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奇点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为什么人类值得拯救?
热度 1 lvnaiji 2019-2-20 07:49
吕乃基 2008 年金融危机,全球产业链瓦解。各国由经济上功能耦合相互依存,转为全面竞争,原有的国际组织分崩离析,国际协议被践踏,甚至彼此兵戎相见。 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世界接下来会怎么样? 是继续脱钩,土崩瓦解,还是重构全球产业链?是全球产业链重启,还是先制定规则( https://mp.weixin.qq.com/s/fEJHOiWpnFnNt5t1PN5JdQ )?似乎没有答案,似乎又有了答案,可以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然而谁制定规则,谁监督执行,谁是利益无涉,中立的第三方? 规则总有漏洞,桌面上的规则总是被桌面下的勾当腐蚀,乃至推翻( https://mp.weixin.qq.com/s/AAg93NwgI8S9Yqjl4N6-rg )。 第二层次是同样的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是有助于初步积累信任的地基,以避免因“恨屋”而“及乌” ( https://mp.weixin.qq.com/s/Ydqgwkse9lWcBanQczR1zQ ) 。问题是,能撇清“屋”与“乌”的关系吗?君不见,那无处无时不在的“组织”。 最高层是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使信任得以扩展和充实,从根本上避免“恨屋”。 人类,实际上不是一个“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古人仿佛早已知道今日之微信群。人之区分,不在DNA,不在皮肤、头发等生物学的标志,而在文化基因,在价值观。 然而,即使达到最高层,依然可以因利益而翻脸,譬如美国优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人类,似乎只有在整体受到威胁时,方可临时携手。即使此时此刻,即使科幻,依然争论不休,看看“流浪地球”引发的争论吧。即使在一国内部,乃至同一个微信群,因价值观分歧而退群或被移出,真正“不共戴天”。 不禁想起“拯救派”和“降临派”。 为什么人类值得拯救? 三体人不知在何方,而奇点人在敲门。
个人分类: 人文|3302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历史观视野下的人工智能(第二版)二、奇点人“素描”
热度 5 lvnaiji 2018-8-12 16:09
吕乃基 生活在当下,再有洞见的未来学家也难以预见奇点人及其世界。新的形式只出现在质料发生新的组合之时,既不迟,也不早(亚里斯多德)。当宇宙间还没有生命之时,是否能预知生命如此千姿百态?男女双方郎才女貌看似般配,或者看似鲜花插在牛粪上,这是一回事,成家之后能否相亲相爱白头偕老或者七年之痒,完全是另一回事。这就是“涌现”。涌现的一大特点就是不可由历史与现状外推未来。上文述及的“发散-收敛”可以说是超级涌现, 虽然,自然界在对自身的一次次突破,一次次发散后的收敛,每一个分岔点的前后依然会有“记忆”,虽然并不清晰;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奇点之后将是一个相当不同的世界。所谓“奇点人”,其“人”与现在的人类的相似之处或许只是十之一二。 以下就是笔者的尝试,“奇点人素描”。 1. 心与脑 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 在人工智能步步进逼之时,人类祭起荣誉、罪孽、崇高、卑劣等情感的大旗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守住人类的边界,然而人工智能却在不顾及这些“情感”之时把事情做得更好,更绝。 这些成果的取得从根本上说是沿袭了西方自笛卡尔以来的步点。 远古,原始人以全部感官和心智沉浸于“语境”之中,与周遭的一切融为一体。直至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界依然用它那富于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马克思)。 笛卡尔“认识论转向”,实际上是“脑”登场,“心”退位。在“脑”的前面,是“一个冷、硬、无色、无声的死沉世界,一个量的世界,一个服从机械规律性,可用数学计算运动的世界,” 而心灵则成了“处理机械自然中为物理学无法解释的一切感性经验的倾倒垃圾的场所” ,成了垃圾箱。理性在18、19世纪达到顶峰,那就是“以头立地”。 上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重新认识到心脑不可分割,波兰尼关于意会知识(tacit knowledge)的研究广为人知。 围棋大赛则表明,一旦斩断情缘心魔,人工智能之“智”,即可超越与“心”“情”捆绑在一起的“智”。有人认为 ,人工智能之前经历了几次寒冬,就是因为人们要求了一些人工智能无法给与的东西。Gartner技术成熟度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从更深层面来说,就是科学技术未必沿着人作为整体,情商与智商,心脑同步进化的路径,而是可以走心脑分离的路径。人工智能之所求原本只是“智”,是“缸中大脑”,而非“情”非人;旨在由“智”来控制形形色色的“能”。正因为此,人工智能超越为情所困的人的智能。智能就是智能。 有趣的是,现在不少人反过来却以“心”与“情”来衡量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再聪明也没有情感,只是机器而已。” “ 具身性智能(Embodiness Intelligence)” 或“embodied cognition”,即“具身认知”,其意为人的认知过程,是沉浸于环境的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中涌现而来的。换句话说,人的认知,并非是简单的“观照”、“思维”、“反映”的机械过程。在某次AI小组闭门讨论会的核心观点中有两项是这么表述:一、生命形态的不完整导致人工智能成为 伪智能 (着重号系笔者所加)。二、人工智能只有在追求终极智能而不达的过程里,才会产生有价值的副产品。 由此倒可以想起中国的“心”,要“用心”思考、做事,乃至要有一颗“中国心”。眼下,人工智能界也开始讨论,要走“强”人工智能进而“超”人工智能之路。由(深度)情感计算 架起情感与智能的桥梁。究竟是否该赋予阿法狗以“情”以“心”? 李世石表示再也不想与阿法狗下棋 ,“因为我和它完全没有感情交流,虽然此前做过很多设想,但在实际的比赛里,我的压力是超越大家想象的。和没有感情的机器对弈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中,相对而言,强人工智能更接近科学,在好奇心驱动下探索未知世界。这个未知世界,就是人的意向性。换言之, 强人工智能,就是在好奇心驱使下研究包含好奇心在内的意向性 。“好奇心”既是研究的动力,其本身也成为人工智能的目标;而弱人工智能则偏向于技术,倾向于在有限的范围内逐一实现特定的功能。 强人工智能存在这样一个悖论:以处于原初状态,未分化、未延伸的意向性为研究对象,其特点是混沌或叠加;研究只要跨出一步,就偏离了研究的“初心”,对象就发生了塌陷。 在强人工智能继续追随人类足迹之时,弱人工智能已然剑走偏锋,开辟了人类之外的新的路径。 在人机竞赛过程中,人类的情绪和欲望不是一个加分的能力。机器为什么要百分百地模仿人类?如果在未来的人机对抗中,情感不能加分而是减分,那么机器的“冷酷无情”就不是缺点而是优点。说到底,为什么阿法狗一定要有“赢棋之乐”,进而,人工智能为什么一定要以人类为参照系,为追赶的目标?由阿法狗到阿法元,前者靠喂养人类棋谱数据,后者另辟蹊径。 递归神经网络(RNN)之父Schmidhuber认为,RNN 是打造通用人工智能的基础,与其借鉴脑科学发展人工智能,还不如深入研究数学和算法,尤其是机器学习和推荐程序。不用很多年,就能够制造出基于神经网络的 AI(NNAI)。 我行我素,剑走偏锋。必须要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思路。 对人性的基本判断有两点:人是自利的,人是有限的。人工智能正是在这两点超越人类。没有自我意识意味着无所谓“自利”,一句话,“没感觉”;而在时空上无穷无尽的大数据和超凡脱俗的计算能力则超越人之“有限”。 未来的人工智能有没有“心”?如果有的话,多半是“冷酷的心”。 2. 形式与质料 亚里斯多德把一切存在归为由质料与形式所构成的谱系。谱系的一端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质料,没有形式;随后形式日渐丰富,直到另一端只有形式,没有质料。没有形式只有质料,对应于宇宙大爆炸前的奇点。在随后的谱系中,由螺旋式演化和发散-收敛周期的推进,形式越来越复杂多样可变。自然界演化到人类,意识在相当程度上摆脱物质的羁绊,可以“插上金色的翅膀”,但还是离不开大脑,特别是意会知识(tacit knowledge)。人工智能更为自由,可以在包括人脑在内的各种质料之间迁移;虽然还要有碳基和硅基等作为载体,但存储方便读取自由。 已经仿照基因遗传工程研制出具有生命基本形态的人工染色体软件和病毒,这种传染复制能力极强、具有自进化功能的软件可能逐步让机器人有感觉、能推理、甚至繁衍后代,产生智能。甚至随着病毒的发展,在网络中有可能自发变异衍生出具有生命特质的病毒生命体,再加之汲取网络中无穷无尽的人类知识智慧积淀,通过自学习自进化很快衍生出超越人类的智慧生命体 。 奇点人或许依然还处于亚里斯多德的谱系中,是 形式与质料 的结合。趋势是,奇点人的形式将进一步摆脱质料的羁绊,以寻求更大的自由,犹如云中漫步。 奇点人的“质料”可能会是什么?DNA(碳基)、芯片(硅基),“脱碳入硅” ,或是穿行于有形与无形介质之中的波,量子,或者“弦”。 3. 个体与互联网大脑 现在有关的议论大多把人工智能当作个体看待,这或许是受“一个个”机器人的影响。实际上自从互联网诞生之日起,人工智能就走上了“全球化”之路,这就是全球性智能。凯文凯利认为, 人工智能的最高境界是网络化生存 ,那无边无际无定形而又无处无时不在的“云”或“互联网大脑”。