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认同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汪洋: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bioxncai 2018-9-22 16:17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2018年9月20日) 汪洋 同志们,朋友们:   在这金风送爽、瓜果飘香的美好时节,很高兴带着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带着全国各族人民的祝福,来到美丽的银川,同宁夏各族人民共同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首先,我谨代表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向自治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680万宁夏各族儿女致以节日的问候!   宁夏是祖国西部一方宝地。几千年来, 各民族 在这里繁衍生息、互动交融, 共同建设 了美丽富饶的塞上江南, 共同创造 了兼容并包的灿烂文化。1958年,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宁夏回族自治区宣告成立,开启了“划区自治兴宁夏”、“于今团结史无先”的新纪元。   60年来,宁夏经济发展实现巨大跨越。1958年,地区生产总值只有3亿多元,去年超过3400亿元,年均增长9.4%,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刚解放时宁夏工业一片空白,只有一家面粉厂,没有一寸铁路,几百公里的黄河上没有一座大桥。今天的宁夏,拥有3.4万多公里公路、1300多公里铁路、19座黄河公路大桥;三次产业均衡发展,人均粮食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银川都市圈拔地而起,美丽乡村星罗棋布。贺兰山下、黄河两岸,一派百业兴旺、万象更新的喜人景象。   60年来,宁夏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自治区成立之初,八成群众生活贫困,西海固地区更是“苦瘠甲于天下”。现在,宁夏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近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各阶段教育入学率、医疗卫生投入占比等多个民生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方兴未艾。民族文化繁荣发展,“花儿”、剪纸、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璀璨夺目。   60年来,宁夏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过去,“黄沙滚滚不见路,跟着驼铃找宁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宁夏在全国率先实现土地沙化趋势整体逆转,森林覆盖率由1958年的1.5%提高至14%,黄河干流宁夏段22年以来首次连续11个月保持Ⅱ类水质,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千里河套稻绿花香,六盘山上风景如画,是今天美丽宁夏的生动写照。   60年来,宁夏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党的民族政策得到全面贯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切实保障, 宗教中国化 稳步推进, “有国才有家、爱教必爱国” 的主旋律处处唱响。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自治区砥砺奋进、攻坚克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步入发展质量最高、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专程来宁夏考察,体现了对自治区团结进步的高度重视和对各族群众的亲切关怀。过去5年,中央财政下达宁夏 各类转移支付资金年均增长11% ,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资金增幅都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宁夏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万元;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化率达到58%,服务业首次超过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吴忠至中卫城际铁路、银西高铁、中兰高铁、包银高铁开工建设,宁夏人民期盼已久的高铁时代即将到来。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五年累计减少72万,贫困发生率由22.9%下降到6%,3/4的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中南部113万山区群众喝上了放心水,农村学校火炉取暖的历史彻底结束。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正朝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昂首阔步前进。   自治区成立60年的辉煌成就,是 党中央坚强领导 的结果,是宁夏 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 的结果,是 全国人民大力支持 的结果。所有亲身经历自治区发展腾飞的干部群众,所有关心支持宁夏改革发展的各界人士,都有理由为之喜悦和自豪!   同志们、朋友们!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宁夏现代化建设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聆听时代声音,顺应人民期盼,努力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确保宁夏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各族人民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正是因为有党的坚强领导,中国才能结束“人民五亿不团圆”的局面,形成“万方乐奏有于阗”的盛况;也正是因为有党的坚强领导,宁夏才能摆脱过去的一穷二白,实现现在的繁荣发展。