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职业素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卢娅:公共图书馆馆员责任与素养
热度 1 libseeker 2018-7-14 19:03
圕人堂专题征文选刊 公共图书馆馆员责任与素养 卢娅(浦东图书馆) 我是一名图书馆员,从业近8年,目前在一所一线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工作。前段时间值馆7周年纪念,回顾进馆工作以来的点点滴滴,遂以“责任与素养”为题写了以下这篇感怀小文,以此记忆过去并鞭策未来。如今得幸在圕人堂平台和业内前辈、朋友分享,深感惶恐,请各位拍砖指正。 一、图书馆员的责任 任何一个时代的馆员都有它特有的责任内涵。在古代,图书馆是藏书楼,服务于贵族和上层知识分子,图书以藏为主,图书馆员的职责一言蔽之就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做好藏书收集和保存;到了近现代,图书馆慢慢向社会大众开放,公共图书馆兴起,图书实现广泛流通,馆员的职责慢慢变成“以服务为主的外借与咨询”;到如今,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随着图书馆的变革与转型,馆员的职责内涵更加丰富,我们有学科馆员、技术自动化馆员、新媒体馆员、数据馆员等等。 同时,伴随人们获取知识途径的增多,馆藏、外借、咨询在图书馆工作中的比重有所变化,而顺应形势也产生了很多新的岗位和业务。比如,文化讲座、艺术沙龙、各类型展览、学术交流、读者培训、创客空间、新技术体验等。图书馆员的职责不仅仅是做好知识整序,还要做好优秀文化传播,做好市民的素养教育,做好读者交流环境的打造;图书馆员不仅要做好阵地服务,还要注重与社区与学校的交流和联系,以及与其它相关机构做好跨界合作。 近两年来,因业务关系我和学校、出版社的联系增多,更加感受到图书馆对于完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补充作用,感受到图书馆作为知识中介、文化中介的重要地位。比方说这些年,国内图书市场尤其是童书市场发展十分迅猛,家长孩子可以选择的内容越来越多。如何帮助孩子和家长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学习资料、以及如何有效使用这些资源,都是我们非常重要的责任。图书馆馆藏不仅要有量的保障,更要有质的把关,馆员还要开展方法的指导。 每每分析盘点每月借阅数据、入馆人次、活动参与人次,都不禁让我感叹着,图书馆作为一项社会公器,它默默地承担着保存和传播知识、文化、开展市民终身教育的社会职能,而我们馆员在每一个平凡、忙碌的岗位上,向市民提供着平等、公平、公开的均等服务,自始至终贯彻着图书馆 “公平利用、方便利用”的服务理念,弘扬着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文化使命。 二、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 众所周知,图书馆员,首先必须具备以人为本、爱岗敬业的思想意识,有健康积极的心态和耐心细致严谨的服务态度、真挚热情的服务精神,要有崇尚理性、尊重知识、弘扬人文精神的职业理念,这些是我们最基本的职业修养。 其次,要掌握熟练的业务能力。比如,要熟悉信息资源,了解出版动态,知道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获取配置与展示保存;要了解记载知识和信息的组织方法,包括信息组织的原则、所需的技能和系统;要掌握相关技术知识和技能,包括交流技术、针对服务的技术和工具的应用、技术改造的识别和分析方法;要掌握基本的检索技能、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做好读者参考咨询。 再次,图书馆员职业兼容并蓄,馆员队伍有着种类多样的专业背景。在全民大阅读时代,馆员作为阅读推广人,不同岗位上不同教育背景的馆员发挥其专长,通过团队协作,做好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宣传推广。 另外,值得特别重视的还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尤其是一线馆员,每天工作繁杂、细小、重复,但是简单的工作不等于容易,把小事做好也是一门学问,窗口的工作重沟通讲技巧重细节,在细微之处体现着图书馆员的真诚。 如何不断提高我们的职业素养,除了自我不断学习外,组织和环境的作用至关重要。比如有馆员培训、沙龙、馆外培训等继续教育和学术交流项目,这些都是提高我们素养的有效途径。于个人而言,我非常珍惜这些学习的机会,通过参加培训和交流活动,逐步实现知识的更新,把理论与实践、学习与运用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学、带着问题学,做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三、图书馆员的学术涵养 孔子在讲“为学”时曾讲到要“博学于文”,这里的“文”,不是简单指书本知识,而是指整个人文,是指我们的学术修养、文化涵养。