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丹霞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赤壁丹崖谁开洞?盐类结晶乃功臣!
热度 2 Hongbolu 2019-4-13 08:34
广东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风化穴流行看法:多成因说。如: 朱诚等讨论了丹霞山 景区洞穴的成因,认为是岩性导致的差异侵蚀、化学溶解和重结晶、冻融作用、酸腐蚀、风化作用、河流的侧向侵蚀、构造抬升等综合作用的结果(ZHU et al.,2015),唯独没有谈及盐风化作用! 谭艳 等的中文文章也阐述了类似的认识,但在讨论蜂窝石构造时却明确排除了盐风化的作用,理由是他们于2011年6月15日在“玉女拦江洞”内采集蜂窝石构造发育处的砂岩之全岩分析结果显示:硫酸钠、硫酸镁和氯化钙含量都很低(谭艳等,2015)。 此外,还有砾石掉落、早期河流侧蚀、风蚀等说法,但都缺少令人信服的证据。 参考文献如下: 谭艳 等 . 2015. 广东丹霞山砂岩蜂窝状洞穴及白斑成因。山地学报, 33 ( 3 ): 279—287. ZHU Cheng, et al. 2015.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Danxia landscape morphogenesis in Mt. Danxiashan, South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5 (8): 943—966. 同一现象的多种解释不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恰恰是研究程度不够。 同样, 多成因说? = 没弄清楚! 没有找到风化穴的真正成因。 丹霞山地貌虽然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但不同因素导致的地貌景观形成方式还是应该区分清楚的,其中砂岩陡崖面上的洞穴主要就是盐风化造成的。盐风化定义如下: 盐风化作用 ( salt weathering ),也叫盐晶生长作用( salt-crystal growth )、盐结晶作用( salt crystallization )、盐屑作用( haloclasty ),有时也叫蜂窝状风化( honeycomb weathering ),是指因地表蒸发而引起的岩石孔隙(或裂隙)中的盐类结晶膨胀所造成的岩石颗粒分解或脱落的物理风化作用。 实验表明:对岩石表面破坏力最大的盐类为硫酸钠,其次为碳酸钠、硫酸镁、氯化钠等,而硫酸钙相对较弱。 受盐风化影响明显的岩石为砂岩(少量砾岩)和花岗岩、片麻岩类。 盐风化作用在地貌上表现为形成大小不等的风化穴(tafoni),小的厘米级,大的可以达到几米以上。盐风化现象可见于陆地上任何气候带,只要有干湿交替的气候条件即可发生,但在内陆干旱区和海边表现更为明显。 盐风化作用为过去被当作风蚀穴、海蚀穴看待甚至令人困惑的很多微地貌景观从机理上给出了全新的科学解释。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们提及前人的认识缺陷,不代表前人的工作没有价值。即使是错误的认知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经验甚至值得汲取的教训。为此,我们应向那些在丹霞地貌区不断探索的地学同仁们致敬。同时也欢迎同仁们提出更加合理的认识,关键是要有支撑材料,而非不顾实事的自圆其说! 下面是我的解释: 丹霞山晚白垩世红层(砂砾岩互层为主,夹少量泥岩)是典型的陆相沉积,在新生代受构造挤压而发生褶皱隆起,NE向和NNW向断裂将红层岩石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岩块,随着地壳上升岩块遭受雨水强烈冲刷而侵蚀,断裂带因破碎而下切形成河流或峡谷,两侧岩块随着河流的下切而发生重力崩落呈现出陡立的绝壁,进而形成一系列孤立的残山或连片的丘陵。这种红层受断裂切割而形成的赤壁丹崖就是今天丹霞山的重要景观特征。 中国南方亚热带气候湿润,但仍然存在着干湿交替的季节性变化,这就为盐风化奠定了必要的气候条件,而巨厚层的红层砂岩则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盐类随着雨雾从山体顶部沿着裂隙下渗或者崖壁向下流动,经过渗透性好的某些砂岩层时则渗入其内部,而干旱季节或者晴天浸湿的砂岩表面局部率先蒸发,内部盐分随着连通的空隙而向蒸发表面补充移动,致使盐分在崖壁表面局部过饱和而结晶,结晶力将砂岩表面碎屑颗粒撑掉,这便形成盐风化穴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盐风化穴逐渐加深,雨水难以淋到而以蒸发为主,因此一个个风化穴逐渐加大甚至顺层连通,同时向崖壁内部延伸,于是形成更大的盐风化穴。巨大的风化穴一般从厚层砂岩的下部开始发育并向上扩展,某些局部顶板受重力影响而崩塌脱落,直到向上到达巨厚层砾岩组成的顶板,巨厚层砾岩如果不受断裂切割就成了巨型岩洞的保护体,延缓洞穴的垮塌。锦石岩寺就建在一个巨大的盐风化穴内,当然有后期人工改造痕迹。 丹霞山的砾岩成熟度低,空隙被红色的泥质物充填,与泥岩一样不易渗透,所以受盐风化作用的影响较小,所以丹霞山的盐风化穴仅仅发育于可渗透的砂岩层内。因而,只有巨厚层砂岩才能形成巨大的盐风化穴。让我们一起看图说话: 注意有白色的盐霜! 通过上述看图说话,估计大家对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陡峭的崖壁上出现的大小不等的洞穴之成因有了清晰的认识。实际上,江西的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福建的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地貌也有类似的崖壁洞穴,其成因都是盐风化造成的。 下面顺便对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其他相关现象进行简单的科普,继续看图说话: 下面是侯荣丰老师的作品,请大家欣赏! 在丹霞山考察期间,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侯荣丰、黄兰珍、朱定文等老师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在此顺便致谢! 也希望朋友们去丹霞山享受大自然的美丽,探索更多的奥秘! 参考文献(研究论文): 吕洪波, 苏德辰,章雨旭,冯雪东,李春旺 . 2017. 中国不同气候带盐风化作用的地貌 特征。地质论评, 63 ( 4 ): 911 — 926. 吕洪波 . 2014. 红岩怪石 — 酒泉青稞地。科学画报, 2014 ( 1 ): 38—39. 参考文献(博文): 普遍存在的盐风化地貌:一直被误解,今日始澄清! http:// blog.sciencenet.cn/blog-39040-1066209.html 新疆博乐怪石峪:怪就怪在盐风化! http:// 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040do=blogid=1159965 2018 第一篇地学科普 -- 海森楚鲁盐风化地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040-1098316.html 甘肃张掖冰沟丹霞地貌形成机理解析 http:// blog.sciencenet.cn/blog-39040-894874.html 甘肃酒泉青稞地 -- 鲜为人知的红层盐风化地貌 http:// blog.sciencenet.cn/blog-39040-781198.html
