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山东大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数学文化讲座
热度 1 lysyxcs 2011-5-14 18:01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是人们的常识。历史地看,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往往本身就是数学家。最著名的如柏拉图和达·芬奇。晚近以来,爱因斯坦、希尔伯特、罗素、冯·诺依曼等文化名人也都是20世纪数学文明的缔造者。高斯说过:“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女王。”高斯的语录阐明了数学的崇高地位。与此同时,数学在人类生活中又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又可以说,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女佣。文化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式,而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月15日下午2:00,大众讲坛邀请到了山东大学数学学院院长刘建亚教授做题为《数学文化》的讲座,本讲座试图讨论数学文化、数学文化的传播以及数学文化人等几方面的内容。   刘建亚,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2005年获得首批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9-2010年度,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member,现担任山东大学数学学院院长。   咨询电话:85590666
200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民华教授逝世
blazeme 2011-5-8 22:23
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蒋民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2011年5月6日凌晨4时56分在济南逝世,享年76岁。 蒋民华,男,曾任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院院长,山东大学副校长,晶体材料科学家。   1978-1993,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所长、教授。   2011年5月6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1989-1996,山东大学副校长。   1935年8月16日出生,汉族,浙江临海人。   1991-1996 ,国家863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专家组长、首席科学家。 个人履历:   1964-1978,山东大学晶体生长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上学期听闻蒋民华院士住院,甚为关注,这学期看到省里领导去医院慰问,甚为担心,现听闻山大蒋院士逝世,甚感悲伤,望院士一路走好……   2000-至今,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院院长。 蒋民华生平简介:蒋民华院士1935年8月出生于浙江临海,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 历任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所长、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大学副校长、晶体材料研究所和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与材料分会理事长,国际晶体生长组织(IOCG)理事和执委会委员,美国《Journal   1987-1998,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2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山东大学蒋民华院士之死及其他
热度 31 陈安博士 2011-5-7 04:26
一    我在山东大学的时候,知道山东大学有几个优势学科,其中一个就是晶体,据说全国都排得上前几名。    其他,基础数学也不错,运筹学与控制论因为全国大学里不多,所以,也算得一个。    文科里面,文史哲一直整体有些优势,山大出来的李希凡和蓝翎更因红楼梦研究深得毛主席的赏识而使得山大跟着也沾了光。    除了这些,微生物也很好。 二    山东大学在合校前,院士不多,就仨,一个是搞数论的潘承洞先生,一个是邓从豪先生,两位院士深受山东大学师生的敬仰,另外第三个就是蒋民华了,相比于前两位全国知名的研究成果,蒋院士就算个争议院士吧。    合校之后,加上山东工业大学的院士,山东医科大学的院士,甚至加上附属医院的院士,总数就多了起来,不过,多的同时也在减少,潘、邓前后去世。据说,潘校长临终前托孤,把自己的弟子展涛说给山东省的领导们,山东人是重义气的,展涛在潘去世后就当上了山东大学的校长,时年37岁,是这般档次国内名牌大学中最年轻的,据说到今天都没人能超过,未来是否有更年轻的呢?我看也够呛,所以,也许这竟然是前无无人后无来者的一个幼年校长。    展涛后来专心做官,在山东大学任满两届必须下台之后,本着能上就不让下的基本原则,教育部又特别照顾他,委任去了比山东大学还大个的吉林大学当校长,但是,毕竟是临终托孤时“被”上来的,山东的省领导们买账,山大的人买账,吉林人和吉林大学的人就不见得了,所以,没过几年,就调任教育部做了个同等级别的官僚。我个人估计,经历了十几年的“托孤”一场到此就算完全结束了。 三    展涛在山东大学校长任上处理过于锡玲教授举报蒋民华院士的一件山大臭事。    当然,说是处理,其实是没有处理,只是表明了永远正确的政治态度罢了,然后,还特地在于教授举报蒋院士期间,在山东大学隆重地开动了学习蒋院士的活动。    我当时在澳大利亚访问,看到此种消息,摇头微笑了一下——这个做法也未免太政治了吧。山大,你何苦呢!    于锡玲看面相就是个很倔强的人,不过,她的举报还更加可怕些,因为每个举报都有证人证言的,举报内容又是学术界最为人所不齿的窃取别人科研成果作为发家(包括评院士)的资本。    当然,那些证人里,多数被排挤到了其他大学去,离开山大的时候也都风萧萧兮易水寒过,很凄凉。 四    蒋院士经此一役,并未被打倒,相反,还更加风光了些。比如,立刻得到了“首次设立的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山东也应该是模仿中央的“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第一个省级政府,而蒋院士则是得到这一奖的山东第一人(还有一位曾呈奎院士同时获得)。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感觉到山东的官味度究竟有多高,可以说,全国应该数一数二的。我这个老家所在省份,真的有需要改革的很多地方。百姓都不错,但是,官 味 度实在是太高太浓了。 五    山东大学的晶体既然如此厉害,其实应该有更多院士冒出来的。    事实上,也确有教授申请过,不过,最后都铩羽而归了。    后来知道,院士选举时自有蹊跷,背后的东西竟然是,蒋民华院士在评价自己同事工作时极力进行了贬低,甚至叫“诋毁”都可以。    院士会议上的这些话其实都没有能够做到保密,总会有漏风的墙。也所以,这类看似保密的场合,如果您真想按照自己的打算随意说的话,那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据说,后来山大晶体所的人就不再申请院士了,因为经历了几次这种游戏,都知道即便进入了最后一轮,也一定没戏。 六    很多仇恨随着人的去世会烟消云散。    不过,值得大家反思的是,为什么有的仇恨深到即便人的肉身湮没都无法磨灭。    也许,在自己春风得意的同时,不要把别人的路都堵死才算宽容厚道之举吧。    也所以,我自己不愿意去决定别人的命运,宁肯做一个看客,就是也害怕自己的行为会堵住别人发展的路径,或者还没有到"发展"的程度,竟然只是一般求生的道路。    那就很没劲了—— 七    蒋院士的女儿在美国因为医疗意外而去世,当时说蒋院士要去美国打官司,按说,蒋院士也应该是个可怜人。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
个人分类: 人论|32272 次阅读|62 个评论
4月24日应急管理讨论班纪要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1-4-27 04:17
时间: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17:00 地点:中科院政策与管理所大楼713房间 参加人: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安、迟菲、李季梅、张昊宇、王光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赵燕 山东大学:武艳南、刘霞 首都经贸大学:陈士青 河南大学:杜帅楠 整理人:迟菲 2012年4月24日晚上17:00,“应急管理研究团队”在研究所新大楼713会议室进行了讨论班,讨论班由李季梅主持。 会议首先是学术讨论环节,由张昊宇、陈士青和杜帅楠三位同学做了报告,大家围绕三个主题的报告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张昊宇做了主题为“对于应急管理中进化博弈理论应用的几点思考”的报告,从进化博弈理论分析、我国金融监管协调的理论分析、我国金融监管协调的现实分析、 对应急管理研究的几点思考 等几个角度做了讲述。传统博弈论是基于“理性假设”,而进化博弈理论是基于“有限理性”假设,具有“最优反应动态机制”和“复制动态机制”。采用进化博弈理论,对我国某三家监管机构的监管协调行为进行博弈分析以及对我国金融监管协调的现实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处于低效率状态,监管各方在博弈过程中存在“搭便车”现象;2、金融监管合作与否的收益初始状态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监管主体的策略选择;3、优化金融监管协调的制度环境是提高监管协调效率的根本途径。因此,需要创新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制度环境,形成监管协调的乘数效应,促进金融监管协调进人高效率状态。最后,张昊宇在报告中提出了进化博弈理论对应急管理研究的几点思考:可以为机制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以及分析现阶段应急管理体制及机制设计的合理性。 陈士青做了主题为“应急物流研究综述”的报告。首先,介绍了应急物流的总体研究概况,我国应急物流的研究是从2003年非典过后开始重视。接着,介绍了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应急物流的研究,包括应急物流管理的现状、体系建设、保障机制、风险评估、资源调度、设施选址、路径选择等。在应急物流管理现状的研究方面,学者主要从应急物流定义、特点、现状、问题、对策等角度研究应急物流的现状;在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研究方面,学者主要探讨了应急物流系统的组成;在应急物流保障机制方面,学者主要探讨了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的组成、存在的问题等;在应急物流的风险评估方面,学者主要探讨了风险评估的指标、方法与模型等;在应急物流的资源调度方面,学者主要探讨了资源调度的效率与优化问题;在应急物流的设施选址方面,学者主要探讨了选址应考虑的因素、原因以及建模分析;在路径选择方面,主要探讨了评价指标以及路径优化问题。最后,陈士青提出,目前应急物流的风险识别问题研究较少,以及应急物流是根据实际情况协调管理的一个动态过程,但目前的研究只侧重于一方面并视为静态过程。 杜帅楠做了主题为“社会公众应急能力”的报告,论述了什么是社会公众应急能力、社会公众应急能力的现状、影响社会公众应急能力的因素、社会公众应急能力的作用、社会公众应急能力与事中评价的关系、提高社会公众应急能力的措施等,并举了唐山大地震的案例进行分析。 最后,团队成员就各自负责的一些事情向陈老师做了汇报与沟通。 20:00,本次讨论班结束。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341 次阅读|3 个评论
南方科技大学的另立山头到山东大学的内部颠覆
热度 2 duke01361 2011-4-8 08:42
南方科技大学的另立山头到山东大学的内部颠覆 大学不是衙门,也不是行政或管理单位,大学本质上只能是学术单位,教育机构,为了学术的原因,大学因该是最自由、最民主、最开放,最平等,最无禁区,最无个人崇拜的“乐园” 中国的大学首先要去行政化,然后就必须奉行学术民主化,施行教授治校,在学生培养方面,要开放办学,走教育和实际生产相结合,并为生产实际服务的道路。 南方科技大学的另立山头到山东大学的内部颠覆, 前几天媒体的关注点是"南方科技大学”,去行政化,走的是出走,“另立山头”的路线... 最近吉林、山东的大学也在去行政化,走的却是“改良”和从内部“颠覆”的路线... 从资源节省,追求效益的原则看,后者更值得期待! 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说,目前,我国高校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在价值观方面,从“只服从真理”、“学术至上”转而成为“管理至上”、“利益至上”。以行政为中心,校长、处长、院长几乎掌握了学校的所有学术与公共资源,教授、教师只是被配置的对象,要获得学术资源,就必须获得资源配置权,因此,教授争当处长、院长现象蔚然成风。 “行政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和侵害了学术民主的权力。我退出学术委员会,就是希望能给学术更大自由,推动行政权和学术权分离。”徐显明说。他认为,要想在大学里实现行政权和学术权的分离,就要树立一种理念,在大学里,权威不是校长,而是教授、学科带头人,是离真理最近的人,而且大学里肯定不止一个权威。
2488 次阅读|4 个评论
在数字出版面前小编辑部的思考
热度 6 xuxy 2011-4-2 15:34
在数字出版面前,我显得一无所知,不知道何为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有何区别。 我刊现状,采用在线采编系统,实现作者网上投稿,专家在线审稿等功能,期刊出版后可以实现在线期刊电子版发布,并且是开放获取。但是我们在稿件编辑,组稿以后,编辑加工,校对等程序却要脱离采编系统。无法实现无纸化办公的要求。原因如下,经费是一方面的原因,所使用的排版系统仍然是比较古老的方正排版系统。由于人员有限,排版外包给外面的印刷厂负责,他们采用的方正系统版本较低,据说还是dos下操作的。作者来稿是word稿件或者pdf稿件,不能直接导入系统,所以需要重新录入,导致增加校对困难。所以我不清楚像我们这样的编辑部算不算是数字出版,直到前几天,山东省期刊协会组织了一次会议,在会上我认真听了山东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靳光华老师做的报告,算是稍微有点清楚什么叫完整意义的数字出版。对于学术期刊(非学术期刊除外)来说,稿件编辑流程大体可分为, 作者投稿,编辑加工,论文发布,这三个流程完全实现“二进制”操作, 就可以称之为完整的数字出版。 真正的数字出版将是跨媒体的出版,届时所有的论文下载阅读都是需要付费的。但是这样对我们这样还名不见经传的小期刊来说就有比较大的困难,我们现在免费获取,就是想让我们作者的科研成果能被更多的读者看到,分享,被他们承认,引用。同时使我们能获得更多的潜在作者,获得更好的稿件,以此来改善我们的稿源情况。但是如果采用像上面所说的付费下载阅读的话,我们可能会丧失现在的读者和作者,将对我们发展不利。 这就是在数字出版的背景下,小编辑部如何提高学术质量,扩大作者群的问题。 也曾在论坛博客看到,学术期刊的编辑不应该只是坐在电脑旁进行文字加工,而应该走出去进行约稿。这个工作对好的期刊来说可能不是很困难,但是对于我们这样水平的期刊来说可能就比较困难了。我也曾经试图约稿过,先不说约多好的稿件,就是约教授写的稿件也很困难,我们现在也仅仅就是 科技核心期刊 ,对他们科研项目结题不起作用,或者作用不大。我们也设立了约稿报酬,但是这点报酬对于这些牛人来说根本看不在眼里。所以约稿大多失败。也曾与部分学术会议联系,但是也因为期刊水平不高得不到高质量,或者说较高质量的稿件。 在种种措施起不到应有效果的前提下,我们想尽量保住现有的作者群,争取研究生稿件,有国家级基金项目的副教授或者副研究员的优秀稿件来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尽量使我们的编辑质量提高,编辑队伍提高,印刷装帧质量提高,使我们的出版周期缩短,使我们的服务质量提高,使我们的作者满意,使我们的读者满意。 以上仅仅是个人的一点不成熟,不完善的思考,有不对之处请多提出批评意见。如果有对小编辑部发展有利的建议请告诉我们,我们表示感谢。 附编辑部网站: http://www.sdkx.net 。欢迎各位专家莅临指导,也欢迎各位专家自荐为我们的审稿专家。
