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城市扩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邢台大贤村洪灾启示录:为什么受伤最大的永远是乡村?
热度 1 杨学祥 2016-7-24 14:54
邢台大贤村洪灾启示录:为什么受伤最大的永远是乡村? 杨学祥 朱学东最近指出,七里河自东向西穿过邢台市区,在邢台市区内河道很宽,并且成为景观河道,而河道出市到了大贤村东南边,从西向东南拐了一个弯,到村口大贤桥突然变窄,桥面宽 4 车道,下面有 3 个涵洞……” 这是 7 月 23 日 ,新京报对遭受洪水袭击造成巨大生命财产损失的邢台市大贤村的描述。其结果就是洪水安然穿过城市,出了城却肆虐了乡村。 这段实况叙述,就像一段隐喻,隐喻了当下中国真实的城乡关系:农村永远是最终的买单者。 2004 年 3 月 2 日 ,我在光明观察发表文章: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文章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城市的发展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 5 年过去了,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越演越烈。 2008 年末 2009 年初我国北方遭遇 50 年一遇的严重旱灾,专家称城市恶性膨胀是农业受旱主因,重发这篇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42708.html 2016 年 7 月 23 日 邢台大贤村洪灾给出了又一例证。 相关报道 邢台大贤村洪灾:为什么受伤最大的永远是乡村? (2016-07-24 10:54:59) 转载 ▼ 标签: 杂谈 “七里河自东向西穿过邢台市区,在邢台市区内河道很宽,并且成为景观河道,而河道出市到了大贤村东南边,从西向东南拐了一个弯,到村口大贤桥突然变窄,桥面宽4车道,下面有3个涵洞……” 这是7月23日,新京报对遭受洪水袭击造成巨大生命财产损失的邢台市大贤村的描述。其结果就是洪水安然穿过城市,出了城却肆虐了乡村。 这段实况叙述,就像一段隐喻,隐喻了当下中国真实的城乡关系:农村永远是最终的买单者。 不只是遭受如此巨大牺牲的邢台大贤村,我们通过搜集历史上相关的媒体报道,同样可以发现,但凡遇到洪涝灾害,在灾害中牺牲最大的,从来都是乡村! 为什么受伤害最大的,永远都是乡村? 中国的乡村,遇事牺牲最大,首先与乡村发展的现状有关。 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能够掌握和影响的社会资源少;乡村居民受现代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在许多农村,受过一些教育的青壮年也外出打工),对于外界信息不敏感,甚至不乏愚昧的地方,比如,在干涸的河道边挖沙造房种植,破坏环境,不注意卫生,等等。 乡村的生产生活资料的质量(比如房子)也普遍较低,尤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普遍较低;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匮乏…… 凡此种种,遇到突发自然灾害,乡村的损失自然会比其他地方更大,这是客观现实。 但是,农村的牺牲,不只是低质量的生活遭遇无以躲避的自然灾难造成的,还有作为抵御自然灾难时被决策的牺牲——这种牺牲今天已经不再公开被提及,但翻检历史报道,“确保***的安全”之类,确实存在过,也确实曾经是牺牲乡村的一个光荣理由。今年7月初苏南遭受雨涝灾害地区普遍流传“保**”的说法背后,虽是不实之言,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那种挥之不去的历史阴影。 乡村和农民,不是不可以做出牺牲,但这种牺牲,只有在尊重他们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利的情况下,才是道德的。尊重这种权利,是现代政治的基本道德。 历史上,中国通过城乡二元化政策,通过掠夺牺牲乡村和农民利益,支持了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而直到今天,这种牺牲的逻辑余孽犹存,更披上了一种现代经济学的外衣。 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权利意识弱,又是一盘散沙,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土地房子被按别人确定的价格拿走,改造成工业园区,竖起一幢幢高楼大厦;他们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土地上熟悉的杂草灌木大树被删刈,浇上了水泥种上了洋派的景观树景观草坪;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身边的河水,流淌着城市里排放出来的污泥浊水…… 城市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拿走,把自己不要的扔给乡村,这就是乡村命运的真实写照。在强大的权力、资本面前,在工业化城镇化面前,乡村和农民完全没有博弈能力。在历来乡村被决策的命运中,乡村的利益从来都是被代表了,而利益关联的农村和农民,从来没有能够有机会真正宣示自己的权利。 所以,在自己的土地上被剥夺了自由选择权利的他们,永远是牺牲最大的群体,无论是面对自然灾难,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无论是政策宣示如何重视乡村。 凡遇事农村永远牺牲最大,更为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这个社会即期功利主义的发展观,是以乡村为壑劫掠乡村发展城市的发展观。 城市不以农村为壑,这样的发展才可以看到中国的未来。 大贤村的巨大牺牲,在信息如此通畅的今天,是在事件发生数日后,因为草根自媒体的呼吁才被关注到,才有新京报财新这样深入的调查采访,对部分真相的还原。 完全可以说,地方对这种灾难信息的控制维稳,是对受灾乡村的第二次伤害,这个伤害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剥夺,是对人心的伤害,更甚于自然灾害。 文/朱学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ff32de0102wx2a.html#cre=sinapcmod=gloc=16r=0doct=0rfunc=33tj=none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720 次阅读|1 个评论
内涝反映出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较多:要大楼更要排水设施
热度 2 杨学祥 2016-7-7 11:22
内涝反映出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较多:要大楼更要排水设施 杨学祥 李克强:内涝反映出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较多 2016 年 07 月 06 日 22:22 中国政府网报道,《李克强:内涝反映出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较多》。 7 月 5 日 至 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连续到安徽阜阳、湖南岳阳、湖北武汉考察长江、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和抢险救灾工作。   白石岭村是湖南岳阳市的城中村。受连续强降雨影响,不少房屋被淹。李克强冒雨来到这里,详细察看灾情,询问转移群众的安置情况。李克强说,当前不少城市出现内涝,这既有降雨 集中的因素,也反映出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较多。他要求一定要把受灾群众妥善安置好,同时要加快棚户区改造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补上短板,抚平城市“疮疤”, 提升地上地下应对灾害的能力。 http://news.sina.com.cn/c/nd/2016-07-06/doc-ifxtwiht3230147.shtml 暴雨再次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 我们在 2010 年 5 月 16 日 指出,暴雨再次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 2010 年 5 月 7 日 凌晨,广州城的上空惊雷不断,大雨滂沱。一场 50 年一遇的大雨,把这个即将举办亚运的“国际大都市”浇了一个透心凉。城市主干道水浸一度深达 3 米 。“认真吸取‘ 57 ’ 灾害教训,反思排涝系统,严查薄弱环节。”履新不足一月的广州市市长万庆良措辞严厉,几乎下达了军令状。然而 5 月 9 日 ,广州又一场大雨。虽然广州水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已经 24 小时待命,但暴雨再度成灾,一个又一个的地下停车场遭受灭顶之灾。一场大雨就把广州 20 年的城建打得原形毕露,再有 100 多天,广州将召开亚运会,这场暴雨背后,外界看到外表光鲜的广州城,地下排水系统更像一个绣花枕头。 广州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东表示:“这场雨历史罕见,这在国内任何城市都会引起积涝。”他告诉记者,广州多个监测站都录得历史最高值的降雨量。而且,这场暴雨降水时间非常集中,普遍在不到 6 个小时内出现了超过 100 毫米 的降水。而且这场暴雨几乎覆盖了广州全市,这让水务应急单位的排水车应接不暇。据统计,当天广州全市 102 个镇(街)受水浸之灾, 109 间房屋倒塌, 24 个停车场被淹,造成经济损失约 5.438 亿元。 中新广东网 5 月 15 日 电 近日广州连降暴雨,暴雨导致广州多处地方被水浸,广州的交通严重受阻,几近瘫痪。 5 月 14 日 暴雨再度侵袭广州,广州市区 21 条主干道瘫痪,车辆需绕道行驶。广州市已以当天 17 时 20 分启动防御暴雨三级应急响应,水务局下雨之前已派出有关人员到易发生水浸的地区布防,同时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中广网柳州 5 月 15 日 消息(记者)受切变线和弱冷空气影响, 5 月 13 号到 14 号,柳州自北向南出现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 昨天早上 6 点 40 分,柳州市气象台发布了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据气象部门统计, 5 月 13 号晚上到 14 号下午的 5 点,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安陲、滚贝、香粉 3 个乡镇的降雨量都超过了 110 毫米 ,其中安陲乡降雨量最高,超过了 120 毫米 ,柳州市区和柳江、融安、三江等县都出现暴雨天气。 中新广东网 5 月 15 日 电 14 日傍晚前后暴雨袭击广州市,羊城再度成为泽国。广州气象台更于 23 时 55 分启动红色暴雨预警信号,这是广州今年入汛以来第二次发布红色预警信号。受大暴雨影响,白云机场 40 航班因此延误。而广州部分市区再次出现“水浸街”现象,天河区五山路华南师大路段积水盖过人的膝盖。由于此前特大暴雨带来巨大财产损失的经验教训,广州市民对此次暴雨的到来做了防御措施。在杨箕地铁站,工作人员已事先准备好沙包等工作用以抗击积水。据悉,此次暴雨受低压槽影响,广东省粤西北、粤中、珠江三角洲先后出现了强降水。 14 日广东全省共有 32 个市县发布暴雨预警信号;有 11 个市县发布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人民网讯 2010 年 5 月 13 日 ,湖南省涟源市遭遇五十年一遇特大暴雨。继 5 月 6 日 至 8 日暴雨过程后, 5 月 13 日凌晨 3 时 至晚上 20 时,涟源市再次遭受暴雨、大暴雨袭击,全市 21 个雨量站点均超过 100mm ,降雨量最大的涟源城区站 24 小时内达到 172.1 毫米 。涟水、孙水、白马水库水位均急剧上升,超过警戒水位, 20 个乡镇告急。该市迅速启动Ⅲ级预警响应。据初步统计,此次暴雨洪灾中,全市 47.8 万人、 20.1 万亩农作物受灾,紧急转移人员人 1.26 万余人,房屋倒塌 1710 间,死亡大牲畜 1160 多头,直接经济损失达 2.54 亿元 。 2009 年 9 月的秋旱最终在 2010 年 4 月形成西南地区的特大干旱,我在 2010 年 4 月 1 日 指出干旱原因的同时,再次提出“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的教训。 这篇 2005 年写的文章,可能早已被人遗忘,尤其是城市管理者,可能闻所未闻。官照样日复一日地升,日子照样一天一天地过。平静似水,似水平静。可谁能想到,由于地下排水不畅,顷刻汇聚的雨水一改往日的平静,变成杀人的利器,重庆济南被暴雨重创,天灾人祸共酿死亡和伤痛。 7 月 17 日 ,重庆受暴雨袭击,这场 115 年一遇的暴雨造成 42 人死亡, 12 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 27 亿元。一天后,山东省会济南又遭厄运, 34 人在暴雨中遇难 。人们不禁要问:城市管理者的责任何在? 2010 年 5-7 事件和 5-13 事件再次暴露了城市管理的漏洞,忙于建设,疏于管理,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严重的损失将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浪费。 认真读一下附件,你会有什么感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24936.html 城市的内涝成本: 谁为城市内涝的人祸担责 我们在 2012 年 7 月 12 日 指出,城市的内涝成本:谁为城市内涝的人祸担责。 2010 年 9 月 30 日 以来的 50 年一遇暴雨给海南带来严重损失。据初步统计,截至 7 日晚该省遭遇的此次强降雨导致 16 个市县受灾,全省 1160 多个村庄受淹, 160 余万人受灾,紧急转移 21 万余人。该省相关部门表示,旅游市场无游客失踪或伤亡报告。然而,部分旅游景点因雨停业,酒店接待量及营业收入较前日均有大幅下降。   城市内涝不是一个新问题。 2005 年以来,我们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城市内涝的博文,这些 2005 年的文章和资料,可能早已被人遗忘,尤其是城市管理者,可能闻所未闻。   只见利益不见弊端的城市管理令国家受损人民受害。只有地上部分的华丽建筑,没有地下部分的相应能力的排水管道,城市管理者的低水平令世人震惊。   暴雨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使城市的地下水管道和排涝系统成为必需设防的安全保障。 2007 年济南和重庆暴雨致灾,关键是城市排水系统没有达到安全标准。“逢雨必淹”的潜规则恰恰反映了城市管理者的无所作为和侥幸心态。国内外的历史教训,城市管理者是否熟记在心?   中国商界的科学素质是值得怀疑的:面对印尼地震海啸和美国新奥尔良市飓风灾难,中国商人的投资依然积聚在中国沿海;面对国际气象组织关于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警告,中国沿海城市的房价却一路飙升。科学对他们而言不值一文,这种状况要持续多久?暴雨后“银座地下购物广场”全被淹没,这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小小的警告!   中国城市管理者被大批商人所包围,以至于金钱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科学工作者的理智呼声被商业的喧嚣所掩盖。重庆济南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科学的呼声不仅可以避免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可以挽救鲜活的无辜生命。 2007 年重庆济南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的黄牌警告也没有引起城市管理者的重视。 2010 年 5-6 月的罕见暴雨对城市管理者再次亮出黄牌警告。 2010 年 9 月 30 日 至 10 月 10 日 海南暴雨洪水灾害亮出了红牌警告! 2010 年 5 月 7 日凌晨 ,广州城的上空惊雷不断,大雨滂沱。一场 50 年一遇的大雨,把这个即将举办亚运的“国际大都市”浇了一个透心凉。城市主干道水浸一度深达 3 米 。“认真吸取‘ 57 ’灾害教训,反思排涝系统,严查薄弱环节。”履新不足一月的广州市市长万庆良措辞严厉,几乎下达了军令状。然而 5 月 9 日 ,广州又一场大雨。虽然广州水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已经 24 小时待命,但暴雨再度成灾,一个又一个的地下停车场遭受灭顶之灾。一场大雨就把广州 20 年的城建打得原形毕露,再有 100 多天,广州将召开亚运会,这场暴雨背后,外界看到外表光鲜的广州城,地下排水系统更像一个绣花枕头。据统计,当天广州全市 102 个镇(街)受水浸之灾, 109 间房屋倒塌, 24 个停车场被淹,造成经济损失约 5.438 亿元。 2010 年 5-7 事件和 5-13 事件再次暴露了城市管理的漏洞,忙于建设,疏于管理,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严重的损失将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浪费。   笔者认为,城市内涝灾害频发,是人祸而不是天灾,是城市排涝设计失误造成的,必须追究设计者和审批者的失职之责,必须赔偿市民和企业的相关财产损失。城市排涝工程必须科学论证、合理设计、严格审批,相关部门必须承担起相关的义务和责任。   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楼市的疯狂和城镇内涝频发的事实表明,城镇建筑必须与配套的排水管线同时设计建设,城镇扩容的同时必须优先排水管道扩容。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城镇的盲目扩容将带来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1324.html 要大楼,更要排水畅通:领导要改变政绩观 我们在 2013 年 7 月 9 日 指出,要大楼,更要排水畅通:领导要改变政绩观。 盖民居大楼必须具备相应的辅助配套设备,达到相应的质量保准。防震、防火、防雷,上下水道畅通,三气设备齐全,商店、学校、托儿所、绿地、健身房,这些都是住房增值的条件。 城市不断的扩容,不但导致交通拥挤,而且导致城市内涝。有谁认真回答对城市排水系统的批评意见? 城市内涝造成的损失,是否要减少当年的 GDP ? 错误的政绩观导致人祸频发。改变的时候到了。 城市内涝还要持续多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4657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06600.html 城市内涝谁担责:城市管理者还是开发商? 我们在 2013 年 7 月 20 日 指出,城市内涝谁担责:城市管理者还是开发商? 笔者认为,城市内涝灾害频发,是人祸而不是天灾,是城市排涝设计失误造成的,必须追究设计者和审批者的失职之责,必须赔偿市民和企业的相关财产损失。城市排涝工程必须科学论证、合理设计、严格审批,相关部门必须承担起相关的义务和责任。 城市扩容,必备的设施必须同时建设以预防相关的灾害发生,否则,乱批乱建就是制造人祸。 开发商也要对大楼的安全性负责,不仅防震要达标,防火、防水都要达标,相应标准必须尽快出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096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4497.html 历史资料 170 城市不设防, 340 城市不达标首份中国城市内涝报告:风险正在加剧 2013-07-18 10:50:45  来源 : 南方周末 ( 广州 ) 除注明,其他数据均来自《城市防洪工作现状、问题及其对策》课题报告。 (何籽 曾子颖 / 图) 首份内涝报告出炉 “我并不惊讶。” 2013 年 7 月 16 日 ,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程晓陶,问及城市普遍内涝问题时,他淡淡地说。 采访前一天,北京暴雨如注,市气象台拉响了黄色预警信号,最大降雨量超 200 毫米 ;与此同时,广州市三防总指挥部也启动了防暴雨内涝三级应急响应,雷雨交加,多处道路成河泽;而此前不久,武汉、成都等地持续暴雨,“看海”又成为各地城市一景。 这些新闻确实已不新鲜。据住建部 2010 年对国内 351 个城市专项调研显示, 2008 年 -2010 年间,有 62% 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 3 次以上的城市有 137 个,在发生过内涝的城市中, 57 个城市的最长积水时间超过 12 小时。 另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 2010 年我国有 258 座城市受淹,其中大多数为暴雨内涝。 压力已空前巨大。在 2012 年“ 7 · 21 ”特大暴雨造成 78 人罹难之后,据报道,北京下了死命令,今年城区不能死一个人;武汉市长唐良智也公开表示了担忧:“一打雷我就着急。”誓言要彻底解决城市渍水问题。 与以前城市更多是抵御江河泛滥、山洪爆发等外洪相比,如今城市主要是遭遇内涝,一场暴雨,城市即成为高风险区域。 2013 年 3 月,程晓陶所在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完成了《城市防洪工作现状、问题及其对策》课题研究,程为负责人。此课题旨在全面梳理中国城市防洪治涝体系及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措施。 该报告课题人员先后奔赴北京、上海、重庆、武汉、济南、福州、吉林、佛山、敦煌等城市实地调研,历时三年,终于完成了这份厚近两百页的专业报告。 据了解,这是近年来中国首份城市内涝研究报告。在 2013 年各地再度内涝的背景之下,这份报告显得弥足珍贵。 城市不设防 颇令人震惊的是,早在 1995 年,国家即要求重点防洪城市在次年底之前完成防洪规划。然而,直到 10 年之后的 2006 年,全国 642 座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中尚有 12 个重要城市、 33 个中等城市和 125 座一般城市,共计 170 座城市还没有编制出城市防洪规划。 不仅如此。“目前全国仍有 340 座城市(占总数 53% )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特别是非农业人口 150 万人以上的 34 座特大城市中仅有 7 座(占总数 21% )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此外,一些新兴的经济开发区和新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严重滞后。”该报告首次披露。 以重庆市为例。按全国特大城市的要求,其防御洪水标准必须达到 50 年或 100 年一遇以上,但大部分沿江河的区县、乡镇,以及重要小城镇的堤防护岸工程仅有 10 年一遇的防御标准,甚至有部分连一处防洪工程都没有。 该报告还披露,按照我国 2006 年城镇排水设施建设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要求,城市一般地区排水设施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 0.5-3 年(即抵御 0.5-3 年一遇的暴雨),重要地区为 3-5 年。