个人分类: 地学探讨|8012 次阅读|9 个评论
大自然的杰作——丹霞奇石
热度 12 dkysdc 2019-2-26 14:27
丹霞地貌是以赤壁丹崖为特征、以流水侵蚀为主要的外动力、经数十万年甚至更长时间形成的特殊的陆相红层地貌,广东丹霞山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 丹霞地貌是一个在中国命名和发展起来,饱含着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地球科学概念。自1928年以来,以 冯景兰 、 陈国达 、 曾昭璇 、 黄进 、 彭华 等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以丹霞山为基地持续了近百年的丹霞地貌科学研究,形成了较为完善和系统的丹霞地貌学科体系,被称为中国地球科学的“国粹”,并逐步为世界各地的地学同仁认可和接受。2010年8月,以中国丹霞提名的广东丹霞山等6省7处中国南部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现在,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是广东省内面积最大、以丹霞地貌为主的5A级风景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也是首批世界地质公园,还是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等单位命名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公园内的著名景点“阳元石”和“阴元石”是经历数十万年风雨侵蚀后形成的独特的象形地貌景观,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如果说赤壁丹崖是丹霞地貌最普遍的特征,那么惟妙惟肖的造型地貌则是广东丹霞山最为神奇的地方。 奇中之奇的象形景观就是阳元石和阴元石 。 阳元石位于断石村西侧,高28米,直径约7米。从卫星照片上很容易判别出,阳元石与阳元山大石墙属同一山体。二者之间的空隙是流水沿裂隙侵蚀所致,根部仍然连在一起。由砂岩与砾岩互层组成的石柱在长时间持续风化作用下,由最初的四棱柱状成了圆柱状,最上层8米厚的砂砾岩因雨水侵蚀变成上细下粗的形状。由于砂岩硬度相对较软,抗风化能力弱,向内凹进,砾岩抗风化能力强,向外凸出,因此石柱的中上部出现明显的环形纹,从特定角度看,石柱的整体外貌俨然如男性的生殖器,故称之为阳元石,被誉为丹霞6大奇观之首。 阴元石位于长老峰东侧,原本是在茂密的林木中隐藏的一高10.4米、宽4.3米的岩石,上部为1.5米厚的砾岩,已经风化成轮廓浑圆的锥状,下部3米多厚的红色砂岩中发育了一条垂直的节理,节理外围的岩石在差异风化作用下脱落变形,一条普通的层间裂隙演变成酷似女性生殖器的造型景观——阴元石。 这两个景点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地质地貌专业领域,都已经成为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的标志,申报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和联合国自然遗产地等等材料上都是用的“阳元石”与“阴元石”。 向社会开放20余年,参观游客数以千万计,所有游客无不为之称奇,也从未因这两个名字引起社会或科学界的不良反响。 近日,景区接到上级管理部门的巡视意见,说这样名字涉嫌“三俗”,被勒令改名。由此我想到了英国的一段历史,由于当权者昏庸,竟然将大量珍贵男性艺术雕像上的生殖器砸掉,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笑话。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极左的文革年代更不知发生了多少。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正确对待三俗的问题,要正视自然界存在的现象。不要把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杰作给阉割掉。 01 阳元山与阳元石 02 阳元石 03 阴元石 04 双乳石 05 海豹石 06 丹霞山至今还保留的旧山门,其上“丹霞山”三个字是习仲勋书写
个人分类: 地学科普|5784 次阅读|32 个评论
2018科普流水账
热度 16 dkysdc 2018-12-4 15:01
2018科普流水账 转眼间,2018年就要过完了,这一年,除了为古地震进行的野外或室内工作外,丹霞地貌、地质之美、地震与古地震、科学钻探等科普讲座和野外研学考察占用了剩余的大部分时间,以下为主要的科普相关活动。 1. 2018年1月9日上午,为北京市门头沟区地理教师做“汶川地震灾害“科普报道,下午带部分地理教师以及地质出版社科普分社和门头沟地方人员、BTV工作人员考察北京西山下苇甸寒武系剖面、东胡林人遗址等。 2. 2018年1月11日-12日,为了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迎接中期评估,应镜泊湖管委会之邀,到镜泊湖景区义务进行实地考察,对景区的科普展版做了系统调研,回京后又用多天时间对近百块解说牌的中英文进行了全面校对审核。 3. 2018年1月22日,带领北师大良乡附中地理老师冒雪考查房山区醉石林,以了解其成因. 4. 2018年1月23日,为北大附中石景山分校初中学生举行科普讲座:地质之美与丹霞地貌. 5. 2018年3月3日 和10日,为《科学队长》栏目录制初中研学中地质地理方面的讲座。从前期收集材料、备课到最终录制历经2个多月。 6. 2018年3月7日,为北京四中初中生进行地质科普讲座:丹霞地貌与雅丹地貌的区别. 7. 2018年2月:以2017年出版的《地质之美——经典地貌》为蓝本,为地质博物馆提供了大量照片和文字,由地质博物馆制作了68块展版,在博物馆外的公共空间进行了数个月的《地质之美》科普展。 8. 2018年4月1日,带领来自天津的40余位中学地理教师对北京西山地质及京西古道进行实地考察。 9. 2018年4月10日,带领南京大学地质系北京校友对北京西山及京西古道进行科普考察。 10. 2018年4月11日,为石油附小部分师生举行科普讲座:地质之美与丹霞地貌。 11. 