只要牢牢坚持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国民族关系,就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阻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各项大政方针不折不扣落到实处,确保党始终成为各族人民的主心骨。   ——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也是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的必由之路。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繁荣各民族、发展各民族、振兴各民族。要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彻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最大限度凝聚起各族人民的智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要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坚持先富帮后富、走共同富裕之路,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让各族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宁夏今天的发展成就,与国家和各地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今后这样的支持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我们要始终坚持维护祖国统一。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和共同愿望。 所有民族自治区域都是党领导下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地方。 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要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决反对一切民族分裂活动,坚决反对以民族、宗教、人权为借口分化遏制中国的图谋。   ——我们要始终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平等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也是载入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各民族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任何民族都不应有特权, 任何民族的正当权利都不能被限制。要依法保障各民族享受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确保各民族平等权利是全面的、真实的、彻底的。大汉族主义要不得,狭隘民族主义也要不得。不能把欠发达民族地区当作发展的“包袱”,更不能把少数民族同胞当作“外人”。   ——我们要始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植于中国历史传统,契合统一多民族的基本国情,有利于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是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创举。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决不能动摇,而且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发展。具体的政策举措和实现形式要与时俱进,更好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使这一制度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要始终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宁夏今天团结稳定、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宁夏明天要创造更大辉煌,仍然要靠各族人民共同奋斗。要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要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努力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地区是短板,是重点,也是难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人民,确保全面小康路上少数民族兄弟不落伍、民族地区不掉队。   ——我们要始终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各族干部群众都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 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没有这种认同,任何制度体系都是不稳固的,任何治理方式都是无效的。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 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都是不对的, 都要坚决克服。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增进一体,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我们要始终坚持依法治国。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 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增强法律意识,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也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问题要注意区分性质,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不能随意贴民族标签。