4343 次阅读|13 个评论
3月7日和3月8日
yizhijian 2011-3-7 23:16
据说女生节是山东大学发明的,具体日期不定,或为一日,或可持续一个星期,更甚有一个月的学校,目的是让大家记住女生们的重要性,还有就是给男生们提供你们都懂得的机会。因此,这个节日具有非常普遍的重要性和意义。 华农的女生节为3.7,与接下来的妇女节只是差一日。 我的意思是说,昨天是3.6,我陪黄颖茵同学从华农出发,搭197去中大旁边的一个学校考证券资格从业证,一共两门。从华农的南门出发至目的地,大约经历了40分钟的时间。期间,黄颖茵同学略显疲倦,着实让我担心了一把,怕她考试的时候睡觉,后来事情的发展也验证了我超级准确的预言。下车后,黄颖茵同学食欲大增,急问我哪里可吃。可怜我一个宅男,未曾去过此地方。但是,为了在黄颖茵小朋友面前表现出无所不知的能力,我发挥了一贯的标志性语言和动作,南帝的一阳食指向前一指,往前走。果然不出百步,一个很假的真功夫出现了。 后来,熟知黄颖茵同学的人都知道,她点了排骨,我点了鸡肉。黄颖茵小朋友发扬了一贯的作风,排骨给了我,饭也给了我,她就着排骨汁吃了几摩尔的饭粒,还直呼好饱好饱。汗了几汗。 在吃饭期间,黄颖茵同学发现了一个足以让世人震惊的场面,我当时就蒙住了,傻呆好几秒,一不小心,把一块鸡肉掉在了饭碗中,从嘴中掉下来的。 这个场面是这样的:一个大约5、6岁的小男孩,拿着一个XXXX贴着额头上玩,旁边的应该是他的妈妈,熟视无睹。 黄颖茵同学当场惊呆了,马上大吃一斤!! 其实,我也见过我同桌这样,只是他以为这个是棉花,偷了她妈妈的xxx,然后上课的时候竟然拿这个跟我显耀! 说真的,我一点都不稀罕!!拿了你也用不到! 那个同桌,不要误会,是我小学的同桌。 后来呢? 吃完后,黄颖茵同学表示很满足,并且坚定地说一定可以搞定这个考试。我是很欣赏和赞同她的,比如她考六级,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足以在华农开一个“关于如何飘过六级的技巧”的讲座。 上了一个立交桥,又走了下来,接着就进了这个学校。在路标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考场。13:30分开始进入考场,现在是13:29分。黄颖茵同学说她想再临阵抱抱佛脚,可惜我不是佛,真想立地成佛。不过,我很鼓励她。她拿出书本,认真地看了60秒,就开开心心进去了。 她进去了,我呢? 选择了到下面去闲逛。 突然间,我觉得这个世界好孤独!纵使周围有那么多的MM在走来走去,眼睛也受到她们的影响,动了几下,转了几下,但是,我心如磐石。 你要是要问心如磐石为什么要看?因为不看就是色的。 此处省去很多个字。 终于到18:00了,再过20分钟黄颖茵同学就解放了,我去迎接解放去。 出了电梯,从转角中望去课室,嘿嘿,走了一大片。难道黄颖茵同学已经考完出来了,找不到我,在某个地方等我。 我错了,错的一塌糊涂。黄颖茵小朋友还在努力地看着试题,右手在不断地上下移动鼠标滚轮,两只眼睛一直盯着电脑的屏幕,好一副美女考试图! 嗯,就让她再检查检查吧,不要辜负了她寒假努力复习的功夫。 现在是18点10分了,电脑屏幕还在被黄颖茵小朋友紧盯着,孰不知,背对着我的她却被我紧盯着,只是我不能控制她罢了。又走了几个,只剩下8个的。在想:8是个吉祥的数字,有发的意思,难道黄颖茵同志要发了,肯定过啦。那些这么快走的人肯定不会做题,胡乱地写上了答案,这个课室也许就这8个人会过,因为他们都很认真地这样对待。 还剩下5分钟了,黄颖茵同志不断地往下翻试题,嘿嘿,肯定是要交卷了。她是在看是否还有题目漏做的。 哈哈,终于黄颖茵同志按下了提交按钮。 顿时百花齐放,泪如泉涌,解放了! 解放了!! 实在是太饿了,中午的鸡肉早就消化完了! 黄颖茵小朋友亦有同感,表示要大吃特吃!准了。 碰巧同桌打电话过来,说特意带来他的兄弟姐妹过来广州,希望可以和我们共进晚餐。 嘿嘿,正是时候!立应。 于是乎,菜我倒是记得不清楚了,但是饭我足足吃了5碗,实在撑不下了,还剩下半盆,怪可惜的。 继续省略。 跟同桌他们拜拜后,我带领黄颖茵同学从华工的校园里面走了出来,途中经过一个小摊,见其两眼一直盯住摊上的东西在看,那个眼神如同她看考试的电脑屏幕一样,老虎都拉她不动。挺好奇的,探个老虎头一看,哟,原来是三国杀的纸牌!!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复杂,解释不清。其中一个理由是我得马上去一趟KFC,理由是K比较近,而情况则是非常紧急;但是黄颖茵同学则说要去M,因为不用过马路,可以省时间。 可来证实她是对了,因为K的男厕所坏了。。。 。。。。。。。。。。。。 下次我再带你去买吧。 后来呢? 后来黄颖茵同志说胃疼,想吃饼干。。 !!????!!!!! 鉴于这样,我当时就表态:你上个星期才吃了两个饼干!!不能吃太多。 为此,黄颖茵表示非常理解,并严重地告诉我一个星期两个饼干是非常少的,还义正严词地斥责了我的理论。 其实,她是懂得。 今天是女生节,祝愿黄颖茵小朋友女生节开开心心,并且在一二饭堂吃宵夜吃的开心,估计吃的是牛肉桂林米粉、可乐、炒米粉、麻辣烫。 明天是妇女节,祝愿天下所有的妇女节日快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观察与思考:一本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
freedom110110 2011-2-15 10:05
观察与思考:一本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 李道刚著 作者简介:男,法学理论博士,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校青年学术骨干。院学术 / 学位 / 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中国欧洲学会欧盟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 WTO 法研究会理事、德国布雷道夫新闻研究所特约撰稿人。 三月底四月初上北京开会,和往常一样,在会议临近时及会议期间对国内外的时事新闻总是闭目塞听。会议结束后在返回济南的途中买了一份早已过期的《南方周末》,才知道 “ 教科书 ” 风波又起,如此不知反省的民族,遭到邻国愤怒的谴责,是必然的结局。 家中碰巧有一本近年出版的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和一本上个世纪 90 年代德国联邦及各州政治培训中心(社会教育机构)的通用教学参考书。虽然仅仅翻阅、并未细读两书的有关章节,但并不难就此得出结论:两国对侵略战争历史的认识,从规模和性质上都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由德国柏林科耐尔森出版社( Cornelsen ) 2001 年出版的《德国通史教程》由九位教授和五位博士,以及多名助理共同参与编写而成,是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文科中学九年级(毕业年级)所采用的课本,也是该州中学毕业会考(通过即可直接入大学)的主要参考书。共 583 个页码。其中第 8 章专门叙述纳粹独裁统治的历史。加上第 7 章最后有关希特勒上台的社会背景部分,以及第 9 章第 1 节纳粹政权的崩溃和罪犯受审,一共是 104 页的篇幅,并配有 43 幅图片,占全书的六分之一。可见德国中学教科书对这一历史题材是重点关注的。不仅如此,上面提到的另一本用于成人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教材《德国历史纲要》由赫尔穆特 • 米勒主编、德国联邦政治教育中心 1990 年出版,共 480 页,其中第 11 章 “ 第三帝国 ”258 - 304 页,加上前一章对这一历史时代的相关铺陈叙述,大约有近 80 页的篇幅。比前一本书的内容略少一些,但就全书中所占比例而言,却基本与前书相当。可见这本中学教科书《德国通史教程》对待这一历史的态度,在德国是具有普遍性的。 《德国通史教程》除了用大量篇幅揭露纳粹暴政之外,还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深入、系统地批判纳粹意识形态 《德国通史教程》第 2 节与其他章节基本一样,都采用编年体例,但将历史资料围绕纳粹主义产生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社会基础加以重新组合与编排。第 8 章 “ 欧洲的国家社会主义极权统治 ” 共分 4 节。第 1 节 “ 纳粹极权统治系统 ” 主要分析了纳粹主义的意识形态基础,包括专制制度的建立、纳粹的组织、纳粹国家的统治手段,以及 1933 - 1939 期间犹太人被剥夺基本权利从而被排除在 “ 法治 ” 之外的历史过程与反思等等;第 2 节 “ 国家社会主义的战争政策和种族灭绝政策 ” 主要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准备和发动过程、纳粹对欧洲邻国的侵略和占领政策、灭绝德国和欧洲境内的犹太人的暴行、纳粹发动全面战争和无条件投降、以及德国国内的反法西斯主义运动等等;第 3 节 “ 战后对国家社会主义问题的讨论 ” ;第 4 节 “ 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 ” ,以及本章小结与历史大事记表。此外,第 8 章还对法西斯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希特勒的 “ 种族学说 ” ,以及 “ 生存空间 ” 理论、盖世太保、党卫军等形形色色的名词作了深入浅出的、详尽的批判性解说。如在批判 “ 种族学说 ” 时,教科书指出, “ 人的某些生物性决定人的本质和生理特征是人的政治和社会行为的主导性因素 ” 的观点是伪科学。 “ 种族学说 ” 将人种分成等级,其根源是 19 世纪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要害是颠覆了个体最本质的人权 —— 人的尊严和生命权。而纳粹 “ 种族学说 ” 的危害性更在于将其史无前例地变为国家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行动纲领,进而成为国家的政策、法律,以及国家行为的杠杆:在 “ 种族纯化 ” 的口号下,大规模实施种族灭绝。(第 296 - 297 页)。与 “ 种族学说 ” 相联系的是纳粹极力对外扩张、争取更大 “ 生存空间 ” 的外交战略: “ 亚利安人种 ” 的优越性,决定了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第 297 - 298 页)。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在 “ 揭露 ” 的同时,又在十分谨慎地消除可能发生的宣扬 “ 副作用 ” 。 二、极力防止纳粹主义对青少年的毒害 所谓 “ 希特勒少年 ” 运动是教科书批判的重点之一。旨在唤起新一代青少年的良知、使其认清法西斯主义的极端危害性。第二个重点是揭露纳粹的宣传伎俩。主要以信奉 “ 谎言重复一千次就是真理 ” 的纳粹第二号人物、宣传部长约瑟夫 • 戈倍尔的言辞片断作为批判对象。这显然特别针对青少年普遍还不够成熟,容易头脑发热、易被支使、挑唆和利用的心理特征而编排的内容。 此外,本章对这一历史时期出台的纳粹重要法律法规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批判。旨在揭示 “ 恶法亦法 ” 的荒谬性及危害性。提醒青少年加强人权意识和现代法治观念。结合历史经验教训强化对青少年的普法教育、民主教育和人权教育,可说是本章的第三个重点。如第 8 章第 3 节重点指出,希特勒借时任帝国总统的封 • 兴 豋 堡之手,按《魏玛宪法》第 48 条的规定颁布了所谓的《人民和国家保障法令》( Verordnung zum Schutz von Volk und Staat )。在这项法令中公民的大部分基本权利被中止,并且引入了 “ 卖国死罪 ” 条款。(第 287 页)。如此以来,实质的法治国原则为一项仅具形式意义的法令通过 “ 合法 ” 途径所颠覆,宪政制度被架空。践踏法治的后果是及其严重的。为了形象地加以说明,特在这里刊登了一幅照片: 1933 年的德国南方城市慕尼黑街头。一位犹太律师裤子被剪破,脖子上挂一巨型招牌,上面赫然写着: “ 我再也不向警察告状了! ” 他被后面的一个党卫军监视着,而旁边过路的行人,似乎已经习以为常, “ 见怪不怪 ” 了。 三、导向明确,但以说理促进独立思考 第 8 章的整个基调是批判性自我反思。客观地总结了魏玛和纳粹时代政治趋向的两个极端的经验和教训。通篇采用的是,诸如 “ 侵略 ” (如第 298 页)、 “ 扩张的战争政策 ” (如第 298 页)、 “ 种族灭绝 ” (如第 297 页)、 “ 迫害犹太人 ” (如第 288 页)、 “ 奴役其他国家和民族 ” (如第 295 页)、 “ 独裁统治 ” (如第 295 页)、 “ 反民主 ” (如第 289 页)、 “ 践踏人权 ” (如第 288 页)等等言辞。政治导向可谓十分鲜明。但本章对为人所深恶痛绝的纳粹的言行,并非采取贴标签、口诛笔伐的 “ 大批判 ” 方式,而是以理性的、讲道理的方式,向并未亲身经历和不了解,甚至难以想像和相信这一历史过程的青少年,耐心细致地解说相关事件的真相。使其在具体案例的分析和理解中,逐步掌握历史学的基本方法,同时,以正确的世界观来对待自己民族的历史。本章多以希特勒等人的相关言行为历史证据、并在每一小结后设两个以上问题,帮助青少年读者独立思考。如 “ 试分析希特勒种族理论的后果 ” (针对的是希特勒的某一具体的言论)、 “ 试分析盖世太保对人性的看法 ” , “ 试分析这条法律的立法意图的社会效应 ” ,等等。可以看出,无论是对纳粹分子言辞片断的直接引语还是针对纳粹言行的提示性问题,虽有明确的导向,但绝非强词夺理的、甚至循环论证式的(因为希特勒是个坏蛋,所以希特勒是个坏蛋)。从写作动机上言,这样一种非 “ 意识形态灌输 ” 的方式,恰恰在于避免使用已经被自己批判了的、同样的 “ 宣传 ” 手段,使不致引起青少年的困惑和逆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本章将卡尔 • 施米特直接定性为 “ 纳粹宪法学者 ” (第 311 页),体现了(中学)教科书在接近 “ 正统思想 ” 方面,与其他学术性专著的不同。同时,对某些有争议的历史问题,本着探讨的态度出发,阐述自己的观点。如在追究纳粹上台的原因时,教科书认为,和当时多数民众的支持分不开。而这正是从俾斯麦到希特勒一直延续下来的大众文化心理在作祟。(第 295 页)。教科书暗示,此种大众文化心理之所以未发生嬗变,又应归咎于德国工业革命的不彻底性。(第 297 - 298 页)。这一观点似乎与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前的德国史学界的共识相左。 四、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 全书现当代部分(特别是第 8 章)不仅仅限于对历史的合理解读,同时特别重视历史的经验教训的现代意义。如对魏玛共和国时代的民主制度的反省。书中特别引用了戈倍尔的原话 “ 作为民主的敌人 ” 前来向民主发出挑战,并最终击垮民主!戈倍尔说: “ 我们来到帝国议会就是为了在这个民主的军火库中用他们的武器来武装我们自己。