2018年4月22日上午,参加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的自然资源部第二批首席科学家聘任仪式暨科普大赛启动会,下午做“解密地球的金钥匙——科学钻探”科普讲座。 12. 2018年4月26日,为纪念第49个世界地球日,应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邀请,参加了实物中心举办的科普进校园活动,为防灾科技学院400多名师生做了题为“科学钻探——解密地球内部结构的金钥匙”的科普报告。 13. 2018年6月9日,在广东省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参加广东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以及《奇美天成丹霞山》首发仪式,为与会代表做了丹霞地貌地质地貌科普。 14. 2018年6月11日,为韶关学院数百名师生举行了《奇美天成丹霞山》科普讲座。 15. 2018年6月24日,带领北大附小的部分师生到虎峪进行野外地质研学。 16. 2018年6月26日,石油工业出版社召开《奇美天成丹霞山青少年科普阅读及2018丹霞科普进校园启动会》,为与会者讲解丹霞地貌。 17. 2018年7月2日至7日,应地质出版社科普分社的邀请,到神农架为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科普培训并进行野外考察。 18. 2018年8月3日至8月8日,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的中期评估,为与会人员讲解镜泊湖的火山知识。 19. 2018年8月28日,在野外工作期间,应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邀请,为来自全国的志愿者和房山区的中学生进行野外地学科普。 20. 2018年10月18日,在世界矿业大会上参加地质出版社举行的“矿物品鉴大会”暨《矿物日历》新书发布会。 向与会代表介绍《矿物日历》 21. 2018年10月19日,应邀参加门头沟八奇洞地质科普之旅及地质科普研讨会,门头沟区科委、质监局、工商银行、消防支队等科普联席单位成员共30人参加,另有北京地矿局地质研究所3位地质专家参加。 22. 2018年10月26日参加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工作会议并做“丹霞地貌的科学传播”专题报告。 23. 2018年11月4日,在中国科技讲堂做了《地质之美:经典地貌——中国丹霞》的科普报告。该场讲座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科普讲坛的系列活动之一。 24. 2018年11月10日,参加全国地理学会科普委员会工作会议和《奇美天成丹霞山》图书漂流活动启动仪式,并做科普报告:《丹霞地貌的科学传播》。 25. 2018年11月18日,为《奇美天成丹霞山》图书漂流活动的培训讲师进行线上讲座,参加者400余人。 26. 2018年11月23日,在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做关于丹霞地貌的科普讲座。 27. 2018年12月2日,带领房山区24名师生进行野外研学考察。 28. 2018年12月3日,在159中学为高中师生做了《地质之美——丹霞地貌》科普讲座。 ================== 居然丢了好几项活动,其中解读北极白皮书的活动补记于下: 2018 年1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就我国在北极政策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中国首发北极政策白皮书里面有什么核心内容?我国为何要面向全世界发布这份白皮书呢?对于北极的开发与利用,未来应该如何科学的进行呢?2018年1月30日在北京电台《照亮新闻深处》栏目做了关于北极的科普访谈,3月18日上午,又在首都科学讲堂做了“打开北极白皮书”的科普讲座。 以下两项是计划中的活动: 30. 2018年12月7日,将带领门头沟科委相关人员对西山地质进行野外考察。 31. 2018年12月22日,将在山西地质博物馆进行科学钻探的科普讲座。
个人分类: 地学科普|10147 次阅读|24 个评论
丹霞山游记
fairyslave 2018-2-11 15:51
奇美天成丹霞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317-978094.html 丹霞之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317-1018688.html 丹霞山历险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317do=blogid=1082107 丹霞奇人——朱叔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317do=blogid=1029295 2018 年 2 月 ,我来到广东韶关丹霞山。 关于丹霞山科学、专业、具体的介绍,请阅读上面苏德辰老师博文。 作为一名普通游客,我的视角就是手机拍摄的风景,都在下面了。 这个季节是旅游淡季。刚在网上订了瑶塘村一个客栈,就接到老板娘电话,询问怎么过来。其实住在瑶塘村哪个客栈都差不多,房子几乎是一样的,好像村里男丁每人一栋,通常 10 几个客房。 我用 3 天时间爬了 2.2 座山(长老峰、阳元山,巴寨不好意思只爬了 0.2 )。 第一天: 1. 早起( 6:30 )乘索道上山(单程),先到韶音亭,看东部群峰,然后经龙王泉、片鳞岩、独占鳌头、虹桥拥翠、雪岩(或火烧岩)到长老峰的观日亭(阴天没看见日出)。 2. 观日亭看完周边风景后到海螺岩,然后向回走几十米,经丹梯铁索下到别传禅寺,再经过摩崖石刻、福音峡去阴元石。 3. 从阴元石返回到乘龙亭(不要往卧龙岗方向),买单程票乘船到翔龙湖码头,既可适当休息,又可乘船看一些风景。 4. 从翔龙湖码头出来后,先不要出景区,再爬几十米台阶去锦石岩寺,沿途有许多景点和自然遗迹,如一线天、梦觉关等,最重要的是锦石岩寺的大雄宝殿,看里面的龙鳞石。全天步数 16817 。 第二天: 1. 上午 9 点,乘锦江游船游览水上丹霞,到喜头村。中午乘船返回,步行到阳元山。 2. 从云崖栈道登阳元山(最快的登山路,正常需要 20 分钟,我用了 30 分钟),到细美寨,从西侧的九九天梯下。 3. 去通泰桥,这是一个天生桥,然后去看海豹石、狮子岩等地质奇观, 5 点出山。全天步数 18598 。 第三天: 9 点开始游览巴寨景区,晴天,风景大好,但是整个景区几乎没人,在巴寨脚下,好不容易听到人声,是一伙儿昨晚住在山洞,今早看日出的背包客,告诉我山上岩洞还有冰。我望着巴寨,觉得它像个怪兽,黑乎乎的,我有点害怕不想爬了,原路返回。按苏老师的话讲,我错过了一个绝好游览巴寨的机会。因为有一个著名驴友,多次去巴寨,每次都是阴天,没有一次好好看过茶壶峰,我有好天,却半途而废了。全天步数 8000 多。 丹霞山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4 段游览路段: ①长老峰和别传禅寺之间的丹梯铁索 ②长老峰东侧的丹霞栈道 ③阳元山南侧的云崖栈道 ④阳元山西侧的九九天梯 这几段路坡度大且狭窄,有的地方接近 90 度,不过都有护栏和铁索。 丹霞山非常美,民风淳朴,游客又少,适合 发呆和清修。 我买的年票,如有机会,我会再来,好好看一看茶壶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丹霞山历险记
