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事故预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黄花机场车辆失控撞飞乘客&事故预防
热度 2 lanxum 2017-3-10 21:58
黄花机场车辆失控撞飞乘客 事故预防 170310 李健 长沙黄花机场 3月7日一车辆失控冲到高架桥人行道上,护栏附近多人被撞,其中1人被撞下高架桥身亡。和两年前深圳宝安机场造成9死23伤的事故差不多,一车辆失控撞向离港高架桥转弯处看飞机的人群。宝安机场被撞人群存在在机动车道看飞机的违规,黄花机场站在候机楼前人行道的人群被撞,这不是飞来横祸吗?! https://v.qq.com/x/cover/19f0vm544ks4hu7/z03811n87g0.html?ptag=qqbrowser 黄花机场事故视频 上个月湖南一起造成 10人死亡的煤矿爆炸事故,原因是井下矿车脱轨,砸坏轨道旁电缆,然后电缆短路起火,引爆集聚煤尘。前年湖北一起硫酸泄漏事故原因也很蹊跷:降雨导致围墙倒塌砸坏储罐阀门,造成数百吨硫酸泄漏。矿车怎么和井下爆炸有联系?围墙怎么和硫酸泄漏有联系?这不也是飞来横祸吗?! 实际上,车辆失控撞人与煤矿爆炸、硫酸泄漏对事故损失人来说,都是看上去毫不相干的因素导致了事故。这些因素实质是客观存在的风险,只是人们由于意识不足、知识缺乏没有辨识出来而已,所以事故发生了。 黄花机场事故,获得的教训是自己做到安全了,不一定你会获得安全的结果,因为我们处在环境系统中。人行道上也存在被撞风险,因为那里可能设计不合理或安全设施(如防撞柱、防护栏)不完善,所以要尽可能远离机动车道和时刻关注环境风险。机动车失控冲撞行人的事故屡见不鲜: 2014年厦门一高校篮球场打球的学生被失控车辆撞击1人死亡、2014年沈阳一失控轿车冲向公交站台致等车一女孩被撞飞......农贸集市安全吗?2014年河北保定一货车失控冲向集市人群4死4伤、2015年云南文山一货车失控撞向市场人群4死12伤、刚不久的上周3月5日山东日照一货车失控闯入集市人群2死4伤...... 无论工厂还是日常生活,风险无处不在,特别是发展中的我国,事故变了花样的大量发生。预防这类似乎看上去不可能发生的事故,关键是有无风险意识和你能辨识出多少风险,这需要厚厚地安全知识积累。 工业领域基于风险预防事故理念对日常生活安全很有借鉴,它倡导主动、预先系统地 识别 安全风险,并管理风险,这是主动预防事故。 相关: 140502 花季女孩等车被撞或截肢–公交站台设计标准存隐患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3722-790616.html
个人分类: 安全生活|9117 次阅读|3 个评论
事故的观点:复旦投毒案结束后更应该思考的。。。
热度 1 lanxum 2015-12-14 20:46
事故的观点:林森浩伏法后更应该思考的。。。 151214 李健 2013 复旦投毒案因林森浩伏法似乎会告一段落!媒体说林森浩冷血谋杀、咎由自取,他自己说由此而“偿债”了。 从广义安全事故观点看,复旦投毒案也是一次事故,其符合事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 ~2-4 事故致因链。 再把 2013 年的几篇文章粘贴于此,供大家讨论 。 由 “ 复旦投毒案 ” 看安全价值观 李健 130502 人们通常会把 “ 复旦投毒案 ” 定位于刑事案件(传统的价值观)。如果从 “ 事故 ” 的角度看, “ 事故是人们不期望发生的、造成损失的意外事件 ” , “ 复旦投毒案 ” 显然也是一起安全事故。 按 以 “ 人的意志作用 ” 划分的 “ 事故分类 ” (傅贵) ,由于它具有人为主动策划并操控的特点, “ 复旦投毒案 ” 应该属于 Security accident (它同时又是剧毒品安全管理事故 Safety accident ,这里不讨论 ) 。 4 月 27 日的博文分析过, 组织的 安全价值观决定了对 Security accident( 安保事故) 、 Safety accident (安全事故) 和 Natural disaster (自然灾难) 三类事故如何管理的问题 。 有的组织(如工厂)把 Security accident 划分到安全主管部门( HSE )之外,大多情况是由其它部门如保卫部或综合管理部来管理,这样划分的原因也许是不把 Security accident 也视为安全管理工作范畴,或者认为 Security accident 根本不是安全问题。还有的组织(如学校),没听说过他们设立了HSE部门、甚至HSSE部门,也许他们认为HSE是工厂里面的事,至于Security一般放在学校保卫部来管理,防范重点也是校外人员。以上这些都反映了组织的安全价值观,即如何看待安全、 如何系统管理“大安全” 。 Security accident 到底是不是安全问题?投毒案发生后,教育部于2013年4月23日特别发布消息:务必加强校园 安全管理教育 。复旦大学新闻发言人透漏复旦校方也已采取一些措施,比如 加强学生的心理培训,更为严格地管制实验室药品 。 我国的大学宿舍是一个时刻存在隐患的场所。现在的大学宿舍生活,不能够再简单地要求学生只注意 “ 防火 ” 、 “ 防电 ” 、 “ 防煤气 ” 等事项(喻海良博文) 。 “ 复旦投毒案 ” 暴露出我们在 “ 安全 ” 方面的认知缺失,即不太重视 Security accident 这类 “ 安全事故 ” ,谁来关注并管理类似 “ 复旦投毒案 ” 嫌犯林某、云南大学马加爵这些人的 “ 灰暗扭曲的内心世界 ”?难道这些不正常的“内心世界”不是“安全隐患”?现实中已经发生很多此类事件,它已经不再是 “ 偶然的 ” 和 “ 意外的 ” 了,必须值得学校等所有组织警醒和反思对安全管理含盖的内容定位是否有缺陷,是否以新的“大安全”价值观把 Security accident 、 Natural disaster 也 整合到安全管理工作之中,并针对预防此类 “ 安全事故 ” 制定 安全对策,如压力和心理健康管理、相处文化差异分析、甚至人生价值观的管理等,这在发达国家早已成熟应用,在我国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为什么“复旦未必要担责” 李健 130503 一位专家昨天发表了“复旦投毒杀人案学校未必要担责”的文章。 事件发生后,究竟是谁的责任,按我国现行法律是可以界定清楚的。 但过多讨论是谁的责任,是对事故的“末端治理”,对今后如何预防此类事故意义不大,与预防为主的安全价值观相冲突。 复旦做为“管理组织”,对实验室剧毒化学品管理没责任吗?对嫌犯林某扭曲心理尽到教育疏导责任了吗? 不怪这位专家从法律角度的分析,因为我国目前对安全事故的处理也是这样“末端治理”的,先说直接原因、再说间接原因,最后分清谁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对今后如何防范类似事故总结的不深入、不具体,比如说人的安全知识问题、组织管理体系的问题、安全价值观(安全文化)问题等等。我国一般会对“特别重大事故”和“重大事故”会有“较深入”的事故调查报告,对于其它发生数量和频次更多的“较大事故”、“一般事故”,我们除了能从新闻报道了解支离破碎的事故信息之外,再就是“具体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之后就没有了结局,事故发生的更多原因基本无从知晓,其它组织也就没有从此类事故中总结自身不足的机会。 