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医药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现代医药学出的都是盲人摸象的成果
热度 7 jiangjiping 2018-1-16 09:16
现代医药学出的都是盲人摸象的成果 蒋继平 2018年1月15日 在现代科学界, 医学和药学是一个非常热门的领域, 在以下的文章中我把它们统称为医药学。 在所有的科技论文和科技产品中, 医药学所占的比例很高。 可是, 怨我直言,医药学的论文和科技产品绝大多数都属于盲人摸象的成果。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很差。 医药学属于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 主要是针对人体健康的研究和探索。 众所周知, 生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整体, 它由原子,分子, 细胞, 组织,器官, 系统和整体的许多不同功能部位构成。原子组成分子, 分子构成细胞,细胞形成组织,组织产生器官,器官连成系统,系统合成整体。 生命体是一个活的复杂整体系统, 这个活的整体系统在时空中与周围环境产生反应, 不断进行自身的新陈代谢。这些代谢过程在不同的时间, 不同的器官和组织内是不同的,在各个个体之间也是不同的。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生物学研究只针对某一个特殊的功能单元进行探索。比如说, 有的着重研究一个原子的性状特征, 有的研究一个分子的功能,还有的探索一个细胞的结构, 等等。反正, 世界上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任何实验室能够将所有这些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详细探索。 关键的问题是, 以上提及的这些功能单位是互相联系的, 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科学家在作实验时, 总是必须把它们分割开来单独处理。这确实等于一些站立不动的盲人摸象,摸到大腿的说大象就是一根圆柱,摸到耳朵的说大象是一把扇子。对于这些盲人来说, 他们说的没错, 是真实的。 但是,他们说的只是一个整体的一部分。 从事医药学研究的科研人员把他们在实验室对某个单元的研究发现如实地发表出来, 就是科技论文。 他们制造治疗某个特殊器官, 组织, 系统疾病的新产品。他们的产品可能确实没有任何问题, 对某种器官疾病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可是, 正如上面已经说明,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整体系统, 各个个体间存在着差异。 而且, 最为需要强调的是, 科研人员在研发这种产品时, 在实验室的环境条件是严格控制的, 一切都在定量的范围, 几乎容不得半分的差错, 这包括所有的合成元素和条件,如化学品的数量, 品种,试验的温度, 等等。这种在严格控制下的产品, 要是有某一个组成元素出现差错, 有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或者至少不能达到原来设计的效果。用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来形容最为合适。 因为每个个体的新陈代谢的程度会不一样, 所以,这样的产品进入人体, 遇到不同的环境, 就可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这就是当今世界的一种怪现象,尽管医学知识越来越丰富, 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新药品日新月异,多如牛毛,诊断和治疗的方式手段花样繁多, 但是, 病人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要是医药学像他们的论文和产品广告所说的那样有效的话,那么, 世界上的病人应该越来越少。 我曾经读到中国一位非常有名的医学院士对当代医药学的解说。 他的大概意思是: 医药只能治好三分之一的病, 还有三分之一的病不用治也会自愈的, 其他的三分之一是治不好的。我很赞同他的说法。 所以, 有一种说法,95%以上的论文都没有任何应用价值。我觉得90%的药品也没有任何治病的作用。 举个实例来说, 治疗高血压的药可能有几百种。医生给高血压病人开一个药方, 服用一个疗程后, 不见好转, 就给另一药方, 这样如此往复。 高血压只是一个病, 要是治疗高血压的药很有效的话, 一种药就足够了, 哪需要研发几百种药来对付一个病? 总之,现代医药学的研究成果都是属于片面性的, 有非常明显的局限性, 离彻底了解人体这个复杂的, 活的综合系统还有很大的距离。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3077 次阅读|12 个评论
大数据与医药学国际文献分析
xupeiyang 2013-8-2 18:26
