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感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如果
余孟孟的博客 2008-10-20 15:45
余孟孟 如果 你是人类 那么就请告诉我 我将不再把你当宠物 但依然呵护你 如果 你是女孩 那么就请告诉我 我将不再把你当兄弟 但依然照顾你 如果 你恋爱了 那也请告诉我 我将不再把你当牵挂 但依然关心你
个人分类: 高声低吟|3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活
windest 2008-10-10 20:56
人生最大的无奈就是面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对峙而做出无可奈何的退让!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理想都被现实无情的粉碎了,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九天揽明月就好像小时候做的一场梦。于是在现实和困难面前选择了安于现状甚至退缩,少了儿时的天真浪漫和年轻人的血气方刚,却多了几分成人的世故:说话变得谦虚谨慎,做事也更小心而富有谋略。我们在怀恋失去某些东西的同时,又得到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也许这就是成长吧! 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居上者形逸而神劳,处下者形劳而神逸。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为物质利益所左右,也能更好地看待位高权重者的成功!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究出世济人,自立立人,我等凡夫俗子自不敢奢望,自立已成问题又如何立人呢?但愿能遍谙世间百味,梦想过,失败过,奋斗过,成功过;痛过,爱过,哭过,喜过。。。,如此便不枉在世上走一回了!正如泰戈尔所说:天空不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1431 次阅读|1 个评论
淡泊名利-----从容人生
minzhaolu 2008-10-10 15:08
忙碌是一种心态,工作是一种心情。 近日,犹感:生活之一波三折,工作之变化无端,人生之风云突变,感情之离奇美妙,对于生活大家会有一大堆的词句来形容描写,对于工作大大家则会有一大堆的牢骚来发泄。每家每户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正印证了那句老话:各家有各家的难处! 淡泊名利,是一种很好的心态。乐于忙碌,也是一种很好的心态。沉浸在淡泊名利光环之下的乐于忙碌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而抛弃淡泊名利的疲劳忙碌则是幸福的大忌。 最近不知道为何真的很心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与伴侣
刘焕军 2008-9-25 22:59
天才毕竟是少数,但有成就的科研工作者不全是天才。非天才要搞好科研就要如同寻找伴侣一样,首先要根据自身条件与单位基础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然后像陪同伴侣一样与科研打成一片、朝夕相处,深入了解科研的过去、现状、未来,发现她的优点(完善的部分)与不足(突破口)。
个人分类: 未分类|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四大名著”两新解
刘玉平 2008-8-17 22:54
中国四大名著两新解 前几日,新正兄发来短信,题为中国四大名著一句话概括。小刺猬即兴回复,题目中国四大名著歌名概括(小刺猬版)。现集录如下,大家轻松一下,并欢迎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新正兄版:中国四大名著一句话概括 西游记不走寻常路 红楼梦让女人心动的男人 水浒传男人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 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才子赢天下 * * * * * * 小刺猬版:中国四大名著歌名概括 西游记天路(得道升天) 红楼梦梦醒时分(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 水浒传愿不愿意( 造反、招安,都有愿意的和不愿意的 ) 三国演义团结就是力量(赤壁一战定三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038 次阅读|2 个评论
伸出你的手
余孟孟的博客 2008-7-8 22:49
