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文理分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理论上得出:文理分科是极为不科学的
热度 1 llpllp 2012-6-11 22:02
文理是否分科是我国教育界争论比较激烈的问题,分科有很多好处,不分科有很多好处,不一一叙述。甚至有些学者总结出文科、理科“思维差异很大”的结论,不宜同时学习。 很多学者认为,文科学习内容条理相对较差,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因此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以记忆为主;理科学习内容条理相对较强,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少,因此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以推理为主;这些看似很有道理,但这些只是表面差异,没有找到问题的本质,而按照表面差异总结出的结论当然没有多少可信度,这也是很多学者意见不一致的主要原因。 第一,文、理科思维是相同的 从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方法可以看出,解决任何问题的思维方法是相同的,不会因为某问题是文科问题或理科问题而有所不同。 人们步入社会后,需要处理大量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哪些是文科问题,哪些是理科问题,可以分出来吗? 人们在处理社会问题时,哪些是用的文科思维,哪些是用的理科思维,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是如何相互使用的呢? 显然,没有真正的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这些只是人们在错误的分类下的一种错误结论。 第二,中学文理科知识是人们解决问题必须掌握的最基本方法 解决任何问题,都一定会转化为一些基本问题,需要掌握这些基本问题的解决方法,才可能将原来的问题解决。而中学文理科知识正是教会学生这些基本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解决方案,或者是人们解决问题时需要借鉴的思维方法,缺少任何方面都会影响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人口素质,因此中学文理分科是极为不科学的,也是没有任何必要的。 第三,中学文理科教学内容需要调整 那么到底为什么很多专家建议文理分科呢?这是由于我国教学方法存在很大问题,导致教学内容存在诸多问题。 由于没有找到科学的思维教学方法,我国思维过程教学简单、不系统。学生学习了大量的问题解决方案(参看我提出的“解决问题一般思维方法”),而很少学习问题解决方法,学生学习了很多没有必要学习的知识,大量知识是通过记忆学习的。 特别是由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不科学,大量没有必要记忆的知识,学生不得不记忆,导致教和学负担沉重,文理分科实际上是“头痛医脚”的一种处理方案。 我们目前急需调整的是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不是文科、理科是否分开,甚至可以说文理科是不能分开的。
个人分类: 教育|534 次阅读|2 个评论
恢复手机通信录有感
热度 2 zyzhai 2012-6-4 08:18
恢复手机通信录有感 翟自洋 被调皮的小子抢去手机,三两下倒腾后,等我再次拿到,傻眼了:三百多条联系人只剩下三条,其中两条是没有名字的。万幸,想起前段时间试着备份过通信录,用的一款MyBackup Pro软件。 备份简单,恢复却难,总提示“备份联系人失败:你没有设置Google账户,请首先到Google设置你的Android TM ”。郁闷之下,去网上求助。一番Google, Baidu之后,找到相关页面 n 个,有软件下载页面的简介,更多的是论坛的求助帖。下载页面只说软件如何好,关于如何备份、恢复,语焉不详;求助帖常常除了问题,就是提问者自己的顶帖;也有几个帖子是有回答的,说的都是“用gmail邮箱同步通信录”。于是,专门申请了gmail邮箱,试着把备份的文件导入通信录。无奈,备份文件的格式,gmail不支持。 过了几天没有通信录的日子,心里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好容易等到周末,决定再次上网碰碰运气。终于,在一个上次没有看到的页面,除了如“恢复联系人需要Google帐号,很不爽!”,“恢复联系人要谷谷账号 没法恢复 坑爹啊”之类抱怨外,夹着一句“好用,设置里去掉谷歌账户关联就可以在没有账户(情况下)恢复联系人了”,让我眼前一亮。 在程序主界面的选项之外,尝试了手机按键,比较容易的打开了设置页面,找到“还原设置”,去掉“Google Contacts”的勾勾,再次恢复,行了,300多联系人回来了! 责怪自己对手机少些探索劲儿之余(譬如,怎么让联系人在三两下按键后消失,我就没这本事),有以下感想: 1. 编辑工作中,要考虑到语言的精确、规范,离不开维基百科(Wikipedia)——很多的细节,譬如单词首字母的大小写,连字符或是短破折号,相比一些期刊文章的用法,常常更经得起推敲。出于感激,看到Jimmy Wales先生的呼吁,我也乐于小小支持一下。相比之下,百度百科,良莠不齐,难以让人信任(对无私而又严谨的贡献者,博主表示敬意);国内的网站、论坛,这次遇到的诸如下载页面关键说明缺失、论坛求助帖解答缺位现象似乎并非个例。原因何在? 文理分科?——擅长文字的,对技术不敏感;对技术敏感的,写东西困难。 缺少公益心?——看见别人的求助,知道答案却懒得回复;有疑问时想到论坛,问题搞定,迅即离开(反思一下:似乎本人即可归入此类。改变,但愿从这篇文章开始——今后有类似疑问的,或可搜到这篇吧?) 扯远一点:看过几个英文学术类网站文章后头的评论,基本上能紧扣主题,摆事实讲道理,平和,深入;我们这里,有些讨论似乎天马行空,不拘一格啊。谢绝对号入座 :) 2. 有备无患。当时备份,是为了防备手机丢失。不曾想,手机就在手上,备份却派上用场。 3. 这番折腾,促成了这篇博文,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折腾让生活更丰富多彩呢。
4858 次阅读|6 个评论
如何使用信息传播的工具打破潜规则(1):引子
热度 1 yangfanman 2011-3-14 10:13
这个博文我要写新式信息传播工具如微博、人人网、手机等来解决中国几千年未解决的问题:潜规则盛行的可能性。 记得上小学五六年级的开始学习历史,此后这门课就成了我的噩梦。每次考试以前都要将很多很多的东西死记硬背进脑子,而我却一点背不进去,还好高中阶段所谓的文理分科让我结束了这个梦魇。 也许是从此以后心里产生了补偿效应,居然可以关注一些历史教育界的人和事,也许现在很多人也不知道中日韩三国历史学家合作编写一本三国历史界大致能接受的历史书籍 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3447691.html ,而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我就有了一本: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详见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39146.html 。 我常常思考,我们学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后来想想学习历史就像我们经常反省自己人生成长的所作所为,回忆成长的代价是为了让我们“以史为鉴”,因为我觉得袁腾飞老师说得挺对,历史学家存在的目的不是考据学家。 明清时代离我们最近,因此这方面的著作也最多,明代历史里面可能《明朝那些事儿》最喜闻乐见,但吴思 http://blog.sina.com.cn/wusi 的几本重要著作人们却不这么大众了,《血酬定律》( http://read.dangdang.com/book_2965 )和《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http://www.oklink.net/a/0105/0519/qgzz/index.html )这样发人深省的作品读后让人无法不佩服作者观测历史的深刻。 血酬定律我读得早,读完以后没什么感觉,可是每当有人命伤亡报道的时候,我就会拿他老人家的理论来观察一下。潜规则这本书最近才读的,读得时候以及读完以后,我反复想一个问题:我们中国人每一个可以说都生活在潜规则的世界里,有些潜规则正是我们这个世界不那么美好的重要原因。虽然吴思将这些规则血淋淋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但他并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将这些规则消除掉,从而使这个世界更美好一些。 那么究竟有没有一些办法来对抗甚至消除潜规则呢?根据近年来我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我想普通百姓之间的信息快速流动是解决潜规则问题的重要方式,下面就一一结合《潜规则》的案例来讨论。
个人分类: 记录社会|2505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医国学两相映_赠白衣天使张三火
热度 1 yangyongtian 2011-2-28 05:04
国医国学两相映, 雪沁腊梅别样红。 文理分科孬体制, 也能育出女精英?
个人分类: 感怀|1918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者们的逝去(续篇)
等离子体科学 2009-7-17 20:46
任、季两位老先生是笔者动身的那天去世的,今天刚过头七。昨晚回到北京,风雨一夜。晚饭后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工友们正收百年讲堂前祭奠季先生的花篮,遍地残菊。。。 笔者曾在早前的一篇文章中感叹,如王力先生那样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语言文字、乐理声韵,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大师、学者已经不多。任、季两位的去世,更有学者屈指可数,后起不见其“秀”的感叹。 老一辈的学者,学贯中西、文理兼长、博学多才的不在少数。听前辈说过这样一段故事:一次要下课的时候,当年齐鲁大学医学院的侯宝璋教授看还有一点时间,一时高兴,给学生口占一联,曰: 金男大、金女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齐大非偶 那是抗战时期,大学西迁,南京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和齐鲁大学迁至成都,正与华西医科大学合校上课。金大是男校,所以有“金男大,金女大”一句。后来传出去,成都《新民报》登报征下联。据说对得最好的一联是: 市一小、市二小,一小在南,二小在北,两小无猜。 但是论起来,还是差强人意。“齐大非偶”对“两小无猜”堪称绝妙;“市一小、市二小”对“金男大、金女大”也算对得不错(尽管平仄对得不是很工整)。但是“一小在南,二小在北”对“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就略输一筹了;更不要说“齐大非偶”还有暗指齐鲁大学这个“第三者”的意思。 侯宝璋 先生不仅是病理学专家,还是一位文理兼通的学者。据说当年经常与文学院诸教授如老舍、顾颉刚、钱穆等人谈诗论文,饮酒唱和。 如今的大学,“大”则大矣,可有这种文、理、工、医各科教授相聚一室、高谈阔论的雅事? 当年清华梁思成教授家里,兼通文理、学贯中西的大师、泰斗每周聚会的盛事,说起来也是令人神往——固然因为有林徽因这样的女主人的原因,也是要有这样一群可登大雅之堂的学者。 逝者已矣,来者几多?叹叹复叹叹。。。
个人分类: 假语村言|4610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文理分科:为何不顺其自然?