大数据与医药学 国际文献分析 "Big Data" ​ 1 2 3 ... 20 Top Terms Publications ‍ Humans 35 ‍ Technology 20 ‍ Science 19 ‍ Computational Biology 17 ‍ United States 13 ‍ Genomics 12 ‍ Statistics as Topic 11 ‍ Genome 11 ‍ Algorithms 10 ‍ Delivery of Health Care 9 ‍ Patients 9 ‍ Knowledge 9 ‍ Evaluation Studies as Topic 9 ‍ Data Collection 8 ‍ Biology 8 ‍ Cooperative Behavior 7 ‍ Genes 7 ‍ Cluster Analysis 7 ‍ Societies 6 ‍ Foundations 6 1 2 3 ... 20 ​ Top Years Publications ‍ 2013 40 ‍ 2012 40 ‍ 2008 9 ‍ 2011 7 ‍ 2009 3 ‍ 2010 2 ‍ 2003 2 ‍ 2004 1 ​ 1 2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 United States 41 ‍ United Kingdom 5 ‍ Japan 4 ‍ China 3 ‍ Australia 2 ‍ Germany 2 ‍ Spain 2 ‍ Thailand 2 ‍ Namibia 1 ‍ Kenya 1 ‍ Canada 1 ‍ Ireland 1 ‍ Estonia 1 ‍ France 1 ‍ Singapore 1 ‍ Switzerland 1 ‍ Denmark 1 ‍ Netherlands 1 ‍ Sweden 1 ‍ Reunion 1 1 2 ​ 1 2 3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 Stanford 3 ‍ Boston 2 ‍ Sydney 2 ‍ New York City 2 ‍ Princeton 2 ‍ Seattle 2 ‍ Oxford 2 ‍ Minneapolis 2 ‍ Santa Barbara 2 ‍ Bethesda 2 ‍ Kantharalak 2 ‍ Ithaca 2 ‍ Rochester 2 ‍ San Francisco 1 ‍ Southampton 1 ‍ Irvine 1 ‍ Aioi 1 ‍ München 1 ‍ Birmingham 1 ‍ Suzhou 1 1 2 3 ​ 1 2 3 4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 Nature 12 ‍ Plos One 3 ‍ Health Manag Technol 3 ‍ Bmc Bioinformatics 3 ‍ Harv Bus Rev 3 ‍ Nat Rev Genet 3 ‍ J Am Med Inform Assoc 2 ‍ Bioinformatics 2 ‍ Omics 2 ‍ Health Data Manag 2 ‍ Bmc Genomics 2 ‍ Healthc Financ Manage 2 ‍ J Ahima 2 ‍ Nat Biotechnol 2 ‍ J Natl Compr Canc Netw 1 ‍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 ‍ Aids 1 ‍ Chem Soc Rev 1 ‍ Radiographics 1 ‍ Hippocampus 1 1 2 3 4 ​ 1 2 3 ... 16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 Mewes H 1 ‍ Almeida J 1 ‍ Robbins D 1 ‍ Grüneberg A 1 ‍ Deus H 1 ‍ Tanik M 1 ‍ Shen B 1 ‍ Chen J 1 ‍ Qian F 1 ‍ Yan W 1 ‍ Kickbusch I 1 ‍ Ozdemir V 1 ‍ Badr K 1 ‍ Dove E 1 ‍ Endrenyi L 1 ‍ Geraci C 1 ‍ Hotez P 1 ‍ Milius D 1 ‍ Neves-Pereira M 1 ‍ Pang T 1 1 2 3 ... 16 publications over time world map network of top authors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2?WEB01jyoo1bjs2t19I0I1I00h001000d10021000300.y 许 老师,您好: 最近恰好看到一篇报告,想到您可能会感兴趣,与您分享一下: Big Data and the Needs of the Pharma Industry 是我司近期发布的白皮书,总结了大数据时代给制药业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梳理了大数据在制药业的发展历程,概述了面对众多普遍存在的难题和挑战,人们已经开发了哪些工具,实施了哪些解决方案,阐述了大数据对制药业的可能影响等。供您参考! 另,从 Web of Science (含 SCI 、 SSCI 等)数据库中可以查到与 “Big Data” 主题相关的论文412篇(只是最简单的检索,供您参考),最早的是1974年的(我没有阅读全文,具体的相关性还有待确认)。对应的出版年分析如下图: 但愿这些信息对您的研究有点帮助! 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祝愉快。 史华雨 Huayu Shi 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汤森路透科技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市海淀区科学院南路 2 号 融科资讯中心 C 座北楼 610 单元 , 100190 电话 : 86 10 57601217 手机 : 86 13811291759 技术支持: 4008 822 031 传真 : 86 10 82862088 huayu.shi@thomsonreuters.com www.thomsonreuters.com i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 i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cn
个人分类: 数据科学|31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系统医药学论述的一些问题
benlion 2013-6-15 10:11
