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剑桥大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剑桥大学

相关日志

[转载]卷积物理意义的超强解释
热度 3 golddreamok 2011-11-21 13:40
[转载]卷积物理意义的超强解释
最近总是和卷积打交道,工作需要,每天都要碰到它好几次,不胜烦恼,因为在大学时候学信号与系统的时候就没学会,我于是心想一定要把卷积完全搞明白。正好同办公室的同学也问我什么是卷积,师姐昨天也告诉我说:“我也早就想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有一些很有趣的体会和大家分享。 听说卷积这种运算式物理学家发明的,在实际中用得不亦乐乎,而数学家却一直没有把运算的意义彻底搞明白。仔细品以下,还是有那么点滋味的。 下面先看一下剑桥大学的教科书对卷积的定义: 我们都知道这个公式,但是它有什么物理意义呢,平时我们用卷积做过很多事情,信号处理时,输出函数是输入函数和系统函数的卷积,在图像处理时,两组幅分辨率不同的图卷积之后得到的互相平滑的图像可以方便处理。卷积甚至可以用在考试作弊中,为了让照片同时像两个人,只要把两人的图像卷积处理即可,这就是一种平滑的过程,可是我们怎么才能真正把公式和实际建立起一种联系呢,也就是说,我们能不能从生活中找到一种很方便且具体的例子来表达公式的物理意义呢?我想到一种,下面进入正题: 比如说你的老板命令你干活,你却到楼下打台球去了,后来被老板发现,他非常气愤,扇了你一巴掌(注意,这就是输入信号,脉冲),于是你的脸上会渐渐地(贱贱地)鼓起来一个包,你的脸就是一个系统,而鼓起来的包就是你的脸对巴掌的响应,好,这样就和信号系统建立起来意义对应的联系。下面还需要一些假设来保证论证的严谨:假定你的脸是线性时不变系统,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老板打你一巴掌,打在你脸的同一位置(这似乎要求你的脸足够光滑,如果你说你长了很多青春痘,甚至整个脸皮处处连续处处不可导,那难度太大了,我就无话可说了哈哈),你的脸上总是会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鼓起来一个相同高度的包来,并且假定以鼓起来的包的大小作为系统输出。好了,那么,下面可以进入核心内容——卷积了! 如果你每天都到地下去打台球,那么老板每天都要扇你一巴掌,不过当老板打你一巴掌后,你5分钟就消肿了,所以时间长了,你甚至就适应这种生活了„„如果有一天,老板忍无可忍,以0.5秒的间隔开始不间断的扇你的过程,这样问题就来了,第一次扇你鼓起来的包还没消肿,第二个巴掌就来了,你脸上的包就可能鼓起来两倍高,老板不断扇你,脉冲不断作用在你脸上,效果不断叠加了,这样这些效果就可以求和了,结果就是你脸上的包的高度岁时间变化的一个函数了(注意理解);如果老板再狠一点,频率越来越高,以至于你都辨别不清时间间隔了,那么,求和就变成积分了。可以这样理解,在这个过程中的某一固定的时刻,你的脸上的包的鼓起程度和什么有关呢?和之前每次打你都有关!但是各次的贡献是不一样的,越早打的巴掌,贡献越小,所以这就是说,某一时刻的输出是之前很多次输入乘以各自的衰减系数之后的叠加而形成某一点的输出,然后再把不同时刻的输出点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函数,这就是卷积,卷积之后的函数就是你脸上的包的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函数。本来你的包几分钟就可以消肿,可是如果连续打,几个小时也消不了肿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平滑过程么?反映到剑桥大学的公式上,f(a)就是第a个巴掌,g(x-a)就是第a个巴掌在x时刻的作用程度,乘起来再叠加就ok了,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呢?我想这个例子已经非常形象了,你对卷积有了更加具体深刻的了解了吗? 最近要忙开题了,不过周末了还是放松一下吧。其实我真的希望我的朋友们看到这篇文章能给我留言,发表你们的想法,有不妥之处欢迎提出来。在本文的下半部分,我会再讲一个抽象的例子,以便能让大家从卷积中能更好地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最后提醒各位,请勿亲身尝试„„
个人分类: 医疗影像|1178 次阅读|3 个评论
剑桥大学 选出 新任校长Sainsbury勋爵
热度 2 zjcui 2011-10-17 11:55
上周末,英国剑桥大学的大学议会选出新任校长(Chancellor)。此前的校长是英国女王的丈夫,Philips亲王,任职时间达34年之久,到Philips亲王年届90时辞去此职位。 新任校长是Sainsbury勋爵。英国大学校长只是一个荣誉职位,平时并不参与学校的实际运行工作。大学的日常工作,由副校长(Vice-Chancellor)主持。 http://news.admin.cam.ac.uk/news/2011/10/16/result-of-election-to-the-chancellorship-october-2011/
个人分类: 新闻评述|491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干细胞新技术或令肝移植成历史
xuxiaxx 2011-10-17 08:36
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干细胞新技术,能够培育出正常运转的肝脏细胞,可能终将使患者免于昂贵而又风险极高的肝脏移植。   由英国桑格研究所和剑桥大学牵头的研究团队使用尖端技术,修正了从患者皮肤切片中提取的干细胞的基因突变,然后再将它们培育成新的肝脏细胞。   研究人员将新培育的肝脏细胞植入小鼠体内,结果证明它们能够正常运转。   桑格研究所所长艾伦·布拉德利说:“我们研发出了标靶基因和修正患者细胞缺陷的新方法。”   布拉德利在研究成果发布会上说,这是第一项取得成功的此类技术,除了基因修正之外,它不会留下任何基因操控的痕迹。他还说:“虽然尚处于初期阶段,但如果这项技术能够用于治疗,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福音。”   干细胞是人体内的“主细胞”,是其他所有细胞的源头。这项研究以两种主要干细胞为重点,一种是从胚胎中提取的胚胎干细胞,另一种是对普通皮肤细胞或血液细胞重新编程得到的重组干细胞,也被称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今天公布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英国《自然》周刊上。在研究过程中,这个英国团队从“α-1抗胰蛋白酶”发生变异的患者身上提取了皮肤细胞。α-1抗胰蛋白酶负责制造一种抗炎症的蛋白质。   α-1抗胰蛋白酶发生变异后,肝脏便无法正常释放出这种蛋白质,导致它堆积在肝脏,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肺气肿。研究人员称,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遗传性肝肺疾病,大约每2000个拥有北欧血统的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患病。   在提取了皮肤细胞后,科学家们将它们重组成干细胞,然后用一种被称为“分子剪刀”的技术准确无误地剪下它们的基因组,再用一种名为piggyBac的DNA运载工具插入正常版本的基因。   用剩下的piggyBac序列将从细胞中移除,然后将细胞清洗干净,使之能够被转化为肝脏细胞,而基因修正部位不会残留任何DNA损伤的痕迹。   参加这项研究的剑桥大学呼吸生物学教授戴维·洛马斯在发布会上对记者说:“我们后来将这些细胞转化成了人类肝脏细胞并将它们植入小鼠体内,结果证明它们能够正常运转。”   研究人员指出,这项技术可能还需要5到10年才能在肝病患者身上进行正式临床试验,不过一旦成功的话,肝脏移植就将成为历史。肝脏移植手术既昂贵又复杂,为了确保新器官不受排斥,手术患者需要终生服药。 来源: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0/15/c_122161556.htm
1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英将获得人体干细胞的效率提高百倍
