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颜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祝福颜宁及其工作
热度 5 liwei999 2014-6-9 11:05
蛋白质的长晶体与半导体的长晶体共用一个说法,但档次不一样。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08/2014 09:11:13 如果说半导体的长晶体是“工业”的话,蛋白 质的 长晶体 基本上就是“农业”,而且是“刀耕火种”一类的农业。 《有感于颜宁小组首次破译人体能量转运通道和颜宁的博客》 属于一类“常规”人的读法,基本上是属于“读人民日报”的理解水平。镜某读人民日报也有些年头了,自以为比“平常人”读解得深刻。 镜某认识一位带有南京口音的 顾知微 老先生,有机会听过他对勘探大庆油田工作的看法。老先生参与的《简论松辽平原白垩系的年代划分与生油关系》,是个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集体奖的东西。是这些学者们先知道大庆那里有油,然后才有了王进喜等工人的“用武之地”。这个关系需要理顺。王进喜对大庆油田的开发有多大的贡献呢?大约颜老师的贡献,说到顶,也就相当于“铁人”的贡献。 Quote “平均每天12个小时的高强度实验,恒温4度的“冰箱”实验室,实验团队几百个日日夜夜执着地进行着他们好奇而又热爱的科学战役 ,基本上就是个“体力活”。“吃苦”是个煽情的常套手法,容易引起人们“共鸣”。但是“吃苦”和“价值”基本上没有什么相关。比如农民吃苦通常比工人要大。但农产品的价值并不会比工业产品高。 应该说,如今国人的科研生态,尤其是结构生物学领域,基本上是个“劳动密集型”的探索工作,是个人们已经勘探出来矿脉后的工作。国人 初始探矿 的工作还很少、这类工作的能力和经验还都很弱。如果国人不是很注意这些“科研”的生态的话,很可能结局就是个“赔本赚吆喝”的角色。 孔乙己知道回有四种写法是个很值得自豪的事情。问题在于他不应该以此向刚学写字的孩子们去“显佩”。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农业劳动”当然不是“就一体力活儿的屁话”。但是人们多是这样认为的。镜某的朋友做有机农业的。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也养活着很多 雇员。其中只有市场、财政和生产是有技术含量的东西,其余的“就一体力活儿”。而市场、财政和生产等,并非是农业特有的东西,与其他行业是相通的。 【寻找结晶条件要靠积累经验,积累实验量,还要拼体力拼资源】不错。但还有个重要的因素叫做 幸运 。不敢说颜小组比别人做得好,但无疑颜小组是比别人 幸运 。对于别人的 幸运 ,“羡慕嫉妒恨”多是小市民的感受。象镜某这样的, 祝福 还来不及呢 。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在研究上才有“侥幸”和“王道”的区分。幸运当然不会是随机分布的,因此才有女神垂爱努力的人的说法。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08/2014 20:59:12 长晶体是属于“幸运”的事情。因为颜小组先长出来了晶体,所以才上了“头条”。 历史上有过这样阶段:晶体谁都有,但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解出来 。 阿达·约纳特 就是一位这样的人。当年几乎没人相信核糖体可以通过X光的衍射解析结构。但是阿达老太太排除万难做了,而且做成了。她走过的路,在今天就是“王道”了。大尺度地看这段历史,阿达老太太不是属于“幸运”的一类,而是看到有山峰,所以要去攀登的一种类型。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知道了某处有金矿,蜂蛹去淘金的一类型。镜某不是说“蜂蛹去淘金”的就如何如何,而是说人们面临着这种现象、情况。 淘到金子固然是好。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发财的不是淘到金子的人,而是供应淘金工具的、耗材的人。好在颜老师能认识到这个问题,这就比一般地人要高明多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5123 次阅读|6 个评论
Cell 40 under 40, 替颜MM做个广告
