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冯其庸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冯其庸《文心集》(《瓜饭楼丛稿》卷三)提要(二)
黄安年 2012-2-24 08:17
冯其庸《文心集》(《瓜饭楼丛稿》卷三)提要(二)
冯其庸《文心集》(《瓜饭楼丛稿》卷三)提要(二)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2 月 24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书名: 《文心集》 著 者: 冯其庸 封面题签: 饶宗颐 书名题签: 冯其庸 出版发行: 青岛出版社 责任编辑 : 高继民 责任校对: 孙熙春、赵旭、齐海英 出版时间: 2011 年 1 月第一版 印刷时间 : 2011 年 1 月第一次印刷 照排: 青岛新华出版照排有限公司 印刷 : 上海中华商务联合印刷有限公司 页码 : 410 页 开本: 720X1020 毫米 1/16 插页: 25 书号: ISBN : 978-7-5436-6791-4 定价: 3200.00 元 ( 精装全十六卷 ) 照片(一) 2 5张,(二) 26 张 , (三) 13 张是依据该书翻拍的。 本书收集了4 0 篇文章,前有序,后有后记。 原序说 :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是我写的有关古代文学史和古典文学的论文的一部分 , 有关戏剧方面的论文 , 已另外编集,没有收在这里”。后记说 :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一部分是从《逝川集》里分出来的 , 一部分是后来写的 , 都是有关古典文学研究和评析的文章,也有几篇关于理论方面的文章。还有几篇关于武侠小说的文章,也一并收在这里。序言也是原《逝川集》的序,所以称《原序》”。
个人分类: 书目提要评论(07-11)|23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冯其庸《文心集》(《瓜饭楼丛稿》卷三)提要(一)
黄安年 2012-2-24 08:10
冯其庸《文心集》(《瓜饭楼丛稿》卷三)提要(一)
冯其庸《文心集》(《瓜饭楼丛稿》卷三)提要(一)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2 月 24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书名: 《文心集》 著 者: 冯其庸 封面题签: 饶宗颐 书名题签: 冯其庸 出版发行: 青岛出版社 责任编辑 : 高继民 责任校对: 孙熙春、赵旭、齐海英 出版时间: 2011 年 1 月第一版 印刷时间 : 2011 年 1 月第一次印刷 照排: 青岛新华出版照排有限公司 印刷 : 上海中华商务联合印刷有限公司 页码 : 410 页 开本: 720X1020 毫米 1/16 插页: 25 书号: ISBN : 978-7-5436-6791-4 定价: 3200.00 元 ( 精装全十六卷 ) 照片(一) 25 张,(二) 26 张 , (三) 13 张是依据该书翻拍的。 本书收集了4 0 篇文章,前有序,后有后记。 原序说 :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是我写的有关古代文学史和古典文学的论文的一部分 , 有关戏剧方面的论文 , 已另外编集,没有收在这里”。后记说 :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一部分是从《逝川集》里分出来的 , 一部分是后来写的 , 都是有关古典文学研究和评析的文章,也有几篇关于理论方面的文章。还有几篇关于武侠小说的文章,也一并收在这里。序言也是原《逝川集》的序,所以称《原序》”。
个人分类: 书目提要评论(07-11)|25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冯其庸《逝川集》(《瓜饭楼丛稿》卷二)提要(三)
黄安年 2012-2-21 11:11
冯其庸《逝川集》(《瓜饭楼丛稿》卷二)提要(三)
冯其庸《逝川集》(《瓜饭楼丛稿》卷二)提要(三)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2 月 21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书名: 《逝川集》 著 者: 冯其庸 封面题签: 饶宗颐 书名题签: 冯其庸 出版发行: 青岛出版社 责任编辑 : 赵文生 责任校对: 薛天纬、郭铁娜、孙熙春、高海英 出版时间: 2011 年 1 月第一版 印刷时间 : 2011 年 1 月第一次印刷 照排: 青岛新华出版照排有限公司 印刷 : 上海中华商务联合印刷有限公司 页码 : 409 页 开本: 720X1020 毫米 1/16 插页: 33 书号: ISBN : 978-7-5436-6791-4 定价: 3200.00 元 ( 精装全十六卷 ) 照片(一) 26 张,(二) 25 张 , (三) 31 张是依据该书翻拍的。 本书收集了43篇文章,前有自序,后有后记、再记。 自序说 : “我原有一本文集叫《逝川集》(按 :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304 页),是文史研究论文的合集,现在我将偏重于文的文章分出来另编一本叫《文心集》,把偏重于史的文章单独成集,仍用原来的名字。除了分出去的一部分文章以外,我把后来偏重于史的文章,也都归入了本集,这样这个新编的《逝川集》,就成为较偏于史的文集了。”“我一贯坚持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学术道路,几十年来我一直如此 , 玄奘东归入境山口古道的发现、玄奘回归长安最后路段的考实,项羽不死于乌江、雪雪芹堂房老祖宗疗东五庆堂曹氏祖墓的发现、吴梅村墓的发现等等 , 都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得到的结果,如果天不假年 , 我还将继续这样走下去。”
个人分类: 书目提要评论(07-11)|3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冯其庸《逝川集》(《瓜饭楼丛稿》卷二)提要(二)
黄安年 2012-2-21 11:02
冯其庸《逝川集》(《瓜饭楼丛稿》卷二)提要(二)
冯其庸《逝川集》(《瓜饭楼丛稿》卷二)提要(二)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2 月 21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书名: 《逝川集》 著 者: 冯其庸 封面题签: 饶宗颐 书名题签: 冯其庸 出版发行: 青岛出版社 责任编辑 : 赵文生 责任校对: 薛天纬、郭铁娜、孙熙春、高海英 出版时间: 2011 年 1 月第一版 印刷时间 : 2011 年 1 月第一次印刷 照排: 青岛新华出版照排有限公司 印刷 : 上海中华商务联合印刷有限公司 页码 : 409 页 开本: 720X1020 毫米 1/16 插页: 33 书号: ISBN : 978-7-5436-6791-4 定价: 3200.00 元 ( 精装全十六卷 ) 照片(一) 26 张,(二) 25 张 , (三) 31 张是依据该书翻拍的。 本书收集了43篇文章,前有自序,后有后记、再记。 自序说 : “我原有一本文集叫《逝川集》(按 :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304 页),是文史研究论文的合集,现在我将偏重于文的文章分出来另编一本叫《文心集》,把偏重于史的文章单独成集,仍用原来的名字。除了分出去的一部分文章以外,我把后来偏重于史的文章,也都归入了本集,这样这个新编的《逝川集》,就成为较偏于史的文集了。”“我一贯坚持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学术道路,几十年来我一直如此 , 玄奘东归入境山口古道的发现、玄奘回归长安最后路段的考实,项羽不死于乌江、曹雪芹堂房老祖宗疗东五庆堂曹氏祖墓的发现、吴梅村墓的发现等等 , 都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得到的结果,如果天不假年 , 我还将继续这样走下去。”
个人分类: 书目提要评论(07-11)|27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冯其庸《逝川集》(《瓜饭楼丛稿》卷二)提要(一)
黄安年 2012-2-21 10:55
冯其庸《逝川集》(《瓜饭楼丛稿》卷二)提要(一)
冯其庸《逝川集》(《瓜饭楼丛稿》卷二)提要(一)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2 月 21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书名: 《逝川集》 著 者: 冯其庸 封面题签: 饶宗颐 书名题签: 冯其庸 出版发行: 青岛出版社 责任编辑 : 赵文生 责任校对: 薛天纬、郭铁娜、孙熙春、高海英 出版时间: 2011 年 1 月第一版 印刷时间 : 2011 年 1 月第一次印刷 照排: 青岛新华出版照排有限公司 印刷 : 上海中华商务联合印刷有限公司 页码 : 409 页 开本: 720X1020 毫米 1/16 插页: 33 书号: ISBN : 978-7-5436-6791-4 定价: 3200.00 元 ( 精装全十六卷 ) 照片(一) 26 张,(二) 25 张 , (三) 31 张是依据该书翻拍的。 本书收集了43篇文章,前有自序,后有后记、再记。 自序说 : “我原有一本文集叫《逝川集》(按 :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304 页),是文史研究论文的合集,现在我将偏重于文的文章分出来另编一本叫《文心集》,把偏重于史的文章单独成集,仍用原来的名字。除了分出去的一部分文章以外,我把后来偏重于史的文章,也都归入了本集,这样这个新编的《逝川集》,就成为较偏于史的文集了。”“我一贯坚持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学术道路,几十年来我一直如此 , 玄奘东归入境山口古道的发现、玄奘回归长安最后路段的考实,项羽不死于乌江、曹雪芹堂房老祖宗疗东五庆堂曹氏祖墓的发现、吴梅村墓的发现等等 , 都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得到的结果,如果天不假年 , 我还将继续这样走下去。”
个人分类: 书目提要评论(07-11)|33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冯其庸的成才之路和人大的用人之道—--读《冯其庸学术简谱》有感
热度 1 黄安年 2012-2-20 16:49