而实际上,大部分城市普遍采取标准的下限。调查显示,我国 70% 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小于 1 年, 90% 老城区的重点区域甚至比规范规定的下限还要低。 另外,违法成本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依然存在。 以武汉市为例,《武汉市城市排水条例》实施已 8 年多,很多条款已不能适应现有排水工作需要,如排水处罚方面,最高 3 万元的罚款显然不足以起到威慑作用,亟需修订。 权责不清,洪评不力 没有城市防洪规划,显然有悖于防洪法。 颁布于 1998 年的防洪法明确提出“防洪工作按照流域或者区域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实施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同年,水利部发布了《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修订稿),并在原有 31 座全国重点防洪城市的基础上,提高到了 2006 年的 85 座城市,这些城市称为全国重要防洪城市。 然而,这些城市并非都已开展城市防洪排涝影响评价。程晓陶说,虽然已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但在各地推行阻力重重。 而城市规划中也存在种种怪状。据程晓陶介绍,现在不少地方视城市建设开发规划为秘密,不对公众公开,理由是担心公众在已知的规划区域建房种房,从而耽误城市建设步伐。“连这些都视为秘密,更别说可能有风险预警的城市防洪排涝影响评价了。” 在课题组看来,新中国城市防洪的权责不明,一直是影响排涝工作的首要原因。 早在 1978 年以前,城市防洪的主管部门为城建部门。 20 年之后,国务院机构改革,城市防洪工作归口水利部门,但地方并没有完全统一。 据上述城市内涝研究报告显示,截至 2006 年,有 379 座城市的防洪工作由水利部门负责,有 114 座城市归口城建部门,另有 142 座城市则由两个部门共同管理,还有 7 座城市未明确管理部门。 据该报告透露,发生在 2007 年 7 月 18 日 的济南悲剧,源于责权划分不清,协作机制不明。据分析,该市防洪排涝工作涉及水利、市政公用事业和黄河河务等局。除黄河河务局职责较明确外,另两个部门职能重叠,两家内部分别下设内河防办和城市防办,各自制定防汛应急预案,但由于内河与城区范围内的防汛预警密不可分,最终造成 34 人不幸遇难, 6 人失踪。 课题组还注意到,一些城市的水利、城建部门对城市内河道的分管存在问题:加盖的河渠归城建部门管理,不加盖的河道归水利部门管理。但在实际中,某些开发商擅自将原本无盖的河道进行修整加盖。这样一来,该区域便可能形成管理盲区。 再度规划,沉疴恐难减 2013 年 7 月 12 日 ,住建部下发通知,要求明年 6 月 30 日前,各省份住建部门报送各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其中要求,通过采取综合措施,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 36 个大中城市)中心城区要能有效应对不低于 50 年一遇的暴雨。该大纲还提到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 在程晓陶看来,这是 3 月 25 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住建部为城市排水牵头统筹部门后的一次工作安排,也是国家部委层面时隔近 20 年,再度要求各城市编制排水防涝规划。 “但这种规定时间规定内容的一刀切做法,在全国难以奏效。”程晓陶说,“依照现有财力突出重点,应该分区域分阶段推行。” 考虑不周总会付出代价。据报告显示,武汉修建第二长江大桥时就影响了罗家港排水通道的正常排水,虽然水务部门发现并规劝其整改,但是该工程迫在眉睫,难以调整。 2011 年暴雨突袭武汉,罗家港排水受限,最终造成城市内涝。 另外,如何保证工程建设按规划设计的要求进行,避免“豆腐渣工程”,是当前我国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在武汉市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因工程未按设计标准施工造成洪灾的事例。施工单位连同设计院一些工作人员擅自将工程防洪标准由 100 年一遇降至 50 年一遇,导致武汉机场高速路被淹,造成较为严重的灾害损失。 “城镇快速发展加重了内涝风险,从现实层面看,这种风险还在加剧,真正的谷底尚未到来,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对此高度重视,统筹考虑,科学决策,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程晓陶毫不避讳地说。本文来源:南方周末 http://money.163.com/13/0718/11/942HRLD700253B0H.html 相关报道 李克强:内涝反映出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较多 评论 2016 年 07 月 06 日 22:22 中国政府网 李克强:内涝反映出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较多 7 月 5 日 至 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连续到安徽阜阳、湖南岳阳、湖北武汉考察长江、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和抢险救灾工作。   今年入汛早,大范围 强降雨集中且持续时间长,保障大江大河大湖安全度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至关重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 示和批示,各地各有关部门扎实有效推进防汛抗洪工作。淮河历来是灾害多发区域。李克强来到“千里淮河第一闸”安徽阜阳王家坝闸,察看上游来水,了解汛情变 化,并嘱咐工作人员当好“耳目尖兵”,确保监测预报精准及时。他还听取淮河水利委员会负责人汇报。李克强说,七八月份是防汛关键期,防汛抗洪的攻坚还在后 面,要始终紧绷安全这根弦,上下游统筹协作,做好各种应急准备,把握抗洪抢险主动权。   在蒙洼蓄洪区的郑台 子庄台,李克强向群众了解生产生活和抗洪的食品药品准备情况,询问庄台坚固性是否有保障。他对当地负责人说,你们处在淮河防汛的关键地带,一定要以人民群 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重,工作前移、保障到位,让群众对战胜洪水更有信心、挺起脊梁。党和政府会继续加大扶持力度,绝不让蓄洪洼地变成民生洼地。   白石岭村是湖南岳阳 市的城中村。受连续强降雨影响,不少房屋被淹。李克强冒雨来到这里,详细察看灾情,询问转移群众的安置情况。李克强说,当前不少城市出现内涝,这既有降雨 集中的因素,也反映出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较多。他要求一定要把受灾群众妥善安置好,同时要加快棚户区改造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补上短板,抚平城市“疮疤”, 提升地上地下应对灾害的能力。   万里长江,险在荆 江。李克强先后来到岳阳荆江门电排堤段和洞庭湖大堤建新垸柳叶湖堤段,察看长江、洞庭湖水位和巡堤查险情况。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人汇报了全流域防汛工作。 李克强说,干堤安全对防汛关系重大,绝不能掉以轻心。目前刚进入主汛期,后面的形势可能更复杂严峻,要对堤防、水库等工程开展全天候巡查,绝不能有丝毫松 劲,根据最新汛情变化,做好应对预案,确保大江大河大湖安全度汛和流域总体安全。   武汉市近一周来降雨 量累计超过 600 毫米 ,长江、汉江水位快速上升,均已超过警戒水位。由于暴雨连降,市区长江干堤有一处出现管涌群,李克强到现场察看,向在场参加抢险的解 放军、武警官兵、水务工人和其他人员了解情况,询问周围是否还有新的风险点。李克强说,这里正处在中心居民区,你们肩负的责任重大。虽然长江大堤比过去坚 固的多,但绝不能掉以轻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次管涌险情给我们很大的警示,现在正处在防汛的关键时期,要坚决堵住隐患和漏洞,加固大堤,积累有益经 验,确保险情彻底消除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长江龙王庙段水位超 过警戒线,已高于城内路面,李克强趟着江水,察看堤坝加固、物料准备等情况。他说,防汛抗洪,基础在“防”,关键在“抗”,核心在“人”。要加强巡查、除 险,做到“百密无一疏”,保护近千万江城人民安全。我们已经经受过历史上超大洪水的考验,现在我们更有能力和信心保卫家园。中央财政要抓紧下拨防汛抢险救 灾资金支持地方,指导各地切实做到预报预警准、物资准备足、人员配备强、应急处置快,戮力同心打赢今年防汛抗洪这场硬仗。   汪洋、杨晶参加考察。 责任编辑:茅敏敏 SN184 http://news.sina.com.cn/c/nd/2016-07-06/doc-ifxtwiht3230147.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068 次阅读|2 个评论
被长期忽视的警告:北京上海等46座城市都在下沉
热度 1 杨学祥 2016-6-28 15:40
被长期忽视的警告:北京上海等 46 座城市都在下沉 杨学祥,杨冬红 根据发表在本月《遥感》杂志的最新科学研究,中国首都北京在下沉。此外《时代》报导,自从 1921 年以来,中国金融之都上海已经下沉了 183 厘米。中共官方数据显示,全中国 46 个城市都在沉降。 发表在《遥感》的最新研究说,北京每年下沉 11 厘米。该研究由一个七人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国际团队展开,是基于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InSAR )技术。这种雷达监视陆地海拔的变化。 研究报告说,这种下沉现象有多种原因。 大型建筑、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给地面增加了很多重量。过量抽取地下水也是一个重大问题。在干旱的城市,日益上升的人口需要大量用水。上海和北京的含水层都被过度消耗。 2003 年大陆媒体引述国土资源部的调查说,全国有 46 个城市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而发生了地面沉降,其中沉降中心累计最大沉降量超过 2 米的有上海、天津、太原。 由于不合理的开采行为,全中国已形成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 100 多个,面积达 15 万平方公里。 2005 年以来,我们多次著文指出,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剥蚀沉积、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 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等环境风险。洪涝——排水抗洪治涝——加重自然旱灾——过量引用地表水和抽取地下水——湖泊萎缩、江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机井成本提高——地面沉降、房屋等基础设施断裂、土地沙漠化。这就是人类对待水资源的传统模式。 我们在 2001 年 9 月 4 日 提出的《冷静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的警告,如今已经得到《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的证实。中国的城市管理者是典型的模仿秀,他们不是借鉴西方城市管理者的经验教训,而是惟妙惟肖地模仿前人盲目无助的憨态,亦步亦趋地沿袭前人走过的老路。 地面沉降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地表海拔缓慢降低的现象,是一种缓变的地质灾害,既会造成市政基础设施、道路桥梁、港区码头、地下管线和深井等直接损失,也会造成运力下降、挡潮和排水等间接损失。在美国 50 个州中,大约有 24 个州由于开采地下水、石油和可燃性天然气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意大利的威尼斯,素有“水都”之称,地面沉降非常严重,著名的市政府大楼罗内丹宫已下沉了 3 . 18 米。在大学通用的环境学教材中,这些经验与教训比比皆是,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引起西方管理者的重视。可惜人们一旦卷入经济大潮,立即被滚滚的淘金狂潮所淹没,上海的今日正是威尼斯的昨天。 我们在《振兴东北要以“苏锡常”为鉴》一文中指出,上海既是经济起飞的样板,也是环境污染的典型反面教材。国际舆论的如此评价值得深思。上海仍然在走国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地下水枯竭和地表水污染的双重夹击下,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其生态资源已丧失殆尽。 与沿海地区相比,东北虽然欠发达,但有相对丰富的生态资源,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应该以苏锡常地区地下水资源危机为鉴,发挥自身的生态优势,建立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牧业。特别是吉林省以农业大省著称,一旦发生水资源危机,后果不堪设想。伴随人们观念的改变,追求健康的人群将抛弃严重污染的大都市,走向环境优美的生态园区:水资源危机意味着生存环境的灭亡,以破坏水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不值得效仿。 北京上海等 46 座城市都在下沉: 2005 年的警告被长期忽视。 相关报道 为什么北京上海等 46 座城市都在下沉(凯迪社区) (2016-06-28 13:44:53) 转载 独特思维 于 2016/6/27 16:08:51 发布在 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 由于大规模城市移民、泥土松软和全球暖化,上海在下沉,并且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自从 1921 年以来,中国最拥挤的城市已经下沉了 183 厘米 《遥感》杂志的最新科学研究,中国首都北京在下沉。此外《时代》报导,自从 1921 年以来,中国金融之都上海已经下沉了 183 厘米。中共官方数据显示,全中国 46 个城市都在沉降。 根据发表在本月《遥感》杂志的最新科学研究,中国首都北京在下沉。此外《时代》报导,自从 1921 年以来,中国金融之都上海已经下沉了 183 厘米。中共官方数据显示,全中国 46 个城市都在沉降。 发表在《遥感》的最新研究说,北京每年下沉 11 厘米。该研究由一个七人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国际团队展开,是基于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InSAR )技术。这种雷达监视陆地海拔的变化。 研究报告说,这种下沉现象有多种原因。 大型建筑、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给地面增加了很多重量。过量抽取地下水也是一个重大问题。在干旱的城市,日益上升的人口需要大量用水。上海和北京的含水层都被过度消耗。 2003 年大陆媒体引述国土资源部的调查说,全国有 46 个城市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而发生了地面沉降,其中沉降中心累计最大沉降量超过 2 米的有上海、天津、太原。 由于不合理的开采行为,全中国已形成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 100 多个,面积达 15 万平方公里。 下沉的土壤对城市的基础设施也将产生重大影响。北京特别担忧沉降对城市列车可能造成的影响。北京地铁每天运送 2 千万城市居民。 在《遥感》发表报告的研究团队告诉《卫报》,他们目前在进行一项有关沉降对北京基础设施(比如高速铁路)的详细分析。相关论文有望在今年稍晚发表。 上海中心大厦附近地面出现七米长裂缝 《时代》 2012 年报导说,在上海鳞次栉比、闪闪发亮的摩天大楼之下潜藏着持久的问题。 由于大规模城市移民、泥土松软和全球暖化,上海在下沉,并且已经持续了几十年。 自从 1921 年以来,中国最拥挤的城市已经下沉了 183 厘米。在全中国,有 50 多个城市出现地面沉降,有 126,90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下沉了至少 20 厘米。 令人恐怖的不仅仅是数字,还有它造成的悲剧以及日益频繁的发生。 在 2012 年 5 月,一名年轻女子在西安人行道上行走的时候出乎意外的跌入一个 6 米深的天坑。在 2012 年 4 月份,一名女子在北京人行道上跌入一个装有滚烫开水的坑里死亡。 亚洲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在修建过程中,附近地面出现了一条可怕的裂缝。 在 2012 年 2 月份,一名网友在跟上海中心大厦一街之隔的、 101 层楼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附近拍到一条七米长的裂缝。 亚洲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在修建过程中,附近地面出现了一条可怕的裂缝。在 2012 年 2 月份,一名网友在跟上海中心大厦一街之隔的、 101 层楼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附近拍到一条七米长的裂缝 上海中心大厦建筑公司发表一份声明回应网友担忧说,地面裂缝是“可控和安全的”。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刘东伟说,地下水、降雨和软土地基是出现裂缝的原因。但是《时代》文章认为,这种说法只是部分准确。 上海最重大的地质灾难 《时代》报导说,由于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口,该地区天生土质松软。地下水耗竭要为土地沉降负 70% 的责任。 然而专家说,摩天大楼的重量和全球暖化也在他们称之为“上海最重大的地质灾难”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幸的是,随着城市发展步伐加快和海平面上升,这种影响将只会变得更加严重。 根据上海地质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摩天大楼的物理重量要为上海地面沉降负 30% 的责任。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教授焦赳赳告诉《时代》,“通常地下水耗竭是关键因素,但是在上海,城市发展也是重要因素,因为建筑密度很高,大多数高层建筑位于软土地区。”他打个比喻说,高楼大厦压在地面上,就像重物压在弹簧上一样。 作为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上海人口在 2010 年达到 2300 万。随着居民蜂拥进入海滨城市,开发商们把摩天大厦和数以千计的高楼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堆叠在一起。 中国截至 2011 年修建了 200 座摩天大楼,截至 2016 年,预计将超过 800 座。 过度发展和过度抽取地下水 巴尔的摩摩根州立大学土木工程教授李江告诉《时代》,“就像谚语说的那样,楼建得越多,人来的越多。”上海很快将有 3 千万人,相比之下北京还不到 2 千万。“此刻,这么多建筑已经建起,以至于这个地区已经无可救药了。” 他说,今天上海的问题被几十年的过度发展和过度抽取地下水而恶化。 上海在上世纪 50 年代就出现沉降,而中国其他城市直到 80 年代才开始出现这个问题。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一份报告,现在全中国逾 50 个城市面临着下沉问题,特别是三个地区出现严重地面沉降问题,包括长江三角洲,汾河 - 渭河盆地和华北平原。 央视报导说,河北沧州下沉了 2 米。在 2009 年,该城市拆毁了一栋三层的医院大楼,因为第一层已经沉没到地下。 为了阻止地面沉降,中共国务院启动了中国土地沉降预防项目。类似的,北京也努力减少地下水抽取,计划关闭 800 口井。北京也希望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完全停止城市地区的地下水抽取。 上海涨潮的时候海平面高于街道 但是曾经在中科院工作 15 年的李江表示,这样的项目是不够的。“很难定量计算,这个工程能够有多大程度的帮助,但是问题是,问题解决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问题在于城市化。” 他说,科学家期望通过法规遏制地下水消耗,但是有一些事情政府无法控制,比如全球暖化。环境学家预测,随着冰川融化,截至 2050 年上海周围的海平面将上升 22 ~ 68 厘米。 李江说:“如果你在涨潮的时候看看上海,你可以看到海平面高于街道,只是被海堤拦住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个重大灾难比如飓风,海啸和热带风暴,它就可能造成严重损害。” 李江特别担忧海滨地区发生严重洪水,那是农民工主要居住的地区。 他认为,真正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减少或停止抽取地下水。另外一个方案是减少建筑密度,减少摩天大楼,但是这对于快速增长的中国城市而言不太现实。 同时,李江建议地方政府实施用水限制和增加收费以减少水浪费。他也提议重复用水,即回收废水用来洗车或浇花。 即便如此,全球暖化仍然是一个障碍。随着上海的摩天大楼节节攀升,南极和北极的冰川融化,像上海这样的城市正一天天变得越来越危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c741ebf0102wc0n.html#cre=sinapcmod=gloc=29r=0doct=0rfunc=32 迟到的警告:三千亿损失谁来买单? ( 修改稿 ) 作 者:杨学祥  上传日期: 2005-3-25          迟到的警告:三千亿损失谁来买单? 杨学祥 2005 年 3 月 22 日 第十三届“世界水日”前夕,由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主持的《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完成。据报告显示:由于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地面沉降对长三角地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已经达到 3150 亿元,包括对建筑楼房、道路桥梁、地下管线等造成的损失,其中上海约为 2900 多亿元,苏锡常为 469 亿元。长三角地面沉降大于 200 毫米的范围近 1 万平方公里,上海、苏锡常和杭嘉湖的最大累计沉降量分别达到 2.63 、 1.80 和 0.82 米。长三角的地下水资源衰竭对苏锡常地区的地面下沉已经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如果这一情况不能得到改善,“沉默的土地危机”将随时有可能在长三角大范围爆发 。 3000 多幢 18 层以上的高楼正在加剧上海的地面沉降,同时导致诸如城市密度过大、公共活动空间狭小等问题。有鉴于此,上海市有关部门将出台措施对摩天大楼建设进行限制 。