研读过国内、国外的有关系统医学与药物学的论文或文章,发现几个误解。 一、国内代表传统中医药学和临床医学的观点 认为系统生物学提出与中医药的整体观相同,带来了中医药发展的新机遇,甚至,发表了“中医药系统生物学”,个人不赞成这个观点: 1 )系统生物学是现代实证科学,中医药是传统经验科学,两者,一个古代,一个现代,可以是系统生物学方法研究中医药,开发中医药资源,但不赞同“中医药系统生物学”混合概念,尽管最初提出于中西医学比较研究,但切入点是图论( graph theory )、拓扑学( topology )的模型方法和社会 - 心理 - 生物医学模式;因而,系统医学是建立在细胞分子生物学、现代实验医学和数学、系统科学等基础上。 2 )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包括在国际上的论述,都说的是实证到综合的生物学研究,包括了理论与实验、分析与整合的方法结合,尽管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论中也用了整体词汇,但论述的核心是渗透观,不同于整体,系统论不是整体论,而更恰当是 R.Rosen 的系统分层理论;因而,不同于整体论,胡德论述的其实不是一个系统概念。 3 )系统医药学与中医辨证论治、复方配药的关系,也不是分子功能的君臣划分,而是针对细胞分子系统网络的节点作为靶向药,以及神经 - 内分泌、免疫的细胞网络的系统调控,这在 90 年代论述的系统医药学模型和 2009 年的国际分子系统生物学会议论文中也有论述。 二、国际和国内现代西医学和生物学家的观点 认为系统生物学与医学是基因组学和规模分子表达谱分析等,甚至,将基因组医学、个体基因测序与系统医学等同来看,个人也不赞成这个观点: 1 )规模化组学( omics )是实验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规模化不等于系统方法,分子相互作用的关系也不等价于系统,分子生物学也是研究这类相互关系,比如,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操纵子模型和代谢反应等,系统是相互关系的集合,在结构论中论述的整合( integrative )、调适( stability )、建构( constructive )规律,北野宏明 2001 年的论文就是这 3 条规律的展开。 2 )正如在 1999 年的定义和倡导,论述了 2 )实验、 3 )计算( computational )和工程方法的 1 )生物系统研究,系统生物学,在 WIREs Systems Biology Medicine 的 Browse Topics 也包括了: 1 ) Models of Systems Properties and Processes ; 2 ) Laboratory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 3 ) Analytical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的 3 个基本组成部分,计算机( in silico )模拟和软件是方法,工程方法为合成生物学概念。 国际上,大量合乎或真实于系统生物学与医学观点和发展方向的论文,这里就不多言了。 注 * : 另外 2003 年在第 19 届国际遗传学会议的论文,内容和提及的主要人物,后来发现几乎重现于 2005 年 Cell 上发表的遗传学与系统生物学论文。 -( 发现与发明 .3)-
个人分类: 科学|2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系统生物科学 - 日新月异的发展!
benlion 2012-12-16 08:51
回顾历史之后 - 溯源,研究当今进展 - 方向,无论是方法意义的系统生物学,而是机理研究的系统遗传学,以及应用的系统医药学和系统生物工程,以系统生物学5个学派的分头发展,已经形成思维和视野大开阔带来的巨大信息量增长的趋势和劲头 - 只能以日新月异来表达 - 中国科技与产业未来如何发展,依然坐在观众座位上观看国际科技进展的新闻和演出吗?而是在当代科技与产业创新的大海上冲浪和走向表演舞台? 令人惊叹!- 当到快过了这2012年,又重新检索国际科技进展时,看到那巨大数目信息量的新进展 - 只能说中医中药的整个理论、方法和技术领域已经在迅速被国际系统生物科学解读、突破和超越。 附: 90年代我的模型 - 1) http://www.sysbioeng.com/bulletin/medic.gif ; 2) http://www.sysbioeng.com/bulletin/siga.gif ,等。 现代国际上模型 - 1) http://circ.ahajournals.org/content/123/18/1996/F5.large.jpg (2011年) ; 2) http://ars.els-cdn.com/content/image/1-s2.0-S1359644612000360-gr4.jpg ,等。 另外, 80-90 年代我受的影响是 Rosen R.* 在 70 年代发表的生物系统分层次理论和数学方法,他与 Mesarovic M.(提出systems biology词汇) 编辑出版 1968 年的系统论与生物学( systems theory and biology ) 国际会议论文集。 最近 Ideker T (是 Hood的学生和2001年 论文的第1作者)的论文明确提到现代系统生物学实验方法的起点是梁朋(音译)发明的 mRNA 差异显示分析(这也是我在中关村倡导从分子生物技术和计算生物信息技术深入研究系统生物学的起点)。 *,注:我在80年代末国内非常不容易读到英文资料,但却读到了 R.Rosen( http://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Rosen_(theoretical_biologist) )70年代的论文(我1994年的《结构论》有一节介绍),Rosen R.在1998年12月28日去世,在那前后我正在建biosystem network网站 - 开始倡导分子细胞层次和实验与计算方法结合的系统生物科学研究,而1999年1月26日为成立日。
个人分类: 2012|32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以毒攻毒医药学》目录