对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极少数犯罪分子,不论什么民族出身,信仰哪种宗教,都要坚决依法打击,让法治为民族团结保驾护航。   同志们、朋友们!   回首过去,宁夏走过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展望未来,宁夏的改革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广。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承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号召,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建设美丽新宁夏 共圆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转载自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2018-09/21/c_1123462211.htm
545 次阅读|0 个评论
“非我族类”议:生命形态与心理的进化——禅的行囊(之六十二)
罗非 2018-1-16 09:35
导读:对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不以为然,这或许是一种本能的错觉。就像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里,那些汉人对乔峰所抱的偏见,总觉得 “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 。事实上,异族的人或许有异心,但本族的人未必就没有异心。人是心理活动高度复杂的动物,他们行为的影响因素很多。基因的关联、家庭的关联、乃至社会团体和国家的关联,都未必能保证他们的目标一致。自古以来,唯一能够强有力地把人们长期结合在一起的力量,或许就是宗教。人类历史上,最旷日持久的战争,就是不同宗教、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战争。 但即使是宗教,也没有办法把人类长期捆绑到一起。一旦来自外部异教徒的压力减轻,宗教内部由于见解差异导致的分歧就会彰显出来,于是曾经的兄弟之间就会卷入一场同样血腥的战争。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大宗教,都曾经卷入宗教战争,也都爆发过教派战争和屠杀。看到这样的历史,会让人们怀疑人类是不是被植入了某种自我毁灭基因,总要爆发一些内部矛盾,打得你死我活才肯罢休。 其实这种现象也不仅见于人类。几乎所有的社会化动物,都会为了争夺领地而爆发战争,从而导致某种自相残杀。而每当种群过大,原有种群的社会结构失去稳定性,就会产生派系分裂,进而演化出几个今后见面就会大打出手的不同族群。在整个生命进化史上,国家或许是最大规模的能够让同类生物集群互助并且免于经常自相残杀的组织形式。国家让人类个体失去了部分独立性,甚至也让家庭、社团乃至民族交出了部分独立性,从而换来了大家有组织地共同生活、互助合作并免于种群内暴力冲突。在同一个国家内部,人们只有相对的独立和自由,但却获得了和平共处的保证。因此,国家让人类种群空前强大,能够完成我们的智人祖先所不可想像的复杂事业。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个体之于国家,很像单个体细胞之于人体。我们体内尽管有多达五十万亿个细胞,但它们却紧密合作,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每个细胞都交出了自己的独立和自由,但换来的却不仅是细胞们的安全、温饱和长寿,更诞生了一个远比单个细胞要高级的人类生命。同样的,十几亿中国人,尽管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家庭、不同社团,并且都交出了部分的独立和自由,但换来的也同样不仅仅是个人的安全、温饱和长寿,而是诞生了一个远比单个人类个体要高级的生命 —— 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可能的确会本能地对 “ 外群体 ” 的个体有戒心,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高级生命。而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属于不同高级生命的人类个体之间的战争,一直是人类历史上最主要的事件。但另一方面,这种文化交流,也是高级生命之间相互了解、合作结盟、乃至共同进化成新的高级生命的必由之路。所以,尽管地球上这些高级生命之间的交往经常并不是很愉快,但交往仍然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整个人类就处在要么通过高级生命之间的交往,建立更大规模的合作,并最终进化成 “ 人类 ” 这个超级生命,要么就在各个高级生命之间的自相残杀中崩解溃散,退化成个体和小群体的低级生命的十字路口上。 所以,人类必须在刀尖上行走,一边小心不要爆发成自相残杀的局面,一边争取进化的机会。然而,人类自己的出现,并不是因为五十万亿细胞们签署了和平协定或者共同信奉了什么宗教,而是因为觉醒了人类个体的灵魂。同样的,七十几亿地球人也只有觉醒了共同的灵魂 —— 人类超级文化,才有可能进化出 “ 人类 ” 这个超级生命。 ******************* 和尚告诉我说,几年前他曾在广东韶关的云门寺佛学院进修过,而出产金毛茶的丹霞山就在韶关北郊。他就是在那个时候接触到金毛茶的。我恰好也去过云门寺,于是两下一对时间,发现 2001 年 11 月我拜访云门寺的时候,他就在寺里。当时我是随同一个美国佛教徒访问团一起去的,印象最深的是在寺庙的柑橘园里曾经碰到一名穿着藏红色短袈裟的僧人在摘柑橘。后来得知,这名僧人是来自越南的一行禅师,当天下午他在云门寺有一场讲座。遗憾的是,我们已经买了下午的火车票,只能与他的开示失之交臂。不料,年轻和尚对我说,那天下午一行的讲座很没意思,错过也没什么值得遗憾的。再聊下去,我能看出,他对我这么个外国老头子跑来掺和他们中国的佛教也很不以为然。谦抑平和的禅师见得多了,突然冒出这么个自以为是的家伙倒也挺有新鲜感的,更难得的是他还有这么好的茶。 我问他是否还记得那天下午一行禅师都讲了些什么,以至于令他如此失望。他说,差不多五年前的事情了,细节已经记不太清楚,他只记得这个越南和尚不停地使用辩证式的比喻,而且还把证悟说成是可以通过次第修行达到的境界。他又补充说,云门寺的僧人都比较客气,没有提什么尖锐的问题。