冯其庸的成才之路和人大的用人之道 —-- 读《冯其庸学术简谱》有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2 月 20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这些天学习学术大家冯其庸先生今年一月出版的《瓜饭楼丛稿》 34 卷及附录,我在阅读 中国人民大学 叶君远教授为恩师冯其庸先生所作的学术年谱时,对于冯其庸先生的自学成才之路,和中国人民大学的用人之道深有感触。 从冯其庸先生的学术年谱中 , 我们看到三十而立时的冯先生 , 由无锡 第一女中任教 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执教。冯先生的第一个 30 年间的生活经历发人深思。 冯先生《冯其庸学术简谱》序中写道 : “回思当年耕牧之处,如同隔世,几疑身在梦中矣”。“若以当年之耕牧为梦 , 则故家乔木尚有存者,而同时耕作之人犹存一二 , 皆萧萧白发 , 尚能说当年耕牧事也。是则往昔之耕牧是真而非梦也。”“予所历之八十又八年 , 实中国历史之最大转变期也。在此巨变中 , 予亦由一耕牧之童,渐次而厕身于学术之伍矣”。 叶君远教授在《冯其庸学术简谱》后记中写道 : “在传统文化方面,冯师可以说是罕见的全才。凡全面了解冯师成就的人 , 恐怕都会对他在这么多领域都有很高造诣且多有建树感到敬佩与惊讶。有人一定会以为冯先生出身书香门第或者家世大姓 , 从小家庭就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受到全面的培养。但实际上 , 冯师出身于贫苦的农家 , 少年时又赶上日本侵华战争 , 中小学期间曾三度失学,上学断断续续,且多半农半学,他的很多知识并不是在学校里获得的,而是靠刻苦自修得来的。他后来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大家,笔者认为,除了天分以外,最重要的因素应该就是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痴迷与不懈追求,解放前的贫穷、苦难、战乱、失学,以及解放后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 , 都不曾灰其心、挫其志,他心无旁骛、锲而不舍地探求学问,探求真理,探求艺术美 , 此心至老不变 , 此志至弥笃。庄子云‘用至不分,乃凝于神’,正斯之谓也。” 以下摘自学术简谱中的片断 : 1924 年 2 月 3 日 农历癸亥年腊月二十九日 , 先生生于江苏无锡北乡前洲镇冯巷。先生祖上世代业农 , 曾祖之后,家境每况愈下,至其父亲时 , 家益落。 1932 年,先生开始上小学 , 母亲常为筹措学费发愁。 1933 年 , 先生开始下地干活 , 此后劳动十多年 , 凡田间农事 , 无一不能。然虽艰辛,仍不失童心童趣。 1937 年,先生读小学五年级时,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停办,就此在家种地。生活更加艰难 , 家人常处半饥饿中,稻熟前 , 日以南瓜果腹。 1938 年 , 先生农活之余 , 醉心读书、写字、画画。 1940 年 , 先生考入前洲镇青城中学,读一年级。几年中 , 家中迭遭不幸,勉强度日。 1942 年,先生先生获蒋鹿潭《水云楼词》,全部读通 , 多能背诵,为先生读词之始。 暑假,先生在无锡《锡报》上发表《浪淘沙》词二首。一篇散文《闲话蟋蟀》发表在《锡报》 1947 年 10 月。 1943 年 , 先生初中毕业 , 考入省立无锡工业专科学校染织科,印染图案画 , 成绩名列前茅,语文课最优。 1944 年,因贫失学,夏回乡种地,边做农村小学老师 , 仍每天坚持读书、临帖和学画。 1945 年,先生转无锡城内孤儿院小学任教。 1946 年,初春 , 考入无锡国专。与同学一起创办“国风诗社”,出油印诗词刊《国风》,先生诗词发表在《国风》。 经严古津之介,在无锡公元茶座 , 拜钱仲联为师。 1947 年 8 月,遍访江阴人民抗击清军遗迹,并阅《江阴城守记》,运用失地调查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研究法撰写《澄江八日记》,发表在 1947 年 10 月 20 日 《大锡报》上。 因参加学运被当局注意 , 地下党组织通知立即离校。转入无锡国专上海分校。 1948 年,撰写《蒋鹿潭年谱考略》在顾廷龙主持的合众图书馆看书 , 后了完成《蒋鹿潭年谱考略》初稿。 下半年 , 重回无锡国专, 12 月毕业离校。 1949 年 , 年初 , 在无锡前洲镇树德小学教书,并秘密参加党的地下活动。 4 月 23 日 晨 , 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8 月分配到无锡第一女中教书 , 人教导副主任。此后一直到 1954 年调到中国人民大学才离开女中。任教时曾当选无锡市人民代表。 1950 年 , 在无锡第一女中任教。本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1 年,在无锡第一女中任教。 1952 年,在无锡第一女中任教。 1953 年,在无锡第一女中任教。 1954 年 8 月以前,在无锡第一女中任教。 8 月奉调兵遣到中国人民大学。新学年一开学,即开始讲授大一国文。 我由此想到 , 先生的成才之路令人深思,先生既非出身书香门第,也未接受系统的中小学教育 , 最高学历是书院式专科毕业 , 不是什么名牌高校毕业生,没有什么博士学位头衔,他走的是一条自学成才,拜师学艺,刻苦钻研,锲而不舍 , 痴迷探索传统文化之路而成就大器者。 按照时下选拔人才的筛选要求,在如今高校人才选拔时估计他第一轮初选就会落榜 , 他不是名牌高校毕业 , 没有高学位也没有留洋和著作等身记录,怎么也轮不到他奉调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任教。我们看到,如今中国人民大学以有冯其庸这样一位智者来校任教而增添光彩,人民大学当年的用人之道难道不发人深省吗?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2354 次阅读|1 个评论
冯其庸《解梦集》(《瓜饭楼丛稿》卷九、十)提要(二)
黄安年 2012-2-20 10:42
冯其庸《解梦集》(《瓜饭楼丛稿》卷九、十)提要(二)
冯其庸《解梦集》(《瓜饭楼丛稿》卷九、十)提要(二)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2 月 20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书名: 《解梦集》上(冯其庸文集,卷九) 《解梦集》下(冯其庸文集,卷十) 著 者: 冯其庸 文集题签: 虞逸夫、饶宗颐 封面题签: 饶宗颐 书名题签: 冯其庸 出版发行: 青岛出版社 责任编辑 : 金龙 责任校对: (上)朱玉麒、孙丽娜、孙熙春、高海英 (下)朱玉麒、齐海英、孙熙春 出版时间: 2011 年 1 月第一版 印刷时间 : 2011 年 1 月第一次印刷 照排: 青岛新华出版照排有限公司 印刷 : 上海中华商务联合印刷有限公司 页码 : 835 页(上 1-440 ,下 441-835 ) 插页图版目录: 17 页 开本: 720X1020 毫米 1/16 总印张: 440 总插页: 536 书号: ISBN : 978-7-5436-6791-4 定价: 3200.00 元 ( 精装全十六卷 ) 照片(一) 26 张,(二) 17 张是依据该书翻拍的。 《解梦集》是作者文集中写《红楼梦》的集子 , 总共收录 73 篇。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 :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跨度很大,最早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写的,最晚是现在不久前发表的。这些文章,除少数错别字或其他笔误和错排,加以改正外 , 都是发表时的原样 , 未再作修改。”
23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冯其庸《解梦集》(《瓜饭楼丛稿》卷九、十)提要(一)
黄安年 2012-2-20 10:35
冯其庸《解梦集》(《瓜饭楼丛稿》卷九、十)提要(一)
冯其庸《解梦集》(《瓜饭楼丛稿》卷九、十)提要(一)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2 月 20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书名: 《解梦集》上(冯其庸文集,卷九) 《解梦集》下(冯其庸文集,卷十) 著 者: 冯其庸 文集题签: 虞逸夫、饶宗颐 封面题签: 饶宗颐 书名题签: 冯其庸 出版发行: 青岛出版社 责任编辑 : 金龙 责任校对: (上)朱玉麒、孙丽娜、孙熙春、高海英 (下)朱玉麒、齐海英、孙熙春 出版时间: 2011 年 1 月第一版 印刷时间 : 2011 年 1 月第一次印刷 照排: 青岛新华出版照排有限公司 印刷 : 上海中华商务联合印刷有限公司 页码 : 835 页(上 1-440 ,下 441-835 ) 插页图版目录: 17 页 开本: 720X1020 毫米 1/16 总印张: 440 总插页: 536 书号: ISBN : 978-7-5436-6791-4 定价: 3200.00 元 ( 精装全十六卷 ) 照片(一) 26 张,(二) 17 张是依据该书翻拍的。 《解梦集》是作者文集中写《红楼梦》的集子 , 总共收录 73 篇。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 :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跨度很大,最早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写的,最晚是现在不久前发表的。这些文章,除少数错别字或其他笔误和错排,加以改正外 , 都是发表时的原样 , 未再作修改。”
个人分类: 书目提要评论(07-11)|2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冯其庸先生为吕启祥题诗词七则
黄安年 2012-2-18 16:13
冯其庸先生为吕启祥题诗词七则
冯其庸先生为吕启祥题诗词七则 黄安年缉冯其庸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2 月 18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日前喜获冯其庸先生赠《瓜饭楼丛稿》 35 卷全套。这两天翻看《冯其庸文集》第十六卷,乃先生文集最后一卷,即诗词集卷,先生在自序中写道 : “我从未出过诗集,也是为了审慎,也是因为我对自己的诗词总觉得不敢自信。现在我已到了暮年,实在应该把我的诗词创作作一个总结了,这就是我这部《瓜饭楼诗词草》的由来。” 在翻阅中 , 我发现其中集结有七篇与启祥直接相关的诗词。兹录如下: 一 , 一九九一年 ( 辛未 ) 题吕启祥《红楼梦会心录》 开卷十年此会心。羡君真是解红人。 文章千古凭谁说 , 岂独伤心是学芹。 《瓜饭楼诗草》,第一二八页,《冯其庸文集》第 16 卷 , 青岛出版社, 2012 年 1 月版。见附照片。 二 , 一九九一年 ( 辛未 ) 题画 十一月二十五日夜 赵昌粉蝶无牡丹。要我先栽豆荚看。 满院秋风开紫玉,纷纷蜂蝶自成团。 《瓜饭楼诗草》,第一三二页,《冯其庸文集》第 16 卷 , 青岛出版社, 2012 年 1 月版。见附照片。 三 , 二 00 二年(壬午) 自题红梅 二月十日 雨雪冰霜玉作姿。廿年幽谷少人知。 自从识得春风后,花发千枝又万枝。 《瓜饭楼诗草》,第二六八页,《冯其庸文集》第 16 卷 , 青岛出版社, 2012 年 1 月版。见附照片。 按 : 先生作红梅画并书,丁亥元日 , 宽堂八十又五 , 为启祥、安年老友作。先挂于天通苑寓所堂中。 四 , 二 00 六年(丙戌) 读吕启祥论秦可卿 八月十日 红楼奥义隐千寻。妙笔搜求意更浓。 地下欲请曹梦阮,平生可许是知音。 《瓜饭楼诗草》,第三五七页,《冯其庸文集》第 16 卷 , 青岛出版社, 2012 年 1 月版。见附照片。 五 , 二 00 六年(丙戌) 海外 八月十日 大同开会期间,赵冈兄未来 , 旋台湾来人 , 有东坡海外之谣,予乃电询正在美之吕启祥,启祥即致电赵冈,接电者正是赵冈兄 , 此谣遂息。 海外东坡误杳闻。故国旧雨淚纵横。何期鹊报平安信 , 风雨漫天万里晴。 《瓜饭楼诗草》,第三五九页,《冯其庸文集》第 16 卷 , 青岛出版社, 2012 年 1 月版。见附照片。 六 , 二 00 八年(戊子) 启祥自美来书问疾,适予重校《红楼梦》有感,诗以代柬。 三月二十七日 万里多君遗鲤鱼。病来最忆故人居。卅年疏凿原非梦 , 百口飘零本是书。字里斑斑多血淚,风前落落尽丘墟。我今会得芹溪意,剪烛同君再细梳。 《瓜饭楼诗草》,第三八八页,《冯其庸文集》第 16 卷 , 青岛出版社, 2012 年 1 月版。见附照片。 七 , 二 00 八年(戊子) 枕上再题曹学芹家世,寄启祥美洲 四月三日 百年家世与君论。史迹碑传字字真。踏破雄关成巨业,坐着江尾待龙巡。黄金已逐清波去。大厦行将化垢尘。栋树花开终结子,红楼梦可怜春。 《瓜饭楼诗草》,第三八九页,《冯其庸文集》第 16 卷 , 青岛出版社, 2012 年 1 月版。见附照片。 以上所录均用简体字 , 原文系繁体字。诗赠原委待择日另文细叙。附照片 11 张。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2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冯其庸《瓜饭楼丛稿》卷16《瓜饭楼诗词草》提要(三)