据悉,苏、浙、沪三省市地矿部门联手开展的此项调查,先后经历了 4 年时间,总投资超过 2000 万元。 我们多次著文指出,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剥蚀沉积、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等环境风险 。洪涝——排水抗洪治涝——加重自然旱灾——过量引用地表水和抽取地下水——湖泊萎缩、江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机井成本提高——地面沉降、房屋等基础设施断裂、土地沙漠化。这就是人类对待水资源的传统模式 。我们在 2001 年 9 月 4 日 提出的《冷静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的警告,如今已经得到《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的证实。中国的城市管理者是典型的模仿秀,他们不是借鉴西方城市管理者的经验教训,而是惟妙惟肖地模仿前人盲目无助的憨态,亦步亦趋地沿袭前人走过的老路。 地面沉降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地表海拔缓慢降低的现象,是一种缓变的地质灾害,既会造成市政基础设施、道路桥梁、港区码头、地下管线和深井等直接损失,也会造成运力下降、挡潮和排水等间接损失。在美国 50 个州中,大约有 24 个州由于开采地下水、石油和可燃性天然气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意大利的威尼斯,素有“水都”之称,地面沉降非常严重,著名的市政府大楼罗内丹宫已下沉了 3 . 18 米。在大学通用的环境学教材中,这些经验与教训比比皆是,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引起西方管理者的重视。可惜人们一旦卷入经济大潮,立即被滚滚的淘金狂潮所淹没,上海的今日正是威尼斯的昨天。 我们在《振兴东北要以“苏锡常”为鉴》一文中指出,上海既是经济起飞的样板,也是环境污染的典型反面教材。国际舆论的如此评价值得深思。上海仍然在走国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地下水枯竭和地表水污染的双重夹击下,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其生态资源已丧失殆尽。与沿海地区相比,东北虽然欠发达,但有相对丰富的生态资源,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应该以苏锡常地区地下水资源危机为鉴,发挥自身的生态优势,建立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牧业。特别是吉林省以农业大省著称,一旦发生水资源危机,后果不堪设想。伴随人们观念的改变,追求健康的人群将抛弃严重污染的大都市,走向环境优美的生态园区:水资源危机意味着生存环境的灭亡,以破坏水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不值得效仿 。 损失三千亿的警告太迟了,水资源危机的红灯并没有阻挡住汹涌的城市淘金狂潮 。面对地面沉降对建筑楼房、道路桥梁、地下管线等造成的损失,谁为高昂的经济发展代价买单?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5128.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42374.html 三论沿海投资过渡的环境安全 作 者:杨学祥,杨冬红  上传日期: 2005-1-14 三论沿海投资过渡的环境安全          ——难以承受的沿海经济灾害风险 杨学祥,杨冬红   摘 要:印度洋海啸瞬间吞没近 16 万人性命。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 11 日公布了一份名为《大都市•大风险》的报告,报告警告说,东京和旧金山将是全球受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大都市。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剥蚀沉积、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地震海啸等环境风险。上海预警意识的增强值得借鉴。   关键词:印尼海啸,地震,都市风险,沿海经济,海洋灾害 1 . 印尼海啸的巨大损失   最近发生的印度洋地震、海啸被联合国称为“近几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据法新社报道,根据印度尼西亚官方公布的最新数字,截至 1 月 13 日,印度洋地震海啸已造成该国 110,229 人死亡, 12,132 人失踪。这样,此次印度洋地震海啸各国遇难总人数已达到 163,338 人 。接近 1900-1983 年海啸死亡人数的总和。   世界上近 80 %的海啸发生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中遭受海啸袭击最多的是夏威夷群岛,其次是日本。据统计, 1900 ~ 1983 年间,太平洋地区共发生 405 次海啸,其中造成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的达 84 次,大约有 18 万人死亡。 20 世纪以来发生的重大海啸灾难有: 1908 年 12 月,意大利墨西拿地震引发海啸,死亡 8.3 万人,是 20 世纪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海啸。 1933 年 3 月,日本三陆近海地震引发海啸,死亡 3000 多人。 1960 年 5 月,智利西海岸大地震引发海啸,造成 5700 多人丧生,海啸还以每小时 700 公里的速度横扫太平洋,越过夏威夷,冲向日本,造成日本 800 多人死亡, 15 万人无家可归。 1976 年 8 月,菲律宾莫罗湾海啸,造成 8000 多人死亡。 1998 年 7 月,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底地震引发海啸,巨浪高达 49 米,致使 2200 多人死亡 。   海啸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剧增,与沿海经济的过度发展有关。关注沿海经济发展的环境安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早在 2004 年 2 月和 7 月,我们就两次提醒公众: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 。 2 . 大城市大风险,沿海城市首当其冲   印度洋海啸瞬间吞没近 16 万人性命,阪神地震直接经济损失 1000 亿美元。灾难临头,人类如此脆弱无力。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 11 日公布了一份名为《大都市•大风险》的报告,报告警告说,东京和旧金山将是全球受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大都市 。   根据报告对全球人口超过 1000 万的大城市进行评估之后,东京和旧金山成为全球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城市。根据各方面潜在危险系数总结出东京—横滨圈“危险指数”为 710 点,位列所有大城市之首,排在第二位的旧金山获 167 点,其次是洛杉矶 100 点。它们都是沿海大城市。   这份将在本月 18 日召开的神户联合国全球减灾会议进行讨论的报告举例说,临海的东京 - 横滨圈周围地区居民达 3500 万人,火山喷发、地震、台风、海啸、洪水的潜在危险系数极高。一旦灾害发生,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失显然不可估量。自然灾难总是大城市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就像主旋律一样贯穿着城市发展。对每个城市的灾害历史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一些共同点:地理位置和它所覆盖的面积决定了今后受灾情况。   在不断发展的命运中,一切已经注定。过于狭窄的街道使得人们无法在伴随地震而来的火灾中顺利逃生;在供给网络被破坏后,饮用水、供电、供气等补给物品无法及时供应;医院、避难所无法满足大城市受灾后的需要;大部分地区的交通和通讯瘫痪。”应提高危机意识,除了自然灾害外,还应考虑到环境污染和恐怖袭击等人为状况而制定相应的对策。城市发展速度越快,遇到的环境问题也就越严重,受灾可能性也越高。   海平面上升直接影响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了风暴潮灾害,增大了洪涝威胁,减弱了港口功能,并且引发了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和海岸侵蚀等问题,导致了沿海湿地的损失和动物的迁徙,使按原设计标准建设的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的排污能力降低,对环境和人类活动构成直接威胁,严重影响了沿海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辽东湾、莱州湾和海州湾等岸段就因为海平面的升高而加重了其沿海低洼地区的土地盐渍化和洪涝灾害。沿海灾害加剧带来生产成本的提高和经济投资的风险 。   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剥蚀沉积、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等环境风险 。   中国全国 600 多个城市中,有一半城市缺水,每年缺水 60 亿立方米。在全国 668 个城市中,依靠地下水供水的有 400 多个城市,占 60 %;一些城市主要依靠地下水供水,如北京、济南、石家庄等。在北京市每年大约 41 亿立方米的供水总量中,地下水供水量超过 27 亿立方米,占 60 %以上。 预计在 21 世纪,中国淡水资源供水需求矛盾突出的地区仍是华北、西北、辽中南地区及部分沿海城市 (http://www.sznews.com/szsb/20030410/ca265784.htm) 。这是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主要依据 。 3 . 上海关注灾害预警   东方网 1 月 14 日消息:在地震灾害面前,上海并非“绝对安全”。记者昨天从市地震局了解到,本市今年将出台多项措施,积极应对地震防灾 。   据市地震局震害防御处肖功建处长介绍,上海地处东海,从地域乃至地质结构看,有发震条件,只是地下介质比较均衡,所以一直“寂静”,但城市的建设、海洋产业的不断开发,都有可能诱发地质结构的变化,进而引发地震。肖处长说,很多被认为是少震稳定的地区都爆发过大地震,如中国的唐山。而一旦爆发,由于设防系数较低,引发的灾难将更大。这些事实验证了我们如下观点:   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剥蚀沉积、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地震海啸等环境风险 。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4849.htm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078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42374.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6998 次阅读|2 个评论
5年前的警告被证实;风速减慢的人为因素及其带来的危害
热度 2 杨学祥 2016-3-18 14:51
5年前的警告被证实;风速减慢的人为因素及其带来的危害 杨学祥,杨冬红 2010年10月23日我们发表了科学网的博文:破坏大气环流的元凶:北半球最近30年风速减慢的人为因素。 我们在博文中指出,风速减慢对风能利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从1979年到2008年,大部分地方的风速都有所下降,风速下降幅度介于5%到15%之间。这可能意味着风力发电机的发电能力同比下降5%到15%之间。就像地下水资源逐渐枯竭一样,伴随全球风能利用率的增大,风能也是有限的资源。 其次,过度的城市高层建筑开发和过度利用风能将导致大气环流功能的减弱甚至降低到影响人类正常生活的水平,城市扩张和开发风能也应该受到合理的限制。 第三,人类应该汲取浪费清洁的空气、无污染的淡水、净化环境的森林的无数教训,慎重对待风能的开发,重视能源利用的负面效应。 近期有人提出,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亟待关注。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刘纪远表示:“人类活动作为主导因素所导致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LUCC)通过地球生物物理过程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不利于科学界为制定全球变化策略提供全面系统的科学支撑。”工业革命以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发生快速变化,增加地球表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同时也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之一。“中国当代土地利用变化剧烈,会导致什么生态与气候后果?”刘纪远表示,“国际对比可以提高我们的科学认识。”刘纪远表示,本项目研究将在土地规划、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城市布局、气候外交谈判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3】。 国际上有学者认为,通过合理调控土地利用变化缓减气候变化,可能是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更有效的途径【3】。自然和人为的风速变化可以改变大气环流的动态和效率,合理的人为调整也可能是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更有效的途径。更为重要的启示是,破坏和阻挡大气环流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同样是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城市高层建筑的无序扩张和风能利用也在其中。 正如国外研究者所说,气候变化研究更应注重风速变化。北半球最近30年风速减慢及其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的研究应该受到全球变化研究的关注。 我们不能等到大气环流恶化了、风能利用受限制了、城市灾害频发了,再做事后的调整和修补。“发然而后禁,则悍格而不胜”,“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研究必须要有预见性。 5年过去了,中国的雾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头等事件,制约了中国公众的正常生活,忽视科学的警告已经带来严重的后果。 应该强调的是,城市内涝、雾霾等城市灾害的泛滥与城市的无序扩张密不可分,与过度的城市高层建筑开发和过度利用风能将导致大气环流功能的减弱甚至降低到影响人类正常生活的水平有关。 城市不仅是雾霾的产生地,而且是雾霾的藏身地。高大的城市建筑阻挡自然风的流通,高达建筑的背风处为雾霾提供了安全的空间。 城市建筑物聚集,高低大小不等,风流动时增加了阻力,因而城市风速一般来说比郊外小;城市减小风速。例如,我国最大城市上海,据多年平均资料,上海市区年平均风速都在3米/秒以下,其中风速最小的杨浦区和徐汇区仅为2.3-2.4米/秒。而近郊8县一般都在3-4米/秒之间,远郊的祟明、南汇更大于4米/秒。但具体说来城市减小风速的数值还因风速大小而有不同:大风减小得多而小风减小得少。例如,北京气象台八里庄旧址80年代末期四周开始出现高楼群,结果使风级较高的大风日数大大减少,而风级较低的大风日数则减少不多。气流流经城市,除了风速减小以外,风向也会有所变化。 古老乡村的烟雾可以靠自然风吹散,这样的生活方式在现代大城市已不复存在:不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果,大城市的雾霾问题就无法解决。 5年前的警告已经被证实:我们不能等到大气环流恶化了、风能利用受限制了、城市灾害频发了,再做事后的调整和修补。“发然而后禁,则悍格而不胜”,“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研究必须要有预见性。 相关报道: 破坏大气环流的元凶:北半球最近30年风速减慢的人为因素 已有 2625 次阅读 2010-10-23 04:15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风速减慢,全球变化,风能利用,大气环流,灾害频发 推荐到群组 破坏大气环流的元凶: ——北半球最近30年风速减慢的人为因素 杨学祥,杨冬红 研究称北半球最近30年风速减慢,这是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分析了欧洲、亚洲、北美的800多个气象观测点的数据后得出的结论。该小组在新一期英国《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s)杂志上报告说,法国和英国研究人员分析了欧洲、亚洲、北美的822个气象观测点的风速记录,结果显示,从1979年到2008年,大部分地方的风速都有所下降,风速下降幅度介于5%到15%之间。研究人员认为,风速下降可能有多种原因,比如气候变化可能影响了气流的传统活动模式,导致风速下降。一些地方的森林植被恢复和增长使得地球表面更为“粗糙”,也会起到降低风速的效果。这一变化对风力发电行业的影响目前还难以评估。因为气象观测点大多测量10米左右高度的风速,而风力发电机组的风轮叶片多在距地面50米到100米的高度,对这个高度的风速,目前还缺乏全球性的数据【1】。 澳大利亚科工组织(CSIRO)土地与水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Tim McVicar博士研究小组新近在《地球物理学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澳大利亚风速气候学和1975-2006的风速变化趋势”的文章。作者基于澳大利亚1976至2006的近地表风速观测资料,建立了0.01度分辨率的澳大利亚日风速数据库。通过分析,他们发现近30年来澳大利亚平均风速以每年0.009米每秒的速度递减,该递减的现象遍布88%的国土范围。不只是大洋洲,已有的文献表明,包括亚洲、欧洲和北美州在内的中纬度的世界,好像真的都正在变得风平浪静了。研究者认为气候变化研究更应注重风速变化,【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莫兴国研究员的研究小组也发现华北平原风速在过去50多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与McVicar博士合作,采用他们建立的具有物理机制的基于过程的生态水文作物模型,简称VIP模型,借助于遥感信息,模拟华北平原的玉米和小麦作物产量、耗水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是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和水资源影响的一条有效研究途径,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2】。 北半球最近30年风速减慢的研究提出如下两个重要课题:其一,风速减慢是否与人为因素有关?其二,利用风能是否存在负面效应。 上述研究认为,一些地方的森林植被恢复和增长使得地球表面更为“粗糙”,会起到降低风速的效果。事实上,大陆集中在北半球,比森林高得多的城市高层建筑密布在沿海地区,阻挡陆海之间的季风循环,是北半球最近30年风速减慢的人为原因。密布在大陆内部的高架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如蜘蛛网,也是减慢内陆风速的重要原因。风力发电机利用风能发电,更是风速减慢的重要人为因素,这表明,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风能利用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城市建筑物聚集,高低大小不等,风流动时增加了阻力,因而城市风速一般来说比郊外小;城市减小风速。例如,我国最大城市上海,据多年平均资料,上海市区年平均风速都在3米/秒以下,其中风速最小的杨浦区和徐汇区仅为2.3-2.4米/秒。而近郊8县一般都在3-4米/秒之间,远郊的祟明、南汇更大于4米/秒。但具体说来城市减小风速的数值还因风速大小而有不同:大风减小得多而小风减小得少。例如,北京气象台八里庄旧址80年代末期四周开始出现高楼群,结果使风级较高的大风日数大大减少,而风级较低的大风日数则减少不多。气流流经城市,除了风速减小以外,风向也会有所变化。这是因为城区中风速减小时,气流受到的地转偏向力也同时减小,因而会使气流微向左偏。例如,美国俄克拉荷马城400米高度上的气球实验中,在南风13米/秒情况下,由于城区风速减小引起的向低压侧左偏的风速分量就有l米/秒。 由温差产生的大气环流是信风和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其结果是均衡赤道和两级、大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营造全球正常均衡的气候变化。人为降低风速,阻碍大气环流的正常运作,可造成热带地区更热、寒带地区更冷的极端气候频发,是严重气象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城市内涝与城市减慢风速、云层阻挡在城市上空有关。由于城市减慢风速和改变风的方向,大城市的无序扩张将导致周围农村大气环流的改变和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这些问题需要认真深入地研究和解决。 风速减慢对风能利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 首先,从1979年到2008年,大部分地方的风速都有所下降,风速下降幅度介于5%到15%之间。这可能意味着风力发电机的发电能力同比下降5%到15%之间。就像地下水资源逐渐枯竭一样,伴随全球风能利用率的增大,风能也是有限的资源。 其次,过度的城市高层建筑开发和过度利用风能将导致大气环流功能的减弱甚至降低到影响人类正常生活的水平,城市扩张和开发风能也应该受到合理的限制。 第三,人类应该汲取浪费清洁的空气、无污染的淡水、净化环境的森林的无数教训,慎重对待风能的开发,重视能源利用的负面效应。 近期有人提出,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亟待关注。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刘纪远表示:“人类活动作为主导因素所导致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LUCC)通过地球生物物理过程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不利于科学界为制定全球变化策略提供全面系统的科学支撑。”工业革命以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发生快速变化,增加地球表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同时也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之一。