余孟孟 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次。那次不知由于什么缘故,自己心烦得厉害,独自坐在凳子上发呆。 突然,小妹兴冲冲的跑了过来,拉着我的衣角直嚷:哥,咱们出去玩吧!我没反应。她又抓着我的手直摇:走吧!哥!坐在这儿干嘛呢!我甩开她的手,没好气的瞪了她一眼:玩什么玩,你自己出去玩。一个人怎么玩呢?她嘟着嘴。我狠狠的喊道:一个人怎么不能玩?左手和右手玩,左脚和右脚玩,左腿和右腿玩,左眼和右眼玩,左耳和右耳玩......突然,我看到小妹的眼里满是泪水,我的心随之也噔的一下,不自觉地也闭上了自己那张令人讨厌的嘴。 我不知道自己怎么突然就变得如此尖酸,刻薄,且不尽人情,要知道小妹比自己整整小了九岁,她还是个孩子啊!看着她转身默默地走掉,我的嘴艰难得动了动,却还是什么都没有说。 事情过去几年了,可每每想起的时候,我总会不自觉的脸红,不仅为自己的过分,更为自己的不成熟。其实,当上天赋予我们每个人单个生命的同时,也恩赐了我们一系列的情感网和协作网。我们活在人世间,不是独自孤零的存在着,而是与别人时刻都发生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而这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仔细一想,我们其实都只是一只手,左手也好,右手也罢,却同时都渴求另一只手的帮助与支持,只有两只手愉快的合作,才能发挥出各个手的最大潜在价值。 现在,我读大学了。离开了故乡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告别了家乡那熟悉的男男女女,只身来的这全新的世界。在这里,不经意间,就会发现有的人孤零地游荡在校园里,满脸尘埃;有的人却三五成群,七八成堆的谈笑风声,激情四射;有的人跌倒唯有独自哭泣,而有的人受挫却有朋友鼓励;有的人独断独行,四处碰壁,而有的人寻同觅友,处处雄姿英发...... 当年,小妹怀着热切的心情,向我寻求我这只手的协助时,却被我无情的拒绝了。而今天,我却无时无刻不在希望会有一只友爱的邀请之手伸向自己,同时也努力着向别人伸出自己友善的手。对于我,小妹是有功的,在她哭泣时,无形中却以她纯真的泪水批评了我,教育了我,让我顿然明白,人的一生多么的需要别人的协作,帮助与支持。我们的这只手是多么地希望能与另一只手握在一起啊! 写于2003年10月,初入大学时。
个人分类: 曾经年少|3717 次阅读|1 个评论
火炬:传进目光,传出自豪
余孟孟的博客 2008-7-7 19:34
余孟孟 据古希腊神话记载,火,本非人间之物,只有天界才有,它是神独享的,人是连边也沾不上的。是伟大的普罗米修斯,是他不忍见人类保存和发展自身能力的低下,从而冒着极大的危险从天上偷出火源,带到了人间。人类从此才强大并智慧起来了,但普罗米修斯的盗窃行为并未躲过宙斯的目光,他被宙斯用铁链封在悬崖边,终日忍受着啄心之痛。 可见,火是用永恒的苦难换来的,是用英雄的悲剧换来的。这火,该被称为圣火,不仅因为它原属于神圣之地,更因为它曾经过从天界到人间的传递。 奥林匹克运动之火炬,亦被称为圣火,它的传递已不再需要在神人之间进行,它的使命是将不同的人群联系起来,通过圣火,通过目光,通过爱心。这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是人与人目光的交汇,因为目乃心灵之窗,心灵的触动首先源于目光的触动。这是在城与城之间进行的,是自豪感之间的交融,因为只有人类才筑城而居,城是人的代表和名片。 奥运圣火传递了什么?通常的说法是:传递了梦想,传递了精神,传递了爱心,传递了希望。这无疑都是美好的梦想,美好的精神,美好的爱心,美好的希望。但我还是要说,奥运圣火传进了目光,传出了自豪。这目光,是关注的目光,是爱心的目光,使祝愿的目光;这自豪,是奋斗的自豪,是家园的自豪,是成功的自豪。 今天,圣火传到了兰州。众人的目光又聚焦和定格在兰州这座黄河之城上,兰州人民的自豪感亦通过圣火感染着天下的世人。 据说,兰州人是谦虚的,但也是自信的。因为,在他们中间流传着这样一段话:兰州没什么吃的,但有一碗牛肉面;兰州没什么读的,但有一本《读者》杂志;兰州没什么看的,但有一尊黄河母亲雕像;兰州没什么名人,但出了不少著名主持人。 据历史记载,真正的世界历史开始于 16 世纪,源于欧洲人的海外扩张。这种以暴力和血腥求得的文化交融在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兰州的多元文化世界的眼里显得未免有点粗俗和野蛮。兰州寺庙众多,伊斯兰教,藏传佛教等的宗教身影和文化都在这里交汇。兰州也是一个多民族的融合之城,据统计,在中国 56 个民族中,有 38 个民族的人们定居在兰州。前不久,著名心理学家康萤仪和赵志裕来兰州讲学,他们在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学术报告厅说到,兰州是研究跨文化心理学和多元文化教育的最佳之地。是的,今年四月下旬前国际跨文化心理学会主席,加拿大女王大学 John-W-Berry 教授来到兰州 , 在西北师范大学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讲学活动和学术交流 , 讲学的主题就是 Cross-Cultual Psychology( 跨文化心理学 ) 。 历史学家弗里德曼出了一本书叫《世界是平的》,很受欢迎。书中主要就是表达了世界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人类不再受洞穴的局限,从世界这头看到世界那头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因为世界是平的。可见,人类最终会走上多元文化融合的道路,你中有我,我中也有你。我想,这才是兰州真正走在其它城市前面的重要特征。 有人说,历史是被唤起的。在今日,我想,是圣火唤起了众人的目光去关注兰州的历史和现实;也是圣火唤起了兰州人对历史和现实的自豪感。 是的。火炬,它传进了目光,它传出了自豪。在兰州这一站,尤是。