图书馆员要把做人、做学问、做业务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图书馆作为人文教化之地,图书馆员要有为学的精神和态度。最基本的,是要多读书,多研究学问,当然它不一定仅仅是图书馆学科的,还有社会学、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等都是我们必须了解研究的领域。我们要常关注我们的资源结构、服务制度、用户需求、服务效能、文化政策、技术发展、行业发展、社会发展等等。近几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每年举办馆员书评活动,它一方面是要在业界倡导一种从文献出发、严谨务实的研究风气,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个活动让我们的馆员多读书,做好导读工作。 我们的一位老馆长曾讲内修外宏、外化实施,任何实践背后必有其规律,我们要善于从具体项目中思考提炼、归纳总结,找到行为背后的线索和纲领。图书馆员的学问研究要着眼于现场的问题、着眼于服务的数据和读者的调研需求、着眼于社会的重大课题。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首对我影响至深的来自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发源地——文华图专的老校歌:“浩浩天宇,莽莽神州,人类进化悠悠。经藉辉煌,典章博大,圣贤教化永留。文华图专,循循善诱,知识诸宝是求。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智慧服务群俦。愿同学,勤研究,立功立言不朽。亲爱精诚团结,为国为民奋斗。” 从业路漫漫,愿我们保持初心,一起参与、一起实践,肩并肩去描绘我们的梦想。
个人分类: 圕人堂|3301 次阅读|5 个评论
女排精神的核心:发扬改革锐意,营造局部生态
热度 2 jintuo 2016-8-20 13:42
中国女排又赢球了,消息唤起亿众感概,“女排精神”成了炙口可热的中文单词。对于女排精神,人们有着不同的解读,其中以拼搏为最。然而,拼搏可发生在几乎所有体育竞赛项目,唯女排精神不同于其他而 35 年不衰,显然另有独到之处。依我看,能够解释女排与其他体育竞技团队不同的是其独特的局部文化生态。而在举国浮躁的数十年中,营造这一局部生态的人一定具有改革锐意和勇气,自觉地抵制了来自不同方向的官本位及义和团。 我成为女排的观众始于 1981 年日本的女排世界杯赛。当时留日中国学生不多,通过中国使领馆的联络,比赛期间我们一些同学作为义务翻译,在往返酒店和比赛馆场的大巴上与中国女排有过近距离接触。印象最好的是选手郎平和主教练袁伟民。郎平球打得最好,大巴上其他选手兴奋地回顾自己打的好球,郎平总是一言不发,微笑着听着。袁伟民一扫当时中国官员的普遍的官腔,专注业务,职业素养很高。特别是他坚决抵制了上方要求的评选先进个人,坚持女排中没有先进个人,只有先进集体。这是一种改革锐意,女排的文化正是主教练在不利的文化大环境下,以一己担当营造局部小环境文化生态的勇气、智慧、和远见成就出来的。多少年后,郎平讲了类似的话,大意是自己没有经商和从政的才能,只能搞排球了。这段看似谦虚的话语其实饱含着对职业精神的崇尚。 我国的科研领域不久前还发生过一个大学的副处长位置空缺,数十个教授来申请的事情;我所处的学院,一位副教授改行研究生院的办公室主任,同事竞相祝贺;韩春雨在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立即被冠以科协副主席的头衔。种种迹象表明,中国近千年来的 xx 优则仕的官本位价值观犹在,尽快当官,才是正经的功名。如此文化大环境下,能够在科研上表现出高度的专业素养实属不易;重要创新不足,文章小错不断成为普遍现象。
6373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们需要职业素养, 职业操守, 职业精神
热度 9 PhenixInRocky 2015-4-12 00:06
读了何广平老师的文章《被裹挟的日子》,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身在任何一个职业中的人,都被各种 “ 不情之请 ” ,各种游离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的事情所裹挟。作为一个正直的当事人,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耗费了精力和时间,内心也受煎熬,实在难受。 在我看来,那些提出非分要求的人,缺乏的是现代职场上的 “ 职业操守 ” ,或者 “ 职业精神 ” 。英语里有个词,这叫做 professionalism 。它有什么含义呢?英语字典里的解释是: ’theskill, good judgement, and polite behavior that is expected from a person whois trained to do a job well’ ,是一个能很好胜任工作的工作者应该具有的技能、判断力以及礼貌的举止。