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剑桥大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剑桥大学

相关日志

Hindawi携手剑桥大学出版社,推动科研成果的传播
Hindawi 2020-8-19 17:29
我们很高兴欢迎剑桥大学出版社加入我们的出版合作计划。在新的合作模式下,剑桥大学出版社旗下的5本期刊将利用Hindawi的开源数字化出版平台Phenom,以开放获取的形式进行出版。 —— Richard Bennett,首席商务官 开放获取正在成为促进科学研究传播的常规做法,也是各国政府、各研究委员会和研究机构的共同愿景。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学术出版业开放与合作的重要性,如此才能更加有效地对研究成果进行分享。 为履行Hindawi对开放科学的承诺,我们于2017年推出了出版合作计划,旨在利用Hindawi在开放获取领域的丰富经验和开放获取出版方面的先进基础设施,帮助出版商快速过渡至开放获取的出版模式。 剑桥大学出版社是继Wiley和GeoScienceWorld之后,最新加入该计划的出版单位。根据新的合作协议,剑桥大学出版社旗下的五家期刊将在Hindawi的支持下以开放获取的形式进行出版。我们将负责这些期刊的成长与发展,同时,我们还会利用我们的开源数字化出版平台Phenom来完成编辑工作。这些期刊的所有权仍归剑桥大学出版社所有,期刊所有内容仍将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流程,从而保证其发表论文的质量。 我们很高兴与Hindawi达成合作。在研究和学术交流方面,合作是实现开放未来的关键。这需要出版商制定积极和创新的应对措施,尝试和试验不同的出版模式,还需要同学术界和类似Hindawi的机构合作,因为它们 在开放获取学术出版领域有成熟的业务模式。 ——Fiona Hutton, 剑桥大学出版社STM开放获取出版总监 剑桥大学出版社与Hindawi的合作关系,不仅有助于高质量开放获取论文的涌现,为作者提供了在哪里和如何发表的更多选项,同时还会培育学术出版行业的合作文化。 加入该计划的5本期刊包括: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 编辑: Dieter H. H. Hoffmann,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Darmstadt, Germany) 关注领域: 高能量密度物理学;非LTE现象;热稠密物质和相关的原子、等离子体和流体动力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强相干辐射源;强流粒子加速器;注波互作用;以及脉冲功率技术。 收录于SCIE、Scopus数据库和EiCompendex Genetics Research 主编: Marc Tischkowitz,英国剑桥大学 关注领域: 遗传医学、基因组学、人类进化与群体遗传学、人类进化和人口遗传学、生物信息学、复杂性状遗传学、分子和发育遗传学、进化发育生物学(Evo-Devo)、数量遗传学和统计遗传学、行为遗传学和环境遗传学。 收录于SCIE、MEDLINE数据库和ProQuest系列数据库 Global Health Epidemiology and Genomics 主编: Manjinder Sandhu,英国剑桥大学 关注领域: 疾病病原学、疾病易感性变化、耐药性和药物监测、药物基因组学和分层医学,并探讨全球在临床医学和理论医学领域实施新举措所面临的挑战。 收录于ESCI、Scopus和PubMed Central Journal of Smoking Cessation 编辑: Renee Bittoun,澳大利亚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关注领域: 该期刊关注普通民众的戒烟问题,聚焦可以帮助吸烟者戒烟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性研究。作为一家经同行评审的高质量期刊,其编委会成员来自世界各地,在戒烟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 收录于ESCI、Scopus和ProQues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编辑: Nuno Borges,葡萄牙阿威罗大学( Carvalho University of Aveiro) 关注领域: 各类无线电力传输方法,以及其的各类应用,包括移动通信、医疗植入、汽车技术和航天工程。 收录于ESCI、Scopus和Ei Compendex 作者介绍 Richard Bennett现任Hindawi首席商务官,负责所有战略合作业务的开发。 加入Hindawi之前,Richard曾供职于Digital Science,负责领导商务战略的开发与实施,该战略主要研究领域的技术性初创企业。他的职业生涯始于爱思唯尔(Elsevier)的STM出版部门,包括BioMedNet、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和MDL。他先后还曾供职于Mendeley、Wolters Kluwer和Springer。 点击查看Hindawi与剑桥大学出版社合作详情
24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剑桥研究人员最终证明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之一
热度 4 zhpd55 2020-3-19 17:27
剑桥研究人员最终证明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之一 诸平 Fig. 1 Charles Darwin's seminal book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Credit: Nordin Catic 据英国 剑桥大学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2020 年 3 月 17 日 提供的消息,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最终证明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之一 。图 1 是 查尔斯 · 达尔文 ( Charles Darwin , 1809 年 2 月 12 日 -1882 年 4 月 19 日 )的开创性著作《 物种起源 》(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这是 科学家查尔斯 · 达尔文死后将近 140 年,第一次证明了进化论。 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 St John's College ) 生物人类学专业的博士生 劳拉 ·范· 霍尔斯坦( Laura van Holstein )等人, 于 2020 年 3 月 18 日在 《 英国皇家学会 B 论文集 》(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上发表的研究 结果 —— Laura van Holstein , Robert A. Foley . Terrestrial habitats decoup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and subspecies diversification in mammal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 Published: 18 March 2020 , https://doi.org/10.1098/rspb.2019.2702 , 发现哺乳动物亚种在进化中的作用比以前想象的要重要。 劳拉 ·范· 霍尔斯坦等人的研究现在可以用来预测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应该重点保护哪些物种,以防止它们濒临灭绝或灭绝。 一个物种是一群可以在它们之间自由交配的动物。 有些物种在一个物种中包含不同的亚种种群,它们具有不同的物理特征和各自的繁殖范围。北部长颈鹿有 3 个亚种,它们通常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而红狐有最多的亚种 —— 45 个已知的变种,分布在世界各地。但人类没有亚种。 劳拉 · 范 · 霍尔斯坦说: “ 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第 3 章中 指出 ,具有更多物种的动物谱系也应包含更多的 “ 变种 ( varieties ) ” 。亚种是现代定义。 我对物种与亚种多样性之间关系的研究证明,亚种在物种的长期进化动态和未来进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总是这样,这就是达尔文在定义物种时所怀疑的。 ” 图 2 是 劳拉 · 范 · 霍尔斯坦在 翻阅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旧图书馆收藏的 查尔斯 · 达尔文( Charles Darwin )开创性的《物种起源》一书。 Fig. 2 Laura van Holstein in the Old Library at St John's College, Cambridge, with a first edition of Charles Darwin's seminal book On The Origins of Species. Credit: Nordin Catic 这位人类学家通过观察博物学家数百年来收集的数据,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这些数据远早于达尔文 登上英国皇家海军 “贝格尔号” ( HMS Beagle )前往加拉帕戈斯群岛 (Galapagos Islands) 的著名之旅。 《关于自然起源的物种起源》 (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 于 1859 年 首次出版,当时达尔文 刚刚结束了 5 年的探索之旅。在这本影响深远的著作中,达尔文认为生物体是通过一种被 称为 “ 自然选择 ( natural selection ) ” 的过程逐渐进化的,这种过程通常被称为适者生存。他的开创性著作被认为是极富争议的, 因为它与圣经的创世论相矛盾。 劳拉 · 范 · 霍尔斯坦的研究还证明,由于栖息地的差异和自由漫游的能力差异,陆地哺乳动物(陆地),海洋哺乳动物和蝙蝠(非陆地)的进化方式有所不同。 劳拉 · 范 · 霍尔斯坦说: “ 我们发现哺乳动物物种和亚种之间的进化关系因其栖息地而异。在非陆地和陆地生境中,亚种形成,多样化和数量增加的方式不同, 这反过来又影响亚种最终可能成为物种的方式。例如,如果像山脉这样的自然屏障挡住了去路,它就可以把动物群体分开,让它们踏上自己的进化之旅。飞行和海洋哺乳动物如蝙蝠和海豚 , 在它们的环境中 的物理屏障也就更少了。 ” 该研究探讨了亚种是否可以被认为是物种形成的早期阶段,即新物种的形成。劳拉 · 范 · 霍尔斯坦说: “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进化不是由所有群体中的相同因素决定的,而且我们第一次知道原因 ,因为我们已经研究了 物种丰富度 与亚种丰富度之间关系。 ” 该研究是另一个科学警告,即人类对动物栖息地的影响不仅会现在影响到它们,而且还会未来影响到它们的进化。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可以使用这些信息来帮助他们确定努力的方向。 图 3 是 达尔文的假设由剑桥圣约翰学院的一名博士生所证明。 Fig. 3 Darwin's hypothesis that was proved by a PhD student at St John's College, Cambridge. Credit: Nordin Catic 劳拉 · 范 · 霍尔斯坦解释说: “ 进化模型现在可以利用这些发现来预测人类活动 , 如伐木和森林砍伐将如何通过破坏物种的栖息地来影响未来的进化。对动物的影响将取决于它们的漫游能力或范围如何受到影响。动物 亚种 往往被忽略,但它们在更 长期的未来进化动态中起着关键作用。 ” 劳拉 · 范 · 霍尔斯坦 现在将研究如何利用她的发现来预测来自 濒危物种 和非濒危物种的物种形成速度。 致编者注( Notes to editors )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第 55 页上说 道 : “ 通过观察物种只有非常明显和定义良好的品种 , 我期待在每个国家会出现比目前更常见的小属物种更大属的物种品种。作为一个普遍的作用, 对于已形成许多密切相关的物种(即同一属的物种)的地方,现在应普遍形成许多品种即应该是初期 物种 ( incipient species ought ) 。有许多大树生长的地方,我们希望能找到树苗 。 ” 数据集( Datasets ) : 大部分数据来自唐·威尔逊和迪安·里德的《世界哺乳动物物种》( Wilson and Reeder's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这是一个全球整理的哺乳动物分类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分类学家数百年来的工作成果。详见 Don E.Wilson , DeeAnn M. Reeder (editors).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A Taxonomic and Geographic Reference (3rd e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2005. 2,142 pp. (Available from http://www.press.jhu.edu ). 目前“做”分类学的方法可以追溯到瑞典植物学家( Swedish naturalist ) 卡尔 · 林奈 ( Carl Linnaeus , born May 23, 1707, Råshult, Småland, Sweden—died January 10, 1778, Uppsala) , 所以从那时起,知识的积累就是所有分类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更多信息请注意浏览原文或者相关报道。 Scientists to search for relatives of extinct Galapagos tortoises Abstract Darwin proposed that lineages with higher diversification rates should evidence this capacity at both the species and subspecies level. This should be the case if subspecific boundaries are evolutionary faultlines along which speciation is generally more likely to occur. This pattern has been described for birds, but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in mammal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richness (SR) and subspecies richness (SSR), we calculated the strength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across all mammals. Mammalian taxonomic richness correlates positively, but only very weakly, between the species and subspecies level, deviating from the pattern found in birds. However, when mammals are separated by environmental sub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ic SR and average SSR in non-terrestrial taxa is stronger than that reported for birds (Kendall'sτ= 0.31, p 0.001). By contrast, the correlation in terrestrial taxa alone weakens compared to that for all mammals (Kendall'sτ= 0.11, p 0.001). A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substrate and SR in phylogenetic regressions confirms a role for terrestrial habitats in disrupting otherwise linked dynamics of diversification across the taxonomic hierarchy. Further, models including species range size as a predictor show that range size affects SSR more in terrestrial taxa. Take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ynamics of diversification of terrestrial mammals are more affected by physical barriers or ecological heterogeneity within ranges than those of non-terrestrial mammals, at two evolutionary levels.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 of these results for the equivalence of avian and mammalian subspecies, their potential role in speciation and the broader ques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evolution and macroevolution.
个人分类: 新观察|6441 次阅读|9 个评论
人的大脑真的接近电脑吗? -----与剑桥大学研究员的互动
dsm9393 2020-2-15 17:39
人的大脑真的接近电脑吗 ? -----与剑桥大学研究员的互动 都世民( Du Shimin )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人的大脑真的接近电脑吗?这一观点来自于剑桥大学的一位研究员 CHAO-YANG CHI 。本文首先阐述,笔者看到剑桥大学在领英网站的窗口,介绍他们一项新的研究成果, 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 上 。对此提出一些疑问,参与这项研究的研究员很快给我回复,我们之间进行了互动,他提出了一些看法,对此进行有关讨论。 关键词: 人脑,电脑 , 剑桥大学, CHAO-YANG CHI ,人类工程学 。 剑桥大学的一项成果介绍 剑桥大学在领英网站的 “窗口”有一项介绍: 根据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 上的一项新 的 研究,在青少年时期 , 新的大脑网络 “ 上线 ” ,使青少年能够 具有 更复杂的成人社交技能,但也可能增加他们患精神疾病的风险。 在青少年时期能否获得新的、更成熟的技能,取决于大脑区域之间新的连接方式的形成,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首先通过新的大脑网络 ‘ 在线 ’ 传递高级社交和其他技能。 介绍中指出:青春期是人生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社会和认知能力以及独立性都在不断提高,但是患精神性疾病的风险也在增加。虽然观測到的大脑的这些变化,能反映大脑的发育 。 可是人们从儿童成长到年轻时的过程中,大脑的功能是怎样变得成熟的,目前还不清楚。 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 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大脑功能之间的联系进行观测 ,他们感到 是很棘手 。 因为受试者有最轻微的头动也会影响观测数据 。 这对于青少年 , 很难保证头部一点都不动。对此他们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 , 从数据中去除头部运动的影响,并获得了一致的结果,由此得出的结论与头动无关,而是与青少年大脑的发育有关。 ( https://bit.ly/37D2jRa ) 我的疑问和思考 2020 年 2 月 10 日笔者写了以下回复: Your work is based on people who have brain structures,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brain is related to the various regions of the brain, and your conclusions are based on that premise. I have a question, if there is no brain, can your conclusion still hold? I have written an article for your criticism and correction. Brainless people question us AI expert kurzwei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339385do=bl ogid=1214225 CHAO-YANG CHI Inventor and researcher reply Until now, the Homo sapiens race has indeed been active at an alarming rate in the past 2000 year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uclidean spiral have been more empirically confirmed in the neighboring centuries, which is extremely relevant to astronomy,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empirical evidence of neural and wave conduction based on quantum information, nanometers,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also makes this theory more accurate. At this point, these theories are facing the effect of a human gap, but scientists must still praise the research based on physical properties. This enabled the next generation to unfold. As usual, the theory of BC and Rome is still active. I am also studying this project, because in our generation, we should compensate for the crisis brought about b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Formally announced the development based on human engineering. thank you ! 2020 年 2 月 11 日笔者再次回复: Thank you for your reply again , I ask the question, is the one without the brain ,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machine , not electronic people , also not a robot , but a real person , he doesn't have the brain structure , only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blood , but he was able to birth , work and study , in this premise , your research methods , not practical , universality , hat is, I don't doubt your conclusion , my question has nothing to do with human engineering , and quantum mechanics does not matter , you may not see the blog I wrote , I'll send a link, please take time to look at you , you will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my questions 。 My blog is in Chinese , I wonder if you can understand ? If you don't understand , I will translate for you. Why are brainless people not blind?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339385do=blogid=1215514 https://lt.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08312extra= CHAO-YANG CHI Inventor and researcher reply again Based on wave signals, human learning has changed fundamentally. Among them, the larger and more obvious feature is appearance. We clearly understand that the so-called everything passes through the effects of waves and frequencies and passes through the eyes and sight Cone, vestibule, brain and other neuron receptors are thus defined or called by human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at year, the company officially announced the use of flat design on mobile devices. Adaptation with large-scale means that after that year, large-scale integration of humans and virtual reality has ushered in large-scale learning changes, and based on the molecular field and deeper discussion, the effect continues.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language and text, this ushered in an unimaginable change. In summary: Physics-based waves and the reactions they participate in are evolving humans, and are based on the largest transformation since discovery, while human definitions are being rewritten. We must be prepared, because according to history and past events, human catastrophe is no less than change. For example, the Internet and computers: In just a few decades, the diseases created and derived from Still the scale of the disaster. 2020 年 2 月 12 日笔者再次回复: Thank you for your reply again, Your reply has nothing to do with my question. I want to clarify my question again: 1) the paper and the related introduction, you first mentioned the network of the brain, it refers to people with brain structure, but there are a few in the world have no brain structure of people, these people are called without the brain, which means their brains not map the brain network structure, research methods and conclusions, you said can also set up? 2) as you mentioned in your article, vision, movement and other basic abilities in the brain are related to brain regions. In people without a brain, their brain does not have the problem of brain regions. Then how can human vision, movement and other functions be related? Is your method of observation still applicable? 3 ) there is a region of the brain important for higher social skills that doesn't exist for people without a brain. How do you think about your research methods? 4)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is used to study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brain functions. This method can see the changes between brain regions in people with brain structures, but it is not known what the information between these brain regions is. How do they relate at the micro level? Also invisible. But in people without brains, these regions don't exist, and what does fmri see? I don't think you studied that. Because there are no published studies on this. The problems I'm talking about are real people and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robots. 5) at present, the study of the brain in the worl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brain dominates the overall change of people, but who will dominate the brain? Is there a soul? CHAO-YANG CHI Inventor and researcher reply again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evidence, information and matter are still the key to the brain's function, but this is also the evidence that humans and robots are closer. At the same time, while the organism is gradually transforming into engineering, humans have indeed broken the shackles. Already equipped with a highly integrated thinking of robots, at the same time, methods have been proposed. Waves and particles dominate the brain, and the soul is a humane and literary part. 2020 年 2 月 13 日笔者再次回复: You've repeatedly replied that you've been avoiding people without brains, which means you don't know much about people without brains, so you don't have to discuss it.You always associate people and robots together, and think that the human brain is very close to the computer,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information and material two aspects, please: 1) is human energy electric energy? No! Robot energy is electrical energy. Human energy can work for over 100 years, but robots can't. That's one of the differences. 2) there is a lot of blood in the human brain, but not in the robot, which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3) there is 70% water in the human body, cerebrospinal fluid. There is no water in the robot, and there is no cerebrospinal fluid. This is the third difference. 4 ) does the human brain have software? Robot brain has software and hardware, hardware is material, software is not material, robot software is written by people, and the human brain if there is software, who is written? And there's no evidence that human brains have software! That's the fourth difference... In a word, I don't think the human brain is close to the brain of a robot, because there is an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and people's conscious thinking is still unclear. As for the robot having a mind, it is not realistic, having a plan does not mean it can be realized. 互动中的收获与思考 笔者在与剑桥大学研究人员互动中,一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同时从他们的回复中也学习到一些新的知识 。过去对 “人类工程学”不了解,从他们的回复中得知了这一信息,从百度网做了初步查询: 人类工程学:亦称 “ 人机学 ” 、 “ 工效学 ” 。是运用 生理学 、 心理学 和其他有关学科知识,使机器和人相互适应,创造舒适和安全的环境条件,从而提高工效的一门学科。它根据人机系统的目的、要素、功能等,考虑人的生理、心理因素,考虑外部环境对人与机器的影响,将系统具有的功能适当地分配为人和机器两部分,从而使人操作简便、省力、准确,使人的工作环境舒适、安全,使人机系统的工作效率最高。它以人-机关系为研究的对象,以实测、统计、分析为基本的研究方法。这对于小宇宙的探索,是应该关注的新学科 。这是二战以来兴起的一门学科。 另外 , 从他们的回复中,有一个观点我不太理解,这就是 人脑接近于电脑 。过去从计算机的著作中,有一些作者认为人的大脑接近于电脑,有的加上了有机和无机的区别,而且研究人脑的方法,似乎一定要用电脑的方法来解决。 研究人脑不能离开电脑,因为要给人脑建立数学模型,需要计算和分析,这就需要借助于电脑,但是研究人脑能不能够用研究电脑的方法来替代?没有想到的是,研究大脑的生物学家也认为人脑接近于电脑。 到底人脑与电脑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我在回复中只讲了 4 点,其实人脑和电脑的区别还不仅仅如此 。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书 : “ 一本不正经的大脑 ” ,这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两位教授编写的科普著作,是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2018 年 11 月 。 这本书有两篇文章,一篇是 “ 你要脑子究竟有什么用? ”;另一篇是“你的脑子里有个套路?”前一 篇 是讲人的记忆,后一篇是讲人的回忆。作者认为,人的记忆、思考、回忆,是由大 脑 决定的。作者明确的指出人的大脑只占体重的 3% ,但是要消耗身体大约 20% 的能量,每天如此。大脑为什么会消耗这么多能量?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供给人脑的能量为什么能够持续工作 100 多年?电脑行吗?不行!这两者之间有根本的区别! 这本书的作者从人的进化谈起,想用这种方法来回答上述问题 。 笔者看后,仍然不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一个人是从母体里诞生的,也就是说人是由受精卵演变而来。可是父母又是从哪儿来的呢?生命的起源是什么?至今仍然不明确。作者从单细胞的祖先,寻找大脑的构造,以及环境的影响,由化学信号演变为电信号传播,以及基因的变化,试图说明怎样逐渐演变成为人,这种说法靠谱吗?如今地球上还有大多数生物,例如单细胞生物、植物和真菌,他们都没有大脑。有的大树的寿命超过人的寿命,从进化的角度,人到底为什么要有大脑?地球上同样也有没有大脑的人,难道这些人是没有进化的吗?不好解释。 作者由此延伸到记忆的问题,强调学习的重要,认为大脑能够存储过去的信息,根据这些存储的信息来预测未来发生的事情,因此有着生存的优势,而这些记忆是来自于大脑的各个区域。实际上有关记忆的问题,至今在学术界仍然没有统一的看法,到底是存储在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没有定论。但是电脑的存储,尽管有多次的升级,人类都很清楚。但人类却找不到自己的记忆存储是不是跟电脑一样呢?找不到这种存储装置。那么回忆的话,也就不可能从这种存储装置中调出。却用了另外一种思维,这就是套路。有关这方面的解释完全是心理学的概念,这到底是心起作用,还是大脑起作用呢?作者没有指明。实际上这里面涉及到人的意识和思维,而机器则没有?这是人的大脑与机脑的另一个根本区别。尽管现在有人提出方案,让机器具有思维,能否实现这是另外一回事儿。如果能够让机器的眼睛也能够流出伤感的眼泪,那就表明机器具有情感,这可能吗? 总之,我不认为人的大脑接近于机脑!
个人分类: 博客|2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母亲与婴儿双脑互联的研究 说明什么?
dsm9393 2019-12-22 11:06
母亲与婴儿双脑互联的研究 说明什么? What does the mother-infant interconnectedness study mean? ------议剑桥大学博士研究课题 都世民(Du Shimin) 英国剑桥大学博士研究课题介绍 最近我在领英网站看到一位博士Dr Vicky Leong研究课题的介绍,因原文转载涉及版权,笔者介绍其要点如下: 1)当母亲和婴儿互动时,他们的大脑可以通过同步脑电波形成一个“巨型网络”。脑电波的连接水平随母亲的情绪变化而变化,当母亲表达更多积极的情绪时,母亲的大脑与婴儿的大脑的联系会更加紧密。这可能有助于婴儿的学习和大脑的发展。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更有效的交流。 2)这项研究发表在《神经图像》杂志上,此研究使用双脑电图(EEG)的方法来观察母亲和婴儿相互交流时的大脑信号。他们发现母亲和婴儿的脑电波趋向于同步——称为人际神经连接的效应——特别是在6~9Hz的频率上,也就是婴儿的阿尔法波。 通过使用网络分析的数学方法观察人际神经连接的质量和结构,研究人员可以看到信息如何在每个单独的大脑中流动,以及两个大脑如何作为同一个网络共同运行。 3)母亲和婴儿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他们的大脑是紧密相连的。研究发现,积极的互动,大量的眼神交流,增强了母亲和婴儿大脑作为单一系统运作的能力。这促进了母婴之间信息交流。 剑桥大学的Vicky Leong博士说:“从我们以前的研究中,我们知道母亲和婴儿之间的神经联系很紧密时,婴儿更容易接受,也更愿意向母亲学习”。 4)领导这项研究的心理学教授认为:”在生命的这个阶段,婴儿的大脑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婴儿的经历驱动的。在社会交往中,使用积极的情绪交流,父母可以更好地与他们的婴儿沟通,并刺激他们的孩子的心智能力的发展。” 研究结果还表明,抑郁母亲的婴儿可能表现出较少的学习能力,这是大脑之间的连接减弱。由于抑郁症情绪低落,或消极的心理状态的母亲往往与婴儿的互动较少。他们说话的语气通常比较平和,很少有眼神交流。当孩子试图引起他们注意时,他们也不太可能做出回应。 5)梁博士说:“我们的情绪确实改变了我们大脑与他人分享信息的方式——积极的情绪帮助我们更有效的交流。”“抑郁症会对父母与孩子建立联系的能力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所有通常能促进联系的社交线索对孩子来说都不太容易获得,所以孩子无法获得成长所需的最佳情感投入。” 在孩子的早期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是至关重要的,但人们对其神经基础知之甚少。这是首次对两个相关个体进行的脑成像研究,目的是调查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人际神经联系是否以及如何受到其社会交往的情绪好坏的影响。 6)作为一个社会性物种,人类与他人共同的情感状态。这项研究显示了情绪如何在神经系统中,改变两个个体之间的联系。研究人员说,他们的发现适用于许多其他类型的关系,包括夫妻、亲密朋友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每个人都与另一个人高度协调。这种影响的强度可能取决于两个人相互了解的程度以及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 笔者的疑问和Peter Austin Co-Founder 的回复 笔者的疑问: Dr Vicky Leong : 1)母亲能与婴儿的脑电波同步;这一发现很重要! 2)“巨型网络”慨念怎么构成?母亲和婴儿之间,必须有无线网络,怎么形成? 3)“脑电波的连接”这一说法的根据是什么?脑电波是生物电不是电磁波,如果认为脑电波是电磁波,必须有证据。电磁波可以再辐射,而生物电不能再辐射。 4)人的情绪的改变,会改变脑电波,这个问题应该没有什么不同看法。 5)双脑电图(EEG)的方法来观察母亲和婴儿相互交流时的大脑信号。他们发现,母亲和婴儿倾向于同步,他们的脑电波——一种被称为人际神经连接的效应——特别是在6-9赫兹的频率上,也就是婴儿的阿尔法波。如果阿尔法波是电磁波,按照电磁波理论,这个频率对应的波长是很长的,那么这个辐射源应该很大,人的脑袋没有那么大,该如何理解这一说法? Peter Austin Co-Founder 的回复: If there is another communication channel, I'd bet on pheromones rather than electromagnetic waves. 笔者对这样一个回复感到疑惑,因为介绍中没有提到信息素这一概念,其关键词是,眼神交流,情绪变化,巨型网络,双脑电图,人际神经连接,阿尔法波,却没有信息素,如果双脑连接是信息素的关系,这项研究的创新性就大打折扣,因为信息素是来源于: 信息素一词是于1959年,由科学家彼得·卡森(Peter Karlson)与马林·路丘(Martin Lüscher)共同提出的,用来形容动物利用化学分子传递讯息的沟通方式。1980年代,科学家大卫·白林纳(David Berliner)以及其科学团队首次探索人类是否也具有与昆虫及动物相同的神奇沟通能力。直到1991年,他的科学团队才在类固醇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期刊上发表其研究成果:发现了可能的人类信息素雄二烯酮与雌四烯醇的存在,并发现人类信息素也具有男女的性别区分,对人类负责性行为与内分泌的下丘脑具有活化作用,自此开启了人类性信息素研究的序幕。2000年大卫·白林纳进行犁鼻器神经电位的检定以及对电生理的影响,确定只要极低剂量,约10皮克(10负11次方克)的人类信息素就可以启动犁鼻器的电位反应并造成生理现象的改变。参见百度百科词条,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总之这项课题的研究他的积极成果,究竟想说明什么?如果单纯是想说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而不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学的问题,也属于社会科学问题,笔者认为这些研究与科学内在关系,主要表现在眼神的交流,情绪的变化,而不是通过嗅觉器官主导,当然也不能排除这一因素。这种交流是人和机器是无法比拟的,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无法研究。
个人分类: 小宇宙探索|2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剑桥大学博导Andy Kowalski网上互动
dsm9393 2019-12-17 20:45
与剑桥大学博导 Andy Kowalski 网上互动 都世民 英国剑桥大学对外窗口 我在 领英 ( Linkedin )社交网站,发现英国剑桥大学有一个对外窗口,介绍该校的研究课题和方向,介绍该校的研究人员和他们的相关动态,并且欢迎全世界有兴趣的人士对有关问题发表看法,这种开放的窗口,而且可以互动,对我很有吸引力。我尝试的发表了一个看法,我认为他们提出的零排放课题,这个口号让我不能理解,我认为这里面有一个平衡问题,不应该过度提出要求,实际上零排放很难做到,而且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很多麻烦。他们对我的看法给了回复。我认为这种开放的办学精神,有利于师生与社会的交融。会提高教育质量,会给他们提出一些新的意想不到的问题。不要怕麻烦,开门办学,怎么办比较好? 一位女博士 Dr Jenny Zhang 的介绍 Dr Jenny Zhang is a group leader and BBSRCDavid Phillips Fellow in the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where she is re-wiring photosynthesis to generate renewable fuels. Here, she tells us about why she switched from cancer research to sustainability, how her Fellowship programme is helping her develop leadership skills, and why eggs in her childhood home would regularly go missing. 她的介绍有几点,我很感兴趣 : 1 ) 她 是来自中国的女博士, 她 从小就喜欢探索。他受母亲的影响,对雷电、收音机、鸡蛋孵小鸡都很感兴趣。 2 ) 她 的博士研究方向是药物化学。 目标是设计能够深入实体肿瘤的抗癌药物。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合成了一个新的 DNA 插入物和抗癌铂复合物的文库,并使用多种化学成像技术研究它们在 3d 肿瘤模型中的生物分布和代谢。 3 ) 她 的博士研究 是高度跨学科的, 环境的可持续性 使她 转向了 人工光合作用 。 用不同的方法如何为老问题注入新思想以及如何促进突破产生深刻的认识。人工光合作用对于可持续燃料开发也是一个 高度跨学科的领域 。她认为她来自一个完全不同的背景,可以把独特的视角带入这个领域。她也喜欢沉浸在新的学习体验中。这样更有挑战性,同时也更有成就感 。 4 ) 设计了新的催化系统,将阳光转化为 “ 太阳能燃料 ” 。 在她的博士后研究中,她把阳光转化为 “ 太阳能燃料 ” 的化学燃料,这是一种可持续的、绿色的燃料,可以替代目前不可持续的、污染环境的碳基燃料。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的过程已经进行了数百万年,一组特殊的蛋白质组成了光合电子传递链。 5 ) 仍然需要了解光合作用的许多组成部分背后的基本化学和物理原理。 在 生物和人工光合作用系统 中,还有许多基本的问题需要回答。这些主要与电子的流动有关,以及如何更有效地生成电子并将其用于催化。在她的博士后研究期间,将光系统 II( 启动光合作用的自然水氧化酶 ) 连接到定制的电极上,以研究酶的功能并进行光能驱动的燃料形成反应。这让她了解了不同类型光合系统的 “ 瓶颈 ” ,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6 ) 她的重点是开发研究光合作用 ( 生物和人工 ) 的新工具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农业 / 传感器技术。得到了一笔慷慨的资助,特别是一台复杂的 3D 打印机,它可以打印各种各样的材料,从活细胞到金属。 7 ) 她 希望 自己 职业生涯能够 揭开许多 “ 未知的未知 ” 。 想推动创新和高价值的研究,解决当今世界的重要问题,同时培养健康和积极的实验室文化。 我对上述介绍写了一条回复 : 您在研究再生能源,是否考虑 人体的能源来自于什么地方?是细菌发电,还是血液发电?这是小宇宙研究中至今未能揭开迷题。如果是血液提供的能量,它怎么变成了电?还是细胞发电,细菌发电,是血液提供的营养,从化学角度看,还是从物理角度看,或者是从电磁通道的角度看,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你想过吗? 没想到回复的是她的导师 Andy Kowalski ! Andy Kowalski 回复 Andy Kowalski responded to your comment Very interesting questions that could uncover new opportunities and pathways to go down! 。 Andy Kowalski 个人简介 Hi, welcome to my page. I am an accredited and accomplished STEM international career coach and trainer. I work with individuals in the UK and globally to achieve their full potential and career ambition. Every client receives a bespoke plan tailored to their individual needs. Let me help you, to realise the fulfilling and lucrative career you deserve. I will undertake a full review of your career to date and develop a personalised strategy that will enable you to reach your goals. I have years of experience dealing with the unique challenges of a career in STEM and I look forward to working with you. If you find yourself in these situations or have other career frustrations, please get in touch • Struggling to achieving long term objectives • Stuck in a rut – top of job grade • Lack of confidence • Not being recognised as you deserve • Loss of focus Contact me today to start the journey that will accelerate your career ambition, call or email 都世民 下午 10:16 发的回帖: Thank you for your reply and affirmation.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female doctor Jenny Zhang, because it USES multiple disciplines to find problems.And what I found in the human eye was an antenna, a photoreceptor cell in the retina, which is the unit of the antenna array, which is a very large antenna array.At the same time, 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there are radio channels in human visual senses, namely electromagnetic channels, which is a research topic proposed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I have written a book on this subject, called multidisciplinary eyes, which was published on cnnic. I hope you will correct me 。 http://z.bianke.cnki.net/collection/2035310 CNKI CNKI website DuShimin Andy Kowalski 于 下午 10:29 发送了以下消息 查看 Andy的职业档案 Andy Kowalski 下午 10:29 Dear Du Shimin my original interest was in what Dr Jenny Zhang's areas of work and the fact that she works in a STEM environment and this prompted my curiosity as I work as Coach and Mentor and help people with their career challenges. Your contribution was very good and something to consider as an area for future work. I am now retired from all lab wok but am keen to help advise others still working in any areas of science. Hope that clarifies situation. All the best wishes Andy 查看 Andy的职业档案 Andy Kowalski 下午 10:31 Will check it out soon as dealing with ongoing client issues form tomorrows meeting. All the best Andy 星期五都世民于 上午 11:29 发送了以下消息 查看世民的职业档案 都世民 上午 11:29 Dear Andy Kowalski Thank you for your reply. You may feel that my discussion has deviated from your current work scope. In fact, it is relevant.In terms of biology, that is, in terms of chemistry, the energy of the human body is inside the cell, but the human body is a huge system, how does the energy of a single cell come together?The human brain consumes 30% of its energy. Why is that?Is it because of the number of cells, or because of other reasons, but the robot can not be compared, because it has no cells, no blood, and no electromagnetic channel, I always think the human body has an energy center, where is the energy center?I haven't found it yet, because how many kinds of energy are there in the body?It's rarely discussed because it's a multidisciplinary issue.There must be new energy here. Sir, I may not have connected it. This is the key to the problem. Du Shimin Andy Kowalski 于 下午 10:03 发送了以下消息 查看 Andy的职业档案 Andy Kowalski 下午 10:03 Hi Du Shimin, I am no biologist but know from school how cells work up to a point and also the fact that some energy is derived from the food we heat and in particular from sugars which are within those foods. Possible energy centre could either be in the stomach as that is where food enters the digestive tract and is converted in to nutrients. Possible other area could be the Pancreas and maybe the Liver plays a part! Something to think about! All the best for now Andy 今天都世民于 下午 2:56 发送了以下消息 查看世民的职业档案 都世民 下午 2:56 Hi ! Andy : Thank you for your reply. How many places are mentioned in your reply?It's not unreasonable.I think people can't live without food. Food is related to energy, but how can food be converted into energy in the stomach?I once read a report that seawater can generate electricity. It USES the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salt in seawater to generate electricity, but I don't know how Sir Thinks about this problem.In my opinion, blood is the energy provider of the human body. Nerve fibers of the brain and blood coexist, but they are isolated from each other. If they infiltrate each other, diseases will occur.The photosensitive cell of the retina of the person, also have blood to coexist, that is to say blood gives photosensitive cell to work to provide energy, so the center of blood is a heart, but the heart is the energy center of the person?This problem needs to be studied!However,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elieves that people have a heart, which is a soul, not a heart, but the soul is invisible and can not be found.The strange thing is that when a Tibetan monk dies, he emits colored light, which is called the phenomenon of siphoning.This colored light is electromagnetic energy. Where does this energy come from?Does it come from the soul? Andy Kowalski 于 下午 8:18 发送了以下消息 查看 Andy的职业档案 Andy Kowalski 下午 8:18 Hi Du Shimin Will get back to you on your in mail and very interesting. . Ciao for now . Andy 都世民于 下午 9:13 发送了以下消息 查看世民的职业档案 都世民 下午 9:13 Hi ! Andy : I really hope to see your email. I would like to discuss it with you in detai. My mailbox is, dushimin93@163.com Du Shimin 我的回复 : Thank you for your reply and affirmation.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female doctor Jenny Zhang , because it USES multiple disciplines to find problems.And what I found in the human eye was an antenna, a photoreceptor cell in the retina, which is the unit of the antenna array, which is a very large antenna array.At the same time, 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there are radio channels in human visual senses, namely electromagnetic channels, which is a research topic proposed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I have written a book on this subject, called multidisciplinary eyes, which was published on cnnic. I hope you will correct me 。 http://z.bianke.cnki.net/collection/2035310 CNKI CNKI website Andy Kowalski 下午 10:03 Hi Du Shimin, I am no biologist but know from school how cells work up to a point and also the fact that some energy is derived from the food we heat and in particular from sugars which are within those foods. Possible energy centre could either be in the stomach as that is where food enters the digestive tract and is converted in to nutrients. Possible other area could be the Pancreas and maybe the Liver plays a part! Something to think about! All the best for now Andy Thank you for your reply. How many places are mentioned in your reply? It's not unreasonable.I think people can't live without food. Food is related to energy, but how can food be converted into energy in the stomach?I once read a report that seawater can generate electricity. It USES the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salt in seawater to generate electricity, but I don't know how Sir Thinks about this problem.In my opinion, blood is the energy provider of the human body. Nerve fibers of the brain and blood coexist, but they are isolated from each other. If they infiltrate each other, diseases will occur.The photosensitive cell of the retina of the person, also have blood to coexist, that is to say blood gives photosensitive cell to work to provide energy, so the center of blood is a heart, but the heart is the energy center of the person?This problem needs to be studied!However,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elieves that people have a heart, which is a soul, not a heart, but the soul is invisible and can not be found.The strange thing is that when a Tibetan monk dies, he emits colored light, which is called the phenomenon of siphoning.This colored light is electromagnetic energy. Where does this energy come from?Does it come from the soul? 这位先生将我们的讨论转向了电子邮件,我感谢这位博导先生!我认为多学科的交流缺乏讨论的渠道,如今难以解决。
个人分类: 网上互动|1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牛顿苹果树@剑桥大学
热度 1 liuli66 2019-7-15 09:07
个人分类: 图片|748 次阅读|7 个评论
英伦行:寰宇、未来、久远
geneculture 2019-4-7 19:01
英伦行 邹晓辉 2019-4-7上午 格林威治定寰宇 牛津大学话未来 继往开来在剑桥 论著出版传久远
个人分类: 欧洲大学|12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剑桥大学承认高考成绩,录取分数线低于清华北大,我们还能淡定吗
热度 1 Kara0807 2019-3-26 16:53
能量学习 2019年3月21日,剑桥大学的官网上,低调地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 主要内容翻译成中文意思是:从 2019年开始,剑桥大学接受高考成绩申请,申请人的成绩需要达到全省高考人数的前0.1%。 这个消息确实够重磅,也会带来很多改变,作为中国人,特别是教育人,应该不能再淡定了。 剑桥大学承认中国的高考成绩意味着什么 很牛的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 University of Cambridge),坐落于英国剑桥,是一所世界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是英语世界中第二古老的大学,在许多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2018年,在泰晤士高等教育的全球大学排名中位居第2,全球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中位居第4,在US News的全球大学排名中位居第7。 在2018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剑桥大学排名第106位。 可以这样理解,剑桥大学在某种程度上是远远强于国内的清华和北大的。 过去为何不认中国的高考成绩 作为这样的一所名校,以前无论如何是不会承认中国的高考成绩的。中国的学生再优秀,想要上剑桥大学,必须接受他的游戏规划,也就是接受 A-level成绩:A*AA或接受IB成绩:40-42 points,with 776 at Higher Level,符合这两个条件中任何一个可以报考。当然,报考还不一定通过。 至于为什么过去不承认中国的高考成绩,原因当然很多,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实力不够,让英国人看不上。加之,以前,中国的高考成绩确实有一些水分或不公平的地方。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国力的增强,高考考试的公正客观,国外也逐步认识到,中国国力的增强跟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基础教育,而高考无疑是最公正最客观的一次考试。 承认高考成绩释放了哪些信号? 为何称这样的消息为重磅消息?就是因为,这条消息会带来很多改变。一方面,表明,中国确实强大了,已经强大到了,西方人不得不重视的程度;另一方面,表明,中国的高考制度越来越引起西方的重视了,从他们眼中看到了中国高考制度的厉害之处,虽然,他们不一定完全承认中国的高考制度有多强大,但至少认为,中国的高考制度可以评价一个学生是否熟练掌握一个特定知识体系,以及他们是否具备刻苦学习并坚持到底的质量。 剑桥大学的申报线比清北低意味着什么 剑桥大学官宣说报考剑桥的学生高考排名要求为全省前 0.1%!这个要求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做一个换算,就能明白了。2018年全国参考学生为975万,也就意味着每年有将近1万的高考学子有机会被剑桥录取,而全国每年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学生总数大约6700到6800,如此看来分数线应该是略低于清华北大的,还是比较良心的。再看江苏的情况。2018年江苏参考学生33.09万,也就意味着每年有300人左右有机会被剑桥大学录取,而每年江苏通过裸考被清北录取的不足60人,连自主招生在内一共被录取173人。 也就是说,考不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却能考上东南、南大的学生同样可以报考剑桥大学。 而这么低的门槛,可能让一部分准备报考清华和北大的学生,考虑到清北的专业问题,很有可能,即使考上了清华和北大,如果专业不理想,或者经济能力还可以的话,可能这部分学生会选择报考剑桥大学。 这就意味着,从今年开始,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可能不淡定了,以前这两家独大,每年为了抢到好生源,打破了头,想尽一切办法抢各省的状元,各市的状元,甚至闹出一些不愉快的事。可现在,他们面临一个更有实力的对手,他们会怎么应对这一场新危机?如何中国的大学留不下中国的学生,那也是非常悲催的一件事,虽然,我们知道,开放包容是好事,学成归国更是好事。 对学生或家长而言这个消息意味着什么 对于学生而言,再也不需要上专门的国际班了。很多名校都有专门的国际班,来帮助一些想出国留学的学生到国外上学,包括申报国外的名校。而现在不需要上国际班,凭出色的高考成绩,同样也可以报考国际名校了。 当然,剑桥大学官宣当中,也提到了对申请者的一些建议。剑桥大学不仅关注学生本人的高考成绩,同样会密切关注高中考试中的个别科目成绩和分数(学业水平考试或会考),同时鼓励更多的成绩证明申请学生的实力。如各类奥林匹克竞赛成绩、 SAT或其他国际认可的测试成绩。当然,要达到申请专业的语言要求,通常是雅思7.0,也会有面试。 所以,对学生而言,除高考成绩外,其他有能证明学习能力的成绩会更容易通过申请。 对家长而言,这个消息意味着孩子又多了一条名校的路,但同时,也对家庭的经济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今,随着中国越来越被世界各国理解与认可,承认中国高考成绩的国家和学校也将会越来越多,对于考生和家长而言这是好消息,对高校而言,改变自我,提升层次适应新的局面将会是一种常态。
个人分类: 德先生|256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剑桥大学可免费下载霍金博士论文,200多万人次访问
quantumchina 2017-11-1 10:18
剑桥图书馆首次对外公开了 1966 年的霍金博士论文 ,但因为访问流量太大而导致网站一度瘫痪。BBC 报道称,短时间内有超过200万次请求访问霍金的论文。霍金表示希望公开的论文能激励人们。他说,每一个伟大的研究都应该让任何地方的人能不受阻碍的访问,鼓励人们去专研和理解。霍金的博士论文是剑桥图书馆请求次数最多的出版物,绝大多数请求据信应该不是来自学者而是来自公众。剑桥提供的是一个 PDF 版本,大小为 72MB。 论文下载链接: https://www.repository.cam.ac.uk/handle/1810/251038
个人分类: 科技热点|2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剑桥大学“学霸”们的纸船大赛
热度 1 hanlingeorge 2016-6-22 17:26
剑桥学生在考试季过后,总有些别出心裁的活动。今年他们自制了纸船,在康河上举行了一场纸船大赛。由于当晚参加一个晚宴,没有拍到比赛现场。据说是现场是异常激烈,相互冲撞,结果多是船沉康河。人民网等媒体有报到 剑桥学霸康河上划纸船迎假期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6/0614/c1002-28443128.html。
4933 次阅读|1 个评论
剑桥大学物理系本科生实验课一瞥
热度 3 hanlingeorge 2016-6-17 18:53
5686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5年度QS世界大学排行榜概览
idmresearch 2015-12-19 12:57
最新一期QS世界大学排名已于近日公布,本年度评价指标进行了调整,对在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研究活动水平较低的领域表现突出的大学进行了更公平的评估,所以对照去年排行榜还是发生了较大变化。具体来看,麻省理工学院依旧蝉联第一,哈佛大学挤掉剑桥大学屈居次席,剑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并列第三。另外排进世界前十位的依次还有:加州理工学院、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在这次排名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帝国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帝国理工由去年的并列第二位下降到第八位,而斯坦福则由去年的第七位强势挤进前三。 附表1:QS2015年世界大学排行榜前100位高校数据 本年 排名 学校名称 学校英文名 国家地区 评分 上年 排名 1 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美国 100 1 2 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美国 98.7 4 3 剑桥大学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英国 98.6 2 3 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美国 98.6 7 5 加州理工学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 美国 97.9 8 6 牛津大学 University of Oxford 英国 97.7 5 7 伦敦大学学院 UCL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英国 97.2 5 8 帝国理工学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英国 96.1 2 9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ETH Zurich -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瑞士 95.5 12 10 芝加哥大学 University of Chicago 美国 94.6 11 11 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 University 美国 94.4 9 12 新加坡国立大学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新加坡 94.2 22 13 南洋理工大学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NTU) 新加坡 93.9 39 14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EPFL (EcolePolytechnique F édérale de Lausanne) 瑞士 93.8 17 15 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美国 92.2 10 16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美国 91.9 14 17 康奈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美国 91.8 19 18 宾夕法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美国 91.5 13 19 伦敦国王学院 Kings College London 英国 91 16 19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澳大利亚 91 25 21 爱丁堡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英国 90.8 17 22 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美国 89.7 14 23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Ecolenormale sup érieure, Paris 法国 89.2 24 24 麦吉尔大学 McGill University 加拿大 88.6 21 25 清华大学 Tsinghua University 中国 88.5 47 26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CB) 美国 88.4 27 27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美国 88.2 37 28 香港科技大学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香港 88 40 29 杜克大学 Duke University 美国 87.9 25 30 香港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 87.8 28 30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University of Michigan 美国 87.8 23 32 西北大学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美国 87.7 34 33 曼彻斯特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英国 87.2 30 34 多伦多大学 University of Toronto 加拿大 87.1 20 35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 英国 86.2 71 36 首尔国立大学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韩国 85.3 31 37 布里斯托大学 University of Bristol 英国 85 29 38 京都大学 Kyoto University 日本 84.9 36 39 东京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日本 84.8 31 40 巴黎高等理工学院 EcolePolytechnique 法国 83.8 35 41 北京大学 Peking University 中国 83.7 57 42 墨尔本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澳大利亚 83.1 33 43 韩国高等科技学院 KAIST -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Technology 韩国 82.6 51 44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CSD) 美国 82.5 59 45 悉尼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澳大利亚 81.9 37 46 新南威尔士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UNSW Australia) 澳大利亚 81.8 48 46 昆士兰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澳大利亚 81.8 43 48 华威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英国 81.6 61 49 布朗大学 Brown University 美国 81.5 52 50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加拿大 81.2 43 51 香港中文大学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 81.1 46 51 复旦大学 Fudan University 中国 81.1 71 53 纽约大学 New York University (NYU) 美国 80.5 41 54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美国 80.3 41 55 阿姆斯特丹大学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荷兰 80.2 50 56 东京工业大学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日本 79.4 68 57 香港城市大学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 79.2 108 58 大阪大学 Osaka University 日本 78.3 55 59 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美国 77.5 63 60 慕尼黑工业大学 TechnischeUniversität M ünchen 德国 77.3 54 61 杜伦大学 Durham University 英国 77 92 62 卡耐基梅隆大学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美国 76.8 65 62 格拉斯哥大学 University of Glasgow 英国 76.8 55 64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兰 76.5 86 65 华盛顿大学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美国 76.3 65 66 海德堡大学 Ruprecht-Karls-Universitaet Heidelberg 德国 76.1 49 67 莫纳什大学 Monash University 澳大利亚 76 70 68 圣安德鲁斯大学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英国 75.9 88 69 哥本哈根大学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丹麦 75.7 45 70 诺丁汉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英国 75.4 77 70 隆德大学 Lund University 瑞典 75.4 60 70 国立台湾大学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TU) 台湾 75.4 76 70 上海交通大学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中国 75.4 104 74 东北大学(日本) Tohoku University 日本 75.2 71 75 慕尼黑大学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 ünchen 德国 74.7 52 76 伯明翰大学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英国 74.6 64 77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美国 74.5 79 78 都柏林圣三一学院 Trinity College Dublin 爱尔兰 74.3 71 79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 美国 73.7 62 80 谢菲尔德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英国 73.6 69 81 南安普敦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英国 72.8 94 82 奥克兰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新西兰 72.4 92 82 鲁汶大学(荷兰语) KU Leuven 比利时 72.4 82 84 佐治亚理工学院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美国 72.3 107 85 苏黎世大学 University of Zurich 瑞士 72.2 57 85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美国 72.2 95 87 利兹大学 University of Leeds 英国 72 97 87 浦项科技大学 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STECH) 韩国 72 86 89 日内瓦大学 University of Geneva 瑞士 71.2 85 89 普渡大学西拉法叶分校 Purdue University 美国 71.2 102 91 波士顿大学 Boston University 美国 71.1 78 92 皇家理工学院 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瑞典 70.9 110 93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KIT, 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德国 70.8 127 94 乌德勒支大学 Utrecht UniversityUtrecht University 荷兰 70.7 80 95 莱顿大学 Leiden University 荷兰 70.3 75 96 阿尔伯塔大学 University of Alberta 加拿大 70.1 84 96 赫尔辛基大学 University of Helsinki 芬兰 70.1 67 98 西澳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澳大利亚 69.4 89 99 俄亥俄州立大学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美国 69.3 109 100 格罗宁根大学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荷兰 68.8 90 在中国高校方面:总体来说进步明显,排进全球前700的学校数量由去年的25所增加到今年的30所,并且排进榜单的高校均处于上升态势。具体来看,有四所高校跻身全球前100名,分别是清华、北大、复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其中清华大学表现最佳,全球排名已经达到25位,对照去年上升22位;北京大学上升16位,位于全球第41位;复旦大学上升20位,位于全球第51位;上海交大激增33位,处于全球第70位。另外中国有5所高校首次挤进全球前700名,分别是华东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兰州大学。尤其是华东理工和四川大学对照去年都有100多位的提升,全球排名已达500以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哈工大,对照去年强势上升200名,位于全球第292位。 附表2:QS中国前700上榜高校数据 本年 排名 学校名称 学校英文名 国家 地区 评分 上年 排名 25 清华大学 Tsinghua University 中国 88.5 47 41 北京大学 Peking University 中国 83.7 57 51 复旦大学 Fudan University 中国 81.1 71 70 上海交通大学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中国 75.4 104 110 浙江大学 Zhejiang University 中国 66.9 144 113 中国科技大学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中国 66.7 147 130 南京大学 Nanjing University 中国 64.2 162 232 北京师范大学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中国 49.2 240 273 武汉大学 Wuhan University 中国 44.9 335 277 南开大学 Nankai University 中国 44.7 328 291 哈尔滨工业大学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中国 43 481-490 307 中山大学 Sun Yat-sen University 中国 41.7 321 331 西安交通大学 Xi ’an Jiaotong University 中国 39.7 379 345 同济大学 Tongji University 中国 38.9 393 38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Beihang University (former BUAA) 中国 36.1 451-460 401-410 北京理工大学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中国 - 501-550 401-410 厦门大学 Xiamen University 中国 - 441-450 411-420 上海大学 Shanghai University 中国 - 501-550 421-430 天津大学 Tianjin University 中国 - 501-550 441-450 华中科技大学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国 - 481-490 441-450 人民大学 Renmin (People ’s)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国 - 461-470 451-460 吉林大学 Jilin University 中国 - 501-550 461-470 东南大学 Southeast University 中国 - 551-600 471-480 华东理工大学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国 - #N/A 491-500 四川大学 Sichuan University 中国 - #N/A 551-600 华东师范大学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中国 - 501-550 551-600 山东大学 Shandong University 中国 - 551-600 551-600 华南理工大学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中国 - #N/A 551-600 北京科技大学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中国 - #N/A 601-650 兰州大学 Lanzhou University 中国 - #N/A (作者:汪洋,里瑟琦智库研究员。 里瑟琦智库官方邮箱: research@shrbic.com ;WeChatID:idmresearch;里瑟琦智库官方网站: http://www.idmresearch.com )
个人分类: 智库数据|1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所有的狗(包括幼犬)都应当接种狂犬病疫苗
热度 23 yanjx45 2015-9-25 07:21
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今年 8 月最新发表的论文中证明: 出生不足3个月的幼犬接种狂犬病疫苗也非常有效。 《 WHO 狂犬病专家磋商会第二次报告》 中明确指出: 在大型接种活动中,无论年龄、体重或健康状况, 所有的犬都应该接种疫苗。 ……( 疫苗接种)覆盖率低的一个常见的原因是误认为幼犬不宜接种。在许多犬狂犬病流行的国家,幼犬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犬主和接种疫苗的人员必须知道, 幼犬包括新生犬也应接种疫苗, 以确保有足够的群体覆盖率。 新发表的研究数据支持 WHO 专家的上述结论。 今年 8 月出版的 兽医记录( Veterinary Record ) 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狂犬病流行的国家,出生不足 3 个月的幼犬接种狂犬病疫苗也非常有效。传统的做法是,在对狗进行狂犬病疫苗大规模集中接种活动时,将出生未满 3 个月的幼犬排除在接种对象之外。这主要是考虑幼犬的血流中循环着的来自母体的抗狂犬病抗体可能对疫苗接种有干扰作用,幼犬可能因此而不能产生足够强的免疫反应。然而,新的研究表明,幼犬的早期疫苗接种不仅是安全的,而且是有效的,能提供针对狂犬病的强有力的保护作用。 该项研究由英国剑桥大学的 Michele Morters 博士领导,在非洲的南非和坦桑尼亚两国进行。共检测了从出生 10 天到 3 个月的 27 只幼犬的抗体水平:在接种高质量的细胞培养疫苗 30 天后,所有这 27 只幼犬的抗体水平均高于 0.5 IU/ 毫升(表明有针对狂犬病的保护作用),几何平均值为 20.7 IU/ 毫升,无不良反应。 伴随着这篇文章,同时发表了 WHO 被忽视的热带病控制部 Bernadette Abela-Ridder 博士撰写的一篇社论,认为这些发现可能导致集中疫苗接种活动的简化并提高其有效性。狗在狂犬病流行区域的平均寿命为 3 年或更短,幼犬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经常占特别大的比例(在某些地区可能高达 39 %)。由于不能给这些幼犬进行接种,结果会显著降低犬群的疫苗接种覆盖率,单个的幼犬可能终生不再有机会接种疫苗。现场的调查数据表明,狂犬病的发病率在不足 12 月龄的幼犬中更高,并且由于幼犬比成年犬更爱互咬和咬人,所以如果幼犬的疫苗接种被忽略,可能导致狂犬病传播的增加。 如果能制定更简单的规则,规定所有的狗都要接种狂犬病疫苗,其中包括最年幼的幼犬,则可能增强狂犬病疫苗大规模集中接种活动的有效性,从而显著降低狂犬病的传播率。 参考文献: Morters et al. Effectivevaccination against rabies in puppies in rabies endemic regions ,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109286 Abela-Ridder et al. Rabies: 100 per cent fatal, 100 per centpreventable,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251539 both in the August 8th issue of the Veterinary Record .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13543 次阅读|48 个评论
剑桥的康河
热度 30 lixuekuan 2014-10-28 20:58
今年7月,女儿大学毕业。与领导一起赴英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顺访牛津与剑桥看看朋友。 在剑桥,沿康河走走是必须的,因为那里有徐志摩描写的康桥。遗憾的是那天三一学院拒绝所有游览者进入,也没有时间在康河上泛舟,没有欣赏到梦中的康桥,但看到了康河上飘来的美丽白云 。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再去剑桥,能在康桥上吟诵徐志摩那篇著名的诗篇。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 软泥上的青荇 ⑴ ,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⑵; 在康河的柔波里, 甘心做一条水草! ----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寻梦?撑一支长篙⑶,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⑷;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7346 次阅读|56 个评论
为什么听不到中国富人向本国教育捐款的新闻?