我觉得他不是记不清楚了,而是对 “ 外国人 ”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 年轻和尚谈到,出家之前他在一所大学念书,学的是 “ 中国文化 ” ,大学毕业后决定出家,并进入云门寺佛学院。从佛学院毕业后,他正式受戒,然后便来到庐山住了下来。很显然,他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僧侣,但也许正因为如此,他的言行举止总是流露出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让人很不舒服,好在茶香稍稍缓解了这种不适的感觉。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以前在台湾的经历。那是 1973 年冬天,我在阳明山上的 “ 中国文化大学 ” 上哲学课。当时我刚决定从寺院里搬出来,因为大家在寺院里都不太讲话,我的中文口语进步太慢了。我搬进了学校的宿舍,和哲学系研究生们住在一起。每个星期天,他们都会坐公交车下山,然后换一趟车穿过整个台北市,去上一个叫孔德成的人讲授的国学课。孔德成是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嫡系长孙,国民党在 1949 年撤离大陆时特地带上了当时只有二十九岁的他,以此象征国民党仍拥有中国文化的正宗。孔德成后来饱读孔门诗书,成为台湾著名儒者,对于那个年代台湾所有哲学系的学生来说,如果没上过孔德成的课,简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学哲学的。
个人分类: 科普|2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二代移民的东亚心】
热度 3 liwei999 2016-7-18 16:55
也许是加州特别是湾区比较特别吧,IC 的硅谷亚裔移民多,在这里长大的亚裔青少年譬如我女儿形成了自己的种族认同趋向,表现在大小不同的种族圈里。 最认同的内圈是东亚人,包括大陆台湾香港、新马、日本、南北韩、菲律宾、印尼、越南等等。她虽然意识上知道自己是 Chinese,但日常生活和交友,基本是没有把中国人作为自己的最内的需要独立区分和认同的族裔圈。在她的观念中,东亚基本都是同种族的,没必要区别祖籍是东亚的哪个国家或地区。其中日本文化反而影响最大,主要是日本动漫带来的。这一点与我们第一代移民的感觉很不同。 她的第二个圈子包括了南亚的印巴人。印度人虽然肤色等都与东亚人不同,但是她还是相当认同和感到亲切的。原因大体有二:一是湾区印度人太多了,从小一起玩的同学很多都是印度孩子;二来,印度文化与东亚文化也的确有很多相同之处,家庭背景大多技术出身,重视教育,鼓励勤勉,比较低调友善。都是亚裔,相处容易。 第三个圈子开始涵盖老墨。主要原因与印度人类似,一是墨西哥人在加州很多,不少西裔背景的同学朋友,二是老墨也都很友善低调勤恳。 第四个圈子是白人,非我族裔的感觉开始凸显。其实,高中同学中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白人,但还是明显感觉到差异。学校里,亚裔的孩子与亚裔的扎堆,白孩子一般与白孩子玩儿。当年有意选了一个有相当白孩子比例的高中,就是为了让孩子有个接触更多种族的机会,结果学校里还是自然地人以群分。其他高中常常是压倒性的亚裔,就更无法认同非亚裔了。这是加州湾区。在内陆的那些白人压倒多数的州,亚裔孩子就被同化多了,因此这种种族差异的感觉也就少了。 最后的圈子是黑人。硅谷高科技区黑人很少,加上文化的迥异,也因此感觉最为遥远。 我觉得我女儿的种族认同圈和差异感,相当典型,代表了加州亚裔环境长大孩子的种族意识。譬如交朋友,就有意无意的从最内的东亚圈开始,逐步向外伸展,不到不得已,不愿意突破圈圈向外。有意思的是,择偶与一般交友不同,除了在东亚圈子里找以外,其次就是白人圈,很少在老印老墨更甭提老黑的圈子里找。前几天女儿自己还说,我们在加州环境长大,缺乏对白人和黑人文化的了解,这一课迟早要补回来,我们总不能一辈子不出加州啊。而她儿时在水牛城的亚裔小伙伴,如今已经完全被白人文化同化了,这个差别很明显。 所谓“我的中国心”(包括对祖国的乡愁和思念)也就是一代移民的心理和经验积淀而已,很难延续到二代,更甭提二代以下了。一切的中国文化的灌输都敌不过美国这个大熔炉。共产主义老祖宗说过无产者无祖国的话。现在的情形是,二代移民无祖籍国。他们即便寻根也是理性化的行为,而非感情的需要。大家熟知的二代或以下的华裔移民有前驻华大使骆家辉和CNN的前主播宗毓华(Connie Chung),他们是“黄皮白心”的典型,世界观和接人待物完全西化。
个人分类: 立委随笔|3116 次阅读|3 个评论
无产者没有祖国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4-3-27 11:30
只有生产力的发展,大规模的商品经济、城市化和人员流动,才能彻底打碎几千年形成的民族、地域和宗族圈子,无产者没有祖国。 北方蒙古系和通古斯系民族与南方苗瑶系和壮侗系民族的母国就是中国,民族身份只不过是与地域认同一样是一个标签和符号罢了,当然纯粹的苗瑶与壮侗系民族在体制人类学上还是具有很多马来人的特征,和汉族人有较大的不同。 至于西北突厥系民族,不管是否承认,他们和内地民族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会认同大中华的概念,但是他们对本民族认同的淡化甚至消亡至少还需要几代人的时间。 至于西南彝藏系民族,他们和汉族核心集团的血缘关系很近,但是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独立的生存空间,和汉族的融合只是很晚近的事情,特别是在青藏高原地区,汉族大规模进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藏族也将长期保持独立发展的趋势。 如果彝藏系和突厥系民族的民族意识还存在,也就不忙取消其他少数民族,不要把占人口3%的非汉化少数民族放在被孤立的少数地位。 如果取消民族身份,汉族内部那些乱七八糟的同乡会馆和宗族祠堂,包括著名的世界客属恳亲会也都要扔到历史的垃圾堆,这也是人为划分的圈子。实际上,上世纪60-70年代中共对社会控制最严格的时候,也曾经严厉打击地方宗族势力,不过80年代以后,这些东西又都恢复了,因为他们并未失去存在的历史和社会基础。 只有生产力的发展,大规模的商品经济、城市化和人员流动,才能彻底打碎几千年形成的民族、地域和宗族圈子,无产者没有祖国。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2239 次阅读|1 个评论
幸福的阈值
热度 32 baoyongli800 2012-8-2 10:24
