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简化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说公共场合的繁体字
热度 12 fdc1947 2014-12-18 08:00
说公共场合的繁体字 前些天,太原的 迎泽区建立的“文化墙”上出现了多个错误的繁体字,引起媒体的批评。 我国大陆自5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简化字以来,已经过去了近60年。在开始推行简化字的前四、五十年里,一方面由于人们感到方便,因为那时候人们都是用笔在书写,写简单一点,总是好的。何况这些字基本上不是新造出来的,都是老祖宗传下来,许多字民间已经写了几百年了,只是过去认为不规范,是俗字,现在“扶正”了,可以堂而皇之地印在正式的刊物上。另一方面,由于“舆论一律”,反面的意见大家也听不到。所以,那时候,简化字的推行很顺利,大多数人也已经熟悉、习惯于简化字,能够正确书写繁体字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甚至基本上不认识繁体字了。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港澳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由于舆论的放开,两岸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加,繁体字的使用也大大增加。对于简化字的“微言”和恶语也常常出现在刊物和网络上。 应当说,对于如今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各领域,简化字一般都能够满足人们应用的需要,但是,如果要较好一些地学习传统文化,那么还是需要懂得繁体字。我主张,青年人应该更多地认识一些繁体字。 但是,这样不是要增加年轻人的学习负担吗?我认为学习繁体字并不一定要在学校里面、课堂上面特意去学习。当然在可能的情况下,在学校里书本上介绍一下倒也很好,比如,在语文课上介绍一点文字史知识,也不必考试,这并不会增加学生的多少负担。当学生知道了一点文字史的常识之后,他们便容易在日常生活中,业余的学习之中,随时随地学到一些繁体字。 实际上,现在很多年轻人就是在看电影、唱歌等娱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许多繁体字的。 我们应当允许在公共场合的某些地方使用繁体字,例如商店的招牌、商业广告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使用繁体字并不妨碍人们得到他必须知道的信息。这些招牌、广告上面的字即使人们不认识也没有关系,但是,如果认识了也就多认识了一些字。在招牌、广告上认识了,到别的地方照样用,并没有什么坏处。 像太原的“文化墙”上,用繁体字刻上一些古诗,这本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小学生走在路上,读着一些古诗,几个原来不认识的繁体字也认识了,多么好的事情。可惜,本来应当由文化人参与的工作,由于或者文化人的缺席,或者参与者的文化太差,把“翻译”的事情交给了计算机。而下面的这些工作人员又太迷信计算机了,真以为“电脑”无所不能(媒体上常常刊登出来被人笑话的英语翻译错误也大致如此),结果把一件好事办“砸”了。 我看,太原市的有关方面不要因噎废食,不要因为用错了几个繁体字就怕的要命,急忙声明要“统一使用规范简体字”,因为这里不是一般的宣传,而是学习传统文化,在学习传统文化时是允许或者需要用繁体字的。 在对待繁体字的态度上,我认为有关方面应该更加自信一点,态度要开放一点。在学校和刊物上大家已经学习了足够的简化字,基础足够牢固了。在大陆的文字领域,早已经是简化字的一统天下,绝大多数人是只会简化字的,在某些地方写几个繁体字翻不了天,不会影响到简化字的绝对统治地位。让大家学习一点繁体字只能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 总而言之,我主张:1.在语文课上,要讲述一点文字史的常识。2.在不影响公众必须知情的领域如商业招牌、广告、文化娱乐等方面,允许人们使用繁体字。
个人分类: 汉语言|6232 次阅读|18 个评论
问题百出而又丑陋的第二批简化字
热度 1 pinjianlu 2014-11-30 22:51
毛泽东在1951年就曾经说过“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许多文字专家深信这一点,而继续简化,有利于在过渡时期减少汉字在使用上的困难。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它需要保持稳定,不是一块抹布,可以随便拿一块新的就扔掉旧的。 学术问题变为政治问题:反对汉字改革就是反对毛泽东思想;另一方面,与那个年代其他的事物一样,汉字简化这个具有很强学术性的问题,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因素。原因在于,简化字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其来源也是人民群众的智慧,代表着“工农阶级先进文化的方向”,为此还上升到了路线斗争的高度。但是, 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 的 载体, 它需要保持稳定,所以文字 不是一块抹布, 可以随便拿一块新的就扔掉 旧的。 第二批简化字的来历如下: 新中国成立后, 为了扫除文盲 , 使人民群众能够多识字 ,遂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开始了汉字简化工作。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 1975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拟出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报请国务院审阅。 1978年3月4日,胡愈之、周有光、王力等23人联名写信给第五届全国政协秘书处和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秘书处,要求第五届全国政协和第五届全国人大的主要文件不采用草案第一表的简化字。 1978年4月到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宣传部分别发出内部通知,在中小学课本、教科书和报纸、刊物、图书等方面停止使用第一表简化字。 1981年8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制定《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修订草案)》。 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发出《国务院批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的通知》,宣布废除“二简字”。 二简字举例如下: 由此可以看出,这些二简字不仅破坏了造字法和中文字的和谐美,看起来很丑陋不说,而且还是问题百出。比如鸡蛋的蛋被简化为元旦的旦,那么又用什么字来表示日出的“旦”字呢?!原来二简字是文革中用来扫盲用的,既然 这些字 已经被废除了,那么现在就请大家都不要再使用这些字了,因为很多年轻人是看不懂的。
个人分类: 书摘|15099 次阅读|2 个评论
短命的“第二批简体字”
pinjianlu 2014-10-24 10:27
http://www.baotounews.com.cn/epaper/btbz/html/2011-07/14/content_149626.htm 把“日”字横躺着来写,既然字典没有这个字了,国家也废除了,那么那些老砖家叫兽为什么还要用啊?莫非只要他们一旦接受了的东西就再也无法改变么?!那得多固执和死板啊!