热度 17 dkysdc 2017-10-23 15:17
2016年4月27日,与刚刚认识的大丹霞景区户外达人朱比特一起考察丹霞东部群峰。我们走的是一条非景区路线,在朱比特的带领下,很快就绕到羊州寨脚下,见到了之前一直想见的地质现象—大型蜂窝洞穴。那天天气奇好,一路上,纵横起伏的丹霞地貌伴随着变幻莫测的蓝天白云,组合成无数梦中都想象不到的绝美风景。 这位蹲着拍照的就是大丹霞地区的户外达人朱比特,他可以在比照片中更窄的墙状山上跑来跑去 这是朱比特户外旅行时发现的新物种——丹霞兰,目前只在丹霞山发现 走近丹霞景区的东部群峰 羊州寨 美丽的丹霞地貌 我一直想考察的大型蜂窝洞穴 顺利完成预计的考察任务后,天还尚早,于是朱比特又带我考察黄巢寨。从羊州寨到黄巢寨的路已经很长时间没人走过,路上长满了荆棘和杂草,有时已经完全分辨不出哪里是路、哪里是悬崖绝壁。以至于户外经验极其丰富且多次到这里考察的朱比特居然带我绕了两次弯路,终于在晚霞的前面赶到了黄巢寨,又狂拍了无数照片。 在黄巢寨等日落,照片中的人物为朱比特 晚霞映衬下的僧帽峰 日落后,我们开始下山。白天考察时,连续不断“品尝”鉴别丹霞崖壁上的白霜是否为盐类物质,肠胃已经有了不适的感觉,到黄巢寨时肚子明显不适,下山的路上开始狂拉肚子!沿途的道路多处被雨水冲断,好在朱比特极其熟悉路线,左拐右绕地沿着残破的小路尽快向山下撤退。终于,在朱比特的头灯照耀下,在晚上8点多钟接近了目的地,这个时候,我开始有了松懈的情绪,体力也略感透支。 刚刚放松警惕性,没过几分钟,就突然踩空, 头下脚上地悬在了半山坡 。 当时周围已经漆黑一片,还好没有任何慌张。只听见不远处明显的溪水声。走在前面探路的朱比特快速绕到我的下面,查看我的头部与沟底的距离。当时我头下脚上,左手攥着随手抓住的藤条,右手的木棍刚好柱在山坡上,可以做一点点的支撑。左脚勾住了另一根细细但还比较结实的藤条,右脚则完全悬空,身后背着一个10多公斤的摄影包。我当时唯一担心的是头下会不会是个深水潭。 说时迟,那时快。朱比特三步并做两步已经绕到了我下边的沟里,迅速查清了地形。他告诉我,我的头部距离沟底不到2米,但因为浓密灌木的阻隔,他的手还够不到我。知道了这点高差,并且没有深水,我立刻轻松了许多。这点距离,不用甩掉摄影包就可以溜下去了。于是我想法绕开左脚的藤条,两腿向右侧一摆,身体立刻旋转180度,变成了头上脚下的姿势,并顺势向下滑到沟底,在朱比特的接应下,顺利脱困。当时没有想到手脚是否被藤条滑破等,而是想到我的相机和存储卡会不会挤坏或摔,一天所照的美景会不会荡然无存。还好,天无绝人之路,回到宾馆查验时,相机和存储卡都完好无损。 2016年4月27日这一天,野外时间恰好12小时,徒步总行程近25公里。这是我多年从事地质工作以来,最为刺激也最为惊险的经历之一。 大型岩洞中黄巢寨 本文文字曾刊登在 《中国科学报》 (2017-09-22 第1版) 科学家历险记 。
个人分类: 游记往事|9461 次阅读|40 个评论
丹霞奇人——朱叔
热度 21 dkysdc 2017-1-22 18:58
丹霞奇人——朱叔 广东韶关大丹霞景区是块人杰地灵的宝地,有绝无仅有的世界级丹霞胜景,更有大批热爱丹霞、扎根丹霞的奇人。位于牛鼻村附近的“巴孖(m ā ) 园”主人朱叔就是奇人之一。 “巴孖园”是个依山傍水、风景秀美且又非常奇特的生态园,园区位于牛鼻村至巴寨景区的公路旁,北依上百米高的绝壁“巴孖石”,南侧一条小溪自西向东流过,大约500m后汇入锦江。 卫星图片显示的巴孖园位置 “巴孖”在当地原称为“巴子”,是“背仔”的意思。因为从远处的特定角度看,高大的“巴孖石”南侧有一块10多米高的岩块趴在巨大的山体之侧,就像是一位母亲背着她的儿子。这个稍小的岩块被称为“孖仔”。 从巴寨方向看巴孖石,这个角度虽然不像“背仔”,但更能反映真实的构造状态 巴孖园正面 2016 年4月30日,为避开丹霞山主景区的游客高峰,我从主景区的萤火虫客栈搬到了巴孖园。到了巴孖园才知道,这里仅有的十余间客房早已被驴友住满了。朱叔在山上开辟了一片露营地也住上了数十位露营的驴友。我的房间是巴孖园的主人朱叔专门预留的。 朱叔本名朱云,与朱比特同为朱熹的后裔,两人的年龄相差并不太大,但朱叔的辈分高,而到巴孖园住宿游玩的驴友很多与朱比特熟悉,所以大家都依照朱比特称朱云为朱叔。 5 月1日,中国的黄金周,蜂拥而来的各地游客填满了丹霞山景区,朱叔和朱比特忙着接待新朋友,另一位资深驴友大明陪我游览巴寨。当我们走到茶壶峰对面时,只能看到眼前的解说牌,100余米外的茶壶峰踪迹皆无,连个轮廓都没有,真真体验了一场浓浓的丹霞迷雾! 5 月2日,朱比特带大明和我考察飞花水瀑布和壶穴,早上从巴孖园出发时阴云密布,但绕到直线距离仅6-7km的飞花水后,太阳竟然出来了,我们三人在飞花水足足享受了几个小时的美景。 5月3日,大明返回广州上班,朱比特忙于别的应酬。朱叔一大早把我送到巴寨景区的正门,然后我一人独自向景区最高峰进发。一路上天气逐渐由阴变成多云,等爬到巴寨大崖壁下,蓝天白云,恰到好处,真正是一人独享巴寨。此是后话,以后再细说巴寨之旅。 2016.5.3 这么美的巴寨胜景仅我一名游客 接着说朱叔。 真正与朱叔接触是5月4日。朱叔与岭头村的郭村长陪我游览丹霞迷宫。听名字,就该知道这绝不是一般的景点。 丹霞迷宫位于姐妹峰的后面。姐妹峰是韶关—仁化断裂切割形成的两个相邻的陡立山峰,受断裂构造的影响,陡崖后面的山体内部发育了大量次级断裂和裂隙,长期流水沿断裂-裂隙系统侵蚀后就形成了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深沟壑谷,有的深不见底,有的高不见天日,有的口小肚大,似能隐藏千军万马。这个险要的地方曾被地方武装或躲避战乱的山民占据,有多处人工建筑遗迹如“云客山”山门,还有石磨等遗物。 这种由断裂和裂隙构造发育而成的一线天式的地貌称为巷谷。多条巷谷以多种方式彼此连通,形成了密集巷谷群,这种集群出现的巷谷为丹霞山地区所独有。 丹霞迷宫先人建的寒门——云客山(好有诗意的名称) 在这样险峻的地方,朱叔却如履平地。十来米高的陡坎,穿着 拖鞋 ,蹭蹭蹭几下子就爬上去。 这样陡立的岩石,朱叔转眼间就爬上去了,仔细看,他脚上穿的是拖鞋。 再看一眼丹霞迷宫 说了这么多,还没有见识一下朱叔呢。 这就是大丹霞的一位普通农民——朱叔 2016 年11月,我第4次到大丹霞区考察,朱叔和另一位传奇人物——农民金牌导游李志初陪我考察了大丹霞中的屏峰寨和“媱妹”景点。 考察屏峰寨 与金牌家民导游李志初一起考察“媱妹”景点时,朱叔在前方开路。 李导游给我们讲故事的空当,朱叔修好了上山的路。 接触久了,对朱叔的了解也逐渐丰富起来。 朱叔是个极勤快且能吃苦的农民,所有农活样样精通。看看他从野外移栽到巴孖园的冬青长得极其繁茂,果实累累。 朱叔从观音山引来的山泉水 为柑橘剪枝 见到过这么漂亮的冬青果么? 以上所有介绍都不算什么, 真正神奇的是他在巴孖园成功引种的 野生铁皮石斛 。 前些天《丹霞之路》的博文中曾经介绍过:天然的野生铁皮石斛生长缓慢,生长条件苛刻,药用价值极高,属国家级濒危药用植物,有多种神奇的功效。