前 年新年聚餐的时候,和 H老师同桌,因为是年终岁末,人们自然会“回首往事,展望未来”。于是有人提起H老师过去的辉煌,那是90年代初期,顺应长春市“取消酸菜缸计划”的实施,H老师的“酸菜鲜”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很是 风光 了一番,在私家轿车还十分珍惜的当时拥有了生科院第一辆私人轿车,并买了当时作为财富及身份象征的“大哥大”, 而今, 这一切 已随时间 逐渐 淡 去,江湖上只留下一个 “古老”的 传说, 但回忆起当年的辉煌,H老师仍十分感叹 :“ 当时 那叫一个兴奋,幸福呀!” 。现在拥有轿车和手机 已变得不再稀奇 ,而且,人们所拥有的也比过去多得多,但是遍寻心底,却找不到一点点幸福的涟漪。W老师说这是因为“幸福的阈值”越来越高了,一般物质的冲击已不能使心理的“满足感”上升到“幸福感”的程度。 2009年的夏天去温州给教育硕士上课,同去的C老师说起当年他和老伴儿一起住“筒子楼”的情形,说那时候虽然苦,但觉得很幸福,他的老伴儿也常和他说:“咱俩那时候多幸福呀!现在啥都有了,反倒觉得生活一点意思也没有了,要是能回到当年该多好呀!” 说也奇怪,日子越过越好,幸福反倒变得越来越稀缺,甚至有人怀疑世界上是否真有这种叫做“幸福”的东西,于是有关幸福的含义也便被演绎成千万种:幸福是“猫吃鱼”,幸福是“活在当下”,幸福是“ 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 ”......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问题是如果猫每天都能吃到鱼,而且周围其它的猫也能吃到鱼,那么它还会觉得幸福吗?至于“活在当下”,其具体的寓意是什么,似乎也是一件无头公案;至于那“拿着肉包子”的人和“穿着厚棉袄”的人也只是别人认为他应该幸福,而他们自己可能并未意识到这和幸福有什么关系。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 幸福是比较级。 很多时候幸福感是通过比较而产生的,所以有人说“幸福是比较级,需要有人垫底儿才能感觉得到”,但是比较也有不同的方式。 在电影“饭局也疯狂”中范伟扮演的骗子谭大师说了一句堪称真理的 名言 : “ 幸福与金钱无关,与心相连 ” 。其实一个人幸福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心态。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对 同一种现状会 有 “幸福”和“不幸”两种 不同的诠释 ,这样的结果源自不同的比较方式 ,乐观的人乐于 “ 用己 所长比人之短”,而悲观的人则更倾向于“用己之短比人所长”。每个人的快乐和痛苦都有表面的和隐藏的,如果总是 用自己隐藏的痛苦去和别人表面的快乐 作 对比 ,幸福感又怎会产生呢? 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 那些 我们觉得没有理由不快乐的人,人家自己却不觉得幸福 ,而 我们以为很不幸的人,人家自己却觉得很幸福。 幸福是满足感。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当 这 个需要得到满足,人们便会产生一种幸福感,就像 “饿的人吃到了肉包子”,“冷的人穿上了厚棉袄” 。而当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人们的 主要 需 求 便转为精神层面,那是一个人们无法预知的世界,因而需求由 “ 物质 ” 转为 “ 精神 ” 的过程也就是由 “ 具体 ” 变为 “ 抽象 ” 的过程, “ 抽象 ” 的东西需要悟性去领悟,而悟性 并非本能 , 不可能人人具备,所以当人们的需求由物质转为精神,幸福也便成了奢侈品,因为阈值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需要一个极大的冲击力方 能 激发出一丝丝的幸福感,而且是那种脉冲式的稍纵即逝的幸福感。 幸福位于视野的盲点 。 幸福一般处于人视野的盲点,所以很多人苦苦求索而找不到幸福 的踪迹 , 而当自己 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其实幸福就在身边。 亦或是在多年寻找幸福的路上稍做休息,回首来时的路,会蓦然发现,幸福曾经悄无声息地陪伴着自己,而当时身在幸福中的自己竟然丝毫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正所谓“身在福中不知福”,所以在很多人的心里 幸福总是过去式 ,因此总是陷入对过去的无休止的追忆中,但人生的路是单行线,没有人可以在现实中逆行。于是有人便将自己锁入精神世界里掩耳盗铃般地说着自己编织的神话;也有人在白日梦中实现一次次的精神穿越。幸好文学作品承载并实现了很多人穿越的梦想。为什么幸福遍寻不见?不是幸福爱捉迷藏,而是因为人们发现幸福的能力太差,因此 幸福 总 是 乐于光顾那些 善于发现幸福的人 。 幸福是他人的认同感 。很多人心里的幸福是和被他人的认同感息息相关的,只有得到更多人的承认才会有幸福的感觉,这样的人生往往比较悲剧,因为人们常常忙得无暇去给予一个廉价的肯定,亦或不知道自己的肯定是他人幸福感的源泉 。所以,如果有一天,你在街上遇到熟人,他说起自己最近的“成就”或“好事”,请别忘了给一个充分的肯定,因为这可能是一种最廉价的给予他人幸福感的方式。 幸福 隐于平凡 。 很多人将幸福理解为卓越,将找不到幸福归咎于太平凡, 因此开始 痛恨平凡, 努力 超越,而超越之后才发现,其实平凡才是一种幸福,最低势能才是最稳定的状态。 幸福与欲望成反比,与平凡相伴行,与乐观的心态一脉相承......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0974 次阅读|65 个评论
[转载]中医基础理论重大突破与确认,西医和科学大师辈出,征求疑
热度 1 zhj71626 2011-8-24 14:02
好些天没有来科学网了,即使写了下面这个帖子,也是先准备放在天涯社区的,今天看到饶毅教授的帖子:“今日中国谁最该做院士?”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478156from=space ,李正生博主的帖子:“强烈支持中国传统中医中药结合现代科技的重大科研成果申报诺奖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14601do=blogid=478638 , 受到启发,还是趁乱把帖子发出来吧,呵呵 中医基础理论重大突破与确认,西医和科学界大师辈出,征求疑难病症患者及天使伯乐 赵宏杰 首先感谢杂谈上关于中医的讨论。讨论中涉及最多、分歧最大的就是所谓中医基础理论,行政部门对此看法一致,所以 NSFC 、 973 对中医的重量级支持也在中医基础理论。 恰巧本人在这方面取得了学界和行政部门最期待的重大突破,但是怎么获得确认成为了问题。单纯西方科学体系里面的诺贝尔奖评选都不乏几十年以后确认的情况,当代中国自然科学界学术重大突破的确认同样是争议多多,所以涉及东西方思想科学技术融合的中医基础理论重大突破,确认的晚一点也情有可原。但是学界和行政部门对此表示的强烈期待,让我不方便说古今中外确认晚的多了,不差我一个。 