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风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日本】【细雪】【谷崎润一郎】
lcj2212916 2014-5-5 23:03
【名稱】:细雪 【作者】:谷崎润一郎 【大小】:1.91M 【格式】:pdf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小说以大阪的名门望族莳冈家四姐妹为主人公,以美丽娴静的三妹雪子的相亲故事为主线,旁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事件、对外交往等等。作品犹如一幅色彩艳丽、格调高雅的绘画长卷,展现了现代日本关西地区上流社会的生活全貌,被誉为具有古典主义风格的最上乘的风俗小说。 【下載載點】: http://www.400gb.com/file/64142381
15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春节风俗思辨
热度 10 fanxiaoyingz 2014-1-26 23:19
春节风俗思辨 一年一度的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真正意义上的狂欢节、消费节、亲情节,祭祀节,卫生节。这个节日历史悠久不说,它的持续时间竟然长达一个月。“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从腊八开始就已经有过年的气氛,大年三十和初一达到了高潮,到了正月十五达到另外一个高潮。说春节是狂欢节一点不假,在这期间,小孩放鞭炮,游灯笼,大人们敲锣打鼓,扭秧歌,装社火,舞狮子,舞龙灯,踩高跷,杂耍诸戏,唱戏,猜灯谜,人们还贴门神对联贴窗花,烧柏树稍;说春节是消费节一点不假,中国人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大概一年中五分之一的收入将在春节期间集中消费掉,人们争抢着买猪肉、鸡肉、牛肉、各种蔬菜、礼品、点心烟酒、门神对联、鞭炮、焰火、购买新衣服,增加新家具等等,的确是近乎疯狂的高消费节;一般来说孩子们的奢望在这个期间基本能够满足,尤其是吃喝之风气,基本上一年中最好的东西都放在春节吃喝,而且吃的是严重过量——哪怕在春季遭受饥饿的煎熬也在所不惜,其实我很长时间都不理解中国人在春节期间近乎疯狂的吃喝风。春节是一个亲情节,在春节期间,小孩们要到各个长辈那里叩头拜年,长辈们则必须给孩子们给压岁钱;人们在春节期间集中走访亲戚,基本上所有亲戚都要挨家挨户拜访,而且要拿礼物,而亲戚们一般要用好酒好饭招待客人,然后老人还要给客人的孩子给压岁钱。这种走访增进了亲戚们的交流,带有浓浓的亲情意味,给人以温暖和安慰,加深了社会的融和。说春节是祭祀节也不假,春节期间一般家族会组织给祖先们祭祀,然后人们还会祈祷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万事吉祥;人们还会上香敬财神、灶神、土神、门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各路神仙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会挂上红灯笼辟邪,会贴上门神保平安,会点燃柏树枝驱鬼,会点上香火祭祀等。这些仪式表明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表明了人类的寂寞和无助。说春节是卫生节也是很有道理的,在春节以前,各家各户都要对屋子大扫除,把墙角柜底,陈年旧货,垃圾尘土、厕所尿壶都做一个彻底的清扫,还要浆洗衣服,拆洗被子床单等,一般需要好几天时间,现代人由于建材进步远比原来干净,但是大扫除的风俗却一点没有改变。 我从小就对中国的春节持有疑问心理,而这种心理与日俱增。我觉得中国人在春节期间表现出来的消费热情,娱乐热情完全和中国人平时勤劳持家、艰苦朴素,节省简约,反对浪费的精神很不相称。为什么?完全和中国人平时那种反对嘻嘻欢乐,反对骄奢淫逸,反对铺张浪费的面貌截然不同,和中国人那种苦行僧的古老形象决然不同。在我的记忆中,中国的老人就是黑衣黑裤,宽袖子大裤裆,面上象老树皮,不苟言笑,正经威面的样子。怎么这样的人也会舍得花钱消费,组织娱乐? 我过了四十多个春节终于明白,其实苦难不是人类的原本目的。无论怎样的人他们都是源自于欢乐的童年,而他们奢望的依然是幸福富裕安康先进快乐的生活。只不过自然界的巨大压力迫使人们抑制欲望,战天斗地,勤劳节俭,从而把自己塑造成了老树皮的样子。然而,人们希望幸福一把奢侈一把的欲望并不能完全消失,于是在农闲季节就出现了春节的集体狂欢的气象。 中国的春节由来已久,而在四千年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地把多种功能积聚到了春节期间。例如休养生息准备来年劳作,例如利用空闲时间缝衣织布打扫卫生,例如祭祀神灵心理慰藉;例如走亲访友,提亲说媒等等。这些功能的完善和推广,逐渐使得汉族、苗族、僮族、瑶族等都举办这个盛大节日,在东亚地区普遍流行。 春节之所以成为高消费节日的原因有这样几个:一个是一年中最冷时候的末期,是一年中农活最少的时候;一个是这个时候的剩菜剩饭都不会腐坏,能够很好保存,所以许多结婚典礼选择冬季举行;一个是冬季由于夜长昼短,外界寒冷,所以人们的心理容易压抑寂寞,往往冬季是死亡季节,大多数老人死于冬季寒冷,人们狂欢也是对这种死亡心理和气氛的一种对抗。只有在冬天,人类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的渺小和在宇宙中的孤独。 假如没有春节的反现实主义的狂欢和消费,那么人们将永远处在枯燥、乏味、缺乏亲情、互相憎恨和争斗、没有激情和活力的蒙昧年代。 仅以此文献给即将到来的春节。让我们狂欢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029 次阅读|21 个评论
年关---‘人情’
热度 2 lin602 2014-1-24 09:39
昨天与一农村的朋友聊天,他说过年了,回家有许多人情份子要出,需要不少钱,而他们又挣不到多少钱。 朋友亲戚结婚、过生日、搬新家等,堂、亲、表甚至远房亲戚,加上同学与邻居等,太多了。 我们在城里要好多了,没有那么多事情。 记得小时候听故事,有穷人怕过年---年关这一说。现在好象还是有年关嘛。 这种风俗好吗? 如果与领导家有喜事,哪更要表现表现了。不过,能够表现这的人也不缺钱。
2534 次阅读|3 个评论
这个“墓”字竟如此令人讨厌?
