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对称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物理学中的对称性》孙宗扬
ustcpress 2012-3-12 15:34
《物理学中的对称性》孙宗扬
出版日期:2009年4月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正文页码:240页(16开) 字数:270千 定价:28.00元 编辑邮箱: edit@ustc.edu.cn (欢迎来索要目录、样章的PDF) 当当网购书链接: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57006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官方淘宝网店: http://shop109383220.taobao.com/ (店铺名称:中科大出版社) 【 内容简介 】 本书 以普通物理为背景,详细阐述了对称性是如何引进到物理学中的,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物理学中的对称性和通常的形状对称性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各自的特点。本书为普通的直观上的对称性到现代的理论物理中的对称性之间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渠道,帮助希望了解物理学和对称性的读者找到入门的途径,扫除某些思考上的障碍,以普通物理为基点,来审视对称性问题。本书适用于物理学专业的师生以及对物理学感兴趣的其他各专业师生,并可供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参考。 【 作者简介 】 孙宗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与应用物理系教授。 【 目录 】 前言 引论 1. 几何对称性 2. 中国古代的对称观念 3. 物理学中的对称性 4. 对称性和数学上的准备 5. 群论与物理学中的对称性 习题 第1章 地上和天上的力——重力和引力 1.1 重力 1.1.1 重力加速度 1.1.2 运动轨迹上的粒子速度和加速度 1.1.3 运动轨道是平面轨道时的性质 1.2 月亮的运动 1.2.1 月亮绕地球的公转周期Tm 1.2.2 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 1.2.3 胡克的引力反平方规律 1.2.4 月球运动和苹果落地运动的同一性 1.3 太阳系中行星运动规律 1.3.1 太阳与地球的质量比 1.3.2 万有引力常量G的测定 1.3.3 点源万有引力作用下的守恒定律 1.3.4 简化的行星轨道运动方程 1.4 开普勒定律 1.4.1 轨道运动方程求解 1.4.2 开普勒第三定律 1.4.3 注记 1.5 力学运动的对称性和守恒定律 1.5.1 质点在有位力场中运动 1.5.2 力学系统平移与能量一动量守恒 1.5.3 对称性观念的重要结果 1.5.4 动量矩守恒 1.5.5 讨论 习题 第2章 熵的性质和粒子的不可区分性——宏观与微观 2.1 温度 2.1.1 系统 2.1.2 热平衡态 2.1.3 热力学第零定律 2.1.4 温度的性质和量化 2.1.5 温度计原则、温度函数和温度计实例 2.2 热量 2.2.1 热量的概念 2.2.2 焦耳实验 2.2.3 理想气体绝热过程 2.2.4 焦耳-汤姆逊效应 2.2.5 卡诺循环中的热量 2.3 热力学第二定律 2.3.1 状态函数 2.3.2 开尔文(Kelvin)形式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推论 2.3.3 理想气体系统中的熵 2.4 分子动理论 2.4.1 在重力场中的气体密度分布 2.4.2 几率密度 2.4.3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率的导出 2.5 熵的统计表达式和粒子系统的状态分布规律 2.5.1 熵表达式中的微观参数 2.5.2 熵的统计解释 2.6 粒子状态的玻色分布 2.6.1 吉布斯佯谬 2.6.2 如何解决佯谬 2.6.3 玻色-爱因斯坦统计 2.6.4 玻色分布和对称性 习题 第3章 从牛顿时空观念过渡到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念——空间和时间的对称性 3.1 将时间与空间生成四维时-空 3.1.1 光速中心说 3.1.2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3.1.3 四维时空 3.2 洛伦兹变换 3.2.1 不变量 3.2.2 伽利略变换及其推广 3.2.3 洛伦兹变换及其推论 3.3 洛伦兹变换的特点和处理方式 3.3.1 原时 3.3.2 空间旋转的SO(3)群 3.3.3 时空“旋转”的SO(3,1)群(洛伦兹群) 3.4 洛伦兹变换下的对称性的探讨 3.4.1 动量与力的变换规律 3.4.2 能量作为四矢量的第零分量 3.4.3 纵向质量和横向质量 3.4.4 碰撞问题 3.5 平面波中各参量的变换规律 3.5.1 角频率w与圆波矢k 3.5.2 什么是同时性事件 3.5.3 在不同惯性系下角频率w的变换规律 3.6 光子的能量 3.6.1 光子的速度 3.6.2 E=hy 3.6.3 光电效应 习题 第4章 电、磁现象在形式上的类似——静电和静磁现象的对称性质 4.1 电荷 4.1.1 摩擦起电 4.1.2 电的本性及测量 4.1.3 最小电量单位e 4.2 库仑定律 4.2.1 静止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4.2.2 点电荷间的作用力 4.2.3 电场强度E 4.2.4 微分高斯定理 4.2.5 静止电荷所产生的电场及电势 4.2.6 电偶板子的电场强度及电势 4.3 电位移矢量D 4.3.1 电位移矢量D的概念 4.3.2 边界条件 4.3.3 真空中电位移矢量D,它是物理量 4.3.4 D(电位移矢量)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是物理量 4.3.5 D不是物理量的一个实例 4.4 磁荷的库仑定律 4.4.1 磁荷的库仑定律形式 4.4.2 磁场 4.4.3 磁感应强度矢量(磁通密度)B 4.4.4 边界条件 4.5 磁偶极子场强 4.5.1 对磁荷系统 4.5.2 展开关系 4.5.3 磁偶极子及其成场关系 4.5.4 对磁荷(qm,-qm)的实际替代者 4.6 用电流圈替代磁偶极子所导出的推论 4.6.1 力矩 4.6.2 磁偶极子pm在磁场中所受到的力矩 4.6.3 电流线圈IS在均匀磁场H中所受到的力矩M 习题 第5章 