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走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研:走出迷城
热度 24 stone1971111 2013-5-29 08:32
进入科研的大门20年,有个体会, 那就是经常感觉自己在转圈圈,走不出那最后的一步,我称之为步入迷城 ,然后突破了,就是走出迷城。一开始对自己没有很好的成果而迷惑,认为这可能是自己的天赋不够,经验不足,后来发现并非如此, 步入迷城是必然,走出迷城则需要运气加上努力 。为什么步入迷城是必然?怎么才能走出迷城呢? 一、成见让我们陷入迷城 。我们的科学知识基本来自于书本和论文, 每一个理论或者技术都有其创造者的思想,当我们接受了那些理论和技术,我们也无意识当中接受开创者的思想。 这种思想由于已经被证明有效,因此我们就得出结论,这个思想就是正确的,于是我们就自觉地沿着这个思想前进。好比一个人找到了一个矿,我们就认为那个地方可能有更多的矿。 但是这种直线式的思维恰恰是错误的,有矿的地方往往容量有限,当我们试图在同一个地方寻找更多的矿时,往往是徒劳的 。自然界的规律就是这样的,不会把所有的东西放在同一处。真理也是如此,同一个思想只能导致一种理论或者技术,并不能导致无穷无尽的矿藏。我们被所学的知识控制住,脑子里都是别人的思想,因此在科研中总是试图顺着别人的思路去走,往往是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真正好工作都不是已有的思想产生的,只能用新思想产生新理论 。 二、过度总结经验让我们步入迷城。 我们偶尔会有一些成功的过程,但是正是这些成功导致我们走进失败。过去某一个课题的成功可能有其他复杂因素,未必是我们认为的某一种因素,而我们恰恰理解为是自己的某一个做法导致的成功,这是错误的总结和归纳,让我们会有一种重复经验的欲望,这种重复可能就导致新的失败。比如,小学学习很好的同学到了中学成绩就可能不好,中学学的不错的同学到了大学可能就不行,而大学学的很好的同学到了研究生会很不适应。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一方面对自己所为的成功经验进行了过度总结,同时没有注意到新情况和新问题已经和过去大大不同。 迷恋于过去的成功只会导致失败。任何一个现实运动的系统都不能是永远稳定的,只能是短暂稳定的。如果我们抱残守缺,就必然走入新的迷城。 三、突破之后的乏力是步入迷城的原因之一。 每一个小小的创造之后,对于大多数人都会有一种乏力感,就是继续前进的动力缺失了,方向没有了。 除了少数科学大师可以做到突飞猛进,大多数人还都是走两步退一步的方式在进行科研 。但是这小小的一步可能并不能解决一个大的问题,于是我们可能就停留在解决问题的半路上,虽然已经小有进展,但是剩下的哪怕是一小步都不是那么很容易。虽然很多年以后,当我们真正突破了或者别人突破了,我们会发现, 那仅有的一小步就曾经停留在自己脚下,可恨的是自己就没有走出那重要的一步。 四、不断的跳出自己的课题会带来新的机会。 我们有时候为了一个题目而殚精竭虑,希望可以持续性的不断的攻坚,这也是过去我们得到的科学大家的经验。 但就我个人浅浅的经验,这一定不是真理,持续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突破,有时候反而会伤害我们的创造力 。投入一个课题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科研的其他情况作综合的分析,盲目的投入可能会导致进入陷阱。经常给自己机会跳出自己的课题,放松自己的心情,客观的审视自己的课题,可能会看的更清楚。 有时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由于自己过度沉入课题,而迷失了真正的方向 。如果不够走运,这种迷失可能会是一辈子。 五、主动的调整可能带来运气。 做课题不能一味的蛮干,还是需要不断的调整打法,调整思路。同时又要像放风筝一样,尽管调整了各种姿态和手法,远远的目标还牢牢的抓在手里 ,这样的机会可能更多。做课题正像是放风筝,尤其是风有点小的时候(风正好的时候,谁都会放),有时候收,有时候放,但是不管收还是放,都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条件。一味的放,只会很快掉下来,因为方向可能会乱,一味的收紧,自然就更不能走远。这种主动的调整需要不断地锻炼和摸索,并没有一个现成的方法可以借鉴,大多数要靠自己去领悟。 六、掌握好自己的季节也会是相对省力的方式。 做科研有突破好比收获了庄稼,如果谁希望自己不断地收获而不知道耕耘和播种,那纯粹是白日梦。每个人都不可能做到每一天都是充满了创造力,大多数时候,我们可能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有一点点创造的激情。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科研上的季节性。这在很多大的艺术家那里看的更清楚。《约翰克里斯多夫》里面描述的天才的音乐家也需要不断的寻找自己的创作激情,我们普通人更是如此。 不断地给自己耕耘的时间,播种施肥的时间,才可能寄希望未来的某一天去收获属于自己的成果。 做科研,谁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让自己满意的成果,但是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成见会让我们不自觉的走入迷城,过度的总结也会让我们走自己挖下的坑,小小进步之后乏力也让我们步入迷城。如果想走出迷城,就需要消除成见,不要过度总结自己的小经验,也要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和体力,让自己准备进入下一次突破,不断的跳出自己的课题会给自己不同的视野,主动的调整科研的手法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了解并适应自己的科研季节性会让自己有更平和的形态。 做到了这些,也许科研才能更有意思,我们所期待的成功可能会来的更早一点,来的更大一点吧。一家之言,敬请斧正。 silong.peng@ia.ac.cn 2013.05.29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12952 次阅读|24 个评论
“业”是“毕”了,但“学”“成”了吗?
热度 2 wangxh 2012-6-29 09:08
明天是我校本届毕业生离校的日子,今天晚上是毕业典礼,一大早一批批毕业生等着校长的“召唤”——把学士帽上的穗子“拨一下”并与校长合影留念。 从昨天开始就预报今明两天有大到暴雨,看来毕业生们必定要在滂沱大雨中走出校门,各奔东西;或带着雄心,或带着憧憬,或等着遗憾,或继续懵懵懂懂、模模糊糊......走向已经也属于他们的社会大熔炉。 毕业生,“业”是“毕”了,但“学”“成”了吗? 最近一直与毕业生交流,了解到很多的“内幕”——要走了,对“知心”的老师讲几句实话也不怕什么,更不算什么。 交流,总离不开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什么学习? 一种说法:现在的学生(确切地说应该是我们这个层次学校的学生)有几个是为了追求知识、提高能力而学?绝对是寥寥无几、门可罗雀! 又一种情况:天天主动学习的,一是为了力争上游,不甘人后,得得奖学金什么的(这一类还是应该肯定);二是为了日后考研究生——他们大多只学“有用的”,其它视为“学了也白学”(所以,如果导师要想招到科研全才,一定多考查一下考生其它方面的知识)。 这也是一类:被动学习的,基本是为了课程及格,对付一步算一步了,基本上课能逃就逃,觉能多睡就睡,玩能多玩就玩,吃能多吃就吃,喝能多喝就喝......上大学到底是谁的事儿,根本不会产生这个念头!这一类,对大学教育来讲,基本就是废材!——虽然最后几乎能“毕业”。 “废材”就意味着教育资源的浪费!毛主席曾说,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俺就纳闷了,我们的教育资源并不富有,为什么还要“雨露均沾”式的浪费呢? “好钢用在刀刃上”,难道有人真无知到连这个妇孺皆知的道理都不明白吗?
个人分类: 心之悟|306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2: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