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英文发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悲哀:中国人科学原创一定要用英文发表吗?否则不算?
热度 20 accsys 2016-10-15 18:42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要研究世界顶尖的计算机科学问题,因为研究这一问题需要他一生的积累。这积累包括数学、物理学、电子学和计算机等一系列深刻的科学。他立志要自己制造一台属于自己的计算机。在中国他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做到了。一个属于他自己设计,自己制作的动态计算机原型验证机于 2006 年诞生了。他兴奋,因为他认识到这会是世界上最快的,能够让众多道程序在众多不同类型处理器上,不用操作系统调度,而是程序自我动态调度,同时并行执行的计算机系统。他所设计的计算机微体系结构可以实现“弯道超车”。然而,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在这个计算机科学只认国外,不认国内的国度里,无人问津他的发明创造。有人劝他将这一发明用英文到国外去发表。他没有这样做,他想让自己的同胞们优先掌握这种设计,因为这样自己的国家有可能摆脱被牵着鼻子走的命运。 呼号十年,因为他的研究不能迅速产生利润,虽有企业认定这是重要的发明,然而也不敢投资进入。至于国家基金,根本就不可能有份,因为那都是有申请人年龄限制的。 2014 年在他宣传发明的动态计算机设计的博文中,有一个网友说动态计算机与 P/NP 问题相比,后者才是值得研究的大问题。百无聊赖的老头,一下子又激起了探索新问题的欲望。于是他就决定在科学网上研究 P/NP 问题。 P/NP 问题是一个与数学紧密相关的计算机科学未解难题。凭借一生知识的积累,他敏锐地意识到用他发明的限位数理论,用简单的子句消去法,就可能实现对 NP complete 问题中的 k-SAT 在多项式时间内求解。为了能与同行探讨,他随时将自己的思考放到科学网的博客中,这其中难免出现错误,受到网友的嘲笑他也不怕。相反,他感谢网友对他的不客气评论。历时两年多,他终于研究出了切实可行的 k-SAT 求解的子句消去法,证明了最复杂最坏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复杂度内求出 k-SAT 的解。 最终,他将论文投到了 2016 中国计算机应用大会,并得到了大会的首肯,推荐到国内一流期刊发表。然而,就在这好消息到来的时候,他接到了取消 2016 中国计算机大会的 P/NP 问题论坛的坏消息。 P/NP 问题论坛被取消,最重要的理由就是“需要相关讲者有一流期刊和会议上的论文发表作为支撑”。这里所指的一流期刊是国际上的。 大家都知道, P/NP 问题是世界难题,是百万美元千禧大奖之一。如果任何人能够在世界一流期刊上发表解决了这个问题的论文,那么就意味着这一问题就已经解决了,我们中国计算机大会还有必要去开 P/NP 问题论坛吗?当初我申请举办 P/NP 问题论坛的目的,就是要我国研究这一问题的学者能够一起畅谈、探讨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而让那些中国的原创能够有一个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现在看来,在中国真正的科学原创要想能够在行业内发表出来,阻力实在是太大了。就连一个行业内大型探讨的机会都难! 中国的学者能不能在中国率先探讨我们的原创?如果我们不论什么创新发明都要首先由国外来鉴定,我们有机会在重大的科学问题上进入世界最前列吗?在有些方面,在国与国竞争激烈的领域,我们难道不能够“先国内,后国外”吗?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高科技保密”,难道我们的东西就一律都要公开,要有国外来认可吗? 在科技创新发展的国策之下,应该迅速扭转将一切科学研究的成果都交给国外的落后科研评价体系,应该敢于在国内率先发表创新的成果,特别是那些科学原创。这样中国才会出大师,而不是在那里祈求诺贝尔大奖。 姜咏江 2016-10-15
个人分类: 随笔|5218 次阅读|49 个评论
嘿~多少人读了你的文章?
热度 54 janenana 2014-12-8 08:10
今年 10 月份我在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和一群同行见面,并做为期 5 天的 workshop (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的目的是大家合力出一个期刊杂志的 special issue (特辑)合集,一共 7 篇文章。见面之前我认真的阅读了其中两位同事的博士论文,和我们这次的主题相关。见面的第一天我就告诉他们说, hey ,我认真的读了你的论文,他们无不惊讶的看着我。第二天其中一位同事过来开玩笑说,我昨天和我太太 Skype 的时候告诉她说你看了我的论文,她问我 “Why would she do that (潜台词是说:她是脑子坏了吗?为什么要看你的论文) ” 。听到这里我们一大群同事都笑了。我觉得这是所有的科研人员都懂的笑话——-我们花时间花精力写的东西,最后到底有多少个人看。有一种名人效应,就是你开始做东西没人知道,后来有一群人觉得你做了好工作就开始引用,然后你就出名了,出名了,关注你的工作的人就越来越多。这是一个雪球效应,是每一个做科研的人的梦想的吧。但是。。。。。。 我常常问我自己一个问题,我们花那么多时间计算,建模,写科技论文发表,审稿,再修改,再审稿,再修改(这个过程可以一直无限循环下去)。 Publish or Perish 大家一直说。研究成果或发表或(死亡)被打在十八层地狱---这是作为科研人员只要在正统的研究所或者大学想被升职,想做滚雪球的最核心,不管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我们通常只有的这两种选择 Publish or Perish 。这个过程又是及其的漫长和痛苦的。我读博士的时候为了发表一篇 SCI 用了非常久的时间,两位审稿人觉得写得非常不错,方法和讨论都很到位。当时第三位审稿人一直不给意见,我们非常苦恼,一直写信追问编辑,编辑说那位审稿人一直不回复。后来 ta 终于回复了,说他不同意发表我的文章,因为我在回答他的提问的时候非常的粗鲁。我记得我的文章里写的是 A 内容,他却一直问我 B 问题,明显他并没有阅读我的文章。