随手在网上搜索,看到密苏里大学的 ShelvyL. Campbell 一个演讲的幻灯片,题目是《工作场合的专业精神( Professionalism in the workplace )》。按照 Campbell 女士的观点,它包括了这样几个要素: · Trustworthy: 值得信赖的。我们在生活中,多么希望我们信任为我们服务的专业人士,比如医生、律师、老师等等。我国的病人非要塞红包给医生,说明病人一方充满了不信任,是典型的工作场所缺乏职业精神的体现。 · Competent :胜任。一个具有职业素养的专业人士,应该能够胜任他(她)的工作,这样我们才能信赖他(她)。 · Respectful :尊重。 · Act with integrity :诚实。作为专业人士,工作中应该有诚信,比如科学家,科研人员,造假、伪造推荐信,违背了专业精神。 · Considerate :为他人着想。 · Empathetic : 有同情心。 依我拙见,后两项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前四条是专业人士应该具有的基本要求。其实这些条目都应该贯穿于我们工作的边边角角的,我也在一些小事里体会到一些同事的专业程度。我读博士的时候,有天导师跟我说:你给审稿人写的回复我看了,你对他恭维太多,这样会让他感觉我们在讨好他( suck up to him ),这样不专业,会让他降低对我们的信任。我刚刚开始做博士后的时候,有一次导师和我讨论一个技术问题,他问我,你做过这个没有?我薄脸皮儿的中国思维又来了,碍于面子,我支支吾吾,不愿承认自己虽然了解原理,但其实没有亲手做过。他看出来我的犹豫,说,在职场上,我们都要 professional ,你诚实告诉我你没有做过,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寻求帮助,不然我今后怎么知道你给我的信息里有多少是不能被信任的? 还有一件事,一个同事的太太要生小孩了,他有些担心地去跟老板请假——因为他正在忙一个时间很紧的项目。老板的回答是:“哦,祝贺你!家庭是最重要的事情,你休假一段时间,别担心项目的事情!”我跟同事说,你老板人很好啊。同事说,老板这是 professional ,什么场合要说什么话,你以为他不想我天天呆在这里工作?可是他的专业素养,战胜了不愉快的想法。但是开组会的时候,他一定会催我催得要命。一码是一码。我想想,同事说得有道理。 还有一个身边发生的故事,一个女孩子拿了西方某国某院士级别的知名教授的全额奖学金读博士。而开始读了俩月,发现因为和丈夫分居两地实在难熬,于是决定放弃博士学习,去和丈夫会合。她内心非常忐忑地去和导师 “ 摊牌 ”—— 担心会挨骂。按照我们的一般思维,导师定会大发雷霆,将她赶出办公室,从此不再见这个人吧?可是教授想了想,说, “I think you made a good decision (我觉得你的选择是对的),祝你一切好运,我让秘书帮你办理退学手续。将来你的生活里有了什么喜讯,比如找到了好工作,读了博士,或者在哪儿定居了,记得告诉我! ” 你觉得那个教授不生气?他至少会非常不爽,但是他用极其专业的态度处理了这件事,各方都皆大欢喜,而女生对于导师还感激涕零。反过来说,大发雷霆,把这个学生臭骂一顿,或者拖着不放人,又能得到什么好结果呢? 我也经历过一些何老师提到的那些 “ 不情之请 ” 。有国内的朋友找我,问有没有关系不错的教授,给他出个邀请函。其实朋友能找到经费,就打算出来玩玩儿,也不打算做什么研究。我回绝了,并且告诉朋友,这种事情,最好不做。别说很少有教授会这样做,只要一开口,我还得搭上我的 reputation (声誉)。不知不觉中,我要求自己像做的 “ 专业 ” 的前辈们看齐,不论做什么,都专业起来。大到沟通和工作方式,小到工作场合的衣着和言谈。实验室有个加拿大同事,和我一起做实验的时候穿个有破洞的牛仔裤和皱巴巴的上衣,随意地很.但是要有病人来(我们的试验和临床相关),他就换上衬衫西裤,头上喷上发胶,瞬间从科技猥琐男变身回专业的科技工作者--这也是professional的表现。 也扯上毕姥爷的事儿说说。有朋友说,这事并非是在私人场合,如果是这样,毕姥爷显然也不够专业。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在非私人场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难道不要三思?我和毕老师有一面之缘,知道他是个很文艺的人,也听过他唱别的小曲儿,理解他并非恶意。但这次他显然是大意了。 学术圈,和任何的专业圈子一样,要讲职业素养。我们试想,如果我们圈子里的人都非常专业,具备了上述的几条标准,同事、同行之间的信任岂不是更多?工作岂不是省去了很多的麻烦?东方的文化,让我们做起这些来非常困难,我们常把面子、人情、利益想得高于职业操守。对于学术研究这种掺不得虚假的工作来说,的确可悲了些。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也不用揣摩学生的成绩单到底是真是假,再也不用担心推荐信是否真出自签字那个人的手?那时候,我们发表的数据,可信度就更高了。 以上内容,纯属给孩子换尿布间的间隙闲扯,几个概念的差别也未深究,欢迎任何professional的拍砖指导.