热度 6 fdc1947 2013-10-27 19:45
人总有一些忌讳的字词,比如,自己的名字,如果被长辈或平辈人称呼,觉得很正常,但是,如果被小辈人提及,就会觉得别扭、不愉快,心想:这名字是你叫的? 古人的忌讳比现代人多得多。也拿人名来说,古人说话、写文章,都不能够提及尊长的名字,这里的尊长包括自己家里的,也包括国家的。比如,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名虎,唐朝人就不能说“虎”,于是在唐代人的笔下,苏州的“虎丘”就成了“武丘”,要称“虎林”(杭州)为“武林”。康熙皇帝名“玄烨”,苏州的“玄妙观”就被写成“圆妙观”,《康熙字典》上“玄”字的最后一“点”,就被省略不写。孔夫子名“丘”,后代人把丘字加上一个“右耳朵”成了“邱”。这称为避讳。 有时候,在避讳会避到荒谬的地步,例如,李贺的父亲名晋,就有人攻击李贺,说李贺不应该去考进士,因为进士的进与晋同音。韩愈写文章反驳说,如果有人的父亲名“仁”,他就不能够做人了? 当然,人们忌讳的字词有很多,有些还是有一些道理的。例如,在非必要的场合,说话时避开一些涉及排泄物、污秽、生殖器之类的词,这也是许许多多年来人们公认的语言规范。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被认为不够文明。 由于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人们所忌讳的字词也有一些差别。随着时代的进步,迷信的破除,涉及到的新事物、新名词越来越多,总的来看,人们的避讳越来越少,这似乎应当是一个历史的趋势。至少,对于同音字,不再应该避讳。不应该出现李贺不应考进士这样的荒谬之事。 可是,近些年以来,却出现了与上述趋势相背的逆流,一些迷信的说法泛滥,一些连在封建皇权时代都没有的忌讳却被人制造出来,或者过去只是在某些局部地区存在的忌讳却在许多地方大肆泛滥。 例如,现在许多地方、许多人忌讳 4 字。汽车号码字绝少用 4 ,甚至楼层没有 4 层。仿佛汽车号码有了 4 就会出车祸,人住在 4 层楼就会呜呼哀哉似的。其实,中国古人绝不忌讳四字。您看,吃饭有四喜丸子,喝酒划拳说四季发财,皇城的大街上有东四牌楼、西四牌楼,文人们讲兰梅竹菊四君子,如此等等。 人死了总是要埋葬的,古人对于先人的坟墓毫不忌讳。子女在父母去世以后应当住在父母的墓边上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学生住在老师的墓边上也得到社会的尊仰。名人的陵墓更是被后人作为瞻仰的对象。所以,古人对于陵、墓、坟这些字眼并不忌讳。相反,对于带有这些字眼的地名,各地更是作为那里的名胜古迹加以珍惜,并引以为骄傲。这只需要看看历史上留下来各地的 方志就可以知道。 可是,事情到了科学昌明的今天,有些地方政府却莫名其妙地忌讳起带“墓”字的古地名。许多好好的古地名因为含有一个墓字而被认为不吉利从而改掉了。 一个最不该被改掉的地名是苏州的陆墓,这是一个至少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镇。陆氏是历史上苏州的大族,把刘备火烧连营的陆逊,被称为司马氏灭吴得到的最珍贵两件宝贝的陆机和陆云,唐代的名相陆贽,诗人陆龟蒙等等,都是这个家族中的佼佼者。关于陆墓之得名,历代苏州地方志都以为是唐代宰相 陆贽把墓做在这儿,这样,这历史也有一千二百年之久,民国年间国民党元老李根源先生曾考证出这是因梁代中书黄门陆云公葬于此,这样陆墓这个地名之得名又要提早二百六十年,后来又有人发现梁代瓦片上的铭文有“梁大同元年( 535 年)四月。陆墓甘郎承造”的字样。这样说起来,陆墓这个地名的历史当在一千五百年以上,即使是最保守的说法也是一千二百年。陆墓又是一个历代文献上有名的古镇,紫禁城里大殿上的大块方砖——金砖就是由陆墓烧造的。可是,就是这样的历史文化名镇,因为带有一个“墓”字,被认为不吉利,竟被改称为陆慕。在普通话中的发音虽然一样,可是意思大变。而且陆慕这两个字的意思,照现在有人的解释,说的客气一点,用一个俗语去掉前面的两个字,实在是“不通”。这样的做法,真正是愧对我们的祖宗。 苏州山塘街上有一个“五人墓”,是明代因反对阉人魏忠贤而牺牲的五位苏州平民百姓之墓,明末著名文人张溥所写的《五人墓碑记》是《古文观止》上的压卷之作。中国历史上为平民百姓所修的这样有名的陵墓不知是否还有第二个。四百年来,这里一直以“五人墓”著称,人们在这里怀古论今、扼腕叹息、立志发愤,是文人和百姓游览的一个好去处。可是,近年却嫌带一个墓字不好听,改称“义风园”。虽然“义风千古”是一个古牌坊,但是那里从来以五人墓为名,已经名闻天下的名字完全没有必要改掉。而且“义风园”这三个字传到不知情者的耳朵里的声音像一个饭店的样子。 昆山有一个古镇,称陈墓,来历虽然难考,但是多少年来,一直称陈墓,至少在明代的文献中就这样称呼了。可是,前几年要开发房地产,嫌墓字不吉利,根据清代一本手抄本书籍上的记载,说陈墓的来历是因为距今八百年前的南宋孝宗有个陈妃埋葬于此而得名,而在这以前,这里曾称“锦溪”。虽然这是孤证,过去是否真的称过锦溪并无其他证明。从历史考证的角度,这样的孤证并不能作为确凿的证据。不过,当地为了顾及迷信者的需要,还是断然宣称,过去那里就是称锦溪,并据此废陈墓而“恢复”锦溪。一个称呼了不知多少百年的名称从此尘封。 有时候,传说和小说远比历史真实的影响要大,明代的画家唐寅的名声就是因传说和小说而远大于其应有的历史地位。唐伯虎墓当然是人们希望去瞻仰的地方。但是,现在有人不喜欢这个墓字,于是,改称唐寅园。类似的事情,还能够说出一些。 自从西风东渐,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有觉悟的知识分子便一直呼吁破除迷信,提高国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并为改变国人的愚昧和不健康的陋习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在影响民族风俗和习惯的过程中,政治家、经济界和文化界的领导人等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不少干部和企业家的政治思想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说的难听一点,叫十分低下。这个跟我们多年以来,实际上放弃了对于干部的思想和科学文化教育有关。使得许多干部,表面上高喊上面的口号,唱着高调,实际上或者说在饭桌上只学习和交流低级趣味和落后迷信思想。他们傍着大款,学着过奢侈、糜烂的生活,信着各种具有“特殊功能”的大师和风水、算命、卜卦之类的方法,冀希又能升官发财、又能强健身体。在这些干部和企业家的带领下,社会上各种迷信落后的思想大肆泛滥。改名的风气不过是这些迷信落后思想泛滥的一个表现罢了。 一个只相信落后迷信思想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只有相信科学,中国才能进步。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4409 次阅读|6 个评论
全国各地结婚的彩礼规矩的差异
热度 14 cutefay 2013-2-27 11:42
因为有亲戚即将要结婚,过年回家时亲戚们谈起结婚的彩礼问题。我们家那边的规矩是男方稍微给女方出点彩礼钱,再出点首饰的钱,不算多,一般来说男方负责买房,女方负责房子装修、家电以及买车。我认为这样的规矩总体来说,是男女双方很平等的表现。 而在彩礼方面的规矩,每个地方都很不同,就连相隔不远的城市,也差异很大。我家亲戚中有男孩即将娶一个临近城市人家的女儿为妻,那个地方当地的风俗中,男方要出很多彩礼和首饰的钱,差不多要十万八万的。这种风俗就难以让我们家那边的人接受了。 山东西部某些地区,经济条件不太好,非常注重彩礼。那边的男人要娶一个媳妇,女方家会向男方家索要大量的彩礼,这样的彩礼往往是普通农村的男方家庭承受起来很费劲的。我感觉这种风俗不像是“结婚”,倒像是“卖女儿”。而在这样的地区,往往重男轻女思想也很严重,尽管女方家收了大量的彩礼,但嫁出去的女儿在婆家的地位也不高,尤其是当女的没生儿子的时候。 内蒙古那边,有些农村地方的风俗是让男方家出钱请女方全村的人吃饭,这个开支对于男方来说也不小。 我还从网上看到南方一些富裕地方的风俗,则刚好相反,是女方家要出大量的陪嫁,嫁女儿是“赔本的买卖”。 总之,我个人的总结是:贫困一点的地方,“重男轻女,结婚时穷讲究”较多,男方负担很重,婚后女方地位不高;富裕一点的地方更讲究男女平等,女方在结婚时也要承担很多,婚后男女地位平等性高。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8219 次阅读|22 个评论