xuxiaxx 2011-10-12 08:30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0月11日(北京时间)报道,在诱导皮肤细胞等人体细胞重组成干细胞的过程中,科学界一般使用4个调节蛋白,但现在,英国科学家表示,通过在这一过程中多添加两个调控因子,他们将获得人体干细胞的效率提高了100倍,与此同时,该方法也能以更快的速度得到质量更好的干细胞。 剑桥大学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学院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将两个调控因子维生素A酸受体伽马(RAR-γ)和肝受体同系物(Lrh-1)以及4个常用的调控因子引入人体的皮肤细胞中。4天后,研究团队得到了经过重组后的细胞,而使用4个调控蛋白通常需要7天。 重组细胞成功的关键指标是Oct4和Rex-1这两个基因。研究发现这两个基因在更多数量的重组细胞中被打开,这表明重组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科学家们表示“效率提高了100倍”。另外,新方法制造出的细胞生长的速度更快。 “这是人体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里程碑。”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桑格学院研究所的王伟(音译)表示,“我们的最新技术为完全发挥干细胞的潜能奠定了基础。”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科学家们希望用干细胞制造出健康的、起作用的细胞,以取代受损或濒死的细胞。如果这一想法实现,干细胞将在器官移植、骨头移植以及治疗神经退行性病变等医疗领域大显神通。 经过20多年的研究,科学家们使用老鼠进行试验,制造出了完美的干细胞。之所以使用老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鼠很容易“搞定”,而且,老鼠实验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精确的、可重复进行的实验结果。该英国研究团队的目的是研发出质量可与老鼠干细胞相媲美的人体细胞。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刘鹏涛(音译)说:“实验表明,我们研发出的重组细胞和老鼠干细胞功能一样。我们的方法使科学家能更简单方便地对人体细胞进行编程和重组,制造出用于人体细胞替代疗法的各种细胞类型。” 桑格学院研究所的高级组长和名誉主任艾伦·莱德利表示:“这是我们在人类干细胞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有潜力、最令人兴奋的结果。与其他技术相比,最新方法更简单、可行、可靠。” 总编辑圈点 干细胞或许不是“救世主”。它在人体外的制取以及植入人体后的适应与排异,都还存在着技术难题并缺少充分的科学验证。但是,该疗法却意味了“逆转”二字,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预示人们可以找回自体病变和失去的部分,这就是尽管困难重重但医学界仍不会舍弃干细胞研究的原因。而此次获取效率的研究方法如果最终得到公认并推广开来,毫无疑问,必如研究者自己所言,成为该领域“最有潜力、最令人兴奋的结果”。其不仅将大步加快干细胞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医疗等应用的进程,更将为基因工程学的探索助跑。 来源: 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1-10/12/content_355405.htm
1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CFD牛人 ,大兵Jameson遭忌妒,Orszag文章无法发表Godunov走后门
yangxintie 2011-10-5 12:48
作者: 追梦九天 (1) Jameson的故事 Jameson 是当今CFD届的超级大牛。偶的超级偶像哦。Jameson是个英国人,出生在军人世家。从小随老爹驻守印度。于是长大了也抗起枪到海外保卫日不落帝国,军衔是Second Lieutenant。无奈“日不落”已落,皇家陆军已经不需要他了。大概有什么立功表现把,退役后就直接进了剑桥大学。在那里拿到博士学位。辗转间从英国来到了美国,从工厂又到了学校。成了Princeton的教授。在那里提出了著名的中心差分格式和有限体积法。就是在这里,发表了他那篇著名的中心差分离散的有限体积法。中心差分格式,大家都知道,是二阶,但是稳定范围特别小,Pe不能超过2,于是就得加人工粘性(一听这名字,数学家就倔嘴巴,不科学嘛),这是大学生都知道的事,怎么加就是学问了。Jameson用二阶项做背景粘性,用四阶项抑制激波振荡(也亏他想得出来),配合他提出的有限体积法,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很快风靡世界,工程界几乎无一例外在使用他的方法,原因很简单,他的方法乐百氏,而且又有相当精度。从此大行于市,座上了P大的航空系系主任,也确立了CFD界第一大牛人的地位。 Jameson发文章有个特点,喜欢发在小会议上或者烂杂志上,反正是SCI检索不到地方。包括后来关于非结构网格,多重网格等等经典的开创性文章,都是这样。(如果按照清华的唯SCI论的评判标准,我估计在清华最多只能给他评一个副教授当当。)牛牛的人总是遭人忌妒,哪里都这样。看着Jameson的有限体积方法这么受欢迎,有些人就红眼了。于是说,有限体积方法不错,可惜只适合于定常问题计算,非定常计算就不怎么样嘛。 Jameson那里能容忍别人对他的得意之做胡说。于是,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双时间尺度的方法,引进一个非物理时间,把非定常问题变成了一个定常问题计算,还真好使,又风靡世界,从此天下太平。97年,Jameson年龄到了,就从P大退休了,结果又被聘请到Standford大学当Thomas V. Jones Professor搞起了湍流来。前不久偶导师见他回来,对欧们边摇头边说,“几年不见,老得快不行了”,言下之意,我们如果想多活几年,不要去搞什么湍流。      (2) Steven A. Orszag的故事 Steven A. Orszag是一个天才级别的人物啦。在直接数值模拟,谱方法,湍流模型等等许多方面都有开创性的贡献。天才嘛,总是有缺陷的,不是生活不能自理,就是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前者还好办,只是lp不舒服,后者嘛,让同事和同行不舒服,可麻烦就大了。不幸的是,Orszag属于后者。对于他的恃才傲物,有人早就恨得牙根痒痒,报复的机会终于来了。 三十年前,湍流模型的先驱们,是通过数值试验,再连懵带猜的确定下了双方程湍流模型的参数。20年前,Orszag突发奇想,能否用RNG(重整化群理论)从理论上推导这些参数呢?RNG理论在相变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发明者也在81年获得了 Nobel奖。牛人就是牛人很快居然真从理论上推出了这些参数。这下湍流模型界可炸开了锅,这岂不是要砸掉很多人的饭碗?这不等于说那些老家伙几十年前的工作一钱不值么?这帮大学霸可不是省油的灯。环顾地球之大,Orszag居然找不到一本杂志愿意接受他这篇文章。Orszag这个郁闷呀,这个生气呀,好歹庵也是绝代高手嘛,昨这么不给面子呢?他一气之下干脆自己扛杆旗,办份杂志,自己当主编,自己出版,看谁说闲话。1986年,《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终于开张了。第一篇文章就是“Renormalization Group nalysis of Turbulence: I Basic Theory”。这篇文章很快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同。但是对RNG的攻击并没有到此为止。偶看到最搞笑的是一个牛牛(不想提他的名字了)在AIAA J. 上的一篇文章。当然是吹自己的模型计算比标准双方程模型多么多么的好。都已经比较结束了,他还觉得不过瘾,话锋一转,把RNG模型胡算一把,然后一桶狂批,还煞有介事的分析为啥算不好。其实我倒觉得,既然RNG能够从理论上推导出他们当年胡乱搞出来的参数,不正是对他们工作的证明么?能够从完全黑暗的世界寻找到这些参数,这除了天才,还能说什么呢?       (3) Godunov的故事 Godunov大家都晓得吧,迎风类型格式的开山鼻祖。二十世纪CFD的数值方法基本上是沿着他老人家开创的Godunov类型格式的方向发展。连如今大姥级的Roe,van Leer都要发文章pmp,毕竟他们都是靠着老大发家的嘛。他座上老大宝座的屠龙刀-Godunov格式,实际上是1954年他25岁时候的博士论文。老板上课时候曾经讲,当时不知道为啥他得罪了苏维埃政府要砍他的头,于是他一着急,弄出了这把屠龙宝刀,拣回了小命(不过这个传闻,我没有找到相关的文献得以证实,好在我相信偶老板读的书比我多,二来嘛本来就是八卦系列也无所谓了)。 我现在就来讲讲有根有据的东西,老大是怎么弄出这把屠龙刀的。1954年春天,苏联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Strela”就将送到老大当时所在的单位Keldish Institute of athematics,上级要求他们弄几个格式来算一算。当时一个叫Zhukov的人就弄出了一个东西。这家伙也算是个牛人了,弄出来的这个东西,同1年后 P.D Lax的CFD奠基性名著中提出的东西是完全一样的。可惜呢,这家伙数学不好,他是连蒙带猜弄出来的,尤其是为了自圆其说的那几个假设,现在回过头来看根本就是错误的,是推不出这个结果的。当时为了弥合这个问题,就请来了Godunov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居然就借此搞出了 Godunov格式。后来老大回忆刀,幸好当时他没有看到Lax的文章,要是看了,压根就不会有Godunov格式了。(If I would have read Lax’s paper a year earlier, “Godunov’s Scheme” would never have been created.)这么重大的贡献得发文章让大家都晓得才行呀。老大于是一毕业就四处投杂志,他先投了一家叫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的杂志,杂志居然把他据了,理由是,老大的工作是一个纯粹的数学工作,没有做任何关于力学的研究。老大一想也对,他本来就是数学家嘛,于是他改投一个纯数学的杂志,谁知道,没过多久,又被退稿了,这次的理由是,老大的工作是一个纯力学的研究,没有任何关于数学的内容。老大当场晕倒。后来老大又投了几家还是不中,这下没有办法了,老大只好找后门,托他的老板Petrovskii了,正好老板是Mathematicheskii Sbornik杂志的编辑,终于在1959年,毕业四年后这篇文章发表在了这个杂志。
