业的称霸可能是逆向选择而非选优汰劣的结果,所以需要反垄断法打破恶性竞争。企业家行为和创新经济学的研究发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其动力不是来自保护产权,而是来自保护创新,亦即提高破产程序的效率,限制私有产权对新技术引入的障碍。实验经济学发现市场行为取决于游戏规则,不会无条件地收敛到最佳状态,法律和规则设计应当有谨慎的实验过程。因此,政府在制定竞争规划和技术标准上有重大作用。 第三,华盛顿共识混淆了理论与实际,也没有看到历史与现实的区别。理论是简化的,而实际则复杂得多。看不见的手只存在于工业革命前小规模的市场经济。现代的混合经济包括民营经济、国有经济和非政府非赢利的社会经济,才能实现效率、稳定和公平的持续发展。市场竞争是良性还是恶性循环,取决于市场、政府、民间社会之间的互动。经济混沌和经济复杂的研究表明,经济更类似生命系统而非力学系统。持续的经济波动和新陈代谢是熊彼特创造性毁灭机制的核心。 最后,华盛顿共识把世界经济看作是完全均一和透明的,而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任何生命系统的开放都是适度的。要维持非均衡的存在,企业、国家和细胞的合理边界都是选优汰劣的半透膜,既能吐故纳新,又能阻挡敌对势力入侵。这就否定了无条件自由化理论 。( 陈平 . 华盛顿共识的失败与经济学变革方向 . 文汇报, 2005-05-15) 以上 4 点归结起来即新自由主义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的缺陷。第一,还原论。将人的行为还原、归结为经济利益,忽略个体及个体间的心理相关与合作;将复杂的现代经济还原为只存在简单关系的原初状态,以机械决定论来认识和处理有机的关系。这在市场经济的初期和作为认识的底线、模型和参照系是可行的,而一旦将模型等同于现实,失败也就难以避免。第二,没有考虑到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对于前者,对内,把市场理解为均匀的内部无差别的一,没有独立的个体和个体间的差异;对外,把市场等同于社会和国家,排除社会和政府对市场的影响和干预。对于后者,没有考虑到拉美、俄罗斯和东亚 ( 即使是发达的日本、韩国 ) 不等于内生型国家从零开始的市场经济,割断历史,认为各国 ( 地区 ) 处于同一起跑线。总之,认为对象是同一的、不变的,将抽象的认识阶段等同于全部,以及认识等同于实践。 华盛顿共识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特征一直可以追溯到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和近代科学革命。差不多在 2500 年前,古希腊人就意识到,有一个独立于人的存在,这个存在可以被认识,以及可以经由理性来认识。这一存在是杂多背后的一致者,变化背后的不变者。古希腊人的信念在近代科学兴起后得到充实、完善和成为现实。近代科学应用归纳、抽象、分析和还原方法,剔除主体、个性、语境和偶然性,得到客观、普遍、一致和必然性。西方世界的成功,特别是科学的成功强化和放大了华盛顿共识的信念,也扩大了与其他社会和国家的鸿沟,扩大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博主日前发文: 还会有下一个肖传国事件吗? 有网友发表各种评论,博主已逐条作答。此处在分析华盛顿共识背后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时再顺便提及。 方舟子等对中医的否定,以及坚称地震不可预报,或地震预报不是科学,其背后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大致即此。参见: 中医药的地位 知识的视角 。方舟子对科学划界唯一和不变的执着,表明他持近现代科学的立场,非此即彼,既排斥传统,也否认后现代,没有历史和发展的观点。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6601 次阅读|2 个评论
制定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的几个认识论问题
fqng1008 2010-9-9 10:36
一、制定指南: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 1.标准、指南与选择 (1)标准 (2)指南 (3)选择 2.传统方法的特点 3.现代方法的诞生 二、辨证论治:多种相互冲突的诊疗指南 1.临床医学的第一抹霞光 2.雨后春笋的辨证模式 3.无法解决的诊疗冲突 4.经验医学的必然桎梏 三、对症处理:更具发掘潜力的医药宝库 1.疾病表象的辨证依据 2.截断扭转的早期干预 3.对症处理的专方专药 4.丰富多彩的自然疗法 四、理论融合:探讨新的中西医结合模式 1.从两张皮现象谈起 2.辨病+辨证模式是中西医结合的初级阶段 (1)丝丝入扣效如桴鼓: (2)辨证体系的重叠混乱: (3)规范化研究的障碍: (4)证本质研究的两难: 3.中西医结合的高级阶段是整合医学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278 次阅读|1 个评论
是修正概念还是改造现实?(mirror)
liwei999 2010-8-26 05:35
立场不同,视点也就不一样。 (51359)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4, 2007 09:00PM 镜某的理解是: 当概念与现实不一致时,是修正概念还是改造现实的认识论问题。两个模式都有合理的时候,但是具体到现场,就不容易适用了。 文革是选择了改造现实(=继续革命)的模式,也是典型的邪教的思维方式了。这是对于多数人而言。对于少数人,比如联动之类的阶层,他们(的家长)往往知道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痞子也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因为他们用骨头思维,凭直觉。最可怜的,就是一般的人了。因为这些人都是在诚心诚意地自我改造。 引用: 那些说新语丝打假是文革式的人的根据何在 不知。但是,当概念与现实不一致时要改造现实的思路,是重合。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也是典型的邪教的思维方式了一句之前,少了几句。 (51370)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4, 2007 09:54PM 这就是在反馈阶段的表现。有柔软性,可以修正概念的,就不是邪教了。生硬地套用概念,试图改变现实,就是了。 凡是按照先帝指示的作了,就有胜利;凡是没有按照先帝指示的去做,就必然导致失败。这个认识,被称为狼奶,通过国家机器的教育和宣传系统,灌输给了学生。红卫兵的称号,可以讲,也是这样背景下得来。这个思维模式,一直持续到三中全会吧。 是修正概念,还是坚持最后的5分钟?在现实生活中,是个相当头疼的问题。这种苦恼,只有经过的人才能知道。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0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底”(9):现代性的认识论基础
lvnaiji 2010-8-7 16:39
吕乃基 博主的论底系列已有时日。此处先直接给出博主所认为的答案。 底,就是现代性,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发展的必由之路。 什么是现代性?现代性为什么是人类社会发展之底? 现代性是客观或主体间性,是科学理性和由此得到的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事实和规律,特别是启蒙运动运用科学理性所得到的天赋人权和人际的契约关系,市场经济和经济人假设,是非嵌入编码知识。参见 论 底 (1 ) 中国在哪里? 之图中现代社会的体制和文化。 以下先由认识论分析现代性的哲学基础。 人类的认识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察。其一,由 主客体 合一到分离,形成对象性关系,再到主客体相互作用。其二,主体对 客体 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马克思对此有精辟论述。其三, 主体 自身认识的发展可区分为感性、理性和悟性阶段。上述三个方面大致都可以区分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是认识过程的转折,人类正是在这一阶段构建了现代性。以下就由这三个方面来讨论。 一、 在人类认识之初,主客体没有分离,主体与其认识对象浑然一体。古希腊的哲学家初步确立了主客体之间的对象性关系,指出有独立于人的存在。真正区分主客体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第二阶段(参见 在世界史和中国现代史的背景中理解五四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后开始的近代科学革命,伽利略区分第一性和第二性,以及由培根、笛卡儿等开启的哲学中的认识论转向,标志主客体不再浑然一体。主客体分离表明人从自然界中的提升,是人类的伟大进步,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必由之路。正是由于主客体分离,才有牛顿和近代科学的成果,第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才有洛克和启蒙运动的思想,以及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作为牛顿的朋友,洛克也努力客观地看待社会,看待人,希望揭示出社会中的万有引力。启蒙运动受牛顿和英国光荣革命的鼓舞,要求追溯人的自然状态(后文还要涉及)。随着经济活动与皇权分离,亚当斯密也得以客观地研究市场经济,揭示出看不见的手所起的作用 。近现代的艺术要求摆脱传统主客体不分的状况,完全排除主体的影响如照相般精确地把对象复制下来。由此可以看到,不带主观偏见、价值观和情感,客观地看待世界,这是现代性的一个特征。现代性的客观特征到 20 世纪下半叶发展为哈贝马斯交往理论中的主体间性和罗尔斯正义论中的无知之幕 和 原初境况 。 20 世纪以来,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开始在各个领域发现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在科学领域有相对论、测不准原理;在艺术中加入越来越多主体的印象、感受和体验,以至在画面上根本分不出什么是客观的对象,什么是主体的内心世界。