热度 4 duke01361 2014-8-13 07:25
为什么听不到中国富人向本国教育捐款的新闻? 最近,我听到了两宗中国富人向国外高等学校捐资的新闻,一个是一位潘姓房地产商(不知道此人的名字如何发音),捐钱给美国的一所什么学校...;一个则是一个在百慕大注册的中方慈善机构向英国剑桥大学捐钱的新闻 “剑桥过往曾否认中华基金会与中国政府有关,只证实该基金在百慕达注册。该基金没有网站,在中国和英国亦无官方登记纪录。剑桥大学发言人6月10日表示,基金由两名不愿公开身份的富裕人士创立,因此校方不会作进一步披露。” 经过与剑桥方,BBC核对,这个事情是可信的... 于是,顿生感慨! 从今年开始,研究生全部自费...从很多年开始,很多边远乡村的孩子不能接受基本教育.... 于是,心生疑问,为什么中国的富人不把钱捐给自己国家的学校呢? 难道这真的应了那句话,只有锦上添花,没有雪中送炭的? 退一步想,这些所谓的富人,有钱人能够通过并不高级的手段争到很多钱,却漠视本族乡党的辛苦,那么,如我等之辈,何必把一生奢侈地投给“科学研究”,呕心沥血地做一些至少眼下看来并不是亟需的“科学研究”? 就我自己的情况理解,我觉得这无非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自己的思维定势出了问题,总是认为要“坚持”,要“持之以恒”,现在看来这样的惯性思维有时会把自己搞到看上去很固执,很愚蠢... 另一个原因就是“隔行如隔山”,不敢轻易涉足“商海”...其实,挣钱有什么难的? 坑蒙拐骗、投机倒把、囤积聚齐....等等经商秘诀搞懂了之后,只要能搞到一部分启动经费,钱生钱,利滚利... 学学土匪出身的张作霖,大把散银子,给那些逐利之辈,包括士、农、工、商、学... 在培育一些贪腐官员之外,农民兄弟、工人大哥,寒门学子...一揽子人等都受了你的益,沾了你的光... 那么,你就把人生点亮了,难道不比发表几篇看上去有些用处,实则或许为垃圾的文章有用? 人生啊,太短了...捡着见效快的做吧!
个人分类: Life a Bit|3142 次阅读|8 个评论
感谢Susan的帮助----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收藏了《秭鳺》
热度 1 rongqiaohe 2014-7-29 22:10
【注】诗小说《秭鳺》,真实地描述了在“5.12”地震中的一段动人故事。 From: C.A. Aylmer Sent: 23 June 2014 12:15 To: Susan Wang Subject:Re : Book donation Dear Susan, This is to confirm receipt of the book. Thank you. C. Aylmer --------------------------------------------------------------------------------------------------------------------------------------------------- Dear Susan, We will be pleased to accept this book. Please send it to: Chinese Dept. 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 West Road Cambridge CB3 9DR C. Aylmer Head of Chinese Dept . --------------------------------------------------------------------------------------------------------------------------- On Jun 17 2014, Susan Wang wrote: Dear Mr. Alymer , I am a University staff working in department of Medicine. I am writing to you regarding a Chinese book donation. One of the author of this book is my friend who wishes to donate his book to 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 He is use to be a visiting scholar for one year in this University in 90's. This is a novel in poem style ( Zigui ) which describes a true story in the catastrophe of 5.12 earthquake in the Sichuan province, China in 2008. Two young women and a little boy who were in hydropower station struggled to survive by themselves in the deep mountain. They left the destroyed hydropower station on foot on May 13 and arrived at the Longmen Town on May 16 through innumerable trials and hardships even death struggle. One of the young women died in debris flow when they could see their living town. This book was published in 2013 and has been recommended to Chinese readers by many popular Websites, such as http://book.sohu.com/20140516/n399642876.shtml , http://cul.qq.com/a/20140429/020817.htm , http://news.sciencenet.cn/dz/upload/20115126334483.pdf , http://big5.qstheory.cn/ts/rdsp/201105/t20110512_80384.htm , and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942506/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Many thanks Susan Wang
个人分类: 诗小说|2798 次阅读|2 个评论
剑桥大学新研究揭示钠离子通道意想不到的结构
热度 7 zhpd55 2014-6-28 08:21
注:本文已经在“生物探索”网站发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剑桥大学新研究揭示钠离子通道意想不到的结构 诸平 钠离子(Na + )通道与许多严重的疾病如心脏病、癫痫和疼痛有关系,在研制针对这些疾病的药物时,科学家通常将Na + 通道作为一个重要的潜在目标。但是,对于Na + 通道的具体结构,很多科学家并不熟悉。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近期发布了一项新研究,提供了鲜为人知和意想不到的洞察结果——Na + 通道的结构和机制。研究结果发表在《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 钠离子(Na + )通道及其主要功能 钠离子(Na + )通道是位于细胞质膜上的一种跨膜糖蛋白,通常由α、β1、β2三个亚单位组成,因其在电刺激的条件下能够被激活开放,故又称其为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其分布范围非常广泛。钠离子(Na + )通道的开放主要是引起细胞膜外的Na + 内流,改变细胞膜两侧电位的极性,从而造成去极化过程。 Na + 通道中央有能通过Na + 的亲水通道,通道的外端有选择性滤孔,是选择通过离子的部位。孔道中有闸门m门,蛋白质的构象变化使m门开放与关闭。Na + 通道有电压感受器,其上有电荷。这些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移动,造成闸门的开放,因而也记录到门控电流。去极化引起Na + 通道开放后约在2ms内就会失活。从膜内侧施加蛋白水解酶可以阻止通道失活,也就是孔道内端有蛋白质的失活h门。h门一般在m门开放后几毫秒内关闭。 Na + 通道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兴奋性及其传导。与其他类型的离子通道相比较,Na + 通道研究的比较早,是科学家目前对其特征、分类、结构、门控动力学、生理意义、药理作用等了解比较清楚的一类离子通道。但是,至今Na + 通道的机理与其疾病类型之间仍然尚未完全吻合,而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Na + 通道的发病机理与疾病类型的关系将会更加明朗,这将为临床开展预防、诊断以及治疗提供明确的医学基础。 Na + 通道与疼痛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鲍岚研究组的博士研究生张振宁和李乾等,2008年曾经在《细胞科学杂志》( Journal of Cell Science , 2008, 121, 3243-3252. doi: 10.1242/jcs.026856 )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发现Na + 通道是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基础,脊椎动物的钠离子(Na v )通道中的Na v 1.8,是特异性高表达在背根神经节初级感觉小神经元中的一种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它与疼痛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 Na v 1.8主要驻留在内质网中,其第一个胞内环上的RRR结构域是一个内质网滞留信号,对Na v 1.8驻留在内质网中有贡献,限制了其有效地向细胞膜表面的运输及功能的行使。当Na v 1.8的RRR内质网滞留信号失去功能后,其细胞膜表面表达量较野生型Na v 1.8显著升高。Na v 的β3亚单位通过与Na v 1.8的第一个胞内环结合,掩盖了Na v 1.8的内质网滞留信号,促进Na v 1.8向细胞膜表面的运输。 此项工作首次在Na v 1.8中发现了内质网滞留信号,并对Na v 1.8中内质网滞留信号的功能与调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也揭示了Na v β亚单位对α亚单位调控的分子机制,为深入了解疼痛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基础。 新研究揭示Na + 通道的结构和新机制 神经和其他电刺激细胞与另外的神经和其它细胞之间通过传输电信号而互相沟通, Na + 通道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脊椎动物的钠离子(Na v )通道是由一个离子传导α亚单位和相关的β-亚单位构成。剑桥大学这项新研究的侧重点是β-亚单位中一种称为β3的亚单位。β3位于神经元和心肌细胞中,在Na + 通道调节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蛋白质x射线晶体学技术来确定β3-亚单位一部分的原子水平结构——“免疫球蛋白域(immunoglobulin domain)”,并给出其晶体结构。β3-亚单位的该区域位于细胞外,和心脏钠通道α-亚单位结合在一起。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3个“β3-免疫球蛋白域”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三聚体。 分析超速离心法证实在游离溶液中,免疫球蛋白域的存在形式有单体、二聚体和三聚体,而原子力显微镜成像结果,也发现了全长的β3亚单位单体、二聚体和三聚体。半胱氨酸残基的突变是维系二聚体和三聚体在三聚体界面不稳定的关键。 随后,研究人员使用原子力显微技术(Dilshan Balasuriya)对单个三聚体进行成像,进一步证明β3亚单位可以与Na v 1.5α亚基上的多个位点结合,诱导α亚单位的寡聚物形成,其中包括三聚体。 这项研究结果显示了Na v 通道中的β3亚单位三聚体与3种钠通道α-亚单位之间的新的和意想不到的交联作用,为一些病理Na v 通道突变提供了新的结构上的深刻理解。 这项研究是在剑桥大学生物系Tony Jackson博士和Dima Chirgadze博士领导之下,主要由Sivakumar Namadurai进行的。Tony Jackson博士说:“我们的结果出人意料,我们一直致力于β3-亚单位研究已经大约有14年了。在此期间,我们不得不间接地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推断。为了真正看到亚单位的原子结构以及它是如何形成三聚体的,十余年终修正果,犹如突然打开一盏灯泡,罕见的令人惊讶的一幕物瞬间一清二楚地展现在眼前。” Dima Chirgadze博士补充说:“我们的研究对理解钠离子通道机制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迄今为止,一直存在一种假设,即单个钠离子通道的功能是相互独立的。但这种观点可能对于钠离子通道的理解与认识过于简单。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可能性就是钠离子通道的α-亚单位通过β3-亚单位三聚体交联,可导致一些钠离子通道在功能上是连接在一起的。如果这种观点正确的话,这将允许动作电位一个更有效的启动。” 更多信息请浏览: http://www.biodiscover.com/news/research/110535.html
个人分类: 新科技|12348 次阅读|11 个评论
【剑桥大学】工程实践问题进课堂
热度 2 outcrop 2014-5-10 21:30
在我们忙于造论文的时候,剑桥大学却开始尝试把工程实践挑战带入13、14岁小朋友的课堂,以培养下一代工程师。这个名为Designing our Tomorrow (DOT)的项目由剑桥大学工程学院与教育学院联合发起。 为了保证工程挑战的真实性,参与该项目的相关公司提供了不少教学资源。这种课程形式创造了不同的学习氛围、鼓励团队合作、创新以及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从实际问题出发,边学边用,学以致用的理念,值得我们参考。 这才是培养下一代优秀工程师的路。 我总结的未必能表达好原文的意思,英文消息在这里: http://www.cam.ac.uk/news/designing-our-tomorrow-resources-to-inspire-the-next-generation-of-engineers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3065 次阅读|13 个评论
琥珀之城(节选) 刘瑜
xuxfyuwp 2014-4-23 14:24
 严肃地对待小事,是剑桥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之一。也许这是英国文化的特色,也许只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只剩下小事可讨论的结果。中国报纸的头条可能是本市领导又引进了一个几十亿元的工业项目,但是剑桥报纸上的头条,很可能只是当地的立委倡议把某条路上的坑坑洼洼填平。   这种认真对待小事的态度,也反映在教育上。比如,中国或美国任课老师大笔一挥可以决定学生成绩的情况,而剑桥大学改本科生的考卷实行双向匿名(学生不知道哪个老师改他的考卷,老师也不知道他改的是哪个学生考卷),而且每份考卷两个老师改,如果两个老师给分相差太大,还要引入第三个人做裁判。   作为一个老师,这样的规则是烦不胜烦的。作为一个学生,这样的规则则是可喜可贺的。   仔细想来,这样的较真精神,真的必须以经济发展为条件吗?一个学校的老师认真地对待学生,需要花费多少GDP呢?还是只需要一种“认真对待权利”的精神?每次看到有人用经济不发达来为很多中国人不排队、随地吐痰、不遵守交通规则来辩护时,我就想,人均GDP到底和随地吐痰有什么关系呢?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到底有他妈的什么关系呢?   我问一个学生,你觉得英国文化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他想了想,说,排队。   英国人对规则和秩序的尊重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剑桥由于马路窄,开车易堵,所以多数人市内交通靠自行车。就如何安全骑车的问题,有很多交通规则,比如要带头盔,晚上要开自行车前后灯,更不用说要老老实实等红绿灯了。我开始以为戴头盔这样的规定,也就是纸上写写而已,我自己反正是不会为了安全骑车而买头盔的。   但我惊奇地发现,早上去学校的路上,有一半左右的骑车者都真的戴头盔。我还惊奇地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装自行车灯并在晚上打开。有一回我的后车灯坏了,还被一个后面的人吼了一声。   我以前回家的路上,一个十字路口上有一个行人交通灯,还有一个汽车交通灯,绿灯亮时行人灯先亮,过5秒钟左右汽车绿灯亮。自行车属于模糊地带,可以跟着行人走,也可以跟着汽车走。我发现,总有一批骑自行车的人,无论如何要等着汽车绿灯亮了之后再过路口——尽管自行车道和行人道相互平行,根本不冲突,尽管交叉街道的红灯早就亮了,他们过马路是完全安全的。有一回我在行人绿灯亮了之后蹬车过去,又被后面一个人给吼了一声:“你这样骑车是不对的!”   我心想真是多管闲事,给你送北京去,你一辈子也别想过马路了。   当然同时也感慨,法治精神发源于这个国家,一点也不奇怪。   基本上要预测一个国家的民主质量,统计一下有多少人爱闯红灯可能是非常有效的变量。一个有很多国民不但不闯红灯、行人绿灯亮了还不够还非要等汽车绿灯亮才发动自行车的国家,对人类文明做出不成比例的巨大贡献,那是非常地不奇怪的。   说到对文明的贡献,剑桥大学最突出的贡献恐怕就是它产出过的科学家了。牛顿,达尔文,被称为计算机之父的图林,发现DNA结构的Crick和Waston,写《时间简史》的霍金……以及很多我根本叫不上名字来的科学家们。   话说也是剑桥校友的李约瑟同学曾经提问: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呢?   我想这事难道很费解吗?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与北京的国子监成立时间大致相当。问题是各自都在教什么呢?中世纪剑桥大学的课程包括:逻辑学,几何,数学,法律,医学,修辞,音乐,当然也少不了神学。国子监呢?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四书五经。你说,当全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在那摇头晃脑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关于这个浩瀚世界的知识缩减为“人际关系学”时,人家从逻辑、从几何、从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心出发,抵达现代物理、天文、生物知识,有什么奇怪吗?如果牛顿出生在中国,20岁的他,冥思苦想为什么苹果往地上掉而不是往空中飞并把这个困惑告诉他人时,他爸爸会不会一巴掌扇过去,说:你吃饱了撑的是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还不赶紧讨个老婆去!   我以前在国内读研上课时,可怜的老师时不时被学生这样质问:老师你说我们学这些有什么用呢?能不能教点对我们找工作有帮助的东西?   我很想知道当年牛顿讲授重力原理和月亮轨迹时,是不是也有一帮这么讨厌的人在问:老师你说我们学这些有什么用呢?而如果有人这样问,牛顿会不会反问:难道仅仅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还不够吗?   虽然剑桥对政治和人文领域的贡献不象科学领域那么璀璨,但也不乏重量级历史人物。话说一位叫罗素的老师,由于长期受到一位叫王小波的同学追捧而享誉中国,但罗素似乎并不是剑桥人文领域里最出色的。他的一个学生曾经在论文答辩会上拍着他的肩膀安慰说:“没关系,我知道你永远也不会看懂我的论文的”。那位同学名叫维特根斯坦,是个终生一惊一乍的dramaqueen。   另一位令罗素战战兢兢的剑桥校友是经济学家凯恩斯。罗素老师曾经这样评价凯恩斯,“每次我和他辩论的时候都胆战心惊,因为大多数时候和他辩论都是自取其辱。”   当然另一位老师又对凯恩斯不服,他既不是剑桥的老师也不是剑桥的学生,但是他任教的伦敦经济学院二战时撤到了剑桥,而他正好在此期间写了一本很牛的书叫《通向奴役之路》。为什么说这本书牛呢?它很大程度上是批评凯恩斯的,但凯恩斯对它这样评价:“无论道德上还是哲学上,我都对这本书完全赞同,不仅赞同,而且深受打动。”好吧,地球人都知道,那位老师名叫哈耶克。   往远里说还有更多的传奇。1805年,一位同学来剑桥上大学,但是他一点也不喜欢剑桥,觉得它是酒鬼和流氓出没之地。“我找到一个新朋友了,世上最可爱的朋友”,1807年他给朋友写信道,“一头驯化了的熊,我把它带到了这里。他们问我带它来干嘛,我说,要不给它一个教职吧。”这位猛男,名叫拜伦。   更大的猛男是1615年到这里来上学的。N年之后,他看当时的国王很不顺眼,便伙同其它议会成员把该国王送上了断头台。又过了N年,国王的儿子复辟了,又把该猛男的尸体从坟里挖了出来,头骨取下,插在一个竹竿上示众多年。后来几经周折,该头骨1960年被送回了剑桥大学,埋在SidneySussex学院。该猛男,众所周知,是改变英国历史的克伦威尔。   历史悠久,换个说法,就是八卦资源极大丰富。 (原文写于2010-08-16 20:58:18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文摘|22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与科学巨人巴罗(Isaac Barrow)
xupeiyang 2013-10-29 08:37
牛顿有一句颇有争议的话:“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我们不去追究牛顿这句话的本来含义,只从字面上来看牛顿的成就,确实是之前众多“巨人”成就的最高体现。而巴罗(Isaac Barrow,1630.10-1677.05)就是这些“巨人”之一。 1664年:艾萨克·巴罗(Isaac Barrow) 1669年: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 1702年:威廉·惠斯顿(William Whiston) 1711年:尼古拉斯·桑达森(Nicolas Saunderson) 1739年:约翰·柯尔森(John Colson) 1760年:爱德华·华林(Edward Waring) 1798年:艾萨克·米尔纳(Isaac Milner) 1820年:罗伯特·伍德侯斯(Robert Woodhouse) 1822年:托马斯·特尔顿(Thomas Turton) 1826年:乔治·比德尔·艾里(George Biddell Airy) 1828年: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 1839年:约书亚·金(Joshua King) 1849年:乔治·加布里埃尔·斯托克斯(George Gabriel Stokes) 1903年:约瑟夫·拉莫尔(Joseph Larmor) 1932年:保罗·狄拉克(Paul Dirac) 1969年:麦克尔·詹姆斯·莱希特尔(Michael James Lighthill) 1980年:史提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2009年:迈克尔·格林(Michael Green) http://www.scipark.net/scitoday/detail.php?detail=1826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5977 次阅读|0 个评论
8.考察著名学府剑桥大学
热度 1 xuxiangtian 2013-10-25 22:52
前段时间本校药学系的张教授以公派访问学者的身份在剑桥大学研修,出了不少成果,编了一部英文版的书。学校同行很佩服这位老师。那时本人就想有机会到这所大学看看,这次总算如愿以偿。 2013年7月13日下午,我们出席伦敦 中欧中医药论坛 的部分代表考察了这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公园宫殿式的著名大学。 ( 1)剑桥大学概况 剑桥大学 成立于1209年, 最早是由一批为躲避 与当地人 殴斗而从牛津大学逃离出来的学者建立的。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在1233年给与剑桥“校长及大学学者”以保护的确认,进一步确认了剑桥作为大学的地位。 剑桥大学是世界十大学府之一,73位诺贝尔奖得主出自此校。 剑桥大学的第一所学院彼得学院于1284年建立,其他的学院在14世纪和15世纪陆续建立。 剑桥大学位于风景秀丽的剑桥镇,著名的康河横贯其间。剑桥大学有35个学院,有三个女子学院,两个专门的研究生院,各学院历史背景不同,实行独特的学院制,风格各异的35所学院经济上自负盈亏;剑桥大学负责生源规划和教学工作,各学院内部录取步骤各异,每个学院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微型大学,有自己的校规校纪。 剑桥的许多地方保留着中世纪以来的风貌,到处可见几百年来不断按原样精心维修的古城建筑,许多校舍的门廊、墙壁上仍然装饰着古朴庄严的塑像和印章,高大的染色玻璃窗像一幅幅瑰丽的画面。剑桥大学有教师(教授、副教授、讲师)1,000余名,另外还有1,000余名访问学者。剑桥大学共有学生16,900名,其中包括6,935名研究生,72%的研究生来自其它大学,研究生中42%是国外留学生,女生占36%。大学校长为女王丈夫菲历普亲王(他同时兼任牛津大学校长),设一名常务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 (2) 培根思想促进了剑桥自然科学发展 早在16世纪的晚期,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自然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先是就读于三一学院,然后在剑桥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后来担任皇室大臣主张学校教育应传授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反对束缚思想的经院哲学,主张用理性的思考来整理经验材料,反对盲从附和。这是一个时代交替的世纪,培根的思想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科学和真理的追求。培根以后,数学、化学、天文学、解剖学、植物学、几何学、实验哲学和矿物学等教授职位都迅速建立起来;与之相应的阿拉伯语、道德哲学、音乐学、钦定的近代史学、神学和法学等教授职位也相继建立。 ( 3)牛顿使剑桥大学的数学力学达到辉煌时期 数学 是剑桥大学的强项。 由于牛顿的天才成就,使剑桥的数学进入最辉煌的时期。牛顿在1660年进三一学院学习,26岁时成为数学教授,牛顿等人及其追随者,使数学成为剑桥最重要的学科,并推动了整个大学自然科学的研究。1750年起,数学成了剑桥学生的必修课。牛顿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各自独立发明的微积分学,是整个高等数学的基石;他在力学方面的贡献,包括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力学三定律,使他成为经典力学的伟大奠基人。 至今建在康河上的牛顿桥仍在激励和影响着人们对数学力学的探索和追求。    (4)剑桥大学的 学术优势   剑桥大学以其高素质的教学和研究水准而闻名。目前学生人数约为18,000人,其中研究生6,000人,海外留学生占13%。其中,人类学、建筑学、英语、化学、地理、法律及电脑科学在教学品质评估中更荣获优级。几乎所有的系在研究评估中都获得最高分5*级。 剑桥大学的学术活动,包括全校性的教学和研究,都由作为大学行政机构的几个学院(School)来组织,它们包括自然科学学院、生物科学学院、人文及社会科学院、临床医学院等。此外,还有一个与这些学院相似的跨越艺术和人文科学各系之上的系际委员会。学院之下,还有系一级的组织(Faculty),再以下则是部(Department)。 ( 5)剑桥大学的著 名校友 20世纪以来,剑桥仍旧是人才辈出,包括60多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三任英国首相。著名学者和名人中,有凯恩斯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凯恩斯,有数学家和分析哲学的创始人罗素,传记家和评论家史特拉赛,短篇小说家福斯特,生物化学家和科学史家李约瑟、中国学者蔡翘、赵忠尧、王竹溪、华罗庚、戴文赛、王应睐、伍连德、丁文江、曹天钦等,中国作家肖乾、叶君健、徐志摩等。印度前任总理尼赫鲁、拉吉夫·甘地,马来西亚前总理赫曼,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等都是剑桥校友。 剑桥大学 的杰出人物还有:英国大诗人斯宾塞,他1569年进入潘布鲁克学院,他对英国诗歌格律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1637年移民去美洲的清教徒约翰·哈佛,他是伊曼纽尔学院的文学士,1638年逝世时,将自己遗产的一半和图书捐赠给正在创建中的哈佛大学,他的名字成为哈佛永久性纪念的标志。诗人、政府家约翰·弥尔顿,1625年入基督学院,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用拉丁语和英语写诗,共和时期,1649年,弥尔顿担任过克伦威尔政府的拉丁文秘书,他的诗篇有《为英国人民申辩》、《失乐园》、《复乐园》等。此外,剑桥还出了像丹尼尔·笛福这样的科学幻想作家,他的名著《鲁滨逊漂流记》比他 本人更著名。 ( 6)意犹未尽 作别康桥( River Cam ) 剑桥是位于英格兰东部的一个小城镇,距伦敦以北50公里。 校内有 一条剑河通过。许多地方保留着中世纪的风貌。剑桥的公路和铁路都十分健全,到伦敦主要机场也很近。市中心到处都是骑自行车的学生,距剑河不远就是英格兰的乡村,别具另外一番风味。剑桥虽然不大,但充满活力,为到此工作的学习的人们提供广泛的设施和服务。 剑桥大学位于的剑桥镇有一条河流穿过,称为 “ 剑河 ”(River Cam ,也译作 “ 康河 ”) 。剑桥大学本身没有一个指定的校园,没有围墙,也没有校牌,绝大多数的学院、研究所、图书馆和实验室都建在剑桥镇的剑河两岸,以及镇内的不同地点。剑桥大学的许多地方仍保留着中世纪以来的风貌,古色古香,别具一格。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现代诗人徐志摩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别康桥》,生动描绘了剑桥大学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表达了诗人对剑桥的爱恋。 很快就到了参观考察预定结束的时间,我们意犹未尽地告别剑桥,驱车返回伦敦皇家医学会出席会议特设的晚宴。 见图1-3。 图1 在剑桥大学考察留影 图2 在剑桥大学康桥留影 图3 剑桥大学的学生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342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视频: 世界著名大学_剑桥大学
twhlw 2013-9-28 21:1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xOTczMTA4.html
1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剑桥大学给全英高中生提供网上物理辅导
sdzjh870 2013-9-17 23:29
剑桥大学给全英高中生提供网上物理辅导 英国物理协会2011年所发表的一份报告警告:英国高中所教的课程无法使学生的数学能力达到在大学攻读物理和工程所要求的程度。 该报告称,许多大学本科生由于缺乏良好的数学基础在学习本专业时非常吃力。 为此, 因为担心高中生正在失去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英国教育部推行一项为期5年的计划,提供700万英镑的资金。该计划将通过提供网上学习以及开办学生活动室等方式给高中生进行辅导, 希望能够给高中生提供高中水平以外的物理材料,同时也鼓励更多的学生能够研读物理学位。 于是,这份光荣任务落到剑桥物理头上。   英国剑桥大学的老师将为全英国的高中生提供网上物理辅导,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开始为大学学习做准备。 据悉,由剑桥大学物理项目所提供的网上辅导将于今年9月份推出,其他的辅导课程随后也将出台。 剑桥大学的理论物理教授华纳将领导这个项目。华纳表示,他们将在“现存的高中教学大纲的框架内”与高中教师和学校密切合作, 这个项目将可以使他们为几乎英国所有高中物理学生提供辅导 ,希望通过这个计划使英国有才华、有雄心的年青物理学家的人数大增,并在他们的大学入学申请时得到更佳的机会。 这项计划将使公立学校的学生有机会学到高深的课程,以便使他们能够拓展解决数学和物理难题的能力和技巧。 负责编辑教材的史密斯教授( Prof Alan Smithers )说,“吸引那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物理一直以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近年来,英国的物理学科开始走俏,1992年英国有41301人参加高中物理考试,但在2002年却减少到31543人。去年这一人数又略有增加,达到34509人。 同时,该项目也将为理科老师提供帮助和支持,因为 对物理科毕业生的需求很大,但英国的师资资源也跟不上,这就是为什么剑桥大学推出这个计划,以期改善这种情况,培养更多杰出的物理学科的人才 。 Cambridge tutors to school A-level physics students http://www.bbc.co.uk/news/education-22434611
个人分类: 历史一角|12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初识剑桥
热度 2 woodenson 2013-7-27 21:37
来剑桥已经半个月了,一直都忙着,只简单的说几句切身感受: 1、来剑桥之前,心里多少都有些名校情结;来了以后,也更多的是带着朝圣的心理。其实不应该如此,过于谦逊或许就意味着低贱和无知。 2、实验室的成员都很友好,不过或许是因为暑假,人员总是不够齐整。 3、剑桥的各个学院都颇具特色,国王学院的宏伟、王后学院的小巧、三一学院的规整,每个学院都像一个个古老城堡,都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传说,初来者就感觉进入了童话般的世界。 4、各种部门办事效率极低,各种事情几乎都要预约。银行开个户都要四五个工作日。 5、自行车很多,据说是英国的自行车之都。二手车也要七八十镑,而且都是结实的锁头,估计这里很容易丢车。 6、物价很贵,目前来说发现唯一比国内便宜的就是牛奶,2.27升的也不错1磅,而国内1升的恐怕都要十块多钱。 7、房价更贵,一居基本都在700-800磅,二居800-1000磅,各种税费还单算。感觉或许这里的访学者或者学生太多了,整个房产市场似乎总是供不应求。 8、中餐馆不少,但价格昂贵,味道一般。吃了两次,都是三个菜,几碗米饭,基本都要四十磅。一碗米饭居然要两磅多,好吧,我承认我是个穷鬼。 9、交通规则是左侧行驶。那天我刚买了自行车,想都没想就右行,结果被左行的人警告了。 10、夏天的气候真是不错,最高温度才30度,绝对的避暑胜地。听说前几天连续热了30度,结果热死了几百人。真不知道这些人到了南京,哪怕是北京怎么活。 暂时就想到这些,改天传些照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90 次阅读|4 个评论
摘评:杨福家院士专访:中国需要一流的民办大学(住宿学院)
热度 1 arithwsun 2013-7-16 19:03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3/262043.shtm 国际一流大学之所以能把育人贯彻始终,不仅在于实施博雅教育,还在于有科学的载体,那就是住宿学院。 杨福家心目中的师资队伍已经瞄向了下列人群:国内外具影响力的知名学者;离开领导岗位、热爱教育且有专业修养的党政官员;中国驻外使领馆的外交官(退休的大使、总领事等);经济、科技、文化和企业界及其它领域的成功人士;各领域领军人物;两院院士;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馆馆员中的知名学者和学术大家。 ------------------------------------------------------------------------ 住宿学院,一种是剑桥大学模式的,新生入学即进,剑桥大学的新生录取,本来就是这些住宿制学院来决定,而非专业院系。 另外一种,可以是看大学学习成绩或曰学业表现,大一结束时,选上前百分之多少入住,大二结束时,再选大一时未入选的前百分之几,依此类推。 看到最近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在动手做住宿制学院,好像做的都是剑桥模式,其实后一种模式,可能更适合中国学生,具有更好的激励机制。 邀请各领域领军人物,是一个好招,若将之跟住宿制学院结合,会让执行效果更落实。教育系统,不应该是封闭的,本来就应该是开放的。不过,这也需要各领域领军人物关注教育的心态,批评容易,愿不愿意去建设,是我们中华民族想要发展的关键。 一个民族,最顶层的领军人物,必须要关注教育,这样的民族才能有希望,用这个标准来看看现实,答案是什么呢。。。 现在关注教育的,都是普通家长,都是底层百姓在那儿热火朝天。 这样,恐怕路不对。
个人分类: Book-W|3055 次阅读|3 个评论
在剑桥大学教师墓地里几位哲学家的墓碑
twhlw 2013-7-9 20:53
维特根斯坦学生 Wittgenstein 维特根斯坦的老师 达尔文的儿子及孙女 一个翻译过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剑桥大学哲学系主任墓碑 Ascension Parish Burial Ground
8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推荐一部有关剑桥大学学生的1981年奥斯卡获奖影片<火的战车>
twhlw 2013-7-9 05:23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B0ecSD87OU/
14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部反映剑桥学生及剑桥大学风景的电影《二战女谍》:
twhlw 2013-6-19 07:19
http://www.56.com/w11/play_album-aid-7632640_vid-NDY3MzU0NTY.html
180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剑桥大学赛艇决赛日
twhlw 2013-6-16 07:42
男子冠军--冈维斯学院 与 女子冠军--卡莱尔学院 碰桨庆祝 亲爱的路人( 外景是剑桥大学! ) http://video.sina.com.cn/v/b/103181991-1283651145.html
29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剑桥大学访问学者预祝神舟十号发射成功!