刘锋认为 ,用进化的角度来去看,互联网处于一个进化的过程,从分裂的不完整的功能和结构,例如通过更多商业的竞争,腾讯会跟Facebook打通,中国互联网大脑、美国互联网大脑等逐渐融合,向完整的、统一的功能结构进化。个人之间以种种方式联网,成为互联网的组成部分,形成 “ 群体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 , 而具有分布式智能,多层次的区块链将真正可能实现全球大脑的功能。 云技术化的人工智能意味着数据链路中有反馈回路。机器能从它们的集体经验中学习。机器间通过数据库在云端交互,这种特殊的协同,也就是昆虫学家和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家称为“共识主动性(stigmergy)”。蚂蚁是普通的动物,但是通过分布路径上的信息素来相互交流,这让它们看起来很聪明。共识主动性不需要任何控制或者代理间的直接通信,就能产生复杂流程 。 奇点人自降生之日就是网络与个体的结合。在此意义上,奇点人不会再有国籍。国家,正是人类社会千年来纷争的根源之一。目前,在云中的海量数据依然分属国家、“有关部门”、公司和个人,哪些可以共享,哪些属于“隐私”,还有边界和接口等等。 对于奇点人来说,个体需要网络的存储和计算,网络需要个体执行功能并提供数据。单个奇点人如同脑细胞,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自主的行动能力;互联网大脑则充分共享个别奇点人的信息和知识,并且不断进行重组与创新。作为个体的奇点人根据整体奇点人提供的计算结果,结合自己所处的特殊语境做出决策和行动。 区块链具有分布式智能,多层次的区块链可能实现全球大脑的功能。 近日发生的中美贸易战,特别是中兴事件,以及关于根服务器的蜘丝马迹和联想,给未来人工智能的“全球化”蒙上了阴影。不知是否基于这样的联想,赵汀阳设想 ,假如将来出现两种以上的超级人工智能系统,相当于存在两个上帝,其结果可能非常惨烈,战争的可能性将远大于联合的可能性,类似于两种一神教难以相容。 4. 中心与去中心化 与此相关的问题是中心与去中心化。库兹韦尔 不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将由一个统一的“大脑”控制,未来的人工智能是分散的、去中心化的。 围绕被称为互联网“下半场”的区块链,一大争议点是“去中心化”,去中心化必然受到现有中心的抵制。中心化与去中心化之争涉及两个方面,与现有互联网之争,以及与现实世界中的权力之争。前者主要在技术和经济层面,后者主要在政治层面。 Barlow 于互联网之初发表《赛博空间独立宣言》,声称传统的政府再也无法统治互联网。然而事与愿违,《连线》发现,在20年后的今天,我们却生活在一个日益“局域化”的互联网中。互联网入口成为控制力更强的渠道;电商、游戏的开发商和玩家则把利润交给电商平台。 被称为互联网“下半场”的区块链的发展,正在摆脱20年来互联网形成的中心,在经济上,生产者可以把产品和内容直接推广出去,不需要经过平台,被互联网渠道和流量入口盘剥 。互联网的主要矛盾从巨头与创业公司的矛盾,转变成古典互联网之中心与区块链之去中心之间的矛盾。 虽然如此,互联网在技术层面难以分割“上下场”。“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系统,最终承载于中心化的互联网服务之上。去中心化强调所有的节点都保留完整的数据,每发生一笔交易,就同步给其他用户,这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必须有部分中心化的信息节点。反过来,中心化的底层传输网络,可以轻易打击和控制“去中心化”的互联网产品 。 中心化的互联网与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在技术层面还有合作的空间,在技术上具有继承的一面。趋势可能既非中心亦非去中心,而是流动变化的“多中心”。 至于区块链与现实世界的权力之争,核心是监管。解决之途,或许是把政府对区块链的监管本身做成智能合约。此处的“反身性”,在无形之中把政府的权力转移给了区块链。 5. 舞台与演员 由第一部分之“图一”可知,自然史分为若干环节,基本上对应于各个循环和发散-收敛的各个周期。每一环节的演化大体上都由密切相关的两部分的演变组成,其一是熟知的量子阶梯,充任演化的主角或演员;其二是与之相伴的“舞台”阶梯。 第一个环节是宇宙起源和基本粒子生成。极早期宇宙是舞台或熔炉,在舞台上扮演主角的是各种基本粒子。后者在极早期宇宙的熔炉中逐一生成。第二个环节是恒星演变与各种核素生成。先前演化而来一直到恒星的自然界,为核素的表演提供了舞台,核素经由各种核反应维系进而推进恒星的演变。第三个环节是地球(太阳系)演变与生命起源。地球(太阳系)是化学进化、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温床和摇篮,反之,化学进化、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又在地球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进而改变了地球,典型事例就是由还原性大气转变为氧化性大气。 上述的各个环节,舞台和演员,在相互作用中协同演变。 由演员组成的系列:基本粒子、核、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细胞……,就是通常所说的量子阶梯。与此同时,舞台也构成了一个系列:宇宙、天体、地球……。有趣的是,一开始,舞台的极大与演员的极小在奇点重合,两极相通,始基就是本原。随后,量子阶梯的空间尺度由小到大,而直接相关的“舞台”系列的空间尺度却由大到小。 除了空间尺度外,另一点发生转换的是舞台和演员双方的作用强度或“主动性”。在第一个环节,极早期宇宙的演化主宰一切,充任演员的基本粒子只是被动的生成;到第二个环节,核素以核反应影响恒星的一生;而在第三个环节,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造环境,改造舞台。地质的演变实际上受到化学进化、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深刻影响。“许多原来以为‘无机’的地质过程,其实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汪品先) 在前三个环节的基础上开始了延续到今天的第四个环节:自然界和社会同是人类生存繁衍的舞台,不过只有在社会中,人才成其为人;反过来,人类的所作所为给予其生存和表演的舞台以前所未有的影响,甚至创造了“人类学意义的自然界”,人类与社会难以分离。在前面的环节,没有把舞台与演员合在一起的称谓,如“核素星系”和“生命地球”(现在已有“盖亚”之说),而“人类社会”则成为一个作为整体的名词。 沿着上述思路继续推演可以推知,在演员与舞台的关系上,一方面,演员的地位与作用愈加凸显,具有越来越大的“能动性”;另一方面,演员与舞台越来越彼此融合,不可分割。 在而后的发展过程中,第五个环节悄然开始。如果说人类社会还可以分开来说“人类”与“社会”,区分为演员与舞台;奇点人的个体已经与整体融为一体。那么什么会是奇点人的“舞台”? 人类“以为”自己依然是主体,是演员,在自然界+人类学意义的自然界(人工智能)+社会的舞台上演出;未来的情况很可能是,人类社会+自然界成为人工智能演出的舞台。 转引自丹皮尔.科学史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 . 249 伊·巴伯.科学与宗教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3 . 35 思想 | 从科学到科幻,吴恩达对话刘慈欣 http://synchuman.baijia.baidu.com/article/509113 神经-社会网络: SNS 的下一站? http://wenwuji.blogchina.com/993887750.html 郭晴,刘伟(人机与认知实验室)情感计算综述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705/21/31490331_573372971.shtml 2016-06-17 人机比赛三个月之后,李世石谈了谈他的感受 | 夏季达沃斯 http://www.qdaily.com/articles/28725.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https://mp.weixin.qq.com/s/fFNZhSPFY2ydeQldL7QBAg 鲍捷,脱碳入硅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409/18/35919193_644195474.shtml 【腾云计划】互联网:与人类社会共进化 http://www.aiweibang.com/yuedu/127166174.html 神经-社会网络: SNS 的下一站? http://wenwuji.blogchina.com/993887750.html 韩锋,让“人脑”走下神坛 http://www.v2gg.com/articles/20160629/13380.html http://mt.sohu.com/20161009/n469837955.shtml Techcrunch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革命背后的深刻原因 韩锋,让“人脑”走下神坛 http://www.v2gg.com/articles/20160629/13380.html 赵汀阳 https://mp.weixin.qq.com/s/4nStnWwlfRpX_FsDMsSfng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5-01/25/content_559148.htm?div=-1 Ray Kurzweil 人工智能不会被一个“大脑”控制 http://www.8btc.com/yuan-yu-ming-ben-zhi?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https://view.inews.qq.com/a/20180424A1ERNR00?uid=100008925644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个人分类: 科技|9547 次阅读|11 个评论
人类是否可能为自己安排好后事?