追究法律责任还是管理责任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事故后要有“反思”思维,这是个安全价值观问题,要反思具体到位、反思根源、反思如何防范、不再发生……这无疑更有价值!正象昨天博文 “由复旦投毒案看安全价值观” 中说的,美国波士顿爆炸案之后,奥巴马没有去管爆炸案谁应承担什么责任(那是相关部门根据法律处理的事情),而是表达了这样的“反思“: 虽然嫌疑人归案,但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答,其中包括:为什么在这里成长、学习以及作为我们社区、我们国家的一分子年轻人,竟然诉诸如此暴力? 。。。。。。 Safety is everyone’s business himself 李健 130505 “复旦投毒案”引发了全社会多方面的思考:校园管理、心理动机、成长教育、剧毒品管理等等。 本文是从“安全事故”的角度,简要分析了导致“事故”发生的、常常易被人忽视的“自身”原因 ,观点可能有些另类,但也许对类似事故预防有益而无害。 之前博文 “不被他人伤害!不值得我们警醒?!” 列举了许多种类“事故”的发生,肯定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人或组织原因”,一是“自身原因”,如果其中一个原因被避免了,“事故“也就不会发生了。找出“事故”正反两方面原因非常重要,因为它们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因为它们共处在一个“事故”统一体中,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因为了解了它们是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的“第一手段”。 现实情况是,无论组织还是个人,对大多数事故的发生,多强调是“他人或组织的原因”,以减少于己的不利,很少从“自身”上反思原因,如我前面博文提到的,一个人开车正常行驶被其它车辆刮碰了,会强调 “是他撞的我、不是我的原因” , 如 4 月初发生的“复旦投毒案”,更多是在谴责投毒嫌疑人林某以及案件背后的学校管理方面责任,却很少从被害人黄洋的“自身”原因方面去思考(尽管对受害者“自身”来说已没有任何意义)…… 反思“自身”是良好的安全价值观的体现,反思“自身”不仅能为“自身”、也能为他人预防和避免类似事故提供十分有价值的参考。 “ 复旦投毒案凶手的心理逻辑 ” 一文分析了林某投毒的心理过程和黄洋对应的行为表现: “ 表演型性格 ” 的黄洋学业那么优秀,但对人的心理洞察方面却表现得那么。。。, 2012 年末双方互删 QQ 好友,同时黄的专业、恋爱方面充满优越感的语言,(或许)间接地刺激到了敏感、且处于心理灾难区的 “ 自卑型性格 ” 的林某。 “ 如果你不了解一个人的心理,或者说,不具备一点点心理分析的能力 ( 安全知识 ) 。。。。。。 ” 同居一室,没 “ 读懂 ” 林森浩,就象 2004 年云大没人 “ 读懂 ” 马加爵一样,就象 1991 年美国衣阿华大学震惊世界的枪击案凶手 —— 中国留学生卢刚的博导戈尔兹教授、卢刚竞争对手山林华同学没有 “ 读懂 ” 卢刚一样 …… ! 什么叫 “ 读懂 ” ?从事故预防的角度看,就是个人要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导致燃烧与爆炸的三个基本条件是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三者缺一不可, “ 复旦投毒案事故 ” 的发生也是一样道理,遗憾的是,黄洋遭遇的是林某心理上的 “ 爆炸 ” 。 安全知识不仅是所在工作场所里的安全知识,也包含生活环境中的安全知识;不仅要懂防火、防触电、防煤气泄漏等安全常识,还有懂如何与人 “ 安全 ” 相处,掌握一些沟通技巧、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 ,假如黄洋和林某在 “ 安全知识 ” 方面也能学习得如他们专业一样优秀,复旦投毒案也就不会发生了。 “ 人 ”—— 安全系统里最难 “ 识别 ” 和 “ 读懂 ” 的动态危险源,特别在人与人之间 “ 沟通信息不畅 ” 、自身安全意识不强和安全知识又缺乏的时候, “ 事故 ” 就有可能快要发生了,因为你不知道对方在什么时候就成了你的 “ 危险源 ” ;天下 “ 事故 ” 无奇不有,真的难以捉摸、难以防范吗?不妨通过 “ 事故案例 ” 学学,智者以教训来避免 “ 自身 ” 遭到伤害;组织如果没有对 “ 安全隐患 ” 进行很好的防范管理,怎么办?加强 “ 自身 ” 的防范意识、学习安全知识,也就能管理好 “ 自身的安全 ” 了 …… 很多方面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 “ 安全 ” 、那么 “ 和谐 ” ,学习并掌握足够的安全知识,就可以 “ 识别 ” 和 “ 读懂 ” 各式各样的安全隐患并采取 “ 安全行动 ” ,除了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之外,难做到的是如何 不被他人伤害 —— 这是如何看待 “ 安全 ” 的价值观问题。 注 / 本文标题引用:傅贵观点
个人分类: 安全生活|4429 次阅读|2 个评论
“安全专业培养事故预防的人才!”
热度 2 Greg66 2015-10-26 22:33
“安全专业培养事故预防的人才!” 常见一些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单位说培养创新型人才、综合性(复合性?)人才、理工基础强的人才,能技术、能管理、会创新的人才等等,还有人说培养安全管理、安全工程、安全监察、安全检测、安全质量标准化的人才等等,很少有人说培养事故预防的人才. 预防安全事故、质量事故、健康事故 / 事件、安保事故、环境事故、应急救援事故等,才是安全学科的培养目的。 上面关于各种人才的说法,基本上都是虚的,都有忽悠人的色彩,其实说的人自己也不知道他要培养的人才真正是啥样,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能预防各种事故、能预防大小带来损失的事件才是实的,这样才能给人带来实际的好处,给企业带来实际效益,才能从企业拿到支持经费 / 项目。 正因为如此,也就不要说安全课程、安全理论、安全学科的研究方向的“软”和“硬”的问题,也无必要说把安全学科“硬”起来,学生更没必要说喜欢或者不喜欢社会科学类的课程。应该说的是,你到底喜欢不喜欢事故,如果喜欢,那就去研究学问的“软”和“硬”,就去谈对哪些所谓的学问感兴趣。如果不喜欢事故,那就别管学的是啥,只要学的是能减少事故的东西,那就是好东西、好学问。 解决违章(典型的不安全行为、近 90% 事故的原因)的大部分方法都是社会科学性质(“软”的要命,吓死你!),如果不喜欢违章、不喜欢事故,那就赶紧找其解决办法,企业正在着急呢,也正等着给我们资助经费(就是钱!)呢。如果我们有办法,赶紧去拿、去解决吧,学问的性质、兴趣都不重要。如果我们不去拿,别人就在痛苦和死亡线上,如果我们不去拿,那就是看着金饭碗讨饭,如果我们拿不到,那没办法,只能说我们还需要学习,不是吗?如果说我们穷死也不拿,那是我们牛得不能再牛,如果别人快要因事故而死了我们都不管,坚持“玩”我们感兴趣的学问,坚持玩 EI 、 SCI ,坚持培养我们自己也不知道啥样的创新型、综合性、工程型、监察型、管理型、万能型以及 XYZWVABC 型的人才,那是我们冷漠得不能再冷漠,这就不可救药了,实在没办法。呜呼哀哉。。。 再说,预防事故就影响你EI、SCI了吗?
