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韩春雨事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韩CY事件尘埃落定20180831
liuli66 2018-9-1 09:46
http://fzghc.web.hebust.edu.cn/xzwyk/xzwykgzdt/98604.htm
个人分类: 科技与创新政策|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张书桌:抗战时期与和平年代(对“韩春雨事件”的几点看法)
热度 2 ajygz 2017-8-4 11:50
一张书桌:抗战时期与和平年代(对 “韩春雨事件”的几点看法) 永幸,于诗外斋, 2017年8月4日 1. 从 “ 学术 大环境 ” 来看 : 目前 亟待改善 的学术大环境 , 学术与政绩、学术与非学术的畸形关系 “ 伤 害 ”了韩春雨 ; 长远来看,更 “伤害”了整个学术界 ,应该引起每一位有良知学者的关注 ; 2. 从 “小气候” 来看 : 该事件将学术研究者的急功近利,尤其是当权者、所谓的领导、学术外行 ……的急不可待、推波助澜更是对 韩春雨的 学术研究起到了反面作用,丧失了 “独立、自由” 的学术走得不远也就不足为怪了 ;关于 “大环境”与“小气候”,想起了一句名言: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认为自己有责任 ;同样,良好的学术氛围需要每一位专家、学者的积极努力,反之,恶化的学术环境可能会伤害到学术共同体内的任何一位成员; 3. 该事件的 科学史意义 : 个人认为, “韩春雨事件”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具有重大警示、借鉴和启示意义,该事件的 后续调查、 深刻反思 必然 对中国学术 界 产生积极、重要、深远的影响; 同时,理性的 “质疑、批判、讨论”对学术界来说至关重要,更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 4.从“两种文化”来看: 首先说明,此 “两种文化”是指“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而非“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韩春雨事件”发展到今天,说明当前 学术界的 “科学文化” 水平 仍须亟待提高 ——无论 是搞科研的、 还是所谓领导科研的,看客的 “科学素养”也需加强, 而学术界的 “人文文化”更是薄弱——这一点对搞自然科学的、对韩老师本人 可能会 更加重要; 从 斯诺提出 “两种文化” 至今 , 将 近 60年了,二者还似渐行渐远……这种状况 无论 对 “科学” 还是 “人文”都 会有 极大 地 伤害,所以弥合 “科学”和“人文” 之间 渐宽的鸿沟显得愈来愈迫切和重要 ——从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任何一个层面都是这样; 抗战 时期 ,清华老校长蒋南翔在《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中高呼: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后来的事实证明,在炮火连天、朝不保夕的苦难岁月,一张书桌不但安放下了,而且还 相当稳固 ——民国的学术自由、学术独立令当今的学术界汗颜,学术成果、人才培养也令国人自豪…… 和平年代, 我想 套用蒋校长的那句话, “为何大学之大,已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呢?” 是战争年代 轻易就能 致人死伤的枪炮 之 威力 太小 ?还是和平时期潜移默化腐蚀人心的糖衣炮弹、 诸多 诱惑更 大 ? …… 科学研究允许出错,学术探索同样充满不确定性; 科学研究和学术探索是在不断的错误中一步步前进的; 追求成功是学术研究的目的之一,但此道路是由一个个的失败铺就的; 但愿,韩春雨老师的 “不可重复”的科研成果是由于科学自身的允许出错造成的,而非人为的影响,甚至是刻意造假…… 中国的大学、学术界 ,中国的科学家 和学者,请 拿出我们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 最后,以华裔诺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科学观点与学术界的同仁共勉: 科学的进展就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以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
个人分类: 学术规范|4717 次阅读|2 个评论
某档电视节目观后感
热度 2 nyj 2016-10-14 14:36
山东电视台综艺频道晚间有一档节目叫《幸福向前冲》,老婆比较爱看,我也就经常跟着瞅两眼。 这是一档情感诉求访谈类电视节目,大多为出轨、失睦等内容。一般由一名主持人和四、五名嘉宾组成基本班底,这些嘉宾都是历练多年的情感专家、律师,眼辣舌毒,利齿钢牙,可谓是老江湖。先是求助人上来做一番苦大仇深的控诉,然后节目组找到的当事人上场,于是,好戏开演了。 大多数情况下,当事人都对求助人的控诉内容矢口否认。于是嘉宾们或轮番上阵,或群起而上,针对求助人的指控细节对当事人进行诘问。当事人回答完一个问题后,嘉宾们再结合当事人的回答从逻辑上、常识上进行分析、反问,并且找第三者、第四者来进行对质,抽丝剥茧,步步紧逼。当事人不得不绞尽脑汁找出各种理由来进一步解释,但在洞察秋毫、经验老道的嘉宾们面前往往是越辩解漏洞越多,最后被嘉宾们毫不留情地扒掉底裤,要么不得不承认,要么装死到底,来个死猪不怕开水烫。在这个过程中,节目组为了平衡问、辩双方的力量,往往有一、两个嘉宾开始时还要帮着当事人说话,给其提示各种理由,帮着打各种圆场。随着节目进行,一看当事人实在难圆其说,这一、两个嘉宾大都会反水倒戈,偶尔也有最终保留意见的。当然少数时候,也有当事人一上来就大大方方承认的,但会对求助人进行反控诉,这时剧情会发生反转,嘉宾们又把矛头对准求助人,求助人往往偷鸡不成蚀把米。 作为观众,我们的关注点当然不是闹哄哄的场面,主要关注的还是嘉宾们犀利准确的问话和当事人大言不惭的托词,就欣赏像一群大人在逗一个小孩子玩儿一样,非常有趣。每一期节目,经过节目组后期剪辑编辑,断章取义提取一些惊人的话语,反复不断地插入强化,使得整个访谈过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充满悬念,吊足了观众的好奇心。有时看完后我不禁产生疑惑:是不是节目组找的一些群众演员按照预先编写的剧情来表演的啊?现实中真有如此狗血的剧情吗?看看现在科学网上最热门的事件,才发现现实中的剧情更精彩。既然如此,我们还是坐稳板凳继续看热闹吧。
个人分类: 乱弹时事|4376 次阅读|10 个评论
关于韩春雨事件的感受
热度 15 lxj6309 2016-8-9 20:03
读那些报道,真的感受到国际科学界的波诡云谲。还有那个方舟子,似乎也喜欢推波助澜。在问题还没有弄清楚之前,何必如此兴师动众,一片挞伐,这不应该是科学的行为方式。对韩春雨的成果,只要有一个人重复验证,99个人重复不了也动摇不了其科学性。如果你真发现了韩春雨造假的确凿证据,那你亮出来,不要用模棱两可的猜测。至于其成果的科学意义大小,那是另一个问题。 实际上,在生物技术领域,商业利益是严重的阻碍者!一定防止争论背后的商业阴谋! 请以科学的方式对待科学同行!
个人分类: 评论|10143 次阅读|2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14: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