热度 9 lvnaiji 2016-11-22 08:10
吕乃基 笔者的上一篇文章为正在向我们走来的“奇点人”画了一幅素描。更重要的是,奇点人与人类会是什么样的关系?137亿年的大历史观有助于在众说纷纭的争论中提供线索。 1. 进化与退化 自然界的演化实际上由相反相成的两个部分组成(请见 大历史观视野下的人工智能 图一、二)。螺旋式推进过程的一侧,即图一的下侧,沿物质层次逐步升高。这是一条物质系统日益复杂,组织化程度愈益提高而熵降低的路线,这就是进化。此处的进化概念比达尔文进化论中之进化具有更深刻、更广泛的含义,同时也与上文论及的“形式与质料”关系的演变相一致。 在螺旋式推进过程的另一侧,即图一的上方,是一条物质层次逐步下降,物质系统愈趋简单、组织化程度下降即熵增的路线。这就是退化。同样,此处的退化概念也比进化论中的退化概念具有更深刻、更广泛的含义。 进化与退化是自然界演化过程中两个相反的方面,二者密切结合,不可分割。每一方的运行是对立面之所以发生的条件。二者的结合构成了自然界完整的演化过程。有必要为“退化”正名。退化不是如通常理解的单纯是消极、被动和退步,而是有其独特的作用。正是进化和退化结合起来才组成循环,从而使演化得以进行。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进化在退化的基础上进行,进化以退化为代价或条件。 自然界演化过程中进化与退化的关系及由此组成的螺旋式推进方式揭示一个普遍规律:万事万物的进化和发展都不是单一和直线型的,都必然地与某种退化联系在一起,与退化构成某种循环。在一些事物达到高层次之时,另一些事物正在向起点回归。以人猿相揖别为例,生物中一小部分进入新的循环而开启人类社会的演化,大部分生物则留在原有的循环中,为人类提供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 进一步考察自然界螺旋式的演化过程,考察进化与退化的关系,可以发现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上存在某种关系。此处仅涉及与本文有关的“数量”,指参与循环的物质的量。宇宙中的绝大部分质量和能量都集中在初始循环中。在初始循环的最高点亦即高一级循环的起点,宇宙弥漫物质中只有小部分成为星云,其中小部分形成恒星,大部分在收缩时被吹向空间。在恒星的末期生成的核素中,只有少数被抛到空中,大部分成为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在被抛到空中的物质中,只有极少量能成为第二代恒星的行星,极少数是类地行星。在地球上只有极少量物质形成生命所需要的分子和生物大分子。即使仅限于银河系,演化到这一层次的物质,其丰度仅占银河系质量的10 -19 。在种类繁多的生物中,位于食物链高端的生物,其质量只是整个生物质量的极小部分。总之,在自然界的螺旋式演化中,发生得较迟的高级循环,进入循环的物质的量就较少。从每一个循环的进化与退化环节来看,在少量物质进入高层之际,大部分物质退化到低层。舞台上的大部分物质以冗余和随机涨落的方式,成就了少数物质的脱颖而出。如果说,生命,是自然界,以其全部的质量和能量,以其全部的时间和空间所开放的奇葩,所创造的奇迹,那么最后出现的人,几乎就是自然界演化的神迹。 层次越高,物质的量越少。螺旋式推进的自然,演化至今所呈现的自然界,就是一座无可比拟的“金字塔”(图二),人类有幸“暂”踞于这一金字塔的顶峰。 然而新的循环正在酝酿,金字塔不会停留在人类的高度。由大历史观可以推论,一小部分人与人工智能合一将成为奇点人而进入新的循环,开启新的演化,大部分人则留在原有的循环中。 2. 人的主动介入 以往的一次次突破与收敛,一次次螺旋式上升,前一阶段的存在物并不知晓未来,只是被动参与。猿既不知道“让一部分猿”先进化到“人”,也不知道脱颖而出的人回过头来会怎样对待那“另一部分”猿。然而面临未来新的循环,人类意识到了,自己或者正是始作俑者,或者正在创造历史,对于未来世界的主角及人在其中的境遇,或者颤栗或者神往。 往日技术的一次次突破虽然也为奇点人的降生做了铺垫,但人类仿佛置身度外:科学是客观的,技术则是“理性的机巧”(黑格尔),让一部分自然反对另一部分自然,“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而人则既置身于度外,同时又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而今面对人工智能等技术新的突破,人类自身卷入其中,不是豆就是豆萁,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一句话,就是演化的主角,正在以自身的所作所为书写历史,创造历史。 奇点人(即使由人类精英主导)然后会怎样对待相揖别的人类,是善待,是如当年人类对猿和生物那样,先是杀戮,继而善待,还是以今人难以预料的方式?或许更令人难堪的问题是,留在原有循环中的人类, 什么是此生的意义? 人类的精英看来已经打定主意,在最新的“发散-收敛”周期中脱颖而出,进入新的循环,成为奇点人的一部分,并且由心脑关系主导奇点人。虽然大多数人会留在原有的循环中。 计算机与人类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算法是先知,有什么问题问它,但决策权在人的手里;第二阶段,算法成了代理人,执行中的一些小的决策,它说了算;第三阶段,算法升级为君主,索性什么都听它的。不受算法控制,就是控制算法的人。 掌握资本和技术的精英群体正在逐渐变成新人类。 他们自信可以用永不罢工的机器取代喋喋不休的工会成员,用自我迭代的AI取代难以管理的办公室白领,用虚拟现实技术在低能耗去物质化的状态下实现各种欲望,用人工子宫让婚姻和家庭不再是物种延续的必须(因此同性恋也可以有后代),用胚胎基因编辑技术让后代越来越优秀,而自己可以探索生命的各种愉悦。这样的新人类,显然已经和其他人类不是一个物种了,而是逐渐进入神的领域,他们对其他人类也很难有同理心的:你会对虫子有怜悯心吗? 圈养 ,这或许就是“虫子”的命运。 全力促进科技和资本把中产阶级分化掉,一部分向上,大部分向下,然后 把底层人民用福利圈养起来,期待他们温暖的凋零 。 另一个问题是国家间的竞赛。笔者 画鬼易,画人难,画“奇点人”更难——奇点人“素描” 一文中述及奇点人将没有国籍,看来未必。当年核冬天的威慑可以维持“恐怖下的和平”,但是人工智能的竞赛看来不会引发类似的恐惧。眼下国与国之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是否会通往一个没有国籍的新世界? 奇点不必等到2046年,奇点正在并已经来临。“人们担心计算机会变得过于聪明,最终控制这个世界,但是真正的问题是它们仍然不够聪明,却已经控制了整个世界。”这是计算机科学家Pedro Domingos在他2015年的著作“The Master Algorithm”中的总结语 。 还有人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面临“天花板” 。这一新的理解至多推迟对于奇点来临的预期,不能改变奇点终将来临的规律。此外,人工智能最新的进展之一是量子纠缠与意识的关系。如果意识的本质是量子纠缠,人工智能的发展或许会有新的途径。人工智能,没有天花板。 在谈及人工智能时,刘慈欣有一番话发人深省。大意是,人类的认识有向外和向内两个维度,向外,由太阳系、银河系到宇宙,由质子中子到夸克,时空、弦……,这就是《三体》中的“硬科技”;向内,人类自身,由生命运动到意识运动。刘慈欣说,他没想到向内的探索会快过向外的脚步。因这一快一慢,认识的主体将发生根本变化,人类从认识与实践的主体的身份,变为既是主体(从事较低层次的知与行),又是他者(不是人类认识自己)也就是成为奇点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对象。可以想到的一点是,一旦奇点人成为认识与实践的主体,必将大大加快其向外探索的进程。 弗洛伊德在1930年写道,不可能无视文明在多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本能的满足之上,以及文明的存在多大程度上是以对强大的本能的力量(以压迫、镇压或别的方法?)不予满足为前提的 。在大历史观视野下,人类社会似乎在总体上是本能略大于对本能的遏制,正如正反物质湮灭,物质的量略大于反物质的量,才有现在的世界一样;这个“略大”的本能,好奇推动科学,控制欲推动技术,科技推动历史,把人类带到今天的境遇。 莫泊桑用一部几十万字的小说《她的一生》描写了“她”的一生。 描写人“类”的一生只需要十个字:从天人合一到人机合一。 自然界螺旋式演化和收敛-发散周期是超越人类意志的客观规律;本能略大于对本能的控制,是超越个体意志的人类意志的规律。前一条规律永恒,后一条规律对于人类而言。 乔向阳 https://zhuanlan.zhihu.com/p/22957229 技术奇点 + 全球化废墟 = 川普崛起 http://www.yicai.com/news/5156716.html 《自然》评白宫报告: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仍是研究盲点 http://mt.sohu.com/20161015/n470340245.shtml 意识的本质是量子纠缠吗? http://mt.sohu.com/20160723/n460657085.shtml 转引自雅克·巴尔赞,林华译 .从黎明到衰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672