个人分类: 书摘|2619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庆说“节”
热度 8 fdc1947 2014-9-30 07:33
国庆说“节” 国庆节就要到了,我来说一说“节”。 现在的节字,是一个简化字,它是繁体字是“節”。“節”字是怎么简化的?那是楷化了它的草字。竹字头写起来很麻烦,写草字的人总是把它写成草字头 ,写得草了,下部“即”字的左半部份退化成了草字头与“卩”之间的连接,人们再把它楷书化,于是就成了现在的“节”。 節字的原义是竹子的节,所以是竹字头。在古代,節与卩是相通的,常常相互假借。卩的原义应当是人体的关节,老百姓俗话“骨头节”,不过后来就与節等同了。为什么简化字不用这个卩呢?我想大概这个卩已经先被“注音符号”用了。注音符号卩相当于如今汉语拼音的Z。实际上,百十年前節字的正规声母还是Z。用戏剧中的术语说,这是一个“尖字”,如今在京剧中,其声母仍然是Z。这是一个入声字,韵母发音非常短促,音刚发出来就堵塞住了,与竹节的节非常相像。如果拉长了音读jie—,发出的声音就不像竹节的堵塞了。 但是,在东汉的著作《说文解字》中,卩字的意义已经被说成了“瑞信”,也就是凭证、印信,也就相当于如今从国家的“国玺”到个人的私章。当然,最早的时候并没有纸张,所以不可能有如今这样多盖着大印的文件。这些卩用的是实物,据说,君主用的是玉质的,颁发给高级官员的是金属的,再往下的便是竹子的。 传达上级的命令也一定要有凭证,也就是節(卩)。有凭证才能够使接受命令的人相信,所以这凭证称为“印信”。“印”字的写法就是手里抓着“卩”。“命、令”两个字里面便都有这个卩字。“令”字的写法是上面一个“亼”(音集,集合的意思),下面一个“卩”,拿着卩把人集合起来,传达命令。“命”字不过是在令字边上多了一个口,口头的令称命。现在就统称为命令了。 从古到今,最重要的命令莫过于调兵遣将。掌握兵将者,当然手中有君主颁发给他的节,调兵遣将时,传达命令者所持的节必须与掌握兵将者的节相符,所以称为“符节”。有名的故事“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如姬夫人所窃的就是这样的符节,即兵符。 受命出使,也必须有节,所以称为使节,这个称呼一直用到如今。汉代苏武出使匈奴,匈奴人要他投降,他不肯。在他被匈奴人扣起来放逐到漠北的十九年中,他不忘使命,手中始终持着汉朝颁发给他的“节”,也就是那根竹棍。 为什么苏武的“节”上的重要部分是竹棍呢?我看,实际上,最早的上述所谓“瑞信”的节,就是一节竹子。您看,一节竹子做上记号,剖成两半,君持一半,臣持一半,到时候一合,这种自然界的产物,没有两个完全一样,根本无法伪造。所以,“符”、“節”两个字都是竹字头。至于玉的、金属的“符节”,那都是后来的事情了。君主们嫌竹子太低贱,掉了他们的身份,才做起那些贵重的符节,而竹制的符节只给低级的官吏。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符节样式会越来越多,就像苏武的节就不是上述简单的符节了,但是在证明其身份的“节”中,竹子始终应当是重要的元素之一,而符節这些汉字更是千年不变。 由于竹节是作为证明身份和所执行任务凭证的“瑞信”,人们便把很多品德加到了竹节上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约束,“節, 竹约也 。 约,缠束也。竹節如缠束之狀。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也就是说,竹子的“节”约束着竹子。“节”字就有了约束的意思。 “節者,制度之名,節止之义,制事有節,其道乃亨”(唐·孔颖达《易·节·疏》)。这就是说,节是整个制度管理的大事。所谓节制,就是指挥管理,就是控制。如果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没有了指挥管理,失去了控制,成了无政府状态,那就是最大的灾难。一个坏的政府也比无政府强。 由于节是约束,而坚持、把持称为操,君子要坚持对自己可能产生贪欲恶念的约束,这就是节操。自古以来,人们就最讲究节操。《左传》里就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的话。说话容易,真正做到不容易。有些人做官之初也想做一个好官,做官后看到别人在贪、在享受,自己把持不住,于是自己也去贪,失去了节操,最后锒铛入狱,悔之晚矣。 人们在一起生活,对于自己在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言行就要有所以约束,这就是礼节。当然,人们必须遵守法律,但法律只是对于人们的言行作最基本的限制,礼节则是更高级的文明规范。 约束体现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体现在物质方面的表现之一,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节约、节制、节俭。《周易》、《周礼》中都要求人们“节饮食”。那时候,能够挥霍、能够大吃大喝的还只是统治者,君主或大臣,如今,物质已经非常丰富,即使是平民百姓,吃饱肚皮已经不成问题。营养问题往往不是缺乏基本的能量摄入,而是某些营养成分的严重超标。在发达国家,看一个人的经济条件往往可以从体型上看出,凡是体态肥胖的差不多就是穷人。我们国家是后发展的国家,千百年来大多数人吃不饱的时候为多,改革开放以后,先富起来的大多是没有多少文化和节操的官二代和流氓无产者,由他们来引领的消费潮流往往是畸形的。如果毫无节制地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和其他物质欲望,随意捕杀野生动植物,肆无忌惮的浪费地球上的资源,真是要引起生态和资源灾难的。 竹子是一节一节的,在一定范围内显示出周期性的变化,而竹节是一节竹子的开始和结束。所以,人们把自然界和人类某些行为的周期性称为节律。 胎儿在子宫里便感觉到母亲心跳的节律,出生后受到与之相似的轻轻摸拍便容易安睡。 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用声音的强弱高低来宣泄,或歌唱,或击打器物,手舞之,足蹈之,这就是音乐舞蹈,其声音强弱的交替反复便是节奏。《礼记·乐记》:“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打击乐器最能够使人兴奋,就是因为其节拍鲜明。 大自然的变化更是以一定的节律来进行。日升日落、月盈月亏、春夏秋冬,总这样的周期往复。人们在这样的过程中指定若干节点来表征所处的状态。于是,我们有了二十四节气。各地的农民都有各自的二十四节气歌,来提醒人们在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农活。 古人进行祭祀活动,这些活动的时间往往逐渐固定在一年之中的某一天,这就是节日。现在流行的中国传统节日差不多都是从古人的祭祀活动开始的,所以,过去提起过节,人们首先要做到事情就是祭祀,也就是说,祭祀是过节最重要的内容。 中国的帝王是总是自诩得到“天命”的,于是他们总是与天神有关,皇帝的生日也就成了节日,在清代,这称为万岁节。由于要“举国欢庆”,所以万岁节也俗称国庆。 1911 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推翻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9月,中华民国政府决定以10月10日定为国庆日。这是中国历史上正式规定的国庆日,老百姓就称之为国庆节或双十节。 1949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 在我们祖国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坐标轴上,1949年的10月1日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从那时起到现在,只有短短的65年,我们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我们中华民族的人口蕃衍了九亿以上,而且老百姓从来没有像如今这样丰衣足食。我们多少代祖先“人丁兴旺、丰衣足食”的梦想,在我们这里实现了。我相信,只有我们继续努力,我们也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10327 次阅读|27 个评论