个人分类: 杂说|9123 次阅读|20 个评论
旧文回放:“著名”评论家(曹林)的脑子何时能开窍
zbt92 2013-12-31 15:18
“著名”评论家(曹林)的脑子何时能开窍? 文 / 水博 (此博文曾于数年前发表,当时没点曹林的名子。现在看到他又造谣炒作,所以点名道姓的发出。) 由于这篇文章有点刻薄,我这里就不点名道姓的批评这位青年评论家(下文中也称这位评论家为作者),然而,为了对公众负责,犹豫再三我还是认为有必要把他的文章拿出来说说。因为,我觉得这位被很多人认为是“著名青年评论家”的文章,实在是太令人难以忍受。他写的这样明显的违反逻辑的评论文章,能公开的出现在报纸上,不仅是对文章编辑和该报纸的极大讽刺,而且,如果没有人提出来更正,我看简直就是对我们读者智商的极大侮辱。 因为我是水电专业的技术人员,所以比较注意媒体对怒江开发的评论。自从去年 10 月见到该作者的《怒江开发需要搁置的智慧》一文后,我就开始对这位青年作者比较关注,因为,这位被誉为著名的青年评论家,居然能糊涂到大言不惭的用邓小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例子,作为搁置的智慧,来类比怒江应该“搁置开发(坚持争议)”。(参见附件一) 去年年底,哈尔滨天价医疗费事件爆发后,这位评论家又发表评论《医生作恶还是体制作恶?》一文,明确告诉大家,天价医疗费只能是医生在作恶。而最后卫生部的调查结论是医院管理制度不严,让特殊患者钻了空子。在这件事上,让人觉得作者的这种评论,如果没有接受翁家的贿赂的话,基本上可以说大脑有毛病。(参见附件二) 今天无意中又在博客上看到作者 的专栏文章《 改革稳定推进必须要有基本共识 》 (原载 2006-3-3 东方早报)。他在文章中说“我认同童大焕‘改革需要大交锋’的观点,但不认同他‘改革要共生不要共识’的观点。我想问大焕先生的是,难道你想要共生就可以共生了?从基本的字面理解,共生,就是共同生存,既然涉及到‘共同’,那就不是某个人某个群体一厢情愿的事,必须大家都接受‘共生’才能实现‘共生’。弱者当然想共生,可强者想‘赢者通吃’不让你共生,你怎么生啊?所以要达至‘共生’,本身就需要社会就‘共生’达成基本共识,‘共生’是一种最底线的价值共识。要‘共生’不要‘共识’的逻辑是荒谬的。” 看到作者的这些论证之后,我简直不知道怎么说这位著名评论家好。在这段评论中,作者说“ ‘共生’是一种最底线的价值共识 ”,当然没有问题,但是,这种所谓底线的价值共识,显然应该是对“共生”问题(而不是其它问题)的共识。而接下来作者马上就用“ 要‘共生’不要‘共识’的逻辑是荒谬的 ”来论证说“ 要‘共生’不要(改革的)‘共识 ' 的逻辑是荒谬的 ”。作者自己居然不知道此“要共生的共识”,非彼“要改革的共识”。作者的这种逻辑的评论,简直让人啼笑皆非,我真怀疑评论家的脑子是不是出了毛病。 这位作者的看家本事就是用社会热点问题煽情炒作。所列举的例子 王斌余案,作者说“王斌余何尝不想与包工头‘共生’,老板赚大钱,农民工拿点儿血汗钱,大家不就共生了嘛,可作为强者的老板就是想通吃,拖着工钱不给,活不下去的王斌余只能选择大家都活不了。 ”。看过之后,似乎让人感觉作者鄙视剥削者的一身正气,但是,实际上这个例子并不合适。在作者虚伪的正义感后面却是一种逻辑错误。工头不给钱,是一种常见的违法行为,按照法律本应该能够正常解决矛盾,根本就不会影响到共生。而恰恰是王斌余的违法冲动才使得问题发生了改变。在这里不要共生的显然是王斌余,而不是被杀的工头。实际上共生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求,别说契约自由下的工人不会被雇佣者通吃掉,就是奴隶主对于完全失去人身权利的奴隶,也不会愚蠢到不让奴隶生存(共生)的地步。除了暴力革命,现代社会基本上没有人否认,人类社会是应该共生的。作者的所谓“ 强者想‘赢者通吃’不让你共生”完全是一种煽情的胡说,就是最恶毒的资本家也会知道,如果把工人都饿死了他自己也活不下去的道理。即便就是 用作者所举的这个例来看,如果非要说有人不愿意要共生的话(甚至说要闹革命),那一定是弱者。这才符合逻辑,而作者所举的例子完全是一种煽情和逻辑欺骗。 文章的后面该作者为了论证“共识”是“共生”的基础这个骗人的伪命题,还举例说“ 有人可能会拿美国作例子,说美国人整天在交锋和辩论中吵吵嚷嚷分歧重重,不是共生得很好吗?别忘了,这些交锋正是建立在一些根深蒂固的价值共识基础上的,这些共识是:平等、自由、个人主义、宪政主义和民主。正如亨廷顿教授所言,美国历史上每一次激烈的争论,争论者都是围绕这些‘建国价值’展开辩论的,‘对政治体制的稳定产生的威胁不是根深蒂固的分歧,而是感情深处的共识’。每一次争论都源于———有人认为现实偏离了这些美利坚民族引以为豪的共识。 ”。作者在这里又是在利用公众中羡慕美国民主制度的心理,煽情骗人。他认为美国社会是有“感情深处”共识的社会,而中国的社会是没有共识的。所以,美国人关于怎么改革、怎么发展可以不要共识,中国的改革发展就必须有共识。 作者暗示说美国的社会制度比中国好,总会赢得公众的一些喝彩。说实在的尽管我也非常羡慕美国的民主制度,但是,我也决不会利令智昏到了这种强词夺理、胡说八道的地步。我们看看被作者同志赞美说 “有感情深处的共识” 的美国的社会到底有没有不共生的现象呢?以极为常见的美国校园暴力事件来说,在美国一个中学生因为对学校不满,就可以一口气开枪打死几十个人。难道这种行为还丝毫都不影响美国社会的共生,而中国的一个民工一气之下杀了个工头,就是中国的富人要通吃弱者,不容许穷人共生的证据吗?要我说无论中国、美国,“共生”都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实,个别违法现象绝不能作为社会没有“共识”就不会有“共生”的论据。当然,我认为中国社会确有一种打破“共生”的危险存在,那就是弱者对强者的暴力反抗,而绝不可能是什么“富人要通吃弱者”。 其实,“共生”就是社会的基本稳定,除非到了你死我活的暴力斗争程度,“共生”当然一定要有。对改革开放的“共识”,则是更高层次要求。而且,所谓“共识”是都是相对,民主社会中的总统选举和少数服从多数的议会制度也都是一种相对的“共识”。因此,中国社会目前关于改革的争论意见非常正常,在达不成普遍共识的情况下,也完全可以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决策。 所以,作者说的“ 在没有基本价值共识的基础上谈共生,就好像想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地面提起,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完全是逻辑混乱的一派胡言。看到他文章中煞有介事的对决策者的敦敦教导“改革共识已经破裂,改革话语的论争已陷入云山雾罩,这时候决策者的思维一定不能跟着乱,一定要在尊重各方利益诉求的基础上找到新的基本共识,掌好改革的舵。 ”我怎么看他怎么像一个还没成熟的小丑。我真不知道我们这位的青年评论家的脑子,什么时候能够开窍?不要再用这种评论文章来羞辱我们的报纸,来一次一次的来愚弄我们的公众。 参考文章: 附件一: 关于怒江开发搁置的智慧,还是骗人的智慧? http://column.bokee.com/96665.html 附件二: “天价医疗费”也考验着记者的良心 http://column.bokee.com/109429.html 附件三: 改革稳定推进必须要有基本共识 http://column.bokee.com/124974.html 由于附件中的文章已经打不开了,他重新贴出如下: 附件一: 怒江开发问题需要发展的智慧 2005年10月22日《中国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高层论坛》落幕后, 24日江南时报即刊登了青年杂文家曹林(下称作者)的一篇文章——《怒江开发问题需要搁置的智慧》。作者希望把怒江水电开发搁置起来。我认为,关于加快开发还是把它搁置起来,实际上不仅仅涉及怒江开发的争论,而且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整个发展战略,事关重大,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作者说“一度因民间环保人士和组织强烈干预而被搁置的怒江开发工程,因‘两院士上书’的舆论力挺再度升温,号称‘宁愿放弃世界遗产也要上马水电’的当地政府又借机蠢蠢欲动。”这种说法是对当地政府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污蔑和攻击。怒江水电开发影响范围全都在1950米高程以下,与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没有任何冲突;这些不实之词早已由云南省政府“三江并流”申遗办公室予以澄清。现在作者继续重复这些早已被揭穿的谎言,显然有造谣惑众之嫌。 作者说“当初,正因为争议非常大,中央才做出‘搁置’的批示。翻阅争议各方的论证资料可知,两院士的上书所指并无任何新意,并没有提出任何压倒性的理由,并没有拿出任何可以说服反对方的论据。”。这是作者的主观臆断。中央领导对怒江开发问题从未作出什么“搁置”的批示,而是批示“此事……应更加慎重,充分论证”。