家乡这边结婚的风俗
热度 10 cutefay 2012-12-2 17:37
家乡这边结婚的风俗
表妹结婚,回家摆回门宴席,俺也趁着周末回家一起参加。 摆席的前一天,表妹和老公到我家来送回礼,回礼中有做的面食“抓剪”、大馒头等,回门宴席上,每个参与者还有一包喜糖和喜饼。送“抓剪”、大馒头和喜饼似乎都是我们这边结婚特殊的风俗。 表妹来我家时,还说了一些这边结婚的各种风俗,包括结婚时穿什么,吃什么,说什么,哪些亲人干什么等等,规矩特别多,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虽然繁琐了累了一点,但也不失乐趣。她说了半天我没记住多少风俗,只好等我以后结婚的时候再好好问问她。 我们这边结婚时,女方的舅舅(或哥哥、或伯父)是需要去送亲的,而男方的舅舅或伯伯是需要一起迎亲的。我爸爸作为9个外甥和外甥女的唯一的舅舅,在他们结婚时一直担当此项重任。爸爸年轻时也给他两个妹妹当过送亲的人。这样算下来,爸爸担当这样的重任已经有十多次了。结婚时,女方的父母不能跟着到男方家那边,要舅舅等人跟着去。在婚礼迎亲时,男方的舅舅要和女方的舅舅握手,并在迎亲的队列中并排走。女方的送亲的女士(忘记是嫂嫂还是谁了)还要拿着用一个大盆,大盆里放着一个和大盆一样大的馒头,用红色包袱包着,到婆家那边,需要把这个大盆给那边的嫂嫂。还有好多特殊的风俗,记不清了。也有一些和全国一样的风俗,例如新郎到女方家这边接新娘时,不能着急给开门,要刁难一下新郎;新郎要把新娘抱到轿车中,新娘脚不能着地,等等。顺便说一个好玩的,前几天看到一条微博上说:博士哥娶博士姐,本人迎亲大队一员……接新娘,开门刁难见过要大红包,见过玩体能,见过耍嘴皮,见过女方出了一道偏微分方程,解不出不让进的么?高学历的人玩的就不一样…… 家乡这边结婚请客的氛围很浓。参加婚宴的大部分人都是父母的亲朋好友们。爸爸和妈妈已经参加过很多人的婚宴了,今天帮他们算了算,参加婚宴拿出去的份子钱已经有好几万了,未来几年还要为此支出不少。听爸爸说,这边办婚礼的花费,一个男宾客大约要将近400元的成本,女宾客差不多要200元。男宾客花的钱更多,主要是酒水贵,婚姻一般都喝好酒,而山东人又都很能喝酒。所以对于不是太熟的人去喝喜酒,一般女的参加出200,男的参加出400,其实也就刚刚够主人办宴席的钱。 海边的地方海鲜物产比较丰富,宴席中少不了海鲜。在这边吃海鲜真划算,这边120元/位菜品的标准里,就有大对虾、海参、鲍鱼、螃蟹等海鲜,分量是按照每人一个上的,还有其他一些不错的海鱼、贝类等,鱼一般上三种,貌似是在第一盘鱼上桌的时候新郎新娘开始敬酒,还要有烙子鱼,此外,一般还要有糖醋鲤鱼;而如果是在北京吃这么一顿,差不多人均六七百呢!只不过这边做菜比较粗放,非常家常的感觉,没有南方菜那么精致。 我吃饭时随手拍了部分菜的照片。 上的一盘鲍鱼 海鱼和牡蛎汤 一整只烧鸡,一盘猪肝(没加调料拌,估计就我们这儿喜欢这么吃) 一盘螃蟹和四喜丸子 炸的烙子鱼,这种鱼的肉很嫩,骨头很软 BTW:我很烦外人问我什么时候结婚之类的事情,然后又按照自己的观点说三道四的。按照他们的观点,应该找到男朋友之后第二天就应该结婚了。婚姻之事顺其自然,瓜熟蒂落,该到合适的时候就自然会去进行。所以我就不喜欢别人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而貌似好心地让别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5056 次阅读|25 个评论
吉厦村的新年团圆饭
fqng1008 2012-1-15 15:57
吉厦村的新年团圆饭
昨天休息,我一个人在网上寻觅的时候,收到妻的电话,说是楼下好热闹,村民们正在准备团圆饭。我们今年搬到吉厦村来第一次赶上过年,我连忙带着相机下楼,果然是一片热闹景象。在新界这里,所谓 “ 团圆 饭”就是把天上的、地上的、水里的东西放在一起做着吃。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老 员外 ,家里雇了一个好 厨师 ,老员外有一个独生子被抓去当了兵,眼看要过年了,老员外两口想起儿子一年都没给家里来个信儿,也不知道是死是活,就成天板着脸,没一点要过年的意思。老厨师看在眼里,心里为老俩口伤心,可他也没什么别的办法,只想把饭做的好点儿,也叫老俩口高兴点儿。三十儿这天,老厨师一早儿到街上买了些鸽、鸡、鱼、 青菜 ,在厨房里做好了,正想端去,老员外的独生子回来了,老员外可高兴了,拉住儿子问这儿问那。这一下可又难坏了老厨师,菜只做两盘,是给老员外两口准备的,可这下成了三个人,端上去两盘菜多扫兴,若再做一盘吧,菜又不够,这可怎么办?想了一会儿,老厨师有办法了,他把做好的菜和剩下没做的菜堆在一块炒了一个 大盘 端了上去。老员外吃一口大盘菜,觉的味道不错,就问:“这叫啥菜?味道真好。”老厨师也不知道啊!他想:您家今天团圆了,我是为了您团圆才做出这样的饭。就随口说:“团圆饭”。从此,这种饭便留传下来了,人们每年做一次“团圆饭”,表示全家团圆。   在团圆饭上,常常会有“大盆菜”。据说,大盆菜起源自宋代,由 宋帝昺 年间留传,从落难香港的 “黄帝菜”,摇身一变而成为新界原居民每每於岁时祭祀、 大时大节、乃至婚嫁庆典等礼仪时作为招待客人的菜肴,即今天的“大盆菜”,让嘉宾吃个饱、饮个醉,这正是他们的好客之道,亦成为他们的习俗之一。居民在祠堂摆设盆菜宴,一开就是数十席到上百席,甚至是早晚连开的“流水宴”。   过去,村民在有喜庆的时候聚集村民一起到祠堂煮大盘菜及吃大盘菜,现在没有了祠堂,看看我们的吉厦村,就在小区平时娱乐、运动的场所进行。一百多台的热闹场面,真让人感受到新年的气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个人分类: 探讨幸福|3775 次阅读|0 个评论
30年的沈阳人
热度 6 zilu85 2011-9-15 12:45
昨天,去分校跟本系的新生见面,算是欢迎新人吧。今天早上,洗脸刷牙拉屎吃饭之后,给手机、ipad、ipod都充上电,看了一下表,忽然发现今天是9月4日。 清楚地记得,9月4日,三十年前的今天,我第一次踏入了中国医科大学的校园,由此展开了一段(??)的人生。 中间的形容词应该填写什么呢? 想说是精彩的,5年的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那时大学生还是被认为是天之骄子的,带上校徽也是很得意的。呵呵,不好意思,说起校徽,想起一段往事。 刚刚上学,第一次带上校徽,和寝室8个青葱去北陵玩,中午在北陵门口的那个饭店吃饭,你知道,那个时候,饭馆吃饭是要买票,然后自己拿着票去一个小窗口领饭的,小窗口拥挤的人群里,X同学汗衫上的校徽把别人的港杉刮跳线了。受害者是沈阳本地的一大家子,有老有小的,我出面跟人家掰扯对付(就是讲道理的意思),结果一家子蜂拥而上,让我领教了一番盛京拳脚。如果不是一位穿警服的汉子喝止,不知道会被土著们打成什么样子呢。结果,灰头土脸的8个天子骄子灰溜溜地坐3路车回到象牙塔休养生息了。 现在想想,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当时的自我感觉太好了,其实就是苦读两年书的小城来的高中生,肯定早就让人看不惯了。 哦,本来要说天之骄子,精彩大学的,怎么转到挨揍上去了呢? 