个人分类: 发明和创新|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学控制
热度 1 duke01361 2011-8-18 21:33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学控制”,该奖项由英、美两国科学家分享,得主分别为英国爱丁堡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A Bird教授、英国剑桥大学Babraham 研究所 Wolf Reik 教授和美国XX大学XXX教授 获奖贡献:遗传性状的非DNA因素
个人分类: My Ideas|473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启示 国外办学能迁移吗
胡业生 2011-8-13 12:02
二十世纪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分别获得 56 和 36 项诺贝尔奖 , 名列全球之冠。分析这两所大学的成功经验发现 , 科学精神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剑桥大学的学术渊源是古希腊强调理性训练和人格塑造的自由教育思想 , 其核心内容是强调获取知识和发展智慧是教育的唯一和最高目的 , 反对教育有其它功利主义目的和为某种职业做准备。具体表现为 : 在教学目标上 , 强调发展智力重于获得知识 ; 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上 , 强调教育目的的内在性 , 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 , 反对教育外在的功利目的 , 重视学术性专业与课程 ; 在教学内容上 , 以培养知识面宽的博学家而不是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作为确定内容的标准 ; 在教育目的上 , 强调理性原则 ,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 重视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能力的培养等。在这种办学理念引导下剑桥大学形成了注重学术深博与自由、重视知识内在价值 , 强调发挥个人才智和潜力的传统。自由教育思想及由此而形成的剑桥学术传统熏陶了历代剑桥学子 , 使他们学术功底深厚 , 各种能力 , 尤其是质疑创新力出类拔萃。作为美国的“剑桥学院” , 哈佛大学不仅保留了剑桥自由教育思想的传统 , 而且美国自由、宽松与务实的环境使其教育更具融通性。哈佛大学的历任校长坚持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相融合的办学思想 , 对哈佛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承认大学的职责是报效养育自己的社会 , 但同时也坚持外部环境不应迫使大学牺牲其独立性而参与政治斗争 , 或者要求大学作一些有损于学术公开性和自由的事情 , 因为公开性和自由是学习和研究必不可少的特性。 1991 年就任的哈佛校长陆登庭指出 : “大学的研究固然应该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 大学教育也应当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然而对一种最好的教育来说 , 还存在着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最佳教育不仅应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 , 它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 , 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 , 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 ⋯⋯ 大学更应该注重基础研究。并且不是怀着实用的心态 , 而是在对自然、人性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索。”可见 , 大学要想获得重大成就 , 产生出杰出的学术大师 , 必须具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求知精神 , 只追求真理和科学而不问其实际功利的氛围与品格以及多种学科广泛会通与交叉的知识底蕴。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之所以成为诺贝尔奖摇篮 , 其根源就在于它们历来不为外部环境所左右 , 不以功利心态取舍知识 , 始终如一地保持自己独特的自由教育传统 , 从而使不同学科能够按照内在的逻辑发展相互会通、结合和渗透 , 逐渐在校内形成了博大恢弘、兼容并蓄、视野广阔、富于综合创新的科学精神〔 8 〕。诺贝尔奖并不青睐功利主义者 , 只有具备科学精神的人才有可能获此殊荣。纵观 100 年来诺贝尔科学奖获奖名单发现 , 诺贝尔奖通常不奖励应用技术或产品的发明家 ,90 % 以上的奖项都被授予在基础科学方面取得重大发现与理论成就的科学家。公众一般对实用技术类科学成果有切身感受 , 而基础科学领域的发现与理论由于与经济和日常生活距离较远 , 往往不能引起人们重视 , 但它们却是技术的基础和源头 , 对于保持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诺贝尔科学奖偏爱基础科学成果的传统 , 对于激励科学家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使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基础科学研究无疑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美国之所以取得诺贝尔奖优势地位 , 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科学家具有创新和挑战权威的科学精神 , 他们敢于、乐于向权威挑战 , 总是对旧观点提出质疑。中国科学家则不敢怀疑权威和书本 , 因而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科学理论只是通过严密的逻辑体系对客观世界描述出了具有一定精密度的应 , 作为某个时期的思想产物 , 它只是人类漫长认识 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 对它进行发展、怀疑、批评、纠正以及部分原理的否证等都是天经地义的 , 甚至整个理论的否证都可能出现。创新就是要标新立异 , 做前人没做过的事 , 敢于怀疑 , 善于怀疑 , 才会钻研 , 才可能创新。我国大部分科学研究都属于常态科学研究 , 有成功的案例可效仿。在常态科学研究中 , 基本要求科学家“教条”地对待它所依据的范式 , 这只能产生常态科研成果 , 但是要产生世界一流的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14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使用IE浏览器者智商较?
hyxia 2011-8-3 16:36
以下内容复制来自联合早报网站: 由咨询公司AptiQuant最新所做的调查得出结论:使用IE浏览器的人智商普遍较低。   这一调查研究让网民回答智商测试题,然后将他们的得分与所使用的浏览器做参照对比。   结果发现,使用IE浏览器的人平均智商都低于其它使用Chrome, Firefox 和Safari的人。其中使用Camino和Opera浏览器的人智商最高。   这一报告让那些支持IE浏览器的人怒不可遏,威胁要对这家咨询公司采取法律行动。   这一调查让超过10万个网民进行免费的智商测试。得分与测试者所使用的浏览器种类一起存储在一个数据库内。   结果显示,使用IE浏览器的人平均智商刚刚超过80分。而Chrome,Firefox和Safari浏览器的使用者智商得分超过100。极少数使用Camino和Opera浏览器的人智商测试得分更是超过120。   该咨询公司强调,使用IE并不意味着智商低,“不过如果你的智商低,那么你使用IE的可能性就很高。”该公司总裁霍华德说。   不少人对这一调查结果持怀疑态度。剑桥大学数据实验室的斯皮格霍尔特教授认为:“他们测到的IE浏览器使用者智商只有80分左右,这样的得分几乎相等于智商有缺陷,应付成年人世界都会很勉强。”   他说:“我认为这些数字都低得让人难以相信,也是对IE使用者的侮辱。”   然而,霍华德却并不怕对簿公堂。他说“要是法庭上我们赢了,那更让我们的研究结果获得验证,也让我们的报告可信度更高。” IE我也用,其他浏览器我也用过,我的智商,我没测过,能完成大多数成人的事情。 其实这个研究结论,我们没有必要过多的去评论它的合理性或正确性,也不用来对号入座,因为本来智商的测定办法迄今为止也没有标准的令大家都满意 方法。 其实转这个也只是在想,任何问题可能我们应该换一些不同的思路来分析一下,也许会有不同的答案,并且我们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来证明。 至少我不会想到会将浏览器的使用与智商联系起来,这也是思维拓展吧!