电学和磁学的内在对称性 5.1 磁场H的性质 5.1.1 磁场H的环路定理 5.1.2 短粗柱形壳电流在轴线上的磁场强度 5.1.3 一般情况下的磁场环路定理 5.2 无穷长直导线所产生的磁场 5.2.1 在计算直线电流所产生的磁场时场源用磁偶极子替代 5.2.2 两根导线之间的作用力 5.2.3 电流的单位 5.3 在介质中的磁场 5.3.1 磁介质 5.3.2 用代替法研究磁介质 5.3.3 边界条件 5.3.4 关于物理场和辅助场的进一步探讨 5.3.5 静电学中的电场强度E和电位移矢量D的问题 5.4 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导出 5.4.1 电流元,Idl在其延长线方向的磁场 5.4.2 弯折电流的上半段与下半段的关系 5.4.3 弯折电流在其角平分线反向延长线上一点A的磁场 5.4.4 毕奥-萨伐尔定律 5.4.5 附录 5.5 电磁波问题 5.5.1 电磁基本定律的微分形式 5.5.2 无源电磁场 5.5.3 电磁波的传播 5.6 光线在运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5.6.1 在以电荷、电流为场源电磁场系统的性质 5.6.2 在以磁荷、磁流为场源的电磁场系统的性质 5.6.3 慢速运动介质的电磁性能方程 5.6.4 光在低速运动介质中的传播速率(费涅尔公式) 5.7 电磁学中国际单位制和实用单位制之间的转换 5.7.1 库仑定律 5.7.2 电场强度E和电位移D 5.7.3 磁学量及一般电磁学公式的转换关系 5.7.4 结论 习题 后记 1. 为什么关注万有引力 2. 物理学与处理工具,一个在常规对称性之外的问题 3. 坚持对称性还是坚持状态的计数规则 4. 狭义相对论和电磁现象 5. 现代物理中探索对称性的主要工具——群论 6. 从门捷列夫的周期表到盖尔曼的强子分类 7. 物理学和对称性
个人分类: 物理图书|38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创腾关于CASTEP吸附时对称性问题的解答
zhxbaig 2011-10-9 15:05
原文链接: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3596580fpage=0view=highlight=page=1 以下为创腾公司解答的关于我提问的Find Symmetry问题。欢迎大家交流啊!!! 黑色为创腾科技的回答, 蓝色为别人的补充回答 。 我看到在建立CO在Pd表面的吸附模型时,帮助里说由于CO的加入改变了Pd的构型,所以需要Find Symmetry。” 我想你得仔细看看帮助文件,find symmetry的原因并不是如你所说“由于CO的加入改变了Pd的构型”,而是为了简化计算。 “但我在模拟这个时发现Pd表面在Find Symmetry后构型由P1变为了PMM2,与添加CO后Pd表面Find Symmetry构型相同。好像CO的添加没有改变Pd的晶体结构。” 首先我得说,练习中,在添加了CO以后,并没有立即做Geometry optimization,所以Pd确实没有因为吸附CO而改变表面结 构。另一方面,对称性不变,并不意味着结构不变。 “而且我在做CO在TiO2表面吸附时使用了Find Symmetry功能,得到了与文献相符的优化结构。但我在做H2O的吸附时不使用Find Symmetry得到了与文献相同的构型。所以我迷惑Find Symmetry我的功能 ” 你是否得到一个合理的吸附构象与find symmetry是否使用并没有必然的联系。通常情况下,对称性是结构中由于原子的特定堆积而形成的,MS中的find symmetry功能只是找到结构所具备的对称性,并不是随意的加入对称性。利用find symmetry只是为了在计算之前明确当前模型满足的对称性,以使得在接下来的计算中能够简化计算过程,缩短计算时间,你知道,特别是量子力学的计算,对称性的引入会极大的减小计算量。 “我想请问您Find Symmetry在研究吸附时起什么作用,应不应该用,还是不同构型不同对待,有的使用有的不使用 ?” Find Symmetry只是用于简化计算,只在研究满足特定吸附形态的吸附问题时会用到,譬如help文档中的这个例子,但是在大多数的吸附研究中,我们不会以初始态所满足的对称性约束整个结构优化过程,这往往不利于我们找到最稳定吸附形态。 (意思应该是不知道体系最后构型的情况下,就不用应用对称性,这会妨碍寻找到真正的稳定结构;find symmetry的作用只是降低计算量。)
个人分类: MS模拟|3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逐个评论大卫•格罗斯对“物理学的未来”所提25个问题(9)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5-14 10:05
逐个评论 大卫·格罗斯对“物理学的未来”所提 25 个问题 (9) 8 . 超对称 ( 接 (8)) 依我看来,粒子物理学的基本问题,无论对于理论家还是实验家,都是超对称的问题。超对称是空间和时间的相对论性对称的一个非凡的新扩展。如果它是真的,那么空间-时间还具有额外的量子维度。超对称理论表述在超空间中,超空间具有额外的费米子维度,这些维度用反对易数来度量。超对称理论在量子维度到普通空间-时间维度的旋转下是对称的,这就会导致这样的预言,即迄今所知的每个粒子都存在一个对应的超对称伙伴。支持超对称一个非常强的线索,来自于强、弱和电磁理论向极高能量的外推。现有的观察,对这些力作了极高精度的测量。基于现有的观察和我们手中的那些极其成功的和精确的理论工具,我们可以将标准模型的这些力外推到非常高的能量区域。借助于这些工具,我们发现,当能量达到引力作用变得明显的尺度时,所有的力都统一起来。但是只有在我们假定理论是超对称的,并且超对称在 TeV 尺度以下自发破缺时,这种统一才会实现。幸运的是,这一能级正是新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Large Hadron Collider )准备探测的能级,两年内大型强子对撞机将在 CERN 运行。建造这台加速器的主要动机之一和粒子理论家最近十年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探索超对称存在的可能性。如果我们发现超对称,那么现在的新物理学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将有许多工作要做——设法理解超对称是如何破缺的,并测量超粒子的质量谱。有趣的问题是:如果我们测量超对称粒子的质量谱和 耦合 常数,那么我们能否利用这些信息对大统一尺度上,甚或在弦的尺度上的物理学有更直接的理解吗? 评论: 各类不同维数的时空可变系多线矢,按变分法都可导出相应的对称性守恒量和守恒律,只要存在该对称性,各相应的守恒量就必然是守恒的。 