毕业了,在学校礼堂看电影,因为座位的问题,似乎是别人坐了我的座位,或者我坐了别人的座位,又和人家口角起来,对方还是一大家子,为首的60岁以上的老头子,感到跟我讲不明白了,隔着一排座椅,挥起拳头向我怒吼,“少废话,我就坐这儿了”。好在在沈阳混的年头多了,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劲头少了很多,知道要随时规避武力打击,未被击中,在当时女朋友的劝阻下,悻悻而归。心里骂,这帮医大后勤,这帮家属,都是他妈的惯的。 现在想想,还是自视清高,觉得是医大老师了,地位不一样了诶。结果,医大的人民群众给了我当头的棒喝。 人就是这样成长的,在一次次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的错误中碰壁后,打磨、折磨,最后,我成了现在的样子了。 入住沈阳三十年,我是沈阳人吗?我看到,老沈阳人在一起如数家珍一般地回忆70年代红旗广场(现在的中山广场)一圈有哪些单位;我如果说要到市委党校去,老沈阳会认真地告诉我先坐多少路,到哪儿倒多少路,到哪儿下车。可是我连地铁也仅仅坐过一次。 我想我还是没有融入这个城市,还是没有领悟到这个城市的文化和风俗,我还是生活在象牙塔里,原先的宿舍-教室-食堂,现在的单位家属区-通勤车-学校。 跑题了,本来开头想写这30年对我而言是个什么样的30年,结果跑到地域风俗文化上去了,而且一点儿也不精彩。 就这样吧,不写了。以后再说。
个人分类: 休闲|3754 次阅读|7 个评论
府谷的面人人
热度 2 Shifq 2011-8-17 20:58
府谷的面人人
府谷地处陕西省最北端,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山西忻州接壤,是“神府煤田”的腹地。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府谷人都要捏面人人,不在家过七月十五已经有十年了。对于这个节日其实早就没啥印象了,七月十四母亲在电话里说“挣钱了,过十五吃上点好的!”,七月十五好像突然变得那么亲切,那么熟悉——回想起小时候的七月十五还是那么热闹,那么有意思——那时候是小孩子,整天地盼着过节——有好的吃!还能串亲亲!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叫“鬼节”,也许各地都有自己的传统风俗。在外求学工作近乎十年了,还真没听说多少地方像府谷那么认真地过这个节日: 每年七月十三四的时候,外出打工的府谷汉子们遍陆陆续续回家,规模虽不像过年那么隆重,但也显得急匆匆的;十四晚上,勤劳的府谷媳妇们就开始起面(发酵面)。十五早晨,府谷媳妇婆姨们早早地起来架炉子生火,捏面人蒸面人。她们娴熟的双手将一团团发酵的软软的面捏成小猪、小狗、小猴等可爱的动物以及各种生龙活虎的人形:有熟睡的、有跳舞的……还用山野的野黑豆给这些可爱的小东西们装上眼睛,用胭脂给这些可爱的小东西们穿上衣服、肚兜……心灵手巧、孝顺懂事的媳妇们还给孩子们捏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让他们快乐成长;给家里的老者长辈捏胖乎乎的猪头,祝愿他们健康长寿! 汉子们则早早起来清扫门庭,准备香纸贡品去自家的坟头祭拜逝去的先祖。信奉神灵的汉子们还要多准备贡品去祭拜山神土地、灶君龙王、观音以及其他各路家神等等。他们给神灵领牲(将阉割过的山羊拉在神灵前,用冷水浇,边浇边喊到“领了吧”,山羊似乎也知道自己的灵魂要“升天”了,乖乖地站在那里东张西望。带到山羊浑身一抖擞,人们遍认为神灵显灵将羊领走了) 记得小时候跟家里上山割草,最喜欢找一种叫“面人人眼睛”的植物了(没有深入考证,大概描述下:面人人眼睛,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豆荚类似于黄豆荚,豆粒圆润饱满,黑黝黝的,尺寸远小于绿豆,约为半粒大米大小)。孩子们采集这种植物的果实就是为了让他们的母亲在七月十五的时候多给他们捏几个面鱼、面猴……我的小时候也不例外,采集到的“面人人眼睛”能够满满装一盒子! 有种观点说,人穷了讲究多,城里人为啥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因为他们有更多的讲究!我不以为然,今天的府谷人富了,走南闯北,腰缠万贯形容他们也不为过,可是这个节日似乎还没有被他们遗忘——娇生惯养的年轻媳妇们不捏面人人,去超市、去菜市场买捏好的面人人吃;开着奔驰宝马的富豪们,走南闯北,十五的时候还要自己亲自开着车去给祖先烧香磕头;求学在外的孩子们,身不由己,不能回家的他们则要特意给家里人打一个长长的电话,聊聊家里的一切一切…… 以下资料来源于网络: 府谷县 面花(俗称面人人)主要造型有鱼、蛙、鸟、兽,形象带有原始味道。尤其使我们惊奇的是这里的“面人人”——一种爬着的胖呼呼的娃娃,代代相传业已定型。有的双手交叉,有的是长脖子。这是这一带特定的造型,据说这种面人人是农历七月十五鬼节以及结婚礼品中必做的样式。男女订婚时,男方送女方的聘礼礼馍中,面人人也是必须的礼品。 有的要用几十斤面粉,分段蒸熟,最后组成真人大的面人人,十分壮观 。   长脖面人人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中国如此辽阔的土地,风俗习惯有极大的差别,真是“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个省份内的面花造型也会相差如此悬殊。我们为此跑了两趟府谷,始终调查不出长脖子面人人的来龙去脉。好像一切都是理所应当,没有什么奇怪的,祖辈就是这么传下来,没有必要追根问底似的。   对面人人的造型,只能作如下解释了:七月十五日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以面娃作礼馍,显然与子孙繁衍有关联。那么婚配作礼馍,依然与婚配的目的,即繁衍后代相连。面人人的寓意与山西定襄县连体娃娃的寓意是一致的。但府谷的长脖子面人人可能有多一层的涵义,那就是护生的神力。如此强调长脖子,是否与人祖伏羲、女娲的蛇身有关?“娲”、“蛙”与“娃”同音,而且都是象征生殖。女娲更是人类婚媒的祖先,借女娲之形作生殖繁衍和祝生命旺盛之象征,岂不是很自然的吗?长脖面人人既是祭祀的礼馍,又是护生的神灵,作如是观应非牵强附会。   府谷县一带由于偏僻,原始性的风俗文化尚保存于民间,表达在面花礼馍的内涵中,比其他地区更古朴,外加修饰更少些。总之,府谷县的面花礼馍风格独树一帜,它的深奥内涵胜于外在的精致技巧,对研究民俗学和人 文学 更有价值。
9019 次阅读|2 个评论
回忆录(63)----母亲去世
热度 1 kd652 2011-7-17 20:34
回忆录(63)----母亲去世
母亲晚年几近失明,嗜睡,在2008年大暑左右的一天里没醒过来,无疾而终,没有受任何痛苦。 十周年了,母亲的音容笑貌仍时时浮现在脑海中: 脸上总是露着慈祥的笑容: \0 \0 我小时候,家在农村,春天里粮食不够吃,母亲就做糠窝头,渡过青黄不接的那段时光。后来到了城市,布票也总是不够用,母亲就买些布头,拼起来做些小的用品,现在我家里还保留着母亲当年做的购物包: 母亲的一生历尽艰难,但从来不怨天尤人,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克服困难,并保持乐观的情绪。唐山大地震,痛失子女儿孙,在政府的关怀下恢复正常生活之后,母亲常常和父亲一起去广场放风筝,调适心情: \0老年腿脚不便,坐轮椅出行:\0 \0 \0 跟别人一样,母亲对子女的成长当然充满期望,但从来没有对任何子女施加压力,只是尽力为子女的成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母亲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尽管脚是小脚,但思想上绝不迷信,不信神不信鬼,不烧香不拜佛,甚至从来不以烧纸的形式祭奠先人。 母亲跟邻里相处融洽,邻居以当地的风俗送黑布进行吊唁。 母亲的地震后尚存的子女们现在都生活安定,孙辈学业上也不断进步。 母亲安息吧!