xuxiangtian 2012-10-4 16:20
“以毒攻毒”在古今医药学中有许多重大贡献,挖掘整理这些文献、典故和案例,对医药学发展一定会有积极推动作用。 序言 目录   1 以毒攻毒理论提出   (1) 朔源   (2) 涵义   (3) 外文描述   (4)古今谈   2 以毒攻毒药品分类   3 以毒攻毒中医治则   4 以毒攻毒中药方剂   5 以毒攻毒机理研究   6 以毒攻毒治疗方法   7 以毒攻毒临床应用   8 以毒攻毒毒副反应   9 以毒攻毒现代研究   10 以毒攻毒中西结合   11 以毒攻毒医用展望   12 名医名人与以毒攻毒   (1)葛洪与以毒攻毒   (2)华佗的毒疗理论   (3)贝林与以毒攻毒   (4)顺势疗法与以毒攻毒   (5)陈竺与以毒攻毒   (6)扁鹊与以毒攻毒   (7)弗莱明与以毒攻毒   (8)琴纳与以毒攻毒   (9)李时珍与以毒攻毒   (10)巴斯德与以毒攻毒   (待续)
个人分类: 专著书刊|2682 次阅读|0 个评论
系统医药学 – 起因与过程
benlion 2012-8-13 12:34
爱因斯坦和福尔摩斯是中学时代的偶像,跨进大学图书馆,首先借的是《爱因斯坦文集》 4 卷和波林的《实验心理学史》。到大学 3 年级,即 1983 年自认为寻到了综合贯通一切理论的根基 - 结构论,并在 1986 年夏天突然顿悟形成了演绎的逻辑体系。 1985 年到 1993 年大学任教时期,主讲动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生药学,开设心理 - 生物科学的哲学讲座等。当时,国内出版大量系统科学与哲学书籍,以及探讨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非诺依曼计算机模型等,这是形成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概念的背景。 约 1987 年,偶然看到一本《行为医学》,然后,进入了心身医学和中西医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医的五脏六腑刚好是西医的消化、呼吸、泌尿和循环系统,气、血和津相应体液等,五官和皮、筋、骨对应感觉和运动系统,神经 - 内分泌、免疫的机能整合可以覆盖经络系统,奇经八脉联络奇恒之腑 - 因而,于 1992 年提出细胞(分子) - 器官(个体)的分子相互作用、细胞通讯调控和器官系统稳态的模型。 中医子午流注和形神相关、经络网络 (network of main and collateral channels) 等不仅影响到系统医药学、系统生物工程( http://biomatics.org/index.php/Systems_Bioengineering ),也从医学遗传学导向系统遗传学的提出。相应 1992 年提出系统医药学概念,涉及到国际上生物 - 医学模式转换到社会 - 心理 - 生物医学模式, 1994 年从生物 - 化学 - 物理学研究体系转向系统生物工程概念,而在心理 - 生物学和行为遗传学进入系统遗传学概念。 1994 年 -1996 年在中科院筹办转基因动物学会时期,接触分子生物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和转基因生物技术,包括基因测序、合成、差异显示等生物仪器和软件等,以及,细胞的代谢反应线路、信号传导与基因调控网络等挂图,这是进入细胞的分子生物系统理论与实验结合研究,以及基因组智能( genomic intelligence )编程和人工有机体( artificial organism ) ( http://openwetware.org/wiki/Reviews:Synthetic_biology ) 的工程( engineering )和人工( Artificial )生物系统概念的背景。 70-80 年代国际上生物学的系统理论研究已经进入到生物化学系统论和代谢系统( http://www.ejbiotechnology.info/content/vol1/issue3/full/3/index.html )等研究,国内约 90 年代出版了生物信息进化的超循环论译著。组织 1996 年国际转基因动物学术研讨会和 1999 年筹办国际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协会时,将生态系统的科学与工程转换成分子、细胞、器官系统层面的概念,以及生物系统论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生物信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生物工程技术的方法结合研究生物系统与人工生物系统概念。
31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短评:我国一件非常值得反思特思的大事,是开展大讨论时候
infomath 2011-9-17 07:26
方锦清老师短评:我国一件非常值得反思特思的大事,是开展大讨论的时候了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这是我国政府和科技医疗各方面一件非常值得反思特思的大事!我完全赞同伍少安的一个观点:现在是我国反思学术体制的好时机了! 我这里再提出"三问": 一问:这一项我国继承传统医药学的宝库的巨大成果为什么长期以来在我国科技界不能得到普遍承认和获得国家奖?而代表性科学家屠呦呦也不能登上科学院院士宝座? 二问: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世界级成果和人才被埋没? 我国多么需要 呼唤 如饶毅型的 "百人"与"千人伯乐"及其"伯乐计划"啊 !? 三问:与目前国家引进的“百人”“千人”人才中 出现不少的“冒牌”货相比,有什么经验教训?究竟现行的科技教育体制有什么问题? 因此,我强烈建议:乘这次获奖良机,是全民,至少是科技与教育界开展一次大反省和大讨论的时候了!!! 理论思维 2011-9-17 07:14 有关 决策者似乎对于从海外引进人才很感兴趣,措施很实在,而对改革科技评价体制,改善国内科研环境,尤其挖掘国内现有人才,似乎无动于衷.不知何故?