假如有老人病危快断气的时候,远在外地的孩子又一时赶不回来,家里的人就上山采点野生石斛给老人喝,这样就可以多延缓两三天生命,所以当地人称野生石斛为“吊气兰”,奉其为“救命仙草”。正因为此,天然野生铁皮石斛的价格奇高。这正是“石斛人”的动力。 网上多种关于野生铁皮石斛主产地的资料,大多数为将安徽、浙江、广西和云南列为前4名,偶尔也会把福建列入。然而,广东丹霞山却是野生铁皮石斛的重要产地之一,只是采集和销售丹霞山野生铁皮石斛的人不是来自丹霞山本地,而是来自浙江。多少年来,浙江的采药人跑遍了丹霞山的所有山峰,他们把采自丹霞山的野生铁皮石斛带回浙江加工出售,因此原本产于广东韶关的野生铁皮石斛就贴上了浙江标签。 比这更为恶劣的是,近些年来,野生铁皮石斛价钱极高,被追奉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加之人工种植铁皮石斛的技术已经被掌握,那些世代到丹霞山采集铁皮石斛的人不再需要冒生命危险来丹霞山了,因此,他们便对野生铁皮石斛进行了毁灭性采集。由以前的采大留小,变成大小一起采。很短的时间内,丹霞山的野生铁皮石斛几乎绝迹。 自小生长在丹霞山的朱叔在十多年前目睹了这个过程。因此,在野生铁皮石斛从丹霞山绝迹前,他从采药人手中高价购买了野生铁皮石斛的种子,将它们移植到了巴孖园。天然的野生铁皮石斛只生长在丹霞山的石头上,自此,朱叔便开始“耕种石头”。 与大棚中种植的人工铁皮石斛完全不一样,在石头上纯自然状态下生长的石斛生长周期极长,一年的生长速率仅为mm级。相对于一个普通农民,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朱叔顶住压力,乐观地坚持了下来。 现在,朱叔在巴孖园种植的野生铁皮石斛基本上进入了良性的自然生长和自然繁殖期。 工作中 近野生状态的铁皮石斛生长极为缓慢 以下几张为朱云拍摄,不再一一注明。 现在的巴孖园已经成为天然野生石斛繁育和科普基地 朱叔收获的铁皮石斛种子 烘干 在丹霞山进行地质考察期间,见到过多家人工石斛养殖基地,但都是在大棚中养殖的。只有巴孖园中的石斛,才是真正原生态下的铁皮石斛。 大棚石斛与朱叔的原生态石斛对比 一位貌似普通的农民,为丹霞山保留下了名贵的仙草,这样的农民算不算是奇人呢? 除了种地、耕石头,朱叔还是位心灵手巧、兴趣广泛、极具艺术眼光的人。他的木雕活灵活现,他的摄影技术也非常了得。下面就请欣赏丹霞奇人朱云的作品。 链接:【发现生活】 耕石头的人 (发现君视频作品) 丹霞之路 奇美天成丹霞山
个人分类: 游记往事|15273 次阅读|49 个评论
闲寻旧踪迹: 雾中丹霞山
热度 3 Mech 2015-2-27 13:39
2010 年 10 月上旬,携妻同游广东韶关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拍摄些照片,贴在下面。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3504 次阅读|6 个评论
打包申遗,尝到了甜头?
热度 3 mdzhao 2012-11-5 23:02
自从2010年郑州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8处11项优秀历史建筑打包申遗成功,紧接着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等国内六处景区以“中国丹霞”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后,国人似乎又一次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一时对打包申遗、联合申遗、捆绑申遗倍感兴趣,前有8个省35个城市联合进行的大运河整体申报世界遗产,此计划已进入实质性运作;后有“湖湘四大书院”酝酿进行捆绑申遗,不过此计划好像还停留在动议之中。近日又闻得国内的十大名楼要打包申遗,数了半天竟数不出究竟哪些楼被归入了“十大名楼”?上网搜了一下,这十大名楼包括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蓬莱阁、大观楼、阅江楼、天心阁、钟鼓楼和天一阁,不觉对这样的打包深感疑惑。且不说这“十大名楼”是否有凑数之嫌,单看这些名楼的共同之处便无所适从,这些分散在不同城市、始建于不同朝代、承载着不同功能的名楼,难道真的会“团结就是力量”而申遗成功吗? 后来俺突然发现这“十大名楼”好像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新建的仿古建筑!但这又实实在在冤枉了宁波天一阁!据俺了解,宁波天一阁基本保留了原来的建筑,而且作为一个藏书楼,与其他那些楼真是格格不入。据说还有一说是杭州的城隍阁也在名楼之列,于是忍不住冒出一个冲动,想对这个计划的发起者进一建议,撤了天一阁,把城隍阁补充进去,既能保全十之整数,又有全部重建之统一特征,当更加整齐划一。不过刚又看到中国十大名楼申遗暂搁浅的报道,看来打包、联合也不是那么容易之事,参与者越多,想法也越多,往往难以达成共识,一如高校的合并、科研项目的合作,总会有那么多的磕磕绊绊。但无论如何,打包,的确是有甜头的。
个人分类: 杂谈|3268 次阅读|4 个评论
色情与艺术仅在一念之间
热度 9 gfcao 2012-3-8 08:14
前天发了一组照片,取名为《三八节送给大家的重大礼物》,其中有三幅丹霞山阳元石的玉照,不仅看者寥寥,更有评论者声称:“教授,你真有文化!!!”、“你真大方,真伟大。”我的博客里不只一次发布阳元石的照片,上一次的文章标题似乎是《男人看了千万别自卑》,那篇文章不仅点击量高,评论也多正面,看来是“三八节”三个字惹的祸。 阳元石作为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杰作,不仅让世人饱了眼福,也让丹霞山闻名遐迩,成了威名远播的游览胜地,如果没有阳元石,大概丹霞山也不会如此出名,经济学家费孝通先生就曾给丹霞山“性教育基地”题词。虽说阳元石未必真能给世人提供性教育启示,但作为招揽游客的一种手段倒也无可厚非,也许是受阴阳理论的指导,丹霞山还硬生生弄了个阴元石出来,据说阴元石也是天然的,只是在颜色上做了一点加工,不过听不少人说阴元石远远不像阳元石那般毫无人工雕琢痕迹。 无论是谁来到丹霞山,面对威武雄起的阳元石与栩栩如生的阴元石,大概都不会将它们与色情联系起来。我忽然想起有一段时期,书店有很多人体艺术画册出售,那些东西是艺术还是色情?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可能因人而异,在艺术家的眼里,它是艺术,在流氓的眼里,它就是色情。正由于此,色情与艺术有时让人难以分辨,有人打着艺术的幌子行色情之实,也有人献身艺术被人看成色情,还有人色艺双绝。从某种意义上说,色情与艺术全在观看者的一念之间。 可惜没听说有男人节,否则我将发一组阴元石的照片献给大家。
个人分类: 杂文|5306 次阅读|10 个评论
秋色绚烂丹霞山
热度 1 yangyongtian 2011-11-23 09:00
秋色绚烂丹霞山
秋色绚烂丹霞山, 绿树披金关山巅。 层峦叠嶂朦胧远, 硕果丰登挂林间。 摄影 张玉秀
个人分类: 诗配画|2543 次阅读|1 个评论
你们看这幅画像什么?