个人分类: 1|3522 次阅读|2 个评论
安全管理就是事故预防
热度 1 Greg66 2015-6-7 11:21
安全管理就是事故预防(海因里希,1980),应急也是一种预防。 安全管理比较抽象,事故预防更加具体。 事故预防的路线:从以往发生的、或者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故中找到事故原因,消除之。 广义的 安全管理 = 事故预防 = 用工程技术方法来 预防事故(解决不安全物态) + 用行为控制方法来预防事故(解决不安全行为) 狭义的安全管理 = 用行为控制方法预防事故 = 行为安全 参考: 关于安全管理、行为安全的定义
个人分类: 1|3105 次阅读|2 个评论
滚石殒命与人群踩踏之事故预防对比
热度 1 lanxum 2015-3-23 10:32
滚石坠落殒命与人群踩踏之预防–风马牛不相及的对比 150323 李健 滚石坠落与人群踩踏,两种类型的事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在安全管理方面具有许多一致性。 3 月19日 ,桂林叠彩山景区滚石坠落,砸向正下船准备登上码头的游客,造成7死25伤。 事故后,相关部门认为是一起“ 自然突发性崩塌地质灾害 ”,立即遭到网友和媒体质疑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自然灾害当然就是天灾了,但完全归罪于老天爷,似乎不公! 滚石坠落与人群踩踏的安全管理一致性表现在,它们都涉及公共安全,预防机理都一致,而且都貌视具有“突发性”。关键这个“突发性”很容易迷惑人,到底是有准备、但“突发”还是无准备而“突发”? 以 2014 年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调查报告 中总结的问题为基础,反过来说踩踏如何预防,而这些踩踏预防手段实质上也可用在滚石坠落的预防上,因为这些一致的组织安全管理要素只是表现在 不同风险对象 而已,如组织方的风险意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变更(风险)管理、监测预警、安全信息传递和安全投入等方面。如表所示。 (感谢同事周琼女士整理了此表) 关键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是否到了位? 首先风险评估方面,防范滚石坠落就需要对景区详细调查,对每个地质灾害点进行风险评估和编号、责任管理。同样,防范人群踩踏,也需要对整个外滩区域可能的风险部位进行评估。关键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是否到了位。 关键是变更风险管理是否到了位? 其次是变更风险管理。景区在实施人工工程时(有媒体报道桂林景区坠落的滚石附近正修建厕所),要对变更的地质结构和可能带来新的地质危害重新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同样,新年倒计时活动由往年的“外滩”改在“外滩源”发生了地点变更,也需要对外滩仍可能发生的人员聚集进行变更评估和管理。关键是变更风险管理是否到了位。 关键是安全投入是否到了位? 再说安全投入方面。表现在硬件和软件管理投入。防范滚石坠落的工程防护技术,已不鲜见,如危岩清除、危岩加固、修建拦石墙、设置防护网等等;软件方面,我们是否参考了其它发达国家经验,也建立了“落石灾害评价系统”。上海外滩踩踏也一样,外滩观光平台本身就存在安全隐患,如及时整改了或许踩踏就不会发生了;学习日本设置专职防踩踏警察,建立电子围栏系统,监测密集区域人员的量级供风险决策参考,建立事故应急管理体系,实现跨部门信息交换、协调和公共应急信息传播等。无论硬件还是软件,关键是安全投入是否到了位。 关键是公众安全素质、我们的安全教育是否到了位? 以上都是说组织管理方面。从公众个体角度,无论景区、还是密集人群,人们应能认知其中的危险因素。关键是公众安全素质、我们的安全教育是否到了位。 工作不到位,能不“突发”吗? 所以,作为公共安全鲜活的事故案例,3.19桂林景区滚石殒命和12.31上海外滩踩踏都具有极宝贵的事故预防研究价值,莫让他们白白发生了、莫让公众的鲜血白流了!更不能以“突发”为遮掩,认为仅仅是老天爷的事。“突发”,似乎说的也对。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安全投入不到位,能不“突发”吗? 附:滚石工程防护措施(来源: 边坡滚石灾害作用机理与治理方法研究读书报告 ) 参考: 山地景区偶发性地质灾害可防可控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 何思明 http://tech.gmw.cn/newspaper/2015-03/21/content_105318694.htm 相关: 140718 7.17 四川滚石殒命事故的思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3722-812752.html
个人分类: 广义安全观|3920 次阅读|1 个评论
评审杂想
热度 2 Greg66 2015-3-14 16:19
看到一些研究者在说,研究了什么技术,开发了什么产品,在哪应用了,创造了什么效益,发表了那些文章、专著,获得了什么奖等,不多的人在谈生产、生活实际中存在什么问题,解决办法是什么,解决效果怎么样。这两个说法,看起来相似,实则不相似,是两个思维方式问题,是以谁为中心的问题,是以啥为优先的问题。无水则无鱼。 一些学者在研究安全(事故预防)问题时,往往以一个生产线、一套设备、一个线路等物或物的组合为研究范围,个人认为对预防事故来说问题不少。这些物或物的组合,受组织控制的,不以组织为边界,安能完善控制而达到事故预防的理想状态?尤其再“人-机-环-管”,变成了糊涂账,还咋能控制。说的人,可能还没想到。 看来,事故预防,由以物为范围的 “人 - 机 - 环 - 管” 变为以组织为范围的 不“人 - 机 - 环 - 管”,还需要点时间。 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技术研究(如瓦斯压力测量、研究其分布规律等是为了制定防治瓦斯灾害的办法即措施或者程序)是制定措施(技术程序)的基础,行为控制技术(从文化到动作)主要是执行措施(程序)的保障(虽然也有制定)。两者加起来才是解决问题的完整方案。安全上,当前各种措施虽然不够,但已有很多,而执行是不是个大问题? 其实,除了安全,其他行当也差不多。
个人分类: 1|3510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美相反的事故预防方式
热度 3 lanxum 2014-10-9 16:40
中美正好是两种相反的事故预防方式 141009 李健 美国事故预防是把“预防”前置,是“不见血”的预防 针对顶板冒落事故是井工煤矿事故的首要原因,美国每年都会开展“预防顶板冒落”活动,以增强煤矿经营者和矿工对顶板冒落危害的防范意识。上个月,美国矿山安全健康管理局(MSHA)开展了2014年的预防顶板冒落活动(PROP,Preventive Roof/Rib Outreach Program)。如往年一样,MSHA开发了许多招贴海报、安全帽贴纸和事故案例分析手册,在其日常的安全检查期间,发放给矿工和煤矿经营者。在事故案例分析手册中,还特别列出了与后退式采矿法(Retreat Mining)相关的冒顶事故预防的最佳方法,其指导细节具体、简明扼要(如图)。( http://www.msha.gov/MEDIA/PRESS/2014/NR140702.asp) 2014 PROP 活动海报 2014 PROP 预防顶板冒落事故要点 2014 PROP 增强矿工安全意识的“安全帽贴” 2014 PROP 后退式采矿法事故预防的最佳实践 就2014 PROP活动,MSHA发布的新闻说,2013年美国共有265名矿工因顶板冒落事故受到伤害,与2012年的377名矿工受伤相比尽管有所减少,“但是受到该类事故伤害的矿工数量仍旧太多。”MSHA指导煤矿要重点关注常发生此类事故的6-9月份,结合历年事故案例,要关注矿山顶部的岩层土壤及其它对湿度敏感的材料,它们易受到空气和湿度的影响,需要采取额外的措施,做好预防工作。 我国事故预防多为“事故处理”和“末端治理”,是“见了血”后的预防 去年吉林某禽业公司液氨泄漏火灾事故后,全国开展了“涉氨”企业专项治理活动。今年8月昆山粉尘爆炸事故后,全国又开展了全国“涉粉尘”如煤尘、糖尘、面尘等企业的检查治理工作,如何预防粉尘爆炸事故的知识、讨论扑面密集而来。可“涉氨”、“涉粉尘”事故不是仅此一起,历年都时有发生。 我国与美国的事故预防方式正好相反。如果我们也能改变改变思维方式,把“预防”工作置前,也经常搞搞“预防粉尘爆炸事故月”、“预防氨事故周”之类的活动,事故预防效果显著提升是必然的,因为它是真正意义上的事故预防。但谁来做象MSHA那样大量细致的工作呢?