个人分类: 科技|4299 次阅读|21 个评论
画鬼易,画人难,画“奇点人”更难——奇点人“素描”
热度 6 lvnaiji 2016-11-18 08:16
吕乃基 生活在当下,再有洞见的未来学家也难以预见奇点人及其世界。新的形式只出现在质料发生新的组合之时,既不迟,也不早(亚里斯多德)。当宇宙间还没有生命之时,是否能预知生命如此千姿百态?男女双方郎才女貌看似般配,或者看似鲜花插在牛粪上,这是一回事,成家之后能否相亲相爱白头偕老或者七年之痒,完全是另一回事。涌现,不可由历史与现状外推。 奇点之后将是一个相当不同的世界。 然而,自然界在对自身的一次次突破,一次次发散后的收敛,每一个分岔点的前后依然会有“记忆”,虽然并不清晰。 再者,对人类命运的预测,既是人的本能,也是生存所必须,实际上已成为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组成部分。 以下就是笔者的尝试,“奇点人素描”。 1. 心与脑 在人工智能步步进逼之时,人类祭起荣誉、罪孽、崇高、卑劣等情感的大旗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守住人类的边界,然而人工智能却在不顾及这些“情感”之时把事情做得更好,甚至更绝。 这些成果的取得从根本上说是沿袭了西方自笛卡尔以来的步点。远古,原始人以全部感官和心智沉浸于“语境”之中,与周遭的一切融为一体。直至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界依然用它那富于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马克思)。笛卡尔“认识论转向”,实际上是“脑”登场,“心”退位。在“脑”的前面,是“一个冷、硬、无色、无声的死沉世界,一个量的世界,一个服从机械规律性,可用数学计算运动的世界,” 而心灵则成了“处理机械自然中为物理学无法解释的一切感性经验的倾倒垃圾的场所” ,成了垃圾箱。理性在18、19世纪达到顶峰,那就是“以头立地”。上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重新认识到心脑不可分割,波兰尼关于意会知识(tacit knowledge)的研究广为人知。 围棋大赛则表明,一旦斩断情缘,人工智能之“智”,即可超越与“心”“情”不可分的“智”。有人认为 ,人工智能之前经历了几次寒冬就是因为人们要求了一些人工智能无法给与的东西。Gartner技术成熟度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从更深层面来说,就是科学技术未必沿着人作为整体,情商与智商,心脑同步进化的路径,而是可以走把心脑分离的路径。人工智能之所求原本只是“智”,是“缸中大脑”,而非“情”非人;正因为此,人工智能超越为情(包括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之争)所困的人的智能。智能就是智能。 有趣的是,现在不少人反过来却以“心”与“情”来衡量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再聪明也没有情感,只是机器而已。” 费弗和邦加德提出的“具身性智能(EmbodinessIntelligence)” 或“embodied cognition”,即“具身认知”,其主要意思,就是说人的认知过程,其实是沉浸于环境的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中涌现而来的。换句话说,人的认知,并非是简单的“观照”、“思维”、“反映”的机械过程。在某次AI小组闭门讨论会的核心观点中有两项是这么表述:一、生命形态的不完整导致人工智能成为 伪智能 (着重号系笔者所加)。二、人工智能只有在追求终极智能而不达的过程里,才会产生有价值的副产品。 由此倒可以想起中国的“心”,要“用心”思考、做事,乃至要有一颗“中国心”。眼下,人工智能界也开始讨论,要走“强”人工智能进而“超”人工智能之路。由(深度)情感计算 架起情感与智能的桥梁。究竟是否该赋予阿法狗以“情”以“心”? 李世石表示再也不想与阿法狗下棋 ,“因为我和它完全没有感情交流,虽然此前做过很多设想,但在实际的比赛里,我的压力是超越大家想象的。和没有感情的机器对弈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文武几从柳宗元的《临江之麋》得到如下启示 ,从人为环境局限性之下的环境成长的环境适应者,一旦脱离了其人为环境,其来源于这种人为环境的对于环境的认知,也就是其掌握的有着人为环境局限性的知识,在新的环境下,其实是不适用的。这个悲剧说的是知识的环境局限性。人在与技术的关系中成长,多少年来一直具有这样的心理优势:人创造技术,支配技术。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之中,技术正在并已经具有自己发展的机制,并且沿着与人的进化有所不同的路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继续我行我素,按数千年来对待技术的方式对待人工智能,那就无异于“临江之麋”。 在人机竞赛过程中,人类的情绪和欲望不是一个加分的能力。机器为什么要百分百地模仿人类?如果在未来的人机对抗中,情感不能加分而是减分,那么机器的“冷酷无情”就不是缺点而是优点。说到底,为什么阿法狗一定要有“赢棋之乐”,进而,人工智能为什么一定要以人类为参照系,为追赶的目标?用人工神经网络实现完全像人一样多愁善感,一样的非理性,可能性几乎为零,并且也没有这个必要。 递归神经网络(RNN)之父Schmidhuber认为,RNN 是打造通用人工智能的基础,与其借鉴脑科学发展人工智能,还不如深入研究数学和算法,尤其是机器学习和推荐程序。不用很多年,就能够制造出基于神经网络的 AI(NNAI)。 我行我素,剑走偏锋。必须要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思路,唯其如此才能预见危与机。 凯文凯利反过来建议: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要设计一些手段阻止它们拥有(自我)意识,而当我们宣传最优质的人工智能时,很可能给它打上“无(自我)意识”的标签。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请上帝照看人的灵魂,我来照看人的肉体(米开朗琪罗)。人,照看自己的灵魂,做出决策;机,人工智能从事计算,提供决策的依据和选项。凯文凯利认为,如果现在人类充分利用这尚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发言权的三五十年,那么在奇点人中的心脑关系,就可能是人主情商,机主智商,人机合一,实际上是“人心机脑”。未来的情况可能会是这样,奇点人既可以结合均衡心脑双方,也可以心脑分离,把智能发挥到极致,以及在多种模式之间自由切换。 对人性的基本判断有两点: 人是自利的,人是有限的。人工智能正是在这两点超越人类。没有自我意识意味着无所谓“自利”,一句话,“没感觉”;而在时空上无穷无尽的大数据和超凡脱俗的计算能力则超越“有限”。 2. 形式与质料 亚里斯多德把一切存在归为由质料与形式所构成的谱系。谱系的一端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质料,没有形式;随后形式日渐丰富,直到另一端只有形式,没有质料。没有形式只有质料,对应于宇宙大爆炸前的奇点。在随后的谱系中,由螺旋式演化和发散-收敛周期的推进,形式越来越复杂多样可变。自然界演化到人类,意识在相当程度上摆脱物质的羁绊,可以“插上金色的翅膀”,但还是离不开大脑,特别是意会知识(tacit knowledge)。人工智能更为自由,可以在包括人脑在内的各种质料之间迁移;虽然还要有碳基和硅基等作为载体,但存储方便读取自由。奇点人或许依然还是 形式与质料 的结合。趋势是,奇点人的形式将进一步摆脱质料的羁绊,以寻求更大的自由,譬如在云中漫步。人们一直质疑,当我们习惯了只用手机与他人接触,你触碰到的每一个真实的人又是什么呢?实际上,在手机里与他人“接触”的只是思想、知识和情感,是超越质料的形式;而在真实世界所“触碰”的主要是质料,难以触碰到形式。奇点到来之前的人类的步伐,已经在朝着这一方向。 由形式与质料的关系可以联想到功能与结构的关系。量子阶梯由下而上,大致是由结构单一对称不变,结构决定功能,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严格的一一对应,一步一步发展到结构复杂非对称非有序灵活多变,功能反作用于结构,以及结构与功能非一一对应。在计算机的发展中,神经网络计算机可以在后天发展出满足不同功能需要的结构。奇点人会沿这一趋势走得更远。 再进一步说,奇点人的“质料”可能会是什么?DNA、芯片,或是别的纳米材料。凯文凯利认为,碳基与硅基生命体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排异反应,何况跨物种。