但是,通常量子场论中常会出现对称性守恒量的不守恒,即所谓对称性破缺、和所谓“发散困难”弱 相互 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等等,而对其实质原因和解决途径的根据也都尚不明确 通常的量子场论 ( 包括 QED 、 QCD 等 ) 等理论,对常会出现对称性守恒量的不守恒,即所谓对称性破缺、或解释为所谓对称性的自发破缺,等等,还需作所谓“质量重整化”,解决普遍存在的所谓“发散困难”(高次微扰近似出现无穷大)。造成这种“理论上的不确定和不完善”的实质原因何在?!应如何有充分根据地根本解决?! 其实,各类不同维数的时空可变系多线矢的各类对称性守恒量,是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把高次、线多线矢物理量由引入的参量处理为多个 4 维的 1- 线矢物理量,仅局限在 n=4 的对称性,按 4 维的 1- 线矢物理量分析守恒量,就必然会出现:“ 弱相互作用下, 宇称不守恒”,“对称性守恒量的不守恒”,即:所谓“破缺对称”,或误认为是“对称性的自发破缺”,和相应的“发散困难”等问题。 例如弱力,就是由具有不同维数的几种不同矢量组成的。若仅计及其 3 维空间的 3 维,或 4 维时空的 4 维,而忽视其 22,1- 线矢的 12 维,和 (22,22)2,1- 线矢的 24 维,等等的不同特点,把实际是更高维矢量的问题误认为 3 维或 4 维,就当然会出现相应守恒量的不守恒。而按通常量子场论,却是把它们当作多个 4 维的“拟粒子”来分析的,因而,就会出现诸如:“ 弱相互作用下, 宇称不守恒”等“对称不守恒”的问题。 这可能正是出现各种不守恒的具体实质原因。可考虑在相应的实验中,全面、完整计入各类各维的力多线矢的相应各量,重新检验各相应守恒量的守恒。 ( 未完待续 )
个人分类: 物理|2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总算又整了一篇超导的论文被接受了
热度 4 wliming 2011-3-28 13:32
这篇多少有点价值,应该算本人多年来所做的唯一有价值的科研工作,但是,此前被拒了一次。超导界全是牛人,你不服不行。 这是一篇关于超导能隙对称性的系统性论文,全面论证了能隙对称性来自于晶体对称性,是以群论为基础的超导能隙理论。尽管论文本身的理论框架极其优美,但是,不得不删掉一些精华而画蛇添足加点油盐酱醋,以迎合评审人的胃口才过了关。 这篇澄清了很多人对能隙对称性的糊涂认识,包括这里的曹天德啊,值得一读。 参考: 论文预印本
个人分类: 人生|1569 次阅读|8 个评论
牛顿的“力”从何而来
热度 1 taoyingyong 2010-12-23 15:26
从接触物理学的第一天开始,牛顿所创立的经典力学就是我们的第一课。耳熟能详,人们都知道牛顿的三大运动定理。 但是人们在运用了牛顿的力学定理之后,却往往没有再进一步问:什么是力?力从何而来?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物理学的问题,它已经超出了物理学能解释的范畴。物理学只是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并利用规律而已,对规律背后的机制不做考虑。 连牛顿在面临解释引力的起源时也说道:任何一个有哲学头脑的人都不会沉浸于此,它只会陷入逻辑困境无法自拔,这已经超出了人类的能力。 当然,那时牛顿的这段话隐射的是他唯一的对手莱布尼兹。 但在 300年之后的今天,人们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是不是真的还如此不济呢?我想我可以比较肯定的回答当然不是。 一般来说,力只是一个宏观的概念,而我们在牛顿经典力学中,接触到的很多力(机械力、弹性力)其实只是微观世界中电磁相互作用的宏观反应,再一类就是牛顿的万有引力。 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到,说力从何而来其实还不太准确,因为宏观世界的力其实只是微观世界的相互作用的宏观反应。所以更确切的说应该是 相互作用从何而来? 既然这样,那就可以回答了。 答案是 因为对称性的存在。 换句话就是说 相互作用的出现只是为了保证物理法则在局域坐标变换下具有不变性。至于为什么自然会要求物理法则具有这种不变性,那是可以从哲学上进行解释的。 比如上、下、左、右四个方位,如果在空无一物的宇宙中,我们显然分不出这四个方位,因为它们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如果宇宙中出现了一个物体,那么我们显然就可以以这个物体作为参考物,比如以这个物体的特征(像物体表面的尖角、圆角等)来分别出上、下、左、右这四个方位。比如,我们可以令物体表面的尖角的方向为上,相反的方向为下等等。 而这时,宇宙为了还原空无一物时的宇宙状态,即分不清方位的状态(也就是对称状态),就产生了相互作用(宇宙自我强迫还原的趋势)。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相互作用源于 还原的对称性。 比如,广义协变性与规范不变性就是这个意思的衍生。
个人分类: 未分类|593 次阅读|5 个评论
能隙对称性是一种点群对称性
wliming 2010-12-5 09:29
去年王云平提出了标题所说的这个观点,天德还有我等人和云平做了很长的讨论。天德反对这个观点,我是支持的,还发过一个博文支持。 现在,我告诉大家,这个观点早已经是超导界的共识。之所以说共识是因为我为此做的一篇理论文章被退回,评审专家意见就是这样说的。我查到2000年有篇文章,REV MOD PHYS, 由THSUI 和另一个人的确是早已经严格地论证了这个观点,比如 等对称性等完全可由点群D_4h 推导出来。所以,这事怪我们孤陋寡闻没有跟上学术的进步,还自以为聪明。 可见,天德错了,向涛写的书《D波超导》错了,还有相当一些教材以讹传讹也错了。
个人分类: 物理学|2110 次阅读|3 个评论
生命中奇妙的对称美
xpzhan 2010-9-17 10:51