“中国当代土地利用变化剧烈,会导致什么生态与气候后果?”刘纪远表示,“国际对比可以提高我们的科学认识。”刘纪远表示,本项目研究将在土地规划、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城市布局、气候外交谈判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3】。 国际上有学者认为,通过合理调控土地利用变化缓减气候变化,可能是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更有效的途径【3】。自然和人为的风速变化可以改变大气环流的动态和效率,合理的人为调整也可能是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更有效的途径。更为重要的启示是,破坏和阻挡大气环流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同样是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城市高层建筑的无序扩张和风能利用也在其中。 正如国外研究者所说,气候变化研究更应注重风速变化。北半球最近30年风速减慢及其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的研究应该受到全球变化研究的关注。 我们不能等到大气环流恶化了、风能利用受限制了、城市灾害频发了,再做事后的调整和修补。“发然而后禁,则悍格而不胜”,“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研究必须要有预见性。 参考文献 1. Robert Vautard。研究发现北半球最近30年风速减慢。《自然—地球科学》。2010-10-18 15:19:33(来源:新华网 黄堃)。 科学网。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010181593384412807.shtm 2. 作者:Tim McVicar等。气候变化研究更应注重风速变化。 期刊:《地球物理学研究通讯》。 发布时间:2008-11-13(来源: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刘苏峡)10:48:29 科学网。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0811131050494854073.html 3. “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项目启动。《科学时报》 (2010-10-21 A1 要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0/239032.s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76098.html 风电场偷走大风导致北京雾霾?科学家说不可能 2016-03-17 08:51 来源:中华网  我有话说   在北京深陷雾霾困扰时,一场可以吹散污染物的大风,被视作最为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而按照这样的逻辑,距离北京200公里的内蒙古风电场,因为偷走了经由内蒙古南下的风,成为导致北京雾霾的罪魁祸首之一。   正是出于降低排放、减少雾霾的考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风能资源丰富的内蒙古有大批风力发电场拔地而起,其装机容量已超过22GW,占到全国总量的约1/5。   风电场致霾假设自提出以来,就引发了正反两方的争论,不过这场争论并未对风电场将如何影响环境形成定论。   近日,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下称实验室)联合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发布的一份报告,打算终结这场围绕风电场的争论。这份名为《内蒙古的风电场会影响北京的空气质量吗?》(下称《空气质量》)的报告称,内蒙古风电场对中国首都的雾霾并没有做出什么贡献。   《空气质量》报告的第一作者伦德奎斯特(Julie Lundquist)通过电子邮件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由于其工作的实验室在模拟风电场对气候影响方面有一定经验,他们经常被问起风电场会如何改变周边环境这一问题。该实验室隶属于美国能源部。   伦德奎斯特称,她也是在今年1月才知道存在着内蒙古风电场会影响北京空气质量的提法。   在风电发展较早的欧美国家,多年前就曾有过风电场将如何影响周边地区风速的疑问,并吸引了科学家们通过发电场观测和数字仿真等方式进行研究,这些成果形成了书面论文公开发表。伦德奎斯特和她的同事选取了其中具有参考价值的结论整理成文,希望借此回答《空气质量》报告标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他们得出的结论听起来并不复杂:内蒙古的风电场对下风向风速的影响至多维持在30公里范围内,而内蒙古和北京的距离为200公里,因此它们很难改变北京的风速。   远景能源副总经理王晓宇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把手指竖直地伸入湍急的小溪,在距离手指几厘米的范围内,溪水的速度会减缓,但在远一些的地方,流速又会得以恢复。风电场的风机,就好比这根伸进水中的手指,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下风方向的风速。   《空气质量》报告中,引用了一篇去年发表的北海海上风电场观测结论。雷达监测显示,这座容量为165MW的风场会使得下风方向5公里范围内出现 0.25m/s的风速减弱。在气象意义上,能让树叶有轻微响声的被定义为微风,其风速达到1.6-3.3m/s,在数值上数倍于0.25m/s。而到了 12公里范围,这座风电场对风速的影响降至0.15m/s;在下风方向30公里处,风速已经与正常情况一致。   根据远景休斯顿全球创新中心负责人张锋介绍,由于海面的粗糙程度相比陆地小,因此海上风电场能在更大范围内影响风速。换言之,如果海上风电场对风速的影响范围在30公里内,那么陆上风电场的影响区间则会小于30公里。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在规划山地风电场时,风机之间不必间隔很远,而在架设海上风机时则需要对间距更为谨慎的原因。前者的风速在受风机作用后很快就能恢复,而后者则会有更大范围的影响。   伦德奎斯特在回复界面新闻记者的邮件中称,内蒙古和北京之间还隔着许多山脉,这一地理因素也将削减内蒙古风电场对北京风速可能带来的影响。“如果人们关心北京的空气质量,那么减少颗粒物排放才是更需要关注的问题。”这位实验室的科学家表示。返回光明网首页 http://life.gmw.cn/2016-03/17/content_19321090.htm 国家气象局原局长:说风电加重雾霾是不懂科学 2015-03-28 17:24:06来源:搜狐财经 作者:董丽玲   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将于3月26日至29日在海南博鳌召开,本届年会“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主题设置了宏观经济、区域合作等六大领域议题,1772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商代表将在4天内开展77场正式讨论。   与会嘉宾们除了讨论经济,环境也是重要议题。本届论坛开设了多个分论坛专门探讨环境。   在去年,《中国国家地理》发表文章《谁偷了北京的风?》,该文引用多名科学家的理论推断出一个观点,即内蒙古地区的风电场减小了进入华北地区的风速,风力强度大大削弱,导致北京的雾霾经久不散。当时社交媒体还有观点认为,由于当年为了治理沙尘暴而种的防护林,在拦截沙尘的同时,也把风速减弱了。   在2015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治理雾霾,中科院院士、国家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对搜狐财经表示“那不可能,完全是外行的话,他们不大懂科学。”   据统计,内蒙古的风力发电规模在五年内暴增了近32倍的风电装机容量。   但根据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朱蓉研究了1961年-2013年气象站观测风速的长年变化。她研究发现,河北北部及周边内蒙古区域内目前规模的风电场建设,对整个区域的地面风速变化没有明显影响,地面风速的变化基本上是渐进的,尤其是在2006年-2010年风电开发突飞猛进期间,也没有看出有外力影响下的突变。   据媒体引述大气物理专家韩永翔的观点认为,北京的风速减小,是基于全球的气候背景。正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大陆与海洋温差缩小,气压差缩小,“不但北京、中国,甚至全球的风速都在下降。”   当搜狐财经问询秦大河数年内北京风会不会变小时,秦大河表示:“自然界的情况我们说不上那么远的事,我们连天气预报都难以报得准确无误。”   “食品安全 国际共治”分论坛上,秦大河还表示要治理好雾霾,“取决于科技、政府、民众、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但是十年之内我觉得很难快速解决,因为我们的能源结构仍然是以煤为主。” (责任编辑:UF041) http://business.sohu.com/20150328/n410469509.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357 次阅读|3 个评论
环保部遍查华北雾霾病因 一钢一煤贡献六成PM2.5
热度 2 杨学祥 2015-12-15 13:23
环保部遍查华北雾霾病因 一钢一煤贡献六成 PM2.5 杨学祥,杨冬红 环保部 12 月 14 日 通报对华北地区 22 个城市(区)的环保综合督查结果发现,各地市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存在一些共性问题,由于规划布局不合理,“一钢独大”、“一煤独大”等现象在华北地区一些城市比较普遍,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近 90% ,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据有关研究表明,全国 PM2.5 浓度之所以严重超标,与燃煤有直接关系,燃煤对 PM2.5 浓度贡献率在 61% 左右。 http://pic.gmw.cn/cameramanplay/187950/3702391/0.html 一、 燃煤量增加和城市无序扩张 我们在 2015 年 12 月 3 日 指出,供暖是北方城市生活所必须,燃煤供暖在中国不可能在短期有所改变。问题是,伴随城市的恶性膨胀,城市供暖所需燃煤量也迅速增加。 图 1 1965-2014 年中国大陆化石能源消耗变化 图 1 1965-2014 年中国大陆化石能源消耗变化显示, 2003 年中国大陆化石能源消耗急剧上升,与城市扩张大跃进一一对应,在 2013-2014 年达到峰值。 我在 2014 年 5 月 2 日 指出,房地产大跃进能够导致雾霾高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328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0808.html 二、 环保部 22 地遍查华北雾霾病因 一钢一煤贡献六成 PM2.5 以京津冀为代表的华北地区成为中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并非偶然。 12 月 14 日 ,环保部通报对华北地区 22 个城市 ( 区 ) 的环保综合督查结果,发现,各地市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有的事关地方长远发展,有的涉及工作落实机制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环保部称,由于规划布局不合理,“一钢独大”、“一煤独大”等现象在华北地区一些城市比较普遍。其中,除北京、天津外,华北地区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近 90% ,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有业内专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整个华北地区的空气污染来看,燃煤是造成雾霾的主因。 据有关研究表明,全国 PM2.5 浓度之所以严重超标,与燃煤有直接关系,燃煤对 PM2.5 浓度贡献率在 61% 左右。 问题一:华北能源消费煤炭占九成 环保部介绍,今年以来,环境保护部积极探索推进环保督政。截至目前,华北地区已完成 22 个城市 ( 区 ) 的环保综合督查,督查范围涵盖了华北六省 ( 区、市 ) 。 环保部在督查中发现,产业结构布局和能源结构问题日益成为环保瓶颈。由于规划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进展较慢,“工业围城”、“一钢独大”、“一煤独大”等现象在华北地区一些城市比较普遍。 比如,唐山、邯郸“钢铁围城”现象突出,邢台重化工业四面布局,包头城区呈现“东铝、西钢、南化、北机、四周电”的格局,阳泉、晋中、乌海、平顶山、焦作等城市“一煤独大”等;除北京、天津外,华北地区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近 90% 。 不得不提的是,针对今年 11 月底华北地区出现的持续空气重污染过程,环保部分析称,初步的在线来源解析表明,就整个华北区域而言,原煤燃烧和工业排放是此次重污染过程最主要的来源。 同时,散煤污染治理工作问题依然突出。从近期督查情况看,虽然各地加大了工作力度,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北京市在售散煤煤质超标率为 22.2% ,天津市超标率为 26.7% ,河北省唐山、廊坊、保定、沧州 4 市平均超标率为 37.5% 。 据了解, 2014 年全国年用煤量 42 亿吨,其中,火电用煤 19.4 亿吨左右,非电行业用煤约为 22.6 亿吨。 广东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边程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火电燃煤排放的治理较好,造成雾霾的主要矛盾是工业不清洁用煤,也就是非电行业的燃煤排放问题突出,这将是“十三五”治霾的关键。 重化产业是华北地区很多城市的支柱产业,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既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给环境治理带来巨大困难。 问题二:企业弄虚作假超标排放 督查结果显示,治污方案落实、考核不力的情况仍然多见。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许多地方有方案、没措施,有部署、没落实,有考核、没问责,导致许多工作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实质性环境效果。 环保部称,河北省部分地市制定的压钢减煤计划,内容不实,可操作性不强,难以实现确定的减煤压钢的目标;南阳市虽然制订了蓝天工程等系列实施方案,但与河南省政府有关要求相比,在目标、任务和措施等方面均存在不小差距;郑州市制定的 14 个大气污染治理专案,在被约谈前基本没有落实。焦作、安阳、呼和浩特、通州等地制订的治理方案实际落实情况都不理想。 基层政府及有关部门环保责任落实不到位。一些县城或乡镇的特色产业或支撑性产业往往也是排污大户,环保意识薄弱,加之基层环保工作比较粗放,环保不作为、不到位的现象较为常见,环保监管矛盾大,环保部称,环保部门单打独斗的情况仍然突出,其他有关部门环保责任不落实与畏难松懈、推诿扯皮情况并存。 同时,企业环境违法问题仍旧是环境工作推进的重点和难点,即使被称为“长牙齿”的新环保法实施已近一年时间,但是,弄虚作假、超标排放等问题依然突出。环保部介绍,企业环境违法违规问题依然常见。提标改造不及时、日常监管不到位、擅自停运治污设施,甚至弄虚作假的情况时有发现,超标排放问题较为常见,突出存在于焦化、玻璃等行业。另外,许多城市的产业集聚区或传统工业区,由于企业排放量较大,加之因货运频繁带来的道路扬尘问题,区域性污染十分突出。 此外,环保部督查还发现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十分普遍。 核心提示:多地治污流于形式 环保部督查结果显示,治污方案落实、考核不力的情况仍然多见。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许多地方有方案、没措施,有部署、没落实,有考核、没问责,导致许多工作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实质性环境效果。同时,企业环境违法问题仍旧是环境工作推进的重点和难点。(每日经济新闻) http://www.opsteel.cn/news/2015-12/26E5DAF00F3CB177E050080A7EC9036F.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711 次阅读|2 个评论
雾霾的报复:城市恶性膨胀带来的灾难
热度 2 杨学祥 2015-12-2 07:02
雾霾的报复:城市恶性膨胀带来的灾难 杨学祥,杨冬红 一、 笼罩北方地区 PM2.5 折射出中国经济减速   【 2015 年 12 月 02 日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如果天气预报准确无误,中国北方多个省份 2 日会清晰看到久违的太阳和蓝天,此前一周严重的雾霾笼罩北方地区,面积一度达 53 万平方公里。中国北方的这一波雾霾 11 月 26 日夜间 就开始了。 27 日,京津冀区域 70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 9 个城市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 28 日,灰霾面积扩大到 53 万平方公里,多家外媒强调,这超过西班牙的国土面积。 29 日上午, 10 个城市空气质量为严重污染, 21 个城市空气质量为重度污染,当天北京发布 2015 年首次“橙色预警信号”。 30 日,北京城区多个站点 PM2.5 浓度突破 600 微克 / 立方米。 严重雾霾通常与两个原因有关:天气静稳和污染物排放量大。 美国《哥伦布电讯报》 1 日报道说,北京的污染部分来自汽车尾气,但最近的雾霾更可能是因为季节性烧煤供暖,煤是巴黎峰会聚焦的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中国北方通常 11 月天气寒冷,一旦政府允许燃煤锅炉开工供暖,烟雾会持续增加。 CNN 称,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耗中依然是“煤炭为王”。   “ PM2.5 折射出的中国经济减速。”《日本经济新闻》 1 日如此解读中国雾霾。该报称,“一名中国政府相关人士”指出经济减速的影响,“如果加强集中供暖,就能够推高经济指标的数字”。由于促进煤炭的大量消费,具有在一定程度上推高 GDP 的效果。中国各地方政府实现经济指标的压力很大,因此容易受到过度加强集中供暖的诱惑。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 11 月初,中国东北地区持续出现大范围重污染天气,成为雾霾重灾区,沈阳 PM2.5 一度超过 1000 。沈阳市环保局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雾霾和供暖并无直接关系,但 5 天后中国环保部通报东北地区重污染天气督查情况,被点名的污染源,大多与供热有关。报道称,各级政府对于雾霾的原因各执一词,这正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治理时面临的残酷现实。 【环球时报驻美国、德国特约记者 萧达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林鹏飞 崔杰通】 http://news.sina.com.cn/o/2015-12-02/doc-ifxmhqaa9761820.shtml http://news.sina.com.cn/o/2015-12-02/doc-ifxmhqaa9761820.shtml?cre=sinapcmod=gloc=20r=urfunc=29 二、 雾霾是城市恶性膨胀带来的灾难 供暖是北方城市生活所必须,燃煤供暖在中国不可能在短期有所改变。问题是,伴随城市的恶性膨胀,城市供暖所需燃煤量也迅速增减。 图 1 1965-2014 年中国大陆化石能源消耗变化显示, 2003 年中国大陆化石能源消耗急剧上升,与城市扩张大跃进一一对应。 我在 2014 年 5 月 2 日 指出,房地产大跃进能够导致雾霾高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3284.html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史培军表示,“城市规划不尊重自然地理格局”是形成灾害的主要原因。史培军说:这就回到了要解决城市病这一问题的根本对策,即城市的规模是要有限制的,不应该无穷地增长。对任何一个特定自然地理区域的大都市来说,它的自然负荷能力都是有限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不应该是更麻烦。我认为到了大力度限制大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的阶段。人口增长负担过重和过快的城镇化都使得人地矛盾、人水和人与自然负荷的资源的矛盾日益紧张。 我在 2004 年 3 月 2 日 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城市的扩大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失去农村支撑的城市将是一座死城,中国西部沙漠化过程就是证据:中国的沙漠随都城的东迁而东移,埃塞俄比亚首都随土地沙漠化和干旱而八次南迁,都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地沙漠化。 7 年前的预言在西南旱灾中得到证实: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盲目满足大城市的过度需求可能导致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的恶化与危机。与其耗资巨大实施调水工程,不如地区、城乡均衡发展。以破坏农村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城市建设必须停止。农村生存环境破坏之日,就是城市自身生存条件消亡之时!淡水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水准的最高极限 。 强国要发展,资源现危机。淡水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水准的最高极限,这一观点在 2010 年中国西南干旱和 2011 年中国南方干旱面前显得尤为重要。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再度亮起了红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03939.html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3122 图 1 1965-2014 年中国大陆化石能源消耗变化 三、 在生活必需和奢侈消费之间的选择 有评论说,APEC蓝的出现,证明对于雾霾并非没有有效的控制措施。排污可以控制,车可以少开,临时假期有效给特大城市减压,处处顺畅清朗。 