谁能够更好解决科技产品与人类的排异反应,谁就会更容易取得成功。在未来,竞争的最终境界是,看谁能实现“碳基生命”(生物体)与“硅基生命”(电子科技)的完美结合。这一点涉及奇点人的能耗,中国首款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在深度学习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大大降低能耗。更重要的是,质料的改进关系到奇点人的自我进化。 在技术的发展中,千百年来,虽然早就有了眼镜、假肢、支架和人造关节等等,但是这些技术一旦制成,其本身就已经固定,并不能继续进化。奇点人与以往的根本不同点在于自身的继续进化,可以是“机”进化,以及人机关系的进化。 达尔文进化论虽然包含变异,但基因的变异是客观现象,非个体有意而为,以及具有很大偶然性,因而只是为选择提供了不可预测的可能性,总体来说只能是被动等待接受自然选择。细菌在某种意义上显示了主动变化并具有针对性。技术的发展也是这样,在柔性化生产、正反馈和进化算法,以及阿尔法狗的策略网络和价值网络等方面已经可以看到这一趋势,今后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具有更多更强大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进化的功能,并且减少偶然性,增加针对性,以及不仅是功能,而且在于质料本身。前述AI讨论会的另一项核心观点是, 二进制比特基准和材料科学的局限依然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障碍。 随着人机界面友好、人机对话、植入芯片,以及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发展,奇点人将按自己的意愿,排除人类在伦理等方面的障碍,直接在基因,在自身的“硬件”上着手,从而开启进化的新途径,方向之一是给予形式以更大的自由,实现更多更复杂的功能。 3. 个体与互联网大脑 现在有关的议论大多把人工智能当作个体看待,这或许是受“一个个”机器人的影响。实际上自从互联网诞生之日起,人工智能就走上了“全球化”之路,这就是全球性智能。凯文凯利认为, 人工智能的最高境界是网络化生存 ,那无边无际无定形而又无处无时不在的“云”或“互联网大脑”。刘锋认为 ,用进化的角度来去看,互联网处于一个进化的过程,从分裂的不完整的功能和结构,例如通过更多商业的竞争,腾讯会跟Facebook打通,中国互联网大脑、美国互联网大脑等逐渐融合,向完整的、统一的功能结构进化。个人之间以种种方式联网,成为互联网的组成部分,形成 “ 群体智慧(CollectiveIntelligence)” , 而具有分布式智能,多层次的区块链将真正可能实现全球大脑的功能。 云技术化的人工智能意味着数据链路中有反馈回路。机器能从它们的集体经验中学习。机器间通过数据库在云端交互,这种特殊的协同,也就是昆虫学家和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家称为“共识主动性(stigmergy)”蚂蚁是非常普通的动物,但是通过分布路径上的信息素来相互交流,这让它们看起来很聪明。共识主动性不需要任何控制或者代理间的直接通信,就能产生复杂流程 。 奇点人自降生之日就是网络与个体的结合。在此意义上,奇点人不会再有国籍,国家。国家,正是人类社会千年来纷争的根源之一。目前,在云中的海量数据依然分属国家、“有关部门”、公司和个人,哪些可以共享,哪些属于“隐私”,还有边界和接口等等。对于奇点人来说,个体需要网络的存储和计算,网络需要个体执行功能并提供数据。单个奇点人如同脑细胞,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自主的行动能力;互联网大脑则充分共享个别奇点人的信息和知识,并且不断进行重组与创新,继而回过头来为个别奇点人的行动提供依据和方案。 区块链具有分布式智能,多层次的区块链可能实现全球大脑的功能。 人类社会,人类与社会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分开,人可以离群索居,隐居南山,动物也有自己的社会;但是奇点人同时既是个体又是遍及全球(今后会更大)的整体。站在这一视角,今后不太可能发生Schmidhuber所预言的关于奇点人之间的竞争与冲突,而可能是奇点人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库兹韦尔 则不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将由一个统一的“大脑”控制,未来的人工智能是分散的、去中心化的。谷歌公司有很多人工智能中心,其他公司,比如百度也有自己的人工智能中心,很多中国公司在这方面都在进行研发。竞争决定了人工智能的将来是分散的,不会有一个统一的“大脑”,更不会出现“Skynet”这样的角色。 4. 舞台与演员 由“大历史观”( 大历史观视野下的人工智能 )一文的“图一”可知,自然史分为若干环节,基本上对应于各个循环和发散-收敛的各个周期。每一环节的演化大体上都由密切相关的两部分的演变组成,其一是熟知的量子阶梯,充任演化的主角或演员;其二是与之相伴的“舞台”阶梯。 第一个环节是宇宙起源和基本粒子生成。极早期宇宙是舞台或熔炉,在舞台上扮演主角的是各种基本粒子。后者在极早期宇宙的熔炉中逐一生成。第二个环节是恒星演变与各种核素生成。先前演化而来一直到恒星的自然界,为核素的表演提供了舞台,核素经由各种核反应维系进而推进恒星的演变。第三个环节是地球(太阳系)演变与生命起源。地球(太阳系)是化学进化、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温床和摇篮,反之,化学进化、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又在地球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进而改变了地球,典型事例就是由还原性大气转变为氧化性大气。 上述的各个环节,舞台和演员,在相互作用中协同演变。 由演员组成的系列:基本粒子、核、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细胞……,就是通常所说的量子阶梯。与此同时,舞台也构成了一个系列:宇宙、天体、地球……。有趣的是,一开始,舞台的极大与演员的极小在奇点重合,两极相通,始基就是本原。随后,量子阶梯的空间尺度由小到大,而直接相关的“舞台”系列的空间尺度却由大到小。除了空间尺度外,另一点发生转换的是舞台和演员双方的作用强度或“主动性”。在第一个环节,极早期宇宙的演化主宰一切,充任演员的基本粒子只是被动的生成;到第二个环节,核素以核反应影响恒星的一生;而在第三个环节,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造环境,改造舞台。地质的演变实际上受到化学进化、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深刻影响。“许多原来以为‘无机’的地质过程,其实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汪品先) 在前三个环节的基础上开始了延续到今天的第四个环节:自然界和社会同是人类生存繁衍的舞台,不过只有在社会中,人才成其为人;反过来,人类的所作所为给予其生存和表演的舞台以前所未有的影响,甚至创造了“人类学意义的自然界”,人类与社会难以分离。在前面的环节,没有把舞台与演员合在一起的称谓,如“核素星系”和“生命地球”(现在已有“盖亚”之说),而“人类社会”则成为一个作为整体的名词。沿着上述思路继续推演可以推知,作为演员的人如果较之作为舞台的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的状况对于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来说,其效果要优于相反的状况。 在而后的发展过程中,第五个环节悄然开始。如果说人类社会还可以分开来说“人类”与“社会”,区分为演员与舞台;奇点人的个体已经与整体融为一体。那么什么会是奇点人的“舞台”? 个体与整体融为一体的奇点人自然依旧有其“生存空间”(就其相对于人类而言,尚不知什么是奇点人“生存”的含义,其个体可能无所谓“生死”)或舞台,大致可以区分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就是从宇宙大爆炸至今的自然界,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社会也成为了奇点人的舞台;虚拟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映射,目前来看,就是把互联网包容在内,囊括世间一切,一网打尽的物联网。奇点人从现实世界及其历史中提取大数据,例如几乎全部的棋谱,肾病的全部病例,等等,由实到虚,经过复杂的学习和运算,再应用于当下的具体情况和目标,以虚驭实。这一过程类似于马克思的“两条道路”。 