个人分类: 宁静志远|3760 次阅读|5 个评论
说英雄 论英雄
余孟孟的博客 2008-6-22 16:31
余孟孟 《人物志》有云: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拔群者为雄。可知:精秀拔群者可以为英雄。 《三国演义》中有曹孟德与刘玄德煮酒论英雄一节。操曰:论天下英雄,使君与操耳!可知:是英雄,必先有英雄气概与英雄理想。 《射雕英雄传》中,郭靖说:自来英雄当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可知:英雄非一己之英雄,乃为国为民之人。 《英雄》(李连杰、陈道明等主演的电影)表达的理念是:英雄乃胸怀天下之人。 中国人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成与败在英雄面前微不足道。可一时一地之人却总以成败定英雄,且常以成功定英雄;千百年后,彼时彼地之人还是以成败定英雄,但却常以失败定英雄。想想刘邦和项羽吧。 在古希腊人那里,英雄是神和人生的儿子,是除了神和人之外的第三种精灵。 英雄是在悲剧命运中依然昂首前行的骄傲者;是在赴约死亡前,依然淡定自若的从容者;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英雄是悲剧命运的承担者。只有伟大的悲剧才配的上英雄。 有人说,我们是没有英雄的国度,所以我们既不懂得敬畏,更不懂得抗争。不懂敬畏,我们便不知道什么是我们无法企及的,也不知道什么是我们应该节制的,我们无所畏惧,我们无法无天;不懂抗争,我们便不知道什么是与命运交战,也不知道何谓悲天悯人,我们或依附命运或莽撞行事。我们最大的悲剧是我们的悲剧命运缺少真正的承担者。 难道这是注定了的吗? 其实,英雄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众人的事。英雄并非自然长成的,而是众人捧就的。真正的英雄永远是平凡大众最杰出的悲剧性作品。这作品,它寄托着众生的哀怨与期望,负载着人生的苦难和向往。它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依靠和支撑。有了它,人才觉着安全,感到幸运;没有它,人会觉着平淡,感到枯燥,甚至发现自己的灵魂没有归属与家园。因为英雄为我们担负着苦难,因为这苦难命中注定,因为这注定无法抗拒,所以,我们需要英雄,我们呼唤英雄。 英雄,其实也是精神崇拜的产物。然而,崇拜一度被我们视为封建余孽,一棍子打死。我们追求所谓的民主平等,我们不要英雄,我们拒斥英雄。但我们最终却陷入了盲目崇拜的困境。 英雄梦和英雄情结是人类正常的情感渴望和精神追求。只有英雄盲才心中无所敬畏,才无人服气,才会出手摧毁人性。
个人分类: 宁静志远|3644 次阅读|2 个评论
夫子之后是老师,老师之后是什么
余孟孟的博客 2008-6-19 22:50
余孟孟 就当前的以知识经济为中心的学习化社会和人类个体生命的时间跨度来看,据说,人在生命的前25年中,口里称呼最多的不是爸爸或妈妈,而是老师。老师,小胖推了我一下,老师,这道题怎么做?老师,这样填志愿可以吗?老师,这篇文章还要修改吗?老师,成为我们寻求公正的裁判,获得答案的智囊和寻找支持的源泉。其实,老师是个很口语化的称呼,也是我们对教育工作人员的敬称。提起老师,我们一般都会想到为人师表,传道授业的光辉形象。然而,这并非事实的全部。以老师的名义,既有会在青史上留名的谭老师(谭千秋),也有会在师者职责的重担下逃之夭夭的范老师(范美忠),对于此,不管我们有多少仰视的泪水和鄙视的目光,其实,老师,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他们自身的超越或堕落。情况可能远比这要复杂的多。先把老师自身悬置,考察一下我们对老师的称呼的变化情况,也许很多事情就自然会清楚、澄明起来了。 在学科(这里主要指教育学)的视野中,老师,一般被一个很中性的词教育者所代替,当然,老师并非教育者的全部,起码在学龄前,父母或其它监护人便充当了教育者的角色。老师,是日常口语体系中的语词;教育者,是科学理论体系中的语词,特别是教育学中的基本概念。这种去情感化、去道德化的做法,并非是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漠视,而是科学研究中解释现象和对话交流的需要。 老师,作为一个职业,是以教师之名出现的。教师,并不独属某一话语体系,它既是日常口语中的常用词,也是教育研究中的关键词,例如,教师教育研究。老师,一般以单数形式出现,而教师一般以复数形式出现。