twhlw 2013-6-11 17:55
23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剑桥大学给全英高中生提供网上物理辅导
热度 3 laserdai 2013-5-8 21:43
英国物理协会2011年所发表的一份报告警告:英国高中所教的课程无法使学生的数学能力达到在大学攻读物理和工程所要求的程度。 该报告称,许多大学本科生由于缺乏良好的数学基础在学习本专业时非常吃力。 为此, 因为担心高中生正在失去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英国教育部推行一项为期5年的计划,提供700万英镑的资金。该计划将通过提供网上学习以及开办学生活动室等方式给高中生进行辅导, 希望能够给高中生提供高中水平以外的物理材料,同时也鼓励更多的学生能够研读物理学位。 于是,这份光荣任务落到剑桥物理头上。   英国剑桥大学的老师将为全英国的高中生提供网上物理辅导,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开始为大学学习做准备。 据悉,由剑桥大学物理项目所提供的网上辅导将于今年9月份推出,其他的辅导课程随后也将出台。 剑桥大学的理论物理教授华纳将领导这个项目。华纳表示,他们将在“现存的高中教学大纲的框架内”与高中教师和学校密切合作, 这个项目将可以使他们为几乎英国所有高中物理学生提供辅导 ,希望通过这个计划使英国有才华、有雄心的年青物理学家的人数大增,并在他们的大学入学申请时得到更佳的机会。 这项计划将使公立学校的学生有机会学到高深的课程,以便使他们能够拓展解决数学和物理难题的能力和技巧。 负责编辑教材的史密斯教授( Prof Alan Smithers )说,“吸引那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物理一直以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近年来,英国的物理学科开始走俏,1992年英国有41301人参加高中物理考试,但在2002年却减少到31543人。去年这一人数又略有增加,达到34509人。 同时,该项目也将为理科老师提供帮助和支持,因为 对物理科毕业生的需求很大,但英国的师资资源也跟不上,这就是为什么剑桥大学推出这个计划,以期改善这种情况,培养更多杰出的物理学科的人才 。 Cambridge tutors to school A-level physics students http://www.bbc.co.uk/news/education-22434611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521 次阅读|8 个评论
金大侠的亲属与剑桥大学最著名的四个学院
热度 2 twhlw 2013-5-1 18:09
1、圣约翰学院 金庸(1924年3月10日-),原名 查良镛 ,是知名的 武侠小说 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中国作家协会 名誉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 大紫荆勋章 ” 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金庸在1948年移居 香港 ,是香港《 明报 》创办人。金庸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及《越女剑》等15部武侠小说。作品脍炙人口,亦被改编成影视剧集、游戏、漫画等产品。金庸小说深受欢迎,不少文坛才子和读者都提笔撰写书评,形成「 金学 」研究的风潮。 2007年获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硕士,2010年获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博士 2、国王学院 徐志摩,现代 诗人 、 散文家 。徐志摩是 金庸 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 诗哲 、海谷、谷、 大兵 、 云中鹤 、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 新月派 代表诗人, 新月诗社 成员。1915年毕业于 杭州 一中,先后就读于 上海 沪江大学、天津 北洋大学 和 北京大学 。 1918年赴 美国 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 英国 留学,入 剑桥大学 当特别生,研究 政治经济学 。1926年任中央大学(49年更名 南京大学 )教授。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 浪漫主义 和 唯美派 诗人的影响。 1921-1922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游学 3、三一学院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 爱国主义 诗人、 翻译家 ,南开大学教授。出生于 天津 ,祖籍 浙江省 海宁市 袁花镇 。曾用笔名 梁真 ,与著名作家 金庸 ( 查良镛 )为同族的 叔伯兄弟 ,皆属“良”字辈。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 现代诗歌 第一人。“何必追求纸上的永生,沉默是痛苦的至高见证”——《诗》1976年4月;“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地做完”——《冬》1976年。 1960年左右翻译了三一学院学生拜伦的长篇叙事诗《唐璜》 4、冈维斯学院 钱永健, 1952年 生于美国 纽约 , 祖籍 浙江 杭州 。学术贡献主要在于应用 绿色萤光蛋白 研究细胞信号通路,是这方面的公认先驱。2008年,钱永健与发现该类蛋白的 下村脩 ,以及辨识出基因的 马丁·查尔菲 共同获得 2008年 诺贝尔化学奖 。 钱永健在一次学术采访中曾被问起提及族叔 钱学森 。钱永健表示知道钱学森曾为著名工程师,却与美国政府有过节而被驱逐出境,回到中国后领衔中国导弹研究。 蒋英是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的女儿,是我国“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的妻子。比较鲜为人知的是,她还是香港武侠小说家金庸的表姐。 1977年 ,获得 英国 剑桥大学 冈维斯学院博士学位。 1977年 - 1981年 ,担任剑桥大学研究员。 另,忽然想起:金大侠岂止是魔幻,比莫言先生更应该获诺贝尔文学奖吧!?在此声明,笔者山东人也是中国人,呵呵
5169 次阅读|4 个评论
[和YXH]回忆剑桥大学
热度 7 liuli66 2012-12-18 20:01
[和YXH]回忆剑桥大学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个人分类: 杂感|776 次阅读|23 个评论
英国剑桥大学如何处罚犯错学生
热度 2 laserdai 2012-11-24 02:17
很多学生总是要犯错的,天下都一样,但是犯错以后怎样处罚则,各地恐怕都不同,要么严厉惩罚,或者治病救人,或者捉弄一番,也能达到惩罚的效果。 英国的剑桥大学可谓精英荟萃,其中的年轻人必然有时会行为失当,校方如何处罚破坏纪律的学生呢? 剑桥大学学生违反纪律的具体处罚办法由各学院自行决定,圣约翰学院 (St John's College) 以 劳动方式 处罚学生,其它的学院则以 罚款 为主。 《剑桥学生》(The Cambridge Student)报道说,一名 就读圣约翰学院的 学生因为犯错 被罚劳动挖沟渠 ,就是 助场地管理员挖通一处灌溉沟渠。 另一名也该院的学生说,他被罚 连续六天每天早上八点打扫厕所一小时 。 《剑桥学生》报道说,2011年10月以来,剑桥各学院学生因为恶劣行为一共被罚款38,209英镑。一些具体案例为: 一名学生在房间内吸食大麻被罚款600英镑,另一名学生偷走一个银质烛台被罚200英镑。 还有学生随便停放自行车被罚款50英镑,开派对太吵闹的罚款则介于25英镑至180英镑之间。 这些学生的罚款成为学院额外收入,有些被用来资助学院雇员的差旅费。某学院表示,资助学院雇用的清洁工、管理员、门房和行政人员差旅费是合理的,因为这样补偿了学生行为不当给他们带来的不便和麻烦。 这位学院发言人说,“大部分的罚款获得 暂缓执行 , 这是为了鼓励学生以后遵守规定,只有最严重的违规立即执行罚款 。” “这些罚款成为雇员社交基金的一部分,因为这些雇员才是真正被迫忍受学生不当行为的人,这也算是一种补偿。” 剑桥大学校方也会直接处罚学生,最近,一名本科学生因被发现在考试中作弊并有剽窃他人论文行为而被大学纪律仲裁所例外判罚金175英镑。 据悉,这名未被公开姓名的学生在听证会上承认曾在考试时使用USB闪存作弊。 这名学生还被判定曾在论文和作业中“大量”剽窃,其中甚至包括直接抄袭教科书内容和其它已出版的书籍和作品。 剑桥大学纪律仲裁所表示,决定对在校生罚款175英镑,目的是警示抄袭剽窃行为的严重性。 除罚款外,这名学生的涉嫌论文也被打零分;而这名学生的全学年各科成绩也都是不及格——Fail。该处罚比较严厉。 可是,学生当然不愿意这样轻易得到处罚,得抗辩,于是拿出主要辩辞是拥有“极具说服力的医疗证据”。 这名学生表示是在健康状况不好的情况下被迫违反校规的 。 学校在公共布告栏中公布了对这名未公开姓名学生的判决内容。不过,校方补充解释说,之所以最后决定罚金,主要是因为这名学生已经全年成绩不及格,因此无法进一步降低他的学分。学校还表示罚款并非今后处理作弊事件的先例。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4763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激光杂志社与剑桥大学出版社签署联合办刊协议——HPLaser
热度 2 slowlight 2012-11-12 12:52
11月10日上午,中国激光杂志社与剑桥大学出版社(CUP)联合办刊签约仪式在上海光机所举行。双方将于2013年开始共同出版英文期刊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PLaser)。 中科院上海分院常务副院长朱志远、剑桥大学出版社期刊出版总裁Simon Ross、上海光机所副所长陈卫标、HPLaser首任主编上海光机所林尊琪院士、执行主编上海光机所朱健强研究员、副主编沈百飞研究员、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经理杨蕾等出席了签约仪式。签约仪式由朱健强研究员主持。 签约仪式上,陈卫标副所长和Simon Ross先生分别致辞,总结了双方各自在学术活动中取得的优秀成果,并希望双方发挥各自优势,深入沟通,积极开展交流,不断推进在期刊出版等领域的合作。Simon Ross先生说CUP对于选择办刊伙伴非常严格,需经过由18名剑桥大学各学院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投票表决决定是否能够合作。HPLaser是CUP首次正式与中国学术界合作的期刊。Simon Ross先生表示,剑桥大学出版社的使命是在全球推动知识的传播。中国的科研实力全球瞩目,剑桥大学出版社非常荣幸能够与上海光机所以及中国激光杂志社开展期刊合作,将中国的科研成果推向全世界。他对新刊的未来充满热切期待,并希望与中科院开展更为广泛的合作。 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经理杨蕾与剑桥大学出版社总经理Simon Ross共同签署了合作办刊协议。随后,陈卫标与Simon Ross向林尊琪院士颁发了主编证书。 林尊琪在主编致辞中介绍了新刊HPLaser的前期准备概况以及发展前景。他认为,科技期刊在传播科研技术培养年轻学者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支持科技期刊的发展是科研工作者应尽的义务,他将全力推进HPlaser的发展。 朱志远副院长在致辞中说,这是中国科学院和剑桥大学出版社在出版方面的首度合作,并希望这次成功合作可以促进双方今后在更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HPLaser联合办刊合同的签署标志着双方期刊出版合作的开始,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努力创办国际一流的光学期刊。 出席签约仪式的嘉宾 签约仪式现场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4267 次阅读|3 个评论
剑桥的灵魂:自由、开放、独立、求真
xiaojiyun 2012-9-20 02:51
《柴静:专访剑桥大学校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0d37b0102egcc.html 观感:感动之余,有些失语。中西文化并不见优劣,为什么中国的大学教育落下的差距如此之大?
3144 次阅读|0 个评论
《静观英伦》柴静采访剑桥大学校长片中所谈到的话
zhangzuocug 2012-8-13 14:20
《静观英伦》柴静采访剑桥大学校长片中所谈到的话 你不知道苹果何时掉落,科学研究需要灵光一现,但更多的时候需要漫长的等待。 我们不愿依靠地位的权威,而将观点强加于人,去束缚思想自由。 大家虽然年轻,可是,剑桥总会有那么一瞬间的庄严,秒杀所有年轻的叛逆。 一个理想的学生,应该拥有极高的学术天分,和刻苦学习的潜能,同时,他必须独立,并且在学术上有自由思考的能力,他要有志向,去不遗余力地鞭策自己,同时,具有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 达尔文:也许我犯了杀头的罪,但我现在真的相信,动物是可以进化的。就是这个念头,改变了达尔文的一生,和整个人类,对于物种起源的看法。 -我们的选择永远取决于一个人的潜力,不论是学生还是学校员工。 -但是潜力这个词听上去很抽象。 -他很抽象,但也是一个很主观的现象,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越主观越好,有时候,你要相信你的判断。 剑桥的独立思考精神,能让年轻人创造出足以改变世界游戏规则的伟大成就,不管是什么专业,我们坚信,这就是为什么剑桥的学生和老师会在世界上脱颖而出的原因,而且最终会将这种品质与卓越在未来传递下去。 我与世界相遇,我与世界相蚀,我必不辱使命,得以与众生相遇。 一个人的一生非常短暂和脆弱,容易被时间侵蚀,但一所大学,仍然有希望帮助这个人,去实现他认识世界,探索自身的全部征程。 剑桥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在于他拥有杰出的人类头脑,从牛顿,达尔文,到霍金,这所大学对这些头脑尊重,爱惜。人们追求知识,是为了寻求进步,在这个意义上,去尊重一切能够达成人类进步的方法,常识,和规律,这就是剑桥的灵魂。
个人分类: 札记|60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荐:专访剑桥大学校长 视频和解说词
热度 2 caoyubo 2012-8-6 09:37
转载:专访剑桥大学校长 视频和解说词 曹裕波 早晨发现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的博客中有了“ 专访剑桥大学校长 ”的视频和解说词,转发给科学网读者。获取原始信息,轻松、省力。 地址:http://chaijingguancha.blog.163.com/blog/static/1262222342012750480596/ 本人在8月3日的博文“电视采访推荐:剑桥大学校长回答大学独立创造文化”( http://bbs.sciencenet.cn/blog-695302-598777.html )中推荐了这个精彩的专访,对创造文化是一次富有启示的诠释。8月4日刘庆生先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写出了详细的评介文章“听剑桥大学校长讲述大学的真谛”( http://bbs.sciencenet.cn/blog-673617-598928.html) , 刘鹏飞 先生也做了推荐“ 静观英伦——柴静专访剑桥大学校长”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32238-598984.html )。
个人分类: 科学文化|4276 次阅读|2 个评论
听剑桥大学校长讲述大学的真谛
热度 48 lqs321 2012-8-4 11:24
听剑桥大学校长讲述大学的真谛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尽管伦敦奥运会开的很热闹,我观看奥运比赛的热情也不高。因为我对多数体育项目比赛的规则不很熟悉,主要在每天午间新闻和新闻联播中看一下比赛结果及少数比赛的精彩片段。但是柴静主持的伦敦专访在午间今日说法栏目播出,我是每期必看。其中昨天的剑桥大学校长专访记忆深刻,并下载反复看了多次。除了欣赏柴静的睿智和快人快语的主持风格外,校长乐思哲 - 博里塞维奇爵士对大学真谛的诠释使我大开眼界。他加深了我对对现代大学精神的理解,这是伦敦奥运期间央视给我们带来的一顿高品位的精神快餐。 我对我国大学校长治学理念信息主要来自几个途径: 1 、中国科学报每周的大学栏目偶尔刊登我国一些大学校长访谈,阐述他们的大学理念及对该校管理的某些理念和做法; 2 、每年开学和毕业时大学校长们慷慨激昂发表的讲话,这些讲话大多数会在报刊和网络上发表; 3 、电视媒体及其它纸质或网络媒体偶尔报导校长们的各种“表演”。除了官方宣传外,这些信息传达出我国大学校长们的办学理念和思想。我也曾经写过两篇拙(博)文:大学校长需要更多理性( 3 月 8 日 ),我为校长出主意( 4 月 22 日),两篇博文先后在中国科学报转载。然而,当看完柴静专访剑桥大学校长的视频节目后,我被校长乐思哲 - 博里塞维奇爵士对大学精神的诠释震撼。尽管他诠释的主要内容大多在我的想象和掌控之中,但他对大学精神的诠释更为全面、精辟和深邃。我摘录几段精彩表述: 大学要为教授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者从容选择;让他们为学校的知识体系做出贡献; 一个大学不是由行政人员组成,而是教职员工,管理上的独立是剑桥学术繁荣的核心;对本科生实行一对一的督学,对学生个人发展非常重要,是对学生全面发展负全责,尽管成本昂贵。他对一个理想大学生的表述为:极高的学术天分,刻苦学习的潜能,必须有独立人格,学术上有自由思考能力,要有志向,不断鞭策自己,具有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 柴静专访中机智地选用几个“一”,层次分明地勾勒出剑桥大学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辉煌成就的治学思想。我试图对这些“一”做出我自己的一点理解: 一棵树 - 这是指剑桥大学最伟大学生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苹果树,这是一个大家 耳熟能详的故事。 60 年前学校将这颗苹果树从牛顿家乡的花园移栽过来。他告诉我们对于自然界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值得深思和思考。而我们习惯于“墨守陈规”,许多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大多采取熟视无睹态度与“一棵树”理念大相径庭。这使我想起 30 多年前文革中提出的“怀疑一切”口号,那是政治上的“怀疑一切”,目的是要“打倒一切”,重建所谓“新秩序”,结果造成我国经济上的大倒退。然而,我们应当主张在科学领域理性的“怀疑一切”,这是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之源。 一本书 名叫“夜间攀爬者”的小册子,被许多剑桥学生熟读。书中记载了先辈学生们对于不按常规夜间攀爬学校建筑行为,寻求刺激,彰显个性。然而学校当局对学生如此过激行为给予容忍。校方出发点是认为管制太多将会束缚学生自由,应该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拥有色彩斑斓的生活和形状各异的不同观点。这与我们有的学校规定大一学生不能带计算机,校规校纪中很多“不能和不准”迥然不同。当然,乐思哲 - 博里塞维奇爵士是不赞成“夜间攀爬行为”,所以他不愿意在这本小书上签字。 一个人 - 被誉为 20 世纪继爱因斯坦之后的伟大物理学家霍金。除了他那颗科学及智慧脑袋和取得重大物理学成果外,我更敬畏他生命力的顽强和对科学追求。用一句我国时髦话,他应该是“身残志坚”世界级模范。这也让我想起陈景润先生,我曾经坦诚,在我心中陈景润先生对科学的痴迷精神对我的影响要大于他“哥德巴赫猜想”成果。我们如果能有更多的人拥有霍金和陈景润那样的科学精神,“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我坚信这一点。 一顿晚宴 (耶稣学院晚宴) - 教授的餐位位于高台。教授入席全体学生必须起立,宴席结束学生必须恭候教授离开后方能散席等。多有个性的学生此时此地对教授们也是毕恭毕敬。彰显了大学教授至上理念及教授享受的崇高尊严,如此绅士的教授和学生,推动着大学经久不衰的健康发展。试想在我们社会上,在部分人心中将教授比作“叫兽”,就连一些教授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背离一个值得尊敬教授的优秀品质,这是我们大学难以回答“钱学森之问”的根源。我在 5 月 1 日 的博文:“教授的悲哀”进行过阐述。 一次闭门羹 - 指三一学院(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与牛津大学三一学院和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为多位英国女王先后创办)拒绝记者采访要求,让记者吃了一次闭门羹。在这儿校长允许采访的话不管用。在教学,财务,甚至招生这样重大事情上各个学院说了算。所以校长说, 剑桥大学实际上是一个由 31 个学院组成的学术联盟。 因此,学院具有极大的独立性,这与我们许多大学的学校领导大权独揽形成鲜明对比。 一场考试 - 指每学年期末考试,其特色是考试主要属于开放题型,即没有选择题。目的是考察学生构建自己想法能力和水平,并依据相对成绩评价学生,其中位居前 25% 为第一类成绩。对于这种考试我深有体会。退休前我曾长期承担我校国家级“地质学理科基地班”和“地质地球物理实验班”(学校办)两个专业地球物理学课程的讲授,我也是一直实行这类考试理念。记得有一年“地质学理科基地班”的期末开卷考试,我很欣慰地看到同学们手捧多样的地球物理参考书进入考场,感觉很好。当然这类考试在我们应试理念占有统治地位的大学一定是有争议。 一个花园 - 介绍了达尔文的成才之路及“物种起源”诞生过程和他的老师植物学家汉斯所起的关键作用。这个个案表明一个教授对待具有无穷潜能的学生给予的关怀将可能改变世界。 我为柴静奥运伦敦“剑桥大学校长”专访叫好,也推荐更多的大学老师、管理者和莘莘学子观看这部专访。当然更希望我们主管部门领导和大学校长们关注这个专访。吸取剑桥大学校长那些具有普世价值的治学理念,为我国大学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2012 年 8 月 4 日 于武汉, 2014 年 4 月 7 日修改
13435 次阅读|58 个评论
电视采访推荐:剑桥大学校长回答大学独立创造文化
caoyubo 2012-8-3 22:40
电视采访推荐:剑桥大学校长回答大学独立创造文化 曹裕波 8 月 3 日中午偶遇中央电视台节目 : 专访剑桥大学校长——乐思哲 - 博里塞维奇爵士 ( http://news.cntv.cn/china/20120803/112079.shtml )。 记者柴静的睿智提问饱含中国大陆对教育的理解和传统浸染,校长的回答充满欧洲大学学人包容自由创造的价值追求。对大学文化的理解,中西之间,天壤之别!鲜明对比! 在节目中柴静介绍了, 牛顿苹果树的来历,国王雕像手中的权杖怎么变成了桌子腿,男孩将汽车放到屋顶为什么没有被处罚等故事以及大学与学院之间的招生权和财务权的独立关系等 。校长回答了 为什么在霍金只有三个手指可以活动的情况下,聘他为大学教授;回答了为什么剑桥大学考试几乎不出标准化答案的试题;为什么学校不数教师的论文数量。还回答了大学的本质,大学中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关系等。 这是一个精彩的中西大学文化对比的生动对话,将我们近日讨论的科学文化许多方面的问题都回答的一清二楚。说白了,就是大学或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社会结构和运行方式的根本差异。 节目 22 分钟,在空闲时刻,值得一睹,生动、鲜活、长见识,对理解中国科学创造文化不彰,以及改进方式方法等都将大有裨益。 特此向科学网同仁郑重推荐。
个人分类: 科学文化|4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英国剑桥大学杨明耀博士加盟川农大
热度 2 majiaping 2012-6-14 11:25
川农大和英国剑桥大学的距离从来没有这样近过,6月12日,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2年、曾在世界顶级生命科学杂志《Cell》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杨明耀博士,正式加盟母校,担任全职教师。    对于杨明耀来说,从英国剑桥大学到四川农大任教,是离开母校多年后的一次“回归”。他是川农大畜牧专业77级本科学生,后攻读动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曾留校任教,在川农大度过了12年,1990年赴英,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获分子遗传学博士学位,从2000年至今,就职于英国剑桥大学动物学系,在英国皇家学会院士Simpson教授研究室工作,一直从事分子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和进化遗传研究,探讨动物的发育过程,并由此研究不同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发育过程的演化。现已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除Cell外,还包括MolecularCell(影响因子14),Neuron(影响因子14),PNAS(影响因子10)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其论文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单篇引用次数近200篇次。   郑有良表示,这次我校引进的杰出的顶级专家,让川农大和英国剑桥大学联系起来,感到特别振奋。他代表全校师生对杨明耀回校工作表示最热烈的欢迎,他表示学校会尽力为其提供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让教职工满意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杨明耀表示,经常从网页上看到学校发展的近况,学校近年来变化之大、发展之快是有目共睹的,学校重视科研、重视人才的氛围是激励自己回国的主要原因。此外,自己是川农毕业的学生,是学校培育了自己,所以,他在多家单位中选择回到母校工作,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争取为川农大争光。”他计划回校后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基础课,如分子遗传学,生物进化和发育演化学,英文文献阅读等。在科研上,主要是用果蝇作研究材料做进化,进行发育和遗传方面的研究;进化发育学方面,在DNA水平上,继续研究基因和基因顺式调控子在果蝇演化中的作用以及其调控对生物形态多样性的作用机制;从蛋白质水平上,如蛋白磷酸化等,研究蛋白调控在演化过程中对生物形态多样性的影响。同时,借助川农大动物遗传育种平台,开展动物分子遗传学研究,比如对畜禽重要经济性状的基因调控及遗传机制方面的研究。         杨明耀科研现状:      杨明耀目前研究的课题是以昆虫作为模式动物,探讨基因的改变和不同的调控序列如何经过发育过程以塑造出特殊构造,从而进一步揭示进化生物学的奥秘。在线粒体DNA复制机制方面,与同事一道发现了新的模型,即线粒体DNA双向复制模型。之后又证实了完整的线粒体DNA的复制中间体其实是双链结构,提出了线粒体DNA的复制中间体,其轻链具有RNA和DNA杂合体的性质,其开创性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世界顶级生命科学杂志《Cell》,在线粒体DNA复制领域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5302 次阅读|4 个评论
最爱是剑桥
热度 16 肖立志 2012-5-29 11:14
最爱是剑桥
感谢剑桥的朋友们,明年ICMRM12我再回来见你们!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676 次阅读|20 个评论
英国剑桥大学不是垃圾,2000多名学生喝酒狂欢性派对
热度 4 laserdai 2012-5-9 00:30
2,000多名英国剑桥大学学生 喝酒狂欢性派对公众抗议 剑桥大学是英国顶尖大学, 前几天公布的2012年排行榜上是第一 ,应该不是垃圾大学,因为许多学生日后成为英国和外国社会各界的精英人物。 但是上周末(2012年5月6日),2,000多名剑桥学生参加在市中心一块绿草地上举行的“凯撒周日”(Caesarean Sunday)狂欢活动。 学生们在公共场所公然聚众纵酒狂欢, 他们用手推车整车整车地运来酒水。 有人烂醉如泥倒地, 一些学生在公园里呕吐 失态 ,一些人就地小便。一些女学生用避孕套喝酒,另一些女学生被同学倒提起来,往嘴里灌酒。一些女生摆出性感姿势,男同学则把外裤脱至脚踝,边跑边叫。 一名20多岁的男学生饮酒过度,不省人事。 狂欢临近尾声,许多男女学生喝得摇摇摆摆,几乎站不住。一些学生穿着内衣跳入河中或者踉跄着走向附近的夜总会继续喝。 当时有许多父母带着孩子经过绿草地,他们不敢相信这些学生竟然做出如此行为。 “许多学生半裸着身子,另一些人大叫大唱、说脏话。他们简直无法无天,好像没人制止他们。我和孩子们的这个下午完全被毁了。4岁的儿子说,他再也不想到这个公园来了。” 那名不愿公开姓名的学生承认,同学们的表现确认让人“震惊,更糟糕的是,它们发生在公共场合”。 纵酒狂欢 学生的脱序狂欢惊动当地社区,警察出动维持秩序,医院也派出救护车救治醉酒学生。 剑桥大学两所学院—— 耶稣学院(Jesus College) 和 格顿学院(Girton College) 的学生饮酒会(drinking society)每年五月都举办这个聚会。 近年来这个聚会已经遭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今年参与的学生人数更是去年的两倍。 此前,警方表示不会容许任何反社会行为,并警告学生不要触犯法律。但是剑桥学生的纵酒狂欢派对仍然如期举行,并且一如预期的出现混乱场面。 剑桥大学对此表示,校方在法律立场上没有权利阻止学生举办这样的活动。 精美图片参见: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5/09/c_123097644.htm 相关阅读: 剑桥学生疯迷比基尼派对 酩酊大醉场面失控 , 发布时间:2009-06-29来源:中国新闻网、新华网-新华图片 http://world.huanqiu.com/photo/2009-06/489328.html http://world.cankaoxiaoxi.com/2012/0508/35763.shtml http://www.liuxue86.com/a/20120508/444565.html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4331 次阅读|8 个评论
《晶体场手册》张庆礼、刘文鹏译
ustcpress 2012-4-26 16:14
《晶体场手册》张庆礼、刘文鹏译
英文版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 英文版作者:道格拉斯·约翰·纽曼、贝蒂·吴·道格 等 出版日期:2012年4月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正文页码:252页(16开) 字数:336千 定价:39.00元 编辑邮箱: edit@ustc.edu.cn (欢迎来索要目录、样章的PDF) 当当网购书链接: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739733 【 内容简介 】 本书以对晶体场现代概念的理解为基础,澄清了在历史上产生混淆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关于磁性离子能级光谱的共价效应、配位体极化效应方面的问题。对固体中磁性离子能级光谱的唯象分析,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和一套计算机程序,向读者说明了如何用不同层次的参数化模型来从观测光谱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特别详细地阐述了叠加模型和跃迁强度的参数化以及当标准(单电子)晶体场参数化不成功时所要使用的方法。这是第一本把全部参数化模型、概念和使用它们所需的计算手段统而述之的晶体场理论著作,对光电子系统和磁性材料方面的研究生和研究人员特别有益。 【原著作者】 道格拉斯·约翰·纽曼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 贝蒂·吴·道格 英国威尔士环境局 刘国奎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化学部 迈克尔·瑞德 新西兰坎特博雷大学物理与天文系 杨友源 中国香港教育学院科学系 陈国森 中国香港城市大学物理及材料科学系 捷斯拉夫·鲁多维奇 中国香港城市大学物理及材料科学系 【 译者简介 】 张庆礼,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副研究员, 2001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现从事晶体生长及其光学性能的研究,承担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重大国家项目共五项,发表论文 20 余篇,参加申请专利 2 项。目前,张老师正在翻译 Walter A. Harrison 的《 Elementary Electronic Structure 》(修订版),该书中文版将在我社“物理学名家名作译丛”出版。 【目录】 作者简介 ( Ⅰ ) 译者序 ( Ⅱ ) 前言 ( Ⅲ ) 引言 (1) 第 1 章晶体场分裂机制 (5) 1.1 作为开壳层态自由离子微扰的晶体场 (5) 1.2 静电型晶体场模型 (6) 1.3 其他对有效电势的贡献 (8) 1.4 多电子矩阵元形式的晶体场能量 (9) 1.5 单电子矩阵元表示的晶体场能量 (11) 1.6 晶体场计算的多体方法 (12) 1.7 与其他公式的关系 (13) 1.8 与能带论中紧束缚模型的关系 (16) 1.9 数值结果 (17) 1.10 总结 (18) 第 2 章经验晶体场 (20) 2.1 磁性离子光谱及能级 (20) 2.2 唯象晶体场参数化 (22) 2.3 从实验上确定晶体场参数 (27) 2.4 镧系和锕系晶体场参数 (27) 第 3 章晶体场参数拟合 (34) 3.1 从晶体场参数确定晶体场分裂 (35) 3.2 镧系和锕系中多重能级的晶体场参数拟合 (44) 第 4 章镧系和锕系光学光谱 (52) 4.1 哈密顿量 (52) 4.2 矩阵元的约化和赋值 (55) 4.3 物理参数值的设定方法 (63) 4.4 晶体场参数的实验确定 (65) 4.5 镧系和锕系的对比 (65) 致谢 (67) 第 5 章叠加模型 (68) 5.1 基本考虑事项 (68) 5.2 固有参数值 (73) 5.3 组合坐标因子 (79) 5.4 由唯象晶体场参数确定固有参数 (84) 5.5 应力引起的晶体结构变化 (90) 5.6 固有参数的分析与解释 (92) 5.7 叠加模型的价值及其局限性评估 (94) 第 6 章电子关联对晶体场分裂的影响 (96) 6.1 单电子晶体场模型的一般化 (96) 6.2 晶体场概念的一般化 (99) 6.3 全参数化 (102) 6.4 参数拟合 (106) 6.5 发展趋势 (110) 第 7 章 S 态离子基态分裂 (111) 7.1 自旋哈密顿 (111) 7.2 实验结果 (113) 7.3 晶体场和自旋哈密顿参数间的关系 (116) 7.4 叠加模型 (118) 7.5 零场分裂机制 (123) 7.6 展望 (125) 第 8 章不变量和极矩 (126) 8.1 矩和转动不变量间的关系 (127) 8.2 二次旋转不变量和叠加模型 (131) 8.3 应用举例 (132) 8.4 展望 (137) 第 9 章半经典模型 (139) 9.1 介绍性例子 (140) 9.2 八配位立方格位处的隧道效应 (144) 9.3 展望 (149) 第 10 章跃迁强度 (150) 10.1 基本方面 (151) 10.2 宇称禁戒跃迁 (154) 10.3 叠加模型 (159) 10.4 唯象处理 (160) 10.5 从头计算 (170) 10.6 高阶效应 (173) 10.7 相关主题 (174) 10.8 展望 (176) 附录 1 点对称性 (177) A1.1 全旋转群 O3 和自由磁性离子态 (177) A1.2 格位对称和对称算符 (180) A1.3 晶体场参数和点对称 (182) A1.4 点对称群的不可约表示和能级 (183) A1.5 约化和诱导表示 (184) 附录 2QBASIC 程序 (186) A2.13j 和 6j 符号的计算 (187) A2.2 坐标因子的计算 (190) A2.3 数据文件的结构和命名 (197) 附录 3 可获取的程序包 (201) A3.13dN 离子晶体场分析计算程序包 (201) A3.2 从光谱强度确定晶体场和强度 (202) A3.3 从非弹性中子散射确定晶体场 (203) A3.4 计算立方对称格点能级图的 Mathematica 程序 (204) 附录 4 计算程序包 CST(205) A4.1 晶体场和零场分裂哈密顿性质 (205) A4.2 程序包的结构和功能 (207) A4.3 总结和结论 (212) 致谢 (213) 参考文献 (214)
个人分类: 优秀译作|6143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价文物惹祸2:英国剑桥大学18件中国古董珍藏被盗,天价
热度 1 laserdai 2012-4-19 21:21
刚说完, 都是高价文物惹的祸:英国一博物馆藏中国文物被盗案纪实 ,话音还没有落地,紧接着出现了更严重的一个被盗事件。 博主注:星期五逢13号,在西方传统文化里面可不是一个吉祥的日子,结果, 英国剑桥大学珍藏的18件中国古董被盗。 这18件物品大多是玉器,是博物馆永久展品的一部分。 英国《每日电讯报》说,上星期五(2012年4月13日)从剑桥大学费茨威廉博物馆(Fitzwilliam Museum)被盗的18件古董中有一个16世纪玉雕水牛,一个17世纪玉雕马,一个土绿色玉雕象,和 一个明代玉杯 。 这是两个星期内,中国古董第二次遭盗事件。剑桥大学所在地的警方说,最新被盗的中国古董“非常值钱”,也具有重大文物价值。 达博尔探长说,警方已经在盗窃现场取证,还将检查闭路电视录像。 http://www.cnr.cn/picture/2012tppd/sy/201204/t20120419_509476461_1.shtml#javascript_intro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2/04-19/3831397.shtml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447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首次开发出观察胚胎着床的方法
热度 1 xuxiaxx 2012-3-2 20:59
发育的细胞。图片来自剑桥大学格登研究所Magdalena Zernicka-Goetz教授。 2012年2月14日,《自然-通讯》期刊报到了一种研究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新方法。这项研究是由英国剑桥大学Magdalena Zernicka-Goetz教授实验室完成的。它能够让科学家观察胚胎发育的关键阶段,而这在以前是人们无法观察到的。 几十年以来,科学家一直能够培养胚胎从单个细胞即受精卵到胚泡(blastocyst)---单个受精卵经过几轮细胞分裂产生的64细胞阶段的球体。在实际应用中,这允许科学家开发出体外受精技术辅助生育。 它也能够让科学家更多地了解在胚胎发育早期阶段哪些细胞最先对它们的命运作出决定。这是因为在胚胎最初4天发育中,人们能够观察到它们经历的发育事件,而且在模式动物如小鼠中,人们可以操纵涉及发育过程的基因表达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所起的作用。 64细胞阶段的胚泡由三种细胞类型组成,其中一种类型是少量的将发育成完整生物个体的干细胞,它们由另外两种胚外层细胞(extra-embryonic cell)类型所抚育,而且这两种胚外层细胞类型不仅促进胎盘产生,而且当干细胞群体扩大时发出指示特定发育事件产生的信号。当前,人们对导致这三种细胞类型形成的分子和细胞事件有了相当深刻的理解。 然而,科学家对随后发生的发育事件的了解相当有限。这时所处的发育阶段(大约发育第4天)是发育中的胚胎在母亲子宫着床,当这发生时胚胎的发育人们便不能观察到。然而这是胚胎发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因为胚胎外组织将给干细胞提供信号指示它们在何处产生身体上的头部和尾部。 研究人员应当可以从诸如小鼠之类的模式生物系统中复原出这种胚胎发育过程:当该过程发生时,人们从拍摄的图片中构建出当中到底发生什么。但是直到现在,当它发生时,人们一直不能够记录这种过程,更不用说理解参与到当中的其他过程。 利用小鼠胚胎作为模式动物,Zernicka-Goetz教授和她的同事们成功地开发出一种能够观察胚胎在子宫中着床的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在母亲体外培养发育到第8天的胚胎并对它们拍照。 最为重要的是,Zernicka-Goetz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如今能够对这个关键性的发育阶段制作出影片。该影片正揭示关于指示胚胎在何处产生头部的胚外层细胞簇来源的秘密。他们使用一种只在指示这种“头部”产生的区域中表达的基因,而且该基因被一种能够发出荧光的蛋白标记以便在体外培养的胚胎中追踪这些胚外层细胞。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能够确定这些细胞起源自胚泡阶段的一到两个细胞,它们的后代细胞最终在胚胎一个特定部分簇集在一起,然后集体地迁移到它们指示头部发育的位置。引领这种迁移的细胞似乎在引领剩余细胞的迁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充当着先锋者的角色。 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Zernicka-Goetz教授说,“这种方法不仅揭示出人们之前不能观察的发育事件,而且它还有着其他重要的潜在性应用。正是在这种发育阶段自然的干细胞群体发生扩增为构建出一个完整的身体打下基础。” “在小鼠中,在能够产生所有身体组织从而构建出一个完全新的有机体的胚泡阶段从胚胎中建立干细胞系是相当容易的。然而在人类中,这种干细胞系更加难建立。这种新技术为人们提供希望:通过允许人们以一种类似体内胚胎正常发育的方式在体外扩增自然的干细胞群体,它应当使得人们很容易建立干细胞系。毋庸置疑的是,它将允许人们直接研究这种胚胎发育阶段,因此应当提供一种更好地在胚胎干细胞的自然发育过程中理解它们的手段。” 这项研究是在剑桥大学格登研究所完成的,实验中所采用的培养基是与英国诺丁汉大学药学院共同开发的。来自: 生物谷 :towersimper编译
1491 次阅读|1 个评论
这桥够数学的
热度 3 jiangxun 2012-1-15 00:55
作者:蒋迅 可以这么说,每一座桥都是数学的产物。越是美的桥越是数学。在“ 现代建筑的曲线美 ”一文中我介绍了许多桥,让人能感受到赋予了数学精华后的桥的曲线之美。但下面这座桥是特殊的数学之桥。 来源: 王德华博客 这座桥叫作“ 数学桥 ”( Mathematical Bridge )。根据维基百科, 数学桥 是一座位于英国剑桥市的小桥,跨过在剑桥大学校园内的剑河,把王后学院在剑河两岸的校园接驳起来。数学桥是它的非官方名字:它的官方名字只是“木桥”而已。数学桥是由威廉·埃瑟里奇(William Etheridge)设计,并在1749年由詹姆斯·艾塞克斯(James Essex)兴建。数学桥在1866年和1905年重建,但是原本的设计并没有改变。 但为什么人们把它称为“数学桥”呢?数学桥的设计来源有几个说法: 桥是由中国设计的。设计中利用了一些特别的数学方程式,因以得到数学桥的名字。 桥是由一班学生设计的。桥的设计(重量和角道数)非常精密,连一口钉也没有用上。一位教授看到桥以后叹为观止,并想把桥拆下,以便了解桥的设计。但是,教授把桥拆下后,没有办法利用原本的设计把桥重建起来。所以,教授就利用钉把桥重建起来。 桥是由牛顿设计和建成的。和第二个传说一样,他的设计也没有用上一口钉。学生看到桥的设计后就把桥拆下,但是他们也不能利用原本的蓝图把桥重新建好。所以,他们用了钉把桥重建。这个传说并不可信,因为牛顿在1727年-数学桥建成前22年-逝世。 看来这些传说都不可靠。不过没有关系。通过这座桥的传说,我们看到的是剑桥的一个传统,那就是鼓励学生去创新,去实践。
个人分类: 够数学|5433 次阅读|6 个评论
剑桥学联选举最新进展
热度 6 halcon 2011-12-4 21:11
上周五(12月2日),剑桥学联举行了第二次选举,据说很热闹。结果也很有意思。原来被大使馆同意(我想相当于任命吧)的常非凡不幸落选。 这次选举是在剑桥学监和学生的监督下进行的(还是要第三方监督呀)。每个持有证件的华人才能参与投票。据说总共有400多人参加。最后,主席,副主席,秘书和财务总管四个职位各名花有主。 不过欣喜之余也觉得会有很多问题,毕竟学联需要和大使馆联系很多。例如,访问学者,公派研究生等等。学联没有得到大使馆认可,这些工作会不会顺利开展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530 次阅读|9 个评论
荣耀还是羞耻?一位中国人在英国剑桥大学成功地民主实践事件丑闻
热度 6 laserdai 2011-11-30 19:23