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早已在一定程度上生活在虚拟世界之中,那就是童话、神话,甚至宗教,科幻小说也是这种情况,模仿马克思的说法,这是“人类学意义”上的虚拟世界。关于此类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已经有海量的研究。奇点人的虚拟世界与人类的虚拟世界有三点区别。一是虚拟世界的所有数据源于现实世界,并非如童话、神话里那样的凭空“捏造”;二是这些数据可以在遵守自然界的规律和推理运算逻辑的前提下任意重新排列组合,从而创造出现实世界从未有过的虚拟世界,进而在虚拟世界“试运行”,可以“虚拟吃一堑,现实长一智”。三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一刻也没有分离,始终处于互动之中。如果说由实到虚在于“知”,以虚驭实为“行”,那么虚拟现实技术的每一步都是“知行合一”。在这样的互动中,虚拟世界,作为奇点人舞台之一的重要性将得到极大提升。(原载于《系统科学学报》2016,4) 转引自丹皮尔.科学史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 . 249 伊·巴伯.科学与宗教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3 . 35 思想 | 从科学到科幻,吴恩达对话刘慈欣 http://synchuman.baijia.baidu.com/article/509113 神经-社会网络: SNS 的下一站? http://wenwuji.blogchina.com/993887750.html 郭晴,刘伟(人机与认知实验室)情感计算综述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705/21/31490331_573372971.shtml 2016-06-17 人机比赛三个月之后,李世石谈了谈他的感受 | 夏季达沃斯 http://www.qdaily.com/articles/28725.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重读柳宗元:生命的本质与知识的原理 http://wenwuji.blogchina.com/765222957.html 【腾云计划】互联网:与人类社会共进化 http://www.aiweibang.com/yuedu/127166174.html 神经-社会网络: SNS 的下一站? http://wenwuji.blogchina.com/993887750.html 韩锋,让“人脑”走下神坛 http://www.v2gg.com/articles/20160629/13380.html http://mt.sohu.com/20161009/n469837955.shtml Techcrunch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革命背后的深刻原因 韩锋,让“人脑”走下神坛 http://www.v2gg.com/articles/20160629/13380.html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5-01/25/content_559148.htm?div=-1 Ray Kurzweil 人工智能不会被一个“大脑”控制
个人分类: 科技|5441 次阅读|18 个评论
大历史观视野下的人工智能
热度 1 lvnaiji 2016-11-16 10:55
吕乃基 人工智能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目前,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论不仅在科技界,而且扩展到整个社会。争论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其一,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过人;其二,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其三,人工智能发展的途径。 大历史观由黄仁宇先生首先提出,主要用于讨论人类历史上的事件、过程与人物;近日,刘钝等研究者将大历史观扩展到自远古及今的科学技术史和人类史,进而探讨自然界演化过程中的事件,将研究对象置于久远的地质年代、银河系演化的几十亿年,乃至由宇宙大爆炸至今的137亿年这样的历史尺度之中。 本文试图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在大历史观的视野下审视人工智能。 放在宇宙大爆炸至今137亿年的历史尺度中看,人类必将突破自己的“界”。 Nature, 在英语中同时指自然和自然界;在中文语境里,人们通常也混用自然和自然界两个词。然而自然与自然界的含义有所不同。自然,“然”是过程,如“偶然”、“必然”、“虽然”等等,“自”然,则是自己发生的过程。这就是汉语之妙。自然界,所谓“界”,就在时间上确定下来,指的是此时此刻所展现的自然;而自然,实际上是一连串前后相继的自然界。例如,一百亿年前的自然界就不同于现在的自然界。自然不断突破此刻的“界”,演化出新的自然界。自然界的演化主要有两种方式,螺旋式推进,以及具有某种周期性的发散与收敛。 1. 螺旋式推进 按现有理论,自然界的演化始于137亿年前奇点的大爆炸,在10 -44 秒之前的瞬间,自然与自然界合一,合于奇点。在宇宙大爆炸后的100多亿年中,开始了由一个接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循环所构成的螺旋式演化。在温度的下降中先生成夸克、电子,夸克复合生成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生成几种最简单的核素,温度继续下降,核与电子生成周期表中最前面的氢、氦等元素,成为宇宙弥漫物质,这是第一个循环。 随后在恒星的演化过程中生成直到铀的其他元素,恒星走向自身的归宿,白矮星、中子星,以及黑洞,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朝着奇点回归。 在太阳系的演化过程中生成了地球,地球上开始了新的循环,由氨基酸与核苷酸开启生命和生物进化。在生物进化的基础上出现了具有主体意识和认识能力的人类。生命会死亡,物种会灭绝,地球会毁灭,如此等等。 每一个循环都不是封闭的圆圈,在循环的最高处,部分物质成为下一个循环的起点,大部分物质退化回到循环的起点。在上述过程中,自然界一次次突破自身的“界”,从未停止演化的脚步(见图一)。螺旋式演化并不是只有一个箭头在前方旋进,高级循环产生,低级循环并不消失,而是在继续的循环中支撑并推进高级循环。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生态,从物质到精神维系着人类社会和我们的内心世界,进而推进其继续演化。 图一 自然界螺旋式推进的演化过程 图二 图一的简化 图二是图一的简化,自然界经过一系列的螺旋式演化后生成人类。 古希腊哲学家在两千多年前已注意到事物的循环运动。“凡是现存的事物都要在某种循环里再生,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新的”(毕达哥拉斯)。自然界的演化过程就是这样循环地、螺旋式地向前推进。 2. 收敛与发散 自然界演化的另一种方式是发散与收敛。 图三 收敛与发散 原初的宇宙大爆炸,由奇点开始发散,形成夸克、电子等各种基本粒子,基本粒子经一系列复合生成两种最简单的元素氢和氦,这是收敛。 由氢和氦形成的第一代星云收缩形成恒星,恒星经一系列核反应和最后的超新星爆发,生成包括铀在内的一系列核素,这是发散。在地球上,各种元素之间发生纷繁的化学反应,在越来越多的化合物中由氨基酸与核酸等生成最原始的生命,这是收敛。现在所有的生物几乎使用同样一套密码,意味着所有生物起源自单一的共同祖先。 最原始的生命由进化树进化出千姿百态的生物,这是发散;直至在东非出现人类的祖先,这是收敛。发散-收敛的规律在人类社会依然适用。 自从人类的祖先走出东非,走向世界,在各种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息,在适应中形成不可通约的各民族的图腾和传统文化,以及各异的工具和技艺,乃至各种“特色”,这是发散;随着科学技术、现代性和市场经济在全世界的扩散和全球化进程,世界各国渐次接受非嵌入编码知识;同时,经过两次工业革命,技术走向标准化、大批量、可替代,这是收敛。 此后,随着一连串的“后”,在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基础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QQ群和微信群如雨后春笋,以及高技术的个性化,开始了新的发散。 收敛,并非将原有的一切都收拢起来,而是在发散的基础上,新的生长点从中脱颖而出。 发散,并非杂乱无章各行其是,而是在历史上拥有共同的起点,逻辑上具备相同的基础,彼此间因具有在相应水平上的同一个标准而兼容。 