“老百姓”这个词很有意思
热度 1 Greg66 2014-6-22 09:58
“老百姓”这个词很有意思 20140621 今天写博文使用了“老百姓”一词,感觉有点陌生,居然怀疑这个“姓”写(写就是打,打就是写)得对不对,时代变了,长期使用电脑,字都不会写了。。。 百度了一下,我们现在常常使用“百姓”一词,可是这个词最初是指“百官”,而不是“百姓”,原因是古代时候,“百姓”是没有姓的。这样一来,原来咱们大家都是“官”而不是“百姓”哈。有兴趣可以看看百度百科哦 ~ 另有一件事情有点意思,百度 上说: 1977 年,在文化大革命刚结束,随即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草案。 1986 年由国务院废止二简方案。同年,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组成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并重新发表《 简化字总表 》,而且和文化部、教育部同时发表《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一致表示: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应当保持稳定,以利应用。 这样第二批简化字就成了比我们老的人不认识、现在的年轻人也不认识的字,只有我们这代人认识,有时在黑板上写出来(电脑是打不出来的, 所以看来打还不完全是写,写也不完全是打 ),年轻人很诧异。。。
个人分类: 12|3640 次阅读|3 个评论
心平气和说简化字
热度 15 fdc1947 2013-2-27 07:40
去年我曾经写过一篇博文 《从爱字和忧字说起》 , 该文只是叙述了爱和忧两个字的历史演变,并不涉及其他字的与简化类似的问题。 这个月早些时候,有一位“博友”对此发表评论: 呵呵,没心没肝的官员灵机一动、拍拍脑袋就拍出来的贱化字莫非很少? 例如栖息的“栖”,原本是“棲”,字音字义一看就明白,连记都不用记。而贱化后的“栖”完全没有道理可言 , 字音也好,字义也好,完全都得死记硬背。学生要多花多少倍的时间去硬记,而这一切只为了减少两个笔划,呵呵。 而且没学过的人初见这个字百分百会发错成“西”音,等于是人为故意的制造出了学习的困难和误导。 可笑还有五毛在那里意淫什么贱化字便于学习,这些没心没肝的官员拍脑门拍出来的垃圾完全消灭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只是造就了一波又一波只懂得拼命死记硬背,不会联想,不懂思考的愚民。从这个角度上讲,还真是为朝廷立了一件大功。哈哈。 对于这一段评论,我当时回答道: 骂人之前最好做一点功课,不然,说出来的话没有力量。 栖字不是没心没肝的官员造出来的,栖字的历史比棲老,是棲的本字。你去看看《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就知道了。 由于另一位朋友在这之前对我的文章有评论: 有篇专门找简化字缺点的文章,大约批评了几百个汉字。大都是 “ 无心之爱 ” 的例子,鸡蛋里挑骨头 。 大概这位“博友”对这段评论不满意了,就其评论后面抄来一大段话,作为评论(我之所以说他“抄来”,是因为在别处也见过): 还用得着挑么?根本只有骨头,哪有蛋? 親 -- 亲 —— 见不到了。(去掉了见字) 進 -- 进 —— 佳人走向了井里。(变佳字为井字) 逹 -- 达 —— 大不幸了。(幸字改为大字) 傘 -- 伞 —— 少骨断筋了。(抽去许多伞骨) 雲 -- 云 —— 缺了滋润。(去了雨字) 昇 -- 升 —— 变灰暗了。(去日字) 鄉 -- 乡 —— 成寡妇了。(没了郎君) 買賣 -- 买卖 —— 无好货了。(贝字都不见了) 聽 -- 听 —— 耳不聪了。(去耳无心) 飛 -- 飞 —— 飞不起了。(掉了升高的羽翅) 協 -- 协 —— 不合力了。(排挤其他二力) 喪 -- 丧 —— 哭瞎了双眼。(去两眼改两点) 車 -- 车 —— 无车轮了。(車字中间为车轮) 寶 -- 宝 —— 宝藏已空只剩玉了。 …… 还有许多,由于篇幅太长,我在这里删掉了后面的部分。 对此,我的回复是: 还是这句话:骂人之前最好做一点功课,不然,说出来的话没有力量。 骂人是可以的,但要骂得别人口服心服,这样,就要提高自己的水平。像你上面提出的指控,许多都不对,所以不能说服人。我举几个例子 : 進 -- 进 —— 佳人走向了井里。(变佳字为井字) —— 错:進字里面的不是佳人的佳,是隹,是一种小鸟 逹 -- 达 —— 大不幸了。(幸字改为大字) —— 错:達的右面不是幸福的幸,底下是一个羊。 雲 -- 云 —— 缺了滋润。(去了雨字) —— 古人先有云,象形字,雨字头是后人加上去的。 昇 -- 升 —— 变灰暗了。(去日字) —— 古人先写升,古已有之,陞和昇都是后人加上去的。 ...... 还要我一个一个说吗? 还是这句话,骂人之前先做功课。 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我今天想继续往下说几句,中心意思是要“心平气和”说简化字。因为像上面那样的不是心平气和的讨论,而是开口就骂官员,而后举出一堆“没心没肝”之类的例子的文章,在网上常常可以看到。所以,我还是想说几句。 正如大家都已经知道的,简化字并不是 1949 年以后共产党发明的。在 49 年以前的国民政府时代就曾经推广过,而老百姓则已经使用了几百年甚至一千多年。这几百个简化字大致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古字。古人先使用这些字,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用得少了,以至于“ 鹊巢鸠占 ”,本字反而不怎么用了。如上面提到的“栖”、“云”、“升”等字,都是古字或本字。 就拿那个被 “ 博友 ” 骂得一塌糊涂的“栖”字来说,历史比“棲”要悠久。栖字最早写为“西”,是一个象形字,像“鸟栖于巢”,因日落西山、百鸟归巢,引申为东南西北之西。西字用于表示方向了,表示“栖息”的只有另造一个——在西字边上加上木字旁,表示鸟栖于木,鸟巢建在树上。棲反而是一个后起之字。 云是一个象形字,就像天上之云。后来,由于意思为“说话”的“子曰诗云”的 yun ,没有字,就把天上的“云”借来用一下,就像我们今天写 BLOG 借用了“博”、“客”两个字差不多。时间长了,“云”也是成了“说”,而对于天上之云,就另造了一个“雲”。 千年以来,这些“本字”仍然在用,而且往往是“大家”即大学问家还在用,小儒们倒反而认为那是错字。简化字把这些字的名声正过来了。 第二类是俗字。如宝、铁、迁、窃之类的。这些字都是历史上老百姓为了写字简便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卖萝卜的人要写“蘿蔔,每斤三文”,嫌麻烦,就写“萝卜,每斤三文”,边上的人看见了萝卜,即使不怎么认识“萝卜”两个字,也知道“萝卜”就是“蘿蔔”。时间一长,蘿蔔就被简化了。这些俗字,就是老百姓、小市民们这样造出来的, 文人学士们也都认识这些字,但是他们往往不屑用 。 第三类则是草字的楷化。如专、书、车、丧、伞之类。这一类字,本是文人学士的专长,手写的这类简化字与文人们的草字基本没有差别,这些简化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人会有点困难。但是, 如果哪一个文人对这一类简化字提出全盘否定的意见,那一定是矫情。 简化字的缺点,在个别问题上还是比较明显的,例如,用简化字看古文,有时有难以与繁体字一一对应,个别时候,会产生歧义,如,如果文章之中单独出现一个“干”字,有时就很难判断其意思到底是“乾”、“幹”、“榦”还是“干”。但是,这些情况并不很多。 总之,过去能认识繁体字的先生,再接触简化字,基本上不会有大的困难,只要不成心拒绝,有个把礼拜就可以适应的;而只认识简化字的同志,学习繁体字,时间略微要长一点,但今天看几个,明天看几个,也很快也能够适应。我的若干学生到台湾去学习和工作,都没有听说有大的困难。 这样 心平气和地去看,其实简化字与繁体字之争,实际上不是什么大的问题 。所以,网上有些人对简化字的责难,我很难猜测到他们的动机。 