最近,剑桥大学的中国学联被关闭的丑闻,最早就注意到了新闻报导,后来, 科学网上都有了转载的报导 ,忍了几天,还是忍不住了,因此这里留下一段。 同时,这也敬告那些想在中国推行西方民主的人士,这条道路根本走不通! 《南方周末〉的措辞是: 一位不按规则上位的剑桥中国学联主席,在剑桥掀起一场难得的选举风波,让一个拥有27年历史的中国留学生社团遭遇被注销命运。 这所名校最大的华人社团——剑桥大学中国学者学生联谊会(以下简称“学联”),因其主席选举违反程序而被校方注销。 科学网上有关博克: 周涛 : 中国官腔响彻剑桥-非凡言论-二十年闻过之最臭屁 故事的主人公简要情况(绝对没有人肉搜索,仅仅从网友处转贴): 常非凡,女,2002年来到英国剑桥,先后毕业于 伦敦大学UCL 和 剑桥大学政治系 ,长期热忱服务于剑桥学生学者社群,除在剑桥大学里正式担任海外项目管理工作外,自2006年始,在中国还从事着国家部委的示范项目,现担任山东济南市 “国家电动汽车示范运行863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和山东省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工程实验室主要负责人。她领导组织实施了两项国家可再能源示范建筑项目的建设,领导组织编写了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济南市示范推广工程实施方案,以及国家863 课题项目实施计划,领导组织建立了纯电动汽车总成实验和动力电池材料研究平台。 这位学联原主席,在换届选举的时候没有开任何会员会议就对外宣称自己“全票连任”;凡是不在这个全票范围内的反对派,不好意思,都被一脚踹出。 这是神马民主?在英国的 剑桥大学 ,一般情况下可是没有人监管的西方式民主,除非你闹腾得太不像话,就必须有一只手来处理了,所以,中国学联给关闭了,让你这帮 黄色的虫子 瞎胡闹?? 回头再看这位学联主席,可是 先后毕业于伦敦大学UCL和剑桥大学政治系的高材生,这两个大学,别说在英国,在全世界都很有影响力的,英国也是西方民主的一个典范国家,称为‘希望和荣耀之地’(Land of Hope and Glory),这样的大环境下和土地上,两个著名大学政治系培养出来的高材生,竟然是这样实践民主的!你把 ‘希望和荣耀之地’(Land of Hope and Glory)变成了‘无望和羞耻之地’(Land of Hopelessness andShame )! 回头看看国内,声称要西方民主的,你们和这位‘ 非常不平凡的 ‘学联主席比一比,你们还差的太远了吧,她把西方式的民主轻易地就 操 成了这个样子,怎么能让人相信其他人能够比这位常主席做得好哪怕一点点。 所以,鼓吹在中国实行西方民主的,该shut up了。 最后,篡改名人诗一句,作为结尾: 轻轻的,我把西方民主操烂了,不留下任何疑问。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804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剑桥校园选举风波:中国社团的悲剧
miran 2011-11-25 15:21
[转载]剑桥校园选举风波:中国社团的悲剧
剑桥校园选举风波:中国社团的悲剧 (Fri Nov 25 12:16:45 2011) 一位不按规则上位的剑桥中国学联主席,在剑桥掀起一场难得的选举风波,让一个拥有27 年历史的中国留学生社团遭遇被注销命运。 剑桥大学的一群中国博士、硕士们最近被卷入了一场选战。 这所名校最大的华人社团——剑桥大学中国学者学生联谊会(以下简称“学联”),因其 主席选举违反程序而被校方注销。 被指不遵守社团章程的是2010年当选的学联主席常非凡。一些学联成员向校方投诉,常非 凡三个月前未经大会选举宣告自己连任,此行为无效。他们要求按照学联章程规定,组织 竞选委员会,征集候选人,重新选举。 在得知投诉之后,常非凡一方随即送给反对方一顶“分裂学联”的大帽子,“中国人民追 求和平和友谊,大家还是学生,更不应该搞政治斗争。” 双方隔空喊话,互联网上一度出现两个剑桥中国学联的官方网站。剑桥大学的学生报也跑 来看热闹,他们显然很好奇。 2011年11月3日,校方决定介入这桩中国人的家务事。这在一贯主张社团自治的剑桥大学非 常罕见。 校监约见了这个中国学生社团的两派代表人物。现在,两派的网站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网页 ,上面是校监的声明:为了组成统一的学联,2011年12月2日将举行主席、副主席、秘书长 、财务长公开竞选。 这是学联成立27年来第一次四个职位同时公开竞选,此前只有主席由选举产生。 伦敦城市大学学联选举的一份海报,画面动感十足,竞选重点、主要诉求,比如全面提升 女性在城市大学学联中的比重的目的一目了然。 选举产生的,才令人信服 2011年7月中旬,在一封发给学联全体成员的邮件中,常非凡称学联执行委员会一致同意她 连任主席。学联网络部部长陈奇说,看到这个邮件时,他感到非常震惊。 “按照学联章程,主席必须由全体成员选举产生,我们之前没有接到任何关于选举的通知 。”陈奇说。 另一位学联成员陈鲁滨参加了邮件提到的那次执委会会议。当日,在学联工作总结大会后 ,常非凡要求到会执委留下开个小会。小会开始后,她“让我们举手对她的工作表示支持 ”。 然感到有点奇怪,但见大家都举了手,陈鲁滨也就一起举了,但“我们几个人都说举手只 是支持她的工作,没有其它意思”。 不过,学联事后提供给外界的新闻通稿中的表述是,大会经过讨论、表决,按照换届选举 办法的精神,全票通过了常非凡博士就任第二十八届剑桥中国学联主席的决议。 看到邮件震惊之余,陈奇还发现自己已经不是学联邮件列表的管理员了。 此次剑桥中国学联选举风波后,反对派贴出的选举招募启事。启事明显被“蹂躏”过。不 过,仅就启事设计而言,中国人搞选举要学的还很多。 邮件列表是学联成员的网上交流平台,成员只要通过Email订阅,就能收看列表的所有邮件 。当然,邮件必须经管理员认证。除了主席,学联中的几位成员也有管理员资格。 “管理员列表里只留下了她和支持她的人。”陈奇说。 陈奇马上查看了学联的官方网站。网站日志显示,常非凡对网站也进行了同样的操作—— 删除部分管理员或对一些管理员进行降级。 因为官方网站的域名是其他学联成员以私人名义注册,常非凡没有最高权限,她还要求陈 奇采用技术手段,帮她夺取整个网站。 “她以为这样就控制了舆论。”熟悉网络技术的陈奇说,他无意介入权力斗争,但反感这 种暗箱操作,“我一边敷衍她一边将网站恢复”。 夺取网站未果,常非凡后来新注册了一个域名,于是,出现了两个剑桥中国学联的网站。 对于那场“举手支持”、接管邮件列表等说法,常非凡不愿回应:“他们说是我做的,我 是主席,我做得过来吗?作为主席,我也没有时间去澄清这些事。” 常非凡坚持,她所代表的是合法的、正统的、官方的学联。“那些闹事的人都是极个别的 学联成员。” 她的回应官气十足:“因为某些私利和个人目的激化成这种情况,是我非常不愿意见到的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个阵地一定要守住。我们现在正尽一切努力,希望维持学联的稳定 ,不要让个人主义影响中国人团结的形象。” 在专门针对此事的民意调查中,88%的参与者认为,通过选举产生的主席才能令人信服。 剑桥中国学联的选举风波,在对选举已经习以为常的剑桥可谓新奇。 (吴吕明/图) “我们的干部权力大过天” 学联内部先进行了协商,在未能达成一致之后,反对派才向校监投诉,需求校方的仲裁。 中国学联是在剑桥大学注册的社团。在剑桥,社团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在学校注册。校方对 是否给予注册也有规定,比如,必须有符合学校社团指南的章程,社团的主要负责人必须 通过选举产生,等等。社团一旦申请注册并获得通过,必须遵照章程行事。章程出现任何 细微的改动,都必须向校方报备。 校监查阅学联的章程发现,学联被记录在案的是1992年的章程,近20年来经多次修改,最 近一次是在2008年,都没有向校方备案。 不过,不管按照哪个版本的章程,只要候选人不止一个,主席就必须公开竞选。不止一位 学联成员告诉记者,在常非凡自行宣布连任前,已有几位成员表示过要参选。 校监注意到常非凡连任违反了章程,但希望学联能内部解决:如果学联内部能够达成一致 ,在10月1日之前提交一份符合规定的新章程,学联就不会被学校注销。但学联最终错过了 这个机会。 陈奇写邮件催促常非凡开会商议章程的事,但既没有回复,也没见学联有任何动作。陈奇 说,“她一直在拖。” 剑桥中国学联终于被学校注销。反对派于是决定自行组建社团,修订章程,重新争取学联 在学校获得注册。 陈奇特意找来剑桥大学一些著名社团的章程和学校提供的章程模本作参考。他发现,学校 的模本要求社团必须向大学所有学生开放,而学联的章程规定会员必须是华人;模本规定 社团的主要官员都必须由选举产生,学联的章程规定只有主席需要选举,其他官员由主席 任命;其他社团的章程中都有限制主席权力的条款,甚至规定了如何弹劾主席,而学联20 08年章程中则完全没有……“我们的干部权力大过天。” 限制主席权力,成为新章程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以前没觉得章程还有这么多讲究。” 一位关注此事的留学生告诉记者。 “我就是学民主政治的,他们这些人根本就不懂什么是民主,民主不是流氓政治街头民主 ,不是无政府主义的瞎闹。”常非凡说,“剑桥这个地方,各种思潮、立场混杂,我们已 经非常开明和民主,才允许这些声音发出,也允许这些人团结在学联周围。” “大学社团的权力斗争会到这个程度”剑桥中国学联的选举传统悠久,为不少中国留学生津津乐道。 学联一位前任主席说,这次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其它学校,可能也就过去了,因为发生在习 惯了领导人选举的剑桥,才引起这么多人关注。 往年,主席选战从7月份开始征集候选人,接下来就是竞选拉票。曾在剑桥做过访问学者的 许知远在《剑桥杂忆》一文中描述过这种情景:新生是主要的争夺对象,他们初来乍到, 急需一些指引与帮助,也没有养成嘲讽的态度,很容易被热情的言行打动。临时搭建的竞 选班底,在火车站接新生,请可能投票者吃饭,分发来自不同商店的优惠券。一些惊人之 举也偶尔出现,候选人会邀请一百位到某学院吃Formal Hall,这是牛津、剑桥日常最重要的社交方式。 拉票是所有竞选中的当然环节,但其间充斥的庸俗、带有贿赂性质的拉拢,也让很多留学 生感到不舒服。本科在读的周楠杰告诉记者,这次候选人征集刚刚开始,已经有候选人跟 他说,如果能在竞选中支持一把,日后可以在学联中给他安排位置。“他说这对以后回国 内发展会有帮助。” 在更多的中国留学生来到剑桥之前,学联主席的竞争并不激烈,很多人甚至记不起以前到 底有没有竞选这回事。不止一位中国留学生回忆,大概是在2006年前后,主席的职位突然 变得炙手可热。他们中有人认为,这跟到剑桥读书和交流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有关。“学联 的管理层更容易接触到国内的政商人士,一些人把这些看作潜在的资源。” 2010年刚从剑桥博士毕业的苗千对这次选举风波一点都不感到惊讶。他认为,这恰恰是有 的中国人不懂民主为何物的结果。 2009年,他以异类的面目参加了主席竞选。他在演讲台上慷慨激昂:“投票只是民主的表 象,民主的实质在于对于权利的监督与制衡。这最终依赖于每个人对于自身权利和自由的 追求。在剑桥,我看不到这样的群体。没有监督,那么这次选举也只能成为个人野心和权 力欲展示的舞台而已。” 他的竞选姿态与其他两位志在必得的候选人形成了极大的落差。其他两位都在表达了一番 爱国激情之后,话锋一转,说自己已经与剑桥多少家商户签订了协议,将在未来的一年中 组织多少次旅行。 也是那届选举,后来爆出了性丑闻、贪污门,导致接下来的2010年无人愿意出来竞选主席 。在这种情况下,常非凡作为唯一候选人,经过执委会通过后,当上了学联主席。 苗千形容他曾经在学联工作的两个月,就是“买饺子皮、糊抽奖箱”。学联主办的春晚最 令他反胃。“还有节目拿日本人开玩笑,在剑桥搞这个太不合适了。” 据苗千观察,在剑桥,很少看到以国家为名义召集的社团,“更多的是像划艇、击剑这样 的协会”。 在剑桥,学联一般被认为是博士生和硕士生们的组织,本科生有自己的社团,中国文化协 会就是其中一个。陈奇更愿意参加文化协会的活动,因为没有学联那么多“政客”。 一位往届的学联主席说,也有欧盟为名的社团,但是参加的人很少,他们的管理层更少。 不像学联,“主席团就有十个人,很多事情都要上头先发话”。 周楠杰一直参与本科生创立的华新基金,为中国贫困山区募款建小学。“我们的活动形式 很多,比如组织长跑捐款,没有参加的可以给参加的人捐钱,在网上都有账户。钱都是假 期打工挣来的。”类似的活动,在学联就不多见。周楠杰自信能把更纯粹的文化带到学联 。 陈鲁滨希望打破学联现有的架构:“不用搞那么多主席副主席部长,只要谁有兴趣,谁就 来组织。”周楠杰和陈鲁滨打算分别竞选学联的秘书长和主席。 “难以想象在英国的大学里,(中国)社团的权力斗争会到这种程度。”三个月来经历的 一切让陈奇感到不可思议。他觉得这次风波能使学联以后更民主,但又对学联的前途感到 悲观,认为以后愿意加入的人会减少。” 常非凡带领的学联已经投入对春晚的准备。她告诉记者,如果是从正统的官方的角度介绍 学联,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采访的话,她可以谈一谈。如果只是谈这次选举,她希望记者 不要“搅这个事情”。 风波没有给常非凡带来太大的触动,她始终认为,就是个别人在闹事。 不过,她也担心,“要跟那些闹事的人竞选,对于我们的执委来说,还没有准备。” -- -------------------------------------------------------------------------------- 1 发信人: kakaluote (long), 信区: Forum 共产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啊 -- -------------------------------------------------------------------------------- 2 发信人: wugou (吴钩), 信区: Forum 丢脸丢到国外去了 难怪老外听到中国学联都是各种不屑 -- -------------------------------------------------------------------------------- 3 发信人: cy1983 (cy), 信区: Forum “我就是学民主政治的,他们这些人根本就不懂什么是民主,民主不是流氓政治街头民主 ,不是无政府主义的瞎闹。”常非凡说,“剑桥这个地方,各种思潮、立场混杂,我们已 经非常开明和民主,才允许这些声音发出,也允许这些人团结在学联周围。” -------------------------------------------------------------------------------- 4 发信人: blueskyzyy (不要拿法律当挡箭牌), 信区: Forum “我们已经非常开明和民主,才允许这些声音发出,” 实在太牛逼了!任何人在剑桥发出任何声音并不需要经过剑桥官员或首相或女王的“允许 ”或恩典,却需要经过一个社团领导人的允许。丫拿剑桥当大邱庄华西村了吧? -- -------------------------------------------------------------------------------- 5 发信人: sonicblue (sonicblue), 信区: Forum 这叫输出价值观啊 -- -------------------------------------------------------------------------------- 6 发信人: wangxiaofang (别问我是谁), 信区: Forum 技术性官僚绕开大民主直接委派现在是欧盟内部时髦的行为。 -- -------------------------------------------------------------------------------- 7 发信人: blueskyzyy (不要拿法律当挡箭牌), 信区: Forum 输出价值观,我也正想说这句话 -- -------------------------------------------------------------------------------- 8 发信人: sonicblue (sonicblue), 信区: Forum 任何政府间组织都肯定有democratic deficit,欧盟么,一体化程度强一点所以更有感觉 而已。你们远远没达到那个层次呢 -- -------------------------------------------------------------------------------- 9 发信人: wangxiaofang (别问我是谁), 信区: Forum 还好远远没达到那个层次,哦弥陀佛。 -- -------------------------------------------------------------------------------- 10 发信人: bluestart (【SCDA】乔老大和小巴), 信区: Forum 拿临时、特殊当通行做法,深得腊肉的逻辑啊 -- -------------------------------------------------------------------------------- 11 发信人: sonicblue (sonicblue), 信区: Forum 区域和周边国家事务方面,政府直接代你们操办了,要收买呆丸绿阿伯一个招呼也不用打 。像欧洲议会这种体现一下民众控制的地方完全阙如。至于这个政府本身的可问责性更是 大家都懂。不管哪方面都和欧盟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佛什么佛呢。 -- 218.94.6.35] -------------------------------------------------------------------------------- 12 发信人: ZHLHP (ZHUHP), 信区: Forum 这件事再次证明了,中国人,哪怕是收到过良好教育的,哪怕是在国外待过多年的,仍然 是不懂得民主,不懂得选举的意义,也再次证明了,民主/选举等这些西方的游戏不适合中 国。 -- -------------------------------------------------------------------------------- 13 发信人: sonicblue (sonicblue), 信区: Forum 看来呆湾的水土果然怪异,吃了几十年就不是中国人了,不错。 要不调查看看他们或别的“华人”的组织有无如此丑态? -- -------------------------------------------------------------------------------- 发信人: wangxiaofang (别问我是谁), 信区: Forum (Fri Nov 25 14:41:18 2011) 任你再怎么天花乱坠, 执行效率的差距,这个就足够致命了。 纠错和监督也不过是效率组成的一部分而已。 要是最根本的执行实在太低效,那么纠错和监督的意义压根没那么大。 纠错和监督为什么不能有效提高执行效率呢? 这本身也说明“纠错和监督”是不是真正起到了“纠错和监督”的作用。 -- -------------------------------------------------------------------------------- 发信人: sonicblue (sonicblue), 信区: Forum 你们效率高?是不是要拿最高指示传达不过夜来做例子? -- -------------------------------------------------------------------------------- 16 发信人: wangxiaofang (别问我是谁), 信区: Forum 决策和执行的效率比欧盟高就行了,可见你说的全面差距。 -- -------------------------------------------------------------------------------- 17 发信人: sonicblue (sonicblue), 信区: Forum 你们连和欧盟的对应物都没有,比毛比啊。哪天日本对华货物人员自由流通了来比一下两 国共同层面决策效率不迟。 -- 218.94.6.35] -------------------------------------------------------------------------------- 发信人: WangZhaojun (蛇口的海就是悲剧), 信区: Forum 不知道阁下嘴里的日本对华货物人员自由流通和决策效率有一毛钱关系? 难道禁止和开放日本对华货物人员自由流通的决策过程彼此差异很大么? 对应物都没有,你就开始说天朝和欧盟全面差距,比毛比啊。 真是幽默,明明是自己挑出来的话题。 -- -------------------------------------------------------------------------------- 19 发信人: sonicblue (sonicblue), 信区: Forum 天朝在周边国家关系中既缺少欧盟国家的一体化,自然更缺少欧盟国家对一体化的民主控 制。全部是政府主导的外交,还不如欧盟好歹还有直接选举的中央机构。 在本国层面上政府也不可问责。所以各个层面上都是全面差距,比毛比。看不懂么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卷积物理意义的超强解释
热度 3 golddreamok 2011-11-21 13:40
[转载]卷积物理意义的超强解释
最近总是和卷积打交道,工作需要,每天都要碰到它好几次,不胜烦恼,因为在大学时候学信号与系统的时候就没学会,我于是心想一定要把卷积完全搞明白。正好同办公室的同学也问我什么是卷积,师姐昨天也告诉我说:“我也早就想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有一些很有趣的体会和大家分享。 听说卷积这种运算式物理学家发明的,在实际中用得不亦乐乎,而数学家却一直没有把运算的意义彻底搞明白。仔细品以下,还是有那么点滋味的。 下面先看一下剑桥大学的教科书对卷积的定义: 我们都知道这个公式,但是它有什么物理意义呢,平时我们用卷积做过很多事情,信号处理时,输出函数是输入函数和系统函数的卷积,在图像处理时,两组幅分辨率不同的图卷积之后得到的互相平滑的图像可以方便处理。卷积甚至可以用在考试作弊中,为了让照片同时像两个人,只要把两人的图像卷积处理即可,这就是一种平滑的过程,可是我们怎么才能真正把公式和实际建立起一种联系呢,也就是说,我们能不能从生活中找到一种很方便且具体的例子来表达公式的物理意义呢?我想到一种,下面进入正题: 比如说你的老板命令你干活,你却到楼下打台球去了,后来被老板发现,他非常气愤,扇了你一巴掌(注意,这就是输入信号,脉冲),于是你的脸上会渐渐地(贱贱地)鼓起来一个包,你的脸就是一个系统,而鼓起来的包就是你的脸对巴掌的响应,好,这样就和信号系统建立起来意义对应的联系。下面还需要一些假设来保证论证的严谨:假定你的脸是线性时不变系统,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老板打你一巴掌,打在你脸的同一位置(这似乎要求你的脸足够光滑,如果你说你长了很多青春痘,甚至整个脸皮处处连续处处不可导,那难度太大了,我就无话可说了哈哈),你的脸上总是会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鼓起来一个相同高度的包来,并且假定以鼓起来的包的大小作为系统输出。好了,那么,下面可以进入核心内容——卷积了! 如果你每天都到地下去打台球,那么老板每天都要扇你一巴掌,不过当老板打你一巴掌后,你5分钟就消肿了,所以时间长了,你甚至就适应这种生活了„„如果有一天,老板忍无可忍,以0.5秒的间隔开始不间断的扇你的过程,这样问题就来了,第一次扇你鼓起来的包还没消肿,第二个巴掌就来了,你脸上的包就可能鼓起来两倍高,老板不断扇你,脉冲不断作用在你脸上,效果不断叠加了,这样这些效果就可以求和了,结果就是你脸上的包的高度岁时间变化的一个函数了(注意理解);如果老板再狠一点,频率越来越高,以至于你都辨别不清时间间隔了,那么,求和就变成积分了。可以这样理解,在这个过程中的某一固定的时刻,你的脸上的包的鼓起程度和什么有关呢?和之前每次打你都有关!但是各次的贡献是不一样的,越早打的巴掌,贡献越小,所以这就是说,某一时刻的输出是之前很多次输入乘以各自的衰减系数之后的叠加而形成某一点的输出,然后再把不同时刻的输出点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函数,这就是卷积,卷积之后的函数就是你脸上的包的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函数。本来你的包几分钟就可以消肿,可是如果连续打,几个小时也消不了肿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平滑过程么?反映到剑桥大学的公式上,f(a)就是第a个巴掌,g(x-a)就是第a个巴掌在x时刻的作用程度,乘起来再叠加就ok了,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呢?我想这个例子已经非常形象了,你对卷积有了更加具体深刻的了解了吗? 最近要忙开题了,不过周末了还是放松一下吧。其实我真的希望我的朋友们看到这篇文章能给我留言,发表你们的想法,有不妥之处欢迎提出来。在本文的下半部分,我会再讲一个抽象的例子,以便能让大家从卷积中能更好地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最后提醒各位,请勿亲身尝试„„
个人分类: 医疗影像|1178 次阅读|3 个评论
剑桥大学 选出 新任校长Sainsbury勋爵
热度 2 zjcui 2011-10-17 11:55
上周末,英国剑桥大学的大学议会选出新任校长(Chancellor)。此前的校长是英国女王的丈夫,Philips亲王,任职时间达34年之久,到Philips亲王年届90时辞去此职位。 新任校长是Sainsbury勋爵。英国大学校长只是一个荣誉职位,平时并不参与学校的实际运行工作。大学的日常工作,由副校长(Vice-Chancellor)主持。 http://news.admin.cam.ac.uk/news/2011/10/16/result-of-election-to-the-chancellorship-october-2011/
个人分类: 新闻评述|490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干细胞新技术或令肝移植成历史
xuxiaxx 2011-10-17 08:36
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干细胞新技术,能够培育出正常运转的肝脏细胞,可能终将使患者免于昂贵而又风险极高的肝脏移植。   由英国桑格研究所和剑桥大学牵头的研究团队使用尖端技术,修正了从患者皮肤切片中提取的干细胞的基因突变,然后再将它们培育成新的肝脏细胞。   研究人员将新培育的肝脏细胞植入小鼠体内,结果证明它们能够正常运转。   桑格研究所所长艾伦·布拉德利说:“我们研发出了标靶基因和修正患者细胞缺陷的新方法。”   布拉德利在研究成果发布会上说,这是第一项取得成功的此类技术,除了基因修正之外,它不会留下任何基因操控的痕迹。他还说:“虽然尚处于初期阶段,但如果这项技术能够用于治疗,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福音。”   干细胞是人体内的“主细胞”,是其他所有细胞的源头。这项研究以两种主要干细胞为重点,一种是从胚胎中提取的胚胎干细胞,另一种是对普通皮肤细胞或血液细胞重新编程得到的重组干细胞,也被称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今天公布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英国《自然》周刊上。在研究过程中,这个英国团队从“α-1抗胰蛋白酶”发生变异的患者身上提取了皮肤细胞。α-1抗胰蛋白酶负责制造一种抗炎症的蛋白质。   α-1抗胰蛋白酶发生变异后,肝脏便无法正常释放出这种蛋白质,导致它堆积在肝脏,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肺气肿。研究人员称,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遗传性肝肺疾病,大约每2000个拥有北欧血统的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患病。   在提取了皮肤细胞后,科学家们将它们重组成干细胞,然后用一种被称为“分子剪刀”的技术准确无误地剪下它们的基因组,再用一种名为piggyBac的DNA运载工具插入正常版本的基因。   用剩下的piggyBac序列将从细胞中移除,然后将细胞清洗干净,使之能够被转化为肝脏细胞,而基因修正部位不会残留任何DNA损伤的痕迹。   参加这项研究的剑桥大学呼吸生物学教授戴维·洛马斯在发布会上对记者说:“我们后来将这些细胞转化成了人类肝脏细胞并将它们植入小鼠体内,结果证明它们能够正常运转。”   研究人员指出,这项技术可能还需要5到10年才能在肝病患者身上进行正式临床试验,不过一旦成功的话,肝脏移植就将成为历史。肝脏移植手术既昂贵又复杂,为了确保新器官不受排斥,手术患者需要终生服药。 来源: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0/15/c_122161556.htm
1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英将获得人体干细胞的效率提高百倍
xuxiaxx 2011-10-12 08:30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0月11日(北京时间)报道,在诱导皮肤细胞等人体细胞重组成干细胞的过程中,科学界一般使用4个调节蛋白,但现在,英国科学家表示,通过在这一过程中多添加两个调控因子,他们将获得人体干细胞的效率提高了100倍,与此同时,该方法也能以更快的速度得到质量更好的干细胞。 剑桥大学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学院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将两个调控因子维生素A酸受体伽马(RAR-γ)和肝受体同系物(Lrh-1)以及4个常用的调控因子引入人体的皮肤细胞中。4天后,研究团队得到了经过重组后的细胞,而使用4个调控蛋白通常需要7天。 重组细胞成功的关键指标是Oct4和Rex-1这两个基因。研究发现这两个基因在更多数量的重组细胞中被打开,这表明重组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科学家们表示“效率提高了100倍”。另外,新方法制造出的细胞生长的速度更快。 “这是人体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里程碑。”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桑格学院研究所的王伟(音译)表示,“我们的最新技术为完全发挥干细胞的潜能奠定了基础。”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科学家们希望用干细胞制造出健康的、起作用的细胞,以取代受损或濒死的细胞。如果这一想法实现,干细胞将在器官移植、骨头移植以及治疗神经退行性病变等医疗领域大显神通。 经过20多年的研究,科学家们使用老鼠进行试验,制造出了完美的干细胞。之所以使用老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鼠很容易“搞定”,而且,老鼠实验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精确的、可重复进行的实验结果。该英国研究团队的目的是研发出质量可与老鼠干细胞相媲美的人体细胞。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刘鹏涛(音译)说:“实验表明,我们研发出的重组细胞和老鼠干细胞功能一样。我们的方法使科学家能更简单方便地对人体细胞进行编程和重组,制造出用于人体细胞替代疗法的各种细胞类型。” 桑格学院研究所的高级组长和名誉主任艾伦·莱德利表示:“这是我们在人类干细胞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有潜力、最令人兴奋的结果。与其他技术相比,最新方法更简单、可行、可靠。” 总编辑圈点 干细胞或许不是“救世主”。它在人体外的制取以及植入人体后的适应与排异,都还存在着技术难题并缺少充分的科学验证。但是,该疗法却意味了“逆转”二字,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预示人们可以找回自体病变和失去的部分,这就是尽管困难重重但医学界仍不会舍弃干细胞研究的原因。而此次获取效率的研究方法如果最终得到公认并推广开来,毫无疑问,必如研究者自己所言,成为该领域“最有潜力、最令人兴奋的结果”。其不仅将大步加快干细胞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医疗等应用的进程,更将为基因工程学的探索助跑。 来源: 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1-10/12/content_355405.htm
1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CFD牛人 ,大兵Jameson遭忌妒,Orszag文章无法发表Godunov走后门
yangxintie 2011-10-5 12:48
作者: 追梦九天 (1) Jameson的故事 Jameson 是当今CFD届的超级大牛。偶的超级偶像哦。Jameson是个英国人,出生在军人世家。从小随老爹驻守印度。于是长大了也抗起枪到海外保卫日不落帝国,军衔是Second Lieutenant。无奈“日不落”已落,皇家陆军已经不需要他了。大概有什么立功表现把,退役后就直接进了剑桥大学。在那里拿到博士学位。辗转间从英国来到了美国,从工厂又到了学校。成了Princeton的教授。在那里提出了著名的中心差分格式和有限体积法。就是在这里,发表了他那篇著名的中心差分离散的有限体积法。中心差分格式,大家都知道,是二阶,但是稳定范围特别小,Pe不能超过2,于是就得加人工粘性(一听这名字,数学家就倔嘴巴,不科学嘛),这是大学生都知道的事,怎么加就是学问了。Jameson用二阶项做背景粘性,用四阶项抑制激波振荡(也亏他想得出来),配合他提出的有限体积法,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很快风靡世界,工程界几乎无一例外在使用他的方法,原因很简单,他的方法乐百氏,而且又有相当精度。从此大行于市,座上了P大的航空系系主任,也确立了CFD界第一大牛人的地位。 Jameson发文章有个特点,喜欢发在小会议上或者烂杂志上,反正是SCI检索不到地方。包括后来关于非结构网格,多重网格等等经典的开创性文章,都是这样。(如果按照清华的唯SCI论的评判标准,我估计在清华最多只能给他评一个副教授当当。)牛牛的人总是遭人忌妒,哪里都这样。看着Jameson的有限体积方法这么受欢迎,有些人就红眼了。于是说,有限体积方法不错,可惜只适合于定常问题计算,非定常计算就不怎么样嘛。 Jameson那里能容忍别人对他的得意之做胡说。于是,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双时间尺度的方法,引进一个非物理时间,把非定常问题变成了一个定常问题计算,还真好使,又风靡世界,从此天下太平。97年,Jameson年龄到了,就从P大退休了,结果又被聘请到Standford大学当Thomas V. Jones Professor搞起了湍流来。前不久偶导师见他回来,对欧们边摇头边说,“几年不见,老得快不行了”,言下之意,我们如果想多活几年,不要去搞什么湍流。      (2) Steven A. Orszag的故事 Steven A. Orszag是一个天才级别的人物啦。在直接数值模拟,谱方法,湍流模型等等许多方面都有开创性的贡献。天才嘛,总是有缺陷的,不是生活不能自理,就是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前者还好办,只是lp不舒服,后者嘛,让同事和同行不舒服,可麻烦就大了。不幸的是,Orszag属于后者。对于他的恃才傲物,有人早就恨得牙根痒痒,报复的机会终于来了。 三十年前,湍流模型的先驱们,是通过数值试验,再连懵带猜的确定下了双方程湍流模型的参数。20年前,Orszag突发奇想,能否用RNG(重整化群理论)从理论上推导这些参数呢?RNG理论在相变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发明者也在81年获得了 Nobel奖。牛人就是牛人很快居然真从理论上推出了这些参数。这下湍流模型界可炸开了锅,这岂不是要砸掉很多人的饭碗?这不等于说那些老家伙几十年前的工作一钱不值么?这帮大学霸可不是省油的灯。环顾地球之大,Orszag居然找不到一本杂志愿意接受他这篇文章。Orszag这个郁闷呀,这个生气呀,好歹庵也是绝代高手嘛,昨这么不给面子呢?他一气之下干脆自己扛杆旗,办份杂志,自己当主编,自己出版,看谁说闲话。1986年,《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终于开张了。第一篇文章就是“Renormalization Group nalysis of Turbulence: I Basic Theory”。这篇文章很快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同。但是对RNG的攻击并没有到此为止。偶看到最搞笑的是一个牛牛(不想提他的名字了)在AIAA J. 上的一篇文章。当然是吹自己的模型计算比标准双方程模型多么多么的好。都已经比较结束了,他还觉得不过瘾,话锋一转,把RNG模型胡算一把,然后一桶狂批,还煞有介事的分析为啥算不好。其实我倒觉得,既然RNG能够从理论上推导出他们当年胡乱搞出来的参数,不正是对他们工作的证明么?能够从完全黑暗的世界寻找到这些参数,这除了天才,还能说什么呢?       (3) Godunov的故事 Godunov大家都晓得吧,迎风类型格式的开山鼻祖。二十世纪CFD的数值方法基本上是沿着他老人家开创的Godunov类型格式的方向发展。连如今大姥级的Roe,van Leer都要发文章pmp,毕竟他们都是靠着老大发家的嘛。他座上老大宝座的屠龙刀-Godunov格式,实际上是1954年他25岁时候的博士论文。老板上课时候曾经讲,当时不知道为啥他得罪了苏维埃政府要砍他的头,于是他一着急,弄出了这把屠龙宝刀,拣回了小命(不过这个传闻,我没有找到相关的文献得以证实,好在我相信偶老板读的书比我多,二来嘛本来就是八卦系列也无所谓了)。 我现在就来讲讲有根有据的东西,老大是怎么弄出这把屠龙刀的。1954年春天,苏联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Strela”就将送到老大当时所在的单位Keldish Institute of athematics,上级要求他们弄几个格式来算一算。当时一个叫Zhukov的人就弄出了一个东西。这家伙也算是个牛人了,弄出来的这个东西,同1年后 P.D Lax的CFD奠基性名著中提出的东西是完全一样的。可惜呢,这家伙数学不好,他是连蒙带猜弄出来的,尤其是为了自圆其说的那几个假设,现在回过头来看根本就是错误的,是推不出这个结果的。当时为了弥合这个问题,就请来了Godunov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居然就借此搞出了 Godunov格式。后来老大回忆刀,幸好当时他没有看到Lax的文章,要是看了,压根就不会有Godunov格式了。(If I would have read Lax’s paper a year earlier, “Godunov’s Scheme” would never have been created.)这么重大的贡献得发文章让大家都晓得才行呀。老大于是一毕业就四处投杂志,他先投了一家叫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的杂志,杂志居然把他据了,理由是,老大的工作是一个纯粹的数学工作,没有做任何关于力学的研究。老大一想也对,他本来就是数学家嘛,于是他改投一个纯数学的杂志,谁知道,没过多久,又被退稿了,这次的理由是,老大的工作是一个纯力学的研究,没有任何关于数学的内容。老大当场晕倒。后来老大又投了几家还是不中,这下没有办法了,老大只好找后门,托他的老板Petrovskii了,正好老板是Mathematicheskii Sbornik杂志的编辑,终于在1959年,毕业四年后这篇文章发表在了这个杂志。
个人分类: 发明和创新|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学控制
热度 1 duke01361 2011-8-18 21:33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学控制”,该奖项由英、美两国科学家分享,得主分别为英国爱丁堡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A Bird教授、英国剑桥大学Babraham 研究所 Wolf Reik 教授和美国XX大学XXX教授 获奖贡献:遗传性状的非DNA因素
个人分类: My Ideas|472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启示 国外办学能迁移吗
胡业生 2011-8-13 12:02
二十世纪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分别获得 56 和 36 项诺贝尔奖 , 名列全球之冠。分析这两所大学的成功经验发现 , 科学精神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剑桥大学的学术渊源是古希腊强调理性训练和人格塑造的自由教育思想 , 其核心内容是强调获取知识和发展智慧是教育的唯一和最高目的 , 反对教育有其它功利主义目的和为某种职业做准备。具体表现为 : 在教学目标上 , 强调发展智力重于获得知识 ; 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上 , 强调教育目的的内在性 , 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 , 反对教育外在的功利目的 , 重视学术性专业与课程 ; 在教学内容上 , 以培养知识面宽的博学家而不是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作为确定内容的标准 ; 在教育目的上 , 强调理性原则 ,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 重视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能力的培养等。在这种办学理念引导下剑桥大学形成了注重学术深博与自由、重视知识内在价值 , 强调发挥个人才智和潜力的传统。自由教育思想及由此而形成的剑桥学术传统熏陶了历代剑桥学子 , 使他们学术功底深厚 , 各种能力 , 尤其是质疑创新力出类拔萃。作为美国的“剑桥学院” , 哈佛大学不仅保留了剑桥自由教育思想的传统 , 而且美国自由、宽松与务实的环境使其教育更具融通性。哈佛大学的历任校长坚持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相融合的办学思想 , 对哈佛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承认大学的职责是报效养育自己的社会 , 但同时也坚持外部环境不应迫使大学牺牲其独立性而参与政治斗争 , 或者要求大学作一些有损于学术公开性和自由的事情 , 因为公开性和自由是学习和研究必不可少的特性。 1991 年就任的哈佛校长陆登庭指出 : “大学的研究固然应该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 大学教育也应当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然而对一种最好的教育来说 , 还存在着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最佳教育不仅应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 , 它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 , 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 , 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 ⋯⋯ 大学更应该注重基础研究。并且不是怀着实用的心态 , 而是在对自然、人性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索。”可见 , 大学要想获得重大成就 , 产生出杰出的学术大师 , 必须具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求知精神 , 只追求真理和科学而不问其实际功利的氛围与品格以及多种学科广泛会通与交叉的知识底蕴。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之所以成为诺贝尔奖摇篮 , 其根源就在于它们历来不为外部环境所左右 , 不以功利心态取舍知识 , 始终如一地保持自己独特的自由教育传统 , 从而使不同学科能够按照内在的逻辑发展相互会通、结合和渗透 , 逐渐在校内形成了博大恢弘、兼容并蓄、视野广阔、富于综合创新的科学精神〔 8 〕。诺贝尔奖并不青睐功利主义者 , 只有具备科学精神的人才有可能获此殊荣。纵观 100 年来诺贝尔科学奖获奖名单发现 , 诺贝尔奖通常不奖励应用技术或产品的发明家 ,90 % 以上的奖项都被授予在基础科学方面取得重大发现与理论成就的科学家。公众一般对实用技术类科学成果有切身感受 , 而基础科学领域的发现与理论由于与经济和日常生活距离较远 , 往往不能引起人们重视 , 但它们却是技术的基础和源头 , 对于保持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诺贝尔科学奖偏爱基础科学成果的传统 , 对于激励科学家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使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基础科学研究无疑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美国之所以取得诺贝尔奖优势地位 , 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科学家具有创新和挑战权威的科学精神 , 他们敢于、乐于向权威挑战 , 总是对旧观点提出质疑。中国科学家则不敢怀疑权威和书本 , 因而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科学理论只是通过严密的逻辑体系对客观世界描述出了具有一定精密度的应 , 作为某个时期的思想产物 , 它只是人类漫长认识 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 对它进行发展、怀疑、批评、纠正以及部分原理的否证等都是天经地义的 , 甚至整个理论的否证都可能出现。创新就是要标新立异 , 做前人没做过的事 , 敢于怀疑 , 善于怀疑 , 才会钻研 , 才可能创新。我国大部分科学研究都属于常态科学研究 , 有成功的案例可效仿。在常态科学研究中 , 基本要求科学家“教条”地对待它所依据的范式 , 这只能产生常态科研成果 , 但是要产生世界一流的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14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使用IE浏览器者智商较?
hyxia 2011-8-3 16:36
以下内容复制来自联合早报网站: 由咨询公司AptiQuant最新所做的调查得出结论:使用IE浏览器的人智商普遍较低。   这一调查研究让网民回答智商测试题,然后将他们的得分与所使用的浏览器做参照对比。   结果发现,使用IE浏览器的人平均智商都低于其它使用Chrome, Firefox 和Safari的人。其中使用Camino和Opera浏览器的人智商最高。   这一报告让那些支持IE浏览器的人怒不可遏,威胁要对这家咨询公司采取法律行动。   这一调查让超过10万个网民进行免费的智商测试。得分与测试者所使用的浏览器种类一起存储在一个数据库内。   结果显示,使用IE浏览器的人平均智商刚刚超过80分。而Chrome,Firefox和Safari浏览器的使用者智商得分超过100。极少数使用Camino和Opera浏览器的人智商测试得分更是超过120。   该咨询公司强调,使用IE并不意味着智商低,“不过如果你的智商低,那么你使用IE的可能性就很高。”该公司总裁霍华德说。   不少人对这一调查结果持怀疑态度。剑桥大学数据实验室的斯皮格霍尔特教授认为:“他们测到的IE浏览器使用者智商只有80分左右,这样的得分几乎相等于智商有缺陷,应付成年人世界都会很勉强。”   他说:“我认为这些数字都低得让人难以相信,也是对IE使用者的侮辱。”   然而,霍华德却并不怕对簿公堂。他说“要是法庭上我们赢了,那更让我们的研究结果获得验证,也让我们的报告可信度更高。” IE我也用,其他浏览器我也用过,我的智商,我没测过,能完成大多数成人的事情。 其实这个研究结论,我们没有必要过多的去评论它的合理性或正确性,也不用来对号入座,因为本来智商的测定办法迄今为止也没有标准的令大家都满意 方法。 其实转这个也只是在想,任何问题可能我们应该换一些不同的思路来分析一下,也许会有不同的答案,并且我们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来证明。 至少我不会想到会将浏览器的使用与智商联系起来,这也是思维拓展吧!