1772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进展---- F1000:值得关注的遗传学与基因组学论文
xupeiyang 2011-7-21 09:12
“F1000(Faculty of 1000 Medicine)”又名“千名医学家”,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等全世界2500名国际顶级医学教授组成的国际权威机构。其中近期最受关注的遗传学及基因组学论文 全文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1-7/2011720170425919.htm
个人分类: 基因组学|19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荐优秀文献:F1000:最值得关注的基因组研究进展
热度 1 xupeiyang 2011-7-16 10:25
“F1000(Faculty of 1000 Medicine)”又名“千名医学家”,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等全世界2500名国际顶级医学教授组成的国际权威机构。近日F1000推荐的近期最受关注的基因组测序研究。 “Faculty of 1000 Biology”创办于2002年1月,是一种在线科研评价系统,其推荐原则立足于论文本身的科学意义而非发表在什么杂志上。该系统根据全球2300多名资深科学家的意见,提供对近期发表的生物科学论文的快速评论,目的是帮助广大科研人员遴选和发现有价值的研究工作。该机构专家根据论文对当前世界生物医学和临床实践的贡献程度和科学价值,每年对全球SCI文章总数不足千分之二的优秀精品医学论文进行推荐和点评,并赋予“F1000论文”称号向医学界推荐,涵盖了医学各个学科,是一项很高的学术荣誉。 详细阅读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1-7/2011714165327671.htm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2010 次阅读|2 个评论
《自然》最新:酒可引起癌症和贫血
热度 9 yzhang111 2011-7-9 01:39
《自然》杂志2011年7月7日发表题为“小鼠Fancd2中和天然醛的毒性效应”的Article(注意不是Letters)。英国剑桥大学的KJ Patel实验室用小鼠模型发现范孔尼贫血症(Fanconi anemia)DNA修复途径是细胞对抗乙醛诱导的基因组毒性(genotoxicity )的主要手段。大家知道乙醛是造成人酒醉的主要罪魁祸首,不容易喝醉的人一般有较高的乙醛脱氢酶活性。《自然》杂志的这篇文章发现乙醛脱氢酶2(Aldh2)对Fancd2(Central player in the Fanconi anemia pathway of DNA repair)缺陷型的小鼠的胚胎发育至关重要。Aldh2和Fancd2双缺陷型的小鼠胚胎对乙醇极度敏感。产后伺服乙醇可以迅速造成这些小鼠骨髓造血失灵(bone marrow failure),并诱发急性白血病。作者认为醛造成的DNA损伤不仅是胎儿乙醇综合症发生的原因,也是范孔尼贫血症病人表现出的非正常发育,生血障碍,和癌症倾向的重要原因。 (附论文全文: Full2.pdf ) 用 通俗点儿的话 说是这样: 喝酒可能导致贫血和癌症! 主要原因是因喝酒产生的乙醛可以造成DNA损伤。如果你容易喝醉,说明你体内容易积累乙醛,说明你更有机会用乙醛损伤你的DNA。事实上,全世界有大约8%的人携带乙醛脱氢酶2的显性失活突变(意思是你的两条基因中只要一条有突变,此脱氢酶就会丧失功能,尽管另外一半基因没有突变),东南亚地区有此类突变的人更多些,当然就更容易形成乙醇诱导的DNA损伤。每个人的DNA损伤修复能力都不太一样,如果你刚好DNA损伤修复能力不济,那你最好从心理上准备好对付贫血和癌症啦。要不就戒酒? 不过话说回来,适量喝点儿 红 葡萄酒 还是好处多于坏处。其他酒就免了吧。 红葡萄酒可以帮助降低心血管疾病,主要是通过降低总胆固醇和提高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来达到。还有研究发现 适量 红酒不象其它酒一样降低免疫力。另外红酒中的多酚类物质, 白藜芦醇,和黄酮类物质都是帮助清除氧自由基的抗氧化剂,好处不用多说吧?红酒甚至可以抑制幽门螺旋杆菌和由此引起的溃疡。再说了酒可以助人释放压力呀,呵呵。总的来讲,适量红酒肯定有好处。但一定要适量,多了肯定引起乙醛造成的副作用。
5653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访剑桥大学校长:培养杰出人才重在提供学术自由
热度 1 ssglwu 2011-7-7 00:13
吴国林 访剑桥大学校长:培养杰出人才重在提供学术自由 http://www.sinoss.net/2011/0630/34355.html  大学怎样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这个国人热议的问题也许难有标准答案,但曾培养了牛顿、达尔文等诸多科学巨匠的英国剑桥大学无疑能提供良好参考,剑桥大学校长莱谢克 · 博里塞维奇日前就此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提供学术自由。    博里塞维奇分三点回答了这个问题, “ 首先,(培养杰出人才)需要时间。 ” 剑桥大学经过了 800 多年的历史积淀,才逐渐滋养出一些大师;而就当代非常看重的诺贝尔奖而言,获奖成果也常要等二三十年才被最终认可,因此大学在产生杰出人才前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    而在这段时间中, “ 必须为研究者提供追求自己兴趣的自由 ” ,这也是博里塞维奇强调的第二点。他认为,学术自由是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先后获得 89 次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 “ 我们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为研究人员提供了追求自身学术兴趣的时间和空间。 ” 对此的一个诠释是,剑桥将 “ 思想和表达的自由 ” 明文列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这为学者提供了一个可规避某些外部压力的空间。回顾历史, 如果不是身处拥有这样价值观的剑桥,达尔文难以在英国的基督教环境中提出与上帝造人说相冲突的进化论。    在时间上,剑桥允许学者按自己的步伐开展研究,而 没有 “ 定时交作业 ” 式的考核压力 上。博里塞维奇说,剑桥在聘任一位教授后,不会马上就要求他出成果, “ 而是有准备等上七到十年 ” 。期间这名教授也许会发表一些文章, “ 但我们没有这种压力,比如说要求在某年年底前必须发表十篇论文 ” 。    博里塞维奇回答的第三点是, “ 把对质量和卓越的追求置于其他任何事情之上 ” ,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质量总是处于第一位。他提到了教育产业化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英国高校一向因对国际学生收费较高而有 “ 出口教育产业 ” 的名声,近来对英国国内学生也大幅增加学费并引发游行示威。博里塞维奇说,剑桥虽然也提高了学费,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因为剑桥采取的导师制成本高昂,实际上学校每年都要动用其他方面的资源来补贴教学。    他说, 大学显然应该是把教育质量而不是赚钱放在第一位 , “ 相信我,如果从做生意的角度来看我们(剑桥)的教育,实际上每招一名学生都是在亏本,但我们并不在意这个,因为我们真正的追求是教育本身。 ”    博里塞维奇刚在 4 月份赴中国出席了全球大学校长峰会等活动,也听说了中国近来关于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 “ 钱学森之问 ” 等讨论。他认为,中国的大学近来发展迅速,只要保证学术自由,不偏离对质量的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迟早会诞生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杰出人才。    注:莱谢克 · 博里塞维奇 ——Leszek Borysiewicz, Vice-Chancellor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在英国的大学系统中, Chancellor 往往请社会名流担任,相当于中国的 “ 名誉校长 ” ,而 Vice-Chancellor 才是真正主管学校各项事务的 “ 校长 ” 。剑桥的现任 Chancellor 是英国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他由于年事已高就要辞去这一职务,继任者尚未确定。博里塞维奇从 2010 年开始担任剑桥的 Vice-Chancellor 。
个人分类: 杂记|169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大学-大师-大楼
热度 1 huofj 2011-7-4 09:49