前些年经常去中国中医药论坛,里面各种各样的突破性研究很多,让我想明白了中医学科的内容以黄帝内经为代表其实对应于现代学术体系中的医学生物学和理论生物物理两部分,许多现代学术体系内的人因为对此糊涂,所以说中医理论虚玄,对钱学森先生热心中医颇有微词;中医研究者因为对此糊涂,所以经常批评现代医学机械。在全世界理论生物物理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的时候,出现这些看法可以理解。 还有,学界和行政部门对我的研究的确认,可以引发中医理论生物物理研究的进展,可以引发中医医学生物学研究的蓬勃发展,还可以促进中国的西医和整个科学界大师辈出。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年)说“ 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并对世界有所贡献。作为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领域,中医药系统性和复杂性等关键问题的突破,将对生物医学、生命科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将会促进多学科的融合和新学科的产生,使人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使具有现代人文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模式和价值观念得到传播,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新贡献。 ” 所以说,对我研究的确认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问题,影响面比较大。 西医和科学界大师辈出,的说法由此而来。 为了加快获得认可和确认,我这些年没少联系,向学术期刊学术会议投稿,给学术权威、学术前沿的青年学者寄文章,请教 钱学森系统论研究的合作者戴汝为、于景元, 973 中医基础理论专项咨询专家俞梦孙院士,……尽管得到了许多鼓励,但是确认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我们省行政部门的领导也在看我的论文,他们恐怕也得反复考虑,不容易有结果。比较大多数有突破性研究的学者,我得到的认可已经够多够快的了。大家可以看我的学术简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051do=blogid=219743 。 所以,我想在天涯争取新的好运气。 我的目标是这样,争取研究得到学界和行政部门的确认,争取央企医药平台能够聘我做研发顾问,争取大型华人资本投资医药产业的聘我做研发顾问,……。 以前举过一个例子,中国比李小龙功夫好的人有几百个,但是对武术的现代推广加起来也不如也不如他一个。因为君子善假于物也。当年非典的时候,治好一个患者西医需要 20 万,中医只需要 5000 元;中医人有的还挺高兴,可是其他学科其他产业的人就苦恼了,参与中医的发展自己赚不到钱谁还参与,所以中医要发展一个好汉三个帮,中医界应该成为甲方整合各学科各产业,共同为中国人的健康服务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为了让有机会帮助到我的人对我有些感性认识,所以我提出征求疑难病症患者,希望通过解决一些具体的患者的问题促进交流沟通。李嘉诚先生当年投资中医药研发据说是仅仅看了某人的一个可行性报告,可是其他投资人好像暂时做不到,有了感性认识的帮助,就好多了。我在研发和研究上的能力还是相当好的,即使在纯西医领域,我的《 中枢神经损伤的感觉统合爬行方案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051do=blogid=30186 也是世界领先的。研究能力来源于系统性思维能力,但是由于精力有限和天性偏好,我的人际沟通能力相当弱,下面帖子中或者后面的网络、实际沟通中如果有冒犯之处还请谅解。 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反应,近似我的肿瘤治疗理念 专家:系统生物学研究模式将成为本世纪肿瘤研究主导方向 2008-05-28 19:28        (新华网5月28日消息)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及临床肿瘤中心近日在北京世纪坛医院成立,记者在其揭牌仪式暨院士论坛上获悉,从单基因向多基因、从单一层次向集成层次、从细胞向人整体的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模式将成为本世纪肿瘤研究的主导方向。       据北京世纪坛医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主任封国生介绍,    当前,人们对癌细胞本质的认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过去的30年里,国际社会对肿瘤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虽然在肿瘤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某些领域取得一些进展,但对肿瘤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研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因此,不管是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我国,恶性肿瘤依然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对其发病机制、早期诊断方法及有效治疗措施的研究仍是全球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 我们的西医同行说话还是比较实在的。 曾经参与治疗的一个高中生,经过国内最权威的机构诊断为非常凶险的白血病,使用中药治疗以后3-4个月,不仅症状缓解,而且骨髓象也明显改善,出院以后,因为想证明自己还能够参加高考,就下工夫复兴,考试……    好像是高考成绩出来一个多月,就因为疲劳过,病情复发急转直下而去世   ……    多么可惜    病情好转的他已经是非常非常幸运的人了,为什么还要去比那个什么高考呢? 提到上面的例子,就是想说,肿瘤治疗也非常需要大家分清楚轻重缓急    跟生命相比,肿瘤大一点还是小一点,并不重要,缩小的快一点还是慢一点,也不是那么重要       世界上不仅仅是我这么想,这些年国际上癌痛治疗理念的转变同样体现了这个精神,
938 次阅读|5 个评论
专注于自己所爱的领域
热度 3 yanghualei 2011-6-27 08:09