个人分类: HSE管理|2938 次阅读|5 个评论
为什么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一将难求?
热度 3 lanxum 2014-10-4 16:01
为什么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一将难求? 141004 李健 最近,教育部联合国家安监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化工安全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高校开设化工安全专业方向。这个指导意见,实际早在2013年国家安监总局与教育部的一次座谈会上就提出过,“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有效预防化工行业重特大事故的迫切需要”。 为什么要提出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安监总局提出,目前我国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大都是高等院校化工类专业毕业,虽懂化工技术,但大都未接受过安全课程教育,缺少安全基本知识、技能及管理技术,造成只懂化工、不懂安全(管理),致使事故仍频频发生。 典型的案例: 2012 年2月28日河北克尔化工有限公司发生的重大爆炸事故,其领导层(总经理、生产总监、安全总监、总工程师、安全部经理、技术部经理)都是大学或研究生毕业,但由于安全意识不足,盲目违法扩大产能,随意变更生产原料、工艺设施和工艺参数,对事故发生前四个月内连续3次发生异常着火的现象没有给予重视,最终酿成了重大爆炸事故,造成29人死亡和失踪的惨剧。2012年11月11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发生一起中毒窒息事故,造成3人死亡,其中1人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发生事故的公司是一家由留学生和高校教授发起成立的高科技企业,承担某煤化公司废液除硫环保科研实验项目。该公司员工在未进行置换、检测,未办理作业票和无人监护的情况下,违章进入受限空间作业,造成1人中毒死亡,另外2人因不明情况盲目施救导致死亡。 『1』 为什么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缺乏? 关键在“复合型”强调除了懂技术,还要懂“安全管理”。为什么懂“安全管理”的少?这和学校学科设置有关,而学科设置和企业需求有关,企业需求又和企业对安全管理的长期观念认识上有关。企业的普遍认识是,安全管理工作并不是一个专业,谁都可以做,安全能搞好关键要懂技术,不懂技术怎么搞安全。这种认识误区导致企业在招聘安全管理人员时,定位的方向往往是招专业技术人员 『2』3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全管理人员。实践中,许多事故并未得到有效预防,和企业对安全管理认识定位不无关系,这或是安监总局和教育部提出要加强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原因所在。 无论加强还是加快,关键是要把“安全(管理)”的含义弄清楚,把“懂安全(管理)”到底要懂什么内容弄清楚。国际安全学科领域普遍的观点认为,广义安全管理的定义即事故预防,引发事故的两个直接原因包括人的不安全动作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所以对应事故预防的手段包括安全技术手段和安全行为控制手段 『3』 。所以,“懂安全(管理)”的人才必须要具备“事故预防”两个基本控制手段的专业技能。针对化工安全领域,在技术手段方面,如仪表联锁控制系统技术(DCS)、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技术(HAZOP)、过程安全管理(PSM)等。在行为控制方面,如行为安全管理方法(BBS)、安全规程制定、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及组织安全文化的培养等。当然,安全管理人才按事故预防两个基本控制手段又可分为两个子专业方向,即安全技术管理和行为控制管理(也为狭义安全管理)。 可见,安全管理与行业技术是两个完全不同方向的专业,安全管理人才是专业的事故预防人才,而不是行业专业技术人才 『2』4 ( 当然,安全管理人才多掌握专业技术更成为复合型 )。企业对此认识的误区,必然导致把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用到安全管理(事故预防)专业岗位上 ,对预防事故的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笔者建议,加快、加强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首先从国家层面上为企业和高校理清“安全管理”即为“事故预防”等基本概念,统一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的认识,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 注:本文探讨的是化工行业,其它行业亦如此。 ) 参考资料: 1 、国家石油和化工网, “ 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一将难求 ” , http://www.cpcia.org.cn/html/13/20131/123542.html 2 、 傅贵,中国矿大(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3 、傅贵,中国矿大(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安全管理学 – 事故预防的行为控制方法》
个人分类: 安全概念理解|4060 次阅读|7 个评论
走出事故末端整治模式的峰谷循环–再议昆山爆炸事故
热度 7 lanxum 2014-8-12 08:12