热度 1 ljxue 2014-6-7 20:11
http://www.cell.com/40/under40 Cell 杂志40年店庆,邀请了40位40岁以下的生物医学领域领军人物介绍科研经历,交流人生经验。 有颜MM,和其他各路青年才俊。 值得年轻人一读。 “大丈夫当如是也” “彼可取而代之” 哈哈
个人分类: Live|3172 次阅读|2 个评论
[冯言冯语]清华颜宁称人类可饿死癌细胞
热度 2 冯用军 2014-6-6 12:17
老冯故事会iStory of Feng(冯用军说时事)之“中国科研女汉子” 唐山著名教育学者、河北历史文化讲师、中国最年轻资深大学评价专家、中国高考考研辅导专家 冯用军博士 一句话新闻 科研重大突破 人类有望 饿死 癌细胞 京华时报讯(记者张晓鸽)昨天,清华大学宣布:该校医学院颜宁教授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初步揭示了它的工作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致病.. 热烈祝贺科学网博友/博主颜宁美女教授科研取得重大突破 美女教授颜宁(左)指导研究组成员邓东做实验。 资料图片
个人分类: Science Journal|2984 次阅读|3 个评论
▷ 【累与爽 Play the life seriously】
franklinduan 2013-3-13 13:09
【 欧阳夏丹 】 紧张产生累,不一定是身体与时间的“紧”。因为在开始时的心理作用,得失感过重。时间之后,青涩化为大气,做回自己,才会松化那份身体和时间的“累”, 那种所谓“辛苦”,在“紧张”中享受与体会“紧中有松”的感觉。 视频:欧阳夏丹的初期北漂-很多北漂的共同人生历程。放下后,爽! http://km2000.us/mycollections/ouyangxiadan.html 到那时,在外人眼里,不管你看上去有多辛苦和累,你自己都似乎充满能量和幸福感。 【颜宁】领略 科学之美 - 你得喜欢。 科学的大师,像牛顿,爱氏,杨振宁,能把每个科学发现成故事,会让你觉得:哇!科学好玩! 1. 在颜宁看来,做科研跟艺术创作一样,是很美妙、很激动人心的事:“揭示出这些大自然奥秘的人,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 2,让颜宁着迷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做科研时的简单、轻松、自由。“做科研会让你身心都很轻松,喜怒哀乐都变得特别简单。在实验室里我的脑子很轻松,不用去想任何其他的东西。你会感觉到,这个世界就是你的,就看你的思维有多广阔,能走到哪个地方,没有其他任何限制。总之,是一种挺美好的感觉。” 3.爬山,体验体力和坚持:搞科研也需要一个好的体魄,爬泰山既当是休闲放松的出游,又是对体力、毅力的一次很好的考量。 【俺】图片:爬硅谷mission peak : 【 美国硅谷 】 爬山:不是香山,胜过香山,云,雾,广,旷。 一爬 (雾天) 二爬 (晴天) 三爬 (云天) 四爬 (鸟瞰硅谷) 五爬 (上帝爱我)。 http://km2000.us/myphotos/2007MissionPeak/
10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偶像来了,真正的偶像——颜宁教授要来我们学校啦~
热度 9 zhaoming159 2013-1-11 13:41
偶像来了,真正的偶像——颜宁教授要来我们学校啦~
今天中午吃完饭,看到我们学校一位非常有名气的老师在QQ群里发了一条消息: 发布一个广告,我们重点实验室学术沙龙邀请清华大学颜宁教授在20号晚上就快乐做科研和大家分享科研的幸福点滴 欢迎有兴趣的前来交流 颜宁是生物界的super star 我都不敢相信,颜宁教授真的要来华中农业大学吗?!! 颜宁老师可是我真正的偶像。新浪博客里韩寒的文章我每篇必看,科学网里颜宁老师的博文一篇都不错过。 我觉得她对待科研与生活的态度,她的专业、自信与真诚是我们新一代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引领。 Hei~hei~hei~ 静候偶像出现! 1月20号晚,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到时肯定候还能看到另一个大牛: “发哥”——张启发教授),不远千里万里的,想见大牛的都赶过来吧! 热烈欢迎颜宁教授!!!! 海报1 海报2
个人分类: 人物|15360 次阅读|20 个评论