1772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进展---- F1000:值得关注的遗传学与基因组学论文
xupeiyang 2011-7-21 09:12
“F1000(Faculty of 1000 Medicine)”又名“千名医学家”,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等全世界2500名国际顶级医学教授组成的国际权威机构。其中近期最受关注的遗传学及基因组学论文 全文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1-7/2011720170425919.htm
个人分类: 基因组学|19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荐优秀文献:F1000:最值得关注的基因组研究进展
热度 1 xupeiyang 2011-7-16 10:25
“F1000(Faculty of 1000 Medicine)”又名“千名医学家”,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等全世界2500名国际顶级医学教授组成的国际权威机构。近日F1000推荐的近期最受关注的基因组测序研究。 “Faculty of 1000 Biology”创办于2002年1月,是一种在线科研评价系统,其推荐原则立足于论文本身的科学意义而非发表在什么杂志上。该系统根据全球2300多名资深科学家的意见,提供对近期发表的生物科学论文的快速评论,目的是帮助广大科研人员遴选和发现有价值的研究工作。该机构专家根据论文对当前世界生物医学和临床实践的贡献程度和科学价值,每年对全球SCI文章总数不足千分之二的优秀精品医学论文进行推荐和点评,并赋予“F1000论文”称号向医学界推荐,涵盖了医学各个学科,是一项很高的学术荣誉。 详细阅读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1-7/2011714165327671.htm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2010 次阅读|2 个评论
《自然》最新:酒可引起癌症和贫血
热度 9 yzhang111 2011-7-9 01:39
《自然》杂志2011年7月7日发表题为“小鼠Fancd2中和天然醛的毒性效应”的Article(注意不是Letters)。英国剑桥大学的KJ Patel实验室用小鼠模型发现范孔尼贫血症(Fanconi anemia)DNA修复途径是细胞对抗乙醛诱导的基因组毒性(genotoxicity )的主要手段。大家知道乙醛是造成人酒醉的主要罪魁祸首,不容易喝醉的人一般有较高的乙醛脱氢酶活性。《自然》杂志的这篇文章发现乙醛脱氢酶2(Aldh2)对Fancd2(Central player in the Fanconi anemia pathway of DNA repair)缺陷型的小鼠的胚胎发育至关重要。Aldh2和Fancd2双缺陷型的小鼠胚胎对乙醇极度敏感。产后伺服乙醇可以迅速造成这些小鼠骨髓造血失灵(bone marrow failure),并诱发急性白血病。作者认为醛造成的DNA损伤不仅是胎儿乙醇综合症发生的原因,也是范孔尼贫血症病人表现出的非正常发育,生血障碍,和癌症倾向的重要原因。 (附论文全文: Full2.pdf ) 用 通俗点儿的话 说是这样: 喝酒可能导致贫血和癌症! 主要原因是因喝酒产生的乙醛可以造成DNA损伤。如果你容易喝醉,说明你体内容易积累乙醛,说明你更有机会用乙醛损伤你的DNA。事实上,全世界有大约8%的人携带乙醛脱氢酶2的显性失活突变(意思是你的两条基因中只要一条有突变,此脱氢酶就会丧失功能,尽管另外一半基因没有突变),东南亚地区有此类突变的人更多些,当然就更容易形成乙醇诱导的DNA损伤。每个人的DNA损伤修复能力都不太一样,如果你刚好DNA损伤修复能力不济,那你最好从心理上准备好对付贫血和癌症啦。要不就戒酒? 不过话说回来,适量喝点儿 红 葡萄酒 还是好处多于坏处。其他酒就免了吧。 红葡萄酒可以帮助降低心血管疾病,主要是通过降低总胆固醇和提高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来达到。还有研究发现 适量 红酒不象其它酒一样降低免疫力。另外红酒中的多酚类物质, 白藜芦醇,和黄酮类物质都是帮助清除氧自由基的抗氧化剂,好处不用多说吧?红酒甚至可以抑制幽门螺旋杆菌和由此引起的溃疡。再说了酒可以助人释放压力呀,呵呵。总的来讲,适量红酒肯定有好处。但一定要适量,多了肯定引起乙醛造成的副作用。
5638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访剑桥大学校长:培养杰出人才重在提供学术自由
热度 1 ssglwu 2011-7-7 00:13
吴国林 访剑桥大学校长:培养杰出人才重在提供学术自由 http://www.sinoss.net/2011/0630/34355.html  大学怎样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这个国人热议的问题也许难有标准答案,但曾培养了牛顿、达尔文等诸多科学巨匠的英国剑桥大学无疑能提供良好参考,剑桥大学校长莱谢克 · 博里塞维奇日前就此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提供学术自由。    博里塞维奇分三点回答了这个问题, “ 首先,(培养杰出人才)需要时间。 ” 剑桥大学经过了 800 多年的历史积淀,才逐渐滋养出一些大师;而就当代非常看重的诺贝尔奖而言,获奖成果也常要等二三十年才被最终认可,因此大学在产生杰出人才前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    而在这段时间中, “ 必须为研究者提供追求自己兴趣的自由 ” ,这也是博里塞维奇强调的第二点。他认为,学术自由是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先后获得 89 次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 “ 我们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为研究人员提供了追求自身学术兴趣的时间和空间。 ” 对此的一个诠释是,剑桥将 “ 思想和表达的自由 ” 明文列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这为学者提供了一个可规避某些外部压力的空间。回顾历史, 如果不是身处拥有这样价值观的剑桥,达尔文难以在英国的基督教环境中提出与上帝造人说相冲突的进化论。    在时间上,剑桥允许学者按自己的步伐开展研究,而 没有 “ 定时交作业 ” 式的考核压力 上。博里塞维奇说,剑桥在聘任一位教授后,不会马上就要求他出成果, “ 而是有准备等上七到十年 ” 。期间这名教授也许会发表一些文章, “ 但我们没有这种压力,比如说要求在某年年底前必须发表十篇论文 ” 。    博里塞维奇回答的第三点是, “ 把对质量和卓越的追求置于其他任何事情之上 ” ,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质量总是处于第一位。他提到了教育产业化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英国高校一向因对国际学生收费较高而有 “ 出口教育产业 ” 的名声,近来对英国国内学生也大幅增加学费并引发游行示威。博里塞维奇说,剑桥虽然也提高了学费,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因为剑桥采取的导师制成本高昂,实际上学校每年都要动用其他方面的资源来补贴教学。    他说, 大学显然应该是把教育质量而不是赚钱放在第一位 , “ 相信我,如果从做生意的角度来看我们(剑桥)的教育,实际上每招一名学生都是在亏本,但我们并不在意这个,因为我们真正的追求是教育本身。 ”    博里塞维奇刚在 4 月份赴中国出席了全球大学校长峰会等活动,也听说了中国近来关于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 “ 钱学森之问 ” 等讨论。他认为,中国的大学近来发展迅速,只要保证学术自由,不偏离对质量的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迟早会诞生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杰出人才。    注:莱谢克 · 博里塞维奇 ——Leszek Borysiewicz, Vice-Chancellor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在英国的大学系统中, Chancellor 往往请社会名流担任,相当于中国的 “ 名誉校长 ” ,而 Vice-Chancellor 才是真正主管学校各项事务的 “ 校长 ” 。剑桥的现任 Chancellor 是英国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他由于年事已高就要辞去这一职务,继任者尚未确定。博里塞维奇从 2010 年开始担任剑桥的 Vice-Chancellor 。
个人分类: 杂记|169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大学-大师-大楼
热度 1 huofj 2011-7-4 09:49
走进剑桥大学:充溢人本精神的科学家摇篮 剑桥大学已有800多年历史 校园风光 校园风光 校园风光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能被授予“科学家的摇篮”这个头衔,相信会有很多人选择剑桥大学,因为这里培育出了牛顿、达尔文、霍金等一代代的科学巨匠。为了探索剑桥大师辈出的奥秘,记者日前来到这里采访了多位剑桥人,从校长到教职员工,从大科学家到普通学生,得到的回答都与人有关,让人感到这里充溢着以人为本的精神。 众多大师是人才的吸铁石 剑桥自1209年建校以来,各个领域的大师层出不穷,其中不乏诗人拜伦和哲学家罗素这样的人文大师,但更让人惊叹的还是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巨匠。 十七世纪的牛顿,学于剑桥而后又任教于剑桥,在这里完成了许多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之作;十九世纪的达尔文,从剑桥的校园踏上环球考察的路程,最终提出震动世界的进化论;而仍然活着的传奇科学家霍金,则是从牛津本科毕业后奔赴剑桥这块科学圣地,在这里思考宇宙和黑洞的奥秘,并接过了牛顿传下的卢卡斯教授席位。 在当今科学界的至高荣誉、从1901年开始颁发的诺贝尔奖中,剑桥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剑桥大学校长莱谢克·博里塞维奇(Leszek Borysiewicz)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骄傲地说:“过去一个世纪里剑桥大学赢得了89次诺贝尔奖,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其中,76次是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领域的科学类奖项。 这样一个大师聚集的环境,对有志从事科研的年轻人非常具有吸引力。博里塞维奇校长说,在剑桥做科研的一个好处就是如果想与世界级的大师交流,“他们不是在千万里之外,而是就在500米外的实验室中。” 霍金由于身体不适而取消了原定的采访,但在通过助手发来的邮件中说,之所以当年本科毕业后来到剑桥,是因为希望读天文学博士,而“剑桥有弗雷德·霍伊尔(Fred Hoyle),这是当时英国最著名的天文学家。”可见,大师本身是人才的吸铁石,剑桥在人才资源上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科研和教育环境自由宜人 与产生大科学家最直接相关的是科研环境,博里塞维奇校长在谈到剑桥科研环境的优点时,并没有列举有多少先进实验设备,而是指出重在提供学术自由,让科研人员有根据个人兴趣开展研究的时间和空间。 从中国来到剑桥的华人学者、现在剑桥大学国际制造中心任研究主任的石涌江老师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在剑桥做研究很少受到干扰,想研究什么领域,为什么问题召开学术会议,原则上都是可以的。他认为这与剑桥800多年沉淀下来的价值观有关,剑桥明文列出的核心价值观第一条就是:“思想与表达的自由”(Freedom of thought and expression)。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曾在剑桥念神学的达尔文,后来却可以冲破神学观念和英国基督教环境的束缚,提出与上帝造人说相冲突的进化论。石涌江说:“达尔文怎么能够想到要研究物种的起源,除了自己有很强的好奇心外,他的大学给了他思想的空间,没有这样的一些束缚,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另一方面,剑桥还有宜于年轻人成长为科学家的教育环境。剑桥中国学联主席常非凡介绍说,在剑桥求学有诸多好处,其中重要的两点都与人有关,一是前面提到过的能方便地与大师交流,可以像牛顿的名言那样“站在巨人的肩上”。 而另一大好处来自同学之间的互动,剑桥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优秀学生,“来自世界不同背景的学生,平时互动带来的这种进步,可能远远超过实验室或者是课堂上的学习。” 科技人为本终归回馈社会 在剑桥,“科技人为本”这句话除了可用于科研本身外还有更高层次的解释,那就是用科研成果回馈人类社会。过去几十年来,剑桥大学科研人员用自己的成果在剑桥地区建立了一千多家科技企业,不仅增加了社会财富,还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科技产业在剑桥的繁荣被称为“剑桥现象”(Cambridge Phenomenon),也是剑桥辉煌的一部分。 博里塞维奇校长说,“剑桥现象”的重要根源是学校为自己定有“奉献社会”的使命。他说:“我们向学生和研究人员灌输这样一种精神,如果做出一项发现,就有责任让整个社会从中受益。当然如果最后他们也能得到经济上的回报,那就更好。” “剑桥现象”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剑桥科技园,它由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上世纪70年代全球迎接高科技产业浪潮时建立,是英国最早的科技园。它现在占地约60公顷,建有大量的办公、实验和服务设施,有100多家公司的5000多名员工在这里工作,也是英国最负盛名的科技园。 三一学院总务长、主管科技园的罗里•兰德曼(Rory Landman, Senior Bursar of Trinity College)说,有许多人想来学习科技园的成功经验,但他们常把眼光落在园区本身或其基础设施上,而实际上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人,是学校科研人员与商业界之间的互动。 “所以如果有人想复制‘剑桥现象’或剑桥科技园的成功,他们不应该忽略人的因素。他们常常盖了许多大楼,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却忘了人的作用。而实际上这一切都要从人开始。” 看来,“大学不在大楼而在大师”,这句常被引用的名言,不仅适用于大学内在的科研和教学,还适用于大学衍生出的周边产业环境。而回顾剑桥大学的各个方面,处处都充溢着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也许这正是这个“科学家摇篮”所蕴含的关键营养。
281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走进剑桥大学:充溢人本精神的科学家摇篮
dongzg101 2011-7-2 07:11
走进剑桥大学:充溢人本精神的科学家摇篮 剑桥大学已有800多年历史 校园风光 校园风光 校园风光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能被授予“科学家的摇篮”这个头衔,相信会有很多人选择剑桥大学,因为这里培育出了牛顿、达尔文、霍金等一代代的科学巨匠。为了探索剑桥大师辈出的奥秘,记者日前来到这里采访了多位剑桥人,从校长到教职员工,从大科学家到普通学生,得到的回答都与人有关,让人感到这里充溢着以人为本的精神。 众多大师是人才的吸铁石 剑桥自1209年建校以来,各个领域的大师层出不穷,其中不乏诗人拜伦和哲学家罗素这样的人文大师,但更让人惊叹的还是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巨匠。 十七世纪的牛顿,学于剑桥而后又任教于剑桥,在这里完成了许多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之作;十九世纪的达尔文,从剑桥的校园踏上环球考察的路程,最终提出震动世界的进化论;而仍然活着的传奇科学家霍金,则是从牛津本科毕业后奔赴剑桥这块科学圣地,在这里思考宇宙和黑洞的奥秘,并接过了牛顿传下的卢卡斯教授席位。 在当今科学界的至高荣誉、从1901年开始颁发的诺贝尔奖中,剑桥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剑桥大学校长莱谢克·博里塞维奇(Leszek Borysiewicz)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骄傲地说:“过去一个世纪里剑桥大学赢得了89次诺贝尔奖,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其中,76次是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领域的科学类奖项。 这样一个大师聚集的环境,对有志从事科研的年轻人非常具有吸引力。博里塞维奇校长说,在剑桥做科研的一个好处就是如果想与世界级的大师交流,“他们不是在千万里之外,而是就在500米外的实验室中。” 霍金由于身体不适而取消了原定的采访,但在通过助手发来的邮件中说,之所以当年本科毕业后来到剑桥,是因为希望读天文学博士,而“剑桥有弗雷德·霍伊尔(Fred Hoyle),这是当时英国最著名的天文学家。”可见,大师本身是人才的吸铁石,剑桥在人才资源上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科研和教育环境自由宜人 与产生大科学家最直接相关的是科研环境,博里塞维奇校长在谈到剑桥科研环境的优点时,并没有列举有多少先进实验设备,而是指出重在提供学术自由,让科研人员有根据个人兴趣开展研究的时间和空间。 从中国来到剑桥的华人学者、现在剑桥大学国际制造中心任研究主任的石涌江老师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在剑桥做研究很少受到干扰,想研究什么领域,为什么问题召开学术会议,原则上都是可以的。他认为这与剑桥800多年沉淀下来的价值观有关,剑桥明文列出的核心价值观第一条就是:“思想与表达的自由”(Freedom of thought and expression)。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曾在剑桥念神学的达尔文,后来却可以冲破神学观念和英国基督教环境的束缚,提出与上帝造人说相冲突的进化论。石涌江说:“达尔文怎么能够想到要研究物种的起源,除了自己有很强的好奇心外,他的大学给了他思想的空间,没有这样的一些束缚,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另一方面,剑桥还有宜于年轻人成长为科学家的教育环境。剑桥中国学联主席常非凡介绍说,在剑桥求学有诸多好处,其中重要的两点都与人有关,一是前面提到过的能方便地与大师交流,可以像牛顿的名言那样“站在巨人的肩上”。 而另一大好处来自同学之间的互动,剑桥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优秀学生,“来自世界不同背景的学生,平时互动带来的这种进步,可能远远超过实验室或者是课堂上的学习。” 科技人为本终归回馈社会 在剑桥,“科技人为本”这句话除了可用于科研本身外还有更高层次的解释,那就是用科研成果回馈人类社会。过去几十年来,剑桥大学科研人员用自己的成果在剑桥地区建立了一千多家科技企业,不仅增加了社会财富,还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科技产业在剑桥的繁荣被称为“剑桥现象”(Cambridge Phenomenon),也是剑桥辉煌的一部分。 博里塞维奇校长说,“剑桥现象”的重要根源是学校为自己定有“奉献社会”的使命。他说:“我们向学生和研究人员灌输这样一种精神,如果做出一项发现,就有责任让整个社会从中受益。当然如果最后他们也能得到经济上的回报,那就更好。” “剑桥现象”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剑桥科技园,它由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上世纪70年代全球迎接高科技产业浪潮时建立,是英国最早的科技园。它现在占地约60公顷,建有大量的办公、实验和服务设施,有100多家公司的5000多名员工在这里工作,也是英国最负盛名的科技园。 三一学院总务长、主管科技园的罗里•兰德曼(Rory Landman, Senior Bursar of Trinity College)说,有许多人想来学习科技园的成功经验,但他们常把眼光落在园区本身或其基础设施上,而实际上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人,是学校科研人员与商业界之间的互动。 “所以如果有人想复制‘剑桥现象’或剑桥科技园的成功,他们不应该忽略人的因素。他们常常盖了许多大楼,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却忘了人的作用。而实际上这一切都要从人开始。” 看来,“大学不在大楼而在大师”,这句常被引用的名言,不仅适用于大学内在的科研和教学,还适用于大学衍生出的周边产业环境。而回顾剑桥大学的各个方面,处处都充溢着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也许这正是这个“科学家摇篮”所蕴含的关键营养。 更多阅读 访剑桥大学校长:培养杰出人才重在提供学术自由 剑桥大学提名大卫·塞恩斯伯里为新名誉校长 2012年英国大学排行榜发布 剑桥力压牛津列榜首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4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础科学研究中的剑桥方向(一):剑桥大学Hunt教授如何研究湍流
热度 6 cswen 2011-6-30 12:00
基础科学研究中的剑桥方向(一) ——剑桥大学的 Hunt 教授是如何做湍流研究的? 温景嵩 ( 2011 年 5 月 28 日 开始写于南开园) 剑桥大学素以出色的基础科学研究闻名于世。可以说她是现代科学的一块圣地。开辟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些科学巨人们,像牛顿,麦克斯韦尔,卢瑟福等人正是在剑桥创造出他们彪炳史册的伟大科学成果。几百年来剑桥大学在基础科学研究上居然能做到长盛不衰。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她还能以盛产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及诺贝尔级的科学成果而著称于世。虽然创造诺贝尔科学奖以及诺贝尔级的科学成果难度极大。例如,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拥有大批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大国,但建国以后六十多年来却连一个诺贝尔科学奖或一个诺贝尔级的科学成果也未能做出,可见诺贝尔科学奖和诺贝尔级的科学成果创造之难。然而在剑桥这样一所大学之内,却不仅能产生一个两个,而是能产生大批的诺贝尔级的科学成果,和大批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据统计,她单单一所大学的诺奖得主常可超过一个欧洲科学强国的诺奖得主的总和。由此可见,剑桥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确是名不虚传,十分惊人。于是,人们就常常以为在剑桥大学工作的那些教授们,应该都是些不食人间烟火专注于那种非常纯的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然而三十多年前,当我初次来到剑桥,来到由国际流体力学大师 G.K.Batchelor 教授创办和领导的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和系里教授们的初次接触,却和我的这一认识完全相反,因而使我非常惊讶。 我是带着湍流中的不连续性这一湍流基础研究中的大难题到 Batchelor 教授这里来请教的。 Batchelor 教授是闻名于世的湍流大家,而且早在 1949 年他就在风洞实验室中发现了湍流的这一特性。那时他把这一特性称之为湍流的间歇性,而且认为是湍流活动中的固有特性,非常重要。因此,我那时满怀着很大的期望想在 Batchelor 教授亲自指导下来研究这一难题,希望能有重要的收获。可没想到,在 Batchelor 教授和我第一次 interview 时,他就告诉我他早已不搞湍流了,不过他们系里的 Hunt 教授仍在做湍流,有关湍流的问题可以去找他谈。于是我来到了 Hunt 教授的办公室。更出乎我的预料的是: Hunt 教授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他不搞基本问题的研究,他搞应用。目前是在做扩散方面的课题。“啊!我是在剑桥吗?!”我很吃惊地暗想。扩散确实是湍流应用方面的一大课题。四十年前我在大气物理所就搞过。那时我们在顾震潮先生的领导下,承担了原子弹在大气中爆炸后所产生的影响的研究任务。我们要研究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蘑菇云如何向下风方面扩散的课题。可那是在中国科学院的大气所。按照当时我国对基础科研制定的发展路线,中国科学院各个研究所必须按照“任务带学科”的方向来发展。因此,承担国防研究任务就是我们大气所必须承担的光荣职责。而这里是在剑桥,是在举世闻名的基础科学研究圣地。怎么他们也搞起应用研究来了?难道他们也承担起英国的国防任务?难道剑桥的基础研究也要按照我们的“任务带学科”的路线来发展?我实在感到不解。然而当我进一步了解了 Hunt 教授的研究工作后,我才渐渐地明白,他们搞的湍流扩散应用研究,和我当年在大气所搞的有很大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根本不同。 首先我们当时在大气所研究扩散课题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要为我国的原子弹的研制服务。要研究原子弹在大气中爆炸后所产生的大气扩散问题。而当时 Hunt 教授在剑桥所搞的扩散课题,却没有这样明确的目的。实际上那时以 Hunt 教授为首的剑桥学者是另有所图:那就是他们要发展扩散理论,进行扩散理论上的创新。显然这并不是像我们那样的纯应用研究。实际上,它仍然属于基础科学研究的范围,确切的讲,是属应用基础科学研究。这正是剑桥的基础科学研究的一大特色。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当年我们在大气所所搞的湍流扩散研究,是采用野外烟团扩散实验方法来从事大气扩散规律的研究。其目的是要检验现有的扩散理论,最后要得出一组不同天气条件下半经验半理论的扩散曲线,以供我国原子弹试验基地在原子弹试爆时发布放射性污染物污染范围警报时参考。然而, Hunt 教授在进行扩散理论创新时,却不搞实验。他们是直接从研究现有扩散理论的局限性开始。这就很容易地发现现有的扩散理论都是局限于均匀气流条件下。事实上,现代的湍流扩散理论是从 Batchelor 教授的老师,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国际流体力学大师 G.I.Taylor 教授在 1921 年所建立的。从那时起,经过三十年代 Sutton 的发展,以及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 Pasquill 和 Hay 以及 Smith 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湍流扩散理论。然而这些理论都是局限在当年 G.I.Taylor 教授所规定的均匀气流条件基础之上,所以它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理论只有在平坦均匀地形中才有可能实现。当年我们在大气所从事野外烟团扩散试验时,所选择的地形也是平坦均匀的地形,只有这样才能检验现有的扩散理论。但是实际问题中的地形却很难找到这种绝对均匀平坦的地貌。某种地形上的起伏,甚至会遇到某种障碍物,这都是常会发生的事。此时的扩散情况显然不可以均匀气流条件下的扩散理论来解释。于是创造新的非均匀气流条件下的湍流扩散理论,就成为 Hunt 教授研究湍流扩散问题时的首要目标。目标选定后他们在方法上也是从理论上入手。他们选择了两种典型的非均匀流场下的问题来做。一种是两维的半圆柱非均匀绕流问题,另一种是三维的半球形绕流问题。结果发现,这两种非均匀流场中的扩散和均匀流场下的有很大的不同。当流场在绕流时发生幅散情况下,烟团扩散速度会比均匀流场下的快很多。反过来,当流场在绕流时发生幅合情况下,烟团扩散速度就比均匀流场中的扩散慢很多。最严重的情况下,烟团宽度不但不会随扩散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反而还会发生缩小的情况,这都是过去的湍流扩散理论所无法解释的。显然这种条件下所产生的实际影响也就要比均匀扩散严重得多。以上就是在七十年代,剑桥大学的 Hunt 教授等人对湍流扩散理论所做出的新发展。这同时也就大大拓展了原有的扩散理论所能应用的范围。就这一点而言,在剑桥那里,他们和我们完全相反:他们搞的是“学科带任务”而不是我们的“任务带学科”。显然,这是以剑桥大学 Hunt 教授为首的学者们在七十年代对湍流扩散理论做出的重要贡献。 当我了解到 Hunt 教授等人的湍流扩散问题研究的实际内容后,我很感慨。我们那个时候的科学院,经常在纯基础研究和纯应用研究两个极端方向中摇摆。有时人们强调要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时,大家就都摆到像 1+1 等于几那样的纯而又纯的基础研究中去。过了一阵人们又强调要重视应用,大家就都摆到纯应用的方向上去。恨不得把科学院的研究所都变成某一个国防单位或者某一个国民经济部门附属的实验室。而像剑桥大学的 Hunt 教授等人这种类型的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却始终排不上号,无人问津。这实在是可惜,太可惜了。 当然,剑桥大学的学者们在从事他们这种类型的应用基础科学研究时,也并没有放松对纯基础科学问题的关注。例如,我原来想到剑桥研究的湍流的不连续性(即间歇性)问题。 1981 年当时法国学者 Frisch 的跨国三人小组(另外两位是美国学者 Orszag 和瑞士学者 Morf )对于这一大难题,做出了突破性的新进展,他们就马上把 Frisch 请到剑桥来向剑桥学者详细地讲述这一重大的最新进展。我也就是从这一次活动中才认识到像湍流间歇性这一重大的基础科学问题,其难度是多么大。实际上这一问题到现在又过去三十年了,但它仍然还没有完全彻底的解决。其难度简直可说是非比一般了。 从以上湍流研究的例子就可以看出,纯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难度要比应用基础科学问题的难度大很多,所需要研究的周期也就要长很多。从此也可以看出加强应用基础科学研究的又一重要性。从事纯基础研究的人们应该少而又少,而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中的大部分人们,应该去从事像剑桥学者那样的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千万不要把他们变成是纯应用研究部门;千万不要把他们变成是某一国防单位或某一经济部门附属的实验室。这样才会既有利于我国基础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就会大大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以上这点浅见不知各位朋友们以为如何?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欢迎朋友们不吝赐教,谢谢。 (本文 2011 年 6 月 30 日 完成于南开园)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6893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对我国大学之希望
热度 1 wyc 2011-6-30 05:57
访剑桥大学校长:培养杰出人才重在提供学术自由 已有 33 次阅读 2011-6-29 13:09 |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 关键词:剑桥大学 作者:黄堃 司鸶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1-6-28 10:39:58 科学网首页 新闻中心 正文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6/248874.shtm 剑桥大学校长莱谢克·博里塞维 大学怎样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这个国人热议的问题也许难有标准答案,但曾培养了牛顿、达尔文等诸多科学巨匠的英国剑桥大学无疑能提供良好参考,剑桥大学校长莱谢克·博里塞维奇日前就此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提供学术自由。 博里塞维奇分三点回答了这个问题,“首先,(培养杰出人才)需要时间。”剑桥大学经过了800多年的历史积淀,才逐渐滋养出一些大师;而就当代非常看重的诺贝尔奖而言,获奖成果也常要等二三十年才被最终认可,因此大学在产生杰出人才前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 而在这段时间中 ,“必须为研究者提供追求自己兴趣的自由 ”,这也是博里塞维奇强调的第二点。他认为,学术自由是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先后获得89次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我们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为研究人员提供了追求自身学术兴趣的时间和空间。”对此的一个诠释是,剑桥将“思想和表达的自由”明文列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这为学者提供了一个可规避某些外部压力的空间。回顾历史,如果不是身处拥有这样价值观的剑桥,达尔文难以在英国的基督教环境中提出与上帝造人说相冲突的进化论。 在时间上,剑桥允许学者按自己的步伐开展研究,而没有“定时交作业”式的考核压力上。博里塞维奇说,剑桥在聘任一位教授后,不会马上就要求他出成果,“而是有准备等上七到十年”。期间这名教授也许会发表一些文章,“但我们没有这种压力,比如说要求在某年年底前必须发表十篇论文”。 博里塞维奇回答的第三点是,“把对质量和卓越的追求置于其他任何事情之上”,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质量总是处于第一位。他提到了教育产业化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英国高校一向因对国际学生收费较高而有“出口教育产业”的名声,近来对英国国内学生也大幅增加学费并引发游行示威。博里塞维奇说,剑桥虽然也提高了学费,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因为剑桥采取的导师制成本高昂,实际上学校每年都要动用其他方面的资源来补贴教学。 他说,大学显然应该是把教育质量而不是赚钱放在第一位,“相信我,如果从做生意的角度来看我们(剑桥)的教育,实际上每招一名学生都是在亏本,但我们并不在意这个,因为我们真正的追求是教育本身。” 博里塞维奇刚在4月份赴中国出席了全球大学校长峰会等活动,也听说了中国近来关于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等讨论。他认为,中国的大学近来发展迅速,只要保证学术自由,不偏离对质量的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迟早会诞生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杰出人才。 注:莱谢克·博里塞维奇—— Leszek Borysiewicz , Vice-Chancellor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在英国的大学系统中,Chancellor往往请社会名流担任,相当于中国的“名誉校长”,而Vice-Chancellor才是真正主管学校各项事务的“校长”。剑桥的现任Chancellor是英国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他由于年事已高就要辞去这一职务,继任者尚未确定。博里塞维奇从2010年开始担任剑桥的Vice-Chancellor。 function errorhandle_clickhandle(message, values) { if(values ) { showCreditPrompt(); show_click(values , values , values ); } }
个人分类: 未分类|123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访剑桥大学校长:培养杰出人才重在提供学术自由
tangminqian 2011-6-29 13:09
作者:黄堃 司鸶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1-6-28 10:39:58 科学网首页 新闻中心 正文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6/248874.shtm 剑桥大学校长莱谢克·博里塞维 大学怎样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这个国人热议的问题也许难有标准答案,但曾培养了牛顿、达尔文等诸多科学巨匠的英国剑桥大学无疑能提供良好参考,剑桥大学校长莱谢克·博里塞维奇日前就此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提供学术自由。 博里塞维奇分三点回答了这个问题,“首先,(培养杰出人才)需要时间。”剑桥大学经过了800多年的历史积淀,才逐渐滋养出一些大师;而就当代非常看重的诺贝尔奖而言,获奖成果也常要等二三十年才被最终认可,因此大学在产生杰出人才前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 而在这段时间中,“必须为研究者提供追求自己兴趣的自由”,这也是博里塞维奇强调的第二点。他认为,学术自由是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先后获得89次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我们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为研究人员提供了追求自身学术兴趣的时间和空间。”对此的一个诠释是,剑桥将“思想和表达的自由”明文列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这为学者提供了一个可规避某些外部压力的空间。回顾历史,如果不是身处拥有这样价值观的剑桥,达尔文难以在英国的基督教环境中提出与上帝造人说相冲突的进化论。 在时间上,剑桥允许学者按自己的步伐开展研究,而没有“定时交作业”式的考核压力上。博里塞维奇说,剑桥在聘任一位教授后,不会马上就要求他出成果,“而是有准备等上七到十年”。期间这名教授也许会发表一些文章,“但我们没有这种压力,比如说要求在某年年底前必须发表十篇论文”。 博里塞维奇回答的第三点是,“把对质量和卓越的追求置于其他任何事情之上”,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质量总是处于第一位。他提到了教育产业化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英国高校一向因对国际学生收费较高而有“出口教育产业”的名声,近来对英国国内学生也大幅增加学费并引发游行示威。博里塞维奇说,剑桥虽然也提高了学费,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因为剑桥采取的导师制成本高昂,实际上学校每年都要动用其他方面的资源来补贴教学。 他说,大学显然应该是把教育质量而不是赚钱放在第一位,“相信我,如果从做生意的角度来看我们(剑桥)的教育,实际上每招一名学生都是在亏本,但我们并不在意这个,因为我们真正的追求是教育本身。” 博里塞维奇刚在4月份赴中国出席了全球大学校长峰会等活动,也听说了中国近来关于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等讨论。他认为,中国的大学近来发展迅速,只要保证学术自由,不偏离对质量的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迟早会诞生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杰出人才。 注:莱谢克·博里塞维奇—— Leszek Borysiewicz , Vice-Chancellor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在英国的大学系统中,Chancellor往往请社会名流担任,相当于中国的“名誉校长”,而Vice-Chancellor才是真正主管学校各项事务的“校长”。剑桥的现任Chancellor是英国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他由于年事已高就要辞去这一职务,继任者尚未确定。博里塞维奇从2010年开始担任剑桥的Vice-Chancellor。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12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共产党员
热度 27 饶毅 2011-6-28 09:01
加入执政党的党员,原因不易单一化地叙述。 加入还在奋斗期间的党、或永远不能执政的党,其党员绝大多数是为了理念。 英国共产党(1920-1991)恐怕从来没有执政的机会。英共党员多彩多姿,如结构生物学先驱(被人称Sage/智者的)JD Bernal(他的学生诺贝尔奖得主Hodgkin不是党员,但她丈夫曾是)、著名遗传学家JBS Haldane、进化论学者John Maynard Smith,其中不乏有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的教授。他们入党,对自己的学术生涯有影响,可以说基本是负面的。最简单的是,号称无政治歧视的美国,禁止共产党员入境,无论党员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是世界著名科学家、还是是美国需要征求特定领域意见的皇家学会会员,都被这样对待。 英国著名科学家Anne McLaren(1927-2007)就曾经几十年被美国拒之门外。 Anne McLaren出生于英国贵族家庭。这个富有的家庭政治却不保守右倾,而偏自由主义。她9岁时作为童星拍过电影。她在牛津大学念动物学,曾跟随JBS Haldane研究果蝇。博士期间研究遗传和病毒。1952年,25岁获博士学位,并与同学Donald Michie结婚。其后他们在伦敦合作到1959年。他们都信奉产生在他们国土的马克思主义、加入了英国共产党,即使在1956年因为苏联入侵匈牙利而导致英共党员数量减少后,他们还是党员。 Michie是英共机关报《每日工人报》(The Daily Worker)的记者、McLaren曾任牛津的英共支部书记(她的支部曾有一百多位党员)。美国拒绝McLaren的入境一直持续到1991年,那时英国共产党也解体了,而她已经做皇家学会会员十六年。如果美国继续拒绝她入境,可能要和英国科学交往出问题:McLaren于1991年至1996年任皇家学会外事秘书和副会长,成为皇家学会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官员”。1993年她因为自己的科学成就而册封DBE。1959年她和Michie离婚后,他们保持良好关系。2006年,Michie的妻子Jean被诊断患癌症后,他们搬到McLaren处合住。Jean于2006年过世后,McLaren和Michie买了一栋三层的楼房,她们分别住两层,另外一层接待孩子。2007年,McLaren和Michie一道因车祸丧生。 她自上大学以后爱科学,但认为科学工作者应该照顾家庭。看到有孩子的科学家5点半还没回家,她说你现在该回家和孩子在一起了。 她对学生很好,她也乐于助人。中国河南科技学院的刘用生老师在写文章时,素昧平生的McLaren不仅给他多次修改文章,还特意翻译一篇俄文文献,给刘老师做参考。她支持中国人,不是政治原因,而是因为她热爱科学和热情支持其他人。有个相关的题外话:结构生物学家Dorothy Hodgkin,1970年代也曾支持中国做胰岛素结构的科学家,先是教过中国为此派遣的留英学者、后是在国际上推崇北京解析胰岛素晶体结构的研究工作,肯定北京结构的分辨率比自己的高。因为Hodgkin从1930年代就做胰岛素结晶,到后来还在做,所以,看起来是为自己的“竞争对手”说好话,如果她和其他很多人一样看待科学研究的话。 McLaren一贯保持左倾政治态度,为社会正义努力,捍卫弱者权力。早年也在系里面参加左派右派辩论。当年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后来多次参加反战游行。在西方宗教和右倾反对研究人类干细胞时,她以科学家身份支持研究人类干细胞。 我最初注意McLaren的研究,是在写决定男性的基因科普文章时。哺乳类、包括人类,雌雄是怎么决定的?这是有趣而重要的科学问题。发现决定哺乳类性别的基因,主要依赖于研究人类一些变异个体和老鼠。流行了十年的一个假设是H-Y可能是决定男性的分子。McLaren在1984年发表论文,排除了H-Y参与男性决定的可能。这个领域积极再寻找其他可能的基因,经过麻省理工的David Page等的努力,最后于1990年,澳大利亚的Marshall Graves 和英国的Lovell-Badge两实验室发现了决定雄性的基因SRY。 McLaren在五十年代研究过如何使老鼠的早期胚胎可以在体外培养,她们摸索条件,使老鼠胚胎在体外培养以后,可以再回到子宫内发育成为个体。这部分工作,有助于探索人类体外受精的技术。她的科学兴趣集中于种系发生细胞(卵细胞和精细胞),她认为它们是最有趣的细胞。她从大学开始从事科学研究,直到2007年80岁去世。 Anne McLaren的研究论文,2008、2009年还在发表。 因为入党原因不同,有些加入执政党的党员,可能不一定做得到预期的为公众利益、为公平正义,而为自己利益和逃避责任的也不能算很少。即使在教育和科研机构,恐怕能做到McLaren这样程度的不多,有些可能还是反面。而虽然McLaren所属的党于1991年以后不复存在,她的行为却更像有些人们的期望。 为了理念而入党的人,即使党没了,他们也会坚持自己的信念、做自己认同的事情。他们得到的尊敬,不限于和他们在政治上理念和意见相同的人。 McLaren A, Biggers JD (1958). Successful development and birth of mice cultivated in vitro as early as early embryos. Nature 182:877–878. McLaren A, Simpson E, Tomonari K, Chandler P, Hogg H (1984). Male sexual differentiation in mice lacking H-Y antigen. Nature 312:552–525. Surani MA, McLaren A (2006). Stem cells: a new route to rejuvenation. Nature 443:284-5. McLaren A (2007). A scientist's view of the ethics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research. Cell Stem Cell 1:23-6. Chuva de Sousa Lopes SM, Hayashi K, Shovlin TC, Mifsud W, Surani MA, McLaren A (2008). X chromosome activity in mouse XX primordial germ cells. PLoS Genet . 4(2):e30. Eguizabal C, Shovlin TC, Durcova-Hills G, Surani A, McLaren A (2009). Generation of primordial germ cells from pluripotent stem cells. Differentiation 78:116-23. 刘用生(2010)“ 嫁接杂交”那篇论文:薄薄廿页纸,厚厚一份情。 饶毅 (2003) 什么是男子汉:基因本质和行为表象。《 南方周末》
27000 次阅读|18 个评论
回眸生命进化历程 启迪人类未来发展
kejidaobao 2011-6-2 15:48
文/林昆勇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资深古生物学专家理查德·福提(Richard Fortey)撰写的《生命简史》,以生命进化的研究为重心,阐述了生命进化的历史发展进程,通过全面、深入的对比探讨,从更广阔的背景探寻了生命进化发展的内在脉络,在历史的回顾中回答了现实问题,预测了未来发展方向,揭示了生命进化的不同层面、相互关联以及当代生命进化研究的发展趋势,透过历史的反思,揭示了未来人类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翻开这部巨著,我们的思绪会伴随作者的细腻笔触,“打开DNA深处的残存记忆,去了解我们的过去,了解那些成为自己祖先的生命”,回眸生命进化历程,“在与自然的抗争中,这些伟大的生命一步步从海洋走向陆地,从低级走向高级,在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上,绘制着绚丽多彩、光辉照人的历史画卷”。 众所周知,“百科全书和教科书里面有许许多多关于生命的故事,似乎像纪录片的脚本一样,一个事件与另一个事件交织在一起,一个事实接着另一个事实,最终构成了一部编年史。”然而,《生命简史》作为一部“非正式的地球史”,“它通过独特的方式,讲述了这数十亿年中生命的发展历程”。 正是“时光,像永不停息的溪流,带走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三个冰川时期、十余个大陆板块消逝隐匿、新大陆的诞生、地震爆发、地质运动、山脉隆起而后又被腐蚀到其根基,然后鱼儿和恐龙出现在生命的舞台上,或许因为来自宇宙的陨石的飞来横祸,不久恐龙又戏剧般地消失了。”生命就像流星,“它们不时在天空闪现,但几分钟后便会消失,在天空滑出一道道明亮的光线。它们就像是美丽的火花,燃烧在弧形的苍穹中,然而它们的生命却是如此短暂。” 根据地质学推测,地球“在由白垩纪向第三纪的演化进程中,即距今大约6500万年前,可能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灾难”,而且导致类似恐龙“这些巨型爬行动物在演化史上的灭迹还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我们是否真正适应目前的生存环境还很难说,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去改变、反复地去适应。否则,我们就会重蹈恐龙的覆辙,物种灭迹的灾难就会降临到我们身上。” 在此短暂的生命历程中,“生命的繁殖一旦开始,它就将延续不断。同时生命的觅食也随之开始,于是生命就源源不断地出现在了地球上。”于是出现了英国诗人丁尼生(A.L.Tennyson)所描绘的情景:“大自然,因为尖齿和利爪而变成了血淋淋的颜色。”幸运的是,地球上“绿色植物的出现为世界后来所有事物的诞生铺平了道路”。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弗雷泽(J.G.Frazer)在《金枝》(The Golder Bough)一书中,以喜迎春天、雨露、植物与生长再临为主题,记录了人类永无止境、持续的演变历程。而诚如英国诗人马维尔(A.Marvell)在优美诗篇中赞颂的:“思想,如海洋那么广阔,自由地驰骋着;它超越了所创造的一切,越过陆地,越过海洋;把它创造的一切,藏匿在绿荫之中。”由此,“大地变绿不仅仅是生命生存范围得以扩展的一次绝好机会,而且是这个荒凉世界走向美丽的一次非凡的转变。”海洋是孕育原始生命的温床。在由水生向陆生转化期间,植物慢慢移居陆地的时候,动物也逐渐离开水域,“我们重新观察早期的鱼类化石,发现有的鱼类就长有鳍,如真掌鳍鱼——它们就靠内鼻孔、鳔和内鳍的优势,慢慢爬上了陆地,经过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在连续不断的演变中,逐渐演变成为了两栖动物。” 这样,“生命的历史就像是在穿越无数的障碍,每穿越一个障碍,生命就会获得新生和进化的自由”,正是“生命一次次地突破,一次次地进化,终于到达最后一个门槛——意识。意识让心灵摆脱了肉体的限制,让我们能够插上想象的翅膀飞跃到未知的领域。意识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存在,能够进行逻辑思维,这就是人类的特质。” 然而,“历史的本来面目让人更加震惊”:“动植物为了生存、繁衍后代而进行的这种进化并不能视作向前、向上的演化”,“生命演化进程遭到的最大的打击不外乎多个致命性灾难突然同时降临,假若物种很幸运,常常躲过劫难,但这时候坏运气接踵而至,气候的、海洋的、地质的灾害凑到一堆。” 对“那是史前历史与文字记录历史交界的时期,文字记录的出现,石碑开始诉说人类的残忍与野心。确切地说,有些早期的记录其实是传记,它们用来宣扬帝王的丰功伟绩。和某个文明的具体形式一样,生命的本质也取决于某些偶然事件。在进行非自然选择的同时也就产生了谎言与欺骗。尽管大自然充满了伪装,但是我们人类却成为了第一种能够欺骗自己的动物。”至今,煤炭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之一,它是由远古时代的树木形成的。“然而它已经被妖魔化了,被认为是全球变暖与硫化污染的罪魁祸首,也被认为是酸雨产生之源。”事实上,“如果地球变暖是事实,那是因为二氧化碳释放到了大气层,但这不过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后果,煤炭本身并无过错。”对人类失误和错误行为进行的客观分析、严肃反省,彰显出作者的史观、立场和眼力。 该书记叙了生命进化历史,分析了生命演变历史,揭示出生命繁衍的客观规律,使人洞悉地球生命这40亿年发展历程。“总的说来,通过了解生命的演化史,我们应对生命产生敬畏之情”,“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大自然会生生不息,不断地变化。” 作者呼吁,“人类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应三思而后行。我们的命运仍然受到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也许是流星和陨石,也许是气候变化,也许是其他突发事件。不管发生什么事情,生命都将从容面对。”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52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聚焦“机器思维”的跨学科思维盛宴
热度 1 kejidaobao 2011-5-20 11:08
文/陈 巍 机器真的会具有思维吗?或者说,至少能够成为具有思维的吗?他们能够效仿人类的思维吗?从笛卡尔、拉·梅特里时代到今天,这是一个被探究、拷问与争论了几个世纪的哲学与科学的双重难题。1997年,当国际象棋世界冠军G.卡斯帕罗夫被IBM开发的“深蓝”击败后,惊魂未定地评价道:“我要声明,我的失败与科技无关,因为电脑的表现完全没有机械的惯性,我不相信有这样优越的电脑。”这一事件再次促发了全世界对机器思维问题的研究热情。J.卡斯蒂以数学家的严谨与小说家的丰富想象力,在《剑桥五重奏》中虚构了一场聚焦机器思维的跨学科思维盛宴。 宴会的时间为1949年春夏之交,地点在剑桥大学基督学院,主人是物理学家、小说家C.P.斯诺,贵宾有数学家图灵、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物理学家薛定谔、遗传学家霍尔丹。5位思想家围绕机器是否能够思维及其相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有些观点就是该学者本人的(比如图灵机的设想是由图灵本人提出的),而有些观点则依据其他学者的立场而“移花接木”了过来(比如塞尔的中文屋论证被嫁接成维特根斯坦的象形文字屋论证)。让我们在历史事实与小说情节的贯穿与切换下来重新演绎这场争论。 1950年,图灵在《心灵》杂志上发表了论文“计算机器与智力”,这是一篇公认的划时代之作,奠定了人工智能的学科基础。鉴于思维的含义含糊不清,图灵在文章中给“思维”下了影响深远的定义——“如果自动机能够在某些指定的条件下摹仿一个人把问题回答得很好,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能够迷惑提出该问题的人,那么这种自动机就可以认为是能够进行思维的。”这就是著名的“图灵准则”。进一步,图灵提议用一种“模拟游戏”来界定这一问题。具体操作如下:让3个人做一个游戏,1个是提问者,2个是回答者,其中1个是人,1个是计算机。他们被关在2个房间里,通过在键盘上打出答案来回答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判断答案是人做出的还是机器做出的,或者计算机能像人一样回答问题,那么它就通过了图灵测试。据此,图灵认为,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思维,不是看构成它的物理硬件,而是看它在环境的因果联系中执行什么功能。 在小说中,图灵测验引发了一系列争议与批评,尤其遭到了维特根斯坦的猛烈抨击。事实上,在人工智能史上成功实现阻击图灵测试的是1980年由美国哲学家J.塞尔提出的“中文屋”论证。该论证大致如下:设想有一个没有窗户的小屋,门上有一个狭缝,屋里有一个人叫丹玛,她只会说英语,不懂汉语。屋里还有一串特别的符号、一些空白纸、一些用英语写的指示。这些指示告诉她:当带有符号的一张纸从门缝里塞进来时,看看你手中那一串符号,当你发现手中的符号与递进来纸上的符号相符合,迅速把符号抄写到空白纸上通过门缝塞出去。屋外人注意到:用中文写的问题送进去,用中文写的正确答案送出来,看起来好象屋里的人懂中文,也就是说丹玛通过了所谓的“图灵测试”,但实际上丹玛并不懂中文,她只是根据符号的形式来操纵符号。所以,尽管计算机所经历的步骤可以与人完全等同,但计算机仍不具有思维。在做6+3时,它不懂得数字“6”所代着数目6,数字“3”所代着数目3,“+”代表着加法运算。它对一切一无所知。最终,塞尔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程序和计算机模型都是纯形式句法的,但即使是人类经验中最简单的思维也并非是纯形式主义的,而是或多或少含有语义的特性。因此,一个系统不可能纯粹借助完成计算达到理解,仅仅依靠计算绝不可能将思维赋予计算机。 然而,中文屋论证远没有结束上述争论。根据形式逻辑三段论的要求,作为假设1的中文屋论证可以被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公理1:程序是纯粹的句法对象;公理2:人的思维具有语义内容;公理3:任何纯粹句法都不能产生语义;结论:对于思维而言,程序既非必要的,也非充分的。因此,纯粹依赖程序的机器无法产生思维。而作者借薛定谔之口又提出了一个巧妙的类比论证,即发光屋子论证(这个论证是由哲学家P. 丘奇兰德于1990年提出的)来反驳中文屋论证的逻辑。作为假设2,该论证可以被描述为:公理1:电和磁是力;公理2:光的重要特性之一是照明;公理3:力本身对光而言,既非必要的,也非充分的。结论:电和磁对光来说既非必要也非充分。根据麦克斯韦的经典电磁学理论,如果在暗室中上下移动磁铁,在理论上屋子有被照亮的可能,只是由于磁铁的震荡频率太低,我们视觉神经机制无法感觉到而已。如果这一假设成立,那么假设2中的结论就是错误的,公理3也存在错误——力也可以产生光。由此,假设1中也可能存在公理3错误的可能——尽管中文屋在语义上也如同暗室,但不能根据表面现象认定任何纯粹句法都不会产生语义。最终,机器无法产生思维的结论也可以被质疑。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有关机器思维争论还将继续挑战我们的认识,而且这种争论注定是跨学科的。这也正是作者将斯诺这一曾尝试沟通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学者作为宴会主人的良苦用心。美中不足的是,他还应该邀请心理学家皮亚杰来参与这场讨论,以期将思维的个体发生学与霍尔丹关于思维的种系发生学互为补益。当然,机器思维的问题还牵涉到伦理、文化等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关乎人类本质的终极哲学问题。正如中国哲学家陈嘉映所言:“哲学远不满足‘事实胜于雄辩’,我们需要对于针对问题提出的各种重要意见做出逻辑上的辩驳。”机器思维的问题也应作如是观。 (责任编辑 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3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My View of Annie(80年代初读研期间写的一篇英语作文)
Wuyishan 2011-5-19 06:53
(博主按:下面是我在 80 年代初读研期间写的一篇英语作文,经本所黄大闢先生批改过。他毕业于剑桥大学,英语很好。黄先生已仙逝,谨以此作文纪念他。 Annie 是我们当时英语课本中一篇短篇小说里的人物。) My View of Annie Annie was born in a work-class family. But all her behavior smelled of petit-bourgeois. It seems to me that her greatest desire in life was to raise herself up to a higher stratum. Every time she set her aspiration at a target not too high to attain; bue as soon as it is reached, at once she would set another a little higher. She never felt satisfied. Besides fulfilling her aspiration , there was nothing else she cared. At first she just wanted to lift herself out of her poverty-stricken family. Repressing the ideal that she should have a house equipped with beautiful furniture of her own besides getting a husband, she jumped at the chance of marrying Bob soon after their acquaitance. As a consequence of her mother-in-law’s death, she started to manage the house. One afternoon, when she was window shopping in a furniture store, her dream of refurbishing the house vevived. With a yielding and uxoriors huaband, her greed to grab what was there for her knew no limit. After nursing a period that taxed patience, she satisfied herself with selling the old furniture and replacing them with fashionable ones. Following the success, she managed to urge her husband to see Maud, intending to throw Old Thompson over to her. While he was away running her errand, she sold away the old man’s tall-backed chair too. Among a chain of events, these two were the last straw for Old Thompson. He uttered his wrath to his son and daughter-in-law: “I am waiting, just bidding my time till the good Lord decides to take me to her again. And you’ll just have to bide your time and wait for me." I think the reason why readers are more often than not disgusted with Annie is that she just could not fobear to wait. Her eagerness to get things done is in itself blameless. (To digress a little, many of us who are faced with the task of accelerating “four modernizations” lack this kind of eagerness.) Fortunately, Annie was not so base as to be devoid of all conscience. She did regret that she had sold the chair and her repentance would result in a better treatment of her father-in-law afterwards. After all, she should have realised that the world was not creted for her alone.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剑桥大学打造顶级植物科学实验室
热度 4 Bobby 2011-5-18 05:50
剑桥大学打造顶级植物科学实验室
剑桥大学打造顶级植物科学实验室—— Sainsbury Laboratory at Cambridge ,译为“剑桥桑斯博里(或森次巴立、塞恩思伯里)实验室”。该实验室将容纳 120 位科学家 / 科研工作者。目前正处于招兵买马阶段。 实验室主任( Director )为大名鼎鼎的 Prof. Elliot M. Meyerowitz, Ph.D, ForMemRS ,副主任为( Associate Director ) Prof. Ottoline Leyser, CBE, FRS 。这两位都是搞拟南芥的泰斗级人物,也是植物科学界的巨擘。 Sainsbury Laboratory at Cambridge 网页: http://www.slcu.cam.ac.uk/ Sainsbury Laboratory at Cambridge 于 2011 年 4 月 27 日 开张,英女王曾到场祝贺。新闻照见: The Queen arrives at the Sainsbury Laboratory, Cambridge http://www.cambridgefirst.co.uk/home/the_queen_arrives_at_the_sainsbury_laboratory_cambridge_1_877935 另附国际友人寄来的照片两枚:(照片传不上去) 实验室主任副主任简介(自该实验室网页) Prof. Elliot M. Meyerowitz, Ph.D, ForMemRS Director Elliot Meyerowitz is the Inaugural Director of the Sainsbury Laboratory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He studies the genetics of flowering plants, especially the small laboratory plant Arabidopsis thaliana. His laboratory has identified and cloned numerous flower development genes, leading to the "ABC Model" of floral organ specification. They were also the first to clone plant hormone receptor genes, explaining how plants respond to the stress hormone ethylene. Their current work combines studies of gene expression and cell division patterns in the growing tips of shoots (shoot apical meristems) with computational and mathematical modeling, as a way of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plant growth. Among his honors are the Genetics Society of America Medal (1996); the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Biology, 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 (1997); the Lounsbery Award of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99); the R.G. Harrison Priz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Developmental Biologists (2005); and the Balzan Prize (2006). He received an honorary doctorate from the 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in Lyons in 2007. Professor Meyerowitz is past president of the Genetics Society of America,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and the Society for Developmental Biology. He is a member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he completed a term as a member of the Academy Council in 2009),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and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He is a foreign member of the Royal Society, a foreign associate of the Académie des Sciences of France, and an Associate Member of the 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 Prof. Ottoline Leyser, CBE, FRS Associate Director Ottoline Leyser's research is aimed at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plant hormones in plant developmental plasticity. She studies the hormonal control of shoot branching in arabidopsi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better how plant hormones integrate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al, and genetic inputs to regulate body plan. Her focus is on a network of three interacting hormones that move over long distances in the plant, providing a rich source of systemic information that is locally interpreted to regulate branching. She is interested in the biochemical and physiological modes of action of these hormones and how they relate to whole plant responses. Central to her approach is the combination of genetic analysis in the model plant Arabidopsis, and computational modelling of the system.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10656 次阅读|10 个评论
把握研究生阶段,成长在此时
kejidaobao 2011-3-18 15:50
文/傅 征 曾有幸和施鹏老师讨论一些关于科研管理和学生培养的问题。施鹏老师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进化和功能基因组学科组负责人。他的一些见解对研究生应该有所帮助。 我们讨论的问题之一是实验室的氛围。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从建室以来一共获得了20多项诺贝尔奖,他们的研究很大一部分多是十多年以上的长期研究,这和他们实验室之内、实验室与实验室之间的互相鼓励,不急功近利的氛围是分不开的。一个实验室的氛围,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实验室、以及这个实验室的学生将来取得的成就。 实验室的氛围,主要分两个方面:讨论氛围和学习氛围。好的讨论氛围可以活跃实验室的气氛。汇聚不同的意见,择优而取,可以让实验室的科研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也能为实验室提供新的课题思路。很多新成立的实验室,如何改善不太乐观的讨论氛围一直是一个难题。 对于这个难题,施老师建议,在实验室开组会的时候导师以点名的方式逐一地让学生表达意见。同学表达意见的时候导师进行适当的表扬,以鼓励学生表达意见的积极性。到后来随着实验室成员的基础知识水平和基本素质“上道”了,讨论氛围也就会慢慢好起来了。 另一方面是实验室的学习氛围。施老师的办公室和学生的自习休息室在同一个房间。学生可以在自习室适度休闲、休息,比如聊天上网、玩网络小游戏等。施老师有自己的绝招来管理自己的学生:每周一次的文献报告,每两周一次的实验结果报告。首先学生两周必须完成自己的实验进展,然后,学生还必须保证自己的文献阅读量,以便于一定程度掌握本研究方向的进展。如果学生无法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导师会和同学私下沟通,既顾全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达到和学生及时沟通的目的。久而久之,实验室的学生不仅有了自己丰富的业余娱乐,也获得了该掌握的基础知识。 第二个话题是导师怎样培养有着不同追求的学生。从学生的学习目标,可将学生大致分两类,一类是想得到硕士或者博士文凭的;另一类是真正想继续做研究的。对于第一类学生,施老师会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适合他的课题,让其得到一定的锻炼,而不会逼迫他将该课题完成得非常出色。至于该课题,可以根据情况让其他后来的研究生们继续深入研究。 对于第二类学生,又至少可以分出两种。一种是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给他一个课题就能有基本科研思路、具有独立完成某些课题能力的学生。另外一种是喜欢耍聪明,经常有一些想法,但动手能力不行,总希望指挥别的同学给自己做实验的学生。对于第一类学生,导师可以给予他一定的领导空间,给他指定一个小的团队,甚至鼓励他自己申请课题基金;而对于第二类学生,则必须督促他自己完成实验,给予他独立空间的前提是他自己首先得有基本的科学素养,自己能独立做好自己的实验,这样才能指导其他学生正确地完成课题。知道导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于学生如何能在实验室更好地生存是有帮助的。施老师作为一名导师,送给研究生们一句忠告:多动手,眼到,手到,心到。 科研的起点对于研究生将来的素质高低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师从优秀的导师与去一流的科研机构学习是科研起点的客观决定因素。师从优秀的导师可以从他那学到他的优秀的做研究的方法以及科研思维;而一流的科研机构可以给实验室,给自己提供一个好的科研氛围。这两者都很重要,但前者对于研究生显得更加重要。 科研的起点,另外一方面就是科研课题的开始。有幸能接收一个可能前景很好的课题固然好,但如果课题起点定位低一点,也不用介意。因为不论课题水平高低,关键是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研究生阶段,主要是一个训练的过程。不论老师给你可能发影响因子只有5分的课题,还是可能发Cell杂志的课题,尽量不要往功利方面去想,这也是从事科研应一如既往具有的心态。尽努力去做,完成基本科研素质训练,使自己博士毕业的时候,在科研上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科研中的创新思维。起点相同的情况下,比如说给两个人一个起点定位在PNAS的课题,一个学生能将工作发表到更好的刊物上去,另外一个学生可能就发表不到PNAS,可能会比预期要差一些。我一直认为,一个课题的基本技术路线是比较确定的,这个技术路线套路,一般可以确保课题工作能发表到预期的杂志上去。但是,将课题完成到更高的层次,或者发现新的现象或机制,就需要科研上的成熟而又不乏创新的思维了。这类思维方式一是使对于碰到的实验难题的分析不会很离谱,二是能为科研工作提供创新点。不管是否真正存在能引导创新思维的思维方式,至少可以去学习导师如何分析实验中的难题、发现实验现象及规律,并将其阐述和论证到更高的水平。 聆听了施鹏老师对于实验室管理、学生培养、学生科研心态等的观点,自身感触很大,也受益匪浅。写下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对正在奋斗的研究生有所帮助。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纵横捭阖|30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临沂大学-剑桥大学第一届概率统计研讨会
热度 3 lysyxcs 2011-3-12 11:29
“临沂大学—剑桥大学”第一届概率统计学研讨会于2011年3月8日圆满闭幕。此次研讨会的主旨是加强国际学术界交流,探讨概率统计领域内一些新兴的议题及挑战,主要聚焦于探讨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学、非线性统计模型等新兴统计学议题及挑战,追踪国际统计学理论前沿和探讨我国统计学面临的新情况。与会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展开一场高水平的学术对话。   7天的时间里,我院概率统计方向的教师、研究生和剑桥大学数学统计中心Howard、Ben和Marina等3名学者就广义线性模型、金融统计和应用统计学等几个领域互相交流研究成果,积极探讨统计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成果显著。剑桥大学Ben提出的广义线性模型在家庭宠物拥有方面的应用研究引起我院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双方就模型建立到具体的统计实现(R-Project)整个过程展开了热烈讨论;Howard的医疗方案优化选择和Marina的极大似然估计R实现也引发了我院与会师生的浓厚兴趣。   本次研讨会是理学院和剑桥大学学术交流workshop化的第一次有益尝试,双方对此次研讨会的组织形式和取得成果达成了一致共识。此次研讨会为临沂大学和剑桥大学之间的国际学术研究和交流开创了一个新的平台,对促进国际统计学者之间的交流,提升我院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推动理学院“创新型学院”的发展和理学院统计学科国际化步伐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2099 次阅读|5 个评论
掌管世界顶级大学的是女校长----谁说女子不如男!