zcgweb 2009-3-18 01:02
文理分科,绝对不利于集成创新! 从遗传学角度而言,每个人都拥有人类的基因组。当初上帝造人的时候,并没有说XX/XY染色体哪一个更倾向于文科和理科。我们以往的教学理念总体被人为地分为文科和理科,其实不应如此。有人善文、有人善理,还有人善文善理;更有人或文或理、文理交叉。文理分科,不仅武断,而且颇有聪明过头之嫌疑。当今社会文理分科之争,其实是社会模糊的一个外在表现,即人们很难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这一切源于忽略了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征。我的意思是,兴趣是第一要务,培养科学兴趣是第一要务,保存、珍惜、呵护科学兴趣是第一要务。这里的科学可以是社会科学,也可以是自然科学,可以是文科内容,也可以是理科内容。所谓文理分科,很有些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嫌疑。先文理分科,后考分之上,从小学开始,把培养我们下一代接班人的思想和精神的关键点予以丢弃,而将所有的人都培养成分数的奴隶,强制性地分科,实在是匪夷所思。我们也是过来人,现在不管是做实验还是想问题,总希望从生物医学中看到社会学的影子,或者从科研管理的实践中看到生物医学的未来,所以,文理不应分科,也不必分科。中国不应该培养分科生,而应该培养全科生,并让时间允许这些全科生自由地选择,在中国的大地上实现他们貌似稀奇古怪的思想和梦想,而不至于总是跟着洋人跑(小心闪了腰,呵呵)。当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共产主义思想等等不都是在这种无拘无束的气氛下诞生的吗?行政干预越少、管理措施越宏观,研讨气氛就越热烈,中国社会的原始性创新、集成性创新就越有希望!
个人分类: 社会责任|3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理分科随感
求新 2009-3-7 10:50
文理分科随感 最近人大、政协及民间都有关于文理分科是否应当取消的议论,大家公认中国小孩苦。 我对这一问题没有研究,也没有调查研究,没有发言权。但是,一件事忌讳偏听偏信,我想,不妨将自己的一点随想提出来,供言者参考。 中国小孩苦,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要重视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人如果想取得世界顶尖成就,就不能不苦。因为,中国人在要达到同样的科技水平,比英美人需要投入多得多的气力。由于长期形成的原因,目前先进科技主要掌握在西方人手里,迫使中国人必须学习西方科技,那么就要学好英语,至少要学一门外语。但是,中国人还必须学比英语更难学的中文,由于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中国人在学习汉语方面需要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本来就比人家学英语所需要的时间多,何况还要在学好汉语的基础上再学一门英语,而且真要攀登科技高峰,英语水平还得比一般西方人更高才有可能。世界各国人的学习时间与成长时间大体是差不多的,这就迫使中国小孩必须在差不多的年限里、在学习上要更多的投入,必须在学习上花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劳动,要有更好的教学与学习方法。照搬外国的一套显然是不合国情的。要不降低民族素质,提倡吃苦,不怕吃苦是必须的。当然,研究更好的教学与学习方法,使得在吃苦之后能更有所获,也是要极力追求的。 一个政策、一个办法的提出,光凭感想,只凭推理是不够的,得用事实说话,得有比较分析,弄清优点在那里,缺点又在那里。如果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当然是理想的,那样的政策与办法自然是理想的办法。如果一件事优点多于缺点,但不能完全消除缺点带来的问题,那么可能有二种办法,一种是用好的方法取代差的方法,同时尽量设法减少缺点造成的负面影响。另一种方法是二种方法共存,可以有强弱之分,互相取长补短,经过时间淘汰再分存亡。 中国文理分科是从不分科过来的,那么当初为什么要分科,分科之后是有利多些还是不利多些?目前,当初分科的原因是否消失了,或者是否分科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成分比例变化了、倒置了?我想,要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一问题是需要讨论的。我没有研究没有发言权,也只能瞎想。听说,人的左右大脑是有分工的,不同人的左右大脑发展情况是不相同的,从社会调查的角度、或从我们结识的小孩可以感觉到,有些小孩逻辑思维能力强,适合于在工理方面发展,如果在这方面偏重一些,有可能取得良好效果。而另外一些小孩,形象思维能力强,数理方面能力弱,如果强力要求,可能事倍功半,得不偿失,不利于其成长与发展。前面已经提到,中国小孩苦,但如果偏要其全面发展,文理都超世界水平,是否太强人所难了?目前,中国还是比较弱、还不够发达,还需要赶超世界水平,那么,怎样才更有利于赶超呢? 当然,任何事都有两面性。也必须承认,目前有些小孩完全没有数理知识,又有一些小孩,文学与思想素质太差,这是不符现代化的要求的!但,是不是必须取消分科才能解决问题呢?能否有其他解决办法呢?例如能否在分科基础上,改变一点培养计划的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加强另一面来补偿呢? 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永远是教育的不贰法则,教育者必须这样去做,政策也得引导受教育者获得最有成效的教育成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条件地取消文理分科
热度 1 jintuo 2009-2-25 02:20
关于要不要取消文理分科,两种意见壁垒分明。有阅历的人们大都主张取消,他们经历过太多科学素养惨不忍睹的记者、法官,行文生涩的技术人员,由不得不对文理分科咬牙切齿。而青年学生大都支持文理分科,理由是应试教育下,分科尚且苟延残喘,兼学岂不雪上加霜?依我看前者的道理为真,后者的理由是伪。 应试教育的压力并不在于学了多少,而在于学生们之间(准确地说考生们之间)的相对竞争强度。为了择优录取(暂且不说优是什么),哪怕高考只有一门科目,也要分出个高下优劣。为此目的,届时,如高考以数学单科为准,考生将面对数学国际奥林匹克的试题,以语文为上,则莎士比亚成为评分的标准。考生们以为如何?当年仅考八股,还须头悬梁、锥刺骨呢。文理分科其实与学生减负无缘,反而白白地搭上了未来国民的素养。 事实上,有大学入学竞争压力的国家不限于中国和东亚这些有孔孟文化影响的地区,太平洋对岸的美国亦然。为了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美国的高中生们也要学习到午夜才能入睡。所不同的是他们的评价内容多样化,除了课程学习外,大学招生部门还要求学生有课外活动的参与、对社会公益的贡献、体育和体魄的强健,以及在上述活动种表现出来的领导素质、抗压应力、进步潜能等等。为了表现出自己的全面素质,美国的想上一流大学的高中生们下午两三点钟放学后无不投入到各类课外活动中去,如去贫民收容处做饭,去公立大医院推轮椅,参加校体育运动队的训练,参加校科技活动的竞赛团体或者“小联合国”的辩论赛,等等不一而足。晚饭后,这些学生开始着手学校老师布置的学科作业。文学、历史等作业常常要求写几十页的读书笔记,笔者儿子的同学面对历史老师要求的最低30页的报告实在受不了了,遂在页码上做下手脚,用间隔的页码达到第32页的末页,省了6-7页功夫。所幸,历史老师未能发觉。对于这些学生,家长们常说的不是学吧,学吧,而是睡吧,睡吧。所不同的是,承受同样的入学竞争压力,美国的高中生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中国的高中生却学偏了。 美国多样化的大学录取标准有着制度上的保证。首先,美国没有国家的教育部,大学招生只能是各大学自主招生,想不自主都不行。另外,一流大学多为私立大学,在招生上没有公立大学的道德负担和纳税人说辞,想招谁就招谁。这样的地位给与私立大学抛开简单的量化标准,关注每一个考生独特潜能的招生自由度。一次,笔者问及哈佛大学招生宣传(虽然他们不喜欢“宣传”,其实赴各地宣讲就是宣传)的主管,何为哈佛选拔考生的标准,其答曰:将来能够成功的潜力(commitment to success)。所答妙哉。哈佛的主要财政来源是成功校友的捐赠,选择未来能够成功的学生无懈可击。 写了上面这段看来无关主题的文字是要说学生高考减负不是教育界单独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的社会,特别是涉及到公共资源的领域,历来缺少评价人的合理办法。评价的主体(考官)没有对学校或其所有者(国家)负责的内在驱动力。要么,评价本身被特殊利益团体绑架(如偏向有钱有势的公民),要么,为摆脱这种绑架而不得不将评价进行简单量化,致使其离开合理的轨道。应试教育是后者的必然结果。回到主题上来。无论应试教育如何演变,对考生个人和社会而言,文理不分科的好处都远远大于文理分科。
个人分类: 未分类|5349 次阅读|6 个评论
一本”为何成为“生死底线"?(转)
fractal 2009-2-19 17:21
一本为何成为生死底线? 熊丙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0c00g.html (2009-02-11 13:14:08) var $tag='杂谈'; var $tag_code='63be98e01f727a6bcc30614aa192a3ca'; 标签: 杂谈 最近一期《南方周末》,刊登了一位安徽在校高三学生写的文章《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文中他这样写道父亲说:考不上一本你就去死,早点死,你死了老 子不会掉一滴泪我想过自杀,但我不甘心被中国教育折磨死。我恨父亲,但没有真正恨过,我更恨中国教育,是中国的教育让所有亲人只用分数衡量人。这篇 文章,旋即引来广泛关注。 如果我没有记错,考不上一本你就去死,早在四年前就已经发生在考生身上,2005年,就是在安徽,高考成绩揭晓后,有两名考生痛苦地选择了自杀。而 且,这两名考生分别达到了当地二本和二专分数线。如果这两个考生留下遗言,我想,标题应该是《我被中国教育逼死了》。事实上,不仅在升学的关头,就在平时 考试之后,因为分数酿出惨祸的新闻,每年都在发生。 对于教育,很多人已经表达了意见。无非是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老师、家长、社会都用分数的尺子衡量学生。这种教育局面,其实已延续20多年,早在 1987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就深刻地感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问题,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并列入了国家的文件,可是,过去20年,轰轰烈烈的应试教育, 成为所有学校、所有家庭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但我不想把问题,归到教师和家长身上。我所接触的中小学老师以及学生家长,都一边痛斥应试教育,一边制造应试教育。他们知道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个性、人格是摧残,可是,现实却告诉他们,这样的摧残才是对孩子的爱。这是怎样的现实呢? 就拿考不上一本你就去死来说吧。一本为何成为农村老农对子女求学提出的生死底线? 原因很简单 , 考上一本,才意味着这个农家多年对孩子的付出, 可能有所回报 。这直接包含这两层意思: 其一,农村对孩子求学的付出过于高昂 ,按全国的平均数据统计,农村孩子上大学,按全国的平均数据统计,农村孩子上大 学,学习生活费用支出(学费最低标准5000元/年,住宿费1000元/年,生活费4000元/年)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007年数据为4140元)的 240%左右,也就是说,三口之家,两个大人一年的收入不吃不喝只能供一个孩子的学习生活费用; 其二,社会以学历为标准选择人才的制度,以及各类学校毕业 生就业的现实 告诉农村家长, 孩子只有考上一本,才在没有人际关系背景下,有可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改变人生命运,而考上二本、专科,找到好工作的期望十分渺 茫 。