再论施颜们的工作
热度 3 liwei999 2013-1-5 10:36
客观视并不是“贬低”。再论施颜们的工作。 作者: mirror (*) 日期: 01/04/2013 20:23:47 “总觉得施颜的东西仅仅是(高级)技术工作而已” 的帖子发出后,得到了近来少有的热闹场面。有些是对 核心竞争力 说法的“笔记”(鲍老师),有的是要这个说法的出典(白图老师)。让镜某觉得写些东西还算是有意义。过去洋人对国人的做法叫做“封锁”=把你围起来。如今的做法是“做势垒”=把自己围起来。本质是不要在一起,形成一个“单奔儿我喝蜜”的状态。这也是个人之常情。试想想,如果家里有几个穷亲戚的话,是否也要“注意”些什么呢? “单奔 儿 我喝蜜”是否这样写呢?镜某不确定。儿时小屁孩们游戏时常做的程序。与其相反的说法是“单奔 儿 我倒霉”。单奔 儿 是京城里单个=一个的说法。一个人倒霉=在游戏中选一个人充当不好的角色。“喝蜜”的发音是he-r-mi,不知道具体的意思,只知道是“倒霉”的反义,一个人“喝蜜”=在游戏中选一个人充当好的角色。 扯远了,打住。由于国人教育的缺陷,使得人们不能理解 尊敬 和 平等 这 两个事情 其实是 一件事儿 。以为非要“ 仰视 ”才是 尊敬 。有一种对科学的“仰视”。可分两类:1)大众不自觉的“仰视”,2)读书人(文化人)有意无意的诱导形成的“仰视”。蒋科学们的努力,是在试图打垮、打破由于读书人(文化人)有意无意的诱导而形成的大众对科学的“仰视”状态。 在学术界里面,也有一些“仰(俯)视”的问题。大学里排名次、名大学里排专业等等的,都是一些“仰(俯)视”的表象。对于施颜们的工作的routine性的理解、解释,镜某不认为有什么问题,也不认为是什么“泛酸”了。不过是个 平视 的态度、平静的心态。前些年,这个领域里的钱是多了些,但是镜某认为, 能花钱 也是个本事。不信就写个申请看看。看看自己的规划里累计起来能要多少钱。 还是引用苏老师的文字,对于生化蛋白这个领域, Quote 苏晓东说: 正如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谢晓亮教授所指出的那样,下一步的生物学研究是要将活细胞和单分子作为21世纪生物研究的试管。 这方面的研究在谢晓亮教授等先驱者的带领下已经开始,许多技术需要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化学、信息、工程等多学科知识,仅依靠单一学科难以取得更大突破,急需多学科的交叉、协作与融合。 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说生化蛋白领域是“寄生”的就不是没有道理。同时,也不是“许多 技术 需要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化学、信息、工程等多学科 知识 ”,而是“许多东西需要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化学、信息、工程等多学科 技术 和 设备 ”。这样一来,生化蛋白领域就很可能成为一个 用钱大户 。因为要“综合运用”其他领域里的东西。 网友aobaniu的文字虽然激烈,但也不乏真识灼见。前一阶段国人对生化蛋白领域的巨大投入不能不让人有想法。尤其是在美国人已经“收场”之后出现的国人的投入高峰,作为一个宏观的经营科学的场面,不能不让人有些“别的想法”。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051 次阅读|3 个评论
颜宁的最新science文章有此遭遇吗?
热度 4 XuWen 2012-1-7 07:23
颜宁老师的最新science文章解析了病原菌效应蛋白TAL的结构,阐明了其识别DNA的分子基础。由于这个蛋白的应用前景很好,所以这几年非常热门,该结构发了science,deserved。 重要的,能发CNS的蛋白结构,好像都容易遭遇“撞车”。颜老师的这篇science文章亦不例外。这篇文章投稿是在2011年10月24日,文章中TAL的分辨率是2.4埃,TAL-DNA复合物的分辨率是1.85埃。同时,science上也在线了另一个小组的TAL结构文章,这个小组看起来确实一直在研究TAL,做其结构是必然的。这里要说的是后者的投稿时间是2011年11月4日,分辨率只有3埃。 一个明显的猜测是:后面那篇文章里的一个是颜老师文章的审稿人,一看到就立即把自己也许还在优化中准备提高分辨率的结构投了science,虽然不排除他们做的那个蛋白的确很难优化。 我想很多大牛可能都经历过这种事情吧,遇到这种事情。呵呵呵。大牛与大牛之间会有什么默契吗?