经济学领域中有要求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虽然至今对干预的程度和方式有种种观点,但毋庸置疑的是,看不见的手必须与看得见的手相结合。由科学哲学为先导,先将康德关于客观地认识世界如何可能的问题消解为是否可能。科学共同体、科研始于问题、观察负有理论,一直到现在的实验室研究、知识建构论、知识社会学等都是在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上强调主体和环境的作用 。尽管目前在这一领域还存在诸多争论,可以确信无疑的是,认识过程是在主客体分离 之后 再到达主客体相互作用。主客体分离是认识过程中的必由之路。 在主客体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由于主体间的差异,因而对同一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第二阶段由于排除了主体的因素,不同主体间对同一对象达成一致的认识,第三阶段,在上阶段所达成的共识的平台上,不同主体因对象和自身所处的不同语境而形成各自的见解。其中第二阶段及其得到的非嵌入编码知识是现代性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之底。 二、 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由侧重客体的角度分析了认识过程。如果我从人口着手,那么这就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经过更贴近的规定之后,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然而最简单的规定不等于对象本身,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我最后又回到人口,但是这回人口已不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这就是所谓认识过程的两条道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 钱颖一 教授关于现代经济学中参照系或基准点的见解 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转折点。各门学科中的这些最简单的规定就象无摩擦状态下的力学定理一样,尽管无摩擦假定显然是不现实的。对此有必要澄清两种常见的误解:一种是以为这些定理描述的就是现实世界,因此将它们到处套用,却不知在通常情况下是用来作进一步分析的参照系,与现实的距离因地、因时、因事件而异。另一种是因为观察到这些定理与现实的差距而认为它们都是胡言乱语,却不知它们本身的价值并非直接解释现实,而是为此提供参照系。类似地,罗尔斯在完成他的《正义论》的过程中先去除个人的一切根源背景。只有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阶层,不知道自己的天赋和才能,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追求什么的时候,他的决策才是毫无偏见的。这就是所谓无知之幕,而这样一种人人都无偏见的状态就是原初境况。显然,无知之幕和原初境况也不是一种现实的存在状态。只是在第一条道路上经过越来越稀薄的抽象而达到的一些最简单的规定。 马克思通过对自己在经济领域认识过程的抽象而提出两条道路,然而这一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科学应当从经验客体的现象上去寻找背后的本体,从而达到认识自然界本质规律性的目标。这正是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之作为古希腊本体论最高成就的最重要之点所在。 在音乐史上,自远古到近现代有一个从混沌、模糊不清到有序、确定的过程。远古时期的音乐只是万籁之声以及人类的歌唱性口语,这种音乐节奏不稳定,更谈不上结构,也没有固定音高。有确切音程的五音体系还是很久以后,一直到 J.S 巴赫的平均律形成统一的标准。由远古到近现代,音乐史经历了由混沌到有序的过程 。美术史大致也沿着这一过程,由远古的混沌到近现代清晰的线条、界限分明的轮廓和色彩、几何学的透视原理,以及严格确定的构图。在各个领域的认识过程中都经历由第一条道路到第二条道路的转折点,先剔除特殊的背景、根源,略去偶然的、暂时的因素,由现象抽象、概括、提炼出若干基本概念,理出秩序,揭示规律,以把握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图景。必然性是把握曲折过程的线索,普遍性是理解纷繁现象的平台。同样,在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过程中也必然会达到最简单的规定。这些最简单的规定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预设、启蒙运动的理念,一直到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和罗尔斯的无知之幕和原初境况 * ,等等就是现代性。因而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过程来看,现代性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必由之路。 在经过认识过程中所达到的最简单的规定之后,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回到现实世界之中。后现代科学从现代科学高度抽象和简化的质点、理想气体、理想液体、弹性碰撞、可逆等等,回到真实的世界,回到复杂性、涨落、偶然性、分岔、分形和混沌之中,初始条件不可忽略。要把事实和规律放到此时此地的语境之中,形成所谓地方性知识。后现代科学并不推翻现代科学所发现的事实和规律。北美蝴蝶扇动翅膀引起澳大利亚的风暴并不推翻牛顿定律,只是要在其基础上再考虑涨落、反馈、分岔。尽管分形理论的创始者芒德勃罗认为欧几里得几何学是呆滞的,但在历史上毕竟是先有欧几里得几何学,然后才有芒德勃罗的分形理论;在逻辑上,分形理论并不违背欧氏几何,相反,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在有序得到充分发展之后,后现代音乐正在否定近现代音乐,同时也正在向远古的音乐复归。在后现代音乐中又可以体验到无调性( 1/4 音、 12 音体系)、无曲式与不谐和音。后现代音乐不是抛弃近现代音乐所达到的有序,而是在近现代音乐全部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样,美术在 20 世纪以来的种种流派则在经历了近现代的有序之后模糊线条和色彩,让构图流动起来。哲学家们则提出,要把存在置于时间的地平线上,只有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下的存在,提出语言的语境化。 在两条道路的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所看到的是纷繁的现象和杂乱的世界,第二阶段看到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规律和井然有序的世界,第三阶段则回到现实世界之中。然而语境化并不违背语法,地方性知识并不违背普遍性知识,只是对普遍性知识的补充和扩展。虽然共性不可能涵盖所有个性,但个性中仍然包含有共性。第二阶段及其得到的非嵌入编码知识是现代性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之底。 三、 最后,由侧重主体的角度来考察,可以把认识过程区分为感性、理性(或知性)和悟性三个阶段。感性阶段对应于主客体不分,对应于第一条道路的起点即表象的具体,感受到的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在这一阶段主体的感官全部开放,以直接的感性的方式与客体交流,或者说,物质用它那带着诗意的光辉向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马克思)。 理性阶段相应于主客体分离、客观 / 主体间性,相应于两条道路的转折点即抽象的规定。在这一阶段,主体的感官已经封闭,惟有表征客体的概念在主体的大脑中运行。理性是抽象的,远离多彩的感性世界;是冷静的,排除其他一切情感因素(当然可以说,冷静本身也是一种情感);是一致的,不随岁月而变迁。理性是主体的一种状态,是认识过程的必由之路。从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到 18 世纪大陆的以头立地,一直到罗尔斯的原初境况中的人,所强调的都是理性。古希腊人所培育的理性,在经过中世纪后由笛卡儿加以确立,启蒙运动就是由理性而提出自然状态,而原初境况中的人更是 理性的 ,因为他们对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有深入的理解。他们知道现实世界中的人是不完美的,知道人性不完美如何影响社会运作,知道不同的社会结构如何影响人的毕生命运。所有这些,他们在选择正义原则时,都会加以考虑 。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正是凭籍理性而揭示现代性。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是现代性的认识论基础,而理性本身也正是现代性的特征之一。 然而认识还必须由此出发,结合对象历史和现实的全部复杂性,结合其所处的特殊环境,将完整、丰富的对象重新构建起来。鉴于对象的复杂、多变和各异的初始条件,我们很难用近现代的理性去认识它们,理性必须语境化。非理性、直觉、定性将发挥作用,人们越来越依靠图形、多媒体,感官重新登上认识的舞台。同时,对象所处的环境中当然包括主体的存在和作用,也就是在所构建起来的完整、丰富的对象中必然打上特定认识主体的烙印。这就是认识的悟性阶段。悟性阶段并不排斥理性及其获得的成果,而是将其作为认识之现代性在历史意义上的必由之路,在逻辑意义上的基础。 在上述的三个阶段中,感性阶段的另一个特点是个体间的差异,在这一阶段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感受。理性阶段则是普遍的,不因人而异,也不为背景所左右。笛卡儿在说理性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之时,所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在理性的基础上,第三阶段又显示出个体之间的差异。