不难想见,为了APEC蓝我们动用了较大的行政及经济资源。从北京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体放假,到单双号限行,从周边多省份企业大量停限产,到多部门联动保蓝天,这些都是中国政府及民众为保障APEC顺利召开贡献的东道之谊。尽管人们无法指望这些临时措施成为常态,但它为“拨霾见日”指明了方向。 减少工业污染、减少机动车排放、严控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这些已经是老生常谈,为什么到了APEC会议期间,天就能蓝,而平时不能?这就要问问,号称排放达标的企业是不是真达标,号称24小时监管的部门是不是真监管,号称不再单纯以GDP论英雄的人是不是真心话。而不停要蓝天的我们,能不能真行动,哪怕是为了我们的孩子。 雾霾的报复使我们在生活必需和奢侈消费之间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能让少数人的奢侈消费以让多数人付出牺牲健康为高昂代价。 我在 2014 年 5 月 2 日 指出,房地产大跃进能够导致雾霾高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3284.html 在 2014 年 10 月 23 日 指出,国庆节严重雾霾没有发生,关键在于出游车辆增多,私家车在城市路面上数量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和大气污染都得到缓解。这就为严重雾霾天的应急措施提供了可靠方法:叫停私家车,增加公共交通车辆,减少污染物排放,缓解雾霾强度。更严厉的措施是,雾霾天串休或放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7883.html APEC 蓝能不走了的可靠方法:雾霾时限行、串休、放假、停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2876.html 过度拆迁、过度医疗、过度装修、过度广告、过度景观、过度包装、过度浪费、过度奢侈、过度消费导致企业的过度生产和城市的过度扩张,雾霾是对人类过度消费和过度生产的报复,而过度的职业创收是资源浪费和贪污腐败的根源,各行各业的潜规则就是证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5030.html 雾霾等风是人们的无奈之举,专家认为,近年来北半球风速减弱是雾霾多发的原因之一。 我们在 2010 年指出,北半球最近 30 年风速减慢的研究提出如下两个重要课题:其一,风速减慢是否与人为因素有关?其二,利用风能是否存在负面效应。 实上,大陆集中在北半球,比森林高得多的城市高层建筑密布在沿海地区,阻挡陆海之间的季风循环,是北半球最近 30 年风速减慢的人为原因。密布在大陆内部的高架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如蜘蛛网,也是减慢内陆风速的重要原因。风力发电机利用风能发电,更是风速减慢的重要人为因素,这表明,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风能利用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由温差产生的大气环流是信风和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其结果是均衡赤道和两级、大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营造全球正常均衡的气候变化。人为降低风速,阻碍大气环流的正常运作,可造成热带地区更热、寒带地区更冷的极端气候频发,是严重气象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城市内涝与城市减慢风速、云层阻挡在城市上空有关。由于城市减慢风速和改变风的方向,大城市的无序扩张将导致周围农村大气环流的改变和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这些问题需要认真深入地研究和解决。 最典型的例子是 三北防护林 工程。三北防护林是防治沙尘暴的成果,也是 2013 年中国雾霾高峰的生成原因。近年来北京的沙尘暴确实减少了,但是,北京的雾霾也确实在突飞猛进:一种灾害的防治意味着另一种灾害的增强。灾害防治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该综合防治,合理布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5303.html 参考文献 杨学祥,杨冬红。 2013 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 2014, (3):90-91.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4,29(2): 610-61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699 次阅读|6 个评论
城市扩张-北京城面积十年翻两番
热度 3 WileyChina 2015-7-9 08:29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 , 通过观察 基础设施变化 可以用来量化城市化的程度 。研究人员使用该技术对北京的城市扩张进行了研究,发现其面积在2000至2009十年间 翻了两番 。 由斯坦福大学的Mark Jacobson和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Son Nghiem领导的研究小组,使用了来自美国宇航局Quikscat的卫星数据,对基础设施变化(如新建筑物和道路)数据进行了研究。然后, 他们利用Jacobson开发的气候和空气质量计算机模型, 量化 出 城市化对北京风速和污染的影响情况 。 新的基础设施 ——建筑物和道路本身,不包括由新城区居民和他们的车辆排放的额外污染——让北京周边的旧区受到了连锁影响。 影响包括: 提高冬季温度 大约3至4摄氏度(5-7华氏度), 降低风速 约1至3米每秒(2-7英里),使城市污染无法排出 。 “ 建筑物阻隔了空气流通,使摩擦力增加、风速减慢,” Jacobson解释说, “ 建筑物覆盖了土壤,使蒸发这一吸热过程放缓,导致了温度的上升”。道路和房屋比土壤和植被在白天温度更高,因为它们不吸水。热量的增加和空气的凝滞会造成许多后果,例如地表臭氧量增加。 美国宇航局的Quikscat卫星数据显示了2000至2009年间,北京基础设施的变化情况。黑色和灰色的地方指的是建筑物,在城市商业中心的最高最宏伟的建筑则由浅灰色表示。其它颜色显示的是尚未被城市化的区域(例如土地开垦或砍树)的变化,颜色的变化表明变化程度:蓝绿色表示轻微变化,橙黄色的表示中度变化,红色的表示巨大变化。 北京官方公布的城市范围比康涅狄格州还大,但康州大部分区域是未开发的,并可能在未来也保持这种状态——如自然保护区和原生态山脉。而中国首都北京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官方报道的城市面积和实际面积不符的城市。“城区边界的法律定义和行政定义有很多”,Nghiem指出,“但想要了解基础设施变化是如何影响环境的,则不能使用这些定义。重要的是研究建筑物的变化。” 其它卫星,如1972年开始使用的Lansat卫星,在芬兰语国家极地轨道卫星上使用的可见红外成像辐射仪,也时刻记录着世界各国的 城市扩张进程 。这些大多都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如以城市灯光或植被变化作为城市扩张的依据。然而,这些措施也有 局限性 。例如,晚上城市街区没有路灯,这样就难以区分哪里是郊区,哪里是农村。Nghiem的技术可以使现有的测量方法得到补充。 Nghiem 采用先进的 数据处理技术 ,使用从美国宇航局的 QuikSCAT卫星雷达 上得到的数据,这颗卫星是在1999到2009年间由喷气推进实验室投入运行的。像所有的雷达一样,QuikScat卫星向地球发送脉冲并记录反弹波长,称为反向散射。Nghiem的技术利用的是建筑物比土壤或植被有更强的反向散射,建筑物越高越宏伟散射越强等特点。他的数据处理方法将QuikSCAT卫星图像的“焦点”像素大小从约25公里(15英里)提高到1公里(0.6英里),这样,研究人员就能够 同时 观察几个城市街区范围内的细节。 Nghiem 强调该项研究仅设置了城市化对当地天气和污染影响的 下限 。“即便一个城市没有任何污染源,没有一辆汽车,这些负面影响仍然会存在。” 该研究发表在AGU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期刊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上,点击查看原文: Ring of impact from the mega-urbanization of Beijing between 2000 and 2009 本篇文章英文原文: http://blogs.agu.org/geospace/2015/06/29/beijing-quadrupled-in-size-in-a-decade-new-study-finds/ 关注更多美国宇航局地球科学活动,请访问: http://www.nasa.gov/earth
个人分类: Life Science|841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港媒发布内地“鬼城”地图 东北“鬼城”密集
杨学祥 2015-3-22 13:26
港媒发布内地“鬼城”地图 东北“鬼城”密集 2015年03月22日00:30 参考消息 5,048 分享 添加喜爱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色调越暖(偏红),表示城市越有机会变成“鬼城”(香港《南华早报》)    参考消息网3月22日报道 港媒称, 在贵州省贵阳市,有两座已动工过半的建筑。这两幢大楼和已经倒塌了的纽约世贸中心,有着几分诡秘的相似感。这两幢大楼建成之后,高度将达406米。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3月19日报道称,这是当地一个大型建筑工程的一部分,其中的项目还包括一个奢侈品购物中心、一个游乐园,甚至还有一个湿地保护区。当地政府的背后,有发展商的力量在支持着。他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吸引50万居民到当地。   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有专家担心,这个投资额达900亿元人民币的房产项目,到头来只会让当地变成一个“鬼城”。在内地西南部省份,规模令人咋舌、但内里空空如也的高楼大厦并不少见。   报道说,截至去年,单是在贵州,已有16个大型工程在建或竣工。这些工程每一个的销售面积都超过100万平方米,提供的住宅足够供应这个城市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不仅仅是贵阳,在武汉、南京和合肥等省会城市,这些前所未有的建筑项目扩张工程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这波浪潮在一众学者、地产商和政策制定者之间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讨论的核心在于,这些城市是否在制造越来越多的“鬼城”。   报道称,西方国家的“鬼城”,通常是由战争、自然灾害、疾病或者失败的经济造成的,但在内地情况并不一样。在内地,地方政府任意匆忙地发展项目,试图以此推高GDP增长,并达至城镇化目标。而鬼城往往是在这一过程中被制造出来的。   房地产是内地经济的一个关键支柱。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2014年内地GDP的近12%都是来自于新住宅销售。这个比例和上一年相近。   在成熟经济体,例如美国,根据里昂证券(CLSA)地产研究的数据,这一比例维持在10%左右,比内地要低。甚至在香港这个房地产被认为是重要投资项目的城市,在1997年至1998年期间,即房地产泡沫爆破之前,房地产占GDP的比例也仅为8%至9%。   地方政府希望从大片土地上获利,但内地三线城市中,许多“新城”都未能成功建起。在这里,三线城市包括了74个相对有经济活力的中小型城市,这些城市往往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以持续吸引其他地方的民众移居当地。   报道称,贵州省的人均GDP排名在内地垫底。与贵州省的其它地区相比,贵阳的福利系统和基础建设条件较好,因此能吸引人来到这个城市,但在短期来说,这并不能构成一个足够高的人流涌入。   三亚、常州、赣州和温州等城市也布满了空置的建筑或烂尾楼。在夜晚,这些建筑会在黑暗中亮起一些诡异的灯火——有人住在那里。三亚是一个沿海的热门城市,但旅客作为临时人口占据了很大比例。其它发展稍落后的城市由于过于偏远,天气寒冷,或者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因而未能吸引人们到那里去。   然而,据2013年的媒体报道,一项覆盖12个省份的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在144个地级市和161个乡镇级城市中,分别有133个和67个城市计划在未来几年时间内打造“新城”项目。   报道称,过度的城镇化让外界开始怀疑,内地“鬼城”的数目是否会继续增长,尤其是在中央政府减慢投机性购入,放缓房产价格上涨速度的情况下。   2014年,CLSA就内地的“鬼城”现象发表了一份深度研究报告,预计在未来5年内,内地小城市会变得越发空荡。   这份CLSA的报告是基于对内地12个城市内609个建设项目的实地考察得出的。报告发现,在2009年至2014年期间竣工的建筑,空置率达15%,意味着空置单位数目达1020万个。美国的空置率为10%,从表面上看,内地的这个比率并没什么让人好担心的。但报告指出,更大的问题在于,对于偏远、低价值的地产项目,空置率达17%。内地从未就城市空置率发布官方数据。就计算空置率的最佳方法,专家和学者也未达成共识。   《南华早报》根据内地经济研究人员陈勤(音)提出的实验模型,编制了内地“鬼城”地图。陈勤的模型主要根据两个指标,包括未来的供需比例,以及对照一个城市内现有住宅数目,供应的单位数目是过剩还是不足。虽然这个统计方法有缺陷,但仍可帮助人们了解一些可能发展成“鬼城”的地区,预测到2020年,哪些地方的房屋供应会超过需求。   报道称,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在经济重度倚赖于自然资源、重工业和农业的内地东北部,“鬼城”的分布十分密集。在这个地区,经济多样性不足,未能提供多种类的就业机会。   内地最为人所知的“鬼城”是鄂尔多斯,这个城市在陈勤的第二个指标上位列头名。这和CLSA报告的结果不谋而合,该报告预测,在未来5年内,鄂尔多斯新区康巴什的空城情况会继续严重下去。   曾在哈佛住房研究所担任研究员的朱小棣同意这个观点。他说,如果仅根据未来的过量供应就将一个城市称作“鬼城”是不准确的。多重业权(一个家庭拥有多个房产)已经让城市内的不少单位被空置。    在内地东部,“鬼城”大量分布在山东省沿海地区。当地政府希望通过海岸上如雨后春笋般建造起来的度假区,推动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然而,一些研究人员对于将这些城市标签为“鬼城”持谨慎态度。 研究房地产市场的内地房产信息集团(CRIC)表示,其2013年发表的“鬼城”报告显示,如果一个城市在短期内出现房屋过量供应的情况,就将其标签为“鬼城”,是不公平且不负责任的做法。针对关于贵阳的悲观预测,CRIC特别予以反驳,并称由于省会城市通常会在社会福利、基建设施和经济发展上被给予优先政策,对于省内其它地区的民众来说,贵阳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城市。   “这些空置的住宅会对城市生活造成多大的影响?你必须先观察,而后再得出结论。”他表示,总的来说,人们在寻找“鬼城”的时候需要谨慎一点。“人们过于热衷寻找‘鬼’,很可能会将任何一个地方标签为‘鬼’”。 (原标题:港媒发布内地“鬼城”地图 专家对此看法相左) 编辑:SN123 http://news.sina.com.cn/c/2015-03-22/003031631335.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759 次阅读|0 个评论
雾霾的报复:在生活必需和奢侈消费之间的选择
热度 3 杨学祥 2014-11-21 05:42
雾霾的报复:在生活必需和奢侈消费之间的选择 杨学祥 有评论说,APEC蓝的出现,证明对于雾霾并非没有有效的控制措施。排污可以控制,车可以少开,临时假期有效给特大城市减压,处处顺畅清朗。 不难想见,为了APEC蓝我们动用了较大的行政及经济资源。从北京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体放假,到单双号限行,从周边多省份企业大量停限产,到多部门联动保蓝天,这些都是中国政府及民众为保障APEC顺利召开贡献的东道之谊。尽管人们无法指望这些临时措施成为常态,但它为“拨霾见日”指明了方向。 减少工业污染、减少机动车排放、严控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这些已经是老生常谈,为什么到了APEC会议期间,天就能蓝,而平时不能?这就要问问,号称排放达标的企业是不是真达标,号称24小时监管的部门是不是真监管,号称不再单纯以GDP论英雄的人是不是真心话。而不停要蓝天的我们,能不能真行动,哪怕是为了我们的孩子。 雾霾的报复使我们在生活必需和奢侈消费之间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能让少数人的奢侈消费让多数人付出牺牲健康的高昂代价。 11 月 12 日 上午,宁波市第八届学术大会在市科学探索中心拉开帷幕。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提出了一个新观点:“我们总把很多责任归结在汽车尾气的排放、锅炉的燃烧等等,但说实在的,我们的技术已经从某种意义上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我认为是城市野蛮建设造成的,我们大量的工地产生了大量的灰。” http://finance.chinanews.com/ny/2014/11-13/6771256.shtml 我在 2014 年 5 月 2 日 指出,房地产大跃进能够导致雾霾高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3284.html 我在 2014 年 10 月 23 日 指出,国庆节严重雾霾没有发生,关键在于出游车辆增多,私家车在城市路面上数量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和大气污染都得到缓解。这就为严重雾霾天的应急措施提供了可靠方法:叫停私家车,增加公共交通车辆,减少污染物排放,缓解雾霾强度。更严厉的措施是,雾霾天串休或放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7883.html APEC 蓝能不走了的可靠方法:雾霾时限行、串休、放假、停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2876.html 过度拆迁、过度医疗、过度装修、过度广告、过度景观、过度包装、过度浪费、过度奢侈、过度消费导致企业的过度生产和城市的过度扩张,雾霾是对人类过度消费和过度生产的报复,而过度的职业创收是资源浪费和贪污腐败的根源,各行各业的潜规则就是证据。 相关报道: APEC 蓝 , 能不走了吗 ? 发布时间: 2014-11-11 18:32:09 | 来源: 新华网 | 作者: 刘景洋 | 责任编辑: 新华网北京11月11日电(记者刘景洋)从会议还没开始到会议即将结束,APEC蓝始终被人们念念不忘。这个根据北京APEC会议期间连续出现蓝天而发明的词,被认为专门形容“转瞬即逝的美好”,甚至成为各经济体领导人之间交谈的话题之一。 APEC蓝的出现,证明对于雾霾并非没有有效的控制措施。排污可以控制,车可以少开,临时假期有效给特大城市减压,处处顺畅清朗。若能天天如此,岂不甚好? 不难想见,为了APEC蓝我们动用了较大的行政及经济资源。从北京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体放假,到单双号限行,从周边多省份企业大量停限产,到多部门联动保蓝天,这些都是中国政府及民众为保障APEC顺利召开贡献的东道之谊。尽管人们无法指望这些临时措施成为常态,但它为“拨霾见日”指明了方向。 减少工业污染、减少机动车排放、严控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这些已经是老生常谈,为什么到了APEC会议期间,天就能蓝,而平时不能?这就要问问,号称排放达标的企业是不是真达标,号称24小时监管的部门是不是真监管,号称不再单纯以GDP论英雄的人是不是真心话。而不停要蓝天的我们,能不能真行动,哪怕是为了我们的孩子。 即便可能“转瞬即逝”,APEC蓝,仍是亚太大家庭聚会给中国留下的一个鲜明印记——它让我们明白,发展方式非转不可。时隔13年再次来到中国的APEC会议,见证了中国崛起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当越来越多国家的发展问计“中国策”,当越来越多的人说中国再迎盛世,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不足,直面痛点,调整好经济结构,实实在在地让APEC蓝留下来,最终变为常态的中国天空之色。 留住APEC蓝,不靠运气,不指望大风吹,要靠脚踏实地,真抓真干。 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4-11/11/content_29774918.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800 次阅读|3 个评论
十年前的警告成为现实:大城市承载力逼近极限
杨学祥 2014-9-4 08:29