有时候现实真的是很矛盾的,当你自己在某方面很行的时候,就害怕不被知道,但真的被大家知道你行的时候,这时可能你真的不行了。 我在琢磨,作为一个科学小兵,我们更多的要专注知识的发现,这是首先,至于让别人知道“你专注的方面”你是很行的,那是次要的 ,不要主观去宣传自己。 在科学家里面,要说崇拜倒谈不上,却比较欣赏的一个就是开普勒,一方面是源于生前对科学的非功利追求,至少做出成果或生命即将结束之前。其说:“我沉湎在神圣的狂喜之中...我的书已经完稿。它不是会被我的同时代人读到就会被我的子孙后代读到---这是无所谓的事。它也许需要足足等上一百年才会有一个读者,正如上帝等了6000年才有一个人理解他的作品。” 我的观点 :“学者专注于自己所爱的领域,别考虑太多,被不被人接受;别分散自己的精力去专注宣传自己有多行,就这样,可能当大家知道你在这方面行的时候,可能你真的不行了”;“ 承认别人对你这方面研究的认知与你自己的真实研究成果是有偏差的,这是因为知识的扩散需要时间”。 如果我们太在意做出的成果,是否马上就被当时人所认同,可能我们真的在这方面做不出太持久的成果,发现知识和宣传知识都是需要精力的 。所以一定要有一片,甚至一小片快乐感触区域,此区域快乐只与此区域有关,而与其他无关,是单纯的。在生活还是学习上,别太在意眼前得失,做出一点东西,马上就想让人认同,给予认同的伴生物。和上帝比比,其孤独的等了6000年才有一人读懂其作品啊!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3251 次阅读|6 个评论
读书、自我认同与主体间性
snzgdushu 2011-4-30 08:05
读书、自我认同与主体间性 —— 论读书的偏执与通融 在儒家经典里有曾子 “ 吾日三省吾身 ——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的教诲。吾非圣贤,不过即将告别大学,此时反省一下过去几年的大学生活, “ 温故而知新 ” ,不亦乐乎? 既然要反省,那就从读书开始吧。可以这样讲,读书,尤其是阅读经典确实可以把过去四年的生活连接起来。现在想来,开始两年自己成长太慢是因为没有读书,后两年在学术领域开始登堂入室是因为每天都在用功读书。 前段时间,我开玩笑似的批判过老焦对读书的一个看法,说心里话,那算不上批判,仅仅是在他的基础上的一种反思。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此之前的东篱读书座谈会上,老桂、老焦、还有老夏滔滔不绝的谈了自己关于读书的看法,我用非常概括性的语气总结了几个字 ——“ 读书就是培养自我 ” 。在后来的交谈过程中,老焦还经常谈到这个观点,而我对自己曾抛出的话反倒不闻不问了。或许,这是因为我们 “ 指责 ” 别人容易,检讨自己很难吧。那在这里讨论一下那句有 “ 概括性 ” 的话。 读书是一个心灵(思维)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主我的发现与扩展的过程(强化并激活已有的知识并体系化),也是一个认识与提升客我的过程(反省自己的过去、再思考、再认识),读书如果和思考人生、社会结合起来,那就是一个主体间性的达成过程(认识问题的范式、角度不断宽展,能考虑到问题的多种可能性,能理解他人思考问题的方式,能更好的达成共识)。 开始读书的时候为什么会有偏执?人类传播理论告诉我们,传播过程的终端有很强的选择性,说白了就是思维的选择性,或者说是视野的局限性。以我自己为例,我是学完定量分析之后才开始看书的,在玩数学游戏的过程中形成了很牢固的变量分析思维,在看涂尔干《自杀论》、乔纳森 . 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艾尔 . 巴比《社会研究方法》、英克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等书的时候,很多东西都被自己给屏蔽掉了,强化的是如何描述变量、控制变量、分析变量关系等等,这种情形经历了很久才开始改变,就是后来读的东西多了,认识到除了有实证的变量分析之外还有比如理解的社会学、田野调查的民族志等等,因为学术研究有不同的对象,我们不可能用同样一种方法去分析所有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对象当然要用不同的方法。这时候在方法论上就开始不偏执了。 读书也会在内心产生理念之间的张力,在这种张力的推动下我们费力思考,有时候可以很容易的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与认同,而有时候也象当局者一样,执迷不悟。这些张力比如说有传统与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个人取向与集体取向、个人与社会;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左与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东方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意识与存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价值中立与价值干涉、系统与个体、结构与行动、形式与内容、唯名与唯实、实证主义与唯意志论等等,在读书的过程中这些张力肯定会在我们脑袋里打架,而作者们的逻辑总是不可避免的象说服我们,有时候我们会亦步亦趋,去寻访作者的柳暗花明;有时候也会恼火,不以为然。尽管经常有人会提醒我们,读书的时候你可千万要注意作者立论的逻辑大前提,在阅读的过程中作者也会有意无意的告诉我们,但是在阅读完一本著作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些所谓的假设往往被我们的记忆悬置了,我们吸取精华的往往是有很强的选择性,这个过程其实是我们脑袋里既有观念的复制与强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就是读自己。 即便这样,随着阅读的日积月累,为什么我们又开始变的通融起来呢?那是因为我们能够选择的范围扩大了。正如一种有色眼镜,如果只能折射一个波段的可见光,那我们只能看到一种颜色,但是如果这种有色眼镜能折射全部波段的可见光,那么这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由可见光合成的白色光。当我们能够看到问题的多种可能性、能够理解多种理念的自恰的逻辑时,我们还是色盲吗?苏力提出语境论,就是说我们要用同情的眼光、结合作者思考问题的语境去理解一种观点,这样,一种主体间性就达成了,带有不同观点的人可以相互理解,人际之间能够形成共识(这里仅仅谈学术的问题,不牵涉到政治的问题,因为二者有不同的伦理)。 所以说,偏执在读书过程中形成,这是认知的必然。读书的时候,通融得以实现,主体间性得以达致,这需要有阅读量的积累。但即便如此,最后还是有自己坚持的一些东西,这可能就要超出读书的范围了。 