有趣的是,这样的发散与收敛十分类似于阿法狗的“围棋计算图”,在大量的可能性中筛选出较有价值者亦即收敛,在此基础上再探讨多种可能性亦即发散,从中再筛选出有价值的应手,收敛与发散往复进行。 螺旋式演化,以及收敛与发散,是自然界作为整体的规律,是大历史观视野下137亿年自然史的规律。在更大的历史尺度,有人认为宇宙整体处于膨胀与收缩的周期循环之中,周期是840亿年。《三体》的最后部分描绘了这一景象。 自然界的演化没有终点。 总以为人类是天之骄子,是自然界演化“异化”的产物,可以反过来认识与改造作为“对象”存在的自然界;虽然如此,人类依然不是自然界演化的终点,自然界的演化必然会突破自身的界限。自然界当下的界限就是人,自然界的演化必将突破人的界限。 当下,人类社会正在走向自身所在循环的顶点,新的循环和新的收敛正在孕育之中,其意义超越有人类之后的所有收敛,堪比人类诞生,甚至如同面临一个新的奇点——这是库兹韦尔称“奇点人”的缘由,“2046”(是一个象征,未必就是这一年)就在眼前。 3. 技术之树 集成 人类诞生后基本上停止了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而是开始了全新的通过科技推进的演化进程。技术的发展一步步由低级运动到高级运动,由钟表、热机和电机(基本物理运动),经19世纪的炸药和化纤,也就是化学运动,发展到20世纪末的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由无机界、有机界而精神,一步步踏进人的领地。 会聚技术全面进入自然界演化的最高级物质形态人脑和最高级的意识运动领域。机器人沿着程序化由易到难的道路推进,渐次将人的逻辑思维机器化,进而将原以为的非逻辑思维(直觉、悟性)逻辑化,一步步解析悟性、顿悟之类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理过程,化神奇为常理。 图四 技术发展趋势 时间走到了21世纪。经过数十万年特别是近代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以来数百年的发展,人类已经走到了一个超越以往所有标志(包括登月)的新的关节点,一如自然界在基本物理运动等的基础上有了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意识运动,人类即将凭籍科学技术的发展突破自己的“界”,在意识运动之上,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的运动方式。2016年的围棋大赛就是这一突破的标志。由上图还可以看到,由较低的运动形式到较高的运动形式,每上升一个台阶所花的时间越来越短。 技术发展的另一个视角是“科技黑箱” ,电脑、手机之类都是科技黑箱。科技黑箱中集成了包括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使用者不必学习这些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就可以得到预期的结果。科技黑箱免除了人类社会的“知识积累性壁垒”,越过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漫长历史,一步登顶,继续从事创造。随着纳米科技、基因科技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的科技黑箱将把人类的全部知识一网打尽,进而把人自己也“集成于”其中。 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技术与人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自从人类开始使用工具、改造工具(此处不讨论动物使用工具的情况),人类就开始了“体外进化”,这就是技术的“器官延长说”。然而数百年来,这些“器官”与适应人的需求相去甚远。在技术只是机器的时代,人只能俯就机器,因而人也就成了机器,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对此有生动形象的表演。但是技术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追随人的步伐,亦步亦趋,由生理而心理,奔向人机界面友好。随着生物工程、人工智能和会聚技术等的发展,技术与人类的距离越来越近的同时,二者的关系正在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技术将逐步以种种方式“内置”于人。 一方面科技黑箱把人集成于其中,另一方面技术内置于人,合起来就是四个字:人机合一。 什么是人工智能的下一步?自然界自宇宙大爆炸一路走来,不断突破自己的“界”,进化到人。而今,技术行将突破人类的界,孕育“奇点人”。 有人说,技术对于人的关系就好比人类对于大自然的关系。 在人类发散至各具个性的几十亿个人,“机”发散到数不胜数的技术产品之时,人类将突破自己的“界”,诞生——收敛到一个、数个或更多的“奇点人”。 现年30到40岁以下的人类,将有可能见证并参与这一进程,无论是积极主动,还是被动抗拒。三体人是科幻,而奇点人正在现实中向我们走来。《人类简史》的作者预言,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或者一百年中,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非有机生物体的出现。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以自己的自觉行动,不自觉地“践行”了自然界演化的规律 。 多少年来,人类以为自己在上帝之下,万物之上,可以揭示万物之理,拥有“自由意志”,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今终于如梦初醒,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界的每一条规律,技术所攀登的每一个台阶,原来都被包含在更大的规律和更高的台阶之中。 规律永远在意志之上,意志在不自觉地履行着规律。 “人类是宇宙的子集,人类的本性就是宇宙的本质”,这是网友的精彩评论。 亚里斯多德在两千余年前认识到 ,自然和人类的技艺一样,是“被引向一个目标的思想”,是无可商量也无可选择的“天道”,是为了一个“未来的然而在存在的次序上却是在先的善所吸引的有目的的存在”。对于一切“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万物来说,并不需要“外在的”原因。或许这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老子的“道”。 绝对精神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之间所展开的相互作用而得以实现。创造技术的力量是一种“原力” 。人类的头脑和智慧帮助其进一步发展,人类只是技术发展进化中的一个工具。 “人是一根绳索,系在动物与超人之间,——根悬于深渊之上的绳索。”(尼采) 人类,从人猿相揖别之日起,所迈出的每一步最终都是在否定自己。这就是所谓“向死而生”的终极含义, 向死而生,通常说的是个体,现在轮到作为整体的“类” 。如果确实如此,在自然界规律的涵盖之中,什么是个人此生的意义? 瑞士人工智能实验室科学事务主管Schmidhuber认为 ,能够见证到这一过程的开端并且对此作出贡献,他感到非常荣幸。最终,AI 将改变一切,用一种人类绝不可能的方法殖民并改变整个太阳系、银河系和剩下的宇宙。人类文明只是一个更加恢弘的计划的一部分,整个宇宙迈向越来越不可估量的复杂的过程中重要(但不是最后)的一步,堪比 30 多亿年前生命的出现。这不止是另一场工业革命,这是超越整个人类甚至所有生物的变革。 图中的标题有误,宇宙弥漫物质中的H Z 应为H 2 ,“地球”下方的Fc应为Fe 吕乃基,论科技黑箱,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 ,12 罗斑,希腊精神与科学起源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5 . 327 凯文凯利, http://m.chinavalue.net/Biz/Article/2013-11-24/202822.html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MTA0MTk1MA==mid=2651987705idx=1sn=9b466ac30994dcc4082a1537c73301bechksm=f1216a08c656e31e3036179a4072b7c967c4aa593170e054b985ac626e40a8079d69f3770cdcmpshare=1scene=1srcid=1005a7TjNmCQyexs55zSuwUKpass_ticket=yUXnoZeLS3fHUKOzKxCjiC0a4ofKceFrtKNrsFJxZD4EgYKUhC2uz4Qiu4HLgKJK#rd 深度|RNN 之父Schmidhuber :21 世纪最重大发明——超级智能崛起
个人分类: 科技|3227 次阅读|2 个评论
这样的“醒悟”,是否为时已晚?