热度 2 xucq45 2011-11-23 00:00
昨天,张玉秀老师发表了一篇博文“我终于看到了秋天的绚丽”,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丹霞山绚丽的秋天。 我在欣赏佳作的时候,突然发现第三幅照片,特别像一位历尽沧桑的紫唇卷发老人。 你们看像不像?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70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终于看到了秋天的绚丽
热度 13 zhangyuxiu 2011-11-21 21:55
我终于看到了秋天的绚丽
 在丹霞山,我们整整留连了一天,不仅看到了山的奇丽,还看到了秋天的绚丽,也目睹了秋天在岩石上留下的那抹朱砂红。那些四季分明的日子对我已经是很久以前的记忆了,眼前不够浓烈的秋景让我想起了北方,那些白桦林,那些白桦林中落叶的沙沙声。 1 2 3 4 5 6 7 10 11
3080 次阅读|28 个评论
恰如红霞过山腰
热度 1 yangyongtian 2011-11-21 07:28
恰如红霞过山腰
远山静翠绿水绕, 峭壁褐红似火烧。 丹霞山名实不谬, 恰如红霞过山腰。 摄影 张玉秀
个人分类: 诗配画|2123 次阅读|1 个评论
奇峰峭立丹霞山
热度 3 yangyongtian 2011-11-17 21:23
奇峰峭立丹霞山
奇峰峭立丹霞山, 层峦叠嶂犹悠闲。 恰似巨龙腾飞待, 昂首翘尾向长天。 摄影 张玉秀
个人分类: 诗配画|2330 次阅读|3 个评论
丹霞山——诗三首
热度 2 zhangqifeng0504 2011-11-16 17:35
丹霞山(1) 山青云簇碧水环,绿树浓雾更缠绵。 处处寻秋秋不见,远处枯草隐若现。 红叶风中说秋意,地壳裸岩诉旧颜。 万绿丛中黄淡浅,谁知秋意已渐远。 图片见张玉秀老师科学网博客 那山,那水,那茂密的丛林(1 ) 丹霞山(2) 山灵水秀非一般,沟深林密青石掩。 浓雾依旧青黛远,碧波荡漾树影探。 红黄闹绿本清净,台阶崎岖陡山险。 两点菊色坡上染,一泓清水赴秋宴。 图片见张玉秀老师科学网博客 那山,那水,那茂密的丛林(2 ) 丹霞山(3) 坡陡行亦难,林深景愈美。 青山遮不住,秋色映碧云。 行舟漾吾意,绿水照汝心。 造化弄不透,自然吐神韵。 图片见张玉秀老师科学网博客 那山,那水,那茂密的丛林(3)
个人分类: 诗词赏析|4053 次阅读|2 个评论
那山,那水,那茂密的丛林(2)
热度 11 zhangyuxiu 2011-11-15 21:40
那山,那水,那茂密的丛林(2)
  丹霞山山不高,但坡很陡,上的时候我们是坐缆车,因为山不高,所以很快就上去了。上去后,就开始徒步游了,这样就有机会边走边瞧,欣赏了雾中及雾散后的美景,欣赏了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山景,虽然有些累,特别是下山时,有些地方路陡的几乎是直角,必须用双手扶住路两边的扶手,否则踩空一个台阶,就会劈里扑通砸到下面的人的身上,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下山时我分外小心,相机也交给了同行的福建电大的江主编,生怕有个闪失。因山路的崎岖和惊险,前面不时有年轻人的惊叫声,打破了山谷的寂静。小时候,因为住在平原,常向往高山;成人了,开始了在海边工作和生活的日子,还是继续向往高山,但见过了、经过了许多山后开始体会到山中景色虽好,生活在山中的不容易。在丹霞山上边走边逛这么一趟,我这擅运动并常运动的人也不免气喘吁吁,双腿发软。但非常值得:不吃辛苦怎能看到这么美丽的山和水还有丛林? 1、这山和水够灵秀了吧? 2、沟深林密,朝霞般的岩石掩在碧绿的林木间 3、碧水悠悠 4、这立陡立陡的岩石,看着都有些眼晕 5、还是上午,雾依旧那么浓,远山变成了青黛色 6、树影里望出去,碧波荡漾 7、波平如镜 8、雾蒙蒙,水莹莹 9、一点两点秋色随意点染在山坡上 10、随一泓秋水赴秋的约会 11、有点热闹了,红的黄的颜色打破了绿的清静 12、立陡立陡的山中台阶告诉人们山路崎岖,小心走好
3419 次阅读|25 个评论
那山,那水,那茂密的丛林(1)
热度 14 zhangyuxiu 2011-11-13 21:09
那山,那水,那茂密的丛林(1)
  据网络介绍,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位于韶关市境内,面积 290 平方千米,是广东省面积最大、景色最美的风景区。 1988 年以来,丹霞山分别被评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国家 AAAA 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境内,距广东省韶关市 45 公里 , 距仁化县城 9 公里 ,是广东四大名山之一(其余三座名山是罗浮山、西樵山、鼎湖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海拔 408 米 ,不算高,但它的山崖,远看似染红霞,近看则色彩斑斓,许多悬崖峭壁,像刀削斧,直指蓝天,无数奇岩美洞,隐藏于山中,景色相当奇丽。因而,有人曾说过这样过誉的话: " 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及广东一丹霞 " 。丹霞山风景区内有大小石峰、石墙、石柱、天生桥 680 多座,群峰如林,疏密相生,高下参差,错落有序;山间高峡幽谷,古木葱郁,淡雅清静,风尘不染。锦江秀水纵贯南北,沿途丹山碧水,竹树婆娑,满江风物,一脉柔情。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在比较了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之后,认为丹霞山“无论在规模上、景色上”,皆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这次到广州出差,会议主办方安排我们去这里一游,有幸一睹丹霞山的风采。上午,山上雾气蒙蒙,拍出来的照片都笼罩在一层雾气之中,下午,我们终于守得云开雾散,得以清晰地欣赏这里的山、水和丛林的美。 1、山、云雾和绿树环抱着一汪碧绿的水 2、水在山脚下静静地流淌,给山带来灵气 3、从南京到武汉,我找啊找,好不容易在这里找到一点秋的色彩 4、婆娑的树影中望过去,丹霞山红色的岩石若隐若现 5、雾在弥漫,给整座山披上一层温柔的面纱 6、秀美的玉带穿山而过 7、朝霞般的岩石裸露着,诉说着地壳运动的故事 8、山坡上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秋意 9、枯草在秋风中带来些秋的暗示 10、远处黄的红的树叶挥手向秋天示意 11、碧水也带了些许凉意 12、万绿丛中那一点微黄,总算有了点季节变幻的意思