换句话说, 以前是考上大学跳农门,现在是至少考上一本跳农门 。 过高的教育投入、对教育回报的迷茫,这几乎是当前农村送子上学家庭的普遍心态,其中的焦虑可想而知。在这种焦虑环境下,供孩子上学的家庭,必然逼迫孩 子考上好大学,否则,结果就是家庭致贫,孩子也没出息;而另外一些家庭,则早早决策放弃让孩子上学,在一些地方,新的读书无用论已经抬头,初中辍 学现象回潮不少家庭认为孩子已经识字,又有了能力,与其继续花钱上学今后找不到工作(或者也是从事差不多的工作),还不如早些去打工挣钱。 当教育与人生命运的转变联系在一起时,所有教育的理念和思想,都将服从于改变命运这一主题。 而当以损害学生个性、人格作为改变命运的代价时,本应促使人人格健康发展的教育本身,已经疯狂。 所以,让教育不把人逼疯,首先要让教育自己不疯,而 逼疯教育的是什么呢 ? 生来不平等 的户籍制度、 生来不平等 的教育权利、 生来不平等 的社会福利保 障、严重的社会 等级观念 、社会 潜规则 、过大的行业 收入差距 、劳动的 尊卑价值 ,等等。在任何国家,都有大学升学制度,都有围绕大学名额的激烈竞争,但为何大 学升学的竞争,没有演变为反教育的竞技教育,关键在于 教育在平等的教育权利、平等的社会福利保障、健全法制的平台上运行 ,教育可以让每个人按自己的个性和 兴趣发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才, 却不承担改变人户口、福利、地位这些教育之外的功能 ,这些功能让教育,异化为利益与权力。所有的教育乱 像,由此而派生。 在教育中长期规划中,能否打破户籍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学籍管理,保障每个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能否建立全国基本统一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让每个公民有平 等的福利;能否缩小行业间巨大的收入待遇差距,等等,这些外围的改革,关系到教育能否回归本原。如果教育无法回归本原,让教育以人为本,只可能是 缘木求鱼教育即便没有了分数的命根,还有其他的命根,自主招生改革试点中出现的变异,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理分科”与“择业自由”
热度 2 等离子体科学 2009-2-19 11:28
有朋友说,文理分科可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这里和未名BBS上都有这样的留言或者文章)。笔者的看法是:在普通教育阶段(小学到大学)分科分得越晚、专业分得越晚,学生的选择越多。最简单的例子,如果在大学阶段也不分专业,那么毕业的时候,不是所有的工作你都可以申请吗?当然这是极而言之。但是,如果高中不分文理科,高考的时候你的选择范围就扩大一倍;如果大学只分科而不分专业(西方很多大学就是如此),就业时你的选择就不止扩大一倍。 首先,人在学习阶段(从小学到大学)对自己要从事的事业的选择越晚,自主性越大。其实很多人即使是高中毕业了,对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还是有些迷惘的。更何况初中刚毕业?在高中阶段选择文理科,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老师、周围同学的影响。这有点像过去,小小年纪家里就给订了娃娃亲。当然也有从青梅竹马到白头偕老的,但很多人后来或者终生郁郁、或者就反抗封建婚姻了。但是如果你在大学读了几年书,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有了初步的了解,那时再选择主修什么(注意,不是专业),不是更合理吗?笔者在美国读书的学校,College和BC(女校)的本科生才和我们的高中一样,分文理科(但不分专业)。且学分的要求仍然是全面发展:学理科的要修至少30%的文科学分,学文科的要修至少30%的理科学分,而且数学和现代文学课对全校的本科生都是必修课。到了大三,才开始选Major和Minor。我们通常把Major翻译成专业是不妥的。正确的译法,与辅修(Minor)相对,应该译成主修。学工科的本科生则到SEAS(工学院),但也是大三才开始选Major和Minor。学校里20多个学院,除College、BC、SEAS,和GS(有点像我们的成人教育学院),其余的学院都是研究生院(注)。 我们现在的就业,以市场为主,原则上有个人选择的充分自由。但是,如果你的专业分科越细,你择业的自由受到的限制越大。大学阶段较全面的基础教育,才能给Career的选择更多的自由。笔者一位美国朋友,大学里主修新闻,毕业后在New York Times做记者。有一天突然找到笔者,说他看了一本关于Chaos的书,觉得这个很有意思,打算读研究生院研究Chaos了。我说,那你要读数学或者物理系了,和你原来的专业不是离得太远?他说没问题的,我已经考过GRE了,现在就是问问你申请数学系还是物理系好。看来美国的研究生院一般只注重GRE Attitude是有道理的。后来这位朋友如愿以偿,读了数学的博士。如果不是大学里对文科生的理科学分的苛刻要求,如果不是美国研究生院的GRE考试只注重文理不分的Attitude,他会有这样的重新选择自己Career的机会吗? 从个人发展来说,过早的分科也是有负面作用的。作为社会的人,需要全面的发展。这点以后有机会再详谈,这里只说几个具体的事例。 上面说的现代文学课:Contemporary Cultures,从大一到大二整整两年四学期,是College所有学生的必修课,要求阅读讨论学习从希腊罗马时代直到当代欧美的几百本历史、文学、政治、经济、数学、自然科学经典著作。号称是College最难的一门课程,但是也是所有College毕业生引为骄傲的一门课:因为只有上过这门课,才称得上是受过良好西方文化教育的大学生。 常听师长们谈起过去的一些老先生,不仅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大师,文史方面、甚至书法诗词也造诣颇深。而文科的老先生也不乏文理全才的。一位化学系的台湾同学毕业时送笔者一套王力先生的《古汉语教程》,说他留美几年,一直在读,很是佩服这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音韵乐理也颇有心得的前辈学者。而现在的一些老师,则经常抱怨文科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缺乏,理工科学生的文史修养不足。有些博士论文里,不仅错别字很多,而且语法、逻辑不通之处也不少。这方面的问题,还直接影响到这些博士们的英文表达和基金申请中对问题的阐述。 注:我们通常把研究生院译成Graduate School。但是在我们那所学校,说Graduate School,大家都会认为指文理学院(Graduate School of Arts Sciences, GSAS)。
个人分类: 燕园夜话|7593 次阅读|3 个评论
浅议关于“高中文理分科改革”的争议
shiyu 2009-2-17 14:09
最近关于高中文理分科的改革在网络和报纸上讨论得很热烈.的确,随着教育水平和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变化,高考的性质也在发生着转变.在十几年前,因为教育资源有限,高考具有明显的选拔性,且由于当时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受苏联的影响,非常精细,对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有着比较高的要求,所以文理分科也就很顺理成章了.但是,现在,一方面,在70-80%升学率下,高考的选拔性特征明显降低,而且高校的专业设置朝着大专业方向变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提升,所以高中教育势必需要做出相应的改革.但是改革的具体细则又应该是什么呢? 很多专家建议,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取消高中的文理分科.对此,很多高中生却持反对意见,认为取消文理分科会使原本就繁重的学习变得更加应接不暇.面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我们不禁想问.高中教育究竟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呢?改革是不是就意味着要完全推翻以前的做法呢?我认为在这件事情上,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高中的校长们,因为专家们并不工作在高中教育的一线,他们考虑此问题的角度比较理想化,学生们则更多的是从切身出发,虽然实际,但是考虑的范畴比较狭隘,缺乏整体性的把握。高中校长们一方面既是政策在底层的执行者,又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同时是他们最直接面临着在学生综合素质与高考成绩之间寻找平衡的问题。 说到此处,我不禁想起高中的校长,他似乎就找到了这样一个平衡点。那时,江苏省的高考模式还是采用3+小综合,是需要文理分科的。当时的高中教育,是在高一和高二讲授完全部三年的内容,然后高三集中进行复习。其他学校大多在高一下学期就进行文理科分班,但是校长认为,文科生应该具有一些理科基本知识,而理科生同样也应该有一定的人文素养,所以我们直到高二下学期才文理分科,而且即使在分科后,地理、历史等科目的学习并没有就此结束,只是课时比物理等稍微少些。个人觉得他的这种推迟文理分科实施时间的做法其实也颇值得借鉴。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2959 次阅读|2 个评论
ZT:“一人打败全球”的科学家
等离子体科学 2009-2-15 10:35
这个值得一转。据说教育部在讨论中学文理是不是要分科。如果继续做这种小儿科的事情,那就连孔子都不如了:孔子的教育还文理不分呢(礼、乐、射、御、书、数)。 笔者一直认为,细致划分专业的教育只能培养匠人。而人才是需要 Vision 的。国外的 Liberal Arts (类似北大的元培学院)式的培养才能造就这样的 Vision 。 日本的 High Definition TV 计划,精益求精,世界第一;但是美国人想出一招 Digitalization ,不要什么高精度就可以 HD 。而且信号的存储、传输都数字化,与今天的 IT 高科技兼容。日本只好放弃十几年的努力,全盘接受美国的专利。还是日本的: 80 年代日本的超级计算机计划,以倾国之力与美国竞争;美国人搞出个 Parallelization ,一下子让日本十几年的努力泡汤。你学得再专、做得再精,也挡不住新的 idea 带来的革命性改变。这就是 Vision 。没有 Vision ,你就永远只能跟在人家后面。 下面转的这篇,就是一个真正有 Vision 的生物学家如何打败了全世界的生物学家的故事(这可是是真刀真枪地打败:完全是同样的data量 !): 一人打败全球的科学家:史密斯 转自: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666 作者:润涛阎 2-9-2009 很多科学家提出了与众不同、前无古人的思路、定理或结论而震惊世界,这些科学家的一部分获得了诺贝尔奖,如果发生在 100 年内的话(诺贝尔奖刚好 100 年了,在这之前也有不少该得奖的科学家),这很正常。这些不是本文要谈的。 本文今天要谈的内容跟题目吻合,就是说这位科学家是提前提出设想,想申请美国 NIH 的科研经费,由于他的设想在全球所有国家的同行眼中是地地道道的信口开河,必然遭到了没完没了地羞辱 --- 不仅得不到一分钱的资助,而且成为科学家眼里胡言乱语的典型。 我在前文中一开头就提到了这位科学家,当时并非要写他的专文而卖关子。我那篇文章的写作方式是用电影镜头由远而近的技巧,就是先介绍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所在地,接着是我们所在的楼,然后是我们实验室,下面便是实验室的人物了。文中介绍了那栋楼就是给他盖的。请看润涛阎《日本人印度人;犹太人伊斯兰人》一文。我那篇文章吸引了很多人,有人想知道文中更多的人和事,也有人提出对史密斯感兴趣,让我介绍一下。