我们将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击垮满脑子充斥着魏玛民主的议员们。如果这样的民主笨到让我们如此轻而易举地搭便车的话,那是它自己的事儿。我们则可以用一切法律手段对现今的状况进行革命性地改造。 •••••• 我们是民主的敌人,是闯进羊群中的狼,来者不善。你们中间现在已经掺上沙子了! ” (第 285 页)。直接引用戈倍尔对魏玛时代后期政治衰败和社会混乱的幸灾乐祸的话语,旨在让后人永远牢记血的教训:民主只能宽容对手,而不能宽容敌人。此为《基本法》自卫民主机制诞生的法理依据。也是对生活在自由-民主根本秩序之下的年轻一代如何使用 “ 自由 ” 的一个 “ 警钟常鸣 ” 的提醒。这一小节之后的两道思考题是: 1 、试解释戈倍尔是如何得以进入魏玛帝国议会的? 2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中有哪些规定用来对付所谓 “ 宪法的敌人 ” ? 全书篇幅不小,加上思考题和其他相关资料,可见德国当代 17 、 18 岁青少年的阅读任务相当繁重。但中学历史教材又非 “ 本本主义 ” 的。而是鼓励中学生多多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全面了解历史真相。并希望他们以此书为基本线索,为今后进一步系统地学习和研究这段历史打下基础。同时,作为一本历史教科书,不仅介绍历史知识,还传授历史学的研究方法,重在能力的培养,以便使学生掌握之后,可以举一反三。 当然,该书也有不足之处。笔者初步认为至少有三点:正面论述较单薄,此其一;比较拘泥于历史细节,对青少年而言,容易迷失在繁琐的细节中,反倒较难身临其境地去把握历史真相,此其二;由于历史哲学高度的缺失,对批判纳粹的主题多少有些被冲淡。此其三。不过,《德国通史教程》不失为一本优良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作者们对历史的态度是严肃的、所使用的历史学方法是极为严谨的。作为后人,他们从自我反省的立场出发,看不出有推卸民族或个人主观责任的地方。 笔者无法对德日两国的中学历史教材作详细对比,但仅就两国政府文教部门对待 “ 教科书 ” 的一贯立场,以及此次日本若干教材被媒体指控的基调和内容来看,同样的历史负担、同样一种教材,两国却采取了如此截然不同的态度,是世人有目共睹的。而这一点可否作为具有世界和平象征意义的联合国,吸纳新的常任理事国的一个重要判准呢? 文章来源于 http://www.yannan.cn
1338 次阅读|0 个评论
非诚勿扰3-中国大学应多点闻一多绯闻
热度 1 冯用军 2011-2-10 15:09
1930 年夏,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校址在中国海洋大学内)阅卷老师闻一多破例给臧克家的作文打了 98 分,臧克家据此以数学“鸭蛋”被录取为正式学生,而这与教育公平无涉。臧克家没有辜负慧眼识英才的伯乐闻一多,没有辜负不拘一格录人才的国立青岛大学,成就为我国近代杰出诗人、作家和编辑家。 上世纪三十年代,国立青岛大学(后改名山东大学),荟萃了国内一流的学者和作家,是文人云集之地。 校长杨振声,性格豪爽,平易近人。他豪于酒,在校中“纠合”了闻一多、梁实秋、赵太侔、陈季超、刘康甫、邓仲存和方令孺,经常在一起组成“饭团”,宴饮的地点都是选择醇厚的鲁菜,不是顺兴楼,就是厚德福。七个酒徒加一个女史(女诗人方令孺),戏称为“酒中八仙”。须知,杨振声乃蓬莱人,那里是中国历史上神仙出没的地方,传说中八仙过海的起点就是在蓬莱。   有意思的是,闻一多在青岛大学传出“绯闻”。闻一多有一句名言:“痛饮酒,饱读《离骚》,方为名士。”闻一多是诗人,又有名士派头。安徽桐城派的后人方令孺,也爱写诗,常向闻一多请教。两人交游甚密,经常在一起讨论诗歌,也一起参加“酒中八仙”的饭局,时间长了,传闻“绯闻”。闻一多听到后,连忙将湖北浠水老家的妻子接来避嫌。   “酒中八仙”的宴饮通常在周末,杨振声主持校务会后进行。薄暮时分,30斤一坛的花雕搬到席前,罄之而后已。大家开怀畅饮,夜深始散。花雕是绍兴产的米酒,醇厚,口感好,不容易上头,是文人清谈的最佳选择。他们宴席上戏言:“酒压胶济一带,拳(指划拳)打南北二京。”有一次胡适路过青岛,见到这班人豁拳豪饮的样子,吓得立刻把他太太给他的刻有“戒酒”二字的戒指戴上,当作免战牌。闻一多笑呵呵地对胡适说,别忘了山东这地方,出梁山好汉,豪于酒。孤独的沈从文总是在边缘,他以此为素材创作了小说《八骏图》,映射梁实秋和闻一多,弄得同事关系有点尴尬。   文人喝酒,寂寞孤单时喝酒,郁闷愤慨时喝酒,豪情万丈时喝酒,酒让他们宁静的生活掀起了波浪般的喧哗,在历史久远的夜空里回响。一群性情中人,一段文坛佳话,一个城市的记忆。   1932年暑假,杨振声因学潮辞职,回到北京主编中小学教科书去了,闻一多也去了清华大学任教。“酒中八仙”解散了。随后青岛大学改名山东大学。   记者在查阅史料的过程中,还发现了30年代山大食堂膳食物美价廉,至今令人艳羡。在此就读的何炳棣包了教职员的伙食,他回忆道:“每月8元,每日三餐,午晚两餐比一般饭桌多一个大菜,肉类充足,常有海鲜对虾。早晨可以另自出去吃豆浆、烧饼、油条。胶州的大白菜和大葱是驰名全国的,唯一美中不足是饭后无法去阅览室看报,因为那里照例是蒜味熏天。” 闻一多 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诗人、学者,和勇猛的民主斗士。1930年-1932年他曾在山东大学的前身国立青岛大学(校址为今中国海洋大学)任教。在这期间,他不仅取得了许多学术研究上的突破,而且招收了臧克家这位后来成为著名诗人的学生。同时他还亲身经历了三次学潮,思想上经受了很大冲击。上周,闻一多的长孙闻黎明受邀来到济南,在本报和省图书馆举办的大众讲坛和山东大学分别讲述了他的祖父闻一多。本文节选自他在山东大学的讲座文稿。 应聘国立青岛大学的来龙去脉 山东大学的前身“国立青岛大学”创建于1930年,首任校长是杨振声。 闻一多是1932年来到青岛大学的。那年闻一多由于学术上的新旧矛盾刚从武汉大学辞职。这年夏天,他到上海寻找新的工作,在那里碰到了正为青岛大学聘请教员的杨振声。 杨振声一见到闻一多,马上发出邀请。同时邀请的,还有梁实秋。闻一多不是山东人,不像杨振声那样对山东有那么深的情结,因此对到青岛大学起先有些犹豫。杨振声很会做工作,力言青岛胜地,景物宜人,劝闻一多不妨前去看看。当时正是暑假,梁实秋打算回北京省亲,于是两人相约去青岛一看究竟。在青岛的情形,梁实秋在《谈闻一多》中有许多记述。他们先是到一家店里,各买了一件宽袍大袖的和服,然后雇了两部马车观光海滨公园、汇泉浴场、炮台湾、湛山、第一公园、总督府等处。在青岛,他们印象最深的是当地的民风。给他们拉车的两个车夫都是山东大汉,对人彬彬有礼,路过山上居民接水的橡皮管时,尽管周围无人,也要把车停下来,把水管高高举起,让马车赶过去后再把水管放下来,以免马车轧着水管,一路上折腾三次,也不以为烦。所以,除了杨振声的热情邀请和青岛的风光外,山东人的质朴、诚实,让他们认定青岛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地方。于是,当杨振声设宴款待他们时,二人便一言而决,在席上畅快地答应接受青岛大学的聘书。 当时,闻一多还有一条选择,那就是回母校清华大学。1932年,清华大学设立一个新的教授岗位,叫“研究教授”,这是一种新制度,主要是想鼓励学术研究,担任这个职务的,不用讲课,可以一门心思地进行学术研究,并且地位、待遇在一般教授之上。闻一多是第一批被聘请担任“研究教授”者之一,但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可见杨振声和青岛大学,对他的吸引力有多么之大! 青岛时期的学术研究 闻一多 到青岛大学,正是学校初创阶段。那年,青岛大学在北平、济南、青岛三处招收一年级新生,闻一多一进校,第一项工作就是参加招生阅卷。青岛大学是1930年9月21日正式成立并开学的,杨振声宣誓就任校长后,宣布聘任名单,闻一多被聘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下设中文、外文、教育三个系,中文系主任由闻一多兼任。 在青岛大学,闻一多第一年开设的课程有“中国文学史”、 “唐诗”、 “名著选读”三门。这些课程虽然是闻一多所熟悉的,但为了讲好这些所必须进行的进一步研究,则对闻一多的治学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 在青岛大学,闻一多的唐诗研究有了很大进步。梁实秋在《谈闻一多》中说:“一多在武汉时即已对杜诗下了一番 功夫 ,到青岛以后便开始扩大研究的计划,他说要理解杜诗需要理解整个的唐诗,要理解唐诗需先了然于唐代诗人的生平,于是他开始草写唐代诗人列传,积稿不少,但未完成。他的主旨是想借对于作者群之生活状态去揣摩作品的涵义。”根据梁实秋的这一回忆,说明闻一多的唐代诗人列传始草于青岛大学,其成果可能就是手稿中的《全唐诗人小传》。该稿共9册,约60余万字,收集了唐代406位诗人的材料,其中部分编成传记,其余多为分门别类摘录的原始资料。 在闻一多的唐诗研究手稿中,还有《全唐诗校勘记》、《全唐诗补编》、《全唐诗人小传订补》、《全唐诗人生卒年考》、《唐人遗书目录标注》、《唐人九种名著叙论》、《唐文别裁集》、《唐诗要略》、《唐诗校读举例》、《全唐诗辨证》、《唐风楼捃录》等。仅从这些篇名来看,就足以说明他的勤奋和深入。以上工作,当然不是全部在青岛进行的,但许多是在青岛时期便开了头。臧克家在《我的先生闻一多》中回忆到:“这时候,他正在致力于唐诗,长方大本子一个又一个,每一个上,写得密密行行,看了叫人吃惊。关于杜甫的一大本,连他的朋友也持笔划列成了目录,题名《杜甫交游录》。” 其次,说说诗经研究。闻一多的诗经研究是在武汉大学开始的,但他学术成果的基础,则是在青岛大学奠定的。他的诗经研究很有创新之处,他特别注意运用西方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窥视中国文化源头时代人的心态变化,许多观点与传统的注经结论截然不同,后来得到郭沫若的高度评价。 比如《诗经》中有篇《芣苡》。“芣苡”就是车前草,这首诗,过去一直被解释为是劳动时唱的歌。闻一多想,车前草是很普通的植物,长得又不美,不值得歌颂,为什么要歌唱它呢。经过思考,他用现代社会学理论解开了答案,认为车前草是种多籽植物,因为上古时代女性最大的责任就是传宗接代,劳动时唱它,实际上是表达了女人多孩子的意思,因为只有多生孩子,自己在那个社会才有地位。 与陈梦家、臧克家的师友关系 很多人都知道,闻一多有两个很得意的学生,一个是陈梦家,一个是臧克家。在青岛大学时,闻一多曾把他们的照片摆在桌子上,这说明他很喜欢这两个学生。 对于臧克家,我们校园里就有他的塑像,大家对他比较熟悉。臧克家与闻一多关系上最有名的故事,是他投考青岛大学时数学虽然得了零分,但一首颇具人生感悟的短诗,打动了闻一多的心,破格把他录取了。 说起对臧克家的破格,人们都只知道闻一多爱才的一面。其实,很少有人知道,臧克家就是闻一多本人的缩影。臧克家数学成绩不好,而我虽然没有看到闻一多数学成绩表,也知道他谈起数学也很头痛。闻一多成名成家,靠的是个人奋斗,自学成才。清华学校是留美预备学校,实行的是通材教育,学生在校八年不分专业,赴美留学前才开始自选专业。闻一多从小就喜欢文学,他的志向是做一个中国文学教师,但去美国不可能学中国文学,所以曾犹豫是否留学,最后选择了西洋美术。由于这一点,他很理解和同情臧克家,所以才能破格录取。臧克家的确得到过闻一多的许多提携,他的一些新诗,就是闻一多推荐到《新月》发表的,这对他后来终生从事诗歌创作,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 陈梦家是青岛大学的教师,他跟随闻一多的时间,比臧克家要早三年。1928年,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成立的那年,陈梦家考入外文系,而闻一多正是外文系主任。陈梦家很有灵气,闻一多只要稍稍一指点,他就能上路。闻一多不仅向《新月》推荐过他的诗,还推荐过他的剧本。陈梦家的名声与他编辑的《新月诗选》有很大关系,这个人很会动脑子,他把《新月》上的新诗汇集起来,单独成书,算是对《新月》的一个总结。闻一多到青岛大学不久,就聘请他来做讲师,实际上是做自己的助手。不料,恰恰由于他编辑了《新月诗选》,也被认为是“新月派”一员,结果山东 学潮 时,矛头也指向了这个新月的晚辈。 对于陈梦家、臧克家,这里不多说,我想说说另一位教师——方令孺。闻一多到青岛大学后,已经不再写诗了。但他在徐志摩的催促下,终于写了一首《奇迹》。这首诗可以说是最早的朦胧诗,徐志摩看了大加称赞,但他对诗的意境却不大了解。其实,这首诗写的正是方令孺。方令孺是青岛大学外文系教师,此前他们并不认识,但方令孺也喜欢写诗,后来被称为中国新文史上四大女诗人之一。不过,她起初对诗创作的认识,似乎注意得还不太多,而闻一多则很早就对中国新诗进行过研究与评论,到美国后又恰在美国文艺复兴运动发源地芝加哥,接触了不少美国文艺复兴运动的著名人物及诗界领袖,同时他在科罗拉多大学,还选修了英美诗歌的课程。因此,闻一多能够对方令孺进行一些创作方面的指导。两人接触多了,外面就有了风传,说他们的关系如何如何。 最近,有美国学者金介甫,在考证闻一多《奇迹》这首诗时,提出一个新的看法,认为诗中所写的不是方令孺,而是俞珊——后来接任杨振声的山大校长赵太侔的夫人。 为何离开国立青岛大学 闻一多于1930年来到青岛大学,1932年就离开了,他在青岛大学只有两年,却遇到了三次 学潮 。这三次学潮中,他因为担任着文学院院长的职务,成为校务会议的主要成员。闻一多是杨振声请到青岛大学的,与杨振声的关系非常密切,于是总是处于风口浪尖上,成为学生反对的目标。 下面说说三次学潮。 第一次学潮出现在闻一多进校不久。当时,青岛大学刚刚成立,一些学生是用假文凭考进来的,按照教育部规定,这些人的学历不被承认,于是学校发出布告,开列了这些学生的名单,让他们离开学校。但是,当时情况有些特殊,一是这样的人很多,几乎一半以上;二是这些人认为,既然能考进来,就说明有这个能力,就不应该让他们退出学校。后来,学校坚持自己的立场,闻一多当然起了很关键的作用,结果势必成为后来驱逐他的原因之一。 第二次学潮,发生在九一八事变后。这次事变发生后,全国群情激昂,青年学生尤甚血气方刚,纷纷到南京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青岛大学学生也组织起来,为了南下请愿,曾卧在铁轨上,要求火车运送他们,秩序显得有些混乱。鉴于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到南京,教育部下令各校阻止学生前往,青岛大学当然要执行教育部的指令,于是又与学生发生矛盾,最后不惜开除了几个为首的学生领袖。学生们当然不肯接受这个处分,和学校当局产生对立,这也成为闻一多在次年学潮中首先被“驱除”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次学潮,出现在1932年春季。当时,教育部出台了《大学学则》,规定全年学程有三门不及格或必修学程有两门不及格者,令其退学。学生们认为,时局不靖,爱国第一,学校如此压迫学生,目的是反对学生从事爱国运动,于是群起反对。学生们的斗争很有策略,他们认为杨振声是山东人,不易首先攻击他,于是采取“清君侧”的方法,把矛头首先对准杨振声最信任的闻一多。在学生自治会发出《驱闻宣言》里,说闻一多纠集新月派霸占学校领导权,过去迫害青年学生,这次又要对学生施加暴力,是法西斯分子。这个宣言,我最初是在我们研究所的胡适档案中看到的,铅印件,后来不记得在哪种报上也看到过。其后,学生们又把矛头指向梁实秋,最后再对向杨振声。 那次学潮影响很大,教育部决定解散学校,重新成立国立山东大学,学生均需经过甄别,通过者才能留下来。教育部还成立了新的领导班子,负责甄别工作。闻一多虽然也是这个班子的成员之一,但经历了三次学潮的闻一多,已经十分灰心了,他决定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并且再也不做任何行政工作。况且,清华大学两年前给他的“研究教授”聘任书依然有效,于是,他最终决定离开青岛,返回离开了整整十年的母校清华大学。 青岛大学的伤痕,一时难以抹平。闻一多回到清华后,学校让他作中文系主任,但他坚决不干,再也不愿意陷入斗争漩涡。这样,朱自清先生才结束了“代理”,成为正式的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闻黎明(本文作者为闻一多长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21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科学网潜水时候的几条评论
pukin 2010-12-22 22:56