热度 11 毛宁波 2011-3-8 21:26
掌管世界顶级大学的是女校长----谁说女子不如男!
今天是三.八节,妇女运动100周年纪念日!祝福女同志们节日快乐!去年在MIT和哈佛大学访问,一件事情令我非常吃惊,这两所世界顶级大学的校长都是女校长---都是学校的首位女校长。另外普林斯顿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校长也是女性。或许是女性的细心吧,她们把学校管理的井井有条,取得的成绩大大超过男性校长掌舵期间的业绩。下面简单介绍下这4位校长,女同学们要努力啊,掌管世界顶级大学校长都是女的----谁说女子不如男! 2007年--美国哈佛大学任命首位女校长 为该校第28任校长( http://president.harvard.edu/ ) 历史学家德鲁·吉尔平·福斯特( Drew Faust)2007年为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成为哈佛大学的第28任校长,也是该校371年历史里任命的第一位女校长。福斯特今年63岁,是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的第一位终身院长。她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教书20余年,曾著书反映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南方妇女、南方联盟中的知识分子和意识形态,以及南卡罗莱纳州农场主詹姆斯·亨利·哈蒙德的传记。虽然福斯特本人缺乏在大型机构中担任领导职务的经验,但她的同事们形容她为“建立共识者”,善于人际交往。其前任劳伦斯·萨默斯因发表性别歧视的评论而于2006年2月黯然辞职。 http://en.wikipedia.org/wiki/Drew_Faust 德鲁·吉尔平·福斯特( Drew Faust) 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在2010年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中戴眼镜者) Susan Hockfield 是MIT(麻省理工学院) 第16任校长(2004-现在),是MIT建校150年来第一位女校长。她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一直致力于哺乳动物脑发展的研究,尤其在致命性的神经胶质瘤方面有所成就 。她首开在脑研究方面使用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先河,发现了导致癌细胞在脑内扩散的蛋白质家族和基因。她是美国科学发展学会会员,美国神经生物学学会会员。2005获得国际学术成就金奖,2004年获得耶鲁大学Sheffied奖。链接: http://web.mit.edu/hockfield/ ; http://en.wikipedia.org/wiki/Susan_Hockfield 2009年9月我与MIT Susan Hockfield校长合影 艾莉森·理查德 教授 (Prof. Alison Richard , Vice-Chancellor of Cambridge University ) 2003年10月--2010年10月担任 剑桥大学 第344任(Vice-Chancellor )副 校长(The Vice-Chancellor is the principal academic and administrative officer of the University), 是剑桥大学自1209年建校以来首任女校长。( Professor Sir Leszek Borysiewicz was installed as the 345th Vice-Chancellor on 1 October 2010.)。艾莉森·理查德本科毕业于剑桥大学人类学专业,后获 伦敦大学 生物学博士学位。1972年前往 耶鲁大学 ,并于1986年成为该校的人类学教授。1986年至1990年期间担任耶鲁大学人类学系主任,1991年至1994年期间为耶鲁大学 白喉带鹀 (Peabody)自然历史博物馆负责人,并在该博物馆募得2千万资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4年至2002年间,她曾任耶鲁大学教务长,主管全校所有系科单位的教育政策和学术策略,包括耶鲁学院、研究生院、10个专业学院、研究中心等。理查德教授还曾是耶鲁大学的财政预算和远期财政规划方面的主要负责人。本资料引自百度网站 http://baike.baidu.com/view/273199.htm 和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ison_Richard 和http://www.cam.ac.uk/ 剑桥大学副校长: 艾莉森·理查德 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的匿名读者补充了 普林斯顿大学的女校长:雪莉-蒂尔曼(Shirley M. Tilghman) 2001 年,分子遗传学专家雪莉-蒂尔曼(Shirley M. Tilghman)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成为该校257 年历史里第一位女校长。因为改善学校女教员的工作和生活等举措,蒂尔曼遭受争议,被批评用“母亲般”的政策改造校园生活。她还和哈佛前校长萨默斯打过笔仗,因为后者 “歧视女性”。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信息链接: http://www.princeton.edu/president/ ; http://en.wikipedia.org/wiki/Shirley_M._Tilghman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雪莉-蒂尔曼 H angzhou 3月9日评论说宾夕法尼亚大学还有2位女性校长,现介绍如下,欢迎大家继续补充! Judith Rodin Judith Rodin 1994 年--2004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Judith Rodin was the 7th 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05年开始她任洛克菲勒基金会主席( Rockefeller Foundation )。 参考网址 http://en.wikipedia.org/wiki/Judith_Rodin ; http://www.rockefellerfoundation.org/about-us/board-trustees/judith-rodin-phd Amy Gutmann 校长 2004-现在 Amy Gutmann 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Amy Gutmann is the 8th 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参考网址 http://en.wikipedia.org/wiki/Amy_Gutmann 欢迎大家继续补充!最好补充一下中国大学的女校长! 说到中国的女校长,有一位给大家晒晒: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红红 山红红,女,汉族,1959年9月生,河南郑州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1月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石油炼制系炼油工程专业,留校任教。1984年9月至1987年7月在华东化工学院能源化工系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回到华东石油学院工作。1991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10月任石油炼制系副主任,1996年5月任石油炼制系主任。1997年晋升为教授。1999年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化工系做访问教授。2004年6月获石油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2月任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常委、副校长。2005年7月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常委、校长。长期从事石油加工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讲6门本科及研究生课程;独立指导硕士研究生20余名;公开出版《炼油工艺基础知识》、《石油加工概论》、《English Reading Course for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etroleum Refining》等3部教材;主持的《石油化学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改革项目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来源: http://www.upc.edu.cn/new_sec/xxld/shh.html ) 经(四川成都的评论人 )调研西南石油大学 党委副书记、校长杜志敏也是女校长 1976 年 10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 年 7 月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采油工程专业。 1985 年 5 月至 1988 年 9 月在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石油工程研究所进修, 1989 年起历任西南石油学院开发系副主任、科研处处长、石油工程系主任, 1999 年 10 月任西南石油学院副院长。 2005 年 9 月任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杜志敏同志是“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气田开发学科带头人和固定研究人 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中石油集团公司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石油学会副理事 长,天然气标委会专家委员,美国石油工程师学会( SPE )会员 , SPEJ 杂志稿件评审员, 《石油学报》编委、《天然气工业》杂志编委会副主任,《西南石油大学学报》主编,全国第五届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 长期以来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藏数值模拟及现代油藏经营管理方面的教学、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主持包括“九五”和“十五”国家科技攻关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 5 项,部省级科技攻关项目 10 余项,在高含硫气藏、凝析气藏和致密气藏等特殊气藏渗流理论和工程应用方面形成了研究特色。在国内外各种核心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 130 余篇,其中被 EI 收录 60 多篇。出版专著和译著共 5 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此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教改成果特等奖 1 项。(引自 http://www.swpi.edu.cn/page/jjdzm.shtml ) nfusux 评论到: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现任女性校长president Mary Sue Coleman 为第13任校长(2002--现在)。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成立于1817年。(引自http://www.umich.edu/pres/aboutmsc.php)。她在1995-2002年任 University of Iowa第18任校长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y_Sue_Coleman。 http://www.umich.edu/pres/pdf/mscbio.pdf 弗吉尼亚大学(英文:University of Virginia,UVa或UVA,又称Mr. Jefferson's University或The University)是由托马斯·杰斐逊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夏律第镇创建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 2010年8月1日就任的弗吉尼亚大学的校长 Dr. Teresa Ann Sullivan也是第一位女校长。( Dr. Teresa Ann Sullivan (born July 9, 1949 ) is the current 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 She was unanimously elected on January 11, 2010, and became the University's first female president on August 1, 2010. Previous to her time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she was the Provost and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for Academic Affairs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and has held administrative positions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 http://en.wikipedia.org/wiki/Teresa_Sullivan)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10/01/11/AR2010011102330.html 感谢nfusux的细心,博文才得以正确的更新。希望大家继续补充!
个人分类: 其他|18048 次阅读|15 个评论
国外大学学术期刊出版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1-2-27 14:45
大学出版机构担负着出版学术期刊、信息检索期刊、学术著作和教科书的主要任务。从其出版物的文献价值和层次来看,无疑是最有学术价值和处于最高文献层次的,是处于科学发展前沿的第一手文献。虽然说,出版公司、商业图书出版社、政府部门、工商企业与行业组织、学会和研究机构也出版一些学术出版物,但大学出版物的水准是最高的,稍能与大学出版物平分秋色的只有学术研究机构的出版物。 一、英国大学出版物 剑桥大学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是世界上最早的两个大学出版机构。这两个出版社的成立不仅标志着世界大学出版的开端,而且也奠定了英国现代印刷出版业的基础。 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经英王亨利八世批准成立于1534年7月20日。该社的宗旨是“致力于各学科知识之获得、提高、保存与传播;促进教育、宗教、学术和研究工作,促进文学与纯文学的发展。”该社主要出版教科书、工具书、试题等,在美、澳等国设有分社。1985年时,出书1 000种,期刊86种,试题2 000种,在版图书8 000种,年营业额1.7亿英镑。全社有1 000多名编辑出版人员。出版社由剑桥大学各学院推选的学者组成出版管理委员会管理,剑桥大学校长为名誉社长,第一副校长为社长,另设有执行主任和秘书。90年代,该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为出版学术期刊的主要出版社,出版的期刊已有100种以上,包括与学术团体合作出版的刊物。英国各大学出版的学术期刊在全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连同几家大型商业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期刊(多系综合性科技期刊),已占全国专业学术期刊的60%以上。剑桥大学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还是英王伊丽莎白(1558~1603年在位)于1559年特许设在首都之外的两家出版社,而其他出版社则必须设在伦敦。 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经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批准成立于1586年 。早在1478年,英国印刷先驱T.罗德即在牛津大学创办牛津大学印刷厂。该社以出版工具书、教科书、学术著作和学术期刊著称。出版社由牛津大学各学院推选的20名学者组成的管理委员会管理,牛津大学第一副校长为社长。另设有执行主任和秘书。该社年出书1 018种(1987年),下设有专门的期刊出版部,1985年出版有78种期刊,90年代已达100种以上。 除这两校之外,曼彻斯特大学、利物浦大学等校也都设有出版社,并出版有学术期刊。 英国学术期刊的用稿率很低,平均退稿率为50%左右。物理类期刊稍好一些,如《物理学杂志》的退稿率在18%~30%之间,《物理化学学报》的退稿率为40%。人文和医学方面的学术期刊退稿率高达80%~85%。如《柳叶刀》的退稿率为83%,《自然》退稿率为57%。学术期刊的发行量期均3 000份左右,但60%发行至海外,医学刊物发行量略大些,约在3 500~4 000份之间。故学术期刊定价一般偏高,年平均价多在100英镑以上,文献检索性刊物则高达500英镑以上。 为保障编辑出版事业所需的人才,英国不少大学设有编辑出版专业或课程。如牛津理工学院开设有3~4年制正规出版专业课程;伦敦印刷学院、格拉斯哥建筑与印刷学院专门培养印刷业高、中级人才;曼彻斯特技工学校开办有二年制大专班印刷课程;瓦特福德理工学院开办有四年制印刷专业课程。 二、美国大学出版物 美国出版业始于17世纪30年代末。英国移民、锁匠斯蒂芬·戴(约1594-1668年)1638年在哈佛学院所建的北美英国殖民地第一家印刷厂——剑桥印刷厂,为美国出版印刷业的开端。它曾先后出版《自由民誓词》、《圣经全集》等。这使波士顿成为18世纪中叶以前的美国出版业中心,之后被费城、纽约相继取代。 美国最早有大学出版物的学校是哈佛学院,早在17世纪40年代就开始出版图书,但哈佛大学出版社直到1913年才成立。最早使用“大学出版社”名称的是康奈尔大学,始于1869年,但其间长期停顿,直到1930年才恢复。连续出版最久的学校是从1878年创办经营至今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20年,全美大学出版社始有协作组织,到1937年正式命名为美国大学出版社协会(AAUP),至1987年已有94个会员单位。美国的大学出版社主要任务是出版校刊、教材和学术著作,不用纳税。2/3的大学每年出书不超过30种,至80年代中期时,全美大学出版社共出书约五六千种。其中主要有芝加哥大学,262种;加利福尼亚大学,225种;普林斯顿大学,160种;耶鲁大学,152种;麻省理工学院,120种;康奈尔大学,100种;纽约州立大学,100种。 根据董其蔚、李南景的调查(见附表),美国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学校或学校中某系主办的期刊;二是专业学会或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期刊,由大学教授任主编,在全国范围内或跨国组成编委会。期刊的内容是综合性学术期刊和单一学科学术期刊比例大致相当。学报以月刊、双月刊和季刊居多,也有双周刊。其经费大多来自捐赠;一部分来自发行收入和版面费收入。版面费一般每页20~60美元。 三、日本大学出版物 1867年,柳河春三创办的《西洋杂志》月刊成为日本期刊业的开端。到1909年,实业之日本社首先实行期刊寄售业务,推动了期刊出版业的发展。1956年,新潮社出版《新潮周刊》,从而导致一股持续至今的“杂志热”。至20世纪60年代,由于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促使期刊出版业突飞猛进。1985年时,期刊总量已达3 025种,营业额为7 122亿日元。1989年时,期刊总量已达7 696种(大众杂志2 296种,学术杂志5 400种)。日本期刊业发展的一大特征是创刊杂志多,1980年以来的10年间已有2 000余种,同时每年也有数十种停刊。日本出版者认为:“以为杂志的历史越长越有权威,越优秀,乃是误解,在某种意义上,停刊要比创刊更需要勇气和头脑。” 日本的大学出版物按日本人自己的话说“出版历来有两个读者取向:不特定的多数,这是编辑们做尽畅销梦的世界;和特定的少数,在这个不能谈‘量’的世界里,大学出版部是宿命的、良心的存在。”与英美一样,日本的大学出版部仍担负着出版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任务。日本文部省对学术出版专设有“文部省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研究成果公开促进费”,仅对学术期刊的出版,1989年度的资助预算即达4.7亿日元。 日本大学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据1980年的统计,大学研究课题达278 343项,平均每人年发表7.5篇论文。日本的460余所大学,大多都有自己的出版物。在1979年时,全国出版有8 901种科技期刊,而其中1 216种即出自大学。尤其在基础科学方面,大学出版的期刊代表了国家科学研究的水平。周汝忠统计到了31所大学40余种刊物,这大致反映了日本大学科技学术期刊出版的情况。 这些期刊以年刊居多,有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两种,有的为学校主办,有的由分学院或研究所主办。校办期刊由国家拨款。其出版类型有文理工综合版、理工综合版和专门学科版几类,学术期刊居多,间有信息检索、新闻等期刊。其办刊形式灵活,不固定页码,不限制论文字数,不拘文种,刊名除冠以校名外,则“报告”、“纪要”、“集报”、“学报”称呼各异,并不统一,从一个角度显示了外来文化与本体文化并存的现象。 扩展阅读参见:姚远: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643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世界大学排行榜
热度 2 wliming 2011-2-18 00:30
根据英国高等教育调查机构QS公司最新公布的2010世界大学排行榜,英国剑桥大学首次击败美国哈佛大学,成为全球排名第1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排名第47,较去年上升5名;台湾大学排名较去年晋升1名,至94名。   这是世界大学排行榜自2004年进行调查以来,哈佛大学首次跌到第2名。   综观全球排名前20名的大学,多数是美国大学,亚洲地区排名最高的是香港大学,排名第23,较去年上升1名,日本东京大学紧接其后,排名第24,较去年下跌2名。   大陆共有2所大学挤进世界前100大,北京大学排名第47,较去年上升5名,清华大学则下跌5名,成为第54名。   负责这项调查的QS公司研究部主任BenSowter表示,今年总共对全球644所大学进行评比,是历年来最多,世界顶尖大学的排名都在伯仲之间,剑桥大学排名首位的主因是,剑桥发表的研究报告被引述的次数增加。 哈佛大学   QS使用的6项评比指标包括:学术界人士评比(今年有超过1.3万人参加)、雇主评比(今年有超过5000名雇主参与)、教师与学生比例、教师研究报告被引用次数、外籍教师人数及外籍学生人数。   根据调查全球前10名大学依序是:剑桥、哈佛、耶鲁、伦敦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上升4名)、牛津大学(下跌1名)、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下跌2名)、芝加哥大学(下跌1名)、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下跌1名)、普林斯顿大学(下跌2名)。   QS公司研究部主任BenSowter表示,香港大学计划在2012年将大学学位课程延长为4年,为作准备,香港大学增聘教师,以因应将增加的学生,带动今年的排名,但未来可能因此影响香港大学的师生比例,排名也可能下跌。   他进一步表示,今年亚洲地区大学的表现仍很强劲,不少国家和地区提供多元及高质量的教学内容,竞争激烈带动亚洲地区高等教育的质量,加上当地政府也提供丰厚资源,都有助大学教育的整体表现。
个人分类: 社会|863 次阅读|3 个评论
千人专家推荐最新TOP 7免疫学论文
xupeiyang 2011-2-12 08:51
“F1000(Faculty of 1000 Medicine)”又名“千名医学家”,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等全世界2500名国际顶级医学教授组成的国际权威机构。 近期最受关注的七篇免疫学论文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1-2/2011211172736717.htm “Faculty of 1000 Biology”创办于2002年1月,是一种在线科研评价系统,其推荐原则立足于论文本身的科学意义而非发表在什么杂志上。该系统根据全球2300多名资深科学家的意见,提供对近期发表的生物科学论文的快速评论,目的是帮助广大科研人员遴选和发现有价值的研究工作。该机构专家根据论文对当前世界生物医学和临床实践的贡献程度和科学价值,每年对全球SCI文章总数不足千分之二的优秀精品医学论文进行推荐和点评,并赋予“F1000论文”称号向医学界推荐,涵盖了医学各个学科,是一项很高的学术荣誉。
个人分类: 信息检索|11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土工工程领域经典教材推荐
热度 1 Runxia198148 2010-10-6 19:44
(如何提高我们的土木工程知识素养? 从河海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已经有4年,由于工作性质主要是国外新技术的推广,因此经常涉及到为公司物色人才和技术研发工作。工作这几年,深为两件事烦恼: 1)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2)中国大学培养的人才,眼界太窄、太闭塞,不具备系统的土木工程技术素养,缺乏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找不到合适人才,主要是两方面因素决定的。其一公司是外资,因此需要土木工程师能将流利的外语,尤其是专业外语。这点对中国学生很难;其二是人才的复合程度不够。很多研究生的基本功不到位,能力仅局限在其研究领域范围之内。比如,就支挡结构工程而言,加筋土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控制了大约50%的市场,而作为中国著名大学毕业的岩土工程研究生,在读书期间很少知道Tensar或者Maccaferri的。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我国的教育设置问题,英语教学方法需要改进。第二,我国的教材或者老师授课的内容需要及时更新。当我在河海读书时,我发现我们的有限元教材还是50年代徐老的。 总的来说,是我国大学培养的学生素养不高,或者说没有教给学生提高素养的方法。 很多年前,就有人提出洋为中用的概念,中国发展至今日,很多方面已经超出国外,但也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在最近的世界大学排名中,我国还是不行的,我们不能说这个排名没意义,我们应该看看,到底这些排名好的大学怎么样? 作为个人很难准确评估某个大学的综合实力,我所关心的是土木工程专业。本文主要是我对该问题研究的一些发现。 《高等土力学》课程 1)河海大学的高等土力学课程苦涩难懂,学生也许可以应付考试,但并不知道如何应用,感觉似乎脱离了工程应用实际(对学生而言),更适合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 2)清华大学的高等土力学课程。不错。避免了河海的问题。但还是和实践结合不紧密。缺少很多理论的推导,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土力学的本质问题。 3)麻省理工大学的高等土力学课程。非常系统,从介绍土的本源到工程中具体问题的处理,非常有助于学生对土这种物质的认识,非常注重数学推导,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数学、物理能力的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变得更聪明,思路更清晰。麻省理工为高等土力学开放了课程,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学习。 《有限单元法》课程 科技发展到今天,很多问题可以或者说必须通过数值技术来仿真分析。这个技术在过国内发展不好,工程界对其印象不好。主要是国内很多学者编造数据造成的。作为RD的科研人员,尤其需要学好本技术。 K.J.Bathe教授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职于麻省理工大学的机械工程学院。为ADINA程序的技术总监。所编书籍《Finite Element Procedures》是有限元学习的经典,本书不仅是有限元教材,同时也是数学和物理以及工程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的教材则呈现两个极端:第一太简单。第二太复杂,还没有习题等用于检测是否学会的工具。比如清华大学的《有限元法》。 《土工合成材料的设计和应用》 所有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尤其是设计到水和土的),均应认真了解土工合成材料。因为这就像混凝土一样,是二十一世纪的材料革命。推荐教材:《Designing With Geosynthetics》。 相信一个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通过对以上基本课程的学习,可解决如下问题: 1)已经阅读了大量的英文专业文献,渐渐地具备了英语语感。 2)提高了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探索了方法。 3)打开了土工合成材料的大门,使得你不再觉得落伍,你知道工业还可以和土木工程联系起来。 先试试吧,看看结果如何? 推荐教材如下: 1)《高等土力学》: a. http://ocw.mit.edu/courses/civil-and-environmental-engineering/1-361-advanced-soil-mechanics-fall-2004/ b.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0415420261/ref=s9_simh_gw_p14_d1_i1?pf_rd_m=ATVPDKIKX0DERpf_rd_s=center-7pf_rd_r=05KJVVHW17HYJT0GEHGWpf_rd_t=101pf_rd_p=470938451pf_rd_i=507846 2) 《有限单元法》 http://ocw.mit.edu/courses/mechanical-engineering/2-094-finite-element-analysis-of-solids-and-fluids-spring-2008/index.htm 3)《Designing With Geosynthetics》(第五版) http://www.amazon.com/Designing-Geosynthetics-5th-Robert-Koerner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如果大家有别的需要,请给我留言。
个人分类: 未分类|8511 次阅读|9 个评论
剑桥大学知识产权办公室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模式
热度 1 wumingdl 2010-6-13 14:47
剑桥大学知识产权办公室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模式 吴鸣,2007年10月。
个人分类: 知识经济探索|5110 次阅读|1 个评论
剑桥植物之旅
antiscience 2010-3-25 17:42
刊于:《大众科技报》,2010.03.23, C04 剑桥植物之旅 刘华杰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徐志摩1928年《再别康桥》中的句子。康桥即Cambridge,指英国的剑桥。2010年2月4日我们在剑桥大学的剑河旁,竟然看到了用中文刻在石头上的首句和末句。传说,这诗在当地确有一定名气,剑河上的船夫也能背出几句。 这次到英国本没有去剑桥的计划。快回北京的时候,我突然在新浪的博客上看到章梅芳的留言,邀我到剑桥。只有一天时间,能看什么?最多欣赏一下那里几大学院古朴的建筑。犹豫再三,最终与肖龙赶去。从伦敦到剑桥,乘火车50分钟就到。 没有特别的计划,看什么都一样,都算新鲜,因而不着急。出火车站后,不知不觉就进了剑桥大学植物园。以前听说过此大学有植物园,肖龙也提醒过我,而它就位于几大著名学院与火车站之间,绕过去说不通。进了园子,发现它比我想象的大得多、精致得多,植物种类相当丰富。虽是冬季,大量草本植物看不到,但仍能感受到植物园管理得相当细致,植物分区与标识都很清楚。 在一长条型花池中,一株株罂粟小苗刚长出,周围并无护网。是做毒品海洛因的罂粟?没错。准确说,在一定条件下它能够制作成毒品,但不是必然要做成毒品。在许多国家,包括中国,法律禁止种植罂粟。这纯粹是现代性惹的祸,只因为有少数人吸毒,其他人就没权利欣赏美丽的罂粟花了,太不公道!按同样道理,因为少数人用菜刀杀过人,法律就该禁止公民使用和拥有菜刀了?小时候,农村许多人家都种几株罂粟,当然不是用来做毒品的,用途主要有两个:(1)观花。罂粟花相当漂亮。(2)应付若干家庭常见小病。如今也有一些国家的法律并不禁止个人作观赏花卉少量种植罂粟。 植物园中有来自中国的许多植物,如水杉、蜡梅、紫藤,看到后感觉十分亲切。此时蜡梅盛开,香气扑鼻。来自美国的光皮柏木( Cupressus glabra )长得很高大,嫩枝和柏籽都很漂亮。园中也有 白果槲寄生( Viscum album ),远瞧像鸟巢或枣树、泡桐树上的疯长枝,离近了才知道是寄生植物。园中也有球芽甘蓝、冬小麦、对开蕨 、构骨叶冬青、小根蒜的身影。 园中的温室,不算很大,但颇有特点。我去的植物温室数量也不少,温室中植物品种大同小异。不久前还参观了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的几个温室,实话说也就那样子。但是剑桥大学植物园的温室让人喜出望外。章梅芳首先看到一株木质藤本植物的花,她远远地嚷道:像是假的。我们忙凑上前观看。花序倒垂,足有一米多长,真像是假花。花的颜色太奇特了,与蜡染布料的颜色接近。细看,是豆科植物。叶三出,茎右手性。花蝶型,龙骨瓣呈天堂鸟喙状,向上卷起。可以合理地猜测,此植物生长在热带,并且可能需要某种鸟其为传粉。此植物英文名为Jade vine或者emerald creeper,学名为 Strongylodon macrobotrys ,中文名为翡翠葛。这个译名既传神也贴切。它原产于菲律宾,我在中国还没有见到,不知南方是否有引种的。如果我在植物园工作,一定要想方设法引种此植物。 在温室里还见到了较有特色的香荚兰和绿檀。前者中国海南兴隆也有种植,其蒴果(注意,不是荚果)可提取重要的香料,香草冰淇淋就应当含有这种香料。不过许多厂家用的是合成品,比较便宜,味道差远了。绿檀属于蒺藜科植物,木材纹理呈淡绿色,比重相当大,可迅速沉入水中。北京市场上偶尔能见绿檀做的佛珠和笔筒,价格不菲。直径30-40厘米的笔筒,价格达万元。我见过绿檀的果实,外表像大红袍花椒,只是个头更大。它的花非常漂亮,我未见实体,只瞧过照片和植物彩画。温室中还有巨花磨芋,它有全世界最高大、也很臭的花,此时已开过花,叶柄上的花纹有点恐怖。 出了温室,临近植物园书店时被一阵浓香吸引住,原来是一种黄杨科常绿灌木的花香,它的名字叫黑果野扇花( Sarcococca confusa )。花黄色,成束状,浆果黑色。此时有的枝头在开花,而有的还结有成熟的果实。 接着,便匆忙参观几大学院的建筑。在三一学院门口的北侧,见到那传说的苹果树!学院的宣传单上明确标出这株苹果树,并称它是当年砸牛顿头的那株树的后代。只当是有趣的传说好了,因为苹果砸头的故事本身就是编出来为争平方反比定律优先权的。数理传统的巨人牛顿与博物传统的巨人雷(John Ray),差不多属同时代,雷年长14岁,两人都曾在三一学院学习、工作过。 快要结束参观时,在圣约翰学院、皇后学院西侧林下草坪上忽然发现许多小黄花。远看像顶冰花,近看不是,叶型不对。当时我没有认出来,只知道它是毛茛科植物。此时天气阴暗,用大光圈、高感光度,好不容易拍了几张。回家后查得,此植物是冬菟葵( Eranthis hyemalis ),英文名为winter aconite。菟葵属全球共8个种,中国有三种,但没有这个种。在寒冷的冬季,冬菟葵开出了脆弱却是灿烂的小黄花,让沉寂的大地显现了出春的气息。在英格兰,此时与它有一拼的,似乎只有1月份就开出靓丽小白花的雪花莲( Galanthus nivalis )了。 傍晚,我挥一挥衣袖,带走了满脑子的植物记忆。 补充:从网上得知,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目前已经栽种翡翠葛。 图说 001剑桥大学植物园中罂粟的幼苗。 002剑桥大学植物园中的光皮柏木。 003剑桥大学植物园温室中的翡翠葛花序。 004剑桥大学植物园温室中的翡翠葛三出叶。 005剑桥大学植物园温室中的绿檀。 006剑桥大学植物园中的黑果野扇花(花)。 007剑桥大学植物园中的黑果野扇花(果)。 008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大门口的苹果树。 009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三一学院、皇后学院等西侧树林下的冬菟葵。 010冬菟葵. 011冬菟葵与绿头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国剑桥大学首度考虑发行4亿英镑债券筹资
skyclub2008 2010-1-13 11:47
据英国《泰晤士报》1月5日报道,创校800年的英国名校剑桥 大学 首度考虑发行债券,首笔债券高达4亿英镑。 剑桥大学财务总监安德鲁里德(Andrew Reid)称,虽然对这样的首次尝试存在担心,但相信这是目前解决剑桥大学资金流问题的最好办法。过去剑桥大学通常通过捐赠者的捐献和国家财政获得资金,这次将趁信用市场好转时发放债券筹资,确保学校项目有资金保证,同时也降低对国家财政的依赖。但他也表示,剑桥大学这次的发行债券有可能是一次性的行为,而不是常规筹款方法。 《华尔街日报》引用纽约全球经济观测公司主席罗比尼的话称,目前最活跃的债券发行大学是 美国 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大学,分别发放债券25亿美元、10亿美元和16亿美元,但在过去12个月里,美国多所大学由于发放债券而造成了损失;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是英国第一家发行债券的大学,它在1995年发行3500万英镑,该大学称此举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在去年再融资资金达8000万英镑。 驻伦敦的RBC资本市场公司欧洲信用策略部门主管波纳德则称:购买像剑桥这种享有国际声誉大学的债券对投资人来说是相当具有吸引力的投资。 更多阅读 《泰晤士报》相关报道(英文)
个人分类: 科研教育|1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康桥的晚霞
热度 1 weijia2009 2009-9-2 22:11
这几天在英国仿佛赶场子开会,刚在诺丁汉大学做了两场报告后,下午又赶了3个小时到剑桥,下车就直接进入剑桥医学院的报告厅。2009年是剑桥大学建校800周年,我参加的这个论坛也适逢其会,被列为今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会议组织者预先通知是小型讨论会,不想来了几百人,我的热点发言也变成了大会报告。走上讲台时我对观众席扫描了一遍,与会者年龄偏大,男女都穿正装,神情严肃,或许这就是英国的校园风格吧 -刻板有余而活泼不足。随着报告的不断深入,会场才开始升温,讨论热烈起来,看来还是科学能把不同的校园文化拉到一起来。 不知道是文化上的区别还是生物钟的差异,印象中这次英国之行的演讲(包括我自己的)大多不够舒展。最明显的可能要数诺丁汉的市长做的晚餐致辞,那是在诺丁汉的议会大厅,女市长照着发言稿逐句朗读,3分钟的演讲大概出现了5-6次口误。诺丁汉大学的Chancellor杨福家教授的演讲很精彩,不过也略显拘谨了些。直到下一站到了北美洲的会场,才感到气氛变回来了。从伦敦直接飞到加拿大的阿尔伯塔省的Edmonton市开代谢组学领域的年会,大会主席David Wishart 的装束是旅游帽加T恤衫,会场上一片短袖夏装,欢声笑语。上午做完报告我立即回宾馆房间换下了西服和领带,感觉前后两天反差太大了,像是刚从教堂做完礼拜出来就一脚迈进了菜市场。 还是回过来讲剑桥的事,论坛之后的晚餐在King's College(国王学院)的教堂里进行,他们说这座建筑算是整个学院最年轻的只有200年的历史。很显然被安排在这样的堪称艺术杰作的殿堂里用餐是一种极高的礼遇。昏暗的大厅、长长的餐桌、烛光、生硬的英式语调好像让我们进入了《哈利波特》魔法学校的场景,据说该电影中的学校就餐就是取材于牛津和剑桥的这种学院晚宴。我们餐桌两边的墙壁上挂着几十个本院著名院士们的画像像画展一样排得很长。席间我向身旁一位药理学教授(Allan Cuthbert)请教了剑桥和牛津大学特有的学院制,这位70多岁的老教授跟我如数家珍般地讲解了他们的体系。 800年前一批牛津大学的学者来到剑桥这个地方另立门户,按牛津的模式创办学校,几十年后(1284年)成立了第一个学院,叫Peter House,后来就诞生了第二家、第三家学院,迄今已有了包括国王学院、女王学院、三一学院等著名学府在内地31个学院,剑桥大学就是建立在这31个学院基础上的联邦体系。大学(University)负责教学和科研,其机构不含31个学院,包括专业系、研究中心、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等。每个College 自主招收各种专业的学生 - 可以说五脏俱全,它既是一个独立的社区(负责学生的校园生活),又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和行政实体。这个制度最大的特点是为学生们提供了最好的交流场所。学生的专业可以完全不同,但由于户籍属于同一个学院,除了各自上课以外,他们平时在一起吃饭、起居、讨论甚至一起参加课外活动,这样日复一日,就产生了跨学科的讨论和互补。剑桥大学的大部分老师都身兼两职,一方面在University的某个系当faculty(这是主要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在某个学院当院士享受学院的福利,同时承担辅导和帮助学生的义务。剑桥每个学院由一个院长、几十个院士和十多个行政人员管理和运作。院长的地位崇高,我身边这个Allan Cuthbert教授曾经是Fitzwilliam College的院长(Master),他说目前英国共有5所大学仍然保持着这个古老的学院制体系。在Allan讲解过程中,我大致能揣摩出这种体制的一些缺点 - 大学和学院将无可避免地发生重复投入,教育成本较高,教师时间一分为三教学、科研、辅导,工作负担较重。但这个国际高校中的非主流体制能存在这么长的时间,必然具有其合理性。 仰望教堂顶上在烛光中若隐若现的各种雕塑,我的思绪渐渐飞出去了。牛津人在建校200年后办了剑桥,剑桥人在400多年以后又在美国办了哈佛,说不清一个大学的历史和今天的地位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或者有多大的联系,但我想每一所顶尖的大学必然是有一定的历史的,这段历史一定要足够长到能产生出让它们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大学文化来。近一百年尤其是近二十年来我们国家的高等学府到底在孕育着一种什么样的大学文化呢?随着社会对高校投入的逐年增加,我们今天的高校对社会文明的贡献度已经变成一个十分脆弱的话题了。我们的高校在带动社会发展还是跟在社会后面亦步亦趋?细细品味我们的校园工作环境,在我们挂着君子和而不同古训的大楼里其实充斥着非此即彼的互损互耗,那些热爱科学的教授们却不得不在社会关系网上穿梭不息,有的还要在官道上趋之若鹜。中华文明几千年,今天的社会似乎已找不到自己的文化支点了 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高校文化已严重滞后了!我想起了两天前见到的杨福家教授,听说他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对高校中大师的凋零和文化的式微十分忧虑。很多人说这位物理学家到世界名校去当校长(校监)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不知道他这个当大学校长的异国人生是多了一层光环呢,还是多了一份无可名状的孤独? 或许欧洲大学的某一棵千年大树下埋着解读这些文化问题的钥匙,毕竟这些校园弥漫着的是具有把古典传统和现代创新、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的欧洲文化。我们的上几代先辈们多数是以羡慕的眼光来看待欧洲的,但我心里又不很确定。今天物质充裕、个体自由、体制民主和社会安定的欧洲有没有可能正在远离峥嵘,走向平庸?走过了近千年历史的牛津和剑桥今天是否依然有着超前的思维和深邃的目光?剑桥的副校长Kate Pretty在论坛的致辞中也在自问,剑桥走出过牛顿、达尔文、卢瑟福、凯恩斯,but, what's next? 值得一提的是晚饭前我们几个参会代表得以在古老的校园转了一下。国王学院后门刻着徐志摩《再别康桥》的那块白色的大理石让我眼前一亮,多美的诗句啊!我的眼前浮现出几年前一个画面上海西郊宾馆的一个古色古香的亭子里,我的女儿正和她的同学在排练节目,两个小姑娘一左一右挥出小手,无限深情地吟诵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不知不觉中她们已长成大女孩了,天各一方,各自在憧憬着未来的大学生活。也许这就是一种轮回,在生命中的一个时刻我们注定要走入某一个校园,在那里破茧而出。一如徐志摩说的那样,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徜徉在古老的校园,国王学院古朴庄严的建筑群在夕阳的映照下依然气势恢宏。草坪安静的躺在晚霞的怀抱里,迎面石阶上悠闲地坐着几个闲谈中的学生,还侧目送来一个颔首,恍惚之中,这目光好似从中世纪传过来的,只一闪,便觉得时光倒转、日月悠长。
个人分类: 未分类|9636 次阅读|11 个评论
在Batchelor教授的指导下
热度 2 cswen 2009-3-18 19:30