可是,最近看到一位先生提出:“ 一個政權利用強權,爲了一己之私,借文字改革之機實行文化控制,未經全民共識,強行推廣漢字簡化運動, 魯莽滅裂,造成文化斷裂,大多數國人不能順利地閱讀、理解古書,造成民族內部的文化交流障礙,堪稱民族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 也是政治權力對中華文化的野蠻強拆。 ” 看来,这位先生有一点激动,有一点情绪化,而且涉及到了文化以外的东西。本人并不想讨论这些文化以外的东西,也不想讨论推行简化字的动机。我只想指出,上面这段话之中最严厉的实质性的指责:“ 魯莽滅裂,造成文化斷裂, 大多數國人不能順利地閱讀、理解古書 , 造成民族內部的文化交流障礙 ,堪稱民族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 ”是不能成立的,是不符合事实的。 首先,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 “ 大多數國人 ” 从来就没有能够 “ 順利地閱讀、理解 古書 ” 。这个责任并不在用简化字还是繁体字。相反,自从推行了简化字, “ 大多數國人 ”倒是可以“ 順利地閱讀、理解” 与他们的生活有关的文字了。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 順利地閱讀、理解古書 ”并不只是认得几个字就可以做到的。本人略年长几岁,在认识繁体字方面没有任何困难,而且在学习文言文上也下过不少功夫,智力大概也不算下等,但是,我也不敢说在“ 順利地閱讀、理解古書 ”方面没有一点困难。可以说, 阅读、理解古文的困难决不在于不认识那几个被简化了的繁体字 。文章的是否容易理解决不在于用简化字还是用繁体字表达。例如,上面引用的那一段指责简化字的话是用繁体字写的,但由于是用白话文所写,科学网上的绝大多数人包括年龄较小的研究生,看了之后,最多与同学做简单讨论,都能够明了这段话的意思。但是, 如果我用简化字引出一段文言文 ,不要说从《尚书》中引,就从《左传》或《庄子》里任意摘两节,恐怕就不是大多数人都很容易“顺利地阅读、理解”的。实际上,如今大多数供人们阅读的古代文献都是新排版印刷的,在大陆上大多已经用简化字表达。所以把“ 大多數國人不能順利地閱讀、理解古書” 的原因推到简化字头上是完全不顾事实的。 至于“ 造成民族內部的文化交流障礙 ”,我想大概还没有这样严重,从上面已经说过的我的几个研究生到台湾做博士后看,读化学的年轻人都很容易的就适应了,文字上没有多大困难。上面也已经说过,熟悉繁体字的人只要心理上不拒绝,看简化字太容易了。 所以,上面说的这位先生的指责是不符合事实的,虚夸其词耳。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6852 次阅读|28 个评论
就汉字简化运动与蒋劲松老师商榷
热度 17 danjon 2013-2-21 13:13
年前在微博上看到一些关于汉字简化的争论,颇有兴趣,前几天刚刚下载了十几篇关于此问题的博硕士学问论文,一口气读完。结果今天就发现蒋劲松老师发表了一篇讨论此问题的文章,全文用繁体字写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4810do=blogid=663719 )觉得有必要和蒋老师探讨一下。 蒋老师在文章中承认,汉字不是不可以简化,汉字的字体不是越古越好,汉字一直处於逐渐演化过程中。同时,汉字必须始终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否则,文化的传承就会发生断裂。以上论述属于共识,本人毫无异义。 正如蒋老师所说,近代的汉字简化运动的动因确实非常复杂,除了合理的简化书写,节省时间,普及文化的理由之外,某些民族虚无主义者想彻底废除汉字,斩断历史,希望国人不再读古书的想法也是一个重要的动机。在这种动机下,近代一些学者不仅有简化汉字的动议,还提出用拼音文字替代属于形音文字的汉字,甚至有人提出废除汉语改用世界语。这种观念在民国时期影响很大,且 49 年之后仍然存在,比如 1950 年代颁行汉字简化方案的目的,便被定位为实现 “ 汉字拼音化 ” 的一个步骤,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简化字与拼音化之后的汉字的关系,就像社会主义之于共产主义的关系。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某些人怀着废除汉字、斩断历史的想法,便无视汉字简化运动的合理性。应当说,抱着此种极端想法的人在汉字简化运动中并不是主流,而且随着汉字简化运动的发展,事实也证明汉字无法简单地被拼音文字替代,如今这种早已没有人相信这种极端的观点(但汉字是否最终会拼音化仍然是一个无法预测的命题)。汉字简化运动的主流始终是简化书写,节省时间,普及文化。 汉字简化包含着许多具体内容,笼统的讲反对汉字简化运动有大而化之之嫌。蒋老师文中并未涉及具体问题。归纳起来,汉字简化包括对汉字笔画的缩减和汉字数量的缩减,前者是用一个简化字取代一个繁体字,后者是在几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异体字中选取其中一个作为规范汉字。汉字简化运动不仅是对具体汉字的简化,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使用汉字的规范。从蒋老师的叙述中看,似乎蒋老师反对的不仅是汉字简化,还反对建立这套汉字规范。蒋老师认为,汉字简化是“一个政权利用强权,为了一己之私,借文字改革之机实行文化控制,未经全民共识,强行推广汉字简化运动,鲁莽灭裂,造成文化断裂。”这种观点本人不敢苟同。 首先,汉字简化方案的推行在民国时便已开始。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政府便已经推出了第一版简化字方案,其中很多简化字的选取和现在的简化字完全相同,但由于许多人的反对在颁行之后又宣布废除。 49 年以后,中国大陆迅速推出了汉字简化方案,而国民党在台湾也继续做这方面的尝试。在古代社会,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发达,对文字的规范并不十分迫切,但对于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来说,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字规范,无法想象如何做到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的交流。推行以简化字为主要内容的汉字规范只是民族国家政府行驶了它的一项基本职能,不仅中国如此,其他国家也如此。如果说这就是“利用强权”的话,那么现代民族国家所进行的国语运动,卫生运动,反迷信运动恐怕都可以说成是“利用强权为一己之私”。 不仅如此,没有什么证据表明 49 年之后汉字简化方案的推行是为了“文化控制”、“鲁莽灭裂”。从清末陆费逵的《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开始,汉字简化运动主要沿着将古已有之的俗体字确定为正体字的方式进行。 49 年之后颁行的汉字简化方案中大部分是古已有之的俗体字,新造字很少。有些俗体字早在战国时便已存在,甚至一些简化字本身比其相对应的繁体字历史更悠久,本来就是 “ 正字 ” ,其对应的繁体字反倒是后世 “ 叠床架屋 ” 的结果。很多繁体字随着历史的发展,不仅笔画繁难,且现在看来已很难判断其符合哪条“六书”的原则,一些简化字则比其对应的繁体字更好地体现了这种原则(如用“尘”替代“塵”、“灭”代替“滅”)。 蒋老师的文章中说,汉字简化造成大多数国人不能顺利地阅读、理解古书,造成民族内部的文化交流障碍,堪称民族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也是政治权力对中华文化的野蛮强拆。毋庸置疑,如今很多人确实不能顺利阅读、理解古书。但汉字简化并不是唯一的原因,要阅读、理解古书,除了认识繁体字外,还要具备相当的文史知识,而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当代信息社会,读古书时不认识字可以方便地利用电子词典查找其意思,而文史知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另一方面,读过古书或港台繁体字书籍的人可能都有体会,初读此类书籍可能有些困难,但这种困难是可以很快克服的。