7411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网博文精选书法创作
热度 1 dgjguoxue 2011-12-12 18:42
科学网博文精选书法创作
选取了3篇博文,分别是饶毅教授的《从今以后不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的《在普林斯顿做助教的日子》、颜宁教授的《谁动了我的manuscript 》。
4940 次阅读|2 个评论
饶毅、施一公、颜宁、武夷山、嵇少丞、王鸿飞、........
热度 8 dgjguoxue 2011-12-11 19:10
饶毅、施一公、颜宁、武夷山、嵇少丞、王鸿飞、........
科学网名博录(待续.........)
13588 次阅读|13 个评论
1新的偶像诞生了
热度 3 sf751106 2011-6-25 21:54
1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崇拜过人了,虽然多年前还是很经常崇拜某人的。但是近日我了解到清华大学颜宁教授的事迹,崇拜感油然而生;颜MM岁数比我还小两岁,但是却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CNS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为国人争光,今年还高票获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我不由得不崇拜。不到三十岁即成为我国大学之翘楚的清华大学的教授、博导,其实力可见强劲。令我高兴的是,颜MM出生于山东,和我还是老乡呢,再进一步推断,颜MM据她本人说是颜回的后人,那应该是济宁人吧,我是泰安人,两个城市距离并不远,我的家乡保留的习惯是听天气预报不听泰安的,说是不准,而是按照济宁的来,说是比较准确。由此亲近感又多了一层,也为家乡(套个近乎吧)出了如此的精英如此的强人倍感自豪和荣幸。我最近经常浏览颜MM的博客,发现该MM性格和我还多有相同:豁达、直率、性急、刻苦(我这不是自我标榜、自我表扬吧),性情中人也。我在想,如果有缘结识该同志,向其学习取经该有多好,毕竟清华我也有熟人啊。不知道能否如愿! 不过,颜MM也让我很是惭愧,虽然我比她还大两岁,虽让我也是比较刻苦比较能干(不是自吹吧?!),但在自己领域内却并没有取得如同颜MM般辉煌的科研成绩(差的太远)。如果我再年轻几岁,我肯定拜倒在她的名下去读博士,希望得到指点;只不过岁月不饶人啊。很赞同颜MM的话,“把专业变成兴趣”,颜MM的事迹和言语成为我的激励,今后努力多出好的科研成果,向颜MM看齐,以减轻内心的内疚感。
1058 次阅读|3 个评论
孟津,颜宁老师最新的nature文章
热度 9 zls111 2011-4-15 10:59
如下,这期文章好多国人的名字,可喜可贺。据我所知,科学网的博主就有两篇。 孟津老师文章还是一篇ARTICLE,相当牛,哈哈,属于宏观进化领域,看如下题目就知道做什么的,我也蛮感兴趣的就是不懂,我觉分子进化与宏观进化是紧密相连的,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联合这两个领域有搞头。 颜宁老师文章是讲结构,微观领域,结构太火了,同期好几篇关于结构,看来真是结构决定功能,我也有兴趣,可惜又是不懂,老想在做基因进化时把结构带进来,要学习学习。 Transitional mammalian middle ear from a new Cretaceous Jehol eutriconodont Transitional mammalian middle ear from a new Cretaceous.pdf Jin Meng , 1 , 2 Yuanqing Wang 2 Chuankui Li 2 Affiliations Division of Paleontology,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Central Park West at 79th Street, New York, New York 10024, USA Jin Meng Key Laboratory of Evolutionary Systematics of Vertebrates,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O. Box 643, Beijing 100044, China Jin Meng, Yuanqing Wang Chuankui Li Contributions J.M. designed the study, performed the comparative and analytical work and wrote the paper. Y.W. and C.L. provided most of the photographs and contributed to the writing and discussion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the uracil transporter UraA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the uracil transporter UraA.pdf Feiran Lu , 1 , 2 Shuo Li , 1 , 2 Yang Jiang , 1 Jing Jiang , 1 He Fan , 1 Guifeng Lu , 1 Dong Deng , 1 Shangyu Dang , 1 Xu Zhang , 1 Jiawei Wang 1 Nieng Yan 1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Feiran Lu Shuo Li Affiliations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io-membrane and Membrane Biotechnology, Center for Structural Biology,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and School of Medicin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Contributions F.L., S.L., Y.J., J.J., H.F., G.L. and N.Y. designed all experiments. F.L., S.L., Y.J., J.J., H.F., G.L., D.D., S.D. and X.Z. performed the experiments. All authors analysed the data. F.L., J.W. and N.Y. contributed to manuscript preparation. N.Y. wrote the manuscript. Competing financial interests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mpeting financial interests.