在 Batchelor 教授的指导下 纪念当代国际流体力学大师 G.K.Batchelor 教授逝世九周年 温景嵩 2009 年 2 月 19 日 开始写于南开园 没有想到 这是三十年前的旧事。 1979 年 10 月我第一次走出国门,来到这世界科学的圣地──剑桥大学。我们可说是改革开放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事情决定在更早,那是在 1978 年的夏天,中美两国还没有建交。我们通过了国家的英语考试,组织上决定以公费公派的访问学者身份送我出国进修。我那时在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研究激光在大气中传输时由大气湍流对激光光束引起的种种湍流效应。这类课题研究在西方只有美国有。但是,由于那时我国和美国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我就只能选择英国的剑桥大学。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我把我的申请书寄到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系主任 Batchelor 教授 那里。他是湍流方面享誉世界的大专家,向他申请研究湍流的一般性质特别是湍流的间歇性还可以说得过去,安徽光机所的领导也同意了。然而, Batchelor 教授 已是当代国际上闻名遐迩的流体力学大师,而我却是个学气象的无名小卒。他会接受我这样一个专业既不对口又是个小人物的申请吗?我心中很是忐忑不安。可是没有想到我的运气是这么好,最后他居然接受了我的申请,这使我高兴万分。 初遇难关 不过高兴很快就转为沮丧,我们在英国驻华大使馆挨了当头一棒。原来他们为了测试一下我们英语的真实程度,把我们这些通过中国科学院和英国皇家学会的协议送到英国来进修的人请到使馆进行了一次测验。这次测验的难度很大,据说比美国的托福难度要大很多。结果可想而知,我们这批刚从闭关锁国的环境里出来的人在那里打了一个大败仗。尤其是我,听力部分就干脆交了白卷。那是两个英国人在聊天,速度很快,声音又很轻,好像在说悄悄话,我一句也听不懂。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交白卷。我一生中一向总是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交白卷是我难以承受的事,心中懊丧程度可想而知。现在想来,这其实很可以理解。我那年已 45 岁。又是在闭关锁国的条件下培养大的。加以学的外语又杂七杂八,小学是学日语,大学是学俄语,只有中学是学英语,培养目标又只是为了阅读,没有学听力,更不要求四会。虽然考试成绩还挺好,特别是在 1978 年夏天国家英语考试前,我们在中国科大的英语训练班,突击了几个月英语的听说读写,最后能以较好的成绩通过了国家考试。但实际上我们这点英语水平还差的很远,无法适应真正的英语社会。于是英语成了我们执行改革开放出国进修任务的最大障碍。我们怀疑自己还能不能出国。我们的领队是当时在中国科学院外事局工作的翻译马雪征。她安慰我们说:别怕,这次测验只是为了解情况,不是为淘汰人。测验难度非常大,不要说你们,就是她这个专业翻译也考不好。不要说我们中国人,连英国使馆的秘书英 国老 太太告诉她,她虽是英国人,但是年纪大了,也考不好。因为这个测验词汇量非常大,速度非常快,要求被测试者不但有很好的英语水平,而且要有很充沛的精力,所以只有她的儿子来才能考好。马雪征叫我们放心,还是安心地准备到英国进修的事。虽然如此,我们这批人还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了伦敦。 伦敦的英语学校 到了伦敦后,一些朋友很快发现伦敦有好多英语学校供外国人学英语。他们向我驻英使馆提出请求,请求允许我们花几个月的时间去这些学校学英语,作为过渡以适应这个英语社会。我当然也提出了同样的申请。大使馆了解我们的情况,马上同意了我们的请求。毕竟过好语言关是我们这批初出国门的人首要的事。然而 Batchelor 不这样想,他不同意我在伦敦再花几个月的时间去学英语。他有他的想法,通过他的秘书,把他的意见转达到我驻英使馆。说 Batchelor 了解温某人的情况,认为他没有必要在伦敦再学几个月英语,那是在浪费时间,温某人现在应该马上参加剑桥这里的工作。她并且说 Batchelor 已经把我安排在剑桥的达尔文学院,解决他在剑桥的吃住问题。所以她请大使馆转告我,要我第二天马上到剑桥的达尔文学院报到,然后就到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主任 Batchelor 教授这里来。至于提高英语水平的问题, Batchelor 认为那是要通过在剑桥的工作和生活来进一步提高的事。我只好中断了找英语学校进修的事,第二天一早立即赶到剑桥的达尔文学院,办好手续安排好了吃住以后就快到中午吃饭时间了,我于是准备吃完午饭下午到巴切勒那里报到。没想到这时 Batchelor 的秘书又来了电话,问我为什么还没有去系里报到。她说 Batchelor 已在系里等了我一个上午。我大吃一惊,没想到 Batchelor 对工作竟然抓的如此之紧。 时间已到了吃午饭的时候,我只好用过午饭下午刚一上班,就到了 Batchelor 的办公室。一进门我就先对他表示了歉意说: I am sorry, I am late.( 我很抱歉,我来晚了 ) 。这就是我对 Batchelor 讲的第一句话。他随口说,还好还不算太晚。接下去我才明白这不是一句客套话。原来他们的一个学术报告会刚刚要开始,我到剑桥后, Batchelor 要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参加他们的学术活动,他很了解我的英语水平,为了使我能听懂,他把 Hunt 找来,坐在我的旁边,报告人一边在上面报告, Hunt 在我身旁一边给我讲解。这就是 Batchelor 的作风,雷厉风行,一切以工作为第一,一点也不许浪费时间,立即投入工作,而语言则是要通过工作和生活来进一步学习提高。 Batchelor 的英语学校 整个剑桥,包括他的系和那个达尔文学院,就是他为我准备好的一座英语学校。他们要求我积极地投身于剑桥的生活之中,在融入剑桥生活的过程中来提高我的语言水平。包括学院和系里的各种 Party( 聚会 ) ,报告会,以及每天上午和下午工间休息时,到他们系里的大饮茶室去喝茶( Morning tea (上午茶), Afternoon tea (下午茶))和剑桥的朋友们聊天,这都是学习语言的良好机会,不可以放过。达尔文学院里没有本科生, 都是 博士生 和 博士后素质比较高的年轻人,和他们一起聊天都非常愉快。记得我第一次参加达尔文学院的一个 Party ,和这些英国朋友们交谈时,他们说我的英语讲的很好,并表示很惊奇,问我的英语是在那里学的?我说是在出国前短期突击了几个月学的。他们不信。我可讲的是实话。 78 年夏天突击英语时,我下了很大的功夫于说英语。我买了一台电唱机和一套英语的灵格风唱盘与教材。那可是纯正的标准伦敦音,我每天都跟着唱盘朗读英语,我的要求很高,不仅要会讲会背,而且在音调语流语气上都要和唱盘里的英国人讲的一模一样才行,不仅如此,我还要求自己把这些唱盘里的故事背得滚瓜烂熟,要达到能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地步,我知道这就是要达到能用英语思维的目标。对我这样当时已是 45 岁的中年人而言,这要求其难度非常大。但我都能置之于不顾,跟着唱盘里的灵格风一遍一遍地学习,又不厌其烦地坚持朗读下去。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不管天气有多热。合肥的夏天热得让人难熬,汗流浃背,那时还没有空调,只能光着膀子来背课文。我的宿舍外面是一个露天电影场,一到周末的晚上,大家都聚在电影场,一面乘凉一面欣赏电影。这时外面太吵了,我就把门窗都关上,还拉上窗帘,这就使我更加汗如雨下,但是我不管它,继续朗读我的灵格风,一遍一遍地坚持读下去。功夫不负苦心人,时间长了以后,果然产生了点效果。有一次我躲在安徽光机所图书馆的书库里背诵我的灵格风。过了一会儿,外面的图书馆管理员小方跑了进来,发现是我在那里学英语,她不禁笑着对我说:原来是你呀!我说书库里怎么会跑出来个老外在说话呢!听到她这样的的反映,我当时心里感到挺高兴,对进一步学好英语有了信心。现在到了剑桥,经过了在英语社会实践的检验,得到了达尔文学院英国朋友们的赞扬,就更增加了我的信心。原来我的英语并不是一无是处,听力确是我的弱项,但看来我的说英语能力还可以应付这个英语社会。我就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剑桥的生活之中。有一次,和我住在同一宿舍的年轻人,可能想尝尝中国饭的味道,他们倡议,每个人轮流请客,亲自为大家做饭,每周一次。轮到我做饭时,大家都非常高兴,因为他们终于可以吃上一顿免费而地道的中国饭了。当然我做饭的水平并不高,我不会做大鱼大肉,只会做一些家常菜。但是当我在厨房里忙的时候,一位英国姑娘闻到我的罗宋汤的香味,禁不住跑到厨房里来,要求我允许她先尝一杓。喝过一杓以后,连声称好,要求我再让她喝几杓。等我做完了饭从厨房来到餐厅时,只见大家已经围坐在餐桌旁,对我热烈鼓掌表示了欢迎和感谢之意,那可真是一次难忘的晚餐。除了达尔文学院,系里的朋友们也很热情,经常有人请我到他们家去做客, Batchelor 则是在每年圣诞节时请我到他家去过节。总之在剑桥的这两年多的时间,过得既愉快又很有收益,不仅在业务上也在英语能力上。除了这些日常生活的接触外,他们更加意地培养我用英语做报告的能力。 1980 年,他们请我在他们的大教室做了一个 Formal Seminar (正式的学术大报告会),讲我以前在国内做的云物理。这种 Formal Seminar 他们系里每周五的下午举行一次,由全体流体力学大组的老 师和 博士生们参加。在这次 Formal Seminar 之前他们的博士生先请我在他们学生自己的 Informal Seminar (非正式的学术报告会)上讲了一遍。在达尔文学院也讲了一遍。听起来还可以了,最后才是 Hunt 出场。原来他还是系里面流体力学大组的负责人,他代表流体力学大组邀请我给他们再作一次正式的大报告,有了前两次非正式报告的经验,所以这次做正式的大报告时,场面虽然很大很隆重,但我却很有信心,结果很成功。 1981 年, Batchelor 又要我走出去,到华沙和维也纳的两个国际会议登上国际舞台,代表他和我去报告我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是我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在准备报告时,他请了一位澳大利亚的朋友来听我试讲,帮我准备好这两次国际会议上的报告。报告果然也很成功,还引起了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流体力学研究所的极大兴趣,他们当场邀请我第二年到他们那里去再做一个一小时的详尽的正式大报告。这一次 Batchelor 不再找人帮我准备,在语言上他已很放心,看来我已在他的英语学校中毕业了。当然他还是有所指教,他要我在准备报告时要 Practice , Practice , and Practice 。(练习,练习,再练习)。他这个要求我照做了,效果很好。以后我把这个习惯坚持到现在,不光在国外作报告,每次在国内做大报告时,也要先练习几次,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数。 1999 年春天,韩国光州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的李揆元教授邀请我到他们那里去进行学术交流。这位教授是美国培养出来的。在美国得到的博士学位,又在美国工作了二十多年,已经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气溶胶科学家,是美国气溶胶学会会刊的一位国际编委,在国际气溶胶学术界很活跃。他说得一口非常纯正非常流利的美式英语。在我报告以后他对我讲,我是他所遇到的中国教授中英语讲得最好的人。他也很奇怪,问我的英语是那里学来的。我如实以告我在国内学英语的经历。他摇摇头,表示不相信这样的经历可以学好英语。我当时也没有办法向他解释清楚。现在当我总结我当年在剑桥过语言关的历程时,我终于弄明白了,原来我还有一个在英国学英语的学历:应该说我还是 Batchelor 在剑桥的英语学校的毕业生。从这位李揆元教授的反映看,可以说我是 Batchelor 英语学校的一位基本上合格的毕业生。我确实应该加倍地感谢他对我的帮助和培养;不仅在业务上,而且是在英语语言上。这里在合格二字前我加了基本上三个字,确有必要。因为直到现在,听力仍然是我的弱项,虽然是有些进步,而说英语也主要局限在我搞的课题。 又一次没有想到 在我刚踏入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后不久,在 Batchelor 教授和我第一次的 interview (会面)上,他告诉我他早已不搞湍流了,这又使我吃了一惊。他说他现在搞的是悬浮体力学( mechanics of fluid suspension )。由于他看到我的履历上写有我在 60 年代初曾搞过一段云的微物理,而他认为云也是一种悬浮体,因此他接受我的目的就是想通过我的云的微物理把他在悬浮体力学的研究成果推广到云物理中去。如果我愿意重新拿起我以前搞过的云的微物理,那现在就有可能在 Batchelor 这里做下去。与此同时他也告诉我,他并没有欺骗我。他说如果我坚持要搞湍流的话,他这里也有人,那就是 Hunt 。并且说到 Hunt 已在湍流领域做出了很好的工作,跟 Hunt 搞湍流也一定会得到好的结果。这真是又一次没有想到。 Batchelor 教授是世界闻名的湍流专家,为了到剑桥在他的亲自指导下研究湍流,来剑桥前我还专门把他的 50 年代出的湍流名著《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理论》又学了一遍。怎么现在会变成了悬浮体力学了呢?而且老实讲悬浮体力学这门学问我当时还是第一次听到,所以更不可能当年在国内向他申请时就会想到,我可以通过我在 60 年代初的云的微物理来向 Batchelor 教授现在的悬浮体力学靠拢了。 Batchelor 教授是一位雷厉风行的专家,他马上给了我他在 70 年代做的两篇悬浮体力学的文献,并要我学一下他在 60 年代出的流体力学名著《流体力学导论》,至于云物理学这些年的新进展,他说他们系里的图书室也订有气象学刊物,我可以查阅。此外,他还把我介绍给 Hunt 。 Hunt 对我说他们不搞湍流的基本问题,因此我原来计划到剑桥搞湍流的间歇性问题就只好作罢。 Hunt 说他们搞湍流在大气中的应用非均匀气流中的大气扩散,并且给了我几篇他们在 70 年代在这方的文章。然后 Batchelor 和 Hunt 给了我一些时间学习这些文献再做最后的决定。我马上投入了紧张的学习和查阅文献的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我有了可喜的发现:原来我在 60 年代初在云的微物理方面的工作,在我离开云物理后,却在国际云物理学界掀起了一场风波。开始的时候以英国著名的云物理学家 Mason 教授为首的学者们起而批判我们,全盘否定了我们的工作。但后来在 1977 年曼彻斯特大学的 Latham 教授作了一个实验,该实验结果又否定了 Mason 教授的主张。此后 1979 年澳大利亚学者 Manton 等人的工作又进一步支持了我们的理论。在我来到剑桥的那些日子,风向又开始转到我们这边来了。难怪我的那点 60 年代初云物理工作,会引起 Batchelor 教授的重视。虽然我那时对他的悬浮体力学了解还很少,但他讲云也是一种悬浮体,无疑是正确的。既然他说可以借助我的云的微物理学把他在悬浮体力学的研究成果推广到云物理中来,那跟着他这样走下去总是不会错的。另一方面对 Hunt 文献的学习也有了可喜的发现。原来他是对烟羽在非均匀气流中的扩散有了新的发现。这些发现对以往的大气扩散理论是一次突破。他的研究结果证明与以往均匀流中的扩散不同,烟羽的宽度可以不随距离的增加而扩大,甚至会有反常的收缩现象。这马上使我联想到了我在 60 年代中期在北京郊区搞过的烟团扩散实验,那时我也曾发现了类似的现象。烟团宽度可以不按照 Batchelor50 年代创造的烟团扩散理论扩展,完全相反的烟团收缩现象会时有发生。当然烟团收缩的机理会和烟羽收缩的机理有所不同,但是借鉴 Hunt 的烟羽非均匀扩散理论,完全有可能创造出不同于 Batchelor 烟团扩散理论的新理论来。于是 70 年代末我在剑桥时就发现了当年 60 年代我在大气所的两个工作都是很有意义很有发展前途的成果,由此就更增加了我在科学事业上奋斗下去的信心。然而当时在剑桥我只是一个人,我不可能分身同时开展两个性质上截然不同又是全新的工作。权衡再三,我只能舍弃了和 Hunt 一起发展新的烟团扩散理论的机会,而决定跟定 Batchelor 教授。究竟他才是当代享誉世界的国际流体力学大师,直接聆听他的教诲,必会有更大的收获,机会难得啊!就这样在 Batchelor 的强有力的指导下,我的研究工作来了一次大转弯,从湍流的研究转到悬浮体力学,从高 Reynolds 流动转到低 Reynolds 流动,其道路是通过我从前搞过的云的微物理。事实已经证明这个决定对我后半生的工作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 Hunt 也不是等闲之辈, 1995 年我在新加坡参加第六届亚洲流体力学代表大会时又遇到了他,他那时已是英国国家气象局局长。他应邀参加那次代表大会是为了在大会上给亚洲的以及与会的其他国家的流体力学家门做大会特邀报告。老友重逢在新加坡,大家自是非常高兴。) 悬浮体力学与云物理的结合 出乎我的意料,当我同意回到云物理,以向 Batchelor 的悬浮体力学靠拢时,他就先向我请教起关于云的微物理的一些 ABC 问题来。他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大权威,而我还是个不知名的小人物,真不知道他还具有这样不耻下问的精神。我于是尽我所知向他介绍了云的微物理,我告诉他云滴增长有两个基本过程。一个是凝结增长过程,另一个是重力碰并增长过程。前者主要作用在云滴比较小,大致小于半径 20 微米,后者主要作用在比较大云滴半径大于 30 微米范围,两者之中有一个著名的生长沟。现有的理论很难跨越过去,从而无法解释对流云的阵性降水问题。 Batchelor 对凝结过程没有表现出兴趣。他感兴趣的是重力碰并增长过程,而这是他从来没有做过的。他当时问我,云的微物理在重力碰并研究中有没有考虑过布朗运动。我说没有,我告诉他,云的微物理中是使用轨迹法研究重力碰并,当然就不可能考虑布朗运动。他断然说不行。这是他多年来从事悬浮体力学研究得出的第一反映。因为在他看来,云雾也是一个悬浮体,而对悬浮体力学的研究,已经证明随机的布朗运动是悬浮粒子运动的基本特征。由此可知,在云的微物理中基本上也不应使用在重力碰并中一贯采用的轨迹分析法,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按照流体力学和悬浮体力学的经验,即使在高 Peclet 数条件下,也可能存在一个边界层。 在边界层中,布朗运动有可能不可忽略,这会对重力碰并产生直接影响。为研究边界层的影响,也必须使用粒子对的统计对分布方程方法。这是在 Batchelor 的悬浮体力学和我的云物理相结合后,他马上产生的新想法。正是在这种相互切磋中产生了新的灵感火花。看来他在不耻下问的过程中,也没有忘记一个理论工作者的基本职责──西风凋碧树(此语的确切含意请参见拙著《创新话旧谈科学研究中的思想方法问题》)。而且作为一个凋碧树的大家,他能一下子凋到 Smoluchowski 轨迹法的核心问题,尽管他从来没有做过碰并工作。后来的研究表明,当时 Batchelor 的第二点想法不对,因为在边界层里,除了布朗扩散项以外,还有 van de Waals 分子引力项,这一项是产生碰并的主要物理因子。没有它就不可能有碰并发生。但有了它,布朗扩散项就只好忽略了。因为它是一个趋于 0 的小量,而 van de Waals 分子引力项却是趋于无穷大的量。尽管如此, Batchelor 的第一点想法却无可辩驳被一再证明正确。显示出他作为流体力学一代大师的英明。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虚心向内行人请教,并在相互切磋中抓住新问题以开展一项新工作,是他们推动科研工作的主要方法。回国后,当我继续开展在剑桥还没有作完的碰并工作时, Batchelor 还在伦敦组织过一次碰并问题的国际会议,这仍然是为了我们的工作。这种方法与我以前在中国科学院经历过的不同。那时,我们每当要开展一项新工作时,导师总要组织大家(包括导师自己)进行一次系统性的学习。但在剑桥,我没有看到 Batchelor 学云物理,也没有看到他学碰并文献;他也没有要我学悬浮体力学及碰并文献。当然在开始时,他曾要我学他的 1967 年发表的《流体力学导论》并给了我两篇他在沉降和传质上的文献。他和我的交谈,以及他在伦敦组织的碰并会议,实际上,就是他学习碰并以推动碰并研究的方法。他们的图书资料室里经常很少见到人,而同事之间的讨论问题,却时时处处都在。他们的学术交流真是做到家了,除了学术会议和报告会以外,还有饮茶室的两次工间茶( Tea break ,(一次是上午茶( Morning tea )另一次是下午茶( Afternoon tea )))中的交流,在个人的办公室内的讨论,以及个人之间随时随地的讨论等等。 首战告捷 想法既已确定,下面就应由我来解对分布方程以实现这想法。 到剑桥以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对分布方程,不知其为何物,更不用说解这个方程了。对此我不免有些胆怯。这时 Batchelor 拍拍我的肩膀对我说,不用怕。他鼓励我大胆地干,并表示他会做我的坚强后盾。这使我有了勇气,走上了这条当时对我还是陌生的,求解高 Peclet 数下,不稳定系统中悬浮粒子统计 对分布方程的征途。 开始的工作还不算太难。经过了一段摸索,我终于克服了求解对分布方程外域解的困难。使用流体力学中的微扰方法, 经过努力,我得到了该方程的外域解的解析解。 我很高兴这是我到剑桥后的第一次成功。时值 Batchelor1980 年第一次访华。等他回剑桥后,我向他汇报了此事,他也很高兴,说这个解很重要,很有意义。后来我才知道,这主要是指我这个解突破了他十年来想把单分散沉降理论发展成多分散沉降理论,而始终未能解决的难题,即求稀释悬浮体中统计对分布的难题,现在这个难题被我无意中解决了,在这个解的基础上,加上他的第二次近似──置边界层问题于不顾,他就可以完成他的十年来未完成的多分散沉降理论的夙愿,至少是完成了第一步。有关这一问题,我们还将在后面讲道。 但是对我的碰并问题而言,我却不能采用他的第二次近似,置边界层问题于不顾。因为计算碰并率时的积分,是一个球面积分,积分面恰恰在两个粒子相撞时的碰撞面上,这正是边界层的底。显然不解决边界层问题,就无法计算出碰并率。为此,我还得继续前进,去建立边界层方程并求出边界层解。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我遇到了一个更大的困难,那就是内外域解相互匹配问题。 再遇难关 上节讲的我首战告捷索求到的对分布外域解析解,它的内极限是奇点,趋于无穷大。当时我还只会按以前学过的,老式的 K rm n-Pohlhausen 边界层衔接方法来和边界层内域解衔接。按照这个方法,在边界层顶衔接处就必然会发生解不光滑的问题。对分布函数的函数值本身虽然连续,但函数的各阶导数却不连续,在边界层顶部产生突然转折现象。对此, Batchelor 拒绝接受,我很苦恼。后来有一次在饮茶室喝工间茶时,剑桥的朋友们在闲谈中了解到我当时的苦恼,于是他们向我推荐了美国学者 van Dyke 的著作《流体力学中的微扰方法》。我很快从书店买到这本书的 1975 年修订版。学习以后才知道 , 在边界层求解中 , K rm n-Pohlhausen 的内外域衔接方法现在已经过时 , 目前人们经常使用的是一个更好的方法,这就是内外域匹配渐近展开法。按照这个方法的原理,要求外域解的内极限和内域解的外极限必须相等。只有在这个条件下 , 内外域解匹配起来后才会光滑,不会产生突然转折现象。但是如何才能使我的问题满足这个匹配原理呢?显然我不能直接用对分布函数来衔接了,因为它的外域解的内极限是无穷大,无法满足这个匹配原理。经过许多天的紧张探索,在一次夜深人静,人已上床准备入睡而又无法使思维活动停下来。相反,思维活动却是越来越活跃,越来越清晰,突然就找到了答案。既然,我不能直接探寻对分布的解。那麽,我可以通过一个变换来解决匹配上的困难。亦即 j 变换, j 的定义是对分布和它的外域解的比,这个比在外域显然恒等于 1 ,它的内极限自然也是 1 ,而不再是原来外域解的内极限──无穷大。按照这个思路,在内域,我不能再建立对分布的边界层方程而应转而建立变换 j 的边界层方程,同时令 j 的边界层解的外极限为 1 ,这样导出的 j 的边界层解就自然而然地和 j 的外域解的内极限相等,从而可以满足匹配渐近展开法的匹配原理。我马上把这个新想法报告给 Batchelor 。这一次他终于点头了,称赞地说 good idea! (好想法!)于是,内外域匹配上的难题就通过引进 j 变换而解决了。 MLB 方法的成功应用 以上的工作在剑桥完成。由于后来在 Batchelor 的建议下,我参加了他的沉降工作,因此碰并工作暂停。直到我 1982 年 2 月回国,才重新启动。这时 Batchelor 和我就分散在剑桥和安徽光机所两地,通过通信继续合作。上节谈到我已建立起对分布变换 j 的边界层方程,这方程仍然是一个偏微分方程,根据流体力学和悬浮体力学中传质问题上的 MLB 方法( Mises-Levich- Batchelor 方法 ) 有可能把边界层的偏微分方程转化为一个常微分方程,从而得到问题的解析解。这个方法又包括了三次变换:流函数 y 变换,切向自变量 t 变换以及相似变换。这方法原来是 Mises 在 1923 年和 Levich 在 1962 年提出的,后来 Batchelor 在 1979 年发表的传质问题论文中,他对此方法又有新的发展,故称为 MLB 方法。 初看起来这方法不能应用到我的碰并问题,因为该方法的第一次变换是流函数 y 变换。流体力学告诉我们,只有速度场是管量场,即它的散度为 0 时,才有流函数 y 存在。这是应用 MLB 方法的大前提,而这一前提在碰并问题之中并不存在,因为两个粒子间由重力造成的相对运动速度场,并不是一个管量场,也就是说,它的散度不为 0 。所以从这一点看,这方法不能应用于我的碰并问题中。然而后来, Batchelor 在一次通信中讲到,他已克服了这个难题,找到了应用 MLB 方法的钥匙。原来,他料定对粒子间相对重力运动速度场乘以某一个待求函数 h( q ) 后,速度场就可以由原来的非管量场变成管量场,这里 q 是极角。他用反推法找到这一函数因子 h( q ) 的具体形式。他先令速度场乘以 h( q ) 后的散度为 0 ,由此得到一个常微分方程。解这个方程就找到了待求的 h( q ) 。此后就一直使用被 h( q ) 乘过的新的速度场,于是现在我们就可使用 MLB 方法顺利地把边界层的偏微分方程转化为简单的常微分方程,并得到一个很漂亮的解析解。对此,我不能不叹服 Batchelor 流体力学水平之高超。他不但是善于发现问题的高手,而且也是一位善于解决问题的能人。 来自 Davis 的挑战 然而我的对流碰并新理论还没有最后完成,这理论遇到的最后一次挑战来自当时美国的一位年轻学者 Davis ,此人是在我离开剑桥后才从美国到剑桥来的。他当时接受了 Batchelor 的建议,用 Smoluchowski 的轨迹分析法,检验一下我们这个新的统计理论结果,同时还要研究一下粒子惯性对重力碰并的影响,以此作为 Davis 在剑桥的博士后论文。果然让他找到了我们新理论中的一个错误。而且他证明给 Batchelor 看,这错误是致命的而且无法挽救,只有放弃。 Batchelor 接受了他的意见,建议我也放弃这一工作,这工作就被 Davis 一下子枪毙掉了。这封信是在 Batchelor 上次解决流函数难题的那封来信之后,过了几个月才来的。看来,让他接受 Davis 的意见也不那么容易。 Batchelor 在这封来信中接着说,放弃这个工作他也很难受,因为他也为此化费了不少心血。但是他接着说,现在他也没有别的办法,既然是无可挽回的致命错误,那只有放弃。接到这封信后我大吃一惊。我好像迎头挨了一闷棍,被人打倒在地。然而我没有服输,而是起而应战。我想, Batchelor 是在国际上久负盛誉的大人物,成果累累,放弃一个成果,对他可能不算什么。然而我却不能,我必须奋起应对来自 Davis 的挑战。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新方案,它可以纠正我们那个被 Davis 检查出来的错误。我把这个新方案报告给了 Batchelor ,但是他不接受。他现在有了新的想法,就很难再改变。直到 1983 年 9 月,他应邀在北京举行的亚洲第二届流体力学代表大会上,为大会作特邀报告。我们在北京再次见面了,我向他报告了我得到的最新数据。他仍然不信,不过他表示,当晚他会再仔细地审查一下我的最新数据。这天晚上,我也暗暗地下了决心。准备第二天万一他仍然不肯接受我的新方案,我就向他摊牌。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会向他提出要求,要求他同意由我一个人来发表。因为我相信这方案正确。不料,第二天他终于改变了他的想法,接受了我的新方案。这个新方案终于得到 Batchelor 的认可,并于次年 1984 年发表在中文版的《中国科学》上, 1985 年又发表在英文版的《中国科学》上。悬浮粒子对流碰并中的一个新理论,就这样诞生了。那么, Davis 向我发出的挑战究竟是什么?我又如何应对他的挑战呢? 原来,为要应用 MLB 方法把边界层方程从偏微分方程变为常微分方程,需要进行一次相似变换。在相似变换中,人们要把切向坐标变量和法向坐标变量组合成一个新的相似变量,代入原方程后,原来的偏微分方程,就有可能转化为以此相似变量为变数的常微分方程。这种变换不是无条件的,其条件就是要求粒子间重力相对速度的切向分量,在整个边界层中应该是常数。然而实际上它并不是个常数,它是随高度的降低而不断地减少,是一个高度的对数的二次多项式分式,很复杂。这当然阻碍我们在本问题上应用 MLB 方法中的相似变换。对此,我们采取了又一假定,即假定在整个边界层中它可以取边界层底的数值来近似。由于边界层很薄,我们原以为可以做这个近似。但 Davis 的计算表明,当人们对切向速度分量取它原来那个复杂的对数的二次多项式分式时,计算结果与我们这个近似有相当大的误差。误差之大超出了许可范围,不能采用。而如果我们不做这个常数近似,就无法应用 MLB 方法中的相似变换于本问题。也就无法得到那个漂亮的解析解,而只能转而求数值解。而数值解法却是 Batchelor 这位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所无法接受的。结论就只能是放弃这工作,这就是来自 Davis 的挑战。 Batchelor 服了,但是我没有服。我在合肥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仔细地检查并分析了这个切向速度分量的对数二次多项式分式的变化规律,最后发现这基本上仍和简单的对数变化规律相似。粒子进入边界层后,它的切向速度确实随高度降低而减少,但减少的速率非常慢,只是到接近边界层底时,它才迅速地降到边界层底那个极限值。正因为如此,我们原来以边界层底的切向速度分量来近似整个边界层的情况,当然就会带来很大误差。然而正是因为有这个发现,我才能提出一个新方案来解决 Davis 给我们出的难题。那就是用切向速度分量在边界层顶的那个值为常数,来近似整个边界层的数值,这符合对数变化的特点,应该不会产生很大误差。同时又使我们仍然能应用 MLB 方法,化边界层偏微分方程为常微分方程并进而得到同样漂亮的解析解。按这新方案计算出的数据表明,这个设想很对。 Batchelor 最后也接受了它, Davis 也放弃了他的挑战,一个对流碰并的新的统计理论才得以诞生。 突破 Smoluchowski 悬浮粒子的碰并理论 新理论第一次在对流碰并领域得到了一个解析解,从这解析解中我们才能揭示出对流碰并真实的物理:当有对流碰并发生时,在参考粒子的表面会存在一个由 van de Waals 分子引力控制的边界层。对流碰并捕获系数新的解析公式说明,捕获系数和粒子在边界层顶的浓度成正比,也就是说,先由对流运动把粒子从无穷远处输送到边界层顶,然后其中的一部分在 van de Waals 分子引力势作用下,为参考粒子所捕获。很显然, Smoluchowski 当年提出的撞击模型没有反映出过程的真实物理。新理论的第二个意义在于,它把统计理论第一次伸展到确定论型的对流碰并中来,也就是说,统计理论不但能处理含随机的布朗运动的碰并问题,而且也能处理完全不含一点点随机的布朗运动的对流碰并问题。而这个领域原来是 Smoluchowski 的轨迹分析法所独占的。 Smoluchowski 的轨迹分析法,在悬浮粒子的对流碰并领域里统治了将近七十年,这防碍了人们对耦合碰并的研究。然而这障碍现在终于被我们打破了。这就为我后来转到南开大学物理学院后使用统计理论方法来建立重力对流和布朗运动耦合碰并理论,从而再一次突破了 Smoluchowski 两种极限碰并理论的局限性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统计理论可以处理 Peclet 数从无穷大到 0 全部范围的碰并问题,从纯确定型的对流碰并经过耦合碰并一直到纯概率论型的布朗碰并。而这是原来 Smoluchowski 的轨迹分析法所无能为力的。 新理论当然还需要进行检验,但这个检验已由 Batchelor 自己做完了。对于重力碰并情况,如上所述,是由他请来的 Davis 做好。当我们把新方案展示给 Davis 后,他对这一方案也表示了肯定,并且在他后来发表的论文中引用了我们的新数据。在他的论文中他承认我们的新理论,对于重力碰并情况和他用轨迹分析法算得的一致。我们的理论也曾应用到由背景流场引起的对流碰并,如轴对称纯变形流场对流碰并。这个例子曾由美国著名胶体科学家 Schowalter 和他的合作者 Zeichner 在 1977 年使用轨迹分析法计算过。他们的数据以图形式发表,直接从图上读取数据则太粗糙。为了能进行精确的检验, Batchelor 打电话给 Schowalter ,请他送几个原始的精确数据过来。 Schowalter 答应了 Batchelor 的请求,并送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原始数据给我们。于是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我们的统计理论也和 Schowalter 使用轨迹分析法算得的结果一致。而且符合得比重力碰并还要好。 1984 年我到南开大学后,曾指导过天津大学力学系一位研究生林红的学位论文。我建议她的题目,就是把边界层方程中的切向速度分量,不再使用常数近似,而是使用它的本来面目高度的对数二次多项式分式,进行数值计算,求数值解。以进一步检验我们那个以边界层顶的切向速度分量来近似整个边界层情况的可靠性。林红的计算表明我们那个近似所得到的解析解与她的数值解一致。以上三次检验说明了新的理论的正确,能够以它为出发点来进一步研究悬浮粒子耦合碰并问题,特别是高 Peclet 数下的重力对流与弱布朗耦合碰并问题。 新理论发表后,得到有关领域的同行关注,为大家所引用。特别值得提一下的是由于这理论阐明了随机事件和必然事件并非相互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确定论型问题也可用概率论型的方法来处理。因此它也引起国际统计物理界的兴趣。我们曾在《 SCI 》检索中发现,在国际统计物理领域的杂志也有人引用过我们这个对流碰并的统计理论。 参加了 Batchelor 多分散悬浮粒子沉降统计理论的大工程 Batchelor 的 1972 年发表的单分散悬浮粒子沉降理论是沉降研究中的一次重大进展 , 然而对沉降的统计理论而言 , 单分散沉降的成功还只完成了任务的一半 , 它意味着统计理论中的两大难题他只解决了一个积分发散难题;而第二个难题,即求解粒子对统计对分布方程难题仍有待解决 , 只有解决这一难题沉降的统计理论才算全部完成,才能突破单分散沉降理论的局限 , 把理论推进到多分散沉降理论阶段。多分散体系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工程领域 , 真正的单分散系统只有在实验室中采取特殊设备才能制造出来。因此在应用上单分散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 应予以突破建立更普遍的多分散理论。在多分散体系中,由于粒子大小,成分都不同,在重力的作用下,它们各自的沉降速度也就不同,因此它们之间也就存在相对的重力沉降速度。对分布方程中重力输送项也就不为 0 ,对于这种多分散体系,即使仍假定粒子为硬球,不存在相互作用势,求解对分布方程的困难也不再能回避。只有解决了这一难题,才能建立起多分散沉降统计理论,而这一难题的解决是在我 79 年到了剑桥后,在我的协助下 Batchelor 才完成了这第二次突破。 在突破单分散沉降的局限,建立多分散沉降理论的过程中,无疑 Batchelor 是主角,我只起了一个配角作用,我的作用不可能更多。因为在我参加到他这个大工程中来时候,我对沉降的了解还只停留在 1851 年的 Stokes 孤粒子沉降理论。尽管如此,这贡献却并非无足轻重。具体地讲,我的贡献有两点 : 第一,如前所述,我在解碰并问题时得到的高 Peclet 数下对分布方程在外域的一级近似解,这个解也就是在沉降问题中同样的外域一级近似解。这为求解全部沉降问题开辟了一条康庄道路。第二,我承担了 Batchelor 这个沉降大工程中全部数值计算工作。以上两点贡献,相对于 Batchelor 的自然很小,但很重要。尤其是第一点,应该说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前已曾指出,从单分散沉降到多分散沉降,必须克服求解对分布方程的难题才行。 1976 年 Batchelor 虽然对多分散沉降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大家描述了多分散沉降理论的轮廓,但那只能算是一个理论框架,还不是理论的真实内容。因为那时他还未能克服这个求解对分布方程的难题。 1979 年底我到了剑桥以后,和 Batchelor 一起研究我的工作时,也没有提到沉降工作,只是到了 1980 年他第一次访华时,我在研究悬浮粒子对流碰并的统计理论过程中,得到了不稳定系统高 Peclet 数下对分布方程外域的一级近似解,待他回剑桥向他汇报后,才使他想起他 1976 年还未完成的多分散沉降工作,原来沉降和碰并虽是两个不同的课题,所面对的是两个不同的悬浮体系,但这个不同,在高 Peclet 数条件下,仅仅表现在内域边界层上。而 对于外域解却完全相同,再加上他当时做出的第二次近似,忽略掉布朗边界层的贡献后,我那个解就成全部区域中的解,放到沉降积分中去,就可得到高 Peclet 数下多分散沉降的统计理论了。可见我那个解在建立多分散沉降理论中所起的作用,确实很关键。然而对我来说,那到是意外收获,是无心插柳柳成行。 在有了如上沉降的理论以后, Batchelor 自己又很快得到低 Peclet 数条件下的解,以及粒子大小比 l ,和粒子和介质密度差比 g 两个参数,趋于两个极端情况( 0 和无穷大)下的解。于是多分散沉降统计理论的一个相当完整的体系就此完成了。下一步该进行数值计算。这时 Batchelor 找到我,征求我的意见,问我是否乐意把我手头上的 碰并工作暂时停下来,帮他把多分散沉降理论的数值计算工作完成,我当即表示我乐意,这就是上面谈的第二点贡献。第一点贡献是无心插柳,第二点却是自觉自愿,是一次自愿地选择。这两点对沉降的贡献,使我自己的碰并工作暂时停了两年,但是完全值得,以后的发展,越来越使我认识到,当时自愿暂停两年的碰并帮助他完成多分散沉降理论,意义是多么重大,应该承认这是我那 1999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成果中被誉为闪光的 8 个创新点中,影响最深远,意义最重大,最光辉的一个创新点。当然,这光辉主要是 Batchelor 的,我只是沾了点光。然而 Batchelor 本人对我这点光,也作了充分的肯定,以致在 1981 年 9 月他两次让我代表他和我两人向华沙的流体力学国际会议,以及维也纳的欧洲力学学会第 144 次会议做我们这个多分散沉降新理论的报告。 1982 年 2 月他又让我代表我们两人向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流体力学研究所做更详尽的 多分散沉降新的统计理论报告。报告后不久,我就结束了在剑桥的高级访问学者( Senior Visitor )的生活回国。分手时,他一再向我表示感谢,感谢我对他的多分散沉降理论的贡献,他说没有我的帮助这一工作不可能完成。 还有两位外援 谈到多分散沉降理论创新点的诞生过程,还必须讲一下 Jeffrey 和大西善元的重要贡献。前者是当时在剑桥工作的一位科学家,是 Batchelor 悬浮体力学小组的正式成员,后者是来自日本的一位高级访问学者,他在 Jeffrey 那里工作。他们是 Batchelor 在 1980 年访华回来后,被 Batchelor 请来参加这一大工程。使我感到奇怪的是, Jeffrey 是悬浮体小组的正式成员, Batchelor 是这个小组的负责人,又是这个系的系主任,国际流体力学的著名刊物《 JFM 》的创始人兼主编,当代国际公认的流体力学大权威。按照我们国内通常的做法,把任务布置给 Jeffrey 就是了,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但 Batchelor 却不。他是以一个平等的朋友的身份,用商量的口吻,向 Jeffrey 提出了两项建议,一是参加到沉降课题组来,为之提供有关在双球流体动力相互作用下迁移率数据,另一个是参加到云物理课题组来,还讲到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课题,因为云滴是非常美丽的球形悬浮粒子。但最后 Batchelor 却说参加不参加,如何参加,由 Jeffrey 自己考虑。 Jeffrey 果然有自己的考虑,他接受了第一个建议,而没有接受第二个。第一个建议他也不是被动式的参加,而是把这一工作发展成他自己另外一个大工程用他和大西善元发明的双多极展开法,全面系统地完成双球低雷诺数流体力学的计算。 Batchelor 和我的大工程只是从他们的大工程中提取了一小部分数据,多分散悬浮粒子沉降统计理论就成为这两个大工程交叉的结果。他们二人为我们提供的数据非常重要,非常关键。众所周知,要想知道在稀释体系中,在双球流体动力相互作用下的参考粒子的平均沉降速,首要的一环就应知道在双球流体动力相互作用下,流体对参考粒子的阻力。正像当年 Stokes 在完成了低 Reynolds 数孤粒子运动所受流体的阻力计算,才能完成孤粒子沉降速度的计算一样。在 Stokes 那里两件事事由他一个人完成,而 Batchelor 这里两件事是分两组人马,由四个人完成,可以想象得出此工程之大之艰巨。虽然我们的工作使用的仅是 Jeffrey 和大西善元的工程中一小部分数据,但他们仍为此付出了 大量劳动。原因之一在于 Batchelor 的计划非常庞大, 1972 年在完成他单分散沉降理论时,他只进行了一个沉降系数计算,得到了 -6.55 的沉降系数值,而且在那次计算中由于单分散硬球模型的化简,没有必要对对分布函数进行计算。现在 1982 年这次多分散沉降系数的计算,却复杂得多,即使对没有相互作用势的硬球,它还和 Peclet 数的大小有关。即使仅计算高 Peclet 数和低 Peclet 数两种极限情况,它们仍然是粒子大小比 l 与粒子密度和介质密度差比 g 两个参数的函数,是 l 和 g 两个连续变化参数所确定的两个沉降系数曲面。 Batchelor 只从中选择了一些代表点,即使这样也有 90 个沉降系数需要计算,再加上在计算每一个沉降系数值时,还要进行相应 Peclet 数下,和相应的 l 和 g 参数下的对分布函数计算。这里的每一个对分布函数,又要在不同距离上计算它的数值,至少十几个点,算起来就有 1000 多个数据需要计算,工作量已远非 Batchelor1972 年单分散沉降计算可以比拟。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使计算结果正确可靠。 Batchelor 研究并确定出好多组渐近线,它们是当 l 和 g 分别趋于它们各自的极限值时( l 的极限值是 0 和无穷大, g 的极限值是正负无穷大)沉降系数所应逼近的渐近线。如果没有逼近这个渐近线那就是计算中出现了问题。不是我的对分布函数和沉降系数计算出了问题,就是 Jeffrey 和大西善元的迁移率计算出了问题。必须把错误找出,加以改正,这就使得我们的计算曾多次推倒重来的原因。是 Batchelor 严于求己 西风再凋碧树精神的一个生动体现。当然也有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可就现在工作水平来看已无法解决的情况。例如在 g 等于 1 时,对于高 Peclet 数下 l 趋于 0 和无穷大的两个渐近线,当我们减少 l ,计算到 l 等于 1/8 时,沉降系数已逼近 l = 0 时的渐近线,这个计算可以接受了,可是当 l 时的渐近线却都出了问题。我们计算使 l 大到 8 时,其沉降系数还远高于渐近线,没有降下来的意思,检查结果是 Jeffrey 和大西善元的迁移率计算出了问题。从趋势看 l 还要进一步加大,估计要到 64 , 128 时才能收敛到极限值,可这已到了 Jeffrey 和大西善元双多极展开法的极限,不要说 64 , 128 ,即使把 l 从 8 加大到 16 ,双多极展开法也无法计算下去。因此就只好住手,把问题留给后来人去解决了。就这样计算工作经历了两年才结束,工作从 1980 年开始到 1982 年才发表。而 Jeffrey 和大西善元他们自己那个双球低雷诺数流体力学的大工程却还没有结束,一直到 1984 年他们的工作才发表,前后共花了他们四年时间。那一年我不但早已离开剑桥回国,而且也已离开了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来到了南开大学。为了使我在南开的学生能继续算下去,我给 Jeffrey 写信,向他索取双球低雷诺数迁移率的程序,他很慷慨,马上就把他们全部程序都拷到软盘上给我寄来,并在来信中告诉我,这些程序较之我们 1982 年沉降工作中所用的又有了好多改进。精度提高了许多。看来 Jeffrey 也是用同样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对待自己的工作。剑桥人的精益求精的精神真是令人敬佩啊! Jeffrey 还有另外一个贡献,是直接对我个人的。当 1980 年我答应了 Batchelor 对我的建议,帮他完成多分散沉降的数值计算工作时,我告诉他数值计算方法,计算机程序设计这方面,我以前没学过,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学习。他告诉我,他也没学过,也不懂怎样编程序怎样进行计算。他建议我去找 Jeffrey ,请他帮忙。这又使我很吃惊,他是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创始人兼系主任几十年至今,怎么会不懂计算方法,程序设计。又怎么敢居然在一个外国人面前承认这一点,他完全可以不提此事,而直接以他很忙为理由去建议我找 Jeffrey 。现在看来,老老实实,不怕丢面子,不懂就是不懂,决不装懂,这正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本色。 Jeffrey 很热情地接受了 Batchelor 的这个建议,他不仅是一位低 Reynolds 数流体力学专家,而且是一位相当老练的计算数学专家。他帮我找来一本讲 Fortran 计算机语言的书。当我学了这本书前几章并准备开始做书上的一些练习题时,他提出了新建议。要我避开书上的练习题,直接从我自己的工作开始。 Batchelor 的庞大计算计划,执行起来当然要设计出一个庞大复杂的程序。 Jeffrey 告诉我,不要一上来就企图编制这个庞大的程序,而要把它分解开来,逐步分解成小的单元。先编制其中的一个比较小的子程序开始,以这简单的子程序作为你的第一道练习题,然后再逐步逐步加大,增加更多的子程序。最后就可以组装成符合工作需要的大程序了。这种单刀直入,越过做书上练习题阶段,直接从工作开始的方法,很符合我们在国内常讲的边干边学,在干中学,很有道理,我欣然接受,比较快地进入工作阶段。编制计算程序,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学者而言,难免会发生错误,开始时寻找错误还不算难,但随着程序越编越大,越来越复杂。出现了错误就越来越难查找了。计算机很听人话,程序中只要随便在那里出了一个技术性错误,它就会按照这个错误的指令执行下去,直到满盘皆错。可又很难找到错在何处,真让人着急。这时 Jeffrey 又来告诉我,要冷静,不要泛泛的查,对于这种复杂而又庞大的程序,出错时,应把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先抽出来打一下,这样逐段逐段地打出来,就容易把错误之点找出并予以纠正。这方法果然很好,工作于是逐步地引向正轨,引向深入。 80 年代初期的剑桥还没有进入微机时代。整个剑桥的计算工作,由设在计算机系的计算中心控制。该中心拥有巨型机,那是一个真正的计算中心。在各个系都设有相应的终端。在我们的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里就设有好多个终端,安放在系里的一个大机房里。机房里又有三个房间,供全系师生使用。为了避开白天的拥挤,我们经常在夜间工作,一直到深夜。有一次为了查出一个隐藏在很深地方的一个错误,竟然工作到凌晨 3 点。当最后终于把这个错误揪出来并予以改正后,那时的心情愉快非常。就这样,在这个机房里工作了将近两年。终于把计算任务完成。努力结出了硕果。我最后算出的数据终于通过了 Batchelor 各种渐近线的检验。 Batchelor 的这个多分散悬浮粒子沉降的统计理论就这样诞生了。 影响深远 Batchelor 教授和我的这个多分散沉降统计理论,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的魅力,引起国际同行的浓厚兴趣。在它正式发表前 Batchelor 就委托我代表我们两人先后在波兰 1981 年国际流体力学会议上和维也纳欧洲力学学会第 144 次会议上报告,并受到苏黎世理工大学流体力学研究所的邀请, 1982 年初还是由我代表专程到他们那里花了一个小时讲述我们的这个复杂而艰深的理论。在这一工作正式发表后,该理论又经历了更广泛的国际同行从不同方面对这一理论进行的检验,而最终确立了它在相关国际领域中的地位,发挥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 1988 年和 1992 年它两次分别在高 Peclet 数和低 Peclet 数条件下的沉降系数计算,为两组不同的美国的实验胶体科学家的实验数据所证实。并先后两次载在国际胶体科学发展史上。一次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三位著名的胶体科学家 Russel,Saville, 和 Schowalter1989 年所著的《 Colloidal Dispersions (胶体分散系统)》,另一次是在德国著名的胶体科学家 Dhont 于 1996 年所著的《 An Introduction to Colloidal Dynamics (胶体动力学导论)》。特别是 Russel,Saville, 和 Schowalter1989 年的那本名著,它对沉降问题还专门辟了一章来讲述 Batchelor1972 和 1982 关于单分散和多分散悬浮粒子沉降的两个统计理论,并把我所计算的数值结果引入于该书,同时把相应的实验数据点在计算曲线图上,说明两者基本相符,理论可信。从那时起又已经过去了二十年,这工作不但没有被人忘记,反而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强大的影响力。现在每年从国际科学文献索引《 SCI 》系统中,总会检索出好多篇国际同行在 SCI 系列科学刊物上引用我们 1982 年沉降理论的文章,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很广,有发表在物理,化学,流体力学,胶体科学等基础学科领域的学术刊物上,也有发表在应用研究和各种各样的工业技术上的学术刊物上,说明 Batchelor 教授和我的这一多分散沉降理论已成为这一领域中国际公认的经典理论,展现出它的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我那 1999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的成果中被誉为闪光的 8 个创新点中最为辉煌的一个创新点。当然这个创新点的主要发明人是 Batchelor 教授,我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助手。然而,物体在地球重力作用下的沉降问题是人类理解自然历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永恒课题,在这个研究历史长河中,刻印着 2300 年前的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伽利略,近代的牛顿以及 19 世纪的国际流体力学大师 Stokes 等科学巨人的光辉名字;而 Batchelor1972 和 1982 的这两个成果,则是人类理解重力沉降现象历史中在 20 世纪下半叶出现的又一座新的光辉的里程碑。能够获有机会成为他的助手,帮他建立起这样一座光辉的里程碑,我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证明我当年在剑桥的选择完全正确。 Batchelor 教授的作风特点 短短的和 Batchelor 教授工作和生活的两年多来,对他的为人和作风有了一些粗浅了解。现归纳有如下几点: 平易近人,实事求是; 奋力拼搏,科学的方法; 灵活的战术,坚定的方向; 凋碧树的大家,再凋碧树的巨星。 下面我们从几件小事来看 Batchelor 教授的这些作风特点。 称呼问题 称呼问题是在我和他第一次 interview (会面)时就发生了。当时我称他为: Professor Batchelor! 这很平常,通常在国内我们在和一位教授谈话时,就是这样讲的:张教授!或者是:李教授!如果对方是位学问很大,水平很高的长辈,则更应称呼为:张先生!或者是:李先生!(这里先生二字是高校和学术界对长者的尊称,与一般社会上讲的:某先生,某女士不同。)不料, Batchelor 却很不高兴地纠正我说:不要这样叫我,今后你对我讲话时,请直呼我的名字: George! (乔治!)就行了。这顿时使我诚惶诚恐。我说:这怎么行?!在我们国内,直呼其名只有长辈对晚辈才行。至于平辈,只有是很亲密的平辈才可以这么称呼。至于学生对老师说话在我们国内是绝不可以直呼其名,这是对老师的大不敬,是犯错误的行为。但他却很坦然地对我说:那是在你们中国,而现在,你是在我们剑桥,得按照我们的规矩行事。我就只好入乡随俗了。而且确实后来我发现系里的人,不论是老师,还是研究生,博士生,大家在谈起他来时都是讲: George 如何如何,从来没有人讲: Batchelor 教授怎样怎样,我自然而然地也就随大流了。 