前几天的一次博友聚会,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李小文老师,当然也见到了科学网名博主陈国文(丫头)老师。李老师7、8年前就久仰大名,开博以后我还曾写过3篇和李老师有关的博文^_^ 在和陈老师的聊天的时候(越聊越近乎了^_^),我说我还在科学网潜水的时候,就知道丫头的大名了,而且还在她的一篇博文下面发了好几条评论。陈老师自然是不记得了,不过这也很正常,名博吗,一般对游客或路人甲的留言都没什么印象O(_)O 在科学网潜水的时候以游客和pukin的身份发表了一些评论,说实话,现在还真没什么印象了。唯独在陈老师转载的一篇博文后发表的评论印象很深,刚才特意到陈老师的博客里找出来贴在这里,否则陈老师该说我忽悠她了^_^ 这几条评论是发在2009年2月27号在陈老师的一篇博文 徐显明校长来山大一百多天以来的第一次面对全校的讲话(转载 )下面的。那时候因为还没有开博,所以留言有时候就比较长。如果搁现在的话,肯定就写篇博文赚点击数了O(_)O哈哈~ 标题:行胜于言 发表评论人: pukin 感觉徐校长的讲话挺有水平的,因为现在高校基本上机关化了,教师的地位是低于管理和教辅人员的!中国的高校领导大部分都是说一套做一套,但愿徐校长能兑现他的诺言,真正能提高教师的地位,使教师成为大学真正的主人! 博主回复:同意。徐校长此次讲话,我看最大的目的在于端正理念。一起关注山大。祝她好运。 标题:兰大的举措不敢苟同 发表评论人: 游客 兰大花百万巨款引进能写science、nature的人才,纯粹是为了炒作!你想想,这两个刊物发表的文章70%以上都是和生命科学有关的文章。像数学、计算机、电子通信、航空航天、机械等绝大多数学科几乎不可能在所谓的nature、science发表论文的! 再说的极端一点,如果上世纪5、60年代只引进所谓有science、nature的论文的顶尖学者,就不可能有二弹一星的辉煌!同样,如果今天还是把有CNS论文做为引进或衡量顶尖学者的重要标准,那么我们的大飞机、空间站、探月工程等重大项目是很难顺利实现的。 另外,也说明徐校长对理工科的确不熟悉,如果我是教育部长,肯定会把兰大校长撤职,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袁隆平这些大科学家都没有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过文章! 博主回复:分析的非常有道理。我也是对此有些迟疑。非常感谢您的评论,很有价值。多谢! 标题:再评徐校长的讲话 发表评论人: 游客 下午评论了一下兰大校长的炒作手段,被博主认为分析的很有道理^_^,那接着再评论一下校长的一段话。校长说:科研上有三大变化,第一大变化是对科研的评价由过去的以量为主转向以质为主。所以,在重要学术期刊上,理工科发表一篇文章的影响因子至少应该在3.0以上,以影响因子来判断学术的水准。不知道这是校长的哪位高参给他出得馊主意! 1、数学是山大的强势学科,而数学顶尖刊物的影响因子不超过4,问问展涛、王小云在影响因子超过3的数学刊物上发表过几篇文章?! 2、山大南区的工科占据山大1/3,可能山大60%以上的科研经费都来自工科,徐校长问问机械、电子、计算机、控制、环境、土建水利等这些学科的sci杂志有几个影响因子超过3.0的?! 3、影响因子比较高的学术杂志主要还是集中在生物、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而要想在计算机顶尖杂志上(影响因子不超过3!)发表文章绝对不比在nature、science上容易!!! 4、建议徐校长不要学某些鼠目寸光的校长,把sci影响因子做为指挥棒。如果要拿影响因子说事的话,那么一定要区分学科!!! 博主回复:嗯,您的分析极有力度!我同意您的观点。非常感谢!对这个问题进行充分的交流与讨论,会形成有益的思考,避免政策制定者落入偏狭的窠臼中。 希望这里能够继续听到不同的声音。提前向各位关爱山大的朋友们表示感谢! 这时候王晓明(14楼)博士插了一段评论: 标题: 发表评论人: Synthon 12楼的说法不准确,刚才查了一下。杨振宁先生共发表2篇Science和Nature文章,其中一篇为诺贝尔奖演讲被Science收录,另一篇为物理学史文章,所以可以认为杨先生没有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过原创研究性文章。 但是李政道先生发表过6篇Science和Nature文章。除去一篇诺奖演讲,两篇Science读者来信以及一篇吴健雄先生讣告之外,尚有一篇关于介子的文章发表于Science,一篇关于孤子的文章发表于Nature,都是原创研究论文。 博主回复:竟然刚看到。真是有心人。科研做得精致,资料查得也详实。 不准确,并不妨碍理念的表达,是否? 标题:12楼正好验证了俺的说法 发表评论人: pukin 杨振宁、李政道最好的文章都是发表在PRL等物理专业刊物上,其中获诺贝尔奖的那篇文章也是发表在PRL上。所以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文章并不能说明就一定是顶尖的! 丫头,俺就是10、12、13楼的^_^ 博主回复:普金?我会留意。再谢! 标题:14楼正好验证了俺的说法 发表评论人: pukin 刚才题目把14楼写成12楼了,呵呵 杨振宁、李政道最好的文章都是发表在PRL等物理专业刊物上,其中获诺贝尔奖的那篇文章也是发表在PRL上。所以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文章并不能说明就一定是顶尖的! 博主回复:嗯,其实是否在nature,science上发文章,是否science nature的文章属顶尖的,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花大力气将这样的人买来,就是写出了顶尖级期刊的文章,对山大有多大的益处?在徐校长的讲话中就大学的两个方面做了阐述:教学与科研。当花大钱雇人做科研的时候,已经有些失之偏颇了。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儿思考。不见得妥当。 真的要谢谢二位这样坦诚的交流。 一晃一年多过去了,不知道山大的SCI政策执行的如何了?^_^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4586 次阅读|3 个评论
在下於山東大學講佛教中的動物倫理講座海報
jiangjinsong 2010-11-28 09:34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180 次阅读|8 个评论
鄙人在山東大學分析哲學論壇學術演講的海報
jiangjinsong 2010-11-28 09:25
這個海報就是丫頭道長在博文中大加稱讚的美女哲學家郭鵬親自製作的。 郭鵬教授蘭質蕙心,不僅精通分析哲學,是國內少有的女分析哲學家,而且很有愛心,積極投身到動物保護的事業中去,不僅撰寫理論文章,而且身體力行,實際救助動物。 蔣科學與之相比就汗顏了。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5346 次阅读|25 个评论
两大缺失:山东大学泰山学堂难成正果
热度 1 lgmxxl 2010-11-26 09:37
11 月 17 日 ,山东大学泰山学堂正式揭牌,宣告成立。校长徐显明对 93 名学生说学堂不以学生的就业为目的,不以职业为目标,不以培养官员为目标,不以培养亿万富翁为目标。 20 年之后,如果你们之间出现一位诺贝尔奖或数学菲尔兹奖获奖者,那就证明泰山学堂是成功的。 作为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 16 所研究型高水平大学之一,山东大学决定成立山东大学泰山学堂。其目标是落实教育部 2009 年启动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目标: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了办好泰山学堂,山东大学下了血本:一般一名山东大学本科生年均费用是 1 万元,而泰山学堂的学生年均费用是 10 万元;泰山学堂实施住宿学院制、游学制和导师制;泰山学堂实行小班授课和研讨式教学;泰山学堂优化课程体系,选用国际一流教材。但仅这些就可以培养大师、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吗?至少目前情况下,泰山学堂存在两大缺失:开放办学缺失;人文环境缺失。两大缺失足可以使山东大学泰山学堂难成正果! 开放办学缺失 我没有做过相关实证的查询,不知道最近十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没有一位是在同一所大学完成学士、硕士、博士三个阶段学习的?如果有,我觉得也应该是极个别的,或者是早期的获得者。以后,在一个学校完成三级教育的人,基本没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这恰是一个人时间久了会对美丽的事物产生审美疲劳一样,学生在一个学校待久了,也会产生学习疲劳、人际关系疲劳。当一个人 8 年面对同一批老师时,我们可以想像人们会疯狂到什么程度。虽然泰山学堂强调了游学制、多种经历,但如果这种游学、经历不能达到一定时间,就不会产生相应的效果。特别是在信息化的今天,在强调多样性、国际化的今天,让四个人同屋住 8 年,甚至可以说是对人性的摧残。开学不到两个月,泰山学堂已经流失了 2 名学生,我们不能想像这第一批学生 8 年后会剩下几个。 人文环境缺失 人文素质对大师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强大的工科必须有强大的理科作支撑;强大的理科也必须有强大的人文社会科学作支撑。理工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而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要成为大师级人才,理工类的学生必须强化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的培养。牛津学院制中的学院恰如一所大学,里面含有各类学科的学生,有各类学科的教师。正是这种理工、人文、社科之间的互动,才有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反思精神。没有人文社会科学作支撑,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没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就不能有创新精神,反思能力。人文环境的形成决不是办几个讲座,开设几门课,进行一些心理辅导等所能创造的。人文环境的创造需要一批大师,需要一批学生。而这些恰恰是泰山学堂缺失的。从其宣传上看,泰山学堂只设有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 5 个学科。 为了改变这种大师级人才培养上的缺失,泰山学堂应该改变一些思路,或者说多一些变通。如:泰山学堂学生国外连续学习时间不少于 2 年;研究生阶段(含博士阶段)在国家实验室连续工作时间不少于 1 年;聘请诺贝尔获得者为其兼职教师,每位受聘者在泰山学堂工作的时间年不少于 3 个月;增设人文类学科等。 人民日报, 2010-11-25 .12.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10764 次阅读|2 个评论
将建的山大青岛校区与流产的山东理工大学青岛校区
热度 1 xuecw 2010-9-20 10:56
据媒体报道,山东大学将在青岛建分校。至此山东有好几所高校已在滨海城市青岛或威海建立分校区。大家都想到海边透透气。 每逢听到这类消息,就想起山东理工大学青岛校区的流产。十一年前,山东理工大学的前身山东工程学院打算在青岛胶南建校区,土地也征用了,规划图也搞好了,各院系的老师都看好这一发展前景。可是就在即将修建的时候,由于政府的干涉,停建了。 在当时众多山东高校里面,最有必要在青岛建校区的应该是山东理工大学。个中原因不好明说,海边校区的建设对大学发展的师资影响自不待言。可是,山东理工大学毕竟在省政府的管辖之下,同时又受淄博市政府的影响,青岛校区夭折了。 山大校区的即将建立,使我想起往事,也羡慕部属院校的牛气。 由此我想到大学的自主发展和政府的干涉的合理性问题。 山大青岛校区拟明春动工 2013年8月份开始招生 2010-9-20 7:17:40 来源: 山东商报    山东大学拟建青岛校区一事近日有了新进展。记者获悉,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拟于明年春天破土动工,一期工程预计于2013年8月完成并开始招生。据悉,山大青岛校区定位于以理工科为主,发展做增量考虑,而非现有学科的整体搬迁和调整。   了解到山东大学将在青岛建新校区的消息后,山大不少在校生十分期待。有学生询问,兴隆山校区的部分工科专业是不是会在青岛校区建好以后与威海分校的部分理工科一起搬迁合并?对此,山东大学规划处解释说,根据学校的整体发展思路,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定位于以理工科为主,辅之以其他必要学科的综合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校区。根据定位,青岛校区理工科的发展将做增量考虑而不是现有学科的整体搬迁。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未来将形成济南、青岛、威海三地办学、一体发展的山东大学系统。三地校园的具体称谓目前尚未明确。   据悉,山东大学在青岛建设新校区的请示已经报送教育部,并就建设的若干事宜多次赴北京汇报。教育部对山东大学在青岛建设新校区的批复很快就会下达,山大将在接到正式批复后开工建设。   在青岛建校区,会不会造成校本部人才流失并增加办学成本?山东大学有关负责人解释说,建设青岛校区正是基于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更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这位负责人说,山东大学历史上的两次辉煌都是在青岛创造的,这恐怕绝非偶然。至于办学成本的问题,山东大学将会通过改善运行机制来减少成本。他说,不要只看到青岛办学会分散资源,更要看到它会带来更多的资源增量。(记者 徐玉芹) 已经在青岛的大学发展都不错: 附:已经挺进青岛的高校 1 、青岛农业大学 原在地:莱阳。 2001 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创建青岛校区, 2007 年 3 月经教育部批准由莱阳农学院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办学地址变更为青岛市城阳区。 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 2.2 万人,硕士研究生 1200 余人。 2 、山东科技大学 原在地:济南、泰安 2001 年,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新校区。 2004 年,山东科技大学办学主体搬迁至青岛校区。 2007 年 4 月,山东科技大学法人注册地登记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在泰安和济南分别注册了校区。 现有在校生 42000 余人。 3 、中国石油大学 原在地:东营。 青岛校区自 2000 年起即开始筹划建设, 2002 年 7 月举行了青岛校区奠基仪式, 2004 年 8 月新校区启用,地址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西路 66 号。 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2 万余人、研究生 3800 人。  ■小资料 山东大学曾叫国立青岛大学   山东大学创建于清光绪 27 年 ( 公元 1901 年 ) ,初名山东大学堂。一百多年来,历经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历史发展时期。    1928 年 6 月,国民党政府下令把国立山东大学改为国立青岛大学,并把校址由济南迁至青岛。 1932 年 9 月 2 日 ,国立青岛大学恢复原名,仍为国立山东大学。 1958 年,山东大学又由青岛迁回济南,留下了山东大学海洋系,后来逐渐发展为今天的中国海洋大学。   目前青岛拥有 10 所本科高校 目前,青岛拥有学历教育高校 22 所,其中包含 2 所军校,其中本科高校 10 所,分别为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 ( 华东 ) 青岛校区、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青岛滨海学院。