走出事故末端整治模式的怪圈 – 再议昆山爆炸事故 140812 李健 工业化生产带来了GDP增长,也带来了层出不穷的火灾、爆炸、中毒等安全生产事故。事故发生后,大多调查一般都会得出如下结论: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违规设计、监管不力等等。再就是,立即开展全国“涉”什么什么的专项整治和大检查。这几乎是公式化、模板化了。 8 ·2昆山粉尘爆炸事故也不例外。查阅近日报道可看到: ——“安监总局派多个暗访组奔赴各地,查有粉尘生产企业”, ——“苏州关停涉铝镁合金金属打磨、抛光加工厂214家、昆山关停54家”, ——“北京安监局排查易生粉尘企业安全隐患,避免昆山悲剧”, ——“山东烟台现有粉尘爆炸可能性企业97家,将全面治理”, ——“辽宁全省排查粉尘爆炸事故隐患” 。。。。。。 进一步梳理我国近年粉尘爆炸事故之后的整治行动: 2011年 2010 年2·24河北秦皇岛骊骅淀粉公司淀粉粉尘爆炸事故造成19死49伤。随后2011年5月5日 国家安监总局下发《进一步加强冶金等工商贸企业粉尘爆炸事故防范工作的通知》 。可“通知”下发当月,2011年5月20日,富士康成都公司抛光车间粉尘爆炸事故致3死15伤。 2012年 2012 年8·5温州瓯海一个体抛光店发生铝粉尘爆炸,造成13死15伤。随后8月15日 国务院安委会下发《关于深入开展铝镁制品机加工企业安全生产专项治理的通知》 。 2014年 今年也发生5起危害较大的粉尘爆炸事故,比较严重的是4·16江苏南通如皋市双马化工公司硬脂酸粉尘爆炸事故,造成8死9伤。8·2昆山爆炸之后,8月4日 国务院安委会发出《关于深刻吸取江苏省昆山市“8·2”特别重大事故教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的紧急通知》 。 同样,2013年6·3吉林德惠一禽业公司发生液氨泄漏爆炸致121死,随后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全国性涉氨制冷企业专项整治,不到3个月,又发生了8·31上海宝山冷库液氨泄漏事故造成15死、数十伤。2013年致62死136伤的11·22青岛中石化油气输送管线泄漏爆炸事故后,全国开展了油气输送管线隐患大检查。。。。。。 今年6月30日,中石油大连一原油管道被某建设工程公司施工时钻透,造成原油泄漏,进入市政管网。。。 看了一篇报道,某省在8·2昆山爆炸之后发出紧急通知,“ 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红线意识,深刻吸取事故教训,以油气输送管线、可燃性粉尘生产经营单位隐患排查为重点。。。” 。时间靠前的“涉氨制冷专项整治”被挤掉了,变成了非重点,但却新增加了个“可燃性粉尘隐患”。。。。。。 事故末端整治模式让人的思维陷入了怪圈:事故末端整治→反弹→再事故末端整治→再反弹……,波峰、波谷就这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了。(如图)近年我国粉尘爆炸事故所反映的这个道理尤其明显。对安全保持一贯的重视与事故末端整治两种模式反映了两种管理思维,前者是“预防”,是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后者是“救火”,可收获短期成果。显然,末端整治的救火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减缓了安全事故频发的压力,但并未获得可持续的、一贯的安全重视。 图:事故末端整治的效果曲线图 事故发生的机理往往是简单的,粉尘爆炸防范无非是对爆炸三要素的控制。概括安监总局局长总结的昆山爆炸五原因,一个基本的结论,如果按标准、规范来做,昆山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则完全可以避免。但现实的情况并非理想的想象,正象媒体每次重特大事故后的公式化发问,“为何同类事故一再发生?”、“为何粉尘爆炸依旧频发?”、“粉尘爆炸何时休?”。。。。。。 所以预防任何事故,如果不从根源上解决对安全的认识问题(即安全价值观),也就是解决如何使企业对安全的重视保持为常态,仅靠三两个月的末端整治是永远无法企及的目标。全球知名的安全样板企业、美国杜邦公司一位管理者对8·2昆山爆炸事故的评价是,“要想实现良好的安全绩效,前期靠运气,后面必须靠长期的管理和文化才行”。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事故预防。 (感谢阅读!) 相关: 昆山爆炸,美国帝国糖厂粉尘爆炸的翻版 精选
个人分类: HSE管理|5702 次阅读|12 个评论
从马航MH17谈事故预防
热度 3 Greg66 2014-7-18 22:35
从马航 MH17 谈事故预防 20140718 从博文《 奇怪:马航 MH370 失踪尚未果,马航 MH17 又坠毁 2014-07-18 》中读到下面一段话: 另外据 flighteer (2014-7-18 15:57)提供的信息,MH17航班出事与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麻痹大意有很大关系。虽然乌克兰东部未被宣布为战区,但一些航空管理当局、航空公司并没有像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这样如此麻痹大意。如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早在2014年4月23日就在其网站上发出通知,禁止美国飞机在在乌克兰克里米亚上空飞行。同时禁止美国飞行员在包括基辅、利沃夫、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敖德萨在内的乌克兰其他城市上空飞行。具有同样警惕的还有一些航空公司,如在2014年3月初,韩国大韩航空、韩亚航空,香港国泰航空以及澳大利亚澳航等就进行了航线更改,避免进入乌克兰领空。从这些事实来看,马来西亚航空尽管是受害者,但也要检讨是否过于轻视在乌克兰东部上空飞行的风险性?综上所述,马航MH17航班受害于此次乌克兰战乱。各方政治势力的暧昧,航空公司的麻木,让这架满载平民的客机处于高风险下,并不幸被击落。当然以上为正常情况下的讨论,如果有人明知道这是一架国际民航客机,为了某种目的而故意击落,那就要另当别论了。 从预防角度来说,首先是航空公司。航空公司是一个组织,组织中有员工。从员工个人行为讲,选择飞行路线即便不是飞行员一个人能做主,起码TA可以向主管提出建议,没提建议也是一种不安全动作,提了建议没有得到采纳,就应该自己采取后备措施。从航空公司角度讲,即组织行为上,应该具备并且使用健全的管理体系,详细评估飞行路线的风险,向美国等航空公司那样,采取预防措施,选择合适的飞行路线。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好的安全指导思想(安全文化)来做指导。 从乘客角度讲,每个乘客都至少属于一个组织(工作单位或者家庭或者其他组织),选择航空公司是乘客的个人行为,但是这个个人行为受其所在组织的管理体系控制、受其所在组织的安全指导思想(安全文化)支配。有了好的包含选择航班方法在内的组织行为(管理体系+安全文化),才有安全的个人行为即选择安全的航班。选择航班,一定要选择安全记录良好、管理体系健全的航空公司。在没有忘记MH370的时候,尽可能不要选择MH17以及MHxxx,在没有忘记一个公司对好多年前的空难理赔还没有完成处理、出现返航、冲出跑道、落错跑道等事件时,不要选择其航班。作为乘客和乘客所在的组织,正确选择是最重要的,别的能做的不多。 至于地区战事局势,不是航空公司和乘客个人能够控制的,所以从预防角度讲,使用的办法只能是尊重客观事实并加以“避免”, 出事后抱怨或自认倒霉或者强调客观原因 ,都是无用的。 上面的文字也说明,用“2-4”模型,即能分析事故,也能预防事故,不是吗?