对称性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的现象。99%的现代动物是左右对称祖先的后代;连海葵这种非左右对称动物的后代,也存在对称性;对称性甚至在左右对称和非左右对称动物分化之前就已存在。在植物界,我们有多少次惊异于那些具有完美对称性蕨类、铁树的叶子和娇艳的花朵?生命里如果没有对称性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动物长三条腿,其古怪的形象会多么令人畏惧?如果人不是左右对称,只有一只眼睛、一只耳朵和半个脸世界就不再美好了。 人具有独一无二的对称美,所以人们又往往以是否符合对称性去审视大自然,并且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具有对称性美的艺术品:服饰、雕塑和建筑物。 生命从最原始的单细胞动物向多细胞后生动物演化,最早拥有了以对称性为特征的复杂性。对称性对于人,不仅仅是外在的美,也是健康和生存的需要。如果只有一只眼睛,人的视野不仅变小、对与目标的距离判断不精确,而且对物体立体形状的认知会发生扭曲。如果一只耳朵失聪,对于声源的定位就会不准确:因为当人对声源定位时,大脑需要声音对于听者的方位仰角信息,也需要到达左右耳间的时间和强度差线索。对于野外生存的动物,失去声源定位的能力,意味着生命随时会受到威胁。另外,左右手脚需要默契的配合。对于花朵,如果花冠的发育失去对称性,雄蕊就会失去受粉能力,不能传种接代,物种将绝灭。 在科学研究中,对称性给科学家们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也是揭示新发现和否定错误观念的手段。生命科学家不止探讨认识生命活动的本质,而且也探讨存在于生命中的美、为什么这么美? 人大脑的两个半球,从它们的沟回和细胞排列层次看,非常相似,具有完美的对称性;这种对称性之于两手、两脚的对称性无异,似乎功能应是一样的。美国科学家斯佩里(Roger W. Sperry)从1960年代初开始,对癫间病人实施胼胝体切断手术,把大脑一分为二,发现它们能独立工作,功能并不一样。这一成果开创了心理学和脑功能定位研究的新纪元,他因此于1981年荣膺诺贝尔医学奖。随着PET和功能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大脑功能的分化定位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功能上看,左右大脑是完全不对称的。但是在低级中枢,间脑、脑干、小脑和脊髓,在功能和形态上都表现完美的对称性。 虽然对称性左右对称或圆形对称的起源至今仍是一个迷,一种合理的猜测是:对称性与重力是密不可分的,可能源于生命在重力场中的进化历程;而地球是一个相对规则的球体,重力场是均匀的。中圆柱形辐射对称的树枝可以抵抗重力,同时向空中发展接受阳光和用于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四足动物的完美对称性可以使动物对抗重力,又善奔跑。 循着对称性的思路去探究不对称性的问题,我们可以找到许多非常有意义的生命科学课题。为什么雌果蝇能通过翅膀的摩擦产生声音吸引雄果蝇交配,而雄果蝇刚好在第二个触角有分化的听器官接受声刺激;反之,雌果蝇没有听器官,而雄果蝇不会发声音?再如,既然神经元的兴奋特性取决于突触后膜受体通道的特性和神经突触前膜所释放的递质特性,为什么在形态上,神经系统中兴奋性的突触是非对称的,而抑制性突触是对称性的?事实上,对称性也存在于分子结构上;有手性对称分子,旋转对称分子。按照这样的思路,或许有一天我们会从中得到启示改造蛋白质,进而设计、发明新的药物。 同样,循着对称性的思路,可以去探讨不对称性的艺术。毕加索也许是探讨不对称性中最幸运的艺术家。 科学,有时是运气,有灵感的闪现,有幸遇上中意的合作伙伴、得心应手的课题,撞上了那个发现的时机;有时是艺术,你在精雕细刻之中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有时是理性使然,你对于文献和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有纯熟的驾驭;有时是枯燥乏味的重复,在重复中静静等待那激动一刻的到来。我们在科学生活中可以体念到大自然造化所赐予的、无所不在的对称美,为平常而有时枯燥的日常工作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延伸阅读: Finnerty JR, et al: Science. 2004 May 28; 304(5675):1335-7. Hileman LC,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3 Oct 28;100(22):12814-9 In praise of plants By Francis Hall Timber Press, 2002 原载于博客中国: http://www.blogchina.com/2004081640726.html
个人分类: 随想杂谈|5374 次阅读|2 个评论
库伯对到底有多大?
wliming 2010-9-3 16:26
有一些著名的教材,比如李正中《固体理论》166页,根据测不准原理推出,BCS库伯对的尺寸大约有1微米,是晶格常数的10000倍。这个论断是极其错误的。 在我看来, 库伯对的大小实际上最多只有几个原子的尺寸。 有人(比如镜子)可能说,库伯对发生在动量空间,没有大小。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我引用一本书对库伯对的描述如下: 这是牛津某出版社 出版的Room-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中的一段。
个人分类: 物理学|2352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终于搞明白了超导能隙对称性的根源
wliming 2010-6-16 11:26
当前对超导能隙对称性的解释通常都是从费米子波函数反对称的角度来进行的,得到了S波,D波,G波这样的结论,见向涛《D波超导体》。然而,即使是D波,也分为D_{x^2-y^2} 和 D_{xy} 不同的形式,S波也有S和S^+的区别。我曾经写过一个文章来分析这些对称性,逻辑上不太清晰。现在,我找到了一个基于点群对称性的系统性方法,推导出了全部的对称性。它们并不是费米子波函数反对称的结果。 查找文献发现,我这个认识也不是什么新结果,90年代早有人写过一篇综述性文章,我这个认识跟那文章完全一样。虽然如此,我还是很高兴,凭自己的能力琢磨出了一个新知识。
个人分类: 娱乐|2724 次阅读|43 个评论
关于对称性自发破缺和GOLDSTONE定理的小结
wliming 2010-6-3 16:10
按:由于本人记性差,有关本论题的知识常常是一边看书一边忘记,过不了几天就忘的差不多,所以,在这里记录下来以便查阅。 1. 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意思是,哈密顿量本身具有某种对称性,但是,它的解可能退化而不具备这种对称性。比如磁铁的铁磁性,虽然海森堡模型本身是空间旋转对称的,但是,磁铁中的分子磁矩在某一个确定的空间方向上极化,从而破坏空间旋转对称性。 2。GOLDSTONE 定理:整体的连续对称性发生自发破缺导致零质量粒子的出现。声子是整体的空间连续性被晶体的晶格平移对称破坏产生的零质量粒子。对于晶体而言,无质量粒子对应无能隙激发。 3. 一维实数域的对称性自发破缺可以用单个序参量的朗道二级相变理论来描述。该模型包含序参量的平方项和四次项,模型本身关于序参量是对称的。这个模型中的自由能有两个最小值点,对应着两个序参量。由于这个对称性不是连续对称性,当模型的解取其中一个最小值点,对称性退化,但不产生零质量粒子。 4。定域的连续对称性下GOLDSTONE 定理失效。定域规范对称性的自发破缺正好让粒子产生质量,而不产生零质量粒子,这就是HIGGS机制。 5。整体连续对称性和定域规范对称性的破缺在超导体中有完美的表现。序参量对整体相位的选择使基态发生了整体连续对称性的破缺,导致无能隙的激发(GOLDSTONE 定理的要求)。然而,当序参量的相位的定域规范不变性发生破缺,结果是无能西激发转化为规范场获得质量,引起迈斯纳效应。 6。KT相变不改变任何对称性,是对称破缺理论的一个反例!(有待准确把握) 7。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则彻底地推翻了对称破缺的理论基础!(有待准确把握)