这种去个性化的方式,也是有意义的。它既方便了类化归纳,也有利于谈论研究。 夫子,是中国古代对教师的称呼。例如,孔夫子,孟夫子。有人说,夫子这种称呼比老师好听多了。这更多的是个个人感受和情感的问题,不谈也罢。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古代,夫子之名是很郑重、崇高的,它往往和父亲、大人联系起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书信中,过去的学生也常常夫子大人如何如何,敬上云云。从此一称呼中也可看出中国古代尊师重道的传统。 后来,夫子遇到了先生。先生,据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并且一直流行到现在。称教师为先生的,据说以前在南方比较多。先生,并不专指教师,一般指成年男子,特别是有文化、有身份的成年男子。一般在大街上听到的先生请这边走,先生这,先生那的只是一种礼貌的称呼。鉴于此,为了专指教师,有些人便在先生前面加了教书二字,用教书先生来称呼。 然而,这种称呼现在是比较难以听到了。据胡德海先生讲,近年来他回南方老家,听到最多的不是先生而是老师了。有意思的是,胡先生说到,有位博士以前称他胡老师,近几年却改称胡先生,他问缘由,那位博士说,先生比老师显得更高更尊重。其实,先生与老师的高低,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拿我自己来说,在胡德海先生面前,我总是胡老师,胡老师地叫,而在背后,却总是称胡(德海)先生。也许,是我觉得在课堂上称胡先生显得见外;而在别处称胡老师又显不出崇敬之情,所以,才会如此。 其实,当前老师之名遭遇的更大困境是在老师前任意加限定词的做法。惯常的做法是姓氏+老师,例如,王老师,刘老师。虽然有人批评这种称呼有误,并没有特指某位老师,因为天下姓王、姓刘的老师多矣。但这总还是可以容忍的。不能容忍的是,很多学生并不知道代课老师的姓名(其实,老师往往在上第一节课时是做了自我介绍的,只是我们的学生没功负听而已。这更多的体现在大学生身上。)便用科目(或科目简称)+老师进行称呼,如政经老师,马哲老师,毛概老师,更有甚者,动物老师(教授动物学的老师),解剖老师(教授人体解剖生理学的老师)也出来了,这便到了令人愤怒和恐惧的地步。对此,很多老师都心知肚明,却也只能是哭笑不得而已。 老师现在也不专属教育领域了。戏曲界,影视界,体育界等皆以老师呼之。像李谷一老师,李爱琴老师等是如雷贯耳的。不仅如此,听重庆的朋友讲,他们那里大凡成年人都被称为老师。 有人讲,现在已经进入后喻文化时代了,文化反哺,教育反哺是重要的社会现象,这意味着,年轻人文化对年长者的重大影响,年轻人会成为年长者的老师。那是不是说:你是我的老师,我也是你的老师,我们都是老师?天下人皆是老师?天下人皆是老师隐含着的前提是:天下人皆是学生。到底谁是老师,谁是学生? 我不是反对教育反哺,我是反对将老师的内涵粗暴地抽空而只留下一个无所不包地外延空壳。
个人分类: 教育闲思|4850 次阅读|5 个评论
论学者的使命
余孟孟的博客 2008-5-29 22:40
余孟孟 关于学者的使命问题,早有德国大哲费希特的名著《论学者的使命》。小子不敢与大师争雄,只谈些自己的浅见,以期自我教育。 先解主词学者。 学者,首先指一群人,即它是一个人类群体的称呼,和它并列的可能还有军人,医生,律师等。在这种意义上,学者便有两种理解:其一,指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这往往是在与教者相对而用时,产生的意义。其二,指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学识渊博的人,可能还内含人格修养和道德典范的意味。 其次,学者也可能指人类个体,即某一个人。此处也有两义:其一,是特指。如陈寅恪学者,胡德海学者,刘庆昌学者等。其二,是凝聚。这是由于某一学者在某一地区学术之名极盛,远盖其他学人,当提及此地学者时,便专指了这一位。例如,人们都熟悉的唐僧,唐三藏之名,当提及此名时,我们想到的自然是唐朝太宗帝那朝去印度取经的那位大师。可实际上,三藏即僧侣,唐僧即唐朝的僧人,只是由于优秀和出名,不管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这一名称才凝聚在玄奘一人身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像二曲学者或先生(李颙),板仓学者或先生(杨昌济)等。 再谈使命。 使命,意味着职责,任务和责任,它是人或组织存在的目的,方向与责任。一般认为,使命可以作为不同群体相区分的标志,因为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使命,学者的使命就不同于军人的使命。例如,有人(《论当代中国教育学者的使命》一文的作者彭泽平和陆有铨)是这样阐述当前中国教育学者的使命的: 第一, 构建中国本土原创的教育理论。 第二, 服务教育决策,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 第三, 传播教育思想和理论,提升社会的教育智慧。 