个人分类: 3|3731 次阅读|3 个评论
事故预防系统之一
Greg66 2014-6-5 07:15
1 学术推广 2 科研开发 2.1 个案研究 2.2 高效数据 3 视频展现
个人分类: 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尊重人特性的事故预防-记第二届行为安全管理国际研讨会
热度 2 lanxum 2014-5-26 16:13
尊重人特性的事故预防-记第二届行为安全管理国际研讨会 140525 李健 导致大多数事故发生的浮在表面上的原因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所以在接下来的事故调查中,我国的做法往往是把事故定性于一线人员和所在企业“安全责任不落实、安全意识淡薄、安全培训不到位、违章操作”这样格式化的分析,而较少探究其中更深入、更具体的原因。就说人为什么违章?大多情况是也培训教育了、也考核合格了,但仍然发生了违章行为。排除极少数故意违章,显露出的问题是培训效果如何,人员真正掌握了岗位安全知识和技能了吗?即使熟练掌握了安全知识和技能,但由于生理和心理上原因如疲劳、感知、记忆、判断、反应、理解等产生的失误、出错难免,这是人的本能特性。所以一线人员“不安全行为”的背后,隐藏着更多组织关于事故预防的认识和管理问题需要挖掘和研究。 5 月17-18日由中国矿大(北京)主办的第二届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以及咨询公司就行为安全管理议题展开了讨论,主要涉及人本能特性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如何设计以人为本的安全培训工具等方面内容。 适应人特性的行为安全研究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丁辉研究员举例说明,地铁司机与地面道路司机工作有很大不同,他们每天面对的是漆黑的地铁隧道,有着其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再有出租车司机的行为不仅决定司机本人自身安全,还连带着市民出行的公共安全等。所以,我们针对性地研究他们的行为安全规律,对预防事故发生十分有意义。北京交通大学宋守信教授也举例说,职业危害早前并未包含在行为安全研究范畴内,近年也纳入进来了,给工人发了口罩、眼镜等个人防护用品,有的偏偏不戴,他们是怎样的心理决定的,确有必要研究。 地铁司机工作环境(来源BAIDU) 清华大学建筑管理系方东平教授组织研究的“建筑工人疲劳与不安全行为的测量”课题,通过人工搬运任务疲劳与失误定量分析实验,总结出建筑工人疲劳评价量表,疲劳度到一定节点时,会导致危险感知度显著下降,或者会造成无意识失误,进而可能引发事故,这时现场管理人员就应采取相应的疲劳应对措施;课题还提出应建立管理者与工人、工人之间的行为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疲劳,给工人适当的工作自主权进行自我调节,以避免更严重的事故发生。 建筑工人疲劳与不安全行为测量实验(来源:清华大学建筑管理系方东平教授讲稿) 设计以人为本的培训工具 中国矿大(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傅贵教授组织开发的“行为安全培训系统”(BBSTS),视频模拟事故过程,按事故致因链2-4模型每个环节列出个人和组织的行为原因及对策,注重正能量引导员工掌握安全行为(安全动作),这样做员工接受度高、持续记忆性强,培训费用低,从原来抓违章转变为员工主动、自觉的人本管理。 基于2-4模型的行为安全培训系统(来源:中国矿大(北京)傅贵教授讲稿)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矿业安全与健康中心设计的RISKGATE(风险门),是一个针对煤矿行业互动的在线风险管理工具,包括岩层控制、火灾、爆炸、人工作业、滑倒坠落、人机界面、车辆碰撞等20几个类别的安全知识信息库。并应用形象的BOWTIES(蝴蝶结)让风险辨识更清晰。如人机界面(控制和显示)方面的风险,象按钮、触摸屏、视频监视器、操纵杆等,列举了3种状态引发事件的蝴蝶结,一共44种原因,216个预防控制措施,3个不期望的后果和31个减缓措施。RISKGATE汇集了行业专家不断更新的知识资源,并用于煤炭开采业识别风险,提高安全性能和安全操作效率的实践。 人机界面引发事件的Bowties(来源:昆士兰大学http://www.riskgate.org/)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采矿和资源工程系介绍了世界领先的、可应用于安全事故预防等众多领域的 CAVE2 TM 可视化技术研究平台,以及美国采矿业常用救援培训方法,采用各种技术模拟真实场景,如在黑暗、受限空间内,训练面临火灾、缺氧环境时,如何救援、逃生的安全行为。这些先进的、使人身临其境的工具比起传统的说教式培训效率和质量提高许多。 可视化研究平台 CAVE2 TM (来源:莫纳什大学Jerry.C Tien讲稿) 综上所述,此次行为安全管理研讨会各方议题始终着眼于以人为本、尊重人本能特性的事故预防策略,为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和职业安全与健康工作带来了与发达国家接轨的新思维。 人总会出错,工人违章并非总是故意的,要尊重人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点,从组织管理层面提出相应对策,这是人因事故预防的根本之道。 为推进行为安全管理的研究和应用,本次研讨会还正式宣布成立了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行为安全专业委员会,我国行为安全的倡导者、科学网博友老师、中国矿大(北京)傅贵教授被推选为主任委员,在此为他祝贺!期待BSM in China能有所作为!(BSM,Behavioral Safety Management) 参考资料: 《第二届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及发言资料,致谢。
个人分类: 行为安全|598 次阅读|3 个评论
美国Safety Stand-Down了,我们不能停下来吗
热度 8 lanxum 2014-5-13 14:53
美国 Safety Stand-Down 了,我们不能停下来吗 140513 李健 美国职业安全健康局( OSHA )联合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健康研究所( NIOSH )等组织将在今年 6 月 2-6 日举办 全国性的 建筑行业安全停工活动 ( National Safety Stand-Down ) ,活动 主题是建筑工地坠落事故预防 ,目的是提高雇主和工人对高处坠落伤害的预防意识,它是 2012 年发起的 “ 建筑行业坠落预防活动 ” 的一部分。 ( 注: 2010 美国建筑业高处坠落事故导致 264 人死亡,占该行业事故死亡总数的 1/3 以上 ) Safety Stand-Down 期间, OSHA 鼓励雇主和工人 在工作日暂停正在进行的工作 ,一起讨论建筑行业坠落事故的预防措施,包括梯子安全、脚手架安全、屋顶作业安全以及防坠落安全装备的正确使用。 Safety Stand-Down 意味着建筑工作的进度将放慢而雇主要承受一些 损失,但这是为安全而停工,为事故预防而停工(非事故后停工),所以美国人想停下来。为此, OSHA 向雇主们发出强烈的信号 “Safety Pays. Falls Cost.” (安全投入越多、坠落事故损失越少)。 