十年前的警告成为现实:大城市承载力逼近极限 杨学祥 2004 年 3 月 2 日 ,我在光明观察发表文章: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文章指出, 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 大城市的发展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 失去农村支撑的城市将是一座死城,中国西部沙漠化过程就是证据。 10 年过去了,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越演越烈。十年前的警告成为现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15584.html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2/18/content_888882_2.htm 据最新报道,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公共服务不足……随着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北上广等地的“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城市承载力已经接近极限。《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了解到,近些年北上广几个特大城市持续快速发展,对城市的资源环境、公共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形成巨大压力。尽管各地都明确了人口控制政策、采取了诸多措施,但受经济增长压力、管理体制不顺、功能疏解难度大等因素,实现控制人口规模的目标面临诸多难题。 相关报道: 大城市承载力逼近极限 北京年用水量缺口近2/3 2014 年 09 月 04 日 05:08 经济参考报 评论中大奖( 148 人参与) 收藏本文 城市病   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公共服务不足……随着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北上广等地的“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城市承载力已经接近极限。《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了解到,近些年北上广几个特大城市持续快速发展,对城市的资源环境、公共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形成巨大压力。尽管各地都明确了人口控制政策、采取了诸多措施,但受经济增长压力、管理体制不顺、功能疏解难度大等因素,实现控制人口规模的目标面临诸多难题。    北上广等大城市承载力逼近极限   庞大的人口规模,让大城市像一个气喘吁吁的“肥胖症”患者,“负债累累”导致难以正常行走。   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北上广等特大城市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凸显,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公共服务不足等“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城市承载力已经接近极限。   数据显示,北京市机动车已超过500万辆,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超过200万辆,车辆的增加加剧了交通拥堵。在北京,全市目前年用水量缺口近三分之二,不得不依靠超采地下水、从外省调水“解渴”。暑期北京城区日供水量逐渐上升,北京市自来水集团预测,今夏城区日供水量将达到310万立方米至315万立方米,接近318万立方米的日供水能力极限。   在广州,去年不少生源密集地小学学位紧张、“僧多粥少”,其主要原因是当年出生的流动人口增幅超过20%。由于人口多,广州一天要处理1.4万吨垃圾,主城区要处理9700多吨垃圾,1天要处理污水465万吨。   庞大的人口规模,让大城市像一个气喘吁吁的“肥胖症”患者,“负债累累”导致难以正常行走。为了控制人口规模,北上广等特大城市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积分”进城,规范外来人口落户。早在2010年,广东便实施流动人口办居住证及积分入户制,截至今年7月底,已发放4872万张居住证,涵盖公交、小额消费、金融等多种功能。上海于2013年6月印发《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试行办法》。   ———功能疏解。一是在郊区建设城市“副中心”,二是将部分产业迁移至周边省市。在北京,大红门服装市场已经确定外迁河北白沟,白沟大红门国际服装城一期将于9月底试营业。广州积极建设城市副中心,促进人口逐步向两个新城区和三个副中心集聚。如今老城区周边的新区都已覆盖地铁公交,完善与毗邻城市的交通接驳,医院、学校也在配套完善中。   ———规范社会管理。北京、上海等城市均在推进打击黑车、拆除违建、打击群租等工作,在提升社会治安的同时,也增加了无固定工作、无合理居所的外来人口的生活成本,对控制外来人口也起到一定作用。    北上广每年增加一个中小城市人口量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每年增加的常住人口数量达到四五十万人,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的规模。有专家表示,北京目前常住人口已是1986年的两倍多,相当于“26年长出一个北京城”。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人口在300万至500万之间的为大城市,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算是特大城市。截至2010年,人口在500万至1000万之间的中国城市达到10个,1000万以上的城市有6个。记者了解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每年增加的常住人口数量达到四五十万人,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的规模。   近十多年来,北京的常住人口以每年近60万人的速度持续增长,近两三年增速略有所放缓。2013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14.8万人,较2012年增加45.5万人,增长2.2%。有专家表示,北京目前常住人口已是1986年的两倍多,相当于“26年长出一个北京城”。   其中,外来人口是新增常住人口的主力。2013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802.7万人,占比38%,同比增长3.7%,新增外来人口占当年新增常住人口的63.5%。“十二五”的前三年,全市常住外来人口增长98万人,年均增长4.4%,占全市新增常住人口的64.1%。   记者从上海社会科学院了解到,1993年到2012年,上海常住人口从1381万增加到2380万,平均每年新增52.6万,年均增长2.9%。2013年,上海常住人口突破2400万大关,达到2415.15万人,比上年增加34.72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990.01万人,占比41%,较上年增加29.77万人。   在广州,情况也不容乐观。2013年末,常住人口1292.6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32.31万人。这比2012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的1260万人增长了约32万人,从2000年到2012年间,广州常住人口每年增长达43万。   据预测,如不采取有效调控措施,2020年上海常住人口将超过《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全市常住人口总量2650万的人口规划目标,2030年将达3000万人左右。    遏制人口过快增长面临诸多瓶颈   各地仍存在GDP思维惯性,担心产业结构调整会导致经济发展减缓、税收减少、失业等问题。一些高耗能、劳动密集型的“纳税大户”本不适合在大城市发展,但是,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转移或外迁的难度很大。   记者在北上广调研了解到,尽管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措施,人口增速有所趋缓,但是绝对数量仍然大幅增加,对城市健康运行和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压力。目前,人口规模控制工作面临多重阻力。   一是人口管理体制不顺,多方合力尚未形成。据了解,上海在2008年成立了市人口综合管理和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公安局,成员单位有25家,但各部门各自为政、工作机制不畅。目前,居住证登记与信息汇集系统化程度较低,信息合建共享机制不够顺畅是重要原因。   二是“GDP思维”下“以业控人”推进力度不足。记者发现,各地仍存在GDP思维惯性,担心产业结构调整会导致经济发展减缓、税收减少、失业等问题。一些高耗能、劳动密集型的“纳税大户”本不适合在大城市发展,但是,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转移或外迁的难度很大。   三是相关政策不到位,“以房控人”政策力度不够。比如,上海在2011年7月颁布的《上海市居住房屋租赁管理实施办法》对城乡结合部的农民房屋出租缺乏具体政策,对“非改居”的厂房出租没有明确规定。虽然规定了违章建筑及危险房屋不得用于出租,以及租住人均面积不得低于5平方米,不得分隔搭建后出租等,但执行过程中却由于各部门分工不明确等原因执行力度不足。   四是“单独两孩”等政策给人口控制带来新压力。据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测算,政策放开后平均前5年每年将新增5.42万人左右,此后每年新增约4万人左右。“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将使城六区人口服务管理压力加大,也使幼儿园、小学配置更趋紧张。    以产业疏导引导人口分流   专家表示,特大城市人口膨胀根源在于产业和功能过度聚集,因此有必要对特大城市功能和产业进行疏解,主动舍弃牺牲一些产业,“掉一些肉”,以经济“减负”为人口减压。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北上广等大城市吸引的新增外来人口中,大部分集中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行业,不符合大城市的定位。根据2012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在北京市,就业以外来人口为主的行业主要是居民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制造业,在这些行业,外来人口占就业人口的比例分别为75%、73%、68%、63%、52%。2013年底,在全市登记流动人口中,服务性行业中流动人口比重超过70%。   在上海、广州等城市,也存在类似情况,对此,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建东表示,大城市应以产业疏导引导人口疏导。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已就地淘汰一批不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存量产业,实现了213家污染企业停产退出,完成全年任务的71%。   专家表示,特大城市人口膨胀根源在于产业和功能过度聚集,因此有必要对特大城市功能和产业进行疏解,主动舍弃牺牲一些产业,“掉一些肉”,以经济“减负”为人口减压。   北京市政协调研组建议,要明确产业和功能疏解对象,以扼制“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为目标,加快清退一般性产业;以控制人口为目标,疏解区域性物流基地和专业批发市场等流动人口聚集产业;以功能调整优化为目标,解决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并启动部分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向外转移试点工作。   专家表示,由于统筹不力、配套政策不完善等问题,目前一些城市的产业疏导进展并不顺利,对此,建议进一步发挥价格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杠杆作用。具体而言,其一,对不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企业,提高其生存成本,促进低端产业加快调整退出;其二,提高新增产业项目准入门槛;其三,对积极转移产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租金、税收等优惠政策。   (本版稿件除署名文章外,均由记者赵仁伟、王晓洁、陈冀、朱翃采写) (编辑: SN117 ) http://news.sina.com.cn/c/2014-09-04/050830791660.shtml 北方严重旱灾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已有 2291 次阅读 2009-2-17 15:46 | 个人分类 : 科普文章 | 系统分类 : 科研笔记 | 关键词 : 旱灾,地下水,水危机,沙漠化, 推荐到群组 编者按: 2004 年 3 月 2 日 ,我在光明观察发表文章: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文章指出, 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 大城市的发展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 5 年过去了,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越演越烈。 2008 年末 2009 年初我国北方遭遇 50 年一遇的严重旱灾,专家称城市恶性膨胀是农业受旱主因,重发这篇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杨学祥 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城市的扩大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失去农村支撑的城市将是一座死城,中国西部沙漠化过程就是证据。 北京与河北发生拒马河水权之争   ●“引拒济京工程”拟用一组机井将拒马河浅层地下水引至燕山石化,但下游河北居民的水井可能就此报废   ●地处京畿的河北在自身缺水情况下承担着保证京津用水的义务,但相关水权分配和补偿的机制尚未建立(资料来源: http://news.tom.com/1002/2004225-698422.html )   北京引拒工程的最初方案是把原有的引水渠道胜天渠的坝首加高,拦蓄更多的地表水;同时打一组 40 多眼机井的机井群,把拒马河的浅层地下水拦截后通过管道输往北京。“拒马河的地质条件不能储存深层地下水,一旦工程实施,从地上到地下,拒马河水将全部被截在北京一段,下游的河北境内将滴水没有。”一位河北水利部门的官员指出了引拒工程的利害。 据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资源处研究员郎洪钢统计,北京的引拒工程将对下游河北省境内的 9 个县市 300 多万人口造成巨大影响。郎洪钢认为,若北京引拒工程实施,下游地区 75% 以上年份将断流。下游已建好的众多水利工程将报废, 100 多万亩水浇地将变为旱地。同时,华北明珠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也将恶化,并加剧下游地区的耕地沙化。   石亭镇人大主席夏雪松出示了一份上呈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吴邦国委员长的请示报告,报告署名“涞水县部分人大代表”,落款日期是 2003 年 11 月 28 日 。在这份报告中,北京引拒工程被称为“非法截流工程”。报告称:“如果这项工程实施,将切断拒马河的表流及潜流,造成地下水主要补给断流,我县 10 个乡镇 26.9 万人面临水荒。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的这片土地将无法生存。因此,强烈要求中央领导制止这项工程的施工,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者。” 维持大城市存在的代价 维持大城市的物质消耗随着现代化的需求而成几何级数增长,城市用水短缺仅仅是最敏感的问题之一。交通拥挤、用地紧张、服务设施配套等等,迫使城市不断扩大。如不及时限制,后果不堪设想。即使大城市保持现有的人口规模,随着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私人轿车的增加,淡水的需求量也会成倍增加。   水利部门的资料显示,拒马河流域目前是河北省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而河北省也已成为全中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 203 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 311 立方米 ,是全国平均值的 1/7 ,不及国际上公认的人均 1000 立方米 缺水标准的 1/3 ,甚至比不上以干旱缺水著称的中东和北非地区。同属海河流域的北京和天津情况更糟,目前北京人均占有用水量不足 300 立方米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 / 8 。   目前,整个海河流域的水资源形势相当严峻。据统计,全流域水资源总量 372 亿立方米,在全国七大流域中,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最低,仅 305 立方米 。因为地下水超采,目前华北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漏斗群。整个河北省已形成 21 个漏斗区,总面积达 4 万平方公里左右。 20 年来,北京人口由 800 万增至近 1400 万,国内生产总值从 300 多亿元增长到近 3000 亿元,地表水资源严重匮乏导致地下水严重超采。截至目前,全市地下水累计超采 60 亿立方米,可供开采的地下水已经十分有限。自 1997 年以来,河北省连续 7 年大旱,水资源持续减少。目前河北全省年用水量平均达 230 亿立方米,供水量只有 170 亿立方米,之间的缺口只能靠超采地下水来补充。有专家估计,如果没有外调水的情况下,河北 2005 年和 2010 年仍将缺水 57.3 亿立方米 和 61.8 亿立方米 。海委会一位官员坦承,由于水资源的紧张,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都出现了规模不等的水事纠纷。 历史的教训:先生存后发展   研究表明,差不多 30% 的热带雨林降水通过林木的根和叶得到再循环,砍伐林木会造成类似引发撒哈拉现象这样的恶性循环。在自然界的旱涝循环中,雨期把大陆变成到处是沼泽湖泊,地下水也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充。旱期到来的时候,动植物就可以靠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来维持生存,直到下一个雨期。人到来之后,与淡水争夺生存空间。旱期排水造田减少了陆地蓄水面积,雨期为保护农田则修堤筑坝,让淡水沿江河白白流回大海。久而久之,地表水被排尽,地下水被抽干,它们都得不到自然的补充而失去流动与自净化能力。水草肥美的草原最终变为沙漠。自然界是生涝以备旱,人类是排涝以生旱。违反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不仅撒哈拉地区是这样,中国的沙漠随都城的东迁而东移,埃塞俄比亚首都随土地沙漠化和干旱而八次南迁,都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其主要原因是大面积热带雨林、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严重破坏,使植被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要恢复自然界的旱涝平衡,就必须给人类生存必需的物质—淡水、空气和其它生物留有足够的存在空间,如中国目前实行的退田还湖、退田还林的措施。 中国和世界历史都有关于创世之初发生大洪水的记载,大禹治水是变堵截为疏导而获得成功的典型范例。疏导意味着大量地表水白白地流归大海,他虽然给人类留下了大量陆地空间,但最终导致地表水的流失和沙漠化的逐步发展。在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中,排涝保护农田是自身生存的需要,随之而来的沙漠化却同样威胁人类的生存。这样看来,大禹治水的成功恰恰表明人类对沙漠化负有责任。恩格斯曾对人类盲目的实践作过精彩深入的分析:“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夢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因而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这一精辟的分析同样适用于人类对洪水的胜利。土地沙漠化是自然界对人类破坏地表水资源的惩罚。我们必须改变与水源争地的旧观念,在相互依存中求得发展。 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盲目满足大城市的过度需求可能导致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的恶化与危机。与其耗资巨大实施调水工程,不如地区、城乡均衡发展。以破坏农村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城市建设必须停止。农村生存环境破坏之日,就是城市自身生存条件消亡之时!淡水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水准的最高极限。 发表网站:杨学祥 . 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2004-3-2) .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http://www.gmw.com.cn/03pindao/guancha/2004-3/2/996001.htm 杨学祥。北方严重旱灾再次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刊发时间: 2009-02-18 14:36:28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2/18/content_888882_2.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15584.html 水资源危机的战略地位。 2010-03-3114:11:49  来源 : 中国经济网 ( 北京 ) 。 http://news.163.com/10/0331/14/63429J74000146BD.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3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该鼓励城市人口倒流回乡投资:不能让改革成果流失国外
热度 1 杨学祥 2014-2-12 05:56