个人分类: 物理学|36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宇宙是一条没有尾巴的蛇
xwang0822 2009-11-25 18:57
霍金60岁生日(2002年)前夕,Giddings在他的贺寿文章里开了一个玩笑,说老霍在2008年的生日那天,会收到一封来自CERN的信,大概说 霍金教授 我们请您留意将在明天的记者会上发布的一个消息。最近,由于 LHC 的启动,ATLAS和CMS发现了大量事件都满足TeV尺度的黑洞产物,尤其符合您关于黑洞辐射预言向高维的外推 霍老师自己也说过,如果LHC发现了小黑洞,他准能获得诺贝尔奖。可惜LHC不争气,去年刚开工就病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8464 ),而且一病就是14个月。前几天,它重新开工了,但新发现可能还要等些日子。 ( http://www.nature.com/news/2009/091123/full/news.2009.1104.html ) 从小的说,LHC要找新粒子,往大处说,它要决定我们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根据眼下的理论,我们的宇宙是一条自己咬着尾巴的蛇。 小时候看过系列漫画《丁丁历险记》,作者忘了,故事也忘了(书名却没忘,看来我适合做书店掌柜),只记得一个情景:一条蛇吞下一样令它惊讶的东西,原来是它自己的尾巴。 后来追查,知道了漫画作者是比利时的埃尔热(Herg,原名Georges Remi)。戴高乐说,生活的坎坷能跟他比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埃尔热笔下的丁丁(Tin Tin)。 我一直奇怪为什么只记得那幅画,也许因为它太特别,越想越有意思?或者,也许每个人都和我一样,看了它就不会忘记? 后来读艾略特(T. S. Eliot)的《四个四重奏》:我们叫开始的通常是结束,做一次了结就是做一次开始。终点是我们开始的地方。又想起那个图。而且特别记得,图上有一个问号。问什么呢? 再后来,我听说古希腊神话里早就有那样一个怪物,咬自己尾巴的蛇,叫Uroboros。 最后,在宇宙学里,我终于发现了它更大的隐喻时空的起点和终点咬在一起了。本家(远了)格拉肖(S. Lee Glashaw)也早就借那条蛇来描述宇宙图景:它的头是爱因斯坦的大宇宙,尾巴是普朗克尺度的小宇宙,大宇宙在吞吃小宇宙。与格老同获诺贝尔奖的萨拉姆(A. Salam)也曾借Uroboros来说超弦理论。(格老原先怀疑弦,而从弦理论看黑洞的观点,令他感到惊奇。)弦把大小宇宙联在一起,同时也把时间和空间从弦的背景里抹去了让弦在没有舞台的地方弹出大千世界,舞台本身也是靠弦弹出来的,这一点技艺,帕格尼尼也会睁大双眼吧?一根根的弦仿佛是空间和时间的碎片,只有当它们经过恰当的共振,才可能出现传统的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这可能是眼下弦论给哲学带来的最大惊奇。 宇宙的Uroboros和一般的圆圈不同在一般的圆上,每个点既是起点也是终点,地位是平等的。而在宇宙圈上,不同的点有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特征尺度,发生不同的物理过程。例如,直接决定我们生存状态的是引力和电磁力。从我们出发沿着圈儿反时针走,尺度越来越大,引力效应越来越显著,四点以前,即星系尺度以上,就全然是引力导演的。因为这个,广义相对论才要在天上找证据。 如果沿着圈儿顺时针走,尺度越来越小,引力的角色会慢慢淡出(当然还存在),在亚原子的世界,强弱相互作用导演着微观世界的游戏。基本粒子的标准模型就建立在这个尺度。尺度更小时(大约10点以后),可能会出现暗物质(Dark Matter),然后,在大约10^(-30)厘米(抱歉,我不知道怎么写幂指数),即1000个普朗克尺度附近,四种相互作统一将融合成一个(即大统一,GUT)。再小下去,就是理论所考虑的最小尺度,普朗克尺度,它是G, c, h这三个物理学常数根据量纲确定的量,也可以理解为小宇宙的物质波长小于它的视界,即最小的因果尺度。这个尺度的世界就是量子泡沫。而在更小的尺度R,根据超弦理论的对偶性,物理图景相当于在1/R的尺度,这时候,大与小分不清了,蛇的尾巴消融在了它的大嘴巴里。 从宇宙演化的历史看,它不是一条蛇自己卷起来咬住了尾巴,而是嘴巴一开始就含着尾巴,然后才生出整个身体。没有尾巴的蛇可以想象,没有蛇的尾巴,是什么样子呢?我又想起Alice的那个没有猫的笑了。 30年前圆满的基本粒子物理学大约走到了9点。20年前,费米实验室的Tevatron、斯坦福的SLC和CERN的LEP发现了弱作用的粒子(W和Z玻色子)接近100GeV。LEP似乎还意味着希格斯玻色子比标准模型预言的要重一些。拆了LEP,把隧道让给LHC, LHC的能量在TeV尺度,刚够得着敲响九点的钟声,有望看到10^(-16)米以下的小人国的游戏,找到Higgs玻色子。 另一方面,上面说过,不同尺度等级森严,弱电作用的尺度(费米尺度)大约是10^(3)GeV (即TeV),与普朗克尺度10^(19)GeV悬殊16个数量级。这个等级问题,过去借助Technicolor(人工色,我不喜欢这个译名,曾勉强说拟色)或超对称性的破缺来解释。10年前,有人提出一个新的观点(N. Arkani-Hammed, S. Dimopoulos和G. Dvali,简称ADD模型):我们在四维时空看到的引力之所以那么弱(即引力常数G太小),是因为它散布在额外空间被稀释了。(基本粒子被困在四维,不能随便溜达到额外空间去。)如果从高维看,它的尺度也应该和费米尺度一样。当额外维数等于2时,额外空间的半径恰好在1毫米左右。毫米尺度的引力,以前没有在实验室探测过,而LHC有可能看到它。眼下很多人在做TeV尺度的引力(TeVG)的研究,而且很看好它的前景。开头说的那位给老霍写未来信的加州大学Giddings,曾在10个理论物理学家中做过一个有趣的民意测试,结果是:假如明白了TeV尺度的物理学,那么,下面4个理论成功的几率分别是:TeVG:0 ~ 25%;SUSY(超对称):25% ~ 100%;SM(标准模型):0 ~ 30%;其他:5% ~ 65%。弦理论先驱Edward Witten也指望TeV水平的超对称的发现,能给弦理论带来新的推动。 现在回到宇宙圈,看看我们自己如果把那圈儿看成时钟,我们生活在6点左右,而且和爱丽丝的三月兔一样,老停在6点。