第二阶段及其得到的非嵌入编码知识是现代性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之底。 认识过程中的主客体分离、最简单的规定,以及理性,这就是现代性的认识论依据,而客观 / 主体间性,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秩序和规律,以及理性,它们本身也成为现代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 顺便指出,在这样回溯的思考中, 罗尔斯还运用了类似于公理化的推理,因而较之启蒙运动更严密地揭示了现代性的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基础。 罗伯特海尔布罗纳:《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蔡受百等译, 12 页,商务印书馆, 1994 吕乃基:论后现代科学,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0 年,第 7 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103 页 钱颖一:在改革过程中理解现代经济学,文汇报, 2002 年 3 月 31 日 周昌忠:《西方科学的文化精神》 P15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吕乃基 : 河流与山峰, 《东方文化周刊》, 1997 年 20 期 水梦云:何为正义,如何公平解读《正义论》,〈南方周末〉, 2003 年 5 月 8 日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5768 次阅读|7 个评论
哲学的三重根或哲学学原理
HuangFengli 2010-6-17 19:09
哲学的三重根或哲学学原理 (及哲学史分析框架) 黄凤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摘要】 根据存在的三重根原理,本文回答了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本文认为哲学的外部 联系是价值观;内部联系是本体论;外内联系是认识论。并给出了分析哲学史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 哲学的三重根 价值观 本体论 认识论 一 哲学与其它科学(挤出全部自我意识(伦理哲学等社会科学);不挤出自我意识(自然科学和科学学);挤出部分自我意识(经济政治等社会科学)) 有人认为,哲学的方法是反思。我赞成,但是结合作者在《社会科学学原理》一文的论述,这个观点需要做出扩展。作者的《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一文认为,反思是主体挤出自我意识而去反映主体本身的过程。主体在反思中反映了主体的历史实践内容。根据作者在《科学学原理草稿》中的定义,实践即主体。不同的实践内容,反映了不同的主体内容。政治(国内社会分工/国内阶级分工)实践反映了主体的政治内容。经济(国内社会分工/国内阶级分工)实践反映了主体的经济内容。而政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就是通过挤出自我意识来反映相应实践内容的科学。表现为政治价值观及其制度体系和经济价值观及其制度体系等。但是,由于政治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只反映了主体的部分实践内容,因此挤出的自我意识必然是部分的。换句话说,政治经济学等社会科学挤出相应的部分自我意识,并通过反映相应的部分实践内容来定义这部分自我意识(反思即定义自我意识,因此就必须反映自我意识的外部联系即相应实践内容,才能定义。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定义部分自我意识,因此只需要这部分自我意识的相应外部联系)。而伦理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的反思过程是定义全部自我意识,因此就必须反映全部实践内容(全部自我意识的外部联系是全部实践内容)。伦理学对主体的全部实践内容的反映表现为哲学价值观。因此,应该说,社会科学的方法是反思。而伦理等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是全部反思,经济政治等社会科学的方法是部分反思。 却没有人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是反思。确实,自然科学不需要主体挤出自我意识,但是自然科学(自然存在反映实践)作为实践的构成部分,就必然有自我意识的控制。只是,这种自我意识不被主体挤出,是处于一种潜意识或无意识的状态。因为,自然科学的目的不是定义主体自身即显意识化的自我意识,而是要定义自然存在。因此,自然科学不需要挤出自我意识。同理,作者形成《科学学原理》及《社会科学学原理》等知识,也是不需要挤出自我意识,而去定义作为自然存在的实践或主体。《社会科学学原理》的研究对象是作为自然存在的所有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内容及其发展规律(自然科学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作为自然存在的所有国际自然分工实践内容及其发展规律),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某一(国家)主体通过挤出自我意识,来反映自身的全部或部分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内容和国际自然分工实践内容(国际自然分工实践是国内社会分工实践的外部联系.诸如科技伦理学或国际经济学等都可视为以通过反映国内社会分工实践的外部联系来定义主体自身的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 二 哲学的三重根(哲学知识体系的悖论与完备性;外部联系:(国家主体:主体主义国家 / 客体主义国家)价值观 / 论(伦理学);内部联系:本体论;外内联系:认识论(价值论和认识论等于本体论)) 哲学知识体系的完备性与悖论。哥德尔定理向我们展示了任何形式体系在不追求完备的条件下都不会出现悖论的观点。作者的理解是,任何形式体系只要不对存在作客观地反映都不会出现悖论,因为悖论的实质不是形式体系内部矛盾而是形式体系与客观存在之间的矛盾。 导致数学史上几次危机的悖论,都是既有数学知识体系与人类不断反映的自然客观存在之间的矛盾,而不是既有数学知识体系内部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方式是超越历史实践的新实践(后文将讲到,从研究自然存在的主体存在的科学学角度看,矛盾即使作为一种纯粹思维现象是不存在的,它只反映了既有(知识)形式体系(历史实践的反映存在物)是新实践的外部联系)。【借此,作者提出一种观点。人类用以反映存在的知识体系的元形式或最高形式是Y=F(X)(尽管作为知识的元形式或最高性质或逻辑知识,因其假说性质,真理性等于最前沿物理学知识。请参见《科学学原理草稿》科学的成果一章)。这是人类历史反映实践的总和的反映,尽管其本身作为一个知识形式可能随实践的深入而不能完备(即同向论一样,属于假说性质)。其他任何知识的形式体系,都是对存在的这三重根的深入求解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数学也一样。为了解决既有数学知识体系面对实践所遇到的困难,数(即反映存在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数经历了从正整数到0再到负整数再到分数小数再到无理数实数再到复数再到概率集合等的扩展。反映存在的外内联系的F()的形式也经历了+到-到*/到实函数到复函数到模糊函数等的扩展。数学知识体系就是反映和向的精确知识体系。其他概念知识体系是反映和向的模糊知识体系。外内联系实际上可以看作是缺乏深入反映的内部联系之近外部联系。三种联系都是单位向的和形式。单位向、和向及存在的三重根之关系,请参见《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换句话说,作为反映实践转化物的知识或知识体系,再没有新的反映实践产生之前,该体系是完备的。当新的实践或反应实践产生后,悖论便产生了。哲学知识体系也一样。此节后文将把哲学的外部联系定义为(国家)价值观,内部联系定义为本体论,外内联系定义为认识论。在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变化之前,一个反映了哲学的这三种联系的哲学知识体系是完备的,当新的国内社会分工实践产生之后,人们便会根据新实践的反映成果来批判既有哲学知识体系的所谓悖论。新的哲学知识体系的产生过程是这样的,首先作为外部联系的价值观会变,其后作为内部联系的本体论会相应调整,其后是作为外内联系的认识论会相应调整(认识论作为和价值观/论而成本体论的外内联系被放在最后的调整的次序位置,是因为正如前面讲到的,外内联系是人们对缺少认识或反映的内部联系之(相对于外部联系)近外部联系的模糊反映。因此,其在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是处在最后的次序位置) 外部联系:(国家主体:主体主义国家/客体主义国家)价值观/论(伦理学)。根据作者对哲学的理解,本文把哲学通过主体挤出自我意识所反映的实践内容限定为国家主体的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内容,尽管反应阶级主体或其他包含个体主体的集体主体的实践内容的广义哲学仍然存在(比如个体的人生观,宇宙观或各种民间宗教等。其哲学知识体系一般很粗糙、朴素。体系性和思辨性都不如国家哲学)。价值观反映了实践内容。因此价值观的外部联系是实践。国家价值观的近外部联系是国内社会分工实践,远外部联系是国际自然分工实践。不同的国际自然分工实践,不同的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决定了不同的国家价值观。根据《社会科学学原理》中把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大体上分为主体主义和客体主义两种,因此国家价值观总体上可分为主体主义和客体主义两种。