这个为了把怒江开发规划工作做得更好的批示,与作者发明的“搁置的智慧”没有丝毫联系。此外,不知道作者是否看过两位院士上书全文?从何得出院士上书‘并无任何新意”的结论?事实上“院士上书”客观反映了怒江地区生态环境已遭严重破坏、当地人民群众极端贫困和祈盼水电开发的事实真相和第一手情况,直接揭露了少数极端环保人士的各种谣言,为中央了解真实情况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仅从中央领导对“院士上书”作出批示事实本身而言,也已经表达出对“院士上书”的高度重视。 作者说“谁能保证怒江开发能让百姓脱贫?谁又能拍着胸脯保证开发不会破坏生态和自然遗产?实际上,在对待怒江问题上各方争议如此之大、任何一方都不能提出压倒性理由的情况下,搁置可能是‘危害最小’的选择———争议非常大,表明各方的利益正在博弈,我们要给这个博弈以充分的时间,所以要搁置”。 怒江水电开发“有利于当地群众脱贫、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的结论,是经过国内数十家权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研设计单位各有关专业的数百位专家学者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历时近一年完成的《怒江水电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作出的。离开这些制度和规范的操作程序,任何方面的“保证、拍胸脯”都是不科学、都是靠不住、都是不能作为决策依据的。只有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制度和程序所作出的规划环评成果,才能作为各方争议的裁决标准,才能作为决策的依据,这是不言而喻的。在目前《怒江水电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已有明确结论的情况下,作者仍然以所谓“争议、博弈”为借口要求“搁置”,面对怒江的老百姓正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挣扎、老百姓的生活一天也不能搁置的现状,大言不惭的宣扬所谓“搁置的智慧”,其实质是企图剥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其实质是企图阻碍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确定的“积极开发水电”政策的实施! 作者说“我们既有的理念和知识还不足以能认识和解决如此复杂的问题,只有等待有一天我们的知识达到了某种高度,理念进化了,科技发达了,经济发展了,才能充分掌握怒江———认识到自身知识的有限性并在行动上保持一种谨慎的不作为态度,这就是‘搁置的智慧’。”坦率地说,关于怒江开发的各方面问题目前在中央领导的批示下,都已经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充分论证,不存在什么“既有的理念和知识还不足以能认识和解决如此复杂的问题”。至于一些极端环保人士在《怒江水电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已有明确结论、怒江州231位人大代表和191位政协委员联名要求开发怒江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他们自己的观点,那只能说明他们不尊重科学、不尊重民主、不尊重怒江两岸各族人民的意愿! 作者说“邓小平在南海问题上‘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决策,就是一种‘搁置的智慧’,以搁置换取和平发展时间,以搁置韬光养晦,以搁置存异求同;”任何稍有思维能力的人都不难看出,邓小平同志在南海主权争议地区就石油资源开发问题的“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资源”的主张,和他就国内经济发展问题上的“不要去争论什么‘姓社姓资’,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主张搁置争议,都是主张优先发展!都明明白白的表现出“搁置争议”的大智慧!如果把这种大智慧用在怒江开发问题上的话,就恰恰应该是“搁置争议,尽快开发”!