OSHA 还专门建立专题网页,指导大家如何开展一场成功的 Safety Stand-Down ,如坠落预防只需要简单的三步 Plan 、 Provide 和 Train ,即工作之前做好安全风险识别计划、提供适合的安全设备和训练每个人安全使用(图 1 、图 2 )。 OSHA 的指导非常细节,如屋顶作业前,要考虑到不同的坠落危险,像屋顶上的孔洞或天窗和屋檐边缘,要采用适合的防护设备如个人防坠落系统( PFAS , Personal Fall Arrest Systems )。网站上提供了大量安全工具资料以帮助雇主培训工人,服务之周到令人佩服,如资料下载除普通的 PDF 格式和视频资料,还有适合 Sony 阅读器或 iPad 的 EPUB 格式,以及适合电子书阅读器的 MOBI 格式。 图1 (来源: https://www.osha.gov/StopFallsStandDown/calendar.html ,以下同 ) 图2 为配合此次 Safety Stand-Down , OSHA 网站还公布了美国全国各区域举办的预防活动清单(图 3 ),什么时候、在哪里、活动内容以及联系人和电话,只要你点开你所在的区域,即可获知。 图3 只因为高处坠落事故率高,美国如此兴师动众地号召建筑行业停工几天,雇主、工人、行业团体等一起合作开展事故预防交流、培训活动,以提高预防意识,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近日, 国务院安委会发布通知 ,通报了 仅今年五一前后的多起建筑施工事故,一共造成 31 人死亡 。这些事故是: 4 月 28 日 ,中石化胜利油建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山东万通集团东营海欣仓储有限公司 新建球罐工程发生脚手架坍塌事故 ,造成 5 人死亡。 5 月 1 日 ,河南振兴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河南中部药业物流产业园 在建钢结构厂房发生坍塌事故 ,造成 3 人死亡。 5 月 2 日 ,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承建的武汉市江汉六桥工程发生 高处坠落事故 ,造成 3 人死亡。 5 月 3 日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承建的安徽省望东长江公路大桥龙头岭 隧道工程发生坍塌事故 ,造成 6 人死亡。 5 月 3 日 ,广东茂名一座 在建石拱桥突然发生坍塌 ,造成 11 人死亡、 16 人受伤。 5 月 5 日 ,中国水电建设集团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渝广高速(重庆段)华蓥山 隧道工程发生坍塌事故 ,造成 3 人死亡。 安委会的通知指出, “ 这些事故充分暴露出部分地区和单位建筑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隐患排查整治不彻底,现场管控不严格,对非法违法施工行为查处不力,行业安全监管存在薄弱环节等突出问题 。。。。。。 ” 这么短的一周左右时间,发生这么多事故,造成这么多人死亡,暴露的又是这么多老生常谈的 “ 突出问题 ” !我们可以学学美国人的 Safety Stand-Down ,宁可让 GDP 放慢, 在建筑施工的黄金时间也停下几天 ,唤醒安全意识,讨论一下,我们施工前做了安全计划没有?我们为工人提供安全装备了吗?我们训练工人正确使用了吗?我们的有关部门做了细致细节的预防组织工作了吗而不是仅仅指出暴露的问题? 我们曾说我们不要带血的 GDP ,我们要绿色的 GDP 。。。美国人能做的,我们为什么不学着做做、也安全停工?
个人分类: 广义安全观|14120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事故预防: 一个思路、一个心态、一个指导思想、一个工作方法
热度 1 Greg66 2014-4-14 18:36
我2012年写的         这篇博文不错         ,个人比较欣赏,重发一次。即便是今天,我也依然是同样观点。 别人转载了,也没标来源。
个人分类: 5|1683 次阅读|4 个评论
事故预防,关键是“管理漏洞”咋解决!
热度 7 Greg66 2013-2-7 01:09
近日重大事故依然有所发生, 河南塌桥事故目前导致 13 人死亡,甘肃 宁县“ 02 · 01 ”道路交通事故 目前已经导致 18 人死亡,那么这些事故如何预防? 每每发生事故,人们都要问?是“天灾”还是“人祸”?事故处理报告,一般都会将生产安全事故定性为责任事故,也就是“人祸”所导致,“人祸”其实就是“管理漏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上所列出的那些 事故 调查处理 报告 ,估计都将“管理漏洞”定为事故的主要原因(或者至少是之一),我只翻阅了几个,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继续翻阅。我翻阅了 日本 福岛 核电站 事故 ,也合我的判断。 所以事故预防的关键之关键就是“管理漏洞”的解决。要解决安全“管理漏洞”,首先得知道什么是“安全管理”,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没人能说清楚“安全管理”是什么,所以其“漏洞”也就无源可考。事故过后,“人祸”的议论渐渐平息,下一个“人祸”又开始酝酿,进入下一个“循环”。。。 我想说,尽快使用“行为控制”代替“安全管理”吧,把“管理漏洞”代之以“行为控制缺欠”,这样不使用混沌的“管理”二字就可以定位安全“管理漏洞”了,定位是第一步,第二步的控制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定位的方法,首先通过以往事故的统计、分析,确定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若干原因,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需要“管理”(说成处理或者解决更明白)的方面,并将其分解到相关组织(单位)内,然后逐一改善被分解到任务的每个组织的安全文化(这里安全文化是专业术语,不同于“有文化”、“没文化”中的文化,也不能分“安全”和“文化”再合成“安全文化”来理解),健全其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这两个组织行为方面;再改善组织成员(单位员工)个人层面的两个方面,第一是安全知识、意识和习惯,第二是个人安全动作和物态的安全性(隐患排查,并用工程技术来治理)。这样就基本上可以预防事故了。 上面说的改善、健全等就是“行为控制”,它有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组织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也可以是街道、家庭等。没家、没单位的流浪汉也应该是个组织吧,只不过是太特殊的只有一个人的组织而已。组织可靠不可靠,预防事故都得靠组织! 有人说,上面说的都是“软”的,搞安全还得靠“硬”技术,那你就使用技术、大型设备(比如 500 吨的大型挖掘机)去解决“管理漏洞”吧,但愿你能挖除“管理漏洞”,让我不再听到、“百度”到是“天灾”还是“人祸”的议论! 记得有位孩子他“爷爷”好像曾经说过,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也有学生说,“安全科学软巴拉吉的,我学它干啥呀?”那我就说,你不用学了,这个学问不好!你好好生活吧,免得累着、烦死! 还想说下,“管理漏洞”在人们各种业务、生活活动中都会引发你不想要的事件,那么“行为控制缺欠”的解决就应该成了普适的科学了吧?