黄安年 2012-2-17 07:48
冯其庸《瓜饭楼丛稿》卷16《瓜饭楼诗词草》提要(三)
冯其庸《瓜饭楼丛稿》卷 16 《瓜饭楼诗词草》提要(三)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2 月 17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书名: 《瓜饭楼诗词草》(冯其庸文集,卷十六) 著 者: 冯其庸 封面题签: 虞逸夫、饶宗颐 封面题签: 冯其庸 出版发行: 青岛出版社 责任编辑 : 刘詠、董建国 责任校对: 孙熙春、高海英 出版时间: 2012 年 1 月第一版 印刷时间 : 2012 年 1 月第一次印刷 照排: 青岛新华出版照排有限公司 印刷 : 上海中华商务联合印刷有限公司 页码 : 479 页 插页图版目录: 9 页 开本: 720X1020 毫米 1/16 总印张: 440 总插页: 536 书号: ISBN : 978-7-5436-6791-4 定价: 3200.00 元 ( 精装全十六卷 ) 照片(一) 26 张,(二) 26 张 , (三) 19 张是依据该书翻拍的。
个人分类: 书目提要评论(07-11)|22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冯其庸《瓜饭楼丛稿》卷16《瓜饭楼诗词草》提要(二)
黄安年 2012-2-17 07:44
冯其庸《瓜饭楼丛稿》卷16《瓜饭楼诗词草》提要(二)
冯其庸《瓜饭楼丛稿》卷 16 《瓜饭楼诗词草》提要(二)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2 月 17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书名: 《瓜饭楼诗词草》(冯其庸文集,卷十六) 著 者: 冯其庸 封面题签: 虞逸夫、饶宗颐 封面题签: 冯其庸 出版发行: 青岛出版社 责任编辑 : 刘詠、董建国 责任校对: 孙熙春、高海英 出版时间: 2012 年 1 月第一版 印刷时间 : 2012 年 1 月第一次印刷 照排: 青岛新华出版照排有限公司 印刷 : 上海中华商务联合印刷有限公司 页码 : 479 页 插页图版目录: 9 页 开本: 720X1020 毫米 1/16 总印张: 440 总插页: 536 书号: ISBN : 978-7-5436-6791-4 定价: 3200.00 元 ( 精装全十六卷 ) 照片(一) 26 张,(二) 26 张 , (三) 19 张是依据该书翻拍的。
个人分类: 书目提要评论(07-11)|2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冯其庸《瓜饭楼丛稿》卷16《瓜饭楼诗词草》提要(一)
黄安年 2012-2-17 07:31
冯其庸《瓜饭楼丛稿》卷16《瓜饭楼诗词草》提要(一)
冯其庸《瓜饭楼丛稿》卷 16 《瓜饭楼诗词草》提要(一)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2 月 17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书名: 《瓜饭楼诗词草》(冯其庸文集,卷十六) 著 者: 冯其庸 封面题签: 虞逸夫、饶宗颐 封面题签: 冯其庸 出版发行: 青岛出版社 责任编辑 : 刘詠、董建国 责任校对: 孙熙春、高海英 出版时间: 2012 年 1 月第一版 印刷时间 : 2012 年 1 月第一次印刷 照排: 青岛新华出版照排有限公司 印刷 : 上海中华商务联合印刷有限公司 页码 : 479 页 插页图版目录: 9 页 开本: 720X1020 毫米 1/16 总印张: 440 总插页: 536 书号: ISBN : 978-7-5436-6791-4 定价: 3200.00 元 ( 精装全十六卷 ) 照片(一) 26 张,(二) 26 张 , (三) 19 张是依据该书翻拍的。
个人分类: 书目提要评论(07-11)|24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冯其庸《瓜饭楼丛稿》卷一《秋风集》提要
黄安年 2012-2-16 10:11
冯其庸《瓜饭楼丛稿》卷一《秋风集》提要
冯其庸《瓜饭楼丛稿》卷一《秋风集》提要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2 月 16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书名: 《秋风集》(冯其庸文集,卷一) 著 者: 冯其庸 封面题签: 虞逸夫、饶宗颐 封面题签: 冯其庸 出版发行: 青岛出版社 责任编辑 : 刘咏、董建国 责任校对: 常颖、高海英 出版时间: 2012 年 1 月第一版 印刷时间 : 2012 年 1 月第一次印刷 照排: 青岛新华出版照排有限公司 印刷 : 上海中华商务联合印刷有限公司 页码 : 288 页 插页图版目录: 52 开本: 720X1020 毫米 1/16 总印张: 440 总插页: 536 书号: ISBN : 978-7-5436-6791-4 定价: 3200.00 元 ( 精装全十六卷 ) 照片 33 张是依据该书翻拍的。
个人分类: 书目提要评论(07-11)|25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贺冯其庸先生35卷册《瓜饭楼丛稿》出版
黄安年 2012-1-9 21:32
贺冯其庸先生35卷册《瓜饭楼丛稿》出版
贺冯其庸先生 35 卷册《瓜饭楼丛稿》出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 月 9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已经 87 岁高龄的冯其庸先生的 35 卷册《瓜饭楼丛稿》最近由青岛出版社出版 , 这套集冯其庸先生一生学术研究之大成的《瓜饭楼丛稿》分《冯其庸文集》、《冯其庸评批集》和《冯其庸辑校集》三部分,总共 1700 万字 , 不仅是他个人学术道路和成就的总结 , 也是我国文化艺术界的一件大喜事。 昨天在北京饭店举行了冯其庸《瓜饭楼丛稿》出版座谈会。近两年多冯先生集中主要精力从事个人文集的整理、编辑、排印、校对和出版工作 , 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在整个出版过程中汇聚了近百名专家、学者、出版人的辛勤付出。 《冯其庸文集》是作者撰写的学术论文和专著的新编结集,内容涉及对传统文化、中国古典文学及戏曲艺术的研究以及作者的散文、诗词创作等。包括《秋风集》、《逝川集》、《文心集》、《春草集》、《剪烛、 集》、《墨缘集》、《沧桑集》、《漱石集》、《解梦集》( 2 卷)、《中国文学史稿》( 2 卷)、《〈精忠旗〉笺证稿》、《曹雪芹家世新考》( 2 卷)、《瓜饭楼诗词草》,共 16 卷。其中,《中国文学史稿》、《〈精忠旗〉笺证稿》和《瓜饭楼诗词草》均为首次出版。文集作品写作时间跨度超过 60 年,除作者自行修正、补充之处外,均基本保持最初发表时的原貌,以真实反映内容、形式等多方面的时代特征。 《冯其庸评批集》是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主要版本文字内容及艺术特点撰写批语、进行评述的编集, 《瓜饭楼包括手批甲戌本〈石头记〉》、《瓜饭楼手批己卯本,〈石头记〉》、《瓜饭楼手批庚辰本〈石头记〉》、《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总计 10 卷。其中,三部批本,是冯其庸先生在早期《石头记》乾隆抄本的影印本上所作的手批本,均为首次出版。冯其庸先生是书法大家,师法二王又自出机杼,独到的评批配以精美的书法,使读者在领略三种抄本《石头记》原本真貌的同时,又得以欣赏作者法书之精彩。 《冯其庸辑校集》是作者从事古籍整理研究成果的结集,包括《重校〈八家评批红楼梦〉》、《曹雪芹家世·〈红楼梦〉文物图录》,凡 7 卷。其中,《重校〈十三楼吹笛谱〉》是作者对淮海词人丁至和《十三楼吹笛谱》的校订稿,为首次出版。 刚刚和冯其庸先生通了越洋电话祝贺 , 先生在电话中特别感谢包括上海在内的青岛出版集团出版人的精心组织和出版 , 能够在 45 天之内将 2000 套 35 卷册《瓜饭楼丛稿》 1700 万字全部精致印出。 ************************888 汇聚国学大师一生学术精华结晶 冯其庸文集问世 发布日期: 2012 年 01 月 09 日 10:17 来源:青岛财经网 - 青岛财经日报 本报北京专电 汇聚了我国国学大师冯其庸先生一生学术精华的文化传世经典—— 35 卷册的《瓜饭楼丛稿》,日前由青岛出版集团出版发行。为庆祝这一学术界、文化界、出版界的盛事, 1 月 8 日上午 ,青岛出版集团在京举行了“冯其庸《瓜饭楼丛稿》出版座谈会” 座谈会上,王修林副市长宣读了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同志专程发来的贺信,贺信对“丛稿”的出版表示了热烈祝贺,认为丛稿“文史哲地,诗书画曲,领域之广泛,内容之浩瀚,研究之深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原文化部部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王蒙,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官景辉,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杨树国,青岛市副市长王修林等领导,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原民革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蔡义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刘世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原新疆考古所所长王炳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叶君远等国内学界的有关专家 70 余人出席座谈并讲话。 与会领导和学者对《瓜饭楼丛稿》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冯其庸先生的学术成就给予热情赞扬,认为这是一套传世之作,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对于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大价值。与会者对于青岛出版集团投巨资出版这套大书给予高度肯定。 据青岛出版集团董事长孟鸣飞介绍,此次出版的《瓜饭楼丛稿》集冯其庸先生一生学术研究之大成,内容广博,规模宏大,立项之初,即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丛稿”凡 35 卷, 1700 万字,厘为《冯其庸文集》、《冯其庸评批集》和《冯其庸辑校集》三部分,其出版过程汇聚了近百名专家、学者、出版人两年多的辛勤付出,是青岛出版集团大力实施精品工程的有力举措。 (本报记者) 《瓜饭楼丛稿》简介 冯其庸先生是我国文化界德高望重的学术泰斗,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在研究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尤其是《红楼梦》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次出版的《瓜饭楼丛稿》厘为《冯其庸文集》、《冯其庸评批集》和《冯其庸辑校集》,凡 35 卷, 1700 万字,集冯其庸先生一生学术研究之大成。 其中,《冯其庸文集》是作者撰写的学术论文和专著的新编结集,内容涉及对传统文化、中国古典文学及戏曲艺术的研究以及作者的散文、诗词创作等。包括《秋风集》、《逝川集》、《文心集》、《春草集》、《剪烛、 集》、《墨缘集》、《沧桑集》、《漱石集》、《解梦集》( 2 卷)、《中国文学史稿》( 2 卷)、《〈精忠旗〉笺证稿》、《曹雪芹家世新考》( 2 卷)、《瓜饭楼诗词草》,共 16 卷。其中,《中国文学史稿》、《〈精忠旗〉笺证稿》和《瓜饭楼诗词草》均为首次出版。文集作品写作时间跨度超过 60 年,除作者自行修正、补充之处外,均基本保持最初发表时的原貌,以真实反映内容、形式等多方面的时代特征。 《冯其庸评批集》是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主要版本文字内容及艺术特点撰写批语、进行评述的编集, 《瓜饭楼包括手批甲戌本〈石头记〉》、《瓜饭楼手批己卯本,〈石头记〉》、《瓜饭楼手批庚辰本〈石头记〉》、《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总计 10 卷。其中,三部批本,是冯其庸先生在早期《石头记》乾隆抄本的影印本上所作的手批本,均为首次出版。冯其庸先生是书法大家,师法二王又自出机杼,独到的评批配以精美的书法,使读者在领略三种抄本《石头记》原本真貌的同时,又得以欣赏作者法书之精彩。 《冯其庸辑校集》是作者从事古籍整理研究成果的结集,包括《重校〈八家评批红楼梦〉》、《曹雪芹家世·〈红楼梦〉文物图录》,凡 7 卷。其中,《重校〈十三楼吹笛谱〉》是作者对淮海词人丁至和《十三楼吹笛谱》的校订稿,为首次出版。 为便于读者阅读《瓜饭楼丛稿》并把握其全貌。“丛稿”编辑委员会同时编印《瓜饭楼丛稿总目》及叶君远教授所著《冯其庸学术简谱》。 http://www.qdcaijing.com/node/news_qd/2012-1-9/1219101719930146748_2.html *************************88 冯其庸《瓜饭楼丛稿》出版发行 2012 年 01 月 09 日 15:15:44 来源: 新华网 新华微博   新华网北京1月8日电 记者8日从青岛出版集团在京举行的“冯其庸《瓜饭楼丛稿》出版座谈会”上获悉,汇聚冯其庸先生一生学术精华的文化经典《瓜饭楼丛稿》已由青岛出版集团出版发行。   据悉,《瓜饭楼丛稿》立项之初,即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丛稿”内容广博,规模宏大,共35卷,1700万字,包括《冯其庸文集》《冯其庸评批集》和《冯其庸辑校集》三部分。其出版过程汇聚了近百名专家、学者、出版人两年多的辛勤付出。   《冯其庸文集》是作者撰写的学术论文和专著的新编结集,文集作品写作时间跨度超过60年,内容涉及对传统文化、中国古典文学及戏曲艺术的研究,以及作者的散文、诗词创作等。   《冯其庸评批集》是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主要版本文字内容及艺术特点撰写批语、进行评述的编集。   《冯其庸辑校集》是作者从事古籍整理研究成果的结集,包括《重校〈八家评批红楼梦〉》《曹雪芹家世·〈红楼梦〉文物图录》等。   为便于读者阅读《瓜饭楼丛稿》并把握其全貌。“丛稿”编辑委员会同时编印《瓜饭楼丛稿总目》及叶君远教授所著《冯其庸学术简谱》。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对冯其庸先生的学术成就和《瓜饭楼丛稿》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套丛稿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对于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大价值。 http://www.google.com/webhp?client=aff-ime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2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积学集成 大家风范——初读冯其庸《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
黄安年 2011-8-11 16:49
积学集成    大家风范——初读冯其庸《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
积学集成 大家风范——初读冯其庸《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 受权发布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8 月 11 日发布 宽堂冯其庸先生积十数年之功倾力完成的《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于 2005 年元月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由墨色正文和朱色批语组成,共计 160 万字,书前彩色书影及印章 20 幅,书中彩色工笔画插图 30 幅,封面雅致,装帧大气,印制上乘。本书以其体式的包容性、内容的集成性展现出丰厚的学术涵量和作者的大家风范,它的面世是学术界和出版界值得庆贺的一椿盛事,也是红学爱好者和广大读者欢迎的一件幸事。 我们可以从文化品位、学术内涵和治学精神诸方面来认识这部新著(冯评本)对读书界和学术界的意义。 冯评本采用繁体字、直排,评批文字取浅近文言,体式承继传统的评点而有所革新。此种风貌决不是简单的形式问题,而是一种具有远见卓识的文化选择,要求评者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文字功力,体现出一种很高的文化品位。如今的年轻人已不识繁体字,包括文科学生,这样就难读中国古籍,对传统文化不能继承,谈何创新。因而少量图书采用繁体字是必要的、有远见的。红楼梦本身是古典白话小说,即用繁体字,可以作为识繁的一种读本。 “评点批阅”是传统的文学鉴赏和批评的一种形式,渊源有自,在红学史上早以成为一大流派,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起,自嘉道以降风行不绝,建国以后遂而消歇,至近年方又复起。冯评本承继了这种传统的形式而又有革新和发展:在全书之前撰写了一篇三万余字的长序作为导读;每回之后均有回后批,平均在六、七百字,长者达四千余字,总说本回要点特色,或叙成议或举证,其实相当于百余篇文章;再加上大量的随文眉批和双行小字批。可以说从宏观、中观、至微观都照顾到了,这样,既避免了传统评点的零星片断、只重即兴感发的缺欠,又保留和发扬了它自由度大、包容量强的优长。今天的读者看到这种朱墨两色套印的评批本,可以十分直观地感受这种传统体式的优长,在评批者的引领下进入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全书的评批文字采用浅近文言,言简意赅、语约义丰,且常以诗句炼语作评,更觉韵味深长,传统评点中那些精彩的评语往往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清代一位评家曾以“两个黄鹂鸣翠柳”“数声清磬出云间”来形容凤姐和贾芸两人对话的宛转流利、清脆可闻。现在我们在冯评本中看到了这样的风貌,而且新意迭出,更胜前人。兹举数例,以窥一斑。如批宝黛诉肺腑,非言语所能达,则曰“长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三十二回);批元妃省亲之侯驾肃静场面谓“万木无声待雨来”也,离去之际强忍悲痛批曰“别时容易见时难”也(十七、十八回);批宝玉离开村姑二丫头则曰书中“车轻马快,转眼无蹤”两句如读古诗“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十五回);批宝玉闻金釧死讯,恨不得跟了去,则谓“魂一夕而九逝”矣,精诚已随金钏去也(三十二回);批鸳鸯难逃贾赦魔掌则谓“茫茫大难愁来日”也(四十六回);批文章高潮过后之余横生则谓“余霞散成綺”也(第九回);批妙玉亲自烹茶,引东坡句云:“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四十一回);批宝钗之诗签“任是无情也动人”则当作“任是动人也无情”解(六十三回)余不多举。关于小说中诗会之作虽是代言,而评者谙作诗之道,对各人之诗及联句,亦指点高下,有助于读者鉴赏。 当然评批并非都用诗句才见精彩,多数是散体,如批凤姐不信报应谓只“迷信权力”、迷信银子,“到底开价了”,并在回末评中指出弄权一事揭露之深不亚于乱判葫芦案(十五回);又如黛玉曾对宝玉说:“我为的是我的心”,袭人劝箴也说“可知我心里是怎么样”,此处批曰“前面是与黛玉论心,此处却与袭人论心,然所论却非一心也。”(二十一回);批宝钗训斥莺儿回护贾环是“只有主奴之分,没有是非之分”(二十回);提示“小红一串话连用十六个奶奶”(二十七回);五十四回元宵夜宴将尽,批语特意抉出凤姐话中的“散了,散了”“完了,完了”“那里还知道底下的事了”,并指出小戏子打的《莲花落》,“乃乞食之歌也”,警示读者此皆衰败之兆。总之,一字、一词、一句、一段的点拨提示有赖于评者文字、文学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绘画等多方面的修养。从人物塑造到谋篇布局,从谴词造字到写景状物,都是评点这种体式可以发挥也是极见评点家识力的地方。 试想一部百万字大书,从头至尾要费多少神思气力!具有如此文化品位的著作,在当代出版物中实属难得。 正因为评批本这种体式相对自由、包容度大或曰弹性很大,因而它具有丰富的学术内容,更能充分体现 评批者的学养阅历、襟怀气度。冯先生是学问家,他治红学,亦治中国文学史、文化史、戏曲史、艺术史。 以红学论,几十年来冯先生在家世研究、版本研究、思想研究等方面都不断有专著问世,还主编过多种红楼梦的校本、辞典等。这些成果或曰其中的精华都荟萃浓缩在这个重校评批本之中。 好的版本是阅读和评批的基础,选择早期脂本作为底本和主要校本原是不言而喻的事,因为它比较接近曹雪芹的原著,这本是红学界多数的共识,也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然而由于有否定脂本、认其为伪为劣的意见和著作在,因而重申脂本为真为优也就有其必要。冯先生有《石头记脂本研究》等版本方面的著作,选择庚辰本为底本,以甲戌、己卯、列藏等为主要校本是他的一贯主张,此次仍本此旨而重新校阅一遍,其于程本的长短优劣自不必一一列出,而某些关键处则仍在评批中加以说明,相信对读者是很有助益的。 评批部分量大、面广,凡例已经说明本书将早期抄本的脂评“择要录入”,这样,读者可以从本书直接看到这些最早的具有文献价值的脂评,而且通过冯评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证实。比如在作品的素材来源即曹家的家世方面脂评有所点醒和提示,往往只寥寥数语,冯评则以翔实的材料给以拓展和充实。曹家由盛而衰的最大关节在于南巡接驾和抄家败落两大事件,脂评都有所透露。第十六回回前脂批有“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之语,冯评本在眉批中进一步揭示凤姐与赵妪一段闲话“是明指康熙南巡也”,“按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南巡,曹寅第一次接驾,以后康熙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四十六年,共四次,均由曹寅接驾。