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在不同立场的人看来都是会有争议的,如果一有争议就把应该办的事、甚至是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论证、多数群众赞成的大事、好事“搁置”起来,去无休无止的“争议、博弈”,那就什么事情都办不成了。 作者说“兴建三峡工程在1958年就提出来了,可到前几年才真正上马,这其中贯穿的就是一种‘搁置的智慧’”。作者所举的例子显然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其实,长江三峡工程何止是“1958年就提出来了”?那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917年在其《建国方略》中就提出来了的; 1992年全国人大决定三峡工程上马,也不是因为“各方没有争议了”(事实上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人士反对三峡工程),而是因为当年制约三峡建设的主要控制性条件,在90年代初期已经得到解决或者基本解决。如果作者已经承认三峡工程都已经到了无需搁置的水平,那么无论从工程建设难度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上来看,怒江水电开发都不可能存在任何需要搁置的理由。 作者说“前几天,在重庆召开的第十届中法国有企业和农业问题研讨会上,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综合规划组就提出了‘不发展’的理念”。看到作者的说法,令我非常震惊,难道我们“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国策已经发生了变化吗?经查阅有关报道;“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综合规划组组长杜平在一次会议上说“要通过逐步加大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地质灾害综合防治、风沙源综合治理、生态移民等工程建设力度,确实确保这些地区的‘不发展’,对于保障西部大开发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造福于国家千秋大业而言,就是最大的发展。”很显然,这个所谓的“不发展”是带引号的“不发展”,实际上是要以可持续的方式更好地发展,哪里有什么子虚乌有的“‘不发展’理念”?哪里有什么“搁置”?然而,作者所宣扬的“搁置”绝不是什么“智慧”,而是要否认“发展是第一要务”的阴谋,是阻碍发展、不要发展的智慧。 作者最后关于其它社会问题的所谓“搁置”的评论,我想自有社会问题方面的专家评说。然而,被“保留生态江”之类的谣言已经耽误两年的怒江水电开发,所造成的能源损失和对当地老百姓脱贫解困的拖延,实在不应该继续下去了。看看这首发自怒江儿女心声的诗:“一边是流走的你,一边是无奈的我;地越种越瘦,人越过越穷,什么时候你才滋润我啊,怒江——我的母亲河?”相对于怒江人民的期盼,作者鼓吹阻碍怒江开发的所谓“搁置的智慧”,绝不是什么“智慧”,而是贻误国家发展、损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愚蠢。其实,不光是怒江,包括我们整个国家,到底是需要有“发展的智慧”,还是需要所谓“搁置的智慧”,不仅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深思和“智慧”,更需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 曹林《怒江开发问题需要搁置的智慧》江南时报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OP-c/1007612.htm 附件二: “天价医疗费”考验着记者的良心 水博 为什么“天价医疗费”真相大白之后,媒体却都失声? 轰动社会的“天价医疗费”事件终于有了结论。据新华社哈尔滨12月13日报道,关于 天价医疗费 一事,卫生部和中纪委联合调查组已将前一阶段的调查结果反馈相关部门。 结论大致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ICU科对翁文辉的管理存在混乱问题,主要有:不该是心外ICU收治的病人,不能收;自购贵重药品管理混乱;同时调查组还对某些质疑医院的传言做出了澄清结论: 其一,医嘱签名问题,不同笔体的签字都是下面的研究生写的,而且王雪原作为指导医生应该看过。同时,调查组打开其它的ICU病历,也都是这样,这并不是医生伪造出来的。 