经历了一定时间的阅读,形成了个人的反思与批判能力,能够领悟经典的精髓,并不代表我们就无惑亦或无执,这时候的惑与执其实是来源于经典同时又是对经典的超越,来源于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所以这里的惑与执在这个意义上其实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因为社会生活是一层层、一面面的,它本身是有张力的。而作为现实的人有其基本立场和生活面向,而这些立场和面向的形成来源于多方面,社会经历当然是其中一种,就象是鱼生活在水中,它本身的物质构成是受水质影响的。然而人与水中的鱼又不尽相同,尤其是我们这些读书的人,我们不是海中浮萍,不是空中飞絮,我们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有的大量思考与自觉,读书让我们形成了对真善美的判断,这些归结起来就是我们的心灵( mind ),当然还有主我(自己的判断),当心灵与主我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个体与社会之间发生的关系就既有认同也有张力,归结起来就是自我对社会的判断,而这些判断又会不断的内化、结构化为主我,如此循环往复,心灵不断健全,主我不断生成,主体间性不断扩张,对现实的把握能力逐步成熟,是非不断分明,惑一丝丝减少,执一道道破减,人生不断完美。 总而言之,社会有多种可能性,作为对经验抽象的理论也必然相应有多种可能性;我们通过大量的阅读去理解多种可能性,同时提升了我们理解与批判的能力;结合个人的情况,我们在这多种可能性中选择其中的一种,形成个人认同,但是也可以理解其他类型的认同,个人与社会这时候既有张力也有和谐,但是我们不至于执迷不悟。 作者: 龚为纲
个人分类: 学林漫步|3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权力是位势
yanghualei 2010-10-12 16:52
让别人认同你,你必须让人获得实惠即获得利益 (利益的社会学名叫价值,其自然学名叫能量),可以看出 认同也是一种商品,其具有价值且可以进行交换。 你相应给别人带来的利益越多,同时 大众给你的认同越多,即你的社会地位就越高,地位越高意味着权力就越大 ,故权力可以表述为 权力=认同1+认同2+... 认同是商品,商品有价值,权力是认同,故权力也有价值 ,又因为权力大小代表着地位的高低,故权力价值的大小是表征为主体地位的高低,反过来想,如果一个人地位比较高即权力比较大,则其拥有更多的价值,而价值是能量,借助物理学势能概念,故把 权力叫做主体的位势 ,位势越大则主体拥有的价值就越大。 现在可以对社会上的价值根据物理上能量的特征进行分类,譬如权利、道德、善良、货币、礼仪、仁慈、谦虚等分别归于那类价值?
个人分类: 交叉科学|2866 次阅读|0 个评论
“验证式”科研
热度 1 emma09 2010-7-2 22:26
有位知名的先生,在课堂谈起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时,强调是和某位大家多年前的观点不谋而合。这等英雄所见略同之事,该当欣慰。个人同意先生所讲,通往真理的路,殊途同归,单是迷惑:后来者若是不知道就罢了,作为少数的英雄之见,有个印证也是难得;倘若知晓前人已然提出,是否还值得花费多年时间探求相同的结论?(当然,这位先生的结论,并非单纯的重复,更有其发展和创新。) 这种执拗,用好了,是继承后的创新!用的不好,便只强化了模仿和重复的学术路线。国内的研究,总有强调该结论与某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然后便如得了保证一般,心安理得地付梓。如此,便也习惯了得出别人的结论以获取某种认同。 科学追求方法的新颖性,结果的首创性。得出他人既得结论,充其量只是一种验证或模仿。再者,既然别人结论已出,并确凿,为何不多花点时间对其进行发展延伸,反而在得出自己的结论上周旋? 这般心态,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科学的严谨,是追求证实;另一方面,则可能只是追求一种自我认同和肯定。譬如初高中时,总是三遍五遍地演算一个数学题,只为了得出那个正确的结论。 不免想到那些骄傲的奥数冠军们,或者类似的精英们,是否正是因为一味求证,而忘却了怎么去创新。
个人分类: 课堂边上|3236 次阅读|3 个评论
社会稳定与认同基础
harmonism 2010-5-4 13:13
社会稳定与认同基础    王洛克   社会稳定是要有一个基本的认同基础的。首先,必须要有一 个归属整个社会的自我认同。对社会的自我认同程度越高,则社 会越稳定。假如社会对每个人都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凝聚力,那 么这个社会必然是稳定的。假如一个社会过分强调各自民族、组 织或其它群体的独立性而对整个社会缺乏认同感,那么这个社会 将是不稳定的。许多国家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以及其它社会利 益集团严重的冲突,都是因为在社会的自我认同出现问题而产生 的。其次,除了自我认同外,观念或认知上的认同也是社会稳定 的重要因素。观念上的认同还必须具备如下特点:   第一,这个认同本身必须是一个和平或非暴力的。假如两个 政党达成的共识(认同)是双方都可以拥有军队并且可以通过包 括武力在内的一切力量公平竞争执政党地位,那么由于这个 认同本身不是和平或非暴力的,尽管双方具有同样的认同基础而 且貌似公平,社会必然还是动荡不安的。目前的国际社会就拥有 类似的认同基础,每个国家都拥有军队,而且在国际争端中通常 是以武力解决问题,可想而知我们的世界肯定是一个动荡不安的 世界。   第二,这个认同基础必须是符合公平与公正的原则。如果一 个认同虽然是非暴力的但本身却包含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因素,那 么同样不可能保证社会的稳定。比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户 籍歧视等等,往往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一定的社会范围之内 广泛存在着,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认同,但是由于这种认同本身 包含不公平与不公正的因素,因此成为危害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 。   第三,这个认同必须是合乎规律的认识。假如认同本身是违 反自然规律的,那么也不可能带来社会的稳定。   实际上,上述认同原则正是本人在《和谐信仰的价值观》中 所强调的。可见,和谐信仰的价值观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社会 和谐必然是社会稳定的,社会不和谐则必然社会不稳定。 2000-12-18 链接: 人民网
个人分类: 和谐信仰|374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