应该鼓励城市人口倒流回乡投资:不能让改革成果流失国外 杨学祥 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邓小平 1986 年 8 月 19 日 -21 日在天津听取汇报和进行视察的过程中说 http://cpc.people.com.cn/GB/34136/2569304.html 一、 不少中小城镇落后乃至凋敝 人民日报评论部最近发表评论:故乡在沦陷,不少中小城镇落后乃至凋敝。比筑城造市更重要的命题是,如何在故园的地基上生长出孵化梦想的温床? 在大数据时代的春运迁徙图上, 30 多亿人次的奔行呈现一目了然的轨迹。一头连着北上广等大城市,一头连着无数个地级市、县城、村镇。他乡和故乡交织而成的时空中,一部当代中国的“双城记”带来无尽思考。 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痛处。当特大城市陷入人口爆炸困境,承载能力日益逼近极限;当一些人疾感“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呼喊着“逃离北上广”,却更发现,家乡小城虽然生活压力小些,却有着“机会更少,关系更多”的困扰、“拼能力不如拼爹”的重压、“物质更浓,精神更淡”的迷惘。故乡,或许还能安放一份乡愁,却难以承载躁动的梦想。于是,“故乡在沦陷”的感受在蔓延,“大城市还是小城市”的选择题撕扯着人们的决断。 举棋不定的“双城记”,诉说着无数个体的命运轨迹,又何尝不是城镇化进程中诸多问题的缩影?多年来,少数大城市凭借政策和资源优势,在极度扩张和膨胀之中成长为巨人,相比之下,不少中小城镇显得落后乃至凋敝,大片的农村地区更是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迁徙的故事,由此凸显更深层的问题语境——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让许多人远离家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强化着“人往高处走”的磁场。蜂拥而往大都市的城市化定然不是方向,失去人气、流失人才的中小城市难免彷徨于无地。比筑城造市更重要的命题是,如何在故园的地基上生长出孵化梦想的温床?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hgds/20140211/035518167534.shtml 二、 大城市恶性膨胀 我在 2004 年 3 月 2 日 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城市的扩大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失去农村支撑的城市将是一座死城,中国西部沙漠化过程就是证据:中国的沙漠随都城的东迁而东移,埃塞俄比亚首都随土地沙漠化和干旱而八次南迁,都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地沙漠化。 大城市无序扩张导致春运紧张、交通拥堵、城市内涝、淡水短缺、环境污染、雾霾高发。 7 年前的预言在西南旱灾中得到证实: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盲目满足大城市的过度需求可能导致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的恶化与危机。与其耗资巨大实施调水工程,不如地区、城乡均衡发展。以破坏农村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城市建设必须停止。农村生存环境破坏之日,就是城市自身生存条件消亡之时!淡水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水准的最高极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64450.html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59096 三、 环境移民导致改革成果外流 世界卫生组织及其下属的癌症研究机构 (iarc) 发布研究报告称,全球一半新发癌症病例发生在亚洲,其中大部分发生在中国。中国还承担了全球约一半新增肝癌病例,尤其是由乙型肝炎发展而成的肝癌。 http://health.gmw.cn/dzb/2014-02/08/content_2851094.htm 最新胡润报告显示,中国的千万富翁中, 64% 已经或计划移民海外,欧洲作为移民目标地,受到中国富豪的青睐。欧盟许多发达国家都有吸引投资移民的计划,不同的国家设立了不同的“黄金居留”条件。中国“胡润研究院” 1 月 16 日 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身价过亿元的中国富豪,已有 1/3 移民到国外。 http://news.zhijia.com/20140209/54923.shtml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由于自然环境恶化而引发的人口迁徙潮。显然,这是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城市疯狂扩张及社会管理失序共同酿造的后果。 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超大型城市最早爆发出了这种深层次的矛盾。在过去的两年,中国人谈论最多的是天气。 2013 年,中国境内大面积出现雾霾天气,尤其是长三角、东北、京津冀等地区,大气污染程度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相继发出红色警报。   空气质量问题频发甚至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与身体健康,从而催生出一个新群体——“环境移民”。   作为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形成了一个有趣的迁徙现象。当数以亿计的农民背井离乡进城寻找工作,加入生机勃勃的城镇化热潮时,城市的新兴阶层却选择逃离大都市,寻找梦中的“桃花源”。   这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改变的背后,暗藏着的是城市化进程中所衍生的负面问题。人们对污染、交通拥堵、生活费用不断上涨以及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的生活压力深感不安。逃离,从某个层面上说是在对所生活的城市的“用脚投票”。 中国“环境移民”出现了群体的分野。他们兵分两路,一个群体移向海外,去国外吸“纯氧”;另一部分依然留在中国,但迁移至环境尚未受到大规模污染的地区。 http://news.sina.com.cn/c/2014-02-09/040929418069.shtml 环境移民导致改革成果外流。 四、 鼓励富起来的人们投资家乡建设 按照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改革计划,中国改革分两步走:在经济发展的战略途径上强调要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 “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 , 带动大部分地区 , 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http://wenku.baidu.com/view/522c630103d8ce2f006623ad.html “先使一部分人富起来,然后让富起来的人们带动整个社会走上富裕道路”面临新的困境,显然,环境移民是第二步的巨大障碍。 中国“环境移民”出现了群体的分野。他们兵分两路,一个群体移向海外,去国外吸“纯氧”;另一部分依然留在中国,但迁移至环境尚未受到大规模污染的地区。由于叶落归根的中国文化传统,鼓励富起来的人们投资家乡建设的举措势在必行。 效仿欧盟许多发达国家吸引投资移民的“黄金居留”条件计划,农村和乡镇也可以提出“黄金居留”条件计划,鼓励富人在故乡投资和居住,发展故乡经济。中央政府应该加速小产权房的改革,为农村和乡镇的经济大发展铺路护航。 中国改革要承上启下,顺势而行,发展农村和乡镇经济大有可为。目前最大障碍是农村土地政策。农村和乡镇的现有土地政策改革势在必行,其重要性不亚于当年的“包产到户”:“先使一部分人富起来,然后让富起来的人们带动整个社会走上富裕道路”需要土地政策改革的配套支持。 伴随中国人口的老龄化,上亿人口的故乡回归将使中国经济继续腾飞,可持续发展前途无限:城乡均衡发展是解决大城市恶性膨胀的必由之路。 就近利用农村和小乡镇的人力资源,为什么便于转移的高科技产业不能分散在乡镇?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285 次阅读|2 个评论
多年前预警目前已成为趋势:环境问题加速“环境移民”
热度 5 杨学祥 2014-2-9 11:05
多年前预警目前已成为趋势:环境问题加速“环境移民” 杨学祥 科学不是教条,不是教义,中国科学不能通过简单的引进外国学术理论来指导中国的经济发展。高速度、高消费、高风险,是西方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由此造成的能源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将导致现代文明的消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49850.html http://www.cas.cn/zhengwen/jsgj/201105/t20110525_77234.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6085 6年前,当我提出“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是对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及弱肉强食和利重于道的竞争原则的一种否定,除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外,人们在心理和精神上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必须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一观点时,仅有《科学新闻周刊》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发表了我的文章 ,很多崇拜西方生产方式的人对这一观点一时还难以接受。现在,支持这一观点的人愈来愈多了。 6年过去了,西方国家的高消费导致石油危机和伊拉克战争,中国的高消费导致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以外,中国的粮食、肉类、煤和钢铁的消费均超过美国 。在中国威胁论的宣传中,“消费黑洞”也成为中国的一项罪名,这在世界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前景下,是一个十分具有蛊惑人心效果的口号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指出,导致当前世界战争的原因是石油,导致未来世纪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最终将导致战争,这是一切大国军事政策的出发点。只有节约型的循环经济才是避免战争,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446058.html 当水和电突然消失,现代城市就变为钢筋混凝土铸成的巨大墓穴;当海平面上升100米,沿海城市将变为海底坟场。历史已经重复过多次类似的过程,大自然无数次地惩罚人类争夺财富的贪婪欲望。拥有财富还是拥有环境?人类必须作出明智的选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9083.html 大都市的生活环境日趋恶化,逃离北上广不仅是保值之路,而且是远离污染环境的建康之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03697.html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由于自然环境恶化而引发的人口迁徙潮。显然,这是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城市疯狂扩张及社会管理失序共同酿造的后果。 http://news.sina.com.cn/c/2014-02-09/040929418069.shtml 2004年3月2日,我在光明观察发表文章: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文章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城市的发展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5年过去了,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越演越烈。2008年末2009年初我国北方遭遇50年一遇的严重旱灾,专家称城市恶性膨胀是农业受旱主因,重发这篇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270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50480.html 相关报告: 报告称环境问题加剧使中国精英与富人加速移民 2014年02月09日04:09 经济观察报 我有话说(8,095人参与)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韩雨亭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由于自然环境恶化而引发的人口迁徙潮。   这一社会现象引起了研究机构的兴趣。2014年1月22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在北京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指出,根据过去一年多所发生的移民情况,中国环境问题的加剧成为精英和富裕阶层移民的重要原因。   显然,这是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城市疯狂扩张及社会管理失序共同酿造的后果。   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超大型城市最早爆发出了这种深层次的矛盾。在过去的两年,中国人谈论最多的是天气。2013年,中国境内大面积出现雾霾天气,尤其是长三角、东北、京津冀等地区,大气污染程度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相继发出红色警报。   空气质量问题频发甚至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与身体健康,从而催生出一个新群体——“环境移民”。   作为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形成了一个有趣的迁徙现象。当数以亿计的农民背井离乡进城寻找工作,加入生机勃勃的城镇化热潮时,城市的新兴阶层却选择逃离大都市,寻找梦中的“桃花源”。   这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改变的背后,暗藏着的是城市化进程中所衍生的负面问题。人们对污染、交通拥堵、生活费用不断上涨以及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的生活压力深感不安。逃离,从某个层面上说是在对所生活的城市的“用脚投票”。   中国“环境移民”出现了群体的分野。他们兵分两路,一个群体移向海外,去国外吸“纯氧”;另一部分依然留在中国,但迁移至环境尚未受到大规模污染的地区。   据研究机构对国际上主要城市PM2.5值的随机抽查,发现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的大城市,其PM2.5最高值均比中国东部或中部主要城市的要小得多。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革命和资本原始积累,并且均在环境保护方面投注了巨大的成本。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富裕阶层纷纷移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移民型国家,或者其他一些环境宜人的欧洲小国的重要原因。中国富人阶层希望在享受都市繁华和优厚福利的同时,坐拥优美环境和新鲜空气,这几乎成为了“环境移民”的理想生活方式。   那些依然留守在中国大地上的“环境移民”,他们拥有一定的财富和知识,以城市中产阶层为主,由于无法忍受大城市拥挤的生存空间和糟糕的空气,毅然逃往云南大理、海南三亚、山东威海、广东珠海等环境宜居、人口总量相对较少的中小城市。   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商人、艺术家、媒体从业者、酒吧老板。他们有的卖掉自己在大城市的产业,带着行李箱和家人,买上飞机票,到小城市“扎根”;有的则保持试探和观望的态度,两地往返,过着“双城记”式的生活。无论如何,他们都在试图逃避污染和肮脏的环境,以及大城市的冷漠和物欲。   当他们到了新地方,毫无疑问会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有正面影响。但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尤其是一些热点移民地区,如果大量新移民涌入,不可避免地会对当地生存资源造成承载压力,最显性的体现就是在交通、教育、物价及房地产等方面,这种资源性的竞争极有可能成为新移民和本地人引发冲突的一个诱因。   更大的隐性冲突来自观念。由于大城市和小社会存在发展阶段的“落差”,当在大城市形成的规则意识、做事效率和文明意识,放置在一个慢节奏的熟人社会时,势必会发生冲撞。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蜂拥而至的外来移民者,地方政府始料未及,几乎没有任何准备,他们不知道用怎样合适的办法来融合和解决这种微妙的利益关系。这极有可能为未来的冲突埋下伏笔。   这一场移民潮,正深刻影响着未来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化。 (编辑:SN077) http://news.sina.com.cn/c/2014-02-09/040929418069.shtml 港媒:中国新增癌症病例居全球之首 正文 我来说两句 ( 12181 人参与) 扫描到手机 2014年02月08日10:09 来源: 新华网 手机客户端 保存到博客 2 搜狐新闻制图 8 6 保时捷撞到孕妇撞死其... | 狗狗捶胸救卡喉女主人   据《参考消息》2月8日报道,【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月7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说,2012年全球癌症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数出现惊人的增长,中国首当其冲。   就肝癌、食道癌、胃癌和肺癌这四种恶性肿瘤而言,中国的新增病例和死亡病例同样最多。   最新的《世界癌症报告》说,非洲、亚洲和中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受癌症影响最大。总体来说,2012年全世界有1400万新癌症病例,癌症死亡人数达820万。   报告说,中国新诊断癌症病例为307万,占全球总数的21.8%。癌症死亡人数约220万,占到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26.9%。   这些数字略低于中国本国2012年的统计数字。据中国媒体报告,全国肿瘤登记中心记录的每年新增病例为350万,死亡人数为250万。   然而就2012年而言,中国并不是患癌率最高的国家,排在前5位的是丹麦、法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和挪威。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统计,中国的癌症死亡率也不是最高的,最高的5个国家是蒙古、匈牙利、亚美尼亚、塞尔维亚和乌拉圭。   报告指出,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包括欠发达国家癌症诊断手段不足,以及治疗能力有限。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现在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是肺癌,2012年新增肺癌病例180万,死亡人数159万,其中超过1/3出现在中国。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说,吸烟、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和所在工作场所暴露于致癌原是肺癌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   在其他癌症中,全球约50%的新增肝癌和食道癌病例出现在中国。在肝癌和食道癌的死亡病例中,中国分别占到约51%和49%。2012年中国新诊断的胃癌病例和胃癌死亡人数同样占全球的40%以上。   支修益说,肺癌、食道癌和胃癌是中国人最常罹患的三种癌症。   他说:“这些数字尽管令人担忧,但并非全新的趋势。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澄清公众对癌症的某些误解,例如认为癌症是无法治愈的。”   支修益说,这样的担心阻止了公众关于癌症的讨论,由此造成的情况是,缺乏足够的医疗知识导致癌症难以被及早发现。 (责任编辑:UN644) 原标题:港媒:中国新增癌症病例居全球之首 http://news.sohu.com/20140208/n394604146.shtml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近半新发癌症病例在中国 2014-02-08 来源:大河网     世界卫生组织及其下属的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研究报告称,全球一半新发癌症病例发生在亚洲,其中大部分发生在中国。中国还承担了全球约一半新增肝癌病例,尤其是由乙型肝炎发展而成的肝癌。   上述结论来自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癌症研究机构近日发布的《全球癌症报告》(2014年版)。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的250多名科学家参与了该报告的编写工作。该研究主要基于2012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等相关数据。   2012年,全球约诊断1400万例新增癌症病例。据报告估计,20年后,每年新发癌症病例将增长至2200万例。与此同时,癌症致死人数将从每年约820万人增长至每年1300万人。   在全球范围内,肺癌、乳腺癌、大肠癌是流行率最高的三大癌症,占到新增癌症病例总数的35%左右。肺癌、肝癌和胃癌是致死率最高的三大癌症类别,共造成310万人死亡。   受人口老龄化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新增癌症负担与全球负担并不成比例,全球超过六成癌症病例分布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同时,受限于癌症筛查和治疗可及性的缺乏,这些地区还承担了全球约七成癌症死亡。此外,发展中国家民众更易患上宫颈癌、肝癌和胃癌。   报告指出,癌症已对公共卫生系统造成巨大负担。2010年,癌症造成的年度经济损失达到16.6万亿元。但是,如果癌症常识得以普及,如“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约半数癌症病例是可以避免的。此外,上调烟草价格、抑制烟草消费、限制高糖食品及酒精销售等也已被证实是降低癌症发病率的有效措施。   报告强调,高收入国家预防癌症的工作经验显示,仅靠良好的健康习惯,并不足以有效控制癌症流行。如在烟草控制问题上,法律在减少暴露和预防高风险行为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应对日渐严峻的癌症危机,各国应尽快健全相关法律。 以上内容来自:大河网 http://health.gmw.cn/dzb/2014-02/08/content_2851094.htm 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科学管理值得关注 2011-5-31 08:4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49850.html 高速度和高消费必然带来高风险:资源有限 不可持续 2011-5-20 09:19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446058.html 我国癌症已成首位死因:12年前的警告被忽视 2013-6-13 13:55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9083.html 生态危机启示录:构建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 作 者:杨学祥  上传日期:2005-4-28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5332.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630 次阅读|6 个评论
水资源限制北京发展:迁都还是“瘦身”?