走进剑桥大学:充溢人本精神的科学家摇篮 剑桥大学已有800多年历史 校园风光 校园风光 校园风光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能被授予“科学家的摇篮”这个头衔,相信会有很多人选择剑桥大学,因为这里培育出了牛顿、达尔文、霍金等一代代的科学巨匠。为了探索剑桥大师辈出的奥秘,记者日前来到这里采访了多位剑桥人,从校长到教职员工,从大科学家到普通学生,得到的回答都与人有关,让人感到这里充溢着以人为本的精神。 众多大师是人才的吸铁石 剑桥自1209年建校以来,各个领域的大师层出不穷,其中不乏诗人拜伦和哲学家罗素这样的人文大师,但更让人惊叹的还是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巨匠。 十七世纪的牛顿,学于剑桥而后又任教于剑桥,在这里完成了许多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之作;十九世纪的达尔文,从剑桥的校园踏上环球考察的路程,最终提出震动世界的进化论;而仍然活着的传奇科学家霍金,则是从牛津本科毕业后奔赴剑桥这块科学圣地,在这里思考宇宙和黑洞的奥秘,并接过了牛顿传下的卢卡斯教授席位。 在当今科学界的至高荣誉、从1901年开始颁发的诺贝尔奖中,剑桥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剑桥大学校长莱谢克·博里塞维奇(Leszek Borysiewicz)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骄傲地说:“过去一个世纪里剑桥大学赢得了89次诺贝尔奖,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其中,76次是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领域的科学类奖项。 这样一个大师聚集的环境,对有志从事科研的年轻人非常具有吸引力。博里塞维奇校长说,在剑桥做科研的一个好处就是如果想与世界级的大师交流,“他们不是在千万里之外,而是就在500米外的实验室中。” 霍金由于身体不适而取消了原定的采访,但在通过助手发来的邮件中说,之所以当年本科毕业后来到剑桥,是因为希望读天文学博士,而“剑桥有弗雷德·霍伊尔(Fred Hoyle),这是当时英国最著名的天文学家。”可见,大师本身是人才的吸铁石,剑桥在人才资源上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科研和教育环境自由宜人 与产生大科学家最直接相关的是科研环境,博里塞维奇校长在谈到剑桥科研环境的优点时,并没有列举有多少先进实验设备,而是指出重在提供学术自由,让科研人员有根据个人兴趣开展研究的时间和空间。 从中国来到剑桥的华人学者、现在剑桥大学国际制造中心任研究主任的石涌江老师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在剑桥做研究很少受到干扰,想研究什么领域,为什么问题召开学术会议,原则上都是可以的。他认为这与剑桥800多年沉淀下来的价值观有关,剑桥明文列出的核心价值观第一条就是:“思想与表达的自由”(Freedom of thought and expression)。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曾在剑桥念神学的达尔文,后来却可以冲破神学观念和英国基督教环境的束缚,提出与上帝造人说相冲突的进化论。石涌江说:“达尔文怎么能够想到要研究物种的起源,除了自己有很强的好奇心外,他的大学给了他思想的空间,没有这样的一些束缚,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另一方面,剑桥还有宜于年轻人成长为科学家的教育环境。剑桥中国学联主席常非凡介绍说,在剑桥求学有诸多好处,其中重要的两点都与人有关,一是前面提到过的能方便地与大师交流,可以像牛顿的名言那样“站在巨人的肩上”。 而另一大好处来自同学之间的互动,剑桥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优秀学生,“来自世界不同背景的学生,平时互动带来的这种进步,可能远远超过实验室或者是课堂上的学习。” 科技人为本终归回馈社会 在剑桥,“科技人为本”这句话除了可用于科研本身外还有更高层次的解释,那就是用科研成果回馈人类社会。过去几十年来,剑桥大学科研人员用自己的成果在剑桥地区建立了一千多家科技企业,不仅增加了社会财富,还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科技产业在剑桥的繁荣被称为“剑桥现象”(Cambridge Phenomenon),也是剑桥辉煌的一部分。 博里塞维奇校长说,“剑桥现象”的重要根源是学校为自己定有“奉献社会”的使命。他说:“我们向学生和研究人员灌输这样一种精神,如果做出一项发现,就有责任让整个社会从中受益。当然如果最后他们也能得到经济上的回报,那就更好。” “剑桥现象”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剑桥科技园,它由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上世纪70年代全球迎接高科技产业浪潮时建立,是英国最早的科技园。它现在占地约60公顷,建有大量的办公、实验和服务设施,有100多家公司的5000多名员工在这里工作,也是英国最负盛名的科技园。 三一学院总务长、主管科技园的罗里•兰德曼(Rory Landman, Senior Bursar of Trinity College)说,有许多人想来学习科技园的成功经验,但他们常把眼光落在园区本身或其基础设施上,而实际上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人,是学校科研人员与商业界之间的互动。 “所以如果有人想复制‘剑桥现象’或剑桥科技园的成功,他们不应该忽略人的因素。他们常常盖了许多大楼,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却忘了人的作用。而实际上这一切都要从人开始。” 看来,“大学不在大楼而在大师”,这句常被引用的名言,不仅适用于大学内在的科研和教学,还适用于大学衍生出的周边产业环境。而回顾剑桥大学的各个方面,处处都充溢着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也许这正是这个“科学家摇篮”所蕴含的关键营养。
281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走进剑桥大学:充溢人本精神的科学家摇篮
dongzg101 2011-7-2 07:11
走进剑桥大学:充溢人本精神的科学家摇篮 剑桥大学已有800多年历史 校园风光 校园风光 校园风光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能被授予“科学家的摇篮”这个头衔,相信会有很多人选择剑桥大学,因为这里培育出了牛顿、达尔文、霍金等一代代的科学巨匠。为了探索剑桥大师辈出的奥秘,记者日前来到这里采访了多位剑桥人,从校长到教职员工,从大科学家到普通学生,得到的回答都与人有关,让人感到这里充溢着以人为本的精神。 众多大师是人才的吸铁石 剑桥自1209年建校以来,各个领域的大师层出不穷,其中不乏诗人拜伦和哲学家罗素这样的人文大师,但更让人惊叹的还是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巨匠。 十七世纪的牛顿,学于剑桥而后又任教于剑桥,在这里完成了许多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之作;十九世纪的达尔文,从剑桥的校园踏上环球考察的路程,最终提出震动世界的进化论;而仍然活着的传奇科学家霍金,则是从牛津本科毕业后奔赴剑桥这块科学圣地,在这里思考宇宙和黑洞的奥秘,并接过了牛顿传下的卢卡斯教授席位。 在当今科学界的至高荣誉、从1901年开始颁发的诺贝尔奖中,剑桥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剑桥大学校长莱谢克·博里塞维奇(Leszek Borysiewicz)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骄傲地说:“过去一个世纪里剑桥大学赢得了89次诺贝尔奖,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其中,76次是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领域的科学类奖项。 这样一个大师聚集的环境,对有志从事科研的年轻人非常具有吸引力。博里塞维奇校长说,在剑桥做科研的一个好处就是如果想与世界级的大师交流,“他们不是在千万里之外,而是就在500米外的实验室中。” 霍金由于身体不适而取消了原定的采访,但在通过助手发来的邮件中说,之所以当年本科毕业后来到剑桥,是因为希望读天文学博士,而“剑桥有弗雷德·霍伊尔(Fred Hoyle),这是当时英国最著名的天文学家。”可见,大师本身是人才的吸铁石,剑桥在人才资源上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科研和教育环境自由宜人 与产生大科学家最直接相关的是科研环境,博里塞维奇校长在谈到剑桥科研环境的优点时,并没有列举有多少先进实验设备,而是指出重在提供学术自由,让科研人员有根据个人兴趣开展研究的时间和空间。 从中国来到剑桥的华人学者、现在剑桥大学国际制造中心任研究主任的石涌江老师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在剑桥做研究很少受到干扰,想研究什么领域,为什么问题召开学术会议,原则上都是可以的。他认为这与剑桥800多年沉淀下来的价值观有关,剑桥明文列出的核心价值观第一条就是:“思想与表达的自由”(Freedom of thought and expression)。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曾在剑桥念神学的达尔文,后来却可以冲破神学观念和英国基督教环境的束缚,提出与上帝造人说相冲突的进化论。石涌江说:“达尔文怎么能够想到要研究物种的起源,除了自己有很强的好奇心外,他的大学给了他思想的空间,没有这样的一些束缚,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另一方面,剑桥还有宜于年轻人成长为科学家的教育环境。剑桥中国学联主席常非凡介绍说,在剑桥求学有诸多好处,其中重要的两点都与人有关,一是前面提到过的能方便地与大师交流,可以像牛顿的名言那样“站在巨人的肩上”。 而另一大好处来自同学之间的互动,剑桥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优秀学生,“来自世界不同背景的学生,平时互动带来的这种进步,可能远远超过实验室或者是课堂上的学习。” 