如客体主义奴隶制国内社会分工实践(拥有先进的国际自然分工实践能力),主体主义奴隶制国内社会分工实践(拥有落后的国内社会分工实践能力),主体主义封建制国家实践,客体主义封建制国家实践,主体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实践,客体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实践,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等,相应地价值观也有这样一个序列,尽管价值观可能是以潜在于政治哲学、经济哲学之中的形式出现,也可能是以伦理学价值论的形式出现。这只是一个描述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和相应国家价值观发展演变情况的简单序列和总体分类。对历史上某一国家哲学的分析,就应该在这个序列中分类下指导下具体考察该国的国际自然分工实践和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后文对主体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哲学和主体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哲学的区分,即源于对相关国家的国际自然分工实践和国内社会分工实践情况的具体考察。另外,价值观作为本体论的外部联系,可能是以潜意识的形式存在,也可能是挤出了自我意识的伦理学论证如价值论的形式存在,但不管怎么样,国家价值都决定了本体的性质。而且价值是连接本体和实践的唯一桥梁,因此价值观/论是本体论的外部联系。 内部联系:本体论。哲学作为主体挤出自我意识反映自身的科学,其最直接的研究对象就是主体的显意识化的自我意识。正如Y=F(X)所要表达的,人们认识某物,必须通过该物的外部联系来实现。当主体或哲学家不能如哲学学的逻辑来认识自身的时候,即碍于对显意识化的自我意识的近外部联系的反映(即不能科学地反映阶级及国家的形成、本质等),就必然追溯自我意识的远外部联系(人性论,即企图反映作为自然存在的主体或人的本质,尽管只反映了主体自身区别于其他主体的性质。唯物史观也有此因素)和终极远外部联系(本体伦),因为外部联系的性质决定了内部联系的性质,如原子核决定了原子的性质、原子决定了分子的性质、分子决定了生物大分子的性质、生物大分子决定了生物的性质、人类的生物性质决定了人类的社会性质一样(决定不同于等于)。人们对某物的外部联系的更深入更全面的反映,决定了对某物的认识程度。比如,对自我意识的认识,如不能通过近外部联系如相应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国际自然分工实践的性质,主体就会去认识作为自然存在的人的本质(资本主义国家哲学中类人猿理论就是从人类的生物层面的性质的远外部联系来反映资产阶级的自由自利人格特征的),甚至会去认识终极远外部联系的性质,尽管认识的过程中把自己的价值观投射到了本体的性质中,从而完成作为外部联系的价值观决定作为内部联系的本体论的哲学过程。补充一点,本体与以既有知识为类比为人类最基础最前沿的实践(如认识超弦。向。五行。运动。变化。发展等等。这种科学假说也在随人类实践的深入而深入。)指明方向的假说不同。前者形式上超越了既有知识体系,内容上却反映了主体显意识化的自我意识。后者形式上没有超越既有知识体系,而内容上则是要反映比人类业已认识的存在物更基础的存在。另一方面,要注意到用以表达自我意识所具有的性质的本体材料也在随人类整个知识体系(含自然科学知识尤其是最前沿的物理学知识)的更新而更新。补充一点,客体主义国家哲学,因主体乏主体性,故往往不会形成系统的价值论和本体论及相应的认识论。 外内联系:认识论(价值论和认识论等于本体论)。在主体完成作为外部联系的价值观决定作为内部联系的本体论的哲学过程中,认识论起到了弥补相应哲学知识体系的逻辑缺陷。因此,价值论和认识论等于本体论。因此,哲学体系的完备性主要体现在认识论的完备性上。尽管,哲学自其诞生之日起,认识论就通过诉诸反实践的方法(相当于使企图通过新实践来发现哲学悖论的人放弃发现的权利。上面对此有解说)根本上自圆了哲学知识体系,完成了和价值论等于本体论的过程。但是从哲学史来看,这个将认识论通过严格的推理论证诉诸反实践的方法有一个任何科学都具有的在知识的真理性上递进的过程的特点。作者粗看认识论史,对认识论的类型形成以下看法(可参见《科学学原理草稿》中科学的方法一章)。否认间接实践,只承认直接实践(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等客体主义国家哲学认识论);否认接触实践,只承认反映实践(理性论,演绎主义等主体主义国家哲学认识论);否认反映实践,只承认显意识化的自我意识(神启说,佛我说等更具主体主义特征的认识论)。 三 主体主义阶段奴隶制国家哲学的三重根(外部联系:价值观 / 论;内部联系:人格神;外内联系:认识论) 四 主体主义阶段封建制国家哲学的三重根(外部联系:价值论;内部联系:(自然神倾向)人格神;外内联系:认识论) 五 主体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哲学的三重根(区别于客体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哲学,以英美哲学和中国哲学为例证。资本主义英国只分早期的主体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哲学和晚期的客体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哲学,无中期的主体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哲学)(外部联系:自由价值论;内部联系:自由(自然神)本体论;外内联系:认识论) 六 主体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哲学(以反映 19 世纪中期德国资本主义早期结束结束至 20 世纪中期德国资本主义中期结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早期属于主体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哲学。晚期属于客体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哲学。法国日本美国等后发资本主义国家都有此阶段)的三重根(区别于主体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哲学)(外部联系:自由价值论前提下的阶级斗争价值论;内部联系:矛盾本体论;外内联系:认识论) 七 社会主义国家哲学(含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重根(外部联系:阶级斗争价值论前提下的公平价值论;内部联系:(用科学主体论(朝鲜)或统一大于对立矛盾论(中国,苏联))缓和矛盾本体论(以适应相应价值论的变化要求,否则会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外部联系即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主体的阶级斗争价值论冲突);外内联系:认识论)) (完稿于 2010 年 6 月 17 日 ) 参考文献: 黄凤琳,《知识原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 2010 年 5 月。 黄凤琳,《科学学原理草稿》,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 2010 年 5 月。 黄凤琳,《社会科学学原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 m , 2010 年 5 月。 黄凤琳,《国家原理及当代中国国家性质分析》,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 2010 年 5 月。 黄凤琳,《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 2010 年 6 月。 黄凤琳,《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学原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 2010 年 6 月。 说明:作者的《科学学原理草稿》是拟完成的《科学学原理》的一个草稿,是曰《科学学原理草稿》, 10 万字,已发表在作者在科学网的博客上,博客名称即 “ 科学学原理草稿 ” 。《草稿》所涉内容较多,但自成体系。《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学原理》,《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知识原理》,《国家原理及当代中国国家性质分析》和《社会科学学原理》可以当作是《草稿》的导读。《草稿》将是一本真正研究科学之学的著作,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科学将在其基础上踏上自觉 “ 科学 ” 之路。《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学原理》,《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知识原理》,《国家原理及当代中国国家性质分析》和《社会科学学原理》也已发表在该博客上。读者最好是能将他们联系起来阅读,以成体系性理解。 作者邮箱: linhuang42@126.com . “科学学原理草稿”博客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6941 次阅读|1 个评论
本体论哲学与认识论哲学早己过时——答lvnaiji 先生
可真 2009-9-8 21:19