这样的言说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使命,必定隐含着价值判断,即好坏的判别,更隐含着正向的价值和追求的表达。如果我们承认有小偷(想想《天下无贼》),强盗,人贩子等这样一些群体的话,当我们若要用使命来区分它们时,便显得很荒谬。 可见,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把使命作为人类各群体之间相区分的标志是不周延的。我想,可以在一般意义上,将人类群体分为积极群体和消极群体。用使命便可区分出不同的积极群体。为什么强调一般意义上这种模糊化的说法?因为一个群体积极与否,也是一个相当模糊的判定。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境域下,同一群体可以会被判为不同的性格。例如,《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人,在当时统治王朝来看便是消极群体,他们有的是野心和阴谋;而在一般贫苦农民和他们自己来看,便是积极群体,他们自认为身负上天赋予的使命,要替天行道。 我们知道,在统计学上有两种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其一,我们会拒绝一个好的:其二,我们会接纳一个坏的。严密准确的统计技术尚且如此,我们便不必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和结论具有无可争辩的普适性,也不必为诸多的特例感到尴尬和无力。社会科学不追求绝对,更不排斥特例,它能做的是尽量拓宽其理论解释的普适性和力度。 所以,关于学者的使命我们还能继续言说,进一步研讨。可以尝试着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一)学者应担负什么样的使命呢? 其一,是理论上的使命。这是第一使命,首先,它是本然的,基本的;其次,其他使命是否能完成以它为基础。这主要表现为学者的著书立说。 其二,是工程上的使命。这里的工程并不是仅指狭义的物质工程,还包括精神工程。(关于工程的理论问题,可参见徐长福的《工程思维与理论思维》一书)。这主要表现为学者对社会工程的构划和决策的影响。 其三,是实践上的使命。即是学者通过自己的学识和思想提高社会整体意识。这是最次一级的,因为是否影响社会实践,并不注定是学者的必须,在有些学者看来,这只是一种情怀和志趣,可做可不做。 可以这样说,学者最重要的使命是对人类的知识增量要有所贡献。 (二)使命从哪里来呢?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其一,从宏观上看,使命来自上天和时代。 其二,从中观上看,使命来自特定群体的内在规定,这种规定往往又是无言的和缄默的。 其三,从微观上看,使命来自个体的自我建构。 其四,使命来自前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学者如何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其一,好学。这是学者最基本的需求。我曾在博文《献书》中谈到: 背书包的不一定都是念书的,念书的不一定都是读书人,读书人不一定都是知识分子。 其实,学着的,不都是好学的。学者,不好学,是不合格的学者。 其二,深思。学与思的关系,孔夫子曾有高见。我想说的只是,思之不深,便够不上学者的标准,充其量可能只是个知识的搬运工。 其三,笃行。运动员或搞体育的人往往会被人指责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而学者或知识分子也往往会被世人嘲笑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完成学者的使命,我想,在笃行中体验和深思应是不错的选择。 补记: 《辞源》修订本,常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06页有使命一词的解释: 使命:1 指差使的命令。左传昭十六年:会朝之不敬,使命之不听。 2 指使者所奉的命令。一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 3 指奉使的人。 可见,人或组织的使命,起码隐含着一个意味:即使命是从一个地方来的,或许是令人仰望的天那里;或许是令人敬畏的神那里;或许是不可知的权威那里。 2008-5-31
个人分类: 问学陇上|4077 次阅读|0 个评论
活着真好
suqing1961 2008-5-28 22:11
活着真好, 莫在意钱多钱少; 突然降临的灾难, 不会分你是乞丐, 还是亿万富豪。 活着真好, 莫看重权大权小; 轰然坍塌的楼板, 辨不清你的头上, 是什么级别的官帽。 活着真好, 莫把恩恩怨怨计较; 地震的废墟, 掩埋了多少 恩怨情仇世事纷扰。 活着真好, 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 汶川生死大搜救, 让我们更懂得了 生的宝贵爱的崇高。 根据友人发来的问候短信改编
个人分类: 诗联拾趣|34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它有什么用?