看来,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吃晚饭喽!(典故见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8863 ) 我们恰好在这个钟点儿,不是因为和时间吵了架,而是因为物理法则偏爱生命。我们的存在与物理学的基本法则是相容的。举个简单例子:我们可以根据普通的物理法则和自然常数算出我们的环境恰好具有300K左右的温度,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大概只能像珠穆朗玛峰那么高,像我们这样的生命就应该这么大太大了会把自己压趴下(这一点伽利略就知道了),太小了就不会那么复杂,就不能思维,不能提自己回答不了的问题,当然也就不能写博客来讨论这些不能了。这就是所谓人存原理(原来叫人择原理,好像现在规范为人存了)的一种说法。说来说去,人类岂不还是宇宙的中心吗?当然,如果觉得人不能那么高傲自大,我们可以改说蚂蚁,蝴蝶,或者任何基本粒子。问题是,宇宙不是为了人而存在,人的存在也许只是这个宇宙的偶然事件,是我们的幸运。这样说来,人类还算中心吗?假如你碰巧买了张中奖的彩票,你好意思说彩票是为你发行的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4577 次阅读|1 个评论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新思维之一:《Pn 阶准素数模型》
lanyu582135 2009-11-2 19:40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新思维之一:《Pn 阶准素数模型》 1 .基本概念和定义 传统筛法中,将大于 1 的自然数分为素数和合数两类,在 上,设小于 x 平方根的素数有 n 个,它们从小到大依次是: P 1 、 P 2 P i P n ,那么,在 上,等于 m P i (i=1 、 2 、 3n ; m=2 、 3 、 4) 的整数都是合数,筛掉这些合数数 , 剩余的整数中,除了 1 之外的都是素数。 这种筛除方法仅仅因为 m 从 2 开始才 取 连续整数 , 就破坏了 P i 筛点的等间距属性,从而就破坏了筛除点和剩余点在数轴上分布的周期性,堵塞了根据筛点和剩余点周期性分布等特性,研究整数域属性的渠道。 若将上述 m 的取值从 0 开始取连续整数,定义整数轴上等于 m P i (i=1 、 2 、 3n ; m=0 、 1 、 2 、 3 、 4) 的整数为 P n 阶准 合数 ,而包括 1 在内的剩余整数为 P n 阶准素数 。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在整个数轴上周期性、对称性分布的 P n 阶准素数模型 。 如此以来,每个 P i 的整倍数点(亦称为 P i 的筛点)都是从 0 起始的等间距分布点, n 个 P i 筛点的公共重叠筛点,就是 P n 阶准素数分布周期的周期端点。因此 P n 阶准素数的周期长度是: ( 1 ) 由于筛除前的整数点和 n 个 P i 筛点都是关于周期端点和中点对称分布的,所以筛除后剩余下来的 P n 阶准素数 点、 关于 周期端点、中点 也是 对称性分布的。 在整个数轴上, P n 阶准素数是一个其中既有素数、又有合数、又包含 1 的混合集合,但在有些区间段上, P n 阶准素数的属性却比较单纯:在 上的 P n 阶准素数,就只有整数 1 ;在( 1 , ) 内的 P n 阶准素数,全部是素数;在 上的 P n 阶准素数,既包含了其上的全部素数,又包含了其上的部分合数。 2. Pn 阶 准素数模型的数学意义 《 1 》在仅仅研究 P n 阶 准素数属性时,研究区间 之长度 x 与准素数阶次表征量 P n 是相互无关的两个独立自变量。可以任取 x 值和 P n 值, 研究任意区间上、任意阶次的准素数之有关问题。 由于同一阶准素数在数轴上的分布是周期性的,所以,由 P n 阶 准素数在其第一个周期上的分布规律,就可以推知它在整个数轴上的分布规律。 比如奇数序列,就是 P 1 阶准素数,由 1 和 3 相差 2 我们就知道任何大小的相邻两个奇数都是相差 2 的。 又比如 P 2 阶准素数,其周期长度为 6 ,第一个周期只有 1 和 5 这两个准素数,第二个周期只有 7 和 11 这两个准素数,由此可知,无论多大的 P 2 阶准素数,都是围绕其周期端点孪生的等等。 P 2 阶准素数也因此成为证明孪生素数无穷性的坚实基础。 再比如 P 3 阶准素数,其周期长度为 ,第一个周期的左端点是 0 点;右端点是 30 点;其上的筛网见(例图 1 ); P 3 阶准素数共有 8 个,它们是 1 、 7 、 11 、 13 、 17 、 19 、 23 、 29 ,它们相对于周期中点 15 点对称分布。根据筛网、准素数、准合数都是以 30 为周期而周期性分布,且是关于周期端点、中点对称性分布,则由 0-30 间的分布,可以推知 30-60 、 60-90 、 90-120 、 120-150 、 间的分布;由我们熟悉的 0 点右侧的 P 3 阶准素数,可以推知 30 、 60 、 90 、 120 、 150 、 点两侧的 P 3 阶准素数。即由 0 点右侧半周期的 P 3 阶准素数有 1 、 7 、 11 、 13 ,可推知 30 点左侧半周期一定有 29 、 23 、 19 、 17 ;可推知 30 点右侧半周期一定有 31 、 37 、 41 、 43 ;可推知 60 点左侧半周期一定有 59 、 53 、 49 、 47 ;可推知 60 点右侧半周期一定有 61 、 67 、 71 、 73 ; 等等。 由此可知,这时的 P n 阶准素数模型,就是我们由有限通向无穷的平直绿色通道。 例图 1 : P 3 阶第一个周期上的筛网和准素数分布图 (见 http://sea3000.net/fengjungang/2_23.php 图 ① ) 《 2 》在利用 P n 阶准素数属性研究有关素数的问题时,( a )将整数 1 暂且视同为素数;( b )将研究区间 之长度 x 限定在 之间即可。这是因为,对于筛选素数而言, P n+1 在数轴上的第一个非重复有效筛点是 点。在此点之前的 P n+1 筛点,除了 x= P n+1 点是无效筛点外,其余的都是 P n+1 与小于它的 P i 筛点相重叠的筛点、也是无效筛点。因此,在此点之前的 P n 阶准素数,除 1 之外,已全部是素数了,不需要再用 P n+1 筛除了。例如, x=7 7=49 点之前的 P 3 阶准素数,除 1 之外全部是素数。而 x=11 11 之前的 P 3 阶准素数除了 1 和 7 的少数个整倍数 7 7=49 、 7 11=77 、 7 13=91 、 7 17=119 以外,都是素数。所以,前面举例中列出的 P 3 阶准素数,除 1 和 49 外都是素数。 因此, 点之前的 P n 阶准素数,减 1 、再加上 P 1 、 P 2 P i P n 这 n 个素 数,就是该点之前的全部素数。若用 表示小于 x 的素数数目;用 表 示小于 x 的 P n 阶准素数数目,在满足 的前提下,则有: ( ) ( 2 ) 为了今后叙述方便,定义 P 1 、 P 2 P i P n 这 n 个素数,为 P n 阶准素数的 基素数 ,也称它们为满足 的 x 之 基素数。 由利用 P n 阶准素数研究素数时的附加条件 可知,这时, P n 与 x 不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变量,在 x 增大到每个素数平方的点上时, P n 就要增大一次、准素数的阶次就要向上提升一阶。所以, 对于素数研究而言, P n 阶准素数模型又变成一个由有限通向无穷,由低阶通向高阶的阶梯型绿色通道。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新思维之一:《 Pn阶准素数模型》