lvnaiji 先生 对拙文 我对中国哲学创新的构想 的评论: 周老师,赞同你对于西方哲学走向的分析,有两点商榷:其一,似无必要论述这一趋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相一致,甚至后者早就如何如何;其二,当下中国和谐社会的口号实在与西方哲学的最新发展风马牛不相及。根本的一点是,没有西方哲学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铺垫和基础。中国哲学还有艰巨的补课任务。 博主回复 : 谢谢吕老师,对您所提出的问题,我会去作认真的思考。 这里姑且先作几点说明: 第一,我是希望找到中国的所谓社会主义时代的时代精神与全球化时代的时代精神的契合点,我把它们一并归结为和谐精神或合作精神、非对抗精神,这是我自己对这个时代精神的把握。我在1996年发表的《生活论哲学的未来形态》就提出了以和为核心范畴的保守辩证法是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哲学的本质特征,当时中央并没有提出所谓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所以,尽管我现在讲所谓和谐精神似乎是迎合后者,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这是我自己通过学术研究得来的认识,只不过这种认识恰好与后者有形式上的一致性罢了。 第二,我本人是信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精神和辩证精神以及它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这也是我自己通过学术的研究达到的,这可能与我没有全面系统和深入地研究过现代西方哲学有关,如果有这样的研究,也许我会有新的哲学信仰。但据我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粗浅了解,我对科学哲学是比较推崇的,我认为这种哲学是实践了恩格斯的哲学理想的,或者至少是与这种哲学理想相一致的。 第三,就我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有限了解来说,我感到西方哲学的最新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科学哲学内部有把科学与社会和文化联系起来作统一思考和研究的趋势;其二是后现代哲学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向新实用主义哲学方向的发展;其三是文化哲学方兴未艾。我觉得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 撇开其他文化部门而以科学领域为限的传统科学哲学研究有其局限性,如此难以认清科学的本质,有必要把科学与其他文化部门联系起来,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去研究科学,这本身就表明了科学哲学有向文化哲学靠拢的趋势。对于后代哲学,我把它理解为是全球化时代作为一个非对抗时代的精神产物,把它的内在精神理解为非对抗精神或和谐精神,这是我把自己十多年前就领悟到的未来哲学的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保守辩证法的精神联系起来的学术原因,这与当下中国和谐社会的口号有形式上的关联,但没有学术上的内在联系。 第四,我把本体论和认识论理解为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历史阶段,在我看来,现代西方哲学是以实践论为其主流形态的,这就是说,作为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历史形态的本体论、认识论早已过时,本体论哲学所讨论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到近代认识论哲学阶段发展为认识和存在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后者到了现代实践论哲学阶段发展为(实践主体的)知和行的关系问题,其于现代科学哲学则具体表现为(科学的)理论与经验(观察)的关系问题,对此我在后现代形态的生活论哲学意义上把它归结(人类生活过程中的)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关系问题,进而认为生活论哲学就是研究人类生活即文化现象的文化哲学。 第五,狭义的中国哲学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或古典哲学;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即作为官方形态意识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哲学尚未超出现代形态的实践论哲学,至少在马哲界这种哲学仍然是主流。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现代新儒家哲学研究,最终促成了当今国学热的兴盛,在当今国学热中有一种回归原儒的倾向,这在哲学上表现为大陆新儒家哲学的思想涌动,我不认为这是中国哲学发展的方向。儒家哲学中的和谐观念根本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和谐精神,它们只有名词上的相似性,其思想内容则是风马牛不相及抑或根本是南辕北辙的。我倒认为,当今中国哲学界已然兴起的文化哲学研究思潮是有生命力的,它预示着中国哲学发展的未来,是中国哲学发展的根本方向。
个人分类: 理论探讨|984 次阅读|3 个评论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征
热度 3 lvnaiji 2009-7-29 20:28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征可以 由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观三方面论述。 首先在本体论上,第一,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根本特点在于与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无关,与历史和语境无关,也就是吉登斯所谓的脱域,以及与对象本身的个性和特殊性无关,是关于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 第二, 非嵌入编码知识是高一层次各门类知识的共同基础。在量子阶梯和运动形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序列中,关于较低层次和低级运动形式的知识是关于高层次和高级运动形式的知识的基础,前者对于后者具有非嵌入性,如物理之于化学、化学之于生物学,以及生物学之于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等。从整体上说,科学 是关于人类生成之前,至少是人成为社会中的人之前的自然界(如人体的结构等)的知识体系,因而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影响 。 科学应当从经验客体的现象上去寻找背后的本体,从而达到认识自然界本质规律性的目标。这正是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之作为古希腊本体论最高成就的最重要之点所在。 所谓科学是一种与社会及其更迭无关的特殊的意识形态,所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进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是如此。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上,相应于物质需求的经济人假设和经济学是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基础。就对象而言,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自市场经济确立之日起,是先有经济人再有社会人。就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而言,是先有经济学。由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的一致性可知,在逻辑上,经济学就是其他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基础。自然,各门人文社会科学将反作用于经济学,例如新制度经济学学派,但这既不否认经济学作为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基础性,也不否认经济人假设的低调预期。然后管理学也具有同样的基础性。启蒙运动所揭示的理念属于人在社会中最基本的权利,所有的个人在所有的社会中都是如此,然后才有各项具体的和特定的制度设计。 有必要指出,在逻辑上作为基础的东西,从根本上说就是历史上在先的东西,无论在自然界还是社会中都是如此。黑格尔曾宣称:在科学上是最初的东西,也一定是历史上最初的东西。我们将这句话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改写为:在历史上是最初的东西,也必然要成为科学上最初的东西。 第三,低层次知识对于高层次知识的某种封闭性。在量子阶梯上,夸克对于质子、中子是封闭的,核反应的能级不会影响到夸克,核物理学也不必虑及夸克。质子与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原子和分子中核与电子的关系又是封闭的。凝聚态物理学、无机和有机化学不必考虑质子、中子与核物理。再往上,原子、分子中核与电子的相互作用对于生物行为基本上是封闭的。社会生物学家们一般并不需要多少量子化学的知识。进而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一些基本的经济规律、管理规律也正在经历这一变化。如以集成为主要标志的 CIMS ,它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将企业运行中关于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按一定的目的黑箱化 。相应于自然界中的物质层次,有学科和知识的层次。正是自然界中低层次物质对于高层次物质的封闭性,因而位于高层的研究在一般情况下不必考虑底层的非嵌入编码知识,或者说,后者对于前者在一定程度上的黑箱化或封闭性。 正因为非嵌入编码知识的上述本体论特征,所以人们在应用这些知识时熟视无睹,毫无察觉,但并不等于这些知识就不存在。那些对科学技术和现代性持全面批判和否定立场者恐怕没有想到,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基础,无论在自然界还是社会之中,正是这些非嵌入编码知识,是建立于非嵌入编码知识基础之上的技术及其产品。在不知不觉之中,非嵌入编码知识已经对他们施加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他们的所谓批判,无疑是在动摇自己的根基。 尚需指出,上述分析强调非嵌入编码知识对于高层次的基础性,并不意味着高层次的知识可以还原为低层的非嵌入编码知识。