个人分类: 1|4423 次阅读|14 个评论
事故预防: 一个思路、一个心态、一个指导思想、一个工作方法
热度 16 Greg66 2012-12-25 10:02
企业出了安全事故,大家都在说原因。本文先分别介绍关于事故原因的一些说法,然后给出事故预防的工作思路、心态、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 1.工人方面。出事故是由于工人工资低,这种观点认为,现在工人工资低,显得命很“贱”,工人自己和家人都没那么重视他的生命,导致他工作中也不注意安全。也有人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说,人在贫穷的时候是想不到安全的,这导致工人明知危险也要去工作,不敢在有危险的时候拒绝工作。还有人说,由于工人(或者公民)守法意识差,导致违规操作和事故发生。还有人说是工人“素质”低(作者主张使用“文化程度低”)、安全知识少导致事故发生。此外,守法意识也是个问题。 2.监管不到位。有人说监管力度小、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监察少是事故的原因,也就是常说的“监管不到位”。监管质量差、查不到隐患,人们常常抱怨“监察人员前脚走了,后脚就出了事故”,监察结果有时竟然还是“100%达标”。监管过程中处罚力度小、腐败现象严重等也是事故的重要原因。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有人说,安全好坏是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有人据研究认为,一个国家的事故发生情况是,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是最容易出事故的。不发展是不可能的,所以要解决发展中的安全问题,那就应该快速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跃过经济发展中的事故高峰时段。 4.老板的“良心”、领导的政绩要求、产量压力原因。这些事故原因说法的意思是,企业出事故是由于老板或者一把手的原因,似乎是他们“不顾工人死活,只要产量”。 5.教育培训的缺乏。无论对于工人还是干部,都是如此。 6.硬件系统的缺欠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硬件系统的缺欠可能是产品不合格、欠维护、施工质量差等原因引起的。 7.应急救援技术水平低导致人员伤亡数量大,所以应该加强应急队伍、装备的建设,在煤矿应该加强“六大系统”的建设。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 8.企业民主。有人说没有民主就没有安全,工人没有机会向领导反映安全问题或者领导不听工人的意见,是事故的重要原因。 9.企业的管理水平、管理不精确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10.特别常见的说法是“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问题严重”。安全责任不落实。 笔者觉得这个问题并不难 , 关键在于怎么认识这个问题。 上面列举的仅仅是部分说法,还有其他的说法。人们常常在分析上述原因后,归结为“事故预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如媒体监督)、员工个人及其家庭等所有方面一同努力才能搞好安全。不能说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但是却把上述问题都绞在了一起,最后导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工作,所有方面都“一头雾水”,事故预防还是没有效果。笔者主张: 一个思路:各自做好自己的事。 政府、企业、员工个人、学者或者科学家,哪个团体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哪个团体都能够做自己的事,哪个团体都可以开展自己的工作或者研究项目。当然,也不要期望一个项目解决所有问题。比如企业,管好“围墙”以内的事,比啥都强;比如学者,把简单、实用的知识告诉现场,那就是最重要的。 一个态度: 谁都不愿意出事故 。 一个指导思想:普及安全科学知识! 尤其要加深对安全科学四大规律和安全文化32个要素的理解,业界人士对这些知识有理解,但是体会不深刻,应用不多不够实在。普及的方法有很多种,而且可以开展定量的严谨、深入科学研究,还可以以硬件、装备的方式进行,有的已经形成产业链。知识普及不够,是“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的最主要原因。 一个工作方法:跟着国际大趋势! 一些人喜欢跟着领导走,这没错,也必须。但是自己头脑中要保持清醒,真实知道哪些是错的那些是对的,领导多数提法是对的,但是也不全对。各个级别都一样,一届领导一个提法,我们要“丰富”领导提法的科学内涵,把那些不一定正确不一定是科学表达的“领导提法”引上科学道路,把领导指示变成科学思路,有益于社会,而且有益于下一任领导在此科学思路上提出新的、“他自己”的提法,这样科学思路便得以延续,科学便得以应用、普及、产生效果,科学也会得以发展,这也许是东方文化、“一把手推动”科学之发展的重要模式!有时甚至在学术会上讨论学术观点都是官大的“说了算”,官小的、无官职的普通学者并不方便反驳,但是也不能跟着错误走。一个人的观点、一篇文献、一任领导的说法,无论多么强势,如果不符合国际科学大趋势,慢慢的都会“随风飘散(莫言语)”,国际科学大趋势是很多年、很多人、很多文献中的很多表达,无论你喜欢不喜欢,都将“永不磨灭(莫言语)”。 【发表后补充】:学者做学问的态度,应该追求“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让大家都明白,而不该把原本简单的事情,弄的“云山雾罩”谁也不懂。社会环境不是完全没有这样的土壤,但是应该力求改变。此观点只是个人想法,请读者谨慎使用,因“不正确使用”而拿不到项目,本博主概不负责 ~ ~
个人分类: 10|6611 次阅读|37 个评论
不够---事故预防的效率
热度 1 Greg66 2012-10-29 10:34
事故的原因,从低到高、从个体到整体,分为四个层面,不安全动作+不安全状态,习惯,程序,文化。 煤矿事故,仅能提出各种体制的企业的安全状况(用死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等指标来描述,下同)如何,各省各地区的安全状况分别如何,八大类事故各有多少,不安全行为(四个层面)和不安全在状态各引起多少事故,设备和操作各引起多少事故,各种工艺引起多少事故,对于预防来说都是不够的,都太宏观而不易操作。不过目前的研究大概处于这种状况,再具体的研究成果较少。 事故预防办法越是在上述四个层面的高层,效率越高,适用范围越大,方法策略看起来也越抽象,越难于理解。但是处在高层的方法是非常有用的,科学就是这样。
个人分类: 4|3272 次阅读|2 个评论
提高事故预防效果的有效办法
热度 3 Greg66 2012-9-23 14:42
要有效提高事故预防效果,只能是“加速安全科学的普及”。我国1984年才开始逐步由规模地招收安全专业的本科生,此前大学毕业的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系统学习安全专业知识,我们都是边做边学,难度是比较大的。 据本人所知,我国有太多的工程专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硕士,甚至专事于企业经济管理的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方案中都没有安全相关课程,还有太多的单位没有人专事管理本单位人员的职业安全或者HSE。这和西方国家的情况差别很大。
3566 次阅读|7 个评论
安全并不是复杂的事情
热度 1 Greg66 2012-8-14 22:23
经常有人说,重大事故的发生原因很复杂,有社会环境的原因、生产系统的问题,也有人的心理、行为因素等等,预防它是个系统工程等等。如果这样说,就把事故预防这个事情弄得太复杂了,几乎是无从下手、没有头绪的问题。 我觉得没有这么复杂,案例分析得知,重大事故的发生原因也和一般事故一样,都是只有人的一个或几个不安全动作、物的不安全状态两个方面的原因,只要给员工以充分的案例知识培训,使其认识到违章(不安全动作的一种类型)与事故的关系,他们就会大幅度减少违章的次数,也就会大幅度减少事故发生的次数。 而且,我认为,一线员工和管理人员的不安全动作都几乎差不多,只不过干的活不一样罢了。一线员工是直接操作机器设备等物的方面的动作,而管理人员操作的可能是手(审批签字)、口(任务的组织、安排工作)等人的方面。其实都是操作,都有程序性动作(动作的次序)和技术性动作(动作的方式)两个种类型。
4348 次阅读|2 个评论
6•29 广州沿江高速南岗段重大交通事故中的的不安全动作原因分析
热度 1 Greg66 2012-7-18 23:11
2012年6月29日广州沿江高速南岗段重大交通事故 ,其中的的不安全动作,读者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07年12月29日修订)》找到其中的不安全动作原因。该法的第五十二条说: 第五十二条 机动车在道路上发生故障,需要停车排除故障时,驾驶人应当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将机动车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方停放;难以移动的,应当持续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并在来车方向设置警告标志等措施扩大示警距离,必要时迅速报警。 根据该条,车停在高速公路外侧车道与紧急车道之间不能算是“不妨碍交通的地方”。根据经验,载重车停在大桥上也不能算是停在了安全的地方。停车应该设置“报警闪光灯”、警告标志(实际是否设置不详)。 其中的不安全动作,读者自知了。懂得,进而避免这个动作,事故便可以预防。安全培训,就培训避免这个动作的方法吧。
560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