今晚有点空,就补写一篇。其他的人物,以后再谈。 他的名字全文是汉密尔顿 O. 史密斯,英文 Hamilton O. Smith 。他就是本文要介绍的一人抱打全球最后得胜的科学家。 史密斯由于发现了限制性内切酶( Restriction Enzyme )开创了基因克隆新纪元而获得了诺贝尔奖,那是以前的事了,在此不赘。当 DNA 顺序(生命密码)的测序方法普及以后,尤其是荧光扫描测序仪的诞生,生物领域里的科学家们必然想把各个生物的生命密码解密,也就是把细胞核里的整个遗传物质 --- 基因组,称为染色体的所有碱基对顺序搞出来。 为了让不是在生物领域里的读者也能明白到底这生命密码是怎么回事,我不得不先给个外行人也能搞明白的解释。 生命密码是由四种碱基组成的一个很长很长的链条(因为能被染色而被称为染色体)。不同生物的链条数不同,比如人,就有 23 对。其中有一对是性染色体。那么,人的 23 对染色体链条拉直并接起来后有多长呢?润涛阎做过简单的计算:把一个碱基对放大到一块一尺长的砖,那这个链条就是用四种不同颜色的砖用水泥接在一起(化学名称就是共价键)的薄墙(只有一砖高)。这个由四种颜色的砖连接起来的长墙恰好 一百万公里 ( 10 亿米)! 由于构成这个长链的碱基对只有四种,不同的排列而已,如何完成测序,便是摆在科学家们面前的难题。 因为必须先把这长链用限制性内切酶切成一段段的,把这一段段的 DNA 装入载体,载体进入细菌体内进行繁殖,我们才能从细菌体内得到大量的能用于实验室测序的 DNA 。还好,每个细菌只能接受一个载体,这就是所说的克隆了,我们就可以纯化那一段 DNA ,测出那一段 DNA 的碱基对顺序。就像知道了这段墙的四种颜色砖的连接顺序。 我们测序是通过电泳跑胶,放射性标记,显影后读出 DNA 顺序的。后来有了荧光标记和荧光测序仪,速度增加了很多。工具的革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全世界的科学家们无一例外地明白,只有先给这么由 一百万公里 长的砖墙每隔一段找出一个标记,然后对每段测序。因为这 一百万公里 长的墙割成一百万段,分别测序的话,如果不提前标记上哪段跟哪段相连,到头来就是一锅粥。反正就那么四种颜色的砖啊。 所以,包括美国、欧洲、亚洲、南非以及遍布地球上的每个角落的生物科学家都参与了标记定位伟大工程。有的给细菌,有的给真菌,有的给植物,有的给动物(老鼠、人等)标记定位。各就各位,忙得不亦乐乎。 此时, 史密斯 教授提出了走近路的方法:用 shotgun (翻译成扫射法?)可以完成,也就是说,把这个 一百万公里 长的墙切成长短不等的段,随机装入载体到细菌体内繁殖,然后测序,抓着谁算谁。他预测:测序读出 30 亿块砖的时候,这人体的生命密码 ---10 亿块砖的四种颜色顺序就知道了。也就是说,仅仅三倍于整个基因组的测序就可以把整个基因组图谱给接上! 要知道,分离细菌 DNA 的时候,需要大约一万到一百万个基因组拷贝进行切割。换句话说,就是这个长墙不是一条长链,而是一万条甚至一百万条完全相同的墙,每条长度、砖的颜色顺序都一模一样。把这些切割后搅合在一起。 上面介绍完了专业知识。下面讲史密斯如何一人抱打全球的。精彩的故事便开始了。 他提出了这个扫射法测序,他交了申请科学基金的研究报告给 NIH ,专业术语叫 grant. 当时 NIH 正在如火如荼地标记定位基因组,就是上面说的给这个 一百万公里 长的由四种颜色的大砖连成的墙做标记。看到史密斯的申请报告,审批者们愣了:这是诺贝尔奖得主汉密尔顿 . 史密斯?他的脑袋灌了水了? 按照最简单的数学计算,全世界正在标记定位基因组的科学家们都停下来跟着史密斯搞扫射法测序的话,那几十年也干不完啊!因为要反复重复同一段,而只差哪怕几个碱基对都无法知道哪跟哪对接!史密斯竟然说他自己一个实验室就能用这种扫射法五年内完成一个细菌基因组的测序,要对接成功。细菌的基因组虽然比人比老鼠小得多,但无论如何也是信口开河。问题在于:这种扫射法根本行不通! 史密斯不依不饶,非要自己证明自己的预测是对的不可。可他没钱买荧光测序仪器,他有个曾经是护士的妻子,可以帮忙。这样,两口子就每天用手工方法测序,白天两口子跑电泳,晚上洗出照片后用放大镜读碱基对顺序。 有一位在美国的日裔科学家叫 K. 山本( Keith Yamamoto )加州大学教授,他认为, NIH 给那么多实验室经费搞基因组定位标记,就不能给史密斯一点钱搞点有风险但与众不同的研究吗? NIH 的主席发话了:我们不能因为史密斯是诺贝尔奖得主,他信口开河的胡乱搞也要给钱。他能说服谁呢?这又不是什么神秘的东东?如果诺贝尔奖得主就可以信口开河而给钱,那诺贝尔奖提名人给不给?其他科学院院士给不给?这个要一视同仁,除非改变 NIH 审批规则。 医学界数学好的海着去了,就拿史密斯本人来说吧,他的大学就是在伯克利数学系念的,他的学士学位就是数学。你史密斯自己算算你那方法能对接上吗? 史密斯每年都申请,每年的申请内容都差不多,反正就是简单不能再简单的扫射法。 NIH 每年都驳回史密斯的申请,每年的驳回内容都差不多,反正就是您老信口开河,专业术语就是没有依据,风险太大。 NIH 按照投资的思路,就是不搞风险投资这是 NIH 通过的基金审批规则:有风险,不给钱。道理就这么简单。 这个世界总有迷信者。 史密斯此时有一个迷信者。其他迷信者不重要,这位迷信者重要,重要之处不在于他多有名气,山本有名气,没用。这位迷信者有用,因为他有钱。 这个事件后,润涛阎突然醒悟:迷信是不能、也不应该破除的。 迷信史密斯的这位看到了 DNA 测序的时髦,便办了测序公司,就是买一台荧光测序仪,给各个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测序。你出钱,把样品给他,他给你测序,告诉你你那段 DNA 的四个碱基对顺序。他的生意红火起来了,就多买荧光测序仪器,滚雪球。他看到史密斯两口子用肉眼读片子,便说我给你测序,不要钱。史密斯说,那就是合作了。成!二人一拍即合。 当全球的科学家们轰轰烈烈地给不同物种的基因组标记的时候,突然看到三大顶尖杂志(细胞、自然、科学)中的《科学》刊登出来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成了生物基因组全部顺序解密的论文,全都傻眼了!人家都把整个基因组的碱基顺序搞完了,我们还搞什么搞?标记标记,定位定位,扯什么扯?封面看完了,打开里边的文章定睛一看,竟然是史密斯和他的粉丝们用扫射法搞出来的! 美国国会不干了!凭什么花这么多钱搞标记,而不给史密斯一分钱?! NIH 的总头只好辞职了。 山本 教授立刻被招,组成 NIH 经费审批改革。 山本 教授着实风光了一阵。在他的主持下, NIH 改革了 grant 的规则。那是 1997 年的事了,但今天的 5 项规则,依然有效。其中之一就是要有创造性就是 Creative 。史密斯改写了美国 NIH 的历史。 史密斯本人很低调,那时间你在报道上看到的都是别人的评论,为他鸣不平。照片也是 山本 先生,报纸杂志都是他。 史密斯的文章出来后,全球所有正在忙于搞标记的立刻停了下来,全部采用史密斯的扫射法。很快大家就看到了一个个生物,从细菌到真菌到老鼠到人,基因组的测序报告。 所有的测序结果证明:平均只有 2.5 倍于总长度,这扫射法就可以把整个顺序对接。比史密斯预测的工作量还小。 有人事后说史密斯是碰巧了有个有荧光测序仪器的粉丝加入,否则,靠老两口子人工测序,靠放射性显影后用放大镜读,他至少还需五年完成。但事实是:即使没有粉丝用荧光测序仪帮忙,他两口子照样抱打全球!因为完成基因组标记,全世界在这个领域里的科学家们通力合作,也要 10 年甚至 15 年才能完成。不论有没有资助,不论有没有粉丝加入,史密斯与全球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对打,而且是人工对付机器,史密斯都是赢定了。 当时我每天看到史密斯夫妇起早贪黑地干,恨不得自己是个富豪,买台荧光测序仪器给他,不论他的结论是对是错,社会总不能这么对待一位痴情、好胜的长者。尤其是他没钱,实验室缩小到了只有半间。而我们那座大楼当初就是给他盖的。 史密斯的故事告诉人们:真理总是在少数人手里。 大家都有这么个共识: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润涛阎也承认这句话当真,只是需要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 雪是亮的,但不透明。别说雪山下面覆盖着的是铁矿石还是花岗岩,就是一层薄雪下面是红土还是黄土,群众的眼光是无法得知的。 当极少数智者把真理告诉群众后,群众慢慢地明白了,其结果就是用这点知识顽固地反对新的智者的新知识。群众的眼光只有条件反射的功能。 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不透明;智者的眼光是水晶的,能看透本质。 史密斯的故事表明:一些数理化常识在微观领域未必那么铁板一块。润涛阎曾经请教过 史密斯 教授一个问题:如果把 DNA 碱基对放大至一尺长的一块砖,人的基因组就是 一百万公里 。那 DNA 合成酶合成 DNA 的速度就是每小时 一百一十公里 ,相当于大约 70 迈。 DNA 合成酶把四种颜色的砖用水泥连成一个长链,砖的顺序是根据母链做模板,一旦发现刚连上的那块砖的颜色不对,立刻刹车,把刚才那块错的砖拆下来,再把对的颜色的砖接上。问题是:这么快的速度,它是怎么刹车的呢?汽车跑 70 迈,急刹车,那也不可能一块砖的打滑都不发生,何况这合成酶是在细胞液里,怎么刹车?在水里的潜水艇最大航速也不过是合成酶的一半不到,潜水艇立刻刹住要走很远一段距离,别说连一块砖的距离都不能超过,对潜水艇来说是无法办到的。 史密斯 教授听后哈哈一笑,说这个问题好玩。 是的,宏观的数理化常识未必适合于微观领域,至少不是任何时候都能照搬。 我一直纳闷的是:史密斯为何对他那些在别人看来是荒唐的预测如此自信呢?难道是因为他相信当初就是这个细菌让他发现了限制性内切酶而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个细菌的基因组碱基对顺序就得让他完成?也不管他采用什么荒唐的方法? 如果说史密斯应该得第二个诺贝尔奖,恐怕生物界的科学家们没人反对。他的贡献不仅仅是诺贝尔奖青睐的特立独行,还在于他一方面影响了美国 NIH 的改革,更让全世界范围内同行科学家节省了数年的时间和无数的精力。 史密斯宝刀不老,他立刻着手向另一高峰攀登了。他要攀登的他一生中的第三座大山是人造生物,就是根据已知的基因组顺序,重新人工组装基因组,创造地球上从未有过的生物。 但愿他在有生之年再创辉煌。即使他由于年龄因素无法完成这第三座大山的攀登,他的路子会有粉丝追随的。
个人分类: 古往今来|6836 次阅读|6 个评论
美国高中为什么文理不分科?
deminglei11 2009-2-11 11:16
教育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之本,中国教育改革如果从20世纪80年初算起,已近30年。在国内时因在光明日报担任记者的缘故,曾采写和发表了不少有关中国教育改革的文章,其中大多涉及到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改革。今天看中国的教育改革,我的感觉是有些问题已经解决了,有些问题依然存在,有些问题恶化了,与此同时,一些新的问题涌现了。 中国教育以及改革争论的核心点,我的观察是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无法实现全民普及大学教育的现实情况下,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中生拼命挤进大学)局面,升大学的压力及大学录取学生的方式及标准成为高中教育的导向,在这种情况下,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出现也就不奇怪了,而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目前的高考体制和大学录取学生的导向。 二是,在大学进行扩招后,高中生进入大学的压力减轻了,但形成今天的另一种困境,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个问题涉及到高等教育如何面对市场及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模式问题,也就是高等教育如何培养人才和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 这些严肃的教育话题需要认真的研究并找出解决的办法,本文专门谈一谈美国高中为何文理不分科、美国的高考及美国大学在录取学生上如何引导美国的普通教育方向,以及大学教育是如何同普通教育接轨,形成连贯性培养人才的机制。本文的内容是博主对美国教育的了解和观察,仅供朋友们参考。 