余孟孟的博客 2008-5-27 14:39
余孟孟 用和实通常被放在一起用,不称用实,而叫实用。据说,实用再加上主义便是一种很强势的哲学。美国的崛起和强大便是这种所谓的实用主义哲学精神之功。 中国人过去常讲实在。这个人很实在;住在这里实在;赶考前拜拜神,心里实在等等。现在,实在好像不怎么流行了,另一个关键词叫务实的却迅速走红。什么务实的领导,务实的干部,务实的学者,还有务实的保姆,不一而足。那么,称务实而不称务用,是不是用不及实强势呢?非也。用比实强劲多了。我们知道,实的对立面是虚,而用不仅能紧紧吸引住实,结成实用,还能拽住虚,成为很多人为很多虚辩护的虚用。由此看来,好像不管什么,只要能和用搭上边,它才拥有存在于天地间的资格。 法国年鉴学派著名史学家布洛赫就曾遭遇到他小儿子的质问:爸爸!历史有什么用?为此,这位有名的史学家还写了一本《为历史学辩护》(中文版叫《历史学家的技巧》)的书。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也曾被问到,您在哲学上有这么高的成就,为什么您的几位儿女竟没有一位搞哲学?冯先生曰:哲学无用。胡德海先生解释说,冯的潜台词是:无用实为大用。 刘庆昌老师也曾说到,当有人问他教育学有什么用时,他总是先问对方你将要用教育学干什么。 其实,列维-斯特劳斯在《野性的思维》中也谈到类似的看法:动植物不是由于有用才被认识的,它们之所以被看成有用或有益,正是因为它们首先已经被认识了。 也许,你会说,被人质问有什么用的往往是一些人文学科或形而上学的东西。事实上,是这样,但也不全是。举个例子,电很有用吧!处在今日的生活世界,看来我们是一刻也离不开它的。可在人们刚刚开始认识电现象的时候,情况并不是这样。据说,有一次,英国首相参观法拉第的电学试验室。首相问法拉第:电有什么用?法拉第反问道:首相,小孩有什么用? 一次,我在读一篇很有力度(我个人认为在理论上很有说服力)的德育方面的文章,被一位老师看到,他说:德育方面的文章啊,厉害厉害。我接道:是啊!这篇文章很有见地。不料,那位老师却轻蔑地说:我的厉害是打引号的。德育能有什么用啊?我很想争辩,可还是放弃了,不仅因为那是我的老师,也因为我自知这样的争辩是徒劳的。 法拉第发问式的回答,是对挑衅者极大的打击。我钦佩法拉第,因为我没有他那样的勇气和智慧。我的回应只是沉默。也许我也是王小波笔下的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但我坚信:这个世界上,很多事物并不是因为对人类有用才存在的,它存在价值的标准也不是简单的有用二字。
个人分类: 问学陇上|4487 次阅读|1 个评论
梦里的母亲
余孟孟的博客 2008-5-11 17:06
余孟孟 女性是脆弱的,母性却是伟大的。 母亲节到了。我还没来得及向母亲问候,却先收到了几个同学的祝福短信。他们的意思大致是感谢我的母亲生养了一个我作为他们的好朋友。可对我而言,母亲,只是我的母亲,就这些。 我长时间离开母亲的身边,应该从念高中开始吧。到现在也有八九个年头了。回家探望和休息,只有在长假里。人在家,却没能为母亲分担多少劳务,反而让母亲多了份操心。 总是怀念上小学的日子。吃完饭,有时四处找母亲,只是为跟母亲说一句:我去学校了。其实,学校离家不过就二百米。 有时放假回家,真不想告诉母亲,只愿静静地出现在她面前。因为,在临我到家的时候,她总会心神不安的提前走出家门去张望,没见到儿子就在街口来回走着,看着,找着。 前天夜里,我做了个梦。梦里,母亲抓着我的手说,她很难受,很疼,很痛苦。我能隐约看到她,却看不清楚。我们之间好像还隔着一道栏杆什么的。总之,母亲在向我诉苦,我却好像被什么束缚着,无法挣脱到她那里。我感觉心很痛,很苦,想哭。后来,挣扎着醒来了,满眼都涌着泪水。我跟自己说,今天得给家里打个电话了。 电话是小妹接的。母亲出去串门了,说明身体无恙,我放心多了。家里一切都好,也许是我想家了吧。 后来,回想这个梦,其实,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去年冬天,父亲不在家,小妹在念初中,家里一切劳务都留给母亲了。在农村,养个耕牛是很有必要的。我家也不例外。家里的母牛产仔了,本来是好事,可小牛儿长的快,力气也增的快,一次,母亲没牵好缰绳,反被劣性难缚的牛拽短了一根手指。十指连心,其痛自然是难以想象的。啊!我可怜的母亲。可当时我和二妹都在大学念书,她没有告诉我们,只是自己捏着手指去了医院。直到寒假回了家,我们才见到母亲受伤的手指和那双已经满是皱纹,粗糙,黝黑的手,可正是这双手,供养着两个大学生和一个中学生。 沉重的负担和心里压力让年龄不大的母亲却显得苍老了许多。我们做儿女的现在能做的只是为她宽心,对她多一些关心。母爱的伟大,怎么去形容和阐述都是不为过的。对于我的母亲,我只有加倍的珍惜和爱。今天是母亲节。我想大声呼喊:妈妈,我爱您!祝您身体健康。我不能言语了。
个人分类: 宁静志远|2226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上的题与做
余孟孟的博客 2008-4-25 18:39