个人分类: 转载和评述|7890 次阅读|11 个评论
问题不在“青年”,而在于“年轻”
liwei999 2010-12-2 18:30
问题不在青年,而在于年轻。 作者: mirror 日期: 12/02/2010 03:25:08 这是回应颜老师的帖子 青年的定义 。 Quote 当我递交申请的时候,我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落选的可能。也许我太狂妄了?也许我做的是基础研究,成果只是不入评委法眼的paper?入选者确实都很优秀,而生命医学领域的占去了1/3。我难以理解自己到底输在哪里?我的工作可以被Science 2009的十大科学进展引用,我的工作可以让我收到Gordon、Keystone 的邀请去做报告,我的工作可以让同行的美国科学院院士说:你的paper发亏了,但你们做的是(这几个组里)最好的。对不起,我是真为我的团队的工作骄傲,如果你非要称之为狂妄,那我也不介意被称为狂妄。 狂妄是年轻人的特权,颜老师的想法并不算狂妄。想不开的原因在于颜老师不理解游戏规则,所谓的太年轻了。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Quote 旨在表彰奖励在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和创新性科技成果的女性青年科技工作者,激励广大女性青年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鼓励引导更多的女性从事自然科学工作。该奖每年评选一次,获奖者年龄不超过45周岁,名额不超过10名,其中至少1名为在西部地区工作的女性科技工作者,评选范围包括香港、澳门地区。 人数和年龄是事务上的事情,其中至少1名为在西部地区工作的是所谓的政治正确。这些都不算什么。让颜老师感觉更强烈了的大约是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和创新性科技成果的认证了吧。如何解读这个重大和创新性科技成果呢?显然颜老师的理解与评委们的有分歧。我的工作可以被Science 2009的十大科学进展引用中,颜老师用的是科学进展的说法。而评奖的说法则是科技成果。如果颜老师不能区分这两个说法的话,就是说明是依然年轻。 解决具体问题在科学中十分要紧。这个事情大家都明白,可是做不到这个档次。好比人穿衣服,保温御寒原本是第一位的。但是如今则是保温御寒性可以牺牲,只要是创新了、与众不同了、漂亮了就好。每年世界各地都有时装展。那基本上是与衣服的保温御寒不沾边儿的世界。风头只会让服装设计师们出,而不会给发明新衣料的工程师颁奖。 大凡研究工作可分为两类:获得新知型(=知道了)和解决问题型。所谓依然年轻,是说过分看重了获得新知型研究的份量了。大约颜老师一辈子也达不到吴健雄老太太的学术档次。这位老太太出名的工作是实验证明了李杨的宇称不守恒的理论,但是没有能拿到炸药奖。按照其中至少1名为在西部地区工作的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说法,给一个也是说得过去的。为什么老太太不能得奖?不能理解这个问题就是依然年轻了。 用上述的分类来解析吴的工作,可以认为是两不靠。同理,被Science 2009的十大科学进展引用过的工作大约也是个两不靠。这里面有个技术含量的问题,这也是国人学术界的大问题。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每个人都不妨自问一下。能做到把科研费花得比较有意义也可以认为是解决了科研费的支出问题。相比之下,做到获得新知就比较容易了。就连失败的结果也可以认为是获得新知呢。 颜老师到底输在哪里?镜某以为是输在了唯独对这个青年女科学家的奖项却是从一开始就关注心态。对于性别如果没有个超脱的理解,恐怕就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了。未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教育、科研上的差距就在与此。人家的思路是要解决某种(个)问题,而国人的思路则是在如何能跟上人家、做得比人家好。做研究的心态就不平衡了,先就输了一半儿。 先就输了一半儿有几个版本。其中一个就是不问资格、不亮牌子。举牌入场先就输了一半儿。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吹毛求疵:颜老师文章中的结构细节问题
热度 1 chemicalbond 2010-11-5 05:02
近日,清华大学的颜宁老师实验室发表了一篇关于膜蛋白结构的文章。我是看到星湖沙龙上面镜子先生的文章才知道的,镜子是看到科学网名博大宝司机的博文才知道的, 大宝又是从水木的BBS看到的 ... ... 好奇地看了一下那两个结构,主要是小分子的周边环境。 不好意思,我时常对结构有洁癖,看到怪异的结构不太舒服。简要地说几句吧。 【除了有说明,下面图示均根据PDB下载的文件和薛定谔公司的做图软件Maestro, 氢原子是外加的。】 上面颜老师实验室得出的两个结构有些小问题,几个重原子(C/O C/N)之间靠得太近了【是强度较大的氢键距离】,能量太高。那个糖分子的6员环也是个高能态,粗略的能量最小化就可以把小船的一头翻个个, 变成小椅子。没有看到详细的密度图,不过这2个结构的整体分辨不是很高(3A); 从文中的一个小图看大概很多细节得靠软件模拟。 【补充:镜子先生说是看不出来小船。我再仔细瞧了瞧,确实不太象小船。下面的局部放大图是根据PDB网站提供的SimpleViewer。这个结构基本上是介于船和椅之间,类似于通常说的环己烷半椅式。这种结构的能量比船式还要高,在势能面上是个过渡态。】 【右边能级图的来源: http://www.daviddarling.info/encyclopedia/C/cyclohexane.html 】 这种结构放在PDB,最好还是做点适当修正。 可能的原因有:(1)文章作者都是生物专家,关注的重点是分子的功能, 和结构的基本框架,对化学细节兴趣不大。(2)他们使用的力场不太好。 (3)使用了一个免费的不好使的软件。 这篇文章还有些细节引人注目:(1)Fig. 10b 左右差别是啥,半天没看出来? (2)两个并列第二作者。(3)颜老师的英文名字也比较怪异 参考 1. 论文和资料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67/n7316/pdf/nature09406.pdf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67/n7316/extref/nature09406-s1.pdf 2. 结构下载 http://www.rcsb.org/pdb/explore/explore.do?structureId=3O7Q http://www.rcsb.org/pdb/explore.do?structureId=3O7P 3. 大宝司机的相关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9405 4. 镜子先生在星湖沙龙对大宝论文的评点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70974,70974#msg-70974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4827 次阅读|4 个评论