第一,美国的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形成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体系。美国全国已普及了12年的义务教育,高中毕业生只要有意愿,基本上都可以上大学。法律规定,家长有责任使自己的子女完成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业。因此,美国高中学生升大学的压力不是很大,但在进入名牌大学上竞争却是十分激烈。 我们看一下,美国大学录取高中生时对学生课业的基本要求。从9年至12年级,是美国的高中学习阶段。学生要进入大学,基本要求是在高中4年内至少要修4年的英语课程、3年的数学课程、1年的社会学课程(美国政府、美国历史)、一年的科学课程(物理、化学及试验课)、2年的外语课程、一年的艺术课程(音乐、舞蹈、戏剧和器乐演奏),除以上课程外,还要考量学生3年内的选修课课程。 以上只是大学录取时对高中生最基本的要求,从中可以看出,美国的高中教育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均衡性、多样性及基础性。英语和数学是两门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课程,基本贯穿在整个高中教育的全过程。 仅以上的基本课业要求反映不出美国高中教育的一个关键之点,如何在普及教育中培养优秀的人才,并为学子进入名校奠定基础。 第二,高中阶段如何培养优秀人才。在美国的高中,所有学生要选的课基本上一样的,优秀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差异在于选课的难度。如每个学生必修的英文课,可分为英文课,英文荣誉课(Honors)、大学预修英文课(Advanced Placement),英文荣誉课、大学预修英文课难度要高于英文课,英文课的最高成绩A是4分,英文荣誉课、大学预修英文课的最高成绩A是5分。在学业平均成绩(GPA)上,优秀学生和普通学生仅通过选修课程难度的不同就拉开了距离。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优秀的学生会脱颖而出,而又不会影响到大多数学生所应享受到基本教育权利。 以加州为例,加州大学共有十几所分校,在录取学生时,每所高中毕业班学生成绩前8%的学生,加州大学原则上是保证录取,但不保证录取到最好的大学,如加大伯克莱分校、洛杉矶分校。 美国名牌大学录取学生有多种考量,这里无法多介绍,仅谈一下学业成绩(GPA)对学生能否进入名牌的影响。通常一个优秀的学生在高中阶段要选修8门左右的大学预修课,这样才能保证在学业成绩上有竞争优势,虽然加州大学录取学生时对入学要求课程的学业平均成绩(GPA)的要求是3.7分以上,但绝大部分进入加大伯克莱分校、洛杉矶分校的学生学业平均成绩都在4.2分至4.5分之间。 第三,美国的高考。美国高中生要进入大学,全国性的考试主要为两类,一是SAT考试,二是ACT考试,这两种考试的成绩都被各大学所接受,学生选那一种考试都可以,目前美国绝大部分高中生是参加SAT考试,其考试内容主要涵盖英文和数学再加上写作。与中国高考不同的是,美国高中生可以在进入高中后的任何一年参加考试SAT或ACT考试,如果成绩不理想可以多次参加考试。 对于学生各学科成绩的评估,并不在SAT或ACT考试中体现。高中开设的主要大学预修课程都有全国性的考试,学生在修完某一大学预修课后就可单独考这一门课,如果成绩达到所入大学规定的标准,这门课在大学就可以免修,并可获得相应的大学学分。 美国的高考(SAT或ACT考试)并不是高中生进入大学或名牌大学唯一的通行证,大学录取学生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学生的学业平均成绩、SAT或ACT考试成绩、社区服务表现、领导才能、个人的才艺(如音乐、体育才能等)、推荐信和自我谈上大学的撰文等。 第四,美国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的接轨。大学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延续,大学教育虽属于培养高级人才的阶段,但美国的高等教育仍十分重视学生的基础教育,并且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而不是将学生的教育局限在某些特定的学科里。 各大学的专业学科都有其特有的教育模式,我仅举美国公立大学排名第一的伯克莱大学商学院的例子,看一下美国文科大学生在四年内接受教育所涵盖的范围。 要想进入伯克莱大学商学院,学生先要在大学读两年基础课程,可以是人文学院、也可以是其他理科学院。在申请商学院时,学生需满足该院所要求的基础课程,这包括在两年内需要修完涉及到7个领域的9门课程。这些课程领域包括:人文及艺术(如各国文化、宗教、外语等)、生物科学(如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星体科学等)、国际研究(亚洲研究、欧洲研究等)、物理科学(化学、物理学、能源学、工程学等)、社会行为学(健康医疗科学、信息管理学、心理学等)、历史研究(经济学、管理科学、地理学等)、哲学及社会价值(法律研究、大众传媒、教育学、哲学等)。 一名想进入商学院的大学学生,除了上述7各领域中的9门选修课外,申请入商学院时还必须满足其他基本课程要求,这包括:英语写作、计算机程序、统计学、经济学原理、微积分、商业学原理等。 在商学院两年的学习中,第一年仍是专业上的基础课,所有学生需完成规定的必修课。第二年,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专业方向,如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学等,而每一个专业要求学生至少要修5门专业课。 纵观美国的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可以看出重视基础教育、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成为美国教育的一个特色,文理兼融、跨学科发展使学生的才智得到最大量的发挥,这样的教育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人们应当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来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d68c10100bx4n.html?tj=1 作者 乔磊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改革不应以减负为主要目的
陈学雷 2009-2-11 01:36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就研究制定《纲要》若干重大问题公开征求意见,在我国历史上这是迄今少有的充分发扬民主,听取民意举措上的一次创举,应该予以充分肯定。不过,坦白地说,我以为这不是一件容易奏效的事。教育是与每个人都有关而且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的话题,现在据说收到的意见就有一百多万份,以后肯定还会更多,这么多不同的意见如何综合起来,恐怕不太容易。尽管如此,笔者还是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 教育改革是件很复杂的事,里面的头绪很多,但我认为,当前人们认识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重大的思想误区,就是总想为孩子减负。在这次征求意见的提纲中的20个问题中,第7个问题是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办法措施,也反映了这种观念。对这一观念的认识,将影响对整个教育改革的思路。比如,在讨论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应该取消这一问题时,很多人之所以主张继续文理分科,就是因为认为取消分科会进一步加重学生的负担。 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是否较重呢?如果我们比较一下我国学生学习的内容,可以看到我国中小学生与其他亚洲(日、韩、新加坡等)和欧洲国家或我国港、台地区相比,内容并不更深或广。我的印象里,美国的中小学课程内容平均要浅一点,但却更为广泛,而且美国中小学的体育和课外活动内容很多,这些内容在他们那里也是有竞争性的,也需要花很多时间(比如,很多学生要得到大学奖学金,需要在体育上有很好的成绩,因此必须在训练和比赛上面花费很多时间)。因此,单纯就内容而言,我国的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并不那么重。那么,为什么给人的印象是我国中小学的学业很重呢? 这里根本的原因,其实大家也都很清楚,那就是高考。我国的高校录取人数虽然有很大增加,但高考仍然是竞争比较激烈的。由于我国的文化传统,认为学校的好坏决定一生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同,因此,今后即便高校录取人数再增加,但竞争性,特别是优秀高校的竞争,不会完全消除。因此,学生的负担沉重与否,并不取决于课业内容的多少。即便把内容裁减,学生还是会把时间花在功课上。自80年代起,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消减考试的科目,减少教学大纲的内容,降低科目的难度,甚至试图删减象几何证明这样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极其重要的内容,但学生的负担并未减低也绝不会减低。这是由高考本身内在的竞争性决定的。 实际上,我认为,越是想要降低难度,减少科目,缩减内容,明确大纲,学生的负担就会越大。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取得较好成绩,主要是依靠大量、反复的练习以提高解题熟练程度,学生就越要花费大量时间复习和准备。一定程度上的复习还有助于更牢固地掌握有关知识,但过度复习就是纯粹浪费时间和精力了。 在青少年时期保持较大的学业压力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这不是一件很容易说清楚的事情。保持一定的压力,有助于学习知识和培养奋斗精神。但是,过大的压力,也可能造成学习兴趣的丧失和影响身心健康。总的说来,我认为在目前想要大幅度减轻学业压力是不现实的,对社会的发展也未必有利。我国现在虽然经济总量已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仍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种种问题,整个民族都有较强的危机感,在这种情况下要真正给少年们减负我认为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保持一定压力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避免这种压力造成学习兴趣的丧失和创新能力的下降,尤其应该避免过于狭窄的考试内容导致学生把大量时间浪费在重复性的练习上。为此,我认为应该逐步改革当前单一的考试录取制度。现在一些高校开始试验以面试、自主命题考试录取学生,这是一个好的趋势,应该逐步使录取标准多元化,这将诱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化。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6262 次阅读|1 个评论
让科学继续向前-也谈我对文理分科的看法