所以我记得我回答他的时候明显是没有耐心的---真是年轻气盛觉得没他这么欺负人的。后来历时两年终于发表了。我和我导师开玩笑说,发表文章根本不是做 science (科研)的一部分,导师说的确是这样的,发表文章的确像是搞政治辩论一样的,人总会想法设法挑各种毛病拒绝你。 发文章这件事情,有些人花长一些时间,有些人花短一些,但总是要想方设法把自己手头的活计卖出去。是个菜鸟就花多点时间,虚心接受各种意见,是个熟练工出活快一点。做科研发文章这件事情,其实和工厂里面做工的伙计是一样的。不过我们总是自认为自己聪明那么一点点,做出来的工作有用那么一些。但是最后有几个人在读我们的工作?我觉得下次和同事见面,我们不要问你的文章发了吗?而应该问, Hey ,多少人读了你的文章了? 有多少人读了你的文章? 了解你的工作?这个问题可以直指: 1. 你是个会讲故事的人吗? 2. 你的工作是让人感觉有趣的吗? 3. 你的工作是有用的吗? 4. 你工作成果是公开发表的吗? 你是个会讲故事的人吗? 总体上看来我们注定不会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因为 90% 以上的 SCI 杂志是英文发表的,我们要用不是自己母语的语言讲故事---很难绘声绘色,很难引经据典。我们都羡慕欧美人下班了可以回家陪家人,但是,我们要在科研,发表文章之余还要邯郸学步用英文讲故事。而且我们从小被教育当作听故事的人,偶尔有些人学会发出声音,年纪小的被认为叛逆大的被认为是愤青。总之,好孩子好学生好青年都不想和他们做朋友。 这回,来到北美之后,我也高大上的订阅了 Science ,一年才 50 美金还有一件免费的 t-shirt ,每个星期都在期待中收到杂志,然后一篇篇的翻看,看的好多文章都觉好有意思(除了杂志末尾那几大长篇翻过不看)。就常常问自己,人家用的英文那么简单,为什么我就写不出来呢,为什么我就写不出来呢????杂志扉页上,那个女大主编都会写前言,每次看到她写的东西---都在感慨,为什么她讲的每一件事情我都觉得是当务之急那么切中要害!!! 你的工作让人感兴趣吗? 除了要会讲故事,做的工作本身有兴趣也很重要。这个就没有什么好说的,有时候做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每天早上起床都很开心,很期待去完成它。忘记时间的感觉,总是让人愉悦的。这个愉悦其实传达到读者哪里除了讲故事的技巧,使用的语言,故事的构架都非常重要。看了这些 science 的文章,有时候感慨的理由是,这个(些)作者怎么知道我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就觉得他们是站在我这个读者的角度在讲这个故事。读着听着就感觉非常自然和非常舒服---这也是让别人对你的工作感兴趣的手段之一不是么。我们有时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思,但是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大部分时候,我们真的是在讲自己的感受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尝试猜测别人的兴趣点,这个既有挑战当时完成了就是就好有成就。 你的工作有用吗? 应该有一半的人认为自己的工作的有用的。有用性,从小处可以问:别人看了会受益的吗?谁会是最终的受益者?会有多少人受益?工作成果最后会转化成生产力吗?会变成不可替代的技术吗?最后会变成经典吗?会被写进教科书吗?会改变社会/个人的行为吗?会变成政策决策的一部分吗? 如果以上的问题的回答是 YES, 那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 你工作成果是公开发表的吗? 我们时常在抱怨科研评价体系和指标总是是把 SCI 放在最前面。但是我们发表那么多的 SCI 到底为了什么?尝试在饭桌上给小学中学同学讲讲你做的工作。他们如果觉得你的工作非常有意思,但是他们接触得到你发表的这些知识吗?他们是免费的吗?回答是 “ 不是 ” 。抛开高校研究所巨额购买的数据库不说,我们自己每天都挤破脑袋为了多发几篇 SCI ,最后的英文成果除了几个同行阅读之外,引用之外有什么实质性的成果。我们有时候抱怨民众不懂科学不觉得科普重要,问题是,我们帮助培养了他们的科普趣味了吗?我们抱怨国外数据商奸诈的捆绑销售,但是我们能不用他们的数据库吗?我记得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的时候选上了一门课叫做《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老师提到上世纪 80 年代是日本大量投入科研的时期,投入的 gnp 甚至超过了美国,而且他们当时是用日文发表的成果,和中小型企业也形成了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科研经费的投资回报率非常高。 我们是不是也该考虑,用中文发表成果,让成果最快最直接转化成生产力?是不是可以通过不同手段让研究成果更快传到我们的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同学的同学,家人的家人那里?如果您现在反驳我说我们做科研需要有国际影响力?需要交流?那么这个影响力最后最直接的评价是什么,是收到国际著名杂志说中国的科研水平很 高? (请参见: http://www.nature.com/press_releases/nature-index.html ) 交流的结果是做出更好的工作吧,那更好的工作最终的目的不是有用吗?如果在乎 SCI 的成果发现发表文章数量年年攀升然后沾沾自喜一秒钟?一秒钟之后该干啥干啥,然后呢忙着写文章发表?然后呢?忙着写文章发表? 我最后有几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是我一直弄不明白的),我们以其抱怨科研评价体系不公,花那么长时间抱怨 为什么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创自己的评价体系?是因为我们都喜欢在别人设计的游戏规则里玩游戏呢(情境请参照狗咬自己的尾巴转圈圈)?还是聪明人都忙着发文章去了?有点权势的人自己不干活忙着指挥别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26477 次阅读|9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8: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