个人分类: 教育新闻|16452 次阅读|4 个评论
教务长:“大部制”改革的关键点
arithwsun 2010-1-31 23:52
面对学生的行政管理,我们是存在多个处的,如仅对本科生就有,教务处,学生处,团委,而研究生,则有研究生部,研究生工作部。 也就是说,我们面向学生口的,就有5大机关。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诉求,往往不能和谐配套。 比如学生处和团委,在学校中占有很大的人力资源,下属不少老师和学生干部。而教务处,统管教育改革的经费项目,虽然人手不多,经费资源很足。 在这种设置下,教务处有些事是做不了的,即使它有钱,但它指挥不动学生处和团委那批人,而且学生处和团委也有独立的方向,跟教务处的主张不见得就相同。 类似的事情估计很多,能否形成资源整合,模仿国家的大部制改革,将大学面向学生的机构,拧成一股劲,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务部,逐渐塑造出国外那种大学校长之下的第二人-教务长,可能是学校层面,在这次绩效教育改革中能做出些动静的事情之一。 参考阅读 山东大学启动管理机构大部制改革 年底完成 山东大学日前启动以整合机构、提高效率为主要内容的学校管理机构大部制改革,新组建的山东大学学术研究部与合作发展部成为改革的两个试点单位。 据介绍,山东大学撤销原科技处、社科处、学术委员会办公室等机构,其职能整合划归学术研究部。学术研究部全面负责学校与科研相关的工作,依据学校985工程、211工程等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具体负责科研方面的组织实施;负责跟踪国内外学术前沿,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完善科研投入机制,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组织学校学术审议和评议活动,维护学校知识产权和学术声誉,严肃学术纪律,推动学科建设健康发展;以服务为导向,做好为全校学者和学术活动提供信息、程序、成果转化和交流方面的服务工作。 山东大学合作发展部是在撤销原国内合作办公室、校友工作办公室等机构基础上成立的,负责制定并落实学校与社会各界合作与交流的有关政策、计划和措施,建立合作发展平台和机制,统一协调全校各单位的校际、校企和其他方面的合作工作。 据悉,在试点工作基础上,山东大学大部制改革将于2010年底完成。
个人分类: 大学建设|4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徐显明校长来山大一百多天以来的第一次面对全校的讲话(转载)
yatou 2009-2-27 14:13
原文转载于山东大学网站山大视点(2009.2.21) 从去年 11 月 7 日到任以来,我一直想找个适当的场合和各位老领导、老师、同事系统交流一下我对如何办好山东大学,如何使山东大学的学术得到振兴、使我们的学科特色得以彰显的想法。一百多天过去了,在这一段时间里,我多次和朱书记,和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交换意见,同时也不断听取老师们的好建议、好想法。今天,终于有机会和大家进行交流了。 我今天重点讲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的办学理念;另一个是我们正在构思的学术振兴行动计划。 在讲这两个问题的同时,会把本年度的学术与行政工作穿插其中。 中国高等教育目前的背景是什么? 用刘延东同志的话讲,就是 中国高等教育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个新的历史起点有哪些表现?中国的高等教育是放在自身思考还是放在世界范围内来观察?这可能就是认清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并进行高等教育理念更新、推动事业发展首先面临的问题。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用国际标准评价高等教育就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潮流。 1998 年,联合国发表了 《关于世界高等教育的报告》 ,这个报告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大家都在思考未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走向。在这个背景下, 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都面临着 四化 。 第一是工业化 。我们现在仍然处在工业化时代,尽管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本质上是科学技术创新,这个使命没有改变。 第二是市场化 。市场化给了高等教育更多的选择,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理念叫做经营大学,而不再叫管理大学。政府对大学的态度是鼓励大学之间进行市场式的竞争,而政府对大学也像对市场一样,是提供服务和监督。大学在市场中可以获得更多资源,同时也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包括大学培养出来的人能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中国的高校现在也明显感觉到了就业压力,我们大学的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社会需要,也要经过市场的检验。 第三是信息化 。信息化使高等教育的许多观念、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变化,有一本书叫《世界是扁平的》,扁平的根据就在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式的大学及互联网技术,正在重塑大学的师生关系、教学模式,甚至大学的管理制度。 第四是全球化 。全球化最初从经济的全球化开始,全球化的直接结果就是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国际化。这次咨询会议上,刘延东同志给书记、校长们出了一道题 中国特色,世界水平 。高等教育不再存在着一个中国水平的问题,必须放在世界范围内,用世界的标准来衡量一所大学。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世界性背景,这个背景给中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挑战是严峻的。 第二个背景要回到中国当下和自身。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来的新任务。中国经济增长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有人说 风景这边独好 ,在世界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中国人的年还能过得红红火火,这是我们经济仍在又好又快发展的一种标志。 可是支撑中国经济 30 年发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经济学家有回答,法学家也有回答。经济学家的回答叫 三高一低 ,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 高投入 、 高耗费 、 高污染 及 低效益 来支撑的,是靠资源、能源、廉价劳动力和广袤的市场获得了经济发展。当把不可再生的资源和环境转化成 GDP 的时候,而资源一旦枯竭和环境一旦出现危机,未来的发展还靠什么支撑?法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得以持续发展是因为中国有世界上最宽松的环境管制。所谓 中国制造 就是 世界制造 ,世界污染性企业都往中国搬,中国成了世界污染大国。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靠什么?一定要靠科学技术来支撑。中国要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彻底改变靠科技。发达国家科技对 GDP 的贡献率超过了 60% ,而中国则不足 30% 。中国要变成一个强国、要持续发展下去,只有靠科技。这就是创新型国家思想的来源。靠科技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科技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人才,人才需要高等教育。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依赖力量已经转移到了高等教育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败,决定着我们今后的经济能否持续发展。这就是当下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 2004 年中央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 人才强国战略 。我国现在有三大战略,即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这三大战略中,前两项都和高等教育有直接关系。在中国当下的背景中,高等教育必须重新定位自己,将高校的使命和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希望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长期的任务。 第三个是教育本身的背景。 中国高等教育从 1998 年开始出现规模的急剧扩张。经过十几年的时间,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变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 2005 年第一次超过美国,美国现在高等教育的在学人数是 2500 万人,中国现在高等教育的在学人数已经达到 2700 万人。我国现在从小学到博士所有层次的国民教育总 数是 2.6 亿人,这个数量基本接近美国全国人口的总数。因此说,我们有全球最大规模的教育和全球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 可是规模大是不是意味着水平高?怎样把数量化的高等教育转向质量化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在规模扩充完成之后正在转向以质量的提升为主,这是高等教育转型的标志,也是 历史新起点 的内涵。在国家层面上,怎样把人力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是政治家思考的问题。教育家要思考的是怎样把一个规模型的高等教育转成一个质量型的高等教育,这两个转变一致起来,人力资源大国才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但其中间唯一的桥梁,是优秀的和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因此,中国高等教育目前正面临着这样的一个转型 从规模发展转向质量发展。 在国际背景、国家背景和教育本身背景之下,高等教育有四个主题词: 第一个主题词是 质量 。 注重质量的发展是最好的发展,对高水平大学来说,扩大规模从一开始就不是自己的使命。由此,我们就要思考:作为超大规模的大学,应该怎样对待质量?世界上所有的高水平大学,都不是以规模著称的,质量与规模之间的关系,不是正比例关系,可能是反比例关系。温总理去年有一个说法:基础教育是如何普及的问题,职业教育、中等教育是如何发展的问题,而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提高质量。温总理把握住了高等教育的时代脉搏。 第二个主题词是 特色 。 大学都要放弃模式化发展的方式,从模式化发展转换成特色性发展。每一所大学只有彰显特色,才有存在的意义。这个特色是什么?特色就是不可替代性、独有性和不可模仿性。这次咨询会上,刘延东同志阐述了她对 特色 的理解,她认为特色就是优势,我也非常赞同她的定义,特色就是优势所在,竞争力所在,也就是个性所在。大学要避免 同质化 趋势。 第三个主题词是 体制改革 。 办高质量的大学必须探索和这个大学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规模扩张时我们有一个相适应的管理制度,这个时代结束以后,我们的管理体制是不是还要固守先前?管理体制改革不仅仅是中国的课题,也是世界性的课题。法国现在正在酝酿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方案。法国的教育体制在 200 多年前是领先的,现在被认为是管得最死的体制。法国大学对教授的管理大概是世界上最严的,这种僵化的管理体制导致了法国高等教育的落后。所以,现在法国正在推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方案。美国也在改革高等教育体制。进入本世纪以后,日本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开始了大学法人化运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要不要进行改革?这是目前我们面临的又一个主题词。 第四个主题词是大学的 国际化 。 其含义是,对大学的评价标准国际统一。既然知识和真理不分国界,科学和技术以相同规律为根据,对大学的评价就不应采用国别标准。大学的世界排名,尽管存在一些争议,但其趋势不可避免。所以看一所大学的水平,应当放到世界体系中去比较。 提高质量迫在眉睫,形成特色刻不容缓,改革体制是大势所趋,国际水准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这就是目前我们整个高等教育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时代特征。 以上是我跟大家交流的第一方面的问题。我们要在这个背景下审视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考山东大学的发展。 第二个问题是与大家探讨一下山东大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春节之前的茶话会上,我简单地跟各位老领导、老前辈作过汇报,讲了我的一些思考。 明年是山东大学三校合并十周年,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这个机遇预示着什么?预示着我们要思考合校之初所设定的目标、所要达到的目的实现了没有?当初的要求是 1+1+1 3 ,三校合并最大的意义就是在实现融合的时候要培育大学新的增长点,这主要是指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发展。在合校十周年到来的时候,我们要思考合校之后的成功经验,还要寻找合校之后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哪些学科发展了,哪些学科停滞了,哪些学科出现了反复,系统总结十年走过的道路,明年将迎来最好的机会。 我们现在的校区叫 非常 6+ 1 ,多校区之下怎样形成共同的文化?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思考,也应该在合校十周年到来的时候做出回答。三个不同传统与风格的大学的真正融合,根本的标志最终还是表现在文化的融合上。一所大学里一定有一个主流文化,这个文化应该成为大家固守的传统。如果一所大学里多种文化并存,并且多种文化之间有冲突,那就说明这个融合还没有完成。明年学校合校十周年到来的时候,我们的纪念活动将把学科发展与文化一体作为纪念和反思的重点。 第二个机遇是,再过两年多山东大学将迎来 110 年周年校庆。 山东大学是中国最古老的、有代表性的几所大学之一。