其二,不存在患者死后医院还进行化验的问题。这两份化验单胸浮水的检查确实是患者翁文辉的,之所以出现日期差距,是因为患者在临死前出现高度胸腹水,医生在抽取之后送到检验室,没有按规定将报告单上的申请日期项目添上。检验人员在检查完之后,发现报告单上没有申请时间,所以不知道是何时申请的,就将出具化验报告的日期也就是8月8日写上了。 其三,同一天不同明细账单的问题,调查组反馈的结果是这样,一般患者要单子的时候是晚上8点左右,但是计算机系统把其它科室的项目汇集起来,最后结算的时间是半夜十二点,因此患者在十二点之前拿到的单子永远都比十二点时结算的项目要少。计算机的程序是北京一家计算机公司的,医院无法改变的。 调查组同时也认为,医大二院的整个医疗工作管理还是比较规范的,对与翁文辉同住在ICU科的其他病人收费基本上做到了规范、透明、告知,只有翁文辉这一例显得 特殊 。 报道说:有关专家认为,此次发生在哈医大二院ICU科的 天价医药费 事件所暴露出的问题,广大医院、医务人员都应该认真汲取教训。无论什么样的 特殊 病人,医院都要严格坚持各项医疗工作制度,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完) 看完调查组的结论,我们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医院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是管理混乱,让某些“特殊”病人钻了空子。“天价医疗费”的问题主要出在患者的“特殊”性上。然而,人们不禁要问如果这“天价医疗费”责任不在医院,难道就没有问题吗?首先,我们要问这“特殊”的病人,为什么会特殊?所有这一系列离奇的特殊,有没有腐败存在? 其实,这天价医疗费,尽管是“天价”在患者家属自己身上,也决非没有问题。 有人怀疑,本案的“特殊”患者家属借着患者参加工作早属于离休,就想借治病敲国家一笔。在要求医院违规特殊治疗抢救之外(花掉 130 多万元),自己还能居然花出去 400 多万,其中还不知道要有多少水分,多少利润呢?有人认为,其家属违反规定非要驻进高额费用的 ICU 的目的,就是想要让医院治疗费出奇的高,从而相对掩盖自购药品的费用奇高的问题。最后他们想让国家报销,国家不给报,就反过来开始敲诈医院。 起初,有些不了解真相的媒体记者为了炒作,就开始大肆污蔑医务人员,试图把我国现在医疗体制上的种种问题,都推卸到医务人员身上。通过激化医患矛盾,转移社会公众对医疗体制不公的不满情绪。 没想到调查的结果,完全是属于特殊患者的问题。医院、医务人员除了某些管理上的混乱,让特殊人员钻了空子之外,具体医务人员几乎没有任何道德上瑕疵。所以,媒体就集体失声,突然蒸发,就给公众来一个不了了之。 其实,调查结果说明,此事才真正触及到了医疗体制不公的根本问题(患者家属购进 400 多万元的药品,是否都合法?如果还曾经要求国家报销,是否有诈骗犯罪嫌疑)。同时,本案也触及到社会上的高级医学权威们的出诊问题( 30 万出诊费是否属实、合法?)。不过,咱们欺软怕硬的媒体一看腐败制造者的权势、地位,他们可能惹不起,就全都变成了哑巴。 可怜的老百姓,你只有被忽悠、被利用的资格,没有真正的知情权。可怜的底层医生护士,尽管你们的收入和付出已经是这样的不合理,你们要是也想搞点腐败,看咱们媒体记者能饶得了你们吗?可是那些真正有权有势的,倒可以是名正言顺的搞腐败,即便一不小心被媒体曝光了,咱们的媒体宁肯丢面子也会装聋作哑。 对于那些因为信息掌握不全,报道片面甚至失实的媒体记者我们尚可以谅解。但是,某些记者所谓的分析评论,则不能不说是别有用心了。我特别记得有一个善于趋炎附势所谓评论家写的一篇题为《医生作恶,还是体制作恶》文章。该文作者曾明确地告诉公众:体制不会叫人作恶,作恶的只能是人(医生)。现在,最后的调查结论,无疑的是扇了这位黑心评论家一个响亮的耳光。我真不知道这位评论作者,这位只会拿老百姓开刀的腐败分子的卫道士,看到新华社的这篇“天价医疗费结论”的稿件,会有什么感想?如果他这种记者在这些事实面前,变得只会装聋作哑,还有什么脸面继续当记者,写评论? 我看这样的评论家,根本算不上什么记者,完全就是一个为名利出卖灵魂的妓者,对我们这个社会来说,他们的社会危害性远远大于那些为钱出卖身体的妓女。总之,我感觉通过这天价医疗费事件的离奇结局,我们那些经常以公众的良心、社会监督者自居的媒体记者,是不是也应该问一问自己,到底是记者作恶,还是体制作恶?
3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2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