此处明写接驾四次,脂批有说是‘点正题正文’、‘真有是事,经过见过’。”“‘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此是警醒之笔,意外之言,实即指曹寅当年接驾,大量亏空,皆‘往皇帝身上使’也,孰知竟因此败家乎!”在本回回后评中引述了当年泰州诗人张符骧《竹西词》中咏南巡接驾的四首诗,其中有句云“五色云霞空外悬,可怜锦绣欲瞒天”“三汊河干筑帝家,金钱滥用比泥沙”等等,可见排场之奢,耗费之钜。关于曹家的发家及败落在第一回甄士隐故事、第二回“成则王侯败则贼”、第五回荣宁二公嘱托、第七回焦大醉骂、第十三回秦氏托梦、以及五十三回乌庄头送租等多处都有寓托喻指,冯评本均在脂批的基础上拓展充实。比如说:“曹家最初确是以军功起家的。”“曹寅四次接驾,亏空巨额国帑,赖康熙维持,康熙一死,则曹家再无靠山矣”终至在雍正六年,获罪抄家,彻底败落。可以见出评批本吸纳了家世研究的成果。 这些史实,当然不可能是自传说的依据,正如第一回回后评中所说“作者只是家庭兴衰之过来人,其作小说,只是以故家祸福及亲朋祸福为素材”而平生的闻见、社会的风习、时代的氛围、思潮的激荡更会给作家以深刻的多方面的影响,正是在这些方面冯评本有更为开阔的眼界,给读者提供了理解作品更丰富的资源。 清初社会号称康乾盛世,而敏感的作家觉察到了廻光反照的末世景象,所谓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已虚空腐朽了。第四回乱判葫芦案的描写和护官符的讽世意义已为人所熟知。清代贪官之多贪污之甚有出于人们意想者,本书第四回冯评眉批有云“护官符写透官场,写透世情”“康乾盛世,其高官都有贪黩劣迹,如康熙朝之徐乾学、高士其、李光地、王鸿绪等,皆为贪官,乾隆宰相和珅,更是大贪污犯,雪芹写此一椿小小官司,亦即小见大也。” 和珅是大贪,人们都知道,而上举那些清初名臣,竟然都有贪污劣迹,可见官场空气之污浊,居然像传染病一样,如此盛世焉能持久!曹家在伺候皇帝之外还要上下里外打点,以致落到精穷、落下赔补不完的亏空也就不足奇怪了。在思想领域里,明末清初出现的有悖正统的学说应是那个时代重要的思想资源,这对理解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乖僻心性、痴狂言行至关重要,也是本书批语的重要方面。如第三回之后评谓宝玉“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一语,是当时反程朱理学思潮之透露,自明以来,反理学者咸以为程朱曲解孔孟。第十九回“禄蠹”一段眉批云“一段石破天惊之语”“骂尽天下腐儒”。第三十六回之回后评宝玉痛骂士大夫死名死节一段痛快淋漓,谓可与晚明李卓吾、清代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傅山、颜元、唐甄、戴震、袁枚诸人的思想言论对看互参。指出这些反正统的思想,正是雪芹的思想渊源之现实基础。在第三回“女子无才便是的德”之眉批中特别强调理学扼杀女性生机,“清廷大力提倡程朱理学,提倡妇女守节。夫死,守节三十年者为‘节妇’,夫死殉夫者为‘烈妇’,未婚夫死而以死殉者为‘烈女’,各树贞节牌坊,免其赋役。故愚民殉死者成风,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也。 …… 此戴震所言‘以理杀人’之又一形态也。”冯先生近年有《论红楼梦思想》一书,可以说此书的许多心得都已融入评点本中了。 此外,清初社会还有一些为现代读者感到隔膜的风气和制度,评批本也给予了相当的注意,如王公贵戚的狎昵戏子、同性恋之风以及国丧期间的守制停乐等等。第三十三回忠顺王府索要琪官,谓“断断少不得此人”,该回在回后评中以几近一页的篇幅引用曹雪芹同时代人赵翼著作中《梨园色艺》的记载,见出其时“京师梨园中有色艺者,士大夫往往与之相狎。”不仅有名有姓,且与之交游,为之风靡。同回眉批更引蒋士铨诗《戏旦》末句“不道衣冠乐贵游,官妓居然是男子。”此类背景材料,对忠顺王府索人这一宝玉挨打的导火线,当有更为真切的了解。五十八回回后评中针对本回老太妃薨逝须按例守制遣散戏班的描写,评语中特别记叙康熙二十八年国丧期间,京中因演《长生殿》传奇,致使作者洪昇落职,十五年后,曹寅在南京隆重延请洪昇重演此剧。这些史实,既涉及“国丧停乐”,又表现了曹寅与洪昇的情谊和他的戏剧造诣。均有助于了解小说情节及作者家学。小说中出现不少西洋物品,本书在相关批语中也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背景材料。 以上从时代、历史、家世、版本诸多方面来看评批本的学术含量,可以看出具有一种集成的风貌。 冯先生今已八十开外,以他的人生阅历和广闻博见,在评批中不期而然地会发出慨然之叹,何尝不与昔之作书人与今之读书人相通呢!如四十八回写讹诈石呆子古扇,冯批曰,四人帮败后,“予曾见故宫展览康生所藏古砚极多,皆第一流珍玩。”“康生等亦是用贾雨村之法得之。”又如书中写凤姐挪用月钱放债生息及等人送贿,评者联想到抗战时亲历欠薪之苦,“其时物价飞涨,半月后已贬去其半矣,不意凤姐早已发明在先”又“凤姐要等送足了方办此事”“雪芹一枝笔,于二百年前,直写到今天”(见三十六、三十九回眉批)。此外,冯先生还以自己多方面的阅历闻见来参证书中的某些描写,如说自己曾在江西种茶,自采自制自烹乃初识茶味;数十年来喜看传统戏曲,故深味一举手一摔袖便能通情;三汊河行宫遗迹亦曾多次亲临考察,可以想见昔日之水上豪华。总之,丰富的人生阅历在书中留下了时代的和个人的印记。 冯评本是一笔精神财富,告诉人们应当怎样治学。冯先生是实践家,他行万里路,七度西行,入沙漠,越冰山,阅尽艰险。研究、评批《红楼梦》正如攀登一座文学的高峰、文化的高峰。十八年前冯先生在他的《八家评批红楼梦》序言中主张“应该给评点派红楼梦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呼吁有当世学者来“评批一部《红楼梦》”,冯先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实践了这个期盼。这里要特别提到本书卷首的照片,这是收入书中的唯一一张作者个人照,为冯先生 1998 年 8 月在帕米尔高原之明铁盖达阪山口,系一千多年前唐僧取经回国入口处。冯先生何以珍视这张照片?记得当时赵朴老尚在世,曾对冯先生说:“这件事是中国佛教界想做而未曾做之事,而你居然做到了。”可见其意义之重大。而对冯先生个人而言,始终以玄奘取经之宏愿毅力自我策励,此重校评批本巨轶,虽长途跋涉,未尝懈怠,终至告竣。置此照片于首,当有深意存焉。冯评本所体现的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超越红学、超越学术的。 写于 2005 年 1 月 (原载《博览群书》 2005 年第 2 期第 114-119 页)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25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冯其庸先生诗画赠吕启祥三幅
黄安年 2010-12-24 09:59
冯其庸先生诗画赠吕启祥三幅 黄安年辑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24 日发布 吕启祥文 《阔大恢宏 坚韧执着 ---- 感受冯其庸先生治学为人的精神力量》(受权发布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23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6529 )中提及冯其庸先生诗画赠吕启祥三幅 ,图像及释文如下: ******************** 2005 年正是秦学火爆之年 , 学界的朋友和学会的领导已经有不少文章和讲话从史实上学理上正本清源,这年底我去美探亲 , 心里仍郁结着这个问题 , 难道秦可卿这个人物除了揭秘猜谜之外,就无话可说了吗?于是写了一篇题为《秦可卿形象的诗意空间 ---- 兼说守护红楼梦的文学家园》的文章,寄回国内 ,2006 年 7 月的《红楼梦学刊》发了出来,其时我并未看到。忽然,有一天夜里,接到冯先生的越洋电话 , 说他刚收到新出的《学刊》,不经意地翻开一看 , 不觉看住了 , 一气读完 , 正是我那篇。他很兴奋、很赞赏,当即写了一首诗,在电话里念了一遍,告诉我写好裱好后回来送你。放下电话我真的很感意外 , 我写此文不必说冯先生毫无所知,就是学刊编辑诸君事先也未得知,完全是我的自发行为,有此反响实乃始料不及。次年回国后,五月十九日冯先生托任晓辉君送来赠诗,已精裱装匣,打开一看 , 句云红楼奥义隐千寻,妙笔搜求意更深。地下欲问曹梦阮,平生可许是知音。上写题论秦可卿,落款为冯其庸八十又四。诗当然是过奖,我曾言明不会张挂,所以他写成手卷,以便收藏。后来还得知他在 06 年秋天大同国际红学研讨会开幕式的讲话中还提到了此文 : 完全是从文本出发 , 从人物的思想内涵、美学内涵出发的 ,.. 一点也不需要胡编什么 , 可见红学研究的根本是要深入文本。大同会议我未参加 , 从会议专辑中才看到了这段话。我举这个例子,不止说明他对后学的关怀嘉许 , 如此郑重其事;更是由此见出一个学术大家的气度 , 即使我从不涉足家世、版本等实证性领域,我的视角和方法他也同样能够包容和肯定。窃以为冯先生学术上的大家气象 , 不仅体现在他能出入多个领域,也体现在红学本身,这是他能够服众和具有凝聚力的重要原因。 以诗画相赠作为激励和纪念 , 早在十多年前我就曾得到过 , 记得 1991 年《红楼梦会心录》在台北印行 , 其时他太忙 , 我提出不必费神作序,题几句就好。结果他不仅作了一诗一画,又写了序。其间还有一椿插曲,就是先生的诗、画印在书首,同时还准备将原件送我,似乎是在上海装裱的,岂知放在宾馆被盗走了。后来先生又重写新画,那是一对立轴,十分精美,同印在书上的大不一样了 , 原先画的是南瓜 , 后来是葡萄,且有题句,赠诗行款也因尺幅放大而不同。总之,因祸得福的是我 , 先生则为此费神费事。赠诗曰:十载开卷此会心,羡君真是解红人。文章千古凭谁说 , 岂独伤心有雪芹。启祥同志会心录成 , 为题一绝。宽堂冯其庸於京华瓜饭楼。对于我 , 此句可看作一阶段性总结 , 当然更寓勉励之意。作为受赠者更有一种提升的作用 , 即便文章写得并不令人满意,也会为树立一个高的标竿去努力。这正是先生高远闳阔的大家风度对后学的一种影响。新世纪以来,先生还画了大幅红梅和以精心构思的律句相赠,都是极大的策励和珍贵的纪念。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6529 )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3843 次阅读|0 个评论
阔大恢宏 坚韧执着 感受冯其庸先生治学为人的精神力量(社会科
黄安年 2010-12-23 15:34