3163 次阅读|40 个评论
重上丹霞
fqng1008 2010-11-15 14:21
2008年5月30日到广州开中医艾滋病关怀项目总结会,唐小平、黎处、杨处、王健等到会,并布置今年的工作。因为第二天下午要参加索比伏研讨会,晚上赶往韶关,住曹溪温泉宾馆。 31日天气不好,上午重游丹霞山,我们带着一身的汗水,在烟雾重重的丹霞山景区里匆匆赶路...... 下午的会议,我讲路线图中国应用。 晚上和妻、小夏、童博回深圳,已经12点钟了。 一路的疲劳奔波,太累! 山门之外 雾锁丹霞 韶音厅 奇石林立 公益导游 阴元石 阳元石 别了道长 山顶小寺 南华寺前 山清水秀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28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畅游世界地质公园》之五:广东丹霞山地质公园
pony1984621 2010-1-23 21:24
1. 公园简介 丹霞山地质公园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的仁化、曲江两县交界地带,总面积290平方公里。世界上由红色陆相砂砾岩构成的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均被称为丹霞地貌,丹霞山便是这一类特殊地貌的命名地。   丹霞山位于南岭山脉南侧的一个山间盆地中,整体为红层峰林式结构,有大小石峰、石堡、石墙、石柱380多座,主峰巴寨海拔618米,大多山峰在300400 米 之间,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形态各异、气象万千。丹霞山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看去似赤城层层, 云霞片片,古人取 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之意,称之为丹霞山。丹霞山又称中国红石公园,自古为岭南第一奇山。各种形态、组合的丹霞地貌若千年石堡。丹霞的山石拟人拟物、拟兽拟禽,宛如雕塑大师的一尊尊艺术杰作,但却无一不是出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丹霞盆地蕴育于晚古生代,形成和发展于中生代,被改造于新生代,其地质历史包含了从地槽地台地台活化(地洼)等三个阶段的完整旋回。构成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是形成于距今约7至9千万年前的晚白垩世的红色河湖相砂砾岩。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本区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产生许多断层和节理,同时也使整个丹霞盆地变为剥蚀地区。在距今约2300万年开始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得本区迅速抬升。在漫长的岁月中,间歇性的抬升作用使得本区的地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质作用将本地区塑造得秀丽多姿。 除了美不胜收的自然风貌外,尚有保存完好的生态环境和片状分布的山顶、山谷原始生态群落及古树名木和野生动物。 丹霞山开发历史悠久,人文景观颇为丰富。丹霞山附近很久以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息,丹霞盆地西南缘还有著名的马坝人(尼尔德特人)头骨化石遗迹,是研究早期智人的重要线索。同时在狮子岩的石峡文化遗址,是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在这里,从古到今流传着许多奇闻逸事和民间传说,女娲造人补天,舜帝登韶石奏韶乐等等,既是一段段历史佳话,又影响了一方文化,这一切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2. 交通位置 3. 门票价格 全票 (元/人) 半票 (元/人) 备 ???注 丹霞山全票 ( 平时) 100 50 丹霞山全票 ( 节假日) 120 60 丹霞山缆车 ( 平时) 双程60 单程40/人 丹霞山缆车 ( 节假日) 双程70 单程45/人 游 江 全程90 翔龙湖 双程30 单程15/人 竹筏漂流 全程100 半程50/人 导游费:100元 小车停车费:10元 大巴停车费:15元 景区公交车:持年卡、韶关市民优惠票的游客需10元,其余免费。 4. 地质知识 丹霞地貌是在中国诞生并发展起来的一个地貌类型,是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红色陆相碎屑岩地貌。 中国丹霞地貌是一个打捆申报(Serial Nomination)的世界自然遗产总名称。具体提名地由中国具有代表性的5个丹霞地貌片区组成,即:崀山万佛山(湖南)、丹霞山(广东)、泰宁金湖(福建)、龙虎山龟峰(江西)、方岩江郎山(浙江)。 5 个片区遗产地核心区总面积约73732公顷,缓冲区总面积约57239公顷。 中国丹霞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把我国丹霞地貌划分东南、西南和西北三大集中分布区。其中东南区(包括浙、闽、赣、粤、湘、桂等省区)多发育临溪丹霞峰林、丹霞赤壁、一线天、天生桥等景观;西南区(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带)以赤壁与急流瀑布相伴为主要景观特色;西北区(包括陇山周围、河湟谷地)则呈现出特有的干旱区丹霞地貌景观,区内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如小气候及流水作用,黄土盖层成分及其存在与否的差异性,区内景观异质性显著。