热度 1 杨学祥 2013-3-20 13:29
水资源限制北京发展:迁都还是“瘦身”? 杨学祥 据新京报报道,水资源是北京发展的主要短板;土地资源紧缺成为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对北京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生态环境。由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专家共同撰写的《京津冀发展报告:承载力测度与对策》称,北京的城市综合承载力超过了警戒线,处于危机状态。主要原因是城市承载压力过大,城市支撑力随人口增加而下降。报告分析,北京市的水资源人均需求量约为 345 立方米,以此推算,北京当地水资源只能承载 667 万人,相当于现有人口规模的 40% 。北京社会科学院博士李彦军称, 2011 年北京全年水资源缺口量为 9.2 亿立方米,这种巨大差额不得不依靠过度开发地表水、超采地下水以及依靠外来水源的补给。北京市的人口密度由 1999 年的 766 人 / 平方公里增加到 2011 年的 1230 人 / 平方公里,已超出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该报告作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张耀军称,京津冀地区人口规模超载,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 。 早在 2004 年我就指出,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相关文章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城市的发展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 9 年过去了,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越演越烈 。   北京引拒工程的最初方案是把原有的引水渠道胜天渠的坝首加高,拦蓄更多的地表水;同时打一组 40 多眼机井的机井群,把拒马河的浅层地下水拦截后通过管道输往北京。“拒马河的地质条件不能储存深层地下水,一旦工程实施,从地上到地下,拒马河水将全部被截在北京一段,下游的河北境内将滴水没有。”一位河北水利部门的官员指出了引拒工程的利害。 据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资源处研究员郎洪钢统计,北京的引拒工程将对下游河北省境内的 9 个县市 300 多万人口造成巨大影响。郎洪钢认为,若北京引拒工程实施,下游地区 75% 以上年份将断流。下游已建好的众多水利工程将报废, 100 多万亩水浇地将变为旱地。同时,华北明珠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也将恶化,并加剧下游地区的耕地沙化。   石亭镇人大主席夏雪松出示了一份上呈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吴邦国委员长的请示报告,报告署名“涞水县部分人大代表”,落款日期是 2003 年 11 月 28 日。在这份报告中,北京引拒工程被称为“非法截流工程”。报告称:“如果这项工程实施,将切断拒马河的表流及潜流,造成地下水主要补给断流,我县 10 个乡镇 26.9 万人面临水荒。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的这片土地将无法生存。因此,强烈要求中央领导制止这项工程的施工,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者。” 维持大城市的物质消耗随着现代化的需求而成几何级数增长,城市用水短缺仅仅是最敏感的问题之一。交通拥挤、用地紧张、服务设施配套等等,迫使城市不断扩大。如不及时限制,后果不堪设想。即使大城市保持现有的人口规模,随着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私人轿车的增加,淡水的需求量也会成倍增加。   水利部门的资料显示,拒马河流域目前是河北省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而河北省也已成为全中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 203 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 311 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 1/7 ,不及国际上公认的人均 1000 立方米缺水标准的 1/3 ,甚至比不上以干旱缺水著称的中东和北非地区。同属海河流域的北京和天津情况更糟,目前北京人均占有用水量不足 300 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 / 8 。   目前,整个海河流域的水资源形势相当严峻。据统计,全流域水资源总量 372 亿立方米,在全国七大流域中,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最低,仅 305 立方米。因为地下水超采,目前华北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漏斗群。整个河北省已形成 21 个漏斗区,总面积达 4 万平方公里左右。    20 年来,北京人口由 800 万增至近 1400 万,国内生产总值从 300 多亿元增长到近 3000 亿元,地表水资源严重匮乏导致地下水严重超采。截至目前,全市地下水累计超采 60 亿立方米,可供开采的地下水已经十分有限。自 1997 年以来,河北省连续 7 年大旱,水资源持续减少。目前河北全省年用水量平均达 230 亿立方米,供水量只有 170 亿立方米,之间的缺口只能靠超采地下水来补充。有专家估计,如果没有外调水的情况下,河北 2005 年和 2010 年仍将缺水 57.3 亿立方米和 61.8 亿立方米。海委会一位官员坦承,由于水资源的紧张,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都出现了规模不等的水事纠纷。 研究表明,差不多 30% 的热带雨林降水通过林木的根和叶得到再循环,砍伐林木会造成类似引发撒哈拉现象这样的恶性循环。在自然界的旱涝循环中,雨期把大陆变成到处是沼泽湖泊,地下水也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充。旱期到来的时候,动植物就可以靠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来维持生存,直到下一个雨期。人到来之后,与淡水争夺生存空间。旱期排水造田减少了陆地蓄水面积,雨期为保护农田则修堤筑坝,让淡水沿江河白白流回大海。久而久之,地表水被排尽,地下水被抽干,它们都得不到自然的补充而失去流动与自净化能力。水草肥美的草原最终变为沙漠。自然界是生涝以备旱,人类是排涝以生旱。违反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不仅撒哈拉地区是这样,中国的沙漠随都城的东迁而东移,埃塞俄比亚首都随土地沙漠化和干旱而八次南迁,都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其主要原因是大面积热带雨林、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严重破坏,使植被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要恢复自然界的旱涝平衡,就必须给人类生存必需的物质—淡水、空气和其它生物留有足够的存在空间,如中国目前实行的退田还湖、退田还林的措施。 中国和世界历史都有关于创世之初发生大洪水的记载,大禹治水是变堵截为疏导而获得成功的典型范例。疏导意味着大量地表水白白地流归大海,他虽然给人类留下了大量陆地空间,但最终导致地表水的流失和沙漠化的逐步发展。在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中,排涝保护农田是自身生存的需要,随之而来的沙漠化却同样威胁人类的生存。这样看来,大禹治水的成功恰恰表明人类对沙漠化负有责任。恩格斯曾对人类盲目的实践作过精彩深入的分析:“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夢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因而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这一精辟的分析同样适用于人类对洪水的胜利。土地沙漠化是自然界对人类破坏地表水资源的惩罚。我们必须改变与水源争地的旧观念,在相互依存中求得发展。 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盲目满足大城市的过度需求可能导致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的恶化与危机。与其耗资巨大实施调水工程,不如地区、城乡均衡发展。以破坏农村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城市建设必须停止。农村生存环境破坏之日,就是城市自身生存条件消亡之时!淡水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水准的最高极限 。 北京水资源只能承载 40% 人口,这是对城市盲目扩张的严重警告。集中全国之人力物力维持北京的水资源高消耗是不能长久的,及时终结是最明智的选择。北京高房价是一种假象,一旦水资源枯竭,北京将变成楼兰第二。 水资源限制北京发展:迁都还是“瘦身”的选择无可回避。 参考文献 1. 郭少峰。报告称北京水资源只能承载 40% 人口。 2013 年 03 月 20 日 02:39 新京报。 http://news.sina.com.cn/c/2013-03-20/023926580972.shtml 2. 杨学祥 . 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2004-3-2).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http://www.haodaxue.net/html/25/n-4225.html http://www.gmw.cn/03pindao/guancha/bf/2004 http://www.gmw.com.cn/03pindao/guancha/2004-3/2/996001 http://sc.people.com.cn/news/HTML/2009/2/19/2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71977.html 3. 杨学祥。北方严重旱灾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2009-2-1715:46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15584.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051 次阅读|1 个评论
报告称北京水资源只能承载40%人口:9年前的警告被证实
热度 2 杨学祥 2013-3-20 05:28
报告称北京水资源只能承载40%人口 2013年03月20日02:39新京报我有话说   新京报讯(记者郭少峰)水资源是北京发展的主要短板;土地资源紧缺成为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对北京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生态环境。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专家共同撰写的《京津冀发展报告:承载力测度与对策》称,北京的城市综合承载力超过了警戒线,处于危机状态。主要原因是城市承载压力过大,城市支撑力随人口增加而下降。   水资源只能承载40%人口   参与报告撰写的、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石敏俊称,京津冀属于“资源型”严重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标准。   2011年,北京水资源总量为26.81亿立方米,按照2011年末常住人口2019万人加上流动人口约240万人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19立方米,远低于国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0立方米的重度缺水标准。   报告分析,北京市的水资源人均需求量约为345立方米,以此推算,北京当地水资源只能承载667万人,相当于现有人口规模的40%。北京社会科学院博士李彦军称,2011年北京全年水资源缺口量为9.2亿立方米,这种巨大差额不得不依靠过度开发地表水、超采地下水以及依靠外来水源的补给。   近5年年均净迁入近50万人   北京市的人口密度由1999年的766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1230人/平方公里,已超出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该报告作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张耀军称,京津冀地区人口规模超载,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   至2015年,京津冀地区人口承载力为9800万人,而京津冀区域总人口2010年已经超过了1亿,达到1.04亿,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1.12亿,2020年将达到1.2亿人口。   张耀军预计,北京市的劳动人口比例在不断下降,将由2010年的83%下降到2020年的77%,但老龄化速度却在下降,主要是因为迁入北京的人口大多是处于劳动年龄的青壮年人口,劳动力绝对数量是充足的。北京近5年的年均净迁入人口接近50万人。   张耀军称,到2020年,北京的劳动力供给在1797万到2026万人之间,“可以说,在未来十年间北京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他分析说,这反映出在城市化加速、大量农民从农村转移出来的社会背景下,北京仍可在一段时期内享受劳动力红利。 (原标题:“北京城市综合承载力处危机状态”) (编辑:SN021) http://news.sina.com.cn/c/2013-03-20/023926580972.shtml 北方严重旱灾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2009-2-1715:46|个人分类:科普文章|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旱灾,地下水,水危机,沙漠化, 编者按:2004年3月2日,我在光明观察发表文章: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文章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城市的发展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5年过去了,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越演越烈。2008年末2009年初我国北方遭遇50年一遇的严重旱灾,专家称城市恶性膨胀是农业受旱主因,重发这篇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杨学祥 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城市的扩大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失去农村支撑的城市将是一座死城,中国西部沙漠化过程就是证据。 北京与河北发生拒马河水权之争   ●“引拒济京工程”拟用一组机井将拒马河浅层地下水引至燕山石化,但下游河北居民的水井可能就此报废   ●地处京畿的河北在自身缺水情况下承担着保证京津用水的义务,但相关水权分配和补偿的机制尚未建立(资料来源: http://news.tom.com/1002/2004225-698422.html )   北京引拒工程的最初方案是把原有的引水渠道胜天渠的坝首加高,拦蓄更多的地表水;同时打一组40多眼机井的机井群,把拒马河的浅层地下水拦截后通过管道输往北京。“拒马河的地质条件不能储存深层地下水,一旦工程实施,从地上到地下,拒马河水将全部被截在北京一段,下游的河北境内将滴水没有。”一位河北水利部门的官员指出了引拒工程的利害。 据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资源处研究员郎洪钢统计,北京的引拒工程将对下游河北省境内的9个县市300多万人口造成巨大影响。郎洪钢认为,若北京引拒工程实施,下游地区75%以上年份将断流。下游已建好的众多水利工程将报废,100多万亩水浇地将变为旱地。同时,华北明珠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也将恶化,并加剧下游地区的耕地沙化。   石亭镇人大主席夏雪松出示了一份上呈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吴邦国委员长的请示报告,报告署名“涞水县部分人大代表”,落款日期是2003年11月28日。在这份报告中,北京引拒工程被称为“非法截流工程”。报告称:“如果这项工程实施,将切断拒马河的表流及潜流,造成地下水主要补给断流,我县10个乡镇26.9万人面临水荒。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的这片土地将无法生存。因此,强烈要求中央领导制止这项工程的施工,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者。” 维持大城市存在的代价 维持大城市的物质消耗随着现代化的需求而成几何级数增长,城市用水短缺仅仅是最敏感的问题之一。交通拥挤、用地紧张、服务设施配套等等,迫使城市不断扩大。如不及时限制,后果不堪设想。即使大城市保持现有的人口规模,随着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私人轿车的增加,淡水的需求量也会成倍增加。   水利部门的资料显示,拒马河流域目前是河北省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而河北省也已成为全中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0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11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1/7,不及国际上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缺水标准的1/3,甚至比不上以干旱缺水著称的中东和北非地区。同属海河流域的北京和天津情况更糟,目前北京人均占有用水量不足30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   目前,整个海河流域的水资源形势相当严峻。据统计,全流域水资源总量372亿立方米,在全国七大流域中,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最低,仅305立方米。因为地下水超采,目前华北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漏斗群。整个河北省已形成21个漏斗区,总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左右。   20年来,北京人口由800万增至近1400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多亿元增长到近3000亿元,地表水资源严重匮乏导致地下水严重超采。截至目前,全市地下水累计超采6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的地下水已经十分有限。自1997年以来,河北省连续7年大旱,水资源持续减少。目前河北全省年用水量平均达230亿立方米,供水量只有170亿立方米,之间的缺口只能靠超采地下水来补充。有专家估计,如果没有外调水的情况下,河北2005年和2010年仍将缺水57.3亿立方米和61.8亿立方米。海委会一位官员坦承,由于水资源的紧张,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都出现了规模不等的水事纠纷。 历史的教训:先生存后发展   研究表明,差不多30%的热带雨林降水通过林木的根和叶得到再循环,砍伐林木会造成类似引发撒哈拉现象这样的恶性循环。在自然界的旱涝循环中,雨期把大陆变成到处是沼泽湖泊,地下水也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充。旱期到来的时候,动植物就可以靠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来维持生存,直到下一个雨期。人到来之后,与淡水争夺生存空间。旱期排水造田减少了陆地蓄水面积,雨期为保护农田则修堤筑坝,让淡水沿江河白白流回大海。久而久之,地表水被排尽,地下水被抽干,它们都得不到自然的补充而失去流动与自净化能力。水草肥美的草原最终变为沙漠。自然界是生涝以备旱,人类是排涝以生旱。违反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不仅撒哈拉地区是这样,中国的沙漠随都城的东迁而东移,埃塞俄比亚首都随土地沙漠化和干旱而八次南迁,都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其主要原因是大面积热带雨林、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严重破坏,使植被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要恢复自然界的旱涝平衡,就必须给人类生存必需的物质—淡水、空气和其它生物留有足够的存在空间,如中国目前实行的退田还湖、退田还林的措施。 中国和世界历史都有关于创世之初发生大洪水的记载,大禹治水是变堵截为疏导而获得成功的典型范例。疏导意味着大量地表水白白地流归大海,他虽然给人类留下了大量陆地空间,但最终导致地表水的流失和沙漠化的逐步发展。在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中,排涝保护农田是自身生存的需要,随之而来的沙漠化却同样威胁人类的生存。这样看来,大禹治水的成功恰恰表明人类对沙漠化负有责任。恩格斯曾对人类盲目的实践作过精彩深入的分析:“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夢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因而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这一精辟的分析同样适用于人类对洪水的胜利。土地沙漠化是自然界对人类破坏地表水资源的惩罚。我们必须改变与水源争地的旧观念,在相互依存中求得发展。 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盲目满足大城市的过度需求可能导致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的恶化与危机。与其耗资巨大实施调水工程,不如地区、城乡均衡发展。以破坏农村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城市建设必须停止。农村生存环境破坏之日,就是城市自身生存条件消亡之时!淡水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水准的最高极限。 发表网站:杨学祥.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2004-3-2).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www.haodaxue.net/html/25/n-4225.html http://www.gmw.cn/03pindao/guancha/bf/2004 http://www.gmw.com.cn/03pindao/guancha/2004 http://sc.people.com.cn/news/HTML/2009/2/19/20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48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部分城市2025年上下进入衰落期:楼兰古城的阴影
杨学祥 2012-9-13 09:44
中国部分城市2025年上下进入衰落期:楼兰古城的阴影 杨学祥 楼兰在历史上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枢纽,中西方贸易的一个重要中心。楼兰古城的消亡大约在公元前后至四世纪(中原的汉朝到北魏时期),这时正是旱化加剧的时期。其实,在这一旱化过程中,不仅是楼兰古城消亡,而且由于沙漠扩大,先后发生尼雅、喀拉墩、米兰城、尼壤城、可汗城、统万城等的消亡。楼兰古城的消亡是在中国北方,甚至是世界气候出现旱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空间,只是由于楼兰处在干旱内陆,这里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更显著罢了。 我在2004年3月2日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城市的扩大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失去农村支撑的城市将是一座死城,中国西部沙漠化过程就是证据:中国的沙漠随都城的东迁而东移,埃塞俄比亚首都随土地沙漠化和干旱而八次南迁,都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文章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城市的发展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盲目满足大城市的过度需求可能导致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的恶化与危机。与其耗资巨大实施调水工程,不如地区、城乡均衡发展。以破坏农村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城市建设必须停止。农村生存环境破坏之日,就是城市自身生存条件消亡之时!淡水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水准的最高极限。 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称,中国城市中的一批城市将会在2025年上下进入衰落期,中国的城市规划要为此做好准备。 环境污染、交通拥挤、淡水危机、工业区衰败、人口老龄化、气候变化、能源和资源危机将导致中国城市未老先衰。 相关报道: 专家预测中国部分城市2050年上下进入衰落期 2012年09月12日15:51 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专家预测中国部分城市2050年上下进入衰落期   中新网上海9月12日电 (记者 许婧)“城市是一个生命体,有增长期,也有衰落期。城市进入衰落期的事实本身不可怕,可怕的只是人对衰老的无知。”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称,中国城市中的一批城市将会在2025年上下进入衰落期,中国的城市规划要为此做好准备。   吴志强是11日在上海举行的《收缩的城市》中译本首发式暨“收缩的城市”学术论坛上做出上述表示的。   吴志强认为,城市的增长和萎缩并不是截然不同的现象,它们是城市生命中必然要出现的两个阶段。面对中国未来最有可能出现的区域性城市群的萎缩,我们要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准备,用新的方法和技术来应对城市发展、扩张和增长管理,也应对城市衰退或人口迁出。”   《收缩的城市》一书是由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支持的“收缩的城市”计划的研究成果之一。该书以英国曼彻斯特、利物浦,美国底特律,俄罗斯伊万诺沃,德国哈勒、莱比锡及日本东京等城市为研究标本,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对城市收缩过程的成因和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该书原版主编Philipp Oswalt教授当天表示,城市一味增长的时代终结了。他也认为,到本世纪末,城市增长和萎缩的进程将趋于平衡。   Philipp Oswalt教授指出,20世纪城市萎缩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老龄化、郊区化、后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变革,以工业区的衰败为主要特征;而21世纪城市萎缩的新成因在于产业合理化、服务行业合理化,空置的办公楼、商场及机场,将成其新的标志。   他认为,气候变化和化石燃料时代的终结,将成为新的城市萎缩过程的重要原因。21世纪城市萎缩的进程不仅会继续深化,也会出现新的形式。中国也将受到影响。 http://news.sina.com.cn/c/2012-09-12/155125158434.shtml 防止城镇建设无序扩张:盲目的城市化将带来的灾难 2012-3-1 03:4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灾难 城市大跃进 无序扩张 资源危机 防止城镇建设无序扩张:盲目的城市化将带来的灾难 杨学祥 2004年3月2日,我在光明观察发表文章: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文章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城市的发展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5年过去了,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越演越烈。2008年末2009年初我国北方遭遇50年一遇的严重旱灾,专家称城市恶性膨胀是农业受旱主因,重发这篇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2708 城市规模不应该无限制增长:大城市减肥势在必然 2011-7-13 14:14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城市内涝 水资源危机 干旱 南水北调 城市规模不应该无限制增长:大城市减肥势在必然 杨学祥 面对近期北京、武汉、广州等城市暴雨成涝的现象,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史培军表示,“城市规划不尊重自然地理格局”是形成灾害的主要原因。史培军说:这就回到了要解决城市病这一问题的根本对策,即城市的规模是要有限制的,不应该无穷地增长。对任何一个特定自然地理区域的大都市来说,它的自然负荷能力都是有限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不应该是更麻烦。我认为到了大力度限制大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的阶段。人口增长负担过重和过快的城镇化都使得人地矛盾、人水和人与自然负荷的资源的矛盾日益紧张。一个地区的城市发展是有限度的,在北京这样一个平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平原占不到1/3的地区,要养活近2000万的人口,压力可想而知,而且这一数据还在不断上升之中。尤其是这几年的水荒,就显得非常突出。南水北调工程还在进展之中,目前还难以发挥作用。但是另外一种声音,“北人南调”是否可行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 我在2004年3月2日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城市的扩大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失去农村支撑的城市将是一座死城,中国西部沙漠化过程就是证据:中国的沙漠随都城的东迁而东移,埃塞俄比亚首都随土地沙漠化和干旱而八次南迁,都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地沙漠化 。 7年前的预言在西南旱灾中得到证实: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盲目满足大城市的过度需求可能导致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的恶化与危机。与其耗资巨大实施调水工程,不如地区、城乡均衡发展。以破坏农村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城市建设必须停止。农村生存环境破坏之日,就是城市自身生存条件消亡之时!淡水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水准的最高极限 。 强国要发展,资源现危机:水多是祸,水少也是祸。淡水资源的短缺和城市内涝决定了中国城市规模的最高极限,这一观点在2010年中国西南干旱、2011年中国南方干旱和旱涝急转面前显得尤为重要。水资源危机和城市内涝为大城市发展再度亮起了红灯! 参考文献 1. 张璐晶。减灾委官员:规划不尊重自然格局是城市受灾主因。2011年07月12日17:30 中国经济周刊。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7-12/173022801315.shtml 2. 杨学祥。造城运动应该降温:警钟在7年前敲响(论文汇编)。2011-2-15 10:55 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59096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64450.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64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9: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