天津大学是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大学,最初叫中西学堂,后来改成了北洋大学堂,再后来改成北洋大学,现在叫天津大学,它于 1895 年建校。 1896 年建校的南洋公学,也就是现在的交通大学,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工科类院校。第三所是 1898 年建校的京师大学堂。去年北京大学庆祝了 110 年华诞,北大 110 年校庆的主要任务是总结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经验。 山东大学是 1901 年建校的,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的第二所官办学堂,也是京外第一所官办学堂,她的历史意义还在于她是中国第一所按大学章程办学的大学。再有两年零九个月我们将迎来自己的 110 周年华诞,这是一个什么机遇?首先是我们反思传统的机遇。山东大学历史上有许多优良传统,比如臧克家在数学考零分的情况下被录取到山东大学,这种能够发现人才的机制和 不拘一格降人才 的制度是不是保留下来了?我们 30 年代有一次辉煌、 50 年代有一次辉煌,都集中了中国最好的大师级人物,这就需要我们反思现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不是也要瞄准这样的目标?所以 110 年到来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坚持传统,弘扬传统。 110 年到来的时候我们会获得很多机遇。现在我们的校友总量有 30 万人之多,光在北京就有四、五万人。这么大的一个校友资源,他们的优势发挥出来没有?我们培养出了这么多杰出校友,山东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哪些经验,我们都要总结。 凡是形成传统的我们都要弘扬,有些最优良的传统今天我们还要坚持。评价一所大学的综合能力时,人们往往只注重这个大学的创新能力,可 对于一所古老的大学来说,还需要另一种能力,就是守成的能力, 创新 + 守成 才能说明大学的真正实力。 我们今天有义务挖掘我们的传统,把我们优秀的独特的传统弘扬光大。 另外, 110 年来临的时候,也是我们建设的好时期,这个建设包括学科建设,也包括办学条件的改善。这也是山东大学独特的机遇。 第三个机遇是今年 5 月份国家要启动 985 三期建设工程。 985 三期建设,国家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 去年总理对高等教育有四句话的评价,第一句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大家听了不要灰心,他实际上是在给我们鼓劲。我们的高等教育大致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布局,采用的是前苏联模式,专业划分过细。但我们培养的大量优秀人才正在支撑着经济社会发展,可是我们在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候,这个目标 2020 年前后要实现,目前的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它的要求。 第二句话是:高等教育的质量急需提高。 总理几次去看望钱学森,钱老每次都谈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拔尖人才?有些人才在中国受了教育之后,到外国后很快就发展起来了。每问一次,家宝总理就感觉到我们高等教育的质量存在问题。杨振宁也说过一句话:如果将中国学生的智力分数打成 100 分的话,中国的大学培养 80 分以下的学生比较合适。当学生智力水平到了 81 分的时候,在我们的大学里培养是不合适的。在人才培养上,我们的教育模式很难适应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成长和发展。 第三句话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急需改革。 这个体制首先指外部体制,外部体制就是大学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 就是政府怎样管理一所大学 , 我们把政府对大学的关系分为隶属型和管理型的、监督型的 , 及自治型的三种。现代大学制度有两块基石 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自治型的体制在中国称为 依法自主办学 , 但实际上政府是把大学当作管理对象的。 急需改革 的第一项恐怕是要重新理顺大学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大学体制的第二个方面是内部管理体制。 一所大学有四大权力。第一大权力是政治的公共权力 , 由党委行使。第二大权力是行政管理的公共权力 , 由校长行使。第三大权力是学术的公共权力。大学里有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这个权力由教授及教授代表共同行使。第四大权力是民主的公共权力,由教代会、职代会行使。当这四个权力和谐一致的时候,这个大学就充满活力。可是目前中国大学的状况往往是行政的公共权力替代甚至侵害学术的公共权力,而民主的公共权力 , 也就是教职工参与大学管理的渠道是非常狭窄的。 前面这三句话大家听了都非常沉重, 后边总理还说了一句话: 中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急需增加。 这句话令我们鼓舞。 今年是 985 的第三期,国家将加大对 985 院校的投入力度,这是我们山东大学面临的一个机遇,但是这个机遇不是我们独有的,是三十几所院校所共有的。 第四个机遇是今年中央要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这个纲要由总理亲自来抓,他是这个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的组长,刘延东同志是副组长。现在已经汇集了 400 人左右的专家队伍起草这个纲要,估计今年十月份能够完成。纲要完成之后,中央将召开进入新世纪的第一次教育大会,使我们的整个教育得到一次振兴。这对全国教育界是一次世纪性机遇。延东同志在咨询会议上把 985 的重点建设作为讲话主题,并且强调建设 985 高水平大学是国家意志。 国家意志 这个提法是第一次,其意义重大。一说国家意志就带有整体性、至高性和一体遵循性,它表明的是国家推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毋庸置疑的决心。山东大学在今后几年的发展中大概可以预见上述这四大机遇。 面临机遇的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面临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巨大的规模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加了难度。可以肯定地说,大学的规模越大,提高质量的难度就越大。世界高水平大学或者世界一流大学没有一所是大规模的,所以规模大并不是高水平的标志。 普林斯顿大学 只有 4000 名学生,却有 40 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中国科技大学 是中国的高水平大学,她拒绝了 1998 年的扩招,到现在还保持着 5000 人的规模,中国科大很多创新性成果尤其是基础研究在中国一直领先。 耶鲁大学 到现在还保持着 8000 人左右的规模,耶鲁大学追求学生和老师接触的机会,更注重英国的传统 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如果一个学生天天和老师接触,老师的水平很快就变成了学生的水平。在耶鲁大学里有一个教育理念:什么是大学?大学就是有经验的老师和一些没有经验但有求知激情的学生天天激荡的地方,学生和老师天天见面,学生的水平提升很快。哈佛大学学生数在美国的高水平大学里是最多的,也只有 20000 人左右。大家知道, 浙江大学 一度是规模巨大的,合校时超过 40000 人,但浙江大学这几年采取措施,通过办城市学院和宁波学院,对学生进行了分流,不断缩减办学规模。它始终保持着一种理性,因为大学不是以规模取胜的。北大和清华始终恪守一条底线,就是任何时候学生规模都不能超过 30000 人。她们坚守的是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原则。目前山东大学本科生数全国第一,比吉林大学还多 300 人。我们就要思考,怎样在如此庞大规模基础上提升 山东大学 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 这个方面,我们的压力超过了中国任何一所大学 。 第二个挑战是我们的学科门类相对比较齐全,但强势、优势学科相对缺乏。 山东大学的博士点有 189 个,这在全国也是居于前列的。学科门类齐全,但我们有突出优势的学科点并不多。现在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数据,一个是重点学科数。我们山东大学只有 2 个一级重点学科和 12 个二级重点学科,与同类大学相比,我们是少得可怜的。第二个是学科排名,山东大学进入前十位的所有学科加起来仅有 8 个。而这 8 个当中,排名最靠前的数学,也仅排第六位。这说明,目前山东大学已不具有前五位的一级学科。人大排第一的学科有 7 个,在人文学科里排第一的数量最多。我们的同类院校武汉大学排第一的有 3 个,进入前十位的全校有 19 个。相比之下,我们将被视为没有特色或没有优势的大学,因为任何大学的水平都是表现在学科上的。 我们面临的第三个挑战就是教学科研队伍数量庞大,但杰出的拔尖人才数量偏少。 我们的教师有 3400 人之多,这个数量超过了北大和清华。我们仅有 7 位院士,厦门大学仅化学学科就有 7 位院士,而且在某些突出的领域像理科的化学、文科的经济学,一谈大家都知道。此外,我们长江学者、杰青合起来的数量再加上院士也就是 50 多人。而清华大学的两院院士已经超过百人,北大亦拥有九十余人。因此,与同类院校相比,我们杰出人才、拔尖人才比例偏低、数量偏少。 我们还面临一个挑战,就是如何解决我们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和物质支撑条件匮乏之间的矛盾。 合校以后我们增加的建筑面积有上百万平方米,即使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按 1992 年教育部颁布的办学标准,我们还有 1700 亩左右的用地缺口,而土地是一所大学最起码的物质条件。此外, 我们七个校区没有一个像样的体育馆,这在 985 高校中是绝无仅有的。我们没有一个像样的学术报告厅,科学会堂的规模相对较大,也只不过能容纳 450 人。文科教师多数没有自己的研究室,理工科的物理空间普遍紧张。一个远大的目标和当前的物质支撑形成了巨大反差。 进到这几个校区,威海校区依山临水,这样的校区在全国并不多见,是比较优美的;我们的趵突泉校区已经实现了绿树覆盖,这个校区也非常优美;千佛山校区也有一定特色;而校本部基本上没有什么特色,这和百年名校的地位极不相称。所以,怎样加快改善山东大学的办学条件?这也是时不我待的问题。 分析完机遇和挑战之后,我想谈第三个问题,即与大家交流一下山东大学的办学理念。 春节之前,在一次校友会上, 有校友问我 你怎样理解大学 ,我即兴讲了 大学之大 和 大学之学 。 我认为, 大学之大 首在大德,因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明德、新民、至善都是德的要求。一个大学有大德,才受人尊重,这个大德表现在哪里?第一,大学里面有大爱,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学生对真理的爱,都是无私的大爱;第二,能够承担国家和民族的责任;第三,有一个对待物质利益最正确的态度。所以,大学是收藏社会良心的地方,当社会都无德的时候,良心到哪儿去了?到大学里去了。所以,大学是高雅的,不是世俗的。山东大学要办成一个最有德性的大学,我们处在齐鲁之地,最有这样的传统优势。 大学之大还在于大学有 大学问 。社会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在大学里获得答案,这个大学问里还包含有大思想,大学是产生学问和思想的地方,没有学问、思想的大学是无法让人羡慕和尊重的大学。大学的魅力即在于它是学术渊薮,是学术摇篮。把大德和大学问集在一起的人,才叫做 大师 。光有道德没有学问不是大师,光有学问没有道德也不是大师。大学以大师为代表,有大师的大学才为人们所向往。 大学里还要有什么?还要有 大树 。这个 大树 不是指植物,而是指这个学校的优良传统。这个优良传统可以称作大学的学统。国有国统,道有道统,法有法统,学有学统,一所大学一定要有一个优良的传统并且要守护住它。 30 年代梅贻琦讲的那句话,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 。那句话在当时是非常有道理的,但发展到今天,却需要改造。优秀的大学一定是要有大楼。大楼不是指建筑物,其实是指能够使学者生存下去和能潜心为学的物质条件,使学者能够进行前沿研究的科学仪器设备等等这些外在的物质条件。大学一定是需要大楼的,没有大楼就对不起大师,也很难产生大的科研成果,大楼就是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 这就是大学的 大 字。 大学的 学 怎么理解? 我个人认为, 我们首先是学府。我们不是政府,不是食府,更不是企业。 政府内 的最高权威始终是上级,命令与服从是基本行为模式,所以它的价值寻求是唯上的,只要有命令出现一定要服从,只要有上级出现,就一定认为上级比它更重要。 企业 的价值以利益为导向。在企业中,谁是最高权威?谁的股份最多、谁的资本最多,谁就具有最高的权力,利益决定一切。 学府 的特征是以学术为导向,谁是最高权威?在学府中我们的人应该叫学人,学人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学者,另一部分是学生。学人、学者、学生所从事的活动都叫学术,而学术的最终标志是形成为学科, 这就是大学的 学 字。 大学里独特的传统就是学统。我们讲学术本位、学术立校,就是要用学术的标准和尺度,使学人、学者、学术受到尊重,使学科立于中心地位,这就是大学,任何大学都应该坚持这样的内涵。 高等教育从发生到今天已经 900 多年了。 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是 1088 年意大利建立的波罗尼亚大学。这个大学的第一个学科是法学,第二个学科是医学。 这被认为是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在 900 多年的时间里,人类开始总结整个高等教育规律性的东西,我把它概括为具有普遍性的主流意识。 处在第一位的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这是大学区别于任何社会组织的最本质特征。 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却把大学和大学区别开了。我们今天需要培养的人就是能够创新、创业、具有创造力的人,但过去不是这样。大学开始的时候以培养职场上的人为主。一个好的大学总是给它的学生们提供最好的成才率, 一个学生怎样算是成才了?当他到了社会上以后,还在为生存而奋斗的时候他就没有成才;当他超越了生存的状态,有了事业的时候才算成才了。所以,一流的大学有一流的成才率。基础教育是使人成其为人的教育,高等教育就是使人成其为才的教育。因此,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这是一个主流意识,是坚定不移的。 (博主: 以上可以归为是徐校长谈的第一个主流意识 ) 第二个主流意识是,教学和科研是大学永远的中心。 我们讲高等教育 900 年的历史,最初是以教学为特征的,就是培养职场上的人。当时欧洲的中世纪为什么在波罗尼亚产生了这样的大学?因为面临着文艺复兴的需要。首先需要法律人才,因为利益上的争执越来越多,法律则是处理利益关系的一门艺术。医学要解除人们身体上的痛苦。后来又设立了宗教学科,宗教要解除人们心理上的痛苦。 直到今天,波罗尼亚大学传统在欧洲还有巨大的影响,波罗尼亚大学这三个学科使欧洲的知识分为三类。法学代表着社会科学,医学代表着自然科学,而神学后来演变为哲学,哲学代表着思维科学。现在欧洲的知识划分大致上还是三大板块。