必须认识到高层次物质新功能的涌现以及对低层次物质的制约,但这并不否认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基础性。 其次在认识论上,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获得过程具有以下共性:第一,主客体分离。正是由于主客体分离,才有牛顿和近代科学的成果,第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才有洛克和启蒙运动的思想,以及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作为牛顿的朋友,洛克努力客观地看待社会,看待人,希望揭示出社会中的万有引力。启蒙运动受牛顿和英国光荣革命的鼓舞,要求排除社会的干扰和影响,追溯人的自然状态。在经济学中,随着经济活动与皇权分离,才有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这也正是为什么古代有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而没有经济学家的原因。就研究的主体而言,正是近代科学的影响,使亚当斯密客观地研究经济现象,并由此而得出经济学中的非嵌入编码知识看不见的手 。近现代的艺术要求摆脱传统主客体不分的状况,完全排除主体的影响如照相般精确地把对象复制下来。由此可以看到,不带主观偏见、价值观和情感,客观地看待世界,这是在各门学科中获得非嵌入编码知识的认识论依据。 第二,由侧重客体的角度分析。马克思提出认识过程的两条道路( 武谷三男的 三阶段论 和马克思的 两条道路 )。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非嵌入编码知识就是认识过程中相应于不同层次的抽象的规定,这也就是前述经济人假设是逻辑判断而非经验判断的含义。 各门学科中的这些最简单的规定就像无摩擦状态下的力学定理一样,尽管无摩擦假定显然是不现实的。对此有必要澄清两种常见的误解:一种是以为这些定理描述的就是现实世界,因此将它们到处套用,却不知在通常情况下是用来作进一步分析的参照系,与现实的距离因地、因时、因事件而异。另一种是因为观察到这些定理与现实的差距而认为它们都是胡言乱语,却不知它们本身的价值并非直接解释现实,而是为此提供参照系 。类似地,罗尔斯在完成他的《正义论》的过程中先去除个人的一切根源背景。只有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阶层,不知道自己的天赋和才能,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追求什么的时候,他的决策才是毫无偏见的。这就是所谓 无知之幕 ,而这样一种人人都无偏见的状态就是 原初境况 。显然, 无知之幕 和 原初境况 也不是一种现实的存在状态,只是在第一条道路上经过越来越稀薄的抽象而达到的一些最简单的规定,是一种只存在于思维中的抽象或理想状况。 马克思通过对自己在经济领域认识过程的抽象而提出两条道路,然而这一提炼具有普遍意义。在各个领域的认识过程中都经历由第一条道路到第二条道路的转折点,先剔除特殊的背景、根源,略去偶然的、暂时的因素,由现象抽象、概括、提炼出若干基本概念,理出秩序,揭示规律,以把握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图景。必然性是把握曲折过程的线索,普遍性是理解纷繁现象的平台。同样,在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过程中也必然会达到最简单的规定。这些最简单的规定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预设、启蒙运动的自然状态,一直到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和罗尔斯的无知之幕 和 原初境况 ,等等就是非嵌入编码知识。因而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过程来看,非嵌入编码知识是知识发展历程中的必由之路。 在两条道路的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所看到的是纷繁的现象和杂乱的世界,第二阶段看到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规律和井然有序的世界,第三阶段则回到现实世界和语境之中。然而语境化并不违背语法,地方性知识或嵌入的编码知识并不违背非嵌入编码知识,只是从抽象回到现实,由脱域到嵌入,从共性到结合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和个性。虽然共性不可能涵盖所有个性,但个性不违背共性,仍然包含有共性。 认识论视角的第三点是由侧重主体的角度来考察,可以把认识过程区分为感性、理性(或知性)和悟性三个阶段。 感性阶段 对应于主客体不分,对应于第一条道路的起点即表象的具体,感受到的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在这一阶段主体的感官全部开放,以直接的感性的方式与客体交流,或者反过来说,物质用它那带着诗意的光辉向人的全身心(也就是后现代所强调的 body )发出微笑(马克思)。同时,个体间存在差异,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感受。 理性阶段 相应于主客体分离、客观 / 主体间性,相应于两条道路的转折点即抽象的规定。在这一阶段,主体的感官已经封闭,惟有表征客体的概念在主体的大脑中运行。理性是抽象的,远离多彩的感性世界;是冷静的,排除其他一切情感因素(当然可以说,冷静本身也是一种情感);是一致的,不随岁月而变迁。理性是认识过程的必由之路。古希腊人所培育的理性,在中世纪后由笛卡儿加以确立,启蒙运动就是由理性而提出自然状态。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正是凭借理性而揭示非嵌入编码知识,而理性本身也正是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征之一。理性是普遍的,不因人而异。理性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笛卡儿)。认识的 悟性阶段 又显示出个体之间在理性的基础上的差异 , 重新强调 body 。 总之,上述认识过程旨在将信息从根源系统(具体的、个别的、特殊的、经验的、表象的、外在的,以及历史的)中释放出来、提炼出来,形成普遍的、客观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非嵌入编码知识。 最后是价值观领域。 经过上述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分析,价值观领域的讨论就比较简单了。传统社会中的隐性知识和嵌入的编码知识是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中,由特殊的生活方式和境遇中抽象出来,在对所有的 特殊性 作出的 特殊 解释中被赋予了对于 特定 个人和民族具有 特殊 意义的价值。在撇开种种特殊性的非嵌入编码知识看来,各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历史无任何神秘之处,无任何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于是,非嵌入编码知识扫荡了传统文化形形色色的和不可通约的陈述体系,将之从其根源系统中连根拔除。特殊的价值理性和实质理性被代之以通用的工具理性和形而下的计算。这就是所谓祛魅。 在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光辉之下, 再没有什么事情是生疏、神秘和意想不到的了。非嵌入编码知识所揭示的是与价值无涉的事实和规律。正如经济学家 米塞斯所指出:我们不能因为经济理论得出的答案与实际情感和欲望不相符而否定经济学的科学性,并试图让其屈从于我们的价值取向。有必要区分 事前的科学性和事后的道德性 。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三个根本特点:首先,在本体论上,非嵌入编码知识涉及在量子阶梯上作为基础的物质及其运动方式,涉及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较低的层次,以及涉及人的本性中最基本的内容。由于所涉及的是所有对象共同的基础的层面,因而也就涉及最广泛的对象,非嵌入编码知识也就被称为 宏大叙事 、基础主义或本质主义。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学科间才能互相渗透,个人间才能互相商谈 ,民族和国家间才能互相交往。实际上,这就是罗尔斯的重叠共识或公共理性。同时,非嵌入编码知识又只是一个平台,在此共同的平台上,不同的个人、民族和国家完全可以拥有自己的特色、个性或地方性。 其次,在认识论上,非嵌入编码知识是认识过程的必由之路。屏蔽掉个人因素而达到人际的一致,舍弃掉对象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而获得对象的共性,排除掉种种偶然现象而得以屡试不爽。在此意义上可以说,非嵌入编码知识是全人类的认识成果,而不是来自某个特定的社会。同时,非嵌入编码知识又只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台阶,个人、民族、国家可以经由不同的道路达到这一台阶,然后再由此沿各自的道路继续发展(即所谓 SSK )。 最后,在价值观上,非嵌入编码知识是普遍的和必然的知识,与个别的、历史的价值无涉;是属于每一个人的知识,与特定的个人或集团的价值无涉;是属于全人类的知识,与个人的价值无涉。技术理性则是所有实践活动的最基本准则。个人、集团和整个人类的价值取舍建立于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基础之上。在此意义上,非嵌入编码知识实际上拥有最大的价值,以及永恒的价值。 非嵌入编码知识因其非嵌入,所以逻辑严密,边界清晰。这也就是学科之硬的依据。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价值在于,顺之未必昌,逆之必然亡。 这就是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以及人权和启蒙运动理念的价值。中已经指出,此处再次强调。 地质学因各地情况不同而嵌入的程度有所差异,但即使如此,其基本原理仍然是非嵌入的。当前对生物和人体基因的研究涉及到特定的种群和人群,因而增加了知识中嵌入性的比重。 