由于三区的地质构造运动上升速度、降水强度、植被等生物作用、河川过程以及黄土作用等地质地理、气候条件、生物、理化等内外动力作用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形成这种景观差异性。 与世界其他地区的陆相红层相比,南方的冈瓦纳古陆最早的大规模红层出现在元古代末,北美俄罗斯地台的红层出现在早古生代,而中国的红层主要形成于中生代。反映了红层是地壳发育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就是有足够厚度的大陆性地壳,有足够大的陆地面积,有强烈的地壳运动造就山间盆地,在合适的气候条件下才能发育红层;而这些红层必须在后期处于抬升地区,才能被侵蚀成为丹霞地貌。因此,中国红层层积和丹霞地貌的形成反映了中国区域地壳特定的演化过程,是中国大陆地壳走向成熟的标志。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是由红色陆相碎屑岩发育的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地貌类型总称,是在中国命名并逐渐深入研究地地貌类型之一,其主要特征包括:1.受红层盆地要素影响、构造断裂控制,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表现为条带展布、斑块镶嵌、集中出现的态势。主要沿仙霞岭武夷山南岭弧状地带(东南区)、四川盆地东部南部西部马蹄形盆地边缘(西南区)以及陇山周围河西走廊T型(西北区)分布。对比三大集中分布区气候、植被、地壳抬升速度以及人类活动等造成丹霞地貌景观分异的因素,划分三个中国丹霞地貌区:1)丹山碧水浙闽赣粤桂湘丹霞地貌区:2)丹霞盆景,大佛之乡四川盆地边缘丹霞地貌区:3)丝绸之路甘肃、宁夏、表海、西藏丹霞地貌区。 丹霞地貌是中国科学家确认的一种独立地貌类型,随着全球地质地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丹霞地貌的科学、美学价值日益引起国人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其形成原因和所处气候带的不同,地貌景观呈现明显的南北差异。以秦岭淮河为界,中国南方丹霞地貌露头不仅规模大、数量多、色彩鲜明,而且形态多样奇特;中国北方丹霞地貌露头规模和数量均较小,而且色彩形态呆板。但是由于岩性和形态的原因,不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丹霞地貌均与人类历史活动关系密切,只是由于中国南北方的历史文化差异,南北方丹霞地貌文化积淀差异也较为明显。北方的干旱气候铸就了北方丹霞地貌的石窟艺术和宗教文化积淀,而南方湿润季风气候则决定了丹霞地貌与古寨文化和墓穴文化的渊源关系。 5. 网址链接 http://www.danxiashan.org.cn/new/index.asp 6. 图片展示 长老峰游览区 长老峰游览区是历史最悠久的游览区。她由长老峰、海螺峰、宝珠峰三峰构成的连体山块,由三级绝壁和三级崖坎构成三个最典型的赤壁丹霞景观层次。 阳元石 民间称为祖石、求子石、卵头石。当你走在褐色和红色的石板路上,猛地一抬头就看见那根巨大高耸醒目逼真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阳具巨石,带着一股令人眩目的阳刚之气,从碧绿的大地上直指空中。活脱脱一根形神兼备的男性之根立即摄住你的心魄,它拔地而起,一柱冲天。在那里,你既可以摄影,又能亲眼目睹观赏男性的生殖器,不管你把它说成是丑陋还是自豪,是祸害还是神明,是男性获得满足与幸福的源泉,还是制造苦恼的祸根,人类一直煞费苦心地解读它,直到今天,依然如故。眼前这根神奇的大石柱,之所以被称为阳元石,是取它的阳刚之阳、元气之元,也就是阳刚之气。所谓元,实际指的是头,无论人还是其它动物,没有了头,那什么也没有了。在这大千世界,头是第一的。 阴元石 沿汇龙溪上玉女台,在这高山竟秀,巍峨起伏,密林修竹,莽莽苍苍树林里,你可目睹著名的天下第一绝景阴元石。它高10.3米,宽4.8米。石中有一个洞,洞深4米,洞高5.3米,唇宽0.75米,恰如把女性的阴具放大了一百倍。它的神奇不仅仅是形状和比例,而是它的魅力更在于粉红的颜色,里外石壁的光滑和看上去的柔软,四周的灌木及鲜苔、杂草形成的那种自然的修饰,就如青春少女,红唇丰腴,性窦初张,九天玉女下瑶池。不仅让男性大悦一饱眼福,就连女性看后都连连称赞,绝、绝、绝,像极了,就如真的一样。人们把这相当相似女性生殖器的石块称之为母亲石、少阴石和生命之门,示为少女的柔情、芳心。面对阴元石,撕下虚伪的面具,拨开羞涩的面纱,使你情不自禁地朗诵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诗句。我们感叹她的逼真,感叹她的渊源,感叹天公的鬼斧。也许是女娲造人,以此石为型的起源吧。 龙鳞片石 锦石岩内千圣、祖师、伏虎、龙王四个岩洞一并横排,洞势宽舒深广,洞洞相连。洞的内壁有一条岩石皱起为蜂窝形的纹路,状如鳞甲,时隐时现,逶迤数十米,就象一条鳞甲鲜明的巨龙穿插缠绕于岩洞中。这些惟妙惟肖的龙鳞,其表面附生着一种微生物,可随气温、湿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春季为嫩绿色,夏季为深绿色,秋季为黄绿色,冬季为黄褐色,四季更易,十分罕见,所以称之变色龙鳞,也称龙鳞片石。 锦石岩 锦石岩顶接海螺崖,下临锦江,由千圣岩、祖师岩、伏虎岩和龙王岩四岩组成宛若殿堂,深邃虚洞,因岩内石壁万色间错,四时变态,故名锦石岩。 锦岩飞瀑 在锦石岩前有一条气势宏伟、韵味清丽的瀑布,即马尾飞泉瀑布,古称龙尾泉。泉水源头在海螺峰右边的山涧中,流出地表后,从锦石岩上面的山顶飞泻而下,直落山底,形成落差200米长的悬泉瀑布。以前源头树木繁茂、水量充沛,泉流四时不绝,现在春夏两季,仍能一睹飞瀑风采:清泉如白练般地从山顶倾泻而下,被徐来的山风撕为千丝万缕,随风飘摆,俨如天马扬尾,气势非凡。若站在岩前绝献上的观瀑亭凝神注目,则身有飞阁悬空,下临无地、目有丹崖垂帘,银河如帛之感。 长老旭日 这处景观位于长老峰之巅。在丹霞山观日出,因独特的地貌作陪衬,绝不逊于在黄山莲花峰观日出,盛赞:游尽日出风景地,独有丹霞日出美。不少慕名而来的游人日夜兼程乘车前往,以一睹丹霞日出为人生一大乐事。
个人分类: 地理名胜|777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5: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