这三大板块最初形成的时候,都是培养职场上的人才,神学培养牧师,医学培养医生,法学培养律师。 所以,高等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就是以职场的培养和教学为中心的。 这个阶段结束于 1809 年。大家要注意这个年份, 1809 年到今年正好是 200 年。 200 年前,洪堡兄弟倡议建立一所大学,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洪堡大学,洪堡大学区别于以往大学的特征就是不仅要进行教学,培养职场的人,更重要的是要把人们对未来的那种探究的愿望变成现实,要把科学研究变成人的一种习惯,把教学和科研统一在一起,培养人的科学研究习惯。在高等教育学上这是一个新的定义,大学的任务是什么? 大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研习惯,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研究,尤其是教会学生方法,成为大学很重要的任务。这被认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科研的中心地位确定下来了,这就叫洪堡精神。 洪堡兄弟都没有做这个大学的校长,但是校长李斯特忠实地把洪堡兄弟的想法变成了现实。科研成为大学的中心之后,迅速改变了德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德国至今仍在化学、机械等领域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德国人永远感谢洪堡大学。 蔡元培先生就是洪堡大学的学生。当他离开洪堡回到中国, 1916 年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时候,在欧洲有一个评价, 在中国还见不到一流的大学,但是我们已经见到了一流的校长 。他提出来的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这八个字,就代表了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个趋势,但它来自于洪堡精神。所以,中国高等教育最初是受洪堡的影响的。 1904-1918 年,威斯康辛大学的校长查尔斯 范海斯有一个新的想法,他说大学不仅要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还要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变为社会的需要,这被称作 威斯康辛模式 。这所大学是以农学和畜牧业为主的,这所大学认为最好的教授就是脚上踩满了牛粪的教授,因为他到农场去了,把成果转化为农业需要。这个精神在上世纪 30 年代变成了整个美国高等教育的共同理想。现在世界高等教育的主流在美国,就是 为社会服务 的高等教育思想。现在我们讲高等教育的三大使命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大概就是这样形成的。 今天我们要不要赋予高等教育新的使命? 在国际化这个背景之下,特别是美国 9 11 之后,大家发现一个问题,政府无法处理文化和文化之间的冲突,企业要处理文化上的冲突也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进入 21 世纪以后,我想高等教育又增加了一个新的使命,那就是把不同的文化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融合,而这个平台只能是大学。我认为这是高等教育的第四大使命。只有实现了这个使命,大学的国际化程度才会大幅度提高,大学的世界性才能得到认可。这个是我自己的理解,我在六七年前就开始这样思考,至今这个想法越来越坚定。 当然高等教育使命无论怎样变化,有两点是不变的 教学和科研。 为社会服务是教学科研成果的一种使用方式。所以我们说,高等教育的第二个主流意识是教学与科研是大学永远不变的中心工作。中心意思是说,当一个大学的教学和科研这两项工作与其他工作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有一个选择。其他工作都不能冲击这两个中心工作,教学秩序和科研秩序具有不受冲击的稳定性。 为了一个创收可以停课,为了一个活动可以停止教学科研活动,如果这样的现象经常在大学里发生的话,那么这个学校奉行的就不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理念。 高等教育的第三个主流意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大学永恒的主题。 数量的扩张一定有被客观条件限制住的那一天,但是质量的提升是没有止境的,所以 它是永恒的主题 。这个质量指的是一个全面的质量,包括提高生源质量,师资队伍质量,教学理念质量,管理质量等方面。所以,提高质量是我们永恒的主题,这篇文章永远做不完。大学的质量有无数要素,但人才培养质量始终是最根本的。 高等教育的第四个主流意识是,学科建设是大学的龙头工作。 什么是学科?学科是人类在认识世界而形成知识的过程中把同类知识所进行的系统化的集合,学科是学术的土壤,是创新的源泉,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学科由三个要素构成,第一个要素是主体要素,就是从事学科建设的师资队伍。第二个要素是客体要素,一定要有原创性、创新型的科研成果。第三个要素是主体和客体结合过程中,有教育的要素,就是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这三个结合起来就叫学科建设。 在学科建设上,我给大家说一下田长霖的思想。 田长霖是华人在美国最优秀的教育家、最伟大的大学校长,他在任加州大学校长期间有一个思想,他说:任何一所大学要成为世界知名大学,它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上都有所发展,而必须集中力量先在一两个学科上有突破。当这个学科取得突破的时候,其他学科也会跟上来,而要把这个学科建好,最好的办法是让这个学科和其他学科形成互助的关系。 反过来说,其他学科来配合这一两个学科。他在清华大学演讲的时候又重申了这一思想。从他的思想里,我们感觉到一些学科建设规律性的东西。学科建设一定是扶强不扶弱的,所以在学科建设上不会搞平均主义,在学科建设上不会进行公平选择,它一定是效率选择。学科一定是扶植和培育出来的,培育强势学科,把它做强,特别是把它做成世界第一的时候,这个学校的特色就形成了。这个思想对中国高等教育有非常大的影响。我们现在要建世界知名大学,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科齐头并进,而只能在资源匮乏的基础上选择二至三个学科进行建设。学科建设永远是大学的龙头工作,所有的世界知名大学都以学科为代表, 说到数学,我们会想到剑桥的三一学院;说到物理,一定会想到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说到公共卫生,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哈佛;说到法学,我们一定会想到耶鲁。所以一流大学并不是所有学科都处在一流,只要有一或几个代表性学科就是一流的。 第五个主流意识是,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的主体工程,有时候我也把它叫做固本强基工程。 大学可能有若干个工程,但要始终把师资建设作为第一个工程,这个工程做好了,大学的水平就上来了。 我重复一下我的一个观念:什么是大学?教授就是大学,教授始终代表着大学,有好的教授就有好的大学,没有好的教授就建不成好的大学。我改造了欧洲的一句话,欧洲有一句话叫做 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大学 。我不这样看,我认为教授才是大学,尤其是在中国。 在目前这个体制之下,我们书记和校长的空间并不多,但是教授的空间是无限的。所以,好的教授就是好的大学,在任何一所大学里,教授都有资格代表大学。 海德格尔的情人因被纳粹追杀逃到了美国,美国国庆日邀请她出席,人们问她想不想自己的国家,她回答了一句话, 凡我在处便是德国 ,德国在我心中,我走到哪里就把德国带到了哪里。我们要用这种理念对待我们的教授,我们的教授就代表山东大学,我们的教授走到哪里,就把山东大学带到了哪里。 因此,选聘好的教授、留住好的教授和培育优秀师资队伍永远是大学的头号工程,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高等教育第六个主流意识是,学术追求是大学的灵魂。 看大学的水准和品位,要看人们对学术的态度。我用 追求 这个词,追求意味着要对学术形成信仰和崇拜。对学者本人来说,自主之人格、自由之精神就是他的品位。而对管理者来说,则要 尊重学者的人格和崇尚学者的精神。 追求学术的灵魂只在学者身上建立起来是不够的,还要看在我们的管理层身上是否建立起来了。追求学术不仅仅是学者的事情,也涉及到管理层要不要营造这样的氛围,提供这样的条件。 我把学术分成四类,第一类学术叫 传播型学术 ,我们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学术过程,培养学生创新型的思维要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体现。第二类学术叫 整合型学术 ,包括整理已有成果文献集成,翻译,对会议进行学术综述,对某一个学科进行评价,都叫做整合型学术。第三类学术叫 运用型学术 。我们把学术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转化为知识产权,这个过程就是学术的转化过程。第四类学术叫 创新型学术 。这是学术当中的最高水平,创新型学术是最难的。追求学术主要指的是学术创新。 当对学术是以追求的精神对待时,学术的目的就是高尚的,而不是功利的,这时候才有灵魂意义 。 高等教育的第七个主流意识是,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 一个大学需要多种动力,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学术兴趣,学术兴趣是学术活动的原始动力,其他动力则需要从学术评价制度和学术激励中寻找。对以学术为人格的人来说, 不用扬鞭自奋蹄 ,而对没有形成这种自觉的,则还要给予考核上的压力。我们从外部获取资源的可能性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内部产生动力的可能性是无限的。中国高等教育这三十年走过的路就是一条改革的路,所以要把改革尤其是把制度创新作为大学发展的动力,这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意识。 高等教育的第八个主流意识是,服务是大学管理的目的所在。 我理解管理有四种价值:第一种是要给大学确立方向,这个方向主要是引导大家迈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这是管理的责任。第二种是规范和为大学提供秩序。它要保证大家在安全的状态下进行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这是管理的职责。这个安全实际上是一种公共环境和公共产品。第三种管理的意义是要给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中心工作提供条件和保障,包括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而这三项最后都表现为第四种意义,就是为中心工作提供服务。 怎样服务? 我有 三个循环 的想法 。 我们的校领导要带领校部机关为教学科研单位服务,这是我们的天职,我们不是管理教学科研单位,而是为教学科研单位服务。这是第一个循环。第二个循环,我们的校领导、校部机关、院长、系主任、所长共同为教师服务。第三个循环,校领导、校部机关、院长、系主任、所长、教师共同为学生服务,因为学生全面发展和最终成才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和使命。 这三个循环都完成的时候,大家就会产生三种感觉。我们的学生在这所大学里受到了最好的教育,他离开这所大学后,每当谈起母校,就会有一种自豪感,因为他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服务。第二种感觉要给老师充分的尊严,老师受到学生的尊重是天经地义的,能否受到我们这些服务人员的尊重?如果老师能够受到校领导的尊重、受到管理层的尊重,他就会保存住基本的尊严。 我在一些场合讲过教师的尊严空间理论。在校部机关我们能看到,每位工作人员都有一把椅子、一张桌子。这把椅子和这张桌子往往被视为主人权力的空间。 当从普通工作人员升任为科长、处长时,他的权力空间会被逐步放大,当了处长,就要求一人一间办公室,似乎空间越大,权力越大,尊严也随之被放大了。可是我们的老师呢?我们的老师入校以后,许多人没有自己独立的尊严空间,我把这种情况称作 学校对老师尊严的第一次侵害 ,因为没给教师提供维护基本尊严的条件。 现在的问题是,不能允许再发生 第二次侵害 。第二次侵害预示着什么?我们的老师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到校部机关来的,是不会找校领导的。我的原则是,凡是老师找我,我无论怎么忙,一定要拿出时间来见他。当你见老师的时候,就有一个问题了。老师带着自己的尊严进入你的空间里,这个时间你主宰的这个空间,能不能对老师表现出极大的尊重?如果你不能表现出极大的尊重,他的尊严就要受到第二次侵害。所以,我有 一把椅子的理论 ,这个理论是世界性的高等教育理论。 当老师进入我们工作人员房间的时候,如果这个房间里只有一把椅子,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这把椅子让出来给老师坐,如果老师不坐,工作人员没有权利去坐,一旦工作人员坐着而老师站着,就是在侵害老师。这就叫做 一把椅子的理论 。 所以,老师进门的时候,你的面容、语言、举止都决定着老师尊严是否被第二次侵害。我们要使我们的老师有充分的尊严感。我们可以观察一种现象, 当一个学者在这个大学里强烈地要求调离的时候,我相信最根本的原因不是他在乎物质利益,一定是他的尊严受到了最彻底的伤害。 这个时候,他会不顾一切。所以,一定要使我们的老师有充分的尊严感。我有一句话, 老师的尊严实质上就在我们坐的那把椅子上 ,当你把这把椅子让出来的时候,你就给了老师一定的尊重,但必须是自觉自愿的,并且是发自内心的。 还有第三种感觉,就是我们的工作人员要有充分的成就感。我们的工作人员在守护这所大学的时候,你的想法、你所做的工作,都转化为这个学校事业的一部分。这个制度是在你的主持之下制定出来的,这个大学的一砖一瓦是按照你的设计变成大楼的,这个大学里面的一草一木也关乎你的感情。所以,要使我们的工作人员有成就感,学校还有责任为工作人员寻找发展空间。 当学生的自豪感、老师的尊严感和工作人员的成就感 三感 同时产生的时候,这个大学一定是非常和谐的。 我们管理的意义在哪里?管理的意义就是为学生的成长、为老师的科研创造条件。管理本质上就是服务。我们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校长不是管教师的,而是为教师服务的,为教师服务的第一责任人是校长。 我把上面的这些意识叫做高等教育的主流意识,一共分八个方面。 进入 21 世纪以后,我们的一些教育理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第一个变化 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里 以人为本 与党政机关、企业的 以人为本 是有区别的。企业家讲以人为本是不彻底的,甚至带着某种虚伪性,因为当员工不能给他带来利益和利润的时候,他就想办法解雇员工,所以说企业家的以人为本是有选择的。党政机关谈 以人为本 有一种特殊性,它必须把所有的人都当作本位,要为所有的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所以,政治家讲 以人为本 应该是 以人人为本 、 以一切人为本 。 大学里的 以人为本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教育教学关系上以学生为本。