周昌忠:《西方科学的文化精神》 P15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刘少强:博士生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课程作业, 1999. 罗伯特海尔布罗纳:《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蔡受百等译, 12 页,商务印书馆, 1994 钱颖一:在改革过程中理解现代经济学,文汇报, 2002 年 3 月 31 日 顺便指出,在这样回溯的思考中, 罗尔斯还运用了类似于公理化的推理,因而较之启蒙运动更严密地揭示了现代性的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基础。 当然,哈贝马斯和罗尔斯之间的方法论上还是有所区别,前者是在实践或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商谈而达到,而后者更多地是在观念中进行逻辑分析甚至还原。参见 沈语冰: 现代性哲学的主题《透支的想像:现代性哲学引论》(上海学林出版社即出)一书的 导论 的一部分。 皮建才:在科学和道德之间从穷人的经济学说开去,光明日报 2005/4/26 哈贝马斯认为,这样一个共同的基础或前视界,其 正当性水平依赖于民众参与充分的政治商议的水平。因而,现代性至今依然是有待完成的过程,例如中国。 参见 沈语冰:现代性哲学的主题《透支的想像:现代性哲学引论》(上海学林出版社即出)一书的 导论 的一部分。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10427 次阅读|6 个评论
什么是非嵌入编码知识
热度 1 lvnaiji 2009-7-28 19:54
本文发表于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 , 1 。人大复印资料 B2 , 2006 , 4 。此处上载的其中第一部分,做了修改和补充。 摘要: 由物理学到生物学、由科学技术到人文社会科学,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非嵌入编码知识,所谓大物理学主义、科学的皇冠、惟科学主义,以及经济学帝国主义等等即说明了这一点。 近代以降,一种不同于原始知识,也不同于古代四大文明的新的知识体系兴起 , 这种知识体系具有如此巨大的穿透力,能穿透地域和历史的浓雾。对于各民族、对于四大文明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影响。这就是非嵌入编码知识。正因为非嵌入,因而可以为所有的民族和个人所共享和接受。知识就是力量,力量来自于非嵌入。 非嵌入编码知识是知识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同时也是基础的组成部分。走进世界3,世界3即由客观知识组成,客观知识中的核心部分,就是非嵌入编码知识。本文先分析由物理学到生物学、由科学技术到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各种非嵌入编码知识。 一、作为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科学技术 在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方式中,基本物理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无关,是所有其他运动即意识运动、生命运动、化学运动、微观物理运动和宇观物理运动的基础,为这些运动所共有。相应地,以基本物理运动为对象的经典物理学,因其与特定的对象无关或者说非嵌入而成为各门科学的共同基础,渗透到科学的各个分支,被称为大物理学主义。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分别研究这些基本物理运动在特定的物质结构和环境中的复杂组合、特殊类型和表现方式。接下来是化学渗透到生物学领域。各种生物的形态、细胞和基因各异,但基本的小分子如水分子等是一样的,构成各种生物大分子的原子也是一样的。于是化学对于生物学来说就是非嵌入编码知识。同理,生物学对于人类学、社会学来说也是如此。 在整个人类知识中,对自然的了解和控制是人类所有其他活动的基础,因而以其为对象的科学和技术成为人类知识的基础。 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 李约瑟 将 科学 比喻为老子《道德经》中的 天下神器 ,既不是任何族群的特有资本,也不是任何民族的专擅。 一切人类,不论种族,不问性别,只要受到应有的教育,具备适当的条件,在自然的真理面前都是平等的 。 科学的知识、方法和精神向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面渗透被称为唯科学主义。逻辑学,作为研究所有的个人和民族思维的共同规律,以及所有的学科概念体系及其推演过程的共同规则的科学,当仁不让地渗透到所有的个人和民族,渗透到所有的学科之中,于是就有逻辑实证主义。而从一切领域提炼出来,又用于一切领域的数学则被称为科学的皇冠。 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中,虽然现在每每谈起科学技术的一体化,但科学对于技术的相对独立性和基础性不容置疑。科学对于各种技术敞开自己的一切,并不因技术而异,向技术提供非嵌入编码知识,技术对这些知识进行选择。 与科学一样,技术作为一项特殊的活动也包含有特定的非嵌入编码知识,即技术理性、工具理性和计算之类。这些知识作为人类各种实践活动的基础颠覆了传统的价值理性和实质理性,成为人类各种活动的基本准则。 在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统一规格、标准化、大批量和可替代,用黑格尔的术语来说叫做内部无差别的一,从根本上说是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物化。 大批量足以满足各民族的需要,标准化为各民族提供普遍的、统一的基础,可替代则不仅在于替代自然界,而且在于抹去因国家、民族和个人而异的差别,环球同此凉热。于是直接地以各异的自然禀赋为基础的传统文化就转型为以标准化的机械,以及以其背后的非嵌入编码知识为基础的现代文化。 前述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层次也体现在技术的产品中。就与消费者的关系而言,首先考虑的是对于每个人都一样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动作和反应方式,满足对于所有人来说作为基础的生理需求,然后再满足需求层次上较高的各有所好的部分。前者非嵌入,后者嵌入于个性之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在现在的计算机中,既有直接面向用户的主观层面,也有位于底层对于所有用户统一的客观层面,后者已与硬件相差无几。在通常所说的 7 层中,由下而上是由客观到主观;由对于所有人 是同质的 非嵌入编码知识到面向特定用户、适应特定环境和满足特定需要的嵌入的编码知识和隐性知识。 低层服务于高层,是高层的基础,高层使低层的价值得以显现。 以上分析了科学技术中不同层次的非嵌入编码知识,由经典物理学、科学、数学,一直到技术产品和技术理性,逐步进入人和社会领域。 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非嵌入编码知识 在人和社会领域,依然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非嵌入编码知识。 经济学的出发点是经济人的理性这一逻辑预设,或称经济人预设。经济人预设假定人是合理自利的,他们不会抢劫,也不愿被抢,每个人都有捍卫自己合法利益的权利和能力。这不是经验判断,并不断定人必定自私而不可能利他,更不是鼓吹人们应当自私自利,而是逻辑判断。因此,人们在考虑制度安排的出发点时,当然就只能从人有可能为恶的低调假设着眼,而不能建立在圣人永善的高调假设上。这一假设必须是逻辑上一贯的和普遍的:它不能对一些人作经济人假设,而对另一些人作道德人假设,这正是市场经济的哲学基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这句话中,显然道德人只能是圣贤,而经济人预设则具有非嵌入性。所以理性经济人假设比其他任何学科工具更能穿透种族、等级、文化、制度等障碍,真正彻底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正如弗里德曼说的,以理性经济人观之,在追求私利方面,上帝与魔鬼没有区别! 经济人预设如此,经济学也同样。人类的经济活动是所有其他活动的基础,因而经济学也就渗透到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之中,并且成为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基础,这就是福山等人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近年来在管理领域提出的 ERP 将符合经济学、管理学及企业运作的事实和规律的流程以 IT 固定下来,对于相关的所有的人和事一视同仁。一句话非嵌入。 由 WTO 的 三大基本原则可以进一步说明非嵌入编码知识。 非歧视原则为国与国之间的最惠国待遇和成员国内部实行国民待遇,要求扫除由成员国之间的差异大小、制度、意识形态和地理位置等带来的歧视和壁垒,这显然就是由脱域而形成非嵌入编码知识。在市场开放原则中,透明度在于提高市场的可预见性 , 排除如内部文件这样的嵌入编码知识的影响,而非关税措施关税化的实质就是简化和量化,将各种嵌入的编码知识归结为单一的非嵌入编码知识。最后,市场开放原则也是技术理性的集中体现,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可控制。简化、量化 , 以及透明、可预见 , 都是为了这一目的 , 这也正是技术理性的要求。 WTO 的第三项原则是公平竞争原则,不允许以不公正的贸易手段特别是倾销和补贴进行竞争。 WTO 通过各种制度来消除形形色色的价格扭曲 , 也就是要扫除种种干扰 , 让非嵌入编码知识经济规律在全世界发挥作用。 厦华董事长郭则理认为,反倾销 规则的设计体现了严格的市场经济精神 。 由上可知, WTO 的三大基本原则是非嵌入编码知识在经济领域特别是世界贸易中的集中体现。正因为此, WTO 的规则受到所有成员国的遵守,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申请加入。 市场经济中体现了基本人权,启蒙运动进一步明确地阐明了人权的内涵。自由、平等和民主是所有人共同追求的目标。