阔大恢宏 坚韧执着(社会科学论坛版) 感受冯其庸先生治学为人的精神力量 受权发布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23 日发布 (按 : 本文发表在《社会科学论坛》 2010 年第 22 期第 122-126 页) 在前辈学者中 , 其庸先生应是我相处最长、受教最多的一位 , 算来已有三十余年 , 其中包括退休以后的十多年间 , 他仍一如既往甚至更加勤勉地治学诲人。按常理,我应当对他的治学理路有较多的领会和心得 ; 而其实却做不到。究其原因,除去自身的浅陋愚钝外 , 实在因为先生领域广阔、造诣深湛。且不说众所周知的兼学者、诗人、书画家于一身的境界,即以学问而论 , 先生固然以红学著名于世,而同时于中国文化史、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等都深有研究。他是中国红楼梦学会的名誉会长,又是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红学和敦煌学都是当代显学,具有世界性 , 一个学者能在这两门专学中兼有这样的学术地位,是十分难得的。 这里只说红学,冯先生用力最多、成果最丰的是家世谱牒和版本校勘之学 , 也下了大力气进行评批和文本的研究。前二者需要具备文物考古和文字学文献学的功底,自己历来未敢轻涉,自有行家来评说。在我看来 , 冯先生对红学事业的建树和推动除了他本人著述而外 , 十分重要的是他以一个学术领头人的识见和气魄,主持和主编了一系列大型的学术基础工程(如脂本《红楼梦》新校本、汇校本、汇校汇评本、八家评批本、《红楼梦大辞典》等),与前辈和同道一起倡导和组建了中国红楼梦学会、《红楼梦学刊》,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后起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我本人就是其中的一个受教者、受益者,长期以来在冯先生领导下工作 , 自问算不上得力,只是一个自始至终的参与者、坚守者。他从来不作空头主编、挂名主编,而是切切实实地从确定体例、设计框架、约请人选,到审看稿样撰写序言以至查找出处都亲历亲为 , 我所经历的一些项目尤其是初版《红楼梦大辞典》的全过程便是极好的例证。至于我个人的研读写作自来都从冯先生那里得到极大的鼓励和支持 , 不仅是长者的热忱,更有一种学术大家的包容。为此,有时竟使我感到意外 , 甚至震撼。 举一个近年的例子, 2005 年正是秦学火爆之年 , 学界的朋友和学会的领导已经有不少文章和讲话从史实上学理上正本清源,这年底我去美探亲 , 心里仍郁结着这个问题 , 难道秦可卿这个人物除了揭秘猜谜之外,就无话可说了吗?于是写了一篇题为《秦可卿形象的诗意空间 ---- 兼说守护红楼梦的文学家园》的文章,寄回国内 ,2006 年 7 月的《红楼梦学刊》发了出来,其时我并未看到。忽然,有一天夜里,接到冯先生的越洋电话 , 说他刚收到新出的《学刊》,不经意地翻开一看 , 不觉看住了 , 一气读完 , 正是我那篇。他很兴奋、很赞赏,当即写了一首诗,在电话里念了一遍,告诉我写好裱好后回来送你。放下电话我真的很感意外 , 我写此文不必说冯先生毫无所知,就是学刊编辑诸君事先也未得知,完全是我的自发行为,有此反响实乃始料不及。次年回国后,五月十九日冯先生托任晓辉君送来赠诗,已精裱装匣,打开一看 , 句云红楼奥义隐千寻,妙笔搜求意更深。地下欲问曹梦阮,平生可许是知音。上写题论秦可卿,落款为冯其庸八十又四。诗当然是过奖,我曾言明不会张挂,所以他写成手卷,以便收藏。后来还得知他在 06 年秋天大同国际红学研讨会开幕式的讲话中还提到了此文 : 完全是从文本出发 , 从人物的思想内涵、美学内涵出发的 ,.. 一点也不需要胡编什么 , 可见红学研究的根本是要深入文本。大同会议我未参加 , 从会议专辑中才看到了这段话。我举这个例子,不止说明他对后学的关怀嘉许 , 如此郑重其事;更是由此见出一个学术大家的气度 , 即使我从不涉足家世、版本等实证性领域,我的视角和方法他也同样能够包容和肯定。窃以为冯先生学术上的大家气象 , 不仅体现在他能出入多个领域,也体现在红学本身,这是他能够服众和具有凝聚力的重要原因。 以诗画相赠作为激励和纪念 , 早在十多年前我就曾得到过 , 记得 1991 年《红楼梦会心录》在台北印行 , 其时他太忙 , 我提出不必费神作序,题几句就好。结果他不仅作了一诗一画,又写了序。其间还有一椿插曲,就是先生的诗、画印在书首,同时还准备将原件送我,似乎是在上海装裱的,岂知放在宾馆被盗走了。后来先生又重写新画,那是一对立轴,十分精美,同印在书上的大不一样了 , 原先画的是南瓜 , 后来是葡萄,且有题句,赠诗行款也因尺幅放大而不同。总之,因祸得福的是我 , 先生则为此费神费事。赠诗曰:十载开卷此会心,羡君真是解红人。文章千古凭谁说 , 岂独伤心有雪芹。启祥同志会心录成 , 为题一绝。宽堂冯其庸於京华瓜饭楼。对于我 , 此句可看作一阶段性总结 , 当然更寓勉励之意。作为受赠者更有一种提升的作用 , 即便文章写得并不令人满意,也会为树立一个高的标竿去努力。这正是先生高远闳阔的大家风度对后学的一种影响。新世纪以来,先生还画了大幅红梅和以精心构思的律句相赠,都是极大的策励和珍贵的纪念。 冯先生的豪情壮志和坚毅品格 , 在他对祖国大西部的实地调查和发现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和充分。在先生精神的感召下 , 我也有了一次新疆之行 , 此行令我终生难忘 , 也由此对先生的精神品性有了更为直观的体察和印证。 人们知道,从 1986 年到 2005 年这 20 年间,冯先生十次去新疆 , 三上帕米尔高原,二进沙漠深处的罗布泊 , 沿着当年玄奘取经之路 , 备尝艰险,取得了极为宝贵的原始资料和学术成果。他每次西行归来 , 都会向周围的人讲述闻见,出示照片,还开过展览会和出过大型画册。这一切无不令人惊叹。然而闻见不如亲历,冯先生不止一次地建议我应该去新疆看看,我虽心向往之 , 但一直延宕至 2007 年秋天才终于实现了这个心愿。 当我告知冯先生决定西行、准备定购机票时,行前几天之内 , 他大约打了十几个电话给我家和新疆的朋友,作了种种提示和安排 , 设计了具体的路线,估量了行程,给我带来了相关的资料 , 还画了图。他的热忱和细心令我和外子感动不已。我们按冯先生的建议从北京经乌鲁木齐换机直飞南疆的喀什,由友人全程驾车带我们由喀什返回乌鲁木齐。一路之上在南疆大地,我们边走边看,所到之处都是冯先生去过或者多次去过的 , 当然只能择其要者匆匆掠过。抵喀什后,我们参观了 莫佛尔塔、 香妃墓、 艾提尕尔清真寺、班超城等,用一个整天由喀什出发走国道直奔帕米尔高原至红旗拉甫国境线口岸,归途经塔什库尔干石头城,于当日入夜返回喀什。次早离开喀什经泽普至和田 , 停留一夜半日 , 看了千年核桃王和无花果王 , 接着正式上路 , 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新公路到阿拉尔、住阿克苏,翌日走拜城、克孜尔千佛洞、苏巴什佛寺遗址,抵库车,入夜宿轮台,下一天经轮南油田、进入原始胡杨林、又到铁门关、库尔勒,夜越天山直奔吐鲁番,次日参观了苏公塔、郡王府、历史名城高昌和交河古城遗址、吐鲁番葡萄沟、坎儿井、博物馆等八处古迹和景点,当晚赶往乌鲁木齐,途中亲历长达百里的山口强风。到达乌市后朋友笑说你们真是八千里路云和月,这并非夸张,南疆的这一路行程堪称高速、高效,走过的里程恐怕不止四千公里。在乌市两日,上了天山天池,看了博物馆,还去了天山牧场和哈萨克牧民毡房。仍从乌鲁木齐搭机返京。此行从 9 月 15 至 27 日共十二天,中秋节是在新疆过的。 行前冯先生说过 , 能否上高原入沙漠要看天气条件和身体状况,随机而定。事实是先生楷模在前 , 先就给了我们以信心 ; 新疆朋友的热情周到更使我们行程紧凑 , 无往不利;加之天公作美,日日晴好。比之先生之行,我们的气候条件、道路条件要好得多。每到一处 , 我都会推想他当日的艰辛劳顿。 比方说 , 当我们进入号称冰山之父的喀喇昆仑群山,将近边境之时,同行朋友告知,右边不远处就是冯先生考察的玄奘归国所经达坂明铁盖山口 , 那里没有路,靠部队和当地友人帮助才能达到。说话间我们的车子已上到海拔 4750 米的边境口岸红其拉甫,我下了车在世界屋脊上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往前走到中巴边境的界石,尽量节约体能 , 慢动作,少说话。此刻想起冯先生三上帕米尔,他是肩负着历史文化使命,考察之后又于 2005 年 8 月专程前往立碑为记,那一天晚八时许他竟然在这四千多米的高原上给我打了电话 , 其时还有不止一个记者采访他 , 这要消耗多少体能!我激动之余,十分担心他的身体能否承受。又比方说此行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原先总有些神秘感,如今却因现代交通设施的完善而化险为夷。我很幸运,得以在一条新修的尚未正式开通的沙漠公路上畅行,自和田至阿拉尔 421 公里只消三个半小时 , 瀚海无垠,单车直驱。冯先生此前走的是老沙漠公路 , 更何况他坚持同摄制组数度进入沙海深处的罗布泊,夜宿帐篷,气温很低,供水限量,这才是真正的探险之旅、科考之旅。再比方说 , 新疆的自然景观奇特,去千佛洞的路上,朋友指点两旁是典型的亚丹地貌,有五彩山 , 在吐鲁番远观火焰山真是红色的 , 这就印证了冯先生以西部山川入画 , 色彩浓重,犹油画然 , 人称西域重彩山水,我在这里看到了它的原型。 总之我的浮光掠影式的行旅只能追踪冯先生的大西部考察于万一,但确乎获得了直观的感受与体验。他的累次西行,不避寒暑,不计晨夕。万里沙龙 , 风雪如狂,阻挡不了他攀登冰川的脚步;吐鲁番的夏日,气温高度摄氏五六、十度,他冒暑考察古城遗址。他曾夜宿阿勒泰边防连,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窗外繁星疑入户,枕边归梦绕红楼,足见西行不忘《红楼》。有人问 , 这两者有何联系 ? 回答是 , 用玄奘万难不辞求取真经的精神来从事学术研究包括红学研究。冯先生数十年孜孜不倦对着《红楼梦》的各种本子,读了又读,批了再批,为一字之义寻根究底,无不贯穿着这种坚韧执着、追求真知的精神。 冯先生是个天分很高的人 , 有件小事给我印象很深。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初 , 有一次同乘 13 路公共汽车(彼时我们尚在恭王府花园上班,他住铁一号 , 常乘 13 路) , 在车上我随便提起最近在一个刊物上看到郁达夫的旧体诗,写得真好 , 是写给妻子王映霞的 , 他回应说也看到过 , 并且立即背了出来。这令我大为吃惊。在我 , 不过是留下一个写得好的模糊印象,而他却能过目不忘,郁达夫是个现代作家,古代名家他能记诵的自然很多。过人的天资加上超常的勤奋才能成大器,人常说冯先生有捷才 , 这不单凭一时的灵感,须得有长期的积累和不断的实践。还可举一例 ,2001 年初他去海南 , 本为治病休养 , 却寄来新赋诗作三十六首,又是件令我意外和吃惊之事。他就是这样一个走到哪里都不忘读书、调查、写作、吟咏之人。 先生出身贫寒,自称稻香世家,主要靠自学自励,苦读深钻,善于请益,敏于领悟,从不懈怠,老而弥坚。尤其可贵的是他有一种极为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探索勇气,突出的例子是他作画题材风格至晚年而大为拓展。长期以来,冯先生画葡萄、南瓜、葫芦等小品已臻化境,人谓有青藤之风,为我们大家熟悉和喜爱;然而新世纪之初,忽然画起来山水来了 , 初时我不知缘故,着实为他担心,八十来岁的人了 , 何苦又重头学起 , 另开新张呢。弄不好新的不成旧的生疏岂不两伤。孰料这不仅是我的过虑,而且是一种凡庸之见。原来他之发奋画山水人物是启功先生的建议 , 启先生在 2001 年过访冯宅,鉴赏了他收藏的艺术品和观摩了他的若干画作之后有此建言。真不愧是知人知音之言。果然由此激发了他旺盛的创造力,不出数年 , 冯先生以迟暮之年 , 朝夕临摹,悉心体会,更出新意,山水画很快进入佳境,量多质高 , 不仅开了画展,且有两本大型山水画册赫然呈现于世。他才华学养的潜质,得到了深度开发 , 艺术成就更上层楼。在这期间,他有时在电话里会告知临摹宋元画作的体会,领悟门径的喜悦,可惜我于绘事未入其门 , 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自知够不上格做学生 , 只能是一个倾听者而已。关于艺术绘画是如此 , 其它方面的学术新知和研究心得也是如此 , 以至包括倾听某些烦恼不顺的事。这大概是我这个后辈对先生的一种无用之用吧。 虽则外行,但我最喜欢的冯先生画作有两幅。其中一幅是 99 年 5 月我第二次去芳草园冯宅,一进门抬头望见悬挂在楼梯间顶天落地的巨幅,庐山飞瀑倾泻而下 , 飞沫如珠扑面而来 , 上书画到匡庐飞白玉,无边清气满中华,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入目之后 , 不会忘记。此画的阔大之象恢宏之气正是画家人格的写照。另一幅就是秋风图,瓜熟叶老、彩墨相间、淳朴清雅,意味着收获和成熟,有一种阅历沧桑,由丰赡归于平淡的韵致,去年拿来做作了《瓜饭集》的封面。见此画 , 如晤其人 , 有一种亲切感。 长期以来,我们有幸在冯先生身边学习和工作 , 真切地领受到他治学为人阔大恢宏的气概和坚韧执着的品性,感知那颗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 潜移默化,取之不尽。这篇小文只能是蠡之测海 , 言不尽意。值此冯先生从教和学术活动六十年之际,惟望先生能善自珍摄,却病保健 , 学术生命和艺术生命有赖于自然生命而延续。先生的健康乃中国学术文化之幸事,也是学生后辈亲人友朋的诚挚愿望。 写于 2010 国庆节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36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吕启祥文 稻香家世 翰墨因缘----《瓜饭集》读后(《中国文化报》版)