科技人为本终归回馈社会 在剑桥,“科技人为本”这句话除了可用于科研本身外还有更高层次的解释,那就是用科研成果回馈人类社会。过去几十年来,剑桥大学科研人员用自己的成果在剑桥地区建立了一千多家科技企业,不仅增加了社会财富,还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科技产业在剑桥的繁荣被称为“剑桥现象”(Cambridge Phenomenon),也是剑桥辉煌的一部分。 博里塞维奇校长说,“剑桥现象”的重要根源是学校为自己定有“奉献社会”的使命。他说:“我们向学生和研究人员灌输这样一种精神,如果做出一项发现,就有责任让整个社会从中受益。当然如果最后他们也能得到经济上的回报,那就更好。” “剑桥现象”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剑桥科技园,它由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上世纪70年代全球迎接高科技产业浪潮时建立,是英国最早的科技园。它现在占地约60公顷,建有大量的办公、实验和服务设施,有100多家公司的5000多名员工在这里工作,也是英国最负盛名的科技园。 三一学院总务长、主管科技园的罗里•兰德曼(Rory Landman, Senior Bursar of Trinity College)说,有许多人想来学习科技园的成功经验,但他们常把眼光落在园区本身或其基础设施上,而实际上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人,是学校科研人员与商业界之间的互动。 “所以如果有人想复制‘剑桥现象’或剑桥科技园的成功,他们不应该忽略人的因素。他们常常盖了许多大楼,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却忘了人的作用。而实际上这一切都要从人开始。” 看来,“大学不在大楼而在大师”,这句常被引用的名言,不仅适用于大学内在的科研和教学,还适用于大学衍生出的周边产业环境。而回顾剑桥大学的各个方面,处处都充溢着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也许这正是这个“科学家摇篮”所蕴含的关键营养。 更多阅读 访剑桥大学校长:培养杰出人才重在提供学术自由 剑桥大学提名大卫·塞恩斯伯里为新名誉校长 2012年英国大学排行榜发布 剑桥力压牛津列榜首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4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础科学研究中的剑桥方向(一):剑桥大学Hunt教授如何研究湍流
热度 6 cswen 2011-6-30 12:00
基础科学研究中的剑桥方向(一) ——剑桥大学的 Hunt 教授是如何做湍流研究的? 温景嵩 ( 2011 年 5 月 28 日 开始写于南开园) 剑桥大学素以出色的基础科学研究闻名于世。可以说她是现代科学的一块圣地。开辟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些科学巨人们,像牛顿,麦克斯韦尔,卢瑟福等人正是在剑桥创造出他们彪炳史册的伟大科学成果。几百年来剑桥大学在基础科学研究上居然能做到长盛不衰。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她还能以盛产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及诺贝尔级的科学成果而著称于世。虽然创造诺贝尔科学奖以及诺贝尔级的科学成果难度极大。例如,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拥有大批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大国,但建国以后六十多年来却连一个诺贝尔科学奖或一个诺贝尔级的科学成果也未能做出,可见诺贝尔科学奖和诺贝尔级的科学成果创造之难。然而在剑桥这样一所大学之内,却不仅能产生一个两个,而是能产生大批的诺贝尔级的科学成果,和大批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据统计,她单单一所大学的诺奖得主常可超过一个欧洲科学强国的诺奖得主的总和。由此可见,剑桥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确是名不虚传,十分惊人。于是,人们就常常以为在剑桥大学工作的那些教授们,应该都是些不食人间烟火专注于那种非常纯的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然而三十多年前,当我初次来到剑桥,来到由国际流体力学大师 G.K.Batchelor 教授创办和领导的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和系里教授们的初次接触,却和我的这一认识完全相反,因而使我非常惊讶。 我是带着湍流中的不连续性这一湍流基础研究中的大难题到 Batchelor 教授这里来请教的。 Batchelor 教授是闻名于世的湍流大家,而且早在 1949 年他就在风洞实验室中发现了湍流的这一特性。那时他把这一特性称之为湍流的间歇性,而且认为是湍流活动中的固有特性,非常重要。因此,我那时满怀着很大的期望想在 Batchelor 教授亲自指导下来研究这一难题,希望能有重要的收获。可没想到,在 Batchelor 教授和我第一次 interview 时,他就告诉我他早已不搞湍流了,不过他们系里的 Hunt 教授仍在做湍流,有关湍流的问题可以去找他谈。于是我来到了 Hunt 教授的办公室。更出乎我的预料的是: Hunt 教授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他不搞基本问题的研究,他搞应用。目前是在做扩散方面的课题。“啊!我是在剑桥吗?!”我很吃惊地暗想。扩散确实是湍流应用方面的一大课题。四十年前我在大气物理所就搞过。那时我们在顾震潮先生的领导下,承担了原子弹在大气中爆炸后所产生的影响的研究任务。我们要研究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蘑菇云如何向下风方面扩散的课题。可那是在中国科学院的大气所。按照当时我国对基础科研制定的发展路线,中国科学院各个研究所必须按照“任务带学科”的方向来发展。因此,承担国防研究任务就是我们大气所必须承担的光荣职责。而这里是在剑桥,是在举世闻名的基础科学研究圣地。怎么他们也搞起应用研究来了?难道他们也承担起英国的国防任务?难道剑桥的基础研究也要按照我们的“任务带学科”的路线来发展?我实在感到不解。然而当我进一步了解了 Hunt 教授的研究工作后,我才渐渐地明白,他们搞的湍流扩散应用研究,和我当年在大气所搞的有很大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根本不同。 首先我们当时在大气所研究扩散课题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要为我国的原子弹的研制服务。要研究原子弹在大气中爆炸后所产生的大气扩散问题。而当时 Hunt 教授在剑桥所搞的扩散课题,却没有这样明确的目的。实际上那时以 Hunt 教授为首的剑桥学者是另有所图:那就是他们要发展扩散理论,进行扩散理论上的创新。显然这并不是像我们那样的纯应用研究。实际上,它仍然属于基础科学研究的范围,确切的讲,是属应用基础科学研究。这正是剑桥的基础科学研究的一大特色。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当年我们在大气所所搞的湍流扩散研究,是采用野外烟团扩散实验方法来从事大气扩散规律的研究。其目的是要检验现有的扩散理论,最后要得出一组不同天气条件下半经验半理论的扩散曲线,以供我国原子弹试验基地在原子弹试爆时发布放射性污染物污染范围警报时参考。然而, Hunt 教授在进行扩散理论创新时,却不搞实验。他们是直接从研究现有扩散理论的局限性开始。这就很容易地发现现有的扩散理论都是局限于均匀气流条件下。事实上,现代的湍流扩散理论是从 Batchelor 教授的老师,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国际流体力学大师 G.I.Taylor 教授在 1921 年所建立的。从那时起,经过三十年代 Sutton 的发展,以及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 Pasquill 和 Hay 以及 Smith 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湍流扩散理论。然而这些理论都是局限在当年 G.I.Taylor 教授所规定的均匀气流条件基础之上,所以它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理论只有在平坦均匀地形中才有可能实现。当年我们在大气所从事野外烟团扩散试验时,所选择的地形也是平坦均匀的地形,只有这样才能检验现有的扩散理论。但是实际问题中的地形却很难找到这种绝对均匀平坦的地貌。某种地形上的起伏,甚至会遇到某种障碍物,这都是常会发生的事。此时的扩散情况显然不可以均匀气流条件下的扩散理论来解释。于是创造新的非均匀气流条件下的湍流扩散理论,就成为 Hunt 教授研究湍流扩散问题时的首要目标。目标选定后他们在方法上也是从理论上入手。他们选择了两种典型的非均匀流场下的问题来做。一种是两维的半圆柱非均匀绕流问题,另一种是三维的半球形绕流问题。结果发现,这两种非均匀流场中的扩散和均匀流场下的有很大的不同。当流场在绕流时发生幅散情况下,烟团扩散速度会比均匀流场下的快很多。反过来,当流场在绕流时发生幅合情况下,烟团扩散速度就比均匀流场中的扩散慢很多。最严重的情况下,烟团宽度不但不会随扩散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反而还会发生缩小的情况,这都是过去的湍流扩散理论所无法解释的。显然这种条件下所产生的实际影响也就要比均匀扩散严重得多。以上就是在七十年代,剑桥大学的 Hunt 教授等人对湍流扩散理论所做出的新发展。