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以及伏尔泰的五尺来高的人都要遵守机械规律,并不在于要从科学上论证人的机械属性,而是要强调所有的人都必须遵守的非嵌入编码知识。正因为此,启蒙运动的理念才得到广泛的接受而传遍全世界,成为个人的行为准则,成为人与人相处的准则。 艺术领域的情况也是如此。在远古时期,如果说有音乐的话,只是万籁之声以及人类的歌唱性口语。这种音乐节奏不稳定,更谈不上结构;没有固定音高,也没有音阶,除了某些骨干音外,其余音都是偶然的、摇摆不定和含糊不清的。然后有 1/3 音或 1/4 音,这都是现代人的测定,实际上不如说是模糊。一直到 J.S 巴赫的平均律形成统一的标准这或许是巴赫对音乐的最大贡献,再加上交响曲、协奏曲等相对固定的曲式,形成音乐中的非嵌入编码知识,从而为各民族音乐的交流和传播,也为全世界人民欣赏音乐提供了统一的平台。所谓音乐是世界语言,就在于音符、节奏的非嵌入性。美术史大致也沿着这一过程,由远古的混沌到近现代清晰的线条、界限分明的轮廓和色彩、几何学的透视原理,以及严格确定的构图。 画家应首先精通几何学 ,而芭蕾舞则被定义为几个人在一起跳舞的几何图案组合 。 包括文学、艺术等在内的精英文化则是精英们以生活为原料,经过自己的咀嚼而去除原料的语境和个性,提炼出人类最深邃同时也是最普遍的本性(类似于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本原和始基),然后将此贡献出来,作为大众的精神食粮和效仿的典范。如贝多芬的英雄、歌德的维特和浮士德,以及司汤达的于连等。这些人物和情节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他(她)们或故事在这一时代的典型性或非嵌入性。 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李政道在如是评价科协的同时又这样理解艺术: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 人类价值可分为精神(宗教、审美)与行为两大层次。前一层次可以是特殊的、民族的、甚至是个人的,后一层次则是普遍的、全人类的 。 总之,诸如市场经济、政治民主、正义、科学理性和无限目的论的现代进步主义文明价值观念等,都具有开放、普遍化和无限扩展的特征 ;而这样的一些特征,反过来也正说明这些知识的非嵌入性,惟有非嵌入,方可能无限扩展。 物理学是科学的基础,科学是人类知识的基础,技术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经济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启蒙运动理念是人之为人,人与人相处的基础;非嵌入编码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基础。然而基础不是全部,不是终点,必须接受高层知识的选择,接受价值观的引导。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价值在于,顺之未必昌,逆之必然亡。 这就是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以及人权和启蒙运动理念的价值。 李政道,文汇报 2005-5-15 http://www.ewen.cc/music/bkview.asp?bkid=73503cid=165174 秦晖,经济人与道德的底线,南方周末, 2002 , 3 , 28 卢周来,信任的危机, 21 世纪经济报道, 2002 , 4 , 15 新华社记者卢志勇 ( 新华社厦门 2004 年 6 月 7 日 电 )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第 164 页 理查克劳斯,《芭蕾简史》,第 9 页 同 1 陈少明:利益认同的模式转换,现代与传统, 1994 , 3 万俊人,现代性的中国知识,学术月刊, 2001 , 3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6208 次阅读|7 个评论
从“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说起
热度 1 ymdushandong 2009-7-17 14:23
前两天毕业生请课题组老师们吃饭。席间谈到了哲学,Prof. Liu 说哲学就是研究诸如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问题,一般问题很枯燥。师妹问我为什么会喜欢枯燥的哲学。我回答说,哲学是提供了一种把复杂世界看简单的方式。 我现在觉得这个答案不准确。哲学让人不至于妄自尊大,也不至于妄自菲薄。她提供了一种对思想规律的认识。比如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其实说出了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世界是流变的。我们人类的思维如何把握流变的世界? 考究起来,这句话出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他的主张是世界始终在变化。语言表达的世界就存在一个先天的缺陷,语言说出来,写下来,是静止不变的;但是这些符号系统表达的内容(世界)却在一刻不停地变化。那么结论就是:语言不可信。最终是世界不可知。 与此相对立,同时代的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认为:世界从来不会变化。任何语言都有价值。 我们熟知的谚语也表达了这个矛盾的观点: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太阳底下无新事。 语言符号系统在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都明明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如何理解语言和它表达的世界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我想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共相和殊相。比如桌子,世界上什么是桌子?我们可以给出若干种概念。从功能上讲,从形状上讲,从颜色上,从质地上。。。。。其实桌子是一个集合的名字,符合某种要求的一类事物。世界上不存在桌子,只存在房子里的木头的桌子,铁桌子等等一个个具体的物体。桌子是共相,而这些具体的物体,是桌子的殊相。 语言系统表达世界,是要在共相上表达,才能避免赫拉克利特的哲学灾难。才能构建起稳固有效的概念体系。 科学也是如此。科学要透过易变的现象表达背后稳定的规律和原因。 读哲学其实有两种后果。一是把人带入冥思的艰苦的时光,一是把人引入了稳固的理智安逸生活。前者会催生出欣欣向荣的未来,后者会堕入教条主义深渊。
个人分类: 纯粹哲学|5158 次阅读|1 个评论
皮罗的梨树【刘华杰】
jiangjinsong 2009-4-23 09:23
文章是別人的好,從今天起,爭取每天都轉帖一篇老蔣欣賞的文章。 先貼一篇略帶情色意味的文章吧。 皮罗的梨树 刘华杰   贵族尼柯特拉多年迈娶美妻丽迪雅,却不能令精力旺盛的她心满意足。久之,丽迪雅看上主人的仆役皮罗。   皮罗为试探她的诚意,提了三件难事,为情欲所迫的丽迪雅一一照办。非但如此,她还策划当着丈夫尼柯特拉多的面,与情夫作乐。计划是这样的:尼柯特拉多 扶夫人到花园散步,命仆从皮罗上梨树摘几个梨来吃。皮罗在树上故意大嚷,示意夫妇两人在树下作着不雅的事情。尼柯特拉多颇为诧异,认为皮罗是在做梦。皮罗 却坚持说尼柯特拉多光天化日之下把丽迪雅压在身下,还说若是这梨树像他们俩运动得那样厉害,梨树的果子恐怕都摇落了。   尼柯特拉多则坚持什么也没有做,认为皮罗神经错乱了。尼柯特拉多忍不住,终于说:我倒要看看是不是这棵梨子树附上了妖魔,是不是随便什么人一爬上这 棵树,就会看见这种出奇的事情。于是他就爬了上去。这正是丽迪雅和皮罗的计谋。此时丽迪雅和皮罗放心大胆地做起那事,尼柯特拉多看在眼里,大吼起来。丽 迪雅和皮罗却坚持什么也没有做。尼柯特拉多下到树下时,见到那俩人坐在各自的地方,原来当他下树时他们俩才假装回到原位的。   尼柯特拉多臭骂了俩人,皮罗却说,这都是错觉,和他刚才看到的情景是一样的。你太太是个最贞洁的女人,万一她存心要丢你的脸,她也一定不会当着你的 面做。至于我自己更不必提了,不要说我当着你的面做出这种没廉耻的事来,即使存在一丝半点的邪念,你也可以把我粉身碎骨。这样看来,毛病一定出在这棵梨子 树上,所以才引起我们的幻觉。尼柯特拉多听了这话,觉得非常有道理,他想,他们即使要做那事,也不敢当着自己的面做,他于是只觉得这树蹊跷。妻子丽迪雅 反而装出气恼的那样,最终命皮罗把那梨树砍了。从此情夫情妇便随心所欲,寻欢取乐。您瞧,这无辜的梨树,就这样被砍了!   这是《十日谈》中的故事,出自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卜伽丘(1313-1375)之笔。(见卜伽丘,《十日谈》,第七天故事第九,方平、王科一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656-667页。)讲故事的人在故事开始前曾提示,这位太太丽迪雅并非由于智谋高,而是由于运气好,得了美满的结果。他 并非想劝他人担着风险去学她,因为一个人不可能老是走好运,天下的男人也不是个个都容易蒙混的。   不过,这则故事还有科学哲学或者现象学方面的深刻含义:我如何知道我此时不是在做梦?因为人做梦时并不觉得自己在做梦。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经验论者都相信知识最终源于感觉经验,可是感觉经验是可错的,我们如何为知识作有效的辩护? 尼柯特拉多凭什么就相信皮罗的论证,而否定自己的感觉?当周围所有人都说你错了之时,实际上你并没有错,但你还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吗,三人成不了 虎,30人或者一万人却可能成了虎。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明明是自己在做梦,却指责天下所有人都在作梦。你可能想到了,关键是标准问题,以及检验问题。   在上述故事中,树被砍了,检验之路也被堵死了。尼柯特拉多还是相信皮罗的话为好,至少可以少生烦恼,谁让他一把年纪还要霸占多情MM啦! (2003.3.13) 2003 年6月7日 加入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290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9: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