余孟孟 自入大学门始,我们便得到热心老师的告诫:搞学术要小题大做,切不可大题小做。直到现在,依然能经常听到周围一些学人持此信念与言论。这种说法对于初弄学术者无疑是很有意义的:从小题目入手,深入挖掘思想,广泛展开论述,这正是学术训练的必经阶段。然而,纵观完整的学术人生,这种小题大做却未必美满。 张五常先生曾说:学术文章有大小之分。大的不一定长,小的不一定短。大的重于泰山,不可或缺;小的轻于鸿毛,有等于无。其他的学术我不了解,但就我所知的经济学来说,如果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文章从来没有出现过,人类的知识什么损失也没有。陈平原教授也对小题大做的说法不以为然。而庆昌师也曾说,要看科研文字有没有价值,且烧掉,看对人类的知识有没有影响。 依我看,其实,真正的学术上的题与做可分为四大类: 1.小题小做。学术题目涉及范围不大,指称明确,对其进行探索的研究文字也精炼简短,思路清晰。这种文字如一汪清泉,令人耳目一新。 2.大题小做。学术题目涉及范围较大,包容较广,对其进行阐释的文字却能抓住重点,扣住精髓,用短短陈述便可揭透主题。这种文字恰如迎面瀑布,让人震撼。 3.小题大做。学术题目内涵明确,外延不大,对其进行分析论述的文章却绵长有力,环环相扣,新意迭出。这种文字似山间河水,悠远不绝,使人敬佩。 4.大题大做。学术题目涉及范围较大,包容较广,对其进行思考与言说的文章也博大雄浑,层层剖析,面面涉猎。这种文字好比滔滔江水,汹涌澎湃,教人赞叹。
个人分类: 宁静志远|4505 次阅读|2 个评论
治学秘诀的忧与优
余孟孟的博客 2008-4-20 23:26
余孟孟 : 治学秘诀 ,在研治学术之人心里的地位,可能和武功秘诀在修习武术之人心里的地位一样,是渴求和珍视的.缘于其举足轻重的地位,武功秘诀都被各家武术派别视为珍品,藏而不露,秘而不宣.而偷窥和获取他派武功秘诀者,也会被视为是 受江湖人所不齿 . 然而 ,人们对治学秘诀的态度却有所不同.通常,有成就的学问家也往往乐意公开自己的治学秘诀,即使没有,也会事后思索总结一套出来.而后学者也往往会向前辈请教治学秘诀.这不但不会被看作是不齿行径,反而会被嘉称为好学者行为.例如,胡适就曾将自己的治学方法总结为十个字 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 视为秘诀并公诸于世 ;陈平原也在他的老师那里得到了 不靠拼命靠长命 的治学秘诀 . 那么 ,人在江湖和人在学界对待秘诀的态度缘何如此不同呢? 其实 ,说白了是练武功比练治学要容易的多.只要有基本的武术根底,再弄张上乘的武术秘诀,苦心造诣一番,假以时日,便可跻身好手之列(武侠小说中往往如此展开故事情节).然而,研治学问却并非能如此照猫画虎,非得有读书破万卷的功底和研究出原创的潜质不可.治学秘诀往往只是个心理安慰,因为,即使每天拿着几十位学术大家的治学秘诀诵读记忆,也不一定能成名成家. 在种意义上 ,治学秘诀远不如武功秘诀那么有力和有效.然而,这也正是治学秘诀比武功秘诀高明的地方.武功秘诀给武者划定了范围,固定了招式,你再厉害,一出绝招,便会被指认出是什么武功.而治学秘诀却给了学者广阔的天地来探索思想和挥毫笔墨,大家虽同尊一学术秘诀,但学术之园却百花齐放. 治学秘诀的忧与优也许就在此吧!
个人分类: 宁静志远|324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心与边缘
余孟孟的博客 2008-4-17 13:58
余孟孟: 马克思曾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赵汀阳却说,他对改造世界没有兴趣,他想做的只是改造世界观。而我既不是什么大思想家也并非什么小哲学家,所以,我甘于平庸,没那么有志气与魄力的豪言壮语。我对改变世界和改变世界观统统没有兴趣,只是对理论感兴趣而已。因此,我给自己的定位是现实世界的边缘人,理论世界的贡献者。 心理学家发现,焦点与背景的分别缘于人的注意和兴趣偏向的不同,此人认作焦点的事物,在彼者看来,可能却成了背景。其实,中心与边缘的差别也有此类相似缘由。中心之为中心,是把他者视为边缘的中心;边缘之为边缘,是把他者视为中心的边缘。中心是事物中的强势力量,占据着主导地位,拥有大声说话的权柄;而边缘是事物中的弱势力量,不处主流地位,只能小声交流或沉默静观。然而,中心与边缘却并非如此泾渭分明,互不沟通。其实,更多的时候,它们处于动态流动之中,乃至彼此易地而处。但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边缘一定会走向中心,有时边缘就是边缘,即使大部的边缘都走向了中心,有些也仍会重新滑向边缘。在这种意义上,真正的学术永远处在生活的边缘,或静观或批判,却始终与热闹的现实保持着相当的距离,此之谓学术之寂寞。然而,这种寂寞有时只是一些世俗中人的偏见,在学者的眼里,狂欢可能是一群人的寂寞,而寂寞却是一个人的狂欢。 做现实世界的边缘人,并不意味着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经济上的穷人,成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一份子,成为别人同情的对象和施善的门户。恰恰相反,这样的边缘人是不为稻梁谋发愁的人,是不为俗事牢骚所扰的人,是超脱政治恩怨之外的人,是对社会现实保持清醒头脑绝不意气用事乱发牢骚的人。因为清楚社会复杂的正常,因为明白社会杂乱的真相,也因为自知对这个现实世界终究无可奈何,所以,这样的边缘人选择做另一个世界的主人,在这个世界有知识的博大,有理论的美妙,也有思想的历险。