这同时也就大大拓展了原有的扩散理论所能应用的范围。就这一点而言,在剑桥那里,他们和我们完全相反:他们搞的是“学科带任务”而不是我们的“任务带学科”。显然,这是以剑桥大学 Hunt 教授为首的学者们在七十年代对湍流扩散理论做出的重要贡献。 当我了解到 Hunt 教授等人的湍流扩散问题研究的实际内容后,我很感慨。我们那个时候的科学院,经常在纯基础研究和纯应用研究两个极端方向中摇摆。有时人们强调要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时,大家就都摆到像 1+1 等于几那样的纯而又纯的基础研究中去。过了一阵人们又强调要重视应用,大家就都摆到纯应用的方向上去。恨不得把科学院的研究所都变成某一个国防单位或者某一个国民经济部门附属的实验室。而像剑桥大学的 Hunt 教授等人这种类型的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却始终排不上号,无人问津。这实在是可惜,太可惜了。 当然,剑桥大学的学者们在从事他们这种类型的应用基础科学研究时,也并没有放松对纯基础科学问题的关注。例如,我原来想到剑桥研究的湍流的不连续性(即间歇性)问题。 1981 年当时法国学者 Frisch 的跨国三人小组(另外两位是美国学者 Orszag 和瑞士学者 Morf )对于这一大难题,做出了突破性的新进展,他们就马上把 Frisch 请到剑桥来向剑桥学者详细地讲述这一重大的最新进展。我也就是从这一次活动中才认识到像湍流间歇性这一重大的基础科学问题,其难度是多么大。实际上这一问题到现在又过去三十年了,但它仍然还没有完全彻底的解决。其难度简直可说是非比一般了。 从以上湍流研究的例子就可以看出,纯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难度要比应用基础科学问题的难度大很多,所需要研究的周期也就要长很多。从此也可以看出加强应用基础科学研究的又一重要性。从事纯基础研究的人们应该少而又少,而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中的大部分人们,应该去从事像剑桥学者那样的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千万不要把他们变成是纯应用研究部门;千万不要把他们变成是某一国防单位或某一经济部门附属的实验室。这样才会既有利于我国基础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就会大大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以上这点浅见不知各位朋友们以为如何?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欢迎朋友们不吝赐教,谢谢。 (本文 2011 年 6 月 30 日 完成于南开园)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6903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对我国大学之希望
热度 1 wyc 2011-6-30 05:57
访剑桥大学校长:培养杰出人才重在提供学术自由 已有 33 次阅读 2011-6-29 13:09 |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 关键词:剑桥大学 作者:黄堃 司鸶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1-6-28 10:39:58 科学网首页 新闻中心 正文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6/248874.shtm 剑桥大学校长莱谢克·博里塞维 大学怎样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这个国人热议的问题也许难有标准答案,但曾培养了牛顿、达尔文等诸多科学巨匠的英国剑桥大学无疑能提供良好参考,剑桥大学校长莱谢克·博里塞维奇日前就此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提供学术自由。 博里塞维奇分三点回答了这个问题,“首先,(培养杰出人才)需要时间。”剑桥大学经过了800多年的历史积淀,才逐渐滋养出一些大师;而就当代非常看重的诺贝尔奖而言,获奖成果也常要等二三十年才被最终认可,因此大学在产生杰出人才前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 而在这段时间中 ,“必须为研究者提供追求自己兴趣的自由 ”,这也是博里塞维奇强调的第二点。他认为,学术自由是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先后获得89次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我们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为研究人员提供了追求自身学术兴趣的时间和空间。”对此的一个诠释是,剑桥将“思想和表达的自由”明文列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这为学者提供了一个可规避某些外部压力的空间。回顾历史,如果不是身处拥有这样价值观的剑桥,达尔文难以在英国的基督教环境中提出与上帝造人说相冲突的进化论。 在时间上,剑桥允许学者按自己的步伐开展研究,而没有“定时交作业”式的考核压力上。博里塞维奇说,剑桥在聘任一位教授后,不会马上就要求他出成果,“而是有准备等上七到十年”。期间这名教授也许会发表一些文章,“但我们没有这种压力,比如说要求在某年年底前必须发表十篇论文”。 博里塞维奇回答的第三点是,“把对质量和卓越的追求置于其他任何事情之上”,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质量总是处于第一位。他提到了教育产业化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英国高校一向因对国际学生收费较高而有“出口教育产业”的名声,近来对英国国内学生也大幅增加学费并引发游行示威。博里塞维奇说,剑桥虽然也提高了学费,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因为剑桥采取的导师制成本高昂,实际上学校每年都要动用其他方面的资源来补贴教学。 他说,大学显然应该是把教育质量而不是赚钱放在第一位,“相信我,如果从做生意的角度来看我们(剑桥)的教育,实际上每招一名学生都是在亏本,但我们并不在意这个,因为我们真正的追求是教育本身。” 博里塞维奇刚在4月份赴中国出席了全球大学校长峰会等活动,也听说了中国近来关于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等讨论。他认为,中国的大学近来发展迅速,只要保证学术自由,不偏离对质量的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迟早会诞生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杰出人才。 注:莱谢克·博里塞维奇—— Leszek Borysiewicz , Vice-Chancellor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在英国的大学系统中,Chancellor往往请社会名流担任,相当于中国的“名誉校长”,而Vice-Chancellor才是真正主管学校各项事务的“校长”。剑桥的现任Chancellor是英国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他由于年事已高就要辞去这一职务,继任者尚未确定。博里塞维奇从2010年开始担任剑桥的Vice-Chancellor。 function errorhandle_clickhandle(message, values) { if(values ) { showCreditPrompt(); show_click(values , values , values ); } }
个人分类: 未分类|123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访剑桥大学校长:培养杰出人才重在提供学术自由
tangminqian 2011-6-29 13:09
作者:黄堃 司鸶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1-6-28 10:39:58 科学网首页 新闻中心 正文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6/248874.shtm 剑桥大学校长莱谢克·博里塞维 大学怎样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这个国人热议的问题也许难有标准答案,但曾培养了牛顿、达尔文等诸多科学巨匠的英国剑桥大学无疑能提供良好参考,剑桥大学校长莱谢克·博里塞维奇日前就此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提供学术自由。 博里塞维奇分三点回答了这个问题,“首先,(培养杰出人才)需要时间。”剑桥大学经过了800多年的历史积淀,才逐渐滋养出一些大师;而就当代非常看重的诺贝尔奖而言,获奖成果也常要等二三十年才被最终认可,因此大学在产生杰出人才前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 而在这段时间中,“必须为研究者提供追求自己兴趣的自由”,这也是博里塞维奇强调的第二点。他认为,学术自由是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先后获得89次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我们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为研究人员提供了追求自身学术兴趣的时间和空间。”