个人分类: 科学进步|2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未来医药学唯有系统医药学
benlion 2011-8-27 23:32
中医药大学可以并入综合大学的医科大学(学院)和医学研究院,成为一个大学的传统医学部分*。 因为,欧洲也有过欧洲传统草药和相关理论等传统医学,印度有印度医学、中国还有其它民族医学,这是近现代科学诞生之前的经验、实践型科学。 就如同东西方的传统农业、传统物理学、传统天象学等一样作为文化形态也好传统科学也好 - 一种文化或经验知识、经验型理论等资源,将彻底为现代科学所消化吸收而转换到现代医学 - 未来的系统医药学,由于生物现象的复杂性,有如生物科学是在物理科学、化学等发展之后才发展起来一样,也同样如同传统的地理科学、冶炼学等一样。 在全球化社会的国际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时代,西方许多现代科学家将首先通过学习、理解和分析中医药,然后,将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资源一步一步地消化而转化为未来系统医药学的养分或成分。 80-90年代,我在任教动物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之外,还要担任生药学、药用植物学课程,1990年到南京药科大学(现中国药科大学)进修;但是,生物器官、组织等药材的入药或食疗是初级、粗糙的药物,阿司匹林从欧洲传统植物药 - 柳树皮中分离发现,从中药中发现青蒿素等,这是传统药物成为药物开发的原料和资源的典型案例。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划分不正确,就如,中农学与西农学、中工程学与西工程学,只有传统经验医学、近代实验医学、现代与未来的系统医学,“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TCM),同样,只有系统生物学开发中医药资源,没有所谓中医系统生物学。 因此,中医药的现代化,必然的结果是自身的消失 - 未来只有系统医药学。 如同,现代物理学还从中国的景泰蓝材料中获得进行现代物理学研究的材料一样,中医药将只是成为未来现代医学的资源或材料 - 包括,中药和中医理论。 *,不是传统医学院里开设现代科技、现代医学课程,而是现代医学院里开设传统医学课程。 注:历史上有名医 扁鹊 弟子东皋相救伍子胥的故事,我的外婆伍氏家有祖传中医药传统,父亲创建过国营林场与药材种植基地,小学 1972 年的我在母亲的新华书店里翻阅西医药、中医药著作,至今印象深刻;然而,科学是面对新的事实发现和新的理论建构,从经验、实践型模式向实验、系统科学模式的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 参见评论 - “ 病入膏肓的中医,病根在哪里? ”(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8235 ) (按语:因为,我经常讲传统文化、传统科学、传统艺术、传统哲学等,经常讲应该以历史的眼光看历史,经常论述传统民族文明里面有许多优秀的东西;但是,我的观点绝不是复古主义,传统永远是历史,历史是过去,未来才是希望,未来才是创新,未来是积极的全球主体文化、主体科学、主体艺术和主体哲学,传统和过去的所有积累都是一种信息资源,只是资源,是未来文化、未来科学、未来艺术、未来哲学创新的实践经验、原始资料数据库,我们应该挖掘传统中的东西,重新诠释、重新分析,然后,我们才能成为未来全球文明的创造主体。)
313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8: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