在这样的边缘人看来,始终保持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批判,并不注定是知识分子的社会道义与责任,而仅仅是一种情怀,一种天下情怀。既然是情怀,就可做可不做,绝没有道义上的谴责与悔恨。相反,那些自称要做社会良心的人却未免显得有几分媚俗。 做理论世界的贡献者,其实,有的不仅仅是理论意义,也有相当的现实意义。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曾对这个世界进行了三种划分,即三个世界的思想:物质世界,心理世界和知识世界。人生于物质世界,长于心理世界,成于知识世界。知识世界若从世界退场,人便与动物无异。人类的进步实质上是知识世界的进步。个体的发展,实质上也是知识教化的过程。知识世界影响人的心理世界从而影响物质世界,进而又影响了知识世界。可见,人注定无法逃脱居于知识世界的命运。那么,知识世界的改变和转型必定会影响生存于其中的人的心理与行动。所以,在此意义上,我们认为,对理论世界的贡献也是对现实世界的贡献,不同的是,边缘与中心的分野,而正是这种分野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我们的理想再次成为现实。
个人分类: 宁静志远|6984 次阅读|2 个评论
教授分级是教授真谛的终结
余孟孟的博客 2008-4-12 18:27
余孟孟: 听说教授要分级了。那么,副教授是不是也得分级?怎么分?分的标准是什么?标准的合法性又如何? 不管是在常识世界还是在学术届,教授都曾是个令人敬重的字眼与称呼。教授,一般被和专家,智者或是有非凡学识的人联系在一起。教授,也被认为是为人类知识总体大厦添砖加瓦的人,一个智慧与道德的楷模。 据说国外有些大学,教授的评聘是非常严格的。一个系一般也就只有一两位教授,其他的教工要是想升教授,不仅自己要在学术上下大功夫,还得运气够好,也就是得等前面的教授去见基督了,自己才有机会补上去。如此的不尽人情的规则,在国人眼里势必觉得是小题大做了。看看我们得大学,仅一个系,教授就可能多达二十多人。可人家的教授,都是在所事专业能排在世界前十位的人物。我们的教授,听说有的都走不出自己的学校。 若如此看来,教授本身就是存在着级别的。可是,有没有必要像酒店一样,故意搞成五星级,三星级的教授来呢? 刘文典曾愤愤地说,要说到教授,陈寅恪值一元钱,我刘文典值一毛钱,沈从文只值一分钱。可见,那会,起码在圈内人的眼里,教授也是分级的。可是,当我们弄出一些所谓的制度规章,把教授的职称分为三六九等来评定时,事情可能会比想像的更遭。试像一下,假如三级教授,甚或四级教授,其人品与学术比不了一级的(评定标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先不谈),那么,三四级的教授,在民众的心理却也依然是教授。但这样的教授却可能都无法与以前的副教授相比,他们言论与行为可能让人迷惑。听说,当今世人对教授有这样的调侃:白天是教授,晚上是禽兽。 可见,教授,这一闪闪发光的字眼,如果得不到应有的珍视和尊重,可能也要与同志,小姐这样的词遭受同样被恶搞的命运。教授的真谛,是名副其实的教授。我们只能是对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不是为了鼓励或是别的什么目的,就让教授便了味。一个美好正当的语词,我们能做的是加倍的珍惜,而不是把它任意泛化到其他领域或是弄的四分五裂。
个人分类: 教育闲思|7598 次阅读|8 个评论
生活中的误区
suqing1961 2007-7-19 10:10
(一) 买了辆新车,怕汽车上漂亮的天线和车标被人偷走,拧下来锁进抽屉。 天线和车标从此再也没用过,和被小偷偷走没有什么两样。 (二) 没钱时买不起书,到处借书看,倒看了不少书。 有了钱,经常买书回家,书架都摆满了,却没有几本看过。 (三) 回到装修得像宾馆的家里,东西不能随便放,进卧室和厨房要换不同的鞋,感觉像宾馆一样别扭。 出差住宾馆,横躺竖卧,东西到处扔,摸脚气挖鼻孔,感觉像家里一样舒服。 (四) 进超市,见商品吐血大降价,图省钱买一大堆回家。 都是不需要用的,白花了不少冤枉钱。 (五) 生长在长沙, 40 多岁了,连衡山、洞庭湖都没去过。 总以为有的是机会,机会却总是没有。 (六) 逛旅游点小摊位,总要买回一些当地特色小玩意儿纪念品。 拿回家新鲜两天,下次打扫屋子都作垃圾处理掉了。 (七) 朋友、同事、朋友的朋友、同事的同事到京,都得花时间陪吃、陪玩,这才叫够朋友。 最不够朋友的,就是对自己的老婆和孩子。 (八) 一门心思只知道拍上司的马屁,最终爬到了渴望的位子。 回过头来才发现,尊严和人格不知扔到哪去了。 (九) 花几千块钱办健身卡锻炼身体,觉得太贵,不舍得。 等到生病了,花几万块钱给医生送红包、住院动手术、吃药疗养,感觉很划得来。值! (十) 到医院东跑西颠做了一上午检查,医生说啥问题也没有。 心里很不平衡:花了那么多钱,也没查出点毛病来。真亏!
个人分类: 信笔涂鸦|386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5: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