lanyu582135 2009-11-2 12:27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数学问题(邱荣涛)
grandFT 2009-10-21 19:24
提问人:邱荣涛 这是一个数学问题,也许讨论它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我只是想弄清楚它,要知道,它折磨了我一个下午。问题如下: 对集合S, 设R是关于S中的元素的条件,如果S中的两个元素a,b满足条件R, 则称a与b有关系R, 记为aRb,否则称a与b无关系R. 如果对S中任意的元素a,都有aRa,则R有反身性; 如果aRb,则bRa,则称R有对称性; 如果aRb,且bRc,则aRc,则称R有传递性。 问题是:有没有这样的关系,它满足对称性和传递性,但没有反身性?有人说没有,并给出了证明,即有对称性和传递性,则必有反身性,但这个证明明显是错的;我觉得有,但没有找到。
个人分类: 提问讨论区|5515 次阅读|3 个评论
对称性:从立场看观点VS从观点看立场
大毛忽洞 2009-7-30 13:09
对称性:从立场看观点 VS 从观点看立场 对于同一个问题,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有时是完全相反的。 在哲学上,为了把对方驳倒,诡辩论者往往喜欢偷换概念。偷换概念的实质就是把对方的立场转动一个角度,结果把马变成了蛤蟆,如图 1 所示。 图 1 左图是蛤蟆,把立场逆时针转动 90 度之后,蛤蟆就变成了马(头)。 图 2 立场转动 180 度之后,先生就变成了猪头,猪头变 成了 先生。 图 3 立场转动 180 度之后,漂亮的姑娘变成了歪嘴老太婆,歪嘴老太婆变成了漂亮了的小姑娘。 图 4 立场转动 180 度之后,两个盘上的杯子完全上下颠倒了。 GOOGLE照片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7826 次阅读|1 个评论
开篇语
wliming 2009-7-23 18:49
我在这里潜水很久,获益匪浅,现在打算写点东西回馈大家,不当之处请指正。
个人分类: 物理与社会研究院|33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左旋香螺
热度 1 antiscience 2009-6-20 07:16
左旋香螺( Busycon constrairium ),腹足纲-骨螺超科-香螺科动物,购于美国。口盖保存完整。英文称Lightning Whelk。栖息地为近海砂底。 你见过左手性的贝壳吗?左手性的贝壳非常少,多数人可能从来没有见过左手性的螺。对称破缺的原因似乎还不大清楚,哈佛大学古尔德研究过这个问题,但也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942 次阅读|5 个评论
宇宙时空的对称性
chenfap 2009-5-14 13:46
宇宙时空的对称性 一切物理现象都发生在时空之中 , 时空的对称性必然会影响物理现象的特性 ; 因此在研究物理理论时 , 往往要研究时空的对称性。在研究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 时也是这样。 Weinberg 在他的著名著作《引力论与宇宙论》 一书中用了专门 一章,标题为对称空间,来讨论时空的对称性。 文献 在引论中就预先指出,对于牛顿力学的背景时空,即伽利略时 空,有着下述对称性: (N1) ,所有的空间点都是平权的,所有的瞬时也都是平权的; ( N2 ),所有的空间方向都是平权的; ( N3 ),所有作相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惯性参照系都是平权的。 对于狭义相对论的背景时空,即洛伦兹时空,则有着下述对称性: (S1) ,所有的时空点都是平权的; ( S2 ),所有的时空方向都是平权的。 这里所谓平权是指物理影响相同,没有谁表现特别。这里的伽利略时空和 洛伦兹时空都是 1+3 维时空, 1 维是时间, 3 维是空间。洛伦兹时空中的时空点是 4 维时空点,时空方向是 4 维矢量方向。所有的时空方向都是平权的对称性包含着 所有的空间方向都是平权的对称性和所有作相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惯性参照系都是平 权的对称性。 伽利略时空的对称性对应着伽利略坐标变换 ,这个变换具有 10 个参数 ( 其中 N1 对称性 4 个, N2 对称性 3 个, N3 对称性 3 个);在此变换下,牛顿力学的规律保 持不变。洛伦兹时空的对称性对应着洛伦兹坐标变换 ,这个变换也具有 10 个参 数 ( 其中 SI 对称性 4 个, S2 对称性 6 个);在此变换下,狭义相对论的物理规律保 持不变。若要深入了解,请参考文献 或其它文献;由于本博文主要讨论宇 宙时空的对称性,故对上述问题不打算多讨论。 对于广义相对论,由于引力场使得时空弯曲,在全时空中彼此作相对匀速直线 运动的惯性参照系是不存在的(在时空的局部范围内可以存在匀速直线运动,也可 以存在局部惯性参照系)。由于这个原因,广义相对论中的时空的对称性,一般要低 于伽利略时空的对称性和低于洛伦兹时空的对称性,即其所对应的保持规律不变的 坐标变换之参数要减少。在广义相对论中,时空的对称性往往随所研究的具体问题 而异,本文只讨论以广义相对论为理论基础的宇宙学中的时空对称性。 一般认为,以广义相对论为理论基础的宇宙学中的时空对称性是 : (C1) ,所有的空间点都是平权的; ( C2 ),所有的空间方向都是平权的。 为什么说所有的空间点都是平权的?如果空间之内点与点不是平权的,则在空间某些 部分 , 物质会堆积得很多 , 而在另外一些部分 , 物质则分布得很少 , 这不符合天文观察。 天文观测的事实 表明 :大尺度空间内星系或星系团的分布 以及 射电源的计数, 大体上 是 均匀的,而 微波背景 辐 射的分布 , 均匀程度更高。 为什么说所有的空间方向都是平 权的?如果空间之内各个方向彼此不是平权的,会引发什么现象呢?整个宇宙绕轴旋 转就是一个例子,在这种情况下,旋转轴就是一个特殊方向,它跟其它方向不是平权 的。 