个人分类: 回忆录|3802 次阅读|1 个评论
动物权利手册33. 大家都吃素的话,很多的风俗与传统会被破坏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1-6-1 06:41
蔣科學按: 許多人以傳統的做法來為殺害動物辯護,這種辯護在倫理學上是站不住腳的。 因為,在過去的傳統中,有許多可怕的罪惡,都被或正在被人們所拋棄。 一個行為是否合乎倫理,與它是否歷史悠久並無關係。 33. 很多的风俗与传统会被破坏? 其他已被和应被破除的传统习惯还包括性别主义、种族主义、酷刑、公开处决和火刑柱。 为了社会的进步发展一些习惯和传统必须被抛弃。
个人分类: 素食天地|2365 次阅读|25 个评论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两面三首之人古已有之
sheep021 2011-5-16 14:36
一、《山海经》 《山海经》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华腹地的山川宝藏,特别是一些异鸟怪兽、奇花异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其中《海外经》介绍了传说中的海外异国,如双头国、三首国、女子国、丈夫国、大人国、小人国等国的风俗习惯,更是奇中有奇,不但使人赏心悦目,而且能使人增长很多知识。…… 《山海经》里面有一个双面国, 每一个人的脸都是笑嘻嘻的, 但是后脑勺上有一个布帘子, 揭开来就是怒目而视、十分凶狠的模样了。两张脸, 生在一个脑壳上却永远见不了面。 《海外南经》 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 首国在其东,其为人一身三首。一曰在凿齿东。 三首国,《山海经·海外南经》(毕本)。这个国家的人叫三头民,长着一个身体,三个头。 交胫国,《山海经·海外南经》(汪本)。这个国家的人不高,只有四尺左右,身有毛,脚骨没有关节,所以能弯曲交错,躺下就不能自己站起来,所以需要人搀扶才能起来。 图片见: http://www.fotoe.com/image/30007819 三身国,《山海经·海外西经》(郝本)。这个国家的人叫三身民,一个头三个身体,是帝俊的后代。 二、《清代李汝珍所作镜花缘. 这本书写得很有趣,其中有段是到"女儿国"的经历描写与西游记中的"女儿国"中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啊~一个男子到其国中,竟被其女王强行选做妃子,你说搞笑不搞笑?!我觉得这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和民主思想啊,是对古代男尊女卑观念的一种否定呀!~ 还有"结胸国"的故事,讽刺了一群好吃懒做的人,"长臂国"的故事讽刺了贪占便宜的人,"毛民国"的故事讽刺了一毛不拔的吝啬鬼,"双面国"的故事又讽刺了说话两面三刀的小人......总之这些故事虽取自山海经,但却比其原作更丰富多彩,且还赋于了深刻寓意,虽然书中的人物个性还不十分鲜明,但其语言的爽朗活泼,幽默多趣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现代案例 印度夫妇生下“双面女婴” 长有两嘴四眼(图) 2008年3月15日 印度北方邦高塔姆。布德哈。纳加地区的温诺德。辛格夫妇在今年3月10日生下了一个罕见的“双面女婴”,这个女婴虽然只有一个身体,但却长着两张脸、拥有两张嘴巴、两个鼻子和4只眼睛!女婴的两张脸长得连在了一起,当她们一起睡觉时,4只眼睛会一起闭起来。 这个“双面女婴”在当地村庄中引起了轰动,迷信的当地村民们以为这个“双面女婴”是印度神灵转世,他们纷纷拥到辛格夫妇的家中,对这个“双面女婴”进行膜拜和祝福,并在辛格夫妇的家门外唱歌和跳舞。“双面女婴”的祖父布拉罕姆。辛格对记者说:“她已经跟随父母从医院出院回家,她现在一切都好。现在人们都到这儿来对她进行膜拜。” 据医学专家称,这个“双面女婴”其实是一对罕见的连体婴,不过她们的大多数器官都长到了一起,而对这样的连体婴进行分体手术,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遂宁一双头婴儿降生,健康状况良好 遂宁双头婴儿遭遇双重尴尬——身价无可限量,身份难以认证 5月5日晚10点04分,遂宁市船山区西宁乡农妇包桥英,剖腹产下一对连体女婴,体重达4050克。 与一般连体婴儿不同的是,两个独立的胎头共用一个躯体。专家称,这通常被称作“双头畸胎”,这是两胎连体结合到一起的一种极端现象,“双头人”中国还没有先例,在全世界也极为罕见。 加拿大连体姐妹能通过对方眼睛看世界(组图) 2010.06.22 三、总结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两面三首、三身之人,现在人看来简直是“闻所未闻”其实,古代早已记载在案,今人不去读,反而弄不清楚,估计要给一个两首人当成两个人了,哈哈 道德经说:观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信乎?
个人分类: 奇闻怪病|222 次阅读|0 个评论
麻庭光先生,你是心理学家吗?