而那些习惯了繁体字的港台同胞读简体字文本障碍还要更大些。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文化的传承并不完全依赖于阅读古书,当今社会普通人对阅读古书的需求非常小,这并不是不认识繁体字的结果,而是社会发展使然。 必须承认,汉字简化的过程中确实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在某些部首简化时过于粗暴(如万能部首 “ 又 ” ),某些意义完全不同的同音字被硬生生合并为同一个简化字(如頭髮的髮和發財的發),某些异体字在选取时并不合理(如干净的净写作三点水的 “ 淨 ” 更合乎造字规范),甚至还有为简化而简化,完全破坏汉字美感的行为(颁行不久即被废止的 “ 二简字 ” ),对这些具体问题的讨论很有必要。但也要看到,在汉字简化过程中,这种偏差毕竟不是主流。 总之,反对汉字简化的声音一百多年来从未断过。但蒋老师的主要问题在于笼统地反对汉字简化,将其斥为政治势力强行推广的结果,阻断华夏文化传承,而不涉及简化的具体细节。我认为,如果不给出在哪些具体问题上汉字简化破坏了中国文化,蒋老师的观点是有待商榷的。最后,跳出汉字简化这个具体问题,这种站在哲学的高度对某一问题进行批判,而拒不进入具体细节探讨的倾向,似乎是现在流行的一个通病。
6927 次阅读|22 个评论
虚实相生,看鲍海飞解说中文简化字有感
热度 1 yurongming 2012-11-6 22:34
实说,科网上有趣的博文不多,可能是科学思维成了习惯,幽默只能躲在暗处哀怨地看着。俺以为,鲍兄的“动静相间——汉字的灵魂笔画”虽有许多独到见解,但究其本意不过让大家开心开心,可偏有许多人钻牛角尖说要用繁体字来解释才行。 书归正传,受鲍兄思想的启迪,俺发现中国的语言文字确是奇妙无方,试举几例,以飨读者。 我们看“民主”,其实民字为虚,主字为实,民众之主,即为民主也。同理,“自由”自为虚,由为实,不是想“自”就“由”,而是以“由”控“自”也;“伟大”者,非有一米九,“伟”了就大,乃“大”者“伟”也;“真理”不是有“理”就真,而是“真”则有“理”也,真不真,权威部门认定为准也。 中国语言不但虚实相生,更是奇正相乘,奥妙无端。“法治”者,有的是法子治你也;“公平”者,“奶”不平也;“正义”者,正者上,故正即上也,正在前,“义”为后也;“国家”者,“国”即革也,空想房子亦不可得也。 本人才疏学浅,很多解释不到的,请大家多多指正。
个人分类: 其他|2558 次阅读|4 个评论
ZZ:因极度可笑而被废止的第二批简化字
热度 1 tritiger 2012-9-4 08:5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ea6610100a5wz.html 1977年12月20日,第二批简化字(共853个)公布,立即遭到了各方面的批评。经历此事的网友回忆说:1977年12月20日,第二批简化字 (共853个)公布。那时我正上小学,有一天写黑板报,标题大字有“永攀高峰”四字,因为“攀”字笔画太多,写成黑体笔画全粘在一起,于是我便写成刚公布 的简化字“”,没想到刚写好,就招来正好路过的老校长的臭骂:“你写那是什么字?是汉字吗?”后来我才知道,“二简”公布后遭到了方方面面的批评,批评最 尖锐的是将“展”简化为尸字里有一横,人们说是“暴尸于市”…… 1978年4月,教育部发通知教材停止使用“二简”;7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也停止使用“二简”。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宣布废止第二批简化字,指出:“今后对汉字的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想来,古人看到今天我们写的简化字,大概也会像老校长一样反应吧。第一批简化字不也有顺口溜么:“厂(廠)房全空,开关(開關)无门,亲(親)人不见,爱 (愛)不存心”,就是批评某些简化字不合字理。今天,有几个中国人还能读懂竖排古书,能够读懂华夏经纶,能够继承清以前在东方世界处于宗主地位的华夏传统 文化?本科生乃至研究生中,连自己家家谱也看不明白的大有人在。 不重视自己民族传统的的,就得不到世界的尊重。
个人分类: ZZ|31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漠孤魂給我發的短信
热度 24 jiangjinsong 2012-8-30 11:49
台湾朋友说:汉字简化后,親不见,愛无心,産不生,厰空空,麵无麦,運无车,導无道,兒无首,飛单翼,有雲无雨,開関无门,鄉里无郎,聖不能听也不能说,買成了钩刀下有人头,輪成了人下有匕首,進不是越来越佳而是往井里走。可魔仍是魔,鬼还是鬼,偷还是偷,骗还是骗,贪还是贪,毒还是毒,黑还是黑,赌还是赌。台湾朋友神了!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4092 次阅读|63 个评论
从爱字和忧字说起
热度 14 fdc1947 2012-8-13 09:12
如今在爱字是受攻击最多的简化字之一,其理由是简化的爱字没有了心,爱怎么能够没有心呢?可是,人们也有疑问:有心的繁体字“愛”是什么意思? 被人用以与“没心没肝”的简化字“爱”相对照的繁体字“愛”字其实也真的不怎么样。从上到下分四个部分,最上面一个爪,那是动物的爪子;爪子下面是一个秃宝盖,那表示用一块布盖住了什么东西;秃宝盖底下是一颗心;最低下是一个夊字,古字书《玉篇》说:夊, 行遲貌,即走路很慢的样子。《诗经》有“ 雄狐夊夊 ”之句(今作“雄狐绥绥”)。《说文解字》解释夊字“ 象人兩脛有所躧也 ”,像给两条小腿下了绊儿似的,趿拉着,鞋不跟脚。各位看看这个愛字吧:一个脚爪抓住了用布盖住的心,慢慢吞吞趿拉着走。这就是“愛”,这就是被人吹得天花乱坠、神乎其神的大愛!谁相信? 但是,真要怎么去理解愛,那就麻烦了。 原来,早先这愛字上面两个部分并不是爪和秃宝盖,而是一个“旡”,也就是既字的半边。《说文解字》说: 饮食屰气不得息曰旡 。屰就是逆,吃饭逆了气不能正常呼吸,噎住了,打嗝了,嗳气了。旡与僾、嗳等字古音相同。这上面一个旡,底下一个心,就是爱字早先的写法,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 (上旡下心),惠也,从心,旡声 。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说:“ 经传皆以愛为之 ”。《尔雅》: 惠,愛也 。古人用惠、仁、愛相互转注。 那么,最底下的夊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个早先写成(上旡中心下夊)的愛字,是另外一个字。《说文解字》: (上旡中心下夊),行貌也,从夊,(上旡下心)声 。意思是说,这个(上旡中心下夊),是人走路的样子。是一个形声字,从夊,是形,慢慢地走路;(上旡下心)表声,读 ai 。在书写的过程中,有人将旡字的上半部分变成了爪而下半部分变成了秃宝盖,这才变成了愛。原来这个 愛字本来的意思是走路的样子 ,并不是 love 。(上旡下心)才是 love 。 表示行走的愛怎么又成了 love 了呢?这是古人的假借。假借是古人造作汉字的六种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例如,云的意思是天上的云彩,后来把它借来指说话的“说”,这就是假借,后来,“云”就只表示“说”了,又另外造了一个“雲”字表示原来意义上的云。又如,州的意思是水中间的陆地,后来借来指某个地方,如扬州、荆州等,而另外又造了一个“洲”字表示原来州的意思“水中间的陆地”。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事情。 古人与今人不同,没有“国家语委”的规范化,那时候的考试大概也不“公开、公平、公正”,不会因为错一个字差 0.5 分而上不了好学校。写字的时候经常同音就马马虎虎算了,就像今天网上的有些青年一样,把“什么”打成“神马”,其他人一看,挺时髦的,也神马一下吧,于是,什么就成了神马。古人把类似的这个过程也称为假借。