热度 2 lvnaiji 2016-5-3 09:21
吕乃基 围棋大赛已经落下帷幕,人工智能的下一步迫在眉睫。 什么是人工智能的下一步?自然界自宇宙大爆炸一路走来,不断突破自己的“界”,进化到人。而今,技术行将突破人类的界,孕育“奇点人”。 与以往的不同之处是,往日技术的一次次突破虽然也为奇点人的降生做了铺垫,但人类仿佛置身度外:科学是客观的,技术则是“理性的机巧”(黑格尔),让一部分自然反对另一部分自然,“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而人则既置身于度外,同时又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而今人类自身不是豆就是豆萁,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一句话,就是演化的主角,正在以自身的所作所为书写历史,创造历史。 以往的一次次突破与收敛,前一阶段的存在物并不知晓未来,只是被动参与,猿既不知道自己会进化到“人”,也不知道脱颖而出的人回过头来会怎样对待猿。现在的人知道,自己正在创造历史,对于未来世界的主角及人在其中的境遇或者神往或者颤栗。 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世界普遍接受与传承的是“圣经文化”,其中有个非常重要的世界观就是创造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不断探索人工智能的行为,就是人类在模仿上帝创造的行为,在人类的认知能力范围内“创造”类人类。 多少年来,人类以为自己在上帝之下,万物之上,可以揭示万物之理,拥有“自由意志”,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今终于幡然醒悟,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界的每一条规律,技术所攀登的每一个台阶,原来都被包含在更大的规律和更高的台阶之中。人类,从人猿相揖别之日起,所迈出的每一步最终都是在否定自己。这或许就是所谓“向死而生”的终极含义。 这样的“醒悟”,是否为时已晚?再看看当下国与国之间的争战连年,感受一国内部为意识形态内耗不息……
个人分类: 科技|3791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类终将突破自身的“界”
热度 3 lvnaiji 2016-4-17 09:11
技术终将突破人的界限.ppt 技术终将突破人的界限.ppt 技术终将突破人的界限.ppt 吕乃基 围棋大赛帷幕已落,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工智能是否最终将取代人的争论悄然升温。由自然界自奇点大爆炸至今137亿年的演化史,以及由科学技术与人类史同样久远的发展过程来看,人类终将突破自身的“界”。虽然这一结论也可以表述为基本上彼此等价的“技术终将突破人类的界限”等,但是这样的表述相对而言是把人类放在较为被动甚至无奈的位置上。因而本文的标题用前面的表述,以强调人的参与和主动性。 附件中是博主于4月12日科技沙龙上所使用的课件, 技术终将突破人的界限.ppt 技术终将突破人的界限.ppt 技术终将突破人的界限.ppt 目前正在将内容进一步完善而成为一篇论文。先共享课件,看看网友们的见解。 吕乃基:科学与哲学?技术终将突破人的界限|SME-Talk科技沙龙预告 SME | 2016-04-07 08:27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TI4MTIyOA==mid=403967618idx=2sn=3e3e8ebf768264b2e9e258e812a8b5cbscene=23srcid=0409XOC4MtR6OdTZhc0gdN5D#rd
个人分类: 科技|3200 次阅读|6 个评论
重复的力量
热度 1 lvnaiji 2016-4-14 15:39
吕乃基 大概有半年多了吧,不时收到这样的微信: 今天被清了2次,你也清清吧。不用回。试试吧,复制我发的消息,找到微信里的设置,通用,群发助手,全选,粘贴复制的信息发送就行,谁的发送失败了,就是把你拉黑了,你再扔掉那些尸体就OK啦 不发不知道,一发吓一跳 ~! 一开始是不加理会,后来一而再再而三收到,大概有十几次了吧,终于不厌其烦,按图索骥,操作了一番。约半分钟后就陆陆续续收到朋友们的回复,众口一词:吐槽。愚蠢、轻信、糊涂,以及打扰了朋友。真是羞愧难当。 电脑、手机不时收到形形色色升级的通知,一开始不理不睬,然而在自己干活时却总是在一旁跳出来,一看已经超过50%都升了,那就升吧。接下来的结果可想而知:崩盘,死机。 前者源于朋友们的 不知情和热情,可见这两种“情”合起来的能量 。不过假以时日,终究会褪去;后者则是电脑自己生成,只要背后的指令不改,就一直重复,不知疲倦。这里说的是重复的一方。 反过来是主体自身抵御重复的能力。人生来就不耐烦单调重复的事项,图灵测试之一就是由此区分计算机与人(最新进展似乎越来越难以区分)。因而在上述情况下最终转发微信或软件升级,既是对重复的屈服,实际上也是对“重复”的终结,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说到底是站到重复者一方。 重复的又一个例子是央视大楼。民间多少吐槽,我自岿然不动。 性?最后人们接受了它 …… 正如我发言人在某次记者招待会上的妙语,“你来还是不来,我总在这里”。这里的“重复”就不是在一般的意义上,而是成为不得不接受的客观存在。当年的火灾,或许是对“性楼”的一种天谴。 有道是,谣言说一千遍就是真的,其中也有重复因素的影响。至于谣言止于智者云云,那是另一回事了。遗憾的是,在现实社会中, 说一千遍的谎话和说一千遍的真话 ,前者往往成真,而后者依然被认为是假。这就关系到“重复”的主体:谁在重复,向谁重复。 上面说到的事例,“我”都是“重复”的被动接受者。想想看,如果自己作为主体去一遍遍向他人重复呢?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譬如推销产品或自己。那就叫做“坚持”,而且还要“不懈”,因为胜利往往在再坚持一下之中。 顺便说,未来“奇点人”的一大品行就是,既可以像人类那样,在问三遍后暴跳如雷,不耐烦任何重复,也可以像“机”一样,可以重复或被重复一万次而依然我行我素,以及可以在这两种模式之间自由切换。
个人分类: 杂谈|3439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21: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