热度 28 gfcao 2011-4-10 15:33
很奇怪远在大洋彼岸的麻庭光先生为什么对药家鑫案如此的情有独钟,一而再再而三地宣称药家鑫不该死。他自称是研究群体灾难的,请问药家鑫案是群起灾难问题吗?一个搞消防研究的,做起了《药家鑫行为分析》,还声称在他的眼里只有人,没有国人与美人,这个观点本身就彻底错了,离开了特定的人群谈行为分析必然得出荒谬的结果,因为即使在同一个国家,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也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麻先生坐在大洋彼岸的电脑前高谈阔论是不是觉得国人皆疯狂,唯你独“理性”? 我先摘录麻先生在《药家鑫行为分析》中的几段话,如果属于断章取义,麻先生可以指出来,迄今为止,我没发现科学网有哪位博主发飙,倒是没经历过文革的麻先生在反复说大家用文革的方式批判他,麻先生想知道文革是什么样吗?科学网有的是博主可以当你的文革“科普”老师。麻先生认为:“ 关键问题是他为什么要带刀。其实从心理和行为角度也很好理解,一个穷光蛋,突然有了一笔意外之财,那么他首先想到的是保护自己的财产。国内允许携带的最大武器不过是刀具,因此,他准备了刀具也是合理的。药家鑫杀人,和那个美国船长在危机时刻的孤注一掷很相似,属于应激状态下的反应,不是蓄意谋杀。扪心自问,如果我是他,刚刚享受有车的待遇没几天,就要面临失去全部的可能性(重新回到穷光蛋状态),头脑一热,确实有杀人的冲动。如果他是出身在富人家庭,或许不在乎金钱,问题他是穷人出身,对损失很在意,对面子很在意。种种心理状态叠加起来,确实有可能造成杀人的后果。” 首先,国内对枪支刀具是有管制的,麻先生的这段话难以自圆其说,按麻先生的说法,药随身携带刀具是为了保护自己突然而来的意外之财,麻先生指的意外之财是什么?是汽车吧?麻先生是不是想说药家鑫害怕别人抢他的汽车,所以随身携带了刀具?你自己觉得这个说法站得住脚吗?用刀子把被撞者捅死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意外之财?太荒谬点了吧?我们姑且认定麻先生分析得有道理,我想请教麻先生一个问题:由于你所分析的上述心理因素而杀人就可以逃避法律的惩罚么?我可以把你这番分析运用到任何罪犯身上。就说抢银行吧,强盗好不容易得手了,如果银行的职员不报警,强盗是不会杀人的,正因为银行职员按了报警器,强盗慌神了,他知道一旦被警察抓住,不仅好不容易到手的钱要失去,还会蹬大狱,情急之下开枪杀了人,由此可见,强盗的行为属于激情杀人,强盗不该死。 再看麻先生的另一段言论: “从周围人们对他的评论中,看不出有邪恶的苗头,但这笔意外之财来的突然,对他的心理有所影响也是可能的。试问,有谁能够面对失去一切的危险而无动于衷?无产者不慌,有产者不慌,只有那些面临希望,也面临风险的人(暴发户,心理不稳定)才会恐慌,这是科学网博主迟菲的独立总结,也是应急管理大师 Quarantelli 1954 年硕士论文的结论。因此,这还是一个青少年驾驶问题的扩展问题,与心理不成熟有关。” 再次请教麻先生,啥叫邪恶?你是如何定义邪恶的?如果因恐慌可以杀人,那假定一个小偷闯进了你的家,发现了大量的现金与金条,正欣喜若狂之时,你回家了,你们不期而遇,小偷慌神了,他本无心杀人,可面对即将到手的钱财将要失去,不得已把你杀了,这个小偷该不该死?别跟我说这个小偷是邪恶的,中国自古不乏劫富济贫的侠盗。 麻先生文章中还有一段看起来似乎视众生平等的话:“ 最后要说明一点,我喜欢研究群体灾难,从来看不到人心的邪恶,因此我的眼中只有人,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没有国人与美人,只有作为逃生对象的人,到现在为止,人们都无法解释为什么经验丰富的老船长会不听劝告,一意孤行,造成 1030 人的损失。不过,他虽然判刑 20 年( ? ),却因为大赦,服刑一半就出狱了,最后老死家中,就此而论,药家鑫不该死。” 群体灾难与药家鑫杀人有关系吗?就说这群体逃跑问题,后面的人把前面的人踩死了,这与药家鑫杀人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怎可相提并论?原因在于,一个人倒地了,紧接在他后面的人想回避倒地的人都不可能,因为后面的人根本看不到前面倒地的人,一拥而上很正常。我不知道麻先生说的老船长事件是什么事,但如果老船长的目的在于救人,那么即使犯了错、死了人,死人并非他的本意。药家鑫用刀子捅伤者的本意是什么?两者有可比性吗?我越来越觉得麻先生不仅冷血,而且思维混乱,完全不讲逻辑,消防研究者都是这样冷血吗? 麻先生一如既往用一段四句七言结尾: “穷人不慌富不慌,半穷暴富容易慌,杀人只因刀在手,心智缺陷因年轻。” 麻先生,我不得不说,你的心智、情感真的有缺陷,我从不主动与博主论战,但你的这番话让每一个有人性的人心里发冷,如果年轻可以成为杀人的理由,被药家鑫捅死的年轻家属完全可以因为你的这番言论与你刀枪相见,你能原谅他们吗? 最后还真的像武京治先生说的那样要问麻先生一个问题,不过我一点都没发飙:“麻先生,你懂手相与面相?你根据什么从一个人的照片或外表看出一个人是邪恶还是善良?能不能把你的光辉形象挂出来让大家欣赏一下你有多么的善良?”依我看,你还不懂得什么叫人性,人性从来都具有两面性,即善良与邪恶,关键看两者谁占上风。
个人分类: 杂文|6046 次阅读|60 个评论
我们家乡的七夕节风俗
cutefay 2010-8-16 16:10
今天是七夕节,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每家每户是要做饼吃的。小时候,都是奶奶给我们全家做这种七夕节的饼。自从奶奶去世之后,就再也没有按照传统的习俗做饼了,也就再也没有享受到传统的七夕节感觉。 小时候,经常在奶奶家住,尤其是寒暑假的时候。七夕节总是在暑假当中,因此七夕节的时候,奶奶总会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给我们做一些面花和火烧吃。 所谓的面花,就是用面做成小动物小花等各种形状,直径大约几厘米那么大,然后按照烙饼的方式烙好,然后用线穿成一串,戴在小孩子的脖子上当项链,还可以戴在胳膊上当手链,小孩子饿了的时候,就可以从脖子上或者胳膊上摘下来一个面花,吃一个。 所谓的火烧,就是烙的大饼,里面加了很多糖,吃起来甜甜的。我小时候最喜欢吃我奶奶做的里面夹了红糖的火烧,因为小时候特别喜欢吃甜食。 每次看到奶奶给我们做的面花,我们就很高兴。我听我妈妈说,这个给小孩子面花的习俗是因为以前比较穷的时候,家里的面食不多,没到七夕节的时候,就做这样一些面花,给小孩子们解解馋。小孩子们戴在脖子上,饿了就吃一个,当零食吃。这面花因为水分不多不容易坏掉,所以虽然是夏季,但是可以保存好几天时间,所以多做点也不容易坏掉。 每次七夕节的时候,正是可以看到银河的时节,小时候家里的空气好,光污染不大,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银河,非常美丽。现在看不到那样漂亮的银河了。 今天我就要出发回北京,我妈妈没有给我做火烧,但是给我做了油饼,这油饼比火烧还好吃。到了北京就没机会吃到这么好吃的油饼了。
个人分类: 今菲昔比|5123 次阅读|3 个评论
mirror - 丧事儿小记(2)
liwei999 2010-4-25 22:39