zxxtu 2009-2-8 11:28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国家大计,教育为本。可知教育在中国人的传统地位有多高,既然,关于教育问题也会成为所有人都关心的重点问题。那么,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更加成功或完美呢?我的主张是:教育改革,一定不能阻止科学前进。 教育改革是一项关乎国家发展和命运的重大改革,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将直接的国家与社会未来的发展中体现出来,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逐步实行了高中文理分科的教育制度,它实行的背景是新中国的发展需要有高深专业技能的专门高级人才,而高中分科更像是一种前提选拔,让更适合读文科或者理科的人脱颖而出,实行高中文理分科以来,我国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好的促进了国家建设的需要。那么这样一种看似成功的教育制度,为什么会成为一种需要讨论取消的人才制度呢?是它不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了吗? 一项改革的实行,是因为旧有制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被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的制度取代或改良。那么,我们首先看取消文理分科的动机是什么吧! 文理分科的模式暴露了哪些缺点,为什么不适合现在的培养需要了呢,理由有几下几点.1,在目前的科学发展潮流中,普遍认为学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科学的领域逐步融合,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态势,设置文科知识(比如哲学,管理学等)也能对理工科学研究有很大促进作用,显然,文理分科与这种科学潮流相悖;2,文理分开造就偏才,限制了人才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我国对社会主义人才的概论是德才兼备,似乎文理分科扼杀了当代科学人才的综合素质,造就了今天高素质人才某些人格的缺失。那么是不是文理分科真的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呢?文理分科改革的定调人又是谁呢?是全体普通大众吗? 一,首先我谈一下调查民意问题,到底是应该调查民众,还是应该按全体比例调查呢,这应该是由教育的性质决定的,解决这个问题时首先要问一下我们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重要还是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的问题。在一个国家,如果国家实行给每个国民发xx人民币时,不管在什么时候,绝大多数国民可能都会认为是好政策的;还有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您去调查一群农民群众的时候,您可以得到大概一下三种答案:a,读书很重要啊,书中自有黄金屋嘛;b,这个我们不懂,当然是要管这个领导和专家的决定啦;c,现在读书有什么用,学费这么贵,我娃子读完初中就不让他读了。这个调查您能得出什么有用的结论嘛?因此,这种调查我认为是不足取用的,我们调查的对象首先应该是懂教育的人,懂教育的人包括哪些要素呢?首先他应该是接触过高等教育并在目前社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次他应该大概了解教育概论,人类教育发展历程,再次他最基本是要接受过高等教育并走向社会或在读。这里可以分为三类,a,教育专家或教授;b,比较符合我们需要培养的人才的要求的有一定成就的人,c,接受教育改革的群体。 二,文理分科是不是一种成功的制度,合不合理,怎么改革的问题。目前对文理分科有一种质疑就是分科不科学,那么是不是就必须不分科呢?这里有这样一点意见,在文理分科中,数学是文理兼有的,可是您能说数学不分文理科吗?因此分文理科并非是完全脱离某科,而是在考核的时候进行的方式或要求不同而已,比如说地理,如果文理都需要,都开不就解决问题了吗?难道非得取消吗?古人说:历史的潮流是三十年和东,三十年和西,如此完全的偏离与抛弃,是不是等我们再发现问题是才能取两者的长而补短呢?大学和高中,都不应成为初中的延续,我们培养的人才不应该是夸夸其谈,而术业无专攻的人才,术业有专攻才是前提,在分科的前提下,综合素质是可以想办法提高的,比如说采取像数学一样,文理科科目不分,教育和考核分文理,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嘛! 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在于是否科学,而不能是一项取悦大众的政绩工程。教育改革关乎国家大计,万不可培养出废话连篇,真才实干没有的庸才。
个人分类: 日记|16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支持高考文理分科
王铮 2009-2-8 07:58
对教育部争取高考文理是否应该分科的意见,好像一边倒地支持不分科,我想需要听听文理分科的意见。 1、 高中文理不分科,势必加大孩子的学习负担,现在的孩子课程已经太多。特别是北京、上海的所谓素质教育课程,增加了许多负担。记得我孩子读中学时,妻子称过她的书包,重 12.5 千克。高中,她们学校又增加了 VB 课程等,每天都要到夜里 1 点才睡觉。 2、 文理不分科高考,对农村孩子显得不够公平。现在的农村孩子读理工科的多,因为对农村教育的投资针对集中在理科教育设备方面。农村中小学,没有条件建立提高文科教育的优质图书馆,一般县乡图书馆经费稀缺。这些年来,理工科神童多出在县乡,文科小作家多出在大城市。原因就是基础条件差异,在现代社会,文科基础需要综合环境。文理不分科,削弱农村孩子的竞争能力。 人文素质形成,教学固然重要,但是更多不是教学出来的,而是感受出来的。现在的坏情况是文科生缺少理工科基础。这些个问题可以在大学解决。大学里政治类课程设置越来越多,占用了大量时间,咱们中国人又得化差不多二分之一时间读外文,这样就没有文理交叉教育的时间了。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4531 次阅读|1 个评论
教育部就"文理分科是否取消"等教改问题征民意(转载)
可真 2009-2-7 23:40
2009-02-07 01:49:06 来源: 京华时报 (北京)     核心提示 : 昨日,教育部提出将就社会关注度高、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20个重大问题继续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包括是否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等问题。 京华时报2月7日报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昨天举行新闻发布会,提出将就社会关注度高、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20个重大问题继续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包括是否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等问题。 20个问题征求意见 这20个重大问题涉及加强农村教育、深化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各级各类教育中突出问题、保证教育投入和健康发展等4个方面。 工作小组办公室希望社会各界围绕切实解决所公布的4个方面、20个问题进一步出主意、想办法,提出实招、硬招、新招。各界人士可通过电子邮件和来函形式集中就这些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电子邮件发至dtl@moe.edu.cn;来函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清源北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转《规划纲要》意见收集组,邮编:102617,并在信封上注明纲要征求意见字样。 设立20个深度调研组 据《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调研组组长韩进介绍,针对这20个问题,教育部成立了20个深度调研组,每个组负责一个问题。他们将下到基层学校、单位、企业、乡镇听取意见。在春节前,他们已经奔赴全国各地进行调研。 9省同步制定地区规划 在全国教改规划紧锣密鼓制定的同时,还特别根据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特点,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和相关工作基础,选择上海等9个省(区、市)同步制定本地区教育改革发展规划。 韩进介绍,各地区规划的研究,将为全国总规划的研究制定,特别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奠定更坚实的基础。比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可试行普及高中教育等,但西部主要工作还是普及义务教育。 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20个重大问题 (一)加强农村教育的意见建议 1.实行城乡教育统筹,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的意见建议。 2.解决农村教师缺乏、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办法措施。 3.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及高中阶段、高等教育的意见建议。 (二)深化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建议 4.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5.创新人才培养的办法措施。 6.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7.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办法措施。 8.如何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9.如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健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10.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和区域教育协作的政策措施。 (三)解决各级各类教育中突出问题的意见建议 11.解决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城市择校问题的办法措施。 12.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建议。 13.如何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调动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性,解决职业教育规模数量、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问题。 14.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15.如何改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健全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制度。 16.如何推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分类办出特色。 17.如何构建终身学习与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四)保证教育投入和健康发展的意见建议 18.如何依法落实三个增长、强调政府投入责任。 19.如何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鼓励社会投资、捐资教育。 20.建设和谐校园的办法措施。 (本文来源: 京华时报 作者:周逸梅)