比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逑字怎么是一对的意思?原来,逑字是假借,本字应当是“雔”,两只鸟(雔)才是一对。这样的例子在古人那里到处都是,实际上是写一个别字。 愛和(上旡下心)读音相同,就被假借了,时间一长,愛的原意大家反而忘记了。清代的大文字学家段玉裁说:“ 今字假愛为(上旡下心),而(上旡下心)废矣 ”(《说文解字注》)。语言这东西本来没有错和对,用的人多了便是对。就像穿凿之凿字,本来是读 zuo 的,可是,后来大多数北方人读成 zao 了,于是国家语委便把它规范化为 zao ,《新华字典》上连一个过去可以读成 zuo 的痕迹都不留。如果哪一位自以为是的大学中文系老老教授教自己的孙子读 zuo ,那就等着考试扣孙子的分吧。“差强人意”本来是“很不错”的意思,近三十年来,被 “体育记者”们统统用成了“不如人意”,使得知道这个词本来意思的人也不好意思再去用这个词了。 总之,原来的(上旡下心)被写成了愛,而愛的原来意义(表示走路的样子)就不再为人们所使用。 有趣的是,与愛字有类似遭遇的还有一个憂字 。憂现在被简化成忧,可是,早先表示忧愁的 you 的写法是( 上頁下心 ),即憂字去掉底下的夊。而憂却是另外一个字。《说文解字》说: (上頁下心),愁也,从心頁 。又说: 憂,和之行也,从夊,(上頁下心)声 。正因为从夊,所以憂的意思是“和之行也”(平缓地走路)。《诗经·商颂》: 布政憂憂 。但是,人们把憂字假为(上頁下心),作憂愁之憂,而其本意“和之行也”的憂却写为優,如 布政優優 。優现在又简化成优。 总之,对于 you ,有这样的两个字: 1. 忧愁之 you 的本来写法:(上頁下心),后来被假借 → 憂, 最后被简化→ 忧; 2. “和之行也”的 you 的本来写法:憂, 后来被假借 →優, 最后被简化→ 优。 文字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总是这样一点一滴、慢慢地发生着变化。 还应该说一说愛字怎么被简化为爱呢?为什么去掉了中间的心字? 原因很简单,古人写字不靠打字机,是用毛笔一笔一笔地写的。谁也没有那么好的耐心,一丝不苟地、工工整整地写出每一个字。于是就有了草书、行书。请看清人所编《草字汇》中所录颜真卿和据说是李白所写的草字愛: 中间的心字都被草成了一横。老百姓用楷书的笔法写草字,形成了不少简化的俗字。用毛笔书写可以弯弯曲曲,变成印刷字还是横平竖直的好,所以在汉字简化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草书的楷化。于是就有了“心”和“夊”合并成了“友”。各位一定早就看出上面图中据说是李白所写的“爱”与现在的简化字几乎一模一样。所以,没有心的简化字爱并非是如今哪一位没心没肝的官员灵机一动、拍拍脑袋就拍出来的,这是历史的产物。 中国文字的变化就是不断地抽象化、符号化。著名文字学家高亨先生说过:“文字之变迁当于篆、隶之间分界。 自篆而上,形义无不相合,自隶以下,形义大多相离 ”(《文字形义学概论》)。从隶书开始,汉字的形和义就大多相离了,何况后来的草书和楷书。所以,要求爱字必须要有心,不然便是“无心之爱”,这一类的事情,就近似于鸡蛋里挑骨头了。
个人分类: 汉语言|23175 次阅读|44 个评论
简化汉字,我们丢掉了什么?
热度 18 taol 2012-5-29 13:56
简化汉字,我们丢掉了什么?
高房价带来的压力远超出了能够承受的限度。没有房子是“穷”,有了房子更“穷”。 最近中国关于“越界捕鱼”问题和周边国家的冲突和矛盾,也从侧面反映了“近海鱼”在盘子中越来越多而在水中越来越少的问题。也想起最近的一个段子: 2012年入围敢动中国的名单有:韩国,菲律宾,朝鲜,日本。 这个没有怎么看很明白…… 这个够与时俱进 图片来自网络,特此致谢!
个人分类: 一笑而过|10421 次阅读|43 个评论
从國字为什么简化成国说起
热度 5 fdc1947 2011-8-16 20:43
近日,看 科学网上 孟津先生说起 國字简化为国 的事情。记得前两年,央视崔永元做节目请了一位混人,认为简化字一定完蛋。他说國字简化为囯,中间是个王,共产党嫌封建,于是不知那里弄来一点,成个玉。孟津先生对于简化字的观点与上述混人相反,但他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国字会如此简化,他说据说是郭沫若先生说的加玉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云云。 國字为什么简化为国?其实我们不用去引用道听途说,自己去考证即可,当然,这需要一点点文字方面的常识。古人曾经 写國为囯 ,但这与太平天国无关,康熙字典上就有囯字。问题是古人为什么会写國为囯? 简化字不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发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是把上千年来的简化字整理一下罢了。古人简化汉字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草书的楷化。草书是楷书的兄长,它们都源出自隶书,但是草书比楷书出现得更早些。古人没有计算机,这字是一个一个的写出来的,要写,当然简单一点的好。文人们将简化的写法称为俗字。草书比楷书写的快,但是楷书却好认而且不容易认错,所以 草书 的楷化就是俗字的最好的来源之一。 古人将國写出囯或国,其实都不过只是草书的楷化而已。国字中间王的最上面一横,容易看出是或字上面的一横,底下那两横,是或字的口、撇以及底横,一竖则是或字的斜竖提。那一点则是或字的一点,草字有的写出,有的不写而已。大家可以去看《草书汇》上所录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等人所写的草书国字就很清楚了。楷化以后,样子变了一点,笔顺当然也变了。 如果古人也有一个极端专制的语委会,规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许写它规定以外的字,那会是怎样的一副光景呢?如果那个语委会设在秦始皇那个年代,而且秦真的像始皇帝设想的那样,二世、三世以至无穷,那么连这楷书的國字恐怕都不会有。 文字是思想、文化的交流,为了更好的交流,文字需要规范的,但是规范只是对大家所用情况的总结,作出建议,而不应该作硬性的特别是唯一性的规定。因为这里的规范是对于历史存在的规范,一定要照顾到历史的状况。也就是说,倘若把某个字规范到某个样子,那么,不能把历史的存在规定为错误。例如,把國简化成国,但是你不能认为写國就是错误的。如果硬性规定大家只能这样,而不能那样,势必出问题。而现在的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就在做这种唯一性硬性规定的事情。 我们过去学习的文字的写法和读法不少到现在都要被算成错误的。例如, 吕,现在两个口中间不能相连 了(吕原来的意思是脊椎,两块脊椎骨是连着的); 争,上面的部分不能写为爪了(争就是爪来抢手里拿着的东西,所以上面是一个爪)等等 。又如,原来我们言之凿凿的“凿”是读为 zuo (去声或入声)的。这个字现在读为 zao 了,而且字典上(例如准官方的《新华字典》)连过去读 zuo 都不注明。我们文字的写法和读法虽然还没有“国家标准”,可是对于学生们来说,国家语委几位专家的规定比国家标准更厉害。前几年就有过语委改了一个读音而有的学生仍按老的读法因而在中考中被扣分的事情。其实,按照旧的写法写,旧的读法读,都不应当被认为是错误的,否则,年龄大的人的读和写都成错误的了。在“封建专制”的皇帝下令编著《康熙字典》中,文字的各种读法、写法都兼收并蓄,连各种“俗字”例如上面说的囯字也并没有专制掉。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现在的做法,实在是标准到专制了。 汉字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珍惜它。 一字多样、一字多音 也正是文化源长、流众的必然结果,也是汉字文化兴旺发达的标志。凡是使用人多、历史悠久的语言文字都是如此,英语中的一字多样、一词多音就很多。只要不严重影响使用效果,就没有必要干涉,更没有必要“归一化”(照字面上理解的归一),规定哪种是正确的,哪种是错误的。应当看到,前些年,我们做过的蠢事够多的了。大家关心的林荫道写为林阴道,以及“言之凿凿”要读为“言之 zaozao ”只是两个例子罢了。 文化是一代人一代人地传下去的。现在,曾经受过做最正规教育的老一代或半老一代知识分子有几个敢于向他们的孙辈们讲写字,读文字?他们一开口就是“错”的,一下笔就是“错”的。如果受了他们的影响,按照现在的教育办法,孙子们非倒霉不可。一个国家能这样对待自己悠久的文化吗? 鉴于教学的方便, 一些低水平的小学教师 总是希望 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唯一的标准答案 , 一个字只能有一个音、一个形 。但是,如果人们总是被限制在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唯一的标准答案之中,长期的潜移默化会使人形成僵化的思维模式,看不到事物的多元化、复杂化。我们的国家语委的专家应该比这些低水平的小学教师高明一点,看到文字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不要再去做企图使一个字只能有一个音、一个形的“标准化”的蠢事了。 另外,在文字上如果再做更多的蠢事,也不利于民族的团结、统一,这里就不多说了。