丧事儿小记(2)。 (2182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April 25, 2010 03:08AM 守灵原本是说守着逝者的遗体过夜的作业。火化了之后就是升天成佛了。为了能成佛,需要有个戒名。这是佛家的说法。 如今在城市里遗体一般都是放在医院的太平间,守灵不过是个遥守。遥守也要守,蜡烛和香是必须的。这个方式的道理家母从前说过:没有电灯照明的时代,蜡烛就是照明作用。香火是为了掩盖遗体腐烂的味道,因为死人并不都是在冬天。 守灵时不能看电视,这是一位年长亲戚的说法。的确也没有心情看电视。打发时间的方法是看马未都的书和整理逝者的遗物。有些签了名字没有送出去的书要整理出来代办,有些衣物、文具眼镜等要一同焚烧。还要讲究把衣扣铰下来,怕扣子(对子孙不好)。既然有人这样说那就照办好了,这不是什么原则问题。 遗物中比较显眼的还有一大堆X光照片。没有数,几十张总是有了。烧不烧呢?看着就头疼,一同烧了吧。这是一个意见。镜某为在不到两个月中积累出来的这么多胶片吃惊。脑梗后作脑的CT很正常。但是胸部的X光照片一大堆如何解释呢?据说是为了诊断肺部的积水。靠听诊器听不出来积水么?令人生疑。 医疗是个很特殊的行业,它与人的生命打交道。所谓医学的发达仔细分析起来可知,其中很多是诊断学的发达所谓知道原因。这个模式与知道原罪的是相同的。虽然有时候原因与结果是互为因果,有时候知道了原因也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但是人们对于搞清楚原因依然表现出了极为异常的偏爱,与国人喜爱中医是如出一辙。这种异常的偏爱表现在对分析仪器的导入、开发和使用上,也表现在分析的费用上。 医学无疑有个经济学的侧面,因此医术也是算术。在医疗设备资本、医疗从业人员、医疗消费者这个链子上,很多时候医院和医生也是无能为力。医院遇着一个公费的老干部,无疑就好比的哥拉了一个长途的客人。那么多的CT的照片正是这种被治疗的佐证。 从绿色的角度看,至少这些CT照片完全不必洗出来,医院之间完全可能通过数字文件传递CT的信息。但是这样作无疑会影响到医院的营业额,影响医院的利益。每个医院的利益叠加在一起就是社会的不利益,就好比私家车那样:每个家庭的利益结果就造成了今天堵车的、充满废气和灰尘的北京。 逝者从住院抢救到去世大约是五十天的时间。费用大概是五万,平均一天是一千的医疗费用。此外还有护工的费用大约一百。院士黎磊的拒绝治疗也是比较理性的选择。如果黎磊周边的人有些理性的话,老先生也不至于选择那样的非常手段吧。人过八十了还要照CT片子、还要放疗的话,很难说这种行为是出自纯粹的动机。医学上的治疗原本是个好事情,但是进化到被治疗的时候就有些危机了。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3416,63416#msg-63416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mirror - 丧事儿小记
liwei999 2010-4-24 18:25
立委按:镜兄有日子不见了,还以为归隐山林,鸟倦飞而知还了呢。这一出来,就来了篇这个。别说,连写这个什么的,镜子也不同凡响,观察描述细致入微,且能上升到传统习俗与科学关系的高度。不服不行。要不哪位也写一篇 pk 一下? 丧事儿小记。 (4816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April 24, 2010 03:45AM 传统之所以是传统就是在今天也有人这样作。一个文化当中,处理死人大约是最传统的领域了。真希望科学红卫兵们能在这个领域里活跃一番,象他们的前辈红卫兵那样移风易俗。 死亡与尊严应该是紧连在一起的。因此有时候一些人会选择自害的形式死亡。如何处理死人,镜某已经经历了若干次了。一次比一次更贴近核心的处理过程,这说明镜某也正在走近死亡。 由于这个行业国人就业人员素质有限,死者及其家属的尊严很有些被嘲弄的感觉。比如北大第三医院殡仪服务中心就算是一例。这个冠名北大第三医院的中心当然不是北大的机构,这个地方应该算是北大的一个耻部了吧。既然被用了北大的名称就要有些北大的尊严,不能把地面、设备一出租就不管了。遗体的冷藏柜旁边就是医疗废弃物暂存处。虽然从理性上论遗体也算是医疗废弃物,但是能合理到两家成邻居也是中国特色了吧。中心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张桌子和三个双层床,值班人员24小时候着 为广大丧户 提供最优质的殡仪一条龙服务。这引号中的说法是摘自殡仪服务中心的广告。 把葬礼当作一个商务来办并无可非厚。但是措辞、礼数还是要讲究些才好。这个 广大丧户 、 一条龙服务 的说法就很不中听。虽说丧事是为活人办的,但在说法上仍然需要带上死者。因此,这里要说为了逝者及其家属提供各种档次、各种类型的全套殡仪服务。各种档次是说逝者的服装、棺材的质地、灵车的档次、火化炉的级别、骨灰盒等的级别乃至墓地、石碑的选择。人的这些对死亡的想法与中医中的思考很是相似。处理死人上如果不能科学化,剿灭中医基本上也就没有希望了。 从医院移动遗体到八宝山的灵车可以有四档:普通、金杯、格瑞斯和别克。移动遗体需要有医学死亡证明(五联单)才可以。移动遗体的棺材要同遗体一起火化,因此很多人是选用纸板的棺材。这样作当然是有利于环保,但是对活着的人来说,选用纸质的棺材就显得薄待了死者。死者的衣服可以从几百到数千元不等。从死亡到拿到骨灰盒,用最便宜的方法也要花3-4千块。因此说穷人死不起也有些道理。 受理遗体火葬的在殡仪馆的最后面。北京的城区居民只有八宝山和东郊两个殡仪馆(火葬场),因此客人是络绎不绝。如果不搞告别仪式,送到这里办完手续就是最后的告别了。 八宝山遗体告别的领班都是些帅小伙:身高180以上、瘦身段、制服合身得体,用词的拿捏也十分到位。早晨的殡仪馆很是热闹,据说是为了在12点之前把遗体烧掉。因此遗体告别的早班从7点就开始了。各个告别厅的周转率相当高,一个小时一茬,布置会场以及撤离都需要在这一个小时之内完成。涉及到几个单位的时候,顺序、前后要讲究单位的等级和献花圈人的官阶大小。花圈上的挽联等也不得有误。面对遗像,工作单位关系的花圈在右手侧,亲属的在左手侧,至亲在遗像下,孙子辈的在遗体的脚下。移动棺材到鲜花丛中需要六个人,领班的小伙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体力的大小决定人选和排列顺序。 背景音乐是统一的哀乐或者是没有声音。家属要自己配音乐需要自带插线板和音响设备,因为一个楼里面的背景音乐是中央控制。这年月要找个便携式音响已经很困难了。老辈儿家中的音响都是三十年前的机器,电源里的电容早都坏了,一通电要短路泛糊味。 告别仪式的前后都需要家属们自己张咯。比如签名簿,献花用的白菊。告别厅旁边是个休息厅,来告别的人们在此休息并相互问候。逝者生前单位的领导要慰问一下家属,家属也要表示一番感谢(激)。布置完毕、大人物到后,按官阶大小一次对逝者鞠躬、献花并与逝者家属握手。人少时可以一个人一个人地鞠躬、献花,人多了就要成组地鞠躬、献花了。这些事情都由殡仪馆的小伙掌控。会场里布置的几十个花圈使用时间不到一个小时就要撤出去焚烧。一个鲜花圈大的约是六百,小些的四百,纸花圈的成本低些。一个花圈的处理费用是十元,衣物、冥币等一包三十这些费用另加,与八宝山的殡仪馆的费用无关。 骨灰盒有各类价位。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敬意,要力所能及地选择好的。说是骨灰盒,其实还有许多附属的道具。玉器在这里依然发挥着提价的作用。这类事情如果逝者能在生前都选好、定好,活着的人就有章可循了。几次葬礼时都深有此感受。因此镜某打算在生前就把这些事情交代清楚了,不敢求死得光荣,但死得明白还是很容易做到的。