“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
liwei999 2010-11-4 10:01
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同样的文字, (2796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November 03, 2010 05:58PM 因顺序不同,感觉也不同。这仅仅是文学,比较好区分。但是到了科学的领域里,就比较难分了。有个好的事例,不妨去看看(《【水木十大系列】科学网颜宁所在研究组在《自然》发表学术论文》 )。 应该说这是颜老师科研组的成就。也正因为对这样成就的肯定,小吴同学发了一通感慨。但是镜某读【水木十大系列】的这段文字很有些感受,也许是时代的烙印了吧。换个视点看报道,景观就大不一样了。这是镜某的经验和体验。今天上《自然》与昨天的上《人民日报》应该是差不多的吧。 引用: 【水木十大系列】文中说道: 在世界上 首次 解析了膜蛋白大肠杆菌岩藻糖(L-fucose)转运蛋白(FucP)的结构 的说法有趣。如果感觉不到异常,不妨比较一下首次当新娘。这与首次合成胰岛素的说法还不一样。因为合成这类事儿还要有多次。 看到这个说法人们如何想呢? 引用: 膜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一直以来是结构生物学领域公认的重点及难点。 与 引用: 开始课题研究的时候还都是清华大学的本科生 的说法有什么关联呢?可以认为是清华的本科生优秀,也可以是认为这并不是个什么难事儿。或者更精确地说,这个难的理解不一样。一个是找到金刚石的难,一个则是属于合成金刚石的难。对于一般大众来说,并不能区别这两种难。而在学术上,只承认后者的难。因此,所谓的世界难题不过是说找到金刚石的难。与其说是初生牛犊不惧虎,不如说是初学者的幸运。 这个说法也很有意思: 引用: 1985年,第一个膜蛋白结构问世,当时共计仅有不到200个生物大分子结构。而时至今日,PDB收录的近7万个生物大分子结构中,膜蛋白结构仅不到700个,其中新型的膜蛋白结构又只有250多个,足见膜蛋白结构生物学研究的困难。 固然这是一种理解法,但是镜某更愿意采用另类的说法:1/200与250(700)/70000都是差不多的,相当于非洲草原上的狮子,与食草类动物的比例是一定的。这并不能说狮子活着就要比羚羊难。甚至更危言耸听地说,今天解一个蛋白结构的价值只有不到当年的1/200,与人民币的价值的变化是相似的。 作了这么好的工作,哪里是突破呢?【水木十大系列】里面没有交待。也许是不能说出来的技术秘密,也许就是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推广的技术。去年的化学炸药奖是颜老师学术领域的。那里面有两个值得评价的事儿:一个是在当年的计算环境下解相位的技能,一个是低温晶体冷却的技术。尤其是后一个技术,在今天看起来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甚至是被认为当然的东西。但是当然与然之间,有着一个超越。这个超越才是Ada Yonath老太太的获奖理由。至少镜某是这样看的。这一个很不起眼的 低温晶体冷却的技术 ,一个是高速计算机武装起来的解相位技术,支撑着颜老师们的工作。 从分子结构上理解生命现象,这是颜老师们的工作的一个终极目标。这个说法相当诱人,与劝人信教的说法差不多。但是这类事情换个说法,不说是生命现象,而是说搞清陶瓷的功能与材料结构的关系,那么不过是科学网上黄庆老师们的日常工作罢了。因此,在镜某看来,今天在《自然》上发文章与其是说发文人的成功,不如说是《自然》杂志的商业运作成功。与女人买驴包的价值是相通的。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70974,70974#msg-70974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除了方肖的话题,还有一些有趣的东西
liwei999 2010-10-15 21:18
除了方肖的话题,还有一些有趣的东西。 (1014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October 15, 2010 05:10AM 比如颜老师的《雾还是污》( ),张老师的《热泵热水器的控制策略》( )。前者是个比较文学的话题,也许立委、师姐作起来比较正宗。后者是个控制策略的话题,属于镜某的拿手好戏了。 镜某说过,所谓科学,就是梳理知识之间的关系。洗澡温水龙头的控制策略也是这样的问题。调温水栓的具体结构就不必镜某解说了,因为费口舌。要紧的是把这个事情与已知的某个事情联系到一起去理解,而不是忙着立方程。 照相的人大约都知道有个光圈优先和速度优先的说法。这是说感光量一定时曝光的方式,好比一个长方形是立着放还是躺着放的问题。那个面积=感光量是一定的。 假设需要出水温度40度,水量6L/min,因为是两个因子,就要有个优先的说法。要么是水温优先,要么是流量优先。同时要有水温和流量的要求,除了冷水、热水之外,还要有调节火力(热量)和流量的控制了。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个恒温水槽,然后用泵送水。龙头只管流量,恒温水槽有个冷、热源和搅拌器、温度计就可以了。 如果是立方程,也必需是微分方程,不是代数方程了。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9578,69578#msg-69578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139 次阅读|0 个评论
Nature 对中国自海外引进人才政策的报导
王汉森 2009-1-29 03:29