黄安年 2009-2-28 07:43
吕启祥文 稻香家世 翰墨因缘 ---- 《瓜饭集》读后 ( 《中国文化报》版 ) 黄安年授权发布 《中国文化报》 /2009 年 2 月 18 日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28 日 按 : 笔者授权发布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启祥的文章稻香家世 翰墨因缘 ---- 《瓜饭集》读后,公开发表在 2009 年 2 月 18 日《中国文化报》第三版理论评论栏目上。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11 日授权在网上发布 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aspx?typeid=101712userid=415 - 88k - 。 附图为《中国文化报》上文章。 ************************************** 稻香家世 翰墨因缘 ---- 《瓜饭集》读后 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 新春伊始,得读冯其庸先生新书《瓜饭集》,其乐何如。 书的封面由先生亲自设计 , 是一幅人们熟悉和喜爱的秋风图,瓜熟叶老、彩墨相间、淳朴清雅。先生曾释其意为忆旧怀人 ; 在我看来,这画面意味着收获和成熟,有一种阅历沧桑,由丰赡归于平淡的韵致。 翻读全书,既感亲切 , 更觉新鲜。亲切是因为此前曾读过先生多种随笔集,对某些相关的人和事并不陌生;新鲜是因为书中的重要篇章如《我的母亲》、《稻香家世》、《我的读书》等是首次发表。说实在的 , 像我们这样与冯先生熟识已久的人 , 对他的童少年和家世知之不多 , 这是第一次见到他如此深情地回忆和讲述他的母亲。在长年的饥饿和战乱中 , 母亲默默地承受着苦难和重压,有担当却无名字,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慈母之心和无私之爱。母亲的照片也是首次刊发 , 清癯的面容上写着长夜的啜泣,也呈示执着的秉性。《稻香家世》是和书香家世相对而言的 , 描述了耕作的家世、成长的环境和苦读的历程。在本书中 , 篇幅最多的是对师友的眷念 , 其中近年所写属首次发表或首次入集。来自过去集子中的各篇当其编入本书也有了新的面貌。首先,这是经过精心选取的 ; 其次,对全书各篇进行了重新整合编次 ; 再则 , 每篇之前都冠以大幅照片,每幅照片无论是人物或手迹均弥足珍贵 , 提神醒目。因此,就全面、精粹的程度而言,《瓜饭集》都超过了以往《秋风集》、《落叶集》、《剪烛集》、《墨缘集》等诸种随笔集,让人耳目一新。 可以这样说 , 《瓜饭集》是一本励志之书 , 也是一本问学之书 , 就文章本身而言,还是一本可供赏鉴之书。 谓其可以励志,是因为人们从书中体会到 : 没有捱过青黄不接、断粮停炊、以瓜代饭的况味,就不会懂得温饱之可贵;没有经历强敌蹂躏、亲人惨死、刀尖逃生的灾难 , 就不会珍惜和平的生活和国家的尊严。自幼缺少书香的熏染,也许是缺憾;然而脚踏大地,从春播到秋收,干遍一切苦活、累活、技术活 , 练成一个种田的全把式,这是一本更大更为刻骨铭心的书。由此磨炼出的意志和毅力,足以贯注终身。 谓此书足以问学 , 是因为冯先生本人兼学者、诗人、书画家、剧评家于一身 , 他所求教问道的多为学林前辈和当世名家 , 这部分怀念和记叙文章构成了本书的主体。读者可以通过各篇平实而又深情的忆述领略他们的丰采 , 窥见他们的学养。这里有王遽常、刘海粟、朱屺瞻、苏局仙,有郭沫若、钱钟联、李一氓、陈从周,有谢无量、张伯驹、顾廷龙、周绍良 , 有启功、杨仁凯、杨廷福、江辛眉,有林默涵、光未然、冯牧,有厉慧良、张君秋、袁世海 , 。还有于今健在的饶宗颐,创作旺盛的韩美林 , 等等。冯先生与他们的结识交往有早有迟、有疏有密,共同之点是先生都怀着一颗敬重仰慕之心和一片真诚求教之意,其中有数十年的师生情谊,有多方面的同好知音,即或有的所记只二、三事,所见只一、二面 , 也都缘于学问艺事,而且对每一位师友几乎都有诗词相赠、相和、相忆,都是发自肺腑的情真意切之作。特别要提到的是所交并非都属名人,比如太原的张颔老先生就是一位隐于市、隐于学的学问大家 , 精于古文字、古历法,古史地、古钱币,人们也许并不熟悉他的名字,然而他以精湛深广的学力破解学术难题却令人震撼。由于同样出身贫苦自学成才 , 冯先生对张颔老的人格学问更有亲切的体悟。 本书是一部散文随笔集,按中国传统 , 散文的概念是宽泛的 , 即大散文。书中各篇除随文熔入诗词外 , 有少数几篇是用文言文以至骈文即赋体写的 , 如《锡州大楼赋》,已被故乡无锡镌之于壁,供人赏颂。书中还有一个重要部类即西域纪行和《瀚海劫尘》序以及有关扬州等各篇 , 可以看作游记,但并非一般记游而是包含了厚重的学术内容。因为冯先生是学者,也是行者,行万里路 , 重亲历、重考察、重实证。他十赴新疆 , 登冰川,上帕米尔高原,考得玄奘取经归国山口古道 , 得到学术界、佛教界特别是赵朴老的肯定和赞许。以文章论 , 这些游记独具一格、开人心胸。因此,从写作的角度,我们可以由本书中领略到先生对各种文体的驾驭自如 , 对汉语文字的运化由心 , 无论记事、忆人都能撮其要、传其神 , 往往于细部见精神。这是高水平的散文,是美文。 借用本书最后一篇附录的概括 , 冯其庸先生潜心于学问,寄情于诗书 , 结缘于翰墨,放旅于天下 , 任持自性 , 不拘一格,水到渠成,终成大家。《瓜饭集》固然怀往忆人 , 从中亦映照出著者自身学问人生的投影。 《瓜饭集》版式别致,字大行疏、言浅旨运 , 兼具学术性、史料性和鉴赏性。无论学林内外、年齿长幼,于此都将有所会心、有所收益。 二 00 九己丑年农历春节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09)|4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吕启祥文 稻香家世 翰墨因缘----《瓜饭集》读后
黄安年 2009-2-11 17:59
吕启祥文 稻香家世 翰墨因缘 ---- 《瓜饭集》读后 黄安年授权发布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11 日 按 : 笔者授权发布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启祥的文章稻香家世 翰墨因缘 ---- 《瓜饭集》读后。 2 月 10 日商务印书馆主办了冯其庸先生新书《瓜饭集》出版座谈会。出席座谈的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李希凡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原中国新闻学院教授林岫,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启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郭又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郝春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黄朴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助理孟宪实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叶君远,安徽省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柴立梅,冯其庸先生友人李经国、纪峰,冯其庸先生助手任晓辉,中华书局编审、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秘书长柴剑虹,中华书局副编审、《冯其庸文集》责任编辑等。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9 年 02 月 11 日 对这次座谈进行了报道。(见附文)吕启祥在会上发了言。 笔者《在老冯家欢度己丑牛年初一》博文 (2009 年 1 月 26 日 ) 提到商务印书馆 1 月出版了他的新著《瓜饭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1748 )其中附有《瓜饭集》的封面页、版权页、目录页、作者近照、后记等影印图片。 ************************************** 稻香家世 翰墨因缘 ---- 《瓜饭集》读后 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 新春伊始,得读冯其庸先生新书《瓜饭集》,其乐何如。 书的封面由先生亲自设计 , 是一幅人们熟悉和喜爱的秋风图,瓜熟叶老、彩墨相间、淳朴清雅。先生曾释其意为忆旧怀人 ; 在我看来,这画面意味着收获和成熟,有一种阅历沧桑,由丰赡归于平淡的韵致。 翻读全书,既感亲切 , 更觉新鲜。亲切是因为此前曾读过先生多种随笔集,对某些相关的人和事并不陌生;新鲜是因为书中的重要篇章如《我的母亲》、《稻香家世》、《我的读书》等是首次发表。说实在的 , 像我们这样与冯先生熟识已久的人 , 对他的童少年和家世知之不多 , 这是第一次见到他如此深情地回忆和讲述他的母亲。在长年的饥饿和战乱中 , 母亲默默地承受着苦难和重压,有担当却无名字,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慈母之心和无私之爱。母亲的照片也是首次刊发 , 清癯的面容上写着长夜的啜泣,也呈示执着的秉性。《稻香家世》是和书香家世相对而言的 , 描述了耕作的家世、成长的环境和苦读的历程。在本书中 , 篇幅最多的是对师友的眷念 , 其中近年所写属首次发表或首次入集。来自过去集子中的各篇当其编入本书也有了新的面貌。首先,这是经过精心选取的 ; 其次,对全书各篇进行了重新整合编次 ; 再则 , 每篇之前都冠以大幅照片,每幅照片无论是人物或手迹均弥足珍贵 , 提神醒目。因此,就全面、精粹的程度而言,《瓜饭集》都超过了以往《秋风集》、《落叶集》、《剪烛集》、《墨缘集》等诸种随笔集,让人耳目一新。 可以这样说 , 《瓜饭集》是一本励志之书 , 也是一本问学之书 , 就文章本身而言,还是一本可供赏鉴之书。 谓其可以励志,是因为人们从书中体会到 : 没有捱过青黄不接、断粮停炊、以瓜代饭的况味,就不会懂得温饱之可贵;没有经历强敌蹂躏、亲人惨死、刀尖逃生的灾难 , 就不会珍惜和平的生活和国家的尊严。自幼缺少书香的熏染,也许是缺憾;然而脚踏大地,从春播到秋收,干遍一切苦活、累活、技术活 , 练成一个种田的全把式,这是一本更大更为刻骨铭心的书。由此磨炼出的意志和毅力,足以贯注终身。 谓此书足以问学 , 是因为冯先生本人兼学者、诗人、书画家、剧评家于一身 , 他所求教问道的多为学林前辈和当世名家 , 这部分怀念和记叙文章构成了本书的主体。读者可以通过各篇平实而又深情的忆述领略他们的丰采 , 窥见他们的学养。这里有 王籧常、刘海粟、朱屺瞻、苏局仙,有郭沫若、钱仲联、李一氓、陈从周,有谢无量、张伯驹、顾廷龙、周绍良 , 有启功、杨仁恺、 杨廷福、江辛眉,有林默涵、光未然、冯牧,有厉慧良、张君秋、袁世海 , 。还有于今健在的饶宗颐,创作旺盛的韩美林 , 等等。冯先生与他们的结识交往有早有迟、有疏有密,共同之点是先生都怀着一颗敬重仰慕之心和一片真诚求教之意,其中有数十年的师生情谊,有多方面的同好知音,即或有的所记只二、三事,所见只一、二面 , 也都缘于学问艺事,而且对每一位师友几乎都有诗词相赠、相和、相忆,都是发自肺腑的情真意切之作。