骨灰寄存的地方是在八宝山西边的一个僻静土丘上。存骨灰时还要验明发票,因为不寄存殡仪馆非出售的骨灰盒。由于这样的垄断,据说骨灰盒的利润率可高达60倍。也就是说,一个9千元的骨灰盒的成本不过150元。原来世界上还可以有另一类的炒骨,而且这个骨的利润还极其丰厚。骨灰的寄存期间是1、2最多3年。必须一口决定存期,不得延续。 在接骨灰的柜台上,殡仪馆的职员把骨灰袋放入骨灰盒里。依铺金盖银的说法,骨灰上下分别铺盖上金银色的两个锦织物,还有一对元宝和一包干燥剂。骨灰盒前有个装照片的位置,另外还有一个做工相当不讲究的牌位。按过去的传统,牌位上是要刻着逝者到那个世界用的戒名。如今顾不了那么许多了。在这里,党员的价值就是多一面免费的盖骨灰盒的小党旗。这事儿也不需要出示档案材料,只是被问逝者生前是否是党员。若回答是,就给一个小党旗盖在骨灰盒上。这个做法很有象征性的寓意:盒子里面是传统的铺金盖银,外表则是个鲜红的党旗;镰刀锤子虽是工农的用具,但那颜色却是黄金色的。领骨灰的等候时间大约是两个小时。在这个时间里,有很多人间喜剧在上演:为分遗产、为子女抚养而大声喧哗的事情很容易目击到。骨灰盒由三位礼宾人员用一个特制的鹤辇推着朝西走一段路,持遗像的人跟在后边。最后再把骨灰盒拿下来,由持遗像人前导,拿骨灰盒的人在后走向停车场。礼宾人员中的组长模样的人打伞护送捧着骨灰盒的人到车位。至此葬礼结束,正值死者逝去后的头七。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3408,63408#msg-63408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莞(2)——虎门故事
jlxt33 2010-2-25 10:22
(二)虎门故事 没有参观到鸦片战争博物馆,但是意外地参观了以展示虎门历史风情为主的虎门故事,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建筑,设施也算先进,制作精良。用大量的图片和实物展示了虎门的发展历史,还制作了很多场景以纪念曾经的生活状态。 这里展示的是典型的街市风情。瓦缸铺和水果店自是不能少的。 典型的岭南食品咸鱼,这是老字号的咸鱼铺 纺织,跟黄道婆传授的技艺是否相同呢? 各位,可知道这是在做什么吗?在一些古老的街巷中还会看到这种场景 答:用细线给女孩子绞脸上的细小汗毛,脸就会光洁。有的地方是女孩子出嫁前,开脸,也是这样的方式。 下面这张不用介绍也知道是药铺了,不过在广东,不只是病人来哦,更多的是没病的人,来买凉茶,回家自己煮。因为广东的水土热气很旺,很多人容易上火,所以凉茶就是日常饮料。现在基本上是在凉茶铺买现成的喝,也有商业化的罐装凉茶,比如著名的广告怕上火,就喝XXX,在广东的火锅店很火,吃火锅上火,就用凉茶来灭火。 当铺,以前总是跟穷人没法过日子相联系的,现在好像也变成一种投资赚钱的手段了。 这个打铁铺的招牌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孖(读音ma,一声)仔,双胞胎兄弟,要是双胞胎姐妹就是孖女,这个字的用途很广,比如报电话号码时,用广州话读起来很是有趣。 弹棉花好像各地的方式都差不多 以下是一些生活的场景,也许很快就会在虎门的现实中消失了。 这是街角卖草席和农具的小店。 海边的渔家生活,傍晚回港后 海边重要的产业,制盐业 这是室外展出的农家和渔家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工具
个人分类: 行者足迹|5748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家乡过年的风俗习惯-江苏宜兴
y555120 2009-1-30 22:24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家乡过年的风俗
cutefay 2009-1-29 11:10
很多大城市过年的风俗越来越少,因此年味儿也越来越轻,而我们家乡这边过年有很多传统的风俗都还保留至今。 年三十的早上每家每户要放鞭炮和帖对联,过年期间一般一天只吃两顿饭,上午九十点钟吃一顿,下午三四点钟吃一顿。上午饭要吃胶东特色的胶东大包子,下午饭要吃米饭和菜。 胶东大包子是用类似包饺子的不发酵的凉面包的,里面包的是白菜和肉,最后在锅里蒸出来。胶东的人大多都很喜欢吃这种胶东特色的大包。每次我回家能一口气吃好多。 过年的菜比较经典常见的有猪头肉拌白菜心,海蜇皮拌白菜心,猪肝拌生蒜薹,蒜薹炒鱿鱼,炖鸡,炖排骨,蒸扇贝、蒸牡蛎,红烧小黄花鱼、偏口鱼、黑鱼等海鱼,四季豆炒肉,辣椒炒猪肠,清煮大对虾等,如果去饭店吃饭,每个人50元以上标准的就会有每人一个鲍鱼,如果超过每人80元的标准,则鲍鱼、鱼翅、对虾、海参这类昂贵的海鲜类的菜都有。这边的饮食习惯跟中国其他地方不大一样,饮食中有很多海鲜类的食物,并且以清蒸、红烧等做法为主,比较清淡。肉类比较喜欢吃猪肉和鸡肉,鸡肉的做法一般是炖着或者是炖好之后再炒辣椒,猪肉则几乎全身的肉都爱吃。 在年三十下午的时候,家里的男丁要去给去世的亲人上坟,到坟前烧一刀纸和放一串鞭炮,把去世的亲人请到家里来跟大家一起过年。 在年三十快接近12点的时候,开始煮饺子放鞭炮祭天等,下好的饺子要在放鞭炮的时候捞上来(这个时间要掌握好),第一碗要摆在外面的一个桌子上祭天和祭祀死去的亲人。然后用十个大枣馒头(参见我之前的一篇博文)摆在祭天的桌子上(馒头里面还要镶嵌红枣),再摆放一碗放有红枣的米饭,上面要插上三双新的红色筷子,给老天以及去世的亲人吃。家里的人会买一些纸钱烧给老天,也烧给死去的祖宗和亲人们。然后家里的男丁们要给老天磕个头,保佑全家。 家乡这边不限制放鞭炮和烟火,于是每年过年都要放很多鞭炮和烟火。爸爸一直都很喜欢放鞭炮,而我和弟弟现在则不怎么喜欢。记得小时候,我们都喜欢放鞭炮。今年过年的时候,我一个表弟还跟我弟弟说,小时候是喜欢放鞭炮但是没钱,现在是有钱了,但是不想放鞭炮了。 然后大家一起吃饺子,个别饺子里包有硬币以及红枣,我们家一般包六个红枣和六个硬币的饺子,有个说法:吃到硬币的人会赚钱多,吃到红枣的人要有好运气。第二天一大早,也就是大年初一的早上,还要吃饺子,饺子里也同样有六个红枣和硬币的。今年除夕吃饺子的时候,我一个枣儿和一个硬币也没吃到,第二天早上,我用昨天夜里剩下的饺子喂狗,结果给狗吃的第一个饺子就有硬币。幸好我在给狗吃之前把饺子掰开看了看,否则狗可能把饺子连硬币一起吞了。 大年初一早上还要放鞭炮,上午要给亲朋好友们拜年,另外,今年初一村里组织一群妇女一起跳扇子舞和扭秧歌,参加的人很多,大家都穿着过年的新衣服出来跳舞。那跳扇子舞的光盘上还有兔子舞等舞曲,于是我就教一些小孩子们一起跳兔子舞,还有其他的一些舞曲,可以跳伦巴、平四还有恰恰等。我教大家拉丁恰恰的基本步,不过她们觉得难,没有学会。 初二上午要吃面条和年糕,一般都是自家做手擀打卤面,我们家这边的打卤面里面一般都要放鸡蛋、肉丁、贝类的海鲜、菜等。初三上午还要吃饺子。一般每次过年吃饺子都吃得腻了,每顿饭吃不下几个饺子。 初二和初三是走亲戚。初三是送年,初三早上男丁们还要去上坟,把请回家的去世的亲人们送回去。初三的晚上也要放鞭炮,把年送走。 而一般初七也要吃饺子放鞭炮,因为初七是收人的一天。传说老天从初一到初七每天收一样动物,初七那天轮到收人,如果初七那天天气晴朗,就表示这一年会人丁兴旺,而如果阴天,则表示这一年人丁不旺。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5817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