我们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的成长准备的,我们只不过是学生成才的一些条件,所以,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个含义 是生态意义上的,学生是生物,不是矿物。学生在大学里的过程是一个生物的生长过程而不是矿物的冶炼过程。第二个含义是权利意义上的。学生是权利的终极主体,学生到大学里来是为了享受受教育权,我们是代表国家、政府来履行一种义务以满足学生的权利需求。 所以,以人为本在大学里面的第一个表现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第二, 在办学上要以教师为本。办学兴校的根本性力量在人才, 人才强校 必须以教师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体现在这两大关系上。 此外, 在一个大学的物质利益分配上,当涉及到福利利益的时候应该是均衡化,应该以公平为追求。但当涉及到对一个人的贡献评价的时候要实行效率化,实行多劳多得。 中国高等教育在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上,重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本位。这可以称之为 人本教育观 。 第二个新变化 是发展的理念。发展的理念有两大新的要素,一个要素叫做质量发展是最好的发展,另一个要素叫做特色发展是根本发展。所以,要用提高质量、形成特色促进大学的发展,这被认为是新的发展观。 第三个新变化 是国际化的理念。对大学的评价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事情。我看到美国对中国大学的一个排序:北京大学在世界排名中最靠前,列 114 位,后面是清华、复旦、中国科大、浙大,再往后是山大,排在南京大学前面。我们一百多年的历史,一定是我们得分的一个重要因素。山大的一部分校友在美国已经取得骄人业绩,这也是提升我们学校声誉、在美国排名得到提升的重要因素。山东大学如何走向世界?我和朱书记反复斟酌,山大特色能不能直接对应世界水平?恐怕我们还需要一个中间过渡, 山大特色 、 中国一流 然后才能走向 世界水平 。 这个观念一旦树立起来,我们就必须重新思考每个院和每个学科的定位。今天到场的有各学院的院长,你们在考虑学院发展时,一定要在全国进行比较,这是起码的要求,不能满足于在山东省是最好的。 作为院长必须有一种眼光,你要知道你这个学科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世界最好的学科好在哪里,到了什么水平,你与它有哪些差距。我希望我们的院长和教授们共同做好一篇大文章,这就是 山大特色,中国一流,世界水平 。 第四个新变化 是关于创新的理念。创新是一个思想体系,它不仅指科技创新,还包括思想创新、文化创新、思维创新和制度创新。创新是大学特有的 DNA ,对综合性大学来说,全面创新是最具备条件的。 以上就是在办学理念上我要跟大家交流的,也是我今天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跟大家谈一下学术振兴行动计划。 这个计划有一个总体性的描述,实施这个计划以后大致上要形成 尊重学者,崇尚学术 的校园文化氛围,这是我们的软环境。 确立以学术为主导的办学理念,这是我们的价值取向。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者队伍,这是我们的主体工程。培育 2-3 个有代表性的学科,这些学科就是山大特色,就是中国一流,就是要冲击世界水平。 要产生一批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科研上有三大变化, 第一大变化是 对科研的评价由过去的以量为主转向以质为主。所以,在重要学术期刊上, 理工科发表一篇文章的影响因子至少应该在 3.0 以上,以影响因子来判断学术的水准。人文社会科学要以产生思想、产生传世之作作为自己的追求。 第二个变化, 科学研究正从以前的单兵作战转为集团作战,所以 大师 + 团队 是当今世界最好的科研模式。 一个团队中有一两个杰出的大师,然后以他为主组合成一个团队。这种模式证明是成功的。 第三个变化 是学术研究从以学者的个人兴趣为主转向服从国家需要。兴趣当然可以继续进行探索,可是 一定要申报国家课题,直接把自己的科研融入到国家的需要当中去。 我们希望能够产生一批高质量的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打造世界知名的学术品牌,包括通过国际会议、论坛,形成创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适合学术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基本满足学术空间需要,使主要的学术指标数量翻一番。其他可排序的科研要素指标均有前移。 SCI 的数量实质上就是大学里的 GDP ,尽管它在衡量大学水平上还有不科学的地方,但目前还没有其他指标能够取代它。山东大学在历史上的最好排名是第七,这几年我们的状况比较稳定, 2008 年排在第十位。每前进一个位次都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 关于学校的综合实力排序,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排行榜, 对各种排名要关注,但不迷信。我们要争取使我们的综合实力排序前移,最终建成一所使我们的 德性、思想性、创新性、特色性 四性 得到充分彰显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争取用五年的时间迈向这样的目标。这里面既有数量性的要求也有概括性的描绘, 方案实施以后,我们会把所有的任务都进行分解。 这里面的 主要因素 有哪些?我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做一个大致汇报。 第一部分是要统一办学理念。 今天我用较长的时间讲了主流意识和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我就不再重复了。我希望大家能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选择,并最终能够统一。 第二部分是队伍建设,这是关键内容。 学术振兴计划实施之后,山东大学的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队伍按照 十、百、千 的目标进行建设。院士数不少于 10 人,必须是 10 人以上,要么我们自己产生,要么用引进的方式。 百 是指 长江学者 、 杰青 、 泰山学者 及杰出人文社科学科带头人等杰出人才的数量不少于 100 人。 千 是指选拔和引进 1000 人左右的中青年教师,使之成为各学科的学术骨干。 人才引进 的力度要加大。我向大家讲一个兰州大学的例子。兰州大学新校长周绪红到任以后,为了证明兰州大学是不甘落后的,要求在《 Science 》和《 Nature 》有文章发表,他要全校教授给他推荐,校内有没有人能够有成果在以上两刊物上发表,若无,就请教授们再推荐所熟悉的国外教授。周校长下了一个很大的决心,用年薪一百万的方式从美国聘请了两位教授回到兰州大学,去年,兰州大学在《 Science 》上已经有文章发表了。这是非常规的举措。兰大的经验对我们有无意义?山东大学吸引人才,在地理上没有优势,在环境上没有优势,如果我们在措施上也没有优势,谁到山东大学来?所以在人才引进上我们一定要有超常规的措施。如果能够引进一个团队,我们不惜花更大的代价。所以,这个计划实施以后在人才引进的经费上要进行超常规的投入。 要建立终身教授制度 。 我知道我们学校有位年近八旬的老先生每天按时到研究室搞研究,天不黑不回家。具有这样学术情怀的人,并且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这样的人为什么不能做我们的终身教授?终身教授的意义就在于他是全校的样板,我们要给这样有学术追求的人以最大的尊重,要给终身教授配上助手,要提升他们的物质生活待遇。其他学校已经有成功经验,凡是成为终身教授的,可以享受和院士相同的待遇。 要实行学术休假制, 使我们的老师不至于过于疲惫,三年或者五年的时间可以有半年时间进行休假,这半年他可以完成自己的课题,可以去外校讲学,也可以到国外交流,物质待遇不降低。要通过这些方式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学者队伍,使其成为我们学术的主体支撑。 还要有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关怀计划,山大未来的希望在现在三十岁左右的人身上。 第三个部分是打造学术平台。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最高的学术平台,山东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只有 2 个,厦门大学则有 4 个。学术振兴计划实施以后,我们的学术平台应该有成倍的增加。国家的工程中心、国家的工程实验中心都要有较大数量的增长。 要整合学校的资源再组建几个学术平台。要尝试建立工程技术研究院,把它变成我们整个工科、技术类学科成果转化的一个基地。这样既能为山东省服务,又能使我们的科研成果不至于闲置。研究院的意义就在于要打通这个渠道。 要组建山东发展研究院,直接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融入社区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应是我们新的办学理念。这个原理很简单,德国一共 8000 万人口,可是德国有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山东省有 9000 万人口,山东大学如果能像德国的慕尼黑大学那样为 9000 万人提供服务的话,毫无疑问我们也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所以要建设山东发展研究院,要成为山东省的思想库。 要整合学校的资源,建设具有国际意义的儒学研究中心。要打造出一个品牌来,甚至还要思考,是否可以举行一年或者两年一度的儒学论坛。现在中国已经有两大论坛,一个是博鳌论坛,以经济为主;另一个是苏州的论坛,以文化为主。山东大学要不要在山东的地盘上打造一个品牌? 要创新我们校内的科研平台体系。校设的科研平台以研究院为主要称谓。院设科研平台以 所 为主要称谓。另外,要鼓励我们的老师形成组合,以一位或数位教授为核心,建立若干个山东大学研究中心,使多数教授都有以自己为中心的学术团队。创新平台、增加平台,然后使我们的科研项目增加、科研经费增加。这是计划的第三部分。 第四个部分是物质条件建设。 要支撑我们这个计划,一定要有一系列的物质条件作为基本保障。第一个物质保障是五年内要使每位老师都有一个独立的研究空间。我们全校现在有 3400 名老师,今后教师增加到 4000 人,按人均 15 平方米来算总共需 6 万平方米,现在有部分老师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间,尚缺的部分五年内要补齐。第二方面是规划教师公寓。 我们现在的青年教师非常艰苦,他们入校的时候房改已经结束,他们现在是低工资、低职称、低居住条件。 而一个学校的希望一定是在青年人身上,所以我们要给青年教师更多关注,这个关注一定要体现在学术振兴行动计划当中。第三个方面的物质保障是科研及学术平台所需要的物理空间。我们会征求各个院的意见,有的老师给我在 E-mail 上写信说需要多少空间,征集完以后,学校会重新进行建设规划。 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通过积极争取,学校将建设一个能够容纳 8000-10000 人的综合性体育馆, 2011 年 110 年校庆的时候,我们的校友要坐在这个体育馆里参加庆典。 综合性的体育馆要保证我们的老师有健身的地方,保证我们的师生可以观赏大型演出,以提升全校文化品位。 总之,要给我们的学术提供物质条件和保障。物质条件保障还包括公共学术保障体系建设、图书馆建设,条件具备的话,也可以考虑建立全校的无线上网系统及独立博物馆。 第五个方面是创新管理体制。 要探讨 在校部机关实行 大部制 。 研究生院已经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在研究生院下有若干个和研究生培养相关的处。是否要把和本科生培养相关的所有职能部门统合在一起建立本科生院?同类的像科学研究管理机构科技处、社科处、军工研究院等,这几个部门能否统合建立研究部,处、院都要保留,但职能要统合、职能要转变,由研究部统一推动文理融合、理工融合、文理工与医学的融合。我们对外进行社会资源的拓展,有各种各样的会比如校友会、董事会、基金会、对外合作办,借鉴外校的经验可以统合为社会资源部。实行 大部制 能减少管理层次,降低管理成本,这样更适合于科研的创新和管理成本的降低与服务水平的提高。 另一个设想就是在各院之上实行 学部制 。 山东大学有 30 个院,美国所有的大学平均起来 8.3 个院,德国所有的大学平均起来 9.7 个院,英国的所有大学平均起来大概 14 个院,没有一个国家的大学像中国这样有这么多院。 我们中国的大学平均起来是 24 个院。现在看我们院划分得过细,仍是前苏联体制, 其最大的弊端是形成了学科壁垒,同类学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堵塞了新学科的增长点。 振兴计划设想,在保持学院不变的情况下,在院之上设立学部,由学部统筹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把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适当分离。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要改革一定要解决行政权替代或者侵害学术权的问题。学部的设立还不是在院之上重新架设一个管理机构,改革以后还是校院两级,但是院之上的学部行使学术方面的权力。 管理体制改革的第三个设想就是改革我们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 山东大学科研经费排序比较靠后,有的老师争取到的经费尤其是横向经费还不愿意放到学校里面管理,这说明我们的经费制度有不便于教师的地方。我给大家介绍几所大学的做法,这个做法我认为是行之有效的。 无论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科研经费,入到学校以后,学校可以提取一定的比例,这个比例可以以使用学校资源的名义,由学校提出来使之成为学校的科研奖励基金,然后再变成老师工作上的津贴或者来自学校的奖励。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提高科研人员的收入水平。你可以把它设立为基金,也可以把它设立为资源的占用费用,总之归到学校支配以后还要返还给相关老师。这个体制改革以后,可以调动老师争取科研经费的积极性,同时也使他们对经费的使用处于安全状态。 还要改革我们的学术评价制度,从以量为主转向质和量并重。 还要改变我们的工作考核方式。 文科的老师特别希望有一个 养士计划 , 使那些具有学术研究能力的人不至于每天为去寻找科研经费而奔波。当然这要以能产生传世之作、扛鼎之作作为基本判断。 对教师的科研业绩考核,我主张 为中才定规矩 , 你的才分只达到中等水平的话,我要求你按照学校的量的标准进行考核。 另一句话叫做 为天才留空间 , 对于学术情怀很强的、具有天才的人没有必要按照一个统一的规则来限制他,要让他自由发展。所以要改变现行千人一面的考核标准,实行坚持因人而异的原则。 我们正在探索和思考一系列的制度,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只有现代大学制度才可能促成大学学术水平的提升,才能最终实现我们的办学目标。 学术振兴行动计划的核心部分我已经向各位作了报告,但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想法,稿子形成以后还会发给大家,广泛地征求意见后再行修改。我想前后五易其稿后方可实施。 以上就是我今天重点想给大家交流的两大问题。概言之,第一是观念,我希望大家能认同,第二是学术振兴计划,我希望它能在三月底开始实施。观念是先导,计划是措施,二者统一起来, 山大特色,中国一流,世界水平 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雅文幽词--我欣赏的文章|6989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