2009年1月28日,《自然》杂志对中国当前自海外引进人才的有关政策策进行了报导和评论。现转载如下,供大家参考。 Published online 28 January 2009 28 January 200928 January 200928 January 200928 January 2009 | Nature 457 , 522 (2009) | doi:10.1038/457522a News China targets top talent from overseas Package aims to entice high-flyers back home. Jane Qiu China has announced a nationwide plan that promises top salaries and attractive funding to elite researchers who are working overseas and willing to return to the country. The plan, known as the one-thousand-talents scheme, aims to boost China's innovation capability. But critics say that its success will depend on whether domestic talent gets similar support, and whether the country's science infrastructure can be reformed. The scheme sends a strong signal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values talented people from overseas and welcomes their contribution in key areas of research development, says Zhanqing Li, an atmospheric scient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in College Park. The plan, announced this month by the country's top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targets people with full professorships or the equivalen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t offers a relocation package of 1 million renminbi (US$146,000) per person, with salaries and research funding left to universities and institutes to sort out. Previous approaches such a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one-hundred-talents scheme and the education ministry's Yangtze River Scholar Scheme have lured more than 4,000 researchers, mostly at postdoctoral or assistant-professor levels, back to the country in the past fifteen years. Time for change The new scheme wouldn't have worked just a few years ago, says Muming Poo, a neuroscient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nd director of the academy's 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 in Shanghai. But given pressures on funding in the developed world, China can offer researchers comparable, if not better, support. Researchers of non-Chinese origins will also be considered, says a source in the personnel and education bureau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eadquarters in Beijing, who did not want to be identified without official permission to speak. In contrast to the current regulations, the new scheme means that non-Chinese nationals will be eligible for positions as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on major national projects. Without a long-term commitment to creating such an environment, any talent schemes would be futile. Details have not yet been released on how much the science and education ministries will contribute. But Poo says th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 ministry-level organization, alone will provide up to 20 million renminbi for top-level scientists as a one-off, start-up package over five years, including annual salaries of up to 1 million renminbi. The