Godel 曾研究过旋转的宇宙,得出了在这种宇宙中, 测地线可能相交的推论。这 意味着,从现在可以返回到过去,从现在也可以提前到达将来;这将 对因果律造成极大的紊乱。旋转宇宙的问题还有不少,本博文不打算讨论这个问题。 只是指出,虽然在引力理论和宇宙学中,旋转宇宙也可以作为一个课题来进行研究, 但由于它本身的缺点和问题,多数学者并不采纳这种宇宙。 比较 (C1) 、 (C2) 和 (N1) 、 (N2) ,可以看出,以广义相对论为理论基础的宇宙 学中的时空对称性同牛顿力学背景时空的对称性都认为所有的空间点都是平权的和 所有的空间方向都是平权的。这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用牛顿力学来研究宇宙 学的理论根源。比较 (C1) 和 (N1) ,还可以看出,在以广义相对论为理论基础的宇宙 学中的时空中,缺乏所有的瞬时也都是平权的对称性,正是由于这种缺乏,使得宇 宙时空出现弯曲,必须用广义相对论来进行研究。对称性 (C1) 说明宇宙空间是 均匀 的, 对称性 (C2) 说明宇宙空间是各向同性的,这就是宇宙学原理。显然,宇宙学原 理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人为假定,它是宇宙对称性的合理推论。 利用时空对称性可以判断某些理论是否可行。例如,宇宙学原理常受到非难, 若放弃宇宙学原理,仅用广义相对论来研究宇宙又很困难;那就用牛顿力学来研究 吧。可是,放弃宇宙学原理就相当于否定所有的空间点都是平权的和所有的空间方 向都是平权的;使用牛顿力学,又相当于肯定所有的空间点都是平权的和所有的空 间方向都是平权的;这岂不是自相矛盾?这样建立的理论必然要导致不自洽。 参考文献 Weinberg S. 1972,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Wiley, New York. 福克 . 1965, 空间、时间和引力的理论,周培源等译,科学出版社,北京 . 须重明 , 吴雪君 .1999, 广义相对论与现代宇宙学,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南京 .
个人分类: 未分类|52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超导配对和原子轨道
热度 1 yunping 2009-1-27 07:41
在超导文献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s波配对、p波配对和d波配对等概念。这些概念描述的是超导电子对(Cooper对)内部两个电子(也可以是两个空穴,为了简便起见,下文中只说电子对)的配对状态。初次接触的人容易把这些概念和原子中的s、p、d轨道等概念相混淆,以为s波配对、p波配对和d波配对分别是原子中s轨道、p轨道和d轨道电子参与的配对,用固体物理的语言,就是以为是s带、p带和d带电子参与的配对。其实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参与s波配对的电子,可以是s带电子,也可以是p带和d带电子等其他带电子,还可以是s和p、s和d等杂化带的电子,甚至是固体中不同种原子的轨道之间组成的杂化带的电子。 超导配对中的s波配对、p波配对和d波配对,跟原子轨道中的s轨道、p轨道、d轨道确实不是一码事,但它们之间也是有联系的。s波配对、p波配对和d波配对等概念是从原子轨道中借鉴过来的。以氢原子为例,氢原子是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组成的两体系统,而超导电子对是一个电子和另一个电子组成的两体系统。它们之间还是有一些共同之处的。在氢原子中,电子受到质子的吸引力作用,这个力场是一个中心力场,具有连续的转动对称性,这样原子的角动量是守恒的,角动量量子是一个好量子数。电子处在s、p、d等轨道,分别表示角动量量子L=0,L=1,L=2。在超导电子对中,一个电子受到另一个电子的吸引力作用,这个力场严格来说不再是中心力场,也就是说角动量不再是守恒量,角动量量子不再是一个好的量子数。幸运的是,在固体中超导电子对的角动量守恒在一定程度上是近似成立的,所以把原子中的s、p、d等概念借过来,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在传统的符合BCS理论的金属超导体中,超导相干长度远大于晶胞的尺寸,电子虽然处在以晶胞尺寸为周期的周期性的晶格场的作用下,但在相干长度的尺度下,这种由周期性势场引起的势场起伏基本已经被平滑掉。这种情况下,超导电子对的一个电子受到另一电子的吸引作用,也可以近似看成是中心力场,角动量守恒近似成立。因此,传统超导体中我们称超导配对为s波配对是没什么问题的。 在氧化物超导体中,超导相干长度和晶胞的尺寸相比拟,由离子实作为中介(起作用的有可能是磁作用,也可能是电作用)的电子之间相互吸引作用,不再可以近似看成是各向同性的,也就不存在连续的转动对称性(连近似的连续对称性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角动量量子数不再是一个好量子数。然而,氧化物超导体中虽然不存在连续的转动对称性,但在很多氧化物超导体中还存在分立的、以z方向为转动轴的四次转动对称性(有的是严格的,有的是近似的)。在只具有严格的四次转动对称性的情况下,总角动量量子L肯定不是一个好量子数,其分量Lz严格说也不是一个好量子数。在这种情况下,Lz=0一定与Lz=+/-4,+/-8,+/-12,...等无数不同的角动量相互混杂在一起的;Lz=+/-2与Lz=+/-6,+/-10,+/-14,...等相互混杂;Lz=+1的态一定与Lz=-3,+5,-7,+9,...等相互混杂;Lz=-1的态一定与Lz=+3,-5,+7,-9,...等相互混杂。但是,由于存在四次转动对称性,这四种混杂状态相互之间又是不混杂的,这样我们可以把含有Lz=0、并且主要成分为Lz=0的混杂态定义为s波配对态,把含有Lz=+/-2、并且主要成分为Lz=+/-2的混杂态定义为d波配对态。后面两个既相互正交又相互简并,我们可以把含有Lz=+1(或-1)、并且主要成分为Lz=+1(或-1)的混杂态态定义为p波配对态。 需要指出的是,超导电子对中的两个电子是全同粒子,这一点和氢原子不同。由于是粒子全同性的缘故,超导电子对中的两个电子满足交换反对称性。如果自旋波函数交换反对称(两个电子自旋相互反平行,即单态配对),那么轨道波函数就应该是交换对称的,s波配对和d波配对属于这种情况;如果自旋波函数交换对称(两个电子自旋相互平行,即三态配对),那么轨道波函数就应该是交换反对称的,p波配对属于这种情况。 文献上的说法如果与这里的说法有出入,请以这里的说法为准。呵呵。
个人分类: 超导|25230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7: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