个人分类: 汉语言|6822 次阅读|9 个评论
从太平天国的“国”字说简化字
热度 26 jinsblog 2011-8-5 10:53
从太平天国的“国”字说简化字
上面那个“太平天囯天朝恩赏将军”印章,存在浙江省博物馆。细心的人可以发现,那个“国”字,是个简化字,而且 “ 囗 ” 中为 “ 王 ” ,而不是 “ 囗 ” 中从 “ 玉 ” (囗是国或围的一种古写法)。太平天国的钱币上,也可以见到同样的“囯”字。国字的变体很多, 比如“囶”、“圀 ” 、“囻”等,有几十种。标准的繁体是“國”。如果按囯的写法,从里往外或从外往里读,就是“王国”或“国王”。曾经有一种说法,讲建国初整理简化字时,之所以用了“国”而不是“囯”,是因为王国或国王有封建色彩,在读音上,和“亡国”或“国亡”同音,所以不好。据说是郭沫若建议用了国字,围着的玉,比较符合中国文化。我念高中时,一直以为简化字是新中国的事物。后来慢慢发现,汉字的简化,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比如囯、国这样的简化字,后汉以后就已经出现了。书法中的草书,也有很多“简体”,成为一些简化字的依据,尽管这个依据是否好,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繁体字、简体字,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作为一种语言信息的传递、表达工具,汉字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失去一些传统的东西,但得到的会更多,更能满足时代的需要。这有点像计算机和相关软件,随着技术进步,新一代的计算机,往往读不出上一代机子写的文档。但这不是计算机进步的错,而是技术进步中,社会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我们今天不会因为要去读 286 写的文件,而让自己的计算机再回去用当初的技术。 文字的变化过程中,抱怨的人总是有的,通常也有些道理。比如我在 《先生的威士忌和文彭印》博文中提到,明三桥居士文彭的一枚印上,有一段边款:“楷書興而篆學廢幸赖摹印猶見古人之風毋視以雕虫小技焉 ”。很显然,楷书的流行,会让一些旧时的人怀念篆体,并发点牢骚,叹息古人之风不在。怀念过去的老东西,是人之常情,但无可奈何花落去,挡不住楷书的兴起与篆字的衰落。这是因为文字作为一种工具,无论是在书写或印刷上,楷比篆要规范、好使得多。当然,作为汉文字、文化的一部分,不应该也不大可能把篆字统统扔掉,只能留给文彭这样的专门家们去传承了。 汉字的简化,有些比较好,比如“国”字。有些差一点,比如“广”字,是“廣”字的简体,一种看法认为它有点简过了头,失去了方块字的美感。有些字在简化中,保存了构字的一致性。比如上面的“废”(廢),其中的“发”(發)和头发的发是一致的。但有些字却丢掉了这个规律。比如简化字头(頭)、买卖(買賣)、实(實)这几个字,其中的“头”, 回溯到繁体字时是不同的东西。这在汉字的演变中,人为地丢掉了规律性,那个“头”作为一个构字部件,即不具意符功能,也不具音符功能,虽然是同样的符号,但来源和意思是不一样的,使构字部件出现混乱。这对表意文字来说,有点添乱了,也给汉字的系统、定量研究带来问题。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说法,讲中国学者的好研究文章,多用英文发表了,对中国不利;认为我们应该只使用中文,使其成为世界的通行文字,其它语系的人得去学了中文,再来看我们的文献。通常讲这些话的人,都是学理科的;如果是学文科的,也不是研究汉文字的。在各种讨论中,人们注意到了一点,那就是当初广泛使用英语,和大英帝国无处不在的实力有关,和科学最初在英语系国家中的发达有关。所以中国的崛起,可以让中文成为世界的语言。很少有人从文字的角度,来探讨中文成为世界文字的可能性。现实地说,尽管表意、表音文字各有自己的优缺点,但汉文字更多地受到了拉丁、罗马文字的影响,而不是相反。比如现在大陆用的拼音注音系统,就是来源于拼音文字。所以,要让中文成为世界文字,不仅要靠国家实力的兴起,来强迫别人学,还要让汉文字变得更加的科学、容易学,让人愿意学。使用拼音和简化字,是汉字改革已经走出的一步,以后还有什么变化,是文字学家们的课题了。对搞自然科学的人,知道一点汉字里面的难处和变化,会对文字问题的判断,多一个参考点。
个人分类: 说方块字|16769 次阅读|29 个评论
什么是“正體字”
热度 2 outcrop 2011-5-19 10:03
什么是“正體字”
原来在网上偶尔看到 “正體字” 这个说法,不知其意;搜索一番后,发现就是我们常说的“繁体字”。 百度百科: 正体字 ,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特定时代及范围内使用的符合标准或规范的文字,字形(结构和笔画)符合规范的字体。此概念多用于指标准汉字。至今,对于标准汉字,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两岸三地所颁布的不尽相同。由于现在汉字演变的历史,中国大陆的规范字是简化字。在语言政策的争议上,台湾采用的“正体字”这一词除了含“标准”之义,还意味着正统的汉字。台湾政府至少从2004年(民国九十三年)起, 便通过推行各种宣传与奖励,以推动“正体字”之称谓,而不用中国大陆所称的“繁体字”。 相关趣闻: 科学网正體字博客: 蒋劲松老师 、 曲津华老师 广州因高中生举牌反对调整地铁改造计划 http://baike.baidu.com/view/340803.htm http://news.163.com/11/0519/04/74D28QNI0001124J.html
个人分类: 科技八卦|4667 次阅读|3 个评论
文化強拆與去中國化
热度 15 jiangjinsong 2011-5-12 07:24
簡化漢字運動是政府野蠻的文化強拆。 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 漢字則是庇護我們存在遮風擋雨的華屋。 政府利用政治權力強行推廣簡化字, 剝奪我們使用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漢字, 割斷歷史的血脈, 讓我們在面對強權推土機的時候, 再沒有能力利用傳統文化予以抵抗, 只能無助地精神自焚, 簡化漢字運動是政府野蠻的文化強拆。 究竟是誰最先搞“去中國化”的? 讓我們無法閱讀古人的經典, 無法接受祖先的教誨, 憑空丟失古人智慧的支援, 在全方位的洗腦中失去對抗的文化資源, 讓我們成為孤苦伶仃的文化孤兒, 不再是龍的傳人。 究竟是誰最先搞“去中國化”的? ++++++++++++++++++++++++++++++++++++++++++++++++ 對於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在漢字問題上的荒腔走板 請讀李詠老師的: 所谓新文化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3671 次阅读|53 个评论
強制推行簡化字,是一場思想文化上的野蛮拆遷!