number of recruits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will depend on the balance of demand and supply, and is likely to be in the hundreds. The details of how the scheme will be operated will be important, says Rao Yi, dean of the life-sciences school at Peking University. Rao warns that the selection process should focus on a candidate's potential as well as his or her past academic record. Some assistant or associate professors may have more potential than full professors, says Wei Jia, a biochem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in Greensboro. This should be dealt with on an individual basis. The widely differing criteria for professorship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countries should also be a factor. Jia says that institut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develop long-term strategic plans before starting to recruit. In the past, some organizations were more preoccupied with meeting targets than ensuring that the skills and research areas of the recruits were appropriate. This has led to talented people moving to another organization or even leaving the country, says Jia, who returned to the United States last year after nearly a decade in China. Domestic discontent The generous package of the new talent scheme, especially the salaries, is likely to cause resentment in researchers already in China. Last year, the 1.7-million-renminbi salary of Shi Yigong, whom the Beijing-based Tsinghua University recruited from Princeton University in New Jersey, was leaked and caused an outcry among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in China, who have an average annual salary of 150,000 renminbi. Top-range salaries and funding are necessary for attracting the overseas elite, but the resentment of their domestic peers should not be ignored, say critics. It is important that researchers recruited to China at a junior stage should be able to compete for the same level of support, says Rao. There should be a matching talent scheme for domestic scientists. Still, some doubt whether overseas professors will jump to the call. Money is important for practical issues, says Li. But the determinant factor is whether we would be able to be as productive in China as we are in the United States. Some elite researchers may be put off by the scientific culture and policies in China, which historically has neither encouraged critical thinking and intellectual exchange nor ensured fair competition. We have a proverb in China: it takes a decade to grow a strong tree and a century to create a nourishing environment in which talents could flourish, says Jia. Without a long-term commitment to creating such an environment, any talent schemes would be futile. Poo agrees: Talent schemes and science-infrastructure reform must go hand in hand.
3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8: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