特别要提到的是所交并非都属名人,比如太原的张颔老先生就是一位隐于市、隐于学的学问大家 , 精于古文字、古历法,古史地、古钱币,人们也许并不熟悉他的名字,然而他以精湛深广的学力破解学术难题却令人震撼。由于同样出身贫苦自学成才 , 冯先生对张颔老的人格学问更有亲切的体悟。 本书是一部散文随笔集,按中国传统 , 散文的概念是宽泛的 , 即大散文。书中各篇除随文熔入诗词外 , 有少数几篇是用文言文以至骈文即赋体写的 , 如《锡州大楼赋》,已被故乡无锡镌之于壁,供人赏颂。书中还有一个重要部类即西域纪行和《瀚海劫尘》序以及有关扬州等各篇 , 可以看作游记,但并非一般记游而是包含了厚重的学术内容。因为冯先生是学者,也是行者,行万里路 , 重亲历、重考察、重实证。他十赴新疆 , 登冰川,上帕米尔高原,考得玄奘取经归国山口古道 , 得到学术界、佛教界特别是赵朴老的肯定和赞许。以文章论 , 这些游记独具一格、开人心胸。因此,从写作的角度,我们可以由本书中领略到先生对各种文体的驾驭自如 , 对汉语文字的运化由心 , 无论记事、忆人都能撮其要、传其神 , 往往于细部见精神。这是高水平的散文,是美文。 借用本书最后一篇附录的概括 , 冯其庸先生潜心于学问,寄情于诗书 , 结缘于翰墨,放旅于天下 , 任持自性 , 不拘一格,水到渠成,终成大家。《瓜饭集》固然怀往忆人 , 从中亦映照出著者自身学问人生的投影。 《瓜饭集》版式别致,字大行疏、言浅旨远 , 兼具学术性、史料性和鉴赏性。无论学林内外、年齿长幼,于此都将有所会心、有所收益。 二 00 九己丑年农历春节 ****************************************** 冯其庸新作《瓜饭集》出版 邬书林赞其道德文章 2009 年 02 月 11 日 10:01:5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我国著名红学家、国学家、书画家冯其庸的新作《瓜饭集》日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2 月 10 日,该书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出席并讲话。 邬书林在讲话中指出,我国出版业在改革开放 30 年中迅速发展,得益于一大批像冯其庸先生这样的文化大家,他们的道德文章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脉。冯其庸先生的道德值得出版人敬重和学习,无论对国家、学问还是朋友,都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他治学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始终把民族兴衰问题放在极高的位置上。邬书林强调,文章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希望冯其庸先生继续用真实的事例感化人,也希望更多道德高尚的好人把好文章传承下去。 冯其庸表示,《瓜饭集》的大部分内容用来回忆过去,尤其是他的青少年时期,这是希望年轻人知道今天的日子来之不易。对往事的回忆,也表示了对其有过影响的朋友的感谢。他说,自己的学问还不够深入,没有前辈与同辈学者的启发,就不会有自己今天的成绩。 据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涛介绍,《瓜饭集》收录了冯其庸先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对游历过的地方的怀念以及对师友的眷念。他用活生生的细微生活小事,以令人难忘的感情滋润着读者。 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著名学者李希凡,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原中国新闻学院教授林岫,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启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郭又凌等与会。(记者孙海悦) 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9-02/11/content_10799530.htm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09)|38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老冯家欢度己丑牛年初一
黄安年 2009-1-26 19:11
在老冯家欢度己丑牛年初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26 日发布 今天是己丑年正月初一 , 应冯其庸先生之邀 , 吕启祥和我及任晓辉、田迎春夫妇 11-14 时,在老冯家中作客。前天 ( 农历小年夜 , 今年的 1 月 24 日 ) 是老冯的 85 岁生日,他的公历生日则是 2 月 3 日。 1 月 18 日文化部所属几个单位联合为老冯的生日祝寿,老吕应邀出席,参加那天祝寿的还有国务委员秘书长马凯。今天在老冯家里有机会和老冯及夏老师聊聊学术信息、身体状况、保姆服务质量、社会风尚、子女教育、家乡变化等兴趣广泛的话题。 近几年来 , 老冯在红学、书画、摄影、国学等领域继续开拓 , 新著不断面世,如 2007-2008 年的新书画已经出版 , 商务印书馆 1 月出版了他的新著《瓜饭集》等。 他的成果之丰硕、社会学术任务之繁重、日以继夜工作强度之超常,非一般常人所能比 , 由于透支过度因而健康状况恶化,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他衰老加快的迹象。在牛年来临之际,我们殷切期望他加倍注重对身体健康的维护 , 压缩学术战线,自我学术减压,缓解透支状况,也呼吁社会各界尽量减少对老先生活动安排的干扰,确保老先生的身体健康 , 让老先生安享万年,延续学术生命。 去年 7 月 3 日笔者在《高度关注国家知名老专家学术生命的延续》的博文(见附文)中提到冯其庸是我国少有学术渊博兼及多个领域的红学家、书法家、国画家、文学史家、文物考古专家、西部文化艺术史家 , 近些年来一直受到全国各地慕名而来者、各级政府和事业单位墨宝求索者、媒体采访者、以至各种名目的敲诈勒索者的困扰,严重打乱了正常的学术研究和生活秩序 , 妨碍了身体健康,对于学术生命的延续造成极大威胁。 , 5 12 汶川大地震后 , 他日以继夜地拼命赶写书画连同原存的书画总计 46 幅估价为 300 多万元,并应国家慈善总会的要求,计划以拍卖方式捐赠救助给地震灾区,终于劳累过度而病倒 , 迄今未愈,然而使他担心的是十万火急地索取这些书画的下落是真正否惠及灾区至今尚无丝毫回音。 由于上级机关的过问,目前已经查明一些骗子打着国家慈善总会的旗号骗取了冯先生的 46 幅字画,私自倒卖 , 中饱似囊,价值 300 多万元的书画捐赠款 , 根本没有拍卖到灾区人民手中 , 目前此案有关机关正在全力侦破中。这件诈骗案不仅使得老先生精神上受到巨大伤害,而且也使老先生因连续作画劳累过度而病倒。至于个别保姆不顾老人饮食生活需要,违背合同 , 不辞而别 , 造成日常生活的困难 , 同样也使老先生忧心忡忡。 笔者再次重申上次博文的提议:像冯先生这样的国家知名老专家,保障学术生命的延续是学术界的幸事 , 这已经不是个人的私事 , 希望中央办公厅等主管部门对此高度关注,因为有的干扰直接来自中央某些机关 , 来头都不小 , 条条紧急任务向年迈体弱多病的老先生下达 , 老先生怎么受得了这样的折腾?现在老先生学术生命的延续已经难以自控 , 笔者强烈呼吁社会和媒体高度关注国家知名老专家学术生命的延续问题 , 多给老先生一些自由学术的时间和宽松环境,让老先生能够做自己想做的学术文化研究。 图片24幅为即时拍摄. 附文 : ********************************88 高度关注国家知名老专家学术生命的延续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7 月 3 日发布 已经八十四岁高龄的著名老专家冯其庸是我国少有学术渊博兼及多个领域的红学家、书法家、国画家、文学史家、文物考古专家、西部文化艺术史家 , 近些年来一直受到全国各地慕名而来者、各级政府和事业单位墨宝求索者、媒体采访者、以至各种名目的敲诈勒索者的困扰,严重打乱了正常的学术研究和生活秩序 , 妨碍了身体健康,对于学术生命的延续造成极大威胁。 作为我们的学界前辈和长期共事的关系 , 还在美国期间 , 老吕和我曾专门写信给老冯和夏老师诚恳建议他控制学术工作时间节奏 , 严拒额外打扰者的突然袭击。在和老冯多次通话时已经得到证实,他一直为此感到苦恼,每天疲于奔命,深感体力透支过多,力不从心,摇摇欲垮 , 几次医院就诊,未见明显疗效。回国后在通话中他希望有时间见面聊聊。 7 月 2 日上午,在小友任晓辉、田迎春夫妇的陪同下 , 我们来到位于通州区他的寓所看望老冯和夏老师 , 还处于身体恢复中的他见到我们极其高兴,但是显得精神疲惫,行动也不自如。他告诉我们现在突然找上门来的人、写信或电话求索的人依然不断 , 包括有些中央机关的人几次三番来提出书画要求,自己无法正常休息和从事自己计划的学术研究工作,已经到了难以招架的地步。他还提到 5 12 汶川大地震后 , 他日以继夜地拼命赶写书画连同原存的书画总计 46 幅估价为 300 多万元,并应国家慈善总会的要求,计划以拍卖方式捐赠救助给地震灾区,终于劳累过度而病倒 , 迄今未愈,然而使他担心的是十万火急地索取这些书画的下落是真正否惠及灾区至今尚无丝毫回音。 尽管如此,老冯依然带病忙碌于学术工作和各种突然其来和强加于人的外差。在老冯的书房 , 他向我们展示了 , 北京图书馆今年 4 月出版的他主编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彚校彚评》本巨著 ( 全 30 册,定价 3600 元 ) 。去年 11 月 , 他的近年来的解读《红楼梦》文章辑集的《解梦集》也已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在这部著作的后记中他写道 : 近年来我身体一直不好 , 尽管我想努力读书 , 再写一些东西 , 但颇感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学问要想进境,也要有健康的支持 . 但老年人都是有这个问题的 , 我也不可能例外。为此我也只好尽力而为了。(写于 2007 年 2 月 9 日) 可以看出 , 老冯身体一直不好 , 颇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至少已经多年了 , 而这两年他的新著不断问世 , 新的领域继续拓宽 , 新的使命陆续增多 , 已经绷弦过紧 , 加上频繁的突然袭击式的被动应付所占去的宝贵时间也越来越多 , 从而积劳成疾 , 实在需要安静再安静地规律生活。我注意到冯先生今年 6 月 17 日在中国文化报读书副刊上还发表了《学人之书 格高韵古 ---- 关于张颔先生的 侯马盟书〉及其书法》的长篇专论。在我们上午这段时间里 , 又有中华书局的出版人来洽谈出版事宜。 2 日凌晨,冯先生起身在书房里还在为某单位写匾,据夏老师说 , 这种情况绝非偶尔的现象。 像冯先生这样的国家知名老专家,保障学术生命的延续是学术界的幸事 , 这已经不是个人的私事 , 希望中央办公厅等主管部门对此高度关注,因为有的干扰直接来自中央某些机关 , 来头都不小 , 条条紧急任务向年迈体弱多病的老先生下达 , 老先生怎么受得了这样的折腾?现在老先生学术生命的延续已经难以自控 , 笔者强烈呼吁社会和媒体高度关注国家知名老专家学术生命的延续问题 , 多给老先生一些自由学术的时间和宽松环境,让老先生能够做自己想做的学术文化研究。 附图 28 幅是笔者拍摄的
个人分类: 个人所思所想(09)|268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8: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