个人分类: 转贴转载|3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目前高考制度还是相对公平的,应该分文理
aqsh66 2009-2-7 21:33
高考制度现在仍然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这么多年没有改变,就是因为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还不能找到一种取代这种高考的选拔方式。 现在的教育资源配置本身就存在缺陷,高校的投入及经费来源存在较大差异(211高校与普通高校比较),因此就像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一样,必然有优质和非优质之分。 现在的文理科学生,不能说理科学生人文水平不高,文科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不丰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哲学的困惑:从官场堕落到文理分科
杨学祥 2009-2-7 09:18
哲学的困惑:从 官场 堕落到文理分科 杨学祥 编者按:本文最早发表在光明网,因硬盘损坏而失去记录。最近国家就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可行性等征求意见,故再次转发,以供参考。 哲学的困惑:从官场堕落到文理分科理性思维缺席导致官员腐败、公众科学观念淡薄、暴富阶层素质低下。德育之窗。福建师范大学 摘自: 光明网 http://dyzc.fzu.edu.cn/1fjgx/show.asp?id=44818 哲学的困惑:从官场堕落到文理分科 . . 光明博客。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8317.html 杨学祥 . 哲学的困惑:从官场堕落到文理分科 . 上传日期: 2005-7-19 上海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6270.htm 国家就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可行性等征求意见 http://www.sina.com.cn 2009 年 02 月 06 日 22:51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9-02-06/225115122623s.shtml 摘要: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文理分科将哲学一分为二,学生只能学习哲学的一半,没有完整的知识如何全面认识世界?我们的瘸腿教育培养怎能培养出大批文理兼容的大师级人物?在经验主义横行,理性思维缺席的今天,官员腐败、公众科学观念淡薄、暴富阶层素质低下,不能不与长期的瘸腿教育相关。如果把科学当成圣经来背诵,科学就不成其为科学。腐败失于信仰的破灭,信仰失于理论的动摇。如果说哲学的困惑始于文理分科,你相信吗? 关键词:哲学的困惑, 官场 堕落,文理分科,理性思维,信仰 1. 关注兰州腐败案 ??官场 59 岁堕落现象,又多了杨在溪的版本。这位兰州市前副市长坦陈:随着年龄的增长面临退休,希望把身后事安排得好一点。 杨在溪的危机感来得有点早,他今年才 55 岁,离退休还有数年;而他敛财的手段又特别贪婪, 4 年索贿受贿 300 万元 ( 包括人民币 193 万元、美金 9.3 万元、港币 5 万元、价值人民币约 15 万元的金条 ) 。 ?? 甘肃省纪委常务副书记王润康在 5 月 23 日 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甘肃省去年查处了一批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大案要案。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1742 起,涉及 2088 人,其中地厅级干部 17 人,县处级干部 173 人;受党纪政纪处分 1549 人,其中地厅级干部 9 人,县处级干部 76 人;移送司法机关 80 人。省纪委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其中 100 多名政府官员都是由张国芳事件直接或间接牵涉其中,用他的话说:张国芳确实害了不少人,也怪这些官员太贪。 ??有评论说,张国芳这个亿万富豪被中纪委带走后,兰州的官场如多米诺骨牌般轰然崩塌。据悉,副厅级以上高干被侦察的有 20 多位,副省级的也有几位,有赶超沈阳腐败案的劲头 。商人张国芳的暴富与兰州市官员的腐败,构成了兰州官商互动的权钱经济。信仰、真理、法律、公正,被淹没在赤裸裸的权钱交易之中。 以俄顷之淫乐,易无穷之悲哉,此乃智者所不为。显赫高官为什么失去了理智? 2. 哲学的困惑 人的行为是受世界观制约的,政治腐败源于信仰的破灭。 官场 59 岁堕落现象表明官员对自己丧失权力后的恐惧,也表明权力在现代社会的滥用。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被誉为科学之王的哲学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长久的保持沉默。 刘长明和宫紫云认为,哲学虚假繁荣的背后不掩其在困谷中徘徊的尴尬现状。是用现代的理论裁判活生生的实践,还是用正在进行的实践去修正、完善直至突破既有理论,历来是哲学需要随时解决的重大问题。要使哲学走出难民营,必须进行哲学的全方位再造。模糊哲学永远鄙视用抽象神圣的教条演绎出整个世界,而注重从客观实在中推导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当我们用模糊哲学的方法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时,我们和模糊哲学本身必定也会被改造了的世界所改造。如果模糊哲学能称得上时代精华的话,那么,它难免也带有时代的烙印。 20 世纪科学和哲学的深刻变化敲响了经典哲学定义的丧钟。哲学似乎不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更不能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作出任何意义的概括。修正哲学经典定义势在必行。我们认为,哲学是启迪人们思考的思维流,是关于人的学问,其目的在于研究人类自身探索自然和社会的方法并大致描绘出人类与自然融合、趋同的轨迹 。 否定过去对哲学的定义并不是一家之言。据说,北京大学哲学系前主 任朱德生 教授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北大课堂上曾经说过大意如下的段话:如果哪位哲学老师能用几句话清清楚楚、毫无疑义地告诉你哲学是什么,那他一定不是位好老师和哲学家。对 于朱 先生的这段话,当时受课的学生大多颇感惊愕和振奋:这不是对那时中国哲学现状的大胆而强烈的批判和抗议么 ? 因为当时的各种哲学原理教材中几乎只有一种像法律条文样的、学生人人都必须不加思考牢记于心的哲学定义。惊愕之余,那些颇有哲学慧根的学生们便大发感慨:看来对于哲学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还真是难得糊涂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书评园地〉评论说, 胡军 教授编著的《哲学是什么》书 2002 年 8 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印行, 9 月即登上风入松书店的销售排行榜第名。读者与本书作者样,对于哲学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同样经历了从糊涂到明白再到糊涂的哲人悟道之路。 胡军 教授似乎从当年王国维所说的可信的西方哲学转向了更加可爱的东方智慧 。由可信转向为可爱,是褒乎?是贬乎? 模糊也好,糊涂也罢,哲学的困惑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大智大圣都读不懂现代社会,普通百姓也只好随波逐流。处于风口浪尖的官员,坚守与失足,只在一念之间。 3. 学术根源 有人说,自然科学讲真,人文科学讲善,艺术科学讲美。按过去的哲学定义,哲学就应该讲真、善、美的统一。 当今,美女经济火爆异常,以至于整形行业大发其财。丑变美,既不真也不善,人们却趋之若鹜。自然科学求真,却远离公众;人文科学求善,却苦于清贫;艺术科学求美,却假冒丛生。问题出在哪里 ? 有人评论说,现在,搞认识论的不懂儿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研究唯物论的对物质结构的最新成就十分陌生,许多人不熟悉能量与质量互变公式,甚至对物质仅仅是能量存在形式的提法也一无所知;研究本体论的不清楚天文学中的哈勃定律;研究辩证法的却很少光顾克利修斯的第二热力学定律。许多人几乎牢牢停留在牛顿时代 。搞科学的人不懂科学,不讲科学,这就是问题的实质: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理论与实践脱节。这里仅举一例。 据北京青年报 2005 年 03 月 11 日 报道,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递交提案建议,应组织专家进行取消高中、高考文理分科的论证,争取从 2006 年高中入学和 2008 年高考取消文理分科 。 朱永新说,我不知道当时的教育部门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策,但是从最近若干年实施的情况来看,问题已经暴露无遗。 第一, 文理分科,大大削弱了文科的水平。由于理科的高难度,在全国所有的中学,几乎千篇一律地是理科学不下去的人在学习文科,学习文科不是出于兴趣、热爱,而是无奈的选择。这样,学习文科的人本身就成为二等公民,选择文科本身就是一个失败者的象征。我们认为,一个不重视社会科学的国家,一个文科学生没有地位的国家,是不可能在科学决策、人文精神方面取得真正的成就的。 第二, 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过早地文理分科,让理科学生不再学习历史、地理,不再阅读经典、文学,从而知识面狭窄,人文精神薄弱;文科学生则远离物理、化学 , 不熟悉最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训练不够。这样,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成为一句空话。其实,儿童的许多才能是在大学以后才开始表现出来的,如钱伟长是大学二年级才开始从文科转向理科发展的。太早的分科,可能让我们损失了一大批真正的自然科学家和真正的人文、社会学科的大师。 第三, 文理分科,加剧了应试教育的效果。由于文理分科,理科知识开始越来越难,考试的难度开始越来越大,因为这样才能区分学生的学习水平。所有的理科学生都要开始学习那些他们一辈子根本派不上用场的东西 ,少数学生就成为绝大多数学生陪同学习的对象。其实,我们认为中国学生理科知识的学习已经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有一些类似中世纪的一个针尖上可以站立多少天使这样无聊的问题,真正的最基础的最现实的理科知识到很少让学生去学习,而学生们一辈子有用的历史、地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却在中学教育中间没有什么地位。在中学,学科有高低贵贱之分,理科学生明显比文科学生优越得多。更为荒唐的是,文理学生在保送大学时的待遇也是完全不同的,理科学生,无论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任何奥林匹克的竞赛都可以换一张大学的入门券,而文科学生再精彩,也没有保送的资格。许多文科方面有优异才能的学生,最后都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心爱,选择报考理科。 