jiangjinsong 2010-12-23 16:52
陳飛博友的博文土地承载的不仅是房屋,还有精神家园(反对霸权拆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6539 引發了我的思考: 海德格爾說: 語言是存在的家 對於漢字來說 尤其如此 我雖然不是文字學家 但我也還是知道六書原則 知道漢字音形意之間複雜的關係 經過歷史文化積澱的漢字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當政府利用公權力強制我們更換文字的時候 更是野蠻地摧毀了我們的精神家園 割斷了我們與祖先的文化血脈 讓我們難以從豐富的文化根源中汲取養料 大陸人這幾十年的文化貧血現象 其來有自! 當一個民族被無情地剝奪了傳統文化滋養的時候 這個民族的成員更容易受到控制和洗腦 他們在面臨精神暴政的時候 就像一個手無寸鐵的人一樣徹底喪失了抵抗能力 當一個民族的文字可以被隨便改造的時候 也是這個民族斯文掃地的時候 因為這一舉動宣佈了民族的悲慘命運: 在政治權力面前 這個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只能是祭壇上可憐無告的羔羊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587 次阅读|3 个评论
如何寫正體字
jiangjinsong 2009-12-3 16:43
楊正瓴博友真傻,居然開始用正體字寫博了,究竟是啥意思,還要觀察。 【說明:俺本人向來不用繁體字這種說法,這是簡體字教徒無知的表現,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正體字,它是漢字堂堂正正的正統和主流。當然,在與他人交流時也會隨順他人的說法。】 他曾向我諮詢過具體的技術,並且在博文中向我致謝 詳見: 俺真傻真誠敬告:不要反對進化論 在繁體字的點化下, 真傻也學會繁體字了 。 謝謝繁體字先生! http://www.sciencenet.cn/u/jiangjinsong/ 小伙子,您怎么把简体字改变为繁体字?有自动的方法吗? 博主回复:有的。如果您要錄入,建議採用搜狗拼音,它有一個簡繁轉換的按鈕,可以讓您敲出繁體字。 如果您想把現成的簡體字轉換成繁體字,可以利用word軟件上的簡繁轉換,不過要檢查一下,改正一些錯誤。因為簡體字向繁體字轉換是一對多,另外微軟假定使用繁體字的都是臺灣人,所以轉換的時候會把一些詞彙換成臺灣人的用法。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983 次阅读|5 个评论
朱大可:漢字革命和文化斷裂
jiangjinsong 2009-4-29 10:36
朱大可:漢字革命和文化斷裂 鏈結者言:朱大可先生是知名的文化學者,思想犀利,常常給人以啓發,雖然我對他誇張的文風有些不以為然。 此文雖然在某些具體細節上有些硬傷和簡單化,但是,其基本立場和觀點我是贊同的。 文字不僅僅是工具和手段,它是蘊含價值的。所以,使用什麽字體體現了某種文化取向。 解放後,以政治力量強行推動漢字簡化,我認為是中國文化的一大浩劫,其惡果在文化革命中充分顯現。 其根源在於五四的那些憤青教授們,在西方現代文明的衝擊之下,缺乏深入的思考,受科學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生命力缺乏認知,對當代科學文明缺乏反思,在文化問題上採取簡單、粗暴的態度,最後釀成震驚中外的文化浩劫! 今年是五四運動的九十周年,我們在充分肯定五四前輩們憂國憂民情懷的同時,也必須要深刻反思,厘清他們思維中的混亂,超越他們的局限性,為中國文化和人類文化發展尋找新的發展方向。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4724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老了是不是容易守旧?——简评季羡林先生最近的谈话
陈小斌 2009-2-3 16:14
偶而看到季羡林先生关于简化字、文言文的谈话,只有一个感觉:人老了是不是思想就会守旧? 简单的一点意见: 1)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汉字起了巨大的作用, 没错。但是 读古文必须读繁体字,中国文化的信息都在那里面 , 这个就有问题了, 难道简体字作为载体会减少古文的信息量?也许专门的牵涉到说文解字的文章会有一点,但大部分不会有 可以觉察到 的影响; 2) 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祖先用了几千年都没感到不方便,为何到我们手里就抛弃了? 汉字拼音化先且不论,因为还没有做嘛,而且我也看不出现在还有谁急切要求汉语拼音化。但是,汉字简化,已经用了几十年,也没看出有什么不方便之处。按道理,一种东西,对于会用的人,用得越久,就越熟练,越短就越生疏。知识分子几千年没觉得繁体汉字不方便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甲骨文可能用的时间更长,后来还不是被简化了吗?因此,从逻辑上看,这条理由和其结论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3) 古文今译是毁灭中华文化的方式,必须读原文,加注释即可。 对于专业的中文研究人员可能是这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读原著将会耗费太多的时间。假如我只想了解中国的历史,而不管其文采,难道非要去读原著?提倡读原著可以,但说不读原著读今译是毁灭中华文化,这就有些危言耸听了; 4)最后一点没有特别的意见。 附:季羡林老人谈国学 2009-02-02 老愚BLOG( http://blog.sina.com.cn/laoyu ) 昨天下午,去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老人精神健旺,妙语连珠。在谈及国学普及时,他说了一番意见。 一、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汉字起了巨大的作用。读古文必须读繁体字,中国文化的信息都在那里面; 二、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祖先用了几千年都没感到不方便,为何到我们手里就抛弃了?追求效率不是简化字的理由。越南文字拼音化之后,头戴帽子,脚穿鞋子,很滑稽。季先生着重谈到当年简化汉字时,把皇后的后与以后的后弄成一个字所带来的遗憾; 二、古文今译是毁灭中华文化的方式,必须读原文,加注释即可; 三、振兴国学,必须从娃娃抓起。老人特别指出,给成人讲的国学与给娃娃讲的应该不同,得用心思编教材。
个人分类: 一孔之见|8571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