对此的一个诠释是,剑桥将“思想和表达的自由”明文列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这为学者提供了一个可规避某些外部压力的空间。回顾历史,如果不是身处拥有这样价值观的剑桥,达尔文难以在英国的基督教环境中提出与上帝造人说相冲突的进化论。 在时间上,剑桥允许学者按自己的步伐开展研究,而没有“定时交作业”式的考核压力上。博里塞维奇说,剑桥在聘任一位教授后,不会马上就要求他出成果,“而是有准备等上七到十年”。期间这名教授也许会发表一些文章,“但我们没有这种压力,比如说要求在某年年底前必须发表十篇论文”。 博里塞维奇回答的第三点是,“把对质量和卓越的追求置于其他任何事情之上”,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质量总是处于第一位。他提到了教育产业化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英国高校一向因对国际学生收费较高而有“出口教育产业”的名声,近来对英国国内学生也大幅增加学费并引发游行示威。博里塞维奇说,剑桥虽然也提高了学费,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因为剑桥采取的导师制成本高昂,实际上学校每年都要动用其他方面的资源来补贴教学。 他说,大学显然应该是把教育质量而不是赚钱放在第一位,“相信我,如果从做生意的角度来看我们(剑桥)的教育,实际上每招一名学生都是在亏本,但我们并不在意这个,因为我们真正的追求是教育本身。” 博里塞维奇刚在4月份赴中国出席了全球大学校长峰会等活动,也听说了中国近来关于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等讨论。他认为,中国的大学近来发展迅速,只要保证学术自由,不偏离对质量的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迟早会诞生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杰出人才。 注:莱谢克·博里塞维奇—— Leszek Borysiewicz , Vice-Chancellor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在英国的大学系统中,Chancellor往往请社会名流担任,相当于中国的“名誉校长”,而Vice-Chancellor才是真正主管学校各项事务的“校长”。剑桥的现任Chancellor是英国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他由于年事已高就要辞去这一职务,继任者尚未确定。博里塞维奇从2010年开始担任剑桥的Vice-Chancellor。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12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共产党员
热度 27 饶毅 2011-6-28 09:01
加入执政党的党员,原因不易单一化地叙述。 加入还在奋斗期间的党、或永远不能执政的党,其党员绝大多数是为了理念。 英国共产党(1920-1991)恐怕从来没有执政的机会。英共党员多彩多姿,如结构生物学先驱(被人称Sage/智者的)JD Bernal(他的学生诺贝尔奖得主Hodgkin不是党员,但她丈夫曾是)、著名遗传学家JBS Haldane、进化论学者John Maynard Smith,其中不乏有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的教授。他们入党,对自己的学术生涯有影响,可以说基本是负面的。最简单的是,号称无政治歧视的美国,禁止共产党员入境,无论党员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是世界著名科学家、还是是美国需要征求特定领域意见的皇家学会会员,都被这样对待。 英国著名科学家Anne McLaren(1927-2007)就曾经几十年被美国拒之门外。 Anne McLaren出生于英国贵族家庭。这个富有的家庭政治却不保守右倾,而偏自由主义。她9岁时作为童星拍过电影。她在牛津大学念动物学,曾跟随JBS Haldane研究果蝇。博士期间研究遗传和病毒。1952年,25岁获博士学位,并与同学Donald Michie结婚。其后他们在伦敦合作到1959年。他们都信奉产生在他们国土的马克思主义、加入了英国共产党,即使在1956年因为苏联入侵匈牙利而导致英共党员数量减少后,他们还是党员。 Michie是英共机关报《每日工人报》(The Daily Worker)的记者、McLaren曾任牛津的英共支部书记(她的支部曾有一百多位党员)。美国拒绝McLaren的入境一直持续到1991年,那时英国共产党也解体了,而她已经做皇家学会会员十六年。如果美国继续拒绝她入境,可能要和英国科学交往出问题:McLaren于1991年至1996年任皇家学会外事秘书和副会长,成为皇家学会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官员”。1993年她因为自己的科学成就而册封DBE。1959年她和Michie离婚后,他们保持良好关系。2006年,Michie的妻子Jean被诊断患癌症后,他们搬到McLaren处合住。Jean于2006年过世后,McLaren和Michie买了一栋三层的楼房,她们分别住两层,另外一层接待孩子。2007年,McLaren和Michie一道因车祸丧生。 她自上大学以后爱科学,但认为科学工作者应该照顾家庭。看到有孩子的科学家5点半还没回家,她说你现在该回家和孩子在一起了。 她对学生很好,她也乐于助人。中国河南科技学院的刘用生老师在写文章时,素昧平生的McLaren不仅给他多次修改文章,还特意翻译一篇俄文文献,给刘老师做参考。她支持中国人,不是政治原因,而是因为她热爱科学和热情支持其他人。有个相关的题外话:结构生物学家Dorothy Hodgkin,1970年代也曾支持中国做胰岛素结构的科学家,先是教过中国为此派遣的留英学者、后是在国际上推崇北京解析胰岛素晶体结构的研究工作,肯定北京结构的分辨率比自己的高。因为Hodgkin从1930年代就做胰岛素结晶,到后来还在做,所以,看起来是为自己的“竞争对手”说好话,如果她和其他很多人一样看待科学研究的话。 McLaren一贯保持左倾政治态度,为社会正义努力,捍卫弱者权力。早年也在系里面参加左派右派辩论。当年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后来多次参加反战游行。在西方宗教和右倾反对研究人类干细胞时,她以科学家身份支持研究人类干细胞。 我最初注意McLaren的研究,是在写决定男性的基因科普文章时。哺乳类、包括人类,雌雄是怎么决定的?这是有趣而重要的科学问题。发现决定哺乳类性别的基因,主要依赖于研究人类一些变异个体和老鼠。流行了十年的一个假设是H-Y可能是决定男性的分子。McLaren在1984年发表论文,排除了H-Y参与男性决定的可能。这个领域积极再寻找其他可能的基因,经过麻省理工的David Page等的努力,最后于1990年,澳大利亚的Marshall Graves 和英国的Lovell-Badge两实验室发现了决定雄性的基因SRY。 McLaren在五十年代研究过如何使老鼠的早期胚胎可以在体外培养,她们摸索条件,使老鼠胚胎在体外培养以后,可以再回到子宫内发育成为个体。这部分工作,有助于探索人类体外受精的技术。她的科学兴趣集中于种系发生细胞(卵细胞和精细胞),她认为它们是最有趣的细胞。她从大学开始从事科学研究,直到2007年80岁去世。 Anne McLaren的研究论文,2008、2009年还在发表。 因为入党原因不同,有些加入执政党的党员,可能不一定做得到预期的为公众利益、为公平正义,而为自己利益和逃避责任的也不能算很少。即使在教育和科研机构,恐怕能做到McLaren这样程度的不多,有些可能还是反面。而虽然McLaren所属的党于1991年以后不复存在,她的行为却更像有些人们的期望。 为了理念而入党的人,即使党没了,他们也会坚持自己的信念、做自己认同的事情。他们得到的尊敬,不限于和他们在政治上理念和意见相同的人。 McLaren A, Biggers JD (1958). Successful development and birth of mice cultivated in vitro as early as early embryos. Nature 182:877–878. McLaren A, Simpson E, Tomonari K, Chandler P, Hogg H (1984). Male sexual differentiation in mice lacking H-Y antigen. Nature 312:552–525. Surani MA, McLaren A (2006). Stem cells: a new route to rejuvenation. Nature 443:284-5. McLaren A (2007). A scientist's view of the ethics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research. Cell Stem Cell 1:23-6. Chuva de Sousa Lopes SM, Hayashi K, Shovlin TC, Mifsud W, Surani MA, McLaren A (2008). X chromosome activity in mouse XX primordial germ cells. PLoS Genet . 4(2):e30. Eguizabal C, Shovlin TC, Durcova-Hills G, Surani A, McLaren A (2009). Generation of primordial germ cells from pluripotent stem cells. Differentiation 78:116-23. 刘用生(2010)“ 嫁接杂交”那篇论文:薄薄廿页纸,厚厚一份情。 饶毅 (2003) 什么是男子汉:基因本质和行为表象。《 南方周末》
27022 次阅读|1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