第四,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没有文理分科,我们的自然科学发展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你朱永新能够负得了这个责吗?我的回答是,美国的中小学理科知识比我们简单得多,为什么他们的自然科学反而比我们发展得快呢?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让那些真正有理科才华的学生通过学习选修大学暑期课程等方法,让他们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第五, 从根本上说,文理分科反映了中国教育缺少人文精神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教育没有真正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没有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坚持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努力改变重理轻文的片面做法,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加全面、更加轻松、更加快乐、更加主动,真正成为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 取消文理分科,并不是由朱委员第一次提出。但在高考指挥棒下,文理严重分化的局面不但没得到扭转,反而愈演愈烈。于是,在我们身边,诸如文科生不知光年是长度单位,理科生不知巴尔扎克是何人等现象也越来越多。有人说,这么多年,我们不了解光年和巴尔扎克,不是照样活得很好?这话不错。但是,中国未来的脊梁如果全是连最起码的文理素养都不具备的人才,又怎能奢谈中华民族的复兴?从 1898 年京师大学堂成立算起,中国的近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已走过 100 多个年头,培养出一大批文理兼容的大师级人物,如钱伟长、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杨振宁、苏步青、陈省身等。引人注意的是,这些人才的高中、大学求学时代全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分理分科以前。相比之下,建国后我们引进苏联文理分科模式,特别是 1977 年恢复高考后对这一模式的全面深化,我们的瘸腿教育越演越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文理分科将哲学一分为二,学生只能学习哲学的一半,没有完整的知识如何全面认识世界?我们的瘸腿教育培养怎能培养出大批文理兼容的大师级人物?在经验主义横行,理性思维缺席的今天,官员腐败、公众科学观念淡薄、暴富阶层素质低下,不能不与长期的瘸腿教育相关。中国教育是外国教育的简单复制品,教育管理机构本身就不懂教育。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学位挂钩是另一个典型例子,它对大学生的德育和智育的影响,很快就会有所表现 。 如果把科学当成圣经来背诵,科学就不成其为科学。腐败失于信仰的破灭,信仰失于理论的动摇。如果说哲学的困惑始于文理分科,你相信吗? 参考文献 1. chinaxue 。关注兰州腐败案。提交日期: 2005-06-15 14:57 http://chinaxue.tianyaclub.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23775PostID=2006665idWriter=0Key=0 2. 孙瑞。第一财经日报:兰州原副市长杨在溪的八大罪状。 http://www.nen.com.cn 2005-05-24 04:24:42 东北新闻网。编辑: 牛鑫 http://www.nen.com.cn/72340194296070144/20050524/1685556.shtml 3. 孙瑞。兰州首富张国芳复出 曾向当地多名高官行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 年 07 月 01 日 05:12 第一财经日报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50701/05121747022.shtml 4. 刘长明,宫紫云。哲学的贫困与困谷中的抉择。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0 ,( 2 ): 1 ~ 9,14 。 http://www.hubce.edu.cn/cbb/qwjs/lib/11335.html 5. 难得糊涂说哲学评 胡军 教授的新作《哲学是什么》 2003-01-20 09:39:50 。 来源:全国新书目 2003.1 http://www.sinobook.com.cn/comment/newsdetail.cfm?icntno=1068 6. 杨学祥 . 公众为何远离基础科学? 2005-7-17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4733 7. 那媛。高考文理分科应该取消。北京青年报, 2005 年 03 月 11 日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4840331 8. 朱永新。文理分科:中国教育的毒瘤。 2004-09-01 08:39:31 。 http://www.qglt.com/bbs/ReadFile?whichfile=669906typeid=17 9. 文理分科是不是毒瘤? 2005 年 04 月 12 日 09:26:37  新华网  http://education.163.com/edu2004/editor_2004/school/050412/050412_188879(1).html 10. 杨学祥 . 四六级英语考试:大学校长的心头之痛 . 2005-7-4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网络评论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3096 11. 杨学祥。哲学的困惑:从官场堕落到文理分科。 2005-7-20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4764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2916 次阅读|1 个评论
就文理分科向教育部提个建议
可真 2008-9-29 19:09
就文理分科向教育部提个建议 当今中国教育体制下,从高中起,就实施文、理分科学习,如此导致中国学科体系中文、理两个系统天各一方,无法实现中国大知识系统在文、理互动中发展,同时更导致中国人才因从文不懂理、从理不知文而普遍成为畸形人才实际上就是残疾人才。大量培养残疾人才,是当今中国教育最大的缺陷。这种局面,亟待改变。 如今中国大学中,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类学生中,研究生比例越来越高,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几乎被纳入了普教对象范畴。在研究生教育发展到今天这样近乎普教的程度,文、理分科的学习,完全可以到大学阶段再行实施。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这一国策要求我国的学校教育必须为国家科学发展事业服务,具体地说,也就是我国学校培养人才的教育活动,应当服务于这些人才未来从事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从科学发展史来看,十九世纪以前的近代科学是分门别类地进行相对静止而孤立的研究,这种研究主要是收集材料。到了十九世纪上半叶,科学发展开始由收集材料进入到整理材料的阶段。所谓整理材料,就是对以往分门别类地收集起来的材料进行综合性研究。这标志着近代科学向现代科学的转变。 近代科学与现代科学的区别主要就在于:近代科学是偏于分析的学问,现代科学则是分析与综合相互统一的学问,因其如此,近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是静止、孤立从而自我封闭的机械思维、形而上学思维,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则是动态、联系从而自我开放的系统思维、辩证思维。 上世纪四十年代先后创立并获得迅猛发展的所谓 SCI 论(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以及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确立并获得极快进展的 DSC 论( 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论),其实都是基于对以开放性系统思维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科学思维方式进行理论概括与总结的现代科学方法论。这些科学方法论是对自古希腊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辩证哲学思维的批判性继承和革命性发展,是现代辩证科学思维的理论表现形式。它们各从其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实然状态。如果把它们综合起来,当作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则可以认为,它们所反映的恰恰就是现代科学发展的这样一种实然状态与必然趋势:作为一个系统的科学,它具有如此辩证性的特点:目的性与盲目性的统一,有序性与无序性(混沌性)的统一,渐变性与突变性(飞跃性)的统一,平衡性(稳定性)与非平衡性(变动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互渗性、互融性)的统一,如此等等。所有这些特点,都是也仅仅是在一个开放系统中才是可能具有的。由此可以认为,现代科学的开放性乃是其辩证性的集中体现,这是现代科学的根本特性。 现代科学所具有的开放性这一根本特性,决定了在现代科学领域从事具体研究的学者决不能自我封闭,禁锢在自己的研究领地里,从事小农般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式的孤立研究和坐井观天式的片面研究,而是应当也必须自我开放,积极开展跨知识领域或跨研究领域的认知交往,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的综合研究或主体际的合作研究。而无论是综合研究还是合作研究,都需要研究者具有跨学科的综合知识背景。 然而,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一个学生从高中开始就置文科或理科不顾而偏科于理或文的片面性学习,这样,他所具有的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充其量也就是初中水平上的综合知识,如此低水平的综合知识,使他根本无法在未来的科研活动中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要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科学研究,至少也应该具有大学层次的跨学科的综合知识背景。这也就是说,从事文科研究者至少要懂得(不必精通)大学程度的数、理、化;从事理科研究者至少要懂得(不必精通)大学程度的文、史、哲。唯有如此文理兼综的复合型人才,才可能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为此,特向教育部郑重提出如下建议: 中国学生文理分科的专业性学习,应当在他们进入大学并且至少经过两年的数、理、化与文、史、哲并重的通识性学习之后再行实施 , 亦即可以从大学三年级起再让学生进行文理分科的专业性学习。
个人分类: 教育|7714 次阅读|1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