和一位 博士生交谈时的情景 这件事发生在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办公楼一楼的大饮茶室。有一天在工间茶时间,许多人都到这里来喝茶,所有的座位都坐满了。这时 Batchelor 走了进来,在柜台上买好了他的一份饮料后就来到饮茶室的大厅里来。奇怪的事是没有人让座,他就站在那里端着他的茶杯静静地喝。后来他发现了一位博士生,他有话要和这位学生交谈,于是就走到了这位同学面前和他交谈起来。使我惊讶地是这位同学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没有让座,他就坐在那里和站着的 Batchelor 教授侃侃而谈。更让我吃惊的是在他们两人谈着谈着的过程中,忽然有必要 Batchelor 教授掏出了一个小本子要记点什么,这时 Batchelor 就把他的杯子放到身旁的小桌子上后,一只腿跪了下来,然后把小本子放到自己的膝盖上写了起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那位 博士生居然也没有让座,而是很坦然地坐在那里眼睁睁地看着 Batchelor 教授跪在自己的面前写字。这太不可思议了,这种事若是在国内根本不可能发生,否则那位同学会受到谴责的。而在剑桥这里却发生了这样的事,并且竟然也没有人站出来批评这位同学。此事于是就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至今无法忘怀。 Batchelor 教授这样对下属布置工作 本文前面谈及 Batchelor 教授在安排 Jeffrey 和我参加到他那个多分散悬浮粒子沉降大工程里来时就已指出,他不是以一个上级对下级下指示下命令的方式来布置工作,而是以一个平等的朋友的身份来向对方提出建议。当他向我提出这一建议时他甚至使用了一个非常客气的提法: Are you willing to do this work ?,这里他使用了 willing (乐意)一词,而不是通常的问话: Will you ?或 Would you ?。这使我感到非常意外。言外之意 Batchelor 是认为我可以不乐意,在那样的情况下我就完全可以不去执行他的指示。这怎么可能呢?不执行导师的指示那对我们而言是绝对不可以的事。回想起文革前我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时,那时的领导要求我们:专家的意见,就是党的决定,大家要坚决执行。对比这两种在科学研究中的不同的上下级关系,两者之间真有天渊之别啊! Batchelor 有一次谈起他这样做的原因。他说:理论工作是一种高强度的思考工作,这种情况只有在思考者自觉自愿时才会发生。当他没有自觉时,你就是整天在他身旁不停地说: Thinking! Thinking! Thinking! (思考!思考!思考!)那也不会奏效,这时的思考者就不可能真正开动起他的脑筋来思考。因此, Batchelor 教授有一句名言: Maximum freedom in hands of good people! (要选好优秀的人才,然后给他以最大的自由)。 Batchelor 教授对他下面的人布置工作时的做法,正体现出他在领导这个理论物理系时的指导思想,此事我们还将要在后面提到。当然,领导者除了选好人才以外也不是完事大吉无所作为,放任自流对于学术单位的领导者也是不能允许的。 Batchelor 教授的领导思想的另一方面就是:在日常工作中,建立起并组织好制度性的高频率高水平的学术活动,这是一个学术单位领导者调动下属人员思考学术问题积极性的一个基本方法。 Batchelor 教授甚至把组织这种类型的学术活动提高到一个学术单位领导者的基本职责上来。这都是一些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将在本文后面还会再度提到它。 实事求是两例 本节的实事求是指对自己的估价问题。这方面的两个例子前面已经提到过:第一个例子是:他不隐瞒即使是在自己的学术领域里还有他不懂的东西。当我向他求教计算数学和编制计算程序问题时,他不怕向我坦承他也不懂计算数学和编制计算程序,这对一位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创办人和领导人而言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另一个例子就是他也敢于肯定自己的成就,谈到他自己的成就时,一点也不扭捏作态不好意思。当他知道我以前只在 50 年代北大上学时,学过一点前苏联学者库兹涅佐夫为工科大学生写的流体力学教程的时候,他断然向我提出,这不行。以这样一点流体力学的基础,是无法胜任我当时在剑桥的工作的。为了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我必须学一学他在 1967 年写的《流体力学导论》。在我学了以后才懂得他这本书确实是流体力学教科书领域里一个划时代的新发展,这已有国际上的公认。大家都承认 Batchelor 教授的这本书是每一位现代流体力学工作者必读的参考书。孔夫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事,特别对于一位学术大家而言。可是 Batchelor 教授却能做到这一点。在和他有关的知识领域,他即不神化自己,也不矮化自己,他才是一位在流体力学上有真知的学术大家。 奋力拼搏,分秒必争 本文开头讲到我初到剑桥时他要求我马上参加他们系里的学术活动,这件事说明 Batchelor 教授对在他那里工作人员要求他们必须不浪费一分钟分秒必争地投身于工作。实际上他对自己也是这样严要求。他每日的工作日程都排得满满的,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最后到下午 7 点左后才下班。那时天都已经黑了。他的办公室在系办公楼的三楼。每天晚上他下班时,出了他的办公室后他就一路关上楼道的照明灯,一直关到电梯处,因为一般而言 Batchelor 教授相信这时系里的人早就下班了。你什么时候看到楼道里一片漆黑,那就是说 Batchelor 已经下班。另外,我们初到剑桥时,国内还是六天工作制,但剑桥已是五天工作制了。可是每到星期六的第一个休息日 Batchelor 却仍然到系里来工作,此时全系已经空空荡荡没有什么人了。只有 Batchelor 还在他的办公室工作,当然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秘书也会来上班。除此之外,悬浮体力学组的一些骨 干 老师有时也会来。显然整个系里 Batchelor 的这个课题组是最勤奋也是最辛苦的。最令人感动的是圣诞节前夕的平安夜。这相当于我们的阴历年的除夕。在 1980 年平安夜的晚上,我从大街上走进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院子里看系办公楼,大楼是一片黑暗,大家都早已回家和家人团聚过节去了。然而还有一间办公室的灯光通明,那就是他的办公室, Batchelor 还在工作,这真感人!他那时已年过六十,但还是这样拼搏不已,他才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记得也是那一年,由于我早已从《世界名人录》上查到了他的生日,于是早就准备好了给他的生日礼物,那年刚好是他的六十大寿。我在他生日的那一天把礼物送给了他。没想到他接过我的礼物连声称谢后又说了一句:我的生命又少了一年。显然,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应该更加抓紧工作才是!这真使我又吃了一惊。我感到非常意外,在国内生日是喜事,六十大寿更是个应该大大庆祝的喜庆日子。没想到,对 Batchelor 教授而言,大喜的日子竟变成了如此伤心的日子。从此以后,我就再也不敢在他生日时给他送生日礼物了,免得再引起他的伤感。 科学的工作方法 在学术问题上,光有拼搏精神还不行,还得有正确的工作方法。 Batchelor 教授曾经讲过,所谓理论物理,就是指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一门学问。然而可惜的是数学家并没有为物理学家准备好求解各种物理方程的灵丹妙药。怎么办呢?一个办法是求方程的数值解。可数值解常常使人看不出过程的物理本质,就谈不上是理论。于是最好是求出方程的解析解,只有解析解才能使人们看清该问题过程的物理本质。在这方面, Batchelor 教授就提出了他自己的求解析解的办法。也就是他常说的:要把物理思想注入于数学之中才能解决问题( To inject physics into mathematics! )。这是他治学经验的结晶。在我 05 年出版的《创新话旧谈科学研究中的死刑方法》一书中,我已经总结出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都可以把物理思想注入数学之中以化解数学难点最终求出解析解的途径。亦即:建立好物理模型以化解数学难点;引入各种近似以化解数学难点;引入各种变换以化解数学难点。以上这三种方法的基础都是要对所面临的物理问题有高超的物理洞察力,而 Batchelor 教授正是这种以高超的物理洞察力来驾驭这三种方法以求解数学难题的大师。感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我 05 年出的那本书,此处不再重复。 灵活的战术,坚定的方向 Batchelor 教授搞研究当然有他的计划,但他并不拘泥于原定计划,相反,他的灵活性却非常大。本文前面讲的我刚到剑桥时,他和我最初商定的研究布朗运动对悬浮粒子的重力碰并影响问题,就是一例。那时,他并没有和我谈起以后还要做多分散悬浮粒子的沉降问题。只是到后来,他看到我求出了高 Peclet 数下对分布方程的外域解后,他马上看出这个解可以解决高 Peclet 数下多分散粒子的沉降问题。此时他就断然建议我把原来的碰并问题停下来,而改做沉降问题。结果完成了这个原定碰并计划外的沉降大工程。此外,在更大的研究课题上他也是如此。 20 世纪 40 年代后半段,他从他的家乡澳大利亚来到剑桥,师从那个时代的国际流体力学大师 G.I.Taylor 搞湍流研究。后来他果然在湍流研究中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50 年代就出版了湍流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均匀各项同性湍流理论》,影响深远,成为享誉世界的又一位湍流专家。然而到了 60 年代,他却突然停止了这方面的研究,而转向流体力学的教学,在此基础上于 1967 年出版了他的《流体力学导论》,此书也就很快地成为在国际上影响力很大的新一代的流体力学教科书。但是从 70 年代起,他又把他的方向转到了另一个方面:悬浮体力学,它是流体力学和胶体科学之间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在这个新领域又能很快地做出了杰出贡献。从湍流到悬浮体力学,对象就从高 Reynolds 数流动转向低 Reynolds 数流动,这是又一次的大转弯。看来, Batchelor 教授就是在流体力学这个大海里里自由地游来游去,而到处都能得心应手。尽管 Batchelor 教授在具体课题上有转来转去随机应变的作风,但他在研究大方向上却坚持有三个不变。第一,始终不离开流体力学的主体。他可以向胶体科学伸展,他也可以向云物理学伸延,但万变不离其宗,他始终坚持以流体力学为主。第二,始终不离开概率论随机过程论这个数学工具。从湍流到悬浮体力学,看似大转弯,研究对象从高 Reynolds 数流动转向低 Reynolds 数流动,但实际上数学工具概率论随机过程论却仍然不变。这他在搞湍流时就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第三,不离开实验能精确检验的课题。悬浮粒子的碰并和沉降是悬浮体力学的两大课题。两者都很重要,而前者更是胶体科学的中心。但是对这一课题,他只和我搞了一次对流碰并新的统计理论以后就再也不搞了。不像沉降 Batchelor 从 1972 单分散沉降到 1982 多分散沉降前后他竟然搞了十年。为什么?我想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沉降可以精确测量,理论可以受到严格的实验检验。而碰并,虽则它是影响胶体稳定性的关键因子,因而是胶体科学的中心课题,胶体科学工作者对此有非常多的研究。但由于测量上的困难,至今它只有定性的实验检验,因此 Batchelor 对它的兴趣就不大了。而且果然,他在悬浮体力学上其它的几个理论成果,都是能由实验严格定量检验的课题,而且果然都得到了实验科学家的实验证实,很了不起。可以说,正是他在研究大方向上坚持了三个不变,在具体研究课题上又能灵活掌握随机应变,这才造就了他的成功之路,使他成为 20 世纪下半叶新一代又一位国际流体力学大师。 凋碧树的大家,再凋碧树的巨星 所谓凋碧树即是我在《创新话旧谈科学研究中的思想方法问题》一书中谈到的西风凋碧树的境界。就是说在基础科学理论领域中工作的人要做西风。他必须要对现有的理论有批判的能力,要善于发现现有理论中的问题。所谓再凋碧树即是我在同一本书中谈到的西风再凋碧树的境界。就是说一个理论工作者还必须要有批判自己的理论成果的愿望和能力,他不仅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问题,也要勇于并且善于发现自己理论中的问题。我在本文前面谈到的 Batchelor 在听到我第一次向他谈起 Smoluchowski 的碰并理论时,就能敏锐地指出 Smoluchowski 碰并理论的问题,说明他确是在理论工作中的一位凋碧树的大家。而在本文前面讲到的他请来 Davis 检查我们这个当时还没有正式发表的碰并新理论中的问题,就说明他也是理论工作中的一位再凋碧树的巨星。在研究工作中达不到这两个境界就无法在国际上赢得人们的尊敬,赢得国际公认的权威地位。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自己的碧树,被别人的西风给凋出问题来了,怎么办?这里, Batchelor 也有一个例子。那就是他的多分散悬浮粒子沉降的统计理论在 1982 年,在他于 50 年代创办并一直主编的著名的流体力学刊物( J.Fluid Mechanics 《 JFM 》)上发表后发生的事。没有想到第一个来检查这个多分散沉降理论的竟然是自己人,是 Batchelor 的悬浮体力学小组的 Hinch 和 Raillison !这两位朋友自己的课题并不是沉降,他们之所以要检查 Batchelor 沉降的理论正确与否,是因为他们的研究要用到这个 Batchelor 和我刚完成的沉降理论中所提供的数据。他们并不因为 Batchelor 是个久经考验的国际公认的大权威,并且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就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他们是用同样的西风凋碧树精神来对待自己的顶头上司 Batchelor 的成果。只有经过他们自己检验证明是正确的,他们才采用。这就是剑桥学派的作风。他们采用另一种方法重新推导了 Batchelor 多分散沉降的理论,果然让他们发现了问题,这问题不是出在我的计算工作,也不是出在 Jeffrey 和大西善元所提供的迁移率数据;令人十分遗憾地是,这问题竟然出在 Batchelor 自己身上。原来 Batchelor 在推导低 Peclet 数沉降系数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有一项的符号弄反了,导致低 Peclet 数沉降系数计算结果全错。当然,这是个技术性的错误,不是概念性的错误,纠正它并不困难。这两位剑桥的朋友把这个结论显示给 Batchelor 看, Batchelor 看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在第二年, 1983 年在同样是由他自己主编的《 JFM 》上发表了一篇纠正自己错误的短文。在这篇短文中,他坦白承认自己在头一年在《 JFM 》上发表的多分散沉降理论中,关于低 Peclet 数下的沉降系数的计算公式有错,并在该文中给出了纠正错误以后正确的新结果。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它说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理解客观世界是一件十分复杂十分艰巨的事业。在这个事业中,不管是你是多大的权威,也不管你对自己的工作多么的小心谨慎,也难免会犯错误。出了错误应该怎么办,这里 Batchelor 教授也提供了一个范例:那就是及时地公开地承认错误,在什么地方出的错误,就在什么地方公开地纠正,一点也不隐讳,这仍不失为一个大科学家的本色,特别值得基础科学领域的权威人士们学习。事实上一个学术权威能迅速地公开地承认并改正自己学术上的错误,这不但不会影响到他的威信,反而会更能增加同行们对他的尊重和热爱。反之,则既得不到同行们真正的尊敬,也得不到同行们真正的爱戴,只是遗憾地损害科学事业健康正常地向前发展罢了。 Batchelor 教授在这个问题上提供的范例恰恰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正是由于 Batchelor 能够及时地公开地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就仍然能赢得这个领域国际同行的承认,并使自己的名字仍然能载在人类理解地球重力沉降现象光辉的历史之中。 1983 年 9 月,他应邀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亚洲第二届流体力学代表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沉降问题研究进展的特邀报告。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大会同时还邀请了几位来自美国的著名流体力学家向大会作特邀报告,他们的报告也同样受到热烈欢迎。然而从他们各自所受到的来自大会的各国代表的闪光灯照相照明来看,很明显地还是以 Batchelor 教授为最。在他报告的过程中,从始至终就不断地从大会的各个角落里,与会的各国代表们都把他们的照相机镜头对准了 Batchelor 教授作报告时的身影并发出给他照相的闪光灯照明,于是大会会场就始终是一片耀眼的闪光灯光,它们聚焦在正在做报告的 Batchelor 身上。机会难得,难得这位国际流体力学大师能亲临那次盛会给大家作报告,与会的各国代表大家都不想丢掉这个好机会,要把 Batchelor 教授的倩影留在自己的相机里,以作永久的纪念。事实证明他才是那次出席大会的最耀眼的明星!报告后,我向他说了我的感受,我说:你才是今天大会上真正的 Star! 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 Batchelor 教授和我们座谈 这件事发生在 1981 年 5 月 12 日下午两点半 ,在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主任 Batchelor 教授的办公室。参加的人有邓述慧:她是当时在英国访问的中国科学院的一位领导。何国纬:他是当时我驻英使馆在科教方面的一位负责人。崔长庚:他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当时在剑桥大学的材料科学系里进修。贾复:他来自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当时也在 Batchelor 教授的这个系里进修。再有就是我自己,我当时是从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到 Batchelor 教授这儿来进修的。座谈会的目的是想请 Batchelor 教授向我们谈一下他的办学经验。 Batchelor 教授答应了我们的请求,并且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很详尽地介绍了他的办学经验,回答了我们的问题。没有想到他的兴致很高,在他的办公室谈完了以后,又亲自率领我们参观了该系的实验室。在剑桥的两年多来,我们还从来没有看到他亲自接待外国代表团,何况我们也不是一个正式的代表团,结果他竟为我们的到访花去了他三个小时的时间,到五点半才结束。考虑到 Batchelor 教授是一位惜时如命的大科学家,这真是不简单的事啊!充分地表现出 Batchelor 教授对中国人民对中国的科学研究事业极大的友好感情和热望!可惜的是我们的录音机没有弄好,录音效果很差,大部分过程都没能录下来。后来只有由我和贾复根据我们各自的记忆与了解,分别写成了两份报告材料。这里主要是根据我当时写的那份报告材料,同时也参照了贾复的报告材料,向大家介绍我们那次访问 Batchelor 教授的主要情形,以供大家参考。 Batchelor 教授的另一个事业 Batchelor 教授是一位很全面的大科学家。他不仅是位搞学问的大家,而且也是位搞事业的能手。在他的一生中,除了他在悬浮体力学和湍流研究上的杰出贡献外,他在组建科学事业上也有两项杰出的成就。其中之一,就是前面已经提到过的, 50 年代他所创办的并一直连任主编到他退休为止的流体力学杂志。到我们访问他时才仅仅 20 多年的功夫,就使这一学术刊物迅速地从无到有发展成国际流体力学界举足轻重的刊物。第二个成就就是我们现在要谈到的他这个系。原来剑桥大学虽然是一所有几百年悠久历史的著名学校,但是他这个系却很年轻,说起来比我们的共和国还年轻 10 岁。是 Batchelor 教授一手在 1959 年把这个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 D.A.M.T.P, Department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Theoretical Physics )组建起来并一直连任这个年轻的系的系主任到他退休为止。也就是说在我们访问他时,这个系才有 22 岁。时间虽不长,但这个系却已在国际力学界特别是国际流体力学界以及国际理论物理学界占据了一个相当显赫的地位。举世闻名的国际理论物理学大师霍金教授( Professor S.W. Hawking ),就是这个系一手培养出来的。原来霍金教授是 1966 年才在这个新建的系里取得了博士学位,然后就留在该系工作。短短十几年的功夫,霍金教授在天体物理中黑洞理论上的学术成就,使得他在国际物理学界已经赢得了很高的赞誉。当时我们听说说,霍金教授在黑洞问题上的理论,如果能得到实验证实的话,他的名字将可以和爱因斯坦并列。因此,可以说该系在培养霍金教授上的成功是 Batchelor 所创办的这个系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的最为辉煌的一个成果。此外, Batchelor 教授的这个系还聚集起了一大批各门学科的精英。这个系不大,正式成员才有 30 人。但其中拥有英国自然科学领域中最高荣誉称号 F.R.S.(Fellow of Royal Sociaty, 直译是皇家学会会员,意译可译为皇家学会院士 ) 的学者当时竟然多到 7 位。此外,该系当时还有 14 位成员在 12 种国际学术刊物中担任国际编委。该系的成员还经常被各种国际会议请去作特邀报告。由此可见, Batchelor 教授的这个系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新建的集体,但其在国际上的影响之大和地位之高,却远远超出了它不多的人数和它不长的历史。因此,向他请教他办系的成功经验,以便吸收那些精华为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现代化服务,就成为我们这次访问的目的。 Batchelor 教授办系的指导思想 Batchelor 教授对我们说, 1959 年他感到有办一个应用数学系的必要。但是应用数学涵义很广,它不仅包含了物理学中的应用数学,而且它已广泛地渗透到其它学科中去。例如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学等等。所以在办系之初就应该明确,我们要搞的是什么样的应用数学。对此, Batchelor 教授在应用数学后面加了一个限定,那就是理论物理。亦即 Batchelor 教授要搞的是物理学中的应用数学,它仅仅是渗透在从经典物理到理论物理范围中的应用数学,也就是理论物理。 Batchelor 教授进一步强调指出,应用数学并不是你在物理学中遇到了一个什么问题,你的变量可以用一个方程去描述。然后你将采用什么样的数学技巧来求解。 Batchelor 教授说他所讲的应用数学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在运用数学思想的同时,要运用物理思想。要把物理思想注入于数学中,这才能解决问题,这才是我们所讲的应用数学。这里 Batchelor 教授特别强调了注入一词,即强调了 inject 一语。他继续说,当时在剑桥已经有了这样一批朋友,他们有着这样共同的兴趣。在此基础上, Batchelor 教授就去和大学当局商量,终于取得了学校的支持, 1959 年学校就在 Cavendish 实验室(即剑桥的物理系)中拨了几间办公室集中了 23 人,成立了这个系。五年以后才得到后来的这所建筑物。发展到现在这样的规模。正式成员有 30 人,此外还有 40 个博士后, 30 个访问学者, 60 个博士生。 Batchelor 教授如何选拔人才? 当我们问起 Batchelor 教授他如何选拔人才时,我们问他是根据候选人发表的论文数量还是质量?是出论文的速度还是水平?是论文出在什么级别的杂志还是引用次数?他回答说都不是。他说他选人只看他的创造性,特别是原创性( Originality) 。科学研究的关键是要创新,最重要的是要能做出原始创新的成果。所以,到底候选人在我们所感兴趣的领域有没有原创性,即原始创新的精神,就成为他这个系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当然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同时,他也承认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有时会引起有关人们的激动,这时他们会组织一个小型的委员会来讨论,也允许候选人到委员会来申诉。他继续说,实际上考察一个人应该是历史地全面地来考察。在剑桥大学,我们是很幸运的。我们能够从他的大学生时代,研究生时代,博士后时代各方面的表现全面地加以考察。这样就比较准确客观。这正是把大学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的西方这种体制的优越性之一。 Batchelor 教授还再三强调选拔人一定要选择最优秀的人才。这样的人不会多,所以他这个机构就必然是小而精,宁缺勿滥。他还说到选拔人还应在他运动过程中来考察。虽然他们系中的成员有好多是本系自己培养出来的,但是 Batchelor 教授说:一般而言他们在我们这里都不能在毕业后马上就留校工作,而是在外面工作一段时期后看他们在外面的表现,然后再回来竞争一个更好的位置。这样可以避免近亲繁殖的缺点。 Batchelor 教授如何安排系里的科研工作? Batchelor 教授这个系的科研成果是非常惊人的,然而我们却看不到他们每年在忙于制定研究规划,选择研究课题,检查研究进程,总结研究经验。不像我们那时的科学院情况。那时我们每年年初都要开会讨论研究方向,大家一起来讨论研究规划,然后年中领导还要组织各种检查,到了年底还要再开会总结评比。大家要开的这类会议很多,实际上都是些行政性质的会议,似乎忙得很,但效果却很小,没有出过什么像样的成果,对比 Batchelor 教授这个系差距就太大了。因此,借此机会大家就请 Batchelor 教授谈一下作为一个系主任他是如何领导这个系的科研工作?如何安排全系的科研方向,科研规划和科研课题的?不料, Batchelor 教授却回答说,作为系主任他不干预系里老师们的科研工作。他再三说道:不要干预,要给他们以最大的自由。这时他就讲出了他那句名言,选好优秀的人才,然后给他以最大的自由( Maximum freedom in hands of good people )!他说他们都是些最优秀的人,他们之所以勤奋工作,是因为他们都热爱自己选定的工作。他们知道应该做什么,并且知道如何去做,在这方面就不再需要领导去做工作了。然后他再次强调了他那句话:理论工作是一个高强度的脑力活动,因此这里需要的是人们的高度自觉,如果他没有自觉,你就是整天在他的身边讲: Thinking!Thinking!Thinking!( 思考!思考!思考! ) 那仍不会产生任何效果。这使我想起了他和我谈工作时的情景,以及他和 Jeffrey 谈工作时的情景,看来他对他这个指导思想确实是身体力行的。他并且向我们讲了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系里的 Dr. Huppert 在开创地质流体力学上的贡献。他说 Huppert 在把流体力学中的双扩散理论 (double diffusion) 引入于地质岩浆流动问题研究之中,从而对开创地质流体力学做了出色的贡献。可是 Batchelor 却讲这个成功完全是 Huppert 自己的主动结果,而 Batchelor 却对此事没有作过任何的推动工作。当然, Batchelor 也承认作为系主任他对全系的科研工作也不是绝对地放任自流。无所作为,也是不应该的。例如他讲到,系里建立并开展数值分析的研究,就是他根据全系开展工作的需要提出来的一个例子。 Seminar (学术报告会) 在访问中间休息时, Batchelor 教授带领我们到一楼他们的大饮茶室去喝茶。然后他指着那里的墙上挂着的大布告牌对我们说:这上面写满了本系各大组在本周的重要的 Seminar 活动。他接着说道:如果在上课期间,有哪一周这个布告牌是空白,该周没有重要的学术活动,那就是我的失职。看来他把组织全系的 Seminar 活动看成是一个学术机构领导者的基本职责所在。这真是聪明的办法,比起我们那时的科学院让大家经常开行政性质的会议来讨论工作计划检查评比强多了。他接着指出,这种学术讨论会上要讨论的是你这个工作的基本物理思想,而不是工作的细节和解题的数学技巧。这种讨论才会对学术发展起正面地推动作用。他把这种讨论叫做思辨性的讨论( Speculative Discussion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该系每个课题小组和业务大组的负责人,主要工作也是如此。他们都有非常广阔的视野,他们都关注着本组,本系,本校,外校,以及国际上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学术动态。每到学期之末就开始筹划下一学期本组将要邀请什么人来做报告,联系好后就出安民告示,讲清楚下学期本组的每周的 Seminar 安排。于是,这个系就非常热闹。经常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到这个系里来做报告,这个系实际上也就成为一个长年不断的小型的国际会议。这个系的老师们也就非常忙,忙于开会,不过不是我们在国内常开的那种行政性质的会议,而是学术报告会。每周每人至少要参加两次 Seminar 。以流体力学大组为例,每一个成员每周至少要参加本课题组的 Seminar 一次,然后是周五下午参加流体力学大组的 Seminar 一次。这个系的老师们实际上就始终处在不断的高水平的学术思想交锋之中,难怪他们出优秀的学术成果效率有这么高。除此之外,他们的工间茶( Tea Break )制度, Batchelor 教授也十分重视,认为那是一个更随便的学术活动场所,更方便的学术交流的场合,不可放弃。实际确实如此, van Dyke 的那本名著《流体力学中的微扰方法》就是在一次工间茶时间喝茶时剑桥朋友们推荐给我的。这本书确实对我后来解决内外域解匹配难题时起了很好的关键作用。在我结束了剑桥的进修工作回国时,他还再三嘱咐我要把剑桥的 Seminar 制度, Tea Break 制度引入中国的学术机构中来。他说:这肯定会对你们国家的科学事业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Batchelor 教授如何管理这个系 Batchelor 教授说他对这个系的管理工作总的要求是小型化,分散化。所谓小型化,就是指系的管理机构要尽量小,他不搞很大的官僚机构来管理。全系的日常管理工作就由他的秘书一人来做。此外,她还负责全系经费的管理,监查和结算。从学校拨下来的经费由他系主任来决定如何分配。遇有问题一般在 Tea Break 时间商量一下就可解决。他不花很多时间在管理工作上。 Batchelor 教授还说道,他不想在他这个系搞很多的层次。确实,在他这个系里很难让人们感觉出有什么上下层次等级之分。每一个学科只有一位教授。只有在该教授的办公室门上可以写明他的职称 Professor 。其他人的办公室,不管你是副教授(在剑桥这职称叫 Reader (读者)),也不管你是讲师,或者是博士后,在办公室的门上一律不写职称,只写学位 Dr. (博士)。大家在日常工作中相互之间称呼,也都一律按照 Batchelor 教授的规定,直呼对方的名字,不说对方的职称,也不说对方的职位,他们从不称呼人为某某院长,某某主任,某某教授或某某院士 (F.R.S.) 。在这个系的组织结构里,职称和职位可以是相反地组织起来的。组长可能是一位博士后,而教授,副教授,讲师却可能是组员。很明显 Batchelor 教授力图从管理结构上能营造出这个系有一个平等的学术气氛。好让大家在这个系里日常的学术讨论中确实能做到没有任何顾虑,畅所欲言,达到百家争鸣的境界。管理工作上的分散化( decentralization) 是指系主任并不是大权独揽,一个人说了算。而是尽可能的把权分散开来。特别是分散给各个学科的教授。这里有一个例子。和我们同去剑桥 Batchelor 教授这个系进修的一位年轻朋友想把自己的身份改一下,从访问学者改成博士生,想到该系另一位教授那里去读博士学位。他向系主任 Batchelor 提出了申请,但是很遗憾,他被 Batchelor 否决了。可是这位年轻朋友很坚定,他并不因 Batchelor 的否决而气馁,相反,他找到那位教授直接向他提出了这一请求,最后这位年轻朋友成功了,终于在剑桥那位教授那里读成了博士学位。这件事说明至少在读博士学位问题上,权力是分散在各个教授手里,系主任并没有最后决定权。后来,剑桥的一位朋友和我谈起,从前有一位很有名的剑桥学者说过一句很聪明的话: All power corrupts.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所有的权力都会腐蚀人,绝对的权力腐蚀起人来也是绝对地!)看来, Batchelor 教授是确信这句名言并身体力行的领导者,所以他的办法是尽可能地把他手里的权力分散开,化整为零,相互制约,使他手中的权力的腐蚀性尽可能地降到最低。还要说明一点。 Batchelor 教授不让我们那位年轻朋友读博士学位,并不是针对这位年轻朋友个人的。后来,从我驻英使馆传给我一个任务,要我做做 Batchelor 教授的工作,说国内有关单位想送一些年轻人到他这里来读博士学位,他照样回绝了。他说读博士学位要花很多钱,不值得。我说,不要你花钱,这些人的学费会由我国政府来出。他仍然不同意,他说:花那么多的钱去读博士学位不值。就像你们这样,以访问学者身份到我们这里来进修,花费不大,却仍然能学到很多东西,这不是很好的事吗?中国现在还不富裕,不应该把钱花在供人们读学位上。那个学位是用钱堆起来的!随后有一次我和剑桥的朋友谈起此事时,那位剑桥朋友对我说, Batchelor 教授的想法有道理。从历史上看,在英国建立博士学位制度,是为了卡外国人。不要外国人在英国的高校中轻易就能拿到教授职称,更不能拿到英国的院士( F.R.S. )称号。比如, Batchelor 的老师, 20 世纪上半叶的一位国际流体力学大师 G.I. Taylor 。虽然他是剑桥的教授,又是院士( F.R.S. )。但是他却没有读过博士学位。原因就是因为 G.I. Taylor 是英国人。而 Batchelor 却不行。他就必须拿到剑桥的博士学位以后,才能作教授,才能当英国的院士( F.R.S. )。因为 Batchelor 不是英国人,他是澳大利亚人,他就必须经过更多的考验。 Batchelor 教授的理论物理系竟然还有个实验室 这个实验室是流体力学实验室。它还很有特色,小而简单。他们不搞大型的复杂的高级实验设备,其设备甚至还比不上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力学所高级。但从这样的实验室里却做出一些很有意义的科学成果,有些已成为流体力学上的经典载在国际流体力学的发展史中,很不简单。对此我们向 Batchelor 教授请教一个理论单位办这样的实验室的指导思想。他说,理论研究中的实验室工作并不是要验证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而是要实现自己的一些新的科学思想。经过精心的分析研究,抓住一些主要的物理因子,从而能推断出在这样的物理因子作用下应该能产生什么样的物理现象,探索出新的物理规律,而把更为精确和精密的实验测量交给工程技术单位去做,这就是理论研究中的实验工作。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就没有必要去搞大型复杂高级的设备。借助于一些简单的实验系统,进行一些定性的至多是半定量的实验研究,完全可以达到探索新的基本规律的目的。在这方面他说他的导师 G.I. Taylor ,正是这种类型工作的一位典范。在该系的一楼大饮茶室中挂有这位大师的大幅画像。他指着 G.I. Taylor 的画像对我们说, G.I. 是于 1975 年以 89 岁高龄去世的 20 世纪的大科学家,他即是一位卓越的理论科学家,也是一位卓越的实验科学家。这个实验室的工作就是按着他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工作的。然后他领着我们参观了该系的流体力学实验室,向我们一一讲解了实验室中的那些简单的设备曾经完成了什么样的卓越工作。当然,他也指出,并不是绝对的不要高级设备。他指着一台激光测试设备对我们说,这台设备比较贵,在必要的时候,我们也会建立这样贵重的高级设备。然而后来在该系工作的一位这种类型的科学家对我说,理论工作者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所以他不喜欢去搞大而高级的昂贵设备,因为你一旦搞成了这种设备,你的工作就必须被固定在这样的设备上,你的思想就被钉死在那里无法再跳到别处去了。 关于力学学科的性质 由于当时在国内正在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力学界内部对力学学科的性质发生了争论。究竟力学算是基础学科?还应当算是工程技术学科?对此有不同的见解,因而产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流体力学是力学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借此机会我们也就请 Batchelor 教授谈一谈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Batchelor 教授欣然接受了我们提的这个问题,并谈了以下他的看法。他说:力学具有两重性,是一个连续的广谱。它既具有基础科学性质,同时也具有工程技术学科性质,把这两种学科性质对立起来是不对的。他接着讲到:也许问题是对我们这个单位侧重点应该放在什么地方,这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他这个系为例。他说:对于我们这个系而言,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把它当作基础学科来搞。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搞空气动力学。因为它的基本问题已经在 20 世纪上半叶就已做完,现在它已经完全和航空航天工程结合起来成为一门工程技术学科了。然而在我们把流体力学当作基础科学来搞时,我们也不去做那些离应用太远,太纯粹的问题我们也是不去做的。这时马上让我想起当初 Batchelor 介绍我和 Hunt 接触时, Hunt 对我说过的一句话, Hunt 说他虽然做湍流研究但是他不搞湍流的基本问题,这就排除了我当初向 Batchelor 申请到剑桥进修时所提的湍流的间歇性问题。同时,也让我想起曾经有一位在国内搞流体力学的朋友到剑桥访问 Batchelor 教授时提出的类似问题。 Batchelor 教授也做了同样的回答。说他不搞太纯粹的基本问题。那位朋友接着问:什么叫太纯粹的基本问题? Batchelor 教授回答说:例如,你所做的流动的稳定性问题我们就不搞。事实上,到了 20 世纪下半叶,作为基础学科的流体力学在完成了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任务,为航空航天工程事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后,就把自己的研究目光转向其他应用方面,由此诞生了许多新的学科。在这方面 Batchelor 教授的这个系走在国际前列。 Batchelor 教授自己的悬浮体力学就是他和化学工程学科紧密结合的结果; Hunt 的非均匀大气扩散就是他和大气科学环境科学结合的结果; Pedley 的生物流体力学就是他和医学结合的结果; Gill 的地球物理流体力学就是他和地球学科结合的结果等等。当然,在他们向其他各个应用学科工程学科渗透时,他们总是去研究这一工程学科应用学科中与流体力学紧密相关的那些基本问题来做,而不会陷入各门工程学科的细节也就是说不会去研究具体的工程技术问题。这可能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应用基础学科吧。对此,他们搞得相当深入,做得相当深刻。有时候你会感到他们搞的这一套,和纯基础学科没有什么不同,在我搞 Batchelor 教授的悬浮体力学时就有时就有这种感觉。像 Batchelor 教授做的这个多分散悬浮粒子沉降理论如此艰深,如此难懂,真的能为工程技术人员所使用吗?直到 90 年代有一次我应邀在中国颗粒学会年会上作大会特邀报告,报告受到热烈的欢迎。报告结束后与会的代表门还纷纷找我来索取这方面的资料要带回去进一步研究。我说这些数据还是初步的,不一定能适合你们的需要。他们说,没关系,你现在的这些资料就对他们很有用。中国颗粒学会的广大会员们,大多来自各个工程部门,他们对 Batchelor 教授的悬浮体力学如此之感兴趣,这时才使我真正体会到 Batchelor 的这一套确实是能够为应用部门和工程部门做些服务的。我们的心血并没有白流,意识到这一点,我感到莫大的欣慰。还要补充一点,他们虽然自己不做纯基础问题,但不等于他们对这类问题就一点兴趣也没有。相反,他们是密切关注着这方面的新进展。例如,当 Frisch 等人在湍流的间歇性问题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后,虽然他们自己如 Hunt 所说,他们不做湍流方面的基本问题,但那时他们马上就把 Frisch 请来邀他向剑桥的朋友们做报告,以使剑桥人能跟上这方面的形势。也就凑巧,使我也就及时地了解到自 1972 年我在长春的近地面激光传输实验发现湍流的不连续性以来,第一次知道了这一现象的可能解释,内心自是十分高兴。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变成工程技术学科的空气动力学,在我们在剑桥时的时光,我们就没有发现他们请这方面的人来做报告。一个单位应该保持自己的特色,一个人的精力也很有限,他们既然已经把自己系的研究方向确定为基础学科,就没有必要也没有精力去关心纯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了。 关于前苏联式的科学院体制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科研体制是照抄苏联的。我们把全国的基础科研精英都集中起来,建立了中国科学院。而大学则被剥夺了科学研究,变成了只搞教学的地方。这种科研和教学分家的体制一直保持到打倒四人帮改革开放为止。改革开放以后,大家发现原来还有另外一种体制,那就是西方现行的把科研和教学都集中在高校的体制,科学院仅仅是一个荣誉性的机构。看起来西方那种体制在发展科学问题上,更为有效。于是大家议论纷纷都觉得这种苏联式的科学院体制应当改革,怎么改法?却不大清楚。借着和 Batchelor 教授座谈的机会,我们就请他也谈谈对此问题的看法。 Batchelor 教授回答说,他对苏联科学院也有一些了解。在他们革命前,俄罗斯也有科学院,但是和英国的皇家学会差不多,俄罗斯科学院也是个荣誉性的团体。在他们革命以后,苏联政府把它改造成了政府的一个机构,也集中了一大批科技精英,成立了一大批研究所。这样苏联科学院的功能就起了很大的变化。它被指望能解决与国民经济生产技术有关的一些关键问题。建立起很严密的组织机构,有很强的行政领导,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去推动科技工作的发展,为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Batchelor 教授接着说在西方也有类似的机构,但那主要是在大公司大企业手里,例如著名的如 Bell 电话实验室。这种类型的研究机构在解决一些工程技术问题上可能是很有效的。说到这里, Batchelor 教授把话头一转说,然而对于基础科学而言( Batchelor 教授把它叫做 Basic Science ),这样的机构则完全不行。因为,基础科学研究的任务是探索未知的世界。目的是要发现新的现象,发现新的规律,建立新的理论。此时, Batchelor 教授强调说,你可以发现新的东西,但是你完全无法预言,你将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现什么样的新东西。因此,基础科学研究就无法像工程技术科学那样来制定严密的计划,在强有力的行政领导下推动工作向前发展以达到既定的明确的目标。然后, Batchelor 教授再次强调说,基础科学研究要求于人们的是一种十分积极,十分主动的创造性的脑力活动,如果本人对这问题没有兴趣,你就没有办法通过行政命令来让他的思想活动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就是整天在他身旁对他说: Thinking! Thinking! Thunking!( 思考!思考!思考! ) 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 Batchelor 教授也就再次强调说,对于基础科学研究这样的工作而言,我们的办法就是: Maximum freedom in hands of good people! (选择好优秀的人才,并给他以最大的自由!)(按照 Batchelor 教授的思想,一个学术单位的领导同时还应该组织经常的,高频率高水平的 Seminar 活动,通过搞这种类型的学术活动的办法来推动基础研究学术工作向前发展)。 Batchelor 教授继续说,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能够做的就是像我们西方(特别是美国和英国)那样,把经费分散到几十个或几百个大学里去,然后就等待果实的成熟,而总会有果实成熟的。 Batchelor 教授最后说,把基础科学研究放到大学里去还有个好处。那就是大学里的青年人最多。青年人思想最活跃,对新东西最敏感,最少旧的思想束缚,精力最充沛,因此是最有创造性,最容易出创造性的成果,这是独立于大学以外的政府的研究机构所没有的优势。 告别,感谢! 座谈会原定两个小时,但由于 Batchelor 教授十分热情,最后座谈会竟延长成三个小时。 Batchelor 教授工作十分繁忙,他的日程经常是安排得非常紧凑,我们还没有看到他会用这么多的时间来接待一个代表团。这充分地体现出 Batchelor 教授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对中国科学同行的友好情谊,对中国的科学事业能迅速地发展起来的热望。对此,在分手告别的时候,我们一再地向他表示了我们衷心的感谢。 ( 2009 年 3 月 18 日 初稿写成于南开园)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拙著《创新话旧谈科学研究中的思想方法问题》 的有关段落加以增删修改,文中关于 Batchelor 教授作风的特点和与 Batchelor 教授的座谈会报告两大段落则完全是新添的,由此而成此文)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14081 次阅读|9 个评论
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温总理剑桥大学演讲听后感
金镇 2009-2-3 11:18
今天在网上找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2月2日下午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演讲的视频认真仔细听了一遍。 “我深深爱着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开始了整个演讲,演讲中多处以“我深深爱的祖国”开头,归纳连在一起是:我深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珍视传统而又开放兼容。温总理用他诗一样的语言动情地娓娓道来。我听后,认为总理在演讲中传递和表达了以下观点: 一、国强必霸,不适合中国 “国强必霸,不适合中国”“称霸,既有悖于我们的文化传统,也违背中国人民意志。中国的发展不损害任何人,也不威胁任何人。中国要做和平的大国、学习的大国、合作的大国,致力于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 二、中国将永远坚持开放兼容的方针,与世界和谐发展,携手进步 他承诺中国将永远坚持开放兼容的方针,与世界和谐发展,携手进步。同时,还呼吁大家在信息化的多元时代,多去中国走走看看,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 三、不受管理的市场经济是注定行不通的 谈到目前在世界蔓延的金融危机,温家宝提请大家对现行经济体制和理论进行反思。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体疏于监管,一些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利用数十倍的金融杠杆进行超额融资,在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把巨大风险留给整个世界。他说:国际金融危机再次告诉我们,不受管理的市场经济是注定行不通的。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储蓄与消费的关系。 四、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道德的光芒比阳光还要灿烂”。温家宝强调,有效应对这场危机,必须高度重视道德的作用。他认为,道德缺失是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共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温家宝希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五、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需要增进合作 他认为,世界各国应对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努力营造有利于全球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需要增进合作。
个人分类: 杂文观点|343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18: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